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安装工程预留预埋阶段的质量管理 摘要:高层建筑安装工程预留、预埋阶段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及时、完整、有序地抓好质量管理,是创建优良工程的基础。为保证公司重点工程??某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体现公司计划落实、目标细化、措施得当、反馈有效和控制有力的管理指导思想,根据公司质量目标要求,为防止安装工程出现质量通病,对预留、预埋阶段的质量管理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集中精力抓好前期质量管理,强化过程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得到了业主、监理和质监部门的肯定,为后期施工提供了保证。 关键词:高层建筑 安装工程 预留预埋 一、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项目部安排,成立安装工程预留、预埋小组,人员由项目部主管安装工程的副总工程师负责,安装工程师、施工队技术员、各施工工长等人员组成。组织体系图如下: 二、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可以分为设计交底图纸会审、施工交底图纸会审和施工技术交底等三个阶段。 1. 设计交底图纸会审 设计交底图纸会审主要通过自审专业图纸、各专业之间会审,发现问题及提出解决办法,以便在设计交底时由设计人员解决。具体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图纸说明是否齐全、清楚、明确; (2)建筑、结构与设备、管线有无矛盾,设备层尺寸及管井、竖井尺寸、楼板厚度是否满足安装要求; (3)图纸上尺寸、坐标、标高及管线交叉点是否相符; (4)器具安装、设备安装基础、空间是否合适; (5)设备层管线进户做法是否合理; (6)墙、板预留洞、套管是否缺少,尺寸标高位置是否正确; (7)各专业之间有无错、碰、漏等问题; (8)采用了哪些新材料,其品种、规格是否满足要求; (9)是否缺少专业图纸。 2. 施工技术交底图纸会审 施工技术交底图纸会审是在设计交底的基础上,依据施工验收规范、检验评定标准、劳动定额等文件,在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要求,为编制作业指导书做技术准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图纸翻样 在设计交底图纸会审的基础上,将已经变更或修改的内容通过适当的方式在图纸上标注;按照作业班组施工的图纸要求,以"样板"标准进行图纸翻样绘制大样图,真正把图纸弄清、吃透,使大样图实实在在地成为现场施工的依据。例如,绘制暗管明箱做法详图、预埋在混凝土内开关离门边做法详图、混凝土楼板内灯光箱做法详图、设备管与桥架连接做法详图、进户防水套管做法详图、钢管在混凝土内连接做法详图等。 在图纸翻样阶段,对设计交底图纸会审未发现的有关问题,应及时和监理工程师联系。 (2)编制材料明细表 在进行图纸翻样的过程中,参照施工图预算,技术、计划人员准确计算各种材料,分层次编制材料明细表。 (3)计算人工工日 根据以下方法进行人工工日计算。 ①根据定额计算定额工日,乘以经验系数,得出换算工日a; ②参照队里考核指标,根据工程量,得出经验工日b; ③根据土建进度计划,考虑高层施工三至四天一层的特点,计算保证工日c; ④根据经验数据,给a、b、c以权重0.2、0.3、0.5,得出:计划工日w=0.2a+0.3b+0.5c; ⑤根据本作业班组的技术力量组合,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并作好人员机动储备。 3. 施工技术交底 施工技术交底是控制前期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做到三级交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关键,为避免出现技术交底仅仅作为技术管理制度的一项工作,真正发挥生产技术指导和施工技术准备的职能,克服编制工作由公司技术部门少数技术人员全权包揽,以至造成技术交底流于形式的弊端,施工技术交底的编制工作由项目部、队级分别从各自的角度编制,队级技术交底依据项目部技术交底细化编制,项目部审核队级(工长)技术交底,班组技术交底在工长技术交底的基础上样板方式为主。这里重点介绍队级技术交底的具体要求和做法。 (1)队级技术交底要具有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指依据正确、理解正确、交底正确。施工规范、规定、图纸、图册及标准是编制技术交底的依据,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结合本工程的实际,灵活运用,考虑本交底对象是班组,它必须使班组依据交底文件,在"样板"的基础上就能正确地施工,保证质量目标达到"优良"。 为保证其科学性,项目部组织有关人员有重点地学习相关文件,并邀请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业主安装工程师??原省质监总站总工程师给我们有关人员讲课,重点指出安装工程预留预埋阶段的通病,并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分析产生的原因,通俗易懂地讲解规范、规定中的要求、指标是什么(What)?为什么要这么要求(Why)?实际施工中怎样去做(How)?谁来做(Who)?通过这些措施,使我们认识到差距和不足,提高了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使队级技术交底的编制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2)队级技术交底要具有针对性 队级技术交底不具有针对性是编制中常见的问题,它经常是规范、规定的翻版,加上设计施工说明的扩充,其结果是无法指导生产,仅仅成为技术管理资料中的一种。为避免这些问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交底,经分析,本工程安装预留预埋阶段分为地下一层、地下二层、一至四层、五至十三层、设备层、十四至二十二层、二十三层以上等部分进行队级技术交底,使之真正成为施工中的作业指导书。 (3)队级技术交底要具备操作性 ①具体性 如排水系统:套管预埋、预留洞,应具体到管道距墙的距离是指轴线距离还是指距内墙距离,并基本统一为距内墙距离。并通过建立的施工图翻样制度保?quot;一种一图",保证无论施工到何位置,现场施工班组手里都有标注清楚、通俗易懂的施工大样图; ②全面性 队级技术交底要以"现场干的,就是交底中写的、画的"为指导思想,不能发生班组施工自由发挥的情况出现,一旦发生丢项情况,班组立即通过一定的程序反馈得到解决。 ③实用性 队级技术交底中不允许使用"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及"宜按……"等词语出现,要在大样图的基础上,把设计图纸的控制要点写清楚,把规范的重点条文体现在大样图和控制要点里,同时把达到优良质量目标的具体质量标准写清楚,作为班组自检的依据,使施工人员在开始施工时就是按照验评标准来施工,体现过程管理的思路,是一线班组施工人员变被动为主动。 三、预留预埋施工程序 为保证项目部的质量管理体系真正发挥作用,本工程按流水作业的方式严格施工程序,强化了预留预埋阶段的质量管理,具体做法如下: (1)预制构件加工程序 ①各施工专业队在项目部技术交底的基础上,按照图纸、规范和公司有关质量管理文件绘制现场预制构件大样图(或提供标准做法); ②项目部审核,经审核人签字同意后方可加工;如不通过,将签署修改意见返回施工队执行程序①; ③通过自检、互检、班组检、队检、项目部检的五级检查制度对加工件进行检查,以最后检查结果为准; ④项目部检查通过,填写相关报表,报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通过一一按贯标要求内部办理手续,不通过一一返回,分析原因、处理,执行程序③; (2)预留预埋安装施工程序 ①各施工专业队在项目部技术交底的基础上,按照图纸、规范和公司有关质量管理文件编制队级技术交底文件,绘制施工大样图; ②上报项目部审核,审核通过一一根据工程进度要求,各施工专业队下发施工任务单和派工单,进行施工;审核不通过一一将签署修改意见返回施工队执行程序①; ③通过自检、互检、班组检、队检、项目部检的五级检查制度对隐蔽工程验收,以项目部检查结果为准; ④项目部检查通过,填写相关报表,报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通过一一监理工程师在混凝土浇筑令表格中签署"同意浇筑"意见,不通过一一返回,分析原因、处理,执行程序。 四、目标细化,建立三级质量标责任制 质量目标责任的建立,是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作为贯标企业,有严格的程序和流程,但如何把总目标细化,克服质量目标责任流于形式的管理通病,真正把总目标分解到各分部分项工程,再落实到具体的施工部位、施工班组,并且具有操作性,做到检查及时、反馈有效。这是我们强化质量管理,实行过程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根据项目部的管理思路,考虑到安装阶段的质量通病相当一部分是在预留预埋施工阶段造成的,所以在预留预埋阶段,严格实行了质量目标责任同经济责任紧密结合,用经济责任制度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施,使目标责任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质量目标管理与考核的机制,推进了本项目质量管理的深化,具体做法是: 1. 根据质量总目标,依据验收规范或标准,经过目标分解、细化,确定预留预埋阶段质量分目标为优良; 2.依据优良等级标准编制队级技术交底书,在交底书中,按照高要求的标准编写具体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原则上把验收标准中的误差范围划分为正负各三档共六档,一般情况下取三至五档,实行五级检查制度,检查记录中须签明检查时间一一具体到分钟; 3. 加强中间过程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立即解决;出现通病,从技术交底着手,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4.检查结果与经济直接挂钩,主要分为队检、项目部检和监理检等三类,提出项目部检和监理检的通过率为100%,"监理检"不通过一一项目部、队级、班组各责任人均给予罚款,"项目部"不通过一一队级、班组各责任人均给予罚款,队检不通过一一班组各责任人均给予罚款; 5. 实行末位检查人责任制,最后签字人负主要责任。通过实践,在三个部位检查未通过后,监理检查通过率达到了100%。 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优化设计 摘要:通过将外围框筒结构改为框撑结构,与内筒构成框撑-核心筒结构体系,经过计算分析,该结构体系可取得较好的抗侧刚度,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并能节约混凝土用量约7000m3,增加建筑使用面积约2000m2。这种结构体系具有减轻自重、提高刚度、扩大建筑空间的优点,是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比较经济、合理、可行的一种结构体系。 关键词:框撑-核心筒结构 超限高层 受力性能 刚度 1 工程概况[1] 本工程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中心地带,建筑面积约100000m2,由7层裙楼及56层塔楼组成,裙房平面尺寸为81m×54m,塔楼平面尺寸为34m×34m(外包尺寸为37.6m×37.6m),将地下二层按规范要求的嵌固构造处理,使其作为上部的嵌固端,嵌固以下埋深11.9m,以上229.3m(结构计算高度)。建筑总高度为241.2m(未包括出屋面的电梯,观景厅及水箱间的高度),核心筒平面尺寸14.6m×14.6m。该结构平面布置规则、对称,竖向抗侧力构件上下连续贯通、无刚度突变(见图1、2)。 该项目地下部分及塔楼筏板基础建成后停工至今已达三年之久,被市列为“四久工程”。 2 结构优化 2004年7月业主委托我院对该项目进行方案优化设计,要求方案满足建筑扩大空间、结构安全、经济合理并符合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规范要求。对原设计单位所作的结构设计方案,我院提出以下优化意见。 ①减少外围框架柱数量,增大建筑空间 为满足建筑大空间的功能要求,将原设计方案中每边八根柱减少到每边五根柱,底层柱截面由原设计的1500mm×1500mm、1400mm×1500mm增大为1800mm×1800mm、1700mm×1700mm,上部各层柱分段减小,以满足轴压比的要求。优化后可以增加建筑使用面积约750m2,并节约混凝土用量约2700m3。为了弥补结构抗侧刚度的不足,在塔楼四角区设置“L”型桁架(见图3),构成框架桁架结构,内部布置剪力墙核心筒,形成框撑-核心筒体系。并且在建筑上将四周的支撑暴露,造型美观,具有独特的标志性风格。 图1 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2 建筑轴侧图 要:。通过将外围框筒结构改为框撑结构,与内筒构成框撑-核心筒结构体系,经过计算分析,该结构体系可取得较好的抗侧刚度,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并能节约混凝土用量约7000m3,增加建筑使用面积约2000m2。这种结构体系具有减轻自重、提高刚度、扩大建筑空间的优点,是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比较经济、合理、可行的一种结构体系。 关键词:框撑-核心筒结构 超限高层 受力性能 刚度 1 工程概况[1] 本工程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中心地带,建筑面积约100000m2,由7层裙楼及56层塔楼组成,裙房平面尺寸为81m×54m,塔楼平面尺寸为34m×34m(外包尺寸为37.6m×37.6m),将地下二层按规范要求的嵌固构造处理,使其作为上部的嵌固端,嵌固以下埋深11.9m,以上229.3m(结构计算高度)。建筑总高度为241.2m(未包括出屋面的电梯,观景厅及水箱间的高度),核心筒平面尺寸14.6m×14.6m。该结构平面布置规则、对称,竖向抗侧力构件上下连续贯通、无刚度突变(见图1、2)。 该项目地下部分及塔楼筏板基础建成后停工至今已达三年之久,被市列为“四久工程”。 2 结构优化 2004年7月业主委托我院对该项目进行方案优化设计,要求方案满足建筑扩大空间、结构安全、经济合理并符合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规范要求。对原设计单位所作的结构设计方案,我院提出以下优化意见。 ①减少外围框架柱数量,增大建筑空间 为满足建筑大空间的功能要求,将原设计方案中每边八根柱减少到每边五根柱,底层柱截面由原设计的1500mm×1500mm、1400mm×1500mm增大为1800mm×1800mm、1700mm×1700mm,上部各层柱分段减小,以满足轴压比的要求。优化后可以增加建筑使用面积约750m2,并节约混凝土用量约2700m3。为了弥补结构抗侧刚度的不足,在塔楼四角区设置“L”型桁架(见图3),构成框架桁架结构,内部布置剪力墙核心筒,形成框撑-核心筒体系。并且在建筑上将四周的支撑暴露,造型美观,具有独特的标志性风格。 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摘要: 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依然存在一些缺陷。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 广场 架空 高层建筑形式在古代就已有了,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古巴比伦曾经建造了现在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根据记载,其形式非常之华丽壮观,放置在任何空间之中都可以说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钢铁、电梯的出现以及后来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为高层建筑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层建筑也成为城市空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中以美国的高层建筑发展最为活跃,如1885年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被公认为第一幢摩天建筑,而纽约的曼哈顿区更是高楼云集;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也发展迅速,如上海的金茂大厦88层,高420.5米。随着结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随之所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入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 城市空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它为居民提供各种活动的可能。这个可以说是城市空间比较科学性的定义,而本文提到的城市空间则更具体更形象,主要指城市内的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等实体以及由这些实体所构成的立体空间,也是人处在其中能真实、直观感受到的空间。高层建筑是否与所处的城市空间融洽,其评价标准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公众的感受,简单的说就是人处在所创造空间中的感受;所以一位建筑设计者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所创造出来的空间(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给予使用者的感受。这些是理论上要求一位建筑设计师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作为一名建筑师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还可以据此评价一位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及其职业道德。事实上在进行一项高层建筑设计时,开发商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不会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此时,规划部门所出台的各种条文政策及规范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强制性的要求必须顾及城市环境,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可以看出,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以及城市空间的营造是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即建筑设计和规划。下面就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两方面谈谈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一 建筑设计 1、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大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如日本建筑大师叽崎新设计的日本筑波中心的下沉式广场,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 2、高层建筑主体设计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的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如生态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在强调象征意义和功能的同时,就引入生态的概念,是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宛如三叶花瓣夹着一支花茎:花瓣部分是办公空间,花茎部分为中空大厅。中空大厅起自然通风作用,同时还为建筑内部创造了丰富的景观。而气候设计大师??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梅纳拉大厦则体现了利用空中开放空间连通建筑内外,贯彻”生物气候大楼“思想,引入了大量的植物,立面上螺旋上升的垂直绿化和底部斜坡的绿化都有助于调节气候,尽可能地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3、巧妙的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入口空间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入口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这种入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 二 规划设计 1、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一些史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2、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 高层建筑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商业发达的地段,这些地段的街道本身交通荷载就较大,高层建筑将大大增加这些街道的交通压力,分布在这些街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要尽量控制其层数和高度,同时在规划设计时要对这些街道进行扩展,加大其通行能力。 3、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表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结束语 高层建筑已走过百年历史,从其出现之日起就成为城市的焦点,其形式和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着,我国的高层建筑虽然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层建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史,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也正不断的完善发展。 高层建筑论文:沉降控制理论在某高层建筑中的运用和探讨 关键词:沉降 高层建筑 结构理论 1 工程概况 乐清市烟草公司综合楼工程的原设计单位是国内某建筑设计院,主楼地下1层(层高4.45m) ,地上16层(总高59.1m),裙房3层,框剪结构,柱下承台基础。桩采用450mm×450mm的空心预制桩,桩身混凝土C30,桩端进入⑥-2层(砂砾石混粘性土)持力层500mm,要求单桩承载力标准值800kN。由于在桩基的施工过程中,桩沉至③-1层(砂砾石混粘性土,厚度0.5~3.4m )时出现不能穿透到达原设计的⑥-2层,故工程建设单位邀请国内另一家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有关专家在对地质资料分析基础上,提出工程桩基的修改和处理办法:桩持力层为③-1层(砂砾石混粘性土),主楼基础改为桩筏基础(桩距1800mm×1800mm),要求单桩承载力标准值600kN (后经静载试验已达到要求)。 建设单位考虑到基础与上部结构要统一及便于现场施工服务,决定由本院统一进行设计计算,绘制施工图。根据原上部结构布置与另一家建筑设计院提供的桩位图,经本院的计算分析 ,结果是:持力层下卧层(⑤层淤泥质粘土)的强度仍然不够。 2 工程地质及场地 地基土分布及工程特征为:场地地形平坦,地貌类型属河海相冲积-淤积平原。根据勘察揭露情况,将地基土划分为: ①层表部粘土:全场分布,直接出露地表,厚0.90~1.10m。 饱和,软~可塑状,高中压缩性。上部0.3m为耕植土。属地表氧化壳,分布稳定,具有一 定力学强度,但厚度小,经回填严实处理后可作为一般低层建筑物的天然浅基础支承持力层,其fk=70kPa,Es=3.5MPa,qs=13.0kPa。 ②-1层淤泥:全场分布,厚22.00~22.10,饱和,流塑状,高压缩性,高灵敏度,其 fk=40kPa,Es=1.00MPa,qs=5.0kPa;②-2层淤泥质粘土:全场分布,厚4.70~5.80m ,流~软塑状,高压缩性,局部为软粘土,其fk=70kPa,Es=3.00MPa,qs=10.0kPa。该两土层为低抗剪强度软弱土层,力学强度很差,是受荷后的主要压缩层,仅可作为桩周摩擦层使用。 ③-1层粘性土混砂砾石:厚0.50~3.40m,饱和,稍密,低压缩性,其fk=200kPa, qs=24.0kPa,qp=1300kPa; ③-a层粉质粘土或粘性土混砂:为不良软弱夹层,呈透镜体状不稳定分布,厚0.50~1.10m。饱和,软塑状,高压缩性。往下渐变为粘性土混中细砂,其fk=80kPa,Es=2.7MPa, qs=140kPa,qp=500kPa;③-2 层砂砾石混粘性土:厚1.00~ 4.20m,饱和,稍密,低压缩性,其fk=250kPa,qs=35.0kPa,qp=2000kPa。③-1和③-2 层,两者呈渐变过渡关系,力学强度较好,但砾、卵石含量变化大,力学强度均一性差,而且有不稳定分布的③-a软弱夹层存在,大幅度降低了③层的总体力学强度,不是理想的桩尖持力层。如果作为相对持力层,桩端承载力标准值要适当降低使用,同时须对下卧软弱层进行强度和沉降验算。 ④层粘土:厚0.8m,饱和,软塑~可塑状,高中压缩性。不稳定分布,厚度小,力学强度一般,不宜作为桩尖持力层,其fk=100kPa,Es=3.20MPa,qs=20.0kPa,Qp=700kPa。 ⑤层淤泥质粘土:全场分布,厚3.10~4.0m,饱和,软塑性,高压缩性,底部有不稳定分布的可塑状粘土。低抗剪强度软弱土层,力学强度较差,一般宜作为桩周摩擦层使用,其fk=75kPa,Es=2.8MPa,qs=12.0kPa,qp=400kPa。 ⑥-1层粘性土混砂砾石:厚1.80m,饱和,稍密,低压缩性,力学强度好,其fk=210kPa,qs=26 .0kPa,qp=1400kPa。-2层砂砾石混粘性土:厚2.30~ 3.70m,饱和,稍密~中密,低压缩性,力学强度较好,其fk=250kPa,qs=35.0kPa,qp=2000kPa。该两土层合并可作为拟建建筑物的桩尖持力层,但总厚仅2.70~3.70m,当选作桩尖持力层时要注意其厚度较小的特征。 ⑦-1层粘性土含砂砾石:厚1.1~1.4m,饱和,高压缩性,砾卵石含量较少,力学强度较差,仅作为桩周摩擦层使用,其fk=100k Pa,Es=4.0,qs=18.0kPa ,qp=800kPa;⑦-2层粘性土混砂砾石:厚0.50~1.60m, 饱和,砾卵石、砂含量较高,力学强度较好,但厚度小,分布不稳定,不宜作为桩端持力层,其fk=210kPa,qs=26.0,qp=1400kPa。 ⑧层粘土:控制厚度1.10~3.50m,未穿,控制深度40.5~44.5m,饱和,软塑状,高中压缩性,力学强度不均一,承载能力较低,为相对较弱下卧层,局部含砾砂,其fk=90kPa,Es=3.0MPa,qs=18kPa,qp=800kPa。 场内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属潜水类型,受季节大气降水和人工排水等因素影响而变化,一般地下水位在自然地面下0.3~0.9m。 本场地未进行岩土波速测试,地基土上部为巨厚的高压缩性、高灵敏度淤积软土,对地震波有放大作用,其抗震性能差。该场地为软弱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按全国地震带划分,乐清市位于东南沿海 地震带东北段,为少震、弱震区,远程地震波的波及影响是本地区的主要震害特征,基本地震烈度6度。拟建为一类高层,其建筑抗震设计应按现行《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GBJ 11-89)》有关规定进行。 3 设计理论及方法 针对以上工程条件和现状,采取了四种措施,以满足建筑物的沉降变形和下卧层强度要求。 3.1 应用沉降变形控制设计理论 先将桩一承台基础改为桩筏基础,充分发挥筏板和地基间、桩间土的承载能力。按沉降变形控制设计的桩基础(也称减少沉降桩基础、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或疏桩基础,国外叫Creeppile,Friction piled foundation,Piled raft foundation等)是按控制地基沉降的原则设计的桩基础,也即在设计时由基础的沉降控制值来确定桩数和桩长。桩在基础中除承担部分荷载外主要起减少和控制沉降的作用,桩可视为减少沉降的措施,或作为减少沉降的构件来使用。它是现代桩土相互作用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实际工程中采用桩基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地基承载力不够,需要采用桩将上部结构荷载传到深层土或支撑于坚硬持力层,二是因为地土将会发生较大的沉降变形,需要采用桩来减少沉降。因此,合理和恰当的桩基础设计应根据采用桩基的目的不同而分三种不同的情况处理:?所有荷载由桩承担;?桩和筏板基础分担上部结构荷载,桩既承担荷载,同时也起到减少沉降变形的作用:?桩用于减少或控制沉降,基础的承载力主要由基础板(梁)承担。目前的桩基础设计理论都是建立在满足承载力的基础上,也即在桩基础设计时均按上述第一种情况处理,完全由上部结构荷载来确定桩数和桩长。显然,对于沉降过大而采用桩基础的情况来说,这种传统的桩基础设计方法是过于保守的并且在设计目的上也不明确。以沉降控制的基础设计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层数小于8层的多层建筑,且多使用直径小于25cm的预制钢筋混凝士微型桩。某10层办公楼桩筏基础按变形控制设计理论,成功地将原设计的110根650钻孔灌注桩减少到76根。在国外,1986年,此理论已应用于11层的建筑物桩基础设计中,但尚未见桩箱(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应用于超过18层的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的报道。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按变形控制设计理论的核心是认为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能否正常安全工作,主要是让建筑物的实际沉降量小于允许沉降量。对桩的承载能力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只要单桩荷载小于单桩极限承载力即可,并对24层的高层住宅作了加层的尝试,获得成功。 采用桩、筏共同作用的优点是: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桩对控制基础沉降的能力,并使筏板底地基也充分发挥承载能力,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本工程提出的计算公式:F+G≤γd(nPu+Afu) 式中F—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荷载设计值; G—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设计值; Pu—单桩极限承载力; γd—综合承载力系数,一般取0.5~0.6; A—承台基础面积; fu—基底土的极限承载力。 3.2 措施 (1)通过将桩-承台基础改为桩筏基础和运用沉降变形控制理论设计方法,使γd(nPu+Afu)项比原来的设计(所有荷载由桩承担)值增大,充分发挥单桩和地基土的极限承载力。 (2)减少F:采用减轻上部结构重量方法,将框剪结构改为框架结构,将部分砖墙改为轻质隔墙。 (3)减少G:采用增加一层地下室,减少土体自重,增大地下水浮托力的办法,减少基底的压应力。这是本工程桩基设计中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为安全起见,G的减少量仅取0.8倍地下室有效土体重。 经过以上(1)、(2)和(3)三项措施处理后,经验算房屋的整体沉降、局部沉降及桩端下软弱下卧层的强度均可满足要求。 (4)运用实时调控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半逆作法施工,为了防止出现不均匀沉降或整体沉降量过大,本工程还采用了预留的安全措施,即后补预制桩技术,使地基、桩筏和由于计算模型、计算方法及各种参数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得到解决和检验,具有实时检验和控制作用。在建筑物的四角和对沉降控制敏感的区域,巧妙合理地预设倒锥形孔位,为将来需要时补压预制桩,预先作好考虑和准备,做到万无一失。 4 展望 本文介绍的设计方法,虽属于为了工程处理目的,但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考验,相信可以推广应用。目前该工程已进入基础开挖阶段。 但由于某些计算理论的不成熟和缺乏实际工程的实践经验,为了较详细地了解其真实受力、变形过程,与设计计算值比较,并为研究同类问题提供借鉴和经验,在施工和使用的规定时期内除了常规的检测外,有意识地设置了部分仪器和测点,进行沉降观察和压力测试。最后的结果要等到大楼结顶和投入使用一段时期后才能得到和验证。 通过这一工程的设计和处理,虽然运用了目前先进的变形控制理论和实时调控方法,但要推广使用,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如增加一层地下室,虽可减轻一层土体重量,但对基坑开挖和支护增加了难度和费用;对18层建筑,将原框剪结构改为框架结构后,结构的抗侧刚度和侧向变形较难处理:对较高地震设防区,在地震发生时是否会引起不均匀沉降和倾斜甚至倒塌(即如何考虑地震效应);另外,如果在建筑物邻近处挖深坑,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等等,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特定条件,采取由浅基到深基的施工步骤,对不同体量的承台制定不同的浇筑方案和技术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泵送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升,消除了冷缝现象。在承台中间设置棋盘式高低水平施工缝,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高层建筑 基础承台 大体积混凝土 海口市交行大厦主楼地下3层,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承台板厚3,00m,平面48.80m×48.80m,承台混凝土量为6360m3。商住楼地下2层,承台板厚1.80m,混凝土量为1817m3。地下车库承台板厚1,00m,混凝土量为2319m3,承台中段设后浇带1道。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 30,抗渗等级S 6,总量10496.00m3。 1 施工方案 (1) 为保证相邻已有建筑安全,先施工商住楼、车库基础,后施工主楼基础,这样承台施工由浅入深,同时也降低了商住楼、车库的基坑降水费用。 (2) 主楼承台分两层浇筑,每层厚1.5m,商住楼承台一次浇筑,承台中心水平位置埋设①50冷却循环散热水管,距承台底300mm至承台表面向上1叨mm埋没50垂宜散热水管,间隔6000肋21双向均匀布置,即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升值3车库承台以后浇带分段一次浇筑至标高。 (3) 混凝土由现场搅拌。砂、石计量采用HP—800和风—800自动配料机各2台。混凝土输送采用HBT—60输送泵,管径①125,输送能力16。58IJ/h3同时采用吊斗容量为1m3的四23—B塔吊1台吊运部分混凝土,以免浇筑过程中产生冷缝。 2 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措施 2.1选择合适水泥 主楼及车库承台采用“红水河”525R普通水泥,商住楼承台采用“三鑫”425R普通水泥o 2,2 减少水泥用量 为减少水泥水化热,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在满足设计和混凝土可泵性的前提下,将425R水泥用量控制在450k8/m3,525R水泥用量控制在3如k8/m3。 2,3掺外加剂,控制水灰出 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中掺加水泥用量4%的复合液,它具有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4种外加剂的功能。溶液中的糖钙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使用水量减少20%左右,水灰比可控制在0.55以下,初凝延长到5h左右。 2,4 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合泥量 选用10.40mm连续级配碎石(其中10.30mm级配含量65%左右),细度模数2.80-3.00的中砂(通过0.315n凹筛孔的砂不少于15%,砂率控制在40%—45%)。砂、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并不得混有有机质等杂物,杜绝使用海砂。 2,5优选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根据设计强度及泵送混凝土坍落度的要求,经试配优选,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如下:采用425R水泥时为水:水泥:砂:碎石:复合液=0.25:1:1.82:2.51:0.04;采用525R水泥时为水:水泥:砂:碎石:复合液:0.50:1:2:2.77:0.04,坍落度150J18cmo 2,6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 施工过程中应对碎石洒水降温,保证水泥库通风良好,自来水预先放入80m3的地下蓄水池中降温。浇筑主楼承台时,将水预先放人商住楼地下二层水箱中降温,使入模温度控制在25以下o 2,7加强技术管理 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施工中严格按照方案及交底的要求指导施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强计量监测工作,定时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认真对待浇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冷缝,并采取措施加以杜绝。 2,8合理组织劳动力及机械设备 (1)施工人员分两大班四六制作业。每班交接班工作提前半小时完成,人不到岗不准换班,并明确接班注意事项,以免交接班过程带来质量隐患。 (2)承台浇筑采用泵送,并用塔吊配合,以免接、拆泵管或堵管时混凝土出现冷缝。砂、石采用自动配料机配料,装载机配合。每台泵输出混凝土量为22m3/h左右,塔吊吊运混凝土4.5m3/h池左右。 2,9采用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 主楼、车库、商住楼承台浇筑,均由东向西不间断地推进(图1)。根据泵送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这种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避免混凝土输送管道经常拆除、冲洗和接长,从而提高泵送效率,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根据混凝土泵送时自然形成一个坡度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浇筑带的前后布置两道振动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出料口,主要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振实;由于底层钢筋间距较密,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脚处,以确保下部混凝土密实。随着浇筑的推进,振动器也相应跟上,以确保整个高度上混凝土的质量。由于大体积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故浇筑结束后须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打磨压实,以闭合混凝土的收水裂缝。 2.10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及测温工作 (1)采用蓄水法保温养护,蓄水深度19cm以上。商住楼承台在混凝土施工期问通入冷却循环水,以便加快承台内部热量的散发(图2)。为保证冷却水温度控制可靠、流量调节方便并节约用水,将循环水管的一端接至用于地坑降水的①150总排水管,另一端接至承台面,使冷却水与养护循环往复,有效地控制内外温差。 (2)为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升与表面温度的变化值,在承台内埋没若干个测温点,采用L形布置,每个测温点埋设温管2根01根管底埋置于承台混凝土的中心位置,测量混凝土中心的最高温升,另一根管底距承台上表面100 mm,测量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测温管均露出混凝土表面100n皿。用100的红色水银温度计测温,以方便读数。第l oJ 5d每2h测温1次,第6d后每4h测温1次,测至温度稳定为止。从3个承台的测温情况看,混凝土内部温升的高峰值一般在3。5d内产生,3d内温度可上升到或接近最大温升,内外温差值在20℃左右,控制在规范规定范围内,未发现异常现象。 3 几点体会 (1)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可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且可大大缩短养护周期,对于超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尤其适用o (2)主楼3.00m厚承台设计时,在承台中间设置了垫20@2肋水平抗缩钢筋网片。采用“水平分层间隙”施工方法,分两层进行浇筑,间隙时间7d以上,分层厚度各1.5m,抗缩钢筋网设置在下层1.5m的上表面。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这种施工方法可降低内部最高温升、减少人力、材料及机械设备的投入。 (3)主楼承台混凝土分层浇筑,下层混凝土的表面设置了棋盘式高低块(高差5em),形成上下连接的键块,并将抗缩钢筋网支撑钢筋伸出浇筑面20cm以上。在混凝土终凝前用钢丝刷拉毛表面水泥膜层处理水平施工缝,再溜扫冲洗干净,这样可加强上下层混凝土的连接,提高抗剪能力,节省凿毛施工缝的人工。 (4)大体积混凝土采用泵送工艺,泵送过程中,常会发生输送管堵塞故障,故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十分重要。须合理选择泵送压力,泵管直径,输送管线布置应合理。泵管上须遮盖湿麻袋,并经常淋水散热。混凝上中的砂石要有良好的级配,碎石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宜名1:3,砂率宜在40%。45%间,水灰比宜在0.5—0.55间,坍落度宜在15—18cm间。 (5)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承台连续浇筑,故浇筑现场须设防雨棚,并在基坑四周,设置盲沟和集水井。 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塑料给水管严密性试验的方法 提要: 现行规范对塑料排水管的设计、安装、水压试验和使用已有详尽的规程,而对塑料给水管安装、试验论述较少。介绍了高层建筑使用塑料给水管严密性试验的方法。 给水管道是建筑的命脉,而滴、冒、渗、漏一直是困扰建筑安装企业的一大通病。其能源浪费、环境污染、设备损坏及酝成事故,多年来一直是用户投诉热点之一。给排水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制定施工技术措施和现场安装工程的管理方面都将治理这一弊端列为重点。 1 新型建筑给水塑料管简介 目前塑料给水管有:硬聚氯乙烯(PVC-U)、高密度聚乙烯(HDPE)、交联聚乙烯(PE-X)、聚丁烯(PB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氯化聚氯乙烯(PVC-C)、铝塑复合管(PE-Al-PE,PE-X- Al-PE-X)、改性聚丙烯(PP-R,PP-C)。塑料给水管,具有重量轻、施工方便、管内光滑、水力条件好、不结垢、不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是塑料给水管本身具有脆性和抗冲击、抗机械损伤能力低的缺点,随着住宅的高档化,管道敷设多采用隐蔽暗装隐蔽在地面下、墙槽内极易被隐蔽作业、装饰施工、清理地面等工作所损坏,因此塑料给水管道的水密性试验很难做到一次完成,而管道的水密性试验是防止管道漏水的有效方法。笔者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总结给水管道按照工程进度及配合装饰工程施工,有效地防止由于安装、土建装饰及成品保护不力的情况下造成给水管道损坏,确保施工质量。 2 塑料给水管严密性试验的方法 2.1 进户管道隐蔽前水压试验 从水管井至厨房、卫生间的给水安装完毕,塑料给水管粘结接口24 h后便可进行水压试验。其目的是检查的严密性,管件、管材在加工制作、运输、保管、安装过程中是否损坏,管道有无堵塞,试验压力应按管网试压规定进行试压,合格后即可进行隐蔽。此次试验在各末端开口处用管帽封堵,所有配水器具,水表均不安装。为了能正确地辨别隐蔽管道的真实位置,应在地面、墙面用红色油漆标识管道位置,防止在土建和其他工种施工过程中破坏管道。隐蔽管道覆盖的砂浆,不得高出地面,以免清理地坪时破坏管道。 2.2 装饰工程施工前管道水密性复验 装饰工程即将开始施工前,再一次对进户管道进行一次分层水密性复验。其目的是检验管道在装饰工程施工前地面和墙面清理找平以及其他工种施工对管道造成损坏。如发现有破损渗漏处及时修补,以免造成隐患和不必要的损失。复验时采用0.6 MPa作为试验压力,此次试验完成后管内压力降为工作压力使管道处于带水保压状态,不拆除压力表直至装饰完工,其目的是便于经常观察压力变化情况,判断装修期间管道有无损坏。发现漏损,及时维修,防止装饰完毕后才发现漏水再进行返工,破坏装饰,影响工程质量。对装饰完的房间,确认管路无损坏后,即可排空分户管内的水,移交土建进行装饰作业。 2.3 分系统水密性试验 管道通过分户、分层的两次水密性试验,对管道接口及多种因素造成的管道损坏情况进行较为严格的检查,质量隐患基本消除但为确保隐蔽管路无破损和泄漏处,在本供水系统范围内的各层进行分系统水密性试验,此次试验在所有用户的地面和墙面、墙壁装饰完成后进行,试验压力采用工作压力,带水保压1~2 h。全面检查并观察压力表的变化情况,如压力表降压不符合规范要求,又没有查到泄漏部位可采取分层、分户试验方法,直至合格为止。 2.4 供水立管的水密性试验 供水立管指水泵至屋面水池的输水管,水泵出水至各层控制阀的输水管,其输水的工作压力不同应单独进行水密性压力试验,试验压力和要求按规定执行。 2.5 全系统通水试验和系统冲洗 以上各项试验全部合格后,供水设备具备供水条件,减压装置已调至规定的数值,各用户末端的配水器具安装完毕,室内外排水系统和设施均具备使用条件的情况下,可进行全系统通水试验。目的在于检验供水系统的供水能力、水压是否满足设计和规范规定,同时还检验配水器接口的严密性、冲洗管内脏物,逐一打开配水龙头。通水正常后,每层打开1/3配水点,检查水压、 水量情况,此项工作可分层进行,直至全部试验完毕。 3 塑料给水管道水压试验注意事项 (1)试验压力值是指管道末端最低点的压力。但若压力最高点的压力超过1.0 MPa,管道应采取分段试压。 (2)对采用粘结的管道,水压试验必须在粘结安装完成24 h后进行,防止固化时间不够接口脱开。 (3)向试压管段缓慢注水,同时将管内空气排出,逐步将各配水点封堵。 (4)对于如PE-X管一类的柔性管材,加压过快过高会产生微量膨胀,导致水压试验发生误差。因此加压应采用手压泵缓慢升压,升压时间不应小于10 min,稳压1 h,以便消除管道膨胀对试压结果的干扰。 (5)稳压1 h无渗漏现象后,再补压至规定的试压压力值,15 min内的压力降不超过0.05 MPa为合格。 4 结语 镀锌钢管作为给水管道已有近百年历史,从制管、配件、安装、试验、验收均有规范和成熟的经验,而塑料给水管的使用仅仅有几年的时间,人们对它的安装、试压还处在一个认识阶段。随着塑料给水管在建筑上的应用日益扩大,人们在应用实践中将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塑料管的设计、安装检验和验收方法来。 高层建筑论文: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论文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并详细地阐述了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供大家参考 1前言 现代高层建筑是向更高、体型更复杂、结构形式更多样、功能更齐全、综合性更强的方向发展。然而在设计中,由于结构下部楼层受力较大,上部楼层受力较少,正常布置时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实现结构布置,必须在结构变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转换层大致有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等。本文根据多年的施工实践,着重介绍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方法及其质量控制。 2 钢筋混凝土转换层结构的施工 2.1 转换层模板支撑系统 工程中常用以下几种模板支撑体系: 2.1.1 一次性支模 从转换层底一直撑到底层地面或地下室底版.需要模板支撑材料,适用于施工现场可用的支撑材料较多,且转换层位置较低的情况。 2.1.2 荷载传递法支模 将转换梁(板)的自重和施工荷载通过支撑系统传递给若干层楼板。支撑楼板的数量应通过设计来确定。另一种方案是充分利用转换层支撑柱的传力作用;另一部分通过楼面设置的竖向支撑构成的梁下排架体系传递给下面若干个楼层。 2.1.3 叠合浇筑法支模 应用叠合梁原理将转化梁(板)分2次或3次浇筑成型,支撑系统只需考虑承受第1次的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施工时应注意叠合面的处理,同时应对叠层浇筑的转换验算。(4)埋设型钢法 支撑。在转换梁中埋设型钢或钢桁架,并与模板连为-体,以承受全部大梁自重及施工荷载,大梁一次浇捣成型,可节省模板支撑材料,转换梁可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 搭设模板支撑时,要求上、下层支撑在同一位置。当转换结构下层空间可采用叠合浇注法或埋设型钢法支模。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应对转换梁(板)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结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转换结构的施工方案,建立符合实际的力学分析模式,达到设计和施工的统一。 2.2 混凝土工程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转换层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温度裂缝: 2.2.1 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气候及现场条件,预测监控混凝土在浇筑后1个月内的各部位温度的变化情况。 2.2.2 应采用以下方法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蓄热保温法,即常规保温方法;内降外保法,即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循环埋管通水冷却降温,在大体积混凝土转换结构的上表面及面采取保湿措施;蓄水养护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2h,随后进行蓄水养护,蓄高度100。 2.2.3 水泥的选用: 采用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掺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使水化热相应降低;。掺入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缓凝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升温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梯度减小。 2.2.4 施工方法:a先施工转换结构周围结构或墙体,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热过快,内外温差过大;b.在夏季高温气候施工时,采用冰水搅拌,以降低混凝土的人模温度;c分层浇筑混凝土,每层厚300~500mm,并在前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d采用叠合梁原理浇筑转换结构,可缓解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高、温度过大对控制裂缝的不利影响。 2.3钢筋工程施工 转换梁(板)的含钢量高,主筋长,梁柱节点区钢筋密集。因此,正确地翻样和下料,合理安排好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2.4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结构施工 施工时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张拉阶段预拉区开裂或反拱过大: 2.4.1 采用择期张拉技术,即待转换结构上部施工数层之后再张拉预应力,在此之前转换结构下的支撑必须加强。 2.4.2 在预拉区配置一定数量的预应力筋用以反拱,该部分的预应力筋是使用阶段不需要的。 2.4.3 采用分阶段张拉技术,即逐渐施加预应力以平衡各阶段荷载,但由于张拉次数较多,施工费用略高。 3 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 3.1 模板安装、拆除的质量控制 3.1.1 梁侧模板的安装 1)应采用30 mm×2.5mm的扁铁作为拉片,其长度为梁截面宽度加2倍钢模板肋高,两端适当位置钻孔。2)钢模外侧应用似8钢管扣件夹具竖向夹住梁的模板,每根小横杆上设置一付夹具,并用水平背杆将这些夹具横向连通。3)梁、板支撑的部分横向水平杆的端部应顶住梁的两侧模板,并与钢管扣件夹具连接,以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侧向压力。4)为确保混凝土不漏浆,应采用塑料泡沫条或毛草纸对拼缝进行嵌缝。5)当梁、板的跨度不小于4000mm时。若无设计要求,梁、板底模应按全长跨度的2%起拱量起拱。 3.1.2底板模板的安装 板底模板宜采用2000mm×1000mm×18 mm的竹压板,竹压板周边可采用镀锌铁皮包边,以减轻因碰撞造成的损坏。在钢管支撑架顶部水平杆上先平铺150 mm×50 mm的木拐,间隙距200 mm;安装模板后,用钉子将模板与木枋固定。拼缝采用宽50 mm的不干胶带封闭,以确保板缝处不漏浆。模板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前需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模板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准浇筑混凝土。 3.1.3模板的拆除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于板,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时,对于梁,若跨度不大于8 m,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时,若梁跨度大于8m,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时,才允许拆除模板及支撑系统。模板拆除前,须由施工人员提出模板拆除申请,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证,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准予拆除模板。 3.2 钢筋安装的质量控制 对于梁内同一位置有多层钢筋时,为确保受力钢筋位置准确,摆放平直,即采用 25的短节钢筋横向水平放置于两层钢筋之间,楞头铁间趾为沿梁长方向每1 000 mm长放置一根,且每层受力钢筋之间竖向排,均用楞头铁隔开。 梁底部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5mm,其垫块可用预制的(20以上细石混凝土小方块作垫块;但对于截面高度在1200mm及以上的框架梁,由于其钢筋直径在 25及以上,且根数又很多,因此钢筋自重很大,细石混凝土垫块已不能承受其荷载。必须采用 14~ 20,长度为1.4倍梁截面宽度的短节钢筋作垫块,将此短钢筋与底层纵向受力钢筋约呈45。夹角平放在底模板与底层箍筋之间,或采用专用料混凝土保护层垫块。 转换层主、次梁的上层承重结构的柱、薄壁柱或剪力墙等,其结构钢筋必须插入转换层的梁、柱内,并与梁、柱内的钢筋焊牢固定,且在距楼面50mm处设置二道箍筋,以确保上部结构钢筋位置正确。 3.3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 3.3.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由具有相应设计资格的试验室在对施工现场使用的水泥、砂、石、外加剂等进行试(检)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混凝土配合比。为防止在浇筑中出现施工冷缝,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缓凝减水剂。 3.3.2混凝土浇筑及下料方法 混凝土浇筑采取从房屋一端的边梁开始浇筑,在边梁浇筑完成后再浇筑垂直于该边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浇筑长度至相邻轴线的框架柱暂停,再返回浇筑楼盖板混凝土,以此浇筑方法类推,向前平行推进,直至浇筑完成。在浇筑框架梁混凝土过程中,对于截面高度为1 800 m 的梁应采用4次下料浇筑,4次振捣,每次浇筑厚度不大于500 m 的方法;相应地对于截面高度为1 200 m 的梁应采用3次下料,3次振捣的方法;以确保混凝土密实,不出现施工冷缝,并有利于减小梁侧模板承受的侧向压力。 计量工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散装)、砂、石、外加剂等必须认真过称计量,外加剂由专人负责计量下料,保证供应,如采用商品混凝土也应保证供应。 4结束语 近年来,在工程实践中采用了以上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确保了在建工程的支撑系统稳定牢固,模板系统可靠严密,钢筋数量及位置准确,混凝土密实,构件几何尺寸准确,表面平整,横平竖直,线角顺直方正。同时也符合设计强度要求,满足规范、标准要求,满足强制性条文要求。高层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势必带来转换层形式的多样性,转换层的施工应事先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精心组织施工,同时充分创造有利条件变不利施工为有利因素,以达到降低施工难度、节约施工成本、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控制控析 论文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并详细地阐述了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1前言 现代高层建筑是向更高、体型更复杂、结构形式更多样、功能更齐全、综合性更强的方向发展。然而在设计中,由于结构下部楼层受力较大,上部楼层受力较少,正常布置时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实现结构布置,必须在结构变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转换层大致有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等。本文着重介绍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方法及其质量控制。 2钢筋混凝土转换层结构的施工 2.1转换层模板支撑系统 工程中常用以下几种模板支撑体系: 2.1.1 一次性支模 从转换层底一直撑到底层地面或地下室底版,需要模板支撑材料,适用于施工现场可用的支撑材料较多,且转换层位置较低的情况。 2.1.2 荷载传递法支模 将转换梁(板)的自重和施工荷载通过支撑系统传递给若干层楼板。支撑楼板的数量应通过设计来确定。另一种方案是充分利用转换层支撑柱的传力作用;另一部分通过楼面设置的竖向支撑构成的梁下排架体系传递给下面若干个楼层。 2.1.3 叠合浇筑法支模 应用叠合梁原理将转化梁(板)分2次或3次浇筑成型,支撑系统只需考虑承受第1次的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施工时应注意叠合面的处理,同时应对叠层浇筑的转换验算。 2.1.4 埋设型钢法 支撑。在转换梁中埋设型钢或钢桁架,并与模板连为-体,以承受全部大梁自重及施工荷载,大梁一次浇捣成型,可节省模板支撑材料,转换梁可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 搭设模板支撑时,要求上、下层支撑在同一位置。当转换结构下层空间可采用叠合浇注法或埋设型钢法支模。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应对转换梁(板)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结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转换结构的施工方案,建立符合实际的力学分析模式,达到设计和施工的统一。 2.2 混凝土工程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转换层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温度裂缝: 2.2.1 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气候及现场条件,预测监控混凝土在浇筑后1个月内的各部位温度的变化情况。 2.2.2 应采用以下方法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蓄热保温法,即常规保温方法;内降外保法,即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循环埋管通水冷却降温,在大体积混凝土转换结构的上表面及面采取保湿措施;蓄水养护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2h,随后进行蓄水养护,蓄高度100。 2.2.3 水泥的选用: 采用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掺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使水化热相应降低;掺入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缓凝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升温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梯度减小。 2.2.4 施工方法:先施工转换结构周围结构或墙体,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热过快,内外温差过大;在夏季高温气候施工时,采用冰水搅拌,以降低混凝土的人模温度;分层浇筑混凝土,每层厚300~500mm,并在前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采用叠合梁原理浇筑转换结构,可缓解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高、温度过大对控制裂缝的不利影响。 2.3钢筋工程施工 转换梁(板)的含钢量高,主筋长,梁柱节点区钢筋密集。因此,正确地翻样和下料,合理安排好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2.4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结构施工 施工时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张拉阶段预拉区开裂或反拱过大: 2.4.1 采用择期张拉技术,即待转换结构上部施工数层之后再张拉预应力,在此之前转换结构下的支撑必须加强。 2.4.2 在预拉区配置一定数量的预应力筋用以反拱,该部分的预应力筋是使用阶段不需要的。 2.4.3 采用分阶段张拉技术,即逐渐施加预应力以平衡各阶段荷载,但由于张拉次数较多,施工费用略高。 3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 3.1 模板安装、拆除的质量控制 3.1.1 梁侧模板的安装 应采用30 mm×2.5mm的扁铁作为拉片,其长度为梁截面宽度加2倍钢模板肋高,两端适当位置钻孔;钢模外侧应用似8钢管扣件夹具竖向夹住梁的模板,每根小横杆上设置一付夹具,并用水平背杆将这些夹具横向连通;梁、板支撑的部分横向水平杆的端部应顶住梁的两侧模板,并与钢管扣件夹具连接,以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侧向压力;为确保混凝土不漏浆,应采用塑料泡沫条或毛草纸对拼缝进行嵌缝;当梁、板的跨度不小于4000mm时。若无设计要求,梁、板底模应按全长跨度的2%起拱量起拱。 3.1.2底板模板的安装 板底模板宜采用2000mm×1000mm×18mm的竹压板,竹压板周边可采用镀锌铁皮包边,以减轻因碰撞造成的损坏。在钢管支撑架顶部水平杆上先平铺150mm×50mm的木拐,间隙距200mm;安装模板后,用钉子将模板与木枋固定。拼缝采用宽50mm的不干胶带封闭,以确保板缝处不漏浆。模板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前需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模板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准浇筑混凝土。 3.1.3模板的拆除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于板,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时,对于梁,若跨度不大于8m,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时,若梁跨度大于8m,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时,才允许拆除模板及支撑系统。模板拆除前,须由施工人员提出模板拆除申请,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证,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准予拆除模板。 3.2 钢筋安装的质量控制 对于梁内同一位置有多层钢筋时,为确保受力钢筋位置准确,摆放平直,即采用 25的短节钢筋横向水平放置于两层钢筋之间,楞头铁间趾为沿梁长方向每1000mm长放置一根,且每层受力钢筋之间竖向排,均用楞头铁隔开。 梁底部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5mm,其垫块可用预制的(20以上细石混凝土小方块作垫块;但对于截面高度在1200mm及以上的框架梁,由于其钢筋直径在 25及以上,且根数又很多,因此钢筋自重很大,细石混凝土垫块已不能承受其荷载。必须采用 14~ 20,长度为1.4倍梁截面宽度的短节钢筋作垫块,将此短钢筋与底层纵向受力钢筋约呈45。夹角平放在底模板与底层箍筋之间,或采用专用料混凝土保护层垫块。 转换层主、次梁的上层承重结构的柱、薄壁柱或剪力墙等,其结构钢筋必须插入转换层的梁、柱内,并与梁、柱内的钢筋焊牢固定,且在距楼面50mm处设置二道箍筋,以确保上部结构钢筋位置正确。 3.3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 3.3.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由具有相应设计资格的试验室在对施工现场使用的水泥、砂、石、外加剂等进行试(检)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混凝土配合比。为防止在浇筑中出现施工冷缝,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缓凝减水剂。 3.3.2混凝土浇筑及下料方法 混凝土浇筑采取从房屋一端的边梁开始浇筑,在边梁浇筑完成后再浇筑垂直于该边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浇筑长度至相邻轴线的框架柱暂停,再返回浇筑楼盖板混凝土,以此浇筑方法类推,向前平行推进,直至浇筑完成。在浇筑框架梁混凝土过程中,对于截面高度为1 800 m的梁应采用4次下料浇筑,4次振捣,每次浇筑厚度不大于500m 的方法;相应地对于截面高度为1 200m 的梁应采用3次下料,3次振捣的方法;以确保混凝土密实,不出现施工冷缝,并有利于减小梁侧模板承受的侧向压力。 计量工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散装)、砂、石、外加剂等必须认真过称计量,外加剂由专人负责计量下料,保证供应,如采用商品混凝土也应保证供应。 4结束语 近年来,在工程实践中采用了以上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确保了在建工程的支撑系统稳定牢固,模板系统可靠严密,钢筋数量及位置准确,混凝土密实,构件几何尺寸准确,表面平整,横平竖直,线角顺直方正。同时也符合设计强度要求,满足规范、标准要求,满足强制性条文要求。高层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势必带来转换层形式的多样性,转换层的施工应事先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精心组织施工,同时充分创造有利条件变不利施工为有利因素,以达到降低施工难度、节约施工成本、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高层建筑论文:浅析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施工技术 论文关键词:转换层;模板;混凝土工程 论文摘要:转换层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因此,控制转换层的施工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转换层施工中的重点对其中的模板及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进行了探讨。 1 转换层结构的整体施工特点与控制要点 1.1 施工特点 转换层的自重和施工荷载往往非常大,应选择合理的模板支撑方案,并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转换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使用阶段是不同的,应对转换梁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的验算。 对大体积混凝土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凝土水化热的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转换层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载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钢筋的布置。 利用钢骨架或预应力卸荷。在转换层结构中使用钢骨混凝土和预应力技术可以减轻自重、改善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设计模板支撑时可以利用己经成型的水平钢骨或预应力平衡部分或全部施工荷载,极大改善支撑受力性能,这种措施适用于转换层与上部结构没有形成整体工作的情况如上部采用的是小柱网框架或开口剪力墙、壁式框架等结构形式。 1.2 施工控制要点 转换板的自重、施工荷载以及所承受的上部结构荷载往往非常大,所以应选择合理、可行的模板支撑方案,并根据转换板的结构特点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 转换板承受的荷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转换板,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凝土温度差值、温度变化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 应及时做好转换板施工期间板的变形、混凝土施工温度的监测,及时掌握各种对施工质量不利的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纠正。 2 模板及支架的施工 2.1 斜撑的施工要点 所有斜撑杆按小于或等于450角设置,排距沿柱面竖向为lm,梁底斜撑杆同梁底模板的外钢楞相协调,间距为400mm,其上端伸至模板底并与梁度模外钢楞相扣接,并作双扣件抗滑移保险,斜撑杆的下支点主柱面预留的内设定位短筋的凹槽,最下排斜撑杆的下支点为所在楼层的柱根部。 梁底斜撑支架尽量与梁下排架同时搭设,如跟不上,也必须保证在大梁钢筋骨架就位前搭设完毕,以确保斜撑支架与梁下排架同步受力。所有斜撑杆要尽量与梁下排架的立杆、横杆相扣接(用转向扣件),同时与楼层满堂架连体,以增强斜撑支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2 立杆和扫地杆的施工要点 立杆的上端直接与梁底的内楞、外楞分别相扣接(外楞紧贴在内楞下面),从而形成双扣件抗滑移保险.立杆的下端支撑在楼面上铺设的通长木板上设置的钢垫块上。梁下排架下设扫地杆,中间设两道大小横杆,梁底排架两侧,横向设置斜撑,纵向设置双肢剪刀撑,同时将梁下排架与楼层满堂架连为一体,以增加排架的空间刚度。 2.3 钢管支撑的施工要点 支撑体系中,一定要注意检查木楔是否顶紧、钉钉子、防滑动,这是避免钢管直接作用于楼板形成集中荷载的关键。 用 48x3.5碗扣式脚手钢管搭设排架作为转换结构模板支架,可调支托安放于钢管支撑顶端,再把小中48x3.5钢管安放在可调支托上,碗扣式钢管立柱承受的是轴向力。作用在模板支架上的荷载特别大,用钢管碗扣脚手架做支撑最关键的问题是绝对不能出现模板支撑倒塌事故,否则损失和影响极大,因此,即使在排架三维间距均满足设计要求条件下,仍须采取必要的附加保证措施。利用转换结构区域的边缘构件如框架柱、剪力墙卸失一部分荷载。中间部分用纲管与柱子锁紧。 对进场的构配件进行检查验收,扣件及底托等要有出厂合格证,碗扣脚手架要检查碗扣与杆件的焊接质量,杆件的变形情况。达到规定后方可使用。扣件符合《钢管脚手架扣件》的规定要求。 各级共同制定施工方案,并逐级进行技术交底,参照公司的碗扣式脚手架施工工法及己施工的梁式转换架体支设的经验进行施工,执行《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和《建筑施工扣件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用经纬仪和钥尺在己浇筑混凝土的地坪上找出立杆的纵横位置。为分散荷载,立杆支托下垫50mm厚木板,下设扫地杆。碗扣要锁紧,扣件使用力矩扳手核准拧紧力的要求。斜撑按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设置。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注意观察架体的变形情况,混凝土浇筑要求两个搓子从中间向两边对称浇筑。下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才能浇筑上层混凝土,浇上层混凝土之前,先将架体支顶松开,让己浇筑混凝土变形受力后再顶紧支撑,这样使己浇混凝土和架体共同承担、共同作用来承受上部荷载。 3 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分析 3.1 原材料要求 水泥: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低热或中热的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发热量270-290Kj/kg),严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 骨料:粗骨料碎石和卵石均可,应采取连续级配。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和控制增加水泥用量。骨料中不得含有有机杂质,其含泥量应小于等于1%。 细骨料宜选用粗砂或中砂,含泥量应小于等于3%。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其粗细率以2.6-2.8为宜。控制细砂以0.3二筛孔的通过率为15%-30%;0.15mm筛孔的通过率为5%-10%。 粉煤灰为了减少水泥用量,可掺入水泥用量10%的粉煤灰取代水泥。粉煤灰的烧失去量应小于15%,SO3应小于3%,SiO2应大于40%,并应对水泥无不良反应。 外加剂为了满足和易性和减缓水泥早期水化热发热量的要求,宜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缓凝型减水剂。 3.2 施工准备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除按一般混凝土施工前必须进行的物质准备、机具准备、技术准备和现场准备外,应根据其施工的特殊性,做好附属材料和辅助设备的准备工作,如冰、冰水箱(池)、真空吸水设备、水泵、测温设备等。尤其要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施工方案编制的重点,应该是:①根据减少约束的要求,确定分层分块的尺寸及层间、块间的结合措施。②通过热工计算,确定混凝土入模温度以及对材料加热或降温的措施。③确定混凝土搅拌、运输和浇筑的方案。④制定混凝土的保温方案。⑤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施工和消防措施的制订。 3.3 混凝土浇筑要点 转换梁混凝浇筑量大,浇筑速度块,总的浇筑时间长,又要考虑温度应力的 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混凝土施工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并确保混凝土的输送不间断。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高度控制在300--5OOmm。每层间隔时间1.5-2h。 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机械振捣为主,人工扦插为辅。插入振动器宜采用快插慢拔,振动时间以出现泛浆为准,同时插入点距离应在振动棒有半径1.25倍范围内。在梁柱节点处,若钢筋太密,振动不能插入,则采用钢扦插,在梁柱侧模用橡皮锤敲打,用人工振捣来弥补。 楼板混凝土浇筑,除在梁处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外,其余均采平板振动器沿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平板振动器依口成排进行,且排与排之间应有一定的搭接,确保混凝土不漏振,以达到其密实度。为保证楼板混凝土厚度,除在柱墙筋外注有标高标志外,还应加设用钢筋制作而成的移动式高度控制件,用于控制板厚,以保证板厚,满足设计要求。 泵送施工全过程除了按常规操作外,应注意以下几点: 布管及拆管要严格配合施工顺序和施工缝留设要求。管泵送前,加强压送水湿润管和泵体,必要时将湿麻袋覆盖于泵管上,降低混凝土温。泵送过程中,有泵管与溜槽配合,控泵送冲击力,避免挠动深梁锚固筋。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入模温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中心温升值,固而降低入模温度是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重要控制内容之一。 高层建筑论文: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论文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并详细地阐述了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供大家参考 1前言 现代高层建筑是向更高、体型更复杂、结构形式更多样、功能更齐全、综合性更强的方向发展。然而在设计中,由于结构下部楼层受力较大,上部楼层受力较少,正常布置时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实现结构布置,必须在结构变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转换层大致有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等。本文根据多年的施工实践,着重介绍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方法及其质量控制。 2 钢筋混凝土转换层结构的施工 2.1 转换层模板支撑系统 工程中常用以下几种模板支撑体系: 2.1.1 一次性支模 从转换层底一直撑到底层地面或地下室底版.需要模板支撑材料,适用于施工现场可用的支撑材料较多,且转换层位置较低的情况。 2.1.2 荷载传递法支模 将转换梁(板)的自重和施工荷载通过支撑系统传递给若干层楼板。支撑楼板的数量应通过设计来确定。另一种方案是充分利用转换层支撑柱的传力作用;另一部分通过楼面设置的竖向支撑构成的梁下排架体系传递给下面若干个楼层。 2.1.3 叠合浇筑法支模 应用叠合梁原理将转化梁(板)分2次或3次浇筑成型,支撑系统只需考虑承受第1次的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施工时应注意叠合面的处理,同时应对叠层浇筑的转换验算。(4)埋设型钢法 支撑。在转换梁中埋设型钢或钢桁架,并与模板连为-体,以承受全部大梁自重及施工荷载,大梁一次浇捣成型,可节省模板支撑材料,转换梁可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 搭设模板支撑时,要求上、下层支撑在同一位置。当转换结构下层空间可采用叠合浇注法或埋设型钢法支模。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应对转换梁(板)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结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转换结构的施工方案,建立符合实际的力学分析模式,达到设计和施工的统一。 2.2 混凝土工程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转换层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温度裂缝: 2.2.1 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气候及现场条件,预测监控混凝土在浇筑后1个月内的各部位温度的变化情况。 2.2.2 应采用以下方法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蓄热保温法,即常规保温方法;内降外保法,即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循环埋管通水冷却降温,在大体积混凝土转换结构的上表面及面采取保湿措施;蓄水养护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2h,随后进行蓄水养护,蓄高度100。 2.2.3 水泥的选用: 采用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掺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使水化热相应降低;。掺入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缓凝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升温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梯度减小。 2.2.4 施工方法:a先施工转换结构周围结构或墙体,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热过快,内外温差过大;b.在夏季高温气候施工时,采用冰水搅拌,以降低混凝土的人模温度;c分层浇筑混凝土,每层厚300~500mm,并在前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d采用叠合梁原理浇筑转换结构,可缓解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高、温度过大对控制裂缝的不利影响。 2.3钢筋工程施工 转换梁(板)的含钢量高,主筋长,梁柱节点区钢筋密集。因此,正确地翻样和下料,合理安排好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2.4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结构施工 施工时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张拉阶段预拉区开裂或反拱过大: 2.4.1 采用择期张拉技术,即待转换结构上部施工数层之后再张拉预应力,在此之前转换结构下的支撑必须加强。 2.4.2 在预拉区配置一定数量的预应力筋用以反拱,该部分的预应力筋是使用阶段不需要的。 2.4.3 采用分阶段张拉技术,即逐渐施加预应力以平衡各阶段荷载,但由于张拉次数较多,施工费用略高。 3 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 3.1 模板安装、拆除的质量控制 3.1.1 梁侧模板的安装 1)应采用30 mm×2.5mm的扁铁作为拉片,其长度为梁截面宽度加2倍钢模板肋高,两端适当位置钻孔。2)钢模外侧应用似8钢管扣件夹具竖向夹住梁的模板,每根小横杆上设置一付夹具,并用水平背杆将这些夹具横向连通。3)梁、板支撑的部分横向水平杆的端部应顶住梁的两侧模板,并与钢管扣件夹具连接,以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侧向压力。4)为确保混凝土不漏浆,应采用塑料泡沫条或毛草纸对拼缝进行嵌缝。5)当梁、板的跨度不小于4000mm时。若无设计要求,梁、板底模应按全长跨度的2%起拱量起拱。 3.1.2底板模板的安装 板底模板宜采用2000mm×1000mm×18 mm的竹压板,竹压板周边可采用镀锌铁皮包边,以减轻因碰撞造成的损坏。在钢管支撑架顶部水平杆上先平铺150 mm×50 mm的木拐,间隙距200 mm;安装模板后,用钉子将模板与木枋固定。拼缝采用宽50 mm的不干胶带封闭,以确保板缝处不漏浆。模板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前需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模板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准浇筑混凝土。 3.1.3模板的拆除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于板,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时,对于梁,若跨度不大于8 m,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时,若梁跨度大于8m,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时,才允许拆除模板及支撑系统。模板拆除前,须由施工人员提出模板拆除申请,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证,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准予拆除模板。 3.2 钢筋安装的质量控制 对于梁内同一位置有多层钢筋时,为确保受力钢筋位置准确,摆放平直,即采用 25的短节钢筋横向水平放置于两层钢筋之间,楞头铁间趾为沿梁长方向每1 000 mm长放置一根,且每层受力钢筋之间竖向排,均用楞头铁隔开。 梁底部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5mm,其垫块可用预制的(20以上细石混凝土小方块作垫块;但对于截面高度在1200mm及以上的框架梁,由于其钢筋直径在 25及以上,且根数又很多,因此钢筋自重很大,细石混凝土垫块已不能承受其荷载。必须采用 14~ 20,长度为1.4倍梁截面宽度的短节钢筋作垫块,将此短钢筋与底层纵向受力钢筋约呈45。夹角平放在底模板与底层箍筋之间,或采用专用料混凝土保护层垫块。 转换层主、次梁的上层承重结构的柱、薄壁柱或剪力墙等,其结构钢筋必须插入转换层的梁、柱内,并与梁、柱内的钢筋焊牢固定,且在距楼面50mm处设置二道箍筋,以确保上部结构钢筋位置正确。 3.3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 3.3.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由具有相应设计资格的试验室在对施工现场使用的水泥、砂、石、外加剂等进行试(检)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混凝土配合比。为防止在浇筑中出现施工冷缝,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缓凝减水剂。 3.3.2混凝土浇筑及下料方法 混凝土浇筑采取从房屋一端的边梁开始浇筑,在边梁浇筑完成后再浇筑垂直于该边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浇筑长度至相邻轴线的框架柱暂停,再返回浇筑楼盖板混凝土,以此浇筑方法类推,向前平行推进,直至浇筑完成。在浇筑框架梁混凝土过程中,对于截面高度为1 800 m 的梁应采用4次下料浇筑,4次振捣,每次浇筑厚度不大于500 m 的方法;相应地对于截面高度为1 200 m 的梁应采用3次下料,3次振捣的方法;以确保混凝土密实,不出现施工冷缝,并有利于减小梁侧模板承受的侧向压力。 计量工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散装)、砂、石、外加剂等必须认真过称计量,外加剂由专人负责计量下料,保证供应,如采用商品混凝土也应保证供应。 4结束语 近年来,在工程实践中采用了以上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确保了在建工程的支撑系统稳定牢固,模板系统可靠严密,钢筋数量及位置准确,混凝土密实,构件几何尺寸准确,表面平整,横平竖直,线角顺直方正。同时也符合设计强度要求,满足规范、标准要求,满足强制性条文要求。高层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势必带来转换层形式的多样性,转换层的施工应事先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精心组织施工,同时充分创造有利条件变不利施工为有利因素,以达到降低施工难度、节约施工成本、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控制控析 论文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并详细地阐述了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1前言 现代高层建筑是向更高、体型更复杂、结构形式更多样、功能更齐全、综合性更强的方向发展。然而在设计中,由于结构下部楼层受力较大,上部楼层受力较少,正常布置时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实现结构布置,必须在结构变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转换层大致有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等。本文着重介绍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方法及其质量控制。 2钢筋混凝土转换层结构的施工 2.1转换层模板支撑系统 工程中常用以下几种模板支撑体系: 2.1.1 一次性支模 从转换层底一直撑到底层地面或地下室底版,需要模板支撑材料,适用于施工现场可用的支撑材料较多,且转换层位置较低的情况。 2.1.2 荷载传递法支模 将转换梁(板)的自重和施工荷载通过支撑系统传递给若干层楼板。支撑楼板的数量应通过设计来确定。另一种方案是充分利用转换层支撑柱的传力作用;另一部分通过楼面设置的竖向支撑构成的梁下排架体系传递给下面若干个楼层。 2.1.3 叠合浇筑法支模 应用叠合梁原理将转化梁(板)分2次或3次浇筑成型,支撑系统只需考虑承受第1次的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施工时应注意叠合面的处理,同时应对叠层浇筑的转换验算。 2.1.4 埋设型钢法 支撑。在转换梁中埋设型钢或钢桁架,并与模板连为-体,以承受全部大梁自重及施工荷载,大梁一次浇捣成型,可节省模板支撑材料,转换梁可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 搭设模板支撑时,要求上、下层支撑在同一位置。当转换结构下层空间可采用叠合浇注法或埋设型钢法支模。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应对转换梁(板)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结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转换结构的施工方案,建立符合实际的力学分析模式,达到设计和施工的统一。 2.2 混凝土工程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转换层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温度裂缝: 2.2.1 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气候及现场条件,预测监控混凝土在浇筑后1个月内的各部位温度的变化情况。 2.2.2 应采用以下方法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蓄热保温法,即常规保温方法;内降外保法,即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循环埋管通水冷却降温,在大体积混凝土转换结构的上表面及面采取保湿措施;蓄水养护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2h,随后进行蓄水养护,蓄高度100。 2.2.3 水泥的选用: 采用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掺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使水化热相应降低;掺入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缓凝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升温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梯度减小。 2.2.4 施工方法:先施工转换结构周围结构或墙体,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热过快,内外温差过大;在夏季高温气候施工时,采用冰水搅拌,以降低混凝土的人模温度;分层浇筑混凝土,每层厚300~500mm,并在前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采用叠合梁原理浇筑转换结构,可缓解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高、温度过大对控制裂缝的不利影响。 2.3钢筋工程施工 转换梁(板)的含钢量高,主筋长,梁柱节点区钢筋密集。因此,正确地翻样和下料,合理安排好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2.4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结构施工 施工时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张拉阶段预拉区开裂或反拱过大: 2.4.1 采用择期张拉技术,即待转换结构上部施工数层之后再张拉预应力,在此之前转换结构下的支撑必须加强。 2.4.2 在预拉区配置一定数量的预应力筋用以反拱,该部分的预应力筋是使用阶段不需要的。 2.4.3 采用分阶段张拉技术,即逐渐施加预应力以平衡各阶段荷载,但由于张拉次数较多,施工费用略高。 3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 3.1 模板安装、拆除的质量控制 3.1.1 梁侧模板的安装 应采用30 mm×2.5mm的扁铁作为拉片,其长度为梁截面宽度加2倍钢模板肋高,两端适当位置钻孔;钢模外侧应用似8钢管扣件夹具竖向夹住梁的模板,每根小横杆上设置一付夹具,并用水平背杆将这些夹具横向连通;梁、板支撑的部分横向水平杆的端部应顶住梁的两侧模板,并与钢管扣件夹具连接,以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侧向压力;为确保混凝土不漏浆,应采用塑料泡沫条或毛草纸对拼缝进行嵌缝;当梁、板的跨度不小于4000mm时。若无设计要求,梁、板底模应按全长跨度的2%起拱量起拱。 3.1.2底板模板的安装 板底模板宜采用2000mm×1000mm×18mm的竹压板,竹压板周边可采用镀锌铁皮包边,以减轻因碰撞造成的损坏。在钢管支撑架顶部水平杆上先平铺150mm×50mm的木拐,间隙距200mm;安装模板后,用钉子将模板与木枋固定。拼缝采用宽50mm的不干胶带封闭,以确保板缝处不漏浆。模板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前需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模板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准浇筑混凝土。 3.1.3模板的拆除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于板,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时,对于梁,若跨度不大于8m,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时,若梁跨度大于8m,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时,才允许拆除模板及支撑系统。模板拆除前,须由施工人员提出模板拆除申请,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证,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准予拆除模板。 3.2 钢筋安装的质量控制 对于梁内同一位置有多层钢筋时,为确保受力钢筋位置准确,摆放平直,即采用 25的短节钢筋横向水平放置于两层钢筋之间,楞头铁间趾为沿梁长方向每1000mm长放置一根,且每层受力钢筋之间竖向排,均用楞头铁隔开。 梁底部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5mm,其垫块可用预制的(20以上细石混凝土小方块作垫块;但对于截面高度在1200mm及以上的框架梁,由于其钢筋直径在 25及以上,且根数又很多,因此钢筋自重很大,细石混凝土垫块已不能承受其荷载。必须采用 14~ 20,长度为1.4倍梁截面宽度的短节钢筋作垫块,将此短钢筋与底层纵向受力钢筋约呈45。夹角平放在底模板与底层箍筋之间,或采用专用料混凝土保护层垫块。 转换层主、次梁的上层承重结构的柱、薄壁柱或剪力墙等,其结构钢筋必须插入转换层的梁、柱内,并与梁、柱内的钢筋焊牢固定,且在距楼面50mm处设置二道箍筋,以确保上部结构钢筋位置正确。 3.3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 3.3.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由具有相应设计资格的试验室在对施工现场使用的水泥、砂、石、外加剂等进行试(检)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混凝土配合比。为防止在浇筑中出现施工冷缝,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缓凝减水剂。 3.3.2混凝土浇筑及下料方法 混凝土浇筑采取从房屋一端的边梁开始浇筑,在边梁浇筑完成后再浇筑垂直于该边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浇筑长度至相邻轴线的框架柱暂停,再返回浇筑楼盖板混凝土,以此浇筑方法类推,向前平行推进,直至浇筑完成。在浇筑框架梁混凝土过程中,对于截面高度为1 800 m的梁应采用4次下料浇筑,4次振捣,每次浇筑厚度不大于500m 的方法;相应地对于截面高度为1 200m 的梁应采用3次下料,3次振捣的方法;以确保混凝土密实,不出现施工冷缝,并有利于减小梁侧模板承受的侧向压力。 计量工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散装)、砂、石、外加剂等必须认真过称计量,外加剂由专人负责计量下料,保证供应,如采用商品混凝土也应保证供应。 4结束语 近年来,在工程实践中采用了以上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确保了在建工程的支撑系统稳定牢固,模板系统可靠严密,钢筋数量及位置准确,混凝土密实,构件几何尺寸准确,表面平整,横平竖直,线角顺直方正。同时也符合设计强度要求,满足规范、标准要求,满足强制性条文要求。高层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势必带来转换层形式的多样性,转换层的施工应事先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精心组织施工,同时充分创造有利条件变不利施工为有利因素,以达到降低施工难度、节约施工成本、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高层建筑论文:浅析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施工技术 论文关键词:转换层;模板;混凝土工程 论文摘要:转换层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因此,控制转换层的施工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转换层施工中的重点对其中的模板及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进行了探讨。 1 转换层结构的整体施工特点与控制要点 1.1 施工特点 转换层的自重和施工荷载往往非常大,应选择合理的模板支撑方案,并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转换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使用阶段是不同的,应对转换梁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的验算。 对大体积混凝土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凝土水化热的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转换层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载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钢筋的布置。 利用钢骨架或预应力卸荷。在转换层结构中使用钢骨混凝土和预应力技术可以减轻自重、改善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设计模板支撑时可以利用己经成型的水平钢骨或预应力平衡部分或全部施工荷载,极大改善支撑受力性能,这种措施适用于转换层与上部结构没有形成整体工作的情况如上部采用的是小柱网框架或开口剪力墙、壁式框架等结构形式。 1.2 施工控制要点 转换板的自重、施工荷载以及所承受的上部结构荷载往往非常大,所以应选择合理、可行的模板支撑方案,并根据转换板的结构特点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 转换板承受的荷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转换板,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凝土温度差值、温度变化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和收缩裂缝。 应及时做好转换板施工期间板的变形、混凝土施工温度的监测,及时掌握各种对施工质量不利的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纠正。 2 模板及支架的施工 2.1 斜撑的施工要点 所有斜撑杆按小于或等于450角设置,排距沿柱面竖向为lm,梁底斜撑杆同梁底模板的外钢楞相协调,间距为400mm,其上端伸至模板底并与梁度模外钢楞相扣接,并作双扣件抗滑移保险,斜撑杆的下支点主柱面预留的内设定位短筋的凹槽,最下排斜撑杆的下支点为所在楼层的柱根部。 梁底斜撑支架尽量与梁下排架同时搭设,如跟不上,也必须保证在大梁钢筋骨架就位前搭设完毕,以确保斜撑支架与梁下排架同步受力。所有斜撑杆要尽量与梁下排架的立杆、横杆相扣接(用转向扣件),同时与楼层满堂架连体,以增强斜撑支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2 立杆和扫地杆的施工要点 立杆的上端直接与梁底的内楞、外楞分别相扣接(外楞紧贴在内楞下面),从而形成双扣件抗滑移保险.立杆的下端支撑在楼面上铺设的通长木板上设置的钢垫块上。梁下排架下设扫地杆,中间设两道大小横杆,梁底排架两侧,横向设置斜撑,纵向设置双肢剪刀撑,同时将梁下排架与楼层满堂架连为一体,以增加排架的空间刚度。 2.3 钢管支撑的施工要点 支撑体系中,一定要注意检查木楔是否顶紧、钉钉子、防滑动,这是避免钢管直接作用于楼板形成集中荷载的关键。 用 48x3.5碗扣式脚手钢管搭设排架作为转换结构模板支架,可调支托安放于钢管支撑顶端,再把小中48x3.5钢管安放在可调支托上,碗扣式钢管立柱承受的是轴向力。作用在模板支架上的荷载特别大,用钢管碗扣脚手架做支撑最关键的问题是绝对不能出现模板支撑倒塌事故,否则损失和影响极大,因此,即使在排架三维间距均满足设计要求条件下,仍须采取必要的附加保证措施。利用转换结构区域的边缘构件如框架柱、剪力墙卸失一部分荷载。中间部分用纲管与柱子锁紧。 对进场的构配件进行检查验收,扣件及底托等要有出厂合格证,碗扣脚手架要检查碗扣与杆件的焊接质量,杆件的变形情况。达到规定后方可使用。扣件符合《钢管脚手架扣件》的规定要求。 各级共同制定施工方案,并逐级进行技术交底,参照公司的碗扣式脚手架施工工法及己施工的梁式转换架体支设的经验进行施工,执行《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和《建筑施工扣件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用经纬仪和钥尺在己浇筑混凝土的地坪上找出立杆的纵横位置。为分散荷载,立杆支托下垫50mm厚木板,下设扫地杆。碗扣要锁紧,扣件使用力矩扳手核准拧紧力的要求。斜撑按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设置。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注意观察架体的变形情况,混凝土浇筑要求两个搓子从中间向两边对称浇筑。下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才能浇筑上层混凝土,浇上层混凝土之前,先将架体支顶松开,让己浇筑混凝土变形受力后再顶紧支撑,这样使己浇混凝土和架体共同承担、共同作用来承受上部荷载。 3 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分析 3.1 原材料要求 水泥: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低热或中热的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发热量270-290Kj/kg),严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 骨料:粗骨料碎石和卵石均可,应采取连续级配。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和控制增加水泥用量。骨料中不得含有有机杂质,其含泥量应小于等于1%。 细骨料宜选用粗砂或中砂,含泥量应小于等于3%。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其粗细率以2.6-2.8为宜。控制细砂以0.3二筛孔的通过率为15%-30%;0.15mm筛孔的通过率为5%-10%。 粉煤灰为了减少水泥用量,可掺入水泥用量10%的粉煤灰取代水泥。粉煤灰的烧失去量应小于15%,SO3应小于3%,SiO2应大于40%,并应对水泥无不良反应。 外加剂为了满足和易性和减缓水泥早期水化热发热量的要求,宜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缓凝型减水剂。 3.2 施工准备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除按一般混凝土施工前必须进行的物质准备、机具准备、技术准备和现场准备外,应根据其施工的特殊性,做好附属材料和辅助设备的准备工作,如冰、冰水箱(池)、真空吸水设备、水泵、测温设备等。尤其要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施工方案编制的重点,应该是:①根据减少约束的要求,确定分层分块的尺寸及层间、块间的结合措施。②通过热工计算,确定混凝土入模温度以及对材料加热或降温的措施。③确定混凝土搅拌、运输和浇筑的方案。④制定混凝土的保温方案。⑤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施工和消防措施的制订。 3.3 混凝土浇筑要点 转换梁混凝浇筑量大,浇筑速度块,总的浇筑时间长,又要考虑温度应力的 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混凝土施工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并确保混凝土的输送不间断。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高度控制在300--5OOmm。每层间隔时间1.5-2h。 混凝土的振捣采用机械振捣为主,人工扦插为辅。插入振动器宜采用快插慢拔,振动时间以出现泛浆为准,同时插入点距离应在振动棒有半径1.25倍范围内。在梁柱节点处,若钢筋太密,振动不能插入,则采用钢扦插,在梁柱侧模用橡皮锤敲打,用人工振捣来弥补。 楼板混凝土浇筑,除在梁处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外,其余均采平板振动器沿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平板振动器依口成排进行,且排与排之间应有一定的搭接,确保混凝土不漏振,以达到其密实度。为保证楼板混凝土厚度,除在柱墙筋外注有标高标志外,还应加设用钢筋制作而成的移动式高度控制件,用于控制板厚,以保证板厚,满足设计要求。 泵送施工全过程除了按常规操作外,应注意以下几点: 布管及拆管要严格配合施工顺序和施工缝留设要求。管泵送前,加强压送水湿润管和泵体,必要时将湿麻袋覆盖于泵管上,降低混凝土温。泵送过程中,有泵管与溜槽配合,控泵送冲击力,避免挠动深梁锚固筋。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入模温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中心温升值,固而降低入模温度是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重要控制内容之一。 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层建筑的发展特点,并且提出目前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既集吃、住、办公、娱乐、购物、停车为一体的综合建筑。由于空间功能的复杂化,使得建筑结构也随之变化。为了适应上部小空间下部大空间的功能需要,需在两种结构的交接部位设置过渡结构,也就是转换层。因高层建筑结构的多样性,转换层也呈现多种形式。 关键词:高层 结构 转换层 多样 在我国高层建筑发展的早期阶段,所设计建造的高层建筑大都为单一用途,例如高层住宅、高层旅馆、高层办公楼等。近年来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建筑朝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因而相应的结构形式也复杂多样。后来陆续开始在高层住宅底层设置生活福利设施,并且开始大量兴建集吃、住、办公、购物、停车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高层建筑,尤其是在城市主干道两侧,并已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的一大趋势。 高层建筑功能综合化的优点: (1)将各种使用功能的建筑单元集中布置并上下组合在一起,使用上更方便省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适应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生活的需要; (2)集中紧凑的建筑布置,达到建筑面积最高利用率,相应集中紧凑的管道线路,有利于节约建设投资及减少能源消耗,也有利于物业管理,节约管理经费; (3)可减少建筑占地面积,节约土地费用,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一、多功能综合性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特点 从建筑使用功能而言,在设计中,通常将大柱网的购物商场、餐厅、娱乐设施设于多功能综合性高层建筑的下层部分,而将较小柱网、较小开间的住宅、公寓、旅馆、办公功能的建筑设于中、上层部分。这种建筑使用功能的特点相应决定了多功能综合性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不同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不同的空间划分布置,相应地,要求不同的结构形式,如何将他们之间通过合理地转换过渡,沿竖向组合在一起,就成为多功能综合性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这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问题,需要设置一种称为“转换层”的结构形式,来完成上下不同柱网、不同开间、不同结构形式的转换,简单地说,就是上下两层的结构不一样,必需设置一个转换层来“承上启下”。结构上的转换层概念,主要是指在整个建筑结构体系中,合理解决竖向结构的突变性转化和平面的连续性变化的结构单元体系。它在主要满足结构安全功能要求的同时,多数情况下解决一些特殊技术性建筑功能要求。比如在结构转换层空间内布置管道、设备等等。这种转换层广泛应用于剪力墙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等结构体系中。 二、转换层的类型及其工程实例 按照不同的结构转换功能,转换层可分为三种类型: 1、高层建筑上层与下层的结构形式不同,通过转换层完成其从上层至下层不同结构形式的变化。 1)工程实例之一—北京南洋饭店。地面以上24层,总高度为85m。第1~4层为框架结构,第6层以上为剪力墙结构,第5层为转换层,剪力墙的托梁高度为4.5m,底层柱最大直径为1.6m; 2)工程实例之二-广东肇庆星湖大酒店,34层,总高度为118.4m,6层以上客房采用剪力墙结构,5层处设置转换大梁,截面尺寸为0.5m×2.5m,转换为下层的框架结构。 2、高层建筑上层与下层的结构形式不变,但通过转换层完成其从上层到下层不同柱网轴线布置的变化。 1)工程实例之一-香港新鸿基中心,51层,总高度为178.6m,筒中筒结构体系。1~4层为大空间商业用房,5层以上为办公楼。外框筒柱距为2.4m,为解决底层大柱网入口处上、下不同结构柱网轴线的转换,采用截面尺寸为2.0m×5.5米的预应力混凝土大梁,将下层柱距扩大为16.8m和12m; 2)工程实例之二-香港康乐中心,52层,总高度为178.7m,筒中筒结构体系,外筒为薄壁剪力墙筒,墙厚由底部的500mm变化到顶部的150mm,墙上开由圆形的窗洞。在底层入口进行了转换:通过采用截面尺寸为2.2m×3.56m的预应力混凝土大梁作为转换大梁,将外筒全部竖向荷载通过10根外柱传至下部基础。 3、通过转换层同时完成高层建筑上层与下层结构形式与柱网轴线布置的变化。 1)工程实例-香港Harber Road Development大厦。49层,总高度为180m,上层为小柱距框筒结构,通过截面尺寸为1800m(b)×4250m(b)的预应力混凝土大梁的转换,将下层柱距扩大为9.6m和12m。 三、内部结构采用的转换层结构形式 为实现高层建筑内部上、下层结构形式与柱网的变化,可以用以下的结构转换形式: 1、梁式转换 由于它受力明确,设计与施工简单,一般用于上层为剪力墙结构,下层为框 架结构的转换。当纵、横向同时需要转换时,可采用双向梁布置的转换方式。前述的北京南洋饭店,广东肇庆星湖大酒店都是采用梁式转换层。 2、板式转换层 当上、下柱网、轴线有较大错位,不便用梁式转换层时,可以采用板式转换方式。板的厚度一般很大,以形成厚板式承台转换层。它的下层柱网可以灵活布置,不必严格与上层结构对齐,但板很厚,自重很大,材料用量很多。 3、箱式转换层 当需要从上层向更大跨度的下层进行转换时,若采用梁式或板式转换层已不能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箱式转换层。它很像箱形基础,也可看成是由上、下层较厚的楼板与单向托梁、双向托梁共同组成,具有很大的整体空间刚度,能够胜任较大跨度、较大空间、较大荷载的转换。 4、桁架式转换层 这种形式的转换层受力合理明确,构造简单,自重较轻,材料节省,能适应较大跨度的转换,虽比箱式转换层的整体空间刚度相对较小,但比箱式转换层少占空间。 5、空腹桁架式转换层 这种形式的转换层与桁架式转换层的优点相似,但空腹桁架式转换层的杆系都是水平、垂直的,而桁架式转换层则具有斜撑竿。空腹桁架式转换层在室内空间上比桁架式转换层好,比箱式转换层更好。 四、外围结构采用的转换层结构形式 前述转换层结构形式主要用于内部结构的上、下层转换。对于外围结构,往往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在底部扩大柱距,一般采用梁式转换、绗架式转换、墙式转换、间接式转换、合柱式转换、拱式转换。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采用合柱式转换。 以下介绍两种形式的结构转换: 1、V形柱式结构转换 重庆银星商城,总建筑面积49800m2,地上28层,总高度101.2m,为商住、商贸综合楼,1~9层为商场,基本柱网为7.80m×7.80m及7.80m×9.30m,第10层为技术层及物业管理,第11~26层为住宅,第27层及第28层为电梯技术间及水箱间。由于上部住宅的柱网、轴线与下部商场不能完全重合,对前述的转换层结构形式都不适合该工程的特点,而且材料用量及造价均较高。后来在第9层与第10 层利用两层空间设置了4根V形柱来完成结构转换。 在该设计中V形柱占据两层空间。其斜度为1/5.3,在上面一层为两肢对称的斜柱,到下面一层合成为实腹的倒梯形状,双斜柱的截面积之和不小于下面倒梯形柱的截面积。在斜柱的顶部用拉梁互相联结,同时在斜柱的外跨框架梁采取加腋措施。采用V形柱式结构转换时,该层梁的剪力及弯矩要小的多,同时节省了材料用量及比较。 2、斜柱式结构转换 沈阳华利广场大厦,33层,总高度115m,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7层以上用作写字间、公寓,环绕圆形核筒设有16根走廊柱,目的是为了减小呈辐射状平面布置的主梁的跨度,并相应减小层高,然而,在7层以下,这16根环状布置的柱对商场的布置是不需要的,应予去除,这就构成了上、下层结构转换的问题。 在设计中,采用了斜柱双环转换结构。将转换层以上16根环状平面布置的竖直柱,在两层楼高范围内,一律向核心筒方向转折,最终予核心筒相交。鱼油核心筒内设有电梯、楼梯、管道井、楼板,楼板开洞较多,这16根斜柱内力的水平分量主要由核心筒外的圆环形楼板来承受。在斜柱顶部的楼层梁板出现环向拉力,在斜柱底靠近核心筒的楼层梁板则出现环向压力,。于是,相应分别在斜柱顶与斜柱底设置了抗拉环梁与抗压环梁,在设计中将环梁、楼板、斜柱顶主环梁的中心置于同一水平面上。 由于斜柱在其与竖柱相交处产生水平分力作用于楼层,对该水平力最好的处理办法是设法在最短的传力途径上予以平衡消失。就这点来说,斜柱宜成对称设置。如重庆银星商城大厦。而沈阳华利广场大厦虽用的是单斜柱,但它对核心筒呈对称环状分布,在斜柱顶部的环向拉力及斜柱底部的环向压力分别由抗拉环梁与抗压环梁来承担。斜柱穿越的层数最少是一层,也可根据需要穿越2~3层,增多穿越的层数可使斜柱对楼层的水平分力大为降低。 根据高层综合楼建筑功能的需要,选择适宜的结构转换层,不但可以节省材料用量,而且也可以节省建造费用。同时灵活的将建筑与结构统一,实现建筑之美。 高层建筑论文:21世纪高层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摘要:解放前,在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由国外设计建造了少量高层建筑。 关键词:高层 结构技术 发展 一、高层建筑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我国开始自行设计建造高层建筑,如北京的民族饭店(14层)、民航大楼(16层)等。六十年代建成的广州宾馆(27层),其高度与解放前最高的上海国际饭店相同。七十年代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成了一批剪力墙结构住宅和旅馆。1975年广州白云宾馆(剪力墙结构33层、112米)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高层建筑高度开始突破100米。八十年代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进入兴盛时期,十年内全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建成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高度100米以上的共有12幢。1985年建成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筒中筒结构、50层、160米)是八十年代最高的建筑。九十年代我国高层建筑进入飞跃发展的阶段。截至1998年末,全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建成的10层以上高层建筑面积约2亿5千万平方米,高度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达200幢,其中150米以上的100幢,200米以上的20幢,300米以上的3幢,最高的上海金茂大厦88层、365米、塔尖高度420米。1995年的世界最高的100栋建筑中上海金茂大厦、深圳地王大厦(81层、325米)和广州中天广场(80层、322米)分别列为第4、13和14名。另有460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正在建造中。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我国的超高层建筑绝大多数建于地震区。 二、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多样化和复杂性 七十年代以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建筑功能以及高度和层数等要求,筒中筒结构、筒体结构、底部大空间的框支剪力墙结构以及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在工程中逐渐采用。 九十年代以来,除上述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外,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错层结构等也逐渐在工程中采用。 为适应结构体系的多样化,结构材料向多样性发展,八十年代以前高层建筑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我国钢材产量的增加,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渐采用。如金茂大厦、地王大厦都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此外,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高层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从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级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广泛应用。钢材的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 我国高层建筑早期多为单一用途,为适应建筑功能需要,向多用途、多功能发展,高层建筑平面布置和立面体型日趋复杂。 结构平面形式多样,如三角形、梭形、圆形、弧形,以及多种形式的组合等亦多采用。高层建筑立面体型亦有丰富的变化,立面退台、部分切块、挖洞、尖塔、大悬臂等,使高层建筑的刚度沿竖向发生突变。 由于建筑功能的改变,使结构体系、柱网发生变化,因此主体结构要发生转换,即由上部剪力墙结构到下部筒体框架或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转换;或主体结构由上部小柱网、薄壁柱到下部大柱网的转换。 结构体系的转换及立面体型变化丰富的结构在地震区建造难度较大,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并经历强震的检验。 三、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不断创新 高层建筑结构的分析计算已基本告别传统的手工计算而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基本上都采用三维空间结构分析计算程序。常用的计算分析模型有,空间杆—薄壁杆件分析模型、空间杆—墙组元模型及空间杆—壳元分析模型。 有些程序可考虑楼板变形进行结构分析计算,能更真实反映复杂结构的受力特点。除可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外,有些计算分析软件还可进行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计算。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的程序已相当成熟,一般以层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可输入各种类型的地震波,求得结构的位移与内力。 弹塑性分析计算近几年已开始进行,已初步开发出一些可应用于工程设计的程序,包括弹塑性静力分析、层模型动力分析、杆模型平面结构动力分析等程序。 对结构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1974年开始对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逐步形成了高层剪力墙结构体系;为适应高层住宅底部设置商业服务设施等要求,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底层大空间,上层为大开间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研究。进入八十年代,为完善筒体结构的计算方法与设计,我国进行了一些复杂的筒中筒结构的有机玻璃模型试验。近年来对复杂体型的高层建筑如带有转换层、刚性层的结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等进行了一批模型振动台试验。为了解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带有转换层、刚性层的钢筋混凝土内筒、周边为钢框架的模型试验。另外对复杂体型的高层建筑进行了风洞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与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并做为规范条文修订的依据。 在总结科研、设计、施工的基础上,1980年颁布施行了我国自行编制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JZ102-79)》,通过实践应用又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在1991年修改为《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3-91)》。九十年代以来由于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兴建,1998年我国编制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最近由于体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增多及超过200米的超高层建筑的出现,需要对《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3-91)》进行修订,修订后名称为《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内容将包括:总则、荷载和地震作用、常规高度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结构计算分析、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筒体结构设计、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混合结构设计、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基础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等,将更适合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应用。其中按建筑物的高度、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可确定各类构件的抗震等级,从而按各类构件的延性要求,确定各构件的截面配筋设计及构造要求,以确保其良好的抗震性能。 四、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技术迅速发展 高层建筑由于对抗震、抗风的要求高,且建筑多样化,层数、高度日益提高,九十年代以来国内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法是以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为主体,另外由于钢结构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兴建,需辅以此类结构的预制安装方法和多种混合施工方法。 高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着重解决了模板、混凝土、钢筋3个方面的施工新技术。九十年代国内采用4种类型支模方法:即采用中、小模板、大模板、滑模、爬模,各种模板均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今后要向标淮化、工具化方向发展。 高层建筑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已由常用的C30、C40逐步向 C50、C60、C80及更高的强度等级发展。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应由工厂预拌生产。国内预拌商品混凝土近年发展很快,约占全部混凝土总量的21%。高层建筑还需要解决泵送混凝土问题,1997年可用国产混凝土拖式泵一次泵送到200米以上高度。 在普及C50、C60级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扩大C70、C80级的工程试点的同时,开发配制C100级高强混凝土。主要手段是在常规水泥、砂石的基础上,依靠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来降低混凝土用水量和改善微观结构,使混凝土更加致密并获得高强。1995年以来C80混凝土已在辽宁、上海、北京、广州个别工程中局部试用。1997年国内建筑业应用高强混凝土776万立方米,占全部混凝土总量的4.6%。 在高层建筑基础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方面取得了经验,其主要措施为:减少水泥水化热,采用较低水化热水泥,掺粉煤灰和减水剂,提高砼抗拉强度;采用泵送预拌混凝土、分段、分层连续作业的合理浇捣方法,并及时养护及进行测温监控。新上海国际大厦基础底板76米×72米,主楼底板厚3.5米,裙楼底板厚3米,不设结构缝,采用C30混凝土斜面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超过50厘米,17000立方米混凝土共用64小时,一次浇筑到顶,刮平养护后未发现裂缝。 对于14—40毫米粗钢筋的连接,从八十年代至今研究开发了4种连接技术;电渣压力焊,套筒挤压连接、锥螺纹连接、直螺纹连接,均在工程中得到应用,并迅速推广。 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主要对混凝土预制装配框架、装配式大板、升板、盒子结构等预制安装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八十年代至今由于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兴建,钢结构安装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以塔式起重机为主机进行安装,高强螺栓连接已取代铆接和部分焊接。钢结构还需解决防火、防锈、防腐等问题。深圳佳宁娜友谊广场两座33层公寓楼相距25.2米,在其顶部由8层高钢结构连成整体,总重8500KN,采用卷杨机高空平移法施工,获得成功。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在迅速发展,在即将跨入的21世纪将继续保持这种发展趋势。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时展的需要,自上个世纪中叶开始,音乐教育心理学成为音乐教育中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开始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得到很多人的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对小学音乐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么,什么是音乐教育心理学呢·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和分析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和学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它是一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对教音乐与学音乐的心理和大脑反应的学科。其对受教育者的品质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做出了心理分析,为音乐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赵送光老师在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中所说:“它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既汲取了与音乐学相关的诸学科的丰硕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学与心理学深入发展的影响,并在学科的构建中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又有相应的独立品格。”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有专业的技能和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把握了解学生在心理上的规律和发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既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很大的作用,又有助于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的课程改革提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怎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断贯穿这一理念和思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前提是知道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的方法作为指导,这样教师才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下面我谈谈几种以音乐教育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音乐学习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通常根据年龄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教师要对每个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心理特征等方面有所了解,掌握施教的分寸,以使教学活动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好玩是他们的主要特点,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习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吸引注意力,以音乐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激起学生形体动作的反应,在肢体律动中感受音乐的流动,这也是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活动,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训练学生。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把律动教学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比如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律动的教学法,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体态的律动把内心听觉和肌肉感觉记忆结合在一起,体态律动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必须使用新鲜的、有趣的和审美上令人满足的音乐,教师要指导鼓励学生动起来,体验音乐流动的美。 二、情感的体验,内在的乐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抓住体验是关键。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审美观的确立,必须以审美体验为基础,以丰富的审美经验积累为前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听觉是学生探索音乐的手段。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抓住“听”这个重点,学会倾听,亲身体验,使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这也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强调的培养学生内在的乐感。例如:我在一年级的音乐课上,让学生们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在欣赏前我引导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体验音乐带来的感受。有一个小朋友听了一会儿就躺在了地上,对此我并没有立刻叫起他。音乐结束后,他站起来说:“听这段音乐我好像快要睡着了。”我并没有批评他刚才的举动,他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感受,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感受体验最重要,我表扬了他。这就是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更多的是大胆地用具体的动作把感受表现出来。传统的音乐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感觉,更多的是枯燥的机械的技能训练,结果是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慢慢地学习兴趣渐渐消失殆尽。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正是因为音乐不具象性,使得我们更加注意培养学生具有音乐感的耳朵,这对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音乐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创造教学法 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人跨进艺术殿堂的敲门砖。比如,课堂上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一些特别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开始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在探究中发掘创造力,发掘创造力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发掘者,要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发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发展。要摆脱以教知识技能为主的传统教育,转入以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新知识为主的现代教育。比如,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在探究声音的过程中总结,老师更多的是引导补充,多给学生鼓励,重视创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性创造思维,使学生充分沉浸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美的享受。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方法值得教师去思考,去研究,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我们研究、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应用这门学科,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时展的需要。正如达尔克罗兹所强调的音乐课最重要的是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这不仅仅是音乐学习的需要,更是儿童本能的需要。相信有了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会更加生动、活泼,音乐课堂一定会硕果累累、百花齐放。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有机融合,是一门交叉学科,具体指音乐教学中,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为教育者做出正确心理分析,为音乐教育教学提供方法和原则的理论依据,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学生注意力转移因素的研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并采用综合教学的方法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音乐教育心理学将音乐的学习与感受能力、记忆能力以及鉴赏能力的培养结为一体,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乐感和欣赏能力,还有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和声教学 所谓和声,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按照一定的规律与原则同时发生而构成的一种音响组合。而和声学,则是一种多声部音乐教学中的基础学科,是我国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也是一种研究和声产生与构成原理、和弦的连接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应用和写作关系的理论。有些音或和弦组合起来符合和声规律,听起来就悦耳;有些和弦组合起来不规律,会让人产生不舒适感。因此,在高校中开设声乐课,让学生在和声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和声语言,以及不同和弦所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显得尤为必要。事实上,自20世纪和声学由欧洲引入我国以来,和声教学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音乐教学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综合性 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心理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影响学生心理因素的综合化。当代大学生心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还包括个人主观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有生理基础、遗传以及成熟度等;社会因素则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民情风俗以及科学水平等;个人主观因素则包涵心理特征、心理倾向、身体素质以及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心理呈现出综合性特征,要求和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综合观点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状态进行有效分析与把握,从多维度提升和声教学质量。 (二)思维灵敏、活跃 思维灵敏、活跃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大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完成了“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其逻辑思维也逐渐占据整个思维活动的主导地位。在和声课堂中,他们更愿通过自己的发现、分析与探索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而非单纯听教师的讲解与传授。除此之外,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得到了增强,具体表现为十分注重个人的亲身体验,不盲目跟从其他人,敢于提出不同于和声教师观点的看法与意见。 四、音乐教育心理学对和声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 (一)奉献爱心、关爱学生 爱和奉献不仅是和声教师,还是所有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心理素质。和声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的重要教学职责,不但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育、影响学生。因此,和声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目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爱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学习,并以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为事业成功的标志,把教育当成一种责任。 (二)创造性思维 随着社会人才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及教育的发展需要。因此,创造性思维也成为和声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和声教师应与时俱进,以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为重要依据,不断改良与创新和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针对理论性基础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总结一套记忆口诀,便于学生更加有效地探索其内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与此同时,不断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钻研,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五、在和声教学中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策略 (一)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由于我国高校和声课程开设课时较少,再加上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各有高低,大大增加了和声教学的难度。因此,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和声教学方案,促进学生音乐学习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心理状况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和声学各个知识点进行仔细讲解,并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消化、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以有效指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掌握和声学习方法 在社会经济及科技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已跨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而传统以灌输式为主的和声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代教育需要。因此,相关和声教师应充分注重对学生智力方面的培养,有效改良传统教学模式,启发学生主动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思维、如何在求知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例如,在讲解“原位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四部和声”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正三和弦连接方法的基础上,选用一些学生熟悉且相对简单的乐曲片断作为谱例,让学生配以正三和弦。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和声教学 在我国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板书谱例、钢琴弹奏等方式进行和声教学,学习方法过于单一、枯燥。因此,教师应在和声教学中,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传统音乐教学基础上,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重要教学指导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电脑及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和技术,将声谱投影在大屏幕前,同时运用音乐制作软件做好四部和声音响,并通过不同乐器组合进行演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运转下,将感性直觉升华到理性思维高度。 六、结语 和声教师要将音乐教育心理学有效应用于和声教学中,就需要在具备一定音乐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了解学生以及自身心理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对音乐教学活动进行不断改进,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和声的学习方法、差异性教学,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和声教学的方式,提升和声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刘敏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哈萨克文化与民族现代化研究中心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对儿童音乐教育中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可全方位启发儿童学习积极性在儿童时期 因为儿童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对于音乐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教育上如果不能够引导他们的好奇心转换为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儿童的主动的学习性,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儿童的好奇心将会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丧失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怎样去了解儿童的好奇心,知道儿童对什么样的音乐感兴趣,并引导儿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音乐,则就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引导能力是否能担任这一任务。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儿童一般对活泼生动的、具有很强感染力和情趣的事物感兴趣,且容易接受,积极性强。因此,在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与所教学音乐歌曲相关的,具有童话故事背景或是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采用各种各样的小游戏,比如拍手、点数等节奏小游戏,将音乐充分融入教学之中,并结合儿童特有的爱表现,想接受赞扬的特点,尽可能地举办音乐演出,在班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多样化的音乐小比赛,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同时,解决儿童学生的一些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提高儿童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使儿童全面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人们对事物认知过程的开端 经过大量的注意力实验表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也随之变化,小学生的一节课时间为四十分钟,而在中学,大学期间,课堂时间则延长至四十五或五十分钟,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来制定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则难以学习到该学科的知识。而在儿童阶段的小学时期的课堂上,学生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实际时间其实更少,这是因为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导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自然不长,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大多在前半节课。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相关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前半节课的时间里,快速明确地讲解教学内容,而在后半节课则利用游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复习,让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更为全面、专注。 (三)全方位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音乐教育 不仅仅是让儿童来学习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协调能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师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得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进行启发,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儿童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音乐的内涵,提高对音乐节奏的体验,提升自身乐感,发展音乐素质。在教学课堂上,运用综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准备大量的教学用具,通过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认识音符和曲目名称,用形象直观的画片让学生联想音乐,或是反过来听音乐画图等等,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能够表现音乐,更能事半功倍地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四)符合儿童个体心理差异的发展 正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个体的心理差异表现在能力、素质、性格三个方面,就如同在音乐上具有音乐才能的人所具有的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来说,大多数儿童具备的只有其中之一。例如,有的人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跳舞,有的觉得自己是“音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举例,吸引学生对这个话题关注的同时,对不同的形象的例子作出分析,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表现,因材施教,对唱歌好的进行赞扬,对其他的进行安慰,鼓励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找出属于自己的长处或优点,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对策 在音乐教育史上,著名的音乐心理学家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实施成功的案例和方法,下面就借鉴几位著名音乐家的方法来分析。 (一)使用创造性教学对策 提高教学有效性德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学法是一种创造性教学法,元素性音乐教学是结合音乐和语言,舞蹈以及乐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兴趣,能够充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将此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在相同的旋律或音乐上,不同的学生所变现的是不一样的,表达出来的是属于自己创造的作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加大情感体验力度 使儿童乐感得以培养根据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在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音乐中的情感,诸如生日歌,健康歌等。因此在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在音乐上的理解时,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表现,教授不同的、与学生情绪相适应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更能体验到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通过音乐节奏 全面调动儿童积极性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提倡的体态带动,在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的高低起伏,节奏鲜明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儿童感受音乐的同时可以加上肢体动作的律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开心,也能够唱的准确,还能在课堂上愉快的跳动,借鉴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带动,儿童积极性在音乐教学的节奏中更能全面调动。 (四)运用体验式教学措施 提升儿童体验乐趣学习音乐课程时,综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在有乐器的配合使用中,教师先示范,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来学习使用乐器演奏乐曲,在对儿童进行例如唱歌等音乐教学课程时,教导学生亲身学习,这类型的体验式教学措施能让儿童在体验音乐课程的乐趣的同时,完成后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学知识,借鉴科学的教育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儿童音乐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来确保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亚男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关于音乐教育心理专题 上海音乐学院的张晖介绍了法国的音乐认知教育体系,她建议音乐认知体系的培养要先于乐器的学习,音乐认知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始终并与演奏紧密结合。她指出法国音乐认知教育在理论上欠缺以及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衔接上的不足。在认知方面,她认为法国是“知”多过“认”,而我国则相反,因此我国在互补过程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红菊博士基于“莫扎特效应”的研究,介绍了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李红菊认为,学习的兴趣会影响学习的效果,甚至影响智力的发展,由于学业的压力、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学生在本身并不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课外特长,机械地投入,可能会降低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岛大学的韩忠玲指出在大部分高校中,有关音乐教育的课程存在音乐多、教育少,中小学工作的音乐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匮缺这一现状,因此,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性课程应包含《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师技能》这四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关于音乐治疗专题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陈硕的《“儿歌—节奏”训练对改善听障儿童言语障碍的实验研究》论文中,从听障儿童的言语问题入手,通过他们用骨传导的方式感知节奏的特性,同时借鉴了奥尔夫的节奏朗诵训练,采用边打鼓边念儿歌的方式加以训练。经过一个月的实验,发现被试的语言节奏水平均有所提高,言语障碍和紧张、焦虑的心理得到一定改善。陈硕在另一篇论文《一例孤独症儿童钢琴学习方法与效用的分析》中,针对一例孤独症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通过对这名孤独症儿童进行钢琴训练,提高了患儿的注意力,加强了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同时在舒缓紧张情绪和自信心的增强方面均有改善。 三、关于音乐表演心理专题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的郑茂平教授在论文《音乐表演“七因素”心理模型探讨———音乐表演偏离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一》中指出音乐表演的学科理论与具有科学意义的实践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与表演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尤为缺失这一现状,并总结与分析了影响和制约表演行为反应形态和特征的七种心理因素。天津音乐学院艺术心理研究室主任谢鸿雁在《专家和新手钢琴演奏者乐谱阅读的眼动研究》论文研究中,采用眼动记录仪记录被试阅读简单和复杂五线谱时的眼动数据,考察了不同演奏经验的被试阅读不同复杂程度的单声部和多声部钢琴乐谱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在声乐心理学方面,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徐行效介绍了中国“声乐心理学”和对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提出用交叉学科思想指引声乐理论创新、宣传“部编教材”、开设“声乐心理学”课程和培训班等措施来扩大学科影响。 四、关于音乐与脑神经机制专题 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的蔡振家教授探讨了抒情歌曲“主歌-副歌”形式对于听众脑部活化形态及周边生理反应的影响,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发现副歌出现前后眼眶额叶皮质的活化区域的变化,以及聆听整首歌曲的情况下手指温度呈U形曲线等,总结出副歌的酬赏性质与抒情歌曲的引导宣泄效果。李小诺博士以两个音乐片段的音响刺激的fMRI实验观察以及音乐结构分析为例,阐述其“对人脑的刺激作用”与“音乐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和“音响信息刺激”与“音乐审美体验”的不同特征,并思考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实证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方法、理念、视野、胸怀”真正跨界的急迫性。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侯建成博士研究了多巴胺、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T)与精氨酸-血压激素1a(AVPR1a)对音乐的认知能力起到的不同作用,并提出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应参照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这将对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进展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五、关于音乐能力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何昊先后提出了感觉运动失映射说以及反向模型来解释唱音不准的感觉运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导致唱音不准的感觉运动失映射存在着映射缺失和映射错误两种类型,并提出了这两类失映射的判别方法。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佟雪的论文《蒙特利尔音乐能力成套测试在中国青少年中的应用》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马谐的论文《3-5岁儿童对中-西音乐表达情绪感知能力的发展研究》也都从实证研究的方法出发对音乐心理学领域有关音乐能力方面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研究。会上,何昊、佟雪两位代表和不少学者提出将“失歌症”的称呼改为“失乐症”更为恰当。七、音乐与学习专题中国音乐学院的王腾宇通过引进和研究美国NESS,测量中国专业音乐院校学生投入各项有效学习活动的程度,同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旨在推动中国高校教学评估改革。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宋蓓对在英国伦敦大学举办的“音乐教育中的心智与脑:连接教育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出评介。 六、会议总结与建议 1.本届会议的特点第一,从研究方法上,较之以前更加科学化、多样化、更加注重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得出的研究结果更具准确性,对实证研究的重视进一步加强;第二,研究成果多样化,除心理学之外,还涉及脑科学、统计学、测量学等学科;第三,在研究领域上,与神经、认知、景观设计接轨,还涉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国际研讨会评介。宣读论文中涉及多种研究领域,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在此次会议上有较多的体现,应用性心理的研究较活跃;第四,学会新会员的数量占与会代表总人数的半数以上,呈年轻化发展,一批年轻学者的涌现让我们看到中国音乐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光明前景。 2.不足之处第一,到目前为止,开设音乐心理学这一门课程的院校还为数不多,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对音乐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存在知之甚少;第二,在跨学科问题上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撑,论文没有说服力。其次,结论部分的方法策略的层次过于浅显,没有深入探讨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再次,在陈述论文的语言界定上不规范;第三,实证研究占论文总数比例虽然上升但比重还有待增加。 3.建议第一,在学科影响上,培养音乐心理学课程的本科生、研究生,设列学科的基础必读书籍,宣传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教材,争取降低学习门槛和难度,扩大学科影响,争取更多教育部门的重视;第二,在学科建设中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特别是与心理学、神经科学之间的合作,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即科学技术与音乐的结合。研究者不仅要学习本学科知识,还要加强研究中涉及的其他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理论概括能力。在研究态度上,要使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和推理思维;第三,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实证研究,也要重视实证与思辨研究的结合。我们应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经验,同时关注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国外前沿的研究方法,有机的选择本土的研究问题进行研究。 作者:孙玮崎宋蓓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儿童音乐教育心理学改进策略 摘要:音乐心理属于人大脑中的一种特殊身体机能,将客观的音乐事实通过大脑主观反映出来。音乐心理学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音乐心理学进行了概述,其次探讨了音乐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再次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给出了针对性的儿童音乐教学改进策略,最后进行了全文总结。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改进策略 一、音乐心理学概述 音乐心理现象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较为熟悉的音乐现象,每个音乐活动参与者都能够获得亲身体验与经历。音乐心理本质及其发展不同于其他心理现象,音乐心理现象依托于人类心理学,属于人类心理不断发展过程中,到特殊阶段的产物,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心理现象。音乐心理基于一般心理现象,在音乐意识产生、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化。音乐心理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与教育中,在大脑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音乐意识和心理过程。成长阶段不断的学习与接受的过程,也是音乐心理形成的过程。从婴幼儿时期到成年再到老年,经历了发生、发展与衰退的整个过程。 二、音乐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一)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发展 提升音乐听力是提升儿童音乐接受能力的基础与前提,相对来说是最为重要的部分。部分儿童不能把音唱准,大多数人会从唱的方面找原因,认为是五音不全,其实应该是儿童听觉方面的问题。生理研究表明,12岁之前人的听力能够在合理培养下提升。因此需要在儿童阶段重视对儿童的听力培养,奠定音乐能力发展的基础,儿童音乐听觉能力包括:音乐要素听辨能力、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以及内心音乐听觉能力这三个部分。音乐要素听辨能力包括节奏、旋律、和声与音色等。听觉能力需要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对音乐要素的听辨是提升音乐能力的基础。整体音乐形象听辨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把握音乐情绪,领悟音乐内涵。这种听辨力需要基于音乐要素听辨能力而发展;二是曲式结构的听辨力。曲式结构是分析音乐层次、条理、章节的关键;三是音乐体裁听辨力。如舞曲、进行曲、交响诗等体裁的听辨。内心音乐听觉能力也叫做内心听觉想象能力,基于此获得音乐体验。儿童音乐教学,需要契合儿童音乐接受的心理特点展开,依托音乐音响,在音乐活动中提升儿童的音乐听力。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让人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且能愉悦身心。儿童音乐教学主要是培养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及音响的感受与辨别能力,且深化儿童的情感体验,培养儿童注意力、记忆力和审美能力。音乐教学包括这几个部分:一是音乐乐曲欣赏。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音响辨别能力(节奏、力度、音高、音色等)及感受能力。另外,还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二是歌曲演唱。运用发音器官,表达与再现歌曲的音调、节奏与旋律能力的培养,以及演唱技巧的掌握、歌曲内涵的把握等。三是乐器演奏教学。主要是乐器演奏技巧的教学。四是乐理知识教学。乐理知识学习包括音乐知识、音乐概念、五线谱识别、音乐简谱学习等,掌握识谱、用谱的技巧,为今后独立学唱、演奏歌曲奠定基础。 三、基于儿童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育策略 (一)践行以人为本,促进儿童自主参与 儿童音乐教学,应该凸显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儿童作为教学的主体,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发展为导向,实施多元化、针对性、开放式的儿童音乐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儿童自主参与、发散思维、互动合作,在儿童真正的自主学习实践中,强化学习能力,掌握音乐知识、技能与方法,提升音乐素养。 (二)结合舞蹈元素,提升儿童学习兴趣 音乐与舞蹈本是一体,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若想要儿童更加深刻的学习、领悟音乐,更好的创造音乐,那么可以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展开综合学习。儿童年龄小,活泼好动,可塑性强,将音乐教学与律动表演结合起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在创造性表演中,诠释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如此能够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也能强化儿童综合能力。 (三)运用技术手段,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给与教育工作很多便利。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音乐的律动和魅力。如《春天在哪里》歌曲的教学,播放繁花似锦的春天幻灯片,及叽叽喳喳鸟语花香的音乐录音,让儿童感受鲜活的生命和真实的春天气息。如此,在置身其间中,儿童加深了对歌曲的感悟。 (四)培养创造思维,强化儿童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在感受、体验和创造音乐时,能够激活人的思维,让人在想象和联想中发现美和创造美。音乐心理学理念为,基于儿童的音乐心理发展特点,需要在儿童阶段重视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从这些方面出发:一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兴趣。兴趣是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的前提,兴趣不能凭空产生,需要依托一定的环境、内容而产生。由此需要基于儿童音乐心理特点,营造和谐的环境,组织趣味活动,给与儿童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让儿童在兴趣导向下,思维自由发散,获得创造成功的愉悦感。二是强化儿童创造性思维。需要将儿童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还需要重视对儿童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的培养,运用开放式、活动式、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三是创造性表现力的培养。儿童创造力培养以后,还需要儿童能够将其表现出来,如此才能体现出创造性的作用。音乐新课标中也重点提出了“表现”这一项内容,在音乐表现中凸显出儿童的创造性。包括这些内容:创造意识、独特个性、合作能力、知识基础、协调能力等。知识与技能是创造性表现能力提升的基础,如此需要引导儿童重视知识与技能学习,加大力度培养儿童创造性。 四、结语 结合文章叙述了解到,音乐心理是后天形成的,且可以培养。儿童音乐教学中,需要基于儿童音乐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策略,通过融入多学科元素,践行以儿童为本,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重视对儿童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以此在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感染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目标,实现音乐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为儿童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王悦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歌唱教学 声乐,是以唱歌中的人体作为乐器,以其心理活动为基本要素的一种艺术形态。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声乐艺术的质量,不仅仅受老师教学水平的影响,更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生理、心理等方面。这几个方面训练效果的好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演唱者的状态。声乐学习和演唱中总是充满着复杂、艰难与抽象,演唱者时刻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并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呈现。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把心理学的知识用到教学中,对学生的性格、音乐基础、学习环境,条件等细致了解后,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加能让演唱者发挥更好的水平。本文从学生心理因素和歌唱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简要探讨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形成养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的帮助。 一、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个性教学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对音乐知识掌握、自身技能的程度,从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可能的挖掘出不同学生的最高水平。 (一)学习心态中的心理学 根据我自身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是随其声乐学习进程和所处的环境而不断变化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时,并不了解学科的困难,因此,一般呈现出乐观、积极、向往的学习状态。经过初步的学习以及多次练习,学习者体会到的声音及歌唱感觉的多变性,加上缺少实践经验,使得大家会在唱法上做各种尝试,对声音的追求处于摸索阶段。当再进一步学习时,或多或少的发声和演唱方法,会促使学习者在否定与肯定交错中不断得到提高。可是由于声乐所具有的复杂性,随着学习的深入,遇到困难、停滞不前,甚至退步都可能。但在这基础上继续研究学习,一次本质上的提高就会产生。但不久之后可能又遇到新的困难……这种循环往复的状态,就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在这样不定的学习进程中,学生很容易对自己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会半途而废。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思想技术上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教学。帮助学生跨过瓶颈期,取得进一步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学生,导致学生是去学习的动力。 (二)知识及技术运用中的心理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坚定意志不断的推动,其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就会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我们在生活中听到音乐会或电视节目中优美歌唱时,不禁会跟着哼唱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听到其它演唱者好的声音状态,即使自己状态不佳,也可能跟随他人的状态唱出优美的歌声。因此,声乐老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激发学习者的积极状态,引导学生对美好的声音和形象进行想象,用丰富的情感来分析歌曲,使学生在歌唱中形成画面感并融入其中。以此来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起学生歌唱的欲望,产生共同歌唱共鸣。让歌者更好的发挥出自身水准,展现出最佳的演唱状态。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运用合适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学习者调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歌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演唱技术的运用。 二、激发学生健康的演唱状态 演唱者的情绪在歌唱中往往是最关键的。我们在学习中常常会发现,如果今天情绪不佳,状态不好,那么演唱效果也不佳。没有激情,歌曲高音常常唱不上去。情感上没有变化,歌曲唱出来就没有生机,极其死板。歌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往往表现的会比兴趣不高的作品要好得多。这一系列情况都表明:成功的演唱不单单依靠演唱者个体的生理机能,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支配下的二度创作对歌曲的完美表现同样重要。将枯燥的音乐符号语言转化成丰富的歌唱表演形式,才是演唱的最佳状态。因而,声乐教师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演唱技巧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激发最佳的演唱状态。然而,在演唱过程中心理失衡也时常有的事情,最为多见的就是紧张心理。歌唱技巧不成熟、缺乏自信,实践经验不足,方法不当,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自身的健康状况等等,都是演唱者心理紧张的直接因素,从而导致演唱者表演失常。这样一来,自然放松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反复练习,让良好状态成为习惯 在演唱时,我们常常会想歌曲的处理,吐字及发声位置。希望自己能达到好的状态。而这样的行为就会导致紧张的心理形成。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不断训练中,不断反复练习,记忆性学习,使得自己的发声乐器有一定的习惯性行为,久而久之让这样的状态形成一种习惯。这样在演唱时,我们就可以自如的将平时的良好演唱状态运用其中 (二)培养兴趣,集中注意力 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大动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作品,或培养自己对多种形式音乐作品的兴趣则会促进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最大化的调动自己的身体机能,以最高的热情投入到声乐演唱中。不仅使得演唱者状态良好,教师教学的成就感也会在这当中自然生成。从而促进教师投入更大热情在教学中。如此良性循环,会不断推进演唱者的进步。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十分重要。时刻用眼睛、耳朵,甚至全身的感知能力去跟随教师教学的进度。及时改正自己演唱时的误区,纠正不完善的发音和不到位的情感表达。不断提升自己,帮助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状态歌唱。运用科学的声乐方法训练与教学,让学习者的技术训练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从而稳定状态,集中精力,愉悦身心,完美呈现。实践证明,娴熟的技术和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歌者心理的稳定性,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促使歌唱者在演出时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自身演唱水平。科学合理的将音乐教育心理学运用到声乐教学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为学生学习声乐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和演唱水平,也必然对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张璐 单位:南通大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对音乐感兴趣了,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当中去。然而小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不能很好的转换和应用,时间一久,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慢慢降低,甚至出现厌恶情绪。此时,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从心里教育方面,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表现特点,将音乐教学以做游戏的方式呈现,先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好奇心,慢慢的将其兴趣提高。 1.2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心里学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并不能达到持久状态。尤其对于身心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课方式等。古语有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作为学生,只有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注意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采用综合教学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3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现在的教学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音乐本身,还应使他们通过音乐的学习,培养一定的鉴赏力,使记忆和感受能相互协调,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有效的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欣赏力,还可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律感。 二、音乐教育心里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2.1运用音乐节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学习音乐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音乐方面的认知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音乐当中美妙起伏的旋律和鲜明生动的节奏,可以激起学生肢体的反应,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入手,将音乐与肢体动作结合,形成具有音乐节奏的体态动作,集中学生学习音乐的注意力,将节奏与记忆结合,学习音乐当中的流动美。 2.2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感 音乐的本质是对情感的自然反映,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情感,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当中的情感,而不是机械的告诉他们音乐表达的东西。倾听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理感受,倾听他们对于音乐的特殊理解,培养他们自己的音乐乐感。例如在放一些具有催眠效果或者悲伤情感的乐曲时,学生会出现睡着或者伤心的现象,此时教师不应该打断他们,而是让他们慢慢感受,再通过讲解和表扬来加深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 2.3创造科学教学法,突出教学效果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使得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慢慢降低。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一些具有创造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很是需要在音乐教学中提倡。根据心理学原则,一些音乐学家在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创造出了许多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日本铃木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和德国奥尔夫教学法等。 作者:周陶陶 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二小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浅谈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心理现象直接影响着儿童音乐教学的质量。笔者结合自身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实践阐明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音乐教师只有把科学的教育心理原则应用到音乐教学之中去,音乐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儿童音乐教育;重要性;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不断升温的热门课题,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加入到了这个研究领域中,在这种新形势下也涌现出了许多新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例如:当儿童参与各种音乐教学活动时,他们如何思维?什么类型的教学对他们最为合适?如何使音乐教学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当音乐教师充分掌握了解音乐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一定知识,并加以充分学习利用这些科学的问题,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才能把这些科学的教育心理理论运用到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提高音乐教学技巧,使音乐教育符合儿童的发展特征。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一些值得考虑的问题:如何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怎样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掌握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和心理的个别差异?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因此,要当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仅仅掌握音乐知识、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是不够的,正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的:“当你教一个学生时,你真正教的,并必须与之接触的东西,是学生的心理。” (一)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 对于儿童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儿童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全。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音乐学习产生厌恶情绪。那么儿童对怎样的音乐会产生兴趣呢?一般来说,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老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培养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比如,儿童喜欢形象思维,教师在示范前最好用形象的语言或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孩子;在教授学生视唱时,学生对新出现的附点节奏和休止弱起节奏不容易掌握,教师就可以黑板上写出节奏型,让学生拍着手做节奏游戏,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待学生掌握后再回到视唱练习中,节奏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另外,根据他们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的特点,音乐老师尽可能的多让他们看一些音乐会视频、观看实际演出,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互相观摩、互相找差距,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又能让他们产生竞争意识。通过上述列举的方法,孩子们会逐渐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能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还会产生较强的自信心,从而对音乐更感兴趣。 (二)在音乐教学中集中儿童的注意力 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学生只有注意听教师的讲课,才能学到知识。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是不会持久的。特别是对儿童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更是每时每刻都会被转移、理解教师的指令有困难。即使当他们知道要做什么的时候,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仍然无法平静下来做事。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都保持集中是件很难的事情,但经过教师的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一般来说,前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应抓紧这段时间,把新课内容和较难理解的内容安排在这段时间,后半节课用来复习、巩固或进行唱歌练习。目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多采用综合课教学,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很有好处的,避免了单一课的枯燥乏味。有时,由于教师的授课枯燥乏味,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既使强打精神,也不行。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师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三)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师的责任是向孩子讲授音乐知识,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而儿童学习音乐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学习音乐本身,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音乐,使孩子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使孩子全面发展,成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还能通过丰富想象力充分理解音乐内涵,提高音乐感、节律感等音乐素质。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本身也应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去认识各种节奏谱;通过一些画面介绍音乐内容,使学生通过视觉配合听觉来感受音乐形象;反之,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产生联想,让学生将其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出来,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总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再充分表现音乐,激发学生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 人的心理个别差异,是人们在各自不同的素质基础上,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尽相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我们在教儿童学习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快,有的学生却很难教会,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儿童的认知、心理、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只有分析儿童的心理个别差异,提出改变和发展这些特点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心理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能力方面的差异。一个具有音乐才能的人,他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基本能力,即:曲调感、听觉表象能力和节奏感。对于儿童来说,很少有人同时具备这三种能力,一般都是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多数学生的曲调感和节奏感较好,而听觉表象能力较差。有时,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似乎没有任何音乐方面的才能,连他们自己也认为没有“音乐细胞”。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首先要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去掉自卑感,并且注意观察,发现他们在音乐方面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 策二,素质方面的差异。素质是指人们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发展的自然前提。例如:有些乐器对于学生手指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而声带的条件则是一个学声乐的学生的必要前提。生理是心理的基础,生理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变化。老师应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特征,预测他们的音乐前途,为学生 指出发展方向。 第三,性格方面的差异。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如:有的学生热情活泼,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有的学生胆小、拘谨,回答问题时十分紧张。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如:有的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出风头,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但不求甚解。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先肯定他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适当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并要求他多用脑子思考,不能没考虑好就急着回答;有的男孩子脑子很聪明,但特别好动,上课时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有的女孩子性格内向,不爱吐露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应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公众场合下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儿童音乐教学的心理学应用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家们更重视心理学原则的应用。一些音乐教育家们通过运用教学心理原则,创造了科学的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科达伊、铃木等。这些音乐教学法都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得以形成、确立并发展,几乎所有的著名音乐教学法都与心理学不无关系。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元素性教学法在国际上影响较大。元素性音乐教学法表现出奥尔夫较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音乐教学方面的心理因素。他之所以提倡音乐与语言、舞蹈、乐器等紧密相结合,这是因为如此做法可以启发并引导学生用尽所有的人体感官,而不只是听觉器官或言语器官,还包括其它感官(视觉器官或触觉器官)一同参与音乐的学习,使之对音乐音响有更全面而深刻的声音表象。正如奥尔夫指出的“元素性音乐绝不仅仅是指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参与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到音乐中去。”“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体现出奥尔夫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演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强调并鼓励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之处,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创造学习,其效果更加突出。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在他的音乐教学中突出应用移动性节奏,通过步行和跑步使儿童认识理解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区别,让儿童逐步理解不同音符的时值长度。在音准训练方面,他应用了七种不同的手势来表示七个不同的音高,这种手势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相应的音高知觉。柯达伊音高手势的心理学特点在于,学生根据视觉可获悉手的空间方位,并通过通感联想到相应的音高,这是运用视觉与听觉的通感联系进行音乐教学的具体体现。 日本铃木教学法也是以心理学原则为基础,除了“祖国语言教法”以外,他的提琴教程独具特色,传统的提琴教科书是从没有升降号的枯燥练习曲开始,而他的教程首先从三个升号的乐曲开始,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儿童的中指与无名指自然地较为靠近,三个升号的曲调恰好最适应这一自然的手型,这是以儿童心理条件为基础,而避免在生理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而分散学生的音乐注意力。铃木还经常强调要让学生聆听高水平演奏家的一些录音,以优秀的音响效果来影响孩子,这样孩子们可获得良好的声音直觉和表象。 三、总结 在当今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心理学这门新的学科业已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在儿童音乐教育中,我们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技巧外,更重要的则是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为学生设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借鉴科学的音乐教育法,把心理原则应用到音乐教学之中去,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也会推动我们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本,以教育为重任的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应加强艺术实践课程的改革 【内容摘要】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学、教育心理学与音响物理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音乐与人类心理、教育、行为的关系。20世纪以来,音乐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任何学科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一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应该加强艺术的实践课程。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 音乐学 心理学 艺术实践 从学科性质上看,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介于音乐学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具体来讲,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类教育、心理的关系、人类的音乐反应及行为的科学。它包括人的听觉对音高、音值、音色、音强、调式、调性、协和与不协和音以及稳定与不稳定音的反应,包括对乐曲整体艺术结构的感知。还包括音乐的心理功能,即音乐对人身心的调节,对人的情感、智力的作用;环境音乐对人生产效率的调节;音乐对疾病的治疗;音乐创作过程的动机与心理动态;创作的心理规律与灵感;音乐表演再创造的心理特征;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不同欣赏客体、不同欣赏主体、不同欣赏场合在心理现象上的规律等。此外,还包括音乐才能的研究与测试,建构音乐人才最佳心理结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群体力量等许多内容。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声音与人的教育关系、音响与人的心理关系等问题,以此作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现在一般将音乐教育心理学学科与音响心理学作为既独立又有联系、既互相交叉又有区别的学科来对待。《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篇以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念为名发表的学术论文,阐明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的性质,并将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五个基本方面:(1)以音乐音响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把音乐的基本要素与人的听觉感受对应起来加以实验和研究;(2)从审美的需要出发,对音乐欣赏的心理研究。这是音乐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课题之一,许多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3)从对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发展到对音乐创作心理进行研究;(4)关于音乐表演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5)关于音乐才能的研究,这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20世纪下半叶,在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是十分突出的。《音乐心理学基础》这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以音乐教育心理学元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专著。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对音乐的认识、情感过程,人的个性特征,人的才能和音乐学习,以及音乐与人的关系;涉及音乐的特性、音乐的要素、声音和听觉、神经和大脑、嗓音和歌唱、空间和时间、记忆和注意、意象和想象、出神和联觉、情感和审美、兴趣和意志、气质和性格、音乐才能诸问题、音乐学习等方面,描绘出当前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本面貌。虽然本书涉及的音乐教育心理学问题比较广泛,但只是做了一般性的知识描述,还缺乏与音乐本体的对应性研究和实证性的研究。在这本书里,作者给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特定位,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的研究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作者围绕着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展开了对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状况总结如下:由原来的状况逐步转向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美学的结合,促进了音乐教育式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发展,并成为现代西方音乐美学的主要方向;音乐教育心理学也涉及到音乐社会学,二者的结合开辟了音乐社会心理学的新领域;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的结合,建立了音乐教育心理学这一新生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还把参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参与为人们提供舒适环境的生活音乐的研究、参与以调剂精神为目的的研究、消除疲劳的研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性音乐的研究、参与利用音乐所具有的心理效果、医治某些精神病症和异常心理的音乐治疗学的研究等方面作为应用部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注重音乐心理学理论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提出许多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拓展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与其他音乐学科的内在联系等方面也做了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一段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当前,应该比较多地给予学生触及身心的教育。教师应该努力让现在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践行为相互密切关联。学习心理学的学生都知道心理学的原理和教育学的原理,但就是无法用这些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会审视自己。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中缺乏的是实证方法论。掌握良好的方法对学科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科学的实证的方法虽然不是唯一的方法,却是很重要的方法。在以往的音乐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中,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强艺术实践课程的改革,强调在实践当中增长知识。在上音乐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时,要完全改变以前传统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查阅各种资料,总结规律;再把每个章节的知识做成电脑课件给同学讲出来,教师要给予批评和指导。在讲述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指导,并一起探讨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手、动脑、动口,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性的思维能力,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是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重要一环的。因为,理论的研究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学科的成熟。基础理论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正确与否的,所以,在许多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将我国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高度,奠定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的基础,初步构建起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如何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研究更深入地进行下去,还需要广大音乐心理学家和音乐教育家艰苦的努力才能够完成。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价值探析 【摘 要】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以及发展规律的学科。幼儿由于其自身特点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与幼儿的钢琴学习有着重要的联系。学习钢琴是一件长期的、枯燥的、辛苦的工作,在幼儿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每一个音符、每一点成长都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老师的精心培养。老师要因材施教,正确定位幼儿钢琴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成才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学;幼儿钢琴教学 一、幼儿钢琴教学的现状 音乐属于情感教育,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情商。有关调查表明,只有高情商的人才可能成为高智商的人。因此可以看出,音乐可以培养出高智商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望子成龙已成为现代家长普遍的教育心态。目前,钢琴热逐步在社会上兴起,幼儿钢琴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从现有的幼儿钢琴教学定位来看,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性太强。许多家长以及老师在培养幼儿时总以成为音乐家、钢琴家为目的,过分注重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幼儿的审美与情感的开发,甚至让幼儿失去了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笔者在指教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幼儿在练习钢琴时的无奈与厌烦情绪,甚至会出现过激的厌学情绪,这样的钢琴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些问题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无论是何种教育,都必须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切勿拔苗助长,好高骛远。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后,我国也进一步修订了钢琴教学教材,以适应更多年龄段的钢琴学习,体现了以人为主的音乐教学核心。目前,我国的幼儿钢琴教材比较浅显易懂,适合幼儿年龄段的学习。教学中的技巧练习则融入到可以理解的曲调当中,结合耳熟能详的儿歌、民歌等,基本上满足了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但这仅仅是基本,要想进一步提升钢琴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其产生钢琴学习兴趣,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以音乐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交互行为为研究对象,以音乐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及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活动。由于幼儿钢琴教学属于一项非常专业、非常特殊的学科,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如果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通过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全面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非常重要。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不但可以舒缓压力,也能陶冶情操,使人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对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将人们最浓厚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审美快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同样要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这种美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沉重的文化课使学生压力倍增,而钢琴学习则为孩子带来了最快乐、最愉悦的时光。教师应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创设适当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杜绝不良情感的产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育心理学中,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幼儿钢琴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幼儿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感官,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思维。老师经过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在感受音乐之后能够主动地表现音乐,通过创造性思维学习音乐,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三)有利于实现育琴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育人,同样,幼儿钢琴教学的目的也应该是“育人”,不应仅仅局限于“育琴”。作为音乐教师,也要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发展个体的同时激发其创作能力,形成一种学习激情。这种激情不但有助于音乐学习,更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增添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只有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培养幼儿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帮助幼儿解决难题并完成各项音乐技巧的练习,充分利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创设多种教学模式,实现钢琴教学目标。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论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歌唱教学 摘要:歌唱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的特殊音乐活动,而歌唱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乐感的培养、情感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歌唱表演中的情感主要来源于主体音乐表演中情绪体验程度,从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视角分析,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情绪的刺激、情绪的记忆和情绪的强化三个阶段。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很多音乐家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歌唱的作用,因为歌唱可以给人的直接的音乐感受和体验。本文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了在初中音乐课中歌唱教学是如何进行情感体验教学,提出了歌唱教学中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对歌曲内在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提高学生们的品位赏听能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歌唱之中,使其身心得到愉悦和美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歌唱教学,情感体验,情绪刺激,情绪记忆,情绪强化 歌唱是一种表演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的特殊音乐活动,在柯达伊的音乐教学体系中他将歌唱教学看作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同时很多音乐家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歌唱的作用,因为通过歌唱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音乐旋律和曲调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体验和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通过音乐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1]学生们通过歌唱的学习和表演是实现新课标内容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心理学、教育学及声乐学,主要研究的是歌唱者在艺术表演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由于生理条件、心理状态因人而异,使得声乐教师在教学中更应遵循教学法则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这种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最终将其培养成能够独立进行声乐艺术表演或声乐教育实践的高级专业人才。 一、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新课标的第一项就指出了音乐教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这体现了音乐这门课程是一门独特的表情性、审美性的人文艺术课程。而音乐课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歌唱,在歌唱的学习和表演中,学生们能直接的感受音乐作品带来的旋律音调美,通过对旋律音调把握,才能很好的感受音乐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内涵。 音乐它是一门能启迪和表现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情感的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过程中“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面临着人格再塑造的第二诞生时期,他们的内心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思想。因此,这个阶段对于初中生来说,音乐歌唱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培养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歌唱情感的体验,可以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并能学会很好的与他人沟通、融洽相处;其次,音乐作为“教化”人的一项艺术,它可以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再次,歌唱中情感的体验能使学生们从中享受到审美的愉悦,从而培养其更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的情感体验的特质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的实现个人的修养。”[2] 相关的研究认为,“音乐的情感体验是指音乐欣赏者和表演者在进行音乐作品欣赏和实践时,将自身的内在情感与音乐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进行交流,以获得对音乐情感的认知过程。” 在音乐教育心理学这个研究领域里,将音乐的艺术情感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音乐的基本情感,即非喜、怒、哀、乐这些特殊化情感,它仅是一种直觉层面上存在的情感色彩,具有时间的限制性和无法控制性等特点;第二种是音乐的特殊情感,即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这些带有色彩的特殊性情感;第三种是音乐中联觉引起的情感,也即说音乐活动中由联想引起的与音乐本身相关的情感体验。 那么,何为歌唱中的情感体验呢?歌唱在普通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们进行艺术实践、音乐表现的常用手段,通过人自身的“乐器”来传递音乐的情感内涵。歌唱者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切身体会歌曲的情感:首先是通过自身的听觉,感悟音乐的旋律色彩、节奏快慢、歌曲体裁等;其次就是根据文本的歌词意思来领悟和理解歌曲是革命意志、英雄赞歌或是对生活的热爱等情感内涵。 三、影响歌唱表演情感的声音载体 影响歌曲情感的表达有诸多因素,从音乐音响形态的本质上看,情感直接与歌唱表演的速度和力度有关系。 (一)歌唱表演中速度影响情感的表达 音乐的速度要稳定,不能随意变化,演唱快速的曲子时内心应该有稳定的节奏感,要做到快而不抢,否则就会破坏全曲的节奏,譬如歌曲《你们可知道》它的速度标记是Andante con molto,中速稍快一些,如果把它唱得很快,音乐显得比较轻佻,没有莫扎特式的典雅,特别在中段连接再现段前面的几句宣叙句,常常会出现抢拍的现象,所以一定要注意旋律的相对稳定连贯。而演唱慢的曲子时,应该强调流动感,要做到慢而不拖,否则就会显得沉重呆板,就会失去丰富的表现力。例如歌曲《红豆词》,它的速度标记是Andante―行板,也应该较缓慢,在缓慢中融入气息的流动感,才能唱出那种哀怨的、如泣如诉的情感。 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在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中,往往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歌曲中某些音的时值会被他们不同程度的延长或缩短,有些长时值的会被演唱的更长,短时值的被演唱的更短。这主要是歌唱者们对歌曲有主观个性和有意义的把握。 当然,对于一个杰出的音乐表演家来说,速度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极其活跃的变量,哪怕是在演奏或演唱最为严肃的音乐作品时,他们对速度的把握并不完全对照乐谱,而是会站在乐曲的全局来宏观把握速度,根据自己对歌曲所表达意境和内涵的理解来进行相应的速度变化,因此,每个音的实际速度变化非与乐谱中的实际速度不太一致,甚至非常频繁和剧烈。 (二) 歌唱表演中力度影响情感的表达 歌唱发声的力度变化是歌唱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力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强弱对比和起音发声的力度控制上.我们知道,任何一首作品都不可能从头到尾采用相同的强度,失去了力度变化,声音会显得十分机械和呆板,歌曲所内涵的情感意境就无法正确的表现,让人感到单调乏味。歌唱力度变化的意义如此重要,那么影响力度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音乐力度变化有时体现在逻辑强弱关系的变化方面,如有节拍位置决定的固定强弱关系;有时体现在节奏强弱关系的变化上,如切分节奏的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形成的强弱关系;有时体现在语言力度强弱的变化上,如为突出语言意义人为造成的语音力度变化;有时体现在音程,和弦,音型,调式等音乐因素张弛关系的强弱变化发面,如大三和弦明亮给人强的感觉,小三和弦暗淡给人弱的感觉等诸如此类的强弱感觉关系;有时体现在语气和情感情绪的强弱变化方面,如由情感,语气引起的语音力度强弱的感觉;有时会体现在规定的力度记号的强弱变化方面,如音乐作品出于表情需要,在创作阶段由作曲家以书面符号形式设定的音乐强弱关系等。上述许多歌唱音响的力度关系,并不是由单纯的音强等级变化所引起,但毫无疑问,它们都会以各自方式影响着歌唱的艺术表现。 四、从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的角度来探讨歌唱教学的情感体验策略 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音乐教育的主要效应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多少,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顿悟等的情感层面上。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音乐的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撞击和情感审美。所以在音乐教育中要牢牢把握情感审美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感的特质,不断丰富学生情感,特别在接触具体的歌曲时要培养学生发现美、辨别美、享受美的能力,即使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要有美的因素的渗透其中。同时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歌唱情感,善于用歌声表达和表现美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美感自然就会提高,并且乐意在美的环境里学习活动,这无疑将会促进良好的课堂歌唱教学环境的建立,使歌唱学习与课堂教学环境形成和谐的统一。那么,在初中的音乐歌唱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讲解了如气息、声带振动、共鸣、咬字吐字等相关的歌唱技能方法后,就要在如何恰当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上下功夫。那么,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如何来实施歌唱中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 对学生进行情绪上的刺激 情绪刺激,即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官上的欣赏与认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课堂上教师们只有让学生们多听即将要教唱的作品,通过听觉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对歌唱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能真实的感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歌曲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会感染着学生们的情绪,使他们的情绪随着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甚至学生们的情绪会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形成共鸣,从而使他们进入某种情绪状态。初中音乐课歌唱教学中,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也即用音乐的实际音响来刺激学生们的听觉,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绪感受与体验。所以,音乐教师在教授学生们歌唱时,可以先让学生们提前感受歌唱作品中的情绪,除了直观的听觉刺激之外,还可以通过外化的姿体动作来给学生们形成视觉上的刺激。 情感因素在歌曲当中主要由歌词、体裁、结构这三个要素决定的。其中歌词是以文本形式来呈现,属于隐形的情感要素;体裁和结构等相关的音乐语言符号所呈现的音乐情感属于显性情感要素。在进行歌唱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听觉体验直观的把握好显性情感要素,同时更要体验其内在的隐性情感要素。 如教唱《长江之歌》时,在进行歌曲的有关背景知识介绍和引导之后,然后播放歌曲,欣赏音乐的材料,用实际音响来刺激学生们的听觉感官,让学生们根据旋律线条和节奏的舒缓程度直观的体验歌曲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情绪。通过视听,同学们初步感受到《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的气势磅礴,宽广宏大;当学生对歌曲中的显性情感要素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教师就要向学生讲解歌词,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朗诵歌词,发掘歌词的深刻内涵,在朗诵的过程中去体验音乐的隐性情感因素。 (二) 激发学生的情绪记忆 何为情绪记忆呢? 情绪记忆又叫情感记忆,以过去生活经验为主体,保存在人脑中的某种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来自主体对其所经历过的某种情境或事件的感知。情绪记忆依赖于主体对过去生活经验的情绪体验和最近新接触的情景体验或刺激,它可以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也可以是一首音乐作品情绪的刺激。学生们在面对特定的声乐作品所呈现的情绪内容时,这种情绪内容就激活了他在生活中过去相应的情绪体验,并会以这种情绪体验为前提来恰如其分地解读和表达歌曲中的情绪和情感。 如教师在教唱《踏雪寻梅》这首歌曲时,老师播放了音乐让同学们初步欣赏和体验歌曲所带来的情绪刺激,学生们在情绪刺激的阶段主要体验到的是《踏雪寻梅》在情绪上总的特点――兴奋、愉悦。情绪刺激完成之后,教师又将音乐播放一遍,让学生带着思绪和问题聆听,同时引导学生们回忆和想象自己类似的赏花经历或雪中寻梅的情景,促使学生感觉自己放佛身临其境,这样的情绪记忆就更容易使学生体验音乐抒发的情感基调,学唱起来也能更好的把握歌曲的主题,并能声情并茂的将歌曲演绎完整。 总之,情绪记忆在歌唱学习和表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有了相应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记忆,才会准确的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情感内核。反之则无法领略作品内在的、深切的、真诚的情感。 (三) 对学生们进行情绪强化 何为情绪强化呢?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强化,一般指影响有机体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3]那么怎样进行情绪的强化呢? 首先,情绪强化不可能对多种情绪同时进行强化,而应有计划、有侧重、有针对的根据歌曲所蕴涵的情绪和表演者的情绪记忆特点分类进行。在歌唱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时而进行这种情绪的体验,时而进行那种情绪的强化,而是要以一种稳定的情绪表演形态呈现。如在教唱《踏雪寻梅》这首歌曲,新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拓展,将有关赞美雪、梅的歌曲如:《沁园春・雪》、《我爱你塞北的雪》、《红梅赞》、《梅花引》等等,通过欣赏这些歌曲来强化学生们类似的情感,使学生们正确的体验到了相应的情感的同时,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情感体验。 其次,歌唱中情绪的强化必须以一定的时间和次数为基础。如果强化的时间和次数太少,学生们在情绪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上很难形成情绪刺激和语音运动的联结。因而,音乐课堂上对歌曲作品的情绪体验要进行多次的强化和巩固,已形成学生们的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情感体验。 第三,歌唱中的情绪强化还应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即音乐训练中同一类型的情绪体验最好连续不断的出现,以便学生对某一类型的情绪体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感受。 结语:歌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们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而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其在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所以在歌唱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歌唱技能的教学实践,更要注重学生歌唱情感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们去体验和表现歌曲的内在思想情感,激发他们富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歌唱。通过情感体验的歌唱的学习,使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由此可见,情感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点。(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浅析古希腊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思想 摘 要:古希腊文化孕育了西方千年音乐思想的发展,也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人们认为世界原来就有的,并不是谁创造的,哲学家们开始用思维的方式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神话意识状态。人们探究知识本质的哲学领域,其中就包含了许多心理学的观念。因此本文就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中了解古希腊音乐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希腊;音乐;哲学;心理学 一、毕达哥拉斯―音乐“净化作用” 从有关万物之源的探索到对音乐数理原理和心理功能的认知,毕达哥拉斯对后世的影响较大,他把“数”看做是万物的本原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定的数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并表现出数的和谐性。他多次提到了音乐和数的关系,音乐的和谐与数是离不开的,认为没有了数也就失去了音乐。他是最早探讨声音感觉的人,通过实验发现音的高度按照琴弦的长短而定,声音的高低与琴弦的长度成反比例而变化。如从音程中低音与高音的弦长比例看,八度2:1,五度3:2,四度4:3。 他还提出了音乐的“净化”作用,音乐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他认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能够对人的心灵起到某种作用,可以教育人,用乐曲中某段旋律、节奏能够治疗人得情欲和脾气,并且内心能够平静和谐”。这是最早关于音乐心理与音乐治疗的研究。对后世的学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看出早起的古希腊哲学家对音乐心理功能的认知。 二、苏格拉底―归纳论证法与艺术形式应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这一观念的产生 苏格拉底认为相信神安排世界的一切以适应人得需要,认为人的理性中就含有知识,而教育只是设法把人所固有的知识引出来。亚里士多德称他的这个方法是“归纳的论证”。他认为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才是艺术表现形式的核心,艺术应该通过它们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来刻划人得心理。这对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影响很大,是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唯心与唯物两种哲学观对音乐教化作用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吸收了苏格拉底以及毕达哥达斯的思想,构成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他的认识论称:感性知觉,由于它要依靠身躯,所以生来就不可靠。由感官而来的信息只能作为参考,抽象的观念本身才是事物真正的知识本体。他认为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还要把美的事物作为培养自己的目的来探究,这是音乐教育对人心里美的塑造重要性。要判断音乐或别的艺术好不好,首先就要看它描写的是什么,是否正确,其次是了解语言、歌唱节奏是否好,柏拉图就认为那我们就不能同意,音乐艺术的尺度是娱乐。 他还强调音乐和美学的双重重要性,人们听正经的音乐就会成为正经的人,反之,听不正经的音乐就会成为不正经的人,还强调单单学习音乐是不够的,还要辅助于体育。因为这两方面的教育是相互依附互不离开的。偏离其中一面就会导致文弱或粗野。因此,他认为只有几种音乐适用于培养治理理想国家的人才的教育中。这些思想观点,表达了他及其肯定和重视音乐教育对于人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在音乐教育方面与柏拉图的观点有点相近,他也重视音乐的道德力量和教育作用,对人的性格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应该加入到青年的教育课程里。因为音乐本身就令人愉快的,在和谐的乐调中,仿佛存在着和人的心灵的一种和谐,让年轻人能够自愿的去学习。这就表明了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思想。 道德教育、消遣闲暇和精神方面的享受,是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能够达到的三种目的,这种观念即使对今天的普通音乐教育来说,也颇具有启发意义。他还用它的模仿说进一步阐述了音乐如何通过人得心理因素而达到教育目的,从而影响人们的意志品质。他认为,音乐能够模仿人得七情六欲―温柔、善良、愤怒、勇敢以及其他方面的特性,所以人们在聆听模仿某段音乐时也就能产生同样的感情。既然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关心培养正确的判断力以及高尚的品质和行为的喜爱了。 古希腊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给音乐教学心理学带来了一个开端,为音乐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美学、哲学、心理学的探讨。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 要:音乐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关注与支持、同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作用的事业。它所承载的不仅是音乐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承载者人格培养的重大责任。成功的音乐教育可以给予多元情感体验,从而使人不但拥有综合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美妙丰富的人生。本文重点研究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声乐教学;注意;记忆;思维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音乐教育心理学既包括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也内含教与学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综合实践能力,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声乐的技能与技巧,从而提高对声乐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但在声乐教学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的只是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得到了多元的情感体验。我们从心理学中得知,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发声时的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较为抽象和想象化的过程,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过程和快速的思维、记忆、想象的过程。它与生理机制和心理活动素质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声乐教学作为一门独特的教学艺术,需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从生理层面上讲,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如何调配各个发声器官;从心理层面上讲,声乐教学更是一种心理活动,它贯穿于声乐教学,歌唱练习与舞台表演等全部过程。就心理学而言,歌唱是心境和情感的艺术,是歌者内心思绪和情感的表现形式,意大利声乐教育家荷伯特・凯萨利曾说“好的声音主要是心理创造通过精神操纵完成”不难理解这句话中的“精神操纵” 指通过神经和意识调节发声,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音乐教育心理学中的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培养学生获得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当学生准确地将心理、情感与发声技巧完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事半功倍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 心理教育开始于教学活动之前(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的基本过程就是分析和综合。在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中又包括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育的第一要素,现在的声乐教学采取的是一对一的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依赖关系,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信服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对学习、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定位。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教师需要充分关心和尊重学生,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根据自己对每个学生的准确认识与判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有很多学生来自湖南湖北从很远的地方考来,报到后发现自己考取的是综合类的大学,觉得离自己理想中专门的音乐院校有差距,感觉没有了目标和动力心里有落差感这时候就要求教师要在第一时间关注学生的内心动态,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学生会有厌学、旷课等不良情绪,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和开解学生从而改变她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理念,转换角度看问题使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有良好的状态去投入到学习中。所以良好的思维是高效授课的重要前提。 2 心理教育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当中,成为这些过程的一种共同的特性。在教育领域,如何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必须考虑的,而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在演唱作品时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投入到歌曲情境中去,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歌曲演唱以及歌曲角色的扮演中,也是教师必须考虑的。 例如:歌唱教学中首先是发声训练,这要求学生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歌唱上,教师在纠正和指引如何正确歌唱时很多时候是看不到也摸不着的,声音的靠前靠后喉咙位置的放下等都是靠教师的形容指引学生的注意听认真做相结合的所以保持注意力集中尤其重要。其次,是对学生歌唱心理状态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经常会听到有的同学会说今天没感觉或今天感觉不错这里所谓的“感觉”主要是指歌唱心理状态歌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我们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的运动都是在心理的调节控制下进行协调有序的工作的,而这些器官的协调又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歌唱训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在心理控制下的生理活动,而训练学生歌唱状态的稳定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培养其歌唱心理和歌唱意识的稳定性。在演唱作品时,需要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紧张的情绪中放松下来,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形成良好歌唱心理的必要前提。教师本身需和谐的心理沟通和暗示,认真耐心地讲解示范启发让学生尽快投入角色完美轻松的演绎作品。 声乐是一项“感知的艺术”而非理论学科,因此获得正确的声音感觉应是第一位的。这时教师更要引导学生不要过于“注意”,有的学生过于注意自己的歌唱技巧反而忽视了音乐的本质,就是情绪的表达,过于注意会引起演唱时的紧张,表情呆板目光无神看起来很像在思考问题,跟学生交流后发现多数的学生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在歌唱时过于注意演唱的方法和声音的位置,所以就会很紧张导致声音没有感染力自己也无法放松地投入到歌唱中去。由此可见“简单直接放松的去表达情感”不仅能让学生正确地掌握歌唱方法,更容易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歌唱。 综上所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引导,什么时候集中“注意”什么时候放松“注意”最终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和授课效果。 3 教学活动之后的心理活动(记忆) 记忆就是我们过去生活实践认识过的事情在头脑里留下的印记的过程。记忆的特征表现为形象性、概括性和综合性。记忆又可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并且可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在歌唱教学中,学生结合多种记忆来达到完美的学习效果,例如:发声训练时,学生完全要靠教师的指导语言上的形容以及声音的示范来完成良好的发声训练,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感觉记忆,能够很快地做到老师的要求达到声音的效果。而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正确声音的记忆是短时的记忆,会出现下课后自己找不到“感觉”这里指的是声音的感觉,为了延长短时记忆,教师会采取让学生录音,记录下上课时正确的声音,课后认真反复地听对的声音并进行练习,稳定声音的感觉延长短时记忆把瞬间的感觉记录下来反复的研究琢磨炼习形成长时记忆,使声音得到提高,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探析音乐教育的心理塑造功能 摘 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实施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审美以及情操的培养,使人们的心理素质乃至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甚至升华,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人的教育是全面的,音乐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如果仅仅从乐理或者音乐技能的方面去探寻教育功能是不够的,在多元化教育理念下,音乐教育还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探寻实施音乐教育的根本功能,实现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两者的结合。在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探寻彼此互相的影响以及促进关系,才是未来教育的趋势。从音乐教育的本质入手,着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探寻音乐教育在人的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和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希望对未来的音乐心理塑造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心理塑造;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关系 音乐作为一种基本的艺术形式,其产生和形成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智慧结晶,是人们抒发情感、寄托情思的一种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也逐渐向着专业化、全面化方向发展,其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单单是传授音乐技能,而成为一种心理塑造和心智培养的手段。 一、实施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 1.音乐教育的本质 实施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情感、审美、心理等各方面的教育,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自由发展的目的。在音乐教育的诸多功用中,情感教育的方向是最容易引起关注的,这在人的素质培养中所起到的作用最为明显。情感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形式,囊括了社会、艺术、心理等各个层面,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对美的感知体验,在人们的内心与外界之间架构了一座桥梁,使内外之间协调发展,最终塑造出健康的心理、丰富的情感、广阔的内心世界以及与外界社会融合的能力。这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更是音乐对人类情感世界塑造的结果,所以,音乐教育通过对人审美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塑造,最终达到塑造人丰富健全的情感世界,才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所在。 2.音乐教育的功能 音乐的产生是源于实际的生活,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综合产物,其教育的功能当然也反映在精神和物质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最为直接的作用就是提升人的审美能力。这主要通过音符、旋律、节奏的学习欣赏来实现,通过训练来理解音乐的内涵进而欣赏音乐的美,最终实现审美水平的提高。这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责任。 其次,音乐教育的功用还体现在心理素质的塑造方面。音乐有很多种风格,不同的音乐风格能够引起人不同的感官刺激,这些刺激最终会带动人不同的情绪变化,这就是一种心理的内在反馈。通过教育学习,通过不同的音乐风格带动不同的心理反应,不仅能够健全人的心理素养,还能有目的地用一些风格的音乐来调节人的心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还可以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最后,音乐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音乐通过其在人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功用,在培养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以及综合的心理素养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分析音乐的心理素质培养 1.走向多元整合的心理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化,多元化不仅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对于教育而言,单一的学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求,多元整合已成为当下的教育指导理念。心理教育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潮流,立足实际整合多学科之间的联系,跨学科实施关联教育,多视角探寻心理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心理学教育的最终归宿。 同时就音乐教育而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不能从单一的音乐视野谋求音乐教育的实际效果,作为一种能够发挥很好的心理教育功用的学科,音乐教育要充分结合心理学教育的革新成果,实现音乐教育向着培养健康心理的方向发展,也能提升音乐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同时心理学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实现多元化发展。因此心理教育和音乐教育的结合是促进教育多元化发 展的大势所在,也是培养有自由健全的心理素养的人才的关键 所在。 2.心理素质培养中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凭借着听觉的刺激更能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对于听众的心理变化更容易进行把握。同时音乐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不仅仅可以通过单纯的歌唱进行表达,在舞台剧、舞蹈中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背景音乐融入影视作品中,各种场合、各种类型的应用和表现都能使音乐的多元化启迪方式得到发挥。音乐教学是课堂课外学习的结合,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学习不仅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人的健全心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音乐教育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等技术发挥更加灵活的教育效果,不仅易于被大众喜爱,更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根植于传统的民族音乐的肥沃土壤,音乐的多元化启迪教育方式对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素质也大有裨益。 三、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结合的实现 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已经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心理的塑造方面,音乐教育在培养情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在现代教学中,根植生本理念,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使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结合的基础所在。 同时,在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独立性的培养。独立性是一个人的优秀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不仅在音乐的 欣赏创作上保持独立,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将独立性引申到精神品格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增长学生的知识技能,以提高其自主性,完成独立的鉴赏和创作工作。独立精神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对于教学方式,要注重把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相互结合, 促进音乐教育与教育心理的共同发展。首先音乐教育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同时根植生本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深入实践,从整体上把握音乐的内涵,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学方法的改变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中教会学生尊重、分享、合作等意识,有效调整个人心理变化,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是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的有力武器。 通过上文论述,对在心理学视角下音乐教育的心理塑造功能的实现有了初步了解。音乐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在发挥心理塑造功用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音乐教育的本质入手,着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探寻音乐教育在人的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和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有机共生的。通过相关的分析论述,充分论证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塑造的作用。在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下,心理塑造要充分结合除心理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优势,尤其是音乐教育,两者的结合更要进一步的研究革新,使未来对学生的心理塑造更加有效。
建筑技术论文:对我国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的研究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建筑中给排水技术面临着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在对建筑设计给排水系统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管是对工业建筑还是对民用建筑进行设计,都需要加以重视,只有设计得体、安装得当,才能够保证该系统的正常使用。下文从生活给排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等多方面分析了我国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发展,以供大家参考。 1、我国建筑给排水技术现状 1.1生活给水系统 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安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生活给水系统的安装是给排水系统中的重要工作环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但是在安装生活给水系统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种问题,影响到该系统的正常使用。1)在安装塑料生活给水管道后与使用前,安装人员并没有对其进行水压试验,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存在着渗漏问题,甚至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水压过高而导致管道破裂,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另一方面扰乱了交通秩序,导致城市更加拥挤。2)由于情况特殊,有部分的管道暴露于阳光之下,又因为采用的是塑料管道,当受到外界过热或过冷的气候时,管道就会发生破裂,尤其是在冬季,水从破裂的管道处流出,在其周围结成冰块,不利于人们及车辆的行走。3)由于在安装生活给水系统的过程中,安装人员并没有在减压阀的前后设置阀门,并且没有设置相应的过滤器,所以在管道使用过程中极容易因为杂物的进入而堵塞,从而形成漏水现象,当情况严重时,会使水流浸湿周围建筑物的基础部分,最终发生严重后果。据此,我们需要在管道的沉降伸缩处采取有效的补偿措施,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给水管道的破裂,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维护了交通秩序。 1.2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是建筑中有一重要系统,它能够将人们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用水排出。由于在排水的过程中,水流中存在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极容易堵塞管道,所以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以保证水流正常的排除。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在安装排水管道时,没有按照规定来设置清通设备的位置,再加上管道安装不够合理,这就导致管道极易堵塞,从而影响到建筑的正常排水。当前我们所采用的排水管道是UPVC材料,在对建筑进行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并没有在建筑的屋顶部分或者墙体部分设置套管,这样就会导致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水的现象。据此,我们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安装,例如在对墙体或者屋顶部分安装排水管道的过程中,需要设置防水套管,当管道的直径超过110mm时,施工人员需要在管道的端口处设置阻火圈,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安装质量以及只用质量。在对该层建筑设置排水系统时,施工人员需要每隔六层设置一个检查口,便于后期的维护与检修。如果管道的水流转角超过45°,那么在该处需要再设置一个检查口,这样可以避免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堵塞的情况。 1.3消防给水系统 消防给水系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保障,当建筑发生火灾时,需要通过消防给水系统来消灭火灾,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足以说明消防给水系统在建筑中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各区域内出现火灾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财产损失极为严重,这主要是由于消防给水系统没有安装到位,不能够及时消除火灾,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安装人员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安装,忽视了减压阀的重要性,这就造成消防栓端口的压力过大,最终影响到消防栓的正常使用。 2、建筑给水的发展 建筑给水的任务是将符合水质标准的水送至生活、生产和消防给水系统各用水点,满足水量和水压的要求。这涉及水的分配,计量、输送、储存和加压以及水质标准和防水质污染。在水的分配方面,我国已明令限期禁用普通旋启式水龙头,而代之以瓷片式水龙头。瓷片式水龙头节水,使用方便、冷热水混合效果好,但缺点是水流阻力大,对系统的影响是:直接影响水箱设置高度和给水方式。节水技术方面,光电和红外感应控制己从水龙头出水控制扩大至小便器和大便器的冲洗用水。管道连接除了不同材质的给水塑料管采用相应的接口方式外,沟槽式管接头是一项重大进展,沟槽式连接方式不破坏镀锌层、拆卸方便、不动用明火、施工快速、口径运用范围大、耐压值高、优点突出,已成为和螺纹、法兰、承插口连接并列的一种新的接头方式。 建筑给水的水泵有设在室内、有设在小区的,不论设置位置在何处.都要求水泵运行时,其振动和噪声在容许范围内,低噪声泵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是室内水泵装置的主要成就。在此之前,流量变化扬程不变的切线泵;以水冷替代风冷,运行噪声低的水冷泵。体积小、功效高的机电体化水泵,占用面积小的深井泵;防锈蚀的不锈钢泵。非自灌方式能使水泵迅速投入运行的自吸泵,都在工程中得到实践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水泵隔振技术己从橡胶隔振垫、弹簧减振器、橡胶隔振器、发展到第四代的复合减振器和第五代的钢丝(绳)减振器。 3、建筑消防领域的技术发展 建筑消防为建筑给水排水技术人员所重视。建筑消防正处于以消火栓给水系统为主向以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为主,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向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发展、卤代烷灭火系统向系统替代和卤代烷替代物替代的转折期。常规灭火设施的发展有:阀后控制,不易堵塞的第三代减压稳压室内消火栓的问世,有具有水流状态可调,水量可调、水带方向可理顺、后座力小等功能的多功能轻型消防水枪的研制成功,有射程远、流量大适用于大空间和室外堆场的消火炮的实际应用。喷淋系统确认了快速响应早期抑制喷头的喷水灭火系统可用于高架仓库、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可用于汽车库可燃液体火灾,重复启闭预作用系统可用于防水渍损失,防二次复燃的3种新的喷水灭火系统使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使用效果得到更可靠的保证。喷头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关键组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发展史实质上是喷头的发展史。 4、结束语 通过上述,建筑的给排水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建筑中的基础设施,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要按照规定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给排水系统的正常使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随之带来的必然是给排水技术的发展,所以在安装给排水系统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安装,以保障人们的生活、工作用水和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技术论文:论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管理和技术 摘要:在越来越强调管理和技术进步的今天,水电水利建筑的施工也不例外,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每一项水利水电工程的实施都必然要和相应的技术相联系,同时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本身的特点,其对技术及管理的要求特别高。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施工技术 管理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是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生效的平台。一般包括由挡水、泄水建筑物形成的水库和水电站引水系统、发电厂房、机电设备等。水库的高水位水经引水系统流入厂房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出电能,再经升压变压器、开关站和输电线路输入电网。 1、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利用是社会进步到现阶段的产物,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实施中,技术是它的根本,只有技术作保障才能在艰巨的重大工程中完成工程建筑的施工,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文秘站:]的施工技术将直接关联作用到水电水利的效益和产生的影响,它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工程而已,它是构成整个水电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要素。只有将技术含量高与社会相紧密联系的技术用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2、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若仅有技术和资金等硬件,而没有管理的软件,则它将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目的没有纪律没有指挥的工程将会是没有灵魂的走肉,并不会发展成为任何的大项目并运用于人类,只有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把管理运用好,管理好了各种设施及整个建筑工程的实施,那么项目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才会是建筑工程的每块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建筑工程达到质的另一个提升。所以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技术和管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只有把管理和技术同时运用好,才能使工程发挥作用。 二、建立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的管理和技术相糅合 1、技术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存在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工期限制严格,以及工作环境艰苦、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等特点,技术管理是对水电厂生产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效益的保障是安全,安全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结果是效益。运行管理单位,实行企业管理,一是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缺乏激励机制,二是传统就业制度过于包容,致使企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技术素质差,大部分职工末受正规培训,缺乏应有的知识。 2、加强运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程,结合实际,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岗位责任制》、《生产事故调查实施细则》、《生产管理办法》、《电厂及变电站通讯中断事故处理办法》、《反事故措施计划》、《工作票、操作票签发制度和工作许可制度》等以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在运行中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操作票,工作票,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和设备缺陷管理制),做好设备运行记录,改正不良的习惯操作行为。同时还应建立运行分析制度,即对运行中通过仪表指示、运行纪录、设备巡检和操作等反映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及时找出产生各种问题和现象的原因、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及对策。 3、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本厂实际进行挖潜,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检修网络图,使检修质量提高,工期缩短,耗材降低,工力减少。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绝缘监督、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强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生产和经济运行考核制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经济考核由于其生产过程复杂、业主及管理方式的不同,目前还没有比较有效和公认合理的标准。国家电力公司时期曾推出过水能利用提高率指标,并纳入到达标创一流标准的评定,但因该法对水量和综合出力系数的计算存在较大误差或不确定性,其程序的计算结果难于取得管理方和相关部门的认可,结果没能切实推行。 从维护水电厂正常生产秩序的要求出发,水电厂生产运行指标应能充分体现各项工作的成效,反映设备管理维护和水能利用的水平,至于具体工种、岗位的工作成效应作为发电厂对各部门和员工的考核指标,它们综合起来反映发电厂宏观的生产和经济运行管理水平。 5、抓安全促生产,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安全生产以人为本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技术管理工作应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制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人。狠抓落实,用血的教训说明安全生产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使职工增强执行规程制度的自觉性。并对各类大小事故认真开展调查分析及时写出调查报告和事故 通报。用安全规章制度约束人,用事故教训教育人,以奖优罚劣激励人。在职工中形成“抓安全就是抓生产的综合性治理”,从而使职工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平时加强职工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属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人的素质要求高。 建筑技术论文:建筑工程装修工程技术的简述 地面石材泛碱已成为精装修工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本文从地面石材泛碱的成因、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各个角度提出了泛碱主要原因与预防措施。 关键词:石材,泛碱,原因,预防,措施 前言 随着精装修市场的推进,住宅品质对于精装修工程的要求也逐渐变高,同时,在精装修施工中也有很多质量通病出现,例如石材泛碱等现象,对于此种问题在后期石材养护也同样会发生,如何从成因、预防、措施中加以考虑与处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阐述: 一、什么叫泛碱现象 湿贴天然石在安装施工期间,石材板块会出现似"水印"一样的斑块,随着镶贴砂浆的干燥和硬化,"水印"会稍微缩小,甚至出现消失,其孤立、分散地出现在板块中,但随着时间的延续,特别是是在潮湿天气或受雨水影响较多的户外区域,水从板缝或石材表面等位置渗入,天然石的水斑就会慢慢变大,同时在板缝中形成片状并析出白色的结晶体,常年不消退,外观受到严重影响,工程上称此种现象为泛碱现象。 二、石材泛碱成因: 首先我对泛碱的成因作以阐述。由于天然石材结晶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较粗,我们肉眼几乎很难看到其中的毛细管,例如花岗岩孔隙率大概为0.5%至1.5%,大理石孔隙率大概为0.5%至2.0%,其抗渗性能相对普通水泥砂浆而言较差。对于花岗岩,虽然其吸水率在0.2%至1.7%,数值较低,但水仍可经过石材中的毛细管渗入到另一面。因此,由于天然石材的特殊性及毛细孔的存在,在某方面反而为石材粘接剂中的水、盐、碱等物质的侵入提供了通道,最终形成了泛碱。 此外,在粘结剂产生含盐、碱等物质是渗入石材毛细孔产生泛碱的直接物质来源。其中主要是砂浆中析出的Ca(OH)2伴随多余的拌和水沿石材的毛细孔逐渐渗透到板块中。拌和水越多,移动到砂浆表面的氢氧化钙就越多,水蒸发后,氢氧化钙就存积在板块里就形成了泛碱。而水是泛碱物质的溶剂和载体。 对泛碱成因了解之后,我们知道目前石材铺贴工艺是离不开水泥,砂子和水的,但是只要解决了水入侵石材板材的问题,就能有效控制石材泛碱的现象,所以我们一般工程中使用的地面石材都是要求要做六面防护的,通过在石材板底涂刷树脂胶,再贴化纤丝网格布,形成抗拉防水层,使石材表面封闭水汽不能进入,但是有的工程为什么还是会泛碱呢? 三、预防方法 针对泛碱现象的成因,可以相应从切断泛碱的途径,减少Ca(OH)2、盐类等物质的生成,同时减少水的渗入,基于以上三个方面采取对策,从而起到预防的效果。 (一)石材安装前的准备 1、在设计的角度上考虑杜绝泛碱,应可能设计成干挂方式,充分考虑结构的防水处理,同时应以吸水率指标及其他物理性能均符合要求的石材为主。 2、对于施工前期,应提前作好预防措施,事先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泛碱的各个施工工艺[2]环节,做到样板先行原则。 3、在材料方面,做到相关材料应先检验后方可使用,不仅要求整体外观合格、对于尺寸、物理性能指标也要满足条件。 (二)防碱背涂剂的使用 1、对于石板安装,则需要在施工前在石材背面和侧面均涂刷专用处理剂,通过该溶剂渗入到石材堵塞毛细管中,从而使水、盐、Ca(OH)2等其他物质无法进入石材毛细孔,大大降低了石材泛碱的可能性。 2、此外,应注意在石材板底面涂刷树脂胶,通过贴化纤丝网格布起到抗拉防水层,同时也要在侧面做好涂刷处理,两者缺一不可。 建筑技术论文:关于信息技术在建筑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摘 要:在阐述了信息技术、建筑管理信息化两个基本概念之后,本文对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全过程中的策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管理;实践应用 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加快,在建筑行业中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怎样把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应用到建筑管理中去,是值得我们每一名工作人员考虑与研究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管理的常规应用 信息技术管理,其基本定义为企业应用合理有效的办法,对管理经营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加工、储存,并用以帮助企业进行发展决策的管理。在当代,信息技术管理主要指的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单就建筑施工管理来讲,不但要解决需不需要用到计算机技术这一问题,还要解决怎样利用计算机技术这一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迄今,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技术都得到了极大进展,硬件设施在存储量、价格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使其普及变为可能与必然,而软件开发的进展让这种可能与必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信息的沟通及处理与计算机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信息的网络化、社会化、经济一体化管理,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影响。网络让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方式都产生了极大变化,而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在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用信息系统来明确建筑单位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可以让业务工作实现顺利交接与进展,提升各部门工作效率,尤其是提升合作水平。伴随市场的成熟,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化工作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更给发展建筑行业指明了方向。那些与建筑单位自身管理方向相一致的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是很容易为市场所接受的,它可以给建筑管理提供研究与发展的系统支撑。 二、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必要性 建筑信息管理指经由各系统、各工种、各数据的科学管理,让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有效方便地实现搜集、储存与应用。当前,信息技术管理不断产生与发展新型产品,对建筑企业自身既是一种激励,也是无形的挑战,如果建筑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发展潮流,及时采纳与应用新型信息技术管理,就极容易被同行业的其余企业所赶超,进而有遭到淘汰的危险。为应对这种挑战,更多的企业选择了建筑管理信息技术对外发包的办法,而外包这种形式,其关键是要对系统进行理性分析,掌握合理的节奏与齿度,明确哪些信息可以外包,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而哪些只能在企业内部运行,以保证工作的便捷性与商业机密的可操控性。 在建筑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很多,而工作效率始终上不去的落后局面,充分利用起计算机的大存储量、快传送性功能,实现高质量、准确、快速的自动化建筑管理工程应用,树立起建筑行业在管理上的先进性、自动化、规范化、现代化办公形象与办公意识。而在硬件配备上,应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企业管理者的工作素质与先进思维,让其有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态度,管理办公条件进行全面改善,为信息技术在建筑管理工作中全面应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我们明确了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必要性以后,还要注意以下三点:要注意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海量的数据筛选处理,在其中找出创新动机,实现构想方案的最优化。第二是信息技术要同建筑业务作紧密的融合,让信息技术在管理上的优势转化为建筑企业在业务中的优势。第三是建筑管理信息化讲求的是团队协作,而信息技术中的信息化软件应当把这种优势继续传承下来,在形成企业竞争优势时,要逐渐培养以建筑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标尺、以集体协作为半径的工作队伍。 三、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现状 (一)缺乏明确认识与核心技术 多数企业对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上网查资料,收邮件。而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监控、流程协调、业务管理、资源统筹上的重要意义。而对于实测工程成本、工程变化、提出工程预警等方面,很多企业也均没有明确的认识。 (二)各企业水平不一致,差距比较大 因为思想意识与经济实力的区别,一些效益好、规模大的建筑企业对于信息技术应用重视程度较高,而经济效益一般,规模小的企业受到思维的局限与经济实力的制约,不愿意花精力与物资返岗入到信息技术中来。 (三)志门的软件匮乏,需要进一步开发 从我国建筑行业现状来看,还很缺少专门的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发展的不成熟,同国外有很大差距。一些国外进口的软件又同我们国家的实际建筑情况有比较大的差距,难以有效利用。 四、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 智能型建筑管理同计算机技术、建筑管理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都有着紧密联系,它在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众多地产商的重要发展手段,一些相对比较特殊的建筑,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建筑自身的智能化,比如珠海机场、北京的名人广场、还有位于深圳的罗湖商业中心等。而上海金贸大厦、人民银行总部等建筑,更是智能化建筑的经典。根据资料显示,全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一千五座智能型建筑。 建筑管理扩而广之,则是城市管理。数字城市综合运用到了网络、虚拟仿真、多媒体、GIS、遥测、遥感等多项技术,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机制完成信息化自动搜集,并实施监测管理的动态化,与辅助决策的技术化。为了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建设部业已充实调整了组织机构,制定印发出了新的建筑管理工作信息化工作要点以及数字化城市工程等两项规范。当前,用更为先进有效的信息技术武装建筑企业信息管理的工作系统,应当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以两方面的工作来保证建筑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要在硬件和软件上一起下功夫。如果单纯注意建设系统硬件、门户改造,只在建筑企业管理标志物上下功夫,那就会走入到错误的发展道路上去。我们在注意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系统中的软件开发与人员素质调整。为了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我国建设部已经作出调整、优化提升了建设部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工作职能,制定了建设领域工作信息基本要点。 数字化城市工程已纳入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中。当前,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企业管理信息规范系统,摆在第一位的应当是实效性。 我们了解到,推进建筑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本身也是对建筑自身的一种功能性改造,又是企业深入改革的必然过程,这说明了建筑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严肃性与重要性。这其中,进度控制的重要性需要着重说明,应用网络技术,可以很清晰地显示出关键工作的工作进展 情况,各项目的制约关系情况等,再以网络技术对这些基本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编制出更为合理的次一步骤进度工作计划。从资源分配、材料预算、人工设备清单等角度导入数据,生成系统而又可以细化的实施计划,并根据施工进展情况进行实时调整。 总结: 信息技术业已应用到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费用结算、工期进度等多方面,而管理的不完善仍是我们当前急需改善的问题。我们在人才引进、制度建设等诸方面要积极进行探索研究,才能把建筑管理信息化做得更好。 建筑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防水技术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建筑行业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项建筑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对保证我国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房屋建筑作为人们居住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能否实现,同时还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防水施工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施工项目,要是该项工作不能落实到位,会直接导致房屋渗漏现象的发生。怎样才能提高建筑物的防水性能、增加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这是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必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就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防水技术而言,还有很多方面都不够成熟。本文首先对建筑工程防水施工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建筑工程防水施工中常用的防水材料,最后对建筑工程重点防水部位的施工措施进行了解析。 一、建筑工程防水施工概述 建筑防水技术是保证建筑物结构不受水侵蚀的专项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防水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建筑物使用者的感受以及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根据水的来源不同,防水工程主要在三个部位进行:其一,针对雨水对建筑物的影响,需要做好建筑物外墙和屋面的防水施工;针对生活用水对建筑物的影响,需要做好建筑物卫生间以及地面的防水施工;针对地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需要做好建筑物基础以及地下室的防水施工。 二、建筑工程防水施工中常用的防水材料 防水工程质量的好坏,除了与施工技术有极大关系以外,还受到防水材料质量的影响。要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需要对防水部位以及施工现场的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根据防水材料的施工条件以及材料构成的不同,常用到的防水材料有以下三类。 (一)刚性防水材料 刚性防水材料主要是指防水混凝土,它既可以作为建筑工程的结构,同时也兼顾到了防水作用。刚性防水材料主要应用于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以及地下室的防水施工中。防水混凝土的密实度较大,对防水有显着效果。在刚性防水材料的防水施工中,首先要设置模板的形状,材料的配合比也必须要适当;其次,要在施工前对防水材料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编制出切实可靠的施工方案,经验证通过以后才能进行施工。 (二)卷材防水材料 卷材防水材料的主要组成物是纤维、沥青和胶体材料。将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加热并做成卷装的防水材料。在卷材防水材料的防水施工中,首先要将施工面清理干净,接着再对卷装材料进行高温加热,将其与施工面紧密结合,压实到不留任何缝隙即可。当前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卷材防水材料是石油沥青纸,因其具有价格低、柔性好、施工简单等优点,在我国建筑物的屋面防水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三)高分子合成材料 高分子合成材料主要兴起于近几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涂膜防水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是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为主要成膜物质,再加以辅助材料配制成的防水涂料。不过,高分子合成材料中含有极多的有机溶剂,如果施工不当,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在高分子合成材料的防水施工中,必须要注意施工技术。 三、建筑工程重点防水部位的施工措施 (一)屋面防水技术 在屋面防水施工中,常使用卷材防水材料作为主要防水材料。 1、基层施工 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将其安放平稳,板缝间隙要嵌密实。为了防止建筑物室内水汽进入保温层,应该要在混凝土屋面板板面上设置隔汽层。隔汽层的设置一般都是采用铺设卷材或油毡的方式,在铺设油毡时,要确保搭接宽度不少于50mm。 2、保温层施工 在保温层施工中,常用到的材料可分为整体保温材料和松散保温材料。在施工中,要确保保温材料的含水量必须符合相应的要求。如果没有特殊要求,该材料的含水率相当于自然风干状态下的含水率。憎水性胶结材料以及水硬性胶结材料分别不得超过5%和20%。在松散保温材料的铺设过程中,要确保将其压实,每层的虚铺度不得大于150mm,压实的厚度以及压实程度都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控制,压实之后,短时间内不得在保温层上堆放重物。 3、找平层施工 在找平层施工中,应该采用1:8沥青砂浆或是1:3水泥砂浆细石混凝土进行施工,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坡度的设置,在屋面的转角处要留设圆角,圆角要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其半径不得大于100mm。要将找平层的含水率控制在9%以下,其表面必须要保持整洁。 (二)地下室防水技术 1、材料的制作要求 地下室防水技术对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在防水混凝土的配料中,宜选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其标号不得低于350号。另外,若是要掺入外加剂的话,也可以选择矿渣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应该控制320kgm2,混凝土的吸水率要确保在1.5%以下,其中石子的最大粒径要小于40mm,灰沙比要控制在1:1.5~1:3之间,含沙量要控制在36%~45%之间。 2、防水混凝土施工 在防水混凝土施工时,要保证其坍落度小于5mm。在使用搅拌机械对混凝土进行搅拌时,搅拌时间要控制在两分钟以内,振捣时间以10~20秒最佳。底板混凝土施工时要做到连续浇灌,确保不留下任何缝隙。在墙体施工中,不能留设竖向施工缝,只能留设水平施工缝,且要确保施工缝的位置要比底板高200mm以上。另外,还必须要加强对防水混凝土的养护,养护时间要控制在14天左右。 (三)卫生间防水技术 卫生间地面和墙体中会有较多的管道穿过,这给卫生间的防水施工增加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卫生间的面积较小,平面形状复杂,这也增加了卫生间的防水施工难度。如果使用卷材防水材料进行防水施工,因为接缝和剪口极多,会出现粘结不牢,密封不够的情况,不能起到良好的防水作用。因此,在卫生间的防水施工中宜采用涂膜防水。 当前在卫生间防水技术中,一般都是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进行施工。该防水涂料能够形成较厚的涂膜层,具有延伸性好,抗拉强度大等优点,是卫生间防水的理想材料。但是因为该材料的成本较高,施工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在施工时务必要认真仔细,以防材料的浪费,导致成本的增加。使用该材料进行防水施工的程序是:清理基层——涂布底胶——配置涂料——涂膜防水施工——保护层施工——质量检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中,防水施工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其隐蔽性极高,如果施工不当,不仅会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威胁到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筑企业在施工建设中必须要 高度重视建筑工程的防水施工。 建筑技术论文: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及数据分析的探讨 0 引言 伴随社会不断的进步和物质需求与精神文明的逐步提高以及日臻成熟和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水平[1],同时,也因日益增多的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2]。 为了对建筑的安全性能提供严格保障,产生了针对高层建筑物的变形观测。所谓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就是对建筑物本身的水平位移观测、沉降观测、倾斜观测等等。沉降观测的意义是:能够有效的为工程施工质量和地基基础设计质量的评估提供依据,并能及时的反映出建筑体建造过程中随着负荷的增加,和地基附加压力的增大,其竖向压缩变形的沉降从零开始直至沉降稳定的变化情况。因此,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4],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沉降观测原理与方法 1.1 建筑物沉降的原因 1.1.1 施工误差引起的变形 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出现因施工误差而造成建筑物的荷载分布与预计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细微的差错就会导致建筑发生形变[5]。 1.1.2 建筑物的合理变形 在建筑物施工和运营阶段,其自身结构形态造成荷载分布不均匀会导致建筑物发生形变。 1.1.3 外部因素 随着建筑物的建设,由于建筑物的荷载不断增加,其地基土在压力的作用下被不断压实,体积缩小,从而引起建筑的沉降变形。 1.2 沉降观测原理 沉降观测(亦称沉陷观测)是变形观测中用得最多的,它是指对所设置的观测点进行持续的垂直位移观测,根据工程特点分阶段地得出沉降观测成果,据此推断或验证工程实施的可靠程度[6]。 变形观测中沉降观测极为重要。沉降观测作业简单但精度要求高,它不仅能提供沉降量,还可以推算建筑物的倾斜以及水平构件的挠度等。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是不可避免的。沉降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7],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1.3 沉降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的方法有:水准测量方法、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数字摄影测量方法、InSAR方法、GPS方法、地面沉降监测站(基岩标和分层标组)、地下水动态监测等[8]。 2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实例 2.1 工程概况 该项目占地面积为67854.09m2,建筑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基类型为桩基基础。建筑设计单位为西南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为成都建工5公司;设计用途为住宅,层数为25。 2.2 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 2.2.1 观测点的布设 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建筑物的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布设沉降观测点。市场营销毕业论文网同时在高低建筑物、纵横墙交界处、建筑物裂缝或沉降缝两侧、框架结构建筑物部分基柱上设置观测点。间距大约15m,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质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片伐基础、箱型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中部位置设置观测点。 根据建筑物结构及基础吃力层特点,拟在建筑物主题布设12个沉降观测点,如图1所示: 2.2.2 沉降观测 采用天宝生产的DINI03电子水准仪及相应的铟瓦水准尺和尺垫按照二级水准观测精度,从基准点开始组成闭合、附合或结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 2.2.3 沉降观测的周期 施工过程中3#楼每3层观测1次,封顶后每2-3个月观测1次,在主体竣工验收(静荷载加载完毕)时如沉降数据达到《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的稳定标准,可停止观测,否则应继续进行观测工作,直至达到稳定标准为止。 3 沉降观测数据综合分析 图2详细记录了从第1期到第12期的各个观测点的高程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建筑物的逐渐修建过程中,各个观测点的高程数据的值是在成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建筑体在发生沉降变化,也说明整个建筑的变化状态是符合理论实际研究的。 曲线在首次观测后即发生回升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初测精度不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施工区内降水变化引起的;如果是施工区内降水变化引起的,则属正常现象。 如果是因为初测精度不高所引起的,曲线回升超过5mm,应将第一次观测成果作废,而采用第二次观测成果作为首测成果,如曲线回升在5mm之内,则可调整初测标高与第二次观测标高一致。 曲线的波浪起伏现象。曲线在后期呈现波浪起伏现象,此现象在沉降观测中最常遇到,常常是测量误差所造成的。曲线在前期波浪起伏所以不突出,是因建筑物下沉量大于测量误差之故,但到后期,由于建筑物下沉极微或已接近稳定,因此在曲线上就出现测量误差比较突出的现象。处理这种现象时,应根据整个情况进行分析,决定自某点起,将波浪形曲线改成水平线。 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产生此种现象一般是由于水准点下沉所致,水准点是逐渐下沉的,而且沉降较小,但建筑物初期沉降量较大,即当建筑物沉降量大于水准点沉降量时,曲线不发生回升,到了后期,建筑物下沉逐渐稳定,如水准点继续下沉,则曲线就会发生逐渐回升现象。因此在选择或埋设水准点时,特别在建筑物上设置水准点时,应保证其点位的稳定性,如已查明确系水准点下沉的原因,则应测出水准点的下沉量,以便修正观测点的标高。 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当水准点碰动后低于被碰动前的标高及观测点被碰动后高于被碰动前的标高时,才会出现回升现象的可能。由于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其外形必有损伤,比较容易发现对这个问题必须进行合理的处理,其办法是:选择结构、荷重及地质等条件都相同的临近另一沉降观测点,取该点在同一期间内的沉降量,作为被碰动观测点的沉降量。此法虽不能真正反映观测点的沉降量,但如果选择适当,可得到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结果。 4 结论 沉降观测对高层建筑的施工以及运营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控,能够更加合理的指导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并及时向施工部门反馈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信息,避免造成因建筑体的沉降而导致其结构破坏进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的情况。在今后的高层建筑沉降观测作业中,我们应根据工程特点恰当的选择观测方式,高质高效的完成观测工程。 建筑技术论文:论述防渗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建筑工程防渗漏技术 建筑工程的质量形成是设计质量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施工质量管理就是为实现设计质量的全部活动过程,设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最终质量,而住宅工程主要的渗漏缺陷有:屋面渗漏、厨房卫生间地面渗漏、外墙渗漏、外窗渗漏等。 2.屋面防水 2.1渗漏现象 屋面设施与现浇层之间的节点部位渗漏;女儿墙和墙角部位温度应力裂缝造成墙角部位渗漏:现浇屋面的不均匀沉降裂缝造成条状渗漏:卷材屋面空裂、开裂渗漏;天沟、檐口渗水:屋面反梁过水孔渗水(见图1):屋面出入孔渗水:防水层剥离、脱缝、收头脱落等原因引起的渗水。 1-防水层;2-附加层;3-冷底子油;4-找平层;5-找坡层 6-结构层;7-预埋管;8密封材料;9-卷材收头 2.2防水层施工 1)找平层上均匀涂刷基层处理剂,对屋面节点、周边、转角等用毛刷涂刷,基层处理剂、接缝胶粘剂、密封材料等应与铺贴的卷材材料相容。 2)防水层施工前,应将卷材表面清刷干净;热铺贴卷材时,玛啼脂应涂刷均匀、压实、挤密,确保卷材防水层与基层的粘结能力。 3)卷材大面积铺贴前,应先做好节点密封处理、附加层和屋面水较集中部位(如屋面与水落口连接处、檐口、天沟、檐沟、屋面转角处、板端缝等)细部构造处理、分隔缝的空铺条处理等,应由屋面最低标高处向上施工:铺贴天沟、檐沟卷材时,顺天沟、檐沟方向铺贴,从水落口处向分水线方向铺贴,尽量减少搭接。节点、附加层和屋面排水比较集中部位.出现渗漏现象较多,先行认真处理,检查无误后再开始铺贴大面积卷材,这是保证防水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4)叠层铺贴时,上下层卷材间的搭接缝应错开;叠层铺设的各层卷材,在天沟与屋面的连接处应采取叉接法搭接,搭接缝应错开;接缝宜留在屋面或天沟侧面,不得留在沟底,搭接无滑移、无翘边。 5)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的搭接缝,宜用材料性能相容的密封材料封严。 2.3 细部构造处理 1)天沟、檐沟应增设附加层,采用沥青防水卷材时,应增铺一层卷材: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时,宜采用防水涂膜增强层:天沟、檐沟与屋面交接处的附加层应空铺,空铺宽度不应小于200mm:天沟、檐沟卷材收头处应密封固定。 2)女儿墙为砖墙时卷材收头可直接铺压在女儿墙的混凝土压顶下,如女儿墙较高时,可在砖墙上留凹槽,卷材收头应压八凹槽并用压条钉压固定,嵌填密封材料封闭,凹槽距屋面找平层的最低高度不应小于250mm:女儿墙为混凝土时,卷材的收头采用镀锌钢板压条钉压固定,钉距≤900mm,并用密封材料封闭严密;泛水宜采用隔热防晒措施,在泛水卷材面砌砖后抹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保护,或涂刷浅色涂料,或粘贴铝箔保护层。 3)管道根部600mm范围内,砂浆找平层应抹出高30mm坡向周围的圆锥台,以防根部积水;管道与基层交接处预留20mm×20mm的凹槽,槽内用密封材料嵌填严密;管道根都周围做附加增强层,宽度和高度不小于300mm;防水层贴在管道上的高度不应小于300mm,附加层卷材应剪出切口,上下层切缝粘贴时错开,严密压盖:附加层及卷材防水层收头处用金属箍箍紧在管道上,并用密封材料封严。 3.外墙防水 3.1外墙渗漏其主要渗透动力为毛细渗透。 3.2外墙材料提倡采用保温节能新型墙体材料,满足现代建筑设计要求。 3.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与填充墙交接处加上一层300宽度的点焊网,以避免受温度影响收缩不均而产生开裂。对于轻质墙,宜加一层点焊网。 3.4高层建筑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结构造型、地基条件等因素,尽可能地消除应力裂缝,伸缩缝、沉降缝应认真处理,做到既能伸缩(沉降)自由,又能防水。 3.5对于空心砌体,建议采用构造防水、设置等压结构,消除压羞渗透动力。 3.6外墙分格缝可以使用一次性塑料分格条等代替,外墙饰面砖的勾续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以减弱水泥砂浆的脆性:外墙找平层如遇不同材料交接的可加金属条以抵抗因不同材料的线膨胀数不同而引起的开裂;抹灰用砂要严格控制含泥量,杜绝使用风砂等。 4.外门窗防水 4.1制作阶段 4.1.1角部处理 彩铝铝合金门窗组角时必须用防水胶垫,断桥铝合金门窗组角时必须用组角胶,塑钢门窗时焊接缝绝对不能开裂。 4.1.2固定玻璃镶嵌时 干法:胶条必须一周只能断开一处,断开处在上角,胶条与型材、玻璃必须搭配合适,胶条不能塞不进或是有脱落现象; 湿法:须用中性玻璃胶,防止胶在凝固时出现揪开扣条的现象。打胶必须严实、均匀不能有断裂现象。 4.1.3窗扇与窗框的搭接 扇与框的搭接不能太小,扇框的四周必须有胶条。 4.1.4如遇到有拼接或是转角窗时 拼接料、转角料必须做防水处理一或用防水胶条通长粘贴,或用密封胶进行密封处理。 4.1.5所有门窗均必须有出水孔,并应有防风盖 4.2安装阶段 4.2.1净口安装 1)外饰面为瓷砖时不能参照规范节点图进行施工,规范要求:加强网包襄在洞口上,瓷砖贴于其上,形成窗洞口外侧高于内侧,容易造成泛水。 2)建议一切门窗洞口的内侧高于外侧。 3)净口安装的膨胀胶管的处理必须圆周图密封胶,以便于积水不会渗透,通过发泡胶渗透到室内。 4.2.2毛口安装 所有门窗外槽口必须用实物填充后安装,以便与主体结构密封密实。 4.2.3密封胶 密封胶施工均匀,胶体粘结在窗框上不能少于5—8mm,室外用防水密封胶。 5.厨卫间防水 5.1沿墙根墙面渗漏、穿楼板管道处渗漏、浴缸底部积水渗漏,其主要渗透动力为重力渗透。 5.2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必须设置防水层,墙面采用防水砂浆抹灰,防水砂浆分2次刮糙。 5.3有防水要求的楼板周边除门洞外,应向上做一道高度不小于200mm的混凝土反梁,梁宽同墙宽,与楼板一同浇筑,地面标高应比室内其他房间地面低30mm。 5.4主管道穿过楼面处,应设置金属套管,上下水管预留洞口坐标位置应正确,洞口形状为上大下小。 5.5防水层施工前,应先将楼板四周清理干净,阴角处粉成小圆弧。防水层的泛水高度不得小于300mm。将防水层上翻300mm是保证墙角处不渗漏水的有效措施。另外,靠近沐浴的墙面还应在贴磁砖前在找平层上涂刷防水层。 5.6地面找平层朝地漏方向的排水坡度为1%~1.5%,保证地漏口最终标高比相邻地面低5mm。 5.7烟道根部向上300mm范围内宜采用聚合物防水砂浆粉刷或采用柔性防水层粘贴。 6.结语 要确保建筑工程不渗不漏:一是从结构设计方面进行分析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二是从施工过程方面进行分析是否达到质量验收规范要求;三是从防渗防漏的 原材料方面进行分析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总之,对建筑工程防渗防漏要从多方面原因进行分析,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质量验收,质量验收合格后才进行下一项工序进行,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建筑工程防渗防漏。 建筑技术论文:有关建筑工程中的防渗漏技术探论 近年来,房屋建筑渗漏问题成为居民住宅质量投诉的热点。因此,防渗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从而使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屋面、墙体和裂缝、厨房、卫生间以及各个门窗的渗漏问题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本文对防外墙渗漏技术进行简要论述,并通过对外墙、门窗、厨房和卫生间、墙体、屋面的防渗漏技术的研究和分析,针对建筑工程中的防渗漏技术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一、外墙防渗漏技术的简要概述 在外墙施工时,将防渗漏工作做为外墙施工的重点,门窗、厨房和卫生间以及屋面的墙体的细部处理做为外墙的关键环节。作为一名建筑工作者,在作业时要严格按照GB50203-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的规定来进行操作,对砌筑的质量给予充分的重视,砖块要提前进行浇水湿润,外围的墙体应当“满刀灰”砌筑。比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当降雨量超过10cm/h时,墙面构成整批水幕,这时墙面的净水压为70kg/m2,就可能会出现外墙渗漏的情况,此为造成外墙渗漏主要的外部原因之一。因此,外墙施工每个技术环节及施工步骤都直接影响防水,为确保不发生渗漏,在对外墙进行防渗漏处理时,要对外墙容易渗漏的部位,有全面的、客观的了解。总体来说,外墙的防渗漏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主体开始施工的时候,就要适当的采取一些措施,使建筑处于多设防的状态下。下面针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分多个结构部位逐一阐述相应的防渗技术。 二、门窗防渗漏措施 门窗属于建筑物上的活动范围内,且是面积和次数最多的地方,因此门窗的防渗漏工作难度也相对高一些,不仅需要建筑人员的操作技术含量较高,而且要有较强的建筑理论知识,通过将两者进行结合,才能够做好门和窗区域的防渗漏工作。在门窗防渗漏工作中对于门窗的安装和今后的功能使用方面,都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活动次数的多少和门窗的面积,都会对建筑物的美观造成影响,且对居住者以后的使用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门窗的防渗漏处理时,要对整体的美观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在进行外墙铝合金窗的施工工作时,选用的铝材一定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并要满足图纸设计规定的要求,在搬运和安置的过程中要注意尽量不使半成品发生变形、损坏和扭曲等情况,禁止在半成品变形后人工的进行修正,选用的配件也要符合相关标准,确保安装牢固且开启紧密后,要在室内封闭的状态下,切身感受有没有风吹入,如果发现有风吹入,那么要对不密实的地方进行重新的封闭,直到感觉没有风吹入为止。另外在窗框安装完成之后,要在四周进行塞缝处理,一般都采用干硬物和集合物防水砂浆,按照 1:2 的比例进行分层的填实工作,在外侧涂刷改性防水砂浆两面道,确保塞缝不会空鼓,要派专业人员逐一的对塞缝进行检查。保证外窗台与内窗台的高度差值不高于20mm,并要做出物向外配水坡度,上面的窗眉要做成鹰嘴的形状,坡度要保持高于20%,并要把板底涂刷的普通乳胶漆改为防水性能较好的外墙涂料。 三、厨房和卫生间的防渗漏措施 厨房和卫生间是建筑物中用水最多的两个地方,不论哪处的防水工作不好,都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危害,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厨房和卫生间的防渗漏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厨房的地面度要低于客厅和卧室地面50mm,在结构施工过程中,要做出高度差,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起坡,地漏口要比相邻的地面低 10mm 以上,厨房和卫生间的墙体在 0-1.8m 的范围内要进行内抹灰,并要加入防水粉,烟道和穿楼板管道的封堵材料要使用细石混凝土和微膨胀剂,在周边要进行凿毛,并将其清洗干净,支撑上模板,用细石混凝土进行封堵,在管道四周的200mm 的范围内,要从管边开始向外进行找坡,厨房和卫生间在进行地面防水施工之前,先要对结构进行试水工作,一旦发现有渗漏的情况,一定要找出渗漏的源头,并对其进行彻底的处理,然后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防水涂膜工作。 建筑技术论文:分析高层建筑灌注桩施工应用技术 摘要: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针对高层建筑灌注桩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详细介绍了灌注桩施工方法及关键工序操作要点,并阐述了各种质量通病的处理技术,为今后其他灌注桩的施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灌注桩施工;灌注桩;建筑 1 项目概况 本工程拟建4幢21层商办楼,整体设3层地下室。基坑面积8280m2,基坑开挖深度为11.7m(承台处开挖深度为12.2m)。经设计主体基坑采用直径850mm~1000mm钻孔灌注桩排桩围护,设直径850mm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坑内沿竖向设2道钢筋混凝土支撑。 2 灌注桩施工技术及工艺流程 2.1 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在开孔初期,一定要采用轻压慢转的工艺并保持浆液浓度在1.2以上,以确保地面下孔壁完整,确保充盈系数在1.1以上。在本工程中,有部分桩相邻间距比较小,为防止发生坍孔、窜孔等情况,在相邻桩施工时,打完一根桩时,将钻机挪至本桩4倍桩径范围外施工另外桩,严禁为图方便不挪桩位,直接相邻桩连续打的现象。钢筋笼制作:原材料进场后及时收集质量保证书并进行报验,协同质量员、监理现场取样复试,同时进行模拟焊送样试验,全部合格后,才能进行钢筋笼制作。围护桩钢筋笼按长度分节制作(一般9m一节),采用GPS-10型钻机垂直度好的主卷扬机进行钢筋笼安装。二次清孔:先检查导管的密封、磨损等情况,用3PNL泵进行泥浆循环清孔,必要时增加进浆流量,使沉渣厚度达到规范要求。混凝土灌注:混凝土灌注时应检查隔水球及放料阀的正确安放情况,灌注过程中随时测量导管的埋管情况,及时做好记录。上述施工技术方案的每道工序都由值班技术员自检合格后,再协同监理进行复核,签认现场值班记录表后,方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2 第一次清孔。当钻至设计标高后,应停止钻进,并及时用换浆法进行一次清孔。具体方法:在钻进终孔后利用成孔钻具直接进行,清孔时先将钻头提离孔底10cm~20cm,转盘回转冲孔,泥浆循环不断地进行,并时常串动钻具,以提高一次清孔效果。一次清孔的时间不宜定死,应根据钻具回落测试孔底沉渣厚度和返浆比来决定清孔是否可以结束;为确保孔壁质量,一清泥浆进浆比重应小于1.15,返浆比重应小于1.25,手触泥浆无颗粒感觉,一次清孔即可结束。 2.3 钢筋笼吊放。吊放钢筋笼时,可利用机架直接吊放钢筋笼。为保证钢筋笼的安放深度符合设计标高,安放前由施工员测定具体标高尺寸,确定吊筋长度,以保证偏差在±50mm以内。钢筋笼吊放入孔时,不得碰撞孔壁。如下放有阻,应查明原因。如焊接垂直度不好,应重新调正后再下放。如为孔径缩径,则应提出钢筋笼重新扫孔至符合要求。为防止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移位及上浮现象发生,钢筋笼下到设计位置后必须固定好,以确保钢筋笼保护层偏差为±20mm,笼顶、底标高偏差在±50mm之间。 2.4 水下混凝土施工按设计要求工程桩身混凝土强度为水下C35(围护灌注桩为水下C30)。采用250导管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商品混凝土质量及混凝土灌注应按下列要求控制:导管下入孔内之前应仔细检查连接丝扣、焊点及密封槽的好坏,并编号、丈量、记录长度,导管底口距孔底高度一般控制在50cm左右,且底管长度应大于4m,以保证初灌时导管埋入混凝土面大于1.2m。水下混凝土的灌注应在二次清孔后30min内进行,若超过30min应重新测量孔底沉渣厚度,如不符合要求应重新进行清孔。同时,混凝土因故搁置时间超过3h,不再使用。混凝土灌注前安放好隔水球后,导管提离孔底50cm,混凝土初灌量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控制在3m3以上,装满提升开压水板时,商品混凝土车内混凝土连续放入,第一斗混凝土灌入后导管埋入混凝土面大于1.5m,第一斗混凝土灌注后不得提升导管,待第二斗混凝土灌注后,经过测试确认混凝土面埋入导管1.5m以上,方可小幅度提升。 3 灌注桩施工通病及处理技术 通过结合本工程实例及笔者的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出对于灌注桩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及其有效的处理技术,为同行提供借鉴。 3.1 桩位偏差。在开工前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甲方提供的大样点进行复核,经确认无误后引出控制点,在场地周围建立控制网,其中永久性控制点不得受到施工干扰,对临时性控制点必须经常校核,桩孔定位必须严格遵照下列程序:计算复核实地测量,每道工序由专人负责复核检查,实行签字通过制度。在钻机开钻之前,由专职测量员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测量护筒埋设偏差必须小于20mm。校对护筒所用控制点距桩位应在30m之内,2m之外。整个放样过程应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测设场地要求平整,测站同导向点要求通视良好。爱护仪器设备,使仪器、钢尺保持清洁、干燥,保护好测量控制点。 3.2 偏孔事故。事故原因:由于场地不坚实、不水平、钻机安装不水平(或在施工时出现歪斜)、天车与孔口中心不在一直线上,钻机运转中振动过大,主杆没有导正,摆动过大,钻具刚性小,加之钻进中转速过快,钻压大且不均匀,人为造成孔径不规则,换层、换径或遇到较大坚硬障碍物等。根据以上各种原因,应该在施工中加以预防,一旦出现偏孔现象,应该利用翼片较多的扫孔钻头慢转,从偏斜处上方往下反复多次扫孔,或者直接使用筒状钻头加以修正,向孔内回填粘土,捣实后重新缓慢钻进。 3.3 堵管事故。根据以往施工经验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造成堵管原因会有如下几种: 1)导管原因:导管内壁不干净,造成混凝土在下降过程中局部受阻,或由于导管接头处于不完全密封,造成管内进水而使混凝土局部离析,或者导管因变形导致垂直度与内径尺寸无法保证。 2)泥浆原因:泥浆比重过大,增加导管底部反压力,使管内混凝土无法正常压出。 3)混凝土质量原因:混凝土制作时搅拌时间不够或过长,造成混凝土和易性降低,严重导致混凝土在管内离析,或在运输途中振动离析。 4)粗骨料原因:由于配置混凝土内卵石级配不符合施工要求或夹杂粒径较大的杂物。 5)埋管原因:埋管过深造成混凝土面混凝土初凝,埋管过浅在浇筑过程中,可能导致脱管,使泥浆与砂浆混合物反压入管内。 6)操作原因:导管没有位于钻孔中央,以致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导管底部插入孔壁。 7)其他原因:如孔口杂物不小心掉入导管内,或有水流入导管内。事故处理方法:提升导管2m左右,在孔口板上上下振动,让混凝土在其自重力作用下压出导管,或使用高频振动器安置在导管顶部,开启振动器可以使管内混凝土因振动液化原理而压出导管。以上办法无法解决,证明导管被堵严重,应立即提离混凝土面,重新插导管或使用大斗浇入混凝土。在两混凝土面交接处反复捣插,使其混合均匀,重新浇入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该办法应该在孔内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到方可使用,并作好浇筑记录。 3.4 浮笼事故。导管埋深过大是浮笼的重要原因,故在底管接近笼底时,应尽量减少埋管,泥浆比重过大或泥浆中含砂率过大亦会导致浮笼,由于导管接头法兰外突,故在提管过程中也会造成浮笼,此时应顺时针旋转导管,让钢筋笼自动脱离法兰。 3.5 桩顶标高过高或过低。由于含地下室工程,桩顶标高的控制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控制环节。若超灌则造成经济上浪费并给地下开挖带来麻烦;若欠灌则导致桩顶混凝土强度不够,而要求接桩。本工程为1层地下室,控制好桩顶标高非常重要。其具体控制方法为:在灌注混凝土时,现场施工员要严格把关,认真计算混凝土方量。根据理论计算及实际灌注混凝土数量,可以推断混凝土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在灌注过程中应随时用测绳测量混凝土面高度,然后将混凝土面探测取样器插入孔内,提取混凝土样本,从而判定桩顶标高,桩顶混凝土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探测取样器装置由长度可以调节的铝合金水管加硬质钢丝探头制成 )。 3.6 断桩、夹泥、夹心事故。该事故在施工过程中须严格禁止,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预防:灌注混凝土应及时连续,中途停顿时不宜超过30min。二次清孔时孔内沉渣必须清理干净,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5~1.25之间。注意混凝土质量:坍落度是否符合要求,有无离析等。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杜绝使用。浇筑过程中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拔管,埋管深度宜控制在2m~6m。在浇筑过程中,应注意假灌现象。严格检查桩顶3m范围内的浇灌质量;严禁出现混凝土与浮浆混合,在拔出导管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导管自身反复插管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 4 结语 钻孔灌注桩作为一种成熟的施工工艺已经广泛的用于许多结构物的基础,但因属隐蔽工程,成桩后质量检查比较困难。施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给建设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各施工企业应在各个施工环节中充分重视、精心施工、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施工水平,减少质量事故。 建筑技术论文:基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与网络计划技术之谈 摘要:网络计划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生产中得到了应用。目前我国在网络计划技术的理论水平与应用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应用管理上,特别是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以及跟踪调整方面比较落后,基本上停留在计划的编制上。如何在施工管理中提高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水平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施工管理网络计划 1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与一般工业生产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在:①生产空间不断变化。由于工程产品固定,且整体难分,因而施工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中。生产空间的变化意味着施工条件或环境的改变,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与管理将随着施工方法和顺序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新的条件。②施工期限较长。同一工程项目的施工一般都要经历四季气候条件的变化,这给露天施工作业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缩短施工期限,可利用工程体型庞大等特点,组织多层次立体交叉作业和平行流水作业,利用空间以争取缩短施工期限。这种组织施工的方法要求不同的施工单位或不同的工种之间密切配合,因而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③工程项目个性化强。不同工程项目因其用途及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带来自然和技术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不同的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的施工组织特点,不可能进行批量生产。④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增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持续增加。由于工程的复杂性,就有必要实行专业化,因而必须加强项目施工中各工种的协调。项目经理只有使用工程项目计划,才能把他所强调的时间、费用、质量和信誉传达给工程技术人员。工程项目施工具有的单件生产、环境多变及严格而密切的配合等特点,决定了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复杂性。只有在施工管理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把一项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它进行合理安排,并通过网络计划本身所特有的反馈作用,调整和改进施工管理工作,才能使施工得以全面地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施工实践证明,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组织与管理施工,一般能缩短工期20左右,降低成本10左右。 2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存在的问题 2.1.1应用普及率不高。我国现有施工企业,企业素质差别很大,企业发展也很不平衡。据统计,中央直属和省级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较高,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达40左右;地市级施工企业,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在15左右;而县级及其以下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较差,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仅为5左右。 2.1.2应用管理水平低。绝大部分施工企业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对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 2.1.3应用深度不够。施工网络计划的编制往往只能反映整个项目中各工作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根据施工方法确定工作单元中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编制深度不够,更谈不上网络计划的优化。 2.2原因分析 2.2.1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工程设计多变、工期的确定受行政干扰多、工程进度付款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联系、工程款拖欠等。工程设计经常变化给网络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施工企业应接不暇,无法使用网络计划实行施工管理;有些工程建设期限的确定违反科学规律,工程竣工日期一再提前也使企业无法按网络计划去组织管理;工程付款不及时以及付款时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结合,也从客观上减弱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的责任感。另外,目前市场上网络计划的编制软件很多,但适用于进度控制的软件却很少,而且通用性比较差,从客观上阻碍了施工企业应用网络计划实施项目进度控制。 2.2.2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①传统工作方式的阻碍。传统施工管理采用手工管理且很多工作都是靠经验来完成的,企业对实施网络计划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施工人员拒绝网络计划是因为他们觉得它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没有传统管理方式那样得心应手。②施工管理粗放。施工管理中现场跟踪检查没有形成制度,随意性比较大,进度数据收集不全面、不完整,进度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分析能力差,无专人负责等。③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同时又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往往只注重施工技术的研究,进度的管理依赖于施工横道图管理,对网络计划技术知识的掌握不系统。 3提高应用水平的对策 3.1规范建筑管理体制,为应用网络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 3.1.1加强工程设计管理,合理确定建设工期。通过建章立制,促进工程设计和工期确定科学合理,严禁设计的频繁变更和建设工期的主观确定。 3.1.2完善项目监理制度。工程监理在监督工程质量的同时,要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理,保证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投资控制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3.1.3建立严格按网络进度计划拨付工程款的机制。工程款拨付与网络进度计划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进行施工管理的自觉性,同时也促使网络计划编制更可行。为了实现这种结合,签订施工合同时,应将进度计划中的主要工作与工程款拨付建立对应关系。 3.2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 3.2.1制定有关规程,加强标准化工作。结合国情和行业特点,制定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和管理规程,统一画法、术语和各种类型的网络模型,便于推广和应用。 3.2.2多途径培养人才。行业协会和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写实用的培训教材,举办网络计划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对施工企业的技术领导和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掌握网络计划技术;高等学校要增加现代化管理技术课程,使 学生毕业后即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3.2.3开发适用的网络进度控制软件。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施工企业应通力合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开发实用的网络进度计划与控制的通用软件,培训使用人员。 3.3提高认识,注重实效,扎扎实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3.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重要性。网络计划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它能够提供施工管理所需的多种信息,有助于管理人员合理地组织生产。施工管理中推广应用网络计划方法必将取得好快省的全面效果,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对于这个问题,企业的领导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把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放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去重视,逐步抛弃传统的凭直觉管理的方式,克服困难,投入一定的人力与资金,推动网络计划的应用。 3.3.2采用易于接受的控制形式。横道图是工程技术人员最熟悉的控制形式,具有直观、易懂、绘制简便、所需时间少、费用低的特点,但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大中型工程的进度控制困难。可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和调整进度计划后,转换成横道图形式去实施,这种做法既有网络一样的严密性,又兼有横道图简单易懂的优点,减少网络计划实施中的阻力。 3.3.3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网络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是建立在已知的施工方法基础之上的,施工管理人员除了熟知网络计划方法之外,还应了解各项工作的工艺及组织。根据网络计划法的性质和特点,并非应用网络计划法就一定能任意缩短工程期限,它只限于给管理人员提供应在哪些工作上合理赶工以及工期与成本的关系等信息,从而使增加的费用最少,成本最低。至于能否实现赶工,最终还是取决于施工组织方法和物质技术条件。因此,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控制计划必须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结合。 3.3.4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应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应用网络计划,从工程规模上讲,应先从较小的工程项目或分部分项工程做起,逐步积累和总结经验。同时还应慎重地选择工程项目,充分证明执行网络计划的工程既省事且效益显著,增强人们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信心;从编制和调整深度上讲,应先粗后细,逐步深入,不断积累管理所需的信息,形成规范的信息收集、整理、统计和加工方法。 建筑技术论文: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述评 1.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优化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配合比不仅要满足工程设计的强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其水化热,促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可泵性和和易性,减少对水泥和水的用量。大体积混凝土的配置,关键在于降低水化热,这就要求在设计配合比的时候尽量选择水化热较低的矿渣水泥,且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在混凝土中添加适当的粉煤灰不仅可以增强混凝土的可泵性,同时还能节约水泥,达到提高表层混凝土强度的目的。 2.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具体施工方案 (1)常用的浇筑手法为分层浇筑法和推移式连续浇筑。为了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会产生施工缝,其必须要满足以下要求:混凝土的铺摊厚度,应该结合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振捣器的作用深度来明确,在进行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铺摊厚度不能大于600mm,而在进行非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铺摊厚度应小于400mm。 (2)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单方水泥用量较少,需要另外添加粉煤灰等外加剂,同时混凝土搅拌时间也要适当地延长,其每槽的搅拌时间应该控制在30min,准确地投放各种材料的量,派专人来投放粉煤灰或者其它类型的外加剂。 (3)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在第一层浇筑结束后,再进行第二层的浇筑,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第二次浇筑之前,应该确保第一层浇筑的混凝土没有初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逐层地连续浇筑,直到完工为止。同时在采取分层连续浇筑或者推移式连续浇筑时,其层间的间隔时间最好缩短,层间的间隔时间应比混凝土初凝时间要少,其中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可以通过试验来确定。 (4)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的时候,水平施工缝的处理应该结合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软弱混凝土表面层浇筑之前,应清除干净浮浆和其它的松动石子,并均匀地露出粗骨料;第二,在浇筑前层混凝土之前,应该用压力水把混凝土表面污垢清洗干净,确保混凝土的表面湿润且无积水;第三,在非泵送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应该采取相应的接浆措施。此外,在使用这种浇筑法时,其建筑结构平面尺寸不能过大,从短边进行浇筑,沿着其长边逐渐推进。 (5)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保温法和保湿法。保温法主要是为了使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不会过快地散失,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梯度,避免其表面出现裂缝,从而使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比混凝土平均总温差产生的拉应力大,避免出现贯穿裂缝。保湿法的主要目的是使混凝土强度保持在潮湿的环境下,从而避免混凝土的表面脱水而出现干缩裂缝,便于水泥水化的顺利进行,增强混凝土抗拉伸的强度。此外,为了使混凝土具有适应的硬化条件,避免在混凝土浇筑早期因干缩发生裂缝现象,应该在浇筑混凝土结束后的12h内进行覆盖浇水。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控制的一个重点就是混凝土裂缝问题。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的施工特点,根据产生裂缝的原因,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在其萌芽阶段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添加适量的外加剂由此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从而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推动建筑工程的发展。 建筑技术论文:探究建筑防雷技术 1、防雷系统的施工要点 防雷系统主要由接闪器、引入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其中,接 闪器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和避雷网等等。下面就防雷装置的选 择和施工要点做一具体分析: 3.1接闪器 避雷针适用于保护较低的库房和细高的建筑物,尤其适用于防雷 导线和室内管线隔离的场所。避雷带适用于山墙、通风管道和平屋顶的 边沿处。避雷网适用于面积很大的屋顶。避雷线适用于长距离的高压供 电线路。在确定合适的接闪器后,要注意对接闪器都应进行热镀锌并涂 漆的处理,并且要注意公用天线杆顶上的接闪器不能直接用来保护建 筑物,而应该和防雷系统的引下线相焊接后再来使用。 3.2引下线 引下线分为明装和暗装两种形式,常常采用的是暗装形式。 暗装引下线常常利用直径不小于12mm的结构柱钢筋作引下线。由 于在高层建筑中,引下线的敷设困难,并且易产生高电位,所以在高层建 筑中不宜采用专门的扁钢作为引下线。常常采用的措施是将引下线与各 楼层的等电位连接母线相连,从而降低了室内的反击电压。所以,应该 在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每层都预埋与房屋结构内防雷导体相连的 等电位连接板,以便于和接地主干线相连。 3.3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中的接地极一般采用的是圆钢或者是角钢。人工接地体 在土壤中埋设的深度不应小于0.5m,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2.5m,其间 距以及人工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均宜为5m,并且两个接地极之间要用扁 钢焊接或者采用接地母线。接地极还可以采取周围式的接地方式,即在 靠近建筑物的基础沟槽的外延进行敷设,此时不用再注意与外墙的距 离了,因为靠近基础钢筋能有效的均衡电位。与独立式接地方式相比, 周围式接地的冲击电阻小,并且和各种金属管道的连接方便,所以,周 围式接地方式要优于独立式接地方式。 2、防雷接地系统的质量控制 2.1做好预控工作监理人员首先需要熟悉设计图纸、理解电气设 计中的供电方式、对防雷系统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这是做好防雷工作 的基础。2.2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监理人员要严格的控制材料的质量,包括 材料的规格、材料的三证和材料是否符合施工要求等方面。并且,要注 意在接地材料的选择中,优先选择热镀锌材料,避免劣质材料现象的发 生。2.3审查专业队伍资质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 不过关而造成的防雷工程不合格的现象时有发生。防雷接地焊接贯穿 于整个施工过程,所以,要对焊接工人进行严格审查,保证防雷接地队 伍的资质等级和专业人员的高水平操作能力。2.2加强对关键部位和工序的控制 为了保证防雷接地施工的质 量,一定要加强对关键部位和工序的控制:找出施工中易出现质量问题 的环节,具体表现如下:2.2.1地基接地焊接。在接地施工中,地基接地焊接是第一个环节。 在焊接前,要按照基础图逐一检查接地点,确认伸缩缝处的基础钢筋是 否能够跨接连通。焊接后,通过对接地电阻值的测试来确认是否符合要 求,若是出现偏差,则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2.2.2柱筋为引上线的接地网的焊接。在焊接过程中,要防止漏焊 或者错焊问题的出现,所以要查清钢筋的焊接根数,并且要在每层按轴 线位置将每根柱子的位置标清。特别是在转换层的位置要反复核实。2.2.3避雷针和避雷网了。避雷针和避雷网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 防雷接地的可靠性,所以,要加强对避雷针和避雷网的监控力度。表现 如下:(1)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的规格;(2)保证安装的牢固和可靠;(3) 要与金属物体焊接为一个整体;(2)引下线要选用规定直径的镀锌圆钢 与结构柱内主筋。2.2.2门窗等金属物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是用等电位连接导体 或者电涌保护器将分开的导电装置各部分做等电位的连接,其目的是 减小建筑物金属构件与设备之间或者设备与设备之间由于雷电流产生 的电位差。所以,对于高层建筑物来说,在门窗等金属物的位置进行等 电位连接能够有效的预防侧击雷,减少雷电灾害。2.2.5浪涌保护器。随着科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感应雷防护也 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对于建筑物来说,电源系统、网络信号系统安 装浪涌保护器也成为一种趋势。浪涌保护器的作用原理是把窜入电力 线、信号传输线的瞬时过电压限制在设备或系统所能承受的电压范围 内,或者将强大的雷电流泄流入地,从而保护系统或设备不受冲击而损 坏。 结语 建筑防雷系统与建筑内外的设备、人员的安全具有直接的联系,所 以,在对防雷系统的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材 料规格,并且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保证防雷系统的方 方面面都能满足各项施工要求。 建筑技术论文: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技术之我见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施工材料、施工工艺的不断创新,促使着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人员进一步研究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以促进给排水系统施工质量的提高,为使用者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给排水系统。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较为先进,针对给排水系统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给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给排水系统施工的有序、高效进行,也为施工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笔者基于多年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研究与实践经验,将对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以为给排水系统施工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一、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准备工作 给排水系统施工人员在施工之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详细阅读施工图纸、了解施工图纸的设计意图,并与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探讨适宜的施工流程,以避免因对施工设计理解不清而导致的施工失误发生。(2)放线测量是给排水系统施工准备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此施工人员必须按照施工设计图纸以及相关要求与标准进行放线测量工作,以为给排水系统施工提供有效的参考。(3)施工人员还必须做好事前预留套管、孔洞、管井等的工作,从而在保证施工工序与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对建筑工程的破坏,为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二、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的应用 我国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已经得到快速地发展,尤其是新工艺、新技术与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为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工程施工要求的增多,也给给排水系统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中,施工人员必须注意以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应用适宜的施工技术,以保证施工质量。 第一,给排水管道敷设与安装问题。随着我国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给排水管道所应用的材料质量与性能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为给排水系统使用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础,但是也给给排水系统的施工增加了难度。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首要注意的即是管道的安装与敷设问题。(1)给排水管道管材不同时,管道接头设置也不同,选择可热熔管材时需将接头设置在地下,非热熔管材则可将接头设置在地上,以便于管道的检修与维护。(2)管材连接前应注意清楚管材内的杂质,并应用无旋转方式将两个管材相连,同时,对管材进行加热与校正以形成标准的凸缘,在足够冷却的时间内将管材连接牢固。在给排水管材连接过程中,还可以应用排水胶粘接。在粘接之前要先将管材边缘打磨,均匀刷上胶水,在规定时间内将管材有效连接,以提高连接效率。(3)给排水管道安装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需要与设计图纸合理装设伸缩节,同时规定伸缩节间距不能超过4米。在管道安装之后还需要进行适宜球径的通球试验,以保证安装的管道能够正常使用。另外在管道设计安装与敷设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地势问题,要顺势敷设,以保证给排水管道的通畅。 第二,给排水管道的试压问题。给排水管道安装之后,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试压试验,这是为了检查给排水管道安装的质量,确保给排水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漏水、渗水等情况。在管道试压之前,施工人员需要全面考虑试压过程中将会发生的所有问题,并制定应急方案,以保证试压试验的有序进行。(1)强度试压试验中水压的选择。根据相关规定显示,在未有特殊说明时,给排水系统管材所能够承受的试压水压与工作压力之比是3:2,并规定最小试压水压值为0.6兆帕。(2)严密性试压试验的水压选择多是以给排水管道工作时所能够承受的压力为准,并不会提高水压,这是对严密性检验的有效水压。 第三,卫生器具管道的施工技术选择。卫生器具管道的安装时给排水系统施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施工人员必须提高重视,以保证卫生器具管道的通畅。(1)坐便器管道口的设置。施工人员设置坐便器管道口时,可以根据建筑工程设计标准中对坐便器管道口设置的规定进行,一般来说,将坐便器管道口设置在距离墙面34厘米左右的位置最佳。(2)地漏水封问题。常用的地漏是网框式地漏,这种地漏需要设置合理的水封,以避免排水管道内气体的溢出。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地漏的水封最小深度为50毫米。另外,还有新型的气水两封式地漏,或者在地漏下加设存水弯,都能够有效提高地漏性能。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施工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础。因此,在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提高对适宜施工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合理设计施工方案,建立科学的施工管理体系,对给排水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满足给排水系统施工的需要,进而提高施工技术应用的效率与施工质量,为建工程提供优质的给排水系统,进而促进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建筑技术论文:浅论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技术 1.工程实例 某高层建筑高26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176m,建筑总面积为98206平方米,工程平面图为长方形,长为86m,宽56m。地下2层主要是由钢筋混凝土做成,地上部分两侧为劲性钢筋混凝土简体,中央结构属钢结构,于6~10层、22~24层、26~屋面1层位置设置钢桁架,联合抗震墙。外墙材料采用金属玻璃。工程由上而下土层为:2m填土、0.6m粉质粘土、5.2m淤泥质粉质粘土、9.2m淤泥质粘土、6.7m粉质粘土、4.1m粉质粘土、3.5m细粉砂。 2.施工难点分析 第一,基坑开挖平均深10.9m,最深处大于16m,因为建筑四周有其他建筑,地下埋有管路,施工时不可对其造成破坏。 第二,施工时紧靠地界红线,且非常靠近地下1室,导致地下室外墙防水层施工难度较大。 第三,地下室顶板承受的两侧简体的压力较大,故在地下室设置了4榀桁架,均长5516m。 第四,建筑混凝土简体垂直度误差须控制在10mm以下。但因为建筑带有很多没有规则的外伸钢牛腿,造成模板及脚手架施工具有困难。 3.施工技术分析 3.1深基坑围护施工 3.1.1围护结构构成 通过计算,工程人员规划围护结构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地下连续挡土墙:考虑到工程基坑深度及周边建筑实例,采用c30混凝土做成地下连续挡土墙结构,长33m、厚1m。 (2)钢筋混凝土圈梁、围檩及支撑:c30混凝土,共三道。将第1道支撑标高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根据地下室及挖土机械特点,确定支撑标高,支撑设计要满足围护结构的稳定需要,南北向采用混凝土对撑,周围采用混凝土边桁架和角撑。 (3)立柱:材料选择工程钢管桩,为省时省工,尽量使用原工程桩进行支撑平面布置。 3.1.2施工技术措施分析 (1)土体加固:因土抗剪能力小,成槽前,用a700mm水泥土搅拌桩对槽壁两侧进行加固处理,以确保成槽的质量;采用劈裂注浆技术对坑内被动土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抗剪能力。 (2)降水:利用轻型井点降水方法降水2周;采用20m长的喷射井点,对深层土体进行降水,使土体固结,从而使土体抗剪能力得到响应提高。开挖时,地下水降至基坑以下约1m时,施工效果最好。 (3)利用支撑作栈桥:该工程施工场地狭小,仅有一条宽约5m的公用施工道路位于建筑西侧。为此,利用第1道支撑南北向的对撑,设计2个施工栈桥,宽12m左右,和公用道路连通,使问题得到解决。未解决基坑出土困难问题,在栈桥完工后,2道栈桥靠近南侧各设置1台qtg260起重机,最后出土量达4000m3/d。 (4)分层开挖:先适量挖建筑四周土体,是土体应力得到一个缓慢的释放,避免因突然卸载使地下连续墙受力猛增而变形。挖土时,同时卸载立柱桩四周土体,以确保立柱桩周边土压力的平衡。 3.2地下室外墙防水层施工 3.2.1施工流程 按照设计要求,需要在地下室外墙迎水面和底板底部设置防水层,并要着重考虑防水层端部、节点及贯穿部位的防水工作。本工程围护结构与地下室外墙之间供施工人员进行外墙防水层施工地空间十分有限,为此,工程设计人员决定在地下室结构前进行防水层施工。 3.2.2防水层施工 (1)底板工程桩端防水层施工:先清理工程桩周围垃圾、杂物,使其表面洁净平整。涂防水涂膜于桩周围宽10cm左右的位置,并1层涤纶布环桩粘贴,然后重复均匀涂3~4层涂膜,贴网眼麻片于最后1层涂膜上。 (2)地下室墙体与垫层接缝处防水施工:底板下防水层施工完成后设置fc板保护层。墙体与垫层接缝处,先将涂膜刷在涤纶布上,涤纶布与墙体及垫层防水层搭接,考虑上部结构的沉降,在墙体及垫层阴角处预留一定长度。 3.3地下室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施工 3.3.1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施工 建筑地下1层两简体间c、d、e、f轴各有1榀预应力混凝土桁架,其中上弦杆采用后张法施加预应力,每根上弦杆配4束钢绞线,施加4000kn的有效应力,超张拉103%。采用4根大梁对称张拉,每根梁内4孔进行对称对角张拉。施工过程中,张拉时必须保证顶板受力均匀,避免先浇混凝土导致约束受力不均,故先不浇捣桁架竖腹杆和斜腹杆,等到上弦梁板中应力稳定后,再进行竖腹杆、斜腹杆的支模及混凝土浇筑施工,并且混凝土后浇桁架不会容易出现裂缝。在施工过程中,利用排架支撑地下室顶板。 建筑技术论文:地源热泵技术与建筑节能 作者: 收录来源: 中国建设科技网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建筑和住宅的供热和空调已成为普遍的需求。在发达国家中,供热和空调的能耗可占到社会总能耗的25-30%。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依靠矿物燃料,特别是煤炭。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包括大量SO2、NOX等有害气体以及CO2等温室效应气体。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我国的供热已经历了一家一户的小煤炉到燃煤锅炉的转变。现在又进一步禁止在城镇建设中小型燃煤锅炉房,体现了政府对保护大气环境的高度重视。因此,除了集中供热的型式以外,急需发展其他的替代供热方式。热泵就是能有效节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CO2排放的供热和空调新技术。 一、 热泵与建筑供热空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建筑和住宅的供热和空调已成为普遍的需求。在发达国家中,供热和空调的能耗可占到社会总能耗的25-30%。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依靠矿物燃料,特别是煤炭。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包括大量SO2、NOX等有害气体以及CO2等温室效应气体。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我国的供热已经历了一家一户的小煤炉到燃煤锅炉的转变。现在又进一步禁止在城镇建设中小型燃煤锅炉房,体现了政府对保护大气环境的高度重视。因此,除了集中供热的型式以外,急需发展其他的替代供热方式。热泵就是能有效节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CO2排放的供热和空调新技术。 热泵(制冷机)是通过作功使热量从温度低的介质流向温度高的介质的装置。建筑的空调系统一般应满足冬季的供热和夏季制冷两种相反的要求。传统的空调系统通常需分别设置冷源(制冷机)和热源(锅炉)。建筑空调系统由于必须有冷源(制冷机),如果让它在冬季以热泵的模式运行,则可以省去锅炉和锅炉房,不但节省了初投资,而且全年仅采用电力这种清洁能源,大大减轻了供暖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 采用热泵为建筑物供热可以大大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通常我们通过直接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热量,并通过若干个传热环节最终为建筑供热。在锅炉和供热管线没有热损失的理想情况下,一次能源利用率(即为建筑物供热的热量与燃料发热量之比)最高可为100%。但是,燃烧矿物燃料通常可产生1500-1800℃的高温,是高品位的热能,而建筑供热最终需要的是20-25℃的低品位的热能;直接燃烧矿物燃料为建筑供热意味着大量可用能的损失。如果先利用燃烧燃料产生的高温热能发电,然后利用电能驱动热泵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低品位的热能,适当提高温度再向建筑供热,就可以充分利用燃料中的高品位能量,大大降低用于供热的一次能源消耗。供热用热泵的性能系数,即供热量与消耗的电能之比,现在可达到3-4;火力发电站的效率可达35-58%(高值为燃气联合循环电站)。采用燃料发电再用热泵供热的方式,在现有先进技术条件下一次能源利用率可以达到200%以上。因此,采用热泵技术为建筑物供热可大大降低供热的燃料消耗,不仅节能,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燃烧矿物燃料而引起的CO2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热泵利用的低温热源通常可以是环境(大气、地表水和大地)或各种废热。应该指出,由热泵从这些热源吸收的热量属于可再生的能源。 二、空调热泵的分类及其优缺点 以建筑物的空调(包括供热和制冷)为目的的热泵系统有许多种,例如有利用建筑通风系统的热量(冷量)的热回收型热泵和应用于大型建筑内部不同分区之间的水环热泵系统等。这里主要讨论利用周围环境作为空调冷热源的热泵系统。就其性质来分,国外的文献通常把它们分为空气源热泵 (air source heat pump, ASHP) 和地源热泵(ground source heat pump, GSHP)两大类。地源热泵又可进一步分为地表水热泵 (surface-water heat pump,SWHP)、地下水热泵 (groundwater heat pump, GWHP) 和地下耦合热泵 (ground-coupled heat pump, GCHP)。我国对热泵系统的术语尚未形成规范的用法。例如对地下水热泵系统有“地温空调”的商业名;而地下耦合热泵则在一些文献中称为“土壤源热泵”,或直接称为“地源热泵”。 空气源热泵以室外空气为一个热源。在供热工况下将室外空气作为低温热源,从室外空气中吸收热量,经热泵提高温度送入室内供暖。空气源热泵系统简单,初投资较低。空气源热泵的主要缺点是在夏季高温和冬季寒冷天气时热泵的效率大大降低。而且,其制热量随室外空气温度降低而减少,这与建筑热负荷需求趋势正好相反。因此当室外空气温度低于热泵工作的平衡点温度时,需要用电或其他辅助热源对空气进行加热。此外,在供热工况下空气源热泵的蒸发器上会结霜,需要定期除霜,这也消耗大量的能量。在寒冷地区和高湿度地区热泵蒸发器的结霜可成为较大的技术障碍。在夏季高温天气,由于其制冷量随室外空气温度升高而降低,同样可能导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空气源热泵不适用于寒冷地区,在冬季气候较温和的地区,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 另一种热泵利用大地(土壤、地层、地下水)作为热源,可以称之为“地源热泵”。由于较深的地层中在未受干扰的情况下常年保持恒定的温度,远高于冬季的室外温度,又低于夏季的室外温度,因此地源热泵可克服空气源热泵的技术障碍,且效率大大提高。此外,冬季通过热泵把大地中的热量升高温度后对建筑供热,同时使大地中的温度降低,即蓄存了冷量,可供夏季使用;夏季通过热泵把建筑物中的热量传输给大地,对建筑物降温,同时在大地中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这样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大地起到了蓄能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系统全年的能源利用效率。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热源是从水井或废弃的矿井中抽取的地下水。经过换热的地下水可以排入地表水系统,但对于较大的应用项目通常要求通过回灌井把地下水回灌到原来的地下水层。最近几年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应用这种地下水热泵系统也受到许多限制。首先,这种系统需要有丰富和稳定的地下水资源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在决定采用地下水热泵系统之前,一定要做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并先打勘测井,以获取地下温度、地下水深度、水质和出水量等数据。地下水热泵系统的经济性与地下水层的深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仅成井的费用增加,运行中水泵的耗电将大大降低系统的效率。此外,虽然理论上抽取的地下水将回灌到地下水层,但目前国内地下水回灌技术还不成熟,在很多地质条件下回灌的速度大大低于抽水的速度,从地下抽出来的水经过换热器后很难再被全部回灌到含水层内,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流失。此外,即使能够把抽取的地下水全部回灌,怎样保证地下水层不受污染也是一个棘手的课题。水资源是当前最紧缺、最宝贵的资源,任何对水资源的浪费或污染都是绝对不可允许的。国外由于对环保和使用地下水的规定和立法越来越严格,地下水热泵的应用已逐渐减少。 地表水热泵系统的一个热源是池塘、湖泊或河溪中的地表水。 在靠近江河湖海等大体量自然水体的地方利用这些自然水体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是值得考虑的一种空调热泵的型式。当然,这种地表水热泵系统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此外,由于地表水温度受气候的影响较大,与空气源热泵类似,当环境温度越低时热泵的供热量越小,而且热泵的性能系数也会降低。一定的地表水体能够承担的冷热负荷与其面积、深度和温度等多种因数有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这种热泵的换热对水体中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时也需要预先加以考虑。 地下耦合热泵系统是利用地下岩土中热量的闭路循环的地源热泵系统。“地下耦合热泵”的名称直译自英文,不通俗。通常也称之为“闭路地源热泵”(closed-loop ground source heat pump)以区别于地下水热泵系统,或直接称为“地源热泵”。它通过循环液(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防冻液)在封闭地下埋管中的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传热。在冬季供热过程中,流体从地下收集热量,再通过系统把热量带到室内。夏季制冷时系统逆向运行,即从室内带走热量,再通过系统将热量送到地下岩土中。因此,地下耦合热泵系统保持了地下水热泵利用大地作为冷热源的优点,同时又不需要抽取地下水作为传热的介质。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1998年美国能源部颁布法规,要求在全国联邦政府机构的建筑中推广应用地下耦合热泵供热空调系统。为了表示支持这种节能环保的新技术,美国总统布什在他的得克萨斯州的宅邸中也安装了这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见2001年5月18日参考消息)。 三、地源热泵供热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地源热泵系统可实现对建筑物的供热和制冷,还可供生活热水,一机多用。一套系统可以代替原来的锅炉加制冷机的两套装置或系统。系统紧凑,省去了锅炉房和冷却塔,节省建筑空间,也有利于建筑的美观。地源热泵系统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大提高了一次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约40-60%。另外,地源温度较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靠、稳定,整个系统的维护费用也较锅炉-制冷机系统大大减少,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迄今为止制约地下耦合热泵系统在我国应用的障碍主要是在地下埋管的初投资较高,以及政府、建筑设计人员和公众对这一技术缺乏了解。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能源结构及价格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其经济性。根据国外的经验,由于地源热泵运行费用低,增加的初投资可在3-7年内收回,地源热泵系统在整个服务周期内的平均费用将低于传统的空调系统。 四、结束语 在建筑供热空调中采用热泵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效应气体CO2和其它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在本文所讨论的几种主要的热泵系统中,空气源热泵的初投资最少,但效率较低,且应用条件受一定的限制,仍将在部分冬季气候温和的地区得到较多的应用。地下水热泵和地表水热泵系统受水资源条件的制约,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地源热泵(地下耦合热泵系统)适用范围广,运行费用低,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地源热泵在北美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成熟的技术;但我国在地源热泵的应用方面还刚刚起步。推广地源热泵技术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对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培训、所需设备和材料的配套以及提高公众对地源热泵技术的了解程度。在供热空调中应用热泵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曾经是电力供应不足和人民群众消费水平较低,对热泵空调系统的市场需求尚未形成。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上两个制约因素已不复存在,空调和供热已成为普通百姓的需求,并逐渐向农村和南方扩展,市场前景很好。通过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地源热泵应用将得到较快的推广和发展。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也在随之发生转变。作为教师,应更新人才的培养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因材施教,以便更好地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为其提供更好的教育。结合课堂教学来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型人才 为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关心到每一位学生,促进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他们在课堂中对知识点的学习都建立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上。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创新意识。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需要革新人才培养观念 回顾以往的一段时期,大家对学生都是以分数来定论,认为成绩好将来一定能够做大事,成大器。然而,随着现代化社会不断进步,人才竞争越发激烈,人们才意识到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社会实践能力。现如今,国家更需要的是有勇于探索精神、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仅有好的学习成绩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现代化创新型人才的重大使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对学生进行各方面全方位的引导,面对所有学生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以及鼓励个性发展。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 新课程改革之前,小学数学教材和试卷大多是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解,学生则以接受式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大打折扣,导致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1.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知识是在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探索中获得的成果,是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在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填充讲解,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接受能力,把教材中的例题和讲解等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数学活动。在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给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这一课时,课堂上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找位置”的趣味活动。比如,某位学生喊第二列第三行的学生在哪里时,这位学生需要以最快的速度站起来,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推理得出自己的位置的,然后自己再随意说出下一位同学的名字或位置。这样的趣味课堂活动与教材内容的充分结合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快速掌握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2.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促进沟通与交流 合作意识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对提高其思维水平和学习兴趣起到关键作用,这也是教师需要着重培养的技能。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过程需要教师更多地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与其进行合作学习。这样能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教学学习,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如,我在讲解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会就“用两幅同样的三角尺,怎样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问题,鼓励学生上台跟我一起合作,尝试拼凑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在与学生合作的过程中与其交流和沟通拼凑的方法,让他们在有趣的学习方式中轻松地学习这一知识点。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回顾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是单一且机械化的教育,面对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忽视了其个性差异。在此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方法且让其做同样的练习,导致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由此以来,教师需要针对存在差异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以及尊重其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对其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要革新人才培养的观念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使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有效教育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直接的影响。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必修学科,新课程改革下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探究有效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 教育教学 策略 小学数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了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及质量,我们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体验再创造 弗赖登塔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再创造是数学学习的正确方法之一。”作为教师,应引导并且帮助学生实现再创造工作,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直接灌输现成的知识。经过实践研究证明,学生如不能再创造知识的话,他们将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更不用说灵活应用。例如,学习“分一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不仅应让学生学会1/2,而且还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3、2/3等分数,使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再创造知识,从而深入了解、掌握知识。教师还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应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哪些地方需要圈出知识要点,什么时候应该动笔,需要重点标记哪些知识点等,从而引导学生多提出一些质疑,多向教师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合理应用教学方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大多是通过讲解大量的知识,加上反复练习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并未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未注重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使得小学数学课堂的灵活性、活力不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自然也相对比较低下。为此,教师应积极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并且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四边形”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制订一个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探讨四边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等。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绘制四边形,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理解、掌握知识。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时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得到更加深刻的认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向学生直观、形象地展现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效果很好。 三、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没有结合学生个体之间不同的背景、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等制订可行性高、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这样并不能使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真正学习、收获知识,而有的学生可能觉得学习难度比较大,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得到成就感,因此丧失学习信心。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背景等方面对学生合理进行分层,采用分层教学法优化配置各种教学资源,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及效率。例如,教师平时应多观察每一个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以及学习成绩等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分层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如划分成高层、中层、低层三个不同层次。比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相关内容时,针对高层次学生,教师应该让他们自主探究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低层次学生而言,主要教学目标应该是夯实他们的基础,指导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最后教师再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进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 (责编 黄春香)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探究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摘 要】在国家对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受到广泛重视,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还要对其实践能力加以培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目前,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还在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工作,对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提升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科学、合理的创设情景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小学生发散性思维。 一、对学生真实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对小学生的真实情况加以了解,以便于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使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得以提升。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创建较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小学生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身心得以放松。在小学生完全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加以分析,保证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认识数字》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些数字图画,要求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字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全面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1]。 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小组教学方式,使小学生在小组探究的时候,将自身的行为习惯以及人格魅力展现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全面了解学生性格的时候,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正方形面积》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讨论小组,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信息,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与规律,此时,教师可以到每一个小组中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在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为教学方案的设置奠定基础[2]。 最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竞赛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科学、合理的设置竞赛内容,保证能够在激发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形成较为良好的课堂学习模式。例如:小学教师在讲解《乘法口诀》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置竞赛活动,要求小学生在熟知乘法口诀的情况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此时的回答可以是有秩序的,也可以是抢答,在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能够有效解决小学生的学习问题[3]。 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制作课件,课件内容不仅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还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件中添加一些有趣的图片,为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是图片,教师要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数学知识,保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情境模式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小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为其提供情境模式创设工具,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在提高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力度[4]。 三、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设置数学题,然后要求学生想象类比条件,形成发散性思维。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加减法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到超市中购物”,也就是创设超市情境模式。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加减法知识,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发散性的想象类比条件,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数学教师应该学生设置“一题多变”形式的问题,使学生可以在处理数学问题的时候,变换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提升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3+2)×5=?的数学题,学生在理解数学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道数学题的解题方式有好几种”,在学生思考数学题之后,教师可以教授学生解答数学题的方式:方式一“3×5+2×5=25”方式二“5×5=2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散发性思维就可以得到良好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等创新教学方式,同时,小学学校要重视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在提升学生数学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途径 小学学生的特点是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也让许多的老师头疼。所以,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一个师生关系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产生不凡的影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下面,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小学数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 一、如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创设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中,在生活中选取了许多学生熟悉物体。如小皮球、乒乓球、积木、牙膏盒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把它们放在一个袋子里,四人一袋,问学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说:“你们看一看,又摸一摸,会发现什么?”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另外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更新观念寻求新的教学策略 强化习惯,为数学学习保驾护航。习惯好坏对孩子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好习惯小到取得一个好成绩,达到受益终生,坏习惯则开领孩子走向懒散,马虎的深渊,越陷越深,所以,良好的计算习惯,作业习惯,补错习惯,做题习惯,等仍需不断加强,巩固,使孩子从细节做起,从基础做起,为学好数学取得好成绩打好基础,保驾护航。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小组合作式教学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但无目的、无针对性的、无必要的小组讨论,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趁机会聊天。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小组合作的机会和条件。我在讲“统计初步知识”一课时,有一个内容是让学生数出一分钟四种机动车通过情况。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对学生说:“公路局长让我们帮助统计一下南口路段一分钟机动车通过情况,让同学们看录像,进行统计。”统计开始了,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认真地进行统计,可是,当汇报结果时,几十个人几乎没有相同的数据。同学们主动找原因,找失败的根源。当他们正急切的时候,我说:“看来这任务很艰巨,我通知公路局长一声,就说我们没有统计出来。”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坚决地说:“不行,您能不能把这个录像放一遍?您能不能让汽车放慢速度?”当排除这两种方法后,有学生站起来说:“我们可以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话音未落,同学哇地一声惊叫,不等老师说话他们自动地去组成小组,立即分工,那种积极主动、团结合作的氛围,真的难以用语言表达。通过合作,统计数据获得了成功,同学们各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同样是小组合作,在老师的命令之下的合作与自发的合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同样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总之,我们要研究学生、理解学生,才能适应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借助媒体教学启发学生心智 课程改革《纲要》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既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就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借助媒体搭台,注重活动中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生活问题情景的有效创设,能收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同时把数学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那么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指日可待了。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修炼成为智慧教师 摘 要:现代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技能和学科专业素养整体水平上较高,如果能智慧地进行教育教学,就能将学生精力聚拢于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感染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教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成功的教育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及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小学生近乎一张白纸,那么开启激发主体发展的关键就是教师了。有智慧的教师除了常规教育教学,会更加注重挖掘当今教育存在的现象,寻求解决策略或是拓宽影响。我觉得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修炼,以达到成功的教育教学目的。 一、蹲下来看学生 个别教师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定位为“高大严”,有点“官僚主义”,冰块脸、命令式,一心想着镇住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不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和体验学生,并成为我们追求常态教育有效的重要工作。 1.辅导与教育中,蹲下来看学生 回想工作初期,面对捣蛋鬼和懒散生,容易急躁、发飙、埋怨,往往出力不讨好。试看看学生眼里藏着的求知欲,伴着一脸的无辜,即便是学困生,也是难熬。静心想一想,小学生是孩子一个,谁爱他多一点就跟着谁。耐心引导与帮助能提高师生乐观接受“挫折”、勇敢跨过“挫折”的能力。批评教育时避免一些伤害学生自尊的话语,要用“从零开始的心态”去面对,多想想“他较以前有进步了”“再鼓励和引导会做好的”,让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现在的我,常讲“有进步”“再来一次”“没关系,你可以的”。 如果不能蹲下身子看学生,就不容易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容易淡化学生的优点。因为每一个孩子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然而长时间地努力表现,都听不到赞美的话,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或者当他们带有一定期待的时候没有得到肯定,就有可能放弃。 2.蹲下来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如果不能蹲下身子看学生,就不容易了解到他们上一学段学得怎样,在学习某个新知识时需要哪些旧知识来迁移,也就没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铺垫,影响知识的顺利探究和掌握。既要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尝试、探索,还可以使一些教学活动达到“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把数学难点转化为直观理解。如,在教学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时,要让学生明白“两个运动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必定相遇”这个抽象原理,不如来个体验:同座位两位学生以走路的方式表达相遇的情景,在演的基础上加上条件与数据,还可以用双手鼓掌的动作,简约地把数学问题呈现。 要成为小学生需求的解救者,我们必须蹲下。 二、善导学生 教育中常常出现:只是告诉学生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不能否定这种教育没有效果,问题在于事倍功半。要克服说教这一毛病,就要把教变成导,而且要善导。善导要有“四心”,即有爱心、耐心、诚心和信心。学生的每一种不良行为都有其独特成因的。记得上一年,新接手的班总是有人不见了东西,不管是讲理说教还是三番五令,都不能喝止。还演变着从一支笔、两把尺,到一群人不见了一堆用具。我决定来一次侦查,在缩小的范围内,得知陆同学的爸妈长期在外工作,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只带弟弟在外,留下两姐妹在外婆家寄住。我跟孩子们商量:这位同学能交出文具,可以原谅她吗?孩子们看着我一周来为此事团团转,欣然同意了。单独谈话有突破性的进展:“用这种方式引起大家注意是不对的,可以在学习上的进步、自律友善、助人为班等方面,让大家关注你、认可你。我知道你只是一时糊涂,相信你会把那些文具放在一个地方保管得很完好的,是吗?”她点了点头,眼泪往下流。她遵守了约定,在第二天的中午,我在办公室等到了一大堆完好无缺的文具。我也遵守了约定,没有在班里讲出她的名字,反而引导孩子从“完好的文具”这方面来讲,这位一时糊涂的同学是善良的。慈爱与尊严从来不对立,要开诚布公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对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同时要对特殊生倍加关怀。一年之后的陆同学,助人友善,成绩从不及格到七八十分,凌乱的头发整洁,还带着蝴蝶结呢! 在善导过程中,同时展现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这种教育往往是最深刻的,影响最深远的。 三、在教学实战中彰显实力 教师要想课上得好,教学效果显著,除了不断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扎实的专业本领,更要有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智慧。 1.突出“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新授课重点是“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点对齐。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我会把计算与问题解决结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我出示带标价的铅笔、圆珠笔、橡皮、卷笔刀。引导:“同学们最需要什么?”多让学生讲,激发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兴高采烈,其乐融融。紧接着引导:“想买到它们,先来看看价钱。”出示上面文具图片的课件,学生说出每件文具标价表示几元几角。“你想买其中的两件文具的话,会出现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出两道加法的问题:(1)一支圆珠笔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尝试解决问题,讲演计算过程和算理。(2)一支圆珠笔比一支铅笔多多少钱?学生独立解决。持续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能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的空间,在生活实践中悟理,师生教与学都显得轻松。 2.发挥互相评价的作用 有时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接龙评价”是我们班常用评价方式,在练习时,完成最快的前几位会得到我的面批面改(走到座位前),该生是全对的,才有资格帮其他人评价;每个被评价者是全对的就有这样一个接一个的评价资格,如果有错,我会与该生讲解,他只有改正好,同时得到我或全对者再次评价了,才有资格评价他人,最后剩下的几个,就需要一对一的辅导。经过实践,接龙评价还可以改良成小组间的比赛。我不忽视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自己独特的想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他们交流想法、开展互评的最好时机。“你认为他说(做)得怎么样?”“还有哪些要改?”“如果是你,应该怎样做?”等蕴含信任和期待的评价引语,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助的学习气氛中得到发展。在与同伴的一次次讨论、质疑中,学会欣赏别人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批评性思维的方法,当意见达到科学的统一时,课堂就真正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天地。 我非常欣赏一句话:“追求教育理想,紧贴地面而行!”作为现代教师,我们可以在平凡的岗位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经验积累中执着地实现自己的教育智慧之路!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浅议 当今时代,只会上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为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完善研究方法,提升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素养,拓宽研究视野,2015年7月7日至9日,“中国首届数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会”在西南大学成功召开。培训会中,4位国际数学教育界的顶级专家,即国际数学教育杂志(ZDM)执行主编、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数学建模研究专题委员会(ICTMA)主席、ICME-13主席、德国汉堡大学的Gabriele Kaiser教授,国际知名数学教育研究专家、《数学教育教与学研究手册》主编、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Ken Clements教授,国际知名心理测量专家、曾任PISA项目副总监、现为PISA专家顾问团成员、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张立民教授,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弗莱登塔尔奖获得者、中国目前唯一一位学科教育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梁贯成教授,共做了6场关于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来自国内外49家单位的205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培训会议。基于对会议期间专题讲座的分析,本文着重梳理录像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简略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将其运用到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当中,旨在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一 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即是对数学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有熟悉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丰富的数学课堂中可以发现并研究问题,在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可以设计研究方案等,与专业的研究工作者相比,数学教师有着极大的优势。基于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更应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模式,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同时,数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自我升华、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掌握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提高科研能力,成为一名教学和研究并重的高素质人才。 二 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 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学者提出教育教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等。在培训会中,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Ken Clements教授介绍了研究数学教育教学的多种方法,如: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混合研究、行为研究、历史学研究、人类学研究等。当然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研究者应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会议期间专题讲座的内容,下面简单介绍三种国际流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1.录像研究法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费莱登塔尔奖获得者、中国目前唯一一位学科教育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梁贯成教授做了题为“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video studies”的专题讲座,给与会者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录像研究的精彩讲座。梁教授从1995年和1999年分别进行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简称TIMSS)的录像研究的背景和结论出发,介绍了国际数学课堂录像研究的意义、优势、原则、框架和方法。 研究者们可以从多角度的镜头中捕捉到利于研究的不同画面,不同的研究者也可以针对同一视频录像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相比现场观察,录像研究有可以重复观看,中途可以做停止、倒退、快进等操作的优势。因此,录像研究法深受研究者们的喜爱。录像研究主要关注课堂,关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互动情况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学生讲话字数的比例、教师提问的个数和难易程度以及问题之间的联系、复习旧课与学习新内容的时间比例等。研究者可以从录像中研究了解这些问题,反复地观看课堂教学的过程,确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人类学研究法 国际知名数学教育研究专家、《数学教育教与学研究手册》主编、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Ken Clements教授做了题为“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的讲座,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数学教育,所举例子形象生动,资料丰富,令与会代表耳目一新。数学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方法也可以多学科化、多视角化。其中,人类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富于人文性,也是人文科学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教师们可以以人类学为基础,通过深入实地考察、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等方法来阐释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现象和问题。 人类学中最引以为自豪的研究方法就是田野调查,而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就是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数学教师们可以利用学校课堂能亲身参与学生活动的优势,以人类学独特的视角,融入教学过程。培训会中,Clements教授介绍了他在2011年从人类学的视角提出的“5―R模型”,并以反函数、代数方程与因式分解以及有关几何的教学为例介绍如何运用“5―R模型”,最后得出了许多有趣的结论。 3.统计分析法 国际知名心理测量专家、曾任PISA项目副总监、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张立民教授做了题为“Sampling considerations for large-scale assessment”和“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data”的讲座,介绍了大型测验中样本选取的方法,并亲自用Excel、SPSS等软件演示如何进行数据分析,使得在场的听众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座中还特别介绍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即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简称IRT)。IRT是在一定假设之下,用一个数学函数去反映考生在试题上的可观察的作答表现与其不可观察的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对心理与教育领域存在的随机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国际教育测评项目(PISA)也在应用IRT编制测验、建立题库和进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等。 IRT具有经典测量理论所不具有的许多优点,如:项目参数和能力参数具有不变性;项目难度和考生的能力水平定义在同一度量系统上;IRT定义了CTT中没有的项目信息函数和测验信息函数等。中小学数学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IRT来编制试题,检测学生们掌握知识的情况,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目前,已有几种计算机程序如BISCA、LOGIST、BILOG和MULTOLOG等都较成功地实现了项目反应模型的参数估计,为教师们在实践中的应用扫清了障碍。培训会中,张教授介绍了自己所编的IRT程序包(TAM Tutorials),并结合具体实例,用R软件演示了如何分析数据,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张教授提供的技术资源合理地开展研究。 三 思考与启示 根据上述三种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中小学数学教师们可以加以深入学习及合理借鉴。(1)可以通过观看一节课,或者观看几节课的录像视频,从数学课堂教学中选择某一角度对录像内容进行编码统计和分析,如:分析教师如何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来组织不同内容的教学,如何加深学生对某一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等,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2)可以以某章节的数学知识为例,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定期的、有规律地进行课堂观察,课后与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通过测试数据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观察数据对数学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练习册、问卷及访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3)可以基于IRT做关于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水平的研究,可以做中学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适应性评价,也可以做学生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测验研究,还可以做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研究等。当然,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研究方法还有很多,研究者们也可以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 本次培训会开拓了中小学数学教师的研究视野,研究者们应认真体会和消化培训中的研究方法,加强研究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科研能力,为实现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做贡献。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感受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发现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漏洞。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需要正视这些教学不足,对数学教学模式与思想加以更新。结合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感受,提出几点小学数学教学建议。力求通过努力,找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现状;改革;创新 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搞好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生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模式都稍显落后,没有满足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要求。新一代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教学责任,更好地开展创新教学,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这样错误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大多数教师仍然利用一言堂的模式开展教学,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数学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的要求下被动学习。教师没有认识到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其数学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也有很大意义。但是,受到学校数学教学氛围,教师教学模式以及家长过高成绩期待的影响,小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许多小学生觉得自己是在给老师和家长学习,学习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足,上课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最终影响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法 1.加强教学思想更新 教学思想,是一切教学行为实施的前提。要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教师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思想的更新。当代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递学科知识那么简单,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指标。对教学活动评价观进行改革,认识到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更好地组织教学。从师生关系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师是权威的教学思想,认识到与小学生做朋友,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师要融入小学生的世界,与小学生打成一片,促进让小学生对自己依赖感的增强,才能让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 2.应用自主教学模式 自主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所提供的教学模式之一,将自主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调动,更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应用,促进小学生成为课堂积极参与者。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要给小学生设计不同的自主学习任务。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水平,为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自主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找到数学学习成就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有关加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加法的定义,看谁找得最快,用竞争机制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教师再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一个加法例子,促进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数学定义。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不同,他们给出的加法例子有可能十分简单,教师不要嘲笑小学生。只要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得到了学习成果,教师就要给予鼓励,表扬小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促进数学教学成效的提高。 3.应用合作教学模式 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技能。通过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教师要为小学生设计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引导小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 比如,在讲解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分蛋糕的游戏,让小学生通过分蛋糕理解分数的含义。也可以组织小学生以小组赛的形式,看图说出正确的分数,说得最快的一组计一分,哪一组得分最高,哪一组获胜。这样的合作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开放化,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综上所述,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每一位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不足,利用针对性的策略做好教学升级,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学科的魅力。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学活动服务于小学生的成长,这样才能展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教育战线提出了一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课题。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构建面向21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的新体系,我们对大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课堂教学还没有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主要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等等。总之,重视传授系统书本知识,忽视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为了彻底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以创新精神作指导,设计了一个从教学评价、教材运用、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练习与作业设计、教学手段、备课方法、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系统改革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案,作为专门课题研究。 一、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二、大胆慎重地改革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在七、八年以前应该说是一套很不错的教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明显表现出滞后性。如果用新标准去要求它,当然是不客观,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教材的编写是时代的产物,教材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它,研究它,才是科学的态度。 为此,我们在反复研究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基础上,采用了几个方面的措施对该教材进行了大胆而慎重的改革。 (一)改变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如“成反比例的量”一节,把原长篇讲解内容改为只呈现几个成反比例关系的实例,让学生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找规律,得出结论。再如,中、低年级的应用题尽量用画面呈现事物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渗透“问题解决”的思想。 (二)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学习百分数应用的内容,就引导学生到银行、商店搞调查,提出有关利息和折扣等方面的问题,分组研究解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概念,学习方法。再如,中年级学习解三步计算的整数小数应用题时,有的课就是复印一些真实的发票,让学生调查熟悉物品的价格,由学生通过自己填发票,理解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这样做,既学会了解题,还接触了社会。 (三)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便于学生独立思考,学习构建知识的方法。例如:学习分数工程问题,不用整数工程问题的例题进行铺垫,而是用画面呈现两个工程队完成工程的情景,给出时间条件,由学生研究解决。再如,学习了9加几的加法后,把8加几、7加几等分段简化,放给学生研究完成。 (四)强化基本和主干知识,削弱、删减繁琐内容。例如,10以内数的认识,内容太细、太重复。我们把l~5的认识适当合并,分作两课时完成,学生掌握了认数的基本方法后,后面的内容压缩完成。再如,整数乘除法在加强口算、估算和乘、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的基础上,把多位数的乘除法列为选学内容。 三、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了。这主要表现在教学情景的设计要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引导、点拨、释疑、理论升华的“火候”掌握要适时、适度。因此,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教学艺术和师德修养。我们也有这样的教训:教师做了大量工作,学生研讨问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提出这样、那样一大堆问题,教师不知该如何“收场”了,就出现了“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越是开放,教师的主导作用越重要。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四、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酉――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们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一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以上内容是我们两年多来在研究和实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很不系统地呈现给大家。诚恳希望专家和广大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交流,使这项实验研究进一步深人。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浅析小学数学课程教育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 【摘 要】从小学数学课程教育入手,针对信息化教育日益普及的条件下教育教学的新特点,探讨了现代条件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譬如,创造重视课堂教育的良好的内部环境;给课堂教育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设施;拓展课堂教育的内容;教师的终身培训等,对于从事教育教学的人员和对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育;教育观念;培训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大。时下,许多文章都从不同侧面谈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措施,都各有道理。但是,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只是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要在短短十几年里掌握人类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主要还是通过课堂。因此,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然要从抓好课堂教育入手,充分重视课堂教育,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 1 重视课堂教育,对提高课堂教育,培育良好的学风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熏陶,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无意识中注重课堂教育,自觉脱产和深化课堂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缺乏很强的自立自主意识,注意力集中方面也有所欠缺,对教材、课堂的吸引力不足,但是强调自主学习,以人为本,其最终落脚点,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适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并不排斥适度的纪律和管理,相反,适度的纪律和管理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和环境。学生在学校这个环境中并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一个集体,是集体就必须有良好的纪律和管理,学校提供的环境,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获取在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和技能。只有这样,共同营造一个重视课堂教育的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内部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教育的功能,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使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否则,必然造成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课下又处于忙乱之中。课堂教育质量不高,久而久之,教育教学质量就必然下降。 培育良好的校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要增强学生的主人意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我超越、不甘落伍的精神和品质。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应该对学校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树立这种精神,就会在内心深处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成功和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进步。 2 采用最新技术手段,给课堂教育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建立一流的实验室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尤其是互联网和多媒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与完善,给课堂教育的方式带来了重大变化。要从深度和广度上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必须为课堂教育配备先迸的硬件设施。 配备信息化教学设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可以直接使用现代的多媒体电脑;每一间教室都连接信息高速公路;利用互联网,检索科技信息等。 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建立完善的校际或全国图书馆免费网络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学生在教室就可以方便地查阅图书和资料。 建设公开的远程教育体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育的“授课”形式,使开放式教学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日益扩展和深化。 依托校际、校企合作关系,共建学科、研究室、实验室等。利用外校、企业的硬件和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 只有这样,通过信息化的课堂硬件设施和手段,提高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才能使课党教育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延伸,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 更新课堂教育的旧观念,树立课堂教育的新观念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教育成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信息化教育的普及,各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出现,使得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观念都产生了飞跃和突破,也使传统的课堂教育观念随之扩展和延伸。 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信息化教育的普及,韩国将其视为跻身世界十大信息产业国的必要件。日本的“信息化教育立国工程”,旨在完善能够充分利用电脑环境的体制(软件)。美国提出,到2002年,所有教室郡连上互联网,并完成网络技术的脱盲。 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课党教育观念必须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使传统的课堂教育通过远程网络系统,进入社区、家庭,满足社会和个人对知识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开放教育、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正在形成。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甲,不只是简单地把起个成熟的观点告诉学生,而是把不同的观点呈现给学生,以平等、民主和信任的态度引导幸生选择更适合自己或更适合某个特定目标的知识。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抛弃旧的专统的课堂教育观念,拓展新的课堂教育空间和手段,促进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学生提供的课堂教育,并不仅限于传统的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在于通过课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最新、最前沿信息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宽广的视野和极为丰富的信息,这也同样属于课堂教育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拓展课堂教育的内容,举办各种题材丰富,数量众多的跨学科的报告会、讨论会,为在校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开阔视野,增长才识,对于促进学生对各个学科的学习和融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就是通过注重学科交叉和新学科的培植,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接触最杰出研究人员、参与最前沿科学研究的机会,培养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6位菲立兹奖(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总统、两位总理以及大量社会精英。 4 强化教师终身培训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要能够以敏锐的视野了解和接触当今教育领域乃至其他领域的最新观念、技能,拓展课堂教育的空间,以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内容构建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和容量。 课党教育不能吸引学生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课堂教育本身,而在于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上课,往往座无虚席,听者非常认真,学生往往可以从这些课堂上了解许多信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 当前信息社会的加速发展,知识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教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也;不断更新才能适应课堂教育的要求。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可以便其更好地掌握现:学手段,并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在我国,教师一旦毕业进入学校就很难再有培训的机会,基本上是自我充电,自我学习。这与国外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各教育机构鼓励教师开展积极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免费为教师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以及攻读学位,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给教师提供终身培训,以此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史新知识。 总之,课堂教育的重要性都是无庸质疑的。正因为如此,必须继续从各万面入手,不断课堂教育的质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高素质新型创新人才。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教学渗透浅析 [摘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寓德育于小学数学之中,这是教书育人、全面实施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呢,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经过不断的思考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师已经找到有效渗透德育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法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1 数学应用题的渗透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应用题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在教学利息问题时,我让学生通过解题明白:“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纳税是用来支援国家建设,从小培养纳税意识。又如: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①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废纸,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照这样计算,你们全班学生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有1吨吗?②如果照一个班级的学生一年回收1吨废纸计算,你们全校学生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少砍多少棵大树?通过计算,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节约木材、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而这效果却远非空泛的语言说教所能达到的。 2 创设情境实现德育的良好契机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利用教具、实物等让学生认识数字、图形,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接受学习的内容。教育是一门艺术,它的艺术性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运用情境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全身心,精力充沛地融入到数学的探究中来,使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将德育渗透其中。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根据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例如:在九九乘法口诀学习时,教师可以介绍九九乘法的渊源,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发明过程,使他们明白科学是被人们逐渐认知的,只有尚未发现的科学,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探索科学奥秘的信心。 3 在数学习惯上下功夫,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数学中学生的理性精神是培育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理性的德育功能。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个式子的建立、一个辅助平面的作出而绞尽脑汁,这就使某些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因而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 4 结合数学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题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能否简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步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了及时纠正,分析错误原因,防止下次再错,养成严谨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5 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譬如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计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等许多带有规律性的知识,都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认识它的性质,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梯形。上课时,让学生拿出梯形动手操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个图形,并且思考这个新拼成的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实施合作学习,让学生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且考虑这个新图形和原来梯形的关系。通过第二次合作探究,学生运用割、拼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并由此再次推导并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操作――探究――验证”的过程中,学生充分领略了合作探究的魅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原来数学世界奥秘无穷,只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我们一定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发现更多的数学规律。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解题时,应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6 教师进行言行示范,引导学生接受德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身高尚的言行来影响学生,进而德育的渗透。比如: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犯错误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责骂学生.应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先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之后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也会学习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面对问题时不会一味地责怪他人,而是会了解原因再找寻解决方案。作为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学习中的表现,及时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化成春雨,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之赏识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赏识教育是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重视和赞扬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语言、学习行为及生活行为习惯从正面进行肯定、重视和赞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被激起的积极状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激励性的教育方式。德国教育学家弗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提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赏识教育作为一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数学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赏识顺应学生发展的规律,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小学数学 赏识教学 1 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自信心 1.1 赏识教育的缺失使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缺乏自信。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数学有困难,长期处于家长或者教师的批评之下,对学习越来越失去自信心。作为小学生,自己的行为或语言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赏会感觉到非常的高兴。这种受关注的感觉会让学生乐于做家长或者教师喜欢做的事。 1.2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小学数学是一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学科,对于一部分抽象思维比较差的孩子,学习数学就会显得有些费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未必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一系列的优点。当学生的优点呈现的时候,教师要能够适时向学生表达赏识,此时,学生非常容易便被激发起一种积极状态。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赏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一起积极学习数学的学习氛围。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赏识教育,要对学生给予肯定,时常鼓励学生。作为教师,其必须要能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坚持唯物主义辩证观,从两方面来看待一个学生。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要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鼓励那些喜欢数学却不敢发言的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数学基础稍微薄弱些的学生。教师通过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能有效地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 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赏识方法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赏识方法。在对优等生的赏识教育中。教师要针对他们的聪明、成绩好进行赏识,尤其要在他们解答出较难的问题时进行表扬,这样可以给他们极大的自信心进行更深一层地学习:对中等生进行赏识教育,教师要针对他们认真、努力的学习态度进行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坚持这种学习态度,相信他们最终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对后进生进行赏识教育,教师要针对他们学习上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进行表扬,还要注意挖掘他们身上的其他优点,让他们不自卑,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我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学习成绩不好,因此就非常自卑,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写的粉笔字很漂亮,就经常让他在黑板上抄一些例题让同学们做,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是我发现他上数学课时比以前更认真了,课下也经常向我或是其他同学请教数学题,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人也变得开朗了不少。 4 把握有度,操作恰当 赏识性语言对学生评价要适度、真挚,眼神要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要轻描淡写,也不要过分夸张。有时在完成教师要求的学习任务时,要注意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思维模式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学习水平要求。对那些完成作业练习经常出现错误和不积极的学生,要以鼓励、培养其自信心为主,让其融入课堂中。对调皮的学生要以引导为主,以纠正其不良习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恰当使用赏识性手段,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敏锐的数学观察判断能力、数学知识点的运用整合能力,能够扩大课堂参与面,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教师的先天气质、性格、习惯、素质等对教学的影响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5 加强家校联系,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建立优点卡 5.1 教师要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现在的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聪明,常会揪住孩子的缺点不放。长此以往,学生的缺点被无限制放大,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消极。因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赏识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优点卡,并通过优点卡及时和家长沟通,取得家校一致的联合激励性教育,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及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5.2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建立优点卡。教师可以建立优点卡,鼓励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自己,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进步或者好的表现记录下来。或者将班内学生进行分组。由同学们将观察到的学生的优点记录到优点卡上。当周一班会的时候,教师在班里公布。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学生的教育方式。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赏识教育方法进行教学,除了能有效活跃教学课堂之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使不同领悟能力学生在相同的氛围中一同学习和进步,真正实现新课标规定的学生主体性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学会充分融合当前的教学环境,确保赏识教育能够与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更好协调,为新课标的真正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探究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摘要: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从而使儿童学得更主动。 关键词:探究 有效性 小学 数学 教学 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好小学数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小学数学的有效性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准备包括正确解读教材,全面把握学生,建立良好的目标毫识等方面。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效性学习的利用程度还较低。建构小学课童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和有效实花两个方面八手。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有效性学习内容和意义进行深入的了解,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对小学数学有效性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1 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主体永远都是学习自己,学习的过程只有亲力亲为方能有所收获和进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问题和实际情况。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学生简单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在自身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这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常的不容易。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尽相同,要准确把握确非易事。但是,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大致相同的年龄特征,他们的认知能力,个性特质、情感倾向、心理特征大致相同。教师把握这些共同点,是能够做到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值得引起教师的重视,那就是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把握的较准,而对他们的生活经验却难以准确的把握。尤其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难以把握。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教师,总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拥抱一颗颗童心。所以,教师就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通过一对一的交谈沟通,使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增进对学生的了解。 2 正确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没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没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识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情境创没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纽带、桥梁,创设情境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潮流和时尚,越来越得到老师的重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沿着自己的学具圆的边缘摸一摸,边摸边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然后用电脑课件演示圆周轨迹并闪烁这个圆的周长。这样,教师运用这个情境一下子就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自己的角色,这不失为一个实效性较高的情境设计。但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的同时要注意情境设计的正确性,不可占据一堂课的过多时间,更不能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所以,创设正确的教学情境是尤为重要的。 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小学生年龄小,精力不集中,思维十分活跃。但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尤其重要。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发散思维的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宇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能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创设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发挥个性创造能力。然后教师的点拨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受传统环境影响,我国的教师和家长在表扬和鼓励学生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为此我国的很多学生往往因为缺乏鼓励和关注而丧志信心,尤其是一些成绩稍差的学生,更得不到教师应有的关注,为此,在新课改下,我们一定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这些小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善于变换题型,变式练习促进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思、去说、去做,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聪明,会思考、会做事、会生活。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已经根深蒂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法――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从而极大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探索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新思路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 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尝试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分层教育成为教育模式中的新型方式,人们对其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针对小学生在学习上具备一定的差异性的情况,实行分层教育,有益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文以数学教学为例,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分层教育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育;实践教学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与个性,同样每个班级中的学生成绩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一个班级中明确的等级划分,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因材施教成为现行教育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能根据学生发展水平,设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正确认识小学数学分层 1.小学教学分层的意义 部分地区的小学对分层教育理解错误,认为数学分层教学就是经过不断的考试,筛选出成绩优异、一般、较差的学生,并根据成绩进行班级的编排,将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优秀班级,不重视慢班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以教师尊重学生为基础,根据学生的个性的差异和群体共同特征进行划分,并进行针对性的制定发展目标。 2.小学分层教育对教师要求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在对快班进行优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慢班的培养,通过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针对一个班级中的分层教学,需要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不以自身的思维方式代替学生的思维方式,以优秀学生的思维方式代替普通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制定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并实施教学计划。 二、小学数学教学尝试 1.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需要备教程、备教法,更需要的是备学生。在同一个年级的同一个班级中,学生有着某些固定的类群,并具备一定的共性。作为教师在注重学生共性的同时,更需要发现的是组成这个共性中的每个学生都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在认真研究如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快吸收所授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分层目标制定。在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身为教师可以通过书本、网络等传播方式从其他教师的分层教育中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发展自己的独特教育方式。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时,制定学困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吃得到’的原则,让学生学习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学中除了进行统一的教学活动外,需要对学习基础差的同学进行辅导,还需要创造机会让优等生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2.学生分组分层 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学习阶段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单一组,一个是混合组。单一组是将同一层次的分到同一个小组,然后根据分组制定教学计划,例如学习成绩好的分成一个组,让其自主学习;成绩中游的同学为一组,让其间接指引,相互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为一组,教师进行直接辅导。混跟组是将不同层次的分到同一个组,利用之间的差异进行互帮互助的教学活动。两种方式都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3.分层制定课后练习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给学生的课后练习都是笼统没有针对性的,而分层制定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性,设定有层次的作业。有人说,数学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去挑选适合自己的问题,不去催促学生、不追求学生解题数量,让每一个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既避免了因作业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厌烦的情绪,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时效性。 4.分层教学的利弊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分层教学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在看到分层教学有利方面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它的弊端。对于某些心理素质不过关的同学来说,分层教学无疑是一种挑战,极其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与自卑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积极观察,及时发现情绪异常的学生,并进行心理辅导和关注。 三、结语 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一种人类思维的表现形式,相对其他科目来说,数学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初接受数学教育的小学生来说,是以后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数学分层教育有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巩固基础,优秀的学生创造的空间,而中等学生有进步空间。同时新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找到适合的教育方式,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可见使用分层教育进行数学教学是时展的必然产物。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浅析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数学的启蒙阶段,对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也可是极其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作为其中的主导,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并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健康、丰富的知识来源,并在教学中注重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教学 现状 对策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需要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善于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情况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大多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忽视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引发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一、小学数学教育现状 小学数学教育大多还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学校虽然打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却依旧奉行着应试教育的教育目标,使得学生虽然考试成绩很高,但却无法有效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中,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课堂与课后之间的联系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同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教师在教学时,为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通常会选择通堂讲解的方式,整堂课一直由教师进行讲授,授课内容过于死板,不懂灵活变通,课堂枯燥乏味,无论是理论部分还是实际做题方面,未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练习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一跌再跌,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不利于日后对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其次,很多数学教师实行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使学生不堪重负,对数学的兴趣进一步降低,做题效率和效果也会明显降低。还有,一些教师太过于放松对课堂的把握,无法紧跟课堂的实际变化,课堂无规律和方向可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最后,很多教师课后不进行反思,无法及时认识到自身在教学方面不正确或者还有待改进的地方,这样便更不利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开展,等等。 二、小学数学教育的对策 1.提升教师教学的主导意识。教师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情境、组织学习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并适时的给出相应的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数学问题的认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因而教师应有策略的对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向给予一定的引导。跳出传统教育的思维误区,不仅要引导学生独立、合作完成思考,也要提升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数学教师培训机制和模式。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导,其教育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除学校举办的培训外,学校也应当鼓励教师参与不同课题的研究,并时常举办不同类别的教学研讨,以此来帮助教师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学校也可以设立教师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在教师中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促进教师自身的进步,以此带动学生的发展。 3.提升教师更新教学资源的速度。教师自身也应当随时紧跟社会变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种丰富的信息都可轻易得到,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的教学资源。用于吸取外界新鲜、有用的经验,并将其实践于课堂中,在实际使用中归纳和总结其中的优势劣势,改进其中不适宜的地方,保留可用的内容。还要时常与其他教师交流,敢于创新和革新,不断推陈出新,在培养祖国花朵的同时,也要使自身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4.丰富授课模式,提升课堂趣味性。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让学生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在数学的学习中产生无穷的快乐。在教师授课时,可采用多种授课模式并用的方式进行,课堂也不一定要局限于教室,还可根据课程需要不定期到户外进行授课。提升课堂趣味性的方式也有很多,如游戏法、小组合作法、奖励法等。其中游戏法是最常用的方式,例如:在上课选择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可采用对举手的学生进行点豆子的方式来选择。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鼓励,如发放小红花,树立小榜样等。使用小组合作法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坐在一起,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随意,学生也更易投入到课堂中去,之后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讨论结束之后,再由小组成员选取代表起来发表见解,此时教师还需给予点评。这样就可充分调动课堂的氛围,使学生更加的活跃,学习兴趣自然也随之而来。 5.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杜绝题海战术,布置作业要典型且适量,尽量不为学生施加过多无用的压力。着重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也可小组合作,总之就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思维,使学生的身心均活跃起来,参与到课程中,即眼到口到心道耳道。并为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时间,包括自我总结、提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置疑其他同学的意见等,教师要对学生的这些行为给予鼓励,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如九九乘法表的学习,学生会背诵之后,最主要的还是将其运用于数学情境中解决问题,做到不用翻阅乘法表便可知道需要计算的结果,当其延伸到生活中的其他数学问题时,就更有使用的价值。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育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学习效果在实际生活中的反映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数学的发展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小学数学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加之人们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小学数学教育也面临着来自学生、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煤矿类论文:健康管理煤矿机电论文 一煤矿机电设备健康管理系统研究意义 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煤矿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生产安全是煤矿企业运行的前提条件。通过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管理,可有效的避免因设备故障或事故导致的生产安全问题,并且对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率也有积极的作用;(2)由于当前多数煤矿机械化生产以通过人员对机械设备操作为主,若机械设备维护和保养不到位,则极易造成操作人员人身财产生命危险,通过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管理,可有效的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时检查、维护和保养,降低了机械设备事故发生率,进而避免了操作人员人身财产存在安全隐患;(3)煤矿企业生产经济效益受机械设备能否正常运行影响较大,若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或事故频率过高,则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并增加了设备检修费用,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管理,可有效的加强了设备维护力度,降低了设备维护实际工作量,实现了机电设备维护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等目标,并且有效的提高了机电设备的实际使用率,从而增加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煤矿机电设备的点检制度 在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管理体系中,煤矿机电设备的点检制度属于较关键的技术,其有效的为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趋势预测提供数据基础。 1点检制度含义 点检制度指的是对机电设备各关键部件按一定周期和标准进行检测,确定其是否运行正常,若机电设备部件运行出现异常或故障,及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进行检修维护,从而确保机电设备各关键部件能够正常运行的一种机电设备管理办法。点检制度既是检查机电设备正常运行与否的方式,又是一种制度和管理方法。机电设备的点检制度通常依据相关的技术指标,对机电设备进行定标准、定点、定人、定方法、定量、定流程等方式进行检测和记录,并通过对检测和记录结果进行分析,已达到对所测设备进行量化评价的目的。煤矿企业通过推行机电设备的点检制度可有效避免“欠维修”和“过维修”问题,并对减少机电设备故障发生率、提高机电设备安全操作性、降低机电设备维护保养费用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2点检制度的组成 煤矿机电设备的点检制度主要由点检位置的选择、点检参数的选择和点检周期的确定三部分组成。(1)在点检位置的选择方面,应依据所测机电设备自身特点,对所检测位置进行科学合理选择,通常将设备的关键部件和劣化部位作为点检选择位置,并对其进行标记,以确保检测位置正确。(2)在点检参数的选择方面,通常以采集机电设备的温度、声音和振动三个重要数据作为点检参数。温度在机电设备点检制度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通常可通过接触式或非接触式方法进行温度测试。机电设备振动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通常以振幅、频率和相位三个参数指标对机电设备振动情况进行评价。(3)在确定点检周期方面,主要从确保机电设备操作的安全性和机电设备维护费用最小化两方面进行考虑。在确保机电设备操作的安全性方面,为确保机电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通常规定机电设备维护检修周期一般要低于机电设备内潜在故障发展为功能故障所需周期。在机电设备维护费用最小化方面,由于机电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检修费用远远的低于机电设备功能性维护检修费用,因此,通过以机电设备维护检修费用最小为原则进行点检的检测周期确定。 三基于点检数据的趋势预测 1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 支持向量机(SVM)最早由Cortes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提出的,基于统计学习理论,解决非线性、高位模式识别和小样本等实际问题的一种计算方法。该方法有效的解决了神经网络学习中欠学习与过学习、收敛速度慢、训练过程中样本不足以及局部极点小等问题,并并成功地应用于分类、函数逼近和时间序列预测等方面。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在支持向量机基础上,通过将不等式约束改进为等式约束,并把损失函数、误差平方认定为训练集的经验损失,从而使解二次规划问题转换为求解线性方程组问题,进而有效的提高了问题解决的速度和精确性。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其结构简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规模较大的计算问题。 2预测模型的建立 采用机电设备点检过程中所得的数据序列对其未来走势做出相应预测,以验证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是否可行或有效。通过选取大柳塔煤矿921胶带输送机高速轴非驱动端温度为点检参数进行研究,并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采用预处理方法,提高了所建模型的精确度。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有效防止了数据范围较小的属性被数据范围较大的属性控制,有效解决了计算过程中的困难问题。最终通过将预测值与真实值比较发现,预测值与真实值间误差小,走势趋势相近。 四小结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煤矿机械化生产发展迅速,这就对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的健康管理,可有效的加强了设备维护力度,降低了设备维护实际工作量,实现了机电设备维护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等目标,并且有效的提高了机电设备的实际使用率,从而增加了煤矿企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向德林单位:重庆市天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三汇一矿 煤矿类论文:维护措施下煤矿机电论文 1简析煤矿机电设备中的管理问题 1.1煤矿企业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机制 目前,有些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没有对机电设备进行很好的管理,这就让许多已经超过了检修期限的设备还在继续运行,这些设备或许有些都已经不能够满足煤矿生产的需求了,可是企业还是在对它们进行使用,这就使得它们在运行的过程当中,引发出了许多意外事故。这些意外事故的出现,不仅危机到了工人的生命安全,还对煤矿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2煤矿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理念不足 一方面,许多煤矿企业太过于注重对生产,而轻视了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他们普遍认为这些机电设备不会出现什么大的故障,即使是出现了一些故障,那么等到故障出现的时候,再进行维修和检查也不迟。正是因为企业的这种侥幸心态,往往让一些存在着隐患的机电设备酿成了巨大的意外事故。另一方面,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制度根本就不完善,而且也没有按照管理制度当中的条例去进行。此时,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就相当于是一个空壳,根本就起不了任何作用。这样长期以往下去,就会让机电设备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到最后还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 2探究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和安全措施 2.1对煤矿机电设备的采买进行严格的筛选 煤矿企业在对机电设备进行采购的时候,要严格的依照国家规定对机电设备进行选择,比如:机电设备的型号、材质、质量和性能等等。当这些机电设备采买进厂的时候,管理人员还要对这些设备进行检验和审核,以确保这些机电设备的可用性。其中,对机电设备的检验和审核要做到以下三点:(1)有质量问题的设备拒收。(2)没有出产证明和合格证的拒收。(3)设备有缺陷的拒收。检查完成之后,管理人员还要将这些设备的资料进行存档,以便以后可以对这些设备的资料进行查看和管理。值得提出的是,在机电设备安装的整个过程当中,管理人员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以保证机电设备的安装方式符合煤矿生产的要求。 2.2严格执行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 煤矿企业应当按期对所有的机电设备进行检修。其中,机电设备的检修内容主要有:通风系统、提升系统、排水系统和电路路线等等。与此同时,企业在对这些机电设备进行检修的时候,应当安排专业的、个人素质良好的、有多年机电设备检修经验的技术人员,以确保他们对工作能够做到尽心尽责。其次,煤矿企业还应当给机电设备建立一个管理操作平台,利用强大的电脑技术来帮助管理人员对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比如:当某一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对这个出故障的设备进行数据检测和分析,然后总结出一个能够有效解决这个故障的办法。 2.3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对机电设备的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一个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就达不到要求,那么他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就不会及时的发现一些机电设备潜藏着的问题,并且当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他也不能够对这个故障进行很好的分析和解决。于是,这就大大增加了机电设备在运行中出现故障的概率,还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煤矿企业应当定期的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知识和技能上的培训,来提高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2.4对机电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保护 煤矿企业应该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对机电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控和保护。其中,要以机电设备运行的整个过程为主。那么一旦机电设备发生故障或者是存在着什么问题,那么技术人员就可以及时的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不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情况下让这个有问题的设备停止运转,然后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最后找出一个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2.5机电设备的更换要符合“时代性” 所谓的“时代性”就是随着高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企业要更换掉一些落后的机电设备,将更具有效能的设备引用进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存在隐患的机电设备,还可以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量,从而给整个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试析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措施 对煤矿企业的影响煤矿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措施是企业能够实现正常生产的前提条件,现将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措施对煤矿企业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可以将其概括成以下几点:(1)让煤矿企业实现了安全生产。(2)大大降低了煤矿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3)让煤矿工作人员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之下进行工作。(4)提高了煤矿企业的生产量。(5)增加了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6)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总的来说,煤矿企业加强了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并能够制定出很好的维护措施,对于煤矿企业以及煤矿工作人员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4结束语 总之,煤矿企业要想增强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力度,并提出更具有效力的维护措施,就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对现有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以此来总结出之前管理工作当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对其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完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煤矿企业实现安全的生产。 作者:张玉杰单位:冀中能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葛泉矿 煤矿类论文:安装质量问题煤矿机电论文 1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问题 1.1安装技术不合格 安装技术不合格也是导致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问题的重要前提之一。众所周知机电设备的一般问题的出现与产生都可以合理的追本溯源,在这之中安装技术始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煤矿机电设备没有实际操作性往往是导致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安装技术不合格还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并没有根据具体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情形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安装工作,最终使得煤矿机电设备正常运行受阻,同时带来较为严重安全隐患,与此同时也为后续煤矿的开展过程带来了较为阻碍。 1.2安装管理不严格 管理措施不严和监督措施不到位都是导致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问题的原因,与此同时也是机电设备安装质量较差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的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由于一受到自身的技术和知识水平所限制,又或者是工作态度不好,导致了相应监管工作无法得到进一步的落实,这样往往也会导致设备故障的产生。最终使得煤矿机电设备安装技术措施无法得到及时的落实与加强。 2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措施 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问题需要诸多管理措施的有效应用才能解决,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注重提升设备质量、日常养护的持续进行、合理实施管理措施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2.1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 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是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措施的基础和前提。在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对于每一个技术应用过程都进行合理的技术落实,并且注重展开较为严谨和非常认真的工作,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实现提高煤矿安装质量的目标。除此之外,在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进行设备的核查,并且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和要求,在购买到设备后进行相应的设备验货工作。另外,在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过程中,设备供应商、施工方和建设方,应当进行相应的零部件核查工作和逐步清点工作,并且在相应工作完毕后做好相应的零件数据记录。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措施应用水平的有效提升。 2.2注重提升设备质量 注重提升设备质量对于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措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注重提升设备质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时刻注意到设备工作温度和设备工作环境的较大幅度变化。例如散装设备在组装过程中的精细程度往往都会受到工作温度和工作环境的较大影响。除此之外,在注重提升设备质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根据之前的工作经验和相应的设备标准来进行工作,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对于设备质量造成的影响并且能够合理的减小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另外,在注重提升设备质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结合设备自身固有的特点来选择最适宜的安装过程并且同时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累计误差的消除并且达到最精确的设备安装效果,因此能够较好的促进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措施应用效率的有效进步。 2.3日常养护的持续进行 日常养护的持续进行是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措施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日常养护的持续进行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根据电路设备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相关要求来检验煤矿机电设备的工作线路是否保持完好,并且其规格和预先设计的是不是较为符合,只有在这些检验工作都进行完毕之后,工作人员才能进行相应的启动工作。除此之外,在日常养护的持续进行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持续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质量检修工作的实施,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故障发生几率,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措施应用可靠性的不断提升。 2.4合理实施管理措施 合理实施管理措施是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措施的重中之重。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明确,实施高要求管理措施的最终目标就是为更好地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质量。除此之外,在合理实施管理措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加强监督和管理工作,煤矿企业应当注重从人和事两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应当注重对设计施工图纸"方案"技术和人员进行相应的核查,并且判定其是否符合安装技术标准。另外,在合理实施管理措施的过程中煤矿企业不能忽略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的消除问题,即应当注重坚持安全隐患要从细微处抓起并且对于自身的安全管理措施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措施应用合理性的持续提升。 3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煤矿行业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问题与管理措施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工作人员应当对于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问题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基础上通过管理措施的有效应用来促进我国煤矿行业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作者:杨晖泽单位:山西晋煤集团晋城宏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煤矿类论文:探究式教学煤矿安全论文 一探究式教学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分析 煤矿企业在日常生产中,安全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该工作能够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通过对煤矿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员工树立安全意识,同时提供安全技术水平,使其在日常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通过强化自保互保能力,促进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对于安全培训的重要性,虽然已经被许多煤炭企业所认识,并且成立了相应的教育培训中心,组织开展了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但是,这种传统的安全培训模式依然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培训方法比较单一,培训手段缺乏灵活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对学员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造成了束缚,进一步影响学员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我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煤炭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在安全生产方面,国家加大了监督管理的力度,同时在新设备、新技术方面加大了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新技术、新装备转化成生产力,进一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效率。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安全培训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多年来煤矿企业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与现代煤炭企业管理的需要相比,这种教育模式早已不能适应。为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采用新思维、新方法,组织开展好培训工作。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如果想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对学员实施探究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2适宜性分析 2.1培训对象的适宜性煤矿企业在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时,其培训对象是成人,在探究需求方面,成人表现的更为强烈。对于成人来说,一般具备探究式学习的条件,与青少年学生相比,成人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丰富的经验为成人学习积累了宝贵的资源,这些资源为实施探究活动奠定了前提条件。由于探究式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习者对自身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充分的调动,进而发挥功效。受社会实践的影响和制约,成人的探究经历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心理学的“经验律”进行分析可知:当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那么其直觉就会越完善,对应的感知就容易,同时有利于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成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过探究活动,当他们遇到问题时,都会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解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着探究训练。对于成人来说,通常情况下更喜欢在问题中进行学习,可以说培训活动是一个目的十分明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同时具有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 2.2培训内容的适宜性煤矿安全培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3部分: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技术基础知识;安全操作知识。煤矿安全培训主要内容虽然包含陈述性知识,但是,主要还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学会怎样安全做事。由于煤矿井下工种较多,如采、掘、机、运、通等方面的工种、专业,安全培训教学大纲不一致,进而使得课程内容比较复杂。在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这些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并且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要将这些内容在短暂的时间内传授给学员,其教学难度非常大,同时增加了学员学习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探究式教学是以提出问题开始,采取一定方法和步骤去确定和解决,最终达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以调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所产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能够比较容易让学生记住并运用,同时还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安全培训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更适合成人学习,更适合职工培训。 二探究式教学的具体运用 对于探究式教学来说,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结果表达交流阶段,也就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果、表达交流这六个步骤。 1问题情境阶段提出问题 既是探究的基础,又是探究过程的核心。教师指导学员大量批判性地阅读有关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应用背景,通过思考和集思广益,根据教学目的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员置身其中。此种形式特别适合传授避灾方法或井下创伤急救等方面的知识。 2实践体验阶段 实践体验阶段其实也就是解决问题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践体验阶段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学员针对问题情境阶段中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学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假设。在做出假设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制定计划与方案,教师应根据学员的原有知识类别或层次进行分组,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教师要起到“导向”的作用。在开始进行时,教师需要更多地引导,随着讨论问题的深入,学生更多理解他们的学习要点,教师就可以慢慢地“隐退”,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员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此时教师需要用恰当的问题或事例来引导,找出问题所在。 3结果表达 交流阶段得出结果、表达交流这是一个评价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员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与实验前的假设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形成新的体验,从而使探究得到新的升华。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成果,比如是完成一个报告或进行一场辩论等。在相互交流、评价的过程中,不应只是来自于教师的评价,还要适当结合小组内的互评,小组内的互评更有利于激发成人学习理论的兴趣,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选取合适的探究课题 探究式学习课题的内容不仅来源十分广泛,而且课题题目的深度和层次可高可低。面对煤矿企业的员工文化参差不齐这种情况,教师在确定探究课题时,一定要考虑学员的原有知识以及当前的学习水平、能力和知识结构等因素。例如有次新工人培训班,大多数都是退伍军人,在遵守纪律和学习上就比较自觉,接受能力也比较高。这时选择较深的探究课题,学员比较容易接受。而另外一种情况,学员文化程度低,安全培训意识不高。在认识程度还有接受程度都不太高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探究课题。 2采取合适的探究方式 对于安全教育培训来说,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时间短、针对性强、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等。在短期内要求培训的学员,一方面需要传授系统性、发展性、实用性的知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解决学员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等。这是安全培训的特点也正是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之处。通过对这些区别进行明确,在进行培训探究式教学时,会使我们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指导思想,并采取适合成人特点的探究方式,而不至于一味模仿普通教育。 作者:李芳单位:平煤集团八矿职教中心 煤矿类论文:课堂教学煤矿安全论文 一课堂教学演示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效果分析 安全监测监控这门课程是从事工业自动化、安全管理等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础控制技术的重要教学内容。该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理解工业控制网络及现场总线技术,了解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组成,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各种单元、规格,内部继电器及数据区,理解其通信功能,能按照可编程控制器的设计步骤去分析和设计对应的控制系统。因为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利用课堂教学演示系统提高教学效果,加强认知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适合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教学演示系统是为教学而设计,鉴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其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结构小巧,便于携带,操作方便,且可与可编程的PC机一块置于实验台上,随时进行编程和实验。 2)实验装置采用插头和插座式的连接方式,硬件导线的连接十分简易,在实验室可以实现即插即用,不用任何工具即可进行实验。 3)突出教学实习、实验装置的实用性,具有模拟量和开关量多种输入方式,设计了可以实现这两种实验的实验模块,简单实用。 4)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作为整个课堂教学演示系统的核心部分,PLC教学模拟控制板需要进行组装,组装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接口的分布要合理,恰当。 2器件的布置要做到美观,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 3在焊接的过程中要避免短路,使焊点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该模块在制作过程中,先把PLC、EM231、EM232固定在印刷板上,模块和模块之间通过电缆进行连接。在印刷板正面,通过导线将PLC及其扩展模块各接口引到前面的接线柱上面,在印刷板底部,利用烙铁将接线柱底部和排线插头底部连接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要确保接口的合理分布以及连接可靠,避免脱落、短路的情况出现,连接后的模块。开关量输入模块作为实验系统的主要部分,在组装过程中除了要遵守一般的器件组装原则之外,还要根据实验的内容和要求,合理布置器件在印刷板上的位置和间距,由于器件比较多,板子上空间有限,所以,在组装的过程中要特别的注意。方法和PLC及其扩展模块的组装方法一样,板子正面通过接线柱连接,板子底面用烙铁把排线插头和接线柱连接起来课堂教学演示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演示系统有多种输入输出方式,实验效果明显,便于观察,可以增强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将枯燥的专业课教学转变为类似的“案例教学”。课堂教学演示系统还可以实现的实验内容丰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利用不同的输入输出元件,编写相应的控制程序,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果。 二完善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及整体的拓展训练 课程设计是本科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传统的课程设计方式无法与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社会需求发展相适应,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课堂教学的改革及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完成工程师基本技能训练。通过分析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出挑战性的设计题目、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及评分机制等教学内容对课程设计的作用效果,构建将多种教学元素与课程设计交汇融合的创新课程设计模式,对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改革和拓展。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效果,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加强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的交汇融合,在课堂教学中间阶段适时地把课程设计的题目、任务、要求等告知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将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融会贯通,使学生在课程设计时就有了充分的准备和认知,更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2)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融入创新思想和意识,选题一定要具有前沿性和挑战性,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思维。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善于启发、鼓励学生,增加网络信息资源的查阅量,切实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的结合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指导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及学习的层次基础,分不同的难度系数对每一组学生安排课程设计题目,最大限度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4)改变课程设计的评分机制,打破对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书进行综合评分确定总分的传统方法,融入答辩式评分模式,最好能融入到设计的每个阶段,激发学生的辩论思维能力,提高答辩权重,保证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通过对煤矿安全监测监控课程改革进行全面分析,全方位的对课堂教学、实验课程及开放实验室建设、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论述,获得了如下结论: 1)设计了基于PLC的综合教学实验系统,整合了实验原有的监测监控系统资源,建成了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开放实验室,既可以满足基本教学科研的实际应用,又节省了大量的实验装置,经济实惠,一举两得。 2)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可编程控制器教学演示系统———PLC教学模拟控制板,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通过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交汇融合、提出挑战性与创新性的设计题目、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评分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多种教学元素与课程设计交汇融合的创新模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结合的实践能力。 作者:王凯蒋曙光吴征艳邵昊裴晓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煤矿类论文:PCPR煤矿安全论文 一降低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的新对策 要想做到较低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有研究表明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降低事故严重度的措施方法、强化安全事故管理等措施。降低重特大事故在煤矿企业中的发生,3点措施是必须需要采取的。然而,众所周知的是,我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了其他两点上,而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控制事故严重度。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借助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来预防发生事故,在煤矿安全领域是目前的主流指导思想,却很少关注通过什么措施来降低事故的严重度。如果只将重点放在预防事故的发生上对于降低重大事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研究当事故发生后如何防止事故进一步恶化,减少损失的扩大和蔓延。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得到,大部分的重特大事故之所以会发生是由于火灾事故、瓦斯突出喷出事故和爆炸事故、透水事故造成的,主要集中在这些事故当中。 二PCPR体系概述 利用PCPR煤矿安全体系来降低事故的严重度以及事故的发生率两方面带来的危害,它是由4个部分组成的包括: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安全防护、以及应急救援。下面就四个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一,为了达到降低危害的目的,必须从源头上进行预防。保证系统和生产设备在源头设计上安全可靠和本质安全,同时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借助管理手段使系统安全的功能达到我们理想的程度。第二,所谓过程控制就是抑制事故发展的一种技术手段。像瓦斯爆炸透水等这种在目前的矿井中是主要的危险源的因素,主要的因素是包括进风巷的外因火灾。对于透水即便是把源头预防作为主要的措施,然而也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在灾害发生时候能够阻断事故的发展过程,争取到更多井下的人员取得生还的机会。第三,事故一旦发生后为了提高被困井下人员的生还几率需要为逃生人员提供临时的避难空间。从以往的矿难中不难发现,灾难发生后只有大约10%的伤亡是直接伤亡人数,大多的是因为事故发生后人员遭受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蔓延于侵入窒息和中毒身亡。为了使人员伤亡的损失在煤矿事故中尽量的减少,增强矿井的抗灾、健在能力,提供譬如井下救生舱、避难硐室等临时避难空间,提高生还率是十分必要的。第四,应急救援。通过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对应急预案的效果进行充分的论证,想尽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保护井下人员安全,做到万无一失,防范事态进一步扩展,使人员、财产和环境的损失在事故当中降到最低点。PCRM煤矿安全体系通过使事故严重程度、事故发生率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并最终使系统达到最优化的安全状态为最终目的。 三关键技术 1过程控制瓦斯爆炸事故范围扩大的防治过程控制措施。巷道安装隔爆岩粉棚或者隔爆水棚等措施是不稳定的,容易造成效果差等问题。以主动抑爆防火为目的HS矿井阻燃抑爆系统是我国为此而引进的系统,它能够有效地形成抑爆物质物理屏障,在短时间内抵挡由于爆炸而产生的高温强压,对灾害范围进行减小。外因火灾事故大多是发生在进风巷,主要是皮带火灾和电缆火灾。在《煤矿安全规程》中规定进行全矿井反风当进风巷发生火灾时,但是前提是必须将火源进风侧的人员撤出,指挥部在下达反风命令。然而矿井反讽有种种缺陷,为了避免这些缺陷,利用救灾门来控制火灾后的烟流流向,使其直接排入回风中而不经过工作面。防水闸门可以拦截透水事故中的水流,继而控制水流方向,创造更多的时间为工人来逃生。但是,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之所这样是因为来水突然,对于防水闸门的操作难度大。也就是因为这样人们开始尝试利用远程控制防水闸门的设计。 2安全防护所谓矿井安全防护就是指当事故发生时,为了给来不及逃生的井下人员通过合理设计和布局避难硐室和救生舱而提供的临时的避难场所,赢取更多的求生时间,并且利用通讯设备及时的与救援人员取得联系、沟通使井下的被困人员生还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3事故应急救援对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之前人们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包括水灾时的生存条件、排水路线、火灾时的避灾路线等,另外还有可视化的救援指挥装置、应对重特大事故的信息管理系统等,科学的指导了应急救援的制定和实施。 四PCPR煤矿安全体系的应用 潞安集团常村煤矿,具有接近94400万t的可采储量,其中主采的3#煤层,生产能力年近710万t,厚度平均在6m左右,2009年对常村煤矿瓦斯进行的鉴定结果显示,瓦斯的相对涌出量为5.3m3/t,CO2的为1.24m3/t,瓦斯的绝对涌出量70m3/min,CO2的为15m3/t。PCPR煤矿安全体系对于煤矿灾难事故的抵抗与减少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很好的使之得到增强。目前北三采也已经采用此系统,势必会进一步推进常村煤矿的安全发展,促进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步伐。 五结论 借助于控制危险来达到系统的最优化状态是研究安全系统的最终目的,而控制危险的关键又在于降低事故的严重度和事故的发生率。PCPR煤矿安全体系正式把二者放在了等同的重要地位来进行研究,这一系统的实施对于我国的煤矿安全现状势必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大降低重特大事故的伤亡人数与发生次数。随着PCPR安全体系研究的进行,到目前为止它的某些重要技术已经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可以应用到煤矿实际生产当中去。PCPR煤矿安全体系在常村煤矿的成功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作者:高平边冰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煤矿类论文:加强煤矿安全管理论文 1加强煤矿职工的教育及安全技能培训 1.1加强员工的安全岗前培训教育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井下作业是相对而言比较危险的工作区域,因此在职工下井作业前,要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在他们下井作业前,应该通过岗前动员或者岗前讲解,向他们讲解井下作业的危险性,并督促他们认真学习井下作业的安全规范和安全要领,使他们在下井前明确哪类动作具有危险性,哪类动作不具有危险性。在岗前培训环节,除了说明危险因素外,还应该让煤矿职工明确,一旦遇上矿井坍塌或者地下水倒灌等危险时,如何通过团队来紧急避险,让煤矿职工明确井下的避险路线等。在岗前培训环节,还应该通过激励法来提升煤矿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通过物质奖励的原则来促进员工的安全责任心,通过相关处罚来警醒广大职工按照规范作业,避免危险动作。 1.2落实安全教育课程除了加强煤矿职工的岗前培训外,还应该严格落实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课程系统化、规范化,确保安全教育课程的周期性和普遍性。安全教育课程要落到实处,可每周举办一两次,将未下井作业的职工组织起来,由专门的安全教育老师来给职工上课,课程内容可以是国内外的煤矿安全事故思考或者一些数据,尽可能地使安全教育课程生动形象,吸引广大职工的注意力。在安全教育课程上,还可以组织老员工来通过自身经验或经历,向新职工讲解井下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和紧急避险的一些方法。职工在经过安全教育课程后,需要进行汇报总结,安全教育老师根据职工的总结内容进行评定,并与绩效等挂钩,提升职工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2落实安全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 2.1井下挖掘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在煤矿生产中,井下挖掘是最危险的区域,也是人员比较密集的区域,因此抓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首先应该从抓好井下挖掘的安全管理工作开始。 2.1.1一线工人的安全操作。在煤矿企业井下挖掘作业前,应该根据前期科学的测定和相关经验方法,编制合理的挖掘作业流程,确定挖掘方式方法,并根据挖掘面积及挖掘手段,制定适宜的安全技术措施。在正式挖掘前,应该就挖掘方法与一线工人、领班、技术骨干等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让所有下井挖掘的人都了解挖掘面积、挖掘流程。虽然挖掘流程是事先制定好的,但在实际的井下作业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井下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调整挖掘进度和挖掘方法。在井下作业时,一旦发现有工人违规操作,要及时停止作业,做好整顿教育工作。 2.1.2做好测绘测量工作。在煤矿生产前,应该做好科学的测绘测量工作,督促测绘测量人员严格执行测量测绘方法,深入井下,仔细排查,科学测量,为挖掘工人提供准确的技术参数和地质资料。 2.1.3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在煤矿企业下井挖掘作业时,要严格落实安全员的安全管理职责。安全员应该明确挖掘流程、挖掘技术方法等,在一线工人挖掘作业时,如果安全员发现有工人存在违规操作或者不按照挖掘流程作业时,应予以制止。同时在遇到比较困难的挖掘作业时,安全员还应该协助一线工人,共同处理。 2.1.4做好瓦斯检查工作。在井下作业的过程中,瓦斯检测员的工作非常重要。瓦斯检测员要做好作业面瓦斯监测和检测工作,确保井下环境的安全。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出现瓦斯超标或者存在其他危险气体,要及时通知工人撤离,同时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瓦斯检测员还应该做好通风口的管理工作,定期定时为作业面通风。 2.2严格落实煤矿生产的机电运输管理工作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确保机电设备的良性运转,确保煤矿输送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2.2.1加强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查工作。为了确保煤矿生产的机电运行安全,有必要加强对井下作业面及井上等所有机电设备的安全检修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安全巡检,一旦发现机电设备出现故障,要及时解决,避免机电设备损毁。同时做好机电设备的安全保养工作,对于有可能影响煤矿生产效率的机电设备要及时进行淘汰。 2.2.2加强煤矿的运输管理工作。保证煤矿运输环节的安全是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对煤矿运输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定期检查煤矿传输带、运输车辆等运输设备是否处在良性运转的状态下,防止掉轨、翻车等安全事故的发生。斜井提升则要做到钢丝绳、矿车碰头、三环链、绞车、钩头等提升设备的检查工作。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运输设备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排查及时检修,并将容易出现问题的运输设备登记在案,在后期的跟踪检查中,重点做好安全检修工作。 3合理划分安全责任区域和签署 安全责任书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要将安全责任化整为零,合理划分安全责任区域,确定安全责任范围。 3.1划分安全责任区域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级别、不同领域、不同作业面,要合理划分安全责任区域,在该区域内由指定负责人做好区域安全管理工作,同时由煤矿企业的安全总负责人做好区域安全的统筹管理工作。这样可以将安全责任明确到个人头上,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更有利于安全制度和安全技术等的落实和推进。 3.2签署安全责任书为了将区域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区域安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由区域安全负责人签署各自的安全责任书。在责任书上要明确区域安全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并明确出现安全事故后的处罚条例,通过安全责任书,能够提升区域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4做好灾害预警管理工作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除了容易造成作业面坍塌、瓦斯爆炸等危害性比较大的事故外,还容易引发水灾、火灾等灾害,因此有必要做好煤矿生产的灾害预警工作。 4.1做好火灾防范措施火灾对于煤矿井下作业面来说,其危害是致命性的。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要做好火灾防范措施。禁止明火进入作业面,严禁煤矿职工在作业面及出矿口等附近抽烟、在井下使用明火需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在井下作业面要做好消防器具的设置和摆放,以便在发生火灾后能第一时间进行消防扑救。 4.2做好水灾的预防在矿井周围要做好对当地水文的调查,根据降水量来判断地表流向和水流量,并做好地面积水的排泄工作。在矿井里要做好排水工作和封堵水工作,以防止水淹没作业面。 5结语 做好煤矿安全管理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及灾情防范等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作者:谭军生单位: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水政监察大队 煤矿类论文:维修和管理煤矿机械论文 1我国煤矿机械设备维修和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1.1加大煤矿设备维修中的备件管理力度 1)要对备件的质量严格把关。因为同种型号的备件可能存在很多供应商,并且这些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备件质量彼此之间存在差异,而备件的使用寿命以及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与备件的质量密切相关,如果维修人员使用的是优质备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解决设备出现的故障,并让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得到大幅提高,同时也可延长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时间,让整个系统的整体性得到提高。 2)加强对维修中所更换备件的管理。很多情况下,煤矿机械设备出现问题是甲备件损坏,但是被换掉的却是乙备件。又或是机械设备出现问题仅仅是需要重新调整,但是却重新更换了备件,这就是一种浪费,针对这样的问题,应当加大对备件管理的监督力度,要求每一个维修人员都要对自己所更换的备件负责,并且有专门的人员在备件更换之后对备件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所更换的备件其实并没有问题,就需要考虑对维修人员实施一定的惩罚措施,确保维修人员不会轻易更换备件。 1.2对职工进行多技能培养一般情况下,皮带司机仅仅负责开皮带运输机,最多再做一点清理浮煤的工作。所以相比之下,皮带司机工作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作为一个皮带司机应该懂得如何基本地简单地维护皮带机头设备。此外,皮带运输机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在皮带运输机停止工作的时候,皮带司机可以对皮带运输机头进行日常的简单维护,确保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挥。要安排一些文化程度高的职工去处理技能有较高要求的工作,主要是因为文化程度比较高的职工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可以更加容易地学会一些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技能,从而实现一技多能。在对职工进行岗位分工的时候,需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分工,确保每一位职工发挥最合适的作用。 1.3加强机电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只有专业队伍技术过硬,才能够保证使用好和维护好煤矿机械设备。而想要保证专业队伍的技术,就必须加强对职工的专业技术进行培训,只有职工切实了解了这些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在未来使用和维护设备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并且会自觉地按照设备的要求进行正确的操作,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以采用定期进行理论培训的方式对专业技术职工进行培训,让职工深入了解所使用的设备,并且定期进行考试,以检查和督促专业技术职工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专业技术职工需要参与到日常的生产作业中,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让专业技术职工实际上机操作,从而保证专业技术职工的技术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1.4组织专业人员对设备检修进行验收设备在检修之后的质量验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验收过程中主要对隐蔽部件的检测和修理记录进行检查,并且按照规定检测外露部件,进行安全装置的动作实验,以及单机的空、轻载、重载以及满载的实验,并且尝试进行整体试生产。在设备验收完成之后,需要做好相关记录,并且将验收记录的主要内容归入设备档案。主要包括:规定检修内容和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更换和修理的零部件的名称以及数量;检修所占用的总工时以及总时间;对于隐蔽部件的验收情况;以及进行检修的负责人和工序的负责人签名。 2结语 保证煤矿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可靠,对于煤矿机械设备的维修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提高了煤矿机械设备的维修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大幅度降低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可能性,从而保证煤矿的生产效率。 作者:刘冲单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 煤矿类论文:润滑管理和保养煤矿机械论文 一、润滑管理和保养存在的问题 (一)润滑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煤矿企业普遍存在润滑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对于大型煤矿企业来说,凭借自身的优势建立和完善了润滑管理制度,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受资金规模的影响和制约,仅仅对设备进行简单的维修,其润滑管理和保养根本没有给予重视,甚至没有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润滑管理和保养。 (二)设备设计时忽视润滑油在设计煤矿机械设备的过程中,润滑油通常情况下由设计人员根据自身的经验来选择,设备生产商只重视选择批量产品润滑油,对于工作环境、设备材料等因素没有进行综合考虑。 (三)保养措施不规范,使用机械油代替润滑油煤矿企业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得过程中,在保养措施方面,普遍存在不规划、不合理的现象。在生产成本方面,由于机械油远低于润滑油,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企业使用机械油取代润滑油,一方面国产润滑油品种比较单一,并且价格比较高,另一方面在设备使用手册中,只是重点介绍机械油,对于润滑油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 二、润滑管理和保养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一)基本原则为了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行,在选择润滑油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低能耗,在确保机械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础上,选择的润滑油尽量黏度小;对于机械零部件来说,如果在高速、低负荷的状态下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收稿日期:2014-10-31作者简介:雷鹏(1976-),男,现人陕北矿业涌鑫公司安山煤矿机电科科长。需要选择黏度小的润滑油,反之需要选择高黏度的润滑油;对于零部件来说,如果工作在低温环境下,这时需要选择黏度小、抗低温的润滑油,反之需要选择高黏度的润滑油;对于零部件来说,如果需要承受冲击负荷或者需要进行往复运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选择大黏度的润滑油。 (二)基本任务煤矿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为了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行,需要对其进行润滑管理和保养,其中建立专门的润滑管理机构是基础。通常情况下,对机械设备进行润滑管理和保养,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岗位工作细则,以及职责条例等,对机械设备进行润滑管理和保养;全面贯彻落实“五定”管理;在组织开展润滑保养工作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对操作人员、维修人员进行正确的指导,需要编制润滑图表、工艺流程等润滑技术档案;对于润滑材料,需要做好供应、存储和使用;按照月份、季度和年度,编制相应的设备清洗换油计划;对于设备的润滑情况,需要按定期时进行检查,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学习使用新产品、新技术,对于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进行积极的学习和推广。 三、加强设备润滑管理和保养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润滑管理和保养的具体措施 1.编制基础技术管理资料在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润滑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为了便于指导工作人员规范地开展设备润滑工作,通常情况下需要编制设备润滑卡片、日常消耗定额、换油周期等。 2.定期检测煤矿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对设备的润滑状态进行定期的检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便于解决设备存在的问题。在检查过程中,需要认真记录,同时对设备润滑情况和清洗换油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润滑管理。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同时做到不超速、不超负荷;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对于检查人员来说,需要手持抹布、听诊器、扳手等,通过听、擦、闻、看、比等方式对设备按时进行检查,同时做好设备的清洁、防腐、紧固和润滑工作,进一步确保设备、工具的完整性;管理原则,对机械设备实行三级过滤管理。 4.执行交接班制度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避免发生事故,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同时明确事故的责任。 5.日常管理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检修人员需要按时做好相应的巡回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需要及时处理,同时协同操作人员做好安全生产。通过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对于设备的日常管理,需要管理部门、检修人员给予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 (二)选择润滑油 1.选择使用高性能的润滑油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朝着小型化发展,其效率不断提高,使用时间不断延长,为了进一步提高设备的效率,在润滑油中添加了硫、氯等高效添加剂,这些添加剂通过在金属表面产生化学吸附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润滑效果。 2.选用多级油机械设备在启动初期,如果使用了其他的润滑油,通常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磨损,为了减少初期磨损,一般选用多级油。对于多级油来说,其重点主要表现为:可以改善黏温性,在高温时能够确保润滑油具有足够的黏度和润滑性,在低温时一方可以确保较低的黏度,另一方面可以很快地被输送到需要润滑的部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磨损,节约能源。 3.使用固体润滑剂对于固体润滑剂来说,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使用寿命长、适应性能好等,能够用于高温、污染等环境下。另外,在使用固体润滑剂的过程中,不需要额外使用润滑剂。 四、结论 在对煤矿机械设备进行管理时,设备的润滑管理和保养作为基础性工作,在企业正常生产、安全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机械设备的润滑管理和保养工作,需要煤矿企业的管理者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润滑管理制度,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严格执行。通过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以及提高人员管理水平,进一步确保煤矿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不断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强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雷鹏单位:陕西涌鑫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类论文:齿轮失效下的煤矿机械论文 1齿轮失效形式 1.1磨损煤矿机械,特别是掘进机械,采掘煤岩体,强度较大,齿轮所受载荷高,因此齿轮特别容易造成磨损,由于磨损产生的原因不同,磨损类型主要为正常磨损、中重度磨损、擦伤性磨损、疲劳性磨损(点蚀)等。齿轮受长期工作发展缓慢损耗,齿轮均具有一定的寿命期,如果磨损处于寿命期内,则不会影响其正常的工作性能,但一般来说,设备磨损量必须控制在维修标准范围内。 1.2表面疲劳由于机械设备齿轮反复遭受交变应力的作用,存在于齿轮表面或其下面的材质初始裂纹会产生疲劳,如果受到的交变应力超过材料的疲劳极限,初始裂纹就会不断扩展,逐渐的产生凹坑,或者产生移动,随着设备的继续工作,已经产生的凹坑的尺寸将会不断增大,最终合并为一起。根据疲劳产生的原因,一般有破坏性点蚀和疲劳剥损两种类型。 1.3胶合如果齿轮处于超负荷运行时,啮合区温度就会升高,齿轮接触面的油膜受重载作用发生挤破,就使得两齿轮间直接金属接触,则有可能导致其熔焊为一体,将会产生软齿起沟现象。加之煤矿机械均处于低速种载状况,不易于形成齿面间的油膜,因此也易产生胶合破坏。 1.4塑性流动塑性流动包括3种类型:塑性变形、起波纹和起皱。塑性变形是齿轮较软齿部分金属的塑性变形,如果塑性变形严重,可能会发生飞边、齿顶变圆现象,导致主、被动轮齿均市区正常的结构齿形;起皱纹多发生于淬火的齿轮上,使得齿面形成类似波纹的外观;起皱是指齿面出现呈人字形或鱼尾状。 1.5断裂断裂则说明齿轮彻底破坏已经失去本身具有的性能,如果继续使用,后果将严重,依据断裂产生的原因,一般有疲劳断裂、磨损断裂、超载荷断裂等几种。 2齿轮失效原因分析 由于煤矿处于不间断生产状态,因此对于机械设备的性能要求较高,如果一旦发生齿轮失效状况,不仅严重影响产能,也有可能对井下人员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对煤矿机械设备齿轮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原始设计由于矿用机械设备均工作于复杂的环境,因此原始设计就必须与普通齿轮不同,必须要对机械设备所处的具体环境进行考虑,绝不能采用传统的设计方式,且必须对已经设计研发的设备进行工业性试验,否则将不具备煤矿机械化高效安全生产的条件,按齿轮接触疲劳强度来算,由于煤矿机械设备处于高负载低速运行状态,因此所算出来的强度都将较传统设计较高,如采煤机和刮板输送机,但其韧性较差,易产生断齿。 2.2加工质量齿轮在机床加工过程中,必须按照设计的尺寸、外观等具体要求严格加工,如果不按照具体规格参数加工,将使得制作产品达不到预定标准和技术要求。如齿轮制造中存在具体化学成分偏差,将会降低齿轮的材质性能;由于齿轮热处理技术不过关所导致的强度不足,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齿轮所能服务的期限。 2.3安装过程煤矿机械设备如果不能稳定安装,将使得齿轮无法达到最好的工作性能。例如齿轮轴中心线的平行度、水平度、中心距、轮齿啮合间隙、接触面积以及轴承安装等安装问题都会引起齿轮的工作寿命;若在生产中润滑剂达不到技术要求,均会影响齿轮的正常运行以及加速其磨损。 3失效的处理对策 根据齿轮失效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具体的改进措施,将最大幅度提升齿轮的使用期,具体的改进措施包含以下6个方面。 3.1原始设计依据煤矿的具体工作条件,优化齿轮加工制造的参数,必须准确计算齿轮所承载的载荷且必须考虑修正强度;齿轮齿形结构、加工材料、以及加工工艺,尽可能提高齿轮的硬度以及啮合参数,且在设计阶段就得想好怎么对齿轮形成如何润滑机制进行考虑。 3.2材料选择必须考虑到煤矿机械超负荷低速运行的状态,因此对于齿轮的韧性、强度及工艺性能要求很高,因此必须要选择与此匹配的材料。目前来说,我国煤矿机械齿轮所选用的材料主要为低碳合金渗碳钢。如果齿轮所承受负荷或受冲击力较大,则采用Ni-Cr和Ni-Cr-Mo合金渗谈钢;如果希望机械能够在负载工作时尽量保持稳定则选用Ni-Mn钢。3.3工艺质量对机械设备的齿轮进行加工时,必须提升滚齿质量要求水平,分清楚粗、精滚工序,使得滚到精度大幅提高,齿面的粗糙度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大部分粗糙度好的齿轮设备寿命将显著增加,因此需要采用较先进的抛光技术提高齿面粗糙度。 3.4热处理工艺煤矿机械齿轮承载能力的高低主要是通过提高齿轮硬度达到,但也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齿轮表面向芯部间区域的剪切强度的比值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值一般小于0.55。采用深层渗碳淬火的热处理方法,将能够很好实现这一目标。 3.5安装工艺必须正确调整两齿轮轴间的垂直度和水平度,使所存在的间隙处于合理范围内,避免出现扭斜现象,使齿轮啮合间隙处于合理范围,将大幅降低断齿发生几率。 3.6设备使用和维护方法煤矿机械设备齿轮对于润滑要求较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润滑处理,且必须选择合理的润滑黏稠度,并及时对润滑油进行清洁处理;对于非外露性齿轮,必须经常对齿轮机箱进行清洁处理,提高其散热强度,及时的检测可以避免齿轮失效的发生,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4结语 为保证煤矿能够高效安全生产,必须大幅降低机械设备的事故率,而机械设备事故率很多都是齿轮失效。因此,通过对齿轮失效的形式及原因进行探讨,研究得到降低齿轮失效的改进措施,将能够为煤矿生产提供重要的借鉴。 作者:白瑞东单位:山西西山晋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斜沟煤矿
教育法学论文: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现状探讨 一、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教育法学的研究进入了萌芽阶段,教育界和法学界开始考虑对教育立法,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开始对教育法学进行研究。在今后这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教育法学的研究由最初的设想到现在的深化以及分化研究阶段,致使现如今已经写形成了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法学理论和体系。对于我国教育法学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通过对《评论》杂志和教育法学年会论文集这两本期刊进行分析。《评论》是我国在教育法学研究上对具有影响力的期刊,教育年会论文集是由教育法学的研究人员在年会上交流讨论的论文组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信息量比较大。通过这两本渗透出来的信息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对教育法学理论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研究人员的视野也在扩展,将更广的领域纳入到研究中来,教育法学研究已经进入到发展阶段。但是与一些成熟学科如社会科学相比,教育法学还显得比较年轻和稚嫩,还需要不断的去探索。 二、我国教育法学既有理论体系研究 在我国教育法学发展的这三十年里,教育法学中涉及的概念、概念体系、教育法学主体以及主体间的关系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这一些问题如:1)教育法学研究对象不明确;2)教育法学研究方法单一;3)教育法学性质界定不清;4)教育法学理论体系不健全;以下将对这些问题作简要探讨。 1.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的选择标准 由于我国教育法学这门学科的建立比较晚,发展时间也比较短,就必定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依据理论来进一步说明。而缺乏理论说明将会使得学者们对教育法学的研究无法用理论体系来标示。教育法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自组织其理论、自固化其思维、自健全其机构和自外化其理论等功能。学者们在满足这些功能的过程中对教育法学理论体系进行探讨研究,然后以《教育法学》的名义出版,这将是教育法学理论体系建立的必要过程。 2.既有理论体系分析 我国以《教育法学》为名的教育法学类著作截止到现在已经有23本之多,作者都以不同的角度对我国教育法学的学科属性、概念、理论和法制形成体系进行分析探讨。本文借用申素平教授编写的《教育法学》进行分析。申素平教授编写的《教育法学》一共分为八章,由教育法语受教育权、教育主体与教育的法律关系、主体制度论和弱势群体受教育权这三部分组成。是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研讨教育法学理论体系。根据内容我们进行分析,作者首先对教育法和受教育权的概念进行系统阐述,然后在对教育法的内涵以及受教育权的法律规范作为基础,对社会个体与教育的法律关系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对学生、老师、学校的制度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三、以“受教育权”为逻辑起点的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理论体系的起点也是终点,以受教育权作为逻辑起点,那么在对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它的终点也必将是受教育权。对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应包括客观性特征、系统性特征和动态性特征。客观性特征是由体系特点决定的。系统性特征是理论体系的首要特征,最为关键的特征。动态性特征是说明在微观结构上理论体系是动态的,而在宏观上表现为相对静止的。 2.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由核心层面和外部层面组成。核心层面是理论体系逻辑演变的载体,外部层面是理论体系中各个元素的分解。核心层面与外部层面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丰富,各自之间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理论体系的研究框架 对于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研究的目的就是构建一种一般性意义的,属于教育法学自己的研究框架。 作者:高婵单位:郑州华信学院 教育法学论文:大学教育法学课程教学的反思 一、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是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材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设计与教学实施,也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对教材如何使用是一个有关教师教学理念的大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按照以知识带动学生能力发展的基本思路,依照课程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教育法律现实要求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组织,在所选用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自己课堂教学内容框架,突出“教育法学”课程的理论严谨性和实践应用性;二是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思维特点和发展需要,在部分章节设计和使用学案,学生依托教师推荐的教材、其他参考教材或教育法学著作、期刊论文、网络资源等进行小组合作下的自主探究学习。改革实践表明,使用精心编制的学案,能够实现从学生“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笔者作为教师,在学生进行学案指导下的分组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检测过程中,主要充当倾听者、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有时也是权威解说者。可以说在学案理念下,不仅教师传统教学角色发生转换,从知识的告知者成为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而且对学生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自学过程,更是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尝试学习成功与分享学习快乐的过程。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教材本身也反映了多样化的学术观点,因此大学课程不可能是一统教材,而且教师对教材的选择上具有自主性。这些都决定了大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基本教材观。如果只是“教教材”,显然教学重点在于课程知识的传授。相反,如果坚持“用教材”,则不仅传授了课程知识,同时还会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也更注重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二、变“接受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 在我国,传统的大学课堂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它是以听讲、记忆、模仿和练习为特征的学习,教师主要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或技能。虽然诸多教学实践表明,接受性学习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乏味,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大量被动机械和无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在当前大学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要求下,这种情况下的接受性学习显然不能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因此是要必须改革的。在“教育法学”课程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学生分组,然后各组进行教育法制与法治的社会实践主题调查。这实际上进行的就是研究性学习。在授课之初,笔者首先就主题调研这一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实施步骤规划、调研结果呈现方式等进行说明,还结合对教育法制与法治的现实侧面考虑,先行拟定若干个调研主题,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拟定的主题进行调研,也可以根据小组的兴趣自行设计和确定调研主题,最后学生进行多个主题的调研,比如法学体系中教育法的地位调查、非教育类专业教师的教育法治和法制观念调查、家长教育法制与法治意识调查、中外大学生教育法律法制意识现状调查、大学生教育法制与法治意识调查、小学教师教育法制与法治意识调查。各小组根据主题需要,自行设计问卷,并经过试测后正式发放问卷调查,后期利用SSPS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在调研结果呈现过程中,各小组不仅完成了正式调研报告,还制作了PPT,在全班进行调研结果的分享和交流。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虽然调研过程中遭遇很多困难,但是他们一致认为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对现实教育法制和法治问题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也深化了对教育法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且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得到锻炼,是一种自我发展、自我负责、自我完善并体验学习成功的过程,感觉受益匪浅。 要打破大学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就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里的“动”不仅仅是动“手”,更包括动“脑”。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新的理念。它是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的有机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自主的有意义学习。这种学习“具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趋向于对深层次理论学习的理解,是以全面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为基石,向专业前言理论的循序积累,进一步强化专业理论的实践意义”。研究性学习主要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动手动脑的实践学习活动,例如实验、观察、课题研究等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融合体验、探究和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应当为大学教师在教学中所掌握和践行。 三、变“单打独斗式学习”为“合作互动学习” 传统的大学课堂学习仍倾向于学生个体的单打独斗式学习,即学生之间在学业成绩和能力发展方面没有更多的相互影响。近几十年,课堂中的合作与互动学习理念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理念。笔者在“教育法学”课程教学中,就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不仅注意打破教师满堂讲的传统局面,而且特别注意通过精心设计与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与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与讨论的欲望。有时就某个教育法律问题,学生之间有非常激烈的争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论据,试图说服别人。笔者作为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会轻易做出评判,而是在不同观点中给予点拨或引导,最终的正确性认识和问题解决方案往往就在这种争论中被清晰认识和呈现;二是注重学生个人之间、学生小组内与小组间的合作互动学习,特别是借助上文所谈到的学案学习,学生小组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以及各小组之间的交流都得到加强,而且学会在积极的竞争中进行合作与协作,学生感觉收获很多;三是注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即学校教务处提供的BB网络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外学习互动。正是通过这些课内外的互动探讨、合作交流与学习,学生学会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看法,学会如何深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学会如何对学习进行反思。在大学教学中坚持合作与互动学习的理念,不仅能够成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维交流,也能够打破学生之间彼此漠不关心的学习状态,同时也可以积极发挥学生群体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构建中的功能。因此,大学教师要深入了解这一新教学理念的内涵,并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把大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方式变革真正结合起来,使教学成为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教学。五、变“知识学习”为“多元智能学习”大学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导航器,大学目标的达成远不是通过培养掌握很多所谓“知识”的人才就能实现的,大学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知识教学上。当前最重要的一种人才理论是多元智能人才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人至少都有7项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20世纪90年代,加德纳又增加了自然智能与存在智能,由此人的智能至少包括9项。正是基于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与欣赏,笔者在“教育法学”课堂教学中,首先是实现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多元化,再次是实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笔者依托多元智能理论带来的教育教学启示,不仅关注到学生的智能差异,而且尝试积极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比如课堂上大量的案例分析与所提倡的问题辩争,注重学生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的训练;切实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充分考虑到人际关系智能发展和自我认识智能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的。事实也证明,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协作学习,学生都有很大收获,特别是那些原本不善于与他人交流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逐渐建立起自信和掌握与他人交往的一些技巧。此外,在平时学业成绩评价方面,笔者打破传统小测试等方式,尝试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育法学实际问题调研、办教育法学手抄报,或者在全班举办教育法学案例分析答辩会,或由学生独立创作教育法制与法治漫画等,这些形式的采用都是试图对学生语言智能、逻辑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空间智能等进行的系列训练。大学是青年学生心智发展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确定、个性形成以及职业生涯定向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该清晰认识到学生的多元智能,用全面和发展的观点去对待学生,并在反思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多元智能教学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它不仅关注每一个学生,而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关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并最终促成有效学习的达成,实现学生知识与多种能力的有效提升。 作者:薛国凤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法学论文:九年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 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法律将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着力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创新、有突破,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条到最后一条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新的《义务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还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这三个基本支点,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为,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却非常关键。” 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这些内容必然影响到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必须肩负起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责任。在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过程中,我有这样的思考。 总之,新《义务教育法》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 我们应该熟读新的《义务教育法》,在不断的理解和应用中,为学生们真正的发展和成长尽一份心,效一份力。 教育法学论文:开放教育法学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央电大推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北京电大作为开放教育试点举办了本科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经过三年左右的教学,我深深感到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对电大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它对电大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分析研究开放教育的教学方法,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证据学》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的实践,对开放教育的教学方法作一些探讨。 一、“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运用广播、电视、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计算机课件及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现代远距离开放教育”。为适应开放教育的需要,电大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向适应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转变。 首先,开放教育冲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网络教学打开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室、黑板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教学以实时和非实时的不同方式同步进行。这使以广播电视教学为主体、集中面授辅导和个人自学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电大教学模式要逐渐转化为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教学为主体、自主的个别化学习与交互式的集体协同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面授辅导为中心”必须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中心、以自主的个别化学习为中心”进行转变。随着这种转变教学出现了许多变化:1多媒体远程网络教学的广泛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学资源的大量建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上网学习;2电大教师所熟悉的面授辅导课的比例大幅度削减,教师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面授辅导课堂上就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讲授已不可能;3教师的面授辅导课不再是系统讲授,而是重点难点的提示,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讨论,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及对易错处知识点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教材的内容等等。教学模式的转变及带来的诸多变化,对电大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强烈的冲击,迫使我们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 其次,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目的是“旨在通过课题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探索并构建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电大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培养规格上,应更为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电大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主要是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从事法律工作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从这一目标出发,就要求学生在毕业后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满足处理复杂的法律事务的需要。实践证明,在现代社会,仅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法律工作者还应当善于运用法律和法律知识来分析和处理各种法律事务,为此就必须精通(至少是某一领域内)法律规定和法律解释,谙熟诉讼程序和诉讼技巧等等。而在传统电大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系统讲授的方法,注重课程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缺乏对学生的法律技巧、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的机敏以及雄辩的口才等方面的训练;同时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缺乏启发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从这种教学模式中毕业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法学理论和法学知识,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正是针对电大教学中的这种现状,提出“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的目标,对此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素质或技能的培养,这应是电大开放教育的重要职责。 最后,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单纯的系统讲授效果往往不好。学习法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去解决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然而法律是抽象的、一般的,现实则是具体的、复杂的存在各种各样的变异。要将抽象的、一般的法律规则学通、学懂、学好、会用,就必须联系实际,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证据学教学中,相当部分教学内容与具体诉讼程序有关,这些内容程式化特征明显,单靠教师进行系统讲授,既枯燥又缺乏直观感觉,学生往往不感兴趣并难以掌握,而结合实例进行案例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又有许多困难。而开放教育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条件。多媒体远距离教学手段的大量采用使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案例库在课堂上使用网络、电子课件,结合案例、结合法院开庭现场的录像来进行讲授,介绍诉讼当事人在诉讼中如何运用证据来证明有关的案件事实,司法机关如何审查判断和认定证据,从而使抽象的、一般的法律规则变为直观的、形象的具体案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其学习的难度,增强实践经验,教学效果就会大为改观。 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模式。适应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时,案例教学以其特有的优势而在诸多教学方法中受到重视。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盛名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现已成为美国大学所有专业和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并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所仿效。案例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它以精心选择、合理编组、相互联系的若干个(组)案例为基本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特别注意选取相互冲突的案例,交给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不进行系统的课堂讲授,而是对所选案例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原始资料,陈述、分析、论证,并提出自己对案件的处理方案。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系统讲授法相比较,教学主体是不一样的,传统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案例教学法却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阅读、理解、思考、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环节,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从完成案例教学任务的角度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后,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能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领会,并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在分析案件、进行辩论、起草有关文书等技能方面的训练得到强化,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实际操作。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并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远距离教学的特点,因此成为我在进行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的首选,并在《证据学》课程教学中予以采用。 二、“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下进行案例教学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支持服务系统 案例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过程,应该有一系列教学措施和教学支持服务系统与之相配合。其中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有:编辑专门的案例教材,建立网上教学平台的案例库;制作电子课件,选用电视、录音、录像、电脑网络等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案例教学;增加案例分析在形成性考核中和期末考试中所占比例;相应的交互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如E-mail电子信箱、BBS网上讨论和答疑、双向视频讨论、留言板、电话答疑等等)。我在《证据学》教学中采用这些教学环节并进行了一些实践。 1.编辑案例教学教材,在网上建立教学案例库 目前,北京电大尚不具备编辑、出版用于案例教学的教材的条件,但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这一条件。我在北京电大的教学平台上把《证据学》课程中需要学习和研讨的系列案例(部分)向广大学员,供下载学习。为了帮助学员学习,除了案件事实材料、思考讨论的问题外,还在网上给学员提供了案例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参考资料,以及难点提示等。学生进入北京电大的网站后,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对各章节的相关案例进行阅读、理解、思考、分析、论证,结合案例内容和教师所提问题学习教材相应的内容,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上辅导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对有关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网络和电子课件进行教学 过去,在教学中讲解案例是比较困难的。通常情况下,一个案例的文字都比较多,在黑板上抄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简单地读一遍,学生又往往难以理解和解答。现在电脑教学的大量运用,为课堂进行案例教学创造了条件。为此,我制作了《证据学》案例教学的系列电子教学课件。课件按章设立,每一章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材的内容,搜集、选择相应的案例材料进行整理、改写、编辑,并提出讨论的问题。上课的时候,在讲解完教材相关内容以后,可以在电脑上演示制作的案例电子课件或者上网选择网上相关的案例,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集体讨论、分组讨论,也可以是控辩双方的对抗式讨论。当然也可以将案例分析作为课后作业,留待下一次上课时再讨论。 3.网上BBS讨论 利用BBS网上讨论,教师可以进行实时答疑。2001年秋我共组织、参加了三次BBS网上讨论,其中最后一次较为成功。在讨论中,学生除了就期末复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询问外,还就网络平台上的案例提出了问题,许多同学对案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意见。我对学生的看法给予了解答和分析,学生感到较为满意。 4.通过电子邮件实现交互教学 开放教育开办以后,电大教师都有了自己的电子信箱,而随着上网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建立了自己的电子信箱,这样通过电子邮件,学生可随时将案例分析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发送到教师的电子信箱中,教师收到邮件后即可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发回学生信箱。2001年秋,我收到了学生的十余封电子邮件,多数邮件是就网络平台上公布的案例提问题,要求解答;其余邮件是索要相关的法律文件。我都给予了答复。 上述 一、 三、四三种现代远程教学方法的采用,打开了各个教学班的限制,极大扩展了教学的空间,使电大的课程责任教师除了在任课的教学班以外,能够在全市教学班的范围内进行教学方法的试验和改革。 5.改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增加案例分析在平时形成性考核中和期末考试试卷中所占比例。 教学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考试方式的相应改变,否则,教学方式的改变就是一种空想。目前电大法学专业期末考试以闭卷答题为主要方式,其中案例分析一般占10%至15%的分数比例。学生为了考试,要背大量的概念、简答题和论述题,考试成了一种记忆的较量,而综合分析能力考核则被放在次要的地位。但是,对于电大法学专业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提高其法律实务的综合分析能力是最为重要的问题。而案例分析主要是测验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所考查的不仅是教学中的点,而且包括教学中的面;它不仅关注学生了解了多少法律知识,更关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证据学》这门课程与其他部门法学相比,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它是专门研究在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诉讼中如何根据有关法律规范灵活运用诉讼证据的学科,其实践性、应用性极强。为此,我将《证据学》这门课程定为开卷考试,增加试题中案例分析的比例。本门课程至今已经进行了七次考试,考试题由三部分组成,其中案例分析题40分,选择题40分,问答题20分。选择题中也有相当比例的题属于小的案例分析,从而使案例分析题在整个试题中的比例超过50%.在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中,也采用了类似期末考试的方法,作业中安排一至两个较大的案例分析。这种考试方式的采用,配合了平时的案例教学,督促学生在学习时主动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同时改变那种死记硬背的应试方法,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下进行案例教学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的采用使学生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由单纯接受知识转为有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从以应试为目标而形成的背书、背笔记的机械式学习方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以运用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分析和处理案件为目标的能力培养和锻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均可得到较快提高。但案例教学在转变学生角色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减少了常规面授课系统讲授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研究、讨论的时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自学,对教师没有讲授的教材内容自行阅读、分析和理解。此外,学生在课后还要上网去查阅材料,下载并研究案例,进行大量的预习和阅读。而这些学习任务的完成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据了解,极少学生能达到上述的要求,绝大多数的学生只在上课时跟随教师的教学进度,对有关的案例进行讨论,自学的积极性较差。此外,大多数学生还没有上网学习的习惯,要求他们上网去获取各种学习材料还较难完成。据北京电大崇文分校《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和克服学习困难的研究》课题组对139人的调查:“在问及希望学校提供的学习模式时,有99人选择固定组班教学,23人选择自主安排学习方式。在问及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时,有99人选择面授教学,14人愿意自主学习。”北京电大《在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多媒体学习资料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所做的《学生自主学习问卷调查》的统计显示:“80.7%的学生认为系统讲解教材的面授教学是较好的助学方式;87.5%的学生选择面授辅导。随着发展学生拥有计算机的数量预计可达60%,但也有38.6%的学生表示暂时不购买计算机;专为参加试点学习在入学后购买计算机的学生仅占4.9%.”这都表明,学生尚未从传统教育的模式下转变过来,还不适应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而上述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参加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在课堂上讨论的案例较少,案例教学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据有关材料介绍,美国哈佛大学高级管理班(教学对象都是有两年工作经验的经理)所有课程基本上都采用“案例教学”法,在13周的教学时间内,要学习研究180个案例,大约平均每天要研究学习2个-3个案例。在学习案例的同时,还要指定一批参考书或参考材料要求学生阅读,以帮助学生吃透案例和更好地分析案例。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下进行案例教学对教师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以来,电大教师的教学主要是制作录音课、录像课在广播电视中播放,在教学班进行系统面授辅导。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电大教师是熟悉的,并运用自如。但中央电大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以来,新的教学模式对电大教师的传统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要求电大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还要熟悉多媒体远程教学的操作技能,能够进行网上教学,包括制作电子课件,在网上接收、批改、回复作业、论文,浏览、下载教学所需的资料,制作教学网页并上传至教学平台,利用BBS和双向视频系统与学生进行远距离互动式的教学交流,答疑、解惑。进行案例教学,教师还需要在网络上建立案例教学库,制作CAI案例教学课件等等。面对新的教学模式,电大教师业务素质必须重新定位:1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电大教师应该成为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知识的行家;2要有较为丰富的相关学科的实践经验;3有驾驭网络技术进行导学的能力;4具有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相适应的科研能力。对此,电大教师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开放教育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冲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教学规模扩大,空间延伸,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这类教学形式灵活机动、富有弹性、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独立、自主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广大成人学习者的青睐。但同时,开放教育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有较大的区别。我们在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注意寻求和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模式的变化。当然,本文所研讨的案例教学只是诸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案例教学不可能完全代替或取消其它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也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课程,我们只能根据教授课程的性质来选择最佳或较佳的教学方法。 教育法学论文:教育法学本科教学改革 一、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成人教育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个别学校在社会效益上的重视不足。他们只注重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多少,却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片面强调了成人教育中的“函授”、“业余”、“夜大”等特点,而忽视了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设置师资力量、安排教学课程等方面大打折扣;而成教学生本身工学矛盾的存在又使得学生的自学环节必然缺失,两相结合必然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2.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模式缺乏 在部分学校的成人教育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手段,未能采取先进的、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目前的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现行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障碍,往往沿用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或者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本科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选用不恰当 在课程设置上,成人教育法学本科课程也没有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点,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与成人教育学生的期望相差甚远。在选用教材的时候,没有经过慎重考查,教材“过时”,无法很好的开展教学,不能及时吸收最先进的理念,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成人教育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改革的途径探讨 1.转换观念,明确定位,严把教学质量关 充分认识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有别于普通高等法学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明确定位成教法学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素质,保证和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包括经费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手段、设备等等。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达肯沃尔德·梅里安在《成人教育》中指出的那样:“成人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由此我们应改变“成人本科教育就是高等学历教育速成班的看法”,应该看到,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新的发展趋势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及成人学习的特点,选购好既不影响学科专业课程的规格档次和水平、又适合于成人学习特点的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实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让接受成人法学本科教育后的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即可。 2.借鉴普通高等教育先进模式,促进成教法学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1)诊所式教学模式的试行 法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法学教育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换言之,新时期的法学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法学素质教育,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这种观念放在成人法学本科教学中亦适用。 2000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教育改革中,引进了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改造,以创立法学教育的新方法,促使法律诊所教育本土化,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试行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谓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一种从案例教学法发展而来并借鉴医学院临床教学方法的一种全新法教育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在美国各法学院兴起。诊所式法律教育,一方面,吸取了案例教学法的精髓,即经验式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又在形式上借鉴了医学领域的临床教学模式,强调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运用过程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理解。在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中推广“诊所式教学”,虽然存在成人教育学生有工学矛盾等问题,但是经过改良后的诊所式教学,在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中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充分运用 目前,在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本科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普遍,而在成人教育中则相对教薄弱。囿于成人教育短暂的面授教学时间,更多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教学进度,只能够加快理论知识的泛泛讲解,“演讲”式的教和廖廖几行板书的效果远远不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充分使用。 在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中几乎各占一半的比重,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点可以很好的满足教学的多种需要。作为一种媒体技术,它所承载传输的信息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覆盖了教学系统的各种要素,具有全面性、形象性和使用的方便性,能提供最新的信息和各种便捷的服务,它提供了各个部门、环节和各种要素信息之间联系的信息通道,具有多向性和交互性。因此,在法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形象地模拟教学环境,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最经济、最直接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如通过网络,将校园课堂和法院审判庭联接起来,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收集相关法学资料并参加讨论,实现互动开放式教学。 三、进行改革的可行性 虽然,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本科教育仍然是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但是,在目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自我增值及终身学习,参加成人法学本科教育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期望进行法学本科再教育的群体来说,办学机构的办学能力、教学质量、社会效益等是其选择的首要条件。办学机构只有适应教育潮流的发展,认真思考法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滞后的教学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办学才能长盛不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大部分成人教育都依托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完全具备进行教学改革的软、硬条件。 当前,参加成人法学本科教育的学生怀着新的求学理念,选择学校时候更看重的是教学质量的情境下,加快法学本科生教育教学模式,摈弃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低水平,泡沫化,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法律职业脱节等弊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实用创新型的法律专业人才,使经过成人教育法学本科学习的学生具有“法律人”应有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法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办学机构增强办学竞争力的最好手段。成人教育学生的培养质量标志着一个办学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探索和创新法学本科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办学机构的竞争力,为社会提供优质法律教育产品,从而进一步提高办学机构的社会效益。 教育法学论文:法理学在教育法学的应用 一、双重身份要求加大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法学素养 2013年6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法律素质是现代社会公民健康成长、参与社会、幸福生活的核心素质之一”。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水平”[1]。教师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承载者,教师自身的法学素养直接关系到法制教育的成效,所以,作为未来教师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仅仅了解教育法律部门的相关法律条文是不够的,需要获得法理学的支撑。同时,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当下的身份是“高等学校学生”,依据《意见》对提高高等学校学生法律意识的规定,他们也需要“了解现代法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及民事、刑事、行政法律规范,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双重身份要求在教育法学课程中贯穿法理学的内容,而高教版《法理学》“用实践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视实践”的主旨正与这一需求契合。提高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教育法学课上对法理学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高教版《法理学》对教学的影响还反映在一定程度上补足实习、实训的不足,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通过现实的教育法律案件接触教育实践,在模拟学校的环境中体验为师的感觉,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用教育实践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视教育实践 《法理学》揭示了日常生活与法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善于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案例出发进行法理学思考,提炼或检验法理学理论。用生活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视生活”[3]。教育实践中的法律问题也是法理学研究的重要现实源泉,也需要法理的提升。 (一)教育是一种秩序 教育领域的一些违法行为,与教师的法律素养缺乏、法律意识淡漠直接相关。当教师把体罚当作“正当管理”、把侮辱性斥责当作“忠言逆耳”时,他已经毁坏了教育秩序。卢梭说,有人把自己看成是别人的主人,但他比别人更是奴隶。即使他并非总是果真如此,他也毕竟确实具有奴隶的灵魂,并且在遇到奴役他的强者面前,他会奴颜婢膝[4]。对学生权利忽视的教师,也会在教育管理中轻视自己的正当权利,陷入“在自己的权利上缺位,而在学生权利上越位”的怪圈。为此,在教育法学教学伊始,我们选择把“法的价值”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法理学》第二十一章“法的基本价值”中强调了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和对自由确认保护作用。“秩序是指事物存在的一种有规则的关系状态”[5]。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是秩序的具体特征。抽象地说,社会秩序表示在社会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系的稳定性、进程的连续性、行为的规则性以及财产和心理的安全性。依据《法理学》教材,我们从“历史上的几种主要秩序观”入手,分析当下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中小学中,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和学生家长之间的秩序关系。 (二)以教材自身的学术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法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法制精神的养成,使未来的教师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依法执教。现有的教育法学教材,对法律规定“是什么”解释的比较多,但对于“为什么”和“怎么办”讲解的比较少,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的悠久历史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该课堂的学习兴趣。《法理学》教材关于三种形式划定权利和义务的界限的学理分析,使学生可以把教育法律部门中的相关权利和义务规定进行分类。如:我们以把《教师法》中关于教师的六项权利和义务归为一类,即“由法律直接设定权利义务,并赋予以明确的内容”;我们可以把《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未成年人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的规定及未成年人工作原则的规定归为第二类,即“法律只提供依据或规定某种标准,由当事人自行设定权利义务确定具体内容”;另外一些偶发性事件的权利与义务模糊之处,可以归为第三类,即“法律设定了权威解释制度”。法学专业以及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知道有关的法律规范,而且必须知道它们是怎样成为这样的法律规范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法律规范;不仅要知道解释和运用法律规范的技术,而且必须知道解释和运用法律规范时应当坚持的价值标准”[6]。学习法理学,掌握适当的法律方法、培养法律理论素质和法律思维能力,比仅仅习得具体的法律知识重要得多。 (三)以法律思维分析教育法律条文 通过教育法学课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特别是教育法律知识,而且要锻炼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分析教育法律条文的能力,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学生和自己的合法权益。我国的教师教育,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是课程设置,都是以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为核心,正是基于这一点,学科交叉解决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就难以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教师,他们在学习期间所接受的课程内容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研究思路和审视问题的视角。为此,借助教育法学课程平台,把《法理学》的思想贯穿其中,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学思维能力,为日后依法从教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教版《法理学》特别关注法律的执行环境,弥补了当下教育法学教材偏重于法律条文解释说明,而缺少现实操作性的不足。在第六编“法与社会”中强调了法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法律的制定与执行不仅仅是法律系统本身的事务,任何法律规定的落实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正如教育法律问题不能仅仅从学校、学生、教师、家长的微观层面来看一样。“法的生命在法的实施”,《法理学》在第四编“法的运行”中突显“法的实施”的重要性,详尽分析了守法的影响与制约因素,为分析教育法律条文提供了社会环境依据。“社会认同”走进教师教育学生视野,在没有补充法理学理论之前,针对《教师法》规定的六项基本权利,学生们通常从“带薪休假”等显性权利着眼,而没有认识到“专业人员”在身份认定中的重要意义;没有考虑到只有确定了教师的专业人员地位,才能使其他权利的实现成为可能。通过学习“法的实施”,学生不再把权利相对方固化,开始从更大的体统中寻找解决教育中主体利益受损问题的办法。(本文来自于《黑龙江教育》杂志。《黑龙江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三、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份荣誉意识”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论及“什么是教育”时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如何在教育法学课上,通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教育的部门法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荣誉感?《法理学》关于“法律职业伦理”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在法律活动促进法律职业形成之前,其内部就已经开始酝酿着一种‘身份荣誉意识’,进而发展为一种传承后世的法律职业伦理,它从集团内部维系着这个共同体的成员并保证共同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7]。教育职业共同体与法律职业共同体一样不是行业,而是职业。它不仅需要有专业学识与资质资格,而且需要践行特殊的职业伦理,成为这个社会中最崇高的人群。这一人群的特征是什么?《法理学》教材弥补了已有《教育法学》教材的不足,明确了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首先是主体意识,即明确认识到自己是一名教师,职业平凡而又不平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为此自己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体,而不是无足轻重的客体,要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其二是权利意识,即清晰地懂得权利的正当性、可行性、界限性,在法定范围内主张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同时对一切合法的权利给予同等的尊重和维护。其三是参与意识,教师和法律人一样应对社会更具责任力,并且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公共事业管理。其四是平等意识和宽容态度,只有具有宽容品质的教师才能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只有讲民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宽容胸怀的学生。高教版《法理学》教材鲜明的理论引领特色,使教育法学教学突破对教育法条文的解释和讨论局限,使教育法律实践与法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依法执教”奠基的课程目标,也为今后教育法学教材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本文作者:李洪波工作单位:黑龙江大学 教育法学论文:现代开放教育法学的教学模式初探 一目前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的教学现状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法学专业被添加为开放教育的一门重要专业。为了保证法学专业的继续存在和发展,开放教育的相关领导和责任教师一直很重视法学专业课的教授。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教授,最后到考前复习,老师们都积极参与,勤奋认真。经过20年的发展,开放教育的法学专业越办越红火,法学课程越上越有水平。而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相继成为了骨干,成为了社会跨越和单位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客观的说,在前些年的法学专业课的教学中,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还是不胜枚举的,并且也曾经多次被其他形式的办学模式所采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学专业队伍的不断壮大,法学专业的办学领域不断拓展,一些新兴的办学模式逐渐兴起,他们及时观察社会的发展动态,不断发现新现象,总结新经验,提出新问题,许多具有法学课程教学前沿的进步观点层出不穷,对原来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冲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法学教学的新模式。对比现有的新模式和开放教育原有的法学专业课教学模式,不难看出,传统的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概括总结如下: (一)教学形式原始而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一样,都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近些年辅之以细微的为数不多的社会实践。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要求决定了,它必须以课堂灌输为重要教学方式,更多的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内容,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知识的专业性和应用实践性,学习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工作实践,提高工作效能。尤其是对于开放教育的学员,他们基本上都是在一线从事劳作,他们学习的出发点是为了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以更好地应用于所从事的工作,适应社会职业技能的发展。因此,单纯的课堂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专业的学习范围,限制技能的拓展。法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必须更多地将书本知识联系到司法工作的实际。原有的单一课堂面授持续了十多年,这种局面必须被打破。 (二)教学方式古老而机械 原先的开放教育的法学专业课教学方式遵循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单一方式,即在课堂上,老师的作用就是根据所备课的内容,系统连贯的讲授,时而提问学员,时而独自讲解。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教师,单纯的追求课堂的教学完整性以及学员的出勤率和课堂学习的情况等。对于讲学的最终效果如何,学员乐不乐意听,实际上掌握了多少专业技能,这些都被抛之云外,甚至被一些老师当作可有可无,甚至认为不是他们的责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员的学习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或者说,已经严重落伍于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发展,阻碍了教学的改革。 (三)教学内容表面化和主观化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面授教学,在教学的内容上,追求的是知识的肤浅散布。反映在教学的理念上,仅凭主观的意愿出发,或者自认为很科学、很完美、无懈可击。客观的深入思考,可以看出,这种教学内容实际很肤浅,只是从形式上规范了自身的教学,而实质上却忽略了教学的真谛,破坏了教学的效果。教学的实质应当定位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真正能够应用于工作的概率有多大,而不是老师教了多少,教的内容广不广泛。 二改革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学原有模式,实施现代模式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原有的教学模式产生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必须牢固树立改革是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意识,使改革的成果普遍应用于工作实际,提高教学效果。(1)改革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学原有模式,实施现代模式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发展的动力,没有教育的改革和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对于在高等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之一的开放教育中,率先改革教学模式,尤为重要。“依法治国”理论的提出,在全社会形成了强烈效应。法学作为开放教育的重要专业,承担了改革教学模式的重任。(2)改革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学原有模式,实施现代模式是落实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家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是与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直接联系的一个桥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直接会影响到其为社会各行业输送的人才的整体素质,进而涉及到各项工作的优劣。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学也应紧紧跟随教育改革的洪流,不断前进。(3)改革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学原有模式,实施现代模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直接砝码。法学专业作为开放教育的一个重要专业,在整个的开放教育教学中,举足轻重。法学专业一直是开放教育的主打专业,要想提高整个的开放教育教学水平,改革法学教学势在必行。(4)改革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学原有模式,实施现代模式是提高执法者的执法水平,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开放教育的法学专业的学员,大多是正在或者即将进入司法部门工作的法律工作者。学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未来执法的水平和效率。社会的发展,也必然带来司法执法的进步。社会上的新现象层出不穷,这就必然要求不断提高司法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作为直接培养法律工作者的阵地之一的开放教育的法学专业,要不断改革原有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为学员的良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现代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的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的法学课程要紧跟时代潮流,尤其是要跟随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潮流,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专业教学理念,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努力探讨,认真总结,形成独具特色的、科学高效的、能够深入广泛的应用于法学实践的教学新模式。(1)坚持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的统一。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的教学,必须突破原有的单一课堂面授的限制,充分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推广多媒体教学,发挥网上优势,全面搜集、查询和整理教学资源,灵活多变的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科学的传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既要将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学融入到整个高等教育教学的体系中,又要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其特殊的专业学科特点和组织教学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实施特色教学。法学是一门工具性能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倡导依法治国的当今,教学思想中要始终贯穿着学以致用的主体理念。充分思考和挖掘一切科学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大范围的展开案例和司法实践教学。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多方面获得教学资源,全方位引导学员开发潜能和智力因素,提高学员的司法实践的能力和素质。(2)深入组织实施教学,客观地传授法学专业知识。在组织实施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全面熟练地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充分保证传授知识的内容的准确性。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的任课老师,不仅要在上课前认真备课,更要到相关的司法和执法部门去深入调查和实践,获得最直接的法学知识,深入思考,及时全面的总结,最后集中教材内容和实践认识,形成最终的教学内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杜绝知识的主观化,确保教学内容的真实可靠。对宏观的法学知识和内容要进行分解,形成系统的具体的知识点结构,将每一个知识点辅助相关的案例,组织实施教学,以强化学员对知识点的了解。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各个组织实施教学的老师,必须严格对待自己,不断更新知识内容和教学理念,贯彻教学相长的工作态度,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本文作者:田露工作单位: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法学论文:开放教育法学人才培养的创新 1推行“诊所式”法学教育,加强法学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电大作为一所的开放性大学,也应尝试开展诊所法律教育,通过设置诊所法律课程,来推进中国的法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学应用型人才。电大探讨将“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改革,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来加强法学实践教学,推动电大法学实践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凝炼出广播电视大学法学的实践教学上的特色。 2进行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诊所式”法学教育的具体做法 (1)结合成人学习特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法学资源,试点开设“诊所法律教育”课程。试点开设课程首先以劳动法、合同法、婚姻家庭继承法、未成年保护法的内容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以后能深入到本职工作中或者法律实习岗位为需求者提供法律服务;(2)把诊所法律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教学计划的修改结合起来,将诊所式法学教育贯穿到法学人才培养计划中。结合开放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对法学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在加强法律基础教育的同时,强化增加本学科课程的素质。(3)开设诊所法律教育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法学教育的模式,在重视系统讲授法的同时,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4)加强实践教学,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把诊所式法律课程与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学生小组学习、BBS讨论,及实地模拟课堂,并开展法庭论辩赛,模拟审判等方式进行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实践环节展开实践教学。并设立法律服务中心为需求者提供法律援助服务。(5)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的资源,建立诊所法律教育的平台。 3推行“诊所式”法学教育的具体策略 (1)设置“诊所法律教育”课程,由具备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组成诊所法律教师团队,负责提出课程设计方案。设置出一系列的实践性法律课程。有必修实践性课程、选修实践性课程,校内实践性课程、校外实践性课程。(2)开设法学实践教学中心,设立相应的平台以便开展诊所法律教育。聘请在法律实务部门活跃的律师、具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的资深的法官、检察官来学校举办法律讲座,或者不定期地进入课堂讲解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律师、检察官、法官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今后将从事的职业,为其自己以后从事法律工作奠定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基础。 4结语 推行“诊所式”法学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并在实施中进行适当的辅助指导,充分发挥好教师的“辅助”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方法,训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又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专家型、技能型法律人才。总之,法律诊所式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今后开放教育的法律教学中,应该将这种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员真正从中获得知识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本文作者:才玉娜工作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法学论文:教育法学是从受教育权出发 教育法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教育法律体系框架的形成和人们认识、评价教育法律现象的能力以及作为这种认识、评介成果的文化逐渐成熟,教育法学学科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孙霄兵博士所著《受教育权法理学:一种历史哲学的范式》,就是近期有代表性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概览该书,最突出的印象是著者提出了以受教育权为核心构建教育法学乃至研究教育学、教育史的新视角。该书认为,受教育权是更重要的教育法学概念,教育法学应当是教育法律权利学,应当从此出发强调教育本身的基本因素和动力,构建以人的受教育权利的实现状态为起点和标准来探索、构建和反映的教育法学体系。这一立论及其理论框架构建符合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原理。就法理学而言,法是以权利和义务规定人们的行为规则和调整社会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贯穿于法律现象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法的一切部门和法律运行的全部过程。从更深层次来说,权利和义务全面表现和体现了法的价值。人类的教育现象从总体上包括举办、实施、接受、管理和参与教育的五大类活动,涉及到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个人、教育机构和家庭等众多的主体。抓住受教育者这个主体,突出其接受教育活动中的权利,并以此为原点构建教育法学,这是该书的一大理论贡献。 基于同样的原点,该书进一步延伸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领域,提出从人的受教育权利角度研究教育,解读、分析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教育教学方法等,提出通过对受教育权发展变化特别是与不同文明形态发展关系的研究,透过受教育权发展变化的历史,揭示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无疑将催生出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产生新的突破。 正是基于上述全新的视角,该书以哲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和政治学为理论基础,对受教育权的时态和走向进行了跨学科的全景式的扫描,概括出受教育权的经济学范式、哲学范式、法学范式和政治学范式的基本类型,并就受教育权的辩证互动关系做了系统的理论描述,详尽分析了受教育权范式的历史运动及其相应的发展方式、保障体制、管理制度、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指出了受教育权范式的四个基本特征:(1)受教育权范式是权利本位范式,权利主体是决定一个社会教育性质的基本因素,是受教育权范式的核心和基础,居于中心地位,受教育权权利主体是受教育权范式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2)受教育权范式是受教育权权利主体与权力主体结合的范式,是权利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范式;(3)受教育权范式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是历史哲学范式;(4)受教育权范式呈现出既是一元的又是多元的范式,是实践本位范式。这些研究,使该书提炼出的受教育权问题的概念体系和范式模型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受教育权的历史发展、逻辑发展和当前实态,在逻辑(哲学)、历史和实践三者间实现自洽和互洽,从而促进人们对受教育权问题的深层把握。 该书在构建受教育权范式理论的基础上,透过漫漫的历史长河,从文化发展和文明演变角度对受教育权予以哲学形态研究,归纳出五种范式,即:以身份和地位的同一或认可为获取教育权的条件,以君权或王权为后盾,以培养特权人为目标和法律现象的特权化范式;以信仰的同一或认可为获取受教育权的条件,以神权为后盾,以培养宗教人为目标和法律现象的宗教化范式;以行为的同一或认可为获取受教育权的重要条件,以政权为后盾,以培养政治人为目标和法律现象的国家化范式;以经济利益(能力)的同一为获取受教育权的主要条件,以物权和产权为后盾,以培养经济人为目标和法律现象的社会化范式;以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需求为获取受教育权的主要条件,以人权为后盾,以自由人为培养目标和法律现象的个性化范式。 著者还深入探讨了受教育权的法理学。并对其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特点进行了论述,使抽象的法理与具体的历史阶段中的受教育权有机联系起来,深化了受教育权的法理学。同时,初步分析了受教育权范式变化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论述了上述五种范式的依次性、继承性、兼容性和主导性的关系,结合史实指出了受教育权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在阐述上述五种范式过程中,解析了特权、神权、政权、物权和人权五种权力和与这些权力相适应的五种社会(特权社会、宗教社会、政治社会、商业社会和人性社会),进而提出了与五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的五种文明形态:军事文明、宗教文明、政治文明、商业文明和教育文明。指出这五种文明构成了人类文明史的全貌,五种权力、五种社会、五种文明的互替嬗变,根本动力在于权利主体不断要求扩大权利引起的,权利斗争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这是个首创。尽管关于“教育文明”的内涵及其据以立足的依据尚需要进一步论证,但该书首开先河的“教育文明”之说,对我们加深对教育的认识,还是有启迪的。 著者在书中大声疾呼:“当新的教育文明展露之际,发展教育及其所带动的科技发展和政治建设,是抓住新的文明兴起机会的关键。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错失了工业革命、商业文明发展的先机,现在必须抢占教育文明这一制高点”。这一见识,角度新颖,见解独特,足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该书虽然是探讨教育法学原理的理论著作,但著者强调它是把实践作为最初起点、最高抽象点和最后归宿点的实践哲学,注重主体、注重价值、注重历史、注重实践,追求的是哲学论、历史论和实践论的有机结合。书中专辟一编,就当代中国受教育权的现实和未来、受教育权的立法、受教育权的行政实施、受教育权的司法保护四个层面,剖析了受教育权的实现前提和要素、受教育权的原则确认、受教育权的国家保障和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等实务性问题。书中还精选了17个案例,涉及到因成绩原因、身体原因发生的高考录取诉讼,因入学年龄而发生的义务教育入学诉讼,因对学生的处分引起的诉讼,因颁发学业、学位证书引起的诉讼,受教育权作为宪法权利的诉讼等。由于著者身在中央教育行政机关主管政策法规司局的特殊和便利位置,这些案例不仅很好地支持和诠释了书中的观点,而且对于我们从深层次认识受教育权、恰当处理相关事项很有参考价值。 在该书实践论编中,著者还论及了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多种范式并存的国情及其历史由来,提出了中国受教育权范式转型的七条建议:(1)明确转型的原则———领先或同步于社会转型;(2)严格限制特权化范式,防止教育腐败;(3)严格限制宗教化范式,教育与宗教相分离;(4)积极合理发展国家化范式,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国家在教育投入、加强教育公共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公正等职责;(5)积极合理发展社会化范式;(6)大力促进个性化范式;(7)正确处理受教育权国家化范式到社会化范式和国家范式、社会化范式到个性化范式这两个转型之间的关系和步骤。这些建议触及了当前教育的弊端,基本上体现了教育的今后走向,对制定教育政策、实施教育活动的各方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诚然,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学学科体系尚在过程之中。有些问题,如书中提出的国家化范式在当代的作用、受教育权范式的转型等,还有待理论界做深入的研究。但《受教育权法理学》的问世,无疑对我国教育法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具有浓重理论色彩的清新空气,为该学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教育法学论文:教师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 我们都知道,教育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的未来和命运,教育也能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作为学校中的一名普通教师,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之后,对提高师德修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义务教育法》赋予我们的义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教育新风。教育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主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唤起学生精神世界能动、自主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义务教育法》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我是一名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于是在学习之余,更应从自己过去的工作中找出不足,必须全身心地去爱自己的学生。喜欢学生,爱护学生,服务于学生,这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师魂即师爱。要在实际工作中,时时处处体现师爱其实并不简单。有时,细小的一个工作,看似简单的一种举动,也许会折射出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班级中的王新博同学,知识欠缺的太多,为了使他尽快的追上队伍,就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同时发动班级学习好的同学帮助他,他的成绩提高的很快。既方便了学生,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更增强了困难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我想,这小小的改变中,就蕴涵着老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是大家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之后的一种新的有效尝试。教师站在了学生的立场上,改变了自己原本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些教学行为,目的则是为了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作为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求知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原有的基础与能力,因材施教地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因地制宜,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才称得上不辱使命。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地今天,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抱着过去的应试教育一套而不放,应该让学生走进更广阔领域学习,力求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师德风范,不断更新自己的学识。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为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而出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爱岗敬业,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法学论文:教师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新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校教师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对如何才能强化师德,树立教育新风,每一位教师都有了自己更深刻的体会于是在学习之余,仅靠着自己从教以来点点滴滴找出了工作中的不足和以往教学中留下的遗憾,终于明确: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势在必行的工作、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新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校教师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对如何才能强化师德,树立教育新风,每一位教师都有了自己更深刻的体会。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认识和感受。 《新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法》告诉我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于是在学习之余,仅靠着自己从教以来点点滴滴找出了工作中的不足和以往教学中留下的遗憾,终于明确: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你的一切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属于孩子们。喜欢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即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势在必行的工作。如何做到真正减负?怎么样做才能减到点子上?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探索。为了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更为广阔、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空间里,接受全面的培养,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除了针对课堂教学加以改革之外,我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中也丢掉了以前的简单重复的内容,改为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分层次设置不同的作业。 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而教育学生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三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缺少爱心,不会关爱学生。四是教育评估机制,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师德形成决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任何一种师德表现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它包含着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二十一世纪的学校教育需要的是对学生有爱心,对工作敬业,对自身不断充实的高素质、强潜能和综合知识能力完备的教师。希望我能在自己的努力后,早日成为这样一名高素质的、合格的教师。 教育法学论文: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后重修,增加内容很多。做老师就应该是懂法、守法的老师。因此,利用空余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作到既教书又育人,为培养新一代而作出最大的努力,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法律将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着力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创新、有突破,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程,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 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上的重大成果,也是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为学校办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新《义务教育法》中,四处提到非凡教育,充分体现了这届政府人文化的关怀和亲民的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升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让这些有残障的孩子、这些家庭看到希望,看到党对他们的这种关怀。从这一点上看,新《义务教育法》凸显了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奋和欣慰。 新《教育法》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通读新《义务教育法》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新的《义务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还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这三个基本支点,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为,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却非常要害。” 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这些内容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在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过程中,我有这样的思考。 目前,整个社会对考学越来越重视。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的中学,很多家长不惜重金买学区房,北京的一个妈妈甚至花十万元买了个门洞,为的是孩子有个好学校上。再有就是家长为了孩子能择校,周六、周日给孩子报很多班,为的是拿这证书和那证书,使他们成为进中学的敲门砖。 针对近年来义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择校热”等新问题,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我相信在新法的保护下,每个孩子都会受到同等的教育的。 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在《义务教育法》中都有了明确的说明,我相信教育将走上规范的法制化的道路。 教育法学论文: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 这两天,新的《义务教育法》发到了手边。细读那上面的六十三条法律法规不难发现新的《义务教育法》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九月一日,与全国两亿中小学生有关的新版《义务教育法》已经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继1986年版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首次启用修改后的新法。 对于所有的中国孩子们而言,这部新法对他们今后受教育的生活有了新的规定。通过学习新版的《义务教育法》,不难发现这部法律法规在九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第一,指明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根本的方向。上个世纪,由于各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形成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乃至学校之间较大的发展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新《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将均衡教育思想作为新《义务教育法》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二,明确了义务教育承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我们过去推进义务教育时,主要是解决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的问题,还谈不上素质教育。新《义务教育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义务教育纳入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新《义务教育法》同时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第三,新的《义务教育法》回归了义务教育免费的本质。普及教育、强制教育和免费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免费的步骤可以根据国情来分步实施,但必须坚持免费的特点。公益性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特征,义务教育要更彻底一些,不仅仅是普及的、强制的,还应该是免费的。新《义务教育法》在免费教育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在1986年不收学费的基础上增加了不收杂费的内容。中心财政将从今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免除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城市地区还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加快进程。 第四,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的治理体制,强化了省级的统筹实施。此次新《义务教育法》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在“以县为主”治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省级政府的统筹和责任,实践着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转变。原来看到乡镇一级难负其责,就将统筹责任放到县一级;现在县级基本上是吃财政饭,也无力承担,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大省级的责任。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保障的力度、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支持而言,省级的统筹都非常重要,这也是新《义务教育法》的一大亮点。 第五,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再一次明确了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规范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设立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通过这样几个渠道,建立起义务教育比较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 第六,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权利。新《义务教育法》强调了对非户籍所在地,非凡是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确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人民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将会对城市化进程的平稳推进起到要害性作用。 第七,规范了义务教育的办学行为。过去我们对义务教育的办学行为主要是从政策上进行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对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出手是比较重的:一是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要害是要对学校在资源、政策上进行公平的分配,不得有政策、资金、资源的倾斜,这一条体现了全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强烈愿望。二是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也就是“名校不能变民校”。三是第25条的规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第八,建立了义务教育新的教师职务制度。过去我们中小学的教师职务序列是中、小学分设,中学的初级、中级、高级与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相对应,而小学则达不到。新《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职务序列打通,小学和中学的差别不复存在,初级、中级、高级都与助教、讲师和副教授相对应,小学教师也可以评副教授,对小学教师是很大的鼓励。这一新规定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聪明才智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尤其是让小学教师看到了自身发展提高的前景,对小学教师是个福音。这个全新的制度,在教师职务制度上有了新突破。当然还需要一些配套性的规定。 第九,增强了《义务教育法》执法的可操作性。全面规定了《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63条中有10条规定的是法律责任,将《义务教育法》的执法性、操作性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规范了22种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违法行为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过去的18条《义务教育法》虽然起到了很大的历史作用,但操作性比较差,新的《义务教育法》则完全弥补了这种缺憾,大大增强了可操作性,加大了执法力度。 新的《义务教育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经过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义务教育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均衡发展的思想等等。 作为一个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我们不应仅仅做到自己学好这部法律,更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做到依法办事,依法执教,从自己做起,把法律条文中的规定落到实处。做个懂法、守法、宣传《义务教育法》的好教师。 教育法学论文: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 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法律将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着力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创新、有突破,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上的重大成果,也是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为学校办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新《义务教育法》中,四处提到特殊教育,充分体现了这届政府人文化的关怀和亲民的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升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让这些有残障的孩子、这些家庭看到希望,看到党对他们的这种关怀。从这一点上看,新《义务教育法》凸显了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奋和欣慰。 作为一所普通初中学校的校长办好每一所学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不因为家庭条件的差异和学校条件的差距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新《义务教育法》的最大受益者。农村蕴含着大量的人才,还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源,从法律的角度给他们一个平等就学的机会,未来,国家和民族也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我探索打工子弟如何接受义务教育12年了,新《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消除了我这些年的一些困惑,盼了这么多年,新《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交学费和杂费,这对农民工子女来讲意义重大。缴纳学杂费,这些钱对于城里孩子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打工子弟家庭来说,每月的收入是800元至1200元,学杂费是一个不小的负担。现在西部地区已经实行了“两免一补”,但打工子弟走进城市来以后,什么时候也能够免费入学,这是孩子们和他们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 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条到最后一条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新的《义务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还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这三个基本支点,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为,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却非常关键。” 新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这些内容必然影响到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必须肩负起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责任。在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过程中,我有这样的思考。 目前,整个社会对考学、对分数越来越重视。前几年当校长,考分只是家长关心,社会关心,近几年,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也十分关注,将一些考分指标压到中学校长身上;指标逐级分担,任课老师也承担着很大的压力。一旦中考成绩滑坡,社会不认可,领导也责难。怎样处理好文化课的学习考高分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对于一个校长来说,确实很难。 提高教育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提高教师质量。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也正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素质教育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来实现,但是农村初中校面对很多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的现实问题。不能否认,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阻力很多,困难重重。尽管如此,并不是说素质教育一定要等到教育均衡以后才能实现,在现有条件下学校也应该有所作为。多年来,××中学在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上就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关于学生素质的评价就已经坚持了十年没有中断。目前学校将学生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素质,分成可操作的92个评价点,每两周自评一次,时间在8分钟左右,使学生在不断地内省过程中,收到以评促行的良好效果。我相信,不管在什么样的办学条件下,开展好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多方面行为素质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一个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运动,也不是一阵风。素质教育的落实需要细致的工作,落实在每一个孩子在学校中的每一天,体现在学校各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素质教育不应该是难以作为,只要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去思考如何在一些细节上、在各个学科上下功夫,脚踏实地去研究教育教学、课程以及学校活动设计,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结合学校自身实际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在学校层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要领会新《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实质,特别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加以落实。从法人的角度,把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一个核心,通过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体现《义务教育法》对残障孩子享受均等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在管理的保障层面把新《义务教育法》作为一个课题去研究,在落实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多年来,打工子弟学校始终在漂泊状态,办学条件差,校园都是租赁的。目前北京近360所打工子弟学校,其中经过审批的只有54所。实际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政府能够按照新的《义务教育法》,来给这些孩子提供和创造条件,将部分闲置公办中小学的校舍给打工子弟学校使用,就能解决很多困难。 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感悟法律条文背后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其二是按照法律要求,依法办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第三要不断发展法律条文的内涵。针对学校现在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和瓶颈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方法执行法律条文,根据各地方的不同情况来处理。将只要学业分数的评价向多元化评价推进,将终结性监控向过程性监控推进,都是确保素质教育稳步实施的基础。××市教委也一直在思考探索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的质量监控体系,使区县政府正确看待区域内义务教育的质量内涵。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教校长怎么去做,而是取得广泛共识以后,校长自发地学法、守法和用法。同时也会产生出各种各样创造性的做法,新《义务教育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执行空间。 我们在追求一种教育理想,一种发展的理想,这种理想我们并不强求最后百分之百地实现,事实上,在追求的过程中,每个人、每所学校都会得到真正的成长,而每个人、每个学校真正得到发展了,才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目标实现。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缩小办学差距,不分重点校、重点班,非常人性化,体现了对所有人的尊重;不管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均等的教育,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我最关注的就是重点班的问题。相对于其他教育人群而言,校长们更为关注的是学校层面的教育均衡问题。高铁忠认为,传统的“重点班”划分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根据学生考试的成绩划分为重点班、普通班以后,有些普通班的教学就非常困难,老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学生中缺乏“领军”人物,无论是班级管理也好,德育也好,都是一潭死水。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重点班”被以法律的形式禁止,但高铁忠同时也担心这可能会使学校流失一批优秀生源。 作为基层工作者,感觉到学生的差异的确很大。在我们学校今年有30多个学生公共英语过了二级,也有的初一的孩子,一百以内加减法都算不清楚,如果把他们全都分到一个班级,老师的因材施教就比较难,往往是照顾到这儿就顾不到那儿。近年来,中关村中学就办了一些实验班,而不是平均分班,让孩子在差不多水平的情况下,在教师的因材施教中得到比较好的发展。邢筱萍认为,教育均衡就是让所有的孩子,同在蓝天下,都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教育,但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均衡,因为不均衡是绝对的,百分之百的均衡是不能完全做到的。 教育法学论文:读《教育法学》有感 【摘要】教育法学对当今的教育事业具有重大的推进意义,作为现代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者,有必要从多角度、多侧面的去了解和认识教育法学这门学科,因此对教育法学的认识也不因只限于其本身,还因有对其体系的思考,所以在学习教育法学的过程中还应对教育法制、教育立法等进行研究。同时,也将法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更好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 【关键词】教育法学教育法制教育立法 近期对《教育法学》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感触尤深,我对教育法规及其发展、各类教育法律和现阶段的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教育法学的各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感悟。 一、教育法W 教育法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综合学科,是法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的有机结合。作为现代教学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所以在此,我们也有必要了解教育法学的发展趋向。在位的教育法学研究中主要侧重于已下三个方面:注重开展教育法学微观研究课题;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研究热潮,促进教育法学的普及与提高;成立有关学术团体,提高教育法学研究水平。了解这些发展趋向也将有利于学校相关活动的展开。 马克思之以理论一直强调实事求是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为进一步突显教育法学的意义,我将结合实际事例进行剖析: 例如,1998年3月20日,星期五,黑龙江勃利县新起小学。一名叫王贺的小学生在教室见到一条金项链后,发扬“拾金不昧”的精神将项链交给老师,而老师却谎称这是一条镀金的假项链就将其占为己有。事发后,虽然事情的到圆满解决,项链物归原主,王贺也被评为三好学生,一向想受人敬仰的老师的不正行为却给这颗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永恒的阴影。他自己都不知道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该如何面对。 这一案例就充分说明了一个教学人员不懂教育法学,不能依法行教给社会带的严重后果,他对学生心灵的不良影响有可能是终生的。所以作为同一名合格的教学工作者应认真总结、体会上述中归纳的教育法学知识,为自己的学生做出表率。 二、教育法制 教育法制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法制的存在与其它所有制度一样有它存在的社会基础,即社会整体法制建设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与配置;教教育观念现代化;全体公民具有较高的教育法律的意识。 例如,1999年9月6日上午,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北喇喇地村小学发生重大集体中毒事件,师生共有150多人出现中毒症状,被送医院救治。那是星期一,是该校例行召开全体师生大会的日子,大约从8点10分开始,该校陆续有学生和老师出现中毒现象,送来医院检查后发现是“砷化氢中毒”,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原来是北喇喇地村小学周围的小冶炼厂在冶炼铜、铝、铅、锡等有色金属中挥发出的砷和硫等有毒气体所致。 在该案中的小冶炼厂本应是被国家明令禁止,但由于“小冶炼”在该县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一直被当地政府所“默许”。试问在经济发展与师生安全两者间孰轻孰重,难道当地政府不该为此事件负责吗?针对这个事故,很显然责任不在校方,当地主管部门、环境监察部门等没有严厉治理清查违法小冶炼,从而致使空气里有毒气体严重超标,造成严重的影响。但学校也不是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学校也要起到监管的作用,毕竟校园也算是学生的避风港湾,学校也理应为学生维持一个至少安全的学习生活场所。依据教育法制的相关规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对教育执法负有一定的职责,要及时纠正教育违法活动。 由此,我们应该的出两个重要结论:一是教育法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地位重大,如果没有健全的教育法制,师生的合法利益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其后果之严重,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命安全;二是我国的教育法制现今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深入的贯彻。这就要求我国在健全教育法制事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三、教育立法 教育法制的首要工作是教育立法,教育立法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法规的实施程度,影响教育法规的权威性和实施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处于教育法学学科深入发展时期我们尤应重视教育立法的科学性。法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要做到科学化就必须符合两个标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具有可行性。而其制约因素在于:教育立法科学化受国家主要方针政策的制约;教育立法科学化受人们对教育规律认识程度的制约;受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而我们要实现立法科学就要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立法机制;就要依法清理修改现行教育法制、法规和规章,维护教育法制的统一;就要加快制定、实践迫切需要的教育法律,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教育法律体系。 例如,2005年9月1日,是广州增城市新镇联安村材育小学开学的日子,这一天,学生家长不仅要带孩子交纳学费进行注册,还要“义务”向学校缴纳几十到上百公斤的木材,这在该村已经竟形成了一个传统,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学校的这一行为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反对,觉得这样给家听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同时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义务,而校方则认为学校财政自己支付不起学校用柴,且交柴从三年级开始交起,四年级每人交50公斤,五年级每人交75公斤,六年级每人交100公斤,若不愿交柴家长可以以每50公斤10元的现金抵交木柴,校长觉得也是在按规矩办事,学校经济有困难,自己也很无奈。 如上述案例属于教学工作中的棘手事件,从事件的主客方和学校的角度理解,双方的观点都各有道理,这时该如何判定就成了一个问题。很明显校方的这一制度是不合理的,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但要推翻校方的这一观点则必须要在教育立法中建立完善的立法制度,有严谨的态度,考虑到社会的方方面是法律能在现实社会中做到行之有效。 总记 教育法学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它由一系列的相关知识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教育法学是框架、是理论指导;教育法制是教育法学的具体实施,而教育立法则保障了二者的现实可行性,凸显了其法律强制性,它们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也应有所阐释,对它们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对实际问题的合法处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更投入的学习,是自己对教育法学有系统、清晰的认识,使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对实际问题能有更好的见解和解决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西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贵州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于2012年进入本科专业预警名单,这对该专业的发展既形成挑战也是进一步完善的机遇。西部高校由于等方面原因,导致该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体系设置不舍理等问题。本文以贵州M高校为例,主要剖析人力资源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各种困境,从而探索解决对策。 关键词:西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从“劳动经济学”专业发展而来,1992年国家教委决定将“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998年才真正进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独立发展的时期,1999年全国只有37所高校开设该专业,2000年增至61所。通过多年的发展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能在各类企业、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如今该专业由于开设院校太多、高校扩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该专业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状况令人堪忧。比如在西部地区,贵州省2012年启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该专业被列入预警名单。基于此,高校必须进一步明晰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思路,以适应社会需求,推进专业良性发展。 贵州M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该校2006年新增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228人。在教学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学校和教研室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或调查,并且提交实习或调查报告,使学生掌握调查问卷设计、制作、分析的技术;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技能训练诸如公务员面试模拟训练、写作能力训练、模拟招聘和培训、模拟绩效评估等,根据学生就业选择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辅导,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领悟到相关专业知识,达到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求。为更好适应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保证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供给,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求学深造,并针对科研能力的提升问题开展相关培训。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学生主要设置了三大课程模块,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其中专业课主要围绕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开设,注重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选修课主要开设一些注重扩宽学生知识面和动手能力的综合素质课程。近三年以来,学生考上初级、中级会计执业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师资格证等五十多人次,2010届毕业生人数为43人,就业率为98.04%;2011届毕业生人数为39人,就业率为94.87%,考研率为5.1%;2012届毕业生人数为46人,就业率为93.48%,实现了较高的就业率。 二、M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困境 (一)专业发展支撑条件不足 1、基础支撑条件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校企合作项目和实践教学的加强,教学经费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M高校现行教学经费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需要及时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M高校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低为落后,学校办学经费有限,在人才引进方面较为困难。目前,贵州省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在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加之教学任务重,学历职称压力大,缺乏实践锻炼的时间、机会与动力,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M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14人,年龄大多集中于29-34岁,其中有2人为在读博士,实际在岗教师只有12人,数量相对不足,导致教师整体教学任务重,再加上经费不足等原因,该专业教师除了到外校攻读博士学位,从2006年至今很少有外出学习机会。由此可见,该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教学及工作经验不足,且尚未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培训与开发。 2、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第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合理。2012级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程共计1026学时,占整个学分比例为30.97%,专业基础及专业必修课共1566学时,占49.43%,专业选修课共180学时,占5.68%,素质教育课90学时,占2.84%,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占9.09%。从所占学分比例来看,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在专业课程中只有人力资源会计、培训与开发、招聘录用与配置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1746学时的专业课程中只有32学时。 第二,缺乏实践教学。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面临学校外联系实习单位难度加大,实习经费少及时间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在大二暑假进行假期实习,要求学生第二学期到学校报道时上交带有实习单位公章的实习鉴定及一份实习报告,但部分学生不愿实习而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另一次则为大四毕业实习,这一次实习不少同学已将其作为工作试用阶段,态度积极且认真,可已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的时刻。 第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方面,虽然引入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没有体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功能,而只是对传统工具的简单替代。在教学形式方面,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方式。考核方面,课程考核中选修课程一般采用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等形式,而非选修课程则一律采用期末闭卷考核形式。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包括日常学习中教师对考勤、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的评价),期末成绩占70%(专业课程体现为期末考试卷面分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形式也比较简单,以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提升办学条件 首先,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企业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在企业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实践,亲身体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但是,尽管如此不少学生在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难以找到对口的实习部门和岗位,或在对口的岗位却学不到相应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不利的。针对上述现状,应加大人力资源模拟实验室建设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场所,使学生能在“模拟”的环境下掌握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借此机会对企业实际运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此外,专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支撑,针对M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吸收和培训具有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态度严谨的教师队伍,以保证能够实现“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人文素养 1、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手段与措施。基于目前的M高校的教学计划,可在当前课程设置基础上,可增设诸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具有一定时效性、前瞻性的提升专业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及计算机高级应用等适用性广泛的一般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有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针对M高校缺乏实践教学这一问题,尤其应注重科学合理地设计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现有教学计划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比重,尤其应该注重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将诸如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招聘与培训、工作分析、人力资源会计等实践性较强课程设置为实训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学生综合性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加快本专业相关课程选修化的道路,积极开设员工心理帮助、管理沟通、组织文化、战略管理等选修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之外,积极聘请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大型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主管等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所需各项技能。此外,可参照英国的Sandwich Course安排,对现有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 2、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企业,可在大一就安排学生集体到实习基础或工厂当中进行参观,让学生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以更好地引入相关的课程;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汇报、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参与式教学,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组织行为学》运用角色扮演、《人力资源会计》运用模拟实验、《薪酬管理》运用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因为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其次,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可在传统方式基础之上引入一些新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如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职业测评、体验式培训。再次,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实习,并分配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训练和指导,以保证实习目标的实现。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必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而非部分同学在期末考试中表现出的优秀记忆能力。因此,可适当降低传统的笔试在整体评价中的比重,同时,针对传统的考核方式一些专业课程可根据教学目的大胆地尝试新的考核方式,如《工作分析》可采用将学生分组的基础上,以团队协作方式对某一具体职位采用人员导向性的工作分析系统(PAQ、JEM、TTAS)或工作导向性的工作分析系统(FJA、TIA、CIT)等进行职位分析,并最终形成职位说明书,相对于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让学生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用任何考核方式,一定要注重学生对诚信。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课程教改探索 摘要 文章从当前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分别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劳动关系”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劳动关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对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越来越清晰,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一致选择。基于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定位,就要求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要处理好学科体系与实际需要、就业市场的关系。①这反映在教学上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而且也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就业特点,注重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劳动关系是研究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制度模式和运行规律,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目前在很多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和劳动经济学专业等经管类专业均有开设。该课程属性决定了劳动关系课程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知识的讲授,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协调处理劳动关系的实践能力。就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讲,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因此对于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应该是不同的。比如劳动关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劳动关系管理师”,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师”,基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内容范围应该就有差异性。但是,从目前我国一些开设劳动关系课程的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来看,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和师资力量的学科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制定与其他专业雷同,教学内容难以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这一课程的特定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不能真实有效地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就难以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东莞理工学院的教学团队从2007年开始对劳动关系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分别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劳动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1 修订教学大纲,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制订课程教学目标 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培养的是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师”,其专业技能之一是具备劳动关系协调和处理能力,②且这种能力应该是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和实务操作中。结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根据这一情况,将劳动关系的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力求使学生能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加强对我国(国家、广东省和东莞市三个层次)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并使其初步具有运用自己掌握的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劳动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2 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特征 在新的课程教学目标指导下,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将劳动关系课程内容划分为“理论篇” 和“实务篇”。其中,理论篇主要包括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理论和劳动关系主体角色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一般规律;实务篇按则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来设置,包括招聘录用管理、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合同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培训和保密制度、离职管理、特殊员工关系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和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可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理论篇与实务篇的学时分配为1:4,同时在实务篇内容的教学中,强调以劳动法律法规为基石,以企业的用工流程为主线,从劳动相关法律法规视角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薪酬、绩效、培训、离职等各个环节如何规范合理用工,以减少和防范劳动纠纷的发生或顺利地处理劳动争议,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针对学校学生生源地和就业地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内尤其以珠三角和东莞市为主的特点,在实务篇内容的教学中无论是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讲解与运用还是案例的选用侧重以广东省和东莞市为主。 3 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和核心集中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上,要全面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积极改革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一大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或记”的课堂灌输教学方法改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教师根据每个知识点来设计案例,案例的选择尽量选择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的企业实例,这样既可降低学生的距离感,又可以让学生对本土的劳动关系状况有真实的了解;其次,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如在招聘录用管理中选择“广东东莞诺基亚乙肝歧视案——2007年十大劳动纠纷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后,先让学生讨论分析这起纠纷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给用工单位的招聘管理的启示是什么?然后老师再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及案例分析结果作出点评和总结。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固然可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但由于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制约,而情景模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现实活动中的情景,进行仿真实践,来弥补学生社会实践的不足。在劳动关系的课程教学中,情景模拟主要用于招聘广告的设计、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劳动争议的处理中。 第三,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这个环节中,主要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为真切地了解、体会和认识社会。 “请进来”是指在教学中邀请本地企业、工会、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和律师事务所等组织中的相关资深从业人士,来学校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开展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以此给学生创造与实战专家直接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以加深对劳动关系实践的理解,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走出去”是指学生到校外进行劳动关系相关的体验性认知活动和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第一,要求每位学生到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企业至少收集一个劳动纠纷案例并进行整理分析;第二,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的招聘现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第三,进行专题调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相关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如先后组织了以“《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以东莞市为例”、“《劳动合同法》背景下高校后勤劳动用工的若干思考——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的作用——以东莞市为例”、“金融危机对东莞市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对策”、“东莞市劳动争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东莞市2010年重大劳动争议案件为例”和“集体谈判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由东莞市新生代农民工劳资群体性事件引发的思考”等多方面的专题调查与研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调研,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劳动关系实践的认识,而且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毕竟劳动关系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或是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都值得教学人员去探究,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切实培养出大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优秀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需要培养两种人才:一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研究型人才,二是在各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2000年经教育厅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00年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自学考试主考院校;2003年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厅重点建设专业验收,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本专业围绕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一直致力于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现状 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主要是从学生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已经构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近几年来,以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为指导,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技能为目标的基础技能培养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本专业开设了基础课实验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训练和外语基本训练等项目,以全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 2.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专业技能培养 结合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为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本专业采取实验实训、经管基本技能训练、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要求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必须和毕业实习工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 3.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管理综合能力,适应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本专业利用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取让学生积极参与ERP沙盘操作、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企业,全面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施探索,总体感觉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在体系架构上是好的,但在专业实验体系的构建上还显得比较混乱,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为: 1.技能培养体系总体良好,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待提高 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经过这几年的实施证明,技能培养体系总体良好,符合我校培养目标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但由于社会不断发展,企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对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本专业的技能培养体系,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架构,在课程实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块及实验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由于实验教学体系上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最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2.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技能培养体系构建以后,由于实验教学体系还没有构建,本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实验教学层次不分明,实验教学内容缺乏一体化的整合,实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实验项目之间的脱节现象,大多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在固定的场所模拟进行,不能将企业的实际情况反馈到高校,就不能保证实验环境、实验内容等不断更新与完善,不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实验教学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经管实验中心优越的实验室没有充分利用 近几年来,本专业实验教学大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但我校经管实验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实验室建设有了很大提高,相关的实验室有人力资源实验室、人力资源沙盘实验室、ERP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等一系列的实验室,这些优越的实验室条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直接影响专业实验教学效果。 (三)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改革思路 1.改革理念 本着“明确思路、创新理念、塑造亮点、创建示范、加强规范、保证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坚持一要充分利用我校经管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一优越的实验条件,用足用好现有的实验室资源;二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和我校学生现实状况出发,对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项目实施加强与改进相结合,在探索两者契合点的基础上力争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我校经管实验中心的实验条件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图 2.改革具体思路 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线,以现有技能培养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经管实验中心优越的实验条件,以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主线,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实务等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内容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模块;采取模拟型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学习法及探究型实验教学等多种实验教学方;加快校内团队素质拓展实践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学生校内实践的重要基地;加强与拓宽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体系,为实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改革预期成果 为实现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和市场需求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研究,这是顺应我校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实现“做强经管”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从总体来说,改革将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1)优化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真正适合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全面实施。 (2)全面提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各项素质,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真正成为适合市场需要的有用之才。 (3)全面提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各项素质,使本专业教师能够成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教学能力,更有一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依托经管实验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编号:YB010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浅议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课程设置 摘要:本文讨论了二本院校HRM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教学改革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问题,对HRM本科课程设置给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置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的热度不断走高,主要原因有二: 1、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看,由于我国人口红利窗口逐渐结束、劳动法律逐渐严格、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等多方面原因推动,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整体上有所增加,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上扬。 2、高校重视度增加,特别是一些管理类专业的转型压力使得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迅速增加。何凌怡、姚芸芸注意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宽泛性已成为该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已经被列入教育部控制专业名单。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考虑转型,人力资源管理是很多工商管理专业转型选择之一。 根据EOL网站数据,1999年全国37所高校开设HRM本科专业,2009年已增至288所(未考虑独立学院、高职高专、自考)。本文拟对西部地区某老牌二本院校(1999年之前即开始举办本科的高校)HRM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二、二本院校HRM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劳动力市场正确定位原则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二本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介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即所谓应用型本科,因此二本院校HRM专业第一、首位、最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者、也不是培养企业家,而是主要培养劳动力市场中的中级劳动力,具体即中小企业、政府从事人事行政工作的基层与中层管理人员。 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定出现二本院校中少数优秀学生进入大型企业、政府部门担任要职的可能性。如何为少数学生设计充分成长的灵活培养机制,并非本文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如何在HRM专业针对多数学生设计课程的问题。 2、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平衡 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重学轻术”的偏见,特别是在现有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下,强调学术与理论研究的研究型大学占有更多的办学资源,因此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升格冲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层缺乏自知之明,偏离地方本科院校应有的地方性、大众性的办学特征,热衷于把学校办成研究型大学,培养市场需要数量较少的高端劳动力,学校定位虚高,结果是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早在30多年前原剑桥大学校长阿什比(Eric Assby)就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英]阿什比.滕大春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1世纪的科技发展深度与广度将大大超越19、20世纪,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体现在传统学术与职业关系上,一大趋势是越来越多高校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界限日渐模糊、融合,单一的学术价值取向正在逐渐软化。实际上,即使长期坚持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古典教育的美国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近十五年来也开始减少通识教育课程,增加职业性课程。 社会需要学术研究人才数量远少于职业人才,今天绝大多数高校的绝大多数毕业生并非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职业工作,不能刻舟求剑地将100多年古典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今天大学就业去向相提并论。因此,二本院校HRM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避免高等教育小众化时期的学科化、学术化、理论化特征,适当突出人才培养的非学术就业基本取向,建议理论与应用、学术与职业课时数量按照5:5或者4:6比例考虑。 3、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权威标准 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大纲充分参考国家、公司大学、行业协会等制定的标准。地方高校多数专业的资金、科研实力有限,教学管理与教师的视野相对局限,在课程设置上与其自行摸索,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不如采取拿来主义态度、一步到位。 以创业管理课程为例,如果由教师自行设计大纲,由于个人力量有限,课程设计质量难免受限,实际上创业管理课程早已存在权威大纲,直接采用或者稍加调整即可,比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SYB、KAB等多种教材(2007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际劳工组织KAB教育广西首所试点院校)等。 4、毕业生短期就业与长期发展的兼顾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终结性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增加基础性、通用性、复合性教学内容。主张二本院校教学活动应该主要集中于多数社会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并非完全否定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必要性。 职业技能解决的是短期、当前的就业生存需要,而学术能力解决的是长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两者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互补、结合起来。实现互补的基本思路是: (1)开设培养学生变换职业所必需、迁移性很强、学生难以独立或者毕业后难以抽出足够成块时间学习与练习的知识与技能之课程,比如汉语、英语、研究方法论、定量分析、编程知识与技能是人类社会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的。 (2)开设一定比例人文课程。 三、二本院校HRM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建议 本科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实验课等。本文不给出详细课程计划,HRM典型模块所对应的专业课程设计由于其自明性也不涉及(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薪酬、考核等4大典型模块都需要单独开设一门课),而只讨论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不讨论课时。对于两课、英语等教育部规定的课程也不做讨论。 1、跨工作、跨领域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 具体包括母语、外语、研究方法论、定量分析、计算机应用尤其是编程能力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可迁移性非常强,具备合格的上述课程训练,那么可以快速自学与理解新知识与技能,理应突出课程设置。 实际上,这早已是欧美一流高校的普遍做法。哈佛把定量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列入11个核心课程领域之一。耶鲁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等都把写作、外语、定量推理并列三大必修(Distributional Requirements)课程。 国内有少数高校如华中科大开设《中国语文》选修课,该课程32个学时、2学分,考试为闭卷考试(称《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学生未达标不得获学位。二本地方院校可以考虑引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课程。 研究方法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如何凝练问题、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流利表达等跨领域能力,正是如此欧美高校本科阶段普遍都开设了研究方法课程。长期以来国内地方本科院校普遍没有在本科阶段开设研究方法论课程,这是一个重大失误。 定量分析模块有5门子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基础、应用统计(含计量经济学)、管理建模。压缩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部分课时,增加应用统计、管理建模课时(有些二本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微积分课时甚至达到160多课时之多)。定量分析教学全面引入相关软件如Matlab、SAS或者国产DPS统计软件等。数学实验课时比例要足够,可以要求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在教室中实时练习,大大降低对实验室资源的要求。 2、计算机运用课程 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①HRM专业软件;②企业管理软件(如ERP);③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一般难度的office软件二次开发编程);④某种计算机编程语言。 目前很多二本院校管理专业都开设C语言课程,这是对C语言典型应用领域缺乏了解的结果。C语言典型应用于基础软件开发(如操作系统)、嵌入式、工业开发,缺乏内存垃圾回收机制,编程难度较高。管理类本科生并非理工科领域的专业编程人员,学习编程主要应用于网站建设与办公软件二次开发,因此管理类专业本科不宜开设C语言,应选择其他更适合非理工科学生的编程语言。 建议以“全国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水平考试”取代计算机等级考试。前者考试内容更贴近实用,后者考试内容相对僵化滞后,仍然考试VB语言就是最好例子(VB、Foxpro正逐渐淡出编程领域)。 建议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课程不以讲授形式开设,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诸如Office文字处理等)日益平民化,无需专门集中授课,学生按照教学视频或教材自学、集中考试考核即可。 3、经济学课程 目前国内高校均开设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框架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存在不少缺陷,假设脱离现实、过度数学化、对现实解释与预测能力不足,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批评为“黑板经济学”。本科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课程,却不具备理解与分析现实经济运行的情况普遍。 近年来出现了“将新古典经济学从大学课堂赶出去”的国际经济学改革运动。当然,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在欧美大学长期占据主流,一代又一代教师都是接受新古典经济学教育,挑战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很难系统进入教材、教师与教室,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仍然一枝独秀。 建议开设现实性更强的国民经济管理课程(类似课程名称还有政府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国民经济学等),有利于学生理解现实经济现象与经济政策,更有益于其实际工作。对于考研需要,在第三学年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供考研学生选修即可。 4、其余建议设置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是“杂家”,最主要是4个学科即心理学、法律、经济学、会计。建议开设以下课程:心理学、心理咨询、企业经营法律、人事法务(单列)、财务报表分析(含会计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商务策划与项目管理、管理诊断与咨询、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采购管理、工业工程或者人类工效学、创业管理、商业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检索与分析课程(日本高校普遍开设经营情报课,美国成立全国竞争情报协会SCIP)、全球社会文化常识、金融与投资、行政实务、体系审核等课程。 此外,考虑毕业生去政府工作就业管道,应开设若干政府人事与行政方面课程,如中外人事制度、社会保障、保险学、财政学等。 5、灵活确定课程开设方式 对于一些文字性较强、课程难度不大的课程,完全没有必要由教师集中讲授课程,比如中外人事制度、商务礼仪、全球社会经济与文化、计算机文化等课程。 可以采用教师给出学习要求、具体详细的阅读材料与阅读书目清单,由学生个人或者小组自学,最后采用集中考试、口头报告、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核。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当前热门学科,该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发展的不完善,也存在着巨大挑战。作为高校,社会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去增强同学就业的水平和机会。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机遇;挑战;原因及对策 人力资源是当前热门学科之一,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力资源并不是过去简单的人事工作,如今招聘、培训、考核、企业文化等等都是其涵盖的内容。社会各个层面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人才,更令一些企业求贤若渴。人力资源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缺口,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但不是都能进我们以前概念的“好”单位(如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或者直接就可以做管理岗位。 一、当今高校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当今高校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方向)主要是由医药类学校开设,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培养的目标一般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合格毕业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医药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医药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医药人力资源的测评、招聘、配置、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医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 结合培养目标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宏微观经济学、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测评、组织理论、雇佣与培训、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管理心理学、现代医药企业管理、普通心理学、统计学原理、公司财务管理、劳动法规、英语、计算机等。而设定的就业方向:可在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医院等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调配、培训等相关工作。 二、当今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1.当今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机遇 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大范围上来说,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领域,前途十分广阔。在国外许多企业资源计划(EPR)软件系统中,人力资源(HR)是非常独立的一块。在企业实施ERP过程中,HR部分都是由专门的HR顾问负责。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大多都是行政出身,进来许多高校也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的质量和市场的需求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国内的人才资源队伍素质,不仅急需在总体上大力提升,而且要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由再现型素质向开拓创新型素质转化;由内向型素质向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素质转化;由单一型素质向复合型素质转化。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现在需要中高级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量为600多万,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其中北京缺40万,上海缺60万,广州缺50万以上,武汉也在30万人左右。对于其中的细分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 由于市场巨大缺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资也在节节攀升,据调查,大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薪水一般月薪数在1万至1.5万元或高达1.8至2万元(一般在1.5万元上下浮动);薪酬经理、招聘经理等大抵在6千元一1.2万元之间(一般在8千元上下浮动),在这样的工资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薪资水准一般在1.2万元左右浮动,最高不超过1.5万元,最低不低于8千元。高薪使人力资源管理师成为许多人眼中极具吸引力的热门职业。从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由徐静蕾执导的励志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可见一斑。 2.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由西方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传播和认同,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热潮近年来逐渐升温。然而,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很多企业还存在许多观念误区: (1)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属于行政管理范围错误。实质上这仍局限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而不是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企业内最有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企业增值的目标。因此,凡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员工对企业价值有关的职能,都应包含在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中。这个系统大到宏观层面,如远景、战略(与人是否配合,是否能够产生激励),小到微观操作层面,如招聘技巧、绩效测评,其间还有企业组织、职位设计、企业文化等中观层面。行政管理职能基本上是微观层面的,只是大人力资源系统中的一小部分。 (2)人力资源工作基本处于企业内部,对企业经营业绩没有直接贡献错误。许多企业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处于辅助位置,而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生产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目标,都必须在承担这些职责的人的有效工作下才能最好地完成。一个好的市场推广活动也许在短时期内可以显著增加企业利润,但若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长期稳定的市场拓展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使企业目前的业绩得以保持,更重要的是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地成长。 (3)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错误。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解,是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价值开发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目的,这不仅包括基层员工,而且包括中级甚至高级管理层。只要员工存在之处,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延伸,整个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大人力资源系统。许多跨国公司提倡这样的观念:所有部门经理都应是人力资源经理,因为他们对下属负有招聘、考评、开发、激励等职责。人力资源工作要想切实有效,没有各职能部门的执行、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 以上观念误区的一个共同根源是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企业各部门的系统性。那么,专职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系统作出规划;提请高层管理者重视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说服各部门主管认真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对各部门的人力资源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如专业化的技术系统);注重对企业员工,尤其是职业经理层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职能的转变又是大的经济发展环境要求的),就要求人力资源从业者不能仅局限于人事手续的管理技能,更关键的是要把目光聚焦到企业战略的整体把握和有效执行上来。从参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制定到战略的分解、监督执行,从企业文化重塑与再造,学习型组织建设、综合绩效管理、企业经理人的培养机制的建立、人力资源价值分析、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人力资源审计等一系列事关企业发展与命运的重大职责都将成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新的职责。这些变化要求人力资源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并提高自己的从业技能。 三、如何从课程设置引导人力资源本科毕业生的就业 1.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就业分布及其原因 由目前市场上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的数量和就业的远大前景,我们可以预见本专业学生毕业生的就业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实施情况并不尽然。根据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情况显示,本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然而专业对口的就业率较低,从就业分布来看:医药代表占36%;人事专业占20%;办公室文员占16%;咨询顾问占6%;自主创业占4%;入伍占4%;考研占4%,其他占10%。因此可见,班级的大部分的同学主要还是从事于与医药营销相关的职业,人事岗位的比率只占第2位。造成同学们应聘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不能如愿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看似入门较低,可实际上,这一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盲目追逐导致职业生涯错位是很可怕的。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一定要知己知彼,一厢情愿追求职业目标不可取。“某管理培训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职业性格应该是感知型和沟通型,善于协调、组织、演讲,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和艺术的沟通者,同时又是严谨的政策制定实施者。” (2)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竞争性、效益性,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单一型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是复合型的。而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都是干行政出身的,最近几年有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和市场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 (3)从应聘情况看,医药营销岗位的门槛要更低一些,没有太多的专业限制,而且招聘人员需求量较大,同学在此列求职中往往是一投即中。而部分医药代表的成功也刺激了同学的专业“转向”。 2.加强课程设置合理性,提高同学就业质量 为了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及在求职过程中占有优势,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发挥优势,我们必须在同学的课程设置上加以培养和引导。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除了发挥专业优势,牢固学好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课程,更要发挥我们学校优势,增加相关医药类课程,使得我院的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应聘岗位时,除了一般的企业、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医药类的企事业单位也是他们可以选择对象。而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医药类的专业背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3.课程以外的证书式教育增加了就业的砝码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人才资源队伍的素质,不仅急需在总体上大力提升,而且要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由再现型素质向开拓创新型素质转化;由内向型素质向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素质转化;由单一型素质向复合型素质转化。大学本科毕业生要想在毕业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除了专业知识成绩过硬,普遍的英语计算机知识之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资格考试,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便是人力资源管理师。 随着外部坏境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势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当今的大学生应该根据本身和外部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和学校等周边的有利条件,多方位的寻找就业途径,审时度势,不断进行自我完备,迎接挑战。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配合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能使课程本身更具吸引力、趣味性和创新性,从而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文以云南大学工商管理系为例,介绍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具体实施技巧。 关键词:本科 人力资源管理 多样化教学 方法设计 实施 1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本科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本科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都要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化素质为目标,以社会需求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是多维度的,大学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需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时数是有限的,但该门课程的内容是丰富而精深的,在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老师起到的作用是进行学习目的、学习观念、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成效依赖于其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行为的日积月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云南大学教学理念中提出的“教为不教”的效果。 2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一般安排1个学期,笔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授时数一般占该课程教学总时数的2/3,互动过程及学生参与项目占1/3。一般每个学期安排1~2次哈佛案例研讨活动,2~3次的管理游戏练习,1~2次较长(一般40分钟左右)教学视频案例的观看与讨论;20~30次的简短视频案例学习;1~2次课后实践练习;1次企业参观考察。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活动,配合该门课程的教学,笔者对每个学生在各项互动环节的表现都及时进行记录并公布,作为该门课程平时成绩和期中成绩评分的直接依据。 3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 3.1 哈佛案例研讨教学法 哈佛案例研讨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每组选出1名组长、1名副组长来负责组织与管理本组案例研讨活动,将哈佛案例提前2~3周发给每位同学,要求每位同学先详细阅读案例,思考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由各组召开案例研讨会,研讨会要求小组每位成员都参加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研讨会后组长要安排好每位成员的工作任务,如查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做幻灯片、负责讲解等,研讨会要求全程录像,以利于检查监督;最后,要求每个小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文本,并要求每个小组至少派3~4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20分钟的案例分析演讲,介绍本组案例分析报告的关键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提供机会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同时发现、挖掘、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引导学习者个性健康发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实现了互动教学,有效减少了“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3.2 视频案例观看与研讨法 笔者在备课阶段会精心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视频案例,较长的教学视频案例一般需播放40分钟左右,这些案例有《中国式变革》、《聘用这位新员工吗》、《老板密码》、《光明:新帅新政》和《UPS情景规划》等,这些视频的共同点是:紧扣教学内容,背景资料介绍充分,问题明确。在讲到相应理论部分时,笔者播放这些案例请学生观看后,再根据学生落座情况,按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4~6组,根据案例内容提出讨论问题,请各组进行讨论,然后选出1~2名代表发言。为了避免出现“先发言的小组将各种观点全部提出,后发言的小组只能重复前面发言人的观点”的情况,我们规定每个小组最多只能讲3点,待各小组都发言完毕后,如果有哪个小组还需要补充的,我们也适当给予机会。视频案例观看与研讨法具有生动、直观、学生参与度高、学后印象深刻等突出特点。此外,笔者还准备了一些简短的视频教学资料,如《投名状中的员工激励》、《知识管理幽默案例》、《海尔员工激励》、《情景面谈法》、《什么样的软件工程师最适合企业》、《CPI上工资条》和《央企经济增加值考核》等,这些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灵活穿插,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降低学习疲劳感。 3.3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创设接近工作实际的场景,由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模拟不同的角色,教师在一旁进行辅导的一种虚拟实践性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讲究趣味性,突出操作性,注重实效性,具有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特点。笔者一般在讲授人员招聘内容时,会根据课程进度来安排学生模拟整个招聘流程或面试过程。模拟整个招聘流程所需时间较长,不宜安排课堂时间进行,我们会给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包括招聘企业和招聘岗位情况,要求学生在课后分组完成,模拟过程要求全程录像,模拟结束后各小组向教师提交模拟过程录像,并将关键部分在课堂上公开播放,同学们就模拟过程还可以互相交流、提问,教师进行现场点评。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和互相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掌握如何制定招聘计划,如何准备招聘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料,如何布置招聘会场和招聘摊位,如何筛选个人简历,如何根据岗位要求对求职者进行笔试、面试以及测评考核等各个方面的实务。模拟面试过程所需时间较短,可以安排随堂进行,如讲到“行为面谈”面试方法时,首先由教师进行理论上的讲解,由于理论相对比较抽象,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并灵活运用;随后我们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小练习,如“某公司需要招聘一名销售经理,该公司对销售经理的要求是‘具备很强的说服他人的技能’,请主考官运用行为面谈法来考察应聘者的说服他人技能水平如何。模拟角色分配:主考官――公司CEO;被试――公司销售经理应聘者。”学生思考5分钟后,请自愿者两两一组分批上台模拟,一般来说,第一组模拟效果较差,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辅导,通过辅导,同学们对这种方法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随后学生边模拟教师边辅导,经过三~四组的模拟后,同学们就可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 3.4 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使其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为企业解决相应管理问题。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布置实践性很强的课后练习,这些练习往往模拟或取自某个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请学生思考、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操作对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为学生布置了如下一些课后实践练习题:“以一家你较为熟悉的公司为例,为该公司制定一份未来5年的人力资源计划,内容包括该公司的战略目标,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达到战略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份由岗位任职者填写好的岗位分析问卷,请学生撰写一份该岗位的岗位说明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企业背景资料和若干岗位的岗位说明书,请学生根据该企业岗位价值评价的目的编制岗位价值评价表并对这些岗位进行价值评价”,“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请企业领导介绍企业情况和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企业内部管理文献,请学生为该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撰写一份诊断咨询报告”等等。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有效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作能力,通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该门课程的实际价值,从而坚定决心,努力学好该门课程。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适时邀请人力资源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动态和实践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思考问题。此外,我们也穿插采用管理游戏练习教学法。通过这套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极高,课堂学习氛围很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相当满意。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摘 要: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类型特点、功能定位、层次定位、学科水平、规模定位和特色定位,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构建的设想;结合我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希望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型高校层次多、类型多、面广量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基础深厚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 一般都是根据开设人力资源专业高校的原有基础,设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工科背景的院校设立一些工科的实践实习、大管理类一般设立管理类的实践实习,没有形成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性教学。 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有很多需要到工厂、企业去完成,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另外由于受经费、教师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少,学时数少。 3.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立都是依托各学校原有的学科、专业的背景各异,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定位与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也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同层次的要求。加之培养过程的存在局限、教学设施的不完整,导致人力资源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系统性不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正确地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完善其智能结构,使之成为适应专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原则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应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即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重在素质”就是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意向和自身特点,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面向应用”就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面向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性能力的培养:“系统发展”就是综合应用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自主教育、全过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协调地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 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应突出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必须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包涵教学的整个过程,具体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社会实践模块、专业实习模块、课堂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实验教学等。 (1)社会实践模块。包括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本专业有影响的知名的理论与实践的专家讲座、各类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 (2)专业实践实习模块。一般包括专题讨论(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以上两条是教育部规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已做安排。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来说,单凭以上两条实践教学要求是不够的,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及社会的需求。 (3)课堂实践教学模块。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模拟操作、教学观摩、课堂辩论和课堂演讲等。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应根据课程特点确定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4)实验教学模块。将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整合为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如综合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流程等。 (5)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教学实习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流程内容,但根据学生未来的择业方向和目标,可以有所侧重。一般包括:工作分析、人才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薪酬设计等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还应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三、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我院构建了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1)第一学期安排了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专业思想的培养教育:第二、四、六学期分别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思想的培养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采用校内外专家讲座、学生专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常年不间断地聘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经理等介绍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及早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的职业要求,并要求学生在校参加相关的讲座不低于8场次。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我们根据专业的特点,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题目,报学院审核批准,并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根据题目开展调查活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 (2)第六学期安排了学年论文,第八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教师对实习单位进行定期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毕业论文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根据课程特点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中具体安排了实践教学,而 且保证具体学时要求:一般理论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0%以上;应用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 (4)实验教学模块:依托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实验室,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学中实际应用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托人力资源测评实验室,在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课程中实验教学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依托已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建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在第五、六、七学期,分别专门安排2周的时间用于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实习是“工作分析与招聘”,内容为某一岗位的工作分析,根据工作分析结果,形成职位说明和任职要求,并以此为据,进行模拟招聘,选拔出特定岗位的人选;第六学期是“绩效考评”,结合岗位分析的结果,对岗位和职工的绩效考评制度进行细致的资料收集,并进行诊断考评制度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以改进的方面,并提出对此制度进行修补和改进的意见和设想;第七学期是“薪酬设计”,总结某一具体的企业薪资福利设计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诊断企业的薪酬福利弊病,使学生积累有效薪酬福利和奖励政策的设计技巧及日常应用管理方法。 2.实践教学中多样化的尝试 作为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加强自身对人、人性、文化的认识与感悟,形成与激发相关认识及具备相关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学及管理活动中可以开展许多工作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院在实践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实践教学中应用“协作学习”方法 协作学习就是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在必要时要借助组内成员的帮助与支持,同时要求学习者之间关系融洽,态度真诚,共同担负学习任务。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共事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加深了对人的认识;在学习活动中,还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别人,有利于培养专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他们的个人专业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文化品德的质量水平,促使其完整素质结构形成的教育,其中又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人文素质包括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我院主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加以培养和引导。 ①利用课余时间为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影评课程,通过对教师精心挑选的电影背景、内容与手法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人性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元性,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有一定的帮助。 ②在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史等课程中还强化了我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经典文献的阅读。如对《弟子规》、《增广贤文》、《老子》第八十一章等都作为相关课程的课外补充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出阅读的感想并进行课内外交流,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文明礼仪的修养,以适应本专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3)强化基本技能和素质训练 ①在教学时加强了表达技能的训练。在“管理沟通”、“员工培训”中安排了相关的培训,锻炼学生做到口齿清晰、态度从容、言辞得体、说话目的明确、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条不紊、富有逻辑性。 ②在学习之余,让学生积极组织社团活动或与教师一起参与对社团组织的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接近现实的模拟环境中运用并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组织或指导每年一期的全院校园模拟招聘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又让学生了解完成一项真实的工作是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协作。 ③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测试手段和方法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安排下,对全院的毕业生进行相关测试,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毕业生进行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提供咨询。通过这一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培养学生了良好的职业自豪感;同时由于咨询工作的严肃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工作中养成了良好的敬业精神。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探索 摘要:实践性教学已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学,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阐述了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的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 所谓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专业训练和锻炼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我们之所以要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把它培育为本专业的特色,是基于如下的思考:第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这一专业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专业建设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第二,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需具备一定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第三,东莞是我国制造业名城,其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达数十万家,仅外资企业就有一万六千多家,东莞丰厚的社会资源为我们实施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可能;第四,实践性教学是我们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过去我们重视不够。如何利用好东莞的资源,努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多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现已形成雏形,地方特色已逐渐凸显,我们的这些尝试和探索已得到评估专家的肯定。 一、在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 为了使实践性教学能够成为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对其他兄弟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办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东莞的经济和社会的状况,结合我院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本专业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具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的办学理念:以人力资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为根本,紧密围绕东莞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和服务;充分利用东莞丰厚的社会经济资源,不断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及多元培养的途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为东莞以涉外(包括外向型和外资)为主体的工商企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受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能专业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通过在专业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使我们强化实践性教学有依据,使实践性教学以相当于教学的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我们通过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来贯彻我们的办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骨干课的设置中,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基本占2/3,在每一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按照一个学分二个课时的比例,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使实践性教学固定下来。由于实践性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如果在教学计划中不加以体现,就会使之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不愿做,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要使实践性教学能够制度化、规范化。 二、践行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东莞企业众多而且大多数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的优势,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资源。目前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已初现端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基本由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组成。 1、课堂教学广泛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从课堂教学方法开始,要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广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东莞实际,重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过去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重视课堂的案例教学的同时,更重视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学以致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东莞丰厚的社会资源,深入东莞企业,自编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东莞企业的案例,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 2、课后采用如下几种实践方式 (1)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讲座。我们认为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到学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题讲座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讲座经理或专家能够把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告诉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真实情况。由于东莞拥有很多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尤其是港资和台资企业,因此,我们每年都要邀请一些著名的港资和台资及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公司的总经理到学院就企业的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这一形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某些专业主干课程,如员工招聘管理、员工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管理等,在老师教授本门课的同时,我们还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到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调查,并撰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然后举办调查报告答辩会。学生可以自选企业也可老师指定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企业的类型不限,但需要有一定的规模。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实际状况,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参观企业。我们除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和专家到学校讲座以外,我们还在本专业的一年级,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给他们现身说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在企业实际管理中应用有一大概地了解,从而对自己今后的专业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4)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大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我们指导学生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协会,使协会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及能力锻炼的平台。通过协会 组织一些活动,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我们每一年都要举办两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大赛,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大赛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赛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赛就是让学生深入企业实际,撰写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包括工作岗位分析、企业员工招聘方案设计、企业员工培训体系设计、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设计、企业员工薪酬制度设计等方面,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5)实验室模拟实习。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我们购买了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通过实验室模拟实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如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人员测评。除此以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模拟训练,如人员招聘模拟、无领导小组、文件筐等。虽然实验室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情况,但是它与企业的真实情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的辅助性手段,我们认为东莞的企业是我们一个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验室,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 (6)企业实习。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比较长的时间深入企业,了解并熟悉企业人力管理活动,本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中,安排有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实践环节,专业实习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包括暑假的时间总共有11个星期,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习来反思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状况,对自己作一个评估。毕业实习安排在4年级下学期进行,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除此以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其他假期时间,积极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习活动。根据东莞企业众多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一年至少要深入一家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状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7)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性一环,我们认为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一种好途径,因此,我们从学生的选题开始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联系东莞的实际来写,要小题大做,学生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企业搞调查。 三、精心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我们认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保证,通过几年的努力,根据需要我们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建立了六个人力资源管理实习基地,并且按照:(1)每年都能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2)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能够到学院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讲座并逐渐成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3)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能够与本专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4)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与本专业的教师共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工作;(5)企业需要时,本专业优先推荐、企业优先接纳本专业的毕业生来等要求来建设这些基地。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与实习基地之间基本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四、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实施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我们积极鼓励教师:(1))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服务,收集和撰写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2)参加各种人力资源开发协会,以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教学搭建平台;(3)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在企业兼职,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参加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试,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总之,我们认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实现本科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本科专业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已初步凸显,但要形成鲜明的特色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析 【摘要】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文章或设计。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毕业论文 设计 改革分析 在中国,目前很多企业还处于经验管理模式下,对人的管理仍然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近几年来,中国企业正逐渐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把人作为一种活的资源加以利用与开发,如何能真正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但是,随之而来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不了解人力资源为什么重要,不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做些什么,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等。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因此,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空前增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继在很多高校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更多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而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提高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主要环节。 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必要性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文章或设计。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1.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都是单门学科的考试,或是一些课程实践、实验等,虽然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检验,但是毕业论文(设计)则是对大学所有课程学习和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一个全面的检验。毕业论文的完成需要运用所学专业的各种知识,而且只有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型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成果,更需要系统地检验。而且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要具备一定的说、写、收集信息等实践操作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检验更加不是能只通过考试就能检验出来的。因此,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检验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2.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考核的重要环节。大四学年基本上是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占了整个大学期间近四分之一的时间,这个环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毕业论文(设计)这个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环节的存在,能引导和激励大学前三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前三年的教学质量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很多高校都是一个新设的专业,对于此专业的教学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处在摸索的过程,因此教学质量还有待大大提高,而毕业论文(设计)不仅能提高本环节的教学质量,也能促进其他环节教学质量的提高。 3.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大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毕业论文(设计)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它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个人的能力与才华,向社会展示自身的价值。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要学会搞调查研究,学会起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还要学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各基本职能的管理模型,因此毕业论文(设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校和其他一些高校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情况来看,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仅仅是限制在论文的范畴,基本上不考虑设计,从而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选题基本上为约束性选题,这种方法既不符合创新人才的培养原则,也偏离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结果是,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从而敷衍了事,无法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预期效果。 1.形式单一。作为本科毕业检验的重要形式,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绝大部分是以毕业论文作为单一的形式,基本上不考虑设计,从而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虽然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学生毕业检验的主要形式,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其实践性特强,而且对人的管理本来就是就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人力资源管理很多职能模型的建立都不是仅仅通过一篇毕业论文就能完成的。因此,毕业论文这种单一的形式限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教学环节质量的提高。 2.选题不当。由于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的缺乏,加上有些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的不到位,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时,很多都理论性过强,题目过大过宽,不能很好地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很多学校都是由指导老师限制选题,学生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毕业实习联系起来,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在选题时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与教学脱节。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活生生的新知识。但是现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设计过程中,不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与前面三年的学习过程脱节,结果是既不能巩固知识,又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4.不能指导工作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纯粹的空洞的理论说教,对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现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不就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的摘抄,要不就是一些企业管理现象的罗列,不能用来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 5.管理不合理。因为现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加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所以,很多学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管理工作相当松懈。对于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很少过问,只关注最后的论文或设计。而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查阅资料、初稿撰写、修改等环节基本无人过问。管理不善也是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6.评审制度不健全。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审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一般都是照搬其他专业的一些方法和程序,根本不能客观、真实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三、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对策 1.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重。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改变过去只注重毕业论文的撰写,忽视毕业设计的做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尤其是是要加强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真正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出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型。 2.指导贯穿于教学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虽然是大四学年的教学工作,但是要通过改革现行教学体系来提高本科生论文质量,首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其次,提高整个教学质量,学生打好了理论基础,才能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再次,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把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只有平时加强锻炼,才不会到时临阵磨枪。 3.规范管理。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应从提前安排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答辩方式等方面进行,要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深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改革,有效科学地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力求做到毕业论文命题多样化、毕业论文研究知识化、毕业论文价值化、毕业论文答辩系列化,加强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工作。 4.加强评审。除了采用传统的毕业论文答辩的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外,应该结合其他多种方式全面评审,而且对于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应该采用不同的评审方式。要进一步规范评审的的程序,严格评审的各个环节,把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最后一关。 本文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组织及效果提升策略探讨 摘要:案例教学由于其本身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案例教学又必须要考虑一些实际情况和现实约束;探讨了在一些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对本科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且部分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可以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毫无疑问,这对于更好地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一、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及案例教学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同时实践性又很强的管理类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分析和评价、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与考核、薪酬与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在对本科生具体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过程中,适当地引进和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互动性,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向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管理实践的情景,把实际管理中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形式带到课堂上,把学生置于问题、约束和矛盾之中,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背景、材料、数据之后,按照要求找出解决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进行管理决策。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更好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信息以及相互合作和沟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案例教学有诸多好处,但是在对本科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时候,我们往往必须要考虑以下实际情况:(1)学时的约束。一般来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只有48个学时,在这短短的48个学时中,还要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所以案例分析的课时就不可能太多,当然,也不能太少,否则的话,没有办法具体展开,更不能形成完整的案例体系。(2)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和教师实践经验的局限。对于本科生来说,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足够的职业经验、感悟和实践认知,所以也往往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而且,目前在中国高校担任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以高校应届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为主,教师本人也很少具备管理实践经验,尽管很多教师通过调研、咨询、科研、甚至亲身体验经历的方式对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工作有较多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内容如绩效管理、员工开发和培训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特点,所以整体上来讲,教师的经验也往往是缺乏的。(3)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制作水平和数量有限,对于有些985或211高校来说,很多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对案例建设非常重视,投入较大,而且往往设置了案例中心,专门负责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制作。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二本、三本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往往不具备这个案例教学条件,能够供教学使用的较为成熟的完整的案例尤其是大案例、整套案例、本土案例是非常少的。(4)没有专门的案例讨论室。具有MBA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在对本科生上案例课的时候可以共享MBA或EMBA的案例讨论教室,但是很少有学校专门为本科生建设案例课教室,尤其是二流、三流高校更是如此。(5)其他教学条件和设施的限制或不足。案例教学需要具有较好的甚至高档的用以满足教学的设备、设施和条件,如数量足够的电脑或笔记本、方便的上网条件或无线上网、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一定的调研费用或其他费用支出等,而这些对于本科生教学来讲,也可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上述的困难和约束不能成为不对本科生进行案例教学的理由,因为案例教学所具备的优点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案例教学能够更加贴近管理实际,更加生动活泼,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能够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当然,考虑到本科生的特点,案例教学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穿插在理论教学过重中的短小精悍的小案例,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多一些;另外一种是大案例,一般要通过专门的案例课来组织教学。 二、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大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但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选择、设计和策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程序和步骤下,明确问题,搜集和阅读、理解相关资料和信息,并且在一定的情景和约束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弥补实践教学的缺乏,让学生在启发下和互动中,通过研讨完成教学过程。众所周知,过程是结果的保证,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过程,就很难有一个满意的效果。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也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完成案例教学。 在组织学生上大案例课的时候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和课堂两个阶段;课前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首先给学生分组,一般可以根据案例任务的复杂程度和任务量大小将一个班级(约30人)分为2~3组,在上课前让学生根据界定的问题,阅读和熟悉案例背景资料,当案例是真实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自己去搜集资料和信息,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管理问题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并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形成方案,撰写汇报提纲和决策研究报告。课堂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让每一个小组的代表使用PowerPoint演示稿进行汇报,汇报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汇报的主要内容为决策结果或具体解决方案,以及所依据的原因和理由,当然,所使用的背景资料、数据、工具和方法可以不是汇报的重点。 在具体组织大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更加注意: 1.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对本科生进行案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精心的选择案例,精心的组织教学过程,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一般而言,适用的案例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同时也是质量上乘的案例。由于大案例的教学组织相对来讲难度大,耗费时间多,尤其是扩招以来普遍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使得一个大案例的教学很难在2个学时内完成,而且,对于有些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内容,也没有必要选择配套大案例进行教学。在选择和设计大案例的时候,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前后案例最好能够针对某一个企业的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彻底的一体化的研究,即前面的案例可以是分析和研究某一企业的工作岗位,后面的案例可以就这些工作岗位进行绩效管理和考核研究、薪酬福利体系研究等。 2.阅读案例、综合分析。这是一个基础环节,是学生熟悉案例、理解消化案例所提供信息的过程,是调动以往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个环节,重点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当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补充资料和信息,要求学生掌握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的。在这个环节,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归纳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制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3.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分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每个学生因为个人价值观、偏爱或对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认识的不同,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所以通过讨论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强化了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集体意识。 4.全班交流、分享成果。全班交流是案例课堂教学的高潮,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是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都无法体验和收获的。首先,案例分析小组代表走上讲台,对本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进行陈述,并接受和回答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和质疑。意见和观点不同的同学可以相互争论,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专注程度很高,常常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难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问题的思维,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归纳、深化提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但关键的是把握总结的分寸,阐述原因和理由,评析学生每一种观点或结论,以鼓励为主,也承认和尊重存在的缺陷。 教师的总结还应该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反思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如何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和提高。 6.实施方案、强化技能。总结归纳的过程还不是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过程的结束,最后的阶段是模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能运用的内化过程。一般来讲,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案例学习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政策性,学习它是为了使用它,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案例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们在技能训练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深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要以案例为背景,符合案例中解决方案的要求。其主要方法有:工作说明书的制定、模拟面试、人才测评、公文写作、会议管理、考核谈话、工作访谈、薪酬设计、管理沟通等,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案例中的某个人物角色来完成这些人力资源管理任务。这样,案例教学就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密切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三、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探讨 除了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案例教学过程外,在案例本土化、教师对案例的深度研究或参与案例制作、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和完善对学生的考核等方面如果进一步加强,对于保障案例教学的效果也是有帮助的。 1.案例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案例来自国外企业的实践,经常是一些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麦当劳、肯德基、通用电气、IBM、微软、沃尔玛等此类公司的案例。然而我们都知道,对于人的管理一定是基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条件的,只有本土真实的案例才能反映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才能够使得案例教学工作对于分析解决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更具有针对性。 2.教师负责或参与案例的选择和制作。仅仅实现案例本土化还是不够的,最理想的案例应该是任课教师亲自或参与选择、设计和制作的。如果教师参与了制作案例的过程,就会有切身的感受,对某组织会有整体的把握,也会了解很多无法在案例中表达的信息,而这些策毫无疑问对于理解和把握管理决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对案例中的组织了解的足够多,才能从更准确的把握决策的背景、环境和条件,而这些仅仅通过阅读案例有的时候是不够的。 3.教师要争取更多的机会接触一线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应该有一桶水。案例和实践教学也是一样的,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利用一切调研、实习、咨询、科研项目等机会多到企业走一走,看一看,多了解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做的怎么样,成效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行改进和完善等等一系列问题。只有教师接触了更多的实务,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授时,才能给学生讲的更加深入浅出,讲的既有理论水平,又紧密结合实际操作。 4.教学方法应更加科学。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地创造一种自由讨论的气氛,借助于提示、提问、反问、引起争论等方式使学生各抒己见,将讨论引向深入。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启发式、互动式的典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咨询人和监控人,最重要的工作是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以及更深入的思考,学生才是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中心和主体。 5.学生的参与和配合。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阅读案例资料、搜集信息、小组讨论、撰写报告、制作汇报提纲等,而且这些任务需要学生以小组团队的方式完成,所以在组织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并且能够真正将自己置身于案例所描述的背景和环境中,往往是案例教学是否能够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 6.改进对学生的考核和考试。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考勤和考核,调整或改进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例如下表的考核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个体差异与相关分析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和对大学生涯的评价,并对各个方面进行了个体差异分析,发现不同的本科毕业生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工作评价与工作流动原因、对大学生涯的评价与工作评价均显著相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个体差异 1 就业现状 (1)岗位与薪酬。岗位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为普通员工,处于中高级管理层面的毕业生为少数。主要是因为毕业时间在1~5年之内,而HRM岗位属于行政岗位,一般需要晋级的年限至少为2~3年。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为4.9万/年,而处于这个水平之上和处于这个水平之下的百分比接近经典的2∶8,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薪酬水平上,就是20%毕业生处于“富人”级别工资,80%的毕业生处于“大众”级别工资。职位等级与年级存在显著差异,正如上文所述,职位很大程度上与工作年限相挂钩,因而,越早毕业的年级职位总体水平越高;薪酬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薪酬水平上处于优势,一方面男生本来在这个行业属于少数,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虽然行政类工作女性较多,但是高级行政类主管以男性居多,因而男性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薪酬水平之所以在年级上有很大差异,与职位差异相类似,随工作年限增加,尤其是最初3年,会随转正、定岗、调薪等环节,使得薪酬水平上升。 (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从表1中描述统计的详细数据中发现,2008、2009届毕业生工作喜欢度和薪酬满意度相对较高,工作满意度应该也较高,事实上是2008、2009届的工作满意度均值小于5届总均值,究其原因,可能为对于早毕业的同学而言,薪酬等有所提高,纵向看比较满意,但是横向相比有差距,又由于自己工作了几年,进展不大,从而对现有工作处于不太满意和一般满意之间。这满足了Rachel A Rosenfel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员工也可能越来越觉得报酬与他或她的资源不匹配”的论断。 2 工作流动 毕业生中将近一半同学没有转换过工作,1/4的同学只转换过一次工作,平均流动次数为1.9,流动率较低。访谈中,大部分毕业生表示,一旦有相对稳定和匹配工作,一般情况下至少会工作2~3年以积累经验,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行政类工作本身稳定性较高。 (1)工作流动原因的个体差异。毕业生工作流动最主要原因为职位前景不满意、待遇不够高和寻求更好机会。此外想积累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工作性质不符、家庭因素、公司前景不满、想尝试自主创业和工作厌倦是影响毕业生流动的次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工作转换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职业发展,也考虑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家庭因素。 在所有的工作流动原因中,家庭因素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可得在工作流动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家庭因素影响,很可能是因为男生在家庭中是支柱角色,因而具有更大的金钱、地位等压力,如果在职的岗位不能很好地释放他所面临的压力,那么很可能通过转换工作获得他所期望的薪酬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另外寻求更好机会、工作压力太大、工作厌倦和对公司前景不满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2)工作流动原因与工作状况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自主创业与员工工作喜欢度、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三个方面的评价显著正相关,与“对HRM前途的认识”异常显著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自主创业会承担一定的风险,精力投入较大,对于一般人而言,具有较满意的工作不太会选择自主创业。 工作待遇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投入度存在显著相关看,与工作喜欢度、薪酬满意度和“对HRM的发展前途认识”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薪酬水平对薪酬满意度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一旦薪酬水平低,薪酬满意度必然会随之降低,此外,薪酬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工作状况评价。 职位前景与工作满意和工作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及HRM发展前途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以及“对HRM发展前途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与对职位前景的认识相关。毕业生在工作满意度高,工作投入大,薪酬满意度高,工作压力大的工作状态下,已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从而对于该职位的前景比较满意,更加不会因为此原因离职。 3 求职过程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普遍表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比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要容易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充分拓宽信息渠道,挖掘就业途径,促成自己的就业。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因素首先是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和缺乏社会关系,其次为缺乏需求信息、对社会缺少了解和企业了解不足,并且这些困扰因素在不同的毕业生身上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社会了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低,对社会了解不足,在求职过程中略显稚嫩,从而影响其求职。职业素养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所受影响大,对于在校生,普遍认为女生总体综合素质高于男生,其中也包括职业素养,女生总体情商高于男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上均高于男生,因而对于男生而言这方面欠缺,成为求职困扰因素。性别歧视方面,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比男生更加容易遭受性别歧视,但总体数据看,歧视程度不高。专业不对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年级均值参差不齐,没有明显的递增递减趋势。学校就业服务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缺乏社会关系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各个年级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有可能是因为各年级踏入社会的不同,也就是进入职场的时间造成的交际圈效应存在一定的浮动性,先增加,后减小。 4 大学生涯评价 对于大学生涯的评价中,兴趣得到很好发展和强化了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结交有影响的朋友、学到有用新知识、认识有影响的老师、获得锻炼提升能力和找到适合自己专业五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学生涯评价与工作喜欢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涯的收获对工作喜欢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较大的可能的因为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收获颇多,大学的较大收获培养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此优势下,发生连锁反应,较高的综合素质,寻求较好工作,较好工作具有相当满意的薪酬,同时具有较高的工作职级。本着在其位,谋其职的思想,愈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从而整个大学生涯评价对工作状况评价产生显著的相关性。 5 调查研究总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专业,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浙江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良好。但无论是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还是对大学生涯的评价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学生对大学生涯的评价直接影响其毕业后对工作的评价,而对工作的评价又与工作流动密切相关。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实践能力的强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工作胜任力。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国内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组织已经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此同时,如何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使得所有组织将目光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相当一部分组织或企业致力于为企业选拔和培训兼具创新思维、丰富知识和实战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较20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具有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特点 所谓系统化,是指各类组织,尤其是各类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即要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掌握人才招聘、人员培训、绩效管理、员工激励、薪酬管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管理的理论知识及其他相关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素质和能力。 所谓职业化,是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具有职业资格,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具有特定的知识范围、从业标准、行为准则、职业规范。通过国家的有关任职资格考试,加强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所谓规范化,就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要求从业人员运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掌握工作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为组织或企业搭建一个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优劣势分析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优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地处二、三线城市,主要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将地域条件变成人才培养的资源,在办学中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这种定位既与老牌、名牌大学产生错位,又满足了地方和基层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差异性办学定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差异、课程设置差异、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等方面。 此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双师型特点明显。由于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是由过去的高职高专合并升本的,教师实践经验较为丰富,许多教师一直与地方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教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劣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验、教学资源等方面较老牌、名牌大学有一定差距,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虽然可以支撑教学工作,但前沿理论和代表性学术成果较少,这需要这些院校在发展中注意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基本思路 1. 在人才培养上,主要面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人力资源规划、职务分析、员工招聘与培训、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劳动关系管理等,帮助企业摆脱目前的传统人事管理状态;培养学生成为领导者和变革推动着,帮助企业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使其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 2. 在专业设置上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课程群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对人力资源管理了如指掌,而且需要通晓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要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能在工作中运用经验准确做出判断。 3. 在学科体系设计上,充分体现交叉复合学科特征 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领导的基本能力;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 4. 厚基础、宽口径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从人才成长、发展的阶段性考虑,应在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问题。另外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考虑,较宽的专业背景有助于毕业生的就业与进一步深造。同时,兼顾课程设置不应该偏重于宏观管理层面,而应该着重于企业管理中的特定职能。 5. 培养学生从业素质 敬业、守信、主动、规范、服务,具有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谈判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基本职业修养,也是从业的基本要求。 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比例分配合理。 第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比例分配合理。 第三,全学程贯穿学生的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原则。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其学生就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因此除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下几个特征: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与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专业技能实践与综合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1)课堂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操作等,所有理论课程教学中都应该包括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2)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以培养专项技能为主的实践课程,如模拟招聘、职务分析、绩效管理等专业模块,此外还包括以综合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以及借助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程模拟训练、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此外,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都应纳入课程体系。 (3)社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实习、校外专家的学术讲座、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国内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组织已经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此同时,如何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使得所有组织将目光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相当一部分组织或企业致力于为企业选拔和培训兼具创新思维、丰富知识和实战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较20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具有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特点 所谓系统化,是指各类组织,尤其是各类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即要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掌握人才招聘、人员培训、绩效管理、员工激励、薪酬管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管理的理论知识及其他相关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素质和能力。 所谓职业化,是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具有职业资格,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具有特定的知识范围、从业标准、行为准则、职业规范。通过国家的有关任职资格考试,加强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所谓规范化,就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要求从业人员运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掌握工作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为组织或企业搭建一个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优劣势分析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优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地处二、三线城市,主要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将地域条件变成人才培养的资源,在办学中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这种定位既与老牌、名牌大学产生错位,又满足了地方和基层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差异性办学定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差异、课程设置差异、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等方面。 此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双师型特点明显。由于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是由过去的高职高专合并升本的,教师实践经验较为丰富,许多教师一直与地方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教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劣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验、教学资源等方面较老牌、名牌大学有一定差距,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虽然可以支撑教学工作,但前沿理论和代表性学术成果较少,这需要这些院校在发展中注意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基本思路 1. 在人才培养上,主要面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人力资源规划、职务分析、员工招聘与培训、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劳动关系管理等,帮助企业摆脱目前的传统人事管理状态;培养学生成为领导者和变革推动着,帮助企业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使其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 2. 在专业设置上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课程群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对人力资源管理了如指掌,而且需要通晓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要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能在工作中运用经验准确做出判断。 3. 在学科体系设计上,充分体现交叉复合学科特征 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领导的基本能力;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 4. 厚基础、宽口径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从人才成长、发展的阶段性考虑,应在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问题。另外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考虑,较宽的专业背景有助于毕业生的就业与进一步深造。同时,兼顾课程设置不应该偏重于宏观管理层面,而应该着重于企业管理中的特定职能。 5. 培养学生从业素质 敬业、守信、主动、规范、服务,具有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谈判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基本职业修养,也是从业的基本要求。 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比例分配合理。 第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比例分配合理。 第三,全学程贯穿学生的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原则。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其学生就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因此除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下几个特征: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与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专业技能实践与综合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1)课堂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操作等,所有理论课程教学中都应该包括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2)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以培养专项技能为主的实践课程,如模拟招聘、职务分析、绩效管理等专业模块,此外还包括以综合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以及借助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程模拟训练、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此外,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都应纳入课程体系。 (3)社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实习、校外专家的学术讲座、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摘要]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是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极其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文章通过调查,对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新建院校;后勤队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共批复福建省新组建7所本科院校。这些新建院校大多数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办学经费主要由地市一级政府负责,服务方向主要也是所在的地市,习惯上我们称之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这类院校后勤基础设施薄弱,后勤队伍人员基本上为合并前各类学校的原班人马,后勤管理和服务如何满足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加强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实现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配置,已成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深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极其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加强新建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意义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后勤管理服务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员工潜在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直接关系到新建院校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 (一)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是确保学校后勤工作顺利进行的条件 高校后勤队伍包括各级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员工。在学校后勤管理服务过程中,作为提供后勤保障管理服务的后勤员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地联系于组织系统之中,需要互相协调配合。这里既有部门间人与人的协调配合,又涉及人与事的配合。可见,后勤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实现后勤管理服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秩序顺利进行的条件。 (二)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后勤工作质量与效益的前提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调动后勤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实施的质量与效益的提高,除了受到周围环境、历史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后勤员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只有高素质的后勤管理服务人员,才能创造出高效益的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因此,加强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努力提高后勤员工的素质从而提高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益,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后勤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是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 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已经进入深化攻坚阶段,改革中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确保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实现“三服务两育人”宗旨的落实。为此,必须从根本上摆脱过去那种单纯管物而忽视管理人和培养人的观念,建立起以培养和提高后勤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为突破口,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人本为中心,以市场经营为导向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要致力于提高后勤全体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强调人才的吸纳、培养、开发和利用,不断凝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整体意识,调动后勤人力资源中的一切积极要素,从而有力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现阶段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利于科学实施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后勤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对管理机制研究不够 由于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合并前主要由各地专科院校、成人高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组成,各校隶属于不同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的管理体制不一;合并升格后学校办学时间短,与福建省其他本科大学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相比较,更显得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管理机制研究不够。第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在用人上普遍存在着只注重人力资源的职前学历,忽视人力资源的职后培训;注重人力资源的组织建设,忽视人力资源的个体需求;注重人力资源的一般使用,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墨守成规,以致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普遍缺乏前瞻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研究不够。高校后勤社会化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福利型”、“供给型”、“行政管理型”管理模式,对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和调整,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后勤工作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化。要求高校后勤必须配备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市场经营观念和熟悉高等教育规律的管理服务队伍。但是,从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来看,一方面表现为各校全方位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开展,学校的改革往往先从后勤部门人手,而后勤社会化改革特别是人事改革一直是形式多于措施,而措施又多于实施;另一方面是这些院校为满足福建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几年来处于连年扩招发展之中,后勤部门管理者疲于应对庞杂的事务性管理,忽视了对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仍然有相当部分后勤员工观念中对“下岗分流”这种社会普遍现象很难接受,真正意义上的“能上能下”、“下岗分流”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研究,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与竞争机制。 (二)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几年来,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始发生变化,一些院校已开始注意从优秀毕业生和行政干部队伍中挑选部分人员进入后勤队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勤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但是,从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调查结果来看,仍不能适应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仍然存在。第一,年龄结构不合理。从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队伍年龄构成来看,后勤员工平均年龄偏大,40岁以上人员比例占77.89%,30岁以下人员仅占7%,有些院校30岁以下行政管理人员甚至出现断层。第二,人员工种结构不合理。后勤员工中从事技术操作岗位一线人员偏少,而多数技工的实际技术水平达不到相应的技术等级所规定的标准和实践操作能力。从临时工队伍构成来看,既有失地农民工,也有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外来工、家属工、下岗人员等,成分复杂,动机不一;临时观念强、服务意识差、流动性大,难以进行系统培训。从管理岗位的人员构成来看,既有管理干部、 工人(以工代干),也有临时工。这些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结果导致“干部不懂干事,工人变为监工”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这种管理层的错位,且相当部分人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理念和技能,在管理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能科学、公正地对待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待临时工队伍的人才),工作上表现为压制人才、感情导向,最终导致外来人才的流失。第三,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也远远低于本校中政工队伍的比例,后勤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人员仅占19%,中级职称人员仅为26.7%。从后勤人力资源内部来看,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分布不合理,具有本科文化程度和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主要是医务人员、基建部门人员和处室主要领导,一半以上科室(部门)没有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有的部门甚至连初级职称的人员都没有。这种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管理的需要。 (三)后勤部门人力资源不稳定。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后继无人 “十五”期间,福建省7所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普遍建有新校区。新校区处于城乡结合部,市政配套设施尚未完善,校园周边社会治安复杂,这无疑给后勤管理服务增加了负担。学校在人事管理体制尚未全方位进行改革的时候,急于突破制约办学的瓶颈,往往从后勤部门作为突破口,操作中缺乏细致的思想工作,后勤员工在社会化改革中,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思想压力。第一,后勤部门人力资源不稳定。由于后勤部门人员工资低,容易产生消极和埋怨思想情绪,队伍不稳定。加之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不能脱身外出进修学习,相当部分人员职称评聘问题不能解决,也造成了思想上的不稳定。第二,高校后勤社会化要求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种转变在增强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后勤服务实体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求。为降低劳动力成本,对部门人力资源不注重投入与培养,导致了原后勤人力资源知识体系陈旧和工作技能水平较低,多数员工无法适应后勤社会化对人力资源新的要求和需要,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后继无人。 三、加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通过对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既有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运行机制的原因,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后勤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问题。 (一)更新观念,切实加强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建设 高校后勤员工不仅承担着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提供后勤保障的工作,而且还担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任务,是“不上讲台的老师”,后勤员工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的发挥。 1.深化人才意识,坚持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最紧缺的资源并不是财物,而是有丰富的后勤工作经验的优秀管理者。学校的领导要像抓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一样重视后勤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培养和提高后勤人才队伍的措施。舍得把得力干部放在后勤管理工作岗位上来,把那些真正有奉献精神,能任劳任怨,而且有工作水平、工作魄力的干部放到后勤管理岗位上来,尽快使后勤干部员工从“学校人”、“行政人”转变为“社会人”、“企业人”、“市场人”,培养出一大批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的管理型、经营型人才。 2.要及时研究和解决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后勤管理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深层次的开发,在人才组合配置中要有结构观念。一要特别重视人力资源中“带头人”的综合素质,防止后勤管理服务中“核心低能”;二要注意科学调整现有人员结构,注意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保证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法和主体功能相一致,使管理者“人尽其才”,在人才的带动下,提高后勤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三要注意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格气质的层次梯度和优势互补,提高后勤人才组合配置的整体性功能和群体活力。 (二)制定后勤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目前,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中后勤人力资源结构中“三高三低”矛盾仍然较为突出,“人员进不来、队伍稳不住、素质提不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为此,必须尽早制定后勤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才能确保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开展。 1.科学制定后勤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规划。高校后勤社会化要取得成功,离不开高素质的后勤人力资源作支撑。如何调动高校后勤各种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创造性,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求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引起各校的足够重视。就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来看,无论是后勤管理处或是各集团服务中心基本上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各类人员开发与管理仍处于无序流动状态之中。为此,各校必须尽快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选配素质好、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干部专职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以后勤总体发展为依据,以满足后勤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为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规划。 2.优化后勤人力资源结构。一要充分管理利用好现有人力资源。这些员工大部分都经历了学校的合并升格,亲身参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他们与学校具有深厚的感情。为此,必须利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使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二要改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打破工人与干部、正式与临时工身份界限,要广纳人才,不拘一格,择优选聘后勤各部门急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提高知识型技术员工比例,增强后勤人力资源的整体活力。三要不断深化用人机制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后勤员工转变观念,做到“改革无情、操作有情”,在机构调整、岗位设置、岗位职责、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既要坚持“按需设岗、公开公平、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竞聘原则,又要讲究“注重学历讲能力,不唯能力重潜力”的选人之道,为将来更好地发挥个人潜力打下基础。 (三)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优化人力资源队伍结构 人力资源培训是改进员工工作态度,提高和增加工作技能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企业行为。加强高校后勤员工的培训和后续教育,是不断提高后勤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和社会竞争力、全面提高后勤人员素质的基础工程。 1.加强后勤干部的培训,提高管理层素质和水平。从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管理层来看,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培养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特别是后勤服务实体中,相当部分管理者是由普通工勤人员转变为管理者,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创新意识、市场经济意识 较弱,文化水平也较低。为此,各校应尽快制定出系统培养计划,通过派出专业进修、脱产学习等方式,努力提高后勤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2.加强后勤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后勤职工队伍是后勤工作的基本力量,是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各校原有职工知识水平、劳动技能普遍较低。为此,必须下大力气,通过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改进劳动技能,才能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对人力资源的新需求。同时,必须建立一整套目标明确、制度完善的培训体系,并严格结合考核人实际情况,将培训结果与员工考核、晋升、晋级等结合起来,提高员工自主学习和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合理运用激励手段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后勤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断完善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促使后勤全体员工能够全心全意投身改革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1.物质利益激励。物质利益需要的满足,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量大、任务重、头绪多、工种杂。为体现奖勤罚懒,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必须在管理中体现物质利益杠杆作用,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要给予物质奖励。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就是注意用精神因素激励人才从事工作。人不但有经济和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精神激励是在较高层次上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长,收获持久。因此,在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对提升专业成就、各类声誉以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的需求。精神激励主要是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他们能够施展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才华,实现他们的职业生涯目标。 3.管理激励。让后勤员工通过参加民主管理,广泛听取职工建议,让后勤员工参与重大决策,激励员工的责任感,增强员工的成就感,使员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动力。 4.岗位竞争激励法。竞争就是一种激励机制。竞聘上岗,双向选择,使后勤员工不仅有光荣感,而且具有危机感,促进后勤员工珍惜岗位,真正爱岗敬业,在岗位上发挥最大效能;同时,完善与岗位职责和工作相挂钩的分配机制。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研究,充分调动后勤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掘人力资源的潜能,对于深化福建省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
产业经济学论文:试论战略管理与产业经济学二者的关系 [摘 要] 战略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年轻分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产业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引入,该学科才形成真正的理论体系。对我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的评估表明,目前,我国战略管理研究的水平还处于国外该学科未形成理论体系的阶段,并带有很强的经济学思维倾向。但战略管理并不仅是产业经济学的具体应用,它具有与产业经济学截然不同的分析视角。 [关键词] 战略管理 产业经济学 联系 界限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的组织和战略为广大学者所关注。但这些研究多数未能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出发。徐德音、周长辉所做的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指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还处于垦荒阶段,其论文带有根深蒂固的经济学思维倾向,学界应该明晰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区别。 本文下面的篇幅将对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和演化、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间联系和界限的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从中探寻出战略管理所应有的视角。 二、产业经济学回顾 产业经济学(也称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产业经济学源于美国,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产业经济学是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是制订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该阶段理论通过分析在市场结构的差异下企业行为对资源配置绩效的影响,从而指出产业组织的发展应当与市场交易的机制相一致。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沿以下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新产业组织学”;另一条是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崛起。除此之外, 还有以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为“后SCP流派”。 新产业组织学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并且不存在反馈线路,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 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严格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强调对理论的经验证明,反对“结构―行为―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强调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主义观点,反对政府对产业组织实施干预。 后SCP流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如果说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的话,该流派则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 三、战略管理回顾 战略管理学是管理学中比较年轻的一门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一直依赖案例作为研究和教学的手段,其学术成就并不为其他学科所重视。此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被引入该领域,战略管理学才形成了真正的理论体系,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战略管理关注于组织特别是商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构建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 该阶段被视为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理论的核心是要求企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 组织内部结构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企业组织结构势必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为代表的,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竞争战略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 认为企业赢利能力取决于其选择何种竞争战略。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集中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 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 四、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战略管理领域。波特作为一名横跨企业战略和产业经济学两个领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为这两个领域架起“桥梁”。他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这被视为是产业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最大贡献。 战略制订过程中必须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企业所处产业的情况正是外部环境中最主要的部分。产业经济学提供了系统模型来评估产业中的竞争情况,从而消除了战略制订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为战略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外部环境分析框架。 随着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其研究对象从仅局限于产业拓展到产业和企业内部,这些发展使产业经济学进入到战略管理的核心。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和演变、产业内企业定位及动态竞争战略的分析框架丰富和推动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并对竞争战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解释和支持。与此同时,产业经济学的方法论在战略管理中得以应用。这些都推进了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 五、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界限 从本质上看,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双方思维方式的主要有如下不同点: 1.出发点不同:战略管理从企业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产业经济学则从整个社会出发。 2.着眼点不同:战略管理是在具体企业中来考虑问题;产业经济学则是以企业局外人的眼光来进行分析。 3.目标不同:战略管理关注于企业的多重目标,经济目标只是其中之一。 4.分析对象和相关假设不同:战略关注每个企业个体的问题,并认为每个个体有其独有的问题,分析基础是“个性化竞争”(distinctive competence);产业经济学则关注整个产业,其假设是产业中的企业除了规模,其他都是相同的。 5.决策思想不同:战略认为领导者个人及更多目标都会影响决策,人是战略管理的中心;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基于经济目标,不考虑人的因素。 6.战略管理会考虑到企业要涉足不同产业;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的产品是单一的。 7.战略管理认为产业结构是变动的,而且是可以通过企业自身行为对产业发生影响;产业经济学则认为产业结构是稳定的,对一个企业而言产业结构是给定的,一切决策只能在此范围内做出。 8.战略管理对处于独特环境中的企业个体感兴趣;产业经济学更关注于正常整个产业的结构与绩效。 此外,从学科特点上看,经济学主要是实证表述,管理学则更多注重于规范表述。作为上述学科的分支,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六、结语 由于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两者间存在着清晰的界限;同时,随着两个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双方在许多领域将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战略管理理论的沿承有着清晰的经济学逻辑,同时也受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影响。对战略管理而言,单纯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不足以为企业“把脉开药”的。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当前的动态 [摘要]产业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领域,其研究对象是由狭义和广义产业组成的产业系统,因而说,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经济学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还是产业经济学的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在研究领域,对产业经济学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和进展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在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产业经济学 西方 理论 发展 中国特色 构建 一、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进展 1.“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西方产业经济学分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其中哈佛学派的核心观点为SCP范式,即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便是此范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市场绩效的产生由市场行为引起,市场行为被企业所在市场结构所决定。在这一范式下,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2.新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新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此理论对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进行了着重研究,致力于紧密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数学方法与博弈方法是此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此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模型的建立来对企业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同时对经济福利问题进行强调。 在上述发展之外,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的具体问题有了新的发展。以产品差别为例,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以模型的建立为依据,产品差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产品差别,一类是水平产品差别。在古诺双头垄断模型下对进入壁垒问题进行考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并且企业所能够承受的沉没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论下,对厂商的竞争在不确定性问题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研究,可竞争理论诞生了。在此理论下,不赞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强度对市场竞争的维持,提出企业市场的多少并非由较好市场绩效的市场结构所决定,认为可竞争性市场是进入市场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经在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可感的潜在压力时的市场,在这种可竞争性市场中良好的市场绩效才会产生。 3.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与新产业组织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理论,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相比,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理论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学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据严格的经济理论,并对理论的经验证明进行着重强调,认为SCP中的结构、行为、绩效三个因素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认为应该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 4.新制度经济学:“后SCP”流派 科斯、诺斯、威廉姆斯、阿尔钦等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制度角度来进行,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个新兴流派的主要特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其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黑箱”内部的产权机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市场绩效受到前两者的影响,简言之,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所以说,在研究企业行为方面,与其他学派相比,新制度经济学拥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施教,不仅对深化了产业组织的理论,更催化了其对企业行为产业的结果。对我国在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二、构建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设想 1.在研究对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依然继续沿用行业、部门等过时的概念,并没有以市场的角度来进行,也就是说还没有明确产业的概念。 第二,重点确定方面。与产业组织的内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视对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因而在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内容构成方面。使一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原本不与产业经济学相关的内容纳入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导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过大、过杂,模糊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保证产业经济学的路径回到正轨之上,使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的运作机理得以突显出来,首要问题就是纠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在学科体系方面 为了使中国特色在产业经济学中体现出来,必须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为依据,主体内容替换为企业组织和市场交易机制来对产业经济学的卢纶逻辑体系进行构建,同时压缩目前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同,将关注点转移到研究和检验产业运作的实证上来,在对产业经济学体系进行探索时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相结合。 3.在方法论体系方面 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是研究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规范研究中必须对经济事物的逻辑合理性与伦理价值观进行强调;在实证研究中,研究重点必须放在经济事物的实证检验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证理论与实践时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计量、实证检验和模拟试验等,这是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应当对这些方法进行吸收、借鉴。 4.在教育教学方面 在进行财经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将当前的市场发展现状融入产业经济学的课程之中,对产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为题进行探索,不断更新、创新产业经济学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将企业在市场决策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产业经济学论文:有关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探讨 摘要 现代的产业经济学原理向我们阐释产业安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因为产业安全对国家经济安全有着如此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的政策时对产业发展安全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关键词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一、关于产业组织理论历史 我们所研究的产业组织它的基本内容是西方产业经济理论基础性理论内容。它的历史可以起源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著名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表述的重要原理:首先就是市场竞争理论,其次的重要理论就是劳动分工。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的提出都是研究竞争的体制我们作为市场主体的竞争经行为,这个理论对现代的经济学组织理论的产生、发展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也为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目的性。在这个理论中它进一步论证了结构对市场行为、主题绩效的关键作用,故而我们通常意义上称之为结构主义学派。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产业组织理论也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其在政府产业决策之中逐渐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然而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其弊端也逐渐在社会实践中日渐显现,这就是很多专家、学者越来越持批判态度。持不同意见者认为,理论并没有重视企业之于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力,与此同时理论研究中过于的静态、单一的研究方法也饱受批评。这就是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者进一步丰富完善理论内容,针对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加以研究。新的理论研究工作者更加重视企业行为的研究,这就是这一批的研究者获得了行为主义学派或厂商主义学派的头衔。随着学者对于这一理论研究的深入才使理论逐渐的完善,逐渐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在实践中得以检验。 二、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产业经济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它是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演化的规律。我们的研究主要分为:首先我们探讨的是广义上来研究产业间的关系;其次从狭义的产业概念出发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三个产业的划分,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三产业理论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G.G.Clark),在对众多国家的三产业发展的深入研究之后,最终得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分布和转移的规律性,这就是我们确认的关于产业的理论性研究配第―克拉克定理。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最先开始在工业经济中开展理论研究。其理论主要集结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论著中,其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划分 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和其他产业,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消费资料产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产业净产值的比例会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不断下降,与此同时通过研究还得出结论消费资料产业比重逐步减少,资本资料产业比重逐步上升。这一理论更加深入的阐释了产业理论,更加深入地解释了产业中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的产业理论。 三、产业布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最开始对专门论述所产生的布局问题的理论,都是把农业区位论和韦伯工业区位论为最经典的代表和最古典的区位论。古典区位论其实一直处于单一的立足于企业或者是单一的立足与企业中心,古典区位论一直是以最低成本和最省运费的理念,古典区位论不对市场的销售量的问题和消费因素而考虑,所以我们通常将这种区位论称之为西方区位理论的成本学派。我们由于社会的变化市场的发展和劳动者的生产成果的不断提高,使得第二与第三产业的不断的提高,逐渐的将农业给取代了,从而第二和第三产业会逐步的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与此同时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与网络的迅速发展,运输不会在是对我国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反而市场的销售量等问题却成为我们产业能否成为我们产业盈利与生存的主要关键问题。我国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区位理论逐渐的将古典区位理论的弊端逐渐改进为近代区位理论市场学派,由于古典区位理论一直是处于单一的立足于企业或者是单一的立足于工厂当中,从而我们将古典区位理论转变成可以立足于城市或者可以立足于地区的理论。由于我们必须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省的运费我们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的最大需求。 四、产业政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得知长夜经济理论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对产业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他就是产业政策理论。在没有产生政策概念之前我们对于政策概念的思想和实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但是产业政策的概念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产生的结论。 五、结语 我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迅速的变化,产业经济学理论作为新兴的科学我们可以广泛的应用创新,产业经济学理论有这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传统意义上完整的产业的控制权并不复存在,这也是各国所关注的最现实的问题。因而产业安全概论体系的形成是与产业经济学理论息息相关的最新创新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论文:我国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是其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主要手段与方法。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文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就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及在集体中共同讨论,并拟身在其位、如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是理解深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案例具体生动的演示,帮助学生说明、验证、消化某种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由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特性、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原因,案例教学应该成为其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从产业经济学的学科特性看,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6年在调整研究生专业学科分类目录时明确将产业经济学列为应用经济学中的二级学科,作为应用经济学学科,它以理论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在科学总结各产业实践的基础上,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做出理论概括,形成新的应用经济理论,以指导各产业的发展。作为应用经济学,它来源于实践,也必须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而案例教学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桥梁,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成来看,我国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学,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为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围绕规模经济问题、进退壁垒、市场集中、产品差别化行为、价格行为等问题展开;二是认为产业经济学不仅包括产业组织理论,还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内容,而产业结构则主要围绕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与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扶持等问题展开。不管是哪种体系,这些问题导向都决定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尤其是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更是应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必须运用案例教学,才能达到其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学科起步较晚,实践教学经验积累不足,案例教学应用还不是很普遍,产业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师资力量、案例教材建设、教学手段与工具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由于现代案例教学所体现的现实性、生动性和开放性特征,因而要求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准备、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的、科学的评判和引导。由于我国经济学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忽视案例教学,再加上产业经济学本身建设时间短,许多高校甚至还没有开设本科专业,正规科班产业经济学专业毕业的教师缺乏,致使目前处于产业经济学教学第一线上的达到以上水平和要求的教师缺乏,更谈不上形成一支这样的队伍了。 (二)案例教材建设滞后 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1985年杨治教授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导论》可以称得上是国内最早的著作,此后西方的产业经济理论才陆续传入我国,一批产业经济学著作也得到翻译出版。据笔者对国内目前大部分产业经济学教材分析,部分教材开设专门的案例章节,但多数案例较为陈旧,而且因为都是附在一章之后,必然是针对本章的知识点,综合性的案例就较为缺乏,难以串联前后的基础理论;在诸多的教材中,专门的案例教材寥寥无几,与管理学案例教材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案例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三)案例教学手段与工具相对落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投影仪等设备和工具在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许多课程都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得以提升。但目前仍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尽管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利用的深度不够,只是把以前的黑板换成投影而已,尤其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更是缺乏对多媒体的综合利用。另外,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配备完备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和有关设备,而在这方面,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相比差距更大,除个别学校建成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具备模拟经济运行功能外,大多数学校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名不副实,认为一个单纯的计算机房就是专业教学实验室,软件建设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产业经济学实验,包括它在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的运用,都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等,这需要相当大的一笔投资,这对于教学经费本来就不宽裕的许多高校自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四)师生互动性差,学生参与积极性欠缺 这首先与前面所分析的师资力量薄弱有关,由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发言进行有见解、有深度的总结和科学的引导,致使案例讨论流于形式,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深度。当然,问题更多的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差、主动性差,将案例分析单纯看成是一项作业、任务,而不是将之视为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案例讨论不积极,案例发言的形式单一,案例分析不够深度。 三、对于改善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若干建议 案例教学是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各高校应该加大对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案例教材的建设、改善案例教学设备与工具、改革授课方式,充分实现案例教学在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水平,对于从事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之外,还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掌握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在引进师资时要注意考察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案例教学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师相关技能培训工作,经常组织教学观摩,总结经验,以老带新,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形成适合案例教学的教学团队。 (二)注重案例教材建设 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专业教师,申报至少校级级别的课题进行案例教材编写,这不仅可促进本校的教材建设,对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教材建设也有极大意义。在案例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体现“四个结合”:既要吸收国外产业发展案例,又要吸收国内产业发展案例;既要有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又要注重对当前的产业热点问题、案例加以引入;既要注意产业发展的既定历史,又要从案例深度、广度的角度加以修饰以利于更好的用于案例分析;既要有具体重点知识点的案例,又要编排综合性案例。 (三)不断改善案例教学设备与工具 加大对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投入,加强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多媒体、互联网、课件等的建设。对于一些重点高校,根据学校经济学科的专业设置,可加强产业经济学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实现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在计算机上的模拟仿真、分析和计量。例如,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课程组自主开发了产业结构演变和产业组织变动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系统,并编写了产业经济学课程实验指导教材,指导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不仅能创造接近产业变动的真实现状的学习环境(仿真性),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且具挑战性,也提供了动态学习的环境(可变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为案例教学提供了更好、更广的平台。 (四)改革授课方式 改变现有的以讲授为主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刻板教学方式,加强讨论环节的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喻言(2008)的做法相似,笔者也曾在课堂采取课前案例讨论、课中案例分析和课后案例调查的形式,将案例贯穿于课堂,学生案例讨论、发言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取得过一定的效果。教师一方面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另一方面要把握讨论的进度和深度,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业经济学论文:国内外产业经济学文献分类的定位分析 摘要:国内产业经济学和国际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一直存在着差异和争论。文章从经济学文献分类的角度给出了国内和国际产业经济学的定位,并指出了二者简单的内容区分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献分类;定位 按照国内一般的文献分类,“经济”都是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因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科社会活动和各科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活动和关系,所以各部分类法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都是正确的。关于经济类目的位置,大概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法律”、“军事”之前。例如《中小型表》、《科图法》、《武大法》、《大型法》等。第二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法律”、“军事”之后。例如《中图法》。第三种是将“经济”列在“社会科学大部”之下,“政治”与“军事”、“法律”之间。例如《人大法》(白国应,2002)。从国际来看,比较流行的是经济学论文中经常用到的JEL的经济学文献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由著名经济学杂志JEL(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创立并推广实施。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一个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课程也是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大部分的国内产业经济学在内容上不同于国际上的产业经济学,本文试图从文献分类的角度分析一下国内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在经济学文献分类中的定位。由于文献分类方法众多,这里仅仅分析在国内《中图法》中的定位以及在国际上JEL分类法中的定位。 一、国内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框架及其在《中图法》中的定位 国内《产业经济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基本内容,还有的教材涉及到了产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等内容。按照微观和宏观层面进行划分,产业组织、产业集群属于微观层面的内容,而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关联以及产业政策则属于宏观层面的内容。 在中图分类法中,F代表经济。由于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如果是研究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F015,微观经济学是F016。 第一,产业经济学可以看成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分类号是F06,具体产业经济学是F062.9。但由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从各个分支学科来看,主要与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以及信息经济学有关系。所以在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主要看研究内容的侧重点在什么地方。具体关系为: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技术创新、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分别和中图分类法中的区域经济学(F061.5)、科学经济学和知识经济学(F062.3)、技术经济学(F062.4)、信息经济学(F062.5)、计量经济学(F064.1)等分类相对应。 第二,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F1)”中,中国经济分类号为F12,其中产业结构为F121.3。由于在产业经济学教材中,产业结构的研究也是重要的内容,所以应该归入这一部分内容。另外国际或者国内的经济地理的分析也和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等内容有紧密的关系,所以根据内容的侧重点可以归入这一部分内容。 第三,从产业经济学的数量研究方法上来看,涉及到了博弈论方法、经济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方法以及运筹学方法等。而这部分内容应该归入“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F22)”之中。具体有经济核算(F221)、投入产出分析(F223)、经济统计学(F222)、经济数学方法(F224)等。 第四,在产业组织中必然涉及企业理论问题。企业理论有单独的分类,位于企业经济(F27)中的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F270)。 第五,产业经济学与工业经济紧密相关。对于工业经济中的各个部门,产业经济学都有相关的研究。在“工业经济(F4)”中,各个部门的分类号如表1所示。如果研究的是特定部门的问题,则可以归入这一类。 如果研究的是国际工业经济各个部门,则划分到F41中,如果研究的是中国工业经济部门则应该归入F42。 二、在JEL分类法中的定位 JEL(Th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是经济文献杂志的缩写,1969年始在美国经济协会(AEA)赞助下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季度发行。该系统将所有的经济学文献按内容分为A、B、C、D、E、F、G、H、I、J、K、L、M、N、O、P、Q、R、Z共计19个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分为若干个子方向,在每个方向之下再设有专题内容。其中各领域和方向都有专门的综述栏,专题就不再设有综述内容栏。 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指产业组织,在JEL分类中分类号是L,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根据国内产业经济的研究范围,还有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集群以及一些数量研究方法。这些内容在JEL分类中的定位如下: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主要在“经济发展、技术转变和增长”分类中,分类号为O,具体包括“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分析”(O11)和“工业化、制造业和服务产业以及技术选择”(O14);对于“产业关联”的分析应该定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城市和农村分析(O18);“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内容则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产业组织的相关内容和其他JEL分类中相关内容的结合。 三、国内和国际产业经济学研究内容的区分及其演进 国际上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指产业组织理论,国内的产业经济学包括的内容则比较广泛。目前在中国的产业经济学中基本上沿用“行业”或“部门”的含义,没有从“市场”的角度分析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构和政策的不同。在结构问题上,国内产业经济学不仅仅研究产业结构,也研究市场结构问题,而国外的产业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结构及其市场竞争。在政策方面,国内的产业经济学不仅研究产业结构政策,也分析产业组织政策(竞争政策),而国外的产业经济学则只研究产业组织政策(竞争政策)问题。 第二,研究方法的差异。内容的不同决定的研究方法的差异。在国内产业经济学教材中,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部分的内容更多使用的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在产业组织研究中,则更多的是使用博弈论方法。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则是二者通用的。 第三,研究内容的演进。国内产业经济学最初主要研究工业经济问题,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他产业发展和竞争问题的研究也显得日益重要。所以当前的产业经济学涉及的产业范围增加,不仅有第二产业的研究,也有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研究。 产业经济学论文: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专业中的地位与教学探讨 摘 要: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分析了它在医药贸易专业中的地位,并探讨了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医药产业经济学;医药贸易专业;教学研究 为适应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药经济贸易、医药营销、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是由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实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这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必要的。该课程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医药院校的医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 一、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自身、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等的科学。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将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医药行业,以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产业层面剖析医药经济的性质和运营状况,运用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医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医药领域的宏微观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医药产业经济学体现了有关学科交叉的特性。医药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药事法规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而不是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它从相关学科交叉点出发,展开医学、药学、经济学等多角度探讨,建立完整体系的学科。医药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支,要应用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医药产业本身是一个特殊产业,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结合医药产业实际,注重产业经济理论的运用。如对医药产业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医药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等问题的分析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二、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今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管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的人才。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医药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且综合知识体系的独立的学科专业,医药贸易类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专业,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在现有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一般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类基础课程大多开设了医药学综合、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有医药国际贸易学(偏宏观)、医药商品学(偏微观)、医药市场营销学和医药营销实务(偏微观)、医药企业管理学等。医药产业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是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开设使该类专业培养计划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结构更趋完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融合了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医药专业知识。如医药产业的分类与介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概览;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理论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基础。 2.有助于提高医药贸易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医药产业经济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成为两类知识的纽带,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药产业各环节的分析中。如运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可以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解释医药市场中的“过度营销”现象;企业行为理论不仅对医药市场营销学中4P策略的学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行为等许多实际问题;产业政策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医药政策法规,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政策的能力。 三、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课程设置既要实现医药学与经济管理两类知识的沟通,又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虑到它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又要体现医药产业的特点。 1.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知识结构。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和药事法规等。内容上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贯穿其中,以医药行业的分类为起点,研究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产业组织等基本问题,揭示医药产业经济的特征和规律。就内容设置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为医药产业的结构与关联。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医药产业的分类、医药产业结构和医药产业关联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的概貌,掌握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理解医药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为医药产业组织。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程核心部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思维模式分析医药产业中出现的大量经济现象。特别是熟练运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理论。并将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进步等内容纳入到企业行为章节中。第四部分为医药产业的布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能够运用空间聚集理论分析医药产业中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的建设等。第五部分为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介绍产业规制理论,分析中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学生运用政策的能力。 2.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讲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理论、方法的讲解与其运用相结合,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课后查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析的课后论文,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市场结构度量的相关方法。如针对中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就要求同学们先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就该政策实施后对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四、小结 医药产业经济学科是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因此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以及学科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等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医药产业经济学科在医药贸易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发展。 产业经济学论文:从产业经济学看河南的高速公路发展 摘要: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高速公路因其自身特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产业经济学理论出发,在分析了高速公路的经济特性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南高速公路的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河南;高速公路;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出自德国,于1931年建成,位于科隆与波恩之间,长约30公里。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了23万公里。高速公路建设情况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了大陆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沪嘉高速公路1984年12月21日开始建造,1988年10月31日通车。沪嘉高速公路的南部端点是上海市宝山区的真北路汶水路口,北部端点是上海市嘉定区的博乐南路嘉戬公路口,全长16公里。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正在以世界上罕见的速度发展。交通运输部相关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我国高速公路由“十五”期末的4.1万公里发展到7.4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城市是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地,其汽车的增长远比乡村快的多,成为汽车的集聚中心,因此高速公路的建设多从城市的环路,辐射路和交通繁忙路段开始,逐步成为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市交通。同时高速公路的发展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速公路发展对相关产业和经济起到的促进作用 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的建设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可以推动沿线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城镇体系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同时高速公路的发展可以带动消费,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带动就业。也就是说,高速公路建成后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产生连锁反应,高速公路在建设和通车后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这样不仅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的增加,同时也产生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进而对居民消费也产生影响。由于居民消费品支出的增加,最终必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种连锁反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又提出了新的需求,进一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一项数额巨大的投资,对经济具有长期的拉动作用。据专家测算,每1元公路建设投资带动的社会总产值接近3元,相应创造国民生产总值0.4元;每亿元公路建设投资可为公路建筑业创造2 000个劳动日就业机会,同时为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近5 000个劳动日。 2.高速公路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通过提升交通运输业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高速公路上能达到平均时速是普通公路的1~2倍,而且路况好,提高了运输质量,加大了交通流量,具有快速度、大负荷、远辐射、高效益等优势,有效的降低了沿线地区的物流成本,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高速公路建设可以拉动沿线经济增长。利用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可以加强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内部升级。高速公路建成后为当地第三产业、旅游等带来更多的商机,显著地降低当地的企业的物流成本,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时也能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高速公路缩短了农产品的运输时间,保证了农用物资和救灾物资的及时调入,加快了农业信息的交流,有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据统计,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后,沿线地区每年向京津两市提供鲜菜2亿公斤、肉类2.3亿公斤、水产品1亿公斤、鲜果250万公斤,这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丰富了两市人民的“菜篮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4.高速公路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别,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高速公路网络化发展对沿线的影响是通过沿线的城镇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实现的。高速公路经济网的形成,将使各区域重新定义其区位优势和时空概念,重新塑造主导产业和竞争格局。高速公路可以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实现生产布局与沿线基础设施之间的空间结合,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便捷的联系,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带的演进。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强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联系,农村的产品结构导向取决于城市,农村的轻重工业都是为城市服务的,受益于高速公路的农村地区发展迅速,从而较快形成城市边缘区。高速公路使城乡差别越来越小,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城镇的发展和崛起,加快城镇化步伐。 二、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和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的高速公路发展比较晚,1994年12月26日,全长81公里的郑州至开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河南省无高速公路的历史。随着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建设也有了很大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4年突破1 000公里;2005年突破2 000公里;2006年突破3 000公里,跃居全国第一;2007年突破4 000公里;2010年通车总里程突破5 000公里,达到5 016公里,连续5年保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第一。预计到2012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6 000公里。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中有17个省辖市形成了高速公路的十字交叉;全省109个县(市)中有99个通达高速公路,通达率92%,其中45个县有两条高速通过。全省高速公路已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1个半小时中原城市群经济圈,3小时可达全省任何一个省辖市,6小时可达周边6省任何一个省会城市。 高速公路建设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明显的。河南省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与高速公路的拉动作用是分不开的。在高速公路发展过程中,河南省在高速公路养护、路政、收费和运营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河南省高速公路及附属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南省到2012年高速公路将突破6 0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基本连网,形成规模效益,将充分发挥公路网的整体优势。要达到此规模,以现行的造价水平3 000万元/公里计算,至少需要投资300亿元,资金缺口很大。而在目前财政资金不足、公路行业贷款总量偏高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筹集建设资金,是发展高速公路所面临的首要问题。(2)高速公路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目前高速公路大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建成的。受原有公路管理体制(即政府管理)的影响,管理单位多为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或虽为公司实为事业性质,并未形成真正按市场经济运作的企业主体,所以存在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束缚了高速公路以自主法人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影响了运营效益的提高。需要转变经营理念。(3)对高速公路沿线丰富的附属经济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应加快河南省高速公路沿线附属产业的开发利用,促进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开发尽快形成并可持续发展。(4)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发展模式的研究不足。与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对高速公路这一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却显得明显滞后。特别是对典型地区(如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省)的研究更少。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河南省高速公路产业正处在从粗放型的快速扩张向集约型的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实践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迫切要求理论的发展,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验证理论。 三、河南省高速公路产业化发展对策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反过来,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发达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然而高速公路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诸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的不良影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制约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针对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充分考虑河南省的实际,最主要的是准确定位,确立经营目标,转变经营理念。河南省高速公路及附属产业为了准确制定经营管理战略目标,就要对自身有全面清楚的认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经济、社会与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正确的企业定位,转变经营理念,实行多元化经营。(1)经济层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应根据自身实力的强弱、资金的雄厚程度、经营规模的大小来决定近期及长远发展所要展开的经营业务,以及各个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经济效益和总体经济效益。(2)社会层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不但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考虑自身对社会的影响,由于高速公路属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服务范围和影响极大,因而高速公路公司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应该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路行车安全,充分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3)文化层面定位。河南省高速公路附属产业应该认识到,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方法论述评 【摘 要】产业组织理论是有关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学科。本文分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发展过程中的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政策主张以及研究方法,并且根据信息化时代产业的变化运用模块化理论解释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方法论 一、研究、方法和方法 埃思里奇(Don Ethridge, 1995)对研究作了一个准确、全面而简练的定义:研究是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系统方法。这一定义主要包含了四层含义:首先,研究是有系统的、有规则的;其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最后,研究获取的知识要有新颖性和可靠性。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又可分为分析研究和描述研究。研究不是偶然发现、不是数据搜集、不是在图书馆查找已出版的研究成果,研究是一个过程、为的是寻求解释。 经济学研究是为了产生新的可靠知识,而获得可靠知识的主要工具便是科学。与管理学相比较,经济学的科学性更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有六个:感觉、经验、直觉、启示、测量和推理,在获取知识后要通过逻辑来判断其可靠性。经济学的逻辑可被划分为两个一般类型,即演绎和归纳。演经济理论极大的依重于演绎逻辑。博弈论便是一种进行推理演绎的有效工具,泰勒尔(Tirole,1988)的《产业组织理论》一书正是运用博弈论将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学进行了重新构建。归纳逻辑是从特殊的事实或结果得出关于一般事实或结果的结论的推理,它也可以被描述为从观察客观实际所得到的已知数据和经验中得出结论或新原理的经验过程。 二、产业经济学方法论 产业经济学演进的历程就是一个研究方法变化的过程。1879年,马歇尔(Marshall)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学的诞生。而现代产业经济学真正的理论基石源于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Chamberlin,1933)的《垄断竞争理论》和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Robinson,1935)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两本著作中所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张伯伦以垄断的强弱程度为依据,把市场形态分为从完全竞争到完全垄断的多种类型,其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产业组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Harvard School)、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交易费用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哈佛学派及其方法论 哈佛大学的梅森(E. Mason)教授和其弟子贝恩(J. Bain)是哈佛学派的代表人物。1959年,贝恩所著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正式形成。哈佛学派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这便是产业组织理论特有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分析范式。按照这一范式,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哈佛学派建立的SCP分析范式,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使该理论得以沿着一条大体规范的途径发展。然而贝恩最终并没有就SCP范式作出进一步的更为一般化的完整说明,谢勒(Scherer,1970)通过完善SCP范式中各环节的反馈效应,①才使得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得到了系统完整的阐述。 2.芝加哥学派及其方法论 芝加哥学派是指主要以斯蒂格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曾(Brozen)和波斯纳(Posner)等人为代表的在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1968年斯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3.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方法论 所谓新产业组织理论(NIO),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以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为主旨的与以往有着根本不同的产业组织理论(Davis and Lyons,1988; Pepall, 1999)。新产业组织理论区别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首要标志,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重点从结构环节转向了行为环节,由于行为属性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研究方法上很难再延用传统的实证手段,因此新产业组织理论采用了推理演绎为主的研究方法。博弈论成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统一方法,其中非合作博弈理论居于统治地位。 博弈论方法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整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重构,但其本身在运用于产业组织研究领域也有着难以克服的若干缺陷(Schmalensee,1988)。首先,即使是较为简单的关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策略性行为的多阶段博弈的多重均衡,也需要通过深奥的分析才能处理,虽然这在理论上看来是非常完美、精确的,也充分体现了理论分析的严密逻辑,但在现实生活中有限理性的决策者似乎不太可能从事如此复杂的博弈。其次,博弈论模型的结论所依赖的一系列假设过于精细,以致其中任何一个细小变化都足以导致有关结论失去赖以立足的基础。最后,运用博弈论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尚难以获得足够的经验性分析的支持。 4.实证主义的复兴时代 尽管发生了理论革命,理论研究方法的统一也似乎导致了产业组织理论领域向正统经济理论的回归,但是产业组织学毕竟是一个经验性分析的领域,应用性的优劣也从来就是检验一种产业组织理论价值的首要标准。新产业组织理论也开始寻求一种更具实证支持的理论研究方法。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的形式出版了一期研究成果选集,尽管这些论文在研究内容上多种多样,但在风格和方法上却具有共性。萨顿(Sutton, 1991)在其著作中将理论与实证作了精妙的融合,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树立了典范。 产业经济学论文:对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的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 要:目前,新兴产业群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产业经济学问题,为了能够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群实现快速、健康发展,需将我国新兴产业群具有的特征作为切入点,对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研究分析可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新兴产业群在发展过程中所提出产业经济学问题以及产业经济学学科范式方向,进而为我国新兴产业群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靠参考依据。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新兴产业群;思考 进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不断涌现大量新兴产业,进入21世纪之后,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兴产业群快速发展地推动下,我国不断加强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深入探索该产业群的有效发展路径。产业经济学在新兴产业群产生及发展地推动下,进展程度得到不断加深。产业经济学进展的深入反过来又对新兴产业群实现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1 新兴产业群特征概述 1.1 梯度性特征分析 梯度性特征主要包含有技术、需求两个层面。在技术层次方面,相同的一个新兴产业群内部、各个新兴产业群之间均表现为梯度分布。在需求层次方面,相同新兴产业群的内部、各个新兴产业群之间均表现为梯度分布。我国经济性质决定了我国新兴产业群表现出梯度性特征。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分两个阶段进行经济发展水平缺乏不平衡性,均是导致新兴产业群出现梯度性特征的主要原因。两个阶段指的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后工业化两个阶段同时进行。不同两个阶段的工业化同时发展使得存在于新兴产业群中的各个行业在业发展水平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进而使得该产业群内部表现出梯度性分布特点。此外,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城乡经济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使得部分新兴产品在结构以及销量上均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这也是导致我国新兴产业群表现出梯度性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体制性特征分析 新兴产业群所具有的体制性指的是该产业群的健康、稳定发展存在较多的体制性障碍。目前,在我国的公共决策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还深受计划性思维影响,计划性思维还未完全消失,主要体现为部分公共部门过多地干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经济的运行。例如,相关公共部门经常选择部分行业作为重点对象进行扶持,甚至直接选择具体的企业作为重点对象,对其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这种行为会使得资源出现倾斜,使得各行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出现不平等现象,进而导致市场上出现不公平性竞争。不公平性竞争的存在使得部分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对我国新兴产业群实现稳定、快速、持续发展产生间接阻碍作用,最终导致新兴产业表现出畸形发展。 2 新兴产业群的产生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2.1 新兴产业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虽然新兴产业群的发展需要三种力量的共同推动,但是随着新兴产业群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新兴产业群如今己经能够因为自身的发展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群的经济如今己经能够很好的与其他行业的经济形成良性的互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繁荣。所以说新兴产业群己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2.2 新兴产业群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是实现现代国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因此发展中的国家想要提升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加快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产业的更替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国家如果能够抓住新兴产业群发展的命},想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复苏便会简单容易了许多。例如:日本和美国两个国家,依靠信息技术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的经济水平己经步入了世界经济水平的前列。因此,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群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 3 我国产业经济学未来发展的研究与规划 在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实践推动下,我国产业经济学对新兴产业群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断的深入新兴产业群的产生,促进了产业经济学的进展,产业经济学的进展又推动了新兴产业群快速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产业经济学与新兴产业群具有相互的作用,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对我国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1 新兴产业群发展的对策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环境中,对传统产业进行强化改造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力度,两个方面均为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一个根本性支点。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我国拥有独特优势,优势主要体现在拥有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高科技新兴产业群的发展上,我国也并不处于劣势,可凭借购买、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方式,促进高科技新兴产业群实现快速、稳定发展。因此,当前,我国应紧紧抓住新兴产业群出现所创造的有利时机和条件,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3.2 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范式的方向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产业经济学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研究方向的规划上。产品经济学可以大致的分为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以及产业关联六大部分。这六个部分又可以归类为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两个问题这是因为在本质上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产业关联都属于产业结构上的问题,对产业结构还是对产业组织的关注,这完全取决于国家对我国经济市场的态度,这也同时决定了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式。 从我国新兴产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来看,产业组织学应该是重点研究的对象。因为对产业组织学的深入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新兴产业群“体制性”特征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对产业组织学的研究对产业的政策的规划与制度也有一定的帮助。当然对产业结构学的研究也不容忽视,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改变,市场的产业结构也会相应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学的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新兴产业群“梯度性”特征存在给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 3.3 我国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规划 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兴产业群,我国用实践推动了新兴产业群的进步与发展,进而也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对产业经济学提出了一些要求。新兴产业群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群独有的“梯度性”特征和“体制性”特征对我国产业经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研究是当今我国产业经济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想要同时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同时作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产业经济学就必须要转换研究思路,从我国新兴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新兴产业群中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分别从理论讨论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找出造成我国新兴产业群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改善我国新兴产业群发展现状,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群持续、稳定的发展,进而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还存在许多方而要研究的问题,我国新兴产业群的发展能给国家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而在解决产业经济学上的问题的同时,能指明我国在产业经济学发展上而临的方向选择。 产业经济学论文:高等农业院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本文在经济学专业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翻转课堂的理念,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经济学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以验证教学效果,以期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只是机械地对学生灌输知识,难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从而导致经济学专业具有理论性较强、职业指向性不明确的特征。产I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下的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利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和具体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高等教育翻转课堂进行了研究:(1)翻转课堂的定义(Baker,2000;Mazur,2009;Brian,2012);(2)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Bloom,1960;Savery Duffy,1995;Sweller,1988;Chickering Gamson,1987);(3)高等教育翻转课堂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研究(Ayers,2006);(4)高等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Prince,2004;Berrett,2012;Talbert,2014)。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文献自2012年以来呈快速增长趋势,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翻转课堂本质的探讨(陈玉琨,2014;黄琰、蒋玲、黄磊,2014;张金磊,2013;何克抗,2014);(2)对新型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张金磊,2012;曾贞,2012;钟晓流等,2013;赵兴龙,2014);(3)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具体课程教学实践(马秀麟,2013;翟雪松、林莉兰,2014;田爱丽、吴志宏,2014)。 3.研究述评。从国内外有关翻转课堂的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大都围绕基础教育中翻转课堂的本质、模式、教学实践及其有效性展开,对高等院校翻转课堂的研究较少,在这少数文献中,将翻转课堂运用于经济学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以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的产业经济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以期为大数据时代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产业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1.课前。根据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前教学主要采取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方式来进行。线上平台主要提供以下几个功能:(1)提供课程要求或重难点清单以及教学参考意见,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内容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和预习。(2)提供课程脉络树状图,以及基于此链接下的微视频。(3)学科学习网站推荐和热点问题推送。由于产业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质的经济学,它与生活中发生的最新经济现象密切相关,教师借助平台分享一些最新的视频、新闻等电子资料,学生可根据自身时间来安排学习时间。(4)问题留言。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留言,教师可以及时收到反馈,根据学生问题及兴趣调整课堂安排。 2.课中。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中教学以分组合作为基础,采取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演讲和讨论作为主要形式。我们可以综合利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分组合作教学方法。教学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由组合或采取抽签组合的形式形成4―6人的小组,并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学期开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或网络平台设计一些选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教师设定的某一个选题,在查找文献、联系现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制作PPT,每次课前安排1―2名同学讲解。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课前花几分钟做一个新闻速递,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关于产业发展的不同资讯,将查找的咨询整理并制成PPT。如果每堂课安排两个学生,可以采取选题演讲和热点传递交替的形式。在具体任务中,轮流指定一名小组成员作为主导者,成员之间相互做出评价,作为教师平时成绩的参考。(2)专题教学法。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比较复杂,就基本理论部分来看,理论性都很强。目前各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安排大多为40―50学时之间,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将全部理论都灌输给学生,再加上单纯的理论讲解会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可以依据基本理论提炼相关专题进行专项讲解。例如,产业结构部分的我国主导产业转换专题,产业关联部分的各指标计算专题,产业布局部分的产业集群专题,产业组织部分的博弈专题以及产业政策部分的反垄断专题等。专题教学的形式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相结合,使学生能运用基本理论分析显示产业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大大增强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3)案例教学法。产业经济学除了理解基本理论之外,还非常强调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在产业组织理论部分,结合哈佛学派SCP分析框架衍生出来的案例比较多。例如,结合市场结构中集中度的测量方式讨论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结合形成产品差异化的因素和产品差异化的测量方式讨论现实经济中厂商的差异化策略;结合市场行为中价格行为的不同方式讨论国内外厂商进行掠夺性定价、限制性定价和价格歧视的效果;结合现实经济中的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案例讨论厂商组织调整行为的动因等。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的案例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结合课堂上案例讨论的内容,衍生相关课后案例供学生思考和分析,并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向教师就所分析的内容进行反馈。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有三种,即讨论式、辩论式和研讨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首先对案例的基本概况进行讲述,然后提出相应的要求和讨论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辩论式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提供或根据学生提供的选题选择出一个现实经济中有争议的问题,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确定主席及正反两方的辩手。与一般辩论赛不同的是,这里除了双方辩手的自由辩论外,还需组织剩余学生进行自由辩论。研讨式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负责提供背景材料和参考文献,学生将扮演具体案例中的决策者,对案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并撰写分析报告。 3.课后。产业经济学课程的课后教学可以采取开展实践周活动和撰写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来进行。(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了更好的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克服校内资源不足的局限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已有的项目计划方案带入实践基地,或者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基地的研究项目,并采取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项目的双导师制度。这样的合作交流过程,避免了学生没有目的的参加实践教学或者在实践教学基地里仅仅从事简单机械劳动的现象,能够充分利用实践基地的条件,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2)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写成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在期末时给予学生时间做课堂汇报,或者自己就某一问题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写一篇课程论文。撰写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评价与反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产业经济学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论文,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推送一些相关新闻内容,拓展学生思路。教师可以结合教授内容设计一些小测试,学生可以通过网页或者微信平台做小测试,检验学习效果;学生课后可以通过留言等方式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意见,还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平台自己学习课程后的感想或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同学们可以浏览、点赞以及在线评论。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摘 要:当前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举措。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依靠产业经济类的专门人才来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性作用,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和体制创新。一方面,学校需要提高师资水平,进行教材内容更新,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实现教学方式创新;另一方面,要求校企结合,改善科研环境,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产业经济人才的价值,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 1 我国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和高创新性的新兴产业,对新兴技术类和产业经济类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当前正是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同时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学科相关教学资源也亟待升级改造。 在当前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产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和资源约束下,我国在产业经济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呆板;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是非常紧缺。另一方面,虽然产业经济学课程也已经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然而紧密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及新兴产业教学资源研究仍显不足,基本停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理论改革上,并未真正提出适应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关于新兴产业经济类人才培养方式和有效途径研究尚不多见,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和需求的产业经济学教学资源也亟待整合、更新和升级改造。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观念的保守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老师致力于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课堂之外,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课程考核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学生为应对考试就会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逻辑思维体系就不易建立。而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强调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填鸭式的人才培养观念下,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虽然有所掌握,但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不强。 1.2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单一 和国外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我国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比较单一。我国人才培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国外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是既有深厚知识基础,又有创新思辨的人才。因此,学校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人才培养侧重于校内单方面培养,而与产业企业合作的比较少。学生参加讲座、例会的机会虽然多,但是参与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的机会不多。这种单一校内培养方式不利于产业经济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被认可的成果却是少数,这也与我们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1.3 教学内容的滞后 教学所用的教材内容滞后。编写一本教材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一般要滞后于当前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实际。一些产业政策条例和产业案例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生掌握的信息过时,这会影响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的把握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思索。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既需要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技术人才,还需要熟悉产业战略布局的产业经济人才。产业经济人才是以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掌握专业的产业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产业经济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参与。虽然近几年培养的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非常o缺。因此,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效发展,就要求对高层次产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1 培养更多的产业经济高层次人才 目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人才是不足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了2005年至2014年之间我国较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从趋势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的人数整体上逐年增加,海归人数也在增加。经济学研究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1.8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8万人。但是这些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才在总量上占比全国总的受教育人数还是较少。 2.2 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产业经济人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不可分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求主导产业的更换升级,这就要求产业经济人才要有国际视野。通过阅读国外最新产业经济文献,了解现下最先进的产业经济理论,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主导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往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2.3 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经济人才 如果说本科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那研究生教学就要求学生开始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学术界对其研究还不够完备。这些都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完善学术研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方案。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除了要求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著作来开拓思维,还要求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当然这些都要求教育设施的改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正确的教学引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更强大的带动作用。 3 适应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 产业经济学人才掌握专业的产业经济理论知识,可以运用所学很好的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虽较短,但发展环境复杂,面临的问题较多,急需产业经济类人才改变其发展现状。这也使得它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产业经济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3.1 提高师资水平与教材内容更新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吸纳知识的效果。高校产经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呆板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好的教材有清晰明了的概念,丰富的内容,逻辑合理的结构,简便易懂。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产业经济学教材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这些实际情况,添加最新产业案例,附上最新产业政策条例,从而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思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2 注重实验教学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和市场运作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做好产业经济的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具体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就是将产业经济学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建设产业系统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计量操作。虽然一些产业经济问题的实验结果,不能代表现实产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但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的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积累自身分析和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的经验。实验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熟练相关计量软件的运用,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这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更有成效,也算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和巩固。学生也更能展现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注重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与当地企业进行沟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项目。另外,学校可还以请企业优秀工作人员来校讲座会谈,与学生互动交流。 4 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体制机制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这不仅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还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经济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需要社会各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4.1 以市场为导向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会走向社会,服务于企业。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掌握的知识理论和学习技能是和社会脱节的,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学校对产业经济学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学好课本知识,查看产业理论文献。但是只偏重理论教学,就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性不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教学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改变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设计上有理论性而无实践性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产业经济学人才时,把握市场动向,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学生推向企业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2 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与企业双向合作,整合高校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去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实习,切身体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的发展状态。尽可能给学生机会,参与相关产业的合作项目,策划相关部分的方案。在企人员可以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指导和点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请一些优秀产业经济学校友来校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产业经济学。还可以请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授课,让师生更全面的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3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 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高消耗性。国家对高校高级人才的培养进行投资资助时,要做好整体性培养资助规划。要结合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对高校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形成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可以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津贴等方式资助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将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资助对象,纳入高校高层次人才储备队伍进行培养。并和国外高校保持学术探讨,让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的学术成果。 4.4 科研环境的改善 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学术氛围是软环境,学术讨论的自由与否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给出自己的观点后,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并允许他们提出质疑。学生和老师在一个比较平等的位置时,学生才会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术讨论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像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平台这些就是硬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需要进行实验研究,而实验的成功需要优秀的教师进行指导,因此师资力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专业平台的建设,对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趋势。面向新兴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保证。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整合优化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资源,进行面向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推动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培养,使产业经济人才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要。 产业经济学论文:体育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架探讨 【摘要】本文采用逻辑分析以及文献综述等方法,对体育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得到学科理论应以产业经济学、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以及本文经济学为基础。研究对象主要包含政策、发展、布局、关联、结构以及组织。从上述五个部分的学科领域出发,将学科体系划分为五个层次。 【关键词】理论体系 经济学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体育产业研究无论是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体育产业方面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在体育产业研究方面仍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体育产业方面的有关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将体育产业经济学看作是一门具有充分独立性的学科,希望可以为以后的体育产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一、构架体育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对人类社会的活动特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是我国科研部门与政府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本文对体育产业进行探索与研究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各部门的生产关系、再生产规律、竞争理论、垄断理论以及生产目的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阐述。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制定产业政策以及产业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对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理论框架。 (二)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以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与我国历史发展经验为基础并对优秀理论不断深入与丰富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中的重要体现。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是年20年代指导我国经济实践与产业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未来指导我国经济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尤其是在我国体育产业建设中,更加离不开邓小平产业经济思想对宏观建设方面的理论支持。 (三)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主要针对类型相同的各经济组织集团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当前我国产业经济学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尚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科研机构的不断努力下,该学科在实践以及理论上的进步十分迅速。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生体系,但由于研究起步较晚,实践经验较少。总体上来看,产业经济学重点探索某一领域内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不同企业之间部分与合作的一般规律,同时也研究某一领域与其他生产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由于我国经济系统庞大而复杂,其中包含许多不同领域的子系统与细分产业,而这些产业依照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经济活动方式,在物料供应层次上各自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子系统所承担的责任各不相同。产业经济学则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对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所体现出来的经济活动特点以及区域子系统内所协作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 (四)西方经济学 在我国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研究成果都是以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并在相关的理论支持下得出的。根据已往的实践经验来看,产业经济学无论是研究方法上还是在原理应用上都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结构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重要框架;通过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对市场行为中的均衡价格理论与厂商理论进行应用与分析;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绩效理论能够将生产与消费行为的分配理论与优先行为理论进行模拟。从宏观角度来看,市场关系结构与产业组织理论为研究对象,根本上是以微观经济学中的垄嗉鄹窭砺畚基础,结合已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而进行的探索。通过现代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可以对微观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与组合,将产业经济学中的各种微观与宏观现象有机结合起来。 二、体育产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学主要从交换、流通以及生产三个方面出发,对相关的组织集团、经济活动与发展规律进行阐述。主要的研究对象包含体育产业政策、体育产业布局、体育产业结构以及体育产业组织等。其中体育产业组织即市场上从事体育类产品生产的社会组织集合,重点研究其在宏观的市场竞争与合作中各部门在利益关系上的发展规律与变化形态。体育产业结构即产业领域内所形成的的行业技术经济联系以及数量关系形式,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主要受到关联机制、就业结构以及需求结构的影响。体育产业关联即所生产的产品或在中间产品的投入过程中,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在结构联系、产品技术之间的形态,不同维度下,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产业结构的方式体现出来。在关联过程方面,体育产业结构是宏观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均衡的研究对象之一。体育产业布局即在某一时刻的生产力条件下,某一区域的空间组合情况与空间布局情况。其中体育产业空间结构是反映体育产业布局的重要体现,产业空间结构是否具有充足的合理性决定该区域能够充分发挥经济优势、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产业发展即该产业从开始建立到进行淘汰阶段之间不断发展以及改良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在发展状态下中对企业领域产业影响的过程,其中主要包含体育产业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有关因素。体育产业政策主要指的是某一区域内政府部门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的出发,利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针对体育产业所提出的有利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措施。 三、体育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 (一)体育产业组织理论 体育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内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明确不同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规律为主要目的。企业关系主要指的是某一特定行业内容不同企业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关系、利益关系以及交易关系等,以上几方面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企业以及行业本身的发展与生态产生重要影响。 (二)体育产业结构理论 体育产业结构理论以体育产业结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影响经济发展的有关因素与演变规律为基础,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方案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关需求为目标,对行业间的结构层次深化以及资源占有关系进行深入挖掘,并以研究结构为理论基础来对政府部门的政策优化工作以及产业结构规划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体育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对产业结构造成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和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二,揭示在体育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规律;第三,寻找优化产业结构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从体育产业长期的发展需求出发,结构调整政策以及体育行业的选择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等。体育产业结构理论在对体育产业长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与探索的同时还重点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规划的基本方案,并对基本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专门的分析。 (三)体育产业关联理论 体育产业关联理论通常也被称为体育产业联系理论,相比于传统的体育产业结构理论,该理论能够对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更加精确的量化描述,该理论的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产业关联理论主要对产业内容经济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量化的阐述,该理论在解决经济问题方面主要采用的计算方法为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通过投入产出模型与具体的经济活动所生成的投入产出表对投入产出关系进行描述。将某一特定区域内,以一段时期内的经济活动过程具体到行业内部的各个企业方面,在对企业之间经济技术关系进行反映的同时以量化的方式对单个企业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研究,选取投入产出特性、投入产出比以及波及效果等方面的结论。其中涉及效果主要包含资本需求、就业需求以及体育产业影响力等。 (四)体育产业布局理论 体育产业布局理论主要是对某一特定区域内体育产业布局与该区域中经济活动内存变化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与研究。特定区域内,政府部门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需求对体育产业内部各企业的生产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就必然会形成体育产业结构布局。而政府部门接下来政策调整方案的调整也一定要结当前该区域内合体育产业布局的有关特点来制定调整方案。因此,对体育产业布局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也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良政策制定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 (五)体育产业发展理论 当前我国下处于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研究人员一定要结合考虑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产业转移、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问题。有关问题也需要对当前区域内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规律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认识,根据产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使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实现。发展体育产业需要综合考虑到发展政策、资源配置、发展周期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其中挖掘体育产生的发展规律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行业形态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业政策,才能起到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能力的作用。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其在人们生产和生活所涉及的诸多领域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和应用。在市场逐渐成为了社会经济的决定性因素的环境背景下,如何实现物联网产业的动态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文章主要针对产业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相关浅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视域;物联网;产业发展 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即便如此,在技术升级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阻碍。例如:在“顶层设计”上有所欠缺,缺乏相应的核心技术,没有完善的标准和体系,以及规模应用的范围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对物联网产业的动态优化选择,使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相关的研究人员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1 什么是物联网 针对于物联网,我国一直没有定义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和定义。但是从形式上来看,物联网的主要功能就是有效实现物与物的连接,主要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方面是物联网依旧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而进行应用范围的延伸的,另一方面是更好地建立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的对信息进行交互传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将物联网与互联网进行有效的联结,实现人与物的整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人、设备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更为和谐有效的管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从本质上看,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技术赋予物品“智慧”,使整个商品的生产、运营和交易能够实现智能化。它是一种将多种技术进行有效统一和聚合的网络技术,为人与物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断打造出一个“智慧”的世界。因此被成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在这种概念的作用下,我国也逐渐纳入了一些新型的产业和技术,早在“十二五”的规划上就明确地提出了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因此,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如何在对国外的经验进行有选择的借鉴,选择物联网产业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推进相关战略的实施,这不仅能够促进物联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使产业的组织更为规范,进而提高行业的业务水平,为企业的目标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创新整合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物联网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这种快速的发展进程中,还是缺少“顶层设计”,换一种说法说就是没有一个统筹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和发展蓝图,没有合理的整合因素,这就使得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一个自发的状态,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很据各自的喜好特点来进行没有秩序的发展,重复的建设,这严重的导致物联网产业无法全面发展。这不仅导致资源不能够实现有效共享,还会给投资带来极大的浪费。除此之外,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相关的规划意识和协调机制比较欠缺薄弱,导致研发的成本过高,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这种情况对我国的物联网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国家的高层应该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规划,才能够使物联网产业链得到完好发展。 2.2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缺少核心的技术 阻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有物联网技术的研发能力不足。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的能源应用型产品产能过剩,但却没有拥有本国的核心技术。国内的物联网的发展首要问题就是缺少相关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对关键的核心技术进行完善和提高是我国物联网当前发展的最主要的课题研究。 2.3 物联网的产业链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处于发展的初期,因此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应用的技术还不够成熟,这是限制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产业链的产生不够完善,企业的规模比较小,资源和利益的分配上存在偏颇,物联网产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各个环节涉及的诸多问题,例如:价值产生、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以及如何体现价值等等,这些问题都不能促进各个产业链之间友好合作。与此同时,我国的互联网在界定和分工的过程中也不够明确,一些重要程度环节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物网的系统设计、公共信息平台、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还处于缺位的状态,严重的限制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3 产业经济学视域下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3.1 加强产业“顶层设计” 相比较互联网而言,物联网产业的操作流程和发展进程都更为复杂。设计的社会多部门、多环节的协同运作。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标准化体系建设等,这些都是加快推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关键因素。物联网产业要想实现有力的发展,离不开组织的领导和合理的规划。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对产业战略加强研究,建立完善的发展体系,对相关的政策和经济以及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转变,提高物联网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的建立,在分工上予以明确和强化。 3.2 完善商业模式产业链的构建 在物联网产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为了促进物联网行业更为有效的发展,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可以依靠政府的相关政策给予商业的扶持,物联网要找到想法找到产业市场,这样才能够保证合理的需求度,而且物联网应用涵盖了诸多范围,因此相关的人员要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使流程中的管理体系更为规范和完善,有效促进双方互利共赢的模式建立,实现物联网行业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行,让物联网产业上各个环节和部门都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这样才能够将上下游的产业进行有效的联动,为整个行业链的发展创立有利条件。 3.3 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研发 国家在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过程中,应该能够及时找到瓶颈点和技术难点,能够抓准机遇,建立完善的物联网的标准化体系,尽快的找到在市场的主动权。而与此同时,还要推进物联网产业的示范和规模化的应用,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突出发展中的重点,对于研发的新政策和新技术,要采取试点示范带动社会投入,并且逐步延伸和拓展应用,扩展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提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相关的研究人员应该对此加强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发展和应用进程中,对整个模式和技术给予不断的优化和创新,从而有力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辉煌发展。 产业经济学论文:信息经济下的产业变革与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以产业为具体研究对象。随着时代特征的变迁,产业也处于变革与升级过程之中。因此,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和研究产业的具体问题,强化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就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材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信息经济;产业变革;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 1 信息经济下的传统产业变革与升级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更加广泛、深刻,传统产业也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纵深发展。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生产方式、产品销售等全过程渗透。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生产流程创新与突破,对产业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产业之间也将以新的形式进行融合发展。例如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利用新的技术、资源和融合方式把农业由一次产业升级为六次产业,不仅拓展了传统农业功能和社会收益,并且,使得这些功能和收益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环节的渗透和扩散,催生出各种基于产业发展的服务新业态,生产性服务业将从技术应用、服务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提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将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这影响不仅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转型和升级方面,也会影响市场结构、竞争行为、盈利模式及市场绩效等方面,对产业组织产生深刻影响;对产业的空间布局及产业政策也将产生强烈冲击。因此,忽视这些新的变化,将无法对当下的产业经济现象进行更合理而深刻的解释,也难以对产业领域的现实问题做出有效的解决,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将难以体现。 2 信息经济下的市场和产业分布变化 信息经济经济使得传统理论下的很多规律发生改变。长尾理论(Long Tail)和众包(crowdsourcing)思维已经深入到传统产业的很多领域,市场细分越来越细,“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概念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处于需求曲线尾部的市场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影响市场结构的关键因素:集中度、差异化和进入退出壁垒也正在发生变化。市场中的竞争行为也随之变化,处于需求曲线头部的一级或者二级市场的占有率和利润率也正在经历由盛转衰。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之后,企业的营销活动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营销活动受时空限制越来越少,营销费用越来越低,营销结果越来越精准,广告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交易付费的广告付费方式使得广告费用大幅度缩减。这些信息经济下市场、竞争策略、商业模式的变化应该被充分关注,融入产业经济学的日常教学之中。 电子商务发展促成产业空间分布新格局。电子商务纵向延展,促进城镇资源快速流转,横向跨境布局,促进全球消费市场的形成。与电子商务相关联的企业如软件公司、代运营工地、在线支付、物流公司等围绕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聚集,也推动着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正在加速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向“在线产业带”转型。信息经济下的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显著,与传统经济下的指向性集聚相比,经济联系性的聚集在加强,创新效益的分析也应该被进一步强化。 信息经济下,传统产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在不断转变,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在催生,市场结构,消费需求和空间布局都在不断变化,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理论,这对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是个挑战,具有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 信息经济背景下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3.1 教学理念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基本理论,对目前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独立的运用基本理论和概念分析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当中的现状、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然而,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市场环境,这些新的现象应该被引入课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摒弃单纯讲授传统理论的教学观念和对单一教材的依赖,结合网络资源和典型案例拓展学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的学科视野,强化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2 教学方法 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教学方法是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是基础,但是,让学生在置身市场和具体产业之中,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行为策略以及政府规制等。在创新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教、学、用协同的产业经济学课外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深化课堂教学。把“浸入式”的教学理念引入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对某个产业的基本情况做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的意愿对具体产业进行追踪研究,并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开展产业问题讨论,让学生能够把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深化对理论和现实的理解,并能够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3 教学评价 要贯彻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必须相应的做以调整。单一闭卷考试形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考核方式需要与教学方式相配合,多元化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能力,以及发现、关注产业经济现象与事实。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经济下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变化,传统产业在网联网经济下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产业结构的重构、转型与升级,产业规制面临的新问题等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尝试撰写具体的产业经济案例和产业分析报告等。把考试与考查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知识的现实应用性。 3.4 教学材料 信息经济下的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加丰富。毋庸置疑,选择一本经典但又符合当下经济形势的好教材非常必要,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它的优缺点,为了扬长避短,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应该引入教学,包括经典案例,统计年鉴、行业报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公开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而且可以作为课后辅助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产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让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形成综合知识结构体系,为其后续研究与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 4 结论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要体现它的应用性特征,就需要把握好经济运行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市场环境,在大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产业的具体问题,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经典概念和理论的讲授,更应该关注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不仅要注重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应该把现实中出现的新的突破性的变化引入教学内容,形成更具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知识体系,增加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和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 【摘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产业经济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产业经济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可以为国家做宣传,从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本文通过研究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产业经济学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影响,这为产业经济学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理论 流派 发展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产业经济学理论源于西方,并且是对经济学发展的一种诠释。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学发展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流派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学观点,以及经济学规律,这也是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然而,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无法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发展相比,所以这就需要我国经济学家能够不断发展研究,从而促进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进步。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产业经济学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进一步找出适应现在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并且通过经济学理论的分支学科,探讨出以公有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内部产业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 产业经济学换句话说又称产业组织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学,在应用经济学中,人们都把产业经济学成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起初,在我国,产业经济学并没有被人们一致认为是独立的经济学科,自从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的起源相比于其他的学科是较早的,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从宏观上来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各个阶段中,关于产业经济学的代表书作有《产业组织论》,是出自贝恩手写,在一九五九年被推出,这本书是至今为止最早出现的就关于经济学展开研究的一本系统性的图书。同时,《产业组织论》也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然而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发展,当时出版了一本名叫《产业组织与公共策论文选》的书,然后就以这本书为中心开始了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这也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理论已经开始走向了成熟的道路,在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中都取得了很大的理论发展。由此,产业经济学理论开始慢慢的步入了正轨。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的发展 (一)哈佛学派 哈佛学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步形成,它的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治理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中建立了非常完整的SCP理论范式。也正是SCP理论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初步成熟,也与此同时代表了产业经济学正式走向了独立学科的这一道路,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也就此开始了系统化的理论研究阶段。 (二)芝加哥学派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许多来自芝加哥的经济学者开始了对于SCP范式的研究,并提出了他们的批评,所以正是这个原因,SCP范式开始走下坡路,逐渐的衰落,自此以后,芝加哥学派开始逐渐取代哈佛学派,走向经济舞台。施蒂格勒早在一九八二年,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模式具有开创性的作用。施蒂格勒也曾经出版了一本叫《产业组织》的书,这本书的诞生也正式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对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三)奥地利学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奥地利学派的出现也预示着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开始走向新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所以从那以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开始对于理论基础。分析手段等方面展开了卓越性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泰勒而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当今最具权威性的经济学教科书。奥地利学派从实质上说不仅继承了芝加哥学派的理论研究成果,更是在此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四、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构建 (一)初级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经济比较落后,而且经济发展滞后。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比较传统而老套,并且发展思维也比较落后,无法跟上产业经济发展的潮流。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无法迅速的接受西方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情况。并且这一理论无法更好地指导产业经济结构的发展,所以,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以及发展,但是在这一时期,产业经济学理论却有了发展的萌芽,这也是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表现。 (二)发展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西方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我国产业组织进行相关研究,这也是促进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条件。虽然在建国初期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为产业经济学在中国的打下了基础。大学开展产业经济学理论课程为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体现出产业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这也是我国产业能够更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成熟阶段 在90年代后,随着我国产业的发展,也使得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逐步成熟,并且得到了很多企业发展的认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很多企业都迅速兴起,并且获得了国家政府的支持。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是产业结构过于传统而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面临这一情况,产业的发展就投向了产业经济结构理论的指导,很多的企业都希望能够通过产业经济学理论而找到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方法。 (四)完善阶段 21世纪是科技发展占主导的时代,所以,这就需要每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大力发展生产力,并且将科技发展作为第一生产。产业经济学理论在21世纪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并且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21世纪的发展要以第三产业为发展方向,摒弃传统的你劳动力为主的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科技以及服务行业,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学理论的完善。 五、总结 我国很多企业都进行了产业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经济优化升级,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经济的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虽然产业经济学理论来源于西方,但是我国产业的发展都运用的是理论,所以总体来说,产业经济学理论在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地位。产业经济学在我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且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何玲玲(1987-),女,汉族,安徽省巢湖市人,中央财经大学(申硕中),研究方向:资本运营与投融资分析。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与应用性质 【摘要】产业经济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是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不大相同,它是一个独立的不可替代的研究课题。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是刚刚兴起的一门学科。从企业范围内来看,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产业的组织结构、组织分布、各种布局、组织联系和相关的政策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是较为重要的,可是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它主要表现在,产业经济学理论的重点,是产业结构,结构作为经济的变量进行考虑,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就是从它的经济哲学观点上,看待有效的经济学效用。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理论地位 应用性质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才作为研究生研究的专业学科而设立起来。产业经济学是归属于应用经济学中的一个学科。从国外传入我国时,已经时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它的理论内容,已经时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在实际经济交易过程中,是能够起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部分,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理论是一个整体,能够起到应用经济性质。 二、产业经济学概述 (一)产业经济学概念 产业经济学结合了产业分析和产业政策,包含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内容,是相对较新的应用经济学下的一门学科。从西方的相关经济学,主要从产业内外关系以及企业组织的结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因此产业经济学,主要是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可以称为产业组织学这个称号。在国际期刊上,可以看到国外经济学上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出发,作为核心的主要学科教学中心,高校主要相关的课程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加入微观经济学的讨论,同时注入计量经济学体现其应用性质,还要就是产业经济学,这些都是学生必考或者参考较多的课程。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国际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提到注意市场分工以及机制等问题,这样的理论与英国经济学家在十九世纪提出的经济规模效应,从垄断引起的竞争,提出一定的矛盾。这样的产业组织结构,就是产业经济学的重点。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经验主义,这是产业经济学的初步组织理论化过程。到了六十年代,提出的市场的机构和行为、绩效等,这些确立了产业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有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探讨,更多的西方学者,从产业组织的相关内容,结合了博弈论等相关内容,指出了产业经济学的战略性分析。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国内发展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研究参与者愈来愈多。到了九十年代,产业经济学理论到了这时,才进入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有了许多众多的研究成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学科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精细化,这就促进了科目的发展。在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设置中,产业经济学从各个行业出发,按照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各研究机构和高校,都设定有相关的科目,产业经济学,也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学科,逐渐受到重视。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一)从现代经济学科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地位 在现代经济学上看,产业经济学作为众多内容中的一个体系,内容较为完整。从经济内容体系中去看产业经济学,它随着经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也越来越规范化和广泛化。作为二级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其特殊性。产业经济学展示的是组织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有助于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潜在规律,更能够成为人们进行经济行为的工具。产业经济学理论,不仅从概念上,展示其专业的细化特质,更从其研究内容上,可以看出经济的产业分析的深入化。产业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更能够促进整体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从微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产业经济学理论,也是对其深入和细化的过程。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细化分析,这些都是为了找到经济运行规律服务的。只有对各个研究,才能看到企业经济学的个体作用,更能够从社会发展中,找到其相应的经济位置,从根本规律出发,找到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组织结构地位,促进微观经济学的深入化和完善化,这也是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企业分工特点,相符合的一个特性。 (三)从宏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可以看到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政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性。这样的关系,不仅仅是促进作用,还有阻碍和停滞不前的时期。但是每个时期,都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相关的理论框架,从而发展经济。产业经济学从这样的整体出发,结合当前国民经济的特点,从而对经济结构能够起到广域上的整体量上的促进,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多样化和深入化。产业经济学理论,是能够和宏观经济学的个量上的促进,更能够多方面的促进。 四、产业经济学应用性质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性质 产业经济学理论,可以从其理论经济学角度出发,以经济学基础为导向,结合基本的研究规律能够促进整个经济制度的公平化发展,更能够提高经济理论发展的效率。从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出发,从经济体制的相关功能,能够促进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更能够使得经济发展的模式多样化。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的相关规律,可以包含众多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让其更实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经济性质,就是结合实际情况,使其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增强。 (二)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 产业经济学在其相关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其应用经济性质,从其研究的相关课题上看,产业经济学的性质,不仅仅包括规模经济的相关讨论,也不只是相关的竞争问题和垄断问题,其中相关合并和产业结构发展问题,应该注意到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性结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应该注意到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从国家的不同特点,地区的不同情况出发,应该是符合当地特殊的情况的。这样的发展过程才能够促进产业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性质,更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促进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的凸显。 (三)经济学理论对应用性质的影响 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从市场的经济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秩序,从社会的实用性出发,从而得到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各种经济哲学中的相关理论的有效性。对于产业经济学的有用性质的凸显,是结合经济学理论而得出的。从凯恩斯的相关历史局限性,就可以看到经济理论哲学的发展,不仅从经济角度,更对社会角度,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经济结构也是根据经济学理论的有用性出发,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产业经济理论和政策。 产业经济学论文:金融管制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摘 要 本文在对一般产业管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金融管制的产业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金融管制中包括的金融稳定函数、金融资源配置等,也分析了产业经济市场和金融的关系。因为经济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对市场加强金融管制是很有必要的。金融管制在历史上发挥了避免恶性竞争的作用,保证了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但是,金融管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对金融管制进行完善,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金融管制 产业经济学 分析 一、关于金融管制 金融管制指的是一国的政府采用经济手段对金融市场进行干预来保证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的一种方法,金融管制是政府管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政府管制指的是政府依据一定的经济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带有强制性的。金融管制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产生的,金融市场由于其特性存在着风险,而金融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市场的风险,维护金融业的稳定。政府对金融市场实行金融管制主要是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来对金融机构的运行实行监督和干预,从而可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来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1] (一)金融管制的性质 金融管制是政府对金融市场进行的管制,具有强制性,它弥补了金融市场的不足。政府通过金融管制这种宏观调控手段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强制性的干预,设立金融监督机构,制定有关法律,让监督部门在法律范围内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督和干预,以此来降低金融风险,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保证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2] (二)金融管制的目标 金融管制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也是为了货币职能与金融中介职能的稳定。在20世纪金融大危机发生之前,金融管制实行主要是为了保证货币职能的稳定;在大危机爆发后,金融管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金融资源从富余者转移到短缺者手中,通过金融市场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益配置。所以近年来金融管制的主要目标是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保证金融职能的实现。 (三)实行金融管制的必要性 自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方面都进行了制度上的改革,金融自由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对金融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包括在利率管制、指导性信贷计划、金融机构审批权限、金融同业竞争等方面的改革。有些人认为金融管制的存在会对金融进行压制,对金融竞争进行限制,进而影响银行效率。但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国家放松对金融的管制,那么对金融市场的秩序就会产生影响。金融管制就是为了克服市场的失灵,保证市场的稳定发展。本文从银行业的金融垄断和破坏性竞争方面对金融管制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此来说明金融管制的重要性。 二、金融管制对银行业的影响 金融管制在银行业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市场进入限制、存款利息率上限规定、资产组合限制、资本要求、存款保险等的监管和控制。金融管制措施主要是对市场集中度进行干预,进而影响市场竞争。 (一)金融管制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市场集中度又被称为产业集中度,它是衡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经常使用的一种标准,一般用产业内最大的若干家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来衡量。如果产业内有众多的企业,那么表示市场的集中度低,如果产业内企业数目越少,则表示市场的集中度越高。市场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市场需求等因素是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它们的相互结合可以对市场结构产生重大影响。金融管制在市场进入限制、银行和银行分支机构设立的限制等管制政策方面对市场集中度有重要的影响。 (二)金融管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金融管制政策中的市场进入限制会影响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它通过制定各种限制性法律法规和措施程序对新企业进入一个产业实行限制来影响市场竞争,如果市场进入限制小,那么进入的企业会增多,市场的竞争性就会加剧,也会导致银行业扩张过度,进而增加产生金融危机的风险。如果提高市场进入限制,则会增强某一个产业的垄断性,也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三)金融管制对银行市场行为的限制 银行市场行为指的是银行为了达到占有更多市场、获取更多利润的目的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国家为了保持银行市场的稳定发展,银行市场进行金融管制是很有必要的。在价格管制方面,主要是对银行利率进行管制。通过对银行的存款利率设置上限来减少银行发放高风险贷款,这种管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风险,但是会造成银行储户由于存款利率降低而减少存款,使得银行发生资金匮乏的现象,迫使银行削减大客户的贷款,造成信贷紧缩。在非价格管制方面,主要指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对价格没有影响和指导力,市场上的竞争也会表现为在服务等非价格方面的竞争,那些服务质量好、信誉高的银行竞争力较大。因此在利率统一的情况下,有些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会将很大一部分资源用到规模扩张上,这会导致银行费用的增加。 三、在产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金融管制作用的方法 (一)明确区分金融管制和金融监管 在产业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结构形态和竞争模式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能够产生与产业结构和竞争相同的结论,实现有效的结构和竞争。在银行市场竞争中,不同的银行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些银行有较大的沉淀成本,而有些银行的沉淀成本较小,所以对于那些沉淀成本较小的银行,国家应该放松金融管制,通过金融监制来维护金融效率。对那些沉淀成本较大的银行就需要采用金融管制。采取金融监制,可以放松对金融的管制,促进沉淀成本较小的银行市场的发展;采取金融管制,可以对银行业务的随意扩张进行限制,维护银行市场的稳定发展,产生均衡的竞争,以较低的成本带来较高的效益。所以国家要对金融管制和金融监制进行明确的定位,对不同的银行市场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促进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要加强对存贷款市场的金融管制 因为在银行的传统存贷款业务方面,有着较高的沉淀成本,并且多种形式的投资都可能成为这种成本的了来源,所以不能放松对存贷款市场的金融管制。在对存贷款市场进行金融管制时,要避免银行联合提高沉淀成本效益,也要避免银行将沉淀成本作为限制市场进入的手段而引起市场的破坏性竞争。对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不是为了保护垄断者的利润,而是为了防止由沉淀成本引起的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加强对存贷款市场进行金融管制,可以从对存贷款的最高利率进行控制入手来实现稳定市场的目的。对存贷款的最高利率进行控制是限制进入和实现有竞争者利润长期最大化的有效手段,而且它还可以对银行提供的服务进行调节,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服务力。 (三)要根据经济市场具体情况实行金融管制 实行金融管制不是为了限制竞争和保护垄断,而是为了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因此,如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不需要金融管制来维持时,就应该放松或解除金融管制,并通过竞争的效率来维护。当金融市场因为缺乏金融管制而产生破坏性竞争时,就应该实行和加强金融管制。 产业经济学论文:产业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设计与思考 摘要:结合产业经济学自身学科特点,首先指出了参与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课堂授课效果,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教学模式。从建立学习小组、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形成教学方案初稿、登台汇报讲解、进行评价总结五个方面给出了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针对实际教学实施效果总结得出,教师在实施参与式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最后指出建立新型考评体系的重要性,突出过程考核,才能有效引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开展与应用。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设计 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部分和理论应用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以传统的SCP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为基础,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以及产业发展理论等,主要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问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产业间的空间分布关系、产业内企业间的行为、关系等问题。理论应用部分主要涉及产业政策,是政府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各种基本理论,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产业的状况及其发展实行必要的干预,与实际联系紧密。事实上,该课程的逻辑性、应用性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加之教师引导才能更好地理解,重教师“好教”轻学生“好学”、重“学会”轻“会学”、重“教材知识”轻“生活世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内容,以参与为中介,以发展为目标”,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发展,强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性的高度发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自我实现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多种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是发达国家通行的教学方法模式。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分析问题视角独特,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展现个人魅力,参与式教学正是在把握学生特点、尊重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与应用实施 1.建立学习小组,进行角色分工。采用自由组合、抽签等方式建立学习小组,每组以4~8人为宜,结合组员的性别、能力、个性等情况进行角色分工,包括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确保每个组员均承担一定的任务。根据实际需要,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进行调整。 2.教师确定讨论题目,要求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教师提前将学习内容及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思考题、案例分析等形式分解为教学目标。将思考题、案例分析题以小组分发,每组学生可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目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教师可根据每组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充分了解并记录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同时提供产业经济学习网站的网址、产业经济学期刊以及相关的参考书目录。每个学习小组可选择一类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本组的学习目标;课后针对所选内容及问题进行讨论,将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在产业结构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讨论我国的产业结构演进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产业关联理论的学习中,结合所学的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可选取某一地区进行简单的投入产出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方法。在产业布局理论的学习中,可结合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分析产业集群的基本构成单位、特征、种类以及我国现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学习中,可以根据SCP框架的具体内容,即市场结构中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与退出壁垒,市场行为中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中的各项指标等,选取具体某一产业讨论分析产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见解。 3.在师生相互讨论沟通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初稿。通过师生讨论、建议书或头脑风暴等方法,学生和教师均可通过相互取长补短来修改完善个人的见解。教师需要同等看待每位学生提出的见解,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阐述想法的机会。通过深入学习讨论,各小组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根据设想由学习小组拿出教学方案初稿,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教学方案初稿提出意见与建议,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教学方案,并形成教学方案定稿。这一阶段要求师生间的通力协作,所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应切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遵循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比如,在学习“产业结构演进模式之雁行发展模式”时,学习小组可以首先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例介绍“雁行模式”;再联系中国实际,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类似于早期日本推行“雁行模式”时东亚各国经济发展状况;“雁行模式”在中国可以有一个创新性发展,介绍并引导学生思考“珠三角”、“泛珠三角”以及“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中,河南正面临的众多机遇和挑战。 4.要求学生登台汇报讲解,引导全体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每组派一名代表将本组的教学方案进行汇报,并对疑难问题进行着重分析讲解,启发全体学生对该组内容的思考,全体学生亦可作补充或质疑提问。教师需对关键问题及时提示,引导全体学生自主思考。各组汇报后,对于学生有价值的见解和看法,指导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肯定;对于有新意但尚欠成熟的认识,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帮助;对于一些不恰当的想法,不要急于评判,更不能轻率否定,应予以尊重的基础上分析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我矫正。 5.进行考核评价与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完善建议。当然,他组同学也可以向汇报的同学提出问题,自由讨论等。最终由教师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对该组汇报的内容打分,所打分数即是该组每位同学的分数。在此过程中,学生各方面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均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更为牢固。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对教师的要求 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对授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水平、课堂调控与组织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好参与式教学的应用设计,需要教师进行积极进行角色转换和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即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同时还应以职业和专业的敏感,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了解和研究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热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鲜活性。 1.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种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理念与模式,参与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节和优化师生关系,形成“教”“学”共振,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具体设计与实施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学习的讨论。 2.具备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式教学过程虽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不是不需要备课,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确定具体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提供适合教学活动的材料案例;教师在课中要恰当引导,调控教学围绕目标开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在课前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时间,在课中调控好课堂汇报的节奏,保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做好教学的“引导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时恰当的鼓励,同他们相互讨论、分享观点,认可他们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结论,这将给予他们极大的自信。特别是当好学生讨论在最激烈、最高涨的时候,要关注学困生、不善表达和发言的学生,在保护自尊心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参与到小组讨论活动中。通过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式的空洞说教,选择恰当有效的活动形式,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式,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有效引导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实施和应用,还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教师进行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的空间,进行考试方式的配套改革,建立新型考评体系,即打破传统机械记忆、闭卷考试的单一形式,变“终结性考核”为“形成型考核”。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一方面注重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又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比如,平时考核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50%,包括对平时课堂表现(考勤、作业、提问)与课堂汇报成绩两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其中知识性考核占分30%,能力性考核占分70%,这样,学生在平时讨论和参与汇报时就会更积极主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产业经济学论文: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分析 摘 要:以往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的分析大多是基于宏观角度进行的,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这种分析角度在解释当代一些实际问题时,难免会存在偏差,而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微观角度来进行分析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通过这种分析可以揭示外国竞争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和竞争机制,着眼于产业底层,这样分析起来更有力度。本文将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从微观层面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直接投资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基于国家利益基础而进行的,按照要素划分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禀赋是不同的,也正是这种差异性才有了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纠纷的出现。资本雄厚的国家(比如欧美国家)主要以出口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原材料和劳动力富足的国家则主要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但事实上美国这个资本雄厚的国家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这个劳动力富足的国家也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一现象冲击了旧有理论,同时也催生了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诞生。本文将以此为例,从而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相关现象的存在。 一、公司成本效益构成分析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如果他们主要以经营海外市场为主,那么他们有三种经营途径可以选择:第一,是将生产环节放在国内,然后将产品在国外进行销售,这就是出口;第二,将生产放在本国,同时还在海外建设新公司来负责销售产品,这就是直接的国外投资;第三,跟国外某公司签定特许权合约,授权这家公司在海外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这就是特许权贸易。一家公司选择出口时,它的成本除了管理成本、研发成本、宣传成本外这些固定成本外,还需要承担关税和运费。在海外直接投资办厂虽然能够节省运费和关税,但会产生更多的成本,比如信息成本、政策性成本。一个公司是选择出口还是国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衡量哪种方式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是商品资本流动还是货币资本国际流动成本较高是决定选择出口还是直接投资的根源。对于一些比较重、体积大、单位售价低的产品,比如矿石、原油等这些产品不管哪种运输方式,其运输成本都比较高,就不适合出口而更适合直接海外投资;对于一些单位售价内关税比较高的产品,比如烟酒、化妆品等,这些也不适宜出口而适合直接投资。中国为了吸引外资而采取的优惠政策,就是为了能使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成本降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少生产经营科技产品的公司都实施了海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运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市场结构分析 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市场结构包括企业的规模及分布、壁垒和进入条件,产品差异及企业成本结构和政府管制的程度,用于衡量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市场集中度、进入和推出壁垒及产品差异化程度,这些因素是决定直接投资和贸易流的动力。当国内经营一家工厂的固定成本越来越大时,就会出现公司级别的规模经济,导致公司的经营决策向海外直接投资倾斜,又由于有工厂这一级别的规模经济存在,这又会使得决策向出口倾斜。对小国经济而言,企业出口的规模经济意义重大,只有通过出口才能有机会获得经济性强大的规模生产,若在国内市场中大规模出现规模工厂,那么出口就要比直接海外投资更有优势。其次,产业经济学中,将产品差异与规模经济糅合在一起来分析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的作用,产品差异化更倾向于对单种产品进行多样化生产,规模经济则倾向于在某个国家进行多样化产品生产,并在各个国家各个公司专业化生产基础上进行贸易。因此可以说,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的结合是鼓励国际贸易,但并不鼓励外国直接投资。 三、交易成本是贸易和投资的决定因素 交易成本理论是产业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在国际产业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解释特许权贸易和垂直一体化投资活动的现象。在上文中,我们就有提到过,特许权贸易是一个企业将特许权授权给国外的公司,让国外公司在该国市场上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这个企业按照销售情况的一定比例来计提特许权费用。特许权贸易,它的优势是能够让该企业不需要为进入到国外市场支付较高的费用,能够提升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但在实际操作上,获得特许权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其次,跨国公司时常会面临一些国际贸易纠纷,为了在这些贸易纠纷中能够占据优势,就有了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投资的出现,利用垂直一体化方式来组织生产,可以对交易成本进行讨价还价,从而获得交易成本优势。 四、市场绩效、汇率波动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产业园经济绩效的过程中,习惯于局限在国内经济范围内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国际经济关系,在实际中,投资流和贸易都会对国内市场绩效产生影响,其影响途径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进出口、投资流和贸易对国内市场产生绩效影响;第二,通过汇率的波动来影响国内的价格以及国内市场绩效。我们假设有存在美国和英国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在美国市场上进行古诺寡头竞争,两者都在常数的平均与边际成本的条件下各自在国内生产该产品,美企的产品用美元标价,英企的产品用英镑标价,汇率指的就是用一美与阿奴可以购得的英镑数量,如果能购的英镑数量越多,那就意味着英镑对美元贬值,当用美元等价物进行边际成本衡量时,汇率的增加的就意味着美元的升值,如果英国企业的产品用美元来标价,边际成本越低,其产出就会随利润的变大而变大。如果英国企业在产出占主导地位,美元的升值会使得美国的均衡价格下降,其所表现出的另一个现象就是美国在均衡价格方面下降程度要比美元升值幅度小。 五、国际贸易对国内市场绩效的影响分析 当国外的供应商参与到本国市场竞争来时,本国产品在外国产品的冲击下,竞争力必然会有所下降,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提升利润额,那么主导性厂商将价格控制在编辑成本以上的能力就会被追随性厂商扩张产量的行为给限制住,而那些可以在其他市场完成生产力转移的各国外供应商就会全部变成这种带有追随性质的厂商。 六、结束语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已成为世界产业分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是选择国际贸易还是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还是取决于如何优化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市场结构的评估及相关贸易及市场绩效的考虑,因此,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科技实验论文: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科技素养的重要阵地 摘 要:素质会影响和决定学生的一生。培养学生素养的途径有很多,笔者认为在当下的教学条件下,实验课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多数中学都具有开设实验课的条件,无需创设新的教学硬性环境,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扎实开展实验课教学。 关键词:科技素养;实验课;理论;技能 一、实验室有较好的情境化教学环境 实验室是生产生活中最简洁的提炼,它模拟或再现了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境。我们应该清晰地记得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时眼睛透露的光芒,虽有可能忐忑,但更多的是明朗和兴奋。为什么呢?实验室具有真实的情境化教学环境,可全方位感触,学生可以全方位参与。但实验室的环境布置比较单调,一般在墙面上挂着实验室守则,缺少实验室的特色。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的实验教学,把每一类实验的设计方案、一般原则、方法、操作图示悬挂在教室里,学生可按图索骥,有效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教师也可选择中学阶段有代表性的实验,按照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在教室里,学生先学会模仿,再有所突破和创新。实验室不只是公共教室,也可以开辟属于学生的领地,把他们的实验成果、体会、影像展示出来,给他们留恋、寄托,让其感受到家的感觉。 二、实验课是科学与技术的教学综合体 实验课按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方式,主要分为试验类、验证类、体验类、探究类、操作类、制作类。技术涉及工具、方案、设计、操作流程、工艺、合作、交流、评价。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定理、公式,各类自然现象的总结,教师在课堂上穷尽各种办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拓展,这种课堂更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没有实物供全部学生亲身参与,学生无法真实地体会到学习科学的、直观的、可触摸的结果,学生也无法有效体会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巨大作用。科学作用于生活、服务于人是通过技术产品或技术指引来实现的,实验课恰恰就是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综合体,实验课在自然科学原理的指导下,通过技术设计操作流程,实现科学与技术的有效结合。离开技术,科学永远都是飘在空中的云;离开科学,技术就是无头的苍蝇。实验课是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实验课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是融合统一的。当下中学的教育现状,理论学习铺天盖地,学生除了解题能力提高了,实际综合素养呢?作榻逃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有序地开展实践性较强的实验课教学。诚然,因为学生基础等原因,实验课的开设初始难度较大,教师和学生需付出极大努力,但是一旦走入正轨,学科的教学效果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四、实验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 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迷茫与明朗、挣扎与顺畅,哪怕经历痛苦,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实验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参与性高,学生可以零距离学习知识。在实验课堂上,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多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可能付出了努力却达不到教学要求,笔者认为,即使如此也不能认为是实验课教学的失败,因为实验课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真实性、应用性,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相信科学、利用科学,用科学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 五、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任何单科的实验课教学中,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无论以何种形式开展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有些实验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有些实验体现了生活技能的综合。如通用技术学科讲到的结构稳定性,广泛地涉及物理学力的分析、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知识。化学实验的开展,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流程的概念、材料的特性、工具的使用等知识。实验课的课堂上往往出现多学科的交叉、多技能的运用。实验课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从另一方面讲,实验课也在培养着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我们要积极开展实验课教学,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要主动投入到本学科的实验教学中。 科技实验论文:艺术与科技传播的融合――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 摘 要 科学技术的传播效果,不仅会影响科学技术本身的作用,还会影响其社会价值。科学共同体、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类期刊等这类传统的科技传播形式,常常涉及专业知识与术语,除本专业研究人员外,公众并不知道这些术语的专业背景和内在含义,也很难理解这些术语和知识,这样就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有效对外传播,导致公众无法通畅、有效、便捷地获取科技信息。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等科学传播作品,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情感因素作用于人的感性认识,让公众觉得“科技有意思”。艺术与科技传播的融合,让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广泛,让公众感受科学的魅力,让科学方法的应用更加合理、正确,用科学思想战胜愚昧落后,提高了全民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 科技传播;艺术;科学秀 艺术是人类社会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艺术提高了人类生活的质量,充实了人生幸福的内涵,经济建设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科学事物的创造离不开艺术。艺术追求的是美,而科学追求的是真。艺术是形象思维,反应社会与生活的现实,突出的是事物的个性;而科学是抽象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强调的是事物的共性。正是因槿绱耍有人说,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科学则是精确化的艺术。艺术与科学既有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需要艺术,并体现着艺术;艺术也体现着科学,且越来越需要科学[ 1 ]。 社会科技意识的提升,可以让公众自觉意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作用,增强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理解,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科研人员的社会环境,影响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技事业。这些均依赖于科学教育和对科学技术的传播。科学技术是否被传播,它的传播效果,不仅会影响科学技术本身的作用,还会影响其社会价值。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等科学传播作品,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情感因素作用于人的感性认识,让科学知识更易被理解,更易被接受,让公众感性并潜移默化的感受科学方法、科技过程、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艺术在这里发挥出的作用,犹如一粒种子在荒漠中无法生根发芽,自然看不到这粒种子的作用,只有在合适的土壤中,种子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后才能盛开出绚丽多姿的花朵[ 2 ]。 1 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相生互补 1.1 艺术的3种主要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在我国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艺术主要有3种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典型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艺术的认识功能包含了认识社会的功能和认识科学的功能。事实上,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认知,推动着艺术活动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从简单走向复杂。在这个层面上,在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科学方面,艺术的认识功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艺术的教育作用是以情感人,接受者先被情所动,继而引发理性思考,从而受到教育。道德、法律、哲学以及科学知识的教育作用可以用立竿见影来形容,唯独艺术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艺术的审美功能指的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审美,塑造各种典型艺术形象,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审美能力[3]。 1.2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认识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物质功能[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R.K.默顿(R.K.Merton)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概念。 科学史学家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讲到,“科学既是我们时代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指引和推动这种生活前进的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满足我们物质需要的手段。它也向我们提供了种种思想,使我们能够在社会领域里理解、协调并且满足我们的需要。”他认为,科学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功能。其社会功能包括了认识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物质功能。 科学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自然界由各种物质组成,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所以科学研究揭示的是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从古至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科技认识功能的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拓展人的认识空间的同时,也冲击着人类传统的或者已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体系。核物理学在核能发电领域中的应用,造福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却造就了核武器这个20世纪出现的人类全新武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军事格局的变化。无性繁殖、克隆技术在组织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一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无限的益处;另一方面又有可能带来灭顶之灾,如造成生物的单一性而走向灭绝等。 科技的经济功能体现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就要提高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改善劳动手段、提升管理水平。科技的进步调整并优化了经济结构,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科技不只为人类带来物质、经济上的利益,更重要的价值是其带来的精神文明的发展。科技不仅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内在要素协调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体制建设以及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审美和信仰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突出,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性质、内容和趋势。这些都是科技文化功能的体现。 科技的物质功能指的是,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最直接的利益是物质生活更加丰裕。它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收入得以增加,同时也为人们消费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消费方式[4]。 1.3 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生互补 艺术是人类智慧生成的动力源泉。艺术与科学的进步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相生互补,它们是走向共同繁荣进步的动力源,是人类的创新型思维。这种创新型思维是创造奇迹的心理能力和思维智慧,为人类所独有。艺术的知觉方式为科学思维提供了思维的元素和依据,启迪着科学家的思想,甚至导引他们思维的方向[5]。 科技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发展[6]。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生产工具、工艺方法、控制手段、劳动者的技能和智力水平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发明、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变革。电脑的出现,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样,艺术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的表现形式演绎着对科学的认知。科学研究因艺术思想和表现力的迸发而变得更加活跃、生动。艺术和科学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即相互独立又有交集,它们改变着客观世界,相互促进并共同发展[7]。 科学可以使人认识抽象的真理,艺术则能使人认识形象的真理,艺术的认识功能和科学的文化功能,让公众通过科学传播作品认识科学、理解科学的同时,也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与感动[8]。 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科技传播活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必然产生,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技传播这一重要环节。所以,科技传播与艺术也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 2 科技传播――传播科学,让公众觉得“科技有意思” 2.1 什么是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是指利用适当的传播方法、媒介、活动,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信息的传播普及,促进科学技术的扩散和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分享,激发公众个人、群体、社会组织对科学技术的意识、体验、兴趣、理解、意见的过程[9]。 “科学传播”是一种科学普及理念和现实发展形态。它代表着科学信息在社会中的流传状态由主要是通过科学家自上而下向公众灌输的单向过程,拓展为在科学家、政府、公众、媒介、工商企业以及教育部门等不同社会主体之间交流与对话的传播活动。 2.2 科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传统的科普往往表现为知识的单身流动过程,从实践操作到理论研究都建立在一个预设前提之上,即科学总是神圣的、科学家总是正确的,需要考虑的总是只是如何更快更好地使更广泛的受众接受来自科学家的教育。这种理解在对传播目的、传播内容、传播手法以及传受双方关系的认识上都过于简单。 我国《科学素质纲要》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明确界定为“了解必须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10]。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科普需要也在不断地增长。从趋势上看,科技传播正迈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科技教育、O施传播、媒体传播、科普活动成为科技传播的基本渠道。作为重要的科技传播手段,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等科学传播作品能够吸引公众,通过获得实际的感受和体验,帮助他们加深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对科学的体验和认知,进而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 2.3 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 科学共同体、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科技类期刊等这类传统的科技传播形式,常常涉及专业知识与术语,除本专业研究人员外,公众并不知道这些术语的专业背景和内在含义,也很难理解这些术语和知识,这样就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有效对外传播,导致公众无法通畅、有效、便捷地获取科技信息,无法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科技信息,就会形成公众与科学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科技信息便很难发挥实际的社会功用。 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这类近年来流行起来的科技传播形式,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让传播内容由枯燥变生动,由平淡变精彩,直观性强、趣味性强,更具吸引力,能够使公众有兴趣且轻松地接受科技信息,在寓教于乐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技术方法,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知,重视科技的社会价值,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技术,在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自觉地应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3 “秀”科学,让科学在表演中传播 3.1 全国科学表演大赛 2016年7月23日,第四届全国科学表演大赛表演类作品决赛在克拉玛依市落下帷幕,作为首届“丝绸之路”科学节亮点活动之一,这场囊括科普剧表演和科学秀演出的比赛,将科技与艺术巧妙融合,为现场观众打造了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沙尘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最常见的自然现象。10个维吾尔族孩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表演中穿插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讲述了家乡从过去的荒凉到如今老百姓与自然斗,用科技改变现状的故事。“我的家在民丰县安迪尔乡,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每年有200多天的沙尘暴天气,我们不怕这些恶劣的自然环境,大家一起种植红枣树,种下安迪尔绿色的希望。”动听的维吾尔族歌曲响起,民丰县安迪尔乡中心小学学生带来的《可爱的安迪尔》开始了青少年组的科普剧表演。可以说,生动有趣的“科学秀”将科传播与艺术表演融合在一起,拓展了科普文化的内涵。丰富的表演形式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也让教师在科学教育方面有了许多新思路,用科学表演带动科技传播效果会更好。 3.2 福建“小小化学家・科普夏令营”实践活动,科普情景剧引围观 2016年7月6―7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与福建闽侯团县委共同合作开展的以“青春建功新福建,携手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 大学生志愿者们将化学实验以有趣的话剧形式表演了3场妙趣横生的科普情景剧。其中《捉妖记》,更是让小朋友们呼声不断,惊叹连连。 狡猾的大师和他的徒弟利用所谓的“捉妖大法”让普通的手帕像是有保护膜一样烧不坏,神奇的“水碗”加入液体后自动燃烧,白纸血印,大象牙膏等江湖骗术敲诈别人的钱财,让现场的尖叫声此起彼伏。《乞丐与黄金雨》中的乞丐妄想制造黄金雨来发财的白日梦最终也因为贪心落空,以及《柯南破案》中的碘粒现指纹实验也让小朋友们疑惑不解。而这些令人费解的现象都在化学人哥哥姐姐最后细心的讲解之下揭开面纱。 生动的语言,夸张的舞台动作,美妙的音乐,别具一格的美术设计,让科学在表演,搭建起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传播科学知识,让公众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3.3 大型科学实验类节目《加油!向未来》 2016年7月,大型科学实验类节目《加油!向未来》登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作为国内首档科学实验类节目,《加油!向未来》将“专业性”的科学搬上了“娱乐化”的舞台,为的就是能够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展示科学的快乐,用更加生动可感的方法探索科学的奥秘。每期节目播出前推出的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就是要通过互动的方式挖掘出科学本身的趣味性,带动全民参与,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让更多的人关注科学。 3.4 国内首档互联网科普秀《耐撕科学姐》 2016年9月2日,光明网联合映客推出了国内首档互联网科普秀《耐撕科学姐》。这期以“与亡灵对话的人”为主题的互联网科普秀不仅吸引了众多网友观看,还在微信朋友圈引起了热议。网络直播中,北京中正司法鉴定所所长、专业法医学博士邓亚军不仅就具体的案例分享了如何帮助刑警查案,还做了人血确证试验、精斑确证试验。 光明网联合映客创造性地采用“直播+科普”的方式,将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把法医的实验室搬到了线上,节目适当稀了知识的“密度”,增强了公众与科学之间的“黏度”。节目让网友走进实验室,与专家时实互动,不仅传播了知识,还激发了网友的科学兴趣,让网友真切地感受到了节目所传达的严谨科学精神,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随着网络直播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个更加多元立体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4 科技传播与艺术相融合 感受科学的魅力 法国19世纪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艺术教会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人们眼中的世界改变了样子。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生活,道德情操高尚,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对科技传播成功与否的判断,已经由公众是否掌握科学知识,转变为公众是否对科学产生了兴趣,是否主动去探究科学。 在艺术发展史上,艺术发展与异变始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包括艺术工具、材料、艺术载体、传播媒介的更新与使用。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份子,艺术的发展自然离不开社会经济的作用,而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更新了艺术形式的深广性,扩大了艺术的受众范围。艺术源自生活,生活亦离不开艺术,每个领域都可能出现艺术,科技传播领域亦然。 随着科学发展的日益复杂化,科技将进一步加快社会生活的节奏,科学知识在总量上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趋势,全方位改变了人的学习、工作、交友、娱乐和消费的方式。如何正确、合理地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成为摆在每一个现代人眼前的问题。当前,科技传播的目标已经由科学知识单向传递转向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进国民对科学特别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创新精神,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全面培养的全人教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的出现,让科技传播的载体更加多种多样,艺术展现形式更丰富。拥有了艺术魅力的科技传播作品,用艺术表现中的情感因素吸引公众,感染公众,进而影响公众的思想、情感乃至行动。艺术与科技传播的融合,让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广泛,让公众感受科学的魅力,让科学方法的应用更合理更正确,用科学思想战胜愚昧落后,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 科技实验论文:现代科技产品冲击下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探析 摘 要:现代科技产品的普及对传统校园生活与教学产生了显著影响。文章从现代科技产品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出发,提出了现代科技产品冲击下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并分析了其实验教学效果及前景。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走进大学课堂,你会发现与过去十年完全不同的场景:纸质的笔记本、教科书、打印讲义这些传统教学工具正悄然淡出课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则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究其原因,首先,大学生由于其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对新科技的接受度和掌握能力远远强于其他人群。其次,现代科技产品的功能更多体现在大众娱乐这一方面,这对大学生而言显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最后,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加、学生消费心理欲望的增强,电子产品在校园的普及和快速的更新换代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等科技产品挺进教育领域,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模式也成了必然趋势。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科学、化学研究、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其课程特点在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严格要求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强调,新兴的科技产品对丰富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提供了可能。反之,实验教学如果一直维持传统模式止步不前,不与现代科技接轨,那么学科的发展与先进性必然受到影响。就教学角度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逐渐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已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将现代科技引入化学实验课堂,利用现代科技产品为课程服务成为当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自2013年以来,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利用两年多的时间,通过将平行多组化学专业实验分为传统教学组和科技产品辅助教学组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分析结论和研究成果。 一、现代科技产品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电子产品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像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手机和电脑的受欢迎程度位居前两位。目前,智能手机在大学校园几乎是人手一部,尤其在近两年其持有率的增长速度惊人。关于电脑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近六成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特别是对新生来说,电脑已经成为入学的必备“家当”之一。其中部分新生更是在入校时就已持有智能手机、电脑等多种电子产品。低年级学生的电子产品拥有率高于高年级,从另一侧面表明电子产品的持有率会持续走高,而现代科技产品功能的日益强大也会进一步加剧其在校园的普及。 现代科技产品尤其是便携式电子设备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青睐,首先是因为其丰富的终端功能和多样化的应用程序可以极大满足学生群体的多样需求,比如苹果公司生产的平板电脑产品iPad,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更是一项学生生活的应用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它进行视频通话、网上购物、浏览阅读,甚至可以对一些其他的电子产品实现智能控制,当然,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其次,广泛覆盖的校园无线网络为各类电子设备的推广提供了宽阔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类电子产品通过网络连接到一起,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师生之间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互平台。最后,依据通信电子行业的摩尔定律,产品的性能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丰富,而售价却越来越低廉,这促使各类电子产品风靡校园,同时,其也为依托电子产品进行深度辅助教学的尝试提供了可能。 当然,电子设备的普及对校园生活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期生活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充斥的环境中,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行为产生了诸多变化,由此衍生出他们对手机、网络的依赖。从生活角度而言,大部分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学生睡眠时间减少、健康状况变差、人际交往能力减弱;从学习角度而言,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过分依赖网络导致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降;就教学角度而言,上课时间玩手机的学生比例上升,与教师的交流减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能对这些现代科技产品加以利用,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其用途从娱乐转向学习;另一方面利用这些科技产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目前的教学状况将成为可能。 我们对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抽出的320名学生就此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76%的学生表示,如果没有借 助于各类现代电子产品及在线通信工具,他们将难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些依赖主要体现在:近80% 的学生会利用电子邮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主要通过平板电脑、便携式电脑以及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实现。71%的学生利用电子阅读器浏览学习指导教师发送的各类教学文档。87% 的学生会利用电子设备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展示。这项调查充分说明有效利用现代科技产品辅助教学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现代科技产品冲击下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相比其他理论课程而言,化学实验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更好地发挥电子设备的辅助教学功能。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经过对比发现,通过引入多种手段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后评价模式、预习和复习模式进行改善,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对课程的重视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充分应用实验检测、数据处理等软件 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及大部分专业化学实验课程往往包含大量的数据记录、作图、数据处理等内容,目前,这些工作都是用纸质的实验报告完成。而在涉及大型化学仪器的使用时,其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则都需要在电脑上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在基础实验课程的学习中具备熟练使用各类实验检测和数据处理的相关软件的能力。Excel、Origin等数据处理和作图软件使用方便,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的特点,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而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都可以安装类似的软件来辅助实验检测和数据分析。尤其是智能手机,其除了具备常用的通信功能还具备数据处理及存储功能,加之携带方便,如果将其引入实验课堂,再结合传统的检测、计算和作图方法,那么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会得到全面锻炼,学科的先进性能够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以“强酸强碱反应摩尔焓变的测定”为例,实验内容包括用秒表计时、测定温度、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等。实验中学生用秒表计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纸质表格中,借助计算器计算数据,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但是准确度欠缺。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和实验的准确度,我们在保持传统方式的同时增加了利用智能手机辅助完成实验的内容。一部智能手机集成了秒表、作图、计算器、数据记录等多种功能,实验中先用手机秒表功能确定时间,数据记录可以借助智能手机上的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完成,除了利用手机科学计算器解决数据计算,还能够使用Excel的公式编辑器来计算中和热的数值,这样获得结果更加快速、准确。之后通过对比传统和引入智能手机后的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依据对比结果自查实验过程,修正计算错误和遗漏。除了秒表功能,很多智能手机具备温度、湿度和压力等多种类型的传感器,为学生完成自主设计性实验提供工具支持[1]。利用下载安装的作图软件、常用化学常数表和在线化学数据库等多种应用程序,结合传统实验教学和检测、数据分析手段,既发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也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广泛利用通信软件 目前,大多数电子产品都安装了QQ、微信等多种即时通信软件,既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发送文本、图片、语音和视频文件,还支持多人实时对讲[2]。化学实验课每组实验的学生人数在15―30人之间,这样的人数规模建立微信群和QQ群便于教师管理、减少无效信息。在建立“群”后,很多和教学相关的内容可以快速给学生,从而有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随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课前任课教师将下次实验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学生自己准备的工具提前在群内。学生则可以及时反映个人问题,比如请假等,教师则能第一时间通知学生补做实验的时间、地点。如果下节课内容中有重点、难点操作,教师可以将视频短片、幻灯片、教学图片或语音片段提前发给学生,有效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快速理解实验相关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统一规范实验操作。传统课堂限制学生使用手机,而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发现,在不影响正常实验课秩序的情况下,如果允许学生对部分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拍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实验结果准确性的要求。课后,鼓励学生将所拍摄的结果在微信朋友圈或者QQ空间,这样增强了学生实验的自信心,同时,也给学生家长提供了学校相关学习内容和进程的资讯。鉴于实验课过程中教师无法时时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通过学生的照片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与错误,及时反馈意见给学生。学生也能清晰地理解教师的反馈,在今后的实验中纠正错误手法和动作,进一步规范实验操作。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微信等工具和全组同学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通信类软件的使用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对课程的重视,师生间的交流和了解增多,课堂气氛活跃。此外,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学生实验操作得以规范,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明显。 (三)发挥电子版实验报告的自用 电子产品的普及同样影响着教师的授课方式,在作业形式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尽管缓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纸质作业正在不断减少,电子版作业则逐渐取代传统的作业方式。电子版作业的优势在于提交作业变得方便快捷,作业的完成形式和内容多样化,但是电子版作业也存在弊端,抄作业会更加便利,学生过多依赖网络完成作业,缺乏独立思考。化学实验报告册作为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需要扬长避短,将电子版作业与纸质报告册结合起来作为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判断学生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 这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中,纸质报告册内容依然依照传统模式,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内容)、数据记录、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等。纸质实验报告主要帮助学生复习实验的内容和过程,训练学生传统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的技能。电子版实验报告册为了避免作业压力过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内容不再累述,学生整个实验过程以课中拍摄实验现象和重点操作的照片或者小视频为主,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借用别人的实验现象,在第一节课开始前任课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实验仪器做个性化标记,这样就能保证后期照片的真实性。数据记录、作图、数据计算依托Excel 等软件完成,最后将以上照片、数据处理等内容整理为word或者幻灯片发给教师。在接收学生的两种版本报告册后,通过电子版作业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直观地呈现给任课教师,操作的失误、无意识动作、不规范的手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比较明确的掌握,之后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重点纠正个别学生的错误操作,规范其实验动作。教师通过对比两种报告册的数据处理与结果讨论部分,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实验结果分析的准确性,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单一依靠纸质实验报告册评价学生实验能力的片面性。此外,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发挥,能更好地掌握实验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效果随之提高。 (四)丰富视频资料 各类视频播放器已经成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的必备软件之一,相比文字视频文件,其体现的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更容易理解。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制作的实验微课,网络共享的实验视频,学生制作的实验视频等多种优秀的视频学习资料不但可以用于学生实验课的预习、复习,更能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和团队合作进行科研训练时为其提供完备的资料。 传统的预习与复习方式都以教科书为依托,因为化学实验课程有较强的专业性,在书写预习报告和考前复习时,学生发现很多文字表述晦涩难懂,逐渐从主动地理解学习转变为机械地抄写背诵。视频文件中将具体的文字以实际操作演示的形式呈现,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而在众多视频资源中,由甘肃农业大学授课教师亲自录制完成的实验微课在学生中反响良好。由于是针对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的,教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课具体情况比较了解,所制作的微课更加具有针对性,难易程度适中,与甘肃农业大学实验课程内容吻合度高,更加贴近实际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 传统实验考察,以实验操作考察和考试为主,在此基础上增设学生制作实验操作视频的考察既可以丰富评价方式也能为今后教学提供教学资料。教师给定题目和范围后,由学生根据要求分小组自行录制实验操作视频。学生完成的视频资料中,教师可以筛选优秀视频作为来年的教学资料,也可以筛选出学生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的视频来提示学生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这些来自学生自己的实验视频,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实验的自信心,也可以在有错误操作的视频中发现问题,加以避免。视频资料的使用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学习热情也明显提升。 三、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及前景 为了研究多种现代科技产品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通过两年多的时间,将平行多组化学专业实验分为传统教学组和引入电子产品的创新组进行比较研究。对比发现,传统组的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较少,对实验课的兴趣和重视度不高,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存在“混学分”的现象。由于使用了通信软件,创新组的学生和教师间的距离感大大缩减,学生敢于和教师交流,教师也通过这类软件增加了对学生性格特点的了解,做到了更好的因材施教。为了检验两组学生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课程结束后选择不同组的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小组。走访科研小组指导教师得出的结果显示,引入电子产品组学生的能力提高明显,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对实验结果的对比研究分析,与教师和小组其他年级同学的交流能力等方面。 虽然很难想象未来的教学完全由实体教室转移到手机和电脑屏幕上去,但以目前的形势看,由现代科技产品参与的教学模式无疑会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至少会是当前教育形式的一个补充和延伸。如果应用得当,这些科技产品所具备的丰富软件不但能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更能成为辅助教学的优秀工具,为未来的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科技实验论文:浅析实验室环境下的学生课外科技社团建设 摘要:对于目前的大学学生课外科技社团专业指导以及社团的交流场地和管理上比较混乱的局面,提出实验室环境下的社团建设,这将有助于学生科技社团建设的成长。课外的科技社团和实验室环境相互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场地固定和资源固定的优势,又能够发挥社团文化的活跃性,是一举双得的益事。进行两者结合的实践表明,这种模式是有益于学生课外科技社团发展的。 关键词:实验室环境 课外科技社团 建设 科学型社团作为大学社团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和学术型社团、文化型社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课外科技社团的建设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和科技认知能力。课外的科技社团在培育科学爱好人才和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交流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建设的一种渠道。在这种课外科技社团里,学生能够根据自我的爱好、自由的发展特长、促进自身的建设和成长。 一、学生科技社团建设的现状和发展瓶颈 学生的这种基于兴趣爱好而建立起来的文化、科研组织形式,客观上带动了他们自身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但是在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备 从我国目前的学生社团建设来看,学生的社团大多都是挂靠在校团委的支部下的。这其实对双方的发展都是一个阻碍。因为,校团委本身承担了校园的文化宣传以及校园活动组织工作。对于社团的建设有心无力。而且,课外科技社团的建设和其他的社团不太一样,因为,它是一个系统的、长期性的事业。文化社团像是“轻工业”,而科技社团就像是“重工业”。课外的科技社团对人员的素质,教师的支持、资金的支持和场地的支持都非常严格。但是就目前的社团管理体制来说,这些都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师的支持上,由于科技社团不是教学部管辖的,是学生自建的,因此教师并不会认真教导和全力支持,只是出于对学生的“善心”而做到“礼节”上的到场指导;在资金的支持上,校方由于课外科技社团的研究成果缓慢,研究人员素质不一,并不会基于资金支持。这些问题对当今的社团发展都是一个阻碍。 (二)场地不固定,缺乏专业指导 众所周知,学校的社团一般都没有固定的场地。经常是很多的社团在默许的情况下认同多个社团公用一个场地,或是在教学区寻找空教室。这其实对课外科技社团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对于文化社团来说,场地的选用很简单;对于科技社团来说,设备的选择,安全设施的布置,常态化的社团文化建设都是有一个固定的场地作为依托,但是,就目前的高校社团来说,固定的场地还是比较缺少。而且,科技社团缺少教师指导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科技活动中有许多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防护,这些学生都没有。对教师来说,参加科技社团只是闲暇时的一种放松和消遣,是和“孩子们”交流的一场活动,并没有对学生课外科技社团有足够的重视,而且,教师参加科技社团并没有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目前的科技社团缺少专业的指导原因之一。 二、开展实验室环境下的课外科技社团发展新模式 学生的科技社团和其他的文化社团不一样,它需要高耗材和固定场地支持,而实验室环境下的科技社团建设就能够促进学生社团的高效快速发展。 (一)建立全天候的资金、场地支持 大学校园的实验室场地充足,设备齐全,资金也有充足的保障。高校的实验室完全可以作为大学生、研究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支持场所,而且,实验室的安全设备、安全教育比较制度化和常规化,对于学生的科技社团活动来说,作为场地是最合适的。实验室中通常有计算机和一些基本的操作工具和检测设备,这些设备对于学生科技社团来说减少了资金投入,促进了成果的产生和出现;对于实验室来说,各种闲置的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促进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能够实现教师的专业支持 在实验室有大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这对于课外科技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而且,实验室不单会对课外的学生科技社团开放,也会对专业课的学生进行开放,这对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也是一种便捷的学习方式。在实验室里,教师可以根据原有的知识对专业课的学生进行教授,也可以对课外科技社团的学生进行教授,这种实验室的教学就是一种大的阶梯教师式的教学模式,这对于课外的科技社团的学生能够接受正规的教育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三、结语 在实验室环境的课外科技社团建设能够很好的发展起来,和教师的贡献以及校园的管理制度的升级是分不开的。课外的科技社团学生只有抓住这样的机遇,在实验室的环境更好的把科研想法付诸实践才能够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才能够更好的带动整个科技社团的发展。高校的教师也应该支持学生的社团建设,促进他们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然而,教学的实践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今后的社团发展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科技实验论文:课堂实验探究与校园科技活动之比较 一、一点一面,延伸科技触角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节课只能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探究,而全校性的科技活动则可以通过项目的设置,对某个知识点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到的《看不见的空气》,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针筒的挤压,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对压缩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只能通过图片介绍;而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各种利用压缩空气的活动项目,如:1.通过打气筒往管子里打气,当气压足够大时,会把管口的乒乓球挤压出来,打靶射击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连接的气压表看到管内的气压达到多少帕,球会飞出。2.也可以通过打气筒往装满水的可乐瓶打气,从瓶口冲出的水柱托起乒乓球翻滚旋转,瓶子里的气压越大,喷出的水柱越高,乒乓球翻滚得越快。既利用了压缩空气的原理,也利用了伯努利原理。 某些活动项目还能综合多方面知识的运用,如我们设计的“吸盘射箭项目”,即利用了拉弓时产生的形变具有的弹力,也利用了箭头吸盘上靶的大气压力,还应用了瞄准时三点成一直线的光传播原理。还有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的项目“升空的塑料袋”综合了热量传递、冷热空气对流等方面的知识。 知识从点到面,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对已有的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对同一科学原理在不同项目的应用得到思维的拓展。 二、相辅相成,构建知识链条 课堂探究活动掌握了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在校园科技活动中加以应用。在课堂实验中,我们让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和验证科学结论的过程,能够从中培养他们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以及处理实际问题,与合作者交往的能力,而校园科技活动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得以应用,是科学学习的深化。比如,五年级上册学习的《有趣的磁现象》。通过课堂探究活动(磁铁靠近大头针、磁铁靠近磁铁)让学生总结出两个规律:(1)磁体的磁性分布位置(两极强中间弱);(2)同性磁极相互排斥,异性磁极相互吸引。 书本拓展的知识也能在设计的科技活动中体现。如对电磁铁的应用方面,书本介绍的是上海的磁悬浮列车,而我们的科技活动器材中就有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呈现的磁悬浮陀螺,在通电的情况下,底盘与陀螺会产生相同的磁极,相互排斥,使陀螺悬浮在空中,学生则需要通过不断地尝试找到稳定陀螺的平衡点,否则它会反弹出来,掉落在地板上。通过活动的尝试,让学生能亲身体验磁悬浮的原理与应用,让他们在今后的理科学习中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三、张弛有别,丰富活动形式 以我校开展过的科技活动为例,我们选六年级全体学生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有必答题和抢答题。涉及的知识面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如汽车的发明者、飞机的发明者、电话的发明者;也有马德保半球证明的大气压力、曹冲称象利用的浮力、苹果落地证明的万有引力;也有日常生活的家庭电路电压、干电池电压、蓄电池电压、手机锂电池电压、人体安全电压;还有胎生、卵生、哺乳类、爬行类、节肢动物的分类选择等。短时间的紧张比拼使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科普知识的普及水到渠成。 校园的科技活动也同样有时间的要求,但相对于课堂的40分钟,它显得充裕,也能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他们在每个活动项目排队的时候已经留心观察前者进行的情况,然后总结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轮到自己时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然,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与方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里并不是说后者优于前者,而是两者属于科技教育中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 四、单一多元,扩大受益范围 1.科技活动参与的对象能面向广大师生 近几年,许多学校都开展具有各种特色的科技活动,有科技制作比赛,桥梁承重比赛,海陆空模型、建筑模型的比赛、水火箭比赛等。目睹众多的比赛项目,我发现这项竞技性较强,器材设备要求较高的活动只能针对少部分学生,而且是长期训练的学生,不能面向大众,器材成本高昂,知识普及对象的范围有限,所以我们选择与课堂探究活动密切相关且更能贴近学生的学习的项目。 校园科技活动作为普及型的大型学科活动,可以面向更多的学生,使每个孩子都有学习和体验的机会,我校连续几年都是分年级实施,效果良好。在活动中老师也参与其中,同台竞技,边赛边教,即学即用;老师不但是主导者,也是参与者,可以是合作伙伴,也可以是竞争对手,师生间的沟通更密切,现场引导更直接到位。 2.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是组长,科技活动学生可以是老师 在我们开展的多个项目组成的校园科技活动中,我们可以安排每个项目由一到两个学生组成进行管理,这样既能减轻工作人员人手不够的压力,也能锻炼学生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示范教学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对于所学的知识:听过,可能会忘记;看过,能记住一部分;亲自做过,能牢牢记住;亲自教过,能深刻理解;所以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充当工作人员和小老师的角色,能使他们对该项目的原理深入理解。 经历过多个学校科技活动的参与和指导工作,我们还可以用盖章领奖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每个项目的参与度。提前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本次科技活动项目表,每参与一项活动就给工作人员盖一个章,然后通过印章的数量领取一定的纪念品,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每个项目参与度。 通过科技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个学有用武之地的活动平台,让他们知道学习不止是在课堂中,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也让他们知道许多事情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往。总而言之,有效开展与组织好校园科技活动,是促进课堂教学,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乐从小学 广东】 科技实验论文:自制实验设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本文介绍了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利用自制实验设备,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该举措契合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本文从自制实验设备的研制、应用及其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取得的成果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制实验设备 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且应加大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对待,这就需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对于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来讲,自制实验设备属于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 自制实验设备的研制 自制实验设备是为了弥补现有教学资源的不足、缺陷而专门研究设计制作的,这就要求自制实验设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实践教学需求。所以,自制实验设备的研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进行自制设备研制前,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既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匹配,将一些新技术融入自制设备的研发设计中。 第二,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模块化设计,且各模块均具有独立电源,可独立使用;各模块均设置对外开放的接口,用户在使用时可对各模块灵活组合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可方便地实现设备功能的扩展,方便设计性、综合性和工程型实验的开展。 第三,自制实验设备的性价比和利用率要高,便于维护和维修,方便携带。 第四,要积极鼓励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加入自制设备的研发队伍,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集团队所有教师的力量,研发出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的高质量设备,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硬件保障。 第五,使一小部分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加入自制设备的研发,可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1999年开始,在学院领导的积极鼓励支持下,成立了自制实验设备研发团队,团队由一名教授、两名副教授和若干名讲师组成,团队根据学院的教学要求,结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陆续进行了一些专业实验教学设备的研制。从早期的“多功能教学电源”、“模拟电子教学实验箱”、“智能车”等基础教学设备,到后来的“PLC综合实验平台”、“太阳能光伏发电教学平台”、“两轮自平衡教学平台”、“汽车生产线模拟装置”、“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以及“16位单片机开发平台”等等,先后进行了多种实验教学装置的设计开发,并陆续应用在理论及实践教学一线,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 自制实验设备在学生科技创新中的应用 我院开发的一些针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实验设备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平台。2007年底开发的“16位单片机开发平台”是基于凌阳十六位单片机和MSP十六位单片机双核心的单片机实验平台,该平台囊括了当时学生竞赛使用到的大部分功能模块,学生通过该平台学习16位单片机的使用方法、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应用和软件编程方法,掌握其基本应用。学生可通过组合不同功能模块并编写软件程序,来实现不同的控制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近两年开发的针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功能更为强大,该平台包括电源信号源单元、CPU单元、显示单元和电机单元四大板块,还包含DDS信号源、数字示波器、物联网通信模块、GPRS通信模块、SD卡识别模块、TFT触摸屏显示模块、各类型电机驱动模块、4×4键盘模块、CAN/RS485总线接口模块、高速串行A/D和D/A模块等几十种常用模块,满足了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学生对硬件设备模块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效率。 在物联网创新设计竞赛中,学生利用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的物联网通信模块,较快速地了解了ZigBee模块的通信协议、硬件连接,为竞赛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实验平台;智能汽车竞赛中,学生经常会使用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中的电机驱动单元,学习各种类型电机的控制原理、控制方法,以及速度PID的实现过程,为智能车的调试节约了大量的前期时间,也减少了设备的投入;在大学生科技项目中,数字示波器模块使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了整个简易示波器的构造原理以及控制方法,学生也可以通过更改示波器的软件固件实现更多的功能;平时各个创新项目的实现,均离不开各种显示模块的应用,多功能创新实验平台由于拥有各种前沿的显示模块和通用显示单元,可以为学生项目的制作提供便利的硬件显示应用,提高各种项目的运行效率。 自制实验设备自研制以来,使用效果良好,学生利用自制实验设备设计调试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从而提高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 自制实验设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取得的成果 自制实验设备自研制以来,使用效果良好,从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教师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好评。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例如华北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作品展、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毕N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控制技能大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也正是由于具备了各类自制设备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围绕自制设备进行的实训,学生在诸多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我院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作品展活动中,创新实验中心的学生利用自制实验设备设计开发科技作品,成功设计制作出“履带式排爆机器人”、“GPS导航仪”、“自动循迹智能车”、“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类人机器人”、“摄像头循迹智能车”、“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装置”、“智能楼宇模型”、“智能晾衣机器人”以及“声音引导装置”等百余件作品。其中“履带式排爆机器人”获得2008年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一等奖,“GPS导航仪”和“自动循迹智能车”获得二等奖。“类人机器人”获2009年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一等奖,“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获得二等奖,“摄像头循迹智能车”获得三等奖。 我院从2008年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首次参赛获得华北赛区光电组二等奖,为后续参赛队伍创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009年,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中,参赛的两支队伍分别获得华北赛区摄像头组二等奖,光电组二等奖;2010年获得华北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2011年参加的三支参赛队全部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一项,全国二等奖两项;2012~2014年每年有一支队伍入围全国赛,并获得全国二等奖。 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院在2009年华北赛区比赛中获得赛区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优胜奖两项,其中专科组闯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全国一等奖;2011年获得全国二等奖两项,河北省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2013年获得河北省三等奖三项。 此外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也取得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若干项成绩。自制实验设备的使用为比赛中学生的测试调试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并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测试资料,也为这些成绩的取得提供了较好的硬件保障。 四 结束语 自制实验设备具有适用性、经济性以及专业性等特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从而为企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人,真正体现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 科技实验论文:天津科技大学大学生实验室创新基金项目 摘要:本文包括汽车单片机实验板的主要设计思路和方法,详细介绍了汽车转向灯控制、汽车直流电机的正反转控制、汽车车轮测速系统、车内温度传感器四个实验模块的功能设计和硬件设计。实验板以STC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通用的程序下载模块,对于汽车电子技术的教学和实验提供方便。 关键词:单片机;实验板;汽车电子 1.引言 本设计由天津科技大学大学生实验室创新基金资助,旨在开发一款能够满足本科汽车专业汽车电子技术课程使用的单片机控制实验板。根据教学经验,通过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本设计重点在实验板上完成四个汽车电子控制实验,分别是汽车转向灯控制、直流电机的旋转控制、汽车车轮测速、车内温度检测。 2.实验板的设计思路 本设计根据教学需要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汽车转向灯的控制实验:用两个按键模拟左右转向灯的开关,用两个LED模拟对应的左右转向灯,通过按键操作实现转向灯控制。 (2)汽车直流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实验:直流电机的两个引脚与两个继电器相连,通过正转、反转、关闭按键来控制直流电机的正反转工作。 (3)汽车车轮转速检测实验:通过一对红外发射接收管作为转速传感器,当旋转物体在接收和发射管之间转动时,通过遮挡与否来测定转速,并显示在数码管中。 (4)车内温度传感器的实验:采用一个DS18B20温度传感器,模拟车内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3.实验板的硬件设计 3.1 单片机 本实验板单片机采用STC89系列,为了方便验证实验效果,采用在线程序下载的设计,通过通用的下载模块连接到单片机P3.0和P3.1脚,可直接将编写的程序下载到单片机。单片机的晶振选用12M,电源电路由5V电源供电,通过一个开关S4控制整个实验板的启动和关闭。如图1所示为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3.2 按键与显示模块 本实验板使用三个按键以满足设计要求,三个按键可用于直流电动机的正反转与关闭控制,同时其中两个按键还可用于转向灯控制实验,分别接在单片机的P1.2-1.4口,具体定义可由编程完成。显示模块有两个,分别为两个LED和四个数码管来实现其功能,LED用以模拟转向灯,接在单片机P1.0和P1.1口;数码管显示车轮转速和温度检测的结果,其位选和段选通过两个74LS573连接到单片机的P0口。如图2为显示与按键模块。 3.3 继电器与红外模块 实验板通过两个继电器控制电机的正反旋转。工作时,由按键控制继电器的接通和断开,当一个开关按下后,其中一个继电器接通电源,另一个继电器接地,电机向一个方向旋转;当另一个开关按下后,则之前接电源的继电器接地,而之前接地的继电器接电源,电机向另一个方向旋转,当按下关闭按键时,两个继电器都闭合到接地,电机停止转动。电机的旋转接一个有间隙的圆盘,圆盘置于红外发射和接收管之间,当圆盘中的间隙经过红外发射端时,红外传感器有信号接收,否则则无,依次来进行直流电机的测速。红外模块设计有四个引脚,分别为电源、接地和数据输出口DO,AO口不使用。下图3为继电器和红外模块。 x3.4 温度传感器模块 为了模拟汽车内的温度检测功能,本实验板采用DS18B20来模拟车内的温度传感器,通过对其进行单片机控制,以检测出外界的温度,并将温度数值显示在数码管当中。图4为温度传感器的接线图,其数据输出口与单片机的P1.5口相连。 4 总结 汽车单片机技术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课程,本实验板根据教学中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满足课程中的教学需要。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自我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为今后的课程设计和汽车电子设计等活动提供了支持。 科技实验论文:发展国家实验室 助力占据科技制高点 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是科技部2003年批准筹建的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其研究方向覆盖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等学科,实现了五大一级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机构。在量子信息、纳米科技、高温超导等领域共11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国内获此荣誉最多的研究机构。其中量子信息作为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的特色研究领域之一,已在若干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量子信息科技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从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深化发展、快速突破的历史阶段,需要量子光学、原子分子物理、量子电子学等多学科的密切交叉,需要光电技术、材料工艺、空间技术、工程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与集成。以往单一学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式已不能很好解决量子信息这一交叉学科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国家实验室的定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学科交叉与融合为特色,非常适合于量子信息这样迫切需要高质量协同创新的研究领域。 我曾对美国一些著名的研究机构进行一些调研。美国大型研究机构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大科学装置的基础上,大体上有两种运行模式。一种为专注于某一学科方向的,比如费米实验室专门从事高能物理研究。这类似于我国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等;另一种则将大科学装置作为开放的大型研究平台,应用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前沿研究,比如劳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在这点上,前不久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集中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超导托卡马克、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所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合肥大科学中心具有类似的功能与定位。第二类是以某一学科方向作为研究主线,并将其中发展起来的关键技术应用于多个交叉领域。比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在其先进的测量技术基础上,在物理、化学、材料、工程和信息科学方面源源不断地产生对人类具有重要影响的发现。在过去10余年间,NIST在量子调控和量子信息领域产生了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们为人类带来了超冷原子、原子钟、光梳等革命性新技术。 可以看出,国家实验室是需要面向重点学科开展高质量协同创新,在定位和功能上类似于NIST,因此NIST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NIST首先得到国家高强度和稳定的支持,每年运行经费将近9亿美元。在运行机制上,NIST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同时又与很多大学和企业保持密切和广泛协同,每年面向全美国的合作研究人员超过1600人。这点上,目前我国的国家实验室在筹建阶段与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政策环境和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除了科技部支持外,我国其他科教主管部门在近年来也已对促进高质量协同创新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比如,在教育部和中科院支持下,以微尺度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研究团队为核心组建了量子信息领域协同中心,初步整合了全国的优势研究力量。 借鉴国外经验并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国家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整合全国相关的高校、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在筹建阶段运行的经验基础上,完善制度与管理办法,比如,公开招聘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可以依托于某个大学或研究所,但区别于法人机构的固定人员编制,实现人才的良性流动,等等。在整合资源和完善制度基础上,建立一种类似于NIST的国家级实验室。依托国家实验室平台,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或重大工程支持下,协调高校、科研院所最优势的研究力量,同时与相关企业保持密切合作。通过采取类似“两弹一星”的模式,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应该是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有效途径。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 科技实验论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现状及成效 摘要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验示范基地。多年来,秉承科技支撑发展的原则,实验区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及实验示范。在对现有实验区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计划类别、经费来源、参与形式、应用领域等方面,分析了“十一五”以来实验区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现状,并对项目实施成效进行了总结分析。分析发现,实验区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破解区域发展制约因素,取得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科技示范与引领,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了管理机制与模式,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通过部门联动,科技惠民计划成效凸显。文章通过探寻科技在实验区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发现实验区项目对接的特点与规律,查找实验区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科技支撑实验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计划;现状;成效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始于1986年,是科技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19个部门共同推进的一项地方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工作,旨在解决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枯耗,环境污染,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验区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领域,受到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整理分析已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多年来实验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实验区发展状况的总体分析与评价,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对实验区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特色领域、成果经验等方面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价[1-2];二是基于特定实验区的实践探索,由此产生的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3-6]。实验区作为我国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很多方面的研究还待深入开展,如有关科技支撑实验区建设发展的调查研究基本是空白。 科技支撑始终是实验区发展的基本原则。围绕着科技支撑实验区发展这一主题,笔者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十一五”以来实验区推进、实施的科技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实验区的科技需求及科研活动支撑能力,探寻“十一五”以来科技在实验区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发现实验区项目对接的特点与规律,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更好地发挥实验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载体和平台作用,提升科技创新对实验区建设的支撑能力。 1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很多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社会事业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此,1986年,原国家科委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省常州市和锡山市华庄镇开始了城镇社会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1992年5月,原国家科委和原国家体改委共同了《关于建立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组成了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管理办公室。1994年3月,实验区工作中心转向可持续发展,要求各实验区率先建成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1997年12月,“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2]。 经过28年持续有效的推进,实验区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大城市改造、小城镇建设、社区管理、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中,各实验区依靠科技创新开展实验示范,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不同类型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样板和引领带动作用,为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也为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积累了重要的经验[1-2]。截至2014年3月,中国已经建立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56个,各省建立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80余个,遍及全国90%以上的省、市和自治区。 姚娜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现状及成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期 2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现状分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方法。研究团队采取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分析,先后对上海市崇明县、北京市石景山区、河南省济源市、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湖南省资兴市等实验区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了10余次座谈和访谈,与数十家实验区的管理人员、项目主持单位和实验区示范任务承担单位进行了交流。同时,向全国156个实验区发放《实验区与科技计划对接情况调查问卷》,就各实验区“十一五”以来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基本情况、项目来源与管理、项目运行情况等信息进行调查。问卷按项目填写,共有107个实验区反馈28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65份。研究团队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 2.2科技计划类别分析 265份有效问卷显示,实验区承担的项目中,所属的主要计划类别为科技支撑计划(87项)、“863”计划(19项)、星火计划(27项)和科技富民强县计划(15项),其他项目计划还包括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国家创新基金、科技惠民计划、火炬计划等。 总体上看,实验区承担的科技任务所属领域与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实验区建设关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实验区开展的科技工作主要集中在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较为薄弱的资源环境领域,265个项目中有117项属于资源环境领域,占项目总量的44%。另外,除了少数几个城市城区型实验区外,绝大多数实验区都涉及到农业产业的发展,因此实验区承担科研任务的另一个主要领域就是农业领域,共有60项属于农业领域,占项目总量的23%。处在第三位的属城镇发展领域,占项目总量的9%。其他研究领域还包括生物医药、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 2.3研究经费来源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2005年1月-2013年7月期间,265项课题共获得国拨经费支持7.02亿元,自筹经费37.25亿元(见表1)。 2.4参与形式分析 在项目参与形式上,实验区作为牵头组织单位的课题有150项,占56%;作为子课题承担单位的课题有46项,占17%;承担课题示范工程或试点工作50项,占19%;其他形式占8%。 2.5成果实际应用领域分析 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领域与研究所属的类别领域是直接相关的,因此这方面的调查数据也直接反映了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建设重点。在课题的实际应用领域方面,面向资源环境领域的147项,农业89项,高新技术70项,城镇发展64项,人口健康46项,其他应用领域还包括公共安全、文化科技、社会管理和减灾防灾等。 3实验区科技计划实施成效分析 实验区的宗旨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引领,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示范带动。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践,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著提升。实验区建设不仅需要“面”上的统筹协调,更需要“点”上的突破和创新,对科技支撑引领当地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大。调查显示,“十一五”以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 3.1破解区域发展制约因素,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各实验区在建设伊始编制了为期五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发展规划》,认真分析了制约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确立了实验区建设的主题。调查显示,在实验区已经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中,近一半都紧密结合了实验区建设主题,另外近一半项目内容属实验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同时,被调查项目中,有80%的项目降低了资源消耗,52%的项目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41%的项目实现了居民生活环境与质量改善,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上海崇明实验区确立的实验主题为“低碳发展”,以“自然低碳、人居低碳、产业低碳”为发展主线开展建设。崇明实验区围绕这一主题,实施瀛东村生态民居建筑低碳改造示范工程,依托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制了国内首个“低碳建筑导则”,在建筑节能、资源循环利用、智能化调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2突出科技示范与引领,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项目是实验区通过认真筹划、科学设计、积极申请所获得。其中超过七成的项目在立项后实验区管理部门进行了跟踪管理,与项目组织单位密切配合,协同推进。通过专家指导、技术培训和协会科普等形式,极大地推动了适用技术应用,使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通过项目立项与组织实施,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实验区的科技意识显著加强。 另一方面,在项目申报、实施的过程中,实验区紧密依托各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专家力量,特别是实验区专家委员会的智力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区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合作程度紧密的有156项,占59%;产学研合作程度较为紧密的有99项,占37%。与智力资源的对接,不仅协助实验区更好地凝练了本地的科技需求,使越来越多的科技项目在实验区落地,同时在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为实验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另外,实验区地方政府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依托实验区建设和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密切了与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联系,加强了科技信息与干部交流,全方位提高了实验区的科技支撑能力,使科技创新成为实验区发展的强大引擎。 如甘肃敦煌实验区自2010年创建以来,认真分析制约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凝练申报了一批针对性、前瞻性强的项目,先后参与了“863”计划(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支撑计划(城镇化领域)、科技惠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与推进,敦煌实验区建立了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引进、培育了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葡萄、大枣等特色林果品种,林果产业达到19万亩,瓜菜8.2万亩,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清洁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建立了光伏发电产业示范园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扶持发展科技型企业9家。依托科技计划项目,大幅度提升了实验区的科技支撑能力。 3.3积累项目管理经验,创新管理机制与模式 各实验区在积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的过程中,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机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调查显示,265项科技计划项目中,有203项在立项后进行跟踪管理,占调查总数的77%;186项与项目牵头单位密切配合,推进项目的实施,占70%。许多实验区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公共信息平台,定期举办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成果交易会、科技创业大赛等活动,充分发挥科协、学会和各种企业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逐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了实验区的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探索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管理举措。探索形成了“人才+项目+资本”三结合的创业创新模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提升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财政扶持保障;建立了集科技信息收集、整合、浏览、于一体的“科技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加强区科技局与各区属科技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作用。 3.4部门联动促进,科技惠民成效凸显 调研发现,相对于“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惠民计划在实验区显示出更好的成效。科技惠民计划旨在“在基层示范应用一批综合集成技术,推广普及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提升科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综合能力”,这一目标切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实验区经过多年能力、意识提升以及实验示范项目的经验积累,也具备了相当的承接优势。调查显示,目前已对接的科技惠民计划进展顺利,实现了部门联动,协同促进,效率高,成效突出。不仅项目成果直接面向百姓民生,同时有效提升了政府服务基层社会建设的能力。 河北省迁安市于2012年开始实施科技惠民计划“迁安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有关市领导为副组长,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建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专家工作组、工作推进组、经费监管组等3个专门工作组;各试点企业也都分别建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真正实现了多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推进的机制。 4对策与建议 28年来,实验区建设伴随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实验区的实验示范任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这对实验区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一方面,实验区需要科技创新来改变、替代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各个领域的科技研发也需要突破发论文、制样机的阶段,将研发成果逐步落地,切实驱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现有实验区与科技计划对接也暴露出规模不足、体系不完备、顶层设计不够、地方能力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实验区管理办公室在宏观管理上加大统筹,梳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共性关键问题,做好科技项目顶层设计,全面对接各类科技计划,为实验区搭建桥梁;二是充分依托实验区专家委员会,面向实验区开展系统的能力建设,逐步提升地方科技管理能力,包括项目需求筛选凝练能力和项目实施、管理能力;三是完善实验区与科技计划对接管理机制,提升对实验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如尽快建设实验区科技需求库、项目信息库、管理与交流信息平台等,以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民生科技的实验示范基地,成为科技惠及民生的重要平台与窗口。
中药制药论文: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的分析 摘 要:如今,人们对于中药制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使中药制药面临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先进科学技术与专业设备出现在中药制药市场中。然而,我国目前中药制药领域中,高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中药制药生产的效率,还能够有效保障药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对于中药制药行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具体介绍了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药制药;应用;分析 目前,高新技术受到了中药制药领域的高度重视,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药过程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就我国目前高新技术水平而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可总体来说尚不成熟,在实际的中药制药领域的应用中,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使得药品质量无法得到充足的保障,严重影响了中药制药的生产效率,这无疑会对中药制药领域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本文以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的应用为主要内容,加少了几种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提出一些自身的观点,仅供参考。 1 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1.1 泡制全浸润工艺与装备 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中药的认识只存于表面,并不了解中药具体的制药过程。但是,在实际的中药的生产过程中,制药工艺非常繁琐,难度较大,这也导致大多数中药在制药过程中发生一些问题,使得药品的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中药浸润工序是整个中药制药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制药人员必须要对浸润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充分保证药品的质量。因此,我们可以将先进的高新技术与设备应用到中药的泡制全浸润工艺中,以此来简化复杂的制药工艺,从而有效的降低制药生产工作的难度。此外,制药人员要对不同类型的药物进行分别处理,更根据药物的性质采取适合的制药工艺,并制定合理的浸润时间。 1.2 动态提取技术 结合目前我国中药制药生产过程现状而言,其中还存在很多的弊端,尤其是在进行重要药物的提取过程中,制药人员依旧延续了传统陈旧的提取方法,施工设备也非常滞后,这就导致药物的提出率不高,并不能发挥很好的治疗效果,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制药领域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中药的使用率,达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呢?那就必须将动态提出技术应用于中药制药的生产中,并对滞后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这样不仅能够充分保障药物的提出率,还大大提高了药物的使用率,使得我国中药制药领域真正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1.3 仿生技术 仿生技术是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模拟人口服给药及药物经胃、肠运转的原理,将药物研究与分子药物研究相结合,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设计的一种新的提取工艺技术。中药材粉末在一定的pH酸性水溶液提取,然后再用一定PH碱性水溶液提取,选择pH的最佳值和其他一些辅助条件和工艺参数。它主要是以生物学的相关理念为基础,从而对药物特性进行相应的分析,通过人体环境模拟的办法,来对中药药物生产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而且在药物提纯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采用仿生技术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使得药物在提取的过程中,药材的利用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4 生物酶技术 与上述仿生技术使用一样,生物酶技术是借鉴了生物工程技术的酶工程技术来实现对中药的提取。生物酶是一种具有特殊催化性质的高效催化剂,大多数酶的主要构成成分是蛋白质,利用这项技术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多数植物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靠生物酶的作用才能实现将其溶解出来,同时还可以借助酶的运输将药物的有效成分作用于细胞内部发挥药效。另一方面中药材在经过提取后其中还是含有一定量的杂质,如大分子的多糖、蛋白质、胶质类等,这些物质通过生物酶的催化都会将其降解而挥发出去。但是在使用生物酶技术时要注意,由于中药材包含的领域十分的广阔,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质等物质,生物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物质。 2 中药制剂应用高新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2.1重要活性成分或药物配比的关系 一种中药的发现,其中活性成分和要用部位的确定和使用,使之进一步成为确定的药物很重要,但是研究清楚每一味中草药植物中所含有的活性成分的种类、用药部位之间的量效关系在医学研究领域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研究和最终各项理论的确定为人类利用中药开拓了广泛的药物资源。目前,我国中医中药药性和药味组成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态度的分析进行的,缺乏相关药物之间量效方面的深入研究。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中医中药理论和处方方剂的基础上,要从理论研究与实验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发展和研究。 2.2 中药产品的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问题 目前我国中药制药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农药超标、化学成分过多等质量问题,这些药品一旦投入市场中,将会极大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还会引发其他的并发症,后果不堪设想。虽然现代中药制药领域中引入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和施工设备。但是,中药产品内在质量问题仍是中药制药行业非常关注的问题,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开发,不断加强和完善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水平,促进中药制药领域长期稳定的发展。因此,中药制药行业要高度重视中药产品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问题,对于农药超标和化学成分较高的中药药材进行分析调查,充分保障药物的使用质量,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从而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病痛情况,为我国中药制药行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2.3 应用现代检测技术控制 为了提高中药制药产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大力发展想指纹图谱技术和其他的相关控制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未来应采用更加先进的高新技术,例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并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联用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高新技术的出现,对于中药制药领域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中药制药的生产效率,还充分保障了药物的质量,减少了繁琐的制药工序,打破以往传统的中药制药生产方法,采取更多先进的制药技术,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及时对制药设备进行优化和更新,使其能够充分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对药物内在质量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根据不同类型的药物,采用适合的高新技术,确保药物能够起到绝佳的治疗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新技术水平,促进中药制药领域长期稳定的发展。 中药制药论文:中药中残留农药在制药工艺中的归属与去除 【摘要】目的:为了对三种不同提取技术状态之下人参药品之中所存在的农药残留归属进行了探讨。方法:采用水煎煮工艺及95%乙醉,50%乙醉加热回流工艺对人参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后,用毛细管气相色语法测定煎煮(提取)液中的有机氛农药含量。结果:以95%醉提溶出率最高,50醉提溶出率次之,水煎过程溶出率最少。结论:醉提对中药材中有机氛农药有较高的溶出率,而水煎煮过程对中药材中有机氛农药的溶出率很低,残留农药大部分随药渣去除。因此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水煎工艺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必须采用醉提工艺时应考虑去除提取过程伴随溶出的残留农药,以避免残留农药可能的安全风险。 【关键词】人参;有机氛农药;气相色谱;溶出率;提取转移率 人们在药物服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传统汤剂以及中成药,实质上都是利用醇提、水提等方式来提取出在中药材之中所存在的活性成分。下文主要是以人参根茎类的药材来作为测试样品,该药物在经过了醇提以及煎煮等不同的处理之后是,对其提取物之中所含有的有机氯农药残留溶出量进行测定,通过该措施,来我国中药药材之中残留农药处理研究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研究依据。 一、仪器与试荆 1.仪器。Agilent(6890N型)气相色谱仪(配备63Ni电子捕获检测器)、DB-1701石英毛细管柱(美国Agilent公司);索氏提取装置;回流装置,实验室组装;NE-1真空旋转浓缩仪(Eyela日本);离心机(丹东,82-1);电子分析天平(sartorius);HH-Z2水浴锅;电热套(河北新兴电器厂);群力TDGC-1调压器(北京调压器厂)。 2.试剂、材料。丙酮、石油醚、浓硫酸、乙醇均为北京化工厂分析纯,提取用水均为双蒸水。 农药标准品:六六六(Benzene Hexachloride,BHC),包括a -BHC ,p-BHC,y-BHC,S-BHC四种异构体;滴滴涕(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 ethane,DDT),包括p,p'-DDE,p,p'-DDD,p,p'-DDT, o,p'-DDT四种同系物;五氛硝基苯;四氯硝基苯;七氯;环氧七氯;抓丹;艾氏剂;硫丹,包括a一硫丹、p一硫丹两种异构体,均购自sigma公司,纯度 98%。配制成0.02p,g-mL-,的农药标准品。 在该试验之中,所使用的所有人参提取药材,都是在大量的测试样品之中,选择具有农药残留量最高的药品来进行的测试,同时,所选择的试验药材之中所含有的农药,几乎已经包含了所有可能被检测出来的不同种类的农药。 二、方法与结果 1.三种有效成分提取工艺 (1)水煎。精密称取充分混匀后的人参样品l0g,置于圆底烧瓶中,100mL蒸馏水浸泡半小时,首煎30min先武火煎沸腾,再改用文火保持沸腾状态),倒出首煎药汤。待稍冷却,加人60mL蒸馏水,复煎30min,方法同首煎。倒出复煎药汤。合并两次药汤,即得水煎药汤,此工艺过程为模仿通常的中药汤剂的煎煮过程。 (2)95%醉提。精密称取充分混匀后的人参样品Sg,加人SOmL95%乙醇,在800℃水浴锅中回流提取1h,倒出首提药汤。待稍冷却,加人30mL95%乙醇,回流1h0倒出复提药汤。合并两次药汤,即得95%醇提药汤。 (3)50%醉提。精密称取充分混匀后的人参样品Sg,加入SOmL50%乙醇,在800℃水浴锅中回流1h,倒出首提药汤。待稍冷却,加人30mL50%乙醇,回流1h。倒出复提药汤。合并两次药汤,即得50%醇提药汤。 2.有机氛农药含量测定 (1)色谱条件。DB-1701石英毛细管柱(30mx0.32mmx0.25wm,Agilent公司),载气为高纯氮气(纯度 99.999%),流速1.2mlJmin。进样口温度2000 ℃,进样口恒压8.即si,检测器温度3000℃,不分流方式。柱升温程序:初始温度为100℃,以250℃/min升至1900℃后,保持1min,以30℃/min升至2200℃后,保持2min,以100℃/min升至2700℃后,保持l0min。出峰时间为32.4min0进样量1wL,外标法定量,不分流进样。 三、讨论 在中药药材之中所出现的农药残留超标过量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学者针对中药药材农药残留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针对经过提取之后的萃取成分所具有的农药残留量却没有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本篇文章主要是对药材在实际制药提取过程中的各个工序进行模拟,依据模拟所提出去的活性物质有机氯农药的含量,来对溶出率进行阐述,并且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结论。 在对中药药材进行提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提取方式不同,其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溶出率也有着极大的不同,例如在使用乙醇提取法的过程中,其有机氯农药经过处理之后,拥有的溶出率较高,并且溶出率的提高是随着提取过程中的乙醇浓度的不断提升而提升,实现这一效果的主要原理就是由于有机氯农药能够充分溶解在极性数值较小的溶剂之中。并且从大量的研究结果来看,有机氯农药自身所具有的溶出率,在随着药材的增加而持续不断的提升。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依据大量的档案记录情况来看,有机氯在乙醇影响之下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事实上和实验室所得到的结果有着一定的差距。在进行全面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的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文献之中所存在的溶解程度,事实上都是在完全常温的状态之下来进行相应检测并且计算得出的,而在本文对有机氯溶出率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其实验过程中所采用的模拟工艺条件是使用的800℃水浴,而在这一过程中,有机农药所呈现出来的溶出率是随着温度的提升而不断的提高;本次实验的过程中,其人参药材之中所包含的有机氯农药所具有的含量,达到了PPB的级别,但是在150ML的乙醇之中所呈现出来的溶解程度,却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完全饱和的状态下;有机氯农药之中所包含的大量有效成分,在实际溶出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协同性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有效成分的存在,才能够促使有机氯农药能够更好的溶出。 即便是使用完全相同的提取工艺,其中所存在的不同有机氯农业,也同样会直接呈现出不同状态的溶出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其中的有机氯农药所具有的性质,直接影响到了具体的试验结果。根据上文的试验结果来看,其中所包含的有机氯农药溶出率排序,由低到高的顺序主要为:BHC 结语 综上所述,依据本篇文章的实验理论,能够通过试验的结果来得出:在对如果更高的提取药材之中所存在的有效成分进行更高效提取的过程中,务必要针对药材的溶出率降低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此外,还应当尽可能的减少有机溶剂在这一过程中的所进行的提取操作,而直接使用水提的方式来对药材之中所存在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 中药制药论文: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的分析和探讨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体系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各个行业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的药品制造行业发展中,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促使我国的制药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就我国的中药领域制药技术所呈现出来的现状观察来看,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没有加以解决,如果说这类问题无法加以解决,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中药制药发展出现错误。本篇文章主要针对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之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国的重要制药领域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药制药;领域;分析 在中药的制药领域中,从理论上来说,利用高新技术来进行生产,能够使得生产能力和质量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尤其是提升中药制药的高效性,高新技术能够起到良好的稳定、可靠性作用。同时,在实际利用高新技术的过程中,务必要对其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技术加以改造,从而促使技术能够更加适合中药的制药生产。下文主要针对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之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工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1.泡制全浸润工艺与装备 中药制剂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主要是将中药进行清晰、切片、制造等几个繁杂的工序处理之后,再将其制造成为相应的药片,通过该方式进行生产的制剂可以直接使用在临床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而在中药制剂的制造加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最为重要的侵润工序,便是其中所涉及到的极为重要的环节,其侵润的具体时间不能够过长,也不能过短,要根据不同药材的特性进行把握。如果说应用高新技术来投入到重要制剂之中进行生产,其高新技术能够直接依据不同药材的不同特性、药性、部位等来对侵润的具体时间、温度进行调控。 2.动态提取技术 在中药的制药生产领域之中,药物的提纯技术,可以说是关乎药品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操作环节。就目前来说,我国使用极为广泛的技术便是利用水、乙醇的方式来进行沉降提纯,但是这类生产方式从目前的行业领域上来说,其设备较为落后,药物实际的提纯效率极低。而为了能够使得中药制药领域发展能够得到提升,使得提纯的成分和效率能够更加的充分,就必须要最大化的对药材本身进行利用,就必须要针对制药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进行提升结合,避免技术过于落后。动态提取技术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指在进行提取的过程中,添加入适量的药材,同时采用机械化的方式来应用循环技术,这不仅能够切实有效的提升药物液体之中所存在的溶解程度,还能够在进行动态处理的过程中保持药物浓度差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药物所具有的溶出效率。 3.仿生技术 仿生技术是从生物学上借鉴而来的一项技术,主要是指从生物药剂学的基础上,模拟药物在人体环境下经过整个身体机能的运作原理,将药物研究和分子技术的药物研究相结合,为药物服用后经过人体消化道和胃部给药的重要制剂设计开发的一种新的药物提纯的生产工艺。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中药制剂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不同的溶解度为标准,在一定的酸性环境下对其药物成分进行提纯,然后在用一定碱性的水溶液进行中和提纯,选着最佳的酸碱值,借用其他的提纯方法和辅助条件实现药物的提取。 4.生物酶技术 与上述仿生技术使用一样,生物酶技术是借鉴了生物工程技术的酶工程技术来实现对中药的提取。生物酶是一种具有特殊催化性质的高效催化剂,大多数酶的主要构成成分是蛋白质,利用这项技术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多数植物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靠生物酶的作用才能实现将其溶解出来,同时还可以借助酶的运输将药物的有效成分作用于细胞内部发挥药效。另一方面中药材在经过提取后其中还是含有一定量的杂质,如大分子的多糖、蛋白质、胶质类等,这些物质通过生物酶的催化都会将其降解而挥发出去。但是在使用生物酶技术时要注意,由于中药材包含的领域十分的广阔,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质等物质。 二、中药制剂应用高新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重要处方中的重要活性成分、部位或药物配比的关系 从一种中药之中,能够极为明显的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重要部分以及所包含的活性成分,通过这一方式来确认药物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性,是极为关键的环节。但是要对所有中药材所具有的成分、用药部分进行量效的确认,是医学研究过程中,必须要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和涉及到的理论体系对于中药的制药发展来说,有着重大的联系,所以,我国目前在对中药自身的药性成分以及药味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是直接利用辩证的形式来对药物资源的应用途径进行分析,但是却没有专门针对各个不同药物之间所存在的量效进行切实的研究。因此,中药制剂在发展的过程中,务必要采取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并且要在我国传统的中药处方以及医学理论上来进行发展研究。 2.中药产品的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切实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式,就是对药物提取的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各项标准进行强化、完善。就目前来说,我国在中药制药领域之中,极易出现的农药超标、中药制剂超标、中药生产效率控制等方面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正是这方面的改善工作,才使得我国的中药制药生产得到了提升。但是仍然还存在着尚待解决的问题。中药制剂的质量可控的重点工作就是中药处方各中药制剂的药性如何确定、如何检测,除了采用指纹图谱技术之外还需要我们研究更为实用的新技术。农药残留问题和重金属超标问题应该从药材的种植源头抓起,中药制剂的理化性质包括溶解率、缓释等问题的改进和药物易吸湿、霉变的稳定性问题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设备得以改变。对于中药制剂在药性的最大化保留和药物性质的稳定问题上应尽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生产,而固体制剂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的生产模式,同样应该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例如新制粒技术、包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包合物技术、包囊技术等。 3.应用现代检测技术控制中药质量在当前的中药制药领域中 为了提高中药制药产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大力发展想指纹图谱技术和其他的相关控制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未来应采用更加先进的高新技术,例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并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联用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药制药领域飞速发展的的过程中,其高新技术、设备的应用范围还会持续不断的扩大。而中药只要领域之中所使用的各方面技术,能够对于中药制剂的生产提供更高的生产效率以及质量,这对于中药制剂的繁荣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药制药论文: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讨论 【摘要】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 造福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在我国医药大发展的背景下, 中药制药的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也日益受到瞩目。中药制药现代化是中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只有从生产工艺、中药原材料、中药药剂的剂型、中药制剂的现代化质量标准等上面着手, 多管齐下, 才能真正使得中药能够在最大效益上造福于人类。本文简述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历程, 争取能够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制剂;中药制药现代化;中药药剂学;发展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成果, 也是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史上, 中医中药为人们的健康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而多年来, 由于中药对某些疾病所起到的特殊的治疗或缓解作用, 使得中药愈来愈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医药专家的关注。尽管我国有着很丰富的道地药材, 但是由于我国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等方面的制约, 使得我国中药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如何在纷乱复杂的医药市场上, 抓住机遇, 稳中求进, 既能大力发展我国中药事业, 又能提升我国中药制剂的研发水平, 成为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发展概述 “中药现代化”这个概念是1996年正式提出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中药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产业之一。中药现代化是指凭借传统中药的优势, 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按照国际普遍认同的质量标准对中药进行研发、生产和使用, 以满足现代化的医药需求。中药现代化包括中药基础研究的现代化和中药制药的现代化[1]。这次主要探究的是中药制药的现代化, 而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基础是中药生产的现代化, 核心是中药制剂的现代化。我国虽然有着很多道地药材, 但是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 我国药材目前存在着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残留较大、资源量减少等诸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发展也不能忽视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发展, 中药制剂与化学药制剂的单方药不同, 中药制剂多为复方制剂, 所用原料的成分极为复杂, 君臣佐使共同作用, 其中存在很多无用成分以及药物辅料淀粉等。这也使得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不明确, 增加了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难度。我国中药制剂中较为普遍的是中成药, 并且其应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 易被人们接受, 尽管如此, 我国中药制剂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生产工艺有待改进, 中成药质量标准不够明确, 中药剂型种类有待扩充等。为此, 增强我国中药研发生产中药物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 能够有效的改善我国中药制剂水平的落后情况, 并且只有综合实现中药辅料、中药生产技术、中药质量标准、中药剂型的同时现代化才能最大程度上的实现中药制药现代化。 2 国外中药现代化发展概述 2. 1 德国中药发展概述 德国生物药手册中有40%左右的药物都是由植物原料制成的, 且73%的德国人使用过或者正在使用植物药物。大多数德国人在解决感冒、滋补和心血管疾病时会采用植物药物, 而这种用药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德国植物药的发展, 德国很多现代药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2]。另外, 德国在植物药的生产方面也位列世界前列, 是全世界众多国家中上市植物药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众多进口的“洋中药”种类中, 1/3以上都是来自德国, 并且在我国中药市场上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2. 2 美国中药发展概述 早些年, 由于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药品的化学成分必须是成分明确的, 申请入境的复方制剂要阐述清楚每种化学成分的药理药效学作用, 并解释清楚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毒理学作用。而中药制剂大多成分复杂, 并且很难清楚明了的解释清楚其作用机理。为此, 中药及其制剂在美国的发展较为缓慢。从2004年开始, 随着《植物药研制指导原则》的, 美国逐渐允许具有多种化学成分的中药也可以作为药物, 但是必须保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美国对于植物药的研发大多是由化学家进行, 主要是从植物药中分离各种成分, 找寻新的化合物结构以作进一步研究[3]。而美国生产的植物药品种大多是单方药, 一般以胶囊或片剂为主要剂型。 2. 3 日本中药发展概述 汉方是我国传统医药在日本的本土化结果, 并随着日本药学发展已经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截至目前, 日本已经拥有900余种汉方药, 其份额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80%。虽然日本汉方药与我国中药的起源相同, 但是日本汉方药更注重对药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 为了提升对汉方药质量的高效控制, 汉方药制剂以颗粒剂和浸出物制剂为主[4]。另外, 由于汉方制剂大多数有明确的标准、药理研究及临床功效数据等, 所以在美国等国家的上市畅通无阻。这些原因都使得日本的汉方药成为我国中药的强大竞争对手。 3 中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药品的消费理念也会逐渐改善, 从对治疗疾病的需求型逐渐过渡到预防疾病的保健型。在世界药品市场上, 化学药、生物药和植物药三方鼎立, 药物种类处于多元发展的状态, 但是由于化学药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使用天然药物或者绿色药物来治疗疾病或者预防保健[5], 这无疑给天然产物中草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另外, 从2009年我国实施新医改以来, 我国医药市场逐步扩充, 并且政府对中医药职业的扶持力度也在逐渐加大, 中西医并重发展将成为未来医药发展的主题。在如此良好的环境下, 更应该大力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促进我国中药体制改革, 逐步提升我国中药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淘汰那些已经陈旧腐化的中医药管理制度, 健全中药质量控制标准, 以促进我国中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4 小结 中药作为我国医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提升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实现中药制药的现代化将会更加促进我国中药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增强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能力。只有继承与创新并举, 把传统中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相结合, 才能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药制药论文: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药都经济发展 摘 要: 随着中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品在“绿色、环保、健康、自然”的呼声中再次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医药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世界药品市场上,中药材、中药制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其中植物药(包括天然植物药和人工种植植物药)市场份额达到近300亿美元。然而,目前国际许多国家已经出现多种研究植物药的新思路,尤以日本、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为首,他们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方法使得中药品在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处在了世界先进水平。 关键词: 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本溪药都;地方经济 1 前言 随着中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品在“绿色、环保、健康、自然”的呼声中再次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医药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世界药品市场上,中药材、中药制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其中植物药(包括天然植物药和人工种植植物药)市场份额达到近300亿美元。然而,目前国际许多国家已经出现多种研究植物药的新思路,尤以日本、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为首,他们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方法使得中药品在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处在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作为中药生产的故乡――中国,中药的出口情况不容乐观,出口份额相当低,且多为原料药,以低端产品为主。更加严峻是其他国家研制、开发的中医药产品已经进入我国市场,并走向世界市场,甚至在我国申请专利,这是对有着悠久中医药发展历史的我国的中医药产业的巨大挑战。面对日趋严峻而激烈的中医药市场的竞争,我国研制、开发现代新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已是迫不及待。但我国现阶段以中医药理论与技能为基础的中药制药人才及生物制药人才极度匮乏。基于此,结合本溪药都经济开发区开设以中医、中药为背景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是非常必要。 2 中药制药生物制药专业的性质与产学结合 以中医药知识为基础,以现代先进的科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以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为主要发展方向,在中职学生层面,专业设置应主要以培养适合药品生产企业需要的岗位操作工及岗位质量检查员为主要目标。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应分别将中药制药、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先进设备结构、设备操作方法、设备操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检验及岗位质量检查员各岗位检查项目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以解决中药及生物药生产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和实施GMP生产操作。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中医药学、生物学、中药制剂技术、生物药制剂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各种药品生产设备的操作,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药品质量控制。结合我校的的优势与药都企业建立长期可靠的产学交流。使学生将所学的技能更适合企业工作的需要。 3 培养模式的探索 制药的相关专业在我国部分高校及部分中职院校有所开设,但大多数院校主要注重于化学药品生产的研究,与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在培养方向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上有一定的差别。虽然各院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注重于化学药专业知识的培养,但在学科建设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的,为我校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对于中职院校来讲具有中医药基础的制药方面专业人才,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其必须具备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实验、实训、工厂实习、技能大赛,毕业设计来进行培训的。一般的培养模式是在开设专业课的时候开设这一门专业课的相关实验、实训课,对理论课讲解的知识点、原理、方法等进行验证和巩固。 学生们在实验、实训室学习的条件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其规模也难以与工厂相比。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们在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实习,工厂实习虽然很辛苦,但是学生们还是很认真刻苦,并且学习兴趣高于在校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在药品生产企业的实习,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使自己所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能够适应将来的正式生产工作。 我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在专业设置上,本校的中药制药专业是本溪市第一个以中医药基础为背景的制药专业。专业已于1996年招生,目前在校学生近500人。专业开设至今,在校领导的关怀及相关老师的努力下,教学改革工作有了一定的积累,并取得相当大的成绩。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将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制药人才。对解决本溪药都地方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人员,特别是具有中医药基础知识的技术工人匮乏,具有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将能更好地促进本溪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辽宁省甚至全国的中医药企业提供后备人才力量。 4 结语 我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中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制订相对完善的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具有中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药品生产技能人才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培养具有中医药基础的合格学生。尽可能安排学生到制药企业车间参观学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环节中,要实验、实训室相结合,实训室、工厂实习相结合,力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药制药论文: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的分析和探讨 摘 要:在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中,我国医药行业更加重视制药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中医制药的安全性。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许多高新技术和设备层出不穷,为我国重要制药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中药制药领域中应用高新技术,不仅能提高制药效率,还能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因此在中药制药中,应采用合理的高新技术,促进我国中药制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新技术;中药制药领域;应用分析 1 引言 就目前我国中药制药行业来讲,由于制药工艺、方法和模式落后,难以适应于当今社会经济以及该行业的发展,难以确保中药药品的质量和安全。为提高中药制药的质量和效率,采用先进的制药技术和设备,提升制药企业的生产效益和效率,实现中药制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控制,从而更好的顺应现代化医药事业的建设要求。但是由于传统制药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的制约,导致在采用高新技术制药过程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中药制药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因此制药企业应加大对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的研究力度,使其更好的适应于制药生产过程,切实提高中药制药的效率和质量。 2 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应用的分析 2.1 泡制全浸润工艺和装备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中药制药的发展,对中药制药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在中药制药生产中,采用泡制全浸润工艺和装备进行生产,通过中药清洗、切片、制造等生产工序,最终制造成相应的药片。在该方式下生产出来的制剂可以直接应用于治疗临床疾病中。浸润工序作为中药制剂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在整个制药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往往浸润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最终制剂的治疗功效。因此浸润的实践不宜过长和过短,需要根据药材的实际特性进行设置。那么将高新技术应用与中药制药领域中,高新技术能根据药材的不同特性、药性等对浸润时间和温度进行掌控,从而确保最终制剂最大化治疗功效。 2.2 动态提取技术 在中药制药生产过程中,药物的提纯技术直接关系着最终生产药品的质量和功效。目前我国制药企业在中药制药过程中,普遍使用的药物提纯技术是通过乙醇、水的沉降方式进行提纯。但是该方式提纯设备落后,药物提纯效率和质量十分低,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中药制药行业的发展。为确保药物提纯成分和效率更加充分,就必须对药材进行充分利用,采用先进的药物提纯技术,避免因技术落后降低药物提纯效率。将动态提取技术应用于中药制药领域中,在药物提取过程中适当添加药材,采用机械化方式来应用循环技术,在提高药物液体溶解度的同时,将处于动态处理过程的药物浓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大程度提高药物的溶出效率。 2.3 仿生技术 基于生物学药剂学基础,将仿生技术应用于中药制药领域中,通过模拟药物在人体环境中对整个身体机能运作的影响,与分子技术药物研究相结合,在药物服用后经过人体消化管和胃部给药的重要制剂基础上,开发出一种新的药物提纯生产工艺。该生产工艺是根据不同酸碱环境中,中药制剂溶解度不同的标准,在特定的碱性水溶液中进行中和提纯,在特定酸性环境中提纯药物成分,从而确保仿生技术在中药制药生产过程中的最佳酸碱值,从而确保生产的药品是符合多数人身体运行机理的,且不会对其造成其他有害影响的。仿生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药材的利用率,促进了中药制药生产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从而保障中药制药企业最大化经济效益。 2.4 生物酶技术 生物酶技术是基于生物工程技术的酶工程进行中药提取的。生物酶是一种特殊的催化剂,其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多数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这也是采用生物酶技术的优点所在。在植物中药制药中采用生物酶技术,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将其溶解出来,并依靠酶运输在细胞内发挥出药物有效成分的最大功效。同时中药材在提取后往往含有一定的杂质,比如蛋白质、多糖等,这种物质在生物酶的催化作用下都会被降解并挥发出去,提高了药物的纯度。由于中药材涉及到诸多领域,如动物、植物以及矿物质等,加上生物酶具有专一性,在采用生物酶技术进行提取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生物酶种类,有利于提高中药制药的效率和精度,促进我国中药制药行业健康发展。 3 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理论和实践结合研究处方中药物之间的配比关系 对中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重要部分和所包含的活性成分,确定药物自身所具备的功效和治疗重要性,是非常关键的。在中药制药过程中,确定所有中药材具有的成分、用药部分,是目前医学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对整个中药制药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利用辩证形式对药物资源应用进行分析,忽视了不同药物之间的量效的研究,针对这些发展瓶颈,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基于我国传统中药处方和医学理论展开研究,有利于推进我国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高效应用。 3.2 中药产品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的问题 在我国中药制药领域中,时常出现农药超标、中药制剂超标等现象,不仅影响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健康,还可能造成环境破坏,阻碍中药制药行业的发展。为切实解决中药产品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的问题,就必须不断完善药物提取中所涉及到的各项标准,从而提高我国中药制药的效率和质量。在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中,如何有效的检测处方中各中药制剂的药性,应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比如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检测,并有效的改变中药制剂的溶解率以及缓率等问题。 4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我国中药制药行业涌现出了一些高新技术,在提高制药效率的同时,确保了药品的质量和安全。但在高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干扰,导致制药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制药企业应不断完善中药制药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加大高新技术的应用力度,从而促进中药制药水平更上一层楼,促进我国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中药制药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中药制药方向是北京城市学院中药学专业的一个方向,旨在为制药企业、科研院所、药品检验等部门培养从事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质量分析与检测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自开办此方向以来,学院一直致力于根据学生知识结构、能力与特点,培养适应中药制药领域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在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中,经过丰富的调研,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药制药方向的实验教学体系。 中药制药方向特色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教学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药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技能实践性的特点[1],基于此,我们在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时,立足于基础实验技术和专业实验能力的巩固与提高,协同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以“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为基本原则,以“分层培养、启发创新”为基本教学思路,从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运用能力出发,设计构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整体实验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实验基本功、过硬的专业实验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其具体思路如下: 一是实验教学体系整体性原则。中药制药方向传统的实验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往往强调与理论课程的相应性,注重每门课程的独立完善与改革,从而造成教学内容重复、缺乏系统性及实验室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时,首先要系统地建设实验教学内容,理顺实验课程体系[2],改变过于与理论教学相应的状况,以中药学系统的整体功能为出发点确定各门实验课程的知识结构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根据学科的交叉性、相关性,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验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调整实验内容,按多层次、循序渐进、开放式的思路,构建实验教学体系,从而发挥系统功能效应。 二是分层次、递进性、多样化教学模式。中药制药方向实验课程体系以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创新性训练三大模块。具体实验项目的设置划分为验证型、综合设计型、创新型三个层次。其中基本技能侧重实验基本操作,以验证性实验项目为主;专业技能注重专业技术的巩固与应用,以综合性设计性项目为主;创新性训练模块注重强调应用性教学、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以设计性项目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按上述实验内容层次划分,进行“递进式”的多样化教学。通过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力,利于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培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创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 三是依托实验中心优势资源,共享基础训练平台。中药制药方向依托的实验教学中心―中药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北京市实验示范中心,拥有丰富的学科交叉和开放型团队的协作条件。实验中心通过科学整合原有的各个功能独立的实验室资源,构建了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和生命科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满足了不同专业的实验训练需求,强化了各专业的基础实验教学。 中药制药方向通过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各项训练平台、学科交叉与开放型团队的协作条件,在共性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同时,科学合理地构筑专业核心实验课程体系,内容与结构设计反映了知识链、能力序列、学生层次的系统构思[3]。 四是实验室开放与学生创新训练、应用相结合。实验室平台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的肥沃土壤,充分利用实验室开放条件,鼓励学生到开放实验室从事创新活动或开放性实验训练,提升学生实验技能与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在创新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检测等领域的知识、技术运用为核心,对中药制药方向实验课程设置进行一体化设计,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构建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见下图) 图: 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 其中,基本技能模块实验课程的开设,依托实验中心构建的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和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主要训练学生显微镜技术、溶液配制、玻璃仪器洗涤使用、称量及实验室安全的训练内容,以实验中心所有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在一年级本、专科新生中进行。通过训练使学生所掌握的基本技能达到整齐划一,为进入下一轮的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做好充足的准备。化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是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三门实验课程的教学重点与特色进行有机整合,作为基本验证层次 ,重新编写《化学基本技能训练》。面向生物技术、食品质量检测技术、中药学和药学专业开设的化学实验平台训练。 专业技能模块实验课程的设置,强调以就业岗位为导向,突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检测技能。该模块按实验技能循序渐进设置有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核心技能模块两部分。其中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依托实验中心开设的生命科学基本技能训练平台,该训练平台是拟合生物技术、中药学、食品检验技术专业的基础实验项目,以专业共性基础与个性基础相结合设置实验项目,以各专业共性项目为主,个性项目为辅,多为验证性实验,少为综合性实验项目。各专业在必修共性项目和专业个性项目的基础上,可以选修其它专业的个性项目,拓宽思路与视野。中药制药方向依托此平台开设了其中与药用植物学、微生物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解剖生理学、仪器分析相关的训练项目及专业拓宽项目。突出使学生掌握中药显微技术、植物形态鉴别方法、仪器分析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中药药理实验技能,同时开拓了视野与思路。专业核心技能模块设置了“中药化学实验”“中药鉴定学实验”“中药药剂学实验”“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和“中药学综合性实验”课程。其中,“中药学综合性实验”课程是在前四个核心实验课程的基础上,为强化学生的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学实验的系统性、整体性理念,以实际应用为着眼点设计,将各门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设置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 创新性训练模块是为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创新性实训项目。此项目的开设方式主要是以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性训练项目或参加教师主持的应用型研究等项目为主展开训练,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创新意识。 如上所述,中药制药方向构建了由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核心技能)、创新性训练模块组成的,具有完整性、循序渐进性,有机结合、统筹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设置和运行的关键环节 实验课程体系中核心专业技能模块作为专业实验技能与能力运用的核心,在整个实验体系的设置与运行中是关键环节,对学生核心实验技能培养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设计专业核心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并实施实验教学是重中之重。 根据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质量检测技术核心实验课程学科教学内容特点,在实验项目的选择、建设上,注重典型性、特色性,突出学科特点。将基本技能层次、技能强化层次、综合设计层次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同一系统的实验技能顺畅衔接,保证学科知识与方法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层次性。同时,打破以课程为单位组织进行的实验教学,有效地避免各课程开出的部分实验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术的掌握。 另外,中药学综合性实验课程以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检测为核心,按照中药学应用型实验研究思路,选择了一些典型性的实验项目。例如,复方黄连素片、冠心丹参滴丸、山楂总黄酮分散片等,以《中国药典》为指导,建设了将各门实验课程联系起来的,模拟中药材质量检测、中药制剂制备与质量检测、药效评价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构建了中药制药方向的特色实验教学“流水线”。 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的特色与优势 1.形成特色实验教学培养体系 围绕中药生产、质量检测和应用的实践,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创新性训练模块3个阶段的实验技能训练,巩固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了基础实验、专业基本实验、核心技能实验、强化技能与思维形成的实验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统筹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 2.多学科协作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依托实验中心构建的各类训练平台,培养了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专业核心实验技能的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师资力量。 3.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选择性的为中药制药方向的学生开设设计性综合应用型实验,并以实验室开放的形式实施,打破了实验课程课时的限制和“填鸭式”教学形式。在实验实施中,学生自主拟题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仪器的准备、试剂的配制、实验步骤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均由学生负责,指导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通过这种专业实验课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为中药制药方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受益匪浅,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效果 中药制药方向实验教学体系经过近两年的初步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成绩显而易见。 一是实验教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刚刚入学时实验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比较被动、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扎实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在专业核心实验课程中锻炼了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感到身心轻松,游刃有余。 二是在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统筹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学生通过基础实验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创新思维的训练,能够很快胜任相应领域的工作岗位,并在就业岗位中显示出明显的竞争力。 三是创新性训练模块激发了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实验技能与思维挑战创新实验的热情,参加该项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并且发挥了学生的潜力,不断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在教育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如何能够使实验教学对接学生的就业岗位,并达到预想的效果是任重而道远的使命。适合的实验教学体系能够培养学生扎实的、完整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乐趣,从而为就业岗位培养实验基础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中药学应用型技术人才。 中药制药论文: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从课程的准确定位、多元化教学、补充新的中药制药工艺技术以及全面评价等四个方面论述中药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提高专业课的授课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艺学;中药现代化;教学方法 我过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中药现代化,旨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综合运用现代制药技术和手段,提供“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产品。这既是提高中药竞争力和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药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中药现代化,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不仅需要科研院所的努力,更需要中药企业的积极参与。针对中药制药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竞争力,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对于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中药制药工艺涉及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环节:中药原料药的生产工艺和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其中本文所讨论的中药制药工艺主要是指中药原料药的生产工艺,涉及中药的前处理、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分离纯化工艺、浓缩工艺和干燥工艺,这也是决定现代中药质量的关键环节[1,2]。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研究的对象是中药,涉及中药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药工程等多门专业课的综合理论知识。中药制药工艺学与化学制药工艺学和生物制药工艺学的相通之处在于对现代制药技术的采用,但中药制药工艺又具有自身的显著特色: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新技术和手段的应用要围绕中医药理论进行,若离开这个基础,就成为植物药或天然药物。因此,在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中,要在中医药理论这个基础上,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提取纯化工艺。 一、准确定位 中药制药工艺学是专业性课程,针对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的学生开设。所以在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工程中,要以专业性、技术性为导向,突出这门课的应用性。这门课以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程学课程为基础,突出其综合性以及在日后中药生产中的桥梁作用。中药制药工艺学的落脚点是工艺技术,不能过于强调其基础原理。 二、多元化教学 虽然中药制药工艺学目前的发展总体上较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有所差距,但仍有不少发展良好的中药制药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实现了中药生产的升级换代。同时积极吸收现代化学制药与生物制药领域的先进技术,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在保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实现中药的现代化生产。这就需要高校为企业输送既懂传统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制药工艺的专业人才,这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特别是中药制药工艺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要立足课本,但也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资源提高教学成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网络资源,特别是国际上植物药生产的工艺的相关资料,对于提高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目前,限于课堂教学条件限制,学生不能从教材上直观地感受工艺过程。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选用一些直观、说明生产流程的视频讲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药材的精油章节,可以利用flash演示加热、汽化、冷凝过程,同时播放水蒸气蒸馏提取薰衣草精油的视频,这比教材的示意图更加直观和富有吸引力。等视频网站有动态表现生产工艺的flash和视频资料,可以直观地表现工厂车间的生产流程和原理,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实践教学。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药制药工艺学这门课之前,会有专业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让学生在车间里最直接地认知中药生产工艺,同时,车间操作人员的现场操作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工艺流程、参数设置的理解。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将理论学习与基本训练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切不可将见习或实习简单化、形式化,在开始实习前,老师要和车间的带教老师沟通好,在保证学生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要让学生对生产流程有深入的了解,最好有一定的亲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利用学校的中试车间,让学生分组分批完成实验任务,让每个小组(3~4学生)都独立地完成提取、纯化、浓缩、干燥以及压片或灌装胶囊的中药制药流程。该课程配套的实验分为两部分:一次是集中实验,统一学习操作技能;一次是进入到中药或生药方向的课题组中,跟随研究生做实验,要求每位学生从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等环节中,挑1~2种练习。这部分实验需要和各课题组的负责人沟通好,虽然实行起来有难度,但效果较好。 三、充分吸收最新的工艺技术 目前所采用的教材对新技术、新工艺有所更新,但仍不充分。但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和研究院所的共同努力下,一些中药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比较积极,引进了一批较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工艺。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补充已经被企业采用或行将被企业采用的新的技术或手段。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膜分离(浓缩)技术。比如一些中药企业采用无机陶瓷膜工艺代替传统的醇沉工艺,减少生产环节,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乙醇使用量,对中药有效成份基本无截留,除杂彻底;无机膜性质稳定,再生方便等特点。与纤维滤膜组合使用,即可以延长滤膜的使用寿命,又可以提高药品品质。但关于无机陶瓷膜的介绍以及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在目前的教材中较少,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补充到讲课材料中,使学生接触到代表中药制药工艺发展方向的新技术。采用有机超滤膜精制中药多糖类成分,较传统的水提醇沉工艺具有得糖率高、工序简省的优点,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生产工艺。以香菇多糖的制备为例,可以从超滤原理、多糖分子截留、多糖的组成等几个方面介绍有机膜超滤工艺在中药多糖制备工艺中的应用。同时利用flash动画模拟超滤过程,多糖的电镜测定等手段直观的对比膜过滤与传统工艺的不同,让学生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全面评价教学效果 中药制药工艺学是一门突出技术工艺的专业课,不能当作理论课来讲授,在考察学生时也应兼顾课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考察环节中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环节,考察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中药制药工艺的理解。笔者在学习结束后设置了中药制药工艺学综合实验:银杏总黄酮的提取及滴丸制备,涉及微波、超声以及传统煎煮等不同的提取工艺,采用UV和HPLC定量法,考察不同工艺对总黄酮的提取效率的影响。比较大孔吸附树脂柱、膜分离以及醇沉工艺对总黄酮部位质量的影响。让学生不仅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锻炼工艺设计的能力。 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在坚持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现代的技术,特别是源于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先进技术,对于提升中药的生产水平至关重要,毕竟,目前中药制药领域新技术的独立创新成果较少。在设置中药制药工艺学实验课时要兼顾中药学、中药制剂等传统学科和生物学、材料学、波普学等现代技术。既懂传统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制药工艺的专业人才,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依赖,也是生产现代中药的重要保障。所以,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要立足课堂,联系实践,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实际工艺设计能力的工学人才。 中药制药论文:高职中药制药专业职业分析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摘要】高职院校的中药制药专业主要是以有效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用以服务于中药生产过程中的第一线工作为其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综合型的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又必须在整合专业的基础上,对其职业进行有效的分析,迎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有效地制定出人才的培养方案。对高职院校中,其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岗位与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从实际课程的设置、专业的师资力量的培养等方面,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中药制药专业 职业分析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独特的民族性与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其逐渐朝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因此,就迫切需要一些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其能够在医药教育、生产、科研等多个领域中从事相关的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的中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在对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地提供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其中药制药专业属于一门将工学与药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专业,具有较大的覆盖面与应用性,是用来连接医与药的重要桥梁,涉及到了中药制药行业中的多个领域,如新设备、新辅料等。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中药制药专业主要是培养一群具有专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中药生产技能,并且具有将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从而满足我国的众多中药生产企业对中药饮片、制剂等生产活动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的中药制药专业,就需要以培养这类人才为其教学目标,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如表1所示。 三、高职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上述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高职院校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及本科教育有所不同,其中药制药专业培养的是一群具有专业的中医药知识以及技能的综合型技术人才。然而目前,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充分的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上,仍是按照本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性与技术性特点;而在课程的设置上,也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专业素质的拓展,特别是对于实训课程,目前在高职院校内的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对其重点突出,致使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在充分了解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定位与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就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的改进。在课程的设置中,高职院校要在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基础,从岗位群出发,对相关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本专业的课程与教学的计划。如在基础课程的设置方面,就需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无需一味地强调各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只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特征与要求就可,并适当的加强诸如计算机、英语等基础性的课程与本专业的联系。而对于专业性的课程,就需要适当的加大对各课程的整合力度,遵循相关职业的操作管理规则,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学校必须重点把握,通过模拟生产实习以及生产实习的形式,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供其专业的技能。 第二,在教学模式上的改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施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高职院校可以积极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各相关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到相关职业的实际操作程序,实现预就业的目的,为毕业后的真正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突出对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有效地实施重点培养实践性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然对师资力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就使高职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师必须对其角色进行转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的传播者”角色,让自己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具备的“职业指导者”的角色。而高职院校也必须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一些专业教学的培养计划,不断地提高本校的专业师资力量,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四,加强对实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践教学的基地不仅是综合型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摇篮,也是高职院校普遍的办学特色,它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中,需要在充分了解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的实训基地建设,从而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除了不断地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之外,还需要积极地完善对实训教学的质量评价与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有关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在对该专业的职业岗位以及人才的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从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进以及师资力量与实训教学的强化等方面,有效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专业的中医学人才的需要。 中药制药论文:试分析膜分离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膜分离技术因其便于操作、过程易于控制以及无污染、能耗低等优势,在中药的制药过程中应用广泛,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加强膜分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领域,着重分析了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的制药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中药制药;应用进展 一、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领域 (一)膜分离技术及其特点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在化学位差以及外界能量的推动下,让混合物其中一部分组分通过选择性透过膜,而另一部分则被透过膜截留下来,并有机结合透过膜在分离混合物时,混合物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迁移率这一特性,从而实现分离混合物或对其展开浓缩以及提纯等目的新型分离技术。在膜分离过程中,没必要将新物质引入,而且分离中无相变化产生,因此对环境的污染较少,同时所消耗的能量较低,能有效的节约能源。此外,化学势能差以及压力差是膜分离的主要驱动力,其分析设备无运动部件,因此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等特点。 (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领域 1.常规除杂。运用膜分离技术,可将热原、鞣质以及蛋白等中药内的大分子杂质去除。例如,运用膜分离技术中的微滤技术,进行何首乌水提液的精制,去除的固体杂质高达67%左右,可获得良好的精制效果; 2.有效成分提纯。当前,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的现代化生产中,在进行提纯植物有机酸与色素、黄酮类化合物等有效成分中应用广泛; 3.中药提取液浓缩。一般情况下,在多数的中药提取液中,其目标产物具有的浓度相对较低,要获得最终的产品,通常需要经过大比例干燥或浓缩才能实现。在中药提取液中运用膜分离技术,可将提取液中的无机盐类以及水去除,最终完成中药提取液的浓缩; 4.药酒与中药口服液生产。(1)在药酒的生产过程中,运用膜分离技术,利于除菌率以及澄明度的提高;且经过较长时间的贮存依然能保障药酒的性能;(2)在运用传统的水提醇沉法生产中药口服液的过程中,生产的产品具有较大的黏度,且含有大量絮状物、亚微粒等。在中药口服液的生产中,运用膜分离技术可增加口服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同时还利于中药口服液的澄明度的大幅提升; 5.中药注射剂、浸膏制备。(1)在中药浸膏制备过程中,采用膜分离技术,能有效缩减中药浸膏崩解时限,提高其崩解性能,并使浸膏中有效成分含量大幅提升,减小中药浸膏的体积;(2)相较于采取石硫醇法以及醇水法等传统方法进行中药注射剂的制备而言,应用膜分离技术可将热原以及杂质等有效去除,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大幅提升制备产品的澄清度。同时,运用膜分离技术进行中药注射剂的制备还能产生脱色作用。 二、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进展分析 (一)微滤与超滤 可将微滤与超滤的过程看做是一个以膜为介质而展开过滤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压力差作用下,结合膜孔径大小而实施筛分的过程。混合液体在压力差作用下通过膜时,比膜孔径小的分子被富集起来,并截留住比膜孔径大的大分子物质,完成混合物分离。在这一分离的过程中,由于分离膜上不断滞留了许多大分子物质,从而降低了膜的通量。加之阻塞以及浓差极化产生的膜污染问题,导致实际膜通量 (二)纳滤 在纳滤过程中,压力差是其主要的驱动力。在纳滤分离过程,所需的操作压力 (三)反渗透 反渗透主要是指实际高于溶液渗透压的压力于溶液一侧,并通过膜,使溶剂分子流向溶剂侧,并确保溶剂分子流向溶液侧的数量多于其向溶液侧透过的数量的过程。静压差(高于渗透压)以及选择性透过膜是反渗透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在该过程中,操作压力通常为1.5MPa-10.5MPa,0.1nm-1.0nm为截留分子直径。在中药制药中,反渗透主要应用于浓缩药液、水回收利用以及脱除各类无机盐等。 在中药制药中,除以上的膜分离技术应用之外,膜蒸馏、分子印迹技术以及膜集成联用技术在中药的生产过程中也普遍应用。如,运用膜蒸馏技术精制中药,或在人参综合利用中,运用膜蒸馏技术进行人参露与洗参水的浓缩等。 膜分离过程具有分离效率高、可实现自动化与连续操作,而且分离过程简便等优势,使膜分离技术发展成为当前最为节能、高效的分离与浓缩技术之一。在中药制药中,运用膜分离技术,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中药生产周期,并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此外,还可提高中药的附加值,在中药生产中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中药制药中,要立足于实际,推广运用膜分离技术,推动中药制药工业快速发展。 中药制药论文:现代工艺与技术在中药制药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工艺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中药为我国传统医药,用中药防病治病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何更好的发展好中药,应当引起业内重视。本文主要对现代工艺与技术在中药制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应用 近些年来,我国中药生产中的大桶煮提、大锅蒸熬及匾、勺、缸类生产器具当家的状况大为改善,进而出现不锈钢多功能提取罐、外循环蒸发、多效蒸发器,流化干燥器等设备,中成药的剂型也有较大的发展,由丸、散、膏、丹剂为主发展成为具有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及少量粉针等剂型。那么到现在为止,在中药制药领域又有哪些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到其中呢?现作如下综述: 1粉碎技术 利用超声粉碎、超低温粉碎等技术把原材料加工成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微粉。细胞破壁率达95%以上。超微粉碎以剪切为主,得到超细粉体再进行提取。提高药物的吸收率、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主要用于一些贵重、稀有药材的粉碎[1]。其中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将带来中药传统剂型的革新和发展,推动中药剂型现代化。以生药人药的传统剂型有汤剂、散剂、膏剂和丸剂等,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可以拓宽以生药人药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吸人剂、涂膜剂等,也可促进先进制剂技术(如固体分散技术和药物缓释技术)在这些生药剂型中的应用。 2浸提技术 2.1超临界流体萃取 利用超临界流体的独特溶解能力和物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对压力、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的特性,通过升温、降压手段(或两者兼用)将超临界流体中所溶解的物质分离出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兼有精馏和萃取两种作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由于可通过调控压力和温度,选择性地萃取某些成分,可以兼具提取和分离的功能,适用于提取分离挥发性成分、脂溶性物质、高热敏性物质及亲脂性、分子量较小物质的萃取,但对极性大、分子量大的物质如苷类、 多糖类 ,需要加夹带剂。 2.2超声提取 超声提取技术是以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 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超声提取能够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率和速度,增加溶剂穿透力,提高药物溶出速度和溶出次数,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有效部位提取率,且瞬间稳定升高温度,对热不稳定成分影响较小。 2.3微波萃取 是指使用适合的溶剂在微波反应器中从天然药用植物、矿物、动物组织中提取各种化学成分的技术和方法。微波萃取的机理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微波射线自由透过透明的萃取介质,深入到生物材料的内部维管束和腺胞系统。由于吸收微波能,物料内部温度突然升高,在天然物料中的维管束和腺胞系统升温更快,保持此温度直至其内部压力超过细胞壁膨胀的能力,细胞破裂。位于细胞内的有效成分从细胞壁自由流出,传递到萃取溶剂里。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物质的tanδ值不同,对微波能的吸收程度也不同,微波可以对体系中不同组分进行选择性加热,从而使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出来,进入到萃取溶剂中。 2.4酶法提取 酶法的基本原理是选用合适的酶将中草药中的杂质(如淀粉、果胶、蛋白质等)予以分解除去,最大限度地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酶法提取要求酶有极高的活性、高度的专一性和温和的反应条件。酶法提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酶的种类、用量、酶解时间、温度、酸碱度、物料细度、搅拌强度等多种因素。 2.5半仿生提取 半仿生提取法是将整体药物研究法与分子药物研究法相结合,从生物药剂学角度,模拟口服给药及药物经胃肠道转运的原理,为经消化道给药的中药制剂设计的一种新的提取工艺。具体做法是,将提取液的酸碱度加以生理模仿,先将药材用酸水提取,再以碱水提取,提取液分别滤过、浓缩,制成制剂。对提取液的最佳pH值和其它工艺参数的选择用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结合主要药理作用为指标用正交试验法、比例分割法进行优选。 2.6亚临界水萃取 常温常压下水是极性很大的溶剂,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极性会降低,对中极性和非极性有机物的溶解能力也会增加,在适度的压力下,将水加热到100℃以上临界温度374℃以下的高温,水体仍然保持在液体状态,它的极性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这种水称为亚临界水。亚临界水与常温常压下的水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别,更类似于有机溶剂。当温度为250℃,压力10.0 MPa时,水的极性与甲醇相当。 2.7双水相萃取技术 将两种不同的水溶性聚合物的水溶液混合,当聚合物达到一定浓度,体系会分成互不相溶的两相,形成双水相体系。双水相体系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高聚物之间的不相溶性即高聚物分子的空间阻碍作用,相互无法渗透,不能形成均一相,从而具有分离倾向。基于物质在双水相体系中的选择性分配,不同物质在特定的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分配系数,当物质进入双水相体系后,在上相和下相间进行选择性分配,表现出一定的分配系数,从而达到分离纯化之目的。 2.8反胶团萃取 表面活性剂分子溶于非极性溶剂中自发形成的聚集体,其中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头朝内而非极性头朝外与有机溶液接触。胶团内可溶解少量水而形成微型水池,蛋白质、核酸、氨基酸等生物物质溶解在其中,由于胶团的屏蔽作用,这些生物物质不与有机溶液直接接触 ,起到保护生物物质的活性的作用,从而实现生物物质的溶解和分离[8]。 2.9液动分级逆流技术 液动分级逆流提取是工业生产技术,在提取方法上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产物,适合于动物类、矿物类、根茎类等原材料,进行常温或加温浸提、常温或加温动态提取、常温或加温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对各种药材的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溶媒及溶媒用量、颗粒饮片尺寸、 提取单元组数、药效成分提取率等工艺参数等,可根据不同药材的特性进行优化。 3分离纯化技术 3.1膜分离 膜分离是以压力为推动力,根据体系中分子的大小和性状,通过膜的筛分作用,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离,可分离分子量为1000~1000000道尔顿的物质。起到精制、富集及浓缩的作用。目前,膜滤主要用于浓缩、分级、大分子溶液的净化等。 3.2大孔吸附树脂 大孔吸附树脂是由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的由许多微观小球组成的多孔球状交联聚合物,是由有机单体加交联剂、致孔剂、分散剂等添加剂聚合而成。其理化性质稳定,不溶于酸、碱及有机溶媒,不受无机盐类及强离子低分子化合物存在的影响。它具有的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大孔吸附树脂具有的筛选性原理是由其本身的多孔结构所决定。 3.3分子蒸馏 由于物质挥发度不同,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液体混合物的分子受热后运动会加剧,当接受到足够的能量时,就会成为气体分子而从液面逸出,随着液面上方气体分子的增加,有一部分气体就会返回液面,在外界温度保持恒定的情况下,最终达到分子运动的动态平衡。不同种类分子的有效直径不同,故其平均自由度不同,其逸出液面后与其他分子碰撞的飞行距离不同。 3.4高效逆流色谱技术 高效逆流色谱是一类不用任何固态载体或支撑体的液 -液分配色谱,主要是利用在高速旋转状态产生的二维离心力场的作用下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快速有效的对流或分割,从而使样品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成千上万次萃取,根据样品中的物质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种方法。 4干燥技术 4.1喷雾干燥 喷雾器是喷雾干燥的关键部分。液体通过喷雾器分散成 10~60 μm的雾滴 ,提供了很大的蒸发面积(每m3溶液具有的表面积为 100~600m2) ,从而达到快速干燥的目的。对喷雾器的一般要求为:形成的雾粒均匀,结构简单,生产能力大,能量消耗低及操作容易等。 4.2冷冻干燥 冷冻干燥使被干燥的液体在极低的温度下 ,冷冻成固体;然后 ,在低温、 低压下利用水的升华性能 ,使冰升华汽化而除去 ,以达到干燥的目的。冷冻干燥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生物产品的干燥和浓缩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生物产品的活性。冷冻干燥的干燥过程包括升华和解吸两个不同的步骤。 5β-环糊精包合技术 环糊精是一环状低聚糖化合物,外端亲水,内部疏水,既有水溶性又有脂溶性。药物经其包合后,可增加溶解度和溶出度,可防止药物的风化或挥发,防止氧化、光解、热解等,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该技术适用于挥发性及不稳定性药物的包合,如延参健胃胶囊中干姜挥发油的包合,冰片经包合后,解决了不稳定的问题。 6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工程技术成就之一。微机自控系统已普遍用于制药工业及制药机械的设计和生产,如高节能超临界萃取微机程控提取装置,口服液、大输液、针剂、软胶囊等的生产联动线,微机自控胶囊填充机等。 随着GMP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使用电脑和机器人控制的无人工厂已在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中出现,药物生产在密闭的空间进行,不与人直接接触,仅需少数技术人员管理电脑和机器人,从而大大减少了污染,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信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的努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会越来越现代化,中医药产业会在世界医药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药制药论文:中药制药中微波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微波技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茶叶加工、植物油提炼等生产过程中都会看到微波技术的踪影。由于微波是一种交流高频电磁波,电流可以用来操控微波的发挥,功率密度也具备调控性,所以微波非常好控制。正是由于微波技术拥有操控性强、高性能低耗损的优势,因此在细胞有效物质的提炼过程中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微波技术的介入使中药制药技术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目前,微波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笔者在本文中,重点针对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特性及其在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波技术;中药制药;应用 在以往的中药制药中,生产程序需要经历的浸提方法包括浸渍法、回流法、水蒸气蒸馏法等。而被用来干燥中成药和中成药材的方法包括沸腾干燥法、烘干法等。在消毒灭菌这一板块,主要依靠紫外线与干热灭菌等方法来完成[1]。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波技术在中药制药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制药结合微波技术后工作成果与效率均得到了提升。由于微波技术应用于重要配药中,可操作性强、工艺效率高,能够实现自主化生产,提高药材使用率,生产全过程节能减排,所的产物质量过硬,均已达标。微波技术使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获得了极大的突破,具有非常大的研究开发意义与价值。笔者在本文中,重点针对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特性及其在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1 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 1.1 微波的基本原理 微波技术之所以能够实现杀菌效果,主要是依赖于微生物产生的非生物效应与热效应。在交流高频电磁场的环境中,植物细胞内会生产大量热量,液泡因此产生膨胀,最终致使细胞壁中,有效成分细胞液的流出并融入进溶液里,在温度的催化下迅速扩散。这一提炼过程,主要是在微波能的作用下,致使目标产物细胞膜、细胞壁的破裂,使有效成分流出。其次是利用离子传导,产生撕裂以及相互摩擦,最终产生热效应[2]。而且,因为微波拥有一定的穿透力,加速了细胞内有效成分的浸出,使药物的提炼效率与质量得以提升。 1.2 关于微波特性的分析 微波拥有许多优良的特性,主要包括穿透力强、内热效应优、对生物有非生物效应,同时灭菌效果强。此外,由于微波是一种交流高频电磁波,电流可以用来操控微波的发挥,功率密度也具备调控性,所以微波非常好控制。在消毒灭菌这一板块,主要依靠紫外线与干热灭菌等方法来完成。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波技术在中药制药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制药结合微波技术后工作成果与效率均得到了提升。在中药制药过程中,只需对微波电流、时间与温度加以调控,就能够精确的掌控中药制药的反应过程。 2 微波技术应用于中药提取的相关分析 由于在提炼过程中,必须通过目标产物细胞膜、细胞壁的破裂,使有效成分流出,所以细胞破壁的操作过程十分关键。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过程重要为:通过微波加热致使细胞内部温度上升,细胞膜与细胞壁会在液态汽化的压力下,细胞表面将会出现细小的裂痕与孔洞。而细胞外的溶剂就趁机快速渗入细胞内,完全溶解后将释放大量包内产物[3-4]。因为微波技术拥有操控性强、高性能低耗损的优势,因此在细胞有效物质的提炼过程中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微波浸取技术拥有一定的选择性,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原料耗损度,提高有效物质的使用率。中药制药中的浸取技术,由于微波技术的结合[5],因此获得全面的革新,制药技术得以提升,因此微波技术具备应用价值,拥有推广并广泛投入应用的意义。 3 微波技术应用于中药炮制的相关分析 微波技术的介入,让中药制药加工过程与结果都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它能够有效节省制药时间,降低能源材料的耗损,提高现有材料的利用率,同时掌控性强,对生产药物的灭菌消毒效果佳,所以微波技术在中药制药生产中的应用,获得广大业内学者的认可与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微波技术加工苦杏仁,既能有效杀死了苦杏仁酶,还能保障苦仁苷完整。相关实验结果显示,在炮制苦杏仁时,微波技术的杀菌效果显著,同时还能使含矸量不受影响,具备优良的保苷性,食用口感也更加松脆[6]。用蛤粉作为辅助材料,使用微波计术炮制阿胶丁的效果也非常好。 4 微波技术应用于中药材干燥的相关分析 微波技术的革新推动着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微波的灭菌机理是:由于受到强度微波场的作用,物料中的菌体及虫类会因为分子极化弛豫,且吸收微波会使温度变高。当目标作用物的蛋白质性质发生变化后,其膨胀性、黏度、溶解度等均会产生相应的明显变化,同时失去生物活性。此外,微波的非热效应还具有灭菌作用,这是其他的常规物理灭菌法没有的。业内学者还对六味地黄丸进行了烘箱干燥与微波干燥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烘箱干燥出的产物,丹皮酚的含量好俗大,灭菌效果没有微波干燥法的效果好[7]。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波技术在中药制药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制药结合微波技术后工作成果与效率均得到了提升。微波技术的介入使中药制药技术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目前,微波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由于微波技术应用于重要配药中,可操作性强、工艺效率高,能够实现自主化生产,提高药材使用率,生产全过程节能减排,所的产物质量过硬,均已达标。当前,微波技术在中药制药过程中举足轻重,具备应用价值,拥有推广并广泛投入应用的意义。 中药制药论文:中药制药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从探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模式的角度,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大胆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它将制药企业的制剂生产线引进学校,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专业性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严格按照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指导学生,生产出真实的产品,形成了“教师即是师傅,学生即是徒弟,作业即是产品,教室即是车间”的“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四位一体” 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课 题: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课题,课题编号LZY13436,课题名称:中职学校中药制药专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周雪梅。 我国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对制药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医药企业受国家《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法规)等相关制度、规范的制约,很难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为相关院校承担起培养核心职业技能岗位人才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要培养适合制药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但学生又缺少企业实践机会,这显然已成为制约中职制药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基于此,笔者学校对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改革,创新性地提出了中药制药专业“教师即是师傅,学生即是徒弟,作业即是产品,教室即是车间”的新型工学结合的“四位一体”模式。它将企业职业能力、岗位标准等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职业教育从培养能读、写、算的有知识的人,转变为心、手、脑并用的有较高职业技能和素养的专业人才,真正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这样既体现了学校专业建设的职业特色,也使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更受企业的欢迎。 一、实施过程 1.岗位职业能力调研 岗位职业能力调研旨在根据制药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的需求来构建中药制药专业课程体系,核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标准等,以提升中等职业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内涵,为制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客观依据,使构建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制定的标准,既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满足现代中药制药生产行业的需要。 调研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本溪经济开发区、沈阳经济区及吉林等地制药企业发放问卷或实地走访。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了解到医药生产企业基层岗位设置主要有工艺员、技术员、安全员、设备员、材料员、质保员、车间化验员、仓库保管员、提取岗、浓缩岗、炮制岗、粉碎岗、干燥岗、制粒岗、压片岗、包衣岗、胶囊填充岗、制丸岗、制水岗、配液岗、铝塑泡罩岗、颗粒内包岗等。生产剂型主要集中在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等固体制剂,口服液、搽剂、酒剂等液体制剂相对较少。从企业走访情况看出,生产企业对各种制剂工、提取工等基层岗位需求量大,要求专业操作技能较高,而其他如工艺员、技术员、设备员、车间化验员等人员需求较少。调查中也发现岗位操作工有时也需要对产品质量(外观、水分、密度等)进行一般性检测和分析,并要求他们有一定的对设备进行简单维护的能力,所以中药制药专业在培养学生时除了岗位职业能力外,还应适当加强药品质量检验及制药设备知识能力的培养。调研还显示,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实践性教学及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将已有的设计、决策、规划等成果转换成产品的能力。 2.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医药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调研结果,建立适合于“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主要通过对岗位群进行分析,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展开,强化生产实践技能培养,适当加大实验和实训课的比例。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理论课设置与实训课相呼应,其授课比例更趋于合理,知识结构与实践安排更符合企业对综合素质强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减少课程内耗。课程标准更加突出实践性,学生学的就是职业岗位要用的。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理论知识”评价方式,以企业的岗位操作和职业素养作为评价的依据,实行知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技能)、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3.专业核心校本教材建设 中专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中药制药专业聘请了中国药都的多位医药行业专家,通过大量的研讨与实地调研,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中,并与生产企业合作开发了适用于医药产业岗位职业需求的《中药固体制剂技术》《中药制剂技术实训教程》《药物制剂工职业能力手册》等核心课程校本教材和技能实训教材。实践证明,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融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成立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为实训基地科学有效运作和为实践教学服务创造条件。 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的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场景、工作要求建设,使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真实的场景,并可以应用实训室的制药设备,加工出真实的产品(如:丸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通过在实训基地的理实一体化的学习实践,最终达到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标准,使培养的学生能完全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达到学校培养与企业应用的无缝对接。 5.提升教师职业技能,打造新型职业教师队伍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寒暑假,积极联系医药企业,送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聘请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到校,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或到校从事兼职教学工作。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及职场实习实践,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引导教师体会和建立“以岗位技能和人际合作技能为核心”的“有效教学”的教育观。通过工厂岗位实践、技术交流、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教师的操作技能和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强、能教学、能科研、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职业型教师队伍。 6.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由于中专学生的年龄偏小,对社会认识不足,并且基础知识差距较大,有学习好、接受能力强、有表现欲的,也有基础差、不爱主动学习的,因此在实训课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方法,将接受能力强、有表现欲的学生安排为实验实训组的组长,教师培训结束后,由组长再对组员进行再培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实训室的真实环境中,以及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应用实训室的生产设备生产出各种剂型的产品。学生的作业即是生产出的产品。学生在操作中常常会提出各种问题,此时教师即是师傅,指导处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训过程完全采用生产车间的工作流程,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依托。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为师傅、学生为学徒、教室为车间、作业为产品”的角色转换,把实训场所作为教学的重要阵地,形成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新体系。同时,培养学生认真钻研、规范操作、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职业素质。 7.探索基于实训过程的技能考核模式 传统的教学实训考核模式,由于考核重结果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全面检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造成学业评价的不公平,失去考核的信度和效度。为消除现行实训教学考核模式的弊端,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实训过程的考核模式,变原有的阶段性考核为过程考核,做到实训教学考核全程化。考核内容以制药企业岗位能力为依据,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记录填写等。 二、条件保障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最基本条件,它创建的良好的职场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而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有效桥梁。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下,老师必须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师生以企业生产活动为中心,边教边学边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技能要点,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钻研探究的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 三、实施成效 实施“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企业管理摸式的“教、学、做”一体的实训教室,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编制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实训教程。专业培训的优秀毕业生遍布中国药都的每一个医药企业。 2013年中药制药专业学生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某医药企业闻讯直接将这些学生聘任为药材库保管员。2009级学生在某医药企业GMP认证办公室工作,她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和水平得到了该企业领导的一致好评,她本人也在实习报告中说,“虽然到了一个新的企业,但是在学校打下的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给了我太多的帮助”。某公司化验室唯一一名中专学历的职员,来自于笔者学校中药制药专业,这都是因为她在学校学习的过硬的化验技术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其他岗位的优秀员工不胜枚举,他们已遍布于中国药都各个生产企业,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四、体会与思考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改革,解决了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学生无法进入医药企业实习的难题,并有效地提高了专业人才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生产企业人才需求目标的一致。但是这种生产性实训将消耗大量物料,同时生产出的大量教学产品,不能进入市场创造价值,这是有待于学校下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难题。 中药制药论文:浅析中药制药的瓶颈及创新方法 【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中药制药技术领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浅要分析了中药在制药领域内遇到的若干瓶颈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药领域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创新性的提出以“三化”即精密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中药制药技术,并对该科技工程的创新前景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程;制药方法;中药工业;转化科学 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中,中药工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更是升级为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但由于受到发展时间短的历史原因及科技水平低的现实原因双重影响,导致我国在中药制药领域出现了桎梏的瓶颈,诸如市场竞争力弱、科技含量低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为了促进我国中药制药的战略发展,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战略转变,故选择一些有潜力的中成药进行再次开发是及其必要的,从而完成制药技术的升级改造,以便更适合当前医疗市场的需求。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一些中成药的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大众对中成药质量问题的关注促进了对中成药的质量分析,诸如多成分含量测定、色谱指纹图谱等检测方法在技术上走向成熟。例如在我国中药制药领域制药技艺还是水准较低、生产操作过程呈粗放式、制药设备智能化程度低、制药的技术革新意识较低、创新驱动力不足进而导致中药制药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需求[1]。因此,面对中药制药发展的困境和市场对中药制药的期望,自主创新发展中药制药工艺、推动该项技术的升级发展、实现科技战略创新、构建提高药品标准的新机制、加强对制药过程的检测及全程质量监测、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不仅具有巨大的医学价值更有利于推动我国中药制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1制约中药制药发展的桎梏因素和技术诉求 1.1中成药产品的保证质量之难 按照国家药品局的指示,提高中药的制药质量标准是医疗工作者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对中药制药技术提出了六字真言,即“高标准、严要求”。“高标准”即是在研究中提高中成药的生产原料及质量放行的标准,将一些药量含有限制或者微量有毒有害的物质修订了检测的目标,纳入检测的范围。“严要求”就是严格控制制药工艺品的品质、提升制药工艺的水平。 1.2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之难 人们往往重视的是药品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因而导致对中成药的再次开发的研究技术较薄弱。再加之制药工艺品质低等技术因素导致中成药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同一生产产家不同批次生产的药物或者不同产家生产的同一款药物在化学组成成分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药品药效的稳定性以及临床疗效甚至还极易会造成临床上的一些安全隐患。由此观之,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之难是阻碍中成药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素。 1.3中成药制药过程节能之难 低碳经济是当前各行各业所追求的发展战略,如何促进中药制药过程中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减少废品垃圾、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生产设备的生产利用率、催生生产新工艺,是当前中成药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4保障中成药生产品质之难 中成药制药的各个环节密切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可以说制药工艺各个环节的精准操作是保障中成药生产品质的奠基石。然而,在我国当前的中药制药过程中,工艺操作却缺乏精准,有些工艺甚至呈现出粗放式。大部分生产企业的制药工艺参数还没有实现完全的自动化控制。综上所述的种种因素都成为了中药制药工艺品质的瓶颈。 1.5中成药生产质量检测风险之难 虽然在医疗领域出现中成药产品质量问题的事故层出不穷,但还是缺乏中成药生产质量事故预警的机制。根据生产需求,建立质量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评估机制,检测生产工艺的质量,对生产数据进行观察可以有效加强对生产质量全过程的监测[2]。 1.6中成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之难 中药的制药过程是及其复杂的,因而制药过程的质量控制也一直是中药质量控制领域内的瓶颈因素。控制技术整体水平较低、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较落后、中间体质量检测指标尚不完善、制药信息的缺乏导致难以实现对制药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推动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的控制技术创新发展是中药制药领域内的当务之急。 2新时代中药制药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辛苦努力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医学领域陆续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代技术改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现了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特征的技术变革。第二代技术革新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制药设备更新以“三化”为特点:自动化、管道化、半自动化。第三代中药制药技术抓住了新时代技术革新的浪潮,创新发展以“精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为制药技艺革新的目标,推动中药制药工艺实现跨越式发展[3]。通过对新一代中药制药技艺的探究发现,在新的时代诉求下,中药制药工艺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创新: 2.1中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的创新 中药制药技术一般是利用PAT技术实现对制药过程的有效监控。通过集成方式对制药过程进行化学、物理、数学和生物等风险监测,辨析出可能引发制药风险的因素,实现中成药质量的控制目标。 3中药制药科技创新构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创新对中成药的制药技术突出了创新的技术诉求。我们应抓住这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机遇,自主创新实现中成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制药工程的技术创新,生产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极大促进中成药工业技术的创新飞跃。大幅度提高中药质量,实现制药技术的升级更新,推动中成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中药制药论文:现代制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现代制药技术不断深入。由于传统的思想,在药品的选择上,人们偏向于中药,所以对中药的生产和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一般来说,中药研究的过程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药成分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去除,生产出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药品。目前,大多数的医药研究员都引入了现代制药技术,来提升我国传统中药的质量和作用,提高中药生产的效率。 关键词:现代制药技术 中药生产 应用分析 一、引言 目前,我国中药生产技术明显落后于其他制药技术,中药产业在我国制药市场中呈现下滑趋势。中药产业若想在激烈的制药市场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引入现代新技术,向高科技制药技术的水平和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中药产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大多数中药企业都投入大量资金,引入了现代化高新技术,这刺激和影响着传统的中药产业。现代化科学制药技术和各种制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使我国中药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推进了中药制药剂量和药效稳定发展。 二、现代化中药制药技术实例概况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航建发在医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拥有了一支专业的设计队伍。其医药工程项目设计主要涵盖生物制药、中药提取和医药制剂以及配套的设施等。特别是中药提取车间的工程项目设计,把国内外的先进制药技术和我国传统中药制药技术联系起来,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全面的中药现代化生产技术体系,被国家发改委员会评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此制药项目占地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厂区分为两期工程进行规划和整理,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为双层,高度为18.75米,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整个厂房的布局中,规划了发酵车间、提取车间、交配电房、仓库以及办公区域等。各辅助生产区域采用岗位轮流的工作模式,在不影响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下,将厂房分为2层,方便工作人员的工作。 在设计中,将提取车间分成了三层,包括出渣层、操作层和投料层。在第三层可以布置同提取罐配套的冷凝器、冷却器;提取罐可以悬挂在第二层上,同时单效蒸发器也放置在第二层。整个设计工序方便操作、流程顺畅,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减少了占地面积,降低了成本的投入。 图1 中药提取生产车间 三、现代化制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设计和应用 在一个工程项目中,好的方案和规范是工程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建设全过程有效的控制理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的中药制药现代化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我国制药工艺和行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各种各样的需要。 (1)采用自动化技术对固体进行发酵 现代化中药制药工艺突破了原来的生产技术,适应了国家和社会高新化、现代化的发现要求,使固体发酵工艺实现了技术创新。在工作设计和制度中,引入了先进的开发技术和单元操作技术,建立了一套适应国家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自动生产线,以满足相应发酵环境下各种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发酵工作和在不同自动化技术控制阶段的标准和理念。此技术有效的推动了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化先进制药技术广泛的应用在中药生产过程中,提高了中药生产效率,保证了中药药性和剂量。 (2)实现了中药胶囊有效成分的定量控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为了实现质量控制现代化,在生产检查中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质控手段,它采用了高压输液泵、高灵敏度检测器和高效微粒固定相,能对液体混合物进行成分分离。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在定量控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例如,三聚氰胺就可以用此法检测其含量。相关部门还制定了科学严格的质量标准,使中药制剂更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 图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3)中药的提取和制剂生产设备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控制 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直接关系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单元制造技术系统集成的自动化全面质量检测控制生产线是该项目实现制药工艺现代化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此项目中,单元制造设备建立了提取、浓缩、干燥等操作系统,这些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的方式,使整个提取工艺流程实现连续化和物料转移管道化。 设计中,采用了国际先进水平的铝塑包装设备,提高了产品包装过程的质量控制;同时具备了在线检查和称重、自动去除不合格产品的功能,有效的增加了中药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设计中用到NT25型铝塑包装机,利用数字和红外线扫描,能精确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参数,高效快速的控制质量,提高了中药生产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进而推动了中药产业的稳定发展。 (4)高温、高湿的空调处理技术 在现代化制药技术中,中药生产流程非常的复杂。在生产过程中,提取工序使用大量的酒精,存在安全隐患和质量风险,应该在送风支路上设置防爆防火阀,并采用直流形式排风。如果外界自然空气能达到一定的使用要求,可以利用自然风,采用排风扇,实现变风量、变新风的运行。 (5)膜分离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利用膜两侧的电位差、浓度差或者压力差,使原料选择性的透过膜,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在中药成分分离过程中,由于存在较多较大的杂质和胶体,不仅会对膜产生一定的破坏,也会对中药的提取、分离以及制造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可以在中药中加入絮凝剂,使部分悬浮颗粒发生沉淀,使其过滤,更好的被超滤膜分离,达到中药生产的最佳效果。由于该技术操作方便、污染小、成效高,能全面提高中药生产的质量,促进我国中药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束语 此工程设计整体来讲,布局比较合理,各项工艺流程和设备都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生产过程稳定可靠,有效的提高了中药生产的效率,保证了中药的剂量和药效。中药制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精髓,运用现代制药技术进行生产是必然的选择。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调动科学力量,促进中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计制度论文: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的“混双”模式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法制度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财税统一、相互融合,逐步趋向于规范化、合理化,特别是随着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税法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不断拉大。会计制度和税法立足于各自的领域,有各自的目标、原则、业务规范或处理程序,因此有必要在不违背会计制度和税法要求的条件下,对这种既独立发展又相互影响的“混双”模式进行探讨,使二者协调发展。 关键词:会计;税法;差异;协调 一、会计制度与税法关系的基本模式 会计立足于微观层次直接面向企业,会计的具体目标或直接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营决策,同时它也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相连。而税收首先基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而对企业实施征收管理,更主要着眼于现实公平合理的税负和保证国家税款的及时征收。而就目前在全球范围上处理两者关系而言,无外乎两种模式:财税统一模式和财税分离模式。 通统一模式观点认为,应将税基完全建立在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或者将会计制度与税法统一起来,换句话说就是会计制度只是服从于税法的要求来规范具体经济业务的核算。分离模式观点则认为,会计与税收的目标不同,会计制度与税法存在着现实差异,主要为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所得税的分配,即建立以税法为依据的税务会计,不要求税法对会计制度的指导作用。税法和会计制度是独立发展的。 二、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分析 1、利益主体不同 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不是从来就有的。我国曾长期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税法、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三位一体,不会出现纳税的调整问题。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使企业各相关利益者从自身决策、利益分配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会计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制度下,投资人和征税人不再是同一主体,投资人更关心的是企业的盈利问题,而征税人更注重企业的纳税问题。因此,由于会计和税法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利益主体,所以也就决定了税法与会计之间必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 2、遵循原则不同 首先,在税款征纳方面,税法恪守于历史成本原则,而会计更倾向于公允价值原则;其次,会计准则强调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但权责发生制带来的大量会计估计税法则不予承认;再次,会计制度频繁使用谨慎性原则,以适应企业稳健经营、规避风险的客观需要,而税法对谨慎性原则基本持否定态度,目的是为了避免让国家的税收利益来承担纳税人的经营风险。另外,会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来进行核算,这就是所谓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然而税法在确定计税依据时,更重视发票、索款凭证以及合同等,一般不将财务人员的主观业务判断作为计税依据。 3、规范内容不同 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属于经济领域中两个不同的分支,因而会计制度与税法在某些项目确认和计量标准上出现了差异。现举一个我们在日常会计与税法学习中常见的例子:固定资产折旧的年限与方法。首先,折旧年限问题,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按照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等机构的批准,可以自行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而税法规定,除另有规定者外,固定资产都明确了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其次,折旧方法的差异,会计制度规定,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中任选一种都可以作为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折旧方法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而税法规定,纳税人可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只能采取直线法进行折旧计算。由此可见,会计准则是为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税法是为了保证国家取得财政收入,依据公平税负的要求,对会计制度的规定约束和控制。 :请记住我站域名/ BR 三、新会计制度与新税法“混双”模式协调发展 就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和财税体制的特点而言,我们不能一味地强求二者高度统一或完全分离。因此协调会计制度与税法改革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也是基于我国现状的必然选择。所以在遵循不违背原则和法规的基础上,应积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对税法与会计制度进行协调。 1、税法应放宽对企业会计方法的限制 放宽会计方法选择的限制有利于会计政策的灵活性,促进企业更新技术和增强竞争力。同时,税法应该有限度地放宽企业对风险的评估。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又不会伤及税基。因此,税法必须从增收与涵养税源的辩证关系出发,适度地放宽原有的限制。当然税法为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而达到调节纳税、偷税漏税的目的,可以规定企业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必须报请税务机关批准或备案,对计提各种准备的条件和比例做出相应的规范,也可以规定政策使用年限或处罚条例。 2、会计制度应积极与税法相配合 在会计制度确立与执行中应充分考虑税务部门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同时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确定税法与会计制度统一或分离程度时应区别对待。 3、完善我国税务会计的建设 会计的核算要依据税法的规定。而税法的规定,也要考虑到会计原则。这就需构建独立的税务会计模式。税务会计不仅可以将宏观税收理论转化为税法学的相关体系,而且还可以借助于会计方法,将企业应纳税款通过会计系统予以反映。同时,它对于我国税务会计学科的发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完善将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计制度论文:浅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的完善 人力资源 会计的一般目的是提供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以满足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企业或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它的具体目的是通过提供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信息,使国家有关部门,企业做出正确的人力资源投资决策,以实现整个社会对人力资源的总需求和人力资源总供给之间的平衡。 1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概述。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从企业对人力资源投入的角度出发,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和替代成本进行核算,它是按历史成本进行的事后核算。从本质上说,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是以财务会计方法为手段,将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成本和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而进行的投资单独予以反映的过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特点是单独计量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替代成本。它将人力资源成本中属于资本性支出部文秘站:分进行资产化处理,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这对企业来说很有必要。 1.1 人力资源成本的内容。 按照人们赋予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五个成本: 1.1.1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指为取得一名新员工的人力资源而付出的代价,是企业在招募和录取职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它具体包括四项: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 1.1.2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能力,为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而发生的费用。从本质上看,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具体包括以下三项:上岗前培训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1.1.3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职工的过程中而发生的成本。从本质上看,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人力资源的产权主体因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的使用权而从企业获得的补偿,它是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的体现。具体包括以下三项: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 1.1.4 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四项:健康事故保障成本、劳动事故保障成本、退休养老保障成本、失业保障成本。 1.1.5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职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以下三项: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业绩差别成本、空职成本。 2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过程中的困难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在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合约的企业组织中,人力资源的价值比重越来越重要,使得一度沉寂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问题再度呈现。但是,目前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困难重重。 2.1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实施的障碍首先来自人的观念。 对非人力资源的计量,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要把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并对之计量,便认为是对人格的侮辱,人怎么能与物一样论质论价。人的价值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永远只能反映在人的心目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必将随之改变,确认人力资源为资产,并不是对人本身的论价,而是对其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贡献大小的评价。企业也对人力资源的取得、招聘、使用等成本反映为一项资产。[论*文*百*事*通 论*文*百*事*通] 2.2 目前的计量方法都带有片面性。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有一定的片面性,其计算结果都不能涵盖人力资源价值的全部。因为企业的正常利润同其超额利润一样也含有人力资源价值的一部分不容忽视。此外,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当某企业的实际利润等于或低于同行业正常利润时,该企业人力资源就没有价值,显然这是不合理的,这大大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违背了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经济资源的原理。 2.3 人力资源载体的不确定性。 人力资源的载体是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者,其生产能力的变化和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受各种因素影响有增减值变化一样,人力资源的价值会因管理水平、个人努力、科技进步、教育培养等出现增值、减值变动。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要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的。2但人力资源对企业所提供的未来利益无法确定,且无储存价值,即人力资源具有不确定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关键是必须且能够对人力资源的增减量进行计量。 3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制度的完善。 当然,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问题并不一定要在短期内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步到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理论才能日益完善,人力资源会计才能全面推行。 3.1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账户设置。 人力资源会计是将传统会计作为当期费用处理的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并将其中的资本性支出进行资产化处理。而有关的人力资源成本的数据都是以原始记录为依据,都可以根据发生的结果直接获得,因此将人力资源成本纳入传统会计账内进行核算是简便可行的。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在传统会计账户设置的基础上,增设“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人力资源损益”、“待摊人力资源费用”账户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 3.1.1“人力资源成本”账户。 核算企业所发生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账户的借方登记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时所发生的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额,贷方登记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转出的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和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所冲减的该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期末账户借方余额为企业目前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和开发成本的总额。该账户按人员或部门类别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因为人力资源成本业务大都在借方,所以设置的专栏只反映借方金额,当期末结转使用成本和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登记的贷方金额可用红字在借方栏内登记。 3.1.2“人力资源成本摊销”账户。 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的摊销期限和每期摊销金额的确定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属于资本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及其摊销可以按人员或部门类别设置明细进行。因此人力资源成本摊销相应的也有个别摊销或集体摊销两种方式:a. 按人员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明细核算的,成本摊销应个别进行。b. 按集体进行核算的人力资源成本,在摊销时应进行集体摊销。 3.1.3“人力资源损益”账户。 核算因企业员工变动而产生的损益。该账户借方登记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企业在该人力资源身上所发生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尚未摊销的数额,以及企业辞退员工时发放的遣散费,贷方登记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向企业交纳的赔偿金(例如,该人力资源在合同期内违约离开企业,按合同约定影响企业交纳的赔偿金)。期末时,如果借方发生额大于贷方发生额,则将其差额从该账户的贷方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冲减本年利润;如果借方发生额小于贷方发生额,则将其差额从该账户的借方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增加本年利润;期末结转后“人力资源损益”账户无余额3。 3.1.4“待摊人力资源费用”账户。 核算企业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借方登记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离职成本的增加额和人力资源投资本期摊销额,贷方登记结转至本年利润的人力资源费用及有关人员离开企业时所冲减的与其有关的这部分成本尚未摊销完的数额。期末账户借方余额为目前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尚未摊销的数额。该账户按人员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3.2 人力资源成本披露。 首先,是人力资源成本对内披露。人力资源的对内披露,对内报告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非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现在的人力资源组成,分配及利用情况,特别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重点揭示。另一部分是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责任中心人力资源的现值。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单独分析成本与其创造的效益,以确定其投资收益率。 其次,是力资源成本对外披露。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目前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列入在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之后。其二认为应将人力资产列示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间。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因为人力资产的列示应使管理者注意到人力资源的价值问题,为提高人力资源而设计并执行最佳的管理决策。 会计制度论文: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析总结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施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着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资金来源出现了多元化,资金运用出现了多方位,适用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使得运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愈来愈显示出不足及局限性,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会计核算基础,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以现金实际收付作为收入和支出的依据,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债务,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不利于防范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同时,事业单位经常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出现收支项目不配比情况,如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并非每年都会发生,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损耗是逐年发生的。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的年度,根据收付实现制将修理费直接计入支出,造成当年支出增大,结余减少。况且,实际工作中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经常不易明确区分,这使得费用难以合理分摊,造成事业单位不能进行正确的成本和费用核算,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不利于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很容易使一部分国有资产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转化为经营性业务的利润或个人收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由此,需要对事业单位采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接近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符合管理理念国际化和和会计制度统一化的发展趋势。 二、改变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且固定资产的账面数额与固定基金账面数额一致。但是,当购入旧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反映其净值;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随着已付款额增加而增加;这都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不等于固定基金数额,致使固定基金科目的设置失去了意义。同时,事业单位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由于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没有反映其资产净值,也就虚增了资产总量;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不包括折旧费,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虚减了事业单位的成本支出。由此,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进可以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充分体现固定资产净值。购置固定资产时,可直按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当事业单位购置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或者建造工程类固定资产时,建议增加“在建工程”科目,先在“在建工程”中归集相应的成本和支出,待安装完毕或工程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账户。 三、修购基金提取不合理,取消修购基金的计提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按照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目的是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但其提取的基数是收入而不是定资产余额,这样有的单位收入多,提取的修购基金就多,有的单位收入少,提取的修购基金就少,提取目的与提取基数两者之间缺乏必然联系,而单位实际发生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费用与单位资产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单位定期进行定资产大修理、设备购置的经费也应在年度单位预算中根据需要安排,在费用实际发生时直接列入支出。至于对修购基金提取后什么时候用、用多少会计制度中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助长了修购费用使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浪费行为。另外,从积累基金角度看,提取修购基金实际上是对年终积累进行分割,是在结转事业结余之前按指定其用途先分割列支一块出来,而事业基金本身就有调节年度预算收支平衡的作用,修购费用完全可以在年初预算安排出现缺门时动用事业基金进行弥补,没有必要计提并单列修购基金。 四、接受捐赠的资产核算不当,需改变其核算方法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根据捐赠者提供的有关单据或按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及接受捐赠时发生的有关费用确认入账价值,其会计分录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接受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时,入账的计价依据与固定资产相同,不同的是接受捐赠时会计分录为借记“银行存款”或“材料”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而其他收入是事业单位的一种收入,年末要将收入结余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可见,同样是接受捐赠业务,处理方法却存在差异,一个是将接受的捐赠计入净资产,—个却是计入单位收入,而对于事业单位接受限定用途财物捐赠的核算,现行制度又规定得不清晰,如果也将接受限定用途财物捐赠作为其他收入核算,这不仅不符合收入确认的标准,也违背了可比性原则。由此,这种处理方法不够严密,不应将接受捐赠的非限定用途财物作为其他收入进行核算。事业单位在接受未限定用途的其他财物时,实质上是增加了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比照企业单位接受的捐赠资产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的方法,建议事业单位接受非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事业基金”账户,同样,将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专用基金”账户,以便更好地规范相同会计业务的核算。 五、所得税帐务处理不妥,应调整其核算方法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应该在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会计分录为借:结余分配—应交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这种情况下,把所得税作为对事业单位收益的一种分配。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所得税是企业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一项费用,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这种所得税费用观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也更接近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应该说事业单位交纳所得税也是一种支出而不是对收益的分配,会计处理应该与企业保持一致,即:增设“所得税”科目,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时,会计分录同样是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六、全面反映财务信息,增加现金流量报表 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经成为企业的三大会计报表之一,其资产负债表提供事业单位一定时点财务状况,是静态财务信息,收入支出总表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财务成果,提供结余的构成,是动态信息,二者都不能反映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现金流量表提供一定期间现金流入流出的动态财务信息,表明经营、投资、筹资活动过程中现金的流入量和流出量,说明了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变动原因,是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总表的补充和说明。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没有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随着事业单位将核算基础改为权责发生制,有必要编制现金流量表。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预测其变化发展趋势,可以评价事业单位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有效地防范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会计制度论文:新所得税会计制度与税法问题综述 一、新准则和新税法在支出、费用确认方面的差异 (一)研发支出 新准则规定不能资本化的研发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税法则规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按照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由此产生了税会差异。如甲企业2010年为开发新技术发生研究开发支出共计10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30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前发生的支出为15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后发生的支出为550万元。2010年底达到预定用途,形成的无形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为6年(采用直线法摊销)。假设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和摊销方法与会计规定的相同。该企业2010年会计利润为3500万元,适用所得税税率为25%。除上述事项外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假定该项无形资产在2010年尚未摊销。甲企业内部研发无形资产符合研发“三新”条件时,因新税法规定允许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所以其计税基础应在会计入账价值的基础上加计50%,则本例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为825万元(550×150%),账面价值是550万元。由于期末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其计税基础,由此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为68.75万元([550×150%-550)×25%],甲企业2010年应交所得税818.75万元[(3500-450×50%)×25%],所得税费用为750万元。上述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要在以后6年内才能转回。 (二)折旧费用 新准则和新税法在固定资产折旧的确认上趋于一致,但在折旧资产的范围、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残值的确认上存在差异。由于新税法和新准则的不同规定,产生以下二种情况:第一,税法折旧大于会计折旧形成的差异部分,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使企业所得税费用增加。第二,税法折旧小于会计折旧形成的差异部分,产生可抵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使得企业所得税费用减少。如乙公司于2007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成本为21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6年,无残值。会计上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但企业计税时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假设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及净残值均与会计相同。假定该公司各会计期间均未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所得税税率一直为25%。由于企业计税时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被要求采用年数总和法,本例中2007年至2012年企业计税折旧分别为60000元、50000元、40000元、30000元、20000元、10000元,这也就是企业在2007年至2012年间可以在税前分别扣除的折旧费用。而企业在这6年中每年从当期利润中分别扣除的折旧费用是35000元。前三年税法折旧大于会计折旧形成的差异部分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后三年全部转回。因此,从固定资产全部使用期间看,折旧总额是一样的,对企业的净收益总额也并无影响。但当新准则和新税法对企业计提折旧的方法要求不一致时,显然企业每年都要计算暂时性差异,并进行纳税调整。 (三)职工薪酬 新准则规定的职工薪酬的范围扩大了,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福利、辞退福利、股份支付等。新准则规定职工薪酬计入成本费用。但新税法对职工薪酬的界定范围相对较窄。新税法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计税工资标准,超过计税标准的工资性支出应缴纳所得税。如职工福利费支出,新准则规定,企业的职工福利费据实计入当期损益。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又如职工教育费支出,新准则规定,职工教育费按工资薪金总额的2.5%计提作为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处理。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再如工会经费支出,新准则规定,工会经费按工资薪金总额的2%计提,作为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处理。新税法规定,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的部分,准予扣除。 (四)其他支出 譬如业务招待费,新准则规定业务招待费列为“管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且扣除总额全年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这一规定与原内资企业所得税条例相比,变化较大。新准则规定企业的各种捐赠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即营业外支出,冲减当期损益。而新税法规定,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超出部分及非公益性捐赠不得扣除。新准则规定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可据实列支,计入营业费用,冲减当期损益。新税法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新准则和新税法在支出、费用确认方面除了上述规定不同外,还有向关联方支付管理费、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借款费用以及佣金的扣除等项目,从而产生了更多的税会差异。这些差异在期末都将进行纳税调整,进一步增加了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二、新准则和新税法在资产确认方面的差异 (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新准则下,多种资产可在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如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期末公允价值变动时,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列入当期损益(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就是公允价值相对于账面价值的变动计入了利润表或作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调整所有者权益(即“资本公积”)。但新税法在确认应纳税所得时不考虑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仍然按原来取得的成本确认。因此这些资产在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下,期末的账面价值就不等于计税基础。 (二)各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金 新准则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并允许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冲减当期的损益。新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除了已经批准可以提取的坏账准备外(提取比 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款项余额的千分之五),其他未经核定的减值准备金不得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企业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在实际发生年度允许扣除。由于新准则和新税法的规定不同,导致相关资产在期末计价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从而增加了税会差异。为使新准则能够顺利实施并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协调税会差异是所得税会计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完善所得税法律法规,增强新税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及时开发与新准则相配套的财务软件。设立独立的法定所得税报表,把有关税会差异的明细项目纳入表内,增加企业所得税缴纳的科学性,减少税会人员的计税难度。三是加强会计人员和税务征管员对新准则及新税法的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新准则及新税法变动内容。 会计制度论文: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资产管理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使得一些企业和单位的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都大幅度下降,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一些企业单位的长远发展起了极大的限制作用。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本文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且针对一些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善的措施,希望可以起到一些作用。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 大家都知道,目前,依靠国家政策拨款仍然是社会中各个企业单位的主要的资源来源。虽然,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不断改革,大多数企业已经对财政和非财政收入进行了详细地划分以及核算规范,但是那只是制度方面的完善,在现实的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导致了财政收入与非财政收入仍然没能被明确地区分出来。这类问题主要突出在企业中固定资产的使用方向,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利润,花钱引进了许多贵重设备,但是,这些设备使用完后,就被放在那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是对自身企业资源的一种巨大的浪费。 2.企业单位对不用资产的处置不合理 不管是原来的会计制度还是新出台的会计制度,对于资产的处置都没有做出明文规定,大部分企业单位是在有人检查的时候做一下表面工作,根本都没当回事,而检查者也只是做一下面子工作,走一下规定的流程,也不去了解资产处置的实际情况。大部分企业在这方面是采用将设备搬离甚至直接丢弃的不合理的手法,使得这些资产的实际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大多是到了仪器的规定使用期限后就进行报废或者变卖。 3.资产管理的制度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现在,我国有许多企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很不完善,比如有的单位只关心设备的使用情况,但是对于设备的维护和安置工作却不尽合理,甚至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去完成这些事,从而导致了许多工作根本不能开展。更有部分单位就没有企业资产的保险机制,内部审计工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做表面文章,同时,这些工位的形同虚设也间接导致了许多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流走,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人才损失。有的企业单位竟让将审计工作视为资料的准备,并不能居安思危,没有做好面对风险的安全防范意识,很多潜在危险不能及时解决,一旦爆发,后患无穷。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1.首先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会计制度,并且要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执行企业单位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此来确保企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当企业内部的资产发生变动时,相关的人员要能及时确定变动情况,设计的资金来源、去向等情况,对一些细小的事情进行详细掌握,如果有什么疏忽或者错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让企业的审计工作真正的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完善性。 2.企业要培养一些具有专业素质的市场人才。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的会计资产管理工作能有效进行,必须培养大批具有高素质的相关人才,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学习,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也能相应地提高人员的素质,要时刻明白,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对于企业发展所能起到的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企业单位还要对相关的法律知识具有一定的掌握能力,加快企业的转型,将之前的旧观念尽快抛弃,真正明白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3.企业单位加强对预算的管理。会计人员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资产管理的现状进行详细了解。造成企业单位的资源巨大浪费的主要原因,就是相关人员的预算工作做得不到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企业内部的预算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企业内部的资产管理工作中,企业高层要充分了解企业中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需要,通过对市场行情的有效判断,决定企业是否购置一些贵重的设备,对于怎样处置那些没用的但是没有报废的资产,以及对于那些已经到了规定年限的设备该怎样处理等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企业资产的利用率。 三、结束语 新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实施已经有一年了,它在企业的资产管理的建设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对资产管理效率的提高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在对企业内部资产管理的影响方面,对于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措施,希望能够为企业单位内部新制度下进行资产的高效管理提供一些具有实际性的作用。 会计制度论文: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与完善 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在会计领域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手段的改革、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及会计观念的变革等,其中会计制度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它不仅是会计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反映着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 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不足 (一)行业会计制度的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 目前各企业所执行的具体会计规范是在《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这套规范体系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1)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多元化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和风险机制的日益形成,多元化经营将成为企业经营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多元化经营必然使企业涉足于各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而执行现行会计规范要求企业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分别设置帐户,并采用不同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这不仅增加了多元化经营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影响核算效率和质量,而且难以保持口径一致,反映综合的财务会计信息。(2)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行业比较和分析。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使得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会计处理所依据的原则、程序、方法各不相同,这就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在行业、企业之间失去可比性,不便于投资主体对潜在投资对象的比较、分析和选择,最终不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3)不便于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企业各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财务监督的主要依据是财务会计信息,然而,一方面各投资主体出于增加投资收益、回避投资风险的考虑,会不断的改变投资对象,使资金经常性地从一个行业转向另一个行业,或同时分布于若干不同行业;另一方面不同行业又执行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主体要实施财务监督就必需熟悉不同行业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这无疑加大了财务监督的难度,影响财务监督效率。 (二)现行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现代会计制度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所谓“完整性”是指会计制度应包括和覆盖全部会计实务,使每一会计行为,每一会计事项都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所谓“系统性”是指现代会计制度应是在会计目标统一约束下,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多分支、分层次的会计制度构成的有机体系。然而,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基本上是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制定,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些现代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近年来,随着会计领域的改革开放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化,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质量成本会计、物价变动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有关这些会计分支,我国目前尚无具体的制度或准则规范,使得现行会计规范在内容上残缺不全,尽管一些企业认识到需要通过会计系统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耗费,需要核算与报告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需要核算和报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其对股东权益的影响等等,然而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准则、制度,使得企业会计人员力不从心,或只能按各自的需要作出不规范的会计处理。(2)许多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不仅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各个层次的会计规范,而且还包括企业根据其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的内部核算制度和办法,包括会计核算的基础管理制度和办法、成本核算制度与办法、内部财务成本的分析考核制度及办法等。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只执行统一层次的会计规范,而无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这一方面损害了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则往往导致企业成本不实、帐目不清、数据不真。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国际化进程缓慢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其进展不尽人意。现行会计规范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尚未协调,甚至差异较大,例如有关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计价等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而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有关这些方法的选择作了较严格的限制,因此,一些在国外被广泛使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在我国尚未获得用武之地,或在应用的范围上受到严格限制。再如,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集团分部业绩报告的编制、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报告等均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准则,而我国尚缺乏这方面的准则规范。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我国的会计信息缺乏国际可比性,不能充分发挥其“国际性商业语言”的功能,这正如我国的涉外企业需要按照我国会计准则与上市地或子公司所在地会计准则编制两套口径不同的会计报表,并分别由不同国别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充分表明,由于会计规范的差异,一方面使我国涉外企业的会计工作量增大,会计信息成本上升,不利于这些企业的国际性竞争,另一方面有碍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企业 经营的国际化拓展。(四)现行会计规范的协调性差 在我国,自《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分行业、分所有制颁布了一系列会计制度,对相关事项的核算与报告作了许多规定,如《公司法》第六章对公司制企业的财务会计作了一系列规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第三章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作了若干规定。这些规定从基本面看,与会计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诸多不协调的方面,以报表种类的设置为例,工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利润分配表和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而《公司法》规定企业除编制几个基本财务报表外,还应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对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商品销售利润明细表)则没有明确要求。新近出台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则规定企业须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利润分配表以及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等。由于相关法律规定不一致,就可能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无所适从,比如一个从事产品制造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应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还是按《公司法》规定处理,是无从明确的,结果可能导致同一类型企业按照不同的规定进行处理,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五)会计制度的严肃性受到损害 会计制度作为指导各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也即各企业会计人员均应自觉地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和报告,但在现实中,一方面,由于监督措施不力,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会计处理上“各尽所需”,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置会计制度规定不顾,完全按厂长、经理的意图进行会计处理,导致核算不实、数据不真,或设置“两套帐”以应付财政、税务等机关的审查,更为甚者,一些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为了不得罪客户,不顾执业规范而按客户意图进行审计,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严,纵容了违规违纪行为,比如一些企业虽然在审计或财务检查中查出了不少问题,但在处理上大多是“限期纠正”、“下不为例”,对负责人从轻处理或不予处理,这就纵容了会计上的违规违纪行为,致使一些企业违规行为屡查屡犯,屡禁不止。 二、深化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路 会计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总体目标在于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根据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 改革会计制度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动态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说,会计制度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特点。但事实上,会计制度变革与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市场经济发展作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会计制度变革是从属于市场经济的一种行政行为,缺乏内在必然性的因素;其次,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会计制度变革则是依据一定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相对稳定特征,对原制度进行修正和革新,其变化具有间歇性和相对稳定性。以上两个方面表明,会计制度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而且要能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及其规范化的要求(即具有前瞻性),以便能指导和规范不断出现的新业务、新事项的会计处理。 1 建立能适应各个行业的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适应这一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应改革以行业会计制度规范企业会计处理的状况,尽快制定和颁布能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具体会计准则》,以使企业能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按统一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简化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程度和可比性。 2 制定和完善各项资本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随着企业集团化经营战略的逐步实施,每个企业都可能发生各种形式的资本经营事项,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改革过去那种针对企业常规经营业务制定会计制度的状况,为各种形式下的资本经营事项制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规范,并纳入统一的准则体系。 (二)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完善会计制度 现代会计在构成上具有横向多元、纵向多层的特点。横向多元即如前所述,现代会计除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外,还包括人力资源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租赁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破产清算会计等若干分支;纵向多层则指现代会计是由宏观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企业(单位)会计、内部责任会计等若干层次构成。以上各个分支、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现代会计内容体系。与这一体系相适应,现代会计制度应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予以构建和设置,这里的“横向到边”就是会计制度的构成在广度上应具有全面性,既要包括对传统财务会计事项的规范,又要针对各现代会计分支,制定出相应的准则和制度,如通货膨胀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人力资源会计准则等。“纵向到底”就是会计制度的构成在层次上应具有完整性,它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与会计构成的层次性相适应,现代会计制度既要包括宏观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方面的准则或制度,又要包括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与制度;其二,与会计制度制定主体的层次性相适应,会计制度既要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又要包括各企业(单位)根据统一会计准则或制度,结合企业(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的内部核算制度。 尚须指出,无论是“横向到边”还是“纵向到底”均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从辩证的观点看,这里的“边”和“底”均是无止境的,理由在于:其一,随着我国会计改革以及会计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化,将会不断拓展新的会计领域,形成新的会计分支,进而需要有新的会计制度来规范这些会计领域的会计行为,这表明会计制度在“边”的扩展上具有无限性;其二,随着集团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增多,进而使得企业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的层次不断增加,这表明会计制度在“底”的延伸上具有无限性。 (三)加快我国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 会计规范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须要随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由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异,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别于西方国家,但就发展市场、规范市场体系这一点而言,各国的目标是一致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的日益形成,我国市场必然要融于世界市场体系,加入国际性的商业交易网络。适应这种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走向世界,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是深化我国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国际化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但其核心在于会计规范的国际化。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要加快会计规范国际化进程,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 按照国际会计规范的构成构建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框架,包括:(1)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尽早实现从行业会计制度向具体会计准则的转变;(2)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成,补充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如物价变动会计准则、施工合同会计准则、租赁会计准则、外币汇率变动影响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等等。 2 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有关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的规定,修正和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中有关会计程序与方法的选择范围和原则,如将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现值计量法等纳入会计准则,并允许企业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自行选择。 尚须说明,加快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这一命题并非否认会计规范的国家特色,不容质疑,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特征决定了我国会计规范应在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体现国家化特色,具体说,其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会计制度的制定应能体现会计主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协调的要求,特别在目前我国财力尚十分薄弱的环境下,更要首先考虑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对国家宏观利益的影响;其二,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因此,会计制度的制定不仅要满足会计主体核算与报告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四)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会计主体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会得出不同的业绩信息,从而影响到会计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会计主体出于增进自身局部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偏离会计制度的规定,选择执行有利于自身的会计行为。这表明如何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确保会计制度应有的严肃性,是深化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各会计主体强化自我约束机制。相对于外部监督而言,自我约束具有防范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因而是确保会计制度正常执行的主要措施。从目前情况看,强化会计主体的自我约束,主要是各会计主体应根据国家统一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制定出与本会计主体生产经营特点及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内部会计制度,以规范内部会计行为。同时,各会计主体的管理当局应从增进局部利益、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双重利益观念出发,督促会计人员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必要时应将会计人员对制度的执行和遵守情况纳入业绩考核,以促使会计人员自觉遵规守法。 2 强化外部监督机制。主要是外在于会计主体的各有关部门,如财政、税收、银行等应定期对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情况实施跟踪检查和监督,经常性了解各会计主体对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于能严格执行会计制度的会计主体给予各种形式的嘉奖或信贷优惠,而对违反会计制度、损害国家利益的会计主体则视情节轻重、违纪金额大小等给予相应的处罚(如通报、罚款等),以督促各会计主体从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利益出发,自觉遵规守法。同时,强化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即审计部门应在对会计主体的审计业务中严格按照执业规范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对于审计中发现的有关制度执行方面的问题,应予以指出,并督促企业限期纠正,企业不予纠正的,则应在审计报告中如实披露,以促使会计主体从维护其社会形象出发,自觉执行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论文:关于农村信用社建立管理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 管理会计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它是指在任何经济组织内,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为依据,灵活运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和技术,使组织内部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整个组织及各个责任单位的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并帮助管理当局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做出各种最优决策,借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可是长期以来在特有的运行机制下,部分农村信用社形成了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的经营特点,造成成本费用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不仅经营人员忽视经营中的成本控制,即便是内部管理人员,也缺乏成本资料和必要的成本管理技术手段。笔者认为,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上的先进理念,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管理会计的原理,全面管理分析成本、收益状况,从而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从分级式管理向集中式、扁平化管理转变,切实提高经营效益和抗风险能力,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管理会计制度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信用社要办成现代化的银行,迫切需要会计先行,要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在西方国家中,管理会计作为从传统的会计职能中派生出来的一门新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被现代企业管理广泛推广和使用,表明在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决策能力,提高企业效益等方面确实具有很高的实效性。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管理会计制度,不仅可以提供预期经营目标能否完成,全社财务、经营状况是否良好的信息,还能迅速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协助领导做出最优化管理决策。 1、预测、决策为管理者献计献策 投资经营决策是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会计的一大重要内容。农村信用社决策范围很广,既有机构、人员、业务量、业务范围等发展规划方面的决策,以期达到优化布局和规模经营的要求,又有多项决策,如贷款、资金管理、新业务品种与新技术开发运用以及固定资产购置,凭证印刷批量等。在实践中,任何一个金融企业都应在充分调查、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正确投资和经营决策,而管理会计的一系列专门方法,如趋势预测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经济计量法以及线性规划技术、概率分析、调查分析法等为决策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提供了重要手段。 2、全面提供管理信息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质,不但自身的财务活动,而且开户企业的经济活动、居民的投资活动等都要在信用社的财务及各种报表、资料中反映出来,因而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动中,拥有大量复杂的数量关系和非数量关系,这种关系有的可按统计的货币单位计量,有的则不能,从而形成多种性质不同,功能各异,但又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管理信息,由于管理会计具有不受有关法定会计规范和固有会计处理程序及规定格式制约的特点,它可以借助多种方法对从各种渠道取得的信息进行汇集、加工、整理、分析,使之成为能满足管理者开展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项工作需要的管理信息。例如可依据财务会计提供的有关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对营业机构网点进行保本测算及利润预测,为机构的设置、撤并、人员职数的确定等提供依据。也可根据成本习性将某项新业务的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揭示成本——业务量——利润三者的依存关系,为领导者评价有关方案,制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考评经营责任目标,实行监控 为加强和提供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水平,完成既定目标,就必须对农村信用社经营全过程和结果进行严密的跟踪和监控,及时地对各项经营目标任务的完成进行检查与考核。将预算数(目标任务)与实际数进行对比分析和检查考核,找出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根据指标分析落实到部门甚至个人的方法,查清造成差异的责任,从根本上杜绝良莠不齐的局面,使每个责任部门负起应负的责任,业绩优秀者一据可奖,业绩低劣者有案可罚,使农村信用社的经济责任制度与本社的经营目标相连结,个人的收益与本人的业绩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内部各部门乃至全部职工的积极性,为实现预定计划而共同努力。 二、农村信用社建立管理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由于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赋予了管理会计现代化的方法,因此管理会计的方法内容非常丰富,融合了众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突出动态分析的特色,从动态上提供有关信息,为经营管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目前农村信用社建立管理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本、量、利分析,通过预测和决策分析编制全面预算,推行责任会计。 1、运用本、量、利分析法,加强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成本,贯穿于管理会计的主要方法就是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即对企业各种活动的形成与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因为,对于企业收益和形成与取得,有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进行控制,会计人员不直接参与,也无法直接获得有关资料。因此,对管理会计人员而言,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成本问题应是其关注的重点。在农村信用社所有成本构成中,按照成本习性可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农村信用社的成本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项:①各种存款利息支出;②金融机构往来支出;③综合 费用;④其他营业支出。其中:前两项称之为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属于变动成本。资金成本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资金总量和利率水平,而且也取决于资金成本构成项目的内部结构比例。在资金总量和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当高利率资金来源占比减少,而低利率资金来源占比提高时,整个资金成本呈下降趋势,反之则呈上升趋势。 而综合费用和其他营业支出中大部分项目属于固定成本,原因是在机构人员一定的情况下,这些项目的支出水平不受业务量或资金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而在单位成本中,却与业务量或资金量的变化成反比,但在实际工作中,固定成本还可按其支出数额是否能改变,再进一步细分为“酬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前者是指管理层的决策行动,可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如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等。这些成本支出的多少视企业的经营需要而定,管理者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要求做出增减的决定。后者指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不能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例如固定资产折旧费、保险费、职工工资等等。这些成本是维持企业生产能力必不可少的最低成本,具有极大的约束性。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影响经营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变动成本,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影响经营利润的是资金来源的结构,而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农村信用社利润的则是贷款的质量结构。因此,目前农村信用社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资金来源结构与信贷资产质量结构的动态管理上,努力要求最佳负债结构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资金成本和增加贷款利息收入。 2、实现全面预算制,加强财务控制 预算在传统上被看成是控制支出的工具,但新的观念是将其看成“使企业的资源获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一种方法”。所谓全面预算就是采用货币计量的方法,把农信社的全部经济活动过程的正式计划,用数量和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换句话说,编制全面预算就是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农村信用社拥有的全部资产、负债情况,把涉及农村信用社战略目标(目标利润)的所有经济活动联结在一起,并规定如何去完成的方法,使农信社内部各职能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能够明确在计划期间应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去做,从而使农村信用社按照预算体系,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用来代替“长官意志”和主观臆测,保证农信社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3、实行责任会计管理,完善经营机制 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它是农村信用社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形成信用社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在责任中心内部,由于核算范围相对缩小,便于成本资料的归集分析,也便于经济责任的区分和经营成果的考核。同时,这些相对对立而又内部统一的责任中心,也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整个信用社系统内部转移价格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①划分责任中心,确定权责范围。根据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特点,可将农村信用联合划为以下6个责任中心:以计划、资金、部门为主体的成本责任中心,负责筹集资金和优化负债结构;以信贷部门为主体的利润责任中心,负责贷款投放、信贷资金保全、利息的及时收回,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结算和经营目标综合考核责任中心,负责各项经营目标的规划、监控、考核,使全面预算得以贯彻落实;以行政、工会等部门为主体的后勤责任中心,在精打细算的前提为职工提供工作、生活保障;以审计、监察、保卫等部门为主体的安全保障责任中心,负责纠错防弊,为信用社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以人事、教育部门为主体的人力资源责任中心,负责干部的选拔、业务考核和职工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 ②确定责任目标。责任目标是责任中心在一定时期内应当完成的经营任务,是全社总体经营目标的一部分,实行责任会计时,应规定每个责任中心相应的责任目标以及完成一个责任中心相应的每个责任中心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工作任务落实,保证全社总体经营目标地按质按量完成。 ③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差异调查。成本控制报告将使人们注意到偏离目标的表现,但它只是指出问题的线索。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找到原因,分清责任,才能采取纠正行动,收到降低成本的实效。 ④考评业绩编写业务报告。每个责任中心都应编写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以使每个责任中心了解自己的工作成绩与不足,也使社领导了解各个责任中心的表现和预算数与实际完成数的差异,以便及时调控,促进下阶段能够按所计划目标改进,更好地完成经营目标。 会计制度论文:市场经济发展与会计制度改革 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会计制度摆脱了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指引会计制度改革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发展。二十年来,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将制度创新的风险和成本降到最低,许多规定都是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试行,在市场经济最活跃的资本市场上检验其效果并经过修订后,再推广到全国所有企业。因此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作为中国会计制度改革进程的缩影,其代表性是令人信服的。本文试图按时间顺序描述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探索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动因,并在此基础上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展望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未来。 一、会计制度改革的滞后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方针,实现了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首次突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经济体制改革刚向市场经济开了一条门缝,股份制就悄悄地溜了进来。从1984年起,上海不少企业纷纷向职工集资,有的用于和乡镇企业联营,有的用于兴办第三产业,股份制的萌芽由此出现。为了规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股份制企业及其集资行为,198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制定了《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办法》,同年8月10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办发<1984>58号文件)批准并颁布。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有关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地方法规。到1986年年底,上海共有符合该法规要求的小型股份制企业807家。这些股份制企业都是内部集资,所发行股票不能上市流通。持股者均为本企业职工或关联企业职工。发行股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职工福利,且职工对本企业或关联企业的经营情况也很熟悉,因此股东对会计信息并无需求。股份制企业虽已建立,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却未建立。当时规定只有新办集体企业才能发行股票,所以这些股份制企业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的集体企业会计制度。以上事实证明:只有当股票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建立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的需求。为了避免制度创新的成本超过制度创新的收益,如果股东不需要利用会计信息就可以作出投资决策,那么原有非股份制企业的会计制度就没有变革的必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指导思想也使人们忽略了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的重要性。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新的重大发展。同年11月14日,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批准,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普通股1000股,每股面值50元,按面值发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发行可上市流通的股票(其中一张股票后被邓小平作为礼物赠给美国总统布什)。1985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静安区办事处信托部经批准办理股票转让业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股票交易柜台(布什总统访沪时曾亲自到该交易柜台将邓小平送给他的股票办理过户手续)。中国股票市场宣告诞生。 1988年,深圳也建立了股票交易柜台。到1990年年底,深圳已有股票交易柜台12处,上市股票5种,可流通股票的发行额为9168万元。深圳的股票交易总额1988年为400万元,1989年为2330万元,1990年为17.6亿元,股票市场发展迅猛。 到1990年年未,上海的股票交易柜台已有16处,交易点40余个,上市股票8种,可流通股票的发行额为7100万元,1990年股票交易总额约20亿元人民币。然而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制度却未有丝毫变革,依然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会计制度和集体企业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不按“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的公式编制“资产负债表”,却按“资金运用=资金来源”的公式编制“资金平衡表”,股东权益无法单独列示,资本保全根本无从谈起。会计制度改革严重地滞后于股份制改革。 会计制度改革严重滞后的原因是:当时中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尚在争论“市场经济到底姓‘社’还是姓‘资’”。为了防止股票市场姓“资”,政府对股票市场干预较多,股票市场上仍然保留着较多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例如,关于股利分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当时规定:按不高于一年期银行储蓄存款的利率计算股息(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并由董事会视公司经营情况决定红利(在企业所得税后列支),但股息与红利之和最高不得超过股票面值的15%。又如关于股票价格,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当时规定:股票均按面值发行,股票交易价格为股票面值加上成交时预计的股息和红利(与债券交易价格的算法类似)。1987年以后虽然取消价格管制,但投资者仍然习惯于用债券交易价格的算法来判断股价的高低。1990年股票市场供不应求,股价暴涨,政府又恢复价格管制,限定每个交易日股价涨跌幅不得超过前一交易日收盘价的1%。 在股价和股利的双重管制下,投资者只需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市价/股利比率判断股价的高低,而不必以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当时的股份有限公司都是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脱胎而来的,既然投资者对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很小,而制度创新的成本却很高(要冒姓“社”还是姓“资”的政治风险),那么原来的国有企业会计制度和集体企业会计制度就没有改革的必要。1990年12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严格限制股票发行和转让的通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寻求理论上的突破,意识形态领域中关于股票市场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使得制度创新的风险极大,阻碍了会计制度改单的进程 。 二、会计制度改革的尝试 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中共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当时“市场经济到底姓‘社’还是姓‘资”’争论的否定。同年12月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投资者要求上市公司维护股东权益,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披露会计信息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进行了会计制度改革的尝试。 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仅有8家上市公司。但是,由于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尚未制定,所以这8家公司只能沿袭股份制改革以前的所有制形式以及行业管理,分别执行6种会计制度。它们分别是: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凤凰化工、飞乐股份、真空电子)、国营商业企业会计制度(豫园商场)、集体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延中实业)、集体商业企业会计制度(飞乐音响)、合作社会计制度(爱使电子)和乡镇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申华电工)。这些适用于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行业管理要求的会计制度,根本不适合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需要,各公司之间报表项目缺乏最起码的可比性。建立统一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然而制定会计制度的权限在财政部,证券交易所无权制定会计制度。1991年5月,上市公司披露1990年年度报告的法定期限已过,但统一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仍未出台。上海证券交易所只能运用法律赋予其监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权利,在不改动8家上市公司6种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委托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设计了一种名为《经营状况说明书》的简表。在“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结构分析表”中,仅有“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及其他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股东权益”7个项目。在“经营成果分析表”中,仅有“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利润总额”、“税后利润”4个项目。上市公司各自将原资金平衡表和利润表中的相关数据调整并汇总后填制上述两表,以此作为1990年度财务报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试刊号上半公开披露(该专刊为内部刊物,不能公开发行。当时在上海街头零售,属于打“擦边球”),此时已是1991年6月7日。这是会计制度改革的初步尝试,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办法虽是迫不得已的下策,却反映了当时制度创新的艰难。 三、会计制度改革的继续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当时共有5家上市公司(发展银行、原野实业、万科企业、金田实业、安达运输)。深圳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试验田和中国大陆第一个经济特区,市场经济较为发达,政策环境较为宽松,因此会计制度改革也较为大胆。深圳本地的5家上市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了适合股份有限公司运作的会计制度。从深圳胶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公布的1991年年度报告中可以看出,其财务报表的内容及项目的排列已相当接近当时国际公认的通用格式。在资产负债表中,针对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设置了“坏账准备”项目。存贷计价采用“市价与成本孰低法”,设置了“商品削价准备金”。允许对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以重置成本进行重估并调整账面价值,重估升值部分记入“资本公积”科目。在损益表中,则按行业分别列示营业收入、费用和损益,并将存货跌价损失作为营业收入的减项,列作“存货折价”。 1992年1月,邓小平在上海发表重要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胜利,使会计制度创新的风险大大降低,从而推动了会计制度的改革。 1992年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委托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设计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将8家上市公司按计划经济体制下6种会计制度编制的1991年年度“资金平衡表”和“利润表”中的有关指标重新分类并汇总,转换成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统一格式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并于1992年2月底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上半公开披露(当时该刊仍未获准公开发行)。虽然这只是会计报表形式上的转换,却是会计制度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 尽管如此,上海会计制度改革的进程仍然落后于深圳。深沪两地会计制度改革的差异,与两地股票市场发展的差异相关。1991年下半年,深圳证券交易所逐步取消了股价管制,股票交易十分活跃,5种挂牌股票日均成交量数千万元,最高时曾达到上亿元。深圳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从9月6目的45.66点上升至11月14目的136.94点,上涨了约两倍。而同期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价指数从187.35点上升至237.46点,涨幅仅为27%,8种挂牌股票日均成交量仅为数百万元,最低时成交量不足百万元。原因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当时仍实行每个交易日股价涨跌幅不得超过前一个交易回收盘价1%的管制,股价波动较小,股票交投清淡。直到1992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才完全取消股价管制。从深沪两地股票市场发展的差异中,我们找到了股票市场发展推动会计制度改革的证据。根据会计信息对投资决策有用性的假设,我们可以推理:由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股票的价格波动较大,股票交投活跃,所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之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投资者。我们找到了股票市场发展推动会计制度改革的证据:股票市场发展导致日益增长的对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数量的需求,这种需求推动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改革。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发端于股份有限公司,而深圳建立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改革又走在全国的前列。 四、会计制度改革的扩大 1992年2月21日,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B股传供境外投资者买卖并以美元报价和结算的人民币特种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2年2月28日,深圳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A股和B股同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中国股票市场从此有限度地对外开放。同年2月,上海公开发行股票认购证207万份;同年3月27日,同时有5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截至1992年5月底,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1个月以来累计成交金额突破100亿元。 为了适应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各自发展远程通讯系统,将股市行情以最快的速度传至全国各地,吸引全国投资者参与股票交易。各大证券公司也在全国大中城市纷纷设立证券营业部,全国投资者人数以几何级数增长。许多投资者既买卖深圳股票,也买卖上海股票。但深沪两地上市公司会计制度的差异,使得许多财务指标缺乏可比性,给投资者的决策造成了很大困难。股票市场的扩大要求会计制度的改革从地区扩大到全国,发行人民币特种股票更需要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向国际惯例靠拢,建立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惯例接近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势在必行。 1992年6月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讲话时,提出要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次提出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经济体制上的重大突破。 1992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由财政部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联合颁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登会计制度,有史以来是第一次。1992年6月25日颁布的会计制度却要求从1992年三月五日起实施,有史以来也是第一次。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此可见一斑。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问世,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第一个里程碑。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名为会计制度、实为簿记制度的重大突破。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企业会计制度不再受到财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约束。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企业会计制度,承认企业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在企业层次上进行分配。根据股份有限公司资本保值和增值的要求建立企业会计制度,通过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的确认和计量,报告资本的存量;通过营业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报告资本的增量。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第二章“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隐含了会计个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会计假设,规定了真实性、合法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贯性、重要性等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稳健性原则等会计基本原则。在其余各章中,则分别规定了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以及营业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方法。在信息披露上,要求股份有限公司除了披露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外,还要披露财务状况变动表;除了编制母公司的财务报表外。还要编制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合并报表。 五、会计制度改革的发展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推动了股票市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1992年11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成立,朱熔基亲自担任证券委员会主任。证券委员会下设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此举标志着原先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区域性股票市场,发展为由中央政府管制的全国性股票市场。 中国证监会成立后,即着手准备推荐国内股份制试点企业赴香港联交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这是继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为了适应股份制试点企业赴香港联交所上市的需要,财政部在《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又于1992年11月颁布了《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香港上市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92>财会字第58号文),于1993年4月颁布了《关于香港上市的股份制试点企业执行何种会计制度等问题的通知》(<93>财会字第19号文)、《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股票香港上市会计报表有关项目调整意见》(<93>财会字第18号文)等一系列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中的会计处理方法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分述如下: (1)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投票权资本总额20%以上,但少于50%并对该单位有重大影响时,或虽不足20%但有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原规定50%以上采用权益法)。 (2)长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中除因永久减值作出亏损准备,可以按成本计列,也可以按重估价计列(原规定只能按成本计列,不能作出亏损准备)。 (3)短期投资应在资产负债表中按历史成本与市价孰低计列(原规定只能按历史成本计列)。 (4)年度终了后至会计报表报出前,如发生国家外汇牌价调整幅度较大,而对财务状况有重大实质性的影响时,应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但不对年度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原规定要对年度会计报表进行调整)。 值得注意,这次发行H股是“先立法,后上市”。与数年前相比,反映了改革者日渐成熟。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只股票。此后,又有不少公司陆续在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地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为了进一步规范外资股发行和上市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1996年4月,财政部又发出《关于上市公司会计处理补充规定的通知》(<96>财会字第7号文),规定“在香港地区以外的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其会计核算遵照在香港上市公司有关会计处理的规定”。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上市公司纷纷组建企业集团。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1992年度编制合并报表的上市公司不足10%,而1994年度需要编制合并报表的上市公司达到90%以上。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集团编制的是报送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汇总报表,财政部从未制定过有关合并报表的会计制度。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的编制,1995年2月,财政部颁布《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及《股份制试点企业合并会计报表格式》。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规度,股票市场发展又一次推动了会计制度改革。 六、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所有制问题上的重要突破:把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区分开来。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在中国大陆,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是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1998年1月27日,财政部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取代《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序言中称:制定本制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工作,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股票市场发展再一次推动了会计制度改革。 新制度为了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作出了一些新规定。 1996年8月发生的“渤海集团”事件(股票停牌两个月),以及1997年3月发生的“海南民源”事件(至1999年3月股票仍被停牌),起因之一均是以尚未完成法律程序的资产重估的巨额增值(金额达数亿元)计入资本公积,然后以新增资本公积大量转增股本,导致注册资本虚增、投入资本不实。为了防范此类事件再度发生,《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明确规定:资本公积中的接受捐赠实物资产价值、资产评估增值以及投资准备等部分,不能转作股本。 另一个弓引人注目的变化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并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长期投资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提取“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存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并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要求发行外资股的上市公司必须执行以上规定,其他发行内资股的上市公司是否执行上述规定则由公司自行决定。这种“内外有别”的做法,一方面是股票市场对外开放、会计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所致,另一方面也反映会计制度改革受到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制约。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还要求以“现金流量表” 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导致这一变更的原因之一是,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逐渐加强,需要通过现金流量表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公司的资金流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1997年下半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更使投资者认识到有必要通过现金流量表分析来消除利润表中可能隐藏的利润泡沫,有助于正确判断公司的资产质量和偿债能力。 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维护股东权益的重要性。为此,《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增设了附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共有四十个报表项目,要求上市公司详细列示股东权益各明细项目的增减变动。根据投资者的普遍要求,对公积金转增股本、公积金弥补亏损、职工住房周转金变动、购建职工住房支出、公益金的使用情况等一些容易侵犯股东权益的事项,要求公司作出充分披露。 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会计问题。1998年年末,财政部又颁发<98>财会字66号文件,就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作出解答。针对一些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资产重组,然后将股权购买日提前到年初,把被收购企业的全年利润“装”进报表,名为资产重组、实为“报表重组”的利润操纵行为,66号文件特别强调:“公司购买其他企业,应以被购买企业对净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实际上转让给购买公司的日期作为购买日,即以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为标志”,并规定了确认控制权已经转移的四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十五大”报告允许和鼓励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契约——会计制度,其重要性日益显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推动了会计制度的创新,继《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之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是会计制度改革的第二个里程碑。 七、会计制度改革的突破 会计制度在形式上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名为会计制度实为簿记制度,这种形式是有效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股票市场的发展,这种形式无法避免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对那些不能纳入会计科目体系的事项就无法作出规定。例如,关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披露,在会计制度中就难以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但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又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及时披露这方面的信息。 1996年12月,海南民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关联公司签订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合作建房、权益转让等无效合同,虚构利润5.4亿元。公司控股股东民源海南公司与大股东深圳有色金属财务公司联手,于1996年报公布前大量买进海南民源股票,在年报公布后乘不明真相的投资者纷纷追高买入之时,大量抛出,以牟取暴利。公司股票从1997年3月起停牌,至1999年3月尚未恢复交易,公司股东损失惨重。 1996年2月,中国四川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在乌干达承包的欧文电站工程遇到了严重困难,被迫终止合同而面临违约诉讼,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然而在1996年4月底公布的1995年报中,公司对如此重要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竟然只字不提。年报称1995年公司每股收益0.54元。在1996年8月公布的1996年中期报告中称,1996年上半年公司遭受重大损失,上半年每股亏损0.77元。中期报告公布当天股价腰斩,令市场人士震惊,许多持有该股者挥泪斩仓。 上述两起重大事件发生后,为了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财政部又制定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两个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从1998年1月1日起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一起实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是对原先会计制度一统天下的突破。 会计准则在形式上是按会计要素、按经济事项分别制定的,相对会计制度而言有显著的优越性,有可能将某项要素或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阐述得比较清楚全面,逻辑严密。而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其核心是账户设置、记录内容和借贷规则,所以不可能像会计准则那样根据特定要素或业务的需要来灵活组织其结构和内容。会计准则逐步取代会计制度,是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到1999年年底,财政部已公布了九项具体会计准则,这是会计制度改革的第三个里程碑。 八、会计制度改革的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找到会计制度改革的动因。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起着关键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摆脱了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指引会计制度改革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发展。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对新制度的需求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股票市场发展对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直接推动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简言之,本文的结论是:市场经济理论指引会计改革发展,股票市场需求推动会计制度创新。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预测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 (1)中国将进一步对外开放,人民币迟早会成为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中国股票市场迟早会对外资完全开放。同一家公司发行并且在同一家交易所上市的A股和B股迟早会同股同价,同一家公司发行并且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和沪深交易所上市的A股和H股一定会缩小价差。随着股票市场逐步取消“内外有别”的政策,会计制度“内外有别”的差异将逐步消除。根据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发行A股B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都应该提取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要有可比性,这是股票市场规范运作的基本前提。随着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进一步完善,“内外有别”的差异将会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而逐步消除。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将进一步推动会计制度改革。我国的股份有限公司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职工的“生老病死”实行“统管统包”政策,改制后的股份有限公司将职工的医疗支出列入负债类科目“应付福利费”的借方,将职工的住房支出列入负债类科目“住房周转金”的借方。由于医疗费用逐年上涨,多数公司的“应付福利费”出现了较大的赤字;由于按房改政策向职工出售住房的收入大大低于住房的账面价值,多数公司的“住房周转金”出现了更大的赤字。这些赤字“挂账”造成了对股东权益的侵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住房商品化政策的逐步推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的“应付福利费”和“住房周转金”将成为历史,股东权益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修改草案已经提交九届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二十年来会计改革成果的结晶,对今后深化会计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会计制度要向会计准则过渡才能担当此重任。股票市场对外开放,也要求采用会计准则这种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会计规范形式。但是会计准则不可能立刻取代会计制度,我们不得不考虑制度创新的成本。一方面会计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于依赖现成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尚未健全。会计制度逐步向会计准则过渡,并与会计准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双轨制”的方式同时运行。根据中国国情,这显然是制度创新成本最低的一种改革方式。 财政部一位负责制定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权威人士最近指出:资本市场的扩展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出现了许多新的会计问题。近期发 布实施的几项具体会计准则,主要是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实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制度和准则将同时并存。企业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若会计准则已作出相应规定的,以准则为准;若会计准则没有作出相应规定的,仍按统一会计制度处理。同时,不断地协调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的内容,俟会计准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后,最终实现从统一会计制度到会计准则的平稳过渡。 本文预言:这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改革的第四个里程碑。我们坚信:只要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会计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会计制度改革,我们期盼着中国会计制度的第四次创新。(蒋义宏) 会计制度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 二十世纪已经过去,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处于世纪之交的今天,对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会计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大变革,大发展的二十多年。笔者认为,这期间我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完善会计制度的: 1.适应计划管理的要求对会计工作整顿、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制度 由于、“”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工作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而遭到无情批判,社会经济秩序遭到破坏。当时会计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恢复和完善过去财务会计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逐步得以恢复和改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便会计核算工作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要贯彻执行党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保证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和促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此,1980年财政部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时的会计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首先选择涉及面广、影响大、会计业务相对较为复杂且具有普遍性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其进行修订。修订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改变了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强调简化的片面性和不讲科学的偏向,对于恢复会计工作正常的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带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全面修订。财政部于1981年1月至10月先后制定了《国营供销企业会计制度》、《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这些会计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满足了企业健全会计核算规章、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通过上述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的实施,使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走出了混乱状态,满足了当时强化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此后,我国还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企业会计制度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如对《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先后于1985年和1988年进行了两次重大的修订,便其满足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 2.完善会计制度体系,努力开创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新局面 在财务会计工作领域,我国在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日益完善。1982年到1987年之间,我国先后制定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等一系列会计法规,便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严格了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强化了企业经营管理要求,保证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开创了新时期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制定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以下简称 《折旧条例》)。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我国按照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对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作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散见于有关规章制度中。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各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没有统一的管理要求,难于对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实施统一管理,固定资产折旧率偏低。1985 年4月26日国务院正式并实施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为了配合 《折旧条例》的实施,财政部于1988年5月19日制定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实施细则》,对《折旧条例》的有关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折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贯彻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规范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和固定资产折旧资金的使用。 第二,制定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以下简称 《成本管理条例》)。建国以来,对于国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国家规定了其成本开支范围和主要的费用开支标准,制定了成本计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整顿,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加强,但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管理不严、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财经纪律松弛、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基础工作差、成本核算严重不实的问题也大量存在。为了改变 这种状况,财政部从1981年开始就着手拟定《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4年3月5日,国务院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财政部于1985年先后制定了国营工业、交通企业、建设业、商业、金融业的成本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成本管理条例》的实施,促使企业加强和改善成本管理,增收节支,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我国当时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下简称《成本核算办法》。为了配合 《成本管理条例》的实施,财政部于1986年12月23日制定了《成本核算办法》,对企业的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成本核算办法》的贯彻实施,规范和强化企业成本核算,提高了成本核算质量,进一步促进了《成本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 3.适应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要求,制定实施 《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使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些企业的出现是对传 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破,其经营方式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大不相同,其会计核算的要求也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大不相同。当时我国制定实施的国营企业会计制度等规定,难于适应和满足其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也难于适应其经营方式的要求。为此,必须根据其特殊的经营方法和方式,结合其经营特点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规范,以满足其会计核算的需要,规范其会计核算行为,保证其健康发展。 财政部从1979年底开始着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1985年3月正式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自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内容。从该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来看,其所规定的会计核算原则、记账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它的制定与实施,开始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步伐,它实际上是我国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乃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制度模式进行的一次积极的探索,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先导。 4.制定实施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促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行 1984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股份制也悄然出现于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之中。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延中实业等几家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上市的上市公司。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谈话后,国有企业还先后在香港、纽约等地证券交易所实现了境外上市。 为推动股份制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及其会计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1992年5月制定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一会计制度的与实施,是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重大事件。无论从该会计制度的内容,还是从其形式来看,这一会计制度一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模式,是一次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探索。由于这一会计制度实施于《企业会计准则》及行业会计制度制定之前,实际上这一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全面改革的前奏,对于促进股份制试点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股份制试点企业的会计核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财政部于1998年1月27日在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在按照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中施行。 5.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实施以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改革建国四十余年来,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主要是国家统一的、按各种所有制形式、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各部门所属的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作了规定。我国虽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但是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和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性改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会计制度模式已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对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 第一,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实现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1992年11月如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财政部长令的形式,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在借鉴和参考国际会计经验和总结我国会计核算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了规定,如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计量和确认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 第二,制定行业会计制度,建立行业会计制度体系。我国传统企业会计制度,是按照所有制成份,分别不同的部门或行业设计制定的。此次会计制度改革在对既存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确定按照企业所属的行业设计制定会计制度的原则,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管理要求,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若干个行业,分别制定了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等13个全国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在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后,为了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我国在具体会计准则研究起草过程中,聘请了外国咨询专家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咨询服务。自1994年起,我国先后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等13项具体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了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基本架构。 6.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逐步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谈话以后,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自1997年起,我国先后进行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与此相配套,按照上述财政、税收、外汇等体制改革实施的需要,在企业会计制度方面也进行了相配套的改革,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第一,配合新税制改革,制定实施新税制会计处理办法。从1997年开始,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税制进行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新流转税制,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撤并和开征一些地方税种。为了配合我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规范了企业税制改革的会计核算,根据有关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财政部于1993年12月至1994年6月先后制定了新税制的会计核算办法,具体包括《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消费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营业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以及《关于资源税会计处理的规定》等新税制会计核算办法。这些会计处理规定的与实施,规范企业新税制的会计核算,保证和促进了新税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二,配合外汇体制改革,改进外币业务核算办法。为了促进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扒对外汇管理体制作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决定。为适应外汇体制改革需要,规范企业外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1994年2月制定了《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企业外币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并于1994年7月2日制定了《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有关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就企业外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需要,先后制定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企业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国有 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 7.配合新修订《会计法》的实施,统一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核算行为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9年10月31日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会计法》。新修订的《会计法》,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立法宗旨,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以及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的要求。更主要的是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核算规则,对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作了特殊规定,新修订的《会计法》单设一章,规定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同时对公司、企业容易导致会计资料失真、失实的问题作了禁止性规定。 为了配合新修订的《会计法》的实施,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保证会计报告的真实和完整,国务院于2000年6月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令第287号)(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对使用财务会计报告的部门和机构的行为也作了规定;对重大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关联交易、企业合并和分立、重大的投资融资活动等事项披露提出明确要求。 《条例》的和实施,要求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为落实《条例》的要求,财政部于2000年12月制定《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的范围内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在总结即存的会计制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条例》的要求,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规定了统一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基本上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二、对二十多年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评论 本人认为,从上述会计制度改革的情况来看,这二十多年基本上可以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自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到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二阶段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到二十世纪末。 在第一阶段,我国首先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对 “”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恢复和重建;在重建过程中,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这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对于加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财、物消耗,降低成本水平,乃至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日臻完善的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在这一时期,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在第二阶段,我国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实施等,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进一步完善。由于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中,大胆地借鉴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这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回顾二十多年来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上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协凋。笔者认为,二十多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有如下重要特点: 1.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推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会计无论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与发展必须与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我国分步骤地推行改革措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改造。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实现了会计制度的根本改造。会计制度的改革,既适应和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便被、“”破坏的会计规章得以恢复,便会计工作秩序走上正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在会计制度的修订中,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来被破坏的会计制度,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整顿、提高的要求,从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即在会计制度的恢复中实现重建,在恢复重建中实施会计制度的改革。如在修订会计制度时,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作为一项原则提出来,要求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要满足国家对企业实施计划管理的要求。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我国制定实施了《折旧条例》、《成本管理条例》、《成本核算办法》等,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成本管理和核算行为。通过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配合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促进搞活企业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财税制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企业基金办法,实施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改革,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同时在会计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配合这些财税改革措施的实施。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我国在会计制度方面实施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制度改革,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和过渡。在具体改革内容上,包括会计平衡公式的改革、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改革、会计报表体系的改革等方面,都大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基本上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这次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在我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背景下进行的。这次会计制度改革的实施,为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为此后进行的以增值税为主要内容的财税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也提供了基础保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的进程,制定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同时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2.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分步实施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传统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 相对体制外来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的会计制度改革具有复杂性和涉及商广的特征。传统的会计制度建立于传统计划经济之中,依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其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将会计工作作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来认识,会计工作服务于财政经济工作。表现在会计与财政税收的关系上,就是财政税收决定会计,会计制度直接以传统的财务制度和税收法规为依据制定,为其贯彻执行服务。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涉及到传统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要考虑的因素多,难度大。对于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我国采用渐进的方式对传统会计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局部进行改革,从局部改革的成功再推进会计制度整体和全局改革的进行。其表现则是通过会计制度中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改革的 积累,达到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基本改造;通过局部内容改革的积累,达到传统会计制度整体改革的目标。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会计制度明显特征就在于“三段平衡”、“专款专用”,强调会计核算为国家直接管理经济服务。如从《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我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在修订的过程申,根据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将资金平衡表由原来的“三段平衡”,改为总额大平衡;会计报表格式和报表项目也根据当时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些改进措施,虽然都是在末突破传统会计模式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就其具体内容来说则使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向前迈进了 一大步。其次,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实际,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中增加新经济业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如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等。这种使传统的会计制度在形式上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会计核算的需要,对会计制度的部分内容进行改革,为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进行思想和理论的准备,正是通过对传统的会计制度部分内容的改革,逐步实现对传统会计制度的根本性改造,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制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 会计制度论文:论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税法诸关系 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科法之间的关系问题,自会计改革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讨论,随着改革的深入,要求更全面、更明确地回答这些尚问题。 —、财务、会计、税收:处理企业、国家以及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切合点 要说明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税法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对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作出回答。 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出发,他们可视为处理企业、国家和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三个切合点。改革开放之前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乃至于将来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后,这个结论也同样是成立的。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三者也就有不同的结合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基本经济成份是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方式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实现资源的配置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企业也采取了类似于国有企业的经济运行方式。就分配体制来说,国家为社会总产品分配主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实行对社会总产品的统,分配,形成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从而实现社会再生产。其中,财务制度通过规定资金投人、资产计价、成本补偿、收益确定、利润分配、基金形成等标准,成为三大基金分割的直接依据。财务制度也是国家税收的基础,财务制度所划定的补偿标准和收益确认标准,是确定税基的依据。而会计制度则是按照复式记帐要求,根据财务制度和税法所规定的分配标准规范企业的会计科目、报告格式以及反映和核算内容。这时的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薄记 制度。 实践证明,以上分配制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财务制度、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定位,弊病甚多。主要表现在:第一,分配权力高度集中。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以及发展基金的分配比例都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没有自主权,大到基建项目,小到更新改造,乃至职工福利设施,都是政府部门决定的。第二,分配过程缺乏制约。社会总产品有多少用于补偿基金,有多少用于消费基金,又有多少用于发展基金,服务于国家计划和预算,而没有考虑经济生活自身的规律。根据国家计划和平衡预算的需要,可以调整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可以推迟确认损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计划决定财政,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运行机制。在这种体制中,只有纵向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看不到相互制衡。 由于分配权力集中,又缺乏内部制衡,导致分配比例失调,突出表现是补偿和消费大量欠帐,如,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欠帐,职工福利欠帐,环境治理欠帐,等等。这些隐患现在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总产品在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之间进行分配。这一结论适用于各种社会和各种体制。问题在于如何进行分配,由那个主体进行分配,在那些层次进行分配,根据什么进行分配。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出问题在于,社会总产品是在国家层次上进行分配的,企业并不是分配主体。换句话说,社会资金实行的是宏观循环,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根据国家计划进而通过财务制度进行分配的。改革的方向是,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承认企业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在企业层次上进行分配,按照资本运动规律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核算。 企业资本运动,首先表现为资本的投入,形成资本存量,然后经过生产经营过程实现资本的增值,对资本增值进行分配,形成新的存量,进而实现新的循环。从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我们就很容易地找到界定财务,会计和税收的各自作用空间,并且能够找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问题的症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是按资本运行规律组织社会再生产,社会总产品价值和新增价值的界定取决于财务制度,服务于国家计划和年度预算,最终表现为存量与增量界限的混淆,导致分 配关系和分配比例的扭曲,这是我国国有企业当前普遍面临生存危机的深刻背景。 一般认为,会计通过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这个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会计的深刻意义还在于,通过资产、负债、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它划定了资本存量和增量的界限,其中资产、负债和权益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存量的界限,而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增量的界限,这六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贯串于会计循环的全过程,是会计职业的崇高追求所在,也是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基础。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所执行的财务活动,实际上是基于存量和增量的分割所进行的资源的配置,包括资本(即存量)的投放和利润(即增量)的分配。税收也是在合理划分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对增量的分配,尽管参与分配的法理依据完全不同于财务活动。 二、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 前面已经说到,传统分配体制下,财务制度直接地执行统收统支的职能,是国家实现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工具。由于分配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衡,导致分配结构失调,弊病甚多。为此,我们建议全面认识并重新界定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功能,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转交由会计准则来执行,建立起体现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约束机制健全的社会总产品分配体制。 问题是,为什么会计准则能够执行这些职能,并且能够避免传统财务制度的弊端呢。这是由会计准则的内在机理决定的。 第一,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实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经过近百年市场经济实践的催化,会计准则已经成为有一套逻辑严密的概念体系支撑的规范系统。象真实与公允、权责发生制、可比性、谨慎等概念和原则,已经成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固有观念,规范着会计实务,不仅支撑着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使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割建立在合理基础之上。 第二,在由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政府部门、企业职工和会计职业等所组成的多角关系中,会计准则已经成为处理和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的内在稳定器。企业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联结点。这里所讲的经济利益,既可能表现为直接经济利益,也可能表现为以经济信息形式存在的间接利益,因为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多的决策能力和影响能力,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其中,对我们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有意义的,是其直接经济利益方面。会计除了其固有的信息功能外,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资本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分割功能。对于股权投资者来说,存量是其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一般情况下,会倾向于多确认存量(当然,例外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只在意企业的短期价值,可能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而这本身就说明了多元利益的存 在卜对于债权人来说,他们一般也 倾向于多确认存量,因为,存量充分意味着其债权的安全系数更大一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其直接利益是税收利益,多确认增量,意味着更大的税基;对于企业职工来说,其报酬往往是与企业的当期利润相联系的,他们也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当然,基于长期雇用、追求长期利益的情形也是有的)。类似于这样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倾向,还可以举出一些。为了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会计职业最早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主持会 计准则的制定。 后来的实践证明,会计职业也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的,即,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其中,收益表现为市场份额、审计取费,风险则表现为可能的审计失误以及由此引起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所以它在行使其职能时,就会考虑特定利益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并以对自已有利的方式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和设计。这正是为什么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权限先后从会计职业转移到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团体手中的真实背景。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将现行财务制度执行的制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的职能分解出来,使其成为会计准则的职能,建立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准则形成机制,有效地负担起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割职能。将财务分配和税收分配以及其他分配形式建立在合理划定资本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 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改造为会计准则的职能以后,相应的问题是,是否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笔者认为,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改造为会计准则职能,并不意味着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相反,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改善和加强国家作为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的管理。 所谓财务活动、财务管理,都是围绕资源的配置和分配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基本上是由所有者在国家法律约束和计划指导下实现的。资金投资到哪里,投资多少,从哪里筹资,怎样安排资金结构,利润应当怎样进行分配,多少分配给投资者,多少用于后备和发展,基本上是所有者决定的,或者是由管理部门在投资者的指导下进行的。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至多是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小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作出必要的制度规范。可能的领域有,利润分配顺序,社会保障基金的提取,后备基金的建立,等等。现行公司法律对这类问题已经作出规定。 而国有企业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或者通过法人行使所有者职能。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管理。理由是: 第一,所有者对其资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保证。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投放和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以及对经营者的考核,必须由国家来执行。 第二,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经济成份。国有企业固然要以盈利为目的,但其所担负的经济社会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的职能、平抑物价的职能、解决就业的职能等等。这都要求通过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来实现。 第三,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要弱得多,承受的经营失败风险比非国有企业也要大得多。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中,都表现为一系列的授权过程。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有的是由所有者本人直接经营,自己授权自己,其责任心和风险意识都是很强的。有的则是由私人投资的股份公司,也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当然,由于掌握企业命运的是大股东,对小股东有着潜在的损害,所以往往要有一定程度的政府于预,比如定期公布信息,保留必要的后备。公司法律有关条款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而在国有企业,授权层次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不能直接确指是谁授权的。这就大大增加了授权风险。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期利润,剥夺性经营而不注意资本维护和技术开发,冒险而不顾忌后果,等等。这就是产权经济学一再提醒的道德风险现象。可以说, 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比非国有企业要大得多。这就有必要改善和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比如规定和监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指标等等。 三、会计准则与税法 在传统体制下,税法和会计制度都是以财务制度为依据的。会计制度根据财务制度规定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规范帐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税法则根据财务制度确定税基。随着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职能将由会计准则来承担。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是将税基完全建立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还是另行制定一套扣税办法。或者将税法与会计准则统一起来。最近几年,不少同志倡导建立一门独立的税收会计学,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有两种意见,一种观点是,税收会计学是财务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集中研究和处理企业与税收有关的会计业务,比如,增值税的会计处理,营业税的会计处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消费税的会计处理,以及纳税申报。还有一种观点是,鉴于财务会计与税收的目标不同以及会计准则与税法的现实差异,分别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所得税的分配,即所得税会计。更有人建议,不但要确认所得税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而且还应当确认增值税等其他流转税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 分摊,在此基础上建立税收会计学。 关于第一种观点,笔者认为,从会计的角度看,企业的纳税业务,与企业其他各类经营活动井没有什么两样,交纳各种税收,所导致的企业纳税义务形成的负债以及多交税收而应当退回税款所形成的资产,与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应收帐款、应付帐款等经济业务的核算原则是一样的,都要遵循有关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标准。单独建立一门纳税会计学,就象要建立应收帐款会计学、存货会计学、固定资产会计学一样说不过去。 关于第二种观点,涉及到要不要保持财务会计与税法在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上的一致。就成本和效益方面考虑,会计准则与税法如果能够协调好乃至统一起来,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那样既有助于简化企业会计核算,又便于税收征管。然而,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立法宗旨、服务对象和约束因素诸方面都是有区别的。就当前实务来说,税法与会计准则在诸多项目的处理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差异。绝对地讲会计准则与税法保持一致,已经行不通了。但是,赞成会计准则与税法分离,并不意味着不顾成本与效益原则,盲目地追求两者的差异,甚至人为地夸大两者的差异,而应当尽量保持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和一致,不要夸大纳税扣除政策的作用。实际上,某些税收政策的奖励或抑制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经营环境和企业机制下,更是这样。对于会计准则与税法 在某些项目的确认标准上的差异的处理,笔者赞同我国现行会计制度有关所得税核算的规定,即,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有同志建议,不但要跨期分配所得税,还要确认增值税时间性差异,并进行跨期分配,进而 建立起税收会计学。笔者认为,借鉴所得税跨期分配原理进行流转税的跨期分配,不失为一种 尝 试,但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任何一种会计方法的采用,都要符合中国现实和特定环境,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不能为会计而会计,为研究而研究;第二,流转税跨期分配与所得科写期竹配一样,都是会计原理和会计原则的具体运用,属于某一类会计业务,指望因此形成一门税收会计学,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四、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所要解决的实际上是会计规范本身的结构问题。广义上讲,会计准则是会计制度的一种形式,就象会计制度以外,还有会计规章、会计规则、会计规定、会计处理办法等多种法规体例一样。80年代初开始搞会计改革,乃至于从统研究会计制度改革,开始用会计准则这个称谓,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会计实务的影响。因为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国际会计准则都称accounting standards 或accounting principles,分别译为会计准则(或会计标准)和会计原则,当时国内大量介绍和译述西方国家会计文献,使得会计准则这个词成为市场经济制度下会计规范的象征。记得当时还曾就会计准则、会计标准或会计原则的区别或联系以及我们该选用哪一个名称进行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后来在1988年底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的研 讨会上达成一致意见,今后统一用“会计准则”一词,不再在名词上争论了。 现在我们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名词本身的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现在都以其现实存在,直接影响着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当然,由于已经的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会计经验,会计准则几乎成为新的会计规范的代名词,因而影响更大一些。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指已经或即将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而会计制度所涵盖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且复杂得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两则两制”中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后来陆续的其他行业会计制度,象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还有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制度两个会计制度。从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看,表现形式、体例结构、详略程度、政策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理顺,从而形成 有分工又有协调、结构严密的中国会计规范体系。 早在80年代末财政部着手研究和草拟会计改革发展规划时,就提出了建立会计准则体系这一动议。1991年的《会计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先后提出的《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在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设想。当时,按行业和所有制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国营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等基本上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为框架的,这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执行的是簿记职能。也有一些例外,1985年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及1992年年初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除了传统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方面的内容外,也独立地规定了一些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政策。实施“两则两制”时,由于当时《企业会计准则》只有一个基本准则,尚不能满足具体指导企业会计实 务的需要,所以根据基本准则按行业制定了13种会计制度。这些行业会计制度也相应地充实一些会计政策的内容,即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随着具体准则制定工作取得进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重叠之处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关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80年代末开始搞会计准则时,还主要是直观地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这个名称和形式,那么经过10年来制定会计准则的长期实践,我们切实感到,分要素、分经济事项制定会计准则这个形式,有显著的优越性。一是分会计要素、分经济业务制定会计准则,有可能将某个要素或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阐述得比较全面且清楚,逻辑严密;而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其核心是帐户设置、记录内容和信贷规则,不可能象会计准则那样根据特定要素或业务的需要灵活组织其结构和内容。二是会计准则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规范形式,已经为国际社会所认同,象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开始采用会计准则这种形式。 曾经普遍认为,会计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应当用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现在看来,评价会计制度,应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就内容来说,通过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等会计政策,并不是绝对不可行。有人说会计制度规定过死,不利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并不是会计制度规定过死,而是财务制度规定过死,不能把财务制度的问题算到会计的头上;就现行的会计制度来说,除了仍然过多受到财务制度制约之外,很难说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过死。再说,就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言,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余地将越来越小。会计制度的问题出在它的形式上,即如前面提到的,由于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因此,无法对特定会计要素和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作充分 交代,也就限制了它的作用范围,这也是形式决定内容的一个例子。 会计活动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因此,会计规范也就有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可能的要素。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都只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而基本上没有涉及记录这个环节。就我国的会计准则来说,必要时也有一些有关帐户的规定,比如,单设帐户还是合并反映,直接转销还是备抵方法,就屋于记录的规定,因为不影响计量的最终结果。有关记录环节,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帐户的设置、帐务处理程序、帐户对应关系、帐户与报表项目的协调和配合等等。现行会计制度的形式特别适合于记录制度。所以,要不要用会计准则代替会计制度,实际上就变成了还要不要对会计记录环节作出规定?有关记帐方面的事,是不是交给企业自己来做? 笔者认为,会计制度有关记录环节的规定,主要是帮助企业设置会计科目和建立会计核算体系,并不象会计准则那样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要不要对会计记录环节作出规定,取决于企业会计实务有没有这个需求。离开特定环境,绝对地说取消会计制度或保留会计制度,都是片面的。 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建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包括会计记录在内的帐务处理程序作出规定或提供指南,日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设的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换国家会计指导委员会(即steering committee;我国会计文献大都将其译为“筹划委员会”。笔者认为,译为“指导委员会”更为贴切),其研究课题之一是,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要不要就会计程序提供指南提出决策建议。另外,法国的通用会计制度(即Plan General Comptibles;国内大多将其译为“会计总计划”或“会计总方案”,这实际上是对法文的直译。法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最近出版的英文文献,将其译为General Accounting System。笔者以为,为正确表达这份制度所包含的内容,应当译为“通用会计制度”)作为法国会计特色的体现,在西非国家及世界一些地区有很大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 出的命题也是,要不要提供象法国通用会计制度那样的会计指南。 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会计实务来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还没有形成,企业会计人员尚不习惯于自己设计会计制度,所以棒供一套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会计制度,推荐会计科目,解释会计科目的性质和使用方法、交代会计程序、提供主要经济事项分录范例,对于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会计准则,提高会计效率,加强内部监督和政府监管,还是有必要的。鉴于目前会计制度种类比较多,不便于检索和执行,建议适当加以归并。随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企业会计人员簿记水平的提高,加之会计准则指南中提供了各类业务的相关会计科目和记帐方向,会计制度的作用将逐步弱化。什么时候会计人员感觉到这套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了,这套会计制度也就自动取消了。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再在准则与制度的存废上花太多的精力讨论了。以上方案如果可行 , 那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新模式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会计准则主要规定确认、计量和披露标准,而会计制度则主要提供会计记录指南。有人认为,会计准则偏重理论,会计制度偏重实务;会计准则是抽象的,会计制度是具体的,会计准则是原则,会计制度是方法。这些观点,显然天法正确界定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对于指导会计改革实践也是有害的。 鉴于会计准则目前还主要是在上市公司执行,建议先在上市公司试行这一模式,非上市公司暂时仍主要执行行业会计制度,但应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逐步扩大新模式的适用范围,最终过渡到新模式。 来源: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会计制度论文:金融电子化与银行会计制度改革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并成为各家银行市场竞争及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试从银行会计电子化与银行会计制度改革方面谈点看法。 一、金融电子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狭义的金融电子化又称银行电子化,反映银行内部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业务监督的电子化和信息管理的自动化;而反映在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方面,则是在银行与企业之间通过电子网络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建立起银行枣客户电子联系网络。 西方各国均将银行业务电子化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投入逐年成倍增加。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的技术性投入每年以21%的速度增长;日本银行业在计算机开发和应用上70年代初投入为10亿日元,而到了70年代后期,投入已达25000亿日元。预计在2000年,国际银行业在技术上的投资将达2001亿美元。由此可见,加快推动银行业务电子化是当前国际银行业抢占客户市场、寻求竞争优势的关键。 我国银行电子化建设从8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进入全面开发应用阶段。目前,计算机、通迅技术已在银行柜面业务、清算业务、经营管理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全面应用。一卡通、企业银行、流动银行、网上银行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新产品不断推出,电子化也正日益成为各家银行创新产品、抢占市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工商银行电子化起步早、投入大、开发力量强、应用水平高,其本外币、公私业务已在大部分地区实现联网;中国银行在国际业务、本外币一体化方面保持领先,其环球收付清算系统已实现与海外信息和资金清算的实时化和一体化;建设银行的个人电子汇兑系统实现了实时联网;农业银行的“缴费通”正逐步实现产品化。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贸易正呈爆炸式增长,银行作为支付中介也就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网络革命”。“网上交易”、“网上银行”成了目前银行电子化工作中的又一热点。从国内来看,目前中国的四大网上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虽然与国际网上银行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其提供的各种方便快捷的网上服务,如网上支付、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国际收支申报等也受到了许多客户的青睐,成为现代银行业跨入新世纪的一个新特点。 未来银行业将更加面向客户、面向效益,以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为主旋律,不断更新金融服务手段,改进银行内部管理,并将给金融业的相关领域带来一系列重大变革,尤其是对我国传统的银行会计核算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金融电子化对银行会计核算的影响 随着金融电子化的不断深入,银行会计核算受到了深层次、全方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银行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的手工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知识,而且要懂得各种银行业务的处理方法。因为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与其核算过程紧密结合,在很多方面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就是处理业务的过程。比如支付结算业务,柜面人员在办理诸如汇兑、银行汇票等业务时,既为客户提供了支付结算服务,也处理了银行会计核算业务。而这些业务特别是支付结算业务和外汇业务,其内部风险控制的制度要求相当严格,对柜面会计人员在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上的要求也相应较高。因此,传统手工会计核算不仅对高级的会计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其柜面人员的要求也相当高。电子及通讯技术在银行领域全面应用后,一方面更新了银行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手段,提供了快捷的服务,同时也对银行业务处理流程特别是会计操作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将柜面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要求用电子化的手段在会计核算电子化系统中加以固定化,使银行柜面核算应用系统逐步智能化。这样,对柜面一般操作人员的要求相应降低。如以前柜面会计操作人员在办理业务前必须了解业务处理规章、会计知识,甚至设计业务处理方案;而在智能化的核算系统条件下,前台会计柜面人员只须知道业务的交易代码,就可以在系统的提示下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就好比只须具备一定的应用技术就可以在EXCEL系统中制作和处理一些账表,而无须去学习软件编程技术一样。由此可见,金融电子化的趋势将把银行会计人员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高级的会计管理人员,他们设计业务品种、业务流程和内控措施以及金融企业自身的理财方案;另一个层次是办理柜面业务的一般操作人员,对他们的要求不再过分注重在会计和业务处理两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而更注重柜面服务及其他营销技能。 2.对柜面劳动组织的影响。在手工操作下,银行对会计储蓄柜面服务人员的分工是固定的,他们受理各自分管的开户单位业务,控制账面存款、登记账簿,柜员间的信息是封闭的。在银行电子化条件下,各家银行都对各自的业务系统进行了改造,开发出能处理各种柜面业务的综合业务系统,将银行的数据集中,每个营业窗口的柜员只要得到授权就能处理本外币公私存贷款业务和各类结算、收费、等中间业务,银行界称之为综合柜员制。这是一种新型的银行柜面劳动组织方式,它提高了银行的工作效率,彻底改变了银行以前柜面劳动组织形成。 3.对银行账务组织的影响。在手工操作下,为使每天成千上万的银行会计核算业务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完毕,银行在会计账务组织上设置了综合核算和明细核算两个相互核对、相互制约的总分核算体系。前台柜员根据凭证登记分户账,抄制余额表;后台综合人员则根据凭证编制科目日结单,登记总账,编制日计表,并通过相互间的总分核对、平衡以保证账 务处理的准确性。同时,为了便于前台柜面的分工协作,银行的凭证采用单式凭证,即一张记账凭证只据以登记一笔业务的借或贷的一方,如果是一笔多借多贷的会计业务就必须填制多张凭证。会计业务处理电算化以后,计算机对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检验会计账务平衡,对所有会计数据进行加工,生成各种报表,计算各种收入和支出是轻而易举的事,总分双线核算的银行账务体系已没有现实意义。相反,这种双线核算的账务体系给银行业务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却制造许多不便与浪费,如在系统设计时除了要设计各种日常交易记录、分户账记录的存储外,还要设计源自于分户账的总账的存储,并且日终处理时还要进行总账和分户账之间的核对,增加了系统的出错概率。在应用上,目前银行除了打印必不可少的纸质流水账、分户账外,还应按制度的要求打印总账、科目日结单,按科目整理传票、核对总分账务,在人、财、物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如上所述银行的每个柜员可以处理各种业务,采用单式凭证的劳动分工基础也不复存在。 4.对银行风险控制手段的影响。在手工操作情况下,银行柜面的风险主要是来自于外部的诈骗、抢劫等。对内部会计核算上的风险,在手工操作模式下可通过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实现电子化后,随着技防手段的提高,应对诸如诈骗、抢劫风险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但对电子化系统风险以及智能型犯罪的防范能力却不尽如人意。由于电子信息替代了银行手工账表凭证,对银行账务的监督不如手工操作直接、直观,而且内部的风险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整个电子化业务处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如系统的设计是否存在缺陷,系统的运行是否可靠,网络是否安全,数据的处理是否正确,授权控制措施是否严密等等。同时,随着银行业务系统网络化进程加快,“黑客”对网上银行、电子联行、通存通兑、金卡工程等银行网络系统的攻击,也是银行业面临的重大安全防范课题。 三、对银行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现行银行会计制度基本上是适应手工操作而产生的,随着银行会计电子化的普及和深化而亟待改革。笔者认为,应对现行会计制度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应区分会计人员和柜面操作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电子化条件下,会计人员应包括电子化会计系统的设计者和系统运行的监督者,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人员。前者是银行会计柜面业务系统的构架者和应用工作的监控者,应该明确:A、他们在银行会计系统建设、应用过程中,负有全面贯彻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责任;B、他们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通信、网络知识和银行业务、会计业务等知识水平;C、对他们应提出诸如系统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资料的保管、移交等要求;后者则是一般理财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人员,对这些人员的要求还是传统的。而柜面受理票据,收付现金的柜员应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人员有所区别,因为在智能化的操作系统下,他们主要是按照既有规定进行操作,就如同大型超市里的售货员一样,对他们要求更多的是服务态度、工作质量,而不是会计知识和会计责任。 2.应制定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度。所谓新型的银行柜员制是指建立在银行柜面业务高度电子化基础上,前台人员打破柜组间的分工界限,由单独柜员综合处理会计、出纳、储蓄、信用卡等业务,后台柜员则负责柜面业务的事中监督和银行内部清算业务。这种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具有操作业务直观、处理业务快捷、经营责任明确、劳动组合优化等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高效的劳动组合形成,在西方商业银行普遍推行,并被实践证明是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因此,它也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采用和推广。但是,国有银行采用这种新型柜员制缺乏统一的规范性管理规定,对其分类、分工、机具配置、业务范围和操作要求的规定还不十分严密。银行柜员就分类来讲,大体可以分为:临柜综合柜员、事中监督人员、大堂咨询理财人员、后台柜员。这四类柜员的机具配置、业务范围和操作要求均不相同,但又相辅相成。比如临柜综合柜员的业务范围应包括所有储蓄、信用卡业务,出纳收款业务以及出纳付款的复核业务,对公会计接柜、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使用及其他会计业务。而后台柜员则是服务于前台综合柜员,办理联行、印押证使用和管理、电子汇兑、票据交换、验印、记账业务,各类卡片的保管、印押证使用和管理、电子汇兑、票据交换、资金清算、组织营业场的会计核算和业务培训、负责各类会计结算咨询及检查监督、负责会计信息的分析及反馈等综合工作。他们的工作既不同于临柜综合柜员,又服务于临柜综合柜员,既办理具体的清算业务,又是营业场的管理和监督者。 3.应对银行会计账务组织进行调整。目前银行实行的双线核算账务体系不适应电子化要求,应对其进行全面改革。一是应按照信息化要求改造银行账务组织体系。银行会计信息应满足监管方、债权人和内部经营者的需求。针对会计电子化系统运算速度快、数据集中处理能力强、网络传输速度快的特点,简化原有的综合核算体系,即取消总账、科目日结单等综合账务,细化、深化明细核算内容,将原来为统计、管理等方面所需的登记簿、台账纳入银行电子化明细账务核算体系。如为计算分析、控制资产质量的贷款、应收利息卡片账,为计算、分析负债成本的存款卡片账,为进行内部责任会计核算按员工、部门登记的存贷款、中间业务收支明细账等都应纳入明细核算体系之中。二是应从简化业务流程、节约成本角度改现行银行单式记账凭证为复式记账凭证。银行单式记账凭证是为适应手工操作模式下柜员分工而设计的,应用电子化系统以后,单式凭证已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基础,因此银行业使用复式凭证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就目前银行实际情况而言,使用复式记账凭证的基础已基本具备,实行综合柜员制的银行外部业务由一人操作,采用复式记账凭证可以完成整个业务流程,银行内部业务完全可以用复式记账凭证处理。三是改按科目顺序为按业务流水顺序整理会计凭证的档案管理办法。这是简化综合核算体系的配套措施,也是在银行国际业务中已采用的方法,切合业务操作实际。 4.应对风险管理采取措施。随着电子技术的运用,电子化带来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制度上对所有的银行交易及其对象进行分类,按不同的类别制定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和风险损失标准,使银行会计电子化系统适应目前的信息社会的需求。如对小额交易、小客户,这些业务在银行整个业务量中占比较大,但金额较小,对它们的风险控制措施要求可以相对较低,允许的风险损失比例可以高一点,这样就可以降低银行电子化系统开发、应用和管理成本,使系统更具适应性。对大额交易、重要客户,通过采用系统自动处理和后台手工操作的双重安全措施,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其次,应建立电子化风险补偿机制。银行会计电子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实也是金融业务创新的过程,而任何创新都要付出成本。这种成本除了先期设计的成本,还包括管理成本。管理成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了控制风险而付出的组织成本,另一部分则是针对系统固有风险而计提的风险准备金。银行电子化风险准备金应作为银行会计电子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在银行会计制度中给予确立。此外 ,在银行电子化系统设计中,还应规定用于安全设计的投资比例。 会计制度论文:过渡性人力资源会计制度探讨 目前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多,实务探讨少,原因在于人力资源不同于物力资源的特殊性以及确认与计量的复杂性使人力资源会计的可操作性差。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对外公布的会计报表尚不能提供有关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的信息。因此,尽快建立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过渡性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解决对管理型人力资本的激励约束问题,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标及基本概念 过渡性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目标,旨在传统会计的概念框架中融入人力资本的新观念,为相关利益者提供有助于其决策的有关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信息。为使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中取得突破,强调可操作性是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其范围包括人天生具有的才能和后天获得的能力,还包括运用和继续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等,它是相对于物力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 从企业的角度看,人力资本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生产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生产能力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将其人力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生产产品的能力,这是一种较低级的人力资本,其所有者一般是企业的工人与普通的白领职工。科研创新能力是指人们打破传统的习惯,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工具,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的能力。这是一种较高级的人力资本,又可称为技术型人力资本,其所有者一般是科研人员。资源配置能力是指人们感知、正确把握和采取行动重新配置资源,应付非均衡状况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资源配置能力是指针对改变了的环境重新调整生产要素,从而获得更多经济成果的能力。拥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标志,这种人力资本又可称为管理型人力资本。 二、会计恒等式新的内涵 在传统会计恒等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中所有者指物力资本所有者,这是由恒等式最早产生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当时物力资本所有者往往自己经营企业,物力资本的稀缺性以及他们对主要风险的承担能力决定了由其享有剩余索取权是实现最高社会效率的制度安排。然而,随着经理革命的兴起,掌握企业控制权的不再是物力资本所有者,取而代之的是拥有管理能力(管理资本)的经营者。那么经营者是否有资格获得企业剩余索取权呢?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是:①从稀缺性上看,在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下,企业的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企业经营的复杂性的增强,使得经营管理能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对一个特定企业来讲,这种资源的稀缺程度甚至高于物力资源。②从风险承担方面看,经营管理企业的复杂程度使得经营者退出一个自己所熟悉的企业的成本很高,而且由于发达的经理人市场的存在,一旦经营失败,名誉声望毁于一旦,就其个人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的损失。因此管理资本所有者所承担的风险并不低于物力资本所有者。 考虑到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剩余收益的索取权,会计恒等式中的所有者权益应一分为二:物力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即: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物力资本所有者权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 三、对货币计量会计假设的拓展 会计假设是构成财务会计与报告的基础,它表明了财务会计的环境特征。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会计假设也面临调整,否则将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有用性。知识经济到来之前,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主要对象是有关物力资产的价值运动,物力资产的数量与质量都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产的信息纳入会计报告,由于人力资产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很难全部用货币进行计量,非货币性的表述也是向相关利益者传递人力资产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过渡性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中,货币计量假设演变为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表述并用的会计假设。 四、会计确认与计量 (一)确认与计量原则 1.按重要性确认的原则。出于对过渡性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以及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对人力资本的确认应遵循重要性原则,即只确认管理型人力资本与技术型人力资本,对生产型人力资本暂不确认。这一原则也与我国人力资本的现状相符合。我国人口众多,然而由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管理型与技术型人力资本十分紧缺,企业所拥有的管理型与技术型人力资本的情况才是利益相关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所以将管理型人力资本纳入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具有现实意义。 2.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人力资源会计制度的目标是为相关利益者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而取得人力资本所支付的招募费用、培训费用等历史成本的信息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与有用性,因为人力资产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工作的实践、团队的合作、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多种因素。而经过权威的人力资产评估机构根据历史业绩预测人力资本为企业带来的超额盈利能力,从而评估出人力资产价值,则能够给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人力资产未来效用的较可靠的信息。由权威机构进行评估还有两大优点:①避免由各企业自己评估所面临的技术难度;②避免由于各个企业评估方法尺度不同造成企业间信息的不可比。 3.逐年评估,计提减值准备的原则。人力资产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且受个人健康状况以及社会进步所导致的知识更新的影响,其效用的发挥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公允地反映人力资产的价值,必须逐年评估,发生减值时要计提减值准备。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人力资产不同于固定资产,其价值不一定随着使用而发生减损,通过在实践中的锻炼与学习,人力资产可能发生增值,所以对人力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的方法尚不能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确认的条件及相关账务处理 对人力资本不是自其进入企业就在会计上予以确认的,需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才予以确认: 1.为企业带来超额盈利。人力资本的确认是为了兑现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剩余收益的索取权,而其对哪部分剩余收益拥有索取权呢?剩余收益索取权划分比例取决于三个因素:①人力资本所有者进入企业时与物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关于受托经营责任的契约;②人力资本所有者就完成受托经营责任之后的剩余收益部分与物力资本所有者讨价还价的能力;③物力资本所有者为达到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效果所考虑到的对方心理接受能力。人力资本所有者管理企业,使其利润率达到行业平均利润率,是他进入企业时就承担的受托责任,完成受托责任的报酬已经以工资和固定年薪的形式领取;那么,人力资本所有者只能对完成受托责任后的剩余收益拥有索取权,即由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来共同分享企业超过其所在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因此,人力资本的第一个确认条件为企业利润率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率,否则不确认人力资本。 2.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其享有的剩余收益以期权等形式再投资给企业。当经营者将所享有的剩余收益以提取利润分成等方式转移出企业时,不确认人力资本。 有关人力资本账务处理的思路是:①企业支付招募费用、培训费用、工资报酬等费用时,按照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计入当期费用。②年末当企业利润率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率时,由权威人力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人力资产价值,按评估值借记“人力资产”科目,贷记“人力资本”科目。③人力资产评估减值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人力资产减值准备”科目。④管理人员退出企业时,借记“人力资本”科目、“人力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人力资产”科目。 五、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使用者为物力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拟对企业进行投资的利益相关方。 由于人力资产的信息相当复杂,所以披露宜采用表内披露与附注披露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年终报告中要披露人力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 资产负债表是按流动性来排列的,由于一个成功的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的时间往往长于一般固定资产而短于无形资产,另外考虑到人力资产类似于一种无形资产,所以对于企业拥有的人力资产应当在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单列项目予以披露。 会计制度论文:关于软件企业管理培训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探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IT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软件作为产业核心地位地逐步确立,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诞生。但由于软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许多软件企业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系统、规范的责任会计体系。因此,如何通过职工培训在软件企业管理中推广运用责任会计制度,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软件企业实施责任会计制度的培训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在软件企业管理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的重要性。责任会计制度是按照可控原则,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实体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核算、控制、考核的一种会计管理方式其目的是通过核算和控制为促进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其内涵来讲,它侧重对企业内部责任单位所负担的经济责任进行核算和监督,是会计工作职能在企业内部的延伸。责任会计的责、权、利、效紧密结合的经济核算制度和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原则,对于软件企业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地迅速普及,对软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各软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13益激烈。而要赢得竞争,质量是基本的保证。质量的高低不仅是指一个软件提供功能的多寡、界面的优劣而且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受益者的需要。要使受益者满意,软件企业必须在软件开发、供应、维护的所有阶段进行质量管理。因此,在管理中可以借鉴责任会计中的“例外管理”原则,有重点地抓住典型项目和特殊情况,跟踪管理,及时反馈信息,分析差异,尽早采取措施,近年来实施的IS09000族标准为软件企业进行软件质量控制提供了标准。 其次,在软件企业管理推广运用责任会计制度,应注意以下原则:在管理中,体现“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这是责任会计的基本特征。 为此企业在实行责任会计时必须将其组织结构划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所谓责任中心,是根据管理权限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并能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企业内部单位,基本特征是责、权、利相统一。责任中心应具备如下四个条件:一是有承担经济责任的实体——责任者;二是有确定经济责任的客观对象——资金运动;三是有考核经济责任的基本标准——经济绩效;四是具备承担经济责任的基本条件——职责、权限。责任中心既是法律主体,也不是财务会计主体,如何建立、建立多少,完全取决于内部控制、考核的要求。软件企业责任中心按其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责任分为三类: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三类。这些责任中心有权控制、决定、影响成本的发生,或收入的实现或资金的筹集和投放,并应对所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成本中心对可控制的各项费用支出承担责任,其责任可由开发部经理一总需求师、总设计师、总实现师、测试经理、支持经理、技术经理一计划人员、软件需求分析人员、设计人员、实现人员、测试人员、支持人员三级承担利润中心以销售部门为基本核算单位,有权控制成本,并且可对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等问题作出决策,销售经理应为实现一定的收益承担责任。投资中心具有决定并控制其本身(包括下属)生产经营能力和规模的权力,决定本身业务发展的自主权.而企业领导人则应对本身及其下属各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经济效果承担总的责任。软件企业实i亍层层承包,能够调动各层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整休优势依据责权对等的原则,制定具体的管理U标,是实施责任会计的基本前提对任何一个部门和单位授予权力必须以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前提.而要求其承担责任,则必须以授予相应的实际权力为条件。各责任中心既要各负其责,互相之间又不能脱节,要处理好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下: 建立科学的责任预算是实施责任会计的重要前提。责任预算是从责任中心的角度出发.对企业总预算中确定的目标.层分解到各责任中心,将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数量化,以可控成本、收入和利润编制预算,并以此作为考核责任中心效绩的依据。软件企业的责任预算町按其责任者的责任内容和控制范围分为:责任收入预算(包括软件产品收入和软件服务收入)、责任成本预算(包括劳动力成本、开发成本和税成本等)和责任利润预算.编制的方法可采用基数计算法、直接计算法和闪素测算法。只有科学地编制责任预算,才能为考核、评价各责任中心的绩效提供合理的依据。各责任中心要定期编制预算,如软件开发中心要对开发成本按月、季和编制预算。各责任中心编制预算的方法可不尽相同,如开发中心编制弹性预算,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可编制滚动预算.只有定期编制预算,责任会计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建合理号核与评价各责任中心的指标体系足保障责任会计制度得以实施的晕要条件在责权对等的基础划分的设置责中心只是使企业有可能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至于各责任中心是否在实际发挥了预期的作用,则还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各自的实际成绩和设果加以准确地测定和严格地考核,最终作出客观的评价由于各责任中心被授予的责任和权力各不相同,因而对绩效的衡量、考核和评价也就采用不同的标准(包括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收益总额(主要包括边际收益、可控收益和直接收益)和资金报酬(主要包括投资报酬率、剩余利润)等三类指标如软件开发责任中心,在软件开发的每一阶段都编制成本预算,则可将实际成本与预算相比较计算成本差异 依照激励原则,建立绩效考评和责任仲裁制度,是提高责任会汁工作的有效措施各责任中心要制定出能激发职工积极性的奋斗目标和相应的奖惩标准,在日常控制中要及时表扬正确行为,纠正错误行为;在责任考评和奖惩工作中,要区别不同情况,考虑各责任中心及职工的多层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调动各责任中心和职工的积极性。各责任中心在往来结算和责任转帐过程中,常会发现一些责、权、利方面的纠纷,为此,企业应常设责任仲裁机构,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对这些做出裁决,以保障各责任主体的权力和收益。责任仲裁机构本身必须具有权威性,因此,软件企业的责任仲裁机构负责人应由董事长、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等各层主要负责人担任,责任仲裁机构还应有专业人员参加,如会计人员、计划人员、程序分析人员和微机操作人员等,以有利于责任仲裁机构从各专业角度对经济纠纷作出判断,提出解决意见,最终作出正确的裁决。 再次,在软件企业管理工作中,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实行责任会计的软件企业,必须有一个合理而有效的组织机构,也就是各个部门、单位的责权范围和界限极为明确,任何问题一旦发生,必有一定的部门和单位去负责处理,并对其后果承担责任,这也是建立责任中心的前提。 责任中心的设置并不意味着责任的逐级下放,而只是责任的共同分担,从而使企业的领导人能集中精力和时间处理重要事务解决重要问题,但在任何情况下,企业管理的好坏。经营成果的大小,领导人均应承担总的责任,决不会因为实行责任会计而有所减轻。 通过职工培训在软件企业中推广责任会计制度,建立完善的责任会计体系,进而提高软件企业管理,这是当前软件企业管理的~项重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需要软件企业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
临床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践、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学生处理好医患关系,提高法律意识,成为合格医生的重要培养阶段。由于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实习医院传统带教方式常常只重视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而相对忽视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新的医疗服务形势下,人们日益重视个体健康,对医疗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医疗市场化的深入、医疗模式的转变,医患之间沟通越来越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卫生部、教育部出台《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提出:“临床教学基地及相关医疗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实践活动中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和其他相关权益。”同时要求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牢固确立教学意识,增强医患沟通观念”。因此,临床教学医院既要重视医学生医疗技能的培养,也要加强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这对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目前,医学院校扩招后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基本满足医技人员需要量,但毕业前在教学医院实习时每名带教教师平均带教3~5名实习生甚至更多,实习生动手机会相对较少,缺乏实践锻炼,综合能力相对降低。有些学生缺乏沟通技巧,缺乏对患者的同情心,不能快速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和自我身份的改变。在实习中要想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规避医疗纠纷,单纯靠诊疗技术是无法做到的,还必须学会与患者交流沟通。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医患沟通能力、服务理念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医学生实习前与患者接触的机会较少,也无相应的课程培训,因此,实习生往往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近年来,国内各医学院校逐渐加大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尚未形成有机的、完善的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培养医患沟通技能、医生与病人相处能力等专门课程。相比之下,虽然国内已有部分院校将医患沟通学作为选修课,但仍存在理论讲授偏多,教学实践偏少,教材尚不完善,临床实习阶段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连贯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对医学高等教育中加快课程建设,加强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医学院校的重要课程改革问题之一。 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是临床实习顺利开展的基础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儿科患者因其年龄、疾病种类的特殊性,就诊时家长迫切需要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并给予合适的治疗,以缓解患儿痛苦;内、外科有些患者的病因及患病的部位隐私性,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通常在诊疗时只会告诉自己的医生,拒绝实习生的观摩和技术操作。因此,能否与患者有效沟通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成绩和实习效果。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病人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缺乏信任感,常常只有少数患者愿意配合临床实习教学,这样就制约了实习生各种临床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因此,医学生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尤其重要。 加强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是降低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或不善沟通,成为引起纠纷的主要因素和导火索。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既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患者的痛苦和需求,对患者进行正确诊治和心理疏导,又能有效地改善紧张的医患现状,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一项调查表明,48%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在于沟通太少,50%的病人认为是缺少沟通,医患不能沟通就无法相互理解。医患沟通是疏导患者心理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培养,医学生能够根据病人文化水平、病情特点、心理状况等方面,选择病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行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详细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变化,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有效地进行安慰和疏导。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及院方的信任,增加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取得患者最大限度的密切配合,使很多医疗纠纷得以化解或使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由此可见,加强医患沟通是消除或缓解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加强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是医学生锻炼临床技能的前提 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越扎实、实践技能操作越熟练,越能为患者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医患沟通的障碍就越少,患者对其信任度就越高。因此,医学生在进入各科室实习以前,首先要掌握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在初次接触患者前应掌握病史诊断和体格检查的正确方法,动作要规范,多体谅病人,多与病人交流沟通,建立和谐信任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解决病痛,增强患者和家属战胜病魔的自信心,减少患者对实习生的偏见,使实习生获得更多的进行临床技能操作的机会。 2 教学医院要加强对医学生的管理和引导 加强医学生实习岗前培训 医学生进入临床医院实习之前,医院首先应组织院内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从医疗安全制度、病历书写制度、临床管理及查房制度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增加医疗法律法规、医疗事故处理、医患沟通技能、执业医师法等方面的培训;也可以抽调医院专家为实习生举办定期或不定期医疗相关知识讲座,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用发生在身边的生动案例,强化实习医生医疗法制观念,增强医疗风险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其利用掌握的沟通技巧,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加强临 床带教过程中的培养 新形势下的医患关系使临床教学的难度系数加大,临床教师带教时瞻前顾后,怕担风险。刚进入临床实习时,由于对医疗环境不熟悉,对医疗技能操作不熟练,医学生普遍信心不足,带教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亦小心谨慎不敢做,实习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影响着临床教学质量。承担临床教学的医院要充分认识目前的教学特点,制定相应的带教措施。有学者认为,教学医院应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优秀的临床教师队伍:加强学术交流活动,选送带教教师外出进行培训,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列入带教质量的监控,建立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对模范带教教师予以奖励。 校院联合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严格实习带教管理,选派的带教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进行熟练的实践技能操作,而且更要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及言谈举止,带教医生的行为在言传身教中对实习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带教教师应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临床医疗技术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带教教师应注重医学生医德医风的培养,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让他们懂得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临床治疗中以患者为本,与患者沟通以赢得信任,消除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紧张状态,营造轻松的就医环境,为教学带来更多的便利。 教学医院应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 为了让医学生在实习中充分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临床教学中每一科的出科考试除了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病历书写等以外,可建立起一套实习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和办法。也可以通过面试、问诊等方式,衡量一个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并结合专业成绩作为评价医学生临床实习合格或优秀的标准。总之,探索科学而可行的医患沟通的教学方法与评估体系,是教学医院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部分。 3 全社会要营造和谐医患关系的氛围 医患关系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演变,逐步演变为政府关心、医院操心、医患伤心的地步。当前愈演愈烈的医患纠纷形势,已严重干扰了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并使医务工作者承受极大的精神压力,使一些病患看病前、看病时都小心做好“提防”准备。针对这种现象,全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较低,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群众看病就医个人负担较重,加上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看病贵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政府财政对卫生服务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现象依然存在。国家对此社会现象也探索出必要的解决途径,新医改方案推行“医药分家”,从根本上缓解了这一难题。 新闻媒体要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正面宣传保护病人的正当权利和维护医疗机构应有的权益。有些媒体为了“炒作”,对医疗纠纷进行报道时过分渲染医院的过失,加重公众对医院的抵触情绪。舆论媒体应该公正、公平地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医疗过程,给予医护人员理解和信任。同时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应该享受的权益,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利益,加大诚信宣传力度,为促进医患关系改善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当前新的医疗服务形势下,拥有高超的医患沟通技巧和拥有精湛的医学专业知识一样重要,是临床医生要具备的基本技能,缺一不可。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医院、实习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临床医学论文: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探索 临床医学专业作为一个办学时间比较长的专业,在每所高等医学院校都占有相当的比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医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不同,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定位主要是面向基层,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出面向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平凉医专人才培养定位就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设置进行探索。 1.培养原则。 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临床医学专业确定了“一个目标、双向渗透、三个优化”的培养原则一个目标就是坚持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双向渗透就是要实现基础课与临床课的双向渗透,打破“老三段”传统的基础课一专业课一医院实习的培养模式,推行基础教学有实践,临床教学有见习,实习教学有理论,社会实践有临床的模式,将课堂学习、课间见习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见习与实习的融合;三个优化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优化。在这一目标下,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1.1加强人文教育,提升职业素质 根据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和临床专业培养要求,坚持以医学生物模式的转变为指导,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针对以往课程设置偏医学基础、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形成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大课程模块,坚持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医学专业课的比例为3:3:4,增加了人文课程,重组、压缩了专业基础课,突出了临床医学专业课。 1.2强化实践教学,体现双向渗透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1、2、3、4、5”特色: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二个结合”——技能学习内容与临床工作需要、与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相结合。“三步训练”——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见习、临床实习前的集中训练,实习中的专业技术综合能力训练;“四段考核”——坚持实习前强化训练考核一实习期间出科考核—实习末期临床技能多站式综合考核一毕业前综合考核;“五大保障”——实训教学大纲保障,教材保障,实践技能考核保障,高素质实践教师团队保障,实训基地保障,形成了“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办学理念,设置了实践教学体系图。 1.3落实培养目标,实现三个优化 为了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得到落实,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分成基本理论与素质、专业技术与技能、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三步骤实施。基本理论与素质的目的是给学生搭建本专业的文化基础知识结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目的是通过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构筑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强化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选修本专业相关课程,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依据课程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课程设置分解表。(见表1) 2.课程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了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密切结合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按照临床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结合岗位需要,以“必须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体制上体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执业助理医师”的教育理念,突出临床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实施十个月实习制度。 3.培养理念。 临床医学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制订了一年级强化专业意识、二年级重视实践技能,三年级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计划,并取得了明显成绩。 3.1强化理论教学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按照“必须够用、实用为先”的原则,课堂中贯穿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事基层医疗、社区保健等方面工作。 3.2重视实践操作 为了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教师结合行业现状研究、制定了《常用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及《职业能力训练计划》。专业教师将职业能力训练计划贯穿于临床教学环节中。诊断学开设了11个技能项目,内科学开设了9个项目,外科手术学开设了7个基本操作和三个手术项目,妇产科学开设了9个技能操作项目,每一个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技能要求,并按照操作标准由相应教研室对学生试试技能考核。 3.3注重临床应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临床见习教学法贯穿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将学校教学与基地教学、社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及早地领略临床工作实况。学生可以在课堂、课间、假期进医院、进社区开展医疗实践活动。 4.培养成绩突出 团队在人才培养中,采取课外时间开放实训室,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操作强化训练,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专升本考试,取得了突出成绩。 临床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的世纪,随着临床医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为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与可靠性。检验科主要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的工作。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医学发展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的保障,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技术的发展需要管理的配合,然而现时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脚步,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着许多漏洞,给人民与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着重探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疗机构检验条件与技术配备不合理。医院里表现床位时常面临紧缺之势,房间设计格局不合理,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焦躁与暴怒。部分实验室布局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缺乏长远计划。检验硬件设备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仪器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和添置而有趋于老化之势。 1.2实验室室前检查不合理。临床医师为患者开据检查申请单,病人按医嘱要求留取标本送检。部分临床医师对没有针对患者的病情申请送检,而且不少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不是十分明了,检查的目的性不强。更有部分医师因为诊断不出问题,而随便让病人进行抽血与进行其他无意义的形式检验,让病人及其家属费时费力,同时又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病情确又得不到缓解,从而失去了对医院的信心而选择不就医。 此外,临床科室标本抽取时间迟早不一,导致待检标本时间过长而影响检验结果。部分护士抽取标本的操作不规范,致使检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出现较大差异,给临床医师的判定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医师无法对症下药,也是导致患者再不肯就医的重要原因。部分质量控制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薄弱、知识更新迟缓。质控管理人员运用旧理论知识进行检验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的误差判断。 1.3文件管理无序,有失规范。文件管理是检验科开展和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准则,科学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能保证检验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可靠性。部分检验人员对文件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不熟悉,在编写和建立程序档案文件时分类不合理、书写不规范,检验原始记录不完整,达不到档案保存的基本要求。检验科管理人员没有对实验室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致使错误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与修改。另外,管理人员对仪器使用、维护、校准等账目不够健全,质控品与校准品存在混淆的问题,以致使用不正确,极大地影响着检验结果。 1.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关系不甚和谐。当前医院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着医疗合作关系。临床医师希望检验人员能帮助寻找患者的病源,但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而检验人员又总是希望临床医师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与交流,日积月累,从而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树起了一道交流屏障,导致关系的彼此不协调。 2针对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措施与对策 2.1加强设备管理,改善检验环境。根据技术要求,配备适合的检测仪器。时刻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脚步,引进测试领域广、精度高的仪器设备。完善各项仪器和管理,实行“一对一”或“二对一”专人专队管理与护理。检验室对检验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对仪器设备的购进、建档、使用操作管理、人员职责均作出明确规定,以提高仪器的护理质量,保证仪器的完整性和设备检测的准确率。 2.2完善实验室前检查制度,提高质控质量。要求临床医师及检验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对临床医师要求提高与扩展初诊知识,对检验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强化标本采集,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减少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 2.3制定文件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文件管理系统。要求检验单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逐项填写,检验人员需经检验科主任审批报告权后方能签发报告,检验结束,检验单及报告均应备份存档。制定检验仪器操作手册,并定期进行修订。检验负责管理人员定期向科主任申请检查各种试剂的质量和所用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定期进行校正。健全登记统计制度,对各项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登记和统计,要填写完整、准确,妥善保管,并实行归档存档。同时加强仪器、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 2.4促进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的交流。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医院开展各科室的交流活动,要求各科室的人报告自己科室的最新发展。检验科人员要求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临床医师要求理解检验技术的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随时跟进检验科的技术发展。 总述: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继国家对药品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开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 临床医学论文:谈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三年制临床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模块”的构建 为了解决人文素质教育课时与目标培养的矛盾,通过对国内外各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依据精简、实效、系统、规范的指导思想,构建三年制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显性+隐性”的两大课程形态的“(3+3)”模块。第1个“3”指显性课程形态中的思想政治理论与一般人文课程模块、医学人文交叉课程模块、人文技能课程模块。第2个“3”指隐性课程形态中的活动形态模块、物质形态模块、制度与人际氛围模块。显性课程见表1,隐性课程见表2。在三年制临床专业人文课程模块的构建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拟定和细化各个子模块所包含的项目或专题,强化隐性课程建设,形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课程结构体系。优化显性课程结构,减少课程门数,强化隐性课程功能,把部分必不可少的显性课程内容纳入隐性课程范畴。突出医学人文子模块以及部分核心课程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依据三年制临床医学生特点,突出医学人文技能模块,从重点模块上切入,以点带面,培育医学人文模块使之成为核心课程。 通过模块化架构和各子模块的项目化,加强人文隐性课程显性化的项目预设与实证,丰富激活活动模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等全员参与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网络,实现显性和隐性两大课程形态的外化内化与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子模块的人文教育功能。 2三年制临床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模块的教学实践 2.1教学内容 根据三年制临床人才培养培养的目标,按照人文素质模块的构建和功能定位,可对大的模块设置子模块,对每个模块根据培养目标、功能、课时分配设定新的方案。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的实践环节,可将卫生法学和医生职业道德要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之中,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重点结合新农合和医疗卫生改革的政策,拓宽临床医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行业政策和职业精神的理解。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三年制临床专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与一般人文课程模块教学让大一新生在专业熏陶和部分临床见习过程中较早接触临床,较快进入医生角色,较早树立终生服务患者的理念。医学人文交叉课程模块强化“以人为本”的医学价值理念,突出医学生实施人文医学执业能力意识的培养。临床后期开设医学人文技能课程,让医学生反思临床中存在的人文医学问题。制订见习、实习阶段的人文课程教学大纲,由临床带教教师统一对学生进行培训讲授。构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解决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只重视课堂教学、不重视见习、实习阶段人文教育的难题。 2.2教材改革 根据一、二、三年级分阶段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不同,对各个模块的开设时间和具体学时进行分配,使各个模块在设置上与分配上功能的互补与配合形成整体效应。同时,依据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人文执业技能认证标准,结合临床专科生专业课程任务重、学习周期比较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整合课程资源,突出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的建设。组织编写《医学人文执业技能》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概论》校本教材,这些教材根据人文医学的教授内容和课时量编写相对应的教材内容,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医学专科生在医学人文方面的工作能力。解决三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专业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之间课时分配的难题。 2.3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特点,让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进修有关人文医学主干课程,让文科专业的教师学习有关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实现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渗透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既要保持传统教学法的长处,又要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和特点,取长补短。结合学生专业学习活动进程,增加临床实践人文指导教学、自我教育交流平台教学、人文讲坛交流空间、临床调研等突破课堂教学时空的多元教学方式,实现课外教育与课内教育、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文教学方式。理论学习阶段可采取开放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针对临床见习、实习阶段人员比较分散、集中教学相对比较困难的情况,可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观摩录像、角色扮演等相对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解决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单一、枯燥的难题。 2.4评价方式改革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视角实施内容上的多元性评价:通过“专题论文”、“社会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来自行业的第三方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通过多元性的全方位评价,认真考查学生的全面表现,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水平,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临床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英语改革意义 1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西医学作为一门舶来学科,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指南,医学生的大量专业信息是通过前辈对文献或着作的翻译而获得的,但翻译过程可能因译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结果的片面性,这就要求医学生从开始学习就尽量阅读原版英文资料,从而获取更多更客观的信息。临床医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可以直接帮助医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原版医学信息及实现对外学术交流。同时,外资医院及涉外医院的进驻将逐渐转变传统的择业思路,医学生就业不再局限于公立医院。尽管,目前重庆的涉外医院还处于起步阶段,外资独资医院仍处于概念阶段,但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预见重庆需要大量的能熟练运用业务英语进行涉外医疗的优秀人才。作为领先地方的医科大学,我们应未雨绸缪,尽早培养并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随时做好输送人才到涉外医院及外资医院的准备,从而帮助更多的优秀医学生拓宽择业范围,实现人生理想。我校七年制学生具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基础,入校后循序渐进地接受双语教学及医学英语理论教学。已经开展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贯穿于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全过程,包括常规教学查房介绍医学专业词汇,不定期的英语查房,英文病历书写等教学形式,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效果。同时,随着留学生团队的加入,对医学生的临床英语交流能力要求相应提高,传统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模式需不断改革和发展。目前,我校对七年制实习医学生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由各临床科室分别开展,尽管形式多样,但缺乏明确的教学计划和连贯的培养方案。因此,整合教学资源和完善教学计划是目前我院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2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2.1制订必修专业词汇教学计划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没有医学词汇就不会有医学语言,尽管医学词汇繁复难记,但七年制医学生已系统学习了构词法和发音规则等理论知识,临床医学英语教学阶段词汇教学在于强化重点词汇记忆和应用能力。因此,各科室可根据患者的构成特点,选择一定常用医学术语印制成小册子,分发到七年制医学生手中。以循环系统为例,选择常用术语,如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高血压(Hypertension)、心力衰竭(HeartFail-ure)、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等,在教学查房时进行抽问,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又强化了记忆。通过反复的强化记忆,对常用专业术语举一反三,增进对理论课所学的词根、组合原因和后缀等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介绍医患之间的口语交流中,用医用口语代替医学术语,如“气促”口语为“shortnessofbreath”,而书面语为“dyspnea”;“高血压”口语为“highbloodpressure”,而书面语多为“Hypertension”。如果只是盲目地记忆医学术语词汇,就会导致医患交流不畅,患者甚至会曲解医生的问诊原意,影响诊疗方案的制定。 2.2留学生与七年制实习医师的交流与互助 目前我院病区接纳了不少留学生,虽然他们大多来自非英语母语国家,如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但他们的英语口语及英语思维均明显强于中国学生,留学生有学习汉语及医学知识的渴求,中国学生正好可以通过与留学生的交流促成口语的锻炼和英语思维的形成。我国七年制实习医学生大多具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基础和口语表达能力,应是留学生在中国首选的交流对象。带教教师可以根据七年制医学生的这一优势,让他们与留学生组成“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学习互助小组;小组成员自觉地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国学生可从组内病例讨论中锻炼临床英语思辨能力;在书写英文病历时,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可以选择同一患者,完成病历后相互纠错和改进;在接待病区收治的外国患者时,小组成员共同参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诊疗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2.3多科室协作定期组织英文教学查房 英文教学查房作为临床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实习医师临床英语能力的培养和促进,也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医学英语听说能力。就我校目前的综合教学水平而言,各科室每月独立组织一次英文教学查房可能会影响临床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查房质量也不能保证。因此,最佳方案是利用专业英语教研室的教学力量。专业英语教研室教师是从各个科室的青年骨干教师中抽调而来,他们具有较好的英文表达和交流能力,由科室轮流进行英文教学查房,既保证了查房质量,又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医学综合水平和英文表达能力。以急性心肌梗死的英文查房为例:查房前1周公布查房病种,让学生先进行课外准备,查阅资料,熟记相关词汇;查房前3天公布查房对象(患者),并指定汇报英文病历的学生,让学生有备而来;正式查房时,学生用英语汇报病情,教师与他们共同探讨简明扼要的表述方法。在查房中,重现语言使用的实际过程,语言环境和任务必须具有真实性;讨论病情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其表述应以赞扬为主,鼓励所有学生张口,积极参与。语言学家权威科德认为“不犯错误就不可能学习语言”。 2.4公共QQ空间中共享英文病历 现阶段,我校要求七年制实习生每周书写一份英文住院病历并上交带教教师修改。我校儿科学院推动得较好,证明了七年制学生的临床英文写作能力。目前各学院都加强了对英文病历书写的要求。由于病历写作比较枯燥,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内容有限,可以通过公共QQ空间的形式,张贴于共享文件夹中,互相观摩,提出修改建议,共同促进。每学期组织一次英文病历书写比赛,以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2.5集体观看英文原版医务剧 与教学查房和病历写作相比较,观看英文原版医务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但同时也最可能流于形式,其娱乐性质 远超过教学性质。要把集体观看英文原版医务剧这一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应用好,需要带教教师制定备课方案,包括精选和整合优质教学视频片段(如《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等),提前准备字幕讲稿,综述相关的医学内容,在学生讨论中适时引导等。 首先,医务剧作为艺术表现形式,里面的医学常识不一定准确,甚至与临床实际存在偏移情况,可能会误导学生,这需要教师提前对观看内容进行挑选和删减,去伪存真。其次,教师需对精选后的视频对话进行讲稿准备并打印,早期以双语为主,后期可以只打印英文,提前公布于公共QQ空间,以备学生预习。最后,教师需对与视频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进行备课,以补充文学作品中专业知识的不足。对于引导学生讨论部分,可以选择两种形式,边观看边解说,或者先观看后讨论。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使集体观看医务剧的教学形式,切实推动临床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趣味性,可选拔语言能力突出的学生对部分经典场景进行配音表演,在学校各种文娱活动中进行展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参与意识。针对七年制学生的临床医学英语教学,重在营造临床英语语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培养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临床医学论文: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的论文 1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5结论 我院通过对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围绕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建设的“六个统一”研究,建立了一支由内科教研室独立承担《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师资队伍。统一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了该课程以往由不同教研室教师任教造成的教学安排繁琐和学生为适应不同教研室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而形成的困惑;同时为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型医学生及帮助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床医学论文:对临床医学检验措施研究 1临床医学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措施 1.1检验前的措施 在临床检验开始前,要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取样部位及检验项目等相关事项进行详细的检查,做好记录,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将检验前的禁忌及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如:血液抽样前两个星期,患者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及作息习惯,并且在检验前3天避免进食高脂肪食物,24小时内避免饮用酒精饮品,另外,抽血前12小时内要保持空腹。 1.2样品采集控制 以血液标本采集作为例子,采集时间通常为清晨,要空腹进行,但是空腹时间要低于16小时,血液采样时,使患者保持坐位或者平躺位,采样前要求患者休息5-10分钟,另外,采样时,压脉带要低于60秒,一般来说,患者的前臂肘窝正中静脉是最适宜的采样部位,但是,实际采样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采样部位。 2临床医学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1维护检验仪器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检验仪器的运行状态如何,对于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会产生着重要影响;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要对其进行相关的保养及日常维护,同时,还要定期检查仪器的功能性运行,保证仪器能够正常使用。一旦检验仪器出现问题,就要及时更换,避免影响检验工作。 2.2准备检验试剂 在检验过程中,要针对检验项目的规定流程,准备好检验试剂,检验试剂的配制主要是按照其说明书上的规定进行。在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对于试剂的挥发要密切关注,检验试剂的放置要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必须放置于冰箱中,如果检验试剂长期没有使用,在使用前,要测试试剂特性,更换不合格的检验试剂。 2.3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①检查检验仪器,确保仪器能够稳定工作;②保存检验结果数据,并且还要保证保存的检测数据具有法律效应;③要根据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项目检验,保证检验的时效性及规范性。 3临床医学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措施 3.1判定与审核检验结果随着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逐渐走向自动化与系统化,但是,在自动化与系统化的背后,交接工作也更多,包括:录入检验信息、采样编号、审核检验操作仪器、完成检验报告单、反馈检验结果,这一系列的工作,每项均有不同的负责人,因此,需要工作人员之间高度的配合,保证每个环节均能够顺利进行,避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检验结果发生信息失真的情况,可以针对近期检验结果,将两者进行对比,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临床资料及标本采集情况,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保证合理性与准确性。 3.2建立报告签收制度检验完成后,应该由专人将检验报告单统一送达,避免送达过程中出现错误;另外,临床检验室要针对科室的具体情况,明确规定检验报告单的保存方法及时间,便于对于检验结果进行复查。 4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中,一定要对整个检验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针对临床检验中的问题,不断提升检验水平,推动临床医学发展。 临床医学论文:分析临床医学教学新理念 临床毕业实习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医学生将所有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关键阶段,毕业实习直接影响到医学生毕业后工作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潮流,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改进临床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是当代美国着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引起了西方教育界强烈的反响。他反对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把学生当作容器和服从者,好奇心受到限制、受到窒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是用于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一种教学策略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评价以及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教师是学生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和合作者。我们将罗杰斯的教育理论与临床医学教育相结合,旨在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实践能力。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 1 方法和措施 1.1 教学方法将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具体措施如下:1)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化理念,采取启发式教学,开展学习竞赛等,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素质;2)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3)规范临床科室的教学管理,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4)转变教师角色,创设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5)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途径地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重视理论传授和知识系统性,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为中心,教师教授,学生听讲,记笔记,被动参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避免了学生学习随意、机械、盲目。重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参与活动,既强调理论知识,又强调获取理论知识的方法。 1.2 带教准备规定每节实习课都由1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教师带教。课前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准备,包括: 教学内容、病例、提问的问题、竞赛题等,使实习期问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学生选择 随机选择2005级精本与2005级妇本学生分为:观察组:把卡尔·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应用于临床医学教学中。对照组:应用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教学。对两组的临床动手能力、临床思维情况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2 效果评估 2.1 考核内容笔试卷:消化内科试题是内科考题的组成部分,需与其他内科协商,增加消化试题的比重,并增加临床病例试题。考分为4O分。出科考试:重视临床动手能力、临床思维情况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考分为6O分。 2.2 考试结果统计 观察组考试成绩优秀率(85分以上)为98.9 .对照组优秀率(85分以上)为85.2 .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平均成绩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 0.05)。 3 讨论 3.1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强调通过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化理念,采取启发式教学,开展学习竞赛等,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素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总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学生只忙于接受知识,无暇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我们在临床教学实践中,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摒弃灌输式的传统说教,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实习课上,展开组间竞赛,使学生们通过发现别人的错误来强化自身对正确方法的记忆。而积极的心态是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创新的原动力,教师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不仅应注意给勇于发表见解的同学以赞扬,同时还应鼓励胆小羞怯的同学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表露出来,即使他们的想法有明显的错误,也要首先给予支持,并肯定其正确的一面,制止旁人的嘲笑,然后再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决不能做“否定爱迪生”的愚蠢老师,这样做避免了学生害怕遭到嘲弄而压抑自己的自信心和创新欲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发挥,应正视医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仅是为不同个体提供不同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更有特点的发展。 3.2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更重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医学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被动记笔记,忽视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违背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这一教学目标。在临床教学中,以启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有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学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活动上面,把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启发医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激发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医学生不仅学会用“一元化”的观点来解释疾病的表现,而且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来分析病情,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 3.3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强调规范I临床科室的教学管 理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对临床实习生的入科和出科的控制,是保证临床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上,主要是抓好医学生出科考试和出科综合鉴定。出科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侧重临床实习技能,考试成绩纳入毕业考试的总体成绩之中。出科鉴定包括医学生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及听课、听讲座次数、病历书写份数及操作情况。同时还要对医学生的出勤及医德医风诸方面的情况,以定性的方式加以总结鉴定,对不合格的实习生不准其出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上报教务科。以利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生。 3.4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强调转变教师角色,创设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医学生提供担当医师角色的环境,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水平,培养有职责感的健康态度。创造一种使医学生能够自由学习的环境和气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医学生自我实现潜能。 3.5 卡尔·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运用于临床教学,强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途径地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我院为三级甲等医院,且规定带教的教师必须是副高以上的教师才能担任,并充分发挥数字化医院的优势,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运用模拟人,缓解学生多,动手机会少的矛盾,以达到“多练精炼”。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可以很大程度地弥补医学生临床实践机会的不足,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我们将不断总结临床医学教学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完善教学方法,为提高我们整体的临床医学教学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临床医学论文: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的探讨 与普通临床医学学生不同,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在毕业后多分布于国家基层的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等,是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医疗中坚力量,承担着基层为基层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服务的责任,也是不可忽视的专业操作基础要求较高的医疗人才。在对临床医学大专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立足于临床医学大专生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难点,创新教学思路,不断完善对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在对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对未来工作不抱希望,这主要是由于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专生认为临床医学这门学科较难驾驭,而且纠结于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认为临床医学大专根本不具有社会地位,难以与临床医学本科以及研究生匹敌,虽然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主要以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为主,临床医学大专生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遍会感到前途渺茫,悲观失望,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另外,有一小部分临床医学大专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与一些区或县签订了用人合同,因此毫不担心就业去向问题,也同样会产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 (二)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态 目前存在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问题还有学生的心态问题,由于临床医学的专业指向性较强,学生毕业后将任职各个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而国家高层次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逐年增强,即使临床医学大专生专业技能优于其他临床医学专业的高层次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很难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新时代新思想的冲击也使得学生的情绪较为敏感,对未来的就业去向不甚明了,导致了对学生心态的严重影响,大大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教师教学手段过于传统 传统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方法比较刻板,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都不注重体现时代特征,不能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即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所掌握并结合到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全日制临床医学的重要性,无法塑造学生的临床医学学习体系,从而导致学生与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脱节,学生的各个科目学习效果得不到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就无法达成,也就无法为社会输送基础医疗人才。 二、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生教学的方法 (一)把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想要完善全日制临床医学大学生教学的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各个地区、各所院校、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最终目的。在这方面,教师在进行科目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深入考察。 例如,每学期课程开始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或者开展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看法和对当前就业形势以及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看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找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源所在,强化科目教学的效率。 (二)赞赏学生进步,鼓励学生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态时刻监控,由于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普遍无法乐观对待就业前景,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时刻在科目教学过程中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施行发自内心的教育,贴近学生的心理动向,消除学生的焦虑和自卑心理,鼓励学生在临床医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勇于探索,及时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明确临床医学大专生并不劣于其他,而是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重要性。 (三)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式 全日制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革新教学理念,将教学策略的设计融入时代的特征,使其符合当今临床医学大专生的学习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出一个充满积极和愉悦氛围的课堂。例如,教师可以将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确保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结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促进了临床医疗专业的发展,虽然目前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日制临床医学将成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主流,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的需求度也会逐渐提高,因此,教师有必要总结出一套有效的临床医学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临床医学论文: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启迪 八年制医学生毕业时要求达到博士研究生的水平,仅有3年~5年的临床及科研训练时间,是目前所有学制的医学生中临床训练时间最短的。八年制医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理论学习,但由于其进行临床实践的时间相对缩短,对临床技能培训、临床思维模式的建立都不够充分。同时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能力欠缺也体现了其缺乏科研意识,在临床医学与基础科研之间融合不足。因此,在不断调整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过程中加强从基础研究过渡到临床实践再通过临床指导基础医学的研究,是引导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成功的关键。 1转化医学对提高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质量的影响 当前我国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导致培养模式缺陷、培养动机不纯导致培养要求偏颇、培养方式僵化导致培养质量下降以及培养师资不足导致培养素质低下等现状。以基础医学为主的学院式研究和以临床医学为主的临床研究共同构成了现有的医学研究格局,二者发展的速度不协调、方向不对称、缺乏合作,导致二者之间形成了“鸿沟”。 我国八年制教育一定程度受两方面现象的影响,一方面,从事基础学习或研究人员着眼于数的多少、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对于其研究成果是否真正能应用于临床则表现为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临床研究人员由于忙于医疗实践,对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与进展也缺乏兴趣,这种缺乏互动交流的现象使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步伐变缓。临床医学八年制更加凸显医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将其按前后期断然分开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从而难以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如果利用转化医学的理念,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找到交汇部分,即实现在有限的时段中扩展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基础医学能力,改变原有为发表文章而做科研的动机。 2以转化医学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改革 2.1转化医学模式引导八年制医学生基础、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共同培养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培养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在基础学习阶段,对八年制学生进行科研启蒙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尽早在该阶段向学生渗透临床意识,是转化医学教育的重点教研方向之一。这对将来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医学科学家、发展未来的学术带头人和改进患者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南方医科大学在八年制医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中,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早期接受临床思维的启迪及培养。在相对枯燥乏味的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多内容却与当前科学前沿或热点问题密不可分。 例如,生物化学课程中,向学生渗透当前分子生物学中热门的“基因”专题;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涉及到“组织工程”部分;在免疫学和遗传学课程中均提及目前国际最为热点的“干细胞”研究内容。将最新热点问题与基础医学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基础医学的重要性、实用性的认识,并且不再固守已有的教材知识,启发学生根据兴趣寻找更多的课外材料。通过查阅文献、书籍等及小组交流沟通,启发学生寻找热点专题中与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交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科研主题,准确、快速地检索相关英文文献,撰写综述,以加强对科研思维的早期培养。 2.2以转化医学模式拓展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创新性教学内容 目前全国已有10余所高校开始招收八年制医学生,这些高校基本具有附属教学医院。承担八年制教学任务的教师多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临床医生。在此阶段,教师充当了执行转化医学的重要角色。Krajews-ki和Chandawarkar提出,在住院医师教育和培训中,激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设计实验,把他们的发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随着转化医学理念与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制度的结合,教师更多的将引导八年制医学生效仿自身成为科研与临床的有机整体,使得临床八年制的培养更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二级学科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Schnapp等认为,目前基础领域研究进展向临床转化一直不足且缓慢,为了改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相互作用和合作,他们创立了肺重症医学的急性肺损伤转化研究训练项目来弥补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训练的不足。通过学员选择基础或临床研究训练,辅以其他科目交叉训练。通过对比及分析训练前后学员文章发表率、研究领域合作率、转化焦点文章发表率等发现,经过转化医学研究训练项目培训的学员,其多学科合作、转化医学文章发表数量明显增长。从而得出此种培训项目能够加快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转化,提高对患者救治水平。 医学生在学习临床二级学科的同时,教师随时可将转化医学的理念引入各系统当中。以呼吸系统为例,对肺癌章节,在学生学习传统的诊断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该领域涉及到的新科技。如当前热点之一是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血清中寻找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实施转化医学策略,进而获得比以往更多、更精确的与癌症有关的分子通路知识和新的分子靶点 。 此外,让学生明确临床的生物样本可以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宝贵资源,成为转化医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临床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能由单一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把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结果转化为能提供临床实际应用的手段,需要有强大的、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设施和平台。加强转化医学领域的培训,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可能是未来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趋势。 3八年制医学教育后续培养的思考 目前我国转化医学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实践上正在成立各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探索将基础研究结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不仅在十年前即提出了转化医学发展路线图和将多个转化性研究项目用于转化型研究中心的建设,在医学领域支持转化医学的同时,也注重加强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出台相应的教育改革计划,出资改革博士教育,如衣阿华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ClinicianScientistTrainingProgram,CSTP)。 如果我国在高校构筑转化医学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平台,不但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还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转化医学倡导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基础与临床密切联合。这种模式可以为当前不同阶段的医学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枢纽。只有把基础医学结合于实际临床,才更能体现基础医学对临床的深远影响。同时,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事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具有转化理念和能力以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才能体现当前高端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当前随着学制越来越长、学历越来越高,基础教学不懂临床、临床又脱离基础的现象也越发明显。因此在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转化医学模式,既能增强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及学生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理解,又为临床师生提供进入实验基地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 在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临床医疗实践的机会较少,临床学科的研究生不愿或不能进行深入的基础医学研究工作。转化医学的出现对于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培养医学人才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模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21世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必须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就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医学人才。 为此,我们应以转化医学模式努力改革现有医学教育的内容、方法,解决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观与现代学生就业多元取向不一致的矛盾。今后的医院科教部门,更需要多引进、介绍及推广转化医学概念,对于临床八年制还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转化医学研究的培训,更新或强化科学研究知识和意识,为已经到来的转化医学时代储备人力资源。 临床医学论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思考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和诊断学等专业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这些课程的前导知识源泉。如果医学生物化学知识不足,学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困难,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生物化学课程与学生后续专业学科的关系,合理进行适应与专业培养需求、符合生物化学学科特点、能为学生专业学习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适合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探索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二、生物化学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它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治方面,如抗菌药、抗癌药物的作用生化机理及体液中特定酶类的检测支持疾病诊断等都离不开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如蛋白质和核酸分离、纯化、分析及鉴定等生化技术也已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及药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利用生化这门工具书去更好地学习及扩充医学专业知识,我们生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自身特点和生化的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生化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建立合理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互动的实际效能。 三、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是大专院校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周课时仅为3小节,且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各学科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足。因此,如何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提供条件才是一个积极的措施。 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几乎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把学生看做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①学得不完整,知识点空泛,知识面脆弱;②惰性学习,无法在需要知识之时运用;③学法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 因此,改变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成绩,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四、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 1.职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 生物化学作是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所占的分值大约10分左右,所占的分值比例虽然不是很高,却是教学的考试科目和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理解存在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学生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与生物化学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生物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相应的专业课程成绩的平均分也高于生物化学成绩平均分较低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反映这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要高于生物化学平均成绩较低的学生。因此,对生物化学知识学习,不仅是学生参加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的需求,更是学生进行进一步专业知识学习的知识结构基础,怎样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构建,有效地与学生专业特征相适应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2.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比如:疾病产生的内在机制、药物作用原理、疾病诊断的依据和临床检验数据的应用等都与生物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专业课程的知识割裂开来,去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如何开展好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为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是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五、教学思考 1.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优化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作为前沿科学,其进展快的特点,专科的教材相对滞后,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选好教材,划分知识点。此外,还要注意前沿知识的补充,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贮存与表达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提及学生可能听说过的基因克隆和基因治疗,由克隆羊多莉的来由,展望基因器官移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课后查阅相关文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医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去激发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弱点激起其主动学习的斗志。过去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虽可保证教学的量但是没法有效确保教学的质。由于缺乏活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高素质人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临床疾病发生的生化机理组织讨论中加深他们对疾病诊治的理解;加强生化基本知识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如在血糖调节的教学中,首先介绍糖尿病的例子,引导学生讲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病”后,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少许自由讨论时间后让学生充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初步的尝试分 析。其次引出用幻灯片制作出“三多一少”的生化和生理病理机理动态的流程示意图来解答问题并顺便说明治疗思路,使学生理解胰岛素促进糖代谢作用,同时联系生理学胶体渗透压及水平衡的生理学相关内容与临床诊治的联系,培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迁移能力。最后用中常见糖尿病患者和尿毒症患者静滴葡萄糖时为什么要加适量胰岛素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自学。 (2)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和性质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显得很空洞,很难使学生深刻理会。而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学是生物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标,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总显得索然无味、力不从心。通过“唾液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酶的抑制与激活”等实验,使同学们对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有了清晰的认识。 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也是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这使得生物化学一方面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比较难学。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抹杀生物化学的活力,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进行理解性记忆,并随时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生物化学实验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通过观察在加酸、加碱过程中,酪蛋白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和沉淀——溶解情况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现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过程,使同学们切实理解了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和等电点的概念;它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可化繁为简,便于记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兴趣,开阔视野,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学而有效之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可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有效地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缓解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2.教学评价 针对生物化学教学特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应将生化课程期评总成绩分解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20%,对一些在临床工作中能够运用到的知识点,在课前、课中、课后采用提问、讨论或问卷的形式考评。比如为什么运动过后肌肉酸痛,一段时间过后又可恢复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体内物质代谢变化情况如何?为什么痛风症患者不宜吃海鲜火锅?让学生尝试用所学过的生化基础知识来解释临床疾病的生化机理,以有效反馈学生对知识的分解归纳的掌握程度,保证课程教学的作用。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学生通过做实验及课后报告,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教师通过实验报告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生化基本理论与技术的联系及应用。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70%,教师考前的出题侧重生化基本知识及其迁移应用的考核,考后注重学生的答卷分析,这样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互动。 总之,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基层临床实际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生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获得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思路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专业学习和临床实际工作中,真正达到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 临床医学论文:对临床医学学位教育问题分析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试行建立在医学硕士、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基础之上,因此弄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学学位之间的关联与差异,是把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征的前提。由于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论文形式以及授予标准上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现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与医学科学硕士学位作如下比较。如表1所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具有技能性(职业背景)和过程性特征。所谓技能性是指培养内容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侧重于从事临床医师这一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谓过程性是指临床技能培养要求二级学科轮转的过程或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有严格的考评记录和考核指标,强调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和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同时专业学位不可越级申请,主治医师职称以上在职人员也必须按级申请。 二、实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不同培养途径与同一标准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和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职医师,这两种对象的培养途径各异,但要按同一标准授予同一学位。经比较分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核标准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考核标准在具体病种和数量要求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势必导致同一学位而非同一标准。解决这一殊途同归的关键在于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对培养内容细化分解和把握培养过程,采取差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力求培养内容的大同小异。同时通过环节考评、阶段考核等手段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达到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和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确保不同培养途径所授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达到同一标准。 2.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关系 根据专业学位的定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是指临床医师这一职业背景的学位,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其联系在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这一专业学位人才的学科基础;区别在于医学硕士学科授权点是指该学科专业有招收硕士生和授予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权力,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内涵和范围均超过硕士学位授权点,它是指一种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并没有限定是哪些临床医学的学科专业,即覆盖整个临床医学学科,这为学校自主办学提供了空间。但学校在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时,必须优先考虑已有的硕士学科专业点,同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科基础和指导教师的情况,通过一定的申报审。 3.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培养基地建设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以临床技能为主要培养内容,因此必要的临床资源、人力资源(指导教师)是培养工作的首要条件,为保证临床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条件,在调整挖掘现有临床资源的基础上,应积极利用社会医学教育资源与高水平医院(如教学医院)联合,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基地,实现临床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扩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开辟和建设基地。同时应制订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使基地建设水平能符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临床病人为具体对象,当今社会倡导以人为本,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学生在病人身上“实习”的机会锐减。因此,建设临床模拟教学实验室,提供反复无创伤训练平台,利用模拟仿真环境和高端模拟产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满足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培训和考核的双重需要。 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随着这项工作的开展,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重心势必向临床技能水平转移,于是有人担心会影响临床医学学科建设的水平。如何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对传统学科建设观念的挑战。笔者认为,一要转变观念,将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传统指标和重心进行调整,在要求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论文档次的同时,将临床诊疗技能水平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事实上临床诊疗技术的研究本身是临床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要允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医学科研学位在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并存,临床医学有很多的基础理论需要探索,许多疑难杂症需要研究,要成为一个高水平的临床医师,不仅要掌握现有的诊疗技能,还要有自己的诊疗特色和技术创新,这些基础研究,需要临床医师的参与和指导。加之临床医学学科的特点,临床科室、教研室、研究室平行并存的体制使临床学科基础应用研究形成自己的运行机制和研究风格,成为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基地。临床学科人才队伍结构既需要高层次的临床医师,也需要高级基础应用研究专门人才。三是落实双学位制度,一方面对一些已经接受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录取的研究生,如考生学有余力可进行科学论文的培养,合格者获双学位,即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另一方面在人事制度上给予政策配套,如学科带头人必须是双学位获得者。上述措施对学科建设将起到调控和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带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内涵建设,两者之间是协调统一的。 临床医学论文:美国临床医学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美国医学院校制定专门医学教师评价体系的尝试起步较晚,到20世纪70年代才有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被制定出来。20世纪80年代以后,医学院校才认识到研究和开发临床教师专用评价量表的必要性。在临床环境下进行教学和在学校里传授医学知识有着很大的差别,出色的临床教师应该是集技能示范者、动态教师、学生管理者、操作评价者、教学资源开发者、教学活动组织者和支持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因此,为临床教师设计专门的评价量表是非常必要的。 早在1978年,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的Irby副教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因子分析的方式归纳出了反映临床医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六个因素,分别为:分组教学能力、临床工作能力、临床指导、工作热情、语言组织能力、学识。Irby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奠定了临床医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础。 在1987年,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举行门诊环境下医学教育研讨会,会上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Skeff做了题为《加强门诊环境下教学效果和活力》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Skeff总结了评价临床医学教师的七大标准:1、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2、教学时间安排,3、教学目标的表达;4、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给出恰当评价;6、给出恰当反馈;7、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之后一些学者对这七大标准进行过检验,证明了其有效性。这个标准被制定出来之后,很多医学院校都开始用它来对临床教师进行评价。在1998年, Skeff本人还和一些其他的学者对这个指标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增补和扩充,新的指标体系以原有的七个标准为评价的一级指标,每个标准下面又重新增设了若干二级指标,使评价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评价结果也会更科学。此后,这一评价量表一直在美国医学院校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在1997年,克里夫兰临床基金会医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Hewson和博士后研究员Copeland共同研制了一个临床教师评价的新体系——克利夫兰临床教学效果评价表(Cleveland Clinic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strument),这个量表共包括15项指标,比Skeff的量表内容更丰富,还加入了一些全新的内容。除了Skeff量表中提到的营造积极学习环境、促进自主学习、教学时间安排、给出适当评价和教学目标表达几项指标以外,还增加了因材施教、因地施教、临床技能展示、诊断方法讲授、沟通技巧讲授、提出深入问题、引入科研内容等指标。这个指标体系是对Skeff量表的完善和补充,是自Skeff量表之后目前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评价量表。 进入21世纪,更多的临床教师评价表被制定出来,这些量表出现了细化到某一个具体科室的趋势,例如:专门为住院医师设计的量表(Smith et.al., 2004);为门诊诊所医生设计的SETOC(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Outpatient Clinics, 2006);急诊室医生临床教学评价量表CEE。还有学者研制了研究生教育阶段使用的临床教师评价表(EFFECT, 2012) 荷兰的几位学者于2010年对1976年至2010年间几个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数据库中的文章进行检索,搜集其中临床医学教师评价方面的文章共计54篇,包括32个评价量表,发现这些量表中最常出现的指标为:教学策略(30份),学习支持者(29份),角色示范(27份)以及提供临床学习机会(13份)。 临床医学论文:对临床医学创新思路 创办临床医学七年制是提倡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扎实,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它的创办是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将有力地推动医学生培养观念、层次、模式和质量的改变。1988年以来,各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校因无成熟的培养模式可借鉴,对于长学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一直存在不同意见和争论。1992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转发同济医科大学的通知》,对七年制医学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95年,国务院学位办和原国家教委委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第一次对15所首批试办七年制医学院校的教学与学位授予质量进行了联合评估,肯定了七年制教育办学形式。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和《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基本培养要求及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各试办高校根据文件精神,制定了各自的七年制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实行了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的“七年一贯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部分七年制高等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将成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教育的办学主体。 2树立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对医学领域的渗透,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医学实验与医学理论,继承与创新,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带头学科的更替,以及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涌现,因而,医学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子系统,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医学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的发展。邓小平曾提出,时代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从教育观念上看,器具型教育应被智慧创造型教育所取代:从教育目标上看,知识型、专才型应被复合型、创造型、发展型和国际型培养目标所取代:从教育过程看,知识灌输式和知识习得式教育应被知识激发式和知识识得式教育所取代。”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后备力量,不仅应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与精湛的医疗技术、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还应具有应对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敢于攻克医学难关的毅力,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3.1医学事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发展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医学将在更广、更深的层次上与其他科学交叉、融合和渗透。医学模式进一步转变,医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医疗卫生服务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些都需要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本理念,在完成本方向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能应对各种挑战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3.2当前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滞后性 目前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是在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下建立起来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已明显落伍,主要表现在医学教育思想未能与医疗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跟上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发展的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开拓创新精神欠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3.3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培养七年制医学生创新能力,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掌握和跟踪最新医学发展动态和趋势,扩大知识范围,活跃思维方式,成为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医学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不断发展医学新理论,开拓研究新领域,攻克技术新难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质量,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4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4.1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的创新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影响。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观,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的试验,专业知识增加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等内容。 4.2正确处理课程学习、临床和科研训练的关系,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七年制医学教育中,科研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科研方法和技术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于此目的,要正确处理课程学习、临床能力训练与科研训练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科研训练要求,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接受科研训练,把科研训练与课程学习、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建立全程科研训练的教学方式,使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4.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建立临床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强化专业学位要求,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疾病为中心、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行“双科并进、床边教学”,建立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 4.4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素质好坏、科研水平等没有被纳入考评范围。因此,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评价办法,建立新的医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七年制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人格、技能、知识、实践等方面做出客观分析与价值判断。 4.5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激发师生从事科研创新的热情奖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和成果,既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导向。另外,尊重教师的个性风格与独创精神,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权,鼓励教学研究改革试验项目,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 4.6组织学术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营造创新氛围开展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组织开展医学学术活动月、相关专题讲座和论坛等科技创新活动;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设立创新基金,支持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践能够增多医学生遇到新情况、新信息和新问题的机会,学会怀疑和探讨问题,培养创新兴趣、探索真理的精神。 临床医学论文:胸外科临床医学的论文 一、注重学生自身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特点一:我校招收的临床医学留学生大多受到良好的英语教育,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但是这些学生的英语发音普遍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成为师生交流的一大障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沟通,逐渐使得留学生和授课教师能够彼此熟悉和接受对方的语音语调及表达方式。特点二: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课堂提问,自备许多原版英文教材,善于使用计算机并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补充学习,因此知识面相对较广,这也给我们授课老师带来了挑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注重带教老师的培养及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例如认真备课,制作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对于那些用文字难以表达的、动态的、要求直观形象反映的对象,可以选择或制作适当的动画、视频,让留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讲述胸外伤所导致的反常呼吸时,我们引入了一小段动画,使本来生硬难懂的反常呼吸过程,变得简单易懂;在讲授胸外科基本临床操作时,通过小片段的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英文版录像,为学生直观地展示了临床操作的方法和注意要点,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记忆。特点三:留学生普遍自律性比较差、缺乏对职业行为规范和责任感的认识,鉴此,除了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教育,我们也非常注意留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自豪感的培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由医院医教科的管理老师负责对学生的见习、实习进行严格的考勤,凡严重迟到、早退超过三次的学生将被禁止后续的见习、实习课程,为了避免给患者留下不好的印象或拒绝问诊和试教,我们要求学生在医院学习期间必须穿着白大褂,凡着便装或穿拖鞋的学生禁止进入病房进行见习或实习。通过多年的严格管理,学生也逐渐意识到职业行为规范和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态度也由原先的抵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配合。 二、参与《医学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让留学生更好的适应后期临床见习、实习,学院为留学生设置医学汉语课程的学习,并安排部分临床科室医生参与该课程的授课。《医学汉语———实习篇》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医院住院部各科室常用的汉语,也涉及门诊常用汉语,具体来说,包括医院各个科室的中文名称、常用药物名称、人体各个结构的中文名称、常见病的中文名称、各种常见病的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报告及病历书写、住院部医生与病人的日常用语、实习医生与指导医生的日常用语。例如《医学汉语———实习篇Ⅱ》第十四课是由我们心胸外科负责给留学生讲授的,课文介绍了一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诊疗过程,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先天性心脏病典型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所涉及的中文,例如,涉及患儿症状的中文“身材比同龄的孩子小、容易出汗、咳嗽,有时伴有心慌、胸闷等”,有关体征的中文“收缩期杂音”,我们还会给学生展示典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X光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段明显突出”等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像学特点。通过参与该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接触交流,一方面逐步适应了学生的浓重语音,另一方面为学生后期进入心胸外科见习、实习过程对于心胸外科疾病的判断力及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解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标准化病人在胸外科教学中的运用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最早是由Barrows和Abrahamson提出的,现已广泛应用于卫生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其定义为“经过培训的、能够准确模拟某种特定疾病特征的正常人”。2004年美国首次在USMLE的考试中采用SP的方法。标准化病人自20世纪90年代初才引入我国,90年初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几所国内知名医学院校联合尝试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标准化病人。10多年间,已有部分医学院校将OSCE用于医学生临床技能评估,并已证实其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本院2010年1月起公开招聘“标准化病人”40人,经过培训后,留用15人。目前继在卓越医师班学生投入使用SP病人后,我院为进一步提高留学生临床教学效果,根据各个科室自身情况,已在部分科室投入使用英文版标准化病人,这些标准化病人来自于有较好英语能力的国内医学生,并通过标准化病人英文版课程培训,包括:(1)医学英语尤其是心胸外科专业英语的培训。(2)表演和沟通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病史表达、体格检查、疾病尤其心胸外科常见疾病模仿以及与实习生的言语交流。 总之,留学生医学教学是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如何更行之有效地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留学生回国后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树立我国医学教育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还需广大同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作出进一步的尝试和探讨。
浅谈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技术:试论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摘要】建筑经济是我国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混凝土材料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甚广,对工程项目质量的提升有了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材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运用于在土木建筑工程也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新型混凝土的水灰比比早期的混凝土材料显著降低,且在强度、渗透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此外,大体积混凝土在裂缝问题的防范上也有了很好的调整,既能抵制外界因素的破坏干扰,也能加强各项结构之间的协调性。但最近几年工程监测发现,混凝土自干燥现象的发生率不断提升而导致自缩问题的出现,这些都是工程人员需要积极控制的问题。 1 导致混凝土自缩的原因 1.1 水泥因素 水泥是混凝土材料的核心,每一种水泥都有着自己的使用性能。不同种水泥净浆在自缩能力上也不一样,通常铝酸盐水泥、早强水泥的自缩值偏大,中热、低热水泥的自缩值较小,矿渣水泥到了使用后期时的自缩值才会增大。另外,水泥的细度也会影响到自缩值,若水泥过细在早期则显现出更大的自缩速度。 1.2 矿物掺合料因素 配制混凝土时常常会向水泥中添加比表面积在400平方米/千克以上的矿渣,而120d的自缩值会随着矿渣的掺量增多而相应变大;在水泥中加入比表面积为338平方米/千克的矿渣时,其120d的自缩值却不受到矿渣的掺量变化的影响。硅灰添加到水泥之后会造成混凝土的自缩值增大;而硅灰的掺量变大后会造成水泥浆自缩值的增加。混凝土的自缩值随粉煤灰掺量的变大而减小,尤其是出现自缩值减小的现象很明显。3d龄期后掺加粉煤灰混凝土的自缩增长速度大于空白混凝土。粉煤灰掺量大于20%后,减小自缩的作用较小。偏高岭土添加到水泥之后,在偏高岭土含量为10%时,水泥浆的自缩值则为最大。 1.3 外加剂因素 通过掺加高效减水剂实现流动度时增大时,高效减水剂能显著降低自缩值,而不同类型、掺加量不同的高效减水剂在自缩作用上无显著差异。干缩减少剂能降低自缩值50%,多数是由干缩减少剂可降低毛细水表面张力等原因造成。膨胀剂种类的不同会影响到最终的自缩作用,而氧化钙型的膨胀剂则会降低自缩;而其他类型的膨胀剂尽管早期有膨胀,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收缩效果上也会不同。 1.4 其它因素 一般情况,水泥的自缩现象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特别是温度到了15~40℃之后,温度对水泥浆体的自缩值、自缩速度的影响更大。当水灰比降低之后,混凝土的自缩值和自缩速度会显著增大。在养护方面,若混凝土结构未及时采取养护措施,则会因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出现不同的程度的自缩。骨料的含量对混凝土自缩值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骨料含量的增多,混凝土的自缩值也会不断减小。骨料使用种类的不同也会给混凝土的自缩造成影响,人工轻骨料混凝土的自缩值要小于常规混凝土,而轻骨料混凝土的自缩值会因轻骨料的含水率和干密度变大而减小。6%体积分量的钢纤维添加到混凝土,能使得自缩值减小20%。 2 工程施工方案的设计 2.1 设计机理 基本材料选择掺加ZY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这样可以巩固带取代后浇带连续浇筑超长混凝土结构。参照混凝土结构控制裂缝的标准,把广场的底板实施了分块:后浇带则把整个底板划分为4块,以建立4个浇筑单元,块中未设置膨胀加强带,又将其分为4块,整个底板涉及到16块。确定底板的分块之后,墙板与顶板与底板相同位置设计一个后浇带、加强带,以巩固整个结构的稳定性。膨胀加强带宽2米,边缘每侧设密孔铁丝网用钢筋加固,避免加强带外混凝土流入加强带内。膨胀现象会减弱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因此膨胀加强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需不断提升,在材料搭配上要保持合理的材料组成,这样才能实现结构功能的优化。 2.2 补偿收缩混凝土 按照“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的标准要求,补偿收缩混凝土主要是形成0.2-0.7MPa以下自应力混凝土。要想准确测得限制膨胀率,在实验室完成掺加ZY试件的限制膨胀率试验,试验证实掺加ZY则能得到微膨胀性,掺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膨胀率的大小。 2.3 配合比的设计 使用的砼材料:①水泥:选择42.5Mpa常规硅酸盐水泥;②砂:使用长江中砂,细度模数Mx=2.6~2.8,表观密度2.64克/立方厘米,松散密度1410千克/立方米,紧密密度1550千克/立方米,含泥量≤3%;③石:使用湖州石子,粒径为5~31.5毫米连续级配,压碎指标8%~9.8%,含泥量≤3%;④膨胀剂:ZY膨胀剂;⑤掺合料:选用中成电厂的Ⅱ级粉煤灰。 3 工程施工运用到的技术 3.1 后掺少量减水剂的控制 浇注混凝土时要注意施工环境的状况,尤其是对温度大小的把握。在7~8月份高温季节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很容易导致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使得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当混凝土浇注时发生意外问题后,如:运输途中堵车、施工故障等,都需要停留一段时间而影响到混凝土的入模时间,这会导致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加大而难以满足结构使用性能的需要。配合比中FDN2I减水剂量为0.8%,通常此减水剂的掺量最高为1%,在后掺减水剂时只考虑在0.2%以内。后掺法比先掺法或同掺法在相同掺量下减水作用不断增强,这些会弥补补偿坍落度的损失。工程单位在安排混凝土运输车时,需尽快搅拌30转或1分钟以上,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控制材料配制。 3.2 地下室顶板浇注的控制 根据地下室超大型长无缝混凝土结构情况制定严格的施工计划,以此保证工程方案与实际运用情况相符。地下室顶板标准的浇筑流程为,浇筑完地下一层墙板至地下室顶板梁下口后,完成地下室顶板的混凝土浇筑。浇注顶板期间必须要把握好早期裂缝的形成,而在混凝土收缩裂缝产生的秩序上分析,裂缝常会出现在混凝土初凝到终凝这段时间内。施工人员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施工方案,把顶板二次或三次搓平、抹压,尤其是初凝抹压作为控制早期收缩裂缝的关键方案,把握好裂缝之间的控制则是不可缺少的。 3.3 地下室墙体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对墙板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严格设计,经过验证后决定选择减小水灰比的方案,底板与墙板同为C30、P12,底板的水灰比为0.47,而墙板的水灰比为0.41,混凝土的坍落度指标底板为20cm,控制墙板坍落度指标为15cm。通过这种处理方案可以减小用水量,防止混凝土的收缩。而混凝土浇筑期间选择二次振捣的工艺,即在混凝土初凝前实施二次振捣,防止混凝土由于沉降收缩而造成的裂缝。 3.4 地下室混凝土的养护 必要的养护措施可以维持混凝土正常的使用性能,此次地下室底板、墙板、顶板均选择了掺加ZY膨胀剂的混凝土。根据工程养护标准,在混凝土抹压之后需铺上麻袋片或草席,采用水浇湿保养,当混凝土硬化3~4h之后,底板与顶板均筑堰蓄水3~5厘米实施养护,墙板选择持续性的保温处理,一般要持续14d,墙板侧模的拆除同样要在7d之后进行。利用这些针对性的养护措施,可以对地下室应用超长无缝结构发挥出很好的保护作用。 4 结语 总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现代工程项目里的运用甚广,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发挥,我们要采取多个方面的施工方案及处理措施,保证大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 浅谈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技术: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摘 要】城市现代化建设中,高层建筑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随着建筑物高度、体积、厚度等逐渐增加,建筑基础承受的荷载越来越大,所以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为了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安全,本文详细分析了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凝土结构的施工设计和技术要点,以保证土木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裂缝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土木工程施工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大体积混凝土被广泛发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中已是必然趋势。大体积缓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材料,与一般混凝土相比,具有水灰比小、强度高、渗透性好、持久性长等显著优势。尽管外界荷载很难引起大体积混凝土发生裂缝等质量通病,但是在其自干燥现象的影响下极容易引起自缩问题,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而影响了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了保证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以及结构施工设计和技术。 一、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水泥水化热因素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必然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厚,表面系数相对较小,导致水泥释放的热量不易扩散而聚集在结构内部,以致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与外界形成较大的温差,因此出现裂缝问题。 (二)外界温度变化因素 大体积混凝土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它的浇筑温度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每当气温骤降的情况下,都会增加混凝土内、外部的温差,形成温度应力。温差越大,温度应力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实,温度应力与水泥水化热因素有着共同点,就是造成裂缝的主要因素都归结于温差。 (三)混凝土自缩因素 大体积混凝土中大约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需要的,其余的都应当被蒸发掉。当蒸发掉的水分超过本应该蒸发的水分——自缩值,就会引起混凝土发生收缩。因此,混凝土自缩与自缩值有着必然关系。通常而言,混凝土的自缩值与其材料有着很大关联。比如,矿渣制成的混凝土的自缩值后期比较大,使用较细材料制成的混凝土的自缩值早期较大。 除此之外,大体积混凝土材料中的添加剂、矿物质掺合物(矿渣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大体积混凝土中添加的高效减水剂增加了混凝土的流动性,同时也降低了混凝土的自缩值;干缩剂的添加可以将自缩值降低50%左右;膨胀剂等。通过这些例子,足见添加剂对大体积混凝土自缩值的影响。另外,水灰比、骨料的含量与种类也会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自缩值。因此,在思考如何设计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缓凝土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应当将导致混凝土裂缝、自缩的因素考虑其中,才能够保证施工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证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 (四)较强的约束力 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往往都是厚重的整体浇筑物结构,导致地基对其有着明显的约束力。这种来自于外部的约束力会导致混凝土产生严重裂缝现象。大体积混凝土除了外部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内部也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当然,这种约束力主要来自于温度效应,温度效应是形成内部约束力的主要因素。 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设计 (一)施工方案设计原理 尽管关于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的原因的论述较多,但是总结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温度应力,二是自缩性。基于以上两种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施工方案设计中除了要考虑如何组织施工,还要考虑减少以上两种因素的不良影响。 (二)施工技术分析 1、控制温度应力 (1)减少水泥用量。基于水泥水化热现象的重要影响,应当减少水泥的使用量。减少水泥的使用量,相当于减少可水化的热源,水化热现象的影响也会相对较低一些。当水泥较少的情况下,还需要添加一些其他材料来保证混凝土具有符合施工标准的强度。比如,可以添加一些减水剂、混合材料,还可采用比较先进的搅拌技术,既使混凝土内部热量充分散发,又能保证具有良好的搅拌效果。 当前,水泥市场上出现一种新型的低热水泥。比如,选择大坝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类型的地热水泥。使用该种类型的水泥,可以降低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温度变化。 (2)控制浇筑温度。由于混凝土浇筑温度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上升的浇注温度会影响混凝土发生温度应力。因此,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应当尽量避免在炎热的夏天进行,尽量避免正午施工。倘若一定需要在仲夏正午施工,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原材料温度,进行有效的冷却处理来降低浇筑温度。 (3)强制降温。必要时刻,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来降低混凝土的温度。比如,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向管中排放冷水,利用冷水的温度来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2、提高抗裂性能 (1)掺加添加剂。为了有效控制混凝土的自缩值,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补偿收缩混凝土,将混凝土的自缩性严格在适合施工的范围之内。因此,应当严格按照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的标准要求来进行补偿措施。要想得知准确的限制膨胀率,必须在实验中进行限制膨胀率实验。只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得到的限制膨胀率才能够保证大体积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裂性。 (2)添加增强材料。所谓的增强材料就是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材料。比如,有机纤维、无机纤维、金属纤等材料。倘若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广泛应用这种材料,能够显著增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3)添加配筋。科学实验证明,在混凝土在添加合理的配筋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倘若使用的配筋直径较小、分布间距较小,抗裂效果会更加显著。比如,配筋分布间距小于10cm时,混凝土的裂缝宽度就可以控制在0.005cm以内。由于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中间配筋较少,可以适当地在中间添加一些温度筋,增强对薄弱部分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4)控制混凝土材料配比。混凝土材料的配比并不随意的,需要依据科学的技术手段来获得。在正式施工之前,技术人员应当在试验进行混凝土材料配比试验和验证,经过多方比较后方可确定较为合理的配比。这样制作出来的混凝土的强度才会满足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要求,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同时,在搅拌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程序进行工作,保证混凝土材料充分融合,避免产生离析现象。 (5)其他方式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还应当注意其他方面。比如,骨料配比、骨料种类、水灰比等。其中,骨料作为混凝土的主要材料,沙砾的大小、光滑度等因素都将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3、减少约束力 (1)减少内部约束力。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约束来自于温度应力,那么只有减少温度应力才有可能减少内部约束。较少温度应力影响的有效措施,上述内容中已经有详细地论述,在此不进行过多论述。除了上述内容中论述的方法,还有一种保温的方法,比如暖棚发、覆盖法和蓄水法等。这些方式都是经过实践论述的、非常有效的保温方法,能够将混凝土内部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减少与外部温度差异。 (2)减少外部约束力。减少外部约束力,主要应当从如何减少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约束力的角度出发。在当前土木建筑工程市场上,减少地基对混凝与约束力的方法主要就是指设置滑动层的方法。所谓的滑动层,就是指在大体积混凝土和地基之间设置的沥青油毡层或砂垫层。滑动层的设置能够减少地基对大体积混凝土约束,保证混凝土地块能够自由变形,进而降低裂缝的风险 三、结束语 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涉及诸多方面,是一项综合技术。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裂缝”问题,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详细论述,发现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温度应力,二是混凝土自缩。为了有效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必须严格设计施工方案、选用科学的构造和符合标准的施工材料,并注意施工工程中的每一项施工技术,最大程度地避免裂缝问题的出现。 浅谈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技术:论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 【摘 要】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对工程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了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建筑材料是工程项目施工的首要因素,目前,混凝土材料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新型的材料中的水灰明显低于传统混凝土,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强度。其中大体积混凝土经常用于大型建筑如楼房、水坝的施工中。它具有体积大、内部升温快,表面系数小等特点,对提高工程质量有很大意义。但由于施工技术仍存在不足之处,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经常出现裂缝的情况。因此,应该通过对产生裂缝原因进行分析,改善施工质量,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为工程项目实施提供更好地保障。 一、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分析[1]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深度不一,可分为表面、深层及贯穿性裂缝这三种,它们所产生的危害性依次严重,尤其是贯穿性裂缝,会严重影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性。它产生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内外温差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内外温差影响包括水泥水化热和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水泥水化热是指水泥在水化的过程中散发出的热量。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特点不利于热量的及时散发,从而使内外温差加大。水泥种类与加水量的不同也与水化热有关,从而影响内外温差。外界气温的变化也会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当水泥内部温度还很高时,如果外界温度骤然降低,就加大了内外温差,从而产生了较大的温度应力。若是温度提高,则不利于内部的散热。因此,应该控制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外的温差。 第二,混凝土产生收缩现象。混凝土硬化需要四分之一的水分,而剩余的水分则蒸发到外界去,在这个过程中,混凝土会产生收缩而无法恢复到原来的体积状态,在强大的应力作用下便出现了裂缝。混凝土的收缩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水泥因素,不同水泥自缩程度不同,包括水泥的热值、细度等都会有影响;其次是所掺和的矿物比例,混凝土的自缩程度随矿渣、硅灰的掺量增加而增加,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减少;最后,外加剂的影响,减水剂、干缩减少剂以及膨胀剂都会降低混凝土的自缩程度。 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提高对改善工程质量有很大意义,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不断改善施工技术,保障工程的质量。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与配制[2] 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与配比对施工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水泥的选择上,应尽量根据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指标来选择低水化的且有较长凝结时间的中热硅酸盐水泥,确保粗细骨料的泥沙含量要少于1.5%。骨料应该占混凝土的80%以上,并且要求表面比较清洁,膨胀系数较小,级配良好。而混凝土中的砂石也应符合含量要求,砂子中的石粉比例一般为15%-18%,应该根据骨料的粗细选择粒度,细骨料一般选择中砂;采用减水剂、缓凝剂等作为外加剂,采用矿渣粉、粉煤灰等作为掺合料。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在保证混凝土强度,避免其出现坍塌的情况下,可以适量提高骨料和掺合料的含量,以降低混凝土的含水量;水化热低的水泥往往会出现析水现象,形成了含水多的一层夹层,不利于混凝土整体结构的维护和稳定,因此,要尽量选择渗水性小的水泥,并适当加入减水剂,或者通过在水夹层中添加干型混凝土的措施,来降低析水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总的来说,应该通过严格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选择配合的材料,并且要经过试验,选择最好的水灰比、确定混凝土的坍落度指标。 (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严密的施工计划,以保障工程实施的可行性。严格结合结构的大小、钢筋布置的疏密程度、混凝土的供应质量情况、管道位置的预设等因素,来完成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应注意每一层混凝土在刚开始凝固时就要被新一层的混凝土覆盖住,并捣严实。在浇筑的过程中,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浇筑质量。 第一,利用泵输送混凝土,泵使用之前先用水泥纯浆进行润滑,防止输送过程堵塞,提高输送速度和质量。由于利用泵输送混凝土的坍落度很大,因此应该循序渐进地输送,加快浇筑的速度,尽量减少混凝土暴露在外面的时间。 第二,进行分层浇筑。分层浇筑包括全面分层、分段分层和斜面分层。全面分层是指连续逐层浇筑,这种分层浇筑方法适用于平面尺寸较小的,从短边沿长边推进施工的情况;分段浇筑则是首先将混凝土结构分成几段之后逐段浇筑,这种分层浇筑法适用于混凝土供应较少的情况,且要求结构的厚度、面积较小,长度较大;斜面浇筑法是在结构长度、混凝土的流动性太大的情况下使用的,这样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踏面。应注意斜面的坡度要小于1/3。依据早期裂缝的形成原理,应该在浇筑时尽量避免裂缝的产生。这要求施工技术人员做好初凝抹压工作,严格控制浇筑质量。 (三)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预防的施工设计和措施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容易产生裂缝的现象,可以通过严谨的施工设计和改进施工技术,来减少或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施工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设置首先要遵循混凝土良好工作性的原则,然后通过降低混凝土中的含水量,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其次,可以通过增加直径、间距较小的构造钢筋来增强结构的抗裂性,尤其是在容易破裂的边缘部位,应该通过暗梁的设置,来提高配筋率;最后,在结构设计中,应结合气候条件,科学合理地设置后浇缝尽量保证保留时间不小于两个月。另外,有的结构容易突变而带来了应力集中的现象,在这些结构上应该采取加强措施。 施工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应该掌握施工的各项技术标准,优化混凝土中的各种原材料之间的配比,合理控制水灰比,通过添加减水剂等方法来减少混凝土的坍落度;其次,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进行分析,采取综合措施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利用混凝土在凝固后期所具备的强度来减少水的用量和避免收缩现象;最后,利用振捣技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程度等。 (四)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既要求强度的提高,也要避免裂缝的出现,因此,在养护过程中,应该主要通过对温度的控制来达到这两个要求。温度控制实际上就是通过人为控制,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和浇筑温度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进行温度控制: 第一,当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的时候,如果混凝土的厚度比较大,则可以通过管径的预留来进行冷水循环,有效促进冷热交换,减少温差;第二,采用保温法。保温法是指在混凝土的表面等地方覆盖一些具有保温特性的材料,例如塑料薄膜,沙子等等,让散热缓慢进行,以利于混凝土强度的提高。 结束语: 混凝土裂缝对建筑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会促使混凝土碳化,钢筋发生锈蚀等等,降低了建筑的使用期限。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是需要不断探讨、改进的,以更好地为土木建筑工程服务。 浅谈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技术:论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应用 【摘要】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建筑行业的崛起,对混凝土施工的技术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施工技术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探索更为科学的施工技术手段。本文从土木工程商品混凝土的施工及其质量控制方面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使其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形成一种更为科学安全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土木工程; 混凝土; 施工技术; 工程质量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大、小型建筑越来越多。当商品混凝土得到推广应用后,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混凝土具有容易成型、可连续作业、输送能力大等特点,尤其是对高层建筑、体积较大的基础施工,更能彰显其优越性。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混凝土也不例外。 混凝土是目前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它是由石子、砂子、水泥与水按比例调制而成。相对于其他建筑材料具有多方面优势。所以在各种材料的质量控制方面,应给予高度重视。按国家规定,现在的建筑工程必须使用商品混凝土。在商品混凝土的应用中,只强调商品混凝土公司应如何保证混凝土质量,当然这也是必要的,而一旦出现混凝土质量问题,就归结到混凝土生产厂家,往往忽视了混凝土施工应用单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商品混凝土不是最终成品,而是半成品; 混凝土生产和应用单位都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标准,规范进行控制,才能确保混凝土质量。建设工程中采用的混凝土不但可以满足泵送的要求,其质量总体也比较稳定。但是,有部分未满足设计强度的试块所反映出的混凝土实体质量问题,若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就会成为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安全隐患。 一、影响质量的成因分析 商品混凝土主要是由水泥、集料、水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和掺和料等组分按一定的比例,在集中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出售,并采用专业运输车辆在规定的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影响质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混凝土强度偏低。试验室与施工现场条件存在着差异变化,混凝土的配制强度按相应的保证率进行配制。然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有时过多考虑经济成本,强度评定采用系统整体考虑,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考虑富裕强度较经济,因此在单项工程中混凝土配制强度偏低。 1.2、 砂石含水量变化时不能及时调整用水量。根据规定,搅拌站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砂石骨料具有稳定的含水率,每工作班至少测定一次含水率,遇到雨雪天气应增加测定次数,并及时调整含水量,满足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施工的要求。日前,一些搅拌站采用自动测定砂石含水率的仪器,但多数搅拌站采用原材料试验的含水率或凭经验判断含水率,进行用水量调整,这种不科学的方式使拌合物强度难以保证,既增加了施工难度,也影响工程质量。 1.3、 施工现场随意增加水灰比。在相同原材料和工艺条件下,混凝土强度主要取决于水灰比,即混凝土强度随水灰比增大而降低。有些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对现场加水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认识不足,以为用水稀释的拌合物,能增大坍落度,便于搅拌、泵送和浇筑,而忽视了对其强度的要求。 二、产品的检验控制 施工单位应要求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根据技术标准和合同的规定对出厂的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拌合物性能和强度等进行出厂检验,坍落度和确定要考虑商品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值。 搅拌运输车运送商品混凝土宜在1. 5 小时内卸料,商品混凝土的运送频率应保证商品混凝土施工的连续性。商品混凝土进入施工现场严禁加水及二次运转和搅拌,并不得将超过初凝时间的商品混凝土用于工程。严格控制商品混凝土现场的交货验货,在商品混凝土进场时,监理工程师应见证施工单位,生产厂家,对进场的每一车商品混凝土验收,并签认交货检验记录。 三、商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3.1、 在选择供应商方面。施工承包单位在选择商品混凝土的供应商时,要选择资质高,信誉好的供应商,并考虑地理位置及交通道路是否合适。商品搅拌站工程技术人员在计算普通混凝土配合比时,坍落宜严格按照规定取值。施工现场与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应加强联系与沟通。计算好施工现场浇筑混凝土的速度,选择合理的运输车辆,安排合理的运输路线。保证商品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的质量。 按照施工中浇制混凝土的地点分为预制法和现浇法。预制法是在别处而非施工现场浇筑混凝土,预制混凝土以其低廉的成本、出色的性能,成为建筑业的新宠。在使用预制法施工时,要确保预制模的尺寸准确,并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现浇法则是在施工现场支模浇筑混凝土,是大多数建筑物采用的方式,应用更早更广泛。预应力混凝土施工中,根据张拉预应力筋的顺序还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 3.2、 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施工现场加强施工管理,并制定管理制度,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 3.3、 在施工操作方面。严格施工操作程序,不盲目赶工,杜绝过早上施工材料。合理的施工速度应建立在严密周全的科学组织基础上。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 2Mpa 之前,不允许随便上人和集中放钢筋等重物,混凝土强度达到10Mpa 之后,堆放重物时应在两根梁之间放下方木,将重物重量通过方木传递到梁上,以减轻对楼板混凝土的冲击和影响。 3.4、 在施工工艺方面。在建筑场所中常常会看到一些混凝土固化的现象,这是由于水和水泥产生水化反应造成的,因此在浇筑后的初期要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来应对这种水化反应造成的裂痕,这些措施被称为混凝土的养护。事实上,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在比较寒冷的地区,温度的骤降也容易使浇筑的建筑体形成裂缝。因此,将混凝土采取保温措施对防止表面裂缝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温度应力学理论的要求,要想达到保温效果,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减小混凝土内外的温度差、防止出现温度梯度,避免出现裂缝; 第二,避免将混凝土放置在较冷的地方,应尽量使混凝土所处最低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对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的养护,目的在于使混凝土保持最佳的品质,避免冷缩和干缩,同时保证水泥水化作用的顺利进行,尽可能达到预期的强度及抗裂能力。 3.5、 模板质量的好坏也关系着混凝土的质量。当今许多工程施工中的模板都存在着空洞、不平、沾有垃圾、拼缝不密实、未涂隔离剂等现象,从而导致混凝土的表面出现蜂窝麻面。而过早地拆模,由于混凝土还未达到一定强度,将出现缺棱掉角现象既而损伤混凝土。过早的拆模,还会导致混凝土失去支撑力,从而无法有效地与钢筋结合。振捣对于混凝土的强度也很重要,振捣时间不足,致使混凝土不够密实,而振捣的时间过长,将会引起大量石子沉淀、利息、水泥浆漂浮在表面上等现象。对于那些钢筋密集的梁柱交接点,如不加强振捣,易引起混凝土蜂窝、空洞、漏筋等现象,既而影响到工程结构的安全。影响工程混凝土质量的因素多而复杂,它是一项技术性和管理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应建立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行行业诚信建设和质量指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各生产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生产的质量要求、与原材料检测使用和验收等过程适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控制,使其保持有效性、连续性、稳定性,切实提高商品混凝土的质量。 四、结语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内土木工程的种类将越发复杂,而混凝土施工作为土木工程的基础,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研究、创新,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水平,既而让工程项目的质量更安全。 浅谈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技术:试论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摘要】当前我国土木建筑业乘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大体积混凝土作为大型建筑主体的关键构成体,其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受相关施工技术水平的制约以及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交付使用过程中往往显露出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不仅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性能以及寿命,而且给人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巨大隐患。本文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建筑工程 1.前言 伴随着建筑业的风生水起,大体积混凝土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处在绝对地位已经无可争议。大体积混凝土与一般混凝土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其高强度、强渗透性、低水灰比、耐持久等特点使其被广泛使用,但其自身又并存有体积大、结构厚、混凝土多、钢筋密、工程条件复杂等特点,使其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要求大大提高,所以掌握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点尤为重要。 2.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大体积混凝土就是最小断面尺寸大于一米的混凝土结构,由于其尺寸的特殊性,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甚至是消除由温度差值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对温度应力以及裂缝加以控制。[1]其中温度差值是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受混凝土结构体积较大的影响,聚集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部不能散发出去所形成的,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温差应力。目前大体积的混凝土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物的基础性工程当中,如筏板的基础、桩基的厚大承台等。 3.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 3.1混凝土的拌制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通常达上万立方米,为了便于施工,应集中拌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应采用商品混凝土,为保证质量,高温天气情况下应对砂石等原料进行遮阳或降温处理。在备料时可按比例参合粉煤灰、减水剂、沸石粉,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水化热、节约水泥,而且能加强混凝土的合易性。进行混凝土搅拌应采用裹砂法,此法的投料顺序不同于过去的方法,即在将水、水泥以及砂搅拌均匀后,再拌入石子。采用此种搅拌工艺可有效防止泌水现象,因为该法减小了混凝土上下层之间的强度差,最大程度上阻止了水分汇集于石子与水泥砂浆的界面,使界面过渡层在硬化后的粘结性、紧密性增强,混凝土的强度也大大提高。[2] 3.2 混凝土的输送 可临时将搅拌站设在施工现场附近,便于混凝土的输送。若采用混凝土泵输送混凝土,可添加泵送剂润滑管道,即在泵车输送混凝土前先通入0.5个立方米的水泥砂浆(1:2)。泵车出料口不能直接对着墙柱、插筋,以免喷出的混凝土使插筋位移。泵车与专业操作人员应1:1配比,操作员按前台要求严格操作,使用振动器人员要做好绝缘措施,电箱要装绝缘装置。 3.3 混凝土的浇筑 浇筑方法有塔式起重机浇筑法、混凝土泵浇筑法以及斜面分层浇筑法。为保证浇筑质量,浇筑混凝土前应对钢筋模板进行清洁,取出附于其上的杂物。用于浇筑的混凝土应符合如质量要求,并保证其入模温度在6-10℃。浇筑时应严格按照步骤连续、紧凑的进行,通常情况下分层浇筑时间间隔要控制在初凝时间范围内,摊铺厚度根据浇筑方法确定,并在浇筑过程中及时清除表面泌水。振捣时要保证每点间距适宜,振捣要充分、及时,防止疏漏。振捣完成之后,采用二次抹压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即在浇筑后2小时内进行初期表面处理,用刮尺先按标刮平,并进行打磨,待混凝土收缩后,再予以二次抹压搓平,然后铺设覆盖物,严禁踩踏。 3.4 混凝土的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一般情况下养护时间应大于28 天,某些重要部位可适当的增加养护时间。在养护前期混凝土对水以及温度的要求比较高,在浇筑完毕后 5至16 小时进行洒水养护,并在其表面覆盖饱含水分的麻布袋,尽量避免接触直射的阳光。同时定时进行温度测量,保持室内外温差不大于25℃,做好相应温度控制准备。再有,为达到一定的混凝土外观质量要求,应在混凝土初凝与终凝之间进行二次振捣或表面抹压密实,以此消除上表面泌水以及早期的表面裂缝,并对混凝土外露面的错台、挂帘、蜂窝以及混凝土表面残留木块、布条等应及时处理,使其达到应有的表面平整度。与此同时要安排专人进行混凝土养护,做好相关养护记录,维护现场秩序。 4.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常见问题 4.1 泌水现象 泌水是由于浇筑过程是分层、分段进行的,在混凝土浇筑时产生了一定的施工时间间隔,导致各分层间出现泌水层,大大影响了混凝土层之的间粘性。 4.2温差裂缝 混凝土内部温度随着水泥水化的进行而逐渐升高,因为该过程释放大量的水化热。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断面较为厚实,内部和外表面的温度系数不同,内部热量聚集而不易散发出去,混凝土的高温内部与低温外表面间存在温度差,形成温度梯度,从而产生温度应力,当这种温度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而温差与温差应力成正比。 4.3干缩裂缝 混凝土干燥硬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混凝土中游离水分的缓慢蒸发,水分蒸发导致体积减小即混凝土收缩。此时收缩形变产生的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的内外都会出现干缩裂缝,严重影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功能性。 5.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5.1 完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设计 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案设计对于整个工程来说极为重要,关系着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达到设计规范及生产工艺的要求外,还要充分考虑更为细节的东西。如选用适合的构造钢筋以在最大程度上抵抗温度应力带来的影响从而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应在C25至C40 范围内;根据不同类型的地基考虑其他基层的设置,如位于岩石类地基上时,需将滑动层设置在混凝土垫层上;设计有关温度场和应变的实验测试,便于指导实际操作;大体积混凝土外部应该设置较少的附属物,减小外束;大块式基础及其他筏式、箱体基础不宜设置永久变形缝及竖向施工缝;设置水平施工缝以满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控制温度裂缝的要求。 5.2加强混凝土材料的配置与管理 适当的原料选择与科学的原料配比有利于控制混凝土温差效应,提高工程质量。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要求以及实际情况设计若干组合理的理论配合比,通过试配试验确认两三个符合要求的理论配合比方案报送审查。报送的方案要附上现场试块抗压强度报告及其他必要材料。相关原材料要具有完整的生产资格证书、质量认证资料等,在选用材料时除了满足质量要求,也要充分的考虑其级别以及种类,如水泥宜采用矿渣水泥,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所有材料都需要监理工程师的审查、确认以及批准。 5.3完善相关施工技术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以及工艺流程进行,严把混凝土拌制、输送、浇筑、养护的质量关,可以规避许多不必要的工程质量问题。如浇筑环节若没有把握好浇筑时间,即不能在混凝土初凝至完全凝固过程中浇筑完成,则可能造成严重的混凝土开裂问题。如果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差较大,即表明生产水平较低,外在表现为质量不均匀,则在混凝土浇筑后极易产生收缩裂缝。[3]此外保持一定的混凝土浇筑强度也能有效地防止混凝土裂缝,当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处于一定的温度应力下,抗拉强度低的混凝土结构更易发生发生开裂,同时相邻混凝土的温度变形相互影响,当较高抗拉强度部分的混凝土热形变收缩时,会牵引相邻的较低抗拉强度结构的混凝土,造成其开裂。 6.总结 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直接关其使用性能以及整个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要明确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难点所在,并熟练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措施。解决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问题,不仅要设计和制定严谨周密的施工方案,还要考虑混凝土自身配比、质量问题,考虑施工技术是否科学合理,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设计的施工程序进行。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功能特性以及使用寿命。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分析 摘 要:多层建筑物的给排水设计水平是体现建筑物建设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技术水平及先进性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本文就多层建筑工程给排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多层建筑;给排水;设计 一、建筑给水系统的分类及组成 建筑给水系统可分为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和水消防系统。其中生活给水系统需要满足用水设施对水量和水压的要求处,还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水质标准;生产给水系统由于采用的工艺流程不同,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对水量、水压、水质的要求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水消防系统包括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同时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给水用途建筑,应根据用水对象对水质、水量、水压的具体要求,通过在技术经济方面的比较,确定采用独立设置的给水系统或共用给水系统。 二、多层建筑给水管材的选择方式 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室内的给水管材可采用塑料给水管、塑料和金属复合管、铜管、不锈钢管及经可靠防腐处理的钢管。一般情况下,传统给水管材多使用镀锌钢管,但是,该种材料使用寿命不长,而且容易生锈,输送的水质也难以达到标准要求,因此,很多地区开始明确规定,禁止在建筑物中使用镀锌钢管,并大力的推荐塑料给水管。与镀锌管道相比而言,塑料给水管有着耐化学腐蚀、重量轻、输送阻力小、耐腐蚀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的特征,安装也十分的便捷,就现阶段来看,常用的塑料给水管包括铝塑复合管、改性聚乙烯管材、聚丁烯管材、钢塑复合管、高密度聚乙烯管材、硬聚氯乙烯管材等。在对管材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从安装方案、温度、施工环境、压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要以住宅的档次以及居住者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到管材的经济性。对于解困房与经济适用房,可以使用卫级硬聚氯乙烯管材,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造价;对于中档与高档住宅,可以使用铝塑复合管材或者其他管材。考虑到住宅配水点的热水温度应该控制在60℃以下,因此,除了硬聚氯乙烯管材与铝塑复合管材以外,其余的材料都能够作为热水管道。 三、给排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 1、给排水立管的布置与敷设 一般而言,传统的建筑住宅设计,是将给排水立管安装于室内卫生间和厨房的墙角。这种敷设方式的设计,施工比较方便,但是管道比较明显,对整体的居室美观度造成影响。住户会在室内第二次装修时,用一些轻质的材料把管道隐藏起来。如果将给排水立管设计在建筑物外墙部位,则要避免管道长期处于阳光直射的情况下,寒冷地区还需采取防冻措施,并且在外墙部位敷设管道,维修不方便,也会对建筑物的外观造成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将给排水立管敷设在管道的井内。建筑工程可设置集中化的管道井,将排水管和给水管尽量设置在管道井之内。 2.给水支管的布置与敷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起居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建筑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内部房间分散式的分布。用户的给水管道如果明装在室内,不仅影响室内美观、占用位置,而且管道外壁还要防止结露。给水支管应该沿墙敷设在管槽的部位内,或者敷设在楼面的找平层地带。敷设在管槽内或找平层的给水支管外径不宜超过25mm,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水点较多时,给水管外径会超过25mm。因此,为了合理布置给水管道,需要接入分水器。分水器宜布置在卫生间内,可设置在洗脸台面板下面、吊顶或管道井内等位置,利用分水器能够把用水点各支管的外径缩小至25mm以下。需要注意的是,敷设在找平层内的给水支管,给水支管施工完毕后,应在敷设管道位置地面上做好标记,防止在后期装修时弄坏了给水管道。 四、热水系统设计 燃气热水器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热水炉加热交换系统等热水系统广泛地被建筑设计所采用。从节能减排、环保以及经济方面考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筑热水系统当优先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小区内常会设计一套热水机组集中供应热水。该热水系统设计配用开式或闭式储热水箱,由管路送至各处。为了确保热水系统各回路的循环水头损失相均衡,可将距离加热器较远的各立管管径适当放大,逆向布置回水管,并在每根回水立管上设调节阀或节流孔板。对室外热水供回水管的设计,可采用预制保温管道直埋。生活热水系统中,钢管会影响水质,且容易结垢,所以金属管最好采用铜管,目前多采用PP-R热水管。 五、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 如今的消火栓系统多是临时高压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通常采用减压阀、水泵以及减压水箱等来进行分区。分区的办法有给水管网竖向分区,给水管网竖向分区可通过并联消防给水泵分区供水或串联消防给水泵的方式分级向上供水。为了布置合理,串联消防水泵应该设置在设备层中。采用减压阀减压分区时当一级减压阀不能满足需要时,就可以用减压阀串联减压。消火栓系统如果消火栓栓口的出水压力超过0.5MPa,就要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或者加减压孔板。消防泵只在试验或消防时启动,因而不会引起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室外消防一般都是室外消防给水环管供水。消火栓给水系统要满足两路进水的条件并保证水压、流量的要求。 六、喷淋系统设计 多层建筑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组件的设置。在寸土寸金的闹市,报警阀往往集中设置在水泵房旁边。如果系统工作压力极限超过1.2Mpa时,按规范要求必须采取分区或减压的措施。根据竖向分区的情况,把报警阀往楼层上方的位置移动,使报警阀前的工作压力控制在其最大允许范围内,以利于系统安全运行。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取决于喷头的合理选型和布置。因此,应根据建筑的不同功能或部位选择不同温度等级的喷头。由于喷头的实际动作温度,一般高于喷头使用环境的最高温度30℃左右。因此,在施工中要避免错误地选择过高的温度级。多层建筑的开间布局应充分考虑到喷头的合理设置,确保购物中心不论如何分隔,场所内的喷头布置都能满足场所消防安全要求。其次,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管网布置。管网的作用是向喷头供水,由于管网在喷头的基础上完成,设计自主性强。也是消防工程投入的大头。根据实践,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采用居中进水,也就是配水支干管与成组喷头支管居中连接的方式最节省。在较大面积的保护区内宜采用多立管划片连接支管,避免横支管太长导致喷头前的工作压力差值太大,减少流量传输,克服管材浪费。 结束语:多层建筑给排水的设计问题与用户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必须针对住房的实际情况与用户的需求进行综合的筛选,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几点研究 摘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的要求也日趋多样化,不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在设计结构时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在本文中笔者着重分析了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几点突出问题,探讨了多层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要点,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多层建筑 框架结构设计 设计要点 一、前言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里,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和建筑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收益的实现有着直接关系。框架结构设计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及地位,设计人员及单位应大力采用科学化的设计方法理念,进而保证框架结构设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最终确保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工作。 二、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几点突出问题分析 1、基础部分的设计技术 地基不均匀以及比较软或者柱下扩展基础宽度比较宽的时候,常常使用柱下条基,同时对节点地方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运用的不良因素进行考虑,进行基础的适当增宽。在建筑地段比较好,基础埋深多于3米的时候,结构工程师需要提议甲方进行地下室的增设。在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的时候,地下室底板能够没有外伸,便于防水。高规规定间隔为30-40m,针对具体实际工程,需要根据建筑物长度以及气候等特点进行全面考虑,进行一个后浇带的增设,在两个月之后,使用微膨胀混凝土进行浇筑。进行地下室的设置能减少地基的附加应力,进而使地基的承载力提升,使由于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产生的影响减小。进行设计的时候,局部地下室不应设置,地下室要有一样的埋深。当地下室外墙是混凝土的时候,有关的楼层处梁与基础梁能消除。伸缩缝与抗震缝在地面之下可以不进行设置,在连接处要加强,但是沉降缝两边墙体基础必须分离开来。当存在相邻建筑物时,对于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础,当埋深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基础之间的净距不小于基础高差的两倍,不然应采取分段施工,设临时加固支撑、打板桩、地下连续墙、打抗滑移桩等,以防原先建筑物损坏。 2、延伸性及轴向变形问题分析 对于高层建筑,它的框架结构自身就有着延伸性,该延伸性从一定的程度看,建筑楼层越高,那么延伸性越大。一旦有外力的突然改变,此类变形将变得更加大。为使框架结构经过塑性变形之后,依然有着变形能力,避免过载倒塌的发生,要在结构设计方面,积极采取措施,进而确保结构的延伸性平衡。对于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由竖向上看,载荷数值是非常大的,其可以在主梁上面造成比较大的轴向变形发生,进而影响着连续梁的弯矩,导致连续梁的中间支点的负弯矩发生变小的情形,端支点地方的负弯矩及跨中的正弯矩增大。与此同时,将影响着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此时,与施工质量及建筑施工有着直接关系,因此,随后要对变形实施计算,同时对施工调整进行指导。 3、结构薄弱层的设计问题 结构薄弱层是指在强震下,结构首先容易产生较大弹塑性位移的部分,这些结构薄弱部位的承载力在设计时是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的,但是当地震的震级在7 级以及7 级以上时,容易出现薄弱现象。通常情况下薄弱层对结构的抗震影响极大,设计应该尽量避免薄弱层的出现。如果薄弱层无法避免,应该在结构计算和出图时,保证按照规范要求采取相应构造加强措施,除了对薄弱层的地震剪力乘以1~1.5倍的放大系数以外,还需要对结构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进行验算。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应该按照构件的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进行计算。具体可根据楼层受剪力和地震作用标准来计算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如果地震烈度在7 度到9 度之间的地区结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 时,则需要对结构进行弹性变形验算,使其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如果不符合以上要求,就必须重新调整结构布置。 4、框架结构柱的设计问题 如果框架结构柱在地上的部分为圆柱时,在地下的部分就尽量做成矩形柱,这样可以尽量减少施工的工序。圆柱的纵筋根数应该保证在8根以上,而圆柱的箍筋宜优先采用螺旋式,这样可以有效增加结构的整体性和柱子的刚度及承载力,施工图纸中需要注明柱子端部有一圈半的水平段;矩形柱宜优先选用井字复合箍的箍筋形式,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需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加密设计。角柱和楼梯间的框架柱、梯柱应在全柱高范围内进行加密。通常框架结构柱的截面,非抗震时不宜小于边长250mm,四级抗震边长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抗震时边长不宜小于400mm;框架柱混凝土的标号则应该在C25 以上,且梁纵筋锚入柱内的水平段长度、弯折长度应该符合规范要求。 三、多层建筑框架结构的设计要点 1、把主楼框架结构设计当作重点 对于现代建筑工程,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投资大、成本高以及工期长等是它们的明显特点,然而在建筑工程整个过程中,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一定突现出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技术保障对策。依靠合理的框架结构设计技术保障,确保建筑物质量的提高及工期的缩短,这样建筑工程取得经济收益的工程建设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对于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主楼框架结构设计在全部建筑物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合理运用技术手段及有效的管理办法,把主楼框架结构设计上升到建筑工程的重点位置。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主楼框架结构作为主体备份,是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重点所在。所以,必须把主楼框架结构设计视为重要环节,同时加强主楼框架结构设计的科技应用与技术含量。 2、中心线要符合规定 框架梁与柱的中心线应该符合相关规定,也就是框架梁、柱中心应该尽量重合,如果中心线存在偏移现象时,需要全面考虑偏心对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和构造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梁上荷载对柱子的偏心影响。如果偏心距大于该方向上柱宽度的1/4 时,可以考虑采用增加梁水平方向加腋等措施。而当梁、柱偏心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 时,可采用梁水平腋的措施。加腋后的梁在验算梁的剪压比和受弯承载力时,通常不会计算加腋部分截面的有利影响。 3、防止砌体墙的出现 在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的设计当中,通常不可以采用部分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通过对大量的震害分析来看,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要比仅按纯框架抗侧力刚度时要大很多,尤其是有砌体墙存在的时候,在地震的作用下,砌体结构会最先受到破坏。这种情况下框架结构对于内力和配筋并没有按照实际刚度来确定,这就会使得结构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很容易受到地震波的破坏,因此,这种建筑设计会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大量震害建筑的分析来看,框架结构中的承重砌体均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开裂和破坏问题,一些出层顶的楼、电梯间会因为砌体承重墙的原因出现破坏现象。所以,在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的设计中,应该避免砌体承重墙的出现。 4、加强框架结构设计技术管理 在框架结构设计管理里,也不可忽视设计技术的管理问题,其同时也是钢筋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与进度的重点保证。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框架结构技术管理不是一味照搬或者照抄国内外技术管理经验,它是基于原有的技术管理经验,实施重新改进及整合,进而渐渐形成符合国内现代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技术管理理论。其框架结构设计的技术管理牵涉许多方面,而且相对多样且复杂,同时还很难进行具体操作。因此,只有进行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技术管理的加强,现代建筑工程的技术要求才能得到合理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人员在进行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要熟练理解掌握设计规范,同时根据自己工作中的经验,选择出合理的结构体系。笔者上述为自身在进行多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的一些体会,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以助于设计出更加合理安全的框架结构房屋。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桩基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要:城市进程步伐越来越快,城市土地日益紧张,人口居住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城市土地使用率的极大地提高,尽可能地减少土地用地,多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趋势。桩基工程是影响多层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故此,必须加强对桩基础质量的有效控制,以确保多层建筑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多层建筑,桩基,施工技术 一、前言 桩基自身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特点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如遇到突发情况,应与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协商,在满足结构规范与功能性的使用要求下方可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 桩基的施工技术要点 1. 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1)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 施工的设备主要包括桩管、桩锤、桩架、卷扬机滑轮组以及行走机构,主要适用于粘土、淤泥、砂土等软土质的施工场地。对于砂砾石、岩层等密实坚硬的土质则不能使用。首先要埋设一些混凝土的预制标杆,然后对桩机进行精确的定位。在所有设备调试完毕之后,就可以进行锤击沉管打孔工作。灌注混凝土之后,就可以成桩了。在施工时,用桩架起吊钢制桩管对准混凝土预制标杆,并且将麻绳垫在桩管和桩尖处防止有地下水渗入。在桩管上方要套上桩帽,缓慢的将桩管和桩尖压入土中。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桩管的垂直度偏差在 5%以内,并且桩管和桩锤一定要在同一直线上。开始锤击一定要轻,以防过重造成不垂直。当轻击到标准程度并且没有偏移出现,再用正常力进行敲打。深度达到标桩高度的时候,一定要检查桩管内是否进水或者泥浆。检查完毕之后,再灌注混凝土。 在拔管的过程中,一般的土质每分钟拔出 1 m左右,在软硬土质交界处速度要尽量慢一些。因为在这些部位容易出现塌方,速度控制在每分钟0.3~0.8m。有时候会采用倒打拔管,如果采用单动气锤,每分钟不能少于 50 次;若采用自由落锤,每分钟不能少于 40 次。中心距大于 3.5 倍桩径的桩属于稀疏类型,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连打的方法。如果两个桩的中心距小于 3.5 倍桩径的情况,适合采用跳跃打桩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断桩现象的出现。如果土质比较差,并且淤泥较多,应该采用控制时间的连打方法。在相邻桩的混凝土凝固之前,把在影响范围内的桩全施工完毕。 (2)振动、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与锤击沉管灌注桩不同,振动和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技术更适合稍密和中密的砂土土质中。这两种施工中分别采用振动桩锤和振动冲击锤,施工工艺完全相同。都是先将桩管先沉入土中,然后再灌注混凝土。 施工时同样先安装好桩机,将桩管下的活动桩尖先合起来。再把桩位对准,保证桩管的垂直度,然后慢慢的放下桩管,压入土中。启动激振器,直到桩管达到设计标高后停止振动。随后将准备好的钢筋笼放入到桩管内,再把混凝土灌入,再次开动激振器。一边将钢管拔出,同时还能将混凝土振实。一般施工中比较常用单打法的施工方法。在桩管达到要求的深度后,一边灌注混凝土一边拔桩,同时振实混凝土。但是在含水量比较少的土质层,比较适合使用预制标杆,一般土质适合用活瓣式桩尖。在灌入混凝土之后,保证激振器先振动 5~10s,然后再边振边拔。在每拔 0.5~1.0 m 时,振动 5~10 s 然后再继续拔。如此这样反复进行,直到桩管全部拔出。如果采用活瓣式桩尖,拔出的速度不宜过快。在一般的土质中,1.2~1.5 m/min 为宜;在软土层中,0.6~0.8 m/min 为宜。 2. 预制桩的施工技术 (1)预制桩的施工准备 首先要清理打桩的施工场地,保证打桩的部位地下管路不会受到损坏,或者存在阻碍打桩的硬基础设施。在地面上,场地要平整,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不影响桩机的移动和平稳性。基础桩最好是选用具有知名度的厂家生产的,并且带有详细的技术资料和质量保证文件。对于运送到场地的桩,要对其强度和表面平整度进行仔细检查,配备型号相符的桩机。工程技术人员最好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既保证了团队有新鲜的成员,又不失团队的经验性。员工要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施工技术、图纸的阅读、工艺流程的掌握,尤其是施工安全方面的知识,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预制桩施工 本文主要详细介绍了打入式预制桩的施工方案。 1)抄平放线及定桩位 在施工现场不影响打桩的位置,设置不少于两个水准点。目的是时刻检查预制桩的入土深度,同时也能起到抄平场地的作用。控制桩的轴线,保证桩的位置的准确度,偏差不能超过 20 mm。 2)土方开挖和回填夯实 在土方开挖时一般采用工程机械,一般选用一辆挖掘机和装载机,留够回填用土。基础回填一般按顺序从下到上的分层铺筑,每层铺筑 30cm 左右。然后夯实 3~4 遍,并且在周围 50cm 需要用人工进行夯实。对回填的土一定要严格审查,有机含量不能过高,不能有垃圾掺杂。 3)桩承台及承台梁的施工 桩基施工完毕之后还有承台和承台梁的施工项目,但是施工的前提必须是桩基验收合格。首先要准确测量出承台梁的位置,然后进行土方的开挖工作。地基的检查验收合格之后,才能全面的施工。 4)打桩的注意事项 开始打桩时,落距一定要短而且力度要轻。当桩入土达到 12m 时,用全落距击打。记录桩每下降1m 所用的时间,便于观察记录桩的下降速度,并且保证下降均匀。还要注意,每次锤击的间歇时间不能过长,并且防止锤子的偏心造成桩的损坏或者偏心。经常检查桩机的工作状态,如绳索是否牢固、桩机是否水平。最后为了保证设计的标高,需要将桩头按要求截掉。 三、 桩基的施工质量管理 1. 审核边缘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由于工程中原因的不确定性,沉桩施工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尤其是锤击桩特别容易出现偏差。承台的边缘尺寸一定要满足规定的要求,不然很容易出现桩位偏差在允许范围之内、但是桩身已经超出了承台梁的边缘的情况。 2. 审核桩顶标高正确性 在施工中,经常会出现质量上的通病。在设计中,施工图的桩标高经常会定的比较低,这会给施工带来诸多问题。大部分原因可能是设计人员的现场施工经验不足,在确定沉桩的桩顶标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锚筋焊接长度、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及嵌入承台的长度。 3. 规范破桩工作 在桩基开挖之后,有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那就是破桩头。破桩头需要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去管理这项工作,并进行方案的制定和技术的交底工作。 破桩工作的顺序:去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凿出四角主筋剔除凿出钢筋网片松散混凝土块,注意嵌入承台的长度要符合规范要求。 4. 统一桩基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施工质量的控制最后主要取决于质量验收的标准和规范。由于技术规范的不断更新,很容易造成许多旧的规范没有及时更新,造成规范的执行出现混乱。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出现,必须严格规范统一规范标准,按照新规范的要求进行验收。 四、 结语 桩基工程是整个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桩基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各个环节,严格履行规范要求,并且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只有保证桩基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结构安全。 多层建筑论文:考虑地震扭转分量对多层建筑转换层的有限元内力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多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并进行单向、双向、双向及扭转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反应分析,分析比较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 关键词:地震扭转作用; 多层建筑;ANSYS模型;内力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多功能分区的转换层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这些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颇多,但是对于考虑地震动扭转分量的结构的地震反应研究依然很少。近些年的地震灾害证实,考虑地震动扭转分量对转换层结构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本文是在过去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多层建筑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以此来分析地震动扭转分量对多层建筑转换层的地震响应。 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结构为十层框架,底部三层层高4.5m,楼板厚200mm,其余层高3.0m,楼板厚120mm,选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HRB400级钢筋。转换层结构中:首层与二层非转换梁截面尺寸400×800mm2,三层转换梁截面尺寸600×1500 mm2,三层及以上的梁截面尺寸300×600mm2。落地柱截面尺寸800×800 mm2,不落地柱截面尺寸700×700 mm2。梁式转换层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 图1结构平面布置 2.计算结果力矩分析 建立模型后,对其施加多维地震波加速度下的荷载,采用Block Lanczos法对所建立的框架结构进行模态求解并进行力矩分析。图分别列出了10层框架结构在EI地震波作用下柱的轴力、剪力、扭矩和弯矩的最值。 EI波作用下各柱的轴力最值(kN) EI波作用下各柱的剪力最值(kN) EI波作用下各柱的弯矩最值(kN.m) (1)对轴力而言,中柱的轴力最大,增大率最大的出现在角柱,从而得知地震波对角柱的影响最大。 (2)对剪力而言,各柱在多维地震下都有所增大,其中角柱增大最多,中柱增大的最少。 (3)对于弯矩而言,边柱弯矩最大,转换层结构的中柱增大率最小,而普通框架增大率最小的是边柱。 3. 结论 本文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10层框架结构模型,分析对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轴力、剪力、扭矩和弯矩后可以看出,结构的内力随着层高的增大而逐渐地减小。双向加扭转地震对结构的效应影响最大,其次是双向地震,最后是单向地震,经过分析地震扭转分量对结构扭矩的影响最为显著。所以抗震设计时应该着重考虑结构底部的加强。 经过分析得出,结构的轴力、剪力和弯矩的最大值出现在边柱,扭矩的最大值则出现在角柱,其次是边柱,中柱最小。而在多维地震作用下,轴力对结构的角柱影响较大,剪力和弯矩对边柱的影响较大。所以,以后在结构设计中应该着重注意对相应柱子的考虑,加强对相关部位的加强,并且结构设计时还应注意结构的扭转效应问题。 多层建筑论文:现代多层建筑的纠偏加固技术及应用问题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现代建筑技术的推广,为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安全,针对建筑物倾斜现象,加强对建筑纠偏加固技术的推广、应用尤为必要。文章分析了导致建筑物倾斜的原因,并介绍了纠偏加固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加固;纠偏;原因分析 1 导致建筑物倾斜的原因 1.1 地基土的较软,不符合施工标准:地基土的厚薄不均,软硬程度也不同,这就使得对地基土的处理的要求不同,地基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施工中对地基土的处理方法不得当,特别是在离心超重负荷的作用下,较软的地基土最容易发生沉降的现象,从而间接致使建筑物发生倾斜。 1.2 两建筑物的距离过短,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两建筑物的地基的附加应力出现重叠的现象,无形中加大了建筑物地基的负载,这也会导致地基沉降量增加,导致两建筑物(或相邻单元)相互倾斜。 1.3 已建好的建筑物附近出现别的施工作业,或者是建筑物的低下水位下降,这也是建筑地基下沉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勘察过程中的疏忽或者是对地基土承载力的错误判断,导致基底应力比预想的要高,也会引起地基失稳。 1.5 建筑物重心与基底形心相偏离,从设计的角度来说,一般住宅的厨房、楼梯间、卫生间多被集中布置在一起,这就造成建筑一边的隔墙、设备都比较多,负载失衡等现象就会出现,这些都是引起建筑物的倾斜的重要原因。 1.6 在建筑物内堆载的东西较多,使地基所受到的附加压力在无形中增加,这就会使得基础不均匀沉降而使建筑物发生倾斜现象。 1.7 在淤泥或饱和软粘土地区,一些比较旧的建筑物被拆除,这就会引起原本平衡稳定的地基因为局部负载的减小而出现出不平衡,同时在周围建筑物地基的侧向挤压的作用下发生隆起,导致相邻建筑物的发生倾斜。 2 纠偏的主要原则 2.1 制定完善地纠偏方案,制定相关的方案时首先要对倾斜建筑物的倾斜、沉降、结构、周围、地基基础等情况进行仔细地调查,以这些具体的情况作为制定纠偏方案的重要依据。 2.2 结合建筑工程的原始资料,通过运用补查、补勘、补测等方法了解地基的整个结构及其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建筑物倾斜的具体原因。 2.3 拟定的纠偏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恰到好处。如果刚度达不到纠偏的具体标准时,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加固的关键点应该要放在建筑物的底部,加固的方法主要有:砌筑横墙、增设拉杆、以及增设圈梁、砌实门窗洞口,构造柱等。 2.4 注意做好观测工作。观测是做好纠偏工作的重要步骤之一。提高观测准确度的方法主要就是要在建筑物上多设一些观测点,可以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经纬仪、垂球、倾角仪、水准仪等,另外,还必须要及时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处理。 2.5 如果地基土的稳定程度还是达不到要求,那么在实施施工的部位的另一侧则也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树根桩、锚杆静压桩、旋喷等方法,以使得建筑物的地基与周围的保持平衡;桩与基础之间可采用铰连接或固结连接,连接的次序分纠偏前和纠偏后两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2.6 在纠偏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基土的有可能存在的剩余变形力。 3 纠偏加固的原理及方法 3.1 纠偏加固的工作原理 (1)改变地基土受力状态,使应力得到充分地转移或者是释放;(2)扰动或者是破坏地基土体的整个结构,使土体在上部荷载作用下重新固结沉降达到纠偏目的。 3.2 主要的一些纠偏方法 3.2.1 钻孔排土法。软土地基上的房屋矫正方法,其步骤为:综合分析房屋发生倾斜的一些可能性原因,测定建筑的倾斜角度,然后准确计算排土量;在房屋沉降量大的一侧设置加固桩,加固桩的设置必须要沿着基础翼缘部位,但是与此同时也必须要在房屋沉降量较小的其它侧面设置相应的加固桩,需要注意的是,沉降量的面应该设置的加固桩的密度要稍微大一些;在房屋沉降量小的其它侧面的沿基础边缘,按排土量的多少钻深浅不一的纠偏井点,纠偏井点的密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即必须要能够使持力层发生剪切变形,并且必须要能够使深层软土发生改变,从纠偏井点中直接取土排出。强制房屋沉降量小的各侧基础连同持力层向倾斜的反向转动,同时多点测纠偏值,通过调整各纠偏点的排土量防止房屋扭曲变形;当矫正的大小达到一定的值时,必须要立即结束钻孔排土,并迅速向各纠偏井点填充物质,使偏井点尽可能地充实,防止由于软土的流动引起地基失稳,当矫正程度符合了相关的标准时,必须要注意把周围的加固桩稳定。 3.2.2 降水法。在建筑物沉降量比较小的一侧打井进行抽水作业,以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所获得的效果并不大,使用降水法具体做法为:首先应该在沉降比较小的一些设置双排井点或双排沉井,然后从从井中抽取地下水,抽取低下水的速度必须要有所控制,步骤要缓慢,这样才能够慢慢纠正地基的沉降,而不引起其他的问题。地基中的地下水位有所下降之后,土中有效自重应力就会因为浮力作用的消失而变大,紧接着,沉降较少的地基就会加大沉降量然后发生固结。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防止对邻近的建筑物的产生影响而设置相应的回灌井点。 3.2.3 高压旋喷法。就是利用钻机把带有喷嘴注浆管钻至土层的预定位置后,以高压设备使浆液或水成为压力为2.0MPa左右的高压流从喷嘴射出来,冲击土体土粒从土体剥落下来与浆液搅拌结合,使在土体中形成固体,加固土地基,提高地基的抗剪能力,改善土的变形性质,使其在上部结构荷载的直接作用下不产生破坏或过大的变形,此方法用的注浆材料主要是普通硅酸盐水泥,施工如果是在冬季,必须要在使用的水泥浆内加入一些早强剂,而在已经发生已沉降侧的浆液里加入的应该是膨胀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使得土体与浆液尽可能快地凝固,减小膨胀,旋喷注浆的好处在于:不仅不会对建筑物的上层结构发生影响,同时也可以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而比较软的地基土也可以得到进一步地加固,达到加稳的效果。 3.2.4 安置静压桩的方法。静压桩的方法就是在沉降大的地方的地基下放置锚固静压桩或者是坑式静压桩,而接桩主要采用的则是硫磺胶泥,以建筑物自重为压重,用千斤顶将一节节预制桩压人土中,直到压桩力超过基础传下的压重。与此同时,必须将桩与基础锚绑定在一起,使其作为整个结构的支承点,从而减少建筑基础底面地基上的负荷力,达到防止建筑物再次下沉的目的,使得建筑物的沉降力达到极致,很难再沉降。 3.2.5 现代信息施工法。现代信息法施工利用的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传感器来及时监测对建筑物结构以及软土层的的实际情况,比如位移程度、应力大小等情况。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可视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动态的监测,这样就可以使得施工人员对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以便采取一些正确的纠偏方法,提高纠偏效率。另外,在纠偏实施之前,施工人员应该要尽可能地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做好应对准备,比如进行实时的施工模拟、设置全方位的监控点,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 4 结束语 纠偏加固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程实践,它不但要注重经济效益,同时必须强调社会效益。由于目前纠偏理论还难以达到精确量化的程度,这就给设计方案的优选带来一定的难度。但在实践过程中,只要遵循文章列举的几个原则,那么,一个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纠偏方案就会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纠偏施工应注意测量信息的指导作用,因为通过看得见的变形来分析、控制看不见的内力,不失为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多层建筑论文:特大型多层建筑防火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商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大型购物中心的出现,室内大空间的设计需求越来越强烈,而现有的规范并不能涵盖设计的多样化,对于面积超过规范限定而设计目的趋向整体开敞的商业空间的防火设计就需要专门的防火性能化设计。其在规范制定原理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防火措施使超限建筑达到满足疏散及防火的要求。本文通过所参与的北京英特宜家购物中心的防火设计进行详细论述,在多层大型购物中心设计中如何对于超出疏散距离,超出防火分区的中庭空间进行相应的技术措施处理,并通过相应的防火实验研究,疏散模拟软件来进行计算并反馈到建筑设计中,以满足方案设计的对流动的连通大空间的诉求,通过对项目相关设计的总结,以此来对相关的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商业,大型购物中心,室内大空间,超限,防火性能化 一、项目概况 北京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大兴项目由瑞典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集团开发建设,一期为宜家家居,二期为购物中心。两期分期建设,各自管理运营,但是空间上各层连通。 本项目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京九铁路以东,北邻西红门东西街,东邻兴华大街,西邻西红门西区二号路,南邻西红门南二街的建设地块。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5万平米,地下建筑面积25万平米。地上建筑主体为3层,局部4层,建筑高度23.95米,地下建筑为3 层。本项目为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 大型商业建筑综合体,为多层公共建筑,其耐火等级为一级。 项目定位为区域型大型购物中心,其建筑设计理念秉承英特宜家集团的“为家庭而设计,为商业而建立”的商业理念,开发模式上具有欧洲商业购物中心的特征:一是大:占地面积大、绿地大、停车场大、建筑规模大;二是多:行业多、店铺多、功能多(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三是高,购物环境要求高,档次高,顾客群购买力高。汇集了主题商店,大型超市,百货公司为主力店,辅之以精品店、专卖店、美食广场、咖啡厅、多功能国际影视城等于一体,店与店之间要有良好的连通性与互补性,并通过统一管理发挥整体效应。 项目由7 栋地上建筑物组成,建筑物编号为1号~7号楼。沿四周布有五栋建筑,分别为1号,2号,3号,6号,7号楼,中间为两个岛型建筑,分别为4号,5号楼。建筑的北侧,东侧,和南侧设有主入口,北侧主入口与地铁二层和三层连通,东侧主入口约有50米 的高大中庭空间,南侧主入口将有室外架空步行连桥系统与用地南侧的兴创和春光地块相连接,为行人创造通畅的立体步行系统。环形的室内商业街贯穿建筑物的南北和东西向,其首层及二、三层连桥将7个建筑物和主入口联系起来,商业街顶部为玻璃采光顶屋面。 地下为三层大型汽车库,可提供4750 辆停车位。地下一层为汽车库,设备机房,变配电室,消防控制室,锅炉房及大型卸货区,锅炉房位于地上建筑的投影范围外;地下二层为汽车库,地下三层为汽车库,六级人防物资库,主要设备机房,如:制冷站,给排水机房,中水机房等。 建筑层高:地上各层为5.58米,地下一层为5.58米,地下二层为4.34米,地下三层为4.65米。建筑净高:地上各层为5.36米。 二、主要面临的防火疏散问题 由于建筑物南北向约500米,东西向约200米,体量庞大,占地面积大,空间相互贯通,业态功能多样等特点,其防火设计难以完全依据现行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其面临的主要消防设计难题和问题如下: 1、人员疏散问题:部分楼梯间在首层不能直接对外,且其出口距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大于15米,最远距离达到120米。 2、各层均有距安全出口直线距离超出37.5米的问题。 3、购物中心与宜家家居及地铁空间贴邻,难以接受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 4、建筑长边为490米,难以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5、防火分区问题:购物中心内步行街区域(即中庭及回廊组成的交通空间)总面积约为42000平米,难以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 三、防火问题解决方案概述 常规的防火设计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如要实现空间相互贯通,业态功能的多样化,需要进行消防性能化设计,并进行火灾模拟设计和人员疏散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方案,中庭及步行街部分在整个建筑中穿插并直通室外,因此把中庭及步行街部分通过采取防火措施做为疏散准安全区,人员疏散至此即视为安全,通过此区域再进一步疏散到室外,类似于防火规范所提到的扩大前室的概念。步行街采用不燃装修材料装修,严格控制固定可燃荷载设置,并合理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大空间自动灭火系统及防排烟系统,顶部结构采用一定耐火等级的防火构件和安全玻璃,确保该区域火灾时的安全。 (2)设置疏散安全走道作为疏散过渡空间 距直接对外出口较远的人员可通过安全走道疏散至步行街,然后向室外疏散;步行街作为准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3)步行街划分联动控制分区分阶段引导人员疏散。 在距离室外较远的楼梯外设置疏散走道通向安全区,走道两侧墙体的耐火极限可按2.0小时 确定,其吊顶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小时 的实心吊顶。疏散走道作为安全走道处理,并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四、防火问题解决方案详述 经过了相关的研究,解决方案如下: 1、针对购物中心与其它功能区域界面处理问题。 1)与宜家家居的界面 (1)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小时 的防火墙、特级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 (2)分隔处特级防火卷帘两侧消防控制中心均可对其实施控制; (3)本项目购物中心与宜家家居2 个消防控制中心火灾报警信息实现共享。 (4)宜家家居入口中庭与购物中心中庭相连通,划分逻辑防烟分区。 (5)在本项目施工期间,应采取在靠近宜家家居工地增设室外消火栓、保证界面区域的道路畅通等可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消防车可快速到达宜家家居(一期)四周,以保证宜家家居(一期)在本项目购物中心施工期间的消防安全。 2)与地铁空间的界面处理 (1)首层为开敞空间,可不进行防火分隔处理,购物中心二、三层应采用特级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与连通地铁空间的连桥进行分隔,此连桥不得作为经营活动场所; (2)地铁空间与连桥间采用特级防火卷帘或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 (3)本项目购物中心与地铁空间实现火灾报警信息共享。 2、针对消防车道设置问题的应对策略 (1)外部(包含一期和二期)消防车道应形成环形,实现快速到达各建筑区域; (2)购物中心四周均应布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且应符合下要求:场地靠建筑外墙一侧的边缘至建筑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米;每块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15米 和8米;操作场地及其下面的地下室、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 (3)在四周适当位置设置扑救窗口,窗口的净尺寸不得小于0.8米×1.0米,窗口下沿距室内地面不宜大于1.2米,窗口的玻璃应易于破碎,并应设置可在室外识别的明显标志; (4)设置可进入建筑内部空间的消防车道。 3、针对防火分区及人员疏散问题的应对策略 将具有独立疏散条件的区域如迪卡侬、电器卖场、超市及电影院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3.0小时防火墙、3.0小时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本项目步行街及相关区域应对策略如下: 1)步行街区域 (1)步行街区域首层、二层及三层建筑面积共约42000平米,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其内禁止放置任何固定可燃荷载,如确有需要,可设置一些主体材料为不燃的家俱,但不应影响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 (2)步行街区域应允许消防车进入(保证首层4米净高的消防通道),进而实施灭火救援。顶部结构采用一定耐火等级的防火构件和安全玻璃,确保该区域火灾时的人员疏散及消防救援的安全。 (3)步行街区域应设置消防水炮或大空间智能灭火装置。 (4)步行街区域应设置适用于大空间的火灾探测系统。 (5)步行街区域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6)步行街区域消防应急照明供电时间不应小于60分钟,且保证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小于5.0勒克斯; (7)步行街区域应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应急广播系统;疏散指示应采用具有火灾时能优化疏散路径功能的集中控制型疏散指示系统。 (8)应根据区域功能特点、防火分隔条件等因素对步行街区域合理划分火灾联动控制分区。 2)步行街以外区域 首层商业(含零星布局餐饮)按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二、三层商业与餐饮按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同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1)步行街两侧商铺建筑面积不大于750 平米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固定分隔物将商铺与周围区域进行防火分隔,商铺与步行街区域之间分隔可采用2.0小时实体防火墙(图1)。 (2)当商铺建筑面积大于750平米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小时的防火墙(局部开口可采用3.0小时防火卷帘)与周围区域进行防火分隔,且至少设置2个安全出口。 (3)对于餐饮类商铺及美食广场热加工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墙体和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可以开敞布置,但其主体家具应为不燃材料。 (4)所有疏散走道两侧墙体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2.0小时,吊顶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1.0小时。首层“岛”区域的疏散走道还应增设加压送风系统,其加压送风量按风速法计算确定。 (5)疏散楼梯可采用剪刀楼梯,但应满足以下条件: 1、楼梯间为防烟楼梯间; 2、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小时 的不燃烧体墙分隔; 3、应分别设置前室,且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五、各层防火问题解决方案 (一)首层防火设计: 本层主要由精品店、主力店(含超市)及室内步行街组成,本层迪卡侬及超市部分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3.0小时防火墙、3.0小时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图2)。其他区域分隔如下: 1、本层步行街区域与二、三层步行街区域(含三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形成一个防火分区。 2、本层步行街以外区域按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应满足第四部分关于步行街以外区域的相关要求。 本层除迪卡侬、超市部分外区域计算所需疏散宽度为150米,现该区域对外出口总宽度为166米,满足疏散宽度要求。 1)将步行街作为疏散准安全区 步行街采用不燃装修材料装修,严格控制固定可燃荷载设置,并合理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大空间自动灭火系统及防排烟系统,顶部结构采用一定耐火等级的防火构件和安全玻璃,确保该区域火灾时的安全。 2)设置疏散安全走道作为疏散过渡空间 距直接对外出口较远的人员可通过安全走道疏散至步行街,然后向室外疏散;步行街作为准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3)步行街划分联动控制分区分阶段引导人员疏散。 (二)二层防火设计: 该层主要由精品店、主力店及步行街区域组成,本层迪卡侬及超市部分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3.0小时防火墙、3.0小时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其他区域分隔如下: 1)本层步行街区域与首层、三层步行街区域(含三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形成一个防火分区。 2)本层步行街以外区域按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 本层除迪卡侬、超市部分外区域计算所需宽度为120米,现该区域对外出口总宽度为119米,基本满足疏散宽度要求。并应满足第四部分关于步行街以外区域的相关要求。 本层人员可通过楼梯间疏散至首层,然后向室外疏散;疏散至首层的部分人员需借助安全通道和步行街疏散至室外,步行街作为临时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三)三层防火设计: 三层主要由精品店、餐饮区、亚洲精品区、电影院及步行街区域等组成,本层电器卖场及电影院部分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采用 3.0小时 防火墙、3.0小时 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区域进行防火分区分隔。其他 区域分隔如下: 1)步行街区域(中庭)本层步行街区域(含三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与首层、二层的步行街区域划为一个防火分区。本层集中餐饮的座椅区应采用宽度不小于6米 的隔离带进行划分,防火隔离带上应划明显标识,且不得设置固定可燃荷载。 2)步行街以外商业区域 本层步行街以外商业区域按建筑面积不大于5000平米进行防火分区划分,并应满足第四部分关于步行街以外区域的相关要求。 (2)对于餐饮类商铺及美食广场热加工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小时的墙体和甲级防火门进行分隔;座椅区、冷加工区及配餐区可以开敞布置,但其家具主体应为不燃。 (3)所有疏散走道两侧墙体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2.0小时,吊顶的耐火极限应不低于1.0小时。本层除迪卡侬、超市部分外区域计算所需宽度为124米,现该区域对外出 口总宽度为115米。 本层人员可通过楼梯间疏散至首层,然后向室外疏散;疏散至首层的部分人员需借助安全通道和步行街疏散至室外,步行街作为临时安全区域,人员疏散到步行街即视为相对安全。 六、综述 经过以上的防火性能化设计,不仅能够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遇到火灾情况可以解决疏散问题,也同时保证的大空间大流线的设计理念。利用不同的耐火极限隔墙把建筑分区,使空间统一的建筑内部空间通过材料,机电的防火设计成若干防火独立单元,避免的生硬的防火墙的处理,同时解决了大规模中庭空间的防火问题,并使之成为疏散的借用对象,完成了建筑方案的理念实现。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技术问题探讨 【摘要】文章主要就多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常见问题及质量技术控制方面进行了探讨,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问题;质量控制 前言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提高多层建筑抗震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当前许多施工单位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过程当中不注意施工方法和质量,极容易产生各种施工缺陷问题:如构造柱上下层错位、钢筋主筋扭曲、搭接长短不一、箍筋加密区数量不够或间距不准确及砼振捣不密实等现象,造成施工质量隐患问题,不但不能起到设置混凝土构造柱增强墙体抗震能力的作用目的,还将破坏到建筑物的整体性,给建筑物安全带来隐患,因此我们必须严格重视构造柱的施工方法,控制质量通病,消除隐患,确保施工质量。 一、构造柱的性能和作用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物按照构造要求设置的提高建筑物结构性能的建筑部件,它在建筑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构造柱可以提高砖混结构建筑物砖墙的延性,从而提高楼房的搞震能力;第二,构造柱可以与砖墙及圈梁形成类似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箍框,箍住开裂的墙体,防止墙体裂缝的产生或进一步发展,限制开裂的墙体的错位,从而防止墙体倒塌;第三,对于高宽比较大的房屋墙体,构造柱能提高墙体的抗倾覆能力,防止砖墙的整体弯曲破坏;第四,构造柱的设置可以提高整个墙体的抗压或局部抗压承载能力,构造柱是砖混结构建筑中重要的砼构件。构造柱,主要不是承担竖向荷载的,而是抗击剪力,抗震等横向荷载的。 混凝土构造柱是从建筑构造的角度考虑设置的,一般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电梯间以及某些较长的墙体中部,并与每层圈梁有可靠连接。实验证明,在多层砖混房屋结构中设置混凝土构造柱,一般情况下墙体抵抗水平外力的强度最大可提高20%以上,墙体延性可增大3倍以上。根据构造柱的结构特性,即使地震后的墙体发生滑移、变形、开裂,仍可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整体性明显加强,从而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坏。 二、构造柱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成因分析 1.构造柱主筋位置错位、骨架扭曲变形。 构造柱施工是在砖墙砌筑完后,分楼层浇灌的,由于构造柱钢筋是在砼浇灌时预插,混凝土浇灌时,由于振捣极易发生位置偏移,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不认真调整钢筋骨架,确定好轴线,就会造成钢筋主筋位置偏移,从而造成了上、下楼层构造柱无法贯通,轴线错位的现象。另构造柱钢筋骨架是分楼层整体绑扎、就位搭接的。极易造成绑扎好的构造柱在搬运过程中因箍筋松动而使钢筋骨架变形,影响钢筋骨架整体性。 2.构造柱接茬烂根现象 构造柱烂根现象,经常出现在基础上部及楼板顶部。因构造柱混凝土是浇注到圈梁标高一致,在施工完楼板,由于构造柱“柱腔”经历了整个一层的砌筑时间,其根部位置会落下很多砌砖过程中砂浆、砖渣等杂物,在砌筑完墙体后,在构造柱根部的杂物很难清除干净,构造柱浇注混凝土后便在此处形成“烂根”现象,造成构造柱接茬处混凝土不密实。原因是此部位在砌砖过程中最易积存砂浆、砖渣,且不易清理,造成混凝土接茬出现质量问题。 3.混凝土露筋、不密实、蜂窝、麻面、缩颈断离和强度不足。 构造柱混凝土拆模后,出现表面露筋,不密实、蜂窝、麻面、缩颈断离,振捣不密实现象,造成原因主要是钢筋绑扎支模前,钢筋骨架上没有绑扎好混凝土保护层垫块,致使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同时,有的钢筋位置不准,也会造成露筋现象;混凝土浇捣前,模板和马牙搓砖墙未作充分湿润,混凝土中的部分水分,被砖墙和模板吸走,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和酥松现象。砼石子粒径过大,墙体拉筋阻隔,振捣不到位,模板不密实与墙体接触缝隙过大,出现跑浆现象;将造成混凝土的不密实、蜂窝、麻面、缩颈断离现象发生和导致混凝土强度无法达到设计要求。 4.构造柱和墙体连接整体性差。 墙体砌砖时,未按设计要求,漏掉摆放与构造柱的拉结筋或错放、长度不准确问题造成。 5.构造柱与圈梁部位浇筑整体性差。 钢筋拉结筋位置放置不正确,混凝土接茬不好造成的构造柱与圈梁部位浇筑整体连接性差。 三、保证构造柱的技术和质量控制 针对建筑构造柱施工的质量问题,施工过程中,必须提高相关施工人员对增设构造柱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的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制定保证构造柱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方案,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并做好“三检”制,责任落实到人。 1. 保证构造柱的钢筋主筋的位置正确性,在混凝土浇灌前固定好其位置,混凝土浇灌后,混凝土未终前对位置进行校核,做好砌砖时定位轴线工作,保证构造柱的位置准确。构造柱钢筋绑扎,施工现场尽量避免主筋采用搭接方式以及在马牙槎内现套箍筋的做法,避免不良施工方法可以防止构造柱主筋产生位移、骨架扭曲变形。 2.对于构造柱接茬烂根现象,加强构造柱“柱腔”垃圾清理工作,封模前清理干净砌砖遗留下的砂浆、砖渣等,剔除原有砼表面的浮浆和松动石子等,支模时预留清扫孔,浇灌混凝土前,用清水再次冲洗,浇灌混凝土时,配置同标号水泥砂浆,浇灌在原有混凝土表面上,厚度为1~2cm为宜,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的可靠性。 3.针对混凝土露筋、不密实、蜂窝、麻面、缩颈断离问题,施工时钢筋绑扎时要保证主筋位置正确,整体绑扎的钢筋可用电焊局部焊牢箍筋,避免搬运过程中变形,利用墙体拉筋做好主筋位置固定工作,固定好钢筋保护层垫块的设置位置、数量,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浇灌前常温时,需将砖砌体及模板提前浇水湿润,避免混凝土中的水分被砖砌体和模板吸收,造成砼脱水,但不得有积水,影响混凝土水灰比,影响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米,坍落度宜控制在5-7厘米,骨料粒径宜为2厘米。构造柱混凝土通常分段浇灌的,一定要在适当位置预留混凝土浇捣口,保证混凝土充分振捣到位,使混凝土分层浇捣密实,浇捣时避免碰撞砌体和钢筋,避免墙体松动拉结筋脱开和钢筋骨架移位,从而造成质量隐患现象出现。 4.正确理解设计意图,按照设计要求,对墙体拉结筋和构造柱钢筋避免拉结筋漏放、错放、长度不准确要按图施工,不得认为不重要而要用边角余料,偷工减料应付了事,避免拉结筋漏放、错放、长度不准确,要保证拉结筋在砖墙中的稳固性,继而保证构造柱和墙体良好连接整体。 5.为避免构造柱与圈梁部位浇筑整体性差问题,钢筋绑扎时在圈梁和构造柱钢筋交接处,圈梁钢筋要放在构造柱内侧,锚入柱内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浇灌混凝土时,构造柱在每层圈梁顶面与新浇筑砼柱接茬时,衔接处的原有砼表面必须进行清理,剔除松动石子并用水冲洗,并配置同标号水泥砂浆,浇灌在原有混凝土表面上,保证新旧砼结合有可靠的接触。 四.小结 正确施工建筑物中构造柱,是改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它与圈梁共同作用约束了砖砌体的开裂,使裂缝不致进一步扩展,既使开裂也不致于倒塌,提高建筑物由很脆的材料组成的结构获得可观的抗变形能力。尤其目前我国民用建筑大多采用砖混多层建筑,正确施工构造柱,保证施工质量,杜绝施工质量隐患,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非凡的意义。 多层建筑论文:浅析桩基施工技术在多层建筑施工中的创新应用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发展,城市建筑用地逐渐呈现出紧张的局面,为缓解土地资源利用紧张,多层建筑成为了城市建筑发展的主要类型。然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作业中灌注桩的施工作为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如何完善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灌注桩;桩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一、前言 桩基自身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特点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如遇到突发情况,应与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协商,在满足结构规范与功能性的使用要求下方可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桩基的施工技术要点 1. 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1)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 施工的设备主要包括桩管、桩锤、桩架、卷扬机滑轮组以及行走机构,主要适用于粘土、淤泥、砂土等软土质的施工场地。对于砂砾石、岩层等密实坚硬的土质则不能使用。首先要埋设一些混凝土的预制标杆,然后对桩机进行精确的定位。在所有设备调试完毕之后,就可以进行锤击沉管打孔工作。灌注混凝土之后,就可以成桩了。在施工时,用桩架起吊钢制桩管对准混凝土预制标杆,并且将麻绳垫在桩管和桩尖处防止有地下水渗入。在桩管上方要套上桩帽,缓慢的将桩管和桩尖压入土中。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桩管的垂直度偏差在5%以内,并且桩管和桩锤一定要在同一直线上。开始锤击一定要轻,以防过重造成不垂直。当轻击到标准程度并且没有偏移出现,再用正常力进行敲打。深度达到标桩高度的时候,一定要检查桩管内是否进水或者泥浆。检查完毕之后,再灌注混凝土。 在拔管的过程中,一般的土质每分钟拔出1m左右,在软硬土质交界处速度要尽量慢一些。因为在这些部位容易出现塌方,速度控制在每分钟0.3 ~ 0.8m。有时候会采用倒打拔管,如果采用单动气锤,每分钟不能少于50次;若采用自由落锤,每分钟不能少于40次。中心距大于3.5倍桩径的桩属于稀疏类型,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连打的方法。如果两个桩的中心距小于3.5倍桩径的情况,适合采用跳跃打桩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断桩现象的出现。如果土质比较差,并且淤泥较多,应该采用控制时间的连打方法。在相邻桩的混凝土凝固之前,把在影响范围内的桩全施工完毕。 (2)振动、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施工技术与锤击沉管灌注桩不同,振动和振动冲击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技术更适合稍密和中密的砂土土质中。这两种施工中分别采用振动桩锤和振动冲击锤,施工工艺完全相同。都是先将桩管先沉入土中,然后再灌注混凝土。 施工时同样先安装好桩机,将桩管下的活动桩尖先合起来。再把桩位对准,保证桩管的垂直度,然后慢慢的放下桩管,压入土中。启动激振器,直到桩管达到设计标高后停止振动。随后将准备好的钢筋笼放入到桩管内,再把混凝土灌入,再次开动激振器。一边将钢管拔出,同时还能将混凝土振实。一般施工中比较常用单打法的施工方法。在桩管达到要求的深度后,一边灌注混凝土一边拔桩,同时振实混凝土。但是在含水量比较少的土质层,比较适合使用预制标杆,一般土质适合用活瓣式桩尖。在灌入混凝土之后,保证激振器先振动5 ~ 10s,然后再边振边拔。在每拔0.5 ~ 1.0m 时,振动5 ~ 10s然后再继续拔。如此这样反复进行,直到桩管全部拔出。如果采用活瓣式桩尖,拔出的速度不宜过快。在一般的土质中,1.2 ~ 1.5m/min 为宜;在软土层中,0.6 ~ 0.8m/min 为宜。 2. 预制桩的施工技术 (1)预制桩的施工准备 首先要清理打桩的施工场地,保证打桩的部位地下管路不会受到损坏,或者存在阻碍打桩的硬基础设施。在地面上,场地要平整,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不影响桩机的移动和平稳性。基础桩最好是选用具有知名度的厂家生产的,并且带有详细的技术资料和质量保证文件。对于运送到场地的桩,要对其强度和表面平整度进行仔细检查,配备型号相符的桩机。工程技术人员最好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既保证了团队有新鲜的成员,又不失团队的经验性。员工要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施工技术、图纸的阅读、工艺流程的掌握,尤其是施工安全方面的知识,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预制桩施工 本文主要详细介绍了打入式预制桩的施工方案。 1)抄平放线及定桩位 在施工现场不影响打桩的位置,设置不少于两个水准点。目的是时刻检查预制桩的入土深度,同时也能起到抄平场地的作用。控制桩的轴线,保证桩的位置的准确度,偏差不能超过20mm。 2)土方开挖和回填夯实 在土方开挖时一般采用工程机械,一般选用一辆挖掘机和装载机,留够回填用土。基础回填一般按顺序从下到上的分层铺筑,每层铺筑30cm左右。然后夯实3 ~ 4遍,并且在周围50cm需要用人工进行夯实。对回填的土一定要严格审查,有机含量不能过高,不能有垃圾掺杂。 3)桩承台及承台梁的施工 桩基施工完毕之后还有承台和承台梁的施工项目,但是施工的前提必须是桩基验收合格。首先要准确测量出承台梁的位置,然后进行土方的开挖工作。地基的检查验收合格之后,才能全面的施工。 4)打桩的注意事项 开始打桩时,落距一定要短而且力度要轻。当桩入土达到12m时,用全落距击打。记录桩每下降1m所用的时间,便于观察记录桩的下降速度,并且保证下降均匀。还要注意,每次锤击的间歇时间不能过长,并且防止锤子的偏心造成桩的损坏或者偏心。经常检查桩机的工作状态,如绳索是否牢固、桩机是否水平。最后为了保证设计的标高,需要将桩头按要求截掉。 三、桩基的施工质量管理 1. 审核边缘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由于工程中原因的不确定性,沉桩施工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尤其是锤击桩特别容易出现偏差。承台的边缘尺寸一定要满足规定的要求,不然很容易出现桩位偏差在允许范围之内、但是桩身已经超出了承台梁的边缘的情况。 2. 审核桩顶标高正确性 在施工中,经常会出现质量上的通病。在设计中,施工图的桩标高经常会定的比较低,这会给施工带来诸多问题。大部分原因可能是设计人员的现场施工经验不足,在确定沉桩的桩顶标高的时候,应该考虑到锚筋焊接长度、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及嵌入承台的长度。 3. 规范破桩工作 在桩基开挖之后,有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那就是破桩头。破桩头需要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去管理这项工作,并进行方案的制定和技术的交底工作。破桩工作的顺序:去桩顶混凝土保护层凿出四角主筋剔除凿出钢筋网片松散混凝土块,注意嵌入承台的长度要符合规范要求。 4. 统一桩基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施工质量的控制最后主要取决于质量验收的标准和规范。由于技术规范的不断更新,很容易造成许多旧的规范没有及时更新,造成规范的执行出现混乱。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出现,必须严格规范统一规范标准,按照新规范的要求进行验收。 四、结语 桩基工程是整个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桩基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各个环节,严格履行规范要求,并且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只有保证桩基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结构安全。 多层建筑论文: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不断在城市和乡镇的大街小巷耸立。但是高层建筑的基础部分却也是其最薄弱的地方,那就是高层建筑的地基建造,尤其是建筑建造过程中隔震技术的应用。假如社会一旦出现地震,那么高层建筑的地基稳固就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地震发生可能会动摇到该高层建筑的根基,对建筑的安全性带来很大危害。下面本文就一般高层建筑隔震技术在我国多层建筑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对在工程建造的全过程中准确对事前、事中、事后采取质量控制措施,从而正确的预防地震发生,保证对整个建筑物的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关键词:隔震技术;多层建筑;应用探究 我国属于地震发生较多的国家,尤其是在大城市中,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且人口多,居住密集,如果发生地震,那么建筑物倒塌可能引起周围大面积的损失,因此隔震技术的研究在我国势在必行,也是建筑建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施工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建筑建造过程中的隔震技术不断增强,同时也不断地应用于多层建筑建造过程中,因此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采用更安全的建造方法和建造过程,形成一种更合理、有效、安全、经济的结构体系。因此对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础隔震结构模型建造 1.1隔震原理 隔震原理设计中橡胶垫子的使用,是比较广泛的一种应用,隔震组件形成的隔震层的设计的水平高度和上面的连接刚性结构的设计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小的,因此隔震技术在隔震层的设计中拥有大于一般建筑结构的周期,因此不会形成共振现象,在隔震层中除了防止共振效应外,还有设置缓冲装置也就是阻尼器,这样通过阻尼器的使用减少隔震层的移动,能够实现有效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害,从而能够尽量减小地震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1.2基础隔震结构模型的建造计算 1.2.1单质点的模型 单质点模型的设计,只要是以建筑物的结构为刚性结构为前提,以隔震层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这样的假设来估算地震时地震对隔震层造成的反应。 1.2.2多质点的模型 多质点模型的设计,不是以建筑物的结构为刚性结构为前提,以隔震层作为一个整体,而是将隔震层作为建筑一体的第一层,然后上面结构分层次,通过这样的假设来估算地震时地震对隔震层以及分出的各层造成的反应来设计的模型。通过使用时程分析法等方法,对多质点模型进行分层次计算,对于地震过程中形成的各层次之间重叠,都作为各层次间的错动,通过这样的模型设计来进行基础隔震结构模型建造和基础隔震结构模型的建造计算。 2.多层建筑工程分析 2.1多层建筑工程概括 假设多层建筑为11层建筑物,建筑场地属于三类场地,地面以上是10层,再加上一层地下室,建筑物高度为34层,首层是4米,其他各层是3米,混凝土的强度为C25。 2.2隔震层的设计过程 2.2.1确定隔震层的位置 首选隔震位置是在建筑物的最底部,根基以下部分,隔震层的刚度中心必须与建筑物的结构中心底部相吻合。 2.2.2隔震层设计中隔震垫子的数量、大小以及位置 第一,隔震层应该设计在建筑物底部的根基基础下部,也就是承受力比较重的地方,在安排放置时一定要在每个地基的脊柱下面放置橡胶隔震垫,当地基上部基础结构比较跨度大时,可以设计放置多个橡胶隔震装置;第二,充分保证隔震垫可以达到对建筑物水平位移以及极限承载能力的要求;第三,隔震层设计有足够的竖向刚度,能够保证竖向承载力足够大,保证竖向的位移可以被有效控制在范围内。 2.3隔震层的平面设置以及结果分析 第一,隔震层的位置位于建筑物地基底部,采用的是橡胶叠加的隔震支架结构,因此根据以上隔震层的平面设置,选取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隔震层布置的合理性。 第二,利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确保隔震结构能够有效地将地震影响集中到隔震层里;同时隔震层在地震发生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都要保证在既定的范围内;通过上面多质点方法的分析,可以确定隔震层各层承受的压力大小以及控制压力在非隔震装置结构的30%以下;同时也要保证隔震装置中各隔震层的加速度以及层与层之间的剪力分别降到既定的范围之内。通过这样的方法计算和数据结果分析,有利于做好多层建筑在隔震层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建筑物的本体和基础地下如果被检测到含有地下水层时,一定要对建筑物基层建造时,可能出现的地下水喷射造成建筑物基层的损坏等后果进行数据计算,切实做好控制工作以及数据解释的合理性。比如可以在低于地下水水位的位置开挖基坑,应该要先进行渗透性和富水性试验,并且要对由人工降水可能引起的土体沉降和边坡失稳,从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性的概率进行客观的评价。只有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假设和数据分析,才能够真正的做好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中的应用,以及确保隔震设置能够达到应有的隔震效果。 总之,在我国,建筑隔震技术不断应有于建造市场中,并且广泛受到市场和人民的肯定,这是时展进步的产物。尽管建筑物建造属于常规建设,但是其隔震技术的完成过程却是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阻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掌握好的建筑隔震技术是建筑物建造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必备条件,其建造过程中离不开隔震技术的支持。只有做好隔震技术以及隔震结构的设计,才能够保证建筑物在遇到地震情况下的安全稳定,才能够保证建筑物的完整,因此必须严格把控对建筑隔震技术的管理。 3.隔震层的建造措施探讨 建筑物建造工程项目在我国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建造项目非常之多,,且隔震技术要求水平很高,隔震层设计的的优劣关系着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施工管理方法的有效性也对此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做好隔震层设计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安全措施等问题都成为建筑物建造工程项目建设中隔震层设计的突出问题。 3.1对于同一栋建筑物建造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建造位置采用不同型号的隔震垫子。 隔震层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地震对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因此以建筑物的稳固存在为目的建造。 3.2可以应用钢筋作为避雷线。 通过导线连接进入隔震层,降低地震时产生的强大电力对隔震层以及建筑物主体造成的伤害。 3.3.切实执行好橡胶隔震垫子的安装程序 只有真正地切实做好橡胶隔震垫子的安装过程,才能够保证隔震技术以及隔震效果的实现,在隔震工序施工结束后,一定要对隔震层上部结构和水平、竖直方向的障碍物距离做好检查工作。 3.4加强隔震装置施工运行管理 在建筑物隔震装置施工运行中,一定要做好其管理工作,保证运行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对于设备运行过程中设备、施工人员等都要做好管理,对于一些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比如设备故障、施工人员马虎做事等一定要认真管理。对于隔震装置施工运行的资料数据的收集和保管、工人的操作、技术问题等都要认真对待,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4.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相应地房地产建造项目也不断增加。提高我国房地产建造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施工技术非常必要,高层建筑隔震技术以及隔震装置安装等是目前多层建筑建造过程存在的很大问题,因此在建筑物建造时一定要做好隔震技术的监督管理工作,从选材、施工到维护一定要选用严格检测技术来检验,严格做好隔震层的设计和安装,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固和地下室的正常使用。 多层建筑论文:土建项目中的多层建筑施工技术 摘要:本文就高层的建筑施工技术作了分析和阐述,分别讲述了深基坑施工,地上结构施工,绿色施工。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控制技术;安全防护技术;混凝土回收 1 多层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多层建筑施工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老城区的新规划,建设部门兴建高楼,致得城区内的建筑空间越来越小,多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致使土建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等问题也变得非常突出。主要表面为以下两点: 一是多层建筑由单纯追求高度方面的发展,到同时追求形体的特异和立面的丰富多彩,在结构功能得到提升、造型优美新颖的同时,也使上部结构的施工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如模板体系,施工机械设备等。 二是从多层建筑一次建成交付使用,到为了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而采用分阶段建设交付使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也必然面临部分施工、部分开业或者上部施工、下部开业的情况,这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场地利用和确保购物环境舒适等绿色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2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2.1 深基坑施工的控制技术 多层建筑深基坑的施工时,对周边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影响。 主要原因是深基坑土方开挖过程是土体卸载过程,会造成周边建筑、管线或地下结构产生一定量的沉降和偏移,因此,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紧邻“生命线”工程的多层建筑的施工,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的良好与否,事关“生命线”工程和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对深基坑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目前工程控制方法与系统主要有三大类: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其中开环控制属经典工程控制方法,非常成熟,但由于不存在反馈系统,开环控制不能根据施工过程情况调整控制措施,控制精度比较低。闭环控制属现代工程控制方法,由于包含反馈系统,能够根据结构状态监测结果不断调整控制措施,适合结构复杂的工程,控制精度比较高。自适应控制属最新的工程控制方法,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目前,闭环控制方法是深基坑施工过程控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特殊环境下深基坑施工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以现代工程控制理论为指导,以结构-岩土共同作用分析方法为手段,通过施工方案的优化达到施工过程环境受控的目的。 2.2 地上结构施工技术 2.2.1 斜爬模体系的设计和应用 在以往多层建筑建造过程中,电动脚手及模板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在多层建筑结构立面垂直时此类体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当结构立面为斜面或者曲面的时候,这类体系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在闹市区的多层建筑施工时,通常均面临场地狭小,距离地面交通较近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采用安全可靠的脚手和模板体系,这样才能既可以保证工程顺利的进行,又可以兼顾周边闹市区的安全。针对这个问题,经过研究开发,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分离的斜爬模体系,可以充分适应高层建筑各种特殊外立面的要求。 2.2.2 可收分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 整体提升钢平台具有整体性好、安全性高、施工操作面大等优点,因此在多层建筑核芯筒施工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如果核芯筒形状上下变化较大,则整体提升钢平台也就面临收分处理的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开发了可收分的整体提升钢平台体系。 其构成和工作原理如下:在建筑结构核芯筒剪力墙上设置格构柱,用钢梁和钢板搭设平台,将内外脚手悬挂于钢平台下,再采用提升设备将整个钢平台随楼层施工进行提升。如施工中要经历拆除部分内脚手和拆除部分钢梁的过程时,则在剪力墙增设悬锚脚手或钢桁架进行过渡,并随楼层上升逐层补缺,以满足施工操作。 2.2.3 超高空的钢结构塔桅安装技术 多层建筑由于建筑造型或功能的需要,通常在结构顶部设置钢结构塔桅。目前顶部塔桅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采用塔吊散装,二是采用整体提升,三是采用直升飞机吊装。第一二种方法依赖于顶部的施工作业面和结构形式,第三种则风险很大。因此在顶部施工作业面有限,且塔桅高度高、重量重的情况下,其施工必然面临很大的困难,采用攀升吊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上困难。 2.3 绿色施工技术 在施工场地狭小的闹市区,进行多层建筑的建造,带来了许多以安全防护为重点的环境保护新问题和超常规垂直运输、交通组织以及营造购物环境舒适度等一系列绿色施工技术难题。 2.3.1 安全防护技术 多层建筑续建工程中,如果建筑部分已投入商业运营,通常商场内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设施齐全,顾客会络绎不绝,且由于地处闹市区,周边道路也通常是交通要道,人流、车流量极高,所以,安全防护的重点是防止发生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高空坠落对地面物品、人流和车流产生危害。针对此项问题,具体技术方案是:通过安全防护分析,确定需要实施防护的区域、需求和防护内容;确立不同阶段施工防护的特点和重点;考虑施工防护体系对行人、顾客和交通的影响,同时综合防护体系本身的强度要求、防火要求、维护方式、综合利用等因素。 2.3.2 环境保护技术 建筑施工尤其是多层建筑的续建施工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光的污染。因此,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声、光对环境的影响、强化废弃物的合理处置是多层建筑续建施工中又一大难题。针对这种特殊条件下施工的噪音、光、施工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其解决方案还是采用专门的措施,防止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如对混凝土浇捣等可能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项目,通过设置隔离棚,将泵车产生的噪音隔离;在临近居民区的地方设置施工层隔音壁,来隔离噪音;设立特殊的施工污水汇集系统,将施工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采用“立体场布”的思路,将场地设置在已建好的建筑结构上,设置空中材料周转场地,建立立体的材料堆放、接力运输的体系。为适应“立体场布”的需求,在垂直运输机械布置上,我们采取“高空接力安装技术”、特殊基础加固技术、电梯接力和超长扶墙等专门措施,解决续建工程带来的特殊难题。 2.3.3 混凝土回收利用技术 由于在混凝土输送方面经常会遇到“如何穿越人行道和在营业中的楼层布置混凝土泵送以及结束时泵管中余下混凝土的处理”等问题,对此,我们设计了门架式泵管支架和配套的回收利用截止阀,解决了特殊的泵管布置和管中余料的回收问题。在地面上,通过交通组织,使人行道的一部分临时改成非机动车道,而将非机动车道利用来布置泵车,地面泵管利用门架式泵管架跨越人行道,这样可避免对交通产生影响;另外通过专门泵管支架系统的保护,可解决复杂路径泵管的布设问题。 3 结语 随着多层建筑的发展,不同的建筑施工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这都需要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携起手来,坚持技术创新,共同攻克难关,再攀新的高峰。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项目的施工技术 摘要:在如今的多层建筑实际的工程应用当中,下部结构必须要承受上部施工的重力,故而对下部承受力是巨大的考验。下面将分析在多层建筑项目中施工应注意的技术要点,包括对钢筋的合理应用、如何保证施工的绿色环保、深基坑施工的控制技术以及地上结构施工等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下部结构;钢筋;技术要点;深基坑;地上结构;绿色环保 1 多层建筑结构要求 多层建筑在建筑使用功能上通常要求上部小空间轴线布置,其下部就要求大空间轴线布置。这样的要求就跟自然布置、结构合理正好不同。在多层建筑的结构下部会承受楼层很大的压力,而上部的受力则较小,通常在布置的时候就该是下部的墙多、刚度大、柱网密集,到了上部就逐渐减少墙、柱数量,以扩大轴线的间距。这样一来结构的自然布置和建筑的功能之间就会产生矛盾。 为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结构的布置就必须以与常规的相反方式布置。在下部以大空间布置,并且在下部布置框架柱时要选择刚度小的进行布置;在上部以小空间布置,并且在上部布置剪力墙时要选择刚度大的进行布置。为了实现这一结构布置要求,则必须在须要进行结构转换时的楼层设置出转换层。 下部结构必须要承受上部施工的重力,故而对下部承受力是巨大的考验,在结构转换层中包括梁式转换层与厚板转换层与高位转换层与巨型框架转换层和合柱转换层等,由于梁式转换层具有设计与施工简单、受力明确的特点,所以其应用也是最为广泛的。 2 对钢筋工程的要求 对于钢筋工程的要求。转换层的梁板钢筋通常都是由大量的直径大的钢筋组成,使得施工有一定的困难,要保证其钢筋的质量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 在进行转换层施工的时候,当木工将大梁底模安装完成之后,侧模的安装要跟大梁的下层钢筋绑完以后的模板一起进行安装。 2 用短钢管在大梁的中间和两端做成一个用以固定大梁钢筋的钢管架,防止偏位。 3 在绑扎梁筋的时候要用钢管在梁的两侧且是每隔1.5m的距离搭好用以支撑钢筋的支架,并且要从梁的最深处开始绑扎梁筋。 4 转换梁的内纵筋最好是通长,若是有接头的则使用直螺纹进行连接。 5 转换梁的内箍筋通长并加密,腰筋亦通长,端部要锚入支座。 6 转换梁内严禁凿洞、流洞。 3 多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要点 3.1 深基坑施工控制 多层建筑在进行深基坑施工时,附近的环境多少都将受到影响。是因为深基坑土方的开挖过程和土体的卸载过程中,将对周边的建筑与管线和地下结构造成一定的沉降或偏移,所以,深基坑的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控制尤为重要。尤其是紧邻重大工程项目的多层建筑施工,深基坑在施工的过程中其变形控制好坏,直接关系到多层施工的质量和周边重大工程的安全。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采用现代的控制理论对于深基坑的施工过程的控制,能够有效解决变形的难题。现今工程控制的系统和方法一般有三类:自适应控制、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其中自适应控制是属于最新工程控制方式,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其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而开环控制是属于典型的工程控制方式,是相当成熟的,其缺点是没有反馈系统,则不能依照施工过程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控制的措施,所以控制的精度是比较低的。闭环控制是属于现代工程的控制方法,其拥有了反馈系统,所以可以依照对结构状态监测的结果进行不断的调整的控制措施,对于结构相对复杂的工程而言相当适合,其控制精度也是比较高的。就现今而言,闭环控制法是深基坑的施工过程控制中最有效的方法。 3.2 地上结构施工技术 斜爬模体系设计与应用是在以往的多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模板系统和电动脚手架具有广泛的应用。当多层建筑的结构立面在垂直的时候,这类体系的适应性是很强的,不过在结构立面变成斜面或是曲面时,此类体系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闹市区进行的多层建筑的施工,其施工场地一般都是很狭小的,施工范围具有局限性,且距离地面的交通较近,则必须采取可靠且安全的模板体系与脚手架,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顺利开展并兼顾周边的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要能高度适应多层建筑的各类特殊的外立面的要求的斜爬模体系就应运而生地被设计了出来。 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具有安全性高、整体性好、施工操作面大的优点,故而在多层建筑的核芯筒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不过核芯筒的形状上下若是变化较大,整体提升钢平台则面临收分处理的尴尬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就研究开发出了可收分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其工作原理与构成如下:在建筑结构的核芯筒剪力墙上设出格构柱,采用钢板和钢梁来进行平台的搭设,把内外脚手架悬挂在钢平台下,然后用提升设备把整个钢平台随着楼层施工的进行而提升。 超高空钢结构的塔桅安装技术,处于对多层建筑的建筑功能或造型需要的考虑,一般会在结构的顶部设置出钢结构的塔桅。现今的顶部塔桅常用的施工方法有三种,直升机吊装、整体提升、塔吊散装。直升机吊装的风险较大,后两种方法依靠顶部施工作业跟结构形式。由于顶部施工的作业面本身就有限,加之塔桅的高度大且重量大,施工起来就有相当大的困难,若是采取攀升吊技术则可以将此问题解决。 3.3绿色施工技术 在闹市区进行多层建筑施工时,由于其施工场地的狭小等因素,将造成安全隐患和噪音污染,此时绿色施工技术就起到了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并且致力于解决超常规的垂直运输和交通组织方便和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等等绿色施工技术性问题。 多层建筑在续建工程时出于对安全防护的考虑,需要运用到安全防护技术,建筑有的部分若已经投入了商业运营,一般商场内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配套设施齐备,处于闹市区,其顾客络绎不绝,周围的道路也是交通要道,车流、人流量极大,因此,安全防护重点工作是防止在超高层施工的过程中发生高空坠落现象,坠落物对车流、人流或是地面物品造成危害。对此的安全防护技术方案如下:经过综合的分析,将需要进行安全防护的区域确定下来,并同时将防护内容与需求一并确定;对不同的施工阶段的安全防护的重点与特点进行确定;要综合施工时的安全防护系统对顾客与交通与行人造成的影响进行考虑,并且要综合安全防护系统其本身的维护方式、防火要求、强度要求、综合利用等诸多因素的考虑。 建筑施工又尤其是多层建筑施工将对周围环境造成光污染和噪声污染。因此环境保护技术作为多层建筑施工的技术要点之一,所起的作用就包括了防止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声、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将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处置,防止施工污水和生活污水等对环境的污染。必须采取具体的专门措施,以防止施工所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泵车产生的噪音可通过隔离棚将噪音隔离;在距离居民区较近的地方设置起施工层的隔音壁,以此将噪音隔离;为了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的处理后排放,应设置一个施工的污水汇集体系;把场地设立于已经建成的建筑结构之上,设立空中的材料周转地,设置立体的接力运输和材料堆放体系。为适应需求,垂直运输的机械布置,采取电梯接力、超长扶墙、特殊基础的加固与高空接力安装技术等专门措施,以解决多层建筑工程所具有的难题。 混凝土的回收利用,设计出门架式的泵管支架与配套回收利用的截止阀,以此解决了管中余料与特殊泵管布置的混凝土回收问题。在泵车运输混凝土时,经交通组织,把一部分人行道临时改为非机动车道,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4 结束语 现今城市化的进程加大,建筑项目的施工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将得到提高和改善,这当中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对多层建筑施工技术也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有了前进方向和大家的创新进取精神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施工技术 摘要:在建筑施工中,框架结构的节点是联系整个结构体系的枢纽,节点承受由梁端和柱端传递来的各种荷载的共同作用且受力复杂。因此,节点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保证整个结构体系的安全可靠。本文针对框架节点处理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在施工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对促进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提高施工进度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框架节点;理论;施工技术;高层建筑 1 框架节点处理技术的基础理论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受力机理指通过合理的计算假定模式,描述由梁、板、柱传来的内力(M,N,V,T)在框架节点核心区的传递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破坏形式。 从节点混凝土强度方面看,混凝土强度直接影响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对于承受一定荷载的框架节点,混凝土强度越高,则梁、柱的截面尺寸越小,框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承剪截面也相应减小,在一定配箍率下,对其抗震性能反而不利。从节点配筋角度看,在框架节点内配置水平封闭箍筋,一方面对框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产生有利约束,增强传递轴向荷载的能力;另一方面承担部分水平剪力,提高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框架节点核心混凝土出现交叉斜裂缝后,剪力的传递由斜压杆作用过渡到水平箍筋承担水平分力、柱纵向钢筋承担竖向分力以及平行于斜裂缝的混凝土骨料咬合力所构成的桁架抗剪机制,设置竖向箍筋可承担框架节点剪力的竖向分量,减少混凝土的负担,从而提高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但施工不便。柱纵向钢筋通常按抗弯要求设置,沿柱截面的高度方向,按构造规定也相应配置一定数量的纵向钢筋。这些纵筋与水平箍筋联合对框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形成双向约束。 2 框架节点处理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2.1 梁柱节点随柱、梁、板统一浇捣的施工不管柱顶留或不留施工缝,均应先用塔吊吊斗或混凝土泵输送柱等级的混凝土就位,分层振捣,在楼面梁板处留出45°斜面。在混凝土初凝前,随之泵送浇筑楼面梁板的混凝土。采用这种方法浇捣楼层柱、墙、梁、板混凝土时,应重点控制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邻接面不能形成冷缝,故宜在柱顶梁底处留设施工缝。 2.2 梁柱节点只随同楼面统一浇捣的施工梁柱节点处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采用分别浇捣的施工方法,给施工带来不便,且容易形成邻接面的冷缝,故当柱子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二级时(10N/mm2),可考虑梁柱节点处的混凝土随同梁板一起浇捣。但应当指出:此时,梁柱节点处的混凝土强度如果取用梁板的混凝土强度,会引起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不足,以及地震作用下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不足,所以一般不应采用。 高层建筑框架梁柱节点的模板支设也是施工中的一个重点。梁柱节点模板若在现场散支散拼,易出现尺寸偏差大、拼缝不严、表面平整度差等问题,要拆除再重装往往十分麻烦,不便于进行节点内的杂物清理和节点箍筋的调整处理。所以结合节点箍筋的绑扎顺序。在装梁底模、穿梁底筋再绑扎节点箍筋后才安装节点模板,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框架梁端头梁底以下的节点模板作为梁底模的支承在装梁底模时已一起安装)的节点模板采用工具式定制模板的改进做法。其具体要点如下: (1)在弄清每个节点处的梁柱、楼板的几何尺寸及相互位置关系后,对节点进行分类编号。 (2)根据各个编号节点的相关几何数据确定节点模板的制作方案。矩形节点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的模板一般由四个侧面的各一至两片矩形板组成,模板下部与柱的搭接长度取40cm便于固定。结合节点模皈的组合方式确定每片模板的具体尺寸并编号后,绘制出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 (3)安排熟练木工,根据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预制节点工具式模板,并做好相应的标识。模板可用18mm厚的优质夹板制作,用40mm×50mm(柱截面大于lO00mm 时可用50mm×l00mm)木枋做背楞,背楞间距不超过300mm。装模专用的夹具也预先加工好,矩形柱采用钢管夹具,圆形柱采用扁铁圆箍夹具,紧固对拉螺栓采用12圆钢。 (4)随施工进度,现场安装节点模板。先用铁钉将相应的模板在柱身初步固定,检查安装杯高及垂直度,调整合适后安装夹具并初步收紧螺栓,再复杏无误后用力收紧螺栓完成安装。另外,视情况可将节点模板与梁板模连结加固。采用工具式定制节点模板体系,节点模板一般可以周转使用1O次左右,可节省人工和材料;提前制作,又可节省现场作业时间,加快进度;工具式定制模板尺寸准确、接驳垂直、拼缝严密、不易变形,质量比较有保障,可减少或杜绝节点装模的通病;而且,模板装拆比较灵活简便配合了节点箍筋的绑扎。 当梁板比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低20MPa 及20MPa 以上时,再靠增设节点区竖向短筋来提高其抗压强度是不可行的,其原因一是无法布筋,二是短筋数量太大。此时节点区需采用与柱同等级混凝土单独浇筑,虽然有一定的施工难度且需有较严密的施工组织措施,但所占的分量不是很大,仍可以接受。 偏心受压计算公式中没有体现节点区各方向水平梁对其提高强度的影响,事实上该影响是存在且有效的,尤其中柱节点通常有两向梁对其约束产生的效果较为显著。 3 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钢筋制作方面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节点配筋构造主要包括节点区的箍筋及受力主筋在节点内的锚固。箍筋对核心区内的混凝土起到约束作用,箍筋间距越小,节点抗剪强度即受剪承载力也越高。节点区内有纵梁、横梁、柱的纵向钢筋三向交叉,且钢筋密集,配置箍筋在施工上有一定的难度。常用的施工方法是在支完梁板的模板后放入梁的钢筋骨架。再放节点箍筋。但是由于钢筋的安装绑扎难度较大,有些施工人员因此经常出现不放或少放箍筋,或箍筋绑扎不牢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因此,节点区的箍筋可以考虑先按设计要求制成钢筋笼,套入柱的纵向钢筋,并绑扎或焊接牢固,再放梁的钢筋,以保证构件钢筋的安装质量,特别要注意做好对工人的技术质量交底,严格按施工要求和规范进行安装绑扎。 在边柱节点上,为了保证钢筋的锚固长度,梁钢筋须弯折插入节点区域,设计人员往往只较重视其最小锚固长度在图纸上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忽视了最小水平锚固长度及垂直锚固长度。设计人员应该审视节点细部构造的详图设汁,明确节点处的钢筋布置,避免留下工程质量隐患。 3.2 节点箍筋加密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规范明确规定:框架节点核心区内箍筋量,不应小于柱端加密区的实际配箍量。这可以提高柱子的承载力。避免主筋受剪切弯曲破坏。可是有些设计、施工人员对节点箍筋加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设计人员未考虑节点内力分析。在节点核心区也无明确标注;对于施工人员而言,节点区纵横交叉的钢筋本来就很密集,按正常绑扎钢筋已感困难,要求加密难度更大,在施工图无明确标注的情况下,也就很难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箍筋安装绑扎。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工程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采用此施工技术,对梁柱节点区的处理,有效地解决了混凝土浇筑的不便,既做到抗震结构“三强”,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准则,又使施工简便,不但保证工程质量,而且施工进度明显加快。 多层建筑论文:探究土建工程中多层建筑的施工技术要点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就多层建筑施工技术作了分析和阐述,分别讲述了深基坑施工,地上结构施工,绿色施工。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土建工程多层建筑施工技术 1.多层建筑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多层建筑施工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老城区的新规划,建设部门兴建高楼,致得城区内的建筑空间越来越小,多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致使土建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等问题也变得非常突出。主要表面为以下两点: 一是多层建筑由单纯追求高度方面的发展,到同时追求形体的特异和立面的丰富多彩,在结构功能得到提升、造型优美新颖的同时,也使上部结构的施工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如模板体系,施工机械设备等。 二是从多层建筑一次建成交付使用,到为了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而采用分阶段建设交付使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也必然面临部分施工、部分开业或者上部施工、下部开业的情况,这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场地利用和确保购物环境舒适等绿色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2.多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2.1 深基坑施工的控制技术 多层建筑深基坑的施工时,对周边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深基坑土方开挖过程是土体卸载过程,会造成周边建筑、管线或地下结构产生一定量的沉降和偏移,因此,在深基坑施丁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紧邻“生命线”工程的多层建筑的施工,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的良好与否,事关“生命线”工程和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对深基坑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目前工程控制方法与系统主要有三大类: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其中开环控制属经典工程控制方法,非常成熟,但由于不存在反馈系统,开环控制不能根据施工过程情况调整控制措施,控制精度比较低。闭环控制属现代工程控制方法,由于包含反馈系统,能够根据结构状态监测结果不断调整控制措施,适合结构复杂的工程,控制精度比较高。自适应控制属最新的工程控制方法,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目前,闭环控制方法是深基坑施工过程控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特殊环境下深基坑施工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以现代工程控制理论为指导,以结构一岩土共同作用分析方法为手段,通过施工方案的优化达到施工过程环境受控的目的, 2.2 地上结构施工技术 2.2.1 斜爬模体系的设计和应用 在以往多层建筑建造过程中,电动脚手及模板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在多层建筑结构立面垂直时此类体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当结构立面为斜面或者曲面的时候,这类体系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在闹市区的多层建筑施工时,通常均面临场地狭小,距离地面交通较近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采用安全可靠的脚手和模板体系,这样才能既可以保证工程顺利的进行,又可以兼顾周边闹市区的安全。针对这个问题,经过研究开发,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分离的斜爬模体系,可以充分适应高层建筑各种特殊外立面的要求。 2.2.2 可收分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 整体提升钢平台具有整体性好、安全性高、施工操作面大等优点,因此在多层建筑核芯筒施工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如果核芯筒形状上下变化较大,则整体提升钢平台也就面临收分处理的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开发了可收分的整体提升钢平台体系。其构成和工作原理如下:在建筑结构核芯筒剪力墙上设置格构柱,用钢梁和钢板搭设平台,将内外脚手悬挂于钢平台下,再采用提升设备将整个钢平台随楼层施工进行提升。如施工中要经历拆除部分内脚手和拆除部分钢梁的过程时,则在剪力墙增设悬锚脚手或钢桁架进行过渡,并随楼层上升逐层补缺,以满足施工操作。 2.2.3 超高空的钢结构塔桅安装技术 多层建筑由于建筑造型或功能的需要,通常在结构顶部设置钢结构塔桅。目前顶部塔桅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采用塔吊散装,二是采用整体提升,三是采用直升飞机吊装。第一二种方法依赖于顶部的施工作业面和结构形式,第三种则风险很大。因此在顶部施工作业面有限,且塔桅高度高、重量重的情况下,其施工必然面临很大的困难,采用攀升吊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上困难。 2.3 绿色施工技术 在施工场地狭小的闹市区,进行多层建筑的建造,带来了许多以安全防护为重点的环境保护新问题和超常规垂直运输、交通组织以及营造购物环境舒适度等一系列绿色施工技术难题。 2.3.1 安全防护技术 多层建筑续建工程中,如果建筑部分已投入商业运营,通常商场内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设施齐全,顾客会络绎不绝,且由于地处闹市区,周边道路也通常是交通要道,人流、车流量极高,所以,安全防护的重点是防止发生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高空坠落对地面物品、人流和车流产生危害。针对此项问题,具体技术方案是:通过安全防护分析,确定需要实施防护的区域、需求和防护内容;确立不同阶段施工防护的特点和重点;考虑施工防护体系对行人、顾客和交通的影响,同时综合防护体系本身的强度要求、防火要求、维护方式、综合利用等因素。 2.3.2 环境保护技术 建筑施工尤其是多层建筑的续建施工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光的污染。因此,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声、光对环境的影响、强化废弃物的合理处置是多层建筑续建施工中又一大难题。针对这种特殊条件下施工的噪音、光、施工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其解决方案还是采用专门的措施,防止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如对混凝土浇捣等可能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项目,通过设置隔离棚,将泵车产生的噪音隔离;在临近居民区的地方设置施工层隔音壁,来隔离噪音;设立特殊的施工污水汇集系统,将施工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采用“立体场布”的思路,将场地设置在已建好的建筑结构上,设置空中材料周转场地,建立立体的材料堆放、接力运输的体系。为适应“立体场布”的需求,在垂直运输机械布置上,我们采取“高空接力安装技术”、特殊基础加固技术、电梯接力和超长扶墙等专门措施,解决续建工程带来的特殊难题。 2.3.3 混凝土回收利用技术 由于在混凝土输送方面经常会遇到“如何穿越人行道和在营业中的楼层布置混凝土泵送以及结束时泵管中余下混凝土的处理”等问题,对此,我们设计了门架式泵管支架和配套的回收利用截止阀,解决了特殊的泵管布置和管中余料的回收问题。在地面上,通过交通组织,使人行道的一部分临时改成非机动车道,而将非机动车道利用来布置泵车,地面泵管利用门架式泵管架跨越人行道,这样可避免对交通产生影响;另外通过专门泵管支架系统的保护,可解决复杂路径泵管的布设问题。 3.结语 随着多层建筑的发展,不同的建筑施工也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这都需要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携起手来,坚持技术创新,共同攻克难关,再攀新的高峰。 多层建筑论文:多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分析 多层建筑物的给排水设计水平是体现建筑物建设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技术水平及先进性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人们的生活、卫生、环境安全等息息相关。本文就通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两个方面的设计对多层建筑的给排水设计进行了分析。 一、建筑给水系统设计 完善的建筑给水系统是能够以充足的水量、合格的水质和适当的水压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或工业企业建筑等各类建筑内部的生活、生产以及消防用水设施供水的一整套构筑物、设备、管路系统及其附件的总称。在进行建筑给水系统的设计时,为保证工程设计的科学与合理性,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内容。 (一)建筑给水系统的分类及组成 建筑给水系统可分为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和水消防系统。其中生活给水系统需要满足用水设施对水量和水压的要求处,还应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水质标准;生产给水系统由于采用的工艺流程不同,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对水量、水压、水质的要求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水消防系统包括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同时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给水用途建筑,应根据用水对象对水质、水量、水压的具体要求,通过在技术经济方面的比较,确定采用独立设置的给水系统或共用给水系统。 (二)建筑给水系统的给水方式 给水方式必须依据用户对水质、水压和水量的要求,结合室外管网所能提供的水质、水量和水压的情况、卫生器具及消防设备在建筑物内的分布、用户对供水安全可靠性的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或经综合评判来确定。 1.直接给水方式。由于建筑物内部只设有给水管道系统,室内给水管道系统与室外供水管网直接相连,利用室外管网压力直接向室内给水系统供水,因此这是最为简单、经济的给水方式,它适用于室外室外管网水量不水压充足,能够全天保证室内用户用水要求的地区。 2.单设水箱给水方式。这种给水方式是建筑物内部设有管道系统和屋顶水箱,且室内给水系统与室外给水管网直接相连。当室外管网压力能够满足室内用水需要时,则由室外管网直接向室内管网供水,并向水箱充水,以贮备一定水量。当用水高峰时,室外管网压力不足,由水箱向室内系统补充供水,为了防止水箱中的水回流至室外管网,在引入管上要设置止回阀。 3.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这种给水方式由水泵和水箱联合工作,水泵及时向水箱充水,可以减小水箱容积。同时,在水箱的调节下,水泵能稳定在高效点工作,节省电耗,在高位水箱上采用水位继电器控制水泵启动,易于实现管理自动化。贮水池和水箱能够贮备一定水量,增强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三)给水管道的布置 建筑物给水管道的布置,需要考虑用水要求、建筑结构、配水点和室外给水管道的位置,以及供暖、通风、空调和供电等其他建筑设备工程管线布置等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管道布置的设计时,需要满足以下两点要求。 1.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保证供水安全。管道布置时应力求长度最短,尽可能呈直线走向,并与墙、梁、柱平行敷设。给水干管应尽量靠近用水量最大设备处或不允许间断供水的用水处,以保证供水可靠,并减少管道转输流量,使大口径管道长度最短。当建筑物不允许间断供水时,引入管要设置两条或两条以上,并应由城市管网的不同侧引入,在室内将管道连成环状或贯通状双向供水。 2.在管道安全的前提下应方便安装维修。给水管道不宜穿越伸缩缝、沉降缝、变形缝,如必须穿越时,应设置补偿管道伸缩和剪切变形的装置。同时给水管道不宜敷设在烟道、风道、电梯井内、排水沟内。给水管道不宜穿越橱窗、壁柜、给水管道不得穿过大便槽和小便槽,且立管离大、小便槽端部不得小于0.5m。 二、建筑排水系统设计 (一)多层建筑排水系统组成 多层建筑物内的排水系统设计水平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设计质量。污水能够顺利、迅速地排出去,能够有效地防止污水管中的有毒气体进入室内等,是体现设计质量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筑物内部排水系统的基本要求。 1.卫生器具。卫生器具是多层建筑物内部排水系统的起点,是用来满足日常生活中各种卫生要求、收集和排除生活污水的设备。各种卫生器具的结构、形式等各不相同,选用时应注意各种卫生器具的结构特点、与管道系统的配套、安装尺寸等。 2.排水管道系统。排水管道系统包括器具排水管、存水弯、横支管、立管、埋地横干管、排出管等组成部分。在排水系统中,在每一个卫生器具的排水口的下方或在与卫生器具连接的器具排水管上,必须设置存水弯,以防止管道内的有害气体、虫类等通过管道进入室内,危害人们的健康。 3.通气管系统。由于多层建筑的室内排水管道中是气水两相流,当排水系统中突然大量排水时,可能导致系统中的气压波动,造成水封破坏,使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室内。为防止以上现象的发生,需要在室内排水系统中设置通气管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室内排水管道中的臭气排到大气中并向排水管道补充空气,可以减少污水和有害气体对管道的腐蚀,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 (二)提高排水立管道通水能力的措施 在多层建筑物的排水系统设计中,在保证水封不被破坏的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排水立管的通水能力、即达到了经济和安全的目的。而防止水封破坏和尽量提高排水立管的通水能力都与立管内压力变化有关,因此为提高排水立管道的通水能力就应该稳定管道内的压力。 以上对多层建筑物中的给排水设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给水系统及排水系统组成及设计的分析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设计的标准。 多层建筑论文:斜山坡上多层建筑结构设计及基础处理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施工的广泛开展,在斜山坡上进行高层建筑的施工不可避免。在斜山坡这种复杂场地上建造多层建筑时,在上部结构设计过程中,为了防止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破坏,形成多层次的空间稳定结构体系;应用结果表明,采用的方法与措施对在斜山坡地基上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是行之有效的。本文研究了在上部结构设计过程中,为防止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破坏,提出场地、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协调设计方法。 关键词:斜山坡;多层建筑;结构设计;基础处理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在不断前进,但是前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题,比如土地紧缺問题,而在斜山坡上建造多(高)层建筑是缓解用地紧张、塑造良好建筑环境的有益尝试。在这种场地上建造房屋,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往往很复杂,既有利于设计出独特风格的建筑作品,也容易因结构设计不当而酿成事故,也容易因结构设计不当而造成安全隐患。 1.场地的稳定性分析及处理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不良的工程地质会影响场地的稳定性。 1.1整体稳定性 建筑场地范围内斜坡土体下为层片状基岩(产状为∠30-32°),若破坏原有的稳定平衡状态,可导致土体滑坡。 1.2局部稳定性 局部稳定性問题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挖、填土形成的多级临空台阶,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状态;堆填土在雨水渗入软化时会沿原坡面滑塌。 1.3基础的稳定性 基础的稳定性即地基承载力可靠,满足建筑物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1.4处理方法 为不破坏地基原有稳定性,在确定楼、地面的标高及台阶时应考虑到既要依地形顺坡设计,确保整体稳定。也做好地面排水设计,避免加剧地基差异风化及溶蚀作用。 2.结构设计 (1)挡土墙设计坡地建筑中,设计好挡土墙的意义重大,挡土墙是影响到上部结构设计的关键。挡土墙的设计及施工中都应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从实际场地出发,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及使用要求,因地制宜,以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千变万化,每个工程都有其特殊性。工程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力求达到挡土墙建筑物的完美组合,通常坡地建筑挡土墙设计做法有两种:考虑挡土墙与主体结构分开;结合主体结构布置挡土墙。挡土墙要有足够刚度,使墙身在土压力作用下不发生移动或转动。挡土墙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挡土墙强度计算:在静止土压力及水压力作用下,挡土墙计算模型按1m板带宽度,上端简支,下端固定的单向板进行计算,土压力按静止土压力取值,K取0.5。结构刚度要求:在挡土墙高度范围内框架柱截面高度取挡土墙厚的两倍。由于挡土墙内侧为地下室,不能直接设置泄水孔,因此在挡土墙背面底部及中部设置排水盲沟,沿挡土墙顺坡导入地下室外侧边沟。 (2)上部结构设计。山区建筑主要震害表现为:由于架空层太高形成柔弱底层而使结构严重破坏;采用长短柱将坡地架空,短柱易发生剪切破坏;错层处楼梯柱,楼梯板破坏严重;陡坎边缘地带建筑物震害较重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年版规定,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1.1-1.6范围内。由于挡土墙与主体结构是整体设计的主体计算时应考虑侧向土压力的影响,根据理正软件取1m板带宽度挡土墙按上端简支下端固定模型计算出上端的支座反力,再乘以框架柱的水平受荷宽度,得出集中力。在进行上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采取以下措施: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尽量避开不稳定的边坡;由于山地建筑竖向刚度不规则,扭转效应明显,设计时底部应加强,从概念设计上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避免出现短柱和上刚下柔的情况;设置防震缝,在建筑高差变化较大处设置防震缝,在底层连廊与主体结构問设置防震缝,均可有效地减少地震作用、温度变形、不均匀沉降等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强上部与基础的协调,采用墩基础的形式可减少建筑不均匀沉降的程度,在建筑底层人工挖孔墩的承台問设连系梁,将各墩、柱相互牵制连为一个整体而共同工作,可有效传递水平力,避免因个别墩失稳或失效而引起建筑整体破坏;变形观测,加强监测地基在建筑施工过程的不同阶段因加载的变化引起地基的变形,沉降、滑移情况,检查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时发现隐患,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3.基础处理 3.1基础方案选择 基础方案主要包括:柱下独立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经承载力计算,基础的地基反力都远小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但前两种基础型式显然因有地下室难以满足防水要求,而梁板式筏形基础型式还合适。经变形计算,如果仅从变形值结果看,应该没有問题,但即使在地形平坦和地质非常均匀土层的场地上进行理论变形计算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都有较大误差,更何况在该持力层厚度和坡度变化较大的场地上计算变形值与实际有多大的偏差就更难以估计。最常用的地基稳定性计算方法有:圆弧滑动法、平面滑动法、折线滑动法、赤平极射投影法、实体比例投影法、数值分析法。根据地基土的物理特性,桩基础方案应根据场地岩土条件进行选择,如表1:⑨-1层混合土相对松散,局部含滚石,均匀性较差;⑨-2层含砾粉质粘土强度尚可,但其埋深变化较大;⑩-1层全风化花岗岩强度较高,但其埋深变化较大;⑩-2层强风化花岗岩强度较高,但其厚度变化较大;⑩-3层中风化花岗岩层强度高,分布尚稳定。因此,上述各岩土层均不宜选作为桩基础持力层,对于钻孔灌注桩,由于⑨-1层相对松散、护壁较为困难,普遍含有滚石、施工相对困难,因此不宜使用,故最合适的是选用人工挖孔灌注桩。 3.2人工挖孔灌注桩计算和施工 3.2.1成桩可能性分析 由于⑨-1层混合土含水丰富,适合用人工挖孔桩方案应采用混凝土护壁。由于持力层层面变化较大,桩基础施工时应按实际层位控制为准,以避免桩长不满足承载力要求。 3.2.2桩承载力计算 当滑坡推力的水平分力小于桩的水平承载力时就是安全的,在水平力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要让每个假定都符合实际困难较大,力求符合设计的计算模型和构造要求。 3.2.3施工要求 斜坡地上嵌岩桩的护壁材料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护壁内配置一定数量的水平环向钢筋和竖向钢筋,护壁厚度和配筋应加大。编制爆破作业施工方案时必须采用爆破作业向下炸岩进行松动爆破和凿除处理时炸药爆破应合理布孔,以尽量减小冲击波对护壁的破坏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孔井口应采取能泄爆又能阻挡碎碴飞溅的有效措施,爆破时必须由专人统一指挥。炸药爆破后,爆破人员先下井检查,挖孔人员方可下井。在挖孔过程中遇到不良地质时必须处理:桩基成孔后,保证桩基底部持力范围内有完整的基岩层。当桩基处于竖向软弱裂隙带或深熔洞顶部,可在该桩侧补桩,加大桩截面及持力底面层。或者在该桩侧一定范围内补两根桩。穿越土洞的桩基,护壁外侧土洞应填实。对桩基穿越大溶洞时,可以采用喷浆加固溶洞、填砌毛石或砌块。对桩底局部的溶槽、溶沟、石牙等,对桩底,应根据具体情况放置钢筋予以加强。 4.结语 山坡地形情况非常复杂,怎样做好基础及上部结构的设计,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尤其是控制建筑物的沉降量符合规范要求,沉降均匀,以确保工程质量、结构安全、节省工程造价,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着的一个长期艰巨的课题。在山坡上建造大体量的多(高)层建筑时,需将建筑物跨越各级台阶顺坡建造,其建筑及结构设计具有特殊性,也容易因结构设计不当而酿成事故,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是基础设计及处理問题。因此,研究斜山坡上多层建筑结构设计及基础处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网络会计论文:网络经济下会计发展趋势 【摘要】网络经济是没有时空、地域限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的经济。站在国民经济构成和主导产业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信息经济”;而从知识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看,它又是一种“知识经济”。在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下,会计的发展呈现出八大趋势,即会计观念日益更新;会计目标重新定位;会计对象范围拓宽;会计管理职能强化;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相应改变;会计操作手段更加先进;会计教育立体式发展;会计监督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网络经济 会计变革 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发展,信息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这种“即时联系”正在使整个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经济发展反光镜的会计将发生重大变化,会计观念、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核算程序与方法、会计操作手段、会计教育和会计监督都在朝着适应新型网络经济的方向变革和发展。 一、网络经济概述 关于网络经济的概念,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从国民经济构成和主导产业的意义上说,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从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和知识资本的作用来说,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从信息网络作为第四代传播媒介,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网络经济也可以说是“媒介经济”。但不管怎样,其基础都是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络。CISCO公司主席谈到,目前互联网已不再单纯是一种技术,更主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力量,成为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国家经济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认为: 从狭义的角度分析,网络经济应是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与互联网有关的经济。网络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而信息技术产业又可分为计算机硬件产业、软件产业和信息媒介三大产业;信息服务业则包括新闻、咨询、、电信和网络等。网络时代的所有企业都将依靠网络生存,并推动各种产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网络经济是从经济的角度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从当代社会的工业经济向未来社会的网络经济的转化是一种经济的变迁。我们知道,传统商业把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割开来,这大大促进了工业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层层的中间环节,交易成本也随之增加,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隔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对话,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而且可以使交易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可见,网络经济应是没有时空、地域限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的经济,即社会化了的直接经济,是一种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 二、网络经济下会计发展的八大趋势 (一)会计观念日益更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的。当人类迈入网络经济社会后,会计的思想意识将随之而改变。因此必须运用全新的思维,创建和树立一系列适应网络时代的全新会计观念。 1 树立增值观念。我们知道,在传统会计中,利润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中心,会计工作大都围绕利润展开。然而在网络经济时代中,企业除了追求营业利润外,更多的要关注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情况以及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会计主体必须树立增值观念,将增值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定期编制增值表,反映企业增值的形成及其在企业内外各受益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 2 树立风险观念。在网络经济时代,由于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明显加大。特别是高科技项目,面临的风险更大,这无形中也给会计带来了风险。因此,网络经济下的会计必须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承认不能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是会计的最大风险,承认传统的会计方法下提供的会计数据有存在会计风险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将各种重要的资源以适当的方法列入会计系统,并尽可能地反映会计事项中的内在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会计风险。 3 树立全新资产观念。网络经济拓展了企业经济资源的范围,使企业资源趋于多元化,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将成为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网络经济是以知识、智力为资本来发展的经济,对知识型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资源不再是物力资源而是知识资源(智力资源、人力资源)。这些新型资源予以资本化作为会计学上的资产,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是企业剩余收益的索取权也将由出资者独享转变为包括企业出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等共同分享的权益。因此,在网络经济时代下,资产应当是包括人力资产和物力资产在内的全新资产。 4 树立创新观念。创新一词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技术创新在学术界使用多年以后,“创新”一词具有了特定含义,即指对某些领域、行业的改进、拓展和革新。在网络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整个时代灵魂,没有创新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它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会计界必须树立创新观念,这既有利于解决当前会计学存在的难题,又有利于适应和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 (二) 会计目标重新定位。会计目标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主要说明为什么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在网络经济下,网络这一工具的应用和普及将使会计目标发生变化:1 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看,传统会计目标注重的是现有投资者,主要为现有的投资者提供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在网络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要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以此增强其发展潜力。信息传递的快速和便捷的网络时代的特点,潜在投资者从企业获得信息将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们只需直接登录公司网页或进行相关搜索,即可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种信息的获取将更加便利,不象在传统媒介下,投资者必须找到公司财务报告和某些重要的申明等书面资料才能获取信息。这就是说潜在投资者成为网络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2 从提供的会计信息看,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在会计导向及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点上是大相径庭的:在会计导向上,前者是面向过去,后者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侧重点上,前者强调可靠性,后者着重相关性。网络时代下,由于潜在投资者的增多,会计信息使用者更需要的是能为其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进而决定是否采取某一行动或决策,因此,会计目标更倾向于决策有用,而且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具备以下特征:(1)面向未来,即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及新型的财务分析软件全面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发展情况和趋势,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2)实时披露,即要求企业成为一个信息系统,利用网络随时向外提供信息,来满足投资者等利害关系人进入企业网页或在有关搜索引擎上搜索当日、当时企业情况的需要。 (三)会计对象范围拓宽。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在特定主体范围内指向的客体,只有明确了会计的对象,会计实务工作者才能准确界定自己的工作范围,分清会计管理与其他管理的界限。当前,我国会计学界有关会计对象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资金运动论”,认为会计对象是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在这种观点下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财富,对获利驱动力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资产。然而,当社会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逐渐演变为具备先进知识和良好创意的人才竞争,人的因素或者说是智力的因素在企业中逐渐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因此,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范围明显扩大,作为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不仅包括已经发生的,而且要包括可能发生的;会计事项不仅包括企业的货币性运动而且不排斥其他重要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物。另外,对会计对象的细分———会计要素的内容也应根据形势的发展予以扩充、更改和重新界定,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目标。例如,网络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成为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整个资产总额中的份额将大大超过有形资产。因此,将人力资源纳入资产要素范畴势在必行。相应地,其他会计要素的内容也要作出变动,否则将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 (四)会计管理职能加强。按照目前我国会计学界的流行解释,会计职能是会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功能,它是随着会计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完善的。我国对会计职能的研究曾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潮,但至今尚未达成统一认识。笔者认为,要想完整地把握会计的职能,就必须认识到会计职能的基本内核在不同的时期是没有变化的,惟有其实现的深度、广度、精度会因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要求不同而逐渐提高。在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的快捷便利,使得财会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访问,既能及时得到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又能及时满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经营者以及投资者、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横向比较、准确强调和正确决策。因此,在网络经济时代,会计的职能应表述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其中反映职能就是指将会计工作的结果向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这和传统经济下会计的反映职能几乎是一致的,但有了网络的帮助,企业反映的信息将会更加详细、实时、全面。管理职能是指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者及经营者的需要,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它又可分为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具体内容。随着网络经济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将会日渐提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进而使得会计的管理职能将日益明显。因此,如果说反映和监督概括了传统会计下基本职能的话,那么从会计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来看,反映和管理无疑是网络经济下会计客观存在的功能。 (五)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相应改变。一般来讲,会计核算程序是指会计帐务处理的具体步骤,会计核算方法则是指某一会计主体在记录和反映会计业务时所采用的业务技术方法,如对长期投资收益所采用的成本法和权益法,对固定资产折旧所采用的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等。在网络经济时代,由于会计观念的转变,从而使得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发生相应改变。例如: 1 利润形成与分配的核算程序和方法随全新资产观念而发生变化。传统工业经济下,会计是建立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一基础上的,因此利润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资本形成的,相应地利润也要按投资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在网络经济下,人力资源逐渐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一基础必将发生变化,致使利润的形成和分配也会发生变化。事实上,利润的形成到底是归结于资本还是人才,在工业经济中常常难以确定,拥有同样资本的企业由不同人来经营,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或是盈利得到良好发展,或是亏损陷入重组的境地。因而,“利润来源于资产的使用而非占有”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力资源在利润形成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网络经济下,拥有丰富知识的人的劳动更是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因此,利润分配必将在出资者和经营劳动者之间进行。二者共同承担企业的风险,共同分享利润,从而使得企业对利润形成和分配的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也随之发生改变。 2 经营成果计算重心受增值观念决定由利润转向增值。传统会计中,利润是企业核算的中心,它着重反映投资者在生产经营中的获利情况,相应地,损益表成为核心会计报表。在网络经济下,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其经营目的是谋求参与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利益。所以受益者不限于政府、股东、职工和债权人,社会的其他群体也将成为企业的受益者。因而企业要定期编制增值表以反映企业增值的形成及其在企业内外各个贡献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值表有望成为会计报表体系的中心,对增值表及其相关要素的核算将成为网络经济下会计核算的一大重要内容,其核算程序和方法必然需要创新。 (六)会计操作手段更加先进。在网络经济下,信息量是以“爆炸”的方式进行增长的。会计作为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必须对经济事项的处理及时、准确。传统工业经济模式下的手工操作及简单的电算化操作已经难以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因而只有采用网络化操作,才可以满足网络经济下信息量大、数据处理成本低的要求。具体地讲,会计操作呈现出以下特点:(1)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看,随着数据库和网络的出现,数据的输入不仅更加便捷,而且 还可以实现历史数据、分析数据和未来预期数据的结合,实现会计数据与其他任何必要数据的结合。原来那种依赖会计自成体系获取原始数据的手工输入方式,必将被网络各终端自动输入数据所替代。对会计人员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把数据取到手,而是怎样对输入数据进行组织以及确保其真实可靠,会计网络化的出现有助于我们解决这一难题;(2)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加工、储存看,一旦各种数据通过网络输入,则可以建立数据库,加工、储存各种数据。这就意味着只要库中确定了数据的结构方式,以及相应的运行程序,数据将按需要自动生成。而且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再是单纯的会计数据,数据的结构方式不再仅仅以会计数据为要素进行组织,而是尽可能对各种数据,按各种可能的、并对决策有用的关系进行组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下数据加工、存储的不便利和繁琐;(3)从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出看,由于网络的存在,数据的输出可以通过网上进行,数据的共享会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会计数据的传播媒介也将发生根本变化,网络或网上传播将改变过去单向由企业决定传播的特点,数据用户可以提出特定的数据传播要求,以此实现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双方主动式要约。而且信息用户不再是单纯的被加工数据的使用者,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重组数据结构。总之,会计操作手段的网络化可能使会计的基本功能由记帐、算帐、报帐转化为数据组织;可能使单纯由企业完成数据的加工、传输转向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共同加工、传输,从而形成一个交互式的过程。 (七)会计教育立体发展。我们知道,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从事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要特征之一的新型经济的人员越来越多,可供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获得高报酬的服务性工作岗位和业务种类也会越来越多。这不仅为会计工作的作用发挥与功效显现提供必要与可能,而且为会计教育赢得了纵深发展的空间和良好的氛围,并为之创造和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和经济支撑。 目前,我国财会人员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直接反映了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1)从思维方式来看,我国会计人员普遍认为只要按法规、制度、管理者的要求,把一套帐做好,把会计报表编制出来,就算完成任务,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因而在绝大多数企业中,财会人员的基本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会计的记帐、算帐、报帐上。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把自己从一个被动的核算工具,转变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能动的企业管理者。(2)从知识结构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会计以外的如经济、法律、企业组织与管理、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不足,从而制约了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发挥。加之知识老化、滞后,理论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层次结构、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存在缺陷。我们知道,高素质的人才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中坚力量,这种人才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拥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富有变革和管理的能力与胆识。为此,会计教育必须适应网络经济社会的总体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同时要重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使会计人才不仅具备会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知识,而且具有融通并应用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当然会计人才的形成也有待于会计人才市场的建立并接受市场的检验,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洗礼并显现出其才能与比较优势。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会计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有职业道德感、具备独立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强、具有风险与创新意识、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管理型复合会计人才。这就要求必须在会计教育体制与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此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力量的加强应同时兼顾,并协调融洽,由此形成“市场———教育———政府”三位一体的立体式运作机制和包括大学、企业、政府在内的多元化会计教育主体。(1)就政府而言,其管理品质的高低将成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网络经济与会计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对会计教育的态度、重视程度、管理方式及采取的政策举措,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会计教育的发展水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应成为会计教育的主体之一,而不只是扮演着一个管理者的角色;(2)就企业而言,在全球化经济中开展竞争,需要知识支撑其未来成长和强化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在发展知识经济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即一方面企业有可能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经营,从而实现知识资本产业化,并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与政府、大学等部门的联合,加强对会计教育的投资和督促,有利于会计教育的发展和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的成长;(3)就大学而言,其主要任务是立足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必须适应网络经济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完善和变革现有的会计专业知识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充实和更新课程与教材内容,改进和发展教育媒体及传播知识的方式,并明确划分会计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向,使走出学校的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八)会计监督进一步加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日趋多元化;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不断拓宽,部分资金活动呈现出无序状态。加之经济领域法制建设的滞后和经济监督的弱化,从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经济现象和很不规范的经济行为,违纪企业逐年增多,经济犯罪方式多种多样,偷税漏税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与会计监督乏力直接相关。而造成会计监督乏力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一是会计人员受利益驱动,自己不愿意或受单位领导意志所左右而不能够履行监督职能: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三是社会会计监督机制不科学、不完善,不能真正担负起“经济警察”的职责。 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企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从而赋予了会计监督更为重要的使命。在这种新形势下,会计监督的内涵正在发生变革,较之原来意义上的会计监督变得更有广度和深度。因而,网络经济下,必须对会计人员重新定位,使其能以公正的态度来均衡的处理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有效解决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内审机构不健全,内部监督力量弱的问题。此外,面对网络经济中出现的纷繁复杂 ,! 真正成为依法经营、自主管理,独立承担社会和法律责任的社会中介组织,使注册会计师真正成为具有适应网络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职业道德和执业能力的“经济警察”。 网络会计论文:行政机构网络会计电算化发展走势 一、网络会计电算化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电算化已发展到今天这一有组织、有计划的阶段。网络环境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全方位的信息支持,在环境和内容上都与传统会计有质的改变。网络会计电算化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整合了财务资源,实现行政事业 单位财务管理集中化行政事业单位利用网络会计电算化远程监控所有下属单位的财务情况,同时整合内部的财务资源,通过网络对数据远程处理和财务资源集中式管理。集中采购、集中销售和集中调配资金,实现了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最优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实现了财务管理静态变动态 由于各种数据实现在线输入,业务信息实时转化,自动生成会计信息,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从事后核算变为实时核算,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管理实现在线管理。通过网络会计电算化实现了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及网上支付、报税等多种功能,使得财务管理从静态变为动态。 (三)降低了财务管理成本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网络的财务管理 降低了信息收集成本,节约交易成本、审计监督成本和纳税申报费用。网络会计电算化实现了多模块化的会计程序,从而降低沟通成本,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四)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化,扩展了会计数据的领域 行政事业单位利用网络会计电算化的强大数据功能,不仅建立了过去业务活动的详细数据库,消除了财务、业务活动运作上的时间差,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而且通过实时处理,及时掌握了当前业务活动的最新数据,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二、实行网络会计电算化的原则 (一)战略控制原则 从行政事业单位战略全局出发,发挥财务战略与其他战略的协同效应,发挥网络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二)应用控制原则 针对网络会计电算化系统某个具体应用系统的控制,依据子系统或应用项目和具体数据处理方式不同而建立的各种防止、检测、更正错误和处置舞弊行为的制度和措施。 (三)安全控制原则 各下属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施网络会计电算化而采取的控制制度和措施来确保系统完全、可靠地运行。它包括系统的接触控制、后备控制和环境安全控制。 三、网络会计电算化的建立步骤网络会计电算化采用网络结构系统来设计,按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分别设置。对内与下属公司的管理系统相连接,对外通过Internet网链接整个社会网络。具体步骤如下: (一)需求分析与人才培养 首先需要就需求问题召开分析讨论会,参会人员包括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业务骨干,以及网络会计电算化方案提供商。鉴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引进有学识、有能力的新人是必要的,但更要注重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培养,选择使他们能够接受新工作的培养方式,既要从心理上接受,又要从形式上接受,既提高工作水平,又端正工作态度。网络会计电算化需要既懂网络和计算机知识又具备一定会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包括系统建立前和系统建立后两个阶段。人才培养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人才层次,既要有部分高级人才,也要有部分一般人员,包括系统管理人员,系统维护人员和各类操作人员;二是注意知识结构,既要熟悉会计知识,又要熟悉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系统硬件软件的配置 硬件配置要进行总体规划,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要,还要考虑将来的需要。确定合理的网络架构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服务器、计算机、打印机以及加密设备等相关的外围设备。硬件配置的环境要符合要求:一是使用不间断电流(UPS)应付电源性故障;二是机房或终端运行环境要有一定的温度、湿度、防尘等方面的要求。系统软件的配置一般采用WINDOWS系列;数据库管理系统配置,一般选用PARADOX、INFORMIX(网络版)。 (三)网络会计软件的选择 一般选择通过财政部评审的财务软件网络版。在选择网络会计软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会计软件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会计软件的对外接口,包括与上级主管部门、银行、财税部门等信息系统的接口,也包括与单位内部各部门或下属单位信息系统的接口;会计软件商家的售后服务。 (四)网络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根据网络会计电算化的环境和管理要求,建立和健全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技术、管理等手段完善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如机房制度、硬件的定期检查制度会计软件的维护制度等;二是建立严格的操作制度,做好操作人员权限的合理分配,不仅要满足一般的会计牵制制度,而且要保证财务人员与计算机维护人员的牵制,如输入凭证的审核制度、上机操作记录制度、授权操作制度等;三是建立完整的 档案管理制度。 (五)网络会计电算化的切换 行政事业单位在计算机中心应建立电算化会计中央服务器,将下属单位原单用户系统的会计电算化信息导入集团的服务器中,在会计软件商家的工程师协助下,切换为事业单位局机关的电算化信息,并将下属单位会计科的原单用户系统改为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点。使用网络会计电算化系统代替单用户系统。 (六)人员的整合 根据新会计工作的需要,结合制定的会计内控制度,兼顾本单位整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要求,整合系统内财务人员。通过整合,将具备各种技能和专长的财务人员分配到各自擅长的岗位,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利于保证网络电算化系统管理下财务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也利于本单位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四、实施网络会计电算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仍然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尽管信息传递的无纸化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会计失真的现象,但仍不能排除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可能被随意修改而不留痕迹的行为。传统的依靠鉴章确保凭证的有效性和明确经济责任的手段不复存在。由于缺乏有效的确认标识,信息接受方有理由怀疑所获取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同样,作为信息发送方,也有类似的担心,即传递的信息能否为接受方正确识别并下载。 (二)网络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为了保护网络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确保系统能正常、连续的运行,不因非法入侵、恶意破坏和偶然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密,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防范措施,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建立网络防火墙,使用加密技术、数字技术(数字签名、数字印证)和安全协议防止日益猖獗的侵入等。作为会计软件,数据库的安全尤为重要,为确保财务数据的绝对安全,任何游离于软件操作界面之外的针对数据库的操作都应该是不允许的,这其中既有远程防范,通过维护网络安全的软硬件来实现;又有本地防范,通过对计算机操作人员身份和权限的控制实现。对人的控制既有外部控制,也可以说是软控制,通过上机操作规范在纪律、道德层面给人约束;又有系统控制,也可以说是硬控制,通过安装指纹扫描、打卡、U口证书等方式识别不同的人,进而控制其操作权限。 (三)网络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 为了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和高效,应建立会计软件的维护的申请、审核、监督、验收制度。在维护申请审批后,在有关人员的监督下进行软件维护,并做好维护记录、维护完毕须经过财务部测试方可验收,并提交验收报告,维护申请、维护记录、验收报告须存档保管。 五、网络会计电算化应用前景展望 通过实施网络会计电算化,可以做到资源共享,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本机资料,还可以任意使用网络上其他计算机内的资料;设备共享,会计网络化以后,网络上的计算机可共享服务器的各种硬软件,特别是共享一些贵重设施,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通信的方便、快捷,连入网络之后,会计信息可利用网络上各部门的计算机快捷通讯;分布式处理,一项复杂的工作可以划分多个部分,由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同时分别处理,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网络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它大大弥补了分散式单机会计电算化的不足,是电算化工作发展的一个总体方向,也是会计工作中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网络会计论文:论网络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网络会计的出现适应了网络时代的需要,克服了传统会计对于信息处理不及时、信息披露不完善等缺陷,同时能够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但是由于网络会计依赖于网络和计算机,也存在很多风险和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网络会计;信息披露;计算机;问题;对策 一、网络会计的含义及其优势 网络会计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网络会计和传统的会计相比有以下几个优势: 1、会计信息提供更及时 以往财务部门的信息实时反馈能力较差,一份计划的执行情况、一项投资的获利情况,一般要到本月会计业务结束之后才能从账户中反映出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出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现行的定期财务报告制度满足不了企业内部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及时性的要求。网络会计的出现可以动态地跟踪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变动,给予必要的揭露,满足管理者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 2、资源共享,会计信息披露更全面完整 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是内部管理者要求获得全面、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这些信息既包括对企业有利的会计财务状况,也包括对企业不利的会计信息。而外部信息使用者,尤其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较困难。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将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放和公开,大量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而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投资者也可以根据授权,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信息。这样,网络信息通过相互访问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促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全面完整。 3、会计信息获取更具针对性 计算机网络与其他媒体相比更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因为网络为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及时交流创造了条件。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人机对话,一改以往会计信息使用者被动地接受统一格式的局面,使信息的获取过程具有交互性。在计算机网络中,使用者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快速获取相关会计信息,并可对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地处理,提升了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了信息利用的效率。 4、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减少数据冗余 在单机工作的情况下,财务部门往往选定某些计算机完成某项工作,使这些计算机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而在会计网络中,一项复杂的工作可以划分为许多部分,由网络上不同的计算机同时分别处理。如凭证录入工作量很大的企业可以按统一格式在若干台网络工作站上同时录入凭证,计算机系统则自动将其存入网络文件服务器。在不同的工作站上录入,在同一服务器上存贮,这既可以保证凭证的及时录入,又可以保证数据存贮的统一,还能大大减少单机版造成的数据冗余。 二、网络会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信息在传递中存在问题 (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难以监控 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仍然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尽管信息传递的无纸化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会计失真的现象,但仍不能排除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可能被随意篡改而不留痕迹的行为。传统的依靠鉴章确保凭证有效性和明确经济责任的手段不复存在。由于缺乏有效的确认标识,信息接受方有理由怀疑所获取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同样,作为信息发送方,也有类似的担心,即传递的信息能否被接受方正确识别并下载。 (2)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难以保障 会计信息在网上传递过程中,随时可能被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并恶意篡改。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果被截取,导致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在目前的互联网技术下面,即便是高度机密的政府网站军事网络都会受到非法入侵,更何况一般企业。同时,病毒也会影响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2、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1)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不安全性 网络会计的实现必须要依赖计算机,但是计算机如果硬件设备发生故障,轻则影响正常工作进度,重则使整个设备瘫痪,造成巨大直接经济损失和无形损失,甚至导致灾难的发生。硬件资源易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即便没有这些问题,硬件系统由于受外部各种信号的干扰以及机器本身出现的内耗,都不可能永久地正常运行。 (2)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不安全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企业在利用互联网寻找潜在贸易伙伴、完成网上交易的同时,也将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中。软件系统的正确选型和配置是网络财务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如果软件选型不当,或未及时升级软件补丁、配置参数不合格等,都会降低软件安全运行的等级和效率,出现安全漏洞,易受到外来攻击破坏等,甚至会使正常的电子记账都无法实施的安全风险。 3、会计软件不能完全适应网络会计的要求的问题 网络使得企业间彼此的了解加深,如何运用网上其他企业的的会计信息进行即使有效的比较分析,得出对本企业有决策价值的信息,进一步实现会计核算层向财务管理和决策支持层迈进,是网络会计对会计软件开发的新要求。同时网络会计也对会计软件运行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财会人员的素质问题 网络会计需要懂管理、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的财会人员,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只掌握会计知识,只能处理日常账务的会计人员。近十几年来,财会专业大中专学生 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加,但是在企业一线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员工文化程度总体而言仍旧较低,对于网络会计要求计算机和英语两项能力的突出要求还有距离。还有一些企业也不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支持力度不够。 三、解决网络会计发展面临问题的主要对策 为了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保护信息使用者的权益,国家应制定并实施计算机安全及数据保护法律,从宏观上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控制。除此之外,企业自身角度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进行努力: 1、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后应该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使用人员的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实施的保证。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要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系统内各类人员的的职责、权限并与利益挂钩,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内部牵制,保护资金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系统的运行效益。 2、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和控制: 要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把好数据录入关,保证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十分重要。在输入系统前数据都要经过检验,输入工作也应由多人多组分担;对输入的数据、代码等进行必要的校检,以保证其合法性和真实性。 电子数据还存在法律效力的问题。法律能否接受计算机记录的会计数据作为有效的证据,是一个国际化问题。同时对一项业务的经办人、批准人、签约人的电子签字认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在会计实务中要求将计算机记录的原始数据打印在纸张上,并由责任人签字,可认作有效,但毕竟是暂时的,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3、规范日常操作管理 日常操作管理指是通过对系统日常运行的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完成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与完整。如果操作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实施不得力,都会给各种非法舞弊行为以可乘之机;如果操作不正确会造成系统内会计数据的破坏或丢失,造成会计数据的错误,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直至输出不正确的会计报表;如果各种数据不及时备份,则有可能在系统发生故障时不能恢复会计资料;如果各种差错不能及时记录下来,则有可能使系统错误运行,输出不正确,不真实的会计信息。 4、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一方面,健全内部控制,在操作系统中建立数据保护机构,调用计算机机密文件时应登录户名、日期、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果,修改文件和数据必须登录备查。同时系统可自动识别有效的终端入口,当有非法用户企图登录或错误口令超限额使用时,系统会锁定终端,冻结此用户标识,记录有关情况,并立即报警。另一方面,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力。 5、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软件开发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对购入的商业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并通过接口和系统集成的办法克服二次开发软件和商业软件不能共享的缺点,同时也可以考虑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专家系统在预测、决策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会计的管理控制职能,以顺应网络会计的要求。 6、加大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加强对硬件的管理 由于计算机系统本身具有脆弱性, 这就提醒我们在建立网络会计信息时, 应该从硬件投入和管理上两个方面进行提高。例如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 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 制定防火、防水、防盗的措施。同时企业应该加强对计算机硬件的投入,并且定期更换计算机设备, 进行必要的设备保养。 7、培养高素质财会人才 要真正在我国企业推行网络会计,克服本文提到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培养复合型财务会计人才。这样的财会人才应该懂得网络信息技术,又具备商务经营管理知识,且精通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应该具有长远的观点,注重培养自身高级财会人才,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才能真正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网络会计的发展,对会计领域的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既对传统会计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会计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新世纪的经济管理对会计工作的高标准要求,也是会计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强大动力。 网络会计论文: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会计人员的任务 跟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互联网对于经济的影响力愈来愈大,推进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时期步入了网络经济时期。从企业的角度来讲,网络经济给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理念、内部管理以及价值链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有些乃至是至关深远的以及革命性的。毫无例外,作为企业首要职能部门的财务部门也一样遭到来自网络经济浪潮的猛烈冲击,企业理财的内外部环境、理财工具、理财对于象、信息搜集、加工以及表露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而从会计人员本身角度来讲,网络经济带来的不但有机遇,同时也有挑战。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对于企业会计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1个凸起的表现就是会计工作已经经过传统的手工会计转变成电算化会计。相对于于手工会计业务量大、效力低、犯错率高、重复劳动严重等缺点而言,电算化会计是对于手工会计的极大解放。当前学术界有1种观点认为实现电算化后,会计处理将愈来愈“傻瓜”化,会计工作将愈来愈轻松,乃至认为在不远的将来“现在乎义上的会计职业以及会计职业教育将完整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是否真如上述观点所言在不远的将来企业会计人员可以“解甲归田”了呢?谜底显然是不是定的。其过错的地方在于过分夸张技术的作用,片面理解了会计的职能而忽视了会计人员的能动性。 由手工会计到核算型会计软件再到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使用从而树立会计信息系统(AIS),再到进1步树立管理信息系统(MIS)、ERP系统、决策支撑系统(DSS),企业会计环境产生巨大变化。而通过Internet/Intranet/Extranet以及Web技术实现企业全面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管理正向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企业管理者不但要关注物流、资金流,而且要关注bit流、信息流。跟着企业全面电子商务的开展,网络财务势必成为未来财务的主流。1方面网络经济带来会计工作的革新,使会计人员从复杂的做帐、报帐中解放出来,另外一方面网络经济又对于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请求,为会计人员提供了更大的流动舞台。笔者认为,网络经济时期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下列几方面: 一.在归集、加工、表露会计信息时施展主观能动性,实现会计的记录、讲演等基本职能。履行电算化后会计所需的原始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方式适时在线录入,可以由计算机进行散布或者集中处理,并按选定的会计政策以及讲演格式自动生成不同类型的会计报表。但这其实不象征着会计可以完整被计算机所取代,仍有许多首要的“后台”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完成。例如在信息归集阶段需要会计 :请记住我站域名/报告),也就是说除提供通用会计报告外,会计人员还要按顾客的不同需求,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提供适合不同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 二.针对于企业管理的需要,施展会计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凸起其辅助经营决策的职能。与工业经济时期相比,网络经济时期企业的理财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的重心也相应产生转移。传统的财务模式下,因为受主客观前提的限制,人们对于会计职能存在狭隘理解,常常只注意到会计的记录以及讲演职能,而忽视了其介入管理、辅助决策的职能。在网络财务模式下,除了了施展前述基本职能外,更首要的是施展其介入管理,辅助决策的职能。1方面,介入管理以及辅助决策是网络经济时期会计首要性更凸起的体现,另外一方面,网络以及数据库技术的运用又为会计人员介入管理、辅助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从而有助于会计人员更好的施展其职能。 三.网络财务模式下,会计人员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的保护者。在系统开发早期,会计人员应充沛斟酌本单位经济业务与管理流动发展的需要,介入会计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以及设计,在斟酌本钱效益的基础长进行系统优化,统筹会计信息系统的通用性与专用性。在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后,应由专职会计人员进行系统保护以保证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另外,网络经济时期加强内部节制拥有更为紧急以及现实的意义,网络财务带来内部审计工作的变革,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从而对于企业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请求。 四.网络经济时期的会计人员应当拥有全局观念,要从企业战略全局动身,实现AIS与MIS的调和1致,施展财务战略与研发战略、采购战略、出产战略、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的协同效应,为实现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1体化以及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优势,施展会计人员的作用。 五.另外,互联网使企业边界进1步扩展,网络公司(Virtual Corporation)这类虚拟组织情势的兴起不但带来企业组织理论与管理理念的巨大变化,而且对于传统会计与审计理论以及法子都带来巨大冲击。网络经济时期企业有形资产的比重相对于降落,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愈来愈首要,衍生金融工具广泛运用,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加强……,这些变化都为会计提出了新的钻研课题。分部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绿色会计、无形资产会计、R&D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诉讼会计等都需要企业会计人员以及学者来从事相干的理论钻研以及实务工作。 由上观之,尽管市场对于从事简单操作的会计人员的需求呈降落趋势,但对于高层次会计人员的需求将会愈来愈大。网络经济时期企业会计人员的作用不是降落了而是提高了,会计人员应该增强紧急感,找准自己的角色以及定 位。为了适应网络经济时期市场对于会计人员的需求,泛博会计人员应当加强本身素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具体而言,网络经济时期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当拥有下列基本素质:(一)精晓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法子,熟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进程以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规范,拥有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纯熟的实践技巧;(二)拥有应用计算机网络以及财务软件熟练进行业务处理的能力;(三)能够比较流利的使用1门外语进行交换,以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四)拥有全局观念、公关调和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对于资本市场的敏锐洞察力,要有开放性思惟以及立异意识;(五)拥有优良的职业道德以及敬业精神。 网络会计论文:刍探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潜在风险-会计论文 会计论文 互联网这种新的传播媒介已使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传统纸质媒介相比,提供网络财务信息会面临更多潜在风险,这些风险既可能源自网络技术本身的缺陷,也可能源自公司积极投身于网络财务信息披露,但适用于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披露规则仍未成形、确定,无法判别并确保公司的披露方式、内容已遵循了这些轮廓仍然模糊的新规则。本文主要探讨源自后者的潜在风险。 一、网络财务信息披露不完整,违背相关证券法规的信息披露要求,信息使用者可能据此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网络财务信息披露是个新生事物,在实务中很多做法仍属摸索阶段,可以说当前网络财务信息更多地是依靠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揣测和公司自身意愿来供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BRRP课题组(1999)对财富500强前100家公司中93家在网站上披露的财务信息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公司信息披露规范比较充分、网络财务信息披露较活跃的美国,网络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也不尽理想,表一是上海证券交易所20__年6月27日公布的沪市36家最佳信息披露公司在网站上披露财务信息的情况的调查结果(截止到20__年7月25日)。表二是课题组对上述93家公司在网站上披露财务信息的情况进行调查整理后的结果(截止到1999年1月30日): 表一: 表二: 如以上所示,有些公司在网上的财务信息漏掉了其中一些主要的会计报表或会计报表附注,而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要求财务报告要有附注,附注披露的信息是对会计报表的补充和解释。证券法等相关条款也禁止漏列重要事项,依据现行职业规范和国内外证券法的信息披露条款,人们有理由认为网上披露的财务信息(包括非财务信息)与传统纸质信息一样是真实、准确、完整的。那么,表一、表二显示的数据是不是表明当前网络财务信息存在严重的漏报?如果信息使用者依赖这些信息进行决策造成不利后果,是不是意味着公司很有可能因此卷入诉讼纠纷?虽然目前国内外都尚未出现这方面的司法案例,但我们还是有必要采取一些能降低公司信息披露风险的措施,如提供完整的全套财务信息;在用户点击公司财务信息版时,跳出对话框,提醒用户即将看到的财务信息未包括一般决策所需的全部应获得的信息,任何使用这些信息的人有责任参照其他来源的信息以作出合理决策。这种类似“责任解除声明”的提示有利于公司避免或降低网络财务信息披露不完整导致的潜在风险。 二、网络财务信息版中与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其他网站的不当连接,很可能被认为公司已采纳或同意了与其相连的网站中的所有内容,因此公司应对这些内容负责。 也许目前最大的法律隐患是与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的网站连接或在公司网站中包含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的报告造成的。公司可能要对提供给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的重要误述承担直接责任,如果公司散布该报告或以其他方式暗示认同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报告,则被认为公司已“采用”该报告。在法律上,这也许可视为公司在直接传播该信息,因此得承担信息失真的责任。如果公司提供的有选择性的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网站中,只包括对其股票价格进行分析的部分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的地址,则其“采纳”责任风险就会增大。若公司确实希望在其网络财务信息版中列示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其他网站的地址,责任解除声明或与责任解除声明的连接应列示在上述站点地址列表附近显眼的地方,指出公司没有复核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预测的准确性,因此在公司的财务信息中未来用分析师、财务分析机构报告;公司也没有采用任何其他网站上与本公司相关的信息。 另外一个与不当连接相关的潜在风险是从其他网站中移植数据或图象。在访问者看来这些“外来”信息与公司自己制作的信息没有区别,实际上使用者可能从未意识到屏幕上的某些信息并不是公司网站的一部分,公司由此又多承担了一份本应由第三方承担的责任。稳健的解决办法仍是责任解除声明,配以醒目的边框划定“外来”信息范围。 三、审计报告与不完整的、漏列重要事项的网络财务信息一起披露,或审计报告中包含不当的连接,这样做没有减轻公司的信息披露风险,相反,加大了审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表一、表二的数据显示,公司在网上披露财务信息时很乐意展示审计报告。美国公司披露审计报告的比例(65%)甚至超过了披露财务报表附注的比例(63%),而沪市15家公司中有11家披露审计报告,比例高达73.33%。实际上,审计师出于风险考虑是不会轻易将审计报告与他们认为不够可靠的网络财务信息相联系的,但是公司在制作网络财务信息版时自然而然地去借助于审计报告的鉴证力,在审计人员不积极介入的情况下,共同过失风险很可能降到他们头上。更危险的是,将近22%的审计报告也含有连接——通常可连接到审计报告提及的附注中。显然审计人员不会发送含有连接的审计报告,所以这些连接肯定是公司后来加上的。以上两点是值得审计职业监管人员思考的问题。也许,最彻底的做法是把审计报告排除在网络财务信息之外。文秘站版权所有 四、互联网旺盛生命力之源——速度——使公司有可能提供动态信息,但它也可能诱使公司卷入没有及时更新信息引致的责任风险之中。 网络具备的“致命”的速度已经使相当多的信息使用者作出了对公司极为不利的认定——公司网站上的信息都是由公司及时进行更新的(除非公司网站中有特别声明),因而是与当前决策相关的、可靠的。而且,就网络财务信息而言,即使公司的确做到及时更新,但提供的信息更多是当前的、缺乏一贯性的,可靠性有可能随着及时性的提高而降低。财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冲突可能再次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信息更新责任的基点之一。 五、财务信息披露借助干网络使实时报告成为可能,然而,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实时报告可能传送更多的数据,却未必是更多的信息。 现在,信息技术使公司可以及时报告信息,并更经常性地将信息提供给感兴趣者。但现行的职业准则要求对未加工的原始数据、分类账余额进行大量的,有时甚至是复杂的精制工作,这些调整在现下已非任何实际应用中的实时报告系统可以完成。风险管理将成为公司权衡如何提供有意义且可靠的信息的关键。显然,一大堆垃圾数据,在网站上存在的意义微乎其微。有些公司则走得更远,他们热衷于把 管理会计中的数学模型移植到实时报告系统,即“创造”了借助数学模型便可进行以“如果…将会…”的方式检验预测方案的可能性。将各种原始数据输入模型所派生的信息是无止境的,公司的潜在风险在于:那些无限变化的“如果…将会…”的预测性方案,可能会成为无限制的预测报表,并隐含在网络财务信息中。如果公司在其网络财务信息中包含了数学模型,果断切除它是理智的举措。文秘站版权所有 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公司并没有因网络财务信息披露涉及前所未有的潜在风险而裹足不前。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他们总结了一些可行的降低风险的措施:①提供任何对预测报告有用的、谨慎的责任解除声明;②谨慎使用所有的连接;③包括一整套的财务报表和附注;④避免承担及时更新的义务;⑤不时检测系统安全措施;⑥披露简单的记录保管信息和数据记录。 网络会计论文:计算机网络对电算化会计的影响 一、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和功能 (一)计算机网络的含义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将用户分布在不同端口位置上,它们之间相互共享数据等资源,又各自独立,必须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才能相辅相成。 (二)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及应用来看,网络有以下的特点: 1.网络信息传递的迅速有效。会计信息处理是否及时和有效,在某些方面,取决于其信息的传递是否迅速,而网络化正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供有效决策依据。 2.网络信息可共享。通过互联网可以上传和一些对会计工作相关的信息,促进各企业间的交易,如需求信息、定价信息等,可以有效地增强会计计量、确认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网络信息处理的集中性。网络技术可以把相关信息输入分散在多台计算机上,通过网络把其传递到主计算机,由主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运算,这样就能有效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也起到管理分配的职能。 (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化系统,可以克服单机系统的缺陷,如实现企业各环节信息和数据共享,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功能,另外网络化会计电算化工作还具有以下一些功能: 1.继续加快信息传输的速度,建立良好的通信通道。网络化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计算机之间是运用现代化通信技术,然后通过互联网传递,实现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网络办公,会计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可以进行自动的转账处理,上级部门也可以尽快获取所需数据。 2.加大信息共享的功能。网络内的各计算机系统处于一个网络环境中,既独立又共享,各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化办公共享。 3.加大设备共享的功能。由于网络内的各计算机系统共处于一个网络环境中,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网络内各计算机设备都可以共享,可大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4.保障和更新共享网络内的数据库资源。在网络化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必须保证其中的数据库资源共享,如若造成共享冲突,首先要保证用户可以正常使用。 5.严格会计信息的规范化和代码化。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系统要求原始会计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所有录入到电脑里面的会计信息必须代码化,以便于电脑集中处理,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使之更加规范清楚。 二、计算机网络使会计体系基本结构发生变化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对会计电算化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来电算化会计是单机或局域网系统,无法网络化共享,不能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现在的网络化发展非常好,如企业总公司与各分公司,各环节数据及时共享,从而使会计体系的基本结构发生变化。 (一)会计电算化的网络化采用标准的网络系统结构,在内是一个与经营管理及各种业务活动紧密相连的内部网络子系统,在外与各种对外网络信息相联系,最后融入整个网络系统。 (二)内部会计系统是一个完全网络化的计算机系统。相当于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网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各种基本业务的执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各个业务上直接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网络系统分散传输到有关方面,构成一个以计算机联机,实时处理为特征的网络化信息系统。 (三)会计系统的对外连接,也是会计系统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许多对外交易、相关信息的收集(如网上投资、结算、办税等)会在网上进行,因此,内部管理会计系统将以多级链接的方式直接与外部保持联系,以实现网络化各层次的交易。 (四)在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中,设立统一会计信息处理中心,以该中心为主,搜集和整理信息,并进行处理和分析,确认核实后,对所有内部网络子系统统一信息与进行交流。 三、计算机网络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传统会计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化对四个会计假设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就简单进行介绍。 (一)网络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个体,是指会计工作在特定的空间范围,为有关记录和报表涉及的空间范围提供连接平台,而网络公司存在于计算机中,它是一种临时性质的组合,没有固定的,也没有确定空间范围,互联网就像是一个企业总平台,可以是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将其中密切联系的业务划分出来,经过重组而形成,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或业务发展,不断调整。因此,企业在网络化空间中非常灵活,会计主体变化频繁,传统会计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就已经失去意义。所以,在互联网环境中对会计主体应该做出新的界定,或是对会计主体假设本身进行修改。 (二)网络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上假定企业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被清算或破产。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其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不确定性,因为是临时性组织。“虚拟公司”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当该项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虚拟公司”可以随时终止,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在传统财务会计中,非持续经营条件下应适用清算会计;在会计电算网络化中,是适用清算会计还是创建新的会计体系或方法,是必须予以明确的问题。 网络会计论文:网络时代企业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企业置身于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对产品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的顾客、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变化的挑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储存能力等实现了质的飞跃,远程通讯技术、互联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企业正迈入网络经济时代。 网络经济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信息传递的迅速、及时和准确,企业会计报表的半年呈报或年度呈报已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实时联机报告系统既是需要又成为可能。全球经济环境下大规模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策略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管理者、投资者以及相关利益集团希望可以随时通过在线访问获取企业最新的、历史的会计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减少风险。另外从会计信息呈报的内容方面看,投资者要求从看重财务信息扩展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从着重呈报最终经营成果信息扩展到呈报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为主的信息,但目前的会计业务流程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因此,用信息技术彻底地重新设计会计业务流程,是满足企业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研究议题。 一、传统的会计业务流程及其缺陷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需经过一系列顺序的循环活动,会计核算严格按照“填制凭证一登记账簿一编制报表”的顺序,一层层地进行。这种会计流程虽然在内部牵制方面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会延长时间,降低会计报告的及时性,且使得会计信息内容单一化。时下流行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虽然替代了手工操作,但财务会计流程自动化仅仅是手工财会工作的翻版,并未改变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结构的本质。大部分电算化商品软件一般将会计系统分解为原材料核算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销售核算子系统、固定资产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账务处理子系统、报表编制子系统等相对独立的模块,各模块下再进行细分,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金字塔”式结构。因此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割,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孤岛,会计数据传输往往是滞后的、零散的。这种财务会计流程并没有改变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结构的本质,也没有消除其缺陷。 1.难以满足管理需要。财务部门只是记录经济业务的资金流信息,并不采集业务活动的全部数据,同一经济业务的相关数据被分别保存在财会人员和非财会人员手中,财务人员手中只有描述业务事件的子集数据也这样忽略了大量管理信息,导致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数据有可能不一致或信息隔阂和信息重复。 2.无法满足实时控制的需要。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物流信息,财务账和财务报告不是当前时点的余额,以至于企业元法从效益角度上对经营生产活动进行实时控制。会计数据通常是在业务发生后采集,会计数据加工是将滞后采集的数掘进行排序、过账、汇总、对账等。财务报告不能直接利用,必须经过若干后台加工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今日,信息的实时性决定了它的有效性和控制力度,会计信息的滞后性不能使管理者从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所需的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不管是手工的会计业务流程还是这种会计电算化方式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实质仍然是事后算账,并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无法支持事前支持、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二、将流程再造思路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 (一)关于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BPR)是美国的Michael Hammer于1990年提出的。它的内涵是指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服务的、系统化的、企业组织工作流程及相关活动,它突破了传统劳动分工理论的思想体系,强调企业组织形式以“流程导向”替代原有的“职能导向”,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思路。福特公司北美财务部门通过BPR重建其付款程序,以减少间接费用和管理费用是最典型的例子。BPR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顾客需求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为驱动力,以企业的流程为对象,运用信息技术、人与组织管理,达到大幅度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目标。许多实际中成功的BPR已经表明信息技术使企业流程改造成为可能并非常有效,同时它又是流程改造的组成要素之一,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方式。但BPR本身并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一个算法或者公式,它所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观念和思想,即从顾客需求出发、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核心,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一种自我反省的头脑,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让流程的运转能够满足顾客的期望和服务于企业的最大利益,使企业保持一种强有力的竞争地位。 (二)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流程再造对于会计业务流程来说,再造的目标是针对传统会计流程中的不足与缺陷,大幅度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节约会计戚本。为此,仿造企业的其他业务流程再造,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是以会计业务流程为对象,以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驱动力,采用决策模型、网络数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的计算机技术,由决策模型驱动,呈报标准的源数据信息,以达到上述再造的目标。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账表驱动所不同,新的会计流程应用流程再造的思想是:将实时信息处理嵌入业务处理过程中,企业在执行业务活动的同时,将业务数据输入管理信息系统中,通过业务规则和信息处理规则,生成集成信息,基于这种模式构建的会计信息系统称为“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事件驱动(Event Driven)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日才程序指令开始执行。应用到会计上,对会计源数据信息不进行进一步的顺序性加工处理,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处理,随时可以满足要求。在事件驱动的方式下,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过程”处理程序,从而得到相应的信息。这种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1)实现了源数据仓库的共享。系统结构将使物理上分散的企业的多个数据库在逻辑上集中,支持不同层次、综合性的信息需求。按业务事件规则对业务数据进行综合采集和存储后,可建立共享的综合业务数据库。经过标准编码的源数据信息,可以满足企业外部所有的信息使用者使用,使数据真正做到同出一源,实现共享 。(2)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信息流程)、管理流程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各部门信息孤岛的不协调和低效状态可以得到缓解。信息处理规则能够打破职能壁垒,根据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进行信息加工;会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则进行信息加工,输出财务会计报表。(3)实时财务报告,提取信息与企业处理信息同步。信息处理与业务活动的执行过程是同步的,将各业务事件的会计控制规则嵌入,能够实施会计的事中控制,系统能将违反规则的活动实时地向负责人发送异常情况报告,或者阻止舞弊活动的执行,系统预防风险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当人们发现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也不可逆转地要受到其冲击。企业只有主动认识并采取行动,如对会计传统理念重新认识,对会计信息需求进一步研究,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构,才能给会计创造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网络会计论文:冲击与重新认识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一个基础命题,是会计理论的最基础部分,是会计理论体系中高层次的概念;同时,会计假设是会计实务的基本前提,它是客观环境对会计的约束,会计研究只有以会计假设为起点,会计理论才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客观性,会计实务才能在一定规范下得以开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迅速普及,会计假设成为研究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经济对会计基本假设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即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内容。这四项会计假设适应传统社会经济环境,并为会计实践所检验,证明了其合理性。但是,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应用日趋广泛,电子商务逐渐走入现实生活,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网上企业、网际企业、虚拟企业等新的企业系统。同时也带来了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对传统的会计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会计假设更是首当其冲。 1、会计主体呈现多变和模糊的特点。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实体,这个实体是有形的、相对明确和稳定的,在空间上限定了会计活动的范围,强调的是会计信息提供对象的特定性和单一性。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紧密、便捷,交易决策可以在瞬间完成;企业的分、合也变得更加容易,尤其是网络公司联合协作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传统会计主体假设中强调的单个的、独立的、稳定的企业实体,不能适用计算机网络上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联盟体的新情况,而且也不能再为网络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立场提供基本支持。因为网络公司是独立企业按照不同交易事项自由组合成临时经营主体,在完成交易活动后,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解散公司或者和其它企业另行组成一个新的网络公司,从而使得会计主体在认定上产生困难。另外网络筒机的随时性、不确定性,使企业的重组、合并、兼并、分立可以在短期内实现频繁变动,从而使得会计主体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状态之中,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传统会计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已失去意义。因此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中对会计主体作出新的界定或对会计主体假设本身进行修正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2、经营的临时和短暂性使得原来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完全适用。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假定一个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持续经营下去,不会清算或破产,直到实现企业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它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事实上,这一假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一旦能够证明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该假设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在网络时代,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网上兼并、收购、破产等活动使得人们很难辨清一个会计主体是否在持续经营,持续经营的静态观受到了动态因素的挑战。如网络时代,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另外,持续经营假设在传统会计中,是在一段时间内为考虑财产估价和费用分配等问题而设立的,而网络会计可实时反映分析财产估价和费用分配问题,况且对于虚拟企业来讲,由于其经营活动的短暂性,使得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费用收入的按期配比不切实际。所以原来意义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已经不再完全适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实时呈报模式已具备可行性。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可以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的较短时段,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提供经营成果的时间范围。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主要是通过定期报告形式来核算和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一周期的生产经营。但是人为地划分会计期间将不可避免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而且定期提供的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具有严重滞后性,从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求,这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固有的缺点。网络时代,高科技的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公司的事项或交易可以在瞬间完成,资金可在瞬间划拨。激烈的竞争机制要求决策者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供及时的、最新的会计信息,会计报告期必须缩短。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可使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随时获得动态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后才可获得,这就有效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和滞后的问题。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会计分期应以它们的需要为基础,决不能以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4、货币化信息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 贷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人员所记录、分类、汇总财务报告时,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经济信息。货币计量假设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缺陷。网络环境下,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诸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无形资产信息、背景信息、未来信息、企业竞争力等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使用者决策有重大参考价值,如果单纯用货币来计量,那么,它们都将不得不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近年来,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前瞻性,期望会计报告能够提供更多的面向未来的非货币信息,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从而避免因不慎而招致的决策失误。单纯的货币化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二、对会计假设的重新认识和理解 1、会计主体由绝对实体信息使用现向相对主体信息使用现转变。会计主体假设应由过去的强调单个绝对实体信息使用观,转向网络时代的相对主体信息使用现,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主体假设。只要是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相互协作的联合体,都可将其视为会计主体。这一定义是将经济利益的高度统一性作为衡量和判断会计主体的标准。它包含两层含义:1.不与外界发生联盟关系而独立运作的企业,即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或按照一定的协议而相互协作的企业,由于其内部存在明显的经济利益,可直接看作会计主体;2.对于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处益而相宜协作的企业联盟体,也应将其看作一个会计主体。 2、引入即时经营假设和暂时性子假设。 由于持续经营假设面临网络经济的影响和挑战,如果仍旧沿用这种假设,最终得到的财务报告不可避免地含有人为估计和判断的成分,由此得到的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以及财务变动情况的会计信息,只是外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 综合反映与分析,具有一定的暂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将持续经营假设改为即时经营假设,也就是说,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在其存续期为前提,否则应进行清算会计。同时引入暂时性子假设。由于在存续期中,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许多未知和不确定,当前得到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只是一种暂时性结果。一方面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认识到,当前得到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暂时性,就会注意到会计信息所反映和客观事实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特点,并适当做出分析和调整。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仍旧持续经营,可以认为当时的暂时性信息仅供前期的短期决策参考,在后一期得到的结果,可以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并结合当时的市场情况与前期对比,进行在线平衡核算。如资产进行重置成本、重新摊销等。在这种假设和于假设下,企业无论何时得到的财务状况,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都是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对决策有很大帮助。 3、建立自动分期假设。 尽管会计分期受到网络和实时报告的影响,但是由于会计目标的更加具体和不同需求者的特殊需要及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需要在即时经营假设的支持下,改会计分期假设为自动分期假设,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不同时间(包括年、季、月、日,甚至小时)的信息需求,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核算出最新、最准确的贴目。 4、改进计量手段,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 会计计量手段不应仅局限于将资金流与信息流合二为一的、抽象化的、观念上的电子货币,而应实现计量手段多元化。我们不能因为货币计量手段单一性的便利而丧失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从而偏离会计的最初目的。因为货币只能反映能予以计价和量化的事项,但是企业中还存在大量不能量化揭示的事项,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的经营理念为员工和社会的认可程度、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及经营技能的高低等,这些事项对企业的经营成败都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都应设法予以反映。因此,在会计报告中应该对非财务信息加强计量,以此提高会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和相关性。 网络会计论文:浅论网络时代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反映物质资产的历史成本为主的传统会计报告模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是无法满足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很少反映非货币信息、易于人为调节报表数据和所报告信息严重滞后等。 针对上述局限性,国内外会计界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改进广泛作了研究,但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基本特征仍没有改变。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与普及,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创造了物质条件。 一、互联网技术与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技术已不同于过去纯粹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它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模式。因此,互联网技术给会计报告模式带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报告技术的进步上,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基于五联网的社会经济结构对会计信息提出的新要求。 (一)网络社会的会计信息需求 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新的信息需求。在会计发展史上这种进程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这种进程有不断加速的趋势。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已远远超越了局部或技术性影响的范畴,事实上,它正在推动着工业经济社会向数字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纯技术观来看待网络技术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1.数字经济产业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正在催生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等一大批新产业的诞生,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形成。由于传统会计报告以反映历史成本计价的有形资产为主,是以物质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的产物。对新兴产业来说,传统的会计信息已很难真实反映一个企业的价值,企业会计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背离越来越明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正在消失。面对新兴的产业,未来会计报告模式需要从有形资产揭示扩展到数字资产揭示、无形资产揭示等领域;从货币计量扩展到各种非货币计量领域;从历史成本计价扩展到评估计价、公允价值计价等多种计价模式,使其不仅能反映过去的价值,同时也能反映现在甚至将来的价值。 2.企业竞争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之上的虚拟企业等企业组织形式,正在替代传统的企业兼并方式,成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越来越把竞争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技术上,同时利用巨联网络跟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具竞争优势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企业间建立价值键型虚拟企业和联盟型虚拟企业,实现业务相互渗透、资源优势组合,以获取长期竞争优势已成为世界潮流。面对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竞争方式,未来的会计报告需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分部报告、专项报告等多元化报告体系转变;从单一主体的会计信息揭示扩展到业务关联方范围内的信息揭示;从定期的财务信息揭示扩展到以业务事项及其完成的周期为基础的事项信息(包括大量非财务信息)实时揭示领域。 3.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方式开始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敏捷制造方式转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模式开始向以“零库存”为目标的适时生产系统和作业管理模式转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一方面需要有全面实时的生产管理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本身也在实时产生大量的生产经营信息,要求实时记录和报告。因此,以事后记录历史成本信息为特征的传统核算体系及其产生的会计信息已无法适应网络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要根据新的生产和管理过程,按照企业再造原理,分作业或事项重新定义信息结构和内容,并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标准化存贮,以满足企业内外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社会的会计报告技术 信息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结构和模式,并引发了社会对会计信息新的需求;同时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准备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 1.会计报告载体技术的变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在会计中的应用,给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载体技术。磁介质、光电介质等新的信息载体技术替代了纸介质成为会计信息新载体。计算机信息载体不仅数据存贮量大,而且特别适宜于信息的再加工处理。计算机系统可对其存贮介质上的数据进行极其快速的分类、汇总、再分类、再汇总、传送、转存等数据处理工作。计算机信息载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技术进步也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的重要特征之一。 2.会计报告处理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类、计算功能,而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际上是当代技术进步最快的一个行业),计算机系统体积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只要会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即可随时产生会计报告内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中,受计算能力限制而产生的种种特征均失去存在的基础。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也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受人工操作能力的限制,传统会计报告是以预先确定信息需求为前提,通过一个报告期的层层处理和汇总,最后形成报表。传统报表处理模式时间上表现为一个周期、内容上表现为一个过程,定期性和通用性是它最显着的特征。现在,只要我们建立了具有标准编码结构的原始数据库捐助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分类和计算功能,随时可以组合产生特定需要的会计报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会计报告模式的创新准备了物质条件。 3.会计报告传输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巨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会计报告的传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会计报告传输和的时空限制将不复存在,通过互联网会计报告将逐渐成为主流渠道。 总之,信息载体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同时应用,为建立面向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时报告系统创造了条件。 二、实时会计报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仅是报告技术的进步,还涉及到体系结构的变革。由于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影响到整个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 1.对会计目标理论的影响。传统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在受托责任基础上的,即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资源,同时承担如实向资源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后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传统会计报告着重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管理人员经管责任的会计信息,内容以反映客观事实的历史数据为主。实时会计报告模式是适应干网络经济及其技术环境的会计信息需求模式。实时会计报告系统将大大扩展会计信息的需求范围和内容。会计的目标不再停留在反映历史数据的经营责任信息上,它将更多考虑决策相关的信息,包括不确定的未来信息、风险信息,各类非财务信息,同时更多地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需求。 2.对会计假设理论的影响。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会计假设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也是这些假设的产物。网络经济社会及其实时报告模式的出现,使传统会对假设理论的存在基础面临挑战。加会计车体假设是 对会计报告的空间范围所作的规定,但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企业的空间范围比传统企业更具不确定性。传统单一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能解释网络时代的经济问题。同样,对虚拟企业来说,由于其经营的时间、范围、对象的可变性,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也面临挑战。又如,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为分割,定期会计报告就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实时报告模式实际上否定了会计分期假设的存在基础。 3.对会计要素理论的影响。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会计报告模式是建立在预先明确会计信息需求基础上的,这种信息需求被标准化地固定在统一的会计报表中。为了能在经过一定的会计数据处理后最后形成会计报表数据,会计报表的项目分类也就成了会计核算过程的项目分类。这种分类项目我们称之为会计要素。由于信息需求是确定的,因此,会计要素分类也是确定的。实时会计报告系统是建立在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基础上的,预先明确数据分类及其处理程序的会计核算与报告模式失去存在的必要。相应地,传统的会计要素划分也面临挑战。进一步划细要素项目,以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将是发展趋势。 4.对审计的影响。自动化、无纸化的实时会计报告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审计环境,传统的审计理论与实务将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无纸化审计问题。由于传统书面资料形式的审计线索变得残缺不全,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很难对经济事项及其处理进行跟踪,审计人员必须学会在网上利用数字形式提供的审计线索进行审计;二是审计对象问题。由于会计报告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分类计算功能随机、实时、多样化地产生,因此,审计的重心需要从对综合性统一报表的审计转移到对原始事项数据的审计上;三是实时审计问题。由于原始数据、会计报告都是实时产生的,因此,最全面完整的审计就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网上实时审计。 网络会计论文:网络经济与网络会计 网络会计就是依托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网络化以势不可当之势渗透到各个领域,为会计领域带来了一定活力和契机。笔者结合参与网上银行开发推广的一些体会,谈谈对网络会计的粗浅看法,并提出一些尝试性的意见。 网络会计的历史及我国网络会计的现状 由于对会计信息需求的迫切性,会计网络先于互联网而产生,主要是依托于通讯网络,建立在局域网基础上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如:局域性的银行通存通兑业务、公共事业交通部门的售票、收费业务。其会计处理过程基本上是手工操作的翻版,由于参与主体和成本多种因素制约,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 国际互联网的诞生,使信息传递、电子商务等业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正改变着一切。为了顺应这种挑战,部分大的知识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对安全性要求较低的外部信息交流和共享,少数技术力量比较雄厚企业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自己的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直到网上银行的诞生,才使网络会计发生质的变化,以网上银行为主体的社会资金清算体系已见雏形,使更多的企业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开拓自身的业务,促进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由于电子票据、物流配售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以电子货币、单据为基础的网络会计已初露端倪,其对传统会计理论、作用、职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二、网络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1.会计主体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冲击。网络化进程必然促使会计主体突破传统空间限制,扩展到全球。网络使跨国集团公司、战略联盟等组织形式的联系更加紧密,使集中式的财务核算管理得以实施。由于网上银行使资金流动更加顺畅,电子单据的使用,物流配售的专业化管理,使资金、产品网络调配变得越来越方便,虚拟的会计主体也将应运而生,它的产生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的两个会计假设根基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资金流与物资流的不对称性流动,对财政、税务、海关等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 2.对传统会计核算的冲击。传统的会计以反映、监督为主要职能。以纸化的凭证和账簿作为反映监督职能的载体,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对账簿、凭证、原始单据有十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而网络会计是以提供预测、分析、投资、决策、管理为主要职能,对簿记的要求越来越淡化,账务处理全部由机器完成,电子单据、发票、账簿替代传统的凭证、账簿,给监督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弱化反映、监督职能,相反,通过改善监控手段实行网络事中监控,更加强化该项职能。 3.对传统会计监督、监管方式的冲击。传统的监督方式是通过对账簿、凭证的审查完 成整个监督过程的,对电子凭证、账簿的监督检查就不会那么得心应手。笔者认为,实施网络监控不仅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取得比传统监控更好的效果,因为电子商务是靠资金流、物流、电子单据三方面电子信息传递而实现的,网络监控系统只要起到信息通道出入口的作用就可实施有效监控。 三、网络会计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网络会计作为网络技术和会计应用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已呈现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1.会计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性。互联网使会计信息向外传递更及时、更充分,让投资人及时地掌握信息。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化服务技术,自动查找、跟踪各网站上会计信息资源,及时获得自身需要的信息,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有效地避免社会性的资源浪费。 2.使财务集中管理更容易、会计资源运用更充分。在网络环境下,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情况可以时时掌握,使集团资金作到有效调配。公司内部管理者与会计人员之间可以根据各自的权限分别管理自己所辖的会计工作,上一级人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授权进行资金划拨,查询本单位的资金往来情况及生产库存等情况,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时空因素制约而造成的损失。 3.使会计处理更加迅速、决策更加科学。会计信息网络化对于集团公司而言,可以大大减轻原来合并报表的复杂性,提高了会计报表的及时性,同时依托网络平台对所有原始的财务数据进行加工、提炼、分析,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处理速度和利用价值,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 四、制约网络会计发展的主要问题 1.安全性。网络空间虽然广阔,但同时存在自身的弱点,即网络病毒、黑客攻击等安全问题。但目前的网络安全技术完全可以作到有效防范黑客攻击。从发生的黑客袭击网站事件及病毒感染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三类问题:一是管理问题,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下载文件不作安全技术检测。二是对一个安全性要求不高的网站,使用防火墙软件显得成本比较昂贵,加上自身软件存在漏洞,为黑客攻击网站提供了可能。三是由于程序设计缺陷及使用者自身的素质问题,容易产生一些系统性的问题。 2.法律及会计制度的滞后性的制约。其直接的滞后性表现在缺少能够使计算机确保自身安全、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间接的滞后性表现在现有的经济法规不能适应网络会计的发展。以网上银行为例,网上支付业务是以变码印签作为安全支付保证,而传统的支付方式是以传统的印签作为安全付款保证,而《票据法》仅对传统的印签作了明确具体规定。所以一旦出了问题,银行能否得到法律的保护还存在问题。对企业而言,使用网上银行得到的原始凭证又不同于传统的银行回单,在账务处理时,特别在进行销项税金抵扣时能否得到税 务等监管部门的认可,所有这些都会给网络会计日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3.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不同步对网络会计的制约作用。由于网络经济发展给财务监督工作提出较高的要求,有些管理人员不愿面对自己将要被淘汰的现实,很难主动作出适应经济发展的举措,很可能利用原有的不适时条文法规人为地阻挠新型业务的发展。 4.“复合型”人才缺乏对网络会计发展的影响。由于网络会计作为网络与会计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对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求他们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基本的故障排除方法以及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技能,又要求他们具有很深的会计理论功底和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人才的匮乏是制约网络会计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五、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的对策政府应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思路,因势利导,既促进网络业务的发展,又不削弱财务监管力量。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1.健全法律制度,完善配套措施。通过法律给该项业务提供健康、良好、宽松的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以税务等监管部门为主体的配套的电子发票的电子商务配套业务,以专业物流管理配置部门为主体的电子出入库、提单等电子单据业务。 2.实施网络监控,强化财务监管。即用网络的手段来管理网络经济,包括以下几方面:1使用电子发票,把双方交易信息传递给税务部门申领发票,有效地抑制了大头小尾发票的泛滥,使监控部门有充分的主动权。2实行专业化的物流配售管理,财务监管部门与物流部门实施联网。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不仅可以节省社会成本,还可以提高电子商务下的货物配送效率,有利于控制赊销、易货、现金销售等形式下的税款流失。3实现财务监管部门与银行的联网,有利于监管部门对资金流动的监管,有利于资金与物流不对称流动带来的税款流失。 3.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搭台主要是解决单一企业无法解决而必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指政府应建立专业化的物流管理部门,建立信用风险基金,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不论是B--B业务还是B--C业务,物流的配送、商业信用始终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4.在教育领域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网络化进程。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来完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网络会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网络会计论文:会计的发展趋势--网络会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的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会计环境在网络下也发生了变化。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使企业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企业内部网(Intrane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则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对外实时开放,同时,使企业内部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外部网(Extranet)使企业对外有选择地对合作者开放或提供有选择的服务,使信息共事。网络时代的来临必将使会计由传统的形式演变为网络会计。 一、网络会计的概念、特点 1.网络会计的概念。网络会计,是计算机网络化的会计系统,其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对各种交易中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2.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1)在线反馈。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每一项变动都可以实时予以反映,当业务事项发生时,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以及互联网直接采集有关的数据信息,实现会计和业务一体化处理。凭借计算机的强大处理能力和网络的传输能力,信息使用者只要点击鼠标即可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2)全面反映。通过在线访问,信息需求者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所有企业开放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满足企业多方面的需要。(3)实时分析比较。网络环境下,在线数据库包括网上所有企业的信息,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可在此基础上得到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有关财务指标,并进行分析比较,正确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4)资源共享。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将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放和公开,大量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而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也可以根据授权,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信息。这样,网络信息通过相互访问实现资源共享。(5)方便、灵活,成本低。网络会计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收集成本、交易成本、审计监督成本和纳税申报费用,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客户。另外,在网络环境下,会计软件能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模块化了的会计程序,灵活选择多种信息,方便用户使用。 二、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网络会计既是对传统会计的继承,又是对传统会计的发展。网络会计不仅包括处理传统会计经营业务,还包括电子单据处理和电子货币结算等网络经营业务。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对会计假设的影响。首先,会计主体假设是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范围。传统会计主体是明确而稳定的,而网络会计的主体一一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的公司,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组织,他们可以没有场地,没有确切的办公地点,同时可根据任务的变化,迅速进行分合、重组,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模糊状态。因此需要我们转换概念,用相对会计主体,也就是网上存在的这个临时组织来代替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其次,持续经营假设是在传统会计中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考虑财产估计和费用分配等问题而设立的,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会计主体,一一网络公司是一个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性交易,完成后即解散,使得持续经营假设自然受到冲击。再次,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将信息加工时间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期间,实现报表的连续性和规律性。而网络公司的交易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并立即解散,所以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再划分时间段已无意义,只要把会计期间与交易期间统一就可解决该问题。 (二)对会计职能的影响。网络会计要求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原来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己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要创新会计方法,学会对各项会计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为会计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对会计报表的影响。传统会计中,报表是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编制的,无论是动态报表还是静态报表都有面向历史的缺陷,而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企业外联网)和Intranet(企业内联网)基础上的,能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编制实时动态报表。 (四)对会计手段的影响。传统会计是通过纸质的凭证、账簿、报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得获取会计信息已无时间、空间限制,电子联机,实时财务报告将广泛应用,会计手段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会计信息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这种替代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对信息分类、加工和利用等技术的限制,利用同一基础数据便可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信息加工和利用。 (五)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传统会计由于采用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等基本假设,使企业收入和费用的发生与收到或支付往往不在一个时期,所以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但在网络会计中,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所以不存在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问题,权责发生制也就失去了基础,应采用收付实现制更合适。 (六)对会计人员的影响。传统手工操作条件下,会计人员主要是进行会计核算,网络会计将要求会计人员改变其工作方式,不断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实现由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会计转变,采用联机实时操作,主动获取与主动提供相结合的一种人机交互式的会计信息、系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实施经济管理与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 三、网络会计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与传统手工处理方法相比其主要优点表现在:减轻了财务人员的 劳动强度,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了会计职能的转换。但在实践中又暴露了一些问题,首先表现在会计软件通用性差,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系统性。其次,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不能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控制管理,不能与其他子系统集成融为一体,形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另外,随着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对外贸易增加,国际交流增强,而我国的财务软件还不具备多国语言,而且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有些不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等,不能满足现代跨国企业经营和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而网络会计弥补了这些不足,具有以下优点:(1)资源共享。网络上的计算机不仅可以使用本机资料,还可以任意使用网络上其他计算机内的资料。(2)设备共享。网络化以后,网络上的计算机可共享服务器的各种硬件、软件,特别是一些贵重设备,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3)通信快捷、方便。连入网络后,可以利用网络上各部门计算机快捷通讯。(4)公布式处理。一项复杂的工作可以划分多个部分由网上的不同计算机同时分别处理,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四、发展网络会计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及对策 1.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由于网络上任意一台计算机可获得其他计算机的信息资源,所以企业在网上进行贸易时,也,易处于风险之中。因此安全问题是网络会计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以保证会计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其次计算机硬件、相关软件的安全及性能必须得到有力的保障,以防止硬件、软件故障和网上黑客的恶意攻击。计算机病毒也是网络安全的一大劲敌,要采取适当的防病毒措施。对病毒的防御现在通用的方法是采用防火墙技术,它可以将包括病毒在内的非法入侵访问抵挡在内部网络之外,从而起到对内部信息的保护作用。对于信息流则普遍采用加密技术,以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泄密,数据加密的主要方法是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2.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控制。网络环境下,大量!不相同的会计业务交叉在一起,再加上多用户共享数据库,如果内控制度不严密,一旦有缺乏严格检验的凭证录入到整个网络系统中,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因此把好数据录入关,保证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十分重要。在输入系统前,数据要经过检验,输入工作应由多人多组分担;对输入的数据、代码等进行必要的校验,以保证合法性、真实性。可根据会计核算的要求和网络系统的特点,把同类凭证按凭证顺序号分成几组进行输入。具体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企业总部应随时查询每个成员单位的财务账,直至每张单据、所有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账表的生成都集中处理,信息需求者不仅可以了解企业某些方面的经济事项,还可以了解企业会计总体的经营状况。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应采用集中分散式和授权式两种控制方法。 3.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人员。网络会计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能进行计算机操作,还要求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应积极培养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会计知识及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现代信息技术如Internet/Intranet技术,它为企业推行会计信息化,全面建立管理决策型的信息系统提供了优越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另外还有大型的数据库技术,不仅可实现跨年度查询,还能通过数据库技术,整合采购、库存、销售等数据供决策分析 网络会计论文:现代网络会计中智能的应用 摘 要:网络经济的发展给会计信息的有效采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智能的产生给网络会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就利用会计智能进行有效降低会计失真、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披露、高质量的网络会计信息分析、网络会计系统开发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网络会计 智能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挖掘 随着基于webservices(网络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的进一步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财务应用和商业智能中的作用日益加大,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数据聚类分析给会计信息挖掘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同时也要求网络会计更加智能化,以便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IntelligentAgent)智能是系统科学中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它指软件和硬件组合能代替它的使用者完成特定的工作。会计智能可代表实体如会计用户、会计应用系统或其它会计核算程序自主地运行。它可与会计用户、会计信息系统或其它进行通信以执行自己的任务,先进的会计可与其它会计合作承担单个会计无法完成的任务,移动还可根据需要从一个会计信息系统移到另一个会计信息系统中。 一、利用会计智能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本元素,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转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相符。而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利用会计智能主要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增强会计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消除会计信息源失真。会计人员的人为错误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主要方面,由于缺乏对人为错误有力的监控,会计人员中的故意行为很难察觉。智能可利用多维信息记录各种网络会计数据处理中人的行为,以备日后查证。对会计信息操作的人员进行严格权限动态分配,对不同会计人员在不同权限下会计信息的使用进行记录,保证会计信息源的有效性。因智能有一定的自学习能力,可让会计智能学习最新的会计法规和初步的会计实践知识,许多核算、报表任务可交付会计智能自主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保证数出一门,同时可将会计人员的精力投入原始会计数据的审核、安全管理上,提高会计信息的原始精度,另一方面,可减少中间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处理,降低人为会计信息误差。 2.组织智能移动审计进行网络审计,降低会计舞弊行为。审计部门可不定时期编制移动审计智能程序,先将其注册到审计部门的服务器上,然后将其通过会计网络发送到待审地区或部门,由审计智能自动对当地待审部门的财务信息进行远程审计,并可将审计结果和特定的会计信息带回审计部门。对于需要多部门配合的审计,可编制多个智能,设定它们的活动路线、自身会计属性、业务流程规则等信息,智能能够根据不同的会计流程通过网络在不同的实际会计业务发生地点之间进行流动,根据不同地点、不同部门的相关会计信息自动完成相应的查账、审计处理,将结果带回审计部门以所需的格式再现,这一切活动不需要人的参与,真正体现了网络会计的自由性、快捷性、精确性。智能可深入会计信息源的计算机中,利用实际会计信息环境对相应的会计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进行初审,这样,一方面减轻了多时段审计的压力,同时这样审查可在不预先告知待审部门的情况下通过网络瞬间即可完成。这种方式因为剔除了人的干扰,增强了审计的真实性、无差别性。同时利用会计智能能深入到许多深层次的会计信息,更有利于对大的会计舞弊行为的查处。 二、利用会计智能拓展会计信息披露服务 会计信息服务是最广大的会计信息用户群接触相关信息的首要渠道,会计信息的多方位披露是众多用户对网络会计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利用会计智能可在以下方面拓展会计信息的披露服务。 1.提高会计信息披露效率。 (1)对会计信息自动进行信息披露分类管理。管理复杂和经常变化的会计分类代码和数据限制条件使得会计信息披露服务效率低下,利用会计智能使会计分类代码和限制条件的维护简便快捷和正确,保证会计分类代码和限制条件在管理和维护时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2)对会计信息披露自动进行索引管理。为提高会计用户的需求,网络会计中需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索引以提高会计信息查询速度,但会计信息索引管理却很麻烦,一般由系统管理员和会计分析员人工设定,利用智能可由计算机自动管理会计信息索引,只要预先设定初步的会计知识和索引方案,系统会自主地对相关索引进行建立、调度,并随会计的发展对索引进行重构、维护。 (3)会计用户自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导航服务。利用会计智能告诉用户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资源在哪里,对会计信息进行挖掘,并向用户提交相关信息超链接集。 2.满足会计信息披露多样化。 (1)个性化会计信息过滤。网络会计中有时候有大量无效的会计信息在网络中流动,不但增加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传输负担,同时增加了会计信息的查询成本。会计智能可按照用户指定的条件,从流向会计用户的大量会计信息中筛选符合条件的信息,并以不同级别、索引呈现给会计用户,并且在不同的时域期间可对会计信息用户的喜好进行学习,逐步适应会计人员的要求。 (2)多样化会计信息披露形式。会计用户可自定义自己所需要的会计报表格式,利用智能可以将会计计算和会计报表格式以xml再现于用户的浏览器中,由于xml是将数据和数据表现形式实行独立,不同的会计用户和会计研究人员都能够获得各自满意的会计信息披露表。 (3)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披露层次。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获得全面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不论对企业有利的会计财务状况,还是对企业不利的会计信息,均应予以披露,从而使公众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利用智能可在相关审计部门协助下根据用户的不同级别给于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披露。 三、用智能进行会计信息挖掘,加大网络会计信息的深层次分析 网络会计的发展要求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仅是个独立核算系统,更重要的是要能进行财务分析。而目前网络会计能够使用的大都是基础会计信息,但随着会计 信息量的突增,会计信息的如何有效使用成为网络会计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会计信息量很大,单纯地靠目前的会计模型来对动态会计数据进行试验,通过试验再来探求新的会计活动趋势、量化会计活动的偏差,其工作量和计算量太大,成本也很高。这使得网络会计信息的深层次挖掘无法有效实现,无法对决策提供较好的支持。 网络会计构建者可先构建面向会计主题的会计数据仓库,将基本会计事实库规范化,争取保证会计事实库的完整性。依据不同的会计人员的角色设置不同的会计智能,该将具备相应的会计人员的基本会计知识,将部分会计专家的会计相关模型进行分类并将建立会计专家知识库,会计智能能根据不同的会计要求自动访问会计专家知识库,获取初步的相应的会计模型类,然后将相关度高的会计信息抽取到会计数据集中,并在实际的会计数据集环境中进行会计应用模型精化处理和模型的动态拟合。将预测的结果发给信息决策部门,同时将预测误差结果刷入会计模型纠错库,为下一轮动态会计模型处理做准备。这样可摒弃大规模的会计信息人工抽样,实现初步可调试的会计分析报告,达到优化的网络会计计算分析。 会计信息库的构建者以关联规则、神经网络、贝叶斯统计为依据,可建立会计信息挖掘机制,让智能会计实现网络会计信息的切片、钻取、旋转,提高会计信息的多维度视图分析。对数据分析量较大的会计研究课题,可编制专用智能会计进行专门的会计信息筛选、报表格式转换,并可就初建模型选派特定的智能进行自动测试,获得可能的最佳会计模型的拟和度。在综合利用会计智能技术上可实现对会计信息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分析,以会计专家智能为核心,以会计数据为基础,自动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聚类分析,帮助实现会计信息(OLAP)在线联机分析处理。 四、用面向智能的敏捷开发方法研发网络会计软件 “会计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网络化的会计软件作为支撑,而会计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是会计信息化的“前沿阵地”。会计软件和会计实际业务处理的不一致现象是目前我国会计软件发展的最大问题。利用智能技术可建立会计软件研发的“敏捷”方法,提高会计业务处理的“柔性”,加速会计软件的开发进度和软件的现实使用效率。对部分网络会计子系统可使用“需求驱动”的方法,提高会计软件模块的复用率,以CMM(能力成熟模型)为基准,建立严格的网络会计软件项目需求计划,加强会计软件的过程控制(PSP),提高网络会计软件的质量。 加快网络会计的推广与应用是当前提高会计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加大对会计智能的研究与应用可极大提升网络会计的质量,弥补网络会计的部分不足,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网络会计系统的管理水平。 网络会计论文:网络财务与自助式软件应用 本文是上海会计学会的重点课题《互联网会计电算化远程教学与科研》的研究成果之一。由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金光华教授和委员会西南片高校负责人、华东理工大学胡仁昱副教授主持。在二十一世纪来临之际,人类社会将进入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财务将使财务会计发生重大变化。文章提出互联网自助长工财务软件应用的设想,并把学会研究成果产业化,与互联网实际应用相结合,因而将是广大财会人员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本刊还将陆续发表有关该课题研究成果的文章,经飨读者。 (一) 地球上千禧年钟声的回荡,宣告人类社会正在快步走向崭新的网络经济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和以工业基础的经济变革之后的第三次经济变革,而“信息与信息技术正是这场变革的主导力量”(范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前景,[美]唐。泰普斯科特);也可以说,知识经济的建立在日益发达的、成为未来经济主流的信息产业之上的一种经济形式。从信息产业的发展来看,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它经历了两次革命性的浪潮:第一次是PC(个人计算机)浪潮,当今的是第二次,就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简称互联网,我国定义为因特网)浪潮。 INTERNET作为网络经济的基础,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它是由遍布全世界的大大小小网络组成的一个松散结合的全球网,连接在网络上的各个计算机(在INTERNET中称为主机)可以互相交换各种信息。它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电脑网络。人们要问:INTERNET含有那么多的复杂网络和那么多的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他们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呢?回答是:这主要靠其赖以互相通讯的基础:TCP/IP-传输控制协议/国际互连协议。(1) 从其发展历史来看,INTERNET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际部开始兴建第一个国际网,称为ARPA(尖端研究规划署)网络或ARPAnet,后来改称为DARPAnet,以强调其资金来自国防部(Defense Ministry)。70年代中期,TCP/IP首次用于DARPAnet.随着网络地址从8位扩充到32位(4个字节),网络连接的计算机可达数百万个。接入INTERNET主要有三种方式:联机服务方式、SLIP/PPP方式及专线连接入网方式。联机服务方式、SLIP/PPP方式适合于个人用户和团体、企业的小型应用。这两种方式所需的设备大致相同:(1)一台至少能够运行WINDOWS3.X的PCSM 、鼠标和MODEM各一个;(2)一条直拨的电话线路(上网时,作为网络通讯工具,下网时仍作为一般电话应用),用可靠的自动交换机(即分机上网)也可以;(3)选择相应的通信软件(由接受申请入网的单位提供)。所以,进入INTERNET是相当方便的。 如果说60年代中期,最早出现的是上述以DARPA为代表的分布在较大地理范围内的远程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那么,70年代崭露头角的却是分布在有限地理范围内的局域网络(LAN—Local Area Network)。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更广泛领域,即覆盖全球的广域网(WAN—World Area Network)-国际互联网(INTERNET,International Network)应运而生,独领风骚。我国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紧紧跟上,发展很快。据报载,在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举办的2000年年会上,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提出:“今年将采取相关措施加快互联网建设,随着国际出入口带宽的拓宽,各大互联网络将‘提速’,网上交通堵塞的状况会有所缓解。为此,信息产业部将创造条件,加快、加大各互联网络的国际出入口带宽,使‘公路’宽度从目前的351M提高到1000M以上,拓宽近两倍,届时信息流通将更为畅通。同时将进一步加快骨干网建设,加快建立互联网络交换中心。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与其他各骨干网间将通过更宽的‘公路互联’。”(《新民晚报》,2000年1月27日,第六版) INTERNET(内联网)是INTERNET的发展,它是当前全球网的又一个热点,主要用于企事业单位内部。它基于INTERNET通信标准、WEB技术和设备来构造或改建可提供WEB信息服务以用连接数据库等其他服务应用的自成独立体系的企业内部网。它可以连接到INTERNET成为其一部分,当有安全需要时,采用“防火墙”技术和INTERNET隔离。从而使安全、保密性得到保障。INTERNET也可以进一步向企业外延伸,使其使用范围扩大到企业与企业之间,从而使企业与关联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淳的经销商之间形成更广泛范围的信息系统,人们称之为EXTRANET.所以在谈到互联网的概念时,往往泛指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等在内的网络。 (二) INTERNET/INERANET技术为财会信息系统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的转变提供了技术上极其广阔的自由 空间。其标志就是网络财务的兴起。网络财务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管理数字化,并最终实现管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网络财务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电子商务(e—Business),也就是利用INTERNET进行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也是网络经济的基础。其特点是借助于计算机达到信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而不再依靠纸面文件以及单据的传送,以全面实现电子化的交易和结算过程。根据交易和结算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企业手册阶段 企业手册阶段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初级阶段,包括企业在网上的注册登记,建立企业网页以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有条件时建立企业内联网(INERANET)来处理、存储商务资料,通过INTERNET上的主页和发电子邮件,进行广告促销、导购等活动。客户可进行网上检索、网上询价、网上咨询、网上洽谈等。这一阶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即时互动、跨越时空和多媒体展示”等特性来开展售前服务,但并不涉及经济交易本身。此时,网络财务主要应用于按会计准则要求披露会计信息,如在网上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报表信息,各面经济技术指标和财务分析资料,以及收集有关市场、价格、购货等信息,发岂有此理产品价格和销售等信息。所以,这种局限于售前服务的方式还只是网络财务的雏形,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财务,与目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所用的桌面财会系统尚没有根本的区别。 第二阶段:网上交易阶段。 网上交易阶段是电子商务应用的中级阶段,包括网上在线式交易(网上订购、网上售货、网上结算、网上支付等),交易各方之间文件传输,网上有偿信息服务等。其特点是:从售前服务发展到售中服务,特别是对某些如音像产品、软件产品等,更可以利用其多媒体特性进行网上试听、试看、试用;进一步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开展售后服务,如帮助用户解决产品使用中的问题,示范操作,排除技术故障,提供技术支持,传递产品改进和升级信息,即时反馈用户对产品及服务的意见等。此时,网络财务囊括了对经济交易事项的全部会计处理和财务管理过程。应该说,这一阶段,计算机在财会工作中的应用从桌面系统走向了互联网络系统,从而才能消灭在桌面系统中许多财会软件产生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集成,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财务。在1999年12月召开的“迎接二十一世纪上海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研讨会”上,用友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文京的发言中说到网络财务与桌面财务的区别。他将网络财务归纳为:(1)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表现在:企业内部的协同(从网上采购、销售到预算控制、资金准备等),企业与供应链的协同(网上询价、网上催帐等),企业与供应链的协同(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报税等)。(2)远程处理。在网络中,企业间、企业同客户间的物理距离变成了鼠标距离,千山万水也在举手之间,财务管理能够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接点,可以顺利实现远程报帐、远程登录、远程结帐、远程报表、远程查帐和远程审计,也可很方便地掌握远程仓库、销售点的进销存等财务情况。(3)集中式管理。为整合企业财务资源,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监控创造了条件。(4)动态核算。网上交易和结算活动中即时的,因此动态会计与动态财务突破了原先会计周期的制约,使财务数据更具有决策意义。(5)网络化财会工作方式。它有以下特征:出现电子单据(从传统纸质的发票、结帐单据变成电子单据)、电子货币(可在网上支付和结算,而不再需要传统的货币)和网页数据(由纸质页面数据变成磁盘数据,再变成网络页面数据),从而显著增强了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实现移动办公,不仅降低成本,而且提高效率。(6)在线处理。网上财务审批、企业财务制度在线更新、在线服务支持、在线会计岗位培训教育等;在线调度资金(异地转帐)、在线证券投资和外汇买卖;在线软件维护、应用指导和版本更新等。(7)网上理财服务。用户(包括仆人用户)要进行财务处理不一定非要购买软件不可,而是可以直接从网上购得,即从网上下载自己需要的软件,按服务项目和服务工作量来付费(本文第三部分将详细阐述)。(8)其他,如由网络财务引起的网络审计、网络监察、网络征税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实务。 第三阶段:完全电子商务阶段 完全电子商务阶段作为电子商务的高级阶段,现在还很难对其作出全面恰当的描述,只是作为在相当长时期发展后的目标而提出来的。设想在完全电子商务阶段,企业商务活动的全部程序中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和传递过程中一体化地实现,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内部办公自动化和外部交易网络化联系,这将与信息社会的各种特征相连结,而且企业管理的理念、组织结构的形式、管理制度的体系等都将发生根本的变化。所谓管理机构的扁平化,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BRP,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仅仅是这方面的初见端倪。 电子商务对财务会计工作带来的变化,正如安易电脑会计 公司总经理严绍业在上述研讨会发言中所指出的那样,至少有:(1)会计功能扩大化,对会计的几大假设或前提的冲击;(2)原始会计数据收集分散化,而数据处理集中化;(3)财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使用的动态化、实时化;(4)财务信息无纸化;(5)结算支付电子化;(6)财务、业务协同化;(7)决策支持群体化;(8)财务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网络化;(9)财务部门扁平化;(10)财务工具WEB化。 (三) 网上自助式软件应用是网络财务带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ASP-Active Server Page活动服务主页的一种重要服务方式。它是在运行中心的统一管理下,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经营、托管、分发、管理财会应用程序、出租软件等的网络信息服务。设想一下,当大量中小型企业不必配备复杂的计算机和系统软件,不必购买也不必自行开发财会核算与管理的应用软件,而只需有一台能上网的普通计算机,甚至只需要在电视机、手机或其他家用电器上加一个机顶盒,就能在互联网上畅游,获取所需的信息,进入指定的网站,就可以自由选取各种应用软件模板,来完成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各项任务,为企业各级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这将是何等惬意的事情呢?而且这将大大降低广大中小型企业为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投资和系统日常运行维护的成本,大大提高网络财务为企业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设想网站提供的这种ASP服务可分为免费浏览、有偿下载和注册会员制两种方式。免费测览、有偿下载是指网站提供用户测览的内容,网站不另行收取费用,它和普通上网一样,所花的费用与上网的支出一样;至于进入网站后;得到的特定信息服务及下载所选中的软件,则按其复杂程度、服务的工作量支付规定的费用,这种费用肯定要比企业建立复杂的财会信息系统,购买或开发财会应用软件要小得多。至于注册会员制的方式,也称俱乐部会员制,那更是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财务各种优越性的良好方式,会员企业可以固定得到网站的各种信息服务,在网站上建立自己的页面;自己认为需要的信息,下载自己需要的网站所提供的任何软件;也可以委托网站利用其具有的软件,完成企业所需的某项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任务与网越中的会员企业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并获得同站提供的咨询和培训教育服务等。 除了在网站上下载个别的财会应用软件外,还可以在网站上设计与开发自助式财会系统。所谓自助式财会系统,就是让每个用户按照自己的个性需要,通过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自由选择系统中各种模块,进行财务会计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操作,从而达到满足用户多元化的财会信息系统的要求。这就如同进入超市,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货架上不同商品那样,选择不同的模块(如:工资核算、现金管理、销售预测等);而且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如材料计价中的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等法,折旧计提中的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提取坏帐准备中的比例法和帐龄法,成本计价中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等;选择不同的预测模型如趋势外推法。线性回归法、相关分析法、计量经济模型法等。总之,可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标准所产生的不同模型,进行运算比较来满足用户对财会信息多元化的要求。有的专家将这种满足用户对财会信息多元化要求的做法,形象地比喻为“会计频道”,认为:“建立会计频道是会计在信息集成化环境中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传统会计系统出于信息生产成本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往往只是试图满足不同用户的共同要求,而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用户的个性需要”;当您在看电视时,所谓换个频道,旨在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如果会计信息的用户也有不同需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用多元化的会计频道来满足他们不同的品味和要求呢”:“如果说同一属性的信息很难同时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双重质量特征的要求;那么,同时提供两种不同属性的信息多元模式也许便不会出现相同的困难”。(“网络时代的财务与会计:管理集成与会计频道”,薛元奎,《会计研究》,1999年第11期)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自助式会计软件的应用还基于这样一种客观需要: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不少企业用了通用软件后,虽然解决了会计核算和一般性的财务分析的任务,但是,当领导者需要特殊的管理决策或下达某个专门的分析研究任务时,财务部门往往无法根据通用软件所提供的功能来满足特定的需要(因为管理问题千差万别,与结构化、规范化的会计核算问题是不同的)。即使市面上能购到的一些通用管理型软件,其中的许多功能,本企业不一定用得上,而需要的却没有。同时,过去在手工会计条件下,有经验的会计师根据日常工作中的记录,以及单据、帐本、报表就可以进行手工计算,来初步满足上述需要。现在,由于运行通用核算软件后自动生成的会计信息,尤其是大量的基础数据和中间数据都在计算机中,变成了电磁信号,财会人员变成了仅仅是通用软件的操作人员,过去熟悉的东西变成陌生的了,产生了一种“异化”现象,造成了新形势下信息资源的浪费和决策资源的匮乏,这是始料所未及的。不少企业的财务经理希望改变这种局面。因此,帮助他们打开通用软件所加工形成的数据库,当管理上需要时,能自己运用这些数据,而不是动辄就必须依靠软件公司来改动系统,或者另行开发,或者购买软件。总之,通过网络的自助式会计软件的培训及选用,设法给广大会计人员以工具和手段,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完成通用核算软件所产生的信息的进一步深加工的任务,以满足管理决策对信息的广泛需求。这也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充分体现。 (四) 上海市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自承担《互联网会计电算化远程教学与科研》的课题以来,除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已经或将要陆续发表有关研究成果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把科研成果产业化;使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其形式之一就是作为上海市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的窗口:“财会信息技术互联网站”。 ①该网站建立于1999年12月18日,其宗旨是:促进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加强同行之间的信息交流;开展理论研究办强实践应用;提高财会人员在实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同站的菜单暂定为:(1)教育培训;(2)技术咨询;(3)自助软件;(4)自助系统;(5)财会法规;(6)电子刊物;(7)网友交谈;(8)其他。 上述菜单下还设有分级的子菜单,它们几乎包括了互联网上所能提供的一般功能(如页面制作、电子邮件收发、软件等信息下载、软件等信息上载、网上别览、网上检索等)。与本文有关的,也是专业委员会重点研究的课题,就是自助软件和自助系统这两个网站菜单的建立和完善问题。我们的设想是:凡是市场上有通用软件能解决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的需求,本网站原则上不再另行开发,而是根据用户需要,提供有关商品化通用软件或系统的功能、操作方法及价目表,由用户免费测览、比较选择,好比顾客在超市测览其货架一样。用户既可以自行与选中的软件公司接洽、购买,也可以通过同站向软件公司购买,同站不收任何中介费用。如果需要在屏幕上面对面地咨询、谈判,用户可以进入技术咨询或网友交谈模块,在自己的 办公室或家中,享受有问必答的待遇。如果用户需要而通用软件又未能解决的功能需求,有两种方式加以解决:(1)在自助软件模块中选择网站提供的合适的软件下载;(2)向网站提出申请,由网站组织开发,软件上载后供用户下载,并通过教育培训模块教会其使用。 当然这两者,由于网站需支付开发人员费用,所以酌收成本价。如果用户已采用了如用友、金蝶、安易、万能、博科、新大中等通用财会软件,由于各种软件的数据结构不一,而且打开通用软件加工生成的数据库;需具备专业知识,非一般用户所能独立完成,这时,就可以向网站提出申请,网站将提供把这些通用软件加工生成的数据库、转换成网站财会数据库的各种接口(转换器),供用户选用。由于标准的、规范的网站数据库的建立,解决了N个千差万别的财会系统与1个数据库相对应的、困惑广“大用户的N:1的问题。今后用户手中就能掌握本企业经通用软件数据处理后生成的全部基础数据和报表信息,而与原来使用的某个特定系统或软件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对这些数据如何进一步深加工,完全取决于用户本身的意愿,也就是财会人员通过互联网站作到了”心想事成“。进一步说,如果用户白己不愿意费心费力地去记帐、算帐和报帐(凭证还是由用户自己作),也可以用扫描仪将原始凭证或记帐凭扫描入您在办公室或家中的计算机中,以后的一切事情,就委托网站记帐去完成,用户可以指定是用用友,还是用金蝶,或其他财会系统来记帐、算帐和报帐,也可以提出某些特殊需求由网站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用户随时可查询网站记帐的运行和结果情况,可做到在线办公和移动办公。为了更好地保障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和保持一贯性,这种企事业单位,用注册会员制为好。不可忽视的是,这里将带来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如”公路“畅通与即时响应、安全保密、费用计算与支付、保险与税务等;尤其是财会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与企业生命攸关的,除了需要公开披露的以外,相当一部分信息是要严格保密的。事实上,这些问题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上带有普遍性,许多专家和技术人员正在不断地解决它,广大用户(网友)不必为此担心。 网络会计论文:网络会计服务中心的可行性 互联网技术带给社会越来越多的变革,在会计领域,新的会计软件也增加了许多网络功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服务形式也不断创新。应用于会计领域的ASP就是其中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新的服务形式,它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被广泛采用。但目前在我国投入这一新的会计服务形式尚未广泛的实际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服务方式,它是由专业的网络应用服务机构为用户的业务过程和信息管理提供服务,直接通过网络租用ASP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加工与管理。ASP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就是企业根据协议直接在ASP的站点上将基本的会计业务数据输入并传输给ASP,由ASP对相关业务资料进行加工,以产生财务会计账表等会计信息。 ASP的现实意义 采用ASP方式可以节约用户购置会计信息系统的巨大开支,又能使用户得到专业的会计服务,它具有如下优点: 信息更加安全可靠 多数信息用户并不具有足够的能力来保证自身的信息安全和完整,而ASP具有专业人才和专业管理经验,能更好地保证用户信息不泄露、不损坏。这是一种自助式的信息处理方式。用户保护其信息安全就是保管好自己的密钥,对用户而言这既方便又可靠。 获得专家服务 ASP拥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能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这些服务包括数据加工和维护、报表制作和传送、管理咨询和管理建议、数据保管等等。通过这种服务方式,用户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都大大提高。 节约信息加工和系统维护成本 由于信息用户无需建立自己的完整的信息处理系统,这就大大减少了相关的人、财、物的投入,同时日常的维护成本也能降到最低,大大提高信息的成本收益比率,这对中小规模的用户尤其有意义。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ASP对会计业务的处理是在合法性、正确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完全按有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其处理过程和行为是完全独立的,一般不受用户的干扰,这就减少了用户粉饰财务数据的机会,使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大大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和监管机构通过自己信赖的ASP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企业作出正确判断。 减少审计的工作量 过去的审计人员(主要是外部审计人员)必须到不同的客户单位进行大量的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而在ASP方式下,审计人员在符合性测试中的大部分工作是对ASP实施的,而一个ASP拥有成百上千的用户,这就极大地减少了审计人员对每一个用户会计业务处理过程和程序的符合性测试工作,而对于一个可信赖的ASP,审计人员也可以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这样审计人员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业务的进展过程,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另外审计人员还可以借助于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审计,可有效地解决会计期末突击审计的时间紧迫问题,同时ASP规范的会计文件为审计中利用计算机,提高审计效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SP的现实问题 ASP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致使网络会计服务中心的发展缓慢。 网络安全问题 这些年社会各方面在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很大,发展也很快,但离现实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网络安全就是其中很重要、很突出的一个问题。许多用户在自身信息是否会被泄漏、会计信息是否会被破坏方面顾虑重重,不敢将信息管理工作放心地交给ASP.用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根据调查,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普遍很低,这一问题虽然已受到一些重视,但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法制建设问题 制度建设常常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如果没有相应制度的规范,对诸如会计资料这样的重要经济信息,普通用户是不可能交给他人进行管理的。亟待建立的相关制度很多,主要包括对ASP的管理法规、安全认证措施、打击危害网络安全的法规、ASP会计规范法规等。 人员素质问题 虽然网络用户可以比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少的人员需求,但比较手工会计而言,人员知识结构还需要较大的调整和提升,系统用户应当具有会计、计算机及其网络等相关知识。管理当局必须改变观念,会计人员必须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 政府支持问题 财政部自1994年以来了一些有关会计电算化的规定,但这些规定都不能满足新的会计处理模式的要求,政府部门应该对ASP方式下提供的会计报表的合法性从制度上进行确认,同时也应该补充相应的规范。政府应当鼓励、监管ASP的业务行为,给这一新的会计处理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会计报表的审计问题 在新的ASP处理方式下,审计的环境、线索、安全控制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人员可能由于自身的素质和观念而对新的审计环境一筹莫展,对由ASP提供的会计报表不敢作出审计鉴证。对网络环境的会计业务,审计测试的范围、内容、时机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审计人员必须要更新知识,采用新的测试技术,同时审计职业界也要重新研究ASP方式下的审计内容、方法和技术。 会计和管理软件的开发问题 适应ASP服务方式的会计软件需要哪些新的特点、功能才能适应用户的需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ASP的现实应用领域 虽然这种全新的会计服务方式在现实中还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而不能广泛应用,但目前依然有许多领域存在现实应用的条件和必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领域也可能是最先广泛采用ASP服务的领域: 行政事业单位和乡镇企业 为了加强对下级部门和单位的监督,许多乡镇将所辖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到同一地点进行;有些地方政府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实现会计委派制以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这两种监督形式给被监督单位也造成许多不便,如乡镇企业生产场所离核算中心较远而使会计信息查阅不方便;相关管理部门对 委派会计难以控制,并且管理成本偏高。如果采用ASP服务方式,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管理单位可以建立自己的ASP,也可以统一使用自己信赖的社会化的ASP.虽然其他实行会计委派制的企业也可以采用这种会计服务形式,但在目前情况下,核算内容不太复杂的行政事业单位和规模还不是太大的乡镇企业相对来说更具有现实性。 跨地区的企业集团 这也包括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公司、企业,这些企业集团或公司可以由集团或总公司建立自己内部的ASP,各地机构通过Internet连接到集团或公司内部的ASP,这既有利于各分支机构节约管理成本,享受到专业会计服务,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也有利于集团或公司对各分支机构的统一管理。一般来说,集团公司或大型公司具有相应的实力建立自己的ASP,并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实现管理功能。这种形式的ASP不存在信任问题,也不存在认证和可能的法律纠纷,在目前情况下比较具有现实应用基础。 应该说,以上两个方面的ASP是社会化、专业化的ASP在发展初期的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形式,它将为ASP的社会化打下技术和市场的基础。 采用会计制小型企业 我国有大量的小型企业,为了节约管理费用,他们并不配备专门的会计机构和专职的会计人员,常常聘请其他会计服务机构或个人其会计业务,在这种传统服务方式下,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很差,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只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财务会计账表,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采用ASP方式将从根本上改变小企业难有完整会计的局面,这些小型企业既可以得到及时的、全面的会计专业服务,又能节约费用。可以说,小型企业用户是ASP的最大现实需求者,只要国家在相应制度上明确其会计报表的合法性,ASP的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 要:通过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及目前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在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于“三大”教育理念相结合所形成的MPE-CDIO培养模式,从大纲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实践证明,通过案例式驱动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实践模式、全方位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改革,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得到极大改善,改革效果明显。 关键词:校企合作 CDIO工程教育模式 MPE-CDIO培养模式 软件项目管理 一、引言 随着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兴起与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实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已经成为目前各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所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作为各高校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对于奠定培养软件工程专业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理论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该课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软件项目管理知识点多且概念抽象,授课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不易记忆,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课程学习效果不像编程语言课程那么明显,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授课对象均为在校学生,缺乏实际项目经验,对于项目管理概念缺乏直接认识,学习难度大;授课教师缺乏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照本宣科,授课过程枯燥无味;教学大纲纸上谈兵,与企业需求脱节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我院以目前所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结合现代化工程教育模式,从课程体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成效明显。 二、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如何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最大挑战。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学习和锻炼。但现实情况是如此大规模的人才交流是企业所无法承受的,且我们的企业也没有义务承担这样的人才培养责任。因此,我校搭建“专业+企业群”平台,每个学科专业联系一批相对稳定的企业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积极建立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而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逐步探索、实施由以校内学习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向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已与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并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建立校企人员交流、协同管理的合作模式,采用“3+1”的模式按照企业需求联合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三、现代工程教育模式 1.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工程教育理念正是以此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教学大纲,包括4类一级能力、17组二级能力、以及73种具体能力,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 2.MPE-CDIO培养模式。MPE-CDIO是我校提出的大德育、大实践、大工程“三大”教育理念与CDIO的完美结合。M代表Moral,以德为先是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最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P代表实践Practice,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锻炼学生的非专业能力;E代表工程Engineering,在实践中学会工程化思想,要求学生在做任何一个项目,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实验也都要养成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习惯,强化学生工程化的思想和意识。 MPE-CDIO教育改革,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作为CDIO改革的创新与互补,MPE-CDIO更注重培养健全、和谐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将这一大德育培养理念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并以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 四、课程教学改革 我校目前以MPE-CDIO培养模式为指导,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构建了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研究与探索,教学改革过程中,以企业实际项目为驱动,以全面培养CDIO大纲中四方面能力为目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改革与实践。 1.以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将企业优质资源引入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全面实践CDIO。通过和企业联姻,将企业中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企业和社会的工作环境,通过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系统,展示了一个产品或系统完整的开发过程,也体现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精髓。 2.制定全新课程大纲,注重CDIO能力培养。综合考虑企业实际项目管理模式及CDIO大纲要求,在课程主讲教师及企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重新制定了更为适合企(下转第235页)(上接第233页)业需求的课程大纲及实验大纲。新大纲中,着重强调多级案例的引入、实际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CDIO四类一级能力的锻炼。 3.授课教师能力提升。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要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提高授课教师的对现代工程教育模式的理解和工程项目研发能力。几年来,课程主讲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均通过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或访问CDIO试点院校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对于CDIO现代工程教育模式的理解。另外,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及“产学研”实践基地,课程主讲教师及实践指导教师均具备主持或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经验,还会聘请企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践环节指导工作。 4.案例式驱动教学模式,培养个人能力及职业素质。个人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是一个成熟工程师必备的核心素质,也是CDIO大纲要求的第二种能力。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我们选择企业实际项目或企业成熟项目实例,经过分解后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证明,案例式驱动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掌握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5.项目驱动模式,加强实践比重。增加实验课及课程设计所占比重,由企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或拥有实际项目开发与管理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企业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为题,学生采取分组模式完成实践任务。使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地位,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项目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 6.推行团队合作模式,加强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在学习工作中,当学习者看到自己的同伴取得了成功,也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进而认为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由此可知,在对学习者分组时,可以将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习者合理搭配这样可以给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带来积极的影响。基于此原理,在项目任务分配时,采用分组完成的团队合作模式,每组5-8人,项目的工作量大致为8个人月,涉及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启动、计划、执行、监督与控制和收尾等项目管理5个过程组,9个知识领域。每个小组由一个组长负责,组长由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承担,即充当项目经理角色,也起着一定的技能带头人作用。由组长负责,完成包括范围计划、成本计划、时间计划、质量计划、变更计划、风险计划、度量计划、沟通计划等计划的制定,以及实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对项目进行跟踪控制。通过团队合作模式,学生能够全面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很好地完成了CDIO大纲要求的第三种能力的培养。 7.多元化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在软件项目管理的考核形式上,我们摒弃了“一考定乾坤”的理论试卷考核模式,更注重多元化、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工程实践及项目管理能力。课程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实践能力测试、项目文档撰写及项目小组答辩等几方面,通过几个环节的考察,全面考虑,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该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这四个层面上的训练和积累,从CDIO培养大纲的角度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核。 五、结语 CDIO教育模式在国外已经取得成功,我校结合“三大”教育理念,创新形成了MPE-CDIO工程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各个阶段的培养,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与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有机融合,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效应,以实现培养合格的国际化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为MPE-CDIO的进一步推广和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成功地实施了“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生普遍反映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案例的讲解、实际项目的引入,让学生熟悉了管理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为我们在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指明了方向。总结经验,并将其应用于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责编:贾伟)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互动式教学是国外高校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改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本文结合国外高校成功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及自己在国外学习的经验,在介绍互动式教学模式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当中,同时提出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我国高校课堂互动式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实践与应用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主动建构知识的动态的、开放的、讲究教学民主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看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交互活动过程,通过教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要素,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发扬教学民主与公平,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多主体的交叉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相比,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特点: 1.双向性。互动式教学具有双主动作用、双主导效应、双创新能力和相互影响水平,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对话、交流和合作,使教与学双方共同参与互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结合效果。 2.实时性。互动式教学平台充分展示了实时性特点,使得教与学的双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及时互动,准确地传递信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同时,更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合作性。互动式教学的具体形式是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和团队,通过整个团队的分工合作,把学生自我学习过程所产生的问题和疑问置于群体互动之中,使学生在共同探讨、合作学习中以优带后、共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提升团队的学习力。 4.生动性。由于互动式教学采取了多种方法、多种形式, 改变了过去那种严肃、呆板的场面,寓教于乐,情感融洽,使教学过程处于兴奋、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因而具有生动性。 正因为互动式教学模式有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的转变,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条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交流、组织、管理、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因此互动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尝试和应用。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实践与应用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形势下,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实现学生所需学的知识与工作现场无缝对接,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地改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学即能马上用得上,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提问及引导式、小组讨论式、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教学模式恰好可以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1.提问及引导式。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当中去。例如,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与一般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有哪些区别?建设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包括那些阶段和内容?参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单位都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假如我们是一名项目经理,在项目施工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开展那些工作?这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的视野从枯燥乏味的课本理论知识拉入了工程现实当中,使他们关注就在身边正在建设的工程实际项目,主动地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因不同的学生对这些问题了解深度和广度不一样,理解的角度、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得出的答案也会非常丰富,学生见解各异,常常形成讨论,使得问题的症结和疑点一步一步清晰地呈现出来。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专业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学会了自主探寻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提问和引导的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做到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在拓展了知识面的同时,增强了参与意识。 2.小组讨论式。教师事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课前准备好小组讨论的内容和问题,在课堂安排过程中组织好课堂讨论工作,包括组织小组、讨论形式、要求和时间安排、每组上台阐述讨论内容等等,最后由老师对所讨论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点评和讲解。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对进度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的内容按照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开展,例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费用管理的内容进行学习: (1)讨论小组:每组6-7个学生,分成6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织整个小组的讨论工作; (2)讨论内容:①工程建设项目费用管理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②工程建设项目费用估算的类型有哪些、 编制依据是什么、编制方法有哪些?③工程建设项目费用计划编制的依据是什么、编制方法有哪些?④工程建设项目费用控制方法是什么、设计阶段费用控制的主要措施有那些,施工阶段费用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哪些?⑤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3)由小组组长组织组内同学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学习,学完后由组长分工,每位同学对分配的讨论内容进行小组内进行阐述,其他同学结合自己对该讨论内容进行听讲,并对有不同意见的讨论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和提出个人的看法。 (4)讨论完成后老师对所讨论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点评和讲解。 (5)各小组对与老师讲解不一样的内容和问题进行互动和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表述了自己对内容和问题的理解和想法, 有些理解不对、不到位或者不全面的同学可以在讨论过程中通过别人的讲解进行吸收,得以取长补短;每个同学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升,同时教学的效果,课堂的气氛也都活跃了起来。 3.案例分析式。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通过对现实工程中发生过的某个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解答, 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典型案例选取、案例下发、学生阅读并讨论和汇总、课堂交流与碰撞、教师总结等程序。例如,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这一章内容,在初步介绍合同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以及某一订立的施工合同案例发给学生进行案例式学习。通过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熟练掌握、使用已学过的概念、观点, 而且可以触类旁通, 发展自己的技巧, 乃至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因此,案例分析比单看教科书, 听教师课堂讲, 更加生动、真实、具体。 4.情景模拟式。设置一定的模拟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些角色,身临其境,展现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事情和内容。通过模拟展现,让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真正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最后,老师通过列举一些更加具体、细致的内容,总结出整个学习的要点,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真正体会实际工作的流程和内容。例如,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采购管理这一章书中,在老师初步介绍理论知识和招标文件的制作、投标文件的制作、开标过程的组织等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分别扮演投标单位的投标人、招标单位的开标人、招标委托机构工作人员、评标专家、监督人员等等,以一个开标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演练,让他们真正扮演工作中的角色,让他们通过实际工作体会掌握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相关的理论和知识。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方法为内容服务。尽管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和好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用。教师在讲述一些知识性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 课堂讲授更能够体现其逻辑相关性, 使学生更易理解有关学科的概念和专业术语。而在讲授技能性强的课程内容时,选择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模式就比选择课堂讲授更加合适。因此,互动教学模式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选用。 2.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绝对权威地位不同,互动式鼓励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而教师则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为了保证学生参与讨论互动的兴趣和热情,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就必须和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信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 3.做好精心的教学准备和课堂设计。首先要求任课老师对所授课程的理论功底要求较高,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提高驾驭课堂讨论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须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还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用持续的热情和激情催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索。其次要求任课教师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要有把握课堂交流、控制节奏和课堂局面的能力,即要求教师要会对课堂进行组织和管理;三是课前要对内容进行充分和全面的准备和设计,那些内容适合用提问及引导式、小组讨论式,那些内容适合情景模拟式、案例分析式,这些都需要任课教师花时间和精力认真的布置和设计,以期为互动式教学提供最好的条件和准备。 互动式教学模式由于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得以释放,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得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影响和相互合作,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和笑声中学习知识和文化。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基于沙盘模拟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 摘 要:工程项目管理沙盘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模拟实践的工具。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的沙盘模拟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切身体验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以及项目管理者的各种职责和任务,在以后的工作中尽快地融入工作角色,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沙盘模拟;工程项目管理;改革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包含了9个不同的知识领域,涉及范围管理、集成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等,同时,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又是一门由管理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建设法规等众多学科理论和知识集成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加大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更新教学观念,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地改善教学效果,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的设计理念 沙盘模拟源自西方军事上的战争沙盘模拟推演。战争沙盘模拟推演通过红、蓝两军在战场上的对抗与较量,发现双方战略战术上存在的问题,提高指挥员的作战能力。英、美知名商学院和管理咨询机构很快意识到这种方法同样适合企业对中、高层经理的培养和锻炼,随即对军事沙盘模拟推演进行广泛的借鉴与研究,最终开发出了企业沙盘模拟这种现代培训模式。 与传统的区别在于,企业经营模拟沙盘通常面对制造业企业,而项目管理沙盘是一种新兴的、面向项目的管理模拟沙盘。该沙盘教学是一种突出直接参与及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以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用具为载体,通过很直观的模拟来运行项目,构建出一个工程项目管理的仿真市场竞争环境,将施工项目“搬到”学校课堂中,将复杂、抽象的管理知识和理论简单化、透明化,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做”来真实体验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实践项目管理理论,掌握项目管理工具。从而进一步认识工程项目管理立项、策划、实施、监控、收尾五大过程;认识项目管理中物资流、现金流、工作流、信息流的本质;学生们通过扮演项目经理、生产经理、经营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5种角色,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集于一身,更深刻地了解项目团队的组织结构及其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最终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2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训过程 2.1 准备工作 (1)首先进行学生分组。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团队性、复杂性、参与方多、构成环节多等特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协作意识,沙盘应分组进行。 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大概5-6人,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可采用优劣搭配的方式,组建若干个相互竞争的模拟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进行每个角色的职能定位,可以扮演5种不同的角色,并明确组织内每个角色的岗位职责。每个项目组成员之间必须形成团结协作的关系,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同时本组与其他组之间由于绩效的差异最终获得的奖励和评定等级不同,自然形成竞争关系。最后,确定实验室应配备的计算机、沙盘模拟软件及投影仪等设备,做好实训教学前准备。 (2)界定市场及企业运营规则。施工企业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则才能够良性发展,要综合考虑市场竞争及企业运营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市场划分与准入,原材料、成品及半成品的购买,施工机械租赁与购买,人力资源的获取,融资贷款与贴现等。 2.2 竞争模拟训练 (1)初始状态的设定。ERP沙盘模拟课程的实践操作是在沙盘的盘面上进行的,每张沙盘代表一个模拟企业。每组成员的施工企业运行情况和结果将通过盘面体现出来,这里工程项目初始条件的设定是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根据要模拟的施工现场的情况将沙盘盘面分成若干个区域:如临时设施区域、材料及构配件加工区域,材料成品及半成品完成区域、施工机械进场区域、施工现场区域以及人工、材料、机械费用结算区域,最后工程项目完成并形成实体区域等。 (2)竞争模拟。教师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初始状态设定后,就可以放手,由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团队自主进行工程项目沙盘全过程设计和模拟训练等。每个项目团队首先要基于施工周期制定自己的项目实施计划,依据现金币、材料币、过程单据、资源卡片、结算币等沙盘教具体现出来的各种数据了解项目管理的情况,如工作、信息、资金、物资的流转情况等,此外,就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签订施工合同、组织施工队伍,搭建临时设施,准备施工物资、工程施工、现场结算等,进行团队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并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挥各自潜能,以实现质量达标、工期合理、费用最低的项目管理目标。 2.3 模拟结果评价 模拟结果的评价是整个沙盘模拟教学的关键与难点所在,主要以沙盘教具分析的得分为主,其中以团队在工程上赚取的最大利润作为主要的评分依据,并结合学生在各阶段的工作表现和最后提交的项目执行结果分析报告,进行最后的综合评定,将对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评价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避免一言堂以及传统教学课堂的沉闷性。对于在竞争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寻常的亮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具体的参考评分标准如下表1所示。 3 结语 把沙盘引入到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和学的互相转化,通过搭建仿真的项目和项目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能扎实地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其项目管理的管理能力、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团结与合作的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等,具有很好的教学应用前景。随着工程项目管理沙盘的逐步推广和完善,沙盘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以及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P6项目管理软件在工程管理课程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在高职高专工程管理课堂教学中引入P6项目管理软件的功能分析操作。使原本比较空泛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实际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使学生容易理解。同时P6项目管理软件的操作也需要扎实的项目管理基础知识,通过互相印证使工程管理课程课堂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P6项目管理软件简介 P6软件是一套由美国Primavera公司研发的适合项目级和企业级推广应用的项目管理软件。世界上最大的企业级项目管理软件供应商,从事项目管理软件的研发有30年的历史。现被orcle公司收购。在美国,十有八九的工程项目使用Primavera进行项目管理,中国有4,200多用户,分布在700多个公司。目前已推出P6V8.3版本,个人版为免费使用。 P6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多项目、多用户及多权限设置管理 2.项目进度计划及进度管理 3.资源的使用分析及平衡 4.项目预算、费用计划,跟踪实际成本支出 5.项目文档记录 6.项目风险分析及跟踪 二、工程管理课程主要的知识内容体系 高职高专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固定,大部分教材都沿着体系内容进行编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经理责任制 2.项目管理规划,施工组织设计 3.项目进度计划,流水施工及网络图 4.施工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控制 5.施工项目合同管理 三、P6项目管理软件在工程预算课程应用 P6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离不开项目管理知识,同样,工程管理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通过工程实例的实际应用加深理解。在工程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引入P6项目管理软件,使得原来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有应用对象,也使得原来比较难以操作的P6项目管理软件在教学下学生易于理解,以下是工程管理课程与P6项目管理软件课程安排点。 1.工程管理课程中的项目经理责任制,通过P6项目管理软件内设置的权限管理,使学生更加清楚理解权限的概念。P6软件内设置了诸多权限选项,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配置项目经理权限,施工员权限,材料员权限等。 2.项目进度计划,P6项目管理软件是按照关键路径法进行参数计算的软件,所以在进度计划安排上可以反映出网络图的参数计算,包括最早开始时间,最晚开始时间,总机动时间,自由机动时间等六个时间参数。对于流水施工,可以通过计算后在逻辑关系上进行延时来完成。 3.项目的成本、进度控制,P6项目管理软件通过“赢得值”这一参数对工程进行实际的成本分析控制。通过输入预算值,实际值,软件自动进行赢得值的计算,通过分析费用差值(盈利)和时间差值(进度指标),对项目进行动态的控制。 4.施工项目的合同管理。P6软件内包括文档管理,可以给每个工作任务加以合同文档,进行合同文档管理,同时外接专业的合同管理软件Contract Manager进行专门的合同管理,相关数据可以直接导入P6软件内。 5.项目管理规划,通过上述的几项可以完成施工进度计划,通过在软件资源加载可以完成资源需求计划,在P6软件内有EPS及OBS,EPS(企业项目结构)和OBS(企业组织结构),通过EPS和OBS的一一对应,可以完成项目管理规划中的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并且通过权限设置,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 四、实际的课程运用案例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在《工程预算与管理》课程中应用了P6项目管理软件进行案例分析讲解,引发了学生较高的兴趣。在工程管理的课程内容穿插结合实际的P6项目管理案例(新校区图书馆工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方法。 五、总结 目前高职高专的工程管理课程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和实际结合进行管理,纯粹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在学完之后还是比较模糊。通过与软件的穿插结合教学,通过实例使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用在实地,学生增加兴趣的同时也掌握了实际的应用,一举两得。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高职院校企业资源计划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理念与思路的探索 摘要:随着国家提出的两化融合工作的深入开展,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企业信息化专门人才。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企业资源计划项目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建设理念和思路、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企业资源计划 项目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项目管理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职业基本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工商管理专业群中其它专业的可选修的课程之一,更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ERP实施与推广方向的必修课程。课程涵盖了ERP原理及应用、ERP实施、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属于一门应用性较强、综合性很高的课程。课程紧紧围绕专业培养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以培养ERP操作员、系统管理员、实施顾问(即实施工程师)、ERP应用工程师为己任,为此形成了“课证融合、任务导向、实战演练,多渠道培养ERP应用型人才”的教改思路与鲜明特色。 通过ERP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从事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与实施的必要知识与技能。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项目管理基本观念、原理、方法,还要求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运用到项目管理实践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 课程教学的建设理念和思路 ERP项目管理课程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为对学生ERP项目管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ERP系统处理知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等内容的整合教学,让学生熟练地运用项目管理知识进行ERP项目的实施。根据ERP工程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把ERP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教学突出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教学加强了实际项目管理技能的训练。 通过“订单班”的开设,把ERP项目管理的课程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把课堂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企业的ERP项目实施工作中;同时,也把课堂搬进企业,把企业的实施ERP项目实施工作搬进课堂。通过“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让学生进行真实企业ERP项目的实施工作。 1.1 理论教学的建设理念和思路 根据ERP项目管理这门学科的特点,从企业计划开始实施ERP项目的角度出发,课程详细介绍了一个企业实施整个ERP系统的过程和方法,为用户具体管理企业业务提供了理论支撑,着重在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便学以致用。 课程首先使学生认识项目,能区分项目与日常运营,同时各个学生提出适合自己的行业企业ERP项目并对该项目展开调查研究和决策,再根据具体项目管理的手段,运用WBS等工具对项目的成功进行管理。通过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具备ERP项目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达到企业ERP项目管理岗位的上岗标准。 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ERP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岗位技能,强化项目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结构合理化,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质。 1.2 实践教学的建设理念和思路 ERP项目管理的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设计上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内容,采用模块化方法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将Microsoft Project 2007项目管理软件与ERP集成形成资源共享,实现多目标的实践教学。教师提供企业基本资料、基础数据,由学生按照企业经济业务模拟实践,生成各种账、表,进行项目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能够在ERP项目的前期工作、ERP项目的实施管理、ERP项目的项目执行管理、ERP项目的交付管理和日常管理方面得到锻炼,能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ERP项目。最后,通过企业真实项目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2.1 实践教学方法的建设思路 ERP项目管理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与情境模拟的技能训练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训练,以职业情境模拟,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仿真或真实企业环境中,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实训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实现素质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思路。 情境模拟:通过精选企业案例,成立虚拟企业,通过分解企业真实项目任务,推行“学练结合”的教学和情境模拟,讲、练、做、想有机融合,使学生熟悉模拟企业ERP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职能。 任务驱动:通过对真实企业的ERP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形成企业内各个模块的细任务群。每个练习性任务课后附录均有相应的练习资料可供操练,在对任务群的问题分解/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岗位意识、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 任务模块化教学:在针对虚拟企业的情境模拟过程中,把企业的任务群分成四个大的模块(ERP项目的前期工作、ERP项目的实施管理、ERP项目的项目执行管理、ERP项目的交付管理),使这四个企业基本工作岗位群与任务群相互融合,构成“职业导向,实践主线,项目载体”的课程实训体系,确保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1.2.2 校内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思路 硬件方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设有多个教学实验实训室,ERPU8实训室、K3ERP实验室、东区ERP/PDM体验区以及物流体验区的设备齐全,能够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完全模拟实际工作对学生进行训练,并可接受企业的委托进行ERP项目的全程实施工作,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内容进行训练,还可以运用软件操作,具有开设高水平选作实验的现代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 软件方面:ERP项目管理采用较先进的软件平台,要及时安装企业实际应用的各种管理软件,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工作和考证考级的要求,目前采用的是金蝶K3ERP V10.3企业版软件系统、Microsoft Project 2007、Microsoft Visio 2007。软件产品及时与社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挂钩(K3操作员证书),同时还与金蝶公司、用友公司长期合作,软件产品也完全可以满足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在后期,还要安装用友U8系统、KIS系统、鼎捷易飞V7.0和用友通软件系统等多家企业信息化软件。 企业真实案例库:由于在实践性中采用一体化教学,企业信息化实施顾问现场教学的方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大量的企业实际数据和案例库,这些数据要来自于真实的企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以真实的业务或资料来练习。引入企业信息化实施顾问式现场教学,资深ERP实施顾问在实训现场进行实际实施过程的现场模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整个ERP项目实施信息化的实施过程,在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情况下,以企业的真实数据来进行模拟。 虚拟项目环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立即投入角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在学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模拟出企业、工作现场、项目等,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学习和训练。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现场、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ERP项目管理的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情境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教学要让高职学生吃透理论、理解并掌握理论;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以实际企业的企业ERP项目实施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学中练、练中学,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学习驱动,以实际情境来模拟。不务虚、不空谈、真动手、真实践,真正地让课堂变成工作现场。 1.2.3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课程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和工学结合实践基地。现在已经建立了15家合作单位,这些企业将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基地,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也将是他们以后工作的内容。建成的各家实践性教学基地包含各个行业、各种生产经营方式,从而把课堂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联系起来。最后,通过每年开设的两个“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让学生真正融入到ERP的实施和项目管理当中。 2 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课程教学中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推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改进教学设施以及教学手段,从多个方面实现实用性的人才培养。 第一,深入企业调研,确定关于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的内容,探讨基于该课程可能实施的工学交替方案,每年进行三个月的工学交替,让学生真实融入实际的ERP项目实施中。同时,通过每年开设的两个“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共同联合培养ERP项目实施与管理人才。 第二,多途径多方式联系已就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毕业生,了解工作过程中对课程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对该课程教学工作的建议。 第三,积极探索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模块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改革模式,完成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和试题库建设,通过教学资源上网实现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根据企业对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安排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形式。按照专业技术证书考试的要求(ERP项目管理师),注意与其它专业课程结合的基础上合理安排。 第五,在适当的时候推出专业技能竞赛,以激发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ERP实施与管理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掌握。 第六,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和实训资料。 第七,联系多家行业企业,开展工学交替/实训基地建设(现在正在实施的是“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用友订单班每年有为期6个月的工学交替,鼎捷订单班每年有为期2个月的工学交替)。 第八,建立企业案例库和兼职教师库,校企共同培养信息化类人才。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ERP系统应用和实施技能的制造业信息化专门人才中,要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构建相关课程体系,ERP项目管理课程建设中更加注重校企合作,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推行技能训练式教学,注重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成长的融合,为我国制造企业两化融合培养出更多的信息化人才。 作者简介:鲁少勤(1981-),男,硕士,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信息化、财务信息化,江苏常州 213164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工业工程专业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及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分析总结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必须考虑工业工程专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采用课件、网络和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 [关键词]工业工程 项目管理 教学研究 项目管理是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技术基础必修课。怎样理解项目管理课程的性质,如何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既按教学大纲讲授规定的教学内容,又注重在教学方法上对教学内容及算法进行结构化、程序化的组织,以适应工业工程专业的需要,这是当前对项目管理及类似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工业工程是一门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知识,以提高各种组织的运作效率,有效地应用各种资源、能源,以便取得最大效益的学科。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成功的生产效率提升方法,应用项目管理可提高内部运作过程效率和持续消除浪费,实现内部增值最终向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应用工业工程方法实现精益“一个流”生产、平衡生产线、改善布局等。研究表明,德国、日本、美国的生产技术总是处于高端水平,其成功之道就是努力运用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的解决方法。 二、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由时间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等九个领域构成。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内容与国际最新发展来划分,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现代项目管理发展。包括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发展特点以及热点,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管理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等。 2.项目与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与项目相关的一些概念,项目管理的定义、特点以及理念等。 3.项目管理知识框架。包括国内外几种典型的知识框架、项目生命周期过程及其管理内容、项目管理职能要素及其内容、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及其内容等。 4.项目组织与团队。包括项目组织特点,几种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及其特点,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项目经理的责任、权力,合格项目经理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项目经理的选拔,项目团队定义、特点,项目团队的发展过程,团队组建与建设,团队成员的激励与考核等。 5.项目论证与评估。包括项目论证的定义、意义以及阶段划分,项目论证的原理与方法,项目论证的内容,项目评估的定义与论证的区别等。 6.项目计划与控制。包括项目计划的概念、层次、内容与方法,项目启动,项目目标,范围计划,进度计划,资源计划,费用计划,质量计划,项目控制的组织、流程、工具、方法,项目采购的方式以及合同的类型等。 7.项目验收与后评价。包括项目验收的概念、意义、内容、方法,项目后评价的定义、特点、目的、内容以及方法工具等。 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大力推广从新产品试制到投产的全过程项目管理,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呈现出了既规范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课程认识不到位。当前我国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大都设在经管学院,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管理、轻技术、怕理工等课程的现象。而项目管理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课程内容必然体现“工”、“管”结合的显著特点。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式,是现代制造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2.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简单叠加。随着项目管理在制造企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创新,教材建设问题凸显。近年来,工业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几乎毫不例外地将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知识简单叠加。一般在介绍工业工程之后,就是项目管理的知识。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将学到的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进行很好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制造企业提出其项目管理解决方案时无从下手。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由于工业工程专业开设项目管理课程历史较短,很少有实践性教学,并且设置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寥寥无几。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脱离,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难以更深入理解,培养技能的教学目的也受到影响。 4.案例教学重视不够。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辅助运用案例分析,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就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5.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单一。项目管理课程课堂授课,教师较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通过板书或PPT授课,期终以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教学和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一些直观感受,其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融会贯通,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项目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得不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6.信息技术平台未能充分利用。目前很多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出了多层次的项目管理应用软件投放社会,项目管理课程由于课时都安排紧张,客观上使得授课教师无暇有效地利用该信息技术平台。 四、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笔者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中,提出了以下对策,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1.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在应对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丰富工程技术的管理知识,开展好的项目管理教学十分必要。 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项目实践。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运作,或学校直接与一些项目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给予教师更多时间或更多的机会走出学校获取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和自身素质。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管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到制造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并积极创办校外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利用暑假等较长节假日到制造企业参加生产活动,使其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项目管理程序、生产制造技术及项目计划与控制等环节工作及内容,以此加深对工业工程和项目管理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实际应用。 4.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市场应用的国外项目管理软件有P3、P3E、P3E/C、P6、OraclePrimavera、OracleP6EPPM、OracleP6PPM等,国内项目管理软件以上海普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PowerPiP和PowerOn为代表。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搭建起信息系统平台,把项目管理软件引入教学过程,以便将理论方法与软件实用操作技巧相结合,使学生具体掌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项目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计划和控制技术及方法。 5.对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每次课程教学前后及时安排相对应的案例作情景演练,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课程考试方式上,将着重测试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到课、课堂发言情况占总成绩的20%,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出;案例讨论中的项目团队作业占总成绩的50%,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项目资料和成员汇报表现由项目评估师和任课教师给分;项目管理软件操作占总成绩的30%,通过考核软件操作情况得分。 五、结束语 项目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结合企业实际运用项目化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对项目进度、成本、质量进行有效的计划与控制,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项目管理的教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必须考虑工业工程专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采用课件、网络、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谈独立学院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 摘要:结合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对新形势(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探讨。教学方法上,引入工程案例教学法,营造课堂工程氛围;实践教学方面,通过邀请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开设讲座或举办座谈会,增加课程实习环节;课程教学内容完成后,设置综合性的、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引言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近年来,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独立学院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秉承北京科技大学“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立足天津“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发挥北京科技大学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办学优势,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教育、培养、服务、管理”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我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投资决策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技能型人才。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以讲述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为主,该课程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有以下两个: 基本目标: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主要阶段管理活动的内容、重点和特点,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过程、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初步具备应用本课程所学工程项目管理思想、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综合性、系统性地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提高性目标:能够掌握工程项目费用、进度、质量等目标的管理与控制技术、方法,掌握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沟通管理、信息管理等主要职能中的常用的技术与方法。 传统教学的方式多属于“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很难达到该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对于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要求学生达到的提高性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应通过对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的改进使学生逐步达到工程项目管理的课程目标。 鉴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结合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如下改进。 1 引入工程案例教学法,营造课堂工程氛围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应用比较强的专业,新世纪建设发展及相关企业都对工科学生提出了更多基层技能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需求。低年级学生基础课程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较少,专业难成体系。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从独立学院建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设置和教学进程,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的体现独立学院学生实际。为体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现实和长远需求,必须要学以致用。基于此,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本课程的主要理论、技术和方法等主要内容在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法、在教师指导下的分组讨论方式,即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引入案例教学模式,既是适应教育理念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特点的客观要求。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阶段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择案例,并注意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以及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兴趣。在理论课讲解完成后,附于工程案例,说明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之后,教师将其他相关案例发给学生,结合学生课前课外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杂志和资料等,准备案例各项目材料,进行独立思考、分析,提出对策等。 1.2案例分析讨论阶段 结合案例提供的信息,运用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进行针对性地分析讨论并将相关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地罗列出来,结合案例提供的信息进行论证,探讨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辩论中学习,他们充当主角;教师则充当一名导演或教练的角色,在幕后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相互沟通,启发学生分析、判断,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或补充一些相关信息,使讨论学习向既定的目标和方向继续下去。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案例中提供的材料分析判断,进行决策。 1.3案例分析后的总结阶段 在案例讨论后,教师仅就学生在案例中的学习表现做简短总结,不宜对案例本身给出结论,做出定论,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案例教学是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工程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在课堂上提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运用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方法,通过模拟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飞跃。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分析和讨论,既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 2.1邀请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开设讲座或举办座谈会,增加课程实习环节 邀请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开设讲座或举办座谈会,增加课程实习环节,把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将新的科技成果和观念带给学生。这样做的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就业指明方向。 2.2本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完成后,设置综合性的、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 时间为1~2周,内容包括本课程教学重点所涉及的内容。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尤其是低年级阶段,更要合理地安排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解决入门阶段教学衔接和设计思维启发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安排好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设计完成过程中系统地回顾和总结课程知识、仔细查看参考资料、认真查找相关资料,使设计报告条理清晰,内容详尽,数据准确。达到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将理论知识通过构思设计付诸于纸面及实践,增强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在不断地学习设计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较好的锻炼了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论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理论较为抽象等特点,而独立学院的教学不同于一般高校教学,一些实践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能照搬。因此作为本课程教师应不断改进思路,完善教学资料;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改进教学方法。结合长期的一线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工程案例教学法,营造课堂工程氛围,通过邀请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开设讲座或举办座谈会,增加课程实习环节;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后,安排一个综合性的、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探讨 摘要:基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当今工程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探讨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实效性。在沙盘教具的辅助下模拟项目管理者各职责与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一项工程施工的全流程,从而达到增强该课程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沙盘模拟,项目管理,教学实效性 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1]。 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综合项目管理能力要求逐年提高,根据施工单位对工程管理学生素质要求的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首先,施工企业对 学生是否具备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的能力较为重视;其次,施工企业对学生是否掌握了施工技术、识图能力等施工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具较为看重;最后,施工企业对能够掌握上述重要技能之外,还具备合同的编制与管理能力、又懂造价、又能运用现行法律法规的学生较为青睐。 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建筑市场输入有技术基础、较强的管理能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下,目前很多高校项目管理教学中都存在以下难点: 如何使没有任何项目管理经验的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项目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使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2、如何让学生在学校范围内亲身经历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实践; 3、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竞争意识,使学生能更好适应毕业后的工作; 二、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的基本原理 传统的理论教学空洞乏味,案例教学又略显得概括化和单一化,学生没有亲身实践很难灵活深刻的掌握项目管理的原理与技巧。 为了更好的提高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很多高校引进了广联达沙盘项目管理模拟沙盘。通过直观而逼真的沙盘教具、角色扮演分工协作和配套的分析软件,让学生在“体验式”与“情景式”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2] 三、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手段的选择和素质培养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训,是借用直观的沙盘教具让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与项目的主要参与者(生产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经营经理)在项目决策与执行过程当中懂得人才开发、沟通管理、决策能力、更好的创新理解项目管理和经营的全流程的沙盘模拟形式。学生通过对项目经营的盘点与总结,反思决策成败,解析得失,梳理管理思路,暴露自身误区,并通过多次调整与改进的练习,切实提高综合管理素质。[3] 1、团队合作意识:与传统课堂形式不同,本实训课程把学生5个人分为一组,这样就形成了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 2、竞争意识:一个工程结束后,根据各个小组完成的情况,评定出最佳团队奖和最佳经理奖,并发小礼品以资鼓励。每个小组之间由此会产生竞争意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 3、全局决策意识:拿到一个工程,学生根据工程概况和承包合同首先要进行前期决策,会制定2-3个方案进行比选,经过软件分析最终选出利润最大化的方案执行,这就对学生全局意识要求较高。 4、风险意识:沙盘中风险事件触发以及紧急补救措施等规则,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 提高项目管理教学实效性措施 强调互动式教学、强化团队讨论 让每一个学员在课程中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将有超过60%的时间用于讨论、练习及沙盘演练。为保证沙盘演练效果,每节课学生人数宜控制在25人以内。 理论与实践穿插教学 项目管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1:2-1:4,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补充相关理论知识讲解,如决策阶段横道图绘制知识的穿插讲解、材料使用方案选择中对于盈亏平衡原理知识的穿插讲解等。 在校内举行专业职能竞赛 每年6月份在全校范围内举行校级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用一天左右的时间,根据工程概况和市场要求等完成一个陌生的小型工程策划与执行。通过评委点评颁奖(获奖证书与奖品或奖金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鼓励,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加全国项目管理沙盘比赛 现在,全国项目管理沙盘竞赛已经举办了三届,越来越多的院校组织学生参加,这也是检验项目管理沙盘教学成果的方式之一。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深刻的了解项目团队的组织结构及其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从而了解到从事岗位工作所用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增加校企合作或工程实习力度 目前,已经有很多职业院校选用这种方式来提高项目管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除了学校与公司签定校企合作协议和学生实训基地协议外,部分学校已经主动引进公司进驻校园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学生就业率。 5、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 技能是职业技术类院校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 循环提升过程。具有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不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应借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提升个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师的综合职业技能提高了,学生在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学习中实效性也会相应得以提高。[4] 总结 通过采用这种沙盘模拟教学的方式以及研究企业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项目管理学习者进行实战训练。在课堂中使用具体实战案例,讨论实际项目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通过一个贯穿始终的沙盘演练,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有机会以一种标准化的过程操作一个具体的项目,使之对方法论产生具体的体会,同时锻炼在项目中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沟通与领导的技能。 总之,沙盘模拟实训这种集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展示了互动教学的魅力,使学生能够以施工单位主要参与者的姿态来掌握施工从招投标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管理与操作流程,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学习中逐渐培养起岗位分工合作、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手工沙盘在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沙盘为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提供了模拟实践的工具。文章在介绍手工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阐述了项目管理手工沙盘的具体操作流程和特色,以期为项目管理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手工沙盘;教学;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课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理论教学空洞乏味,案例教学概括化、单一化等问题。为此,许多一线教学人员开始引进手工手工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模式。 一、手工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模式 21世纪初,用友软件公司和金蝶公司在国内的各所高校推广 ERP沙盘仿真对抗实验,目前沙盘已经被正式应用到高校教学中来。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系引进了用友软件公司的项目管理手工沙盘。项目管理手工沙盘是一种新兴的、面向项目的管理模拟沙盘。整个沙盘台面,非常直观、生动形象,可以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沟通能力、决策能力,了解项目运行的具体过程,提高项目管理能力。由于沙盘模拟提供的是一个非常逼真的环境,学生很容易进入项目状态,积极的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每一年的运营、年终总结,针对自己团队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反思,讨论,通过多次的调整与改进,争取能够提高各自团队的业绩,切实提高管理素质。 二、项目管理手工沙盘具体操作流程 在项目管理沙盘教学中,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形式完成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的实施一般要四个阶段: (一) 启动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建项目管理团队。按照老师的要求,学生自由结组,一般5-6人组成一个团队,模拟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的各个项目公司。而老师需要承担多种角色,比如项目者,各种材料、设备的供应商,沙盘规则的制定者等。各个团队召开内部会议,进行工作分工,比如各个团队要有总经理、财务经理、市场经理、项目经理等,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 (二) 计划阶段 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项目的基本信息。要求学生了解项目预算是多少,项目的付款方式及所选价位的档次是高还是低;了解项目期限及项目收尾分别是多长时间;还要了解项目有无资质要求及应收账期是多久。学生根据自己拿到的项目卡片,按照项目要求制定项目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方案。(1)进行项目的 WBS 分解,按照工期要求,编制项目进度计划,画出网络图和甘特图;(2)编制资源计划,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设备费用、总和费用等;(3)根据项目进度网络图和甘特图及资源计划,做出整个项目的成本预算。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准备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三) 执行阶段 该阶段是具体的沙盘操作阶段,根据计划阶段制定的项目计划,按照沙盘操作运营流程表逐一执行,年初参加项目招标会、下材料订单、招募新人、租赁设备等。在沙盘操作运营流程表中,按顺序列出了所有需要操作的任务项目以及相应的表格,从上到下一列为一个月的工作,从左到右用12列,为一年需要执行的工作。执行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表的顺序,黑色方格的位置不进行操作。在操作的时候,在方格内用“√”或“×”标记,不得跳步操作,也不得同时进行多步操作,已做决策并操作完成的步骤,不得返回再反复操作,这样保证了项目实施过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 (四) 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年终核算和点评。首先对所有项目的成本进行核算,对自己团队的经营状况,自有资产、设备进行核算,一年内的所有综合费用进行统计。然后按照财务要求,完成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通过净利润和总资产的情况,基本可以看出哪个团队的业绩较好。然后各个团队根据本年度的经营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成功经验继续保持,失败的地方在下一年度尽量避免。通过总结使学生对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理论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 三、项目管理手工沙盘模拟的特色 项目管理手工沙盘模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竞争的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 首先,项目管理手工沙盘模拟教学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项目管理手工沙盘全程模拟一个或者几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将复杂的项目结构和管理模式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操作项目的每一个步骤来感受项目管理的整个流程和运作环节。其次,项目管理沙盘有自己的运营规则,要求学生提前熟悉并注意,在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从项目整体运作的角度审视问题,亲自体验项目管理决策中 “酸、甜、苦、辣”,并从各种决策成功和失败的亲身体验中,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项目管理手工沙盘模拟实践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团队建设、项目选择、项目分解、资源分配、工作排序及风险控制等作业,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及综合素质。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项目小组中的项目经理作为领导者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组员的积极性,激励项目成员齐心协力地工作,以完成项目计划,实现项目目标,他的领导能力决定了项目成败。其次,整个项目要想顺利完成,组员必须在项目启动时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资源、资金的使用计划等,因此,这种实践能够培养学生计划能力。 (三)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手工沙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平台,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把所学过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尤其是能够把项目管理中的知识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体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建设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 本文指出了建设项目管理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地位,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关键词 建设项目管理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在建及拟建的工程建设项目涌现,也迫切需要一大批同时具有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则是过多地强调重视理论教学和技术教育,忽视相关的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即使开设了管理课程,也是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工程管理知识贫乏。从社会需求来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将会有一半以上到施工单位就业,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懂技术,还要懂管理。因此,目前的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迫切需要改革。 1 课程简介 在我校,建设项目管理是学生在学习了力学、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讲授,课时相对较少,共32学时。结合本校三本院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从课程的重要性、内容编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考核形式等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为定位目标进行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教学改革形式 2.1 教学内容编排 本门课程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田金信主编的《建设项目管理》,本课程是综合国际工程承包与建设项目管理两门课程而设置,所以在以本教材为主的基础上,又单独印制了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工程管理概论》作为对本教材中一些内容的补充,并参考建造师考试类辅导教材和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课下自学的学习习惯。同时,鉴于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工程建设监理基础课程,对其中涉及的三大目标控制(质量、进度、投资),站在监理的角度进行过讲授,而且学生对项目管理的一些理论有了一定了解,所以对本课程的不同章节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 2.2 教学模式改革 提高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该课程内容的兴趣,掌握更多的项目管理知识,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2.2.1 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同时包括较多的文字性理论讲述,相对比较枯燥,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各种实际案例,在进行授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穿插一些相关案例来增强学生的兴趣,然后再介绍相对应的理论知识,让整个过程不会显得繁杂枯燥、无律可循,大大地保证了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第一章建设项目管理概论内容时,为了介绍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兴起过程,引入古代一些比较成功的工程,如众所周知的“丁渭工程”来说明对工程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通过介绍鲁布革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种种事例和有趣的小故事介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起源;以此使学生从根源上明白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并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而在讲授合同管理和三大目标管理内容时,同样穿插鲁布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说明实际工程中的合同管理和目标管理过程,使学生通过一个工程了解整个的建设过程及项目管理内容。 2.2.2 注重学生参与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接受课堂知识为主动参与,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尤其对于管理类课程,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断涌现,要想仅靠学校学到的知识从而一劳永逸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对本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管理类课程靠自学是完全可行的;同时,由于课内学时的限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学,而对于自学效果的考查,则通过课堂演讲或者撰写大作业的方式,避免学生应付。 对学生自学效果的考查,可以参考程项目管理沙盘课程的教学方法。即站在施工单位的视角对工程施工项目从工程中标开始直至工程竣工为止的全过程管理,期间学生将围绕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业务操作、资源合理利用等核心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过程控制及结果分析由专门的软件程序完成。因为课时原因,无法保证完全像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大赛中的要求一样,但对其教学形式可以参考。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之前工程建设监理课程的理论基础,所以选取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管理组织、招投标过程几大内容作为主题,给定一个拟建的小型项目——我系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学生分成六组,每组五个人左右,模拟一个项目团队,学生在其中要担任不同角色,每个团队负责一个主题,通过课下搜集资料,制作PPT或者其他形式,利用课上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将自己对该部分内容在拟建小项目中的应用及理解进行演讲。通过该形式,一方面,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系统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营造学生愉快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通过模拟,真正把课堂所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完成规定的模拟后,所有成员必须对本小组的实施过程做出一个完整的总结,争取真实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认识。 2.2.3 穿插执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及考试要求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是目前社会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本科人才”,与传统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培养方法上,要强调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服务于社会的技能。在现实的就业压力下,学生本身也希望通过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以增加自己将来的就业筹码,为了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本课程利用课上时间将所讲课程尽量多和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联系,比如造价员,建造师、造价师等,并穿插一部分考试习题作为练习题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和以后可能面临的各类执业考试联系,为以后可能面临的考试打下一个好的理论基础。如,我校土木专业有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前已经拿到了造价员、材料员、甚至有的同学还通过了二级建造师的考试,就业时这部分学生得到了很多企业的青睐。 2.3 考核方式 考试具有激励、反馈、导向、评价和鉴定功能。传统的考试方式重知识、重记忆、轻思维、轻创造。在实际工作中,并不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各种知识,需要的资料随时可以查阅到,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资料去解决问题,尤其对于管理类课程,新的思维不断涌现,大量记忆现有的资料并不见得对将来工作有多大帮助。考试应该反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让真正有能力的学生得到高分数。因此,在本课程的考核环节,采取增大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包括大作业、演讲和平时考勤,考试可采用开卷方式,考题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增加创新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针对这门课程进行的改革中,我们在教学形式上实行523模式,即“理论教学(50%)+出勤、自学(20%)+演讲或论文(30%)”。如果学生单靠考前的临时抱佛脚是很难过关的,而需要平时用心学习,学会运用,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 3 结语 现代工程实践和研究表明,在未来社会的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土木专业学生,确保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是该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教学改革,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积极地参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建筑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企业输送大量合格毕业生,进一步提升本校土木专业在建筑企业的知名度。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内容主要涉及本专业学生将来职业可能用到的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各项技能。本课程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在教学中既要讲述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又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课上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并给出该类课程教学改进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 课上实践 教学改革 工程项目管理是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64学时,其中课上实践16学时。由于其实践性较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对课上实践进行教学改革,如采取讲授软件网络计划编制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课上实践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本门课的掌握程度,提高学习效果。 一、课上实践内容改革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课上实践内容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时我们着重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重点介绍核心功能,强化基础技能训练,增加实践软件应用,培养“应用性人才”。为实现这一教育培养目标,本课程选取了Microsoft Project 2003、梦龙智能网络计划编制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等软件,通过Microsoft Project 2003侧重介绍项目管理软件的核心功能,强化基础技能训练。梦龙智能网络计划编制系统更贴近工程实际,使学生加强知识的联系性和科学性,提高实践能力。 二、课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课上实践的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教学方法,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通过选取的工程项目实际案例与教学软件相结合模拟项目流程,强调学生以实际案例为引导,在模拟的工作情景、工作流程下学习,实现知识教育与项目过程的融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 这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它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就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梦龙智能网络计划编制系统的学习中,教师给每位学生一个实际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学习和掌握软件的操作,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 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项目管理的原理和工作思路,根据实践项目的目标和内容,将工程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单元,对每一个子项目单元分别编制任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综合运用所学的项目管理基础知识、施工方案构建与优选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提高其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分析市场、制订计划、组织生产、整合资源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施工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体验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岗位角色及岗位职责。 例如:角色分工。 项目经理负责指挥、控制和协调项目组成员按照进程表完成项目。 经营经理负责劳务结算、甲方报量、成本核算和分析、洽商变更。 生产经理负责进度计划编制、资源需用计划、施工操作。 采购经理负责材料采购、库房管理、材料发放、材料核算。 财务经理负责资金管理和操作、资金帐目管理、负责盈亏分析。 在上学期授课过程中,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突出强调其课上实践环节,将“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实训”一体化,采用项目法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 三、小结 通过对工程项目管理课上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融入教学过程的程度,同时通过角色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基于建构主义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设计 [提要] 本文阐述《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理论基础,分析实施建构主义方式教学的可行性,并按照建构主义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项目管理体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一、课程改革背景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其主要讲授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认知工程管理专业的敲门砖。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和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并为进一步学习工程管理、建筑施工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专业领域。其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对于该课程的课程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笔者在讲授该课程时,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做出了一定的尝试: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优化了课程教学大纲,充实了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与其他传统课程比较来说,《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近年来工程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也给这门课程赋予了很强的时代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无法直观了解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性太强、可操作性差、课程很多内容抽象,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所以,对该课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度的改革是必要和迫切的。 二、建构主义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我们平日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这一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教学理论及其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只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让学习者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就目前很多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按照其本质可以归纳为两种教学模式: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和探索式”教学模式和Lantolf提出的“合作和互动式教学”。 (二)建构主义理论实践于本课程的教学可行性分析 1、符合课程的特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效果更明显。而《工程项目管理》就是以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问题,系统地讨论解决方法,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3、符合自主学习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去接受、理解新知识,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个人体验,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工程项目管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氛围的设计。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建立以教学目标为目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网络技术为支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协作互动等学习环境要素,努力突破教与学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立体多方位的课堂教学模式。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我们设计课程教学三大板块:一是基础知识讲解板块,该板块教学组织方式是: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知识点的讲解,用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课件的大信息量和大班容量的优势,既节省了师资,又提高了效率;二是工程项目管理技能训练,该板块教学组织方式是通过任务型、合作性、参与式教学组织,采用学生分组互动模式;学生分组互动部分,则以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学习为主,学生在任务型、参与式活动中构建知识体系;三是综合运用,该板块则利用校园网和学习软件,采用自主学习。突破了其他学习方式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二)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 1、情景体验教学方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使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过程中,它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的互动联系,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注重学习者情感的激发和内心的深刻体验,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双向交流,不强求划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各有所获。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融合知情意行为一体的内化系统,是培养学生学会用心去体验事物的一种能力。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去理解知识。 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模拟项目任务,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现实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要求展示项目成果,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陈述项目任务完成的方法过程结果。项目教学通常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参加项目的设计与运作,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集体互动,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沟通技巧。首先,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信息库的作用,学生在做项目时,教师要给学生随时补充必要的信息和方向性的引导,在学生有疑问时及时进行咨询答疑,充当参考数据的作用。其次,在整个项目教学中,教师还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各小组的活动都应在教师的紧密监控与指导下进行,各个小组工作的进展中遇到的难题和最终成果,教师都要参与决定和进行个别辅导。在项目实施中,教师还应发挥指挥员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帮助学生明确各项目的目标,掌握各项目的程序规范和操作方法,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编制教学计划和进度表,使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尽早进入状态。 (三)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考核和评价设计。一个好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有利于反映教学中的问题,以便教师能够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考核方式应该完全不同于大部分高校课程在结束时的考核(一般都会进行统一的闭卷考试)。单一的闭卷方式只是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难以考核学生的实战技能,容易造就高分低能的人才。为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方式之后,应该改革考核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措施,可以采用课堂学生表现、课堂讨论、实践作业调查报告、项目管理实践报告书为期末考试成绩这几种考核形式,分别给予一定的比重。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实行的考核中平时成绩只占20%~30%,这个比重偏低,笔者认为提高到70%~90%是比较合适的。 四、总结 建构主义教学通过对项目管理实践,训练学生正确的项目管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项目管理思维,提高学生的项目管理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工程企业一线需要的人才,最终体现自身对企业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素质、教材建设、设施设备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把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从知识联系的角度,课程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适当增加一些与该问题有关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这样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2、从教学技巧的角度,教师在课程设计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和启发学生亲自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启发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从课程教学管理的角度,教师把握方向,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对于学生的表现要积极地给予正面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幸福感,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愉悦,有助于师生沟通及团队合作。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独立学院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改思路探讨 【摘要】 在独立学院加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背景下,基于实践角度进行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迫在眉睫。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如何使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具有实践适应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独立学院的教学实践,从课程定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教改思路的探讨。 【关键词】 工程项目管理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设置的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专业。华夏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工程建设管理为本专业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之一。工程项目管理作为该方向的核心课程,如何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建立基于应用型角度的课程改革和优化方案是摆在相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特点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和基本理论,重点掌握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另外还为学生开拓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环境与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性思维,从而为学生建立管理建设工程项目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建设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实施的全过程;综合性强,立足于管理而不局限于管理,包含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技术、方法和手段;实践性强,涉及工程项目结构分解,目标系统建立,成本、进度、质量、安全、合同等管理的主要技术、方法和手段。 二、突出独立学院培养特色的课程定位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其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要以适应市场需求、符合自身培养特色的课程定位为基准点。基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院应该与相关企业保持联系和合作,适时把握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运用多手段的教学方法,在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的结合体,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加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以及高校的教学实践,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将本课程作如下定位。 第一,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要求进行一定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的储备。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流程,使学生树立系统的、集成化的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理念。 第二,核心理论知识方面。要求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技能、方法、手段的储备。掌握工程项目组织,工程项目结构分解,工程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合同控制与管理的主要技术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工程项目实践参与过程中的“四控、两管、一协调”能力。 第三,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方面。通过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地勘察等教学手段与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有指导的参考资料的阅读,有效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职业能力方面。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与“五大员”、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进行目标控制、可行性研究论证、编制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以及项目管理软件应用能力。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定位,该课程将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精确的课程定位为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整体思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将始终贯穿上述四个方面的定位,坚持科学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基本原则,采用“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相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是以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如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目标规划—制定工程项目管理方案—项目建设过程的控制—项目后评价。 二是实施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重点的模块化教学。本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基础知识、项目组织与结构分解、项目策划、项目成本控制、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质量控制、安全和环境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等教学模块。每一教学模块统一采用“重点理论知识单元—职业活动训练单元—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单元—小结及复习单元”单元式教学过程。其中,重点理论知识单元体现知识性,职业活动训练体现应用性,与项目管理师及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单元体现职业性。 2、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之外,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也是不容忽视的。本课程要求培养“知识性+应用性+职业性”合一的人才,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是充分运用导入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引课”,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可在相关课程内容讲解中创设具体项目案例、视频资料、思考题、生活场景、学生讨论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变被动为主动,自觉专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即是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导入法。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通过这一引导性材料,促进学习迁移,从而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如项目成本控制中的赢得值分析法,涉及三大基本参数:赢得值即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已完工作实际费用(ACWP)。这一分析法其他课程都不涉及,初次接触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我们可以以一个很简单的材料作为引导,按照如下程序来进行讲解。有10个房间需要粉刷,计划一天刷一间,10天完成,粉刷一间需要100元,计划总费用1000元。到第5天末检查时,发现实际花费了560元。而到第5天末计划应该花费500元。接下来请学生讨论并思考,能否说明费用超支了?在学生经过充分讨论与思考后,再提一个假设,如果在第5天末的时候,实际已经完成了6间房的粉刷任务了?而完成了6间,应该花费600元,而实际才花费了560元,费用是节省了而不是超支了。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引出三大基本参数,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500元;已完工作实际费用(ACWP)560元;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600元。故我们只有引进赢得值(BCWP)这个概念,用BCWP-ACWP的差额才能体现费用方面的偏差(CV),BCWP-BCWS的差额才能体现进度方面的偏差(SV)。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实施MPE—CDIO的探讨 摘要:通过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将MPE-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实践环节,为实现“做中学”提出为学生量身定做的项目的设立,并对项目管理从团队建立、项目管理、任务实现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证明,其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MPE-CDIO工程教育 软件项目管理 实践能力 CCSE 一、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主要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该课程的传统教学环节更多的是教师为主,学生更多的充当“听众”的角色,跟着教师的思路去理解、记忆知识。它的问题在于忽视与实际项目的有效结合,且缺乏促进团队沟通与交互的机制,对学生系统化工程技术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生感觉该课程所学知识离自己很远,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软件项目管理的过程中。 二、CDIO与MPE-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黑龙江科技学院在引进CDIO理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提出了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 (一)CDIO教育理念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团队提出建立的一整套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该理念强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于2004年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迄今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多个国家、大学、专业可并行探索,大大加快了改革步伐,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国内,我校全面启动了基于MPE-CDIO的实践环境建设,并于2010年由副校长张凤武教授带队与CDIO试点高校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开展CDIO改革经验交流。 (二)MPE-CDIO培养模式 MPE-CDIO是我校提出基于大德育、大实践、大工程(Moral Pratice Engineering)教育理念下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所谓“大德育”,对学生而言,就是使其成人的教育,对学校而言,就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里的成人是指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一个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人。所谓“大工程”,是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程为背景和主线,着力于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工程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现代工程教育观。所谓“大实践”,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实践锻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知识和理论固化为学生的素质,转化为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 自我院加入英特尔软件学院计划以来,充分挖掘英特尔先进的技术资源,结合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点,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实施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它使学生的专业工程素质得到明显增强,其教学效果较好。 三、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 软件项目管理是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并讲授作为一个项目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和权利。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以面授为主,讲授一些基本概念和管理的经典理论,同时结合大公司的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有层次地拓展讲授;最后是实践阶段,学生采用项目管理工具编写项目管理计划,并跟踪项目的实施。但很多学生在实践环节出现问题,感到无从下手,甚至到了不喜欢学的程度。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我认为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软件项目管理实践性强。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是完全可以从书本和课堂上学会,理解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做到把软件企业中的一些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不能仅限于照本宣科地抽象介绍一些基本原理。 2.合理制定学时。现有的软件项目管理理论学时较多,应当加大对实践环节学时的投入,必要的话可以参照“大学物理实验”模式,单独设置实验学时,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否则学生根本没有兴趣,更何谈锻炼。 3.学生独立性较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逻辑思考和编程能力,但是,它忽视了沟通、交互与团队合作。以往的实践环节,也强调团队开发,但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流于形式。 综合上述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创新、团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感和责任心。而这些能力培养完全符合MPE-CDIO教育模式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引入MPE-CDIO的能力培养模式对软件项目管理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四、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 MPE-CDIO教育改革,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作为CDIO改革的创新与互补,MPE-CDIO更注重培养健全、和谐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将这一大德育培养理念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并以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其中CDIO不仅提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大纲(如表1所示),而且系统地提出能力培养、实施指导、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 条标准,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清华大学在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系统原理两门课中采用CDIO教学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自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协调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国内外经验表明,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完全适合工科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 由于CDIO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特别适合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相关课程的教学,因此,它已应用于我院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及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项目管理等课程中,我们也将逐步在其他工程性较强的课程中大力推行。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沙盘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沙盘为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提供了模拟实践的工具。文章介绍了工程项目管理沙盘的由来以及沙盘教学的实施过程,分析了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的效果,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沙盘;教学;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工程专业(如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1]。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把项目管理划分为 9个不同的知识领域,包括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风险管理等[2]。同时,该课程又是介于工程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涉及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合同和合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该课程的重要特点。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适应日后工作的需要。 在目前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教学周期与工程项目实施周期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一般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很少的几次生产实习或课程设计往往只能增加学生对工程项目实施某一阶段的感性认识,或仅仅涉及个别知识点的应用,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利于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有必要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合适的模拟实践手段,通过对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的模拟来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通过了解和比较,笔者认为广联达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是一种比较好的模拟实践教学工具。 一、工程项目管理沙盘简介 沙盘最早起源于中国。东汉名将马援用白米堆成山川地势,向汉武帝刘秀解说陇西形势,这种形象的演示被认为是沙盘的雏形。一直以来,沙盘被更多地应用于军事领域。人们通常根据地形图或航空图片按照一定比例用泥沙等材料 制作沙盘,将平面地图立体化,形象地显示相关军事信息,使指挥官能更加直观地判断军情,从而推演战术策略[3]。随着沙盘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军事沙盘逐渐被引用到建筑、教育等多个领域。1978年,瑞典皇家工学院的KLAS MELLAN开发了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借助沙盘模具,虚拟某生产型企业,并根据企业运营所涉及的一系列内部和外部条件制定了相关规则,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4]。21世纪初,用友软件公司在国内的各个高校推广ERP沙盘仿真对抗实验,随后金蝶公司也开发了自己的ERP沙盘课程,沙盘正式被应用到高校教学中来[5]。 面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以及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需求,广联达公司把沙盘模拟的思想引入了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推出了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课程,使学生能在教室里体验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实践项目管理理论,掌握项目管理工具。 广联达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课程是通过使用一系列教具和软件,模拟工程项目从工程中标开始到工程竣工的整个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其间学生需要组建项目管理团队,编制各种工程计划并按照规则进行相应的业务操作,最终由教师利用计算机软件考核项目管理成果。 广联达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具中包括一个代表项目施工现场的盘面(图1),这也是沙盘模拟的主要操作区。盘面共被划分为8个区域:生产区、资金管理区、费用结算区、临设建造区、钢筋加工区、混凝土加工区、工程实体区和风险管理区,分别作为相应的项目施工及管理的操作区域。另外,8种不同颜色的塑料币被用来表示资金及各种材料的数量,3大类共13种资源卡片代表了不同的劳务资源、机械资源和临设设施。教具中还包括了贷款申请单、工程派工单、机械结算单、劳动班组进出场申请单、原材料采购申请单、支付单等14种模拟业务单据以及2套工程实体模型。 为了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模拟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并且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实践上,沙盘模拟中对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了适当的假设加以简化。如:假设工程项目所有构件只有绑钢筋、支模板、浇筑混凝土3个工序,并且需要钢筋劳务班组、模板劳务班组、混凝土劳务班组分别操作施工;假设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便可以拆除模板,不需要养护时间,也不需要配备人员拆除;假设所有预定、加工、施工都是以周为最小单位等。同样,为了使沙盘模拟更贴近工程实际,课程制定了一系列的沙盘操作规则,包括费用支出规则、风险事件触发规则、紧急补救措施规则、市场资源基本规则等。此外为了便于执行,教具中还提供了沙盘操作表,作为项目执行的依据和记录工具。 图1 广联达工程项目管理沙盘盘面 二、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的实施 在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中,学生将模拟5个不同岗位角色,组建工程管理团队,完成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体验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并且在沙盘分析软件的协助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评,加深对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理解。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的实施大致分为4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项目管理团队的成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组合形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项目管理团队,模拟隶属于某建筑公司的各个项目部。教师模拟该建筑公司的总经理,除此之外教师还将模拟项目业主、银行、各种资源的供应商等所有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即将接触的相关单位。每个小组的5名成员则将分别担任项目部的项目经理、生产经理、经营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并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表1)[6]。 (二)计划阶段表1 项目部成员职能分工 掌握了工程项目详细资料后,项目团队应该做一个详细的项目策划,以确定施工方案和承包指标。(1)进行工程项目的WBS分解,按照工期要求,编制项目进度计划;(2)编制资源计划,包括劳务班组、材料、机械、模板等资源需求和进出场计划,以及各类库房、宿舍等临时设施建造计划;(3)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做施工图预算以及合同预算;(4)编制资金计划,根据现金流量表编制收入计划,综合考虑市场情况,确定融资计划,选择初期贷款方式;(5)完成成本计划分析图,确定预期成本和利润。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和“业主”签订承包合同。
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篇1 现代化的煤矿正朝着机械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先进机电设备投入到煤矿生产中。先进机电设备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煤矿恶劣的生产环境,必须对机电设备进行正常的维护,以减少故障的发生,这就要求对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然而很多煤矿企业在获得经济利益时,忽略了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投入,导致机电设备故障频发,造成了严重的安全事故[1-3]。此外,由于现在的机电设备大多比较先进,很多煤矿旧的管理观念很难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在进行机电设备管理时,要从技术和管理上全面改善。下面将围绕中国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展开论述。 1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化煤矿生产过程中,煤矿企业注重先进机电设备的引进,却忽视了加大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投入,导致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很难满足现代化煤矿生产的需要。当前,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进展缓慢、机电设备管理方面的人才匮乏以及采购的机电设备不合格。下面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1.1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进展缓慢 为了能更加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设备,必须依靠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将机电设备的主要运行参数显示到计算机上;与此同时,可以更早地发现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发出警报。然而,很多煤矿由于资金的原因,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或者在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进展缓慢,导致对机电设备的管理效率非常低,不利于设备的安全使用,具体表现为对设备的一些关键信息记录不清或丢失、不能及时地发现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故障以及很难建立有效的检修机制。特别是一些机电设备的维修记录保存不完善,很难为后续维修提供有用的参考。采用纸质的记录方式,很容易出现字迹不清或对设备关键故障描述不清楚的情况[4]。 1.2机电设备管理方面的人才匮乏 煤矿行业本身就属于危险行业,能招聘的人才十分有限,特别是有丰富经验的机电方面的技术人才,这导致很多煤矿在开展机电设备管理时,多找一些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很容易出现机电设备管理不规范甚至违规的现象。这些人员在进行机电设备管理时,不了解设备的性能及主要参数,以至于不能对设备故障进行很好的处理[5]。与此同时,很多人员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证书,从而在源头上限制了机电设备管理的有效落实。在机电设备管理中,定期检修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然而由于很多维修工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导致这项工作流于形式。若不能对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的检修,一方面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设备故障,另一方面可能会加速设备老化,降低设备的性能。因此,对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还需要一些有丰富经验的机电技术人才。 1.3采购的机电设备不合格 由于机电设备的采购涉及到的资金较多以及采购人员对设备缺乏必要的了解,采购的机电设备为一些质量低下的产品。这些产品虽然表面上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但在实际中运行不稳定,故障频发,严重影响到煤矿的正常生产。一些采购员在拿到劣质设备厂家的好处后,就经常与这些厂家合作,采购煤矿的机电设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利益链。这种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设备的正常使用。与此同时,很多采购员对需要购买的设备性能缺乏必要的认识,导致购买设备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机电设备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快煤矿信息化建设 现代化煤矿必须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从而保证实现机电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设备的自动化管理,实现无人值守,如图1所示。图1中,KJJ102为矿用防爆交换机。信息化技术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在这方面给予较大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煤矿管理的信息化也是国家发展的需求,企业应该尽可能地运用先进的技术。机电设备管理的信息化主要体现为设备的关键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上、维修记录录入到机电设备故障系统中、维护要按照给出的时间点来进行,其主要优势在于运用了传感器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等,能更早地发现设备的故障,从而在极大程度上减轻设备故障带来的后果。 2.2加快机电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虽然机电设备管理的信息化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但是有些工作还需要人来完成,例如机电设备的维修和维护。现代机电设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机电方面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满足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需要,机电方面的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机械设计理论、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理论等,还应该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现场检修时能拆解和安装设备。由于煤矿行业属于危险行业,很多人才不愿意来,主要原因是煤矿企业不能提供好的待遇和上升的空间。为此,煤矿企业应该重视机电方面人才的引进,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此外,企业还应该对内部的机电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多与先进的机电管理企业交流,这样不仅能提高内部机电人员的素质,还能增强人员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2.3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维修和维护 在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对机电设备进行维修和维护,从而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这就要求在检修过程中,能及时地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消除;在设备发生故障后,要及时确定故障的原因,并及时快速地消除设备的故障,使设备恢复运行。为了能提高设备维修和维护的效率,对于维修和维护过程中的关键内容,要做成台账,并予以记录。对于故障发生较为频繁的设备,要查看相关的台账,检查设备有无缺陷。对于有缺陷的设备,要对缺陷进行改良,这点通常比较困难;改良后仍存在缺陷的,要报废,下次采购时尽量不采购类似型号的设备。对于处于报废期的设备,要加快报废进程,不能为了节省成本而使设备处于不稳定状态运行。 3结语 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煤矿企业自身的原因,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进展缓慢、机电设备管理方面的人才匮乏以及采购的机电设备不合格。对于存在的问题,煤矿企业应该从加快煤矿信息化建设、加快机电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及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维修和维护等方面来完善。 作者:李正山 单位: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 伯方煤矿分公司 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篇2 1.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中当然存在一些令人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地方需要进行一些改进和完善。对于大多数的煤矿企业主来讲,追求效益永远是企业经营永恒的主题,从而导致对于员工的安全管理问题不够重视。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得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不仅是要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要严格管控安全问题,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经过分析和考察,列出了我国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问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煤矿工人对于安全问题意识不足且素质普遍较低 在进行煤矿开采工作时,一般使用的煤矿机电设备一般都属于大型设备,操作起来颇为复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操作,要求员工不仅能够明白机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还需要员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定这台机器的故障原因。但是在大部分的矿工招聘中,招聘者不完全是具有专业素质的专业人员,而是一些外地来的务工者,由于不具备专业的素质,而且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岗前培训,就直接由老员工带领上岗,虽然知道机器怎么操作,但没有深入研究,从而成了事故发生的一个潜在因素。工作人员对于工作时的安全问题不够重视,也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他们的教育程度也参差不齐,对于岗前的安全教育知识接受程度也不一样,甚至有些与员工对接受安全教育不以为然,没有按照工作岗位规定和设备操作规定操作煤矿机电设备,从而导致了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1.2煤矿机电设备日常保养存在问题 由于社会上对于煤炭的需求量逐渐上涨,导致部分企业在进行煤矿开采时,为了追求较大的经济效益,对于煤矿的开采安排两班倒的工作机制,导致煤矿机电设备长期的在一个高负荷的环境下进行工作,且煤矿机电设备的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和恶劣,煤矿企业为了追求高产量而不能够保证机器得到按时的维护和保养以及检修,从而留下了安全隐患。甚至在某些煤矿企业内部的机电维修工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合格,对于日常检测设备不够严格,甚至在出现故障时,不能够较为准确的分析故障原因,而选择敷衍了事。在对设备进行制定保养方案时,方案制定的不够科学和准确,导致在保养机器时不够全面和专业。 1.3企业对煤矿机电设备的后期资金投入较少 对于一些规模不大的煤矿企业来讲,前期的寻找矿源、购买机器设备、招聘员工就已经花费了较多的资金,导致在后期进行资金投入时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而煤矿主为了增加效益而选择节约成本,在对设备进行保养过程中出现的零件磨损问题和零件报废问题不够重视,对于有磨损问题的零件选择性的忽视,对于有报废问题的零件选择以次充好;对于使用年限超龄的设备和已经老化的设备进行选择性的维修,而不是更换新设备;对于后期招聘上岗的技术人员,由于缺少资金投入而没有系统的对这些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这些由于资金出现的问题都为之后出现的安全事故埋下隐患,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 2.改进煤矿机电设备安全问题的措施 对于在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下措施: 2.1建立合适的规章制度并提高专业素养 根据目前煤矿机电设备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我们应该针对每个方面来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并认真履行。首先要建立专门负责安全管理部门,这个部门要和维修检测部门进行相互衔接相互监督,监督维修和检测的全过程,对于日常的保养也要进行监督,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相应的版块,并将每次检测维修和保养的数据记录在库,从而可以为以后的操作提供数据参考。对于维修和检测部门,企业应该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不断的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也要对他们的技术水平进行定期的检测,以免有所退步,影响工作。安全管理部门还要定期对煤矿工人进行严格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地方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应该采用醒眼的标识进行警示。对于煤矿工人也要教授他们一些简易的自救方法,在煤矿机电设备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事故能够做到自我救助和互相救助,增大煤矿工人的存活率。 2.2增加资金投入,减少安全事故 对于资金的使用应该做到合理的规划,不能因为扩大效益而选择节约成本,不能不对煤矿工人的生命负责。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了解该行业的发展状况从而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注意国内外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理念,考虑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将这些先进设备和管理理念应用于自己的企业,从而利用增加资金投入来使本公司的效益上涨。在对出现问题的零件和设备进行维修时,不能敷衍了事,而要选择质量优良或者和原型号相同的零件进行更换。 2.3加强煤矿机电的标准化管理 建立健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用标准化的管理方法的提高煤矿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标准化意识。管理人员和煤矿工人要按照标准去进行管理和操作,制定有关煤矿机电标准化的奖惩机制,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3.结束语 中国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强大的国家,所以我国的煤矿这一行业也必须能够保证其长期稳定的发展,煤矿企业在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煤矿机电设备生产设备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更要注重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问题。安全管理部门要不定期的进行安全宣讲、安全教育和培训,提升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维修和检测部门要定期对煤矿机电设备进行检测和保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的经营带来高效益。 作者:唐传静 单位: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六矿洗煤厂 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篇3 煤矿企业虽然需要重视利益,但不能太过于重视。因为煤矿开采的环境较为恶劣,对机电设备的依赖性较大,需要长时间的使用设备,设备长期处在高负荷的条件下,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给工人的安全留下隐患。企业应该进行调整,使得设备得到定期的检修,从而减少机电设备的故障,提升企业的效益。现在的煤矿企业应该重视工人的安全,为了给工人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首先应该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从而排除机电设备带来的隐患。 1煤矿机电设备的作用 机电设备是保证煤矿生产的基础,也是不断提高煤矿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煤矿的发展速度较快,对机电设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需要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更加重视。煤矿生产最重要的便是安全生产,所以必须严格要求机电设备安全可靠。如果设备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可能会导致一些安全隐患。 2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机电设备的日常保养存在问题 煤矿的机电设备通常处于较为恶劣的环境下,并且高负荷的运作,对煤矿的机电设备会造成极大的损害,使得设备容易出现故障。企业对机电设备的保养工作不够重视,对机电设备的维修力度也不够,再加上企业为了提高采煤量,会使机电设备长时间的处于高压、高负荷的状态下运转,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一些煤矿的维修人员技术不到位,对机电设备的故障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意味着机电设备的故障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使设备在运转中可能会产生安全隐患。 2.2对设备的安全资金投入力度低 机电设备对煤矿企业来说极为重要,但是一些煤矿单纯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忽略了对机电设备的检修和维护。设备的检修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一些企业只追求产量,不对机电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投入资金,造成了机电设备或多或少可能存在着安全隐患。另外,对设备的安全资金投入力度低,也会造成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淡薄,容易使他们对设备过度操作,给设备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长此以往,可能会因为设备而产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到时候,企业所要面临将会非常严重。 2.3机电管理的责任不够明确 机电管理工作需要被分为很多小的版块,管理工作也得有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尽管我国已经规定了必须成立专门的机电管理小组,直接对煤矿机电设备负责,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煤矿企业没有成立相关的管理小组。机电管理工作仍然由各个部门来负责,这样会导致机电管理工作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可能会出现各个部门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不利于机电设备的管理。 2.4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的煤矿的机电设备管理人员都会担任多项职务,这样会导致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对电气管理、电缆管理、小型电器管理、防爆检查、设备管理等不到位。另外,部分职工的标准意识较低,没有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等。还有管理的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机电科管理人员的精力大多放在生产煤炭产量上,没有发挥出它的管理作用。一些小型的煤矿领导对机电管理的重视程度低,大幅度的减少机电人员,导致缺乏专业的机电人员,使得机电管理网络存在经常中断的问题。 2.5技术力量薄弱 一些中小煤矿极为的缺乏专业的机电技术人员,导致技术管理无法有效的指导煤矿生产。另外,供电系统没有设计或者设计不规范,施工措施不够具体,这些问题反应出了煤矿的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导致煤矿生产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对固定场所的设备没有进行定期的性能测试,井下供电三大保护没有按照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测试与检查,再加上一些仪器等设备老化,技术手段较为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使得煤矿生产时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容易产生一些安全问题。 2.6队伍素质低 一些煤矿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不过关,没有掌握与机电设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仅仅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导致该项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对设备没有起到真正的保护作用。另外,一些职工未接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更加缺乏。没有规范的进行用电,存在违规用电的行为,使得煤矿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3解决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3.1做好维护工作 因为煤矿的特殊环境以及对机电设备的依赖性较大,使得设备长时间运行,很容易产生故障。对于机电设备的维护,企业也应该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确保维护方法正确。对维护人员也要做出特殊的要求,维护人员应该有着过硬的技术水平,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以及水平准确的找出设备的故障,从而使得机电设备被有效的治理。企业应该加大监督力度,对设备的维护工作要严格的监督,避免某些人在岗位上玩忽职守,对设备的维护工作不到位,使得设备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3.2对设备管理实施岗位责任制 机电设备一旦出现安全事故,那么影响将会非常的大,除了影响煤炭资源的生产之外,还会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一定要明确煤矿机电设备的责任制度。企业应该将责任具体到个人,制定明确的责任制度。企业应该设定合理奖惩制度,促进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对于落实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企业应该设定一定的薪酬作为奖励;而对该工作玩忽职守的人员,企业应该设定惩罚制度,严重者可予以开除等处罚。还要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确保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彻底落实。 3.3提高机电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 对于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需要专业的维护技术,所以需要企业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要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在培训中提升自身的水平。并且通过培训,能够提升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使他们彻底熟悉相应的机电设备。培训内容应该加入对机电设备的注意事项以及操作方法,还要向工作人员讲解不规范操作可能对设备造成的损害以及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间接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 3.4加大机电设备的投入力度 煤炭资源是我国的重要资源,并且开采煤炭资源对机电设备的依赖度很高,所以企业应该加大机电设备的投入力度。在机电设备管理中增大资金投入,配备相应的设施,增加机电设备。在选择机电设备时,要多多与现场的工人交流,并且对现场的施工环境进行考察,从而找到开采效率最高、安全系数高的设备。另外,企业应该多多招揽相应的技术人员,给他们较好的薪资待遇,从而留住人才。通过人才,使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3.5扎实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机电设备的管理任务是为了掌握机电设备动态,以及建立和保存设备的档案,办理设备调拨转移手续,掌握设备技术性能状态。煤矿企业应该对机电设备重视起来,扎实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从而保证在生产时设备能够正常使用。矿井机电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学习相关的维修管理理论,还要学习现代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还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得员工能够参与到机电设备的管理中来,从而促进机电设备的 3.6加强机电设备的标准化管理 企业应该以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开展机电工作标准化为目标,设立标准化的管理组织。机电设备的标准化是为了保证矿井机电的安全生产,相关的煤矿应该重视起来,逐步的完善机电的标准化工作,成立相关的标准化队伍,明确标准化建设的目标,并且根据煤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措施。另外,还可以建立相关的机电标准化奖惩制度,提升机电职工的积极性,使得全员标准化的进程加快,从而合理的推动机电标准化的全面开展。 3.7积极推行新技术和新工艺 煤矿企业应该积极的推行使用新的技术设备与工艺,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机电设备,从而提高企业的煤炭生产率。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对作业点和作业面个数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降低安全隐患,实现高产高效的生产情况。生产工作要优先使用大功率的采煤机、变电所监测监控系统等先进的技术设备。对于新设备更要做好它的维护管理工作,严格要求按照标准使用和维护设备,避免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被投入生产中。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维修工作。一些企业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不够重视,投入的安全管理资金较低,导致设备会产生故障,可能引起安全事故。为了减少设备的故障,需要相关企业对机电设备做好维护工作,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配备安全质量合格的机电设备。另外成立相关的机电管理小组,直接对机电设备负责,使责任制度清晰分明,便于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薛国朋.探讨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措施[J].矿业装备,2020(2):88-89. [2]贺江泽.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措施探析[J].当代化工研究,2020(5):22-23. [3]杨竞巍.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维护措施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05):39-40. [4]唐向国,任玉华,于发强.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措施探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4):19-20. [5]张三维.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确保设备安全运转[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11):146-148. [6]焦东瑞.浅谈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J].能源与节能,2017(3):61-62. 作者:刘兵兵 单位:霍州煤电集团紫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落实质量方法探析 一、引入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方法 对于幼儿教育而言,教师能够选择的方法是多种各样的,比如情景模拟法、实际行动法、情绪追忆法、游戏感知法等,而每种教学方法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与环境,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教学方案与教学目标,行之有效地制定出适合本课堂的教学方案与教学方法。下面将以“实际行动法”的实施例子来阐述幼儿教师如何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实际行动法,即是幼儿教师引导广大幼儿把自身的实际体会、感受尽可能地说出来,和同学、教师共同沟通共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仅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真正的教学主体是广大幼儿。为此幼儿教师应当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起广大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幼儿参与到教学项目当中。一般来说,实际行动法包括两方面:一是应用性操练,二是表演性练习。唯有贯彻落实上述两部分工作,才能塑造出更全面、更良好的幼儿人格。首先是应用型操练,幼儿教师可以按照活动前所事先设定的假设,让幼儿想出适当的应对方法,并且真正地做出来。比如“如何帮助与关心生病的小朋友”,让幼儿依据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心里想法合理地挑选出相对应的关心病人的形式:有的说要送花,有的说要送信,有的说要表演,有的说要送水果……虽然不同幼儿的想法与最终的行动会有所不同,但是每个幼儿都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出最合适的方式来关心他人,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幼儿形成善于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习惯。再者是表演性练习,即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幼儿进行相应的角色对换来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与实际体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别人、帮助别人。比如对于“如何成为妈妈小能手”这一主题,教师可以先让不同的幼儿来担任“妈妈”与“小孩”这两个角色,并且给他们设定一个情景——妈妈正在辛苦处理日常家务,让其他幼儿一起观察该“小孩”会如何说服“妈妈”、帮助“妈妈”。通过这种表演性联系的教学形式,教师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到日常生活圈当中复杂多样的交际关系,让幼儿懂得如何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来进行最有效的沟通,从而让他们逐步形成互助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加大对幼儿教育机构文化的建设力度 对于幼儿教育机构来说,幼儿教育的实施问题与改善措施是需要借助健康有效的校园氛围来得以改善的。唯有具备健康向上、科学恰当的文化氛围与生活环境,方能让广大幼儿在这样的学习生活环境下培养出良好的习惯与能力。为此各幼儿教育机构务必要加大校内文化建设力度,为广大幼儿提供一系列健康良好的生活条件与学习环境。比如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故事、表扬栏、学习成果展示等途径,让广大幼儿参与到日常的教育工作当中,并且借助学习团队的影响作用来对幼儿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熏陶;又比如幼儿教育机构可以组建学习兴趣小组,让具备不同学习优势或者特点的幼儿组成学习探索团队,让他们在共同学习、共同谈论的过程中了解生活小知识、辨别生活是非、探索生活趣味事等。 三、将创新元素渗透至课程设置、方法制定等环节 幼儿教育机构要进一步地改善与提升幼儿教育的落实现状与实施效果,就务必要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实施等各方面着手,通过多样化、有趣化、丰富化的教学途径来激发起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并且聘请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项目,从而激发起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如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广大幼儿积极地参与到一些幼儿教育的日常项目中,让幼儿学会通过自身力量与团队作用来成功有效地完成某项任务的道理;再比如教师可以让广大幼儿共同装扮自身的课室,让幼儿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有限的装扮材料发挥出无限的创造思维,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幼儿未来参与学习项目的成就感与探索欲望。 四、提供科学合理的户外活动机会 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好地辨别是非对错,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幼儿教师所讲解的知识道理,幼儿教育机构务必要积极地为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户外活动机会,让广大幼儿在活动中理解道理、在学习中解决问题,从而在基于户外活动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当然要行之有效地为广大幼儿提供趣味多元、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项目并不仅仅依靠口头提及就能够完成的,最佳的途径是幼儿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学校附近的公园、社区、操场等场地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比如集体野餐、户外迎春、情境模拟等。同时,可以引导幼儿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身安全,如何学会不随意接受陌生人的物品等。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唯有处于真实可行的实践环境下,幼儿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此幼儿教育机构在设置相关安全教育课程或者开展有关户外实践活动项目期间,务必要实时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 五、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影响作用 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形成良好、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他们将来更有效地融入不同集体打好基础。而社会也是一所学校,它具备了各种各样有关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学素材与资源,而提高幼儿教育机构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性,能够让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发展社会。例如当国家举办大型的国际活动项目时,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等形式来组织广大幼儿共同观看事件现场,让幼儿在身心上体会到国家发展的壮大,这能够让幼儿从小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意识,认识到祖国发展的伟大与繁荣,进一步地扩大幼儿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幼儿教育机构还可以组织幼儿前往居民小区进行老人探访等相关活动,让他们从小培养尊老爱幼的生活习惯;或者前往生产厂房进行参观,感受各工作阶层的艰苦劳动;或者前往养老院进行义务服务,体会爱心奉献的快乐等。通过以上种种活动项目,让幼儿更近、更直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减少对未知社会所产生的恐惧感、窘困感,从而更深一层地调动起广大幼儿树立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生活观念的积极性。 六、结合基础性的家庭教育 每位幼儿能否实现良好、健康地成长,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家庭教育是否落实到位。虽然幼儿的学习场所并不位于家庭,可是他们从小到大在家庭当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教育方式对他们往后的生活仍然会起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幼儿教育机构不能够忽视幼儿家庭教育这方面工作。为此,幼儿教育机构在新生报到的当天就务必要举办一场正式、隆重的家长会,并且在家长会上,要将幼儿教育的具体性质、特点、发展前景、课程介绍、教学形式、户外拓展、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都讲述给家长,让家长能够在教育层面上配合学校的日常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够让以后的教育工作得到更多家长的同意与支持。与此同时,每班级的班主任都应当用各种联系形式来和家长取得必要的联系,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关心过少的家长,要实时地向他们讲述幼儿在学校当中的各方面表现,并且要将幼儿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频繁出现的一些错误行为告知家长,同时向家长讲述接下来所要努力的方向与工作内容。除此以外,幼儿教育机构还应当利用网络建设公众网站或者公共邮箱,鼓励广大家长积极地参与到日常幼儿教育的落实过程当中。通过网站或者邮箱不仅能够让幼儿教育机构了解与收集家长最近的建议与想法,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向家长传递“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家庭做起”这一观念,从而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它们共同改善与提升幼儿教育的落实现状与实施效果。 作者:连娜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中的情感渗透探究 一、加强幼儿教育中情感渗透的建议 1.开展多种形式的开放教育,了解情感渗透的意义 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情感渗透,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家庭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情感渗透首要的就是要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首先,幼儿园要主动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情感教育讲座等,家长可以通过专家的讲座,了解更多的情感教育意义。其次,幼儿园应该开设定期的家长参观日,让家长亲自到幼儿园感受情感教育的氛围和它带给学生的快乐,亲身感受情感教育的意义。最后,幼儿园要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有利的机会和平台,让家长有机会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加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了解情感渗透的重要性。总之,家长在情感渗透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突破传统教育体制的重要部分。 2.根据幼儿身心健康要求,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情感目标 针对目前超前教育给幼儿的身心健康状况造成的负面影响,人们应该意识到对幼儿进行小学课程教学的不合理性,也要意识到,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健康特点,制定合理、科学、健康的课程的紧迫性。首先,每个学校都应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课程,抵制过度超前课程的出现。其次,幼儿教育课程中应该将情感渗透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情感教育的和谐氛围。最后,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深度贯彻情感教育方针,对教学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做好教学反思。学校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平台,只有学校重视情感渗透,才能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3.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思想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够成熟,有其自身的性格特点。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将对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幼儿身上,从而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为他们创设自主表达的机会,让其充分发挥天性,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二、结束语 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情感渗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人们应该认识到幼儿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面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王小维 单位:68302部队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动画与幼儿教育的关系研究 一、设计符合幼儿思想道德的动画片 (一)形象设计 动画片大都采用夸张的手法,比如笑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哭的时候眼泪不停地涌出来,这类夸张的表现手法最能吸引儿童的眼球。然而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占思维的大部分,它们又通过感知和动作表现出来,动画片的主角通常是卡通人物,其形象温暖可爱,这正符合幼儿的审美观,《熊出没》是国产动画片中的一匹黑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国内走红,这部动画之所以深受儿童的喜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卡通人物形象,比如聪明机智的熊大、憨厚呆笨的熊二还有幽默风趣的光头强等等,这些形象已经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二)语言动作设计 一部优秀的动画片除了夸张的形象以外当然还少不了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动作。儿童是通过看到的形象与语言动作来刺激大脑皮层从而获得感知。通俗易懂的动画片容易被儿童理解,它主要是通过搞笑的语言和对白给小孩带来欢乐。据相关人员调查,50%的儿童看动画片的原因是动画片能把他们逗笑,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台词、对白都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来传递情感的。 (三)视觉设计 儿童主要通过视觉神经来感知事物,并且具有很强的感知能力。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色彩的辨别能力非常强,同时记忆力也非常强,总是对夸张的形象印象深刻。比如《大耳朵图图》里的主人公图图有两只大大的耳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觉得他的耳朵很奇怪,但是孩子却对这种奇特的事物产生好感。 (四)听觉设计 儿童大多喜欢有旋律的、舒适的声音,动画片通常都是以一段和谐的音乐开始。比如日本经典动画片《多啦A梦》的配乐,曲调轻快有规律,孩子们听一段时间便会哼唱出来,这对提高孩子的乐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动画片对于幼儿的价值 在研究此问题时,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尽量考虑从幼儿的视角来判断其产生的价值。笔者认为,这种价值分为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显性价值可以直接从调查中得出,而隐性价值则是根据调查的结果推导得出。 (一)动画片的表显性价值 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其行为动作在不停地影响着幼儿。可以说每个幼儿的成长都离不开动画片,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现阶段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时动画片中的人物则成为这些孤独孩子的好朋友,幼儿的很多动作语言是通过观看动画片学来的,这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动画片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在动画片中一些情节设计得并不合理,所以家长在为幼儿选择动画片时,应多考虑其对幼儿带来的好的方面,让这些优秀的品质伴随幼儿成长。动画片通常是带有梦幻色彩的世界,但是这些虚拟的世界通常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来打造的,比如《大耳朵图图》不仅能带给孩子们欢乐,在故事结尾还会教孩子们一个小道理,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二)动画片的潜隐性价值 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动画片的导演都偏爱一些动物形象,比如米老鼠、唐老鸭、蓝皮鼠等等。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通常都会说,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很多动画片都是以人与动物相互团结友爱来展开故事情节的。这些导演主要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是动物与人、自然是平等的。很多动画片揭示了只有世间万物和平相处,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环境的道理。在自然界中,人类是弱小的,于是在动画片中就出现了能量超凡的角色,比如超人、奥特曼、大力水手等等,他们深受幼儿的崇拜,这就是人类的超人情结。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都心怀对弱者的同情,比如丑小鸭变天鹅、灰姑娘变成了皇后等等,这都是对弱者自强的期望。 三、结语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得知,幼儿看动画片时,父母对他们的教导才会有利于幼儿的道德教育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动画片对幼儿的价值要从幼儿的接纳程度的角度来考虑,以教育功能为主、娱乐功能为辅,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不仅需要家长在幼儿观看动画片时进行耐心指导,同时也需要我国动画片产业不断努力,创作出符合现代幼儿道德教育发展的优秀作品。 作者:阎延 李红丽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幼儿园教师地位相对较低 虽然我国幼儿教师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但是相比中小学教师队伍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无论从教师地位和职称评比中都存在着问题,我国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没有评职称,这也就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2.幼儿学前教育编制呈下减趋势 如今幼儿教育已经成为目前社会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每个孩子都必须接受学前教育,这样才有资格进入小学教育阶段。随着幼儿园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正规编制却在逐年下减,这就使得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都是临时职工,不能成为在编教师,这也就严重打击了幼儿教师对待幼儿教育的积极性。 3.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较低 根据工资水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幼儿教师薪酬水平在当地薪酬水平中基本处于中低层次,这主要是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出现了错误。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教育十分轻松,就是陪孩子玩耍,这是对幼儿教育的不尊重,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必须要熟知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孩子进行因人施教,发掘其兴趣爱好,这项工作及其繁琐,工资水平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积极性。 4.工作压力大 对于幼儿教师的工作众所周知,要对每个孩子做好看管工作,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适当教育,培养其兴趣爱好,工作量大而且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由于来自家长和学校多方面的压力导致幼儿教师在工作上产生疲惫感,对幼儿教育失去了信心。 二、加强我国幼儿教育的管理措施和发展趋势 1.注重社会发展趋势 想要做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好社会宣传工作的开展,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要让人们意识到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而幼儿教师的工作就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开展好坏,要理解幼儿教师的辛苦,改变对于幼儿教师的认识。 2.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首先要对学前教育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要明确规定出幼儿教师在法律中所享有的权利,对于编制问题要尽快解决,确保幼儿教育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地位,要结合相关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担负起在幼儿教育中的责任。其次对于幼儿教师的资质要严格要求,要将所有幼儿园规范化管理,明确幼儿教师的招聘资质,要择优录取,同时要建立幼儿教师劳动人事制度,对于幼儿教师的在职档案要严格管理,划分出职称等级,作为提职加薪的标准,让幼儿教师得到应有的待遇。 3.加强对幼儿的户外教育 作为幼儿,他们是最好塑造性格和兴趣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对于任何外界事物都比较容易接受,针对我国家庭经济水平提高,对于孩子比较溺爱的现状进行分析,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材,要注重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多带孩子们去领略自然,要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开拓思维。 4.完善幼儿教育的财政体系 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基础设施较差,很多偏远地区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这样就不能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教师待遇差,不能留住专业人才。对此我国教育部门要与财政部门做好沟通工作,要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将幼儿园的各项资金落实到位,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薪酬待遇,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责任感。 5.依法落实非公办幼儿园教师的有关待遇,平等对待非公办 幼儿园教师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国有幼儿园根本不能满足幼儿教育需求,这时就出现了大量的非公办幼儿园,非公办幼儿园在幼儿教师招聘待遇方面也各有不同,但是非公办幼儿园必须要保障教师所应享有的权益,要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价值的体现,要吸收专业幼儿教育人才,提升非公办幼儿园的教学实力和质量。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逐渐增强,在本文中简单介绍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然后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作者希望自己能够在幼教事业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也希望我国的幼教事业能够更好的得到发展。 作者:徐苏利 单位:沭阳县怀文中学附属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游戏对幼儿教育影响探析 一、幼儿游戏的内涵特征 1.目的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因此设计任何一个幼儿游戏都不可能是无目的的。游戏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游戏这一种教学手段提高或加强幼儿的某种知识技能,以达到教育目的。游戏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包括图片、声音、动作、情境都是围绕着这一目的而设计展开的。只有拥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并高效的进行游戏让幼儿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2.互动性 互动性不仅仅是表现在教师与幼儿之间,也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交流合作。要知道,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对于外界陌生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兴趣,会依葫芦画瓢,因此,教师的一切言谈举止对于幼儿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情况与幼儿进行互动,从而让幼儿更加的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来,但是这也要求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之间进行语言和动作的交流,通过合作性的游戏模式增强幼儿的社会化程度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操作难度适中性 由于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还尚未被开发出来,因此在进行游戏设计的时候应该要考虑其操作性及对幼儿能力的开发性,因为难度系数过大的游戏,不但不能够让幼儿从中学到知识,还会让幼儿对游戏丧失兴趣。因此即使游戏再生动有趣,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于游戏的体验程度,游戏对于幼儿的教育影响也会大打折扣。如若游戏难易程度低于幼儿发展阶段,幼儿也必然会感到索然寡味。因此,在设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难度要适中,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游戏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二、游戏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分析 1.有助于幼儿认知全面发展 由于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还尚处于开发期,爱玩且自我把控能力不足,对于外界的认知也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对幼儿各方面能力进行开发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不然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在游戏教育中,让幼儿对常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同时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游戏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能够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同时在游戏中幼儿还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和天性,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2.有助于调整幼儿厌学情绪 一般情况下,幼儿入园都会表现出烦躁的情绪,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和恐惧的上学心理阴影。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寓教于乐,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幼儿对于认知的兴趣,缓解幼儿的厌学情绪,提高上学的积极主动性,消除对于学校的恐惧感。 3.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身体方面,幼儿受到父母和隔代的专宠,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摔跤或磕磕绊绊,往往很少会让孩子进行户外运动,不利于幼儿身体健康成长。而在游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肢体的运动,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在心理方面,幼儿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形成孤僻、自我、封闭的性格。这样的生长环境是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幼儿园中,教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幼儿有机会多与同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合作,养成团结、感恩、懂得分享与尊重的好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在幼儿阶段,人的社会性得到初步发展,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在幼儿的各类游戏中都蕴藏着发展和教育的契机。通过合适的游戏也可以有目的地让幼儿学习并掌握一些社会行为准则;同时,通过大家轮流操作、学习与他人交流合作、了解别人的想法,也能够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总结 游戏是幼儿时期主要的教学活动,其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渗透到幼儿的智力发展、行为习惯、各方面的素质、以后的发展等方面,因此可知,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游戏,提高教学的游戏意识,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 作者:郑莹莹 单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中赏识教育研究 一、赏识教育的改进和提升 (1)赏识要从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 很多幼儿教师注重在赏识教育的表现形式和实施手段上下功夫,以追求教学品质的提升。而在笔者看来,促进赏识教育教学的提升,基本点是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差异出发,认清孩子行为和看法的由来,进而能够适时地给予适当的表扬或批评。由于生活与家庭教育的不同,不同孩子的想法和行为都不同于其他人,我们必须区别对待,区分行为或看法的差异性和进步性。同时,表扬和奖励也要量孩子的实际情况而行,针对不同的表现而给予恰如其分的口头或实物奖励。教师要学会以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辨别他们表现的发生来源,进而进行科学的赏识教育。 (2)赏识必须实事求是及全面公平对待。 一切教育都是以实事求是为教学基本准则的,对幼儿的教育更要从实际出发,及时地对孩子的优异行为和看法给予肯定。幼儿在课堂中总会表现出一些优点和缺点,我们要将优点凸显出来,同时对缺点给予适当的批评与指导。幼儿教师要避免对孩子形成固定的认知,忽略其他方面的优缺点。幼儿在认知及表达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而赏识教育要善于区分且尊重这样一种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赏识教育形式。笔者教导过一个发育较慢、口齿不清的孩子,在一次表扬后,那个孩子不但乐于积极发言,还常能带给他人快乐。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并将其放大。 (3)赏识方法要多变,奖惩并用促提升。 赏识教育不只是一些肯定与表扬行为的体现,还需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正确的行为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中要有所侧重,突出对需要培养的行为或能力的肯定,同时有意识地弱化其他方面的表现。赏识与批评在教育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赏识有利于孩子在教学中产生自信心,而批评有益于孩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我们教师必须把握好赏识和批评在课堂上表现的程度,教学模式不应是僵化固定,而要因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 (4)赏识需要联合家长一同协作进行。 幼儿教育是孩子行为准则和思想道德标准的基本教育阶段。在这一时间段,对孩子具有引导和教育作用的,除了教师外,还有孩子们的家长,家长是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更重要的教育角色。我们的赏识教育要联合家长进行,家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能够关心到每个孩子的各个方面,还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纠正。我们在精心引导、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其有着显著影响,因而需要重点关注。只有教师和家长联合起来,赏识教育对幼儿的思维形成和认知发展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二、结语 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孩子并理解孩子,而赏识教育的成功开展正体现了这一点。如果说孩子们是祖国的小树苗,那么赏识就是雨水,是营养,它能够促进孩子们健康向上地发展,最终成长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作者:陈伶俐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隐性小学化倾向分析 一、隐性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产生的危害 1.教师没有现代化的幼儿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思想 游戏可以说是幼儿园以及研究者所公认的,是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纲要之中,也对于幼儿园的基本行为以及活动进行说明,其表示根本内容就是游戏内容。所以说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各个地方都在不停地进行幼儿游戏以及各方面的实验,并将这些作为解决小学化的根本方法。而不同的研究员也在尝试进行各种游戏的设计,希望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地区进行推广。而这个时候,结果就是,一些幼儿园教师与小孩子做游戏的时候,所进行的游戏是一些高素质以及高水平的人所设计产生的。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因为学历方面的问题,这些游戏往往都具有一些小学教学游戏的重要特点,可以说这些游戏的流程,与高结构的教学活动有非常大的关系,也就是说仍旧是一个小学化非常严重的游戏活动。 2.导致幼儿失去快乐的童年 幼儿教育原本是以探索、感受以及经历为主要内容,但是如今却被一些隐性小学化的教学活动完全摧毁,甚至幼儿教育之中的真正意义也被束缚,变成了一种不可取的想法。它在各种活动工具上附加了幼儿的价值,但是并没有注意,幼儿的发展是需要和谐的、需要全面的。另外,电子化教学的全面开展,也并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自然以及自由的状况。很多人可能只是对于高科技以及先进性进行追求,却没有想到让幼儿教育利用幼儿来对于世界的本质进行了解。如今的教育可以说是硬塞知识的过程。幼儿教育也变了质,孩子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状态,可以说与显性小学化没有什么区别。 二、幼儿园教育隐性小学化的主要原因 人们的观点是,过于崇尚书本知识,盲目遵循老师以及家长的指令,是小学化的基本问题所在。而对于一些隐性的小学化问题,通常来说都是没有正确的理解现代幼儿教育的内容。而虞永平教授则一针见血的表示,隐性小学化一项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念。 1.形式化的游戏以及操作形式 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其本质内容就是儿童探索以及发现外界的过程,用自身去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或者奥秘,并进一步引发自身对于外界的探讨以及认识。可以说,整体上是一种对于社会以及自然进行感受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并没有真正得到实际的知识,比方说儿童并不能在这种行为之中知道某个字是怎么写的,然而,在游戏的过程中,真正适合的游戏却能够让他们了解世界的规律,相对于游戏之中生硬的知识来说,儿童的这种理解可以说是更加深刻的。游戏并不应当是一种教育的工具,这样的话就没有了原本的乐趣以及意义,幼儿也没有办法通过这种游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且这些游戏如果说具有太多的设计感的话,就失去了儿童探知以及发展的方式,而只是一种得到知识的方式,可以说意义方面大大降低。 2.边缘化的环境 幼儿是在探索外界的过程中认识这个世界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得到自我认知以及自然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相对来说比较模糊的条例,教师往往会用一些玩具、花草布置的方法,设计相关教师环境。而这个时候,因为条例之中的要求不清楚,而且因为误解新现代儿童教育理念,可能会造成人工痕迹非常重的情况,这样的话就完全没有办法满足幼儿探索世界的要求,这样的环境,装饰性相对来说比较大。这种环境与儿童之间没有接触的结果,就是环境没有办法起到相应的良好作用,没有办法提供探索的空间以及游戏的环境。这可以说是在孩子的世界之中,边缘化了整个世界,并让孩子对外界产生一定的疏离,最后在教育的过程中,手段仅仅起到了奖惩的作用。 作者:刘彩霞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幼儿教育中趣味地图的应用 一、插红旗游戏 教师事先设计一个卡通式的幼儿园示意图,上面明确标出东西南北的方向和建筑物之间的大概距离。教师分别说出红旗所在的建筑物的东、南、西和北面分别有什么典型建筑物,然后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提示,将红旗插在相应的建筑物上。为了降低难度,在游戏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三个不同地点让幼儿选择出一个正确的地点。经过多次引导,幼儿明白游戏规则后,就可以自己寻找到正确的地方了。这个游戏主要是让幼儿熟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图规则,同时让幼儿接触到简单的地图表述语言。 二、寻宝路线设计游戏 教师拿出幼儿园地图,挑出几个地点作为藏宝地,让幼儿描述可以怎么到这个地方。教师先举例来说一个地点,注意用语中要以向东(南、西、北)多少米然后向东(南、西、北)多少米的形式来说明路线,而且告诉幼儿,路线有很多条,请他们找出尽可能多的路线。反复进行这样的训练,直到幼儿能够自己准确说出为止。这个游戏可以让幼儿接触相对方向的概念的同时,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少儿地板拼图游戏 在幼儿初步接触简单趣味地图后,和幼儿一起玩中国少儿地板拼图游戏。由于少儿地板拼图对幼儿来说是较新奇的事物,他们会乐于参与这个游戏。在让幼儿自由合作拼好一次后,在拼图游戏中,教师拿出拼图散块,开始鼓励幼儿展开想象,说出各个拼块的形状像什么。尽管幼儿对好多地方都无法准确记忆,但是相信这在他们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以后学习地理的认知基础。教师可以重点介绍家乡所在地省份的轮廓,让幼儿进行联想,想象他们像什么,然后每个人将自己想到的在幼儿面前进行描述。在每个幼儿都说出自己的想象后,穿插教幼儿歌曲,帮助幼儿记忆我国地名:中国地图像雄鸡,昂首挺胸真神气。鸡头东北三个省,鸡背甘肃、内蒙古,鸡尾新疆和西藏。云南、广西和海南,就像雄鸡的腿和脚。广东、福建是鸡脯,浙江、江苏是鸡胸。山东、河北是鸡颈,台湾围在东海中。天津守在鸡胸口,保卫首都北京城。小朋友们看地图,祖国地名记得清。地图是人们表现自然和社会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发现,幼儿的好奇心总能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寻找,通过有效的交流后,幼儿对地图的认知能力会有显著的提高。这种训练的特点是可以让幼儿在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这样的地图训练应该注意节奏并缓慢开展,最好是分散地穿插在平日的幼儿教学活动中,遵循从易到难、寓教于乐的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最好按照实际情况,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促进幼儿间的交流学习。 作者:程华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土门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游戏有利于让幼儿学会倾听 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倾听能力差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呢?游戏就具有这种能力。如玩游戏时,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我说你做,我做你说,我说你模仿,我问你答”的游戏。在游戏之前,教师要向孩子说明游戏规则,让孩子留神听,这样可逐渐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在幼儿园,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些有趣的暗号,如集体活动时要听琴声集合;区域活动结束时听到规定的音乐就要收拾玩具;户外活动时,要听口哨声变换队形,看教师手势进行活动等,孩子不知不觉便逐渐养成了注意倾听的习惯。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耐心倾听幼儿在活动中的谈话,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表述,要注意正确引导、指导、尊重幼儿,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二、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个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让幼儿学会面对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意志力不强。幼儿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经常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活动中要适当地设置一些有困难或循序渐进的环节,当他们感到不容易解决时,要鼓励幼儿敢于表现,还要注意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用活动锻炼孩子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能力,让每个孩子坚信“我自己能行”,“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增强幼儿的挫折体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和谐、愉快的游戏中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培养了意志品质。 三、游戏有利于幼儿养成自主学习、自主解决矛盾的能力 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能使幼儿建立自信,由被动到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发展,更是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主体地位。每天的区角活动和户外活动时间较长,必然会遇到如何安排活动、玩中学的问题。我们就利用幼儿入园和教育课活动后的时间,采用个别指导、适当建议等方法教幼儿游戏计划。如从幼儿已有经验出发,以建议的形式提示幼儿不但去做那些熟知的事情,也去尝试那些自己不熟悉或有困难的事。游戏活动如果使幼儿感到困难,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降低目标或延长时间,这样无论处于何种水平的幼儿都能体会独立实现目标的乐趣。学会尝试运用自己的能力,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会进一步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养成幼儿自主解决矛盾的能力。为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自我欣赏,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建立自信、不断探索,充满自信地自主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四、游戏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幼儿的习惯养成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会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是促进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探索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积极性行为。幼儿的游戏千变万化,不同的游戏可以给幼儿带来不同的乐趣。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释放个人的情绪,表达个人的感受,这将有助于幼儿形成乐观向上、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性格。游戏也是培养幼儿形成健康人格的良好方法。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等创造性游戏中,幼儿要用语言交流思想,商讨玩法,对于提高幼儿的组织能力、分配能力、社交能力非常有效。同时也为性格孤僻、不善言谈的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由于他们年龄相仿,对事情的理解和认知比较一致,幼儿又喜欢模仿同伴的语言和动作,因此在游戏交往中,就很容易沟通,语言表达也会更加流畅。他们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快乐,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通过游戏还可接触到不同性别、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从其他幼儿的行为和说话中可以增强对自我的了解。此外,幼儿一起游戏时需要合作,有时需要排队轮流使用工具或玩具,促使他们学会如何分工、相互团结、相互帮助以适应群体生活。在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有规则的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规则的约束,可以培养幼儿自律、勇敢的良好品格。在各类游戏中,随着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体验到分享的公正、态度的诚实,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得以不断进步,良好的个性品质逐渐形成。 五、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关键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整体和谐的发展,并为其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幼儿身心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幼儿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遭遇的事件和问题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语言、情感和社会性,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人和事件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在幼儿活动中,游戏是最能体现幼儿的表现的。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获得必要的经验和体验,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习惯是人后天形成的,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既学会了知识又养成了好习惯。如小班幼儿,从入园初的一盘散沙到中高班的讲文明懂礼貌,幼儿的变化非常明显。在行为方面,幼儿从刚入园时散散慢慢,到学会在入厕、喝水、离园、早操时能排队完成,学会等候,不争先恐后,秩序井然。游戏完毕后,幼儿能自行收拾玩具,轻拿轻放把玩具放在原处并能摆放整齐,在长期活动中逐渐养成整齐、有序、爱护财物的好习惯,同时也意识到不妥善管理玩具会影响游戏的正常开展。在游戏中,幼儿也能拿自己的东西与其他小伙伴分享,不争也不抢。有的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其他幼儿还会主动帮忙,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友好相处的良好习惯。在学习方面,孩子们对教师在活动时提出的要求,也学会了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活动将有一定的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既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又学会了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养成遇到困难不气馁,主动克服困难的精神。 作者:高荣蓉 单位:三河市冯家府小学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多媒体技术中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多媒体教学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模拟实际幼儿教学情境,总结幼儿心理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课堂中掌握处理幼儿心理问题的方法,收获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和教学环境,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心理学课堂的学习中来,在不断思考和探究中丰富自己,建立自信,形成良性刺激。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教学变得更有条理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有效性,让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变得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多媒体能够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对于学生吸收、理解知识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方便学生的记忆。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率。 三、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不能舍本逐末 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充分将两者联系起来,不能舍本逐末,忽视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为此教师要积极准备,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联系,让学生在不断努力中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如果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而进行单方面的幻灯片展示,很显然,这样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拓展专业知识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拓展专业知识。它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心理的案例,将教材中没有详细分析的专业内容进行细化、有针对性地说明。利用新颖的案例导入对幼儿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获得更全面具体的专业教学。 五、总结 针对学生特点,在幼儿教育心理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下不断进步、不断收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作者:郭利华 单位:山西省祁县职业高级中学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论文 1.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对舞蹈、美术等艺术方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1.2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2.提高幼儿心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多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原本枯燥的幼儿心理教育学这门课增加趣味性。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幼儿的思想,比如通过播放ppt,播放小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寻找到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点。多给学生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小测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2积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多与幼儿打交道,从而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中职学校可以在暑假开展义务的幼儿支教活动,让每一位幼教专业的学生充分融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己与孩子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无形中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多与孩子交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 2.3转变思维模式,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教学心理学这门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顾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解幼教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如今对课程的掌握水平在自己今后的就业中都会体现出来,相信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必定能对这门课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3.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学生学习好“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很有必要。从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育现有的各种问题入手,谈到学生应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多多参加社会实践的义务幼教活动,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日常的学习中紧跟老师的节奏,把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好。教师也应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利用各种机会亲身实践到幼儿教育中去,再将收获分享给自己的学生。只有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打下牢固基础,掌握好这门课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通过学以致用,才能够充分把“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精髓应用在今后自己的幼教生涯中,这对于我国幼教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燕 单位: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一体化教学中职幼儿教育论文 一、教学模式从“被动接受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向“主动的参与式(以学员为中心)”转变 以人为本,尊重中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来看看现代的职业教学中学,仍然发现许多教师还是利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学生的知识获取,主要是教师抛给的,而不是学生通过自己自主地学习得到的。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创造的幸福。久而久之,他也就丧失了学习的愿望。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地体现。中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是清一色的15—19岁的女孩子。她们活泼、开朗、热情、朝气蓬勃,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自我意识。并且由于专业特点,她们经常需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的文体活动,因此她们有更强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组织意识等等。参与式教学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设计和实施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备课、上课、课后,整个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体验。如把参与式教学运用于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每上一个知识模块,我都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你读懂了什么?二是你没读懂了什么?三是你读懂的知识可以怎样运用在实践中?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来读书。 二、教学方式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处理和转换”转变 在中职学生学习幼儿体育教学法利用了一段视频教学,观看后要学生谈谈她们的看法,一位学生谈到“我看到那个小朋友抬得那个花轿,可以锻炼小朋友的,大肌肉和小肌肉,还体现出了,团结精神,学会社会交往。可以让小朋友学中玩,玩中学。”听完这位她的描述后,其实这位学生正是幼儿教育目标,这也是我们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内容之一的幼儿教育活动目标设置就是“布鲁姆教学目标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从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出发,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目标:“认知学习领域”目标、“情感态度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知识都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看学生有没有认真的去梳理过,把它转化成为自己真正的知识,老师不要总是认为学生不学或不懂,而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懂的,我来听老师的课是将我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更为专业化。 三、教学组织形式从“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教学实训室”转变 教学实训室是帮助幼师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联系在一起,在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结构的个性特征。在中职学校里建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幼儿卫生保健实训室”、“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等等的教学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请进实训室会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因为例如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可以看作是幼儿园活动室的一个缩影,专业特色显著。学生可以在这个拟真的幼儿园教育情境———模拟教室里面最大程度地去参与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操作丰富多样的玩教具,开展幼儿园游戏及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说课、试教等活动。同时还安排一定的时间将幼儿园的小朋友带到实训室,让学生与幼儿零距离接触,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认知与个性发展特点。实训室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幼儿教师的工作和乐趣。又例如儿童行为观察实训室是训练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场所,在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既有利于幼师生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把握,又能提高学生观察和科研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的良好方式。借助这样的教学实训室,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给学生充分提供学习展示的舞台,使学生能够更快的走入工作岗位上,更快的适应,并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并在师资培训上给以支持,培养更多的专业师资。 四、教学手段的“理论教学、黑板”“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变化 首要,我们知道技校生本来的知识掌握相对来说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如采用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则教师理论授课很难吸引学生。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简单教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多层次教学、示范教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现代化已经捉襟见肘。。如果授课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则可使学员按其自身水平及需求进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热情,和容易掌握知识。五、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和关键,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声音和教育。以往的老师只在乎自己站在讲台的40分钟学生有没有认真听,却忽略了所讲的内容是否跟上这个信息万变的社会步伐,应提到的“双师型”幼儿园教师应该根据市场研究、市场分析、行业分析、专业和专业职位集团分析,调整和完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职业发展和革新等。“双师型”教师则应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对应行业的动态的应用技术,通过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实践中,应用使学生掌握工作所需的技术和专业技能;肯开始工作,经常开始,将开始操作习惯和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去“从书籍到实践,从实践到这本书”的技能提升的路径,可以教育学生,形成相关产业的专业素质,如幼儿园环境设计与指导课程中,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会画画,剪图案,而应该知道根据目前幼儿园的需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更能适合幼儿、家长、幼儿园需求的教玩具,如制作出来的教玩具可以一物多用。总的来说,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将理论和实践重叠在一起,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首先建立一体化教学的配套管理制度、评估标准和激励机制;然后是制定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写一体化教学大纲、编著一体化教材和建设一体化教学场地和设施。同时还要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等等,教学者要充分的认识这点,能站在跟高处去建设和管理一体化教学。 作者:钟丽 单位: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农村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 一、湖南省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湘乡市的私立幼儿园需要办理“八证”才能通过学区审批,办证环节复杂,耗费时间长达几年,其中资职代码证的办理还需要10万元人民币作押金。作为投资人的幼儿园园长表示,私立幼儿园处在惨淡经营的状况。幼儿园教育重在开发孩子智力和动手能力,但是聘请专业幼师工资太高而农村幼儿园以留守儿童居多,学费普遍偏低,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扩招学生和裁减老师的手段来平衡收支。湖南省长沙市桃花坪智艺幼儿园负责人表示,20世纪90年代政府对农村幼儿园给予了很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现在政府对农村幼儿园投入已大幅减少。 二、湖南省农村幼儿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湖南省农业人口大省的现实状况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辖14个市州,122个县区,2354个乡镇,47471个行政村。现有人口669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20.02万人,占总人口的64.5%。近年来全省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是劳动力输出大省。2004年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291.76万人,其中跨省劳务输出730万余人。[5]农村人口数量多,外出务工人员比重大,留守儿童数量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幼儿园教育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 (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弱势地位 在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模式的严格限制下,经济发达的城市优先,不仅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也导致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城乡二元结构对人口素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多潜在的影响,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与城市相比较低,这反过来又作用于教育,对农村幼儿产生很多不利的隐性影响,进一步拉大城乡学前教育差距,造成“一代贫困,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再生产”。 (三)幼儿园教育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的尴尬处境 幼儿园教育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幼儿园教育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的尴尬处境。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和终身教育的开端,幼儿园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既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又不像高校一样对生活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政府不够重视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导致幼儿园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国政府对幼儿园教育的经费投入一直以来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1.2%~1.3%,年生均经费仅200余元,远低于国际平均值3.8%,也低于巴西(8%)等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幼儿园教育处在边缘和相对欠发展的状态,这是了幼儿园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湖南省农村幼儿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从制度的根本上把义务教育延伸到幼儿教育阶段 9年制义务教育是建立在传统教育从小学开始的基础上。既然现在的教育已经全面从幼儿园开始了,所以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把义务教育延伸到幼儿园,形成12年制义务教育。我们现在对幼儿园教育事业在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性作用认识不够深,没有从国民教育战略高度认识幼儿教育地位和问题的严重性。 (二)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模式 在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以前,幼儿园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不应该完全交给市场运作,必须要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模式。特别是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域,政府投资要相对更多,以保证其幼儿园教育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在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投资力度。 (三)保证条件建设一支有专业素养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幼师队伍 建立农村幼师资格评定制度,明确农村幼师职责和要求。同时,提高农村幼师的福利待遇,增强职业吸引力。组织幼师继续教育培训和考核,同时多渠道扩招农村幼师,优待回乡发展家乡幼儿园教育的本专科毕业生。 (四)人性化地完善农村幼儿园审核管理制度 目前,农村幼儿园教育主要是民办,民办教育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对于农村幼儿园的审核和管理就尤为重要。一方面,对于具备条件的幼儿园,应该减少审核办证环节,给民办教育提供人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对于“黑幼儿园”,要严厉查办,确保农村幼儿都能进入正规幼儿教育。 (五)传播和普及有关农村幼儿园教育先进理念 农村地区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忽视或小看幼儿园教育给幼儿成长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家长与幼儿园脱节、学生与老师脱节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及时传播和普及有关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先进理念,让农村幼儿的家长、老师进一步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重要程度。可组织优秀幼师志愿者下乡宣传,鼓励优秀幼师返回农村教学。对于一些偏远贫困地区,我们可以进行个案建设,重点建设,树立典型,然后逐步延伸到各地农村。建立生动有趣的幼儿科学教育的多媒体数据库,吸引农村幼师主动播放、学习、模仿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水平。 作者:文广 刘紫珺 幼儿教育优秀论文:我国幼儿园幼儿教育论文 一、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幼儿教育的教育目的不明确 当代的幼儿教育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希望能帮助幼儿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国无论是在指南还是在纲要中均强调教学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2.我国幼儿教育缺少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开展者,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但是,在现代的大多幼儿园中幼儿教师都是非本专业出身的教师,即使是本专业,他们也大都是大专毕业,对幼儿教育的把握不准确。 3.我国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 幼儿教育强调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学,因此,幼儿教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国的幼儿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拘泥于课堂,其教学形式大多都是老师教,学生被动学的。 二、改善我国幼儿教育现状的有效措施 1.合理制订幼儿教育的活动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方向,因此,活动目的必须科学合理。我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我国学前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目标均作了详细的规定与讲解。在制订目标时,老师可参照指南进行制订。 2.学校要注意新教师整体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整体质量是幼儿教育质量的保证。因此,各幼儿园不仅应该注意招聘高水平的专业教师,还应该加强老教师的学习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整体质量。 作者:王春丽 单位:陕西省杨凌区第二幼儿园
论网络会计对审计的影响:网络审计证据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成熟,网络审计证据应用于审计实务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文章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背景,从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论述网络审计证据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应用,旨在树立网络审计证据在审计实务中应用的先例,进而推动网络审计证据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最终使网络审计证据在法律上被赋予独立审计证据的法律地位。 【关键词】网络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审计证据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化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度足以支持网络信息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审计领域,计算机审计技术也十分成熟,结合目前网络技术发展程度来看,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也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注册会计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下诞生的网络证据为审计实务服务将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方向。 网络审计证据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应用,与传统审计证据的应用环境基本一致,其应用也贯穿了审计的全过程,在审计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都可以应用网络审计证据,再结合其他审计证据,可以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 1.网络审计证据应用的背景 网络审计证据是网络审计时代的新型证据。网络信息技术含量较高,具有数字技术性、多态性、间接性、易被伪造篡改性、稳定性、易保存性、传输方式多样性等特征,所以网络审计证据也具有唯一性特征模糊,易于伪造,易于丢失,不能自证其客观真实性的缺点,因此在依据网络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时,必须结合其他类型的审计证据,谨慎评价网络审计证据的关联性和可采性。 网络审计证据的关联性是审计人员对网络上采集的与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事项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而得到并使用的所有信息,关联性要求网络审计证据与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事项相关联。 网络审计证据的可采性可以从其客观性和合法性两个方面理解。客观性指网络审计证据应该具有客观存在的属性,网络审计证据的内容客观且以客观的形式存在。网络审计证据的内容具备客观性,即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且必须以人们可感知的形式来反映。合法性要求网络审计证据以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进行采集,且以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为网络审计证据的载体。 只有与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事项相关的信息才是有关联的,只有客观且合法的网络信息才是可采用的,只有既具有关联性又具有可采性的网络审计证据才是可以应用的。只有可以应用的网络审计证据,才能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结合其他审计证据,作为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的依据。 2.网络审计证据在计划审计阶段的应用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进行初步业务活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例如,在初步业务活动中,注册会计师需要确定“不存在因管理层诚信问题而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保持该项业务的意愿的事项”。管理层诚信问题在网络上被曝光的不占少数,而这些网络信息,经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后,可以结合其他审计证据成为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的依据。2011年4月26日财经网题为“双汇发展的难言之隐”的文章,文章中揭露屡失诚信的双汇发展管理层身兼实际控制人这一事实,认为这样的制度安排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因素,甚至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文章披露了自“瘦肉精”以来,双汇发展管理层不诚信的一系列问题。这样的网络信息对该企业的年报审计是有影响的,至于影响的程度和范围,需要结合其他审计证据加以确定。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中,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影响审计业务的重要因素以确定工作方向,包括对重大的行业发展情况、行业法规变化、行业新的报告规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变化、影响被审计单位的法律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考虑,一般来说,这些审计证据更多地是以网络审计证据的形式存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涉及各行各业,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每个行业的行业发展、行业法规、被审计单位法律环境等都了如指掌,在审计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主要依据网络信息了解行业情况和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等,这些网络信息在符合网络审计证据条件时,可以作为网络审计证据使用。 3.网络审计证据在实施审计阶段的应用 在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需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应对评估的错报风险,网络审计证据也同样在这过程中得到应用。注册会计师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可以针对网络审计证据实施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程序。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网络审计证据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市场与竞争、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与被审计单位产品相关的生产技术、能源供应与成本、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等行业状况,可以利用网络审计证据了解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会计原则和行业特定惯例、受管制行业的法规框架、税收政策、政府政策、环保要求等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还可以了解到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财务报告等多方面性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指标的衡量和评价标准等信息。 4.网络审计证据在审计完成阶段的应用 审计完成阶段是审计的最后一个阶段,注册会计师需要汇总审计测试结果,进行更具综合性的审计工作,如评价审计中的重大发现,汇总审计差异,考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关注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撰写审计总结,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出具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和措辞,最后编制、致送审计报告。在这期间,网络审计证据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考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关注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管理层在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时应用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就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得出结论。被审计单位在财务、经营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某些事项或情况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在这三方面中,财务方面、经营方面是注册会计师专业所在,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其专业知识对已有信息进行判断进而得出结论,而其他方面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且已有信息量非常狭隘,所以注册会计师更多地利用网络收集被审计单位在除财务和经营外的其他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和情况。基于对管理层诚信及管理层与审计人员配合度的考虑,被审计单位关于违反有关资本或其他法定要求、未决诉讼或监管程序可能导致无法支付索赔金额、法律法规或政府政策的变化预期会产生不利影响、发生的灾害未购买保险或保额不足等事项一般以网络审计证据的形式存在。 目前或有事项这一特定的经济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或有事项主要包括未决诉讼或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担保、承诺、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等,由于或有事项本质上属于不确定事项,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予以充分关注。结合现在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大部分或有事项的最新信息是以网络审计证据的形式存在。在财务报表日后发生的重大诉讼、仲裁、承诺,资产价格、税收政策、外汇汇率发生重大变化,自然灾害导致重大损失,发行股票债券、巨额举债等期后事项,大部分也是以网络审计证据的形式存在。 5.结语 网络审计证据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贯穿审计的全过程,虽然网络审计证据是新兴的、广泛的审计证据,但是由于对其研究深度和广度都比较有限,所以在初期,我们应谨慎使用网络审计证据。 网络审计证据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审计实务和学术界必须面对的一种新兴的审计证据,我们应该规范网络审计证据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应用,促进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审计证据应用的规章制度,推动审计实务的发展。 论网络会计对审计的影响:浅谈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审计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地位的提升,会计审计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二者的结合促进了我国的会计审计得到了更加良性的发展空间,本文详细的解读了会计审计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以及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络环境;会计审计;发展;措施 前言 网络会计从字面理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业,就是在现代技术下进行会计的工作,它提升了会计工作的速度和质量,解决了原本的远程无法工作的问题,提升了企业整体工作的效率,网络会计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会计工作的空间和模式,它将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 1.会计信息的共享 1.1会计审计空间范围的扩大 随着网络与会计审计工作的配合,大大扩展了会计审计的服务范围,相较于传统的会计审计,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审计信息得到了开放和共享,网络提供了最佳的平台,但是会计信息属于特殊信息,只可以浏览,不可以更改,因此,网络会计审计的空间要扩展到相关管理单位,保证信息的合理使用以及安全性。 1.2会计审计时间的及时 除了空间的扩展,审计的时间也相较于传统的会计审计更加及时和迅速,网络会计审计可以达到动态发展的效果,审计的部门可以通过上网随时查看会计的信息,这同时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加强了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和审查,及时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最新情况。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加迅速的了解渠道,网络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形态,这在无形中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风险,此时,会计信息就显得至关重要,原有的传统会计信息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单纯的报表显得起不到想要的作用。为适应这种状况,网络会计审计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结果,利用网络的及时性和迅速性,向客户提供有关决策的信息是必然,是发展的关键。 1.3会计审计业务量在逐渐增多 因为互联网这个平台,各大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的信息都公开的呈现在网络上,会计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也和其他企业的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网络的平台下,信息共享的速度逐渐的加速,这样便促使审计人员熟悉更多的企业经济业务,以理清各种数据的来龙去脉,直接促进了会计审计业务的迅速增多。 1.4审计工作的频率增加 不难理解,网络的平台带来好的服务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危机,随着网络会计审计的发展,会计审计的工作正在逐渐的增多,因为信息的随时共享和处理,数据更新额的速度要求审计人员及时了解整个 信息的变化,及时获取一些中间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说,网络会计要求网络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保持实时性的特点。 1.5会计审计工作的技术更加先进和效率更高 网络会计处于各个行业庞大的网络系统中,现在的工作几乎全要依赖网络才能进行,这也为工作的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必须充分掌握计算机信息以及审计技术的手段,这才能更好的控制网络会计审计的安全。网络会计审计几乎全部依赖网络进行,获取企业的会计信息以及各种数据和相关的分析,而且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相应的交流,这直接促进了网络会计工作的审计效率。 2.网络设计以安全审计为核心 网络审计的安全性可以称之为网络安全审计,主要针对的是被审计的单位所使用的工具的安全性,简单的说就是对审计单位的计算机进行一个全面的考核,包括网络系统的管理、防护、监控、恢复等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为工作带来的潜在威胁进行一个全面的维护。 网络会计环境下的会计审计因为会计信息的共享,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新科技的出现也为工作带来了危机,电子科技的产物都是会携带一定的非安全基因,包括网络故障,甚至是计算机病毒、黑客袭击和非法者的人侵等潜在威胁的影响。这些潜在的危机对会计信息和数据是一种高度的危险,我国的一般会计软件都应用了一定的保护程序,但是仍有计算机瘫痪,信息丢失、泄露、毁坏的现象发生,可见网络会计审计更应该及时的对安全性进行一个合理的检测和监控。 会计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应用程序的审计,内部审计针对的主要是内部控制的弱点,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的重点、方式、内容和范围均发生了变化,使得网络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和计算机桌面审计,呈现出新的特点。网络内部控制审计可分为一般控制审计和应用控制审计。针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通过网络内部控制审计,以评价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在会计审计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网络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在对一个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时,由于受到计算机网络程序复杂化和自动化的影响,往往不能仅仅检验数据本身,还须对网络程序的处理和控制进行审计。实行这种审计方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审计工作的合法性以及合规性,也就是说相关的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而是,考察系统的性能和标准是否达到会计审计的要求,是否可以检验出潜在的威胁,包括第对信息的核实和验证,对账目的处理等,相应程序的审计师会计审计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进行该项核实,将会造成巨大的潜在威胁。 3.会计审计提升的应对措施 不可否认,计算机的出现为我国的会计审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以及优势,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在就分析一下如何提升会计审计的工作。 3.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备 这是毋庸置疑的,计算机的出现为会计审计带来的难遇的机遇,会计审计人员必须充分利用到先进的设备去工作,充分了解相关的知识,促进会计审计工作的快速运转和效率的提高。 3.2开展网上审计工作 这种方式直接方便了企业和审计人员,才用联网审查,可以及时的了解工作状况,直接读取对方的会计信息,在网络上进行指导和处理,这就要求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中留下审计底稿的轨迹,设置审计控制点,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有关审计所需线索,提供测试数据和比较标准。 3.3完善的法律配套措施 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互联网法律的发展,原本的审计法律已经不适合新型的网络会计审计,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相信了解信息,制定新的法律法规,防止某些企业钻了法律的孔子,只有尽快的完善法律,才能促进网络会计审计更加迅速的朝着良性目标发展。 论网络会计对审计的影响:谈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审计 摘 要:在当前形势下会计审计得到社会各界认识的普遍关注,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良性的协调和发展,促进了会计审计在网络环境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本文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审计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发展意见,以供先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网络环境;会计审计;发展;措施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经历了工业革命后正向新领域新时期过渡,整个过渡期间社会环境中的一切都在产生着巨大的变化,包括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多个方面,那么会计审计工作也逐渐从传统模式转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 1.会计信息的共享 1.1会计审计空间范围的扩大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审计,实现了网络与实际审计工作的智能化结合,二者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促进了会计审计的服务范围的扩大,以及服务内容和方式的转变,会计审计信息得到传统方式下未曾出现的开放化,实现了审计信息一定程度的共享,但由于审计信息具有特殊性和严密性,因而对于审计信息的开放仅仅处于浏览的程度,个人不得私自进行更改。并且网络会计审计要通过有效的管理部门以及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保证信息的安全,避免被动机不纯的不法分子进行滥用。 1.2会计审计时间的及时 在会计审计的过程中,审计时间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因素。与传统会计审计相比根据时效性和灵活性,并且审计效果及时,也就是说,网络会计审计的审计结果的更新较为迅速,更具时效性,审计部门能够通过网络实时的对各项信息进行查看,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并且有助于及时准确的处理审计过程中的突发状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审计工作的科学有效的运行,并且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当然网络化的会计审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这就要求加大对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积极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和广泛性,更好的为客户进行服务,全方位促进网络会计审计的发展。 1.3会计审计业务量在逐渐增多 互联网作为新时代下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和共享的平台,对企业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公开起着重要作用,会计管理对整个企业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管家所具备的的职能相同。网络环境下,信息共享的内容和范围逐步扩大,相应的需要更快的速度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标准,因而就需要会计审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充分熟悉和掌握,对与各项事务都能够得心应手,创造良好的会计审计工作环境和氛围,从而促进会计审计业务量的稳定提升。 1.4审计工作的频率增加 不难理解,网络的平台带来好的服务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危机,随着网络会计审计的发展,会计审计的工作正在逐渐的增多,因为信息的随时共享和处理,数据更新额的速度要求审计人员及时了解整个 信息的变化,及时获取一些中间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说,网络会计要求网络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保持实时性的特点。 1.5会计审计工作的技术更加先进和效率更高 网络会计处于各个行业庞大的网络系统中,现在的工作几乎全要依赖网络才能进行,这也为工作的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必须充分掌握计算机信息以及审计技术的手段,这才能更好的控制网络会计审计的安全。网络会计审计几乎全部依赖网络进行,获取企业的会计信息以及各种数据和相关的分析,而且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相应的交流,这直接促进了网络会计工作的审计效率。 2.网络设计以安全审计为核心 网络审计的安全性可以称之为网络安全审计,主要针对的是被审计的单位所使用的工具的安全性,简单的说就是对审计单位的计算机进行一个全面的考核,包括网络系统的管理、防护、监控、恢复等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为工作带来的潜在威胁进行一个全面的维护。网络会计环境下的会计审计因为会计信息的共享,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新科技的出现也为工作带来了危机,电子科技的产物都是会携带一定的非安全基因,这些潜在的危机对会计信息和数据是一种高度的危险,网络会计审计应该及时的对安全性进行一个合理的检测和监控。 会计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应用程序的审计,内部审计针对的主要是内部控制的弱点,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的重点、方式、内容和范围均发生了变化,使得网络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和计算机桌面审计,呈现出新的特点。网络内部控制审计可分为一般控制审计和应用控制审计。针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通过网络内部控制审计,以评价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实行这种审计方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审计工作的合法性以及合规性,也就是说相关的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而是,考察系统的性能和标准是否达到会计审计的要求,是否可以检验出潜在的威胁,包括第对信息的核实和验证,对账目的处理等,相应程序的审计师会计审计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进行该项核实,将会造成巨大的潜在威胁。 3.会计审计提升的应对措施 不可否认,计算机的出现为我国的会计审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以及优势,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在就分析一下如何提升会计审计的工作。 3.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备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技术若能够与会计审计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必然能够更好的促进会计审计工作的发展。这就需要会计审计人员学会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工作,学习并掌握计算机审计的相关知识,包括对数据以及计算机内程序的审查和输出,检查数据的运行结果等。对现代化设备的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 3.2开展网上审计工作 联网审计的有效运用,直接简便了企业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程序,并能够直接快捷的了解实际工作情况,在指导和处理会计信息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应当注意的是,应当科学的设置审计控制点,以便计算机自动进行记录线索、提供比较标准等相关程序的运行,促进联网审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3完善的法律配套措施 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互联网法律的发展,原本的审计法律已经不适合新型的网络会计审计,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相信了解信息,制定新的法律法规,防止某些企业钻了法律的孔子,只有尽快的完善法律,才能促进网络会计审计更加迅速的朝着良性目标发展。 4、结语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审计,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际运用,转变了旧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现代化电子商务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论网络会计对审计的影响: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面临的风险及有效防范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面临的风险,提出了增强网络环境会计信息审计的有效防范措施,以期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的水平。 关键词:网络环境;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有效防范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具有会计数据透明度高,会计数据和会计效用高度共享以及会计数据分散输入的特点,会计信息系统的这些特点可以使会计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在审计过程中也带来了手工条件下所没有的风险,因此相关部分必须通过会计内控措施来及时控制和有效防范。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概念 所谓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是指借助于一些技术手段对相关证据进行评估和收集,从而判断会计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以及有效,同时还可以保证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这个定义不仅包含了审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包含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和效率性的目标。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发表错误的意见和看法,而使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可以称之为审计风险。可以将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理解为,因审计人员不能借助于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来对相关内容进行正确审计,造成了审计结果严重脱离了实际情况,导致了审计人员发表错误的意见,使审计人员和审计组织都遭受到了损失。与传统的会计审计相比,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在控制过程中相对较难,而且日益复杂。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面临的风险 1.客观风险 (1)选配网络系统硬件不当带来的风险 在选配网络系统硬件的过程中由于质量低、性能差、功能欠缺、工作不稳定等,将不能充分发挥出网络系统功能的作用,从而造成软件不能正常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运行和数据的传输,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使部分数据出现丢失或者是错误的现象。 (2)传输介质不安全带来的风险 微波、光缆、电缆等是网络传输的介质,这些介质都存在有缺点。由于微波在散射时具有一定宽度,所以在接收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无线进行,这样很容易造成机密泄露。光缆在传输过程中虽然不容易被窃取,但是分路器、转接器或者其他接口是其的缺点。电缆在传输过程中可以借助于非接触或者非法连接来窃听传输信号。会计信息对保密的要求较高,这是由于会计信息一旦泄露,就会给所在单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传输介质不安全带来风险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 (3)软件带来的风险 一旦选择财会软件错误,或者没有及时进行升级、安全参数不符合相关规定等,都会使软件运行出现漏洞,很容易遭受到他人攻击破坏,会影响正常的电子记账,给会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接着就会使所在单位的经济遭受到巨大损失。 (4)计算机病毒侵蚀 计算机病毒会在很大程度上攻击或者侵蚀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使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出现错误或者崩溃,其产生的风险也是很大的。 2.主观风险 由于网络管理不科学,相关制度还不甚完善,没有定期对网络进行维护,维护过程不当,没有备份数据等都会影响网络软件和硬件的正常运行,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使相关数据出现错误或者丢失的现象;犯罪分子会通过非法访问会计数据,进而篡改相关数据信息,使所在单位的会计信息的保密性降低,会造成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出现失密和失效的情况,对所在单位经济的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合法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如何出现错误,也会造成数据出现丢失或者被破坏的情况。 3.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检查风险 (1)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技术发展滞后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信息系统审计技术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审计技术。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需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不仅要及时完成审计任务,同时还要确保审计信息系统可以正常运行;除此之外,为了不影响其它互联网产业,要求非经济业务不能输入在内。此时对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对经济管理知识、会计知识进行熟练掌握,同时还要精通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目前,具备有这些素质的审计人员还比较少。如果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不高,将会使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面临的风险增加。 三、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防范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 1.利用先进的身份验证技术 现阶段密码是最常用的,但是随着密码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密码安全性已经受到严重挑战。可以将字母、汉字、数字等电脑可以识别的任意符号进行结合组成密码钥作为密码标志。还可以使用指纹、照片、人脸识别等特殊图形作为密钥。为了应对密钥被复制的可能应该增加防复制操作,并设置试探时间间隔。 2.控制流程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代替了传统的审计,传统的审计工作需要相关人员的签字,在网络条件下应该增加流程控制,这样可以确保资金安全。在网络环境下,只要有身份识别技术,一样可以对流程实现控制。有关单位可以建立起本单位职工的指纹档案,用来判断员工的借款人身份,但是要注意对员工的身份识别,以防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在对流程实现控制的过程中要将提示方式设置好,确保接收人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所办理的业务,并及时处理,提高办理业务的效率,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要求员工在上班时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得擅自离岗,以免影响业务的及时办理。 3.数据控制 网络环境下保护会计数据的重要方法是做好会计数据的备份工作,建立起定期备份会计数据的制度,特别要结合多种备份方式对原始数据和重要的加工数据进行备份,禁止将重要的原始数据和备份数据存放在同一个物理地点。借助于特殊的加密方式做好异地备份数据的保密工作,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 4.不断开发完善审计信息系统 根据现有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开发出一个从审计计划开始一直到审计报告全过程的审计信息系统。这个审计信息系统要安全可靠,确保审计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使用具有先进的使用计算机设备和功能强以及兼容性强的系统软件。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 摘要:音乐创作教学是音乐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中应注意破除音乐创作神秘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体验到音乐创作的快乐,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创作教学方法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节奏填空练习。3.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情景教学法中小学音乐的应用 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开发小学生智力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对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情景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此探讨了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过程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就是将音乐情景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创设音乐情景,让学生置身于音乐之中,加之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运用情景教学法。 1语言导入教学情景 语言是课堂上用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交流感情的工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够启发学生走进音乐王国,加快学生理解音乐的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尽情参与,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平安夜》这节课时,因为圣诞节和平安夜都是西方的节日,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假如教学实践中又没有办法运用多媒体,那么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描绘平安夜的场景: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被称为平安夜。平安夜这一天,所有的商场、街道和家中就摆起了圣诞树,圣诞树像一个小塔,树上挂着很多小铃铛,轻轻摇晃就会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非常动听,树上还会缠绕一圈小灯,五颜六色的小灯好像天上眨眼的小星星,美丽极了。人们还会在教堂里虔诚的祈祷,衷心的许愿,欢乐美好的气氛充满了千家万户,就像我们国家的春节一样。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却也仿佛身临其中,加深了学生对《平安夜》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的体会。 2故事展开教学情景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思维过程,不如说是一种共情过程。教师给学生讲一段有关音乐教学内容的动人故事,可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音符先有感情。学生都爱听故事,精彩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果能够运用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别出心裁的故事,就能唤起学生热爱音乐的激情。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莫扎特》时,教师可先讲莫扎特的艺术生涯,讲莫扎特三岁就开始弹琴六岁开始作曲八岁写下第一部交响乐的音乐天赋,讲莫扎特的代表作,讲莫扎特的创作背景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让学生对莫扎特有全方位的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把握音乐内涵。 3表演再现教学情景 音乐与表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完整的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实际肢体表演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这样一来,教材中歌曲的角色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形象,而就是学生自己,学生对歌曲必然产生亲切感。这种生动的形式会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感到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表达出来,而且富有趣味性,学生自热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家一起来》这节课时,在反复欣赏和学唱歌曲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自己创编韵律操,在创编舞蹈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动作要符合歌曲的特点,既要有轻快活泼的动作也要有优美的动作。动作编排结束后要求学生跟着音乐分小组进行表演,师生共同评价。通过各小组之间的韵律操创编和表演,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歌曲动感的节奏,扩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也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运动协调能力。 4多媒体呈现教学情景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目标,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多媒体中生动、直观的动画情景更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西部风情》时,在第一单元的开始阶段,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以及相关文化,像西藏的布达拉宫的图片或录像,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西南地区苗族和彝族的民族特色,西藏的天空、草地和风土人情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多媒体呈现,学生在欣赏《走进西藏》这首歌曲时,就仿佛置身于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旁边,就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西藏草地上,就仿佛置身于西藏白雪皑皑的雪山上。学生通过学唱《走进西藏》这首歌曲,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呈现西藏特色,进一步加深了对藏族音乐的体验。学生演唱《走进西藏》时的感情更加丰富饱满。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方法之一。音乐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的魅力,在发现音乐魅力的过程中探究音乐的奥妙,在探究音乐奥妙的过程中创新音乐,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音乐的平台。 作者:覃宇静 单位:广西省宜州市第一小学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策略 【内容摘要】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基础音乐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局限于教会学生唱好一首歌曲,而不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节奏能力的训练。节奏训练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学生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从而使中小学音乐教学得以高质量的开展。文章分析了节奏训练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开展情况,并提出了几点节奏训练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策略 节奏为音乐的重要表现要素。瑞士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提出:音乐教育的前提是通过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敏捷反应能力。①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也表明,需从节奏着手展开音乐教育,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节奏训练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节奏训练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开展情况 节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简单来说,一切运动着的事物在时间上的规范,统称为节奏。无论是队列步伐、人的心跳,还是机械运转、生产流程等均有着自己的节奏。可见,节奏为音乐的骨骼。奥尔夫就曾经说过:“音乐构成的首要要素即为节奏,而非旋律。”中小学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而节奏教学属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还能增强其对乐曲、歌曲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与分析能力。节奏学习的进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科学、正确的节奏训练能够确保中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多音乐知识。②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较多弊端,如整个训练过于程式化,多是通过拍手、读谱的方式来完成,训练方法单一、学习内容枯燥。此外,音乐课堂上节奏训练的时间较少。音乐本就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但音乐课堂上长时间枯燥的节奏训练已脱离了生活。节奏训练如果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将不利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违背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宗旨。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策略 (一)利用语言完成节奏训练 中小学生年龄较小,更愿意去记忆一些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东西,而童谣是他们从小就接触的音乐,非常易于记忆,通过童谣来展开节奏训练,对学生而言是相当有效的训练方式。 (二)利用乐器演奏完成节奏训练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击打、吹奏乐器的方式来感受节奏,从而完成节奏训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感受乐器的声音(长音、短音,或清脆、浑厚的声音等),并学习碰铃、响板、三角铁、沙锤等打击乐的节奏;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甚至引导其自制打击乐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道具,如筷子、盆、铁桶等,引导学生去感受与创作节奏。 (三)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完成节奏训练 音乐作品中的很多节奏均是音乐家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唤起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的节奏,如体育课上跑步的“一二一”节奏声、青蛙叫的“呱呱”声、钟摆的“滴答”声等,生活中的这些声音也有助于完成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此外,节奏模仿训练法是中小学音乐课堂节奏训练的常用教学方法。让学生想象和模仿这些声音,如汽车鸣喇叭的声音、公鸡打鸣的声音、火车呼啸而过的声音、敲门声,以及下雨时的滴答声等,这些都能够使其更加快速地掌握其中的节奏,并且有助于提升节奏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速度变化完成节奏训练 节奏为乐音中长短变化与轻重变化的一种形式。因此,节奏训练需与速度训练有机结合,方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如谱例2,若要使节奏、拍子与拍号不变,速度再加快一倍,将会出现谱例3的效果;再加快一倍的速度,将会出现谱例4的节奏效果。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其能够轻松地学习音乐知识。因此,中小学生音乐课堂上的节奏训练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应注意节奏训练的频率。教师要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与运用节奏,在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时间不能过长,但应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多次反复训练,并坚持“课上练、下课也练”的原则,久而久之,就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并提高其音乐欣赏的能力。第二,节奏训练应多样化。中小学生受年龄、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于枯燥的学习形式很容易感到厌倦,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内容更形象、生动。 四、结语 总之,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学好音乐非常重要。节奏训练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应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节奏训练内容。教师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乐感,让学生在唱、玩、说、动的过程中去体验、感知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最终通过高质量的节奏训练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提高其创作节奏的能力。 作者:石淑菊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利弊分析 [摘要]现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音乐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一直受到很大的争议。本文主要讨论在中小学音乐的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利弊,通过对利弊的分析,总结出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从而达到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媒体;中小学;利弊 随着我国的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影响了现在的教学方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大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称赞。现在的教学不再是用黑板和粉笔,而是用电脑上影像和图片来进行展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领域的深刻的变革,多媒体中教学的应用严重影响着现在的学生教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两面性,应用适当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应用不当会误导学生,使学生学不到书本上的知识,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因此要用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避免因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中小学生学不到书上的基础知识。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优势 在中小学生的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加了学习的趣味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集中率。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比较发散,如果音乐课上使用往常在黑板上单纯的讲述,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和音乐本身的真谛。音乐课上,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和图片,会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给课堂增加很多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使很多的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生动的影像,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记忆力。多媒体的应用增加了学生的视野,在多媒体上老师放入课件里的知识可以是多种不同形式的。但是在黑板上老师只能用粉笔大致地描绘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都是有限的,可能很难理解老师的意思。但是老师如果很好的应用多媒体,容易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老师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多媒体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把要学习的知识形象化,不需要老师费力地讲解,学生容易理解书上书面化的知识点,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做课件的过程中老师要找很多的资料,会发现许多学生和老师自己没有掌握的其他新的知识,这样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相应的知识点应多做介绍,介绍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学生得到的知识将更加全面,从而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缺陷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过度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技能明显的退化,老师也养成了一种惰性。学生也不能完全的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是把上课当成了一场娱乐。上课并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过度的关注多媒体的内容,会忽略学生上课的状态,而学生过度的关注多媒体上有趣的内容,会忽略老师要讲解的重点内容。老师和学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电脑上,因此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做的课件主要是老师的思想,并没有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动的接受知识,对学生思维能力也有不好的影响。多媒体的操作速度比较快速,可能学生还没有注意上一个课件的内容,老师就已经讲解过去了,当然学生也不能及时的做笔记。但是用在黑板的讲课中,老师讲的内容不会擦掉,学生不懂的知识,会再次提问老师,或者有时间做笔记。多媒体的讲课中,学生当时的记忆是很深的,但是不能记录下来,对以后的复习也是非常不利的。多媒体课堂会使学生一味地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忽略了学习基础知识,中小学生的学习要打好基础,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有好的铺垫。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有利也有弊,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有利因素,尽量避免其不利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的讲解自己做的课件上的知识,要经常提问学生增加他们的思考能力,提问是否知道有关所学习的知识的内容。多媒体课件只是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并不能在教学中占很大的位置,在遇到书本中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增加学生的理解力,也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把握书本中的重点。老师在播放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映,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要讲解的课件上,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音乐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结合的艺术,不能单纯靠老师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也需要对听觉的刺激,上音乐课的过程中,有效地应用课件,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必须的。但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不能盲目,不能单纯地依赖科学技术,尤其是教学,学生和老师占非常大的比重,多媒体是不能代替学生和老师的位置的。多媒体应用的利弊要分析清楚,这样才能发挥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作者:莫超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推广,音乐课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唱唱歌而已,而是即将发展成为包括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综合型的艺术课,音乐课的内容也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全面。在音乐学科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它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也越来越重要。而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如何有效利用学校音乐课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特有的功效方面也越来越显示其突出的作用。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很多学校的学生宁肯听从网上下载的一些格调不高的流行音乐,也不愿意接受音乐教育的熏陶。面对这样的问题,不能不让人对当前音乐教育产生怀疑。而作为音乐教师,也应该对此认真反思,反思如何将学生重新拉回到音乐课堂中来。多媒体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1]。步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不断创这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引发了教学手段的巨大变革。随着素质教育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的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出现。这种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在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简洁明快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旋律的陪伴下让学习不再枯燥,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们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好的老师。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个体不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就能观察的时间为7~10岁的儿童是20分钟左右,10~12岁的儿童是25分钟左右,因此,儿童容易受其他物质刺激的干扰,容易分心[2]。特别是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也最能集中注意力,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3]。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能传递知识。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因此在课件制作时就应该做一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操作的课件。比如:认唱音阶这是音乐教学中的难点,从认音到唱音。从唱音到辨音,都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传统的教法是用阶梯图展示和教师弹琴示范进行集体教学,模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不能因材施教[4]。为此我们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专门设计制作出一种使学生更为喜爱的多媒体课件来,从而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既放松又愉快。例如,在课件展示中音阶图中每个台阶上使用不同的小动物,这些不同的小动物代表不同的音,从而用生动的小动物形象帮助学生认识音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用鼠标任意点击一个台阶上的小动物,这时小动物就会跳出来演奏相对应的音。通过使用这些画面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做到人机交互。从而使学生们通过愉快的方式学习到要学的内容。 二、培养情感,拓展思维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仅仅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上教师用满堂灌的方式传授学生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对知识获取方式的诉求,而在音乐教学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网络及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音乐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通过强大的网络资源搜集资料,设计构思各种生动形象的音乐课件,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为学生创设出特定的音乐情境,激发审美想象。笔者曾在商洛城关小学观摩了一堂音乐课,这是一所在当地办学条件较好的小学,这堂课上,教师制作的课件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唱给妈妈的摇篮曲》这首小学音乐课本上普通的一首歌曲,被音乐教师教授的生动而有趣。在授课时为启发学生对妈妈的关爱,对妈妈的深情,教师从记录片中选取了两组真实而感人的画面,一组是在优美的《摇篮曲》音乐衬托下“妈妈轻摇熟睡中的宝宝”的镜头,另一组是母亲辛劳、忙碌,满脸皱纹的身影以及站在山头远望即将归来的孩子那种期盼的眼神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同时将两组镜头交替展现,从而引导学生从视觉画面进入到形象思维之中。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母亲对孩子体贴入微爱以及辛勤劳作、辛苦哺育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激发学生们对母亲深深地爱。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意境,激发情绪,引入主题。通过这首歌的学唱从而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激发了对母亲的爱,激励学生牢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努力学习,回报母爱的好孩子。总之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得抽象的音乐语言通过了形象的画面被合理生动的表现出来.学生对歌曲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在演唱时,能够用恰如其分的声音完美地表达出对妈妈的一片挚爱与真情。 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通常我们知道人在认知过程中,其左右脑是相互配合、协调统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刺激同时刺激人的左右脑,它将抽象概念与直观形体认知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手脑并用、视听并举,对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学生的自我表现力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5]。比如:在笔者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小燕子》中伴随着音乐,选用了春暖花开、春意盎然的场景展现了初春的景象,然后展现从南方飞回的小燕子在空中自由飞翔,以及在庄稼地里吃害虫等场景。在这里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求学生边看动画边观察小燕子的动作,说说它们是怎样飞的,怎样吃虫子的,并让他们亲身模仿小燕子的动作。体会大家喜爱它的原因,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从而准确表达这首歌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形体动作的展示是来自对画面中燕子飞翔在空中的模仿,这种模仿不仅是学生自我创作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过程。另外,学生演唱时的动画和字幕出现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登台演唱、击掌相伴、低声相和,使音乐课生动有趣,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及表演能力方面多媒体无疑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四、加强知识综合,提高教学效率 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音乐教育提供的学科综合应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为主体的多学科之间的有机综合[6]。在音乐教学中,网络教学的优势得以凸现,由于当前音乐教学更多地强调音乐与各科知识的结合,因此,每次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量就十分多,就必然需要大量的知识,而当今网络就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大量知识获取变得简单易行,如笔者在观摩一所学校在教授朝鲜歌曲《阿里郎》时,就在教授这首歌曲的同时,让学生们了解了有关朝鲜的知识.迷人的自然及人文景象、独特的风土人情,同时配以曾在中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大长今》主题歌《希望》,这样不仅音乐、历史、宗教、民俗、美术等多种人文学科知识有机地融合,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为感知和领悟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做了铺垫。正是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才能将学生吸引到音乐作品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来,从而使学生从中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激活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对欣赏的作品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通过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上的有效运用,能够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因为多媒体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它必须符合课堂教学规律和特征,也只有在充分而合理地使用这种手段,并做到将各种教学手段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高阳 单位: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民族音乐论文 一、民族音乐的内涵及教学意义 (一)民族音乐的内涵 我国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经验,从而使得我国文化整体上呈现出绚烂多姿的特色。所谓的民族音乐,在广义上而言它是指一个民族在发展中所创作出的所有音乐,如果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理解,我国56个民族中所有的音乐都可算作我国的民族音乐,包括古代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传统音乐以及现代的新音乐等。而狭义上的民族音乐则是指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主要可分为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歌、戏曲音乐以及说唱音乐五大类。 (二)中小学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民族音乐教学是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学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有利于了解历史和民族文化民族音乐以音乐的形式体现出的是民族独有的背景文化,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使学生对某个时期民族的发展历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以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为例,此曲创作时间为1931年,正值我国处于风雨飘摇的忧患时期,内有各路军阀混战,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人民生活之疾苦作为现代人是无法体会到的。而刘天华的《光明行》在当时山河大地遭受蹂躏的环境下,却没有流露出悲观的情绪,反而以一种振奋人心、生气勃勃的曲调来鼓舞国人的士气,恰似一首黑暗、绝望中的呐喊高歌。又如古琴曲《精忠词》,表现的是民族英雄岳飞慷慨激昂的民族之爱与精忠报国的高尚信念;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族英雄岳飞慷慨激昂的国家之爱与精忠报国的决心;通过《阳关三叠》可以淋漓尽致的再现唐朝诗人王维与友人临边时悲愁的情感。作为听众,在学习了类似的民族音乐的同时,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对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2、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在当前中西方文化激励冲突、碰撞的复杂文化背景下,学生对于文化的主观辨别能力是很差的,需要有专业的教育家来对其进行指点,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向着真、善、美的价值观发展,从而远离商业流行音乐及电影、杂志中的一些庸俗、浮躁的误区。这个过程中,民族音乐作为历史沉淀出来的文化精品,其中的美学元素、价值观念都是经过几代人肯定与认同的,对于青少年思想成长方面而言无疑将会有着积极、健康的影响。如在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中,作者阿炳将长年的辛酸社会生活与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在曲目中形成了统一,使得曲目整体上哀而不伤,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作者的博大胸襟与统一的美学观念。因此在中小学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可帮助学生完善正确的价值观念。3、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支撑民族发展和成长的基石,而我国的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起到了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生当中深入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通过音乐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来认识民族精神,继承团结友善、勤劳勇敢、热爱和平的民族信仰,无疑是健全素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有力手段,更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下去的保障。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民族音乐教育现状 (一)校方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获得外界的认可,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有针对性的考试教育方面,而对于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教育认识程度淡薄,没有充分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具体体现为:①许多中小学校每周只象征性地开设两节音乐课程,而在音乐教学方面比较笼统,没有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学观念;②教师自身的专业音乐知识匮乏,没有经过专业的考核也缺少实际教学经验就可以上岗,这在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上教学过程中效率无疑是非常低的。尤其是在广大县城和农村地区,教育部门管理、考核制度宽松,许多学校因资金和主观意识问题,甚至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而是以语文教师“客串”,或是社会人员兼职教授音乐,导致教学质量差。③教师手中可利用的民族音乐教学资源较少,主要以音乐教材为主,形式过于枯燥、单一,缺乏对地区性民族音乐文化挖掘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二)教师专业素质问题 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表现出的整体专业水平较高,有的教师还在专业性的声乐比赛中获奖,但相比较而言民族音乐知识则了解的有限,尤其是传统的京剧或地方性戏曲多数人都不懂得欣赏,甚至一听到类似的声音就烦躁不已,认为那是过了时的旧文化。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有:“3-6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能够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能够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段。”如果作为民族音乐教师自身都不会唱地方性戏曲和京剧,则新《课标》根本就无法得到落实,逐渐的我国传统的国粹文化也就会出现年龄断层现象。 (三)教学技巧方面的问题 在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多数教师以应试教育的理念来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导致教学的手段只重视音乐技能,而忽视了民族音乐形式下的审美体验和丰富情感,使得教学结果流于表面化而缺乏情感深度。最理想的民族音乐教学,在于既能够使学生把握到音乐形式背后的美学观念,又能够掌握高超的演奏技巧,使学生能自主的通过音乐来表达美,抒发内心的情感。但对于中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无疑是要分清楚主次的,以笔者个人经验来讲,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民族音乐所表达出的美感刚好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因此应当先从帮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中蕴藏的文化和美学理念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才是专业性的声乐技能教授。但目前许多中小学校都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在民族音乐教学方面,不仅没有缓解学生的压力,反而以考试排名、表演评奖等形式在技能方面大做文章,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这与民族音乐的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四)学生心态方面的问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饱受诟病,新的教学观念应当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做起,达到“学生主动学习、老师从旁辅导、解疑”的目的应当是各专业教学的最理想效果。但在目前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对民族音乐保有逆反的心理,认为民族音乐“很土”、难听,唱出来没有面子。这种现象主要源自于主流的商业化流行音乐的冲击。流行音乐被称作“快餐式”音乐,其主题多为情爱、伤感、叛逆,这也正迎合了青春期中小学生的心理,久而久之便左右了他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使得中小学生过早地出现功利心强,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浮躁心态。因此民族音乐教学从这个角度来讲,更像是小树苗成长过程中周围的支架,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树苗的茁壮成长,避免被风吹歪或刮倒。 三、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有效途径 (一)加强校方和教师的重视 中小学生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当从校方着手,加强对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资金完善教学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用少数民族乐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采用新型多媒体教学来取代传统课堂讲课等形式,丰富教学的手段。其次,加强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民族音乐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教授经验,对于县城地区或偏远山区资金不充裕的中小学,可聘请民间艺人入校讲授民族音乐文化和乐器的演奏,还有的农村中小学通过教育部门的协调,实现了与城市资源的共享,即通过远程教育的手段分享城市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资源。最后,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应从情感、美学、价值观等教学角度着手来予以重视,而并非要制定出严格的技能考核手段来加重学生的负担,从而避免民族音乐教学落于表面形式的现象。 (二)拓展民族音乐课外教育 拓展民族音乐课外教学活动,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拓展课外教学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是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辅助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内涵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一个过程,其具体形式如:①定期组织中小学生进行经典民族歌曲、民族乐器演奏及戏剧曲艺等才艺表演,对参赛者全部给予口头和形式上的奖励,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带动学习的积极性;②校方可定期邀请知名民乐专家或民间艺人来校内进行音乐讲座,并通过现场表演技能、口头讲授创作典故、学生参与表演等形式与中小学生展开互动,在快乐中学习民族音乐文化;③校方积极组织中小学生有规模的参加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节,民族艺人故居,民族乐器展览会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改变课堂讲授中教师为主导,学生能动性低的弊端,让学生各部分器官都跟着动起来,调动其活跃的思维和兴趣,这样能加深理解程度和印象。①视觉效果熏陶。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实物图片、录像等视觉材料,在课题中为学生展示,引领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小学教材《彝家娃娃真幸福》讲授时,以多媒体或图片形式展示彝族人的生活场景、服饰、特色乐器、民间歌舞活动等,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彝族歌曲有充分的文化理解。②听觉效果熏陶。以音像资料来丰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学习《草原风情》时,教师可播放《牧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相关背景的歌曲,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壮阔与美丽。③肢体表演的熏陶。通过肢体语言让学生动起来,可充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如学习东北民歌《小拜年》、《摇篮曲》时,教师可预备手绢、红绸等道具让学生学人转的边唱边跳风格。在学习藏族歌曲《走进西藏》时,搭配典型的藏族锅庄舞,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体会载歌载舞的融洽民族气氛。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势固然没错,但不能因此就忽视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而中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在他们当中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改善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民族音乐教学的质量,让中小学生真正能从民族音乐中感受到民族文化中的博爱与良知,应当是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举措。 作者:林冰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探讨 摘要: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整个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每一节课,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的教学设计都是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需要达到教学目标,就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策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音乐教学;目标构成;策略 引言 目的性是人类从事任何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人们在从事实际活动之前,总要预先制定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然后据此去实施其活动,努力实现其预定的结果。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之一,其目的性、计划性是很强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结果,它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导,又是教学活动的最终指向,是教学活动设计的立足点。同时,也可以把教学目标看作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和学科化,是所有学科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就是预期教学活动所能实现的教学结果。 一、教学目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目标具有几个特点:(1)教学目标制定之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预期和刻意追求;(2)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它的表述主要借助于行为动词;(3)教学目标必须体现在学生身上,反映于学生学习后的行为方式变化。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三种功能:一是指导教学实践,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以及教学策略的应用与选择。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学实施者就能依据教学目标来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利用目标指导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择与运用,必须确定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同一类型的学习的阶段性。二是指导测量与评价教学结果。每一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学设计者可自编测验题,测量教学效果,每一节课都可作出评价,评价有许多标准,但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是最可靠和最客观的标准,测量教学结果必须是以目标的测量为依据,如果没有针对目标,那测量就缺乏效度。要开展科学的评价首先要提供可有效测量的教学目标,只有是客观的、科学的衡量标准,那测量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才将是科学的、客观的、有实效的。因此,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进行测试的客观评价标准。三是指导和调节作用。教学目标不仅对教学活动的方向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步骤上也都体现出规范的功能。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他们之间应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等,都要由制订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来决定,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目标实践的过程。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可促进主体对教学的控制,促进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二、音乐教学目标层构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是由一系列教学大小不等、层次不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系统。具体分为教学总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各个下属目标都是其上位目标的具体化。 (一)音乐课程教学总目标 音乐课程教学总目标是教学总目标在音乐课程上的具体化。由于音乐课在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各个教育阶段都要开设,还要制定出分段的目标。他是在某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通常由国家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小学、初中、高中),以指导性和指令性相结合的形式作出具体规定。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通过学习把提升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作为总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要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音乐美感与人的思想精神深度有机融合,形成音乐审美能力。通过教学进而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培养识谱能力,激发对音乐的兴趣爱好。熟悉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对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有一些了解、扩大视野,使学生初步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分为主要目标和协同目标两部分,主要目标指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本身必须达到的,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专门目标,即培养学生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感知力、联想力、想象力、情感力、评价力),音乐审美表现能力(歌唱、器乐演奏、表演等音乐表现力),音乐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意向等)。协同目标,指达到审美教育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行为,发展智力,增强体质等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音乐学期(或年级)教学目标 音乐学期(或年级)教学目标是音乐学科教学总目标所隶属的子目标,是一学期(或一学年)音乐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音乐学期(学年)教学目标,体现在音乐教学大纲分年级要求中,是总目标在特定教学阶段的具体化。它一方面具有音乐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它只是对这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结果的预先设定,因此,它的内容比总目标更具体,它的制定直接受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和课程安排的影响。 (三)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是指其音乐学科中相对完整的组成部分,单元教学目标是学期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它具有更明确而具体的指向性,是一种近期的追求目标。音乐教学大纲是由一系列单元目标具体组成的,这些目标虽然具体,但并不是分散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四)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因此课时目标是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相联系的目标,也是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特点:一是教学内容的具体性;二是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三是目标实现的及时性;四是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三、实现音乐教学目标的策略 学校音乐教学的实施应包含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而普及性质的音乐教学重点在中小学,主要集中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阶段。中小学贯彻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必须为目标服务。别林斯基说,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科学的,另一种是艺术的,二者是互为平行的并列关系,谁也不是谁的附属或者补充。[1](P86)雨果说到:认识世界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学,一是数字,再就是音符。[1](P87)学校的音乐教学还要充分体现学科的特殊性,也就是音乐艺术的特点、社会功能,否则就不能正确地、符合规律地为实现总目标服务。总的说来音乐教学是为实施美育的目的和手段而存在的。学校实施美育的范围很广,始终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之中。音乐课程却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因为音乐课程能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传授审美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比如《德国黑森州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就是这样规定的:1.加强和培养感官的感受和体验能力;2.支持儿童的个人艺术兴趣,唤醒他们的审美创造愿望;3.对艺术和文化的解释;4.对媒体的了解。音乐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巨大的促进和渗透作用,但最重要的核心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欣赏感受音乐,并能正确评价、辨别和创造音乐艺术美的教育。因此,我们在确定学校音乐教学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具体任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应让儿童、青少年接触学习(包括演奏、演唱、欣赏)具有音乐审美价值的足够数量的音乐作品。按照培养目标和教育实践的需要,应科学地安排古今中外的名作和民间音乐作品。第二,逐步教给并扩大儿童、青少年音乐审美所需要的基础音乐知识和初步音乐理论。包括音乐语言构成的要素(即旋律、节奏、和声、织体、音色等),音乐的体裁形式、著名音乐家、著名作品以及音乐常识等,第三,培养和发展儿童、青少年进行音乐审美所需要的表现能力、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包括音乐感(或称“音乐综合能力”、一定的演唱、欣赏能力等)的培养。第四,发展儿童、青少年音乐想象、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在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坚持不懈地引导,启发中小学生对美德的渴望和追求,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点。 四、实现音乐教学目标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育的观念和思想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起着指导作用。教学目标不但要落实课程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一)要较好的实现音乐教学目标,必须对音乐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 音乐课课程标准是编写音乐教材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业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通过研究教学课程标准,对音乐学科有一个总体把握,明确所教音乐课程的目的要求,掌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规划内容的序列安排和教学进度。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原则和方法联系起来理解,有时同一教学内容可能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必须准确掌握教学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握教学的重点。按照教学目标还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把握,教学中注重学习内容之间的内涵联系和前后衔接。 (二)要达到音乐教学目标,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是在人的情感领域促使人的个性意识在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同时,与社会保持和谐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审美能力为最终目标,加大培养学生对音乐感知、理解、鉴别和表现、创造能力的力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唱歌加乐理,往往使音乐课变得单调、枯燥无味,也无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现在不少学校加大了音乐欣赏课程的比重,拓宽教学面,加强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通过这种改变,将以往的教学模式,变成唱歌、乐理、欣赏的模式,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同时,深刻感受到音乐美,从而增强了审美能力。好的音乐作品,都是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主观能动意识的反映,音乐旋律通过音响运动的形式,与人产生共鸣的同时进行情感信息的交流。音乐美的产生,其实是来自人与客体运动中的协调一致,也可以这样说,音乐美在人调解自身的意识活动与音乐的同步运动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把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技能训练转变成学生内在的审美需要。 (三)要完成教学目标,要注重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为前提和依据,引导学生按实际与施教者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鼓励主动型学习,随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年来,社会传统的教育观念把音乐课程认为是一种技艺课,从教学形式上它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是传授音乐知识、技能技巧。音乐教学过程中,学校施教者往往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低层次上,即帮助学生能够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上,实践上着力于唱歌、识谱。但因为音乐艺术是必须掌握相当的知识、技能技巧为基础才能表现的,最重要的是要使人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中小学生有兴趣、有爱好、愿意学、乐意学,有感才有悟,感性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理性思维。否则,所学到的音乐技能就只能成为机械的操作,呆板的重复。音乐教学中要强调学生音乐学习的主体性,按照教学论提出的S—O—R法则,即刺激———个体因素———反应,音乐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鲁•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基础是感知,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而这种感知能力是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同时艺术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即知觉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知领域又都是一种知觉思维,艺术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个体的感知能力和知觉思维能力。[2](P35) (四)要理解音乐教学目标,就要对中小学音乐教学任务进行分析 我们一般认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确定后,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实现的教学任务可以理解为三个:第一,传授和学习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确定教学任务后,对于达到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学期的、单元的、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的一般性任务具体化,也就是在每一节课内不可能都实现上述三个教学任务,但可以发展实现某一个教学任务。也可以认为教学目标是一个有着多种具体内容的目标群,不仅有着音乐基础知识,也有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方面的,还有情感方面、态度、鉴赏能力方面的目标。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与该目标相符的教学方法。同时,实现音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特征:一是学生的心理特征;二是知识基础特征;三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其构成方式。总之,学生的年龄不同,学习的心理过程也就不同,对中学生、小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会有所不同,面对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不相同。 (五)要取得教学目标的预期效果,就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在所确定的音乐教学目标中,课时教学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所有教学目标的起点,也是所有教学计划实施的主要途径。课时计划是单元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只有认真执行精心设计的课时教学,才能使音乐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保证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实现。编写课时计划是创造性的工作,要讲究实效,不能一律化、程式化,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的实际,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要求来设计和安排切实可行的课时教学。教学要讲究艺术性,音乐教育更要讲究艺术性,在音乐课时教学中,要使教学内容、方法、技能、技巧达到艺术化的运用,实现教学目标,就要对音乐课堂教学结构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处于愉快的、积极的学习状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科学的设计,使教与学互动,教学相长,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沉浸音乐艺术的享受和创造之中。反之,则会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对音乐学习处于一种被动或消极的状态。 作者:李颖玲 单位:昆明学院音乐学院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社会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齐佩尔说:“人类需要科学表达外界,也需要艺术表现内心的情感,音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情感的,它不需要媒介,比语言更为直接。”21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教育体制(应试教育、高考等)、社会(一些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不健康的所谓流行、原创音乐,充斥荧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音乐教育比较薄弱,自然导致我国青少年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我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打破偏见,真正认识到其本身的价值和内涵,使之为素质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注重音乐教学的社会性 音乐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接受方式并不局限于学校这个范围。媒体的宣传与导向,各种演出团体的节目内容,社会群体的整体素质、审美取向、审美情趣等,对音乐教育都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和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全国一台戏”的文化禁锢,音乐艺术得到空前普及和繁荣。但也要看到鱼龙混杂的现状,一些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低俗、粗俗”甚至“恶俗”的所谓原创音乐,充斥荧屏或舞台。这些东西既无技术水平,又无艺术内涵,更起不到陶冶情操、美化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民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这些糟粕进行坚决的抵制,决不能使之进入我们神圣的课堂。只有唤起更多的人关心音乐教育,只有全社会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受到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 二、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首先要强调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具有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对网络资源要有充分的了解,学习的内容、范围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深入和拓展,有的放矢的提出问题、给出任务,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学习,并给予有效的督促、辅导和讲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信息搜集与获取条件,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音乐教学环境不再是单一的课堂,甚至在家里、社会各处都可以进行音乐的学习,使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艺术与实践相结合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音乐技能、艺术修养、气质、毅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但这些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差的学生经过学习与锻炼也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教师对学生心理素质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是音乐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值得我们每个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的重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鼓励、示范、启发、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其表演意识和兴趣,提高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鉴赏、审美能力,从而增强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创造力。 1.利用器乐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韵律和演奏能力。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体系中,器乐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日本不但把一些乐器作为教学设备配备给学校,而且在音乐教材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器乐曲,并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可见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起着很大的作用。学习歌曲后,让学生用固定音高的乐器———口琴或竖笛进行演奏。通过实践练习,不但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及音准能力,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 2.加强律动和歌唱表演,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审美素质。律动和歌唱表演是最能表达学生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达尔洛兹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达尔克罗斯曾说过:“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趣的激情中去,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但是律动教学也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械地反复操练。应该从素质能力培养着眼设计教学,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歌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现行的音乐教材有很多歌曲或欣赏曲都适合于表演。教师一方面可教给学生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创编动作,并且与语文课创编故事、舞蹈课动作创编相结合。 当然,要想使音乐素养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以解决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来领悟音乐的神韵和真谛。根据本学校的实际,可开展一些竞赛性音乐活动、趣味性音乐活动,如歌咏会、器乐、声乐比赛等专项活动,使学生在课内所获得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得到艺术实践的锻练机会,以发展他们音乐的兴趣和才能。 四、多学科借鉴、互补教学 1.利用文学、美术、音乐的相融相通特质。①文学、美术、音乐本身具有的思想性、情感性、概念性、音调性、形象性与韵律性和音乐性等特征,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歌词本身具有丰富而明确的内容以及色彩性和抒情性,它是词作者主观化的认知结果,体现着词作者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旋律是声乐艺术整体构成的又一大要素,旋律本身的内涵,包括旋律线条的走向、节拍、节奏、乐句、曲式结构等,在旋律高低、长短、抑扬、强弱、快慢等变化和对比中,体现了旋律自身丰富的音乐性。“而美术则以其清晰的画面也能使抽象的音乐语言更加具体形象。②在实施音乐、文学、美术互补教学法的过程中,就应抓住“视、听、唱、奏、动、写、记、创”这几个要素,启发学生“画意境、唱意境、想内容”,即用画笔把歌曲的意境描画出来,用歌曲把图画的意境抒唱出来。通过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把音乐的歌词、旋律内容与美术因素和谐的融为一体,以达到活跃气氛、愉悦身心、陶冶情趣、诱发灵感、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艺术学科的兴趣。 2.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①瑞士的音乐家达尔克洛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反映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②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长明灯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③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学生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学生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教育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我们同样也可以从他们成功的教学方法中汲取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学手法,同我们自己的音乐教学方法相融合,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学法。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近几年在教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可以使音乐课堂变得声形并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各种派别的音乐,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体会音乐的内涵,提高艺术素养。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音乐知识的学习中。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音乐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从视觉、听觉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根据教材设置,先讲解乐理知识,然后带领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歌曲。这样的教学手段太过单一,效果不好。而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根据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达到声、像、图并茂,提高教学效果。再次,多媒体技术丰富了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举行一些课外音乐活动,如文艺汇演等。为了提升文艺汇演表演效果,必须对一些音乐进行适当的剪辑和创新,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在歌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教学中,可以将歌曲中的歌词、图片以及歌曲的韵律直接展示出来,为学生创设出色彩缤纷的歌曲情境,调动身体各个感觉器官,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歌曲意境之中,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沂蒙山小调》时,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沂蒙山小调的独特魅力。然后将沂蒙山区的风土人情以及自然景观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感受到沂蒙山区的特点,加深对《沂蒙山小调》的体会。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在课上辅助教学。通过暂停、倒退、重放等功能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知识。又如,教唱歌曲《春天在哪里》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春天里大地复苏、小草发芽、一片生机盎然的情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冲突,感受春天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歌曲的兴趣。(二)在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同样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乐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许多乐器的认识,但因教学条件有限,教师不可能向学生展示所有的乐器,学生只能根据书本上的图片了解其基本构造。借助多媒体技术,学生不仅可以看到相关乐器的图片,还可以通过一些视频了解乐器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聆听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其次,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音乐中的场景。如在欣赏《欢庆的日子》时,教师可以将陕北人民打腰鼓、扭秧歌欢庆丰收的喜悦场面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陕北的风土人情,更加深刻地理解乐曲的情感内涵。(三)在乐理教学中的应用。音乐教学过程中乐理知识的讲解是最为复杂的,乐理知识往往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乐理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如《沂蒙山小调》的学习,涉及到许多乐理知识,学生很难掌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其音节特点,同时与相类似的曲调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体会不同的同时,能够掌握这种小调的哼唱特点,将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趣味性十足,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应用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注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虽然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传统教学手段依然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合理把控,才能更好地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其次,多媒体技术必须与课堂教学规律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相适应,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辅助工具,切不可将其视为教学手段的主体。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控,要注重与课堂内容的结合,从而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李晓芬 单位:互助县教育局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研究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节奏作为音乐的第一要素,节奏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学生学习音乐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音乐能力的核心点之一。现今中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对音乐元素的训练主要在音高、节奏和旋律等方面,但在多数音乐启蒙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却较单一、缺乏体验。本文将从节奏教学的现状与重要性进行论述,通过节拍、语言、身体动作的方式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节奏;语言;动作;律动;节奏读音 节奏作为音乐的第一要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独立存在,而旋律脱离了节奏则无法存在。可以说,没有节奏,音乐就失去了生命力。节奏就像人体的骨架一样,人有了骨架才站立起来,而音乐美不美,一个人美不美,首先取决于骨架,如我很高很瘦,我的骨架结构长而细;你很胖很矮,你的骨架结构短而粗大。那么音乐也是这样,要塑造好的旋律,首先离不开好的节奏。而节奏的学习不是按照乐谱按部就班的打出来或唱出来就可以,那样是呆板的。节奏的学习往往包含了力度、速度和情感等在其中,需要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节奏的内在动力,准确把握节奏,进而表现音乐的情感。 一、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的现状与重要性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中小学教材中对相应歌曲大部分有编写对应的节奏练习,但在教师教学中多数的节奏练习方式较为单一,多以用手打拍子或用手划拍子,以节拍规范节奏的形式进行简单节奏教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节奏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节奏模仿、节奏读音和节奏听记等练习方式。但从认知层面上讲,大多停留在数理关系上,认为音乐的节奏就是音符时值关系的组合,忽视了节奏的表现性和动力性。节奏训练的方法还较为缺乏系统性。虽然我国引进国外三大著名音乐教学法已经二十多年了,但还处于教学法的本土化理论和实践基本探索中,新的教育思想与观念还没有及时传递到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当中,从三大教学法教育方式进行总结,可以看出音乐教学的第一步是从节奏体验抓起。这需要教师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强对节奏这一音乐元素有新的认识,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节奏的练习,从根本上改变节奏教学过于单一状况。节奏作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从欧洲和美洲来看,它们每个音乐教学法都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节奏训练在音乐的学习中从最开始到最终一直贯穿为一体。可以说,音乐的起点是节奏,终点还是节奏。就像音乐家们,他们最终要解决和学习的还是节奏问题。而在音乐教学当中使用最广的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体系和柯达伊教学法。这三大教学法在节奏的训练上都具有完整的教材教学设计和严谨的教学结构。如: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强调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继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奥尔夫教学体系强调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柯达伊强调节奏读法进行节奏训练,边拍手边口读的方式,从语言的多样性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这些教学法当中,它们无不强调节奏在音乐的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节奏教学的方式方法 语言在节奏教学中的方式方法。音乐中的节奏大多来自于语言,是最近于人的自然发声的,而我们从出生开始家长就会教我们学习说话,所以用语言作为节奏教学的起步,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从本土语言文化进行教育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从教育上得到保障。用语言与节奏进行的教学,主要是节奏朗诵教学,从学生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如姓名、动物名、交通工具、地名、所学的古诗词、儿歌等,从中提取节奏基石进行训练。在新班级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名字有节奏的报出,以相互认识。在教学中,对于反应较慢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说出来,对于爱表现的学生,可以让他说不出来为止。在朗诵时,对节拍、节奏出错的学生要及时纠正,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正确的节奏感。动作在节奏教学中的方式方法。节奏与动作包括声势和身体动作两方面。声势的基本形式包括拍手、跺脚、拍腿和捻指四个方面,代表着音乐的四个声部。因为人的双手双脚可以分开拍打,在记谱上,符干朝上代表的是拍打或跺右边,符干朝下代表的拍打或跺左边。关于节奏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怎么开始。如在节拍内说“开始”等。在方法上,有节奏模仿,由教师或学生拍一个节奏型,其他学生模仿。教学可以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四拍子开始,每小节应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一拍休止为主,尽量练习的时间要长一些,并反复练习。律动教学作为身体动作的一种方式。在律动教学中,节奏的训练需要听觉器官和身体的合作完成。听觉器官接受声音和节奏,形成音乐记忆。身体--节奏运动的载体,通过身体动作可以体验和再现音乐节奏。节奏的学习主要依靠的是身体运动和听觉,通过日常重复练习来获得肌肉和音响的记忆,进而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能准确表现节奏。律动教学是在听音乐的同时用身体动作来体验音乐,在律动教学准备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学生通过聆听节奏音响,使学生自然集中注意力,随时做出身体反应。在律动练习中,动作包括原地动作与空间动作。原地动作包括有拍手、摇摆、晃动、指挥、弯曲、转身和踏步等。空间动作包括有走、跑、跳、蹦、跃、奔腾和滑行等。这些身体的运动语汇,可以单一或综合使用,讲求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合理分配不同程度学生表现节奏要素的难度,如程度低点的学生做简单的动作,程度好些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互相走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三、结语 音乐节奏教学,我们首先要重视节奏这一音乐要素。它作为音乐旋律的骨架,从根本上决定着音乐的好坏。在节奏教学中,在语言中找寻节奏基石,能有效的把握歌唱节奏准确度;运用声势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合唱活动中学生之间的默契和锻炼学生的平衡度;进行体态律动,把音乐内在的情感表现为动作,体验音乐的美感,帮助学生更好表现音乐和表达情感。由于笔者知识和研究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还请多指正。 作者:阳祺 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现状研究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难以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和随意的现状,缺乏严格的教学要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获得良好发展。 1.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科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器官、大脑等组织细胞在音乐的作用下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促进人的左右脑保持协调,大大增强了大脑的记忆功能。同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有效增强了其感知力和创造力。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除了要教授歌曲的韵律之外,还要讲授歌曲的文化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文化情怀和精神素养。第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音乐的学习通常在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这一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保持专注和热情,无意间锻炼了学生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促使学生朝着更加自由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2.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2.1音乐教学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学认识不足,因而均把其设置为与正式考试科目无关的课程,有些学校的音乐课程只是摆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经常被其他主课程占用,音乐教育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教学实践难以得到有效贯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说,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但学校并未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音乐教学的投入,日常音乐教学依旧出于突击应付状态,教学成效得不到有效的凸显。 2.2音乐教学师资不够雄厚 由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促使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性人才比较匮乏。虽说不少学校已经采取相应措施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但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其差距较大,在知识面以及教学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拓宽和加强。 2.3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又要不断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为此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把握极其重要。合理且有效的音乐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然而,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和单一,对于音乐的学习主要停留在教唱层面,难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3.1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要想有效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开始着手,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和课程的认知。中小学音乐教学处于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对于有效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尤其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中小学地区,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音乐教育所面临的资金不足和设备短缺等问题,在保证学校基本教学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采购相应的教学设备。与此同时,要确保音乐教师的待遇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师的待遇处于同等地位,不断完善其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3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要全面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充分挖掘教师的师资潜力,这就要求教育机构要善于合理布局,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次要不断促进教师进行合理流动,例如可以返聘退休老教师进行跨校兼课,同时在教育集团和校际之间实施音乐教师的双向流动。再者,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定期的职业培训。一来中小学要尽量为教师多提供学习和深造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来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交流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能。4.结语总而言之,要想有效改变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使其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做出共同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结合现状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推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获得良好发展。 作者:朱男 单位:海门市汤家初级中学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一、当代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虽然国家正式将器乐教学和音乐欣赏写入教材,但是在实际音乐教学中仍没有摆脱以唱歌为主,以基本乐理为辅助的教学模式,背离了审美教育的初衷。在音乐教育目的上,以应试教育为主,不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单纯追求高的升学率,艺术教育现阶段在中小学中已经成为了少数人学习的课程,还有一些学生学习艺术教育也是为了升学才选择这条路的。另外,在具体的音乐教学方法上,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主的 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自身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在正常的音乐课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老师说了算。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中小学的学生来说,所受到的教育是被动的,许多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虽然在时间上比较长,但是对于音乐的认识与理解则还是停留在很低的水平,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到音乐的世界中去。在中小学中,音乐的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帮助每一位学生提高各项基本素养,对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都有着很好的帮助。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还是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所有的学校对考试成绩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而对于音乐这种与升学无关的课程不够重视,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老师都会要求中小学生学习与升学有关的学科,甚至一些学校还会将音乐课取消用其他的主要课堂进行代替,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音乐教育十分不利。不过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一些学校也开始进行音乐教育,从而为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今后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二、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音乐进行教学改革的意义研究 (一)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具有很好的意义 众所周知,兴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是我们进行学习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对中小学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一定要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自身的认识上就愿意去学习音乐。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掘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方向的天赋,加强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并以此为基础,让每一位学生都建立起音乐的学习性格,把音乐真正的与每一位学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改革,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以此来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建立起对于音乐的热爱。 (二)有助于面向学生,发展全体学生个性 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能够在整体教育系统中建立起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注重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注重考试。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加快,音乐的教学工作也能够得到较大的支持,从而帮助每一位学生更好的领略音乐世界的美好,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在中小学中的教师进行音乐教育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同制定出相应的学习方法,无论是学生的天赋好坏,都要进行耐心的教导,帮助每一位学生真正的认识音乐,引导他们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的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音乐的性质决定了该门学科是一个十分注重操作的学科,特别是一些技术性很强的音乐表现方式,比如创作、舞蹈等,都需要演出者进行反复的练习,才能够在舞台上表现出来,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过就传统的音乐教育来看,我国所采用的方法把实践教学与识谱知识等进行了分享,这样一来,就把原本十分生动的音乐课变成了十分死板的识谱课,造成了音乐教学质量的下降。音乐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了真正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策略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从原来的主角转变成配角,学生则成为主角,以此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美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不应当在音乐课上还使用那些传统的说讲式教育。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破除学生对音乐的神秘感,使学生进行音乐的学习和创造。教学要选取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的音乐材料,使学生在富有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学习中感受音乐,逐渐培养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审美和情感内涵的能力。 作者:韩雅楠单位: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模式的运用探索论文 摘要:为什么中小学的音乐课总是没什么孩子愿意上呢?作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很多老师缺乏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本文就此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兴趣;教学模式 高校毕业后,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走上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遇上最多的问题就是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使得他们的课程很难开展下去。经过我的一番了解,发现他们大多数是不会运用教学模式而导致的,因此我总结了一些教学模式与大家分享。 一、趣味模式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其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并乐于学习。 基本过程:引趣一激情~愉悦~主动学习 这类模式在中、小学各年级都能运用,尤其在小学唱游教学中。对低段的孩子在音乐教学中主要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学音乐。例如在《小鸡的故事中》,乐曲很简单,学生一唱就会,但学习的要点显然没有理解;于是老师可以一边绘声绘色地讲着小鸡的故事,一边惟妙惟肖地表演着鸡妈妈、小鸡、老鹰的各种动作,在一个愉快和谐、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重点—四种音乐情绪的转换(雄壮地—欢快地—紧张地—抒情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伴着小鸡的故事被孩子们感受到了;感受得那样轻松,那样有趣。 二、和谐模式 特点:师生之间互相沟通,融洽合作,和谐、轻松。 基本过程:诱导~共鸣~探讨一获得共识 这类教学模式在每个年级段都可以运用,使教学中各种关系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文环境是使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初中一年级欣赏课((二泉映月)},老师刻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素材—通俗歌曲《二泉吟》,在引入新课时播放,让生欣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欣赏到那熟悉而又喜欢的通俗歌曲《二泉吟》,不由得和着音乐唱了起来:“风悠悠,云悠悠,满怀的不平在小路上走……”那凄美的歌声唱出了阿炳的情、阿炳的梦、阿炳的恨、阿炳的愁、阿炳的忧,歌曲与画面营造了与乐曲《二泉映月》相融的一种特定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音乐描写的意境中…… 三、合作模式 特点:学生间互教互学,技能知识互补,潜在目标是培养乐于助人及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基本过程:引导~讨论~演示~共同评价 适用于创造性较强的音乐教学环节或有点难度的知识性教学中,通过学生互助解决疑难及共同演示唱、奏、演的创造成果,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小燕子》中,教师用钢琴演奏《小燕子》主题旋律,学生听后老师出示八张音乐卡片,(这八张卡片上有八小节曲谱,是歌曲《小燕子》的前八小节曲调,每张卡片上一小节,四个小组每组分配两张卡片)请孩子们分小组讨论,把这八张卡片自由组合,编成新的旋律来赞美小燕子。看看谁送给小燕子的音乐最美。这节课孩子们在听听、唱唱、跳跳、玩玩中结束了庆功会,并尝试了自己创编音乐,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中,尤其是全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把优美的曲调创编出来,体现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气氛,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创编曲谱的成功感。 四、探索模式 特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思考与研究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基本过程:设疑~自由探索~引导探索~答疑 指导—发现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探讨、总结事物运行的一般规律,并以这种规律为基础,反过来去解释与发现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 有一例是识谱方法的探讨。上海有一位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先识谱后唱歌的教学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地采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这一方法,他总结了四点:一是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的教学目标并不矛盾;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可以降低识谱难度;四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上唱歌课时,他不急于马上解决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识谱知识问题,而是先让学生听录音或听教师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美并逐渐熟悉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识谱,这时学生就有了似曾相似的感觉,识谱就顺畅多了。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虽然它具有便于管理、便于传授等优势,但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更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有明显欠缺。将课内与课外优势互补,是当今教育提倡的方式。 无论哪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不能认为它在任何时候都是普遍适用的。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学习任务的性质、特定学习场合的需要来优化组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课上的生动有趣。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因素论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渗透德育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最能表达感情的艺术,《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而道德教育的关键则在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没有感情因素,就不可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去,不仅会使得教学效果深刻而有力,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音乐教师把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上,这偏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有悖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初衷。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力,让学生从音乐课学习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学会如何做人,这才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音乐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首先,对全册教材进行德育渗透的分析,力求吃透教材,明确渗透德育的着力点,达到音乐学科德育渗透的预期目的。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教材内容为研究对象,确定渗透德育重点主要包括:爱祖国、爱家乡、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等。然后,做好德育渗透的单元备课:依据大纲的要求,切合学生实际,设计每一个单元德育渗透的侧重点。最后,在课时备课中体现德育渗透点:每节课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课时备课过程中确定德育渗透点及渗透方法等都要体现出来。如在教唱《江河万古流》(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话说长江》的音乐画面,再欣赏《长江之歌》、《黄河船夫曲》、《塔里木河》,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祖国秀美壮阔的山河之中。此时,教师再用优美的伴奏、抒情的范唱向学生介绍作品,那么学生对《江河万古流》的美的感受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在学唱过程中,更加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德育的渗透点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接纳,并化为自醒自悟。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因素 德育的实施,应该在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中体现,喜欢参与的活动是学生愉悦身心的乐园、学习本领的课堂、施展才能的舞台、塑造心灵的基地。因此,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1、在唱歌教学中净化学生的心灵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歌曲以它独特的美———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达的情感美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扎根,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 《青春舞曲》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歌曲中以“太阳”“花儿” “鸟儿”等大自然生态的变化为借喻和依托,抒发了维吾尔族青年赞美青春、珍惜青春年华的欢乐情绪。这首歌曲活泼明快,富于民族特色,歌词具有教育意义,教育人们要珍惜青春,不要虚度年华。中学生正值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首歌曲引导学生于欢乐、健康中步入青春期。《小鸟,小鸟》(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电影《苗苗》的主题歌。歌曲描写了小鸟在蓝天阳光下,自由自在地飞翔,抒发了对小鸟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人们渴望自由的心情。在这个单元里选材都与动物有关,其目的就是启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教唱这首歌时,要把亲切深情的感情教进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美好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我们现在必须努力学习。 2、在音乐欣赏课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或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料,或组织学生举行不同形式的演唱会,或组织学生出版专题音乐墙报、手抄报,或组织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讨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终曲,在欣赏之前,教师先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歌曲的创作过程,以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使学生感受作品的宏大气势、黄河的汹涌澎湃,体会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斗争的伟大形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乐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乐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公务员之家 三、在教师自身形象中渗透德育因素 教师的人格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具有参照作用,能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因此教师在各方面要率先垂范,用自身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以情动情、以爱育爱、以德育德,有效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乐记》中也记载:“乐也者,施也。”因此,教师要重视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通过音乐艺术的魅力,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总之教学探索证明了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像音乐教育家贺渌汀说过的一样:“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高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最实质的问题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不但使学生学到作品知识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经过无数苦难磨练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从而唤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自觉的为了祖国的强盛而学习,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加倍努力。 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音乐创作教学是音乐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中应注意破除音乐创作神秘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体验到音乐创作的快乐,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创作教学方法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节奏填空练习。3.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智能汽车论文:CES 2017,智能汽车有哪些亮点 2017年CES展会已经结束,在本届CES上,除了遍地开花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外,智能汽车可谓是赚足了眼球,今年共有500多家汽车技术厂商参加CES,这也让这届CES看起来像是“车展”。今年的CES除了传统的汽车厂商展现了很多奇妙的汽车“黑科技”,多家互联网厂商也在展会上展示了自家的智能汽车和解决方案,同时还有许多科技公司也开始涉足智能汽车领域。可以看出,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智能汽车”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正开始走入我们的生活。 硬件企业抢滩登陆智能汽车市场 智能汽车的发展离不开硬件企业的支持。硬件企业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也最为敏感,因为作为汽车集成的最上游企业,这些硬件企业的产品功能决定着整车的功能体现。所以在本届CES展会上,我们看到了众多的硬件企业参与其中,诸如BOSE、恩智浦半导体、英特尔、英伟达等,这些企业通过与车企联姻,不断打造各种新颖的汽车的功能。 博士公司(Bose):作为一家知名的音频设备厂商,Bose也开始努力和“智能汽车”扯上关系。在本届CES上,Bose展示了一款概念汽车座椅。 这是一套名为Bose Ride的概念系统,可以有效将路面震动、颠簸等大部分不规律移动过滤,大大提升了乘坐舒适度。在最新的Bose Ride概念系统上,Bose将之前卡车座椅上的单轴避震升级为多轴避震,大幅提高了舒适性。不仅如此,现在Bose Ride系统还集成有各种多媒体娱乐系统,无论是比赛、电影、音乐还是聊天都能提供最好的感受。 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总部位于荷兰埃因霍温的恩智浦是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之一,不仅在汽车半导体市场独占鳌头,在工业半导体市场也位居前七之列。恩智浦半导体展示了通过汽车之间(V2V)和汽车与周围基础设施之间(V2I)的安全通信,得以改善道路安全性和交通流量的技术。用例将包括碰撞警报、智能交通灯和道路交叉口易受伤道路使用者检测。这一切均以恩智浦的汽车RoadLINK产品为基础。恩智浦现在与Delphi(德尔福)和Savari开展车载与路边单元方面的合作。 艾尔维(IAV):在全球拥有约5700名员工,是汽车工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汽车工程合作伙伴。艾尔维展示了高度自动化驾驶技术,主要是动力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艾尔维的自动驾驶系统可作为努力缓解城市拥堵和减少相关污染的主要方案之一,其高度自动化驾驶汽车能够与基础设施、行人和Microsoft Azure Cloud实现连接,从而使汽车能在所处环境中自动且安全地做出反应。 德尔福(DELPHI):德尔福与Mobileye在2017CES展会上大秀车技。德尔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线束系统制造厂商,而Mobileye也是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的先驱,他们共同展示了中央传感定位与规划(CSLP)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并在复杂路段(包含信号不佳的隧道)跑上10km,这10km的演示路段包含了复杂的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以及信号不佳的隧道,被称为目前最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公开路试。该套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一大改进在于它改善了车辆在隧道或信号不佳的路段的定位能力,即便汽车在丧失GPS信号与云端地图信号的糟糕环境下,CSLP自动驾驶系统依旧能确保10cm以内的定位精度。除此之外,其自由空间探测能引导车辆通过复杂的车道分叉或没有车道标线的区域。这套系统是首款可以立即使用、完全集成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配备了行业领先的感知系统与计算平台,计划2019年投产。 英伟达(NVIDIA):在CES上,NVIDIA与奥迪联手展示了一辆能够自动驾驶的Q7,得益于该公司全新的 Xavier AI 车载超算,具备机器学习功能、自动巡航功能、精确定位、安全路线规划等。车子只需经过四天的“培训”即可上路。据悉,Xavier拥有512个GPU核心,一颗定制八核心处理器,以及一套全新的计算机视觉加速应用。另外,在CES会上NVIDIA还推出了最新的“人工智能辅助驾驶”软件助手,它能够采集来自传感器的稻荨⒏兄周边情况和即将发生的事情,以便为人工驾驶时提供额外的安全警示。英伟达还宣布与车内定位和导航产品及服务品牌TomTom、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汽车雷达及芯片供应商博世和汽车制造商奥迪达成合作。其中,英伟达与奥迪将共同打造由新芯片XAVIER驱动的奥迪Q7自动驾驶汽车,据悉预计于2020年上市。 英特尔(INTEL):在CES上了业界首款面向无人驾驶的GO智能驾驶5G车载通信平台,这个可扩展的从车到云的系统让汽车厂商可以在2020年5G网络普及前开发产品,还能够开发并测试各种使用场景。英特尔指出,5G能为无人驾驶汽车提供更快的传输速率、超低的延迟以及车辆间(V2V)的相互连接。此外,英特尔还在CES上宣布与宝马和Mobileye合作,于今年下半年推出约40辆自动驾驶汽车,并进行路测。 传统车企推陈出新 在今年的CES展会上,传统车企的展位比去年增加了约25%,并且也是本次CES参展商中的主力军。更有激进的车企,比方说克莱斯勒集团,更是放弃了紧接着CES举行的北美车展,选择在CES上其最新车型。而其他车企,基本上都毫无保留的展示了其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 宝马(BMW):推出了概念车BMW i Inside Future。宝马在现有车型辅助驾驶的基础上,推出了整合宝马自动驾驶研发项目的最新宝马5系原型车,车载计算机可根据周围环境以及车辆位置将汽车自动保持在车道内行驶,实现自动驾驶。而其i Inside Future概念车,则展现了宝马在未来内装设计和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此外,宝马还推出了HoloActive Touch虚拟触屏技术,通过反射原理在中控台位置投射出一块“悬浮”屏幕,驾驶者通过指尖“点击”虚拟屏幕来控制车辆。这套系统通过高敏感度的摄像头捕捉驾驶者指尖的动作。在超声波装置的配合下,客户的手指同时可以感受到轻微的压力,这就模拟了传统触控屏的体验,让操作更符合人们的习惯。 丰田(Toyota):推出了概念车CONCEPT-i。汽车制造商或者和我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汽车拥有自己的“灵魂”。 TOYOTA Concept-i 外观设计非常科幻,大量的曲线让它显得与众不同。有意思的是,丰田为这辆车内置了一个名为 Yui 的人工智能,这个智能助手将会与驾驶员、乘客甚至汽车周围的人进行交互,利用中控面板和无处不在 LED 灯为人们提供信息。它能够让车内的AI的系统拥有“情绪表达”,能与你沟通的同时,增加车联网应用的丰富性。它还可利用传感器掌握司机的驾驶习惯和身体状况,实现车与人的情感交流。 本田(Honda):推出了本田概念电动车NeuV。NeuV搭载了日本软银(SoftBank)旗下云端 AI 技术研发公司所打造的“情感引擎”,它可以感知整体汽车的状况,并且和驾驶者做互动,比如当你超速的时候,它甚至会用尖叫声来提醒你。本田也表示,这款车型会牺牲一些实用性来提高它的智能价值,它的模样更像是定位给一人乘坐使用。丰田还提到,如果量产车无法在短期内时间的话,但至少这套AI系统可以安装在方向盘上,更好的与驾驶者沟通。 奥迪(Audi):奥迪则推出了交通灯辅助系统,其能够让主板通过LTE 4G网络与交通信号灯相连,交通灯信息将会传递到车上,车辆仪表盘信息由此能显示交通状态、红灯剩余时间等。此外,全新的交通信号灯辅助系统还能与车载导航、自动启停等功能结合,特别是根据红灯绿灯而运作的自动启停系统,并可根据红灯等待时间自动调整最优行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拥堵与污染。此外,奥迪通过与英伟达、百度的合作关系,展示了自己坚实地步伐。凭借小巧的Xavier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能看懂面相的AI Co-Pilot辅助驾驶员驾驶的深度神经网络、全新NVIDIA 人工智能汽车平台(AI Car Computing Platform),奥迪计划在2020年实现自动驾驶商用化。 福特(Ford):展示了第二代Fusion混动自动驾驶测试车,该车型也被认为是最接近量产的自动驾驶车型,也是福特耗时近3年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二代自动驾驶系统新增了激光雷达,可探测更广更远的范围;配置了更加灵敏的传感器,但数量由原来的四个减少至现在的两个;搭载了运算能力更高的中央计算机。不过,就算是最接近量产,按照福特的计划来看,也得等到2021年才能实现。 现代(Hyundai):展示了IONIQ无人驾驶汽车的设计理念。目前几乎所有的车企都有自己的自动驾驶研发计划,但要真正实现量产,成本问题是最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现代IONIQ无人驾驶汽车就是以此为出发点,采用更加简易的传感器系统,将成本降低,使无人驾驶可以更加亲民。现代IONiq是一款在基于极致混动技术的同时,打造更智能的自动驾驶车型。现代对于这辆车的打造已经经历了四年的时间,而在美国CES展出后,有可能将开始销售。 此外,现代还展示了一项与谷歌的合作关系,既通过谷歌Home智能音箱为其汽车增添语音控制命令。谷歌Home将被整合到现代的Blue link服务中,Blue link服务允许用户通过与之相连的智能手机、Apple Watch和Android Wear设备开启车门,发动汽车,调节车内温度。Google Home还能通过语音控制命令直接向现代汽车发送导航信息。未来用户能通过语音命令方便地使用电动汽车远程充电、远程上锁、调节温度和远程启动等功能。 北汽(Baicmotor):在本届CES上,北汽了智能汽车规划,其中主要包括智能驾驶、汽车智能网联以及智能座舱三大部分。为了实现智能汽车规划,北汽宣布将会在2020年前投资20亿元人民币;在2025年前投资50亿元人民币进行研究开发,以此获得更多自动驾驶方面的高新技术,比如高精度激光雷达HD LiDAR以及3D多摄像头探测技术等。而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将作为其重要合作伙伴,提供Learning Map地图数据、百度汽车大脑、CarLife等技术和服务,并参与新技术的共同研发。 互联网企业继续“跨界”造车 CES 2017的展会表明,汽车的自动化与电气化已经渗透到汽车工业与汽车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企业不再是看客,而是将汽车的世界、能源的世界、代码的世界关联在一起。互联网企业让机械与互联网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而且还在创造新的进化领地。 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乐视投资的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量产电动车FF91。FF91将从2018年开始量产,售价大约在15万到20万美元之间。从性能上看,这款FF91的续航里程为700公里,最大马力1050马力(最大功率783千瓦),百公里时速加速时间为2.39秒。该车搭载了智能升降3D激光雷达,配备实现Level 4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整车内置多达30个传感器,其中包括摄像头、雷达、超声波等等。开发团队称FF91不仅拥有成熟的自动泊车技术,而且具备目前市面上最强电力驱动系统,其开放充电系统可以用任何充电系统。 微软(Microsoft):渴至思讣铱萍脊司,包括德国运输技术公司IAV、2D/3D制图公司Esri和移动数据连接公司Cubic Telecom等,共同展示了自动化驾驶。微软主要展示的是Azure云产品。据悉,丰田、雷诺和日产等汽车厂商已广泛应用Azure云产品。从现场展示情况看,微软还能够基于V2X、雷达、摄像头以及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数据,实时分析交通状况和行人密度,以保障自动驾驶过程中司机的人身安全。 百度(Baidu):牵手北汽,在本次CES上了未来智能汽车规划方案,计划在2016~2017年量产具备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刹车以及半自动泊车功能的车型(L1级别);2018~2019年实现量产L2级别自动驾驶汽车;2020~2025年间实现量产L3以及L4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2025年以后逐步实现L5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和推出。“百度自己不会去做汽车,但是百度可以为每一辆汽车提供一个包含数据、技术、地图的百度大脑。如果说驾驶需要冷静的大脑和稳定的双手,那么自动驾驶则需要一颗更冷静的大脑和全面的技术。”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说。 谷歌(Google):谷歌联合FCA(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集团共同了一款自动驾驶车Waymo,新车基于克莱斯勒全新Pacifica混合动力版车型打造。Waymo在克莱斯勒全新Pacifica混合动力版车型的基础上新增了各种传感器,这些分别位于车顶、前后保险杠和前翼子板等位置的传感器能确保Waymo能获得周边完整的路况信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早前,谷歌宣布将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分拆为一家单独的公司Waymo,寓意“A new way forward in mobility”(未来新的移动方式)。他们计划联合FCA集团在2017年初投放100辆自动驾驶车进行测试。有消息指出,Waymo预计将在短期内向公众提供无人驾驶服务,而不是向他们出售自动驾驶车。 从本届智能化汽车的发展方向来看,车与人关系的智能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过去人对待汽车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完成出行的机器,但未来,汽车与人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汽车将越来越“懂”人。此外,今年的展会更加清晰地表明,没有一家公司能包办智能汽车发展的所有环节。目前整个汽车行业都对智能汽车充满了期待,参与合作和竞争的既有传统车企,也有很多科技公司。不过,及时汽车“自动驾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更大的问题是如何实现这项技术的规模化。在未来的CES展会上,我们会看到众多厂家在规模化上的解决方案,就是在被大众接受且足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成本效益。 智能汽车论文:李斌:中国智能汽车的真正玩家 多次创业并对汽车产业了如指掌的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擅长并最想尝试的事:定义一个新的汽车时代。 有人说,做一个实干家而不是空想家,激情比聪明和天赋更重要。而创业邦“2016年度创业者”李斌的特点便是充满激情和干劲。 了解李斌的人说他有雄心壮志。虽然专业是社会学,但他同时辅修了计算机和法学两个学科。创业二十载,李斌没少“折腾”,履历虽不算丰富,但很成功。1996年还在北大读书时,李斌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南极科技”,在美国租了几台服务器,帮助国内用户注册域名、租空间。1997年他参与创办了科文书业信息技术公司,担任总经理。2000年他创办易车网,2010年易车网赴美国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的互联网公司。2014年11月他又创办了蔚来汽车,从事高性能智能电动汽车的研发,作为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称他要做中国版的特斯拉。18个月后,蔚来汽车的第一款产品――EP9超跑在伦敦亮相。 一面初心,一面商业理性 “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蔚来汽车是我第四次创业。”决定做蔚来汽车时,李斌对成功率的预判只有5%,然而他还是赌了一把。 每次爬山看到雪线上移都让李斌大为感慨。2014年2月,他在自家阳台上拍摄了一张天空照,灰蒙蒙一片,全是雾霾。“汽车突破了地理距离对人类的限制,意味着自由和美好,但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是不是(让我们)离这个目标有点远了?”这是李斌创办蔚来汽车的出发点。 回归商业理性,从互联网、用户的角度出发看汽车行业,他思考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和用户交流的方式到底会怎样改变一个行业? 商业的基础存在于和用户交流的方式的变化中,或者说存在于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管理方式的变化中。互联网给商业带来了进一步变化,移动互联网又再次让商业发生了很多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同样很深远。 三个时代和6个定义 除了创业,李斌还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投出了摩拜单车、优信二手车等有商业大格局的创业公司。二十几年的社会洗礼带给李斌的是对行业更深刻的认知、对用户更深刻的理解。 创办蔚来汽车不是复制谁,李斌对汽车产业有自己独到的解析。他把汽车行业分成了三个时代:1.0汽车企业,包括今天所见的大部分汽车品牌,它们诞生在互联网出现之前;2.0汽车企业,如互联网时代出现的特斯拉;3.0汽车企业,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汽车公司。 “基于移动互联网连接用户和管理公司,各个产业比拼的是和用户的紧密度,是用户全程的体验。3.0汽车公司是蔚来汽车努力的方向。”李斌这样定位蔚来汽车。 他的回答都指向一个核心,那就是汽车行业的竞争是用户体验的竞争。 的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公司讲情怀没用。对于电动汽车消费者而言,他们不会为环保买车,却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付账。从这个角度出发,智能化的电动汽车确实给了消费者一种可能去重新定义汽车的体验。 而蔚来汽车的商业模式将建立在六个体验基础之上:与忠诚用户分享利益,透明并由移动互联网驱动的服务,超越汽车的附加值,卓越品质与性能,可承受的入门价格,超越燃油车加油的加电体验。 回过头来从今天的角度去思考电动汽车时代,李斌还给出了一些答案:现今的互联网汽车公司不仅仅是有互联网思维的汽车公司,也不仅仅是能源的汽车公司,还是用软件定义的汽车公司。 李斌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那就是他已经对“用户体验”着了魔。他早已把蔚砥车看成是给用户带来生活方式的公司,拥有汽车乐趣的公司,不是简单的造车、提供出行工具,而是更多地从完全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这个行业可能发生的变化。 资金和风险 相比于乐视贾跃亭的“PPT造车”、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李斌在造车上显然是在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蔚来汽车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得到了全球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的支持,其中包括李想、刘强东、腾讯、联想、顺为资本、红杉资本等,总计融资金额超6亿美元,投资人按照出资额认购各自的股份。 李斌对自己的融资能力非常自信:“如果我的钱有问题,那谁的钱没有问题?” 这也是李斌的聪明之处。他深知造车没钱不行,是真不行,所以在创办公司时他就有两点认识:第一,现在汽车公司的创业是全球性的竞争,所以需要有很多钱支持;第二,汽车是风险比较高的创业项目,竞争很惨烈。而他采取的策略是扩大朋友圈,让有共同愿景的企业、企业家和投资机构一起去创立公司。 蔚来汽车成立之前,雷军曾问李斌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李斌谈道是对产品的想象是否能达到用户的期望,雷军却说,最大的挑战是团队融合。 被雷军提醒后,李斌在招人时特别注重对方的履历和做事方式,保证价值观一致。如今2年过去了,蔚来汽车公司聚集了来自40多个国家超过2000名的全球顶尖人才,在硅谷有车联网、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的研发团队,有来自思科全球的CTO,在伦敦有高性能的研发部门,在幕尼黑有来自宝马参与搭建的全球设计公司,在北京有软件部门,同时还包括合肥和江淮合作的电动汽车生产工厂基地等等。 今年11月21号,蔚来汽车在伦敦了旗下第一款产品――EP9纯电动跑车,在西方主流媒体得到了很高的评价:EP9在赛道上证明了自己是全世界跑得最快的车。 而李斌也证明了自己――充满激情和干劲,越战越勇。 智能汽车论文: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的设计与应用 摘 要对电动汽车而言,在配电网当中是一种随机、间歇且分布性的电力负荷,为了使人们使用的更为方便,充换电站应当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充电,在这种情况下,定然会影响到配电网的工作。而在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充电设备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作为常见的充电装置,电动汽车充换电交流充电桩会在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电动汽车 充换电装置 交流充电桩 影响 1 引言 在国家新能源战略当中,电动汽车的发展是一种重要方向,而在电动汽车发展进程中,电动汽车的建设和技术发展是一项重要环节。才茂凭借多年在电力技术、电力系统及储能技术方面的理解,并将V2G和储能技术作为前提,解决电动汽车充电站电气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这种方案不仅可以提供电动汽车电池的充换电,同时也能进行储能电站的拓展,展开智能、开放的管理,使拥有储能电站功能的充电站成为一项重要组成。 2 充电桩硬件电路设计 2.1 控制器硬件整体 在充电桩系统设计过程中,控制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以及管理往往是通过C44B0X 微处理器展开操作,C44B0X 微处理器作用主要是针对上位机和控制器进行工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通过 CAN/LIN网络通讯以及动力电池组状态,对所产生的信息进行相关统计与采集,如图1所示。 在C44B0X 控制器系统控制过程中,使用的客户可以自助操作,更好的实现了卡内余额查询的程序设计,并且还赋予了用户监控的权限,另外在显示屏上还可以显示或者选择属于相应的展现模式,比如时间、充电量、余额等等。 时控制系统硬件包括控制电源电路、处理单元以及电能输出等内容。一部分是针对充放电控制的电路,包括信号采集电路、信号调理电路;另一部分则是微处理单元电路、电能输出控制单元电路、控制系统电源电路以及传统的 S3C44B0X 的外围电路,其中包括实现该系统所需要的 5V、3.3V、2.5V 电压转换的电源电路、液晶显示接口电路、NandFlash电路设计、NorFlash电路设计、声光报警电路等。 2.2 NandFlash电路设计 在充电桩控制系统之中,硬件部分有中央处理器的存在,调度中心则以实时操作系统为基础,其启动程序在FLASH ROM 当中进行存放。此外,控制系统还在NandFlash当中存放一系列的记录,比方说电压、电流及温度传感器等,进一步对数据和监控进行存放,从而能够使人机交互功能得以实现。 2.3 LCD 接口设计 本设计所选择的控制芯片 S3C44B0X 集成当中有显示器但愿的存在。可以进一步对相关液晶屏幕进行控制。LCD 驱动控制器可以将接口时序、行和列像素数、屏幕刷新率以及数据总线宽度进行编程与设置。LCD 控制器的外部接口信号有:帧同步信号 VFRAME、线同步脉冲信号 VLINE、像素时钟信号 VCLK和 LCD 驱动器的 AC 信号 VM 等。 2.4 交流充电桩控制导引电路设计 控制导引电路的作用有: (1)在充电之前确定借口之间的链接是否链接好了。 (2)做好供电功率和充电链接装置的登记工作,并做好详细登记。 (3)充电的过程中做好监测管理工作。 充电电缆可以让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连接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原理。在充电之前,对充电桩的控制装置进行详细的记录与监测,判断其电压值是否符合工作需要,并且确认充电桩各个接口之间的链接,并且可以通过 3 的 PWM 信号占空比来确认充电桩电流的最大值,在充电的过程中对其产生的数值进行详细的登记与记录,并且做好详细的检测与登记工作,确保整个充电过程安全进行。 2.5 能输出通断控制设计 从上述总结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在检测导引电路正电压减半状态两秒钟的时候,充电桩负荷开关处于闭合状态,开始供电;若回路中出现了任意断点,检测点处电压就会改变,充电桩立刻断开负荷的开关,充电过程中断。 3 结束语 本文对交流充电桩的共E你展开了分析,并对原理图进行了设计,之后介绍车载充电机等内容,结合系统需求和控制器设计硬件。电动汽车充电桩系统的任务是比较繁琐的,相对其他的程序显得尤为复杂,本研究只是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还有缺陷存在,技术实现和理论基础也需要研究以及探讨。 作者单位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天津市 300222 智能汽车论文:人工智能下一站:无人驾驶汽车 无人驾驶的应用,会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和便捷,但是“无人驾驶”的发展障碍并非只有技术障碍,还有法律、道德等诸多非技术性鸿沟 无人驾驶汽车是人类使用机器为自己工作的更进一步发展,它的本质是人工智能将部分和大部分替代人的工作。如果将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那无疑将标志着人们进入人工智能的新时代。无人驾驶的应用,会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和便捷,但是“无人驾驶”的发展障碍并非只有技术障碍,还有法律、道德等诸多非技术性鸿沟。特别是无人驾驶技术在面对人类社会的多种不确定性场景该采取何种手段来保证车内乘客和车外人员的安全。只有汽车厂家通过解决技术问题和对伦理道德的权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状况。 现象 无人驾驶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在过去的2016年,各大汽车企业都非常关注无人驾驶,可说2016年是无人驾驶的转折年。所以我们会看到,2016年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出现与无人驾驶汽车相关的重要新闻。比如大众、奥迪、奔驰、福特、丰田、沃尔沃、德尔福、英伟达、谷歌、BAT 等主流车企与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智能汽车领域,终极目标均指向无人驾驶。 作为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来实现无人驾驶。由于该项技术门槛较高,研发集成度强,所以需要一种行业内形成无人驾驶的生态系统才会促进该行业的发展。由于网络技术、算法技术和硬件技术在无人驾驶领域都非常重要,所以在2016年,我们就看到互联网科技巨头们纷纷联合汽车制造商进行无人驾驶技术的合作和尝试。 如在2016年伊始,通用汽车就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无人驾驶技术创业公司Cruise Automation。2016年8月,Uber又花费6.8亿美元收购了刚刚成立8个月的无人驾驶卡车创业公司Otto。2016年秋天,发生了科技行业历史上规模第二大的并购――高通斥资390亿美元收购恩智浦。这笔收购背后的逻辑显而易见:高通需要进军无人驾驶汽车芯片市场,以便与英特尔所占据的汽车芯片市场互相对决。因为英特尔目前已经与Kia、现代(Hyundai)、BMW、劳斯莱斯(Rolls Royce)、Mini Cooper、InfiniTI、 Lexus、丰田(Toyota)、Daimler、Jaguar XF以及特斯拉(Tesla)等汽车制造商合作了。高通再不出手,就将被挤出无人驾驶汽车芯片市场。 谷歌作为一直走在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前沿的企业,2016年将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城市增加到4个。2016年12月,该公司还将其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剥离为独立公司Waymo,并归于母公司Alphabet旗下。该公司的汽车2016年自动行驶了100多万英里,获得了大量的行驶数据。 另外的行业内重要的应用进展来自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Uber2016年秋天开始在匹兹堡和旧金山试验让客户乘坐无人驾驶沃尔沃专车。波士顿创业公司NuTonomy也开始在新加坡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为了保证安全,这些汽车都配备了人类驾驶员,以便在发生故障时夺过车辆控制权。特斯拉则选择了更为大胆的举措,该公司2016年10月宣布,其所有车型都将配备全自动驾驶所需的硬件,今后只需开发软件即可。 在目前所有的汽车公司中,只有沃尔沃开始进入“高度自动驾驶”的实质性项目测试和商业化阶段,为加快无人驾驶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目前沃尔沃与爱立信打造的 Sensus 智能操作系y已经开始规模化布局,Sensus 智能操作系统基于爱立信的云端服务,提供包括互联(Connect)、服务(Service)、娱乐(Entertain)、导航(Navi)、控制 (Control)在内的车载互联功能,以实现安全、便捷、智能、高效的车内外互联体验,旨在打造基于车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智能城市交通生态系统。 不同于国外车企以自主研发为主,中国汽车厂商多采取与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其中已经开始相关研究工作的企业有一汽、上汽、北汽、奇瑞、长安等。其中,长安汽车智能化汽车“654”战略,计划到 2025 年建立起 1500 人的研发队伍,累计投入 130 亿元提升无人驾驶等智能汽车技术水平,并掌握全自动驾驶技术。 奇瑞汽车则与武汉大学合作开发无人驾驶技术。2016年1月, 亚太股份与奇瑞签署了《智能驾驶技术合作协议》。双方期望通过此次技术合作,进一步提升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水平和应用能力,实现未来的市场扩张策略。 随着5G技术的加速普及、互联网巨头的快速推动,以及汽车智能化技术的成熟,无人驾驶汽车产业步伐将继续加速发展,有望在2020 年实现商业化。 背景 各国抢占无人驾驶市场先机 无人驾驶技术本身就是将汽车技术与IT技术相结合,即通过数量较多、敏感度较高的传感器和其他相关信息采集设备,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收集大量数据,并对数据加以分析判断并发出正确指令,引导车辆向前行进或停止。 从2016年世界各国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来看,传统汽车巨头和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入局无人驾驶市场,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进程远超市场预期。这主要还是因为各个国家都明白,从行业空间的角度来讲,无人驾驶是一座超级金矿。 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开始出台细致的政策来推动该行业的发展。比如2016年1 月 15 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计划在未来10年拨款40亿美元,加速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希望减少交通事故死亡率和交通拥堵状况。2016年1月19日,联合国谈判相关人士表示,制定汽车国际规则的联合国机构已开始制定无人驾驶的安全法规。预计日本和德国将提出方案,关于高速公路的行驶法规最早将在2017年3月获得通过,成员国将遵照国际法规完善国内法。 同时,2016年1月29日,英国交通部也宣布,准许自动驾驶汽车在伦敦街头上路测试。从2016年7月起,“格林威治自动化交通环境项目”的第一辆自动驾驶车将在伦敦东南部的泰晤士河格林威治半岛的道路上试车。2016年2月,美国监管部门告知谷歌,根据美国联邦法律,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可以被视为“司机”,这是无人驾驶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迈出的重要一步。 2016年10月,为在2021年之前实现高度或完全自动驾驶,中国了无人驾驶技术路线图。这是中国无人驾驶领域公布的首个技术标准,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的无人驾驶技术路线图长达450页,详细展示了2030年前中国汽车行业各领域的发展蓝图。该报告指出:“我们要尽快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上达成共识。”报告制定了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的三个五年阶段需要达成的目标,力求高度或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在2021年到2025年能够上市。报告还指出,2026年到2030年,每辆车都应采用无人驾驶或辅助驾驶系统。 按照路线图内容,未来15年中国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遵循以下节奏:至2020年,汽车产业规模达3000万辆,驾驶辅助/部分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达到50%;至2025年,汽车产业规模达3500万辆,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达到约15%;至2030年,汽车产业规模达3800万辆,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占有率接近10%。从整个路线图来看,在中国实现最高级别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还需要突破各项技术以及各种政策法规的限制。但是挑战也意味着机会,车企和互联网技术公司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 当然企业界的研发才是行业真正的动力。由于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公司正在引领无人驾驶发展的潮流,给传统汽车发展相关技术带来了较大压力,特斯拉、奥迪、日产、沃尔沃、奔驰、丰田等厂商相继加快了研发步伐。 据了解,无人驾驶汽车从2016年到2025年是起步期,2025-2030年是发展期,2030年以后是高速发展期。基于自主环境感知的单项驾驶辅助功能(DA),大规模运用将于2017年实现;以自主环境感知为主,网联信息服务为辅的部分自动驾驶(PA)应用将于2018年实现;融合自车传感器和网联信息,可在复杂工况下的半自动驾驶(CA)将于2020年实现;在2025年以后可实现V2X协同控制,完成高度/完全自动驾驶功能(HA/FA),在2030年左右实现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应用。 焦点 如何跨越“无人驾驶”非技术鸿沟 无人驾驶虽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想要真正变成现实,让它能够更安全、更稳定的在我们的身边行驶,还要面对非常多的挑战。 首先,从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来说,依然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因为只要是计算机系统,就会有出现错误的可能,但是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来说,一旦出现错误,很有可能带来的就是致命的后果,特斯拉2016年5月的事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厂商们需要不断的解决各种出现错误的潜在问题,将错误率降至最低。 此外,“无人驾驶”汽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车辆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极高,而这也对电脑系统的安全问题形成极大挑战。一旦遇到电脑程序错乱或者信息网络被入侵的情况,如何继续保证自身车辆以及周围其他车辆的行驶安全,这同样是未来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无人驾驶”技术的一个更大难题,在于如何让汽车与行人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毕竟,机械缺乏社会化的思维能力,比如,当有路人冲汽车挥手时,汽车无法确认这是让它停下来还是赶紧离开。“无人驾驶”汽车最难做到的就是:预测和回应人类的行为。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将愈发完善。反倒是“无人驾驶”非技术问题,成为行业发展面临的巨大鸿稀 比如无人车上路后,若发生事故,如果路上还有传统汽车的存在,那如何在定责?是由汽车制造商还是无人驾驶系统软件商,亦或车上乘客来埋单?与此相关的汽车保险与赔偿如何适用法律,也需要面临重要的革新。 事实上,无人驾驶汽车定责的法律问题相当复杂,不仅涉及到设计、制造、用户、相对方之间的多重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本身的种类也很复杂,需要厘清的责任至少包括合同责任、侵权责任、产品责任等。2016年2月中旬,谷歌的无人车在行驶中,行车电脑判断后方一辆巴士将会减速,让自己先通过,但随即与巴士发生剐蹭。谷歌随后发声,称自己公司“承担部分责任”,并表示已对软件进行优化,避免未来类似事故发生。在这首起无人车在事故中须承担责任的事例中,谷歌的回答是――“谁拥有,谁担责”。 2016年两会上百度CEO李彦宏带来了三项提案,分别为聚焦加快制定无人驾驶车政策法规、盘活专网资源、优化空域资源管理。其中定责问题,也成为李彦宏在提案中重点阐述的部分――“应对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他认为,由于无人驾驶汽车还未大规模商用,现在这个问题并未凸显,但按照自己对无人驾驶汽车“3至5年内实现商用和量产”的预测,届时定责将成为重中之重。 此外,另外一项非技术性障碍在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驾驶机动车应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其中,驾驶人均默认为自然人。也就是说,无人驾驶与现行法律存在巨大冲突,无人驾驶的上路牌照、交通事故定责、登记检验等系列问题,目前都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 还有部分伦理问题也需要考虑。当无人车与行人发生事故时,对行人过错、系统平台过错的划分与判断,需要立法机构对无人驾驶系统的人工智能决策流程和水平有清晰深刻的了解,这无疑需要大量的调研工作,但还涉及到人工智能与人的伦理问题。如果某个事故不可避免,那么这时候无人驾驶汽车如何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还有如果为了避免人的伤害,无人驾驶汽车会不会选择“自杀”,这些都是非常棘手的伦理问题。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第一定律称,机器人不可以伤害人类,也不能坐视人类遭受伤害全然不顾。无人驾驶汽车是否应有所借鉴呢? 当然,也有业内专家称,对于“无人驾驶”的前景,现在能想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只要能想到,都可以把它们逐渐化解。只不过,还可能有未曾想到的问题出现,以及处理未知问题需要的时间。大多数业内专家表示,“零事故”是“无人驾驶”汽车实现量产的首要指标,当然这还需汽车企业继续在研发方面努力。 启示 技术与法律在新产业中的平衡 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无人驾驶汽车目前基本处于自动驾驶2级(多种功能自动)到自动驾驶3级(受限自动驾驶)的过渡阶段。根据各自目标规划,预计2020年前后有望推出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量产无人驾驶汽车产品。 目前,无论是中国还是发达国家,都在对“无人驾驶”题材进行部分炒作,导致有一点自动驾驶功能的车都被称为“无人驾驶”。但实际上,“无人驾驶”汽车是按照其所能实现的功能有各个阶段分类的(表1),只有实现最高阶段功能场景的车,才能被Q为“无人驾驶”汽车,其他应称为“自动驾驶”汽车。从这个角度看,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还需要至少15年左右的时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6年5月的《“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建立汽车产业创新体系,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并提出了具有驾驶辅助功能的汽车,新车渗透率要达到50%,自动驾驶渗透10%。这个积极务实的发展规划就说明在“十三五”期间无人驾驶还将处于技术积累和研发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9月20日,美国交通部针对从事无人驾驶技术厂商的指导意见书,这是全球首份无人驾驶汽车法律指导意见,由于美国、中国、欧洲都在积极研究无人驾驶汽车的立法,因此该领域的法律监管框架也将呼之欲出。据悉,美国交通部的指导意见书有114页,主要列出了无人车厂商需要提交的15项“安全评估”标准,包括无人驾驶车如何测试、在系统失灵时的补救措施以及无人驾驶程序如何遵守现行的交通法规、以及如何避免车辆被黑客入侵等。 在中国,重庆市因为有长安汽车努力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原因,2016年10月,《重庆市推进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16~2019年)》在重庆市政府网上向社会公布。该文件称,2018年,市民驾驶智能汽车奔跑在实行智慧管控公路上的场景,可能在重庆内环快速等路段实现。重庆造的无人驾驶汽车也有望在部分区域上路。 此外,中国也在促进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立法,上海安亭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场。威马汽车、复星集团、华为、腾讯等近日还成立了“智慧出行企业联盟”,致力于推动智慧出行产业的发展及落地。 据悉,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立法正在进行中,两年内可能落地。 综合来看,技术进步和法律制度如何调整才能促进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并遏制潜在的风险,取决于产业、社会、经济和其他多种因素。外部环境以及道路交通法规的修改和磨合,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综合来看,“无人驾驶”汽车要想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至少还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 智能汽车论文:智能汽车更安全 有报告预测称,全球2030 年的汽车数量将是现在的两倍。随着特斯拉和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的加入,汽车大战进入了次世代。在汽车互联过程中,信息安全和标准化举足轻重,如何保障车载应用不影响车辆的安全行驶体验是开发者和汽车商必须攻克的难题。 新版本Autopilot升级系统: 优化驾驶安全性 2016年5月7日,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生产的一辆Model S电动轿车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发生撞车事故,导致司机身亡。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多次出现事故问题。2016年9月12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宣布,为了避免类似之前发生的致命事故,将对特斯拉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进行升级,以更高效的方式去使用雷达,在系统安全性等方面带来重要的优化,并加入新的限制。 一直以来,主摄像头和图像处理系统是主要的传感器,雷达只是作为辅助。而在新版本Autopilot升级系统中,雷达被用作主要的控制传感器,而且不需要摄像头确认视觉形象识别。在雷达探测成像时,光子在波长运行中可以轻易地穿越雾、粉尘、雨、雪,更清楚地探测到周边环境中的障碍物,有助于避免同类事故。另一个重要的改进体现在司机违规时,及时采取措施。如果车速超过每小时72公里,司机有1分钟的时间没有手扶方向盘,那么系统将发出警报,仪表盘将会闪光。倘若司机1小时内忽略了三次声音警报,那么自动转向软件将自动停止使用,直到停车。相对于新用户,Autopilot的老用户更有可能忽略这些警报。 新版本Autopilot升级系统对其他一些方面也进行了优化。例如,车辆通过识别两辆车的雷达回波,提升车辆紧急刹车或其他引起大力刹车事件的反应速度,帮助车辆识别高速公路出口。当超越一辆接近分道线边缘的速度较慢车辆时,特斯拉车辆可自动调整在车道内的位置,尽量保持安全的侧向车距。 车辆提示警报更加明显,包括在仪表板上通过闪烁白色边框提示驾驶员。通过识别前车转向灯,提高对插队车辆的侦测。减小右侧超车的可能性,提高自动并线功能的可用性。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刹车功能将更有效地介入。即使车辆未开启辅助转向功能,当车辆检测到即将偏离行驶道路,司机仍然没有转动方向盘时,车辆会发出警报。随着数据的完善,在即将发生交通事故时,车辆会主动开启辅助转向功能,尝试避免一定会发生的碰撞。 现代V2V及V2I技术: 实现车辆互相“沟通” 为了应对车辆数量激增所带来的挑战,福特汽车公司了搭载“车对车通信”V2V技术的第六代野马跑车。所谓的V2V,就是要以车辆间彼此沟通的方式,应对可以预见的交通堵塞,降低车辆碰撞意外的发生可能。目前车辆上使用的雷达侦测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驾驶盲点所造成的意外事故。而V2V车辆通讯科技建立在WiFi无线传输科技上,却能够让车辆之间互相沟通,分享彼此的行车速度和相对位置等数据信息。 V2V的一个目标是让汽车跟外界互动,与各式各样的基础设施沟通,最终形成一个比较智能的交通生态链。通过数据的分享和分析,在其他高速车辆尚未进入驾驶盲点的位置前,帮助司机进行预先判断,提前做出更明确、更安全的反应与决策。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避开危险的能力,减少碰撞意外的发生,疏解交通拥塞的情形,促成更具效率的驾驶环境。 目前,在航空机器人中采用的短程通信、LTE 无线宽带、网状网络等等很多技术,正在逐渐或者已经被应用于汽车上。福特汽车的工程师们还在研发一种新的计算程序,用于车载信息系统,帮助实现紧急事故下求救信息快速和可靠的传递。他们准备与其他公司加强合作,增强汽车与无人机间的联系,让汽车能与无人机对话。 在V2V车辆通讯科技的背后,“车对物沟通”(V2I) 技术将在未来的车辆运输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福特汽车正在研究如何让车辆与后端IT基础架构进行沟通,例如车辆可以被告知都市各区塞车情形、车祸意外和其他影响驾驶及行驶路线的状况。福特汽车将V2V及V2I整合进入其短期、中期与长期的行动科技规划蓝图中,来应对拥挤、复杂的现代用车环境。 福特汽车的工程技术人员表示,若想实现V2V和V2I的功能,仅靠自身努力是不够的。他们计划与各地政府单位、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其他汽车制造商们沟通,期望能及早制定统一标准,让V2V及V2I等车辆通讯科技提早高度普及化。同时,福特汽车也将与政府机构、学术单位与研究单位合作,将技术标准化,规格统一化,期望开发出全球通用的车辆通讯科技整合平台。 通过 V2V和V2I 技术,行车电脑可以根据行车速度和相对位置等信息,为司机推荐前往目的地的最快路线,甚至找到目的地附近的停车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我们会看到未来的车辆能够自动地同其他车辆、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沟通。所有相关设备都会建立在一个统一网络平台内,人们出行的体验也将大幅改善。”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比尔・福特表示,“归根到底,我们最终或许会看到城市中出现自动驾驶汽车。而且由于这些车辆除了充电之外每天都会不停地在路上行驶,因此路上的车辆也会随之减少。甚至会彻底改变现有的车辆所有权模式”。 先进V-to-I技术: 让汽车和红绿灯“对话” 对于行驶在马路上的司机来说,红灯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烦恼。奥迪汽车2016年8月15日在华盛顿特区和拉斯维加斯宣布,即将推出一项首次商用的新生技术,使奥迪汽车可以与红绿灯“对话”,用来预知红绿灯时间,以减轻司机的负担。奥迪汽车表示,在2016年6月1日之后生产的部分奥迪2017款Q7和奥迪A4车型将搭载“车辆至基础设施通信”(V-to-I)技术,使交通灯和其他基础设施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与车辆交换安全和其他运营数据。 由于车辆会显示红灯转变为绿灯前的倒数时间,因此司机能大大减轻等待时产生的焦虑情绪。反之亦可在黄灯时提示信号灯转为红灯的时间,让司机做好准备。如果车辆认为,无法在绿灯变红之前通过路口,那么V-to-I就会在中控台上显示倒计时,让司机提前刹车。与此同时,在等待红灯变绿时,倒数计时将在信号灯变绿前几秒消失,以便司机有时间去关注十字路口,观察前方通行是否安全。V-to-I会切断计时器10秒钟,以避免急于闯灯现象的发生。奥迪汽车高管展望道,V-to-I技术未来还可能具备与汽车导航系统或者汽停止/启动配合使用的功能。交通信号灯甚至可能建议车辆保持特定的速度行驶以跟上它的变化,从而顺利通过路口。 V-to-I技术利用无线的方式,将交通信号灯数据和车辆运营数据进行交换。通过服务器由TTS交通技术服务运行,将信息送至奥迪车辆。信息可以利用于车辆导航、引擎启动、关闭功能,甚至可以改善交通量。说具体一点,V-to-I系统负责监控红绿灯计时系统,将司机导向更快捷的路线。它还会建议加速和遇到绿灯时的行驶速度,减少停车和重启汽车的次数。如此一来,V-to-I对发动机的启停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技术汽车能够在红绿灯面前有选择性的进行停留,并且还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速度来接近红绿灯。当红绿灯前的车辆变多,道路变得拥挤的时候,红绿灯也会开始调节其变灯模式,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从而减少人们在道路上耗费的时间,节约能源。 V-to-I技术还有益于未来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发展,因为汽车没有必要“看见”红绿灯实体,而是以通过智能红绿灯传播的信号来判断是停车还是继续行驶。但是部署此类系统也面临挑战,因为V-to-I技术不但需要安全的通信基础设施来解决法律框架、无线频谱的难题,而且还离不开与市政和交通部门密切合作。 智能汽车论文:智能汽车来袭 在刚刚闭幕的CES (美国消费电子展)2017上,智能汽车再次成为热点。这几年随着众多科技公司和传统汽车厂商开始加大力度研发智能汽车,CES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车展。 目前全球智能汽车研究竞赛处于白热化阶段,率先推出相应产品的企业未来将占有一席之地。咨询机构易观预测,到2019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将迎来洗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经过短暂的市场启动期,到2021年,少数产品成熟的企业将主导市场,智能驾驶技术也将逐渐得到普及。 为了成为能够占领市场的少数,所有的企业都加快了产品的步伐。在CES 2017上,微软、恩智浦、IAV、Esri等推出了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驾驶的产品。 微软展示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用户的智能终端与汽车相连,让汽车获得用户的日历信息和个人偏好,从而帮助用户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值得一提的是,微软的Azure云可以通过V2X(车辆与外界信息交换)、雷达、摄像头,以及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获得数据,利用Azure云来实时分析交通状况和行人密度。 恩智浦在CES 2017上展示了如何通过V2V(车对车之间信息交换)和V2I(车与基础设施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安全通信来改善道路安全和交通状况。比如:车辆碰撞警报、智能交通灯,以及交叉路口处的驾驶隐患探测。 艾尔维(IAV)展示了其开发的高度自动化的驾驶技术。自动驾驶可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从而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采用该技术的高度自动驾驶的汽车可与基础设施、行人,以及微软的 Azure云端相连接,使汽车能够自动以安全的方式对周边的环境做出反应。 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展示的地理和空间分析技术,可与微软的小娜(Cortana)进行通信,为用户提供地理空间环境信息,从而提高用户的道路行驶安全性和整体驾驶体验。企业级GIS平台服务可以通过微软Azure云为企业提供地理环境信息和分析,帮助其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驾驶行为并预测道路状况,从而改善整体交通状况,并且可以在整个车联网环境中分享互联汽车的传感器数据。这些功能可以让智慧城市更快地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比如尽快维修路上出现的坑洼,或者尽快清除道路上的遗撒物品。 微软企业业务开发部副总裁凯文・达拉斯(Kevin Dallas)和恩智浦半导体汽车业务部资深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拉尔・罗杰(Lars Reger)都表示,只有多方合作,将不同技术整合,才能为用户带来更加安全、可靠、个性化的{驶体验。 在本届CES上,智能汽车不再是以碎片化的部件形式存在,而是被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智能系统,智能汽车距离人们触手可及的商品车更近了一步。(张楠) 智能汽车论文:不仅仅是关于智能汽车的比赛 在中国,无人驾驶、智能汽车领域的发展越来越迅猛,越来越火热,甚至连英国人也越来越急切地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其中,不过高和生显然认为,无人驾驶,还是慢一点,稳一点更好。事实上,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的发展,不但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我们将如何选择? 2016年12月2日,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里,激烈的汽车比赛正在进行。参赛汽车有原型试制车,也有量产改装车,不过这些车的外型有些奇特,许多车在车顶和车身四周安装了各种各样摄像头和密集的传感器,在有些比赛场次,参赛的汽车里居然并没有驾驶员在操控――这就是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和上海嘉定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智能汽车大赛。这是一场国家级的科技赛事,以“智能改变世界,创新驱动未来”为主题,定位于智能汽车行业的高端交流平台和技术实践测评标尺。 在赛场上忙碌的不仅有来自东风、广汽、东风标致、吉利、本田、沃尔沃、长安福特、凯迪拉克、一汽大众等车企,也有清华大学、长安大学、江苏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同济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科研、高校机构。虽然是首届比赛,但中国智能汽车大赛不仅设置了无人驾驶组,也设置了自动泊车、自动紧急制动、车道偏离预警与保持等智能辅助驾驶组。 不过本届比赛尤其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该项赛事得到了英国贸易投资署、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荷兰上海领事馆、瑞典上海领事馆等国外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英国国际贸易部公使衔参赞Mark Wareing、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中国区主席Thomas Meurers、英国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战略总监Michael Talbot以及德国、荷兰等国的行业专家出席了比赛同期举办的2016ICV国际论坛、中英智能网联汽车交流会、中英高端访谈、中德高端访谈、中荷高端访谈、中韩高端访谈等一系列交流活动。 在这些外国机构里,英国人的身影最为活跃。英国国际贸易部、英国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及米拉公司等英国企业出席了大赛和闭门会议,并通过中英智能汽车交流会的形式和中国企业在赛事期间进行了会面和洽谈。“英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适合智能汽车发展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不光向研究开发智能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的企业、机构和高校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同时还出台了相关政策为智能汽车的测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我们希望以此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增进与中国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智能汽车的发展。”英国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汽车中心战略主管Michael Talbot表示。 英国国际贸易部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还在现场宣布共建中英汽车联合工作组,共同推进中英双方在汽车工业,尤其是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化合作,增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商贸及学术交流。“英国有着丰富的技术经验和科研人员储备,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活跃的产业集群,中英汽车联合工作组将充分挖掘两国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双方在研发、制造、市场及投资领域的交流,并利用英国在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智能系统及蓄电池技术等尖端科技优势,帮助中国智电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英国国际贸易部公使衔参赞魏林博士表示热切期待着中英双方未来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密切合作。不过,与积极主动的英国人不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和生对于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的热潮显然有自己冷静的看法。在中国智能汽车大赛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魏林博士和高和生主任。 对话高和生:汽车自动驾驶又近又远 《汽车纵横》:能否介绍一下中国智能汽车大赛? 高和生:这两年,传统的车企和大专院校,在无人驾驶领域都做了很多工作,他们认为自己的一些产品可以推向社会进行道路测试,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到过上海国际汽车城来测试。我们举办这个比赛,搭建这个平台主要是希望国内的研发机构、企业、大专院校把他们在无人驾驶方面的产品,拿出来互相做一个评测,比一比,遛一遛。通过互相验证、互相比较、互相学习,能够比出优点和劣势。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大家可能就是互相观望,彼此之间的沟通也有问题。 这两年,智能网联汽车在咱们国内炒得比较热,传统企业、以IT为主的企业都纷纷在做无人驾驶汽车,这就有路径选择的问题。这两年,我们中心一直也在逐步推进无人驾驶领域的标准建设,我们认为产业要发展,在标准方面必须要引领,要规划好。我们非常关注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及时地让这些产品进行互相比较,这是很必要的。比赛之后留下的信息也槲颐窍乱徊阶龊帽曜贾贫ê托幸倒芾矸矫婀ぷ魈峁┝嘶础数据,这是我们举办大赛的目的。 《汽车纵横》:国内有些车企已经开始尝试在公路上进行智能驾驶,但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国家也没有立法允许它们上路,您认为国家应该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帮助企业发展智能驾驶技术? 高和生:我们已经向工信部提过一些想法,我们认为,无人驾驶汽车一定要经过一定的时限、一定里程的可靠性测试才能上路。除了我们的标准要跟上,立法进程我们也得推进,这包括保险如何规定?我们一定要有详细的描述,要说清楚路径。 让企业做技术储备是应该的,但我们要从社会标准、立法的角度推进,两者间要同步。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节奏不要推进得太快。据我了解,无人驾驶汽车,很多国家都在发展,但允许上路的不多。 我曾经去日产公司调研,三年前,日产公司的智能汽车产品就被认为很成熟了,但是我们去参观,他们还只是拉着我在高速公路上跑了40多分钟。因为驾驶的情况太特殊了,路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东西,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还是要稳妥一些。 《汽车纵横》:您认为中国的自动驾驶汽车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上路? 高和生:从我们产业的角度,从制造的角度看,两、三年应该是可以上路测试的。现在的问题主要是立法和行业整顿,如果在一个封闭道路上做这件事,我认为两、三年做出产品,五年产品上市,产品本身不会有太大问题。关键是其他配套的东西,例如立法推进等都存在问题,这不是我们单一产业能左右和主导的。日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的产品没问题了,但是在立法推进上也遇到了困难,日本政府目前肯定是不容许的,所以大家还是要一起共同推动。 我去日本考察过无人驾驶汽车,也去过欧洲的德国、瑞典等国家。在日产,我和他们做了详细交流,也看了他们的无人驾驶汽车,三年前他们的无人驾驶产品就已经在销售,除了在高速公路、封闭路况的道路上跑,这三年来也一直在高速公路上模拟实际使用情况运行。考察后,我感觉汽车的无人驾驶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企业、行业、社会在这方面的投入目标是对的,但是这个路怎么走,什么时候实现全无人驾驶?我认为,节奏上、把控上还是稳一点比较好。 《汽车纵横》:无人驾驶汽车下一步的推广模式到底是什么模式?在技术选择路径上,是汽车+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汽车? 高和生:我认为这是两种路径都可以选择。从我自己了解的情况看,包括去瑞典、德国,这几个国家基本上是以汽车为主的国家,基本上还是“汽车+互联网”这个路径。虽然关注程度很高,但没有像咱们国内炒得这么热。所以无人驾驶汽车下一步的推广模式可能有多种模式,需要我们政府和行业正确的引导。不能危害社会的安全。我认为,好像还没有那么着急地要去实现无人驾驶,例如我到北京出差,北京市区里可以自己开车,上高速公路从北京到天津这一段路,换成无人驾驶模式,这样我就可以休息一个多小时,我觉得这样的模式是无人驾驶第一个要达到的目标。无人驾驶的终极目标是达到共享汽车和无人驾驶,这么走会比较稳妥,也比较现实。 《汽车纵横》:你们与英国的合作,主要侧重哪些方面? 高和生:交流、协调、互相借鉴。我希望中国的车到英国去之后会说话,会走路,英国的车到中国来也会。 《汽车纵横》:关于无人驾驶,您最关注什么问题。 高和生:无人驾驶汽车首先是安全汽,从我们制造业企业来说,制造一辆车肯定没问题,因为整个汽车产业就是集成行业优秀技术的,主动的和被动的安全技术,我们都在用,所以安全汽车应该没问题,关键是安全汽车交互问题,这个是我们最不放心的一个环节。中国的路况比较复杂,需要协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来协调好。 《汽车纵横》:实现无人驾驶后,汽车行业会被颠覆吗? 高和生:无人驾驶汽车的终极目的就是共享汽车,谁是最大受益者?我认为还是汽车,所有无人驾驶这些开发的东西,包括影像技术,所有技术都要被我汽车来整合使用,所以将来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我们。我们需要这方面的技术来支撑,来配套,来完善,但还是要以我们汽车为主,整合这些资源,所以我认为未来在无人驾驶汽车方面胜出者,或者获益比较大的,还是我们汽车行业。 《汽车纵横》:到底我们到什么时间节点上会达到真正的无人驾驶? 高和生:我估计还得20年,除了要有安全的汽车产品、安全的交通环境,有共享的汽车,还有立法的推进也很关键。保险能不能配合上?这也很关键,汽车产品涉及到社会面比较广,不是生产一个产品就可以让你上路了。立法的推进很难,有些事情得按照程序走完这个过程,三年、五年都未必能够完成。从我的角度上,也许汽车产品本身没问题,但真正推广的时候,要难得多。 智能汽车论文:基于摄像头的智能汽车设计 摘要:智能汽车作为当今科技时代下的新兴产物,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及通讯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未来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摄像头传感器的智能竞速汽车控制器的设计方案,分别介绍了智能车的硬件组成、路径的检测识别方法和智能车的控制策略。利用摄像头传感器采集、识别道路信息,规划最优路径,采用PID控制算法控制电机和舵机实现自动控制。 关键词:摄像头 智能汽车 设计方案 本设计是基于MK60DN512ZVLL10单片机开发实现的,该系统采用摄像头采集、识别道路两旁或者中央的引导线,在此基础上利用合理闭环的算法控制智能车运动,从而实现智能车快速稳定的寻迹行驶。 1 智能车整体结构的选型与设计 1.1 图像传感器的选择 图像传感器,即数字摄像头。目前市场主流的两种摄像头传感器: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为感光材料的CMOS摄像头和以电荷耦合元件为感光材料的CCD摄像头。综合两种摄像头解析度、灵敏度、成本、功耗比、模块电路、体积、重量,CMOS摄像头可以满足于4米/秒速度以下智能车行驶,并且CMOS摄像头功耗低,工作电压只需3.3V-7V,完全可以由智能车稳压后得到,稳定经济,所以选择CMOS摄像头中的OV7725摄像头。 1.2 起跑线检测传感器选择 起跑用的是发车灯塔控制方式,发车灯塔不仅发出起跑信号,而且发出终点信号。我们使用基于使用HS0038B传感器的基础电路作为接收灯塔光信号一个基础电路,OUT口接MK60的C5。 1.3 速度检测传感器选择 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的,所以需要测速装置,用以精准反映智能车实时速度。我们采用了由欧姆龙公司研制的一款200线的小型编码器。 1.4 车模选型 本次设计采用由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赞助的G768型车模,即为竞赛中的C车模。 2 智能车硬件电路设计 2.1 硬件设计方案 本设计方案采用模块化方式完成总设计,模块化设计使思路清晰,在使用出现错误时容易修理。 2.2 电路设计方案 本次设计将智能车系统电路分成两个主要部分,以MK60N512ZVLQ10为核心的控制电路和以电源为核心的驱动电路。考虑到MK60最小系统电路板比较大,所以将整个系统电路分为两块规则PCB板(主控板和驱动板)。 2.3 控制电路 以MK60为核心的单片机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电源电路、时钟电路、JTAG接口、复位电路。 2.4 驱动电路 因为本次比赛摄像头组使用的电机是RS-380SH直流电机,小车驱动芯片决定选用集成的高电流半桥电机驱动应用BTN7971B,它的输出电流足以带动电机转动并且较稳定。 2.5 电源模块 比赛使用飞思卡尔专用电池,2000mAh的镍镉电池1块,标准电压7.2V。 3 智能车软件算法设计 3.1 软件控制整体设计 本次设计所用的软件调试工具支持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的IAR Embedded Workbench软件,由于C语言操作简单,可修改和移植性强,所以本次软件设计大部分程序都使用C语言编写,只有在某些地方加入了汇编语句。 3.2 主程序结构 在系统初始化方面,我们所用到的底层硬件资源进行初始化和上层模块初始化。在方案选择及参数设定上,我们在主板上设置了一组四位的拨码开关和三个按键结合OLED显示屏实现的方案和参数的可调,以在比赛时对车作适当地调整。在图像获取上,对于Ov7725数字摄像头,使用场中断加高速DMA传输的方式来获取图像。图像处理则采用黑线提取和中心线提取。 3.3 控制算法 控制算法是智能车的灵魂,为了使小车能以稳定的速度通过跑道,精确的速度控制是关键,采用速度闭环控制方案。 4 智能车开发与调试 4.1 软件开发环境 系统编译下载是在IAR IDE开发环境下完成的,Embedded Workbench for ARM是IAR Systems公司为ARM单片机开发的一个集成开发环境,这一开发环境使用方便、入门容易和代码简明紧凑。此外,由于在IAR软件中进行编写,调用,修正函数比较复杂繁琐,所以使用了Source insight 3软件进行辅助编写小车程序。 4.2 硬件开发环境 本次毕业设计所用的硬件开发平台为著名硬件开发公司Altium公司的Altium Designer 10,这已开发环境在板级设计特性、软设计特性、数据管理特性、通用特性都较有优势。 4.3 软件调试 软件调试主要包括:程序在线仿真调试,上位机调试。在线调试主要使用的是IAR中的调试器IAR C-SPY。上位机调试主要是通过蓝牙模块将智能车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和SD卡采集的图像及时地反馈到PC机上。 4.4 现场调试 现场的调试包括摄像头调焦以及固定、PID参数整定、速度控制算法的参数整定、智能车运行状态等方面的调试。 5 结语 在此次设计中,通过不断不断尝试,不断整改,发现问题,整改问题,最终达到我们预期的设计目标。在算法方面,首次采用闭环系统控制智能车,采用改进PID控制算法,对智能车速度及方向进行调整,使智能车较之前的开环状态更加稳定,最终完成了智能车的制作,实现了摄像头采集识别,闭环控制等的功能。 智能汽车论文: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智能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润滑系统是保证汽车发动机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系统,需要定期进行清洗。本文设计一种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能够完成抽油、排油、吹扫、加注等控制,实现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静态清洗和动态清洗。同时,能够通过液晶屏显示当前的系统状态以及进行设置,通过射频卡记录用户的清洗次数以及金额,并提醒用户及时进行充值等。 关键词:发动机 润滑系统 清洗 控制 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其质量决定了整车的性能与品质。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是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系统,它在长期工作后,许多杂质沉积在润滑系统各个部位,而一般发动机机油滤芯能够将大于25μm的微粒过滤掉,再小的微粒就不能被过滤掉,时间长了会堵塞油路,造成各种故障,影响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正常工作,因此需要对发动机润滑系统定期进行清洗保养。 对于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清洗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人工清洗和自动清洗。人工清洗方法体现为拆油底壳、缸盖、解体发动机等清洗润滑油道,这样会增加劳动强度,质量也无法保证。特别是发动机的结构精密,人工清洗方法会造成发动机渗漏、寿命缩短等问题。 自动清洗法是采用专用的清洗设备完成,清洗设备提供具有合适的温度、流量、压力及浓度的清洗液,并对各个工位进行精确控制清洗、干燥和清洗液回收。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利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能够实现清洗过程自动化,保证润滑系统清洁度,提高了清洗质量和效率,并改善了劳动条件。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替代人工清洗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组成基本相同,主要由油底壳、机油集滤器、机油泵、机油粗、精滤清器和润滑油道、机油冷却器、机油压力表、机油温度表等组成。油底壳:用来储存润滑油。机油泵:将足够量的润滑油以足够的压力供给主油道,以克服机油滤清器及管道的阻力。集滤器:安装在机油泵前,并置于油底壳内,用来滤除机油中较大直径的杂质。机油粗、精滤清器:通过机油滤清器过滤杂质。机油冷却器:冷却润滑油,使润滑油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机油压力表、机油温度表:监视压力润滑油压力和温度。 2 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从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来看,反复润滑的机油中,会带有磨损的金属末或灰尘等杂质。虽然机油集滤器和机油粗、精滤清器进行过滤,但时间过长,机油一样会变脏。因此在车辆行驶一定里程后必须对发动机润滑系统进行清洗,以保证清除发动机内小于25μm的杂质,改善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品质,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能够对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进行控制,完成抽油、排油、吹扫、加注等控制,实现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静态清洗和动态清洗。同时,能够通过液晶屏显示当前的系统状态以及进行设置,通过射频卡记录用户的清洗次数以及金额,并提醒用户及时进行充值等。整个系统设计包括面板设计、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系统设计等三个部分。 2.1 面板设计 系统面板如图1所示。 2.2 硬件系统设计 硬件系统由MCU模块、LCD显示模块、RFID读卡模块、键盘输入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电加热器模块、电源模块、继电器模块、8路电磁气阀模块等组成。如图2所示。 键盘输入模块设置车型和清洗要求,MCU模块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并输出控制信号给继电器驱动模块,控制8路电磁气阀模块相应的电磁气阀A-H打开或关闭,完成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清洗。清洗过程会在LCD显示模块同步显示,温度传感器模块对清洗过程油温进行检测。当温度低于40℃时,将信号发送给MCU模块,MCU模块控制电加热器模块进行加热,保持温度恒定在40℃。RFID读卡模块对每张卡刷卡次数进行记录,次数超过设置值时,发送信号给MCU模块,MCU模块控制LCD显示模块报警提示进行充值。电源模块对其它模块进行供电。 2.3 软件系统设计 软件系统实现抽油、排油、吹扫、加注等控制,主要包括静态清洗和动态清洗。 (1)静态清洗:发动机静止,清洗液从发动机机油滤芯接口处注入发动机油道,通过冲洗和溶解作用把杂质溶入清洗液中一起流下,到达油底。随后在一定负压下,从油底口抽出过滤后循环清洗。静态清洗流程如图3所示。 (2)动态清洗:发动机怠速运转,发动机自身的油泵和清洗机内油泵同时工作,清洗液可达到静态清洗时不能清洗的地方,清洗更彻底。动态清洗流程如图4所示。 3 结语 本文设计一种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能够对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进行控制,完成抽油、排油、吹扫、加注等控制,实现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静态清洗和动态清洗。同时,能够通过液晶屏显示当前的系统状态以及进行设置,通过射频卡记录用户的清洗次数以及金额,并提醒用户及时进行充值等,完成了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现场实验表明,该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设备控制系统,性能稳定,能够满足实际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清洗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智能汽车论文:英特尔:错过了智能手机不想再错过智能汽车 随着PC市场日落西山,智能手机增速放缓,吃不了多少老本又在移动芯片市场无利可图的英特尔看似走入绝境,又在智能汽车领域绝处逢生。 作为一家老牌芯片巨头,英特尔当年错过了智能手机的风口后,在移动芯片市场就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被高通压制不谈,山寨起家的联发科也能时不时碾压下它。如今,随着PC市场日落西山,智能手机增速放缓,吃不了多少老本又在移动芯片市场无利可图的英特尔看似走入绝境,不过智能汽车风口的出现,又让它绝处逢生。 当然,有人会说这和英特尔有关吗?这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几乎把“Intel Inside”标志贴到每一个PC的英特尔吗?如果我告诉你这家芯片巨擘在汽车科技方面已经耕耘了好几年,你会不会感到惊讶?说不定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开上“Intel Inside”的汽车子。 为进入智能汽车领域,英特尔在今年收购了两家公司,一家是自动驾驶车辆芯片公司Yogitech,它家的芯片能利用感应器和摄像头分析周围驾驶环境,帮助汽车实现无人驾驶;另一家是汽车软件0TA升级更新解决方案提供商Arynga。随后,2016年7月英特尔又与宝马、Mobileye公司联合研发高自动驾驶和全自动驾驶必要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系统,并致力将这些技术应用于量产汽车身上。一系列的动作,预示出英特尔坚定发展智能汽车的决心。 不过,此时的智能汽车领域已经聚集了众多大佬,包括谷歌、丰田、载姆勒、通用汽车、博世、福特、波音与卡特彼勒等,其中谷歌无人驾驶技术专利最多。在大佬们率先入局的压力下,英特尔还是个需要追赶的命,幸运的是,这次它赶上了智能汽车发展的风口。 尽管所谓的车载互联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追逐的下一个“风口”,但实际上多数都缺乏像英特尔这样的软硬件整合能力,很多车辆都已经或正在使用英特尔的这套方案,例如BMw的互联驾驶,就是建立在英特尔的这套解决方案之上,相信凡是用过的人都会觉得与手机、笔记本的内在体验很相似。同时英特尔也向中国本土供应链合作方提供IVI模块,这样就会有更多前装、后装设备能够用上这套解决方案。 不得不说,如果英特尔要在车载互联方面讲一个故事的话,基于凌动处理器的IVI系统将是一个漂亮的文本。它有成功的案例,所以大多数人听到它的时候都不会陌生,应付目前的车内娱乐和交互也是小菜一碟,你唯一要解释的,就是它能做点什么别人做不到的。 实际上,不用惊讶英特尔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这既是厂商的需求,也是用户的需求。从厂商层面来说,英特尔并不是唯一一家进军汽车领域的芯片企业,甚至其对手也有着同样漂亮的案例,从PC端到移动端再到汽车领域,大家的发展路线高度一致,正说明了这一趋势不可逆转。 从用户层面来说,车内体验几乎是最后一块尚未被智能化开垦的处女地,大家不能接受手机、平板、电视甚至冰箱、洗衣机都高度智能化的今天,每天要驾乘2-3小时的汽车还傻呆呆,而智能化的前提必然是标准化、平台化和系统化,这也是英特尔擅长的事情。 智能汽车论文:智能汽车的隐形江湖 看上去风光无二的互联网汽车,除了传统车企和互联网公司外,资本与零部件巨头的窥视同样值得关注。这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每股势力都野心勃勃。 新年伊始,Master横扫围棋界的传奇就刷爆了网络,在谷歌揭开Master的真身之后,江湖上关于人工智能的传说距离现实世界的距离又被拉进了一步。来势汹汹的Master正代表人工智能向全人类宣告:“我们的时代正在来临”。 这句宣言对于智能汽车来说同样适用,虽然无人驾驶的实现尚需时日,但却无人能否定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汽车被锁定为下一个移动终端的继承者之后,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可用烈火烹油来形容:传统车企快马加鞭谋升级,互联网企业撸起袖管搞跨界,借由镁光灯的传播,出尽了“风头”。但智能汽车的研发,实非主机厂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在其前进的过程中,“隐形江湖”的存在虽常为人所忽视,却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金主们的互联网汽车版图 处于市场培育初期的智能汽车,对资本的依赖性非常强。以乐视为例,根据网上流出的乐视汽车商业计划书,未来五年乐视汽车还需投入400多亿人民币,如此大的资金需求量,显然不能靠乐视和贾跃亭来买单,融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俗点说,有了钱不一定能成事,但没有钱一定会失败。 资本市场对于智能汽车的兴趣非常浓厚。北极光投资创始人邓峰在预测未来最有希望出现“独角兽”企业的三大趋势时,特别强调了对推动无人驾驶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认定无人驾驶会是未来的大方向。 事实上,包括北极光创投在内的真格基金、红杉资本、IDG等知名创投公司都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上下链条上积极布局。以北极光为例,除了直接投资硅谷的无人驾驶汽车公司,还重点布局了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比如激光雷达、汽车OS等诸多方面。 自然,各类投资公司对智能汽车慷慨解囊,成为支撑互联网企业追梦造车的一大资金来源。在乐视、蔚来、奇点等互联网车企背后,不乏太有来头的创投资本。比如红杉和高瓴,前者曾投资新浪网、阿里巴巴集团、聚美优品、美团网等诸多知名企业,后者则是京东、去哪儿网、蓝月亮和大润发的投资者。也有如壹号资本。愉悦资本和本见资本等新兴势力。 想要搭乘智能汽车这趟快车的,远远不止投资公司一方。 眼看互联网三大巨头BAT已全部投身造车,一向热衷于“猫狗大战”的京东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它通过注资蔚来汽车,跟紧大趋势。同样“不安本分”的,还有以电子产品为生的联想和小米,两者都将目光锁定在了蔚来汽车身上。蔚来汽车融资来源清单上的顺为资本、背后的操控者就是雷军及小米。投资蔚来汽车之后,联想又迅速注资乐视,扩大资本势力。对于京东、联想和小米来说,智能汽车是不可错过的发展趋势,与BAT亲自上阵的姿态不同,他们选择了通过资本触角进行布局,提前占下席位,这是对自身实力及发展阶段进行考量过后的最佳方案。 不少企业大佬,以个人名义进行投资,构成了互联网车企融资的又一来源,这方面尤以互联网企业最为突出。除了像贾跃亭、李想一样又出钱文出为的摸范代表,更多的人选择了只出钱不出力的方式。比如在天使轮就集齐了UC创始人何小鹏、YY创始人李学凌、猎豹移动CEO傅盛、58同城CEO姚劲波、腾讯高管吴霄光、经纬创投张颖等一众“大人物”的小鹏汽车,就是靠大佬资金“养活”的典型互联网车企。还有投资车和家的源码资本,其出资人实由美团网创始人王兴、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等近20家上市科技企业的CEO及BAT高管组成。以及霸气出手6亿美元投资乐视汽车,被誉为“中国好同学们”的各大公司CEO。大佬们不仅手握丰厚资本,而且眼光敏锐,并乐于走在潮流前沿,大胆试水,成为互联网造车不可忽视的资本力量。 政府的资金支持也是互联网造车的重要支撑,通常表现为一方出资,一方落地建厂的形式。奇点汽车在去年11月与其子公司共同完成的6亿元融资中,铜陵子公司的主导融资对象就是安徽铜陵市政府,并与铜陵市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背景就是奇点汽车的产业园项目落户安微铜陵。 同样的合作模式还有车和家与常州市政府,车和家落户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工业园,并顺利拿到了常州市政府的产业基金。一方面,政府响应国家“2025中国制造”的号召,引导智能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工厂落地来拉动当地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政府的帮扶支持,顺利建厂投产,可谓双赢。一些有央企背景的创投公司,比如投资乐视的英大资本和深创投,前者背靠国家电网,后者由深圳市政府管理支持,多多少少代表了国家对智能汽车发展的引导和支持。这里再多说一句,投资乐视的淡马锡其实是新加坡政府以私人名义注册的国有投资企业,厚朴也是在淡马锡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可见国家层面上对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实业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也选择了智能汽车为入口,成为支持互联网造车的又一股资金来源。比如投资乐视的新华联集团和投资车和家的利欧股份。前者产业覆盖地产、石油、矿业和化工等多个领域,后者的核心产业主要是石油化工、电力电站及水利用泵等,与汽车产业并无关联。选择互联网车企作为其新的投资发展对象,在为互联网造车助力的同时,也从侧面说明智能汽车的发展魅力。 供应商走在主机厂前面 互联网公司忙着造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在马不停蹄地奔跑在通往“智能部件”的道路上。目前在智能汽车配件领域掌握最高话语权的仍是积淀深厚的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如博世、大陆、福尔德等。但初创企业成长迅猛,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和上升空间,同样不容小觑。主流的无人驾驶系统可分为传感、处理和执行三个方面。传感就相当于人的眼耳鼻,搜集各种图像和声音信息,然后传送给大脑,进入到信息处理部分,对信息进行判断之后,再由其发出指令,进入执行环节。自动驾驶的传感器主要有摄像头、GPS、声呐、雷达、LiDAR(激光雷达)五种类型;处理部分主要通过算法完成,大家最为熟悉的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即属于这一环节,包括自适应巡航(ACc)、车道偏移报警系统(LDWS)等17个方面;执行层面则是指电子制动、智能刹车等。 智能汽车论文:智能汽车闯入CES:三方角斗自动驾驶 之前是几家车企登台演示,现在演变成车企、供应商、IT公司三方秀实力。他们或合纵对抗连横,或对某项技术形成垄断,使智能汽车领域越来越像一个利益纷争、暗潮汹涌的江湖道场,使汽车产品的未来形态精彩纷呈。 赌城拉斯维加斯正悄然与高科技握手。在刚刚结束的第50届CES展上,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最新人机交互功能等先进技术将智能汽车推上了CES的主展台,有人说CES展快成了半个车展。这种革命性变化不过源于一个“懒”字。 有人说过“懒”是人类前进的源动力,这句话虽有些偏颇也不无道理,正是为了追求便捷,人类科技才会不断进步。在本届CES展上,大众、宝马、丰田、博世等,全球知名汽车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向世人展现了未来汽车形态的多元化。它们对于未来汽车如何追求操控方便、驾驶便捷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但相同点是,它们把这些不同见解都通过自动驾驶技术来展现。 不同于前几年的CES展,自动驾驶技术还是少数几个厂家带来的展望和规划,部分自动驾驶还停留在低级阶段;本届CES展,自动驾驶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几乎所有参展的汽车类厂商都带来了各自的自动驾驶技术和产品,大部分达到了高级阶段,甚至已经有了新车、量产计划。 这个质的改变得益于汽车厂商主动与IT技术公司联手,他们把最先进的技术融入到汽车硬件中。比如宝马HoloActive虚拟触控系统和智能泊车助手Loomo,前者利用车载控制界面的投影技术和摄像头对人指尖动作的识别,将原来我们只能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虚拟触控变为了现实。而后者则把汽车智能化驾驶,与目前正流行的AI科技相结合。 再比如丰田的三维人机界面、大众的数字座舱、博世的语音控制、福特与亚马逊的Alexa家居助手等新技术,将汽车、家居、通讯融为一体,使汽车的形态变得丰富而多元。 所以本次CES展业也被网友戏称为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成果展。不管是谷歌、百度。这样的IT巨头,还是’现代、日产、奔驰这样的传统车企,目前都加大力度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只不过突破点不同,像谷歌等是以车联网、无人驾驶等跨界切入,而现代等车企则以高端辅助驾驶技术为突破点。 汽车和IT企业之所以如此重视自动驾驶技术,是因为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通过人工智能来判断路况,比人为操作更客观反映更迅速,能够极大的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同时,如果未来汽车自动驾驶真正能够实现,交通资源将得到整合和合理分配,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高效。因此,自动驾驶驾驶技术所描绘智能出行生活,十分、令人憧憬。 而当前的自动驾驶技术,主要是在车身搭载摄像头、超声波、毫米波、激光雷达,利用采集到的视觉影象和数据,创建一个完整的车辆环境模型。这吸引了很多汽车配套厂商的目光。本届CES展上,德国大陆集团就宣布将研发新一代环境模型,该模型下自动驾驶汽车将拥有实时的360度全景影像。 有了完整的车辆环境模型还不够,还需要先进汽车人工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用来识别与分析这些数据,并具备深度学习和认知,才能使车辆在复杂驾驶情况下安全驾驶。IT企业对此很有兴趣。 本届CES展,采埃孚与英伟达就宣布共同开发一款全新的汽车人工智能系统――ProAI,预计在2018年初进行量产。而宝马则将采用Mobileye的增强学习算法制定驾驶策略,打造汽车系统所需的人工智能。 除了自动驾驶技术,人机交互也是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特点在本届CES展上也得以充分展现。 有的利用高精度摄像头,实现虚拟触屏技术。比如宝马带来了HoloActive触控技术,利用一块投射在中控台区域的悬浮虚拟屏幕,一部高灵敏度摄像头负责捕捉驾驶者手势动作,车舱内的超声波设备将对驾驶者的指尖发出脉冲信号,使驾驶者获得真实的触感,实现人机交互功能。 有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手势遥控功能。比如大众汽车在本届CES上展示了增强现实(AR)技术,这套系统可以看做是升级版的抬头显示系统,一方面可以将路线、距离等相关的驾驶信息显示在驾驶员前方的道路上,另一方面是显示信息娱乐等其他信息,而无论何种信息都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不会让驾驶员分心。 如果说宝马的虚拟触屏技术、大众的增强现实(AR)技术代表了人机交互未来发展方向,那么英伟达公司推出的基于图像识别技术AI Co-Pilot(协同驾驶技术)则提供了另一种方向。这套系统支持多种面部识别功能,其中具备唇读识别功能。唇读,就是当车厢内外噪音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唇读技术,辅助识别语音指令。尽管AI Co-Pilot系统大部分是为了辅助驾驶者安全驾驶,仅仅在唇读方面涉及到了人机交互功能,但是这套系统充分发挥了英伟达在图像处理方面的优势,为未来的人机交互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总之,智能汽车的发展为很多商家打开了一扇门。之前是几家车企登台演示,现在演变成车企、供应商、IT公司三方秀实力。他们或合纵对抗连横,或对某项技术形成垄断,使智能汽车领域越来越像一个利益纷争、暗潮汹涌的江湖道场,使汽车产品的未来精彩纷呈。 智能汽车论文:智商+情商 智能汽车的实现将由汽车智商和汽车情商两部分组成,而汽车情商正是目前汽车产品 所或缺的核心技术。 又一家车联网公司成立了。 自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后,短短半年时间,“互联网+”席卷了整个汽车行业和互联网产业。那么,究竟是“互联网+汽车”还是“汽车+互联网”?到底谁该妥协?双方各有各的说法。 仿佛一夜间,成百上千家与车联网沾边儿的公司出现在公众视线中。有的是之前就已存在的,现在才得到关注;有的是赶上了这股热潮,刚刚成型。飞驰镁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驰镁物)就属于后者。 7月1日,飞驰镁物在北京召开品牌会――智能汽车即服务,来自车联网行业、整车厂、咨询机构、投资界等人士前来参加。 与此同时,历经6个月的酿造,飞驰镁物下定决心,在“互联网+”热潮还未褪去的好时候,带着自己引以为傲的核心产品――汽车共享服务品牌“Soda”正式亮相了。 自称是“最懂车企的车联网公司”和“崇尚极客精神的科技公司”的飞驰镁物对智能汽车有着自己的见解。 智能汽车即服务 飞驰镁物创始人兼CEO王强解释道:“智能汽车即服务的英文是Smart x Vehicle as a Service,即面向车和人两个对象。对于车,车联网相当于给车装载了远程大脑从而实现其智能化,这是智能即服务;而对于人,车联网则是把车的属性上升到一种位移公共服务,为人提供一种随时随地使用的出行服务,这就是汽车即服务。两者综合起来,就是智能汽车即服务。未来作为公共出行服务的汽车一定是面向未来的智能汽车,而智能和共享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应该是简单的叠加。” 飞驰镁物具备B2B传统车联网和汽车共享两个业务发展方向。在B2B传统车联网业务领域,飞驰镁物以前装TSP为核心优势为整车企业提供车联网整包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通过以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为基础搭建的云服务和汽车情商两大核心产品平台,已经开始为整车企业提供真正符合移动互联网用户交互体验的车联网产品。 而致力于呈现“下一代城市出行方式”的Soda,则是飞驰镁物在汽车共享方面的具体成效。 “未来的车联网一定是和汽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车联网,更多的是‘汽车+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汽车’”。飞驰镁物联合创始人兼企业业务副总裁樊高增表示。他的这一观点与市场其他互联网公司很不同,他认为互联网并不会颠覆传统汽车行业。 “基于车联网的合作,根本不能脱离主机车厂,我们更倾向于前装业务,前装市场是飞驰镁物的目标市场。”樊高增称。飞驰镁物对于前装市场的信心并不是空穴来风,作为一家刚刚诞生的车联网公司,飞驰镁物迄今为止已帮助超过20家的车企在中国落地车联网项目。 作为飞驰镁物车联网业务的核心产品之一,CLOUDMove是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联网汽车架构平台,旨在打造终极汽车互联网平台,帮助汽车更好的融入互联网。 飞驰镁物联合创始人兼CTO杨磊对CLOUDMove进行了详细的分享:首先,CLOUDMove主要基于公有云基础架构,来实现汽车与多种移动终端设备对驾驶联网在线服务的无缝访问体验。其次,CLOUDMove是一款开箱即用的车联网产品,可针对整车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包括业务运营支持系统在内的基础能力,并预集成了优秀的互联网内容和第三方服务。 与CLOUDMove相呼应的是DREAMove,它同样是飞驰镁物车联网业务的核心产品之一。 据描述,智能汽车的实现将由汽车智商和汽车情商两部分组成,而汽车情商正是目前汽车产品所或缺的核心技术。因此,DREAMove将成为智能汽车的“大脑”,通过创新科技与网脑思维的结合,使汽车的情商得到质变的提升,真正做到主动保护、帮助驾驶者。 下一代出行方式 “Soda所要打造的是下一代城市的出行方式,因此,Soda将和包括整车企业在内的合作伙伴一同打造一款为共享而生的智能汽车。”飞驰镁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余涛这样解释Soda的核心理念,而“汽车共享、绿色出行”也是飞驰镁物对未来智能汽车的理解之一。 “Soda绿色出行”是除传统车联网业务之外,飞驰镁物面向个人市场的突破,飞驰镁物打造这样一个智能汽车共享服务品牌,是为了向人们提供想走就走的自由出行体验,满足消费者短线即时出行需求,同时缓解城市拥堵,降低排放。这是飞驰镁物关于未来交通的一个“美好愿景”。 Soda服务与传统汽车租赁模式最大的区别是按分钟计费,用户只需通过Soda应用便可随时发现身边的共享车辆,并通过成熟的车联网技术,借助于APP完成选取车辆、控制车辆、使用车辆、支付费用的整个过程,且无需在固定地点取车还车,最大程度方便消费者。 不仅仅是在理念上先进,Soda的落地也已经完成并在迅速扩张。目前,Soda已经与包括意大利开源汽车OSVehicle在内的诸多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始了内测,与此同时,Soda会基于自身的车联网技术架构,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完善的智能交通应用。 “Soda打造的是下一代城市的出行方式,我们会与包括整车企业在内的合作伙伴一同打造一款为共享而生的智能汽车。”余涛这样解释Soda的理念。 运动鞋、工装裤,统一的黑色T恤上印着彩色的LOGO。年轻、简单、朝气蓬勃,这是飞驰镁物团队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然而在表象之下,王强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有着非常狂热的创业激情,“虽然是一家新公司,但飞驰镁物从创业之初就考虑到了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希望利用车联网技术,为整个城市的环境保护做出一点贡献。这是我们的愿景。”他掷下豪言,“飞驰镁物要做车联网中的劳斯莱斯,等到时机成熟了,我们将要实现造车的终极梦想。” 上述飞驰镁物的创始人们都有着很强的技术背景,他们之前分别在车联网、软件开发、整车企业、服务运营等不同领域有过10余年的经验。在这群年轻人的眼中,飞驰镁物的起点很高,就车联网市场目前这种“诸侯混战”的局面来看,速度和时间对他们来说是最关键的要素。 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要取得江湖地位,就要不断飞奔。
心理学专业论文: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学生按照自然班级分为PBL联合LBL教学组和LBL教学组,通过理论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综合解析成绩和总成绩均优于LBL教学组的学生,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对此联合教学模式评价良好,认为此联合教学法最能提高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PBL联合LBL教学法;应用心理学;神经解剖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解剖学教学的目标要求有其特殊性,要求其加强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学习。因此,我校于2010年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第一学年下半学期增设了神经解剖学这门课程。但由于神经解剖学内容庞杂抽象、名词繁多、功能复杂等特点,它的“教”与“学”历来都被认为是复杂和困难的[1]。因此,何种教学方法是较适合教授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习神经解剖学的,一直是我们近5年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是近年来深受重视的教学改革之一。PBL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相比,PBL教学法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主学习以及组内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2]。然而PBL教学法相对LBL教学法又有其缺点,比如LBL教学法较LBL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含量较少,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等[3]。因此,PBL和LBL教学法各有利弊。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报道,PBL和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似乎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而如何根据专业的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将PBL和LBL进行有机地、合理的结合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要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根据两种教学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并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将PBL和LBL进行合理的结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神经解剖学的教学,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对象以2014级医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40人为实验班,采用PBL联合LBL教学法。2013级医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42人为对照班,采用LBL教学法。两班人数、性别、及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两班入学成绩及入学后的系统解剖学考试成绩均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为保证教学的一贯性,两班的总学时不变。LBL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临床事例对有关概念和内容进行阐述。PBL联合LBL教学组首先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模式,利用22学时主要讲述LBL教学组所教授的神经解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后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随机分为5个小组,进行18学时的PBL教学模式的讨论课。讨论课给学生提供6个病例,由老师收集和整理临床病例,设置自学及提供相应的思考题。其中前3个病例是神经解剖学授课过程中常见的临床病例,后3个病例涵盖了神经解剖学、心理学诊断及心理学治疗等内容。于课前一周将病例按小组发给每个学生,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完成讨论记录和课堂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上,各学习小组长将讨论结果用PPT做演示汇报,全班同学可以向发言者提出疑问,小组长可单独或连同同小组内成员一起解答疑问;此时,教师的角色起辅导作用,即倾听、引导和启发。最后授课者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并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再次强调病例中所涉及的有关神经解剖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使学生对PBL教学思路清晰、提升信心。 3. 考核与评估 主要通过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进行。两组在课程结束后,采用相同试题考试,其中基础知识部分占65%,综合解析部分占35%,考试成绩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总成绩及综合解析题得分分析。PBL联合LBL教学组在课程结束后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8个方面,每项分别用赞成(有帮助)、一般、不赞成(无帮助)3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观点,无记名如实填写。 4. 结果 理论考试结果见表1,对两组学生的综合解析成绩和总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综合成绩和总成绩均优于LBL教学组的学生,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 5. 讨论 近年来各高校就PBL教学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肯定PBL教W在医学教育中的积极意义。但由于专业、教学对象以及师资条件等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求我们在PBL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课程、专业、学生的不同探索出最适合的PBL教学方法。因此,我们根据本校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神经解剖学教学中进行了PBL教学法的初步尝试。 从以上结果看出,PBL联合LBL教学组学生的综合解析成绩高于LBL教学组学生,说明PBL教学法可直接提高学生的综合解析能力;PBL联合LBL教学组学生的总成绩也优于LBL教学组的学生,说明PBL教学法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也有促进作用。这可能与PBL教学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关[4]。PBL教学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其教学过程中教师慢慢“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与教练的作用。PBL教学法采用问题和病例讨论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改变了传统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传统教学方法,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PBL教学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果。 而且,从调查问卷结果可看出,PBL教学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点以及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提高或促进作用。这主要因为PBL教学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 然而,传统的LBL教学法也是不可替代的。一是,课程学时有限。PBL教学法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二是,学生背景知识有限。低年级学生由于还未接触过多的临床课程,对考试之外的背景知识尤其是医学知识认识有限,如果完全用PBL教学法较困难,严重的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LBL教学法不需要学生有很多的背景知识。三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由于我国的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如果不能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很多学生将会难以接受新式教学方法。 同时,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PBL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在PBL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此外,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这样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此为做好PBL教学的基本前提[5]。 综上所述,PBL教W法在神经解剖教学中的确有一定的优势,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范围、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优于LBL教学法;但是完全舍弃LBL教学法,全部使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也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做法是在LBL教学法基础上合理使用PBL教学法,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PBL联合LBL教学法要求授课教师在备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专业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备好学生素质、心理心态、科学背景、展望等方面的课程,才能达到PBL联合LBL教学法的最佳效果。总之,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探索 编者按: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基地围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以提高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质量为主线,以为省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己任。多年来,依托黑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平台,围绕“三个服务”的宗旨,以“院校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展开了扎实的基础性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栏目将连续刊发基地各研究团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期待为龙江高等教育智库建设作出贡献。 摘 要: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三个部分组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章从实践教学的特点出发,依据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例,以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宗旨,探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特色,培养综合性与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心理咨询与治疗 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实验课、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实验以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为核心进行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忽视综合性实验以及应用性实验;实习主要以见习为主,将原有的抽象的理论描述上升为实物的见证,W 生没有亲身实践,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是学生亲身实践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应用实验室进行实验,抽取被试进行个案研究与群体研究或发放问卷进行实证研究。事实证明,仅靠毕业设计一项实践活动,很难达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在就业中更加凸显其实践技能的欠缺。“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发现,40%的专家认为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训练状况不达标,“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与质量。学生步入社会也验证了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衔接之不足的问题。理论知识讲授灌输痕迹明显。基于毕业生的反馈及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探索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如课堂教学演练、社会实践服务与服务社会等相结合,力图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多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践教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中的定位 (一)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其应用性,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学生亲身体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1]。它既包括使学生在理论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而开展的基础实验、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学生以学以致用、走向社会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称实习)以及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而进行的毕业设计。 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应与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发展需要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其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应用性。注重“宽基础、巧创新、强应用”,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依据这一培养目标,形成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课程与专业实习为补充,校外见习为延伸,毕业实习与设计为重点”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 (二)实践教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地位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目前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为指导,培养为社区、企业、学校、司法等部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卫生、心理素养维护等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实验教学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应用性的不可或缺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的首要特征。学生在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下,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体系课程设置中,要充分体现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前瞻性。调查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应用技能方面出现“瓶颈”现象。其实践能力的残缺制约着其服务社会的水平,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成才与发展。因此,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特色的探索,在市场就业竞争中彰显实力,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身得以强劲发展的根基。 二、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特色探索 目前,心理学实验摒弃原有的心理学教学实验中以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忽视综合性、设计性与应用性实验的方式,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例,学生用一学年的时间学习这门课,理论学了很多,但依然不能独立接待来访者,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如何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自2006年起,我们着手实践教学的整体框架的研究,致力于专业特色的探索,努力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完善,通过不断地实践、模拟、演练完善自身的操作水平,为做一名称职的职业心理工作人员,构建和谐的社会奠定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课堂教学 以实践教学理念推动理论课程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将授课班级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三个人,一名作为求助者、一名作为心理咨询师、一名作为观察者进行案例演练,每次演练时三人角色可以互换;将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三份,用一份的时间做学生案例演练、观察点评,两份的时间做教师理论讲授,每次下课前给学生留案例演练内容,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收集资料、预演。案例演练内容需要应用上一次课堂理论,既丰富了课堂理论,使理论更好地被学生吸收、消化、理解,同时使学生明晰所学理论的应用价值与应用技术、技巧,有 效地将理论与实际演练相结合,提高演练效果。演练结束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谈感想,教师点评、督导。 (二)实验教学 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体系中剥离,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编制专业的实验教材,将实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学业成绩中。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指导手册》,学生亲身体会每一个实验项目,依据自己的实验项目对操作程序、注意事项、操作技巧等要素进行描述,指导手册有助于丰富实验内容,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并且可以为下一年级的学生提供可借鉴性理论与操作参考。该课程体系可增强学生实验教学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究、合作与创新能力,使他们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实践中,将咨询关系的建立、系统脱敏、认知治疗、内观疗法、沙盘疗法等融进课程体系中。学生运用模拟咨询台,真正体会咨询的场景。授课教师、实验教师或实验助手可以在实验室小组之间走动,既便于个别指导,又有效节省重复实验所需时间。实验全部过程采用多媒体录像,学生可以针对疑难问题和诊断难点或咨询技巧反复播放录像,寻找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好的实验项目作为样板,播放给下一届学生。教师督导、案例研讨、学生重复播放,细细品味,使自己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更上一层楼。 (三)实践教学 课堂演练与实验教学演练与现实的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还需走出去,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深入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兄弟学校、精神卫生医院等。如同理论教学一样,每天安排具体实习内容,制订科学的、有效的实习计划,安排实习任务,制定实习考核标准,如撰写相应篇幅的咨询手记,初诊接待几位求助者,走上v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走进中小学生群体进行团队辅导等,使学生的校外实习真正发挥其效用。在原有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基础上使其实践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 使学生不再成为实习机构的负担,能够真正将实习机构当作社会的一角,为实习机构提供人力援助,实现学生、实习机构双向共赢结局[2]。 (四)社会服务 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课程,提高实验室的社会利用价值,定期对社会公众开放。如六一儿童节为小朋友进行心理测评、生命教育宣讲;教师节为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开展减压宣传、为中高考学生进行考试焦虑调适、为残疾人朋友服务以及为边远地区进行心理支教等。将实验设计、实验功能应用于社会,同时使实验仪器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提升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合理整合资源,发挥专业特色,为社会服务,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专业援助,学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不断成长。这为构建和谐社会、民众平和稳定的心态提供保障。 效仿国外一些高校的做法,使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为社会服务100―200个学时,在服务这段时间,可以使学生的理论充分应用于实践,使他们真正体会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感受。将高校学科发展与建设同社会服务发展融为一体,满足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也可以同企业以及中小学等合作,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企业员工心理援助、中小学生考试焦虑调适、职业压力缓适,员工婚姻家庭、子女关系协调等。这些都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实验中体现的项目,都可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的合作项目,提升实验室的社会价值。将心理实验同社会紧密结合,使其科研成果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五)形成课程群 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核心,构建应用心理学课程群框架。将人格心理学、健康与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卫生学、女性心理学、性心理学以及特殊群体心理学等课程融入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群教师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整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专业化的合作平 台,为实践教学服务。 三、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践证明,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基于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相互配合,以实践教学推动教师理论课程的讲授与课堂教学设计,提升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心理学专业论文:浅谈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摘要:《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过于偏重知识系统性轻应用性、重老师的教学轻学生的学习等特点。要提高其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一、《学前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能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的基本知识。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智力、创造力、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知识。 4.掌握学前儿童游戏、学习等活动心理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区分不同年龄段具体幼儿的心理特征。 2.初步具备根据幼儿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初步形成对幼儿的喜爱之情,培养研究幼儿心理及行为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打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前心理学》课程性质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将来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因为本门课程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教学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训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形式比较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 第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系统性而轻应用性。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相脱节。 第三,课程教学偏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教”的主导 作用,相对忽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积极参与和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支持,表现出人适应困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根据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建立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目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已引起高职院校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前心理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对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学生真正热爱和学好学前教育学,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进一步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真正认识到学习学前教育学重要意义,增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让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 第三,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心理学专业论文:“双创”背景下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在国家创新创业背景下,针对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实际需求如何改革当前我国心理学专业人才向创新实践取向的培养目标已经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从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出发,着重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三方面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从改革的视角提出心理学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路径和方向。 关键词:双创;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一、建设目标 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以育人为本、服务为宗旨、就业创业为导向,深入开展心理学本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当前经济供给侧改革的转型期,针对于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而言,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这成为培养心理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由此,心理学本科专业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结构需求调查等行动研究,探索实战为主、理论为辅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创新创业特色专业”的专业改革思路,重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抓手,突出实践教学,运用案例分析和项目训练教学法实行模块式教学。以双创教育改革为推力,拓宽专业视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自主创业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学中创、创中学、学创相长”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设内容 1培养方案 2016-2017学年开始,心理学本科专业新生实施新的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突出并旨在推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密切融合。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学分占比60%,实践教学学分占比40%,实践教学学分中创新创业学分占比50%,每学年创新创业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10%。以学分银行的方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以及自主创业、、课题研究等活动均可折算。 为创新创业学分。同时,实施弹性创新创业学分制度,放宽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学分占比上限,允许学生超额的创新创业学分与理论教学学分互换。此外,实施弹性学制,为创客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包括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八年。 2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优化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双创能力培养为引导,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教学,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使课程体系设置从传统的就业教育向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变,重点建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与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辅导三大创新创业课程群。在前两学年开设三大课程群的基础必修及选修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专业技能与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心理统计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SPSS应用》等。后两个学年逐步开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与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辅导三个方向的实践类必修及选修课程。其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包括《人力资源发开》、《人事测评》、《组织行为学》等;消费者行为分析与用户体验课程群包括《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公关心理学》、《人机交互设计》等;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群包括《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 模块化理论课程以动态阶段性学习来实现。本科一年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课前给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材料,采用问题启发式、类比讨论式、内容专题式等教学方法,积极促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进行准确理解;本科二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科三、四年级进行建构性学习,第三年开始接受创新创业式应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在双师型教师和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职业兴趣为中心选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与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辅导三个方向进行一系列职业技能训练、模拟创业设计竞赛以及合作协同式自主创业项目,力求实现每位毕业生在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精准就业创业 3教育资源 双创教育需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为依托。课程资源、实践资源、平台基地等教育资源的协同整合,统合孵化、培训、实践等立体化功能,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意识,激励并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与创业,以实现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迎合于供给侧改革而顺利就业创业。一方面,建立心理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资料库,注重收集或编制与时俱进、实用、科学的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整合实践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充分利用福建省自贸区和福州新区建设契机,辐射福州地区企业、中小学和特教学校以及司法系统,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与用户体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儿童行为矫正训练等合作基地,确保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均能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三、改革途径 1.良好师资队伍: 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0人,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其中拥有硕士学位9人,博士学位1人,现已初步形成由不同年龄、职称及学历层次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和科研梯队。同时本专业重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形成了一支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有双师型教师5人,占专任教师的50%。 2.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 本课题参与者相关教师均具有普通教育学和教学论等理论层面的积累。在长期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听互评方式以及走出去方式观摩并参观多所重点高校心理学专业建设成果和教学设计,擅长在课程教学中使用启发式策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积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指导教学思想,按照分层次、分模块的思路培B出可以胜任并从事科研、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心理咨询等方向的优秀人才。 3.厚实的教改成果积累: 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完成一项校级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建设,三门校级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普通教育学》和《人格心理学》的网络开发。相关教案设计有一项被评为校级优秀教案。经过十余年对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有四篇教改类与国内核心刊物,约十余篇教改类于大学本科学报。 4.特色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支撑: 目前,本课题组有关成员主要负责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维护与运营、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以及校儿童发展中心与终身发展中心的开展。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与华侨中学、龙华职业中专、元樵中学、实验二小、福清监狱、莆田监狱、市法院以及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均建立长期的校企专业实践基地,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重要平台保障。 5.齐全的教学设施为保障: 本课题所开展的日常教学活动均配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室、心理测量实验室、专业行为实验平台和团体辅导中心。一系列教学专用测量与实验软件以及硬件设备为本课题有效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同时,通过大学生创新课题和毕业设计,在相关教学实验室和平台均对专业研究方法的训练提供重要保证。 6.专业技能活动为扩展: 经过十多年心理学专业建设和发展,本课题组骨干教师定期为入学新生开展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讲座、专业读书交流会和考研就业讲座等多种形式的专业辅导,通过举办一系列专业技能比赛,如心理咨询模拟大赛和心理剧大赛,为学生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作出重要平台支持。 四、具体改革方案 1.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定工作做大量的准备。首先,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对2016级心理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订进行认真的研讨。其次,回访往届毕业并已经工作的学生,联络用人单位相关人员,收集他们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和看法,作为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订的参考。最后,走访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经验,与相关创业教师深入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学分学时等情况。 2.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首先,开设创业课程群。在现有基础上,加入创业实践环节,并将其纳入到学生必修学分里面。其次,开设专业理论、研究方法、学科前沿等方面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提高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进而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再次,修订相关的教材。鼓励任课教师编写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融合的教材,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最后,不断引进服务地方经济新的课程。如《海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专题》课程,扩充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纳入创新创业知识的课程体系。 3.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对接社会教育资源、创新创业资源与产业人才需求,构建创业孵化平台等支持环境,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一方面整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首先,推动学校加大投入,学校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仿真、创业模拟大赛,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打造全产业生态环境和产业链,深度模拟企业创业、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为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其次,在现有心理咨询技能大赛、心理剧大赛以及创业管理竞赛的基础上,丰富教育形式,例如创业法律法规讲座、创客素质拓展训练、产学研转换、项目孵化、短期校外创业、案例参编、故事访谈、微电影等。另一方面整合校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首先,依靠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丰富的行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构建创业孵化平台,尝试校企共同培养模式。继续利用校内已经设立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和校外的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创业孵化基地,为心理学本科专业等专业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支持平台。其次,推动学校借助校友、社会关系等手段吸引资金,利用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尝试建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示范基地,为学生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奠定资金基础和推广平台。 4.打造“专业+创业”的师资队伍 大力度打造“专业+创业”的师资队伍,促进两类知识体系的融合,专业教育侧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创业教育则侧重于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的培养。一是,加强“双师型”专任教师的培养,鼓励45岁以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者定期去相关部门进行实践培训,多个渠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业知识。二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实施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省级组织的创新创业教师专项培训,形成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将具有专业优势和创业知识的教师组织在一起,通过设计专业课程环境和实践创业环境来共同完成课程的传授。三是,鼓励教师开展校企横向合作项目,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指导学生应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举办创新创业交流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活动,做到教学相长。四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友、学校教师等社会网络关系,落实学校“双百计划”,聘用企业行业专家,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创业素质。 5.优化考试考核方式 首先,深化考试考核内容方式和成绩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满足不同类型的课程的考核需要,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试形式改变,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次,将实践性考核和理论性考核相结合,探索基于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考察。在专业课程学习时,将专业理论与创新创业实操融合在一起,重点考核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实操能力。例如在模拟企业员工招聘中运用人事测评等综合专业技能,要求学生成功将不同岗位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成功匹配对接。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加分项等方式,如参加创业大赛、进行创业实践等形式。这种考核方式既考察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建立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首先,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的核心作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在传统课堂中融入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构建适合不同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其次,修订教学大纲。专业教育融合创业思维,在现有实训实践环节、创业孵化中心、专业技能大赛等形式的基础上,丰富教育形式,将校园、创客空间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联合在一起,例如举办创业专题系列讲座、贸易相关企业对口培养、校企联合培养、与贸易相关企业联合开展竞赛、产学研转换、项目孵化、短期校外创业、案例参编、故事访谈、微电影等。最后,任课教师将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进行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积极鼓励教师面向行业企业承担课题,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技术钻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心理学专业论文:心理学本科专业创新实践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而前景广阔的本科专业,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实践人才,应在专业建设中结合自身与当地发展实际与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零散、庞杂、课程衔接不连贯,课程间整合混乱、课程内容陈旧,讲授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基于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提出心理学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其内涵的六个方面,并就相应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建构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内涵。 目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得到重视和应用[1],基于近年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是化解学生专业学习困境的必然途径[2]。所谓“立体化模式”,是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的的单一化、平面化而言的,“立体化”具备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和多方位的内涵[2-3],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打破传统高等教育偏向知识灌输的单一模式,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系统论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要全方位地调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诸要素如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评价等并进行立体化设计以形成有机统一的综合教育体系,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紧密围绕培养目标,采用课内与课外、课前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网络)、国内与国外多维一体的学习策略,展开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4]。 二、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内容。 1.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模块,奠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基础。 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学生发展需求,按照学院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我们分阶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相应对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和完善,把课程模块分为: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等五大立体化模块,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占30% 以上) [5]。 围绕课程体系的确立,逐步选择有条件的课程建立立体化教材,实现课程内容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材包括文字教材、教学辅导书和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上电子习题和心理学案例分析、辅助教材等教学资源。 2.教育理念的立体化。 教育、教学的理念涉及到教育目的观、师生观、教育教学过程观等多方面的基本认识。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突破原来以课堂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而不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为主的设计思想和体系,向突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方向改变。特别是,立体化教育认同教育过程中存在双重主客体的观点: 即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和学习的对象(客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有着多向立体的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而非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单向灌输。 3.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立体化。 大学传统教育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方式。立体化教育教学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立体化教育、教学方法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灵活性、激励性、反馈性等多种特征。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坚持探索和借鉴的特色教学方法有:“元问题提问”环节、“5 分钟老师”制度、研究性教学法、研讨式、案例教学、体验教学法、基于反转课堂的PBL等,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听课热情更高。 4.教育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课堂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多数课程都能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增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克服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的不足,极大地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分析与讨论,真正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课堂。 课外辅导方式的立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实现课堂教学与网上辅导相链接提供了方便,克服了传统的课外辅导方式单一化的局限。如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对校内外心理学专业课程网站资源的链接,学生可以十分方便地随时学习各网站上的有关教学内容、学习辅导材料、知识扩展材料、课程录象等。师生通过 e-mail 的方式进行打破时空的立体化指导、学习督促和交流。 5.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体系的立体化。 W生分层化、多样化教学辅导。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分别来自文科、理科高考背景,在学习基础、将来发展取向、学习兴趣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要重视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自由结合,注重发挥全体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优势,克服弱势,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链接。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外自学包括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自学材料包括参考书、期刊、专业书籍、网上资源等,鼓励和指导学生搜寻有关资料,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利用网上资源和图书馆等其他有效信息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样,既能避免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相链接。在实践教学方面,力图使实践教学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力求形成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包括:通过实验室模拟实训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 的课堂教学开设应用技能课程,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与研究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等;并且,建立和完善较为全面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 6.课程考核与教育教学评估的立体化。 课程考核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实施的调控棒。可以采取实行“平时成绩 +期中成绩+ 期末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 20% ~30% 考分来自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平时成绩; 70% ~ 80% 来自期中与期末的理论与技能考试(有闭卷、开卷、半开卷、课程小论文、实验报告、实验设计等方式) 。同时,可以尝试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静态考评模式,倡导动态的多层次、多样化考评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互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既体现评价的共性,又体现评价的个性。 三、心理学本科专业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况。 1.以模块化课程设计为依托,分阶段有序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照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我们在理论课程体系中构建四个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每一模块中又包含不同层次的课程。 模块化理论课程以动态阶段性学习来实现。本科一年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课前给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材料,采用问题启发式、类比讨论式、内容专题式等教学方法,积极促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进行准确理解;本科二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科三、四年级进行建构性学习,第三年开始接受应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以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来建构知识的意义。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教学,激发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以专业实训和校园特色专业活动为落脚点,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校内技能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此外,我们也开展了研究型实践教学。此环节以导师制和互助学习圈为平台。在双向选择方式确定的指导教师指引下,通过前期调查、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及心理沙龙,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分层式多样化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保证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 3.自主学习力与积极人格培育并重,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人格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积极人格的功能使学生对自我认知更完善,这有助于有效的处理自身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产生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较高的情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情绪整合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一思维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开设大学生幸福课有效达成了积极人格培养的目标。一是通过理论讲授让大学生形成对积极人格的认知;二是通过素质训练让大学生感悟与增强积极品质;三是通过主题讨论让大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四是通过心理测评让大学生了解幸福感状况。 4.以“双师型教师”与校外导师建设为智力保障。 在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我专业部分教师已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并且,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以各自的方向专长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服务需求相对接,深入一线开拓专业理论方法的应用,又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而详实的案例e累。此外也重视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评估体系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包括学生信息员评教、问卷、座谈、网络评教、教师自我评教、专家评教等方式,评价内容既包括教学,也包括教师科研、实践能力、育人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吸收了多位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来充实师资队伍,他们广泛分布于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通过专业讲座、心理沙龙和专题讨论会等形式服务于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提升,并开阔了专业视野。 四、总结 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而前景广阔的本科专业,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实践人才,在专业建设中,我们结合自身与当地发展实际和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零散、庞杂、课程衔接不连贯,课程间整合混乱、课程内容陈旧,讲授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基于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提出心理学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其内涵的六个方面,并就相应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随着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广泛分布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司法与犯罪行为矫正等领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评价较高。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共计5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通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绝大多数毕业生获得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家庭婚姻治疗师以及育儿师等岗位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具备相应方向的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十余年不断积极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学科建设,凝练学术方向,打造优势特色,已初步将心理学本科专业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层次较高的专业学科。 心理学专业论文: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开展与教学设计探讨 摘 要 卫生管理类专业有着特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心理学作为卫生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有其特殊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当从精选课程内容、加强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建设、引入先进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设计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卫生管理类专业 管理心理学 教学设计 管理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使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以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边缘学科。①它具有内容广泛、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 以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作为研究主题的管理心理学,成为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必修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讲授提供基础知识储备,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起基础铺垫性作用。目前全国各类卫生管理专业均已开设这门课程。 1 管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内容与实际培养需求相脱节 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容纳了心理科学和管理学的新兴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卫生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特定培养需求,需要管理心理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考评标准等各个方面予以特别对待,将学科内容与卫生管理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这一点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建设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有很多卫生管理专业虽然开设了管理心理学,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课程建设等方面投入有限,忽略了卫生管理这一专业的培养要求,没有突出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使得管理心理学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中特色不突出,与实际培养的需求相脱节。 1.2 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亟待建设 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在卫生管理类专业承担管理心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大体上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背景为心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心理学知识基础牢固,但对管理学、卫生学、医学、医院管理学等领域涉猎不多。二是专业背景为管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理解深刻,但缺乏心理学、卫生学、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三是由心理学、管理学等之外的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教师,此类教师半路出家,学习几本教材之后就开始讲授管理心理学,问题更加突出。这三种背景的教师队伍在课程讲授中都有各自的短板和缺陷,一致之处就是对卫生管理的对象――医学、卫生学等知识的缺乏,课程讲授中势必缺乏与卫生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阅历。 管理心理学开课历史不长,教材选择和建设比较落后,突出的缺点就是缺乏针对性。从教材选择上看,开课的医学院校大部分使用的是通用的或者是适用于公共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其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共通性,在各专业讲授中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毕竟是针对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不完全适用于卫生事业管理,更没有概括和分析卫生管理中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针对性。从教材建设上看,现在还缺乏一部公认的、较为全面完整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专业使用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教材建设也较为落后。 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看,很少有卫生管理类专业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管理心理学教师有不同的归属,有的归于管理学教研室,有的归心理学教研室管理,有的甚至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或者基础医学院管理,这种不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会直接影响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使得此门课程在医学类院校或管理类院校中缺乏一定的话语权。 1.3 教学模式与专业性质要求的实践性相脱离 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讲解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实践性、自主性都较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与卫生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管理类人才的实践需求是脱离的。任何管理类专业,都要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选择中也要侧重管理能力的培养。然而,大多数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只局限于理论的阐释和概念的理解,而轻视使用理论来分析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性被忽略了,卫生管理专业所要求的能力培养的目标也被忽略了。学与用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却缺乏实际管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卫生管理领域的需求。 1.4 教学设计忽视学生参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时,必然会导致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方式。虽然大部分院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法充分开发其功能,没有能在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只是将原来的板书变成了可以翻页的、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板书,没有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这种教学设计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样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未能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意识淡漠,缺乏思考的主动性,无法锻炼学生主动思考、探寻问题答案的能力,使得学生惯于接受而惰于质疑,惯于记忆而惰于思考,最终只能形成单调、片面的知识,而无法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更谈不上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发展。也正为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最大程度的挫和压制了。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理想。 2 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与创新探讨 为了解决当前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借助课程建设专项课题的契机,从卫生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提出如下几个在教学设计和创新方面的建议: 2.1 精选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贴近培养需求与目标 首先就是要根据卫生管理类专业的实际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精选课程内容,形成与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适合卫生管理专业学习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结合不是要改变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系统,抛弃学科基础知识,而是在课程重点讲解、示例分析、案例选择等各个方面,更多选择贴近卫生管理实际的内容,侧重卫生管理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特色突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更强,更易于理解,从而更易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其次还要根据卫生管理实际的变化和卫生改革的推进,不断更新和替换教学内容,适时替换陈旧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修订和更新新兴知识、热点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时代需求。 2.2 全面开展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建设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教师融会贯通管理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基础理论和知识来源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更是要包括卫生学、医学、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的讲授教师一定要具备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着眼于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因此,讲授教师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在讲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加强课堂讲授知识与卫生管理实践的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其次,要选择或者编写合适的卫生管理类专业专用的管理心理学教材。现在世面上已经有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卫生管理类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可供教师进行选择。但是现在这类型教材还缺乏认可度,依然还缺乏一部公认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那么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就可以自行编写一本具有中国卫生管理特色的、适应卫生管理专业教学和卫生管理类人才自学的教材,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材建设。 再次,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有条件的卫生管理类专业应该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有了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有利于教师专心进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能够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2.3 引入先进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与能力建设 在以往的管理心理学教学研究中,已有教学实践者提出了多种可以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予以探索和实施的新型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认知结构通过与环境的同化和顺应作用,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建立新型教学和学习环境。② (2)情境主x教学模式。情境主义教学模式脱胎于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是Brown Clooins 和Duguid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和学习的文化》中提出的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者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建构发生于学习者与情境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习得的知识能活学活用,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③ 以上列举的是两种以实践性和能力培养见长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角色,转变灌输知识和接收知识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实践性为基本培养目标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4 不断加强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教学设计,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多创新、多用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式在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积极性调动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1)适当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社会科学、军事和医学等教学中,自20世纪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教学中。④它并非一般意义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而做的举例子的活动,而是一套完整的、有着严格要求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内容真实、无虚构,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而且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或培训目的。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是在于了解一项特定的知识或理论,而是在于在学生自己探索怎样解决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这种学习是亲验性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同时,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其在小组活动中与其他人的频繁交往,还能够获得沟通、说服及群体协调等宝贵的管理技巧。⑤这种方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且由于这种方法所提供的案例丰富多样、形式活泼自由,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讨论,其吸引力远大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因此,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通过精心挑选案例、精心设计讨论程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和便利,充分开发其功能,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所支持的一些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将一些适合进行动态演示的、画面感强的内容,设计成为动态演示的动画或者选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以及视频资料,让原本死板、单调的理论知识“动”起来、“活”起来,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比如,有条件的学校科研建设和利用一些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实际操作课堂上所讲解的各类知识,充分动手,实际演练,让知识更好地转化成为实际动手能力;再者,可以建立一些模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扮演特定的工作角色或岗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对职位的理解,完成特定工作,从而从多方面加深理解,锻炼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实际的工作机构、部门和单位,亲身体验实际工作流程,这样得来的体验和感受,是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 这些设计,可以逐步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高低,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精选、教学队伍的培养及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技巧的现代化均息息相关,此外,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包括教师个人的素养、社会和学校对课程的评价及重视程度等。要想提高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充分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专业中的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不断的进行努力和尝试。 心理学专业论文:医学与临床专业心理学实验教改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摘要:现代医学的逐步发展,使生理疾病能够得到较为妥善的治疗,但是其心灵治疗容易被忽视,目前多数高校都有开展心理学的教学工作,但是由于对其重视的不足、课程安排的不科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等问题,其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面主要从当前的问题、建议和一些实践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心理学实验教改的问题探讨。 关键词:医学与临床专业;心理学实验教改;思考;实践探索 在我国传统的医学观念里,疾病往往只跟身体上的病痛有关,但现代医学将心理问题纳入了医学范畴。具体来说,传统医学是关于生理特征的医学,主要研究生物的疾病原因及治疗手段。现代医院的不断发展,生理医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生理疾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而由于现代生活的诸多问题,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心理学也被引入了医疗教育体系。 1 医学心理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的心理学课程开设已经有30年左右的历史,医学与临床专业中的心理学实验教学有数十年的历史。当前已经有很多医学院校有开设医学心理学的试验课程。而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各校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对我国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对医学心理学教学的重视不足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直是以生理医学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地位也导致了学校教学思路上也是以生物医学为主导,心理学被边缘化。医学院校在心理学的教学上,不仅课时少,不少院校将其作为考查课来进行教学,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开设这门课程,这使不少医学毕业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完全没有概念。而开设了心理学课程的学校,却又往往只重视基础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对心理方面的评估和治疗实验则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医学毕业生到医院就业之后,无法有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开展工作,对"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也起到负作用,增加了医院心因性疾病的发病可能,也影响了生理疾病的恢复。 1.2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时机存在问题 目前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一般被当做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教授。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医学心理学是在生理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涉及到许多基础的生理医学课程,在第一学年与基础医学课程同步,不利于对医学心理学的理解。 1.3医学心理学课程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不足 当前的医学心理学n程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不足。医学心理学的操作部分,需要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比如一些疾病会导致一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大手术或需要长时间治疗的手术,对患者的心理压力就会更加巨大,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相关心理学的问题,都应该与临床的基础知识相结合进行学习。但是,当前心理学课程与临床课程开设并不同步,且在临床课程的教学中往往对医疗心理学没有过多涉及,这样对知识的融合与理解都是很不利的。 2 心理学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医学心理学课程不光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需要医学心理学和临床医学教学的融合发展,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心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工作。 2.1教学改革要从观念做起,认识到医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由心理和社会因素而引发或与之有关联的疾病已经越来越多,其范围也越来越广,几乎与临床各个学科都有关联。而部分疾病,虽然心理问题不是其诱发因素,但是在疾病的发病、传播和治疗过程中,心理问题可能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2003年的非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些非典患者由于自身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而北京某医院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干预的培训工作, 其后续结果表面,引用了心理干预后,对患者信心的影响很大,多数患者食欲有所增加,与医生治疗的配合度也显著提高。 以上可以看出,心理学对生理医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生理医学的各方面都和患者的心理因素有关,只强调生理医学而忽视心理医学是与医学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因此,教学改革要从观念做起,充分认识到医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2.2重视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不少人对医学心理学的认知还比较浅显,只把它当做是一门基础课程,认为在课堂上有适度了解就行了,对医学心理学和临床实践工作的结合没有清晰的认识。事实上两者的相互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比较重视的学校,其学生到医院实习时,就会有所认识,在与患者的接触中,就会理解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并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践行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心理学的相关技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通过语言行为来进行的心理辅助。因此,在学生日常的教学和实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重视语言技巧的训练,发挥语言的独特作用。使用安慰性、鼓励性的语言,达到正面的刺激效果,促使患者与医生的配合治疗,提高医患的治疗信心。 同时,在教学过程的实践中,要避免出现不当的语言,特别要避免伤害性语言。因为这类语言,对患者不仅没有积极正面的影响,还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刺激,甚至通过皮层与身体的关联机制影响生理平衡,从而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通过上述的实践过程,不仅能提高医学实习生的实践质量,对医学心理学与临床专业相结合,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医学心理学教改工作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 大学生也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医学心理学的教改工作中,可以尝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助益,同时也能完善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工作。 如近些年的大学生自杀问题日益严峻,这需要得到学校的广泛关注。并在相应的心理学课程上有所涉及,大学生自杀是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会给自身家庭、学习和社会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相对来说,大学生的教育程度较高,应该是比较理智的一群人,但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大于一般青年[1]。虽然大学生自杀的总人数相对比例不高,但是,带给社会的冲击却不小,因此在心理学教学中应当对此有所涉及,对自杀的心理问题成因与防范有所探讨。 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可以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并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有效的干预机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进一步的疏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校园和社会环境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裨益。也对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有着完善和促进作用。而医学毕业生本身的心理健康,也能使其今后在实习和就业岗位上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2]。 3 医学与临床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 根据上述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需要做好各方面的问题,而下面我们将理顺实验教学中的关系,突出强化基础实验,着重培养技能的相关实验教学。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学生,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其中,普通组按原教学进度教学,完成所有教学理论之后再开始实验课教学;实验组,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结合,实验课教学紧随理论后进行。一个学期后进行实践能力测试,并通过问卷征求心理学教学方法,以及效果建议。根据测试结果及后来的问卷调查,有超过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讲授心理学理论后,再安排心理学实验教学效果更好,对加深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很大帮助,且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3.2心理评估与治疗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对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医学实习生,分普通组和实验组。普通组按原教学模式教学和实习,不对医学心理学在临床的应用做强调。实验组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照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3]。一个学期后进行两组人的相互交流,之后进行问卷调查。 Y果显示,被督导应用心理评估和治疗的实验组,在与患者的关系处理中更加友好,且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康复情况更好。有超九成的学生认为,掌握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的相关技能,对做好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有着较大帮助。 3.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学生,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普通组一切照常,实验组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中心,教师进行辅助的指导工作,应用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一个学期后进行两组人相互交流,之后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中心工作的相关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大大强于普通组。问卷显示,有接近八成的学生表示,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对提高医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有较大帮助,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很大作用[5]。 4 结论 当前社会对医学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医学心理学对医学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发展,需要加快教改步伐,其课程要同医学的临床实践相结合,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不仅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对学校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提供了很大帮助,更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有很大助益。 心理学专业论文:Thinking和Thought在心理学专业的翻译 【摘要】本文通过对心理学文本中常见术语Thinking和Thought的翻译研究,以《荣格全集》第十卷为蓝本,统计针对这两个词的翻译结果并探索其翻译规律,同时依据术语的单一性就这两个词的翻译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学文本 术语翻译 单一性 一、引言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等方面的科学,是理论学科的一种,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专业性与知识性,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它的专业词汇数量大,且随着近年的发展,应用方面也逐步扩展术。其中术语学常用词语占到很大的比重,因此就其常用词的翻译十分重要。本文拟就Thinking和Thought两个词入手,以《荣格全集》第十卷及国内心理学论文为研究蓝本,从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并以术语学为指导兼谈术语单一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术语翻译单一性简述 术语,作为专业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单一性,也被称为单义性。即是说,“一个术语只表述一个概念,同一个概念只能用一个术语来表达,不能有歧(冯志伟,1997:1)”。格里尼奥夫曾对术语的内容提出四点要求,其中一条明确提出:术语集中的术语具有单义性(如果该词汇形式在其他知识领域中用于其他意义,这并不影响它在该知识领域中的单义特点。同时,术语的单义性不仅体现在术语学学科要求中,更体现在相关国际和国家标准中。我国国家标准GB/T 1.1-2009规定:“同一名词、术语应始终用来表达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应始终使用同一名词、术语来表达。”为了实现术语的标准化,我国曾就术语如何定名做了如下规定:“科技术语的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简明性、国际性、约定俗成性、见词明义性和中文特性等。”(张沉香,王小宁,2009)从上述可以看出术语单一性的重要之处,可见,术语名称如果不能同一,那么也就无法谈及术语规范,对实际的翻译也会造成许多不便之处。可以这么说,术语需要规范,“术语的单义性是翻译工作者长期追求的目标,忽视术语单义性很容易导致术语有失准确性。”,所以,对于译者,“一要根据术语所在的语境确定其意义,二要统一的术语翻译标准,这样术语的单义性才能得到保证。”(胡芳毅,2012) (二)心理学与翻译 说到心理学,就不得不首先说“Psychology”――心理学这个学科名称的英译,申荷勇在《论心理学属于的标准化》一文中讲道,在十九世纪心理学第一次传入我国时,曾经出现了诸如“心灵学”、“灵魂学”、“精神学”等等诸多翻译。而“Psychology”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可以说与汉语中的“精神”、“灵魂”、“心灵”和意识等词汇是直接相关的,而这却并不能够直接与“心”这个词对等。我们使用“心理学”来对“Psychology”进行翻译,可以说是对先前的那些概念的一个整合,是对“soul”、“psyche”、“mind”等等的概括。由此可见,心理学术语是心理学翻译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而这也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普遍重视,由于翻译名不同意的原因,直到上世纪末,就心理学的创始人W.M.Wundt的人名翻译仍有“冯特”和“冯德”两个版本。“在1994年8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和秘书长斯坦恩(Murry Stein)博士一行十五人……在华南师范大学就“荣格与道”的专题讲解,其中涉及到了荣哥心理学中的“self”的理解以及荣格“self”的翻译问题。随后在瑞士开展的第十三届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再次就荣格术语国际标准化进行讨论(申荷勇,1991)。在这之后许多学者就心理学术语的翻译方法、原则等进行了研究,也有就中国古典心理学术语的英译的讨论。目前,中文心理学的特点在于“基本概念体系借自西方心理学,本土属于较少;术语产生方法以翻译为主,且翻译方法多为逐字翻译和直译,但近年有本土化倾向;翻译与使用欠规范。”(王成礼,2013)。 由此可以看出,术语的规范化是有助于心理学学科发展的,而术语的单一性也许对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Thinking与Thought的词典解释 下述共统计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朗文当代高阶英语词典(第五版)、21世纪大英汉字典、有道词典等。如下: Thinking一词用作名词时作“第一,思想、思考、思维;第二,想法、见解、态度、看法”解;用作形容词则为“有思想的、有理智的、好思考的、有思考能力的”。做动词时,为think现在分词形式。 Thought一词除为think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外,仅作名词解:第一,所想之事(想法、看法、主意、记忆);第二,心思、思想;第三,思维过程、思考、思考过程;第四,关心、忧虑、顾虑、忧虑;第五,意图、打算、希望、念头;第六,思想、思潮;第七,沉思、冥想、全神贯注;第八,想象力,推理能力。 使用词典进行汉英回查,汉语思考一词,对应英语名词thinking,thought,;汉语思想一词,对应英语为名词,有thought,thinking;汉语想法一词,对应英语为名词,有thought,thinking;汉语思维一词,对应英语为名词,有thinking,thought。 经查询,可以看到,ThinkingcThought则在作名词时有一定的用法重叠,但是否具有用法侧重与差异需在翻译实践中进一步确定。 四、心理学论文中Thinking,Thought的翻译与取意讨论 在就《荣格全集》第十卷中thinking和thought的翻译与分析前,搜集心理学论文中出现的“思维”、“思想”、“思考”等关键词以研究其英译结果。此次共随机筛选含有上述关键词的心理学论文各10篇(共计30篇)。 经过中英文对照分析后统计结果如下: 含“思想”关键词论文10篇,翻译对应词均为thought;含“思维”关键词论文10篇,对应翻译均为thinking;“思考”――该词由于其汉语本身具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因此需要分情况处理,在为动词时,think,concern等词可灵活使用,而其为名词词性时则用thinking翻译。 五、《荣格全集》第十卷中Thinking,Thought的翻译 (一)《荣格全集》第十卷中Thinking,Thought的统计结果 要做到让thinking,thought这样在心理学专著中出现频率高的词在中译后能够保证意义通达易懂,就要注意其在心理学专著中用法特点上的特点,从而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因此,特别以《荣格全集》为蓝本,随机筛取含有上述两词的句子Thinking四十句,Thought五十句进行分析。 其中Thinking有用作动词20句,占比百分之五十。除此之外,可译为“思维”,出现12次,占比百分之三十,使用率位居Thinking做名词解时第一位。 例如:The compensatory function of the unconscious naturally does not contain in itself the conscious valuation, although it is wholly dependent on the conscious way of thinking. 虽然无意识的代偿功能自然本身不包含有意识价值,但它是完全依赖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One can speak of an animus-thinking that is always right and must have the last word, and always end up with “That’s just the reason!” 可以说只要在加上“就是如此”这样的话语作为结尾,女性的男性意向思维总是没错的。 剩余8个句子中,Thinking可以被灵活处理为“思想、想法”等意义。 例如:If the anima is irrational feeling, the animus is irrational thinking. 如果生命是非理性的感觉,那么女性的男性意向就是非理性的思考。 His thinking and his conduct are based on assumptions quite unlike our own. 与我们不同的是,他的思想和他的行为都是基于假设。 与Thinking相比,Thought的取义十分明了,除用作动词过去式、被动语态等外,用作名词时,仅有两种意思:?想法;?思想。两者使用频率几乎一致。 例如: A thought appears to him, he does not think it; it appears to him in the form of a projected sensuous perception, almost like an hallucination, or at least like an extremely vivid dream. 他几乎未经大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似乎这是他预计感官知觉的形式,甚至像一个幻觉,或者至少可以说像一个生动十分的梦。 He is that which moves in the world, like the wind; the guide and creator of invisible thoughts and airy images. 他就如同这世间的运动一般,就像风,是看不见的思想和幻想中的图像的向导和创造者。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Thinking除去现在动词等占比后,被译为思维的情况占比最重,达30%,其次分别为想法、见解和思想;Thought除去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等占比后,取意较为平衡,被译为思想或想法。 (二)翻译结果的取意讨论 根据上述y计结果制作统计表如下: 从翻译统计结果看,thinking词义中虽然具有思想、和想法、见解的意思,但是在心理学文本当中明显更为侧重思维之意与之相比,而thought则更倾向想法和思想之意。在心理学文本当中,这两个词的取义区间基本没有波动,因此在翻译心理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进行心理学文本翻译时,遇到thinking时,可以将思维这个意思作为优先考虑,其次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筛选思想及想法、见解两种取意;thought则需优先考虑想法或思想两意,基本不需考虑将其译为思维。这样的初步结果也基本证实了先前词典查询的结果以及其取意优先级:thinking作为名词在各个词典中第一条取意为“思想、思考、思维”,排在其后的解释为“想法、见解、态度、看法”;thought作为名词时则在词典中的前两条释义则分别为“所想之事(想法、看法、主意、记忆);心思、思想”。 六、术语翻译的单一性和规范性 术语需要被规范化,由于其本身性质、用途,要求其具有单一性、统一性。而“术语翻译的标准要求译入术语与缘语术语单义等值,并表达同一概念。(胡芳毅,2012)”因此,对于表达同一概念的同义术语,在翻译时需要贯彻单一性原则,异词同译,这样就可以消除一定的混乱。虽然thinking与thought具有一定的意义重叠,但是相比而言,在心理学文本中thinking更侧重思维,thought则更为侧重表达想法或思想。如此,提出以下建议,在就心理学文本进行英译汉或汉译英时,可将thinking与思维两词对应,thought则与思想、想法对应。 七、结语 本文通过对《荣格全集》第十卷中thinking与thought两词的翻译结果统计,并从心理学论文中题目和摘要的汉译英进行回查,对思维、思想、思考等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根据术语具有单义性的性质,将这两个词在心理学文本中的翻译固定下来,希望能够对此类文本的翻译起到一定的帮助。 心理学专业论文: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评价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从事残疾人研究、康复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特殊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不能很好适应特校一线教师工作的客观现实,各高校不断调整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特教学科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首当其冲,根据以往资料显示,很多师范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单独设置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而且在心理学等其他专业的课程计划中也设置有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1]综观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其课程建设基本上有三种取向:一种是以学生的障碍类型为导向,开始介绍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系列课程;[2]另一种是追求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 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哲学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论,课程设置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康复学、心理学、医学等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如心理学相关课程只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专业课,忽视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学习。第三种是以心理学相关课程为主导,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重庆师范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除此之外,在职教师也普遍认为心理学对于教学很重要,比如学者甘昭良将特教学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分为六类,即: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教师基本技能、弱智儿童教育基础知识、聋童教育基础知识、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在对“普通理论知识”的态度上,儿童发展心理学被大多数被试(76%)认为是重要的,而分别有一半以上被试认为普通教育学(57%)和普通心理学(53%)重要。[3] H师范大学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将特教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定为“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特殊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科研机构、残障人士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结合文献资料,对 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学生视角深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问题,以供全国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参考。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编制《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评审,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的效度。2015年,向特殊教育专业2013、2014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32份(如表1);原始数据以统一格式录入,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问卷法的基础上,笔者还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访谈对象为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2013级7名,2014级7名,2015级7名,以口头访谈方式完成。 三 结果与分析 1 心理学课程看法数据与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表2),总体上,在校本科生对专业课程总体设置满意度处于 “重要”的最多 (占89.5%), 其次为“一般”(占9.3%),1.0%认为心理学课程不重要;2013级在校生认为“重要”的最多(占 93.7%),只有两人个人认为“一般”,无人认为“不重要”。 通过数据可以得知,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意识到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很重要。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访谈以及文献法来分析这些因素,得出以下原因:大一在校生对心理学课程了解不是很深,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就是学好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多地涉及心理学。与之相比的是大二、大三普遍认为心理学课程开设很有必要,这是因为由于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的加深,以及去特校实习,让他们意识到了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心理学课程开设方式数据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总体上56.2%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类知识杂糅在教育学类课程比较好,43.7%的学生认为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比较好(表3所述示),其中2013级在校生16人认为心理学单独开设比较好,16人认为心理学渗透在特殊教育课程中比较好,与之相比的是,2015级在校生只有11人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比较好,大三学生在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学生。 通过访谈分析原因如下:由于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都是文科出身,学习普通心理学之类的课程比较吃力,而教育学容易接受,因此倾向于渗透性课程的学习,比如某学生认为《特殊教育导论》中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和教育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消化吸收。而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有助于对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而渗透性课程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比较零散。 3 心理学课程需求数据与分析 通过表4数据可以得知,学生喜欢或者想要接触一下心理学类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 普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类课程,2013级、2014级在校生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都比较感兴趣,而2015级在校生相对来说只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儿童发展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笔者在访谈时发现原因如下:由于大一、大二开设课程较多,大三开设课程较少,所以大一、大二对心理学课程的需求程度没有大三高。而大三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的原因希望能够开设一些诸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课程,另外一部分在校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特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特殊幼儿,因此希望多开设心理学课程。而大一、大二在校生由于课程比较多,学习和考试压力比较大,所以心理学课程的选择意愿较小。 通过数据(表5)可知,总体上来说,学校希望开设课程类型为咨询与治疗 应试和考研 基本原理,可见在校生意识到了特教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技能型知识意向比较强。年级上相比,从大一到大三,应试与考研、咨询与治疗呈现递增趋势,原因是因为大三面临择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 4 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科关系数据与分析 大一新生大多认为是两个单独的学科,大二、大三在校生普遍认为对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访问得知,基本上所有的大一学生都是通过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程度不深,认为特殊教育学就是学习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在特校实习期间感觉只能用一颗爱心去拥抱特殊孩子,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另外,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或者正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学好心理学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有利于自己的学业。 除此之外,在与在校生进行访谈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本专业的发展很有用,但是感觉学期结束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学生在特校实习时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而学校开设的课程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 讨论与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所得资料,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大一新生对特教专业了解不深,所以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很重要,但是在课堂学习中却又很吃力,部分学生感觉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往往期末考试结束后,所学的内容也就忘记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整合优化,。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让在校生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通过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大多数在校生都是通过高考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特教专业是学什么的,未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排斥这个专业。所以,针对大一新生,有必要让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不仅仅如此,还要对特殊教育学科有一个了解,让他们知道特殊教育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其中康复学、心理学、教育学都是其中重要基础学科,缺一不可。 2 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2010年以来,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超过四十所,呈快速增长趋势,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很多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师德、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以及在课程知识领域的认识水平,对课程建设成果和水平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非常强调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特殊教育心理课程如何实施、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教师的理念与态度,这将直接影响该课程能否真正在教育、教学层面实施,并转化为行为,纵观我国新兴特殊教育专业院校现状,大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教学经验缺乏,不能很好地主导课堂教学。[4]而心理学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高,不仅仅要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还要具备心理学背景,但是同时具备特殊教育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很少,另外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备课程而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他们需要什么,其他课程讲授了哪些相关的内容。 3 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绝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现状为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体系缺乏整体优化,彼此独立,各自为营,忽视了心理学的内在逻辑系统,只开设个别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要考虑如何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体现出自身特色,使之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有些单科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对各门课程进行统整或综合,而造成理论课课时偏多,实践课课时偏少。 心理学专业论文: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措施探讨 摘 要: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升以及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分析探讨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存的问题,以期找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存问题;对策措施 实验教学是高校心理学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学内容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改革以后,高校开始扩招,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学专业,但数量上的增长并不代表心理学教育水平的同步增长,许多高校的心理学教育发展得尚未完全,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存问题 (一)缺少足够的心理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不均衡 目前我国的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拥有适应心理学发展水平和需求的各类心理学实验设备和实验人才的只有国家级、省级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虽然一些高校也适应社会发展开设了心理学专业,但这些高校并不具备完全的发展心理学的条件,没有充分认识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实验室的作用,同时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也不尽完善,一些心理学课程比如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都不能真正提高心理学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满足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普遍缺少足够的心理学实验室,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心理学试验机器,比如生物反馈仪、眼动仪,学生没有接触过实验器材,就没有开展实证性应用研究的能力,因此心理学知识和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心理学实验室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随着高校扩招的步伐,各高校的校园设施也得到了完善,心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基础设施的投入,随着高校开始建设完善的校园设施,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也加大了,高校开始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相关的心理学实验仪器和软件,但是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模式并没有得到更新,建设模式大多为:心理学实验台加上几十台电脑再加实验教学软件,这种实验模式不仅单一,并且只能满足基础层面的实验教学要求,不能满足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更高需求,这种单一的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模式阻碍了心理学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不能推动心理学专业高速发展,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单一的心理学实验模式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很多高校并没有专业的心理学实验教学教师,购买教学设备和软件只是为了应付心理学实验室评估,由于没有专业教学人才,学生上课只能靠自己摸索操作机械,导致实验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得不到有效利用。 (三)心理学实验室缺乏严格性及器材精确性 心理学实验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与物理、化学等学科实验不同,心理学的实验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的心理活动和它们的行为规律,因此心理学实验就必须密切关注试验主体的能动性、目的性和被试间的交互作用,同时还要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比如确保人类被试者的知情权。在实验过程中,主持试验的人与被试者之间会产生交互作用,比如指示语效应、实验者效应和被试者的能动效应,同时主持试验的人会在试验中产生一系列情绪,比如期待、疲劳、厌倦等,这些情绪变化也会影响到被试者,如果主试者没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实验经验,那么试验也会进行地不熟练,不利于被试者正常流露感情,影响实验进行,心理学实验的主试和被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器材必须很严格、很精确,才能准确捕捉试验中的任何一个小变化,但目前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室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四)心理实验课程教学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高校的心理学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一般为传统和现代心理物理法实验、反应时实验、感知觉实验和学习与记忆实验,教学过程一般是学生根据实验手册进行模仿完成实验,但是这种机械简单的模仿只能起到使学生理解心理实验过程目的的作用,无法深刻理解变量的控制、自变量的操纵、实验设计模式,因此也就不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达不到心理实验教学目标。有调查表示,在没有实验教师的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完全无法独立开展心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也完全不具备解决心理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从2007年开展心理学研究生入学统考考试后,实验心理学的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增加了许多心理学实验,比如定向遗忘实验、提取诱发遗忘实验,这些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独立阅读和理解论文的能力,但目前的高校心理实验课程缺乏创新性,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五)实验教学理念和实验设备没有更新 传统的心理学实验教学忽视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来自于个体在反思和协调自己中获得的知识,传统的心理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模仿教师,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心理学实验教学属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实行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只需模仿教师,达不到训练技能的目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也受到了压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且落后。目前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室设备大都属于创立心理学院之初而购置的,长久使用使这些仪器的精确性和严密性已不如前,影响了心理学实验课的进行。 二、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对策措施 (一)加大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力度,迎合心理学专业发展要求 社会的发展对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应用技能,因此目前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知识传授与应用技能并重,同时还要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至少应具备多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能、熟悉多领域的心理测评,拥有操作仪器和开展实验研究的能力。换言之,现代心理学专业学生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应用技能以及基本的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加大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实验室器材,满足不同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需求,比如基础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心理机能训练实验室的建设、综合研究心理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建立完善的心理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管理实验室的使用,保证并提高利用率。与此同时,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在发展动力就是优良的实验教师团队,高校在建设心理学实验室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广泛吸纳优秀心理学人才,聚集专业素质高、应用技能好的师资力量。 (二)在心理学实验室建设中坚持院校特色 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为在常规心理学实验仪器的操作学习下使学生具备严谨科学的心理学实验态度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以及熟练实验过程。所以说,心理学实验室建设的基础就是基础心理实验室。在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中,高校应坚持院校特色,结合自身财力和人力状况购买实验器材,在专业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器材的选购,保证器材的利用率,根据自身院校特色规划好心理学实验室的发展定位。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推动教学精确化、仪器化 传统的心理学实验室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学生模仿,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所以高校的心理学实验教学应渐渐转化为学生本位,注重学生自己对实验器材的摸索,教师主要起指导及纠正作用,鼓励学生创新实验设计方法,创新实验研究。根据专家研究,目前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心理学教学中应该掌握的能力有实验基本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试验专业能力,实验研究能力指的是掌握眼动实验技术、脑成像实验技术、脑电实验技术、行为认知实验技术、生物反馈实验技术和行为观察实验技术等等,因此,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推动教学精确化、仪器化是时代趋势,也是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结束语 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心理学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学内容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在培养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目前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改善,必将阻碍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因此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意义重大。 心理学专业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各种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研统计能力不是短时间可以获得的,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通过适当的课程教育和大量的练习才能具有。本文结合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特点,阐述了课程的设置,并指出在实际工作面临的问题,强调在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上,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重点,灵活施教。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科研统计能力 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应用心理学专业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1]。可见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特别重视这两种能力。统计是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科学。数据无处不在,作为一门和数据打交道的科学,统计学已被应用到各个科研领域。科研统计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并为以后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统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恰当的方式描述数据[2]。但不同专业教材倾向使用不同的例子,如心理统计多使用问卷、量表的例子,同时侧重于统计思想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增强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笔者是日常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一、结合实际,因材施教 应用心理学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生,尤其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聚合与发散、正逆则反、联想类比的固化思维模式[3]。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安排高等数学的内容。同时文科生缺乏推理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没有数学基础的学生,接触统计学,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例为主,结合上机练习,适当补充课后作业。而对于原理的讲解不是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在教学中应该重实践而轻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类似真实的研究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锻炼统计应用能力。这一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数据、理解研究设计,以利于学生将统计思想融入生活实践和专业知识中。 二、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基于医学院校的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负担比较繁重。如我校开设《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三门课程总课时为304学时。但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分析》为113学时。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学习医学课程对于突出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特色,促进学生的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十分重要且必须。但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多,较难理解,课时相对不足,这是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不需要把过多时间花在计算和公式推理上,而应该重点讲解研究设计的思路和软件的操作,同时结合课后的作业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统计方法间的差异和关系。努力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会方法。 三、选对教材,事半功倍 高质量的教材有两个基本要求:知识脉络清晰完整,反映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好的教材使得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目前在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使用的是《医学统计学》或《卫生统计学》教材。这些教材并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存在符号公式多,很多概念难以直观理解,或者案例、术语、符号和概念与心理学专业的表述不相符的情况。这类问题的存在,不仅为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心理学专业考研制造了障碍,也不便于追踪国外期刊,获取最新研究信息。特别是教材中的医学案例与心理学专业联系不紧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注意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结合,增加调查问卷设计和抽样设计的内容,也可以从心理学核心期刊中选择一些经典文章,组织学生讨论,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灵活,提高质量 利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撰写辅助教学。针对科研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我校在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请学术造诣深厚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始,导师对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培养。教学形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使得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实际科研中普遍运用统计软件。计算机虽然可以使复杂的计算变得快速、简单,但也不能因突出上机操作而忽视原理的教学。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认识到思维比计算更重要。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软件完成的只是数值计算,但如何设计实验,选择那些样本,应用何种统计方法,如何解释数据都需要人去决定。如果对统计思想一无所知,就会出现“垃圾进垃圾出”现象。另外,一些新出现的统计方法未必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 五、强调思想,掌握内涵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估计、相关、拟合、检验、均值、变异[4,5]。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用统计的观念及思想,去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性。应该先谈谈估计思想:我们做实验的方法常常以样本推测总体,这是对同类事物探索其规律采用的由此及彼的认识方法。一般样本必须与总体具有很多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又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里强调置信区间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再谈谈相关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千差万别,在这千差万别的事物中中能找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普遍联系中总是可以找到一些事物共变的情况。总体和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能找到一些相互关联的。再谈一下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拟合的成果只是个模型,这种拟合思维方法反映的是一般趋势,而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反映的是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而以。然后谈到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是归纳性的思维方法,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所以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统计出来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然后谈谈均值思想:均值思想是指人们从总体上看问题,往往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尽量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求出事物的均值范围,也体现了思维的总体观。另外,最后谈谈变异思想:统计学研究同类事物、同种现象的总体特征,但是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总是存在着差异的,统计方法的使用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最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我们强调以上几个思想方法,真正掌握其中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六、特色发展,发挥优势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复合竞争力和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设置实施了学生复合竞争力提升暨“五个一工程”计划项目。主要措施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统计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专业外语》等核心课程为抓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组合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科研统计的认识,特别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能体会到提倡组合式教学法是十分有利并有效的。按照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尚不能满足组合式教学法的需要,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探讨。能否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推行组合式教学法已有“文献选读报告和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我们指导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在一起研究探讨,互相启迪,同时结合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这样可能比较有收获。今后在教学研究中更要注重指导学生统计学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对继续要读研的同学,指导他们本科高年级学习阶段就奠定一定基础,重视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指导他们注重特色发展,尽可能发挥优势,提升专业方面能力与实践动手的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教学能力要得到提升,对心理学专业教师们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心理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相当娴熟的心理学知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能熟悉目前流行的各项统计软件,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们的科研统计能力。 心理学专业论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心理问题研究 摘要: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实习作为联系酒店管理专业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酒店管理学生在实习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文章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对实习生心理问题进行防范、化解。旨在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效果。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酒店管理实习生;心理;对策 0 引言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专业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目前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各大院校都非常重视实习。实习效果直接关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酒店业由于员工流动率高,而各大院校是酒店管理人才的储备库,因此酒店业也非常希望通过实习能使一部分实习生选择留在酒店。但是实习生实习过程中因为角色的转变,环境的改变,身份的转变,会在实习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目前大部分研究实习生心理问题的都是集中在负面的心理问题上比如刘秀珍(2007)年所分析的“学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波动,处于极端心理的不在少数,表现为情绪高涨或者情绪低落”。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 20世纪末全球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2000年,塞里格曼和米哈里・克森特米哈伊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塞里格曼和克森特米哈伊指出,心理学不仅要研究消极心理,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它更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2]积极心理学关注三个层面的研究: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的主观体验,体现在对过去的满足和幸福感和对现在的快乐和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主义;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positive personality),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在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的组织系统(positive institutions),主要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进而提升组织的效能[3]。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而这个方向是积极向上的,是具有建设性力量的方向,这个方向可以帮助个体心理和思想健康的成长。”“发现每个人身上内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并利用这些力量和品质客服个体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帮助他们促进心理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完善”。[4]因此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研究发掘实习生身上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来帮助实习生认识和客服实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并克服这些障碍,使实习更加快乐、顺利和学有所获。 1 实习生的心理分析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心理会随着实习阶段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这也是多位专家学者研究后的共识。本文也按照实习过程分为实习准备期、实习开始期,实习中期和实习后期展开分析。 1.1 实习准备期好奇憧憬 实习准备期指学生落实了实习酒店还在学校学习等待实习开始的时期。实习准备期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学习了酒店管理相关专业课后对酒店管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迫切希望能够在酒店业中一展身手。这个时期实习生心理大部分是憧憬的,虽然学校和以往在酒店实习的师兄师姐劝诫要有心理准备,但是好奇期盼占上风。调查中也发现接近95%的学生持有这种心理。 1.2 实习开始期角色转换适应期 实习开始一般要进行岗前培训和熟悉实习岗位的过程,由于准备期学校的辅导和铺垫,大部分学生认为从学生到实习生角色转换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实习生在校期间接受的都是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致使部分实习生在实习初期容易产生不自信和畏难心理,害怕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害怕遭到客人的刁难和投诉,害怕会被上司和同事指责。同时实习生也会存在心理波动、心理落差和迷茫。大部分心理调适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酒店实习生这个角色。 1.3 实习中期适应稳定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适应和学习,实习中期时大部分学生已经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可以独立工作。这个时期学生的心态比较平稳,以积极向上居多。工作中保持高昂的工作状态,充满斗志,积极与指导老师和酒店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人际关系也比较和谐。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实习生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抱怨酒店实习工作的劳动强度大,单调重复性强,和上司同事关系难以相处等等负面的情绪,甚至一部分实习生出现排斥、逃避心理找出种种理由想提前结束实习。 1.4 实习结束期五味杂陈 实习结束阶段指学生实习期接近尾声实习任务即将结束酒店实习。这段时间心理变化很微妙,矛盾,一部分实习生在实习中结识一帮朋友故一方面期待实习结束早日离开酒店,一方面又因为同事朋友的关系而对酒店变得更加留恋起来。一部分实习生因为明确自己的规划将来留在酒店工作,因此这部分实习生心态平稳。还有一部分实习生因为工作时间等等种种原因选择逃避离开酒店。因为心态不稳定不成熟,不难发现有部分实习生选择离开酒店,过了一段时间又重新选择回到酒店就业。 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酒店实习生管理策略 基于前文的分析,整个实习期间实习生心理普遍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因此结合年轻人积极热情向上的特性,运用积极心理学“每个人都存在积极力量与美德”正面积极向上的眼光去对待实习生毕竟“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引导实习生应用积极力量去面对处理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调研中发现影响实习生心理的有酒店方管理、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实习生自我的心理调适等等。故实习生的心理引导需要学校、酒店和实习生三方共同参与与努力。 2.1 引导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建立积极的心理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是指“所有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密歇根大学的弗瑞德克森教授提出“积极情绪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有助于个人的幸福,同时也会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塞里格曼主张将与现在有关的积极情绪,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感官愉悦,另一类是心理愉悦。而心理愉悦是我们沉湎于所从事的活动中所带来的满意感和沉浸体验。” 酒店、学校和实习生都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从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到心理愉悦,提高实习生的心理承受力。酒店加强酒店的内外部环境建设,外部硬件建设如工作环境、员工宿舍食堂的的舒适度等,内部环境如企业文化,企业的人文关怀等等。调研中也发现相比较而言,实习生更侧重于企业的人文环境。“集中精神做自己喜欢的事或做能得心应手的事情,就会有这种体验。心理愉悦比感官愉悦持续时间更长”酒店管理实习生最渴望在实习中能够到不同的岗位上实习锻炼,但由于酒店业的实际要给所有的实习生进行轮岗实习也不太现实,但是酒店可从酒店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在大的部门内部给实习生提供轮岗的机会。已经有酒店尝试让实习生去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等二线部门实习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学校而言在选择实习基地时要慎之又慎,选择一些能够提供核心实习岗位,对实习生负责的实习单位。从源头上保证给实习生提供较好的心理体验。实习生自己也要做好心理预期和心理调适,毕竟到实习酒店和学校有很大的不同。自己要做好角色的转换,尽最大可能喜欢自己的实习岗位,保持积极的情绪。 2.2 塑造实习生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有利于使个体采取更为有效和主动的策略,以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与不幸。”积极人格特质具有两个独立的维度:一个是正向的利己特质,即接纳自己,拥有目标、感受到生活意义,有独立感或能掌控环境等;第二是积极人际关系,是指当自己需要帮助时能获得他人帮助,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愿意且能够提供帮助;个性即人格是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学校和酒店联手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教会实习生学会接纳自己,另外帮助学生获得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学会实习生感恩学会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和有关沟通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和讲座。酒店在实习生入职后把心理调适和人际沟通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并且结合实习生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展培训。作为实习生要善于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积极人格,学会人际关系处理的技能,为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建立积极酒店组织系统 积极组织系统,“是指能够促进个体获得更多积极力量与美德,并且能够使个体获得幸福的环境系统。”积极心理学家将积极组织系统从宏观到微观方面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第二类是积极的社区组织,它主要是指个体常年生活的、工作和人际交往的环境,第三类是积极的家庭组织系统。本文主要针对性谈前两点。 目前酒店实习生不愿意选择留在酒店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对酒店业从业人员有偏见。一些实习生的父母对酒店业也不是很了解,也不愿意自己孩子从事酒店业。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氛围给予酒店业从业人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加快法治国家的进程和经济建设的步伐给人民带来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另一个积极社区组织针对酒店实习生而言就是酒店自身的社会环境。访谈中得知90%以上实习生注重实习酒店的精神激励人文关怀。如酒店对实习生的认可与肯定,一些荣誉称号等等都可以增加企业凝聚力和实习生的忠诚度。实习生同样关注职业生涯规划,酒店可以联手学校对实习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设计。针对实习生特点酒店营造宽松和谐,互帮互助的工作氛围。 3 结语 实习对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和实习生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实习生由于身份角色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关注实习生负面的心理和情绪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实习生内在的积极活力与美德,挖掘其内在的固有的的积极品质来应对实习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实习酒店和实习生三方共同参与构建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组织系统来防范应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农业专业论文: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结合黑龙江省的地域特点,对农业昆虫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 一、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农业昆虫学是农学专业的基础课,兼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质,在农学类专业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本课程主要讲授昆虫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内容包括各种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方式、发生规律、种群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护农作物获得丰产丰收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型也发生了转变。目前,用人单位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和社会需求,根据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点,加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农学类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出一流的高等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保证。 二、具体做法 1.注重教材选择,优化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本科专业设置由细化转向加强基础,缩短学时,拓宽口径的改革。因此,如何在较少的学时情况下保证农业昆虫学的教学质量,是农学类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选好教材以及做好对教材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农业昆虫学教学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农学专业的《农业昆虫学》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采用彩万志等主编的《普通昆虫学》和李云瑞主编的《农业昆虫学》两本教材,均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材,内容多且深。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最全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点,了解最新的学科进展情况,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精心组织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地域特点对教材进行优化,达到知识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首先,注重农业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由于农学专业没有昆虫学科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然,解决生产中害虫防治的实际问题,更多的则是依靠运用昆虫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因此,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突出重点,兼顾其他”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将《普通昆虫学》教材中的第一篇至第三篇合并为一个章节,即昆虫体躯构造与功能,授课时联系生产实践讲授昆虫的外部和内部构造与功能,力求将这部分内容讲细讲透彻。例如,不同类型口器的昆虫,其危害症状不同,应根据昆虫的危害症状有针对性的选择农药种类和施用方法;利用昆虫的触角,可区别害虫的雌雄,如果诱虫灯下诱到的害虫多是雌虫尚未达到产卵的程度,那么及时预报诱杀成虫就能减少产卵量,降低为害,这在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上是很有用处的。对于昆虫生物学特性的章节,有选择的讲授昆虫的生殖方法、生活史及习性;昆虫分类章节,重点讲授农业上常见昆虫的分类特征,包括对农作物有益和有害的种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农作物昆虫。对昆虫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掌握温度对昆虫的影响,了解其他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将农业昆虫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放在农业昆虫学各论中,结合具体的害虫进行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在农业害虫的防治原理和方法章节中,以害虫综合治理(IPM)理论为基础,引入害虫可持续治理理念,解决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等安全问题,结合成功防治农业害虫的典范讲解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 其次,灵活讲授农业昆虫学各论部分的内容。由于农业昆虫学各论内容庞杂,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因此,我们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章节进行调整,形成了以地区主体作物为特色的害虫群落系统。我们将某种作物害虫作为一个单元来讲授,先讲授某种作物害虫的种类,然后讲授重要害虫的群落特征,之后再阐述优势种种群的发生为害特点,最后在害虫为害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某种作物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这样授课的效果显着体现在两点:第一,使农田生态—害虫群落—害虫种群—综合治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非常便于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效果显着;第二,将害虫的发生为害与综合治理联系在一起,既符合现代害虫综合治理的理念,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因为,害虫的综合治理与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生物化学、作物学、栽培学、气象学、土壤学、耕作学等多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相联系,在课程授课中注重将上述学科的知识与昆虫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利用作物自身的外部形态、内部生理生化特点、作物栽培措施、栽培制度、农事操作等措施,来分析害虫—植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条件,减少害虫的危害。此外,授课时及时补充害虫变化的新动态,做到与时俱进。如搜集整理关于美洲斑潜蝇、烟粉虱、白粉虱等害虫的资料,补充到授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讲课是一种艺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使教学效果好,就必须精心设计授课内容,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及讲稿,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做到简练、准确、富有趣味性。改革之后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讲授昆虫学基础知识部分时,昆虫分类章节中,某些害虫的特征较繁杂,学生不易记忆,如在讲课过程中引用一些谚语、经典事例等,教学效果会很显着。例如,在讲到“弹尾虫”的特征时,我们引入了“善跳弹尾目,腹节 不过六;基部有腹管,跳器在端部”的例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和记住。在讲授各论部分时,挑选2~3种重要虫害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其余的虫害安排学生自学,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制PPT课件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补充。如此,学生从一类害虫的危害症状特点到学习此类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从重点剖析此类害虫的发生危害原因到举一反三的学习其他类害虫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查找文献和总结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整个农业昆虫学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的授课形式,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物、录像、电影等方式,利用其图像、声音和动画效果体现昆虫的各种形态及生命活动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物质依附和基础支撑,实验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整体科研能力,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社会和地方需求,农业昆虫学的实验教学逐渐向农业生产实践型转变,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利于毕业生的就业要求。首先,改变教学模式。以往的实验课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完成实验项目内容,对作业以外的实验内容不重视,甚至不做,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出现应付现象。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则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学手段的革新。实验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弥补了板书、挂图、标本残缺、标本数量不足等方面的缺陷,显着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其三,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分析实验结果、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其四,为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我们在实验中增设了昆虫学教学实习。要求学生到温室、田间采集昆虫标本,室内鉴定,识别害虫危害症状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着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能亲身观察和掌握这些昆虫的基本形态、习性、危害状况等,弥补了以往单一室内实验教学的缺点。改革之后的实验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对农业昆虫学学习的兴趣,也训练了学生在农业昆虫学实验技术方面的扎实功底,为今后从事农业昆虫学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完善考核制度,提高综合素质 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将平时成绩、实验、期末笔试成绩按照10%、20%、7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中,作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自制理论PPT的质量和查阅资料的丰富度;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过程中对仪器的使用能力、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巧、编制和使用检索表的能力、鉴别农业昆虫种类的能力、综合性实验设计的能力,一般采用开卷或实物考试法;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害虫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及害虫的防治措施等内容。改革之后的考试评分方法,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与展望 教改之后的农业昆虫学教学实践表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了学习激情,提高了自主、创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地提高和加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起到了初步的改革成效。相信通过我们今后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将新的教学模式试行和推广到其他农学类学科,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业专业论文:浅析农业职业教育应走出专业设置的误区 论文关键词: 农业职业教育;误区;改革途径 论文摘要: 农业职业教育要走出专业设置的误区,就要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出发,充分认识三农问题,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实习基地建设,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一、目前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专业改造的误区 农业相对效益较低,使农业职业学校或学院的涉农专业在生源竞争中处于弱势,为了追求生存、发展,多数学校都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老专业改名、新专业设置,目的是为了吸引生源。但忽略了与之配套的相关改革,改造后的专业大多数换汤不换药,新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实习基地数量少、规模小,甚至没有,专业课教学依然存在“实验室养猪、黑板上种田”的现象。 2、教学环节的弊端 专业变化快,课程设置跟不上步伐,征订教材教师参与少,教材与实际需要和学生能力脱节,学生水平评价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教师水平评价仍然是传统的方式(教案的规范性、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领导的印象等),使工作缺乏推动力,教师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导致教师队伍新技能欠缺或技能熟练程度不高,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技能训练不到位。 由于上述原因,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又缺乏特色和职业能力,毕业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新名称、新专业在招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很快就被扼杀在摇篮中,生源又会陷入困境。 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 1、充分认识三农问题 众所周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举措。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转移在政策上给与诸多照顾优惠,使其待遇有所改观,但我们看到大中城市大多选择发展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况且城市本身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在与城市富余劳动力的竞争中多处于劣势,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贫民阶层,低成本、低风险的土地将成为农民生存的最后保障,况且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最终也只能靠农民自己,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是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并带来机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农业将成为一项新型产业,同样也要求造就新一代农民来改革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农业发展趋势表现在由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优质高产高效,产品系统转向名、特、优、稀、新、少,林果牧渔各业及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发展工厂化基质栽培技术,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的走向。以上各项战略均对农村从业人员的种类布局、技术结构和能力的层次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低、优秀科技人才奇缺、信息渠道不畅通阻碍着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效益的提高。职业教育应密切关注“三农”需要,实施全面的、多元化的专业和培训,同时加强与之相配套软硬件建设。抓住机遇,以优质“产品”迎接挑战。 2、走出一条“凭实绩体现质量,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构建与当地人力资源开发相适应的课程新体系。该体系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和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能力需求,自制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强调适用、够用,突出实用性、体现地方化、模块化和现代化。设置区域性或乡土性专业课程,组织编写适合地方特色的实用教材。结合实际增减课程,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手册及图表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教材的选择要依靠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专业教师。至少有内行教师和德才兼备的人员参预订购教材事宜。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如果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等于丧失了办学生命力,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客观真实的环境,增加学习接触实际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业务能力。 突出“应用性”的 教学内容。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应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体现知识能力的“岗位针对性”。教学过程强调结论和应用,教学重点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用”,加强基础专业技能训练、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内容。 (3)启用教学能力评价模式。评价机制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更是教师能力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把学生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删减当前的理论考试,把单独进行理论知识测试和技能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水平的测试方式。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上将传统的文化课教室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理论课堂,将实训基地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要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这样既对学生实行了“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使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又对教师完善自身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技能熟练程度无论从主观和客观上都起到推动作用。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无论是改造老专业还是设置新专业,教师能力欠缺是改革的最大障碍。育人先育师,教师的专业培训,应当成为专业建设的前提,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新专业建设相匹配,新专业才具有生命力。 学校体制、政策对能力的发挥和积极性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学校应以实绩作为能力标准、待遇标准。取缔效益甚微的岗位和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一劳永逸的待遇,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奖罚制度,建立、健全鼓励扶持政策,使全校职工个个有压力,人人有动力。 支持、鼓励实训基地建设中教师技能的创新、名特优品种的引进、示范、试验。农业受天时、地利的影响明显,允许一二次的失败,鼓励教师大胆实践、探索、创新。支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指导专业户或自办实体。以实体和专业户的效益、学生能力展示评价教师能力,并作为评选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的依据。奖励应倾向于技术含量高、难度大、艰苦、能力要求高、对学校发展影响大的工作和岗位,真正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全体职员的工作热情,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鼓励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期,在节假日深入各行业一线参加生产、管理实践活动。经过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积极采取引进人才、校企联合等完善师资队伍。 (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农业职业教育要办好,就要确立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自己的实训基地上依靠它的技术优势、人员优势,建立一套与专业对口、科技含量高的实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学有所练,学有所得。而且该实体能对外营业,效益可观,使基地具有较高的示范性和较强的辐射功能,以此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走出了一条“凭实绩体现质量,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招生”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子。 农业专业论文:浅析农村中职学校农业类专业适应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方法改革 论文摘要: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多年来为当地农村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职业学校新的课题。 一、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来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向第二、三产业方向倾斜,第一产业的农林牧专业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甚至被裁掉。有的学校虽然保留了部分农业类专业,但学生的目标是升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将来有利于谋求一个好的职业,没有把服务农业放在首要的人生目标。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30万人(包括农民技术员),与农业人口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一,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己超过千分之四,这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科技人才的大量短缺与培养科技人才过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即便这样,很多中职学校仍把重点放在对初中毕业生的培养上,这就加大了培养的局限性,培养的数量捉襟见肘。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说学习目的的偏离,培养的质量更值得怀疑。 二、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优势 (一)地里位置的优势。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大都地处农业生产前沿,与农业生产能近距离接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职业学校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农业生产的动态,可以有目的的进行指导和服务。在遇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典型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时,可以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综合治理,还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办学经验的优势。 职业学校基本上是从农业技术中学转轨而来,有着多年的办学经验。在对农业人才培养上,可以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既可以培养初中毕业生成为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还可以培养生产一线的农民,使其掌握先进的科学生产知识。 (三)师资力盆的优势。 就目前而言,很多农村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教师占专业教师的20-25%,有的学校这个比例还大。他们大都是八十年代为职业学校定向培养的师资力量,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农业科技知识比较扎实。 三、农村中职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措施 (一)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针对目前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科技人才的现状,职业学校要构建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农村留得住、能创新、有作为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不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精通,还要熟知相关专业知识,要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多面手。在实施教学上,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可以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甚至鸡舍猪圈,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从感性认识上强化训练。与此同时,更新旧观念,不断传播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使学生置身于农业科技前沿,用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加强学生的继续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 农村中职校在培养初中毕业生的同时,还应把培养人才目标对准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这些农民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渴望知识,学习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在职业学校深感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在校生少的同时,有一个庞大的农民队伍急需培训和学习。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苦于无门,不知道去什么地方请教,职业学校恰恰是为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桥梁,完全可以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农民。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学校也只有重新对培养目标定位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职业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农业类专业逐渐萎缩、招生困难、办学特色不明显等都制约了农业类专业的发展,从而失去了农村中职校生存的根基。将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在农民这个群体上,学校将在农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会使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 职业学校沿袭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显然背离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真谛,职业教育不能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不能把学生埋在书本里,实行开放式教学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培养目的的定位为多种多样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能。培养在校生时可以采取动态的教学过程,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让他们自己制定农业生产的一个小环节,并付诸实施,教师则针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有目的的指导,这样以来学生就可以通过实践掌握理论知识。 针对农民的培养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进行,农业类专业包涵了农林牧等专业,不同的行业生产也各不相同,比如从事种植生产季节性较强,而从事养殖生产的季节性就差一些。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业的细化程度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从基础知识上强化,又要在专业技能上提高。从培训时间上看,种植类专业可以在农闲时集中进行培训,而养殖类专业可以利用下午或者晚上的时间进行。从培训层次上看,可以进行短期培训,培训后经考试合格后发培训证书:可以注册中职学籍,采取学分制的形式,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享受中职生待遇;可以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按照中央电大学习包的要求,有步骤、系统地进行学习,最后按课程所修学分毕业。 因此,农村中职校在培养模式上要有突破、有创新,不能把眼光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要看的更远,只有采取多种形成是培训,才会有更多的培养对象,职业教育才有活力。 (三)培养方案的制定。 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确定后,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一定要有针对性,既要考虑到农民群体特征,又要考虑到个性发展;既要有稳固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前沿的专业知识。培养方案可以以学习包的形成发给每一个学员,让他们有目的的去学习,在学习以前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想做什么,方向的确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业专业论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而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近年来宁夏各地的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业产业化是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专业合作组织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比较好的组织形式。不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不得要领。 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关系十分密切,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不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组织就发展不起来;没有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就难以推进。从宁夏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哪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好,哪里的专业合作组织就发展得好。反过来也是如此。 (一)只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组合起来,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满足龙头企业的需要。龙头企业依靠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的原料,一般都不会成功。所以,许多龙头企业要自己建设原料基地,搞“反租倒包”。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就破解了这个制约因素。专业合作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安排农户生产,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养殖小区,代表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既降低了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打交道的高额成本与合同不能兑现的风险,又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较好地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双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目标。 (二)只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国外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和国内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实践都说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都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民的生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不会提出也不会出现专业合作组织。只有当农民的生产变为商品生产,农产品成为加工企业的原料,或者直接进入消费市场时,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的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取得较高回报,才出现了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组合,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的生产和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能适应这个要求,专业合作组织就应运而生了。我国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为农户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围绕某一个农产品生产,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信息、储运、购销等方面开展合作的组织。它与龙头企业直接挂钩,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当我们认识到这个发展趋势并自觉推动农业产业化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发展加工或销售龙头企业。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农业产业化。当龙头企业建立后,马上就出现了原料供不上、原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问题。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这个时候,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就成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唯一选择。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民有序地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又解决了龙头企业原料供应不稳定的问题,把龙头和龙身紧密联结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总之,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具有重要作用,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近年来,宁夏制定了《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突出龙头带动,狠抓项目落实,区域布局初见成效。特别是4个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良好,基本形成以(中)卫(中)宁为核心,辐射固原、石嘴山的枸杞产业带;盐(池)同(心)灵(武)滩羊及灌区杂交肉羊肉牛产业带;以吴忠、银川为核心的奶牛产业带;以宁南山区为主的马铃薯产业带。各地依托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同时,我们也感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定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完善组织、创新机制、自主管理、共同受益”的目标,积极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上档次、上水平。切忌部门直接介入管理,与民争利,一统就死。工作中,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大力推广“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民”模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需要“组织”,需要“能人”去领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党委把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党员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作用。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党员带头,以产业为依托,组建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抓协会(合作社),协会(合作社)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二)完善运行机制。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以下几种机制。一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组织除了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外,还要按照一定比例向农民返还一部分流通或加工环节的增值利润,实行二次分配。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实行股金分红,坚持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黄沙窝村奶牛合作社与夏进乳业公司的利益联结,就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个合作社建设了标准化的奶牛养殖园区,夏进公司在园区投资建了挤奶站。入园区的农户按统一要求和标准饲养奶牛,机械化挤奶,统一售奶。由于牛奶质量好,符合企业要求的标准,鲜奶价格每公斤比市场价高1毛钱,夏进公司每收一公斤鲜奶还给合作社返利8分钱。牛奶质优价高,使社员增加了收入;公司返利使合作社实现了创收。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利益联结方式。此外,还有企业优惠提供良种,派出技术员指导,在产品市场价格下跌时按照保护价收购等利益联结方式。不管哪种利益联结方式,前提条件是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受法律保护。二是民主的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制定章程、制度,规定合作组织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社员大会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避免农民受到损失。三是积累机制。有条件的合作组织要设立公积金、公益金、风险保障金,具体提留比例和社员分配方案,要通过社员大会决定。四是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专业合作组织要建立监事会,作为内部的监察和监督机关。要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严防共有财产流失或浪费。 (三)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领导人的培训。专业合作组织能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合作组织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特别是理事长素质的高低。所以,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理事长和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合作组织的原则、管理办法、运行机制,以及市场经济知识;使他们懂得正确处理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关系、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做好积极引导、热情服务的工作。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形式要活,渠道要宽。只要能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带动农户,促进生产,扩大农产品销路,不管是什么形式出现、采用何种方式联合,都应予以鼓励,积极引导。鼓励科技特派员、农民经济人、专业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头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依托村级组织的组织优势、农技部门的技术优势、基层供销社的经营优势加快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建在村一级,可以建在乡镇一级,也可以建在县、市一级。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大了,还可以组成商会。专业合作组织要不断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发展,着力提高合作组织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引导同一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商贸企业进行联合,组成经济实体或行业协会,迅速把产业规模做大。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结合在一起的组织,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主体是农民,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做到组建自由,进退自由。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积极引导而不强制推广,热情服务而不包办代替;既要加快发展,又不能搞成“一阵风”。要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的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民看到专业合作组织的好处,激发更多的农民组建或者加入专业合作组织。要教育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遵守章程规定,正确行使权利,尽到义务;引导他们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按标准生产,按合同履约,使已经建立的合作组织得到巩固、提高,健康发展。 三、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既有发展的问题,也有巩固提高的问题,但主要是发展问题。社会各方面都要给予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完善政策,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新事物,正处在发展之中,还很不成熟。它最终要发展成企业性质的组织,或者办成企业。但现在还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公益事业单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合作组织。因此,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对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工商登记、土地占用等方面,应像发展民营企业一样给予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应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工商部门要统一登记注册办法,减化登记程序和手续,并减免手续费。金融部门要采取扶持政策,优先为合作组织贷款。对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经营活动,应按农民自产自销、自买自用对待,不收税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原则上也适用于专业合作组织。自治区要在支农资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安排上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扶持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关系,保证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合作组织与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坚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之上,决不能侵害农户的经营自主权。二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过去统的一层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一定经济实力,为农民服务和统的功能发挥得比较好;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不发挥作用。要继续办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其为全村农户服务的作用。同时,要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专业化生产的农户服务。三是发展与规范的关系。首先要鼓励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规范,通过抓典型,进行规范。 (三)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邓小平同志讲过农村体制改革的两个飞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表明第二次飞跃已经开始。党委管农村工作,重点是研究解决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当前,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着很好的机遇。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关立法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强领导,放到重要位置,提上议事日程,务必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群众认识到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这条路非走不可。早走比晚走更有利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民增收。要运用典型引路,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组织观摩活动,召开经验交流会,把县、乡和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带到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好的地方和办得好的合作组织去参观学习。各级农业、工商、财政、税务、金融、经贸、供销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强大合力。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探讨 摘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为例,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农业服务意识 “农业工程”这一概念是由20世纪初美国学者提出来的,1963年美国农业工程学会对农业工程学科的定义是“一门应用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特殊的工程科学”。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对农业工程的定义不断进行归纳总结。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工程内涵的不断加深和拓宽,对农业工程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农业工程与生物科学的融合是国际农业工程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紧随世界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脚步,农业工程教育目标也由原来的“深窄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转变为综合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从而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为例,提出了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建议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应义斌等非常全面地总结了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新兴学生生物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冲击着传统学科;其次是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着产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要求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工程专业技能,还需拥有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统筹规划和沟通能力;再次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农业工程面临着来自工科类院校的竞争,尤其是在招生和就业上存在困难,导致办学效益低、投入少开支大。可见,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2013年更是锁定农业科技。这些文件中多次提到农业工程方面的问题,并明确地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表明了国家对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工程方面技术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二、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不够全面,对它的“综合性、边缘性”认识不足,专业划分过细,形成了窄深型的专业体系。虽然后来有所调整,但目前学科间的交叉度仍旧不够。同时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不利于学生探索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视野,使得农业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再加上我国特有的轻农思想,学生选择这个专业方向往往并非心甘情愿,从根本上缺乏为“三农”事业服务的意识。同时,为了迎合就业,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大多偏重于工程类专业,导致学生们关于农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掌握本应该具备的农业科学方面相关的知识。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在下设的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工程上都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包括农业水利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相关的工程类本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这些相关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都能直接进入对应的农业工程类硕士点进行深造。本着立足西北、放眼全国的方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工程类人才,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创新实践乏力等问题日益凸显,从而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由于地处杨凌,学生缺乏与其他高校在校生的有效沟通,以致没有形成全面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上述偏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低,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毕业后进入农业工程类学科继续深造的意愿不强。针对以上 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引导学生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就当前而言,涉农专业的就业情况确实难尽人意,尤其是涉农的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看到其他高校相近专业的学生能比较容易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时,经常会有抱怨,且因为这些工作的就业环境相对舒适,从而一心向往这些工作,进而引导学校往这些纯工程类的靠近,就出现上文所提的低不成高不就现象了。尽管如此,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这个可以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到,例如美国的john deere、日本的yanmar等,都是很不错的世界著名企业,但前提是学生得有为农服务的意识。因此,可以从学生一进校门就给他们灌输为农服务的意识,通过合适的方法让他们对农业有个正确的认识。 2.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扩大,有计划设置了新兴专业,调整、改造、拓宽原有学科专业结构,例如从我校目前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整体来看,有机械制造,也有电子电信计算机等,但缺少一个中间的连接过渡专业:自动化专业。同时使专业向综合方向发展,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增强人文社科类的教育,优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同时,专业课可以多开一些农业和生命生物方面的课程,从而有望实现专业课的综合化。此外,还可以增设涉农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选课平台。 3.以教学团队为依托,改革教学方法。教育需要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考虑到人才培养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可以通过整合教师资源,组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个不同特色的教学团队,并采取多种措施,同时提高两个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为农业工程类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研究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科研能力强、科研项目多的高水平教授和青年教工组成;“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实践能力强、技术推广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力度,建立学生双导师制,与企业联合培养,并通过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训练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完善校内转任教师到相关产业或领域一线学习交流,以及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建设“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同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灌输式知识传授方式在众多高校占有较大比例,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实践证明,这种知识传授方式不利于培育人才培养。为此,改革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互动性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从工程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式、自学讨论式、问答式、角色换位式等多种既有明确目的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倡导自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捕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所在单位也在积极地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改革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希望以上几点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摘要】针对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出发,指出创建差异化的民族班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并在民族班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疆;农业经济管理;民族班;教学体系 一、引言 农业一直是新疆的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农业产值比重也一直高于全国6-8个百分点,新疆“大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客观上需要较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更加凸显了培养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因而与全国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生源总体处于萎缩状态相反,新疆各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规模较大,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重相对较高。新疆高校设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备系统的农业基础知识与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同时掌握农业经济管理基本方法与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用于满足各类农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等工作的需要。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没有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设置差异化的教学体系,民族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与汉族班基本趋同,导致民族班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影响了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因而亟待改革与创新。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根据对新疆多所高校的调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借鉴内地高校的经验,没有体现新疆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多数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名义上存在少数民族与汉族之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太大区别,一些对少数民族来说学习难度很大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等依然保留在课程体系中。这种局面不仅增加了民族学生的负担,而且影响了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利于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适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各高校虽然分别制订了民族班与汉族班的教学大纲,也对民族班的教学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严格贯彻执行。多数教师既担任民族班教学任务,又担任汉族班同一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同一课件与同一教学大纲。担任民族班教学任务的教师对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理解能力缺乏足够了解,对授课内容与讲课速度也没有做相应调整,严重影响了民族班教学效果。大多数教师也不懂民族语言,一些重要术语与关键问题很难准确向学生传达。 3、缺乏民族班专用教材 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是社会主义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材建设的重要原则,但目前市场上鲜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编写的教材。以塔里木大学农业经济学课程为例,不管是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采用的教材都是华中农业大学王雅鹏教授编写的《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其它高校也大多采用钟甫宁、孔祥智、李秉龙等知名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一是内容上对少数民族学生偏难,二是未能体现新疆农业这一区域特色,让民族学生很难理解与吸收。多数高校的《西方经济学》也统一采用人大版教材,对绝大部分民族学生来说同样太难。 4、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的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实体背景材料,学生走向田间或企业从事观察、试验的机会较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二是在民族班课堂教学中强调现代教学的共性较多,关注文化差异性较少,这是导致民族班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PPT,PPT虽然有利于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但对民族学生来说,由于其汉语言水平相对较低,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经常出现观看PPT与听老师讲课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改革思路 1、加快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的课程设置首先需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差异、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结合新疆社会对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根据“加强基础,突出重点,提高能力”的原则进行。具体思路一是适当减少课程数量,压缩课内总学分,降低民族学生学习压力。同时适当删减一些纯理论性且难度较大的学科,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民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汉语水平与学习能力进行选修;二是以农业经济学作为主线,借鉴经济学专业与管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经验,增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且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同时有必要增加各学科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提高民族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 2、重视专业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对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需求的了解与把握则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本校民族学生的数量有计划地引进或培养一定比例教师,要求这些教师既具有丰富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同时具有长期从事民族教学与管理的实践经验,用于专门负责民族班的教学与管理,从而避免忽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差异、教学与管理方式民族班与汉族班趋同现象。由于新疆高校民族学生中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因而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引进或培养一批既懂汉语又懂维语的教师,开展双语教学。 3、编写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 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尊重不同文化,承认相对差异,是当前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思想,因而编写适用于民族班的专用教材是实行差异化教育的前提。农业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管理与经济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包含的课程相对较多,加上民族学生相对较少,教材适用范围受限,因而民族班专用教材的建设存在明显的成本过高问题,需要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根据民族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和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共识的特征,应重视基础知识与中国文化背景的介绍,同时在汉族班的基础上降低难度,形式上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以便于民族学生自学。 4、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结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民族学生的培养目标,选择适合民族学生发展的科学教学模式,是提高民族班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少数民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当务之急。民族班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师生的心理与行为方式特点,并以此作为提升其教学质量的一大基础。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下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一是PPT教学与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事实上,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适合民族学生特点,对一些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的理论推导改用板书形式更好,因此在以PPT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有必要适当穿插一定课时的板书教学。二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式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让教师成为与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伙伴。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参与课程教学,从课程内容中抽取部分相对容易的章节让学生自学自讲或相互讨论,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欧阳金琼 刘春风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专业市场创新发展 1产业集聚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 1.1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引入一种新的产品(产品创新);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市场创新);获得一种新的原料(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组织和制度创新)。可见,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使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从一种或若干种新设想(或新概念)发展到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而技术创新的实施,必然要求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和制度安排的调整及变动;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实现,也总是要求原有市场的深化或者新需求的创造。因此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互动的。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提供服务、为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外部利益内部化等,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还在技术进步的形成和扩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需要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和制度诱导。同时,技术进步能诱导相应的制度创新。知识和技术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缺乏技术进步内涵的制度安排即使可调动经营主体经营积极性,也毕竟难以维持持久的生命力[1-2]。 1.2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系统 产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从而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带来直接的“集聚效应”和间接的“基础效应”。“集聚效应”的产生原因如下:第一,生产的集聚意味着资源在特定的区位集中。这有利于产业内形成纵横交错的企业协作网络和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从而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创造条件;第二,生产的集中意味着资金在一定区域里集中,而资金的集聚、固定资产的积累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三,生产和资源的集中意味着信息和服务在一定的区位的集中,导致信息成本的节约,提高交易效率;第四,生产的集中还意味着人力资本在区位的集聚。间接的“基础效应”主要是指区域经济的一般发展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从而给企业生产活动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一般地,间接的“基础效应”是随着资源的集聚而产生的,而“集聚效应”的发挥又依赖于“基础效应”的扩张。因此,产业集群促进分工与专业化发展,加快创新的速度[3-4]。产业集聚将使企业加速学习过程,使知识创造和扩散更加快速而高效,强化了知识的“溢出效应”;产业的地理集中还有利于吸引专门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积累人力资本,并强化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从而使整个区域里平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溢出效应是与距离成反比的,创新的知识从原创者扩散到产业区里的其它人员,从人力资本要素扩散到其它生产要素,从核心企业到相关企业,从支柱产业到配套相关产业。其报酬递增的作用,产生巨大的聚集作用,吸引区外其他企业迁来。而更多企业的聚集,有利于建立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使创新条件更加完善。由此,产业集聚与创新二者形成良性循环。 2对广东陈村花卉产业的实证研究 广东省顺德市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陈村镇为中心的花卉专业市场。陈村花卉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相互促进,形成了包含企业、事业单位(如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的区域创新网络,促进了区内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了花卉产业的竞争力。 2.1陈村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陈村镇地处广东省顺德区北部,总面积50.9km2,户籍人口7万多人,流动人口5万多人,素有“岭南千年花乡”和“中国花卉第一镇”之称。该镇花卉种植面积达1500多hm2,花卉种植户超过10000家,拥有大小花场近6000个,2007年花卉产值4.92亿元人民币。这里荟萃了世界名花异卉,花卉种类已由过去以盆桔、盆景、荫生观叶植物为主约2000个品种,发展到传统花卉和时花、仙人球、洋兰、菠萝等高档花卉并举约60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国内和世界各地。花卉出口占据广东花卉出口总量的1/2、内地花卉出口总量的1/4。为推动花卉业走上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国际化贸易道路,1998年,陈村镇政府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原则,以陈村原有的1200hm2花卉种植基地、已有的花卉企业和每年一届的迎春花市为基础,运用“利用高科技,建立大基地,发展大生产,培育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花卉产业化发展战略,成立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投入巨资筹建陈村花卉世界产业园区。陈村花卉世界规划面积670hm2,目前已开发面积400hm2。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荷兰、泰国、菲律宾、港澳台等1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的花卉及相关企业共600多家在园区设立花卉生产、研发、销售机构,引入资金达30多亿元,年交易额近20亿元,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庭院树、盆景和棕榈科植物的交易市场,有着中国最大的洋兰种苗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年宵花批发和零售市场,占据着广东省花卉进出口70%以上的份额。也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国际盆景园艺赏石交流中心、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最近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陈村花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兰花生物科技园、盆景大观园、综合批发市场、佛山古玩城。经营的主要园艺产品有:种苗(种子、种球、种头)、盆花、盆景、观叶植物、兰花、绿化苗木、园艺设施、园艺资材等等,同时还云集有一批园林工程企业和奇石、根雕企业,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在配套服务上,建设了花卉研发、贸易、物流、会展、信息、培训等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平台,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快捷的花卉贸易及物流服务、专业化的会展服务、强大的信息资讯服务、高效的花卉培训推广服务,形成特有的多样化优质服务体系。 2.2陈村花卉产业的制度创新 陈村花卉产业制度创新主要有四点:第一,专业市场组织形式的创新。陈村花卉业的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积极有效的推动,实现了“企业办市场”、“企业管市场”和“市场企业化”的组织形式创新。由陈村镇政府对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进行统一决策、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由镇政府专门成立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对陈村花卉世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开发、招商引资、日常管理和配套服务。一方面避免了小生产分散经营的弊病;另一方面也克服政府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市场的低效率缺陷。第二,“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经营体制创新。陈村花卉世界采用“政府搭台,花商唱戏,带动周边”的经营模式运作。公司经营市场、市场带动农户的“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的花卉产业化经营模式,十分适合当地花卉业的生产力水平和行业特点,是传统花卉产业现代化的一条好路子。在产业区里,陈村花卉世界有限公司(龙头)主要进行各种配套服务,花卉世界园区内的600多个花卉企业(龙身)主要进行各种花卉产品的生产、营销、进出口贸易,带动了周边的6000多个花场和1万多个农户(龙尾)生产经营。这种模式使龙头、龙身、龙尾各自从事最具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使整个价值链的效益达到最大化。第三,从企业内部管理转向供应链管理,发挥中间性组织的优势,实现管理创新。在传统的观念上,企业往往会通过扩大自身的规模或进行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来获取范围经济,但这会带来机构臃肿,反应迟缓等“大企业病”,增加了组织管理费用。而陈村花卉世界产业配套较完整,企业没有必要进行“小而全”或“大而全”的生产经营,可以把视野从企业内部转向整个产业区的供应链,只选择其中有核心竞争力的某一个或少数几个环节进行经营,并和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来取得分工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由于园内企业地理接近,可以通过信任和契约来进行合作,整个产业区成为一个大的中间性组织,提高了产业竞争力。第四、创新了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发挥区域品牌的效应。园区内不仅产业链配套完整并得到延伸,同时,还形成了多样化配套服务体系,园区引进了物流公司、包装公司、植物检疫站、进出口贸易公司、公共汽车站,并设立了物业管理部、财务室、宣传部、展览部、旅游开发部、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花卉综合批发市场、休闲会所、度假区、大型停车场、展览中心、阅览室等。这样一来,园区附近的中小企业和花农可以获得廉价的公共产品供给。他们在经营上,可以减少对专用性资产的投入,分散了经营风险,享受了区域品牌的效应;在管理上,可以采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决策迅速、反应灵活,充分享受了分工网络的优势。 2.3陈村花卉产业的技术创新 陈村花卉产业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点: 第一,技术创新中心的建立与产学研结合。陈村花卉世界吸纳了中山大学、仲恺农学院、深圳农科中心、广东花卉研究中心、美国维生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台湾今日景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有研发能力的世界一流花卉公司进驻,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基地。由于陈村花卉世界是竞争能力强、带动面广、出口创汇多的花卉业龙头企业,可以集中区域网络内人才、资金、科研设备等资源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技术辐射源,带动区域内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覆盖,广东省科技厅因而在此设立了广东省农业(花卉)科技创新中心,专门从事花卉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成果推广、培训咨询和信息集散等工作,从而在组织制度上、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上充分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例如:陈村花卉世界与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花卉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高档花卉快速繁殖研究”、“金桔抗寒基因转移的研究”等专项课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对花卉危害面积较大的一些主要病虫害(如苏铁灰蝶、兰花炭疽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并通过有关人员现场指导花农提高花卉的品质。今日景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花卉世界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兰花快速繁殖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并取得成功,成为市场的著名品牌,加快了洋兰的国产化进程。国际著名公司美国维生公司带来了新品种开发与种子种苗繁育的新理念。 第二,陈村花卉世界提供人才培训、信息服务,有利于技术扩散与应用。陈村花卉世界建立了“花卉世界网”和《花卉世界快讯》等媒介,宗旨是“关注行业动态,把握市场脉搏,展示企业风采,促进产业发展”,为广大企业和有关人士提供花卉专业信息服务;陈村重视专门人才的培训,建立了园艺职业技能鉴定站,可给成绩合格学员发给初、中、高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公司还经常利用各种花事活动的机会举办各种讲座和研讨会,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三,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促进产业区技术交流。顺德花卉协会是全国最先成立的县级花卉行业协会,它承担了产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制定和推广行业标准;与国内及世界各地的花卉业协会和客商进行联络与合作;组织外出参展和外出考察;主办花卉商品展和招商合作洽谈等重要职责。协会是企业和政府的纽带,有利于树立陈村花卉的良好形象、保护成员共同利益,有利于促进陈村花卉业技术交流。通过对陈村花卉产业案例的剖析可以看出,通过发展专业市场,建立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现代农业竞争力。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全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体系;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对象及评审范围;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程序;答辩的有关问题;外语及计算机要求;评审材料的有关问题等进行讲述,包括了部分直属事业单位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等,具体资料请见: 四川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中级评审委员会设在省农机局,负责全省农业工程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部分中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高级职称每年评审一次,中级职称每两年评审一次。现将我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有关情况及相关政策作简要介绍。 一、全省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体系 四川省农业工程科技干部管理工作由省人事厅、省职改办领导,省农机局人事处负责管理工作。省农机局负责组织评审全省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直属事业单位、受委托(市、州、县)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部分直属事业单位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向农业部和省经委推荐、初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市、州农机局负责评审本地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并向上级推荐正高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部分县负责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工作。 二、农业工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对象及评审范围 根据四川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川I职改[2000]37号文件精神,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干部职工根据条件可以申报任职资格;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具备干部身份的(工人、农民及其他无确定身份的各类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其他系列已取得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均可以按文件要求申报评审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评审范围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农业环境工程、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与整治、农村能源工程等六个专业。凡从事上述专业的技术推广、使用管理、科技研究、生产制造、技术培训、技术监督、安全监理等的中级技术人员,只要符合有关申报条件的均可申报评审农业工程高级工程师职务。 三、农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 担任工程师职务具备博士学位二年以上,或硕士学位四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五年以上,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或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或省优秀专家称号的获得者.或获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或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贡献者,或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或省部级星火奖一等奖项目的评分贡献者,或公开出版本专业著作一本(五万字以上)等,均可申报高级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其它申报条件可参照川1人职(1998)15号文件。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程序 农业工程高级技术职务申报程序:由本人向单位人事部门提出申请,经单位同意后,按省农机局当年下发的有关申报文件要求填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信息表》,提供其它有关材料,经单位领导审核,写出推荐材料送市(州)职改办、农机局审查签章后报省农机局审查、评审。个体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向当地县(市、区)职改办申请,经审查签章后报省农机局。 五、答辩的有关问题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申报人员必须参加答辩:不具备规定学历;虽达到规定学历但非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未达到规定任职年限;越级晋升:评委会及专业组根据评审需要要求答辩的人员,均需参加答辩。答辩重点了解申报人员掌握有关专业学识水平、该职务要求的基本技能以及本专业国内外动态等.并通过答辩核对有关情况。答辩结论为:优秀(有效期三年)、合格(有效期一年)、不合格(不能参加本次评审)。 六、外语及计算机要求 外语条件按照川I职改办(1999)53号文件执行,农业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外语等级分为:正高A级、副高B级、中级C级等,该文分别规定了外语免试、暂不作要求、考试必须合格及降低一个等次要求的各种条件。外语考试的有效期:A级4年,其余均为3年。考试不合格者.先评后补人员可作为下一年度考试前评聘职务的依据。 计算机条件按照川I职改(2000)9号文件执行。农业工程系列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分别为高级A等,中级B等,初级C等。有效期:A、B级5年,C级4年。文件提出了各等级对计算机知识的主要要求及免试和暂不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的人员范围。外语、计算机条件掌握,申报人员可根据自身条件参照以上文件执行对应的政策规定。免试人员、先评后补人员需提供相关的材料(如身份证)及证明,并由所在单位和市、州人事职改部门加盖鲜章。 七、评审材料的有关问题 申报人员必须报送材料如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份;《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信息表》一份;单位综合推荐意见、任现职以来业务自传各l5份。上报的评审材料必须真实、可靠、无误。论文著作一至二篇(独著或第一作者);成果证书、获奖证书;最高学历证明、外语成绩证明、计算机成绩证明、现任职资格证明复印件各一份;业绩贡献公示。 单位综合推荐意见和个人任现职以来业务自传的内容应当包括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政治表现、工作态度、技术水平、主要业绩等,要求观点明确,文字在1000字以内.由推荐单位负责撰写并加盖公章。 为使申报材料内容详实地反映申报人员学术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平时应加强业务、技术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对本人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进行及时归纳总结,多写论文、讲稿,并积极向有关科技期刊投稿。单位领导和管理者在项目管理、获奖人员安排上有必要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摘要: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社会需求为指针,对高校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复合土地流转政策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理论、模拟、实训、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为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农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 1绪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客观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指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部署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任务。在这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更好的发挥当代农业学科办学优势,各农业高校多年来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农学、机械学、自动化控制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性能设计、选型配套、使用维修知识和技术;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但是如何将上述方面教学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工作结合,培养适应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专业多方面复合型应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现有的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学历亟待提高 据权威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一线农机研发、维修、经营的从业者中拥有本科学历的不足1/2,具有硕士学历及以上的骨干力量绝大多数集中在省级机关单位,基层从业者学历普遍偏低,理论知识严重匮乏,知识储备量难以适应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1]。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向一线生产实践倾斜的课程体系。 2.2教学课程效果质量需要提升 主观方面,因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性和动手性有着严格的要求,除应合理安排必要的专业实习以外,因为教学任务多,教学时间紧张,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的安排不尽如人意,对教学效果有所削弱。客观方面,由于技术性强,机械化水平要求高,对于不思进取,学习观念差强人意的学生缺乏条例标准,这无形中就把教学课程课堂化、形式化、应试化,形成了学与不学一个样,学懂与学不懂一个结果的现状,使学生一旦走向工作岗位,无法将书本知识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得以实践。 2.3学生业余文化专业实践性有待提高 现有的学生第二课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文化体育类活动为主,专业实践创新活动相比较少,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接触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实践的人数较少,不能满足众多学生对接触生产实际的要求,且由于扩招速度过快,师资力量积累成长不足,致使指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接地气、针对性、实效化。 3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3.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为基础,培养适用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与机械化程度。以改进传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方法为基础,培养大型先进农业机械的设计型人才与应用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装备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强化通才教育为基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学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3.2突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特色 在土地流转政策下,紧跟新政策、新形势、新方向、新装备的新要求,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为基础,突出以农业机器运用管理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地域特点和经济条件,立足于平原区大中型农业机械配套和半山区小型农业机械开发,突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特色。加强通才教育,突出科学基础、文化基础、农业工程技术基础及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宽基础教育的特色[2]。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突出具有鲜明的未来大规模农业机械化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的特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深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能力与技能训练的特色。 3.3增强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性 通过积极与农机生产农业合作社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师生动手实践能力接地气工作,在生产实践中锻炼提高,并结合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理论创新;通过开展机械创新大赛,生产技能大赛,就业锤炼工程等活动,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为保证教学质量采取的主要措施 4.1修订培养方案 以“应用”为原则,以“实际操作”为要素,结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代要求,完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型与设计型2类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 4.2完善课程体系 加强教材与课程体系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都是实践指导理论的情况下,构建“理论、模拟、实训、实践”四位一体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努力促进课程设置的对象化、实效性、接地气,并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现代化授课形式,研究出版统一教程,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多媒体教学授课时数。 4.3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改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设备的投入。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科研基地的建设,并大力投入使用,使广大在校学生能够在全部真实的环境中检验每一阶段的学习质量,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效果。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基层挂职锻炼、延长毕业设计时间、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严把毕业设计通过标准、积极组织学生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及机械创新大赛等多种渠道,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与校外企业、农机生产合作社及相关部门有机联合,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通过采取课堂上书本教学与安排课下参加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在校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提供良好的平台,还能为企业及合作社的良性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4.4明确考核机制 以培养应用型和设计型“双型”人才为宗旨,通过教学秘书统一排班、记录,加大院系领导听课制,提高学院领导班子的职能作用。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水准、解决突发问题的方法能力和个人协调性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更新专业设备,保证师资队伍,改革考试制度,不断加大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各项教学环节的学分考核比例。 4.5重视管理制度 加强教师理论与实践授课环节的检查指导,实行青年学生导师制,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接地气,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加强科研立项与管理,以科研促进教学,并努力构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科研制度。 4.6壮大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应该采取内强外聘的手段,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整体提高本校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技能。从而,逐步建设一支严格锤炼、师德高尚、教风优良、实际操作经验丰富、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积极聘请其他高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家学者、培训机构资深讲师等高端人才为专业顾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合理、灵活的工作时间和授课方式,在建立长效协作的基础上,就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探讨,形成共识,从制度模式上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保障。 5结论 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认识和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高校在进行这种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设置的时候,要给学生树立敢于动手的意识,提供勇于实践的机会,增强职业规划的方向,确立人生目标,从而使广大学生提高对本专业的兴趣,达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提升就业率的目的。 作者:付大平 王军政 王景立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农业专业论文: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农业发展论文 一、改革农业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专业分养殖和种植两个方向,专业课程内容较多,而且很多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识记。课堂教学如果仅靠教师口头传授理论知识,或划出重点让学生机械记忆,这种“为教学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具有实践特点的农业专业教学是相违背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比如在农业专业生物学《细胞的分裂》的教学时,传统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利用黑板作图或借助图片展示细胞分裂过程的图例。这些做法不但会消耗教学时间,而且作图的精确性与图片展示的局限性也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并且静态的展示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制作成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每一个动态过程,辅以教师简单的讲解,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 二、营造农业专业浓厚的专业氛围 专业学习是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的根本区别,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与教师的讲授辅导。在学生、教师、学习时间等这些影响学习主要因素外,良好、浓厚的专业氛围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好的氛围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专业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专业氛围建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宿舍、实训场地等空间类的各个宣传阵地,精心设计符合农业专业宣传或展示的图片、标语、代表人物、行业信息等,让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处处体现出浓厚的农业特色。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农业专业的专业特点布置教室。比如将教室内的盆摆绿色植物换成观赏类蔬果植物;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培育绿色植物布置教室。学生在充满专业特色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专业。 三、加强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偏低,而且就业的稳定性差。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就业是为创业打基础的意识,促进其就业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创业能力教育也是职业学校教育价值的体现,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有着重大意义。加强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融于平时的教学内容中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教学计划;其次,教师要摸索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式方法,包括知识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典型报告等;再次,鼓励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并指导学生关注农业创业热点,帮助学生处理难点,理清创业思路;最后,学校和教师还要逐步完善农业专业学生创业基地,开发校内农业实训基地供学生创业尝试,解决学生创业起步难的问题。总之,中职农业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中的新兴一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职业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为社会培养优秀专业人才作为自我的奋斗目标。改革传统观念,探寻真正适合农业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李谢颖 农业专业论文:浅析高校开设休闲农业专业可行性 一、高校开设休闲农业专业的必要性 1.休闲农业自身发展需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优化调整农业发展定位,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新形式,农业正在由单一提供农产品转变为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发展旅游文化等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休闲农业借助创意产业理念,融入农业生产生活。随着我国农业转型和新型农业系统的构建,休闲农业实践为我国农业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渐成趋势。休闲农业的蓬勃兴起急需专业类人才的培养与之相匹配和适应。 2.社会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迅速兴起,使得我国社会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全面发展,并在21世纪初向发展型目标迈进。在今后数十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中国人民对包括休闲、观光等在内的自我个体现实需要将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然而,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必须具备其它几个重要的条件:其一是社会的政治目标。这一点无疑已有确切的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这一政治目标的强有力的支撑;其二是社会休闲文化的发展认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融合的推进,休闲意识不断地与国际接轨,休闲文化积累丰厚,有着极为丰富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并且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伦理道德、审美观等交织在一起,为中国民众所喜闻乐见。休闲农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势必得到空前的发展。 3.传统农业专业调整改造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农业发展学科,培养不同程度的农业专门人才,而且对已经设置的学科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重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和转变过程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但是,以往的改革大多为数量和内容上的变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专业为中心的高校培养模式,学生的创造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和发挥,导致学生实际工作适应能力较差。在西方,高校农业类专业口径较宽,涵盖体系比较完善,不同的专业课程之间相互渗透,课程所学知识与实际农业发展水平和应用紧密相连,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学到全面、新颖的农业专业发展现状和将来发展趋势。 二、休闲农业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分析 1.理论教学方面。如何将休闲教育与农业学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各式休闲教育在我国已经蓬勃开展起来,比如休闲体育教育学、休闲社会学、休闲经济学等等,而休闲农业教育的发展比较滞后。相对于大陆的休闲农业教育,台湾之所以发展休闲农业教育比较好,是因为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有专业的人才熟悉休闲农业的管理、经营及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指导现实工作。有效的将休闲学科教育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不仅仅要从理论上增加休闲学科的相关内容,加深对休闲产业的理解和认识,还要从实践的角度认识发展休闲产业的目标和要求,使得学生从思想的高度对休闲产业学科有一个系统、全面、详细的了解,同时,对休闲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真正实现通过体验式的教学环节实践这一积极、动态休闲方式的学习,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休闲农业课程学习意识,为将来步入休闲农业管理这一领域打下认识与技能的准备。农业专业课程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国内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在理论教学方面还需要深入地联系经营、管理理论,实现农业课程的休闲化特点转变。这也是实现高校农业课程开放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需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简单的说教教育逐渐的发展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仅仅从理论上理解所学知识,更从实践的高度去认识所学内容。 2.实践教学方面。休闲农业课程目标是制定教学内容的根本出发点,应该全面地服务于学生身心对于专业的发展需求,从实践出发,突破以知识灌输为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专业技能,把握知识前沿理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与就业本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依据休闲教育的需要,休闲农业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应以休闲教育的相关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的内容则首选休闲特征和体验特征突出的休闲农业模式和典型的地区为体验基地。因为只有广泛参与休闲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充分的“休闲体验”过程中,不断感悟休闲、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与光明前途,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和休闲观,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休闲农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设计。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即讨论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休闲农业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建立必须从学校农业教育、休闲教育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休闲农业体验纳入到农业学科课程的改革中去思考。体验类项目的教学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所以,课外和校外时间都被纳入到休闲教育的视野中。休闲农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多层次:(1)低年级(大一至大二)阶段以开设常规型教学课,课程内容以农业学科教育、休闲教育课程、经营、管理理论学习为主。具体课程可根据授课时数前后相继,衔接安排,也可平行安排整体推进;(2)三、四年级则主要开设综合活动课,内容按照实践要求、结合学生爱好为依据,这一改变使得高校农业教育得到拓展,给学生留下更大的发挥和学习空间;(3)鼓励课堂内部知识向实践的转化,积极主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使得传统以学生为辅逐渐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和积极性。 4.休闲农业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休闲农业专业课程的重点是介绍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同地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的特点、休闲农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各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发达国家和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以及如何高效地进行休闲农业方面的管理等等。 三、结论与建议 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培养大量的休闲农业专业人才作保障。增设休闲农业专业是农业自身发展、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休闲专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建议国家和地方有关教育、农业部门和高等院校尽快采取措施,把握机遇,科学论证,为休闲农业及其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休闲农业走向生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做出贡献。 作者:常伟 罗剑朝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可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各教学环节中,教学实践环节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科技、社会的滞后尤为严重,此方面的教学改革是当前该专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罗攀柱等[1]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作了大量的研究。崔宁波[2]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吉洁等[3]探讨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并针对当前招生、就业等环节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李茜等[4]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视角,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财务能力的建议。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经济管理类教师中,31.2%的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历,78.6%的教师没有国际交流经历[5]。根据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现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1通过产学研结合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强调“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具体要求。世界各国的著名高校在产学研结合这一环节上都做得相当成功,我国在这方面也在逐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企业不断增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的不断丰富,但农业的经营思想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农林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和教育的双向交流。开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尽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农业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现状及缺陷。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目的。 2007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加大专业硬件投入,要求担任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积极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加强与有关企业联系及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科研实践、情景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5个阶段。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能将不同阶段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以下尝试性研究。 2.1教学活动组织环节 (1)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团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自由选题,并撰写申请书。申请书按照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格式,分为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创新性和经费预算。由于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申请书中增加了技术可行性和风险性分析这部分内容。 (2)申请书以作业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申请书的情况审批后,组织相关学生团队进行讨论。好的项目争取和相关企业、村委会等部门取得联系,然后进行类似实习的方式推进该研究活动。 (3)各团队针对申请书研究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并在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 2.2教学活动效果分析 从这几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此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力均有很大好处。专业与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模拟实践活动,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加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目前由于条件所限,实践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就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出现。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应当与相关的农业企业、农业生产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相关部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即“班村共建”的措施。东北农业大学最初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推广到全校百余个班级,成为该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载体。 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1通过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当前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具有很高的要求。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1)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应重视概率论与统计等基础课的开设,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财务及统计软件,熟练分析各种规律,迅速生成报表,并撰写报告。(2)增强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各种创业模拟活动,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3)增强学生全球化观念。专门对这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既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还能培养学生全球化观念,把自己放在全球农业经济中来思考和观察问题,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2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是进入相关的农业企业、还是进入政府部门,或者作为大学生村官,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非常重要。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阶段,其心理发展尚不成熟。通过一些做义工和慈善等活动,增强学生个人责任感,最终达到通过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心理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学改革 摘要: 农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是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农业院校培养的法学人才对填补农村法治人才真空、提供农村发展外源型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着法学教育的通病,同时又面临基础不扎实、培养目标模糊等困境。本文将基于对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农业院校法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改革 一、农业院校法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及目标 中国法学教育在学历上由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构成,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一个以法学学士、硕士、博士为主,法学专科教育为辅的多层次高等法学教育体系逐渐成熟。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下,中国法律业蓬勃发展,各大高校为顺应时代潮流纷纷设立法学专业,农业本科院校也不例外。当今绝大多数农业本科院校均设立了法学专业,虽然体现了其全面办学、综合发展的宗旨,但农业院校多为综合性大学,且多以涉农专业为主,在法学专业方面难以像中国政法大学之类独立设置的政法院校般投入大量的资源,加之师资不足、办学经验浅薄、学院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难免会产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培养目标模糊的问题。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如下四种:普通型法学人才、应用型法学人才、研究型大学人才和精英型法学人才。不同等级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可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较于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郁的综合类、政法类高校,农业院校应扬长避短,依靠自己的学科优势,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农业院校优势学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为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二、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法学专业教学实践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等农业院校的法学专业,由于创办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实践教学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对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为了实现农业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具有农业院校优势学科基础知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各高校近年来都在致力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目前,农业院校法学专业一般实践教学方法有:课堂模拟练习、真实案件、模拟法庭等,其中模拟法庭的应用较为广泛。这里以模拟法庭为例,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来揭示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模拟法庭是指精选典型案例,由学生扮演其中角色,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模拟法庭审判全过程。正如美国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所说“如果一个人只是一个法律的工匠,只知道审判程序之规程和精通实在法的专门规则,那么他的确不能成为第一流的法律工作者。”此教学方法的目的就在于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和司法程序的理解,增强对法条的运用和把握,熟悉法律文书制作,锻炼辩论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二)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1.实践课程课时偏少教育部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原则将法学专业的课程划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三部分,其中专业课部分又分为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以法理学等十四门核心课程为基础形成了中国法学教育统一的课程设置,而大量的实践性课程却被排除在外。因此,实践性课程设置不合理和课时偏少的问题亟待解决。 2.实践教学主体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对实践教学之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很多学生只是把模拟法庭当成任务一样机械地去完成,根据准备好的剧本照本宣科,使得模拟法庭完全沦为走过场式的表演。另外,由于案件中角色特定化的原因,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重要角色,导致其他边缘角色的同学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得不到充分的锻炼。除此之外,部分老师也只是把模拟法庭当做教学成绩的证明和点缀,做指导时态度不够严谨认真、应付了事,最终使得模拟法庭形同虚设。 3.制度建设亟待加强由于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很多指导老师对模拟法庭的总结、反馈只是象征性的加以分析与评价,不能真正起到查漏补缺、逐步完善的作用。而且在案卷归档、设备保管、场地使用等各环节都缺乏规范的管理,有必要尽快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规整。 三、农业院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的“厚基础”是指应扩大基础课教学内涵,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完美结合,以及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的“宽口径”就是力求按大一学科设置学科基础课,力求课程门类多种多样,拓宽教育者的专业知识面。具体到法学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上,“厚基础、宽口径”就是应当重视十四门专业核心课程,因为专业核心课程是面向2l世纪、适应经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而精心设计的,是法科学生应当系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专业理论和知识,是本科法学人才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基本保障,是各高校本科法学教育的最低要求。然而,根据各农业院校网站披露的资料,一些农业院校法学专业仅将三大国际法课程列为选修课,有的院校甚至将全部核心课程列为选修课。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直接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具备法律人独立人格等问题,与法学教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相背离,也不利于学生独立从业。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 1.科学安排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应当符合认识的规律,即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取真知。当前各农业院校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诸多误区,如先理论法学后应用法学,先公法后私法等主张。在此错误认识的指导下,很多高校在大一就设置了法理学、法制史等史论性课程,而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实用性法律却在大二才设立。如此,学生在没有法律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就去学习法律思维,导致入门难、易失去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等问题。实际上,民、刑法和诉讼法作为一切法律的基础理论,其理念和方法处处都彰显着法理,而法理则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应用型法律的学习和运用。因此,学校应当将民、刑法和诉讼法等应用性法律课程的设置提前,将法理学、法制史等史论性课程设置在大二,让学生在对法律条文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法律思维,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对实际法律运作和具体法律现象的兴趣,更为老师们实践课程的安排提供了便利。 2.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所谓法律职业技能,就是指从事法律职业的人运用运用所掌握的必要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进行法律实践操作的能力,包括法律解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与技术、证据运用技术、法律文书制作技能等等。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应加强课堂理论教学,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从事法律实践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应当加强课堂技能训练,增设专门的法律事务性课程,如社区法律咨询、模拟法庭、专题辩论等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成为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合格法学人才。 3.增设专业实践性课程法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而现今法学教育界的通病就是重理论、轻实践,为了弥补“实践”的短板,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都设置了如上文提到过的模拟法庭、毕业实习等实践性课程,但都流于表面,收效甚微。因此,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增设刻不容缓,如备受英美法系推崇的案例分析和诊所式法律教育。案例分析即通过给出一定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让学生依据一定法律知识自主地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能锻炼其综合分析、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诊所式法律教育其特点在于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运用,其运行通常以真实案例为课堂教材,有课堂教学和案件两部分组成。课堂教学是在老师的辅导下,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提问和反馈进行。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案件获得事实和法律上的认识与判断,除培养其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能很好地提升法学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案件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深入社会去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法律咨询并负责案件的全过程。此方式虽然带给学生极大的压力,但也能最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司法实践经验。这几种实践性课程不仅弥补了现有课程的不足,还能以其趣味性和灵活性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是仅靠一支笔、一张嘴,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式理论教学形式,上课只管讲而不理会学生有没有在听、听不听得懂;有的教师讲课时完全按着自己的想法来,课本形同虚设,使得学生在上课时常常不知所以,一步落后则步步落后,难以跟上老师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内容死板、重灌输轻启发、重书本轻实践,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农业院校的法学专业教学也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因此应当多多增加课堂互动,例如本课中由学生选定课题再做汇报的方式,这样可以引导大家积极思考,集众之所长拓宽对同一热点问题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在一开始就分好固定的小组,安排一些实践性质的任务,如送法下乡:若干队员分为一队,各个小队在一个村子里进行活动,宣传的方式可以采用讲座、宣讲、串户等方式。在向农民宣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尽己所能对农村中的弱者提供法律援助,从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积累了实践经验,也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有“送法进社区”、“设立法律援助中心”等方式。 作者:江虹 张贵梅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技术服务专业群建设 1把握立足点 近年来,围绕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院深化校企合作,坚持产教融合,加强中高职衔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畜牧兽医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为核心,以职业教育对接现代生猪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为标杆,通过核心专业的带动和专业之间的依赖和促进,形成合力促进涉农专业群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涉农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专业群建设,力争3年内实现我院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专业群的“3821”目标,即三项成果、八化标准、两个成为、一个引领。三项成果是制定一个专业对接产业链标准,建设一个示范基地,完善一套监督评价体系;八化标准就是按照标准国际化、农业现代化、流程规范化、模式创新化、管理精细化、操作自动化、过程信息化、成品安全化的标准,建成一个集种植、养殖于一体的“教、学、做”生态循环示范实训基地;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性生产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引领现代种植、养殖业新业态。 2抓住关键点 2.1组建职教集团由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相关知名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有关职业院校共同组建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教集团,借助职教集团平台,构建职业教育对接现代生猪产业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协同创新破解职业教育对接现代农业产业的壁垒,寻找服务三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为服务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永州现代农业高科园建设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创新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理念,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构建“六同步”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综合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即对接服务三农与优化涉农专业同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同步、大专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同步、学校专业培养与企业上岗培训同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同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同步。 2.3重构课程体系涉农各专业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对接一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照职业岗位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活动模块”形式,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相融相通的涉农专业群课程体系,着重探索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岗证课”融合的课程结构,真正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群与岗位群、职业(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已校企合作开发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开发了3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2.4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依托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搭建“教师、学生;基地、企业”互通互动教学资源平台,创建移动化数字课堂,开展涉农专业群微课、慕课的探索,进行翻转课堂、混合式数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现由教师主导到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的转变;将教学环境由教室延伸到生态养殖场、企业的生产真实现场,打破教学、实训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形成“校中场数字化,做学教一体化”的开放互动的空间教学新模式。近年来,共开发慕课3门、视频课程5门,开发课程数字资源包9个;与洞口职业中专、溆浦职业中专等学校合作,畜牧兽医专业“专递课堂”2014年6月已通过省教育厅立项,现正在建设中。 2.5提质示范基地投资1200万元对原来的生态养殖基地进行智能化提质改造,借鉴本香和烟村模式,建设“猪—禽—鱼—沼气—果—蔬—花卉”现代农业产业生态链实训基地,按照“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猪肉深加工—肉食品连锁专卖—有机肥生产”生猪产业链,自主生产特色品牌、安全放心的猪肉。2014年12月,智能化养猪和养禽生产线已通过验收,2015年初可投入经营化生产。届时,可年出栏种猪和商品猪25000头,年产值可达5000多万元,提质改造后每头猪比传统养猪多增收143元。 2.6提升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培养和示范基地的优势,构建“学、研、产、训、推”五位一体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争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年产值上亿元,年培训农村各类人才2000多人,推广先进技术50项以上,指导周边地区种植、养殖户300余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00多项,更好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提升引领点 3.1校企合作紧密进一步加强2013年10月30日,由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在永州隆重召开。目前,集团有加盟单位56家,其中高职院校7所、中职学校6所、企业43家。湖南现代畜牧养殖职教集团成立以来,以项目合作和专业建设为纽带,以教学、培训、科研和就业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集团优质资源的示范辐射效应和专业的品牌带动功能,通过基地示范、技术引进、信息服务,引进技术3项,开展技术服务项目11项,专利1项,开发企业生产标准3个,广泛开展现代畜牧养殖职业技术培训,培训人数2014人次,进一步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湖南现代畜牧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推动湖南省职业教育和畜牧养殖业的大力发展。 3.2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永州职院立足生猪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平台,邀请相关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和科研院所组建职业教育科研联盟,共同研究现代安全生猪产业养殖的新方法、新技术,提高生猪产业的价值,打破畜牧兽医专业与生猪养殖企业对接和深度融合的瓶颈,革新了职业院校传统的科研模式,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涉农专业群教师主动深入中小企业,为其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与企业共同申报应用技术研究项目32项,获得专利1项,2014年我院合作参与湖南恒惠集团《舜皇山土猪资源综合利用湖南工程技术中心》和湖南永州异蛇科技有限公司《珍稀蛇类繁育与资源综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均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湖南省发改委立项建设。 3.2课程标准进一步贴近生产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专业,课程标准需要对接企业最高标准。与本香、唐人神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在建设现代生猪产业示范基的同时,促使企业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开发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企业标准、行业资格标准、本香模式本土化标准等,大大更新了专业和课程建设。 3.4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出符合湖南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涉农专业人才,协同推进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创新,构建开放互动“六同步”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 3.5实训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为了提高生猪养猪现代化程度,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办学质量,学院投资1200万元对原来的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提质改造,新建智能化配怀舍、分娩舍、保育舍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舍各1栋,总建筑面积约7000m2,采用水泡粪、自动喂料、母猪群养、全年恒温、垂直预热通风、信息化管理等先进工艺,常年存栏基础母猪1000头。实训基地经过提质改造,将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应用到生产和教学中,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能够更及时地了解生猪生产新动态,学到最新的养猪技术,同时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生产指标在原来基础上将大大提高,配种率由80%提高到95%以上,成活率由85%提高到95%以上,每头母猪多交保育猪4头以上,每头母猪将多增收1000~2000元,同时可减少劳动力8人,每年节约成本24万元;实训基地改造对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3.6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施以来,开展了扶贫和致富各种培训30余期,培训课程涵盖了畜禽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治、辣椒大棚栽培技术、绿色食品生产等,共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016人次,培养农村致富能手113人,带动周边203个种养大户,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121次,发送技术资料11000余份,达到了为永州地区农户提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理念和基本技能,并向周边地区辐射,带动永州地区农户尽快致富的目的。 作者:于桂阳 刘俊琦 郑春芳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群建设 一、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由浅入深,先基础再综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随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加深递进和拓展延伸,以整体、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环境科学概论和环境监测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夯实学生基本能力把握,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特色课激励学生提高应用素质能力,挖掘环境规划与将管理专业教育课内涵拓宽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优化课程群教学模式。本课程群既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内容,也有实践性强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移到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与才能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上来,建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新课程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 2.突出课程群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优化实践体系,强化教学过程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重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故突出了课程群的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内容和优化实验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知识理解提出问题实际操作总结分析实习应用深化学习的路子。 3.以科研带教学,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中指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复合生态体系。这突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课程组老师依据地域特色和科研基础,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课程群框架 农业环保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是农业与环境科学的交叉,主要研究运用环境监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以宏观层面的农业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强化“农业与环境监测”、“农业环境评价与管理”等基本理论,结合农业、环境科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和环境管理学相关知识,系统地打造以保障农业环境安全为核心的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教学组织上,加强主干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联结、递进与层级关系,减少重复与交叉的内容。课程群建设以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增加教学效率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为目的,通过将相关的课程科学地整合,产生新的课程群,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强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方面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包括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6门课程。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和环境检测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综合特色课,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课程是本专业的实践基础技能培养必修课。课程整合优化后,将系统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基本技能为着力点,技术应用为主线,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利用环境监测实验分成模块化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的做法,突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建立以综合应用能力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结构的体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本专业课程群建设条件 石河子大学于2003年开设“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并列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以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已经积累形成了较完善的教学体系。2010年环境监测课程被评为校级一类课程。在该课程的推动下,教研室逐步加强和改革环境监测相关课程的建设。2011学年教研室教师所授本科生课程《生态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研究法》被评为石河子大学优质课程。因此,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可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创办出颇具特色的农业环境教学。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相关理论与实践技术不断更新。 四、本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环境监测课程体系较健全,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均按照环境专业人才共性能力培养为主,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的相关理论还不够突出和系统,亟待课程系统整改,主要问题有:(1)教师对各课程内容及特点不够熟悉,课程之间知识点重复或脱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配套,未与教学资源与条件有机结合,课程之间不能融会贯通,教学案例与实例启发性及与课程联系性不强。(2)课程组教师单打独斗,谈不上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学生由课程学习获得的能力系统连贯性不强,学期分散授课后教师仅强调本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未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3)环境监测课程实验和实习内容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优化,但对学生仅注重实验及实习结果,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优化,不能突出学生个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能力提高。(4)学生创新能力仅依靠教师个人指导,没有发挥相关课程及课程组老师的指导优势,忽略了学科及教师优势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局限了学生思维。因此,本专业应针对环境领域共性职业能力(环境监测技术、环境评价方法)分析的课程群平台设计,课程群建设以“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创新提高”为主线,以“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必修课程作为课程群建设的理论支撑主体,以“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支撑主体,结合农业环境保护类专业环境监测与评价能力分析,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要求,选择相关课程,以“环境规划与管理”选修课程为专业方向拓展核心课,从而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需求,实现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就业相结合。 作者:王开勇 樊华 张凤华 杨乐 潘旭东 庞玮 单位:石河子大学 农学院资环系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类院校包装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一、基础特色与定位 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发展到今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难点。重点在于如何结合学校特色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开展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许文才教授就提出过“设有包装工程专业的高校应结合本学校的优势和专业特色明确定位,按人才培养目标合理修订培养计划,把教育改革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包装工程专业设置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时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质量与安全系、酿酒工程专业。拥有“畜产品加工”国家级特色优势学科专项资助实验室、“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乳品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乳制品研究”自治区重点开放实验室、“畜产品加工”内蒙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中日政府合作项目“益得”乳品实验厂。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博(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安全生产等5个二级博(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是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内蒙古畜产品加工研究会挂靠在本院。因此,结合我区特色乳品肉品产业以及我校优势食品加工与检测,包装专业定位为食品包装。课程设置以包装工艺为主线开展设置,强调食品包装新材料研究、包装与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包装贮运、包装容器及包装机械等。内蒙古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也是历经曲折,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办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2008年召开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召开。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理事长和6位副理事长、副秘书长,教育部包装工程专业指导分委员会领导,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与教师共同对专业建设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包装工程专业依托食品大学科方向是正确的,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相关的优质学科资源,凝练包装工程自身专业特色,建设好这一学科交叉性很强、应用面极广的工科专业。”因此我校包装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包装材料、运输包装、包装工艺与设备、包装结构与装潢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在食品及其它相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物流、商检等部门从事包装系统设计、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一)课程模块设置为了更好地实现我校包装工程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在科课程设置上,我校采取了模块设置方案。将本科阶段所有课程分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专业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专业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拓展课程、学科基础教育拓展课程、专业基础教育拓展课程、专业教育拓展课程、通识教育实践、学科基础教育实践、专业基础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12个模块。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学科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累计60学分,学科基础教育拓展课程要求学生在7门可选课程中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8学分。同样学生可以根据爱好与侧重点不同在通识教育拓展课程中社会科学拓展课程最低选学3学分,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课程最低选学4学分,秉承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以食品安全为主要目标,所有课程围绕设置。专业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模块(表3)设置了10门必修课程,是本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涵盖食品、机械、材料、艺术设计、结构设计等基础课程总计28.5学分。在专业教育核心课程模块中(表4),除了7门核心课程外,还包括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含论文或设计),生产实践实习达22学分。将生产实践教学放到了核心地位。其中课程设置涉及食品包装、包装工艺、食品包装材料检测、结构设计、印刷装潢、食品运输过程等。专业基础教育拓展课程模块(表5)设置21门共计46.5学分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方向选择至少17.5学分相关课程。加大了食品相关课程,涉及乳肉农产品等课程共计10门。专业教育拓展课程模块(表6)设置课程10门其中材料类4门。同时要求学生跨专业拓展课程学修4学分。在该模块本专业拓展课程最低学分要求8学分。课程涵盖面较广泛,学生可以根据爱好自由选择。总体来说,模块设置中,学生除了必修课程外,选修课程力度加大、门数增多、选择机会增加,学生可以根据偏好自由拓展课程。这样对学生知识面拓展,新技能新知识掌握有很大的好处,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课题组设置为了符合学生拓展要求,同时根据我院师资特色及课程设置特点,设置了四个课程组。(1)食品科学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设备、食品包装安全学、包装管理学、包装防伪技术、包装物流技术、食品工厂设计、食品物性学;(2)包装材料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食品包装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高分子、包装材料学、包装辅助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聚合物及复合材料、智能包装学;(3)结构与艺术设计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包装印刷、包装测试技术、包装设计、包装CAD、广告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包装环境学、包装工艺学、包装动力学、包装装潢与造型设计基础;(4)工程机械课程组,主要涵盖课程:包装机械、食品机械与设备、机械设计基础、食品制冷技术、运输包装学。课程组由组长统一负责,定期召集本组教师研讨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及试题研讨与审核,建立听课制度互相学习督促。当然也不仅限于组内交流,更多学科需要交叉讨论。如食品包装机械课程就需要涉及食品物性、材料特性、机械基础、包装工艺等多学科交叉。课程组是分散与集中的统一,分散便于相近课程教师共同探讨授课内容,集中又便于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三、结语 在包装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各个高校都是在探索中前进着,都在力争将包装工程专业办好办强。在农业类院校中如何办好包装工程专业也是农业类院校思考的问题。在食品安全、食品包装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内蒙古农业大学结合本校农业特色,结合本区特色农产品,对包装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将包装工程专业定位于食品包装。因此课程设置上偏重于食品安全,课程设置均结合食品加工工艺、食品包装工艺展开。希望能够办出有特色的包装工程专业。诚然,我们的办学还有不足,还需要探索前进。因此将些许的成绩与大家分享,共同探索包装办学方向办学特色,为包装专业做大做强而共同努力。 作者:孙文秀双全董同力嘎李莉武玲玲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专业化土地流转论文 1仙踪镇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户土地流转意识不强,主动性不高由于农民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了解的缺失性和延后性,使他们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甚至是错误认识。其表现就是: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并存在被动流转,这就增加了流转过程中的风险和矛盾。 1.2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转租给亲戚朋友不签订流转合同的情形很常见。土地流转的行为不规范,不利于土地后续的流转,对土地流转规模、速度和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农民作为流转市场的主体,对于市场并不了解,管理部门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管理薄弱,致使土地不能大量迅速流转。 1.3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整如今,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和农业大型机械的普及应用。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的大转移。但对农民来说,土地、粮食是他们的命根子,不断上涨的生活费用和有限的租金,使他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不愿流转,对土地流转后生活的保障有着很多的顾虑,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积极性不高。 1.4土地流转进程不平衡我镇耕地主要分为山坡旱地和水田,水田因为能够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适宜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因而受到承包大户的欢迎,土地流转率提高;而旱地因为可种植作物种类受限,不适合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土地流转率就较低。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率更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其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率便比较高。 1.5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不发达,失地农户与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当今,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等因素影响,其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资金缺乏,经验不足,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滞后,推动规模化流转的效果不明显。而农户只关心租金的多少,对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经营效果好坏漠不关心,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土地流转失败。 2加快仙踪镇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服务“三农”是基层政府的基本职责,因此地方政府领导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搞好土地流转调查研究。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户转变传统经营观念,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增强农民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因追求政绩而做了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要打好基础,顺其自然,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2.2加快建设土地流转的市场化机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我国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的目标确定为建立健全农地市场,实行农地有偿转让制度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土地有法、有序、高效的流转。 2.3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保障水平还很低,土地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高,所以必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更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这就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建立以社会救济、养老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合作医疗六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2.4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土地流转对于优质田地和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田地可以给予流转双方较少的优惠政策;而劣质田地和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则给予流转双方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土地流转。政府及时了解掌握农户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接受需求和转让需求,优化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具体环境,保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并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2.5加大对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的培育,并促进它们与农民组成有效的利益共同体我镇鼓励社会各界有资金、有实力的人士,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投资农业、经营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并给予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其进行定期培训,经常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引领现在农村发展的领头羊。农民可以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形式加入组织或企业成为股东,也可采取公司加农户形成统一体,让农民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利益共同体,你富即我富,让农民体会到土地流转的好处,带动更多农民主动流转土地。 土地流转在目前阶段,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政府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不宜强力推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土地流转需要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还因为土地流转内容与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土地经营规模不断创出新高,也使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 作者:陈敏单位:含山县仙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工程杂志》2014年第五期 1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尽管从2011年开始,学院启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过去两年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西藏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与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1学生主观学习的意愿不强,专业课学习效果不理想西藏自治区从2006年开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改革,专科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2007年开始除部队生源外,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也不再计划分配,均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但这种改变并没有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就业本领。2012年西藏自治区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并使西藏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全部就业。这种政策一直持续至今。西藏自治区区内毕业生就业基本上都寄希望于每年的西藏高校毕业生公开考录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学生毕业后进企业或其他单位就业的意愿较低。由于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与专业相关不大,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不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较差。 1.2实训实习教学条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差距为了较好地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实训场地、实习基地。目前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加上学校所处的西藏林芝地区食品加工企业较少,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生无法获得严格和广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训练和技能的应用[2]。 1.3学科基础比较薄弱西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仅10余年的时间,专业教师也仅有11人,学科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学院学科带头人建设薄弱,虽然学校下文任命了学科带头人,但至今还没有出现在西藏和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带头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学科建设和发展,直接影响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和发展。 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紧密结合西藏的种养殖与加工结构,以最大程度服务于地区经济为目的,以创新教育与个性化教育为特色,对食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调整[3]。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力争使课程更贴近于学生,更符合西藏食品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西藏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德、智、体、美和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适应西藏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具备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验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技能[4]。能在质监、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卫生防疫机构、科研院所等部门及相关企业工作。从事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5]。使学生毕业时具备食品研发、食品加工、食品保藏和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的基本能力。具有在食品企业、食品质量管理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及国家机关中从事食品研发、生产、管理、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的能力。通过专业技能训练,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 2.2确立主干课程原来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较多,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归纳出专业的核心内容,培养的学生在专业上没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6]。针对这一问题,教学计划调整的核心就是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经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多次调研与探讨,确定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理化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和食品包装学13门课程为西藏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的主干课程。 2.3调整教学课程西藏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成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基层公务员。其中部分人员会到西藏各地区工商、质监、药监、农牧和粮食等系统从事与食品专业相关的工作,少数学生会到食品企业就职。西藏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生毕业后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和专业培养要求,在座谈征求意见及全体专业教师专题讨论的基础上,对专业课教育做了相应的调整。一是削减了部分工科学时,如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均由以前的80学时降到了64学时。二是优化了部分课程设置,如将农产品原料学和畜产品原料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了食品原料学,课时由以前的共96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64学时。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门课程合并成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课时也由以前的112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64学时。三是减少了人才培养学时总量。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总学时由2012级的2727学时降低到了2013级的2567学时。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3教学方式改革和探索 3.1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有利于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7]。西藏大学农牧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从两年前仅有《食品生物化学》等极少数课程利用多媒体上课到目前80%以上的课程均由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2实行双线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实行“学院行政-教研室-教师线”和“学院党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线”双线管理,第1条线主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实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第2条线配合学校“两课”教育,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培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深厚的国家感情及民族感情。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年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学术活动,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有两队选手获西藏自治区“成才杯”三等奖,1对选手获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3.3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比例增大2012年至今,学院争取到了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新到位实验室设备价值200余万元,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实验开设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实验开设过程中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如在畜产品加工学课程中就开设了畜产品加工综合实验、乳制品加工综合实验以及蛋制品加工综合实验。在食品工厂设计中开设了工厂设计实验、工厂制图实验。在食品营养学课程中开设了特殊人群食谱设计、个人食谱设计、不同阶段人群食谱设计、营养学调查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3.4毕业实习改革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采取了大学生创新实验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近两年通过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占毕业学生总数的50%左右。对于没有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的学生,教研室采取了关口前移,提前安排部署,在第7学期开始的时候便给学生指定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便于学生提前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避免第8学期毕业论文实验与毕业就业实习冲突。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西藏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非常重要。“双师型”教师不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将两者融合于教学过程的能力[8]。为了切实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去,克服运作逻辑上存在的脱节现象,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懂教育、通实践的教师队伍[9]。在过去两年中,教研室充分利用西藏自治区实训项目,积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名教师取得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资格,11名教师深入到林芝地区乳品企业进行了实践实训,提高了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教研室老师基本上都成为了“懂教育、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10]。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由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现有的校内实习基地已不能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需要,学生实习更多地依赖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对于培养适应西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食品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年来,学院先后与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西藏分中心等多家单位达成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协议。特别是林芝地区贡布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学院学生校外实习和教师实践实训的重要基地。为学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结束语 教学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西藏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离社会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和动手机会不足等问题。未来将继续调研,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不断探索,以服务西藏地方食品工业发展和西藏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来修订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从而为西藏食品行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辜雪冬马长中杨林池福敏薛蓓张国强罗章单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农业专业论文:农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完善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农业工程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课程涉及广泛。在具体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员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1问题式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先由教师提问,学员小组讨论回答,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问与答”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设置难易兼顾的问题进行讨论,当学员无法回答时,则应进行引导。该方法简单实用,有利于加深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可以作为基础教学形式融入到其它教学方法中。 1.2比较式教学方法从农业工程设计的目标、功能、技术要点等方面来看,相似的案例不在少数。通过选取一些相似案例,分析它们之间不同点,在比较中鉴别各类方案的优劣及其内在原因,可以激起学员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火花,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各种工艺方案的特点及适用性。 1.3案例式教学方法农业工程领域的问题往往呈现复杂性和综合性,适合开展案例式教学。采用该教学方法时,由教师提供案例并提出问题,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后再由教师点评。该方法通过具体的情境将学员的隐性知识外显或把显性知识内化,有利于加深学员对重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充分挖掘并提升学员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 1.4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通常情况下,无法经常将课堂搬进农业工程现场。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让学员足不出课堂就能体验到工程现场一样的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将农业工程建设过程制成照片或视频给学员观看,给学员以直观体验,从而丰富课堂内容,使学员印象更加深刻,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除以上介绍的教学方法以外,还有探究式、直观式、延展式、跳跃式等新型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往往互相融合,组合使用,采用模块化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 农业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密切关系。教师应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 2.1替代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由教师设立学习目标并安排教学,属传统教学策略。适用对象主要是自学能力一般的学员,适用的教学科目主要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环节。优点是教学推进快、效率高;缺点是学员自主思考时间少,学习深度不够。 2.2自主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让学员自己设立学习目标,自主安排学习。适用对象主要是自学能力较强的学员,适用的教学科目主要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环节。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先让学员自学,然后重点对自学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 2.3评价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给予学员自我肯定的教学策略,具有广泛适用性。教师通过对学员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调动学习热情,增强进取心,对学习起到催化促进作用。 2.4合作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由小组学员共同设立学习目标,互相配合,联合开展学习。主要适用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一些实验环节。优点是可以发挥学员间的互帮互助精神,促进问题的解决;缺点是当出现分歧时容易产生内耗,降低学习效率。 2.5认知学徒式教学策略该策略是让学员在现实中观察教师活动,并通过模仿进行主动学习。优点是学员可以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并在学习中得到教师有力的支持,缺点是过分偏重于实际操作且难以大规模培养人才。其主要适用于农业工程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农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在农业工程一线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后续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5]。进一步优化农业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员运用农业工程技术来解决农业生产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作者:尤滨乾金雪江裴新华单位:海宁市新能源技术服务站斜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农业专业论文:职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南方农村杂志》2014年第三期 一、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总数逐步攀升,毕业生就业率同比有所提高[6]。《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透露,2011年广东高校毕业的本专科应届毕业生达35.4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加6.36%;本专科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93%,较2010年增加约1.67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10%,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95.60%。广东普通高校一级学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详见表2。表中显示,2011年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较为理想,其中,在本科毕业生中,农学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最高,为95.37%。但在专科毕业生中,农学(农业)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93.93%,仅比哲学和法学等专业略高,可见广东专科层次农学(农业)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不理想。笔者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主要表现如下五个方面:1.就业率情况与调查。2009-2012年公布的《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有关统计显示,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年有毕业生516人,初次就业率为92.25%;2010年有毕业生571人,初次就业率为91.24%;2011年有毕业生742人,初次就业率为93.76%[7]。2.就业去向与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有关统计显示,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然发生变化,体现在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和比例有逐步下降的发展态势,到东部沿海大中城市以及返乡创业的比例则不断提高。详见表3。3.就业意向与调查。为更好地了解、掌握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愿望的具体情况,笔者深入对广东2009年以来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具体情况分别如表4、表5和表6所示。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在中、西部农村等边远地区就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较少。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都选择在国家机关、企业及事业等单位解决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求稳的基本心理及行为。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首次就业薪酬大多处于1500—3000元之间。从总体上来看,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标准方面相对比较适中。4.就业满意度与调查。笔者共设计了五项调查选项,即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并不高(见表7)。5.就业途径与调查。通过跟踪调查2009—2011届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校园招聘、亲朋介绍、网络报刊、自我推销以及自主创业等(见表8)。其中,校园招聘排在首位,其次为亲朋介绍、网络报刊、自我推销,而自主创业为最低。根据《2011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资料显示,2011年,全省毕业生中,只有1253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中本科生559人,专科生694人。这表明,全省毕业生的创业率只有0.35%。通过统计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依然还比较单一,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积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创新教育不够,也没有很好地发挥推荐顶岗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怎样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创业人数和就业质量,拓展就业途径、发挥实习实训基地在就业方面的重要渠道的作用,是我们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综上统计显示,好的方面表现在广东高职院校在农业专业设置方面正在日趋改进和完善,部分非农业类高职院校已开始增设涉农业专业。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比如怎样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心态、提高他们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进一步拓展就业途径等,都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及探讨。 二、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存在问题 (一)竞争力不够强通过以上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现状调查可见,广东高职院校存在农业类专业数量偏少,甚至两所农业类出身的学院涉农业专业合在一起也才15个,而且,农业类专业近几年来招的学生数量也偏少,势必出现广东高职院校对农业类专业科研投入不足,整体教研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够强等现象。更何况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本身起步比较晚,多为原来的农业干部培训机构调整或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成立,社会知名度并不高,加之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不同,在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曾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实在不行上高职。因此,必然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上处于弱势的地位,这就是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根源性问题。 (二)就业率比较低社会发展的复杂多变,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在今后几年内仍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10]。高职院校教育作为国家培养高学历、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而开设的教育类型之一,其往往注重专业技术和技能素养的培养。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与人才需求出现错位,加之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存在一定的偏差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偏见等,不少毕业生没有到真正发挥动手能力优势的工作岗位上,就势必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普遍较低。2011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35.4万人,就业率94.93%。而高职类农学专业毕业生总数为865人,就业率93.76%,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1%,比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低1.84%,相对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来说,这种就业率是较低的。 (三)服务有待完善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首先,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依然没有形成。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协调联系不够顺畅等突出问题。其次,毕业生就业指导水平有待提高。就业指导于服务的水平还比较低,就业指导与服务仅局限于实习阶段,没有把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就业指导的全员化、全程化要求差距还比较大。指导工作的视野还不够开阔,对毕业生的个性化指导不够,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还不强[11],特别是高职农业类专业就业指导理论几乎空白。再次,一些就业服务机构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管理职能和作用,而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就业服务部门的指令,并没有形成就业服务与管理的良性互动[12]。另外,就业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就业服务信息仅停留在网上,没有完全形成网上人才市场体系。 (四)质量有待提高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方面来看,首先,考虑薪资因素。薪资越高,说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其就业质量就越好。其次,考虑就业单位的性质及层次、规模及知名度等。一般而言,毕业生能在国家机关、事业(国企)单位实现就业,就表明其工作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13]。从质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三个指标:一是岗位发展前景。岗位发展前景越好,就业质量就越高。二是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越高,说明毕业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被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越高,也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符合社会的需求,相对来说其就业质量就越高[14]。三是岗位适应度。适应度越高,表明综合能力越强,就业质量越高。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在国家机关、事业(国企)单位等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逐步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非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正逐年增多。总体上看,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是,部分毕业生还没有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的现象大量存在;毕业生自我创业意识依然较为淡薄;社会用人单位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的现象难以杜绝等等[15]。 三、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提高就业率对策 (一)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有效地引导农业专业学生转变指导就业的观点,认识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认识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好的职业;引导他们摆脱专业不对口的思想认识和束缚,不能简单地强调其专业技能及知识,还要不断增强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需要增强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引导他们切实把用人单位的根本需求同自身的能力水平有机统一在一起,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应当理性及切合实际。同时,开展农业类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联合办学,有效整合和利用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及潜力,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育,切实解决用人单位和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努力实现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教育“量身定做”、“订单培养”等目标与任务。 (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实力增强,在追求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发展,打造教育品牌[16]。作为培养实用型高职人才为主的高职农业类专业,就必须要立足广东实际,瞄准行业发展的变化,以就业服务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主,努力打造专业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促进就业率提高。 (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采取多元化、多角度与多层次的有效途径,科学规划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和就业服务等为一体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网络,全面开展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的指导及服务等工作,可以聘请专业就业服务机构、专家、成功人士、政府部门负责人或企业负责人等,为他们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同时,加强农业专业类高职院校与农、林、牧、渔等主管部门的横向交流合作,以弥补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整合各种就业资源,为毕业生搭建便捷、优质、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互利共赢,促进高职院校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四)提高就业的质量农业专业类的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农业专业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实现就业打好基础。同时,要不断培养、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牢牢把握选择就业的主动权,进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就业及需求。 作者:张志玲单位: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方式创新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教师主动“教”和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要对学生“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必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我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策略,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与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产生爱学乐学的情绪,信息技术也一样,要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入手,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譬如,我在上指法练习课时,就没有采用一开始就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还会使他们讨厌计算机课。于是在教学中我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就是一开始让他们玩“青蛙过河”“打地鼠”等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发现老是没打几个字就输了。于是好胜心就会使他们提出问题:“老师,为什么我们打不快啊?”此时,我就紧紧抓住孩子们的那一丝好胜之心,告诉他们要想赢就必须先练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再讲解指法练习及其要求,孩子们就会学得很认真。 当然,仅仅是一个键盘拿在手上让孩子学,也是很乏味的,或许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孩子玩《金山打字通》。让孩子们在“比一比赛一赛”中练习指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让他们玩“青蛙过河”“打地鼠”这些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同时也更坚定了他们自觉的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信念。 二、因材施教,放手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快乐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思维和操作形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向思维的情境。因为它有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提出与新知有关的问题后往往在新知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矛[]盾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会积极思考,在活动中会主动参与操作。例如:关于“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有多种方法。教师事先设计好题目,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自己的理解动手做。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有的学生会想出一种做法,有的会想出几种做法。这时,利用电脑把不同的做法一一演示出来。每一位学生看过以后都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而没有想到的解法,学生会注重去看,产生求知欲望。这种多媒体直观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而且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学生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老师相信他们,他们定能给你意外的惊喜。教师在课堂上把广大的空间给了学生。而学生在这广大的空间中大显身手,体验着成功的喜悦,闪现着创新的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己主动获得知识的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讲多练,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多层次练习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的重要环节。学生对所学新知的掌握情况也从课堂练习中体现出来。教师对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设计多层次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练习。在设计习题时,要照顾全体学生,就要把习题分成多层。一般来说,第一层是与所讲例题相仿的练习,目的照顾比较差一点的学生;第二层是基本知识的变式练习,目的解决重、难点知识问题,照顾中等学生;第三层是要稍微动脑筋的思考性练习,目的照顾优秀学生。这种多层次的练习,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学生在做题时不但不感到乏味反而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势。同时它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给孩子们一个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只有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纳入整体优化素质教育中,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勉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优化小学音乐论文 一、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在人们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声像音画,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在欣赏并教唱《天堂》这首歌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绿毯如茵的草地,幽静深邃美丽如画的草原风光,并通过背景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草原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欣赏那草原骏马的优美姿态,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视听意境。那空旷悠扬的草原音乐,那诗情画意的草原风景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的心情也随之活跃起来,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边欣赏、边体验,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培养了学生鉴赏音乐的素质。学生只有理解音乐,用音乐要素去掌握作品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应在平时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因地制宜、恰如其分地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作和创新的能力。 二、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课上,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的欲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如:在欣赏器乐合奏曲《森林的歌声》时,通过多媒体功能,屏幕中动人的画面与美妙的音乐交织在一起,把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如:秧鸡、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五彩缤纷的森林奇景,大自然中的真实音响和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全部都展现在学生眼前,把学生带进了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学生享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穷乐趣,在愉悦中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欣赏兴趣。 三、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音乐创作,在完成作业并体验到成功乐趣时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如,在教学生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的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创新入手,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歌唱、朗诵、游戏、创造活动中激发兴趣和表现欲望。在学唱前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手段,播放了由着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让学生看到我们祖国日新月异的腾飞变化及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喜庆热烈的场面。同学们被这欢歌笑语所吸引着,引起了感情上的共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不但学会了唱这首歌,而且强化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教学得以普及,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创新。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兴趣教学的实践探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进程的迅速推进,以及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二十一世纪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时代,中小学已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的基础,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去组织教学,给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的经验。 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99人说:“喜欢”。所以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把期望变失望,不管学生的“底子”多么薄,都要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以“问题——探索——问题解决”为主线。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如在教学《认识“画图”》一课中,运用电脑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配上音乐,使学生感受到电脑绘画真漂亮,电脑真神奇,产生一种强烈想了解、学习电脑画画的愿望,通过构建任务,激起了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画图”一启动,老师要求学生用以前学习的知识去尝试“铅笔”工具的使用,让学生去探索“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有关信息来完成一系列“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保持学习情趣 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让我懂得了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为难情绪,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加上胆小,存在着畏惧、担心等心理,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尽管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值颇高,但对相对枯燥的基础知识都普通感到乏味,为了更好地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课堂上我利用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F1ash动画等课件,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在这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学生轻松又愉快地掌握了本来复杂、抽象的基础知识。老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获得了更多的技能。 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通过指法软件来进行练习比赛,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练习题的设计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有的学生说:“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清楚的学生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对学生的缺点不挖苦、不讥讽,而是用表扬赞美的话语鼓励他们,孩子们天真的笑脸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三、注重自主实践操作 品尝成功的乐趣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能力。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具备了必要的操作能力之后,教师的教就变得轻松了,在这里学生才是真正自主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的配角。我们深知,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那才是真正的知识,学生才能想得住,记得牢,才能操作灵活,运用自如。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实践的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例如,在学习word文档编辑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上提示的操作步骤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操作时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教师此时则不急于辅导,只指出错误,鼓励他们自己多动脑,多思考解决的方法。这样,学生就会通过查教材,学习或寻求计算机来获取帮助。 再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出示他同学看。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绘画图形的方法,而且获得了一份成功的喜悦,品尝到了收获的乐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同时也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必胜心,学生们用良好的心态去学习、去创造、去发展、去开拓。课堂教学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将越来越倍受人们青睐,信息技术课堂也将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探索与研究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以下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 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五、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 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会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小学数学中信息技术探究学习的研究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新兴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教育作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小学数学的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整合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探究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在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之前,教师根据实际问题需要为学生营造合理的探究氛围,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有重要的价值。再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生活实际将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比如,在教“面积和周长的关系”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就播放自己准备好的课件“光头强和熊大、熊二的圈地运动”:这一天森林之王召集光头强和熊大、熊二开会,并发给他们每人一根相同长度的绳子,让他们在森林中自己去圈一块地作为自己的地盘。光头强率先抢到绳子说:“我要圈一块正方形的土地。”熊大接着说:“我要圈一块长方形的土地。”熊二兴奋地说:“俺要圈一块圆形的土地。”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谁圈的土地最大呢?教师利用小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动画片来引入问题,学生在这一情境中都会积极地进行思考与探索。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切入主题:面积与周长有没有关系?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活实际的问题,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恰当整合,防止出现整节数学课教师都在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情况。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集声音、图像以及相关的文字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多媒体教学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如,在进行“圆柱体和圆锥体”这一知识的教学时,教师要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圆柱、圆锥实物图片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但是绝不能整节课都在呈现这些图片,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对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进行计算。 三、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潜能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需要学习的数学概念比较多,然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未达到这样的成熟程度,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未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锻炼。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形象化、直观的教学用具与图片将一些概念进行加工,让学生乐于并善于接受。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深度地理解这些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像“毫米、厘米、分米、米”这样的数学概念时,可以在PPT中制作一把可以动的尺子,在教学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进行讲解。同时介绍一些测量的方法,让学生思考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之后,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测量,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及时地纠正学生测量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激发学生求真的热情。 四、整合知识,提升学习成果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目标以动态的状态呈现在学生眼前,有助于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知识,但是,这时并不是学生口述、教师复述来开展,而是要调动全体同学参与的热情。如,在进行“分数”这一知识点教学总结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回顾,老师再进行总结,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出相应的课件,然后展示给大家。也可以自由地进行分组讨论,将所学知识整理成相应的知识网络,或者组织学生进行问答游戏,利用多媒体技术策划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并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巩固知识并提出与之相关的新的问题,提升学生整合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成果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默契配合,需要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沟通,更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深入的钻研,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综上所述,教育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尺度,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数学中的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尤其要引导学生探索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不断地发现与解决问题,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初探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1.众所周知,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工作和学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教学方式的革新贡献力量,所以必须要加强重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2.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有心理学家曾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小学生的普遍注意力集中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采取的教学方式,应该主要将精力放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简而言之,教学策略的综合有效应用,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阻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的因素 1.教学硬件设施无法全面改善。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导致地区性贫富差距较大,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教学资源的差距被拉大,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均能走在时代前列,而落后地区却连满足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还无法达到,无法满足教学设备的需要,即使是重点抓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也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加以保障课程的实施,所以这就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发展的现状。2.部分教师对技能掌握不牢。正如上文所述,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和阻碍,所造成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资源无法全面普及,也包括了师资力量方面的落后。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此外教育机构方面存在的客观因素,都使得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技术掌握方面较为欠缺,所以还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导致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学习兴趣无法树立。3.教师对自身要求过低。教育机构的特殊性,导致部分教师的工作观念存在偏颇,例如传统小学教师,从业要求较低,没有严格的管理机制,所以很多老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态度。基于此种现状,也无法更新教学方式,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加以采取,反而因为省心就固守传统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小学教育质量无法进一步提高的客观因素,必须要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并加以遏制。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行教学策略 1.教学情境设置,保持课堂生动性。笔者通过对部分小学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很多学生都反映之所以对信息技术课程无法保持兴趣,主要是因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都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导致课堂上学生哑口无言、教师却口干舌燥的窘境,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求教师能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做出科学性的调整,前提是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课程的生动性,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可以列举事例(最好是可以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的场景和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富有热情的听课。2.保证教育公平,促进全面教学。保证教育公平,一方面是教育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教师能“一碗水端平”,拒绝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关于教学的硬件条件,主要是依靠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共同努力。在教师方面要求恪守教学公平,不能存在对尖子生多加关照,对落后生却不闻不问,这样只能加剧两极分化,让落后生更加提不起学习兴趣。3.设置任务驱使,激发学习兴趣。如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个人认为可以借鉴任务设置的方法,这就比较强调学生的自我操作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主要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所谓任务的设置,就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将今天需要完成和掌握的知识,利用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例如做word文档,标题的字体,格式等系列的操作任务,而老师也必须时时关注,适时的对学生进行任务的指导和帮助,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 四、结语 由此可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不容忽视,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制约,革新教学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总结全文,个人认为需要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诱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专业教育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其中的问题加以阐述,尝试性提出意见,旨在革新旧貌,促进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策略研究 一、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总的策略 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总的或根本的策略应该是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调运用教育技术的 理论与方法支持和指导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要求从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 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学习者能够有良好的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让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新信息技 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好的机遇,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学习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 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乃至教育体制等全方位的变革。因此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来 考虑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策略。 新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地在教育中必然地发挥作用,它必须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 想的指导下才能对发展全民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把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有机组 成部分,与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目标,正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征,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确定合理 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用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支持和指导,才能 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真正做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新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达到优化教育系 统的目的,实现全民教育的宏伟目标。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思想和 方法符合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应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各种教育系统进行全面地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 。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环境和条件。 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扩大了学习的资源,改善了学习环境,丰富了传授的方法与途径,但必须对与新信 息技术的应用有关的教学过程和新信息技术所构建的学习资源环境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才能保 证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这正是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的组成部分。 二、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一般策略 (一)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决策 教育中应用新信息技术是百年机遇,不可放过,但必须走一条自己的路,要面向未来、着眼现阶段,作好 分阶段总体规划是当务之急。 应建立各种专家咨询和调查研究的机构和组织,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重大决策应在有关专家多角度、多 层次评议、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连续性。 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的、投入较大、影响深远的课题。国家教委和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需要围绕这一新课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应从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 学模式、学习方式、方法和过程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行有效的实验,并定期地、有组织、有计划地作定量定性的 跟踪调查,以及时分析现状,发现问题,修订策略,推动进一步发展。 要重视对信息社会中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模式的研究,建立适应国际化、个性化、信息化的信息教育课 程及其它相关课程目标,着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尤其在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方面作深入思考,重 新确定计算机教育的政策和目标、学科内容,摆脱强调程序设计语言的偏向,以计算机应用为主,把计算机作 为教与学的工具,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其它手段去探索、获取和处理各种知识信息的能力。 要重视对新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建立与新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 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开展与新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课程目标、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的研究,重视对新信 息技术应用的评价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包括对成本效益的评价、对应用新信息技术的教育系统有效性的评 价、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等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关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各方面的评价。 要研究制定信息社会中的教育政策,尤其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规划、政策和策略。无 论是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它们在教育中的应用都需要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尽 快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和策略,并切实有效地组织实施,这是当前新信息技术的发展特 点所要求的。 (二)加强政府行为,切实处理好几个关键的问题 1.领导的重视与认识问题 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推动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关键。领导者的重视及正确的认识可以直接转化 为政府的一系列有效行为。由于存在经费、认识、师资、软件以及升学压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新信息技术 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发展十分缓慢。如果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行为来推动,十分有利于新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发展。 2.经费投入问题 首先,各级政府应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建立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确保经费投入,可以考虑以下一 些可供选择的措施: (1)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中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拨款、奖励、 补助、贷款等形式向中小学增加投入; (2)通过制订企业向学校资助经费可抵税收的政策, 鼓励企业向学校提供资助和各种设施; (3)通过教育附加、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措经费, 同时通过奖励、补助等形式鼓励中小学继 续自筹经费,投入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4)考虑确立 教育部门购置教育资源的价格优惠政策; (5)积极争取国际援助, 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和一些民间组织与中小学共建。 其次,切实保证硬件、软件、培训和管理维护的合理投入比例,发挥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再次,国家在经费投入政策上应有所倾斜,尤其对经济落后地区和条件较差的中小学,要增加拨款和补助 的比例,以加快其发展速度,缩小教育差距。 3.硬件问题 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程度取决于国家、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不应盲目追求最新、最高 技术。每个地区、每所学校要根据自己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的教育教学需求、资源与约束条件来确定自 己最基本的教育技术设备作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条件。 同时,必须对硬件维修、维护措施作出有效的安排,以保证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 有效应用。 4.软件问题 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保证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去改善教育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为此,必须采取 以下措施: (1)建立有效的教材建设和软件开发机制与科学的质量标准 教学软件的质量和它能否被教师和学生接 受是使用新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材建设和软件开发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与科学的标准。 中小学教材的设计、开发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的组织规划下,由学科内容专家、学 科教学教师、教育技术专家、教学媒体专家、软件编程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和教学研究人员等多方面专家组 成的小组共同设计、开发,并要有相应的政府行为,形成相应的规划、投入、管理、设计、开发、试用、反馈 、修改、评审、生产、推广、出版发行的工作系统。 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视听教材和计算机课件的开发标准和纲要,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软 件规范标准,加强视听教材和计算机课件的评审。所有软件均应有配套的使用说明或手册。 软件开发中要特别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参与,要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并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在相应教学环境 中的相互作用。要注意软件不是课堂教师的电子替代物。 (2)建立若干高标准的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骨干编制基地当务之急是中央和地方应建立若干高标准的 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骨干编制基地,统筹规划,重点投入,分区协作。采用政府与企业联手的方式开发软 件(由国家教委提出软件产品的详细指标及要求,让企业投标制作,版权归国家教委所有)以增强软件开发能 力,克服开发人员和资源的严重不足。软件开发必须重视前瞻性、适应性、交换性,以实现资源共享。 (3)在软件开发上提供特殊政策 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属于特殊商品,既要面向教育市场,又要实行 特殊政策,在一定时期以文字教材的收益补贴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建设,国家和地方都应有重点投入,或 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吸收社会资金编制中小学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通过确立对教育行业优惠的市场机制, 教育电视台或计算机网络传送等多种形式促进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流通。通过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评选 、软件竞争等方式鼓励优秀教师参与教材或软件的开发,对编制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应视为“着书立说”, 国家和地方应有相应的认定与奖励办法。 (4)适当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 适当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学的实 际进行改造和编译,提供给中小学使用。引进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借鉴国外软件制作的经验和技术。 5.培训问题 任何一种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创造力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是教师使用新信息技术的自觉要求和能力。因 此,建立一支足够数量的、稳定合格的现代化干部教师队伍,是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成功应用的关键。 (1)建立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并重的培训体系 要在教师继续教育以及师范院校中开设教育技术课程和 计算机等信息文化课程,培养广大教育行政干部、教师和在校师范生的信息文化意识和适应新信息技术的教学 和管理能力。培训必须形成制度,经常地定期进行,以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2)要特别重视对校长的培训 校长是推动新信息技术在学校应用的关键力量,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校长 的培训。教育行政人员对信息文化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与新信息技术有关的国家政策 的理解与执行程度,重视对他们的培训,有助于为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的行政支持 。 (3)要重视专兼职电教教师的培训 首先要普遍地进行岗位培训,实行凭证上岗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分 级组织专业进修、学历、双学历教育和骨干教师培养,逐步形成一支合格的、稳定的、拥有更多教育技术、教 学设计和媒体专家的电教教师队伍,适应新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 (4)对学科教师实行全员培训 学科教师是应用新信息的主力军。对学科教师要实行全员培训,除了关 心他们技能的提高外,还应注意他们态度的转变,利用一切机会阐明新信息技术和相应的教学软件改进教学过 程的教育结果,要尽可能联系课程、联系教师的经验和观点来进行培训。要注意到教师使用新信息技术的勉强 性常常是设备使用中实际困难的反映;要注意消除教师对媒体会代替他们或降低他们的地位和作用的担心;要 注意消除教师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他们对新技术的不适应的心理。 (5)重视加强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把“教育技术 基础”和“计算机基础”列为必修课,为学校输出适应信息社会和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合格教师。 (6)重视对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的培训 重视对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 术。尤其要加强教与学的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培训。 (7)建立分级培训体制 采用分级培训体制, 利用和改进现有的培训系统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除 调动中央和地方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外,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培训。 (8)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价 要以行政、法律、 经济等手段规范、吸引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 参加培训,并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对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和干部要有一定的政策鼓励他们通过自考、 远距离教育等形式进修第二学位或获取证书。 6.管理体制问题 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必须按照系统原则进行科学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和效益。 要将新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纳入中小学“双基”督导、检查、评估范围,制定评估标准和相应的政策,分 类推进,督导检查,促进新信息技术应用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1)尽快改变视听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分而治之、 多头管理的状况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 与计算机教育基本上是分别管理的,从国家教委到地方,甚至到学校,多为两个工作系统,彼此分离,人们在 思想观念上也常把二者分割并列,这已带来管理上的很多问题,对于未来的发展更为不利。因此,只有采取相 应措施将二者统一起来,才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规划与设计使用,才有利于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 教育中应用的协调发展。 (2)教育电视台的建设与管理在当前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它直接关系到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的发展和 卫星电视教育的成败,对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目标至关重要。国家教委应尽快与广播电视部 门协商,制定一个教育电视台管理条例,促进教育电视台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管理,提高社会效益。 对于教育电视节目进入有线电视网,国家应在立法上加以考虑。 (3)搞好教育电视栏目,合理设计和编排节目内容 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搞好教育电视栏 目和节目内容、形式的合理设计和编排。卫星电视教育的主要落脚点是中小学及家庭、社会,卫星电视教育节 目播出的主要对象和客观评价者之一是中小学,优化节目播出的基础源泉之一是中小学教育与教学实践。因此 ,教育电视台应针对中小学实际,播出与中小学教学配套的小版块节目,配合课堂教学,同时办好“开放性课 程”和各类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校内电视接收和闭路系统,同教育电视台“联网”形成相互配合施 教、两翼齐飞的态势。 教育电视要为中小学提供与学科教学配套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总体上要做到与中小学教学进度基本同步或 略超前,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中小学教师提供一种教学示范,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将有关的教学材料整合到课堂 教学中去,以充分发挥教育电视资源的效益。 (4)重视教育电视节目的反馈 要重视教育电视节目的反馈, 建立有效的教育电视节目收视情况反馈网 络,定期开展节目收视调查,收集反馈意见,以调整播出计划和修改教学节目。 (三)普及和提高基于视听技术(投影、录音、电视、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育等)的多媒体 教学形式,大力发展基于卫星通讯技术的远距离教育形式,积极试验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和基 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这一策略的实现,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策略: 1.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当前在经济比较发达,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发展较好的地区,多数中小学的校舍、师资、一般教学设施、 正常经费等办学的基本条件已经达到基本要求,学校科学管理基本成型,教育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校长一般 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意识,在这些学校中应大力提倡应用新信息技术。在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较差的地区, 多数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在这些学校应首先改善基本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信息技术的应 用,并利用已有的新信息手段开展师资培训。对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考虑到既能在有条件的地区与学校迅速 有效地发展,又能对较为落后地区与学校进行辐射与扶持。 有条件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不同层次的应用新信息技术的目标和模式,分步推进。在多 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兴起的情况下,必须仍然重视以投影、幻灯、录音、电视、录像等视听媒体为主的多媒体 教学形式的应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确立一批不同层次、不同应用模式的示范校,要重视和扶持一批 条件较好的学校积极试验和推广多媒体教学形式和网络教学形式,影响和带动一般。 我国多数乡村贫穷落后,中小学布局分散且条件较差。对这些学校来说,首先的是确保最基本的办学开支 、维持正常教学、改善办学条件等问题。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应用新信息技术发展教育可以有两个基本方法: 一是以中心校为点,充分利用县乡建立的广播电视接收装置,接收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获得教学资料和教育 信息,建立县乡教学资源中心,开展教研与教师培训,进行德育与公共课教学;二是在学校和班级进行以常规 媒体应用为主的实验,取得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广。 2.多类型、多层次布局 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新信息技术,可按照如下四种类型和层次布局: (1)重点配置,形成若干应用新信息技术的教学点 有些中小学的班级、学科较多,物质条件与经济力 量有限,教育方式和手段又需逐步更新。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把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放在年级和学科上 ,在一些宜于应用新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又需重点保证的学科与内容上,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投影、幻灯 、录音、录像与计算机等设备和相应的软件。 (2)以班级为基点,形成应用新信息技术的班级体系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小学,适应班级授课制,把应用 新信息技术的基点放在班级,在每个教室里装备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等视听设备和计算机设备,给教师提 供相应的软件和教材,方便教师使用。也可以在电化教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室、音像阅览室等一室或多室 配备投影、幻灯、电视、录像、计算机等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供一些学科使用。 (3)以学科为基点,形成应用新信息技术的学科专业体系 在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的情况下,班级授课趋于“专业化”,个别化教育逐步得到发展,多数学科教学在专业教室进行。适应这种情 况,学校把新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点放在学科,在每个学科的专业教室除装备相应的演示、实验设备,挂图、教 具与学具外,根据学科需要装备特定的视听设备、计算机设备和教学软件。 (4)以多媒体教学形式和网络教学形式的试验为中心, 将基于视听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和基于卫星通 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等多种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组合形成现代教育技术体系。 在少数办学条件有根本改善的中小学,在新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基础上,以发展多媒体技术为重点,建立 校园网,形成包括广播电视、录像、通讯、计算机与投影、幻灯、实验设施等各种应用形式在内的网络系统, 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并留有接口同国内外联网。 3.建立资源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强调媒体的优化组合利用 新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念并强调资源共享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利 用新信息技术。当前中小学经费短缺,软件、硬件缺乏,应该在省、市、地、县、乡(镇)、学区建立学习资 源中心,为周围学校提供资源服务,实现资源共享。这种资源中心还将为开放学习和个别化学习提供条件,促 进学习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学习化,为实施全民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任何媒体都有其特定的作用,能够解决特定的教学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新的信 息技术或新媒体,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已有媒体技术的作用,通过教学设计,对媒体进行选择和优化组合,以 最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生活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分析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而信息技术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对知识的利用、实践也非常重要。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并运用信息技术,而将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更容易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文章将教学课程、教学过程及课程的练习等方面与小学生的生活习性相结合,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均用到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学习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但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于理解力、认知力等各方面还很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吸收。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将其感兴趣的一些事物,简单有趣的生活场景,小游戏等加入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以增强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 1.课程内容生活化,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小学生经常会因为理论性的课本知识比较枯燥而提不起学习兴趣,课堂上无法长期集中学习注意力。这种现象极大影响了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同时也降低了老师的讲课效率。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平时生活中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各类卡通形象等特点,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考虑将小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小学生在视觉、听觉等直接感官的感受上更加深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小学信息技术》全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的教学中,教学幻灯片的设计可以使用小学生喜爱的“喜羊羊”“灰太狼”“机器猫”等卡通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些小动物的上方或周围标上本节课程需要学习的计算机的显示屏、键盘及鼠标等硬件的图片,然后再写明相应的功能。老师与学生互动时可以通过“机器猫头顶的硬件名称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带上卡通形象的问句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由于卡通形象更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除了提高其学习兴趣以外,卡通形象的视觉效果更能加深其对课程知识的印象。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每个老师可以根据所教任班级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每间隔10分钟或者15分钟播放30秒左右的比较轻快活泼的音乐,重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过程生活场景化,加深学生印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相对枯燥的,只靠死记硬背很难吸收理解,记忆也不深刻,对于耐性不佳的小学生来讲难度更大。学生在视听、触觉等感官上的印象会较为深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小学信息技术》全册第8课“认识‘画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学习画图程序中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这一部分,老师可以在介绍这些工具之前,先利用实体教学工具或者学生自带的铅笔、橡皮等进行场景对话。例如,在上课前,老师就可以举起手中的铅笔对学生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画画,大家知道画画除了铅笔还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吗?”然后让学生举起自己有的画图工具,并且大声地回答。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并且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进行实体工具的展示之后,老师再进行补充,然后引入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开始认识画图程序上的工具,并介绍其功能及方法。 3.课程练习方式生活化,提高学生积极性 游戏是每个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游戏代入课堂,学生在做游戏时会变得很积极。而且益智游戏可以锻炼大脑、考验灵敏性、活跃思维,对学生的智力开发益处良多。例如,在小学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6课“认识键盘”的教学中,在讲解键盘上各个按键的名称、作用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熟悉键盘的操作,就可以进行接苹果、打地鼠、青蛙过河等小游戏比赛,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起到了练习的作用,另外可以让学生通过玩纸牌、五子棋等游戏更快地熟悉鼠标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因为这些小游戏属于益智型的,十分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不由自主地集中注意力,还能体会到游戏的快乐,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显而更加适合小学生,而且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统一,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支持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 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文秘站:]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浅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 一、掌握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更容易吸收和消化。因为信息技术主要是以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方式来体现给学生的,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自身的各个感官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由于受学生的年龄特点的限制,动画、色彩、生动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等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电磁铁”这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学生最喜欢的卡通人物蓝猫和它的三千问《什么是电磁铁》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以此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动力。另外,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设计的课件要色彩鲜明亮丽,动画和图片要多,文字要简短,操作方便,多设置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耍和学习,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学习鱼类有关知识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在课件界面上有好多卡通动物,然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鱼类,接着点击属于鱼类的动物,这时候点击的鱼就会跳到水里,若点击错误,课件会适时提示游戏结束。由于整个界面形象逼真,还有富于变化的背景音乐相辅,操作又简单又方便,很受学生的喜爱。 二、依据教学内容,整合要找准切入点 要实现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教师要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的切入点。首先,我们可以在教材重难点的地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例如,“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一课的教学,其重难点在鹅卵石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其形成的过程比较漫长,学生不容易体会出来,所以我就设计了相关的动画视频演示,通过观看这个视频,学生对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就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抽象的、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整合。例如“地震”“地球绕着太阳转”等教学内容,我们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较难的抽象的重要知识。但是,我们如果把这些重点知识运用教学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太阳与月亮、地球的运行轨迹,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得到了有效解决。其次,在获得有效信息的地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小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提倡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与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来主动获取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在获得有效信息的地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提高科学的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在学到恐龙这一学习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搜集大量的有关恐龙的信息,让学生对恐龙有一个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认识。我把这一教学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搜索有关恐龙的内容,看谁了解得多,知道得面广。教师也可以以网站的形式体现这个主题活动,学生可以在里面学习和交流。然后在网上查找资源的学生与在教师的网站里学习的学生进行沟通和讨论。如此学生就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有关恐龙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以实用性为目标,将信息技术的优势 最大化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必须考虑到是否具有实用性。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学手段,这个手段不是独一无二的,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否要整合,整合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对我们的科学教学具有实用性。信息技术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尤其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信息技术不可能代替学生进行试验操作,不可能让学生体验试验的过程。例如,“清清的水”这一课的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用扇闻法的方法去区分三杯液体的不同气味,以此得出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而这一实验过程是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和体会的,这些信息的获得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操作来得出的,这些是依靠信息技术而无法得到的。因此,在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不能盲目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科学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体验就不用虚拟的情景。总而言之,有效整合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其根本目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这个整合是各种教学因素的有机结合,以利于资源最大化的优势发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教材中的重难点有效突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许多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物理或者自然现象,基本上都能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地解决。这样来看,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验教学,教师不能盲目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相整合,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只有发挥其优势,弥补不足的地方,才能保证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键盘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键盘是基础的输入工具,要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这第一步当然就得从掌握键盘操作开始。但是,对初学的小学生来说,与简便、“听话”的鼠标比起来,键盘简直就是“复杂”与“别扭”的代名词。加上每周仅一节的课时安排以及学生课后练习的缺失,往往使得键盘教学收效甚微。如何突破这一瓶颈,促进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快速提高?在此,我结合近些年的键盘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键盘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一、 不需太早,选择合适时机入手,可以事半功倍 目前,福建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是把三年级作为起始年级,个人对此比较认同。因为,三年级学生在手的生理发育上才基本达到当手指归位时对主键区上的各个键容易触及的要求;其次,这时英语课程也已开始,学生对主键区上的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也已不再陌生,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对学习键盘的畏惧感;再者,与此时语文科刚开始的短文教学配合,让学生在实际的短文应用中认识学习键盘的意义,并且熟练指法,这样再合宜不过了。 二、 重视键盘分区教学、明确学习目标,减轻学生畏惧感 键盘上有一百来个键,乍看之下,让没学习过键盘的成年人也难免心生畏惧——更何况是几岁大的孩子?通过教师对键盘分区的重点教学,让学生对键盘的各个键区的功能划分有清晰的认识。了解了,也就不那么怕了。其次,教师必须告诉学生:主键区的操作在电脑应用中最基本、也最重要,只要熟练掌握了主键区的操作,就能用它来进行今后电脑的大部分应用!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明确的近期目标,思想上引起了重视,畏惧感就能有效减轻,同时主动性就能得到发挥。 三、 多策略突破指法难点 1. 实际投影演示,突破手指摆放与击键难点 电脑教室中有配投影的,教师也轻松,只要直接把手指的摆放以及击键的过程实际演示给学生看,再直观不过的了。即使像我的电脑教室中没配。我也是宁可多花些时间,把学生带到有投影的教室去,边看演示,边让学生在课桌上模拟操作,然后再带回电脑教室继续上课。这样看似繁琐,但其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学生的操作准确率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基准键教学多方式强化,突破指法规律难点 ⑴ 教师向学生说明归位到基准键对于提高输入速度的意义。 ⑵ 让学生按顺序背诵8个基准键的位置,形成顺口溜(A、S、D、F、J、K、L、;) ⑶ 教师让学生思考“G”和“H”这两个键怎么办?从而得出左右手食指各多管一个键的指法规律。 ⑷ 出示基准键这行“A”——“;”这十个键的卡片,让学生在黑板上按键位排序。 ⑸ 学生两两互考,熟练基准键这行的指法,领会指法规律。 3.运用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上、下行键的学习 由于在基准键那一行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主键区大致的指法规律。因而,不需要再花过多的时间来向学生讲解上、下行指法的要领。而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上、下行键的学习。这样既能保持上、基准、下这三行的整体性。又能防止练习单行时键数不多所带来的枯燥感。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机会。具体教学策略有以下几项: ⑴ 在教材处理上,可以把原本分开的上、下行键各一个课时的内容合并为两个课时的一个整体来教学。第一课时安排初步掌握,第二课时争取形成技能。 ⑵ 对以往学生容易出错的几个键的指法进行提前预防,重点练习。这几个键是“R”与“U”——两手中指较长,因而喜欢“多管闲事”;“C”——这个键被遮住了,看不见,用正确的中指弯下去不放心,所以改用错误的食指;“B”——大拇指离它近,本该是左手食指的事又叫他代劳了…… ⑶ 键盘上二十六个英文字母的位置看似杂乱,其实又似乎有些规律可循。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在键盘上进行指法的练习。要求学生注意指法的准确性而不强求速度。经过这样的多次练习后,多数学生能够凭借手感记住各个字母所在的位置,课堂效率大大较高了。 四、 多频次、多方式练习,形成技能 1.小学阶段的键盘教学在教材上只安排了寥寥几个课时。而小学信息技术科的课时安排每周只有1节。这对于键盘输入这个小学阶段极为基本和重要、需要连贯训练、反复练习的教学内容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加上多数学生课后练习的缺失。使得每节信息课上安排一小段时间进行练习成为必须。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中寻找一小段恰当的时间安排学生练习,比如说预备铃响后到正式铃响之间、新课内容完成后到下课之前的空余时间等。 2.采用多种方式练习 如果采用单一的训练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腻烦情绪,更何况是本就枯燥的键盘练习呢?因此,要想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并维持这种兴奋,就更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学会“想花样”。 ⑴ 以输入中文来促进指法熟练。相比较而言,学生喜欢输入中文的内容,这也能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实用性相吻合。既然如此,教师可以适当改变教材安排的先后顺序,把教材中中英文输入的内容提前到前面来教。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完英文输入后就可以迅速进入中文输入的学习,后续的练习时间又长,又可以在亲切、熟悉的母语环境下进行,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英文输入的枯燥感而同样达到熟练指法的目的。 ⑵ 学生两两互评练习。以这种方式练习,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两人争执不下时可以请别的同学或老师来判定。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得到了极大地发挥,学习效率自然就高。 ⑶ 借助打字软件来练习。优秀的打字练习软件具有完善的功能、美观的界面、模拟的情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练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⑷ 通过比赛来练习。比赛是一种能够迅速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赛的形式可以是借助软件,也可以是教师当“老板”,学生当“秘书”的“听打”。还可以是背诵语文课文中的某小段的“默打”等。 五、 充分发挥“助教”的作用 学生的键盘操作水平差异很大。这其中水平高的学生已接近了老师,而水平低的学生可能连手的放置姿势都还没掌握好。这类学生如果都由教师一对一地辅导,工作量太大,时间上也不允许。既然这样,放着那些水平高的“助教”不用,不是太可惜了吗?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要注意以高的标准来要求这些“助教”,如鼓励他们实现盲打等,以促进其“执教”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 六、 慎用打字软件中的游戏功能 游戏总能吸引人,对小学生来说,这种吸引力更强。但在以往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尚未巩固起来的指法习惯往往经不起打字游戏的摧残。因为,当学生指法尚未形成定型时,为了赢得游戏的胜利,目的性不够明确、自控力差的小学生是不会为了强化指法定型而去始终保持正确的指法的。 为此,在键盘教学中要选择让学生练习打字游戏,我认 为要至少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练习打字游戏的学生教师已经确认他指法定型了。通过打字游戏,可以促进他的正强化。二是当学生未形成指法定型前,练习打字游戏的话,旁边要有个“助教”,能够及时对他进行监督,纠错。这样,通过游戏的刺激以及同学的帮助,他的指法定型也能形成。 以上就是我对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键盘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键盘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这不仅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所以,作为信息教师的我还应当积极开动脑筋,注重教学设计,继续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高效地完成键盘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心得体会 一、激发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然而兴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引起,小学生尤其如此,媒体计算机通过文字、图画、动画、声音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应用计算机课件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可以用flash做成直观形象的动画,向学生播放动物旅游公司派来了三辆公共汽车,来接动物们去旅游画面,教师问:同学们猜一猜看,小动物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时颠簸不已;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教师问: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想。接着老师:好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圆”它会给你满意的答案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了。 二、合理运用动画揭示规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概念舍弃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升华为抽象的文字,学生不易接受,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清晰地展示或无法观察到展示过程。而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动等于一体,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23-8,计算机画面上先出现小棒,两捆和三根怎样减去八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画面:画面上出现两捆零三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三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十五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可以亲眼目睹这个过程,认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反复操作,抓住重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学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呈现过程,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如果教师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书中的图例,由静态转变动态,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学生们就能随着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如运用计算机技术动态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不是近似的计算公式,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他们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们用计算机技术演示,先把一个圆2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把一个圆分成8等份,16、32等份,并分别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份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直观地演示出图形的变化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克服认知障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有利于及时反馈,实现精讲多练 为了节省上课板书的时间,增加练习量,教师往往把练习题抄在几块小黑板上,或写在幻灯片上,这些传统的媒体都比较单调枯燥,让学生感觉到是在“题海”里游泳。而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计算机具有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再加上生动的画面,灵活的交互性,使学生把做题当作一中乐趣而乐此不疲。例如:学生在练习时,如果选择了正确答案,显示屏上就会有可爱的小人出现,并伴随着声音:“你真棒!”、“你真聪明!”这些表扬让学生感觉到成就感;即使算错了得数也没有关系,显示屏上会出现一些鼓励性的语句,让学生不灰心,继续努力。这样,既使学生身在“题海”,而依然感觉“海中的世界真精彩!”象判断、选择题型,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来一声“棒极了!”“真聪明!”或是给你献上一束鲜花,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结果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通过反馈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自我激励,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内部驱动力。 五、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于在低年级的学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段时间,我发现班里的一部分学生总是上学迟到,根据这一现象,我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课时设计了小主人嘟嘟的新朋友钟表这样的情境:嘟嘟是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他有一个好朋友闹钟。这天早晨8时了,嘟嘟才到校。看到这里,同学们都皱起了眉头,我让大家说一说,嘟嘟这样的行为对不对。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批评嘟嘟上学不应迟到。那我们上学应该怎么做呢?紧接着我让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应该怎么做。听到这里,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不学嘟嘟,要按时到校。这时,那些经常迟到的同学也认识到了错误,决心按时上学,再也不迟到了。通过这节课,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学生的现实情况相联系设计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及彼。使学生认识到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这样做往往比传统的说教学更让学生乐于接受。 六、个人认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端正思想,提高思想认识。首先要明确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唯有高瞻远瞩,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要明确设备闲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使设备生诱、贬值;再次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要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高度。 2、培训教师,提高教师应用技能。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培训能操作、懂设计、会维修的教师的工作已刻不容缓。其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日趋广泛,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适合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改革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广大教师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二:跨世纪的中国需要的是能迎接21世纪挑战、全面发展、潜能大、素质高的建设人才。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发展。其三:近年来多数农村小学配置了多媒体电脑,如果不培训出相应的教师,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增进交流,促成资源共享。由于缺乏简洁、易操作的课件制作平台,使得课件的制作相当麻烦,这也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农村小学得不到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能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促成资源的共享,无论是对课件制作水平的提高,还是课件的使用率都将大有裨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数学学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优化课堂教学。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网络安全中的作用探讨 摘要: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来获取各种信息化的通信数据。现代,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民营企业,均通过建立局域网来进行信息共享,以便于获取各种通信数据。但,人们在享受数据通信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其网络维护和网络安全的问题也逐步被大家所重视。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进行分析,找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剖析其维护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使其安全、稳定和可靠。 关键词: 计算机;安全漏洞;信息管理;网络安全;应用 引言 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各个行业的飞速发展都或多或少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可以反过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进步,进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从另外的角度上看,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发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导致风险的出现。故而,就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去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导致的安全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拿出相应的措施,强化前期预防,防治结合,逐步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 1简述网络安全和信息管理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对于计算机来说,至关重要,就是防止计算机受到恶意破坏,系统因此能够良好运行。目前这个阶段,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信息、运行以及数据等方面,而用户的操作以及习惯都能够影响着网络的安全。另外,黑客、病毒以及非法入侵等都影响着其计算机的安全。信息管理指的是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换言之就是安全管理互联网信息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在计算机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其自身信息管理作用重大,究其根本就是保证网络安全。通常,网络信息管理主要工作内容是服务器传输、服务器信息、基础运行信息、用户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等几个方面。网络安全不只是简单的技术问题,也是商业和社会性的重要问题,其最终的目的是维护通信数据的安全及稳定。但是,维护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并不像产品一样能够立即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通过网络安全确保数据通信稳定,能够使企业信息传输和共享准确,这些准确的信息对于企业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阐述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原本存在的安全漏洞 在软件和新系统上市之后,还存在着很多的安全漏洞,又不能很轻易的进行修复,所以,严重的影响着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 2.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常常隐匿于计算机的程序、文件以及数据当中,其一经触及,就会不可避免的危害到计算机的安全运行,进而会导致计算机的瘫痪、死机、信息丢失甚至是盗取,从而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并且,信息的丢失以及篡改还会对相关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计算机病毒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伏期,不触及并不能说明无病毒,而一经触及,其传染性就非常强,通过网络以及程序等各种传播途径,从而使计算机很快就会感染上病毒,对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安全造成的威胁很大。 2.3计算机系统维护不当 计算机系统虽然一直在升级管理,但仍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不能完全保证对于一些威胁因素能够应对有效,从而产生危害。同时,要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安全,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和升级,但是也会因为防火墙的阻止,导致一些系统漏洞出现,因此,计算机系统是否安全,将不仅仅取决于此。与维护是否得当紧密联系。 3总结计算机信息在网络安全的应用中的有效措施 当今阶段,发展迅猛的数据通信网络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占有不可小觑的社会地位,只有采用有效的维护网络安全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风险,才能让人们更加放心的使用。 3.1养成及时备份数据的习惯 为有效的确保计算机网络内关键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防止由于计算机出现故障抑或是遭遇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导致数据的篡改、丢失、非法访问乃至被破坏的问题,就要及时的对计算机中的关键数据予以备份,生成备份数据并保存起来。此外,在对关键数据予以备份时,要注意建立备份的记录,生成备份档案,以有效防止由于系统故障而出现信息的丢失以及损坏。 3.2运用防病毒技术 现阶段伴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前进,在有效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网络病毒愈来愈严重,因此对于防治计算机病毒以及杀毒问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网络安全除了计算机系统安全外,有需要对病毒提前进行预防,过程中需要对症下药,进行合理查杀,另外,检测需要有效、具体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单台计算机进行提前预防病毒:因为病毒的种类以及危害力相对有限,所以,预先将其进行设定,大多数情况都会在萌芽阶段进行消灭掉。因为病毒大多是通过软件或者硬盘进行传播,所以,提前预防这类病毒效果明显,几乎能够完全抑制;第二个阶段为网络防毒:系统安装有预防病毒的软件,能够非常彻底的把网络里的病毒清理干净;第三个阶段为网关防毒:该方式本质上其实就是所说的防火墙技术,它把外环及内网的环境予以分隔,以实现计算机系统比较好的信息安全。 3.3安装防火墙 大多数情况下,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就是出现网络漏洞,因此,必须制定修补系统漏洞的措施,经常使用的就是防火墙技术,它是在网络的外接口处利用防火墙控制网络层,能够更改限制、鉴别穿越防火墙的数据流,以此达到维护网络安全的目的。为了避免信息丢失而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它利用防火墙最大限度的阻止黑客攻击,防火墙对网络安全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阻止网络上的不安全因素扩展到局域网的内部。防火墙作为计算机网络的首道安全防线,其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按照结构的差异能将防火墙分成2方面:一个是软件防火墙,它能够直接设置在计算机内,运用一定的设置对计算机网络实行管理和安全防控,目前国内的计算机相关用户运用最为普遍的是360防火墙;另一个是硬件防火墙,它是把硬件设置于计算机的外部和内部的网络交接处,这种防火墙的成本相对而言较高,但是它的功能也更加强大一些。 3.4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对计算机予以入侵检测是现在发展非常热门的一种技术,其主要是综合运用规则方法、推理、网络通信、密码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很多不同的手段,主要目的是达到对计算机网络内面临的入侵问题予以充分的监控。这里面,入侵分析的技术又可以分成统计分析以及签名分析2种手段:前者的重点监测对象为计算机系统被攻击的情况,运用其监测到的攻击模式得出签名,并且于DS系统的代码内予以相应编写;后者主要是将统计学为前提,在系统运行正常的时候结合其运行的模式来判断某个行为正常以及安全与否,进而有效避免系统被入侵,达到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标。 3.5完善网络管理 不断强化对网络的安全管理,完善、健全安全管理的制度,应严格遵循安全制度进行有关操作。内部网络仅能用来处理和工作相关的事宜,严禁进行和工作无关的事。为有效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要强化日常的维护,定期对软硬件予以检测、升级及维护,及时对系统予以更新。对特殊机械的运用要有完整记录,以最大程度保障网络安全。 3.6利用网络加密技术 前述提到的防火墙、网关检测和VPN均是被动型的网络安全技术,而加密和认证技术是通过密码技术对网络安全实施的主动型安全措施,包含有数据保密与身份认证等方面的技术。还有一种技术是利用网络进行加密,保证各种信息不容易被盗取,其网络安全的意义就在于此。网络加密技术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个提升,它能够确保信息完整,保证公共网络传输保密安全,还能防止其他用户远程访问内网的现象发生,是一种身份认证技术,传输信息完整、可靠、安全。除了以上,还有虚拟专用网技术和漏洞扫描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信息。与此同时,还应在网络系统中加入相应的安全应用,例如:系统安装的各种软硬件,不能只安装必要部分,会形成潜在的安全漏洞;尽量不要采取将主机与服务器分开的外包方式,这样非常容易将信息数据丢失,出现安全问题。 4结语 当今,为了适应高科技所带来的信息化发展,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数据通信已成为了通信的主导力量,在未来的时间里,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化的通信网络将会与更多的信息接应,其稳定性、安全的性能更将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加强数据通信网络的维护,规范网络安全问题的管理,让数据通信更加安全、可靠,将成为数据通信行业所研究的重点课题。 作者:伍华东 单位:广西钦州商贸学校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网络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根据湖南省电力公司《关于开展信息通信一体化调度运行支撑平台(SG-I6000)地市单位推广应用的通知》以及《信息通信一体化调度运行支撑平台(SG-I6000)一期项目二级单位推广实施方案》的要求,长沙信息通信公司一是对公司主机、网络设备及终端设备进行了基础数据治理,二是规范了主机及网络设备运行监视、数据管理、运行管理等三大业务应用的流程,三是通过月度考核机制保障工作效果,有效推进了I6000管理系统深化应用,提高了公司信息运维管理水平,并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电力;信息管理;网络 1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I6000管理系统深化应用是以提升公司I6000管理系统(以下简称“I6000系统”)运维及应用水平为目标,建立常态化系统运行及应用评价机制,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持续推动和促进系统深化应用,以评价促运行应用,以运行应用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公司信息精益化管理的坚强支撑。通过高质量的开展I6000系统数据治理、有效规范I6000系统信息运维工作的标准和流程、强化月度评价考核推进I6000系统深化应用,是实现系统功能运维和实用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I6000系统涵盖了公司400台主设备、4600多台终端设备的基础数据,实现了主设备及终端设备的实时监视、基础数据管理、运行维护管理等三大业务应用流程。长沙信息通信公司为了推动系统的深化应用:①针对系统内数据不准确、不规范等问题,对录入系统内所有基础数据进行核对,提升数据质量。②以I6000系统标准化作业为核心,有效地实现运行监控、巡视管理、检修管理、缺陷管理等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并具体落实到班组,以保证公司信息运维工作有序、有力和有效的开展。③以考核指标和统计指标为导向,全力推进公司I6000系统深化应用,切实提升运维人员对I6000系统各功能模块的操作能力。通过采用上述方法,长沙信息通信公司保障了I6000系统各类数据资料台账得到了有效的补充及更新,各类业务流程的规范完善,确保了系统信息设备台账合格率、监控数据完整率达到100%、不合格一单两票数为0。 3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制定了信息通信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I6000系统运行指标。公司依据《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I6000系统的深化应用工作标准及目标值,要求确保信息设备台账合格率、监控数据完整率达到100%、不合格一单两票数为0。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3.1成立工作小组,明确班组职责分工 公司了成立I6000系统深化应用推进工作小组,制定I6000系统深化应用工作方案,明确各班组工作职责,根据职责分工开展系统应用工作,认真总结系统应用经验。网络控制室整体负责I6000系统深化应用工作,负责制定I6000系统深化应用工作方案,落实系统应用的相关工作要求,负责系统运行监控、计划检修、缺陷消缺和日常巡视工作,负责中心机房设备的运行维护,设备基础数据核对与更新。 3.2实施数据治理,确保数据完善准确 I6000系统中基础数据按照录入及运行方式可分为静态基础数据及动态运行数据,其质量评估包括有效性、准确性、实时性三个指标。(1)静态基础数据核对性清查工作主要是在系统导出数据上进行修改及补充。长沙信息通信公司将数据下发给各单位、各部门的信息运维人员,对所负责运维范围的网络、主机及终端设备进行现场数据核对性清查。数据清查结果集中反馈至网络控制室,由I6000系统管理员统一在系统中对于与现场不符的部分进行修改。(2)运行数据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数据不完善和未及时更新两个方面。因此网控室牵头组织信息运维人员以网管、桌管系统数据为基础进行清理、核对网络、主机设备参数及配置,并对不完善的数据进行补充,要求在系统内必须达到录入完成的目标。对于运行方式发生改变的主设备,网控室根据网管数据或者设备现有运行参数,与系统中有差别的信息进行核对,并通过标准化流程将系统运行数据更新予以固化,确保当设备运行方式发生改变时,系统数据及时更新。(3)信通公司通过对以往数据保鲜工作无法有效推进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两个主要问题:①存在“地下作业”现象;②数据更新缺乏流程化管理。针对上述问题,信通公司从两方面入手实现数据保鲜:①加强现场工作的过程管控,要求所有的运维工作必须在系统中留有痕迹,彻底消除“地下作业”的问题;②加强基础数据更新工作的流程化管理,通过以I6000系统深化应用为核心,进一步规范检修工作流程,有效实现基a础数据更新的闭环管理,达到数据保鲜的目的。 3.3以系统深化应用为核心,推进信息工作标准化 长沙信息通信公司组织信息专业运维人员针对目前信息运维工作流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讨论,同时结合I6000系统编制了各类信息运维工作的一套标准化流程及具体实施方案,主要包括:运行监控流程、巡视管理流程、检修管理流程、缺陷管理流程、工作票管理流程等。通过以I6000系统应用为核心,有效实现信息专业工作的标准化和规划化,长沙信息通信公司确保了信息运维工作的闭环管理,进一步了提升信息专业管理水平。 3.4强化评价考核,保障工作效果 公司结合日常专业管理工作及系统中流程节点角色设置,公司考核小组每月对系统基础数据治理、运维工作流程质量等专项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公司绩效考核。通过对系统中的卡、单开展月度评价工作,一方面检查了各类工单的填写规范及执行情况,另一方面核实系统中由于工单的执行引起的基础数据变化是否及时更新。公司参照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标准,将评价结果纳入月度绩效考核,按照各工作流程步骤执行角色责任到人,有力地保障了系统深化应用工作的持续推动。 4评估与改进 4.1评估分析 自从长沙信通公司开展“以深化系统应用提升信息运维管理”的专项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16年7月至今,已完成了所辖范围内400多台主设备、4600多台终端设备的基础数据数据整治,在内部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数据动态保鲜机制,并制订了《长沙信通公司I6000系统运维流程标准》,有效规范了运行监控、日常巡视、检修计划、缺陷消缺及一单两票等信息运维工作,促进了信息运维管理水平的提升。公司通过建立数据保鲜机制确保了系统基础数据完善、准确。公司将数据保鲜评价工作列入整体工作月度计划,确保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而评价工作又能对数据保鲜质量进行有效监督,最终实现对数据保鲜工作的闭环管理。 4.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持续改进建议 信息专业目前普遍存在运维范围大、运维人员少的现状,如何将数据清查工作量控制在最小,减少信息运维人员的工作压力是清查数据质量的有效保证。①要充分利用I6000系统现有的统计、导出功能,将相关数据形成现场核对的一次资料,只需运维人员带至现场进行核对性修改,从而减少现场清查工作量;②合理安排清查工作计划,最好与日常巡视、检修工作相结合,尽量避免因清查工作专门跑现场的情况,从而减少现场清查压力。 作者:刘华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长沙供电分公司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方法 【摘要】 现阶段中国已经全面进入现代信息化社会,在此背景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也基本上普及和覆盖了各大医院,然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并不是一直都能保证运转正常,在面对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时医院要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法,本文就是主要分析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处理方法。 【关键词】 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处理;方法 引言 现在的各大医院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从挂号到看诊再到各项检查等等过程全方面覆盖使用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医院实现了各项资源的优化整合,大大提高了医院的工作和管理效率,然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仍然会出现问题,因此医院必须要针对发生的突发状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法。 1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1硬件问题 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出现问题很有可能是硬件问题,也就是说网络信息系统中所必须的各种终端设备,像是打印机、网络设备,又或者是维持系统运转的各种服务器等等出现故障和问题,这些设备作为电子机器结构非常复杂,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损耗,加之缺乏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因此在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时可能会出现种种问题[1]。 1.2软件问题 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还有可能出现软件问题,就是说系统内部需要的各种管理软件出现程序错误或者程序错误,又或者管理软件没有及时更新和升级无法适用于新系统等等原因导致网络信息管理软件运行不正常,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出现崩溃甚至是瘫痪的问题。 1.3自然问题 自然原因也指不可抗原因,说白了就是医院出现各种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比如说火灾、地震、当地城市水电系统检修等原因而导致的停电或者网络无法使用的现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依靠互联网和电力才能运行正常,二者缺一不可,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和故障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 1.4病毒问题 这里的病毒并不是指细菌之类的病毒,而是指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电子计算机中的病毒,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虽然已经得到了相当大规模的进步和提升,但是它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漏洞,尤其是在运行程序方面,很多不法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漏洞,编写恶意程序、代码作为木马病毒植入到医院的电脑当中,窃取医院的各项重要数据和资料,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综上所述,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在帮助医院优化管理工作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安全隐患,需要医院尽快针对这一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法[1]。 2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处理方法 2.1管理硬件 针对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硬件问题,医院需要在平时对这些硬件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比如说像是打印机、网络设备等,医院需要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定期对其进行检修和保养,针对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服务器,医院同样需要委派专人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在出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得到专业人士的维修。 2.2维护软件 各大医院在挑选和购买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所需的管理软件时应该选择口碑比较好、销量比较大的正版知名品牌管理软件,不为了节省成本选择那些价格低廉但是质量没有保障的盗版软件,与此同时,在使用管理软件的时候也要定期对其进行更新和升级,确保软件的有效性。 2.3应急预案 在面对不可抗力因素的时候,医院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比如说医院可能会遇到各种不明原因而导致的断水停电的情况,这就需要医院在平时就要做好储水蓄水的准备工作,并且多配置几台大型的应急发电机和无线路由发射器,在停电的情况下还能够保障医院维持正常的工作,网络管理系统还能够保持正常运转,这样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医院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仍然可以不受任何影响继续为医院服务[3]。 2.4及时杀毒 针对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电子计算机容易中病毒的问题,医院在平时就要加强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维护问题,每天都要对医院所有需要工作的电子计算机进行杀毒和扫描的工作,定期整理其中的内存和垃圾,不下载任何没有安全保障的软件,不浏览恶意和不正规的网站,尤其是医院需要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专业计算机技术人才队伍,在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一旦出现各种技术问题和技术故障时,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进行处理和抢修。 3结论 总而言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帮助医院实现了各方面的现代化管理,医院的看诊效率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也会出现故障,因此医院需要开设应急救援电话,及时将重要内容进行备份,多配置几台备用发电机等等作为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填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完善医院管理工作。 作者:曹阳 单位: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网络信息安全信息管理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技术在现代网络信息安全的应用也越来越关键。其不仅能够让网络的安全等级得到全面的提升,还能让网络的环境得到有效地净化。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吗,其依旧面临很多细节性的问题,需要不断去完善。本文主要针对信息管理技术在现代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信息安全优化措施。 关键词: 信息管理技术;网络信息;安全;应用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全球化,信息管理的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信息管理技术也逐渐的成熟。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其经常会面临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计算机信息的安全管理包括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方面,系统安全是指确保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服务,信息安全则侧重于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具体来说,应该从物理层面、系统层面、网络层面、应用层面和管理层面等五个层面来确保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因此,加强信息管理技术在现代网络信息安全中应用十分关键。 一、什么是信息管理系统 1.1信息管理系统的起源于发展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各个学科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也在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它不仅具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而且具有预测、计划等特殊功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带来诸多便利。其实从1995年开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就开始不断创新,并被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发展与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性能都在不断进行优化,也在逐步走进大众的生活,越来越具有人性化。现在信息化成为我们最主要的生产力,信息资源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相信在未来社会,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1.2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计算机的普及,社会的资源、知识得到最大化的共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被拉近,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便利。可是在这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那就是我们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由于系统漏洞,病毒、黑客经常会对我们计算机网络系统趁虚而入,不仅会造成系统瘫痪,更重要的一点是会造成我们的信息外泄,隐私外传,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如果我们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维护,严禁杜绝病毒、黑客的入侵,维护我们个人隐私,保证生活正常运转。 二、怎样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系统 1.1完善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 往大环境说,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国家的安全、主权、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而且,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正常元转,我们必须从国家制度层面加以规范、积极进行引导。其一,将网络安全实践问题上升为法律制度,清晰、明确指明在现有的条件下网民的上网制度,向人们清楚传达中国的网络空间需求,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建设。其二,积极联合各级部门、各个领域,寻求多方面支持,建立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寻求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并积极围绕电子商务、电信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是普通百姓积极参与其中,培养普罗大众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其三,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监管小组,定期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排查,让员工清楚认识到什么才是健康、有序上网。还有一点是,在电脑上安装防毒扫面工具,对病毒、木马、黑客定期进行扫描和查杀,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作。其三,淘汰落后电脑,实现电脑系统的标准配置,并设计开机和网络密码。做好机房的安全工作,严禁杜绝火灾隐患,对机房实行统一管理,有专门人员负责巡查。 1.2对信息进行加密算法 保证信息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密,我们这里提到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加密,我们要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信息加密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现在这个信息时代的要求。随着我们对信息加密方法的创新,现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加密方式:公开密钥,而且这也是目前应用最频繁的加密算法之一。其实,光有信息加密算法也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强化我们的身份验证,确保上网口令的正常运行,并结合上面提到过的相关的规章制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防止黑客、病毒的入侵。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虽然信息管理技术也得到了成熟。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其经常会面临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为了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我们不仅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进行详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确保信息的高保性。相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网络信息安全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作者:徐慧敏 单位:吐哈油田公司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网络信息管理技术著作权保护策略 摘要: 现代网络信息管理技术为人类资源整合及资源直接交流带来了巨大影响和进步,实现了用户资源共享方面完全平等。但在分享利用并消费信息内容时,要质疑和核合法性,如果存在不合法合理之处,要看它们是否存在侵犯原著作者的著作权等法律问题,这就是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环境下所存在的技术冲突。本文希望以P2P网络信息管理技术为背景,探讨它在应用过程中对网络信息著作权影响性,借鉴发达国家在P2P技术与网络著作权之间冲突解决经验,反思我国在该方面相关保护策略。 关键词: 网络信息管理技术;P2P;网络著作权;冲突;法律保护;反思 P2P(PeertoPeer)即对等网络、对等链接,它是一种点对点技术,能将每一名网络用户衔接起来并形成规模,是信息时代所研发的创新通信模式。在该技术下,能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而每个节点都拥有相同权利与义务,能够上传信息和资源,也都能自由下载和分享信息资源。所以无中间设备、自由平等也是P2P技术最大优势。但实际上,这种自由的、具有直接接触性质的信息交换模式也为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冲突下的著作权保护带来诸多隐患。 1P2P技术与网络著作权 网络著作权又被称为数字著作权,它是指网络信息数据著作权人在网络环境下对自身作品所享有数字化保存、复制与发行权利。网络中,著作权人作品会受到法律保护,不允许任何个人及单位团体私自复制作品并转用,如出现对著作权侵犯行为,就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在P2P网络结构中,用户间数据信息是可以实现直接交流,尽管在许多国家立法要求对著作权实施直接保护,但无法直接对信息数据传播形成有效控制与限制。这是因为法律是相对固定,但网络技术却是非常灵活,即使严格法律约束的发达国家,P2P网站与软件也会不断更新换代,规避法律约束来侵犯著作权,使得网络中的传输信息内容无法实现有效甄别,所以从某种意义来看,基于P2P的网络信息管理共享模式也已经成为了当下网络用户交流资源的主要渠道。 2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技术 2.1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技术内涵 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技术确保了著作权人与其著作内容的经济利益与所有权利益受到合法保护。外来用户在得到正确的指令条件下才能正常使用著作权。目前网络上所传播的著作权保护技术相当繁杂多样,但与之相对的破坏行为与黑客技术也越来越多,所以即使是拥有著作权益保护的著作内容也无法高枕无忧,对著作权的技术保护绝对是一个漫长的技术博弈过程,某种程度上它已经超越了法律保护的基本范畴。 2.2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技术类型 P2P技术推动了网络著作权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总体而言它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首先,通过市场准入手段来控制信息内容源。该方式在早期的C/S模式下非常常见,它主要对信息内容的提供者实现了中央服务器控制,进而实现对著作权人及其著作权的有效保护。但在P2P技术出现以后,信息内容分布范围日趋广泛,这种市场准入机制已经无法控制信息之间的传播。所以在2000年以后,我国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经营性行为提出了许可证制度,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信息数据正常交流共享提供了新秩序。对没有许可证还依然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为者要予以法律制裁。另外,备案制度也扩大了网络运行的监管范围,使得一些非经营性质的网络信息服务活动也被纳入到管制范畴之内。本质上来说,市场准入制度就是国家对著作权相关当事人的预先控制,但实际上这种准入制度只能对相关当事人及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控制,不能通过阅读信息数据内容来实现深层控制,所以该机制还不存在标本兼治的法律及技术优势。其次,通过控制网络来控制信息内容的传播。在C/S模式下,信息内容产生并活动于中央服务器一端,所以只要控制中央服务器就能实现对信息内容传播的控制。尤其是在P2P的技术环境下,通过直接控制网络连接来控制信息提供者与P2P用户之间的网络信息传输是可行的。例如在国外著名的Napster法案中,法院就直接判决违法侵犯著作权的网站关闭,这就是对网络的直接控制。它融合了网络技术控制与法律控制两方面。基于此,我国也设立了像《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等管理规范,就是希望通过网络监管与法律约束双重手段来实现对网络的直接控制,从而实现对非法侵权行为的打击。但相对这种保护策略而言,物理层面的控制依然还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它无法甄别网络中传输的信息内容,所以物理层面控制是该保护技术类型的弱点。再者,通过集成技术促成对传输信息用户的监督管理也是可行的。在我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4条中就规定“集成技术是保护著作权作品的有效技术手段,它主要防止了某些网络用户借浏览欣赏作品的形式上传或下载分享作品,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上述的这种盗取著作权内容的行为就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网络黑客行为。所以集成技术就专门针对此行为而开发了网络集成定位体系,避免浏览作品的P2P用户通过非法手段来侵犯著作权,它的功能性本质就在于通过网络信息提供者对最终用户的权限控制来实现对著作权的保护目的。 2.3网络著作权保护的主要技术途径 就目前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技术途径来看,它主要分为两大类:数字水印与加密。其中加密技术主要应用到了密码学技术,它在对信息内容的处理方面速度很快且安全性极高,会在应用过程中为信息加密。只要用户在认证中心获取密码就能合法使用资源,由它所衍生的网络著作权保护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数字签名技术,该技术的加密形式主要为电子存储形式,它将数据信息存储于系统模块中并用来辨别数据应用者的真实身份,实现电子身份认证。因此用户访问时只要通过密钥就能实现签名验证,这种技术也被称为公钥密码机制,著作权使用用户将自己的签名密钥附加于数据单元之上,就可以通过公钥验证来获取著作权的使用权限。第二种是安全容器技术,该技术所采用的是以加密技术为主的封装型防篡改信息包。它进一步严格规范了对数字著作权信息的使用规则,当信息一旦被采用了基于安全容器的保护系统,就开启了安全存储机制,确保其在数字媒体上的传输安全性。无论是客户端还是服务器端,信息安全容器都可以有效防止P2P用户对著作权信息内容的非法使用和拷贝,所以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著作权保护机制。另外像数字水印也是目前实施电子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有效技术之一。虽然它的发展历程相对密码学来说较晚,但它的技术发展速度却非常之快,它主要将一些数字水印技术所涉及的标识信息嵌入到多媒体信息体系中,让其不易被使用用户察觉,所以数字水印技术也是一种较为高超的隐藏性技术。该技术目前在网络著作权内容保护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是比较突出的隐藏性标识认证技术。移动Agent技术则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它利用到了分布式计算模式进行信息搜索和对著作权的保护。作为一种特殊的Agent机制,它能在较为复杂的网络系统环境中实现主机之间的网络信息内容移动,它还可以根据需要来生成与原Agent同样性质功能的子Agent,而且各个Agent彼此之间可以完成相互协作任务,实现对网络数据信息移动性、异步性与异构性的保护,降低网络通讯成本,通过分布并行性智能体系来实现对网络著作权的有效保护[1]。 3海外国家在P2P技术冲突下的著作权保护经验 严格来说,关于网络著作权的保护问题是要结合法律规范与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来共同探讨分析的。由于海外国家所采用的法系分为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两种,所以他们在解决网络著作权保护技术冲突方面所应用的方法和所积累的经验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分别作出分析阐述。 3.1英美法系国家在解决P2P与网络著作权保护技术冲突方面的实践经验 英美法系的典型国家代表就是美国,作为一个以判例法为核心的法制国家,他们在对P2P技术的规制方面主要以判例法形式呈现。以早期的C/S模式环境为例,美国法律就规定了著作权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他们认为软件提供商拥有帮助侵权责任,所谓帮助侵权责任就是指软件供应商要为自身所提供的任何服务功能负责。而对于服务器提供者来说,美国方面所采取的则是“通知———删除”规则,尽管侵犯著作权人利益相关者或服务器提供者触犯了著作权法律,但在著作权人与相关当事人的要求下如果能够及时删除侵犯著作权内容,消除影响,服务器提供者也可以免于承担法律责任。这就是规定于美国《跨世纪数字著作权法》中的“安全港”制度,可以见得美国在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机制上是具有一定弹性的,其法律规范的目的也在于控制行为主体及其所承担的责任,相当人性化。Grokster案在美国法律界被称为是对“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的重新审视,它与之前美国的Naspster案相似,是米高梅公司投诉P2P用户提供音乐分享服务的违法行为。该案件所体现的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冲突是P2P的分散式网络结构。在这一阶段,P2P用户的侵权技术已经上升到不依赖中央服务器依然可以搜索下载所需要的文件,因此这种违法的资源共享模式也被起诉。在被投诉过程中,Grokster公司也作出了相应抗辩,他们认为他们的产品可能被某些使用者用于非法行为,可能会被某些黑客进行改进,但他们不认为自己应该为自身的P2P共享技术被他人用来侵犯原告著作权而承担任何责任。但法院认为,这种技术为用户侵权行为提供了物质上的便利与辅助,拥有积极的诱导因素,所以根据积极诱导原则,法院为此提出三点回应:第一,该P2P技术促使他们产生了侵权的主观意图;第二,被告所生产制造并销售了这种能够产生侵权行为的产品;第三,使用者应用它使侵权行为变成现实。因此,Grokster公司的这种帮助侵权行为也由于其违背了网络著作权保护原则而被制裁。随后的美国《家庭娱乐与著作权法》中也再次强调了用户在互联网传播与共享著作权限的严重性,它有可能使P2P用户被判处三年监禁,它对P2P软件的最终使用者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制,它也体现了英美法系国家对网络著作权人及其著作权益的保护力度。 3.2大陆法系国家在解决P2P与网络著作权保护技术冲突方面的实践经验 与英美法系国家不同,大陆法系国家在对待P2P技术应用的态度上相对比较宽松。就以法国为例,相比于美国在P2P技术规制方面的严苛,法国却表现出了相反的态度,他们承认P2P技术的合法性。为此也有人曾经提出过关于P2P软件用户非法行为罚款的议案。但在一些唱片、影视制作公司的强烈反对下,法国的这条P2P技术合法化道路也被阻断。法国政府在立法上明令禁止将基于著作权保护下的所有产品用于非法盈利目的,如果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非法下载或转载,将面临最低40欧元的侵权罚款,如果将著作权共享,则要面临150欧元的罚款。而如果销售非法下载著作权产品则要受到最高3年的监禁以及30万欧元以上的罚款。可以见得,英美法系国家与大陆法系国家在P2P信息管理技术、著作权最终使用者行为责任方面的法律及技术规范是存在严重分歧的。相对来说美国最为严格,而欧洲一些国家则相对宽松,实际上这就是以否定P2P技术的合法性为代价来保护著作权人及其著作权作品,它降低了网络信息管理技术与著作权保护之间的冲突可能[2]。 3.3国外网络著作权保护技术冲突方面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在参考了国外的实践经验,反观我国国情,在国际网络著作权方面的经验对比就体现出了著作权保护法立法理念的重要性,它一定要适应我国当前网络环境形势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在立法理念方面一定要做到适应我国当前的网络环境形势与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以立法理念为例,我国在该方面的立法应该在参考国外做法的同时也要侧重我国法律,适当调整对著作权人的个人利益保护,从而实现对著作权人知识产权的维护目的,提高著作权人创造新作品的积极态度,推动知识产品的快速更迭。照比国外实践经验与做法来看,我国在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立法理念上已经有些跟不上时展的需要,所以在未来的立法中应该注重对著作权人、传播者与适用者三方权益的平衡,稳定推动科学技术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整体稳定运行发展。另外,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起步较晚,自改革开放以后才慢慢与国际接轨。在这一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并不完善,所以在不断吸取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的背景下,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才会有所改善。不过也不得不承认,我国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定水平与法律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还相去甚远,在立法模式上还严重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应对新环境、新问题,因此鉴于我国当前的立法水平,针对网络著作权保护中对制度制定的合理运用还应该争取进一步方完善,同时不断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在我国已有的法律基础与保护体系上,积极将著作权保护体系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要做到对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合法权益的兼顾,只有这样才能大力推动我国知识产权的快速进步,制定出符合我国法律规制和国家国情的一系列制作权保护策略。 4我国在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冲突下的著作权保护策略 相比于英美法系国家,我国也将著作权立法作为对著作权人利益保护的首要原则。在我国,P2P技术的发展相当迅速,这也让著作权法制度的更迭不得不快速跟进,及时发现著作权法律制度中所存在的漏洞,适应当下环境的发展,提高保护意识。所以在借鉴了国外先进实践经验以后,本文也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P2P技术与著作权保护冲突的相关解决方案与保护策略。 4.1网络信息传输集成措施 首先要拥有正确的网络技术来控制网络空间秩序,实现对P2P用户的自我约束机制,即网络集成技术支持。该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网络用户个人终端的是用来实现有限数量的传输机制,一般来说它的主要技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密码,它也是网络信息提供者为著作权保护所提供的最基本加密技术。这一技术在P2P技术推广过程中已经被广泛应用。第二,cookie文件的验证技术。当P2P用户在特定网站进行网页浏览时,网站的中央服务器就会为浏览器软件留下cookie文件。当用户再次访问该网站时,浏览器软件就会发送访问网站请求的cookie文件,而中央服务器就会根据cookie文件来对网络用户实施身份验证保护。第三,数字签字,相比于商量技术,数字签字则相对独立和复杂,它需要著作权者或信息内容提供商来提供数字签字证书,在验证P2P用户合法身份之后允许其将证书控件安装在个人计算机终端上。当P2P用户需要进入网站访问时,系统就会自动验证该数字证书,并实现数字签字,然后P2P用户才能获得网站访问权限。该技术已经被银行应用于网上银行的P2P用户身份验证过程中,它在基于密码与cookie文件保护的基础上再一次提升了对著作权以及P2P用户的个人权限保护力度。 4.2著作权补偿金制度 为了协调P2P大众用户在获取著作权时的利益以及著作权人本身在著作权内容保护方面的利益,我国应该考虑借鉴海外国家的著作权补偿金制度,并科学合理的应用于我国的网络著作权保护体系中。本文认为,若想在我国实施著作权补偿金制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补偿金请求权的权利人。目前的P2P用户在信息资源方面的共享与使用是相当频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个体权益。所以对补偿金请求权的主体需要做到明确,它不仅仅包括著作权人本身,也应该包括作品内容的创作相关权利人,当他们的个体权益受损时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其次,义务人。对著作权所涉及信息资源的最后使用者是P2P用户本身,所以他们也应该是著作权使用费用的支付者。但实际上我国现有网络体系中对P2P用户的收费制度还做的并不到位。这里可以考虑将补偿费分散给使用著作权限的P2P用户,实现网络终端用户的最终支付义务。在费用的收取与分配方面,应该在实施初期将费率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准,以服务广大P2P用户为主同时做到不损害著作权人的切身利益。另外根据国际著作权保护法律权限规定,著作权人可以授权给一些管理组织,通过他们来负责集中收取费用,最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著作权人及其他相关权利者[3]。 结束语 可以说著作权保护向电子网络领域的延伸将其对其的保护策略复杂化,加大了信息管理技术与著作权权益保护之间的冲突可能性。这也说明随着P2P高新技术的不断革新,著作权的客体增多了,著作权自身的保护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在未来更加开放的著作权保护环境下,我国也应该做到对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规避简单化复制与低廉化传播问题,在法律与技术两大层面上规制市场,理清著作权人及其著作权与P2P信息管理技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对其相应的保护策略,为网络维权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张羽彤 莫东艳 单位: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地质录井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摘要: 本文以地质录井数据库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为主要研究,深入探讨了地质录用的应用及要求,分析了其关键功能,以及该系统技术功能的特征,以期为创造更好的地质录井数据库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地质录井;数据信息管理;管理系统 随着近几年来的发展,将标准的、规模化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方法进一步运用到地质录井中,实现了资料规范化、实用性、灵活运用性等相应的管理方法。在满足录井生产的同时还能解决数据库输入的问题,进一步为地质录井数据库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一、系统的应用及要求 (一)管理系统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录井公司相应的加快了信息化建设。GPRS和卫星传输技术的应用,使地质录井生产信息全面应用了数字化。从而使录井信息采集的数据具有标准性,使现场的各种图表能够自动生成,实现了远程传输,方便了钻井人员勘探现场,使技术和生产能够相互交流。工作人员不用到现场就能通过电脑数据清晰的了解钻井现场的数据信息。例如,2010年某企业钻井勘测时,发现有一口“问题井”,数据显示该井的井段储层性非常差,就判断该井段为干层。录井勘测人员利用录井数据库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再次分析,最终判断该井段为气层。 (二)管理系统的要求。 在录井资料中,规范性是需要极为重视的,相关生产报表要求标准格式、资料中的数据要求必须解释、勘察的数据必须具有真实可靠性,必须合理规划数据库结构。在进行采集录用时,要满足录井生产的需要,通过信息的反馈,减少数据录入者的劳动量,同时还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主,将系统结构合理化,能使管理系统运行达到稳定,使软件维护变得方便,操作程序变得方便。 二、系统技术的关键功能 地质录井数据库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查询数据,还能通过客户端浏览及操作。系统技术的关键就是具有灵活性、专业性,下面就是技术关键功能的几个方面。 (一)资源管理系统技术。 录井数据具有很大的信息量,涉及的内容也相当广泛,是资源管理系统的核心。进一步将数据进行分类,在开发石油的时候,根据不同的开井目的,将地质录井的资料分别分为开发、探井两种资料。还要根据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工程管理、地质成品资料两种。数据化的管理将利用勘测和开发的数据库建立一个不一样的标准库,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数据化的管理将数据库变得更具兼容性,使用分别建库的方法,使其功能变得更加实用可靠。 (二)应用数据库的技术。 在地质录井数据库实际的应用中,要求满足正常的研究及生产,确保收集的数据具有准确性。其主要包含的有地质数据和钻井工程、生产的图像以及研究的资料等,其中生产和研究资料最为主要。 (三)传输技术。 在随着Web客户机构的不断发展,更多层次地分布体系将会受到广泛的使用。组件是独立的一种服务系统软件,在开发各种分布应用的过程中,分布应用软件实现了资源共享。在这之中要求解决组件实现平台和应用之间毫不影响对方操作的问题,以便能够很好地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及应用。组件一般使用的是VB和VC进行操作,保证其服务层和客户层之间有一个很好的联系纽带,保证形态和动态的正常连接传输。 三、系统技术特征 (一)效率性高。 通过地质录井数据库网络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将对其储备的源头和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充分的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缩短了信息的时间,比相同类别的系统效率更高。 (二)实际可操控性高。 由于多种网络技术的使用,使用该系统的用户对系统进行升级和维护是很方便的。可以使用内部的查询功能,只要将查询的数据首字母或者简单的条件输入就能很快查询出相应结果,和相同类别的系统相比更加具有实际可操控性。 (三)敏捷性高。 在使用该系统软件时,很好地运用组件技术,将会很好地绘制常规的二维及三维图像,通过这样的技术大大提升技术的灵活性,相比同类别的网站更具有敏捷性。 (四)安全性高。 安全管理数据,主要是权限管理,用户的权限管理负责删、增账号,用户主要分为管理者、管理组员、普通用户。权限管理者将负责整个用户组的模块操作化管理,在启动软件时,要输入相应的用户名和密码,必须进行用户身份验证才能使用,相比同类别的网站更具有安全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质录井数据库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不仅是提供了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还能在其中产生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地质录井的管理及应用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油气的时效。研究人员通过电脑就可以看见现场的钻井数据的一切显示,进而方便指导钻井工程的科学化施工作业。 作者:谢东旭 单位: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录井一公司信息中心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 医院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简称HIS系统,该系统中医院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医院的各部门为分支,其中这些部门包括病区、药房、药库、出入院处、功能检验科以及财务科,各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它们之间又互相进行相关信息的共享,方便对患者进行诊治以及治后的处理措施。 2、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 在明确了医院信息系统的组成部门、HIS业务过程以及用户的需求分析后,应当确定该系统开发的目的。了解医院信息系统的具体情况,能够通过较小的代价较快的构造一个系统的架构,这种方法我们通常称为模块化,它能够快速的明确用户的需求以及开发人员的开发目的,通过对开发方法的适当使用,对系统的模型进行一个持续的精化和细化过程。因此模块化设计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关键。 3、模块化设计的具体要求 为了保证建立的系统是统一并且完善的,在对HIS系统设计时,对于设计的基础-----模块化设计提出了一些要求,首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积累一定的资料,包括所有下级子程序的功能、调用的出入口的说明性文件,规定在设计中变量的可变动范围,对数据库的设计结构和实际用途的文件以及必要的注释进行适当的说明;其次,在模块的界面上,要保证菜单在模块的上部,而标题、版本以及开发者应当显示在屏幕中间位置,合理安排菜单的结构,层次一般不超过三层。除此之外还要包括参数输入、信息查询以及其他的必要功能的设计。 4、医院网络系统的设计 明确了医院各部门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后,应当对选择的网络系统设计做详细介绍,以便能够与具体的情况进行结合,使系统合理并且发挥更大的作用。 4.1主干网设计 Database是HIS系统的核心,传输协议多使用TCP/IP、HTTP,并且采用多层的管理信息系统。相较于别的计算机网络,医院的网络特点是有较高的专业化、较高的性能、数据庞大、图片和多媒体占有较大的比例,传输要求高。基于上述的特点,我们通常对于主干网的技术选择很慎重。现代的网络技术通常有基于帧交换和基于信元交换两种网络技术。由于基于信元交换的网络无法确保使用者的利益,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多以基于帧交换的网络系统,这样用户可以对现有的应用程序进行合理保留,方便升级。基于帧交换的网络中,千兆位以太网有时候会以其他的以太网标准为准进行合理借鉴,构造不同的宽带结构来满足不同的数据需求。根据每个医院各自的发展情况以及需要,通常情况下在设计网络时选择千兆以太网的技术保证系统的先进、高效以及可靠。 4.2网络的规划 基于上述所选的网络系统是交换式的结构,而VLAN在其中占有极其核心的作用,因此,VLAN的设置十分关键。它的划分依据很多,主要有交换机的端口、第三层协议的类型和网络的地质、多址广杨娅播的方式以及策略等。下面我们以某医院所采用的基于交换机端口的方法来进行说明。这种方法实在同一个IP的虚拟网中对不同位置的端口进行设置,以此来解决部门机器和IP子网的合理分配问题,极大的促进了网络的管理与维护。 5、设计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设计时应当明确目标,以患者为核心,符合卫生部、省卫生厅等的各部门的规范,尽量的改变当下以财政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保证医院信息系统中电子处方和医嘱的实现。本着“以患者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系统时注意系统的统一、信息可靠、实用以及先进性。下面我们从平台和软件管理两部分的选择上进行应用系统设计的说明。 5.1选择合理平台 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是集应用系统、办公信息以及综合管理信息的处理和分布为一体的庞大而复杂的一种系统。对于这样的系统进行设计,一般我们选择C/S结构,有时候也会采用B/S结构,Server端通常情况下使用Windows2000的网络系统。MSSQLServer7.0的系统大多使用采用在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中。为了保证用户使用各种办公软件以及数据库和浏览器,在对客户端进行设计时通常采用Windows95/98。 5.2管理软件应用 由于医院的信息管理有着长期并且复杂的特点,因此,在管理软件的应用方面,通常有以下方法来实现:(1)直接从市场中购买现成的软件;(2)交给专门的软件开发公司进行相关软件的开发;(3)通过对自己所需要的软件的需求,并且由专业计算机人员进行设计的辅助工作来完成软件开发。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虽然第一种方便,但是由于其花销大,系统虽然全面却不能适应医院信息管理的具体情况,因此并不作为首选;其次第二种方法,它能够满足当下对于软件的开发工作,但是对后续的工作进行并不理想,无法有效的与本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通常情况下,为了能够和本医院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融合,第三种作为设计的首选。开发时把目标进行合理的分段,并且对策略进行分期的逐步开发。门诊、药具以及住院的子系统作为医院信息系统中的主要部门,在设计时要有限进行合理的考虑,并在此的基础上进行分步完善,不断的扩大业务面,从而能够使系统被广发的应用,实现医院在信息管理中的系统化和电子化。 6、结束语 为了保证现代医院的良好发展趋势,电子信息化以及网络化被广泛的应用到医院管理当中去,这也是当前国家在医疗方面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整改措施。本文在对医院的管理系统进行了简要说明,并且明确了设计的目的之后,给出了网络的主干网的选择和开发环境的技术,并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软件的开发设计,旨在保护现有投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动态并且信息一体化的交互信息需求,以此来提高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更好的为广大的患者进行服务。 作者:杨娅 单位: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无线网络技术应用 1无线网络技术运用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 1.1施工简单,无需大量布线 传统的有线网络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施工周期较长,且成本较高,对于病区环境有很大影响,房间内蜘蛛网式的凌乱布线将大大影响病区的美观性。但是无线网络却能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无线网络只需要通过少量设备的安装就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建立一个无线网络区域。一方面能方便病人家属上网,另一方面,医生也能随时随地对病人的情况进行查询或做记录,这大大提升了医院的信息管理水平。 1.2易于拓展 有线网络在安装好后一般很难进行拓展,要想在新的地方进行网络覆盖必须再次进行大规模施工,这将提升医院的运行成本,并在医院内产生噪音。但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相比更容易拓展,当需要在新的地区覆盖网络时只需要简单的增加路由器就能满足很多人的上网需要。 1.3提高医院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医院的门诊病人数量,医院的业务量在逐年地递增。各个科室都希望有更大的网络储存空间对病人信息进行完善的记录,方便病例的再次查询或病因的准确诊断。但是传统的有线网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而在医院内加入无线网络医生能够实时对病人的情况进行记录。网络的大范围覆盖也能使得医生能够现场进行核对病人的身体状况,对于一些发烧、呕吐等其他突发情况能更好地进行处理。 2无线网络技术在医院的实际运用 2.1病区移动查房与无线网络相联系 传统的病区移动查房需要医生或护士事先对所查病人的病史,得病时间,主要症状等基本情况在纸上进行记录和登记。但手录文档往往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准确性问题。病人数量多,在进行转录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错误。但无线网络就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通过无线网络,医生依靠移动终端设备(手机、平板等)就能对该病人的详细情况进行查询,从用药到诊治方案都在系统上有十分详尽的说明。更为重要的是,医生还可根据这次的查房情况对病人的信息进行实地补充,方便日后的治疗工作。 2.2无线网络技术对医院药库进行有效管理 无线技术在医院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便是能对医院的用药情况、药库储备情况等进行有效的管理。传统的药库管理都是通过人工对药品进行检查记录,但是医院的药物总量大、种类多,在进行记录管理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引进了无线技术后,药库管理人员只需要对药品上的条码进行扫描就能清楚知道这种药物的储备情况,并能及时对数量较少的药物进行补充。 2.3无线系统用于护理信息管理系统 无线网络技术能够帮助护士对病人进行更好的护理,一方面,通过无线网络将病人的信息资料存入数据库中,这将大大减少护士对病人信息进行抄录的时间,增加护士的护理时间;另一方面,根据无线网络对病人信息的详细记录,护士能够根据病人的医嘱信息,病人实际情况,病例病史情况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地护理。同时,无线网络系统还会对护士进行定期提醒,比如在病人进行输液时,通过无线网络设定时间,在输液完成后护士能够及时换药或拔出针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提醒中还对该病人的药物用量,治疗情况等进行详尽说明,这将大大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建立起和谐友善的医患关系。 3结语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无线技术被更多地运用到生活工作当中来。而将无线网络技术运用于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是医院发展的必然,也是由无线网络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决定的。首先,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医院更为美观,有效避免有线网络蜘蛛网式的凌乱布线。其次,通过无线网络对病人信息的有效共享,护士和医生都能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与治疗。这对提升医院的信息管理水平,减少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少晖 李军 单位:宣城市泾县医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医院网络信息管理应用 1医院网络信息管理中的WEB技术的作用 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运用,人们认识到信息管理对于提高日常工作效率的作用,这种更加便捷且富有效率的办公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医院通过这种全新的技术可以提高医院信息化管理的效率,能够解放大部分劳动力,医院每天接诊的病人不计其数,这对医院的信息管理方面有严格的要求。随着新型WEB开发技术在医院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极大的方便医院信息的管理,依靠这种全新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通过网络信息管理方式使信息的流通更加通畅和广阔。医院通过对网络信息管理的应用,能够实时和吸收最新的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给工作人员节省大量的时间,信息的采集跟分析将变得更加快捷,通过运用这些先进的网络系统,医院在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时,能够得到最新的信息启示,这对医院在管理方面有参考价值。由于web技术的信息化管理是适应医疗改革的需要,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更加快捷的为患者提供最新的医疗信息,这能够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方式,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而且也提升了医院自身的竞争力,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也方便了医院工作的进行。 2医院网络信息化管理对新型WEB开发技术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方便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同时更能够为医院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能够使得医院的管理方面更加合理规范,最大程度上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市场上目前存在新型WEB技术种类繁多,对于医院方面来讲,选择适合自己的WEB开发技术非常重要。首先,对开发技术本身功能方面的要求,医院本身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并不需要特别繁琐的功能,所以在实际选择开发技术的时候要把重心放在系统的实用性上,医院网络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方面的设计上能够插入患者信息,以及一些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的行为就可以,例如增删改查,这些基本的功能就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没必要去设计繁琐的操作系统,况且这其中还涉及到研发成本的费用。通常,在对新技术的研发和日后的引进工作中,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抉择,要充分考虑现实的问题,医院的资金状况以及可以承受的范围,要对开发系统日后的维护费用以及工作运行方面进行充分的评估,通常来讲,医院方面在意的问题就是投资能够带来回报,对于新兴WEB开发技术应用的要求就是能够为医院方面带来经济效益,一般来讲,在硬件方面的成本几乎很难做出缩减,所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WEB开发的软件的应用选择就成为了成本压缩的主要途径,但是前提必须是不能牺牲产品的功能,有的系统虽然研发成本比较低,但是在安全性和数据库操作方面的功能却不能达到医院的需求,在评估成本方面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结合问题,综合可虑,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3对开发技术应用的可行性要求 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与努力,很多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和操作员的计算机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对于WEB开发技术而言,整体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研发出来的系统如果太过于繁琐,科技含量过于高深的操作系统并不适合该系统今后全面的推广,并且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会在维护方面耗费过多的精力。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关专业性,尤其当工作中细心管理系统出现问题时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问题。医院在信息科室方面也做得不够完善,在系统的维护过程中还会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在软件研发方面,医院方面主要的工作不是参与研究,更多情况下他们的主要职责变成了流程设计以及总体规划,然而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大型项目的背景跟企业管理经验,我国目前对于这方面的人才相当缺乏,所以,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跟维护工作,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引进人才进行系统的培训,让医院的信息化人才能够真正的负担起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这才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之本。 4常见的WEB开发技术 这是一种安全性能高的脚本语言。通过与标识结合在一起,对于用户操作来说非常方便。另外通过浏览器实现信息浏览或动态交互,可以防止数据丢失。这对信息管理方面安全性很好。除此之外,语言是一种网页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标准,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兼容性,采用语言数据标记,不仅可以完成对异构数据的操作,完成与其沟通,这种异构数据的沟通能力在信息管理中的作用非常独特。另外还可以考虑的组合也是不错的选择,由于操作系统的通用非常强,操作起来容易上手,属于开源性的开发语言,能够获得很多免费的开发资源,并且可以与其它免费的资源完美结合,能够实现大多数WEB开发需求,不仅如此,此组合在安全性以及可操作性上都是有保证的。所以在WEB技术开发上也可考虑。在技术上能够实现在不重新加载页面的情况下,顺利地连接网页数据服务器继而获得资源信息,这对提高网络信息管理运行的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5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将更多先进的技术或管理方式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新型web开发技术在医院网络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使工作变得更有效率,同时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将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在以后的生活中,先进的技术将会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杨娥青 单位: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安全应用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探究 一、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的现状 目前互联网络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互联网的用户不断增加。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很多人借助互联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从事着信息加工和信息管理工作,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利用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可以提高部门企业信息管理水平,提高办公办事效率,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实际应用的情况和效果看,互联网络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机关事务管理、公共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发挥了巨大的管理和调控作用。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改进方法及其具体运用 (一)加强技术研究 提高技术水平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先进与否,主要表现在社会各个领域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及使用水平,以及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因此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加以重视。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不中断,技术水平才可以得到不断提高。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更先进的适用范围更广的技术。 (二)加大推广力度 扩大使用范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程度。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积极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首先,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使计算机在社会中的推广具备可以依存的经济基础,也使民众有机会深入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相关知识。 (三)培养专业人才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努力探索,所以,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计算机院校也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知识水平、专业素质的培养,从而增强计算机管理技术方面的科研力量;社会各个领域要重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运用,分配适当的人员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加强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为相关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在本行业的运用创设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使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本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三、如何保证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 (一)管理网络信息的关键在于对数据管理 因此要严格设置访问数据的权限,应当做到既防止他人破坏数据,又要防止因为错误的操作导致出现信息丢失或无法访问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数据库时,应当根据级别设置访问网络信息权限,另外也要及时更新网络上陈旧信息,否则会给信息浏览者带来不便。 (二)对设计的网页程序要进行严格测试 主要目的是防止和避免出现程序漏洞。在设计网页程序时,应当选择安全度高的软件设计网页程序,特别要注意对程序的代码需要加密。 (三)要及时保存数据和程序,防止不法人员非法侵入 系统管理员应当经常关注自己网站的运营情况。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简便和快捷的信息管理模式,只要了解了其中的管理技术,完全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为管理工作服务。 四、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将日益成为企业的重要信息交换手段。因此,认清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采取必要的安全策略,对于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将十分重要。同时,信息系统技术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新技术层出不穷,其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因此,进行信息系统安全防范要不断追踪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及时升级、完善自身的防御措施。 作者:王华永 单位: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Web水声网络设备信息管理论文 1UWNM-W设计 与无线信道相比,海洋水声信道具有强噪声、高延迟和低带宽等特点,其复杂多变的环境造成信号能量不同程度衰减。因此,陆地网络管理机制难以移植到水声网络管理中,也难以实现网络实时监控和管理。为节约网络信道资源,降低水声网络设备的能量消耗,减少网络监控的延迟,本文利用信息捎带机制,通过收集水声网络的正常通信数据信息,以及Web可视化操作界面掌握网络整体拓扑及能量分布结构。 1.1信息捎带与存储 水声网络主要是将水下采集或者接收的数据传输到水面,再由汇聚节点向陆地传输。可以在数据报文头部添加网络设备节点的位置和能量信息,利用水声多跳网络数据传输方式,将数据报文所经节点的位置和能量信息带到汇聚节点。汇聚节点分离出水声节点的位置、能量信息以及数据,并将数据转发给水上异构通信网络中的UWNM-W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存储。为获取水声网络节点位置和能量信息,用户必须通过Web客户端对水声网络节点进行设置。具体过程如下:(1)操作用户从Web客户端向UWNM-W服务器发送命令。(2)UWNM-W服务器接收操作用户从Web客户端发送的指令后,对指令进行分析,并根据指令内容,向水面汇聚节点发送控制命令。(3)水面汇聚节点收到来自UWNM-W服务器的控制命令后,根据命令内容,向海底水声网络广播控制信息。(4)水声节点收到控制信息后,修改自身设置状态,进入网络状态报告模式。当水声节点进入网络状态报告模式,即可通过正常的数据报文传输,将水声节点的状态写入报文中,跟随数据报文到达水面汇聚节点,最终到达UWNM-W服务器。当水声节点有数据需要发送或者转发时,首先查看自身状态,如果处于网络状态报告模式,则在数据报文的数据部分加入附带信息。数据部分是水声节点需要发送或者转发的数据;节点编号列表部分记录报文从源节点开始所经过的所有水声节点的编号;位置信息列表记录报文经过各节点时水声节点所处的位置信息;能量信息列表记录报文经过各节点时,水声节点的剩余能量信息。位置信息列表和能量信息列表的内容顺序按照节点编号列表的顺序组织。携带节点位置和能量信息的数据报文以多跳传输的方式,从源节点到达水面汇聚节点后,由汇聚节点将“节点编号列表”、“位置信息列表”、“能量信息列表”和数据部分分离出来,并传给UWNM-W服务器。UWNM-W服务器收到汇聚节点传来的信息后,将信息分门别类的存储到数据库中。 1.2信息处理与分析 UWNM-W服务器逻辑分析程序实时对数据库中网络状态信息进行监控,一旦有数据发生变化,则将数据分析并绘制成图表,通过网络传输给Web客户端。UWNM-W系统程序主要分为6个模块,即信息查询模块、信息更新模块、命令分析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汇聚节点控制模块和数据接收模块。(1)信息查询模块主要为Web客户端提供数据检索功能,从数据库中提取符合条件的数据。该模块类似于普通的Web系统中数据库查询功能,主要关注数据库的检索效率和准确率指标。(2)信息更新模块主要用于保存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自客户的输入和水声节点的传输。(3)命令分析模块主要用于解析操作用户从Web客户端发送的操作指令,并调用汇聚节点控制模块。该模块首先利用信息查询模块来检索已有的指令库,根据指令库中的要求,组成汇聚节点控制命令;然后,将控制命令作为参数调用汇聚节点控制模块,向水面汇聚节点发送控制命令。(4)数据接收模块主要用于接收Web客户端和水面汇聚节点的数据,并交由数据分析模块来提取相关信息,再调用信息更新模块来保存数据。 2系统实现关键点 基于Web的水声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以水面汇聚节点作为桥梁,中转来自UWNM-W服务器的命令和水声节点的数据,因此提高水面汇聚节点处理程序的效率成为提高系统效率的关键。如果水面汇聚节点程序或硬件处理能力低,则直接影响系统命令的广播和水声节点数据的接收提取,将直接降低操作用户在Web客户端的体验。影响系统整体效率的关键是UWNM-W系统程序的命令分析模块。本文设计中,UWNM-W系统程序的命令分析模块需要先在数据库命令集合中查找命令相关信息,根据查询结果重构水面汇聚节点控制命令。实现动态的命令更新和解析机制,直接影响系统整体的可扩展性和可操作性。 3结语 针对水声网络设备信息监控难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Web的水声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捎带机制,通过正常的网络数据将网络节点信息传输到水面上的汇聚节点,再由汇聚节点将数据提交给服务器。操作用户通过Web客户端查询数据库中的网络设备状态信息,或者向水声节点发送状态修改命令。UWNM-W系统利用简单的设备和结构,可以动态、实时地监控整个水声网络运行过程的变化情况,为水声网络管理平台的发展提供一种有效解决方案。 作者:李丹 单位:钦州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项目信息管理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 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运用的重要性 1.1企业发展的需要 过去,企业的发展环境、范围主要是在国内,而现在,企业需要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用户,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发展,所以企业必须慎重思考如何在全球化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争取绝对的优势,以提高自身地位。企业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很多尝试、探索,也有失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如:高素质管理人员的高薪聘请、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先进技术的引进、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等。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领导者都已经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准确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让企业在市场竞争者处在领先地位。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领导者的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领导者正确认识网络技术是对企业大有助力。随着企业的发展,会产生越来越多数据信息,而分析这些数据信息又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在。如果仅仅靠人脑分析是无法完成这庞大的数据处理工作,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却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数据分析,减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和困难,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作出最正确、最适合本企业的决策,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1.2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需要 从客观角度来看,企业的资源信息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还需要全体员工的努力和拼搏,还有抓住一闪而过的机遇,既要有平时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对信息数据的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寻找发展的最佳时机。为了促进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完善,企业必须要大力推广计算机技术,从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2项目信息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过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行业已经开始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试图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总体而言,企业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运用效率低、操作简单、意识淡薄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实施。 2.1运用效率低 古语有云“不进则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要想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脱颖而出,关键在于项目信息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企业必须紧跟时展的潮流,在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运用效率低的问题,企业数据分析方式比较简单、没有对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和规整,信息数据只做了简单的处理。 2.2操作简单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纷繁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要思考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充分体现这些数据信息的价值,使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所以企业对待这些信息资源要慎重,充分利用科学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明智的决策。但是实际上,我国有很多企业还没有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作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只是对信息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得到的信息也非常简单。 2.3意识淡薄 企业的项目信息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对面临的挑战和市场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促使企业可以清醒的认识到发展的环境,通过信息数据的分析结果寻找发展的机遇,但是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的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仍然在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运用 3.1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我国多数企业和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所以国内企业要想和国外企业同场竞技,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首先要吸取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如:高素质管理人员的高薪聘请、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及时引进等,通过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有效避免企业在项目信息管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2优化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企业所要面对的是信息化的时代环境,技术虽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运用,但是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也要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方法有很多,如:高效管理人员的引进、定期安排职业培训、邀请专业信息管理专家开展讲座等,都可以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的优化。企业只有不断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时淘汰落后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才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市场竞争中遇到的发展障碍,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3.3思想意识的强化 企业如果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所以企业要想在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实现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计算机网络技术成本低、受周围环境影响小、工作效率高等优势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企业要想顺利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就要强化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信息管理意识,是企业所有领导者和管理者都可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试图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很多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尤其是企业的项目信息管理工作,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互联网的创建以及运行都和计算机密切相关,所以企业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在企业项目信息管理工作中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来最大限度的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1建立项目网站 企业可以创建公共信息交流平台,管理者和领导者要针对项目信息管理,确保信息传输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企业的项目信息管理是针对企业各种数据、各项工作以及各个系统实施的科学化管理,从而使项目信息交流、处理、存档、存储以及统计等各项工作可以有效、方便的运行,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利润、降低成本、提高项目信息管理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2组建项目信息平台 企业组建项目信息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促进信息传输的交流和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信息的交流速度,和各个参与单位针对信息进行快捷方便的交流。当前,企业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都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尤其是主管在进行项目信息交流的时候,更是要将所有信息集合在一起,做成一个项目网站,并通过网页展示呈现到用户面前。网页的本质是数据库清单,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所需要的信息,又由于其书写方式是超文本格式,因此不仅在互联网上可以传播,存储到电脑中仍然可以进行识别。用户只需要在网页中设置相关的链接方式,对内容进行关联,就能够快速的进入网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信息管理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已经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甚至部分企业已经无法脱离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项目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应用已经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人们对项目信息管理的认识,俨然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新方向。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也会更加的多样化和科技化,进一步促进现代项目工程建设的发展。 作者:张冲 单位: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网络技术教学改革下医学信息管理论文 一、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缺少面向应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学习内容纷杂、主线不清 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教学存在照搬计算机专业教学程式,忽视专业特点的现象。教材一味择权威、“高大全”,内容覆盖广,重、难点多,专业术语繁杂、抽象。教学目标制定盲目攀高,面向理论,缺少实践内容等问题。网络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涉及的知识面广。若无选择、无着重点、无针对性,忽略教学目标与今后职业应用的关系,会造成学生望而却步,产生厌学情绪。更有甚者,许多内容未必用得到,势必造成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所获实用知识甚少的尴尬局面。偏离了“着眼应用重视需求”这条教学目标主线。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拘于步骤 教学过程存在理论与实验分离的现象。单纯的理论传授使学生无感性认识,实验操作时无所适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削弱了学习兴趣。实验内容单调、重视步骤,缺乏理论与实验衔接,缺少实验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理论与实验的分离遏制了网络技术教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拘泥于步骤的实验方法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悖于“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医学信管专业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缺少本专业教学模式、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几年来,经过反复摸索、改革、实践,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针对信管专业教学得到了一些经验。 (一)教学目标主线定位明确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以提高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目的,以专业需求为依据,强调实用性,实效性。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确定基于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考虑学生未来职场应用的需要,考虑所学内容能否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结合办学条件、性质、教授对象,认真分析、实践、总结,从章节到总体构成进行综合科学评价,得出符合自己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内容体系要随信息化进程同步革新,这是个不断总结、研究、调整、实践、再总结周而往复的渐进过程。 (二)教学要突出应用,内容明晰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确保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基础,把握内容组成结构是决定教学基本内涵的重要环节,不能机械式照搬,更不能盲目模仿。网络技术由原理及应用两部分组成,前者侧重理论基础,后者是基于理论的设计、配置、开发应用等实践性内容。针对本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应用需求,遵循确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对知识体系进行全面分析、认真设计,研究制定出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排除轻视应用,注重理论,或迷信应用,忽视理论的现象。理论、实验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合理组织理论及实验内容,不能偏废。从实际应用需求着手,使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拥有较强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内容体系结构,优化、精练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科学取舍。制定出适合本专业教学目标,注重理论、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内容纲要。 (三)以应用为目的,培养科学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摒弃教条、照搬书本的陈旧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接受能力、科学思维的教学手段。以启发、引导、师生互动为主要途径,采用适宜本课程教学的“问题为中心”、“任务驱动”等广为推崇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理论与实验交叉教学,解决理论、实践脱节问题。 网络技术理论、实验密不可分,两者平行且交融。理论是实验的基础,实验是加深对理论认识、应用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采用理论、实验交叉教学效果明显。所谓“交叉”指对某些内容理论、实验交互进行。该方法保证了理论与实验内容的有效衔接。对教学内容有目的、条理化组织,将理论与实践内容合理分配。对关键原理性内容教师现场演示讲解,学生同步操作,以实验事实说明理论原理。涉及到与理论相关联的应用实时进行操作验证,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掌握理论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践表明,交叉教学方法可充分提高有关教学内容的效果。合理采用模拟实验环境,可在有限课时内达到事半功倍。如,对TCP/IP体系各层实现原理,通过包捕获软件进行有关分析,理解报文的组成及协议层间的相互关系。再如,网络设计中,在模拟环境下用多种拓扑结构实现设定功能,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了解网络设计优化的概念等。 2.依内容特点,引“问题为中心”教学,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优势已日渐凸显,成革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手段之一。将课程所含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针对实际应用,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为线索,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专业科学思维意识。围绕教学知识点,对核心内容以问题构造情境。如,介绍TCP/IP体系结构内容时,用“tcp/ip协议的各层数据包结构及其关系”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过程,继而通过对数据包分析,引导学生发现IC-MP、OSFP等协议无传输层协议包,产生“为什么”的疑问。教师分析归纳、实验演示,学生同步操作,清楚了类似协议在网络层结束向上传输的缘由。明白了层间包结构的关系及构成。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的重要地位。对问题的处理,增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习潜能,培养了学习兴趣。通过归纳分析,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科学思维方法。 3.以“任务驱动法”营造应用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对设计类型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角,教师设计出体验实践的任务情境。如,基于实验总体目标,将内容划分成典型的单元“任务”,核心内容融入具体的案例和任务中,通过对“任务”的执行完成预定目标。该方法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彼此协作的能力。改变了传统实验单调、注重步骤的弊端,创建了以学施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局域网设计为例,教师结合综合案例,模拟企业级局域网作为基础项目,按逻辑划为单元任务。诸如,Ip子网、vlan设计;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区域设计;访问控制,基于网络层、传输层区域流量及安全限制;边界路由的NAT转换;汇聚设备上的DHCP配置等任务。学生围绕与现实情况类似的单元任务,以角色身份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完全情景化的虚拟环境。“身临其境”增加了任务感,通过分析解决面临的问题,加深了对网络设计过程的了解,开阔了视野,强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将网络系统设计思想融入实验中,营造讨论、交流合作的氛围。学生面对实际应用案例,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采用自己认为最佳的途径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单元“任务”的完成,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随着各个单元任务的完成,伴随接踵而来的成就感,更加提高了学习兴趣。最后,回首完成的所有任务,相当于一个较全面的网络设计项目,这时的成功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这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任务驱动”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的能力,开拓了主动创新的意识,培养了科学思维的良好习惯。 4.采用模拟仿真教学,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针对网络设备相对短缺,硬件网络实验环境效率低下,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的状况,对部分实验采用模拟软件仿真教学方法。由于其对物理环境模拟的真实性,具有仿真程度高,使用过程方便,交互性好,对硬件要求低等优点,成为网络实验的重要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优化,充分提高了网络技术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在应用模拟环境的教学中,可即时模拟演示应用操作内容,学生同步进行实践,达到即学即用的效果。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效率高,节省开支,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模拟仿真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实验难以交叉进行教学的难题。网络模拟仿真环境可以实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真实网络环境,在此平台进行实验,可以满足大多数的实验需求。在网络设计实验中,它克服了网络物理环境下拓扑不易改动,实验用时过长、不够灵活等诸多缺点,大大提高了网络实验效率。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仿真模拟环境增强了学生应用动手能力,为学生进行网络实践,培养专业应用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仿真模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新方法。力求营造出高效、良好的教学实验环境。结合“任务驱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由于模拟软件的易操作性、便利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成为可能。有效开展课外教学实践,设定课外实训项目,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模拟教学,我们对“教学环境职业化、教学环节情景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三、结语 总之,针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特点,对网络技术教学进行多方面研究、改良、实践,旨在提高网络技术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实践证明,网络技术教学的改革,充分提高了学生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大大提高了网络技术教学质量。 作者:常沛 赵建伟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计算机信息学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论文 1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内容 1.1虚拟查询参考服务 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中,客户只能够从图书馆中查询和借阅相关书籍,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同时也浪费较多的物力。通过建立虚拟查询参考服务系统,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的咨询需求,能够节约他们的查阅时间,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今后图书馆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服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该种服务时,通常会呈现出两种形式:第一种为异步参考咨询服务。该种服务中客户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留言板、QQ等网络工具来实现其参考咨询工作。该种服务方式当前发展比较迅速,大幅度提升了图书馆的;第二种为实时参考咨询服务,该种服务可以让客户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借阅状况,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管理水平。 1.2网站服务方式 当前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中以网站服务方式最为常见,该种服务能够为客户随时随地提供相应的图书信息,从而满足他们的图书查阅需求。通过建立图书馆网站,客户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更快更直接的获取图书资源,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管理人员在图书馆网站上可以相关的图书信息,将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网络化、数字化,可以让用户利用浏览、查询等方式来及时了解图书馆的状况。除此之外,在这样的网站管理者中,管理人员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制定出不同的信息服务模式,从而达到客户的图书资源应用需求,提升图书馆的对外服务水平。 2提升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质量的方法 2.1做好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管理 图书馆在服务的过程中会产生比价多的信息资源,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掌握这些图书信息,将会影响到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而会降低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通过建立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将图书信息更新,使其更具有准确性,满足不同客户的图书借阅需求。网络图书信息资源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如网络资源、系统建设状况、网站维护技术、图书借阅数据、图书购买状况等。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需要将这些资源充分运用,找到更加科学的服务管理方式,从而达到图使馆的发展目标,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做好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管理,首先要做好图书馆信息资源下载服务工作,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库,可以包括国内外的期刊网站、本馆图书信息资源查询网站等,通过一系列的建设,可以更好的为客户服务,增强电子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可以让客户在网络客户端就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图书资源。其次,管理人员还要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指引库,这样更便于用户的图书检索工作,大大减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建立这样的指引库时,可以采用用户比较熟悉的语言来进行组织,同时还可以向用户提供相应的图书信息,从而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为以后图书馆的发展奠定基础。 2.2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中,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不高,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人员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够适应网路图书馆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图书馆管理服务中,相关人员需要及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掌握更多的网络信息管理技术,这样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服务质量。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就要做好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网络信息管理服务技术,学会运用新的网络系统。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数据库管理水平,尤其是对于一些藏书比较丰富的图书馆来说,每天的图书借阅量比较大,数据信息如果不能够及时更新,将会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严重时还会降低图书馆的发展规模。图书馆要想提升自身的服务管理水平,还要完善自身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网络化图书馆的建设当中,最大限度降低图书馆的发展风险。在进行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建设时,还要增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工作时能够保持严谨的态度,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来为客户服务,在提高图书馆服务管理质量的同时还能够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与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扩大图书馆的发展规模,增强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益。 3总结 综上所述,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大大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满足不同人群的图书信息资源需求。同时它也可以减少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帮助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图书信息,提高查阅图书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达到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增强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作者:孔方圆 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医院信息管理中的网络技术论文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医院信息建设的影响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建设是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 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虽然不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工作,但是对于维护医院的正常运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人工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在的医院医疗服务管理体制需要,为此需要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医疗基础管理工作效率,为医院的核心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信息建设是医疗服务专业性的要求 对于医院的网络技术信息化建设,要求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保证其全面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这是由于整个信息建设系统中一旦发现有配置缺陷或者出现以外的漏洞,直接会影响到系统的安全性,给正常的医疗业务工作带来了混乱,同时还会给众多的患者造成生命安全威胁。为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必须采用最为专业的、最为先进的网络技术方法,从而构建安全性能最为强大的医院信息平台。满足医疗的专业化需求。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一)在病案及统计管理方面的运用 采用网络技术计算机管理,对医院的病案管理以及各项统计工作进行管理,可以对医院的就诊人数、入院患者人数、危重患者人数、抢救患者人数、死亡率、病床使用率、诊断率、以及病人出院情况的统计,实施自动生成,保证了统计工作的准确和规范化管理。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地规范医院的财务各项数据的统计管理各种,为管理层随时提供门诊费、各项业务收入等准确信息数据,为其决策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药品的管理水平,通过计算机药品发放人员及时将患者使用的药品录入计算机中,相关的信息主要包括药品价格和数量、规格、产地、剂型,这样可以方便地为门诊和住院处传输药品信息,保证收款员及时准确的做好药品费用核算,保证药品发放和药费核算的规范化管理。 (二)系统对药品采购和人事档案进行管理 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药品采购计划、药品采购信息资质、药品入库、药品调价、药品出库等重要信息实时监控,同时可以对过期药品报警进行实时监控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可以实现人事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可以方便地录入医院中所有的各类人员的各种信息,通过搜寻该医生的姓名或身份证号,就可以方便地查询该人的各项资讯,比如职称资格证号、晋职时间、最高学历及时间、入党时间、毕业学校和时间、参加工作时间,这些信息都可一一查询。还可以方便于高级查询,比如,输入副高级职称和本科以上学历这些信息,就会自动生成相关的数据,从而实现医院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医院财务管理系统 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系统的关键性的工作,影响着医院的医疗服务管理质量和效率。对于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其信息储存量要大,精度要求要高、综合性要强,不断需要具有较强的核算功能,还需要系统的管理功能。具体体现在门诊收费信息管理、住院收费信息管理。 1.门诊收费系统 通过门诊收费系统,提高了收费效率,方便了病人交费,同时也可方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对账和退款管理,保证门诊收费管理规范化,提高其准确率。 2.住院收费系统 通过住院收费系统,为患者完成住院交费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可以为相关的财务人员提供准确的财务报表信息,便于其进行财务分析和核算,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远程医疗诊断 通过计算机网路系统,可以实现异地远程的诊断服务,既节省了病人的时间,又缩减了就医费用,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相对的减少。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便于医生采集储存例病案信息,便于随时调出和诊断分析。还可以实现网上会诊,为患者设计经济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提供其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疗系统中应用推广,对于提高医疗管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建设,从药品管理、门诊和住院管理、财务管理、以及远程服务管理等方面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建设,对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效率都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王威 单位: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初探:浅析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 要]绿色供应链管理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综合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利用率,强调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与绿色消费、绿色回收等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有效集成。绿色供应链的实施与企业的利益相一致,它不仅是一种社会效益的显著行为,也是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企业管理;绿色制造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猛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资源过度消耗、污染事件频发、生态系统失调等也从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恶化的趋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利益”两者并重的有效发展途径。21世纪以来,各种绿色经济管理浪潮席卷全球,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此情况下,企业开始对以往的供应链模式进行重新认识。 1 绿色供应链管理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GSCM)的概念最早在1996年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其定义为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综合考虑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利用率的一种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制造过程、运输货物和回收以及处理废旧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 同时,绿色供应链强调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运作和管理。在追求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最小的同时追求降低供应链成本,因此绿色供应链更具有系统性、集成性和实用性。从系统的构成来看,绿色供应链成员较传统供应链更广,其不仅包括传统供应链内的成员,而且还包括环境系统、政府与国际组织的规制以及供应链运营所处的文化环境、价值观等因素。 综上所述,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是建立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运动的基础上的,绿色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问题,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的目的。 2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构建 2.1 树立企业绿色管理的意识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能够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同时企业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投入。企业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竞争环境中寻找战略伙伴来实施企业的绿色管理;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和相关的联盟伙伴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强强联手,实现优势互补,在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持久竞争力。企业通过树立绿色管理的意识,积极有效地实施绿色管理,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不但可以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还可以为自身带来更多的收益,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客户价值。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传递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信息,为企业的产品建立环境友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的绿色价值,使企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2.2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重点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这些属性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在达到环境保护目标要求的条件下,实现产品应有的性能、质量、寿命等。产品的绿色设计应该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是从摇篮再回到摇篮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与能源,将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放在首位,而不能仅考虑末端治理的方法,即等到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再采取措施,这就是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 绿色设计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制造商与供应商共同承担的责任。绿色设计源于传统设计,但又高于传统设计,它包含产品从设计构思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重新利用及处理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强调在产品开发设计的初始阶段就按照整个生命周期的观点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评价,消除潜在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3R”(Reduce、Reuse、Recycling)直接引入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并提倡无废物设计。但是,“完全”的绿色设计是不可能的,因为绿色设计涉及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即使设计时考虑得非常全面,但由于所处时代技术水平的限制,有些环节还多少会产生非绿色的现象,如某些材料目前尚无理想的替代品,在制造工艺过程中还无法完全取代切削液等,但通过绿色设计可以将产品非绿色现象降低到最低程度。 2.3 绿色采购 一个公司的绿色采购是应对自然环境相关问题制定的一系列方针,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形成的相应关系,相关问题涉及原材料的获取,包括供应商的选择、评估和开发,供应商的运营、内外分发、包装、再循环、再使用,减少资源使用以及公司产品的最后处置。绿色采购对材料的选用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尽量再利用回收材料;优先选用低能耗和少污染的材料;所使用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环境兼容性、易回收、易降解。实施绿色采购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 绿色采购通过源头控制,可以在各个方面对企业的环境绩效带来显著影响,具体包括再循环、再利用,以及通过粉碎、无害焚烧和可降解包装等措施清除废物等。另外,绿色采购能够满足公众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同时又可以从整体上降低成本,所以绿色采购的方针和实践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2.4 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是以工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闭环系统,即“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报废─多途径、多方式的多次再利用”,采用源头治理方式减少污染的产生。它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极小,资源利用效率极高,是循环经济的技术实现方法之一。 要实现绿色制造必须达到两个要求:一是通过综合利用资源和替代使用短缺资源,做到节约自然资源、减轻资源的耗竭;二是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产与排放,促进产品在生产中与环境相容,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程度。 绿色制造的实施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绿色设计部分,包括产品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直至产品回收处理方案设计;二是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从原材料进入、制造加工过程直至产品寿命终结;三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外延部分及相关环境。要实现绿色制造必须对每个环节加以控制,并对每个环节实施相应的管理方法。 2.5 绿色营销与绿色消费 绿色营销系统是指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需要和环境利益相统一的目的,综合考虑产品和服务的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策划的一系列过程。绿色营销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从制造商到分销商或零售商的过程,主要研究从制造企业到中间商的过程中,如何降低非绿色因素的影响;二是从分销商或零售商到消费者的过程,主要研究如何把绿色营销理念贯穿到绿色供应链里,使分销商和零售商在与消费者进行营销的过程中,从减少浪费、减少环境污染这个角度来体现供应链的绿色化。 绿色消费是指人类为了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倡导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它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生态的需要,选择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商品和劳务,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意识,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理性消费、公平消费、可持续消费的特征。 2.6 绿色回收 完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包括绿色回收活动,企业考虑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的回收处理成本与回收价值,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与评估,确定出最佳的回收处理方案,从而以最小的成本代价,获得最高的回收价值。产品的回收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减少资源使用、再使用、再制造、再生资源和废物处理。减少资源使用是可以由生产组织事先控制的。而再使用、再制造和再生资源的主要区别是对材料再利用的程度。再使用一般保持产品的原来物理结构,对产品材料的替换很少;再制造需要一些拆解并且替换一些配件,以便使得产品的性能与新产品一致。再生资源会改变原来的物理或者化学结构。所有这些处理流程都需要相应的加工过程和技术,比如,拆解技术在再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再使用过程需要更多的清洗工序。 3 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障碍分析 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同时可能会给企业自身带来一定的财务负面效应,绿色供应链虽能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绿色回收和废弃物的处理却同样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两者相抵可能会使企业财务入不敷出。由于企业之间缺乏信任,企业在决策时总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而非整个供应链或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企业希望自己的合作伙伴实施更多的绿色工艺与绿色管理,这样就可以在投入最小成本的条件下使自己的产品达到相应的绿色标准。虽然绿色供应链在理论上可以建立,但相应的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废弃物的处理技术和手段仍然有待提高。 [作者简介]陆兴发,男,东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赵序哲,女;朱晔,男;曲宏南,男,东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初探: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 摘要:造纸企业对环境危害较大,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降低造纸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己成为国内外学者与政府关注的焦点,而绿色供应链管理正是解决这一焦点问题的管理新模式。本文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绿色采购系统、绿色生产系统、绿色消费和绿色物流系统方面来对造纸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造纸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产品的绿色性,增强对环境的友好性。 关键词:造纸企业;GSCM;环境策略 一、GSCM内涵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提出较晚,学术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至今也没有一个成熟的、统一的、权威的定义。笔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集成供应链管理优势技术基础上,使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对产品从物料获取、制造、包装、仓储、销售、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实施环境管理和控制措施,从而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深刻的内涵: (1)GSCM是一种充分考虑资源、环境这两大问题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2)G S C M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企业的体现。 (3)G S C M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造纸企业实施GSCM的必要性 我国造纸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纸张生产量和消费量居全球第二位,但这只能说明我国是造纸大国,而不是造纸强国,我国造纸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造纸企业的“绿色性”不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缺乏,原材料结构不合理;二是能源能耗较高,在降低能耗方面和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三是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造纸企业仍然是污染的大户。这些难题是我国造纸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实施GSCM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模 式。 三、构建造纸企业GSCM模型 结合造纸企业供应链的特点,构建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模型,如图1所示。 四、造纸企业GSCM策略 造纸企业的绿色供应链包括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消费、绿色回收、废弃物综合处理以及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的绿色物流,将这些环节划为4个系统,分别是绿色采购系统、绿色生产系统、绿色消费系统和绿色物流系统,本文针对这4个系统提出具体策略,如图2所示。 1.绿色采购系统 进行绿色采购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要尽量选择对环境和生态无危害或危害小的原材料;另一方面要慎重选择供应商,进行绿色供应商管理。 (1)选择绿色材料。造纸企业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优先使用木材、芦苇、竹子等原材料,工艺质量较好;增加废纸、废渣的回收和再利用,对环境污染降低,减少或杜绝麦草等原料。造纸企业选择绿色造纸原料,不仅有益于环境保护,同时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档次。 (2)进行绿色供应商管理。核心企业最终纸产品质量与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供应的原料质量有直接关系。 2.绿色生产系统 绿色生产系统里,主要推行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能源消耗的现代生产模式,其手段是借助于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制造工艺、管理技术,其目标是使得产品在从设计、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为止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1)推行绿色设计。产品设计阶段是决定企业供应链绿色化程度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绿色制造的首要环节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把改善环境的努力和对污染的预防从设计开始做起,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 (2)推行绿色生产――清洁生产。造纸企业应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从工艺流程、技术革新、设备管理、节能降耗、资源利用等全方位入手,对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排污进行全程控制,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绿色消费系统 从绿色销售和绿色消费两方面来实施环境策略。(1)绿色销售。绿色销售是绿色供应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销售活动达到协调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造纸企业应 从以下方面开展绿色销售: 首先,进行绿色引导。绿色销售的任务就在于把顾客的需求和需要引向对生态负面影响最小的产品。其次,进行绿色包装。进行包装时材料节省,废弃物量少,节约能源和资源;易于回收和再循环使用;废弃物能用各种方法加工成新能源或新材料,不产生二次污染;材料可以在自然界降解不污染环境。最后,设计绿色分销渠道。 (2)绿色消费。主要指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从企业来讲,进行如下活动: 一是开展公众绿色教育。国外很多国家将绿色教育引入了课堂,我国也应该开展绿色教育,增强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二是造纸企业要协调好和政府、绿色组织、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等的关系,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加强绿色产品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三是建立与竞争者的绿色战略联盟。行业竞争者们共同推广绿色消费,共同发掘绿色消费市场,共同获利。 4.绿色物流系统 绿色物流系统主要分为绿色运输与配送、绿色储存等正向物流和废纸回收、废弃物再利用等逆向物流环节。 (1)绿色运输与配送。为降低运输和配送的不经济行为,造纸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采用合理运输方式。一是选择联合运输方式。使各种运输方式扬长避短,既节省了能耗,又降低了运输成本,方便了货主,减少了人力支出;二是开展共同配送,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提高配送服务水平,降低企业库存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三是采用夜间行车的方式。从环保的角度讲,夜间运行方式可减少燃料消耗。其次,要合理选择绿色运输工具。不同运输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另外,企业应尽可能地选择如以天然气、酒精与汽油混合作为燃料的汽车,也可积极发展电动汽车及排放尾气为水蒸气的新型燃料汽车。 (2)绿色储存。造纸企业库存物品主要为原材料木浆、草浆、进口浆板及进口废纸等;主要化工原料有烧碱、硫化碱、石灰水等;产成品是大量纸张。在对这些物品保管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一些化学养护方法防止纸张变黄、发霉、生虫;二是对于化工原料,保管不当容易爆炸或泄漏。这两方面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绿色储存措施主要是要根据物资的性能、特点,分门别类的采取不同的方法储存保管。 (3)废纸回收系统。利用各种措施,建设废纸回收系统,提高废纸利用率。第一,组建大型废纸回收中心。有实力的造纸企业应联合本地区同行业造纸企业,建立联合大型废纸回收中心,创造废纸回收的规模优势,规范中心的废纸交易规则和制度,提高废纸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无实力的造纸企业,则可以借助行业内其他废纸回收系统。第二,引进使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废纸的利用率。大型废纸回收中心,要上先进的技术装备,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废纸,比如,加强脱墨剂、脱墨工艺的研究,开发、研制更先进的筛选净化、脱墨设备,同时加强使用特制废纸(如瓦楞纸)的处理方法及再生利用技术,有效提高废纸的利用率。第三,拓宽废纸利用的途径。 (4)废弃物再利用系统。由于造纸工艺特点,在造纸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废弃物,诸如:废水、废浆渣、工业废气等,我们要想方设法将这些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其能够得到二次利用、多次利用,给企业创造新的财富。 第一,重视废水处理,提高废水的循环回用。造纸废水主要来源于3个环节,即化学制浆产生的黑液、漂白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造纸过程中产生的白水。这些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以广泛用于工厂消防、道路抑尘、绿化灌溉等。第二,废浆渣回收再用,实现增产减污。如果废浆渣遗弃仍会产生污染,通过过滤机浓缩后回用生产纸板,只要添加量合理,不会影响质量,变废为宝,增产减污。第三,进行黑液碱回收工程。回收废液中碱,并可制成碳酸钙用于造纸辅料,减少外购,减少废弃物排放污染,一举两得。第四,回收黑液木质素。第五,综合利用粉煤灰。可建成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将粉煤灰通过配制法生产硅酸盐水泥。 在面临来自国内外环境法律法规、ISO 14000环境系列标准及社会公众的环保压力下,造纸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初探:耗能品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设计方案构想 [摘 要]欧盟、美国、日本不断推出的日益严格的能耗产品生态设计、节能等环保指令,正强烈左右着我国同上述国家(地区) 进行贸易往来的相关产业发展,尤其对我国生产耗能产品的中小企业出口贸易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国际 环保指令对耗能品中小企业的影响,提出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思路,以及实现产品设计过程、产品材料的选择、 供应过程优化的具体设计方案,以有效应对国外绿色技术贸易壁垒。 [关键词]国际环保指令;生态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不断推出的日益严格的能耗产品生态设计、节能等环保指令,进一步提高了其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相关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约束性也日趋严重。欧盟已于2005年8月13日正式实施《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于2006年7月1日实施《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2005年7月6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正式公布了关于制定能耗产品(“Energy-using Products”)环保设计要求框架的指令2005/32/EC(简称EuP指令),它作为集成产品策略框架的一部分,考虑了产品在整个生命循环周期对资源能量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并规定会员国应在2007年8月11日前完成符合本指令所需的国内立法及行政规定[1]。EuP指令针对所有能耗产品设定生态化设计规定,将影响全球各地的能耗产品制造商及供应商,而其扩散效应将恶化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环境。2005年8月8日,美国国会颁布了《2005年能源政策法》(《EPACT2005》),该法对多种高能耗商用产品和消费产品制定了新的能效标准,扩大了促进高能效产品的“能源之星计划”。同年11月底,美国政府向WTO提交了关于耗能产品能源节约法规的G/TBT/N/USA/154通报[2]。美国对上述产品实施能源节约法规后,给我国制造业的相关产品带来限制。日本科技水平较高,在环保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不断制定了严格的强制性绿色技术标准,譬如:家电回收法(HARL)、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LPEUR)、绿色采购法(GPL)[3],并利用环境标志对进口商品进行严格限制,对我国的耗能产品贸易发展也产生很大的冲击。 我国大型耗能产品企业大多与国际环保标准接轨,针对欧盟、美国及日本等国际环保指令的生态设计,这些企业大多已步入正轨,并占整个产业链的30%。由于供应链的合理化,使面临边缘化的中小民营企业建立环保材料供应链难度更大,将面临生存危机。这已成为政府、企业、学术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国际环保指令对耗能品中小企业的影响分析 欧盟EuP指令真正考验的是国内的中小企业。我国的商务部正积极与欧盟进行磋商,为我们的企业争取尽可能多的豁免产品名单。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75%都是由合资公司和我国大型企业来完成的,国内不少大型家电企业在国外越来越多的“绿色环保壁垒”面前也已经在下大力气进行自身生产线改造,这些企业由于研究起步早,抗风险能力强,应对EuP环保指令没有大问题,但中小企业尚处弱势。欧盟的WEEE指令涉及的产品回收率和回收成本问题跟生产商密切相关,如 WEEE指令指定的 10大类产品回收率均要求达到70%以上,而国内一些生产企业的回收率仅为40%左右。提高回收率的有效途径是改进产品设计。目前,一些大型生产企业已经完成了相关的生产线改造。大企业自身具有很强的市场推进能力,通过向上游转移和下游压缩消化,完全可以渡过目前这一难关。相比之下,由于受国内外大企业应对欧盟法案整合上游供应链的影响,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型民营电子企业的订单大幅下降,并面临着很大的退货压力,将承担欧盟新环保法案带来的第一波杀伤力。而企业对ROHS指令的重视要远高于WEEE指令,原因是ROHS指令牵动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供应链危机。ROHS指令限制了6种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出路就是生产商要么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要么改变工艺,这将会带来包括成本采购、设计、生产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中国制造业一直走低端路线,大量环保材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还没有形成相应产业;受到ROHS指令影响最大的彩电、碟机行业已开始尝试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其中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无铅焊接技术,并要求上游供应商提交的电容电阻也进行无铅化改造,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目前还没有实施相应对策。 如何提高满足欧盟、美国及日本需求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对这些国家的耗能产业作一个全面的评估。从技术的角度,绿色壁垒的措施往往是以高科技含量的绿色技术标准为基础,很多技术标准甚至还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涉及面广;单个企业受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和自身利益的局限,没有能力,也很难从全局的角度就新标准是否符合技术发展轨迹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绿色壁垒实质上是标准化的过程,因此,需参照国际行业绿色技术标准研究如何制定、通过和实施各项技术法规、监督及标准化问题。为此,对生产耗能产品的中小企业而言,应做到:1.加强同行业的沟通,尽快制定应变政策,整合行业环保技术力量,加快企业转型,以适应市场变化。2.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掌握国际技术标准化信息,设计打破绿色技术贸易壁垒的途径;同时,争取扶持、补贴政策。3.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申请专利;另一方面在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更要善于维护自身的专利权利和合法利益。在此基础上,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有效应对国际环保指令的必由之路。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应对国际环保指令的关键 供应链管理提出有20多年,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概念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认为它应是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而到了最近,供应链的概念则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目前,公众已不仅要求企业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更要求企业减少产生污染环境的废物,而且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生产绿色产品。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考虑和强化环境因素,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从而实现所在供应链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考虑生命周期管理和工业生态学,即最大化利润和保证环境质量的管理,其焦点是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针对前述不同国家环保指令对生态设计规定以及ISO14000国际认证对环保要求,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耗能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 四、生产耗能品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设计是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即将供货方纳入环境管理过程,企业实施环境友好实践(EFP,Environmentally―Friendly Practices)的三个方面,实现产品设计过程、产品材料的选择以及供应过程优化[4]。 (一)产品的设计过程。从产品设计初期,就导入生态设计概念,将材料的易回收、可循环考虑在内。具体而言,从自身优势出发,找到适合企业生产的产品,专攻这类产品的研发;加强对原材料的研究和制造设备的研究,在检测和材料替代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了解有害物质存在的机会,使用通过有害物质含量测试的材料,确保生产过程不受污染;构建物料控制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产品设计中考虑环境问题,必须讨论所有材料的生命周期,加强设计者和材料专家之间的沟通,并使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如生命周期分析、质量性能分析(QFD,Quality Functions Deployment)和为了环境的设计(DFE,Design for the Environment)等。 (二)产品材料的选择。DFE要求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同时包括购货企业的行为和供货方的行为。购货方为了环境的设计与供货方的环境管理密切相关,因为双方都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1993年,美国要求对释放臭氧物质(ODS,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或者生产过程中使用ODS的产品必须加以标注。而到本世纪初,美国已在环境保护(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中规定禁止使用ODS。福特汽车公司把环境概念纳入成本材料选用控制中,不仅带来了环境效益,为企业树立了声誉,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9年,福特公司资源再生利用的收益达到10亿美元[5]。福特公司汽车的外壳和其他很多部分,都是用易拉罐、塑料瓶等回收物做的。尽量减少使用材料的种类,也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前,许多企业在一种产品中使用多种成分组成的材料,这就给日益受到重视的循环使用带来了困难。并且,使用替代品来减少废物产生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改变以往使用原材料的习惯,防止使用法令上已经或者即将禁止使用的有害材料,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并且,不同行业应按照出口地区的具体环保指令选用材料,譬如,ROHS指令的关键在于采用替代性的原材料及工艺,如使用无铅焊接材料和无铅焊接设备;全面使用无机阻燃剂等,避免使用限定的6种有害物质。要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首先,应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上都需考虑环保的要求和回收的成本,尽量减少回收和再处理的费用,并在生产的电子产品上标注安全使用期限、产品回收信息等。其次,对明令禁止使用的有害物质应尽早开发出替代产品。 (三)供应过程的优化。国际环保指令对企业选择供应商的因素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意识;2.供应商提供零件的材料情况(如是否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3.供应商产品和包装的设计(零部件采用生态设计、企业在设计中可由供应商参加);4.供应商产品的质量(如产品的再循环能力、是否申请绿色标志、是否符合ISO14000系列标准等);5.供应商的生产管理(如采用清洁生产等)。 供应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方面是供货方的评估和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 1.供货方的科学评估。欧盟EuP、WEEE、ROHS等指令对相关产品生态化设计规定,其中包括一般生态化规定和特定生态化规定。如果成品企业不从零部件供应进行监督,零部件厂商不从上游材料供应商进行监管,最后的风险将很难控制。通过对上游厂家进行筛选等措施,找出相关零配件企业是否具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其他认证标准,其品质的检测需经过考核及达标后才考虑选定为供应商。中小企业也可采取直接购买成熟技术来应对。为了把供货方真正纳入环境友好的实践,必须在贸易伙伴中建立紧密的联系。如果供货方不合作,企业应当准备如何抵制障碍并制定相应的计划。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材料经理认为谨慎开发供应评估标准非常重要,他们认为供应方环境评估中的十大重要标准是:(1)环境记录中的公众揭发;(2)第二层供货方的EFP评估;(3)危险物管理;(4)有毒废物污染管理;(5)在EPA中要求标注的17种危险材料;(6)是否通过ISO14000;(7)相反的物流计划;(8)产品包装中的EFP;(9)ODS管理;(10)危险气体排放管理。无论通过自己的观察还是消费者的监督,即使一个供货商自愿提高环境性能,如何成功实现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所以,采用上面提出的十大标准是实现绿色供应链的第一步。 2.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内部物流的变化可以明显地减少污染和降低成本。许多企业已致力于提高内部的物流过程。一些企业加强培养员工的环境意识,对采购员进行培训,使员工关心采购,尤其是包装和内部物流中涉及的环境问题,使采购员摈弃采购严格基于单位价格的谬论,而认识到处理过程和材料浪费问题的严重性。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如通用电气公司把每个员工在内部物流管理中对环境友好的表现作为重要的绩效考评指标,与每位员工的奖金直接挂钩,并占相当的比例。这一举措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声誉,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供应商应该帮助企业改变内部物流过程,从而减少废物(如包装物),这也可以带来运营优势,如降低成本和方便运输。 综上所述,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采购员和供应链经理在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担任关键角色:通过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供应商的开发以及购货程序的改进,他们对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起着主要作用。为了最终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观念,学习发达国家企业或国内外资、合资企业的一些先进经验,把绿色管理作为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从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做起,逐步建立供应商的档案,实现对供应方的科学评估。同时,在企业的产品设计,尤其是材料选择中加强绿色管理,既降低成本,又达到环境标准。另外,为企业建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建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路径是各不相同的,必须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环保效益和企业声誉,最终增加利润并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初探:我国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全球资源减少和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成为企业共同关心的话题。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绿色供应链的基础入手,对绿色供应链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对我国零售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从合理定位、增强联系以及加强供应链应用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零售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零售企业 绿色供应链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资源的投入以及损耗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绿色消费需求的同时,减少物流成本,增强企业自身竞争能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生态环境双赢的有效手段,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供应链的每个成员称为供应链的节点。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重点在于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使传统的企业向扩展型企业发展,其实质在于集成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①。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供应链管理的新发展方向,是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新模式。它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商、零售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重目标的有机统一②。 三、在我国零售企业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零售企业作为供应链中企业的最后一个职能环节,直接面对庞大消费群体,承担着将产品送达消费者,并将消费者需求信息予以反馈的重要作用,其运作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可以说,零售业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仅对零售企业自身具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实在意义,更对供应链上各个节点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零售企业能充分满足现在和将来的越来越高的绿色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减少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以此形成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并取得长足发展。当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1.有助于提高零售企业的企业形象。零售企业处于整条供应链的末端,其上游是生产商、经销商,其下游是普通的消费者,零售企业处于承上启下的链条中的关键一环。零售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可以对上游企业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使其在生产、分销过程中做到绿色环保,;对零售企业的下游消费者,企业选择最绿色、最环保的商品进行推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绿色环保消费走向了大众化,成为了消费者消费时的基本标准,零售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大大提高零售企业以消费客户导向为中心的意识和能力,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零售企业提倡绿色环保,可以体现出这个企业对社会、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形成节约、环保和健康的良好形象,从而在公众眼中树立起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 2.有助于零售企业提高绿色管理意识。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绿色消费从时尚消费走向大众化,成为人们消费的基本标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大大提高供应链以客户导向为中心的意识和能力。一个零售企业提高绿色环保意识需要企业领导、内部职工自身提高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资源的损耗,达到企业整体绿色环保。同时,通过对绿色产品由定制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转变,对整条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体现绿色环保的优秀形象,提高零售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总的来说零售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提高了绿色管理意识,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最终实现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3.有助于增强零售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联系。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减少资源的损耗,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可以说,零售企业主导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关注的是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研究,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零售企业处于绿色供应链的末端,它能及时准确的反应市场的供求信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市场供求信息的迅速反馈,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敏捷程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链上、下游在应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及需求不确定性的能力。零售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以销售绿色产品为中心,从根本上构建绿色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所需的投入和所承担的风险,将有一个全新的预测和规划,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可以以此为依据,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化。 4.有助于零售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曾说过:“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实施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供应链取得新的竞争优势。比如,有利于零售企业品牌建设,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信誉,赢得客户的信任,从而赢得市场③;有利于零售企业降低成本,如通过绿色物流强调的小投入、大物流模式,节省零售企业经营成本,拓展企业利润空间;有利于零售企业绕过绿色壁垒,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四、我国零售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研究 (一)根据零售企业不同情况合理定位 1.树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理念。整个供应链运作的起点在于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对于我国零售企业而言,传统的以生产厂商为导向的推式供应链运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日益深刻变革的零售行业,零售企业若想长足发展,就应树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理念,逐渐地将传统的推式供应链向以顾客为核心的拉式需求链转变,实现“顾客所需,即我所供”的管理理念。 2.注重顾客服务。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单纯的产品竞争往往难以为继,只有产品和服务紧密结合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特别是零售业经营的质量、价格和特色很难区分,差异化的顾客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零售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零售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瞄准顾客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这对于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乃至整个企业形象都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合作 1.尽量缩短流通环节。如今我国多数零售企业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多级分销商,这种多环节的流通体制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信息传递的失真性。信息沟通的滞后,使得企业间需求预测失误,这样既加大了流通费用的相应成本,又造成了整个供应链上所有成员的波动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了所谓的“牛鞭效应”。我国零售企业若想使“牛鞭效应”得到有效地控制,就应该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密切协作,尽量缩短商品流通环节,缩短商品订货期,减少资金的周转时间。 2.加强链条成员的密切合作。供应链上成员的信任合作、利益及风险共担,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也是我国供应链战略计划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供应链上成员的冲突问题,则需要建立合作、信任、共赢的新的战略联盟机制,实现供应链的集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④。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和并行工程的思想都要求在产品开发中让供应商、顾客参与其中,以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质量,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⑤。因而,供应链战略计划中需要考虑让哪些供应商、顾客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设计中,如何共同承担开发资金投入的风险和获得的利益等问题。 那么绿色供应链上游到下游的企业之间应该打破视企业掌握的信息为商业秘密的局限思维,绿色供应链上价值的转换不是孤立的,而是靠上游到下游之间所有企业共同努力实现的。因此,我国零售企业应该努力地实现绿色供应链上游到下游企业之间的无缝链接与合作。 3.将上游厂商纳入企业的管理系统当中去。我国零售企业应充分发挥其在战略联盟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参与到上游厂商的生产计划和控制中去,及时将消费信息反馈给厂商,帮助其进行产品改进和更新,缩短了产品从设计、制造、配送等的时间流程,减少了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既提高了顾客响应速度,又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另外,上游厂商纳入企业的系统管理后,保证了零售企业获得了稳定的货源供应,同时厂商的生产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优势互补实现了利益共赢。 (三)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发展绿色供应链 1.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模式。实现产品的销售是零售企业的最终目的,物流及配送网络是供应链存在的基础,物流网络的健全程度及市场开发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通过供应链分销到目标市场的速度,决定着零售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因此,建立和优化物流配送网络,实现物流一体化的运作模式是我国零售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利器。而国内零售市场业态的多元化、地域环境的多变化、销售网点的网络化等因素决定了物流配送模式更加地复杂。因此企业不论是在选择自营物流、利用供应商或是使用第三方物流公司,都应充分衡量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关键性和自身经营物流的能力,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高效配送体系,实现物流运作的低成本。 2.加强库存管理。我国零售企业在优化物流配送体系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商品库存量的管理。一方面零售商的库存过多,一旦出现产品供过于求时很容易造成大量库存积压,而为了处理积压商品企业往往进行降价处理,企业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如若库存过少,很容易导致缺货现象的发生,使企业丧失了许多销售的机会。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供应商代管库存的方式优化其库存管理。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其库存存在种类多,管理复杂等问题,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供应链环境下的新的库存管理模式,如VMI(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JMI(联合管理库存)和CPFR(协调规划预测和自动补货)⑥,以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 3.提高反应速度。零售企业应该采用ECR或QR等供应链管理手段,由过去的“预测推动型”订货策略转变为“需求拉动性”,缩短提前期,用大量的小额订单取代过去的大额订货,从而使得配送中心减少无效库存,并提高反应速度⑦。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可靠支持,信息共享也是实现提高供应链管理反应速度的关键。零售企业与供应商要共享需求情息、存货状况、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进度、促销计划、需求预测和装运进度等信息并且在各企业间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 (四)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 1.以互联网为纽带整合信息技术。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协作运行建立在节点主体企业间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可靠支持。我国零售企业要想尽快与供应商实现无缝链接与协作,就应以互联网为纽带将信息技术整合到供应链的管理当中去。因此,对于我国零售企业而言,以互联网为纽带整合信息技术,对顾客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商品的优化组合,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市场所需的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2.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供应链管理人才。积极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是我国零售企业信息系统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不遗余力地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为员工提供多种培训机会,使其掌握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熟悉现代零售业的运作规律;同时还应逐步缩小与外资零售企业的薪酬差距,吸引优秀的人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五、结束语 在我国,零售业已逐渐成为最有活力的行业之一。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空间的扩大、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外资零售企业先进管理经验的注入,都为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现代零售企业间的竞争已然演化为供应链之争,绿色供应链管理在零售业中的成功运用已经成为管理理论发展的新亮点。我国零售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导入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51)
管理学论文: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社会变革的编年史。 人是社会动物。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集体进行的,要组织和协调集体活动就需要管理。但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管理范围和管理的复杂程度,因而对管理学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第一部法典、古罗马建立的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以及古中国的《孙子兵法》都闪现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管理思想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在这一期间,亚当·斯密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他的分工理论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 进入前工业社会,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请记住我站域名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毕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工厂主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 ———“ 科学管理 ——— 泰罗制 ” 。与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 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 ——— 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跳板。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说丛林。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 管理的关键在决策 ” 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决策人假设。 综上所述,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思想理论都是前一阶段的扬弃、修正,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管理学体系。 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管理学的实质是探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管理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即管理主体的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因此,为了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管理学也必须动态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必将推动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它的发展趋势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复杂人假设转变。 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 霍桑实验 ” 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精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由于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存在,人就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机,因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受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礼,人性变得非常复杂,如果管理者不及时审时度势,引入激励机制与员工真诚合作,以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组织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必将超越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升华为复杂人假设。 管理学论文:探索人力资源视角下中国管理学教育教改的新思路 一、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中国第一个政治学系于1903年在京师大学堂建立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在当时全国200所大学中,有超过1/4的大学建立起了政治学系所或专业(陈辉,2003)。与此同时,公共管理学科也一同被引人中国社会科学界(Tong Straussman,2003)。被誉为“中国公共管理学之父”的中山大学资深教授夏书章老先生曾于1946年在哈佛大学的Littauer公共管理学院)如今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前身)获取了MPA学位。然而在1952年,政府决定“以苏联为师”,重新调整全国大专院校的院系设置。在这次调整过程中,中国的大学设置完全仿照“苏式”,将学科重点全部放在硬科学以及工程领域,忽略了对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这样的调整使其在完成之时,西式政治学科及其他社会科学专业遭受重创。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所遭遇的一个特有的问题。一方面,第一股潮流中的老一辈学者以及公共管理学专家们或已逝去,或随国民党于1949年去了台湾。而留在大陆的老一辈学者在建国初期的30年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迫害。固然在改革开放后,他们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他们已近垂暮之年,很难在短期内将近30年的知识断层弥补上。而直到近10年,第二股潮流中的学者和专家才开始接触西方的社会科学以及行政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因此第一股潮流和第二股潮流间应当存在着一个将近30年的人力资源断层。谁将来填充这两股潮流间的人力资源断层?另一方面,中国的行政管理专业正在各大专院校蓬勃发展,短时间内全国就有超过10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MPA专业。当前中国公共管理院系内的师资力量是否足以承担迅速扩张所带来的教学任务的需要和日益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 二、 引用人力资源培训的有效系统设计高校教师的培训 1.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 在人力资源培训中, 为了确保员工在培训课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并且将在培训中所得到的信息运用到工作当中去, 培训计划须包括一些具体的学习原则。教育和工业心理学家以及培训设计指导专家总结出了保证员工能够最好学习的八个条件: 第一, 告知教师培训的目的, 如明确说明学校期望教师通过学习达到怎样的绩效; 第二, 用培训的独特性质来对教师进行激励, 如在教材中用表格或者图形的方式来强调培训特征; 第三, 限定学习内容的数量, 如删节过长的培训资料; 第四, 提供学习指导, 如用图表或模型来展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五,详细描述需要学习的内容的数量, 如将新学习的材料与过去已经学到的信息联系起来; 第六, 提供回忆的线索,如提供有助于回忆培训资料的线索; 第七, 强化培训内容的持续保留以及学习成果的转化, 如设计出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共同之处的学习环境; 第八, 提供绩效改善的反馈信息, 如提供关于绩效的准确率和执行时效性的反馈。在这里, 我们也要特别注意教师在接受培训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有以下六点: 第一, 接受学校不够重视, 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远远不够正常培训标准; 第二, 培训的相关服务水平低, 例如图书馆资料缺乏、后勤服务差和日常管理不到位; 第三, 指导教师的水平比想象的差, 且态度不认真; 第四, 培训方式不当; 第五, 教学或者研讨内容陈旧; 第六, 硬件落后。 2.促进培训成果的及时转化 培训成果转化是指把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的过程。培训成果的转化受转化氛围、管理者的支持、同事的支持、运用所学能力的机会、技术支持以及自我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因素。就拿同事的支持来说, 高校可以通过编印时事通讯的方式来通告大家教师培训者是如何处理各种培训成果转化问题的。这种时事通讯可以刊载对某位将培训内容成功转化为工作经验的受训教师进行访谈的记录, 然后再将它分发到所有的受训教师手中。管理者还可以为每一位受训者配置一名导师―――一位原来参加过同样培训且工作经验更为丰富的雇员。这位导师可能是受训教师的一名同事, 他会向受训者提供如何将培训成功转化为工作实践的建议和支持。 3.选择培训方法和形式 在人力资源培训中, 帮助员工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和新的行为, 就需要不同的培训形式。在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实践中, 我国从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出发, 结合教师队伍的实际, 创造了十几种内容不同、目标不同、时间长短不一、适合不同职务教师进修提高的培训形式, 它们分别为: 岗前培训、单科进修、助教进修班、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骨干教师进修班、国 内访问学者、高级讨论班、社会实践、短期研讨班和出国进修。就拿单科进修这种培训来说, 其目的是为了让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和急需开课的教师熟悉教材内容、重点及难点, 并为此进行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的进修期限一年的培训。再以出国进修这种培训方式来说, 其目的是为了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由国家或所在高校派遣、校际交流、合作研究以及自费留学等方式, 攻读学位、做访问学者、做博士后研究、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等。从培训形式来说, 对新时期高校教师培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师资培训网络体系的综合优势, 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不断更新教师培训的技术手段, 在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教师培训效果等方面; 应有所突破和创新。主要的培训形式很多, 有以下六种: 第一, 课题研究法。以研究课题的方式进行培训, 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二, 案例教学法。这一方法与讲授法对立, 以具体教育教学情境引导学员进行讨论。第三, 专题讲座法。请某一专家对某一专题进行系统讲授, 侧重理论传授而期望引起教师观念变革。第四, 导师带教法。让教师学员跟随专家教师学习或直接担任其助手, 导师在带教过程中发现受训教师的不足, 提出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第五, 远程式培训法。远程式培训是受训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学, 并通过这些高新技术与培训者交流, 同时接受培训者的指导。第六, 读书指导法。专家结合教师小组情况, 列出读书的篇目和要求,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沙龙式的交流,或直接请专家辅导。 管理学论文: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问题初探 摘 要:筒要阐述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毕业生就业难和学科发展研究少现象,进而从学科性质,功能,理论构架,学科领域研究现状等方面分析了该学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认清学科性质、完善学科理论构架、推动学科领域科研工作开展、学科教学和科研功能共同实现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性质;功能;理论基础;研究 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林业经济问题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更为政府和公众所关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2006年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毕业之际,本专业15名毕业生,除去3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外,另12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就业于林业经济管理领域。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仅有张建国先生等少数学者就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为了引起国内学术界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关注,分析了该学科的性质、功能、理论构架、研究现状等内容,并较为系统地揭示该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始于学习苏联,受着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经历了逾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大量专着和学术论文得以发表,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1.1 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 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鉴此,林业生产活动应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其中森林经营活动显得更为基础。自德国学者福斯特曼(FauBtmarm)于1849年提出的森林最适轮伐期公式以来,国外林业经济学家以此作为研究基础,将森林经营所具有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税费制度、国际贸易等影响因子纳入其中,关注于森林经营活动最优化问题。自建国初至20世纪末,中国长期奉行木头林业,即一味追求林业的木材产出功能,导致了东北国有林区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若以被主流林业经济学家抛弃的木材永续利用理论(TSM。Timber Sustainable Management)而言,中国森林资源不应演变为当前的资源极度匮乏地步。事实表明,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 1.2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 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随着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SFM,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成为林业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林业经济问题拓展为涵盖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的复杂经济问题,着眼于寻求林业产业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3者的共同实现。鉴于交叉学科性质,在分析林业经济问题时,应对影响林业经济活动的经济、社会、生态因素有相应理解。在与国外林业经济学家交流中,得知国外林业经济学家均具有良好的林学或生态学背景,而国内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与其相比存在较大迥异,这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2 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培养专业人才,即教学功能;其二,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即科研功能。 2.1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 培养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功能。当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农林高等院校均设立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展了本科、硕士生教学工作,部分学校还获准设立了农林经济管理博士一级学科点,每年获取林业经济管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数百人。以毕业生数量而言,该学科无疑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如本文引言部分所阐述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而言。该学科并没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学无以致用,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的专项工作,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东流,也使得学科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以中国林权改革中涉及大量的林地流转问题为例,国内几乎没有能对林地和活力木价值进行评估和核算的专业人才,这无疑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体现。为实现学科的基本功能,即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功能,学科建设应与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2.2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虚化 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与其教学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与产、学、研3者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致。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决策支撑功能缺乏实现的空间。在森林采伐限额的制约下,采伐指标的获得对林业生产者而言,较森林的最优化经营更为关键。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主导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得以实施,使得林业生产者更为关注自有森林如何尽可能多的被划定为生态公益林,以及如何尽可能多的获取政府补助。迄今,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与林业生产活动实践脱节,难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这也是该学科教学毕业生难以在林业行业中觅得职位的原由之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科研功能的实现。既有待于科研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 学科基于自身性质,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3 学科理论构架分析 多年来,发达国家林业经济或发展理论不断发展与变化,既服务于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与不同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人们对森林的认识水平面发展变化的。林业经济或发展理论与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理论构架存在根本差异。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前者为后者的具体运用。作为应用经济学,林业经济管理学立足于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林业经济活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构架于高等数学、经济学和林学等学科理论,并基于此。形成林业发展理论,诸如森林永续利用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协同论、船迹论、林业分工论、森林培育轮、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基础理论的创新是林业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根本。以林业发展模型而言,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理论远比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效率理论更为复杂,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的林业经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而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将消除传统林业经济模型的缺陷。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学生应掌握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林学等学科基础理论,诸如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经济学的边际理论以及林学的森林生长理论等,方可系统地理解和认识林业经济活动及其本质问题。如本章第2段阐述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当前存在学科基础薄弱等闯题。就该学科学生而言,大多不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必备的数学和林学理论基础。 4 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活动,既是为具体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将学科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寻求学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方针政策与林业经济实际严重脱节,3者间关系扭曲。学术研究地位不高,影响不大.缺乏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常常只扮演了解释和附和国家政策的角色。与中国林业实际脱离。 4.1 研究对象未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未将中国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即森林资源经营问题。以2006年《林业经济》刊物登载的257篇论文为例,其中与林权改革相关的文章共50余篇,与生态工程相关的文章逾50篇,而无与森林资源经营相关的文章。林权改革是中国牟取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在。也是林业经济研究应关注的命题之一。林权改革促使森林经营权的转变,即既定林地经营主体的变更,及与之相对应的活立木经营权和收益权的转变。因而,正确和客观的评价林权改革成效,应着眼于林地经营权发生更迭后,原有经营主体和现有经营主体收益的变动。林业生产具有内在规律,即速生丰长林的轮伐期在立地条件极好的情况。需6-8年尚可采伐利用,而一般针叶材轮伐期高达数10年以上。在林权改革后的短时间内,难以对森林经营主体收益变动予以评价。换而言之,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权改革成效并不能从根本反应此项政策的优略。然而,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研究的缺乏,也决定了对于森林经营主体长期收益关注的缺位.进而不难想象对于林权改革绩效的评价必将失去客观性和科学性。 4.2 缺乏定量研究方法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逻辑严密性最强的学科之一,社会科学研究中思维方法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思维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是指研究各阶段使用的具体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和其它技术手段或工具。近20年,中国的社会学者使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文献不断增加,出现了显着的数量化趋势,这是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科学性增强、研究成果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与途径。然而,在林业经济管理学领域中。定量分析手段的运用极为匮乏。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等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需要研究人员掌握统计学等数学知识,模型构建等方法的运用则需研究人员既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也掌握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基础理论。定量分析方法韵欠缺与中国该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完备的理论构架密切相关,这也使得林业经济学领域与农业经济学及国外林业经济学领域之间的研究水平差距逐步扩大。 5 结 语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也关系到能否为林业经济和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关系到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现阶段,应正确认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性质。完善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构架,将研究对象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的根本问题,推动定量分析方法在林业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促使该学科的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得以更好实现。 管理学论文:管理学发展及其方法论问题 一、引言 谈到中国式管理,人们就会联想到易经、孔子、道、仁义等,甚至有学者把中国式管理分四类:由儒家思想及于现代管理;从《孙子兵法》演绎出的经营谋略;中国帝王学与企业管理;禅宗与管理人员个人修炼。但无论哪一类、哪一种管理思想,无不涉及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无不出自于古代中国的政府管理社会的思想。而且,如果说到真正具有“企业”意义的组织,最早也不过是近代史上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开设的工厂或企业,而在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里,对于“组织”的概念除了“家”便是“国”了。因此,中国的管理思想脱离不了政府管理社会的窠臼,其思维结构、思维模式必然也带有这种痕迹。 另外,雷原先生指出,“研究中国式管理必须从研究中国文化开始,只有抓住中国文化所揭示的最深层次的理念、价值观,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人。”而且他认为,要真正了解、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农耕文明的特点。了解这种农耕文明为什么会导致独特的、不同于西方的管理思维结构、思维模式? 还有学者研究得出观点认为,中国人的某些思维结构的特点不利于大规模组织的生产。包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韦伯,也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新教伦理,而中国却缺乏这种宗教背景作为发展的动力。还有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中讲到,中国的信任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因此在超越家庭以外的大型企业中,是一种低信任度的文化,缺乏量化思维,不善团队合作等等,那么中国企业的前途何在?这种单向度地批判中国文化传统的做法,对中国式管理是一种悲观的论调,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深究中国式管理的内在思维结构和思维模式。 因此,对中国式管理模式的讨论,必须从其内在的思维结构、思维模式之特征开始,因为这些是构成中国式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存在的最大理由。 二、集权式管理的思维结构和模式 由此,我们将开始来探讨农耕文明下的思维方式的特点,首先,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因素。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基础,然而,每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是极不相同的。尤其在生产力发展处于程度较低的阶段,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性很大,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环境的不同自然使一些民族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于从事农业,而另一些则适宜于从事商业、贸易。这样,各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下创造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体系。有的民族具有封闭性,而有的民族则具有开放性,如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对而言就具有封闭性的特点。 其次,不同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而中国长期处于小农自然经济的形态,这种形式是以自给自足为经济特征的。因此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是重农轻商的传统,因为只有农业可以循环生产,只有农业是可持续性的恒产,而有恒产才有恒心,社会才有稳定。虽然也有商品交换的存在,但是由于传统的政治上的重农抑商,商品经济在很长的时期都受到压抑。因此在自然经济成长下的农业文化,有一种求稳定的心理和观念,这是统治者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也是政府管理社会的价值取向。 再次,不同的社会政治生活结构,决定了不同的政治文化体系。在我国古代,奠基于以小农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血缘关系长期影响着我国社会,在我国的政治文化中长期保留了专制思想和家族观念,人们对君权的认同,清官思想的保留,家长作风的存在,都是其表现。所以,不同的政治生活结构,就创造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培植不同的政治情感和政治心态,形成不同的政治观念,也就造成不同的政治文化。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看,这种政治文化确实与现代政治文明所强调的民主、独立、自由等格格不入,但从另一方面看,在这种政治文化影响下的政府管理思想,在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的组织管理中维持了那么长的历史,这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管理是非常成功的,其合理的内核不应该被忽略。 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还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构成理论,在农耕社会中,人们要取得理想的收成,必须具备有关天气、播种以及收获贮藏等方面的丰富知识,而在古代以父系家庭或家族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情况下,此类知识往往靠家族内部的代相传承。因此祖先不仅具有血缘传递的属性,还兼有农耕社会的经验传递这一属性。滋生于农业社会的孝道理论于是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孝养,二是继志述事。 《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实际上,有关于“人”的原初观念,就是农业社会中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结合体,也就是说,人的构成与天地父母是分不开的,人既是天地的造物,又是父母的造物,于是人便成了天地二元和父母二元的结合体。这种自然及血缘的互渗和纠缠构成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特色。 《荀子·礼论》:“天地者,生之本也。”《春秋繁露·观德》:“天地者,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这种“天地—父母”的文化原型为传统的政治思维规定了基本的框架,自然而然也规定了传统管理思想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模式。探讨这种文化原型的意义,是因为它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尤其是古代帝王,就是这种文化原型的人格化。而基于政府管理社会的思维中形成的,组织的管理者的人格特征也不可例外地受到文化原型的框架的约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讨论中国式管理,才能凸显出其特殊性。这种“天地——父母”文化原型论正是探讨集权化管理中思维模式与管理者行为的内在逻辑关联的可借鉴之处。 在“天地—父母”文化原型的思维结构中,抽掉任何一个元素都将使“人”成为不完全的“人”,这种崇拜的观念和对“天人合一”的崇尚,使得注重人的群体意识和顺从诚敬意识成为人们的价值判断、行为的内在取向之一。但另一方面,在“天地—父母”这种思维结构中衍生出来的是一些只具有“小孩”、“子民”意识的个体,这种个体很难有自主意识,缺乏独立精神和敢于负责态度,这也是传统中国人都把政治的好坏归结于为政之人的好坏而非制度的原因。因此在中国的组织或企业中,最高管理者被赋予超过其职责的期望,因而也比较容易拥有权威,这是中国式管理中具有集权化倾向的内在逻辑。 这种思维结构和模式归结起来,一是封闭性特点,所以解决问题会有向内寻求解决之道的倾向,着眼于精神状态的完善;二是稳定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善于调整人际关系,缓和矛盾,使之不至于达到冲突严重的状态;三,基于血缘关系上信任倾向,也就是信任的范围小,但信任程度高,注重小规模团体内的良好关系,形成高度信任的小团体。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的存在,即完善这种集权化管理,使之成为中国式管理理论的组成部分? 三、集权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学术界在论到中国人与西方 人在管理思维方式上之不同有很多,典型的如曾仕强先生所总结的:中国人在思维上讲究集思广益,重视归纳法,西方人则重视逻辑推理,强调演绎法;中国人喜欢系统思考,喜欢坐而论道,西方人比较重视实践操作,强调运作。这种情况在企业的改革、重组中尤为明显,组织的结构变了,但思维的结构和模式没有改变,实际上其改革达不到深层次的效果。我们关于“管理”的定义有很多,但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这在中国式管理的观点中是得到大家的认同的。中国的管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种“治人”文化,正确地选人、用人和育人,历来是治国之本,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中国人特有的思想结构与模式的特征,以及受传统文化因素约束的管理思想,只要能够为中国企业带来持久竞争力的管理方法、模式和风格,都应该被视为对中国式管理的有益探索。 因此,我们归纳整理出了集权化管理模式的优势方面的理论。首先,经营战略决策以稳重为取向,着眼于企业组织的稳健和长治久安。“求稳”的观念要与“保守”的观念相区别,求稳并不是不变,相反,中国式管理中的变动性,即弹性理论,已经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决策上的稳重取向,是要根据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毕竟我们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中。从中国现阶段来看,国有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阶段,民营企业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壮大中,注重稳健、着眼将来,无疑是对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企业最为明智的战略选择。 其次,组织中的管理者通常拥有较高的权威,这比较有利于管理者的对组织的领导,提高管理者对组织资源的支配、以及对组织成员进行奖励和惩罚的能力。领导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其定义一般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有被领导者;二是拥有影响被领导者的能力;三是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组织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领导行为更多是建立在个人影响力、专长和模范作用的基础上,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领导目标的实现。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管理思想中的优势所在,也就是宋儒极力弘扬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其实质就是以道德的人格力量感化他人,达到上行下效、内圣外王的境界。 《论语·宪问》:“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 再次,“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自然顺势的方式处理问题。“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有时也叫“太极”思想,是一种管理的境界,在实践中通常要与个人的修养水平、知识能力等相联系,主要突出的是合理的管理思想,亦即中庸思想。 《中庸》:“执其二端,用其中于民。”《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可以看出,中庸思想突出的是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的价值目标,不能把中国古代官场上那一套不偏不倚的折衷倾向理解为中庸之道,简单地把中庸等同于折衷主义。西方的管理发展可以最简单的方式描述,就是合理化然后制度化,合理化贯穿于管理的发展历程。但过度制度化甚至僵化之后,就要回归根本,重新思考合理与否的问题。这些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的精髓,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相适应,当然是我们今天仍要继承的。注重合理的中国管理思想,有利于企业组织的制度化建设,尤其是目前中国的企业,其内在的精神就是,培育与组织制度相协调的组织文化,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最后,注重修身、用人,重人心向背、人才归离。以德为先,不仅要求作为管理者的个人,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规范作为管理者的言行,以身作则;还要求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要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以权衡德与才。 《管子五辅、枢言篇》:“德以合人”,“人以德使”。《孙子兵法·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吕氏春秋求人》:“得贤人,国无不安广…失贤人,国无不危。” 传统文化的思维结构中,中国人都会认为政治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人的根本又在于他的道德修养。“因此,为了政治系统的稳定和久长,必须培养贤人,而这一切必须从培养道德情操着手。”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能否得贤能之助,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在今天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人才的争夺甚至是国家民族之间竞争的最重要因素,而一个企业要生存,同样离不开对人才的吸纳与培养。这种管理思想有利于组织中的成员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以德为立身之本的人才观,不仅适应了当前人力资源观念处于转型期的大环境下企业的运行,而且在集权化管理模式下,有利于简化管理内容。因为除了组织的刚性约束,这种建立在道德修养之上的标准也是一种软性的约束,二者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相互信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另一方面间接地提高了授权的质量,同时也减少了监督控制的成本。 四、集权化管理模式的劣势分析 由此看来,以集权化管理为倾向的中国式管理,至少在目前我国企业的这种发展阶段中,这种管理模式是有其优势的,但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我们在谈到其优势之所在时,不能不分析其弊端,有的学者就指出,中国式集权化管理恰恰取了美、日二者的弱点,虽然集权但组织没有力量,不像美国集权化公司,组织力量强大;同时,横向协作沟通没有建立起来,又无法弥补因组织功能不健全而必须人为补充的协调一致,这又不像日本分权化公司,组织协调性非常好,组织间网络系统非常发达。这些弱点正如我们前述所分析的,有其内在的思维结构和模式引起的逻辑后果,但它不是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格格不入的,而是需要我们去认识,再组织对策,只有规避其不利于的一面,才能真正做到使之成为有借鉴意义的中国式管理的理论组成部分。 首先,集权化管理的组织,其最高管理者拥有很高的权威,特别是家族企业,甚至带有一种家长式的权威。这就可能带来最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等级差别意识,表现在领导者有没有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仅凭个人好恶评价员工的表现的好坏,甚至成为组织制度的主要破坏因素。 其次,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修已安人”,“安人”先“修己”,先把人做好,才能谈管理。这本身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但它却包含着另一条思维逻辑,即只要“修己”了,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安人”了,但什么程度才算是“修己”成功,这本身很难界定,因此在组织中的管理总是强调“安人”多于“修己”。这样,一方面就可能造成管理者侵犯到被管理者的个人权利的问题,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不一样,西欧国家信仰基督教,只有上帝或是上帝的代表——教会或牧师才有道德教化的权力,而在中国,这种道德教化的权力就包括在“圣贤”或“君主”的道德感化力量中,这种思维结构不可避免地使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具有道德教化的权力意识,他可以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员工,不管是工作或生活,都可能受到干涉,这就有侵犯个人权利的危险。其后果就是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不和谐,管理不畅。另一方面就是有可能使组织的效率受到影响,在一些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员工的构成中通常带有人际关系的特点,但有一部分人并不一定是其岗位的最佳人选,这样就常常会产生一些冗员。然则基于 伦理道德、人之常情或风俗习惯等原因,管理者一般倾向于在效率与道德底线中选择了后者,因为若不如此,他将蒙上道德的阴影从而使其权威受到极大的影响。出于这种考虑,致使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得不到最优的配置,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再次,“天地—父母”的文化原型,从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传统文化中的“子道”特征,即往往以人之为人子来定义人之为人,这在伦理层面表现为对孝道的执著强调。这不仅如前述所说的不利于培养具有独立、自主、负责的人格精神,而且使得沟通难度增加,信息成本提高,甚至滑向分裂,如果加入局部利益关系,还可能导致局部割据,不利于企业组织的长远发展。 最后,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通常表现在形式上时,就是模糊矛盾者的视线,做好好先生,却没有真正解决矛盾的办法。 五、以人为本的集权式管理模式 针对以上我们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结构的分析,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封闭性文化传统的国家里,集权式的管理是比较合适的。中国的企业管理,要做到像西方那样的权利分散所要跨越的困难会更大,因为我们不具有这样的有一个文化背景,同时我们所谈到的集权式管理不是简单的权力集中,是糅合了人本管理思想的集权管理。权力集中但不弱化组织和组织中的人,反倒是把激励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作为着眼点。韦尔奇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可以描述这种管理类型的特点:“我只不过是不喜欢那些刻意和‘管理’结合在一起的怪癖倾向——如控制、打压人们,让他们处身于幽暗之中,将他们的时间浪费在繁琐的杂务与报告中。掐着他们的脖子,你无法将自信注入他们心中。你必须松手放开他们,让他们成长,允许他们获得胜利。” 集权化管理包括以人为本和以事为本两种原则,中国式管理是真正倡导以人为本的,从组织的运作和管理的结果来看,西方管理侧重于把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程序化的机器,纳入组织的运转;而中国的管理倾向于把组织看成一个人,机动而灵活。随着自由时代的到来,人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将自己物化成生产工具,而需要更多的自动自发,因为人在本质上不可能成为机器的。因此,这种以人为本的集权式管理才能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组织中的人真正成为组织的首要资源。总结起来,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激励是指管理者针对下属需要,采取外部诱因进行刺激,并使之内化为按照管理要求自觉行动的过程。激励是一个领导行为的过程,它主要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未满足的需要,才会引起动机,所以它是激励的起点。激励必须是领导者利用某种外部诱因,刺激人的未满足的需要,诱发人的“潜在的需要”,一旦潜在的需要变成现实的需要,就会引起动机。人的需要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因此外部诱因也应有物质的和精神的,我们应该用不同的诱因刺激人们相应的需要。激励的目的是激发起人们按照管理目标要求行事,因此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在激励方面,不能只假设人是一个经济人,他更多的应该是一个社会人。在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安全,情感需求三个层次的要求之后,有一个受人尊重的需求,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面子”。中国人很看中自己的社会需求,所以我们在满足了员工经济方面的需求之后,更多应该注重员工的精神需求。同时适时的时候都应当给足“面子”。 (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中生产、生活,就必然要同其他人结成一定的关系,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也会影响到个体行为、工作效率和组织的凝聚力。实行人本管理,就是为了达到使矛盾和冲突缓和的人际和谐,达成企业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性,以形成目标期望的相容从而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现代企业的人际关系相当复杂,企业和企业之间,劳方和资方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等,而这些关系又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利益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变得更加复杂。在如此条件下,如何处理好这么复杂的关系,对整个企业来讲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尤其是在家长式的思维模式长期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领导应当注意对员工个人权利的尊重,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员工,干涉员工的私生活。中国人的观念历来讲究“家和万事兴”,因为有了人和,人与人之间就能够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各种矛盾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缓各,那么整个组织就能达到最小的内耗,最大的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血缘关系长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在一个家族或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团体内的团队精神是非常令人惊叹的,也可以说在中国,信任关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血缘关系上。信任关系是培育团队精神的基础,但是大多数中国人本着“内外有别”的原则行事,所以对别人都抱有戒心,很难有团队精神,而且很容易在企业内行成许多小团体,破坏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培育团队精神是提升一个企业战斗力的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有系统配套的措施: 1.明确合理的经营目标。我们要有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的目标,把经营目标、战略、经营观念,融入每个员工头脑中,成为员工的共识。为此,我们必须把目标进行分解,使每一部门、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承担的责任和应做出的贡献,把每一部门、每一个人的工作与企业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 2.增强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领导是组织的核心,一个富有魅力和威望的领导者,自然会把全体员工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3.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沟通主要是通过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协调是取得行动的一致。 4.强化激励,形成利益共同体,即通过有效的物质激励体系,形成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企业命运共同体。 5.引导全体员工参与管理。这样企业能够做到吸引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直接参与各种管理活动,使全体员工不仅贡献劳动,而且还贡献智慧,直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六、总结 集权式管理要坚持管理科学化和制度化。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严格、精确、自律和试验。这些思想要贯彻到管理职能的所有方面,包括计划过程和由此而产生的制度、程序、政策、战略和目标、组织过程和组织结构以及激励和领导。尤其是自律,因为它是一种很高的自觉境界,是一种能够持久地激发人的自我意识的制度环境。我们不反对“企业人道主义”或“人本化管理”,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本化管理”是在科学管理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员工和管理者都能自觉得贯彻科学思想之后才能有效进行的。没有科学管理做基础,“人本化管理”将是无本之木。 集权式的管理相对分权式管理来讲,管理者拥有更多的权威。由于缺少监督,使得管理者很有可能会滥用职权。而对员工来讲,在集权式的管理环境下,依赖心理会非常强烈,不利于培养独立、自主、负责的人格精神。因此,确立制度的权威性显得特别重要,而制度得以执行的重要前提是制度本身是科学合理的,也就是制度的制订过程中,就必须考虑执行的问题。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真实准确地反映某一方面的问题和需要,具体地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或方法,确保制度得以贯彻执行。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要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加以补充、修订和加强。 总之,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具有比较特殊的传统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在综合考虑中国的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及经济发 展程度下,糅合了人本管理的集权式管理模式是比较适合中国的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管理学论文:浅谈基于本科教学对象的“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 论文关键词:本科 教学对象 管理学 案例教学 论文摘要: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使得本科管理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被大量采用,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缺乏有效互动、缺乏恰当案例甚至是缺乏充分开展等一系列问题,案例教学开展者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两方面成为导致问题的原因所在,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 管理学课程则是向学生讲授从事现代管理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管理知识和管理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学习者管理知识的掌握、管理思维模式与习惯的养成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增强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定特定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情境下模拟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连接,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其更多的被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MBA教学所采用,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管理学的本科教学也开始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大量采用,但受传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MBA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探究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队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该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哈佛大学法学院将真实“案件”引入法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后,哈佛商学院开始将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整理成管理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将具体案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企业的真实情境为背景,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来分析企业状况,解决企业问题。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出色教学效果使得这种方法被大量采用并迅速推广至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进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于MBA教学过程中。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1、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管理知识。 “学”以致“用”,而“用”又能促进“学”的巩固与深入,“学”与“用”的紧密结合,能强化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教师的举例解释只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不是直观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缺乏真实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境之后即退出,学生成为主体,他既需要思考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又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在分析、选择、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实现了问题与对策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管理学”课程不仅讲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出题人”,又是“解题者”,通过提问与解答实现知识的传授,这一过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的身份都发生改变,教师成为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必须开始分析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学生的参与性由被动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并增强。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后还需要恰当的语言组织以将其呈现表达出来,从而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案例教学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品质。 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得以锻炼,而依据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主动性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得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在分析给定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需要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这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同时,学生需要依据小组内的分工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发觉自身的特长与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三、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随着本科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开展,案例教学法被引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讲-听”的师生课堂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管理学案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讲-听”的师生单向沟通模式,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渠道互动沟通模式,但在很多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依然是绝对的主体,只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工具,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恰当素材 达到理想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不仅要求给定具体案例,更要求学生能够进入案例情境中,以案例中的角色展开相关分析,这就表明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是恰当的案例,才能导致有效的教学结果。但在当前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成型的国外教学案例和国内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这两种案例尽管具体明确,但却存在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缺陷——与MBA学员的经验背景不同,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本科学生,其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很难清楚理解案例背景,游离于案例之外的学生在展开相应决策时要么凭空想象,要么敷衍了事,缺乏恰当的案例成为制约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3、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充分开展 实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需要学生在了解案例情境的基础上,充分查阅相关资料与知识,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案例反映的问题展开相关决策,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陈述各自观点并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加以点评总结的完整过程。但在大部分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通常都被作为某一次的课堂任务在教室中加以完成,团队成员间、团队间既缺乏充分资料的收集更缺乏有效的讨论与辩论,“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严重影响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案例教学法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却在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如上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教学参与者的原因,更包括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 (1)案例教学参与者原因 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和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会深刻影响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首先,案例教学参与者的认知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方面存在认识偏差。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方法等同于举例讲授法,而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举例讲授法强调运用列举实例的方法来向学生阐释知识,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这种讲授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显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强调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其更多的是案例的阐述者、相关知识的咨询者以及必要的纪律维护者。两种方式的认知混淆使得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中不能明晰自身定位,从而影响教学互动性;学生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大多开设于学生的第一、二学年,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部分尚未从高中学习情境中转换出来,被动学习倾向明显,这就使得其很难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这种更加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其课堂参与度,造成案例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其次,案例教学参与者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是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从教师方面来说,虽然随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高校教师学历水平显著提高,但教师队伍的急剧扩展也使得教师教学经验少、实践能力弱的缺点日益凸显,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以及编写案例的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而学生方面,一方面传统的填充式教学直接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低下,另一方面,与MBA学员相比,本科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其对案例情境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从而影响其参与案例教学的效果。 (2)案例教学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原因 本科教学过程受一系列诸如学时、班制等管理制度制约,而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管理学课程的学时通常在50-70学时之间,尽管案例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比例,但基础理论知识依然构成本科课程教学的主体,而案例教学的开展是一个过程,包括案例介绍、相关资料与知识的收集、讨论决策、观点阐述、教师点评等一系列环节,因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必然耗费一定数量的学时,这就使得教师在既定的学时内做出保证基础理论教学与开展案例教学的抉择,前者常常被优先选择,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开展。同时,本科教学活动的班级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这就使得一方面教师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另一方面可能还会有学生没有参与表达的机会,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课堂讨论,很容易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同时,传统的教室教学环境也不利于学生的充分沟通交流以及进入管理情境,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管理知识与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而在本科管理学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开展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 1.转变教师观念,实现正确定位。观念与认知指导行为,因而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尤为重要。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职能主要是协调与引导,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发言,并努力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入讨论,对不同观点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提示,而不能轻易的批评否定。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的咨询者、点评者和纪律维护者的地位。 2.增加实践经验,提升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优良的课程组织与调动能力甚至是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强化教师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社会组织的管理实践,增强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从而有助于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出恰当的管理案例。 (二)创新教学制度,科学开展案例教学 1、创新管理学案例教学制度 (1)科学合理的安排案例教学的时间。 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开展需要材料的收集、研讨等一系列环节,必然要充分的学时保障。传统的教学改革往往强调调整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学时比例,但这种改变依然没有改变教师在两者之间抉择的境况,因而应当创新管理学案例学时制度,在基础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将案例教学环节单独作为独立课程开展,独立考核,这样就使得两者学时分配更清晰,还有助于培养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师。 (2)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规模与场景。 教学规模上,应当打破传统的行政班模式,减小班级规模,组成4-5人团队,3-4个团队即构成班级独立开展案例教学课程,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避免“搭便车”或“挤不上车”的现象。教学场景既能影响团队成员的交流沟通,又会影响学生对管理情境的进入,因而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室教学模式,尝试建立案例教学实验室,保证成员间充分交流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案例中管理角色的认知。 2、科学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 (1)有序开展案例教学 所谓有序开展案例教学是指基于上述独立的案例教学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的逐步增强案例难度,随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师工作重点由最开始的引导启发甚至是点名提问逐渐转移到纪律维护、咨询与点评方面,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2)精心组织案例教学 精心组织案例教学主要是指每一次案例教学课程的开展都应当有着严密的流程与要求,案例布置阅读、材料的收集、团队成员的交流讨论、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形成书面作业考核,一系列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要求、记录与严格的分工,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有着明确的任务角色,从而其参与度更高,增强其教学效果。 总之,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背景下,管理学课程中积极应用案例教学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为沈阳体育学院院管课题《“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 管理学论文:管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中基础的科目。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事情成也管理,败也管理。虽然管理学是在人类社会开始工业化时才应运而生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它发展得特别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空前巨大。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还要有解决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靠得住,会办事,能共事,不出事等各方面的素质。 《管理学》这门课是本学期的选修课。作为一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当初我选这个专业也是基于对这专业的兴趣,将来有意愿成为一个管理者,虽然可能多数是管理公司,但是多多少少也会面临人才问题,面对人才管理问题,曾听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管理的重要,因为,要留住人才,关键就在于管理,因此,必须要努力学好这门课。 光阴似箭,时至第十二周,这门课也即将修完。 通过这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学习的专业是否与管理有关,都应该好好学管理学,看看管理方面的书籍,因为管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工作以及以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谈其事,必先谈其人。先说说我自己吧,我是学管理专业的,对于我来说这是一门专业知识课,我有义务学好它,虽然我上课偶尔会发下呆,走下神,但是不管怎么说,我是一定会努力学它的。再说说另一个人,自然就是我们的老师了,她这学期给了我们六个主题,让大家自己组队根据话题,寻找资料,制作ppt,然后让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这种教学方法让我感到非常有意思,大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老师和同学的距离也拉进了许多。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我对管理学这们功课还是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的,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我觉得管理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人际交往、自我发展等等,都会有意无意用到管理学的知识。不管将来会否从事管理事业,但可以坚信管理是生活各个方面必不可少的。管理学分为六篇,主要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部分组成。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是所有管理学职能中的首要职能,也让我有比较深的体会。 正如哈罗德孔茨所言,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我们要去的对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计划工作给组织提供了通向未来目标的明确道路,有了计划工作这座桥,本来不会发生的事,现在就可能发生了,模糊不清的未来也变得清晰实在。在日常生活中计划是无处不在的。大到美国政府的火星探测计划,小到我们身边的一次周末旅游计划。由此可见,计划几乎无处不在。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计划是任何一个组织成功的核心,它存在于组织各个层次的管理活动中。一个组织适应未来技术或竞争方面变化能力的大小与它的计划息息相关。并且,计划是指制定组织目标并确定达成组织目标所需的行动方案。计划工作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并预测和确定哪些行动有利于达到目标,哪些行动不利于达到目标,从而指导今后的行动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没有计划和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计划工作的基础是确定目标,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计划的关键在于实施。管理的其他职能只有在计划确定了目标之后才能进行,并且随着计划和目标的改变而改变。计划在管理职能中是处于首要地位的。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做了计划也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做计划。其实不然,我认为计划是为了有备无患,做了总比没做好。 然而,制定计划要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可行性和约束性。就是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的任务、目标、方法、措施所作出的预见性确认。但这种预想不是盲目的、空想的,而是以上级部门的规定和ָʾ为指导,以本单位的实际条件为基础。计划一是要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和指示精神而定,二是针对本单位的工作任务、主客观条件和相应能力而定。总之,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来的计划,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计划。可行性是和预见性、针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见准确、针对性强的计划,在现实中才真正可行。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措施无力实施,这个计划就是空中楼阁,反过来说,目标定得过低,措施方法都没有创见性,实现虽然很容易,并不能因而取得有价值的成就,那也算不上有可行性。约束性,计划一经通过、批准或认定,在其所指向的范围内就具有了约束作用,在这一范围内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必须按计划的内容开展工作和活动,不得违背和拖延。 其实在生活中,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无论办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个打算和安排。有了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所以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 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且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在学习管理学中,其实管理学的理论都不难,难的是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我们现在还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走入社会,走到工作岗位上去,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管理的痕迹,或者观察领导是怎么管理别人的,常动脑,多思考,多为以后做准备。 总之,管理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虽然形成学派的时间较短,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限量的。对于这门学科,短短的几段文字表达、看书都是远远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创新、累积和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好的管理经验,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断的实践才能完整的去体会、感受这一门博大精深的管理艺术。 管理学论文: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角度认识企业管理者诚信 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角度认识企业管理者诚信 现代社会生活中管理者的诚信日益为全社会所关注。管理行为的示范效应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直接影响,迫切要求管理者必须依诚信操守来行使管理职权。有效的激励维系着管理者诚信,完善的制度设计与诚信行为的内化二者之间密不可分。诚信促使管理者规范管理行为,管理行为的示范性又有助构建于社会公信力。这种正反馈作用的现实意义将是积极而深远的。 近代西方社会普遍把诚信关系视为人类社会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因素。洛克、霍布斯等人认为诚实信用是政府与社会秩序的主要原则基础,是民主的前提。马克斯·韦伯等社会学家则相信,信任是社会组织的粘和剂,是社会和组织凝聚力的基础。考虑到任何单一的监督制约机制在行使监督管理职能时都要受到社会的、经济成本的约束。因此客观上全社会需要一个诚实信用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诚信作为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发挥作用。在诚信的社会环境中,全社会的交易成本将极大降低,秩序、公平、民主的形成完善有了保障。 然而诚信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范畴而存在,诚信的背后应该有一系列的制度基础作为支撑。这就是以产权为核心,以激励及必要的约束机制为保障的制度设计。诚信总是与一定的制度设计相适应的诚信,抛弃诚信的产权制度基础无异于缘木求鱼。弱化了激励行为、失去了诚信操守的管理者,在制度设计存在严重缺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运用其职权的方向必然会发生改变,而激励机制必然“异化”制度设计的最初价值去向。管理者的诚信是管理职权得以正确实施的关键。 一、管理者诚信的非品质解释 诚实信用,当我们远离道德范畴来关注它时,就会发现这其实不仅仅是一个人品性问题。诚信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内在化的社会规范,首先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仓凛实而知礼仪”,礼仪、规范乃至于信仰都是一定社会物质条件下的产物。因此,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接受者,其诚信资质并非与生俱来。在管理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诚信”,必然带有其环境和时代的烙印。在极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管理者的“非诚信”行为后果如果是一个“帕雷托最优”则仍然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诚信并非管理者的天然秉赋,更不能作为一种管理实践的内生变量而存在。不能苛求管理者天生就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品质,而是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来选择诚信的管理者,激励诚信的管理者,淘汰非诚信的管理者。“信”与“非信”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便是我们制度设计和选择时所应考虑的出发点和遵循的准则。 二、管理者诚信的效用函数 管理者无论来自社会生活的何种利益集团,作为特定利益的接受者总是存在自身的效用函数。管理者的效用函数一方面受管理职权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其自身偏好的左右。在约束与偏好的双重作用下,管理者在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同时一定会去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现实表明,由道德塑造出来的诚信行为其统一性和连贯性是没有客观保障的,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也总会被打破。因此,管理者诚信行为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还需要在获得客观保障的条件下才不至于流空,也就是讲,基于个人美德和道德行为而建立起来的诚信关系仅仅存在于个人与其关联的对象之间,他不能把别人对他的信任转赠给另一个人,他可以说服他的关联对象信任另一个人,这种情况往往是以他的担保为前提的。基于管理者经济理性的假设和自身效用函数的分析,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首先,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管理者并非总是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其行动目标,一方面是管理者没有能力确定何为福利最大化的管理行为,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同时,管理者不是信息的完全拥有者,管理实践活动随着繁多的管理决策变量发生变化,而管理者本人不能及时获得所有信息,或不能对复杂信息做出及时处理。管理者更有可能的是考虑在制度框架内如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问题,管理决策行为导致的结果常常是局部的利益最大化,是一个次优解。这样做很可能以少数人的利益侵犯多数人的权利,侵犯社会公共资源,使得“大公无私、公平、公正”等管理者诚信资质的假定更有待商讨。而此时“寻租动机”将成为更加有效的激励因素。最后在“寻租”行为过程中,管制行为膨胀必然异化制度设计初衷。管制行为在“寻租动机”的激励下会迅速膨胀,管制越多,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管理者凭借手中的职权肆意管制,这种不断膨胀的管制行为造成的后果是破坏了原本正常的社会秩序,破坏了全社会的诚信基础和社会风气。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对管理者的假设,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大公无私、管理者拥有完全的信息、管理者言信而行果等,在管理者自身效用函数的“修正”下都值得重新商讨。事实上,管理者通常都不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管理行为的出发点,管理者与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效用函数,管理者通常依据自己或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此类情况屡见不鲜。例如,在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制度性缺陷的环境下,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诸多“违规”行为就是以“内部人控制”、“大股东肆意侵犯小股东权益”、“关联交易与控制”等诸多方式实现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管理者诚信的产权基础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产权的混乱或对产权的保护不利,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激励扭曲,经济效益低下以及经济秩序混乱,相伴而生的坑蒙拐骗行为的发生。明晰的产权界定是订立市场契约的前提,也是契约社会存在的基础。“无恒产者无信用”,在一个产权界定模糊的市场环境中不可能存在良好的秩序,尊重产权的界定,同样就是尊重产权所有者的地位,对其地位的肯定是产权人产生“合宜行为”的必要条件。而此刻自发的激励产权人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动力正是全社会对产权的承认、尊重和肯定,产权人也能依据自身的经济理性和意志来签订契约,最大限度的诚信于其他契约人——社会、组织、员工。同时,整个社会还要建立有效的产权保护机制,保护私有财产是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管理者拥有产权是管理者建立诚信的必然要求。在对产权的关心与保护上,没有谁会比产权人更加尽心尽责。人是理性行为支配的对象,依据经济理性及单独的效用函数来预期或决定自己的行为。正因为如此,管理者的“合宜”行为必然要求管理者对待其能够支配的资源应该等于或近似于对待自己的财产,这是诚信的制度设计内容之一。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组织的成长依然离不开“委托—”的延伸,而“却责”及“搭便车”等委托问题的解决或是依据较为严厉的监管机制的限制,或是依据市场力量的约束。但是这一问题中如果人或管理者能够获得相当的产权或与此相等价的经济激励,并在一定情况下能够行权,则这问题将会更容易解决。目前的“期权”制度就是对管理者进行激励的一种有效制度设计,尽管“期权”制度本身还需要完善。 四、管理学对管理者诚信的解释 管理者的五项基本职能是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工作、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他们的执行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依赖于人的工作。从性质上来讲,计划职能属于决策性职能,组织职能、人员配备职能、指导与领导职能属于执行性职能,而控制职能则属于保证性职能。主管人员为了确保计划工作所确定的目标能得以实现,就要根据计划进行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工作。目标管理是进行计划,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决策是管理的基础,是计划工作的核心,也是主管人员的首要工作。组织能否有效地运行,以实现组织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组织工作就是要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即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并为人员配备作好准备。组织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包括,划分组织层次(管理层次),以解决组织的纵向领导隶属关系;划分部门,以解决组织的横向分工协作关系;划分职权,以解决职权的分配问题。其实所有这些工作的基础前提是管理人员掌握足够的、全面的、真实的企业信息和人员信息,这也就意味这来自基层的各种信息、尤其是人的信息是否真实全面,以便管理者确定合适的人员工作于合适的位置并设计合适企业运作的组织结构,保证企业的各项计划和安排能顺利进行。 人员配备工作,是为组织结构的职位配备合适的人员。现代管理中,人员配备不仅是人事部门的工作,它己成为各级主管人员不可推卸的职责。人员配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主管人员的配备。主管人员的配备工作主要包括选人、评人和育人三个方面。其基础是诚信的沟通和客观公正的反映,才能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巨在管理过程中,即使是计划、组织、人员配备等工作都做得很好,但也不能说就足以实现组织的目标,还需要指导与领导。指导与领导工作的任务是处理好人际关系,通过沟通联络,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施加影响力,以统一全体意志,为各个职能的进行提供保证,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只有组织内成员的诚信沟通才能保证指导和领导的正确。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的总目标确定后,通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直至组织的每个成员。主管人员应能随时了解和保证其下属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这离不开控制工作。为保证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最主要的是组织内部各层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坦诚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保证领导者作出合适的决定和计划,并保证合适的人员配置于合适的岗位,才能保证计划的有效执行和真实、及时的反馈,最大限度的防范在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失,保证其方向的正确和及时的纠正,避免由于信息不畅而给企业造成的经营失误。 管理学论文:从信息管理学著作看中国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摘要自1995年国家教委确立“信息管理学”这门课程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来,不同学科背景的国内学者发表的研究著作有30多种,该文在对这些著作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国内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研究流派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研究流派 1、引言 “信息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和一门课程的名称,在20年前的中国图书情报界还是个新概念和新研究课题。20年过去了,随着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信息管理学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自1995年国家教委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确立信息管理学这门课程为核心课程以来,全国目前有600家大学开设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信息管理学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信息管理学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由于信息管理学专业在我国主要由5个专业合并而成,各个专业都有其学科背景和学科特色,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和研究氛围中,国内学者对信息管理学进行的研究不仅成果丰硕,而且由于对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和研究方法等的理解不同,已经形成了不同的体例和流派。本文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2、信息管理学研究着作的出版概况 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opac进行了粗略统计,中国上世纪80年代信息管理学著作仅有3种。最早出版的是1986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信息管理学》,作者为张醒初。其余两种分别是198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陈德维和柳思维合著的《商业信息管理学》,198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崇华的《实用信息管理学》。 近20年来,国内学者编撰的信息管理学研究著作已经达到35种,其中绝大多数是1995年以后的研究成果。从出版时间来看,2000年以后出版的占绝对数量,说明中国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最近10年间取得的。收录了以信息管理学或者信息管理学概论、信息管理学基础等为书名的著作。收录了专门领域的信息管理学著作。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对信息管理学著作的主题词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进而探讨了中国特色的信息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轮廓。 收录了24种通论性信息管理学著作,收录11种专门领域的信息管理学著作。可以看出,通论性信息管理学著作占信息管理学著作的67.65%,以企业信息管理学为代表的专门的信息管理学著作占信息管理学著作的32.35%。 3、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基本概念 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探讨,在和列举的著作中可谓众说纷纭。岳剑波在《信息管理学基础》中指出:“信息管理学是以信息资源和人类的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通用方法和运用规律的科学。”他的观点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信息管理学研究者和信息管理学著作。 李兴国、左春荣等主编的《信息管理学》认为:信息管理学是研究科学地组织信息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应用方法的一门学科。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其理论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伴随着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学者们无法回避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信息管理学大厦的基石之一——学科的基本概念问题。这些著作都探讨了信息、信息资源、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活动、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环境、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等这些无法回避的概念。 4、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体例 所调查的著作都认为: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信息管理学是这两门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不同的是,这些著作对老三论和新三论的理论和方法、管理学理论、信息技术和方法的论述有所取舍和侧重,均探讨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进而构建自己的信息管理学体系。 这些著作对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的探讨都占据了大量篇幅。对信息管理活动的外在环境,比如信息法规政策等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涉及。很显然,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普遍规律和通用方法是信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管理学著作普遍论述的主要内容。 所列的著作,许多还从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特点和基础出发,分别论述了信息管理实践的发展阶段,借鉴了古今中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框架。较之于信息管理学的姐妹学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学虽然起源于国外,但国人著作中翻译的痕迹却不多,很少生搬硬套国外信息管理学的理论。这反映了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积极探索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信息管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属性。 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著作还有:李兴国、左春荣等主编的《信息管理学》在编辑体例中明确地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分成两大板块:理论信息管理学和应用信息管理学。该书2003年出版,2007年再版。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主要以信息为研究对象,从管理的五项职能出发展开核心研究内容。应用信息管理学则直接面向信息管理的主要实践领域展开。该书的出版也标志着国内学者对信息管理体系研究取得的新成就。 此外,一些著作还就政府信息管理、电子政务、企业信息管理等进行了论述。这样,对上述内容的论述基本形成了中国信息管理类著作的主要研究体例。这个体例很明显,一般包括信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信息管理的方法与过程(包括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环境与具体实践领域(比如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等)。或者是信息管理理论篇和信息管理应用篇(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信息管理)。 5、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 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上述著作从不同的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出发,对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做了不同的归纳和概述。 岳剑波在《信息管理基础》一书中指出:信息管理学以广义的信息资源和人类的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人类的信息活动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产品管理、信息产业(人类信息活动的体现)管理。而濮小金、刘文、师全民等在《信息管理学》一书中指出: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宏观信息管理学和微观信息管理学。微观信息管理主要是具体信息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涉及到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多个方面。宏观信息管理主要围绕宏观信息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展开。这两部著作对信息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畴的理解可以认为比较一致,对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做的探讨比较深入和扎实,并且对信息管理活动的诸要素,比如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加工、信息 人才的培养、信息政策与法规等问题也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王明明的《信息管理概论》、周贺来等的《信息管理基础》,主要围绕信息管理的理论问题、信息管理活动的关键要素诸如技术问题、包括体现先进管理理念的各个类型的信息系统、信息法规、信息人才等要素进行研究。比较简洁明快直抒胸臆。类似这样的著作在列举的23种著作中占了很大比例,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6、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流派 从列举的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来看,由于信息管理学在我国发展的特定背景和研究氛围,可以分成三大流派,列举的著作很多是信息管理学的综合性、概论性的著作,作者很多是国内知名大学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们的著作多以深厚而坚实的理论研究见长,对信息管理学的理论、信息活动的环境、信息管理的具体方法、过程等,包括信息法规、信息人才等都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阐述,人文积淀深厚,显示了学院派作者的学风和学术水准,可以称为学院派。 列举的是专门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所列举的著作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比喻为信息管理学的干流和支流的关系。从对这些专门的信息管理学著作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来分析,他们在信息管理的原理、方法上基本和学院派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更专注于信息管理本身,对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等核心关键问题研究得更深入。他们以用信息管理的理论技术方法解决具体的信息管理的实践问题见长。也会涉猎到信息技术和管理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部分。他们的特色是更偏重技术和信息系统,可以称为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学派。 事实上,国内外还有大量的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学专业的信息管理学著作,他们基本上视信息管理学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管理的一门科学,典型的如邮电通讯科学研究领域,他们研究的信息主要是指作为信息通道里传播的对象。这一类型的信息管理学流派,我们可以参照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把他们称为技术派。这一流派在国内外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类研究的著作也很多,限于信息科学本来就是以信息为对象的研究群,群内分支学科对信息的理解差异很大,信息的概念不下百种,因而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学科涵义取舍必然有大不相同,研究内容也因此相去甚远。在国外这样的学派也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就是被称之为信息管理的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是欧美信息管理理论的主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霍顿、马尔香、史密斯、梅德利、博蒙特、萨瑟兰等。他们认为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这些著作一般都是直接以信息管理系统命名。在他们眼里,信息管理等于信息系统管理。我把他们归纳为纯粹的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派。他们一般不研究信息管理的纯理论部分,而是注重信息管理与管理学思想结合的系统的实现。他们的研究思路,大部分起源于某一个特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特定的系统环境中,考虑信息管理实践的发生和信息管理理论的发展;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领域所引发的新的综合。 从目前国内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来看,这三大研究流派已经成为信息管理学的主流学派,能较好地反映中国目前信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轮廓。经过他们二十年来的共同努力,中国信息管理学在吸收国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从舶来到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而这个过程也正是中国现代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它也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的信息管理学继续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融入国际信息管理学研究大潮的基础。 管理学论文: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设计原则探讨 摘要:参与式教学源于现代教育改革中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强调,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改变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生兴趣不足,“教与学”严重脱节的情况。本文分析了参与式教学的源流和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管理学;教学设计;设计原则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它具有一定的微观性和实用性,同时管理学的概念又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在管理学中适当地应用一定的实践教学,才能够显示出本学科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过分的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学生的质疑权利遭到了剥夺。这样,不仅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丰富的知识,但是却缺乏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理念下的管理学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教与学脱节的问题。上课的时候,老师不过是“照本宣科”,学生则在下面做着自己的事情,对教师的讲授熟视无睹,在下面做着自己的事情,玩手机或者看杂志,或者干脆望着窗外发呆。教学中应该出现的师生一体化被师生隔离化甚至对立化所取代。针对“管理学”教学中的诸多此类现象,笔者认为,让学生参与到老师主导的课堂教学中来,是改变教师一言堂与填鸭式传统做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取得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参与式教学设计 (一)源流 参与式教学设计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教育思潮的大变革不无关系。其时,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人们纷纷开始探索新的教育离理念,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变革现实,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批有着现代性质的教学理念和学说。这些学说的侧重点表现为对人主体性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6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对学生参与教学的特点、形式以及类型和在参与中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广泛地探讨。比如,杜威就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从他以后在这方面有重要研究的教育家有布鲁纳、布卢姆、罗杰斯、苏霍姆林斯基等。8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学者astin在总结己有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有关学生参与的理论——卷入理论,学生参与理论已较为成熟。随着主体性的觉醒以及主体性教育的广泛开展,“主体参与”己逐渐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而且主体性的觉醒与张扬也深入影响到教学设计领域,要求教学设计领域作出相应的调适。 同时,随着教学设计理论探索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法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evaluation)已经逐渐显露出它的弊端。首先,addie模式采用的是线性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过程难免机械化和单一化,而现代教学则表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和丰富性,这种教学模式很显然不利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发展。其次,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众所周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往往成为教师独立完成的工作,因此,学生和教师缺少沟通,因此,课堂教学效率必然大打折扣。最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地进入教师设计好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便被剥夺了。总而言之,传统的教学设计不能适应丰富而又富于动态性的教学现状。因此,参与式教学设计便应运而生。 (二)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合作学习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两个方面。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组成小组或者团队,通过有明确分工地合作来完成一定任务的学习。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相互支持和配合的面对面的互动行为; 2、为完成任务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 3、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 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充分地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在合作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对立森严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合作关系。这样便有利于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通过交流和沟通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从在的,但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经验来解释这个世界,因此便给这个世界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这个世界的。每个人的主观经验不同,因此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建构主义试图扭转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过分强调学习的客观性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他们更加关注如何用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来构建学生对于世界和所学习知识的认识。他们认为,通过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是个体经验世界形成的源泉,是个体获得事物意义的表达方式的源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当通过有效地外部活动来使学习的外部过程内化为学习主体的心理活动。简而言之,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建构者运用自己已有的一些知识、经验与能力将对外在所感知的事物通过一系列具体活动或者技巧内化为个体自我所有的东西,它与认知学派、行为学派的不同在于建构者能够将外在的转化为内在自我的,参与式教学就是通过一系列环节、措施、形式与手段积极引导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参与到其中来,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与经验体系。 二、参与式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则 (一)全面性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参与性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教学活动中不应当仅仅着眼于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长进或者素质的提高,而应当着眼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参与式教学法要求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参与式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质的提高而不是量的积累,应当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促进学生自我内在自觉性和内在指挥的不断发生,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转化为转化为学习习惯。所以,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可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的,使得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作为促进人的全面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必然关注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关注个体素质在参与式教学中得到全面锻炼与发展。 (二)互动性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只有教育者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真正地凸显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当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应当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景和场景的设置,使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尽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才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此外,这种氛围还应当有利于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全程性的原则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全程性是指应当使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即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但是,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有学者统计指出,65%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教材过于呆板、滞后”,78%左右大学生要求“加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介绍”,88.4%大学生要求教师采用“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法”,90%以上大学生要求教师上课“不应采取满堂灌教学法”,65.8%学生要求教师上课减少传统“黑板+粉笔”式教学手段,74%大学生要求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79%学生要求“期终考试成绩比重应降低”。这些都反映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运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据此来调整调整管理学教学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方法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结语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能够有效地环节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教与学”严重脱节的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上只是笔者一些粗浅的经验,更多的还需要各位同仁在教学实践中共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管理学论文: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构建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在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管理实践活动的能力,为后续开设的经济管理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管理学》理论内容、内涵丰富,与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哲学、法学等相关学科联系紧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边缘学科或综合学科,这就要求从事管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具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来自于管理实践,是对管理经验的抽象、总结、概括的过程,理论体系指导着管理实践有效的开展,因此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仅围绕着理论展开,同时还要通过案例、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考。 1 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学生学习和记忆管理理论方法较为容易,自学简单,然而事实上,由于管理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管理对象和管理环境又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难以利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有效地理解和解决实际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教学内容以书本理论内容为主,注重新旧理论知识体系的更新,但是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国内外企业案例加以讲解,学生缺少感性认识,难以有效的理解情景和实际,同时由于许多教师本身管理实践经验的缺乏等原因,造成理论内容和实际之间的脱节;其次,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少,从教学手段上看,教师以一支粉笔块、黑板、一套ppt课件来上课,单向的授课方式。一方面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侧重于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这种授课形式也难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互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管理技能,难以启发学生对管理实践进行创造性的分析和思考。因此,探寻《管理学》教学模式的变化,改革当前教学的手段具有现实意义。 2 《管理学》教学模式改进与分析 针对当前《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教师和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2.1 从教师方面,加强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促进教师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 单纯的只有理论知识的教师难以准确的将书本知识和管理实践结合在一起,本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缺乏实际管理知识,授课双方只能停留理论知识或者企业案例层面,学生管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也只能流于空谈,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各种产学研活动,搭建教师与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际管理,比如安徽农业大学于2009年就制定了《安徽农业大学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暂行办法》,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本文作者也于2011年在云南省大益集团实践锻炼半年,在此期间学习到了丰富企业实践经验和工作方法,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回到学校后的教学工作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单个教师的实践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个人的理论思考也会存在很多不足,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知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教师团队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强了教师间的互动合作意识,从而达到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2.2 从教学方法方面,完善教学方法,形成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网络教学、学生实践锻炼、企业模拟仿真实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实际案例,结合需要讲解的管理理论,把企业带入课堂,通过导入企业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理论知识去理解和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创造性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将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论还原到实践中,使学生更为透彻的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变被动的学习接受为主动的参与。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授课角色,在案例分析中,充当引导者、调动者和点评者,要引导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恰当的点评学生的解答,同时在课堂教学时还要充分的把握好时间。 (2)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就是通过模拟一个生活、工作或者学习中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场景中的互动活动,体验情景角色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利用所学的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做出合理决策的过程。情景模拟不仅能让学生真实感受管理实践活动,增强其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都有所帮助。 (3)网络教学法。 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课程网站、课程录像、教案和教学课件、试题库、案例库以及课程论坛,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网络,丰富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和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 (4)学生实践锻炼。 重视学生利用假期比如暑假进行的实践锻炼活动,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假期实践锻炼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教学内容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能将各个假期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使学生的实践锻炼持续地进行下去,则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获得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于今后的就业和工作能力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5)企业模拟仿真实习。 通过企业模拟仿真软件,模拟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态势,以真实环境为背景,让学生个体之间或者组队来进行竞争,决策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同时存在,而且决策的结果能通过计算机快速的反馈出来,学生可以通过多次模拟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决策能力,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07年以来,使用的企业模拟仿真软件对学生进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有些学校利用的各类沙盘管理软件,也都取得了不错的训练效果。 除此之外,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各个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开展各种有益的教学实践,比如邀请专家、企业管理人员走进课堂;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管理游戏活动等,这些方法的有效利用,无疑会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理学论文:管理学上的“例外原则” 管理学上的“例外原则” 美国管理学家泰罗认为:“为了提高效率和控制大局,上级只保留处理例外和非常规事件的决定权和控制权,例行和常规的权力由部下分享。”这句经典名言,在管理学上称之为“例外原则”。 当一个领导真要把“例行和常规的权力由部下分享”的时候,也许却会举棋不定,怀疑是否会削弱自己手中的权力。由于对权力过分的担忧,某些领导大权小权都不肯放,胡子眉毛一把抓,他们怕别人分享权力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稳固。 其实,权力若能主动下放,恰恰可以巩固权力。那些过度抓权不放的领导,势必给自己造成很多负担和累赘,最后还是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下放手中的权力。但这个时候的权力下放已经不够主动,是迫不得已的,其效果也会差一些。主动下放权力就不同,它是一种管理的艺术,是智慧与胆识的体现,可以更好地赢得下属的忠心拥戴和工作积极性。 当一个人的地位够高、权力够大的时候,若事必躬亲,哪怕他一天24个小时不停地工作,也可能忙不过来。批文、开会、视察、会见、策划、指令等等,一人分身无术,难以处理那么多的事情。显然,只有抓住树型结构的权力主干,主动地把例行和常规的权力交给部下,这才是明智的。 许多官场腐败,归根结底都可以归咎于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弊端。权力的分配失衡,有权者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胜任,无权者徒有一身才华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例外原则就是要求掌握了一定大权的领导大胆地把那些例行和常规的权力放心交给下属,一般不干预他们的具体操作和自主决定,不指手画脚地介入,从而提升下级的主观能动性。 上级领导过多地干预下级的管理权,可能妨碍下级的自主创造性,也可能束缚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上级领导应该善于信任下属,只要抓好原则、精神、方向、纪律等要点,尽可“大权总揽,小权分散”。下属怎么做,何时去做,如何奖罚等细节都要让下属自己去随机应变地做主。 在权力的行使过程中,下级领导难免要遇到一些“例外和非常规事件”,限于能力、经验和财力等等,总会把这些例外事件向上级领导汇报。面对下级的这些诉求,恰是考验上级领导水平的时候。此时,上级领导应该棋高一筹,有能力给予及时的解决,救下级于危急和困顿,以赢得下级的信任和拥戴,才无愧于一个真正合格的上司。 管理学论文:管理学的X Y理论在成人自主学习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基于x理论的观点认为,成人学生注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只有采取强制措施,才能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基于y理论的观点认为,成人学生有积极的工作原动力,应当把他们看成为“自动人”,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佳理想状态。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x—y理论,积极实现由x理论向y理论的转变,实现辩证管理、科学管理和合理管理。 关键词:x—y理论;成人自主学习;管理方式;应用研究 一、管理学中的x—y理论和成人自主学习管理 x理论和y理论(theoryx andtheoryy)是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出s mcgregor)1960年在其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来的,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作为一对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之一的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原动力。麦格雷戈把传统的管理观点叫做“x理论”,其要点是: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如果情况允许,谁都不愿工作;人们需要指挥和控制,并且要用害怕惩罚和革职的心理去激发他们工作;一般人都希望受命而为,因为受命而为不负责任、比较单纯和安全。有这种管理思想的管理者,易于采取“命令系统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式。 而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原动力。麦格雷戈把“y理论”叫做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其要点是:多数人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看得如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进行起来毫无困难,人们从工作中能够取得满足感;人们为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工作,知道自我控制;在适当的条件下,普通人不但知道负责任,而且会争取更大的责任;一般人都有想象、发明和创造的能力。 从x—y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现在通行的对于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措施,大多是以x理论为指导的。基于x理论,从事成人教育的管理者们认为,成人学生注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甚至考试时采取作弊行为蒙混过关,所以只有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才能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根据y理论,绝大部分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的本性并不是厌恶学习的,如果给予适当机会,学生们就会喜爱学习,并渴望发挥其才能,获得良好的成绩;多数学生愿意对学习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学生去为目标即成绩而努力的唯一办法;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学生所广泛具有的。因此,应当把学生看作“自动人”,其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能够达到自我激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佳理想状态。从现代管理发展的趋势来看,y理论被大多数人接受,但这并不代表y理论在任何情况都适用;也不等于说x理论就完全错误,毫无用处。在应对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的问题上,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积极地实现由x理论向y理论的转变。 二、成人学生自主学习与管理现状 1.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己而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而学习,可以使学生持久地专注于学习而不会产生厌倦心理;而出于消极目的而学习的学生,在心理和态度上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学习效果常常不理想。由于成人学生一般都是在职人员,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固化程度高,平时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大部分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功利倾向,他们或是为了目前或将来的个人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或是为了追求短期目标,保住现有工作岗位;或是被要求提高学历等。在他们看来,只要通过课程考试,获取学分,拿到文凭,就是达到了目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简单的外在需要所产生的学习动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习,但只是表层动力,功利性较强,缺乏深层的维持力和主动积极的进取精神,不利于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要求成人学生必须有高度的自主性、自觉性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6自主学习的效果同时取决于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两个因素。自主学习意识包括对学习的意愿和对学习的态度。由于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过于功利,导致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对自主学习的态度十分消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巩固。而成人学生又由于间断了系统学习、疏离了合作学习,渐渐失却了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调查表明,大多数成人学生文化基础偏差,学习主要依赖于课本,依赖于教师,不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去学,不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自主支配学习时间,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媒体,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怎样评价自己的学习效率,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不知道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如何寻求帮助等。成人学生为达到学习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程度,尤其是在面临困难任务时愿意付出的自主努力远远不够,其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 2.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现状 (1)教学计划死板。目前所用的成人高校制订和实施的教学计划,对修业年限进行了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规定的课程并通过各种考核。每学期开设的课程,由教学计划中的教学进程表规定。课程教学内容一刀切,没有针对成人学生的个别需求,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化教学,影响了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课程所用的教材通常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指定或任课教师选定,大多借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缺乏适合成人学生特点的教材。在面授过程中,教师一般是按照选用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进行讲授,忽视了成人学生的真正需要。而且,由于成人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入学时又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而死板的教材、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不能因人而异调整的教学计划,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或是无法理解,或是由于学习已知的知识而备感枯燥。甚至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生,也会因为教学计划死板而无从发挥,最终失去学习兴趣。 (2)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项重要措施,通常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对成人学生的学业评价,比较注重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形同虚设。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试卷多采用纸笔问卷的考试量化评价方法,考查成人学生对定义、常识、原理等能够外显的、量化的目标内容的掌握。然而,这些并不能反映成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还会导致教师固守陈旧教学观念,采用灌输式教学,片面追求及格率,忽视对隐性目标内容的学习与培养,依 赖单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简单地对成人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限制了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性。单纯的笔试评价,不利于考核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容易导致成人学生平时不重视学习,出现考前的临时突击和考时的不诚信行为,违背成人教育的初衷。 三、管理学中的x—y理论应用于成人自主学习管理 1.基于x—y理论,辩证管理 基于x理论,通常认为成人学生的本性是懒惰的,相当一部分人关心的是获得文凭,对学习过程兴趣不大,希望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少越好。对这样的成人学生,要适当施以压力,通过批评、处罚等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原动力,让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自主地去学习。基于y理论,可以认为成人学生是愿意学习的,在学习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通过努力,认真学习就跟在娱乐和休闲上的投人一样,是很自然的事,大部分人不会有抵触情绪,即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处罚的威胁,成人学生也会努力学习以期达到目的。许多成人学生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案例中,多数情况是没有绝对的x或y,成人学生都是x+y的情况,需要成人教育工作者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尊重和相信他们,想方设法激励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在满足个人需求和目标的同时完成组织目标。做好管理者、指导者和训练者的角色,采用激励的方式,给成人学生更多的信任、更多的职责和自主权,实行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分享成功。帮助成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重视并及时调整自主学习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激发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并将这方面的激励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对成就动机的自我认识和了解,明确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做自主学习的主人。 y理论较x理论而言更有利于调动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促进成人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从y理论出发,管理者要根据成人学生不同的个体情况,对于其学习对象与任务、学习手段、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方法的建议。比如,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如何找出要点,提炼重点;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进行知识系统化整理,记录难点,化解疑点等;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理论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利用手中工具查寻所需资料;如何带着问题参加小组讨论,提问和参加面授辅导;如何复习迎考等。从而使学生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一切从学生出发,科学管理 成人自主学习的管理应灵活采用x理论、y理论,积极地实现由x理论向y理论转变,充分发挥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控制他们的消极面,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选择、学业评价方式的确定,都要与成人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充分考虑成人学生的特点,充分了解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理解成人学生的困难,加强个性和针对性教育,力求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和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尝试实行弹性学制,即成人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进程,适当缩短和延长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年限、学习内容、上课时间和安排学习计划。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考虑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兴趣爱好,构建课程结构体系。选用适合成人学生特点的教材,教材内容要注重解决“是什么”或“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突出实用性,减少“为什么”的理论阐述,减少不必要的、烦琐的定理论证和公式推导,体现因材施教。学业评价应与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y理论同时也揭示了引导的重要性。成人学生学习不主动不积极,并不仅仅是由于自身的懒惰,更多的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成人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获取相关知识的渠道,而现今丰富的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而促进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比如将作业和答案放在网上,供学生练习和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不足;通过e—mail、群内讨论、论坛等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能用成人学生比较熟悉的渠道促进其轻松、自主地学习,也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由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便于指导和监督,进行立体管理。这同时也符合x理论思想,做到x理论和y理论兼顾,更好地促进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 3.加强教与学的反馈,合理管理 根据y理论,成人教育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学习者在这个适宜的环境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排除在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学校应经常采用各种方法跟踪成人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实施方案、学习支持服务手段,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成人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成人学生尽可能地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满足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需求。同时,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依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行反馈和自我调节。学校应及时提供有关学习调控与评价的信息,培养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的自控能力。经常了解成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进程,加强管理和指导,把无序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纳入有序的管理之中,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推动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健康发展,促进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管理。此外,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取笔试、答辩、论文、机考、报告等综合方式对成人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成人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能力与所学习的新知识相结合,消除其对于考试的恐惧心理,减轻心理压力。在考核内容上,命题应该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具有开放性,充分发挥成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每一位成人学生都有话可说。这样才能对成人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所反馈,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四、结语 成人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基本教育的弥补和扩展,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重要渠道。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始终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存在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许多人认为,成人教育始终是非正规的教育模式,对成人教育的忽视导致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缺少弹性,教中国学方法死板僵硬,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等。因此,成人教育管理者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对成人教育现状的深入分析与思考,从成人教学存在的问题人手,提出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把管理学中的x—y理论应用于成人教育,能改进及完善成人自主学习的管理。提倡辩证管理、科学管理和合理管理,使成人教育成为教者和学者都乐在其中的教育过程,推动成人教育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管理学论文:浅论公司组织结构引发的中小型企业管理学思考 论文摘要:我国中小型企业正迎来发展新时期,如何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保持组织生命和活力成为了业界关注和思考的焦点。本文以a公司发展中出现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例,探讨具有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论文关键词: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性问题;组织非结构性问题;组织文化;管理分权 1a公司的组织结构材料背景: a公司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成立于1998年,由某大学计算机系的王教授及几位青年教师共同创办,产品主要是各种应用软件和网络集成系统,主要的客户为银行、税务、海关、民航等部门。公司创立初期仅有20名员工,王教授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组织部门划分为技术开发部、客户服务部、财务管理部,各部门设经理一名,员工若干。 公司员工都是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科技人员,学习能力强,能独当一面。他们工作很努力,与客户加强沟通。王教授更是事必躬亲,不仅抓经营管理,有时还亲自动手编写应用程序。 凭借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优质的产品与服务,a公司实现了超速发展。到2002年,销售收入已近亿元,员工增值150人。由于业务扩大,人员增多,需要进一步分工,公司于是对组织结构做了变革。公司仍设董事会、总经理职位,但在总经理下分设人事员和总经理办公室两个辅助职位,总经理负责部门由原先的三个变为市场营销部、软件部、网络部、采购部、工程部、客户服务部、研发部、行政部八个部门。a公司现在的业务流程是:市场营销部负责开发客户、签订合同、软件部和网络部负责按合同进行设计,采购部负责采购所需设备,研发部负责研制新产品和引进新技术,行政部则负责公司的内部管理。 组织结构的变革带来了许多问题: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沟通不畅;员工士气低降,抱怨较多;常常不能按时交货,售后服务质量下降;经营业绩下滑。王教授在公司的各个场合总是反复强调公司的使命和员工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但收效不大。 2针对a公司组织问题,现探讨如下: a公司成立初期由于企业规模限制,人员较少,采用了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在该形式下,企业责权分明,指挥统一,人员精干,信息沟通方便,反应快速灵活。 随着a企业的发展壮大,在直线制的组织结构形式上发展为直线——参谋制形式,为高层管理者配备了人事员和总经理办公室两个参谋机构,参谋机构人员可以发挥他们的专长,弥补管理者的不足,减轻他们的负担,同时参谋机构或人员对下级管理者和作业人员无指挥权。,但这种形式的缺点是高层管理者高度集权,难免决策迟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只有高层管理者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负责,各参谋机构只有专业管理的目标要求;参谋机构和人员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差,各自观点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后备人才。 2.1非组织结构性问题解决 (1)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 解决方案:根据组织目标和计划任务的要求,规定各层次、机构、职务、岗位的职责和相应的职权,通过设置组织结构图、职务说明书以及制定各规章制度来明确他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信息沟通方式。同时,考虑到该企业是科技技术型企业,在职能设置上必须给予研发部一定灵活性和收缩空间。 (2)经营业绩下滑 致使销售下滑的原因有:技术落后、营销锏咯不当、售后服务恶劣等。而在众多原因中,以技术落后带给企业的打击最为致命。尤其在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生产领域,其竞争之惨烈非可与其他领域同日而语。因此,作为科技产业必须要将产品研发及技术推进放在首要位置,为此,企业要建立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实验室;提高研究小组的工作效率,具体来说要做到:是构成研究小组的人员结构合理化,加强提高科技人员创造力的训练,给予研究小组成员充分的自由,只设定最终目标,具体符合实现则可放其决定,鼓励研究人员广泛同外界交流;高度重视企业外部科技力量的作用,具体来说,企业可以购买高校专利,与高校建立合作研究;投资风险企业。 a企业在市场方面,首先应看清楚市场需求趋势,考虑当前和长远的需求前景。对a企业发展初期而言,员工学习能力强,注重和客户的沟通,自然了解了市场需求,因此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畅销产品,而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直接生产工作的员工失去了与客户直接交流的机会,又由于生产部与市场营销部的交流障碍,极大影响了其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因此,建立各部门,组织机构的有效交流渠道是极为重要的。 2.2组织结构性问题解决 通常,组织结构设计具有五条基本原则: (1)目标至上、职能领先原则。(2)管理幅度原则。(3)统一指挥原则。(4)责权对等原则。(5)因事设职原则。 在以上组织设计原则指导下,精简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综观a企业壮大后组织结构设计,过于细化下设职能部门,致使机构臃肿,从微观而言,则过分细化了人员分工,致使职工易产生厌烦情绪、对工作不满。针对上述症结,从精简高效原则看,a企业应合并软件部与网络部,合并采购部与工程部,并将行政部职能划归于总经理办公室内,以此使得管理层次较少,管理人员较少,费用较低,信息沟通有效,管理层次呈扁平结构,有利于发挥下层管理者和作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可在相关联的工种内实现岗位轮换,丰富扩大工作的内容,即有利于消除工人厌烦情绪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3延伸——组织健康发展建设 (1)组织文化 企业组织文化是一种人心凝聚剂,是提升企业竞争的无形力量和资产,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市场竞争的需求来看,a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a公司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步骤如下 第一、明确企业理念; 第二、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塑造鲜明生动的企业文化的视觉形象。 第三:与执行力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 所以,企业可以从规章制度、工作与决策、典礼、仪式、员工培训等企业日常行为中一点一滴渗透进企业文化,并在企业内部组建企业文化战略推广等相关部门,由专人负责。 (2)企业分权管理艺术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分权管理制度的建立,通过权利下放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同时也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 分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改变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对主管人员在工作中授权。 对于a企业来说,其组织规模正不断扩大,组织活动趋于分散化,同时存在培养后备管理队伍的需要,因此,a企业不仅应通过第一种分权方式减轻管理层压力,促进企业绩效,同时采用对主管人员授权的方式,培养企业管理后备军。 在a企业分权管理的同时,要注意维护政策与命令的一致性并注意考察准授权的主管资格和能力。 最后,对于a企业,在实施分权管理初始,分权范围和程度可稍小,根据实际情况,可逐步扩大,并在实际执行中适时调整。 管理学论文:试论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方法 悟性 【论文摘 要】《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通过自身实践,就课程安排、课程特点、案例教学、多媒体使用和学生悟性培养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其对管理学授课效果有所帮助。 管理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其性质属于专业基础课。讲授良好的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有莫大帮助。笔者通过对自身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及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规范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1.管理学基础概念的讲述。在这个层面上,主要要向学生介绍管理活动的形成、概念、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对象和环境等,并由此引出管理者的概念。此外,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管理的基本职能和管理的社会责任,此部分课程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管理活动形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认识到管理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三是认识到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者才是一个真正追求卓越的管理者。 2.管理思想发展的讲述。前人管理思想的形成对我们的后续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部分的讲述是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形成的源远流长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力量。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上,应该按照管理理论从萌芽开始,发展到古典管理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时间发展脉络进行,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管理理论没有过时和现代之说,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说。 3.管理职能的讲述。在这个阶段,重点要向学生讲授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同时要向学生阐述四大职能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在讲课过程中将四大职能分开造成学生各个职能是割裂开来的错觉,要始终在课程中灌输管理学各个职能是一个系统的观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总体和部分的哲学观。 将课程的标准规范起来,按照合理的顺序安排好管理学中涉及到的重要的几块内容,可以有效避免学科知识无法有效整合的可能,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深度把握管理学课程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1.根据管理学通俗性的特点实行疑问——自学——老师解惑授课过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即使他们还没有真正学习到管理的知识,但他们管理有自己的认识(虽然有一部分是错误的)。他们通过自己班级的管理、家庭的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开始对管理有了较高的兴趣,渴望通过学习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处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管理问题。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和对管理学的认识,就可在课程安排中,首先提出一个他们本以为是正确的但实际却是错误的观点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课本中自己先寻找答案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阐述,让学生通过疑问——自学——老师解惑这样的过程完成事半功倍式的学习。 2.根据管理学抽象性特点实行提前预防授课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管理学之前会以为管理学案例丰富,应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而管理学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必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加之管理无定法,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给出学生标准答案的现象。但是因为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一旦面对抽象的东西就会降低对管理学的兴趣,开始怀疑学习管理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在遇到抽象的知识前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管理学面对实践时千变万化,才使管理学充满了魅力,而找到万象中的头绪正是每个管理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提前预防授课方法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学科,引进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案例常常来自于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有加强的真实感,另外案例分析中总是充满着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种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站在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加之在案例分析时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转化到主动参与的情境中来,这对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学科兴趣的培养都很有益处。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求能正确的使用案例,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案例的选择要紧扣课堂内容。管理学的案例有很多,但是要找到紧扣课堂内容的案例却很难。授课教师不能因为案例不好寻找就选择一个贴切程度不高的案例,也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只寻找生动有趣的案例,因为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案例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案例的选择是一项艰苦的过程,授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准备,从大量的案例中精选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管理规律或原理的案例。如果寻找到的案例比较枯燥,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等的形式展现案例来增加趣味性。总之,案例的选择是一项繁重但是有意义的工作,授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坚持紧扣课堂内容的原则,然后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2.授课教师要为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良好的组织准备工作是案例分析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充分考虑在课堂案例分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然后在案例分析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永远站在幕后,但课堂讨论的氛围却一直在自己无形的控制之中。既充当教练,又是导演;既是顾问、又是联络员。当学生出现偏离案例分析目的情况时,应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维道路上来;在学生们观点独特、思维开阔的时候,又要无形中将这个氛围带到一个新的高潮。总之,教师时刻不能忘记案例讨论的根本目的,通过自己合理的组织安排引导学生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3.注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是一个案例讨论画龙点睛的地方,有了这个步骤,整个案例分析的目的才会更清楚,学生才会学到更多东西。案例分析总结可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先让学生通过内部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由各个小组相互比较对方的总结报告,给出学生自己的评价,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分析结果重新思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也颇有益处。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分析的过程观察和结果分析进行最终评价。在最终评价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同时,要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案例所要传达的信息,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案例分析对课堂学习的作用。 四、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喜欢一种“嬉皮”文化,他们热爱搞笑,但是希望这种搞笑的形式中蕴涵有某种社会现象。而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按照课件讲授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但是,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有意思的图片的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延长;而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跟课程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视频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会延长更多。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如搜集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搞笑视频,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讲述中,使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对视频反应的内容进行思考,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 笔者对“悟”的理解是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同样如此,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 悟性是可以在课堂上培养的,这需要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来发展学生的右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在课堂上压力提问形成的,因为压力情景并不利于学生悟性的培养。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自由的环境中提出一些开放性而非结构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线性思维习惯向右脑及逆向思考习惯方面转化。起初这种教学方法对习惯规律性教育的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但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悟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时刻谨记培养学生的悟性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就不会因为短期没有成果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笔者也相信,经过每个老师的努力,我们定能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见地的优秀管理人才。 管理学论文:戴明循环在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戴明循环被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过程,这个过程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循环往复、不断改进的。本文将戴明循环应用于民办高校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期提高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戴明循环 民办高校 管理 教学质量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经济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自1987年我国恢复创办民办高校的门户以来,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适用性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教育效果、社会评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怎样使民办高校培养出高质量、有特色的学生是教学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戴明循环作为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的质量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中也同样适用。 二、戴明循环理论简述 戴明循环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该理论将质量管理过程分为p、d、c、d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不停顿的运转,因此称为“戴明环”。戴明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研究(study)比检查(check)更能体现实际的需要,于是将检查(check)改成了研究(study),因此戴明循环又称“pdca循环”、“pdsa循环”。 pdca是英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的首字母,其含义为:p—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d—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s—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把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把未解决的问题放入下一次pdca循环,从而让过程不断重复,持续前进。 三、戴明循环在民办高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无论在什么地方,基本问题都在于品质,什么叫品质?如果某项产品或服务足以帮助某些人,并且有一个良好与持续的市场,就是具有品质(戴明)。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品质对于它的发展尤为重要。戴明循环虽起源于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但这里我们可以把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大的质量管理过程活动,管理中的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都直接影响着整个管理教学的质量,因此应用戴明循环优化民办高校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1、计划阶段 (1)分析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短缺。据民办高教委“百所民办高校”的调查,被调查的103所民办高校中,只有12.6%的学校有专职教师,57.3%的学校专职教师不超过40人,70%的学校没有或很少有专职教师。二是双师型人才短缺。大多数管理课程的教师,都没有实际的管理经验,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三是教学和考核方式落后。原始的“填鸭式”教学在民办高校管理课程中依然广泛存在,传统的“笔试”考试仍然是多数学校的主要考核方式,广泛存在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四是教学设施不完善。民办高校由于受到资金限制,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所需的大量软、硬件环境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五是生源质量下降。各大民办高校由于招生情况不乐观,造成学生无论是质量、数量还是学习能力都普遍下降。六是实训课程课时少。民办高校没有从根本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优化教学管理模式,而是沿袭了国立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只有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操作。 (2)分析各种影响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原因。一是资金短缺。民办高校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融资困难是一个普遍问题。资金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师资扩充、设施购置等都依赖于资金。二是生源下降。根据表1中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0年我国各省市高考报考人数基本处于下降局势,这对民办高校招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三是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有部分教师教学态度存在严重问题:一本教案用好多年,由于管理学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快速发展,几年不变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已不适合当代管理理论的学习。四是缺少对教师的教学监管及奖惩制度。教学监管及奖惩制度不完善,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不能激发教师改进教学的积极性。五是教学大纲内容缺乏创新,跟不上实际发展。 (3)找出主要影响因素。资金短缺、生源下降是各大民办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资金及生源有赖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吸引学生,有了生源才能取得投资者的信赖,才能拓宽资金来源,但这一问题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师能力的提升、教学态度的改善、教学大纲的改进、教学监管及奖惩制度的完善是提高当前民办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4)针对主要问题,制定措施计划。一是制定相应教师激励机制,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二是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包括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三是更新教学大纲,增加实训课程内容,加强理论应用能力。四是制定严格的教学监督机制。 2、执行、实施计划 (1)学校方面需要加强的事项。教师应一是尽量完善教学设备。管理学课程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相结合,实训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二是更新教学大纲。大纲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相关实训课程需要增加,要下企业锻炼,接触真实的管理实际,增加管理理论的认识。三是教学监督制度的贯彻执行包括:教师备课情况需要按月检查;每学期教师听课课时必须达到5个课时;一学期开两次教学研讨会,总结这段时间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状态,每位教师一个学期需要有两次公开课,以提高教师授课能力等。 (2)教师方面需加强的事项。教师应认真备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听课、研讨会等方式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3)学生方面需加强的事项。一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基本要求,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民办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相对比较低,需要教师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二是通过案例讨论课,学生可提高时理论的理解能力。 3、检查计划执行结果 要了解教学质量的状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检查:了解教学质量的状况: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检查教学质量结果,通过个人作业、上课态度、章节测验、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理论学习及应用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检查教学质量结果,通过代课教师自身课后小结、学校备课检查、教学督导组听课、相关课程教师听课、学生评课等方式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及教学效果。 4、处理阶段 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将成功经验制度化,进行推广,这些经验将对下一轮的pdca循环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另外,对于遗留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应制定新的计划,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总之,问题会层出不穷,pdca循环也会不间断地运行。 四、戴明循环对于提高民办高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作用 1、使管理学科和各管理课程整体改进 戴明循环本身就是一个层层相连、环环相扣、循环中套循环的管理过程。各门管理课程各自完善,相互推动,同时促进整个管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 2、使整个管理学科教学质量不断上升 在pdca循环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的情况都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同时管理学各具体课程也同样在不断爬升。总之,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的,每完成一次循环,就解决一批问题,整体的教学质量就会有所上升。 3、使整个管理学教学过程完整化、系统化 pdca循环使教学中的各大小环节都严格按照p—d—c—a四个阶段进行,使教学过程完整化、系统化,且具有反馈环节,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五、总结 戴明循环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改善了教学质量,完善了教学过程,推动了教学改革。但在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戴明循环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可以完全把握的,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各门具体课程来灵活运用。
成本会计论文: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 人力资源 成本会计是指运用一系列的会计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成本核算,并进行记录、报告;编制财务报表时也需要纳入人力资产这个要素。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商业银行为得到人力资源进行人事管理等造成的各种成本、机会成本进行会计核算,对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以各种方式花费在人力资源的费用进行成本计量和报告,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核算,计算它们的经济效益。 一、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才的利用与培养至关重要。在银行经营管理中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究,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率,对整个银行业有重要意义。 (一)满足内外部相关主体对人力资源的信息需要 1、内部的需要 当前企业管理的重心从重视物质的管理转向对人才的管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可以为管理决策层提供有效信息。银行重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银行内部管理的需要,不仅在于人力资本投入的加大,还在于强化人力资本的合理使用,防止不必要的人力浪费;同时也有利于正确评估企业资产,防止银行资产流失,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以使管理者更好的了解分析人力资料,为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条件,增强商业银行在金融企业的自身竞争力。 2、外部的需要 在日益开放的银行信息系统,外部的相关人员对信息的要求程度更高,更严格。有效的信息,可以吸引外来的人才流入银行,壮大银行人才队伍,还可以对国有商业银行良好的业绩和利润报告进行很好的宣传,提高国有银行在投资者和储户的信心,增强国有银行的外部竞争力。 (二)有助于促进银行人力资源的发展和使用 人力资源是银行重要资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会促进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考虑人力成本,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银行员工的最大优势;可以使银行工作人员得到更好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可以使银行根据员工的情况制定适合员工工作发展的方案,促进人力资源的管理、规划和业绩评价,鼓励员工创新,提高工作积极性;可以进一步明确员工的合法权益,在使用员工更加考虑员工的家庭情况,减轻员工压力。 二、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可行性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管理对人才、制度与信息沟通渠道等有很高的要求条件。国有商业银行施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拥有许多有利条件,如优秀的会计人才、市场化的薪酬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条件有助于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实施。 (一)拥有大批优秀会计人才 银行引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时,会计人员就需要重新面对不一样的财务处理方式。虽然我国会计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但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专业、业务素质都比较高,学习型和创造型的人才众多。因此会计人员有能力迅速了解、学习新的会计处理方式,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为更好的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提供帮助。 (二)构建了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计量离不开对员工工资的计量,市场化的薪酬管理体系则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工作提供了条件和土壤。薪酬体系的设计上,国有银行强调以岗位价值为核心依据来设计薪酬水平,严格以岗位价值为标准支付员工工资。岗位价值高低既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近期内也有利于使员工的人力资本能够得到有效的计量、报告和分析。 三、实施人力资源成本会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具备了开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三个基本条件,但在观念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上需要重视和解决。 (一)改变观念,提高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管理意识 目前企业成本管理基本都放在产品上,对人力资源的成本管理控制的很少,国有银行也是如此。重视人才固然重要,但应当从企业制度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来,但银行陈旧的人事管理并不符合银行发展的需要,所以要改变观念,建立新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理念。 (二)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融入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管理中 目前国有银行没有对本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只是为今后的工作在新招聘员工时进行了系统 的培训,并没有为他们设计长远的规划;也没有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只是进行简单的薪酬计算和管理费用的计提。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既能够明确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可以降低银行的招聘费用、岗位培训等人力成本。 (三)完善薪酬管理,建设一批稳定的优秀骨干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构建了很好的薪酬管理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其进行完善。建立兼顾薪酬标准的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和个人激励性的薪酬管理体系。应采取有效的薪酬奖励措施和员工喜欢的福利措施,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优秀骨干员工;应本着以最低的成本使用人力的原则,解决人事激励、人力资源培训等管理活动;应对员工进行动机性教育,做好人员的选择和使用,做好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建立完善的人员激励机制。 成本会计论文:工成本会计教学中业企业成本核算程序设计与改革 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程序是成本会计教学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成本会计在学科体系上,属于管理会计的学科分支,不同于以往学生所熟知的财务会计的学科体系,从基础到中级再到高级财务会计,都是围绕着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活动展开的。成本会计主要以工业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环节为基础,结合成本核算程序来实现完工产品成本的核算。这对于不清楚企业供应链流程、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理解上比较困难,同时在传统教学中,《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方法复杂,长此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实际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普遍存在 《成本会计》课程是以成本为对象,运用多种方法对成本的各项费用要素进行归集和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综合管理能力进行深入分析。这门课程的特点日常账务处理内容不多,主要是围绕成本的核算程序讲述各种分配方法的综合运用。另外,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深奥,传统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成本核算程序难以融会贯通,往往无法理解,学起来晦涩难懂。每每提及这门课程。常会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 二、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传统理论教学的方式多以讲授为主,但《成本会计》的课程特点决定仅仅以教材的章节设置来完成理论教学,很难让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理解内容,了解成本核算程序的实质,容易出现学习没有主动性,产生畏难情绪;势必影响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的全面了解,同时也不利于实现从财务型到管理型人才的培养。 三、学生对单个知识点容易理解,整体运用能力较差 在这门课程的讲授中,大多数教材都是以章节为重点,每个章节集中讲述成本核算的一个核心内容,并辅助大量方法介绍。例如: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分配这一章节,除了介绍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概念、特点之外,主要是大量介绍分配的七种方法。这样的章节设置优势在于集中、清晰,但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独的章节能够理解,但是把所有内容和成本核算程序结合在一起,就容易产生混淆。学生会出现这样的误区,认为成本会计主要就是学习方法,至于这些分配方法和成本核算程序有什么样的关系就不得而知。综合以上在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在教学中的体会和感受,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设计和改进。 (一)用“层级剥离法”结合整本教材内容讲述成本核算程序 从企业主要的生产环节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产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用“层级剥离法”设计教学内容,把成本核算程序融合整本教材内容进行逐层分析,让学生能够脉络清晰,易于理解。这个方法的使用就如同把成本核算程序整理成一条线,贯穿始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象珠子一样串到线上,形成完整统一的格局。既可以实现思路清晰,又能够做到内容丰富。产品成本的核算程序通过层级剥离可以描述为几个步骤:(1)从企业当前会计期间的所有费用开支中划分出属于企业总成本的部分。(2)把总成本再划分为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3)期间费用分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大类;把产品生产成本在多个产品品种中再次完成分配,分配出属于单一品种的生产成本。这属于一个横向上的分配,对应各要素费用在多品种之间分配的内容。(4)将分配到单一品种上的产品生产成本再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最终核算出完工产品成本。这属于一个纵向上的分配,对应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内容。 (二)用学生最熟悉的企业损益表来分析成本包含的主要内容 学生在一、二年级通过学习初级、中级财务会计,对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及账务处理都有所了解,同时基本掌握了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编制。对损益表的结构和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了解。通过对成本核算程序的层次剥离,学生对企业总成本的范畴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知道企业的总成本主要包括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而这两大部分正好对应损益表中的两大支柱构成内容。通过把学生熟知的损益表作为桥梁,可以完成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衔接,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成本的构成。即产品的生产成本对应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部分);期间费用对应损益表当中的费用内容(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类)。 (三)组合企业的实训项目让学生自主进行完工产品成本的核算 将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以实训项目的形式组成实训单元练习,如逐步结转分步法实训项目,平行结转分步法实训项目,品种法实训项目等等。在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知识理论及方法的同时,加强实训项目练习,在实训过程中完整体会产品成本核算的程序,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巧妙结合,既加深了学习效果,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建议,对成本会计课程当中成本核算程序的教学进行了一些设计和改进。用层级剥离法清晰简化描述成本核算的程序,最终发现成本核算的核心;以损益表做桥梁,让学生充分了解成本核算包含的两大内容;结合实训项目设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成本核算的实质内容。目的在于改变以往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利用多种途径,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关键内容,寓教于乐,打开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学以致用。 成本会计论文: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成本会计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Internet)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实际上,不论是银行、快餐连锁店、专业组织还是政府机关,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成本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后两者又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大多数产品供过了求,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产品需求多样化,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3、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4、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以上外部环境的变化既要求企业的制造环境有别于往昔,也要求对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 一、 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新制造环境具体包括: 1、弹性制造系统(FMS):是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来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机器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弹性化。使用FMS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从事多样化产品的生产,解决对产品多样化、精致化的需求。 2、电脑辅助设计(CAD)、电脑辅助工程(CAE)及电脑辅助制造(CAM)系统。电脑辅助系统,不但提高了电脑的功能,并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使用电脑辅助系统可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3、制造资源规划(MRP Ⅱ):是指制造业所采用的电脑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流行的材料需求规划(MRP I)是MRP Ⅱ的前身。MRP Ⅱ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 4、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是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FMS、CAD、CAE、CAM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 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 (1)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于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2)成本控制可能产生及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asting,ABC),ABC法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BC法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ABC法将制造费用按作业别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成本库采用各自的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ABC法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简单地说,ABM就是以ABC法为基础,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资源的作业。ABC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大大促进了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并丰富了其内容。其中对成本会计系统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适时制(Just In Time System,JIT)。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原材料、零部队、产成品保质、保量并适时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销售)环节;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各类存贷保持在最低水平,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因为在采用JIT的企业,从收到原材料列产品制成所耗用的时间大幅缩短,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贷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的追溯,无疑得不偿失。这样倒 推成本法便应运而生。 2、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TQM是本世纪60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TQM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TQM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TQM对计量和报告员工业绩的会计来讲,就是产生了质量会计这一新学科。但由于提高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质量会计发展的重点就放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一般认为质量成本由5大类构成:(1)预防成本;(2)检验成本;(3)内部失败成本;(4)外部失败成本;(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另外。在TQM情况下,会计人员绩效衡量标准包括了产品的可靠度、服务的及时性等促使管理人员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非货币性指标。 3、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所谓战略管理,就是着眼于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确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标。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atManagement)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战略成本管理所包括的范围,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包括3个方面:(1)价值链分析;(2)市场定位;(3)成本动因分析。每一方面都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4、基准管理(Benchmarking management)和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管理方法的新趋势就是基准与持续改进的结合。所谓基准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内部最优的业绩标准来衡量自身的生产活动;持续改进意味着管理人员不是一次性地确定基准,而是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日本丰田公司是贯彻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典型。基准和持续改进被称为“永无终点”的比赛。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和会计师们认识到降低成本要向本行业最好的公司学习,以同质产品的最低成本作为基准,了解自身与最优者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进而实行企业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以增强竞争力。 5、限制理论(Theoty of Congtraints,TOC)。根据TOC,每个公司至少有一个瓶颈制约着它的发展,否则无论公司定下什么目标都会实现(如,利润最大化)。企业限制因素通常可分为资源、市场、政策、原材料和后勤5类。限制理论把企业看成一系列链状相连的过程,如果薄弱的联结处得到了加强,那么整个链也就得到了加强,但是如果加强了其它的联结处,整个链就不会得到加强。限制理论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是,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认识到,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一味强调降低成本和费用,要有逆向思维,要在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量,“为了省钱而花钱”。如果企业待解决的瓶颈是更新设备,引进新型设备会发生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设备使用期间,因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出加上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的综合效益,可能抵补支出而有余,就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这也是“成本—效益”原则的另一种诠释。 6、目标管理(Objective Management)。按目标进行管理,要求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如利润总额、资全利润率等,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员工为完成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围绕这个总目标,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人都应当制订自己的奋斗目标,如销售量目标、成本目标、技术目标等,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以保证总目标的完成。实行目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管理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就是目标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我国的目标战术管理,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以上6种管理理论与方法我国都已不同程度地应用。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管理还比较落后,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除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还差强人意外,像倒推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等几乎无人问津。成本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管理搞好了,成本会计才能得以革新与发展。 三、我们的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总结我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Cost Benefit)、成本回避(Cost Avoidance)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过去由于我们未能正确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导致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往往注重采用低成本战略,而忽视采用差异化战略。因为企业投产新型差异化产品,从短期看往往开支较大,但实际上这些新型差异化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成本回避的核心是要求早期避免成本的发生,使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向预防性方向发展。我国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范围上看局限于生产领域;从内容上看局限于制造成本;从时效上看局限于事中和事后成 本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成本回避将降低成本视野重点转移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以及采购、制造、销售和使用阶段;从内容上着,扩大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者成本(开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从时效上看要求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成本控制。总之,成本回避立足于早期回避可以避免发生的成本。我国成本会计的改革应构思成本回避的具体方法,并力求在实践中应用。 现代成本会计的7个主要职能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同成本会计其他职能是密切联系的,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毋庸置疑,现代成本会计职能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职能。在行为科学逐渐受到重视的今日,企业应把激励贯彻始终,其核心是创造一种适当的激励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发挥成本会计职能作用,共同致力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一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4、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生机勃勃的学科。特别是随着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例如适合我国当前多数企业实际需要的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成本预测和近十几年孕育的适时制与倒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成本企划、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对此,我们应结合国情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引进,有些方法应加以改革和完善,有些方法只能在少数具备条件的企业采用,或局部吸收其方法。总之,为了完善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要有创新,而创新只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5、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以及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购销比价管理”,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供产销全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总之,近十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成本新鲜经验层出不穷,为发展成本管理、丰富成本会计内容作出了很大贡献,值得会计学术界深入学习,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总结完善。 6、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笔者认为:根据成本会计人员职责的要求,我国一些工业企业在成本岗位上要配备成本工程师,以利于成本会计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成本会计论文: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摘 要 成本会计是各高校会计专业不可或缺的必修课之一,它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并驾齐驱,是一门系统性强、理论体系复杂的专业基础课程。当代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成本会计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现代企业培养出应用型的成本会计人才。 关键词 成本会计 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当代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加强成本管理又是企业内部管理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成本会计人才尤为重要。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科体系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性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成本会计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需求,为了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企业输送应用型的会计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成本会计现有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现结合本学校成本会计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成本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都以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为主。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都主要以教材为主,虽然课前都会花大量时间查找资料认真备课,并且会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耐心细致的逐条讲解,但往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打瞌睡,听课不耐烦,并且有的同学虽然书本知识掌握较好但实际工作中仍不会操作的局面。究其原因,还是现行的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成本会计教学方式守旧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学仍然不能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方式还都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论是板书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 ,都只是以所用教材内容为依据,针对考试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虽然授课的老师会尽职尽责、耐心细致的讲解,并结合不少例题,但课堂时间有限,短时间内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而且学生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他们也只能是机械性的把考试的重点与难点记录下来,应付考试而已。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从学校进入学校,根本不了解工业企业的生产情况,而成本会计核算是在不同的行业会计环境中进行的,如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要将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划分为不同的成本项目,按生产工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这对于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渐渐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只是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试想一下,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的大学生如何适应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求。 (二)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与实际脱节 当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技术进步及信息系统的发展也使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成本核算的内容与成本管理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拓展和创新。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所用的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仍然是来源于企业最初的传统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虽然这些内容与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但只是停留在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书中介绍的方法也只是以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为主,对于现代企业所采用的新方法、新理念很少提及或是只做初步介绍。因此,传统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忽视了企业不断变化的生产管理需求,与企业实际成本管理内容严重脱节。 (三)部分高校成本会计教材内容陈旧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部分会计科目已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所用教材也要及时更新。但有的学校虽然启用了新的财务会计教材,但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仍然是旧的,没有及时更新,这给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教学过程中要兼顾考试与实践,就得新旧科目混用,这给学生带来了许多误解与困惑,也不能适应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四)部分成本会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理论源于实践,成本会计教学内容是根据企业多年来实际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需要总结整理出来的,教师要想教好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首先自己必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对于那些从高校直接进入高校从教的成本会计教师而言,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实践经验却十分缺乏,这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改进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几点措施 基于上述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及本校现有资源情况,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成本会计这门课应用性强,对于不熟悉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大。多年来,成本会计教学一直采用最古老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教师要冲破传统教学方法的禁锢,勇于创新,当前最好的做法无疑是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授课教师要结合当前企业管理的需求,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管理比较完善的企业实习或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这样,学生可以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况。资源条件有限的学校如果不能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实习,那么校内实训也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折,通过校内实训,学生可以系统地进行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实验,强化其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成本会计课程中各种业务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统一。 (二)选折合适的成本会计教材 各高校要结合当前企业管理的需要及自己的办学模式来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本科生、专科生、职校学生的教材都是要区分开的,而且要采用适应新会计准则条件下的教材。另外,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该补充的要进行补充,而且尽量加入实践方面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由于成本会计实践性较强,但学生又从未接触过企业实际,给教学带来较难度。而且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许多费用的分配表格及成本计算单,如果仅仅是照着书本进行讲解效果极其不佳,写粉笔板书有要耽误大量时间,因此要弥补这一不足,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会计教师应该制作生动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用企业案例来充分说明成本核算的实际操作过程,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企业成本核算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 (四)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师素质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丰富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企业实际成本核算及管理经验。教师不能用过时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学生适应多变的世界,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努力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对教材中不适用的部分及时加以修正,使学生所学的永远是最新的,也是实际经济工作中最实用的;另外教师还应坚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现在大部分高校会计教师都是每年由高校毕业后分配而来的,这类教师由学校进入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不熟悉社会需求的最新业务知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派教师轮流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参加会计实践,教师可以从实践中改善和充实教学内容,并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了解到经济管理一线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并在教学中及时调整和落实新要求,保证学生毕业后能迅速成为适应性的会计人才;同时,针对实际经济管理中碰到的困难或问题,教师可展开深入的研究,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只有具备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本会计教学的改进才有了条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有了可能。否则,都将只是一句空话。 总之,为了提升成本会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充分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对当前的成本会计教学进行改进,逐步建立起以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成本会计论文:论成本会计的发展规律 摘 要:成本会计的发展体现了企业管理思想变迁的内在要求。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基于成本会计学科的内外部环境的演进,对成本会计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会计的发展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本会计 发展规律 一、成本会计的发展是管理思想不断演进的产物 (一)20世纪前期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阶段 这一时期,美国许多企业为了应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经济危机,开始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其基本特点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精确测算工人们每一步、每个动作、每道工艺流程所需花费的时间,制订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有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力争以最简单的操作、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投入,完成特定的任务。当时的成本会计配合泰罗科学管理的需要,引进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的技术方法。其成本会计的目的是在企业战略方向和管理决策已确定的前提下,协助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济效果和节约的问题。在这个阶段,要求标准成本计算必须对全部成本计算进行全面地收集和合理的分配,使产品及其相关的费用能在已售的产品和未销的存货之间区分开来,强调以客观、明确的方法对全部成本进行分配。 (二)新管理科学理论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引进行为科学管理,注重"人"的因素。正如梅奥的《人的行为科学研究》和麦格雷戈的《企业中人的因素》中所强调的:应发掘企业中人的发展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为组织目标而奉献的意愿。即认为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应以产品为中心,而应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求对组织的行为,以及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广泛地调查研究;让职工参与管理、决策,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 二是增强竞争能力,优化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由德鲁克提出的,即企业建立合适的组织条件和运作方法,使人们能通过使自己的努力符合组织的目标而最好地实施自己的目标。 三是强调经营决策。管理的重心在经营决策,这是现代管理科学与泰罗科学管理最本质的区别。 着名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的过程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现代企业经营决策的成功或失败往往是企业最大的成功与失败。c.w.杰斯曼强调有效的决策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合乎理性的逻辑过程。同时,在标准成本计算方面,还增加了现实性。把过去制订标准成本具有理想规范的倾向,即所谓"理想的标准成本",改变为"现行的、可以达到的标准成本"。为了对间接费用进行控制,采用了编制"弹性预算"的办法,代替传统的"固定预算"。四是运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现代科学突飞猛进和大规模运用于生产,使生产力获得迅速的发展。同时,企业外部生产瞬息万变竞争加剧,因而,企业管理迫切要求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管理的灵活性和高度适应性。五是采用系统管理。在现代管理科学基础上发展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其成本管理是全局性、决策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这与标准系统中的成本控制不同,因而有必要建立区别于传统成本会计的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管理科学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管理思想受微观经济学的影响,加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推进,使成本会计实践更为丰富多彩,技术方法日新月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 一是成本会计中的权变思想得到体现。目前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企业管理(包括成本管理)只用固定的数学模式,就可应付自如,而必须把各种现代管理学派的理论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权宜应变、灵活掌握,力求在工作、组织和人三者之间,形成最佳配合,以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 二是信息经济学思想渗透于成本会计之中。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试图对信息的"需求"进行计量,而这种需求的计量是以信息的价值和提供该项信息所花费的成本为基础的。信息成本通常包括精确性成本和及时性成本两类,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容易确定。但信息价值的计量则较为困难,一般通过决策者所面临的环境、决策者可采用的行动、实现环境和决策者采取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此结果是环境和行动的函数)、决策者对于风险的态度或偏好因素构成的模型求得。从理论上讲,信息经济学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成本会计核算中不能片面追求"真实性"而不顾取得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否则就得不偿失。目前为止,信息系统的成本会计核算还难以准确的定量化,强化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仍将是未来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是理论得到应用。理论认为,成本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系统,即"经管责任"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司组织中,"人"是相对于"委托人"而言的。股东把决策权交给总经理,总经理再把管理权层层分配给各单位的负责人,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树状"的委托责任系统。 成本管理系统的目标不再是"真实性",而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签订的合同经济效率,即评价一个成本管理系统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视其是否能及时、有效地促使管理人员实现企业原定的目标。因此,委托人与人之间订立合同的出发点:一方面要使部门的管理者(人)分担风险;另一方面也要起到对全体员工的激励作用。必须指出,对于成本管理系统的这种认识,是从委托人与人之间订立合同的活动中引伸出来的。这使成本管理工作者意识到今后成本会计系统,应当利用以预算为基础的合同和特定的差异分析模型。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重大突破。四是信息技术冲击和影响着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进入21世纪以来,与现代信息社会相适应的高科技突飞猛进,成本会计中的传统观念和视野,理论与方法等都显得有些不适应,信息技术通过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影响着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如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品技术 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以成本为焦点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理论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是各种成本管理方法不断交融再生的产物 (一)成本会计的发展体现了"整合"的内在要求 "整"是整体和整理。"合"是协调。"整合"是将全部资源,根据完整性、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类文明、文化的多元与差别,使得整合对象不断扩大。整合不是排斥,而是建立在兼容基础上的壮大和最优,在取长补短中获得新生,这也是经济学中渐进式制度变迁的内在要求。制度变迁由渐进式和激进式之分,前者的变迁过程是缓慢和自发的,后者则具有革命性的特征。西方国家这两种变迁的制度之间是匹配的,而我国的制度变迁尚缺乏经验,加之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致使我国的制度变迁在激进与渐进之间往往难以协调。所以,容易出现国外"最优"的成本会计工具无法成功地移植于我国企业,究其根源就在于国情的不同。会计是环境的产物,从企业环境角度分析,影响成本会计整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技术因素。上个世纪推动成本会计整合的最直接的技术因素有适时制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Just-In-Time)的目的是消除不增值作业(N0 Value Added Activities),减少浪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SIMS)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弹性制造系统(FM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各个系统的集合。SIMS对成本会计的冲击表现在:传统的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机器折旧与研发费用增加),以及成本控制方法的整合变动(如各责任中心变为作业组,标准成本差异控制的效果减弱)等方面,本世纪对成本会计整合的最直接因素将是由智力资本所表现的各种技术要素。传统以节约为核心的成本会计理念是建立在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之上的,本世纪的成本会计发展将围绕品牌与技术标准的确立开展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整合与创新。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成本会计的功能将进一步扩大,未来成本会计系统的整合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技术因素。 (2)环境因素。在我国迅速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同时,环境、贸易摩擦等问题也迅速成为成本会计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些问题的诸多方面需要借助于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整合去加以解决。此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而更多的是规则的竞争,是对规则制定与参与程度的竞争。加强成本会计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工具开发与整合,并积极投身和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如会计规则、贸易规则等)的制定,将会在帮助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等贸易磨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人文要素。会计活动既受制于技术性的规定,如记账方法等,更受价值观的支配,其中人文因素的影响极为明显。成本会计是企业文化的体现,从构成文化因素的前提条件看,成本会计体系的整合状况体现了国家和地区的大众文化与社会习俗。就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其目标是要明确产权主体,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但如果片面强调产权改革而忽视人文因素的作用,往往会出现不应有的发展阻碍。上个世纪末理论界普遍认为,产权清晰的企业环境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成本会计界也围绕产权问题开展了各种问题的探讨,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创新概念,如产权成本会计、产权财务成本、财权等。这些成果普遍认为,经济的增长、企业的发展是技术与制度的产物,是以产权清晰为基础的,进而得出结论:一个产权不明晰的企业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其实这种认识也具有片面性,没有注意到文化差异和文化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符合科学研究方法观的发展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积极引进了欧美各国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同时在学术界的推动与支持下,几乎大部分的先进成本会计工具在各领域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应用。但现实问题是企业在应用中客观表现出不太适应的倾向,迫切需要通过成本会计工具的整合来提高其应用的效率或效果。目前要注意研究、总结这些技术与方法应用中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企业特点加以整合与提炼。具体的思路是:理顺各种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坚持技术的有效性和方法的实用性原则基础上,实现成本会计工具之间的互补,以及成本会计功能的提升,获得整合的综合效应;围绕企业特定环境开展成本会计工具的"个性化"改造,特别是针对我国经济转轨环境与文化特征,实现成本会计工具的"本土化"。如何将我国企业已经获得的成本会计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提高,使分散的经验更加合理、系统,进而成为具有科学性的方法体系,这是现阶段强化成本会计整合的根本目的之一。优化成本会计的技术与方法,需要从研究方法上加以整合,寻求突破。成本会计的研究路径大致有两种: 一是由下而上的研究路径(Bottom-upApproach)。它通过对某些成本会计理论上的细小问题的研究,提出自己对成本会计问题的看法与认识。这种研究现象的弱点表现在:都是对一种或者几种成本会计中存在的可能问题的现象性解释;从统计的结果中猜结论找制度和理论解释;没有自己的模式,借用别的学科中的计量模式,或者略对这种模式作些修改,但该模式往往与我国成本会计的实际情况不符;偏离了成本会计的基础,或者缺乏对价值管理问题的深入认识,而使理论的准备显得不足等。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这种由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可能由以往的优势转变为劣势,或者成为障碍。 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Top-downApproach)。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围绕政府或市场的要求展开研究。这种研究往往需要"情境嵌入"及"情境依赖","嵌入"(Embeddedness)是新经济社会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意指各类经济行为都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的限定,这种社会结构决定着其形式与结果,即成本会计研究要跳出传统的会计框框或者企业框框,与政府行为和市场活动相联系。成本会计的课题是被"嵌入"于网络结构与社会结构之中的,这种"嵌入"的过程就是一种整合。网络位置与结构位置相结合,等于把成本会计的规则"嵌入"于公司利益相关者财务网络(相当于关系性"嵌入"),义"嵌入"于范围更加广阔的社会结构关系(相当于结构性"嵌入")。从我国成本会计研究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深入挖掘我国企业的实践问题,根据国家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选择成本会计的研究课题。即围绕现阶段全球管理科学各前沿领域,在成本会计学科中形成一批"情境嵌入式"的原创性成果。 成本会计论文:谈构建政府成本会计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政府在为公众提供他们所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必然会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形成了政府的运营成本。长期以来,政府活动不算经济账,使得政府成本长期以来居高不下,而现在提出绩效管理,打造节约型社会,这就要求政府本身的运作效率有进一步的提高。而建立政府成本会计体系能很好地解决现行的政府会计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为决策者提供服务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构建政府成本会计显得越来越重要。 1 构建政府成本会计的必要性 构建政府成本会计的需求是因为现行的政府会计存在弊端,对相关成本费用的核算无法准确提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财政管理改革的加深,当前预算会计的基本模式暴露出很多问题,政府成本会计的缺失已经成为加强绩效管理、推行绩效预算、建立绩效政府的重要障碍之一。 1.1 政府会计体系无法提供整体资源和运营状况。将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与国际通行的政府会计相比较就可以发现,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是一个以预算会计为主,夹杂财务会计,没有成本会计的混合体系。而预算会计是指“以预算资金活动或预算收支活动为会计对象,只能反映预算收支情况及结果,而不能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及财务结果全貌。”因此,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受到预算会计对象、预算管理体制和预算会计制度等方面的局限,无法对政府所消耗资源和运营状况进行整体反映。即使是最基本的现金收支信息也没有办法准确提供,更不用谈及整体反映政府债务内容、债权性资产、国有控股权的资产以及一些社会基金的运营状况。 1.2 政府会计体系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费用核算。在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体系是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即现金制。在收付实现制下,缺乏对成本进行核算,尤其是公共产品的成本。而且非现金交易是不会作为收支而进行及时的核算,收入与成本也因此无法配比,收付实现制下也不会提供详细的项目成本或每一期间费用的信息,政府部门的成本控制和投入产出情况也不能由收入减去支出后的结余来反映。 1.3 政府会计体系缺少用于内部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在企业会计体系中,同时包含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为对外部使用者服务、报告的财务会计,另一部分是在经营、管理、决策时,为内部使用者提供信息服务的管理会计。但是,在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体系中,却只包含了预算会计这一部分,缺少了为内部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信息部分。一方面,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主体不够明确,无法对来源不同,使用用途不同,以及受到不同的法律、法规所约束的资金区分开来,分别进行管理和核算,以至于专门款项无法得到专门使用,甚至容易在财务上产生违规违纪的问题,如私自挪用资金、挤占专项资金等。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政府由于机构膨胀,人员庞杂,人力成本较高,办公成本和职务消费也都过大等原因导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公共资源大量浪费的情况发生,而引入政府成本会计后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内部管理和决策时提供帮助。 2 政府引入成本会计面临的问题 2.1 政府决策有时更考虑非成本因素。政府在决策时经常更多考虑的是非成本、非经济的因素,尤其是在做出有关于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时,更是首先考虑政治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因为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为民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公共物品、公共服务,而不是追求利润,将在成本效益上有所欠缺、经济上不太合算的项目舍弃,这样就违背了政府的政治、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例如,政府必须要在公共教育、卫生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其他社会保障等项目上提供投入,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以及发展的权利,或在遭遇天灾等特殊时期,政府部门会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2.2 部分资产和业绩难以计量。政府成本在一些资产、业绩上出现难以计量的问题。阻碍了成本会计信息为绩效政府提供服务。成本是指为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的资源成本或所负债的货币价值,但有时候会出现成本难以进行货币准确计量的问题,典型代表是自然资产,如林木资源。很难准确计量每棵树所耗费的成本和它自身的价值,很难将其进行资产化,对其进行成本管理。同样也很难将业绩与成本进行直接配比,因为业绩测量比成本测量更加抽象,难度增加很多,目前国际上对政府公共部门的业绩测量考评还仍只停留在初步研究的阶段。 2.3 收付实现制的会计环境不理想。我国政府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即现金制为主,但是成本会计需要依靠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以现金制为确认基础的政府会计无法全面确认政府资产与政府负债,因此无法核算公共部门的产出与服务的完全成本,不能将公共部门的产出与取得的效果联系起来考评,在预算资金使用过程中不计成本。浪费严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果。类似于企业成本会计,可以发现政府权责发生制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实施成本会计。权责发生制可以正确绘制出历届政府的成本开支费用表,划清历届政府的权利和责任的界限,有利于正确评价政府的表现。因而目前的会计环境不利于建立政府成本会计。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为应对财政危机,进行了彻底的政府会计改革,率先实行了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对政府成本的控制。 2.4 计算机网络系统落后。我国目前的政府会计软件、网络系统较落后,还不足以满足政府成本会计的要求。因为政府成本会计所需要的数据量是远远大于目前政府会计所需求的,这对相应的会计计算机网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能有助于加快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提高成本数据分析的效率,更快更好地完成成本数据汇总,实现对数据的电子化处理能力。 因此,我国政府会计目前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落后以及相应的会计软件上的不足,将会严重制约我国将来的政府成本会计的发展。 3 我国构建政府成本会计发展策略 积极将成本会计导入政府中,有助于建设我国绩效型政府,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极具现实意义。但由于我国政府会计目前还不完全具备发展成本会计的条件,因此还要从技术、组织、制度等各方面进行改进,为我国引入成本会计打下基础。构建我国政府成本会计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成本会计准则。我国在推行政府成本会计时,要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促使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完善的法制环境不仅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也容易制约我国政府引入成本会计。加快健全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一方面可以指导政府成本会计改革的实施过程,明确改革范围、改革对象和改革流程,确保改革过程科学规范、合理合法,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另一方面还能以法定的形式来明确政府部门的责任和权力,提高政府活动的有效性,监督部门在监督过程有了法定依据,执法过程有法可依。 除了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成本会计准则。成本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我们应该借鉴海外发达国家制定成本会计准则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同时,也要与其他会计准则相协调,会计处理原则保持一致。我国政府成本会计准则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成本核算原则,包括成本会计目标、适用范围、成本核算目的等;②成本计算方法;③成本分析方法,设计相应的指标来分析成本水平;④成本费用分配方法,应根据不同成本费用的特点,规定在不同的条件下应采用的分配方法;⑤编制统一的成本报表,包括单位成本表、费用明细表等;⑥成本信息的披露等。 3.2 健全财务记录,确定计量标准。健全政府现有的相关财务成本的原始记录,加强成本核算的基础数据管理,包括人、财、物。真实、完善的政府会计系统,能全面有效反映政府的财务业绩、财务表现和履行的受托责任。 从企业成本会计中,我们可以发现准确、真实、完整的成本会计数据是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成本会计的重要基础。为政府成本会计奠定良好基础,首当其冲就是做好成本会计数据的收集和核算,要积极确认每一笔的资产费用支出、负债的计量,同时要对这些成本费用及时入账,健全财务记录。 因为政府活动不同于企业活动,两者在成本标准上也有一定的区别。目前,企业所有的产品成本可以依据明确的标准进行计量,因此,在对政府活动进行成本计量时可以依据类似的企业计量标准。而对于那些政府活动所耗费的资产成本,所产生的绩效计量,如自然资产的成本评估、政府活动的绩效计量,因不同于企业,没有可依据的明确指标,这将制约我国政府成本会计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应针对这些部分研究制定一套特殊的衡量指标,以满足今后开展政府成本会计,这也将促进政府管理水平提升。 3.3 引入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政府成本会计的一大基础,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政府职能范围还没有得到明确界定,“政社不分、政企不分和政事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政府机构普遍缺乏成本效益和投入产出观念,政府财务管理不讲效益、不计成本的现象相当严重。这些情况表明,完全的应计制会计核算基础还不适合我国的实际。因此,在我国预算会计非预算职能部分应引入权责发生制时,应采用渐近的方式引入,先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随着预算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的完善,逐步扩大权责发生制的引入领域,从而为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 我国政府成本会计的改革,可以在某些单位先行实验试点,采取辅助加入成本会计,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或者直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方法替代现在的收付实现制。 3.4 引入成本会计软件。引入成本会计软件可以满足信息交流,促进数据分析,降低资金成本,加强财务管理,达到预定目标。在企业成本会计中,成本会计软件占据了核心地位,一个好的会计软件可以减少失误,节约成本。因此,政府部门可以自行研制一套独立的政府成本会计软件系统,或者是采用公开招标等方式,直接购买由专门从事软件开发的公司所设计研发的成本会计软件,这样不仅能节省人力物力等资源,还可以有专人为软件进行安装,以及今后随着技术的提升进行系统免费升级。 3.5 提升财会人员素质。对政府会计人员开展教育与培训,从工作观念上加以转变,从工作技能上加以提高,提升工作人员素质,使其能够胜任引入了成本会计的政府会计工作。在工作观念上,政府成本会计要求政府会计人员要重新找到工作的重点,认识到降低政府成本的重要性,从过去的注重投入到现在的注重结果进行转变。在工作技能上,政府成本会计要求政府会计人员提高自身会计技能,熟练掌握源自企业的成本会计技术,并将在政府部门加以改善、灵活运用。 成本会计论文:谈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研究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研究,,提出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策略。对人力资源成本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借鉴意义。 企业的经营管理涉及的问题较多,但是有一点是非常关键的。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关键资产与资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极高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也会涉及到诸多的成本,因而有必要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概述 人力资源指的是某个会计主体在人力资产方面的来源,人力资源受人力资产数量和质量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作为会计主体的资产,是能够通过货币的方式对其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计量的,人力资源在形成和使用的过程中会导致会计要素出现变动。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则是从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所进行投入的层面出发,对企业在人力资源取得、人力资源开发与替代成本进行核算,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以财务会计方法为其主要的方式,把企业在人力资源取得、开发以及使用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作为能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而实施的投资进行单独反映的一个过程。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所具有的特征是对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以及替代成本进行单独的计量。也就是说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成本中隶属于资本性支出的做资产化的处置。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模式分为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与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确认是对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各个项目的范围进行确定,计量则是在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内涵进行确认的基础上,确定所选择的计量基础与计量方法,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成本的量化。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分析 (一)人力资源成本确认分析 从人力资源进入企业经营管理中到最终退出企业经营管理的时间顺序出发,同时结合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具有的不同目的,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确认为五类。即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以及离职成本。其中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的招募、选拔、录用以及安置所产生的成本;开发成本包括上岗前培、岗位培训以及脱产培训所产生的成本;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包括维持、奖励以及调剂所产生的成本;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包括健康事故、劳动事故、退休养老以及失业保障所产生的成本;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包括离职补偿、离职前业绩差别以及空职所产生的成本。 (二)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分析 在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从目前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来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在理念上还比较落后,一些企业觉得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是对人格的侮辱,人的价值是不能通过价格还表示的;二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存在着片面性,还无法涵盖人力资源价值的全部内容;三是人力资源成本载体劳动者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特征进一步加大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所存在的问题。 总之,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确认与计量。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策略 企业由于所涉及的行业及自身所处经营管理阶段的不同,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上也呈多元化得特点。本文对企业常见的应用策略进行以下论述: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员工流动管理中的应用 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层面来看,合理的员工流动能够有效的增加企业的活力,但是不合理的员工流动会导致对企业的不良影响。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对员工流动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披露来协助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必要的控制,通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来说明索取多少数额的经济赔偿才能够有效的避免或者减少员工变动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企业工资管理中的应用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以应用在理顺价值与工资的关系上,进而形成由员工的劳动价值来决定员工工资的机制。也就是说,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经济价值是由形成该价值的员工的身体状态与技能水平所投入的各种投资以及所放弃的收入来决定的。员工的基本工资构成收入应构成人力资源价值的不同项目,采用不同时限进行折算确定总和。 (三)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水平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水平的提升,首先应转变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念,确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人力资源会计形式,规范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以及报告行为。不断强化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总之,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果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研究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应用中应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用的作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实现。 成本会计论文:成本会计对航空公司的价值 1航空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探讨 航空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主要来自飞行员的支出。首先,航空公司取得和开发一名飞行员的成本极高。由于飞行员的培养十分严格,而且对技术要求也很高,因此要培养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常需要3-5年,而机长的培养时间更长,可到10年或更久,而成本投入大约在600-800万元人民币。为此,航空公司每年必须付出一笔庞大的资金用于飞行员的培训。在市场经济下,劳动力流动不可避免,飞行员也可能基于各种理由而跳槽。在普通企业中,因员工跳槽带来的影响可能并不突出;但对于航空公司来说,飞行员通过工作创造出的价值将用来抵偿公司对其的培训支出,而离职则意味着之前的人才培训投入都流失了。这份成本损失高得让许多航空公司都难以承受,否则国家也不会制定了相关政策,要求每个提前离职的飞行员都必须支付航空公司70-210万元不等的赔偿费。 2航空公司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薪酬 薪酬包括两个主要构成部分:直接经济报酬和间接经济报酬。在市场经济下,人力资源的流动更加频繁,薪酬成为影响人们择业的一个因素。对于飞行员来说,他们的薪酬一般是按照基本工资+飞行小时费来计算,而飞行员的等级、航班和航线的不同又会使其收入有所区别。有些航空公司,机长月薪最高能拿到4-5万元。虽然外部人看来,飞行员每年几十万的薪酬已经很高了,但其工作强度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加上飞行员的工作具有高风险性,必须要求有较高的工作回报。就企业而言,薪酬的支出是尽可能的低,而对于员工来说,薪酬自然越高越好。如何评定一个标准,平衡劳资关系,是管理者需要关心的。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来开展这一工作。在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增加“人力资源使用成本”这一科目。按照空乘人员、后勤人员、科室人员等各类别员工等级进行二级科目的划分、各明细下可根据需要再设立“基本工资”、“小时费用”、“奖励成本”等三级明细账。这样,原本要进入相关成本费用的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便可较为清晰地展现给相关人员审阅,管理者能够确切掌握支付给飞行员的薪酬有多少,考虑其他员工的工资是否过高过低、员工薪酬的上涨是否与公司利润的上升有关联等问题。 3航空公司人力资源的取得和开发成本 在传统会计中,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通常都被作为当期费用处理,而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需要资本化的成本在预期服务期限内摊销,从而使损益表中净收益的计算没有真正反映当期的经营成果。如果能单独设立“人力资源取得成本账户”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账户”,记录相关的成本支出,并在“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摊销”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摊销”账户上进行相关分摊,那么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将能从财务报告上获得关于企业人力资产更确切的信息,也有助于管理者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是否得当。 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般数量庞大。以东航为例,截至2007年,已拥有40477名员工,若按人员名单设置明细账并不实际。因此可以把飞行员和一般员工分开考虑,对于飞行员来说,其开发成本的投入是巨大的,常常是以数百万元计算,对于这类员工可以按人员设置明细账,明确记录每个飞行员的实际经济投入,而这样也能为飞行员薪酬的设计、离职赔偿等提供依据;对于一般的员工,可按岗位不同设置明细账,如“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后勤保障”等等。由于飞行员的前期培训成本是一笔很大的投资,管理者必须详细地给予纪录和分析,保证企业的投资能收到预期回报。同时,也正因为这一巨大投入,飞行员劳动力不能象其他员工一样可以自由流动。我们知道,如今飞行员要“跳槽”,必须支付原工作单位一笔费用,小则70万,大则上千万。这些费用是航空公司根据之前的培训投入大小和飞行员价值向其索要的,但究竟数目是否合理,目前并没有相关的证据证明。借助这些科目,每位飞行员花费了航空公司多少培训费,航空公司需要向离职飞行员索赔多少等问题都变得更加清晰了。 4利用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控制员工离职所导致的成本 虽然说就业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的离职,往往对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由于员工跳槽,在企业所承担的全部成本中,不仅有离职和重新安置人员的成本,还有其他方面所造成的一些损失。初步估计,当一位员工离职时,企业损失的成本大约是这位员工工资的150%(Branch,1998)。 那么对于越高薪酬的员工来说,他们离职所带来的损失也就越大。一个高层管理人员的离职,不仅会给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带来负面影响,还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出。很多时候,管理者都知道过于频繁的离职事件会给企业带来不好的声誉,但除此之外,他们往往不清楚究竟员工的离职还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影响,成本的损失究竟有多少,这是因为企业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人力资源会计可以从两方面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帮助:(1)正确计算人员流动的经济损失,及时向管理层披露损失信息;(2)人力资源会计可以提供索取赔偿的信息,说明该索取多大数额的赔偿才能避免减少人员变动所带来的损失。 如上述所说,如果已采用人力资源成本各科目进行成本记录,管理者就能够通过这些会计记录了解企业对每个飞行员的培训投入,在对这些支出进行合理摊销外,当飞行员要求离职时,航空公司可以根据摊销余额对飞行员要求合理的赔偿。这种有根有据的赔偿可以最大限度减少飞行员对赔偿金额的怀疑与不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引起管理者对员工离职的注意,使他们采取必要措施以维持和留住人才,从而避免因过高的离职率导致高额的重置成本。 成本会计论文:探讨成本会计教课模式 一、实验教学内容 成本会计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一般是结合财务会计实务操作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账务处理程序,按照进行具体实务操作的步骤,重点突出成本核算的实验内容,同时注意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期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在账务处理程序的选择上,一般选择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该账务处理程序具有步骤简单、易于操作、运用方便的特点,能够满足成本会计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其次,具体的实务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账簿的登记;编制会计报表;最后,编制的会计报表不仅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三张基本报表,还包括相关的成本报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与成本计划、控制等。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当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质,促进新型财会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以期达到锻炼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从而为其将来从事财会方面的研究与进行实务操作打下良好基础。鉴于此,在分别对理论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模式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模式是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仅仅阐述理论教学内容,而实验教学内容则合并到财务会计实务操作中去进行讲解,不再单独进行阐释。因此,选择理论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成本会计的理论水平,为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研究打下基础。首先,成本会计课程虽然是财会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但是,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往往将该课程与其他财会类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例如,将管理会计课程与成本会计课程合并为管理成本会计课程;或将财务管理课程与成本会计课程合并为财务成本管理课程。这就造成了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压缩,学生不能全面了解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而理论教学模式则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因此将成本会计课程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进行设置,不再与其他财会类课程相合并。其次,在理论教学模式中,未能加入实验教学内容,因此,虽然学生的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其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这就造成了该模式适用的范围较为有限。 2、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是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除阐述与成本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基本理论知识)外,单独设置成本会计实验课程进行讲解,从而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实务操作打下基础。该模式偏重于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讲解,且将成本会计相关实务操作从财务会计实务操作中提取出来,单独设置实验课程,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但是,由于该模式仅仅对理论教学内容中的最为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了阐述,未能详尽阐述扩展理论知识,因此也造成了该模式的适用范围较为有限。 3、两种模式的结合理论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模式的结合意味着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既阐述相关理论教学内容,又设置实验课程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从而实现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因此该教学模式适用的范围较为广泛。首先,在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情况下,理论教学模式对理论教学内容的阐述较为详尽,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而实验教学模式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讲解较为详细,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其实践能力。其次,两种模式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实现互补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模式弥补了实验教学模式中阐述理论知识的不足,实验教学模式又弥补了理论教学模式中实务操作的不足,这样有机结合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为其将来从事相关财会方面的研究或实务操作打下良好基础。最后,两种模式的结合,并不意味着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分别设置,而是将成本会计课程设置为理论课与实验课,且理论课与实验课并行不悖,例如,成本会计课程共56学时,可以将理论课设置为40学时,将实验课设置为16课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先完成理论课再开始实验课,可以在进行理论课教学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始实验课。 三、结语 财会类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择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财会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该课程教学的要求。 成本会计论文: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及改进 一、责任成本会计的内涵 责任成本的意义在于某个特定的责任主体产生的消耗。市场经济环境风云变幻,与此同时,各个行业有各自的独特之处,那么责任成本的具体内涵也是存在些许差异的。虽然如此,但其中责任成本的经济内涵总是存在共同点:责任成本的形成伴随具体目标,有形的、无形的、新技术、新工艺、各种服务都是存在的;责任成本归根结底是耗费,但其目标是确定的。 二、责任成本会计的运用 我们拿海尔集团发展的例子来阐述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海尔集团从创建之初便坚持与时俱进,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自2001年底,海尔集团创造性地提出进行SUB建设,将集团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分化落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的产品。SUB建设举措首先是将集团整体的财务报表分解成多个责任单位的独立[文秘站:]财务报表,人人都是主体,人人都是负责人,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都非常明确。报表清晰地记录着每人每日的工作细节信息,实现人员的有效管理,并同时进行考核,由此一来,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高涨,集体荣誉感也得到提升,能够充分展现自我价值。海尔集团将原本各分离部门的财务核算、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业务整合成为新组织,实现集团整体营销、采购、结算,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高了集团管理系统的效率,从而使得对员工们的绩效考核更为严密,更为高效。 三、责任成本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 从目前的形势不难看出,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责任成本会计核算。因此,我国有必要大力倡导责任成本会计科技化、电算化,与时俱进,顺应国际市场经济的变化。我国的责任成本会计工作如何顺应国际市场环境及企业生产变革,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思考和讨论。 1.成本理论的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我国的责任成本会计水平普遍较低,建立审时度势的责任会计理论体系迫在眉睫。学术研究参与者们,必须打破传统责任会计理论的限制和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理论要创新,理论更要务实,深入企业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 2.责任成本会计人员要更新传统观念,树立创新思想,最大限度地开展理论研讨学习工作,交换思想,共同进步,最大程度地发挥成本会计在企业发展当中的职能作用。另外,责任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进行评价。第三,保证投入的增长速度不能过快,同时更要慢于产出的增长速度。第四,采取措施,保障投人的减少速度要快于产出的减少速度才行。第五,改造工艺,力争投入不断下降且产出不断上升。在实践中,企业不能片面的强调降低成本,这样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虽然短期内投入会增加,但从长久来看,收益会增加更快,这种投入就显得尤为必要,不可因为一时地资本投入升高而影响企业的进步发展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3.责任成本会计引入信息化技术辅助核算。当今世界经济市场瞬息变化,这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效率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慢则落后,快才能有的放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份额,因此引入信息管理手段辅助会计核算工作势在必行。 4.借鉴国际企业的先进思想和管理经验。西方国家的责任成本会计学科历史悠久,发展迅速,特别是引入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技术,形成了新型的经营型成本会计,更为注重企业管理。基于此,我们必须借鉴国际企业的先进理论理想和管理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建立现代成本会计体系,保证与国际市场的发展步调一致,与时俱进。 四、总结 为了灵活、有效地应对现代责任成本会计工作随时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寻求相应的规章制度,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成本的原则。具体到从业人员而言,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要精通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责任成本会计学科的思想和实践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成本预测、方案决策和成本控制。 成本会计论文: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1物流成本的涵义 就目前而言,国外对物流成本概念的定义内容,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在日本,物流成本被认为是企业内部在物流活动中产生的费用总和,而物流的成本管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物流的成本进行限制与优化,以此来提高物流系统的稳定性。在欧美国家,物流成本分为三个部分,即:库存、运输以及管理这个三个部分产生的费用。其中,库存指的是企业在货物仓储中产生的费用,其除了对人力、保险以及税收的支出之外,还包括对占用资金的利息支付;运输部分指的是在货物运输中,会选择多样化的运输方式来完成对运输比例的固定,在这样的环境中,来将总和费用进行计算,以此来完成对物流成本的定义。在我国,物流成本可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就广义角度来说,其指的是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仓储以及运输等活动中产生的资金支出内容,其既需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李海莹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要对企业的原材料进行采购、运输,也需对企业的产品进行销售与配送,因此其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就狭义角度来说,物流成本会对物品的运输与配置产生费用,其所需企业支出的部分,即为物流成本。通过这样的定义,可以发现我国与日本在对物流成本内容进行定义的时候,存在相似之处,是物流活动所需支出资金的货币表现。 2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企业为了能够在经营活动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往往会选择成本会计控制措施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其内容,一方面,通过对现代科技的使用来降低对生产成本的消耗;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生产技术的提高来增强劳动生产效率,以此来降低人力生产支出。其中,前者所能够获得的利润潜力是直接的利润源,而后者是间接的利润源。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者开始逐步加强对物流利润的关注,可以说物流成本的高低将会直接决定企业的生产成本高低,也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表现内容之一。 2.1能够避免无效作业现象的发生 企业借助于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从中发现本可避免的物流活动,针对其存在的不合理性,让其可以从成本角度出发,让其可以分为有效活动与无效活动两个类型,将无效活动取消,达到成本降低的作用。比如,就制造型企业来说,其在对自身产品进行加工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产品运输或者库存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也就相应地带来人力成本与运输成本,久而久之,企业的生产活动也就会提高本身的开展成本。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提高,这样的经营方式存在将会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利润,也不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 2.2能够确保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目的是为了确保以最低的能耗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对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帮助企业可以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显得更加稳定、科学。具体来说,企业需要将运输模式进行优化,将搬运卸载工作的开展成本尽可能地降低。同时,针对于存储费用,其既要做到保障产品仓储的质量,也要将所需支付的费用有效降低,提高对产品的使用效率。这些都是物流成本核算工作开展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与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现阶段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3.1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目前所采用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其开展的依据是会计成本的核算制度,但是,其尚未能形成有针对性的核算规章制度。因此,当其在为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的时候,由于物物流服务自身带有的复杂性,若仅仅是单纯地对现有的会计制度进行运用,将会很难以满足企业的成本计算需求,其严谨性与专业性程度不足,也就无法确保成本核算工作的环环紧扣,降低会计成本的核算价值。 3.2物流成本核算内容不全面 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需要从其实际开展环节出发,将采购活动、生产活动、销售活动以及客后服务等环节产生的费用进行逐一核算。但是,就目前而言,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仅仅是对采购环节与销售环境的费用核算,因此,其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同时,因为一些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时候,仅仅是对运输费用以及仓储费用进行计算,虽然表面上支出费用较低,但是其产生的成本依旧存在,只不过被分化到了其他的项目中去,呈现出较低水平的运输物流成本,然后其实际支出较高。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并未将物流成本作为企业生产支出的计算内容,导致企业管理者对其的支出一无所知。 3.3未形成单独物流成本核算科目 一些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会将物流成本进行分化,使其在各个环节中有所体现,而未能将其当作物流成本进行统一计算。这是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特征之一:即将物流成本当作采购、经营、销售、售后服务的组成部分,而未能做到统一管理,也是企业自身信息化处理水平较低的表现,企业的物流信息难以被采集与集中,企业也就无法做到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形成本身也就会受信息内容的影响,而难以做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推动。 3.4物流费用归集不准确 目前,物流成本的核算工作仅仅是确保将对外运输活动与仓储活动产生的费用支出进行计算,而对 物流管理支出与信息费用支出忽略了。比如,企业生产活动所需材料的运输往往会直接被判定在货物的购入成本里,而在仓储活动中,其费用又只是对人力费用的支出。这样的核算模式,使得企业虽然在物流成本支出中有着高昂的费用,整体水平却显得较低,进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支出损失。久而久之,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本身的精准度与价值将会丧失,企业的数据需求也就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造成企业的管理困境。 4加强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对策 4.1健全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制度 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需要从制度出发,将其存在的弊端深入了解,以此来确保企业在对原有的核算模式进行优化升级的同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进而提高物流成本计算的科学性。比如,在对管理费用等进行核算的时候,可以设置专门的物流成本支出内容,使其成为该项核算工作的子集,再将这样的分级方式在其他生产经营环节中进行设置,形成明显的分级计算内容。此外,企业还应当将所产生的所有子集费用进行集中,确保其可以对企业所有生产经营行为进行有效覆盖。为了达到更高水平的工作成效,企业应当主动地引进先进的核算技术,降低核算工作的操作难度,也要确保其所需的物流成本信息能够被及时、准确地被传递,以此来帮助企业管理者加强对企业物流成本工作开展实际的掌握水平,促使自身能够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4.2增设物流成本科目 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其开展的基础应当是企业原有的财务会计计算框架,因此,企业在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及生产经营成本费用计算的时候,可以设置补充内容,让其明显的分级化,就其操作性来说,可以是:从原材料的采购活动开始将其产生的物流费用进行一一记录,其包括了采购部门其工作活动的人工支出、差旅补助、仓储费用以及办公费用等。针对于这样的模式还需运用到销售环节、售后环节,借助于这样的模式是为了确保核算方法更为简单、更加具体,促使控制活动能够提高自身的开展质量,将物流运输成本所需的费用进行计算,加强自身的控制能力。 4.3设置专门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机构,并设立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科目 (1)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区分工作活动的开展特征,形成稳定的计算机构,促使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更加专业化。 (2)根据目前的成本核算体系,将所需补充的内容集中且具体化,让其可以在分化的核算工作中有所表现,再按照实际内容与类别来设立分流账目,以此来确保企业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与运输以及生产设备的折旧费用等可以被明化。当然,这样的核算工作本身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来源,会产生相应的设计凭证,进而来完成对企业资金流的控制,显得更为严谨、规范。 4.4细化企业物流成本的账务处理 财务工作者在将原始凭证编入计算的时候,应当将所存在的会计科目明确划分。同时,企业需将产生的成本项目分类汇总,以此来增强对物流费用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具体地将企业的物流信息进行表现,进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内容,促使其可以在企业决策活动中,既能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也能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4.5引入作业成本法准确核算物流成本的信息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物流成本计算会选择传统的统计方法,这样的方法因为自身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较差,使得其获取的信息精确度较低。所以,企业在对物流成本进行计算的时候,需要让物流成本能够被划分成一个个细致的操作内容,以此来确保操作环节可以更好地被分配与集中。在此基础上来提高企业管理者能够获取更为完整、准确的企业发展信息,最大程度地提高自身管理能力,降低浪费支出。当然,这也是现代企业内部改革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需要借助于这样的发展活动来确保自身可以获取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进而从成本内容出发,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5结语 总的来说,现代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需要从会计工作出发,确保成本管理活动与控制需求能够被有效满足。目前,我国的物流成本核算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企业在对自身物流成本进行核算的时候,需要主动地去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一方面,为了降低核算工作的开展难度;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去降低物流成本,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成本会计论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展望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可计量性 人力资源成本虽然内容广泛,但各项要素均是可以计量的。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2004)30号文件规定,人力资源成本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员工的工资总额、员工社会保险费用、员工福利费用、员工教育经费、员工劳动保护费用、员工住房费用以及其他人力资源成本的支出,共计七项。其中,企业员工的工资总额在人力资源成本各构成项中的比重最大,是人力资源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人力资源成本的发生内容明确,并且是可以确切计量的。 二、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必要性 (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识、技术密集型发展,从而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核算越来越重要。因此运用会计的方法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并报告,以此来满足企业管理者及外部有关人员的信息需求将成为必然要求。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宏观调控措施,正确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向,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使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有效顺畅流动,最大限度内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最大化,提升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三)企业提高效益的需要 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其拥有高素质人才多少的竞争,亦即高素质人才决定企业的生存,如何计量报告人力资源成本的投入产出比将决定企业的战略经营决策,因此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动力将会逐渐加大。 三、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现状 (一)在观念上比较落后 1、在接受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概念上保守。人力作为资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作为能给企业带来产出的资产却很多人员接受不了,从而对推进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2、在认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达成的目标上存在误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推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管理,在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存在二个认识上的误区。(1)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就是要减少投入,增加工作量,结果就是直接损害了员工的切身利益,造成员工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抵触心理;(2)比较孤立地看待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忽视了人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体和核心,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部门等管理部门密切相关。 (二)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不完善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主要研究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支出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的人力资源会计,而目前企业所建立的财务相关制度中并未直接涉及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标准、核算制度及报告制度,亦即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还不完善,亟需建立健全相应配套制度。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应信息化载体未完善 现行的会计软件未能进一步满足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管理需求,仅仅只是满足日常会计记账所需,而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归集及报告方面并未形成行之有效的信息化载体。(四)在管理方法上比较单一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单一,大多数企业重视招入成本看轻开发成本,往往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众多构成内容中取得成本比较好归集,而对于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及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却未能充分确切归集,相当一部分成本简单地计入企业的日常费用。 四、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新出路 (一)转变观念提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发展空间 提升企业管理层及普通员工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认知,理解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从而重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不仅从概念层面上还是从应用层面上都得到很好的推行,有益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全方位有效推行。 (二)完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制度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账户。从会计角度出发,设置人力资源成本核算账户,从会计一方开始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经济考核,力求较为客观公正地给出人力资源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反映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体系,在传统会计核算账户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人力资源损益”和“待摊人力资源成本费用”等科目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2、完善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标准。对于各项费用成本的入账确认及计量做出明确规定,使得某项费用成本一旦发生最终是否归集并且如何归集到人力资源成本相关账户科目做出确定性指导,切实保障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记录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最终使其准则化、制度化。3、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信息报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很重要的一项资产越来越引起企业内外相关人员的关注。在财务管理中企业的各项管理经营指标采用会计报表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向企业内外相关人员披露,人力资源成本信息也将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列示并充分披露,最大限度内满足有关人力资源成本的需求。 (三)引入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内容的会计软件 在传统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以人力资源成本为处理内容的会计软件,将极大地加快基础信息的采集及归纳,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成功推行变为可能。具体来说,实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计核算部门及 销售经营部门的信息化软件的相互交叉引入机制,逐渐建立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载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为依托、经营效益为成果的综合管理体系,从而反映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情况,进而促使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四)创新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法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成本的预算管理体系,结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计划(主要涉及招聘、培训及离职等),切实把预算管理体系做实做好,进而保障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可持续性发展。2、创新工资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工资分配相关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完善绩效考核,使人力资源成本的归集有章可循,做到较为客观公正地反映人力资源成本的实际情况,切实搞好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 五、结论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与会计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型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本文从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角度探讨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或现状,提出了四条建议,其为改革传统的会计模式、会计目标和会计方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对于员工个人自我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等都具有跨时代的战略意义。 成本会计论文:企业责任成本会计运用与发展 责任成本会计在近些年逐步显示出了在企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价值,逐步受到关注和重视。责任成本制度可以很好的提高责任精确度,转变职工工作观念,提高职工得到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整体利益有效实现。在责任成本制度的实践应用过程中首先需要企业管理者对责任成本制度认识到位,明确其重要作用,对项目实施目标进行明确。其次,责任成本制度的评估方法需要结合具体的企业发展实际,最后,应该通过科学考核,发挥政策鼓励作用,完善企业整体规划和发展结构。责任成本制度的实施无论在战略成本管理还是在目标管理推广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责任成本会计的概念 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过去企业当中的那种老旧的会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很多企业都提出了一种叫作责任成本会计的管理模式,在这种会计模式当中,相关的财务会计管理部门能够自主开发并进行相应的会计管理,并且把这一财务会计部门当作责任管理中心,然后统一地进行会计项目管理,作为重要的责任管理中心,这一部门必须要相应地制定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并且将工作任务下发给各个执行部门,同时交给企业管理者进行审批,还要对会计管理的结果进行检验,所以责任成本管理部门是企业当中不可缺少的部门,一般采用的是分权管理形式的责任模式来进行的会计项目管理,在这种分权管理当中,相关部门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他们不仅要能够保证企业员工出勤制度的完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企业长期性的发展目标。 二、目前的企业发展环境对责任成本会计的影响 事实上,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对于该项会计管理项目事业的发展来说是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也就是说许多企业成本项目的质量分析要求都是与社会发展环境分不开的,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成本则是每个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目标。而且这种会计管理模式也是基于目标分析理论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目标分析理论通常涵盖了对生产经营项目目标的制定工作,目标预算工作,以及目标分析工作,企业只有根据目标分析理论的结果进行会计管理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发展的规划设计,除此之外,社会环境当中其他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该项责任成本会计工作的进行,比如说国家宏观政策方向上的改变,以及对生产资料市场所进行的调整都会制约着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不仅如此,当今市场环境当中的需求供应关系假如发生了变化,也会使得成本会计的内容发生改变,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的提出和应用,也会不断转变着成本会计管理的形式和手段,因此加强信息技术同企业社会环境的融合发展,为责任成本会计的实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必须要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促进企业之间的成本管理融合,使企业能够把握住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好科学有利的成本信息管理,有效地运用成本会计管理来完成企业的整体发展和提高,运用成本资源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 1.运用现状 要想研究一般责任成本会计这一理论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运用情况,就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考虑,因为该项会计管理模式的应用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发展过程,有关专家对其的分析研究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通过这种成本会计的管理方式,使企业对于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状态都能够有一个了解,同时也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解,简单来说,就是把企业的发展目标转变成为了每一位企业员工每天的发展目标,将企业发展的成本细化到了每一位员工头上,当发展目标细化工作完成了以后,每一位员工就要根据分到的不同责任目标来进行不同的责任成本管理,通过这种责任管理的方式,使得每一位员工为企业所生产的价值都能够得到体现,从而有利于企业根据不同员工的表现情况来设计相应的薪酬福利制度,这种责任成本会计方式的应用使得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朝着多劳多得的方向上发展。而将责任成本的管理理念进一步落实以后,还可以将传统企业内部当中的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使得它们融合成为一种新的责任管理部门,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针对融合完成了的责任部门采取绩效考核管理,使企业中的这一责任管理部门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它的作用效力。这是一种从企业宏观发展的角度所进行生产经营成本管理的一种方式,此种责任成本分配的会计计算方式,使员工在工作的时候不能够只从一个因素方面来思考,而是要从企业发展的整体成本角度上来思考应该怎样去做的问题,就比如说企业当中负责生产资料采集的部门,这部分员工在进行资料采集时不应该只考虑原价的问题,而是要从整体运输费用成本、仓储成本以及资料消耗成本等方面来进行会计成本的计算研究,综合多方面因素以后,选择一种适合于企业发展的采集方式,进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节省成本。 2.责任成本会计与账户设置 一般这种成本会计的研究针对的账户有两种,其一是损益账户,其二是负债账户,在账户设置当中,一定要结合着责任成本会计的管理方式来进行,要保证账户当中责任中心可以控制,然后做好账户的细化分类工作,在账户注册时,要记住责任负担原则,必须要把可以控制的成本放入到账户的责任中心当中,从而实现对项目成本的细化工作,这样对每一个账户所生产经营的项目成本都有一个了解和掌握,在账户管理的评价当中,要结合账户当中的责任中心系统 来看,进而实现对账户的责任成本会计管理。在整个过程当中,应该明确的问题就是一定要把握好责任中心的确定问题,必须要设计规划好项目当中的责任中心,才能够对其进行更好的成本会计管理,事实上,责任中心所负责涵盖的领域是非常大的,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划分工作,要让相关企业严格按照发展情况以及实际的生产要求来进行责任规划调整。在划分完成了责任中心以后,还面临着每个中心当中可以控制成本不清晰的问题,因而在划分成本的时候,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每个中心所消耗的成本状况,而且还要了解每个中心能否计算和调节控制成本的消耗,这也从侧面要求了责任中心必须要事前计算完成好成本的预估项目。之后还要关注的就是内部成本转移的问题,一定要使责任中心之间能够协调完成好成本的转移价格,将价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要从企业发展的宏观角度上进行考虑,使得成本的转移合情合理。在对账户当中每一个责任中心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的时候,要做好相应的会计预算的计算工作,然后对预算的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特别是针对可以控制成本的考核评价,将成本的计算结果应用到企业整体的责任成本会计的设计当中。 四、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发展趋势 1.理论角度 从理论角度上来看责任成本会计管理项目未来的发展趋势,还需要进一步充实这一理论系统的内涵,加强对责任成本的理论研究,要从理论知识层面上去充实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学习,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研究的成本应用到企业的发展项目当中,然后通过实践性的检验方式来检验这些理论研究是否具有实际效果,能不能更好地做到对责任中心的划分工作,如果实践检验在企业中开展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的话,就需要重新转换一些理论研究的设计思路,根据之前提出的理论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在不断地探索当中找到一种合适的责任成本会计理论方法。 2.技术角度 一般责任成本会计在技术角度上面的发展趋势,指的是要在企业范围内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型的会计成本管理模式,从而提高责任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会计研究效率,缩短了不必要的用工时间和用工成本,通过计算机会计处理系统软件来更好地实现对责任成本会计的计算与控制管理,使得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根据会计软件的计算结果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还是发达国家的会计核算技术比较先进,关于成本会计方面的管理核算水平也比我国的发展水平要高出很多,因而从技术层面上,我国也应该多多向发达国家进行学习,从而掌握到更为先进的责任成本核算技术。 3.企业文化角度 企业要想真正做好责任成本控制工作,还是要从企业思想的源头开始做起,上到企业管理者,下到每一位企业当中的工作人员,都需要树立一种责任成本的管理意识,这就要求构建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让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能够主动地去完成成本管理问题,一切从企业发展的长远性角度出发,不断地从企业宏观发展的战略角度上来科学规划生产经营成本,并且将这种关于成本的规划设计落实到每一责任中心的生产环节项目当中。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目标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与发展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目标成本会计制度在企业中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应该通过会计成本制度构建起全过程和全员的成本管理体系,使得上到决策管理部门,下到一线操作部门整体的责任成本观念加深,提高全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对于企业的责任成本会计管理操作人员来说,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流程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整体的公司责任成本控制效率,发挥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责任成本会计的实施不仅对于短期的成本控制作用明显,对于长期的企业未来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成本会计论文:成本会计的教学体会 在成本会计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分类或分配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或比较抽象,可采用图表示意法,充分展示有关内容。这张图十分直观地说明了材料费根据用途(领用部门)的不同分别记入了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账户,这样学生在理解材料费用分配时就轻松了许多。总之,图表是会计教学中最好最重要的教学手段,采用图表示意法可使学生便于理解,加深记忆。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阶段一般存在三种教学方式:一是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二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三是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如果采用由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讲授的方法,则会带来时间、空间上的矛盾。一方面,由于板书占用的时间较多,为了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师往往不得不加简化或放弃板书而加快讲授的速度,使有些问题无法细致地展现出来,学生一旦某个环节未能掌握,就往往失去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由于黑板的空间有限,一般很难将每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全过程呈现给学生,往往是展现最终结果而没有过程演示,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各种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单等表格中各数据的来源,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困难。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具有强大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和传播能力,为教师生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作为教师应适应这一新形势,不仅要努力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具备娴熟的多媒体技术,更要擅长多种媒体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将新的媒体技术、新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内容。这样对教师来说,讲解清晰、节约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对学生来说,直观简单、通俗易懂、引发了兴趣。 重视实践环节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要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传统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人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成两块。平时课堂中只注重理论教学,学生由于从未接触过成本会计工作,往往感觉很抽象,不能深刻理解;毕业前进行模拟实验并到单位实习时,又认为无从下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高。因此,应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文秘站:为目标,在理论讲解的同时,灵活地使用多种实践性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兴趣。目前高职院校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形式和手段有练习、测试、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单位实习、撰写论文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目的,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实践教学手段,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最优组合,增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职成本会计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按照课本、教学计划、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过程,而且应该积极开动动脑筋创新多种教学方法,把理论内容寓于实践教学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本文作者:王志钢 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通州学院) 成本会计论文:成本会计方法体系问题与对策创新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相应法规不断完善,会计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的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得到全面的应用,但是作为会计组成部分的成本会计,仍然没有得到完善,其方法体系仍然很落后。建国以来,我们借鉴前苏联的成本会计方法体系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这种在旧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1993年我国进行一项大举措的会计制度改革,不仅改革了会计准则等内容,而且对一直沿用前苏联50年不变的成本会计的方法体系进行了改革,由完全成本法改为制造成本法,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成本会计方法体系,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现有成本会计方法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环境的需要,改革现有成本会计方法体系势在必行。人们纷纷致力于成本会计方法体系的研究,但是绝大部分学者仅仅是局限在国内环境下,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内容融入成本会计之中,这显然是不够。 成本会计方法和理论体系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 成本会计的产生、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是基于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成本思想,基本上只是一种将本求利的思想,对于产品成本核算环节和产品销售环节并未作严格区分,对于核算产品成本的各个要素也未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成本记录也只是以单式记账法进行成本记录。成本核算只是一种具有统计性质的成本计算,表现为费用的累积,直到封建社会末期,对于各项费用的认定和摊派尚缺乏一定的规定,而对于成品和产品成本的处理则更无妥善之方法。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竞争的出现,使工场主的经营日益复杂化,他们要求随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于是,在人类早期的成本思想和简单成本计算行为的基础上出现了复杂的成本计算。人们逐渐把复式记账法引入到工业簿记中来,形成成本核算账户体,从而确立了实际成本会计制度的基本模式。 到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增加,实际成本会计制度的局限性逐渐开始显现,为适应经济环境需要,便产生了标准成本会计制度。标准成本会计的诞生是企业成本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时成本会计发展虽然实现了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相结合,为企业成本会计服务于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子,但是它只是协助解决执行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的问题,而未参与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在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开始进入所谓的战后期。生产力获得十分迅速的发展;资本主义企业进一步集中,企业的规模愈来愈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在这种新的情况下,要求企业成本会计必须为企业的规划、预测、决策服务。 1936年,美国会计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公报》上首先撰文提出变动成本法。因当时正处于“制造间接费”讨论的间歇期,所以未被人们所重视。20世纪50年代,会计学者们开始研究成本习性理论,将标准成本与变动成本法试用于会计管理的实践,使当时的预算方法、利润计划方法等日臻完善。从此,成本会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形成了新型的重在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 近一二十年来,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企业制造环境已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在新的制造环境下,成本会计又有了新的发展:完善了质量成本核算,实行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制度,推行倒推成本法,电子计算机在成本会计中得到应用。 关于成本会计发展历程得出几点结论:成本会计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成本会计方法和理论体系在不同发展时期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成本会计的改革和研究必须兼顾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其发展方向应该是对企业成本进一步实行有效的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成本会计方法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本会计教材非常多,但是不同版本教材的方法体系基本上是相同的,只不过有一些内容更加详细或简略一些。内容基本上包括:成本及成本会计的相关概念、内容及分类;成本会计的职能及作用;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和工作组织;成本核算的原则、要求和程序;各成本核算程序的具体核算;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成本报表与分析。成本会计方法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只重视成本的核算职能。对成本核算职能从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到具体核算方法,再到成本报表阐述非常全面、具体,并且以大量的实例说明其具体操作方法。但是对成本会计的其他职能如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职能只是简单的在理论上加以概括,并没有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深入介绍。 二是缺少实践环节的内容。对采办原材料、招用人工开始,经过投料生产,到产品生产完成,入库待销,直至销出的生产流程,以及随着生产作业的流动循环而形成的生产流程和成本流动的会计处理及成本会计报表的编制都没有介绍,学生缺少感性认识,使其不了解成本核算理论程序。 三是成本分析不能为成本决策服务。成本分析只是介绍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简单方法,缺少深层次的本量利、成本效益等更能为决策服务的分析方法。 四是缺少全过程的 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美国着名的斯坦福商学院会计界权威教授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现代成本会计也称为“管理会计”。西方也有些学者把“高级成本会计”等同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不应该与管理会计截然分开。 新成本会计方法体系的构建 理论是对实践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运动而形成的系统化的、合乎逻辑的、合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成本会计理论也是如此。我国成本会计内容、方法体系是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对于当时的经济环境是适用的、科学的,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现有的成本会计已不能完全匹配当下的经济背景,因此重构成本会计方法体系势在必行。本文认为部分学者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内容完全融入其中是不妥的,目前成本会计方法体系仍不是很全面,新成本会计方法、体系应该在现有成本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生产流程及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内容,将成本控制融入成本核算当中,将成本核算方法与成本核算程序、成本报表、报表分析一体化,使成本分析真正起到为成本决策服务的作用。 新成本会计方法、体系的创新点 (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从实践-理论-实践,这一线条使成本核算的流程更加清晰,另外结合成本核算流程介绍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和工作组织,更明确了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的责、权、利关系。 (二)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开设成本会计学的目的是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分析,为报表使用者提供预测、决策资料。要使成本会计学真正达到这一目的,成本会计学就应该是不仅仅提供成本数据资料,而且应该对成本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形成一整套系统资料。新成本会计方法体系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构建的。如成本核算的分批法,首先介绍要素费用与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的核算,在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然后编制成本报表,最后进行分析,完成了整个成本核算与分析流程。 (三)强调成本控制与分析 新成本会计方法、体系在材料成本核算、人工成本核算、辅助费用核算、制造费用核算、废品损失核算、在产品与产成品核算中都增加了成本控制内容,使成本控制贯穿于成本核算流程的全过程,使成本会计不仅为使用者提供数据资料,而且为投资者降低成本提供帮助,使成本会计真正起到了服务的作用。在成本分析的内容上增加了成本效益分析,在成本分析的方法上增加了本、量、利分析法和成本习性分析法。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现有的成本会计方法、体系已不适用瞬息万变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使用者的需要。重视成本控制与分析建立新型的成本会计方法、体系已成为必然。希望新成本会计方法体系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成本会计论文: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 一、引言 战略成本会计是战略与成本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管理者为了确保企业可以有效的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而督促会计人员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自身及其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借助这种分析资料而形成企业战略,并创造竞争优势的活动[1]。那么战略成本会计应该如何在制造企业中应用才能发挥其最大优势,这也成为了广大学者和制造企业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二、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制造业是指利用可以制造的资源,如资金、技术、信息、劳力和物料、能源等,按照市场的需求,通过科学的制造流程,把可制造资源转化成可供人们使用的大型机器、工业品和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的指标,制造业水平高的国家一般会被划入发达国家,制造业水平低的国家就是发展中国家。因此,鉴于制造业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在集中力量进行制造业产业升级,在制造业产业升级中传统的成本会计就显示出了自身的缺陷,这主要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成本会计造成产品成本计算的不准确。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制造业的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就意味着机器人和电脑将在制造业生产系统的部分的或者全部的取代人脑,这样就造成了劳力在制造业中的使用将逐步的减少,也就是说人工成本在总成本的比重将直线下降,有数据显示当前人工成本已经从原来的40%—50%下降到了现在的5%[2]。同时信息化的应用还导致了其他工业费用的多样化,面对繁杂的工业费用仅仅依靠传统的人力是很难计算出准确的产品成本的。 二是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比较系统在新环境中的反作用化。在传统成本会计中有一个将实际发生成本与标准成本比较的系统[3],在这个评价系统下,制造企业为了获利,可能会采购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者进行大数量的采购以利用价格差异来获利。但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追求高品质的今天,这种行为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低而损害企业的信誉或者大量的库存积压而导致企业损失。 传统成本会计以上两个方面的缺陷对于制造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而战略成本会计具有适应市场和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等方面的特点,这就为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提出了必要性。 三、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的可行性 当前我国制造企业的发展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这种可行性主要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当前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比较的完善。经过多次的与世界接轨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企业改革,当前我国企业已经明晰了产权,建立了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4],这为战略成本会计在我国制造企业中应用创造了条件。 二是当前制造企业已经开始战略管理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中的热点话题,也是推动企业管理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已经看到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并且积极的开展战略管理实践,这也为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三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并且在制造企业中应用。战略成本会计要想在制造企业中顺利的实施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企业信息化,因为战略成本会计的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战略成本会计的质量和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随着信息化和产业化的推进,我国制造业也在大力的推进信息化,当前制造业的信息化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这也为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四、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的具体举措 鉴于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我国制造业和战略成本会计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的重要性。战略成本会计是当前成本会计发展的一个趋势,制造业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种趋势,并且看到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看到这一趋势,并且支持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广泛的应用。 二是积极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应用离不开信息化,因此我国制造业应该积极的推动信息化。第一,要配齐信息化硬件。要通过购买电脑,设置局域网,建立企业信息网站等方式配齐企业信息化硬件。第二,要积极的培养企业信息化人才。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作为企业为了推动信息化的发展要采取各种措施培育信息化人才,通过人才培养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第三,要积极探索企业信息化和战略成本会计相结合的途径。通过结合途径的探讨,实现战略成本会计与制造业的完美结合。 三是建立专门的战略成本会计管理机构。建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主体才能更好的推进战略成本会计的实施。为此,为了在制造业中实施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中就要明确一个管理部门,明确管理主体。 四是建立适应战略成本会计实施的组织体系。实施战略成本会计工作需要企业的全员参与,离开了全体员工的参与,企业战略成本会计就是不完善的,就会出现问题。因此为了适应战略成本会计的实施,制造业应该按照战略成本会计的要求对于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再造,使其可以适应战略成本会计的实施。 五是根据制造业管理流程建立战略成本会计实施系统。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其管理流程分为: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和产品销售服务等环节,为此我们就应该按照战略成本会计的思想,把战略成本会计贯彻到制造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制造业战略成本会计管理全程化。 五、结语 总之,经过研究,笔者认为战略成本会计是成本会计发展的一种趋势,其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也是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我国制造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战略成本会计在制造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并深刻的分析其可行性,结合实际采取合理措施推动其应用。
产品品质论文:家畜理想蛋白的供给与畜产品品质的关系 摘要: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中,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食物选择。但是,我们似乎却越来越多地陷入到对食物的抱怨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饱、吃好已不能满足大众的消费水平。当今猪肉吃不出肉香,鸡蛋索然寡味,鸡肉吃得像馒头。究其原因只有一条就是规模化养殖和饲料品质单一。担心猪肉、鸡蛋、牛奶里有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不敢吃;因为有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不能吃;吃新鲜青菜和食用菌,成为最新时尚。在当今的时代,人们对吃开始有了更高的、更健康的要求。由此可见对于畜产品的营养和品质的提高势在必行,饲料的营养平衡和营养价值也必将引起重视。 关键词:规模化 畜产品 养殖 品质 畜产品的品质受畜禽遗传特性、营养和饲料、饲养环境以及加工贮存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的问题,其中营养和饲料是影响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 一、家畜理想蛋白的供给 理想蛋白这一概念是用于合理评价动物的氨基酸需要量提出的。虽然当时理想蛋白是以生长猪为动物模型提出的,但亦适应于其它动物。动物的氨基酸需要量包括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两部分。生长期氨基酸维持需要只占总需要量的1%~3%,不同品种、性别、和体重的家畜蛋白质需要量主要取决于其体蛋白沉积量,沉积1g体蛋白所需必需氪基酸的数量是一致的。因此,在满足动物合成非必需氨基酸所需氮源的条件下,就能建立起满足生长需要的必需氨基酸模型:即所谓的“理想蛋白模型”。用可供选择的原料配制日粮时.不一定都能满足理想蛋白的氮基酸平衡,当日粮满足了动物所需的某一特定养分后,其中氨基酸可能会过剩或不足而影响成长。同时,日量中氨基酸总量应与能量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配制家畜日粮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首要保证供给,加上适宜的赖氨酸/消化能水平,同时近可能满足理想蛋白的氨基酸平衡,使用必须氨基酸含量高的原料作日粮,这是保证畜产品品质的营养关键。 二、提高饲料品质 国人饮食结构从传统的植物性食物为主,迅速转为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牲畜肉类和蛋类占据极大比例,对价格和数量的敏感性要远超出对内在品质的苛刻追求。绝大多数人对营养的认识,依然是多即是好的层面。当等值的付出可以量化为最大化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时,人们习惯性地向“性价比最高”的一端倾斜。造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三大能量来源总体呈现全面过剩状态。但如果具体到膳食纤维、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以及直至今日仍未被科学界完全认识了解的各种萜类、酯类、多酚类、酮类、异硫酸氰盐类,却因过度追求效率而放弃了杂食传统,促成严重不足。尤其是对人类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 所以优化饲料结构提高饲料品质成为提高畜产品品质的关键,饲料原料来源天然、多样,效果明显;添加增加蛋白成沉积率的药物降低脂肪含量已十分普遍;添加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成为常规手段。为了提高畜产品风味这些手段还远远不够的。 三、调整养殖模式 养殖结构平衡,数量适度,近于自然的养殖模式逐渐成为提高品质的新途径。散养好于圈(笼)样,山林放样优于散养。能进一步改善外观体脂硬度、胭体瘦肉率、肉品色泽和口感风味等。反刍动物的体脂硬度受饲料的影响较小,但猪饲料中脂肪的性质直接影响着体脂的硬度,因此,育肥后期猪的日粮中不宜过多地搭配玉米、燕麦、米糠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饲料,应适当搭配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饲料,如大麦、高粱等。畜禽胴体瘦肉率的高低,除因畜禽的品种和经济类型不同而胴体瘦肉表现高低不一样外,一般认为,同一品种和同一经济类型的畜禽,在饲料消化能值相同的情况下,饲料蛋白质相对较高的,胴体瘦肉率就高,脂肪相对较少。因此,要提高畜禽胴体瘦肉率,必须相对地提高饲料的蛋白质水平,同时,可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合成氨基酸来调整饲料中氨基酸平衡,限制脂肪的沉积,提高畜禽的瘦肉率。畜禽肉品色泽也是决定畜禽肉质的重要因素。饲喂黄色玉米的鸡,鸡体就呈黄色,其品质高于白色鸡。因此在配合日粮时应适当添加含有较高氧化类胡萝卜素或叶黄素的天然着色剂类饲料,如苜蓿粉、松针粉、槐叶粉等。影响畜禽肉品的口感风味的因素很多,饲料中可添加多种化合物、中草药用于改善风味。 动物油脂和畜肉中富含的饱和脂肪过多摄入对人体有害,而植物油和鱼肉中的不饱和脂肪却似乎对人有益。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可以提供人类自身无法合成的不饱和脂肪酸,人类必须从外界食物中摄取,它对维持人体机能、抑制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有很大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和对食物供能效率的追求,现代人的膳食营养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越来越多以谷物和畜肉为食,问题恰恰因此而起。 林下养特种野猪 、林下养蛋(柴)鸡、草原牧场养奶牛,成为时下风味食品的热门来源: 1、特种野猪(家猪和野猪杂交的后代)放养,特种野猪肉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后腿肉的脂肪只有家猪的50%。野猪肉含有17种氨基酸,亚油酸含量是家猪的25倍。而亚油酸是被科学界认为唯一的人体最重要和必须的脂肪酸,,它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柴鸡蛋、富硒鸡蛋、维生素鸡蛋风行一时,鸡蛋的品质包括其营养成分、蛋黄色泽、蛋重等。鸡蛋中营养成分的差异,完全取决于不同鸡龄的鸡所产的蛋的自然规律:鸡龄较小的鸡下的蛋,个头不大,蛋黄相对蛋清的比例较高;鸡龄较大的鸡下的蛋,个头大些,蛋白质含量高些,胆固醇少些。除蛋白质外,饲料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以及含量的多少,将随着饲料中维生素和硒、铁、锰、碘、铜的含量多少变化,饲料含量高则蛋内这些元素的含量就高;家禽补饲青绿多汁饲料或维生素A,可提高蛋中维生素A的含量;勤晒太阳或补充维生素D的家禽,可提高蛋中维生素D的含量;饲料中添加矿物硒,可相应增加蛋中矿物硒的含量;在日粮中适量搭配黄色玉和青饲料,或加入草粉等,均可加深蛋黄的色泽,从而提高禽蛋品质。其他营养完全来自饲料。饲料含量高,产品含量就高,品质自然好些。 3、天然牧场养牛奶,牛奶的品质一般指乳蛋白、乳脂、维生素和无机元素的含量,以及奶类的风味。特别是乳脂乳含量,受饲料影响很大。传统饲养都是粗饲料加精料,这种情况下如果粗饲料质量很差的话,乳脂率会偏低。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如果使用优质牧草,如苜蓿、羊草等,乳脂率就会大幅度提高。另外,乳蛋白率虽然受遗传影响更大,但是饲料也能对其产生一定影响,要获得较高的乳蛋白率,精料中必须含有优质蛋白。因此,日粮中应适当搭配玉米、燕麦、花生饼、豆饼、鲜草等,尽量减少棉籽饼、菜籽饼饲喂量。 由此可见饲料和饲草的品质直接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家畜在近乎自然环境下自由采食多种牧草和矿物以及增加运动量也可以明显提高畜产品品质,究其原因也是摄取了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无机矿物和增加胭体瘦肉率及体脂硬度。以上措施对提高畜产品品质效果显著,引领养殖新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作者单位:河北省诼鹿县农牧局) 产品品质论文:产品细部设计对产品品质的重要性探讨 摘要:从对于细部设计认识的建立谈起,从现象到本质,以大量例子层层深入。论述了产品设计过程中细部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细部设计是最终赋予产品以形态、功能、使用方法等存在方式的产品设计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所有的造型艺术一样,造型比例确定之后,决定的因素就是细部。论述了产品设计与细部设计的概念在本质上的一致性,细部设计的不同使产品表现出巨大差异,指出细部设计是描述和表达产品不可缺少的语言之一,是塑造产品风格、特点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产品设计;细部设计;整体;局部 1、对于细部设计认识的建立 对于细部设计的认识我想最初根植于世事不谙的孩童时代的记忆。好像是头一次自己倒开水。我很谨慎的用双手托着玻璃瓶(家里一直是用一个大玻璃杯凉开水的)微微倾斜,却不想水顺着瓶壁全淌在了手上。玻璃瓶“砰”的摔在了地上,开水溅了我一脚。后来家里换了一个新的凉水瓶,我却再也不敢触碰。妈妈一再鼓励我重新尝试,我才终于鼓起勇气,然而这次很顺利。后来我仔细端详了这新水瓶,原来它有一圈稍稍外泛的瓶口,这样水便不会轻易沿外壁流下来了。我欣然于这个惊人的发现,确也使我认识到了事物一些细微部分的重要性。如今自己已是一名产品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儿时的经历记忆犹新,经过了多年的学习积累,对于细部的认识亦深了许多。 我国产品设计对细部设计的重视不如国外(欧美等发达国家),拿轿车来做一个比较,轿车的外形给人一种规则整体的速度之美感,而车门线对于轿车的整体美感与规则感来说无疑是不利的。车门的门楣线因为与腰线、车裙等平行,所以细微的偏差就容易影响整个轿车侧面规整感。若再加上与后门楣“错落有致”的排放,那更是大刹风景。而这却是我国自行设计开发的小轿车常有的现象。而拿我国引进的德国大众公司80年代的技术生产的桑塔纳轿车来看,门楣上畜意处理了一条由A柱(前柱)底端引出的一条黑色橡胶门楣条,使得门楣线对侧立面的影响太大降低,同时起到防止车顶雨水滑入车门的作用。再观之其它进口车,本田轿车的门楣多与车窗玻璃内架一体,加之白亮的电镀窗框亦极巧妙地掩饰了这一问题,还有的则是把车上门楣线翻到了车顶面,从而在侧立面上回避了这一难题。这些细部设计处理的精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有加。 2、细部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产品设计与细部设计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所谓细部,是指事物细微的局部,亦指事物细微的方面。细部是任何一件事物都不可缺少的,没有细部当然不会有所谓的整体。因此作为赋予产品以形态、功能、使用方法等存在方式的产品设计,对于产品细部的设计处理当然与之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细部设计是在即定的产品已规划好的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法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使产品在加工工艺、制造成本、设计定位等方面以更合理的方式存在,是产品设计的继续、深化和发展。从总体上讲,产品设计与细部设计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的,不能简单割裂。二者都以满足物质使用功能和精神品格要求为目的,都受到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设计时都要运用一定的造型规律、视知觉规律和形式美法则等。而细部设计是设计即定的具体的形态关系,它和人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设计时更重视生理效果和心理效果。通过色彩、质感的设计,创造出理想的设计,感染人的心灵,与人的心灵进行沟通和对话。它更加细腻入微。 2.2细部设计是塑造产品风格、特点的重要手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空前进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在经济繁荣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渴望用代表他们品位的物品装饰他们的房间,用具有特点的产品表达他们的个性。购置家庭用品的过程成为个人风格的不断清晰化的过程。人们开始强调产品的个性化和个人风格,提出了“生活环境个性化”口号,消费者对那些具有创新设计思想并与他们的想法有关的产品表现出强烈的兴趣。IDEO公司相信,就像现在人们已经可以随意改变电脑屏幕的保护图案那样,人们今后也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方式来制定产品,设计师将在产品的外观和质地上要为消费者的品位留有余地。而谈及风格特点,我们更习惯于联想到形状离奇、色彩夸张的概念产品,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能成为我们羡慕的“梦中情人”或是巨富们的收藏品。由于他们的适应性、技术含量及成本方面的不成熟而很难被制造商们立即进行大批量地生产。在效用功能、技术条件及制造成本的制约下,大多数相对成熟的普及产品的风格特殊是在细部设计上体现出来的。我们所见市场上的彩电、冰箱、音响以至汽车等无不是如此。 企业基于坚守市场份额以至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的目的,常常也在所生产的产品外观造型上突显一定的风格特点,并形成自己独有的形式语言和风格传统以树立自身品牌形象,扩大知名度。而多数的这种形式语言和风格传统也往往是在产品细部设计上形成的。奔驰轿车前端条形的进气格栅,对比宝马轿车双肾形的进气口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造型语言和传统,绘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世界高级轿车的形象代表。索尼产品硬朗、简洁中又不失丰富变化的产品形象加上优良的品质,吸引了一大批痴迷的追随者,使得每推出一款新品都能够创造销售的奇迹。 3、如何进行细部设计 关于细部设计的方法,我想作为设计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谨以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所思所想提出与大家共勉。 3.1从整体出发,避免相互矛盾 一件产品是细部的集合体,正是各个细部的协调搭配才最终构成了产品本身;而且产品对于使用者来说永远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是各零件、细部的有机组合构成了产品的功能、形态等。因此细部设计必须遵循从整体出发,局部服从整体需要的原则,绝不应该为了细部的造型、色彩的美观而破坏了产品整体协调与平衡,以至功能有所损失,更不应该喧宾夺主。 细部设计还应特别注意不同细部间的相互关系,不能造成参差不齐的感觉,更不能形成互相矛盾的状况。譬如,奔驰轿车的前脸和美洲虎轿车的后尾都堪称是现代轿车设计的精致之作。那么试想一下,把他们结合到一起组成一辆车的话。或许谁都不会再那样认为了。 3.2从产品的功能需求出发,避免盲目行事 产品形式的审美创造一般都是以功能需求为取向原则的。作为产品细部的设计当然也应该服从这项原则,而且由于细部设计是发展与完善,涉及产品具体的形态关系,它和使用者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更应该从产品的实际功能需求出发思考问题的合理解决方式。细部设计应该不断的深入生活去体验生活,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得到真切而准确的信息反馈,而后不断完善之前的设计。细部设计切忌抛开实际而一味孤立地进行,不然就会像寓言中的那把弓一样是得其反。曾有位同学作过停机坪牵引车的设计。为了起到醒目的作用,他最后把车身大部分设计成为黄色,然而没有考虑到停机坪开阔的地面上黄色容易反射阳光形成耀眼的眩光而影响飞行员的视线,这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却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使其设计丧失了说服力。 3.3讲求恰到好处 设计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设计师对于该设计的尺度把握得如何,是不够,是过分,有偏差,还是恰到好处。因此对于细部设计的“度”的把握更显重要。由于细部设计的相对独立性,致使我们在处理细部时极易脱离产品本身陷于孤立。因此在处理细部时一定要本着整体地看待全面地思考的原则恰如其分地进行。过分的细节设计会使产品显得繁冗复杂,甚至使产品脱离设计的初衷,有矫揉造作、故弄玄虚之感;而缺少必要的细节又会使产品显得简单空洞、沉闷而无生气。恰倒好处的细部设计则能增添产品的情调、方便产品的使用,甚至弥补产品造型及功能上的不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过分与欠缺都应是相对的概念,而且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应孤立的看待。有一个案例,广东某厂生产的一种收录机,以日本三洋收录机外型为基础却在上面添加了许多闪光彩灯、电镀边榧等细节。在我们看来,繁琐之极,反倒破坏了原来的简洁的形象,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然而这种收录机却在市场上取得了骄人的销售成绩。评价一件成功量产产品而非作品,即应以其市场表现为主,所以这种产品的设计开发是成功的,它适应了市场需求,为商家创造了利润。因此其设计是恰到好处的。 4、结 语 孔子云:“轻忽小物,积害毁大,故君子慎其微。” 和所有的造型艺术一样,造型比例确定之后,决定的因素就是细部。一件产品的设计开发在大的创意形式确定之后,往往正是通过细部的处理,才最终形成了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趣味。恰当的细部处理可以弥补造型和比例的不足,低劣的细部能使本来不错的创意变得不堪入目。作为设计院校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在产品的外形上追求创新,更要对其细部设计进行推敲,使产品在功能上实现创新,唤醒对设计的再认识。 产品品质论文:食品、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新技术和融合技术的开发 该获奖项目属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等技术交叉渗透的新领域技术,是理论和技术高度融合、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并重的基础应用型项目,该研究属于国际热门研究,也是我国着力发展的方向之一。 技术创新点 1、发明了一种新的食品气味无损检测方法。 开发了国际上第一台气味图像化识别系统。气味既能闻也能用眼睛看了,与人工感官相比,嗅觉可视化技术是“鼻子”加“眼睛”,更形象、更直观,一致性更好。与国内外现有的电子鼻相比,检测精度更高,速度更快。 2、针对不同对象,解决了食品无损检测中信息的更全面获取问题,使检测指标更多。发明了3台装置: 视觉信息全面获取的苹果在线检测装置,利用三个摄像头从不同角度连续拍摄9幅照片,杜绝了信息的遗漏,从源头上保证了检测精度。同时,信息量激增造成的机器处理速度降低问题也得到了充分的解决,在数学建模和软件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多种指标全面获取的牛胴体等级检测装置,一改目前国内外牛胴体质量评定全部依靠人工检测的现状,在国际上第一个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和计算机图像处理两种无损检测技术的信息融合对牛胴体质量进行多项检测指标的评判。 国内外首台外观,糖酸度,气味三种信息全面获取的水果检测装置,突破了国际普遍采用的单一技术的局限,一次可检测指标更全面,精度更高,使“多类型传感信息融合的层面选择原则”,“不同量纲,量级数据的融合及加权方法”,“检测装置的微型集成”等技术难点得以解决。 3、在拓展应用对象方面,发明了2种自动分选机器。 首先,项目组发明了国内外第一台智能化软胶囊分选机,首次将图像处理技术用于软胶囊的分拣,生产率30万粒/天,提高了检测速度和精度,降低了劳动成本,高标准地保障了产品质量,在我国最大的醋业集团恒顺集团得到应用。 其次,国内外第一台小型水果智能分选机的出现,使水果分选装置不再局限于较大水果(苹果、柑橘,梨等),也开始囊括南丰蜜橘、冬枣,李子及小西红柿等小型水果,如今已在江西农业大学农场应用。 成果价值 该项目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申请发明专利20项,其中8项已授权,其余均进入实质性审查程序。另获实用新型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著作3本,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论文被引用361篇次(其中它引296次),有89篇次被SCI、EI收录。 项目的实施使我国食品农产品无损检测的科研水平、技术水平总体达到国际先进,部分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提升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以信息技术引领传统装备的升级换代,直接促进了农产品产后处理水平的提高。对实现加工增值、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现代食品加工业做出了贡献。成果科技含量高,通用性强,可广泛用于食品,农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的质量监测和评定。多项成果得到转化,应用前景广阔。 产品品质论文:提升产品品质 延长使用寿命 是企业的责任 影响电热水器使用寿命的因素很多,如水质、后期保养等等方面。目前,国家对电热水器使用年限并没有明文规定,但一般情况下,质量比较好的电热水器的使用寿命在10年左右,如果使用得当,经常进行保养,会延长至15年甚至更长。电热水器的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内胆的寿命。影响内胆寿命的主要技术因素,一是焊接技术,二是涂搪工艺。目前市场在售的电热水器主要采用搪瓷内胆,但搪瓷内胆分为干搪和湿搪两种工艺。其中,干搪工艺搪瓷涂得比较均匀,焊缝比较光滑,因而搪瓷附着力较强,不易出现脱搪,从而使得焊缝不会轻易漏水;而湿搪工艺一是容易造成搪瓷厚薄不均,二是内胆焊缝处由于是后焊接而破坏了搪瓷的保护,使得内胆更容易被腐蚀漏水。从工艺上来讲,干搪的内胆使用寿命要优于湿搪。同时干搪通常是引进国外的生产线,投入成本在2000万元左右,远比湿搪生产线的成本500万元高。此外,搪瓷粉也有区别,我们赛德隆干搪工艺的搪瓷粉是从澳大利亚和比利时进口的,能适用于各种水质而不会轻易被腐蚀掉。 内胆之所以会漏水,主要是因为在水的不断腐蚀下,搪瓷涂层消耗掉而导致漏水。例如水中的次氯酸根对搪瓷粉的腐蚀特别大。保护内胆陶瓷涂层的有效措施就是定期更换镁棒,通常两年更换一次比较好,对于水质特别差的地区,如上海,由于次氯酸根含量高,最好一年更换一次。当然,镁棒也分为加芯镁棒和不加芯的,通常加芯的要好一些,不易折断。另外,镁棒的重量也不一,有150克、300克,还有500克的。重量越高,使用寿命越长。 在有效保护内胆的情况下,如果想使热水器处于很好的工作状态,也必须及时更换更新热水器的其它附助部件。加热管作为热水器加热的主要部件,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能效逐渐衰减。加热管是金属做的,就算不使用也会逐渐衰减,长期在水中更是会衰减,这是不可抗拒的物理现象,所以要尊重科学。因此,建议消费者根据水质的不同,使用3~5年后,通过检测情况进行加热管的更换,从而提高加热速度和热效率。当然,作为电热水器中使用的电器元器件,也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老化,如温控器等,最佳使用状态时,设定在66℃才停机,但随着使用年份的增加,可能会变得不灵敏,烧到60℃或者55℃就停机。整体来讲,能影响热水器使用寿命的主要部件就是内胆和加热管,其它的电器元件如漏电保护器,强电板、弱电板,通常只要选用的原材料较好,都能正常使用,就算不能正常使用,也危及不到电热水器的使用寿命。 在国外,很多家电产品都有寿命期限的规定,到了使用期限,不管机器是否还可正常使用,都会强制淘汰。但中国的消费者受长期以来“缝缝补补用三年”理念的影响,仍然在使用早已经到报废期的产品。当然,通过保养延长热水器的使用寿命,物尽其用也是正确的,符合环保的大方向。但作为企业来讲,必须从每个因素,每个小环节出发,做好消费者保养和更换意识的引导,以保证消费使用产品的安全和舒适性。同时,我不赞同后期的保养有商业行为在内,如通过售后服务提高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因为现在很多企业打着保修的免费服务,但真到消费者那里,就会有很多的收费名目,需要消费者为服务买单。当然,配件的更换,肯定就有配件成本在内,例如加热管、镁棒等更换下来,也会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如果这些配件是集中更换的,消费者就会感觉到还不如买台新的。 更重要的是,当一个电热水器处于能耗增加,热效率降低的状态下,虽然可以使用,但是在不良状态下的使用,对于消费者来讲,也是一种资源和使用安全上的负担。再加上中国的维修和售后行业不是很规范,如果有很强的商业利益在内,就会存在消费者在使用产品上的隐患。我个人认为,合理淘汰产品可以促进企业和行业的良性发展。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作为企业,不断的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品质,是一种责任。因为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会促使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一个企业不断投入研发资金,把更节能、更环保的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很重要。 当然,是通过保养和更换配件来延长使用寿命,还是更新换代,取决权完全在于消费者。但作为企业要担负起企业的责任,告知消费者,以保证消费者使用到最舒适的产品。 (责编 邱麦平) 产品品质论文:合理施肥提高农产品品质 [摘要]合理使用肥料是指建立在植物营养学基础上,根据作物、土壤、肥料性状确定肥料的使用量及合理使用方式。无公害农产品突出解决农药安全问题,优质农产品生产关键在于合理使用化肥。 [关键词]合理选择肥料 合理施肥方法 合理使用化肥既有安全问题,又有质量问题。所谓合理施肥,就是针对植物营养特性、土壤特性、作物生育期需要选择肥料,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坚持因土壤、因作物合理施肥,坚持缺素补素,平衡施肥;确定合理的轮作施肥制度,合理调配养分;采用合理的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 一、针对土壤特性选择肥料 中国南北土壤差异很大,南方地区的红壤、砖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呈酸性或微酸性,磷肥宜用偏碱性的钙镁磷肥;北方土壤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褐土等多呈碱性,磷肥宜用偏酸性的过磷酸钙;连续施肥多年的大棚、老菜田也逐步酸化,且钙镁缺乏,磷肥宜选用碱性钙镁磷肥、磷矿粉等,既可调节土壤酸度,又可供应钙镁元素;有盐渍化特征的碱土、盐土,尤其是滨海盐土,易施用磷石膏,钾肥宜选用硫酸钾。 二、针对植物营养特性选择肥料 按植物种类、品种不同对养分需求不同,同一植物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产量水平对养分需求数量和比例不同;不同植物对养分种类有特殊反应;不同植物对养分吸收利用能力也有差异,选择化肥品种应根据作物营养特点来科学选择。据研究,铵态氮肥与硝态氮肥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一般蔬菜是喜硝态氮的作物,氮肥宜选用硝酸铵、硝酸钙等;鳞茎类蔬菜对硫的需要量较大,宜选用含硫较多的肥料,如过磷酸钙、硫酸镁、硫酸钾等;十字花科的蔬菜对硼的需要量较大,宜选用含硼较多的硼酸、硼砂等;鲜食性的瓜菜如西瓜、甜瓜以及茶叶等对氯毒害敏感,不宜选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含氯化肥;大白菜、番茄等易出现缺钙症状(干烧心、蒂腐病),宜用含有效钙较多的过磷酸钙和硝酸钙;水果、茶叶需要大量的有机肥。 三、针对作物生育期选择肥料 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对肥料的吸收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生长时期选择不同的肥料。 1 种肥选用中性高浓度的复合肥料,拌种肥一般选择专用性强的肥料; 2 基肥可选用低浓度肥料,也可选用高浓度复合肥料; 3 追肥多选用高浓度速效化肥如尿素、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等; 4 灌溉施肥及叶面喷肥时,要选用高浓度、易溶解、残渣少的肥料如尿素、硝酸铵、磷酸二氢钾及种类繁多的叶面肥等。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增施有机肥对发展可持续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更显重要。研究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更新,激发原有腐植质的活性,提高土壤阳离子的代换量,有利于提高土壤酶的活性,增加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性能、缓冲性能和作物的抗逆性能;有利于协调氮素均衡稳定、长效,提高氮、磷、钾肥利用率,缓解施肥比例失调状况;有利于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减少蔬菜、水果等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 四、选择合理的施肥方法 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与蔬菜种类、品种、不同部位有关,又与施肥技术和环境条件有关。在育种方面,把低硝酸盐含量作为育种目标之一是有意义的;在施肥技术与环境条件方面,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与土壤中氮的浓度和氮的种类等有密切关系,土壤中氮浓度越高,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越高,尤其在后期。所以,施用氮肥宜早,且不宜过多。 五、发展专用、复合、特种肥 由于优质农产品对土质、肥料要求不同,更需要专用肥。例如,生产大蒜需要含硫较高的肥料,生产啤酒大麦需要减少氮肥的比例,生产500公斤水稻与900公斤水稻的配比不同。 另外,针对人体营养需要可生产特种肥。据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地质部和国家环保局调查,中国有22个省市的部分和大部分地区缺硒,影响2.5亿人的健康。有研究表明,施用含硒有机复合肥,可以提高食品硒的含量。在菜花上施用含硒有机复合肥,菜花中硒含量可达0.149mg/kg,是普通菜花含硒0.002mg/kg的75倍。 六、总结 中国现在化肥使用量达4200万吨,约占世界的30%左右,但当前化肥利用率只有35%左右,与世界45%左右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改善中国现存的肥料生产结构、改善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合理使用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石油危机的情况下显得更加迫切。 产品品质论文:如何合理施肥提高农产品品质 所谓合理施肥,就是针对植物营养特性、土壤特性、作物生育期需要选择肥料,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坚持因土壤、因作物合理施肥,坚持缺素补素,平衡施肥;确定合理的轮作施肥制度,合理调配养分;采用合理的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 1 针对土壤特性选择肥料。中国南北土壤差异很大,南方地区的红壤、砖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呈酸性或微酸性,磷肥宜用偏碱性的钙镁磷肥;北方土壤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褐土等多呈碱性,磷肥宜用偏酸性的过磷酸钙;连续施肥多年的大棚、老菜田也逐步酸化,且钙镁缺乏,磷肥宜选用碱性钙镁磷肥、磷矿粉等,既可调节土壤酸度,又可供应钙镁元素;有盐渍化特征的碱土、盐土,尤其是滨海盐土,宜施用磷石膏,钾肥宜选用硫酸钾。 2 针对植物营养特性选择肥料。植物种类、品种不同对养分需求不同,同一植物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产量水平对养分需求数量和比例不同;不同植物对养分种类有特殊反应;不同植物对养分吸收利用能力也有差异,选择化肥品种应根据作物营养特点来科学选择。据研究,铵态氮肥与硝态氮肥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一般蔬菜是喜硝态氮的作物,氮肥宜选用硝酸铵、硝酸钙等;鳞茎类蔬菜对硫的需要量较大,宜选用含硫较多的肥料,如过磷酸钙、硫酸镁、硫酸钾等;十字花科的蔬菜对硼的需要量较大,宜选用含硼较多的硼酸、硼砂等;鲜食性的瓜菜如西瓜、甜瓜以及茶叶等对氯毒害敏感,不宜选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含氯化肥;大白菜、番茄等易出现缺钙症状(干烧心、蒂腐病),宜用含有效钙较多的过磷酸钙和硝酸钙;水果、茶叶需要大量的有机肥。 3 针对作物生育期选择肥料。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对肥料的吸收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生长时期选择不同的肥料。种肥选用中性高浓度的复合肥料,拌种肥一般选择专用性强的肥料;基肥可选用低浓度肥料,也可选用高浓度复合肥料;追肥多选用高浓度速效化肥如尿素、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等;灌溉施肥及叶面喷肥时,要选用高浓度、易溶解、残渣少的肥料如尿素、硝酸铵、磷酸二氢钾及种类繁多的叶面肥等。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增施有机肥对发展可持续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更显重要。研究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更新,激发原有腐植质的活性,提高土壤阳离子的代换量,有利于提高土壤酶的活性,增加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性能、缓冲性能和作物的抗逆性能;有利于协调氮素均衡稳定、长效,提高氮、磷、钾肥利用率,缓解施肥比例失调状况;有利于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减少蔬菜、水果等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 4 选择合理的施肥方法。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与蔬菜种类、品种、不同部位有关,又与施肥技术和环境条件有关。在育种方面,把低硝酸盐含量作为育种目标之一是有意义的;在施肥技术与环境条件方面,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与土壤中氮的浓度和氮的种类等有密切关系,土壤中氮浓度越高,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越高,尤其在后期。所以,施用氮肥宜早,且不宜过多。 5 使用专用、复合、特种肥。由于优质农产品对土质、肥料要求不同,更需要专用肥。例如,生产大蒜需要含硫较高的肥料,生产啤酒大麦需要减少氮肥的比例,生产500千克小麦与600千克小麦的配比不同。 果树施肥要进行叶色诊断,对症补充肥料。而且除氮、磷、钾肥外,还有各种钙、镁、硫肥,微量元素肥料、叶面肥等。肥料的专用化、复合化、多样化是世界肥料发展趋势。 另外,针对人体营养需要可生产特种肥。有研究表明,施用含硒有机复合肥,可以提高食品硒的含量。在菜花上施用含硒有机复合肥,菜花中硒含量可达0.149毫克/千克,是普通菜花含硒的75倍。 6 提高化肥使用效率。中国现在化肥使用量达4200万吨,约占世界的30%左右,但当前化肥利用率只有35%左右,与世界45%左右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改善现存的肥料生产结构、改善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合理使用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石油危机的情况下显得更加迫切。 051430 河北省栾城县农牧局土肥站 王书巧 产品品质论文:罗伯特:力魔关注品牌价值更重视产品品质 德国力魔(LIQUI MOLY)公司成立于1960年,一直以其先进的研发技术,在车辆添加剂、润滑油及汽车养护方面强占欧洲市场,自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以其产品的品质和服务获得了广大用户的好评。2013年7月,南京东沛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德国力魔机油、汽车养护、汽车美容全系列产品的中国区总。2013年12月11日,记者在Automechanlka Shanqhai展会期间专访了力魔中国区项目开发经理罗伯特。 罗伯特认为,中国的市场比较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具有很多特点。一个从国外进来的品牌不可能完全按照西方的方式在中国做事,来到中国肯定要进行政策和做法上的调整,但同时也要保持品质,在中国力魔的产品与德国完全一致,但需要按照中国方式来销售,这是一件难事。2006年至今力魔的销售业绩每年增长了至少20%。力魔产品的应用从高端车普及到中低端车,逐步发展市场。 据罗伯特介绍,力魔产品分为机油、添加剂、汽车美容及修理厂产品,主打产品是机油和添加剂,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品质技术。很多汽车大品牌均来自德国,在德国大公司研发新车时不用普通机油,而是需要有针对性的机油。所以力魔所有的机油是按照汽车厂家的要求来做的。力魔的机油有很品种,分别专用一个车型,所以对专业的车型是非常好用的,可以延长汽车使用寿命、保护发动机等。 力魔的机油具有非常长的换油周期、中国大部分的车是保5000km,但在德国可以保30000km。力魔非常重视服务,安排培训师为东沛及维修企业做培训。车主需要意识到好的保养可以保持车的价值。罗伯特表示,2014年力魔将扩大宣传,销售渠道除了4S店,最近还增加了修理厂的渠道,建立独立修理厂和力魔品牌形象店,形象店现有50家左右,2014年至少增加100家,主要负责更换机油和快速保养。 产品品质论文:水产品品质快速检测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检测方法和指标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分析,介绍了用于水产品品质快速检测的几种不同方法,包括图像分析、电特性和电阻抗特性测量以及用于水产品品质检测的三种类型生物传感器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水产品、快速检测、品质、传感器 1 概述 中国水产品总产量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逐年上升。水产品生产、消费和进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国内外市场对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新鲜水产品肌肉中水分含量高、组织脆弱、不饱和脂肪酸易氧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比一般的动物组织更容易腐败不易贮藏。 鲜度变化是反映水产品品质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捕捞、收购、贮运、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常常需要对水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如何通过合理的保鲜手段使得水产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使用正确的检测技术对水产品在保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进行测定亦是极其重要的。水产品品质和鲜度的检测存在步骤繁琐、所需时间长、指标不统一等问题,若能通过分析鱼类死后生理、生化的变化,物理学、化学等指标的角度研究水产品鲜度品质的变化,从而实现水产品物流过程中鲜度的快速检测和动态预报。 2 水产品品质快速评价方法 2.1 图像分析 图像分析技术是利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样品,通过CCD(a charge coupled deviced 电荷耦合元件)镜头获取样品图像,对水产品外表及表面进行高速度的在线图像采集,通过对获得图像的进一步计算,消除背景和环境干扰,得到水产品的各项信息,包括变形、瘀伤、出血点等进行快速无损快速检测,可以直观反映水产品原料在养殖、捕捞等过程中对其品质的影响[2]。2003年Kroger对鲜鱼和鱼片外观进行图像分析检测,经CCD扫描获得图像,测定图像每个点周围微结构的相似度,通过测定鲜鱼表皮粘度浊度,以及冰冻鱼片表面的肌肉纤维粗糙度来确定鱼肉品质。 2.2 电特性和电阻抗特性参数测量 用于鱼肉鲜度检测的电特性参数主要有电导率、电容、电阻抗等。 电导率是指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产生迁移而形成的导电能力,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呈正比[3]。Jason, A.C[4]等研究发现鱼死后,在自溶阶段,鱼肉的电容和通过鱼体的电流均会发生变化,分别测量流经鱼体的交流电或鱼肉电容大小来判定鱼肉的鲜度。电阻抗特性的测量是借助置于生物体表的电极系统向检测对象送入微小的交流激励电流或电压信号检测相应的电阻抗及其变化情况[5]。故生物阻抗模型可应用于鱼肉阻抗特性的鲜度研究。 2.5 生物传感器在水产品品质评价的运用 生物传感器由分子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器组成,分子识别元件由生物活性物质构成,直接和待检测物质接触,具有分子识别能力以及放大反应信号。信号转换器属于电化学或光学检测元件,它可以将生物识别事件转换为可检测的信号[6]。生物传感器法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检测步骤简单、快速、可现场检测等优点,是近年来水产品品质快速检测的热点。 2.5.1 ATP降解产物传感器 水产品的鲜度主要取决于ATP各种分解产物的含量。ATP按以下顺序分解ATP(三磷酸腺苷)ADP(二磷酸腺苷)AMP(一磷酸腺苷)IMP(肌苷酸)INO(肌苷)HX(次黄嘌呤)UA(尿酸)[7]。将HX作为鱼肉鲜度的测定指标是不充分的,因为它的浓度取决于鱼的种类、鱼死前的状况和鱼肉的部位。目前已报道的水产品鲜度传感器大多是通过酶的生化方法测定Ki或H值。这些代谢物发生酶的反应如下:[8-9] 林丽[10]等运用多壁碳纳米管、黄嘌呤氧化酶和Nafion一次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制成了一种新型的HX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响应快速、灵敏度高,对HX有着良好的催化氧化性能。Carsol[11]和Park In-Seon[12]等学者又建立一种酶反应器系统,将NT、NP和XO固定在经戊二醛活化的壳聚糖微孔小珠上,装在聚丙烯反应管,两端用尼龙布封闭,连接氧电极、接收器和记录仪,从而建立了多酶反应器系统,测定结果和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2.5.2 挥发性物质传感器 鱼肉质量发生变化时,其散发气味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及成分浓度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和鱼的新鲜程度相关。鱼肉组织降解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有低级醇、羰、酯、二甲胺、硫化氰、甲基硫醇、二甲基乙硫醚等。在电子鼻的检测中,是将样品放在密闭的容器中,传感器对样品顶空的挥发性化合物产生响应,这种响应通常由电导率或电流等参数来衡量,最后进入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特征参数的提取,获得鱼体质量状况的信息。用于电子鼻仪器的传感器主要有石英微平衡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等[13]。 Daffsson[14]等采用M0S传感器检测了冷冻贮藏的黑线鳕和鳕鱼的鲜度。他们发现随着鱼体挥发性化合物浓度增人,传感器的响应呈线性变化,并且能够及时地检测到鱼的早期腐败。Schweizer-Berberich[15]等用8个电流传感器检测了冷藏蹲鱼的气味变化,发现传感器的响应随贮藏时间而变化,并且与气体成分中的胺类和硫化物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 2.5.3 微生物传感器 微生物传感器又称BOD(生物需氧)传感器,由溶氧传感器和微生物膜组成。酵母或腐败细菌固定在膜上,贴在BOD传感器表面的透气膜上。当BOD传感器浸入含有有机物的样品液中时,渗到膜上的有机物被酵母或腐败细菌细胞吸收。该过程需消耗O2,从而引起传感器输出电流下降。微生物膜上消耗的O2与样品液中的有机物浓度成比例,样品液中的有机物浓度可通过BOD传感器测定。Watanabe,E等就用微生物传感器和常规K值测定进行比较,分别测定了冰中贮存两周以上的鱼肉鲜度,发现两种方法测定的数值间有较好的相关性[16]。 3 展望 水产品品质评价发展方向是将使用快速测量技术的不同标准方法结合起来对各种原料的鲜度进行评价以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未知品种的鲜度或剩余货架期。据悉,美国专家已在研制一种可检测食品鲜度的“Flesh-Check”指示片,该指示片可置于包装食品中,涂有对温度敏感的聚合物,人们可根据指示片颜色判断食品新鲜与否。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能够运用各种模型和传感方法进行水产品品质评价和预测,甚至提供在线的品质评价。 产品品质论文:粉垄可自然性提高农产品品质 韦本辉和他的研究团队在研究中,提出的“粉垄栽培方法”,突破了千年“犁耙”耕种模式,实现合理利用耕作层及耕层以下土壤资源和天然降水,作物根系特别发达,促使作物大幅度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 粉垄栽培方法在中国南方地区广西,已在水稻、甘蔗、木薯等12种作物应用,增产率达10%~30%;在北方地区的辽宁、河北等地试种玉米等表现良好,干旱地区的甘肃省定西县试种马铃薯增产率达35.4%,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荒漠上首次试种准山药亩产达3477公斤;中部地区的湖南试种木薯、淮山药效果表现良好。 在广西玉林市福绵区粉垄栽培的稻谷,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提供的检验报告显示,其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达50.9%、10.2%,比同一块田同一品种同一施肥管理条件的常规种植的稻谷分别增加了15.94%、14.61%,粉垄栽培的整精米率、蛋白质单项质量判定均为一等,常规种植的则均为三等。 粉垄给作物产增品好的奥秘 粉垄栽培方法,是韦本辉和他的研究团队,从他们在研究土壤疏松类型比土壤板结和表皮结膜两种类型增产15%以上得到启发,并从农艺和农机相结合上进行研究,2010年初正式提出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粉垄对作物增产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奥秘,韦本辉认为,主要是由于耕地松土量和速效性养分增加及种植带下有U型储水槽(事实上形成了耕地天然水库),实现了作物对土壤、水分、光能等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合理利用,是自然资源增量利用产生的效应;同时,土壤环境改善和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和以根系为主导的“根”本理论的作物栽培新理念的有效施行。在此条件下,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可以稳定地、持续地吸纳土壤中各种矿物质元素,尤其是吸纳了传统耕作方式未能打破犁底层的土壤养分和未被旋磨激活释放的土壤中的矿物质元素,作物健康协调的生长,光合效率可提高10%以上,特别是生长后劲足、抗早衰,从而使得产量增加和品质改善。 绿色,健康的栽培方法之所以能将品质和品位提高,是由于经粉垄后的土壤各种矿物质养分通过粉垄机钻头旋磨激活释放被作物吸收利用,加上光合作用的优势而获得的,是非人为因素促成的,因此是―种天然性的、绿色的、有机的,对人体健康的。 韦本辉率团曾在2011年1月到台湾考察,他认为台湾精细农业先进,粉垄可能让台湾的农产品品位更是锦上添花。 产品品质论文:微生物农业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我国农民所能利用的耕地面积在不断的减少。面对这样的情况,相关的工业、农业部门开始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各种各样的化肥相继问世,以此促进经济作物的快速生长。但同时化肥的使用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等,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微生物农业在农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大微生物农业的推广力度,以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关键词:微生物;农产品品质;农业生态环境 近几年来,面对我国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我国相关部门开始意识到微生物农业的重要性。从宏观上看,微生物农业属于一种工业型的农业,其主要通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实现的。微生物农业的广泛推广,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品质,而且还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微生物农业的含义 微生物农业也被称为白色农业。这种农业是一种工业化的农业,微生物农业的形成主要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使用各种高科技开发手段,对微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一过程就是微生物农业过程。微生物农业可以将微生物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就微生物本身而言,其具有超强的繁殖生产能力,并通过工厂化处理,能够生产出人类及动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品和保健品。微生物农业属于一种新型农业。微生物农业的发展系数较大,其属于高增值农业。 2.发展微生物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 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农药、化肥,这虽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安全。 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病虫害问题,如果通过农药进行防治病虫害,将不利于农作物的安全生产。生物防治病虫害是一项较新的技术,其具有很多优势,如:没有污染、没有公害、等。目前我国应用微生物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效果较好,其值得广泛的推广,其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治病虫害,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作物产品的品质。 微生物还可以混配在化肥、微量元素、有机饲料中,从而形成了微生物复混生物肥料。微生物复混生物肥料不仅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而且还能够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从而使植物根际的微生物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微生物肥料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进而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了植物抗病虫的能力。 3.发展微生物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微生物农业的发展前景比较客观。在实际的微生物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将有机废物变废为宝,可以间接的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微生物农业中,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将空气中的毒气及水、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清除干净,微生物农业是一项全新的产业,其具有较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在农业粮食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对粮食的产量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严重的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对水体、土壤、大气造成了污染和破坏。针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发现了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重要性。微生物农业的大力推广和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能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微生物农业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安全,有效的提高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4.微生物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实例 4.1简要介绍紫云英根瘤菌菌剂 紫云英是豆科黄芪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红花草,是重要的绿肥,饲料兼用作物。紫云英不仅能给土壤增加大量的新鲜有机质,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协调水、肥、气、热状况,提高土壤生产性能。因此,种植绿肥是一项必需的用地养地措施。紫云英固氮能力强,氮素利用效率也高,株体腐解时对土壤氮素的激发量很大,在我国南方农田生态系统中维持农田氮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效的紫云英根瘤菌菌剂在提高紫云英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效优质的紫云英根瘤菌菌剂,一方面在紫云英播种后能提高紫云英的产量,另外还能在土壤中形成多种有利菌株共生的良好根际生态环境,对水稻化肥利用率起到重要的效果。 4.2高效紫云英根瘤菌在选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紫云英根瘤菌的初筛:将粗筛出来的紫云英根瘤菌进行回接紫云英试验(水培法或沙培法)进行初筛,从播后结瘤时间、根瘤数、根瘤大小、根瘤颜色、植株含氮量和植株长势等指标筛选效果好的紫云英根瘤菌;紫云英根瘤菌的诱变育种:利用紫外诱变等生物诱变技术来选育出固氮效果更好、抗逆性更强的紫云英根瘤菌菌种。 4.3发酵生产工艺的研究 优培养基的筛选:利用摇瓶发酵、20L、200L自控发酵罐发酵,利用旋转组学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筛选各功能菌种生长所需的氮源、碳源、矿质营养、添加剂和诱导剂营养配方,确定促进菌体生长的营养成分和最佳复合培养基配方。 高效吸附载体及其灭菌技术研究:通过考察菌种在不同灭菌条件(巴氏灭菌法,高压湿热灭菌法和γ-射线灭菌法)下的不同载体(褐煤,草炭,蛭石和珍珠岩)的存活时限以及载体中所含有的成分,将对菌体保存和对土壤的增肥及微生态作用等综合因素,确定载体最佳灭菌方法和最佳载体。 4.4应用技术研究 通过盆栽、小区和大田试验,检测紫云英根瘤菌产品的应用效果和稳定性,研究制剂不同剂型、浓度、用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以及环境因子对使用效果的影响,再反馈信息进一步研究和调整发酵生产工艺技术,生产出高效、持效的生物有机肥料产品。 5.如何运用微生物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5.1合理帅选菌株和应用联合菌群。 在深入了解有关微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根据用途把几种所用菌种进行恰当、巧妙组合,使其某种或几种性能从原有水平再提高一步,使复合或联合菌群发挥互惠、协同、共生等作用,排除相互拮抗的发生。 5.2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工艺。 发酵条件、工艺流程、合适的载体、剂型、粘着剂的发展,尤其是在产品保质期方面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 5.3应用价值较高的微生物产品 有机物料腐熟剂(或称发酵剂)、根瘤菌剂、生物修复剂(微生物区系、解毒、重茬等)、促生菌剂,生物有机肥等。其中根瘤菌剂作为微生物肥料中的一类重要品种,目前存在的根瘤菌剂产品质量不稳定、使用菌种的有效性低、接种后在种子上存活时间短、结瘤效果差、产品保质期短等问题未很好的解决。因此,这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开展相关的研究,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由于接种根瘤菌剂还能有效降低和减轻豆科作物重茬的病害,根瘤菌剂在我国具有十分良好的应用前景。 6.结束语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但在农业实际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例如:在农作物的生长中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是必不可少的,农药可以杀灭农作物在生产中的害虫和病菌,但不能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也使农业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通过对这样问题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农业将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产品品质论文:提高产品品质、创造管理亮点某项目工程精细化管理控制探微 摘要:本文简述了某项目的工程管控的措施和亮点,今后,笔者将在项目管理中不断探索研究新的管理方法,不断加强和提高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手段,提升产品品质,通过良好的工程管控手段为业主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 关键词:建筑产品;精细化管理 1.工程概况 某项目位于南京南站的东南角,周边商业配套齐全,九都荟共有两期开发,总用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42万平方米,拥有沿街商铺,从拿地到开盘17个月,首次开盘,市民争先抢购,产品受到市场热捧,销售火爆。 2.质量管控措施 项目质量管控措施,主要包括:(1)质量管理可视化:每栋楼安全通道两侧张贴楼栋信息牌、质量可视化表、进度可视化表及安全巡更记录,质量按照实测实量要求按集团要求悬挂于楼栋通道处,充分显示出不同施工阶段各道工序指标的检查情况,数据更新务必及时。(2)工程实测实量可视化:现场施工必须严格执行三检制度,每道工序均要现场验收,每道工序均拍照留有映像资料,不经验收合格,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尤其是隐蔽部位,需监理验收并拍照留档,做可视化验收记录,严格控制现场工序质量。(3)落实工程“四化管理”:主体阶段设置砂浆、预制构件、模板、钢筋的集中加工区,装修阶段设置瓷砖、木工、防水材料及腻子集中加工区,进行“四化”管理,做到加工和安装分离,有效的进行了质量控制,确保了产品品质。(4)进行工序穿插施工:包括门框先行和主体未封顶之前,精装修单位进场穿插施工,主体结构分段验收,做好装修与土建穿插施工,总工期可以有效提升10%以上。(5)引入工程施工样板: 现场设置样板展示区,对砌筑、粉刷、防水、屋面等重要的工序进行展示,待主体施工阶段,在楼栋做实体样板间:土建样板、精装修样板、交付样板间。另还须做景观和外立面的工艺样板。工艺、工法样板先行,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把问题带到后期大规模工作开展当中。(6)深化图纸和制作户型手册:为精细化施工管理,现场编制每个户型的户型手册,内容有:定位放线图、墙体砌筑图、粉刷图、水电定位图、天花吊顶图、地坪竖向标高、瓷砖排版图等,为现场集中加工和移交提供依据,确保同户型同部位尺寸一致。 3.安全文明施工管控措施 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管控措施主要包括:(1)统一安全文明施工策划:人车分流,场地布置清晰,包括外架 统一标语、出入口统一标语、安全施工统一标语等。(2)落实安全分色管理及安全文明标准化施工:可视化评估施工安全系数,确保施工安全。(3)制定安全巡更制度:施工现场每天专职小组安全巡查,发现安全隐患,登记公告并及时整改。(4)执行楼栋值长管理制度:执行楼栋值长制度,值长负责制,现场各个主要分包管理人员担当每栋楼的值长,值长负责协助总包单位管理人员管理本栋楼的安全文明落实工作。(5)现场进行人车分流管理:现场道路采用人车分流制,规范化管理,保障工人安全和施工道路通畅。(6)采用太阳能灯和引入雨水收集系统:为了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资源,项目不断引进新技术,在现场先后采用了太阳能灯和雨水收集系统。(7)现场晨会制度:每日早晨总包召集现场的主要管理人员、班组长及分包管理人员,在安全公示牌下面集中,对今天的施工内容、安全危险源及注意事项进行布置。 4.项目新工艺亮点 项目新工艺亮点主要包括:(1)PC工业化:九项目部通过对日式管理经验的学习培训以及对前期成功项目PC工程经验的借鉴和总结,进一步提升了项目对PC工业化技术的应用和管理,于2014年11月开始,在F-4、E-4、G-2 楼栋上采用PC全周期施工,前期做好产品定位研究,其中F-4、E-4两栋为柱、梁、墙、楼梯为全PC预制构件,楼板为叠合板,做绿色建筑。(2)铝木复合木板体系:为提高工程质量,提升实测成绩,项目研究并样板展示铝木复合木板体系,于2014年7月开始,在D-7、A-2以及EFG地块部分楼栋主体施工阶段开始采用此体系,铝模板砼成型质量非常好,实测成绩高,周转60次成本摊销和木模板持平。(3)免抹灰(薄抹灰)工艺:为减少空鼓、开裂,保证粉刷质量,在不改变墙体材料的基础上,采用石膏砂浆进行5-8mm的薄抹灰,已经现场制作圣戈班、普拉德等品牌材料的样板,进行对比研究后,随即在项目后续施工中推广。(4)精装修穿插及无尘化加工:精装修单位提前进场做门套先行施工,主体分批次验收。精装修单位提前进行单工种流水穿插施工,建立设置集中加工厂,瓷砖、木工、腻子、吊顶材料、防水材料,均集中加工加工安装分离,提高加工精度,缩短总工期,提升产品品质。(5)景观先行:做好景观图深化设计,对景观图纸和室外综合管网提前叠图,景观围墙和综合管网先行,在地库全部封顶、底层脚手架拆除后实施。 此外,项目也在做一些新工艺、工法的研究,例如高精度楼地面原浆收光找平、预制窗台板、保温反打工艺研究等,也分别取得了一些进展。 以上简述了某项目的工程管控的措施和亮点,在项目管理中将不断探索研究新的管理方法,不断加强和提高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手段,提升产品品质,通过良好的工程管控手段为业主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回馈社会! 产品品质论文:肉类产品品质:何种市场营销策略可以创造肉品附加值? 摘 要:保证肉类产品的质量,是整个肉类产业链的一个重要任务。保证肉品质量对于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来说是应尽的义务,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应得的利益。过去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危机,质疑的不仅仅是产品内在和外在品质的保障途经,还包括产业链中产品或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从动物育种到产品加工、零售到消费及消费者在各方面的产品品质要求上都表达了新的期望。当今,市场营销在产业链保障产品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着重介绍肉类产业的市场营销和商业运作。 关键词:品质;肉产品;食品安全危机;品质和原产地认证;推销 自从1996年食品安全危机以来,肉类品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项挑战。无论是对于生产和销售企业,还是对消费者来说,品质保障不仅是理所当然的标准,也是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战略主旨。各种品质和原产地认证标识是对消费者最好的品质和来源保证。Momont[1]认为,这些认证标识具有多重意义,如天然、可靠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实际上,品质认证这个环节消除了消费者的疑虑外,它们还成为了品质、特性、原产地和精湛加工技术的代名词。法国消费者愿意为信得过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2]。然而,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大量出现的认证标识对于销售行业和消费者来说却很难轻易辨别[3]。 山区特产、乡村特产、本地特产等各种特色标识和自行标榜的其他品质保证标识在市场上显得名目繁多,且常常没有清楚的解释。 那么,品质保证是如何成为关键问题的呢?消费者对肉类品质的认识到底是怎样的?他们的真正要求和需求是什么?最后,销售策略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1 肉类产品品质概念的演变和政策规范 20年来,人们对肉类品质的认知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中食品安全危机的出现是一项重要的推动因素(表1)。其实,从90年代以来,农业和食品业不断受到食品安全危机的冲击,特别是肉类产业中动物,如牛(如疯牛病)和禽类(如二恶英、禽流感等)。这些危机使得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不信任感增加[4],从而影响生产企业的运转。Ben?tre等[5]将食品安全危机(1996年在罗马举办的世界食品峰会)和食品的内在品质造成的危机归纳为“理智型”或“粗暴型”两类[6]。 40多年来的食品丑闻和危机,促使欧盟制定了93/43CE食品卫生条例,主张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方法“识别食品卫生的关键因素,建立且严格遵守安全规程并及时更新”。最近的大范围肉品掺假(如2006年鱼肉和2013年马肉掺假)事件曝光以后,欧盟重新修订并简化了原来的食品安全条例,并于2013年5月公布和在2016年实施。该条例加强了食品卫生规范,尤其要求增加突击检查和加重处罚以防造假行为的内容。欧盟委员会(2014年7月,第六轮谈判)已讨论签订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TIP),旨在解除贸易束缚,并提高了肉产品的品质要求。市场和消费者对于伦理、环境和食品卫生的诉求,都将是争论的重点和关键挑战。 对照新法规的内容可以明显发现,公共机构和业界对食品的品质明显重视了(如卫生、微生物、原材料等)。法国消费者已经不能再容忍任何食品卫生问题,这些规定旨在重塑消费者对肉类消费的信心。 那么,品质的定义具体是什么?根据ISO 9000∶2000 标准,品质是指“一个产品、一套工艺或一项服务可以满足外在或内在需求的所有特质”。从营销上来说,品质是“一个物质、一项服务、一个品牌或一个企业,被客观或主观所公认的特性和价值”[7]。 然而,食品的品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定义有所不同。欧洲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质和原产地认证标识如“原产地认证称号”、“原产地保护称号”、“产区保护标识”“红色标签”等。在法国,品质通常是通过符合法律法规标准的形式展现出来了。而美国的情况就完全不同,品质认证标识被视为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因此无法建立相似的品质保障体系。品质通常被诠释为对工业流程的遵守和无毒无残留。品质的概念缩小到了技术层面,且最终以企业的声望来代表,公共部门的介入也就没有必要[8]。 同样,生鲜乳、奶酪是欧洲传统和技术的标识,而在美国这完全不符合卫生标准。另外,欧洲支持对转基因产品在标签中强制标注,而美国则反对。这个分歧体现出食品品质概念上的分歧。在美国允许使用激素类产品饲养肉牛以加快其生长速度,这一事实也展现出食品品质的有关法规要求完全不同。 一些消费者对最新的科研结果有时表示质疑甚至抵制。他们要求加强食品卫生和品质规范以及监督措施。因此,提高品质是所有食品工业的必由之路。唯有提高品质才可以重树消费者信心。尽管一系列新法规已经或即将生效,消费者对于提高品质的诉求一刻也未停止。除此之外,他们还表达了对食品产业各领域更多了解的诉求。 2 消费者对肉类品质的认识、态度和要求 食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法国人重点关心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进食已经不再仅是满足生理和享受的需要,它还有其他层面的需要。例如,在家畜饲料中添加亚麻籽可以生产出对人体健康有益的ω-3脂肪酸;含胶原蛋白的酸乳可以减少成年人的皱纹;用芦荟制作的饮料可以改善皮肤状况;含类胡萝卜素的甜点可以使皮肤变成古铜色等。 尽管这些例子都通过产品形象或用途提升了食品的原有价值,但食品的相对价值还是降低了。1991年以来,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不断降低,而住房和交通用支出不断增长。1960年法国每个家庭平均支出的60%为满足饮食需要,如今这项支出只剩下13.5%了,饮食已不再是法国人生活的第一大支出(表2)。 2010年,法国居民肉类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最高(达21%,表3)。每人每年肉类消费总量为90kg(这个数据在20年前是100 kg,表4)。 消费者对未加工产品的需求量在下降,而对加工产品(如便利食品和打包食品)的需求量(也包括对配套服务的需求)在升高。除此之外,他们也追求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无论是对养殖企业还是加工企业来说,产品的品质、可靠性和便利性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求。然而,品质既取决于产品的客观特质,也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喜好。尽管后者不易得知,但了解消费者的满意度确实至关重要。它取决于产品的形象(如品牌和品牌形象)以及配套的售后服务。这些条件都是组成食品附加值的要件。 多项研究显示,肉类产业希望在销售环节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10]。然而,在从前被认为是例行或习惯(锁定唯一品牌)行为的肉产品购买,在食品危机发生之后已经发生了改变,如考虑其他产品、或者减少甚至放弃对该肉产品的消费,但这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如对产品的来源、价格和加工方式等必须重新审视[11]。 这个消费行为的改变会影响其购买标准,其中除了品质、风味或口感等内在特点外,又加入了产品来源、畜牧养殖模式和品质认证标识等外在的指标(表5)。 如今的食品品质特征除了营养价值、感官品质和卫生之外,还加入了道德规范(如环保和动物福利)和文化价值(如地域、传统文化等)[8]。这些新的品质概念涉及食品的生产条件,对特殊认证标识起促进作用(如原产地认证称号等)。这些认证标识使生产者和产地都获得了更多的附加值,但也增加了对生产过程中品质保障和可追溯性的要求。 食品品质对于消费者来说成为了理所当然的选择标准。相应地,肉类产业(特别是占70%销售量的大型销售企业)的战略主旨,很自然地集中到了大宗消费产品的价格上(图1)。目前,消费者对食品卫生的关注度很高,他们对食品生产过程的信息有更多的了解。关于原材料的来源、加工方式等信息,都成为了销售是否成功的要件。消费者认为,提供食品来源和畜牧养殖模式等信息是理所当然的。他们难以理解,为什么家畜可以在法国养殖,肉类加工却要送到国外,最后成品又卖回法国。国家跨行业组织主导的一系列措施,如法国原产地标识、法国猪肉标识等,旨在尽力满足消费者对品质、来源和可靠性的要求(表6)。消费者要求清楚的食品来源、工艺和卫生信息,而种类繁多的品质标识或原产地认证标识,又使得消费者难以辨认出他们需要的重要信息。因此,要尽量简化和集中这些品质认证标识。例如,水产行业就推出了统一的“法国馆”标识。 3 市场营销与产品形象 长期以来,市场营销在肉类产业链中都只是作为一个选项而非必要环节。而如今,营销与品质的结合成为了肉类产业的现实要求。营销具体是指什么?营销的定义是“选择和吸引市场、发展并维持顾客群,交付并传递价值的科学和艺术”[13]。它的作用是通过品牌策略、品牌形象和销售服务带来附加值,并且及时调整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尽管如此,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有时并不一致。本文研究发现,在食品货架区决定购买的人群比例为53%。而以光顾货物的人群为100%时,只有23%购买者会注意到品牌,其中16%的购买者会取下货物观察,15%会决定购买,5%会购买该品牌的多样货物(图2)。 研究发现,在11 000 个参考产品中,购买者只注意到500 个,能记住的也只有50个。这是由于购买者在中等超市(面积400~2 500 m2)的购物时间平均为25 min,在大型超市的购物时间58 min。购买物品中1/3为生活基本用品,其余为冲动购买、享乐性购买和深思熟虑后购买。购买甜食平均花的时间为59 s,购买咸食时间为56 s,而液态产品为49 s。如果再看看购买常用品的时间,其数据更惊人:1 kg牛乳为10 s,面包为10 s,巧克力为30 s,鹅肝为59 s,而肉产品是90 s[14]。 如何向购买者传达产品以及加工品质信息呢?大部分肉品是在大型超市销售,也就是说这个“无声销售”要靠购买者自己来寻找满足其要求的内在和外在品质标准。而货架的陈列并不总是按消费者需求来安排,且品质标识的种类繁多(正式标识、集体标识或以销售品牌私设的标识)。另外,以销售量至上的低价策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消费者的选择。 现在的顾客已经不再沿用传统的推销模式决定购买货物了。既然已经知道他们通常都会提前准备购物(如47%的购物者准备购物清单),就要尽量采用适宜的、能影响他们购买决定的销售策略。因此出现了一系列促销方案:成套销售、即时折扣、加量不加价、赠送购物券、会员卡优惠等等。尽管这些促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不能忽视消费者在寻求便利、价格合理、简单便于选择但又不失多样化的产品(表7)。 现今消费者对肉产品的动物种类非常“忠诚”:36%的消费者在断货时选择延期购买,42%选择同种动物不同切块部位。确定动物种类后,切块部位便成为第二重要的标准,决定因素为颜色和包装情况[15]。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研究至关重要,此时不能把消费者单纯看待成“购买东西的人”,因此需要引入“范畴管理”的概念,即购买者站在消费的角度定义其对产品的要求。“购物者营销”并非是一个革命性的方法,而是更加完善、更贴近购买者需求的促销手段。为了更好地满足购买者需求,销售企业和加工业确定了5 个重要环节: 1)类别;2)顾客;3)购买路线;4)量化的需求单元;5)购买欲望。 新的“营销”策略更加注重在消费瞬间通过统一形式和类别来促销。使用交易人数与交易量(people incidence transaction amount,PITA)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购买路线和消费需求(图3)。 这个方法在对顾客浏览频率、购买品牌、年购买量以及分类别购买频率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促销手段(如即时折扣、买一赠一、加量不加价等)则用于吸引顾客的注意。 这个方法能更好地分析购买者在商店的购买行为,研究发现:70%的品牌是在商店内选择的,68%的购买决定并无事先规划,5%是同一品牌的忠实顾客,47%受销售地点的促销广告影响。 以上结果表明,购物者展示的是一个“即时处境行为”即购买行为同时受需求标准和购物环境的影响。 除此之外,购买者与货架的距离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营销中通常利用“5-3-1”原则来优化产品包装。这个原则主要考虑了消费者与货架距离对包装的视觉感知情况的影响。表8举例说明了不同距离时消费者对产品包装的感知情况。 今天的肉类产业应该配合零售商的需求来供货,要推陈出新,要建立起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联系,并提升对购买行为的理解。大型零售商期待可以自行发展产品分类的供应商。所以,肉类工业要自行了解消费者对各种类产品的需求情况,以更好地为产品定位并丰富产品种类。然而,这个营销手段的推行并非轻而易举,因为大中型超市本身也通过加工半成品来推出一部分肉类产品。现有的肉类品牌已经“树立”,要建立新的品牌着实不易。如Charal、Socopa、Valtéro、 Le Gaulois 和 Loué 集团等。这些品牌已经根据消费需求改善了销售策略,提高了产品的外在品质(如包装、便利性等)。 最近推出的肉类新切块命名就是针对消费用途的一种改进。法国经济部下属的消费、竞争和打假管理处于2014年12月开始颁布实施的《牛肉、犊牛肉和羊肉新切块命名法》将激活肉类供应市场,促使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便利性,更真切地满足消费需求。但这还不够,肉类产业的营销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当前,营销的成功在于针对消费者需求的一整套措施:1)对货架色彩的戏剧化布置(如装饰、新品促销活动、季节主题促销等);2)优化产品种类划分、烹饪模式、量化和质化促销;3)优化不同种类肉产品在不同消费场所的用途、感官和营养价值;4)标注各切块的烹饪方法建议,同时提供切块部位的信息。 4 结 语 畜牧产品,特别是肉类的品质,透过消费者的信心来体现。它本身并不具附加值,但可通过品牌、标识、形象和实用性来回应消费者的需求。今天仍有47%的购买者在光顾销售点后放弃购买[16]。要使购买意图成为购买行为,就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改善销售点:1)标清产品分类;2)标明切块部位及其烹饪方法建议;3)了解购物者的真实需求;4)分析购买者的购物路线。 当今肉类产业没有成功的捷径,唯有提高生产透明度、可靠性和生产技能。除此之外,还要让消费者明白并理解肉类产业的角色。众多的品质标识使消费者感到困惑,但它们却是使消费者放心的唯一途径。优化供货分类、戏剧化布置和创新促销策略,是满足顾客和食品工业需求的有效辅助手段。 (翻译:黄亚宇,审校:霍云龙、李艳玲、孟庆翔)
小班教育论文:课程改革呼唤小班化教育 随着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的教改实验搞得如火如荼,人们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教育的目标已从知识、技能的学习扩展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要求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但这些目标的实现却受到现行教育模式——大班额的严重制约!大班额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阻碍课程改革的实施。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很多地区的学校其班额大都在多人以上,更有甚者,部分小学的班额已达到人以上,初中(特别是初一)已达人以上!传统的大班教学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是为大批量培,养熟练劳动力服务的。它省时、方便,对简单知识技能的掌握是高效的。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面对世纪社会人才素质要求,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道德、有理想,会与人共同合作、与人交往、与人共同生活,还要会学习、理解、创造。传统的大班教学是满足不了这种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继续重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的优势在哪里呢? 一.小班化教育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实践证明,班级规模越大,师生之间情感纽带就越弱;班内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就越大,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就越难;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就不容易进行。相反小班额的情况是:由于人数的减少,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同时,班级规模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座位排列,比如,个学生的大班教学只能是秧田式座位排列,它更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对于学生情感、交往乃至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则有很大局限。而当班级额度较小时,如个左右时,座位可排列成马蹄形、圆形、形、形等。这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更易交流。 二.小班化教育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由于班额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能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作个别指导,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这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三.小班化教育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在一个学生数太多的班级中,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当然,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强大的经费支持和人员配备,但探究时间的保证(从而保证学生思考的充分展开和深入)、一定的师生比(从而保证学生充分表达、师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还是必需的。 而小班化教育则不同,首先,小班化教育环境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开放程度;其次,较大的学习时空有利于组织各种学习形式,比如他们可以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去做诸如阅读、实验、思考、记述和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再次,小班教师实施班级管理的跨度较小,有足够的精力进行优化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班风,为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班级规模的大小还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和用脑卫生。据卫生部门测试,小班教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低于普通班。这样的教学环境肯定比多个学额的环境要好,学生的心境、教师的心境也会放松,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小班化教育也更有利于对学生实施心里健康教育,因为人数的减少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分析学生的心里,研究学生的心里,从而对学生实施心里,健康教育,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五.小班化教育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传统的大班教学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是为大批量培养熟练劳动力服务的,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的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这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多姿多彩的社会,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具有特长的专业性人才。而小班化教育则不同,其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它真正强调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它确立了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人数的减少让教师在充足的时空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释放。 虽然,小班化教育的实施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但为了国家大计,我们应该向这方面努力,国外早在上个世纪年代就开始了小班化教育,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去实施小班化教育。课程改革呼唤小班化教育! 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化教育管理情感策略 小班教学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前提,这样可以最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严格制度化管理的情况下,要求教育管理在情感方面进行较大投入,我们在进行情感教学时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及精力,让每个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一、开展自信教学 成功教育就是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向成功,我们在进行小班管理的时候,要开展自我渗透教育。因为小班人数比较少,所以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的信心,这样可以不断激励学生,让其能够坚持不懈、不断进取。在进行自信管理的时候,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让学生在学习上看到自己的成功,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成功,例如,学生在课堂提问和家庭作业方面得到表扬,都能够有产生愉悦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不断地刻苦学习,最后取得更大成功。通过课堂复习、训练和巩固让学生发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长处和优势,这样我们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的时候能够积极对待每一件事情。自信是成功的关键,但是自信不代表自负,因为自信能够给学生一个很强大的内心,让学生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都能够迎难而上。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培养学生的意志,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可以面对一切困难。 二、对学生进行肯定教育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我们进行教育的理念。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肯定,在进行小班教学的时候,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能够充分展现出来。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的优点,这样可以树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夸奖的时候要做到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对待学生的优点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因为我们如果没有进行正确的夸奖,学生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疑问,这样就不能够起到鼓励的作用。还有就是夸奖要真实,因为我们只有进行真心实意的夸奖,学生才能够给予积极回应,真诚的夸奖可以感染内心,帮助学生树立今后要做得更好的决心和信心。在进行夸奖的时候要及时,当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有了进步就要及时夸奖和鼓励,这样学生可以在这个时候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今后的学习就能更加积极。我们可以采用评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表现,因为表扬会让人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这样学生就能够得到更多的自信。夸奖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说老师和蔼的目光、微笑和抚摸以及点头示意,都能够给学生肯定的答复,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三、开展理解教育 理解教育是一种尊重教育,因为学生之间有很多个体差异,每一个个体之间还有很多不平衡的发展,这就对小班化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予理解和肯定,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误会。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与人交流方面都会有很多欠缺,如果老师不能够合理地处理好这个关系,就会造成师生间的嫌隙和误解。其实真正的理解是源自于内心,对于学生内心的启迪和感化是教学的基本前提。每一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受到的教育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听话,有的孩子不听话,在小班里面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都想得到老师的尊重。如果老师总是和学生处于对立面,总是用强制性的教学手段,学生对于老师怕多于敬重。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最好要抛开老师的架子,经常在学生中间来亲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来分析学生的自我能力,不断地对自我进行认识,对自己进行合理要求,这样才能够对学生建立不同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所进步。我们要适当地进行鼓励和表扬,这样可以进一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老师的感召力在学生身上得到发展,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人的生活环境是一个集体社会,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合作来和其他人进行沟通,这样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但是,合作学习需要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配合,老师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要提高自身的魅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理解学生关怀学生,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其优势得到不断发展。老师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培养这些感情,让学生能够怀有使命感来把握自己的情感,用真情实感来对学生进行感染,有效激励学生,这样才能在交往中赢得学生的爱和尊重。所以我们在进行小班教育管理的时候,要合理运用情感策略,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智力和情感的同步发展。 作者:王华宗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上沟小学 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教育指导策略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俨然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业类型之一,但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深蒂固的观念中,知识教育往往是在各种教育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所以,由于传统观念的缘故,人民群众以及教育机构就会忽视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安全教育。而在各个年龄段的日常安全教育中,在小班幼儿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孩童在思想中就缺乏安全意识。所以,本文将着重探讨日常安全教育指导策略在小班幼儿的实施。 【关键词】日常安全教育;知道策略;小班幼儿;策略实施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思想的缘故,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国内的教育机构往往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状态等问题,转而就会忽视学生的日常安全教育。而在所谓的小班幼儿教育中,小朋友往往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形成的习惯和性格都是互不相同的,在第一次上学,也就是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的见到其他相同年龄的小朋友就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所以,接下来,我们会对日常安全指导教育策略在小班幼儿中的实施进行详尽的介绍。 一、在小班幼儿日常安全教育指导策略的主要内容 1.培养小朋友的自制和自控能力。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那么我们不妨可以将“控制自己的脾气”理解为是人的资质和自控能力,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培养小朋友的自制、自控能力,就可以更好的进行下一阶段的日常安全教育。众所周知的是,在每一位小朋友离开家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小朋友的情绪其实都是不稳定的,以及因为年龄太小也导致思想不像成年人一样成熟,这几点原因就导致小朋友在上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特别爱做小动作,长此以往,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这样的结果都不会是幼儿家长能够接受的。 2.对小朋友进行基本的安全教育。幼儿的思想往往很简单,任何的事物在他们的眼中都可能是新鲜又有趣的,这都是因为在幼儿教育之前,小朋友往往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下长大,所以小朋友们的思想非常简单,在新鲜的事物钱甚至分不清楚是安全还是危险,如果没有相应人员的保护,小朋友很有可能会遇到危险,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日常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在正常的幼儿教育中,往往都是教师少而学生多,教师不可能会面面俱到,在这种情势下,在小朋友身上发生意外的频率就会明显提高,所以,对小朋友进行防火、防电以及延伸到交通和饮食方面的安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当代小朋友的安全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用电安全,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电器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幼儿知道不能用湿手去触碰正在使用中的电器,也不能用湿抹布去清洁电器,每当我们使用完电器要记得拔掉插头以防止隐患。其次就是小朋友的防火方面的安全,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小朋友往往不具有强烈的防火意识,我们也能发现因为这一点经常会出现火灾甚至危险性更大的灾害。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不断的给小朋友灌输防火意识,例如提醒小朋友不可以偷偷玩打火机,还可以运用实例告知小朋友们火灾的危害。此外,幼儿教师还应该教会小朋友们逃生的方式方法,紧急的情况应该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 二、小班幼儿教育中安全教育指导策略 1.日常安全知识教育指导。小班幼儿的教师在这个过程的责任就是不断的为小朋们灌输日常安全教育知识,并且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对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纠正和指导。例如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不准携带带有尖锐的玩具进入幼儿园,在课下活动中不准头朝下滑滑梯、并且在滑梯顶端不准拥挤,要进行有序的排队,不可随意离开集体单独外出活动,不可以随意翻动幼儿园内的各类电器,不将手、脑置于正在行进的车外。所以,幼儿园教师要对小朋友的日常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纠正。 2.设置游戏进行趣味的安全意识指导。幼儿园的小朋友毕竟还是小孩子,心智不可能像我们成人一样发育完全,因此,如果一味的对他们进行书本上的安全教育,那对于小朋友一定是枯燥和无味的,并且由于现代社会的人性化要求,我们就可以进行趣味的幼儿安全教育。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小朋友们在做游戏时是最能够体现内心活动的,而如果要实现游戏的教育功能,就需要幼儿教师的指导,而且游戏的前提就是要保证每一个小朋友的人身安全。 3.集体教学的安全教育指导策略。幼儿园进行安全教育指导,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幼儿教师合适的指导,以及幼儿园设置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将课程目标有效率的转化为小朋友们的自身安全意识。而且小朋友都是有大众性的,就是很少有小朋友能够脱离集体,几乎是集体中的大部分幼儿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利用集体效应达到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让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得到安全教育指导。这种策略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安全教育效率很高,集体教学的安全教育指导策略的适当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其中不乏一些特例,幼儿教师就要发挥个人特色使其回归到集体教育中。 结论 虽然我们已经开发了许多的幼儿安全教育策略,但如今的形势依旧告诉我们,小班幼儿教育中的安全教育指导依旧很严峻,幼儿安全教育也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但即使是这种形势下,我们也要随时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时刻重视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教育,尽可能的让小朋友在小班里获得基本的安全教育意识,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且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发出适应的幼儿安全教育指导策略。 作者:付静 单位:崇仁县幼儿园 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化教学对小学教育教学的作用 小班化教学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是一种把教学规模缩减到一定程度的教学方式。班级规模是班级教学形式中一个重要的内容,随着班级教学的发展,人们对班级教育越来越关注,小班化教学也成为国内外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几年发展越来越快。小班化教学是人们对教学质量的更高的追求。小班化教育是在班级教育的基础上的优化,是把班级人数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因为班级人数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它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少数地区也开始实行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学已经慢慢的成为我国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的教学方式。 一、小班化教学模式 小班是指一种空间的大小,也就是指在班级教学的模式下,每个班级存在的学生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这个所谓的合理的范围就是适合学生在班级中发展的学生数量。班级数量一直是一个动态的变量,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的声誉等等因素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区内,班级的“小班”数量也是有不同的界定,并且这个“小班”数量有一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这个范围之内教学质量可以达到最优。小班化教育不是单纯的将班级学生数量减少,小班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教育模式,在小班化教育的模式中,首先要对班级学生的数量进行设计,对班级的人数的控制是小班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小班化中学生的数量受多当面的影响,要想设计好这个合适的数量,就要考虑到所方面的影响因素,设计维持学生在班级中的教育质量的最大化。不仅对人数进行控制外还要对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确定教学方案,对教师的要求也要提高,确保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小班化的效应。小班化教育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组织方式,在班级学生的数量减少后,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也会随之变化,首先就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得以重组,班级人数的减少就意味着班级个数的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授课都要进行重新分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增加了,班级学生数量的减少,教师所要照顾的范围减少,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随着学生数量的减少而越来越密切,使教学强度增加,从而使教学目的达到最优。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下,教育的模式也会随之变化,其教学的方式、内容等等都要随之改变,在这种变化之下,会迅速的提高教育理念,推动小学教育的改革。 二、小班化教育与教学发展 1、小班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小班化教育在小学的教育教学中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小班化的实施使班级内学生的数量减少,老师就可以对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照顾得到,有了老师额亲身辅导,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在充足的空间内充分的发展,有了充裕的学习环境使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养成自信的、活泼的性格。小班化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的措施,但是它的实施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困难,许多的学校认为这样对学校的经济效益不利,以至于现在小班化教学不能迅速的发展,国家应该针对这种状况实施一定的措施,促进小班化教学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小班化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全面的提高 在小学课堂里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性,要求可以大胆的发言,不怕出错,可以勇于尝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积极地学习环境中发展自己。但是在过往的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过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是很多,课堂氛围不活跃,教师需要照顾的学生太多,不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辅导和交流,没有机会去培养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所以为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学校应利用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可以张扬自我个性的环境,给他们寻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品德。 3、小班化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就只是负责为学生授课,是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教师对课堂没有积极性。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在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教师转变成了一种环境设计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效果最大化的教学模型,使在这种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可以用最大的积极性去面对学习。在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双向的交流,学生为老师带来教学动力,老师为学生带来学习动力。 三、结语 小班化教学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新走向,小班化教学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小班化教学在小学教育教学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小班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优良的个人素质,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以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所以学校与教师都应该重视小班化教学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教学的发展。 作者:张万全 单位:天祝县打柴沟镇打柴沟小学 小班教育论文:小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探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需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的形成。”小班幼儿刚脱离家庭,进入新的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他们没有规则与利益的束缚,他们是一张纯净的白纸。如此看来,为何小班进行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呢? 一、小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小班幼儿年龄小,各方面发展不完善。对于刚刚入园的小孩的,有的适应能力不好,会产生分离焦虑,常常要在园哭一个多月。有的孩子不出半个月就适应幼儿园生活了。这说明不同成长天数的孩子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总的说来小班幼儿还是太小了,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还是有待发展的。开学一两周就有个教学活动《宝宝有礼貌》,我对他们说,早晨见到老师要鞠躬说“老师早”,离开幼儿园要跟老师说“再见”,但是能够做到的小朋友只有那么几个,其他小朋友都忘掉了。也许并不是我们老师提醒他们要有礼貌,而是从身心发展角度来说有的孩子智力没有发展起来。2.5岁至6岁的幼儿可塑性强,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礼仪教育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因此,孩子的潜能才更需要激发出来,礼仪教育要在平常的一点一滴渗透进去,让幼儿慢慢体验出来。小班幼儿的礼仪教育是整个幼儿园生涯的奠基,有好的开始,才会有圆满的结局。 2.幼儿礼仪行为整体表现不良。现在的还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比较溺爱,导致孩子娇气、言行不一致,爱发脾气,各种毛病集一身。到了幼儿园里简直就是无法无天,这类幼儿喜欢打其他小朋友,乱弄老师的教室里的物品,而老师又不能对其进行体罚,最多批评几下,完全无可奈何了。先不说他能学到什么礼仪习惯,首先他的行为出发点就是错误的,他还不知道是非对错,这就是家庭的责任了。这样的孩子的一生早晚会被毁了的。 3.礼仪教育严重缺位,方法不合理。在幼儿园里的每周计划表上明明有礼仪教育的内容,可是有的老师并没有将它落实到一日生活中去,而是比较重视教学活动。这样就造成了以下几种局面:玩玩具时小孩子玩着玩着就争抢起来,抢不过就打人。喝水时明明不小心碰到了小逸,小逸就猛推了明明一下。晨间户外活动中,龙龙走到老师面前头也不抬的去走自己喜欢玩的手推车了。仔细想来,幼儿有什么样的行为与老师的教导方法还是脱不了关系的。 二、小班礼仪教育的策略 既然小班阶段的礼仪教育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尤其是人际交往如此重要,我试着提出了几个促进小班礼仪教育的发展的策略: 1.幼儿园教师应摆正教育观念,改正教育方法。 2.完善幼儿园礼仪教育内容。 3.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作者:曹晶 单位:常州市钟楼区康佳幼儿园 小班教育论文:小班个别化教育研究论文 一、西部农村小班是由于人口流动、减员自然形成的 个别教育宏观上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观层面上学校应建立系统的制度机制、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如建立个别教育管理档案,明确对象,确定同类对照生,分类进行评价,通过阶段性评价及时调控教育导向,把教学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结合起来,把个别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如在班级管理中为个别教育对象设个人专栏,建立成长记录袋,在“五星”评选和思想品德考核中设置不同尺度,在教学和管理计划总结中附加个别教育计划和总结,在学科教案中增加学情分析和个别教育设计环节,听评课活动中设计个案观察项目,改变单一评价方式,分级命制多套测试题,使学生有选择权和取得好成绩的机会。 二、教师要掌握个别化教育具体技术,设计相关表卡 教师通过撰写以个别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叙事,及时积累转化学生人格或教会某个方面知识的成功经验,反思失败案例的教训,精心设计适用于某一主题的谈话记录卡,以求得谈话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所获信息的真实全面性。设计家访记录卡,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家庭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在家表现、兴趣爱好以及典型性格特征形成的潜在原因,解释相关任务要求并听取家长建议以达成教育共识。学习论是描述性的,教学论是处方性的,有效实施个别教育的前提是全面准确的教育诊断。 系统的个别诊断包括教师诊断系统、智力诊断系统、管理子系统、素质子系统、气质性格诊断系统、学科能力诊断系统、学科成绩诊断系统和定性评价系统。要尽量使用量化诊断,但限于农村小班的条件,学生诊断以培养教师的学情意识和日常教学诊断为主,如作业诊断、课堂提问和观察诊断等,像IQ智商测量和RV推理能力测量目前还无法有效实施,观察测量结果的处理也以计算均值、比例和频数为主,对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其他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应结合计算机技术逐渐学习掌握。教师要把诊断结果当作教育的第一资源有效使用,譬如撰写嵌入式差异性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的补救教学,利用根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开发出的教学任务分析技术来推演序列化的技能目标,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条件。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可使用一些便于灵活操作、具有针对性且能获得即时效果的个别教育诊断技术,如填概念图、画树状图、完成V形图、设计思维导图、利用KWL技术评估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使用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出的矩阵分析法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和优势学习方式,利用思维环技术了解学生的态度倾向性。在编制前测和后测试卷时,教师应对涉及的内容进行范例性分析,确保纳入评价范围的知识、技能是真正重要的具有关键意义的。 三、真正成功的个别化教育,应该使学生自信地容纳自己、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规划自我发展 在个别教育中要注意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规律,放扶结合;二是根据马卡连柯“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集体教育原则,抓个别不忘集体建设,通过集体资源满足个别发展诉求。特别是根据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对个别学困生进行基础补偿时,应优先考虑学习新内容能用到的知识。根据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教者也可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程度有选择地进行即时穿插复习,这样既为新知识的教学扫清了障碍,也有利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作者:尹建勇 单位:甘肃省灵台县龙门中学 小班教育论文:小议高中生物小班化教育 1.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习意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意识,“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教学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活学生的思维,融合师生情感,转变教师观念,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首先,我根据高中生物小班教学师生互动的需要,优化课桌椅排列设计,优化生物实验室布置,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便于师生课堂互动,打破空间隔离感,拉近心理距离,激发学习需求;其次,我为学生提供最优学习条件。生物课程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我在学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运用录放机、投影、计算机、校园网络等设备来改善学习条件,增强生物课堂趣味性,扩大学生视野,激发生物课程魅力等;第三,我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小班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加强课堂语言艺术研究,课堂用语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幽默,多一些激励;巧妙运用好体态语言,表达我的关爱、我的肯定等。 2.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因生施教 反思传统大班制教学,我发现大班制教学学生人数多,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导致一部分好学生学有余力,一部分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力不从心等,严重挫伤了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小班化教学规模小,教师精力集中,便于我们了解与把握每个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教学。首先,我针对学生生物素质发展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类,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案。教学案预习板块,我主要设计了知识回顾、预习新知、预习质疑、预习自测等几个板块,帮助每一个学生梳理已有知识,预习新知并进行自我问题发现;其次,我采取恰当的课堂教学形式,成立探究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与生物实验,并优化教学策略,根据不同学生的课堂学习实际给予指导;第三,依据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类别,分层进行作业设计。通过为每一个学生设计生物学习方案,组织生物教学,使他们都能在生物学习中,学有所得,获得学习成就感。 3.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 在长期生物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小班化教学”中“小班”只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外壳,它的本质应该落实在生物“教学”。我深知高中高效生物课堂打造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优化教学策略来提升生物课堂效率:小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个体生物科学素质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游戏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穿插游戏,增强直观感受与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情境教学法,生物课程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模拟生物科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境体验,增强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任何一种教学策略的运用都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特点与课程教学内容特点,要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生物科学素质。 4.实施多元评价,调整学生学习 任何一种教学评价都是为了更好的调整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素质的提升,所以小班化教学要实施多元化学生评价,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在生物课程评价主体上,我综合教师、学生、小组等主体,将师评、互评、自评、组评相结合,使评价更全面客观;在评价内容方面,除了评价生物基础知识外,还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在阶段上,综合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期中评价、期末评价等,合理安排分值比例。努力打造动态、多元、立体化生物课程评价,同时考虑学生评价的导向性与激励性。 5.结语 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探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要我们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能够本着一颗探求之心,在生物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探索,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一定能够推动高中生物小班化教学,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 作者:黄志君 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化教育管理思考 摘要: 小班化教育中,必须在教育教学思想认识、人才观和管理上做深层次思考和研究。如何在小班化教育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把班级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程还给学生,把学校还给学生,实现大班额下的“小班”教育。 关键词: 小班化;以人为本;个性发展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个性化需求而产生的班级授课形式,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策略,贯穿着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体现的是教育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关注,以及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目前,我们的班级人数上无法达到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二十人甚至十几人的小班额标准,但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思想认识、人才观和管理上做深层次思考和研究。思考和研究如何在小班化教育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把班级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程还给学生,把学校还给学生,实现大班额下的“小班”教育。 一、人本化,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 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珍惜并善待每一个孩子”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全纳”思想的体现;“兼爱如海智行天下”的校训精神,引领着师生向现代化学校的目标迈进;“打造科学与人文的优质教育品牌学校”为师生勾画了现代化学校的发展愿景。学校在“全纳教育”的引领下,课堂教学突出“学为基点”的“全纳课堂”教学研究,尊重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倡导“弹性管理”,在校园开放研究课、主题教学引领课、团队教学展示活动“三级教研”中,体现管理的科学性、人文性、实效性。 二、时代化,是小班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时代在发展,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必须顺应时展。我们以微格教学研究课例为载体,以研究型主题为推进的主要方式,在教师中开展“听-磨-展-评”研修活动;运用“挖亮点,善鼓励,快反馈,促团队”的工作策略,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分层打造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形式,以“电子白板”“电子书包”“微课”等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深化小班化课堂改革,形成“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高效课堂。借助翻转课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情况,探索切实可行的“探究教学”“分组教学”“参与教学”“分层教学”“合作教学”等一系列适合不同层面学生发展的新策略。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并创造了一些符合小班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分组教学法、个别指导法、体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使小班化研究有效落实。 三、校本化,是小班化教育的新内涵 小班化教育为学校创造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为有特色的课程设计提供了空间。我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元特色学校课程。课程既有学校自主开发的教材《科技教育》,也有在1~6年级开设的基础课程、辅助课程、特色课程等近三十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程来自学生需求,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学校还根据课程内容、课时要求尝试探索长短课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这种“利用现有课时,挖掘潜在课时”的做法进行课程的落实实施。选修课程实行小班化,采用学生走读、积累学分制,课程的评价采用过程性的成长记录袋。可以一元多次、自主评价,弥补了传统教育评价的不足,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 四、文化建设,是小班化教育的优质资源 学校坚持“创建优美校园环境、创设优雅文化氛围、提升校园生活内涵、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全员参与、整体规划、凸显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学校致力于打造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特色校园的过程中,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扩大了办学的影响力,提升了办学的美誉度。学校文化建设体现了为每一个孩子服务的理念,必将成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五、信息化,是小班化教育的技术特征。、 学校建立了现代化制度,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如交互式电脑、ipad、微机教室、录课笔、电子书包、录播教室、翻转课堂实验室。学校在硬件及软件上将不断满足现代化学校的建设需要,为小班化教育研究提供保障。六、国际化,是小班化教育的通行准则。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拓宽国际化交流渠道,行走在国际化的路上。学校达成初步意向,与美国学校建立友谊校,开展“游学”“互访”“远程研究”等活动,引入国外课程。学校引进外教,开展教研互动、主题沙龙、口语交流。这些活动为老师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助推了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小班化教育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小班化研究任重道远,我们坚持“学而思、思而悟、悟而行”,在小班化教育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江雪梅 单位:青岛宁夏路第二小学 小班教育论文:农村小班本土教育环境创设论文 一、明确环境活动主体 既然对教育环境进行创设是为了幼儿能够更好地发展,那么他们自然就是环境的主体,这样一来的话就应该使教学的环境和他们生活中经验紧密相连,如果可以能的话可以选择让幼儿自己进行选择及其操作,从而让其相应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发展和提升。例如,在创设“娃娃家”的过程中,在其中都需要放置一些什么操作材料的问题上与孩子们进行商量,这时孩子们就会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想法了,可以有娃娃、床、电视、桌子、椅子、厨房等等,而床上还可以有衣服、被子,厨房还可以有冰箱、餐具等等,这其中的东西都可以让孩子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自行进行制定,然后孩子们将材料从家里带到学校来,因为材料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所以孩子们会很轻松愉快地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二、创设温馨的环境 对于刚刚进入到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既温暖又愉快的一个环境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刚刚离开家进入幼儿园,很多的孩子都是在开始的时候又哭又闹,不能安静听话的进行学习和生活,而我们知道“家”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话题了,那么教师就可以在创设教学环境的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个亲情区,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将家人的照片贴上去,而且还可以附带自己相对家人说的话,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感觉到家人就在自己的身边。 三、创设生活的场景 对于幼儿来说,虽然他们认知的水平有限,但是却比较喜爱对熟悉的事物进行模仿。因此,我们可以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出发点,创设一些他们熟知的、更生活化的教育环境。我们我们可以经常和其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幼儿在家中时的表现和喜好,然后将其在创设的教育环境中体现出来,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中进一步地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从而在教学中也可以不断地积累生活的经验。通过轻松愉快地生活化的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到生活的技能,不断地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还可以选择开展一些活动,例如“玩具总动员”,可以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玩具拿到幼儿园中来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还可以让孩子们对玩具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让孩子们在玩中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时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分享。 四、创设会说话的环境 在幼儿园中每天的活动也就是教学进行的课程,我们应该注重孩子们每一天日常的生活环节,从而让孩子们与环境能够进行对话。例如,巧妙地运用小脚印,小班的孩子们一般都比较缺少规则意识,所以在孩子们喝水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混乱拥挤的现象。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在孩子们取水前的地面上粘贴一串小脚印,然后告诉孩子们在取水的时候要按照地上的小脚印依次站好,一个一个的向上领水喝。这样一来在小脚印的作用下孩子们就可以逐渐地有规则意识。环境创设的实质就是应该以幼儿为本,将幼儿所呈现出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一些生活学习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将其与教育环境创设相融合,努力地将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与孩子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小班的孩子们可以在像家一般温暖的环境中轻松、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五、小结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孩子们在成长中一定会涌现出新的特点,这就需要学校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能够全面地发展创设出更美好的教育环境。 作者:吴慧慧单位:江苏省灌南县田楼小学幼儿园 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的家庭养成教育论文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家庭基本情况(1)家庭的经济收入从家庭人均月收入情况看,绝大部分家庭的收入相对稳定,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总数的85%,个别从事个体经营的家庭收入不固定,占总数的15%。另外,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幼儿的家庭还有家里老人们的资助。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孩子的养成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调查结果见表1。(2)家长的学历父母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鸿智幼儿园家长的学历达到大专以上的约占调查总数的一半,总体水平较高。这也与幼儿园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这是一所位于屯溪中心城区的幼儿园,家长多为在城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工。(3)家长的职业父母的职业差别也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客观指标之一。家长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会对幼儿的家庭环境、家庭学习条件、学习气氛、幼儿的心理发展等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鸿智幼儿园小班幼儿家长职业为机关干部及企事业人员约占调查总数的一半左右。这个比例大致与表2家长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家长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除去10%的留守儿童的家长,90%的家长都在屯溪区范围内工作,并且大部分孩子是和父母共同居住,因此家长是有能力、有时间对幼儿进行家庭养成教育的。调查结果见表3。2.家庭的教育观念本次关于家庭养成教育情况的调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1.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方面;2.生活自理方面;3.学习习惯方面;4.品德行为方面;5.家长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家长在本次调查之前对家庭养成教育不甚了解,在完成调查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家庭养成教育的概念和内容。100%的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约有45.5%的家长对目前自己家庭的养成教育表示满意。在家长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情况环节的调查中,90.9%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同等重要;85.6%的家长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只有27.3%的家长能够坚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幼儿的教养方式方面,87.3%的家长选择说教、打骂、以及榜样,只有极少数的家长会使用激励和做游戏、讲故事等科学的教育方法。我们结合问卷中家长的教育理念来分析其它四大方面的养成教育情况。(1)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通过访谈得知,在卫生习惯较好的家庭中,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一般也比较好,特别是家长在医疗卫生部门工作的幼儿,都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由于职业特点,这些家长能给幼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而在那些家长平时不太注意自身卫生习惯的家庭中,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一般也较差。调查结果见表5。由此可见,在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家长的示范行为,直接影响幼儿行为。(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家庭结构是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结果反映出在目前的幼儿家庭中,大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年幼体弱,缺少生活经验和能力,需要得到大人的关心和呵护,特别是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对孩子过分溺爱、娇宠,不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由于是隔代教育,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往往存在“孩子还小一切慢慢来”的心理,更愿意包办代替,放松了对必要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形成这一部分孩子自理能力普遍较低的现象。调查结果见表6。(3)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长的学历存在较大关系。在家长学历水平较高的家庭中,更强调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家长学历较低,常常忽视这一点,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4)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幼儿能够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能做到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物品,但只有少数幼儿会主动去帮助和关心他人,能够做到父母提出的要求。结合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情况来看,如果家长平时在家能够言传身教,那么在这些家庭中的幼儿都有良好的品德行为表现。调查结果见表7。 二、结论和建议 幼儿养成教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每个家庭的养成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因此在幼儿养成教育的具体方面存在差异。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家庭教育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独特的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养成教育观念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但遗憾的是,现代家庭教育普遍重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的教育。这不仅导致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习惯依靠父母和长辈,而且导致了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也趋于淡化,孩子更多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不懂得关爱他人,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二)掌握有效的家庭养成教育方法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教育都必须适应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否则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小班幼儿年龄一般是3-4岁,他们刚从婴儿期过渡到幼儿期,既带有婴儿的“痕迹”又带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爱模仿、情绪化和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等方面,因此,家长应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来进行科学的养成教育。1.树立良好的榜样模仿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像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主要依靠动作来进行。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家长平时的一些坏习惯、说的一些不文明的语言、甚至不良行为都可能在无意中被幼儿效仿,而一些幼儿的性格、行为习惯会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运用科学的养成教育方式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他们的行为常常会受到情绪的影响。[3]小班幼儿容易激动,常常越哭越兴奋,即使家长给幼儿讲道理,幼儿也不愿意听,这时只能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比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温柔的声调说话,让他感到亲切,情绪上渐渐不再对立或者暂时转移注意,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以后,才能对他进行说理教育。所以,对小班幼儿的教育应使用耐心说服和引导的方式。幼儿心理发展的泛灵论特征,在小班幼儿尤其突出。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可以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创设拟人化情境,利用各类小游戏吸引幼儿注意力。真实的或虚拟的生活情景、小故事都会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表扬法在幼儿教育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对于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家长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提出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例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如果仅有语言上的表扬和鼓励是不够的,这时家长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表扬手段来肯定幼儿,比如利用奖励小红花,奖励糖果等物质奖励方法,或采取榜样激励法等多种手段来鼓励幼儿。3.教育方法保持一致教育的一致性是家庭教育的原则之一。在家庭教育中,家庭不同成员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4]比如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就会造成家庭教育者管教要求之间的矛盾,结果削弱了教育效果,还容易造成幼儿“两面派”的性格。此外,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们格外疼爱自己的儿孙,他们总是想让孩子更多地得到爱,但是过度的宠爱,常常会使孩子依赖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庇护,甚至当受到父母的正常教育时,他们也拒绝接受,而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反抗这种教育的武器。这种爱,对孩子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害了孩子。只有家庭中各成员间不同的教育观点统一在正确的科学的基础上,保持教育过程的一致性,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养成教育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 (三)家园合作持之以恒地进行养成教育小班孩子的习惯养成基本上还没自觉的意识,需要通过成人的提示和帮助。好习惯的“养”不难,但要“养成”就需要持之以恒,多次强化。因此,家长可以为幼儿制订一个生活日程表,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具有可操作性。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从小就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为以后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单靠一个方面。除了家庭教育,还需通过家园合作。[5]家长们在家园合作中则应建立主人翁意识,积极与幼儿园沟通交流,共同搭建起幼儿成长的阶梯。小班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只要家长们树立正确的家庭养成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家庭养成教育方法,并能够与幼儿园合作,持之以恒地进行养成教育,一定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柯俊单位:安徽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小班教育论文: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一、树立榜样,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兴趣 小班幼儿的模仿力较强,尤其是对教师言行较为信服。因此,在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并以幼儿同伴为榜样,通过鼓励激发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兴趣。首先,要以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和熏陶幼儿。如在教学中教师的书本掉到了地上,此时教师可说:“小朋友们,老师的书掉到地上了,我可不想让书宝宝变得脏兮兮的,我要把它捡起来擦干净。”接着教师捡起书本擦干净。然后以问题“小朋友们,如果你的书或其他东西掉到地上该怎么办?”引导幼儿,让幼儿明白“东西掉了要捡起来并擦干净”的道理。如此,通过教师的言行感染幼儿,让幼儿有学习的榜样,促进其行为习惯养成。其次,要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如在“安安全全滑滑梯”的活动中,幼儿发生了碰撞现象,一个幼儿马上向另一个幼儿道歉了,此时教师及时对该幼儿进行表扬,并号召其他幼儿向他学习。此时,幼儿受到教师的鼓励,获得了满足感,其他幼儿以其为榜样,起到了相互激励和督促的作用,激发了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兴趣。 二、行动训练,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实践活动,行动训练即要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把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做到全面兼顾,突出重点。首先,要注重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渗透到活动的每个环节。如针对有的幼儿饭前没有洗手的习惯,教师可亲自示范并以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小手干净,吃饭没病”激发幼儿的兴趣。此外如午睡、争抢玩具等,教师也可在幼儿出现此类情况时及时引导,以正确的做法示范。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教师就可先引导其他幼儿说说什么该做,然后教师带领大家一起做,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得到行为习惯的强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注重以游戏方式渗透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在搬小凳子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儿童口吻引导幼儿轻拿轻放,如“小凳子乖乖,轻轻抱起,慢慢放下,我带你回家”。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边说边拿,参与兴趣较高,轻拿轻放的习惯得到培养。同时,要注重以对比方式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打针吃药我不怕”的教学中,有的幼儿害怕吃药打针,此时教师可让较勇敢的幼儿先示范,然后鼓励其他幼儿,让幼儿在榜样的带动下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勇气。 三、家园合作,增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发现,一些幼儿在幼儿园形成了一定的习惯,但经过周末或假期,到园后习惯又变了。究其原因是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将已经形成的习惯破坏了。由此可见,家园合作对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要形成良好的家园合作模式,首先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除了每日家长接送幼儿的沟通,教师还可借助校讯通、飞信、班级博客等及时反馈幼儿在园内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幼儿的情况,及时进行教育。另外,要在教育方法上给予家长指导,这可通过家长会、家访、非正式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总之,在小班教育教学活动中,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重点工作,教师要以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全面渗透,让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作者:杨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幼儿园 小班教育论文:幼儿园小班教师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在幼儿园教学中,小班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对音乐游戏教学方式在小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经验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希望通过探究,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教学;音乐游戏教学 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经历的教学环境不同,所以在教育教学经验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别。笔者主要结合自身的认识,提出音乐游戏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成效提升的见解。 1.小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的必要性 在小班教学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与音乐和舞蹈相互融合,还与知识和活动及身体的协调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关系。在整游戏中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锻炼,促进其形成健康而又向上的人格。幼儿园小班内的幼儿大都在4岁左右,且进入幼儿园的时间最短,教师不能像对待大班和中班幼儿那样,应采取音乐游戏引导幼儿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音乐游戏主要是幼儿教师将具有较强律动性的儿歌播放出来,引导幼儿在儿歌的带动下简单地进行游戏活动和学习。游戏是一种快速引导幼儿进入课堂状态的重要方式,在小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1]。 2.关于幼儿园小班教育教学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方式的几点经验 一是在幼儿园小班实施音乐游戏教学时,首先就应具有一定游戏的规则。在小班幼儿学习中,加强音乐游戏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掌握一定的规则。音乐游戏只是一种游戏,其必定需要一定的规则,与非音乐游戏相同。在音乐游戏中,其规则主要是按照音乐节拍实施,否则就会导致其成为背景音乐,最终导致其失去应有的意义。教师在进行音乐游戏教学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小班幼儿所熟悉和喜欢的音乐进行游戏,若幼儿不熟悉游戏中所采取的音乐,那么首先应引导幼儿进行欣赏和简单的学唱,待其在熟悉歌曲之后进行游戏活动。所采用的游戏规则应越简单越好,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则,并在设计中做到循序渐进,从而促进音乐游戏教学成效的提升。二是尽可能将音乐游戏与歌曲个舞蹈及知识的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因为在幼儿学习中,不仅有音乐的欣赏,还有唱歌和跳舞及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多元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应确保所选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性,但是歌词内容应尽可能地简洁,教师同时应配备一定的动作,才能更好地加深小班幼儿对其的理解[2]。三是利用音乐游戏加强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学习,小班幼儿若采取课堂进行音乐和舞蹈的教学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主要是由于其自律性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因此教师不能生硬地要求学生学习这些东西,而应采取音乐游戏的方式加强对其的教学,在音乐游戏中加强幼儿对其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在游戏和娱乐中促进其在玩中乐和乐中学。四是利用音乐游戏加强知识的学习。在注重上述应用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利用音乐游戏引导幼儿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一般而言,大班幼儿可以采取音乐游戏进行诗词学习,但是小班幼儿应以数字学习作为重点进行游戏教学。例如引导幼儿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可以引导幼儿做《找朋友》的音乐游戏,一边唱《找朋友》,一边丢手绢,在这一游戏过程中就可以引导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这样在音乐游戏中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此外,还能促进幼儿身体的锻炼,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在这一游戏中,幼儿还能随着游戏的进行而拍手和点头及摆手和摇头等,从而促进其对知识的学习。五是在音乐游戏中缩小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在情感方面的距离,在进行音乐游戏的过程中,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双方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参与到音乐游戏之中,最终促进幼儿对学习的热爱。例如以音乐游戏“小火车”为例,教师可以播放儿歌《小火车》,教师作为火车头,后面的幼儿一个接一个抓住前面幼儿的衣襟,根据音乐的节奏在教室内行进。为了让游戏更加有趣,教师可以在教室内提前做好情境设置,如小桥、拱形的隧道门等,提高幼儿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3]。 3.结语 在小班幼儿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分析,紧密结合当代幼儿的特点,加强专业技术的学习,采取诸多音乐游戏等方式激发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加强小班幼儿教学,从而更好地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快乐地渡过幼儿学习时段,成为幼儿的启蒙导师,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作者:江吉平 单位:高邮市送桥镇郭集幼儿园 小班教育论文:赏识教育在小班常规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赏识教育是周弘老师首倡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具有人性化、人文化特点的家庭素质教育理念。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以后的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定基础。赏识教育在小班常规教育中的运用,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旨在为幼儿创造良好健康的学习环境,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寓教于乐,促进幼儿个性的充分发展。本文主要从因材施教、树立自信、多方面引导和家园互动这四个方面谈论赏识教育在小班常规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班常规教育;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是每一对父母的希望,也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所有人的希冀。周婷婷天生双耳失聪,在幼儿时期,通过亲人的教育,开口认字学习,并在父亲赏识教育的鼓励和引导下,考上了大学,成为了留学美国的博士生。谚语如是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孩子的教育也同样要从幼儿开始。若幼儿时期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会像小树苗得不到好的栽培会长歪一样,而无法成才。幼儿园的小班可以说是孩子人生接受的首次教育,因此赏识教育在小班常规教育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合理地运用赏识教育的理念,有助于幼儿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极限,健康茁壮地成长。笔者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恰当地在小班常规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 1老师与幼儿的密切接触,找到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天生我材必有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赐给父母的天使,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他们各自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正如全世界没有两片长得完全一样的树叶,孩子们的性格和特长也都各不相同。在小班的常规教育中,同样也不能用完全一样的教学方式来教导他们。在小班的常规教育中,老师们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班级活动中留心观察每一个幼儿,总结出他们的性格特点,探索出他们的特长爱好。例如,老师在教学课堂上提问时,积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幼儿性格外向,活泼好动;而老师一提问就低着头,红着脸,推推搡搡的幼儿性格内向腼腆,很少参与到同班幼儿的集体活动中去。幼儿老师在举办一场游戏时,能提出鬼点子主意的幼儿人小鬼大,思维敏捷;可以带动游戏期间气氛的幼儿搞笑多怪,活泼可爱;能组织参与游戏互动的幼儿就颇具领导风范。只有清楚每个幼儿的特长所在,才不会埋没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芒。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后,老师们在常规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因材施教,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会在教育中游刃有余。对于性格开朗的幼儿,平时多注意对他们的主动进行鼓励,不要让他们觉得积极主动的性格不受欢迎。但是也要提醒他们注意场合,不能在所有的场合都过于积极主动,注意收敛。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他们的心灵很脆弱,受不得一点伤害和讽刺。平时老师们要对他们多加爱护,不让他们受到打击,遇到问题要平心静气地教育他们,并时时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成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就会慢慢打开,变得强大。对每个幼儿因材施教,能够放大他们的优点,规避缺点,更好地成长。 2老师对幼儿的才能给予肯定和欣赏,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每个幼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鼓励。经常被赞美和鼓励的幼儿在生活中会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性格也都活泼开朗。若经常打击幼儿的活动,不允许干这个,干那个的,久而久之就会消磨他们活跃的思维,让孩子的性格变得自卑懦弱。在小班的常规教育中,老师应该常常对幼儿表现出的才能加以赞美和鼓励,并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幼儿喜欢别人对他们的赞美,只要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他们就可以为之全力以赴。对于爱画画的幼儿来说,即使画得不好,也不能打击他们的绘画热情。人一旦没有了热情也就没有了希望。老师能做的,就是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从旁指导,不时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你太棒了”、“进步真大”、“加油”。老师可以把画笔、颜料等当作奖品赠送给他,作为对他们努力的肯定。反之,对幼儿的努力视而不见,不但不在乎他的作品,还打击他,对他冷嘲热讽,十分不利于幼儿的进步。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幼儿很难形成健康的人格。由此可见,赞美可以使自卑者鼓起勇气,大胆地去施展拳脚;使游移者确定方位,找到奋斗的方向;使盲目者找到目标,不再迷茫;使软弱者坚定意志,直捣黄龙;使成熟者更加自信,坚定不移;使幼儿的小爱好变成一技之长。幼儿有了行动的力量,就有了做事的信心。从小就确信地去发展自己的才能,就会让幼儿赢在起跑线上。 3老师对幼儿进行多方面引导,培养形成他们的个性 一个人若是光有天赋,而没有后天的引导,那么也成不了大器。古时有个孩子三岁作诗,天赋异禀,由于父亲没有及时地引导他继续学习,结果导致学业搁置至此,再无进展。由此可见,后天的引导十分重要。在小班常规教育中,老师应对幼儿的才能进行实时的多方面引导,并不时地强化。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个性也不是一日养成的。只有老师们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长期的引导才能形成个性,成长为一个有特色的有为青年。老师可以举行定期的郊游,在多位老师的带领下让幼儿认识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领略山的绵延,海的辽阔,树的生机,花的美艳。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有助于幼儿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情怀。还可以联系学校组织幼儿去博物馆,领略科技的伟大,从小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长大以后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贡献。美术馆的参观可以让幼儿学会欣赏美的事物,了解艺术,认识艺术。幼儿学习的选择多种多样,需要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去选择性的接触,并养成学生幼儿的个性。 4校园与家园同步,确保赏识教育全面进行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家庭教育往往会被人忽视。其实家庭教育同样至关重要。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综合运用赏识教育对幼儿进行教学,才能营造一个适合幼儿生长的环境。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是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惹人怜爱,因此大人们把幼儿保护在他们的臂膀下,不让他们经受任何风雨的摧残,甚至不让自己的宝贝们去做简单的家务,不去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以至于娇生惯养,不能受一点苦,不利于独立能力的形成。反之,家长若去配合学校的老师们,利用校信通、家长园地、班级网站等与老师沟通交流,经常夸赞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能自己动手去做家务,就可以不断地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亲自动手能力,使他们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以适应社会复杂的环境。在家长与老师的双重保护下,幼儿就可以时时接受赏识教育,更好地成长。 5总结 赏识教育是一种把爱融入教育的理念,它以学生的快乐为本,以学生的意志为主,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身心更健康的发展,是生命的教育,是充满活力的教育。老师们用人性化的方法发现幼儿的特长个性并引导他们向多方面发展,时时给予赞美和鼓励,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赏识教育在小班常规教育中的运用渐渐成熟。赏识教育对幼儿是生命的体验、心灵的放飞;对老师是价值的体现、本质的回归;对整个教育体系是观念的创新、思想的升华。在赏识教育体系的教育下,幼儿一定可以健康成长,飞向属于自己的蓝天。 作者:韩丽娟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虎丘中心幼儿园 小班教育论文:幼儿园小班的艺术教育 一、在大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喜欢自然、亲近自然是每个孩子探索世界的表现,他们通过颜色、形状等来认识物体,激发感情,教育幼儿要利用这种天性,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儿童敏锐的观察力,体验自然的美。例如,春天来了,家长带着孩子去公园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只有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才能发现自然界的美。皮亚杰说过,儿童看到的听到的东西越多,就越多看多听。夏天让孩子们观察下雨天的变化,孩子们从“天气阴暗—打雷闪电—下雨—雨停”中学到了夏天雷雨的变化。听雷雨的声音,看雨从天上落下来大小不同的线条,雨停后让孩子们了解彩虹的颜色,通过这种观察,孩子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欣赏的兴趣。儿童用感官来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教师要利用好儿童的这一点天性,让孩子画自己看到的,说自己画的内容,这时老师应该不断地和孩子交流想法,听一听孩子在说些什么。因此,要有意识地带领孩子来到美丽的大自然,让孩子置身其中,接受艺术的熏陶。 二、尊重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表现 审美感只是对事物的外在的形式特征的认知,如颜色,形状、色彩、节奏、旋律、完整形象的把握。孩子们通过欣赏音乐《玩具兵进行曲》理解故事内容,用自己独特的动作来表演。动作表现着音乐内容,不是教师做动作,孩子去模仿。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音乐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指南》中提出,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要过多要求,”“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范画来画。”作为教师,笔者在这方面改变了原来的做法,让孩子们先观察,讨论,然后再去表达主题内容,这样孩子们能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在主题绘画《我的一家》时,提前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第二天再让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时他们表达的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在成人看来孩子的画不是那么流畅,有的孩子画得也不像,但是孩子通过绘画表达了他的想法。 三、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大胆创作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为孩子提供各种工具、材料。准备一些打出声音的材料,如塑料瓶、积木、瓶盖、鼓励孩子探索不同的声音。尝试打出各种节奏,小班的孩子对橡皮泥等各种材料感兴趣,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和孩子一起收集了旧报纸、纸盘、糖果、吸管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在制作糖果的时候孩子们把皱纹纸、橡皮泥搓成团当糖果,再用糖纸把糖果包起来,当他们发现糖纸没有时,又用皱纹纸来包糖,结果他们做出来的糖颜色特别好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孩子们准备的材料是丰富的,他们在已有的经验中学会了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整合艺术活动和其他领域 幼儿各领域的活动中都蕴含着不同的形式的艺术美,如户外运动中儿童的节奏美,自然界中植物的色彩美,故事中的图画美、意境美等。只有孩子们去欣赏周围的美,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在创作《我的家》折纸活动时,笔者有机地把社会领域整合在一起,让他们把自己的家装饰好,家里住着谁,全都画出来,并讲给同伴听,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建立了伙伴之间互相交往的能力,分享了自己的快乐。音乐除了语言,孩子更喜欢肢体动作的表演,还能激发孩子的表现。 五、多角度评价孩子的作品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将儿童的情感表达放在首位,不能盲目地追求画面,舍弃儿童对绘画的信心,我们应该发现孩子作品中的闪光点,加强培养孩子的兴趣,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作品,充分发掘孩子的绘画潜能,孩子今天的绘画看似不太成功,但只要孩子开心,就是隐隐约约中的成功,也许孩子的绘画画面不够紧凑,但孩子可以主动绘画了,这也是一种成功。 艺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最佳形式,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艺术教育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同时艺术是幼儿教育不同领域交叉的地带。艺术教育应贯穿于幼儿每天的生活之中。不能一味地否定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奇想,当然也不能任由奇想变成不现实或者不利于孩子发展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孩子的回答中摸索孩子的想法,学会倾听孩子的真实心态,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有良好的沟通。作为老师,是了解孩子最好的人物之一,我们应该给他们宽松的、自由的学习环境,这样孩子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李文博 李有余 何翠香 单位:甘肃省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定西市安定区赵家铺学校
因子分析论文:河南城乡一体化发展因子分析 提要本文选取9个相关指标构建指标体系,以1990~2009年城乡一体化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南城乡一体化水平发展演变和发展阶段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因子分析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乡村在区域分工中的功能演变,人力、技术、资本和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优化配置,使产业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非均衡发展及思想意识差距。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最终实现城乡之间的全面和谐发展。具体到河南,作为人口和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化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是要在适宜的经济格局上,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城镇、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使农村的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事业接近城市水平;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公平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彻底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河南城乡一体发展水平,对于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标体系设计和数据选取 城乡一体化涉及经济社会、人类生活、生态空间等相互影响的各个方面,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城乡发展的诸多方面,包括经济、社会、人口、空间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到研究条件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根据科学、全面和目的性原则,以能够反映城乡一体化的真实水平,又能体现城乡一体化动态进程,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1990年到2009年的数据,就河南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研究。为保证指标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可比性,优先选择信息量大、特征敏感型的9个比值形式的结构性指标:非农产值与农业产值比(x1)、城市就业人口与农村就业人口比(x2)、人口城镇化率(x3)、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x4)、城乡人均收入差异度(x5)、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x6)、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差异度(x7)、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x8)、二元对比系数(x9)。 二、河南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因子分析 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对上述指标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发现,kmo值为0.725,巴特利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小于0.5,拒绝原假设,认为适宜于因子分析。 为了消除因数据类型不同而带来的分析误差,使数据无量纲化,利用软件spss16.0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降维因子分析法得到因子特征值及其贡献率。本文选择前三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初始因子,其特征值分别为4.843、2.064和1.291,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1.101%,说明前三个因子基本包括了全部指标绝大部分的信息,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所有指标。因此,提取前三个因子就能较好地解释全部变量信息。 三、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基本判断 (一)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水平发展演变。根据河南省各年统计数据得出1990~2009年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二元对比系数,与上文中主成分分析得出的城乡一体水平共同绘制图1。可以看出,河南城市化水平一直呈平稳上升趋势,自1995年后,城市化速度加快,并在2004年城市化水平指标达到28.9%以上,河南省开始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和城乡一体化水平系数波动较大,说明河南省二元经济结构演变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波动较大。结合三个指标的数据演变和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本课题将河南省1990~2009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图1) 1、第一阶段,从1990年至1993年。二元对比系数从0.237降到0.168,二元经济结构大幅度恶化,但是由于城市化水平上升态势略微加速,河南城乡一体化水平处于一个快速上升阶段,得分从-2.340升到0.173。在此阶段,由于国家对“三农”的优惠政策对于农业和农民的促进作用较小,农村经济体制没有大的变动,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徘徊阶段,城市不能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城市化速度放缓,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大幅下降。而各地工业迅速发展,在国家宏观政策先抑后扬的作用下,工业化率急剧上升。河南二元对比系数大幅上升在大幅变动中恶化,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但在这一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工业的迅速发展,河南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得到初期的发展,城市聚集和辐射作用大大促进了城乡一体化水平。 2、第二阶段,从1994年到1998年。城市化进程加剧,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缓解,城乡一体化形势先急剧恶化后又有所好转。随着国家深化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提高,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从0.181升到0.231。但粮食的连年丰产,使其价格也迅速下降,“谷贱伤农”。尽管随后几年内,粮食价格有所回升,但是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利益并未获得根本性的增加,城乡一体化水平也降到1996年的-1.753。1996年以后进入城市经济的新一轮高速扩张期,农村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到1998年河南非农业人口比重已经达到17.6%,平均每年上升0.64个百分点。城市化与工业化呈现出良性互动态势,也使河南的城乡一体水平在波动中先下降后上升,但总体水平较低。 3、第三个阶段,从1999年到2009年。城市化水平稳中有升,二元经济结构呈波动恶化的趋势,二元经济结构加剧转换,二元对比系数从0.19降到2003年的0.14,又升到2009年0.191,表明河南一直处于二元经济结构显著时期。但在这期间,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水平大幅提高,由1999年的-0.965上升到2009年1.833。由于国家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要求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对城乡关系和发展的重新定位,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提高;另一方面,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就业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农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有所上升。河南这一阶段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加快,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标志着河南省进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基本判断。首先,按上述分析,河南从1999年以来,城乡一体化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平稳发展阶段,但处于一体化发展的较早期阶段。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从业人口众多,2009年底达到2,765万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较小。“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产业承接能力不强,城乡基础建设和规划统筹程度不高,各种资源在城乡市场间不能合理有效地流动,农村劳动力大多处于自发流动状态。虽然,在1995年河南提出了“加快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步伐”后,河南城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新势头。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城-镇-乡网络结构不合理、辐射带动功能弱,资源利用率不高、各自为政发展、区域发展乏力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运行;其次,河南城镇化发展一直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1990年城镇化率1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8个百分点,2002~2009年城镇人口增速加快,年均增速为6.44%,高于全国年均增长2.98%的速度,城镇化率达到37.7%。9年间,城镇化率年均增速为1.66%,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为8.89个百分点。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2009的城镇化率与安徽省相差4.4个百分点,与湖北省相差高达8.3个百分点;最后,河南省二元经济结特征显著。2.99的城乡人均收入差异度和0.191的二元对比系数都表明河南省现代产业部门和传统产业部门二元特征对立明显,经济结构整体上仍是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进入1,000美元~3,000美元时,一个国家或地区会进入经济社会矛盾凸显期,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均gdp3,000美元标志着达到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和初步实现现代化,河南省2009年人均gdp为3,012美元,正处于二元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转型跨越对于河南经济社会的长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因子分析论文: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内地对外开放度评价 [摘要] 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外贸依存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对外直接投资占gdp比重等8个指标进行的因子分析表明:依据对外开放度可以将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三个层次。挖掘东北三省的对外开放潜力、加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设、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发展等措施,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对外开放度;外贸依存度;因子分析 对外开放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对外开放或对国际经济的依赖程度,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评价我国内地的对外开放度对于了解各地区的开放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对外开放措施、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等有着重要意义。 一、区域开放度评价指标的选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涉及的领域和内容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国际劳务合作、涉外旅游等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考虑数据的代表性和可得性,本文选择以下因子作为区域开放度的测度指标: 1.外贸依存度(x1)。即某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同期该区域gdp的比率,反映某区域通过国际贸易形式与世界经济相关联的程度。 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x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之一,该指标反映某区域在国际投资领域中通过资金的流入与世界经济相关联的程度。 3.对外直接投资占gdp比重(x3)。该指标反映某区域在国际投资领域中通过资金的流出与世界经济相关联的程度。 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含港、澳、台资)比重(x4)。该指标说明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所起的作用,反映外资与当地经济的融合程度。 5.外商投资企业年末从业人数占年末从业总人数比重(x5)。该指标既反映外商投资企业融入当地经济的程度,也反映某区域在劳动力资源领域的开放程度。 6.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业务完成营业额占gdp比重(x6)。该指标主要反映某区域在劳务合作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 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占gdp比重(x7)。该指标从资金角度反映某区域涉外旅游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 8.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占国内外旅游者比重(x8)。该指标从数量结构角度反映某区域涉外旅游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 二、区域开放度评价方法的选择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根据相关性把变量分组,使组内变量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这样,既可以消除在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时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可以消除指标间相互重叠的信息的影响。 按照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我们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4.0对8项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首先借助spss将2005年全国各省市的原始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商务部合作司和外资司)标准化,以消除指标之间量纲不一致和数量级的差异大等现象(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从略),并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从相关系数看,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且kmo检验值为0.799,接近0.8,所以原始变量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然后,根据总方差分解表,我们可以得到各公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从累计方差贡献率可知,前三个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7.025%,即前三个因子反映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87.025%,作为综合因子的损失只有12.975%,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能够被提取的三个公因子解释。所以,提取三个公因子是合理的。 根据选出的三个主因子可得到因子载荷阵,使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后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见表1)。从该表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在x1、x2、x4、x5、x6上有较大载荷,这5个指标反映了外贸、外资和劳务合作领域的对外开放度,它们是传统上衡量对外开放度的最基本的指标,我们可以将它们命名为传统综合因子;第二主因子在x7、x8上有较大载荷,这2个指标反映了旅游业的兴起与区域对外开放的关系,我们可以将这类因子命名为旅游因子;第三主因子在x3上有较大载荷,这个指标反映了各地区对外投资的发展境况,我们可以将这类因子命名为对外直接投资因子。 三个主因子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省市对外开放的水平,但单独使用某一主因子并不能做出总体的综合评价。以各主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得出如下综合因子得分公式: z=(44.78*fac1_1 + 22.284*fac2_1 + 20.041* fac3_1)/87.025。 三、基于因子分析结果的我国内地对外开放度评价 依据三个主因子得分,以及上述综合因子得分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我国内地综合因子得分和排名(见表2)。从对外开放度的综合因子得分和排名看,其对外开放度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上海、广东、北京、天津4个省、直辖市的综合因子得分位于最前列,不仅大于0,而且均大于1,对外开放度远远高于全国对外开放度的平均水平。可能的原因是这4个省、直辖市都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在我国对外开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和天津地处出海口,具有天然良港的优势,其贸易量和外商直接投资比率都比较高;广东对外经济活动起步早且发展快,一直以来都是对外开放的前沿;而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枢纽,也是吸引外资和旅游的要地。所以,本层次中除天津的旅游因子得分相对较低,广东的对外直接投资因子得分相对较低外,这4个省份的其他因子得分均比较高。 第二,江苏、福建、浙江、山东、辽宁5个省份的综合因子得分介于0和1之间,所以其开放度可以被列为第二个层次。这5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在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比如,江苏和浙江地处长江三角州,其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福建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拥有许多天然良港;辽宁和山东都是环渤海省份,辽宁的14个市中有6个城市沿海,有5个市已建设了港口,两省的海洋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能源等都比较丰富。所以,这5个省份在外贸、利用外资、对外劳务合作领域的传统综合因子得分较高。 第三,其余各省的综合因子得分均为负值。河南、内蒙古、西藏、贵州、甘肃、新疆、山西、宁夏、青海分列倒数几位。可能的原因是这些省、自治区多数位于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起步较晚,融入国际经济的份额较小、层次较低。但西藏、内蒙古和海南的旅游因子得分相对较高,黑龙江和云南的对外直接投资因子得分相对较高。 四、基于因子分析结果的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措施 1.挖掘东北三省的对外开放潜力。在新全球化格局的发展中,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后续重点将是重工产业,这将导致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投资和出口增长向重工产业转移的趋势。对我国来说,重工业基础最发达,但目前利用程度最不充分的是东北三省。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东北三省中,只有辽宁的对外开放度稍稍靠前,列于全国第9位;吉林和黑龙江的对外开放度都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分列第11位和第21位。因此,要充分发挥东北三省的工业优势,利用辽宁沿海、黑龙江沿边的地理优势,特别是要借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优势,提高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加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设。目前困扰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不足的根源既有地理位置等客观原因,也有政策方面的主观原因;既有中国改革开放路径等外在原因,也有省内对外开放环境不健全等内在原因。软硬环境的有机结合是一地区是否具有对外开放优势的关键。但作为硬环境的市场规模、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科研水平、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状况等难以在短期内有重大改观。因而,加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软环境建设将为未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崛起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3.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不同区域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分享到的利益往往是不均等的。东部沿海地区从内陆地区得到了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从而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而开放中经济差距的扩大,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内陆地区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外流、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重等问题。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开放进程中的利益关系失衡(包括区域间利益关系失衡)会导致严重的内部不稳定,进而可能引发经济危机。所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为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加强与内陆地区的合作,通过与地区间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最终建立地区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因子分析论文:影响我国制造业区域间转移的关键因子分析 [摘 要]影响产业区域间转移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通过spss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来研究影响我国省际间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通过分析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产业省际间转移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就业人员数和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劳动力状况也可以初步解释我国制造业在省际区域之间转移为什么存在粘性。 [关键词]产业转移 spss 因子分析 区域粘性 制造业 一、背景 中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制造业的发展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但是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存在着区域差异,制造业的区域内转移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决定产业在区域间转移的根本因素是利益的驱动,理性的企业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回避经营风险,使得企业在空间上进行转移,而同类型企业在区域间的大规模转移,就形成了产业转移。可见产业转移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虽然国家政策在某些方面,希望推动一些产业的转移,但是政府意志并不是决定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所以,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制约着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 在分析哪些因素影响我国产业转移之前,首先要分析清楚目前我国产业转移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来研究影响我国制造业区域间转移的关键因子。 1.我国产业转移面临的粗放型问题 由于政绩考核等原因,被转移区域的政府官员只看经济利益,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产业一样照单全收,只重视资金转移和项目的数量,忽视了技术、管理能力和人才的引进。这种只重视规模和数量,忽视本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需要,一味承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做法是一个误区。 2.我国产业转移面临的劳动力问题 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分布不均匀问题。不仅表现在劳动力数量上,还表现在劳动者素质方面。目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都涌向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数量则不如东部沿海地区那么充足。另外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劳动者素质存在巨大差异。首先是由于东中西地区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存在差异,东中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比西部地区普遍高一些,劳动者素质也相对高一些。加上中西部地区高素质人才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流动。使得东中西地区的人才分布存在巨大差异。 3.承接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配套能力和市场化程度低 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要落后一些,交通运输能力也没有东部地区发达。由于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产业集群还具有规模经济和外部性。而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有限,产业链缺损、断裂严重,致使许多转移来的企业在当地找不到配套的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获得高品质、低成本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劳动力以及相关的会计、金融服务等。中西部地区相关产业配套能力的落后,严重阻碍了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低。由于政府的行政职能过强,非市场化运作过多,市场发育不完善,企业经营的各种费用偏高,经营手续繁琐,使交易成本增加。另外市场化分工不足。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大量东移,流动人口较少,使得市场容量较低,产业转入地的产品需求市场缩减。 4.我国存在着产业转移粘性 现行的产业转移理论说明,只要不同地区的产业间存在比较优势,就会出现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的产业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就属于制造业的高梯度地区,中西部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相比中西部地区存在比较优势,但是实际上在我国并没有出现理论预期的那种大规模产业转移现象。主要就是由于我国产业转移面临的劳动力问题,中西部地区配套能力和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了我国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转移的粘性问题。 三、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制造业转移的关键因子分析 本文将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区域间制造业的各个因素做关键因子分析。首先是选取对产业转移有影响的指标。考虑到对我国省际间产业转移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以下一些: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居民消费水平、煤炭储量、公路长度、土地面积、市场成交量、长途通讯、资本规模、发电量和建设用地。这些数据选取的是我国31个省2010年数据,来自《2010中国统计年鉴》。 将以上数据导入spss中,提取的因子个数是特征根大于1的。kmo检验的值为0.723,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值为0.000,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满足条件,可以用因子分析法,spss运行结果如表格1所示。选取的前三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0.640%,达到要求,spss运行结果如表格2所示。 表格4是旋转后的负载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因子1主要对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资本规模、发电量有较大影响。因此把因子1命名为“产业规模”因子。因子2对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和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因此把因子2命名为“劳工福利”因子。因子3对煤炭储量的影响显著影响,因此把它命名为“资源”因子。 四、结果分析 由前面的因子分析可以看出,在选取的12个对省际间产业转移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中,可以归纳出三个因子,它们分别是“产业规模”因子,“劳工福利”因子和“资源”因子。一个省的自身产业规模会产生一个极化效应或者扩散效应,对产业转移产生影响。如果是自身产业规模与其它两个因子,即资源和劳动力情况相适应,那么就可能产生极化效应,吸引其它省的产业向本省内的转移。如果自身产业规模与资源和劳动力情况不相适应,那么就可能产生扩散效应,本省内的产业向其它省转移。而“劳工福利”对产业转移也有影响。当劳工福利好的时候,如果是工资报酬高,那么会增加企业经营的成本,但是同时,如果消费水平也高,就会增加市场需求,对居民日常消费品的制造企业来说,是转移的动力。另外一个因子是资源。一个地区的资源储备量丰富与产业转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因子分析论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摘要:本文选取了五大类26项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并针对各城市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 因子分析 综合评价 一、引言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传统的生产力布局上的不同,以及在地域、资源、人文和政策上的差异,江苏又是一个典型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各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大的差异。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江苏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况,分析各城市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各城市能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江苏各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考虑经济总量,更要考虑经济质量和经济效能,还要考虑指标的全面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在借鉴了国内外相关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五大类26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经济总量指标:总人口(x01)、土地总面积(x02)、总产值gdp(x03)、地方财政总收入(x0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05)、第三产业总产值(x0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07)。 (2)经济效能指标:人均gdp(x08)、单位gdp能耗(x09)、单位gdp电耗(x10)。 (3)人民生活水平指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3)、居民人均储蓄余额(x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5)、保费收入(x16)、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额(x17)。 (4)对外经济指标: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x18)、进出口总额(x19)、进出口差额(x20)。 (5)基础设施指标:人均公路里程数(x21)、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x22)、人均土地面积(x23)、人均卫生机构床位数(x24)、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x25)、中专以上学生人数(x26)。 2.数据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江苏省13个城市2007年相关指标数据,所有数据取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1]和《2007年全省及各省辖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公报》[2]。 3.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方法是将具有相关性的多个原始指标的评价问题转换为较少的、新的综合指标的评价问题[3]的一种方法。新的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或公因子,这些主成分不仅保留了原始指标的绝大多数信息,并且彼此不相关。利用各主成分的因子得分计算出每个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并以此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 本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从26个评价指标中选取了4个主成分,利用各主成分的因子得分计算出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并以综合得分作为评价依据。计算结果如下: (1)提取的主成分及主成分的特征根和贡献率 从表1可知,根据特征根的选取原则,选取前4个主成分作为新的综合评价指标,这4个主成分已反映了原始指标中93.371%的信息。 (2)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能更加明确地表示主成分与原始指标间的关系,经过对因子矩阵载荷矩阵7次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到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k),选取因子载荷矩阵各个主成分与原始指标载荷系数较大的指标,构成各个主成分的因子。从表可以看出(限于篇幅这里略去该表): 第一因子(f1)在x03、x04、x05、x06、x08、x10、x11、x12、x13、x14、x15、x16、x17、x18、x19、x20、x21、x22、x24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表明第一因子是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能力的反映。 第二因子(f2)在x07、x26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表明第二因子是城市的产业结构的反映。 第三因子(f3)在x01、x02、x25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表明第三因子是城市的总容量能力的反映。 第四因子(f4)在x09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表明第四因子是城市的的经济效率的反映。 (3)各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 对每个城市的4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以对应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加权累加,计算得出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z),结果如表2所示。 4. 综合因子得分的聚类分析 为了能客观地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本文采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以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为样本进行分类。利用spss软件分析得到下列分类结果: 第一类:苏州市。 第二类:无锡市、南京市、常州市、南通市。 第三类:扬州市、镇江市、盐城市、徐州市、泰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 三、结果评价与分析 经过对综合得分进行散点图分析,发现除了苏州市的综合得分较高外,其余城市的综合得分基本呈直线状。结合综合得分和聚类分析的结果看,将江苏省13个城市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级:水平最好的城市。只有苏州市1个城市。苏州市以1.3505的综合得分高居榜首,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单独成为一组,可称为“一枝独秀”。 苏州市在f1方面最为突出,列该因子的第1位,它在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和进出口差额等九项原始指标均列各市之首;它在f3方面也很突出,它的总人口原始指标列第1位;但它在f4方面子得分偏低为-0.68350,低于平均分,原因是它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低,列第10位。此外,苏州市在单位gdp能耗和人均公路里程数两项原始指标均列全省最后1位。 第二级:水平较好的城市。有无锡市、南京市、常州市和南通市,这四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均在全省的平均之上。 无锡市在f1因子方面也很突出,列该因子的第2位,它在生产总值、人均gdp、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等四项原始指标均列各市第二位,特别是它的人均卫生机构床位数指标列全省之首;但它在f3因子方面得分偏低为-0.24495,低于平均分,原因是它的人均土地面积指标列全省末位。此外,它的土地总面积和单位gdp电耗两项原始指标均列全省最后3位。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它在f2因子方面很突出,列该因子的第1位,它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中专以上学生人数2项原始指标列全省首位。它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费收入和中专以上学生人数等四项原始指标均列全省之首;但它在f4方面子得分偏低为-0.53436,列全省倒数第三位,原因是它的人均土地面积原始指标列全省最后第2位。此外,它的单位gdp能耗和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两项原始指标均列全省最后2位。 第三级:水平较弱的城市。有扬州市、镇江市、盐城市、徐州市、泰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这八个城市的综合得分均在全省的平均之下。 盐城市尽管总体发展水平低于省平均水平,但它在它在f4因子方面却很突出,列该因子的第1位,它在土地总面积、单位gdp能耗、人均公路里程数和人均土地面积等四项原始指标列全省首位。但它的人均民用汽车拥有量指标列全省末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列全省倒数第二位。 宿迁市的综合得分列全省的末位,它在总产值gdp和地方财政总收入等十一项原始指标列全省末位。但它的单位gdp电耗指标列全省第一位。 四、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根据江苏省各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各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异,特别是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地区间的差异更为明显的特点。各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薄弱环节,制定出符合本市特点的发展战略,进而制定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战略。 苏州市作为江苏省最发达的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如大力发展物流业和服务外包业。此外,应加大科技投入,进行技术创新,降低对电力和能源的需求,提高gdp产出效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对于无锡市、南京市、常州市和南通市等四个城市,除加快经济发展、尽快提高经济实力。以南京为例,应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其科技教育优势,培植以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对于扬州市、镇江市、盐城市、徐州市、泰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等七个城市,特别是地处苏北地区的徐淮盐连等城市,由于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差距是全方位的,要实现全面赶超,首要的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以连云港为例,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我国海洋开发的三大特殊区域之一,其风景秀美,气候宜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其充分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十分有利条件。连云港应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在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另外,省政府要加大省域内各城市的合作政策力度,把苏南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与苏北地区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例如,正在建设中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总之,在继续保持苏南、苏中地区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快苏北的开发,最终以科学的发展观推动全省各城市的共同发展。 因子分析论文:因子分析法在中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西方自gort(1962)最早对 企业 多元化进行实证研究以来,在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关于多元化实证研究的 文献 可谓汗牛充栋,涉及到管 理学 、产业组织学和公司 金融 学三个领域。期间经历了不同阶段的 发展 。西方关于企业多元化的实证研究,从理论上和方式上,都给予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西方关于企业多元化实证研究的文献集中在管理学和产业组织学领域,管理学学者从经营战略出发考察了不同的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以及企业多元化的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为rumetl(1974,1982)。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mocrk等(1990)和matsuskaa(1993)关于市场对企业多元化购并与非多元化购并的不同反应的研究,以及lnag等(1994)和begerr等(1995)分别提出了开创性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方法来重新度量多元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之后,对多元化的实证研究就更多地集中在公司金融领域。 (一)企业多元化程度和经营绩效的测度 1.企业多元化程度的测度 gollop和monahan(1991)指出,一个理想的多元化指标应该满足如下五点性质:第一,它应该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种类数正相关,即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越多,多元化水平就越高,称为数字性(crtiiaclnumberpr叩eyrt);第二,它应该与不同种类产品产量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负相关,即企业生产的不同种类产品的产量分布越不均匀,多元化水平越高,称为分布性(disrtibutinoporpeyrt);第三,它应该直接反映企业产品种类的异质性,即同一企业生产的不同种类产品的差异越大,多元化水平越高,称为异质性(heetorgeneiytpropeyrt);第四,它应该既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的多元化水平,也可以用来衡量企业下属的单个工厂(estbahhsmnet或p!nat)及某个行业的总体多元化状况;第五,如果有可能,它的值域最好落在0一l的开区间。其中,前三个性质最为重要。 2.企业经营绩效的测度 几乎所有对企业多元化和联合企业提供解释的理论研究,其最终落脚点都可以归结到多元化对企业业绩(imrperofmrnaec)的影响方面,或正相关或负相关。为了验证观点不同甚至相左的企业多元化理论,绝大部分有关企业多元化的实证研究都在考察多元化程度和企业业绩之间的现实关系,以图为有关企业多元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佐证。而在多元化实证研究中,在企业业绩的度量方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运用不同的业绩度量方法所得出的最终结论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总体而言,用来度量企业业绩的指标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类,盈利能力等 会计 指标、股票收益、从托宾q角度和从总资本。早期的实证研究一般采用盈利能力和股票收益来度量企业业绩。 (二)多元化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其实,在现实 经济 中,有关企业多元化有许多问题值得实证研究来验证,比如具体某行业企业多元化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多元化企业和非多元化企业的差别,企业多元化的动机,企业多元化的模式等等。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更多的研究放在了企业多元化与经营业绩的一般关系方面,对上述这些问题的实证验证做得并不够。 因子分析论文:综合因子分析法在我国债券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将因子分析与var方法相结合得到了债券风险管理的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并将该模型与方差-协方差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与比较,对我国的债券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债券 收益率曲线 综合因子分析法 var 一、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提出的背景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这次加息是继2004年10月29日加息以来的第二次加息,两次加息的幅度虽然不太大,但加息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下仅从债券投资的角度分析加息带来的影响。 首先,它将对作为债券重要投资主体之一的银行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银行自身作为债券投资主体,会增加银行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银行作为融资的中介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增加将会降低银行融资的竞争力。 其次,保险公司也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以长期资金为主,出于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目的,主要投资于中长期债券。由于上世纪上世纪90年代央行历次降息,使保险公司降息前承保的高息保单成为历史包袱,而目前的加息无疑会给保险公司雪上加霜。 最后,对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公司的债券投资也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类金融公司对债券也有较高的投资需求,而且往往具有增强整个市场的活跃程度的作用,因此,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将会波及到整个市场,从而加大整个市场的投资风险。 目前,与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债券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比较滞后的,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因子分析应用于国际上风险管理的主流分析方法--var方法中得到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债券风险管理提供一些思考。 二、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 1、因子分析实证 考虑到我国债券发行的历史不长,而国债市场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因此,本文使用了2003年1月2日到2003年12月26日230个交易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债交易数据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在该时间段内,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挂牌流通的附息国债由17只增加到22只,剔除0100112,010210两个浮动利率国债品种后,用于拟合收益率曲线的固定利率国债包括:000696、009704、000905、000896、009908、010004、0100010、010103、010107、010110、101112、010115、010213、010214、010215、010301、010303、010307、010308、010311。由于我国交易所的国债品种较少,因而本文使用nelson-siegel方法来估算。本文分别计算了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的国债即期收益率。 首先,本文使用了巴特利特球度(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和kmo (kaiser-meyer-olkin)的统计检验方法对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的国债即期收益率这10个原有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著,说明这10个原有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而适合作因子分析。 其次,本文利用adf检验了数据的平稳性。从adf检验结果看(见表1),各种期限的收益率水平时间序列均未通过90%置信度,显示出较明显的非平稳特征,;而所有一阶差分时间序列均明显呈现良好的稳定状态。综合相关分析和平稳性检验结果,在下文主成分分析中采用一阶差分(即收益率日变化量)作为分析对象。 最后,本文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国债即期收益率日变化量(一阶差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前三个主要因子对收益率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5.72%、29.07%、5.16%,对总体方差累计解释能力达到99.95%,因此,前三个主要因子基本上已解释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变动特征。这三个因子分别是水平、倾斜和曲率。由于水平和倾斜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而且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根据确定共性变量的数量的原则,本文提取了这两个因子对这两个因子的综合形式进行建模。 2、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概述 由于水平和倾斜这两个综合因子能够解释债券价值变化的绝大部分,而且债券收益率的变化可以表示为因子的线性组合,因此,债券收益率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三、综合因子分析法模型在我国债券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及建议 本文分别运用综合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了2003年4月份由债券000696、000896、0009908、010010、10103、010215这六种债券构成的9个债券组合的var值,结果见表3。 从表3两种方法对债券var测量的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和方差-协方差方法比较,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组合var的估计值偏低,只有对债券组合3两综合因子法的估计值要高于方差-协方差方法。另外,方差-协方差方法var的估计值波动性比较大,而综合因子分析法var的估计值波动性则较小。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信誉度是最高的,基本上不存在违约风险;2003年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债的风险基本上是买卖价差的风险,纵观近几年我国国债的开盘与收盘价差,也不存在很剧烈的波动。而且,保险机构、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购买国债主要是为了资产匹配的需要,投机动机较少。因而,相对而言,国债的风险是比较低的,而且也不会有很大的波动性。所以,从这个方面而言,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估计更为合理。 2、随着到期日的临近,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估计值是逐渐减少的,也就是说债券组合的风险是逐渐变小的。从债券组合1到债券组合5,债券组合6到债券组合7,债券组合8到债券组合9,它们的剩余到期时间逐渐增加,此时,它们的var值也是逐渐增加的。也就是说,债券组合的var值是与它们的剩余到期时间成正比的。例如,债券组合6的剩余到期时间介于债券组合2和3之间,而它的var值也是介于债券组合2和3的var之间。这是符合债券风险的“逼近面值和价格波动性降低现象”的。而应用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的债券的var值则没有这一特点,并且还出现了很多与理论和现实相悖的现象。例如,债券000896是一只快要到期的债券,剩余到期时间只有半年多,而债券000696还有3年多的剩余到期时间,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中来说,这两只债券构成的组合的风险应当高于单个债券000696的风险,但是方差-协方差方法计算的var值却正好相反。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因而,综合因子分析法对债券var的测量值更准确一些,也更符合理论和现实。 因子分析论文:因子分析评价法在中国经济开放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本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较全面地编制出一个衡量我国对外经济开放度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我国总体的经济开放度,为我国经济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经济开放度 指标体系 相关分析 因子分析 1.引言 尽管开放与保护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争论的重要话题,当今世界完全封闭的经济体已经不复存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要求参与者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又要求其开放市场。各国都面临着如何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发展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国家和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的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已于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因而也同样面临着在一个更宽松和自由的外部环境下发展经济、开放市场的问题。 2. 经济开放度的内涵及其指标的选取 2.1 经济开放度的内涵 经济开放度是衡量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社会化生产过程与国际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联系程度。一方面它表明一国国内经济或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的吸收能力,即对外部市场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表明它对国际市场的参与及影响程度,也就是参与世界经济关系的程度。 2.2 经济开放度指标的选取 传统的经济开放度是用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外贸依存度来衡量的,通常用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表示,但仅用外贸依存度作为经济开放度的衡量指标是不全面的,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指标体系,因此在设计指标时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导向,以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贸易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的特点为理论依据和原则。笔者在大量参考国内外文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选取商品贸易开放度、服务贸易开放度、实际关税率、金融开放度、投资开放度以及生产开放度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衡量我国的经济开放度[2]。 3. 我国经济开放度指标的测算和分析 本节将对所选六个指标进行计算研究,数据来源于1985-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1985-2007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3.1我国经济开放度指标的计算 根据以上确定的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测算指标分别对每个指标选定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1) 商品贸易开放度:即外贸依存度,通常用货物进出口总额除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 (2) 服务贸易开度:这是反映一国服务业开放程度,通常用服务进出口总额/gdp来表示。 (3) 实际关税率:一国关税率的高低反映了该国对国内商品的保护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该国经济的开放程度。 (4) 金融开放度:通常用一个国家的资本流动总额/gdp[5]表示。本文采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借方和贷方之和)再加上“经常项目”中的“投资收益”(借方和贷方之和)来表示流动资本总量。 (5)投资开放度:可以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gdp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gdp二者之和来表示。 (6)生产开放度:反映一国生产的国际化,一般用“三资企业”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表示。 3.2 我国经济开放度指标分析及比较 根据上文进行计算并将各个指标的计算结果绘制如图3.1 可以得出:我国的商品贸易开放度、金融开放度和生产开放度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而且贸易开放度与生产开放度增长速度较快,金融开放度相对增长地比较缓慢;投资开放度与服务开放度的的总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变化都比较平稳。尤其是1998年以后我国的投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说明我国的直接投资水平并不是很高,需要进一步增强投资开放程度;而我国的实际关税率却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由1985年的16.31%下降到2007年的1.95%,下降了14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在不断扩大。 4. 我国经济开放度研究 4.1 模型的选择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法得到我国经济开放度的综合得分来对我国经济开放度进行分析和研究[3]。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指标相关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找出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公因子,将每个指标变量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公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原有变量(指标)之间应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关系方法来考察指标变量的相关关系,分别用表示,通过spss 13.0计算六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为: 根据表4.1说明指标之间有很大重叠,符合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故可进行因子分析。 4.2 模型的建立 应用spss 13.0对经济开放度的六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如表4.2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变量相关关系矩阵的前两个特征根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了90.415%,说明前个公因子综合了原始数据6个指标所能表达的足够信息。在旋转后两个公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没有发生变化,和旋转前完全相同,因此前两个因子已足够可以描述经济开放度。 同时,通过进行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前后的载荷矩阵,如表4.3和4.4所示: 由表4.3和4.4可知,第一个公因子主要由商品贸易开放度、服务贸易开放度、金融开放度和生产开放度决定,主要表现的是除了实际关税率和投资开放度的综合影响;而第二个公因子却在实际关税率和投资开放度上都有很高的载荷,即它是反映实际关税率和投资开放度水平的因子。 为了对我国经济开放度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通过因子得因子的分函数为: 4.3 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测算 根据上述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模型求得我国各年经济开放度的综合得分表绘制成相应的曲线图如图4.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开放度从1985年到2007年呈递增的趋势,尤其是1997年以后经济开放度增长较为迅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的经济开放度逐渐递增,从1985年的3.45%上升到2007年的23.55%,比1985年增长了5.83倍。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中国经济开放度前期较低,是由于我国的关税保护政策阻碍了我国经济开放的进程,而其他激励经济开放的指标却没能显示出很大作用。但是,从1997年以后我国经济开放度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增加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另一方面亦表明我们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有所增强。 5. 结论与建议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将全面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研究中国经济的经济开放度状况,对于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放度有了明显提高,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经济开放度,应该从反映经济开放度的各指标上着手,即要降低实际关税率来鼓励进口,加强商品、服务和生产的对外开放程度,继续提高外资利用率和对外投资率以提高我国的投资开放度,加强资金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从而增强我国的金融开放度。 经济开放度既是衡量经济竟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表征,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对内改革,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因子分析论文:关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与效率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指标选取 论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效率 风险 因子分析法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的效率与风险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和银行界关注的焦点。证明了将商业银行的风险与效率放在统一框架下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另外,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实现了将更多反映商业银行效率状况的投入和产出指标纳入到dea模型中,以更全面准确地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进行评估。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一些银行通过承担比较高的风险来提高自身的效率水平。因此,将风险因素纳入到效率研究的分析框架中对于效率评估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引言 对于“效率”内涵的界定, 经济 学术界对此仍然争论不休。萨缪尔森认为,效率意味着尽可能有效地运用经济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或不存在浪费,即当“经济在不减少一种物品生产的情况下,就不能增加另一种物品的生产时,它的运行便是有效率的”。这时经济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最常见意义上的“效率”是指现有生产资源与它们为人类所提供的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当效率概念用于某个 企业 时,“有效率”的涵义是指该企业在投入一定生产资源的条件下是否使产出最大,反过来讲,就是在生产一定产出量时企业是否实现了“成本最小”,这也是我们常讲的“微观效率”。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 金融 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商业银行必须投入资源,生产产品,并以一定价格出售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实行有效的管理,尽可能地节省投入或扩大产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投入的最小化或产出的最大化并不一定能够实现,银行效率衡量的就是银行追求投入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程度。就具体含义而言,银行效率是指银行在业务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 另外,在当前的银行业中,行业和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就为企业提高效率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但是,与此同时也加大了银行可能采取高风险行为的倾向,促使一些银行可能转向高风险的业务、做出风险较大的组织安排,并吸纳高风险的客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以其特殊的经营对象与经济实体产生广泛的联系并对经济实体具有强大而深远的影响,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与社会和公众的利益之间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银行效率问题时,势必要将一些主要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才有可能更客观地反映银行的现实效率状况。 基于此,本文将把反映银行风险问题的指标纳入到效率研究之中,把风险控制作为银行的一个产出目标,即在保持投入不变时,银行的目标应是在实现其它产出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风险最小,或者在相同风险的情况下实现其它产出最大。同时,对商业银行效率进行研究的 文献 中较多使用了dea方法,dea能较好地解决多投入多产出的问题。 而其评价结果依赖于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在投入产出指标硬约束的限制下,全面准确选择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是取得银行效率客观评价的关键,而相关文献中研究者往往是从其研究所考虑的角度出发来选择投入与产出变量,这就会造成投入产出变量不能全面的反映银行效率状况,得出的效率评价结果仅仅是银行在某一方面的效率水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因子分析方法,从众多的投入和产出变量中抽取出最重要的投入因子和产出因子,通过提练的投入因子和产出因子来衡量我国银行的效率水平。本文以下部分是这样安排的:第二部分是对dea分析方法与因子分析法进行简要介绍;第三部分是实证部分,利用我国家商业银行2006年的公开数据对其效率进行全面的评估;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 总结 。 2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 在经济学界,著名经济学家r.w.shephard在研究生产成本时,曾引进被称为“距离函数”的公式。随后。farrell开创性的从微观视角对企业效率问题进行研究,其对于效率的衡量是基于前沿函数或边界函数来表示的。他指出在经济生产中。所有生产可能最佳解的点的连线组成一条效率前沿,该效率前沿将所有的生产可能的观测值都包络于生产前沿曲线之内,所以被称为包络线。farrell指出厂商在产出量固定的情况下,有潜在的投入成本最小所组成的生产前沿,此前沿为具有完全效率的生产前沿,而任何一个生产点与生产前沿之间的差距,就是此生产点的无效率程度。按照farre11的思想,以非预设生产函数形态取代通常的预设生产函数形态的方法来评估效率问题,这也是非参数方法的最大优点之一。 在此之后,charnes,cooper和rhodes将farrell的思想进一步的推广,建立一般化的数学规划模型,即ccr模型,在规模报酬固定的假设前提下,评估多项投入和多项产出的生产决定单元的相对技术效率水平。后来,banker,chanes和cooper放开规模报酬固定的假设,建立了bcc模型,进一步的将ccr模型中评估得到的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fare建立了malmquist生产力变化指数,用来考察两个相邻时期生产率的变化。 dea方法测度商业银行效率的关键在十选择合适的投入产出项目。对商业银行投入及产出进行定义的常用方法有:(1)生产法。银行被认为是存款账户和贷款服务的生产者,能产生利润的即为产出项目,若该项目需要净支出(费用)时即为投入项目。因此,银行产出项目为开设的各类存款账户的数量、通过存款账户所提供服务的数量(如开支票的次数)和提供的贷款业务的项数;银行投入项目为资本、劳动力及营运成本;(2)中介法。银行从资金有剩余的居民和企业手中获得资金,然后把它提供给需要资金和企业的居民,银行是这一过程的中介者,银行的产出项目是存款和贷款的金额,运作成本和利息成本构成了银行投入项目。 (3)资产法。银行产出项目严格定义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项目,主要是贷款和证券投资的金额,银行投入项目定义为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项目。在具体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于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差别非常显著,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使用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不一致。dea模型是通过线性规划的方法比较产出和投入的值,而投入产出指标的差异必然造成每个评价单位效率值的差异,为了能准确地对银行效率进行评价,我们需要全面准确地选取指标对银行特征进行描述。二是没有考虑银行的风险问题。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是银行竞争能力的体现。根据金融学理论中的风险补偿原则,风险与回报之间是对称的,即高回报必然伴随着高风险,高回报是对高风险的补偿。因此,如果不把风险作为产出,或作为影响产出的因素进行考虑,仅仅考察银行的投入与其它产出之间的关系来度量银行的效率。这必然会造成效率的评价结果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 商业银行的效率目标必须服务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作为一个企业,追求利润无疑是其目标中最具有本质意义的一个,但商业银行同时作为一个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以及商业银行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的特殊位置,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保持必要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也应该纳入到其经营的目标体系之中。 因此,为了更全面的度量商业银行的效率,本文将把反映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各个不同方面特征的指标纳入到dea模型中。具体地,本文选取了职工总人数、机构总数、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所有者权益、存款、利息支出和营业费用八个不同方面指标作为投入变量,选取投资、贷款、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税前利润、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指标作为产出变量。这里仅对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两个度量商业银行风险水平的指标作一个说明,其它指标由于在其他作者的文献中都有出现,这里不再累赘。 (1)资本充足性。资本充足性反映了银行的规模、优质资产水平、利润积累水平、资产配置合理星级资本的质量。考察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常用的指标有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率、风险资产准备金率、资本杠杆率、核心资本长期债务率及权益与未分配利润比率等。我们在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情况下选择了权益与未分配利润比率作为衡量资本充足性的指标,这个指标反映了权益与未分配利润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 (2)流动性。流动性反映商业银行在面对现在和将来资金需求时,对短期不稳定资金的依赖性和应对资金变现需求时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流动性相关指标主要有对流动负债依存度、短期流动资产比率、存贷款比例、中长期贷款比率、备付金比率和拆入资金比率等。我国国情具有特殊性,虽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存在存款保险制度,但我们国家的信用是商业银行无形的存款保险,客户储蓄存款更多的是出于预防性动机,发生流动性危机造成银行恐慌的概率很小,因此,我们无论从资产管理还是负债管理或者是资产负债和理哪一个角度出发都可以。我们吸收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思想选择存贷款比率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资产的流动性。最后,由于受到dea模型中投入产出指标硬约束的限制,我们将采用因子分析法来分别对产出和投入指标进行提练,寻找出最本质的投入和产出变量。 3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利用我国12家商业银行2006年的数据, 计算 过程借助于spss11.5软件操作完成。由附表1可知,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投入变量我们选人了2个公共因子,产出变量选人了3个公共因子。从累计贡献率来看,投入变量的2个公共因子反映了原有信息的99.69,产出变量的3个公共因子反映了原有信息的96.99。 接着,本文将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各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可以分别求得各银行投入和产出变量的综合得分(附表2)。计算公式分别为: 从表1中可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得分明显偏低,从技术效率来看,仅建设银行和 最后,为了判断我国商业银行中是否存在为了追求高效率而采取了高风险的行为,本文还 计算 了未考虑风险因素时各样本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得分(见表2)。另外,表5中还包含了考虑风险因素后各样本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得分,考虑风险因索前后技术效率得分之差以及反映各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度量指标(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从技术效率值的变化情况来看,考虑风险因素前后变化最大的是深发展,其效率差值为0.579,与此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深发展的两l、瓜喻度龟指标也表明其风险程度是最高的。 在样本商业银行中,深发展的资本充足性是最低的(2.5),其流动性也是最差的(1.092)。为了更准确地判断我国商业银行中存在的效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我们计算了考虑风险因素前后效率差与风险度量指标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的相关系数,它们分别为一o.42和一o.72。这表明。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存在着为了追求高效率而采取高风险的行为这样一种现象,即一些商业银行的高效率是通过牺牲其风险水平(降低资本充足性和流动性)为代价而获得的。在图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效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很明显,一些银行通过降低其流动性而获得效率水平的提升。 4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法,从众多的投入和产出变量中抽取出最重要的投入因子和产出因子,通过提练的投入因子和产出因子来衡量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同时,将风险问题纳入到商业银行的效率分析框架,将效率分为未经风险调整的效率和经过风险调整的效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一些商业银行通过承担过高的风险,而获得未经风险调整的效率水平的提高。为此,可以看出,将风险因素纳入效率的分析框架中对于效率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衡量时采取了比较单一的指标,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是引入综合的模型指标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更 科学 的计量,并将其纳入效率的评估模型中。当然,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在对效率进行评价时纳入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而实证只是对此观点所进行的初步验证,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因子分析论文:水稻金优38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摘要:对水稻(oryza sativa l.)金优38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产量、穗长、千粒重;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3个主导因子千粒重、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是0.603 5、0.446 7、0.415 6。综合各分析结果,在金优38栽培过程中应主攻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关键词:水稻(oryza sativa l.);金优38;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水稻(oryza sativa l.)金优38是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水稻新品种,2002~2003年参加湖北省晚稻区试,2004年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2006~2007年参加国家区试,2008年参加国家生产试验,2009年通过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09025。本研究通过对金优38产量构成因子进行分析,明确了其高产栽培的最佳途径,优化了生产管理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其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利用金优38在2002~2003年省区试和2006~2007年国家区试汇总中的32个点次的产量结果进行变异系数分析,研究金优38的稳产性;并对汇总的32点次产量构成因子进行偏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研究金优38产量构成因子及其对产量的作用[1]。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优38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变异系数 栽培因素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是由外界环境因素与作物自身基因共同决定的,其表现型的变化差异直接反映出栽培因素的影响,变异系数小的遗传力高,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利用栽培条件改良该性状的潜力小;反之,变异系数大的遗传力低,容易受外在环境条件的影响,可以通过改变外在的栽培条件而获得理想性状,提高产量的潜力也较大。对金优38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变异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5个产量构成因子中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23.10%)、有效穗数(21.40%)、结实率(12.05%)、穗长(6.78%)、千粒重(4.15%);产量变异居中,变异系数为11.51%。表明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受环境影响变化较大,通过改善栽培措施、改进水肥等条件可以提高金优38的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而穗长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小,表明控制两性状的基因的遗传力较高,性状相对稳定,促变的空间较小。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主攻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以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2.2 金优38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偏相关关系 在产量与各产量构成因子的偏相关关系中,千粒重与产量极显著相关,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与产量显著相关,而穗长和结实率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表2)。 各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偏相关关系中,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3因子两两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穗长与结实率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这些产量构成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即随着有效穗数的增加,每穗实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随着穗长增加,结实率下降。穗长与每穗实粒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穗子越长,每穗实粒数越多。 2.3 金优38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数量关系 对金优38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以有效穗数(x1)、穗长(x2)、每穗实粒数(x3)、结实率(x4)、千粒重(x5)为自变量,产量(y)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方程为: y=-5 072.522 34+7.153 63x1-276.760 50x2+38.459 37x3-17.129 39x4+499.759 73x5(f=5.430 0** f0.01=0.001 5); 最优回归方程: y=-7 966.827 90+ 5.790 60x1+ 15.771 37x3+ 412.553 40x5(f=7.420 0** f0.01=0.000 8) 结果显示,多元回归方程及最优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金优38产量与其产量构成因子之间存在密切的线性关系。在3个产量主要构成因子中,任1个因子在其他2个因子保持固定时对产量的效应为:有效穗每增减10 000穗/hm2,产量增减57 906.0 kg/hm2;每穗实粒数每增减1粒,产量增减15.771 37 kg/hm2;千粒重每增减1 g,产量增减412.553 40 kg/hm2。 2.4 金优38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作用 为明确金优38的3个产量主导因子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力,对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3)表明,3个主因子中,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通径系数为p5y=0.603 5,达极显著水平,但由于受到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的影响,其最后净效应为0.568 0。每穗实粒数(p3y=0.446 7)对产量的影响次之,有效穗数(p1y=0.415 6)对产量的影响最小,但均达显著水平。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净效应受到每穗实粒数的负效应影响较大;每穗实粒数受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双重负效应影响。因此,在金优38栽培过程中,应考虑到各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 3 小结与讨论 不同的栽培制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有较大影响。符家安等[2]通过对广两优476的研究认为,通过施用氮肥影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可提高其产量。杨生龙等[3]对57个水稻品种研究表明,水稻在极度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有效穗数减少,每穗实粒数下降,而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对穗长影响不大。本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金优38的5个产量构成因子中,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这3个因子受栽培制度影响变化较大,而千粒重和穗长受环境影响较小,这与杨生龙等[3]研究的结果有所差异。 不同水稻品种,其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袁小乐等[4]对超级早稻与晚稻的研究表明,早稻产量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关系密切,而晚稻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关系密切。新稻19号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5]。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金优38各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偏相关关系中,与产量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是:千粒重、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而穗长和结实率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通过对金优38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进行变异系数分析、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确定了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子为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且环境条件对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影响较大,所以在栽培过程中应主攻实粒数和有效穗数,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因子分析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因子分析 摘要:通过因子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规模因子、安全性因子、经营效益因子、赢利性因子进行排名和评价,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排名靠前,而新成立的商业银行虽然排名靠后,但是其赢利能力比较强,发展势头很好。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因子分析 一、引言 绩效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和测量期望绩效与当前绩效之间的差距。绩效分析是整个绩效改进系统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通过绩效分析可以实现有效的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外资银行时提高生存竞争能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时期的结束,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对于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及如何提高等等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得出了不同结论。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研究,分析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中国现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名。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分析研究不断深入,从不同角度给出一系列商业银行绩效的评价指标和政策建议。 蒋满霖、周国霞(2007)采用因子分析对2001年至2005年间中国五家上市银行的现实竞争力进行评价,尝试设计上市银行现实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就提高上市银行的现实竞争力给出政策性建议。 孙继国、伍海华(2004)针对入世后中外银行的竞争体现为绩效的竞争,对2002年我国12家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认为上市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 De Mirgue Kunt和Huizinga(2000)对80个国家5000多个观测值计量检验发现,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的变迁对银行绩效有显著的影响,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银行业竞争加强、效率改善,银行绩效却呈下降趋势。 三、因子分析指标 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是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来考核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判断银行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鉴别银行的整体运作是否健康的一种分析方法。 对银行绩效进行因子分析,应采用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财务指标的分析,另外还包括了从员工、客户、内部流程角度出发设计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从而形成对所以部门所以员工的覆盖。 从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指标设计原则考虑,本文选取四个方面的分析指标:银行规模、盈利增长性、安全性和流动性。 银行规模是指商业银行的市场规模,选取反映银行规模的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亿元)、资本总额(亿元)、存款总额(亿元)、贷款总额(亿元)、职工人数(人)。 赢利增长性指标是指对经营过程中获得利润的衡量和经营效益水平的衡量,反映盈利性的指标选取了利润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百万/人)。 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使资产避免遭受风险的能力,选取了资产负债率(%)、贷款损失准备率(%)、不良贷款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 流动性是银行及时满足各种资金需求或者回收资金的能力。适度的流动性是银行经营的关键,指标有存贷比率(%)、存贷比率是贷款额与存款额的比率。 四、因子分析数据结果 选取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8年的数据,基本数据来自各银行的年报,并经过财务处理得到的。 使用SPSS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及贡献率,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得到,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有4大特征根,即7.02、4.72、2.08和1.55。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或者等于85%的原则,我们选取前4个主成分就能基本完全代表原始变量的所有信息。同时基于过程内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相应提取4个主成分量F1、F2、F3、F4。第一个因子在主营业务收入、资本总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和职工人数有较大的载荷,我们称其为银行规模因子;第二个因子在资产利润率、资产负债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有较大的载荷,称其为银行安全性因子;第三个因子在利润增长率、存款增长率、贷款增长率、人均利润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率上有较大的因子载荷,我们称为银行经营效益因子;第四个因子在资本增长率和存贷比上有较大载荷,称其为银行赢利性因子。 根据各主成分与指标的关系式计算F1、F2、F3、F4的值,然后结合表1,按照贡献率加权计算出各家银行的因子得分:F=0.413*F1+0.2777*F2+0.1221*F3+0.0911*F4 将各家银行的因子得分进行排序后得到表2。 从表2看出,根据银行规模因子(F1),四大国有银行位居前4名,这4家银行起步较早,受政府扶持较大,并且由于国家控股具有品牌规模优势;在银行安全性因子(F2)方面,中信银行得分最高,而农行因为多年对农业和国有企业进行扶持,背上很多包袱,其不良贷款率较高,资本充足率非常低,由于还没上市,所以还没有通过国家补贴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根据银行经营效益因子(F3),恒丰银行、中信银行这些起步较晚的小型商业银行,其经营效益最好;在银行赢利性因子(F4)方面,恒丰银行、工行、建行和中行居前4位,恒丰银行作为起步最晚的商业银行,发展势头很好,盈利能力比较强。 综合排名前4位的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后四位是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和浦发银行。从商业银行发展历史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地位目前来看不可动摇,其规模优势是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 因子分析论文:因子分析大学生实习论文 1高校大学生实习成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1.1试验过程 1.1.1T检验与信度分析 进行因子分析前必须对问卷进行稳定性和可靠性检验。经过单个样本检验,可得Sig=0.00,当Sig<0.05,就可说明12个题项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即能够区分出不同题项被测试的反应程度,故皆可保留应用。根据信度系数划分,当信度系数>0.9,表示信度好;信度系数>0.8,表示信度可接受;信度系数>0.7,表示应重新修订量表。验证所得信度系数为0.894,说明问卷信度较好,可转入因子分析步骤。 1.1.2因子分析 选择变量并设定因子参数或分析方法,如进行描述、抽取、旋转等步骤(操作过程略)。在进行因子分析前,必须进行KMO与球形测试,用于判断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KMO值为0.846(>0.6),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同时Bartlett''''sTestX2值为846.109,Sig<0.05,达到显著,亦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根据荷载值可知:第一个新因子主要支配着a4、a5、a6、a8、a9、a11;第二个新因子主要支配a1、a3、a12;第三个新因子主要支配着a2、a7、a10。每个新公因子互不交叉,且至少支配2个及以上原因子,即提取的新因子可代表原有因子,满足问卷分析内容效度的要求。以特征值≥1为提取标准,共提取3个因素,累积贡献率为70.726%,已经达到因子分析要求。因子分析过程自动根据特征值大小对新因子进行排列。看出以特征值≥1为标准,共可提取3个新公因子。这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因子分析的有效性。 1.2结果分析 将新提取的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F1、F2、F3。F1主要反映出a4(实习意愿)、a5(独自实习倾向)、a6(参与实习主动性)、a8(工作环境适应性)、a9(人际关系影响)、a11(个人重要性)中的信息。以上6项可归结为大学生个人的认知与行为在实习成效中的影响作用,可将F1称为实习个体成熟度。F2主要反映出a1(实习必要性认识)、a3(实习安排服从度)、a12(他人影响)的信息。这3项涉及个体认知、过程有关,可将F2命名为实习适应能力。F3主要反映出a2(对实习的期望)、a7(对实习内容的满意)的信息。这2项可以解读为与实习目标层次和实际实习内容等有关,故命名为实习匹配程度。经过因子分析后,可以归纳出影响高校大学生实习成效的主要因素是:实习个体成熟度、实习适应能力、实习匹配程度。 2提升高校大学生实习成效的管理建议 总体而言,本次问卷设计、数据统计分析是成功的,所得结果亦较符合实际情况。本文所提炼的新因子基本表达了原有信息,较好地反映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高校组织实习所面临的困难。基于因子分析结果,提出高校和大学生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共同提高实习效果。 2.1提前培育大学生对实习认知与接纳的态度 实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或企业为主导的一项相互配合的活动。大学生是否清楚地意识到实习对自身的作用、能否从心理接纳实习并将意识转化为实习行动,这是决定大学生实习成效的首要因素。因此,高校必须将实习所要达到的目的、实习过程与方法、实习与理论如何结合等问题,在实习前及时进行教导,让大学生在思想上树立起强烈的实习意识和对实习活动的接纳意愿。同时,应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形成正确的实习价值观和自主实习心态。此外,大学生亦应在实习期间初步学会自行化解工作难题或困扰的能力,以独立自主的势态迎接实习挑战。 2.2注重培养大学生实习协调与适应能力 大学生开展实习必须基于实习单位的业务及统筹安排,仅仅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并不能取得预期的实习成效。因此,只有将实习必要性的认知融入到实习过程和行为活动中,并将实习内容与实习单位的任务安排结合起来,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并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注意与实习单位的员工进行有效协作,充分学习或利用他人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并取得预期的实习效果,最终提高大学生对实习单位的适应能力和实习效果。 2.3因人而异提高实习双向匹配程度 当代大学生个性迥异,兴趣爱好不同,职业规划不一,高校已无法施行“一刀切”的实习管理模式。尽管已经在大学生思想中树立了实习意识,但并不等于在大学生中统一了实习理念和看法。因此,要尽量了解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对专业的兴趣爱好程度以及对实习所持的心态与期望;要合理地调节大学生对实习的期望值,与学生共同确定实习目标,避免出现实习心理落差。同时,应根据不同专业难度和兴趣方向,调整实习内容,做到实习者与实习内容的双向匹配,以提高实习的积极性和实习成效。总之,要想取得完美的实习效果,既要高校与学生一起达成实习共识,明确实习目标,又要时时跟踪实习发展动态,分析实习期间出现的现象并发掘其产生根源。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解决大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并有效地改进实习管理。 作者:吴丹丹单位:福州大学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探析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结构 摘要: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和说明会计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应包括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等内容。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准则会计环境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的《论会计基本理论》提出,会计理论研究可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确定会计的范围,以便提出会计的概念,有可能建立会计理论;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指明会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而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理论工作者希望会计理论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引导或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进行研究。 一、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实践证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越高,会计管理职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性观点,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以确保其框架的稳定和适用。 三、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 四、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经济特性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经济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会计要素项目是不同的。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只有根据同型内容和同质特征进行分类才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核算;而各会计要素在其本质特征上又应该区别于其他会计要素,这样才有其独立设置的意义;同时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应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能充分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只有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内容,才能规范会计实务,会计人员才可能在极其复杂的会计实务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业务处理。 五、财务会计的社会背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各种客观条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会计有其不同的环境状况。会计环境对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实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会计发展史上历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会计的发展对会计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它往往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持,经济资源的配置,财经法规的实施等起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各国会计学家都非常重视会计环境的研究,往往将其作为会计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会计界一般认为,会计环境包括生产力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三类因素。在会计环境各因素中,对会计影响最大的是生产力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直接决定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水平。其次是经济环境,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等,它决定会计的研究方向。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对财务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的确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充分体现不同上层建筑的意志和思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与会计环境相关。会计基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演进。会计与会计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作用关系,一方面,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会计也日益发展和成熟;另一方面,新的会计方法也可以促进或阻碍相应会计环境的改变,进而能动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财务分析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摘要:财务分析学理论体系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理论体系和应用理论体系。本文针对目前的经济环境,从目标、概念、内容、假设、技术、原则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财务分析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关键词:分析目标 分析内容 分析技术 分析假设 财务分析产生于20世纪初,经过多年发展,财务分析从最初的报表分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财务分析学必将向更高层次发展,财务分析的理论体系如目标、方法、内容等也应不断拓展与延伸。本文针对目前的经济环境,探讨如何构建财务分析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一、财务分析概念 财务分析的概念与特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由分析主体、分析依据、分析方法和分析内容等部分构成,其界定既要体现发展性,又要保持稳定性。笔者认为,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统计数据、外部市场经济信息等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分配活动、重组并购活动及其它财务活动中的偿债能力、营利能力、营运能力、长期发展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现在(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经济应用学科。由此可见,财务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综合性与边缘性。财务分析不是对原有学科中关于财务分析问题的简单重复,而是依据经济理论和实践要求,综合了相关学科的长处产生的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的经济应用学科;有系统可观的资料依据,不仅包括报告资料,还包括其他与企业财务相关的信息。对信息的选择本着有用性原则,只要对财务分析有用,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来源;有健全的方法论体系。这是财务分析与一般学科的明显区别。财务分析离不开方法,任何分析工作都需要在一系列方法支持下完成,不仅包括技术方法,还包括指导工作的方法论。是经济应用学科。财务分析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一套完整的应用理论体系。 二、财务分析目标 信息使用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促使了财务分析的产生。20世纪初,纽约国家银行经理杰姆斯积极倡导对企业扩大贷款必须预测贷款人的偿债能力,必须对报表进行分析,并设计出财务报表的比较格式。从财务分析的产生可以看出,目标是其理论体系的起点,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不同的财务分析内容、方法、原则、假设,并共同构成基本理论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形式的出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难度增加,要求提供反映新经济内容的分析报告,进而对财务分析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析目标的这种变化必然影响到财务内容、方法、技术等各方面。由此可见,基本理论体系中财务分析目标是起点,其他理论都是在目标的基础上产生,且随目标不断变化。财务分析目标是指财务分析者通过对企业财务情况的分析想要达到或应该达到的预期效果。由于分析的主体是多元的变数群,决定了分析的目标也是多元的变数群,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不同等级和不同阶段的目标所构成的网络体系。贯穿这一网络体系的是财务分析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起主导作用,是引导财务分析行为的航标,一般概括为以下方面: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绩效;衡量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前景。具体目标是在总体目标的制约下体现不同分析主体的特定目标,具体目标具有直接性和特殊性。以经营者为例,经营者需要及时获得各种重要的财务信息,以便采取必要措施应付瞬息万变的情况。为了增强信息的有用性,经营者需要连续不断地进行财务分析信息,以便随时了解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对于经营者来讲,分析的具体目标有通过财务分析将错综复杂的会计信息转化为简单明了的财务信息,增强有用性;通过分析观察企业目标完成情况,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并进一步了解影响经营目标的因素,以便采取措施改进工作;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三、财务分析假设 (一)产权清晰的企业制度 从财务分析的产生、发展、目的和作用看,财务分析之所以如此重要并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是因为它能服务于企业利益的各个方面。而只有在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企业制度下,企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才能得以确认,财务分析的主体才能实现多元化,财务分析的必要性才会更加突出。产权清晰的企业制度使得各相关利益方从不同角度关心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从而促进和完善财务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二)主体多元化 财务分析的主体是财务分析服务的对象。财务分析的服务面较广,凡与企业经营有关(现存关系和潜在的关系)的单位和个人都需要进行财务分析,成为财务分析主体。分析的主体可以是本企业,也可以是联营企业的对方、具有控股关系的母公司或投资者个人,还可以是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分析目的和内容,在财务分析内容的确定上必须同时考虑多方主体的要求。 (三)经营连续性 经营连续性指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被终止,而将持续经营下去。财务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过去和当前财务状况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未来经营作出判断。只有连续经营的企业,其所持有的资产才能在正常的经营中被转换、耗用或出售,通过资产的运营获得盈利,其所负担的债务才能在未来正常的经营中得到清偿,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总体趋势的分析以及偿债能力、资产周转状况、盈利能力的分析才有实际意义。 (四)完善的信息披露体制 信息是财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及时、完备、准确的信息,财务分析无从谈起,因此完善的信息披露非常重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上: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提供客观、可比的会计信息;具有健全完备的信息市场,能瞬时获得所需的市场信息;有完善的信息网络,方便查询各种网络信息等。 四、财务分析内容 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系统,其与环境紧密相连。财务分析的内容也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拓展。财务分析的内容是由财务分析的目标所决定的,而分析目标是为了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因此,应充分了解各类信息使用者在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信息需求,广泛而又准确地理解其行为特征,从而概括出财务分析的一般内容。 财务分析的信息使用者主要有企业的所有者(现在或潜在)、债权人(现在或潜在)、国家经济相关部门、企业的经营者。潜在和现有的投资者在确定是否与企业建立关系或是否修订与企业的现存关系时,必然对企业经营趋势、投资风险、收益质量、长期的盈利和价值创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以判定投资的可行性;潜在的和现有的债权人在确定或修订与企业的借贷关系时,则要分析资产的安全性、长短期偿债能力、债务风险和盈利能力;从经营者的角度看,作为企业的受托者,其目标就是在资产保值和增值的同时,向所有者提供投资收益、按约定条件向债权人偿付资产,要做到这一点,经营者必须经常作各种财务分析来对经营理财的各方面工作进行评价,剖析当前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产生的原因,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的经济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而国家的 经济相关部门使用财务分析信息,主要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收益信息,进而判定税收缴纳情况。此外,经常性地对非营利组织捐赠以支持国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也是国家经济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据此判定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关注的重点不同,财务分析内容也不同。财务分析包括以下方面: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赚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所有者关注的重点,也是财务分析的重要部分;价值创造能力,是企业所有者追求的最终目标,将短期盈利能力与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结合,是企业综合创造能力的体现;营运能力,是资金利用效率及资产运营协调性的能力,有助于分析主体对企业营运风险和经营业绩的判断。营运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盈利能力,通常由资产的周转快慢来体现,如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偿债能力,是指到期偿还债务的支付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是债权人最关心的信息。评价时要综合考虑企业的信用等级、可用的贷款额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偿债能力的影响;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受到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的普遍关注。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利益最大化是每个投资者追求的目标,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计量并分析影响因素,尽可能地提前将风险降到最低;收益质量。追求收益最大化固然重要,而收益质量更能体现长久盈利和价值的保证,备受信息使用者的关注;发展能力,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的不断扩大和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是企业长期盈利的保证,可以通过现金增长率、销售增长率、资本累积率等指标衡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竞争力、企业研发能力都与发展能力密切相关;社会贡献能力;考察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对评价企业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经济相关部门最为关注的信息,包括对财政税收的贡献、对国民经济及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履行社会责任与信用操守情况等,可以通过社会积累率、纳税贡献率、就业贡献率等指标进行评价。 五、财务分析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 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是建立财务分析方法的基础。企业的经济现象及各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由许多要素构成,要素间的结合形式和作用方式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和效用;财务报告中的每一项指标都体现着系统中某一方面的要素,指标问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各经济活动间的内在联系。财务分析必须以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为指导,按照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分析财务指标体现的经济现象及其相互联系。具体表现在: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进行全面分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因果关系分析;确定普遍联系的观念,实现多方面分析相结合等方面。 (二)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由定量与定性两部份构成。(1)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法分为两大类:具体技术方法和综合分析评价方法。具体技术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财务指标的对比分析确定指标间的差异或趋势的方法,用于比较的信息既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比率分析法是以比率的形式说明同一期相关财务数据间的联系。相关数据的选用以及比率指标的多少因信息使用者的用途而异;因素分析法是依据指标与其组成因素之问的关系,将综合指标分解成若干个构成因素,分析各因素变动及其对指标影响的方法。采用因素分析法出指标与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为基础建立数量分析模型;趋势分析法是根据企业连续几年或几个时期的分析资料,运用指数或完成率的计算,确定分析期各有关项目的变动情况和趋势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既可用于对报表的整体分析,也可对某些主要指标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评价方法目前主要指杜邦财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和综合评分法。其中,杜邦财务分析是将若干反映企业盈利状况、财务状况和营运状况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最终通过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核心指标来反映,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目标;综合指数法是选择一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通过对比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计算指标的单项指数,并加权计算综合经济指数,以此评价经济效益。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经济效益的大小,缺点是没有定性分析与评价;综合评分法的特点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定量分析上,将企业指标分为四大类28个指标,通过对比计算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计算综合得分;在定性分析上,对定性指标赋予等级与权数,通过计算综合评议指标进行评价,总分是两者之和。 (2)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对影响企业综合财务状况的非货币性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如经营者的素质、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综合社会贡献等。非货币性指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影响重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影响数额无法用货币衡量,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定性评价。定性分析法的实施分为以下步骤:首先,选取评价财务状况的定性指标并根据影响力赋予权重,通常盈利能力的评价与经营者素质、管理水平、管理制度、销货渠道、市场占有率等关系密切,而偿债能力则与企业信用等级、社会形象、高层人员品德修养以及资产质量等联系紧密;其次,确定评议指标的等级分类和参数,设计评议指标等级表,等级可以设置为优(1)、良(0.8)、中(0.6)、低(0.4)、差(0.2);然后,随机选取评议员,填评议指标等级表,可以采取面询、函寄或社会调查的形式进行,增强客观公正性;最后,计算单项评议指标和综合评议指标,其中,单项评议指标=∑(单项指标权数*评议员给定等级参数)/评议员人数,评议指标总分为所有单项得分的总和。由此可见,定性评价也有客观依据,评价的准确性受到人为主观估计的影响,为了提高评议的可信度,可以进行多次测试。 六、财务分析原则 财务分析的原则主要有:(1)相关性。指财务分析的结果应能够对拟将进行的活动产生影响,与决策者的行为相关。相关性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有关,如对债权人来讲,其决策所需的主要是有关企业偿债能力方面的信息;投资者所需的主要是有关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而对企业管理者来讲,相关信息涉及财务分析的所有方面。按照相关性原则的要求,在建立财务分析方法体系和确立财务分析内容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分析主体对信息的需要。(2)可理解性。指财务分析的结果能够被客观理解,而不产生误解。可理解性要求财务分析过程中尽量采用通用的方法和计算口径,对于行业财务制度中已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口径,财务分析人员必须共同遵守;对于未作规定部分,应在探讨和实践的基础上尽可能达成一致做法。对于没有统一计算口径的指标,应注明所采用的分析计算方法。(3)充分性。充分性原则要求财务分析所需的信息要尽可能地充分、有用,满足分析需要,具体体现在:财务分析资料充分性;财务比率选择和运用的充分性;比较标准的充分性。(4)科学性。财务分析所采用的方法要科学合理,坚持辩证唯物论,从系统所具有的内在关联出发,对各项财务比率作因果分析;此外,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力求获得科学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体系。(5)稳健性。该原则要求财务分析充分考虑企业财务活动及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充分预计不利因素及可能对企业造成的财务损失,而不考虑可能获得的风险收益,除非收益基本可以确定。(6)可操作性。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财务分析所确定的分析程序、方法和指标体系应能满足不同立场、不同水平分析人员的实际操作需要。(7)时效性。时效性要求财务分析工作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若不能够及时提供,延误决策,将失去应有价值。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社会责任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 【摘要】 面对新时期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企业必须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客观上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会计理论形成了一定影响。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为基础,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引入社会责任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引导企业更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 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理论;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 公司治理 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而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但必须承认不少企业在扩大经营规模、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存在污染环境、忽视职工生活、逃避债务、产品和服务质量低劣等社会责任问题。既阻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问题在传统会计体系中却得不到全面反映。面对我国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必须建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理念,在反映企业经济责任的同时,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被认为是研究社会责任时最重要的理论武器。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契约”(Jensen and Meckling,1976;Freeman and Evan,1990)。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因此,企业追求的应当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和员工,也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普通民众、自然环境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因为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为企业提供了日常活动所需要的环境和资源,同时也消化了企业的产出。企业只有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才能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当前企业大规模并购扩张的形势下,许多公司的行为不仅对资源配置、环境保护、市场稳定及经济增长有直接作用,甚至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必然要求。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可以和各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信赖,从而帮助企业获得各种外部资源,优化经营环境,提高竞争优势并转化为稳定增长的财务收益。同时,强化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所以,从长远看,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既利己也利他”的双赢选择。 二、引入社会责任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 (一)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影响 关于财务会计目标,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但无论赞同哪种观点,社会责任的引入都会改变它们的内涵。就受托责任观看,引入社会责任后,委托方由单一的股东变成了企业所有资源的提供者,企业的受托责任包括了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产品质量、政府税收、社会公众的就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效益。与此相适应,会计必须向股东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同时反映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就决策有用观看,引入社会责任后,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潜在投资者、债务人到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甚至普通的社会民众都可能成为企业信息的使用者,而且对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会计必须为更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会计信息。 从发展趋势看,社会责任的引入必将促使财务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向综合效益观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二)对财务会计假设的影响 引入社会责任,一是会扩大会计主体的范围。因为进入会计核算范围的不只是传统会计中那些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交易和事项,一些与企业经济效益没有直接关系的事项也需要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二是挑战现行的货币计量假设。因为要想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必须广泛使用劳动量度、实物量度和其他计量形式;三是需要引入环境价值假设。因为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中,企业仅对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付费,而没有对间接消耗的环境资产进行会计核算,社会责任的引入,要求企业必须对所占有的环境资产,所承担的环境负债以及所取得的环境效益进行全面核算,而其前提是必须承认环境资源的固有价值。 (三)对财务会计要素的影响 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解释,各个利益相关者投入或付出的资源,都可以在广义上理解为是一种资产,包括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它们都将作为企业的资产进入会计核算范围。因此,引入社会责任首先会扩大“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范围;其次,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的利润反映的是企业生产活动所增加的总价值,而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不管是股东、债权人或员工的个人利益还是政府的公共利益,都内含在公司的增加值之中,而企业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形成的效益也属于增加的价值。可见,引入社会责任将对“利润”这一会计要素产生直接影响。此外,企业的负债、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外延也会扩展或进一步细化。 (四)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会计确认是将某一项目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的过程。社会责任的引入,一是会减少会计确认的限制条件,例如不一定强调必须采用货币计量;二是由于会计要素内涵扩展而扩大会计确认的范围,凡是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资产、负债、成本和效益等,都将纳入会计确认的范畴。 引入社会责任对会计计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计量单位的多元化和计量方法的创新。目前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法主要有:(1)调查分析法。指通过对那些享受了企业效益或者承担了社会成本的个人或组织进行调查,搜集有关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来确定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数额;(2)替代品评价法。当某项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无法直接决定时,可以通过估计替代品(某些与所要估计的项目大致具有相等效用或牺牲的项目)的价值来确定;(3)历史成本法。是按取得某项资产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数额或其等值来计量该资产的价值;(4)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是指根据恢复原状或预防损害所需的成本进行估计的方法。 (五)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 基于前面的变化,引入社会责任必然对会计报告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由于利润要素的拓宽,企业必须单独反映其社会收入、社会支出和社会净收益,或者改进现有的利润表,增加反映这些内容的项目;又如:资产和负债要素的扩大,至少要求在原有的资产负债表中增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项目。 三、公司治理机制重塑 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和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司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公司治理是企业社会责任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企业社会责任则能够推动公司治理的有效改善与良性发展。由于会计最终输出的数据正是综合考虑各种利益关系后的结果,所以社会责任要想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应有的反映,必须改变现行的公司治理机制。 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按照“资本雇佣劳动”的理念设计的,主要关注的是股东和管理层的关系。引入社会责任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能够更好的协调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改善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优化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因为一股独大时,大股东往往会利用优势资源(如地位、关系、财产等)和竞争手段片面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的股权结构,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既不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不利于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有可能影响大股东的最终利益。 其次,完善现有的董事会结构。应当改变股东至上的董事会结构,倡导股东和各利益相关者分权,建立共同治理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各利益相关者应当通过共同独立董事或民间组织等形式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第三,完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为了促使管理当局在经营决策时更多考虑社会责任,建议在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或细化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度等一系列社会责任指标。并建立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的机制,鼓励企业管理当局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第四,强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的本质是分权和协作,强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仅会缩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促使各利益相关者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经营行为,更好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而且会降低分权和协作的成本。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浅析财务会计基本理论构造 摘要: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和说明会计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应包括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内容。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假设会计准则会计环境 会计的基本理论是指构成会计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论,它是研究和说明会计活动的理论,也是研究人们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经济活动的理论。会计理论一般应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审计理论等内容。从会计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财务会计历史最悠久,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从其开始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由于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使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使得会计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的《论会计基本理论》提出,会计理论研究可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确定会计的范围,以便提出会计的概念,有可能建立会计理论;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指明会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而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理论工作者希望会计理论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引导或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进行研究。 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财务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作的合理假定。它是根据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提出的,为进一步研究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给会计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不加以假定,企业的会计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会计假设对于进行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规定了会计理论的外延,也是建立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但在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没有使用会计假设的概念,而是采用了会计基本前提的概念。一般地说,前提偏重于公认的真理,假设则注重于合理的假定,所以应采用会计假设更为合理。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往往有相当多的经济业务会脱离会计基本假设,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特殊的处理。如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并没有遵循会计主体假设,企业破产清算时显然与持续经营假设相背,短期经营行为就不需要对经营活动进行会计分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曾经是美国会计理论界的主要特点,认为会计假设应该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它应该能够指导会计原则的制定,并且对会计实务有相应的影响。但其存在的问题是,究竟需要设定多少条假设才是科学的,至今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实践证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越高,会计管理职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性观点,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以确保其框架的稳定和适用。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述为: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贯性。相关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质量特征,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以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贯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多个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基础。 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 从理论上看,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其相互之间还存在需要协调的矛盾。如真实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之间都有需要协调的问题。 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经济特性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经济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会计要素项目是不同的。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只有根据同型内容和同质特征进行分类才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核算;而各会计要素在其本质特征上又应该区别于其他会计要素,这样才有其独立设置的意义;同时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应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能充分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只有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内容,才能规范会计实务,会计人员才可能在极其复杂的会计实务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业务处理。 财务会计的社会背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各种客观条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会计有其不同的环境状况。会计环境对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实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会计发展史上历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会计的发展对会计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它往往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持,经济资源的配置,财经法规的实施等起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各国会计学家都非常重视会计环境的研究,往往将其作为会计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会计界一般认为,会计环境包括生产力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三类因素。在会计环境各因素中,对会计影响最大的是生产力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直接决定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水平。其次是经济环境,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等,它决定会计的研究方向。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对财务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的确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充分体现不同上层建筑的意志和思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与会计环境相关。会计基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演进。会计与会计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作用关系,一方面,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会计也日益发展和成熟;另一方面,新的会计方法也可以促进或阻碍相应会计环境的改变,进而能动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财务会计的处理技术——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是指会计处理会计业务、生成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具体步骤,包括记录、分类、汇总、报告、分析等,它是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方法。会计程序的研究往往不被人们重视,这是因为它涉及的是会计的最基本内容,会计凭证、账簿组织、报表体系、会计分工等。其实,在实务工作中,会计程序关系到会计实体各职能部门对经济业务的反映过程和联系机制,会计程序的研究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不仅能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控制的质量,而且能加强整个企业的经营协同能力和信息传递速度,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财务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摘 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财务管理的理论出发,主要分析了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的目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企业管理 基本理论 一、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的本质就是反映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价值的运动以及这一过程中特定的经济关系,具体而言,财务管理其实就是资本价值的管理和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精神方面的管理。在企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既要反映其资本价值的运动,又要反映非价值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既要揭示微观价值活动与非价值活动,还要揭示宏观价值活动。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事业单位的理财目标既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也是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实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目标是管理环节目标,第二个方面的目标是工作目标。 (一)管理环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企业筹资管理目标; (2)企业投资管理目标; (3)企业成本管理目标 ; (4)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目标 ; (5)企业利润分配管理目标。 (二)工作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经营目标; (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经营规划; (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经营规划; (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经营管理业绩。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依靠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作为基础,在较为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完成,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环境显然难以达到这个标准。当前,我国市场环境制度规范不够完善、竞争不够合理、金融工具的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除此之外,财务管理自身的灵活性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就容易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在获取与确认财务信息时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二)信息成本相对较高 相比较于其他的管理而言,财务管理在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报告等方面的信息成本要高出许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在对于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各种综合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编制出财务报表。这个过程的信息成本相对较高,而当成本高于收益时,就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因此,提高信息质量,降低信息成本,是企业使用财务管理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企业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既需要相关部门公平、公正,又需要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胜任。即使外部市场环境与制度相对完善,如果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也会阻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 四、提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财务信息质量 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无法处理大规模的财务信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软件的大量开发与应用,就能完成大规模的数据计算与处理,因此也能降低甚至杜绝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信息的传递也较为便捷。 (二)运用合理手段降低财务信息成本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财务信息成本,因此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公司内部信息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公开,逐步降低信息的搜集成本、处理成本、分析成本、报告成本。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促进财务信息与其他部门信息的交换共享。其次,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完整。可在企业中成立专门的小组或者部门来处理各种财务信息,选取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各类信息以及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信息。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如上文所述,在企业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胜任。财务管理的规程较为复杂,因此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较好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制出质量较高的财务信息。由于我国现阶段财务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指南,不少企业的相关人员不具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知识储备与业务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只有使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才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摘 要】 环境审计是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治理机制之一,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内容。文章研究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基础性问题,包括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需求、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主体、审计模式、审计环境,上述问题形成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关键词】 环境责任; 环境信息失真; 环境责任审计; 环境信息审计; 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 一、引言 人类来源于大自然,人类活动又对大自然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环境产权界定的困难,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状况堪忧。就我国来说,由于长期以来GDP导向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严峻的环境形势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社会提出了各种治理机制,这些机制有基于个人的,有基于单位的,有基于地区的,有基于国家的,还有基于全球的。在众多的环境治理机制中,环境审计是其中之一①,从环境经济行为合规性、环境制度健全性、环境信息真实性等路径治理环境问题。 由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环境问题治理机制之一的环境审计也有不少的研究。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是环境信息的重要内容,是研判环境形势、预测变化趋势、评价治污效果以及解决紧迫环境问题的科学基础,少量文献涉及到这种信息的真实性审计。然而,关于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框架,这些问题包括: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需求、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主体、审计方法、审计环境。本文拟以审计一般的基础理论为出发点,对上述问题做一系统的阐述。 二、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的主题,文献综述主要涉及环境信息失真及其治理。一般来说,环境责任主体包括政府和环境影响单位(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各类环境责任主体都要披露环境信息,都可能存在环境信息失真问题。环境信息失真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类,一是绩效观,当环境信息用于绩效考核时,被考核单位或个人为了美化自己的绩效,领导人干预篡改环境信息。二是利益驱动,排污单位为降低处理成本,逃脱相关收费及惩罚,操纵环境信息,导致环境信息失真。三是环境信息相关技术存在缺陷,即使没有人为操纵的动机,在一些情形下,由于监测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环境信息也可能存在失真。四是环境信息相关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环境信息生产者归环境责任主体管辖,所以,环境责任主体可以指挥环境信息生产者更改环境信息;环境信息与许多部门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存在问题,致使环境信息不一致甚至失真。针对环境信息失真问题,不少文献提出应对措施:完善环境信息质量监控机制;引入第三方环境监测;环境统计实行垂直管理等[1-11]。 此外,还有大量文献研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和政府环境信息披露。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主要研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因素包括行业敏感性、公司规模、财务状况、股票市场表现、外部管制以及公司治理等[12-17]。也有一些文献指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信息质量并不高[18]。关于政府环境信息披露,主要研究政府环境信息披露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对策[19-22]。 环境审计作为治理环境问题的机制之一,得到了广泛的重视,1992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Supreme Audit Institutions,INTOSAI)成立了环境审计委员会,1995年,INTOSAI在开罗召开第十五届大会,发表了以“环境审计”为主题的《开罗宣言》,从此以后,环境审计迅速发展[23]。在环境审计的诸多内容中,一些文献提出,环境信息应该作为环境审计的内容[24-25]。 总体来说,作为环境信息的重要内容,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框架。 三、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环境审计包括的内容有多个方面,环境信息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环境信息可以区分为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和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本文关注后者。同时,对于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视角,本文探究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包括:为什么会有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审计需求)?什么是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审计本质)?希望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干什么(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是对谁审计(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审计内容是什么(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是谁来审计(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如何审计(审计方法)?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与审计环境是什么关系(审计环境)?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形成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一)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需求 审计需求关注为什么会有审计。环境是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物质因素组成的生存条件,在很大意义上,人类与环境相关的行为都具有外部性[26],所以,环境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正是环境的这个特征,公众是环境的所有者,但是,公众本身没有集体行动能力,需要一个代表公众利益的机构来行使其环境所有权,从一国范围或地区来说,这个代表当然就是政府②。所以,在一国或地区范围内,公众和政府之间形成环境责任委托关系,公众是委托人,政府是人,政府成为公众环境责任承担者。政府作为公众的环境责任的人,会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授权或允许环境影响主体③发生环境相关行为,并且建立一些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范环境影响主体的环境相关行为,从而形成与环境影响主体之间的委托关系,政府是委托人,而环境影响主体是人,这些人要按委托人的要求发生环境影响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会建立一些专门的机构来对环境事项进行监管,以监督环境影响主体的环境相关行为是否符合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从而,政府与环保规制部门之间形成委托关系,政府是委托人,环保规制部门是人。上述环境影响主体和环保规制部门作为政府委托或授权环境责任的人,也成为环境责任承担者。同时,由于环保规制部门在很大意义上代表政府,其监管对象就是环境影响主体,所以,环保规制部门与环境影响主体之间也形成委托关系,环保规制部门是委托人,而环境影响主体是人[27-29]。 在多层级的环境责任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环境不确定性,各类环境责任主体都可能出现问题和次优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指委托人在环境责任委托关系中具有信息劣势,人掌握的许多环境相关信息是委托人所不掌握的。激励不相容是环境责任委托人与环境责任人在环境相关的目标或利益方面具有差异,特别是由于环境产权不清晰,环境行为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委托人和人之间的激励不相容更容易发生。环境不确定性是指影响环境状况的因素很多,很大程度上无法根据环境状况的结果来判断环境责任承担者的努力程度。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各类环境责任承担者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就会出现。问题是基于自利而有意为之,而次优问题是由于有限理性而无意导致的,但是,在表现形式上,二者相互交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生违规行为,也就是违规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二是制度缺陷,也就是所建立的约束环境相关的制度存在缺陷;三是信息失真,包括环境相关的财务信息及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与真实状况存在差距,前者如货币计量的环境会计信息失真,后者如非财务计量环境质量信息失真等[7]④。 为了应对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环境问题和次优问题,环境治理机制也就建立起来了,这个机制包括制衡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信息公开透明机制等,环境审计是环境治理机制的重要要素。一般来说,环境审计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环境行为审计,主要关注环境相关经济行为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也称为环境合规审计;二是环境制度审计,主要关注各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环境相关管理制度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的缺陷;三是货币计量的环境会计信息审计,关注这些信息是否真实;四是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关注这些信息是否真实。环境审计及其上述四方面的内容,既可能同时有需求,也可能只是对某些方面有需求,究竟会有哪些方面的需求,需要从环境治理机制的整体构造来考虑,其基本原则是成本效益性原则,在治理效果相同的情形下,何种治理机制的成本低,何种机制就会成为有效需求。 总体来说,环境审计是治理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环境问题和次优问题而产生的,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是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存在审计需求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就会成为有效审计需求,成为现实的环境信息治理机制。 (二)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本质 审计本质关注审计是什么。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本质当然离不开审计一般本质,更离不开环境审计本质。审计一般本质是各类审计的共性本质,一般认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30]。环境审计当然具有审计一般的本质,但是,由于其产生于环境责任委托关系中,依赖于环境责任,所以,其内涵应该更加具体,可以表述如下:环境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环境责任履行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的特殊之处是将审计一般的经管责任限定到环境责任。至于环境审计的问题和次优问题,本文前面已经指出,包括违规行为、制度缺陷、环境财务信息失真、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失真,这四方面的问题形成四类审计主题,围绕这些主题,分别形成环境合规性审计、环境制度审计、环境财务信息审计、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 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是环境审计的内容之一,就其本质,可以表述如下: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环境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的特殊之处将环境审计中的环境责任限定到环境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这种内涵的限定,确定了其清晰的外延是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包括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错报和漏报,前者是由于舞弊或失误造成信息错误,后者是由于舞弊或失误造成信息未报。 审计本质的另一方面的内容是审计功能,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审计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可以同时具备上述三大功能。第一,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基础性要求是按系统方法判断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是否存在失真,这种要求体现了鉴证功能。第二,在许多情形下,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体现的是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环境绩效,在鉴证的基础上,可以将环境绩效信息与一定的标杆进行比照,判断环境绩效处于何种水平,例如,将地市空气质量、水质量等指标进行排名,可以表明各城市在这方面的绩效,将减排量与减排要求进行比较,可以表明减排绩效水平。第三,如果审计机构获得授权,发现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问题,可以对直接责任者进行处理处罚,则审计也就具有了监督的功能。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可以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种功能,具体何种功能会成为现实,需要从环境问题治理机制的整体构造来考虑。 (三)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关注希望审计干什么。一般来说,审计目标区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前者是审计委托人的目标,后果是审计机构的目标。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同样具有上述两类目标。 就终极目标来说,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委托人是将这种审计作为其治理环境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而建立环境信息治理机制的目的当然是治理环境信息失真,审计作为这个治理机制的要素之一,委托人当然也期望其在治理环境信息失真中发挥作用。所以,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终极目标是治理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失真,也就是抑制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判断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终极目标是否达成,主要的标准是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失真是否得到抑制。 就直接目标来说,体现在审计机构的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具体业务之中,而具体审计项目的目标,是对鉴证、评价和监督这些审计功能发挥所得出的审计产品的希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审计机构的目标是生产让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包括鉴证产品、评价产品和监督产品。就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来说,其鉴证产品主要关注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是否真实,也称为真实性目标,通常以审计鉴证报告的形式出现。评价产品是指当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是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绩效指标时,将鉴证之后真实的环境信息与适宜的标杆进行比照,以确定环境绩效的等级,判断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绩效是否存在改进机会,也称为合理性或绩效性目标,通常以审计评价报告的形式出现。监督产品是指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环境信息存在失真的情形下,审计委托人授权审计机构对直接责任者做出的处理处罚,通常以审计决定的形式出现。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上述三种产品中,鉴证产品是基础性的,不具有可选择性,而评价产品和监督产品是否出现,由环境信息治理的整体构造所决定。 (四)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客体 审计客体关注对谁审计。一般来说,审计客体是经管责任承担者,也就是具有人身份的责任承担者。就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来说,其审计客体应该是各类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一般来说,也就是环境责任承担者。结合本文前面对环境责任委托关系的分析,环境责任审计客体如图1所示,这些审计客体即环境责任审计客体,由于这些客体一般情形下都要报告环境信息,所以,都是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客体,用虚线表示。 图1中,政府作为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客体的原因是,政府是公众的人,是环境责任的承担者之一,其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如何,当然应该向公众报告,其环境责任履行报告中必然包括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从而需要作为审计客体。当然,此时的审计主体应该是独立于本级政府的。对于单一制国家来说,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还存在委托关系,下级政府是上级政府的人,环境责任也是如此。所以,下级政府作为人也需要向上级政府报告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这其中必然包括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从而也需要作为审计客体。此时的审计主体,应该是上级政府的审计机关或其委托或授权的其他审计主体。 环保规制部门作为本级政府的环境事务管理部门,是本级政府的人,需要向本级政府报告其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其中必然包括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从而也需要作为审计客体。就我国来说,政府环境监管部门涉及环保、农林、水利、海洋、卫生等部门,这些部门各自履行着相应的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职责,并且报告其环境责任履行情况,都应该是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客体。 环境影响主体是指对环境发生影响的单位或个人,从理论上来说,环境影响主体都可能成为环境责任审计客体。但是,由于环境规制是需要成本的,基于成本效益考虑,环境影响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影响重点主体,另一类是环境影响一般主体,环境信息披露的重点是前者,一般要实行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后者实施环境信息自愿披露。对于实行环境信息自愿披露的主体,披露主体当然可以自愿委托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而实行环境信息强制披露的主体,一般要实行一定的环境信息质量保障制度,环境信息审计可能是其中的重要机制。 以上是基于政府环境责任对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客体的分析。在许多情形下,一些环境影响主体以及环保规制部门,其内部实行分级管理,这些组织内部也形成了环境责任委托关系,上级机构是委托人,下级机构是人。此时,下级机构作为上级机构的人,也需要向上级机构报告其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这其中必然包括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从而也成为审计客体。 (五)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内容 审计内容关注审计什么。环境信息具有信息量大、离散程度高、信息源广、各种信息处理方式很不一致等特征,所以,环境信息的内容较为复杂。根据《奥胡斯公约》,环境信息是指包括环境、生物多样性(含转基因生物)的状况和对环境发生或可能发生影响的因子在内的一切信息[20]。我国涉及环境信息内容的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则也不少,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等。根据上述法律法规和规则,各类环境信息报告的类型、报告主体和报告内容大致如表1所示,这也是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主要内容。 (六)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关注谁来审计。对于审计主体,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能否保持独立性,二是专业胜任能力。由于专业胜任能力是可以建立的,所以,从长期来看,对于审计主体的实质性要求是独立性。 根据独立性原则,可能的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主体如下:第一,政府审计机关。在图1所示的审计客体中,某一层级的政府审计机关,对于本层级政府建立的环境规制部门、环境影响主体,都能保持独立性,所以,可以作为这些环境责任承担者的审计主体。但是,对于本级政府,由于是本级政府审计机关的上级单位,相当于本级政府审计机关的委托人,本级政府审计机关无法保持独立性,所以,需要上级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第二,内部审计组织。对于审计组织所属科层同级及下级的各类环境责任承担者都能保持独立性,能作为这些环境责任承担者的审计主体,但是,对于其所属科层的领导不能保持独立性,需要本科层组织之外的审计主体。第三,民间审计机构。民间审计是接受委托从事审计业务,原则上,除了对审计业务委托人不能保持独立性之外,对于其他审计客体才能保持独立性。从独立性来说,民间审计可以作为各类环境责任承担者的审计主体。但是,从惯例来说,对于政府机构,通常由政府审计机关实行审计,民间审计主要是接受委托,审计环境影响主体。当然,这里的民间审计包括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各类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关于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主体,需要讨论的问题是,环保规制部门能否作为环境信息审计主体?从专业胜任能力来说,环保规制部门完全有能力作为环境信息审计主体。所以,我们主要从独立性角度来分析环保规制部门能否作为环境信息审计主体。环保规制部门如果作为审计主体,可能的情形有三种,一是作为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的审计主体;二是作为本级政府其他各相关部门环境信息的审计主体;三是作为下级政府环境信息。从表面来看,环保规制部门似乎对这些单位都能保持独立性。然而,深入分析,这种独立性是存在缺陷的。首先,环保规制部门作为本级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本级政府其他各相关部门环境信息、下级政府环境信息,从某种程度上都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责任履行绩效信息,这些环境责任单位的环境信息表明的环境绩效越好,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绩效也就越好,现实生活中,许多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责任单位的环境信息弄虚作假行为采取不作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其次,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其他环境责任承担者实行环境规制,在规制过程上,有被俘获的可能性,由独立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计机构对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环境信息进行审计,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俘获。当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不能作为环境信息审计主体,并不排除其在工作中对环境信息进行审核,但是,这是作为环境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组成部分,不宜视为环境信息审计。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摘 要】 审计是治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文章探索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包括: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需求、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方法、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环境,上述内容形成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关键词】 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 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 工程项目审计; 建设项目审计; 投资项目审计 一、引言 工程项目是多主体参与的经济活动,涉及多种委托关系,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然而,无论如何,工程项目相关的信息是各主体利益得以实现的基础。一般来说,工程项目信息可以区分为财务计量信息和非财务计量信息,在许多情形下,非财务计量信息是财务计量信息的基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对于工程项目相关各主体的利益有重要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如此,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有激励操纵甚至虚构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从而出现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虚假。为此,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为了各自的利益,会建立一些应对机制来治理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虚假,工程项目审计是这些应对机制的组成要素之一①。 关于工程项目审计有不少研究文献,其中一些文献涉及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审计,但是,总体来说,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从工程投资者的视角,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进行理论探究,构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简要的文献综述;其次,基于工程投资者的视角,从理论上分析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形成审计基本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工程项目审计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工程质量、工程绩效、工程财务收支及工程财务报表[ 1 ],上述内容涉及行为、制度、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四类审计主题。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而言,主要涉及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绩效四方面内容。工程量审计一般作为工程造价的组成部分。关于工程造价审计,有不少研究文献,主要研究工程造价审计的必要性、审计方法、审计风险及存在的问题等[ 2-9 ]。关于工程质量审计,研究文献不多,主要研究工程质量审计的必要性、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 10-12 ]。关于工程绩效审计,主要研究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13-15 ]。 总体来说,关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尚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基于工程投资者的视角,从理论逻辑上分析这些基础性问题,构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三、基本理论框架 工程项目审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工程项目信息是其中一个方面,工程项目信息可以区分为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本文关注后者。同时,对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视角,本文从工程投资者视角,探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会有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审计需求?什么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审计本质?希望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干什么――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对谁审计――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审计内容是什么――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谁来审计――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如何审计――审计方法?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与审计环境是什么关系――审计环境?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形成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一)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需求 审计需求关注为什么会有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工程项目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为目标产出物,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应符合质量要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利益相关者来说,工程项目涉及三类主体,一是投资者,二是项目管理者,三是项目实施者。项目投资者为工程项目提供资金,可以是国有资金,也可以是非国有资金。项目管理者负责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一般称为建设单位。项目实施者在建设单位的组织下,具体实施工程项目,一般包括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②。事实上,项目投资者与建设单位形成委托关系,项目投资者是委托人,建设单位是人;建设单位与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之间也形成委托关系,建设单位是委托人,而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是人[ 16 ]。 那么,在工程项目的上述委托关系中,人能否按委托人的希望来履行其职责呢?由于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人很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建设单位具有委托人和人双重身份,作为委托人也可能因为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工程腐败、工程造价虚假、工程质量不合格都是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导致的典型问题[ 17-18 ]。一般来说,无论是委托人还是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都可以区分为四类:一是行为违规,也就是工程相关行为违反法律法规或合约;二是管理制度缺陷,也就是工程相关的管理制度存在设计缺陷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三是财务信息虚假,也就是工程相关的财务信息失真;四是非财务计量信息虚假,也就是工程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失真。上述四类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各利益相关者都有可能发生。 为了应对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高效且合作地完成工程项目,并且保证工程质量,就需要建立一定的行为规则来规范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这些规则可以称为工程项目治理框架,主要包括: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项目审计等[ 19-24 ]。 工程项目审计是应对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的治理机制之一,一般包括工程合规审计、工程制度审计、工程财务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既可能源于利益相关者的自利,从而产生信息弄虚作假;也可能源于利益相关者的有限理性,从而产生信息错误。然而,在许多情形下,无法区分有意的弄虚作假和无意的信息错误,所以,通常需要合并起来进行治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治理机制之一,这种机制最终是否出现,还基于治理信息虚假的各种机制的组合方案,如果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具有成本效益性,则该机制就会出现在应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中。 (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 审计本质关注审计是什么,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也不例外。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属于工程项目审计,所以,其本质不能离开工程项目审计本质,而是在工程项目审计本质的基础上,增加特有的内涵,从而显现自己的特有本质。本文先分析工程项目审计的本质,然后再分析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本质。 工程项目审计本质当然离不开审计一般的本质,是在审计一般本质的基础上,增加工程项目审计的特有内涵,从而显现工程项目审计的特有本质。一般认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25 ]。将审计一般的这个本质,限定于工程项目审计的特定范围,工程项目审计本质可以表述如下:工程项目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工程项目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的特有内涵是工程项目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一方面,这里的经管责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管责任,而是工程项目特有的经管责任,包括建设单位对工程投资者的经管责任,也包括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对建设单位的经管责任;另一方面,这里的问题和次优问题是工程项目领域特有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和次优问题,涉及行为、制度、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这四类审计主题,相应地,工程项目审计也包括工程合规审计、工程制度审计、工程财务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工程合规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相关财务收支及管理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合约;工程制度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管理相关制度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工程财务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相关的会计报表数据是否真实;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主要关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是否真实。上述四种工程项目审计业务,并不一定会同时出现。一方面,基于委托人的需求,如果委托人对于某方面的问题关注程度不高,则该方面的审计也就不会出现;另一方面,即使委托人关注某些方面的问题,而应对这些问题的治理机制包括多种类型,最终选择哪些治理机制,是基于成本效益的权衡,并不一定会选择审计机制,只有当审计机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才会出现,所以,审计机制用来应对工程相关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只是具有合理的可能性,并不一定具有确定性,还受到其他治理机制有效性等一些权变因素的影响。 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属于工程项目审计,其本质当然离不开工程项目审计的本质,只是增加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的特有内涵,从而显现其特有本质特征。根据工程项目审计本质,对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可以表述如下: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工程经管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的特殊之处是缩小了工程项目经管责任中问题和次优问题的范围,从而显现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特有内涵,而本质内涵的这种限定,也就确定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外延――关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是否真实,既包括由自利导致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有意弄虚作假,也包括由有限理性导致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无意错误。 审计本质的另一个维度是审计功能,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审计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可以具有上述三大功能。就鉴证功能来说,主要是判断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与生产这些信息的规定之间是否存在重大差异,这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应有的含义,所以,鉴证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功能。评价是在鉴证的基础上,将信息表征的绩效与适宜的标杆进行比较,以判断绩效的水准。对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许多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就是表征工程绩效的,可以与适宜的标杆进行比较,以确定工程绩效水准。监督主要强调对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只要审计委托人或法律给审计人授权,审计人当然可以对发现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所以,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完全可以具有监督功能。 (三)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关注希望审计干什么,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审计目标区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前者是审计委托人的目标,后者是审计人的目标。 就终极目标来说,委托人委托或授权审计人进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不是为审计而审计,而是将审计作为治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而建立治理机制的目的就是预防和发现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进而抑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所以,从审计委托人来说,当然希望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能发挥抑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作用,这是这种审计的终极目标。 当然,上述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内容是就总体而论,并不一定在每个工程项目审计中全部出现,就特定的工程项目来说,委托人可能只要求对其中某些方面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进行审计。 (六)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涉及谁来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审计主体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独立性,二是专业胜任能力。从长期来看,专业胜任能力是可以建立的,所以,审计主体选择的实质性条件是独立性。 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对于政府投资的项目,政府审计机关无疑可以作为审计主体,对各类审计客体进行审计。政府审计机关也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对各类审计客体进行审计。对于非政府投资项目来说,投资者对建设单位进行审计,可以是投资者自己建设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可以是投资者委托的中介机构。根据合约,如果投资者及建设单位可以对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进行审计,则投资者及建设单位委托中介机构作为审计主体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否作为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审计主体呢?就审计独立性来说,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独立于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但是,投资者及建设单位有其特定的利益,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也有其特定的利益,并且,在不少情形下,这些单位之间的利益是零和博弈,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利益与投资者及建设单位的利益互为消长,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显然不能独立于投资者及建设单位,如果由这种机构来审计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审计独立性缺乏基础。当然,即便是这样,由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较为详细,审计依据较为清晰,在这种情形下,审计人员如果以审计证据为基础作出审计结论,也不一定能损害审计客体的利益,所以,审计依据的清晰性可以较大程度上弥补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七)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涉及怎么审计,在审计基本理论层面,主要关注审计取证模式,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审计取证模式一般包括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 26 ],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上述四种模式都有可能采用。 命题论证模式将审计取证视同命题论证过程,将需要证实的审计问题作为审计命题,将大命题分解为小命题,围绕小命题来审计证据,通过对小命题的证明来验证大命题的真伪。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中,有些情形下,存在完整的信息链,可以从上层级的信息追踪到下一层级的信息,直到最原始的记录,在这种情形下,就可以采用命题论证取证模式。例如,工程质量审计中,关注商品混凝土投入量,如果是外购的,可以从施工记录中商品混凝土投入记录追踪到商品混凝土购入合同,进而追踪到发票及发票付款记录,通过这个追踪过程,就能验证商品混凝土投入的数量。 数据流程模式的逻辑是,可靠的过程是数据质量的保证,如果数据产生过程值得依赖,则数据本身也就值得依赖。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如果某些数据是由第三方生产的,并且这些第三方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都值得依赖,这种情形下,由第三方产生的数据也就值得依赖。例如,在工程监理机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且能良好地履行其职责的情形下,其提供的信息就值得依赖。 数据分析模式是通过数据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数据是否存在失真。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不少数据之间存在逻辑关系,若责任方提供的数据不存在预期的逻辑关系,则很大程度上其数据可能存在失真。例如,工程质量审计中,可以通过工程结算账、分包结算账、物资采购账、财务会计账和工程管理文档这些记录中的工程物料量,对工程物料投入情况进行检查,验证是否按设计投入工程物料。其原因是,工程结算账、分包结算账、物资采购账、财务会计账、工程管理文档中的物料数量具有逻辑关系,如果这种关系不存在,则物料投入量可能存在失真。 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中,数据分析模式还有另外一种特殊情形,就是重新计算。当发现责任方提供的数据存在较严重的逻辑偏差或判断其存在较严重的操纵数据动机时,可以按权威机构确定的方法,对一些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进行重新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责任方提出的数据进行比照,以确定责任方数据的失真程度。当然,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双方对计算方法不存在重大分歧,并且,对于计算结果可以容忍一定的偏离。 专业测量模式是采用专业手段,对一些数据进行实地测量,重新计算,将测量得到的数据与责任方提供的数据进行比照,以判断责任方数据的真实程度。例如,在工程量审计中,经常使用实地检测方法来验证工程量究竟是多少;在工程质量审计中,可以用实体检测方法来检测建设工程是否满足国家标准或设计要求,判断是否存在工程质量缺陷[ 11 ]。 (八)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理论涉及审计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审计环境如何影响审计以及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 就审计环境对审计的影响来说,一方面,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否作为重要的审计内容会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工程项目审计的内容包括工程合规审计、工程制度审计、工程财务审计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对上述四类审计业务的需求程度进而重视程度也不同;另一方面,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身又包括多项内容,例如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绩效,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对上述内容也会有不同的需求程度;另外,审计环境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方法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基础信息下审计取证模式不同,不同科学技术环境下能用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取证的技术方法也不同,例如,用GPS测量土方工程量,在这种技术产生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就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来说,主要路径是通过使用审计产品来影响利益相关方,进而改变利益相关方的行为。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威慑路径,一些本身打算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弄虚作假的单位,由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存在,这些单位放弃了这种企图,审计发挥了威慑功能;二是揭示路径,通过审计,揭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使得原来打算进行信息操纵的单位没有得到其预期的利益,甚至还招致损失,从而发现了一般预防和个别预防的作用,审计发挥了揭示功能;三是抵御路径,通过审计,发现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相关的制度缺陷,推动这些缺陷得到整改,为避免以后重复发生信息失真奠定了基础,审计发挥了抵御功能。 四、结论和启示 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治理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其基础性问题,提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关于审计需求,由于自利和有限理性,工程项目相关的利益主体可能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其中包括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为了应对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需要建立一个治理框架,审计是应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 关于审计本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工程经管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关于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终极目标是抑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直接目标是生产让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包括审计报告、审计评价报告和审计决定。 关于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客体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责任承担者,包括建设单位及其内部组织、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 关于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主要是指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绩效。 关于审计主体,基于独立性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和中介机构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客体。在审计依据清晰的情形下,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可以作为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审计主体。 关于审计方法,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中都有可能采用。 关于审计环境,一方面,审计环境通过审计需求、审计重点、审计技术等多个路径影响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另一方面,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通过威慑、揭示和抵御三个路径发挥功能作用,进而影响审计环境。 工程领域是我国腐败问题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工程项目审计是我国重要的审计业务类型,但是,关于工程项目审计的基础性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理论研究的这种状况,使得工程项目审计在许多情形下成为他人工作的复核,也没有找准工程项目审计在工程治理框架的定位。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需要从工程治理整体框架中来考虑工程项目审计,对于工程项目审计也需要区分不同审计主题,只有这样,工程项目审计才能真正发展成为有理论、有操作框架的审计学成员。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社会责任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 摘要: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成员,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对于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者来说,也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近些年来我国企业更加关注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并由此激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本文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研究。 关键词:社会责任;财务会计理论;影响 通过财务会计基本理论提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热情,激发企业员工对自身责任以及职能的关注以及认识,这样才能够帮助企业更加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其必须要认清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与责任,通过参与和谐社会构建活动,实现自身的职能,履行自己的义务。我国社会开发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发展也非常快速,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企业加入到经济建设的队伍中,但是盲目的扩大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在职工生活、职工责任以及产品质量方面不够重视,进而产生了很多社会责任问题,这些问题极大的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如果坚持原有的会计体系原则,是无法发现这些问题的,面对更加迫切的社会需求,会计工作理论必须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应该基于社会责任的角度,不断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情况,增加企业存于社会活动的频率,促进企业社会职能的发挥。在社会中,不管是什么企业,都无法离开其他社会个体而独立存在,也不可能离开各方利益主体而进行经济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企业的发展也离不来各方利益主体的资金投入,这些利益主体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以及员工等,同时也包括客户供应商以及自然环境,企业在社会中进行经济活动,必须要考虑到这些主体因素,受这些因素的约束,因此企业必须要与这些利益主体监理良好的关系,实现企业的产出消化,形成良性循环。特别实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公司资源急需优化配置的时期,市场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使得企业的责任性更加凸显。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去承担社会责任,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贡献社会的双赢。 二、引入社会责任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在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接触到其他利益主体,而这个时候企业应该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与其他主体进行沟通合作,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这个观念同样适用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人员必须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做到利己利人,下面针对社会责任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进行几点分析: (一)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影响 在企业内部引入社会责任的理念,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影响,现阶段在我国最为普遍的一种观点有两个方面,分别为受托责任观以及决策有用观,然而不管是其中哪一种观点,一旦社会责任被引入,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如果从受托责任观的角度来看,引入社会责任之后,委托方则是才能够单一的股东转变成了企业所有资源的提供者,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很多方面,比如员工福利待遇、产品质量以及政府税收等各个方面。而为了能够与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匹配,会计也必须要向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的相关者转变。如果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看,在社会责任引入之后,信息使用的范围就被扩大了,同时其很多潜在投资者,债务人也逐渐浮现出来,很多社会民众都能够成为企业信息的使用者,并且社会信息化,使得人民对于社会信息质量要求也更高,企业会计必须要不断挖掘自身实力,不断完善与改革自己的工作方式与理念,为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受到社会责任的影响,其在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方面也必然会向着综合效益的方向发展,进而推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互融合。 (二)对财务会计要素的影响 依据利益的相关理论解释,各方利益相关者不断是在投入还是付出方面的资源,都被定义为资产,具体来说它包括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等等,并且都被纳入了企业资产会计核算的范围。在引入了社会责任之后,资产的范围被扩充,并且其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的利润反映出来是企业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总体价值,而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企业增加价值中既包括了股东、债权人,又包括员工的个人利益以及政府的公共利益,另外企业在进行所有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带来的效益,也被视为增值效益。由此可知,在社会责任引入之后,“利润”这个会计要素直接受到了影响,企业的负债、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外延也会扩展或进一步细化。 (三)对财务会计假设的影响 在引入了社会责任理念之后,企业内部会计主体的范围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是范围的逐渐扩大,新的核算范围中引入了很多非经济效益影响类的因素,并且需要一一进行记录、确认以及报告,因此企业财务会计主体必然会有所增加。另外企业面临新的社会需求,其目前现行的货币以及计量形式也应该有所完善,必须要从社会效益以及社会成本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并使用普遍化的劳动量度与计量形式。同时环境价值假设被引入,由于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中企业在付费方面只针对直接消耗的生产进行核算,可是在社会责任引入之后,间接消耗的环境资产也被纳入了核算范围,并且还不必须要建立在承认环境资源固有价值的基础之上。 (四)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调查分析法。指通过对那些享受了企业效益或者承担了社会成本的个人或组织进行调查,搜集有关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来确定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数额;替代品评价法。当某项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无法直接决定时,可以通过估计替代品(某些与所要估计的项目大致具有相等效用或牺牲的项目)的价值来确定;历史成本法。是按取得某项资产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数额或其等值来计量该资产的价值;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是指根据恢复原状或预防损害所需的成本进行估计的方法。 (五)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 基于前面的变化,引入社会责任必然、对会计报告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由于利润要素的拓宽,企业必须单独反映其社会收入、社会支出和社会净收益,或者改进现有的利润表,增加反映这些内容的项目;又如:资产和负债要素的扩大,至少要求在原有的资产负债表中增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项目。 总而言之,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在运用会计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责任的影响,这个时候会计财务而能源应该全面充分的掌握以上所阐述的五点内容,意识到社会责任给会计理论所带来的影响与制约,这样才能够在满足经济活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三、公司治理机制重塑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企业内部首先应该进行股权结构的优化,改变以往一股独大的局面,一股独大导致权利过于集中,并且难以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因此改变股权结构的优化非常重要。其次,要合理的完善董事会结构,为了各方利益的保障,以及责任的发挥,必须要构建新的董事会结构。另外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以及考核机制的构建也非常必要,员工的工作得到认可,并获得相应的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最后要强化企业责任信息的披露,会逐渐缩小小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不对称问题,促进其更好的参与企业经济决策,并降低各种成本。 (一)针对企业一股独大的局面进行全面改革,由于一股独大的问题,使得大股东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比如地位、权利以及财产等等,这样的竞争手段是片面的,并且无法估计其他利益主体。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该转变这样的模式,尽可能实现股东之间的协调和制约。 (二)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董事会结构,突破以往以股东至上的观念,倡导股东与各方利益之间的评分与优化,监理联合治理机制,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权利分摊以及利益分摊,照顾到其他利益主体的感受,在企业内部各方利益主体在进行相关事件研究的时候,通过独立懂事以及民间组织的形式进行参与和决策。 (三)要针对企业内步现有的考核体制以及激励政策进行改革和完善,在企业中员工以及管理人员都需要一定的激励政策获得相应的回报,考核体系是确保员工工作质量的关键,针对现有的考核体制和激励机制进行细化,在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以及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制定社会责任指标,并建立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的机制,鼓励企业管理当局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财务会计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助力。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 [摘 要] 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逐渐完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研究。 [关键词] 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 从会计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财务会计历史最悠久,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从其开始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限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由于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使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使得会计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1 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财务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作的合理假定。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它是通过建立会计建设,确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前提条件,也是构造一个理想客体,根据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提出的,为进一步研究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会计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才加以确认、计量、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的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报告。在会计假设中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我们再来看会计假设中的持续经营,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明确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会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例如,判断企业是否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成长发挥作用,并且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还假定企业持续经营,依然按照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的方法,就不会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今流量,会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期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是需要及时的信息的,都需要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础,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计量基础是货币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要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在量上无法进行比较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为计量基础。总之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给会计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不加以假定,企业的会计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会计假设对于进行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规定了会计理论的外延,也是建立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 2 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以及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同时会计职能也是会计工作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一种功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从目前来讲人们对其内涵的认识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和一致的认识标准,从现代经济管理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来看,市场经济下会计所担负的主要经济责任与我们认为的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有所差异。因此,为了达到反应与控制的目的,现代科技在发展中逐步构建了它的工作体系。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实践证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越高,会计管理职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3 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 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从理论上看,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其相互之间还存在需要协调的矛盾。如真实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之间都有需要协调的问题。 4 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又称为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孤傲与会计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的抽象范畴,它在会计准则的基本概念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会计目标也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性观点,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以确保其框架的稳定和适用。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述为: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贯性。相关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质量特征,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以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贯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多个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基础。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初探 摘 要:文章从分析公共组织及其财务特征出发,探讨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内涵、特征,提出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内容。 关键词:公共组织 财务管理 理论 一、引言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989年美国审计总署和总统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对联邦政府的“高风险”项目进行研究,识别出多达78个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潜在的联邦政府债务达到数千亿美元。为解决上述问题,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首席财务官法案》,目的在于提高联邦政府的财务管理水平。我国近些年来审计署披露的中央、地方政府部门及某些高校、基金会的违规违纪案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过去的“清水衙门”为何成了事故频发区,它们到底是怎么管理的,违规违纪案件为何屡禁不止? 在这一背景下,理论界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展开了研究。英国学者John.J.Green出版的《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一书中,以英国为例对公共部门的财政控制、预算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我国学者李建发对公共组织财务与会计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其发表的论文“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规范”,“公共财务管理与政府报告改革”等研究成果中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性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若干建议。姜宏青在“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兴起与建设”一文中从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了建立公共部门理财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构建设想。这些研究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但总体来说,我国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刚刚起步,现有研究成果中就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某一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的比较多,探讨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内涵、特征、目标及内容进行探讨。 二、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也称为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或公共财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或部门)组织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一)公共组织 社会组织按组织目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为组织成员及利益相关者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营利性组织,一般称为私人组织,包括私人、家庭、企业及其它经营机构等;另一类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一般称为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在我国公共组织主要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也属于公共组织,但由于其运行和管理方式比较特殊,一般不把其包括在公共组织中进行研究。 公共组织具有组织目标的非营利性和多样性,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非竞争性,行为活动的规则导向性以及通过行使公共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明显区别于私人组织。 (二)公共组织财务的特点 公共组织财务包括财务活动的组织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的处理,其中财务活动主要指围绕组织资金的流入、流出所进行的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活动。公共组织财务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财政性。公共组织的资金运营与财政资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大部分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2)由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是公共财政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公共组织财务活动就是财政政策的具体执行和体现。(3)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结果和效率直接影响到财政目标的实现。 2.限制性。公共组织是用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缺乏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为防止公共组织滥用公共资源,各国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资金管理一般较为严格。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上受到较多的限制。(1)公共组织资金的筹集、使用方向和金额应严格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并非组织自主决定。(2)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在资金管理权限上受到限制,如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规定,政府部门采购大宗商品和劳务的活动要由财政部门代为进行,政府部门在资金管理权限上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3.财务监督弱化。私人组织的财务活动一般会受到来自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投资者、债权人、社会中介等多方面的约束和监督,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由于来自所有者和市场的监督弱化,导致其财务监督弱化。(1)资金提供者监督弱化。公共组织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公共组织资金的提供者不能从组织的运营中获得经济上的收益,他们既不享有经营管理权,也不享有收益分配权,这样公共组织就缺乏最终委托人的人,不存在“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机制。因此,与企业投资者相比,公共组织资金提供者对组织的经营和财务活动情况关注度较低,对组织运营的监督相对弱化。(2)市场监督弱化。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如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等往往具有垄断性,一般不需要由具有竞争性的市场来评价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公共产品市场的这种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组织缺乏来自市场的竞争和监督,这也是造成公共组织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4.财务关系复杂。公共组织财务活动涉及面广,影响大,所体现的财务关系也比私人组织复杂。(1)利益相关者众多。公共组织在组织资金运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既涉及到与财政部门及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也涉及到与供应商、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等关系,利益相关者众多。(2)既存在经济关系又存在政治关系。私人组织财务活动体现的是市场规则下的经济关系,而公共组织财务活动所体现的既是经济关系又是政治关系。公共组织的资金从根本上是来源于纳税人等社会公众,其产品也是服务于社会大众,其财务活动的背后反映的是政府的政策选择,体现着政府的意图。因此公共组织资金的流动和分配就不仅仅体现着经济关系还体现着一种政治关系。 (三)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特点 1.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在本质上,公共组织是受公众的委托利用公共资源来提供公共服务,但它缺乏利润等明确的指标来反映公共组织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预算模拟市场机制来组织、指挥公共事务活动,通过预算将公共组织所承担的受托责任具体化、数量化、货币化,使之成为人的具体目标和委托人控制的具体标准。预算管理是公共组织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必然也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中心。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就是围绕着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考核进行的,公共组织的资产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绩效考核等都是以预算为基础展开的。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热点问题的思考 “会计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门社会科学”,这个观点现今已经被大多数会计学者所接受,既然视为一门科学,会计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践所产生的会计现象(行为)概括凝练出一系列完整的、逻辑性的概念和原则,构成了我们常说的会计基本理论。作为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同样也有着反映自身特点和本质的基本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基本假设、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以及计量、财务会计报告的列报等,这些理论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实践的日益复杂也在不断地发展,对它们的认识在不同的经济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体会。 一、 对财务会计(财务报告)目标的再认识 在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中,会计目标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会计理论体系基础。会计目标虽然是人们主观认识的结果,但它并不是一个纯主观的范畴,会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当前比较流行的财务会计目标主要有两派,即“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派”。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因此受托责任学派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有用学派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笔者认为,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二者其实是互相关联的会计目标,受托责任是实质,决策有用是形式,受托责任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提供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是会计的根本目标。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笔者认为我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更适合定位于决策有用性,具体来说引用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老师的观点“(1)对国有企业来说,必须满足国家企业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监督企业的需要;(2)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有义务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需要。” 二、 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是会计的基本前提,是财务会计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从客观经济环境中抽象而得的,其本质上应该是客观的,但同时它也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对客观经济环境进行总结而得出的结论,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随着会计环境的变迁,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对会计基本假设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 过去传统的、国际公认的四个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发展到至今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除了这四项基本假设外,还应结合市场特点增添新的必要的补充假设,尤其关于确认基础与计量属性方面的假设,来保证财务会计能够顺利、及时地提供有用的信息。APB Statement No.4 的观点更是开创性把会计基本假设具体化和扩展为财务会计的13项基本特征,以更全面的概括经济环境对财务会计程序的影响,13项基本特征中除了4个公认基本假设外,还包括:经济资源与义务的计量、权责发生制即应计制、交换价格、估算、判断、通用的财务信息、基本相关的财务报表、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等9个方面。结合我国的国情,政府对市场干预的经常性和具有很大的力度,因此除共有的基本假设外,还产生了我国特有的基本假设内容即“宏观调控”,这项基本假设决定了我国的财务会计既应为微观经济管理服务,又应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由此,会计基本假设理论的发展到今天,内容已得到大大的丰富和扩充,更清晰地更深刻地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经济环境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 三、 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结和分析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使会计信息成为有用信息的各种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为达到决策有用性和反映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而对会计信息所作的约束性和规范性要求。 以美国FASB第2号概念公告为代表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为详尽,它把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财务报表内容的质量,另一类是财务报表表述和在其他财务报告中披露的质量。关于第一类,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主要的质量,可比性(含一致性)是次要质量。不论主要或次要质量都要具有可理解性。重要性是有用质量的前提,效益大于成本是选择信息的约束条件。第二类信息的特征包括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胜于形式、谨慎和透明度。完整性说明无论表内表外,不应遗漏按照准则制度必须列报的所有项目;充分披露说明虽然未曾违反准则和制度隐瞒列报该列报的项目,仍需尽可能披露对使用者决策有用、并非法定披露的其他事项和情况;实质重于形式说明必须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能只反映其法律形式而导致错报、误报;谨慎性说明在准则或制度允许的前提下,宁可多报可能的损失,而不可多报可能的收益;透明度是总体质量信息。此外,美国、英国、IASC、加拿大、澳大利亚的CF中所认可的主要质量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共同点,即把相关性列在可靠性之前。而在我国理论界,更主张把可靠性列在相关性之前,即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相关的信息。因为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比相关性更为突出,可靠性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最重要的标准,多年来会计信息失真总是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给予我们的深刻教训,更加促使我们认识到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以提高可靠性为主,应反映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不可靠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来说不仅是误导,甚至会带来风险和灾难。 四、 关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探讨 财务会计的属性,按照由经济环境决定的基本假设,其计量属性的基础应是市场价格,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是财务会计传统的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则是近年来越来越被FASB所极力倡导和推广的计量属性。这两种计量属性孰优孰劣?我们不能抽象地进行断定,计量属性的应用必须针对各种计量对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来考虑。 历史成本最大的优点是可靠性,可以尽可能避免人为的主观估计与判断,同时也能大大节约交易成本;但历史成本也有不容忽视的局限性,其最大局限性在于它面向的是过去,对未来的决策缺乏足够的相关性。公允价值则被认为是用来弥补历史成本而面向未来的一种计量属性,它采用的是在缺少真实交易的情况下,交易双方意欲发生而尚未发生的估计价格,依靠的是估计与判断(选择),因此可靠性就难免令人担忧。从财务会计的本质来看,当可靠性与相关性发生矛盾时,应当从具有可靠性的计量属性中选取最相关的属性。因此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根据其优缺点来选择,其各有其适用性。历史成本可以应用于已完成交易或事项的资产与负债的计量,而公允价值更适用于以不可改变的契约为基础的、尚在进行交易之中,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中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计量。在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更是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公允价值主要应用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许多企业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成熟,相关法律的监管力度和人员素质等也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若不加限制的允许企业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管理层就将其演变为“合法合理”操纵利润或计提秘密准备的工具,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与可靠性,与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在当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计量属性情况下,我国仍实行以历史成本为主,其他计量属性为辅的计量原则,是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总之,公允价值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它是历史成本会计的延续和发展,代表了财务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了连接会计过去和未来的桥梁作用,它的应用必将使财务会计信息更具有价值,为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更加直接的帮助。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分析与探讨 摘要: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应包括会计职能、会计准则、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环境等内容。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准则;会计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理论工作者希望会计理论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引导或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准则、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进行研究。 一、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二、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从理论上看,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其相互之间还存在需要协调的矛盾。如真实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之间都有需要协调的问题。 三、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述为: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贯性。相关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质量特征,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一贯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多个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基础。 四、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经济特性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经济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会计要素项目是不同的。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只有根据同型内容和同质特征进行分类才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核算;而各会计要素在其本质特征上又应该区别于其他会计要素,这样才有其独立设置的意义;同时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应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能充分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只有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内容,才能规范会计实务,会计人员才可能在极其复杂的会计实务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业务处理。 五、财务会计的社会背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各种客观条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会计有其不同的环境状况。会计环境对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实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会计发展史上历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会计的发展对会计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它往往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持,经济资源的配置,财经法规的实施等起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各国会计学家都非常重视会计环境的研究,往往将其作为会计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会计界一般认为,会计环境包括生产力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三类因素。在会计环境各因素中,对会计影响最大的是生产力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直接决定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水平。其次是经济环境,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等,它决定会计的研究方向。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对财务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的确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充分体现不同上层建筑的意志和思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与会计环境相关。会计基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演进。会计与会计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作用关系,一方面,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会计也日益发展和成熟;另一方面,新的会计方法也可以促进或阻碍相应会计环境的改变,进而能动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论现代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 摘要:财务活动是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财务管理是财务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财务管理理论是研究人类各种财务活动的普遍规律以及财务管理规律的理论学科,财务管理理论从诞生到现在仅有一百余年的历史,还处于成长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充实和补充的内容,本文将就现代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展开系统讨论。 关键词:现代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理论 问题 措施 一、引言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理论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还有很多需要充实和丰满的地方,笔者将结合工作实际,就现代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当前财务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设计措施。 二、当前财务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概念不规范 当前很多财务管理学教材以及其他相关出版物对于财务管理相关概念的命名和阐述各不相同。由于我国对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比较晚,很大成分上借鉴西方成熟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需要翻译大量的外文文献,造成很多专业名词在命名上差异。很多词汇尽管翻译不同,但是财务管理人员结合工作实际能够轻松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不影响阅读。但是,也有很多专业词汇属于不常见词汇,专业性很强,而且与很多词汇在大方向上表意相同,仅仅在细节部分不一样,这样的词汇的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就十分重要,财务管理概念规范化建设十分必要和重要。 2、部分财务管理理论欠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资本市场日益繁荣,资产交易更是家常便饭,然而还有很多财务管理出版物中缺乏资产评估理论;市场经济是典型的短缺经济,在短缺经济环境下,对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十分重要,同样的,很多相关书籍中缺少这一概念的研究。当前,部分资产管理理论欠缺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与我国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实格格不入,实践探索的高度与理论研究的缺乏的矛盾日益尖锐。 三、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设计 1、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内容 第一、财务管理要素和相关概念。现代财务管理是相关工作人员在企业这一特定环境下,运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合企业财务活动实践,对资金运动进行有效管理,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活动。要按照这一概念规范好财务管理的各项要素和概念。 第二、财务管理的任务和职能。财务管理的职能在于企业在聚财方面、用财方面、生财方面、监督方面以及综合平衡方面等。而财务管理的任务是评判财务工作成果的标尺。 第三、财务管理环境理论。要充分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并分析环境对理财的影响,并研究应对措施。 第四、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假设是从事财务管理相关研究工作的前提,主要涉及:财务个体假设部分,持续经营、奋起管理假设部分;自主理财假设部分;特定环境假设部分以及消息可靠假设部分几个内容。 第五、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原则是财务管理人员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和行动准则,是有效实行财务管理的保证。 第六、资本时间价值理论。对于资本时间价值的研究十分重要,在资本管理理论研究领域也是如此。 第七、资产结构理论。资产结构论是研究企业内部各种资产构成的理论,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 第八、投资理论。投资理论是研究各种不同类型投资的相关特点和规律的理论,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投资的优化组合,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第九、资产评估理论。资产评估理论是资产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按照科学而固定的评估原则以及相关程序对待评估资产进行价值上的评定和估算,为企业在特定资产业务上提供价值标尺。 第十、资本运筹论。资本运筹对企业资产管理十分重要,涉及到资金的筹集、调用等方面。资本运筹论主要内容涉及资本运动理论、资本筹集理论以及资本运用理论等。 2、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要求 第一、概念准确。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严肃性要求基本理论概念准确性和规范性,要充分保证专业词汇、专业概念表意的准确性、唯一性。 第二、内容全面。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要充分考虑到内容的全面性,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经济飞速发展、财务管理工作日新月异的现实状况,及时更新和补充必要内容。 第三、结构完整,内部联系完整合理。财务管理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理论,必须充分考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要能够准确反映各个理论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财务管理要素之间要基于财务管理信息的不同,合理选用财务方法实现有效管理。此外,做好现代财务管理工作,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四、结语 财务管理理论是研究人类各种财务活动的普遍规律以及财务管理规律的理论学科,财务管理理论从诞生到现在仅有一百余年的历史,还处于成长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充实和补充的内容。本文分析了当前财务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探究了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设计方面内容。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财务职能基本理论及其拓展分析 [摘要] 企业财务随着环境的变化,内容不断扩充、体制日益完善、职能渐渐拓展。本文通过企业财务职能的归纳分析,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展望。 [关键词] 财务 财务职能 财务本质 财务目标 一、企业财务及财务职能 财务,也即财务活动,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产生的特定经济关系的统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是财务活动的基本细胞,企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开始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不断循环往复,包括资金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及分配五个方面的经济内容。同时在复杂而规律的运转过程中也形成了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的各种财务关系。财务职能是指企业财务在运行中所固有的功能。财务的职能源于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表现为筹资、用资、耗资、分配等过程中的管理职能,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传统的财务职能理论在引入产权思想后,以财务分层理论为基础,从财务管理主体(所有者和经营者)角度来研究财务职能更具科学性。从该角度定义的财务职能更倾向于使所有者和经营者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共同进行的财务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把所有者的财务职能定义为决策、监督、调控,经营者的财务职能为组织、协调和控制。 “二权分立”更好地使财务职能得以迅速实现,提高了效率。 二、财务职能及相关概念 1.财务本质及财务职能。财务本质是关于财务工作实践具有根本规定性的范畴,是对财务对象、财务属性、财务职能、财务特征的高度概括。财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的资金如何运动,如何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财务本质和职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财务本质决定财务职能,财务职能是财务本质的具体体现。 2.财务目标与财务职能。财务目标是财务管理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它不仅统领财务应用理论,而且还是联系财务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纽带。而财务职能是由财务本质所决定的,其内涵是如何实施财务管理,高效地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财务管理达到其目标的前提,有了明确的职能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3.财务环境与财务职能。财务环境是企业从事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处的特定时间和空间。财务环境既包括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经营组织形式、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水平等微观环境。就所有企业来说,其宏观财务环境是相同的,但每一个企业的微观财务环境则是千差万别。企业财务职能的发挥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并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对于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也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三、企业财务职能拓展 财务职能与财务本质、财务环境、财务目标等均属财务基础理论问题。因此伴随着财务环境的变化、内涵的丰富和目标管理、价值管理等管理理论的发展,财务的职能在决策、监督、调控、组织、协调和控制基础上,必然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使财务的职能完成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生产管理转向风险管理、由面向过去转变为面向未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1.资本运营、资源配置职能。资本运营、资源配置职能是伴随企业的宏观管理理念而出现的,通常和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营,将本企业的各类资本和资源与其它企业的资本进行流动与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重组,使企业的运行处于最佳状态,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的目标,实现自有资本的不断增值。比如,通过资产和债务重组、资产股权置换,以及资产剥离等形式,盘活不良资产,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产质量;通过买壳上市达到整合企业资源、降低成本、迅速上市筹集资金等目的。企业还可以进行并购重组,壮大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实现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或进入新兴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或达到规模经营,实现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和价值协同共赢。 2.财务分析预测职能。现有的财务分析职能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合理运用各种财务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去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有关资料并得到相关结论。经过扩展的财务职能需要企业从两个方面进行财务预测分析,一方面运用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了解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成长能力等;另一方面运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等进行企业综合财务分析,运用计量学和模糊数学的思想工具,综合剖析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确实可行的弥补措施,减少企业的风险。财务预测分析除了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了解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外,更主要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降低决策的盲目性,提高数据的精确性,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提供保证。 3.财务信息服务职能。信息时代,客观上要求企业的财务职能具备财务信息的收集、储备、处理和服务职能。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信息化管理落后,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此外,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也导致了虚假信息大量泛滥,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保证有价值的信息能在系统内部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支撑和服务。 4.财务风险管理职能。财务风险是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在行使财务风险控制职能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笔者认为,企业应该依托财务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模型,通过对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和复合杠杆系数等预警指标的计算、分析和识别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投资风险等,恰当评估所面临风险的发生概率、风险强度、风险分布、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积极构想回避、转移或分散风险等风险防范和控制方案,加强风险防范,将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来保障最大收益的目的,增强企业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职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对财务职能的研究应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多方位、多角度去把握,把它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联系起来,和财务的其他基本理论联系起来,这样财务职能界定才会更科学、更有利于它的创新与发展!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公司财务控制基本理论概述 摘 要 财务控制是指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目的是确保企业目标以及为达到此,财务控制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内部财务务控制的本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交易成本的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是学术界、职业组织、大型企业及政府组织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领域的发展历程显示,一些影响巨大的公司经营失败或舞弊事件的发生,往往加速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进程,并催生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文献和立法规定。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快速成长期。对于小型公司而言,创建者的个人控制往往非常有效。而所谓财务控制环境,是批对财务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建立、加强和有效实施产生影响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关键词 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目标 财务控制本质 财务控制是指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目的是确保企业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现代财务理论认为企业理财的目标以及它所反映的企业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总体目标是在确保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基础上,优化企业整体资源综合配置效益,厘定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委托责任目标与其他各项绩效考核标准来制定财务控制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实现理财目标的根本保证,所以财务控制将服务于企业的理财目标。从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企业的财务控制存在着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模式。其中财务的宏观控制主要借助于金融、证券或资本市场对被投资企业直接实施影响来完成,或者通过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实施审计来进行,前者主要反映公司治理制度、资本结构以及市场竞争等对企业的影响,后者实际是外部审计控制,而我们本文的主要聚焦点在于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 内部财务务控制的本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交易成本的控制活动。现代产权经济学指出,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委托关系的组织,即契约的结合体。从委托的角度进行分析,内部财务控制是以一定的市场经济博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这个博弈规则就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合约。以现代股份制公司为例,股东是委托人,管理者是人,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往往并不完全一致,经营者可能作出违背所有者利益的事情;另外由于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人就可以利用这种非对称性信息损害所有者利益,因而产生了高昂的成本。内部财务控制从根本上说就是协调权利各方的利益,以降低交易成本,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的控制活动。 财务控制的特征有:以价值形式为控制手段;以不同岗位、部门和层次的不同经济业务为综合控制对象;以控制日常现金流量为主要内容。 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控制在资金和价值方面的体现。从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企业的财务控制存在着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模式。其中财务的宏观控制主要借助于金融、证券或资本市场对被投资企业直接实施影响来完成,或者通过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实施审计来进行,前者主要反映公司治理制度、资本结构以及市场竞争等对企业的影响,后者实际是外部审计控制。 内部财务控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和生产经营活动特征而设计的、用于维持公司治理结构中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基本功能是限制委托人和人之间财务信息不对称性、财务契约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不对等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限制财务信息不对称性、财务契约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的不对等性,分散委托人的风险,维护委托人的监督权;二是通过限制财务信息不对称性、财务契约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不对等性,维护管理者的控制权;三是有效实现对人的经营业绩考核,解决对人的激励问题。由此可见,内部财务控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 财务控制主要是指在董事会、经理层和有关责任人中建立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这种控制体系应该明确界定企业内部各种权利的分割,同时还应该明确规定:(1)对企业的每一个下属部门和每一个决策人的绩效度量和评价体系;以及(2)与个人绩效相联系的奖励和惩罚体系,包括建立作为绩效度量体系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确定预算在绩效度量中的作用和建立个人绩效的度量、奖励及惩罚制度 。如果缺乏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公司治理机制就推动其存在在前提,因而不会有效地发挥作用,就有可能出现所有者被架空的问题;如果缺乏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公司治理机制也会推动其在维护企业价值最大化上的有效性,美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德姆色茨(H.Demsetz)和肯尼斯•莱恩(K.Lehn)(1975)所作的所有权集中与企业特定风险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越不稳定,就越需要内部财务控制。 可见,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问题能够通过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活动来解决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应该能够保证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可以弥补财务契约的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的不对等性。从机制的角度分析,一个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内部财务控制的深化也将促进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思维创新方式浅淡 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学生生活、思想、思维的改变,使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传统教学方法的弱点也因此越来越突出,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新思维。探讨新的教学思维,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是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结合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下面简单探讨一下高中历史教学思维的问题。 一、新思维方式 传统教学思维一般是从原因到结果,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跃性。这种思维方式看起来很“稳”,但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做什么呢?该如何消除这种传统思维的弊端呢?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引入新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有别于传统思维,那么哪些才算新思维呢?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双向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是以下我要谈的新思维。 1.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非常式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正如前面所提的,比如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异性。求异思维则突破这种因果关系,在对事物的分析上,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胆的设想,以得到光芒四射的智慧。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的、超乎寻常的思考,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如,童年时代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就是一种求异思维的表现。把这种求异思维引用到历史教学中,就是大胆地引导学生朝其它方向思考。又如,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不一定要学生解答为什么会这样,但可以让学生反问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跳出了固定的框框,反而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全面。 2.逆向思维。 严格地说,逆向思维也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分支,这里我们将它单独谈,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在教学思维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逆向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反其思路而行。如,教材中讲隋炀帝是怎样的一个暴君,在列举这些暴行时,我们可以反其思路而行,分析这些暴行中客观的、正面的一方面,因为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既然它有负的一面,那肯定也会有正的一面。把这样的思维方式引入到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讲,得到的就不仅仅是新鲜感,更是看问题的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 历史是客观的,而问题才是主观的,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又如,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后中国革命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又说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有很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是逆向思维的信息反馈。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既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教学不只是死板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双向思维。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同样的一个问题,除了正向逆向之外,同一个方向,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结果。 历史这门人文学科的可知性、过去性强,且层次交迭,意象远,而且只有当教、学过程中思维的辐射与聚合协同共振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新乐章。双向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更周到,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还要从地理、人文、社会等各方面思考。分析问题也不能只运用一种方法,还要运用更多的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 我们培养学生的新思维能力主要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以上的思维方式仅仅涉及数学目的,教学方法也要创新。 二、教学思维方法的创新 上面讲的主要是新思维方式,下面主要探讨一下思维方法的创新。 1.裂变创新。 历史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政治、地理学科都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历史教学中若以历史学科为主体,聚合其它学科,将达到课堂教学的匠心独运。这就是所谓的裂变,把一个学科问题裂开来,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说明它。如论证台湾建立起行政机构,行使对其它地区的管辖权时可说明,早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就派将军卫温到夷洲(今台湾);隋朝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琉球(今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元朝时,政府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和琉球(今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入侵者,收复台湾,台湾进入“明郑”时期;1683年清朝军队入台,台湾又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1685年(清光绪11年)划台湾为单一行省,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台湾,此后台湾同胞进行了反日斗争,和祖国大陆同胞一起,于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其次,从空间(即地理)来说,根据地质学家分析,台湾岛本来与祖国大陆相连,在更新世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台湾岛,台湾和福建、浙江沿海地区的地质情况是一致的,因此,台湾是祖国大陆地形自然延伸的一部分,按国际法院1969年欧洲北海大陆架划界案例:“大陆架的主权界限之划定,应符合沿海国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台湾主权属于中国。再次,从意识(即政治)来说,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这种承认的基础上,联合国这个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在1971年将台湾当局驱逐出去,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益,即使在李登辉露出分裂祖国的真面目后,美国、日本等政府仍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就这样,从时间、空间、意识三个方面的聚合中,我们证明了一个令世界信服的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这样的裂变,不仅使课堂 变得生动,还收到了大大增强学生印象和记忆力的效果。 2.挖掘、转移创新。 这里说的挖掘、转移实际上是指挖掘课本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以使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即“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任何问题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之间总有一些内在的联系,将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中,分析出结果后,再转回来,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更清晰的结果。这和成语中所说的“触类旁通”是同样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一基本史实延伸开去,突破教材中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扩散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到中国资本主义产物时,有的学生持否定看法,理由是:内因是决定因素,中国鸦片战争前,就有资本主义萌芽,说明商品经济发达,在这样的土壤里,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经济才会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有的学生持肯定看法,理由是:没有土壤,强行嫁接资本主义并不罕见。这样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多角度中审视,新观点、新看法就出现了。 三、如何创新 要做到以上这些,不是只教师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配合。而要让学生配合,就要让学生有主动性和创新欲望。 1.增强学生主动性。 我们大力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体性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应科学设立主体教学目标,诱发学生学习心向,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2.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要创新,首先就要有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有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历史知识丰富多彩,中国古代的文明辉煌灿烂、世界战争风云变幻,这些学生都充满好奇,通过学习了解,他们会提出种种问题,也许幼稚、也许无意义,但却是他们的一种发现、一种探寻、一种创新。我在实践中注重及时肯定他们的做法,鼓励这种敢于发问、敢于探讨、敢于创新的精神。 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教学活动不是个体进行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更重要的是做到了教与学的互动参与性。这些问题不同的教学探讨中都已谈到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细举了。 4.要走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误区。 一是切莫抛开课本,一味追求高、深、难。 二是切莫忽视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信心、人际关系等)在历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新的时期需要新的教学思维和新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的教学,适应时代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高中历史论文:浅析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开放性作业理论和实践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教师要以发挥学生自主潜能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开放性作业,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的知识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让每个学生在完成开放性探究式作业中学知识、用知识、长才干、学做人,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历史课堂推行开放性作业的必要性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作业往往是为了强化、巩固所学知识,一般是就知识学知识,就技能练技能,比较注重学生的认知,设置是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数量、统一答案,设置的问题都是“理想”型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埋没了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作业只是成为教师教学流水线中不可缺少的“工序”,学生机械应付,收效甚微,这显然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开放性作业以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切入口,通过大量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移情”、“神入”于历史环境之中,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新能力;并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情操,变过去的单一、被动、封闭的学习为多样、主动、开放的学习,凸现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作业的内涵 所谓开放性作业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切,一般没有现成的确定的答案,要求做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开放性作业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探索,去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是人,是需要发展的人,教师心中要有人,以人为本,正视人的知识基础、情感个性的特点与差异,尊重人、信任人,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要强调人的主体作用,要多一些弹性,少一点灵动,使我们的教学既要放得开,让学生各抒已见,又要收得拢,顺势诱导,从而拓宽教学进程中的人本空间,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充分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学活动的开放搞活,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以人为本,让思想开放。 三、高中历史课堂推行开放性作业的类型 1.探究型:亲自动手是实现历史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高中生探秘心理强,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学生们探秘解谜。比如,用汉朝造纸方法试制纸张、选择适当的材料请你动手制作一块雕版、几个泥活字、几个金属活字,各用它们印刷一段文字,找出它们的优缺点,并想想我国印刷技术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体会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这些开放性作业在激发了学生探究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动手的实验性。 2.技能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爱好、技能完成具有个性化的作业。有许多习题,如成语和古文字搜集,擅长绘画的同学可用连环画来表达;擅长书法的同学可做成书法作品;有雕刻技能的同学甚至可将甲骨文直接仿真到“龟壳”上去。有电脑特长的同学可设计历史主题网页、小报、电子画册。这些图文并茂、神情兼备、充满学生技能、智慧,蕴历史于他们丰富多彩的理解和表现手段之中的个性化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有所获。 3.运用型:如我们在学生学习完"百家争鸣"后,就叫学生归纳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然后我们命了一道题:“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严格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这样就将学生的课本知识引用到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生活中,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性。针对当前国外一些民族和地区冲突的现状,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以书信的形式劝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冲突”。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 4.思辩型:高中学生一般在15~18岁年龄段之间,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喜欢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这为我们设计思辩式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设计“岳飞能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引出了学生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见解。只要学生有创见有新意,言之有理、言之成理,我们就给予赞赏。 5.编演历史剧:很多学生说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因为老师上课是“对着活人讲死人的过去”。怎样才能让历史人物鲜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认为编演历史剧是较好的办法。这是一种穿越“时空隧道”式的问题,即利用已掌握的有关历史资料和证据,以第一人称或短剧表演的手法来反映过去的社会生活状况,我们把这类题称为“情境再现”。 6.社会调查型: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激增又速衰,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知识面不断拓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这都成为他们学习历史的开放的、持续终生的课堂。学生走进社会,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亲身体验、收集资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加强,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不但形成联系实际、关注现实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掌握用语言等形式表述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从而使历史贴近生活,关注现实。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要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素质教育本身是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冲击和突破。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浅议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这种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工教,同时又弘扬学生主体精神,促使每个学生得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满足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称之为“素质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素质教育本身是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冲击和突破。下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探索和实施素质教育。 1内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最关键一条是要走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也是在课堂,要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必须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给予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为此,我要求:在每次上课开始前,用3至5分钟时间,通过轮流办法,每次由一名学生讲故事,并做到:①用自己的语言讲。②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③与上课内容相联系。④具有教育意义。这样做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课外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准备。讲的内容丰富,知识面也很广。教师在关键处起“点石成金”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龚自珍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没有主动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2利用历史教学特点,让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教学结构,还要注意教育的全面性。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它融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里有“金字塔之谜”、“十进位、六十进位、十六进位制”等数学知识、有“负荆请罪”、“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等等。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马拉松长跑由来与当今的奥运会相联系),注意运用模型、幻灯、录像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活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譬如讲到货币的知识;“衡”是称质量,是一种质量标准;文字有小篆、隶书和楷书以及介于楷书以及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通过板书字体来比较);“坑儒”和儒家的主张是什么等问题都可以揭示一下。讲匈奴,可联系王昭君的历史故事和杜甫的诗;讲秦“万里长城”时可以同“明长城”比较,通过数字,来说明它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象征。素质教育应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多种多样的知识,使学生的身体,思想和灵魂得到和谐发展。 3教材优势进行思想素质培养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丰富实在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富有实效。譬如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的基本结束时,可同我国春秋奴隶制没落比,让同学知道中国比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早了近千年,这说明我国是四大文明故国之一,且排列第二位,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文化。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上,行动上接纳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①规范作用;②组织作用;③传授作用;④管理作用;⑤评价作用;⑥育人作用。在课堂教学传授过程中,对于综合的、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譬如古代史有这么几个问题: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是怎样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是理想社会吗?金属工具和原始手工业的出现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为什么说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劳动者”、“生产工具”、“个体化”、“私有制”、“贫富分化”和“阶级”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讲清楚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起的主导作用(现在的菜农有的赚钱多有的赚钱少)。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得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那时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了原始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大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消费品。到了牛耕地、铁器和炼钢技术时代,生产力又向前发展了,劳动者生产技术提高了,经验丰富了,使得个体化成为可能,随之私有制产生了,伴随而来的是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加剧就出现了阶级。 总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要完成这项改革任务,在教师的观念更新的基础上,还要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思想、能力共同提高,才能全面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高中历史论文: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 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 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 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例如高一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包括四节内容,这四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和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总的世界革命运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现代史首次革命高潮 ,这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导,以被压迫民族为同盟军的 一次世界规模的革命运动。这样讲述,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再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 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 地把握历史。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 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 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 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 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 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引用了赵 尔巽在《清史稿》中的有关论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让学生思考这一观点。然 后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观点辅导,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它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 替的质变过程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赵尔巽的观点主要错在否定阶级斗争的历史 作用。 再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 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参加过山东省中学历史优质课评选,也听过很多课。有些课各个问 题平均用力,分不清主次,挖掘不出每个标题的内在联系;有些课则解难释疑,详略得当。例如《“工农武装 割据”的形成》一节,重点讲清概念——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紧密结合,并让学生按本书内容内在联系连线: 附图{图} 这样就把其内在联系讲透了。其难点是中国实施“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这就要按的论述,结合 中国当时实际国情,逐条分析讲述,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 严谨的课堂结构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 系: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 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 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 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 ,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 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二)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 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 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 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例如:讲述 完德意志的统一后,可如下设问:“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国分别具有哪 些特点?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这样,不仅保持了学生的思维热点,有助于学生联系性思维,而且也拓宽 了学生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经过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理解的空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 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 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 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 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 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 攀,无从下手,而是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设疑的目的在于释疑。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 讲授法、学生思考法、师生讨论法等等。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若是概念性、知识性的问 题由教师直接解答,如:“什么是五色旗?”、“沙文主义是指什么?”;分析理解型的题则应引导学生回答 ,如:“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内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的阶级属性,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 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 价值的本钱。”所以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优美的课堂语言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 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 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 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亚 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学生容易记错,我简练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 ,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一句话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很牢。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 学美,外在美主要指 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如“字字珠矶、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了的板书、板图美;有张有弛 、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我们 应该长期不懈地去努力、去探索达到上述完美境界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现质的 飞跃。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 容,突出重点、难点,并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如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时,可归纳为五个战场、四次 会议、三次转折性战役、三个法西斯国家投降。使学生不仅记忆牢固,而且知道本节的关键所在,起到画龙点 睛的作用。二是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 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在小结中,我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给课后学 习布下疑阵,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例如: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后,我是这样 安排的:1.扼要归纳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和危害;2.分别请学生把代表英、俄、德、法、日的虎、 熊、肠、蛙、太阳等符号,插画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示意图”上作为课堂练习;3.再挂出《时局图》烘托出 当时中国的危急局势,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之情。提出:“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 族危机,怎样才能挽救祖国被人宰割的民族危机呢?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苦苦探索着,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 结果怎样?启发学生思考,为讲好后面的新课埋下“伏笔”,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课堂教学最后还应注意目标反馈讲练落实,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 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呼吁:“我们要凭借有限 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这是素质教育中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应立足“以本为本” 许多教师都说现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难,学生也觉得难学,因为知识点多,理论性比初中更强,但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教历史,学生学历史,都应立足于课本,而能力的培养、答难质疑亦应立足于课本。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模式,学生如何去学,都应立足于课本。 一、能力的培养应以本为本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其中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等。而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都应从课本出发。 1.掌握历史知识,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是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能力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其层次较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此类问题尽可能自己少讲,尽量让学生多看书,指导学生自己去掌握这些知识。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条理性强,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掌握,教师只要稍加提示即可。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一些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以活跃课堂气氛,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紧扣教材,切忌夸夸其谈,冲淡主题,否则学生掌握的就只是一些片断,而非系统的历史知识。 2.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重大历史问题,它同样应立足于教材。如中国古代史中如何评价武则天的统治。谈到武氏的统治很多人都会看到其残暴的一面,对此,教师切忌大肆渲染,而应结合课本,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可以看出士族是一个腐朽、寄生的阶层,在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而武则天的统治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庶族地主势力打击士族地主,所以武则天的手段有其进步的一面,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其进步性还应是主要的。另外教材明确指出:“武则天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其统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3.运用史料的能力,即史料分析。这方面的能力训练更应立足课本,且重在平时。教学讲解每一节新课时,都涉及史料分析,所不同的是,面对的史料是教材内容。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问题,其难易度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分析作答,教师最后加以适当总结。这样做,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能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材的讲解是经常性的,所以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经常性的,久而久之,学生运用分析史料的能力必然有较大提高。如教师在讲述“七七事变”的背景时,可让学生阅读该部分教材的引言。从日方来看包括以下方面:①实现蓄谋已久的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的既定方针;②华北事变后,日本积极扩军备战,1936年制定了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计划;③1937年为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难,决定发动战争。同时再指导学生分析中国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同时,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把“七七事变”的背景与“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背景作比较,从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创造性的历史思维其实就是如何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在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典范可供我们学习,如“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就是光辉的典范。同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不乏此类典范。例如: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它是否走资本主义道路?教材指出:“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只是生产关系中某些环节的调整,如管理环节、分配环节等,但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性质,所以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农民只享有使用权,城市中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少部分企业资产拍卖转让),因此,我们走的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经济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这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如对一国两制的分析,教材指出它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从结果来看,它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平回归,实现了港澳地区的平稳过渡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完成,值得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发掘教材中的此类问题,特别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发掘此类问题。通过这些范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二、答难质疑同样应以本为本 许多师生所涉及的难题,在不少场合下,都未结合教材认真分析,如深入教材加以探讨,这些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另外,学生掌握的历史信息主要来自课本,理论素养又不够,所以教师在答难质疑时应尽量以本为据,这样更能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性认识,同时还能起到培养学生分析教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乃至出现短暂的春天,分析其根本原因,许多人都认为应该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仔细分析教材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该节教材第一段就指出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等措施,使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民国初年出现各种实业团体形成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热潮。由此不难看出,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实际上在民国初年就已经开始了;其次,教材第三段明确指出:“欧洲列强暂时对华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商品和资本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很显然,外部条件不足是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课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只有立足于课本才能使一些看似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才能使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稳步快速地向前发展。 高中历史论文: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论文 1.培养专业素质发展意识 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得有发展意识,同时还要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高中历史教师在发展专业素质时,要认识到发展的意识是进步的内在动力,不仅可以促使自我专业素质的提高,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提高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专业知识首先要重温大学专业课程,包括经济学、民族史、文化史、军事史等内容,以达到深化专业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教学技能素质 教学技能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教学技能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素质,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具体表现。其次,在课堂中高中历史教师还要熟练掌握依据不同教学内容施以不同教授方法,具体包括:启示性的讲授法、交流性的探讨法以及寓教于乐的情感教学法等,以便从总体上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史实视频、教学辅助工具等,让课堂更加生动,学生更易理解。 4.升华专业精神 (1)教师应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消除职业倦怠感,坚定自己的最初理想,拓宽专业知识面并提升专业化水平。 (2)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历史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人格和发展学生个性,以学生和自身的终身教育为教学目标。 5.重视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研能力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手段,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稳固和更新、高等教育中所学专业知识与高中教学实际需要掌握的衔接、丰富的教学理论和具体实践中的技能技巧等。国家及其相关部门应注重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可通过定期组织他们专业更新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水平和教学技能;或者组织课程教学比赛激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和学习的动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以历史学科为切入点,从个人、社会和国家等层面来探求促进师资素质发展的策略,通过培养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教学技能等方式,来改善当前新课改与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促进高中历史教师在师资素质方面的提升。只有在充足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自我学习中逐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才能适应新课改标准下的历史教育需要,成为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时展的教育者。 高中历史论文:谈高中历史课堂模式教学 内容摘要: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模式 我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 ”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 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自学——辅导式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这一模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它比较适合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此外,它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识的结构,熟谙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达;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并作耐心的辅导。 三、参与——活动式 参与——活动式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同时也是引起较大反响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这一模式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所谓活动,则是指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资料,定课题,做实验,搞制作,既动脑又动手。它既表现于课堂教学,更表现于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的推行,特别是历史“活动课”课型的确立,以及历史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的实验,为该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 参与——活动式特别适合于地方史和有关专题史的教学。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学效果明显,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实施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一模式的运用要求较高,它不仅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明确的主题思想,还要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最好与校、团、队的活动结合起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 此外,在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和目标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高中历史论文: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当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和理念,把握住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和特点,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探索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策略,以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是在具体历史课程实施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最优的教学设计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师生和谐共处友好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和方法齐行、态度和情感端正,全面反思和改革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只有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观去学习历史,才能真正体现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一节历史课上,我们都要追求最高的教学效率,但是我们的课堂不可避免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据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效果是高耗低效,这些主要体现在: 1.准备不充分的课堂引导 过去式是历史学科的一大重要特点,正因为过去的不可再现,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尽可能完整的历史画面。所以,在课堂引导方面,往往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没法在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如果每一次上课都是同样的开场,没有悬念和趣味性,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慢慢失去学习的信心。 2.课堂教学教师引导不力 尽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加强合作式和开放式学习的推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引导不力,致使学生在课堂历史教学中出现学习的困难。因为学生暂时还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习惯,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料来实现信息搜索。所以信息相对闭塞的学生迫切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和牵引。 3.无实质效果的课堂提问 学习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并且把握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深处。 二、以课堂讨论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 针对历史新课程下倡导的探究式多样化学习方式,把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带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是一个新的突破点。通过课堂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是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的方法。 1.充分准备,搞好历史课堂讨论 充分的准备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准备,只有课堂的主体双方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学术讨论的主题,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和目标,让他们及早做好准备,及时参阅资料,以备课题所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10人一组的分组方式,每组拟选2-4个发言人,通过代表表达小组观点。也要让每个人都做好发言的准备,根据所定论题精心准备,奠定课堂讨论的基础。 2.精心命题,保证课堂讨论前提 命题是课堂教学的前提,需要围绕知识概念的把握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历史教学的命题尽量以重要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或者重要历史人物为依托,密切结合目前时事前沿的关键热点话题。在命题过程中,要注意命题的一些细节问题。首先是综合性的命题,要通过命题帮助学生疏通教材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以完成知识的衔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其次是要把握历史命题的联系。这里着重指历史学科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更进一步延伸到与现实生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作铺垫。比如从的三年困难时期,联系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更进一步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与历史的借鉴中了悟历史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最后要把握多维度的命题,让学生从纷繁芜杂的历史事件中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和反思,去发现其中的规律,逐步培养自主的创造性思维。 3.主体主导,准确定位高效课堂。 在真正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及时打破沉默的局面,适时引导学生发言;当出现激烈争论,要适当引导,使讨论向深层发展,紧扣命题。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敢地对历史提出质疑,积极探索前人没有深入的领地,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作为历史教师,面对学生做出的任何探索,无论有何不妥或是不成熟的想法,都要肯定其思维的新异性,帮助分析不足,走出误区,完成课堂教学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打造出高效的历史课堂。 4.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显示出强大的信息功能,为历史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在课堂中展现出了新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器官,以多种方式和[是专门提供论文和论文的网站,]不同表现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现象及其规律以。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加大传输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扬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后,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学的直观性、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性等得到了有益的提升,生动活泼的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春意盎然。如讲述有关革命、战争等内容时,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5.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至关重要。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历史课堂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爱好,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推动了师生的相互合作学习和研究,良好地体现了教学民主化的思想。我国的传统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试验在教学中 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针对这一状况,当前历史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所谈仅仅是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尝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因此,如何上好一门课,有待于今后永无止境地探索,逐步充实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论文:史学研究新成果要融入高中历史教学 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是工作性质和任务全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前者是对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重在探索和发现;后者是对中学生进行普及性的历史教育,重在教育和育人。但由于两者都离不开历史,必然会产生相关性:史学研究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用和推广史学研究成果的过程。作为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依据的教材,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以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下面以人教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为例,从四个方面来谈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一、吸收新成果,纠正教材中过时的或片面的观点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高中历史教材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无法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历史问题上依然停留在陈旧、过时或片面的观点上。比如,在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教材沿袭了一种传统的说法,称: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的事实。毕竟,思想观念的布新远比政治上的除旧艰难得多,攻克传统意识的文化堡垒远比攻克军事堡垒复杂得多。虽然武昌起义一夜成功,清王朝似大厦将倾,各省先后易帜,但是,与民主共和观念对抗的封建专制思想绵延千载,盘根错节,流毒深广。它通过古典律法的实施,儒家经典的传播,传统意识的灌输以及社会风俗、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不仅渗透到统治阶级的脑海中,而且也浸润了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的迅速败亡,通常被论者当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有力佐证。但是,这两次短命闹剧的匆匆收场,与其说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倒不如归功于部分接受民主共和观念的政治精英奋起抗争。如果认定辛亥革命就已经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那么和新文化运动举起的民主与科学旗帜岂非是无的放矢?因此,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可以修正为:“辛亥革命首倡民主共和。从此,民主共和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 这种修正并不损害辛亥革命的光辉彪炳史册,因为首倡民主共和也是极其伟大光荣的。 二、吸收新成果、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问题 当代史学发展的特点之一是研究视野的开拓和研究视角的转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审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诸多问题,沿着科学和宏观方向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以至有的研究者提出,对现代化的探讨已日益成为“显学”。但是,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仍然是一种“革命史范式”,与高等学校的历史教育严重脱节。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与学都应该关注现代化研究,吸收现代化研究的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范式改进教与学。比如,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评价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过签订《马关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政治、外交活动,按革命史范式提供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但李鸿章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作为洋务派的中坚,他的活动又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按现代化范式提供的标准来评价,他又在1870~1890年代的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充当了“主角”。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总理衙门的设置、辛酉政变、洋务运动等等,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得出新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突破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定势,而且促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发现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新因素,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吸收新成果,引导学生涉足史学争鸣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只向学生介绍史学界认识基本一致的观点,基本上不涉及学术之争,理由是避免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与现代教育观念格格不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思维品质中的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长,他们不满足于书本上或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喜欢质疑、辩驳、争论和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新教材虽然以“脚注”的形式对史学界在重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作了介绍、但仅限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一例,力度明显不足。因此,教师可视情况增加一些教材未涉及的学术争鸣。比如,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新教材采用的是这样的观点,即“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而,在国外和我国台湾史学界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在欧美和日本有“非革命论”与“排满革命论”,在台湾有“全民革命论”。如果在教学中向学生作适当的介绍,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利于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当然,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引导学生变换角色进行虚拟争鸣。实践证明,适当引导学生涉足史学争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式教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在一些发达国家,探究式教学早已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展还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尚需深入探讨。近年来,笔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倡导探究式教学,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对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形成了“质疑──思疑──解疑”反复循环的操作程序。 1.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 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如关于的性质,笔者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是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新的探究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性质的热烈讨论。为使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学完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请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围绕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等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比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材中可质疑设问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思疑。 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不仅要答疑解难,而且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生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如上述对一些问题的质疑,由于教师营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氛围,学生在讨论中灵感飞现,新意迭出。有学生认真思考后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认为既不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不是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性质类似于早期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运动,主观上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的学生认为实际上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帝党和后党之争,维新派只是帝党向后党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当然,这些看法不一定科学,但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确实难能可贵。由此可见,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教学资源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3.开展多彩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 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 探究式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善疑巧问、浅处探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等,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如讨论的性质、洋务运动的作用等;也应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专场课堂讨论或辩论,如组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改革开放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潮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课堂讨论会,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实践表明,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是探究式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一定要精心选题周密安排。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教师还应引导学全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总之,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质疑──思疑──解疑”旨在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应该说,这一探索还很不成熟,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这里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广大教师的深入探讨。 高中历史论文: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主题一关注"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是我们新课程由理念层面转化为课堂实践层面的重要桥梁。在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行为。即: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表现。因此,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若想真正得以全面落实,就必须从“教学设计”入手。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应当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级等基本要素。这里必须明确,我们不能把教学设计仅仅定位于解决知识如何讲授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即“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需要学习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察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具体来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通常应包括课前分析、实施过程和课后反思等三个基本环节。 一是课前分析。它包括:1教材分析:包括课标的要求,每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的关联等。2是分析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等。3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培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4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包括教师如何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学两方面的实施策略的选择。6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等。 二是实施过程。指对教学过程与策略方法的设计,即解决目标实现的途径问题。它包括:1设计问题的展开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的情境。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情境的,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探究的、体验的。。。3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利于调整。4设计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使用方式。5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 三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二是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等。 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根本性追求是为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超越而奠基,期望他们能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因此,作为教学设计,就不能在仅仅是考虑如何实现教材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开发以及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创造性、自主性的选择与设计。就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实现要求,就是直接指向了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都应当通过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的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拥有比较广阔的延展空间,这也为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设计的立足点已不再是仅仅着眼于学科知识本位价值,而是一切以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的宗旨上来。教师一切教的行为设计,都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个立足点。概言之,即因学定教。其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应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加以关注的。 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而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其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尝到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新理念。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树立暂新的设计理念,即一定要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习者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换言之,我们觉得以下两点至为重要: 一是要务必强调对学生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学习者对实现某项学习目标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程度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以便为j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如果我们不能考虑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那是不可能指望获得很好的效果的。 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学生能否发展,学生能否主动发展,学生能否全面发展,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终极追求。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是真正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应用教学技术和描绘教学过程的。学习目标不应该是我们强加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不应该是我们主观上想当然来设定的,学习评价不应是由教师单方面来武断裁决的。这一切都应当是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而形成的。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应该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教学过程的操作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而不应该是完全按照教师预定的流程而机械完成的。此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学习方法和思路的引导,更应当要有对其学习情感的唤醒和调动以及对有助于促进和激励学生良性发展的学习环境的营造。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与以往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方式,架构起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即,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其中,这里所说的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着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入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新课程方案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与我国传统课程相比,模块课程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综合性。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即每一个模块都哟模块都以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模块中样,学生在模块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 2相对的独立性。即模块都是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特定的主题内容。模块和模块内容之间虽有一定的学科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很密切,并不一定都具有必然的序列递进关系,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每一个模块都可以与其他模块、其他学科发生多种可能的关联,从而使统一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及多样化。 3灵活性。传统的高中课程往往以单元的方式来设计,单元与单元之间往往表现为一种线性关系,学习必须要个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灵活性较差。而新课程所采用的模块方式,由于不同的模块均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这样,在呈现并列关系的模块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并决定从哪一模块首先开始教学,甚至若有必要,也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性选择。可见,模块教学使教学组织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4开放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线性的梯装序列,而是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关联,这就打破了传统课程相对封闭的弊端,它一方面对教师与学生的经验融入课程,沟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进入课程,实现模块主题的不断更新而提供了前提。 高中历史论文: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焕发新的色彩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让历史课堂焕发新的色彩,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严谨的课堂结构,优美的课堂语言,画龙点睛的小结。我们要凭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 关键词 熟练地驾驭教材 严谨的课堂结构 优美的课堂语言 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新的色彩?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 再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 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 严谨的课堂结构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二)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 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例如:讲述完德意志的统一后,可如下设问:“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国分别具有哪些特点?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这样,不仅保持了学生的思维热点,有助于学生联系性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经过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理解的空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是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设疑的目的在于释疑。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讲授法、学生思考法、师生讨论法等等。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若是概念性、知识性的问题由教师直接解答,如:“什么是五色旗?”、“沙文主义是指什么?”;分析理解型的题则应引导学生回答,如:“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内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的阶级属性,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所以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优美的课堂语言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亚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学生容易记错,我简练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一句话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很牢。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如“字字珠玑、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了的板书、板图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我们应该长期不 懈地去努力、去探索达到上述完美境界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并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如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时,可归纳为五个战场、四次会议、三次转折性战役、三个法西斯国家投降。使学生不仅记忆牢固,而且知道本节的关键所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在小结中,我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给课后学习布下疑阵,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 课堂教学最后还应注意目标反馈讲练落实,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 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让我们要凭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让历史课堂焕发新的色彩。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 高中历史论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从“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一句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传统的历史教学倾向于背记历史知识,更多的,我们学会去应该思考历史。因此,我们开展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背诵课本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意义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从学习历史中明白道理。这就是我们要提出的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下,所提倡的理念之一。 一、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 历史是一门很综合的人文社会学科,对人成长过程影响很大,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来说,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主要从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几个方面去加以培育,把学生培育成文化知识丰富、人文素养较高的人才。 首先,关于人文素质的培育。人文素质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所以要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窗口,是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要找出好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有明确的“时间”线索的了解。能够对基本知识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并能把历史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分析问题。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历史中获得的历史意识来考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培养正确的社会认识,培养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即所谓“鉴往知来”、“以史为鉴”。这一点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新课改的要求。 其二,关于道德素质的培育。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历史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思想政治素质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振兴中华的教育等。历史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人量的材料。尤其是,今天的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下,爱国主义日益隐性化,这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育,而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合适的。通过学习历史,知道我国古代有很多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的科学文化成果、如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历史上与外敌的抗争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等等。 其三,关于心理素质的培育。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趣、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历史教学中要尽量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其奋发的进取心和健康的个性心理。例如,生活坎坷、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历史上苦学成名的人物就容易产生“亲近情缘”,有认同感乃至热爱,从而对这类历史人物做出较高的评价。女同学对武则天、秋瑾的事迹记得牢,评价也相对高些等等。把历史人物和重要励志事件等结合班级里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培养他们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法 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节课,一个问题,都必须时刻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认真备课,找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发散式思维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①教师必须加强自我素质的修养和提升,转变观念,不搞应试教育,而要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基本依据,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教师是社会发展的先驱,担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接班人的使命,教师必须自觉地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适应未来的变化并不断地创造未来,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中国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需要。②教学过程中适时增添史料,适当用央视“百家讲坛”式的解读,增强趣味性,丰富课堂,把学生“拉”入教学中,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生思维。③尽量避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要求学生,而是充分构建民主化教学氛围,让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讨论,从而在讨论中学习知识,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④对可以提高学生素质的知识点上一定要深度挖掘,比如历史典故,历史名人等方面。⑤改进、更新教学手段和技术。素质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视角的教育,需要我们同行不断探索。当然,素质教育的受众是学生,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因此,教师的素质十分重要。希望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同仁都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用自己的理念、智慧去帮助学生打开启蒙之门。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三维课堂教学 《课标》要求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近两年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实践,就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第一, 实行“看、读、说、评与析、导、启”教法,落实“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专题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对这种知识实行“看、读、说、评”教法。 例:在“选修I”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梭伦改革”中的“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一目时,为了帮助学生迅速完成记忆目标,教师首先板书关键词:雅典地理、荷马时代、贵族政治、平民暴动,然后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别予以简释。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经过学生这样的一看、一读、一说和教师一点评,学习者对于“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历史时间、政治发展等都有所了解,既能强化记忆又能简化理解,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是一种教少学多的选择。 其次,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它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掌握某一学习领域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分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和抽象性历史概念两种。对这部分知识就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先通过教师的讲解,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并了解其内在关系,把握其本质,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再次,是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途径。例: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德国的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实例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规律的正确性,这样就会把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某种公式的图解,便于学生掌握。 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完成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历史技能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历史技能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见的显性技能,也称操作技能,如绘制历史地图、表格等;另一种是在人脑中进行的隐性技能,又称心智技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主要培养的是隐性技能,其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和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课本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步提高能力。 例,讲到《选修I》“雅典民主政治”中“陶片放逐法”这则材料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实行“陶片放逐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有何实质性特点?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何借鉴意义?其次,历史认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高中历史教育的认识能力培养主要有一般性能力和学科性认知能力。在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这两种类型的能力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例如:讲“选修I”商鞅变法后进行小结,我给学生这样一道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各有什么反映?其内在联系如何?”这样使学生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好教学的认知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要彻实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巧,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过去没有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方法”指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即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学法指导。“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如何操作,即程序性知识)来学习什么知识(陈述性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程序性知识)。从认识论看,学习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它遵循着认识活动的普遍规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看,学校教育中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其中包括由教师到学生,再由学生到教师间的信息输入—— 储存——加工——提取——反馈两个基本环节。 从老师角度看,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领域的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因此,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其次,方法要灵、活、巧。课程观念的更新为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即由教学管制者变为教学民主管理者;由文本知识灌输者变为历史学习引领者;由历史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学习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被动接受学习、无目的的活动学习、解题式学习、死记硬背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接受学习、主动开展历史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填鸭式灌输,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重在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忽视,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主性探讨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特点,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 例: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前有“学习建议”一栏,“历史必修I”第五单元的“学习建议”有这样一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外交风云》,也可观看新中国外交五十年成就展,或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相关资料”,这些建议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感受历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0世纪50年代,英国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知识应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数学公式来表述的,隐性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教师仅靠书本上的形式加以传递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表明把隐性知识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应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即教育者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主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涉及到“为人师表”的问题,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例:在讲“选修I”的“梭伦改革”中“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这一节内容,梭伦改革由于没有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了出走,学生了解后,有的笑了,有的说:“真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对此,我抓住机会,反问学生:同学们,你认为梭伦的选择可取吗?应如何看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应如何对待?有的大学生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挫折、就业的困惑而选择了轻生的做法,是一种怎样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困难与挫折,弱者选择逃避,强者选择面对,寻求最佳的方法与途径解决困难和战胜挫折,从而对学生进行健康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从三个维度提出要求:对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对世界和人类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教师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不但要把自己也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成为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示范者,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 高中历史论文:关于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历史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加紧进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高中历史教育模式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师资力量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研究相对薄弱,不能真正把新课程理念具体落实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完善。本文立足于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深入分析了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发现在创新能力已经日益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只有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育的突破口,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在提高教育者创新能力和历史教育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素质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思考 一、引言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教育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高中阶段,正值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同时,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加紧进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制约着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 发展和完善。 二、改变传统评价模式 2.1改革考试制度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家长、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以分数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发展、一位教师教学水平、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唯一指标。考试有着不可避免的指挥棒作用,许多教师眼中"见分不见人",主张"考什么,教什么,评什么,做什么",完全不顾教育的目的和教育规律。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则异化为分数的奴隶。当一切都以考试和分数为中心的时候,课程改革就只能在教室外徘徊,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因此,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必须要改革考试制度,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评价观,逐步形成对评价的认识,淡化急功近利思想,杜绝弄虚作假的风气,同时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对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进行道德教育。 2.2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2.2.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改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高中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其次要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要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将考试和其它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避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的现象。例如,让学生对本地区近代以来交通方式的变化进行调查,认识交通进步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并撰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方式上,倡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纸笔考试和其它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历史学习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2.2.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评价要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首先,要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这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基础。其次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三、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素质 3.1加快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更新 为了迎接历史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基础教育 主管部门的教育管理者首先应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思维,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定位思考,积极确立一切以服从于教育改革、服从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服从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理念。与此同时,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理念和评价机制,积极探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方案,逐步由现行的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定学定教的唯一评价机制过渡到以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综合提高为目标的多元化教育评价机制。作为基础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还应积极推广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有计划地、系统地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新的教育理念,争取使新课程理念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形成社会支持、家长参与的改革局面,为新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2推动高中历史教师理念更新和素质提高 教师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动力,教师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素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职业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有离职倾向。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工作清苦,待遇低,也有的教师对工作不感兴趣;其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的知识广度、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都未达到应有的能力要求:第三,教师的业务状况堪忧。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少数教师经常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部分教师不会运用,县镇的农村教师现代教学手段更为薄弱。第四,教师的知识更新不足。有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业务学习,特别是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创新思想观念和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欠佳。 有怎样的历史教师,就有怎样的历史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 总之,只有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育的突破口,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在提高教育者创新能力和历史教育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历史赋予高中历史教育的使命。 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新课程改革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尤其是家长)做好宣传工作,有计划、持续不断地向全社会及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精神,营造课程改革舆论气氛。在全社会掀起浓厚而又热烈的改革气氛,建立一种社会、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大力争取家长与社会的支持。课程管理者和课程改革的发动者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扩大声势,让社会、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体会到改革的必须与重要,急迫和不可逆转。为了引导家长感知课程改革,学校可以举办新课程教学活动开放日,把家长请进学校课堂评教评学,印发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制作大型课程改革宣传展板,张贴标语和课程改革歌等,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改革与家庭教育等内容,使家长了解为什么搞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改什么、家长怎样支持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等问题,并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多种办法和途径,解决家长的疑惑和问题,让课程改革深入民心,产生积极的、广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同社区的沟通,充分利用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教学,使学校、社区、家长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形成合力。 高中历史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点滴思考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和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理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要改变过去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努力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进行,甘肃省也即将进入新一轮改革之中,因此有必要提前去思考高中历史学习评价的变化,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1、全面实施课程标准,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领高中历史课教学,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2、突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历史课教学规律,利用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教育的素材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在成长中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引领课堂教学,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贯彻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和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艺术性。 4、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通过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激励和促使教师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学术研究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1、对教学目标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有对教学目标的评价。 (1)教学目标要全面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不全面,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的追求不全面,或者对某方面目标的追求有所忽视。 (2)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学目标是否合适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标准,其目的是引导历史教学向符合教育科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向转变。 (3)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就好开展,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就容易实施。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案在实施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无法按原定教案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必要的,有教学目标可以规范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教学活动是双向的,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由教师单方面来进行的。一旦激活了学习的主体,由我来教你来学,变成了我要学,我要主动探索,主动提问,主动刨根问底。因此,教学目标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整或重新考虑。关键是这种修改和变化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高尚的、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要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共同完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应当分开。不然,在强大的教学传统的影响下,很容易用评“教”代替评“学”。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首先评价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情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和调控就应该向有利于每个学生发展的方向来进行。就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实践中学习。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是启发和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方法。现在,我们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展现和形成,需要有一种充满矛盾的、可以使思维活动启动的新情境,需要具备一种开放、进取和无所畏惧的心态。这种心态只有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质疑、探索,经常受到鼓励的情况下,才容易形成。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通过教学要实现发展的一方。课堂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主要不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当堂记忆程度。对学生课堂评价的最重要标准应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可以考虑从三方面来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一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广泛性;二是思考问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三是围绕教学问题的交流互动。3、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首先要考虑各项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此外,还要考虑课堂气氛的宽松度、融洽度和师生的精神状态,因为这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兴奋、进取、积极的精神状态是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思维活跃的表现。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1、课堂观察法。进行听课活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观察。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有五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也有五个维度: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 2、访谈法。对学生、教师的调查访谈是一种有明确评价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3、测验法。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拟出一定的题目,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所得及教师教学的效果。 4、问卷调查法。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问卷,了解各教学要素的实施情况及达到程度。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要尽量简明,具有可操作性。 总之,历史素质教育呼唤全面评价,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只有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才能使历史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高中历史论文: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进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网络教学大致可分为:运用校园局域网传输教学资源,辅助教师讲课的教学形式;运用网络教室学生人手一机的环境,教师通过计算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运用某种专线(有线电视线等)传输录像资料或计算机课件,超时空的远程教学形式,以及将校园局域网与互联网结合使用,使用部分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教学形式。本文主要就应用学校网络教室进行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些浅见。 一、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条件 1.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络环境的改善。 90年代以来,中学校园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不断改善。仅在天津市,不少中学已经建成校园局域网和网络教室,一些学校还特别注重网络的升级、扩展,使之能够兼容各种拓扑结构,具有良好的网络互联性,适应高速、多媒体传输的需要,并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接。在此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将校园网延伸到各教研组,使教师不但能够在办公室中调取本校教学资料、制作简单教学课件并通过校园网传输至教室应用于教学,而且能够在办公室中通过校园网浏览Internet上的信息,随时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资料;建立电子阅览室,教师以及学生能够在电子阅览室查阅各种图书,并能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外部资源以Shockwave形式和Webpages形式向社会提供部分自制教学软件等目标。 2.师生应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兴趣和技能提高。 天津市进行新课程计划试验以来,高中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普及,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字输入速度,而且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以及在网上信息的方法。设计编程、制作主页也不再是个别计算机爱好者的“专利”,仅在“天津热线”的耀华中学网站上的学生班级主页就已达19个。不少学生不仅对计算机和网络非常熟悉,而且将其作为课余学习、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多数学生愿意进行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学科课程的尝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天津市各中学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许多学校对中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有些中学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计算机技术培训,任职初期必须使用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作汇报课,有的学校采用定期轮训的办法等,使青年教师达到独立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水平。历史学科的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掌握了AnimatorPro、Photoshop、PowerPoint、FrontPage、Flash、Authorware等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术,取得自行设计、制作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的经验,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改意识加强。开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途径。 3.当代教育理论的支持。 近些年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代表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逐渐盛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观、师生关系观等,促使教学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接受教育观、共性至上教育观逐渐向自主教育观、个性发展教育观转变;人的整体素质观。注重培养创造能力的人才观进一步明确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建构主义的理念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更容易被实践。因此,一些历史教师在接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同时,开始以“教学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的理念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促成了理论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初步结合。 二、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导,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的转变,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约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进一步实现。针对历史学科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网络软件的设计,首先应该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设计了学习步骤建议: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后完成一份论证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作业)了解学术观点(史学界对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几种不同观点)阅读学习资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治、经济、社会阶级关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图文资料)进行检测练习展开网上讨论完成作业进行网上交流。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人的学习活动:每个学习环节的时间 ,重点阅读的内容:自己赞同的学术观点,完成作业的方法(如:是以大量下载信息为主,还是以独立撰写为主),学习环节的重复和缺省(如:反复阅读、边讨论边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性交流,不参与讨论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这样,虽然学习步骤建议是线性的,但全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非线性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 2.启发性原则。 在一般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语言、教具,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道理的。在网络教室中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资源是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事先设计好再由计算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课上师生之间的口语交流较少。因此设计历史网络教学软件应特别注意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资料,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提示语言及出示提示语言的恰当时机,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计算机程序或教师本人的适时启发下,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坚决避免网络上的“满堂灌”。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旧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提供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以及社会风俗、服饰等方面的大量历史资料,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察图片、统计图表,在教师的启发和同学间的彼此提示下,很容易发现: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不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学习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服饰(和服与西装的对比图片)和生活习惯(鹿鸣馆的交际舞会图片)也开始西欧化。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适应的原理思考,就很容易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作出判断。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情况用计算机向全班或某个学生发出提示性语言,指点学习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使之达成学习目标。 3.交互性原则。 即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采用人机交互作用的方式,使计算机提供各方面的历史信息“刺激”学生,学生又把自己学习思考后的“反应”反馈给计算机。计算机随时可以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的程度,根据其历史学科的实际水平,提示学习思路,确定适宜的信息传输量,自动提高或降低学生学习进度。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网络软件中,就设计了自我测试发生失误的导学提示,如:在考查“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前,殖民地经济发展的主流”一选择题中,当学生作答失误后,计算机就会提示:“这个问题教材讲的比较简单,请看本课的[基本线索讲授],要详细了解请看[超级链接2]‘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在[超级链接2]中提示:“学习时应特别注意:北美殖民地形成统一的市场,表明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部小农经济与南部种植园经济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北美经济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提出自己的经济、政治要求,承担起领导民族革命的任务。注意结合本年级政治课所学基本哲学观点,理解什么是当时北美经济发展的主流。” 4.层次性原则。 是指在设计历史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时,应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基本、较高、发展特长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在计算机或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发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因学习目标单一,导致班级中部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学习愿望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设计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风俗、服饰等各个方面文字、图片、统计图表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除少量必读内容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学习资料的内容和数量。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一、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用一、两条史实);二、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多方面史实);三、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多方面史实论证,同时说明不同意其他观点的理由)。设计了几种完成作业的方式:利用计算机独立撰写论述明治维新性质的作业;用简单的语言将下载的网络资源连接起来,形成自己的作业;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作业,使学习尽可能地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5.合作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教学环境中交流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而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适宜环境,也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空间。因此,设计网络软件应特别注意将个性化学习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即围绕一些历史问题展开师生间、学生间、个人与小组间、小组与小组间,以及班与班之间的网上讨论、交流,使每个人(学生、教师)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相互激发学习的灵感,优势互补,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的网络软件中,编制了支持网络讨论、网上留言、保存讨论或留言记录、显示讨论或作业内容的程序,设置了“网上讨论”、“讨论记录”、“网上留言”、“观看留言”等栏目,网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浏览或下载信息。学生在学习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进入“网上讨论”环境,选择向教师求教或是与同学切磋,不同范围的交流贯穿始终。 6.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主要是指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计算机网络与传统教学环境的一个显着区别,是可以向学生提供近乎无限的学习资源。设计历史学科网络软件要充分运用这一优势,结合高中生学习的特点,尽量开发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法之一,立足校园局域网,尽量查找、利用互联网上历史学科资源,采用下载信息、创建链接等方法加强校园网的功能。如:“文艺复兴”一课网络软件,设计了校园网与在天津热线上运行的天津教研网站历史学科主页的链接,在天津教研网历史学科网页中有较多的关于文艺复兴的图文资料和互联网上文艺复兴站点的域名,这既能大大丰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又能为学生深入了解文艺复兴问题,进一步探究这一段历史提供自学的途径。做法之二,软化学科边缘,向学生提供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如:给学生提供中国古代大运河河道变迁与沿线城市兴衰的图文史料,提示学生结合地理课所学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等知识,运用正确的 史学观点,分析交通运输线与沿线城市兴衰的关系(高三“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软件设计思路人 三、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通过近年来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证明,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科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 (2)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记忆结论,而是更多地接触到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有助于学生处理材料和历史阐释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讨论,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求解疑难问题,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在时间、人员、内容上的局限,大大拓展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时,要自行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度,这些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为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打好基础。 (3)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延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调控能力,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了互助精神,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2.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 (1)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以如何讲好课程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出发点,而以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模式中,让学生们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根据他们的学习要求及进度来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辅导。教师不再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扎实的历史知识和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积累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有许多因灵感激发的精彩应答场面瞬间即逝,其间显现的创新思维活动无法再现出来以启迪后人;学生作业中反映出学习的成就与不足,也很难为以后经历这段学习过程的师生借鉴,造成一种无形的教育浪费。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可将许多讨论、作业情况保存下来,供其他教师、学生分析、点评、学习、借鉴,成为一种与历史资料同等珍贵的教育资源。 当然,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如:(1)教育成本明显增加,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开发适用的网络软件外,计算机设备的耗费大,也使很多学校难以负担;(2)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大量信息面前,有的学生出现了求新、求快、求刺激而不求甚解的倾向,容易出现盲目下载别人材料的“抄袭作业”行为;(3)师生之间口语交流明显减少,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所减弱等。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但是不可否认,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将会大大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更好地完成高中历史教学所承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 高中历史论文:论高中历史课改与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构建 【论文关 键 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地方高师院校 历史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后,历史课程体系变化很大,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只有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际,明确培养目标,加强世界史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特色课程,才能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来,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全国陆续展开。此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构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体系”。以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为主的地方高师院校应针对这一变化进行改革,构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一、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 (一)模块加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不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采用“模块”加“专题”的课程结构,建立起注重基础与综合、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的历史课程体系。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六个选修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及相应的学习内容。每一“模块”由6~9个围绕一定主题、具有相近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学习专题组成,在内容上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综合性和时代性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内容特征 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再像过去强制地把某一历史阶段的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历史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确定新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仅继续重视政治史内容,而且加强了思想文化史、文明史、社会生活史、科技史和教育史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内容,如“人类起源之谜”这一内容,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又离不开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包含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动物学、地质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同时,高中历史新课程增加了不少与时代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与社会进步和学生经验相联系的课程内容。而六个选修模块课程的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突出变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地不断推进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成为时代的需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如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来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缺陷,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梭伦改革”、“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玛雅文明的消失”等内容。在世界近现代史方面,增加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内容。在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总共25个专题中,世界史有11个专题,占44%;选修模块总共41个专题中,世界史有28个专题,占68.3%;在必修和选修总共66个专题中,世界史有39个专题,占总专题数的59%。在高中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现行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与中学历史课程体系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文件构建的,该文件规定师范历史专业的主要课程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社会生活史、版本目录学、训诂学、史源学、史学论文写作、历史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这种课程设置强调历史学科本位,一些如史源学、训诂学等极具专业性的课程,在地方高师院校只是培养方案里的摆设而已。近年来,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其课程体系仍与中学历史课程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先行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江苏省,有专家在对南京等地部分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师生以及新近参加工作的在职中学历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和师范生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基本上不太了解、不甚关心;中学历史新课程知识在高校的教学中仅仅涉及少数内容;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都认为高校的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需求”。江苏这样教育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由于观念、体制、师资等方面的因素,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并未随着中学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其所培养的学生自然无法迅速适应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中国史和世界史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 大学历史学专业本国史和外国史的比例应均衡发展,且外国史的比例应适当增加。据北京大学高岱教授的调研统计,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的历史学系,从事外国史的教学人员占2/3左右,而且在这些大学中,外国史还是所有非史学专业大学生必修的通选课;韩国、日本主要大学的历史系,从事外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也占到2/3;俄罗斯主要大学历史系约有50%的教师从事世界史教学研究。[6]而我国世界史学科在整个历史学科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1/3。尤其在地方高师院校,在一个30~40人左右的历史系,只设一个世界史教研室,只有3~5人从事世界史教学,基本上只能完成几门世界通史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程。可以说,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课程体系是不完整的。从前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师范历史专业主要课程也可以看出世界史在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和地位。这既不能适应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也不能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及时作出调整。 (三)历史专业教育课程不足 在我国,一般师范院校都较为重视普通教育理论和技能,而忽视专业教育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师类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少,比例低,教育实践时间短。[7]目前,在高师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教育类的课程主要由“老三样”(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组成,且主要是公共教育理论课程,针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专业教育理论课程严重不足。 三、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新课程体系构建 (一)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8]结合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和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需要构建新型的历史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指挥棒。近年来,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在调整历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地向综合性大学靠拢,过分强调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忽视了师范性特点,脱离了地方师范院校实际。而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早在本世纪初就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问题进行研究,确定了“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深厚的历史科学知识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工作者”[9]的培养目标。一所部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历史学专业都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工作者”,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历史教育专业更应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服务基础教育,为中学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的综合素质高的合格的历史教师,其课程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其课程设置要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服务并引领地方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构建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体系要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在构建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时,必须保证能使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大序、框架和规律有基础性认识。因此,可在保证基本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两门通史教学时间从三年压缩到两年。同时增加系列的专门史课程,即开设中外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以及宗教史、文明史、环境史、科技史、教育史等主要专门史课程,凸显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系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较为全面系统的感受和认识。其次,课程体系要纳入其它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历史学科是包罗万象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0]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在构建历史专业课程体系时,有必要纳入人文地理学、考古和文博、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内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原则,既注重专业学习的科学化,又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一些本专业教师无法开设但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非常重要的课程,如文学史、哲学史、艺术史等,可通过学校平台,与其他院系协调,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第三,课程体系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际。一是要增加部分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相关的必修与选修课,如近代以来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价、探索历史的奥秘等。二是要增加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地方史、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第四,课程体系要突出历史专业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强化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特色。除传统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外,应增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历史教育学、历史课件制作、史学名着研读、史料分析、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加强历史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历史专业学生所必要的专业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 (三)加强世界史课程设置与教学 2011年,世界史升为一级学科,如何完善世界史学科体系成为一个迫切问题,作为地方性的高师院校,更是任务艰巨。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学科很难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覆盖世界史的七个二级学科,但可以逐步朝这一方向努力。高中世界史的比例已接近60%,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已走在了地方高师院校的前面,作为为中学培养师资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至少应努力适应这一变革,在课程体系上作出调整。具体而言,首先必须保证世界通史系列课程结构,逐步确立和完善外国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等几门主要的专门史课程,以及与高中新课改直接相关的专题史,如世界改革史、世界文化遗产等课程,其次是建立一些拓展学生视野、适应时展的世界史专题,如世界科技史、世界现代化研究、经济全球化研究、国际关系史、恐怖主义研究等课程。此外,可开设周边国家史、亚洲史等课程,侧重研究与中国有关的经济、文化、边疆政策等内容。因此,无论是世界史一级学科发展的需要,还是高中历史课程改 革的需要,地方高师院校都应加强世界史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总之,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对接是一个急迫的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有教学内容等同步改革,才能真正构建起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 高中历史论文:谈如何把高中历史融入德育 学校以德智体美劳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教育。长时间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讲究品德教育,但是和学生群体脱离,并不符合实际,教导的思想跟不上社会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面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有种懒散、挑剔的反叛心理存在。鉴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属于不成熟阶段,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历史教师应从专业角度上出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什么是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和法律的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有着重要的联动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学生德育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培养自身的责任感、道德感,做到明礼诚信、敬业乐群、积极进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遵循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行一致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自我相结合的原则。 2历史中的德育资源 历史的长河总是给人留下许多启示,璀璨、辉煌历史带给每个国民的财富是数之不尽的。在现今德育问题上,我国古典文化留下许多千古名篇,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屈原的《离骚》,给人以心理上的提醒和涤荡,时刻警醒自身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道德,真正做到从内到外的优秀。从我国历史长河分析,伟大的智慧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延续,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繁衍生息。 1)历史政治制度。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其政治制度建构的实质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进行剥削与压迫。在当今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教师应教育学生透过古代的制度来学习、认识现今的生存之道、政治政策和法律制度,清楚地认识到古今社会的不同。在政治上,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认清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分理解国家做出的各项决定,努力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识到人类发展的脚步和基本规律;在法律上,应该使学生明白在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遵纪守法,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也要认清相对应的义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我国历史上萦绕着浓厚的政治、文化、经济的气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铸就了享誉海内外的文明古国。通过认知我国古代的文明和了解灿烂的文化,应该使学生认清现今的社会趋势,跟随国家发展的步伐,透过古时的政治制度清楚地认知自身所处的时代,确立自身的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历史杰出人物。我国历史上出现大批量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许多的辉煌,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其中为西藏历史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是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成婚,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造酒、研磨、纸墨等生产技术,与中原王朝在文化、经济、政治上保持了友好的关系。这一和亲的举动不仅密切了唐和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增进了中原与西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习松赞干布在历史上的伟大事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和传统的教育。中华民族精神在实际意义上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其核心就是上面提到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无论前方的道路是多么的迷茫,中华民族都坚定走过。如今更需要教育学生学习历史杰出人物的爱国精神、高尚品格,坚定热爱祖国的思想,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成自己的任务,让民族精神流传到每个角落,与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坚持不懈地拼搏。爱国,是每个中国人从心里发出来的激情,心中坚定的信念。这是一种直入心底的执着,更主要的是内心的尊严散发出来的一种不屈不挠和坚持不懈。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心里的正义感,对人生观和自我实现价值观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实现历史德育的多样性 社会的进步推动德育的发展,在现今的教育当中应该寓德于史,不断创新寻找新的契合点。 1)道德归类。将历史优秀人物体现出的各种道德修养,在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归类,让学生在整理的时候加深印象,形成自己初步的、正确的道德观。 2)日期提示。在我国历史重要节日到来之际,提醒学生温习历史的那一天,加深对历史德育的感受程度,增强对祖国、家乡、自然、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3)影视再现。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能够生动地展现历史,通过人物和事例反映出古人的道德思想,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影视再现这一有意义的活动,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4)角色体现。通过班级组织活动,模仿历史人物不同方面的道德品质,对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5)形象模拟。通过现代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视、听等手段把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真切地显示出人物真、善、美的道德内涵,将远去的历史变为有形的,巩固加深正面历史人物在心中的印象。 4历史课外活动的培养 1)开展关于历史教育的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形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家乡、祖国、人民充满爱的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 2)利用历史文物、历史名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体现。①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讲学,让学生看到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河山,认识到祖国江山的瑰丽宏伟,增加学生 的爱国情怀。②参观文物展览,由于文物的生动、形象、真实等特点,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③通过各时期的古文物收集,让学生认知不同历史时代的经济、文化,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历程,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发展中透过历史这个表面看到深层的本质,结合历史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道德修养上的进取性、法律上的自觉性、政治上的客观性、心理上的成熟性,以21世纪复合型人才为标杆,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探究 在音乐教学中,我认为, “同课异构”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借班授课的形式,对于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水平,注重了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就能更加贴近常态教学的教学研究,明确了当前音乐教学研究的方向,为一线普通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和方法。教师实施过去对于音乐课学生兴趣不大,对教材中的音乐不屑一顾;他们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对他们如数家珍似的能为教师报出一长溜的、我听也没听过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教师竭尽所能讲解的歌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什么原因呢? 新课程改革的可贵之处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创设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艺术的美、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教材把握得正确,就能把学生引导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老师很有亲和力,在授课过程中走到学生当中,缩短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学生觉得很新鲜,注意力也相对要集中些。试想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受到感染、没有参与其中、没有感受到、体验它音乐学习的乐趣,教师无论怎样强调和讲解可能都是苍白和无用的。 高中的音乐课程应提倡“聆听——感受——讨论──探索──实践──创造”的方法进行教学,构建一个平等、开放、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氛围。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将体验、实践、探究、比较与合作的方法贯穿始终。 一、选择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更适合学生 作为一所学校的音乐教师最了解本校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实际水平,也了解本土的民间音乐艺术和学生的审美趣味。因此,绝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希望能够选择更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教材,这时教师就应该调整、补充一些教材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得到学生的喜欢,也使我们的音乐课程更加丰富多彩。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应该永远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材,应该敢于昂首做学科的教育决策者。”音乐学科不是考试科目,对学生的学科评价权利“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我们不妨使用一下这个小小的权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教教师所擅长的,教教师所爱好的,教学生所喜欢的。”让音乐教师以“导师”的角色自选教材,从而肩负自己所教学生的音乐教育责任。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材更有活力 教学方法的转变将会促使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个体独立学习,也不管是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要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精神。如何使教材真正“活”起来,某些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式教学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新课程是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的产物。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材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搜集资料的指导。 2、活动式教学方法。音乐学习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活动过程。这种活动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必需,课上让教师隐退至后台当“导演”,把活跃在舞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施教学手段的多重组合,把紧张、枯燥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活动。“智慧是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在活动舞台上获得能力。 3、合作式教学方法。合作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之一,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作为老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合作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在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 4、把激情带入音乐课堂 一名好的教师就是一团火,能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点亮;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和学生的心总是共发共涌、相互渗透的。 教师语言表达感染力要强。每节课各 有特点,风格不一,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学习内容中审美因素,课堂中的语言美,选择美的音像,动作美,音乐作品处理美等。教师将这些点滴的美贯串整节课中,使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追求以音乐为主体,追求教学环境的美和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设计了适合学生课堂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听,看,唱,舞,表演,创作等,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享受美,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在实施学校提出的有效教学研究过程中,不足之处在于:提出问题的都是教师,还没有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在学生自我评价这一方面也体现得不够。通过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感觉以往我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中的自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充耳不闻,学生对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热情。我想音乐课应该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激发和提高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喜欢音乐课!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高中音乐论文:刍议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摘 要 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气息、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理应占有一席之地。推进职校高中音乐教学,仍然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方向。本文正是结合上述话题,提出了几种音乐课堂教学的合理化举措和建议,希望对新时期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有所启示。 关键词 音乐课堂 学习兴趣 音乐体验 节拍 律动 无论是在普通全日制学校教学中,还是在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中,音乐学科都处于“弱势地位”。一方面,音乐课的存在感与重要性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忽视,与基础学科相比很难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音乐课的教学长期以来限于固化、传统的泥淖,难有创新。基于此,有必要对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音乐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剖析,以得出相应的合理化实施建议。其中的一个重要选择,就要从音乐课堂教学做起。 1不断改进音乐课堂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教学,大都与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学科学习为主,音乐课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这也是职校音乐课教学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所以,广大音乐教师必须首先提振自己的士气,树立信心与信念,要做好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的心理准备。其次,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吸引职校高中生对音乐课、音乐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们了解、认知音乐的内涵,进而不断产生学习音乐、追逐音乐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改变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则是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的多变与教学主体的转换。教师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自身对音乐的喜爱,从而激活整个音乐课堂。课堂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基地,只要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工作就很容易取得突破。 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即在音乐课堂中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协作,共同学习好音乐课程。再如,教师可以将全部学生分为5人为单位的多个小组,然后定期、定量的分配任务,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最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授课之前,教师也可以选取优秀小组的同学发言,鼓励学生们让他们学习,激发其他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总之,类似这样的办法一来可以创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二来,上述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培养职校高中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而将这种兴趣逐渐培养为爱好、习惯。当学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习惯形成的时候,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因此归根结底,职校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音乐熏陶学生们的身心,培育学生们的艺术气质与良好修为。 2为学生创造实践、参与的机会,增加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艺术范畴中特殊的一种,主要通过听觉、感觉等渠道感受、理解、传递。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根据音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运用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学生们只有亲身感受、倾听和参与,才会真正认识到音乐的力量,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大音乐学习中。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15-18岁的阶段,他们喜好流行音乐与时尚元素,对于新事物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观察力。自然的,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也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学生们创造感受、认知和参与音乐的机会,增加学生们的实践与体验,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如,职校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巧设音乐情境,让学生们都参与到音乐活动或游戏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另外,要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提供课堂实践和参与的机会。比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基础乐器来演示传统民乐,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当教师演示完毕后,可以选取几名学生上台,跟着老师学胡的演奏技法,然后模仿演奏《二泉映月》,最后由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进行评点、议论、纠正。通过此类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音乐设施、乐器的作用,让职高学生们有音乐体验的乐趣和快感,进而帮助他们形成对音乐的良好认知。所以,坚持课堂这个阵地不放松,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不转移,为学生们创设实践、参与和 验音乐的机会,增加他们的音乐感觉与享受,是新时期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选择。 3 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和资源,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思路和模式 前面已经提到,职校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由于面对的是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因而具备一些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教学的走向。也就是说,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需要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资源和工具作为支撑,以此彰显出音乐课堂教学的风格和吸引力。简而言之,单纯依靠音乐教材和课堂授课来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了。在当今的职高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策略,即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模式,而音乐教学素材、资源与工具的丰富就是其中之一。音乐教学的素材和资源,涵盖了教学的器械、工具、媒介和其它多种内容。比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实现音乐教学的数字化和科技化,无疑可以大大丰富音乐课堂教学的层次和范畴,从而吸引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可以融合声音、视频、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可以对音乐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带来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 除此之外,将其它艺术资源和素材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构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例如,在爱国主义歌曲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图书、电影、电视剧等多类媒介,引导学生们欣赏其中的爱国主义歌曲,并积极思索,产生思维反映。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断的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综合不同教学资源和素材的优势,产生全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看到,“寓教于乐”和“因地制宜”必须成为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原则,要让学生既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又可以不断学到知识,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4注重情绪的调节与渲染,不断增加音乐课堂的“节拍与律动” 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对气氛的烘托与把握,能否将学生们带入到好的教学氛围中,其实是分辨教学优劣的关键点。之于职校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想方设法渲染、调节学生们的情绪,让学生的情绪、思想情感与音乐课、课堂活动连接起来,融为一体。要千方百计地增加音乐课堂的“节拍与律动”,即通过场景布局、音乐调整、课堂活动等形式创设出具备强大吸引力的课堂场景,从而将学生完全带入其中,使学生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课堂。学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情绪、思维的变得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而教学策略的运用也必须完全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 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击拍、挥拍、跺脚、律动、舞蹈等方式动起来,充分感受音乐的美妙。如在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可以让学生挥拍子或随音乐击掌;欣赏《蓝色多瑙河》时,让学生体会圆舞曲的节奏,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跟着音乐跳起来。当学生在听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时,让他们走出座位,在预先设置好的空地上,边听边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用简单的舞步参与到音乐中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意境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大凡此类的方法,都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与学生情绪,进而增加音乐课堂的活力。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教学技巧浅探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并不是纯知识理论传授,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因此,要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自我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从而大幅度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一、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前提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并不是纯知识理论传授,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故而练习法理所当然应当成为音乐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 音乐是听觉艺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要条件是让他们接受熏陶,让他们大量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音乐的美会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欣赏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作为音乐课教学内容之一的欣赏本身就是以欣赏教学方法为主,而在歌唱、器乐、律动等教学中也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欣赏活动,所以欣赏法是音乐课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各种技能也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尤其是在唱歌、器乐等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范唱、范奏都必不可少。所以,示范法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音乐的殿堂 培养兴趣,是音乐教学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一分钟的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轻松、活泼的节奏作为纽带,能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音乐的殿堂,并且为学生营造生动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如:上课前老师用亲切的语言说出上课,学生立即用手打出上课使用的固定节奏的形式很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他们疲惫的身心得到很大的抚慰和放松,这样不仅把学生很快吸引到课堂中,而且为上好每节课创造一个美好的开端,教学效果良好。 三、带领学生进行赏析,把学生带到艺术的境界 音乐美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追求音乐美的欲望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艺术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要通过音乐欣赏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来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学生在欣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所以,上课时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按照各自理解的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去联想其意境,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四、引导学生感受,把学生领向参与的天地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于中,故形于扬。声从情发,一个好音乐教师必须抓住音乐的这一特征,充分发挥其功效。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无形中会给学生传递情感的信息。 在教学京剧的欣赏课时,我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解了京剧是我国的民族艺术,是我国的国粹等有关京剧的知识,再播放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打渔杀家》的选段,导入新课后,讲解《智取威虎山》的锣鼓经及武场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并亲自为学生演奏各种锣鼓点,营造了锣鼓经的喧闹气氛,把他们带入了京剧音乐的境界,紧接着进行《智取威虎山》的锣鼓经的学读,用杨子荣的表演动作来说明每个锣鼓经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京剧锣鼓经主要是配合身段动作、烘托气氛等,大大激发学生对京剧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京剧艺术、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高尚情操,同时提高学生对不同形式的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京剧行当”时,采用新奇美观的脸谱教具和剧照,形象直观地说明京剧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以及它们各自的表演特点。并给学生做示范动作和表演段子,各种活动使学生对京剧音乐有初步的识识,并使学生得到直观的艺术享受,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京剧艺术这一瑰宝。 五、引导学生聆听,让学生享受审美的意境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歌曲、乐曲是艺术家情感的结晶。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情”与“感”,创设富有音乐美、情感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投入音乐活动中,使音乐的审美教育自始至终富有情感色彩,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 唱歌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形式。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富有情感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产生更真切的情趣。 总之,高中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学生是否有兴趣,因此教师要让兴趣成为每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真正动力,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不断促进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高中音乐论文: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 高一新生开学已经两个月了。好多次,在上课时我问学生,对传统音乐持什么态度,他们几乎都会用三个字回答——“不喜欢”。对此,我心里暗暗有了压力,一直想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又能把课上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思考,我觉得我们的学生音乐知识缺失得太多,有些学生甚至缺乏对音乐知识的基本了解。因此音乐教学只能仍然在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传统音乐仍然没有走到学生的心里。欣赏传统音乐的难度高,学生还不能像成人那样认识到知识的构成性、组织性以及知识学习的过程性。因为文化课的学习过程性、知识的组织性多是由教师掌握的,学生自己不需要了解太多知识的系统组成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部分,学习过程基本是由教师安排好的,因此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下意识地把知识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不到学习的过程性。一旦当他们置身于一个自主性学习比较强的环境中,内心期望一种一蹴而就的学习方法的状态时,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看不到希望,情感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我想,这就是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不喜欢”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音乐可以表示心理的紧张和安静,但是它不可能告诉我们关于日常的挫折、失望,或生活的机遇等。它可能是欢快和活泼的,但是它不会告诉我们是什么东西在我们和其他人的生活中引起欢乐和兴奋。音乐是一种意合性的特殊语言,呈现的是一种以音乐示意的文化形态,以声音为基础且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遵循音乐的学习规律,突出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突出音乐的情感性、愉悦性、渗透性,突出音乐的实践性、操作性,突出音乐的艺术性、思想性,突出音乐的文化性、人文性,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感悟、体验、表达和积累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那么,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第一,感悟音乐形象。音乐的“意合性”特点,决定了它的学习不能靠条分缕析来掌握,而是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音乐领会音乐背后之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文化意蕴。歌咏歌咏,这“咏”,就是涵咏,就是“悟”。“悟”不同于“理解”,是意会式的直觉思维,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不循序渐进、严格推理,而是跳跃式的和整体式的。“悟”,就必须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甚至演奏等音乐实践中,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蕴,从而在音乐形象的感染与熏陶中激发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修养。 第二,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培养文化美感。音乐特具情感性,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音乐的情感表达,让自己的情感也丰富起来;随之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以美育己,以美示人,培养审美情趣,让美的甘泉真正滋润心灵。这样,就在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对音乐美感的感悟中使人变得高尚。 第三,在音乐的意蕴的表达中领悟文化内涵。音乐的本质是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声音外化。我们可以把音乐意蕴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畅通思路,放飞想象,激发自主创新意识和激活生命力。如听赏了《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这首歌,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自主设计动作,伴着优美的旋律,把歌曲所表达的对生活的希望、热爱尽情地抒发出来。这样,也就深化了对音乐文化内涵的领悟。 第四,在音乐知识的渗透中学习。音乐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在音乐课上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是必要的。如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特点、风格、时代背景(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和音乐家的故事(如聂耳、冼星海的故事)等知识。 第五,在音乐作品的积累中丰富文化底蕴。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音乐方面了解的知识实在太少了。如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知识积累几乎没有,甚至就连课本上的歌曲会唱的也非常少。这样,就常常陷入音乐课教学无法正常实施的局面。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音乐文化学习中学会积累,如背唱一定数量的中外歌曲、训练比较感兴趣的乐器、多参加文艺活动等。 总之,在音乐学习中,我们要重视我们的传统音乐,我们的观念要解放一点,办法要多一点,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树立文化意识,扩大文化视野,增长智慧,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品位的人。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新课导入尝试浅议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动人心扉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塑造人类美好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音乐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就不太重视,会出现课堂纪律松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学任务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我认真思考了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音乐课、爱上音乐课,思考过后,我觉得要想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心甘情愿、热情洋溢的跟随你走进音乐课,那么,新课的开端----导入是很重要的。 导入是新课教学的第一步。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学习音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编辑: 。 导入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他们所需要的、所喜欢的去设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故事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是我根据平时学生们的表现而采用的一种方法,长时间来我发现,虽然他们是高中生,但是不免存在着天真和幼稚,他们接受故事或典故比老师上来就长篇大论要容易和喜欢,于是我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比如说,在欣赏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时,我讲到:“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从此,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南来北往的人们常在这儿洒下一掬同情之泪。庙中有楹联这样说: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故事讲完,我看到了学生们哀伤的表情,接着我不失时机的说:“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歌声来听听孟姜女的倾诉吧。”由此就把学生们引入到了本课主题,最后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他们很容易的就总结出这首民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二、视频导入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也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精彩纷呈的音乐世界。音乐课不再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架琴、一台录音机”了,它集形、声、色为一体,让学生在强化听觉效果的同时,也从视觉上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画面色彩艳丽,形象逼真,与音响浑然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准确生动的艺术形象。我在上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走近藏族歌舞一课时,在课的导入部分,我就播放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藏族人民在不同的生活场面载歌载舞的场景,同学们看得入神,听得仔细,不时为他们高亢的歌喉、优美的舞蹈表演而赞叹,很快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三、听辨导入法 听辨导入法是音乐教学独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快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迅速进入主题。在讲民歌时,我选取了《送我一朵玫瑰花》和《洗衣歌》两首民歌片断,让学生听,听完后告诉我这两首民歌分别是哪个民族的。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自然就听得仔细认真。还比如,让他们听乐曲中都使用了哪些乐器或主旋律出现几次。通过听辨,学生们有兴趣试探一下自己耳朵的灵敏度,注意力自然就高度集中,回答问题准确性高,上课的效果自然就好。 高中音乐论文: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课 人民音乐家 聂耳 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文章以《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为例,从音乐与人、社会、历史三维格局的关系出发,借鉴史学研究方法对《人民音乐家——聂耳》进行尝试性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课程标准 音乐鉴赏 教学设计 音乐不是凭空而生,也不会孤立存在。音乐最初的、原始的、本质的形态为音响,只有人的参与、聆听行为的产生,才使其成为音乐。“五线音符或工尺是记录音乐的符号,曲式调性或腔调是建构音乐的手段,乐声或现代音响也是音乐的介质,所有音乐组合的材料也都只是音乐的载体。而音乐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内容的真正源泉是人及其文化。”①《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音乐看作“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我们可以说,音乐不只是音乐本身,而是作为文化或文化的反映、载体存在于人类活动中。不论是创作音乐、演绎音乐还是欣赏音乐,本质上都是人的行为的参与,都是基于其所属文化环境下自我体验的感受和表达。音乐鉴赏就是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在文化中体验音乐,在音乐中学习文化,实现审美修养、文化修养以及人格修养的塑造和提升。 《标准》中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这样界定:“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高中学生,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②文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独立感受”三个动势,明确表述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与义务教育阶段“感受与鉴赏”的本质上的不同,即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强调其音乐鉴赏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和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与文化、音乐与历史、音乐与人生的深层内涵。 本文是笔者对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课《人民音乐家——聂耳》所做的教学设计。笔者以人物介绍为教学内容,以史学研究的原则对音乐家聂耳进行还原,按“作为音乐家的聂耳”和“作为革命者的聂耳”两条主线,客观再现聂耳的成长道路,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人民音乐家聂耳。 一、教学目标 1.聆听《金蛇狂舞》《毕业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而了解其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2.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知道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及高尚品格。 3.初步了解20世纪30年代左翼音乐运动对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慢慢导入音乐创作背景,告诉学生有这样一首歌,它诞生于民族危亡,给民众以希望;它传唱于烽火苍茫,给中国以力量;它见证了新中国的每一个足迹,它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每一代人的成长。这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由此引入,介绍作者: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天才音乐家,是坚定的革命者;他用音乐吹响中国革命之号角,为大众呐喊、为民族而歌。他就是人民音乐家聂耳。 然后再设计一种情境:在教室的幻灯屏幕上显示出油画《国歌》,同时放上《义勇军进行曲》(器乐版)的背景音乐,教师此时再富有感情地朗诵一些激励的话,同时对聂耳进行初步介绍及简要评价,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介绍聂耳生平 聂耳(1912—1935年),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应该告诉学生,聂耳没有正规的音乐教育经历,他完全靠自学成才。聂耳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从事音乐创作的时间只有1933—1935年这三年的时间,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然而,聂耳是如何由热爱音乐的青年成长为无产阶级音乐家的?接下来再一一介绍这位人民音乐家的成长足迹。 由此引出的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下一步学生了解聂耳的学习、创作历程做有力的铺垫。 3.详细介绍音乐家聂耳 具体可以给学生做如下讲解:聂耳自幼喜爱音乐,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特有的兴趣和超人的才能。他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尤其是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方面,有些音乐一经他的耳朵,就能被他模仿出来,久而久之,就有人送他外号叫“耳朵先生”,后来索性他就更名为聂耳。 告诉学生,聂耳的音乐启蒙教师其实是他的母亲。聂耳的童年是在喜爱民歌的母亲的影响下和云南丰富而又优美的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熏陶中度过的。在聂耳从事音乐创作之后,他更加注意民间音乐、曲调的收集和他的很多音乐作品中都有民间音乐曲调的运用,比如教材中介绍的《金蛇狂舞》。在聂耳给母亲的信中,在聂耳的日记里,以及聂耳对自己的规划中都曾反复提到过民间音乐素材的重要性(同时课件展示相关内容)。③然后,通过一首经聂耳整理和改编的民间音乐,让学生感受、走近这位天才音乐家。 4.对作品《金蛇狂舞》的讲解 《金蛇狂舞》是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乐曲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具体讲解如下。 (1)音乐片段欣赏。请学生谈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适合的演奏场合是哪里。 (2)再次欣赏。把乐曲分为几段,问学生他们听后各自的情绪是怎样的。 (3)告诉学生此曲是采用“螺蛳结顶”的旋法(民族器乐创作手法),上下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达到全曲高潮。同时分析这部乐曲的创作手法,带领学生体会音乐的变化,并试着进行相关创作活动。 在具体讲解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形象、flash动画(如龙舟竞渡时的场景)去表现螺蛳结顶的手法,便于学生进行直观了解。 5.介绍革命者聂耳 在介绍聂耳的“革命者”身份时,一定要讲到他的生活经历。聂耳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也没有高学历。他当过兵、闯过上海,曾经流浪街头、卖艺为生,但是聂耳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他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对于自己的理想有明确的追求。讲到此时,可以给学生播放1959年拍摄的电影《聂耳》的片段,影片中有一段演到聂耳参加上海国立音专考试的经历,从这段视频中可以看出,考官对于聂耳出身的诟病和聂耳对音乐的认识,与当时主流音乐界还有一定冲突,而正是这种对音乐认识上的不同,也注定了聂耳在以后的音乐创作中走出了一条与前人不同的新路。 应告诉学生,聂耳所处的时代正值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在中华民族遭受内忧外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的音乐向何处去?这是当时每一个中国音乐工作者面临的社会责任和重要课题。下面可以再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去了解当时的主流音乐观念所面临的尴尬与抵触。结合这个视频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聂耳的音乐创作对当时社会现状下民众的影响,他创作的一系列代表中华民族呼声、充满感召力的艺术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革命歌曲,为革命音乐开辟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6.对作品《毕业歌》进行赏析 (1)首先让学生完整地欣赏《毕业歌》,然后介绍《毕业歌》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影片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毕业歌》是影片中一群青年学生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歌。该歌曲在影片结束时又再次响起,揭示了影片的主旨,意在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的战场。同时播放电影视频以增加学生的观影感受,随后再让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介绍这首歌曲时,应告诉学生如果没有毕业的离情感伤,没有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的忧愤与担当,就无法把救国的责任心和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表达出来,整首歌曲既有革命的英雄气概,又充满了强烈的乐观主义,表现出了中国革命青年的光辉形象。 (2)让学生都学唱《毕业歌》。 (3)让学生分组进行编排、设计,展现他们自己心中的《毕业歌》。 结语 德国作曲家舒曼曾这样说:“如果在宁静的海洋上的一个荒岛,一个莫扎特、一个拉法埃尔也只会是一介村夫而已。”他形象地一语道破了作曲家与其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如果把音乐看做是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表达,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的讲述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决定了他们创作的音乐是什么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聂耳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和那个特定的民族时代息息相关。他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正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民众心声的真实反映和写照。 高中音乐论文:浅谈高中音乐老师如何适应教育课改的形势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迎来了高中音乐的课改。作为一名音乐学科的教学研究者,在这样的背景下,阐述了自己对本次课改的一些看法,并从心理上和具体的教学策划上来谈了教师应该如何来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进,2004年国家教育部通过研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颁发了关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文件,提出了我们的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要:以审美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 音乐课程改革在近些年一直是音乐教育中备受瞩目的课题之一。出台后自2005年至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省市进行了高中音乐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其实在课程改革这件事中,关系最大,也可以说是面对最大挑战的其实应该是我们广大的高中音乐教师们。因为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给高中的音乐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反思,如何培养能够胜任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师资及如何对更高质量的生源进行专业音乐教育将是高中音乐老师必将面临的问题。在此,笔者想在这里简单地从几个方面就高中音乐老师如何调整、适应教育课改的形势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给大家在课改后的音乐教学之路上起到一点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1.心理上 我将这个心理上的因素列为第一条,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从哲学上来说,任何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内因。说白了,就是这个人心理上乐不乐意做、有没有决心、有多大的决心去做一件事。还有就是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接受的都是传统的老师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给予我们的音乐知识。这里的传统,其实是因为我们和现在的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不同,我们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现代化的程度不同,所接受的教育方式自然也就不同,然后接受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知识倾向。所以当我们看到新的课改方案之后,我觉得难免会产生一点点不一样的感觉,或者说有点儿害怕,担心自己能不能很好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从心理上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我们要用一种欣然的态度去接受它,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方式去解决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我认为心理上的这个接受就是一个想不通想得通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就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就要跟着时代走,我们就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然这些不仅仅适合讲给孩子们听,也适合我们自己。我们要时时刻刻地关心国内外最新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也要时时刻刻地关注到底教给学生们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技能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发展才是最好的。然后再关注一下现如今的社会态势,我想这个课改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并且认为它是我们教育事业进步的象征。 2.比较 所谓比较,就是既然课改,既然我们要改,那我们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里当然不是打仗,而是我们要认真的研读一下课改的趋势。也就是我们之前是什么教学模式,以后要改成什么教学模式;我们之前教的是什么内容,课改后又要教什么内容;我们之前是以什么内容为教学重点,以后又要以什么内容为教学重点;我们之前缺少什么方面,之后又要补上什么方面??????其实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课改前后做一个全面的比较,并且要做一个深刻的思考,最后得出一个自己的全新的教学策划。当然,这个策划要是符合现代化教育模式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生存方式的,能给孩子们提供比之前更好的生活技能和职业保障的。 3.实施 3.1教学内容上。 我们作为老师,要顺应教育部课改文件的指南针,重视我们国家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我国近、现以及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的教授。让我们的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祖国的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我们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并弘扬我们的祖国文化。 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的死记硬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时候的那一张纸。我们要让学生真真实实地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如让学生掌握歌曲创作的基本方法,具备谱写二部及单三部结构歌曲的能力,还包括一些只有经过行家提醒才会注意到的发音小技巧等等,总之就是在他们离开老师之后还可以自己继续走自己的音乐之路。我认为,对学生来说,这是真正的学音乐;当然对老师来说,也才是真正的教会学生。 3.2教学方法上 我们要将之前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实践为主,当然,这个以实践为主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要有一定的教学突破的。 教师在以往注重技能技法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即注重学生“德”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因为现在的社会越来越人性化,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就像北影的老师对学生说的话一样,要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学演戏。让学生明白其实这句话在音乐课上同样适用,就是学生要首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有资格去学音乐,因为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成为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否则,你即使是个音乐天才,贝多芬再世,也只能成为这个新时代新社会的垃圾,不同的是,你是一个顶着天才帽子的垃圾。 与时代并进。就是我们的教师要力求做到与时代的步伐一致,起码不能落后。但这是专指教学上。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我们要通过网络等这种现在最简便的方式来与时代接轨,与国际接轨。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外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要吸收我们认为好的来大胆地用于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让我们的课堂,我们在课堂上学的知识不能和时代、和社会脱轨。因为毕竟学生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如果我们教的东西,学生还没走上社会就已经落后了,那就是我们的失职,一个教师的严重失职。 鼓励学生要勇于并敢于创新。我们生活在以创新为主题曲的新时代。之前有人说,在这个新的世纪里,不懂电脑的人就是文盲。其实我觉得在现在这个到处充满创新的时代里,不会创新的人就好像是一具行尸走肉一样,生活没有光泽。在音乐上也是一样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要发展,要立足,就必须要创新;要成长,要健壮,更要创新。告诉学生不要怕创新拙劣,因为每一个成功的创新都是出现在无数次得拙劣之后。 以审美为中心。好好利用音乐这一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来让学生明白并体会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就像贝多芬曾说的那样:“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也像冼星海讲过的:“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教育及其所起的深远而巨大的作用可概括为:第一陶冶情操,化育高尚人格;第二启迪智慧,开发原创源泉;第三交汇情智,提升精神境界。” 4.小结 总之,作为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国家课改的号召,顺应课改的方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目的,好好地来对比、分析课改前后在教学上应该要注意的各个细节,并在以后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将最有用,最适合孩子们发展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传授给他们。 高中音乐论文:浅议高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摘要: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学生对于音乐的反应固然与其个体的兴趣、爱好、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音乐能力在其中的作用。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兴趣提高;高中生;能力鉴赏 1.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开始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音乐兴趣的培养是推动学校音乐活动的动力,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中,我首先从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这一关键问题入手。高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我对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基本知识以及学习乐器等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兴趣爱好一项中,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通俗音乐、流行歌曲;在音乐基本知识一项中,我选了七首较为大家熟悉的中国歌(乐)曲进行听辨测试,让学生辨别曲名及作者,结果高一年级的学生竟无一人全部答对。其中答对四首曲目的仅占学生总人数的34%。 兴趣调查告诉我们,当今中学生对通俗音乐、流行歌曲情有独钟。对此我没有采取禁止、遏制等简单做法,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们利用每堂音乐鉴赏课最后的五至十分钟,推荐一首她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播放给大家听,并让学生对歌曲进行简要的介绍,说出喜欢这首歌曲的原因。我和学生们一起听,一起分析。随后,又让学生把通俗歌曲与课本中的经典名曲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经典名曲的经典所在,引导学生具有把握音乐审美的尺度,对音乐作品中的良莠现象、通俗与庸俗品格具有鉴别能力。此外,还注重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利用各种感知通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使她们在音乐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听、看、想、唱、念、写、画、评的立体化音乐特色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用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大家熟悉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由浅到深、逐步过渡的形式来欣赏音乐 3.1 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3.2 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 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3 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所表现的主题,大多都较为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所以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欣赏时,更容易把握一些。待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印象后,再讲解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通过自身的感受去体会音乐旋律。之后再由独奏曲逐步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学会和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学会欣赏音乐。 4.积累优秀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1 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欢乐颂》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2 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这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论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也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艺术,藉著学习音乐欣赏课程的机会,对它做有系统的了解.除能感受到音乐特质,也可以在音乐知识,结构,历史演进方面获得基本知识.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懂得欣赏的人,其人生是多彩多姿的,故「欣赏是生活的重要意义.以「欣赏角度看待生命,或许社会上可减少很多冲突,人与人的距离亦可拉近.有了对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则其自发性表现在外的自信心,责任感,气质改变皆为不可忽视的功能. 音乐鉴赏的课堂也是我学习的课堂,教材上的很多作品和风格、学生的很多问题和想法都是我学习的下手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观点和能力都有所进步,感谢教材和学校给我这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高中音乐论文: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师继续教育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音乐教师 继续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从业水平。而教师继续教育为完善教师整体素质结构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因此,本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课题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继续教育是指对接受学校教育之后的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活动,属于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中音乐课程新标准的推广,社会也给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音乐教师应该开展继续教育,接受继续培训,扩大研究范畴,深入了解新课标的精华,促进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全面到来,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广大音乐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中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一言堂”改为“群言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音乐审美这一核心,重视全体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倡导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提倡音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弘扬民族音乐奠定基础。众所周知,观念指导行为,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它能够为教学实践指明前进的道路,为高中音乐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因此,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转变自身固有的教学理念,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将这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灵活设置教材内容 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突出继续教育的实用性。在设置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时,应该从目前音乐教师的现状出发,针对其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教育,不但要解决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和疑点,还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更新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可以树立音乐教师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理念,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鉴于教师年龄阶段、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职称的差异性,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要有所侧重、有所针对。例如,对于较为年轻的教师来说,针对其教学时间短、经验不丰富的特点,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注重教学改革新理念、新方法、教案编写、课堂设计、教师素养等方面等培训;对于年龄较长、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来说,本身已经具有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要在提高其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科研能力,包括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更包括编写乡土教材的能力。因为在《新课标》中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当地人文特点和民族风俗编写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乡土教材,而这一部分教师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教学能力,具备编写乡土教材的优势,所以在进行继续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培养他们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倡开放式教学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此基础上适时进行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音乐教学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规律却往往被忽视。因此,在设计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时,应尽量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将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作为主体,尊重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训中,我们提倡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并借鉴国外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融合适合本地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其加以改进,实现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要建立和谐的、良好的关系,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能参与互动教学过程,并相互探讨、相互交流,增加继续教育的课堂活跃程度。例如,受训过程中,可以让这些教师观摩不同的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案例,然后将受训教师分成小组进行探讨,或者进行集体交流,通过所有教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交流探讨,来构建他们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教学理念。 四、加强教师音乐知识储备,丰富其课堂教学方法 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演唱一首歌就可以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提高其艺术修养,使学生充分感受由音乐所带来的审美情感体验。这就给音乐教师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丰富自身知识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应该广泛了解与音乐有关的知识,包括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作品等简介;古今中外音乐历史的发展等。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教师才能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也要让教师学习音乐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根据教学任务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运用所掌握的音乐知识,设计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比如:演示法、发现法、练习法、互动法、谈论法以及谈话法等,并教会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更多的营养才能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接受继续教育时,每位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渴望汲取知识的小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较强的人格魅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而努力。 总之,继续教育这一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为教师将来的前进方向开启了一盏明亮的灯,尽管前方的道路依然曲折,等待我们研究和尝试的东西还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在不断反思、不断超越、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策略。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知识经济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要求赋予素质教育崭新的、更深刻的涵义和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应运而生是开展教育改革以来最具有革命性的教育改革,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甚至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以回应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初次实施,如何在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探讨的热点。如何开展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如何有效地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是很值得探究的。 一、改变学习方式,培养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它不同于研究型课程,较为开放,较为自由。高中音乐毕竟有其教学大纲、内容与要求。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要以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去处理课堂教学,把探究的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注入式”,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种“权威”和“服从” 的关系。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音乐学科产生另类思想的大有人在,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激发好奇心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采用“启发式”,激发兴趣;设置疑问,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好奇心,培养音乐研究性学习的兴趣。音乐学科的研究性问题常常可以从多方面来发掘。 ( 1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启发、置疑、音乐名人佚事的介绍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同学们最喜欢什么音乐?谁是你最崇拜的音乐家或歌星?你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等等。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延伸,学生们往往会提出课本上没有的、更多更广的音乐话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音乐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兴趣。 (2)从学生年龄特点、个人兴趣爱好出发引出课题。如:校园民谣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影视主题音乐与生活、交响曲等等。 (3)从音乐学科本身的知识性来探究问题。如:音乐的调性、曲式与体裁,音乐的隐性标题等等,鼓励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4)从学科综合功能出发研讨问题。如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与生活、音乐、文学和历史、音乐的历史、发展与未来、民歌与本土音乐等等。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积极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表现自我的特质,是十分有利于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只要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应由学生合作自主地置疑、设计、调查、探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导师、朋友和伙伴。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活动初期,教师对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要阐述明确,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如何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如何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但不要左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们觉得你是他们心目中最信赖的朋友和伙伴。如:在我们研究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时,一些学生提出不喜欢听艺术歌曲,当时我并没有批评同学们,而是让他们了解什么是艺术歌曲,什么是艺术歌曲的内涵,让同学们自己设计有关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问题的调查问卷,走入社会去体会和锻炼,将搜集的数据和结果进行比较,自己从中得到判断和认知。在注重培养学生感受、想象、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同时,即时准确地进行鼓励与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进行音乐研究性学习 音乐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探究型合作学习。它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音乐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将是信息时代公民的生命,与他人的友好合作是信息时展的重要基础。在研究学习中应提倡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和探究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们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能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每个学生必须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的关系。学生在自主的讨论和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自觉的探究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自主的、自觉的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形成探索生命奥秘的小集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目的是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要把自己视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 三、音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步骤设计 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要设置选题情境,提出假设、提出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入门线索。例如,流行音乐对中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为什么?当问及此问题时,90%的学生会回答:“因为流行、好听、易上口、具有时代感”等等。于是,我以“中学生眼中的流行音乐”为主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展开主题讨论。经过讨论确定了五个子课题,组成研讨小组: 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中学生为什么偏爱流行音乐? 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演唱流行歌曲的态度? 流行音乐都适合中学生吗? (5)中学生对作词、作曲家们的建议。 主题可以由学生单独或者几人合作自己选择和确定;也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如;k0206班的同学们是这样来选题的: (1)发动全班每个同学都写出自己最想了解和探究的问题; (2)由本班音乐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成员开会讨论从中选出本班研究性学习的候选主题;经过讨论选出了七个候选主题,包括:关于宗教音乐、关于湘剧、关于流行音乐、关于中国古典音乐、关于街头音乐、关于歌舞剧音乐、关于西方音乐; (3)全班同学对候选主题进行投票; (4)根据投票结果,决定本班研究主题为:关于西方音乐; (5)确定小课题、分组和确定研究性学习小组负责人。小课题包括:西方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西方音乐的分类(古典、现代)、西方乐器的种类及构成、西方音乐的特点、西方音乐在国际市场的价值。选题后,填写音乐研究性课题认定申请表,包括:申报人班级、申报人姓名、课题名称、研究的可行性等等。 2、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 由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的过程计划、必要的条件准备、时间表、 预期的研究结果、课题组成员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等等。如:“当代中学生音乐空间的探究”: 确定研究课题; 做出假设,拟定研究的过程计划和必要的条件准备:第一阶段:搜集资料—记录现象数据;第二阶段: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第三阶段:撰写研究报告;第四阶段:展示研究结果--自我评价。 (3)? 课题组成员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搜集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做出问卷调查、处理和分析数据等。 3、探究和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方案 具体研究过程的活动包括:调查、观察、利用各种途径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到图书馆、互联网上进行文献检索与收集、资料(包括音像)、以及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方面。 4、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总结? 将上述进行综合归纳,将得到的相关结论和成果进行相互交流,接受相关专家和人们的评价与指导,以期获得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和经验。包括总结、结果分析与评价、交流、甚至答辩等活动。如撰写一篇新闻、完成一份报告、写一篇论文、创作一段音乐、一部音乐短剧等,进行有声有色的交流等。 三、 激励评价学生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所以,如何评价意义非常重大。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 第一: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形式上的评价,而轻总结性的评价;应重视对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视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 第二:学生在音乐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出现偏差时,老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不要随意否定,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解决问题才对; 第三:学生在音乐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和取得结果或总结时,指导教师要即时的给予鼓励、表扬和肯定。这样,能使学生保持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能使每个学生都可积累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积极经验; 能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 有一件事让我感触颇深:一次在研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们都感到无从下手,我正准备自己讲解时,一位成绩一般的学生举手,他说:“让我来试一试。”要在以往,我也许会置之不理,因为我估计可能会回答不上来。然而,这回他跃跃欲试的眼神,让我毫不犹豫请他发言。结果出人意料,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于是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带领其他同学给他以热烈掌声。经过这件事后,他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了。这件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欣赏、夸奖、鼓励,会给学生本人带来最大的快乐,带来巨大的学习动力,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四、音乐研究性学习初探小结与思考 (一)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学生们不积极的参与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整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可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小组内部合作,使学生各自在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学生们不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合作学习的前提工作,精心筹备小组应具备的合作条件。首先,要科学分组。组内人员的实力配备要基本均等,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其二,是小组或组员合作任务的分工要明确。其三,要注重整体与个体的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评价和鼓励的依据。让他们意识到小组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是一种“荣辱共存”的关系,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二)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既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要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习过程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循循善诱。师生双方始终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将原有“权威——服从”的关系逐渐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形成有机的统一。 (三)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科学化与学科化的倾向 《课标》中阐述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她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觉。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蕴藏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在学生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的在欣赏音乐、掌握音乐和了解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提高,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更多音乐知识。如:在了解通俗音乐发展史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早期的通俗音乐大致起源于公元前的古罗马、古埃及的“行吟歌手们”,在兴起的城市、集镇之间流动和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在掌握了这些音乐学习知识同时,还联想到了文学,我国古时候吟诗也如同唱歌等。在探究通俗音乐种类这个问题时,学生们的视野更加宽广,在掌握了西方通俗音乐种类的同时,又了解到了美国黑人的音乐特点。在赏析和研讨通俗音乐作品《阿姐鼓》时,学生不但了解了歌曲具有藏族传统民歌粗犷苍凉的音调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还了解到西藏宗教音乐的肃穆,神秘的旋律和西藏古老残酷的风俗。总之,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共性和个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外,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必须抛弃“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应以学生为起点,回归尊重学生本性的理念追求。一是要避免探究的内容狭窄化;二是要避免选题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三是探究方法不要只注重遵循科学结论的程序和方法。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它以一种课程形态呈现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学科倾向化。教师应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时挖掘新的探究题材,随着研究活动的向前发展而不断地做出调整和指导。 (四)音乐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防止片面注重研究结果,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成功与否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每个学生积累的参与和探索研究的积极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研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研究的结果,而贬低研究的过程,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要避免这一现象,就必须使获得应用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本身成为学生课题探究的一部分,让学生掌握对课题的探寻研究方法,学会表达和倾听、学会互动和支持,在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研究方法的意义。本着“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评价宗旨。使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和不断进步上。 高中音乐论文:探讨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的歌唱模块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新课程中该模块的教学模式是高中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着重阐述了歌唱技能的教授方式、歌唱模块与音乐鉴赏模块的整合教学及合唱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音乐课 歌唱模块 新课标 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由六个模块组成:音乐鉴赏、演奏、歌唱、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按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规定,音乐鉴赏作为优先开设的基础性模块属于必修模块。歌唱模块是大部分学生的选修课程,这一模块作为高中音乐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施中需要特别关注。 一、加强歌唱技能的引导和训练 要想非常好地表现歌曲,一定要有很强的歌唱技能。歌唱技能的掌握是很关键的。传统音乐教学中,歌唱技能的训练主要是练声,虽然也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目的性不强,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新课标下的歌唱模块,应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歌唱技能的训练,把歌唱技能训练贯穿到教唱的过程之中,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学欣赏能力和对音乐的判断力,教师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对其歌曲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的培养上。要从歌曲作品出发,结合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理解能力的方法,指导其进行歌唱训练。只有学生对歌曲作品有透彻的理解,才会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教师在教授学生歌唱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歌唱的声音融合到音乐的情感之中。 基于学生对歌唱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实践中可以采取小组交流、协作的方式,强调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歌曲及所表现情感的感受。而在处理声音和歌曲情感的关系时,应该坚持声音服从于歌曲情感的表达这一原则,要学生做到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够随着情感的变化去调整气息、力度、共鸣、速度、吐字、咬字等关键点,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歌唱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歌唱的乐趣,而且也能塑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二、与音乐鉴赏模块进行教学整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事实上,经验丰富的音乐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连续一段时间都上一门课程,学生就会感觉到乏味,产生疲惫感,这样就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音乐鉴赏课作为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这样的情绪。如果能够适时地给学生换换口味,在教授必修课的同时加入趣味性比较强的歌唱课,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而且,歌唱与音乐鉴赏是互补的知识构架。学生在不断地听、赏、分析之后,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基础,会迫切地想通过歌唱艺术的实践活动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如果仍继续以音乐鉴赏的方式教授,学生就会产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在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之前,加入歌唱技巧的教授,会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了对音乐的初步审美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更倾向于在歌唱的艺术实践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可见,音乐鉴赏课和歌唱课的交叉教学,比较适应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可以提高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此,在音乐教学计划中,老师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把两个模块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把这两个模块进行整合后,将其作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可以为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更多的思路。教师反复熟悉教材、研究分析音乐,把教材中的音乐吃透了,也就理出了教学思路。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搜寻更多的音像资料,对其进行整合,优化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重视歌唱教学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歌唱能够直接抒发感情并愉悦身心,对于高中学生来讲,歌唱的表现过程就是实践音乐艺术的过程,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际的音乐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和音乐知识与技能。 在歌唱课上,老师应充分发掘、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中,选择曲目时,教师不应该硬性地指定歌曲范围,而应让学生在其指导下主动去收集资料、选择歌曲,以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和探索歌曲的难唱之处及特点,并找出应对办法。同时,在教授学生歌唱时,教师应从讲台走下来,以普通演唱者的身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进行某些歌唱艺术处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做讨论,让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出最终的艺术处理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演唱去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培养。音乐教育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开发作用不可低估, 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把课堂教学抓好抓牢, 音乐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 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 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 关键词 高中音乐 能力培养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由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 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我们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基础,是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能力的形成、发展、提高与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活动中展露出艺术的才华。音乐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将能力培养贯穿到以活动为主的教学结构中去,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培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目的。 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然条件,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学生在活动中猎取知识,在听赏中激发想象,在思辩中发展智力,在创作中培养能力,在表现中愉悦身心、体验美感、享受成功,在音乐课中渗透对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调式调性的听辩活动等,这些教学活动,无不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因素。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唱式教学模式及结构,从学生兴趣、能力培养上入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课型,变单一的“视唱课”为能力多元化发展的“综合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在教师的“导”中一步步去实践与体验,不断掌握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在音乐课中的运用,为学生识谱能力及视唱水平的提高铺路搭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尝到甜头,并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课内打基础,课外搞延伸。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的最佳方式。通过艺术节及课外各类文艺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器乐、歌舞、曲艺等活动的训练与表演中进行锻炼,使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为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做好知识上的积累。 2. 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而能否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上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创新成果问世,然而细细分析这些成果的发明者所采用的创新方法,无非是“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许多创新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去“发现”这其中的奥秘,并对这些学习方法加以总结、学会运用。 在器乐教学中看来很难有机会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不然,在进行打击乐器训练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简易的合奏谱,这其实也是一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训练学生弹奏电子琴时,教师弹奏出一个“问句”,要求学生弹出一个“答句”,虽然这“问句”与“答句”都是极短的旋律,但对一个相同的“问句”,被“问”的学生要作出与其他若干同学不同的“回答”却要费一番脑筋的。 二、通过音乐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就是在现实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脑中的旧表象重新配合,从而构造出与原有事物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崭新的形象。创新思维区别于一般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想象的参与。为要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需要运用想象力去设想、去构思事物内部的结构联系。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成份。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895年,十六岁的他想到了一个新奇的问题:假设有人能够追上光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对此,他思考了十年,想象之花终于结出了丰硕的科学之果——狭义相对论问世了。 想象又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艺术家才华的体现。音乐创作比任何其他艺术创作更需要想象,因为它在现实中找不到模本,作曲家要在现实与音乐之间建立联系只能依靠想象作为中介。想象还是贯穿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另一种心理要素。音乐作品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 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 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也必须依靠人们听觉经验对音乐的强弱长短、高低等变化产生想象来实现。 综上所述,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都依靠想象来完成。 联想是思维经常使用的一种连动思维方式,是培养创造性心智机能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形象思维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展开联想,可以驱使人们发挥知识的积极性,采取多种研究角度,寻求多方面的解答,从而把创新思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们欣赏唢呐曲《百鸟朝凤》时,细腻的演奏会让我们联想到各种飞禽的啼鸣;唐代流传至今的古琴曲《大胡茄》中,胡茄吹出悠扬婉转的旋律,让人联想到空旷辽阔草原上,马群在哀鸣,猎号声引人联想起山林胜景和猎手英姿……几乎所有的音乐都能使人产生联想。 音乐本身就是创造,创造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很好培养。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探究 记得中国顶级的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讲过:比尔盖茨之所以会成为世界首富,答案是他具有非凡的眼光,选择了最具前景的软件行业,如果他选择卖烧饼,答案一定是否定的。由此可见“选择”的重要性。在我们身边很多人每一天都在任劳任怨、勤奋努力的工作,但收获颇少,平凡依旧,原因是没有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是与方法。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据,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大纲、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强烈呼喊:我们努力过但没有“兴趣”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因为音乐课堂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所以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要么是迎合老师,做出一副很认真的模样;要么是趴在课桌上睡觉或听音乐;要么是带上其他文化科作业或课外书籍等等。总之,他们在音乐课堂上找不到他们的需求。那么,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需求是怎样的呢? 与时俱进,追求音乐的流行美 现代世界,包括音乐在内的各方面都在飞速的发展。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都在技术上,艺术上有了很大突破,紧紧的体现了时代气息和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作为欣赏主体的学生,理所当然对音乐的品味也越来越高。经过笔者教学实践发现: 时尚旋律美,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首要需求。在《学堂乐歌》单元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陌生,缺乏兴趣,甚至认为其旋律老土,没有新意。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并作出了调整,我将“学堂乐歌’和 “校园民谣”结合起来,课堂上简略的聆听“学堂乐歌”,重点是欣赏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民谣”。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的进行了同类音乐的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明星表演美,是他们内心的“榜样”需求。在欣赏民族歌剧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我首先播放了演唱的版本,学生没精打采,接着播放了王菲演唱的版本,同学们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不知道,对王菲特别喜欢,甚至是很多同学的偶像。因为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自己的“明星梦”。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找到不同明星的多个版本的音乐给同学们欣赏,以便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共鸣。 浪漫意境美,是他们放飞心情的需求。在钢琴音乐单元,我们欣赏了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两首音乐都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杰作。但学生更喜欢《爱之梦》,因为《爱之梦》更让他们觉得“浪漫”,更适合高中生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从他们的兴趣入手,由浅入深,选择一些诸如《神秘园》、《神话》等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逐步过渡到对他们来说较“难”的音乐,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动听配器美,是他们体验音乐魅力的需求。在流行风单元,我们欣赏的是毛阿敏198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思念》,学生反映普遍较差,随后我立即播放了同样是毛阿敏在“同一首歌”上演唱的《思念》,学生马上兴奋起来。因为音乐家对这首歌曲进行了重新配器,使其在音色、和声等更富于流行美。 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结构和心里特征,他们对“流行美”的需求还很多很多,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用“行”去实现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挖掘出时尚、经典的音乐作品。 简单直观,力求音、画、舞结合 音画结合。例如:在欣赏《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山流水致家园》两个单元时,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所蕴涵的意境,选择《唐之韵》等视频音乐文件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听觉中领悟意境,在视频中理解音乐。这样就让较难的音乐变得直观简单、一目了然。 音舞结合。例如:在欣赏《非洲歌舞音乐》单元时,由于其音乐和舞蹈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忌讳对他们进行孤立的欣赏,而要让音乐与舞蹈有机的结合,从而更加深刻的了解非洲歌舞音乐的相关知识。 音画舞结合。例如:在欣赏《爵士乐》时,笔者找到了著名爵士舞的视频片断进行欣赏,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哼唱,一边模仿舞蹈,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使课堂得到了良好互动。 教师理性思维,紧跟专家方向调节学生需求 1、改变观念,借助“选择”的力量,选择一些时尚、积极、动听、影响力强的作品,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充满乐趣。科学看待“努力”的力量,明白“努力”需要技巧,需要“选择”。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因为专家不一定都有一线教学经验的,他们对教学实际情况了解得并不是特别到位。 2、相信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够为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因为他们代表自己,愿意为自己负责。 新课改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全国全面实施,音乐教师也在根据其所在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以更好的让这次轰轰烈烈的课改深入人心,并为我国国民的素质教育担当重任。因为教学内容的好坏不只是专家的事,更是直接从事音乐教学活动的学生和教师的事,只有教育专家、教师、学生三方面根据具体情况,达成一定的共识,并付诸行动,才能保证音乐鉴赏课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选择”代表方向,“努力”代表付出。而在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诸多方面,努力付出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收获。只有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了方向,“努力”付出,探究方法,才能找时间要效率,找时间要效果。也才能使高中生时间里对音乐鉴赏有名副其实的突破。 高中音乐论文:探讨从全纳教育视角探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施现状 【论文关键词】全纳教育 平等观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论文摘 要】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平等观和我国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有多方面的契合点,希望这些理论的建树能为当前课改的实施有建设性的指导。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6月7日-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的核心思想,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虽起源于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又远远超越了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目前成为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热门的话题。如美国出台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英国的《每个孩子都重要》的绿皮书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 我国学者黄志成将全纳教育界定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积极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纳社会。”教育平等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它具体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每个人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二是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教育。 一、全纳教育平等观 全纳—“容纳”(inclusive),是针对排斥(exclusive)提出来的,强调的是平等观念,全纳教育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教育平等在这里赋予了新的含义,即教育起点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教育起点平等,应该是所有儿童都在同样的学校(教育环境)中接受公共教育,而不是“标签”式的教育,但这种平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教育过程平等,应该是为每一位儿童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教育结果平等,应该是保证每一位儿童都有取得学习成功的机会。全纳教育意义上的教育平等应该是:教育起点平等——有教无类,教育过程平等——因材施教,教育结果平等——人尽其才。 二、全纳教育与音乐课程标准的契合 全纳教育体现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适应所有学生的教育,而不是仅挑选那些适应教育的学生,同时又从教育资源上为面向全体提供了保证。纵观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音乐文化教育,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音乐教育体现素质教育,首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培养少数音乐特长学生。要把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渠道,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要重视音乐课堂教学和全体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这体现了音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观念的转变。注重个性发展,众所周知,个性化的形成是基于对差异的尊重。首先应该承认学生之间性格、学习基础、音乐能力的差别,进而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以便为因材施教;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这体现了新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发展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贯穿于一个人生命的始终。教育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的长远利益,使学生当前的发展成为终身发展的基础,全纳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儿童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而标准的提出也是立足于学生当前及未来的发展,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当前我国高中音乐课改现象 我国普通音乐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为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总要求,全面实现高中音乐的课程目标,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由六个模块组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六个模块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音乐鉴赏是基础性模块,其余为选修内容模块。这和全纳教育所提倡的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的观点不谋而合。 当前课改活动在我国各地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可实际具体实施情况如何呢,根据对山东、南京两地共23所学校的调研,笔者认为情况不是十分乐观。其中对山东各地学校的调研共12所,这12所学校有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而六个模块完全开设齐全的只有一所;南京11所学校中,六个模块完全开设齐全的也只是一所。两地各学校模块实施有一个共同点,主要是以音乐鉴赏为主、歌唱为辅,其他模块基本或完全没有实施。虽然目前从多方面情况来看,不是所有地区和学校都具备开设六个模块的条件,但是各地、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模块进行分步实施。那么对模块的分步实施如何才能做到践行且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受多方面客观条件限制而不能对不同模块进行分步实施的情况是一方面,但各地、各校的领导及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等主观因素更不容忽视。 第一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开设其他模块,且分步实施又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久而久之,有些学校出现“惰性”,并且现今学校主要还是以升学率为标准,这更推迟和阻碍了其他模块的实施,无形中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足矣,其他模块的设置和开设成了或有或无的;第二有些学校存在硬件设施或软件的不足或欠缺;第三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或是教师数量有限,或是教师涉足其他五个选修模块的专业能力长时间“搁浅”而有所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有些教师认为就算自己做的再好,在升学率的大旗帜下,努力是枉然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四、针对我国音乐课改现象提出的建议 1.学校方面 转变观念迫在眉睫,不要认为音乐课与升学率毫无联系,所以对其不重视,其实到底有无联系,笔者认为有联系且还不算小,在中国整个大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下抓升学率“无可厚非”,但教育决不是为学生的升学服务,更应是为学生整个的发展服务,应切实认识到音乐课程的性质及音乐对学生发展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2.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程最终的执行者,是选修课程开设成败的关键。高中音乐新课程设定的五个选修部分,对高中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时间少,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机会少,造成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模糊,对模块化的选修课程功能、特点等了解不够,这些又与选修课开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相矛盾。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除了加强对教师的有效培训外,还可积极展开区域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其他的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3.教学方面 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弹性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内容可以随不同的学生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音乐的持久兴趣与全面和谐发展。 五、结束语 全纳教育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实现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实现的过程中,多有困难和阻碍,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慢前行的脚步,就算路漫漫,也要上下求索。
教研管理论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经费管理问题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本科应用性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动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和本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教研经费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教研经费;管理;对策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并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作为我国本科教育扩张的主要基地。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本科应用性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动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和本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实施教育质量工程,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更深入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实现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飞跃,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资助经费十分有限,但另一方面项目研究经费的日常使用又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部分经费并没有使用在“刀刃”上。因此,如何在当前经费尚不富余的现状下,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有限的经费并发挥该项经费应有效益,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 各级管理者包括教改项目负责人普遍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教研经费是项目负责人自己申请来的经费,应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管理,学校财务不宜过多干涉,如果干涉过多,就会造成教研项目流失或转移。因此,在日常教研经费的报销中,只要原始票据合法、签字审批等手续齐备,财务人员在审核报销时一般比较宽松。 2、教研经费存在多头管理。没有协调统一 从目前情况看,高校教改项目管理和教研经费管理往往是分离的。学校教务处负责教改项目管理,财务处负责教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教研经费使用采取项目负责人签批制度。教务处工作中侧重于争取项目的级别、数量、到位经费及成果鉴定,对经费到位后的使用主张宽松,忽视了经费的合理使用及效益性。财务部门缺少完整的教改项目信息,不熟悉教改项目的运作过程,有些财务人员认为教研经费只是作为代管经费,对各个项目的具体内容要求不作了解,有些会计科目设计不合理,项目管理不够细化,缺乏与教务处及项目负责人沟通的平台,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监督的职能。 3、教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各高等学校为拓宽教改资金渠道,往往过多强调教研经费管理的“自主权”,而忽视对教研经费使用的监督与控制,使教研经费的管理成了学校财务管理的死角,使用和项目收益情况学校难以控制。经费使用由课题负责人随意支出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课题负责人对财务知识缺乏了解,使教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4、教研经费支出不规范、不合理 当前,部分院校教研经费财务管理体制松散,财会人员在经费支出时审核不严,造成经费支出账目十分混乱。一些教研经费成了“人情款”“、私房钱”或者招待费,真正用于教研项目的经费比例达不到五成。有些经费实际报销内容和预算内容不一致,与实际业务情况也不符,核算超标购置设备、办公用品等,还有发票开具时间与教研立项时间不一致,往往把立项之前的旧发票充作报销单据。大部分人认为教研经费是凭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跟学校无关,只要发票正规不是虚假的,都可以在自己的经费本上报销,这使得教研经费支出出现随意性。尤为严重的是一些教研人员通过虚开发票、购买假发票和虚造劳务费发放单据等手段套取教研经费。 5、教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 教研项目经费预算通常是课题组编制的,在申请项目时希望争取到更多的经费,往往对项目研究工作中的经费支出情况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编报,而是尽量增加申请经费支出类别和数额,很少考虑实际执行的需要。当项目立项后,下拨经费往往少于申请经费数额,致使原预算经费与下拨项目经费差距较大。同时,在对教研项目经费的核算与管理中,教改项目的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学校财务部门按项目经费预算内容控制开支范围,这就导致教研项目经费支出执行难度较大,教研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6、教研经费管理监管机制有待健全 长期以来,关于教研经费的使用问题只是由一些行业规定来规范,或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财务人员对教研经费管理的理解制定一些管理规定,国家没有出台正式的规范文件。这使得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教研经费的管理要求、资金使用、开支范围等项目上标准不 一、各行其是。 7、教研经费决算不及时 部分教研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完成后,不及时结题或结账,不及时办理财务结算手续,剩余资金长期挂账用于项目以外的其他支出,致使财务部门无法完成项目经费决算。还有的教研人员想方设法将结余的教研经费用完后才结题。对已经完成的教研项目,在验收时只注重技术、成果的验收,而很少顾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 二、完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教研经费的管理意识 加强教研经费管理,提高教研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加强经费管理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教研经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要强化高校教研经费是学校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研活动健康开展的有力保障而不是项目主持人个人经费的观念。学校领导、教务处、财务处及项目主持人都应当认识到教研经费管理是教改项目管理的核心,做好教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是保障教改工作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前提。教研经费不是项目主持人个人的经费,应严格按照立项申请书批复的经费预算和项目专款专用。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形成对教研经费管理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研经费的使用中依据教改工作的实际需要严格控制开支标准,规范教研经费管理程序。 2、加强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并强化教研经费管理 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照教研经费的特点,制定一套完整规范、科学合理、程序严密、操作性强、制约有效的教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加强教研经费转拨管理,加强教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加强管理,制度要先行,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教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根据教研经费的特点,按照既灵活又规范的原则,制订出一系列既不呆板僵化又不放任自流的教研经费管理办法。 3、注重预算编制管理 无论申报哪种级别的教研项目都要认真编制教研经费预算。教研项目预算编制同时涉及教改领域和财务领域方面的知识,财务部门或教研部门独立编制预算很难全面地完成,而教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教研项目资金的争取。同时,教研项目申请包括项目目的、项目实施程序、项目组成人员、需要的设备、材料及需要多少教研经费等,理论上只有课题主持人清楚。但实际上,由于大部分教研项目对于主持人而言也都是新的教改课题,这就使得教改项目主持人在确定教研经费时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根据这些特点,首先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必须与课题组主持人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一起编制项目预算,由主持人提出计划:需要什么教研手段、预计申请资助金额、自筹经费等,财务部门管理人员根据需要按照同类课题项目实际支出水平,结合目前市场价格对能源费、材料费、测试化验费、调研费、管理费、仪器设备购置、房屋使用费、资料打印复印费等测算开支标准及费用,对每项支出列出明细清单(以备今后支出时参考),并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办法核定费用比例,经反复讨论、调研测算、调整数据,最后编制出支出结构合理、可行的教研项目细化预算。 4、理顺教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课题组三者关系 教研经费管理是教改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财务管理部门和教改项目管理部门之间要及时加强协调与沟通,使教研管理和经费管理达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使教研经费的使用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从教研立项、资金划拨开始,财务管理部门就要和学校教改项目管理部门密切配合,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教研工作的相关业务政策,承担起教研项目的前期投入与效益预测、中期管理、结余经费的清理等工作,与教改项目管理部门一起参与教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项目的经费支出情况,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教改项目管理部门和课题组主要成员,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支出方向,保证教研经费的合理使用。最后,当项目完成或结题后,教改项目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学校有关教研经费结余奖励办法,及时结清课题经费,防止教研经费的浪费和流失。 5、加大对教研经费的审计力度 建立教研经费审计制度,加强对教研经费的监督,加强教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和跟踪反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纪监审处可以设立专门的教研经费审计人员。每学期对教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重点审核教改项目课题主持人在教研经费使用上执行预算方案的情况。对支出已超出预算范围者及时通知财务管理部门冻结教改项目课题主持人的账户,并与课题负责人及时沟通。重点课题经费按进度拨款,并在课题执行中对课题进展随时跟踪监督。 6、严格财务报销制度 教学改革管理部门要及时与财务部门联系,制定校内教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及时清理结题经费,防止教研结余资金的浪费与流失。建立健全教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教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教改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教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教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三个月内根据学校制定的教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结账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教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校内管理办法予以结账。 7、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和奖励制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教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建立教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从政策上加大对在教研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学研究者的奖励力度,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内外部环境。可从教研项目的技术水平、经费数额、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应综合考虑是否给学校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是否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是否增加了学校其他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关注、是否提高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在教研收入的分配制度上,以充分调动教研人员积极性为主,同时兼顾学校、二级系(部)、教学研究人员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另外学校可考虑建立教学改革基金,为教研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抓住机遇,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探索教研经费管理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以完善本校教研经费管理机制,提高教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使教研工作能真正取得成就,推动高校教研工作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教研管理论文:教育局开展教研管理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教育局今年工作要点提出的工作任务,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和优秀教师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调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形成协作探索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扎实,专业素质高,协作精神强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主线,加大教科研力度。以校本研修为基础,“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目标 1、提高教师驾驭教材和教学反思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提高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发新的课程资源,以远程教育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3、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4、以“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载体,强力实施优化课堂结构教学工作。 二、工作措施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1、成立教研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学科教研组长 2、健全制度,确保活动的有序开展。 为了确保活动持续、稳定有序和高质量的进行,完善本校教研活动制度。《教师学习制度》《教研活动制度》《听评课制度》 3、教研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7、8节课。 (二)教研活动内容 1、学习新理念,研究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怎么编制和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探究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目标与形成测试的编制;怎样讲解;新常规课的设计等。 2、确定帮带教师,落实帮带目标,做好定期考核 3、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本期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在上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本期优化课堂结构的研究课题。在微观上使优化课堂结构走向成熟化、完善化、合理化、实用化。 4、以搞好教学开放周,校长进课堂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切入点,加强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提高教师钻研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创设同伴互助与集体研讨的氛围,扎实有效地进行教研活动,切实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5、初三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研究教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考纲准确把握命题范围;研究前两年中考试题,准确把握命难易度。知识迁移扩展要准确、适度。与课内知识点密切相关的生活实际以及课外知识,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能够运用学过的课内知识得心应手的解决问题。 6、学习方式为自学与集体研修探究结合。自学要求教师按规定进度认真通读研究教材并摘录出重点内容填好报告册。研讨分学科分小组进行每次研讨要做到有议题、有记录、有结果。期末进行学习成果上报,对于上报的成果进行评比展示。加强教师自身的再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及驾驭教材、落实新科改、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7、“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目标:按模式人人上好优质的公开课。严格规程操作。切实为“优化课堂结构”服务。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引入多媒体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 8、请专家到我校讲学,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本校的教科研水平进入全县先进行列,以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教研管理论文:中职学校教研组管理策略研究 一、中职学校教师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能更清晰地了解中职学校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的现状,以及在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校团队学习管理奠定现实基础,我们在大量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走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梳理出团队学习与管理分析维度,据此编辑项目形成问卷,对JM地区17所中职学校教师代表共8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师教研组团队学习已有初步开展,但是整个团队学习管理水平不尽理想。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研组团队学习实质性活动开展情况较差 根据调查,17所中职学校中,开展了团队学习的占68.0%,只有教研学科组但并未开展团队学习的占32.0%。而在开展了教研组团队学习的学校中,也只有56.0%的教研组团队开展了实质性的学习。 (二)对教研组团队学习报有期望,但认识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58.3%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团队学习。但是,大部分教师对团队学习中要实现的功能并不完全了解,比如超过70.0%的教师并不明确教研组团队学习活动中的任务目标,认为教研组团队并不能实现有效沟通。认为教师能通过教研组团队学习提升自我,促进专业发展的教师也不到一半。 (三)教研组团队学习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随意性大 调查结果显示,各学校教研组团队学习形式比较传统,以报告式经验分享及常规性的集体备课、评课比较多,两项合计占比达80.0%;学习内容以完成政策性任务为主占61.7%;时间安排宽度长、随意性大。 (四)教研组团队学习缺乏合作精神 调查结果显示,教研组团队学习合作情况不太理想,资源共享仅36.6%,思想交流合作仅23.7%,情感交流也仅25.3%。 (五)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教研组团队学习组织结构不完善,各个教研团队没有科学设置团队管理人员的占88.4%;教研组团队没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相应学习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占76.7%;86.7%的学校教研组团队学习活动是没有相应经费的。 二、中职学校教师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中职学校的团队学习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教研组团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团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导致团队学习管理效率低下的关键原因。有效的团队学习必定要设置合理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机制,不断引导、促进团队成员自觉参与团队学习,强化有效学习行为,才能最终实现团队学习的总体目标。只有当大家的目标明确了,从内容、形式、方法上不断寻求创新,为达到目标共同努力。 (二)教研组团队学习制度建设落后,缺乏保障机制 团队学习制度建设落后,管理不规范。整个团队学习在制度上没有保障,不能让团队成员形成规律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团队学习之所以能让学习的效果产生倍增效应,最主要的是因为在团队学习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能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激励、互相监督的关系,让彼此的学习行为持续、有序、有效开展,从而使学习的发生变得更加容易。[1] (三)教研组团队合作学习意识淡薄,缺乏资源共享 团队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合作,是团队成员在物质、精神上的资源共享行为。如果团队成员各自为政,互不信任,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研究氛围不能达到一种和谐、默契的状态,成员之间不能通过合作互动、资源共享、反思对话建构起新的知识,那么团队学习活动根本就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团队学习效率等问题。 三、中职学校教师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策略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真正实现有效团队学习,需要我们在团队学习管理上狠下工夫,特别是要引导团队成员形成共识,达成一致的学习目标。 (一)明确教研组团队学习目标,完善团队管理机制 1.确立愿景,设立目标“教研组团队将来会成为什么样?”首先要确立共同的愿景,这是激发团队学习的内驱力。每一个成员都要参与团队目标的设立,要在团队中承担角色来帮助整个教研组获得成功。在教研组团队目标设立过程中,每个成员应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研组团队组织的长远发展。有了明确清晰的教研组团队目标和团队愿景,就有了教研组团队行动的具体方向,以及教研组团队行为的评估依据。2.完善教研组团队管理机制团队建设管理为先,管理实施制度为本。教研组团队学习管理机制的完善显得非常重要。建立统一机制、反思机制、共享机制、激励机制等管理机制,保障教研组团队学习的顺利进行。[2]比如团队教师共同参与制定教研组团队学习规划,规范团队学习制度,包括学习的时间、形式、内容等等;制定团队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职称评聘、教师进修、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及年度绩效考核等;建立共享制度,包括电子课件、优秀教案、论文、心得体会等内容的共享,优秀作品经过团队审核后,在教研团队研修平台;改革创新评价激励机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团队教师成长档案,及时掌握教研组团队每一位教师的所思、所想和所需,及时掌握每一位团队教师的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帮助他们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教师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跟进,使其明确今后在专业发展上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师能力提升目标,探索团队专业发展模式 1.学做结合,提升团队专业实践能力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共同阅读、骨干教师引领、主题学习、动态反思等形式的“学做一体化”教研学习模式,提升团队教师专业水平。比如团队制定读书制度,要求定期开展读书活动,规定读书方向,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保障阅读的有效性;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聘请专家对教研团队学习进行全程化指导,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派送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拓宽视野,并将其先进经验通过汇报的形式向全体教研组教师进行传播;确立研究的主题,在日常教学、教研工作中自觉地开展研究工作,提高教学水平,使学习与教师的日常工作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提倡团队教师多听自己学科以外的课,学习其他科目教学中能够对自身学科有所启发性的地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构建以研促教的团队学习模式教研团队除了常规学习形式外,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优方式。以研带教、以教促研,构建课题型教研文化,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具体方式如下:第一,动态式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反思,边提高。让教师相互交流、自我反思和吸纳他人的意见,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第二,团队学习活动优化模式。建立学习反思,说课研究,讨论定案的模式。第三,主题式的教研活动。通过找主题、定主题,为教研活动指明方向,构建“发现-学习-实施-反思”的团体教研模式。[3] (三)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建立团队共享、学习交流互动平台 1.网络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网络的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为深刻。学校教育空间从原来的三维空间拓展到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无论教师在哪里都可以通过虚拟空间进行学习和交流。其次,团队学习也不会局限于每月一次或每周一次这种局限的时间里,在虚拟空间中可以随时学习,随时交流,极大地方便了团队教师的交流沟通。这种学习形式让团队教师更自主、灵活地学习。由此,教研组团队学习需要良好的网络平台来支撑。2.多元化学习平台实现活动共享良好活动平台是沟通交流、共享发展的基本。要充分调动教研组团队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要搭建多元化学习支持平台。团队除了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构建外还以专业课题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网络为依托,多渠道搭建团队教师多元化学习支持平台,包括组织内部研修,学习资源支持,对外提升平台,自我研习(教学实践与反思)。(四)以培养团队凝聚力为目标,加强团队文化建设1.参与共建活动,提高归属感参与式管理是要发扬教研组团队成员的主人翁精神,共同参与教研组团队决策及文化建设。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民主就是每位教师能以某种方式,参与形成学校的管理目的、方法和内容的过程中去。”[4]同时由于参与了更多的文化建设与决策,一改教师以往作为教研组团队管理活动旁观者与局外人的状况。从决策执行者变为决策参与者;从课堂管理者变为教研组活动的管理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内容的研发者,极大增强了教师主人翁精神和对教研组的归属感,提升了教研组的凝聚力。2.目标导向教研组活动,增强凝聚力有目标的活动,效率、效果要远远优于一般随意的活动。以目标为导向可以指明方向,使得活动少走弯路,促进成员融合。加速教师间的融合就必须依仗目标导向式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活动的目标应直指教研组精神的培养。开展定期的目标导向式的教研组活动,让沟通、信任成为团队的座右铭,合作的意识深入每一个人的心里。总之,要想实现有效团队学习,提升团队学习管理水平是关键。通过合理的阶段性目标设置,不断引导团队成员自觉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团队学习的终极目标,达到提升团队、提升团队成员学习的效果。 作者:潘军英 单位:江门市工贸职业技术学校 教研管理论文:党校教研档案管理论文 摘要:党校教研档案主要是指党校在行政、科研以及教学中形成的,对社会发展和党校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字、表格、声像为载体的记录,其不仅可以促进党校教育水平以及管理工作的提高,同时还为科学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主要针对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提出相关优化对策,给予我国党校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教研档案;档案管理;党校 党校教研档案主要反映和记录了党校在管理以及教学中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和历史经验,是开展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关键参考。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开展业务培训以及理论学习的关键基地,教研档案的有效利用,不仅对党校的健康发展有直接关系,同时还对党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水平具有密切影响。但是当前,在我国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导致教研档案的功能和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在此背景下对教研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提出相关对策,对提高我国党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党校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档案意识。当前,我国党校对教研档案管理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缺乏科学的档案意识,党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存在认识偏差,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致使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档案文件出现残缺、破损以及流失的情况;党校科研人员以及教师没有及时移交科研和教学文件,导致档案搜集归档存在困难。2.制度不健全。当前,对于教研档案管理,党校只是大致制定了一些项目和内容,对于归档时间、奖罚措施以及文件要求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档案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制度依据。同时,制度不健全也导致管理工作不能形成系统的工作细则和工作程序,档案在分类、整理以及收集方面比较混乱。3.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当前,在我国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毕业于档案专业的人员不多,而可以熟练运用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人员更是稀缺。同时,很多管理人员缺乏必备的专业技能,缺乏学习精神和学习意识,在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差、效率低,甚至出现档案堆积以及丢失的情况。 二、优化党校教研档案管理的相关对策 1.提高档案管理认识。想要进一步提高教研档案的管理水平,党校领导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意识,给予档案管理工作以充分的重视,并且认识到教研档案管理工作对党校发展和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档案管理是党校各项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才能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并且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以及规范化发展,不断累积教学经验,发挥教研档案的功能与作用,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相关领导要充分贯彻《档案法》,并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校工作人员对教研档案的重视程度,转变陈旧的思维观念,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档案的归档以及整理工作中,配合管理人员做好教研档案管理工作。2.制定科学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开展教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凭证,是促进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党校只有根据自身管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才会有效发挥教研档案的功能与作用,进而提高本校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制定档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党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教研档案的特点,并且根据现有制度,分析档案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第一,在管理制度中,要清晰划分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并且对管理程序进行规范,保证制度的充分落实和严格执行,将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划分,实现责任到人;第二,在开展管理工作的同时,党校领导要加大监督力度,针对管理制度的执行以及落实情况进行严格检验,如果发现问题,要马上组织整改;第三,党校领导要将管理工作的质量与管理人员的晋级晋职、年度考核挂钩,制定科学的奖惩措施,进而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教研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党校领导一定要多方面、全方位的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党校领导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以及政治教育,培养人员具备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培养出一支作风顽强、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团队;第二,党校要加强建设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业务物质,并且提供给管理人员以技能培训和专业学习的平台,针对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现代化的专业培训,强化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扩展其技能领域,提高专业能力;第三,党校还要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超前意识,在搜集以及归档工作中,不能坐等资料的移交,要深入到科研以及教学一线,帮助科研人员以及教师完成资料的归档和收集工作,并且以超前的意识促进档案管理的有序开展,对教研档案的形成进行全程监控。4.确保档案资料完整。管理人员要保证文件资料的完整归档。第一,一定要明确各项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并且严格区别归档文件与不归档文件的界限,对于归档文件要提出相关要求,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文件归档情况开展指导和监督;第二,明确规定文件归档时间,保证文件材料收集及时,对于没有归档的文件,管理人员要进行督促,进而实现文件的尽早归档;第三,管理人员要对归档文件进行严格审核,主要审核文件的完整性以及齐全性,文件内容是不是准确清晰,文件材料用笔以及纸质是不是符合规范,文件内容与具体情况是不是相符,管理人员如果发现文件存在潦草、敷衍以及虚假的情况,要进行及时纠正,进而保证文件准确、真实、完整。5.提高教研档案质量。第一,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树立质量优先的思想认识,管理人员要对教师开展质量教育,进而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质量的关键性,同时,管理人员还要积极与党校领导沟通,将档案质量与教师的绩效挂钩,以经济手段调动教师配合档案工作的热情,对于一些编写能力有限的教师,档案管理部门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进而提高其材料编写质量;第二,管理人员要积极与学校各个行政部门建立联系,将科研规划、教学制定、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及时归档,并且针对其变化和实施情况,把变化和补充的内容填写到材料中,举办教案、科研报告以及科研论文的评比活动,通过经济鼓励、精神奖励的形式,激发教师编写文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对于党校各种活动所形成的材料,管理人员要积极认真的收集归档,进而获取第一手资料或者原始资料;第四,为了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管理人员要针对教研档案的特点,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并且将其以材料的形式发放到教师手中。 三、结语 教研档案管理是党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党校开展日常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管理人员一定要更新观念,针对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党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张锦华 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教研管理论文:幼儿园教研工作规范化管理探讨 摘要:幼儿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的场所,所以幼儿园的管理是否规范,教研工作的管理是否规范对于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水平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幼儿园教研活动想要进行有效的开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进行规范化的教研管理,可以说规范化的教研管理工作从一方面来讲是幼儿园园长的主要思想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又是在幼儿园这个特殊阶段的教学老师的共同需求,这就需要相关的幼儿园应该从自己的具体实际出发,重视在教研实践过程中的规定制度,本文就如何对幼儿园教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幼儿园教研工作;规范化;管理 1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 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是幼儿园的相关管理者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园的客观存在的规律,采用相关的科学手段和方式,合理的利用资源条件,从而达到预期的教研工作目标的行为,可以说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对于幼儿园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相关的幼儿园负责人应该将其落实。 2对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是幼儿园具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研管理工作的规范程度与幼儿园内的保教人员的自身素质息息相关,教研管理工作规范可以保证幼儿园具体教研工作的质量,从而保证了保教工作能够顺利的实施,这对幼儿园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就目前幼儿园发展的形势来讲,大多数幼儿园在教研管理工作方面都存在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五无来进行概括,首先,存在着无人管理的问题,对于教研管理工作,没有具体的负责人对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上至幼儿园园长,下至教员;其次,对于教研工作无视管理,就是幼儿园整体对教研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对整个教研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一知半解;第三点,无法进行管理,因为没有对教研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就产生了无法管理的状态,主要就是没有相关的制度和管理政策,所以想要进行管理是非常难的,再者就是无序管理,也就是在进行教研管理工作时由于缺乏规范计划,所以在管理上也是盲目和随意的;最后,无效管理,这样的问题是前四项综合的表现,由于在教研工作的管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就导致整个管理时无效的、没有意义的。总体来说,在幼儿园的教研工作的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就是教研工作盲目、被动、教员不能主动地去配合。 3对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的规范 3.1对幼儿园教研组工作的规范:为了促进幼儿园教研组工作的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求各级幼儿园将自己园内的教研管理机构进行成立并且完善,这个组织就是幼儿园的教研组,这个组织是负责整个幼儿园开展教研工作的管理组织,并且教研管理组织的具体数量应该给根据幼儿园的实际规模进行设定,通过幼儿园的教研管理组织,可以促进保教人员的思想认识,通过实际的调研、学习和研究发现幼儿园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在实践中将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质量提高,促进幼儿园的良好发展。 3.2对幼儿园教研组相关负责人工作的规范:想要保证幼儿园教研工作顺利实施,相关的教研工作管理者至关重要,因为他是整个教研管理工作的具体指挥者,所以对幼儿园教研组组长的具体工作必须要严格的进行规范,首先,要规范教研组组长的任用标准,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素养,在工作态度上要积极进取、认真负责;其次,还应该对幼儿园的主要教研工作熟悉了解,并且善于学习,懂得如何处理相关的问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等等。 3.3对幼儿园教研工作的具体内容的规范: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幼儿园自主负责,主要的负责人是幼儿园的相关负责人负责,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对教研工作实施规范化的计划管理,首先应该要根据幼儿园的具体现状来进行,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将幼儿园的长远发展的目标和本区域幼儿园教育的具体发展的情况来进行,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指导教研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对教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制定相关的教研工作计划,并且制定出计划后,相关负责人还应该监督计划的具体实施和执行的情况,督促计划顺利的实施,将计划真正的落到实处。要想保证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有相关的教研管理机构,将教研管理工作的制度进行完善,必要时还应该将教研管理会议制度进行建立,经常开展教研管理工作座谈会,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交流并进行有效解决,对于教研管理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扬,对于在教研工作中所需要的资金应该积极进行配合,目的就是保证整个教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实施幼儿园教研管理工作质量管理,应该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并且就这些教研管理目标进行定期的检查,定期进行完成情况评价,并且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积极的进行分析处理,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可以对这些情况进行适当的控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教育的综合质量和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具体变化对教研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的规范的评价。 4结语 对于幼儿园的发展,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个工作的规范化与否与幼儿园的整体工作的质量息息相关,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存在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这就要引起相关的幼儿园管理者的重视,积极地采取对策,将幼儿园的教研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最终保证幼儿园的保教工作顺利的进行。 作者:王薇 单位: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幼儿园 教研管理论文:语文教研组长学年教研管理述职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观念,回顾自己半年来的工作和学习,我觉得自己在这一学期里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都进步、提高了许多。现从师德、课堂教学、班级工作、语文教研组等方面进行以下总结: 1、师德方面: 本人担任了三年级和四年级语文教学,担任了一个四年级的班主任,兼任丰羽学部语文教研组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爱后进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坚守学校的“三条高压线”,遵守“三规范一要求”,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坚持出满勤,根据学校的课堂教学常规严格做好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2、教学工作方面: 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主动评价,运用启发学习、尝试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在教学中求创新,在活动中促发展,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训练,精心设计练习作业,练习作业有层次有坡度,对学生的作业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热情辅导中下生,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考查,做好学生的补漏工作。把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充分发掘学生自己的潜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3、班级工作: 根据学校德育和少队的工作精神,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创新主题队会的活动形式,推行“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接受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想办法调动每一个孩子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纪律性的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我每周都要挤时间与学生进行谈话和交流。 与课任教师、家长密切配合。主动与课任教师互相沟通,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共同管理好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通过电访、家访了解学生在家里、在社会、在假日的情况,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的表现,互相沟通,共商教育孩子们的方法,使学生能健康发展。发现个别学生的问题时,主动与家长联系,并力争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子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家长对我班的课任教师和班级工作满意率较高。 4、语文教研方面: 主动带头上教研课,本学期主讲了两堂教研课:一堂是本组内的教研课,另一堂是为白沙完小上的公开课。常动笔写写教学后记和教学经验体会,论文一篇选送市参加评选。每周四组织了集体备课,重点研究课堂教学,陈瑞芳老师为学部推出了一堂精品课,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组的五位老师,团结一致,献计献策,经过反反复复的多次修改,还主动向市教研室李小葵老师、我校的教学主管李主任和教研员刘老师请教,并在这堂课的基础上,我们组向整个学校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想学、学会和会学”的教学设计思路。 回顾本年度的工作和学习。从个人而言,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但有时还有吃老本的思想,业务学习得不够,不能持之以恒,希望在领导和教师的监督、关心、帮助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学校增光添彩,愿和全校教职工携手并进,共创美好明天。 教研管理论文:学校课堂教研质量管理工作汇报 依靠全体教职工的一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关注课堂教学,抓好教学质量 学校的教学工作都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学校本期制定了教学目标任务,各年级对目标任务向班级和学科教师进行了分解,学校对上期学区教学质量考试的质量情况向全校老师进行了通报,各年级召开了总结会,制定了本期教学计划,拟定了措施。老师们向课堂要质量,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各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好教材中所蕴涵的思维发散点,充分展现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培养学生乐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学习,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习题精选,题量适中,评讲及时,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好新教材 突出新课程改革工作重点。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领会其改革的精神实质,科任教师熟悉新教材,逐步摸索出适应新教材,适应我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路子,重视学法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校切实抓好教研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对新课程实施不断总结。 三、充分发挥教研活动作用 加强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教研活动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教务主任认真对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业务的管理。重点抓备课、教法研讨、命题研究、质量分析。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同学科教师加强沟通,充分发挥了团队作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认真制订活动计划并积极实施。学校每月对教学工作全面检查。 四、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实施新课程的组织领导和新课程设置管理,继续细化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教学常规的要求,以加强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为重点,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将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调研和巡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将情况向全体教师进行通报分析,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行为。 五、搞好考试安排,严格考试管理 严格考试的考务工作。强化考纪教育,增强考试的严肃性,确保考试的客观、真实、有效。严格考试管理,加强了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对考试情况及时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面向全体进行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切实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认真组织各级各类教研活动 开展校内教师公开课活动、学区、校际教师观摩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了校际间的教育教学交流。 七、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教学工作紧张有序 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教学工作“紧张、有序、科学、高效”。根据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形势及时调整备考策略,优化教学行为。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优化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益。所有老师有质量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认真研究检测形势,认真研究考试策略,千方百计提高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的教学质量。 八、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崇德尚美、才高艺精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优秀教师认真开展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在思想上引导。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师德规范,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开指导青年教师钻研教材、教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业务能力。学校善于发现青年教师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表彰。 九、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水平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研最普通的形式,按教学进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教学前,反思教材、学生、教法三大教学要素,使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教学中,要求及时、自觉地对师生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重心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通过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十、开展教师讨论活动,促进教学交流 教师讨论活动在周五进行,教师轮流演讲,每次发言教师两名。讨论内容主要是一周以来的教学心得、教育故事、教育反思、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学科探索和学校管理。教师发言时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有力,能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通过这项活动,老师们能够在反思教育教学,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讲述亲历的教育故事,给教师以亲近感、亲切感,促进了教育教学交流,让教师们分享了教育的成功与喜悦,在倾听和诉说中,探究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十一、重视学情调查,研究学生情况 学校每月、期中、期末对学生开展学情调查,对学情分类进行归纳,及时反馈并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困生和留守学生的调查,从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心理素质多方面进行研究,准确地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措施,这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十三、不足之处 1、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探索和吸收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2、在计划、安排工作时还要注意多思考、多商量,以便更周到、更细致、更完美。 3、要进一步实施好教研结计划,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落实检查和考核。 4、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教学研究,求真务实。 5、加强对新课程的培训、指导、检查,切实转变师生教学观念。 6、严格按新的课程标准和计划排课。 教研管理论文: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抓教研 一、基本情况 叶枝镇原有学校共计35所,通过几年的努力。完小6所,两师一校2所,教学点27个,结合本镇实际情况,根据当今办学方向,认真分析校点布局情况,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使用效益,2008年共撤并年级7校。撤并学校13所,2008年有学校计21所,2009年又撤并4个校点,现我镇有学校17所,其中完小3所,校点14所。开学后根据收集整理得知,有适龄儿童862人,已入学860人,入学率达99.8%实际应在校918人,实际在校844人,流失学生达74人。校教师编制数72人(实有在编教师60人,未能上班1人,代课教师9人,临时工9人)小学高级教师19人,小学一级教师20人,小学二级教师8人,报账员1人,工人4人,新录用8人。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年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狠抓教研,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理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不断推进我镇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把今后工作做得更好,现将一年来的工作作简要总结。 二、一年来工作及工作成效 (一)强化学习,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牢固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为了此项工作落实,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政治学习,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并列如学校的主要工作中,要求各村有计划、有检查。二是加强宣传,形成共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三是强化教师的业务学习,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强化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本学年我校结合实际,教科室组织各种教研活动,通过活动组织,促使各教师参与准备,在此过程中就要去查阅学习一些资料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巩固“普九”成果,改善办学条件 1、认真做好“普九”和“等级学校督导评估的档案续建工作,并做到档案规范、齐全、数据清晰准确。 2、精心设计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并做到:一是加强室内管理,统一标准、规范布置,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民主管理 1、我校知人善任依据实际,安排教师积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稳定教师的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树立讲政治、创业绩,树新风的领导班子形象,严格遵守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研究学校的大问题做到公开、接受监督,严格控制领导独断专行的良好行为。 3、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全体教师查思想,查作风,查职业道德,查履行职责,为人师表。二是开展调查活动,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到目前为止,教师敬业爱岗,团结向上,使教师思想得到了转变,工作上有了进步,业务上有了提高,纪律上有了增强。 (四)、加强德育管理 1、一是以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为主线,大力开展文明活动。二是从学生的一日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严谨的校风校纪。三是通过品德课很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为落实该项活动,各校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四是严格升降旗制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2、重点工作重点抓,积极创造好的工作氛围,一是抓好社会、家庭、学校的联系,结合实际,召开家长会、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学校,学校了解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二是开展好环境整治活动,加强学校的食堂管理,清理校内外的卫生死角,通过清理整顿有明显的改观,宣传安全知识,使学生了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以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进课程改革 1、开学,我校及时安排教研活动,要求各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总结,找出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要转换教师的角色,多想办法,让学生学习方式得以改变,在月会中,客观的评价等问题大家坐在一起各抒己见,对于不足之处,要进行客观地分析,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比如我们推行学习的参与式合作学习,不要担心不成功,要注重培养习惯,从小学会合作等,以免再走弯路,对于一些好的经验,我们应进行推广和交流。在全村或全镇范围内形成一种积极探索,提高质量的教学钻研氛围。 2、教研组及时安排骨干教师的公开课,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但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注意突破重点,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最终推动我镇整体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出来,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使人人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为教师服务的氛围。 3、继续坚持“走出去”与“校本教研”相结合原则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教研工作是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2009年度先后安排省外学习1人次,省级3人次,丽江1人次,香格里拉1人次,县城30多人次,教科室计划2次“校本教研”其中一次是为了不断加强镇小学教育,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因此我镇中心完小教科室就如何提高民族贫困山区教师教学能力,与师生交流谈话,查阅资料,探讨分析的基础上把说课竞赛列入教科室工作计划,于2009年2月28日在全镇教师会议上作了说课教学竞赛安排和前期工作准备。各村进行选拔,参赛教师达35人。于2009年5月8日—9日在叶枝完小举行小学教师说课教学竞赛,共18人参加竞赛活动,参加评委有9人,参与听课教师据统计达71人,最终取得很好效果,并得到县教研室的好评和赞扬。全体教师都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次培训学习和活动的开展,为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打下基础,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4加强常规管理,促进管理更加规范,学校严格执行教学常规,强化教学法规意识,采用“定时检查和随时抽查”方法,加强课程管理,做到开齐、上足、教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困难 (一)在一年的工作中,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及学习,各种业务能得到提高,观念得到更新,严肃各种纪律,在全体教师相互关心,团结协作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作整体看: 1、全镇教育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2、完成叶枝完小十五万的电教工程(校园广播、多媒体、电教室)。 3、完成叶枝完小五万的食堂改造工程。 4、完成木左洛29733.56元校舍维修工程。 5、完成梓里完小的36.31万学生住宿楼343平方米。 6、完成了等级学校的督导验收,被评为二级二等学校。 以上成绩的取得,有力地促进了叶枝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提高全民素质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有了成绩,但同样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1、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有部分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守旧,教学质量差。 2、学校内部管理落实不到位,认识不足,得过且过的不良风气依然存在。 3、由于历史原因和封建思想的影响,高半山区群众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对教育的必要认识,有些孩子间断性上学,不同程度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叶枝学生的入学巩固依然非常严峻。 四、对以后工作的打算 1、与政府保持一致,争取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领导,关心和支持教育,营造领导重视教育,群众支持教育、社会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叶枝入学巩固得以提高。 2、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实行教师绩效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狠抓学校常规管理,严格按常规管理要求促进学校内部管理。 4、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和文明学校评比活动,促进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 5、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努力使我镇教育事业发展更具有生机、活力。工作中的成绩将化为我们的动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是我们今后自身整改的目标。今后,我们将不断地完善各种管理,努力提高工作水平,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教研管理论文:课堂教研质量管理总结 依靠全体教职工的一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关注课堂教学,抓好教学质量 学校的教学工作都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学校本期制定了教学目标任务,各年级对目标任务向班级和学科教师进行了分解,学校对上期学区教学质量考试的质量情况向全校老师进行了通报,各年级召开了总结会,制定了本期教学计划,拟定了措施。老师们向课堂要质量,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各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好教材中所蕴涵的思维发散点,充分展现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培养学生乐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贯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学习,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习题精选,题量适中,评讲及时,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好新教材 突出新课程改革工作重点。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领会其改革的精神实质,科任教师熟悉新教材,逐步摸索出适应新教材,适应我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路子,重视学法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校切实抓好教研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对新课程实施不断总结。 三、充分发挥教研活动作用 加强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教研活动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教务主任认真对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业务的管理。重点抓备课、教法研讨、命题研究、质量分析。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同学科教师加强沟通,充分发挥了团队作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的作用,认真制订活动计划并积极实施。学校每月对教学工作全面检查。 四、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实施新课程的组织领导和新课程设置管理,继续细化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教学常规的要求,以加强教学工作的常规管理为重点,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将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调研和巡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将情况向全体教师进行通报分析,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行为。 五、搞好考试安排,严格考试管理 严格考试的考务工作。强化考纪教育,增强考试的严肃性,确保考试的客观、真实、有效。严格考试管理,加强了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对考试情况及时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面向全体进行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切实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认真组织各级各类教研活动 开展校内教师公开课活动、学区、校际教师观摩课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了校际间的教育教学交流。 七、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教学工作紧张有序 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教学工作“紧张、有序、科学、高效”。根据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形势及时调整备考策略,优化教学行为。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优化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益。所有老师有质量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认真研究检测形势,认真研究考试策略,千方百计提高参加学区教学检测班级的教学质量。 八、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崇德尚美、才高艺精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优秀教师认真开展了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在思想上引导。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师德规范,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校开指导青年教师钻研教材、教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业务能力。学校善于发现青年教师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表彰。 九、重视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水平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研最普通的形式,按教学进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教学前,反思教材、学生、教法三大教学要素,使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教学中,要求及时、自觉地对师生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重心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通过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十、开展教师讨论活动,促进教学交流 教师讨论活动在周五进行,教师轮流演讲,每次发言教师两名。讨论内容主要是一周以来的教学心得、教育故事、教育反思、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学科探索和学校管理。教师发言时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有力,能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通过这项活动,老师们能够在反思教育教学,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讲述亲历的教育故事,给教师以亲近感、亲切感,促进了教育教学交流,让教师们分享了教育的成功与喜悦,在倾听和诉说中,探究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十一、重视学情调查,研究学生情况 学校每月、期中、期末对学生开展学情调查,对学情分类进行归纳,及时反馈并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困生和留守学生的调查,从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心理素质多方面进行研究,准确地发现问题,及时地采取措施,这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十三、不足之处 1、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探索和吸收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2、在计划、安排工作时还要注意多思考、多商量,以便更周到、更细致、更完美。 3、要进一步实施好教研结计划,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落实检查和考核。 4、结合学校实际,加强教学研 究,求真务实。 5、加强对新课程的培训、指导、检查,切实转变师生教学观念。 6、严格按新的课程标准和计划排课。 教研管理论文:语文教研能力管理论文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它反映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发现它,认识它,就能遵循它施教,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怎样才能发现,当然要研究;怎样才能深入地认识,当然更要研究。 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研究高不可攀。语文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有教学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就是进行研究。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发言权,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 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锻炼。 (1)选题的能力 选题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开端。课题一旦选定,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步骤等等也随之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 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所谓普遍意义,是指教学中有规律性的,能解决某一层面的,反映某些本质的;所谓特定问题,是指目标明确,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清晰。 选题就是寻找研究语文教学问题的突破口。语文教学十分复杂,要探索其客观规律,必须有确定的着手点和突破口。先在一个方向上,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突破,逐步扩展,逐步深入,才能对语文教学规律有越来越深的认识。 选题要角度小,有价值,有新意。 要根据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先搭选题的框架,形成选题网络,然后由总到分,纵横交错,找聚汇点,找熟悉点,确立课题。 (2)收集资料的能力 围绕课题收集资料,力求范围广一点,内容实在一点。一是检索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做摘记、笔记、卡片;二是开展调查。常用的调查方法是:①问卷调查。面可宽些,取得数据,作定量分析。②开座谈会。口问手写,取得具体的材料。③访谈。抓住典型,作较细致的了解。资料是研究的依据,越具体,越典型,越有研究的价值。 资料收集后须排列梳理,归类集中;须剖析材料意义,分清主次;须认真筛选,选取最有意义的。 (3)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 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结晶,撰写时要遵循几条原则:①论证要以事实为依据。研究论文中列举的数据和例子,应该是千真万确的。②内容的阐述要有逻辑性。论文内容的逻辑性是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必然反映。③语言要准确、明白,不能含糊其辞。④引用文献资料要注明出处。 教学研究论文有论述性的,有描述性的。如果是开展教改实验以后形成的报告,那就是实验性研究报告。 教学研究论文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①论题,即论文题目。②引论。③本论。④结论。文前可加“内容提要”,文中可加注,文末可说明写作时间。 初稿完成后,应反复琢磨,认真修改。 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指示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勇于在这条路上迈开大步。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学业修养,在语文能力方面尤其要刻苦锻炼,达到较高的水平。 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师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力的强弱和教师能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自身须有较深的语文能力修养。 语文能力修养包括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等。下面着重讲讲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含众多因素,众多系列,既可分解,又可综合。从语文教学过程看,有钻研教材的能力,设计教案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测试考评的能力。要使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须有制订语文教学计划的能力。从语言文字来说,有阅读教学能力,写作教学能力,听话教学能力,说话教学能力,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形成系列,纵横交错,相辅相成。语文教学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而且表现在课外,如课外阅读指导能力,语文课外活动组织与指导的能力等。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立体结构。中学语文教师要练就多项本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能力 语文教学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切忌随意性。学生在一定的阶段,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学缺少切合学生实际的计划,就会顾此失彼,贻误学生学业。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计划的制订,并提高制订的能力。 学习和深入理解语文教学大纲,把握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理清读、写、听、说训练的具体内容,弄清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把要求和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到各个年级,既循序渐进,又适当重复,增强训练效果。训练的项目要与课文对应,寻求最佳的载体。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按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明确的知识点和训练点。 制订语文教学计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研究学生语文的实际水平,学习语文的主要心态,学习语文的方法与能力,以此来调整教学要求的高低,调整训练项目的难易,调整教学的进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三年是一个整体,根据学生语文程度,可采取先慢一点,后快一点的做法,也可匀速发展。不管怎样安排,读、写、听、说,应各自形成系统,有明显的坡度,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学期语文教学计划须认真制定。把握三年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分年级、分学期制定的教学计划应目的明确,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线条清晰,可操作性强。 制定的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可作适当的增删,可作部分的调整,目的在有利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钻研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语文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语文教材,关系到语文教学大纲能否得到贯彻,语文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掌握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要切实掌握,须有独立钻研的能力。 一是从总体上把握。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体例安排、知识结构,范文特色,梳理得一清二楚,做到心中有全局。通晓全套教材的思路,脑中就会有教文育人的大框架。 二是把握单元组合的规律。在通读全册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楚每一单元的内部组合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研究单元的内部组合,要正确把握读、写、听、说的知识点和训练点;研究各单元之间的关系,要妥贴地把语文知识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分别联点成线,做到纵线清晰,横向能有机联系。 三是把握课文的个性。一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须透彻理解。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探究思想内容,又从思想内容的高度推敲语言文字的表达;反复琢磨,领悟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剖析语言文字独特的表现力,洞悉课文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写文章的内在规律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中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慧眼识特点。《庄子·列御寇》中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语文教师对课文的钻研要能由表及里,见人之所未见,把握到细微之处,须具有入深渊探取骊龙之珠的勇气和劲头。 四是正确查阅资料。涉及课文中的种种知识,要查阅各类工具书,查阅有关书籍,力求准确无误,力求真正弄懂。切不可搞教学参考书搬家。钻研教材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精读课文的过程,广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自觉提高教学业务的过程。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借鉴他人,才有真提高;照抄别人,只会在原地踏步,体会不到获得真知的欢乐。 (3)设计教学的能力 吃透教材是教学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必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教学须有的放矢,有很强的针对性;只从教材出发,忽视学生实际,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会,教学生学好,因此,设计教学必须对教学对象作认真的了解与研究。当代中学生与过去的比,在年龄、生理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在思想、心理、习惯、追求等方面有许多明显的区别。要了解和研究当代学生的特点,他们的理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他们的语文基础、学习方法,他们的可塑性等等,在课内外做有心人,眼看,耳听,心想,让一个个活泼泼的学生形象印在脑子里,既能抓住他们的共同点,又了解他们各自的个性特征。 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①确定教学目的不管是单元教学目的还是课文教学目的,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的教学目的,都应体现语文的性质,语文的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学目的不能“泛”,要紧扣课文或单元的特点;不能面面俱到,要集中又单一;不能任意拔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准星”定得准,教学就不会偏离。 ②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不管是知识点还是训练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教学目的才能真正达到。难点的确定一是视教材本身,如某篇课文的某个段落、某些词句难以理解,二是视学生实际水平,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难点可能就是重点,但也不一定就是重点。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剖析难点,化难为易。 ③安排教学程序教学思路不等同于写作思路,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心理安排教学程序。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训练,均要妥善筹划,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各个单元在每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同,各篇课文有各自的体裁,各自的特色,学生学习各类课文的兴趣,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安排教学程序不能拘泥于一个模式,要有效果第一的观念,要有创新的意识。 ④选择教学方法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桥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受教学目的的制约。讲述法、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等,各有优点,也各有局限性。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加以选择。教学方法不宜单一,应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加以优化组合。不管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有一点应特别注意,就是: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中难度最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的,是如何使学生开动脑筋,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进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问题”是学生通往阅读课文、深究课文的铺路石子,设计得精彩,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求知欲旺盛,举一而反三。 ⑤设计作业语文作业的设计不能只理解为新课结束以后的作业和课外的作业。语文作业的主旋律是语文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全过程中应该在适当的教学环节里安排训练的作业。设计语文作业应着眼于突出重点,落实教学目的;应有启发性,避免机械操练,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应着眼于素质教育,力克进入应试误区;应形式多样,开发学生智力;应分量适当,避免学生过重负担;应具有弹性,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均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⑥设计板书板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学生的学习起提示、启发、强调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强记忆。板书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就课文、就单元复习进行总体设计的,一种是随写随擦的。前者重提纲挈领,重醒目,后者往往是生字、难词,须说明的,须强调的。板书可用不同色彩的粉笔,但忌五彩斑驳,使学生眼花缭乱。成功的板书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了解、熟悉,源于教学思路的清晰、新颖。 教学设计行之于书面,就是教案。教案根据教师教学经验是否丰富、根据教学实施的需要,可写详案,可写简案,可部分详,部分简。教案须眉目清楚,教学步骤明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均有所反映。书写力求规范,第二遍、第三遍,乃至多遍教的课文,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及教师自己理解的程度而作修改、补充,乃至重写,体现改革精神,以求逐步完善,精益求精。 (4)驾驭课堂的能力 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设计的蓝图能否有效地实现,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要使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积极,主动进行语文训练,须着意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①组织能力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面对班很几十个学生,如何把他们组织到教学过程之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脑力劳动过程,教师的脑力劳动应当跟学生的脑力劳动相结合,而最终目的是激励学生开展积极的脑力劳动,因此,教师和全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合理的关系。这种合理关系就是:教师的“教”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积极性极大的调动,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窗交流;课堂里形成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传递信息的渠道通畅;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可切磋琢磨,而且能充分发展个性与才能,能者为师。这种合理关系的主导者是教师。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这种辐射式的教学网络,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优化学习情境。驾驭课堂的组织能力不能误解为只是课起始阶段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只是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它应该贯串一节课的始终,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②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组合体,在教学进程中,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等等时有发生,语文教师要善于调控,妥善处理多种矛盾,使教学秩序井然,教学目的实现。其中尤以教与学的矛盾为多,教师须具有教育机智,善于应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思想高度集中,会对教材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提出种种疑难,会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看法持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是课堂教学中闪光的所在,应把握时机,充分肯定正确的意见,把学生组织到讨论的热潮之中,促使学习深入,促使课的质量提高。应变能力强不强,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对教材熟悉的程度,理解的程度;二是反应的灵敏度,能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时综合来自众多学生的正确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能及时调整或修正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信服;三是有相当的知识储存,并能信手拈来为我教学所用。摆脱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取决于教师应变能力发挥得如何。 ③语言能力教师的教学法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它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教学起凝聚作用。语文教师语言要活泼、生动、流畅,能悦于耳,入于心,对学生产生说服力与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语文教师语言要善于激趣,要新鲜、优美、风趣;要深于传情,要传真情,要亲切,要向学生传递健康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情;要工于达意,要准确无误,简明、严谨,词汇丰富;要巧于启智,善于点拨、引导、启发。教师语言规范,能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起榜样的作用,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驾驭课堂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的基本功,课堂教学能否闪发光彩,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就在于此。这种能力的培养靠精心的探索研究,靠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磨砺。 (5)处理作业的能力 学生的语文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教与学的质量,它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经验与问题,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正因为如此,处理学生作业不能停留在只判断正误,只打分数,要做到: ①明确学生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反馈,不过方式是学生独立操作,独立训练,以巩固或加深理解课内所学的内容。处理时要加强目的性,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重视反馈教学质量的信息。 ②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如口头的、书面的,单项的、综合的等等,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可分别处理,可集体讨论,可互批互改。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落到实处,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③批改作业要以正面鼓励为主,积极引导为主,千方百计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切忌横加指责,对错误与不足要说得具体,指引修改的路子。 ④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有的学生的作文可面批面改,重点帮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分阶段地采用不同方法处理,以求得最佳效果。 (6)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能力 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语文,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封闭在课堂小天地里。从大语文的观念看,可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不赘述,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意识。 要在思想上重视,明确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 语文课外活动内容要具体,形式要多样,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语文课外活动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搞课堂教学的延伸,不能以规定的作业束缚学生,加重他们的负担。 要让学生做语文课外活动的主人,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主持能力,实践能力。教师当参谋,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组织活动时,应积极争取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 语文教学能力表现在众多方面,上面仅仅就几项主要的加以简述,其他如考核学生语文程度的能力、对教学评价的能力、运用教具的能力等,也都应该积极锻炼,不断提高。 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科学修养 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需要以相当的文化科学修养为基础。由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综合性的特点,语文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修养外,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修养。教师知识面越宽,视野越开阔,教学时就能内容充实,厚积而薄发,左右逢源。 (1)自然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中缺乏科学意识、对科技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几乎是寸步难行。语文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材中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如宇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建筑学、物理学等等;大而言之,我们要培养21世纪在世界上有竞争能力的建设者,从小就要培养很强的科学意识,对科学技术有浓厚的兴趣,有积极参与的愿望和行动。课内启发,课外阅读推荐,在学生心灵深处播撒科学的种子。 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很广,可说是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语文教师当然不可能通晓各门科学,但是读一点科普读物,关心与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读一点科技发展史,对某一门或某几门科学知识了解稍多一些,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 (2)社会科学知识 语文教材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学时要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学有成效。语文教师除须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 要熟悉我国的国情,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现代史;学习经济学,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点;学习法学,尤其是有关教育的法令、法规;学习文化学,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学习人际交往等等。总之,要博览群书,以百科知识丰富自己,做知识富有的人。 语文教师“精”于语文专业,“博”于文化科学知识,能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居高临下,学生必能学有所得,受益终生。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而且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面对综合性如此强的十分复杂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必须用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能做到既懂得教什么,又懂得怎样教,才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学习教育学,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教学论,懂得教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学习现代教学论,开阔视野,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 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了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中感知、注意、想象、思维等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学习语文学科教育学,懂得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掌握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过程、原则、方法;熟悉语文教育的对象,研究他们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在教学全过程中根据语文训练特点实施德育和美育的规律。 要学以致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须树立正确的观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 (1)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看待教育价值标准。社会主义的教育应体现工具价值标准与理想价值标准的统一。工具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政治、科技发展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理想价值标准指的是教育本体的价值标准,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两个标准统一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思想端正,语文教学才能大面积丰收。 (2)学生观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教师是教学任务的实现者,传授文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之较少变为知之较多,由知之不完善到知之较完善,体现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的客体,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地进行学习。主客体这对矛盾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但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由未知、未能转化为知和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方能实现。教师的教对学生来说,是外因,是学生学好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是学好或学不好的根据。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设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为了不教”,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是“教会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千万不能把他们作为知识的容器,向他们灌输,要他们死啃书本,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把他们当作听众、观众。学生是具有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能力的人,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促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语文教学中就能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学可取得良好效果。 (3)质量观 评价教育质量用什么标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衡量教育质量,应该遵循全面性原则,从整体上抓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不是重视一点,忽视其他;应遵循长效性原则,着力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性的提高,而不是一时一事,满足于短期行为;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以客观性的社会价值标准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凭主观经验。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目标乃至唯一目标的质量观,违背了教育方针,远离了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语文教学的教文育人才能落到实处,才可避免高分低能的弊病。 教研管理论文:语文文科教研管理论文 教材是教学之本,倾力研究应是理所当然的。解放四十多年来,经过多次修订,教材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经验和成绩,然而毋庸讳言,投入的研究力量是不足的,至少没有发动全国性的研讨。造成这种局面有复杂的原因,而思想认识问题恐怕是主要因素。似乎教材的取舍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事,无需民众考虑,于是只好在教法上做文章,这是否有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之弊呢?就中学语文教材而言,多年一贯制,一种倾向,一种格局,一种风格,这对国家、对民族无疑是损失。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未来的要把握,这就是考虑问题的基本点。现就中学语文教材谈一些个人管见。 建国前因袭英美制,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外加“国粹”(主要是儒家经文)。建国初期又全盘“苏化”外加“革命文艺”作品。五十年代初曾有过一阵“自力更生”的劲头,于是出现了文学与汉语分课制,重视了基础知识和传统文选,但又排除了一切现代文,后来一到“反右”,便“全军覆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教材中只存“刀光剑影”,外国人只留马列和高尔基。改革开放后,教材有了明显变化,充实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又比较重视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开始走向正规化。这是应该称道的,然而却十分不够。还有许多深层的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 标准不一,是教材设置上的首要问题。究竟以什么标准选材?是以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求为标准,还是以思想教育的要求为标准?现行教材虽然在编排上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体例上按文章体裁组元。但是,在具体选篇上无不反映出以思想教育为中心的倾向。“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是无可非议的,可是某个具体的“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个“道”的直接图解。我们的教材在两个标准的“结合”上煞费苦心,作了艰苦的努力,然而事实表明,二者往往难以统一,常常顾此失彼,结果适得其反,“文”没有学好,“道”也没有传好。“道”没有良好的载体,无以显示其威力,难免苍白无力或者变成空洞说教。一味地强调文章的思想性,难免削弱语言文字学习的系统性。文道关系的处理是一个长期以来使人深感困惑的敏感问题,在某个时期甚至是一条碰不得的“高压线”。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确立以语言文字的优劣作为主要的取舍标准,大胆选用文质并美的文章,以最完美的形式表现最健康的内容,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比例失当是教材设置上的突出问题。正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困惑,因此,在教材具体安排上的比例失当就不可避免了。现行教材今古选文的比例大约为4:1,我建议调整为3:1,初高中应有区别,随年级增高,比例可作相应调整,如高中可调整为5:2或2:1。至于古代、近代和当代的比例失调情况就更为严重了,当代作品入选几乎为零。文体上的比例也失调,散文、诗歌、戏曲偏少,元曲是凤毛麟角,优秀的地方戏曲更是无人问津,尤其是堪称“国宝”的京剧在教材中似无反映。所选现代文中、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唱主角,其他名人名篇偏少,更有一批优秀作家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排除在外,至今,人们对他们的生平及其作品一无所知。中外作品的入选比例也失当,需更多地吸收外国优秀作品入选课本,尤其是增选当代富有时代气息的外国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另外,在选文所涵概的内容上也有失偏颇,对各国的文化特质、民族风情、天文地貌、山川奇景、社会百态等反映不足,这不利于学生了解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脱离实际是现行教材的要害问题。纵观中学的全部语文教材,几乎没有反映青少年(中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课文中只有古代的、过去的“人”和“事”,只有“老祖宗”,没有“现代人”,没有“自己”,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没有血肉饱满的当代英雄,更没有当今的社会图景和种种矛盾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教材还没有体现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需求,基本上没能回答时代提出的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 总之,现行教材在发挥了它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之后,再去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套比较陈旧、比较单调、缺乏时代气息、不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和需求、缺少针对性、没有预见性的教材是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左的干扰和影响是教材研究和教材改革进展迟缓的总根源。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容改变的原则,如教材必须“为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厚今薄古”、“厚中薄外”、“把德育放在首位”、“政治第一,艺术第二”、“防止西方思想意识渗透,反对和平演变”等等。对这些原则,在本文中不可能作全面评论,这些相当复杂的问题有待日后细细研究。我们要强调的是,在相当长时期内,人们采取了形而上学的观点来对待这些原则,产生了不小的片面性,直接危及了语文教材的建设,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许多教材的设置是服从政治需要的,有的甚至是直接的政治图解,单纯知识体系的教材几乎是不存在的。以我国教材为例,多数教材都渗透共产主义思想,强调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忘我劳动,不计报酬,为民牺牲,勤劳勇敢等,然而这并不是思想教育的全部,思想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斗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以及充分发展的个性、待人友爱、诚实、忠诚、国家意识等。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即使是在思想教育这个问题上,也陷入了片面性。通过教材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修养个人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怎样建立社会责任感、坚定民族信念,甚至于怎样遵守公共道德等,目前在国内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材恰恰严重忽视了客观上十分需要的内容。 曲解“厚今薄古”是又一倾向。我国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科学的结晶,其中不乏精品,过去因过分强调批判“封建糟粕”和作者的政治立场,排斥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入选,亏待了“老祖宗”。我认为即使有些观点陈旧的作品,如果主流是好的,文辞是上乘的,又适合阅读就不应排斥,机械地用马列观点、用现代人的认识去苛求古人,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荒唐的,那样做的本身就违背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古代作品入选的面窄量少,式样又较单一,许多时代的代表作都未入选。对于入选作品,又存在着重文学轻科技,重史实轻史论,重人事轻伦理的倾向,中国人民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科学观反映太少,根本就不足以体现文明古国的特点。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哲学见解、谋士的韬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军事家的雄才大略、科学家的丰功伟绩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四书》、《五经》中的许多言论早就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令许多“洋人”倾倒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国人却不甚了了,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混淆爱国主义与盲目排外的界线是一个思想障碍。在片面强调爱国主义因素时,洋人的东西就会贬值,往往会被视为“糟粕”而拒之门外。殊不知洋人的文化遗产中、洋人的现代作品中有相当部分是精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和思想是没有国界的,拒绝它是可惜的。在选取外国作品时慎重有余,积极不足,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勇气,清规戒律太多(一些西方和东方国家在选择教材的排外性上尤甚)。我们课本中的外国优秀作品偏少,入选的几乎都集中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框架内,这样做,即使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面目也是不够的,对学生真正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真实状况不利。如果能全面了解,借鉴精华,舍弃蹄毛,反而更能坚定我们自己的政治方向。 语文教材历来按文体组元,这未必是最佳组元形式,若按基础知识或写作要求组元,也有其优越性,这是值得商榷的另一重大问题。 我热切地希望我们能更新观念,创立新教材体系,建立中国式的世界一流的语文教材。下面就此谈些具体意见。 一、要从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树立新观念,从根本上改造原有教材及教材体系。 二、确定教材要顺应规律。要顺应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到成才的发展过程;要顺应人类的生活规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要顺应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要顺应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汉语的发展规律。 三、要扩大选材范围。教材要能反映各种流派各种艺术风格,反映最新成果和最新文学式样,尤其要增加科技说明文、日常应用文、诗歌影视戏剧等内容。要敢于闯破一些“禁区”,如友谊爱情婚姻等青年学生必定会遇到的一切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决不要把学生关在保险箱里培养,进行经院式的教学,以致到头来在社会生活中毫无鉴别力、抵御力。将世界各国、各民族最优秀最精粹的作品吸收过来,把我国的语文教材变成以国文为主,又集世界语文教材精华之大成者。 四、对瑕瑜互见的作品可大胆选用。搞“清一色”是回避矛盾,无益于培养人的鉴别能力,辨正、评价作品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五、选材应尽量考虑知识性、趣味性、幽默性三结合,教材应具备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力,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求新欲望,这点上,武侠言情小说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六、组织专家审定教材。①防止教材深浅不一,难易倒置。②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分编ABC三套课本(或AB两套课本),由地区和学校视实际情况选用。③允许教材多极化。鼓励自编教材,重奖入选教材的推荐者。④体例上可以突破单一的单元分课型,采用能力训练型(按知识选材),入选的文章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节选。按知识点编排的体例可以螺旋式加深。 七、建议来一次教材全民大调查。对现有教材由学生、教师、家长裁决好中差,并推荐新教材。 总之,教材不仅是个例子,而且应该有它的科学体系,它担负着培养人的语言能力、传授道德观念、教会学生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完善自我、创造新生活的重大使命,是关系到民族素质,国家兴衰的重大课题。对待如此重要的大事,必须集国人之智慧,取世界之菁华,编就一部富于中国特色的旷世之作,为完成千秋功业而添砖加瓦。 教研管理论文:校本教研思考管理论文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已经存在并且从未间断过。它是把在新课程实践中生成的诸多新的、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加以提升,并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可以说“校本教研”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之源,也是教师教学的生命之源。 在“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中应该重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对象,二是研究的主体。因为,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宗旨”。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应是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各学科或课堂学习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当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教教材,也不是简单地依据教师设计好的教案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为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的、充满着教师教育智慧的教学活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轻松放飞他们的好奇、想象、新鲜的创见及学习热情;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课堂状况中反映出的问题展开研究,使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生成引导学生的、新的教学策略,并使其促进教师在反思与探索中将新课程改革的行为转化为主动地、自觉地、具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的行动。 校本教研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教研工作决不能由学校里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也不能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达到校本教研预期目的。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基本体系 管理机制及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校本教研”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校明确了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建立了多层次、细分工,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二)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积极倡导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聪明才智,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追求学校即教研中心、研究室的教研实效、追求教师的教研实效。 1.在科研课题引领下,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保证全体教师每月集体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一次,每月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每学期至少参加校级或组内论坛一次,每学期上组内研究课、自报课。 2.各学科科研核心组成员每周学习一次,隔周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加强各科研子课题之间的横向联系。 3.坚持每学期一届有附小特色的“校本研究”活动——“教研兴校”教学研究课展示交流。通过人人上研究课、人人参与评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每月开展一次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此项活动,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落在实处。 5.走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定期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名校行”学访活动、境外培训活动、名师新秀教学课展示活动以及各级学科带头人高等院校专项培训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6.鼓励教师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对那些科研成绩突出、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师,每学期颁发“特别贡献奖”。 (三)尝试撰写“研究型教案” 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改革以往教师备课重形式轻研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及重教轻学的现象;同时进行教案撰写的改革实验工作,引导教师将备课、教研的注意力全部用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上,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生的“学案”,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关于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是促进“校本教研”质量提高、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保障。应将教学评价重点由单纯评价教师转向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教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最终达到他评向自评转变、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评价促教改、促教育科研的目的。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探讨: 1.随机性评价;2.针对性评价;3.组内发展性评价;4.学生个体、小组双向式评价;5.“自主性评价”。 采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评价方式: 1.感知中评价;2.实践中评价;3.“学习日记”中评价;4.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5.测评中的评价(检测包括单元测评、学期中及学期末测试)。 (五)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坚持组织教师学习关于新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的理论,增强研究的意识,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氛围,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师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每位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根据研究课题展开学习研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案研究,使教学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教师们总结出了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和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 1.打破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学习。 2.打破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受灌输者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互动、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从而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感性认识。 3.打破“以原有教材为中心”的旧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评价;积极发展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促使学生将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学习有动力,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便于学生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2.“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同时也培养了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 通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表达与交流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发展。 教研管理论文:校本教研方法管理论文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 校本教研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现已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用教育科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它是校本教研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生涯中。 行动研究的具体方法有: 多角分析。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召开由学科教师、学生、研究人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参加的多角分析座谈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研究人员、教师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感受、变化和想法。 访谈。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包括学生访谈、家长访谈和教师访谈,了解和征求各方意见。 问卷调查、态度量表和能力测量表。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设计相关量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态度调查和水平测试。 日记/教学反思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研究人员和教师坚持写试验研究的日记/日志,记录每次研究活动的情况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课堂观察。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记录。 数码照片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研究活动和试验课的情景运用数码相机进行照片记录。 录像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运用录像机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全程实录。 个案研究。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二)尝试校本教研的“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模式 对于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华良博士提出了校本教研的一种操作模式:“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 第一、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意味着校本教研不是随意性问题解决或经验性问题解决。教师虽然在日常教学中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解决问题,但如果教师只是以日常经验和惯用策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设计)之后采取行动并持续地反思其效果,那么,这种问题解决只属于日常性教学活动,算不上研究。 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能使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与校本教研中的课题意识区分开来。不过,这不是说问题意识就不重要。在教学研究中,常见的障碍既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弱,也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强。课题意识太弱的教师容易满足于以日常经验解决那些琐碎的日常问题,自下而不上,不善于在解决日常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捕捉一些关键的,值得设计、追究的研究课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追究与设计,那些日常的教学问题虽然不断被解决,但教师却很难从整体上转换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此相反,课题意识太强的教师容易热衷于热点问题、宏大问题,自上而不下,对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满足于大问题、大课题的后果是忽视、轻视了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的真问题和产生的真困惑。 第二、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 在确认了日常的教学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个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澄清的是设计究竟意味着什么。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即备课)所形成的方案即教师的教案。校本教研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校本教研中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在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不过,设计与其说是个体化的备课、写教案,毋宁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不是形式化的)集体备课和说课。集体备课和说课实际上是借鉴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借鉴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来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这种备课活动或教学设计活动就具有校本教研的意味。 就此而言,校本教研就是以研究的意识来强化教学设计活动。但校本教研中的设计又不只限于备课或集体备课。或者说,当教师期望借鉴他人的经验、他人的智慧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以便解决某个教学难题时,教师还可以从另外的地方获得他人的经验或他人的智慧,比如与专家对话,以及阅读相关的教学论著。也就是说,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教学,而想方设法又意味着教师既反思自己的经验,又琢磨他人的经验。当教师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做比较时,自己想方设法的教学便有了着落、有了灵感。 第三、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 行动是指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付诸实践。如果校本教研所设计的方案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也包括相关的合作者的听课(即一般所谓的集体听课,此时教师的上课被转化为公开课或称之为研讨课)。 就教师的上课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在教学对话中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就不得不保持某种教学对话的情境,在教学对话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 第四、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 在整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反思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设计之所以可能,行动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执行方案的过程,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也有人因此将设计的过程称为行动前的反思,将行动的过程称为行动中的反思,将回头思考的过程称为行动后的反思。不过,所谓反思一般指回头思考,它指教师以及合作研究者在行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地被解决,就需要进一步搞清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如此等等。 由于校本教研常常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因此这种反思也可以称之为集体讨论,它与此前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相呼应。事实上,校本教研需要经常性地与中小学已经存在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等教学研究制度相结合。这样看时,校本教研与其说是对传统的教学研究方式的改变,不如说是对传统教学研究方式的一种落实和恢复。在课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们一般能够提出问题,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却往往感到无计可施。教师们的困惑是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做的,或者不知道他人的经验是什么。 由此看来,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反思,其关键都在于开放自己的眼界,汲取他人的经验,并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和自己的行动。其实,由于对别人的经验缺乏了解,教师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而且无法提出问题,导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因为习以为常反而视而不见。只有反思自己的经验并使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关照,教师才能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校本教研的“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模式 上海教科院周卫先生根据美国圣路易部新城小学“推动多元智能行动研究”提炼出来教师校本教研的过程应当是“发现问题——组织团队——学习准备——设计实施——总结反思”五个阶段。他还以台湾台北县一所小学的案例对这一模式作了说明: 第一阶段是发现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课、观课和研讨交流,参加者要发现学校原有教育现场中的问题;而后是整理和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接着要确定研究的方向,并且拟订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是组织团队。大学研究人员和学校的教师自愿组织成专业发展团队,努力寻求校方关于课表的安排、人员、经费、时间和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向实验学生说明开展这次研究项目的意图,并要征得家长的同意(这是学术道德,即开展一项研究的时候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和学生的愿意,而不是随便把学生当做一种实验品)。 第三阶段是学习的准备。第一,要研读、研讨多元智能的理论,构建团队的共同愿景。第二,让每个儿童都亲历各种智能的教学。第三,团队成员要填写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核对表,教师通过其在实践中的表现,来诊断和发现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第四,在实验的全过程中,专家和教师平等对话,分享经验。 第四阶段是设计和实施。这个阶段主要摘了两个单元教学活动,第一个单元叫“欢乐中国年”,就是围绕过春节的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先是讨论教学方案:怎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目标,而后把教学目标转换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还要和家长座谈,让所有学生、家长理解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和实施计划,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研究人员和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者给予指导。随后,学生要完成“欢乐中国年”寒假作业,整个活动持续几个月。春季开学后,他们又开展了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活动。让学生完成围绕“亲情”这一主题的相关报告,并组织全班交流,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他们各自能力提升的情况,同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第五阶段是总结和反思。即对两个单元数学活动的所有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完成论文撰写,然后进行经验的分享。最后要反思最初提出的两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并思考后续研究。 整个研究过程,要非常注意资料的收集。第一,要把所有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第二,在每次活动中,对研究者要进行现场的观察和记录(这叫做“第三只眼睛”):研究人员和教师是如何互动的?最初的观点是如何发生碰撞的?研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改变?通过研究如何提炼出一个主题?等等。第三,是教师和家长的反思札记。第四,是多元智能的分布表和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检核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袋(从最初的表现到完成一段学习任务后的情况,前后可以作对比)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个别深度访谈记录。 另外,每次活动后都要进行初步的资料分析,就好像我们上完课以后,都要有一个简单的评课活动:这节课上完以后的感受怎么样?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遇到了哪些困惑或者突发事件?这里面有哪些有价值的事件或故事,把它们整理出来,从中可以提炼哪些观点?等等。还要注意对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类,然后理出一个研究的线索,或者逐步概括出一个主题来。此后,通过反复的比较和思考,形成一个描述性的研究报告框架。最后,要对所有资料进行检核和加工,完成研究报告。 (四)叙事研究——表达校本教研的成果的一种方法 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 更重要的是,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已经在收集研究资料和解释研究资料。叙述的内容也就构成了“我”的可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口语”化的心得体会。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更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这样一来,校本教研的基本过程就转换为由中小学教师讲述自己(“我”)的教育故事: 第一,是我讲我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行动研究的报告都可以视为一种教师的“自传”。 第二,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 第三,所报告的内容往往是我参与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 第四,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具有某种“情节性”。“情节性”显示为某种偶然性节外生枝,使人感觉既突然波折,又真实可靠。 第五,采用的是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校本教研在提升相关的教育理论时显示出某种“扎根理论”的道路。 教师在叙述自己的个人教育生活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教育事件。这种叙述使教师开始进入“研究性教学”的境界。 当教师讲述自己教学研究的过程及其发生的教学事件时,教师可以不必盲目依赖于传统的概念体系和逻辑技术。教师讲述的教学事件与教师写的教育论文相比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将变得有“情趣”、“活泼”、“生机盎然”;变得“日常”、“亲切”、“生活化”;变得更“动听”、“可读”、“可爱”、“令人感动”、“使人受启发”、“俏皮”、“欢快”、“美妙”、“音乐性的”、“有韵味的”、“有灵性的”、“让人心领神会的”、“引起共鸣的”。 如有的实验区就抓住共性问题,针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主题,开展群众性的说课、评课、议课,通过“我讲我的故事”,教师们把自己在变革过程中的体会、感悟、思考、变化以讲故事的形式现身说法,并将这些故事作为“叙事研究”的成果加以推广,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教研管理论文:校本教研管理论文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已经存在并且从未间断过。它是把在新课程实践中生成的诸多新的、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加以提升,并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可以说“校本教研”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之源,也是教师教学的生命之源。 在“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中应该重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对象,二是研究的主体。因为,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宗旨”。所以它的研究对象应是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各学科或课堂学习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当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时,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教教材,也不是简单地依据教师设计好的教案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为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的、充满着教师教育智慧的教学活动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轻松放飞他们的好奇、想象、新鲜的创见及学习热情;教师针对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课堂状况中反映出的问题展开研究,使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生成引导学生的、新的教学策略,并使其促进教师在反思与探索中将新课程改革的行为转化为主动地、自觉地、具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的行动。 校本教研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教研工作决不能由学校里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也不能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达到校本教研预期目的。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基本体系 管理机制及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校本教研”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校明确了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建立了多层次、细分工,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二)建立教师培训机制 积极倡导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聪明才智,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追求学校即教研中心、研究室的教研实效、追求教师的教研实效。 1.在科研课题引领下,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保证全体教师每月集体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一次,每月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每学期至少参加校级或组内论坛一次,每学期上组内研究课、自报课。 2.各学科科研核心组成员每周学习一次,隔周撰写札记或课例一篇。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加强各科研子课题之间的横向联系。 3.坚持每学期一届有附小特色的“校本研究”活动——“教研兴校”教学研究课展示交流。通过人人上研究课、人人参与评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每月开展一次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此项活动,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落在实处。 5.走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定期派出骨干教师参加“名校行”学访活动、境外培训活动、名师新秀教学课展示活动以及各级学科带头人高等院校专项培训活动,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6.鼓励教师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对那些科研成绩突出、教学效果明显的教师,每学期颁发“特别贡献奖”。 (三)尝试撰写“研究型教案” 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改革以往教师备课重形式轻研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及重教轻学的现象;同时进行教案撰写的改革实验工作,引导教师将备课、教研的注意力全部用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上,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生的“学案”,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关于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教师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是促进“校本教研”质量提高、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保障。应将教学评价重点由单纯评价教师转向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教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最终达到他评向自评转变、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评价促教改、促教育科研的目的。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探讨: 1.随机性评价;2.针对性评价;3.组内发展性评价;4.学生个体、小组双向式评价;5.“自主性评价”。 采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评价方式: 1.感知中评价;2.实践中评价;3.“学习日记”中评价;4.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5.测评中的评价(检测包括单元测评、学期中及学期末测试)。 (五)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坚持组织教师学习关于新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的理论,增强研究的意识,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氛围,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师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每位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根据研究课题展开学习研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个案研究,使教学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教师们总结出了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和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式: 1.打破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学习。 2.打破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受灌输者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互动、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从而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和鲜活的感性认识。 3.打破“以原有教材为中心”的旧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评价;积极发展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同时促使学生将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学习有动力,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便于学生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2.“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同时也培养了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 通过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表达与交流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发展。
行政专业论文:“专家治校”与高校行政管理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探讨 “专家治校”其实是当前我们国家各个大学在内部管理方面比较焦点性的一个话题,更是把高校内部在行政方面的相关事务进行统一的规划布局,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合理的配置,由“专家”进行相关的治理,而这里所说的“专家”就是要把所有的时间全部都放到学校的行政管理这个层面上,集中全部精力进行“治校”,而侧重点是“治校”,并不只是“治学”这样简单,“治校”包含了“治学”,专家对于这方面的相关能力以及知识,一定要能独立熟悉实践工作之中的管理内容以及教育内容,这样的机制更是现代大学所需要的,针对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现状,应该进行全面细致的策略性分析。 1 “专家治校”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 针对当前的相关形势来进一步分析,全世界的高等教育在发展上有了非常明显的特征,从2007年到现今的2013年,这之中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之大,对于高等院校在人口入学的年龄方面来看,它的相关比例已经达到了26%,据宏观的资料统计分析,全世界的大学生大约超过了1.50亿之多,而经合组织进行预测,这样的趋势至少在以后的20年都会一直继续下去,我们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和新中国一共走过了64年的风风雨雨:直到2013年上半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已经达到了2853所;各个高等院校总体的规模已经达到了5130万人,高等院校在毛入学率方面就已经达到了43.1%;各个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高等教育在招生数目方面和在校生规模方面都在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直到2012年年底,全国招收的研究生大约为87.96万人,本科以及专科方面的学生大约为1203.89万人,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职工为431.63万人,根据马丁·特罗这位教授的理论我们知道,我国在教育方面已经完全进入大众化,正向普及化过渡的一个时期。 针对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在我们国家的各个高等院校之中,大学生的规模十分的庞大,高校方面事务不仅仅涉及教学,还包括人事、科研、财务、学生、国内外的合作交流以及基建等相关方面的重要内容,因为发展日益激烈,对于人才的渴求程度越来越复杂,加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链条背景下进行相关的发展,施展“专家治校”是为了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更是发展之下应运而生的产物。 2 关于“专家治校”具有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应该进行策略性的改进分析 一个学校,校长所在的位置是这个学校最高的位置,同时也是这个学校的管理核心部分,它的作用可以更好的推动整所学校的发展,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校长就是这个学校的灵魂所在,要想去评论一个学校,那么应该先对它的校长进行评论。”而美国的哈佛大学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府变成了这种国际性的著名大学,这都是这个学校的二十八位校长在治校的过程之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相关人士进行一系列分析,知道了校长在一个学校之中的发展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长的耕耘,校长治校的一系列理念都是学校发展的力量,一个大学要想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提,那么这个校长一定是行政才华非常,用社会学的角度说,校长在学校之中应该懂得各方面的角色转换,只有这样大学在发展上才能够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让校长更加的职业化。 针对于现阶段我们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相关教学质量以及建设高等教育这种强国战略,就是为了能够建设出首屈一指的大学,为学生服务的时候,更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的输入,完善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破解的重大课题,顺应新时代的需求,校长应该视野开阔,并且拥有优秀的管理以及教育才华,对于学校的进步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且兼具韬略,能够当一名宏韬伟略这样的教育家才可以,也可以说加深了校长的职业化技能,因为新形势下校长的身份是职业的管理者,校长应该把自己大部分可利用的工作时间全部投入到学校这个职业之中去,有较强的社会能力,也要用教育家的情怀去推行学校发展。 对于学校的结构方面来分析,一般说的都是组织方面,分为中高低三个层次,高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决策层,校长所在的位置就是一个学校的管理决策层,对于不同角色在学校之中的角色扮演同样也是不一样的,每个阶层的相关人员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校长应该做好学校的把关人,用睿智的头脑决策每一件学校之中的重大事项,同时应该知道,学校中的人才培养,对于国际竞争力以及科技方面的实力来说也很重要,高校竞争非常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懂得用专业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就要求各个高校执行“专家治校”。这个“专家”一定要具有专业化的管理职能,只有优化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并存模式,才能够更好的推行“专家治校”,让高等院校的发展更加健康蓬勃。 3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作为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能够全面自由的进行一系列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适应社会的环境进行发展,社会的竞争与发展就是一场没有硝烟战火的战场,想要自己在这个无形的文化战争之中守住自己这一块高地,这对于国内的各个高校来说也是一种科学形式的定位,这也等于为国际接轨的一系列条件做好相应的准备,而“专家治校”加强的是专业化与职业化双管齐下的理念,既然两手都要抓,那就要两手都要稳,使之稳步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综合型的人才。 行政专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考公务员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就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考公务员困难的现状做出相关原因分析,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行政管理 硕士研究生就业 公务员 一、问题的提出 行政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应涉及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六个领域,主干课程包括行政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共政策分析、行政组织学、政府经济学、市政学等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向公务员队伍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对口的候选人, 对口专业, 是指一个人所学到的相关专业知识, 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工作, 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公务员的角逐理应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当前行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党政部门、事业单位的道路越来越狭窄,与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着比较大的矛盾。 二、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考公务员难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 大多数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当初选择报考行政管理专业,都认为只要能考上,就距离公务员不远了,总认为自己走上一条通往公务员的捷径。其实当他们考进来以后,距离与现实的差距,又让他们不知所措。得知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公务员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将全部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今后将继续做好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乡镇公务员工作,探索从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办法。让一心想考公务员的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不知所措。于是大多数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另辟蹊径,为了以后更好的就业,他们到处出去找兼职做,到附近的一些大专院校做兼职教师,到培训机构做培训等等,无心专研学业。他们普遍有种焦虑和浮躁的情绪。 (二)家庭期望。 家庭给压力,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以为考上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就以为孩子以后肯定在官场施展才华,光宗耀祖。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想“当官”也必须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残酷的现实,让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再次经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胜景”,考公务员并没有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有优势,甚至处于劣势。在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方面,行政管理专业并没有额外的照顾,考试的科目也没有什么太强的行政管理专业色彩。复试很多单位的招聘职务都有很强的专业要求,因为公务员考试招聘的都是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对你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很高,所以一般都需要中文系、计算机系、法律系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培养定位如何管理好社会事物,如何领导好行政机关,这样专业的学生显然是不适应非领导职务的具体要求的。 (三)学校教育。 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主要是在学校培养成的,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高校对行政管理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比如。许多给研究生开的课也就是把本科时的课程重温一遍,而且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的也没有自己的侧重点(比如管理,法学,技术)。 二是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大多数老师都是偏向纯理论的研究。随着近几年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扩招,有些导师所带的学生过多,以至导师无暇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情况。 三是重理论轻实践。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型的科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各高校的行政管理研究生教育“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课后的实习锻炼都比较少。有些课即便分了专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制作ppt,课上由学生自己发言,然而所收获的效果却并不明显。这种课程设置“必然产生重理论、轻实践,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样所培育出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其知识结构不可能平衡,也给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困难。” (四)社会环境。 一是一些用人单位,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观发生了变化。许多单位从成本效益出发,宁愿选优秀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也不愿选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多单位又不依学生能力素质为标准来决定录用, 反而因年龄因素横加要求, 致使许多大龄研究生就业相当被动。此外,用人单位对性别的歧视也相当明显, 有的单位在招聘会上打出专要男生的条件, 令许多女研究生望而却步。 二是由于研究生的扩招,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需求量少于其供给量。2010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534000人 硕士生47.2万人。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51万人。当然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数量也一直增长趋势,据统计2010年招收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单位共有136所,2011年预计招生4100人。 现在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之后, 所有专业进入国家机关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 大家都可以报考, 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并没有什么优势, 甚至通过近几年对国家招录公务员情况的观察,发现国家机关对行政管理专业的需求量很少。比如2007年12月进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各招考单位招考人数共计1377人, 招考岗位共计6691, 其中明确标明招考行政管理专业的岗位只有82个共240人, 占岗位数的1. 2%, 占招考总人数的1. 7%。 三、对策 (一)个人。 行政管理研究生,是经过考试,选拔,筛选等一系列程序的具备很强专业知识的人才。对其本人而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坚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将来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不仅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扎实,而且要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明确定位和设定中长期目标,对自身的有效充实和提高,使得自身就业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升。 (二)家庭。 家庭成员不但不要给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压力,而且更应该给他们减压,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理解和支持他们,考公务员并不是唯一最好的出路。他们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职业,不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到公司做一位普通的员工,家庭成员都要给予理解和帮助。 (三)学校。 学校对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合理,有侧重点。其次是加大师资结构调整,发挥导师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性是行政管理学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 如果行政管理不能从实践中发掘课题和解决课题, 行政管理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因此,学校可以与企事业机关建立合作机制,学校有针对性地为单位培养人才,实现双赢。同时学校应该进一步重视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并将就业信息准确、高效、及时地传达给学生,做好学生从学校过度到社会的“桥梁”。 (四)社会。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考公务员问题的解决需要寻求社会多元力量的支持。首先,用人单位要多给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机会,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政府应加大对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扶持力度。比如,“三支一扶”政策要惠及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生,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和省级公务员考试中,适当增加设置对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适合的岗位,等可实施的具体措施,进而减轻其压力。如:安徽省现设13个省辖市和4个地区行政公署,9个县级市和56个县。部分市县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较许多东部沿海省份低, 行政管理专门人才较欠缺且总体素质低, 特别是基层行政管理部门、皖南山区及皖北偏远地区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奇缺。我们认为可以根据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规律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调配制度,单独建立人事档案,考核机制,聘用制,鼓励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到县市工作。 行政专业论文: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在1996~1997年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做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论文联盟//业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并命名为“行政管理”。由此可见,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发展史并不长。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社会与政府机构的转型与改革,一方面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意义 首先,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有助于增强该学科的活力。截至2011年5月,国内共有34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行政学类的本科专业,由于该学科在中国起步晚、发展历程短,目前只有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有限的高校在该专业师资配备、教学方面走在前列,相比之下,其他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平衡,参差不齐。所以,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入手,能够促进该学科与国外教研的对话与接轨,使之适应于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诸领域的发展要求,最终有助于推进其自身学科体系的完善。 其次,对于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本科生而言,该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如果能够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把实践性与创新性结合起来,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专业的积极性、激发其时代使命感与职业责任感,又有利于加强在校本科生的行政管理修养与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的要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再次,对于全国高校而言,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模式创新,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从表面看来,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好像已经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探索一种兼具创新性与针对性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有助于使高校行政管理学科由当前的“注重理论”向“注重实践”转变,推动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合理化、师资配置科学化、学生培养专业化,逐步与国外接轨。 最后,对于政府与企事业单位而言,在政府机构改革与企业流程再造的背景下,探究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新模式的着眼点在于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日常行政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人事选拔与机构重组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以更好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与企业的绩效水平。 二、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路径 1、依据行政管理专业属性,推崇案例教学与“情景仿真模拟”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准确定位行政管理专业,依据学科特点授学是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其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法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通过这种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等学科领域,跨度非常大,可以说“行政管理专业是多个学科的综合体”。行政管理学专业本是一门实践性与适应性较强的专业,然而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理论性过重,而理论性较强的科目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笔者建议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辅之以“情景仿真模拟”。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从某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中解脱出来,接触活生生的案例,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应聘请有关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当地政府机关中的公务员现场进行“模拟企业招聘”或“公务员模拟面试”等,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角色的扮演,并能针对疑惑问题当面请教企业或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 2、改革教学内容,按照市场与政府的需求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广,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将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管理学类、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社会学类、法学类共六大类。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通常意义上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定位是为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然而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各专业在报考政府机关职位时基本上都站在同一起跑线,因而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丧失优势。此外,当大中型企业在招聘经济、秘书、法律等专业的职位时,行政管理专业自身庞大的学科体系导致该专业针对性不强,缺乏自己的特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什么都懂一些,但又不是很精通,往往处于尴尬境地。笔者建议可将行政管理专业细分为企事业单位方向与政府管理方向,同时灵活地增设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行政管理企事业单位方向中,整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学等课程;在行政管理政府管理方向中,设立市政学、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行政管理学等课程,这样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学科的实用性与适应性。 3、改变“填鸭式”的课堂授论文联盟//课方式,减少对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过度依赖,适时改变师生角色。长期以来,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教法”轻“学法”;整个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与课后。在课前,教师认真备课;在课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教材内容;在课后,教师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以充当学习成绩。教室中的投影仪、电脑等设备一方面极大地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师生容易沦为这些教学设施的“奴隶”。教师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全盘搬到投影仪上,学生不假思索地抄课件,做笔记,省略了问题的思考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大脑思维的惰性因素增强。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应该以人为主,以机器为辅。在讨论案例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扮演主导角色,教师点拨答疑。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头脑风暴”,在课堂上掀起一场热烈讨论的学习氛围,并适时地抓住机会与学生尽可能多地互动,启发学生的心智。 4、突破传统的行政管理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实践教学。高校对于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往往重视知识理论的传授,忽略心理素质,智能结构的培养。国内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校外的实习基地少,不能满足学生岗位实习需要。相反,国外公共行政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例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有一半时间在校外学习,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的学生有70%的时间在课堂外。行政管理专业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类似的人文科学在国外地位较高,不少国外顶尖大学成立专门性研究院,如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等。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笔者看来,高校一方面应重视起课外实行基地建设,申请专项资金搞好学校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以及企业文化与战略研究室;与此同时,也可将研究生教学运用到本科生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定期定量组织学生到行政机关、公司企业等实际部门,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实习,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具体方法,以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官员来校作专题报告,营造该专业领域的学术与实践氛围。 行政专业论文:提高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我国自在改革开放后恢复了行政管理学科以来,全社会对其建设和发展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各类教育机构尤其是综合型大学纷纷开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人才培养的质量上看,其人才输出尚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水平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这暴露了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的缺陷。本文从教学和科研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对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问题的原因做简要分析,着重提几点建议。 一、注重师资培养和教育资源整合 师资培养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当前,国内很多大学都积极探讨新形势下行政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并不断应社会需求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其教育方法和手段也逐渐趋向成熟。但从总体上看,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一些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从学校到学校”的就业路径使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教学内容单调,科研素材匮乏,整体效果不佳。 因此建议:首先,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引进计划中注重实践能力,即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高校应为在职教师创造更多的再学习条件,鼓励教师到政府机构挂职锻炼;第三,与政府机构进行各类合作,聘请具备教学能力的政府工作人员做兼职教师,并定期为教师做实践技能培训;第四,把实践工作经验和实践教学水平作为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要求之一。总之,就是“引进来、送出去”,使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整体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科学地制定和完善培养目标 国内很多高校,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中,提到要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即注重学生要在达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能力强、素质高等一般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对社会的适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阶段不能定位过高、过广。要求学生通过几年的本科学习,学生就担任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高级管理工作,显然是不够现实,因为,没有一定的实践积累,理论的东西是不能一蹴而就地转化为“生产力”的。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有必要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完善。笔者认为,本科阶段还是以知识和理论普及为主,同时,有效地开设实践课程,给学生充分地了解社会的机会,在实践中修更多的学分。而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则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保证实践教学的长效性 针对社会需要,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体系逐渐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基地,或有了对教学实践平台的经费投入却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长效机制,产生不了实际效益,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行政管理教育应是需求导向型的,不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会导致就业困难,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 因此建议,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以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为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上取得新的突破性发展。首先,不能忽视实验室建设,在注重资金投入的同时,做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横向考察和学习,引进先进学习软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验室教学,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个教学平台。其次,加大对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积极与社会相关机构联络和合作,为学生拓展实践学习场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安排。 四、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学科理念落后与前沿思想、学科体系不科学、课程设置单一、特色不突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因此,为了避免这些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问题,必须在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实施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转贴于论文联盟 // 几年来,我们不断摸索和研究,总结了几个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第一,以时政要闻为主题的课前演讲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评,演讲内容也可以作为本课教学案例。这种课堂学习形式不仅能丰富教学的内容,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第二,类似“seminar”形式的双向互动研讨课,即学生和教师平等参与某一话题,双向自由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观点总结和理论归纳。这种方式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以特定教学章节为主题的“team work”活动,即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角色模拟,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们普遍反映这形式很好,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并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力。 总之,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处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在探讨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需求,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不断探索和思考,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行政专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要适才适用 行政管理专业,尤其是该专业的学术研究生和mpa招生,目前很是热门,但是,正在读的人都有一种困惑感,都不知道这个专业该怎么定位。官方的解释实在差强人意,如果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连自己的专业定位和自身的优势都搞不清楚,可想而知,我们读书是何其盲目,我们的 教育 资源分配又是何其盲目,又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保持自己的自信呢?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地分析一下。 行政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行政管理或称公共管理,是一个新鲜专业,随着国外有关方面著作大量翻译进来和兰州大学等高校率先设置该专业以来,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在各个高校中纷纷显现,而这些学校办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这个专业也没有统一的培养标准,这就使很多人看到的只是一种“繁荣的假象”。尤其是研究生阶段。那么这种“假繁荣”背后,学生们又藏着多少无奈和“投机”行为呢? 很多学生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也有不少学生是第一志愿报考的,但无论如何,他们的人生就会和这个专业结下不解之缘。当“这个专业不好就业”、“这个专业没有核心竞争力”、“行政工作人人能做”等等,一系列困惑席卷而来时,留给学生自己的只能是无法挽回的无奈之心和悲观之情。 “投机”,我们也并不陌生,简单的解释为“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个专业我也用“投机”一词,想表达的就是有些同学,尤其是来读这一专业研究生的一些同学,完全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要么是来混文凭镀金的,要么就是看到这个专业相对好考一点(不考数学),而完全没有从自己的学术爱好方面考虑,这就使得报考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人数年年攀升,也使得一连串的学术腐败现象显得那么“合情合理”。当然,这只是学术腐败现象的一点折射。 行政管理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理由 当然,行政管理专业能否脱离这种尴尬,必须先从专业设置的理论合理性入手。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行政管理是一门 科学 的话,它就可以成为一门专业。何谓科学?科学有两个必要条件,即 规律 性和可知性。如果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且以现在的条件,如果对其进行探索的话,我们能够掌握规律所在,那么这一方面就可能是一门科学。无可否认,行政管理主要就是对公共部门的管理规律进行探索,而公共部门的管理跟私人部门的管理相比是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如公共部门的管理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目标(即使现实中可能出现一些破坏公共利益的现象,也不能否认公共部门本身的价值追求),而私人部门的管理则把自己的利益(尤其是 经济 利益)放在第一位;公共部门的管理以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则、处理各方利益纠纷、减少外部经济和增加外部经济、提供公平的日常服务和保护环境等为重要内容,而这是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任务大相径庭的。早在行政管理研究初期(那时行政管理还是 政治 学的一部分,尚未独立“由于对政治的实质性关注,以及该学科领域面对冷酷的理智批判,公共行政敏捷地回到了政治科学温暖的怀抱”),学者们就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方面达成了共识,这也是行政管理的规律所在。当然,在行政管理的具体领域,都有着大量的规律需要学者们探求和 总结 ,如公共政策方面、人事行政方面(现称人力资源方面)、行政组织方面、财务行政方面以及行政伦理方面,等等。并且还能细分,也就是说行政管理的领域很广泛,但每一个角度都有其深度可挖,也就有其独特的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我们可能已经可以发现,到现在还没有科学的总结出来(至少还没有按规律办事),靠得只是人为管理,而这些人为管理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个人随机意识或有意识的偏向某种利益对象,庆幸地就是如果管理者好了,有能耐了,群众可能会比较满意,但据我所知,这样的情形是少之又少的。而且,靠人为随意的管理很可能造成部分与整体的不和谐,甚至冲突,影响整体利益和效能的实现,比如部门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所以说,行政管理专业如果定性偏向于公共部门管理的话(目前各大高校是这样),从理论上讲,它的设置是有理由的,而且理由是充分的。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素质和就业现状 既然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是必要的,就需要培养适量的合格人才。适量,就是遵守市场供求关系,甚至要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当然,目前的现状实在令人堪忧,行政管理无论是大专层次,还是本科、硕士或博士层次,都形成了大步扩招的事实。 怎么样才算是合格的行政管理人才呢?这点有一种共识,即这类人才要能够满足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需求或研究需求。仅从专业名称来看,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目标定位是合理的。但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漏洞所在,这样的目标实在过于笼统和敷衍。难道其他专业就不能满足这些机构的管理需求和研究需求了吗?难道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只能跟人共享饭碗和吃别人剩下的饭?当然不是,只是很多人还不了解行政管理这个有广度而没深度的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底具备了什么特长。事实上,行政管理人才真的应该好好认识自己和被别人认识,因为这类人才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思维,一种善于从宏观方面和合理管理方面出发的思维,更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气质,那就是具备专业熏陶出来的公共(公平、公正、公开)服务精神和做一位 现代 社会急需的责任公民的可塑性。而这种人才如果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正确使用,将必定成为社会文明和人文精神得以宣扬的重要支柱。这类人才太适合安排到公共部门中去,给已经显得“无药可救”的公共部门弊病输入新鲜血液。忧虑的是,不知道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吸收这些新鲜血液?至少目前看来,除了某些地方政府,国家公共部门整体上还没有认真对待这类人才,以至于这类人才毕业后流落到自己不太擅长的领域,造成了人才浪费和 教育 资源浪费。 行政管理人才如果很大一部分不能被应用于公共部门,也就是说,没有适才适用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是盲目的,我们的政府在人才使用方面是缺乏回应性的。行政管理人才拥有难能可贵的公共服务精神和责任精神,甚至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可以通过大学时段以外的其他途径,如公务员短期培训,就能塑造出来的。因为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品格培养阶段,有幸上大学的人往往对大学四年学到的东西印象最为深刻,可以说,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就要给自己的品格定性了。四年的行政学、 政治 学、社会学、 经济 学、法学、逻辑学、 历史 学等行政管理相关或相近知识熏陶,早已使行政管 理学 子们对公平、效率、原则和责任等核心价值内在化(相对其他专业而言)。而通过简单的培训,很难相信能使不具备这些精神的人才顿时就具备了这些精神。我一直坚信,技术至少是可以学习弥补的,而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因此,政府必须重视这类人才,因为一些不和谐社会因素已经凸显了这样一种事实:靠实实在在的技术优势解决不了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政府对外加强软实力影响,对内也到了该重视文科这一相对于工科是软文化的时候了。一个社会的社会 科学 不发达, 自然 科学也难以有长足进步。要 发展 社会科学,必须要解决社会科学人才的出路问题,至少不要出现文科毕业生和理工科毕业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行政管理人才也要适才适用,比如在一些综合管理类或专业性不是很强(没技术干不了)的岗位,多向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倾斜,以及在一线部门和基层单位多给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机会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行政管理专业会越走越好,越走越合理,而入口处就在于行政管理人才能被公共部门很好的吸收运用,而行政管理专业的资源则能根据实际需要实现较优化配置。 行政专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使得实践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课程中如何创新科学定位和实现显得迫在眉睫。本文提出构建以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为切入点,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增加“应用型、实践性、操作性”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走出去、请进来、坐下来”的“三位一体”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内容,形成方式多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机制等适合于现代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行政管理专业 应用型课程 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旨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获得受益终生的真才实学,这也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与理论教学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统一体离开了实践活动片面地强调能力的培养,充其量只能向社会输送“半成品”。①高等院校是培养和造就高层优秀人才的摇篮,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应当从根本上解决好“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 1 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增加“应用型、实践性、操作性”实践教学内容 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修订中,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学新思想和“手动、腿动、脑动”的实践理念,以实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为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计和增加“应用型、实践性、操作性”的实践内容。具体讲在增加课内实践环节的时数的同时,增加专门的实践性课程,并增加专业实践的周数,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实践教学三条线和三个环境:课程实践教学一条线、基地实践教学一条线、虚拟管理实践教学一条线;实验室环境、仿真模拟环境、真实管理环境,并使其高效率地服务于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大力加强行政管理基础的教学力度;高年级学生实行分层培养,强化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训练;课余时间,组织多种类型的课外兴趣小组,重视信息技术和虚拟管理模拟的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走出去、请进来、坐下来”的“三位一体”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 2.1 强化课堂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课堂实践教学一直被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有所忽视,但这一实践教学形式在时空选择的灵活性上、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上以及教师的跟踪指导上都优于其它实践教学形式,从本质上讲,行政管理专业也适合于实行课堂实践教学。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取代“填鸭式”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被动听、记的局面。应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课堂由教师“要求学”变成学生“主动学”。根据行政管理属于应用性科学的特点,改变单一讲授法教学模型,可多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这不仅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记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且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根教鞭” ②这种传统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 2.2 丰富社会实践在感性学习中的内涵 第一,管理一线见习。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之前,可以联系本专业的对口企业,把学生带入生产经营现场进行考察、观摩,使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专业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这是实践技能教学的第一步,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应掌握哪些基本实践技能。 第二,专业实习。现在大多学校在该专业第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但这一做法至少有两个缺点:一是时间较短,一般均只安排八周左右时间;二是一旦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难以再回到书本中去。因此,建议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即安排10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单位顶岗上班,挂职锻炼。这将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易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收效,增加实际工作能力。待第八学期再安排10周时间去实习时,学生就会有更多的理性和知识,处理问题或许更加老到成熟。另外,任课教师也可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性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建立稳定的行政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行政实践提供可靠的平台。这也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 2.3 发挥科研实践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中的关键性作用 结合社会实践、课堂实践的具体内容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政管理专业课的科研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也是促使理论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结合学生撰写调研报告、自学讲稿、命题论文、讨论提纲等形式完成。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写作要求、规定评分标准等方式指导学生进入研究的状态和研究领域。专业协会与兴趣小组是学生课外活动的良好基地。通过专业协会与兴趣小组这种具有共同专业知识和兴趣的群团活动,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群团活动中得以展示和检验。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某项实践活动或学术讨论,不仅能增加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口能力。在指导其活动时,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动员大多数学生参加活动,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活动的目标落实到培养科研和开发的能力上。比如我校的政治与行政学院的“政府管理学社”由学院原时事调研社发展而来,是我院青年学生中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结合我院的专业特色而成立的一个以“政府管理践、学、研”(政府管理实践、政府管理理论学习、政府管理调查研究)为主的学习型社团。社团定期举行配套的专题讲座、论坛、研讨会、辩论、沙龙、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趋于多样化,使社团更加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有效地补充和发展了科研实践。 3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 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离开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撑,实践教学则难以开展。当下实践教学出现的各种异化问题,就或多或少的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相关。当然,就理想层面而言,教学资源越丰富多样,就越能够满足各种类型实践教学的需要。但是,我们提出的丰富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确实是实践教学所必须的基础条件。首先加快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实践教学是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基地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中介和平台。实践教学除了要求实践基地数量充足外,还要求实践基地类型多样,能够满足不同目的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另外,实践基础的工作人员也是指导学生实践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学校与实践基地之间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结合相关章节的教学要求,带领学生深入管理实践现场教学,以拓宽视野。二是行政管理专业要尽快加快实践操作平台建设,创建模拟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基地。根据行政管理的专业属性及特征,模拟实验室内要设置开展专门实践教学的电子政务、决策分析模拟厅、国家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文献资料室、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模拟展厅等。学生在这些模拟教育实习实验室里,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逐步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三是编撰突出实践教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材。这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在制定实践计划的基础上,要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和实践指导书。在编写实践性教材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在实践环节设计上,要注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实现人财物等传统资源管理的一体化;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反映教学重点及行政管理过程的实际要求。 4 提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实践教学实效提高的关键 教师是大学的灵魂,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再合理的培养模式也无法实行和取得成效。实践教学队伍,应该是由实验专家与学者、实验技术能手和实验管理人员组成的群体。学校要制订相关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队伍结构。行政管理专业的许多专职教师是科班出身,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经历,懂行政学理论,却没有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这势必导致对行政管理实际工作理解不深不透。④因此,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增加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如选送一部分专职教师“走出去”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到行政管理实践岗位进行调研,了解现实政府运作情况,参与政府的行政管理相关课题研究,结合讲授的专业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把那些具有丰富党政机关工作经验的领导者“请进来”为学生讲解我国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各层次的权责划分以及运转情况、地方机构改革的难点分析和对策等,这种鲜活的实地教学,与呆板的课堂讲授相比,其教学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行政专业论文:对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 [摘要]公共关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其所处的地位却很尴尬。本文指出了公共关系教学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认为其举足轻重;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其所处之现状,最后给出了几条可能走出困境的道路。 [关键词] 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 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行政专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分析与建设思路 专业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直接载体。高校通过划分专业来设计教学体系,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不同的专业是由各学科理论知识依据不同规则和方法进行归集、配置所形成的。所以,专业成为学科、师资、课程、设备等资源的集结点或配置平台,是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关键。 专业设置和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相同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课程等资源配置也大体相同,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但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及其侧重点的理解、设定不同,即使相同专业,其学科、课程、师资等资源配置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相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持久、稳定、系统、规律性的特点集合而成为特色,即相同专业的不同特色。 一、专业特色的形成条件 1.历史条件和因素 许多专业的产生和形成,都是应当时社会实践包括生产、管理、军事、政治等急需而设置的。以后的发展、延续和壮大往往都蕴含着起初的历史痕迹,并渐进凝结为特色。 2.环境资源因素 专业的成长、发展和演变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完成的。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的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浸染专业的成长。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差别性的特点。 3.时间因素 专业特色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色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需要酝酿、产生、更新、变异,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生生息息、重组再造、演化整合等,最后由每一代变异留存下来的富有生机的因素凝结为新的变异体并呈现特色。这里有两点:第一,特色是在特点上形成的,是由诸多特点有机组合而成;第二,特点与特色的不同,在于特点可能是暂时的、短期的,而特色是特点在不断地更新、变异、整合中最后形成系统、持续、稳定的状态,是特点之有序集合。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时间,特色是很难形成的,或很难称其为特色。 总之,专业特色应当在一定的历史延续中和特定的环境资源里,经过较长时间和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步融合而成。 二、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 1.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 以政府为管理主体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的一般过程,是行政管理研究的传统,相应地,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传统搭配方式形成了政治学背景和倾向的特点。然而,随着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科学化的扩展和推进,以及行政与法、行政与管理技术的日益融合,行政管理开始告别传统时代。同时,与政治相对分离的行政管理开始向各领域的分部门管理延伸和扩展,出现了教育行政、卫生行政、文化行政、军事行政等,行政管理衍生、推进至公共管理阶段,步入公共管理形态。经济行政正是在这种格局下独具形态、在理论及理论实践的发展中蔚为壮观。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尤其是当今时代的主体活动,管理经济一直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在专业行政部门日益分化、发展的格局中,经济行政也成为独立的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何况任何领域无不包含和渗透经济活动而成为行政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使得经济行政不仅具有不断壮大、相对独立的领域,而且具有广泛的覆盖性。 2.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含义和支撑体系 经济行政是指以经济活动和领域为对象的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是指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在遵循传统、保持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和突出经济及经济管理课程、师资、实验等资源配备,以培养懂经济、知法律、擅行政、会管理的经济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在实践中,经济行政与公安行政、司法行政、人事行政、军事行政、教育行政、文化行政、医疗卫生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等并列存在、相互区别。 专业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时空因素,一个是时间维的历史传统因素,另一个是空间维的资源环境因素。这里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在历史渊源上,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由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创建于1981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及其交易、竞争行为和有形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过程。既是政府行为,又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市场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是经济、行政、法律融合一体的经济行政管理,具有突出的经济性。 1998年,教育部组织调整高校专业目录,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不复独立存在,学校的相应专业转型、扩展为行政管理专业,设于公共管理系下。整个专业的转型经历了名义阶段、板块阶段、覆盖阶段,目前正向融合阶段发展。这个过程中,在探索和保持行政管理专业一般特征的同时,工商行政管理由课程、师资、周边专业学科、相关社会资源支撑的经济行政特色保留了下来。 在环境资源上,学校以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见长,相应的师资、课程等资源丰富。学术氛围也以经济学、经济管理学为主调,同时,又有较为齐全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和历史较长、特色鲜明的法学学科专业。这个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显体现。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与规范。分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和文法4类提出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方案,原则上统一执行。学校结合专业和历史等情况确定专业课设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原则下融汇了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因素,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并反映了专业特色。例如,公共基础课中有“高等数学”课,学科基础课中有“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政学”、“统计学”等经济管理课程,在专业课中有“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同时,行政管理的核心课、基础课诸如“政治学”、“行政学”、“领导科学”、“公共政策”、“公务员制度”、“行政伦理学”、“公共管理”等数量和理论知识比重充分,功能不减,既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具有经济行政特色。 在时间因素方面,学校有17年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并赢得较高声誉;行政管理专业也有了11年 的办学历史,并于2000年建立了北京市属院校第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2007年成为北京市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第一个重点建设学科。经济行政特色在历史延续和探索中日趋成熟、稳定。 在社会资源方面,学校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学会、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与交往,包括会议、调研、课题研究、咨询培训等方式。近年来,与北京市发改委、市政管委、城市科学学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社会工作委员会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了经济行政的社会根基,进一步扩展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管理空间。 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建设比较交流方面,有可供分享的成果和可资借鉴的经验。经济行政的研究著作有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蒋云根教授编著的《经济行政管理概论》。学校工商行政管理研究领域,自80年代后期,陆续出版了《企业行为规范》丛书、《工商行政管理》系列教材以及多部单本著作;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社科基金以及国家部委有关经济行政方面的科研项目。近10年来,各高校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依托所在院校的资源、历史等,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以其历史和经验获得独特优势。 三、行政管理专业的价值评估 1.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公共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肩在我国呈后发之势。公共管理在后市场经济时代是维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强烈。作为北京市重点大学和人才培养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拥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资源,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属院校处于前列,应当发挥学科优势,为北京市培养经济、行政、法律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 2.行政管理专业在学校的地位 公共管理学科与工商管理学和经济学并驾齐驱有益于丰富学校学科类型,完善学科结构,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实力较强,公共管理学相对较弱,但具有良好基础并在北京市属院校居于前列,搭建了学科结构有力、专业齐全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平台。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的母学科,历史长、特色显、有优势,应当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极。 3.学院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后盾和平台 行政管理专业依托的城市学院,是为专门和更好地服务于首都而建立的。学院依托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设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以及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这种专业学科环境既具有复合型、交融性,又不失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宗旨,有利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学科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塑造和体现;同时,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筋”,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具有粘合、伸张的作用。 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路径 1.在既有体系中巩固特色 一是丰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上体现特色。保证专业通行的基础课程。“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必备的学科基础课不缺门;通过课程建设,增强课程针对性,力求精要;通过沟通研讨,达到课程之间相互了解、互补和融汇。保证体现特色的经济学课程。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外,还应坚持开设“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通过考试与考查、必修与选修的制度设计,优化经济行政效果。开设“法学原理”、“行政法”、“经济法”课程,满足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功能需求。进一步完善以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为核心的政府监管和经济监管课程板块,实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贯穿,经济、行政与法律的融合,凝结和强化监管功能的专业设计。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讲解、案例政策分析、参观考察相结合;选聘校外、政府、企业的专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或储备,在专职教师组织下,穿插搭配兼职教师的专题和讲座;通过“数字城市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加强软硬件功能开发和综合利用。同时,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控制教师选聘结构,充分调配现有资源,形成学术型、讲授型、实操型师资的有机搭配。 2.将特色的基础拓宽,触角延长 拓宽与之交往的经济行政部门范围,由工商行政部门扩展到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进而扩展到发展改革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社会工作部门,建立制度性联系;在上述政府部门和系统建立实习基地,形成持续联系,延伸触角;通过科研和教师纽带,与上述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增强教师对实践的了解,增加学生直接、间接的实践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聘任、聘请兼职教师、指导教师或吸收为团队成员,增加互动通道。 3.在学院复合学科环境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生 学校的城市学院是系、所合并的学院,学科专业较为宽泛,教师的专业领域更加复杂。学校规划城市学院建设发展两大学科——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院、系、所,学科、专业、方向相互交织,对学院的组织管理和业务规划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机遇。处理不好,各种要素混杂交错,内耗互扰;处理得当,相互倚重,相互交融,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实际上,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两个学科具有新兴和开放的共同特点,又有在区域和公共方面的融汇之处。两大学科的交融为各自学科及其之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富营养的土壤。行政管理应当借助公共管理寻求应用空间,借助区域经济管理增强经济行政特色。 4.在国际交往中检验调整,发展壮大 经济行政特色不是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独有的,在世界市场经济国家也能找到学理和实践的例证。政府管制领域是经济行政的集中体现领域,这一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日益关注的热点。 政府监管、企业社会责任、公共工程等话语和理论体系是值得关注、研究、探索和借鉴的。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助于在国际环境中检验、调整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化对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理解,从而不断延续、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发展。 行政专业论文: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下行政管理论文 一、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效的研究 (一)创新了行政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模式 专业社会实践调查能够培养学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中央电大改为指定题目的调查,使调查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使学生的社会调查真正落到实处。创新了行政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模式。 (二)社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电大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对于提高电大办学层次和社会声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旧有的模式,开拓了一条新的有特色的模式,促进了学科建设的丰富和发展。 (三)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调查,强调实际操作训练,选择规定的专题进行研究,从而获得感性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了电大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对行政管理专业开展专题研究,是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对于解决一直以来困扰我们的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对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促进作用,通过专题调查活动,进一步拓展电大社会化服务职能。 (五)对利用电大系统资源优势来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方面进行了尝试 行政管理专业学员的社会调查课题,由原来自定题目调整为定向的题目,使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国家的重点、热点问题紧密结合,是利用电大系统资源优势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方面进行的一项新尝试。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效果的影响 因素对分校和学习中心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状况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分析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 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一些错误认识。学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综合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少数学员态度不端正,认为只是走过场,敷衍了事,抱有侥幸心理,东拼西凑,没有实际参与调查,文章陈旧,没有自己的观点,抄袭现象严重,没有达到综合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势必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形式呈现单一化 尽管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就总体而言,实践教学形式仍单一化,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有一定的影响。专项的社会调查模式要求社会调查主题、要求一致,方便了学生的操作,但是也带来了限制学员思维,束缚学员参与主动调查的积极性。例如,统一设定的选题限定了社会实践的选题范围,学员只能从农民工、农村青年、大学生这三个题目中被动选择,脱离了工作实际,客观上造成了一部分学员态度不认真、应付等现象。 (三)师资力量欠缺 随着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显露出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以山西为例大部分分校电大进行集中实践环节辅导时都是聘请外校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因为本职工作的繁忙,在指导教学实践环节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到位,师资力量欠缺是阻碍实践调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社会调查流于形式,调查报告抄袭现象 严重行政管理专科学员普遍存在文化底子薄,专业理论素养不高的现象,专项的调查形式,导致调查报告的选题和学员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相脱节,导致一些学员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从网上下载资料和参考别人的调查文章,拼凑完成,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结果社会调查流于形式,使得集中实践教学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放教育办学的局限性。就学生而言,学员工学矛盾突出。二是普遍存在注重课程轻实践的情况。三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欠缺。基层电大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水平、结构体系、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现象,很少参加学术活动,学术视野比较闭塞,综合工作能力受到影响,导致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不够。 三、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调查的思考 (一)丰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我们可以完全不拘泥于中央电大规定的四个专题选项的研究,可以根据山西电大的实际情况,分校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进行专题研究。为了进一步拓展此思路,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我们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 1.开展随岗实践 学员可以结合学生自身工作实际,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实际。 (1)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随岗实践教学设计。以学生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是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理念,随岗实践作为社会实践调查的一种尝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进行随岗社会实践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环境、条件及实践能力的差异,要由学员自主选择随岗实践项目、实践单位及时间等,学生依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要求选择实践项目与单位,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对暂时没有工作的学生,由学生自己联系随岗实践单位,或由学校安排与其他同学一起组成实践小组在同一单位进行随岗社会实践调查。 (2)以教师为引导落实随岗实践调查指导。为了切实保证随岗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专业辅导教师要按照教学实践规则确定学期随岗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制定随岗社会实践参考项目供学生参考,拟定学生随岗实践活动安排表,确定参加随岗实践活动的学生名单、实践单位,和学生商定随岗实践的具体事宜,指导学生按照统一规定的要求开展随岗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随岗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要求学校辅导教师利用班级QQ群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专业指导。 (3)以督察、监控为手段加强随岗实践过程的考核。辅导教师必须加强对学员随岗实践过程的督察和监控,定期到社会实践单位了解学生实践情况,同时要求实践单位对学员随岗实践情况进行考核鉴定并写出鉴定意见,学生必须在随岗实践结束后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学校辅导教师对学员随岗实践报告进行评阅,给出报告成绩,成绩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等,只有成绩合格,才能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 2.专项调查 行政管理专业要充分利用电大系统的资源优势,根据本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围绕社会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调查研究成果可以对当地的社会发展起借鉴作用。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小组协作调查 所谓小组协作调查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促进学员的学习,在小组协作调查中学员不再是单独的个体,学员成为相互合作的共同体,依据调查的目的和内容进行分工,使调查更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充分发挥学员自身优势,增强了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合作,培养了学员沟通、合作能力,最后以协作小组的团体总成绩作为主要的评定标准。 (二)建立激励机制 形成良好学风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形成良好学风是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学员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教学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学风。在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调查的设计上,要科学、合理,符合社会需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学员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建立严格的奖罚机制,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强化实践教学的支持服务充分利用 现代网络技术,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网上资源辅导,结合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特色,建立选题指导、专题讲座、调查前瞻等栏目,满足学员对社会实践教学的需求。 (四)加强教师师资力量建设 学校要建立以系统内教师为主体,以普通高校专家为辅助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库,来解决辅导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加强辅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质量。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学校普遍存在的忽视社会实践教学监控的现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社会实践教学进行监控,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原则,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能是孤立的,要与理论教学评价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总结 总之,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评价主要通过依靠对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评定,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模式要以是否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特点和需求为前提,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施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的阶段,应当对改革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全程考察和分析,一方面监督分校和学习中心执行改革方案情况,另一方面听取学员的反馈登记,从而为深入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奠定基础。因此,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不仅是实践教学改革模式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作者:裴小琼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专业论文:专业教学行政管理论文 一、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管理理念过于陈旧当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理念总的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计划内容的高度一致性。教学管理多实行统一的教学和管理计划,优点是可以统一管理,但容易导致行政专业课程的结构单一呆板,使教学内容和管理内容陈旧。(2)计划执行的强制性。行政型的教学管理特点是从上到下的直线式管理,强调权威性和服从性,管理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3)决策和计划的封闭性。当下行政型教学管理往往根据权力意志作出教学决策,进行教学管理,使得决策和计划缺乏创新,较为封闭。(4)评价分析的形式化。大部分高校的评价分析体系都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教学评价及教学管理评价落实不到位。(5)对非教学人员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目标不明确,缺乏严格有效的教学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没有明确标准的奖罚制度,使得管理人员缺少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如上所述,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是一种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通常是利用行政的手段进行教学管理。虽然这种管理模式可以避免任意行事,但随着管理形式的逐渐深入,它的弊端逐渐凸显,具体表现为学术权力的管理少,行政权力的管理多。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往往更专注于权利上的施加号令,而忽略了对教学工作者自身学术方面的管理,导致管理缺乏重点和主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了。 (二)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1921年夏,美国大教育学家孟禄应邀来华对中国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实际调查后指出:科学实验设备不足,试验时间太少,教授法太偏于演讲,并且认为,中国科学教学不给学生实验的机会,科学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实验。”理论来源于实践,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学者就对中国的教育提出的质疑,至今在教学中依然存在,这个是一个根源的问题。河北邯郸技术学院的张敬贤老师在《论“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根源》中曾从封建思想残余、近现代科技、教育落后、考试弊端、经济落后5个方面进行剖析“重理论、轻实践”的原因。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以及教学中始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大致为教育理念陈旧、考试制度存在弊端以及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三个方面。中国以往的教育观念重在学,而学以致用的理念在行政管理专业上很少被采用。此外行政管理专业的考试制度也存在较大问题,普遍存在的先划重点再考试的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死记硬背,无法融会贯通。目前我国社会进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重理论、轻实践”不仅会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个书呆子,成为实践的文盲,还会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造成一定的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几年,离开学校之后,发现所学的东西在工作岗位没办法用到,或者已经过时了,鉴于当代社会对应用性、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改革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弊端迫在眉睫。 (三)教师队伍力量弱小行政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力量的薄弱大致分为两个环节:一是教师队伍短缺,优秀行政管理教师的缺乏;二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提升有限,教师的再教育环节未能重点把握。两个环节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捉襟见肘,进而影响行政管理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一是行政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成熟的文科专业起步较晚,在人才的培养上较为落后;二是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教师队伍的资金投入不够,大量的本专业的人才选择的是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而非授课教学;三是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有限,造成各个高校之间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发展水平不一致。 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改革教学宗旨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一种冲击,一种变革,要求从根本上转变一直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其实课程方案一旦确定下来,教学改革便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因此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方面不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去改变,课程改革就只是一个形式,尽管做出很多努力依旧劳而无功,或者事倍功半,教材的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因此管理者应平时注意到这些。另外,好的教学方法也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比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否得到学生认同,如果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在理智方面认同,又能使其在情感方面认同,则说明这是一种优化的教学方法;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学生参与度高不高,是否愿意去参与?能否取得最佳效果,又要能达到最高效率?应该符合美的规律和原则,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从而使其本身也成为审美的对象。要想达到教学管理改革和提高的目的,首先要从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理念入手,由上至下,从领导层到管理的执行者,都要进行管理思想上的解放,更新高校教学管理的管理理念,不以权力意志来作出管理决策,不拿“指挥棒”简单指挥教学人员,重视专家和有关人士的参与度,要注重对教学管理理念的研究创新,不强制进行管理的执行工作,让教学人员有自己的想法可以付诸行动。同时,要加强对非教学人员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管理、升迁制度创新以及奖惩制度的创新,从实际层面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丰富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模式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信息已经逐渐运用到各个领域,尤其是高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也已经逐步深入和加强信息化建设。适应时展的潮流,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库是丰富教学资源的首要任务;其次,要建立功能齐全的管理机制和操作简单、交互方便快捷的教学管理服务平台,便于师生之间和非教学人员之间的交互沟通;还有就是要加快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的力度及速度,成立专门的开发机构,广泛地开展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实现全区高校的资源整合与共享。 (三)建设良好专业的学习环境,丰富教学硬件资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管理的进行也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和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进行专业的探索,使教师怀着愉悦的心情完成教学任务,进而使得教管人员和师生的沟通更加顺畅。创建良好专业的学习环境需要从外界环境、内部装饰设备和整体氛围上着手进行。首先高校建筑的本身要具有一定的特色,一个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的教学建筑会使人在走进它的大门那一刻就对它所蕴含的文化气息肃然起敬。其次教学建筑的内部环境建设也会强烈烘托出它的文化氛围,可以从启迪学生的心灵和调节学生的情绪等方面入手来进行装修和设计,比如张贴古人字画等。丰富教学硬件资源需要高校在这方面加强资金的投入。近几年来,随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加快教学设施设备建设,重视硬件方面的建设是当下的迫切任务。行政管理专业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仍需不断加强完善,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良好的网络教学和学习平台,完善硬件设施。 (四)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建立实训基地,丰富实践活动当下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多与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不平衡有关。缺乏必要的实践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无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应更加注重对实践课程的开设,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加强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当下高校教学管理提高的必要手段,是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条有效途径。建议通过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共同参与,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实现资源的共享,消除企业的顾虑,保障实习生的安全及合法权益。同时,校园文化是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体现的主要形式是社团文化。丰富实践活动的手段可以以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自身的锻炼,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将来的工作发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及管理人员改革策略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本科学习时主要学习的是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和法学方面的知识理论,在毕业时需掌握系统分析、统计分析、政治分析以及调查分析等科学分析方法,同时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上也要熟练掌握,这就需要一个具有多方面知识储备的行政管理教师队伍进行科学、合理的知识传授。对于加强行政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笔者提出以下三点意见:(1)鼓励并支持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其中,当代高校的教育越来越与国际化接轨,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而言,也需要适应全球的行政管理发展趋势。为此,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鼓励优秀教师进行出国深造,为广大教师提供机会,也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行政管理专家莅临院系进行指导培训等;(2)注重继续教育,系统加强教师的学科专业培训。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对行政管理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作为高校的行政管理教师一定要注重对自己专业技能的完善和补充,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时刻注重自己的继续教育,使自己有足够的能量来培养新时期的行政管理人才;(3)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强化科研引领教师队伍。科研方面的建设也是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一个好的科研团队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创新至关重要,因此在科研方面应该加强宣传的力度和资金的投入,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队伍开发创新,引进优秀科研人才,为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奠定后盾。 (二)教学评价模式的建设建设和完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体系,能够有效地反映教师对学生知识传授的效果以及教学管理的质量,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具有促进和督促作用。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可以随时掌握各年级各专业课程教师的动态教学状况和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能够有的放矢加强指导和管理,使考察有理、奖惩有依,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络评估体系,这对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现教学的良性管理至关重要。教学评价模式的建设核心是人文关怀理念,高校要从建立有效的评价分析体系入手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教学评价机制和教学质量监控结果的反馈主要由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的领导负责落实,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评”“教”结合,以期对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和改进。具体落实可以通过动态的教学、教研记录、召开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例行会议、备课及教学专题调查会、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各类统考成绩评估、教学督导等来完成。 (三)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人员包括教学、教研和教务三个方面的工作人员。其中,教学管理人员是负责教师培训、教师团队管理、教材教具管理和行政管理课程质量管理等工作;教研管理人员是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项目开发以及教材编撰和完善等方面的工作;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包括安排课程时间顺序和地点以及考试事务等。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培养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有师德的能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高素质教学管理人员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为此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首先,发挥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新进教学管理人员尽快成长;其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者可以组织每学期的全面听课、评课活动,引进激励机制,推动整体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最后,要注意对教学管理者的人文关怀,让每位在为行政管理专业工作的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能将心向学院靠拢,向学校靠拢,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继而对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总而言之,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内外聘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团队,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四、结束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教学环境下,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和教学管理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建立一个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先进教学管理制度是当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方面的迫切任务,而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不断地总结教训中吸取经验,并不断创新,从而实现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和突破。 作者:陈晶单位:福建江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专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初探 一、行政管理专业实践培养模式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一般是在预先设定的、可控的实验室进行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实验主要有电子政务实验和情景模拟两种。电子政务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在现代的信息技术下政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通过电脑和网络进行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内容及方法,并从中体会电子政务的理念。情景模拟,即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模拟情景,并要求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或规定某种政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情景模拟可以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经典案例相结合,教师为学生描述经典案例中的情景,由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再分析其优劣,以找出最优解决方案,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经典案例及理论。同时,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政务活动模拟,如模拟听证会、模拟公证、模拟劳动仲裁等。政务活动的模拟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权责规定和程序具体化,便于记忆和理解,尤其对于程序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训基地教学。实训基地教学是在学校的实训基地,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基地教学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训基地的软硬件配备,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至关重要。 3.实习教学。实习教学通常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进行,学生在实习教师和专业从业人员的指导下,参与行政管理实际工作,实习教学突出实践性和实效,以提升学生行政管理实践能力。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实验教学、实训基地教育和实习教学在实践培养过程中各有侧重,将三者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分配,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而实践培养模式的优势,可以通过网格式执行机制和多层次保障机制来实现。 1.网格式执行机制。网格式执行机制,是在借鉴了网格化管理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将执行目标对象划分为若干网格,根据不同的网格的任务要求确定相应的执行手段,以实现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转。行政管理专业实践培养模式下的网格式执行机制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网格划分,即对实验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和实验教学活动进行网格细化,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网格式执行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计合理的网格执行体系。网格执行机制的基础便是设计合理的网格执行体系。首先,网格的划分是网格式执行机制的基础,其划分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执行机制的成败。为了提升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对于网格的划分要以培养实践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合理安排实验、实训及实习,针对学生弱势设计实验课程,并安排技能实训,根据学生特长,进行互补式分组安排具体实习单位。同时,应构建以学校为主的多元的执行体系,学校的实验室设施及软件网络建设及更新,实训基地的合作、开发和建设及更新,实习单位的合作和师资的扩充和培训专业依靠学校的资金投入和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而对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教学理念的研究及创新和学生的管理及反馈等则需要院系和教师的具体执行。 第二,网格执行体系资源共享。资源共享,首先是网格各执行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各执行主体应就网格执行状况共享。其次是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的共享。实践培养模式中,在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设施共享可以提高实验、实训设备使用率,集约建设,提高资金实际效用。网格执行体系资源共享可以是体系内资源共享,也可以是体系外的联合资源共享。体系内资源共享,主要指在合理安排实验和实训课程的时间的基础上,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及师资的跨专业共享。而体系外资源共享,主要指校际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师资的共享,可以采取合作建设或租赁的方式共享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并共享师资。体系外的资源共享,可以由若干个学校联合建设校内或校外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还可以联合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成立实训基地。体系外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使用效率,还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 第三,网格整体协同运行。网格整体协同运行,要求整个执行体系各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做到信息共享,相互合作,协同调整。网格整体协同运行要做到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计划性是按照教学要求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而灵活性则要求,根据客观情况适时调整课程安排。为避免实习期间学生难以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学校可以对实习实训进行更为灵活的安排,在实习合作单位举办活动或工作异常紧张的时候,对实习实训课程时间进行调整,必要时理论课安排可以暂时让位于实践教学。这种做法在专业规模较小的学校尤为便利,因为学生数量较少,实习实训单位可以同时吸纳这些学生,便于学校课程调整。 第四,网格执行方式多样化。在整个网格执行的过程中,要调动各方面的执行主体,采取多样的执行方式,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网格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样的网格执行方式,除常设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置外,还可以采取:(1)校内政务实践,即在校内某些行政管理部门设置常设岗位供学生进行政务实践,采用学生轮班的制度,参与到校内行政管理活动中;(2)移动课堂,即突破传统课堂的地域限制,将某些教学内容的授课地点设置在现实情景中,如对于行政诉讼法的讲授可以置于现实的审判活动中进行;(3)体验式虚拟实践,即将教学活动安排在虚拟情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角色分配,进行实践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听证等。 2.多层次保障机制。为了保证实践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和网格式执行体系的整体协调执行,需要一个整合多方资源的多层次保证机制。多层次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层面。实践培养模式的教学活动始终要依托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既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等硬件条件,也包括校园文化、教师团队、校内数据网络资源等软件的配备,因此学校在保障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和运行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实践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除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外,还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校园行政文化。学校的行政管理模式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有诸多相同相似之处,构建与主流行政文化相一致且先进的校园的行政文化,可以使学生对行政观念、意识、思想、理想、道德、心理、原则、价值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在实习实训和将来工作中能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其中。 (2)增强对外联系与合作。学校自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实习机会,尤为重要。 (3)充实丰富校园网络数据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数据资源日益丰富,克服了信息资源的时间地域限制,充分利用网络数据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行政实践的变化和前沿理论,但应注重数据资源的丰富和使用效率。 (4)在学生自治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社团及其活动的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是学校管理下的学生自治性团体,在学生社团组织及活动过程中,部分活动与行政管理活动十分相似,而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更是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因此鼓励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并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学生社团的学校管理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实践渠道。第二,政府层面。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都是针对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政府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使其参与到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去,对于学生应用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发展,对于活跃城市经济和文化,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城市居民素质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推进政府与高校间的互动,是双赢的选择,政府为高校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课题和验证条件,学校在政府需要时组织学生以志愿者、义工服务等形式,参与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和需要大量人力的紧急工作,为政府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第三,教师层面。教师在整个是整个创新型人才实践培养模式教学活动具体的执行者,教师的理论实践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效果。 目前,很多学校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过硬的理论功底,但却缺乏行政管理专业的实务经验。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学校和教师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一方面,学校可以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聘用具有行政管理经验的校外教师,也可以在实习、实训中采用“双指导教师”的形式,即除本校教师之外,根据学生实习、实训任务,聘用若干实习、实训单位员工为兼职指导教师。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除加强理论研究外,还应注重自身专业实务能力的提高,可以采取志愿者、社区义工服务的形式,参与到具体的行政活动之中。此外,还应注重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从制度上保障创新型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 作者:曹隽荀明俐颜冰单位: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行政专业论文:概述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 一、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意义 1.公务员考试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程序,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的办法和德才兼备的标准,将符合一定条件的人员录用为公务员的制度。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公开原则、平等竞争原则及择优录用原则。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包括笔试与面试两个组成部分。其中,笔试又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客观性笔试,也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考察内容主要包括: (1)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考察考生对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2)数量关系。包括数字推理、数学运算等,主要考察考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能力。 (3)判断推理。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等,主要考察考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常识判断。主要考察考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 (5)资料分析。主要考察考生的资料分析及判断能力。二是主观性笔试,也称申论。申论主要考查考生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等。申论通常是给出一系列反映特定实际问题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概括出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案,再对所提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申论具有背景资料涉及面广、内容具有非专业性、形式灵活多样、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强调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等特点。笔试的优点主要包括经济性、客观性、广泛性、公正性。面试可以采用结构化面试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结构化面试是一种一名考生对多位考官的考试方式。考试过程中,考官按事先制定的面试提纲上的问题发问,对照测评要素做出评价。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种多名考生对多位考官的考试方式。考试过程中,一组考生在给定的时间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多名考官根据考生的综合表现,给出考生在各个测评要素上的得分。 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与公务员考试的契合性 面向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培养公务员,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与公务员考试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如何结合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已经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因此,探索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考试方法,就成为摆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存在的问题 比较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与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笔试、轻面试 多年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往往采用笔试的方法,或开卷、或闭卷,无法反映学生在特定场景中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迫切需要在侧重行政管理实务的课程中,同时采用面试的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行政管理理论解决现实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 2.重概念、简答、论述,轻职业能力与书面分析问题能力的考察 多年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往往停留于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基本问题的了解与掌握,不能考察学生的潜在职业能力及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相关课程的考试中增加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内容,考察并提高学生的潜在职业能力。同时,也需要在笔试中,增加案例分析的内容,提高学生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 三、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方法 1.明确比较优势 通过收集历年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真题,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面试等,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相比较,我们认为,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考试方法,可以实现与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良性对接。在这一点,行政管理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比较优势。 2.明确潜在优势 以行政管理专业参加过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与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明确行政管理专业的潜在优势。 3.汲取国外成功经验 国外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中考察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做法相对成熟,而在我国,尚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我们在侧重于行政管理实务的课程考试中将学生对多个相关案例的分析能力作为考察重点,引入、推广案例分析,完成对于传统考试中记忆———再现模式的超越。 4.打造以“笔试+面试”相结合的考试体系 在笔试环节,侧重考察学生的潜在职业能力以及书面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在面试环节,则侧重于考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 四、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1.在专业课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笔试中增加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内容,以实现与公务员考试必考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良性对接。 2.在专业课程《公共行政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的考试中,要求学生对多个相关个案进行书面分析,以实现与国家和各省公务员考试必考科目“申论”的良性对接。 3.在专业课程《公共行政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的考试中,增加面试的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场景、相关案例,分析问题并探讨对策,以实现与国家和各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环节的良性对接。通过改革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激发了学生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大学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成绩。 作者:阎宇郝中丹陈跃华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专业论文:职校行政管理组织专业化创建 一、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高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对现有薪酬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新的适合高职管理岗位的薪酬体系,缩小与高职教学科研人员的工资差距。在具体改革的操作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因地区而异,因校制宜。这里所说的“因地区而异”,就是结合高职所在地区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等综合指数,高职管理人员的薪酬应该有差异;“因校制宜”就是提倡各高职要根据学校的整体战略规划,结合学校目前的财力状况来制定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薪酬管理制度。要想真正实现“因校制宜”的薪酬体系,全国统一的职务工资标准和管理模式必须有所变化,还需要一整套的配套措施,高职现在能做的就是在政策允许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体现“自主用人、优劳优酬”的高职自主工资分配体系。高职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应主要由工资、福利、津贴和奖金四部分构成,其中工资占的比例最大,福利则主要包括国家福利和学校福利两部分,福利也受工龄和贡献的影响;此外,津贴、奖金则体现优劳优酬,主要由管理者对高职的贡献和高职的绩效等因素决定。第二,整体提高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在高职行政管理人员整体薪酬低于教师的情况下,有必要整体提高管理人员的薪酬,以提高管理人员积极性。从推进高职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角度来说,要想使高职管理成为“专业”,提高高职管理人员的物质待遇、提高管理者的社会地位是推进高职管理队伍职业化的硬性条件。因为专业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履行社会职责的过程中,从事的是复杂劳动,他们所付出的远比一般职业从业人员付出的多。在走上专业工作岗位之后他们应该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资源,这其中包括薪酬、发展机会、工作环境、职业声望等。任何一种职业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它的社会地位就越高,一个职业推进职业化进程逐步走向专业的过程也是提高从业群体社会地位的过程。薪酬的高低在通常意义上又被人们视为衡量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方面,所以提高高职管理人员的薪酬有利于提高高职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从而加速高职管理人员的职业化进程。整体提高管理人员的薪酬还可以使高职管理岗位更具吸引力,能够吸引和留住更高质量的管理人才,这是比较直接的结果。所以整体提高我国高职管理人员的薪酬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制定高职管理人员定期加薪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高职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进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高职管理工作。 二、确立以学术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目前在高职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存,就说明两者有共同存在的合理性,但各自又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必须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如果过分强调行政权力会影响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且过分松散的学术权力也将有损高职效率的提高和整体目标的实现。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到,高职学术权力的存在可以确保高职教学、科研的基本属性,行政权力的存在则会使高职成为内部各部门相互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此必须协调二者的关系。目前我国很多高职权力过分集中于行政系统,存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的现象,行政权力过分膨胀,而学术权力则相对较弱。为了保证我国高职的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学术委员会,并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以防止行政权力过分膨胀。在工作中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第一,明确学术委员会权利的范围。学术委员会是“咨询机构”和“审议机构”,审议的内容是专业和学科的设置,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价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学术事项,由于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形势,学术委员会等相关学术组织的活动还应该有咨询、审议和决策。高职学校应真正落实在对学术委员会职权实施的形式和具体的职权范围;第二,学术委员会的活动有其自己的规则。学术委员会的活动既要体现高职院校的职权范围和议事原则,还要有学术委员会内部的活动规则,这一点更加重要。学术委员会定期举行活动,并且学术委员会要制定活动规则,只要需要经由学术委员会审议的事项就一定要由学术委员会审议。另外,学术委员会要制定相应的“学术委员会章程”,以确定其审议的事项,明确其议事的程序规则以及职权的范围,这样可以在制度上保障教授等学术人员更好的依章行使学术权力,发挥其作用,将确保学术权力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上实施。 三、弱化“双肩挑”现象 “双肩挑”现象在当前形势下是无法避免的,甚至在一些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在一些特殊的岗位上也可以存在“双肩挑”的现象。高职院校在处理“双肩挑”的现象应遵循的两个原则:第一,抓住“职业化”和“双肩挑”之间的“度”。职业化指的是管理队伍的整体力量,总体的特色,然而它并不完全否定或者排斥专家教授所兼职的管理工作。因为比如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等学术业务性较强的管理职能部门,需要吸收一些骨干专家参与行政管理,这有利于学术上的管理。要把握好“双肩挑”的度,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必须是专职的,只有这样才能尽早的实现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第二,协调处理好职业化管理人员和双肩挑人员之间的关系。由于存在两个不同性质的管理人员,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矛盾、分歧,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工作的顺利实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人员关系非常重要,要做好协调工作。 四、结论 要加快高职院校执行管理专业团队建设的步伐,既要转变观念,科学定位,重塑高职院校的管理职业形象,还要努力建设管理科学,协调运转机制。全面分析职业发展作为专业基础,实行全员聘用制度是实行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前提,也是制定和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特点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的基础。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应分为不同的职等,不同职层要配备不同职等的管理者。不同职层、不同职等和不同职级的聘用、考评、培训等方面的管理应有所不同。 行政专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执行案例教学法规范因素及应对方案 一般来说,案例(Case)是指按照特定方法经过选择和加工的特定事例,是案例采集和制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某些特定方面发生的事情的真实情景的描述。按照这一基本含义,行政管理的案例就是对于行政管理实践中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的描述。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sofTeaching)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代,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是1870年由当时哈佛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朗戴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根本性的改革的基础上而创立的,后为哈佛商学院所采纳。虽然案例教学已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案例教学在西方国家已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种主流方法,所用的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但在我国的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还只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引进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被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 一、行政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强调要以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责体系整合的核心内容。作为为社会输送中高级层次管理人才的各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迎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未来的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在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时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这种能力不可能通过传统的“粉笔+讲课”的教学方法培养造就,而案例教学是培育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磨练他们战略决策能力的最好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不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尽一致,但大同小异。其中开设的专业课中,诸如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管理学原理、地方政府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技术、领导科学概论、市政学、法学导论、合同法、劳动法、行政组织学、行政案例分析等等,至少60%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瓶颈制约因素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知,但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构成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有效运用的瓶颈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育理念陈旧,缺乏从事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大多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思维没有完全转变,他们早已习惯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想承担案例教学的成本和风险。许多教师既担心难以适应案例教学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所提出的高要求,不愿付出巨大的努力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也担心因学生不能适应案例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更担忧难以把握案例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对案例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更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 (二)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经验欠缺 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相对教低。由于教员大多是从政治学和社科专业发展而来的,因而其知识结构中政治理论知识所占比例很大,而其他学科知识,特别是经济学知识相对欠缺。另外,教师的实践知识不够,实践能力相对于理论来说也有严重缺陷。这就使得教师的许多教学内容是比较陈旧的、不合时宜的,教出来的学生也不可能使知识得到更新和发展。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贯通。要熟练地驾驭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日积月累地实践和摸索。决不是经过一、两次简单的培训或观摩他人的教学就可以运用自如的。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案例资源缺乏,校际缺乏合作机制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行政事务的公开程度不高,大量发生在行政管理领域的事件是不完全公开的;高校的教师,很少接触政府官员,尤其是高层的政府官员,而政府活动本身的部分保密性,又给教师去接触这方面的实践增添了一层障碍。另外,现实中规范的非政府部门公共组织(NGO)管理模式还不成熟,这些组织受政府的影响还很大,自己独立操作发展形成的管理经验还很少。这些给我们收集行政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带来了很大困难。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非常的快。除了少数经典的行政管理案例,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以前积累起来的行政管理案例,相对于八O后和九O后的大学生,相对于当前形势下行政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几乎没有多少学习和研究的价值。这使得案例资源更加稀缺,收集案例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 虽然我国许多高校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但校际交流不够、合作更少。当前国内各高校自己编写的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案例并不理想,缺乏经典案例,而且案例更新跟不上社会变化的实践。每所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在加强学科建设,但都是各自为战,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我们从各高校选用的教材可见一斑,有条件的高校都自己编写专业教材,本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当然也要优先选用本校或有本校老师参编的教材,表面上看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则大同小异,使得有限的教学资源低效使用、浪费严重。 (四)教学安排不当,物质条件准备不足 教学安排方面,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紧张。许多高校一级行政管理专业要招好几个班,而教师人手不足,只能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开班上课的人数偏多,有时多达一百多人,难以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难以调动和激励每一位同学参与进来,导致大部分同学消极应对,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相应的教学设施投入严重滞后。许多高校教室越来越大,而且大教室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大教室大多桌椅固定,难以满足有效的案例教学的需要。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清楚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瓶颈制约因素及其成因,针对如此情况,提出以下对策,以期克服瓶颈制约因素,推动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 在普遍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学生为主角的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案例教学法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师生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一点展开。对学生知识背景、经验背景的把握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应当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而不能从教师的角度和学科内容的角度进行考虑。在具体角色的承担中,教师必须承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启发者。而这些新角色的承担,意味着教师必须进行信息的双向流动,让渡部分教学控制权。 (二)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现在从教的老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政治学和社科专业发展而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所欠缺,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或进行校际之间的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派教师出国考察,借鉴学习国外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另一方面鉴于教师实践水平不高的情况,高校应创造条件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促使教师更深地理解行政管理的相关理论,避免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同时,教师应经常性地进行调查研究,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专业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从政府和其他公共事业部门聘请部分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理论功底深的领导干部,兼职担任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师或进行专题讲座,或者聘请有着丰富行政管理经验的已退居二线的党和政府的高级领导干部担任行政管理专业客座教授,以补充和增强专业师资力量。 (三)成立专门的案例搜集制作组,各高校加强分工协作,实现案例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案例库和案例制作中心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坚实基础。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设有公共政策案例库和公共政策案例中心。该中心设有专门的案例编写小组,有6名案例编写员。除少数任课教师自编案例,肯尼迪政府学院绝大部分案例是由这个小组的专业人员编写的。 案例的真实性与指导性原则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我们有必要成立案例搜集制作组,明确任务,专门负责对外的实际调查,搞好和政府以及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关系,以期比较容易地获得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严格意义上的案例,应该是案例采集和制作者根据现场的第一手材料描述而成的。在国外,这种第一手性被称之为“田野性”,并主张通过“授权签名”来保证案例的真实性。 由于案例搜集制作成本很高,各高校应加强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高校的专业建设情况,指定若干高校分别为行政管理专业若干课程案例教学案例材料的主要搜集制作主体,引入竞争机制,优先拨付所需经费,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克服各高校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四)调整教学安排,完善教学物质条件 教学安排方面,在案例教学已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一种主流方法的今天,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应采用小班形式,人数以20人左右为佳。 适当的物质条件有助于运用案例教学方式的成功。如影像设备和资料的准备,模拟教具材料的准备,等等。在教室的布局上应该采用半环形,学员较多的班最好是阶梯教室,坐椅最好是可移动的或是可转动的,以方便学员转过身来看见他们后面的人,使人人得以面对面地沟通。 行政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涉及到教师、学生,还涉及到学校教学主管部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对案例教学的反馈等。所以,不仅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学习案例教学理论和方法,而且教育主管机构、学校也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对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通过进修、培训、交流、讲座等方式进行培养和提高,使其更快地适应案例教学,搞好案例教学,从而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行政专业论文: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论文摘要:在分析当前个别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有效知识量、实用时间、课堂学习投入度等方面的基础上,认为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不断更新传统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进而提高适应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大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巩固改革成果,推进课改深化发展的关键其中通过对我国高校各专业的培养特征分析.行政管理专业不管从培养的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还是从其教学理念来看,都有其一定的代表性。这个专业是培养具有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文章以通过课堂调研为研究基础,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有效途径解决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调查说明与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以我国沿海某省属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为研究总样本.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调查对象,具体为行政管理专业二、三年级各两个班,共计4个班156人,其中二年级两个班80人,三年级两个班76人。调查采用自编《高校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回收132份,其中有效问卷131份,总体回收率87.3%为保证调查能突出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特色,我们专门选取了六门核心课程作为此次调查的课程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知识量 课堂教学有效知识量是指课堂教学知识总量中学生真正受益、理解、有意义的内容和信息。设该课程一堂课的教学知识总量为100,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各科课堂教学有效知识量总体平均水平差距不特别明显最高的是行政法学81,最低的是公共经济学70。但每门课程中不同学生的有效知识量差异较大,在13—17之间,个体差异显著,两极分化较严重,同时我们发现,二年级三本生个体差异更加明显。 2.课堂教学实用时间 可用时间是指可以用于教学的时间.实用时间是指实际用于教学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课堂实用时间,是获取教学改革成功的一大重点。设一堂课的可用时间为100,根据调查显示.各科教学实用时间普遍不高,从高到低依次为行政法学85,政治学原理80,公共政策学78.行政领导学77.人力资源管理学77,公共经济学70,实用时间在80%以上的只有行政法学,而学生个体差异也较大,标准差在11至14之间,说明寻求有效的途径提高教学实用时间的潜力巨大。 3.课堂学习投入度和分心度 课堂学习投入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专心致志于课堂学习的程度。设课堂学习投入最高为100,5分表示上课分心现象严重,0分表示无分心现象,4分、3分、2分、1分,以此类推。根据统计,各科总体学习投入在66~82之间,课堂学习投入度从高到低排列为行政法学82,政治学原理77,行政导学76,人力资源管理学74,公共政策学73,公共经济学66,各科标准差差距不大,都在12~14之间,学生个体差异同样明显。与课堂学习投入度相关联的是学习分心度。其趋势与投入度吻合。课堂分心度从高到低的依次排列的是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领导学、政治学原理、行政法学。 4.思维训练和培养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切实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本次调查将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是否得到训练和培养分为“非常好”“一般”“基本没有”和“根本没有”四个层次,调查各科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情况。在六大专业课程中,多数学生认为他们的思维得到了“一般”的训练和培养,但也有的课程让学生们得到了较好的思维训练和培养.例如行政领导学,有32.4%的学生认为自身思维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和培养,他们在此门课上选择“非常好”和“一般”的累积百分比为87.3%。但同时仍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思维基本没有或根本没有得NiJiI练和培养,这在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学和公共经济学课程上较为突出。在这一方面,二年级学生和三年级学生没有较大的差异。 5.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互动性教学的一个体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大胆发言,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次调查根据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教师处理答问的方式、提问的密度和问题的质量把课堂提问分为“非常有效”、“一般有效”、“有效性较差”和“有效性很差“四个层次”,结果各异。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注意向互动式教学方式转变,在一些课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课堂提问有效性总体良好,其中,行政领导学有43.7%的学生认为课堂提问“非常有效”。按选择“非常有效”和“一般有效”的累积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政治学原理98.3%、行政领导学94.4%、公共经济学93.1%、行政法学90.1%、公共政策学85.9%、人力资源管理80-3%。针对部分认为课堂提问有效性不大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提问方式.尽量做到全班互动。 6.关注差异和个别指导 关注学生学习准备状态和学习差异、重视个别指导和帮助、及时反馈和传递学习信息等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本次调查以5分表示做得最好、0分做得最差,4分、3分、2分、1分以此类推。 根据调查。政治学原理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习准备状态和学习差异、重视个别指导和帮助、及时反馈和传递学习信息等方面做得较好,平均3.7分,有20.7%的学生得了5分的高分。但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政策学在这方面较为不足,其平均分只有2.8分。从总体上看,各科标准差差异不大,学生普遍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加以个别指导与帮助。 7.对课程教学的总体印象 本次调查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印象区分为“终身难忘(精彩)”、“印象深刻(良好)”、“尚较满意(一般)”、“马马虎虎(较差)”、“浪费时问(污染)”五个等级,考察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印象。从调查显示。认为课程教学给自己留下“终身难忘”或“印象深刻”的学生不占少数,最多的政治学原理累积百分比为67.2%,最少的公共政策学为15.1%。但我们必须关注到学生选择对课程总体印象“一般”甚至“较差”或认为“污染”的情况。这些原因与上述分析到的问题是相关联的。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显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所改善.在课堂教学有效知识量、课堂实用时间、有效提问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果。一些课程在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仍存在较大的弊端。 1.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片面认识教学“有效性” 在现实中,个别教师认为只要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就完成了课程教学,对学生是否解决问题、理解教学内容关注不多,从而忽视了知识更新,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2.教学方式单一。讲授式占主导地位 在大部分课堂教学中,依然是“以师讲生听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教学方式.学生把精力主要放在记录、整理和背诵笔记上,很少主动去学习、收集并研究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缺少独立思考,极少质疑教师授课的“权威”。可见,在大部分教学中,教师授课方式太古板,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法占主流,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学生个体差异明显。课堂教学忽视学生个性 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难度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在难易度认定上也大不相同,极易造成时间浪费或跟不上学习进程的情况。而教师在这过程中由于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往往不知道这些情况,依旧按原定教学大纲进行。 三、完善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应对措施 在认识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问题之后.当务之急是切实采取措施推进教学改革,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注重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同其他专业教学一样,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依然是:课堂教学主要还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要是进行理论授课,学生被动接受,教学主体的参与和师生双向互动较少,教学效果欠佳,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不相符。因此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尤其作为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应区别于一般人才的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培养学识渊博、身体健康、富有个性、开创精神并具有实践管理能力的人才口]。因而,要求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以知识为本”或“以任务为本”的教学观念,树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在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教学阶段,教师的角色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2.转变教学方式 我国高校到目前为止.总体上教学改革并无大的起色,课堂教学方法差别不大,在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难以提升。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 (1)重视案例教学。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知识大都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相对不足。如果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在实践中寻找实例来加以说明.极易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仅有感性认识而缺乏理性思考,不能深刻把握所学理论知识和所学内容,缺乏实战经验,对其今后发展成为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极为不利。强化案例教学是进一步探索和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在一些课程(比如行政领导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政策等)中加大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的比重,建立案例库。同时,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取所需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开放的双向互动的交流局面。同时,还可开设专门案例课程,进行专题案例分析,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研讨式教学法。针对已具备了一定知识储备的大三学年以上的学生,教师可以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给出研讨题目,在课堂上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研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注重课堂沟通的优化。纵向沟通方面,教师讲课应注意声音刺激的变换、语音的感染、表情的影响,微笑愉悦。横向沟通方面,兴趣、爱好、年龄的一致及彼此熟悉使学生之间的横向沟通更为容易、自然与顺畅,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班级教学中教师多学生少而导致的纵向沟通不力的状况。大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常用的组织方案是以讨论、解决问题为导向.将班级学生分组.在每组配备一到两名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成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横向沟通中学生知识储备、能力素质相对不足的状况。 (3)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地位,把它放到与理论课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对待,能切实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投身社会实践,在实际工作部门中了解其基本情况以及适应工作需要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了解未来将会从事的工作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等,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针对不同学生所提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3。创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互为条件,彼此衔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方法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中的应用,也是现代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节约课堂时间,解放教师的劳动,提高课堂效率。但在大量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切不可依赖多媒体手段,使课堂变成了“一言堂”,而要严格控制授课节奏,注意学生记笔记以及消化理解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借助网络和电教等现代教学手段,建立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结合有关学科的教学要求,在模拟教学实验室里,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就课堂教学而言,就有如前文所述的案例教学法。选择适当的行政管理案例。要求学生用行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不要求有具体的结论,只要求按照行政管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来看待问题。力争把问题分析透彻;还包括情景模拟法,设计一些行政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情景,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根据行政管理活动的程序和原则来处理问题。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在这一问题上应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得到改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