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全论文:小议班级小学生的安全教育 小学生由于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不强,往往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事故伤害。近年来,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不断出现,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受到交通、溺水、拐卖、人身侵害、打架斗殴、意外事件等事故伤害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如何切实做好班级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根据我多年的从教经验,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在教给他们文化知识的同时,思想、安全教育是不可少的重要的一部份,为了做好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每一个学期开学,第一节课就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遵守小学生守则、防火、防溺水、不参加打架斗殴、自护自救、注意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在校的实际,把安全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天天讲、时时讲,教育学生自己的物品不随意放,课间活动要讲文明,参加各种活动注意身边的人和物。组织开展防震、防火逃生等演练、使学生掌握自护自救的本领。并将安全工作列入学期工作计划,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观察,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教育纠正,真抓实练,不流于形式。让自护自救能力伴随孩子一生,让他们懂得:除了为正义不得已而献身外,任何时候都必须珍爱生命!我们不是在杞人忧天,而是防患于未然,让我们的孩子通过教育培训懂得灾害不可怕, 掌握正确的方法就可以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危害。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感染 通过张贴安全标语、设置安全橱窗、出专题安全黑板报、布置安全科普画廊等方式,使小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在处处重视安全的浓郁氛围感染下培养重视安全的意识。利用生活中的小事、身边发生的事进行宣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如有的学生一遇到问题就去找老师,找家长,这是学生缺乏协调、解决问题及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表现。针对这一特点,班级里开展一些活动,教给学生方法,提倡大家自己能解决的小伤、小问题自己解决,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包扎方法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创设一些情境,教给学生当遇上突发状况该怎么处理,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位学生削铅笔不小心弄破了手,她哭着跑来找我,我就这件事教育学生遇到类似情况自己应首先进行怎样的处理。如某个冬天,个别调皮的学生在班里烧纸取暖,搞得教室里烟雾很浓,我就趋势利用这个情境对学生进行了着火自救演练。同时告诉学生,遭遇意处险情与伤害时,需要冷静,要学会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学会拨打“110”、“119”“120”报警电话。遭遇不法分子的侵害,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当然要勇敢地同其博斗;没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可以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万不得已,也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比较,两害相权取其轻,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利益。这对学生沉着应对突发事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很有成效。 3.建立安全告知制度,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班主任的告知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学校或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有关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告知学生。如实践活动中的行走、乘车、具体的操作注意事项;体育运动中某些项目的危险性,练习设备、器材的安全性能等内容都应在活动之前告知学生。二是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如校园内外维修改造,施工场所或临时搭建的设施,校园内外处所、场地、水电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都应及时告知学生。三是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告知家长。如学生生病、学生请假离校或缺课、学生间发生纠纷或矛盾、学生的不良习气以及学生发生伤害或意外事故等,都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四是把发现的班级内部、校园内部及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告知学校领导。班主任履行告知义务,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4.导之以行,引导学生远离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 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是未成年学生聚集的场所,是集体性生活、学习的地方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注重引导与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没有安全保障的、没有科学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 5.处处留心、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但千万不要忽视了那少部分的课余时间和课间活动。我们平时的工作就疏忽课余时间的教师值班管控,我们很多安全事故就是发生在课余时间和课间活动。认为学生该休息,我们也该休息,此时学生失控,最易出乱。因此,我们要善于空档的管理,细致入微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 学校安全无小事。班级安全是关键,只有社会、家长、学生、教师都树立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才能构建和谐学校、和谐社会,确保教育教学健康有序发展。 教育安全论文:从食品安全看加强企业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食品安全问题由于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来看,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食品原材料的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二是食品工业滥用添加剂等所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三是食品销售过程中存在不诚信的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产生,并且愈演愈烈,有着深刻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企业自身道德责任意识淡薄可以被认为是最根本的原因。政府的管制、法律的约束,舆论和公众的监督,这是规范企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力量,但如果离开这些制约力量的发达,很难有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伦理规范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通过企业自己的自我约束、道德良知来起作用。不论在任何时候,真正的质量安全线是企业、更是个人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论何种管制、约束和监督都只能依赖于那些在这些制度内的人的诚信。因此,唯有加强自身道德约束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才能真正的解决我国目前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一,加强企业伦理道德教育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持续发展,而健全的企业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又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要谋得长久发展,需建立良好的品牌及口碑,而品牌和口碑的建立则需要时间的不断打磨,健全企业的伦理道德体系会增加顾客的认同感,使得企业不断地扩大再生产,通过逐步的扩大再生产,加之以良好口碑的保驾护航,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伦理道德体系虽然是无形的,但它无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不讲道德的企业,没有消费者会信赖它,那么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加强企业伦理道德教育可以使企业谋得可持续发展。 首先,企业盲目追求利润,不讲“义”只讲“利”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短期的利益,但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不合理的经营模式使企业养成不正当经营的惯性,从而放弃企业自身的理念及追求,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其次,企业不道德会使员工的凝聚力下降,从而对员工的控制力也会下降,最终导致整个企业的气势下降,从而最终导致企业不能谋得可持续的发展。最后,对于企业来说“顾客就是上帝”,如果企业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就会失去它的立足之本。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食品行业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小企业、小作坊,生产技术水平不够高,食品安全基础薄弱,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检验检测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着很大差距,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生产经营食品的企业,都是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保障食品安全,关键是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而道德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维系社会运行最根本的准则,要让人们“吃的放心,用得安心”,不但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严格的监管体制,消费者正确的消费意识,更需要则是良好的道德教育体系,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超越市场,超越监管。要形成良好的食品交易氛围,就必须培养企业家们较好的伦理素养、员工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再加之以健全规章制度的保障,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贡献于社会和广大消费者。只有当所有企业都将伦理道德深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社会才能继续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养。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支持、领导和表率作用。管理者的伦理素养不仅仅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因此企业管理者伦理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道德建设的建立,企业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养,每个企业都应积极努力认真地建设一支有高素质, 以身作则的管理者队伍, 从而促进全体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其次,要重视员工职业道德的培养。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在当前激烈紧张的市场竞争的氛围中,企业文化凝聚了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构建企业的重要条件,有了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撑,才能促使员工更好的工作,并规范员工的行为方式,进而提升企业形象。每个员工都是企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每个员工都具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产品生产过程认真负责,重视质量,对产品的销售过程诚信经营,不弄虚作假,时时刻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深深根植于自己心中,那么企业将在稳定的环境中逐步发展壮大。 第三,要强化企业伦理评价体系。政府职能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推行全社会协调的企业伦理评价体系,建立社会公益性企业伦理信息库以及信息传播网络,形成全国性的企业伦理信息网,人们便可快速准确地获取有关企业的伦理信息,防止上当受骗,以便抵制和打击不良伦理行为;同时也迫使各企业加强自身的自律行为,强化诚信责任感,引导企业主动地采取伦理化经营。 总之,企业伦理道德教育把企业自身利益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对社会、环境、资源等一种整体的考虑。企业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企业的生产环境、市场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才会和谐,从而引导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育安全论文:试谈少先队安全教育的初步实践 在学校教育中,安全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少先队工作则是小学德育工作的关键阵地。所以,少先队的安全教育工作就成了学校德育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达到有效的安全教育目的呢?我校的大队部本着让学生自己教自己安全保护知识,主动成为自己的安全小卫士的人本主义理念,设计了“安全小知识大讲堂”系列的安全教育活动,在教师的初步探索中实践着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一、合理利用时间,让活动日常化 首先,要开展“安全小知识大讲堂”系列的安全教育活动,就必须保证一定的时间,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时间,提高活动的效率呢?经过大家的讨论,学校大队部决定在每天出操集会前,利用学生们从教室走下来到操场集中的一、两分钟时间,在进行曲中进行安全小知识的讲话。其次,每天中午的12点50分到13点钟是我校的“午间新闻自主乐园”时间,为了让“安全小知识大讲堂”活动更加日常化,经过班主任会议的一致通过,我们学校每周三中午的“午间新闻自主乐园”时间也会讲相关的安全小知识。 二、精选内容,让活动层次化 要让活动有实效,安全小知识的内容必须经过精心挑选,寻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例,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组织好讲给学生们听。为了挑选到合适的内容,我从《学生安全条例》、《学生卫生健康知识》等书籍中删选内容,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学校现状或突发事件来变更、改进安全小知识的内容。安全小知识的内容为了凸显层次性,符合学生的心理,在内容的设计安排上先是有一个问题提出来,接着是这个问题的生活事例描述,然后是这个安全问题教育的方法,最后用一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儿歌来结束,让学生们加深记忆。从这学期开始,安全小知识进入了系统化阶段。我们正在把几年来所有的安全小知识内容进行梳理,按照学生的年级高低进行分层,形成我校的安全教育校本教材。 这样一来,每个学期都不用重新搜索安全小知识内容了,各年级各班按照各自的内容进行学习,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实效。 三、采用不同形式,让活动多样化 为了使“安全小知识大讲堂”的活动充分调动起所有孩子的兴趣,让学生们学得快、记得牢,学校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形式有:每天出操集会时在音乐声中进行日常化安全小知识教育;每周三中午“午间新闻自主乐园”的互动性安全小知识;每学期一次的“安全小知识大考场”活动;每学期的班队活动课有一节的主题就是安全教育。 四、学生管理,让活动自主化 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学校采用了聘请“小先生”制来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让“安全小知识大讲堂”活动更加自主化。 首先,出操集会前的安全小知识从老师自己说到请学生当学校安全宣传员来讲。他们自己每天准备好老师搜集好的资料,第二天脱稿来讲,有时还随机和现场的同学甚至老师进行互动问答。其次,每周三中午的安全小知识由每个班的安全宣传员来讲解,他们在每周五都会集中到一起,我对他们进行现代化媒体的技术指导并发给他们下一周的安全小知识资料。在每周三中午的“午间新闻自主乐园”时间中,你都能看到“小先生”们站在讲台上的动人身影。听这些“小先生”的课,孩子们比听老师上课还要认真,因为如果他们表现突出,下一个“小先生”——安全宣传员就会是自己,这么值得骄傲的事情,怎能不认真听呢? 重中之重的小学少先队安全教育工作在我校“安全小知识大讲堂”活动中有序而颇有成效地进行着。为了撑起孩子安全的天空,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自我安全保护的小卫士,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 教育安全论文:试论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现状,对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对施工企业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 [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是施工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开展施工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 一、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现状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情况发展不平衡,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差异。就电力施工行业安全教育培训情况而言,大部分施工单位位的培训管理和安全管理主管部门能认识到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了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使广大职工能按规定,定期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经理和安全管理人员,大部分都能按时举办安全培训,并经考核获得安全岗位资格。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技术和操作技能,大大减少了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行为,改善了安全生产状况,有效控制了伤亡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如山西省电建一公司注重抓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四年来举办各类安全生产培训班50余期,培训企业各类人员2万余人次,安全教育基础较好。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发展,伴随着企业改制,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和专业(劳务)分包队伍受利益驱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安全意识淡薄,放松了安全管理,特别是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上,在经济上和时间上舍不得投入,导致安全技术水平低下。一些建筑企业领导和项目经理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仅限于在开会时讲“要注意安全”,而怎样注意安全则讲不出所以然。一些安全员不清楚自己在施工现场的地位和作用,对安全知识一知半解,有的甚至连常用安全技术规范标准都不了解。一些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不懂操作规程,不掌握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这些人完全没有安全防护意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由于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建筑企业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二、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仅仅针对建筑企业职工,并未做到全员安全培训。一些施工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生产,安全教育停留在表面上,在布置、检查、总结工作时,有些企业领导人只是应付几句“要注意安全”之类无关痛痒的话,至于到底什么地方不安全,应采取什么措施,则避而不谈。职工安全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强,技术知识面较广,十分庞杂费力的系统工程,抓与不抓,抓得好与坏,关键在各级领导。此外,安全教育工作者在数量上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现场施工的企业职工一方面由于知识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另一方面由于人员较为固定,多为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管理人员,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均能按时接受各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进行考核。所以,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较高,且能够自觉遵守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纪律,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力量。但是作为施工现场的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国目前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的薄弱环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其次是农民工流动性较大;最后是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和专业(劳务)承包队伍受利益驱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安全意识淡薄,放松了安全管理。大量的事故统计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所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中,70%左右是由于企业职工违章作业造成的。这说明企业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技能生疏,安全生产知识贫乏,这是造成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暴露了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存在的问题。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三级”安全生产教育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教育制度,是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将企业安全生产建立在牢固基础上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必须执行的安全生产教育工作。但当前企业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时间不能保证,岗前培训只讲安全注意事项,仅限于背操作规程,缺少现场岗位培训以及职工应急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安全培训与技术培训脱节,职工对岗位的生产工艺、安全问题没有真正理解,安全技术规程不能认真正确执行等。 三、施工企业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的建议 (一)坚持安全教育培训三原则 1.全员培训原则。著名的“木桶规律”告诉我们,施工现场一百个人遵章守纪,只要有一人违纪,事故往往就在这个人手中发生。这就决定了安全教育的全员性,企业安全教育必须遵循全员原则。教育对象既包括企业的各级领导、企业的职工、安全管理人员,还应当包括他们的家属等。 2.法律依托原则。《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定,应以全民进行终身安全法制教育为核心,即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教育。 3.经常性原则。这一原则是由安全知识自身具有与时俱进性与适用偶然性所决定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就使得安全知识必须随之更新变化。然而,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学到的安全知识毕竟不多,已掌握的安全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所以在安全教育问题上不能一劳永逸,不能搞突击战,打快拳。必须坚持长抓不懈,经常性学习、经常性教育。 (二)确定培训计划 做好安全教育培训,首先必须制定符合企业安全培训的计划,确定了与企业安全健康环境管理方针一致的安全培训指导思想后,企业必须依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编制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当把每年入场安全教育培训作为硬性指标,严把安全教育关。培训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通用安全知识培训。其中包括法律法规的培训,企业在对使用的法律法规适用条款作出评价后,应开展法律法规的专门培训;安全基础知识培训;建筑施工主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及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培训、同行业或本企业历史事故的培训。 2.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培训。主要是使从业人员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安全操作技能,降低每个岗位的事故发生率。 3.安全教育培训还应加入企业文化和现场紧急救护方面的知识内容。强化安全意识,使员工真正理解和体会安全的含义,把安全意识带到生活、工作当中,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在培训内容确定后,应确定培训的对象和时间。一般来说,培训对象主要分为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一般性操作工人。培训的时间可分为定期培训(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的年度培训)和不定期培训(一般性操作工人的安全基础知识培训、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培训)。然后是确定培训所需的师资。 (三)确定培训形式 目前施工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多数还是“一张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内容枯燥,使学员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应积极研究和推广交互式教学等现代培训方法,大力开展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培训。特别是对于一般性操作工人的安全基础知识培训方面,应遵循易懂、易记、易操作的原则,可以采用发放图文并茂的安全知识手册,设置安全教育宣传栏,播放安全教育多媒体教程的方式增加培训效果。安全教育多媒体教程可采用电教化的方式在新工人入场教育和施工现场进行。内容应以声、像、画相结合,通过采用多媒体教育的方式,在最大程度上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寓教于乐,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此外,班组班会也可作为安全教育与培训的重要补充,应予以充分重视,班组成员通过了解当日存在的危险源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并作为自己在施工时的指南,当天作业完成后由班组长牵头对所属工人进行安全施工安全讲评。 (四)确立培训内容 施工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应严格按照开展“三级”安全教育程序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内容应根据时代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补充。“三级”安全教育可分为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和岗位(工段、班组)安全教育。“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是企业安全教育的基本教育制度。施工企业必须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的入厂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对调换新工种,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工人,必须进行新岗位、新操作方法的安全教育,受教育者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除了“三级”安全教育以外,施工企业在其施工生产中,还应把适应性、季节性、应急性等多方面的安全培训内容纳入日常安全教育中。 (五)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实效考评机制 培训效果是通过对学员和培训师的测评得到的。为完善安全教育教学质量的测评,应建立以下几项考评制度:一是确定教学工作规范化标准,制订教学达标细则,对教学的各个过程、课程教学内容作出具体要求;二是坚持教学评估,进行量化管理,采用听课、检查教案、民意测评等方式检查培训师的教学情况,量化考核,将考评得分记入培训师考评档案,作为聘用的依据;三是实行考教分离,企业培训部门应建立专业的安全教育试题库,“三级”安全教育由专人统一出题考试,既实现了试题的标准化,又检测了培训师的教学质量;四是开展培训跟踪调查,定期到基层单位了解学员培训后的安全工作、防护情况,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检查培训师的教学质量。 总之,企业只有把安全教育培训落到实处,深入到普通工人心中,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企业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教育安全论文:安全教育培训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摘要: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只有紧紧围绕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实际,对员工培训的内容、形式、深度、广度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摸索出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使员工培训有生机和活力,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企业才能够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安全培训 目标 效果 质量 近年来,我处始终把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放在企业发展建设的重要位置。去年,共开办各类培训班18期/次,参培人员1382人/次。其中新《安规》竞赛培训抽考5次,特殊工种(电工)取证培训两期共71人,特行非电工取证培训120人,企业环境、员工职业健康培训150人,全员计划培训率达到100%,培训合格率100%。获石家庄供电公司标准化建设活动竞赛“十佳”奖一项,“五小”成果推广应用奖一项。主要做法是: 1 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 年度员工培训计划,是企业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对员工一年来所从事教育培训活动的一个缩影。借助年度培训计划这个目标平台,能较好地落实单位培训进度、优化培训管理、检验培训效果。近年来,结合市供电公司、思凯电力建设中心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们自身的教育培训制度,规范了安全教育培训管理,每年召开一次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在每年的十二月份开始着手制定下年度《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次年初按规定时间上报主管部门。从而明确了单位本年度教育培训的内容、重点、目标、步骤、措施、要求。具体操作时易实施、能考核,增强了单位安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能较好地检查、督导单位所属班组培训的进展以及按计划规定时间组织实施情况,使年度培训计划在保证单位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得以按进度逐月完成。确保了年度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2 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培训效果 为适应企业改革和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坚持这样一条主线,那就是:注重实际面向生产现场,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实用性。 一是抓安全法规培训。每年春检前的《安规》、“一卡”、“两票”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单位领导都要亲自授课,其意义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参与和学习,强化安全意识,从而使每位员工正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员工安全思想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在本企业范围内营造出人人遵章守纪、爱岗敬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舆论氛围,彻底从源头堵住了事故隐患和漏洞,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抓工前阶段培训。在每年的季节性施工接点和较大的施工项目开工前,如城市配网工程、政府里程碑工程等,我们都要事先对其施工管理人员、班组一线员工进行一次标准化作业流程、现场作业注意事项、工程事故预防等相关知识的应急培训。较好的把住了各个工程关键时期和关键环节施工的质量关和安全关。 三是抓转岗员工培训。对新转岗的员工,我们首先对其进行岗前封闭式培训和岗位基础知识培训,提升了他们基本的应急处置能力。同时每年做到有计划地对转岗员工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安全教育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等集中培训授课,并对其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安全生产常识、本岗位最基本的安全操作技能,现场危险点和常用的安全工器具使用方法等,定期进行理论考试。经考试合格成绩优秀者,公司将优先聘用到重要生产岗位上工作。近两年来,先后有16名转岗员工通过专业理论考试和综合能力测评,走上了工作负责人的岗位,另有15名助手工,经考评后也跨进了专业工的行列,转岗培训取得了预期的培训效果。 四是抓常规专题培训。将系统内的基本安全规章、施工作业流程、作业标准、事故处理、实操技能、事故案例、以及非正常气候情况下的作业流程等本岗位应知应会,作为日常培训学习内容,在班组开展“周五一题、一案例”、班前班后会等各种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了员工个人技能和标准化作业水平。我们的常规专题培训活动富有成效,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的。 3 创新培训方式保证培训质量 生产经营施工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只有把握好从业人员的特点,找准培训工作中的“要点、难点和盲点”,安全教育培训才能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实质效果。 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与安全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就要做到安全生产现场需要什么人就着力培训什么人,哪些方面薄弱就在哪个方面下功夫,紧紧抓住安全生产实际中的关键点,对症下药,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和培训方法。并以岗位为平台,以实践为课堂,做到了“五个结合”。一是把培训计划和施工一线生产实际相结合;二是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三是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四是把事故案例剖析与法律法规、操作规程学习相结合;五是以公司集中组织培训与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 针对在职员工的特点,“投其所好”,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实行“动态”安全教育培训形式,即:培训地点不仅仅只放在室内进行,同时也把专业实操培训搬到了敷设电缆工地、线路迁改、箱变安装、高压试验、土建施工等一线场所。增加了员工的感性认识,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充分挖掘内部潜力,让富有生产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安全专责、班组长在生产现场直接讲授,采取现场提问和互动的培训方式,激励了员工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使之寓教于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了员工的学习趣味性。这种现场启发式培训方式,得到了各班组的一致认同,提高了员工基本技能和现场识别隐患、排除隐患、自救、互救的保安能力。从而为安全教育培训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支撑,保证了培训质量。 4 今后的改进方向 4.1 加强制度化建设,逐步实现培训工作的标准化,使安全培训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4.2 坚持围绕本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开展好特色化专题培训。 4.3 针对在职员工的特点,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强化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和长远发展。 5 结语 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正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因此,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任重道远,要坚定不移地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并以此为新的起点,使单位安全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 教育安全论文:新形势下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模式探析 摘 要:高校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安全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措施。在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校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强大学生安全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学生的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建立高效、和谐的安全教育模式,是确保高校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在对待大学生安全稳定方面,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各个部门尚未形成合力。少数学校没有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摆在首位,没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高校安全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现状 1、目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使世界各种思潮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日趋复杂,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对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安全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同时对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化也给维护校园稳定带来了很多隐患。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怎么样正确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3、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不断扩大,对高校自身的稳定发展和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于学校而言,它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学校管理上的混乱,给高校的声誉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还会给高校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对于大学生而言,突发事件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阶段,是个人心理成熟和性格完善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和性格不稳定时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容易产生错误极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在极大影响社会稳定和法治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的忧虑,甚至对大学教育产生了质疑。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安全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都普遍制定了安全教育管理规定,每年都通过安全课讲座和宣传板报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但由于突发事件每年都会发生,安全教育模式没有针对性,所以安全教育效果不大,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采取实用主义,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经常是上级安排了,就抓一抓,上级不强调了,安全教育也就搁置一边;对安全教育的检查,也就集中力量应付,检查过后就又束之高阁;在解决完重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后没有吸取经验教训,事情过后就又放松不管。最终致使大学 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3、管理观念有误区,措施不得力。在治安管理对象的问题上,许多高校一直都把学生作为治安管理的对象,没有真正地把他们当做教育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安全教育工作难以获得好的效果。有的学校想通过强硬的行政措施来加强管理,但这种效果往往是堵而不是疏,所以方式效果往往不理想。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高校是治安相对安全稳定的地方,安全教育问题远不如教育教学工作受到重视,以至于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多数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没有把安全教育作为重点,缺少必须的、基本的心理素质培养与知识技能训练,致使许多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足。所以,在对大学生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安全管理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其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 (一)维护校园安全,保护国家的人才资源 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对于维护校园公共安全,保证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保护大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就是保护国家的人才资源。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成功自救,把危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危害有高度敏感性,自觉维护校园公共安全。 (二)满足在校大学生的安全需要 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防灾应变的能力。大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安全常识,不仅可以减少自身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走出高校的毕业生们能否经受得住挫折,是对现代人才素质的一个考验。当他们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和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时,往往会表现出无知与无奈,不知道运用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职业伤害和职业危害、劳动保护、劳动争议仲裁等。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使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从而实现职业生涯中的安全与健康。 三、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加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是国家和谐,高校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高度来看,应该加强大学生党的理论教育,把安全工作纳入到党建工作范畴。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开展法制观念与法律知识教育。法制的基本内容是法律,法律是代表阶级利益和意志,保证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的强制手段,也可以说,法律是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四有”人才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想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有些学生不知法,不 懂法,头脑里根本没有法律意识,被违法行为侵害了也不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还有些学生知法犯法,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使他们知道法律的严肃性,谁触犯法律谁就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提高他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杜绝或减少学生无知违法和知法犯法的现象。 (四)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能规范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精神面貌,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人,才会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自觉地遵纪守法。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修订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不断修正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加强大学生校纪校规教育。国有国法,校有校规,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不侵害他人利益,自觉维护校园正常秩序是大学生做人的基本标准。校纪校规教育是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就开始接受的教育,但对大学生来说,目前依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这固然与学校管理不严,要求不高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没有认识到纪律的严肃性,没有树立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要认真组织开展以校纪、校规为主要内容的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一进校就能全面地了解、熟悉校纪、校规,更要注意校纪、校规教育的连贯性,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对于少数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应严肃处理以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六)加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安全教育 加强班级学风建设,以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健全以寝室长为重点的信息员制度。加强对班干部队伍的培养,有计划地制定学生干部培训方案,对班干部重点开展班级管理和信息研判搜集能力培训;建立健全学生信息档案;健全适合实际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对班主任、辅导员进行突发事件处理方法培训,使学生工作干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第一时间采用有效方法控制事态的扩大,并按照相关应急程序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配合领导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 总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随着中国社会高速发展,高校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只有深入研究高校安全教育问题,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才能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使高校能够健康发展。 教育安全论文: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紧迫性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信息安全的内涵,从当前网路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网路信息安全教育的紧迫性,进而提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一、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主权、社会稳定、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正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重要。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因此,网络信息安全具有: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和可控性等五大特征。 二、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一)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网络诈骗、黑客攻击及攻击我国政府和政治制度、损害党和国家荣誉与利益、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活动越来越猖獗。据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4.85亿,截止2011年上半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达2.17亿人,比例为44.7%;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1.21亿人,占24.9%,较2010年增加3.1个百分点;有8%的网民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该群体网民规模达到3880万人。据《2011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报告》,2011年底,csdn、天涯等网站发生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公开的疑似泄露数据库26个,涉及帐号、密码信息2.78亿条,严重威胁了互联网用户的合法权益和互联网安全。 (二)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 多年来,我国一直在为改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网络信息安全防御能力进行不懈努力,在法律规范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但相对于互联网产业的突飞猛进,法律法规建设仍然滞后。即便是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也因宣传不足,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有99%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入,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攻击重点。当前信息网络安全研究,处在忙于封堵现有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阶段。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则取决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特别是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并加强管理。 (三)网络信息管理水平亟需进一步提高 随着无线上网、手机上网等网络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网络媒体日趋贫民化、大众化,现实社会发生的突发事件往往第一时间在网上出现并迅速传播。各种利益群体更多地利用网络表达诉求,借助热点或在敏感时期跟风炒作,甚至借助职业化的“网络推手”和“网络公关公司”有目的地“炒热”事件。网民在网上实时交流互动,各种观点交互碰撞,快速形成舆论热点,使社会不稳定因素空前放大。大多数管理部门靠人工搜索网络舆情信息,舆情信息掌握滞后,发现时已经在网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信息管理要能够及时捕捉敏感信息和热点信息,网络管理水平需要进一部提高。 三、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紧迫性 (一)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严峻,提升信息安全意识迫在眉睫 2012年初,qq电脑管家与艾瑞咨询联合《2011下半年个人网络安全报告》,报告分析,2012年个人网络安全形势仍然严峻:2011年下半年相继发生的某微博遭遇“xss蠕虫”事件和由“csdn”牵连出的跨领域、大范围的“泄密门事件”,给中国互联网安全敲响了警钟。报告还指出,在针对2011年下半年网民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度上,65.8%网民表示会主动留意网络安全;但在网络安全的认识上,52.6%网民表示对网络安全困扰有较清楚的认识,47.4%网民表示对该领域的认知比较模糊。由此可见,目前网民有较高的网络安全意识,但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尚待提高。 (二)网络犯罪时有发生,打击网络犯罪有待加强 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提醒我们,保打网络信息安全,打击网络犯罪己到刻不容缓的地步。根据《2007年中国七城市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已经达到1.62亿人,仅次于美国位 居世界第二位。互联网迅速发展,黑客、计算机病毒等对计算机系统的极大安全威胁。曾经泛滥的cih、worm、尼姆达等病毒使许多计算机陷入瘫痪,贮存在计算机中的文件资料全部被删除甚至无法得到恢复;有的内部资料被非法共享;有的部门主页受到黑客的攻击,网页上的数据被更改;有些涉及国家秘密材料和内部资料被窃取等等,凡此种种类似的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可以说是接连不断。这些信息安全现象时常发生,一直在伴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其破坏性有时是十分巨大的,严重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三)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责任心有待加强 在信息安全学术界,通常有这样的说法:信息安全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七分管理中包含着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内部防范策略。根据biss公布的数据,造成信息安全事故的因素主要在于:57%由于疏忽,24%来自外部恶意攻击,18%因为电源故障,17%由于用户误操作,17%局域网故障,14%来自病毒……其中超过70%的信息安全事故,如果事先加强管理,都是可以得到避免的。微软内部系统的曾经被侵入就被证明是因为工作人员疏于防护。据comptia(计算机技术行业协会)的安全调查报告,大多数依赖于it运营的企业,其安全事件的发生,并非技术原因,人为因素实际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其中内部人员安全意识匮乏和安全技能低下的问题尤为突出。在comptia调查的网络安全事故中,约63%的事故是人为错误所致。只有8%的网络安全事故是因技术原因而引起的。 (四)我国信息安全教育培养现状令人堪忧 世界各国历来重视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纷纷出台了各类教育项目。譬如美国政府在其“信息系统保护国家计划”中针对联邦政府的信息安全工作制定了:“联邦计算机服务(fcs)项目”、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提供的“服务奖学金(sfs)项目”、针对中小学生的“中小学拓广项目”、面向联邦内部所有人的“联邦范围内的意识培养项目”,而针对联邦外部其也制定了“计算机公民项目”。美国政府的这些信息安全教育项目表现出了很强的层次性和衔接性,同时更表现出一种战略性。在国内,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我国从此开始了信息安全本科生的培养。2001年批准了22所高等院校建立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003年又批准了19所高等学校建立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此外,有的院校开办了有关信息安全方向的本科专业,还有少数大学能够培养信息安全方向的研究生,但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四、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主要思路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管理协调 美国是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该国通过《通信庄严法》、《儿童网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禁止任何人在公共网络上传播黄色或带猥亵内容的信息,“9.11”事件后,又颁布《爱国法》和《国土安全法》,对网络信息实行严密监控。而在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涉及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也十分健全,这些法律制度对监控的对象、监控的内容和监控的方式、方法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这些国家高水平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尽快开展《信息安全法》的立法调研。在这个新兴的领域,大家都还处在探索之中,所以这是我国在立法实践中能够与世界各国做到大体同步的不多的法律领域,因此,在适当的时刻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安全法》,使之成为信息网络安全领域的基本法,以解决我国信息安全领域只有部门规章,而无国家立法的状况。 (二)重视和支持行业自律,促进各项业务规范落实 在政府的支持和影响下,英国互联网行业成立了行业自律组织互联网监看基金会(iwf),主要任务是培养网络用户对网络的信任度,协助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控制色情等违法内容,协助执法机构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美国也充分发挥电脑伦理协会、互联网保健基金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制定各式各样的行业准则,规范各种网上行为;日本在总务省的推动下,相继成立了电信服务业提供商协会、网站所有者协会等信息行业协会,促进互联网企业自我约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管理的缺失。 (三)要加强普法教育,重视人才培养 要把信息安全领域已有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纳入全民普法教育 内容认真学习,并注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要结合现有计算机犯罪和违法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教育,使公民和组织对信息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要有针对性地在各类计算机信息领域大中专专业、计算机和信息化知识培训及等级证书考试中加入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内容,并做为重点考核考试内容之一,从而对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人员一开始就装上信息法律问题的“安全阀”。要从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起就加入信息安全法律知识的讲座。使每个公民从小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的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规范意识。 同时,我们还应该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在法律类院系中开设信息安全法律专业,在计算机类院系专业中开设信息安全法律课程,为培养既懂技术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大对现有公、检、法队伍信息安全技术知识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收集数字化证据的技术,为快速准确查处计算机信息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大对各级行政执法人员、公务员、企业技术人员等各类组织、法人,公民的信息安全知识和信息安全法律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树立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并能依法正确开展网上业务,防止因自己的不当操作或疏于防范造成的安全漏洞,形成良好的网上操作行为规范,保证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公民个人权利等信息安全利益不会遭到侵害。 (四)要重视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随着电脑网络的日益发展,一些西方国家的高等学校已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为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而我国,在中小学当前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学的只是技术理论,基本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网络与道德无关,网络的使用只是知识技术问题而不存在社会道德问题等等。在这方面我们可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把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问题融入当代社会教育的系统之中,为网络安全构筑一道道德屏障,这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新任务。 五、结束语 促进与保障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需要将技术措施、法律手段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应当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既要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又要大力加强管理方面的建设,加快立法步伐,保障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 教育安全论文: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安全教育 [摘要]安全教育是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中的一个重要教育,物理课可以依靠自身的优势,利用实验、活动课等多途径多手段使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关键词]运用 物理知识 安全教育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他们受教育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们意外事故的多发区。有资料统计,在中小学生的意外事故发生率中,校园事故要占60%。为此,李岚清同志曾指出:“在学校中要注意进行有关安全方面的教育,在学生中尤应加强这方面的知识教育,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在现代社会环境中自护自救能力。物理课可以依靠自身的优势,利用实验、活动课等多途径多手段使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一、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年龄、经验的限制,对许多灾害的发生不够重视,对许多坏习惯不以为然,掉以轻心。教师就可以用物理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分析解释不安全因素产生的机理,加强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例如在实验中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解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观察几根未熄灭的烟头,烟头燃烧的时间为1-4分钟,测量烟头中心温度800oc左右,边缘温度200-300oc左右。然后依次把几根未熄灭的烟头分别装在放有纸屑、棉絮、腈纶的茶杯里,观察发现烟头引起纸屑期货需要2-3分钟,棉制品3-7分钟,化纤制品1分钟。然后解释烟头有这样的温度,又有这么长的燃烧时间,足以点燃纸张、棉麻、木材、衣物等可燃物而引起火灾。1987年发生在我们美丽的大兴安岭的那场大火就源自于一个小小的烟头。通过实验,用具体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事故的隐患就在身边。 二、教给学生安全常识 《新程标准》下的新物理新教材,更生活化、人性化,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与安全教育有关的教学内容,理解其内涵,找准安全教育的切人点,教给学生安全常识。 如在讲《光的折射》时,结合光的折射规律和光路图,向学生讲明看到清澈的水底要比实际浅得多,对自己感觉不太深的水,如果不会游泳千万不可冒然下水,以防眼睛受骗,发生溺水事故; 例如《电学》就有很多用电常识。有很多事故都是不正确的用电行为所导致的。教师告诉同学们任何电器线路的短路、超负荷运行及导线接触电阻过大都会使导线过热,甚至产生电火花和电弧,从而导致火灾。教师要结合每一章节的用电安全知识点,用点穴知识详细讲解,告诉他们正确的用电方法。为了加深理解,最好能和活动课相结合,如让学生自己检查校园内寝教室室内的线路,消除隐患,增加实验经验。有很多安全知识需要教师一点一滴在平时的教学和实际生活中让同学们掌握。 三、培养学生自救自护的能力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知识有意识地去培养提高学生在突发灾难面前所应有的自救自护能力。如在火灾事故中,根据温度对气体密度的影响,高处温度高、低处温度低,在火灾初期能够逃离房间的情况下,可采取伏地而行的逃生措施,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少吸入浓烟,而且大量减轻高温的直接袭击。《南粤》曾报道一个小男孩在大楼失火中成功逃生的事例。小男孩和一家人身居的大楼失火,他们在高层居住,当小男孩的母亲看到楼上各家各户开门狂逃也准备开门时,小男孩阻止了母亲的行动。他给母亲讲了阴燃及氧气助燃的知识。因为在大冬天里,各家各户门窗紧闭,大火由楼下向上蔓延时,燃烧消耗了大量氧气,房间内的人所处的环境虽然高温却氧气尚足,如果门窗一旦被打开,室内的氧气外流,起到助燃的效果,于是明火就会突然爆发,瞬间便把火魔带进了室内。小男孩一家最终等到消防队员到来,架云梯而获救。小男孩在灾难面前正是掌握了安全知识这把生命的金钥匙才获得了生存下去的权利。 告诉学生—些急救电话,如119(火警电话)、110(报警电话)、120(医院急救电话),万一遇到火灾、抢劫、伤害等事故,应及时拨打电话进行求助,把危害绛到最低程度。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就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懂得安全是健康生活的基本保证,确立珍爱生命、注意安全的生活态度,遇到危险能够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护自救,机智勇敢地采取措施。 教育安全论文:浅析安全教育培训 贵在感悟其 心 论文关键词:安全 生产 教育 培训 论文摘要:面对着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第一道工序。为此,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强化案例教育,以震撼其“心”;将安全心理知识,“内化于心”;进行模拟演练,强化其“心”;社会共育,升华其“心”。 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为主线的2009年带着欣慰、带着遗憾汇入了历史的长河。在过去的一年里,那一首首战胜事故灾害的凯歌和一幕幕令人难忘的惨剧,如同一个个符号无声坠入一部永远不会写完的巨著之中,这就是人们与各种事故灾害抗争的历史。当今世界,除了战争、自然灾害以外,已经没有别的灾难能与各种安全事故相比拟。在导致事故频发的诸多原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统计资料显示,70%至80%的事故是由于人的安全素养低下所导致。因此,坚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原则,不断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人们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是提升人的安全素养、遏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第一道工序。对此,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如下“四大措施”,打一场杜绝不安行为的特殊战争! 一、强化案例教育,以震撼其“心” 教育培训的根本目的是对员工进行“行为再造”。因此,在进行职业安全专业知识和安全法规的教育培训时,要做到以下三点: 1.案例法规,融合渗透。 一起事故所带来的后果,不仅取决于事故的本身,更取决于人们对事故的态度。我们在重温历史事故案例的同时,应将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理性地思考和科学的抽象,上升为安全规则,使学员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安全规则深刻内涵之理解;接着再用安全理论知识和安全法规对事故案例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二者在互动中得到升华。 2.认清损害,自保安全。 在分析事故案例时,一定要做到严肃认真、刻骨铭心,分析事故案例将会给学员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使每个人都能树立起“别人事故就是自己事故,别人的教训就是自己的教训”的意识,不断强化自警自律意识,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3.自我反省,现身说法。 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工作中如非得“吃一堑”才能“长一智”,那代价也太大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 “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可以让那此事故的当事者或肇事者,进行现身说法,把自己违章的经过、教训、思想和今后改正的决心等感受讲出来,这样更能震撼学员们的心灵,警示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二、将安全心理知识,“内化于心”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发生了事故,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安全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尤其是个体行为原理的教育和培训,使学员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正确地认识自己,感知世界,使每个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侥幸是靠不住的,从而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两点: 1.采取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讲授 “墨菲定律”的典故来远离侥幸心理;通过讲授 “杯弓蛇影”的典故,来纠正心理错觉;通过讲授“盲人提灯笼”的故事来树立“三不伤害”的理念……这样,喻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教于乐,使学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牢固地掌握了安全心理方面的知识。 2.创新培训手段,提高培训质量。 我们都知道,好的方法和手段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培训时可以广泛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相结合,灵活生动的画面能抓住学员的注意力,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化,从而提高培训质量。 三、进行模拟演练,强化其“心” 教育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在课上传授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安全知识“知道了”,并不等于“会做了”。要想使安全专业知识真正发挥“保护伞”的功能,还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现场,实施模拟演练,把知识落实到行动上。这就要求,对学员进行一体化的教学安排,在实验室或实习场所进行实际操作并考核,使每一课题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如观察演示,按步骤模仿,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员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设备产生熟悉感。 四、社会共育,升华其“心” 泰戈尔曾说过:“一个人要容忍别人作恶,不加反对,就等于奖励作恶。医治罪恶的正确方法,是与它进行斗争。”因此,要从根本上杜绝违章行为,还必须依靠全员参与和社会共育。 常言道,管理,就是“管”和“理”的统一体。“管”靠制度,“理”靠感染,感染靠人文环境。行为科学的经典公式是,b=f(p•e)(b表示行为,p表示心理因素,e表示环境影响)充分说明环境、心理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制约关系。 因此,要营造这种氛围,一要就要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公众宣传各项安全规则和注意事项;二要采用讲座、大屏幕流动展板等方式向公众宣传安全知识和违章违纪的危险性;三要用镜头记录事故现场,用画面定格安全,将自己身边的鲜活的安全事例以小见大,以点代面地反映给广大群众;四要在显著位置安放醒目的安全警示牌;五要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六要开展亲情感化活动,通过母爱的安全心、妻子的安全情、儿女的安全愿,打动人们永保安全的心扉,当好本质安全放心人…… 上述的一切,都是营造安全文化浓厚氛围的内在驱动力,能有效地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是确保安全活的灵魂! 五、结束语 安全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文化,安全更是一种责任,是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必须广泛地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因此,我们必须持续改进教育培训内容和方法,不断感悟其“心”,强化全员的安全心理素质、丰富安全专业知识、提升安全操作技巧和自救互救能力,就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争,就能远离各种事故! 教育安全论文:浅谈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 社会化成长 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论文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经常面临一些问题。从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成长所面临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问题出发,在论述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成长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策略。 伴随着我国职业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社会化成长的过程中面临了多方面的现实问题。 一、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成长中所面临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问题 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来说,仅仅依赖于职校学生入职前的岗位培训是不够的。从职业学校主要偏重于理论教学,对培养职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工作力度不够。学生存在着对设备与工具认识片面,对法律规定及管理制度知道较少的情况,同时对其自身所面临的作业环境了解不够,甚至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与技能。从社会化成长来看,所面临的主要是学习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对与此时的工作学习环境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流程知道得极少,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不足,在实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失误,甚至出现安全事故。而职业学校的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与技术领域的需求这两个要素为基础的教育,这两个要素要求应对学生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二、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影响因素 从学生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包括学生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客观因素。从学生自身的因素来看,由于职校学生是作为不同于大学生和高中生的特殊群体存在的,其学习的目的也主要是以就业为核心。因而其自身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现实需求,从学生受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的培训。其次,从学校的因素来看,职业学校在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教学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及职业学校硬件与软件设施的不同,包括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水平的不同,都会对职业学校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此以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所涉及的内容也呈复杂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这些变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包括法律规定及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转变等都会对职业学校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成长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策略 1.提高职业学校对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 职业学校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要求,不断提高重视程度。将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贯穿在职业学校学生从入学开始到参加工作的全过程中,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具有较强的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2.优化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法 职业学校的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途径。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组织相应的演练或者演习,从而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明确地知晓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综合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如,学校安排学生进行危险源辨识方面的培训。 3.拓宽学生参加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的实践 职业学校在学生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应不断拓宽学生实践机会的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更好地理解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的内容。比如,班主任通过组织学生到某化工厂参观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企业如何进行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进而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所涉及的运行控制与绩效测量和监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 总之,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化成长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过程,职业学校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在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素质的提升。 教育安全论文:探讨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社会矛盾加剧,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由于我国高校安全教育起步晚,缺少成熟的经验,存在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内容不完善、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只有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健全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认真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优化教育内容,注重教育效果,才能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效,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和谐校园 问题 对策 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先把安全逃生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此后国内各大高校也相继效仿。2006年北京市将安全课设为高校的必修课,并和其他课程一样记入学生成绩册,这种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经验,有些高校对安全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科研、教学等相比,安全教育仍处于边缘化地带。 当前的形势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认识到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高校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一、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1 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快速扩张期,高校领导主要关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有形的成果,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缺失,致使安全教育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而且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行体系不够成熟,安全教育未能规范化、常态化,系统性不够理想。有些高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 安全教育师资不足。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干部和部分辅导员承担,而保卫部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复转军人,也有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人才引进时安置的家属,由于教辅部门编制有限,这些人经常是超负荷运转,并且他们的工作中心还是在安全管理上,整天忙于“灭火”。兼职教师的数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更谈不上专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了。有的学校主要依靠聘请社会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人员的流动性更大。 2 部分人员素质难满足需要。现有的安全教育队伍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对安全教育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一些学校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又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相关人员的实践锻炼,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亟待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的安全教育师资。 (三)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时效性有所欠缺 1 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高校未能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有些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却没有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安全教育的课时、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规范管理,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高校经常以讲座、报告、公益宣传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 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现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现阶段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但是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未被纳入教育的视野,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新内容也亟待完善。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如人意 1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传输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只限于纸上谈兵,会导致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1 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划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加大投入以满足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2 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的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力求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得到保证,从制度上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合理选配授课教师,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统一组织考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1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在校内建立一支以高校保卫干部、部分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相关课程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以及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要正视物质保障,确保这支队伍的基本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以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工作热情。 2 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基本素质的研究,做好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在岗教师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校还要关注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选基础较好的教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三)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 1 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规范有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天然的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要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依据制定出的教学大纲,系统、规范地进行教学活动;严肃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确保教育的效果。 2 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渗透安全教育。首先要利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专业教学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也应当传授一些专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校的特点,做好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对重点人物、重点阶段、重点任务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1 理论教育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在理论灌输时注意结合案例加以解释,把生活中的案例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借鉴,或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做到以案施教;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开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形势报告会或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传播媒体和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一种习惯。 2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利用学生组织活动的热情,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对学生宿舍中的安全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3 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在安全 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通过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也可尝试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五)安全文化的隐性教育 1 注重校园安全环境建设,营造高校安全文化。高校的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安全教育中,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 师生员工共同参与,营造校园安全文化。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物质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精神建设是关键。要加强舆论引导,形成一个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维护安全的文化氛围;搭建一个平台,组织、发动全校师生开展安全文化活动,创造一个重视安全、宣传安全、保障安全的浓厚氛围;高校还要有意识地引导舆论的方向,不失时机地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忧患”意识,逐渐形成高校安全文化。 教育安全论文:浅谈幼儿园的安全教育 幼儿的安全工作是幼儿园工作中的首要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而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差,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孩子们因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知识而误食、磕破、跌伤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只有积极的教育和保护——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使幼儿尽可能地避免伤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证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势在必行。 一 家园同步,共同教育 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家园同步教育。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不只是体现在幼儿园,更多的是体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才能顺利进行。我们通过家长问卷了解到100%的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是有必要的。但只有部分家长向幼儿讲解过安全自护的知识与技能,还是不够重视幼儿自护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所以我们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讲解培养幼儿自护能力的意义。不定期地向家长进行安全知识和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知识的专题讲座,通过幼儿园的板报和班级的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安全、自救”等有关专栏,和家长共同探讨、交流安全自护的知识。有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的安全教育才能顺利进行,达到了家园同步教育的效果。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园教育活动 1.以教育活动的形式进行 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幼儿感兴趣的安全自护知识,比如:游泳安全、放风筝、燃放烟花爆竹等,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相关的教育活动。用活动的形式向幼儿讲解,幼儿通过观察图片、集体讨论等,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安全自护知识,同时也学会了一些安全自救的技能。 2.以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有坏人闯入》,让幼儿知道有坏人闯入幼儿园时小朋友要先找个地方躲起来,然后再去告诉老师,小朋友自己不能去抓坏人。 通过这类游戏激发了幼儿脱险自救的情绪,幼儿能主动的参与游戏,积极的获取这类安全自护知识。 3.以区角活动的形式进行 在班级的图书区开设“安全自护知识我知道”的安全知识区。在区角投放大量的安全自护图书及安全标志,幼儿在区角活动时可相互讨论,根据图示理解安全标志。教师在区角活动指导时向幼儿讲解安全标志的意义,使幼儿不仅能认识一些安全标志,而且还了解这些不同的安全标志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4.以专题活动的形式进行 演练是幼儿亲身经历的,也是他们最能接受知识的一种形式。对于消防安全知识、120急救知识、交通安全知识我们都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每个活动我们都请专业人员给幼儿讲解安全知识并演示一些专业领域的技能。比如:消防安全专题就以火灾演练的形式开始,孩子们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现有浓烟,这一下就引起了他们的紧张,随后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地拿上小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地弯下腰由消防安全通道顺利逃生。在清点班级人数时发现少了两名幼儿和一位老师,这时听见他们在呼救,由几名消防员冲过浓烟将他们救出。这一活动真实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发生火灾时保持镇静和快速逃生的重要性。孩子们在认识消防服、空气呼吸器等消防用具后试穿、试戴,并在消防员的讲解下参观了消防车。通过这次消防安全知识专题活动后幼儿知道了火警电话119,在什么情况下拨打,如何拨打以及一些火灾逃生自救的方法。 5.以随机教育的形式进行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有许多安全自护的教育,教师要抓住每个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比如:做手工使用剪刀,教幼儿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幼儿上下楼梯、上下床、喝水、吃饭等都有安全随机教育的契机。 6.以儿歌、绘画的形式进行 用儿歌、绘画的方式向幼儿讲解和让幼儿表达安全自护的知识。比如儿歌:从幼儿入厕安全、吃饭安全等生活安全,到使用剪刀、尖利的物品学习安全,再到地震安全自救、火灾安全自救等。从多个方面向幼儿贯穿安全知识。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是工作底线。只靠教师和保教人员的外在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对幼儿时时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教育,形成安全行为的条件反射。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更好地保证幼儿的安全。 教育安全论文:幼儿安全教育之我见 摘要:幼儿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可采取集中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关键词:幼儿安全教育;集中教育;随机教育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尚未完善,其自我保护能力相当缺乏,一不小心,便易发生事故,影响健康。因此,教师有责任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我们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应常抓不懈。在安全教育中,坚持集中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 一、集中教育 将安全知识作为活动主题对幼儿进行集中教育必不可少。鉴于幼儿时期的认知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集中教育活动可通过各种形式和多种渠道进行。如:向幼儿展示有关安全知识的图片、音像资料。平时我们要做有心人,收集如防火、防触电、防煤气中毒、防雨、防雷、防震、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等各方面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然后把这些收集到的资料按主题形式分类,在班里给学生观看、讲解,这样图文并茂,调动了孩子的多种感官,记忆深刻,久久不忘。 开讨论会也是向孩子进行集中教育的好形式。班里心雨小朋友在做游戏时头皮被墙角划破了,孩子们在表示关心的同时,纷纷到墙角处查看。抓住这个机会,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主题活动:1.讨论心雨为什么会受伤?小朋友在游戏时应怎样做才不会受伤?2.受伤以后有什么感觉?小朋友、老师、爸爸、妈妈的心情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重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安全教育之中。像在我班开展的“人人争当安全小卫士”活动中,让幼儿亲自找一找身边(室内、室外)哪些地方易出危险,怎样想办法消除这些危险隐患。我们师生商定:一起来设计标志,并把它们贴到适当的位置上:“小心触电”的标志,贴在了活动室的电源插座旁;“当心滑倒”的标志,挂在了易摔跟头的厕所台阶旁;在园里设计出好多“注意安全”的标志……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安全”两个字已在幼儿的心里生根、发芽。 同一安全问题,多种教育方法,让幼儿留下深刻印象,吸取安全知识。如对于交通安全问题,我们不仅要告诉孩子一般的交通安全知识,还应让孩子们认识交通标记及在出现这种交通标志的地方或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邀请交警大队的警察叔叔给我们作了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讲座,让小朋友知道了怎样走路,走路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等常识,认识了一些标志,禁止行人通行标志、人行横道标志、注意危险标志、步行街标志等等;利用角色游戏《开车》让幼儿进一步遵守交通规则。在此后,我们带幼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许多活动中,我们总要和幼儿共同制定几项规则和纪律:如走路靠右边;看见绿灯走、红灯停;过马路要四下张望;小朋友之间手拉手不可掉队……在开展交通安全的系列活动中,幼儿对消防车很感兴趣,我们就接着开展有关消防安全的活动:让幼儿了解火的用途和危害,学习拨打119,学习简单应急措施(用床单塞门缝,用湿毛巾捂嘴巴)开展一些自救演习等。观看消防专题宣传动画片,带领幼儿参观消防队,模拟练习等,我们还组织了疏散演习,幼儿在模拟失火脱离现场时,一个个手捂鼻子,蹲下快速向外面爬去,说明幼儿已经知道了失火时自我救护的方法。在几次的活动中,孩子们都能遵守规则和纪律,使活动顺利地开展,也使幼儿在活动中增强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随机教育 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做有心人,抓住这些机会,随时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午睡起床时,教幼儿正确有序地穿衣服保护自己身体;鞋带松了,教育幼儿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进餐时教育幼儿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鱼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刺之痛,吃饭不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等。外出乘车时,教育幼儿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强化幼儿安全保护意识。 一年来,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下,我们的孩子从不知道哪些东西能玩,哪些东西不能玩,到现在知道哪些东西是危险的,会伤害身体,不能碰;从不知道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到现在认识了许多的安全标志和紧急情况下可拨打的救援电话;从不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到现在懂得不跟陌生人走,外出要得到大人的同意,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孩子的安全意识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安全系数提高了,我们做幼教的为孩子们又多了一些安全保护伞而高兴。
园林景观论文:关于园林景观施工的分析与探讨 摘 要:根据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以及施工团队之间的互相联系进行分析,进而系统地阐述设计与良好施工对园林景观的重要性。 关键词:园林景观;施工;分析探讨 在对园林景观进行建设的时候,如何保证其在建设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确保其符合当前时展的潮流,这边需要在动工前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而且,及时规划方案在完美,如果没有优秀的施工团队的话,那么也只能是纸上之谈。 1 园林景观施工前期的准备 1.1 根据设计图纸展开施工,加强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 众所周知,园林景观是一种包含着美与艺术的文化特色,在对其进行施工设计的时候,首先就是需要施工人员具备一定的艺术水平,能够按照审美的观念去进行栽植,同时还要确保栽植的存活率不低[1]。 换句话来讲,施工人员要将其栽植的植物中所蕴含的美彻底激发出来,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衬托出园林景观的大气。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合理的设计和优秀的施工队伍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制定规范优秀的设计方案,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培训便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关键。 1.2 提高对施工队伍的设计应用 当施工场地被施工人员严格地检查之后,施工人员便可以根据设计中要求进行材料购置。其中,施工队伍要明确其工程目标,同时还要对相关的工序给予了解,进而方便园林景观施工的顺利展开实施。其中,在组织设计的时候,施工队伍要对时间进行明确,争取以最短的时间来完成工程。特别是像园林工程这种大型工程,制定合理且科学的组织设计能够让工程施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2 园林景观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众所周知,园林景观施工是一项集美学、艺术,以及技术于一身的工程,其施工的本质是为美化环境,陶冶人们的情操。但是,在对园林景观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却常常会因为一些突发问题而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所以,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园林景观施工中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事项便成为当前施工队伍不得不严格注意的问题。 1)施工前期,当相关人员进行材料选择的时候,其首先要根据相应的要求来进行选择。其中,假如工程施工中所选用的植被有些不达标准的话,那么将会对工程带来严重的影响,直接制约着后续工程的展开。2)施工中,施工队伍要积极提高自我技术水平,对于一些工程难点进行严格的分析与研究,尽力解决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当做日后工程的参考。3)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的时候,施工队伍还要考虑到周边的环境,特别是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施工队伍要做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来进行施工。 3 设计与园林景观施工的互动 3.1 图纸与施工的互动 当施工队伍对工程的图纸进行明确之后,便可以根据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了。而在这期间,优秀的设计图纸恰恰是施工队伍展开施工的重要依据,因为设计图纸是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它的逻辑性是否明确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行的顺序。 所以,在图纸进行规划设计的前期,设计人员对对每一个细节做到完美,考虑周全。设计人员要纵观全局,对施工图纸中所蕴含的效果给予想想,并制作成三维立体图形,同时设计人员还要对图纸是否行之有效,是否符合实际需要进行严格的考虑。 3.2 施工设计与施工的互动 通常来讲,在准备好所选择的施工队伍,以及监理单位之前,对设计图纸展开审核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设计图纸在制定后难免要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而审核工作所具备的特点恰恰能够及时找到不合理的因素,仅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同理,设计图纸的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审核工作中所提出的建议,以及相关的缺陷等进行图纸修改,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图纸的合理性,还能够让其变得更加完善。 而且,因为施工队伍是对设计图纸中的方案进行现实化的主题,因此,在监理单位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核与检测的同时,其还要对施工队伍给予重点的观察。其中,大家都知道施工队伍是具备着优秀专业技术的团队,其施工能力的好坏会影响到日后园林景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4 结语 总而言之,施工团队的技术能力高低,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施工,施工方案设计的是否合理,这是决定着园林景观施工能否符合人们需要,是否会被人们所接受的一个重要前提。而且,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还直接地影响着其余几方面,特别是对整体园林景观施工而来,其水平的高低会对竣工后的园林带来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施工的时候,不仅仅要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化,同时还要具备优秀的施工队伍。 园林景观论文:浅谈现代园林景观要素的艺术设计 摘要:社会的发展促使人类越来越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因此对园林师的设计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使园林师们绞尽脑汁将园林中各景观要素加以反复推敲,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做出更好的艺术性设计,从而更好地发挥园林的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 关键词:现代 景观要素 硬质景观 软质景观 艺术设计景观的基本成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软质的东西,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另一类是硬质的东西,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软质的东西称软质景观,通常是自然的;硬质的东西,称为硬质景观,通常是人造的。当然也有例外,如山体就是硬质的,但它是自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水平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园林景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设计师的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意味着设计师在创新过程中对各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艺术设计,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 1 硬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1铺地 铺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尤其以广场设汁表现突出。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因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澳门的中心广场等。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对于铺装的研究,特别是仔细琢磨似乎还不够。不是去研究如何发挥铺装对景观空间构成所起的作用,而是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以为这样就好,其实不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高档的材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国外,在这方面研究的很深。如巴黎艾菲尔铁塔的广场铺装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而没有选用高档次的花岗岩板,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同时,也可利用铺装的质地、色彩等来划分不同空间,产生不同的使用效应。如在一些健身场所可以选用一些鹅卵石铺地具有按摩足底之功效。盲道与正常人的铺装也应加以区分,从而方便盲人行走,这在东营市的城市道路规划中已经得以体现。 1.2墙体 过去,墙体多采用砖墙,石墙,虽然古朴,但与现代社会的步伐已不协调。出现的蘑菇石贴面墙现正受到广大人民的亲睐。不但墙体材料已有很大改观,其种类也变化多端,有用于机场的隔音墙,用于护坡挡土墙,用于分隔空间的浮雕墙等,现代的玻璃墙的出现可谓一大创作,因为玻璃的透明度比较高,对景观的创造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墙体己不单是一种防卫象征,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感受。 1.3小品 园林小品的种类多多,如坐凳,花架,雕塑,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具有一定要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西单文化广场由于不可能在广场上摆满坐凳,只好在狭窄的道路旁摆了一排坐椅,因为没有其它可坐人设施,游人只好坐在上面,但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可见,设计必须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4景观构筑 它包括雨水井、检查井、灯柱、垃圾筒等必要设施。过去,人们只是一味注重大的景观效果,而疏忽了对一些景观构筑的艺术考虑,从而产生总是对一个设计项目感到美中不足。现在,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人们逐渐将景观细部加以考虑。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这一点在国外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检查井井盖的处理,在中国,对井毫不修饰,虽然已出现一些预制的褐色井盖,但其视觉效果一般。而国外则对井盖进行细部研究,他们将井盖的颜色加以修饰,五颜六色的图案被恰当地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与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 2 软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2.1园林植物:植物造景可谓艺术在其中起很大作用。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节变化、生态速度要深入细致考虑,同时结合植物栽植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的考虑。在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利用植物造景艺术原理,形成疏林与密林、天际线与林缘线优美、植物群落搭配美观的园林植物景观,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造景同时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2 水体:水体有动水和静水之分。动水包括喷泉、瀑布、溪涧等,静水包括潭、湖等。喷泉在现代景观的应用中可谓普遍与流行。喷泉可利用光、声、形、色等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感受,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水的气息。尽管如此,人工的痕迹始终不可避免地展现出来。如果能将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那一定会早现另一种境界。 2.3其它:和风、细雨、阳光、天空等。 它们是大自然所赐予人类的宝物,人类在创造自然中充分利用这些要素,产生了许多大地景观艺术,如荷兰WEST8的鹿特丹的围堰。 现代景观要素的细部设汁很重要,一个景观的好坏不仅要看结构,也要看细部,从台阶的尺寸,雨水口的处理,到铺装图案建筑的立面种植方式都很关键,要反复推敲。道理很简单,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既然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抓紧时间学习,相信我国的景观设计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园林景观论文: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内容摘要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因此,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言,我们只能“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绝不能以偏概全,用几句口号来概括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理念。对于同样的理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人,当他面对不同的场地或项目时,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来。此外,随着现代园林景观从业人员构成的日趋复杂,各种设计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主流设计师的理论与实践,而不要片面地追随“先锋”、“前卫”的设计理论,或者只留意那些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总的来说,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2 注重空间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3 注重时效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诞生,就像一个婴儿出世一样,他本身的生长、变化过程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不要期望园林景观作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那样将会失去很多乐趣。 4 注重地域景观的再现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5 注重简约的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最小干预”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6 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在近邻德国的影响之下,法国风景园林师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关于生态,有几点需要进一步阐述。首先,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不是光靠风景园林师就能够解决的,园林景观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呼吁政府、公众的关注生态环境,更多的是表明一种姿态;其次,风景园林师提出的生态理念与生态学家、环保组织提出的生态理念还有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关注的内容虽有着一定的交叉和融合,但根本上却具有不同的层面,否则社会就不需要风景园林行业了;最后,如若完全从生态原理出发,设计师往往会陷于极端而难以被社会接纳。 法国风景园林师并没有天天把“生态”挂在嘴边,呼喊各种“生态”口号,而是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不能把生态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大量种树、提高绿量。此外,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低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园林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因此,荒地、原野、废墟、渗水、再生、节能、野生植物、废物利用等等,构成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念中的关键词汇。 7 对立统一的设计理念 自然与人工,是贯穿整个园林景观发展史中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既是某种园林景观形式、风格、类型的衡量准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要求来决定的,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来说,在城市环境中,应较多地考虑到人工与自然结合,考虑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随着离城市环境的远去,自然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园林景观设计实际上反映出设计者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并通过设计手段加以表现。在各种园林景观形式中,自然始终是设计的源泉。风景园林师对自然的认识、理解的程度,如何处理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是其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注重科学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但是,园林景观设计又是统筹和综合的技艺,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都取代不了园林景观设计。因此,就某一个项目而言,我们可以重点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但是就整体而言,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特性并不可取。在一个复杂而充满变动的社会,单一性的景观设计趋向是难以为继的。现在这种不分场地、不分环境的强调绿廊、湿地的做法,实际是对生态学的误解,是在破坏生态环境,也造成园林景观的单一性和趋同性,最终必将像国际建筑那样遭到抛弃。 9 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社会,个性体验、个人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证。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并非鼓励个人刚愎自负或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强调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等等的独特理解、在旅行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设计表现手法,强调个人对园林景观内涵与本质的独特认识。 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启示 近10年来,中国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面对开放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面对各行各业、尤其是境外设计师的激烈竞争,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如何提高行业的门槛,并确立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抵御外来文化的全面入侵与占领,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理念与设计方法的同时,加深对本土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研究与认识,营造既符合“全球一体化”趋势、又具有本国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避免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完全丧失自我,以致被世界文化所淘汰,是每一个中国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大量的园林景观建设项目和低劣的设计施工水准,造成中国现代园林景观整体行业欣欣向荣,设计作品却粗制滥造的矛盾局面,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园林景观行业的健康发展。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推动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然而,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还是继承中国传统,都应以科学、严谨、全面的治学态度,注重其内涵与本质的研究,反对各种形式的断章取义、惟我所用。因此,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与设计理念,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1 规范行业管理,完善竞争机制 只有在一个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才会有好的从业人员和好的作品出现。在国外严肃的设计师看来,中国还没有形成出“作品”、出“精品”的氛围;在国内设计师眼中,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混乱无序的市场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走规范化、市场化之路,完善竞争机制,是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2 深入理论研究,反对形式主义 应加强对东、西方园林景观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其理论、理念,力求抓住园林景观本质性的内容,反对各种不求甚解的简单抄袭和形式主义风气。当中国人还在表面化地研究老子的学说时,外国同行则将其奉为研究空间理论的鼻祖,深度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和实质。我们的园林设计不应一提到中国本土文化,就是仿古建筑,就是风水图形,就是金木水火土、阴阳八卦等等;一提到西方文化,就是欧式建筑、机械的平面构成,就是各种图案、色块,就是各种“风格”、“风情”等等。要提倡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反对不求甚解的商业炒作。 3 借鉴西方方法,研究本土问题 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首先要了解西方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要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适用的范围、场所。不能盲目照搬,表面化地将各种各样的风格特征都弄到自己的花园里来。我们应注重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并借此来研究中国的问题。要注重在观念上的学习和研究,反对粗浅的模仿和抄袭。 4 提倡未雨绸缪,杜绝急功近利 尽管目前我们的园林景观市场表面上看来是一片“欣欣向荣”,热火朝天,但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的园林景观行业给我们、给后人留下哪些东西?现在看来,留下来更多的是遗憾,是若干年后人们不齿于面对的园林景观垃圾,是对园林景观资源与文化的糟蹋和破坏。如此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下去,中国的园林景观行业将走向没落,甚至遭到全人类的唾弃。 结语 大篇幅的比较和研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通过踏实的工作在我国出现一些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到底何谓好的园林景观作品?一个好的作品,是不能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应该从场地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景观。许多有识之士,许多境外严肃的设计师,都在强调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本土化研究,都在探索营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之路。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就像园丁一样,要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要精心选育适合这片“水土”的种子,并加以精耕细作、悉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 园林景观论文:中国、日本和意大利园林景观比较浅论 内容摘要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关于美的思辩,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历史上各个文明体系与当今世界的各个民族都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而古今中外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更是见仁见智。因而,当人们把各异的审美方式应用到实际的造园活动中时,也就必然产生出各种形式、风格大相径庭的园林。而作为园林艺术所根植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园林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生物等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上也各呈异趣的差别更使几大园林体系在诞生时,就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东方、伊斯兰、欧洲这三大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对周边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文明有关环境的认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关于它们之间异同的比较正是当今景观园林界所关注的课题。 一、传统园林体系概述 这里所讨论的中国、日本和意大利三种造园风格中,前两者属于东方体系,意大利属于欧洲体系,但由于欧洲体系的形成受伊斯兰体系的影响很大,意大利风格作为近代欧洲园林的鼻祖,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效果尤其明显,所以有必要先就三大体系做一个初步的概述。 1、古代西亚体系和伊斯兰体系: 西方的造园起自于西亚的古代波斯,即古波斯所称的“天国乐园”。这种造园的特点是用纵横轴线把平地分作四块,形成方形的“田字”,在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喷水池,中心水池的水通过十字水渠来灌溉周围的植株。这样的布局是由于西亚的气候干燥,干旱与沙漠的环境使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经营一小块绿洲。在波斯人的心目中,水和绿荫对于身处万倾黄沙中的他们显得特别珍贵,认为天堂(即后来基督教所说的伊甸园)就是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潺潺流水,绿树鲜花。在古代西亚的园林中,那个交叉处的中心喷水池就象征着天堂,后来水的作用又得到不断的发挥,由单一的中心水池演变为各种明渠暗沟与喷泉,这种水法的运用后来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园林。不过,最初的西亚园林影响范围主要还是在叙利亚、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后的所有伊斯兰地区。而目前最完整继承并保留其手法的也就是伊斯兰体系。 2、西方古典体系和现代体系: 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刑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出现新的飞跃。以往的蔬菜园及城堡里的小块绿地变成了大规模的别墅庄园。园内一切都突出表现人工安排,布局规划方整端正,充分显示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与豪情壮志。到法国的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时代,随着1661年凡尔赛宫的开始兴建,这种几何的欧洲古典园林达到了它辉煌的高峰。在这一时期乃至随后的数百年内,欧洲大陆上从维也纳到柏林,从彼得堡到枫丹白露,到处都可见到这些闪现着王家与皇室荣耀的灿烂光辉的园林,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在其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此后,受东方园林的影响,欧洲园林中出现了以英国自然风致园与图画园为代表的偏向自然风物的园林,这种园林发展到现在,就成为当代美国新园林。 3、东方体系: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此间东方园林对自然的模仿手法还传到西方,对欧洲园林的发展和现代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东西方两种园林风格的比较 从上面对三大园林体系形成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欧洲和伊斯兰体系之间存在着同源的关系,即都始自于对古代西亚造园方法的模仿。只不过伊斯兰体系是在古巴比伦故土上发展,和其所模仿的原型有着同样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对沙漠中珍贵的水源和植物的运用,所以对古西亚流派的手法保存得比较完整,而其视水如金的水法处理也是其最大的特色。当然当这一体系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展而进入南亚次大陆后,因为这里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再加上古印度文明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影响,使传统的西亚派水法有了重大的改变而产生了伊斯兰体系的一个特异支派。这里的园林不再使用谨慎保护水流的渠道和堤岸,不再只有狭窄的溪流潺潺和低矮的喷泉点点,而开始呈现河道横行和跌水纵流的景象,在泰姬陵前还有较为广阔的静水,植物的运用也向郁郁葱葱的方向发展,不过那种十字规划水道的基本法则还是保留下来。而有趣的是欧洲在学习古西亚法式时对其所进行的改造与印度对传统伊斯兰手法的变更有很大相似性。欧洲的水源也很丰富,植被更是繁茂,所以这里的造园同样屏弃了节约性用水的水法,而只使用了模仿伊甸的四条水路分割法则。有赖于植物的丰富,后来欧洲又用大量的几何植栽来加强了这种分割,并以这种矩形分划为基础,衍生出一整套几何造园的理论,而水法的运用也日趋宏大,与伊斯兰体系已是大异其趣。但是尽管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这两者之间无论是源流还是具体的手法上都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而与其所对立的东方体系则是完全自我生长和发展的另一套理论,从其审美基础、所生长的文化土壤到具体的理水、堆山、用树和园林建筑都有着判若云泥的差别。所以意大利园林风格与中国、日本园林的最大和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体系的不同,而比较的重点也应先放在东西方两种对景观的处理模式的比较上。 1、东方风格: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在这样的园林中,可以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挂竹衣”的趣味。东方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情,花木也有情味意趣。窗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东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路通”。 2、西方风格: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从古希腊哲学家就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从希腊古罗马的庄园别墅,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在规划设计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中轴系统。海神、农神、酒神、花神、阿波罗、丘比特、维纳斯以及山林水泽等到华丽的雕塑喷泉,放置在轴线交点的广场上,园林艺术主题是有神论的“人体美”。宽阔的中央大道,含有雕塑的喷泉水池,修剪成几何形体的绿篱,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坪,树木成行列栽植。地形、水池、瀑布、喷泉的造型都是人工几何形体,全园景观是一幅“人工图案装饰画”。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东方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而西方园林基本上则是写实的、理性的、客观的,重图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范畴。 具体再来看一些例子: 西方的古典园林最为代表的当然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大花园,那种华丽与壮阔的美正来自于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与不羁,正如作家刘心武笔下所描绘的:“那花园布局特点是简洁而豪放的,与宫殿垂直的中轴线上形成三次平面的下跌,每个宽阔坦实的平面上都主要由两种景观组成。一种是极其巨大、规整的水池,周围有众多的铜塑和喷泉;一种是栽种并修剪成异常整齐的几何图形的常绿灌木,而这种景观又以其中的中轴线一望无际和两侧绿篱花囿的严格对称夺人心魄……”。 东方园林可以以中国江南文人园的造园理论和法式为例。凡是园林创造中有利于体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各种景物,都是造园的物质要素,不仅有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有峰峦岩崖及溪瀑湖海,有亭台楼阁,水榭山馆等各种建筑;还包括各种有利于构成园景的皓月、朝阳、晚霞、雨露等气候气象因素,以及与园林内容和形式和谐的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品。在这众多的造园要素中,最基本的是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与建筑三类。 山在东方园林中是用能与稳定的象征,常有“山骨”之称。水在园林里则是象征智慧和廉洁。 花木在园林中最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有些花木还被赋予特殊含义。花木的培植要自然并讲究已经,同时注意保持古树和植被。 东方园林要求“曲径通幽”,因而建筑需要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泊相对,景色绝佳 在造园设计时,除了重视上述三点外,还要考虑对景和借景、楹联匾额以及风声、水声、钟鼓声、花香、草香、泥土香等多种媒介的参加。只要用心,碧空万里、峭壁千仞、明月繁星、春江渔火都可以成为赏心悦目的景物。 三、意大利园林的特点及其与东方园林的具体比较 大体上说来,意大利风格与中国、日本风格的差异在以上的比较中都可以看的比较清楚了。但最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意大利风格还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还存在着和向来被视为欧洲古典园林典范和代表的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明显不同的特点。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0%。意大利的地中海气候与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这里夏季在各地平原上既闷且热,而在山丘上,哪怕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就令人感到迥然不同,白天有凉爽的海风,晚上有来自山林的冷空气,正是这样的地形和气候特征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台地园。 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本土,当中世纪结束时,意大利人对帝国往昔的辉煌仍然记忆忧新,而各种古罗马以及在意大利也是随处可见。古代的古典主义于是成为文艺复兴园林艺术的源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罗马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富豪权贵纷纷在风景秀丽的地区建立自己的别墅庄园。由于这些庄园一般都建在丘陵或山坡上,为便于活动,就采用了连续的台面布局,也就成为台地园的雏形。在以后的发展中,意大利造园家们在起伏的地形上创造出非常动人的景观效果。这些园林的构图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形决定了园林中一些重要轴线的分布,规定了台地的设置,花坛的位置和大小以及坡道的形状等。建筑物的位置安排也要考虑其与台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台地园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将平面与里面结合起来考虑的。台地园的平面一般都是严整对成的,建筑常位于中轴线上,有时也位于庭院的横轴上,或分设在中轴的两侧。由于一般庄园的面积都不很大,又多设在风景优美的郊外,因此为开阔视野、扩大空间而借景园外是其常用的手法。这一点是东西方所共同重视的。在中国的造园中,这种离子举不胜举,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塔和佛香阁形成对景,在江南私家小园中由于面积狭小,这类手法就更多。不过中国在借景时往往会利用窗框、门框而做成框景的形式以增添画意。在总体布局上,意大利台地园往往是由下而上,逐步引人入胜,展开一各个景点,最后登高远眺,不仅全园景色尽收眼底,而且周围的田野、山林、城市面貌均可展现眼前,而给人以贴近大自然的亲切感。逐步的渐入佳境是东方园林的传统手法,但与意大利不同的是东方式的展开乃是基于散点透视的卷轴画式的步移景换,而意大利虽然也是展开,却是颗粒性的分个呈现,所追求的仍是定点式的特定位置的欣赏,而其欣赏的顶点在于位处峰顶的鸟瞰,这在东方园林中是极少的,这可能与东方文化的内敛性格有关。 在关于园林和建筑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意大利开欧洲体系把园林视为宅邸室外延伸部分理论的先河,这一理论也成为欧洲园林几何构成形式的生长基点。另外中轴线的设置也是意大利园林对欧洲体系的一大贡献。虽然早在希腊罗马时代,中轴线已经开始出现,其最早还可以上溯到西亚的中心水道,但意大利台地园中的中轴却以山体为依托,贯穿数个台面,经历几个高差而形成跌水,完全摆脱了西亚式平淡的涓涓细流,而开始显现出欧洲体系椰油的宏伟壮阔气势。而且庄园的轴线有些已不止一两条,而是几条轴线或垂直相交,或平行并列,甚至还有呈放射状排列的,这些都是从前所没有的新手法。东方的园林当然到是不用轴线的,但也有一些例外,如避暑山庄的宫殿区部分和靠近宫殿区的园林前区,圆明园的大宫门口还模仿九州的形式也形成一条大致的轴线,而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建筑布置由于里面意象很强,其轴线意味也就更加明显,至于紫禁城中御花园的构图则几乎是沿着整个皇城的大中轴布置的。这些园林无一例外都是北方的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的小尺度中决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不仅有规模的因素,主要还是中国传统的礼教和封建皇权的威严要求所决定的。欧洲体系中典型的水法也是从台地园开始的。水因为可以使空气湿润,从而在意大利园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位处台地,意大利园林的水景在不断的跌落中往往能形成辽远的空间感和丰富的层次感。在台地园的顶层常设贮水池,有时以洞府的形式作为水的源泉,洞中有雕像或布置成岩石溪泉而具有真实感,并增添些须的山野情趣。沿斜坡可形成水阶梯,在地势陡峭,落差大的地方则形成汹涌的瀑布。在不同的台层交界处可以有溢流、壁泉等多种形式。在下层台地上,利用水位差可形成喷泉,或与雕塑结合,或形成各种优美的喷水图案和花纹,后来在喷水技巧上大做文章,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印象效果的水景,此外还有种种取悦游人的魔术喷泉。低层台地也可汇集众水形成平静的水池,或成为宽广的运河。设计者会十分注意水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有良好的比例和适宜的尺度。至于喷泉与背景的色彩、明暗方面的对比也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关于主体景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东方体系也是很重视的,但东方的做法是以融合得了无痕迹为上乘,而非以背景衬托主体的静物写生式构图。 综合看来,意大利台地园作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和其滥觞之所在,无疑也是以规整布置为主,与东方体系的模仿自然迥异其趣,但应该注意的是意大利台地园并不完全排斥自然:首先,其结合地形的设计思路就有明显贴合自然的意味,当然,东方园林自然式的地形处理方法决不会像意大利那样去将山坡切成几个台面,但利用地形来创造合适的景观还是两者所共有的思考方式,何况东方园林所处理的大都是些小山,甚至完全违反自然原理地纯用湖石堆山,比之于意大利的台地切山,谁更自然也还未有定论;其次,意大利台地园虽有中轴线的存在,但它在轴线两侧使用了退晕的手法,而使园景由人工逐渐过渡到自然,这令人想到颐和园也有同样的做法;另外,在植物的使用上,意大利台地园也少用几何式的修剪,而整个庄园的背景更是往往呈现自然的植被,确实有回归自然的意味,而东方体系的自然相比则带有了更多的象征性,至于日本的枯山水则直接放弃了真实的自然而完全去追求宗教哲学上的一个抽象概念了。 四、中日园林的比较 相对于意大利台地园来说,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因为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气候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1、环境的不同: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山水本质的意义中,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讲和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山景中,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海外三神山为蓝本,而以园林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水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此外,园林中除了山水的创造,还有路创造,即所谓路以曲为美,以幽为上的原则。 漂浮于海洋中的岛国日本,陆地面积狭小,岛上山地多平原少,丘陵占国土面积的4/5。与中国相似的陆地环境,加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园林也选择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由于日本国土四面环海的海洋性,而使日本园林在以后的发展中朝向海岛型、海洋型、水路型发展。日本园林的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围四千多个小岛。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如果说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园林山水性质的不同,那么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而形成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需要更多的通风和采光措施,所以园林建筑小巧玲珑。在树木方面,中国土地开发早,破坏较重,恢复较慢,加上大陆性季风气候,茂密森林不多,所以中国园林树木不多。 同处北温带的日本却是温暖的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自然式和整形式植物成为园林的主景,且连苔藓和蕨类也成为同等重要的主景,植物形式的多样化远胜于中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景明显不同。而日本自己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夏天可以全部拉开,室内外连通为一个大空间,园林的围合多用植物性材料,桥也用木桥,而不是中国的园墙有用砖石砌成的实心墙,园桥也用石拱桥。 2、类型的比较: 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类。中国皇家园林的指导思想一直是在为皇室提供宴游狩猎的场所时不忘体现帝王的威严和登记的森严,故而显出庄重、典雅、气派、大方、华贵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有一定的轴线和对称,建筑呈现出北方风格,整体富丽堂皇,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中国的私家园林则以诸多江南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而是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三教合一的特征,在手法上,园林成为建筑群体轴线的延伸和附属。日本皇家园林在起自于飞鸟时代,奈良上和平安时代的作品以轴线式和中心式为主,在桃山江护时代达到顶峰,作品有京都的桂离宫、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京都御所庭院四大名园。日本即使皇家园林的手法也都是小山小水、茅茨草屋、不施粉黛、树多屋少、伏式置石、土桥平桥,且规模较小。由于自镰仓时代到江护时代近千年中日本都是由将决执政,故日本的私园以武家园林为主,与中国的文人园有别,其特点是园林面积大,建筑体量大,彩画多,立石规模也大,园林整体开阔舒朗,再规模和装饰上都胜过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日本的宗教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的气氛和形象在手法上有非常独特的 枯山水庭院,而神社园林则以建筑为主,庭前的一片白沙映衬出分外的神圣与神秘。 3、造园手法的差异: 东方园林从来都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但却恰恰在为表现天人关系的各种造园手法上,体现出中日园林在思想追求上的诸多不同。中国园林建筑多,体量大,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建筑少,体量小,表明人力的弱小。中国园林装饰华丽,建筑的群体组合,讲究联系和紧凑的布局,表明工艺上的人巧,日本园林则极力尊重自然造化的天巧。中国园林与外界一般都用较实较重较厚的墙隔开,表明人与自然的平等和独立,日本园林较少用围墙,即使用,也以虚和薄为特色,表明人与自然的亲近。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的假山高大、硬朗,水域开阔,人工味较浓,日本园林则无论山水尺度都偏小,一般都用覆盖草皮的土山,而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泽,人工味较淡。中国园林属于山性,有着坚定、刚强和永恒的特点,日本则属于水性,具有水的可塑性、柔软性和稍纵即逝的易变性。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的绿化少且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都表现出中国人的高傲和自信,而日本的大量绿化和用低级植物及草地的方法则显出日本人的比较谦虚和谨慎。写意山水园是以山水为骨骼,以诗情画意为表现的园林形式,文人建筑山水园则在前者的基础上突出了建筑的成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到后期人工味越重,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和廊榭宫馆过分的夸大,以至于江南园林已略显拥挤,至于乾隆花园还要加上大量精雕细刻的细部和眩目夺人的彩绘,更显得拥堵,另外堆山上也片面强调太湖石的瘦、皱、漏、透而不免绮巧过余而无天然雅趣。而日本园林则偏重于自然的成分,如枯石、枯水、草坡、苔藓等,越到后来,园林景观甚至只用一石一木即能点题,例如茶庭和坪庭,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天性,其游览以远观事物外表,坐思事理内在,不重于直接交流,而重于心与心的天人对话而不像中国园林的这种对话体现为人与自然的面对面。 4、思想与文化背景的比较: 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共为中日哲学支柱的儒、释、道三个思想体系的彼此消长的结果。两国的园林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也正是因为道家的这种思想才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独有的从单纯的模仿和取法自然出发而上升到象征和抽象自然从而高于自然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但而后两家却各自向儒家和佛家两方向发展。中国偏于儒,显现出入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日本偏于佛,以智者的形象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中国园林的布局思维介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日本则在形象和抽象之间。中国园林用文学艺术的手法表达较多,日本则喜欢用拟佛拟神的较为晦涩的语言。中国园林生动形象,表现了乐天爱人的景象,而日本园林则是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着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寞思考。 综合以上的叙述,已可以大略理出中国、日本和意大利三种园林风格的异同,然而比较并不是研究的终极目的,在当今景观园林领域,单独、孤立的谈论任何一个流派或一种风格已没有多大意义,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是景观创新设计的关键之一,所以我们应该从比较的角度出发,而着眼与实践和创造,从而使古老的园林艺术呈现出新的生机。 园林景观论文:法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内容摘要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在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就整个行业而言,任何单一化的、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方法,最终都将遭到社会的抛弃。但就个体而言,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一个设计师又不得不追求个性化、专门化的工作方式。因此,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言,我们只能“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绝不能以偏概全,用几句口号来概括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理念。对于同样的理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同一个人,当他面对不同的场地或项目时,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来。此外,随着现代园林景观从业人员构成的日趋复杂,各种设计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主流设计师的理论与实践,而不要片面地追随“先锋”、“前卫”的设计理论,或者只留意那些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总的来说,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场地的设计理念 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2 注重空间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说:“……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也就是说,实体“有”之所以给人带来物质功利,是因为空虚处“无”起着重要的配合作用。 3 注重时效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所以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一个园林景观作品的诞生,就像一个婴儿出世一样,他本身的生长、变化过程就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不要期望园林景观作品一次完成、一步到位,那样将会失去很多乐趣。 4 注重地域景观的再现 所谓“地域性”景观,就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等。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或景观类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周围区域的发展演变相联系的。园林景观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景观类型和人文条件,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类型和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的空间场所。 5 注重简约的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高度概括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表现手段,是简约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设计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减少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即事半功倍;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也就是“最小干预”的原则。简约的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有的放矢,反对闭门造车的设计方法。 6 注重生态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在近邻德国的影响之下,法国风景园林师逐渐开始注重生态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关于生态,有几点需要进一步阐述。首先,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不是光靠风景园林师就能够解决的,园林景观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理念,更多的是呼吁政府、公众的关注生态环境,更多的是表明一种姿态;其次,风景园林师提出的生态理念与生态学家、环保组织提出的生态理念还有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关注的内容虽有着一定的交叉和融合,但根本上却具有不同的层面,否则社会就不需要风景园林行业了;最后,如若完全从生态原理出发,设计师往往会陷于极端而难以被社会接纳。 法国风景园林师并没有天天把“生态”挂在嘴边,呼喊各种“生态”口号,而是努力把生态理念落实在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上。生态学的本意,是要求风景园林师要更多地了解生物,认识到所有生物互相依赖的生存方式,将各个生物的生存环境彼此连接在一起。这实际上要求我们具有整体的意识,小心谨慎地对待生物、环境,反对孤立的、盲目的整治行为。不能把生态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大量种树、提高绿量。此外,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减低园林景观的养护管理成本;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园林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彻底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因此,荒地、原野、废墟、渗水、再生、节能、野生植物、废物利用等等,构成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念中的关键词汇。 7 对立统一的设计理念 自然与人工,是贯穿整个园林景观发展史中的对立统一体,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是改造自然,还是顺应自然,既是某种园林景观形式、风格、类型的衡量准则,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因地制宜,根据场地状况和使用要求来决定的,不能片面地加以肯定或否定。一般来说,在城市环境中,应较多地考虑到人工与自然结合,考虑到自然的人工性手法,而随着离城市环境的远去,自然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园林景观设计实际上反映出设计者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并通过设计手段加以表现。在各种园林景观形式中,自然始终是设计的源泉。风景园林师对自然的认识、理解的程度,如何处理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是其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8 注重科学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如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美学等等。因此,风景园林师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研究和了解各个学科特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调科学的设计方法。 但是,园林景观设计又是统筹和综合的技艺,任何一门单一的学科都取代不了园林景观设计。因此,就某一个项目而言,我们可以重点突出某一学科的特点,但是就整体而言,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特性并不可取。在一个复杂而充满变动的社会,单一性的景观设计趋向是难以为继的。现在这种不分场地、不分环境的强调绿廊、湿地的做法,实际是对生态学的误解,是在破坏生态环境,也造成园林景观的单一性和趋同性,最终必将像国际建筑那样遭到抛弃。 9 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社会,个性体验、个人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保证。注重个性的设计理念,并非鼓励个人刚愎自负或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强调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态、对艺术、对历史等等的独特理解、在旅行中的独特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设计表现手法,强调个人对园林景观内涵与本质的独特认识。 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启示 近10年来,中国的园林景观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面对开放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市场,面对各行各业、尤其是境外设计师的激烈竞争,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如何提高行业的门槛,并确立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抵御外来文化的全面入侵与占领,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在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理念与设计方法的同时,加深对本土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研究与认识,营造既符合“全球一体化”趋势、又具有本国地域性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避免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完全丧失自我,以致被世界文化所淘汰,是每一个中国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 大量的园林景观建设项目和低劣的设计施工水准,造成中国现代园林景观整体行业欣欣向荣,设计作品却粗制滥造的矛盾局面,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园林景观行业的健康发展。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推动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然而,无论是学习西方经验,还是继承中国传统,都应以科学、严谨、全面的治学态度,注重其内涵与本质的研究,反对各种形式的断章取义、惟我所用。因此,法国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与设计理念,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1 规范行业管理,完善竞争机制 只有在一个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才会有好的从业人员和好的作品出现。在国外严肃的设计师看来,中国还没有形成出“作品”、出“精品”的氛围;在国内设计师眼中,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混乱无序的市场也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走规范化、市场化之路,完善竞争机制,是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2 深入理论研究,反对形式主义 应加强对东、西方园林景观历史与文化内涵的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其理论、理念,力求抓住园林景观本质性的内容,反对各种不求甚解的简单抄袭和形式主义风气。当中国人还在表面化地研究老子的学说时,外国同行则将其奉为研究空间理论的鼻祖,深度挖掘其理论的精华和实质。我们的园林设计不应一提到中国本土文化,就是仿古建筑,就是风水图形,就是金木水火土、阴阳八卦等等;一提到西方文化,就是欧式建筑、机械的平面构成,就是各种图案、色块,就是各种“风格”、“风情”等等。要提倡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反对不求甚解的商业炒作。 3 借鉴西方方法,研究本土问题 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园林景观,首先要了解西方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要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适用的范围、场所。不能盲目照搬,表面化地将各种各样的风格特征都弄到自己的花园里来。我们应注重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并借此来研究中国的问题。要注重在观念上的学习和研究,反对粗浅的模仿和抄袭。 4 提倡未雨绸缪,杜绝急功近利 尽管目前我们的园林景观市场表面上看来是一片“欣欣向荣”,热火朝天,但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的园林景观行业给我们、给后人留下哪些东西?现在看来,留下来更多的是遗憾,是若干年后人们不齿于面对的园林景观垃圾,是对园林景观资源与文化的糟蹋和破坏。如此急功近利、东拼西凑下去,中国的园林景观行业将走向没落,甚至遭到全人类的唾弃。 结语 大篇幅的比较和研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通过踏实的工作在我国出现一些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到底何谓好的园林景观作品?一个好的作品,是不能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应该从场地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景观。许多有识之士,许多境外严肃的设计师,都在强调对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的本土化研究,都在探索营建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之路。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就像园丁一样,要充分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要精心选育适合这片“水土”的种子,并加以精耕细作、悉心呵护,使其健康成长。 园林景观论文:中国、日本和意大利园林景观比较浅论 内容摘要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关于美的思辩,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历史上各个文明体系与当今世界的各个民族都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而古今中外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更是见仁见智。因而,当人们把各异的审美方式应用到实际的造园活动中时,也就必然产生出各种形式、风格大相径庭的园林。而作为园林艺术所根植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园林所在地的地理、气候、生物等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上也各呈异趣的差别更使几大园林体系在诞生时,就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而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东方、伊斯兰、欧洲这三大体系,每一个体系都对周边民族、国家和整个人类文明有关环境的认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关于它们之间异同的比较正是当今景观园林界所关注的课题。 一、传统园林体系概述 这里所讨论的中国、日本和意大利三种造园风格中,前两者属于东方体系,意大利属于欧洲体系,但由于欧洲体系的形成受伊斯兰体系的影响很大,意大利风格作为近代欧洲园林的鼻祖,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效果尤其明显,所以有必要先就三大体系做一个初步的概述。 1、古代西亚体系和伊斯兰体系: 西方的造园起自于西亚的古代波斯,即古波斯所称的“天国乐园”。这种造园的特点是用纵横轴线把平地分作四块,形成方形的“田字”,在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喷水池,中心水池的水通过十字水渠来灌溉周围的植株。这样的布局是由于西亚的气候干燥,干旱与沙漠的环境使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经营一小块绿洲。在波斯人的心目中,水和绿荫对于身处万倾黄沙中的他们显得特别珍贵,认为天堂(即后来基督教所说的伊甸园)就是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潺潺流水,绿树鲜花。在古代西亚的园林中,那个交叉处的中心喷水池就象征着天堂,后来水的作用又得到不断的发挥,由单一的中心水池演变为各种明渠暗沟与喷泉,这种水法的运用后来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园林。不过,最初的西亚园林影响范围主要还是在叙利亚、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后的所有伊斯兰地区。而目前最完整继承并保留其手法的也就是伊斯兰体系。 2、西方古典体系和现代体系: 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刑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出现新的飞跃。以往的蔬菜园及城堡里的小块绿地变成了大规模的别墅庄园。园内一切都突出表现人工安排,布局规划方整端正,充分显示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与豪情壮志。到法国的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时代,随着1661年凡尔赛宫的开始兴建,这种几何的欧洲古典园林达到了它辉煌的高峰。在这一时期乃至随后的数百年内,欧洲大陆上从维也纳到柏林,从彼得堡到枫丹白露,到处都可见到这些闪现着王家与皇室荣耀的灿烂光辉的园林,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在其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此后,受东方园林的影响,欧洲园林中出现了以英国自然风致园与图画园为代表的偏向自然风物的园林,这种园林发展到现在,就成为当代美国新园林。 3、东方体系: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此间东方园林对自然的模仿手法还传到西方,对欧洲园林的发展和现代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东西方两种园林风格的比较 从上面对三大园林体系形成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欧洲和伊斯兰体系之间存在着同源的关系,即都始自于对古代西亚造园方法的模仿。只不过伊斯兰体系是在古巴比伦故土上发展,和其所模仿的原型有着同样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对沙漠中珍贵的水源和植物的运用,所以对古西亚流派的手法保存得比较完整,而其视水如金的水法处理也是其最大的特色。当然当这一体系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展而进入南亚次大陆后,因为这里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再加上古印度文明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影响,使传统的西亚派水法有了重大的改变而产生了伊斯兰体系的一个特异支派。这里的园林不再使用谨慎保护水流的渠道和堤岸,不再只有狭窄的溪流潺潺和低矮的喷泉点点,而开始呈现河道横行和跌水纵流的景象,在泰姬陵前还有较为广阔的静水,植物的运用也向郁郁葱葱的方向发展,不过那种十字规划水道的基本法则还是保留下来。而有趣的是欧洲在学习古西亚法式时对其所进行的改造与印度对传统伊斯兰手法的变更有很大相似性。欧洲的水源也很丰富,植被更是繁茂,所以这里的造园同样屏弃了节约性用水的水法,而只使用了模仿伊甸的四条水路分割法则。有赖于植物的丰富,后来欧洲又用大量的几何植栽来加强了这种分割,并以这种矩形分划为基础,衍生出一整套几何造园的理论,而水法的运用也日趋宏大,与伊斯兰体系已是大异其趣。但是尽管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这两者之间无论是源流还是具体的手法上都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而与其所对立的东方体系则是完全自我生长和发展的另一套理论,从其审美基础、所生长的文化土壤到具体的理水、堆山、用树和园林建筑都有着判若云泥的差别。所以意大利园林风格与中国、日本园林的最大和最根本的不同就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体系的不同,而比较的重点也应先放在东西方两种对景观的处理模式的比较上。 1、东方风格: 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在这样的园林中,可以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挂竹衣”的趣味。东方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情,花木也有情味意趣。窗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东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路通”。 2、西方风格: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从古希腊哲学家就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从希腊古罗马的庄园别墅,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在规划设计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中轴系统。海神、农神、酒神、花神、阿波罗、丘比特、维纳斯以及山林水泽等到华丽的雕塑喷泉,放置在轴线交点的广场上,园林艺术主题是有神论的“人体美”。宽阔的中央大道,含有雕塑的喷泉水池,修剪成几何形体的绿篱,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坪,树木成行列栽植。地形、水池、瀑布、喷泉的造型都是人工几何形体,全园景观是一幅“人工图案装饰画”。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东方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而西方园林基本上则是写实的、理性的、客观的,重图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范畴。 具体再来看一些例子: 西方的古典园林最为代表的当然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大花园,那种华丽与壮阔的美正来自于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与不羁,正如作家刘心武笔下所描绘的:“那花园布局特点是简洁而豪放的,与宫殿垂直的中轴线上形成三次平面的下跌,每个宽阔坦实的平面上都主要由两种景观组成。一种是极其巨大、规整的水池,周围有众多的铜塑和喷泉;一种是栽种并修剪成异常整齐的几何图形的常绿灌木,而这种景观又以其中的中轴线一望无际和两侧绿篱花囿的严格对称夺人心魄……”。 东方园林可以以中国江南文人园的造园理论和法式为例。凡是园林创造中有利于体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各种景物,都是造园的物质要素,不仅有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有峰峦岩崖及溪瀑湖海,有亭台楼阁,水榭山馆等各种建筑;还包括各种有利于构成园景的皓月、朝阳、晚霞、雨露等气候气象因素,以及与园林内容和形式和谐的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品。在这众多的造园要素中,最基本的是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与建筑三类。 山在东方园林中是用能与稳定的象征,常有“山骨”之称。水在园林里则是象征智慧和廉洁。 花木在园林中最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有些花木还被赋予特殊含义。花木的培植要自然并讲究已经,同时注意保持古树和植被。 东方园林要求“曲径通幽”,因而建筑需要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泊相对,景色绝佳 在造园设计时,除了重视上述三点外,还要考虑对景和借景、楹联匾额以及风声、水声、钟鼓声、花香、草香、泥土香等多种媒介的参加。只要用心,碧空万里、峭壁千仞、明月繁星、春江渔火都可以成为赏心悦目的景物。 三、意大利园林的特点及其与东方园林的具体比较 大体上说来,意大利风格与中国、日本风格的差异在以上的比较中都可以看的比较清楚了。但最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意大利风格还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还存在着和向来被视为欧洲古典园林典范和代表的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明显不同的特点。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的亚平宁半岛上,境内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80%。意大利的地中海气候与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这里夏季在各地平原上既闷且热,而在山丘上,哪怕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就令人感到迥然不同,白天有凉爽的海风,晚上有来自山林的冷空气,正是这样的地形和气候特征造就了意大利独特的台地园。 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本土,当中世纪结束时,意大利人对帝国往昔的辉煌仍然记忆忧新,而各种古罗马以及在意大利也是随处可见。古代的古典主义于是成为文艺复兴园林艺术的源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罗马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富豪权贵纷纷在风景秀丽的地区建立自己的别墅庄园。由于这些庄园一般都建在丘陵或山坡上,为便于活动,就采用了连续的台面布局,也就成为台地园的雏形。在以后的发展中,意大利造园家们在起伏的地形上创造出非常动人的景观效果。这些园林的构图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形决定了园林中一些重要轴线的分布,规定了台地的设置,花坛的位置和大小以及坡道的形状等。建筑物的位置安排也要考虑其与台地之间的关系。因此台地园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将平面与里面结合起来考虑的。台地园的平面一般都是严整对成的,建筑常位于中轴线上,有时也位于庭院的横轴上,或分设在中轴的两侧。由于一般庄园的面积都不很大,又多设在风景优美的郊外,因此为开阔视野、扩大空间而借景园外是其常用的手法。这一点是东西方所共同重视的。在中国的造园中,这种离子举不胜举,如颐和园借玉泉山塔和佛香阁形成对景,在江南私家小园中由于面积狭小,这类手法就更多。不过中国在借景时往往会利用窗框、门框而做成框景的形式以增添画意。在总体布局上,意大利台地园往往是由下而上,逐步引人入胜,展开一各个景点,最后登高远眺,不仅全园景色尽收眼底,而且周围的田野、山林、城市面貌均可展现眼前,而给人以贴近大自然的亲切感。逐步的渐入佳境是东方园林的传统手法,但与意大利不同的是东方式的展开乃是基于散点透视的卷轴画式的步移景换,而意大利虽然也是展开,却是颗粒性的分个呈现,所追求的仍是定点式的特定位置的欣赏,而其欣赏的顶点在于位处峰顶的鸟瞰,这在东方园林中是极少的,这可能与东方文化的内敛性格有关。 在关于园林和建筑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意大利开欧洲体系把园林视为宅邸室外延伸部分理论的先河,这一理论也成为欧洲园林几何构成形式的生长基点。另外中轴线的设置也是意大利园林对欧洲体系的一大贡献。虽然早在希腊罗马时代,中轴线已经开始出现,其最早还可以上溯到西亚的中心水道,但意大利台地园中的中轴却以山体为依托,贯穿数个台面,经历几个高差而形成跌水,完全摆脱了西亚式平淡的涓涓细流,而开始显现出欧洲体系椰油的宏伟壮阔气势。而且庄园的轴线有些已不止一两条,而是几条轴线或垂直相交,或平行并列,甚至还有呈放射状排列的,这些都是从前所没有的新手法。东方的园林当然到是不用轴线的,但也有一些例外,如避暑山庄的宫殿区部分和靠近宫殿区的园林前区,圆明园的大宫门口还模仿九州的形式也形成一条大致的轴线,而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建筑布置由于里面意象很强,其轴线意味也就更加明显,至于紫禁城中御花园的构图则几乎是沿着整个皇城的大中轴布置的。这些园林无一例外都是北方的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的小尺度中决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不仅有规模的因素,主要还是中国传统的礼教和封建皇权的威严要求所决定的。欧洲体系中典型的水法也是从台地园开始的。水因为可以使空气湿润,从而在意大利园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位处台地,意大利园林的水景在不断的跌落中往往能形成辽远的空间感和丰富的层次感。在台地园的顶层常设贮水池,有时以洞府的形式作为水的源泉,洞中有雕像或布置成岩石溪泉而具有真实感,并增添些须的山野情趣。沿斜坡可形成水阶梯,在地势陡峭,落差大的地方则形成汹涌的瀑布。在不同的台层交界处可以有溢流、壁泉等多种形式。在下层台地上,利用水位差可形成喷泉,或与雕塑结合,或形成各种优美的喷水图案和花纹,后来在喷水技巧上大做文章,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印象效果的水景,此外还有种种取悦游人的魔术喷泉。低层台地也可汇集众水形成平静的水池,或成为宽广的运河。设计者会十分注意水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有良好的比例和适宜的尺度。至于喷泉与背景的色彩、明暗方面的对比也都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关于主体景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东方体系也是很重视的,但东方的做法是以融合得了无痕迹为上乘,而非以背景衬托主体的静物写生式构图。 综合看来,意大利台地园作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和其滥觞之所在,无疑也是以规整布置为主,与东方体系的模仿自然迥异其趣,但应该注意的是意大利台地园并不完全排斥自然:首先,其结合地形的设计思路就有明显贴合自然的意味,当然,东方园林自然式的地形处理方法决不会像意大利那样去将山坡切成几个台面,但利用地形来创造合适的景观还是两者所共有的思考方式,何况东方园林所处理的大都是些小山,甚至完全违反自然原理地纯用湖石堆山,比之于意大利的台地切山,谁更自然也还未有定论;其次,意大利台地园虽有中轴线的存在,但它在轴线两侧使用了退晕的手法,而使园景由人工逐渐过渡到自然,这令人想到颐和园也有同样的做法;另外,在植物的使用上,意大利台地园也少用几何式的修剪,而整个庄园的背景更是往往呈现自然的植被,确实有回归自然的意味,而东方体系的自然相比则带有了更多的象征性,至于日本的枯山水则直接放弃了真实的自然而完全去追求宗教哲学上的一个抽象概念了。 四、中日园林的比较 相对于意大利台地园来说,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因为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气候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1、环境的不同: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山水本质的意义中,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讲和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山景中,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海外三神山为蓝本,而以园林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水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此外,园林中除了山水的创造,还有路创造,即所谓路以曲为美,以幽为上的原则。 漂浮于海洋中的岛国日本,陆地面积狭小,岛上山地多平原少,丘陵占国土面积的4/5。与中国相似的陆地环境,加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园林也选择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由于日本国土四面环海的海洋性,而使日本园林在以后的发展中朝向海岛型、海洋型、水路型发展。日本园林的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围四千多个小岛。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如果说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园林山水性质的不同,那么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而形成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需要更多的通风和采光措施,所以园林建筑小巧玲珑。在树木方面,中国土地开发早,破坏较重,恢复较慢,加上大陆性季风气候,茂密森林不多,所以中国园林树木不多。 同处北温带的日本却是温暖的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自然式和整形式植物成为园林的主景,且连苔藓和蕨类也成为同等重要的主景,植物形式的多样化远胜于中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景明显不同。而日本自己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夏天可以全部拉开,室内外连通为一个大空间,园林的围合多用植物性材料,桥也用木桥,而不是中国的园墙有用砖石砌成的实心墙,园桥也用石拱桥。 2、类型的比较: 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类。中国皇家园林的指导思想一直是在为皇室提供宴游狩猎的场所时不忘体现帝王的威严和登记的森严,故而显出庄重、典雅、气派、大方、华贵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有一定的轴线和对称,建筑呈现出北方风格,整体富丽堂皇,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中国的私家园林则以诸多江南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而是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三教合一的特征,在手法上,园林成为建筑群体轴线的延伸和附属。日本皇家园林在起自于飞鸟时代,奈良上和平安时代的作品以轴线式和中心式为主,在桃山江护时代达到顶峰,作品有京都的桂离宫、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京都御所庭院四大名园。日本即使皇家园林的手法也都是小山小水、茅茨草屋、不施粉黛、树多屋少、伏式置石、土桥平桥,且规模较小。由于自镰仓时代到江护时代近千年中日本都是由将决执政,故日本的私园以武家园林为主,与中国的文人园有别,其特点是园林面积大,建筑体量大,彩画多,立石规模也大,园林整体开阔舒朗,再规模和装饰上都胜过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日本的宗教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的气氛和形象在手法上有非常独特的 枯山水庭院,而神社园林则以建筑为主,庭前的一片白沙映衬出分外的神圣与神秘。 3、造园手法的差异: 东方园林从来都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但却恰恰在为表现天人关系的各种造园手法上,体现出中日园林在思想追求上的诸多不同。中国园林建筑多,体量大,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建筑少,体量小,表明人力的弱小。中国园林装饰华丽,建筑的群体组合,讲究联系和紧凑的布局,表明工艺上的人巧,日本园林则极力尊重自然造化的天巧。中国园林与外界一般都用较实较重较厚的墙隔开,表明人与自然的平等和独立,日本园林较少用围墙,即使用,也以虚和薄为特色,表明人与自然的亲近。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的假山高大、硬朗,水域开阔,人工味较浓,日本园林则无论山水尺度都偏小,一般都用覆盖草皮的土山,而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泽,人工味较淡。中国园林属于山性,有着坚定、刚强和永恒的特点,日本则属于水性,具有水的可塑性、柔软性和稍纵即逝的易变性。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的绿化少且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都表现出中国人的高傲和自信,而日本的大量绿化和用低级植物及草地的方法则显出日本人的比较谦虚和谨慎。写意山水园是以山水为骨骼,以诗情画意为表现的园林形式,文人建筑山水园则在前者的基础上突出了建筑的成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到后期人工味越重,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和廊榭宫馆过分的夸大,以至于江南园林已略显拥挤,至于乾隆花园还要加上大量精雕细刻的细部和眩目夺人的彩绘,更显得拥堵,另外堆山上也片面强调太湖石的瘦、皱、漏、透而不免绮巧过余而无天然雅趣。而日本园林则偏重于自然的成分,如枯石、枯水、草坡、苔藓等,越到后来,园林景观甚至只用一石一木即能点题,例如茶庭和坪庭,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天性,其游览以远观事物外表,坐思事理内在,不重于直接交流,而重于心与心的天人对话而不像中国园林的这种对话体现为人与自然的面对面。 4、思想与文化背景的比较: 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共为中日哲学支柱的儒、释、道三个思想体系的彼此消长的结果。两国的园林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也正是因为道家的这种思想才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独有的从单纯的模仿和取法自然出发而上升到象征和抽象自然从而高于自然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但而后两家却各自向儒家和佛家两方向发展。中国偏于儒,显现出入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日本偏于佛,以智者的形象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中国园林的布局思维介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日本则在形象和抽象之间。中国园林用文学艺术的手法表达较多,日本则喜欢用拟佛拟神的较为晦涩的语言。中国园林生动形象,表现了乐天爱人的景象,而日本园林则是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着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寞思考。 综合以上的叙述,已可以大略理出中国、日本和意大利三种园林风格的异同,然而比较并不是研究的终极目的,在当今景观园林领域,单独、孤立的谈论任何一个流派或一种风格已没有多大意义,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是景观创新设计的关键之一,所以我们应该从比较的角度出发,而着眼与实践和创造,从而使古老的园林艺术呈现出新的生机。 园林景观论文:论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房地产光速般的升温。老百姓越来越关心我们的周边环境,尤其是他们居住区的环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房地产光速般的升温。老百姓越来越关心我们的周边环境,尤其是他们居住区的环境。 关键词: 论 住宅区 园林 景观 设计 一、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只有四十几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他们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的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出现欧陆风、草坪风。随着房地产的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吹进了居住小区,他们不考虑小区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空间,也就是只注形式不注重功能。不理解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服务的对象。 二、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类,各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和特色。 西方园林是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式,景观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衡,常以轴线作引导的几何形图案美为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形式,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作为引导的自然式山水园,成为著称于世界的独特风格。形成东西方园林形式各异的原因,都受各自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的影响。西方园林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它还左右着雕塑、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东方园林源出于我国五千年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特别是儒、道、佛三家崇尚自然的“天人和一”观,把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并因借于文学、绘画和建筑诸艺术。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古人又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玄外之音,画外之境,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境”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三、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中国园林自从唐代出现了诗人画家自成一派的“诗画园林”以来,及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含着誉谓“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中国文学与文学、绘画自古以来互为表里,彼此借鉴,交互引发,相资为用。按诗画艺术组织园林类型,划分和组合园林的形式,犹如中国画咫尺千里的山水画立轴或横幅手卷,运用散点透视,及动向透视的表现方法。它的超时空概念,正是东、西方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 中国山水画追求“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边走边赏边构思的民族传统的方法,表现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自由观察,集大自然之精美于方寸之中。中国山水园林犹如画幅一样,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在组织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中,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 宋代画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论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还有绘画理论中的“移天缩地”、“小中见大”和“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等等,中国山水画的超时空概念,融注入园林的景观空间,极大地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 中国园林的布局构景,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借鉴于文学艺术的立主题,分段落,讲究起、续、转、高、结的程序组合,因借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布局构景中。首先立主景、配景,划分景区、景点,讲究游览路线在组织景区中的序幕、连续、转折、高潮和结尾的系列组织程式;犹如诗歌中的抑扬回转,富有韵律节奏感。如园林中的从一个景区引向另一个景区,由封闭到开敞,从峰回路转到柳暗花明;又好似运用章回小说中的一波三折、隐喻等手段,引向主景高潮,然意未尽,噶然而止,令人产生余音绕梁的意境情趣。 中国园林艺术形式因借于文学和绘画,景观富于诗情画意,便是中国园林东方民族形式独具的风格和特色。这些宝贵的艺术形式,和手法。我们要借鉴的继承,但不能机械的照搬。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自由、开放的新社会,我们设计的东西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老百姓才是真正的主人。旧社会是为封建帝王、达官贵人而设计,往往过分的满足他们的意志,追求豪华、诗情画意、文学哲理,对人的活动空间重视不够。 四、现代园林景观特点 现代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很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现代园林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既要继成古代文人、画家的造园思想,又要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园林,就没有进步。不同的时代要留下不同的符号。 五、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内在人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为此,设计师应该: 第一。 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人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人爱采摘和捕获;人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了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他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人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丁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第二。 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狠,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第三。 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也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如果你不经历青藏高原的缺养,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这里的人会成为释迦牟尼的选民。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第四。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的。 城市景观是人类欲望和理想在大地上的投影。在近万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人类为摆自然力、神权、君权以及自己创造的机器的约束,今天终于走进了一个天地人神和谐的人性化的时代。 园林景观论文:积极开拓城市建设中的园林景观 摘 要:景观绿化环境是城市建设规划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要达到合理布局、形式多样,首先应重视该区域环境的地方特色和建设本身的个性;其次是应根据城市区域规划的整体构思进行统筹考虑,譬如单体结合整体,选型结合色调,山地结合平地建设,平面结合空间等。最后,设计形式应多样化、元素布置应空间化、植物配置应体现层次丰富,总之绿化空间要充分体现协调、多样、丰富。城市的各种规划因素联系紧密,有公共活动的广场、公共建筑、城市交通路网、大型的公园、区域绿化等诸多因素,起联系的核心应该是城市的居民,因而城市建筑和城市的景观绿化必须满足居民的生活休闲游憩等要求,以及城市的整体发展前景要求,所以在规划景观绿化用地时,应考虑处理好城市的建筑、道路、广场、景点、绿化、院落以及建筑小品之间和人的活动空间,最大量的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让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观绿化和谐统一,空间层次感具佳,让人们生活在花园式的城市中。 关键词:城市建设;景观园林;作用;发展对策 城市作为一件艺术品,包含了各种元素:建筑、植物、山石水体、历史文化,人们用这些来创造完美的生存环境。但若规划不当,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忽略对城市活动主体人的考虑,或是千城一面,缺乏灵魂和个性,都将是失败的城市。适时适度的景观建设很好地弥补了上述缺陷。在很多西方国家,城市景观建设随着环境变迁成为社会和政治重要关注点。在政府带领下,大规模整治与改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区的开发也在生态人文的指导下谨慎开展。更有一些现代化厂房、水塔、码头等构筑物和设施,经处理成为新的城市景观。同样,中国城市也顺着这条和谐之路逐步前行。但景观到底有何意义,其作用何在呢?这需要我们(每个身居城市的人们)去深入探究,从中借鉴。 一、园林景观艺术对城市建设起的作用 人们的居住环境中,园林景观搞得好与不好,不仅对一座城市及一个乡村的外表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防风沙,涵养水泥、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体,有毒物质,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自然环保作用。 1.净化空气:绿色植物被称之为“生物过滤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植物对有害气体是有一定的吸收和净化作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许多污染环境的有害气体,最大量的是二氧化硫,其他主要有氟化氢、氮氧化物、氯、氯化氢、一氧化碳、臭氧以及汞、铅的气体等。这些气体对人类危害很大,对植物也有害。测试证明,绿地上的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低于未绿化地区的有害气体浓度。 2.净化水体:城市水体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降水径流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城市中多通过管道排出,较易集中处理和净化。而大气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和带走了大量地表污物,其成分和水的流向难以控制,许多则渗入土壤,继续污染地下水。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作用。比如在种有芦苇的水池中,其水的悬浮物减少30%,氯化物减少90%,有机氮减少60%,磷酸盐减少20%,氨减少66%。另外,草地可以大量滞留许多有害的金属,吸收地表污物;树木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细菌含量。 3.净化土壤: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有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比没有根系分布的土壤多几百倍至几千倍,故能促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因此,即净化了土壤,又增加了肥力。草坪是城市土壤净化的重要地被物,城市中一切裸露的土地,种植草坪后,不仅可以改善地上的环境卫生,也能改善地下的土壤卫生条件。 4.树木的杀菌作用: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病原菌等微生物,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病菌,时刻侵袭着人体,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绿色植物可以减少空气中细菌的数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植物的芽、叶、花粉能分泌出具有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的挥发物质,称为杀菌素。城市中绿化区域与没有绿化的街道相比,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要减少85%以上。例如,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每立方米空气中有几十万个细菌,而在郊区公园只有几千个。 5.园林植物的心理功能上的影响:植物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心理功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深化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在德国公园绿地被称为“绿色医生”。在城市中使人镇 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而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黄色在增多。因此,在绿地的光线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植物的各种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树木的青、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对光的反射,青色反射36%,绿色反射47%,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的视网膜比较适宜。如果在室内外有花草树木繁茂的绿空间,就可使眼睛减轻和消除疲劳。 6.彰显城市个性: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它的造景艺术手段和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上。首先是园林景观艺术的理法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二、国内城市景观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化运动过程中,“速成式”景观稳步跟进,由此大量景观建设问题浮出水面。 1.景观设计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城市景观是我们急应摒弃的。目前国内景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模仿是不二的解决方案。很多城市开始景观复制工程。从一样的草坪、广场,到一样的街区景观、城市风貌。这种抹杀城市个性,忽略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切断城市文脉的景观规划是值得我们反省思考的。 2.缺少“软性景观”的营建 植物作为城市景观最独特最自然的一笔,在城市景观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生态及景观效益是其他景观设施不可比拟的。而近年我国流行的大面积、不合时宜、过度的“硬质景观”正与此背道而行。 此外,多数景观建设对植物群落的营建方面缺乏考虑,几乎仅停留于机械性的“种树”工作上。尤其在一阵“草坪热”和“大树移植热”后,我国多个城市都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景观系统,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这个有机体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长期为城市服务。 3.“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目前,越来越多的新景观正面临“缺少人气”的尴尬境地。这些问题景观地块上,缺乏人性化考虑的设计往往层出不穷。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城市空间内都未设残疾人专用通道。 城市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是供人使用、让人参与其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的行为心理特点,照顾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需要。这些都将帮助我们的新景观成为大众喜爱的城市空间。 三、积极开拓可利用的园林景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绿化就是城市的清洁剂;如果不注重绿化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就会造成城市整体布局上的恶性循环,像过去70年代以前的大上海、北京等知名城市,由于只注重城市建设,而忽视了绿化和环境的治理,一度使城市市容、卫生失控,卫生条件差,空气质量差。而现在还有一些房地产商和环境意识淡薄的建设者,为了达到使用效果,而一度加大建设密度,高强度开发,高强度建设,使建设环境绿化用地逐渐被蚕食,大幅度降低绿化面积指标,甚至于没有绿化。所以,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环境,严格按规范建设,广泛的拓宽城市景观绿化用地,必须加大城市绿化的可利用面积,使城市绿化率尽早实现接近40%绿化率指标。 1.居住区变室外草棚为绿化地 过去人们建设住宅时,楼群按规划建设形成后,为了解决人们的储存物品、存放自行车等,一般在楼前楼后建设平房作为储存间,楼前除了硬化路面外,就是一排平房,可以说是占据了全部的绿化用地,使绿化率接近为零。甚至于有的人们将储物、烧材堆放在平房周围,更使室外环境形成了脏、乱、差,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卫生,造成了空气质量下降,区域管理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变平房为绿化地,现在城市设计取消平房,使居住一层按技术要求≤2.2米层高,变一层为地面上储存间,这样在保证了绿化用地而且还解决了脏、乱、差恶性市容,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小区1987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对住宅小区进行绿化改造时,率先实行了储存间建于楼下一层≤2.2米层高,变室外为绿地,十几年来住宅区域绿化面积一直保持在40%的绿化用地指标,而且小区环境良好,为此变室外 存间为楼下储存间应值得广泛推广。 2.改善城市停车场,增加景观绿化面积 目前多数城市仍以室外设指停车场为主,这样看起来多建设了建筑,但是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大减少了城市的区域绿化用地指标。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车辆和家庭车辆大幅度增多,停车位仅靠小型的停车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建设地下停车场和一层设置停车场,可以想象车辆的停放是怎么样的形式。为此,高层建筑地下设置停车场和多层建筑一层建筑架空设置停车场,势在必行,这样将室外公共场所充分的设计成绿化景观用地,增加环境的美感,多层建筑一层设计成架空层作为停车场,既可以解决室外的停车位,又可以解决建筑群体的通风,增加建筑群体间的空间效果。 3.营造屋面绿化,使城市绿化空间化 在城市环境备受重视的今天,世界各地都在积极寻找各式各样的绿化方式来换取美丽的城市景观。其中,屋顶绿化已成为众多城市环境规划者眼中的“宠儿”。屋顶绿化又可称为“空中花园”、“屋顶花园”或“空中绿洲”,是在屋顶、露台、天台或阳台上广植花木,铺植绿草,建造园林景观。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在屋顶绿化设计建造上已经拥有很长的历史,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屋顶绿化带给人们的视觉效果是绿草如茵、花木扶疏、四季青翠、清新宜人的。其绿化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它可使屋顶住宅的室内温度得到改善,屋面的隔热保温效果明显提高;保护建筑物免遭高温、紫外线等的损害,有利于延长其寿命;屋顶绿化还可净化空气,调节城市气候,缓解热岛效应等。无庸置疑对于有建筑“第五立面”之称的屋顶进行绿化,是城市三维立体绿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环境景观的一大飞跃。 4.提倡垂直性绿化空间 垂直绿化是与地面垂直,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的一种方法。它利用檐、墙、杆、栏等栽植藤本植物、攀缘植物和垂吊植物,达到防护、绿化和美化等效果。它不仅能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效果,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而且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精心设计各种垂直绿化小品,如藤廊、拱门、篱笆等,可使整个城市更有立体感,既增强了绿化美化的效果,又增加了人们的活动和休憩空间。 总之,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也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对人类是有益的,但它的发展并非仅是建筑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更应是城市整体水平的升华。 园林景观论文:浅谈观赏草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 [摘要]通过对观赏草的概念、美学特性、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初步探讨了观赏草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提出园林建设者对观赏草的运用要产生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我国应大力 发展 观赏草。 [关键词]园林植物 观赏草 园林景观 观赏草的发展,最初可以追溯到维多利亚时期,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如今,观赏草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环境美化和绿化的新宠,有“无草不成园”一说。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的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观赏草也已崭露头角,并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观赏草的概念 观赏草(ornamental grass)是一类形态美丽、色彩丰富、以茎杆和叶丛为主要观赏部位的草本植物的统称;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常见的还有莎草科、灯心草科、花蔺科、天南星科、香蒲科、寥科等植物。 二、观赏草的观赏特性 1.形态和线条 观赏草的形态和线条包括姿态、叶片和花序等部分,有直立线条的种类,如芒属种类和品种,单独种植时能形成焦点或重点,与周围圆形或小型的植物对比明显。当这些直立的形态重复运用时,便会形成独特的线条,甚至产生戏剧性的形状和图案。 2.质感 观赏草主要通过叶片来表现其特殊的质感,除了少部分种类叶片较宽外,大多数叶片窄长、质地细腻。正如他们特殊的外形,叶片也会与周围植被形成对比。 3.色彩 很多园林设计师将色彩作为观赏草应用的主要原因,虽然绿色是 自然 界的主导色,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叶色能用来创造非凡的效果,如:黑色(如‘黑龙’麦冬ophiopogon planiscarpus 'nigrescens');蓝色(如欧洲异燕麦、蓝羊茅、蓝丛早熟禾)。 有些种类的观赏草,其花和果实的颜色比叶片有价值,如:柳枝稷和芒属的很多品种在秋季长出巨大的亮红色或银白色花序;一年生禾草和谷类,也有颜色出众的花序,在儿童园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韵律和动感 当微风吹过,观赏草的叶片发出阵阵娑娑的声响也给种植带来无限生机,若是成片种植,观赏草随风起伏,像浪花在花园中翻滚的姿态,尽显动感之美。 三、观赏草的生物学特性 1.养护成本低 人们对低养护成本植物的需求是观赏草越来越流行的原因之一。美国著名园艺学家allen lacy曾经针对观赏草管护说过这样的话:“对大多数观赏草来说,我们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看着它们生长和变化。”在一些商业化的园林布置场合,低养护、很少或根本不需要水或养料的植物,比其他需要专门养护的草本和木本植物更有优势。家庭园艺者也青睐观赏草的低养护性,他们希望把时间更多的花在欣赏花园的美景上,而不是清理或喷洒农药之类的事情上。许多观赏草一年仅需要一次简单的修剪,即使是最繁忙的园丁也可以抽空完成。 2.环境耐受力好 适应性广,观赏草种类繁多,适合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栽培,既可在肥水条件优越的沃土中生长,也能在贫瘠干旱的土壤中定植,有的品种甚至在废弃的矿地和建筑渣土上生长,产生很好的覆盖和观赏效果,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抗寒,植株可持续生长多年;抗病虫害能力强,几乎不用施用药剂;抗旱性好,无需频繁灌溉,大多数情况下靠自然降水就可健康生长;生长速度快,一个生长季节就可到达成熟植株的高度。 四、观赏草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 1.观赏草在花坛和花境中的运用 观赏草的叶具有细致的质地和细长弯曲的生长特征,与笔直生长或具有明显体量及开大花的多年生植物形成鲜明对比,观赏草与多年生开花植物相结合的花境比完全由开花植物组成的传统的、规则的花境更具柔和、 自然 的效果。 观赏草在整个生长季节逐渐成熟,给花坛和花境带来令人兴奋的变化,尤其在夏末和秋季,很多受欢迎的多年生花卉已过花期,但暖季型观赏草叶色变化较迟,具有很好的表现效果。观赏草结束生长后也可以为花境提供趣味性。 2.观赏草作为欣赏焦点 观赏草不仅能成片种植营造自然和谐的景观,也能单独一丛种植,在花园中成为非常引人注目的焦点。这类观赏草一般种植在节点处,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或在入口、转弯处,引导游人的游览路线。推荐植物:芒属(miscanthus)的巨芒草(m. x giganteus)、芒,天蓝沼泽草,乱子草属(muhlenbergia)的鹿草,芦竹,羽毛芦苇草,蒲苇,狼尾草,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黄假高粱,大油芒等。 3.观赏草作为边界和屏障 观赏草作为边界和屏障,比传统的绿篱具有很多优势:一般比绿篱生长、成型更迅速;在冬天寒冷地区,观赏草不会因冰雪的堆积形成永久的伤害;被风吹动时发出的沙沙声能有效消除 交通 和附近的噪声;观赏草没有密集繁茂的枝叶,不会给人及动物的通行带来不便,但若要用作天然屏障,芒属植物和蒲苇叶片都很锋利,可以非常有效地遏制人们穿越。可以说,种植高大的观赏草是确定边界、营造空间、隐藏不雅景观、为户外休憩或就餐创造隐蔽环境的一种理想解决方案。 但需注意,即使最大的观赏草在冬季也不能发挥显著的屏障作用,如果要得到更理想的屏障效果,可以与多年生植物和夏季开花灌木搭配,形成混合屏障。 4.观赏草在水景园中的运用 平静的水面给人很强的水平感,选择直立的观赏草,如灯心草(juncus effusus),可形成强烈对比,并给人整齐的感觉;选择弧形、扇形的观赏草,如苔草属的(carex pendula),则能产生更自然的效果。同时,观赏草在水面形成倒影,在适当的光线下,镜子般的水面使雅致的花和轻轻摇摆的叶在水面上下产生双重美感。 5.观赏草用作地被 保持地被植物最佳状态一般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观赏草很少或永远不需要剪草也可以提供类似的绿色景致。一些观赏草类植物的质地很好,可以创造出完整统一、如地毯一般的草地景观;有些种类,如沿阶草属(ophiopogon)植物,终年常绿;其他种类可能会在冬季或夏季停止生长,但会随生命周期带来外观的季相变化。 以观赏草作为草坪时,需要注意,大部分观赏草无法承受草坪草可忍受的践踏程度。因此,观赏草一般不用于儿童游乐区或其他一些一周至少要走好几次的场地,除非通过添加踏脚石或其他一些手段供人们穿过种植区。 综上所述,观赏草因它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为观赏草在园林中的运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将观赏草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是创造优美生态空间过程中“师法自然”的一种必须趋势。观赏草在未来园林景观中将会处于重要地位。 园林景观论文: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在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中,安逸静谧的园林景观设计满足了当下人们的休闲需求。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自古以来就单在视觉呈现方面下功夫,亭台水榭、小桥流水、如诗如画。然而人对环境的感知不仅局限于视觉对空间、色彩、材质的感受,还有流水潺潺、雨打芭蕉、古刹钟鸣带来的听觉享受。把声景学理论引入园林景观设计中,旨在开拓园林景观设计的视野,从声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方式等方面加以论述,为园林景观设计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声景学;园林景观;声音设计 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重点在于视觉的处理,较少考虑声音环境。但身临园林之中,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上的欢快体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绿色园林景观被周遭钢筋水泥、车水马龙所笼罩,传统园林中原有的流水潺潺、鸟叫虫鸣、夜半钟声被淹没在嘈杂的声音环境中。园林声景观的设计同样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声景学在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落地生根。声景观的设计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迄今为止,关于园林声音景观的研究依然有限。目前关于声景学的应用,更多的在于噪音控制方面,而在声景的设计方面,自然声景与社会声景的关系若即若离。如何让城市发展减少对自然声景的破坏,让社会声景与自然声景融为一体,和谐共处,营造理想的声景环境,是景观研究和设计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声景学的发展及范畴 加拿大音乐家R.MurraySchafer在上世纪60年代末提出声景(Soundscape)概念,他带领研究小组致力于自然环境中的声音研究,也把声景学称之为声音生态学。之后,随着声景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参与研究的学术范围逐渐扩大,声景学的研究范畴也逐渐扩大。日本在声景的研究方面发展迅速,日译为“音风景”,举办过“评选日本音风景100项”的民众活动。岩宫真一郎出版专著《声音生态学》,对声景做了全面阐述。我国学者李国棋是声景学研究第一人。他师从日本学者岩宫真一郎专注声景学研究,并在2001年开展“Sound-scape———声音景观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成果颇丰。声景学(SoundscapeArchitecture)借鉴了景观学(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构成。虽然声景学的概念自提出已有四十多年的研究历史,但对声景学的理解和研究范畴一直没有定论。声景学研究的是人、声音、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权且从三者中来比较声景学的研究范畴。在“人———环境”关系中,传统的景观学只注重环境的视觉效果对人的反射,而这一审美体验是无声的感官设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若没有了钟声,那这画面的意境便相差甚远。因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声景学是传统景观学中的研究范畴。在“人———声音”的关系中,心理声学、语言声学、音乐声学等都是传统的研究听觉机理的门类,但这些研究是脱离了声音环境的研究,并没有对不同环境下的声音对人体听觉影响的研究深入开展。比如人在滨江公园听古乐与在家听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发声场景也是声景学的研究范畴。在“声音———环境”关系中,环境声学、建筑声学都是基于物理声波在不同空间和物质的声学特性进行研究的,直接抛开了环境的视觉特性和声音的文化特性对人听觉的影响。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环境噪声级是解释不通的。因而从历史文化的方面研究环境中的声音也是声景学的研究范畴之一。 二、声景学在园林景观中的设计要素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说:“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声景的一个关键状态就是静,静是一切声景的基础和条件。园林景观中的声音要素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背景声,背景声包括人声、动植物之声、水流声、风声以及园外的环境声。背景声是园区的环境声,是难以逆转的主要声音,突出了园林的位置、特点。二是信号音,信号音一般是通过园区内的广播播报和传达危险信号、通告等信息提醒游客注意,比如入园时的须知、闭园时的通知等。信号音在声景设计中容易打扰游客的听觉享受,引起反感情绪,属于园内的人工噪音。三是标志音,通过模拟环境音、背景音乐等来达到环境与声音的协调,或者为了突出某一景观设计特色,传递文化内涵,比如园内的背景音乐、某一文物古迹具有表征性的诗词朗诵或古风乐曲等。 三、园林景观声景环境的设计 (一)园林声景设计的原则 1.保护性原则 园林所在区域一般具有良好的生态基底,存在一些长期栖居或季节性徙居的动物,在园林规划和设计前期要对地域的自然环境和园林区域的生态环境详尽勘察,最大可能地维护好动物原有的栖息场所,避免影响到动物的生存。对于大雁、野山鸡等特殊动物要提供保护设施来维护原有声景观。自然声景观之外,园林场所附近原有的钟声、号角声、叫卖声等也要根据声级、音量等进行分析,保存该地区独有的地域文化声音,使背景声富有层次感。 2.协调性原则 “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通过上文对声景学研究范畴的分析可知,声景和景观是统一的整体。景观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与声景的协调一致,同时,声景的设计也要与景观元素形成统一的整体。园林声景要尽可能地突显原有环境的声音,而削弱外在的环境噪音对声景环境的侵扰。人工声是最容易破坏视觉景观与声音景观协调性的元素,这就要提升警示声音、引导声音、通告声音的质量,避免人工声音对自然声景的冲突。同时,提高音响的质量,采用音质清晰且音量适中的隐形音响,科学合理地设置音响摆放位置。此外,还要积极教育和引导游客对声景观的认识,提高游客对声景观的欣赏水平。 3.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作为景观的设计者和使用者,以人为本是其要遵循的凌驾于其他原则之上的重要原则。园林景观面向普罗大众,有青壮年、老人、孩童以及残障人群。声景设计要满足绝大部分人群的参与需求和体验兴趣,体现人文主义关怀。老人喜好静谧的环境,因此为中老年人开辟人流小的僻静场地。儿童喜欢热闹,对声音充满了好奇,可以在园区内摆设飞禽猛兽的模型,配合相应的模拟声音,营造欢快的声景同时,还起到了科普的作用。对于视障人士要在声景设计中加入导视功能,通过园区引导声和音响的摆设方位来引导视觉残障人士顺利游玩。 (二)声景设计的基本步骤 1.调查基地声音 园林建设的选址一般都是自然生态维护较好的地方,园林的声景设计首先要对园林基地的声场进行全面的勘察,结合气候、地形地势、水系、风向、动植物等,用科学方法收集场地中的所有声音,以及基地附近的环境声,然后对这些声音进行评价划分,尽量保留有价值的声音,摒弃对声景造成破坏的噪音,在提升声景的丰富性的前提下设计出与视觉景观相协调的声景观。 2.确定声景观功能分区 根据园林景区的功能规划和板块设置来区分不同的声景功能。比如根据园林的功能特性可以分为历史文化声景区、活动声景区、自然疗养声景区等,让每个声景区都具有截然不同的功能效果。根据声景的声级还可将声景观分为静谧区、缓冲区和热闹区。游人可以在适当的区域内嬉戏打闹,也可以下棋赏花。3.各分区的具体设计首先应根据每个分区的环境特性、功能特性等,明确视觉景观的主题,以及对应声景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确定区域整体的景观氛围,从而确定声景的主题,以升华视觉景观的意境。这样设计的声景才能达到声音与环境特性的协调,从而创造一个完美的声景环境体验。 (三)古典园林声景设计方式 《园冶》中论及声景的有约二十处,分为三类:人声、动物之声和自然之声。人声计九种,分别为梵音、涛沸、喧哗、长啸、吹箫、樵唱、即韵、弹琴、吟诵。其中八种属借景中的“佳则收之”的佳声,一种属借景中的“俗则屏之”的俗声。吹箫、弹琴、即韵、吟诵和涛沸是园内声景,而梵音、长啸、樵唱和喧哗常常是园外声景。其中梵音、长啸和樵唱是声景的典故,自然包裹着情境和意义的外衣。动物声景有鹤声、犬吠、鸠啼、马嘶、莺歌、虫声、雁鸣七种。自然之声有风声、雨声、落叶声三类。 1.借声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借声也叫做“音画”,是常用的借声借景手法。利用声音引发游人产生视觉联想,从而在视觉景观上增添内容。比如园林内本看不到的寺庙、江畔,却可以听到诵经、挽钟、渔唱的声音,从而不自觉的在游客心中产生对应的诗情画意,形成独特美感。苏州耦园的“听橹楼”就是借助园林附近河上的滑橹声让游人能够“坐楼观景”。扬州个园的“风音洞”由墙上开凿的圆孔发出的风声,给人寒风凛冽的视觉联想。 2.补声 一种人工化的声景填补。如人工的背景音乐和模拟自然的声环境。补声在现代园林景观中普遍使用。但是如果音乐、音量控制不好,补声自身就是噪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森林中的声响能够激发人类的原始应激反应,并和身体形成某种“共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森林声响能够舒缓情绪,调节人体的血液、内分泌和消化系统,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进而使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由于现代园林生态条件有限,人造森林声景在园林声景设计中较为常见。 3.反衬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在古典园林中,声景的反衬大都是利用某种声音来衬托环境的安静、幽深等。要做好园林的降噪处理,合理设置安静沟。声音之间的间断的安静叫安静沟。鸟鸣及动物之声都因有其安静沟而悦耳。 4.掩声 掩声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某种悦耳或更协调的声音去掩盖噪声,如利用地势落差的跌水声去掩盖城市中的各种噪音,跌水激荡置石所产生的声景完美地掩盖了城市中的噪音;而另一种就是直接屏蔽或消除掉使人不快和与整个环境不协调的声音,如利用植物组景降噪、屏蔽噪音,或利用隔音材料吸收、阻挡噪音。 作者:李奇岩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园林景观论文:园林景观项目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 在2016年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各行业需要以匠人精神重塑行业的客户价值与提供服务水平。本文旨在通过表格化形式,为景观工程管理者提供质量与细节管理的思路与控制要点,工程营造过程中应不断深入改善、总结锻造匠心。 关键词: 工匠精神;园林景观项目;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点 “工匠精神”是指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对所从事的职业高度忠实和把工作做到极致,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产品与价值,于个人可以修心,提高自身的素养。景观施工是对景观设计再创作的过程,对于施工的理解在早期的园林庭院营造中,更多应该是工匠们的工作内容,设计与施工往往是同一批人,缺乏设计理论与风格,更多的是施工工艺的精湛或手艺的好坏。设计图纸都是在工匠们的大脑里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不断深入而精细化,导致设计与施工专业的细化。有了好的设计,但并不一定会有好的作品,因为没有好的施工,一切都是空谈,无法落地。作为景观项目的管理人员需要了解景观项目的特点、质量管理周期、工艺细节、关键控制点等,以匠心去琢磨,才能营造出理想的作品。 1园林景观项目及其特点 1.1外观布局的艺术美观 项目是城市形象的直接表现,关系着城市人居环境的提高与改善。除了要求工程安全、适用、人性化外,还应追求艺术性,在外观和布局上给人美的、愉悦的感受,施工中更要比土建项目更加精细。 1.2工程材料的特殊性 施工材料除了和土建工程相同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砂石等常用建筑材料外,还有各种具有生命的各类植物,以营造景观的艺术性和生态性,具有调节气温等功能。 1.3工程的广泛性和后期维护的长期性 园林景观工程作为关乎民生、生态环境类的项目,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和政府部门的重视。近年来,园林景观项目在很多城市普遍开展,宏观如城市特色乡镇,中观如区域,微观如小区园林等。景观工程如此重要,其后期维护则比一般土建工程更长久、更复杂、影响因素更多。 1.4施工工艺复杂,工期紧张 园林景观项目除了土建工程,还包含施工工艺。因人们对其外观造型视觉感受、体验等的追求,使得施工工艺更加复杂。另外,由于园林工程以具有生命的植物为材料,会受到气候、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影响。因此,施工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最快的施工进度完成工程,故工期较其他常规土建项目更为紧张。 1.5变更量大,成本不宜控制 由于施工图纸在结合现场实施时,往往与实际有一定差距,加之施工工期紧张、材料特殊等原因,使成本波动较大,增加了成本控制的难度。 2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TQM) TQM奉行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质量管理观。客户需求对企业经营和决策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客户满意程度成为衡量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了解客户需求,高质量满足客户要求,培养“客户就是上帝、以客户的眼睛看世界”等一系列生产服务管理观念,最终形成客户导向型产业,建立和谐的供求关系,营造客户认可、口碑佳的作品,才能使企业与个人不断地持续发展,现以时间为维度,分析项目质量的全周期管理。 2.1工程质量形成阶段(见图1)图1 2.2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工程质量检测制度。 2.3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内容 2.3.1质量目标(见表1)。2.3.2质量策划内容。设定质量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确定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定所需的其他资源;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和工具;确定其他的策划需求。2.3.3质量控制。(1)熟悉工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人员(管理人员素质、施工人员素质)、材料(结构材料、饰面材料、苗木材料、建筑设备)、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专项技术方案、新工艺技术)、环境(工程施工条件、项目管理条件)。(2)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遵守“先地上、后地下、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饰、先土建、后设备”的原则,保证施工各项工序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联系,互不干扰。控制工序质量对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应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尤其对施工关键点和隐蔽工程的工序,检查合格后才能行下一道工序。(3)在景观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纵向体系中,工序质量控制是基础,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提高对施工操作工序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全过程工序质量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尤其是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以及隐蔽工程的施工工序,做到“预先计划、防微杜渐、过程控制、严格检查”。(附表2、表3) 2.4质量保证 园林景观项目质量保证是指在质量体系中,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系列活动。相对于质量控制是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则侧重于企业对于用户的质量承诺。质量保证可以分为企业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是对企业内部管理层的保证,使其确信提供的产品能够达到其设定的质量要求。外部至保证是对产品使用者的保证,使其确信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其生产活动的质量要求。 2.5质量改善 景观项目质量改善是质量管理中致力于提高有效性、运行效率、工序细节的部分。从质量管理的PDCA原理出发,质量改进是企业在现有的质量管理水平上的进一步提高,使项目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的系统性活动,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企业通过质量改善,不断提升自我质量管理能力,提高项目质量档次,向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同时,也能降低企业成本,节省能耗,用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收益,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3结语 终上所述,匠人化的园林景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把产品当成艺术品来打造。因为其要求非常细致,几乎每一项细部工程永远都可以有自己的一整套精细化标准。时代需要呼唤“匠人精神”,以一种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态度,对抗日渐炽热的浮躁之风。追求细节,才能塑造有品质的作品;精益求精,才能有完美的结果。希望所有的景观项目管理者能够在浮躁的社会中,修炼一颗“匠心”,爱生活、爱工作、更用心。 作者:梁锦钧 单位:江门北控水环境开发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论文: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 本文阐述了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单元性、协调性、安全性、地方特色性特点,研究了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和园路铺装设计等技术问题。 关键词: 道路;园林;景观;设计 1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特点 1.1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单元性。1.2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协调性。中小城镇的道路景观更具有地方特色。只有结合地形、节约用地、考虑气候条件、注重环境生态,中小城镇的道路尺度才更适合人们的生活。1.3中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安全性。城镇道路的安全性要求景观设计必须考虑到车辆行驶的心理感受、行人的视觉感受和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组织等多方面因素。对于驾驶员来讲,道路的安全性是首要的,而乘客观赏的道路两侧风光,会反映出城市的整体风貌和社会气息。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人们对弯道、上下坡或前进方向的加减速等都产生与静止完全不同的动感。节奏单调的视觉环境会使人感到疲倦,甚至引起困倦等不必要的危险;反之,急剧的节奏变化也会使人惊慌失措。所以,城镇道路景观的设计必须保持基本的张弛度,以恰当的节奏变化和景观片段的重复,形成舒适的道路景观。城市中不同道路,园林景观设计是不同的,疾驰的车辆和漫步的行人对道路两侧的感受差异巨大。行走的人们能够体验更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要素,封闭的空间使人感觉私密,开敞的空间则使人感觉舒畅,色彩斑斓的道路景观环境会使人产生视觉上的享受。在行人体验为主的道路景观中,需要考虑各种植物和构筑物的色彩、质感和肌理的搭配和组合,使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产生视觉上的景观享受。同时,可在道路景观中放置一些体现当地城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或个性化的铺装等,形成丰富的道路景观,并展现出地方特色,突出城镇道路景观的个性。有很多城镇以道路景观作为标志性的门户景观,如迎宾大道,以植物为主题的特色街道等,都能够有效加强城镇的识别性。1.4中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地方特色性。在许多城镇的中心区都设有步行街,以商业、展示为主要功能,承载着较大的人流,也是展现小城镇地方特色的主要区域。步行街造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古典与时尚的交汇,步行街区文韵悠悠,商味浓浓,力日益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打造了一方生活休闲、观光游乐的新福地,其美丽和繁华尽展了现代城市的文明和发展。 2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 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方法如下:a.对收集来的设计资料及其他图面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初步确定园路布局风格。b.对公园或绿地规划中的景点、景区进行认真分析研究。c.对公园或绿地周边的交通景观等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可与有关单位联合分析。d.研究设计区内的植物种植设计情况。e.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确定主千道的位置布局和宽窄规格。f.以主干道为骨架,用次干道进行景区的划分,并通达各区主景点。g.以次干道为基点,结合各区景观特点,具体设计游步道。h.形成布局设计图。 3小城镇园路铺装设计 3.1砖铺路面 目前,我国机制标准砖的大小为240mm×115mmX53mm,有青砖和红砖之分。园林铺地多用青砖,风格朴素淡雅,施工简便,可以拼凑成各种图案,以席纹和同心圆弧放射式排列为多。砖铺地常用于庭院和古建筑物附近。因其耐磨性差,容易吸水,适用于冰冻不严重和排水良好之处;坡度较大和阴湿地段因易生青苔行走不便故不宜采用。目前,已有采用彩色水泥仿砖铺地,效果较好。日本、欧美等国尤喜用红砖或仿缸砖铺地,色彩明快艳丽。大青方砖规格为500mm×500mm×100mm,其平整、庄重、犬方,多用于古典庭园。 3.2冰纹路面 冰纹路面是用边缘挺括的石板模仿冰裂纹样铺砌的地面,石板间接缝呈不规则折线,用水泥砂浆勾缝。接缝多为平缝和凹缝,以凹缝为佳。也可不勾缝,便于草皮长出成冰裂纹嵌草路面。还可做成水泥仿冰纹路,即在现浇混凝土路面初凝时,模印冰裂纹图案,表面拉毛,效果也较好。冰纹路适用于池畔、山谷、草地、林中的游步道。 3.3碎料路面 碎料路面是指用碎石、卵石、瓦片、碎瓷等碎料拼成的路面,这种路面图案精美丰富,色彩素艳和谐,风格或圆润细腻或朴素粗犷,做工精细,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和较高的观赏性,有助于强化园林意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情调,多见于古典园林中。 作者:刘春丽 单位:七台河市园林管理局 园林景观论文:园林景观设计中彩色植物的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从彩色植物的概况分析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彩色植物的分类,以及福建省园林景观对彩色植物的应用概况,论述了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分析,分析了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存在问题,最后阐述了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问题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彩色植物;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随着人们对植物颜色种类要求的不断提升,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园林景观设计方式,积极合理科学地进行彩色植物的应用,从而符合园林景观的色彩,增加园林景观的观赏度,为城市增添一份新的色彩。 1彩色植物的概况分析 1.1彩色植物的概况 在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设计中,彩色植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促使园林景观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元素,同时也能对建设生态园林提供更多的帮助。其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来分析,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在春季和秋季的时候能够生长的彩色的植物,而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在生长的季节里,一直能够以非绿色植物的形式稳定展现的植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因为季节、环境的变化影响发生变化,但是要保障某些元素的稳定性,这样可以称之为彩色植物。 1.2彩色植物的分类 在对彩色植物进行分类时,以两种方式进行分类,首先是要依照其色素的分布来实施,具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的:第一种是单色叶类彩色植物,主要是指植物的叶片呈现出一种颜色;第二种是双色叶类植物,主要是指植物叶片的上下颜色不一样;第三种是花叶类,主要是指植物叶片的颜色是彩色的,但是这种彩色是以条纹的形式呈现的;第四种是彩脉类,主要指在植物的叶脉上呈现彩色;第五种是镶边类,这种植物的叶片边缘的颜色是彩色的。其次是依照叶片色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橙色类彩色植物,其主要包含三种颜色的彩色植物,分别是橙色、橙黄色以及橙红色;第二是金色类的彩色植物,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棕色、黄色以及金色;第三是蓝色类彩色植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分别是蓝绿、蓝灰以及蓝白;第四是紫色类彩色植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分别是棕红、红、紫以及紫红色等;第五是多色类,只要是植物叶片的颜色超过两种的都属于多色类。 1.3福建省园林景观对彩色植物的应用分析 以福建省的一些城市为例,相关资料显示,福建省的彩色植物约有29科共26种,其中种植较多的是苏木科和蔷薇科植物,多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要色调,以自然方式来进行植物的配置,从而表现出自然风貌。 2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分析 2.1种植方式的分析 首先是丛植,也是彩色植物的常用种植方式,利用一定的数量通过不同的分布方式来提升园林的动态美,将常绿植物和彩叶植物进行混合种植,将彩色植物作为整体景观的分界线,或者利用彩色植物来构建不同的图案,用常绿植物来作为景观的背景,利用彩色植物来进行点缀,从而提升园林景观的美。其次是孤植,彩色植物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容易吸引人们去观赏,因此常常通过孤植的方式来种植彩色植物,在绿色植物中利用孤植的方式来种植彩色植物,将彩色植物放在园林的路边或者草坪的中央,作为景观中点的方式来丰富园林景观,能够起到点缀的作用,通过色彩与数量的差距,来体现视觉效果,从而展现出园林的个性美和整体性的美。 2.2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中的问题 以福建为例:第一,在进行彩色植物的种植时,种类的发展比较乱,均匀性较差,尤其是在乔木以及藤本的彩色植物上的占比比较少;在彩色植物种类上比较单一,斑叶类占比重较大,一些双色类和单色类的彩色植物较少,造成园林景观整体的植物种类比较单调。第二,在彩色植物的色彩上比较单调,一般都是以黄色类和红色类为主,其他类的颜色使用的较少,第三,福建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彩色植物种类一般都能够适应,但是有的地区使用北方的植物则难以适应长势较差。 3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具体有:第一,要有效地对资源进行发掘,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和土壤条件来进行彩色植物的选种和培育,有效地进行引种实验,测试植物的生长能力和表现情况。第二,积极地引用外来的彩色植物,从而丰富当地的植物种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福建省当前引进的彩色植物有很多,例如日本的紫藤、美国的红枫以及北美的茶条槭等。第三,在设计上要有效地开发新的造景手段,以当地人文特色为基础,将彩色植物进行有效的利用,开发不同的园林景观造景方式。 4结束语 科学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非常重要,要充分合理地应用彩色植物,提升彩色植物的存活率,加强城市环境的美化。 作者:蒋雨芊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景观论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摘要: 城市园林景观需要紧密结合本地的规划,综合考虑,正确地处理好土地、环境的现状与园林景观建设的关系。把园林景观广泛地渗透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发挥潜在力量。必须从整体出发,制定分期规划目标,分批分层次地设计完成。本文主要研究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优先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均衡布局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园林景观、街道与广场景观、水系景观、居住区景观等内容。 关键词: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内容 城市园林景观需要紧密结合本地的规划,综合考虑,正确地处理好土地、环境的现状与园林景观建设的关系。把园林景观广泛地渗透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发挥潜在力量。必须从整体出发,制定分期规划目标,分批分层次地设计完成。 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几项原则 1.1生态优先原则 在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按各地的现实条件、绿化基础、地质特点、规划范围等因素,选择不同的绿地、布置方式、面积大小、定额指标,从实际需要和规范出发,创造出适合城市自身的景观,切忌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地单纯追求形式。 1.2协调发展原则 用地紧张是我国现有土地的情况,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乃当务之急。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首先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园林景观用地,使得园林景观有限的用地能更好地发挥改善和美化环境的功能与作用;其次在满足植物生长的条件下,利用不适宜建设和耕种的破碎地区,避免耕地被占用。园林景观用地规划是城市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结合,切实把园林景观分布到城市之中,融合在城市的景观环境之间。 1.3均衡布局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对周围服务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园林景观均衡分布在城市之中,必须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功能。这种均衡的布局更方便公众的使用与参与,比较适合城市的建设。在建筑密度较为低的区域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的要求增加数量较少的具有一定功能性质的大面积城镇绿地等,这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城市园林景观的分期建设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划城市不同阶段的园林景观建设内容,使城市的景观能够高效地完成,并保证景观体系的完整性。 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 关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首先主要从总体上研究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着重针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专题进行详细论证,从城市的街道和广场、水系以及住区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类研究,希望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索。2.1园林景观。世界园林一般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大的体系。东方古典园林主要包括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主要包括古希腊园林及古罗马园林。东方园林以自然式为主,西方园林以规则式为主。2.2街道与广场景观。街道与广场景观主要分为传统城镇聚落的街道和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和节点的文化景观保护以及当代城市街道和广场景观的设计几个部分。其中,传统城镇聚落的街道和广场具有多义性的空间功能、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丰富多变的景观序列、结合自然环境进行空间变化等特点;历史文化街区和节点的文化景观保护。2.3水系景观。纵览中西古典园林,几乎每种庭园都有水景的存在。尽管水景在大小、形式、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异,但人们对它们的喜爱却是相同的。东、西方园林景观中水体景观设计往往成为景观艺术设计的难点,但也为点睛之笔。水体形态多样,或平淡或跌宕,或喧闹或静谧,按水体景观的存在形式可将其分为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静态水景赋予环境娴静淡泊之美,动态水景则赋予环境活泼灵动之美。水生植物的养护管理,首先要采取适当措施保持水体的清洁,尤其是一些观赏性的水生花卉需要比较清澈的水资源才能健康生长。对于一些具有水体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可放宽管理,保持水生植物的自然性,例如,一些湿地景观的自发生长可以实现优胜劣汰,自发选择适宜环境生长的植物品种,最终形成符合自然规律的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的冬季管理维护是至关重要的,水生植物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冬季结冰后会产生植物的冻伤、冻害。因此,在冬季来临时,要将一些放置在水中的植物钵移至室内。2.4居住区景观。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居住区道路的景观设计、居住区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及居住区宅旁绿地的景观设计。道路绿带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主要以行车安全及美化环境,考虑道路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植物选择上以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居住区公共绿地主要包括居住区级、组群级或院落缀公共绿地,布置形式有自然式、规则式及混合式。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休息空间及活动空间。宅旁绿地与居民日常生活起居息息相关。观赏性、生态性的兼顾是宅旁绿地设计的原则。景观建设是美化城镇面貌、增加城镇的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镇景观的有效措施,加强城镇与大自然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优美的环境景观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有积极作用,可以消除在工作和学习中产生的紧张和疲乏,使体力、脑力得到恢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会使得城市的风景更加优美、更能吸引旅游者,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又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优美的环境还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此发展,吸引更多人来此工作生活,促使城市整体经济向前发展。 作者:曹伟 单位:牡丹江市人民公园 园林景观论文: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浅议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住宅小区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施工时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设计阶段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 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住宅小区景观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在一定经济投入下实现的,是综合了生态性、社会性、艺术性的一个整体,这三大属性总体上应达到相互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 1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原则。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居住小区是人们聚居、生活的场所,其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以人工为主的复合系统。整个小区的生态环境并非自给自足的系统,作为开放系统的小区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需要外来干预不断投入、交换方能实现的。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原则就是探索人与自然的最优关系,在保证小区生态稳定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外来投入,利用自然系统的自我设计和更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化。绿化种植设计生态原则,应注重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使用需适当、有节制,应禁止盲目大跨度调苗。小区户外不同空间和环境对植物配置方式需求不同,应丰富配置手法才能满足场地与人的需求,乔灌草组成的复合植物群落,景观效果好、自身结构最稳定、生态效益最大,提倡广泛应用于小区园林景观。园建、水电设计生态原则,应注重节能节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应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江头某小区小区外围沿街铺地与市政人行道为花岗岩铺地,近期厦门市政人行道海绵改造时,小区业委会向街道提出申请,将花岗岩铺地更换为透水地坪。在雨水丰沛区域,使用渗透性铺地,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还能有效克服地面积水问题,便利行人。(2)社会性原则。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设计,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给生活带来便利,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应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同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的人对园林景观需求差异,丰富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还应注意经济性,既要考虑一次性建设投入费用,也要兼顾后续养护维保费用。(3)艺术性原则。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既要满足人与自然在生态上的和谐统一,又要体现园林景观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人们由视觉观察到得出景观评价是一个心理感知过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景升格为意、境,达到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富含当地人文特色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 2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住宅小区园林景观随着房地产迅猛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绿化向生态园林发展的过程,在功能布置、景观效果、设计手法诸方面均获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绿化代生态、忽视自然追求人工、大树移植破坏山林、过分追求档次用材污染、水景应用过于盲目等等问题。小区园林景观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核心还在于设计阶段应解决好营销、业主、物业三者的需求。营销:代表了开发商的利益诉求。开发商作为小区园林景观建设方,其专业化程度对小区园林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营销部门从销售推广快速去化的角度,希望园林景观能有力助攻,由于销售阶段往往实景尚未施工,只能凭方案、模型进行推广,所以富于表现力的硬景、水景、“大洋怪”常常大行其道。业主:由不同文化、年龄层次组成,个体需求存在差异,在园林景观设计阶段其述求无法表达给设计者,但作为小区园林景观实际消费者,是设计时最应全方位考虑的“人”的因素。物业:物业移交验收于项目完工后进行,其基于后期物业运营提出的改进意见,经常因项目已完工,需在成品上调整,增加成本又影响效果。营销、物业、业主代表了小区园林景观建设、管养、使用三个层面,其述求有一致也有冲突,如何协调好三者述求,是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工作。现阶段小区规划多由建筑设计单位完成,根据建筑布局会完成配套的消防通道设计,后期园林景观设计开展时,由于方案的需要,道路系统常与消防通道设计产生冲突,消防登高面、施救面乔木栽植矛盾最为突出。综合管网特别是燃气管线与乔木栽植的矛盾也是需要设计阶段进行充分考量的。有些地区要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提前介入,将有效解决景观方案与各类强规相冲突问题。 3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随着房地产行业发展,出现了旅游地产、长租公寓、养老地产、教育地产、体育地产等细分市场,针对此类特色地产应开展相应研究。例如旅游地产,早期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后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的多元化需求不断被激活,旅游地产开发也随之从功能相对单一模式转向复合化。旅游地产发展离不开两个翅膀助力,一个是文化,一个是科技,文化解决的是旅游地产的内容问题,科技解决的则是旅游地产的表现问题。旅游地产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依赖文化来支撑,需要借助文化来突出个性、特色以及提升内涵与品味,和文化深度融合是旅游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的新方向;旅游地产成功的核心秘密在于抓人眼球、创造人气,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则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互动性设计既是都市人的情感需要,也是实际生活便利的需要。小区园林景观在满足各类业主生活、休憩、邻里交流等使用功能外,应结合现阶段业主需求变化,丰富小区园林景观功能,提高业主参与度。近年来部分小区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鼓励业主对绿化苗木进行认养;有条件小区择地建设蔬果园;小区园路按跑步道进行建设等均取得不错的效果。泉州东湖某小区在景观中设计了“烧金炉”,满足了当地风俗习惯要求,又解决了初一、十五楼道烟雾扰民的问题。园艺疗法是借由实际接触和运用园艺材料,维护美化植物或盆栽和庭园,接触自然环境而纾解压力与复健心灵。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等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获得身心的疗愈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渴望。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鼓励结合园艺疗法进行设计,园艺疗法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感受出发,通过景观设计激发使用者在触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方面的疗效;另一部分则是通过课程设计让使用者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疗效,在有条件的小区设置无障碍环境和易于使用的园艺操作设施,如无障碍通道、抬升的花床或容器、刺激感官的环境,选择有芳香、质感、色彩的植物等,方便使用者参与园艺活动。我国园艺疗法的发展起步较晚,还需要更多的人积极参与,以使更多的人获得福祉。 4结语 现代住宅小区中园林景观已经属于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因此,在小区的景观园林设计中,应更好体现生态设计原则,以人为本,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营造宜人的居住空间。 作者:黄廷华 单位:厦门宏旭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论文:园林景观设计探索 摘要: 从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造园思想的影响,并通过实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营造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包括儒家比德之说对园林植物的影响、道家上善若水对园林理水的影响、释家禅风濡染对园林意境的影响。最终希望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在设计手法上应当回归本土、结合自然,在设计理念及文化层次上能对中国古典园林思想继承并深入拓展。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地影响着园林景观的设计思想。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社会文明日益发展,当代园林景观也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涵义,不仅仅有流觞曲水、亭台楼阁,还有音乐喷泉、欧式广场、罗马拱券等物象,这种景观缺乏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成就了一种大杂烩文化和观光文化。面对此困境,设计者应当在引进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的精髓,从视觉上增强景观的灵性和美感,从感官上拓展景观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意境。 1东西文化差异———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东西方的传统文化是着巨大的差异,在东方,中国传统思想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融洽共存,并相信人和自然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生存与健康之道是大自然的恩赐,所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而在西方展现的则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认为人具有天赐的统治一切的权利,他们不是去寻求同大自然的结合,而是想要去征服自然。他们相信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上帝之间的对话,而大自然则是人类活动的淡薄的背景。东西方的思想文化差异使得其造园思想有着天壤之别。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便遵循老庄哲学思想,庄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即从阐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主张人类应顺应大自然之伦理,吸收大自然之精华。老庄的哲学思想为中国园林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的古典园林的意境表达从“象天”到“法地”,从对自然颜色、自然形状、自然元素的学习模仿进而发展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师法自然”之美妙,是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境界。而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观,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客体,站在统治世界征服自然的角度来强调人的绝对神圣。在西方,这种主客二分的自然观,使其成为自然的主宰者,从意识形态上与自然疏远和对立。因此西方古典园林中的一切形态都有人工穿凿的印记,植物配景经由人工修建整齐划一,广场规划呈中心对称,高高在上。 2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渊源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使得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儒道释是三大主流思想,即儒、道、禅,这三大思想对中国造园艺术有着非常长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对于自然孔子曾经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有大智慧的人治世,犹如流水一样无穷无尽,仁义博爱的人造福天下苍生就像山一样宏伟而容纳万物。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崇尚自然的山水,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也体现了仁者和智者的治世之道。以儒家的比德思想融入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使得园林景观既寓情于景,又情景交融。道家思想通过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精简的阐明了天地人神的和谐。后汉仲长在《乐志论》中讲“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市,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描绘了闲适惬意的园宅,良田美景、溪水环流,既是汉代人所追求的诗意生活,同时也是现代人向往的乡村田园风光。禅宗的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是由本心或佛法幻化而生,认为一切生命是灵魂不断转世的过程。人生在世,应追求内心最纯洁的声音:初心即是佛。因此对待园林的态度亦是注重真善美,真就是要遵从自然本身土生土长的规律,既物镜;善就是善待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色,既情镜;美就是吸取自然之灵气,引起观赏者内心情感的释放或是对生命的感悟,既意境。 3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儒、道、禅这三大思想文化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征影响着园林景观,同时这三种文化又相互贯通融合,使得中国的园林景观具有至高无上的境界。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儒家“比德之说” 植物是造园不可缺少的要素。儒家文化中的比德思想将园林植物赋以深厚的象征内涵,使得园林植物在怡景之际更怡情。所以中国园林的花草树木不仅能对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还能够表达园主本身对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追求。如梅花象征坚贞不屈,兰花象征幽静典雅,竹子象征高风亮节,莲花象征洁净无瑕,牡丹象征雍容华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等。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善于用植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造园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自然中的植物映入眼帘成为人眼中美丽的风景,传统文化使得人们在造园观景的同时也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实现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草木竹石、月树风花都可以用来婉转的传情达意,这与西方传统园林直白的表达方式形成强烈对比。适度的隐喻,含蓄而不露骨;恰当的比拟,委婉而不张扬,这种蕴藏于内而不显与外的精神使得中国山水园林犹如一幅水墨画一样耐人寻味。 3.2对园林理水的影响———道家“上善若水” 理水是造园中的另一重要因素。水是生命的源泉,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无水不活。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水滋润世间万物,包容一切却不求回报,它“通达而广济天下”,滋养着一座座山川,哺育了一片片土地,却从不挑剔,从不推辞。事实上,人类的善行如若能达到最高境界,那便如水的品性一样,细水长流而润物无声,临泽万物而不争夺名利。中国园林是最注重天人合一的,因此,中国园林中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园林,凿池引水都是必不可少的。水景设计的“上善若水”,正是品德的反射与意境的结合。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中对于理水又有“上善若水任方圆”之说,这里的“水”刚柔相济、润泽万物、可曲可直、可静可动,自由的流淌于天地之间。宁静的水如一面镜子倒映着满园春色,不仅有扑朔迷离之美,也给人营造了一种静谧、舒适的环境,使人的内心得到安宁。流动的水奔腾不息,让园林更加优美灵动,给人带来一种欢快,生机勃勃的感觉,同时也能使人感受到万物的生生不息。然而无论是一池宁静清澈的碧波、一条缓缓流动的溪流,还是蜿蜒曲折的跌水,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则更能为园林景观生色增辉。 3.3对园林意境的影响———释家“禅风濡染” “意境”的营造是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得以传达的关键所在。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借物,情景交融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触动,既产生意境。早在中唐时期,佛教文化的“禅风濡染”就对中国造园的意境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禅宗思想上讲“返璞归真,追寻本心”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两者浑然融为一体的,通过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和个体的直觉体验,在物境的基础上感知情景,最终上升到的意境的超脱与自由。古典园林也有“情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之说,意境赋予景观灵魂,化景物为情思,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画外之境”的特殊魅力。游者在游园赏景之际,能够从园林景观中引人入胜、心领神会,这是中国园林艺术文化中的审美要素,也是禅宗思想中建立在内心境界上的“心物感应”。 4结语 随着社会文明的日益发展,公共性、开放性、人文性,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但随着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人们越来越追求内心的宁静安逸和精神世界的升华,也更加向往田园风光。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在营造现代园林景观时,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及造园思想,必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种伟大的文明要想不至于枯萎与消亡,就必须做到尊重传统而不屈服于传统,还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推陈出新,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去挖掘、去创新,从而研究出新的文化价值形式。而中国园林这棵大树,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之下,将会更加枝繁叶茂。 作者:曹雪菲 李兰馨 叶武军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园林景观论文:园林景观施工管理探微 摘要: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人们需要一个能够尽情放松的场所来缓解工作压力。而园林景观不仅能够提供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为人们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社会各界十分重视园林景观工程的相关建设,对园林景观建设的质量要求也不断增加。文章从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特性入手,进一步的分析了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 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特性 1.1较高的随意性 城市园林景观的形式多样,在建设当中可以根据实际的要求进行一些调整,因此园林景观的设计具有较高的随意性。设计师在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和标准之后,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意愿自由发挥。园林景观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独到的眼光,才能设计出独特新颖、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作品。而施工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临场发挥能力,这样有利于提升园林景观的艺术性。例如,园林景观当中常见的景观石,设计师能够对景观石摆放的方式、形状等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同时,设计师还需要注意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各个部分的协调性,既要保证设计的每个作品都具有各自特色,还要保证作品集合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例如,在景观石和绿色树木之间铺设草地,能够显著地突出景观石的形态特色,同时也能够使整体之间更加和谐。邻近建筑的植物选择较为矮小的植物,而较远的则可以选择较为高大的植物,这样不仅创造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园林景观整体的协调性。 1.2活体的特殊性 园林景观建设的绿化工程当中,施工对象大多都是活体绿色植物,这是园林景观工程与其他城市建筑工程最大的区别。在施工过程当中,园林景观工作人员在进行绿化植物的选择时,例如草皮、灌木、乔木、花卉,都要对外形特征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分析生长周期,最后按照园林景观绿化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种。在遵循合理性、科学性、美观性的原则之下,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理的配置和种植方案。另外,还要考虑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状态,对所选择的绿化植物进行优化组合,以保证绿化植物能够顺利地发挥其生态功能。通过不同植物的组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和美观性,同时达到净化空气、隔音杀菌、吸烟滞尘的目的。 2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图纸设计审核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遵循设计图纸。图纸的设计是否正确和符合规范,都会对园林景观建设工程的建设质量产生影响。如果园林景观设计图纸存在错误,例如设计中的土建工程大于实际施工场地,或者设计图纸与实际建设需求不符,必然会阻碍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如此情况下再对设计图纸进行修改,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还有可能导致工程在工期内不能完成,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相关的园林景观施工单位需要在施工之前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的审核,确保设计图纸每一个部分都达到相关的标准和设计要求。需要对设计图纸的整体风格和施工效果进行详尽的核对,以保证所完成的园林景观工程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需要考虑园林景观当中其他的布局、项目设施的安排、地域气候因素、地质条件以及园林景观的整体功能等问题,还可以对园林景观施工现场土壤进行勘测,以保证设计图纸当中所要求种植的绿色植物和实际能种植的绿色植物相符。综合分析之后合理微调设计图纸。设计过程也可以借鉴优秀的园林设计经验,但要尽可能的避免出现重复频率较多的设计。 2.2加强施工材料的控制 园林景观的施工过程涉及较多的项目,不同的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施工材料各不相同。园林工程涉及的建筑类型、建筑形态、建筑风格等都存在差异,这就增加了工程的材料种类。园林景观工程建设当中所需的施工材料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且每个部分建设阶段所需的建造材料都未必一致。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从材料选购阶段出发,严格控制材料质量,然后根据具体需求,遵循施工工序完成各部分的施工。例如,土建工程当中使用频率较多的给排水、强弱电、预埋材料以及和绿化相关的绿色植物、种植土质等,都需要详尽核实。对于园林景观施工过程当中所需的各项材料,必须选择达到施工标准或者标准以上的材料。此外,不同地域栽种的绿色植物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土壤检测时。如果发现园林景观施工场地的土质较差,没有较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根据土质的情况对土层进行翻耕,结合实际种植植物对土壤进行增肥,有目的性地向土壤当中增加适合绿色植物增殖生长的成分。 2.3严格遵循施工工序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正式开始前,相关的施工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规定进入施工现场,并配备好标准的安全装备,例如,安全帽、安全带等。园林景观现场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再按照设计图纸来进行细致的施工划分,对于工程的可行性进行进一步的考评,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安排。例如,园林景观基建工程施工时,施工人员需要做好施工前准备,对施工场地进行清整,检查施工过程当中所需要使用的施工设备。在了解施工规范、施工标准、施工要求的前提之下,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相关的操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园林景观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在保证工程基础施工稳定进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施工时,相关的施工人员需要对后期养护和植物种植分别进行较为妥善的管理,尽可能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绿色植物,然后按照绿色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进行栽培,以保证绿色植物都能在适合其生长的环境之下顺利生长,提高绿色植物的成活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不同阶段人们对园林景观的需求和鉴赏水平不断变化。因此园林景观施工单位在图纸设计过程当中不仅要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还要结合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时代因素进行综合设计,然后严格根据相关的施工工序执行各环节的施工。还应不断地提升相关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够在保证园林景观工程质量达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美观度,更加的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城市建设要求。 作者:钟素丽 单位:浙江松茵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论文: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园林景观建筑工程面临着向更高层次和更先进技术升级完善的时代要求。园林景观建设必须要打造成融合多学科的科学艺术创作工程,方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园林景观建设步伐。本文从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重点、要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案四个方面,探讨园林景工程施工技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明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要点,提出施工的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希望我国园林景观工程施工领域能够站在世界先进水平,为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关键词: 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技术重点;技术要点;技术难点;质量控制方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目标来实现。因此,经济建设围绕着“绿色”主题,是我们今后全中国、全社会共同奋斗的宗旨。绿色城市和生态建设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新时期的更高规格的要求。如何做好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提升园林景观建筑质量,在园林景观施工技术上探索升级,是影响景观质量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1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重点 首先是项目部建设,这是整个工程的总控制系统。管理者同时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在工程进展中,如果项目部掌控得当、管理到位,工程的圆满完成就有了保证;其次是图纸会审。这是整个工程的软实力。也是在工程进行之前的总体设计。会审要结合现场,通过测绘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保证现场与设计完全吻合,准确率达到最高标准。保证施工过程万无一失;第三是工程管理。管理人员的技术人员相互配合,从行政和技术层面严把质量关,严格遵守图纸测绘的数据,严格执行设计方案要求的标准。绝对不能拍脑门自作主张;第四是群策群力。在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根据实际情况来对策划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这时候,绝不能单凭经验不经过团体的论证就随意更改,而是要第一时间对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和论证,经过管理、技术、施工人员的一致认可,方能进行改动;第五是质量控制。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在质量的控制上必须有完善的控制组织框架,做到事前有准备、事中有监管、事后有养护[1]。 2园林景观施工技术要点 2.1骨架结构建造技术 在建造骨架结构时,防水工作是关键的一步。如果骨架结构防水处理没有做好,那么后期的施工就受到影响导致延期。为了防患于未然,不论是砖骨架还是钢骨架抑或是混合型骨架,都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的防水技术。 2.2表土回填技术 在改造过程中,应注意让土壤保持最佳状态,即保留土壤的养分以利于后期植物的生长。必要时还要将土壤的质量加以改善,深度以80-100厘米为宜。遵循原则有几点:(1)雨后不施工,在干燥的状态下用铲车倒退来掘土;(2)不能破坏团粒结构,可以改良下层非优质土壤后对表层土施工,防止出现滞水层;(3)注意表层土壤深度和排水坡度要自然、高低起伏适当,路沿土壤高度低于路沿石3-5厘米。 2.3定点放线技术 定点放线技术决定了园林景观施工的成败,这句话并不言过其实。事先的布局对于最后的视觉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固定物如建筑类可以为定点提供更加准确的精确坐标。严格对照图纸,可采用图纸参照点、方格网法等方法来定点放线植物。如果还是不够精确的话,就请设计师亲自到场来督导定点放线,这样如果需要临时变更,就可以及时有效准确地解决问题。再就是注意放线时植物的品种、规格、流畅性、美观性,整齐又不能过于规矩。如果出现植物放线与图纸设计需要变更时,必须经过客户、管理、设计人员同意方可执行。绝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随意施工。 2.4植物栽植技术 种植挖穴是在定点放线之后,穴位的大小参照苗木土球大小,深度比土球的高度深10-30厘米,大小比土球直径多20-50厘米即可。穴位多为圆形或者是U型。同时要将穴位中的垃圾或者石块清理干净。种植前要根据植物种类修剪一下,要去除疏枝、病枝、枯枝、密枝等。栽植顺序应按照植物种类有先有后,注意栽植的技术、土壤的干湿、病根据植物的种类不同加以不同地养护手法,最后还要参照图纸,让植物既栽植得当,也要体现景观的美观度。植物栽植技术需要有技术有经验的熟练施工人员来完成。因为其技术难度和经验水平都能让施工来的更快更完善。 2.5养护技术 俗话说,栽植容易养护难。要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后期的养护只管重要。在养护过程中,科学的养护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以及清洁工作。都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例如植物载重之后,是先浇水还是先施肥,修剪枝叶如何才能得当,枝叶密度是否合理,病虫害的防治是否到位,都是个技术活。如果确保植物不因水分多少而死亡,就要密切关注植物的和土壤的情况,还要对植物的枝叶及时加以修剪。时刻关注病虫害等问题,保证植物在栽种后能得到细心的照料以增加成活率[2]。 3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难点 第一,在园林景观施工中,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人员综合素质、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决定着施工质量的成败。细节决定成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技术不到位、思想意识不到位、设计不完善以及管理和技术团队执行力不够,都可能会造成施工的进度收到影响,上述施工重点和要点中提到每个环节,如果没有严格遵照施工要点和标准来执行,都会导致施工建设最终难以达到合格;第二,园林种植的定线、挖穴、修剪、栽植、养护这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标准,不按标准执行,就会造成土壤的质量、植物的生长出现问题。导致前功尽弃,工程失败[3]。 4园林景观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方案 4.1园林景观施工工程在设计会审上要做足工作 图纸完成后,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在交接时要尽可能地详细讲解,确保施工人员了解设计理念、思路,既要保证施工到位也要保证景观美观。 4.2确保施工队伍拥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水平和对图纸的高度执行力 园林景观施工也是一项再创作工作,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素养以及文化修养,是无法很好地胜任这个工作的。因为在选择施工方的事后就要多方考察其专业度、业绩以及队伍培训情况。合格后方可使用[4]。 4.3施工完成后,专业详细的验收工作室重中之重 验收监理人员要从始到终地监理工程,监督工作进程、检查施工工序、查验施工材料、督导施工质量,发现不足及时沟通各方会审出方案。保证工程质量安全、高效、高品质。 5结语 国家确定了绿色发展的大方向,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转型升级,园林景观工程必然要跟随时代的脚步,顺应社会进步的发展要求,探索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方法,寻求改进措施,既要有技术含量、又要有全方位的学科素养,还要经的住艺术品味的考量。因为,现代园林景观施工面临的是更高层次的提升,这需要所有从业者共同努力。新的要求给园林景观提供了更广阔的提升空间。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园林景观工程领域需要做的是,在已有的优势和成就基础上,致力实践、勇敢创新、追求精品,达到视觉艺术、技术含量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趋近完美的境界。 作者:赖建山 单位:厦门创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论文: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传统文化创新应用 摘要: 中华文明经过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从孕育之初,到不断积淀形成并传承发扬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一颗璀璨明珠。这颗明珠化作无数颗繁星散落在大江南北,古往今来都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所体现。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创新的方式运用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之中,既是对于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也能使现代园林景观呈现出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本文将阐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为现代设计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传统;现代;文化元素;园林景观;创新应用 景观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环境、生态、美学到科学涉及面相当之广。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经济愈加发达,全球化越来越深入,西方文明入侵加上许多设计师对于西方文化和当前流行元素的盲目追捧,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想受到了束缚,放弃利用地域优势展现出自身的色彩和特点,各地的工业化气息和同质化十分严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包含着中国广大人民的智慧,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于人类及自然认识和思考,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可谓是设计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目前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路较为单一追求潮流的现状之下,从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比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审视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髓和内涵,从中凝练出新思路,以现代人的新观念,利用当代社会的新技术创新应用在景观设计之中,在表达出设计者设计的理念同时,呈现出富有自身特色、感染力和生命力,充满文化内涵的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作品,让我国现代园林景观。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概况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文明是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未被中断的文明。沿袭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人类所创造的被我国人民所认可的包含有人类思想、文化符号、形象、风俗艺术多种事物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组成的,是现今中国元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实践而形成的,在人类的衣食住行中都有鲜明的体现,通过人类的世代相传沿袭至今。可以说传统文化元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题材广泛,在形式上表现形式极其丰富多样,比如中国书法、武术、中国四大发明、甲骨文等。而现代社会逐步出现的新的文化元素如功夫熊猫、中国印、嫦娥一号等也将在未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我国独树一帜的文化,见证了我国的发展历史,象征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 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旅游也是人们物质生活逐步提高后一种追求。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这二者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人类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对某个区域进行设计并打造出一个由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结合的空间,为人熟知的就是住宅小区、广场、景区等。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融合文化、美学、艺术、建筑学等诸多因素在现有景观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改造布局或者重建等一系列措施,最后展现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园林景观既要方便人类生活,又要为现代城市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二、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联系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不可能凭空捏造,必须建立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当代人不应单纯舍近求远去模仿西方的流行元素,应当立足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利于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文明的碰撞创造出新的思想火花。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实则一直是园林景观设计关注的焦点,如何将二者完美结合,并设计出引领时代潮流、符合时代背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能更好的服务于人们与社会的作品是设计师和规划师不断探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百上千,繁杂无比,可以单纯的从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上进行创新借鉴;而另一方面不计其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共同特点是其中蕴含的思想是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线,融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意境”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是现代园林景观可以无限制加以利用的创作源泉。所以说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形式和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汲取创作灵感,展现出现代城市独特的魅力。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能在不断地应用中被传承发扬。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无数的传统文化元素,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对其加以利用并创造出新的产物。当代是一个科技发达,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迸发的新的思想观念,在社会的进步中不断产生的新的科技和园林景观设计所需材料,是将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首先是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元素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要思想,在立足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创新融入先进思想观念以及西方文化元素,将文化意义抽象化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之中。其次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文明产出的新材料本质上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新兴科技和新型材料结合并应用。再次在现代园林之中也可以将古代建筑现代化或者将现代建筑之中融入传统元素以谋求创新。 结语 传统文化元素作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需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探索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神内涵,结合当代文化和现代科技,以创新手段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 作者:黄学军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摘要】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农村中小学是开展美术教育的主阵地。艺术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感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这里地处黄土高原,经济条件较差,是国定贫困县。今年暑假,因为抗洪抢险,所以学校都没有放假,我有机会,深入到学校就我所关心的中小学艺术学科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 我先后调查了延长县小学、延长县七里村小学、延长县黑家堡中学等 10所学校,走访教师86人,走访家长、学生366人。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以下信息。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1、学校领导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小学艺术教育仍是整个学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确实有待加强。 2、学生绝大多数喜欢艺术学科及其相关活动。有97%的孩子喜欢画画、唱歌,并喜欢与此相关的剪纸、捏泥巴、书法等活动,也理所当然地喜欢上了艺术学科。 3、教师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艺术学科与其他所有学科地位平等。但事实上农村中小学的好多艺术课,被看成是副课,本身排的课时就少,还常常被挤占,用来辅导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课。 4、艺术专业教师缺乏、专业素质较差。 (1)农村中小学,70%以上的美术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兼任,这部分师资的素质良莠不齐,还有一部分是快要退休的老教师凑合。 (2)目前,高等师范艺术院校毕业生,约有70%的不愿意到农村及贫困地区工作,另有20%的学生不愿意到中小学去任教,直接影响了这些学校艺术教育人才队伍壮大的渠道。 5、家长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 家长们对“孩子升学”方面的功利性要求远远高于艺术教育方面的要求,家长们普遍认为,只有学好了语数外等考试科目,才能的好成绩,才能进入好学校,将来考上好的学,好找工作,至于美术学科,无关紧要。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艺术教育。 (1)通过家长会向广大家长宣传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另外,为了让宣传更贴近人心,还可以在家长中聘请一部分素质较高的人担任学校的义务宣传员,让他们站在家长的角度,把自己的实际经验、切身感受向其他的家长“现场说法”。 (2)充分利用社会和家长在艺术方面的教育资源。把身边默默无闻的民间艺术引入课堂,让他们参与艺术教育的监督、管理与指导等工作,使他们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中坚力量。 2、营造美术教育的良好环境。 (1)投资到位,保证时间。由于艺术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校在美术教学方面的投入要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必须保证教学所用各项设备落实。 (2)学校要积极落实艺术兴趣小组,按时开展活动,积极吸引孩子参加,不断培养孩子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专长,成为他们的技能。 (3)对于好的苗子,学校要积极推荐给专业部门,专业学校,专门的活动中心等加大培养力度,多给孩子成才的机会。 3、全面提升美术专业教师的素质。 (1)培养艺术教师的敬业精神。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要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把它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追求。 (2)努力提高艺术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是提高自身在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如:基本功;其次是提高自身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修养,加强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多掌握一些儿童(少年)在美术学习中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再是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尤其是审美修养。 (3)学校为艺术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 学校要经常了解每位艺术教师的工作状况、思想动态,尽可能多地为教师创造学习的机会、提高的机会、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从而真正做到把自己的生命与艺术教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4、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农村中小学设施普遍简陋,没有专门的艺术教室,更谈不上艺术器材的配置。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每年的教育费附加中拔出一定的经费,给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建立各种功能室,配置音、美教学器材,让学校的音、美器材配备上规模、上档次,以便顺利地实施新教材的艺术教育,也可以和城市学校联系,将其不用的一些器具进行维修使用。 5、加强艺术教学研究。 (1)开展艺术教学研究活动。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也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主阵地。学校要定期组织艺术术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取长补短;组内人员要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学心得,撰写反思笔记;还可请其他学科教师深入美术教学课堂,从不同的角度对艺术教学提出合理化的 建议。 (2)加强课题研究。加强专题研究,可以提高学术水平,提升专任教师和学校形象。 (3)把艺术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前的艺术学科,在课程整体设计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鼓励教师把美术教学从狭窄的教室转移到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树立“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宏大的艺术教学观,让学生从身边、从生活经验中寻找艺术教学内容,强调艺术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艺术的独特价值。 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浅析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最主要途径,因此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虽取得一定的可喜成绩,但艺术教育的发展也令人担忧。 关键词: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教育也必须发生深刻的变革。作为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最主要途径,因此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正是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在中小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教育教师;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编写具有一定质量的、适合地方特色的中小学艺术教材等,中小学艺术教育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今后如何发展,艺术教育的路在哪里?也引起所有艺术教育者的认真思考。 目前,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科学、不全面, 常把艺术技能的掌握作为教育的主要重点,忽视审美修养的培养;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待艺术教育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真正投入去做的较少,多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做表面化的工作。并且中小学里专业的艺术师资较缺乏,部分学校多数存在由略懂唱歌、画画的非专业教师来任职艺术课程的教学,这样必然导致艺术课程教学水平不高,开课没有质量的保障;再次,在中小学中艺术课程开课率较低,在个别地方的学校中仍然存在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艺术课程为数理化等主要升学考试课程让路的教学情况。在此,作为艺术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认识:普通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职业培训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实践的向前推进,以往许多违背素质教育思想的艺术教育观念和行为都必须引起我们艺术教育者应该积极思考并更新我们的艺术教育观念。 1明确艺术教育并非培养艺术尖子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是普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与要求。普通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为主要目的素质教育。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应试教育“受害者”的艺术教育,理应成为这项“转轨工程”的排头兵。然而,被认为最能促进艺术教育工作的一项得力措施――艺术特长生在升学考试中能获得加分的褒奖,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之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普通中小学艺术教育面向个别尖子生培养的错误做法。艺术教育一旦与升学考试搅在一起,那么,我们交给学生的将极有可能不是艺术本身,而是如何应付艺术考试的方法。我们且不谈这样的艺术教育因此会冷落了多少同样有权利并渴望享受艺术教育的学生,单看那些“从中受益”的艺术骄子,他们接受的是真正的艺术教育吗?恐怕他们接受的只不过是一种与艺术教育的理想背道而驰的艺术技能技艺训的练罢了。死记硬背和机械运用所掌握的枯燥乏味的理性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不是通过赏心悦目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出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和欣赏水平。因此,对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者必须明确艺术教育的本质,注重全体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欣赏能力的培养。 2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以此发挥辅德、益智功能 我们今天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和作用,是有现实背景和针对性的。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于从德和智的角度去规范艺术教育目的,去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去争取艺术教育的地位,而忽视了艺术教育最本质、最独特的审美功能。强调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并不是否定艺术教育的德、益智功能,恰恰相反,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功能的发挥必须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环节才能发挥这方面的作用。艺术教育只有使自身真正成为审美教育,并在审美育人功能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其辅德、益智功能。也就是说,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所具有的辅德、益智功能是艺术教育审美功能发挥的必然产物。这些功能的实现方式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而非显性的、立竿见影的。因此,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如果只片面追求德育、智育等方面作用,那么不仅艺术教育的审美育人功能不能实现,而且其他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也不可能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强调艺术教育功能的审美功能,同样是在强调发挥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功能。 3明确艺术教育本质,强调课堂教学的学生的参与性 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很多教师往往在不经意中把艺术课上成了缺乏艺术性的纯知识传授的技能训练课,把学生无形中当成了没有少年儿童特点的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使艺术知识技能教学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并不是反对向中小学生施行必要的、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教学,但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应比学习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只有在学生对艺术有了兴趣的时候,知识技能的教学才可能获得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作为艺术教学的最主要任务和目标来加以强调,同时兼顾一定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才可能真正实现我们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价值。 此外,针对艺术的教学特殊性,传统的“听讲”式知识教学模式,以及专业艺术教育的模仿式技能训练模式,远远不能体现出艺术教育的本色。在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浪潮中,我们提出中小学艺术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艺术教学就可能是名不副实的。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并不是矛盾的,相反,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只有教师遵循艺术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设计,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才有可能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教学活动中,真正体验到艺术教育的魅力,创造出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总之,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艺术教育,提高和完善艺术教育水平是我们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在中小学教育中应该使其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只有遵循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艺术审美规律,确保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独立地位,才可能真正发挥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育人功能。 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缺失及其对策 【摘要】当前,许多农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农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音、美等艺术教育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尽管教育主管部门通过采取种种措施,诸如举办中小学文艺汇演、中学生教师艺术展演、中小学书画展等,藉此推动中小学生艺术教育。但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临时抱佛脚,敷衍应付,有的甚至借口不参加。由此造成农村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缺失,使素质教育仍然难以步入正常轨道,无法在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 【关键词】艺术教育;农村中小学;缺失;对策 1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艺术教育是培养少年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不可缺少的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他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系统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艺术教育主要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科的教学工作。通过在学校实施艺术教育,可以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学生的人格趋向完美。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情感,而且影响到他的理智。”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和信念,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 2造成当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缺失的原因 2.1认识不够,艺术教育在农村遭受学校与学生家长忽视。 当前,不少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仍然把音乐课、美术课等艺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杂课”。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课时量和美术课时量,但在执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课、图画课,有的被语、数等主课占用,更有的干脆让学生自习。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美术课形同虚设。自然,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的任课教师,也只能是一个“杂课教师”,在课时安排上多于“主课教师”,在工作量却少于“主课教师”;每年的年终推优工作中,“杂课教师”自然靠边站。个别学校甚至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 而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数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甚至阻碍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对于学校的一些相关的艺术活动,家长也不支持,有的甚至阻碍。在这双重因素的直接影响下,使学生无法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 2.2专业师资严重匮乏。 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艺术课教师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出现严重不足,音乐课美术课完全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而且现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受到中国多年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艺术教育不受重视,艺术课看作“副科”,没有建立艺术教育的评价、测试体系,以致于教师的教学无压力,无动力,应付了事。 2.3艺术教学设备短缺。 目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学设备的配置,虽然在“普九”、“普图”、“普实”的工作中得到了改善,但有的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导致艺术教学设备损毁、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的艺术课因为没有设备,无从开展。 2.4对艺术教育管理机制不全:当前,农村中小学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艺术教育师资培训机制,使从事艺术教育的专任课教师成长滞后,岗位胜任率低。虽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举办艺术培训,但在农村中小学校选派的教师不固定,有的学校由教师自选,有的每年更换一名教师,致使教师艺术培训成为纯粹为教师增加每年必须的集中培训积分,而流于形式。同时农村中小学校存在艺术教育课的课时量与“主课”课时量不同等现象,艺术教师每上一节课只有0.8课时量,与所谓的“主课”(语文和数学)相比每节课按1.2课时相比相距0.4的课时量。在课时量的计算上忽视艺术教育,无法体现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同时学校在年终推优工作中理直气壮地把“杂课”(艺术课)教师拒之门外,严重挫伤艺术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此外,农村中小学没有建立健全艺术教育课程的相关科研机制,所以使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十分缓慢。 3应对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缺失应采取的对策 3.1加强艺术专业教师队伍的选用和师资培训。学校要重视对艺术教师和特长教师的选用和培训,采用脱产专职培训和自学成才、业余进修、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一方面,可以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从中小学中选拔一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并具备一定音美知识的年轻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专业学习培训,充实艺术教学力量;另一方面,对边远地区、人员较紧张的学校采用假期集中培训。聘请一些有水平的艺术教育专家授课,使教师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系统、较实用的专业知识。“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只有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同时合理配置专业艺术教师上岗,在每次的教师人事录用中要安排一定数量艺术专业名额,有针对性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2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艺术教学硬件建设。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硬件建设,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购置各类音乐、美术教学器材,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器材配备上规模、上档次。特别是农村学校,要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因地制宜,积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购置艺术教育设备;同时尽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如简易的画夹、画架、画板等,鼓励学生自带或自购一些民间乐器,如二胡、笛子等。另外,应妥善保管各种教学用具和器材,避免损毁和流失。 3.3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 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不能像以前那样把艺术类课程当成是可有可无的“杂课”,也不能走走形式每周上一节不专业的“游戏课”,不能只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应重视学习过程的获得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更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因为这些因素都是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教”和学生“学”应该互动起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也应该被“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所代替,因此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应更灵活。要大力加强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在艺术课中的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如精心绘制板报,设计图案、书签,精心制作投影胶片等。要积极开展艺术课教研活动,创设机会,让学校艺术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3.4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开展艺术教育:当前我国各地农村一直以来都延续着本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学校教育应该合理利用地方的民间艺术资源,把富有地方特色民间艺术融入到学校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合理聘请民间艺人到学校传授民间艺术,这让不仅可以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同时可以让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得到有效传承。 综上所述,尽管当前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为了更好的适应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仍需继续加快农村艺术教育的改革步伐,为农村艺术教育开创一个更好的局面。 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论中小学艺术教育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途径 [摘 要]全文从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小学艺术教育传承地方文化艺术的三种途径。通过这些途径,不仅能够有效地将祖祖辈辈创造和流传下来的优秀地方文化艺术资源传递下去,而且能使民族文化精神得到传承。 [关键词]艺术教育 传承 地方优秀文化 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纳入艺术课程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中,努力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要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发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传统艺术项目”。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学校艺术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承担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地方文化艺术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又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把它们继承和延续下去,对于保存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潮汕文化是以现在的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四市为主,由讲潮州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种属于汉文化的地域性亚文化。1、以“开放融合。兼取互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其突出特征。潮汕地区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如花似锦,驰名中外。其中潮剧、潮州音乐、潮绣、木雕闻名遐迩,潮汕民间的花灯、嵌瓷、香包、泥塑、剪纸、首饰等,都富有地方特色,驰名中处,成为民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时节应用品。汕头市澄海区有着浓厚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氛围和数量众多的地方艺术门类。近年来,澄海区中小学在利用潮汕地方艺术资源拓展艺术教育渠道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自1999年12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市)”后,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成绩斐然。2、2010年澄海区教育局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澄海实验学校和莲下中心小学2012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特色学校,澄海实验学校小学2011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另有四所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澄海区各中小学在如何通过有效途径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艺术资源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应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状况,如果在校本教材中融入他们熟悉的地方文化资源无疑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澄海区中小学艺术课校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澄海位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的韩江入海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县,后几经易制,2003年成为澄海区,隶汕头市,现有面积402.5平方公里,人口75万(2008年)。在澄海民间,保存了大量具有浓厚潮汕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主要有:潮剧、潮州大锣鼓、丝弦乐,潮汕童谣、方言歌、版画,剪纸、纱丁、抽纱、嵌瓷、灯谜、香包艺术等,还有极具澄海地方特色的西门的蜈蚣舞、永新的鳌鱼舞、隆都的西头鹅舞等动物舞蹈。这些地方民俗文化、民俗风情的艺术门类,富有强劲的生命力,为澄海学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近年来,澄海中小学通过对潮汕民间艺术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归类,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引进了大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并经过教学实践形成了众多的教学案例,成为地方、校本教材建设的雏形。如澄海实验学校的《少儿潮剧演唱基础训练》、《潮剧欣赏基础》、《潮语语音与合唱训练》、《潮汕动物舞蹈欣赏及训练》等音乐课校本教材,《潮汕儿童版画教程》等美术类校本教材,《硬笔书法》、《书法楷书训练》等书法艺术校本教材。又如建阳小学,通过对众多教学案例的整理、提炼,编写了《艺术教育校本教材资源包》,内容涵盖《潮汕童谣歌》、《潮汕民俗歌》、《潮汕锣鼓》、《潮剧行当》,《潮剧欣赏》等。再如华侨小学的《木刻版画教材》等。 在教学中运地方艺术教材,可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把一些有较高艺术性的以民族民间艺术为素材创作的艺术作品和经过改编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艺术是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维护、发扬光大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意识会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乡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学习乡土艺术教材,可加深学生对家乡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与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辐射作用。 二、 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认识艺术世界的过程。澄海区的艺术教师们会在音乐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介绍潮乐、潮剧、潮曲的特色和技巧,师生有时还会进行即兴表演。例如,树础小学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先选择《天乌乌》、《桃花过渡》这样一些有吸引力的歌曲、短剧,让学生欣赏,然后利用《客鸟声客客》、《新编桃花过渡》等地方音乐素材进行示唱、演奏、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在美术课上,他们会介绍澄海作为“版画之乡”的文化历史,使教学内容具有地方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在教学方式上,他们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经典引导”与“乡土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把现行国家教材与乡土教材进行高度整合的成功之路:例如,澄海区建阳小学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现行教材与乡土教材融合的大胆尝试,他们以现行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师生们把从周边社区采集来的音乐素材引进课堂,并对曲调节奏、歌词进行规范,对内容、形式进行修改、整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探索,他们共整理出校本教材8个资源包;莲下中心小学的古筝队在各种比赛中以演奏潮筝曲而大获成功,这得力于该校音乐教师对古筝的创造性教学,他们既遵循古筝演奏的一般规律,又改进了潮筝演奏技艺,编配新的潮筝曲;实验学校教师则安排了一定数量和一定课时的潮州音乐教学,课余时间则加强潮乐的集体训练;莱芜中学把当地工艺美术引进了美术的课堂教学,如丝网版画、羊毛编织、民间玩具等地方工艺美术,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他们的艺术素养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的效果。澄海区现有中小学艺术科教师大多受过系统、规范的高等艺术教育,又主要来自潮汕地区,自幼受潮汕文化熏陶,对利用潮汕文化资源进行艺术教学有着天然的优势。近些年来,澄海区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传承地方文化中的作用,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潮剧、澄海灯谜,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蜈蚣舞等为主要传承项目,重点突出蜈蚣舞、潮州大锣鼓、澄海版画的传承,为此加强了对中小学艺术科教师的地方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把一批本地民间艺人、艺术家被请进校园,为全区中小学艺术科教师举办潮汕地区音乐、曲艺、美术工艺以及其它艺术门类的讲座。 学校艺术教育将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后将有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感受家乡的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变迁,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大力推进地方艺术进课堂,营造校本艺术教学的浓厚气息,在家乡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体验生活、升华情感,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这才是教育之根本所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让优秀的地方艺术内容走进课堂确实不失为对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 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 课外艺术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适当地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澄海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昌明,民间艺术活动非常活跃。民间艺人队伍庞大,业余艺术团体遍布城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业余剧社(团)最多时全县达到60多个,大量新旧剧目上演。澄海还享有全国“民族民间艺术(版画)之乡”、“民族民间艺术(灯谜)之乡”的美誉,产生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 在澄海这样一块具有浓厚地方艺术氛围的土地上,中小学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澄海区中小学校组建了大量业余课外兴趣小组,每所学校至少有5个以上的兴趣组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这些课外艺术活动既符合艺术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十分符合当地农村学校的艺术教学现状。例如,澄海区教育局自2003年来,坚持每年举行学生潮剧演唱比赛,参赛选手众多,为潮剧事业的发展挖掘了一批批新苗;华侨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以版画见长,几年来先后出版了学生版画作品集《大师的画》、《太阳花》,美术作品集《心灵的画》,五十多件学生作品发表于各级刊物或收集于画册;建阳小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引进潮汕音乐教育,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办学特色,潮汕民间艺术在该校开展活跃,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涌现出一批潮艺爱好者,他们多次参加当地重大节日晚会,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建设贡献了力量;澄海实验小学以“传承潮汕地区优秀文化艺术”为课题,积极探索自制的具有潮州音乐特色韵味的“竖吹竹笛”进入课堂,将澄海动物舞蹈和潮州锣鼓引入课堂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该校自编地方舞蹈、自创潮语童声合唱节目、鼓励学生创作反映澄海地域特色的美术作品,连续四届参加国、省、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取得了两个全国一等奖,四个省一等奖的佳绩;莲下中心小学将潮汕儿童版画和书法引入课堂和课外兴趣小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一举取得了一个全国一等奖,五个全省一等奖的佳绩。 一直以来,许多散落于群众中的传统优秀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局限,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越来越少,许多民间优秀艺术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更有一些民间音乐己经到了“人走歌息,人去艺绝”的程度。澄海区传承优秀地方艺术从中小学抓起,笔者认为,此举善莫大焉,值得提倡。地方艺术是当地文化土壤中的一枝奇葩,优秀艺术的传承是文化传承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地域的标志,积极将地方优秀文化艺术引入学校课外兴趣活动,是让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得到传承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澄海区中小学将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纳入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中,通过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三个方面,从而使学校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在途径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链条。艺术不仅能够把祖祖辈辈创造和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保存下来,传递下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故土的健康情感,同时引领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当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认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喜欢,感兴趣,才有传承弘扬的可能。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家庭要发挥引导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家人在与孩子的言谈交流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一点一滴讲给孩子听,教给孩子学,引导青少年认识传统文化,这对青少年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校应当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诸如聘请民间知名艺人,在课外或课内担任艺术辅导员,开设民族民俗文化知识讲座或课程等,这是地方优秀传统艺术能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关键。教育、文化等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职能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文化公益设施如博物馆、文化馆、书画院、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联合社区、村居加强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建设,创造一个展示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这是地方优秀艺术得以传承下去的重要保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地域文化有它的局限性,地方艺术往往比较质朴,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人文素养,用一种世界的眼光,既能走进地方艺术的殿堂,又能摆脱它的局限,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艺术资源中的优秀成果更好地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服务。 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化”的异化特征 【摘 要】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存在着一种“异化特征”。就是说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主体认识的模糊性等原因,艺术教育往往易于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既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有没有突出中小学教育的特点,以至于它从实质上讲已不能算是名副其实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此笔者以论述中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化”的异化现象,还原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本质功能,从而更加清醒认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目的,不断推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大力发展。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专业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美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教育中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从而也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教育部相继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纲领性文件,它们的颁布与实施长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是美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同时它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全面提升国民艺术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艺术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建设与实现创新性国家的有效途径,是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渠道,党和国家将此提升到关系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新世纪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是卓识而又远见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法规建设、行政管理、教学活动、教师队伍、设备器材、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艺术教育的基础差,底子薄,学校艺术教育目前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在此发展中有必然的主观认识不清和客观条件制约等要素阻碍着当代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要尽快改变这个状况,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发现和解决制约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问题乃推动我国美育事业发展之根本,繁荣艺术教育之核心,但只有在对客体充分认识的基础才能实践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所以主体对客体认识偏差予以正确定位乃艺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和根本前提。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存在着一种“异化特征”。就是说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主体认识的模糊性等原因,艺术教育往往易于丧失自身的本质特征,既没有突出艺术的特点,有没有突出中小学教育的特点,以至于它从实质上讲已不能算是名副其实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此笔者以论述中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化”的异化现象,还原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本质功能,从而更加清醒认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目的,不断推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为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中小学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普通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可现代中小学艺术教育从总体上来看,脱离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特点,一味模仿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专业化倾向十分严重,在笔者走访的沈阳市几所重点小学与中学的过程中,这一突出的倾向越加明显,重点表现在把艺术教育的重点放在艺术知识技能教学上,有的甚至把艺术教学等同于艺术知识技能教学,把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做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往往使艺术教学过程变成纯粹的艺术知识技能传授和训练过程,学生缺少参与艺术活动,缺少艺术体验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 著名的美国艺术教育家加登纳在对中美艺术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中国艺术教育的重点,偏重技巧训练,目的是培养个人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能力和造型艺术中的审美观念,技巧训练被视为是个性和发自性的基础和起点。而在美国教育中,更强调让儿童本能地反应,强调儿童有独特的作品。技巧训练被认为晚些为好,最好是在儿童愿望更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概念时自然进行。因此,在美国,技巧训练实在实现独创概念以后,而在中国,独创概念只在培养技巧之后才可能出现。出于这种概念,中国的艺术教育多为严格的模仿。另外一位美国音乐家雷默在对中国音乐教育实地3个月的考察后指出”在中小学里,音乐教育遇到一个主要问题是学生对技巧的掌握超过了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无例外的集中在技巧训练上,并视方法论为最高准则。学生们的知识结构目标越窄,他们的专长就越受到限制,教学方法也越得不到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从幼儿园到音乐学院,中国的音乐教育几乎全部靠死记硬背、联系、模仿、重复一步一步地形成起来。“中国孩子很少表现出独立性,他们没有自立的概念,没有想到自己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在音乐上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但无疑地,我感到痛心的是他们失去太多,代价太大;他们的兴趣受到压抑,而这本可使他们成为更有趣的人。 笔者在某中学与音乐教师交谈时,该音乐老师指出:多少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艺课,它是通过教育形式传播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所以音乐可以只被看做是技能技巧课。音乐教学方法也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师的目标往往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上,教师的注意力必然集中于唱歌、识谱、乐理、欣赏、器乐中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他认为,虽然音乐的艺术是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才能表现的,但关键首先要使人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要让孩子们愿意学、乐意学、有感才有爱,有感才有智。要不然,再简单的音乐技能训练,也只能成为机械的操作,呆板的重复。 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大多存在于城市的中小学之间,这也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功利性上,为了追求某一奖项,凸显自我的教学成绩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导致艺术教育被简单的异化为艺术知识技能课程,,根据艺术教育的目标和社会功能分析,中小学在实践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艺术知识技能教学和艺术活动充分相依结合,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兴趣中去完成艺术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单一的言传身教,艺术知识技能教学与学生兴趣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两者缺一不可。 以上所述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认识偏差与观念落差一直是艺术教育研究者老生常谈的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或许与中国沿袭的几千年的教育体制与艺术教育研究滞后息息相关,而现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几十年里,它不但没有得到澄清与正确的定位,反而越演越烈,导致中小学艺术教育一直处于被动与发展缓慢的局面,这不得不使艺术教育工作者深思。 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农村,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虽有明显提高,但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索,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对策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中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德智体教育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普遍认可,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相比之下,学校艺术教育因其自身特性和社会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中小学,尤其是西部农村中小学中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一现状严重偏离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笔者结合长期学校工作实践,就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谈几点意见,以期抛砖引玉。共同为基础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概括来讲,当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如下: 1 应试教育地位稳固,艺术教育持续萎缩 虽然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至今仍然缺乏一种科学的、可行的教育效果评价机制。考试仍是得心应手的评价手段,而无论是小学毕业的知识检测,初中毕业的“三合一”考试,还是高考,音乐、美术都不是考试科目。在择校热的今天谁愿意把精力和时间耗费在非考试科目的训练上,学生不会,家长也不让。在这一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也只能结合实际,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文化课的教学上。艺术方面有潜能和兴趣的学生,就只能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替学校应付上级检查了。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规范的专业引领,有艺术潜质的学生看不到自己艺术方面发展的前景,久而久之其艺术潜能也就泯然众人矣。缺乏艺术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是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2 专业艺术教师严重匮乏,学校艺术教育举步维艰 长期以来,专业艺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这方面更是一人难求。一个24个教学班的镇办初中长期没有音乐教师,校长多次向主管部门反映未果,学校只能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安排部分有个人音乐爱好的教师兼代音乐课,给学生教唱一些歌曲,以便使学校不至于过分沉寂。这种无奈之举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教师中能唱会教的人也是凤毛麟角。因此,农村中小学把课表上的音乐、美术课上成自习课就不足为怪了。前些年,分配到农村中小学的艺术类教师基本上都是中等师范学校音乐、美术班毕业的学生。师范停招后基本上截断了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的来源,至于从艺术类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生,本来就少,要想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可能性非常小。 3 艺术教育高投入,农村学生吃不消 虽然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人们用于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艺术类教育的学习成本较高,一般家庭很难支撑。在物质保障大打折扣的情况下,学生的艺术发展只能在较低层次下徘徊,很难有大的突破。 针对以上问题,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谈几点意见。首先,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深刻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好,发展好学生的艺术潜能。坚持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的艺术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性情,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发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感情。努力探索艺术教育科学评价机制,促使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其次,改革艺术类学校招生制度,使有艺术素养的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机会。从小学开始建立有艺术潜能学生档案,记录其专业发展经历。初中毕业考试前艺术学校进行选拔性考试,毕业文化课考试结束后,在专业合格的情况下优先录取这一类学生进入高中或专业艺术学校学习。在保证文化课学习质量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其艺术专业的培养。高中毕业时在文化课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录取填报艺术类院校志愿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保证对其进行艺术培养的连续性。同时,加大对艺术类学校的资金投放力度,保证其正常教学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职业中专学校增设艺术类专业,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培养基本艺术人才的需要,为当地教育、文化艺术事业的长足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最后,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编制到位,人员到位。保证一批优秀的艺术教师下得来,留得住。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聘任管理办法,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为教师自身成长和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投身的农村教育这一广阔天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教育,这一民生之本也将在改革的浪潮中回归本源,完成时代担负。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中,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一定会有色彩斑斓的明天。 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对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思考 摘 要: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之间经济条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差异性较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事业尤显滞后甚至处在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面对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实,农村孩子的全面素质培养很是令人担忧。本文将对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一些问题作简要的探讨,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 思考。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艺术教育 思考 目前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农村中小学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重视度不足 我国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然而很多农村中小学的地方领导和学校领导并不了解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了解艺术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工作的密切关系,不了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艺术是新世纪我国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不可缺少的素养。认识不到艺术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更认识不到艺术教育是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一味的以提高升学率为惟一目标,并以此作为学校和教师唯一的工作成绩。虽然国家一再要求加强艺术教育的投入,但很多农村中小学却将艺术课变成了副课、杂课、调剂课、可有可无课。 (二)师资严重缺乏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城市中小学的艺术教师比例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有相当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是空白的。目前,在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一些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很难吸引专业艺术教师到农村长期任教,这也是导致农村学校艺术师资匮乏的重要原因。一些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前期学习艺术的投入比较大,不愿意去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去任教,即使去的艺术专业教师,也不能安心工作,缺乏工作积极性。艺术教师从农村偏远学校流向乡镇中心学校、农村中心学校流向市区学校、初级中学流向高级中学、规模较小高中流向规模大高中、规模较大高中流向省市重点高中的教师流失现象不可避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也因此缺乏后备之源。 (三)师资的艺术素质不高 素质教育对从事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教师来讲,要求是提高了,然而目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离当前的形势发展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还不能适应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要求。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并不是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而是来源于民办转公办、招工招干和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等,他们没有接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和培训,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缺乏系统了解。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也必然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都存在较大差距。 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思考 (一)提高认识,政策落实到底 教育部制定的《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到:“针对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严重匮乏、艺术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将推广音乐、美术主辅修教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培养复合型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的新模式、新途径。资金短缺是制约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严重影响了艺术师资的引进。提高教师待遇,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各种待遇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大资金投入是解决农村艺术教育师资短缺问题的关键和内在动因。 (二)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新农村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首先,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面对专业艺术教师不足的情况,学校可以用优厚的待遇引进专业的艺术教师,也可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艺术素质。 (三)提升师资素质,创造多元化艺术教育条件 首先,通过加强现有师资的艺术专业培训力度,提升师资的艺术水平。同时,开发当地的艺术资源,聘请当地民间艺人或有专长的退休职工担任学校的艺术教师,支援学校艺术教育。也可聘请乡镇文化站人员、县级艺术团体的专业工作者担任学校的艺术指导。再者,与周边的高校建立顶岗支教、实习基地等联系,一方面可提高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准,还可以接受专业院校艺术毕业生面对面的指导和交流。 总之,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全面普及、提高与发展,对中国整体艺术素质的提升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建设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我们共同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 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呼唤中小学艺术教育回归 当前的社会状况整体浮躁,人们的功利性较强,反映到艺术教育上就是急功近利,一部分人片面强调艺术功能,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艺术无用,这两种意识的碰撞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存在状态。表现在学校艺术教育领域,或是只注重技能的掌握,或是使艺术课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事实上,艺术不仅仅是美的简单再现,它是一个有情有理,完整的人性学习的一部分。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在公利与名欲抹杀人的理性与情感,个体的人不断趋同的时候,提倡艺术教育更具有时代意义。 只有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使其在中小学得到全面普及,在实践中创新,才能使我们中小学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也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打下坚实基础。所以说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从这一定意义上来说,美育既是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1.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可以建构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完美的个性的人。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美育的作用在于传情,具有以情动人的特点,在“传情的过程中使欣赏者的品德,情操得以陶冶和净化”。因此,美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唱歌、跳舞、画画,更重要的是通过健康高尚的美的内容和生动愉悦的教育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生动形象的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所以,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必须体现美育的本质,促进学生个人修养与情操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丰富学生的性情与情趣,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没有艺术教育,美育是空泛的,没有基础的;没有美育,艺术教育是不彻底的,没有结果的——因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体的艺术技能和知识,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从有限的自我通向无限世界,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艺术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就是“知其为美,更要知其所以为美”,通过了解、学习,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品味,并且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对美的创造力。 2.回归美育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根本方向。艺术教育本质上是审美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陶冶学生情操、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教育的这些作用已经越来越淡薄,艺术教育本身也越来越被异化为一种另类的教育形式,甚至呈现出“成人化”、“庸俗化”的倾向。在一些家长的眼中,艺术教育也俨然成了培养小明星的捷径。是艺术本身,还是功利诱惑,令家长们不遗余力地让本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孩子在周末背起小提琴或者画架去参加学习班?从那些热衷于拉着自己的儿女参加各类电视表演节目和选秀节目的家长们来看,我们不难得出答案,功利诱惑已经成了让孩子参加各类艺术学习班风潮的现实动因。重视比赛、考级,忽视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是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功利化的又一特点。 这种背离育人宗旨的状况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16号令”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要以育人为宗旨,坚持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才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根本方向。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艺术教育不是艺术专业教育,也不是培养少数艺术特长学生的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对全体学生普遍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在于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小学艺术教育以育人为宗旨,坚持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教育特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种成人化、专业化、只注重培养少数特长学生的做法,不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真谛。 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试论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理念,在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需要充分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为学校美术教学、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同时在丰富课内外教学,促进学科间的融合,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育;地域文化;开发与利用 地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见证了各个地域的历史,而且还直接反映出该地域的民俗内涵和民间审美意识,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 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学。所谓地域文化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民间美术特质的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明结晶,从洪荒时代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的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美术,地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它不仅具有群族文化本体根性揭示价值,而且它又再现了各个地域的族群文化的艺术价值。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地域美术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征。其次,从应用的角度讲,地域美术造型变化万千,异彩纷呈。它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也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通过艺术课堂的引入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引领和强化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地域美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形式,肩负着美术教育现代化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传播方式,使各种新思想、新思潮、新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在少年儿童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冷淡与漠视,另一方面,在当前以倡导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少年儿童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敬而远之,甚至于视而不见。这不仅直接导致了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难以传承,而且也加剧了小学生对民族和国家感情的衰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挖掘和剖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遗存,以中国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富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美术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切实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当前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地域文化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各地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地分析、整合、把握与运用。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发挥其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以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为例,从我们现行的中国美术教材中很难找到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材料,如河南地域的豫剧艺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商丘地区虞城县的“泥人李”、河南民权的画虎村、河南省虞城县的木兰文化等文化资源。这些既有传统文化资源,又体现了新时代的典型的地域文化,以美术学科为例,这种丰富而悠久的美术资源,在中国美术史上既没有应有的陈述,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有效保护。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传统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探究、梳理与传承,中国地域美术文化的价值还需努力发扬和彰显。在当代社会普遍提倡全球化、接轨论的当下,积极探讨地域文化资源的价值,探索运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构建中国族群本土美术核心的价值,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整合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风格与特征。以美术学科为例,研究地域美术,需要我们依据地域特色的不同,通过不同的美术中心区的筹建,依托分析、探讨、整合、继承和发扬等必要环节,切实构建中华美术的多地域研究体系。而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依靠各地的高校师资力量,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建立起各有美术特色的、具有较强地域性、专题性的美术文化中心区,不仅可以引领当地的美术文化建设,还可以积极有效地引领全国美术的良性竞争化发展。而在中小学中,通过体现着地域美术资源的相关课程的开设,将会对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有着不无裨益的作用。 (二)加大科研力度,积极研究和传承地域文化 各地相关教育机构,应充分依托当地文化资源,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地域文化资源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当地师范院校教师,配备相关经费,形成一个集行政领导、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力为一体的科研小组。 以专家团队为中心的科研团队,通过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的设计与打造,将相关教师散兵游勇式的研究队伍有效集结起来,逐步形成一个集探索、研究与最终应用为一体的涵盖专家队伍、师范教师和一线教师等不同梯队层次的科研团队,切实营造人人重研究、人人重实践的良好氛围。 品牌活动的打造,不仅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互相交流,建立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的交流机制,而且还可以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地区的美术专业教师分阶段轮训。科研团队的学术成果,不能只保持在理论研究的层次上,而应将相关的课题研究真正化为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环节上来。这需要以专题的形式,将当地的相关资源加以整合、梳理,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字,充分运用本地文化资源,使学术理论充分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报请有关部门,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以地域文化教材的形式,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的配套教材进行有益补充。 (三)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切实建立地方艺术课程资源数据库 在以往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艺术学科的教师教学活动,大多数依靠教师个人力量来解决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发课例、编写乡土教材的同时,要逐步以图书、课件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建立地方性艺术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通过网络公共平台,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针对体现着地域文化资源特点的优秀课件或是理论探索文字,将一线教师的个人成果整合在网络资源管理库中,使广大艺术教师之间,利用更大的资源空间,以更加平等、合作的方式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而对于各个地域的历年有关研究课题,需要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梳理、整合与公布,此举不仅可以促进美术资源共享,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同时也可以提高地域文化资源的使用率,并有利于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四)通过文体活动,彰显地域文化的魅力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利用阅览室、宣传板报,通过学生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切实发挥地域文化资源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以彰显地域文化资源为主题的活动,如“家乡美书画展”、汇演以“家乡美”为主题的艺术节目等活动形式,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把艺术课堂移动到大自然中,组织学生到本地风景区文化场所去观光游览。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写下的诗篇,引导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感染学生进行创作。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而艺术教师队伍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生动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滋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是新时期艺术学科教育教学的一种革新要求,而对于地域文化的探索与弘扬,在中小学的教学中,也将有助于加强和推进对中国历史形态地域文化的全面系统研究,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和艺术课程体系,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丰富课内外教学,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并能给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河北省城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式,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丰富中小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知道,现如今,河北省城乡教育失衡现状依然严重,城乡艺术教育失衡现状更是突出。为了更好地平衡发展城乡艺术教育事业,摸清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我们不是对发展较慢的农村进行调查,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对发展较好的城市进行调查,以期通过调查发现城市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逐步完善城市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然后对农村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起到广泛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中小学艺术教育概念、含义及本课题指标选择 (一) 中小学艺术教育概念及含义 中小学艺术教育是通过教师引导中小学生参与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的心得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心智、情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艺术实践素养、艺术审美能力、艺术生活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基础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的最简捷的途径,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所谓中小学艺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层面的整体性艺术教育,二是宏观层面的整体性艺术教育体系。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全面育人,推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的文化艺术环境,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技能技巧性的应用型教育,它是一种追求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弘扬人文精神,使人的生命经艺术的熏陶更加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就国家和区域教育的宏观层面来说,中小学艺术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而不仅仅单指学校艺术教育一个方面,而是包括了四个方面的艺术教育: 第一,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这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主体。 第二,以培养艺术特长生为目标的艺术特色学校、艺术特色班教育。 第三,社会艺术教育。它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 第四,以培养培训中小学和幼儿园艺术教师为基本任务的高等、中等艺术院校教育,即艺术教师教育。这是艺术教育的源头。 (二)本课题指标的选择 本课题重点对第一个方面即学校层面的艺术教育进行研究。主要指标为:课程门类设置、艺术课时数量安排、艺术教学效果、艺术师资的专职化程度、学生对艺术教育认识理解程度等。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课题也涉及到了中小学生学习艺术技能的渠道选择问题,这对于宏观层面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有着积极地参考意义。 二、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本课题以石家庄市、保定市为城市代表,分别随机抽取高中、初中、小学各5所,每所学校随机抽取学生10名发放调查问卷,当面答卷,当面收取,由于部分学生不愿意配合答卷,为了保证随机性和科学性,所以这部分问卷采取了由学生回答问题,调查员代为答题的方式。整个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回收率、有效率均为100%。数据统计分析采用了分类统计、图表统计、定量分析等方法。 三、城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 调查统计数据和整理分析的结果显示城市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现状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艺术课时总数达标率低。2002年7月教育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初中阶段艺术类课程开课不低于艺术课程总课时数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相当于108课时)。对照此要求,调查结果除小学阶段情况稍好外,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都很不理想。两个城市十所小学中有7所学校的艺术课课时数符合教育部要求,十所初中只有1所基本符合教育部要求,十所高中也只有1所符合教育部要求。符合要求的7所小学艺术课时达到了每周4节,按每学期19周计算,艺术课时总数为912节,占总课时数的百分比达到了13.3%。不符合要求的3所学校的艺术课时为每周2节,艺术课时总数为456节,占总课时数的百分比为6.7%;而十所初中都是只有初一、初二设艺术课程,其中9所学校课时数在152节左右,艺术课仅占总课时数的4.4%,1所学校艺术课时数为304节,占总课时数的8.9%;高中阶段的艺术课时总数绝大部分只有76学时,只有1所学校达到了228学时。 阶段 学校 类型 两类学校各占调查学校总数的百分比 阶段艺术课时总数 阶段总课时数 艺术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百分比 教育部要求标准 小学 符合要求的学校7 70% 912 6840 13.3% 9% 不符合要求的学校3 30% 456 6840 6.7% 初中 基本符合要求的学校1 10% 304 3420 8.9% 9% 不符合要求的学校9 90% 152 3420 4.4% 高中 符合要求的学校1 10% 228 3420 6.7% 108学时 不符合要求的学校9 90% 76 3420 2.2% 2.艺术课程类型陈旧且偏少。两个城市的10所小学中有7所小学开设艺术课程为多年来的传统艺术课程―美术和音乐,另外3所小学开设3门艺术课程,在2门传统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舞蹈或棋类。10所初中则全部为美术、音乐两门课程。10所高中情况也不乐观,其中9所开设艺术课程与初中一样,一所学校有所创新,没有像绝大多数学校一样开设传统艺术课程,而是开设了“播音主持”课,但且不说此课程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艺术课程(因为研究人员认为此课程的实用意义大于它的艺术熏陶意义),就算作是艺术课程,高中三年只有一门艺术课程,似乎种类上有些太单调了。 3.课外艺术活动偏少。课外艺术活动是艺术课程的实践和延伸,同时,也是艺术课程课时数量的有益补充。它对于活跃校园气氛,愉悦学生身心,增强集体凝聚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调查结果看,各阶段学校的课外艺术活动偏少。10所小学中,只有1所小学的学生认为本校经常搞课外艺术活动,8所小学偶尔搞课外艺术活动,1所小学的学生认为本校从来没有搞过课外艺术活动。初中阶段情况更糟,6所学校偶尔搞课外艺术活动,4所学校学生认为所在学校从来没有搞过课外艺术活动。我们统计结果之前的预料是:高中阶段的情况将比初中还糟,因为各学校忙于强调升学率,更顾不上搞课外艺术活动。但出乎意料的是:高中阶段竟有2所学校经常搞课外艺术活动,只有3所学校从来没搞过,5所偶尔搞。 从整个调查数据看,经常搞课外艺术活动的学校只占总调查数量的10%,显然,这个数字太少了。 4.学生对于所在学校的艺术课程安排满意率低。学生满意率是衡量课程安排科学与否的重要参考条件。调查统计数据显示:300名被调查对象中对所在学校艺术课程安排不满意的有179名,满意的有121名,总满意率占40.3%,不满意率占59.7%。但分阶段的数据则显示小学阶段满意率稍高,100名学生中,不满意的有41名,满意的有59名,满意率占到了59%。高中阶段,满意率最低,100名学生中有70名不满意,满意率只占30%。结合分阶段的艺术总课时数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课时数量达标率越高学生满意率越高,反之,课时数量达标率越低学生满意率越低。为使数据更具说服力,我们对学生不满意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调查。68%的不满意者认为,课时太少是主要原因,45%的不满意者认为,课程种类太少导致了自己的不满意。可见,有13%的不满意者认为二者都是自己不满意的原因。 (二)取得的成绩 1.艺术的普及程度和学生对艺术的认可程度较高。在300名被调查者中,表明自己喜欢艺术课的学生有280名,占总数的93.3%,这占了参加调查总人数的绝大多数;认为自己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数为152名,占总数的50.7%,这个数字超过了半数,应该说这是个不小的成绩。此外,在统计中我们还发现一个规律:按高中、初中、小学这个顺序排列,“喜欢艺术课”和“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数都是按顺序排列的。这说明,近年来我们的艺术教育是不断进步的。 2.艺术课时保证情况较好。在30所学校中,“能保证艺术课时,从来不挤占”的有4所学校,占总数的13.3%;“还可以,偶尔挤占”的有24所学校,占总数的80%;“不能保证,经常挤占”的学校只有2所,占总数的6.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各学校在保证艺术课时工作中,已做了大量努力且取得了明显成效。 3.艺术师资专职化程度较高。在30所学校中,艺术师资构成情况“全部为专职教师”的数量为24所,占总数的80%;“部分为兼职”的数量为5所,占总数的16.7%;“全部为兼职(外聘)”的只有一所,占总量的3.3%。这说明,绝大多数学校重视艺术师资建设,在艺术师资专职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4.学生对于中小学校艺术教育作用的认识比较到位。在对于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方面,300名学生中,有228名学生认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为美育打基础”,这占总数的76%;选择“为完成教育管理部门课时课程规定而凑课,没什么大作用”的有64名,占总数的21.3%;选择“让学生学习某种或几种艺术技能”的只有8人,占总数的2.7%。这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校课程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这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定位、发展、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艺术技能教育方面,社会力量占主导地位 在学习艺术技能的选择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可的最好方式基本全部为社会方式。其中选择“上社会艺术培训班”的人数占总量的66%;选择“找私人教师”的占30.9%;而选择“在学校学习”的仅占3.1%。这表明,学生和家长广泛认可的学习艺术技能的方式是社会方式。因为,学生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就是家长的认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社会力量已经占据了艺术技能教育的霸主地位。 三、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合理定位学校艺术教育。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作用,社会上的认识大致分以下几种:技能论、无用论、熏陶论。从本调查的结果看,学生普遍认可熏陶论,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很重视,并没贬低到“无用”的程度,学生和家长有期盼;不过,没有那么高的期盼,还没到奉若“技能”的程度。基于此,请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正确评价艺术教育的作用,为艺术教育课程合理定位。明确中小学艺术教育要以育人为宗旨,坚持先进的文化导向,把艺术课程教学、校内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学校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这三个方面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实现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里,要把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全面素质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精神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艺术教育信息,不断完善艺术教育体系,使学校艺术教育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不要让它承载过多的职能,更不要让它流于形式。 (二)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改革艺术课程,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拓宽艺术教学门类。社会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这是不可逆转的大形势,在这种形式下,作为肩负“普及文化艺术知识,提高人们艺术欣赏水平”奠基重任的中小学校自然应该首当其冲,走在社会的前列。我们传统的艺术门类有很多,新兴的艺术门类也越来越应接不暇,音乐、美术两门传统课程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艺术知识的渴求。文化艺术传统是我们的根基,继承传统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深挖传统内涵、发扬光大传统艺术,开拓创新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拓宽艺术教学门类。但学年总课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合理安排上尽量多的艺术门类和艺术课时,这是个需要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增加课时数量,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安排艺术课时。我们分析统计结果发现:按照教育部要求安排艺术课时的学校,学生对于学校艺术教学现状的满意率普遍高于艺术课时量低于教育部要求的学校。教育部的规定是教育专家根据我国的国情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前提下做出的,应该说,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它对于中小学的艺术教学不但有指导性还有强制性。中小学校应该转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切实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置艺术课程、安排艺术课时量。 (四)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外艺术活动数量,增强学生艺术参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明确了艺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定位,我们还应该为艺术教育确立一个合理的目标,这个目标不能遥不可及也不能唾手可得,应该设定在一个努力就能够着,不努力肯定够不着的水平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既定的艺术教育目标,中小学校不能继续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应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努力拓宽艺术教育渠道,增加课外艺术活动的种类和数量,用艺术魅力和管理魅力吸引学生的艺术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我们建议不妨尝试阶段授课、专题授课、以活动带教学等多种灵活方式。 (五)规范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加大对社会艺术教育的监管力度。通过调查可知,社会力量在艺术技能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主导力量,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个现实,社会艺术教育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这个夹缝中不但能够生存,还能发展到如此壮大的程度,这必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应该说,这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之一。但是由于这个市场是一个自发的市场,从产生就存在着先天的不足,那就是缺乏一个统一的准入标准、规范标准和检验标准。虽然发展壮大,但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只能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如果任其畸形发展下去,总有一天,它会沉重地倒下。如今社会上的无照办学办班、无序收费、偷税漏税、坑骗学生家长等不良现象的日益增多正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切实行动起来,大力规范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加大对社会艺术教育的监管力度,使社会艺术教育真正成为中小学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的有益补充。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论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 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美术课程是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与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学前教育改革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职业院校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现状、课程设置、评价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学前教育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学前教育美术课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美术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没有自由发挥的想象力就无法培养形象思维。但我国目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大多仍在使用以前的教材进行教学,在内容上并没有及时调整和更新,绘画教程机械简单,多以临摹为主,理论内容单一,缺少想象力的发挥,难以进行个性化的绘画创作。总体来看,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不符合新形势下美育教育的需要。 2.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在职业院校中,大多数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学时,会对基础知识和技巧进行理论性讲解,偏向于纯美术绘画技能的学习,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跟着画,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较少与具体的幼教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忽略了学生技能的运用。实际上,美术基础理论的传授并不是美术课程的最终目标,而是应该向学生强调美术课程中的知识在学前专业上的技能运用。3.缺少足够的实践时间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都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美术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缺乏实践活动,学生只能掌握书本上的美术理论知识,学到的是模仿教师传授的绘画技术、描摹对象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而最重要的形象思维得不到发展训练,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知道应该真正从幼儿的好动天性方面去教学。实践活动是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大篇幅地讲解书本知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也很少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考虑到将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特点 1.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评价体系都必须围绕着其课程改革的目标展开。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大都是以绘画基础、儿童画、手工等内容作为培养手段,但不论课程如何设置,都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就是让学生掌握幼儿教师的美术基本功和激发幼儿思维的基本方法,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陶冶生活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本,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潜能开发、智力培育,三是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的教育,四是课程更加注重生活化、社会化,五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等等。 三、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1.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合理安排二者的学时,适当进行调整。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理论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很多相关专业知识,所以,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学时可以分主题模块,一个理论知识对应一次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大美术课程与其他相关技能的培养。学校可与幼儿园联系以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开展美术课程实践,比如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区角布置等,让学生走进幼儿课堂,在实践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2.增加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及思维训练方法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美都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主要载体,以地方特色为背景,将古人传承下来的各种资源加入到教学中,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删减,使得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可以对当地的风景、伟人事迹、民俗等进行艺术加工。 3.采用趣味化教学模式 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常人不屑于关注的事物,而且常常涉猎面很广,旅游、探险、考古、摄影、民俗、各门类艺术等等,从工作到生活各个方面。这些连带的丰富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美术课程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如果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反而会使美术课程变得呆板无趣。所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自然条件等,向学生展示不同境界的美,也可以组织学生出游写生、进行手工比赛、根据所处学期的节日进行主题绘画创设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好玩的方式,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创设情境,定好主题模拟体验,进行主题教学。只有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热爱,使得美术课程的教学环境更加愉悦、放松,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式多元化 “美国老师从来不担心学生画出蓝月亮,怕的是他们画的月亮与天上的月亮一模一样。”这是詹华如《美国教育为什么有后劲》中说的。很显然,他们的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相反,是被当做突破规范思维的训练手段,其结果是让他们挣脱了思维的枷锁。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目前许多美术教师会在课前搜集一些富有吸引力的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完成作业,严重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果教师让学生自主绘画,或是提供给学生一个主题,学生就可以遵循自己的内心进行创作。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为教师组,一组为儿童组,让儿童组的学生尽可能提出各种问题,教师组的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校可多设置一些美术选修课,或是成立与美术相关的社团,通过举行艺术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学模式中可以加入一些生活的元素,如折纸、制作收纳盒等,这些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小技能。 5.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美术的特殊性,在进行美术评价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作品评价没有硬性统一规定,因人而异,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针对学生在外实习的实践,考评体系应该更加全面,考评内容应包括美术教案,课程设计,幼儿园区域设置,幼儿园环境创设,园方、家长、幼儿评价等。只有通过这些直观、丰富的书面材料,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承担起一名幼儿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更能体现出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学水平。 四、小结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深化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各院校首先要认识到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更新美术理论知识系统,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作者:肖寒 单位:广西轻工技师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为人们所重点关注。作为幼儿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手工教学对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美术手工教学启蒙离不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因此,必须研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手工教学方面的知识,使得幼儿教育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并培养出更多优秀师资。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全面发展;美术手工教学 素质教育越来越被如今的社会所重视,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决定了幼儿素质能力的高低。而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幼儿,为将来的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首先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可以说,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1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目的 美术手工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即是审美能力[1]。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慢慢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有助于理解力、想象力的发挥。而在学生与美术手工教育接触的过程中,幼儿会提升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还有鉴美能力,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接触美的事物还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对学生的成长百益无害。美术手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和老师一起进行手工操作,学生处于幼儿的年纪,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都会模仿,学生会模仿教师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重复模仿着教师的动作,其动手能力也会有一定的增强。 2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就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育的现状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不足:一是学前教育中选择最多的是关于音乐方面的,对于美术手工方面的教学不是特别重视。这就导致美术手工教学的师资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二是在教学中错误安排课程,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强行的给学生欣赏一些作品或者灌输一些美术知识。这种做法过于看重基础,忽略了美术本身的趣味。这样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产生消极态度;最后是因为材料的缺乏,或者师资力量的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美术手工课程得不到重视。有的甚至没有设立美术手工这一学科。而在开设了美术手工教学的课堂上,其教师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按部就班的模仿,教的内容就是传统手工课内容,类似于折纸之类简单的手工制作。不论是课程的设立,还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都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合理的规划。这种陈旧老套的教学方法极大的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力,根本不能达到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育的目的。 3进行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美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必须有自主的原则。在进行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2]。但是因为学生是幼儿,发育尚不成熟,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合理加以引导。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调整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另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一下学生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对学生这种好奇心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非常自然的接受新鲜的美好事物的启发和熏陶。另外,好的创作环境和一个热心的鼓励,将会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职责,教授正确科学的美术手工基础知识给学生,然后呵护好学生的创作热情,这对学生日后美术手工方面的发展无疑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3.1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 美术基础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对一些基础的美术知识进行了解,然后就是对知名作品进行欣赏或者对作者的一些信息就行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偏向于这方面,让学生对于美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的知识面广泛,但是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化,一味的学习书面知识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在书本上,从而体会不到学习美术的乐趣所在。除了上述的美术基础以外,美术教学部分还包括了手工创作这一方面,其主要表现为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面。为了避免单一的学习书面知识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学生多多实践,让学生自己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出来。这样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巩固学生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3.2开创新颖的教学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面一点说到学习书本知识是一个鼓噪无味的过程,长久下去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美术的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开拓新的教学思路,想办法把枯燥无味的书本内容调剂成有趣味,好玩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举个例子,在进行手工绘画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们画小动物,那么就可以在画画的教学过程中,穿插着讲述一些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画蛇可以讲《农夫与蛇》的故事、画老虎可以讲《狐假虎威》的故事、画狼可以讲《狼来了》的故事。学生都是幼儿的年纪,心智不成熟,而讲述寓言故事是能够打动幼儿的方式,这样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懂得了真善美丑,也达到了传授美术教学的目的。这样使得美术教学有了一定的内涵,而不是仅仅是表面上的技能教学。 3.3合理借鉴民间传统艺术,“寓教于乐” 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创作方面,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3]。这一点上,可以把手工创作教学的内容融入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作品中。学生都在幼儿的年龄,恰是爱玩的年纪,既然是玩。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玩自己创作的东西。比如民间传统的皮影戏,老师可以先通过皮影戏这一经典的艺术作品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指导他们学习并且制作传统工艺品,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创作出的作品,表演不同的皮影戏。学生在享受到表演乐趣的同时,也有了创作上的收获。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工艺品来讲解对应地区的风土人情,或者一些特色文化,传说故事等。采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创作的能力和兴趣,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了解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一举多得。 3.4开办集体性展览 美术手工是一个技术性的特长,那么必将会有一个缓慢的学习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主动的不断学习进步。用画展的形式来展示学生们的成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赞扬,退步时要及鼓励安慰。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甚至得到了别人的赞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期待下一次更好的展示。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引导和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不断的了解、认识自己。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认可、并且赞扬。学生有了动力,才会不断的主动去追求新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画展开办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在团队中和别的同学互相交流学习经验,这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4关于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作用 学前教育是一个启蒙的阶段,这年龄段的学生都在幼儿的年纪,还保留着人的天性。而学前美术手工教育能够让这年龄段的幼儿体验到学习美术的快乐和美妙。学前美术手工教育除了让学生接触到周围环境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以外,还让他们有着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受任何束缚的去亲近生活和大自然,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美。并且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艺术的奥妙,激发出对美的创作热情兴趣。 5总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作为任何教育阶段的启蒙期,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美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锻炼了幼儿的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为以后的人才输送,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们应着重研究学前美术手工教育,可以说这几乎关联着社会的幼儿教育问题,对我们以后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有着不小的帮助。 作者:吴韧婕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优化高师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模式思考 摘要:作为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有着其独特的定义。它与专业美术教学不同,其教学内容更加浅显广泛、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也由对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评价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多方面评价。本文试图从以上三方面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模式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学前教育;优化;美术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家长们对幼师的要求已不仅仅是看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他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看护好孩子的同时还要传授多方面的知识。这就对作为幼儿教师的培训摇篮——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美术教学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幼儿园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它是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武器。但由于该课程起步较晚,正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片面、形式单一等,因此,对于高师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思考和研究。 一、完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与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不同,不是对专业技能、技法的反复训练,而是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它是针对未来的幼儿教师设置的,要求学习者既要学习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把所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当中。如何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其生活品质,同时又能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职业素养,成为我们优化教学内容所要考虑的问题。美术课程作为人文性质的课程对技能技巧的要求偏高,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要尽量广一些,浅一些,要能为他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开设一些简单的绘画基础,这里包括幼儿所接触的一些简单的绘画形式,我们尽可能广泛地进行学习,如简笔画、儿童版画、儿童国画、儿童手工艺术等。同时也应增设一些中外美术作品欣赏、民间艺术、简易动画、设计与工艺方面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完成艺术作品、欣赏经典中掌握必备技艺,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形式 美术教学的优势在于它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忽略了这一优势。他们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照本宣科,很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和社会,既缺乏对美的感知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社会实践,不利于营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教学,应根据其教学内容的不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教学时,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书画展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摩美术专业的学生作画,并与他们进行学习方面的交流。在进行儿童手工民间艺术的教学中,可聘请民间艺人进课堂,也可组织学生到民间艺术基地去亲身体验其中的神奇与奥妙。又如,在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校与幼儿园的合作之便,组织学生到各幼儿园实地参观考查,使学生在对幼儿园环境有了直观的了解后,再进行针对性教学,既能减少教学的难度,又能增强学习效果,使教学活动顺利进展。教学资源的开发要建立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就对我们的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根据课程目标,优化评价机制 学前专业的美术教学培养的是幼儿教师,是能够欣赏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新型教育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机制,从过分重视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转为多元化的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评价机制。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其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尽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尊重个性的培养。评价时要多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针对性地提出学生的不足。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优秀教育人才。 四、结语 美术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和内容不能满足本专业的实际需求。如何针对专业需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学前专业的美术教师,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强教学研究力度,增强教学能力,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到现代教育一线当中,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作者:钟丽娟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改善学前美术教育的措施,为目前学前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更为学前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学前美术教育受到重视,幼儿天真质朴,可以无拘束地将他们的情感生活画出来,所以,学前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儿童的情绪也可以在美术作品中得以体现,这加深了对学前美术教育的研究。 一、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美术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也日益受重视。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呈现多形式、多态势。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点内容之一,而美术课程更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除了学时有所增加,课程内容也更趋向于多元化、多样化。 二、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创造性思想的禁锢目前,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对美术教育的安排还存在以模仿为主的教学管理问题。表现为教师先画一幅美术作品,然后让幼儿照着模仿,以模仿的相似度进行考核评价。为了得到好的评价,幼儿往往摒弃自身的想象空间,配合教师安排,长此以往,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都被禁锢了。2.忽视幼儿美术观念的形成很多人认为美术只是单纯地涂涂画画,其实美术观念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种片面思想导致个别学前教育机构忽视对幼儿美术观念的建立。当然,幼儿师资培训不足也会影响到幼儿美术观念的形成。3.学前教育中美术专业教师师资不足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的教授一般由幼师担任,不会设置美术相关专业的人来讲授,幼师教育虽然包含美术专业相关知识,但与真正的专业技能有差距。这样的师资队伍使幼儿美术教育效果不显著。幼儿美术教育区别于成人美术教育,目前美术教育还存在以大众的眼光来判断,无法对幼儿进行启蒙式思想教育与引导。 三、如何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1.转变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观念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应有正确定位,转变美术教育观念,用可持续的、科学的眼光看待学前美术教育。政府应在学前教育中多加引导,学前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学习绘画之类的技术,而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为目标,用科学的手段引导教育,建立系统性教育教学体系。2.改进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学前教育应该分析教育对象的特点,幼儿普遍存在好动、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管教、语言沟通较难等特点,在安排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时,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方法,避免单一、死板;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利用影音资料帮助阐释教学内容;利用多种组合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幼儿完成的成果,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3.加强教师的能力及素质幼儿园应组织现有幼儿教师定期进行美术素养培训,稳固教师的专业知识,加强行业交流,建立长效合作的互评机制,完善学前教育的美术师资培养计划,设定多种培养方案,全面培养教师美术素质,为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发展培育合适的领路人。4.完善课程内容,增加有趣且符合幼儿需求的课程美术不单只有绘画,还包括各类动手制作的内容,如折纸、剪纸等。用多种材料制作美术作品,如蛋壳、花生壳、沙子、毛线、彩色玻璃、碎布条等。使用新材料进行创作,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的热爱及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发挥自己的想像力。5.改进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环节教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评价,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判定,而是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让幼儿之间进行多种交流及沟通,以幼儿的标准去评价,多给幼儿鼓励及信任。这种做法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观。6.注重幼儿艺术情感的创作方式一些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艺术很感兴趣,将其作为理解儿童心灵和情感的一扇窗户,特别是那些情感上可能受到伤害或经历了某种精神创作的儿童。这类儿童创作的素描、油画和雕塑主题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描绘自己和他人的方法,甚至他们用艺术材料进行创作的方式等,能为教师提供有关他们情感生活的线索,这些方面也是艺术治疗师关注的方面。 作者:邹琳媛 单位: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局直幼儿园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高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教学的实践 摘要: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尤其是对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的探究正处于最关键的时期。美术教育对学前幼儿有非常大的影响,其能够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对目前学前美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 一、美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材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占非常大的比重。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材内容不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幼儿园安排给幼儿的美术课时间也比较少;幼儿园没有足够的幼儿教师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幼儿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 2.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否顺利地将教学活动进行下去,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大都出自美术专业,没有系统学习过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幼儿园后,所学的美术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无法顺利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3.美术教学的方法太过单调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教学结果。但目前许多幼儿教师喜欢用让幼儿模仿自己画画的方法,这种方法枯燥无趣,很难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美术知识正多元化发展,教师却仍然依据陈旧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导致幼儿的思维被束缚。 4.“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在开展和落实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工作时,美术课程的设置也很重要。美术教师应以培育学生的幼儿美术教学能力为基础,对美术课程进行精心而科学的设计。但不少院校和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课程和绘画训练实践方面存在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教学的实践训练远比接受理论教育重要得多。 二、针对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 1.美术教育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不仅是为了教给幼儿简单的美术知识,让幼儿理解各种绘画技巧和方法,还要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2.对学前美术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 学校在给学前教育的学生安排美术课程时,应考虑到所学课程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幼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其教学方案要适合幼儿;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绘画技巧不能要求太高,要先教给幼儿美术知识,再让幼儿用绘画等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美术的乐趣。教师要对美术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规划,让幼儿学习系统化的美术知识,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3.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幼儿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做到以人为本,不仅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要挖掘幼儿的个性特点,注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幼儿都能成为独特的个体。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提高幼儿兴趣,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息息相关,因此,幼儿园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吸收其他方面的知识,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幼儿天性好奇,会提出许多奇怪的问题,并希望得到教师的解答,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若教师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就无法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评价一节课的时候,应更看中幼儿的表现能力,要想提高美术课的质量,就要为幼儿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因此,美术教学时,应将幼儿看作课堂的主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提高兴趣,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总之,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教学,是以培养优秀幼儿教师为目标,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教育的实际要求,成为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课程组成部分。 作者:郭晶晶 段伟红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措施 摘要: 随着我国幼儿园的迅速普及,我国也逐渐对学前教师提出了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尤其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此,在对美术教育的改革的过程中,要能够使学前教师熟练掌握扎实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同时,也要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研究各种开发幼儿思维的玩具和教学材料,从而使有效的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进行改革。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 前言: 尽管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各阶段的教育教学都有了相应的变化,到在对学前美术教学的改革中,却仍然存在很大问题,美术教学缺乏师资,教师缺对美术教学的创新观念,因而,使得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而在此过程中,也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无法合理的培养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使得幼儿对美术课程也没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导致幼儿不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就不会配合教师教学,因而,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改革,使良好的改革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心中。 一、关于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现状 在现代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许多美术教学的教师都自身专业不符,由于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的技能,教师在教学就无法有效的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教师也无法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这样学前美术课程的教学发展始终停滞不前。美术课程是一个可以培养人审美情操的课程,如果能够能够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就会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美育,也会使幼儿对美术课程产生兴趣,从而在日后积极主动学习美术课程,但现在美术课程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就要能够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从而在教学过程良好的培养幼儿的美术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影响美术课程发展的因素[1]。 二、关于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学课程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建立的幼儿园越来越多,这也就使得幼儿园的在某些专业课上缺乏严重的师资,从而导致幼儿不能全面的发展。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幼儿园也没有明确的教育教学方案,在对安排课时的问题上也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甚至某些幼儿园取消对美术课程的安排,将主科的课程代替美术课程。与此同时,在另一些幼儿园,由于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经常会出现一科教师担任多科的课程中,这也使得教师的压力增加,这样教师就不能全部的身心放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方面,从而导致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良好的改善和提升。 2、美术课程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 在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评价体系,教师就不能够根据幼儿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学,这就使得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这样也会导致美术教师无法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如果美术课程美术系统的评价体系,美术教学课程也就无法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从而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对美术课程的改革[2]。 3、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要想能够及时的有效对美术课程改革,教师就要能够明确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理解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但多数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对此毫不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将书本的知识讲授幼儿,而没有对教学内容拓展延伸,从而使得无法培养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教学秩序混乱,毫无规范性,幼儿也无法理解教师所教学的内容[3]。 4、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古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前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而这样就会使得原本生动形象的美术教学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发现学习美术的兴趣,既然而然就会对美术课程失去兴趣,而与此同时,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调动幼儿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美术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压制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使得教师无法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 三、针对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策略 1、建立完整的美术教学大纲 在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改革前,要能建立完整的美术教学大纲,这样才能使教师能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并教学过程中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样就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只有幼儿对美术课程产生兴趣,幼儿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对幼儿进行指导和引领,而教师既要能够及时的改变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也要能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美术课程的改革起到真正的教学作用。例如:美食教师可以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教学,《美术基础》为一部分;《儿童画》为一部分;《手工与应用》为一部分;将这三大板块合理的划分,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也可以让幼儿参与实践活动中,从而使幼儿能够发展学习美术的兴趣[3]。 2、适当的调整课程 在对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课时安排时,要能够科学合理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能够介绍美术课程,如果没有合理的安排课时,就会使得幼儿的学习压力增加,因而,要能对美术课程适当的删减,如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课程,可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教授,而将时间放在主要内容上,这样就好促进幼儿的美术学习效率。如每周两节或三节美术课程,但不要连续安排美术课时,在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后,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幼儿也能够在课后主动对对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预习。 3、改善幼儿园的教学环境 在对美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同布置学习的环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这样就可以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布置的良好学习环境,也可以使幼儿在学习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对美术课程的情感,从而能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加深自身对美术教学的理解和含义,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美术知识,而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带动每一个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要能够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也就可以做好美术课程的改革工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教学,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播相关教学的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在采用生动的语言对其进行讲解,使幼儿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教学内容,这样幼儿就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就要对其加大力度宣传,使教师能够改变传统教学观,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教师能够行动中落实美术课程改革,从而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与此同时,对美术课程的改革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使教师能够全心全意的教育每个幼儿,美术教师也要适当对美术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幼儿对美术教学的兴趣,从而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对美术教学内容探索研究,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在减轻教学压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美术课程的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学前教育的美术改革。 作者:吉轶 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美术课程 1.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进行设置 技工院校所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为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因此,在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引导,需要教师明确地规定好所有练习的内容,并按步骤演示给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把成品范画展示给学生,然后通过理论授课的方式讲授相关知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绘画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绘画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在学生对理论、技能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让其挑选简单的图例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遇到问题后教师再通过修改和示范的形式解决。例如教师教授学生彩色铅笔技法时,可以先展示给学生一副彩色铅笔作品成品,接着讲授彩色铅笔的特性、配色原理、涂色技巧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再通过图片及播放视频的方式分步骤讲解这幅作品的完成过程,以及在绘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临摹这幅作品,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纠正错误。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到了展示范例、理论讲解、播放视频、学生练习、教师演示等多个步骤,教学的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学生更易接受。 2.结合学生的美术基础进行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时没有美术方面的考核,对美术相关专业的技能没有要求。因此,绝大多数学生是没有美术基础的,美术课程开设时需要教师从初级的美术教学开始。教学内容要包含素描、色彩、各种美术工具的运用、各种画画种类的介绍等等,在美术教学设计中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多。 3.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设置 对于主攻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讲,通常情况下,美术课程的学习一般从几何石膏、素描静物等课程开始,逐步展开美术专业的学习。但是学生在学习初期很枯燥、单调,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也较难理解,因此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很难有愉快的体验。如果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开设的初期也按照上述方案进行教学,学生很难体会到学习美术的成就感,在多次的挫折下很多学生往往就选择了放弃。因此,在美术课程开设的初期可以选择《秘密花园》涂色练习这样简单易学的课程作为开始,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色彩搭配、调色等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较高,也很容易产生成就感,教学效果良好。 二、结合托幼机构的实际工作设置教学内容 检验美术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毕业学生能否满足托幼机构的教学要求、能否适应幼儿园工作的需求。在托幼机构实际工作中,有如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美术及美术课程的作用。 1.幼儿园美术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托幼机构工作后,首先要能够完成托幼机构的美术教学任务。通过开设美术课程,让幼儿学习色彩、素描、国画等内容,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还要通过油画棒、泥塑、等多种工具的使用,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感知能力。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的综合艺术素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要熟练掌握多种绘画工具及技法,这样在毕业后才能胜任专业对应的各项工作。 2.幼儿园环境创设 环境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教育资源,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更像是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班级环境创设上又有主题环境的墙面创设与游戏区域环境创设。通过环境的创设,可以把班级的墙面设计作为课程教学的延续。如在墙面上绘制各种卡通人物,让幼儿自己将这些卡通人物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从而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同时,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也可以废物利用,让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环境布置,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及动手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开设课程,让学生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进而让学生熟练掌握环境创设的技巧,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去。 3.幼儿园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也是幼儿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它的特点是有核心、有主体、有连续性和发展性。在主题活动中需要教师运用到较多的美术技能去制造道具,绘制各种动植物,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具体操作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学会方法,能够独立开展活动才是根本。 三、结合美术课程特点设置教学环节 1.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还没有形成具有权威性的教材范例,不同的学校在美术教学中选用的教材版本也不相同,教师们在美术教学中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挑选一本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教材的内容不宜过深,过深的教材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实际的工作中所教授的对象年龄较小,浅显易懂的内容更为合适。再次,幼教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涉及蜡笔、油画棒、彩色铅笔等多种画具的美术技能。因此,教材所涉及的面要广泛一些。 2.结合实际准备作业范例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美术教材往往以理论讲解为主,教材中穿插范画。教材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一是范例太少,无法满足学生临摹练习的需求;二是范例往往只有成品,没有作画的步骤,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材之外再准备一套适用的图册,图册的内容可以包含范例及作画步骤、使用的具体工具及方法等内容,内容越详细越好。这样可以有效、直观地帮助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3.理论与技能相结合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际的技能操作,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动手能力差,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作用。相反,教师如果只强调实际操作,不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水平提高较慢。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采用理论加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最为合适。 4.课程设置以课题形式进行 采用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后,美术课程设置可以尝试以课题的形式进行。大多数的技工院校一周开设2节美术课,一个课题可以安排四周,即8节课。第一周引入新课为主,以介绍绘画工具、基础知识讲解为主;第二周可以讲解示范简单的范例并让学生加以练习;第三周可以在前两周的基础上深入讲解知识点,加大授课的难度;第四周再进行复杂范例的示范及练习。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期有20个教学周,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4~5个课题。在第一学年可以开始色彩基础、素描基础、油画棒技法、水彩笔技法、彩色铅笔画技法、简笔画、线描画、国画等简单课题。第二学年可以开设较为复杂的课题,如水粉技法、水彩技法等,也可以从第一学年所授课程中挑选需要深入的课程进行课程延伸。第三学年可以开设卡通画、插画、黑板报、海报、美术字等难度大且与未来工作结合较为密切的课题。第四学年,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美术绘画的多种技法并能熟练运用的情况下,可以开设幼儿园环境布置、主题活动设计等课题。 作者:胡兆娟 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方法 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丰富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学素养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美术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中,还依然存在单纯技能训练较多,忽视了从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角度出发的教学误区。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不是一般美术训练的照搬,而是依据教育原则和儿童心理对美术资源进行咀嚼、消化的过程,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和美术教学能力,能够为学前儿童设计实施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那么美术教学课程构建的方法与手段都要围绕此目的进行。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设计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做到“一专多能”,这里的“一专”就是“要专”,即要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艺术领域有专长;“多能”是指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中尽可能具有多方的能力与办法。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独立的观察习惯 基础造型训练是美术学习的必经之路。但是高职学前教育的美术课每周只有两课时,无法进行一个长期的作业训练,且学生都没有美术基础,容易对单一的美术训练感到枯燥。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了解学习素描的目的、意义与作用,然后就将重点放在培养观察能力、构图能力、造型能力。调整课程结构,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短、频、快,每周安排新内容,提供不同类型的观察对象,训练学生观察事物,迅速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光影素描、结构素描、创意素描、速写写生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进行作业,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具备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色彩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色彩静物写生,打破常规从装饰色彩学起,并且把重点放在了色彩肌理,让学生尝试用水粉颜料、水彩颜料、油画棒、油墨、粉笔等各种色彩原料进行搭配,并与油、盐、水、牛奶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混合,看看会出现什么效果,画在不同的材质(素描纸、吹塑纸、玻璃、塑料等)上又会出现什么效果,利用不同的技法如滴、淌、流、刮、擦、揉、印、拓等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就是在这种不同尝试、不断创新中培养出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并且能够将这种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可以更好的引导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游戏性教学 儿童的天性喜欢游戏,玩中学、学中玩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游戏,能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我的美术课上,我经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很多的游戏环节,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耳濡目染,掌握一些组织游戏教学的方法。在三年级的教玩具制作的课程设计上,我放弃了传统的老师示范学生照搬模式,因为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手工基础,制作技巧对她们不是难事,关键就在于如何能有创意的自己设计运用制作教玩具。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从搜集材料到设计制作都由组员们合作完成,然后根据本组的教玩具设计游戏式教学并进行演示,有其他组来找出有点及不足,并进行评分,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是主动学,有了竞争,学生的积极性高,主动到图书馆、网上找资料,制作的作品和游戏很有新意。 四、体验式教学 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们的良师,还要是家长的益友,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些角色?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在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中,我请学生分别扮演老师,家长和孩子,让她们从角色角度对儿童作品进行描述、评价,由此产生矛盾、争论,在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不同的身份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感受,体会家长的心情,可以更科学地引导孩子、更理性地指导家长,对于幼教工作会有更深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控制现场能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特别是对于出去实习过的同学,能将她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同学老师展开讨论,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在这种体验式教学中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的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及方法。 五、鼓励教学法 我运用鼓励教学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语言,我们都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的资质不同,能力有高低,我会去找他的优点,创意不行的肯定技巧,技巧不精的肯定创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也知道要努力的方向。只有做到言之于物,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得到鼓励。第二个方面是手段,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希望得到展示的机会,这也是让学生得到鼓励与肯定。我经常为学生举办作品展览,也许水平并不专业,作品稍显稚嫩,但只要努力去做了,我都会尽力为她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都还是非常珍视这种机会,会花更多的精力去完善自己的作品。我还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以视频、图片的形式系统地保持下来,留作资料,给以后的学生参考,这些方式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进而更加努力的学习。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在掌握美术技能的同时还提高了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增加了对幼教工作的认知与信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我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也要进行更新换代,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什么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爱上学习、自主学习。 作者:丁晓景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论文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研究 1.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会对美术教学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对美术的认知。对此,笔者建议,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改革。首先,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个体差异性,对学生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将对学生的整体教学与个体教学进行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解决个体学生的个别难题。其次,教师应采取引导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识美术、了解美术、学习美术以及积极地探索美术知识等,避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单向教学方式。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对美术重难点知识进行定位,这样对于拉近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如,可以将一些影像资料、图片等作为学生绘画的精品模板,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作为参照物尝试去画,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精品模板的观点表述出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不合理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率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首先,应加强教学大纲的优化,合理修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并在原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美术课程教学规律,丰富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内容探索,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相比之下,实践教学内容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果更佳,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作用,而美术本身对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作者建议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应多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另外,要适当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应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充分引入网络资源库中的教学案例,不断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为提升美术教学效率提供支持,拓宽学生对美术的认知面。 3.对教学体系的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体系的改革,首先,应确定改革的方向,结合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实际教学情况等合理改革教学目标,打破以往大纲式的教学目标设置,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对教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等,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等为目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美术、探索美术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效果。再次,应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打破以往问卷考试的评价形式,要从学生的实践实习中进行评价。如,针对学生在幼儿园进行的试讲,对学生开展实践性评价,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进。另外,要通过丰富教学评价的方式,从多种角度、多个方向对学生展开评价。如,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总结等方式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工作高质量完成。 二、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幼儿教师的培养,更为关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主要是对幼儿教师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应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笔者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研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当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等几个方面的改革策略,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学前教育人才。 作者:崔贺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高职电脑美术学前教育论文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学前美术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解、辅导,学生临摹绘制为主,一幅四开大小、难度适中的简笔彩色画大约需要6个学时才能完成,有的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才能完成作业。这种教学形式费工又费时,会使学生的思想停滞,感觉迟钝,并且极大地浪费原本就很少的课时。现在一般中高档的幼儿园大都已实现电脑设备教学,环境美化也都是用电脑设计、绘制好后喷绘输出,或者采用幼儿园专用环保装饰墙贴,即便一个小小的指示牌都是用电脑雕刻的,既高档、防水,又方便清洁。手工绘制或制作的墙饰时间长了会变色、粘灰、脱落。以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观点和“形准”的评画标准,在快节奏的当下是有待商榷的。教学当随时代,现代幼儿园美术教学多采用电、光、声、影等多媒体综合形式或者在游戏活动中认色知形,很少用粉笔或者颜料手工绘制教学。笔者认为,学前的美术教学若主要以手工绘画和制作为主,是不太可能在极少的课时条件下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也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除了要拿出三分之一的课时用来开设电脑美术教学外,还要把音乐、舞蹈与电脑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设计一些美术游戏活动课程。 二、伊顿12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及电脑绘制 笔者以学前大专班上的第一堂色彩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步骤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电脑美术教学改革的方法。该教学内容如果按以往的教学模式,先讲解然后手工绘制、填色需要4个课时,而借助电脑教学只需要2个课时就可以完成,可谓事半功倍。学生既学习了色彩知识,又掌握了电脑绘图技能。学习色彩要从认识色相环开始,了解色彩形成的过程,即色彩是怎样从三原色开始,经过不同的组合出现间色、复色,又是怎样排列后形成色相环的,以及色相环对学习色彩具有哪些作用。认清这些问题,学生将会对色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伊顿12色色相环原理 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Itten)是一位瑞士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色彩大师,他设计的12色相环非常鲜明、直观地展示了色彩规律,把本来十分复杂的色彩理论简化得十分通俗,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它的构成原理是由红、黄、蓝三原色开始,两个原色相加出现三个间色,再由一个间色加一个原色出现三个复色,最后形成12色色相环。 2.电脑绘制步骤 第一,打开corelDRAWX4软件(简称CDR),在左边工具箱中选择基本形,在出现的基本形面板中选择梯形,按住鼠标左键向下拖动画一个正梯形,通过垂直镜像得倒梯形。第二,用挑选工具双击倒梯形,使之成为旋转状,按下键盘上的快捷键ctrl,垂直向下移动旋转轴心。第三,从菜单栏“排列”下的“变换”中选择旋转,在出现的旋转面板的角度框中输入30,点击“应用到再制”11次,得到图6的组合圆形。注意,倒梯形的旋转间距是靠移动旋转轴心的上下调节的,要想将12个倒梯形刚好组成一个圆,需要反复尝试。第四,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先填上红黄蓝三原色,先用挑选工具击活最上面的倒梯形,在调色板中点击黄色即可,图7为填充后的效果。第五,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在黄与红的中间填上间色橙色,在红与蓝中间填上间色紫色,在黄与蓝中间填上间色绿色,是填充后的效果。第六,根据伊顿12色色相环的色彩原理,在黄与橙的中间填上复色黄橙色,在红与橙中间填上复色红橙色,在红与紫中间填上复色红紫色,在蓝与紫中间填上复色蓝紫色,在蓝与绿中间填上复色蓝绿色,在黄与绿中间填上复色黄绿色。第七,CDR软件的调色技巧:在填复色黄橙色时,先填上黄色,按住键盘上的Ctrl键用挑选工具点击调色板中的橙色,即可在黄色中加入橙色,加入的多少与点击的次数有关,以此法依次为其他5种复色点击调色。第八,6个复色填好后,整体观察每个级别的过渡是否自然。如发现有的色过深或者过浅就要进行调整,调整好后用挑选工具框选所有图形,用鼠标右键点击调色板上的“去掉轮廓”按钮完成最后的制作。 作者:郑雨田 单位:荆州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美术手工教学学前教育论文 1.学前教育进行美术手工教学的方法 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微调,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提升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好奇心,乐于接受美的事物的熏陶和启发。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在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于这种好奇心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学到科学的系统的美术知识。教师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创作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积极呵护学生的创作热情,为学生将来的美术创作打好基础。 2.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 美术手工教学想要保证高效的教学质量,达到锻炼儿童能力的目的,就要依靠正确的教学举措。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有效的教学措施,做好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工作。 第一,构造情景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只是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任务,还要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来对课本上的知识以儿童能够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授。这样不仅只是传授了课本的知识,更吸引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在画动物的教学过程中,给他们讲一些动物的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等。寓言故事是一种很能打动学生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生动的了解善恶美丑,懂得真善美的真谛。使得美术教学不仅停留在技法表面,而是有了比较内涵的东西。 第二,结合地域文化,借鉴当地民间艺术,把传统民间艺术手法应用到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实践中。例如,甘肃的布老虎、山西的皮影、粤西的木偶戏等,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普通的手工材料,学习传统工艺的制作、表演过程,选取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故事背景加以创作,还可以让学生突破传统段子,自己制作简单的人物和场景,比如可以在皮影戏学习的时候,鼓励学生创作一出表现当今儿童在课堂上的可爱表现的皮影戏,让学生在即兴表演之余,收获创造的乐趣。带领学生进行木偶的制作过程中,除了对木偶的制作过程的讲解,也可以讲解一下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流传的神话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世界变迁的历史。 第三,练习布置画展,增强学生的整体能力。举办画展既能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热情,锻炼学生进行美术手工的动手能力,也能很好地考验学生在进行团体活动中的应变能力。在布置画展的过程里,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极有可能就是学生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考验。所以,现在就要对学生的应变能力进行实践锻炼,使得学生通过画展,不仅锻炼了美术手工制作能力,还在团体活动中学到许多与同学合作的经验,与他人交流沟通的经验。美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但锻炼了儿童的美术手工动手能力,还使得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得以加强。美术手工教学的实践研究,关乎全社会的幼儿教育,对于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有很大帮助,从而为我国当代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余海艳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心幼儿园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美术课堂学前教育论文 一、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美术教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学前儿童对美的探求。首先,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多采用讲解、板书、多媒体等的方式来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美术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了孩子们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美术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与美术这一要求非常个性化的艺术背道相驰,难以培养出具有活力、创造力的学生。其次,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点评学生们的作业效果来判断其对技能的掌握情况,而点评作业依据的又是专业的美术技能知识,“像与不像”便成为了评价学生作品的重要标准,只有那些画得像真实事物、画得像教师所画的作品才是优秀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美术教学完全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阻碍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再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美术材料内容仅仅局限于美术知识的范围,只看重学生能否掌握专业技能,而对其他知识的涉及则较少,其内容脱离了儿童的生活,使得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疏离感。传统的美术教材过于重视美术知识的严密性,使得儿童发挥空间较小,无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实施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意义 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儿童了解美、感知美、创造美。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可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逐渐培养他们对自然、社会中的美好事物的审美能力以及对艺术的热爱,使得他们在追寻美的活动中能够潜移默化地获得美的感染,陶冶情操,从而逐步提升了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 1.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美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美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儿童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引导和挖掘出儿童的个性潜能,发现、保护、发展并强化他们的艺术个性。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写生、记忆、欣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要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也能够锻炼儿童的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之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意志、求知欲、自信、独立、自我意识等。传统学科教学主要注重儿童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美术课堂教学,主要依据的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来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可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够培养其求知欲和对艺术的兴趣;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幅作品来培养其坚定的意志、耐心。建构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也有利于逐渐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来让儿童树立起良好的自信。 3.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儿童展现自我的能力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儿童一些美术技能,来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发掘美,并将其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建构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教师可将自己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内容与儿童的认知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通过各种鼓励方式,让学生们在美术学习和创作作品过程中,学会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展现自我。 三、建构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策略 美术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的教学任务,一是形式层面,即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掌握各种美术技能和知识;二是内容层面,即通过学生们的自我创作来让他们准确地表现出自我情感以及对美的认知。建构有效的美术教学模式恰恰就是依据美术新课程的标准巧妙地连接了两者,唤醒了儿童的审美意识,来让儿童主动建构自我的创造能力。 1.建构以训练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的有效模式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与实现儿童创造力和创作能力的提升。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们自我唤起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地发挥美术教育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们从不自觉创作转变为自觉创作、热爱创造的过程。首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们所要表达的情感来进行大小画交替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画较大物体时用小张纸来画,而画较小物体时用大张纸来画,以帮助儿童提高其构图能力。比如,在静物的描绘课程中,教师可以将纸裁剪为不同形状和不同尺寸的大小,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构图方法来画同一事物,即先将画纸尺寸逐渐缩减,之后再将画纸尺寸逐渐放大,注意画面主题要一致,以培养儿童对画面的驾驭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其次,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采取让学生画想象画与现实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以现实画为基础向他们讲授绘画的基本技能,然后积极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地创造作品,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儿童打牢基础技能,又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体验美、认识美,还要结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表现能力等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灵活调控教材,并运用各学科知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儿童进行想象训练,给学生搭建一个丰富的想象平台。再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绘画故事的教学模式,可选取一些诗歌、故事的情节或学生自己编写故事,然后让他们描绘连续的图画,以提升儿童思维的连贯有序,丰富儿童的表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但采用绘画故事的教学模式相对来说要比描绘单幅绘画有难度的多,然而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诗歌、故事等内容兴趣较大,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而提升儿童的创造能力。 2.建构以激发儿童兴趣为主的有效模式 兴趣是开启美术教育的大门,因此,美术课堂教学应实施以激发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利用学前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安排和设置一些感兴趣的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创设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之中,以游戏为题材进行绘画,以加强儿童的集体感和情感交流能力。比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画自己”的绘画课程,绘画完成之后,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来优化教学模式,以提高儿童的绘画水平和欣赏水平。比如在课堂上可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故事片、美术片,其屏幕上美好的形象、绚丽的色彩可潜移默化地促进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感的形成,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再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实际条件将教学课堂搬出教室。比如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参观美术展览,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感悟,引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冲动和激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自然带给我们的美,让他们对不同季节的树木、人物等进行描绘,使他们能熟悉美术的造型和色彩旋律。 3.建构以培养儿童造型感和色彩感为主的有效模式 美术教育对儿童造型和色彩的训练主要以形象感觉为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了直观图模式对儿童的造型感和色彩感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组静物,先让学生对这组静物进行观察,然后迅速打乱静物的摆放位置,之后让他们对这些静物进行重新摆放,这样便可以培养儿童对事物的造型感。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填色训练的模式,用以测试和训练儿童在色彩表现上的个性、情感,以强化儿童对色彩的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色彩表现力水平以及对色彩的敏感度。比如,教师让学生对一幅冬日的图画进行填色,有的学生会用偏冷的色彩,而有的学生则会选用较暖的色彩,之后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评,以便让学生自己能够感知不同色彩下的冬日主题,并有针对性的讲解一些色彩知识。 四、结语 美术教师对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不仅能够提升儿童的审美水平和美术素养,也为美术新课标的实施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探索。美术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去验证这一模式。为此,美术教师要积极结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以新课标为基础,来建构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前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开拓儿童的美术思维,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 作者:曹静 单位:河南省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思路 摘要:伴着“二胎”政策的热潮,学前教育专业在各大高校纷纷上马或升级,尤其是强调特色、重视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以及牢牢瞄准人才市场需求灵活决策的各大民办院校。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就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凸显的问题而言,笔者拟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希冀对教学实践与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应用型;技能人才;学前教育;美术;改革创新 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很多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民办院校也纷纷开设此专业。然而,由于各院校的历史背景、战略导向、学科优势和资源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在形成各自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单就美术类课程而言,诸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而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因循公立院校做法、教授内容与幼儿园需求脱节、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亟待解决。 1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及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有别于专业性理论研究人员,其更加侧重于按照特定领域的理论成果和技术规范从事非学术研究方面的工作,主要的职能在于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或构想应用于实践。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发轫之处,比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须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而非学术研究;相较于职业教育,其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幼儿园,其工作又有一定的启蒙性和研究性,因而这又不同于职业教育。 2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异军突起 从国家层面而言,近年来,国家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关注、重视和引导无疑会牵动诸多社会因素。很多大中专院校都接收到了这个信号,纷纷升级已有专业或新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同时,为了应对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加剧等问题,国家逐渐放开“二胎”。这自然也刺激了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异军突起。此外,作为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第一代,“80后”的生长环境、受教育经历也使得“80后”对于学龄前的教育尤为重视,这也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强、注重操作、强调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特征与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间有着天然的机缘,这是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遍地开花的另一诱因。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但很多院校在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和修订其专业培养方案时却出现了很多差异。一部分院校因本身便设置有人文或教育类相关专业,于是在美术课程的设置上要么平均用力,要么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突出某一方向的课程。还有一些院校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中,学科带头人或受教师自身专业优势的影响,课程设置被“绑架”,导致整个专业美术课程设置不合理。对此,相关院校应以国家教育部门提供的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自身特色和模式做适当调整,并请领域内的专家和一线幼儿园美术教师提出意见,最大限度地使本专业课程的设置科学化、合理化。 3.2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而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陈陈相因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许多民办院校尤为重视的办学方向,实践也能证明,这些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特色的同时,确实也为中国青年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也着实培养了一批公立院校忽略或不愿介入的专业人才。然而,学前教育专业有其特殊性,部分院校一方面强调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却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授实践和摸索中依旧借鉴公立院校偏重理论和研究的模式,陈陈相因。既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那就更应该因地制宜,在教学中结合自身生源与教学环境大胆创新,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特色和差异性,切不可盲目照搬外部经验。 3.3教授内容与幼儿园需求脱节 学前阶段的幼儿因其智力、心理、活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获取的信息也较为单一。如此一来,极具传播时效性的网络、电视等信息渠道便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认知。于是,儿童世界中,时下最流行的要素也就进入幼儿的脑海,其中有关美术、音乐方面的信息最为丰富。可是,多数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相对较短、缺乏建立长期合作的高品质幼儿园、资金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在美术课程的教授上一定程度地脱离了幼儿园和幼儿本身的实践与认知。笔者以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在美术课程的教授中一定要多做调查、加强教研,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保证同步于幼儿园的需求。 3.4课时不足、缺乏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会涉及基本造型技能、色彩知识、儿童绘画、纸工制作、泥工制作、布艺、综合材料画等方面的内容。很显然,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都与实践相关。众所周知,由于受教育对象的大脑与肌肉在熟悉和适应一定的技能时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偏重技能与实践方面的学习其所需时间一般也相对稍长。无独有偶,多数院校基于师资短缺或降低教学成本等因素考虑,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压缩课时的情况。原本科学合理的学时计划出现缩水,学生的实践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课时和实践环节是保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效果的生命线,相关院校应分清主次,划定红线,切实保证美术类课程的基本课时与实践。 4结语 美术类课程对于学龄前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中除了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理念外,也一定要遵循美术课程的教育规律,不断自查和反思自身在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解决,如此才能真正办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王航科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新法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于高职学前教育来讲,美术教学是极其重要和关键的,同时也是培养高职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和想象力最有效的方法,对提升高职学生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专业美术教学体系和方法依然存在大量的问题,这不利于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要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方法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整理,这样才能够强化高职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新法 在整个高职学前教育中,美术专业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开展这项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更多具有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美术教育人才。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教育改革逐渐深化,对高职学前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问题,不能够满足社会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所以,教师要找出全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美术教育人才。 1美术教学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美术是高职学前教育的重点科目,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与其他美术教学存在一定的不同,是按照教育原则和儿童心理来进行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美术技巧和美术教学能力,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为学前儿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美术教育课程。我国的美术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出了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也作出了改进和提升,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做到“一专多能”。“一专”指的是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领域上具有特长;“多能”指的是在儿童美术教育和儿童美术创作中能够运用更多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潜力。 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新法的分析 2.1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 在高职学前专业美术学习中,基础造型训练是基础。但是高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每周大约只有两节,要想实现长期训练就显得极为困难,况且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较弱,一味地进行训练会使其很快丧失学习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素描的意义和作用,之后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构图能力以及造型塑造能力方面;将课程的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每周的课时都安排具有特色的内容,提供不同形式的观察对象,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其能够快速掌握事物不同的特征,并且利用光影素描、结构素描、速写写生等形式来完成作业任务,为日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2.2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思维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是现阶段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在色彩的教学过程中,将原有的色彩静物写生形式加以改进,打破传统的束缚,让学生从装饰色彩开始学起,将重点放在色彩肌理方面,让学生尝试利用水粉颜料、水彩颜料、油墨等来做好色彩的合理搭配,将其与生活中常见的例如油、盐等材料进行融合,观察其效果;在颜料搭配完成之后可以在不同的材质上进行作画,看看产生的效果如何。利用不同的技法也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学生就是要不断地尝试和创新才能够提高思维创造能力,而且将思维创造能力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充分的应用,就能够正确地引导和指导幼儿。 2.3游戏的形式教学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是最好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要增强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开展游戏的能力,利用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在实际的美术课程上,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置游戏环节,这样就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其通过耳濡目染就能够掌握更多的游戏教学方法。在玩具制作课程中,不能照搬原有的形式,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手工基础能力,所以重点就是教学生怎样根据自己的创意来制作玩具。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从材料的整理、查找到设计制作全部由小组合作完成,之后将成果进行展示,由教师和其他组别成员来找出不足和优点,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评价。这种游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 2.4体验的形式教学 幼儿教师不仅是孩子们的导师,也是家长的益友,怎样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角色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体验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邀请学生来扮演教师、幼儿和家长的角色,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作品作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矛盾和争辩,但是学生就会发现视角不同,看问题的层面也就发生了变化,使得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身份,体验到不同的感受,从而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和理性地面对幼儿的家长,对幼儿教学工作有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与此同时,这也能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现场掌控能力的提升,准确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尤其是一些有实习经验的学生,他们对这种感觉会更加深刻,可以让他们谈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之后再展开讨论,就能够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由此可见,这种体验形式的教学能够增强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 2.5鼓励形式的教学 运用鼓励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首先是语言,众所周知,优秀的学生不是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学生们身上的闪光点找出来,将其扩大就是学生的优点和优势。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资质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就要善于找出学生的优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长处,给他们指出明确的方向。其次是手段,无论是什么水平的学生,都渴望得到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得到肯定和赞赏。因此,教师就要为学生尽量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如举办作品展。虽然说有的学生的作品还不够专业,但是只要学生有努力就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作为学生来讲,他们对于机会也是非常珍惜的,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也可以将优秀的作品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以后作参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富有成就感,对美术的学习更有积极性。 3结语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利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喜爱程度和兴趣,也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美术技能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增强他们日后参加学前教育工作的信心。 作者:郑华丽 单位: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美术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 摘要: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以培养儿童的美术能力。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情况看,美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较为有限,学生在课程内的学习难以达到未来工作岗位对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基于此,该文对当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拓展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学习途径 儿童美术教育是将审美和教育相结合,并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活动提高儿童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 一、《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指个人了解与学习美术知识之后,所形成的与之相关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以及参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包括与之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人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它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是因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为一种涂鸦式的抽象画形式,具有模糊性与不具体性等特点,这些与抽象绘画艺术的构成形式非常相似。对儿童的这种抽象绘画进行赏析,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因为这时画得像不像已经不能作为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了。抽象绘画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形式,它所描绘的对象大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观者需要从点、线、面的构成与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赏析绘画作品。所以,幼儿园教师需要立足大的美术观、把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此外,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等日常工作中,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力。2.基本的造型能力在美术范畴中,造型能力是指能够准确、概括、完整地把握物体造型的能力,通俗的理解就是对创作对象形状的观察、理解以及对物体外在和内在的形体结构的把握。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可见造型能力对于美术学习的重要性。造型能力可以说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如果连基本的造型能力都不具备,抛开绘画课程不说,就连欣赏课程或者手工课程都难以展开。如,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很多时候需要对作品中的造型进行赏析。又如,在开展折纸活动时,对于折纸图解的空间性解读和对折叠处在整个纸张中的大概比例的把握也对教师的美术造型能力提出了要求。此外,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一般需要教师参与其中,有些环节甚至需要教师绘制完成,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3.灵活运用色彩的能力儿童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更容易被鲜艳的色彩吸引。在美术教学中,缤纷的色彩对于儿童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对色彩的好奇心,积极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能够较好地感知色彩在各种对比、调和中产生的变化,并能根据需要正确地掌握和配置色彩关系,灵活运用色彩和搭配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阶段人们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人的情感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折射出人的心理状态。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心理系教授格罗姆在研究儿童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的实验中,发现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喜欢用色彩表示不同的心境状态。所以,幼儿园教师在正确把握色彩的情感知识后,能够通过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情绪和心境。4.扎实的手工制作能力手工制作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包括纸艺、布艺、泥塑等内容。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到要“解放孩子的双手”。手工活动对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概念以及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手工活动都是以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为基础,简化制作工具后发展而来的,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制作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制作。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虽然各高职院校在具体的美术课程学习模块与学时上有所差别,但总体的学习内容都是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在美术素养方面的要求为基础,由美术鉴赏、图案、绘画、手工几个方面整合而成。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美术课程设置情况如下:本课程的名称确定为“美术应用与实践”,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基础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美术欣赏和手工制作等。第二学年完成“应用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有简笔画、泥工、装饰画以及各种绘画形式的学习。第三学年完成“职业能力模块”共计32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美术教学法、教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美术活动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美术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这以前,美术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不受重视,即便开设了美术课程,也是倾向于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十分片面的,而且课时量较少。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况看,除了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其他学生的美术素养较为缺乏。而美术高考生也只是经过了几年美术造型基础的学习,这样的美术教育是有偏差的。总体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存在不足。基于这个情况,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包含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此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数量较多,按照教学计划,每周只有两个学时的美术课程学习时间。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课程呈现出学生美术基础差、课程学习内容多、课时量少等问题。美术课程学时是在整个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后安排的,要想通过增加美术课程的课时量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拓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拓展的措施 1.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 一般来说,兴趣小组是将课程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且对本课程有着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组织起来,在课余时间开展课程学习活动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学生人数有限,但是带来的积极效应是能够放大的。因为小组成员参加学习活动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小组成员通过兴趣小组能够获得成长,进而受到其他学生的关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能被带动起来。同时,教师可以将这种正面的影响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请兴趣小组的成员担任组长协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兴趣小组时,小组学习内容可以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并超前于班级的学习进度,这样兴趣小组成员在辅导其他学生时就能更加准确、有效。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不仅能够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于提升小组成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展美术兴趣小组学习活动前,应该配备负责教师。小组的负责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前做好计划,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特点,主要安排绘画、手工、欣赏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小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点,为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学习时间和地点上要有具体的规定,兴趣小组管理应规范化,保证学生准时参加活动,这样小组的学习活动才能持续开展。 2.举办画展 利用校园资源举办画展,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所,如走廊、空教室、教学楼大厅等,这样有利于画展的持续举办。画展看似只为个别学生提供了展示美术才能的机会,实际上它对于渲染校园艺术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都是有帮助的。举办画展前,应在校内广泛征集学生的美术作品。可以拟定一个主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不限制作品的表现形式,绘画、摄影、手工均可,为学生的创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与个性。虽然最后展出的作品数量有限,但在征集过程中,为画展做准备的学生人数肯定是多于这个数量的,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学生群体对于美术的关注与兴趣。同时,为了不打击落选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学校网站展示所有投稿学生的作品。 3.互联网课程学习 21世纪,人们的生活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影响人们的交往、工作和学习等方面。互联网有着资源丰富多样、时空跨越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优势,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时安排的有限性和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决定了教师只能讲授基础知识,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课后,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并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程继续学习。教师提供的互联网教学视频应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巩固课堂练习或延伸课堂练习。同时,教师可以借用微信平台向学生分享美术相关的有趣的信息,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完成的美术作业发到朋友圈,通过朋友圈与教师、同学、朋友甚至家人交流学习情况。互联网不仅能够为美术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改进师生交流的方式。 4.充分利用美术馆等社会公共资源丰富学生的美术欣赏活动 美术馆具备独特的教育资源,即艺术收藏品。美术馆开展的教育活动多样,除了陈列艺术品的形式,还有名家讲座、艺术家公开制作、开放工作室、公演会等,这是很多高校都无法具备的。美术馆有着相对先进的设备,部分美术馆还配有讲解员,并且场地较大,相较于美术课堂,可以展开大规模的美术活动。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利用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将美术馆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大多数学生的观展经验较少,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展活动。参观画展看似简单,不过是进入美术馆后走到每件艺术品跟前看一看,但学生如果以这种无目的的方式参观展览,最后有可能一无所获。所以,教师应该分三步对学生的观展活动进行引导:第一步,在学生参观以前,教师应该为美术馆的艺术展做一个导览,向学生介绍展览的基本情况和参展画家的简介。第二步,为学生分析、讲解艺术展的典型作品。第三步,针对此次艺术展览作品进行再创作。观展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展后的感受,再请学生根据此次艺术展中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使学生能够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5.手工体验馆 美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鉴于课程课时量较少,而且学校资源有限,如陶艺类的课程内容是无法在课堂上展开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到陶艺店或其他手工体验馆学习、体验。虽然这种学习形式需要消费,但新鲜的内容仍然能吸引学生。任何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方法、步骤的确定,从动手制作到不断修改和调整,都是一个提升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个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融是其他学科都无法取代的。此外,绘画与手工看似相去甚远,其实内容是相通的,主要通过色彩、造型进行创作。所以,制作手工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美术综合素质的过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将绘画、欣赏和手工等内容压缩成一门课程,而且在学时安排上仅为每周两个课时,要想进一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拓展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途径就显得非常迫切。笔者认为,通过上述学习途径,可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基金项目:2016年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园文化项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研究。 作者:赵一婷
经济统计论文:对企业经济统计有关问题的研究 1.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企业经济统计模式效仿于前苏联统计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相关部门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视为自身统计基础,进而采用一套自上而下统筹布置、自下而上逐级层层的申报报表形式为政府单位提供调控经济决策制定需要的各类统计信息。通过长期的实践该类传统统计模式体现出环节冗余、工作低效等弊端。虽然企业经济统计随着多年的发展实现了变革与更新,然而其原有统计体制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许多企业仍旧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的统计方式,将企业经济统计错误的理解为报表统计制度管理下的统计,缺乏对现代企业综合经济统计的科学职能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经济统计相关制度建设较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呈现出滞后发展现象,由于统计意识不强令企业领导层无法对经济统计工作提升重视力度、而将过多的将精力放在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上,忽略了统计工作的实践重要性。无法充分发挥新时期统计职能。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企业单位之间欠缺有效的交流沟通。同时从事经济统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差异性较大,缺乏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经济统计人才,一些经济统计人员队伍呈现出过于频繁的变动,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长效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的有限令经济统计工作常常呈现出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统计内容不够科学,无法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等问题。信息化时代,各类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涌入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优势辅助作用,其安全的系统模式、高效的运算统计能力恰好充分适应企业经济统计繁杂、细化的工作特征需求,然而一些企业却没能对先进科学技术加以充分利用,不愿意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更多,因而令企业经济统计方式单一,数据质量、工作效率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2.完善企业经济统计的科学策略 2.1更新观念,强化现代经济统计意识 为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经济统计理论的深渊影响,企业只有树立创新思想观念,把握市场动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风险、现代经济统计意识,才能真正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提升质量、提升效率,创设良好的实践效果。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我们应以人为本,合理制定统计规划,令繁琐统计工作程序得到良好简化,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企业全员的经济统计意识,令每位员工均参与经济统计系统的科学建设中,协调各环节的衔接配合。领导层应不片面、单一的强调经济指标的重要性,而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站在战略化角度,思考如何令企业获取长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非短暂的、一时的指标增长。企业经济统计专项工作应充分秉承科学发展观理念,强化理论基础建设,增强经济统计意识,为企业经营生产提供准确、清晰的价值化参考信息与决策辅助,同时应在具体实践统计工作中创新思维、创新方式,确保企业的科学、持续与先进性发展。再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令我国经济成为一体化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不仅应重视内部信息的统计,还应科学注重对外部企业各类信息的收集、统计,进而合理满足企业扩充发展、资源信息共享建设需求。统计信息可靠性仅具有一定程度的概率保证,倘若在固定样本容量状况下,统计的精确度与置信度相互矛盾,同时统计决策与预测同样具有风险性与偶然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还应科学树立风险意识,制定风险防控体系进而有效的令统计风险得到化解。 2.2扩充视野、创新运行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政策支持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经济统计应进一步扩充视野、扩宽口径、树立大容量、打同级宗旨,进一步拓展经济统计范畴空间,引入外部环境统计,对其资源环境、外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法律与人文环境进行充分的考核分析,进而强化了解,能够依据未来环境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研究与正确判断。企业经济通知模式应打破传统报表体制局限,科学成立与企业相适应的信息统计管理中心,采用主体集中管理、辅助分散管理,分散与集中结合的管理模式,应用存储、传输、信息处理先进技术健全企业的经济统计全过程。企业管理与企业经济统计密切相关,只有各部门关系顺畅、各方配合协调,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才能实现进取与提升,同时,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优惠加速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实施结构组织调整,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组合各项资源,才能真正为经济统计工作创造良好、健康的软环境,促进管理水平与经济统计水平的同步提升。 2.3完善经济统计内容、健全指标体系,创新统计手段与人才管理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基本内容涵盖对活动条件、投入产出及经济效益的统计等。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其经济统计内容逐步呈现出同现实不相符、不适应等问题。为有效杜绝该现象我们应继续拓展企业经济统计实践内容,体现新时期经济信息特征。例如引入应用!水准统计、周期统计、虚拟运作、电子商务统计、无形资产、创造力、科研力、凝聚力统计、筹措能力、增值力、环境、资源影响力、创新能力等内容,切实丰富企业经济统计内含,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在统计描述功能建设层面我们应抓准各指标联系,完善构建统计指标体系,丰富量化评价、测评、分析与判断功能,积极运用现代化统计软件、工具充分识别企业经营生产能力,为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决策制定提供良好辅助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统计拥有了更优势、更先进的软件与硬件保障,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例如决策支持系统、ERP技术、网络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为经济统计提供更先进的实践方式,丰富实践思维,为企业创设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及动态实时监控系统,进而展开对企业经营管理运行状态的监测、定量检查及预警,揭示企业深层次偏差及风险因素,为企业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进而促进企业经济运行的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知识产业与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唯有加快更新、持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永远占领行业制高点。经济统计专项工作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辅助与信息参考,因此为适应企业转型,领导层、统计工作人员只有强 化重视,勇于发掘不合理问题,树立创新统计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运用科学统计方式与手段,才能准确反应企业日常经营生产活动信息、内容,推动企业统计实践工作向着更新、更强的方向科学发展。 经济统计论文:对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探讨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针对特定系统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该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推测,为决策的提供参考和依据。统计是为对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是统计学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个应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做好国民经济的管理,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如何提高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首先依靠的就是科学的管理方法,而统计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同等重要。事实证明,统计是管理国家、经济和企业的重要工具,人们只有有效的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才能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统计在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性 统计是人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工具,也是我们制定各项经济计划的数据基础。统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的情况进行调研、整理、分析,提供统计数据,进行统计监督或预测。加快统计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统计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成果等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的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统计学都有用武之地。 二、国民经济在统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统计管理体制落后 统计有外向性的特征,因此影响着统计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国家所设定的宏观报表和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不相匹配,因而导致企事业单位的统计部门,做的工作仅仅是完成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而已。现阶段企事业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主管部门的许多报表,服务的对象也是政府工作部门,对自身的生产运营作用,并没有占主要地位。统计工作并不是为自身决策和管理来服务的。这种外向性从某个角度反映了统计工作的单一性和机械性。 2、投入不足,人员流失严重,基础薄弱 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许多企事业的统计部门被撤消,或者与其它部门合并,大批统计人员下岗或者分流,这样就无法完成对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还有获取信息的渠道闭塞,不规范、失真的数据信息,使得统计结果毫无利用价值。各单位的领导者,也不愿意花时间在没有短期的利用价值,而长期又不可或缺的工作上,由于领导者的不重视,投入少,很多统计部门实际上名存实亡。 3、对统计数据分析的深度不够,无法挖掘有价值信息 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但很多统计工作还没有长足的发展,还习惯于对数字的简单罗列,缺少深层次的总结分析;多数统计人员已经习惯了确定性的结果分析,缺少不确定性的分析。统计人员的大部分工作仍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统计报表,统计分析工作做不到深入挖掘,所以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加上信息量小,精度低,预测能力低,又对事物缺少动态的评价,根本无法满足在竞争环境下的需求。 三、如何加强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 1、完善统计体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的统计职能都是由计划部门来完成的,信息的传递方向是由下向上单向运行,经计划部门汇总后上报给领导,并负责对外报出。这种运行机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必须要进行彻底改革。一是单位要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有针对性的搜集、整理;二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建档,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信息的价值含量;三是加快单位内部各部门信息的传递速度,让信息的利用范围扩大。 2、提高对统计人员的重视程度 系统、完善的统计工作,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统计人员来完成。对于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严格审核,保证质量。要定期举行员工的培训,确保统计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统计理论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单位领导要注意给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学习与统计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和计算机知识,鼓励统计人员参加相关的职称考试,获取更多的技能。 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程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事业单位要把握好机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建立符合企事业单位自身需求的数据库,以达到全方位的收集信息,加快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提高数据质量,从而为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提高管理水平。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以至于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它在推理和预测方面所展现的巨大优势,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的关注。 经济统计论文:分析经济建设下的经济统计的应用 一、我国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就在当今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学在其中的应用情况开说,我国现在的经济统计应用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一个表面阶段,如果想进一步让经济统计学服务经济建设,就需要研究人员和教育人员一起努力。要想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就必须要抓住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通过不懈的突破与应用经济统计学去解决和改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统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却只停留在便面,不够深入,经济统计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被研究,如此才能在经济建设这个没有硝烟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该是研究我们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统计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基础薄弱,但在不断发展中,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已经有所好转。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和经济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方法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正在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发现经济问题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有效地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二、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要是有关数量方面的信息以及数字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开始于国民收入统计,早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建立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他采用从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复式核算的方法,但是在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上尚不够成熟。为了避免这一缺点,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首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提出了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反应此问题。1759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魁奈编制的《经济表》理论,反应了从在生产过程和部门投入产生角度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学术思想。 经济统计学经过长期的演化,到1940年左右初步形成国民账户体系,并且,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指导下,形成了当今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在2008年得到了重新的修订。 就我国的统计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原本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努力,1992年,我国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用方案。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也在逐渐的完善。 三、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因此,它可以为收集经济研究上所需的数据提供有效地方法。只有采用定性分析才能在研究经济学上取得显着地成就。想要开展定性研究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库,这就需要统计的帮助。二,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现象,为了对它们进行分析数据,以便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三,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基础。任何新得出来的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有经过验证后才会成为绝对真理。因此,这些理论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和核实它的准确性。 总之,经济学是离不开数据的,然而,统计是收集数据的,如此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四、经济统计学今后主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由此可见,在此方面有空白就有机遇。究竟,今后我们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我国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充实的完善,对非市场产出、金融证券服务、环境经济综合的核算。大的方面还有统计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统计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政府统计工作的研究等。 面对这些经济统计学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在寻找捷径的同时,也容易迷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在利用统计学服务于经济学的同时,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利用统计学中的数字的出的结论需要用语言总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坚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当今形势下,经济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断增多,涉及到的信息在不断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这就给经济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据,同样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过统计学中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才可以服务以后的研究。 统计学不仅可以应用在经济上,在其他领域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都没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经济的研究没走一部都需要数据的支持,由此可见经济统计学意义的重大。如果没有统计学的支持,经济的研究寸步难行。统计学的分析及研究离不开数据,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主要工具,所以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重要。经济统计的应用提高一小步定会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步。 六、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体制,需要对经济的研究有许多的空白,想进一步研究经济的发展形势就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数据的主要来源大多数都是通过统计学来完成的,所以,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在经济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我国在经济条件的应用方面还不够深入,但相关人员已经提高了这方面的认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经济统计的应用一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统计论文:探讨我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问题 引言 随着我国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的企业也走上了信息化的发展之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核心内容,经济时代的发展也为企业的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企业的统计工作需要开展创新性的统计,企业统计提供的是统计信息,在统计工作中使用创新的方式能够实现企业经济与时代的共同发展,使得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出来。 一、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我国的企业统计工作起源的时间还算比较早,这主要是取决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程度,前苏联是这项工作开始发展的最初时期,在这个时期,统计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统计理论的基础,但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在这个时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而政府的统计就作为了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这种统计的模式是以一套表的形成为基础,此表的形成是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层层上报的模式,这些表能够为政府提供一些统计信息,这些信息更利于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企业统计经过了多年的变化,但统计的原有制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在新的统计中,统计的要求在不断的增加,企业的统计工作任务也变得更加繁重,统计人员在这种形势下,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企业各项统计任务,统计人员在完成统计任务的同时要不断的探索统计工作的创新方式,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统计工作,但一部分企业的统计工作仍然存在问题,工作状态欠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过于重视工作中要上报的统计报表任务,大多数都是应付心理,由于统计数据比较复杂,以致企业统计工作的内容过于复杂,而且有些指标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很多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在实际的情况下,有些数据可有可无,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够实现统计工作的人机结合,从而保障企业统计工作的发挥。 二、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可行性 1、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 作为最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根据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以及世界观来促进中国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中,创新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是其最重要的观点。所有的企业都应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自身的发展观点,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可一味地追求单方面的指标,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为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所以,当今的各类企业都应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思想保障,为企业的发展经营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使其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将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以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为技术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高新技术、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浪潮改变了整个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显然成为了企业经济统计发展的坚实基础。在信息科学领域,计算机技术的长足发展给予了企业经济统计创新良好的硬件和软件保证;在管理科学领域,ERP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而数理统计科学的进步更是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3、以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为环境支持 由于企业的管理与经济统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协调好、捋顺清各部门的关系,企业的经济统计才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伴随着当今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新思路、新方法在企业的管理中应运而生。在管理模式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调整,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令企业的经济经营环境得到了较高的改善。 4、各级政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统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级政府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大。作为实体经济的企业经济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管理和企业经济统计始终是各级政府关注的课题,因而各级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发展和完善,这使得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有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三、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主要内容 1、思想观念的创新 受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统计理论的影响,企业往往只把完成国家和上级布置的任务作为经济统计功能和作用的体现,导致企业经济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新的经济统计观念尤为必要。 1.1科学发展的观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统计工作,必须明确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企业要完善对统计人员的管理,不仅要建立统计人员的培训规划,还要通过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在企业经济统计的实际工作中,要多考虑人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规划,简化过繁琐的工作程序。全面的发展观要求企业引导广大员工充分重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使每个人都参与到企业经济统计系统的建设中去。协调的发展观要求企业经济统计的各个环节协调有序的进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1.2市场观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飞速发展,而且我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国企业经济统计不但要重视企业内部统计信息,还要重视企业外部各类信息,大型的有着海外业务的公司尤其要注重国外市场的信息。另外,企业经济统计信息不仅为本企业服务,也要为其他企业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3风险观念 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统计的置信度和精确度是相互矛盾的。统计预测和决策也具有偶然性和风险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树立风险意识,注意方法和化解统计风险。 2、企业经济统计内容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基本内容的不断拓展,并将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真实的反映出来,其中还包括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的反映和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的反映等。 3、企业经济统计功能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主要功能包就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创新评价功能,这种功能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 程的评价,这种量化的评价需要判断和测评,这种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出来的;分析功能就是指企业的统计人员应使用先进的统计软件,运用科学的手段,对企业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 4、企业经济统计的方法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方法创新就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例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技术推动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能够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5、企业经济统计的人才管理创新 统计人才在管理上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人才要在素质上创新,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统计人员通过培训要能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掌握现代统计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 结束语 当今是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企业的改革也得到不断深化,伴随着这些变化,使得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要使企业能够长远地发展下去,必须要做好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要及时地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所有的企业经济统计人员都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统计论文: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一、引言 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现状 在全球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尤其是我国人均资源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单位GDP的能耗、水耗等又远高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就更大。因此,对我国来说推行循环经济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如何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也是摆在统计工作者、学者及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从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理论和实践现状分析着手,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建立一套重在可运用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对我国各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成熟和完善起来。许多国家通过制定相关循环经济的法律和法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引入我国,当时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不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粗放生产、快速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对于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的中国而言,是不得不放弃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成为我国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循环经济思想引入我国不久,一些统计工作者、学者、相关机构,就对循环经济指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中国人民大学田金方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进行了理论上探讨;北京大学王奇等以物质流分析(MFA,Material Flow Analysis)为基础,构建了评价循环经济的指标:循环指数;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安乐针对辽宁省的实际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结合辽宁的实际进行评价和试测。国家行政机关牵头,相继组织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有些地方也针对区域实际制定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如厦门、山东等。有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制定了与循环经济建设相关的指标体系,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等。 综合学者、统计工作者和国家机关出台的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讨论。 有的文献认为循环经济指标体 系应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等各方面指标,体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但这样的指标体系可能使我们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资源化方面的努力被诸如金融危机等一些非循环经济影响因素所掩盖。如果只关注资源利用、减量排放等代表性指标而不涉及社会发展等指标,又会被认为缺乏完整性。 现在讨论循环经济指 标体系问题的文献作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环境管理与研究的学者,一类是从事统计研究的学者。前者往往对循环经济中的“循环”的特征把握较好,而后者则对“经济”的特征把握较好。但循环经济整体的内涵特征的把握,仍值得探讨。 从现有文献看,指标的选取、权重的估算等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使最后测算的各省市循环经济指数存在较大偏差,可比性、可靠性不高。但理想化的指标体系又存在数据获取困难、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贺卫方:《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现有统计指标体系来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其优点是可以很快核算出全国或区域的循环经济指数,并可以进行历史比较。但现有的统计指标能否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仍是值得怀疑的。从长远看,重起炉灶建立一套全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统计制度,方为彻底解决之道。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我们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具体指标的选取应建 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指标体系应能全面涵盖循环经济发展论文战略目标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有科学依据,并充分体现3R原则,指标应目的明确、定义准确,所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必须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考虑其科学性的同时要充分体现指标采集的可操作性。数据来源主要是政府历年的统计数据,选取的指标数值最好是能够直接获得或者通过计算、修正后可以获得的。 循环经济涉及自然资 源、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因此必须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的各个方面,既要反映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也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时,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 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简单明了。应选择能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特征的主要指标形成体系,摒弃一些从属指标,避免发生指标与指标的重叠,强调代表性、典型性,使指标体系简洁易用。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 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一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列比较,说明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下,统计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口径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依据循环经济的涵义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框架应在分层基础上确立具体指标。因此,笔者认为,从全面评价循环经济水平出发,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减量投入;三是废弃物减量排放;四是资源循环利用。 按目标的大小分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控制层-指标层,组织成树型结构的指标体系。目标层是最高层,即规划实施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控制层,包括四类: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减量投入;三是废弃物减量排放;四是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层是根据不同的目标所设立的终极指标。 在控制层指标的设置方面,又可分为两类指标:主体指标和扩展指标,它们有区别又有联系。主体指标是指与循环经济3R原则直接相关的评价系统,即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它们直接有效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扩展指标指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扩展指标不仅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全面的描述,而且是与主体指标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指标,是主体指标的完善和必要补充。 考虑循环经济涉及范围广、行业跨度大、数据搜集较困难的现实状况,在尊重科学性的前提下,选取一定的代表性强、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或现有资料加工而成的指标,构成评价体系。否则虽有理论上完善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但资料无从搜集,更谈不上指标数值的科学性,终级的指标也谈不上可信度。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从少而精开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依据上述的思路选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为此,我们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中,选取目前易于取得数据的指标,构建循环经济指数,并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标准是判断 循环经济实现程度的依据。确定标准值的主要依据是:(1)根据党的十七大确定实现全面建设奋斗目标新要求,确定相关指标的标准值;(2)对于一些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发展指标,应尽量参照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确定标准值;(3)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标准值;(4)国家管理机关制定与循环经济相关指标标准,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及《“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建设部《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5)参考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影响较大的循环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确定标准值,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见表1。 五、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运用3.指标权数的确定。 往往存在不可公度性,通过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就可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采用指数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数法是将指标的实际观测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来求得各项指标的评价值(个体指数),即:正指标:评价值=(指标观测值÷指标标准值)×100逆指标:评价值=(指标标准值÷指标观测值)×100当某项指标经过指数法处理后的指数值大于100时,只取100作为该指标的评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使个别指标的超常发展掩盖其他指标发展的不足。经过指数法处理的指标都化成了类型和数量级相同的指数,既满足了指标的公度性,同时还可使不同时期的评价结果具备可比性。 常用的指标赋权方法有多种,按权数 两类赋权方法各有优缺点,不能简单地认为客观赋权法一定比主观赋权法优越,应根据具体问题的评价监测目的、研究对象的特点等因素来选择适宜的指标赋权方法。我们对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结合循环经济涉及的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这两种方法的利弊,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主观赋权法,并由专家按以下四项原则进行赋权: (1)3R相关性原则。相关程度大则权重大。 (2)可靠性原则。数据来源可靠性高则权重大。 (3)关注性原则。百姓、政府关注的指标则权重大。 (4)可控制原则。相对可控度高的指标则权重大。 依据上述赋权原则,首先对13个二级指标所属的大类确定大类的权重,考虑循环经济的内涵及主体与扩展指标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四类的权重分别为:0.1、0.3、0.3、0.3。然后对类内的每一指标分别给予权重,具体见表1,每一指标也可直接计算权重。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选择线性加权法 作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线性加权法的优点是使用广泛、操作简明且含义明确。在计算每一指标在标准值下的个体指数,乘以对应的直接权重(大类权重乘指标所属类内权重之积)之和,即可得到所评价地区的综合指数,也可计算四类的综合指数,对每一地区的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对比和分析。 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综合评价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中,有两类情况需要说明:一是我们强调科学性但又要可操作,如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等统计指标由于未列入现行统计体系,缺少相关数据;二是实施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少而精为基本起步,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表中指标进行排队和筛选,对号的指标建议分步实施,具体处理方法:操作试行期(三年),在指标体系中列举,暂不进行计算;完善补充期(两年),对现有统计报表中增加相关核算的内容,核算时暂利用现有相关统计指标替代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的指标。如采用小范围的重点调查取得相关比率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取得能反映资源回收与再利用基本情况的资料;正式实施期(第五年起),根据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要求,逐步完善统计制度,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取得相关的统计资料,并进行具体的核算,评价体系应随着时间及具体问题逐步调整,以便使其更科学、更完善、更符合客观实际。 (1)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广东,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强的地区,这七个地区的评价综合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优势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投入方面,由于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比较均衡。 (2)海南、福建、河南、吉林、湖北、黑龙江、四川,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强的地区,这些地区的评价综合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四个方面发展不全面,各有高低。 (3)河北、云南、湖南、广西、辽宁、陕西、安徽、江西、重庆、新疆,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前面的省市有一定差距,造成评价综合指数要低于前面的省市。 (4)内蒙、贵州、山西、宁夏、甘肃地区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最差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和社 会发展方面比较薄弱,同时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均处于劣势,造成其最终指数最低 经济统计论文:谈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 统计是一门通用的基础课程,现已成为众多管理类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统计创新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育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统计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统计学教材应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开设统计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材的创新,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不要忽视统计概念的准确性及统计术语的标准性,注意处理好统计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二)统计学教材内容应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 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分析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相对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趣味盎然。统计学教材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是相当必要的,在讲解立体或案例过程中同时应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EXCEL基础上进一步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有机合专业知识讲授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统计教学存在着统计教学与相关专业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统计学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思想与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之后,在遇到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二)教师有机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教学 为了推动统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统计学没有上机操作的要求,有些统计学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还有些老师由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对掌握统计软件有一定难度,学习统计软件有畏难情绪,就不介绍统计软件,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种现状与市场对统计的需求相悖。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讲授统计方法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注重统计方法在其他各个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启发式教学,学会按照个体与总体、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向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为元素的教学体系。利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一定知识基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找到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 (一)通过笔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1.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是经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应安排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 统计学教学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达到统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经济统计论文:对企业的经济统计问题研究 近些年来,经济统计的改革也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统计职能、统计范围,还是统计手段、统计方法,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有了显着的变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较好的增长势头,即使是遇到了像2008年这样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我国的经济也能完成8%以上的增长。这些经济增长数据正是来自经济统计的结果,在有关经济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离不开统计的身影。在企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统计核算作为企业核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离不开统计工作,而企业统计正是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做好企业的统计工作,相当于是统计工作完成好了一大部分。可以说,企业的统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企业统计应该是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迎合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企业的经济统计策略和手段,使得企业的经济统计能够很好的为企业服务,促进其不断发展。 一、经济统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经济统计工作的支撑。经济统计是企业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就意味着,经济统计在企业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经济管理问题。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需要随时对企业经济相[:请记住我站域名/]关的情况进行统计和核算,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企业的经营成果、经营规模以及企业的发展水平。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计划还是长期战略的制定来说,经济统计结果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不仅如此,企业还可以通过经济统计,来科学的监测和分析企业的运营情况,从中找出问题,进行解决,使企业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来说,无论是我国经济,还是我国企业都得到了较为快速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的统计工作也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企业统计能够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出重要的力量。 二、我国企业的经济统计现状 改革开发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归功于我国采取了正确、科学的制度和措施来进行体制改革,政府把好了经济发展这艘大船的舵,使得我国经济这艘大船能够断的向前驶去。经济统计始终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统计手段和统计方法逐渐与国际接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企业经济统计的发展滞后与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有这样一个很明显的规律:企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一致性。当我国经济发展得好的时候,我国企业也发展得快,规模也扩张得快。但是企业的经济统计和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保持很好的一致性。虽然从整体上来讲,企业的经济统计与企业的发展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统计的发展是滞后于企业发展的。即使是到了现在,我国也没有一套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制度,可以给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展开和实施提供依据。企业的统计方法,也还是传统的那一套。一方面是企业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经济统计的缓慢发展。很多企业现在采用的经济统计方法仍然是传统的那一套,即运用储运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体系来对企业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统计。而事实上,这种方法是针对经济企业制定的,在这种类型的企业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而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其实并不能很好的适用。 (二) 企业的经济统计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的道路,而这种经济体制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经济统计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企业长期各自为政,互不交流和学习,陷入到一种自我封闭的发展之中,而不知道外界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应变能力逐渐变弱,也变得逐渐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统计口径不仅很细而且很窄,不能完全反应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现代经济统计的概念更是相去甚远。也就是说,我国企业的经济统计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完善的体系,而是一种比较片面和狭隘的统计。 三、企业的经济统计策略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经济统计制度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企业制度也对经济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经济统计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来推进企业经济统计的改革。 (一) 经济统计功能的改革 企业经济统计最主要的三个功能是评价功能、分析功能和描述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分析功能,需要统计人员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科学的、先进的统计手段和方法,以及先进的统计软件,来展开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运用合适的工具来对企业的现在情况进行分析,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尤其是预测企业未来的走向,而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从而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描述功能则是统计功能的基础功能,主要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准确的描述出来,并且准确描述和把握各项统计指标的区别和联系,将统计指标全面化、深入化,对传统片面的统计指标进行深入改革,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二) 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在现在企业中,已经不再适用。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先进、科学的经济统计方法。现在是21世纪,是网络时代,在经济统计中,引进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必然,也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对经济统计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技术都对企业经济统计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在笔者看来,企业资源计划对现代企业的经济统计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企业中运用企业资源计划,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企业资源计划也是企业信息化最成功的软件之一。 (三) 经济统计运行模式的改革 要改革企业经济统计的运行模式,首先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与限制,而不再是依赖企业统计报表来进行企业的经济统计,要从思维上打破这种局限性。尤其是对企业的统计人员来说,要有信息化管理的思维,构建并且运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经济统计,形成“集中管理为主,分散管理为辅,两者有机结合”的企业统计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的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完善和健全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使得我国经济统计能够为企业发展更好的服务。 四、 总结 经济统计对企业的发展来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经济发展现在遇到了好时节,我国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好时候,所有限制企业发展的因素都应该排除,经济统计更是应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在本文中,关于企业经济统计问题的探讨,也只是出于比较浅的层面,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专家、学者加入其中讨论,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经济统计论文:探析企业经济如何更好的实现创新性统计 【论文关键词】 企业发展 统计工作 创新性 【论文摘 要】 在快速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领域内,如何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营运作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逐步成为现代骑着领导者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现代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是关系到企业经营决断、发展走向等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打破固有的传统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的创新性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本文将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如何实现企业创新性统计工作进行简单的论述,以供参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行业间的贸易经营活动往来关系日渐密切的同时,也使得市场竞争日将激烈。此外,原有的传统人工式的工作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经营行情,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创新的重任。 1.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进行创新性改革的必要性 为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现代化的市场运作机制,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应进行科学化的创新性改革,特别是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更需进行现代化的创新机制。 1.1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开创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新局面,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重要财政数据,帮助企业进行决策支持,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企业应该要求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 1.2企业经济统计的自身问题是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的客观要求 我国企业经济统计自身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企业进行企业经济统计创新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企业经济统计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较差,工作情况不佳,从而使得企业必须要采取措施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实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可行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管理成为可能,有助于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以及科学的思想理论都为企业进行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条件,从而使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具有可行性。 2.1科学发展观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理论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国快速发展,并且,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理论。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中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实现企业长远利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 2.2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 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变更速度也非常快。因此,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数理统计科学的不断进步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使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成为可能。 3.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具体内容 通过对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是必要的,对于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1创新思想观念 由于企业经济统计工作长期受到经济体制和传统的统计理论束缚,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质量,因此,企业必须要创新经济统计观念。首先,企业应该在经济统计工作中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企业要完善对统计人员的管理,不仅要建立统计人员的培训规划,还要通过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在企业经济统计的实际工作中,要多考虑人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规划,简化过繁琐的工作程序。全面的发展观要求企业引导广大员工充分重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使每个人都参与到企业经济统计系统的建设中去。协调的发展观要求企业经济统计的各个环节协调有序的进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其次,企业在经济统计工作中应该树立市场观念,企业不仅要做好内部统计工作,还要重视收集和统计相关竞争企业的各类信息。最后,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一定的概率保证程度。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统计的置信度和精确度是相互矛盾的。统计预测和决策也具有偶然性和风险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树立风险意识,注意方法和化解统计风险。 3.2创新经济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应该创新经济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保证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该创新统计方法和手段,例如,科学的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尤其是采用先进的ERP技术,从而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网络信息平台,使统计人员能够全方位的了解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和经营运行状态的检查、监测以及预警,提高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质量。 3.3创新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 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应该放弃传统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应该创新出新的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例如,企业统计信息管理中心就是很好的经济统计运行模式,这些运行模式充分体现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有效结合的统计管理模式,合理的采用新的信息技术、传输技术和处理技术等,完善企业经济统计。 3.4内容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企业活动条件的统计、企业投入和产出统计、企业经济效益统计。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经济统计所包含的内容中逐渐出现了与现实情况不相适应的部分,比如某些过时的、已没有实际价值的指标和一些很少使用的原始凭证等,对这些部分应当合理的舍弃。此外,更重要的是,应拓展企业经济统计的内容,以进一步体现新经济信息的特征。如采用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企业科研能力与水平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企业凝聚力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经济统计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工作不仅对企业的发展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关于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的认识到企业通过进行创新性经济统计,对于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统计论文:谈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新经济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经济(new ec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进入21世纪,新经济一词被广泛使用。尽管在界定其定义时出现了多种解释,但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现有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生产与经营方式、学习与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企业统计是为谁统计呢?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苏联的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作为计划经济的附带部分始终是官方统计的基层报表单位,其服务对象是政府。计划经济时期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官方统计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的基础,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统计模式,服务的主体都是政府。服务的目标都是为国民经济提供不同层次的统计资料,为政府提供经济调控中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变动、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信息。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统计服务对象始终是政府,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一直是为政府统计的。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企业统计什么呢?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对外部环境缺少必要的认识。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将和企业息息相关,使企业竞争日起全球化、白热化。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而新经济要求将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是复杂多变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要素有的是确定的,带有规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带有随机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硬环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软环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经济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知识经济又使全球性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 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3)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经济统计论文:关于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研究 论文摘要:依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实践,提出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原则和方法,将统计信息对象按既定的原则进行分类编码,建立了规范的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及统计信息基础数据库,制定了国家及省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 论文关键词:统计信息;分类编码;空间信息系统;信息基础数据库 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存储、处理、交换及共享的基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各种专题数据库应用系统虽已先后建成,但有关信息采集、处理与共享的技术标准的制定相对为滞后。对信息进行分类能够使信息系统条理清楚,易于管理,并能够方便地从中提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而采用信息分类编码是解决信息分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自从开展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以来,一直没有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因而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与编码,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如何建立起一个可供统计各部门统一使用的国家产品分类编码标准体系,以实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最终实现信息的共享,已成为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专业领域,是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基础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共享和各类应用系统建立都至关重要。 1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概念 分类编码是指把研究对象按各自的特征、特性进行分类,并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数字码或数字、字母混合码的过程。统计指标编码就是根据统计指标分类,将统计指标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为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一组有序符号排列。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就是用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对不同的行政级别分属不同类别的统计指标进行分类,并按照不同的类别形成特定的规则和依据。 2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原则 2.1分类原则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各类统计信息内容广泛,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的分类与编码,现有数据的检索、处理、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存在困难,不能满足当前综合指标检索、分析、处理的要求,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处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如下的分类原则:①分类的结构采用层级结构,逐级展开形成完整的分类体系;②分类要包括所有主要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类型,适合各种检索、处理需要;③分类要保持统计指标体系的相对完整;④分类要处理好指标层次与指标分组的关系,加强分类的完备性。 2.2编码原则根据国标《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GB/T20001.3-2001),结合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特性,将信息按如下原则分类与编码。①科学性、系统性。以适合现代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应用和管理为目标,按照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属性或特征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②稳定性。分类体系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基础,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重大变化。③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分类既要反映要素的属性,又要反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应具有完整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编码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包含所有主要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④规范性。分类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有国标则遵循国标,避免概念混淆。⑤唯一性。保证1个编码对象仅赋予1个代码,1个代码只反映1个编码对象。 3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 3.1分类方法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混合分类法3种。基于统计信息的特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线分类法(也称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次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线分类法层次性好,能比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也方便计算机的运行处理。 3.2分类设计根据信息分类原则,结合《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GB/T7635-2002)、行政级别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A门类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特点,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成5个等级:5个行政级别类,5个大类,10个中类,70个小类,900个细类。在数据库结构设计中,每一层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类别的扩充。 行政级别类:是按照行政区划级别进行划分,依次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 大类:是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而建立的类别,依次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农林牧渔业产品。 中类:是大类中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基于生产实践中种养的植物、动物划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种植业下分粮食作物、蔬菜等。 小类:是中类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分类法细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果粮食作物下的小类可划分为谷物、豆类、薯类、油料等。 细类:是小类中细分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即物种(简称“种”),如具有北方特色的谷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等等。 3.3编码规则编码规则是分类编码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根据统计数据的各种属性特征来规定编码的每一位取值和对应的含义,进而约束代码的制定。编码要反映出其对应统计数据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以区分不同统计信息的类别。 4分类编码实例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编码设计首先确定编码对象。例如编码A01的对象是种植业下的粮食作物。其次建立编码、分层和各码位的规范取值规则,对每一编码对象制定码长。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9位编码,分6个层次。第1层用英文字母z表示指标标识,第2层用数字1~5表示,第3层用英文字母表示,与GB/T4754—2002A门类中大类的代码相对应,余下3层用数字01~99表示。第3层的代码从A~E,其余3层代码从“01”编至“99”,各码位代表相应的类别。每一层的编码采用数字顺序编码,动态递增产生系列顺序代码号,随着编码的增加而产生新的信息类别代码。其代码结构见图1。 如Z1A010101(稻谷)的结构为:z为指标标识,1为省级指标,为种植业,0l为粮食作物,01为谷物;01为稻谷。最后编制类别代码表(后4层),对每一编码对象按既定的编码规则编制出该编码的数据元素的所有取值表(表1)。 5结论与讨论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基础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有效统一,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应用。研究针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特点,综合现有的统计信息分类标准建立了编码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计信息分类数据库,制定了国家及省市级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提高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采集、检索、共享的效率,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规范化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 由于每一个具体的信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特征,因此具体分类中标准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标准的确定关系到分类系统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每种分类系统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还要在具体的应用中加以验证。 经济统计论文:浅析基于GIS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系统技术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经济统计;GIS;数据共享;空间分析;可视化 论文摘要:将GIS技术应用于农村统计领域,通过制定统计行业空间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实现了系统与现有统计政务系统的数据共享。提出并研究了统计数据空间化处理、空间统计分析和多维可视化表达的技术方法体系,从农村统计业务流的角度进行系统数据库设计、框架搭建以及功能模块设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原型并在国家统计局进行示范应用。实践证明,建立时空一体化的信息支律平台,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统计部门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国民社会经济信息化和地理空间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政务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的资源整合已成为数字政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统计部门作为政府信息服务的窗口对数据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统计信息和空间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全面、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更及时、更完善的统计服务。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统计部i7非常重视将地理信息技术引入统计工作中,作为信息标准化、自动化和社会化共享的重要手段。美国人口调查局早在八十年代就综合各种普查地图开发了TIGER地图服务系统,提供统计电子地图浏览,并可以进行自动化制图。日本统计局在1990年就开始陆续进行普查地图数字化工作,并开发了普查绘图系统(Census Mapping System),此系统可编辑并绘制各种地域统计地图。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除了向公众提供统计数据外,还提供打印输出统计地图的服务。我国统计信息空间化管理和分析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十五”期间,开展了“国家社会经济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该系统采用全国1:100万比例尺行政区划地图和2004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实现了统计数据的浏览、查询、数学分析和图表制作等基本功能。国家统计局组织研发了“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重点解决中国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及统计数据可视化等问题。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一直致力于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信息化建设,但由于传统农村统计业务中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分析所涉及的技术方法导致数据在各个部门难以共享,统计数据通过文字图表进行展现的表达方式单一,难以有效描述统计对象所包含的空间信息及其空间现象和规律。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与可视化已成为当前农村统计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行业空间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与规范,基于GIS技术实现农村统计业务对象和内容的时空集成与整合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因此设计和开发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系统设计 1.1设计原则 1.1.1数据的标准化 制定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行业空间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与规范,包括农村统计单元分类与编码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专题地图产品制作与规范四项统计行业标准,定义统一的数据接口,以实现系统与现有政务系统的无缝对接以及各级农村统计部门之间多源统计数据的整合与共享。 1 .1.2融合政务工作流 系统功能设计要符合统计部门的政务工作流程,将系统逻辑与业务逻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复杂统计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简单化。 1.1.3良好的扩展性 组件技术实现了软件的复用和健壮的版本更新。利用组件技术将系统功能封装为GIS组件对象和业务逻辑组件对象,通过组件对象的连接实现系统的集成,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1.1.4数据的安全性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在信息前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系统必须建立严密的密匙管理体系和授权管理体系,针对不同权限的用户开放对应的功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 1.2总体设计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空间管理与分析系统在逻辑上分为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现层三部分。数据层负责多源异构统计数据及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和检索,数据统一存储于Oracle数据库中,通过ArcSD〔空间数据引擎实现对空间数据(矢量数据与遥感影像数据)的访问和管理。应用层将数据层与表现层连接起来,实现了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的查询、分析与可视化等功能。表现层将应用层分析得到的可视化统计信息展现给用户,并与用户进行交互。系统框架结构如图1。 1.3据库构建 系统数据库包括统计数据库、统计单元代码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权限数据库四部分。统计数据库存储农业统计普查数据,农村抽样调查数据,农村统计报表数据和重点调查数据。由于统计标准和方法频繁变动,在统计数据的组织上引入了“元数据”的概念。元数据是抽象出的对数据的描述性数据。将统计数据独立存储,使用元数据描述统计数据的时间、名称、单位等指标体系信息,当统计标准变化时只需维护元数据即可实现数据库的更新,有效提升了数据库的灵活性和扩展性。统计单元代码数据库存储分年全国各级统计单元代码以及分年统计单元变更信息,统计单元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统计单元变更信息表查看变更情况。空间数据库分年存储全国省、市、县、乡、村5级统计单元矢量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单元代码进行关联。用户权限数据库定义了不同用户类型的数据权限和应用权限,控制和分配不同用户对系统功能和数据的使用权限,实现对系统的安全管理。 2、系统实现 2.1统功能模块 系统在功能设置上充分考虑了统计部门的业务需求。突出对统计数据的时空一体化查询、分析及可视化。系统在逻辑上分为数据管理、系统管理、数据分析和多维可视化四部分。运用组件技术对模块功能进行封装,模块之间通过开放的数据接口建立通信机制。 2.1.1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模块是系统后台数据的控制器,包含行政代码管理、统计数据管理、空间数据管理和时空数据查询四部分。基于标准的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编码规范,数据管理完成了统计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数据编辑和数据验证;时空数据查询包含同期统计数据查询、历史统计数据查询、统计单元变更查询与空间数据查询,实现了时空序列上的高效数据检索。 2.1 .2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包含用户管理、地图管理和界面管理功能。用户管理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对不同用户给与不同的操作权限;地图管理提供图层的导入和删除、图层的显示控制、图层的顺序控制等操作;界面管理包含系统界面工具栏与显示窗口控制、专题地图模板与统计图表模板的加载与删除等功能。 2.1.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系统的核心功能,包含统计分析、空间分析、ESDA分析和统计模型库四部分。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对同期和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多种数学运算,提供运算结果输出并完成与空间数据的地图关联。空间分析功能提供数据的空间量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操作,并且可以对分析结果制图输出。ESDA分析封装了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空间趋势面分析、空间插值等功能,通过COM接口可以讲分析结果与统计地图进行有效交互。统计模型库对多种数学模型、统计业务模型和空间分析模型进行封装,用户可以对模型进行组装形成新的业务模型以满足复杂的统计应用需求,模型可以保存、修改、输出以便重复使用。 2.1.4多维可视化 多维可视化模块包括专题制图、统计图表、三维地图和可视化集成功能。专题地图功能将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进行关联,制作各种统计专题地图,并可对专题地图进行输出打印。统计图表功能对统计数据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制作多种图表数据,并支持图表的输出与打印。三维地图通过对统计数据构建数字表面模型实现数据的三维可视化,进一步分析统计数据的空间分布规律,更好的为宏观规划进行辅助决策。可视化集成功能将系统与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集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统计数据与数据库中影像数据的集成展示,二是与系统与Google Earth的集成,实现系统数据在Google Earth中的可视化。 2.2系统界面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空间管理与分析系统采用ESRI公司ArcEngine9.2组件平台结合Oracle 10g数据库在VC++6.0平台下进行开发,并在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进行示范应用。系统界面设计遵循美观规范、风格统一、操作简便的原则,主界面由六部分组成:菜单栏,状态栏,统计专题,统计报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如图4。 3、关键技术 3.1变更单元时空数据查询 对统计数据进行准确、高效的检索是统计部门的重要工作,由于农村统计行政单元频繁发生合并、拆分、划拨、代码变更等变化,导致难以将一定尺度上的农村统计数据进行时间维和空间维上的对比分析。针对这一问题,对统计行政单元和空间数据引入“版本”的概念,依照年份对统计行政单元代码和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同时采用双向链表存储结构设计统计单元变更信息表,利用多叉树搜索算法可以追溯农村统计单元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情况。这种存储和查询方式简化了数据入库操作同时可以进行高效的数据检索,有效的解决了农村统计业务中统计行政单元频繁变动带来的数据变更问题,如图5。 3.2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 统计部门不仅是原始数据的提供者,更应提供数据的分析、挖掘、预测等服务。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将GIS技术、空间统计学方法和统计数据相结合,克服了经典统计学中数据相互独立带来的局限性,深入挖掘统计对象间的空间关系和统计现象的变化规律。系统运用组件技术将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空间趋势面分析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封装为ActiveX控件,与系统进行集成可以实现区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时空维度上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关联性分析。 3.3统计模型库 模型就是将系统的各个要素通过适当的筛选,用一定的表现方式描述出的简明映象。统计模型库提炼了系统业务逻辑,采用开放的模型接口构建,利用COM技术将统计业务中的传统数学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模型进行组合封装,可以将传统统计数学模型与GIS模型进行综合运用创建新的统计模型,并允许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模型进行编辑,实现模型与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自动化集成。这种开放的结构使系统的灵活性有很大的提高,简化了复杂统计任务的操作流程,实现了统计数据进行从空间分析到地图可视化表达的“一键化”操作。 3 .4可视化集成 统计指标具有时空性,因此将统计数据加入地理维度和时间维度进行可视化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现统计数据的时空分布、变化情况。Google Earth实现了多源多尺度海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的无缝显示,具有开蒯生、易用性、共享性等特点。因此GIS与Google Earth的可视化集成为统计数据表达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将统计数据与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关联,然后通过数据转换算法将系统空间数据转换为KML数据流,在Google Earth中加载显示,用来监测较大尺度下的贫困地区、经济热点地区、指标异常地区等具有较好的效果,如图6。 4、结论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反映了农村社会经济现象,必然要考虑统计对象的空间位置、空间状态以及统计对象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将GIS技术运用于农村统计业务,实现对海量统计数据的时空分析挖掘,可以向统计部门提供深层的信息从而快速有效的形成对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准确把握。通过制定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标准与规范,不仅实现了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下属各部门统计数据的集成和共享,而且可以解决统计业务中因行政单元频繁变动带来的统计数据时空查询以及空间数据更新和维护问题。系统模型库对统计业务流程进行提炼,使系统操作简单化、智能化,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经济统计论文:浅谈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 统计是一门通用的基础课程,现已成为众多管理类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统计创新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育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统计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统计学教材应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开设统计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材的创新,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不要忽视统计概念的准确性及统计术语的标准性,注意处理好统计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二)统计学教材内容应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 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分析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相对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趣味盎然。统计学教材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是相当必要的,在讲解立体或案例过程中同时应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excel基础上进一步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有机合专业知识讲授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统计教学存在着统计教学与相关专业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统计学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思想与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之后,在遇到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二)教师有机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教学 为了推动统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统计学没有上机操作的要求,有些统计学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还有些老师由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对掌握统计软件有一定难度,学习统计软件有畏难情绪,就不介绍统计软件,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种现状与市场对统计的需求相悖。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讲授统计方法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注重统计方法在其他各个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启发式教学,学会按照个体与总体、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向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为元素的教学体系。利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一定知识基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找到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 (一)通过笔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1.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是经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应安排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 统计学教学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达到统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经济统计论文: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统计学21世纪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重要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之一,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经济强力冲击。无论是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分析,还是统计的理论、方法、技术,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统计学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金融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针对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了解统计思想,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是摆在统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普及和统计软件普及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结合统计软件,提高其应用定量的统计模型以及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1 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从而认识数量规律,为企业经营决策等提供理论支持的学科。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4个环节。由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数据的产生、处理方法等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对传统的统计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删减与扩充。 教学内容要做到“三减三增”:减少详细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增加“统计学设计性实验”,增加“统计学软件使用”,增加“案例分析部分”。 首先,应删减传统手工统计的部分内容,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统计思想的传播,减少统计公式的推导。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处理数据信息的方法论科学,涉及许多数学公式。但是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统计方法来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如果在统计学课堂上强调数学公式的严密推导,一方面与经管类开设统计学的初衷相违背,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统计的信心。对于一些浅显内容,如静态分析指标中平均数、众数的计算等,可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 其次,应该增加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上调查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问卷设计、整理、分析的内容。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没有提及统计设计,这可能与我国长期使用的统计报表制度有关。统计报表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设计,层层下发,数据收集者和使用者一般不需考虑统计设计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不仅抽样调查成为整个统计调查体系的主体,网络调查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学教材中应该增加统计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在线调查方案、原始数据的在线分类汇总、数据的储存和检索方法、数据分析的计算机处理等的理论。 再次,增加各种统计软件的内容。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关于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的专门书籍,如excel、spss、sas、statistica等软件的使用手册等,但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统计公式的计算,并没有结合统计方法给出具体的软件操作以及结果说明,这使得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选取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重要。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可以通过网络选择适合每个不同小专业的特色案例。如对于金融类学生,可以选择证券市场案例;对于营销类学生,可以选择企业调研类案例;等等。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提高,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存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统计学课时只有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应将课堂教学、课外练习、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统一起来。计算机的普及使各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发生变化,教学方法上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统计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后分组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完成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从数据收集、整理到数据分析及解释的全部统计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案例教学 根据经济管理类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选取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专业特色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选用的条件、背景及分析研究过程。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方法、公式变得十分具体,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基本知识阐述与统计学前沿进展及热点介绍结合起来,这将会使得课堂生动且有时代气息,有助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掌握一些新方法及新观点。 2.2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应用,做过多的统计公式的推导显然意义不大。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理念上,应力求淡化统计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而重点突出统计思维的建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统计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分析的。现在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量计算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又如动态数列中用最小平方法进行长期趋势测定,手工计算量比较大,尤其在测定抛物线、指数等趋势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最小平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的趋势方程计算通过统计软件完成。 2.3 课堂教学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由于统计学课程定量分析内容较多,具体计算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统计软件应用的教学。目前统计软件比较多也比较杂,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选择操作比较简单、实用,适用面比较广泛的软件。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利用spss软件,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数据,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统计分析课程在采用spss软件教学后,可使数据的图表演示、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等整合,理论教学不必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公式的推导和数据的运算上。学生只需要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学会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统计方法的本质。在理论课上,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引出基本概念,讲清基本原理,侧重于分析不同的统计方法其适用条件、适用数据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讲清楚相应统计知识的应用,而统计计算则由软件完成。重点说明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以及spss输出统计结果的分析,从输出文件中如何得到结论,如何进行合理地解释。 2.4 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运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模拟统计实验;请政府统计部门的人员进课堂介绍统计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统计知识分享身边的实际问题和管理问题。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组成团队,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讨论”“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等,进行具体的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选择恰当的统计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 2.5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该把教室变成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网络课堂、e-mail等,把教师的讲授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把学生的学习从屏幕或黑板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把教学的方式从课堂的面对面拓展到网络的心对心。这样才能使大家对统计学感兴趣,畅通师生交流渠道,进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把统计知识的获得从被动的灌入转到主动地猎取。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比如制作精品统计学课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攻关、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3 考核模式的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实践能力。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高校统计学课程成绩评定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分占总成绩的20%~30%,期末卷面分占总成绩的70%~80%。期末卷面一般也仅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这使得学生在考试前忙于公式概念的记忆、课堂笔记的抄写,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正水平。统计学计算量大,短短2个小时的考试,试卷能够涵盖的内容也不全面。因此,在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应着重于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闭卷考试模式,而应采取综合考核的形式。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很多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种直接书本知识的活动,很难通过考试来衡量。平时考核作为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平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上机操作和调研报告。平时作业分为书面作业本作业和电子实验报告两类。书面作业主要有平均指标、变异指标、假设检验、相关分析等。电子实验报告作业人手一份,各有差异,有利于防止个别学生抄袭作业,提高形成性考核的客观性。对软件操作、调研报告的考核主要是检测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图表、时间序列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等的学习都要结合软件进行。笔者在上课时,主要通过一对一面试提问的方法来确定统计软件操作的成绩。调研报告是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有效手段,从统计调查设计和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通过样本进行总体估计、检验等方面均有涉及。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分工的重要性,还使学生更具有参与感、成就感和现场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调研报告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耗时比较长,建议在讲抽样调查的时候就把选题提供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开始进行统计设计。调研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提交调查分析报告、个人评定、小组成员分工等书面材料,根据这些书面材料对小组每个成员进行评分。 期末考试仍然采用笔试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分析能力。考试时间一般在2个小时以内,题型设置可以多样化,允许学生携带计算器。最后在学生综合成绩评定的过程中,笔者建议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各占50%,着重对学生基本统计技能的考核,扭转学生“轻平时、重期末”的错误思想,形成主动的学习氛围。 4 小结 iversen等认为:“计算机与教学环境的结合,尤其是界面越来越方便友好的统计软件的使用,已经使旧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记忆并运用统计公式,不再适用于大部分学生,很多学生在学习统计时,公式反倒成为一种障碍。我们坚信,不用公式,也照样有可能获得统计思想的深刻理解。”网络环境下,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因此,需要进行统计学的教学创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进行有益的探索,把创新的思想贯穿于每个教学活动中,强调实际应用,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也提高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 经济统计论文:浅谈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笔者分析了在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特点。高职统计学课程是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一般开设在政治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经济数学之后。由于该课程主要是与数据、信息打交道,课程教学内容显得繁琐而枯燥,高职类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欠佳,一开始往往便对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 2.教学方法。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讲授理论、原理为主,忽略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课时分配上,在统计定理,统计方法及数学证明上花大量的笔墨。在数据处理环节的教学中,沿袭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和方法,如沿用计算器进行手工计算,结果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沉埋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甚至导致学生对数据产生厌烦心理。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飞速发展,各类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各个经营管理环节中,统计工作更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据的热爱。高职教育,应该以“理论够用”为原则,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强调和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洞察力,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学内容上应该尽量地减少对数理统计定理和方法的证明,紧密结合社会经济问题,以社会经济的实际案例为引擎,引入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和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此外,经济管理类学生必须具备正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能力。因此,统计学课程应引入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介绍相应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的软件,如spss、excel等软件,并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运用统计软件来处理数据,得到规律,并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通过实验教学,增加统计软件的介绍和运用,代替了以往繁琐的计算过程,切合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也适应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软件的操作中获得了技能与成就感,甚至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据的热爱。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①丰富案例教学。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随时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自身积极地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统计调查活动,积累统计案例资料,将课堂教学贴近生活,甚至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如某公司不同地区销售额的统计分析及销售策略抉择问题呈现给学生,增强课程的情景性。②增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统计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统计原理方法掌握程度的验证。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讨论式学习融入其中。③多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统计学中较多概念和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擅于利用各个知识点的关系,采取环环相扣,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背后的事实。 3.教学资源的配套及优化。一是学校硬件和软件设备的大力配套。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缺乏统计学教学所需的实验室,教学软件以及统计软件,这成为统计课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二是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统计学课程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不仅教师要具有经济管理知识背景,深入广泛的统计知识,还要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对大部分年轻老师而言,统计实践经验缺乏,对统计原理的运用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和锻炼。而部分教师,在运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操作技能上还比较欠缺。学校还需要加大对教师知识结构、素质、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 总之,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必须改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各个环节相互衔接,才能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经济统计论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策略研究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提供了关于搜集、整理、汇总、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和决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且也是此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统计学本身具有概念多、复杂难记、公式多,难以理解、容易用错、实际应用比较灵活等突出特点,所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引起教学者的注意。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 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 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 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 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 五、结论 在统计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不断的提高统计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质,进而使统计学的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技术在各行业的运用研讨 本文作者:白桂银 单位: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新一代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中,已经使用了GTO、JGBT等可关断器件,以及脉宽调制等新型的电子产品。目前,一些学者已着手开始研究FACTS技术。另外,电力电子技术支持下的电机调速、供电电源、电力较配电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无论对改革传统工业,还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效利用都至关重要。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刺激着电力电子技术以每年百分之十几的高速度增长,使其成为本世纪重要的技术支柱之一。电力发电系统也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之一。电子技术的发展改善了电力系统发电机组的多种设备的运行特性。总之,在电力行业中,电子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电子技术与电力行业的结合推动电力行业的长足进步和发展。 电子技术与国防事业 电子技术在国防事业的结合,产生了军事电子技术的概念。军事电子技术是指在军事系统和装备中使用的电子技术,包括军事电子材料、军用电子元器件、军用软件、军事通信技术等。微电子技术是保持军事技术领先的重要基础,在以信息技术为表征的新军事变革中更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目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已把电磁频谱的竞争开发推至白热化阶段,具体表现在电子元器件开发上,就是寻求能更适合更高频段、更宽频谱、更高工作温度和更高可靠性的材料和器件。这引发了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等新型军用微电子器件的开发热潮。在我国国防事业中,电子技术作为改进和提升国防军事装备的一门重要技术越来越明显。军事电子技术提升了我国国防电子企业的研发水平和生产水平,从而也推进了国防事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国防电子企业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始终与新国防军事变革的需要相匹配,同时也优化了整个国防电子工业的布局,使之更加合理、可靠。如今,信息网络技术是各种武器平台的重要支撑,电子设备在各种武器装备中的应用使武器装备更具有智能化的功能。目前,世界军事环境和和全球市场需求的日益变化,使我国国防电子企业相应地作出调整,这是其生存之本。总而言之,现代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推进军事电子技术的高速进步,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是未来国防军事装备的关键技术。 电子技术与汽车行业 电子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运用,形成了汽车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是指汽车上应用的电子化和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电子技术的总称。目前,汽车行业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已经进入电子控制的时代。汽车上装备而来大量的越来越高级的电子装置,这些装备推进着汽车向智能化、舒适化、安全化、环保化方向发展,成为“电子智能汽车”。有些专家甚至预言,未来的汽车就是“一台电脑+四个轮子”。目前,汽车电子技术也正处于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其特征主要体现在:①功能多样化;②技术一体化;③系统集成化;④通信网络化。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是提高汽车整体性能的保障,其功能上包括舒适性、安全性、经济性、操纵性、动力性、能源节约性和环保性等。汽车电子技术在功能多样化、系统集成化、体积微型化、系统网络化等方面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这也迎合了人们对汽车的安全、环保、舒适、娱乐等要求的逐步提高。汽车电子技术已经进入了人-车-环境三位一体的和谐关系的阶段。汽车电子技术显著地改善了汽车的综合水平,使之在安全、节能、环保、舒适等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而汽车电子技术本身也从单个部件电子化发展到总成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环保化、安全化、智能化、综合化、信息化。 电子技术与商务 电子商务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概念。它通常是指处于全球不同地方的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Browser/Server的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即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商户之间进行网上交易,以及买卖双方进行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电子技术涉及了商品的整个运转周期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商业活动。这里仅说说电子化采购。电子化采购是由采购方发起的一种采购行为,是一种利用Internet网络进行的不见面的交易,如网上招标、网上竞标、网上谈判等。电子化采购不仅仅完成采购行为,而且利用网络技术对采购全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可有效地整合采购资源,提高采购效率,帮助供求双方降低成本。 电子技术与标签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大步地向前发展,甚至是质的飞跃。电子技术与标签技术的结合,就形成了电子标签技术。电子标签又称为Tag、SmartLa-bels或者智能标签。它的核心技术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或称射频识别技术(RFID)。可以说,它是IC卡技术的拓展,是微电子技术和新型芯片封装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子标签通过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人们对各类对象在不同状态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电子标签技术在近些年发展迅猛,被公认为是本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物流管理、海关检测管理、身份认证等多个领域。 电子技术与病历的结合 传统病历的媒介是纸质的,将传统病历与电子技术挂钩,形成一种新的记载病人历程的方式,这就形成了电子病历。美国国立医学研究对电子病历的定义是这样的:电子病历是病人的一些电子化的记录,它包括病人基本信息的记录、病人健康的记录、病人临床记录、医疗保健的记录等。电子病历打破了病历传统的概念,使病人的各种信息更加丰富,而且易于管理。电子病历是病人资料的数字化档案库集合,如病人身份信息、检验报告信息、影像诊断报告信息、病历记录、医嘱治疗记录、药品使用信息。这些通过一些有好的界面展现在管理者的面前,更加便于医生诊断。通过信息化服务,医生在任何地点和时间都可以获取病人的相关信息,为医生提供决策,这就避免了重复检查,提高了用药的合理性,提高临床检验、处方、处置的效率,降低患者诊疗成本。电子病历的出现给管理者和病人双方都带了很多好处,是双方在信息透明的情况下互动,这就可以建立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技术逐渐投入使用,网络化的广泛普及,以及第三代数字通信(3G)时代的发展,都将推进电子病历更深入的发展。 电子技术与照明的结合 电子技术和照明技术的结合,发展成为电子照明技术,它不属于电子电力技术的内容。以前,人们眼中的照明只是表现在照明电器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以及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已经改变,现逐渐转向追求照明质量、强调照明环境的舒适性。我国于19%年正式决定实施“中国绿色照明工程”。所谓“绿色照明”,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采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器产品(电光源、灯用电器附件、灯具、配线器材,以及调光和控光器件),改善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条件和质量,从而创造一个高效、舒适、安全、经济、有益的环境并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照明。 电子技术与服装的结合 电子技术在服装行业的运用,就形成了电子服装技术。电子服装正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它是时装与高新技术融为一体的产物,成为人们现在生活方式与高技术功能融合点,智能服装概念的提出,又使电子服装想高层推进了一步。目前的电子服装具有一定功能,既能感知外界压力、温度、电荷等的刺激,又能根据这些刺激作出相应的变化。电子服装采用了多种学科交叉的技术,开发思路独特新颖,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它在如下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①提升服装的舒适性;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③改善人们的劳动环境;④满足特种行业、特种场合的要求;⑤提高产品附加值,引起人们的兴趣,促进消费。未来的电子服装将面向智能化,朝着具有高附加价值以及高科技应用方向发展。 结论 电子技术作为现今社会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之一,它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深入的运用,并派生出很多新的子技术,如电力电子技术、军事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电子照明、电子病历、电子服装等,这些已经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而且积极地看待和推进电子技术的发展,并增加其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投入,充分发挥电子技术的增值作用。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的重要性 【摘要】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的电子科技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些技术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在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进行办公、学习、消费等等,但是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电子科技产品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有着较大风险,即电子科技安全问题。本文将会对电子科技安全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介绍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研究的重要性,之后以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研究现状为切入点对电子科技安全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子科技;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已经步入到信息化时代,现在电子科技产品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融合到了一起,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现阶段,我们已经无法离开电子科技产品:学生可以用网络利用手机电脑进行学习和查阅资料;成人可以利用网络获取相关的工作资料,并可以通过电子科技产品进行无纸化办公;我们的日常缴费、消费等也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支付。电子科技产品已经网络化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电子科技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也越发的重要。 1电子科技安全 电子科技安全主要是信息安全,人们在使用电子科技产品时所输入或者储存的信息应该是得到相应的保护的,这种保护可以使人们的信息免于泄露和被破坏,进而保证电子科技安全。目前研究电子科技安全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技术安全性,二是信息安全性。电子科技安全需要将技术安全和信息安全有效的结合起来,使电子科技的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2电子科技安全研究现状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人们不但在追求电子科技产品的性能也在研究如何提升电子科技的安全性,使电子科技产品可以更好的保障人们的安全。国际上对电子科技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有相对完善的权威机构组织对电子科技安全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电子科技安全评价标准。目前国际上对计算机的安全评价标准由多个方面进行评判:访问限制、身份识别与验证、服务可靠性、信息实用性等。这种评判标准也就使得国外对于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的运用也是多方面的,从多个角度进行安全技术的研发利用,为电子科技产品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目前针对计算机领域的安全技术主要是:控制访问、身份识别、网上监控、数据加密等方面。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对电子科技安全技术进行研究,最早由公安部成立的计算机监察司、计算机安全委员等主持。相比国际上对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我国对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国主要是对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技术角度和安全教育角度。我国对计算机安全教育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普及,广泛的推广计算机安全教育,对计算机信息安全方面的犯罪进行防范。当前我国对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安全防范产品,如对安全防火墙和安全服务器、杀毒软件等方面。 3电子科技安全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是文明得以发展的体现,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电子科技的触角已经延伸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于个人信息安全性也较为重视,个人信息被泄露或破坏后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电子科技安全技术有助于使人们的信息安全得到保障。当前电子科技安全的发展受到了黑客的很大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批以窃取信息和破坏网络安全牟利的黑客也随之出现。黑客利用其高超的计算机技术,窃取个人信息、企业商业机密、国家军事情报等,对网络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为应对这种情况,电子科技安全技术也快速发展,使网民、企业、国家的信息数据安全都有了较好的保障,使人们可以在享受电子科技带来的便利而不用担心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 4电子科技安全技术分析 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于此同时也给电子信息安全带来了挑战。目前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电子科技产品内部的信息不会被泄露给授权以外的个人或者团体,同时保证电子科技产品内部的信息不会被授权以外的人所篡改。电子科技安全技术是为了对用户电子科技产品内的信息进行保护,防止信息被非法利用。目前常用的电子科技安全技术有防火墙技术和电子信息加密技术。 4.1安全防火墙技术 电子科技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黑客提供了大量的可乘之机,少数黑客分子利用电子科技技术窃取他人的信息并非法利用。目前电子科技安全技术不断更新,其系统安全也不断进步,但是电子科技产品电子终端的信息安全容易受到恶意攻击,这使得人们的电子科技终端信息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防火墙技术就是为保护电子科技终端信息安全。一旦电子计算机技术受到外部攻击,安全防火墙技术就能够为人们提供保护,防止用户终端的数据新被盗用。防火墙技术是设置在不同的网络之间的安全系统,该系统可以对不被信任的访问进行自动拦截,并对用户进行通知,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护用户的安全。在电子科技终端上安装防火墙,可以有效的对电子科技终端的信息传输进行控制,任何信息的传入和传出都要经过防火墙的检验,可以对用户的信息进行较好的控制。 4.2电子信息资源加密技术 电子信息资源加密技术主要是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电子信息资源加密后再进行传输可以有效的保障电子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目前多数采用图文、密匙等数据编码方式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加密,这种加密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止电子信息资源在传输的途中被人截取而导致泄露,是电子科技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电子信息加密技术主要分为两类:对称性秘钥加密技术和非对称性秘钥加密技术。对称性秘钥加密技术是利用序列的密码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密,这种加密技术在加密过程中会把信息的核心的加密计算方式和解密计算方式进行掩盖。非对称性密钥加密技术是将公开的密钥和非公开的密钥进行结合运用,使需要加密的信息能够被有效的利用,使被加密的信息更加难以被破解。 5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电子科技已经逐渐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如何利用好电子科技技术带给人们的便利,并免于信息泄露带给人们的损失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研究现状、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的内容等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使人们注重对自己信息资源进行保护。 作者:兰冰 张路 刘红宇 单位:武警沈阳指挥学院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很多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与此同时电子科技业应运而生,将电子科技技术应用到气象监测行业,利用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气象监督管理系统,通过卫星和雷达系统来搜集数据资料、保存数据、共享数据、发送数据,实现对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信息搜集及传输准确快速,克服了传统气象监测中设备性能低、传输速度低、延时较大的缺陷,并且通过现代电子科技技术分享气象数据,实现气象网络与相关使用者的连接,充分发挥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中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科技气象;监测 1气象灾害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民受到的自然灾害数不胜数,直到现在有时人们依旧受到人类不可控的自然现象的影响,例如,中国的汶川地震、印尼的火山爆发、2006年的超级台风“珍珠”横行,这些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对于人类不可控的自然灾害,人类需要提前监测,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规避,使人类减少或免受自然灾害的侵害。传统的气象监测系统性能较低,传输的速度较慢,且信息传输有延时,因此在自然现象发生前不能及时检测到信息,人类无法规避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造成对人类生产生活巨大的威胁。对自然现象的监测,应该使用科学的监测系统,现代气象监测大量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监测格点分区域监测气象环境,在互联网提速背景下监测信息得以快速传输,有效的规避了气象灾害不能及时传输带来的风险。 2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中的应用 2.1利用电子标签对气象信息进行识别 为了规范监督气象信息数据统计的系统,在气象数据系统中加入监督和监测的节点,通过互联网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气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做出处理,以此来完善互联网在气象中的应用,使气象数据系统更贴近使用者。监测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气象数据网络的结构和形式,气象信息需要根据气象要素不同的类型通过不同的监测网络进行收集的,例如,沙漠气象信息、农林气象信息、湿地气象信息等。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性质的气候条件需要收集对应的气象信息,电子科技技术可以满足各种气象要素监测的要求,因此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由于一些监测到的数据非常相似,气象数据系统的职能识别显得格外重要。在气象数据系统中,由于气象监测的网格化需要,设立了大量气象监测点,并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每一个地点都设有1个甚至更多的气象要素监测点,这些监测点需要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段或是同一监测范围不同的区域,进行连续不断的监测。针对这种情况,气象局相关部门依据监测的需要制定出监测点最优位置,自动化气象监测设备通过对不同地点不同要素的进行唯一身份编码,这里实际是大量运用了物联网技术,使得每份气象信息都能得到快速、精确的传输和存储,最大效能地发挥电子科技在气象信息中的作用。 2.2构建气象监管系统 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利用电子标签对气象信息进行编码后,气象局构建了科学的气象监测及监管系统,这样就可以够将监管及各监测节点数据及设备的状态。由于各气象监测系统是针对不同气象信息设置的,因此需要利用对应的传感器技术,将智能的传感器节点无逢接入气象信息网络是离不开网络监管这一手段的,气象部门信息系统得到了有力的保护才能通过互联网搜集气象信息,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在气象监管系统中对气象信息进行身份识别,通过计算进行多层的部署,设置监管节点位置。利用这些监管的节点在相应的软件系统中输入需要识别的信息,这样在传输气象数据时,可以将监管对应的数据结构与信息一同传输,从而将气象监控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与气象监测数据融合在气象互联网中。气象局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省电子标签的设备费用,另外还可以及时的得到各气象监测设备的信息。 3气象监测未来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九十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技术也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微型计算机、通信、传感器等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气象监测中可以解决传统气象监测中设备性能低、传输速度低、延时较大的缺陷,近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必定将进一步推动气象信息采集系统技术向微功能、多功能、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方向快速发展,因此将电子科技融入到气象监测中可以促进气象监测的发展,气象数据收集与分析必将更加及时、高效、完善。 作者:张永军 陈金根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技术探讨 文章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这之中我国电子科技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电子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对电子科技企业的信息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因此,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中,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电子科技信息安全,对于促进电子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策略 电子企业作为高科技企业,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安全直接关系到电子企业的存亡。在电子科技企业文件流转和文件管理当中,会涉及到一些十分重要的文件和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电子科技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导致了信息泄露,会对电子科技企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电子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电子科技企业的信息安全是电子科技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信息安全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中的意义 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获得快速发展,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电子科技企业获得了巨大发展,并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电子科技企业在发展中,信息和资源成为关乎电子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电子科技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电子科技企业需要对涉及自身发展的重要信息进行保护,确保企业信息安全。从现代企业的发展来看,企业信息不仅能够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同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企业信息的合理管控能够迅速提高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越来越多企业的商务活动都是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的,同时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企业生产、运输以及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建设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就要求电子科技企业在其发展当中,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和利用,促进电子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2.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技术分析 2.1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和管理工作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电子科技企业信息进行加密能够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信息加密技术主要指的是对企业要进行传递的信息加强保护,并且能够确保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在传递中变得更加完整和安全。从整体上看,在电子科技企业信息保护中,加密技术是保证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从加密技术本身来看,加密技术可以具体被划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加密技术主要是通过序列密码或者分组机密来完成。其中包括了密钥、加密算法等五个有机组成部分构成。非加密技术主要要具备密钥和私有密钥,可并且在这两种密钥配对使用时才能够对加密信息完成解密工作。加密技术在电子科技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电子科技企业信息的安全。例如在电子科技企业进行邮件传输时,通过加密职后进行传播,即使文件被窃取也只是得到相关密文,难以获取重要的具体信息。这样在进行信息传递时增强了信息的安全等级。因此,加密技术在我国众多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不是仅限于电子科技企业。 2.2防火墙技术 在信息环境下,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也取得了快速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安全,但是,窃取信息的技术也在进步,并且对企业信息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当中,仍然有一些病毒和黑客仍旧能够渗透进企业网络,窃取企业信息,这对电子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防止商业间谍活动、病毒对企业信息安全带来的威胁,保护信息安全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防火墙。这种技术能够有效防止黑客入侵,并且能够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在电子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安全,能够保证电子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在电子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通过开展一些活动以及服务,构建一个强大的信息安全数据库,能够为保证企业信息安全提供重要的服务。同时通过建立信息安全数据库,能够使企业加强对数据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能够为企业制定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与指导。 3.提高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的策略分析 3.1建立系统的信息管理体系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可以指出,在现代企业发展当中企业信息对于电子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当中为了保障企业信息安全,除了要采用相关的技术之外,还有必要建立起系统的信息工作管理体系,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企业信息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对企业信息的利用。现代电子科技企业在其发展当中,企业最初建立的相关信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一旦安全管理制度出现问题,那么企业采用的安全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在电子科技企业发展中建立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保障企业信息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只有当信息安全工作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保证信息安全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2加强网络管理 现代电子科技企业在发展当中,很多企业都建立局域网,加强各个部门之间联系与合作。因此,在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当中,能够利用局域网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电子科技企业通过局域网联接,不仅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即使安全公告和相关规则,还能够进行安全软件下载,提高员工的企业信息安全培训工作。这样局域网不仅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相互交互的平台,同时还能够有效保护企业信息的安全。 4.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于快速发展中的我国电子科技企业而言,保证信息安全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电子科技企业为了保证信息安全,必须采取多种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提高企业信息安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何文涛 湖北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论文 1电子信息的加密技术 为更好的保护信息安全,一些企业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会采用加密技术的方式,避免信息数据的泄露。应用电子信息的加密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目前,绝大多数的电子科技企业都采用这种信息安全方式,来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防止不法人士窃取资源。目前,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型和非对称型。前者主要通过设置与之匹配的序列密码来保护数据。通常情况下,对称型加密技术由五部分组成:明文、密钥、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后者是与前者相对应的加密技术,包含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两部分。在进行匹配的过程中,只有这两种密钥配对合适,才能够成功的解开密码,反之则不能解密。由此,电子科技企业可以通过加密的方式,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比如,在电子邮件发送的过程中,对电子邮件进行加密处理,那么即使有人半路截取到电子邮件,因为没有相对应的密文,会很难完成解密工作,相应的也就获取不到电子邮件的相关信息。 2防火墙技术 与加密技术相对应的是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旨在从一开始就杜绝不法人士的攻击,降低病毒、木马植入计算机的概率。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黑客为了窃取计算机内的数据信息,会通过多种途径来找出计算机系统中的漏洞,然后根据漏洞的位置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瘫痪。在计算机瘫痪的时刻,黑客通过木马、病毒等程序来控制计算机,转移计算机内的相关数据,从而达到窃取数据、破坏数据的目的。为降低这种风险,研发人员设计出防火墙技术,来抵御黑客的攻击,保障计算机内的信息安全。人们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种类的不同,然后对防火墙设置不同的权限,提高防火墙的性能,维护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此外,随着防火墙技术的不断完善,相关人员提出在防火墙的基础上,建立安全服务平台,统一管理企业内部的数据。在信息安全专业服务平台中,不仅包含数据共享,还包含数据备份等多种功能,来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3解决电子科技企业信息安全问题的方法 3.1在企业内部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尽管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电子科技企业应用的安全技能也不断提高,但还是要根据企业运行的状况,有针对性的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来完成对企业内部数据的管理,以保障信息安全工作的正常进行。目前,很多电子科技企业都忽略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使得当内部信息出现问题时,信息安全工作将无法正常运转。由此,企业应该在根据市场的变化,构建符合自身企业运转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安全管理的效率。 3.2加强局域网建设,提高信息安全指数 对于绝大多数的电子科技企业,都建有内部局域网,来完成日常的通讯。局域网具有安全性,电子科技企业应该利用局域网的优势,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建设。企业通过局域网,不仅可以传达信息,下载专门的安全软件,还能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知识培训。由此,通过局域网,员工可以进行日常的信息交流,避免互联网进行交流的弊端,从源头上避免了信息的泄露。此外,企业应该定期对主机进行维护,分析重要信息是否泄漏,查询信息泄漏的原因等等,从而提高企业内部信息安全指数。 3.3定期更新信息安全防护软件 电子科技公司应该定期更新虚拟系安全防护软件。由于新木马、新病毒的出现,安全防护软件会有针对性的进行修补,保护计算机内的信息安全。如果不进行更新,不能获取更新之后的防护内容,降低计算机内的安全指数。 4结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在提升的过程中,黑客的攻击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对于电子科技企业而言,数据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由此为更好的免受黑客的侵袭,电子科技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应用多种信息安全技术,提高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技术,来维护信息的安全和完整。 作者:杨晗 袁野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电子科技论文:企业内部控制电子科技论文 1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现状分析 首先,电子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外部环境认识理念上还有待提高。由于受到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和企业所在的整体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主要包括有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模式等方面的影响,还受到企业所在的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一些电子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其所处的环境的理念认识上还需要提高。其次,高素质的人才还比较缺乏。众所周知,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对电子科技型企业来说,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方式,这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再次,在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现在电子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也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一定的风险,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企业信息系统也逐渐开放,数据的分享性和共享性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带来了冲击和改变。我国目前的电子科技型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投入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还比较少,现有的风险控制方法以及风险控制系统有待完善和提高。最后,企业的信息安全一旦受到威胁,那么内部控制的难度就会随之增大,电子科技型企业的各种企业行为和活动是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这与以往传统的科技型企业相比增加了数据和信息管理的难度使得电子科技型企业的安全性较之以往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增加了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难度。 2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支持系统 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要尤其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建立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二是要建立内部控制的环境基础及支持系统。而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制度的执行效果和贯彻实施。 2.1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系统支持 首先,法律法规体系需要完善。电子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用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才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得到保障,从而进行有效的实施。其次,市场体系需要完善。市场主体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空间梁宇是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的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能够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完善的产品市场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运作带来积极的作用。最后,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发展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出资人的资金安全,使资金得到高效利用,从而为全体股东创造财富。在我国很多电子科技型企业的管理素质不高,有一部分公司的治理是建立了委托关系,需要规范法人的治理结构使权力得到合理分配,从而能够起到制衡和约束整体的作用,这能够为电子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起到良好的制度保证作用。 2.2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系统支持 首先,需要企业管理者有先进的发展理念。电子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要对风险的态度和控制有一定的方法,为了实现企业利润和成本的发展目标,要对企业管理有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起到很大的影响。其次,企业组织结构。电子科技型企业的组织结构的目前发展结构,企业管理效率和企业管理沟通的方式、方法等都会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影响。最后,企业内部控制的方式和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外部支持系统,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加以重视。 3构建电子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方法和策略 3.1明确企业管理机构的权限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要优化以法人为核心的治理结构。作为股东,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也能够决定董事会的组成人员,要注意的是授权董事会一旦负责了公司的经营管理后,作为股东就不能够任意的去干预和影响董事会的决策。董事会是企业法人财产的代表,也受到股东利益的影响和制约,要对电子科技型企业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也拥有着对公司的法人财产进行支配的权利,经营公司业务的经理人员是被董事会聘用的,在董事会的授权之下,享有决策权,当然也要受到董事会的评判和监督。 3.2选择合理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 就现代企业集团来看,组织结构主要有职能制、只限制、事业部制和控股制等模式,相应的也是各有特色和利弊。要实现企业的良好发现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需要企业根据实际的发展来调整和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其中,事业部制对管理层次的权责利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确定和明晰,实现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分权和集权的良好制约,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组织的运行,有助于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3.3健全监督机制 要建立健全企业的约束机制,基础在于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核心在于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利用和发挥好优势,对企业的组织资金加以充分和利用,实现高效的运作,最大限度的为股东的权益考虑。此外,还需要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要注重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并且要保持其独立性,这样鞥够是内部审计的功效得到很好的发挥,保证了其权威性、独立性和科学性。 3.4科学合理的对企业的管理机构进行设置 要确定适合电子科技学企业管理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尤其是要确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电子科技型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企业特点进行选择。此外,需要成立企业专门的财务结算管理中心,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财务信息。 4小结 构建电子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求要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以更好的实现电子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从而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作者:张允玉 单位:无锡晶磊电子有限公司 电子科技论文:安全技术与电子科技论文 1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的重要性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化和科技化发展成为信息存储和交流的主要方法,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趋势。在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及,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几乎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办公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家电智能化、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电子科技产品的应用使得信息流通和存储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交流中变得十分关键,而人们在追求高效率的信息传输过程中,对于信息安全也十分关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发展,黑客技术也层出不穷,经常出现国家情报泄露、商业机密丢失、个人隐私泄露、巨额财产被盗等电子信息安全事故,对国家安全、企业经济发展以及个人的信息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必须对电子科技安全技术进行广泛的研究,为国家、企业、个人的电子信息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在享受电子科技技术为人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可以不必对信息安全造成的危害进行担心[2]。 2电子科技信息安全现状 2.1电子科技安全概述 电子科技安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指信息安全,计算机系统在硬件、软件的运行过程中,数据信息都应该受到一定的保护,避免出现偶然或者恶意原因的破坏、泄露和更改等,保障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安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目的是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并且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会受到人为或者非人为的更改、丢失和损坏[3]。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通常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安全,另外一方面则是指信息管理方面的安全问题,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将计算机内部和外部的安全技术和管理进行紧密的结合。 2.2国内外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现状 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科技领域的重要成就之一,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了提高计算机性能,降低计算机价格方面,这也是计算机技术发展为科研提出的新的挑战。国际上关于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的研究较早,成立了比较权威的组织对计算机信息安全进行广泛的研究,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计算机安全评价标准。国际上通常认为可以从多个方面对计算机的安全特性进行规定,比如对于访问的控制,对于身份的识别与验证,服务的可靠性,信息的可用性等,同时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对计算机信息安全进行保护,如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操作过程中的保护等[4]。关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国外关于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网上监控、数据加密、内容审查等方面。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研究,成立了国家公安部计算机监察司、计算机安全委员会等组织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我国在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角度、安全教育宣传的角度,普及计算机安全知识,推广计算机安全技术,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犯罪活动进行防范。我国研究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防火墙相关产品的研究,比如安全服务器等,也有关于网络安全产品的研究和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产品。 3电子科技安全技术分析 电子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电子科技安全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计算机技术信息安全的主要目标是要保证电子科技产品的机密信息不会对授权人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泄露,可以通过通信实体对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行识别,并且要保证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避免被外来入侵者进行篡改和破坏。电子科技安全技术要在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对用户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拒绝对信息资源的非法利用行为,并对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预警。电子科技安全技术主要包含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防火墙技术,一方面是电子信息加密技术。 3.1安全防火墙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黑客的入侵行为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虽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信息安全系统的等级不断提升,但是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给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外部入侵行为,采用安全防火墙技术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防范作用,有效避免计算机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恶意的篡改和非法利用。所谓防火墙,就是在两个网络之间设置一个特定的安全系统,对不可信的网络访问进行预警和阻拦,计算机之中所有信息的进出,都需要经过这个系统屏障进行过滤[5]。包括学生在内的一些年轻的计算机用户,经常利用计算机登录一些与个人信息具有紧密联系的账户,进行社交活动或者是网上购物,如果不注意信息安全,将对用户的个人隐私和资金账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通过链路级网关、过滤防火墙或者复合型防火墙的使用,可以对用户的信息安全进行有效的保护。 3.2电子信息加密技术 电子信息加密技术是指通过明文、密钥等编码转换的方式对计算机信息的传输进行保护,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电子信息加密技术是电子科技安全技术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可以将电子信息加密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称密钥加密技术,一类是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是利用序列密码、分组机密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在加密过程中包含许多关键的组成要素,如加密和解密算法、明文、密钥等。非对称加密则需要将公开密钥与私有密钥两者进行配合使用,从而达到相应的加密保护效果,提高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4结束语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科技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信息安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主要研究的课题,对用户的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等提供全面的保护,避免造成用户的财产损失。电子科技安全技术通常包含安全防火墙技术和电子信息加密技术,加强对这两方面的技术研究,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星越 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电子科技论文:职业学院电子科技论文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一)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 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首先要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要满足企业的要求。现代企业在选人用人上,不仅强调入职员工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显性素质,更重视正直、诚信、忠实、敬业等隐性素质。可以说只有拥有相当数量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提升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是改革创新的需要 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院校的声誉,影响院校的招生和培养计划,关乎院校的生存发展。作为高职院校,改革职业指导模式,创新职业指导工作方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根本方法和手段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其竞争力。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学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学生自身内在的需要 学生毕业后能否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足、生存、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其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正所谓适者生存。通过学习、就业来改变自身命运和改善家庭状况是高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高职学校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 二、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北京市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国家首批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多年来,为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学校汽车工程学院依托和服务于北京汽车产业链,职业指导工作紧紧围绕企业文化精髓及发展趋势,尤其关注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逐步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一)职业素质培养以用人单位满意为标准 职业素质培养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教育与培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近年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围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创新职业指导工作,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上力求突破,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积极围绕“校企融合,深度合作”的办学理念,在与众多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实验班”“、订单班”的建设过程中,拓宽职业指导工作领域,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形成了奔驰试验班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践特色。学院与企业就学院的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教学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多环节开展了深度合作。2012年9月,在政府支持下,戴姆勒中国学院在学校成立。 (二)强化学生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诚信与敬业是从业者最基本的品质要求。结合学院“为北京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牢牢把握“汽车职业人”素质教育理念,将诚信与敬业意识养成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第一,以渐进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塑造“汽车职业人”。 从学生入学开始,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专业构建系统、科学、可操作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做到全方位、全程化。在一年级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请企业专家、培训师讲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礼仪等课程,将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和标准做为校企合作班学生思想政治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守时就是诚信、学习就是敬业”的理念,把企业文化与学校教育要求融入学生各学期的养成教育计划之中。 第二,以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提升“汽车职业人”。 使教育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会进行专业调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企业员工规范的生产动作、职业化的微笑、严谨的工作态度、统一标准的着装、码放有序的工具、干净整洁的工作台,甚至吃完饭后自觉收拾好的餐桌,让学生从中体会什么是职业行为,如何养成职业习惯,怎样树立职业意识。组织丰富的第二课堂和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了“汽车拆装与调试”、“装焊机器人编程与控制”、“一升油节能车研发”等小组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和全国技能大赛,对培养学生的汽车情结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也使得职业指导工作丰富、有趣,易于学生接受。 第三,以严谨的法制法规和企业制度规范“汽车职业人”。 把企业的规章制度与学校的校规校纪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各具特色的班规班约,将规范的员工勤记要求做为对学生行为养成考核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加强职业行为规范训练,实施职业规范管理教育。在教学、管理、实训等过程中引入企业车间的工作流程,明确考核操作标准,使职业标准意识深入人心,培养学生养成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办事的职业习惯。 第四,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陶冶“汽车职业人”。 学校注意吸纳企业的核心价值,与学校文化有机结合,将学生的思想教育也融入企业实习、实践中,切实做到“企业文化进班级,思想教育进车间”。分阶段开展团队合作、守时守信、质量第一、责任意识等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行业与职业,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育良好的、特色鲜明的职业文化氛围。 三、结语 通过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实践,更加体现出新时期的高职教育,必须注重学生职业操守和职业技能的协调发展,切实改革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创新职业指导工作方式方法,唯如此方能真正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作者:张颢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电子科技论文:探析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资源的配置办法 作者:邱黄林 孟军 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总装备部工兵军代局注武汉地区军代室 为信息资源共享而建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目前尚不能开展服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单位在信息资源服务中可以获得一部分信息服务费,谁占有最新资源,谁就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利益分配问题影响了数据资源的共享,进而影响了科技人员的开发和使用。 过份依赖共建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源。作为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专业所,缺乏独立的信息资源支撑体系,缺乏对情报研究资源系统性的配置规划。由于过于依赖共建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源使情报研究在信息资源的利用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造成被动局面。 资源支撑体系不完善。纵向性的资源经费来主要源于本单位,与横向资源经费相比数量较小,主要用于保证核心资源的配置,只能满足基本需求。由于人员调动频繁等原因,使原有的资源经费以及资源配置体系受到严重影响。究其原因是连续两年频繁地更换管理部门的领导以及具体业务人员,造成信息资源在采集渠道、经费支出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出现混乱的情况。 如何做好信息资源配置工作 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保障工作,首先要了解军工电子技术发展趋势;其次,掌握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特点和类型;第三,运用科学的配置方法,遵循信息资源配置原则,并辅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以实现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1)了解军工电子科技发展动态与趋势。目前,战争形态也由机械化转向为信息化,武器装备趋向智能化,各种主要作战平台具有信息传感、目标探测、信息攻击等功能。电子信息技术对武器装备的影响越来越大,军事电子工业在国防科技中的含量也在不断提高,这表明武器装备的发展越来越有赖于军事电子工业的发展。国外军工电子技术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军用微电子技术,军用计算机技术,军用软件技术,军用雷达技术,军用激光,军用制导,军用探测,隐身技术等等[2]。2)掌握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特点和类型。军事电子情报研究是为国防科研服务的,尤其强调情报研究的超前性、及时性、针对性、全面性、客观性、响应性。(1)超前性或称“预测性”。情报研究往往着眼于长远需要,探索和发现军事领域的重大突破,对此进行超前分析和科学预测,研究其对未来军事电子技术装备以及未来战争的关系与发展趋势。(2)及时性或称“实时性”。是针对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的需要,不失时机地提供所需情报,即‘实时情报’。(3)全面性。是针对军工电子科技研究内容,提供相对全面的情报,避免以偏代全而产生错误的结论。为此,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全局,从战略的角度上看问题,善于把具体问题放在大趋势中去认识。(4)客观性。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正在出现的军事电子新技术、新体制、新概念和新理论,使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级领导对关键问题有准确的了解,以便正确地指导和科学的规划。(5)准确性。是指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产品必须与上级的要求相吻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情报价值。(6)快速反应性。既从接受任务到提供情报研究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往往很短,因此,平时必须占有大量的信息,掌握多种信息源,才能适应这种需要。3)总结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类型。(1)综合情报,主要是针对军工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当前国际水平和未来动向进行的研究。(2)专题情报,是对军工电子技术的工艺、产品、科研课题、建设工程等有关的情报进行的研究。(3)技术经济情报,是针对军事电子工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进行经济评价,探讨其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4)市场情报,是指对军工电子技术市场需求情况,预测其未来发展动态的情报研究。(5)管理情报,是针对先进的军事管理方法,科学管理制度,进行的军事管理情报研究。(6)政策情报,针对国外国防科技政策的情报研究。 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配置方法 在了解和掌握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之后,进行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的配置,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3]。1)信息资源配置含义。信息资源配置是将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模式,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使其合理分布和存贮。具体说,信息资源配置是指在时间、空间和数量三个方面的有效配置。2)信息资源配置原则。(1)需求原则。支撑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信息资源配置,不论是在时间、空间,还是数量、品种、类型上,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要以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需求为出发点,这是最根本的指导思想。(2)时效原则。是指信息资源本身的时效性、可靠性与实用性等因素,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与信息本身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应充分考虑到信息产品的质量问题,将信息产品质量问题放在首位,从信息资源的选购、采集、验收等环节严把质量关。(3)层次原则。在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搭配上,应考虑信息资源的层次性,这主要是指合理地配置一、二、三层次文献。另外,为满足情报研究在不同要求下使用的特点,例如:保密课题检索等等,可适当考虑二次文献的使用,因此,信息资源在层次上的合理配置是十分必要的。(4)成本原则。目前数字信息资源已成为军工电子情报研究的主流资源。数字信息资源的引进将使信息资源的成本增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相当可观的经济浪费。故在配置军事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时,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性价比高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用。(5)特色原则。军工电子技术是各行业的基础,要突出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资源的特色,须结合当前军工电子科技发展态势,不断发现、补充和更新原有的信息资源,以适应新形式的需要。(6)动态原则。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资源配置过程,虽然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总的趋势是变化发展的。由于情报研究资源需求的动态性以及价格、经费的动态性等因素,都会使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配置面临新的环境,因此,根据情况变化应及时调整资源配置方案。3)信息资源配置保障基础。要实现军工电子科技情报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从思想、技术、管理、政策等多个方面给予保障,为其营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1)理念基础。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是国防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单位应该树立从国家、国防到研究机构三个层次上的科学配置观。将军工电子情报研究资源纳入到国家整体信息资源配置体系上,明确定位,做好自身的统筹规划与合理分工。(2)技术基础。技术基础主要是指满足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尤其是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和通信网络等设施,旨在为资源配置提供技术平台。计算机系统是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在检索过程中,应符合保密要求;应用软件系统是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中枢控制部分,要力求一致性,互相兼容,且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通信网络是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神经系统,应进行“无缝化”规划。(3)管理基础。建立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管理机构,制定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序,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有序化组织与协调。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决策、管理、协调、监督信息资源配置工作,组织建立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管理方法和程序是开展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配置工作的准则。(4)标准基础。实现国防信息资源的共享,而其关键的基础之一就是标准化问题。首先,要做好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科学配置的总体发展计划;其次,要满足国防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使信息资源从采集、加工、存储、生产与服务等全过程都符合标准规范,为今后国防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4)信息资源配置的具体实现策略。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资源配置策略的实现,有助于指导军工电子科技信息资源的支撑与保障工作,满足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的各项需求。据此,笔者提出如下具体建议:(1)制定资源的配置规划。制定军工电子科技情报研究的信息资源配置的总体计划(包括资源未能按时到位的应急预案);制定资源采集、共享、流通、存储、服务等分计划,同时确定阶段性的信息资源收藏结构头尾一定要对,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此处是重点,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在安装完的TCR回路电抗器标好A、B、C,还要标好电抗器进出线端,哪个端子和穿墙套管连接,哪个端子和铜母排连接,哪个端子是上下两层连接的,要事先让工人明白。7)电容器组的连接。电容器组3层和电抗器、零序互感器的连接,因为电容器组进出线两面都有铝排,和电抗器方向连接是三相铝排,和零序互感器方向连接是从电容器组双星星的两个中性点引出线接至两个中性铝排上,然后从两中性铝排接到零序互感器的两端,图纸设计两中性点铝排和零序互感器的连接是截面240mm2钢芯铝绞线,但做完以后发现由于距离太短,铝绞线的弯太大,影响美观,实际中此处电流很小,经和电力科学院现场工程师和甲方电气负责人协商,此处改为用截面35mm2铜芯软电缆连接。零序互感器接线柱太大,用铝排做一个过渡接线排。电容器层间电容的出线要和每层安放电容的角钢架子外壳接在一起,以保证每层的每一相保持一个等电位状态。8)TCR晶闸管阀组安装。TCR晶闸管阀组也是安装在绝缘瓷瓶上的,所以和前面安装电抗器和电容器方法一样,只是阀组多了一套冷却水系统,每一相的晶闸管就靠这冷却水循环来冷却保护晶闸管。晶闸管阀组的每一相和穿墙套管是用铜排连接的,一定要保证铜排之间、铜排和墙间的距离,至少保证400mm的安全距离。9)接地安装。所有基础预埋铁、隔离开关支架、避雷器支架、电流互感器支架、穿墙套管底座、阀组底座都需要和SVC系统接地网焊接连成一体。 结束语 以上是山东西王SVC安装的重点施工总结,其他有关避雷器、电流互感器和零序互感器安装就不在此一一说明了。这些施工总结也可以作为SVC安装的施工方案在以后的施工中借鉴。在此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共同进步,为中冶天工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电子科技论文:智能服装构思电子科技运用 作者:张慧敏 单位: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工程学院 1智能服装发展概况 1993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计算机可穿系统研究中引入了智能背心的概念,成为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服装,自那时起计算机系统的“可穿性”被引入,成为电子科技在智能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开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服装制作不仅在材料选择上越来越趋向于舒适化、智能化和最优化;在设计上,尤其是智能服装,也正朝着功能日益多样化、性能逐渐完善化、器件制作微型化、穿着健康舒适化、价格低廉化等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服装设计工艺与电子科技的结合也将越来越完美,服装也会更加全面地诠释作为人类“第二皮肤”的职责[1]。 1.1功能 如今,智能服装将时髦的设计和超强的功能融为一体,十分符合服装业目标消费者的未来需求,这些消费者包括年轻人士、专业人士、时尚追求者和运动爱好者等。这些智能服装包含着令人意想不到的高科技成果,包括能自动播放音乐的外套、能读出人体心跳和呼吸频率的“聪明衬衫”、能实现随时办公的万能西装、能在胸前显示文字与图像的T恤衫、能定位跟踪的GPS服装等。美国科技研究所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服装将成为真正的“多功能便携式高科技产品”,一件衣服能够同时播放视频、音乐、上网冲浪,甚至调节温度。智能服装功能的多样性、实用性将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2]。 1.2分类 智能服装的应用现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特殊领域的专衣,如航空服、潜水服、防火服、防弹服等这类闻多见少的功能性服装,其功能只针对特殊的部分人群。当然,特殊领域的专衣与电子科技也有很好的结合,如一种“医护衬衣”,其带有多个传感器以及信号发射装置,可检测穿着者的体温、心跳和血压等数据,并通过卫星将这些数据传送到医院,便于医院对病人实施远程看护,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医院可通过衬衣上的卫星定位装置及时找到病人、进行抢救。智能服装的另一方面则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应用。同是高科技的智能服装,但它们针对的消费群体从特定行业拓展到了各行各业,消费对象是具备有限消费能力的大众百姓。智能服装在满足服装本职功用的同时,还利用科学技术增加了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特殊应用,例如可感知人体状况的“情绪手套”、可调节大小的外套、可防止蚊虫叮咬的“防蚊衫”,以及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保温袜子”等。同样,还可以将MP3音乐播放、音频接收、GPS定位、语音录制等娱乐实用功能加入到智能服装当中。这样一来智能服装将更加贴近日常生活[3]。 2电子式智能服装市场 调研如今的智能服装市场正在迅猛扩张,在电子产品热销且外形没有重大创新的条件下,研制具有电子功能的服装显得非常具有市场潜力。国外许多大型服装商也开始与电子厂商合作,进军智能服装市场。与普通服装相比,智能服装的价格必然要高出一些,但笔者认为这并不会影响其市场潜力。在迎合消费者对各种电子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在智能服装中融入个性时尚元素,体现生活实用娱乐性,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需求是最好的市场,笔者针对在校大学生就智能服装的认识与期望进行了调查。 2.1面料的选择 面料的选择方面,有近72.6%的被调查者认为,适中的面料质量和面料价格最适合于大多数消费者的日常应用,这点与笔者的想法不谋而合。相较于目前智能服装使用最多的较昂贵的高级纳米材料,普通舒适的棉质面料更受欢迎。但普通棉质面料如何满足智能服装制作的各项要求,这将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所在。此外,有近27.4%的被调查者认为,智能服装面料的选择应处于高端化水平,良好的质量要求和品质体验是他们所追求的。 2.2电子技术的选择 将哪些电子技术融入服装当中,不仅要考虑大众的需求,而且要充分避免电子产品可能给人体带来的辐射等不良影响。接受调查的人群当中,多数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因此,有57.3%的人认为应将音乐、影视等娱乐功能加入到服装当中,有23.7%的人认为应该将录音、手写、电子书等学习型功能融入其中,有19.0%的人认为加入GPS定位、GPS导航、实时呼救等实用功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3电子科技与智能服装设计的完美结合 3.1能结合于服装的电子产品制作 以MP3播放器为例,要让服装像MP3播放器一样播放出动听的歌曲,无需使用纷繁昂贵的纳米材料、导电纤维,只需将平时使用的MP3播放器外形制作成与服饰配件外形一样即可,如常用的长方形拉链拉头、圆形纽扣,甚至是任意形状的肩章或胸章等。只改变MP3播放器的外形,功能不会因此有任何折扣,如此“服装配件”还担心不能“隐藏”于服装当中吗? 3.2适合安装电子产品的服装面 料及款式智能服装功能性要求特殊。传统智能服装若想要实现功能性,大多采用可导电的纳米纤维材料,甚至将防水的导电纤维植入普通服饰当中,以此来达到服装电子化的目的。这样虽能实现功能化,但无法使智能服装服务于普通大众的生活。因此,面料选择时要尽可能考虑到大众的需求,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当然也要避免使用一些容易产生静电和易燃的纤维,并尽量选用环保或再生纤维面料;同时,针对服装不同的使用场合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材料。由于这种电子产品不是“植入”到服装当中,而是采用“点缀”的方法使服装更加美观、更加功能化,因此,大部分款式都能安装这种电子产品,更能符合广大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的需求。 3.3电子产品与服装的完美结合 现在,有了可供安装于服装上的电子产品和适合安装电子产品的服装面料及款式,那么如何才能将二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呢?对于制作成拉链拉头的电子产品,可采用挂钩和挂孔的形式将二者结合起来;如果电子产品是纽扣状的圆形,需要的只是在这个圆形后面加一个日常所用的摁扣即可;如果是肩章或胸章的设计,一根别针就可以帮助解决问题。之所以将电子产品设计成能方便地与服装结合并可分离的形式,是因为考虑到服装日后的洗涤以及电子产品可能需要维修。这样,电子产品就能与服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4电子式智能服装的能源提供与资源下载 4.1电子式智能服装的能源提供 在这个资源欠缺、污染严重的时代,使用可持续清洁能源毫无疑问是最明智的选择,可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为这类电子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一块小小的电池板在集聚能量的同时又能融合在服装当中,显得相当帅气。 4.2电子式智能服装的资源下载 在简约时尚大行其道的今天,在本来体积就很小的电子产品上留出耳机插孔、USB接口已不实际,采用蓝牙无线传输的方式可实现电子产品内在资源的实时更新。扔掉累赘的耳机线,穿上智能服装,听音乐的时候只需按动如拉链拉头上的按钮,戴上蓝牙耳机即可。 5结论 通过对智能服装历史的探究以及智能服装未来发展的展望,了解了电子科技在智能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向,把握了电子式智能服装在流行中的趋势及大众心理需求,分析提出了目前市场能够接受的最佳电子式智能服装形式。电子科技将会更好、更完善地应用于智能服装的设计中,电子式智能服装产业将集大众娱乐、大众生活、行业应用于一体。从服装设计理念的角度来说,近年来智能服装的设计不再仅限于高科技面料的使用,高科技电子产品与普通服饰的结合也是新的设计思路。融合了电子技术的智能服装必将得到飞速发展。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科技在学术领域的深远影响 摘 要 电子科技在学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电子科技在学术文献查阅中的投入与应用更加凸显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极大程度上方便了我国的科研人员,同时电子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防微杜渐,体现电子科技对学术方面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电子科技;学术领域;重要性 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已经不能用快来形容了,国家的科技、经济、科研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非常飞速,当我们正在欣赏一种新生事物的同时,另一种新的事物已经在酝酿了,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特别是电子科技的发展异常迅猛,有时会出项几个换代创新产品的同时出现,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接踵而至。电子科技确实为人们和社会带来了实惠和进步,其便捷性一直是人们一致认同的。学术领域的电子科技技术的运用更为广泛,也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喜爱,资料查阅的便捷性和学术知识的时效性,普及速度极快,会让他们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促进学术领域的竞争进步氛围和为社会提供更为全面的科研成果,也为整个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条件。 1 电子科技在学术文献查阅中的重要性投入 中国的学术发展势头比较强劲,一方面是依靠我国强大的经济体系,再有就是不断奋发向上的科研人员和海归人员对科研的热情,这些方面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壮大,变化很大。我们的科研方式从以前的为做科研而研究转变到了为个人兴趣而不断进取,这样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可见一斑。国家这几年对教育领域的资金投入非常大,特别是这些资金为每个科研人员都提供了一个平台――电子文献查阅网络。这项科技是我国科研举措转变阶段的一个重要平台,它也为更多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资料。 电子文献查阅包括很多个分支,有中国核心期刊、外文期刊等等数十个文献数据库,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面前有一台电脑,然后连同网线,登陆各个学校的校内网,那么我们就可以查到国内外的几乎所有的文献。我们可以通过下载相应的格式,在自己的电脑上就可以看到国内外各个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其中有很多关键的实验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参考的,这些都将更有利于我们科研课题的进展。这样一个网络文献数据库的科技含量是非常高的,其中涵盖了多家科技文献库,通过将其汇总实现划时代意义的资源共享,每个科研人员如果一旦条件允许,那么就可以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从中激发科研的思维和对实验研究的兴趣。每个实验室的新成员都要感受文献查阅的过程,因为这是科研的必经之路,我们要了解自己领域的新发现和新进展,才能更正确地把握自己研究的意义。 2 电子科技是学术领域的一把“双刃剑” 电子科技文献库是科技时代的产物,它为人们带来了便捷,但是它又收到一定的阻碍,那就是关于电子文献查阅权限方面的问题。很多学校都会花大量资金买到这些电子文献查阅数据库的使用权,这也就相当于为其中的科技含量买单。有时候这些障碍会限制一些渴望知识研究的人们的求知欲,因此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又有弊。它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对知识的向往,一方面又由于巨大的科技投入,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人们为其买单,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为其便捷性买单,它的性质在此处就跟手机、掌上电脑等很相似了。 电子文献数据库平台的开发,原本是想给更多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便捷的查询平台,这是它重要性的体现,但是有时候却给个别人的文章抄袭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他们通过将网络上的几篇电子文献合并综合出一个结论,从而进行一定的抄袭,然后通过某些期刊而发表,这种行为是遭人唾弃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非常常见。科技本来是给我们带来便利性,反倒被某些人当成了抄袭的对象,这就使得学术界严谨准确的氛围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因此,电子科技在学术领域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如果要防止以上文章抄袭现象的发生,我们必须要在学术界通过大面积的思想教育达到杜绝抄袭滥象发生的目的。另一方面,现在各大发表期刊也利用电子科技技术,创造了一套检查抄袭的软件和方法,这种软件将各个期刊的文章全部集中在一起,当投稿的文章与其中的文字匹配度达到一定程度,就将其视为抄袭。这种方法虽然比较客观和死板,但是其中也涵盖了不少科技成分的体现,这些科技成果都会打消一些文章抄袭人员的念头,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 3 结论 电子科技在学术领域的重要性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我们在以后的发展和创新中,需要将更多的科技成果投入到学术领域当中,创造出许多对学术发展有贡献的科技成果。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电子科技在学术领域的两面性,做到防微杜渐,力求科技成果的普遍化,将电子科技融入到学术领域的方方面面,为人类带来便捷,也要让破坏我国学术氛围的不法分子得到应用的惩罚。学术的发展也反作用于科技发展,学术理论的成熟也造就了很多科研成果的实践化,因此电子科技与学术方面也保持着更为紧密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最终推动我国的各个领域稳定发展。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建设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最核心、基础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学科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是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交互和设计开发应用系统等基本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其内容涉及理论、算法、技术、实现和应用,学生学习理解有一定难度,作为专业学科中一门承前启后的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计算机技术、设备的迅速发展和应用需求的拓展,三十年来,课程内容不断充实更新,计算机操作系统今非昔比。现代操作系统的内容蕴涵了什么?知识结构的重点是什么?操作系统在课程体系中的关系如何?需要本科学生理解和掌握什么?如何加深理解和运用?课程的发展如何与时俱进?这都是课程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 课程历史与课程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计算机巨头IBM公司的S/360大型机系统软件的推出,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个系统软件的讨论遍及全球。以周锡令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敏锐地感觉到“操作系统”将成为计算机技术和学科发展的重要领域,他们不失时机地开展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在收集汇总国际上相关“操作系统”学术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中文“操作系统”论文集(上、下册)和英文论文集,组建了“操作系统”软件研究小组,展开了对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的研究。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国高校和研究单位参加的“操作系统”学习班、研讨班和培训班,并派教师到国外学习相关操作系统知识。1977级本科学生就开始采用新的教学体系,设置了“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在“操作系统”论文集的基础上,计算机专业汤子瀛和杨成忠老师编写了《操作系统原理》讲义, 1981年,《操作系统原理》教材正式出版。1984年,改名为《计算机操作系统》,由重庆大学著名教授童\主审,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由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出版,在全国计算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1987年获得国家电子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操作系统”课程组承上启下、与时俱进,自2001年起,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国际优秀教材和双语教学,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操作系统原理为核心和基础,并拓展到“操作系统结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大型机操作系统”等相关课程,推动多层次、多类型、多应用教学。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系统设计和软件构架为教学理念,突出概念、原理等理论内容的实践应用环节,优化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网络化,使学生受益面不断拓宽。教学项目“计算机主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曾获2001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组先后出版操作系统教材四部、讲义四部,发表相关操作系统和教学改革的论文20余篇,教学实验和教材等项目先后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多项校级奖励。目前,“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获得“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支持,教材被列入高教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在操作系统应用研究领域,课程组和项目团队在常规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大型机操作系统等领域也具有较大的优势和独到的特色。 知识结构与课程教学 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讲授、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学习(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到课程内容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这是对本科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知识结构,设计和规划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就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如图1所示。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深入学习该方向其他课程和进行研究的必备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学科地位。课程组以操作系统中成熟、经典的思想和设计算法为核心,紧密结合当代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建立以操作系统所管理的资源对象为分类标准、以操作系统的性能为设计目标、以操作系统的各类算法和数据结构为实现手段的教学内容体系和风格;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关联,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基础,以嵌入式系统设计为实例,在传统知识结构基础上,以现代Unix、Linux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新特征为案例;强调研究型教学,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提出了“融入式”、“定位式”等教学新理念,并率先采用双语教学,引入国内外最新的发展成果和教学理念;结合理论与实践,针对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技术性实践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和探索性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配套课堂实验及低、中、高四个层次的实验内容,使课程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形成积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互动教学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核心课程,内容抽象、课程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针对教学难点,研究教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探索教学改革,课程组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合理选用教材和参考书,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教材是影响教学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代操作系统工程实践和技术发展迅速,传统开发技术被淘汰或被改进,新的开发思想和基本概念不断出现,并应用到当前流行的操作系统产品中。要求“操作系统原理”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适应发展,与时俱进。否则,难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势必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通过采用原版教材,加大参考与辅导学习,自编教材,灵活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强调教师素质,通过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作为教学主体之一,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多年来,课程组始终坚持收集和阅读与操作系统有关的各种资料和文献,并结合科研项目对操作系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参加了若干有影响的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在课堂教学中,介绍研究方向和学科前沿,吸引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拓展自己的视野。 3.精心备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如何组织课程内容,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课程组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较长时间的探索,我们认为必须首先帮助学生建立操作系统总体结构轮廓,然后再介绍各部件内容。同时,我们还总结出“突出总体结构、深入讲解部件”的教学原则。而且,整个教案的内容组织注重引导学生探讨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技术的引入背景,注重知识的理解,而非简单记忆。基于这样一条明确主线,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科学授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另一重要环节,课堂组织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课程组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巨大动力,教师有义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在课程之初就必须清楚地告诉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讲清不同学习对象(如一般计算机用户、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系统管理员)的学习目的,根据学生已经遇到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 *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注重节奏教学。“操作系统”课程内容的概念多而抽象,而从抽象到设计又是理论到工程的转换,本科学生缺乏系统和工程的概念,因此,是一个难点。我们在课程进度方面采用“先慢后快”的节奏。“先慢”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消化新概念,也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授课风格;“后快”是当学生基本掌握了该课程的主要概念以后,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以便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 精心准备,激情授课,强调交互式教学。教学方法需要强调讲课的高度激情,以教师高昂的情绪感染学生,避免“满堂灌”。课程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内容需要设计准备适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适当的时候提出,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和问题,与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而非给出答案。这种交互式方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 * 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原理的应用。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用浅显的语言表述是教学方法的技巧。操作系统中的“并行与并发”、“进程与线程”的概念是理解的难点,我们结合当前主流操作系统产品(如Windows和Unix系统中的多任务执行,多层调用等)的具体示例进行讲解,从应用角度和生活常识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 以人为本,诚心与学生交朋友,推崇亲情教学。“操作系统”课程对象通常是大学三年级学生,此时,很多学生正处于人生规划决策的关键时期,作为老师与长者,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以讲授课程知识为基础,辅以讲授人生发展与规划,帮助他们解除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把他们当作朋友,对于推动教学工作是非常有益的,这种“亲情式”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注重实践环节,强调能力培养,合理进行学生考核 遵循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规划,基于系统设计和软件模块设计的思路,课程组利用较好的实验室条件,开设“实验室课堂”,构建“操作系统案例库”,结合课程实验、应用实验和综合实验加强学生系统编程与内核模块设计的能力。这些案例既作为教学,也供学生自行设计或复现,优秀作品又进入案例库循环,使学生能即学即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抽象概念通过实践环节理解,拓展深层次思考,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案例如图2和图3所示。 6. 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平台,提高教学质量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网站是一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教学资源使用和学生受益范围的举措,也是让学生更大程度获得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了解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形成师生共建、共促质量的模式。教学网站的建立,基于CERNET西南中心结点和校园网,利用教师社区课件,利用留言板与学生交流答疑,通过电子邮件向学生提供课外辅导渠道等,既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共享与交流环境,也为其他专业和远程教学提供了网络教学资源。 7. 操作系统发展的系列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另一种途径。操作系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使学生了解现代操作系统发展的新趋势,课程组组织了有关操作系统技术领域的系列讲座。根据“操作系统”课程内容及相关课程在今后学科中的应用,讲述应用需求对操作系统的要求。此外,还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如Intel、IBM、Mircrosoft、Nokia等公司技术专家),了解操作系统发展动向等。通过这些课程讲座,使学生充分领略该课程在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课程的主要特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体现了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中的理论、技术与工程结合的特点。其特色体现在: 1)坚持基础核心,带动多层次、多类型教学,构建先进课程内容体系 以本科“操作系统原理”为基础核心,形成多层次、多类型教学,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内容彼此呼应,系列课程与实验相互配套,保证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资源辅助教学的有机结合。 2)强调能力培养与创新,实施“循环案例”和“师生共建”的教学模式 灵活实施双语教学,开设“实验室课堂”,构建“案例库”,通过教案电子化、教学资源网络化、参考资料广域化、师生交流多样化,强化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鼓励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通过分析和模块设计,不断完善“案例库”,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保证课程质量。 3)强调与时俱进,优化课程内容,保持与现代操作系统发展同步 以现代计算机系统软件构架为教学理念,以并行处理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为重点,以技术和设备发展为驱动,以应用系统实施为特点进行课程内容讲授。同时,课程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应用项目,在常规操作系统(Windows, Unix/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WinCE, Em-Linux, VxWorks)、移动终端操作系统(Symbian等)和大型主机操作系统(z/OS)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收到明显的效果。 总结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教学经验,在国内同类课程教学上有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体现了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中强调理论、技术与工程结合的特点。课程建设与时俱进并持续发展,在采用国际优秀原版教材,灵活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上,使自编教材达到较高的水平,教材先后被列为全国统编教材(1984)、全国推荐教材(1997)、全国“十五”规划教材(2003)和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2006)。课程建设提出“操作系统”系列课程和系列实验,开出分层次的配套实验课程,强化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课程建设,我们也认识到: 1)操作系统的实践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时间和验证评价指标上需要进一步探索,类型需要进一步更新。 2)双语教学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并灵活掌握,在教材、理解、语言和学生接受程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实践。 3)国内外教学和学术交流需要进一步拓宽。 4)操作系统教学如何体现创新能力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在思维、革新和应用上的创新。 5)希望兄弟院校的同行与我们一起将这门课程真正做成精品课程。 电子科技论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中心概况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于1980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教育技术学等五个本科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 2000年学校为了加强计算机实验教学,促进实验室资源的共享与开放,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接口与通讯实验室和计算中心等实验室整合建成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2002年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建设首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中心通过省教育厅验收,成为浙江省第一个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实验条件优良,实验室面积3120平方米,教学实验设施总价值2800余万元,面向全校48个专业,开设实验课程58门,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2007年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 管理体制和师资队伍 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副主任由学校任命。学校负责中心的规划与建设,计算机学院对中心进行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为保障实验教学和开放需要,中心形成了一套完整、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更加规范化。 学校高度重视实验中心师资队伍的建设,政策措施得力,激励了高水平教师积极投入到实验教学之中,形成了一支包括教授、博士在内的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根据多层次能力培养的目标,中心组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四个教学团队:计算机基础课程团队、新技术及应用团队、企业实训教师和工程师团队和综合创新团队。 中心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重大教改项目“基于网络环境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等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21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一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三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3 实验教学 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是“追踪计算机新技术,遵循‘Try’实践教学新方法,构建实验实训新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的应用型人才”。以“夯实基础、重视技术”为基本原则,以“加强实训、促进创新”为主要途径,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脚踏实地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富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种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成功模式。中心制定了一个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层次、模块式实验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同时以多样性实验形式、多样化实验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教学手段、多重性实验开放模式,构成了一个多元化实验教学体系,从而达到多层次能力培养之目的。 为了给优秀学生创造自主创新的条件,中心成立了学生科技俱乐部,下设ACM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数字媒体、网络与安全技术等多个兴趣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多名专业教师担任指导,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感兴趣的项目研究,或进入专业实验室进行工程训练,或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养、科研方法以及团队精神。 示范中心开放式、个性化的实践创新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并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显现了中心“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良好效果。学生基础扎实,动手与创新能力强,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几年来,学生获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金牌一枚、银牌3枚、铜牌7枚;获ACM/ICPC省际联赛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4枚;获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全国数学建模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三等奖5项、浙江省一等奖4项;获《计算机世界》奖学金10人。 4 特色与优势 通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中心在实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开放体制等方面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1) 坚持服务宗旨,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中心成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及时将计算机应用新技术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与教材建设,成效显著。编写出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15部,其中省重点教材7部,国家规划教材3部。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团队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研制成功并不断完善“上机能力练习与测试系统”,该系统已连续16年应用于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教师主持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全校100多门课程开展交互式教学的公共平台;主持开发的“ACM程序设计练习与竞赛网站”,非常有效地应用于我校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该网站向国内外开放,访问量居全国同类网站第三。 中心具有重视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教改项目“基于网络环境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等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14项。“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上机考试自动测试系统的研究及应用”等5项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 贯彻“Try”实验教学理念,创新技术解决硬件实验教学落后问题。 针对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落后问题,中心提出一种集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实验方法、实验设备于一体的系统化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中心贯彻“Try”的理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多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研发具有虚拟仿真功能、硬件保护功能、在线查错功能的实验系统。虚拟仿真功能是将实验仪上硬件的工作过程用软件仿真,并以动画形式显示在微机屏幕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程序运行过程一目了然;硬件保护功能解决了由于学生“Try”而导致的实验设备损坏的难题。在线查错功能使学生在“Try”的过程中避免盲目性,可以有分析、有方向地进行“Try”。学生在“Try”的实验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做到举一反三,从而保证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中心顺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开发了基于PCI总线的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仪;完成了《接口与通信》及《微机原理与接口》中DOS系统内容为主向Windows系统内容为主的转换;实现了Windows下的32位汇编语言教学与实验改革,在国内首次出版《Win3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程》,该教材被国内多所高校采用。 2005年“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计算机组成原理”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 面向应用,建设高水平的IT实训基地,将实验教学延伸到企业。 中心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IT人才为宗旨,与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华为3com、阿里巴巴等知名IT企业联合成立了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实训基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设备投资超亿元。中心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内容和真实的实训案例,由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工程师直接参与授课和实践指导,采用企业化管理,边学边练,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全真实训环境,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注重开放,起到良好的区域性示范辐射作用。 中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行全方位多模式开放体制,除在校内对学生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行全方位开放外,还和5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机制,为高校和社会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实现资源共享;近五年有国内外80余所高校或企业来访;中心和国内外30余个知名IT公司建立了协作交流关系,签订了联合科研、开发的合作协议。 5 结束语 国家级示范中心建设给我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中心将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扎实开展建设工作,力争建成全国一流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我校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为全国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提供共享成果,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电子科技论文:现代生活中电子科技的应用 摘要: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各类电子产品不断涌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同时也会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当前社会逐渐进入了信息化和电子智能化的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了电子科技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并阐述了电子科技应用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关键词:现代生活;电子科技;应用 电子科技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当前各式各样电子科技产品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质变,同时电子科技产品更急贴近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生活享受。 1.LED节能技术在生活中应用 灯具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光明为人类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从电灯发明开始,人类就致力于改善照明技术,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当前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精神和物质得到极大的满足,很多人开始关注对环境的保护,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LED节能技术的发明实现了照明的节能和环保,同时在电子设备屏幕中应用广泛,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实现了环保绿色的目的。LED可以实现电能到光能的转变,为人们提供可见光,相对于传统的白炽灯发光,LED节能灯具采用三基色粉发光,通过电流来激发电场,从而发光照明。LED发光的特点显著,其电能消耗小,发光寿命较长、光源效率高,不会产生辐射,从而在电子设备中应用广泛,逐渐成为当前设备屏幕和灯具的主流选择。 2.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在生活中应用 汽车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象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同时电子工业在汽车行业内应用越来越广泛。汽车是机械类产品,同时电子信息智能化在汽车中体现越来越突出,这也是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2.1 电子控制喷油装置 当前电子控制喷油装置在汽车中应用广泛,之前的汽车喷油装置采用机电混合式的运行方式,但是这种运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智能化的追求,也不符合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电子技术的发展逐步实现了汽车操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采用电脑编程的方式来设置发动机状态,与其和内部各系统之间的配合联系,来得到一系列的参数,然后再电脑里进行编写程序,将写好的程序存储在微机当中,然后应用到汽车上,这种电子技术应用于汽车中极大提升了汽车的自动化。 2.2 电子技术在汽车底盘中应用 电子技术在汽车底盘中应用体现在电控自动变速器中,智能化设计系统实现了变速杆的自动调变,运行程序采集发动机的载荷、车速、控制器、驾驶员等多方面的参数数据,并把相应的数据录入到计数机中进行分析,从而判断汽车底盘的运行状况,实现变速器换挡的最佳控制。在汽车底盘中,电子气动换挡装置优化了汽车的操纵,实现了汽行驶的安全性,其采用电子装置取代机械换挡杆,从而提高变速器机构之间的运行效率。电子转向助力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汽车在低速下操纵机动性,其整个系统采用直流电机助力系统,并采用蓄电池作为动力,极大提高了汽车在驾驶稳定性。 2.3电动汽车的发展 电动汽车是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电子科技加快了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应用,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其电路控制系统研究逐渐成熟,从而极大提高了电动汽车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减少了汽车的故障率,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扩宽市场。 2.4 汽车关键技术环节的应用 首先是传感器技术,当前汽车电子技术向着高精度、高稳定性、低成本的趋势发展,传感器技术是未来汽车行业的重点突破点,智能化的传感器不仅可以提高对信号的处理能力,同时提高了信号处理的精确性,自动化的进行时漂、温漂和非线性的校正;具有高的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再者是汽车车载电子网络的应用,在电气内部设置微型处理器可以对汽车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和判断,强化对关键运行部件的工况检测,提高汽车运行的安全性。此外是智能交通系统在汽车中的应用,例如自动驾驶的实现就依赖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同时需要融合电子、卫星、远程定位等学科的知识,逐步提升系统的全面性。 3三网融合技术在生活中应用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为三网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技术解决了光纤传输的问题,为用户提供了高性能的信号传输,再者电子科技解决了三网融合的核心技术云计算,为大数据的存储、分析、评估提供了技术保障,涉及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数据再处理、软件开发、数据传输、网络协同等多个方面。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数字音视频广播将完全取代模拟音视频传输,形成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使计算机互联网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电信网络成为我们赖以交流的平台。总之电子科技的发展实现了手机、电视、电脑的融合,实现了电子信息的系统化融合,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优质的电子资源,提高了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4 结语 总而言之,电子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电子科技依然保持着高速发展的趋势,其在LED照明、汽车工业、网络融合、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内具有巨大的应用市场,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电子科技论文: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很多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与此同时电子科技业应运而生,将电子科技技术应用到气象监测行业,利用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气象监督管理系统,通过卫星和雷达系统来搜集数据资料、保存数据、共享数据、发送数据,实现对气象要素的实时监测,信息搜集及传输准确快速,克服了传统气象监测中设备性能低、传输速度低、延时较大的缺陷,并且通过现代电子科技技术分享气象数据,实现气象网络与相关使用者的连接,充分发挥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中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科技气象 监测 1 气象灾害对我国生产生活的影响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民受到的自然灾害数不胜数,直到现在有时人们依旧受到人类不可控的自然现象的影响,例如,中国的汶川地震、印尼的火山爆发、2006年的超级台风“珍珠”横行,这些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对于人类不可控的自然灾害,人类需要提前监测,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规避,使人类减少或免受自然灾害的侵害。 传统的气象监测系统性能较低,传输的速度较慢,且信息传输有延时,因此在自然现象发生前不能及时检测到信息,人类无法规避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造成对人类生产生活巨大的威胁。对自然现象的监测,应该使用科学的监测系统,现代气象监测大量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监测格点分区域监测气象环境,在互联网提速背景下监测信息得以快速传输,有效的规避了气象灾害不能及时传输带来的风险。 2 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中的应用 2.1 利用电子标签对气象信息进行识别 为了规范监督气象信息数据统计的系统,在气象数据系统中加入监督和监测的节点,通过互联网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气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做出处理,以此来完善互联网在气象中的应用,使气象数据系统更贴近使用者。监测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气象数据网络的结构和形式,气象信息需要根据气象要素不同的类型通过不同的监测网络进行收集的,例如,沙漠气象信息、农林气象信息、湿地气象信息等。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性质的气候条件需要收集对应的气象信息,电子科技技术可以满足各种气象要素监测的要求,因此电子科技在气象监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由于一些监测到的数据非常相似,气象数据系统的职能识别显得格外重要。在气象数据系统中,由于气象监测的网格化需要,设立了大量气象监测点,并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每一个地点都设有1个甚至更多的气象要素监测点,这些监测点需要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段或是同一监测范围不同的区域,进行连续不断的监测。针对这种情况,气象局相关部门依据监测的需要制定出监测点最优位置,自动化气象监测设备通过对不同地点不同要素的进行唯一身份编码,这里实际是大量运用了物联网技术,使得每份气象信息都能得到快速、精确的传输和存储,最大效能地发挥电子科技在气象信息中的作用。 2.2 构建气象监管系统 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利用电子标签对气象信息进行编码后,气象局构建了科学的气象监测及监管系统,这样就可以够将监管及各监测节点数据及设备的状态。由于各气象监测系统是针对不同气象信息设置的,因此需要利用对应的传感器技术,将智能的传感器节点无逢接入气象信息网络是离不开网络监管这一手段的,气象部门信息系统得到了有力的保护才能通过互联网搜集气象信息,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在气象监管系统中对气象信息进行身份识别,通过计算进行多层的部署,设置监管节点位置。利用这些监管的节点在相应的软件系统中输入需要识别的信息,这样在传输气象数据时,可以将监管对应的数据结构与信息一同传输,从而将气象监控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与气象监测数据融合在气象互联网中。气象局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节省电子标签的设备费用,另外还可以及时的得到各气象监测设备的信息。 3 气象监测未来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九十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技术也得到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微型计算机、通信、传感器等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气象监测中可以解决传统气象监测中设备性能低、传输速度低、延时较大的缺陷,近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必定将进一步推动气象信息采集系统技术向微功能、多功能、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方向快速发展,因此将电子科技融入到气象监测中可以促进气象监测的发展,气象数据收集与分析必将更加及时、高效、完善。
平面广告论文:平面广告设计“立体化”表现形式研究 [摘要] 现代 平面广告设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全球信息化,在当今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仅仅利用以往所惯用的那些平面视觉语言表现元素已略显贫乏。本文以平面广告设计中“立体化”的视觉表现形式为切入点,探索平面广告设计如何突破二维的表现形式,把平面立体化,空间延展,由传统的二维平面表现向三维、四维等多维空间 发展 ,构建出更具表现力的新视觉语言,以丰富平面广告的表现形式,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促进消费。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 立体化 视觉语言 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信息化社会及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平面广告设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的革新。传统的平面广告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冲击和挑战。我们从事设计的人员不能固守原有的设计方法和表现形式,为了适应新的社会条件、新媒体技术的支持,我们必须对已有的设计方法和元素进行分析、类比,研究其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综上所述,本文把“立体化”表现形式置于平面广告设计中,着重对平面广告设计“立体化”这样一种新的视觉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丰富平面广告形态的表情。 一、“立体化”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 所谓“立体化”表现形式就是从二维跨越到三维空间,跳出平面二维的框架,以三维或多维形式展示,扩展到立体、动态的视触听嗅感受。 “立体化”视觉语言的出现使平面广告设计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以二维平面传递信息的表现形式被打破,利用多维空间,立体化的表现形式成为传达信息的主流,这种立体化的表现形式超越了我们以往的想象,丰富了我们的视觉感受。立体化的视觉语言是在现代科技水平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理念日益多元化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流行的,是信息化、消费审美文化的时代产物。 1.寻求对传统平面广告的突破 早期的平面设计主要是以二维空间为载体,局限在四条边线之内,采用印刷、喷绘等媒介手段,向大众传播信息的一种平面视觉表现形式,如招贴、报纸、杂志、书籍装帧、画册、宣传单等,媒介手段较为单一。传统平面广告只能以静态的图片配以文字表现,在“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中只有视觉,而其余的四感却被忽略了,缺乏生动的形式。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唯有生动,才能更易引起受众思想感情的共鸣。有了共鸣,才有深刻的印象,达到广告传播宣传,打动消费者,引起消费欲望的目的。 2.审美需求 二、“立体化”表现形式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 平面广告设计“立体化”的表现形式,为平面广告设计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创造了更为广泛表现的可能性,促进了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 发展 。通过“立体化”这一新的表现形式,使受众调动全身的感知器官感受设计作品,并融入其中,成为设计作品的一部分,达到人与作品合二为一的境界。 1.利用空间环境 平面广告设计由传统的二维向三维、多维空间扩展;它在环境、空间的展示和应用更为广泛。平面广告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向受众准确的传达产品信息,是 企业 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换的桥梁。而在传统的平面广告设计中常常忽略了受众与广告设计之间的关系,只是利用平面设计元素单向的向受众强迫式的传达信息,这样的作品往往被人所忽略,淹没在茫茫的图像之中,无法吸引受众的眼球。 户外广告是其与三维空间环境创造立体化视觉语言的一种较为代表性的方式。平面户外广告突破二维平面的表现空间,融于到 自然 环境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整体,巧妙地将创意表达出来,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觉效果,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给人以深刻的记忆。 2.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交叉 艺术 产生新的火花及表现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立体化”表现形式的平面广告正不断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冲击着我们的视觉。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的表现形式,多媒体广告极大丰富了平面广告设计的领域与内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二维平面,把广告创意和产品价值很巧妙的结合起来,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击。 3.利用视错觉表现形式 所谓视错觉,就是我们知觉判断的视觉经验,与所观察物实际特征之间存在着矛盾。当观察者发觉到自己主观上的把握和观察物之间不均衡时,就产生了错觉的混乱。人们往往被错觉所欺骗,但有时又追求视觉上的特殊的刺激,甚至为超越视觉上的紧张和均衡所具有的限度而兴奋。对于错视所造成的“可视性”障碍,人们不断尝试,正越来越多地被利用,以达到提高视觉注目率和增加观赏趣味的效果。 平面广告论文:论平面广告设计表现要素与视觉效果优化 摘要:平面广告能否打动消费者与其视觉冲击效果密切相关。本文探讨了影响平面广告设计视觉效果的5个主要表现因素。即:图像、色彩与文字,并阐述了如何通过整合这5个表现因素来合理安排画面信息,以达到优化平面广告视觉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表现要素;视觉效果;优化 平面广告指以长、宽两维形态传达视觉信息的各种广告媒体的广告,它包含着图形、色彩、文字及三者编排形式等表现要素。平面广告是广告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在设计上应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感情。消费者每天会接触到太多的广告信息.平面广告能否打动消费者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平面广告视觉传达效果有赖于图形、色彩、文字等表现要素的适当利用及三者的整合效果。 一 图形要素与视觉效果 图形是设计者根据抽象理念,以一定形式呈现的视觉形象,表达的是理念内涵与心理意向。人们通过对图形的理解来从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从而实现设计者要达到的目的。显然,选择好的的视觉语汇及其组合形式来阐释设计主题,对设计出具有良好视觉的平面广告非常重要。 首先,使用动态图形产生视觉冲击力。在平面图形设计当中如何表现动态呢?图形的不对称表现。利用图形大小或位置错落对比可以产生动感画面,利用图形本身的大小变化可以产生运动趋i利用一组直线的长短的变化可以产生消失或者靠近的心理感觉。利用图形的不同排列或部分拉大缩小也可产生动感,平面的不规则空间。不规则空间就是平面空间的空白空间布局。图的形态为实形,底的形态为虚形,虚、实可以互相转化,当视点放在实形上.背景就变成虚形,当视点放在虚形上,背景则变成实形,运用好虚实形变化可创造出强烈的错视感和视觉冲击力。动态形象的引用,通过制作具有动感形象的照片(如运动的人或物等)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这在数字化时代并非难事。模糊的表现效果。模糊也是表现动感的一种方式,人们在观看物体时希望看得清楚,而模糊的图形会诱发人们的探求心理,平面设计中利用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使用新异性的图形产生视觉冲击力。图形的新异性表现有异形同构、同形异质、混维同构、矛盾表现等。异形同构指利用不同造型间存在的某种共性,通过绘画或电脑方式进行同构,形成新的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真实存在的形象。由于不同造型在形与意方面有内在联系,所以可以形成具有想象力和趣味性的图形,同形异质是指运用同样的图形.通过质感的变化产生图形的多样变化。具有不同寓意或材质的图形组合会形成全新的图形;混维同构是指将不同维度空间的形态进行错位混合的图形构成方式,不同空间层次的移位同构都是产生混维的方法。在广告设计当中利用这种表现手段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表现领域-矛盾表现指利用二维空间里画面空间和形态本身的互相借用,表现三维空间里的矛盾冲突,增强视觉错位感和形态张力,创造图形谜语或魔术图形,给人带来趣味性的图形结构和具有启发性的、丰富寓意的图形空间。 再次,使用图形的体量感产生视觉冲击力。体量感即视觉张力,有两种表达,一种是大体量,是在考虑合理的视觉接受范围下把所表现的图形局部放大,突出表现重点,另一种是小体量.是把所表现的图形缩小到观者一定距离内观看的极限,与背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二 色彩要素与视觉效果 人对色彩赋予了社会或生活情感特征,良好的色彩会通过影响顾客情感而影响顾客的购买意向与行为,因而平面广告的色彩设计总是备受重视。色彩的这种情感特征鼓励设计师利用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广告中的色彩直接冲击消费者的视觉,并产生直达心灵的效果。那么如何通过色彩设计增强平面广告的视觉效果呢? 首先,根据广告所要表现的对象特点采用特定的色彩。广告设计的色彩与广告表现的对象特点之间有必要的联系,在设计当中要明确所要表现对象的特点和设想的广告创意,寻找到最贴切的色彩。不同产品的性质是不一样的,那么与之相对应的色彩就具有特定性,为了强化产品的性质,设计师运用各类对比与夸张等手法加强视觉印象。 其次,利用整体色调的统一性与局部色彩的呼应。广告设计作品给观者的最初印象取决于画面的整体色调,画面中占大部分面积的色彩的特点决定了整个画面的氛围,色调体现出广告的性格,从而突出的产品形象,比如说暖色系会造成温暖感,冷色系会造成寒冷感。在安排这种统一色调时,还应该考虑小面积的对比色彩,使画面产生 艺术 感染力。 三 文宇要素与视觉效果 文字在信息的表述方面具有双重性:意义的指向和表示特定信息的设计图形,广告中的文字是向受众传达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文字起源于人们对 自然 界进行模仿的图形符号,因此文字本身的造型及编排方式就具有视觉表现力。 首先,对于平面广告中字体的编排应从整体形式构成出发,根据文字的内容属性和文字各种对比形式,使受众的视线随文字的次序而流动,造成悦目、明快并有整体感的视觉层次。 其次,文字的特点决定了其图形化表现应用,尤其是汉字。为了引起人的视觉注意。需要在字体设计时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处理和装饰美化,灵活地组织字形并进行 艺术 加工,以加强文字视觉的感染。 四 整合表现要素以优化平面广告视觉效果:画面信息合理编排 平面广告设计中的画面信息包括文字、图形、色彩等元素。对这些信息的编排可以影响画面的表现效果.编排就是各元素的有序安排或者对相同的元素进行不同安排。 首先,对文字,图形,色彩等画面信息的编排应遵循设计的形式法则.即:节奏、对比、平衡、秩序、调和黄金分割率等法则。多种设计法则的组合可以从心理上和视觉上产生更强的视觉效果,有利于观者对广告主题和重点的理解。 其次,设计时应考虑画面中虚实空间的关系、构图中块面的关系及视觉流程的安排。虚实主要指图形、文字与空白的关系,处理好虚实空间的关系可以建立协调的整体画面感。有时候合理的利用大面积空白可以起到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对实形有很好的衬托作用,使主体形象突出。文字在编排上的疏密关系也会造成虚实感,加大字距、行距会使文字形成灰面的感觉和“虚”的效果。此外,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应该灵活应用形式法则处理好画面当中点、线、面的比例、节奏、变化与统一以及黑、白、灰的面积大小关系,形成明快的节奏感。人的阅读习惯一般是从画面的左上角开始,向右再向下移动,呈“z”字形运动趋势,这个习惯就是对画面中各要素进行安排的依据,所以图形,色彩,文字等元素在编排上的大小.明暗以及形状的不同对观者阅读广告的顺序会起到引导作用。 平面广告论文:色彩在平面广告设计的运用 摘要:当代物质丰富,商品种类繁多。为促进商品销售,平面广告的作用会在销售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色彩作为平面广告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平面广告设计中需要科学安排,色彩运用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广告宣传的作用。本文将重点研讨一下自己对色彩与广告设计的认识的理解和表现方式。 关键词:色彩、平面广告、吸引力 一、色彩的特点 色彩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会因为看到的颜色而改变自己的心情。据相关的研究知道,对物体的形和色做比较,对调查的受众者分析,对物品的结构、细节,形状和触感的关注率只有20%,受众者对色彩的关注率能达到80%。可见色彩能给予人的是第一印象,并在人的感知系统中发挥着“先声夺人”的作用。具体概括可以分为装饰性、暗示性的色彩表现。(一)装饰性。在实际的广告运用中经常可以体现出色彩的普遍性。色相、明度、纯度等都是属于色彩的装饰性特点,把各种色彩相结合,从而形成更符合受众喜好的装饰性色彩。色彩的装饰性特征运用在实际平面广告设计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提升平面广告可观赏性,把色彩合理地运用到较为高质量的平面广告中,可以提升其美术艺术性,使得广告具有更强的欣赏性。二是提升平面广告的视觉吸引力,平面广告是商品视觉宣传的主要工具,其最大的作用便是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眼球和注意力,灵活运用色彩装饰性特征自然能够提高平面广告中的视觉冲击力。(二)暗示性。色彩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具有某种蕴意或者特定意义符号的暗示作用,同时具备艺术视觉效果,这也是广告设计中较为人性化表达的具体体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绿色会让人感受非常安全、安静,蓝色会让人觉得凉爽、舒服,这些都是色彩的暗示性。平面广告作为商业宣传的工具,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心理暗示,依靠色彩暗示的作用可以使得宣传的广告影响力发挥到最大化,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综合运用色彩知识和手段技能综合表现的体现,色彩运用合理,作品可以“无限”扩大其夸张效果。 二、色彩在商品宣传起到的作用 如今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相同类似商品展示在商品货架上是琳琅满目,让人们难于取舍,如何吸引消费者注意自己的商品,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是各大商家除商品品质以外要必须考虑的。商品制造者在商品包装、宣传平面广告等辅助视觉布局上均是重点考研的问题。各家货架摆放商品尤其注重外包装,无不将如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当成促销的重要利器。这里色彩的运用将为商品包装、商品宣传海报与商品的合理融合,都是一个十分讨巧的技术活。平面广告是将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与所要表述的中心内容融合在一起,来提升商品的视觉吸引力、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色彩搭配是视觉吸引眼球的主角,如何合理运用色彩去达到预期视觉效果,这也充分显示着文化、喜好、民俗等多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色彩设计与企业的品牌结合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用别样的色彩符号特定的标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既塑造了自己商品品牌形象标识,又树立了企业文化的识别系统,有别于同类企业或商品,可以让人们轻易识别,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随着市场的成熟和日渐完善,尤其是货架摆放商品的包装、平面广告,主题色彩可谓多种多样,在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丰富的色彩传递着各种不同的感觉,拥有独特品质的色彩越来越被企业采用,代表着企业特征或者品牌特质,显示着不同的产品魅力。商品色彩应用或广告的色彩运用均应该彰显自身品牌特色,专有的色彩传达,可以让人引联想,从而达到宣传品牌的作用。 三、色彩在平面广告中体现 广告的目的是广而告知,广告展示的是要让人“耐看”、吸引人们关注。合理的色彩运用是吸引眼球的主角,如何达到预期视觉效果,要重点考虑国情文化、喜好、民俗等多种要素。(一)广告的文化特性。一张平面广告的构成是需要图形、文字、色彩搭配、艺术编排等等,但这其中最为基础的便是色彩。色彩是一种文化载体传达的表现形式。在人类商品设计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宣传广告不仅仅是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体现商品的主要功能的产物,还需要保留商品的独特性和企业的特色。因此,在这个角度上,品牌广告的设计还要与所宣传的品牌文化特点相呼应。(二)消费者定位。平面广告效果的成功与否,是看广告对象对内容的接受程度和与之呼应的结果。现时展速度迅速,生活节奏快,同类商品供给日益丰富,广告界竞争也日趋激烈。如果想要在同类型的宣传广告中更吸引人的目光,就需要借助不同的表现形式,吸引和把握不同时期的消费者,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所需求的视觉冲击感是不一样的。就要细分市场,找准对象,一般要先分析消费者的年龄段,再来分析他们的消费能力、社会阶层、文化背景等等,找到他们的差异性,再结合不同阶层和喜好来确定色彩属性的不同特征;比如蓝色、紫色、红色或者其它混合色彩等等。使用不同颜色,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应最大化的寻找或者融合消费者对所要表现广告内容的融合色调来提升消费者对广告或商品的兴趣。 四、色彩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一般来说,色彩中的暖色系能够给予人们温暖的感受。暖色系的应用范围可以说非常广泛,从婴儿护理产品到床上用品,从休闲食品到快餐食品,从医疗用品到家具装修等等。暖色系的色彩传达给人们的感受,一般是:正面的、夏春气息、有利于安眠的等感觉。冷色系给人感觉沉静与安慰。从色相环所表现出来的色系来看,属于冷色系颜色很常见,比如人们喜爱的蓝色和紫色,使人产生收缩效果的视觉,往往赋予人们安静、沉稳、温和的视觉体验,这类色彩经常将其运用在具有休闲特质感的商品或此类宣传广告中。比如可口可乐公司为旗下的雪碧(如图1)。雪碧的主打定位是夏季的饮料,所以可口可乐公司为其产品定制的平面广告设计就采用了绿色作为主色,从色彩的感觉上给人一股清凉的感觉,从而更加突出了雪碧这一夏季饮料的特点。 五、色彩的合理搭配 合理的搭配色彩不但使广告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容易促使消费者的心理改变,调动受众情绪中的兴奋感,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能促使消费者停下脚步,仔细观察商品。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需要尝试用不同形式去搭配不同的色彩,让消费者产生的别样的兴奋感。比如使用橙、黄等暖色调,这些色彩所构成的设计构图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别样的感觉,大幅度提升消费者对广告中所介绍的商品的增加兴趣,这类色彩比较适合于一些快速消费品,如食品等快消品。以蓝、黑等冷色调为主的色彩所设计构图的表现力也相对比暖色调构图弱一些,其能带给人们冷静与稳定的视觉体验,这类色彩适合应用于实用性、装饰性比较强的产品设计中。一般较为高端的品牌会选择大块面冷色调的作为产品的包装或宣传广告。而有些商品需要给消费者带来明亮愉快的视觉效果,那么就需要选择色彩艳丽、活泼色调,以符合商品的特性定夺。不同商品的定位不同,确定的消费层次不同所需要的色彩也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在当今的消费取向中,出现了许多的高档商品以及奢侈品,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时往往希望这些商品能够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气息,所以在设计者设计相关海报的时候,要符合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在广告的品位方面要符合商品的定位,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色彩去体现不同视觉感。一般定位取向高端,使用黑色、紫色、金色等色彩,传达给人们尊荣、成熟的感觉;而面对蓝领或者收入相对不是那么高的人群,宣传广告往往会是有灰色、白色、褐色等颜色,这些颜色给人一种实惠、平实、质朴的感觉。传统商品和现代商品的广告宣传和色彩运用也是相对不同的。在人类一步步从农业文明转化为信息化文明的历史中,随着商品的风格一步步变化,平面广告也慢慢从传统向着现代转型。现在一些宣传广告也出现了复古化的趋势,设计者有时将复古化和现代化风格相融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这种仿传统风格往往具有怀旧、乡土等气息,所以设计者在设计这些宣传广告时所选择的颜色往往是土黄色等颜色,这类颜色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一种独特的年代感(如,图2)。而现代产品的宣传广告往往带有革新、变化等气息,现代商品宣传较喜欢用相对简约的宣传手法,来突出商品的特色。(如图3)。如今,平面广告设计各型各色。同类类似商品的平面广告宣传竞相争艳、也越来越多,消费者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可从侧面反映出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色彩这一综合因素作为在商品包装和平面广告设计中较为容易抓住消费者眼球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越来越被商家和设计师重视,要做到严格的考究,符合当地的文化,大众的心理还需要设计师的综合努力。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增加消费者购买欲望,商品包装和平面广告都会对商品增加心理附加价值,好的色彩管理也能给商家带来更多的利益,这才是平面广告设计发展的正确方向。 作者:王袁元 单位:包装世界杂志社 平面广告论文:平面广告设计中的空白艺术应用 摘要:空白是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平面广告设计工作中的应用对版面设计优化有着重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设计因素。本文就平面广告设计中应用空白艺术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空白艺术的实际应用方案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平面广告设计师提升空白艺术的应用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空白艺术;作用;方案 空白艺术作为广告设计的情态语言,主要是指广告设计中没有填满或者不被利用的页面部分,保证一定的留白面积可激发受众的遐想,能对广告设计中的感性诉求与理性诉求进行表达。但是由于留白的面积、形状以及位置将对广告设计表达造成不同的影响,所以设计人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空白设计艺术应用能力,才能充分发挥空白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一、平面广告与空白艺术概念分析 从空间的角度来阐述平面广告,其主要是指用长和宽表现的二维形态来传递的视觉信息的设计,其所涵盖的设计内容主要有文本、图形、线条、色彩以及排版等。平面广告设计其实是瞬间设计的一种,需要设计人员做到当受众接触到广告信息时能形成瞬间记忆。在平面广告中运用空白艺术主要是为了实现广告内容简化,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刻意留下的空白部分,在广告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空白艺术作为重要的情态语言,能有效体现广告版面的时代特性,科学的空白艺术应用能帮助平面广告实现以少胜多的效果。但是大多数的平面广告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时都将设计重点放在了实物设计方面,缺乏空白艺术应用的意识。 二、平面广告设计中应用空白艺术的作用 (一)突出广告主体 平面广告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传递广告主体信息,当前的平面广告设计师习惯利用复杂的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合成。广告页面往往需要承担较多的文字与图片信息,但这不仅会造成主体信息难以体现,还会引起受众的反感情绪。在广告平面设计中运用空白艺术,可通过空白的大小和形状设计来塑造与突出主体形象,帮助受众理解广告信息。 (二)创设广告意境 平面广告意境主要是指通过广告中所传达的境界来激发受众的广告联想能力,是广告艺术灵魂的重要体现。空白艺术在设计中的应用,能对广告信息中所传递的独特意境进行切实表现。 (三)提升广告设计的含蓄美感 空白艺术的应用也是广告设计含蓄美表达的重要方式,其能展示直接表述的广告内容所难以呈现的美感,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体验。并且留白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价值的体现,和广告艺术密切相关。通过留白的设计能切实提高广告设计的审美效果。 (四)充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平面广告的泛滥往往会造成受众在获取广告的过程中形成严重的信息包围,在视觉层面上或者心理层面上都会造成压迫。出于心理因素的考虑,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空白能与广告内容产生虚实互补的效果,为受众提供视觉方面与精神方面的放松环境,是满足当代人精神与心理需求的表现。其与平面广告中的文字、图案的重要性相等。 三、空白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一)空白艺术在广告背景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广告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就文字、图形以及色彩等元素进行合理的应用,但是在电脑技术的应用下,设计人员大多会选择盲目的元素堆砌,导致设计密不透风。设计人员应当注重版面上的留白设置,但这并不单纯地要求设计人员采用消极的背景设置来进行体现,而应根据广告版面的具体设计要求实现空白与图文之间的虚实、对比关系建立,引导受众视觉移动,帮助受众快速直观地发现广告信息重点。设计人员在进行平面广告背景设计时,除了利用纯白面积来表现留白之外,还可利用某种颜色或纹路样式的背景进行表现,这也是留白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制作书籍《蚂蚁》的平面宣传广告时,设计人员应当重点将书籍的名字进行体现,可仅在海报上打出书籍名字与作者名字以及简短的宣传标语,突出主题。但是为避免宣传广告的内容空洞,设计人员可选择带有不清晰的疏密有致的蚂蚁纹路的底子作为背景,在填补设计空洞的同时实现广告主体的体现。 (二)利用空白艺术实现版面设计的虚实对比 对于平面广告设计来说,版面设计、文字与图形编排是十分重要的,设计人员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若是采用多种形式手法叠加的方式进行设计,一味地进行信息量的传输,会让受众在广告读取的过程中出现强制性接受信息的错觉,难以带给受众美的享受。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广告版面设计时应当利用空白艺术来实现版面的虚实结合表达,从而塑造广告信息形象,产生形不见而意见的效果,对广告思想与广告情感进行传递。这要求设计人员在版面设计时,利用空白将无关紧要的物象进行取缔,实现视觉元素的整合,以空白的“虚”来使形态的创造千变万化。如部分旅游宣传广告设计中,设计人员在进行平面排版时,多喜欢采用旅游地的美景图片、美食图片以及旅游介绍文字来进行版面拼凑,满满当当地填充整个广告平面。色彩内容太过丰富将会造成受众精神紧张,设计人员可仅选择具有代表的一张美景、一张美食图片进行版面填充,取消重复的难以传递更加切实有效的信息的图片与抒情的文字,设置一定的留白空间,使受众的紧张情绪得到放松,并利用虚实对比的方式来烘托主体,使受众发挥对该旅游地点的想象。 (三)实现空白的不定向运动 在广告平面设计中,空白大多被作为背景进行运用,但是随着空白艺术应用方式的不断创新,该固定理念已经被改变。设计人员可将空白空间设计成抽象的形态,使其在设计空间内进行不定向的运动,即实现空白与内容的不定向结合,尽可能地避免空白与内容的相互冲突。设计人员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可将空白与内容进行镶嵌式的组合,实现两者之间的无间隙结合。将原本仅作为背景的空白空间进行消除,使两者互为背景。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利用线条使得黑色图形对空白进行分割形成菱形黑白格子就是以此来进行设计的。将图形与空白进行互换,使两者形成相互统一的关系。 (四)注重平面广告设计中的空白位置与形状设计 当前的平面广告设计中已经有意识地实现了空白艺术的应用推广,但是大多数的设计者都缺乏对空白位置与形状设置的重视。例如,设计者大都将广告的信息要素放置在版面的正中间,这就造成了设计构图的呆板,空白设置的价值降低,出现虚空间。设计人员可将重点广告信息的位置进行移动,设置在边缘或者某一方位来进行空白的激活,提高广告设计的效果与艺术性。例如,在产品平面广告中,大多数的设计人员都会下意识地将产品图片放置在广告版面的正中心,针对这一状况,设计人员可转变思维将产品图片放置在广告版面的左上角,实现空白版面的激活。 (五)注重平面广告文本设计中的空白艺术应用 传统的广告文本设计大都是采用固定的设计模式,运用颜色或大小进行文本突出,过于单调呆滞。但是,设计人员在文字板块上科学地利用空白艺术进行设计,不仅能实现平面广告版面的通透性、跳跃性以及开朗性,同时还能让受众在获取文字信息的过程中消除视觉疲劳与紧张感。但是,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也应当避免大面积地随意应用空白,应当保证空白的留存拥有相呼应的内容,巧妙地进行过渡设置,避免出现为了空白而进行空白设置的问题,这样会导致文本或者整体的广告版面都显得空泛。对于平面广告文本来说,空白艺术应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文本信息的传递与版面的美观程度。若需要大段的广告文字进行设计,就应当注重段落、行列文字之间的距离设置,并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文字与平面广告版面四周边缘的空白距离。另外,在进行文字排列时,应当使文字横向排列为行,纵列排成面,并在排列中利用空白保证视觉节奏与比例,实现点线面组合的画面构成。但是为保证平面广告的设计特色,设计人员应当尽可能避免采用左右对齐的方式来进行文字设计,而应将文字居中,放在版面的正中间,也可实现重点文字信息的突出,提高空白艺术的运用价值。 四、结语 空白艺术在广告设计工作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使受众获得相应的审美感受,同时也可有效地烘托广告主体。所以,广告设计师应当明确应用空白艺术的作用,提高自身对应用空白艺术的重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切实发挥空白艺术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广告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李函卓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平面广告论文: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革新探讨 摘要:教师在确立平面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注重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还要从学科特色入手,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行业适应能力。课程是教学的基础,但当前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设置与行业、专业关联不够紧密,知识覆盖面狭窄,难以跟上广告设计行业发展的步伐。基于此,该文作者立足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实际,从广告公司具体的设计制作流程着手,提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制作流程;职业素养 在信息时代,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平台的发展,平面广告设计的内涵、方法发生了变化,对广告设计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艺术设计类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课程,但由于受到固有艺术设计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艺轻技”的问题较为突出。如,在课程结构方面,理论知识较多,实践性内容占比较小;在课程教学方面,讲授艺术表现的知识较多,缺乏对学生相关设计技能的考查。平面广告设计具有综合性,教师要结合时展的特点,注重团队协作,贴近行业发展实际,让学生接触外部的世界,了解行业需求。由此可见,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结合平面广告设计的制作流程,优化课程结构与衔接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校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通常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便于教师的教学与管理,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教学方法雷同、教学手法单一、课程衔接不够流畅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课程设置分立,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掌握的技能缺乏有效的关联,学生难以通过模仿、练习、实践、创新创作出理想的设计作品。这样平面广告设计人才培养便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强调以图形图像软件教学为主的操作训练,将软件操作作为教学重点,突出对设计软件功能、特效的应用,而忽视对设计思维、设计理念、设计意识的提炼与传达;二是将广告设计等同于艺术创作,过于强调个人的艺术体验与风格,与实际的平面广告制作脱节。平面广告设计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要将平面广告知识、软件设计技能以及艺术设计的创意、热情融入其中,从而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和竞争力。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在课程结构方面面临目标与学时两大难题。 1.课程目标中的问题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教学目标具有广泛性,如学习艺术设计知识、掌握平面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具备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些知识和技能要体现在具体的广告设计实践中(如广告标志的制作、广告创意主题的确立、广告设计方案的完善等)。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广告筹划、广告设计、广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容易导致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让学生无所适从。 2.学时上的问题 任何课程的教学都需要相应的学时安排,笔者所在学校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有60个学时,其中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然而,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这些课时往往难以完成对学生设计知识、技能的培养,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教学存在盲目性,一些学生“学而不会,会而不精”。平面广告设计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分立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点分开,这样虽然有助于优化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衔接顺序,但学生往往被动地学习,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因此,教师需要从优化课程教学入手,创新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重新整合知识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自我效能知觉指的是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笔者借鉴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剖析学生对学科知识、能力、知觉的预期,结合平面广告设计制作过程,联系实际,构建新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了解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中增强信心,获得成就感。 二、平面广告设计公司的作品制作流程 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往往是由一个团队协同完成的,团队成员从自身的专业素养结构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制作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广告作品。广告设计公司设有策划部、客户部、创意部、媒介部、综合部等部门,各部门依照部门规程,分担各自的职责,共同服务客户。一则完整的广告设计作品的制作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首先,由客户部人员参与业务调查和跟进,搜集广告需求,开展行业资料调研和分析,得出广告设计需求。其次,策划部依据行业发展资料,结合相关设计要求,制订方案,由媒介部完成媒介完善和优化。然后,创意部根据媒介方案,结合行业用户需求,组织文案并选择艺术审美视角,以确立作品的创意方向。最后,创意部将设计方案提交给客户部,组织各部门参与探讨,修正、改进方案,形成最终的提案。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广告设计过程大致由调研、策划、创意、原稿设计、正稿制作、校对、输出等流程组成,每个环节都是整个广告设计流程中的重要节点。设计公司同样遵循上述工作流程,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也应该参照上述流程。教师要基于用户、行业、社会发展的实际,找到优化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思路,突出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意表现。如,教师可在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融入各类设计大赛,围绕参赛项目与学生共同探讨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意和艺术表现,分解具体的设计任务,让学生分工参与实践,体验整个广告设计过程,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交流、学习和分享,了解平面广告设计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协同制作与共同参与中,既突出了个人的专业优势,又促进了团队协作,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和服务意识。笔者所在的学校结合平面广告设计的具体制作流程,打破固有的课程章节、课时结构安排,从具体的平面广告设计任务和作品制作流程着手,将平面设计课程划分为几大模块,再结合具体的模块任务细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将平面广告设计制作流程分解为创意和设计表现两大模块,每个模块再进行内容细化,并将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具体的、可行的平面广告设计制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平面广告设计兴趣,培养其平面广告设计职业素养。 三、以平面广告设计制作流程优化课程衔接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课时较少,相关的教学内容较多。因此,教师要解决课时与课程之间的矛盾,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衔接,细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 1.分组协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平面广告设计本身具有多岗位协同、融合的特点,基于具体广告设计任务的分工要求,笔者通过小组分工设置不同的兴趣小组,让学生自愿加入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有5名学生,结合具体课程分解小组任务,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参与作品设计,共同讨论、协商。团队分组实现了对具有共同兴趣学生的整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其适应未来行业分工和设计需求打下了基础。小组划分之后,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学习目标。小组的学习方向已经确定,但小组成员需要从个人的学习目标出发,细化课程模块内容。如,将个人的兴趣、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统合,并确立为个人的发展目标。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彰显学生的个性。 2.以案例细化课堂任务 平面广告设计教学案例能将课堂教学与真实的设计任务关联起来,教师可借此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细化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平面广告设计方法和技能。如,教师可细化与分解平面广告设计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案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又如,教师可通过海报广告设计案例、企业宣传册设计案例、报纸广告设计案例、宣传画册广告设计案例等,针对不同的设计工作岗位和任务构建序列化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课后小组协作学习 课后小组协作学习是弥补课时不足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实训任务,知识点较多,教师应该强调课后小组协作学习。如,教师可借鉴包豪斯的设计教学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创意文案、完善作品,通过“群体工学”方式增进交流与分享。 4.作品展示与评价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作品展示环节是对教学内容的阶段性总结。无论是创意教学,还是具体的动手操作,教师都要进行学生阶段性作品的展示与评价,从组内交流延伸至班级的组间互动,研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中获得经验。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阶段性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评等方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程教学的连续性。 作者:王珵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 平面广告论文:电子商务对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影响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人们在信任电子商务的前提下,开始关注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平面广告。近年来,走在最前沿的现代电子商务平面广告在互联网领域占据重要位置。本文将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全面分析电子商务对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发展产生的影响,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商务;广告设计;网络广告 电子商务是一种通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科技手段,实现双方无需见面交易的商贸形式。然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模式及采购模式,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逐渐向个性化、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而电子商务对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最为深刻直观。 一、电子商务的特点 现如今,在信息科技中,电子商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较强的交互沟通性。现代电子商务主要是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数字化形式为核心。数字化在互联网中的使用具有双向沟通的特点,使各项信息、协议都具有交互性;第二,全球化竞争性。电子商务是建立在全球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商贸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将业务的活动范围扩大至全球,同时具有商业的竞争性和趋利性特点;第三,专业性与个性化。电子商务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使得电子商务可以轻松便捷地与各方进行沟通和信息共享,有助于个性化销售、生产和设计的发展,实现个性化的跟踪服务,从而优化企业的经营战略[1]。 二、电子商务对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影响 1.拓展现代平面广告的发展领域 在传统的平面广告设计时期,由于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与信任,使得互联网平面广告无法同互联网一起高速发展。当电子商务快速兴起后,人们基于对电子商务的信任,对平面广告的信任度极大提升,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平面广告也逐渐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与信任,同时平面广告设计领域范围逐渐扩大到各行各业,由此走向全球化发展的道路。因此,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在互联网中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 2.促进网络广告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自身发展同时带动了以互联网为媒介平面广告的网络广告兴起和发展,使网络广告成为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了平面广告体系,促进了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和进步[3]。网页广告、邮件广告等广告形式,充分体现了电子商务中网络广告的多元化,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表现出了以下几点优势:第一,网络广告具有开放性和广泛性。网络广告可通过互联网实现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将广告传送到世界各地,这是传统广告形式无法达到的传播效果;第二,具有实时性和可控性。网络广告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快速调整、制作并及时投入宣传且没有时间限制,同时网络广告还可以根据客户的临时需求及时修改广告内容,而传统的传媒方式如电视、报纸等媒体都无法完成及时内容的更改;第三,目的性、针对性较强。传统的广告形式的受众群体是大众人群,只适用于大型企业或品牌的推广,而网络广告的受众更具有针对性,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消费能力推出不同价位的商品;第四,互动性较强。传统的广告形式通常只是单方面的推广,企业推出什么内容,群众就接受到什么内容,使群众对相关信息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网络广告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企业、群众双方即时互动,可以有效实现信息共享;第五,易于统计、评估。网路广告可根据用户的浏览次数,能够随时随地对数据信息进行检测,从而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第六,经济性较高。与传统媒体收费相比,网络广告的费用相对较低,并可以借助全球化的互联网面向全世界进行传播,而传统广告的费用通常占到宣传总费用的半数以上。因此,电子商务可以为现代平面广告设计节约更多的成本。 3.提高平面广告的价值 传统的广告形式大部分只是企业宣传的一种手段,以此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而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展现公司的内在文化,还可以帮助企业形成独树一帜的产品及服务特点,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4]。 4.促进电视广告快速发展 通过利用电视传媒的通讯方式是一种合理有效开展商业活动的方式,同时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电子商务中,电视直销是一种鲜明的销售模式,通过服务人员对产品的相关描述来发挥广告的效用,具有订购方便、无需面谈、节约时间和成本等特点,极大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电视广告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而扩展了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 三、结语 电子商务与现代平面广告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促进现代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平面广告设计的纵深发展,应在充分了解电子商务对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影响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柯璧 单位: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 平面广告论文:平面广告创意设计改革研究 平面广告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广告思维。新媒体时代的广告创意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理解更加立体与多元的广告载体,同时培养自身独特的信息接收习惯。《平面广告创意设计》一书便在此情形之下应运而生,它将广告理论融入经典案例当中。同时,提出了诸多具有特色的平面广告创新思维方式,从色彩、图形以及文字等角度阐述平面广告设计的排版方式,为众多广告专业的学习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由杨珊珊、张慧娟、洪英等三人编著的《平面广告创意设计》一书2013年9月1日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且结构严谨。该书分为若干部分阐述平面广告创意设计相关内容,包括了广告相关基础概念知识、广告设计流程以及广告思维方式、图形文字创意等众多方面。正如该书作者所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加速了大众传媒的扩展,而平面广告设计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今日,平面广告已经形成了多维发展空间,其范围不再局限于二维空间,而是向多维空间全方位发展,这既为平面设计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为这一行业带来了许多挑战。广告能否适应所有的传播平台?不同年龄的群体、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具特色的地域环境等问题都会对此造成影响,而这些都需要在当今新媒体平面广告创意设计课程中得到解答,这也使得该课程的压力不言而喻。平面广告的综合性很强,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平面策划与设计的能力,还需要掌握广告的制作方式。尽管许多高校的课程名称存在差别,但其讲述的内容大同小异。这些课程都将培养学生的广告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广告敏感度以及广告的实践能力,也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所需要的平面广告创意设计人才。可以说,《平面广告创意设计》在新媒体时代下平面广告创意设计课程改革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学术参考价值,其中重点提出了平面广告创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对平面广告创意设计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新媒体时代,广告行业迅速发展,对于社会来说,积极吸纳具有市场眼光、敏锐洞察力以及策划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成为了当务之急,许多高校为了顺利开展平面设计课程,习惯于在课程之前开设基础教育课程,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做出有价值的铺垫。而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定位不够清晰,思维创新、创意表达方面的培养不足。平面广告设计注重实践性,也重视创意思维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如何拿捏两者的关系尤为重要。如《平面广告创意设计》所述,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将课程定位为软件教学课程,而这种定位方式非常容易误导学生,使学生过分依赖互联网等媒体资源,这不仅不利于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同时,也会束缚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其次,教学模式与时代环境背道而驰。媒介平台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这一点在部分广告教学实践中也有一定的表现。无论是课堂案例的讲解还是对报纸、杂志等媒介的分析,都忽略了多维度的表现方式。虽然我们不可否认传统媒体对于学生业务能力的锻炼,但其影响力终究逊于互联网媒体的传播。 再次,对社会实践环节重视不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平面广告设计也不例外,学生只有积极投入到实践当中去,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才能做到以后与社会较好衔接,有效避免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发生,保证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相一致。为应对上述问题,《平面广告创意设计》积极给出了解决方案,将基础课程进行细致的整合,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之能够很好地适应行业的需求。因为仅凭课堂的知识讲解很难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所以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为其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以此强化他们的平面广告设计水平。虽然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积极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困难进行自主分析,依旧可以探索出适合当今学生的平面设计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为学习交流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平台,学习艺术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新媒体恰好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需求。《平面广告创意设计》中所提到的教育与学习方式,恰巧满足了当今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同时也能帮助教师积极充电,自我提升,紧跟时展的步伐,这样教师的引导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平面广告创意设计》一书从多角度出发,对当前新媒体时代下平面广告创意设计课程改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不仅论述了当前平面广告创意设计课程改革的现状,也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与解决途径。可以说,这本书对于我国新媒体时代下平面广告创意设计课程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冬 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平面广告论文:色彩语义平面广告设计分析 摘要: 色彩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因而如何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运用色彩语义也是广告设计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色彩语义的含义出发,从提升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效果的角度,详细分析色彩语义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色彩语义;含义;平面广告设计;应用 平面广告是目前应用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信息传达形式,在平面广告中通常会有一个或多个可视形象,而人们通过这些形象来了解广告中所要表达的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信息,而在这些广告形象的信息传达过程中,色彩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广告画面色彩统一和谐,而有的画面色彩则对立冲突,但是不论哪一种色彩效果,它都会在平面广告中注入一种情感倾向,一种色彩语义,而正是有了这种无声的情感语言才使得平面广告在提升注视效果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艺术美感。 一、色彩语义概述 在平面广告中,不是只有文字能传达信息,色彩一样能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而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正是基于色彩的这一作用,让色彩在广告中“说话”,而这就是所谓的色彩语义。在实际生活中,色彩语义具有以下功能:①强调功能,一些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色彩能够让其在众多色彩平淡的事物中格外引人注目,从而让人们产生“多看一眼”的心理期待,如现代城市中的广告牌多会装饰一些颜色鲜艳的彩灯,以保证其在夜间仍能够引人注目;②抚慰功能,色彩与人的经历和联想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色彩之所以能够与人“对话”,就是因为人们在心中已经形成了对某种色彩的特殊期待,而人们也正是利用色彩与人的这种关系,利用一些自然、舒缓的色调减缓人们的视觉刺激,以抚慰人们的焦躁情绪,例如医院为了放松病人心情,多采用浅色系来装饰墙面或医疗用品;③警示功能,该功能与色彩的强调功能类似,是指人们在标志设计中利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来强调事物的危险性,例如现代交通标志多用红白、蓝白、黑白等能形成强烈视觉冲突的色彩搭配以警示车辆驾驶人员注意安全;四,隐蔽功能,即色彩能够通过弱化与周围环境的对比,降低对人们的视觉冲突,从而达到忽略某一部分,而强调另外一部分的视觉效果。 二、色彩语义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1、主色与辅助色的语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几秒内色彩的感觉占物体信息总传递量的80%,两分钟后变为60%,而根据这一研究结果,设计者在设计平面广告的过程中,应该利用一种起主导地位的颜色将商品的信息凝结,以保证在短时间内,通过色彩对消费者视觉的刺激而影响其消费选择。影响主色调确定的因素主要有企业文化,例如同样是饮品广告,可口可乐广告的主色调为红色,而百事可乐的主色调则为蓝色,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色选择的主要原因就是二者产品的定位以及公司的企业文化的差异;年龄层次,例如设计者在制作儿童类商品广告时,多倾向于将黄色、绿色等自然色作为主色调,而在制作面向青年或成年人的平面广告时,其多采用活力四射的红色、橙色等作为主色调;性别分类,例如针对男性的广告多采用蓝色、灰色等低调,但能够彰显智慧的颜色为主色调,而女性则采用粉色、黄色等相对柔和的颜色为主色调。设计者在应用平面广告的色彩语义时,除了要注重主色调,还要强调主色调和辅助色调的协调以及色彩的搭配,通常情况下明度对比和色相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会使色彩更为瞩目,换句话说,这时的色彩语义就像一个声音,而这个声音的传播路程,决定着广告的覆盖面,因此设计者在设计广告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主辅色调的搭配,还应该注意主色调与背景色彩的色相搭配。 2、色彩情感的语义 色彩与人们的情感息息相关,因此设计者在平面广告的色彩选择时要重视色彩的情感语义,以保证广告色彩的情感既能够与宣传商品契合,又能够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契合。设计者在运用色彩情感语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色彩与味觉的关系,色彩是“有味道的”,不是说色彩能够真实地传递酸甜苦辣,而是说色彩能够将视觉刺激转化为味觉刺激,从而在人们心中产生某一种色彩能够让人胃口大开,而某一种色彩比较“倒胃口”的心理差异,这种心理差异对于设计者设计食品类广告具有很大的启示;②色彩与触觉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色彩的冷暖上,例如蓝色会让人联想到冰雪,红色会让人联想到火焰,而这两种色彩就会让人产生冷暖不同的触感;③色彩与嗅觉,色彩对嗅觉的刺激同色彩对味觉的刺激类似,均是基于人们的想象,例如红、黄、绿等自然色会让人“闻到香味”,而比较浑浊的色调,或色彩比较杂乱的色调搭配会让人“闻到”腐臭的味道;四、色彩与听觉,色彩既然是一种语言,那么这种语言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必然会奏出一首动听的“音乐”,通常情况下绚丽的色彩搭配总会给人一种动听的感觉,因此,设计者在设计乐器类广告时,可以巧妙地利用色彩的乐感,传递商品信息。 三、结论 总之,设计师在运用色彩语义设计平面广告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色彩的色相、饱和度、明度等特征,减弱或增强画面图像的秩序感,从而将产品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给人们,以促进消费者在色彩语言与情感的引导下产生消费欲望。 作者:李源甜 单位:四川大学 平面广告论文:平面广告设计意境思路构建 摘要: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平面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对广告的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开始要求在欣赏广告的同时又能获得精神上的需求。意境是衡量一幅艺术品好坏的重要指标,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广告设计者也从来都没有放弃对营造意境的追求。本文主要从意境的内在涵义出发,来研究其在平面广告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营造意境的相关策略,实现人们在精神审美上的追求。 关键词: 意境;平面广告;设计;作用;营造 一般的平面广告设计作品,不仅需要有视觉上的美观性,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意境,传达出一定的审美价值。一个完整的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它包含了标题、正文、广告语、插图、公司名称等基本的构成要素。一个广告设计者会将这些基本要素进行整合、重组,最大限度地显现出广告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平面广告中营造意境,是广告最重要的艺术价值体现,也是一幅广告作品的生命力,不仅增强了整个广告的内在情感,还具有审美功能,给人们带去精神上的满足。 1“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美学形象的最高体现,也是辩证艺术的范畴,需要借助一定的作品来进行创作,传达出作品中的艺术美。一个好的平面广告设计作品,“意境美”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也是衡量一件平面广告作品的重要指标。作为平面设计者,要能充分意识到“意境美”在整个平面广告作品设计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广告设计的过程中,要增强广告“意境美”的构建,将“意境美”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同时实现艺术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播。一般来说,“意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实境”,一个是“虚境”。其中,“实境”是指实际存在的物质,也是整个意境形成的基础;“虚境”则主要包括人们的主观感受、作品中所传达出的审美价值等,是整个意境的灵魂主体。“意境”的艺术特征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实境”是“虚境”的重要载体,也是“虚境”的重要表现形式;“虚境”是“实境”存在的精神基础,也是“实境”创造方向的重要体现,“虚境”无法离开“实境”而独立存在。“虚境”和“实境”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是整个艺术作品中营造意境的决定因素。 2“意境”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 2.1增强平面广告的文化底蕴 平面广告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艺术传播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一个好的平面广告设计,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真实情感的传达,能吸引人们对广告作品的关注度,提高平面广告作品的大众认知度,形成一种精神共鸣。“意境美”具有很强的导入性,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营造良好的“意境美”,可以让人们“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更能传达出平面广告中所蕴含的潜在文化价值,增强人们对广告作品的认可度。“意境美”是将传统的美学观念融合到广告设计的过程中,增强平面广告作品的文化底蕴,丰富广告作品的内涵。此外,“意境美”也是广告设计者内在涵养的体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增强了平面广告的辨别度和活力。 2.2提高平面广告的审美价值 “意境美”体现的是广告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人们在观看广告的同时也在对广告“意境”进行艺术鉴赏,并感知广告作品中所传达出的艺术价值。这样不仅可以是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观性,还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层面对“美”欣赏。广告作品具有“意境美”是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关键,也能激发人们对广告作品的鉴赏兴趣,人们通过对广告作品所传达出的“意境美”进行深入了解和鉴赏,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增强人们对广告作品的印象。此外,好的广告作品所具有的“意境美”,不仅可以给人们带去“美”的享受,还能提高广告作品的影响力。 2.3传达平面广告的设计理念 平面广告设计在营造“意境”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适应时展的特点,开始将传统的美学理念与现代的艺术审美理念进行融合,使这两种理念都在同一个广告作品中体现出来。这种广告设计理念实现了设计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有机统一。在平面广告设计理念中,传统美学理念与现代艺术审美理念是相辅相成的,使平面广告设计实现了“质”的飞跃。将这种两种艺术设计理念相互结合,在广告作品中体现出来,促进整个广告设计行业的发展。 3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营造意境的策略 3.1用传统的优秀文化来营造意境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平面广告设计中“意境”产生的文化基础,对具有“意境”的广告作品产生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不仅有文学文化、诗词文化,还有书画文化和各种民间艺术文化。广告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深入分析这些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文化内涵,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广告设计中,不断提高广告设计作品的文化底蕴。 3.2巧用“留白艺术”来营造意境 虚实结合是“意境”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在平面广告设计过程中可以运用“留白艺术”来营造高境界的“意境美”,从而不断提高整个广告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留白艺术”在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中运用较多,设计者可以借鉴“留白艺术”,让整个广告设计作品看起来更加简单、精美、抽象,也能给人们留下遐想的空间。这样不仅能提高人们对广告的新鲜感,还能增强广告本身的趣味性和内涵,从而扩大作品的影响力,提高广告作品信息传递的效率。 3.3运用图文结合来营造意境 平面广告设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图像和文字,是广告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图像是对文字信息的直观表达,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冲击,引起人们购买产品的欲望。文字是整个平面广告设计的主要内容,可以对图片作详细说明,增强人们对产品的认知度。图像和文字都是为了加深人们对产品的了解和影响而存在的。此外,广告设计者要具有创新意识,对广告中的图像和文字进行创新,设计出具有新意的广告作品,对营意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营造“意境美”,不仅可以提升平面广告作品的质量,还能增加平面广告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实现平面广告设计的最大效益。所以,平面广告设计者对要设计的作品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同时还要考虑到人们的心理需求,在广告设计的过程中,准确地将人们所需的“意境”融合进去。同时,还要借鉴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运用留白艺术等手法,来传达平面广告的“意境美”。此外,设计者还可以进行自我革新,不断进行艺术创作,努力营造出平面广告所需的“意境美”,推进我国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作者:张琳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平面广告论文:平面广告设计趣味性研究 摘要: 本文将拿图形这一种物质来进行讨论,我们将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论述趣味性,从而来说明在设计的时候,对其趣味性的一些考虑。事实上,合理而且有效的使用图形的话同样可以营造出有趣的效果的。并且,在使用图形的方式上也是形式多样的,每一种方式都可以产生不一样且很棒的效果。 关键词: 趣味性;视觉感受;联想;想象;设计说服;情感诉求 一、在设计平面广告时,如何增添其趣味 对于平面广告的设计,我们大可使用幽默这一方式来使广告变得有趣。对于平面广告设计,我们可以合理的使用幽默的方式,达到一种不一样的,另人喜欢的效果。幽默可以让人们对美丽或是丑陋的不一样的感受相融合,所产生的效果可以让观者更好的理解广告的表达思想。让观者在享受的过程中明白其意。对于平面广告的设计,我们也能使用比喻这一方式。当我们在设计时,使用这一方法,可以使难以理解的事物变得更加的具体,形象而又生动的向人们传达了所要表述的东西,使观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比如对图形的设计,选出一个合适的事物与之比较,可以让观者更好理解,而且把不同的事物相联系,可以使观者眼前一亮,更好的吸引观者。 二、在设计平面广告时,其趣味性体现在哪里 (一)用图形来增添广告的趣味。 在设计平面广告的时候,我们往往在图形上实施创新,来增添广告的趣味。在对平面广告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大多会使用一些图形来传达我们的内心的一些想法。这种方式常常可以更好的突出我们所要表达的创意以及所要表达的含义。我们可以对面、点、和线,还有在颜色与空间上的设计,从而来达到视觉效果上的一种震撼。同时使我们的某些想法等可以得到更好的更完美的体现。当然,合理而且有效的一些图形可以让复杂难懂的事物得以简单明了化,同样的也可以增添它的趣味性,这样的话就可以更好的吸引观者们的眼球,给大众带来视觉上的愉悦的享受。这也是我们设计广告,其目的所在。 (二)如何用图形来突出趣味。 形态的同构在图形上的运用。形态的同构,也就是把两个不一样的形态的东西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图形的这一同构是,它的参照物是我们的客观的事物,它可以让两个毫无关系的物件构成一个整体。它当然还讲求一种统一性以及一种整体性,讲求矛盾的统一以及矛盾的对立因此,我们在运用这一方式的时候,要不断追求其艺术性,同时也要合理的使用,让大众在观赏的过程当中,获得一种愉悦的享受。这也是其得以存在的意义所在。解构和重组在图形上的运用。这一种方式弄乱了视觉的元素,然后按照自己的设想再进行组合。它并不是简单地排列,它是在有一定认识上的重新的组装。就是这样的一种拆分,再到新的组成,那么它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意义了。就是这样的一种解构以及重新的组合,这样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往往可创造出许多好的想法,而且,我们可采取很多不同的方式进行重新的组装,这样的话可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元素的替代在图形上的运用。元素的这样的一种替代,它是凭借两者之间是相像的部分和两者间思维上的不同的部分,进行两者之间的一种替换。然后运用一些处理的方法,使图形有了不一样的变化。所以,用这样一种方式,广告的设计才会有了巨大的飞跃。其实,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使人们传统的观念得以改变,使人们可以肆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图形的正负性。正图形以及负图形的完美的结合,也是可以很好的体现其趣味性的。正与负它们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理论的,也正是两者之间的这样的一种对立碰撞,才会迸发出火花,才会使我们的广告作品有着不一样的,迷人的风采,观众也就会专心致志的关注某一件事物,这样的话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抓住观众们的眼球,获得他们的好评以及他们的认可。图形的异变,这一种模式它讲求的就是一种渐变性,是由一种物质到另外一种物质,其状态的变动的一种过程。它也会呈现出多种的形态,变幻多端,十分的有意思。也正是这种不断变化的效果,才更加符合人们对新事物的一种好奇的心理,也正是这样一种心理,我们才可以俘获更多观众的心。当然,这种方式同样也是可以不断地扩宽人们想象的空间。然后去达到我们所预期的那样的一种效果。图形的悖论,悖论也就是那种与事实不相符合的不正确的理论,但是,事实上,这种看似错误的物质更能够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上的感受。我们可以凭借人们在视觉上的一种错误的感觉,来达到令人出乎预料的神奇的效果。当然,这种方式虽然看起来会有一些荒谬的感觉,但是却有它存在的一定程度上的一种合理性。因此,我们不妨尝试这样的一种方式。 结论: 总之,本文希望通过对平面广告的设计过程中趣味性的一种分析,使平面广告设计者对趣味性有一个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并且可以让广告设计者能够因此受到一些启迪,将一些可以增添其趣味性的方式合理的运用至其中,这样就可以因此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深受观众喜爱的广告作品。 作者:陈秋平 单位: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 平面广告论文:商业平面广告设计必要因素 摘要: 商业平面广告的重要作用为企业和商家所认可。作为高效的市场推广方式,商业平面广告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相关的各方面资源因素,如市场、品牌、消费受众、创意等,文章对此进行阐释。 关键词: 商业平面广告;市场;品牌;视觉接受;创意思维 商业平面广告是集商业广告与平面设计的特性于一身的信息传播媒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商业平面广告来说,关键在于牢牢把握商品信息的准确转达。在市场经济下,商业平面广告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作为一种高效的市场推广方式,商业平面广告设计通过商业化的设计思维提高设计作品的整体市场效果。在市场经济潮流中,以市场营销策略赢取利润,建立品牌形象,是一个企业必须考虑的营销战略。在市场经济下,有商品销售就存在商业竞争。商业平面广告设计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商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先机。商业平面广告设计若想发挥市场效应与经济效益,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一、市场因素 在进行商业平面广告设计时,首先要充分重视和考虑市场因素。同类产品的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商业平面广告设计重要的功能在于市场推广,增加商品的竞争力。一个优秀的商业平面广告必须以竞争力为前提,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优秀的品牌也要适应市场,既要符合大众的需要,又要把握好商机。商业平面广告对其市场定位、推广点以及自身的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商家要想把握好市场效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站稳脚跟,必须重视市场营销。商业平面广告对于市场营销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设计定位与品牌价值 商业平面广告必须明确设计定位,营造相应的品牌价值。广告设计的优劣与市场营销的成败、品牌效应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企业利用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的基本保证。企业和商家的发展都有一个既定的目标或方向,在对产品的市场环境分析完成后就着手决定目标市场。商业平面广告必须整合各方资源,针对商品市场中不同的目标群体进行广告定位。有了设计定位,找到了设计的重点,才能以差异性广告设计和产品设计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占领了市场,销售额就会随之增加,品牌价值也会随之提升,进而树立起品牌形象,为获得更多的利润创造空间。因此,定位好商业平面广告设计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 三、实效性与受众的视觉接受 商业平面广告目前是企业和商家考虑选择的推销方式之一。但是,在多媒体流行的今天,要想在各种新媒体广告竞争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就必须具有实效性。实效性是商业广告的生命,它要求广告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也强调商业广告对于产品的阐释力和对消费群体的说服力。商业广告只有具备实效性,才能在同类商品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要保证商业平面广告的实效性,必须对消费群体进行研究,并通过优秀的设计创意吸引受众。创意广告设计师斯坦芬•普斯曾说过:“平面广告虽是一种无声的言语,但是却能够触动人的心灵。速度虽慢,但更富理性。它有自身特有的属性,使得广告本身和广告受众为之雀跃欢腾。”良好的视觉表现是优秀商业平面广告的标准之一,也是验证商业平面广告实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充分考虑商业平面广告媒介形式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受众接受视觉信息时的心理状态,增加设计的创意表现,提高创意的实效性。 四、创意思维 对于商业广告而言,平面广告的优势并不明显。产品的信息描绘和发挥的空间仅是一张各种视觉元素组成的画面。若想在有限的空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具备一定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一定要有奇思妙想才行。以大众汽车的商业广告设计为例,大众汽车的宣传中为了突出表现CC电子刹车辅助系统进行了以下设计:画面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突发情况进行表现,贪玩的少年、粗心的女孩、慢悠悠的绵羊……广告以特有的凸透镜视觉效果进行处理,把对象面对急速驶来的汽车的恐惧表情刻画出来,而大众汽车CC电子刹车辅助系统的优秀性能此时将一切惊吓化为浮云,这是一则巧妙而贴心的广告设计。 综上所述,商业平面广告在企业、商品和消费者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也是促进消费群体认知企业品牌的方式之一。考虑到广告设计涉及的各方面因素才能更好地表现创意,优秀的商业平面广告能帮助企业创造品牌价值,发挥更大的市场效应与经济效益。 作者:刘艳辉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平面广告论文:3D绘画艺术平面广告设计 摘要: 由于多元化的信息膨胀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充斥眼前的部分平面广告呈现出缺乏创意、缺少艺术性美感、制作低劣等问题,影响着平面广告传播信息的效果和大众的视觉感受,形成一种广告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广告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随着3D绘画艺术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其大大受欢迎的程度决定着这种艺术可以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传播媒介,将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相结合既可以提升平面广告的艺术性,又可以增加平面广告的创意。因此,利用3D绘画艺术的媒介来传播平面广告是一种科学的选择。文章探讨了二者结合的条件、方式、意义。 关键词: 平面广告设计;3D绘画艺术 一、引言 包豪斯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可见设计与绘画艺术的紧密联系。除了使用文字,绘画是广告设计表现的重要形式,平面广告设计是利用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来传递信息而达到特定的商业或公益目的。3D绘画艺术,也称3D魔幻艺术、3D立体画艺术、3D错觉艺术,是一种创作在公共空间和公共场地的绘画,它利用画面的明暗阴影效果和焦点透视,巧妙结合公共空间而产生三维错觉效果,达到三维立体的空间体验。自3D绘画艺术传入我国起,在我国发展迅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3D绘画艺术具有强大的娱乐性、互动性、公共性、创新性、艺术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当前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所欠缺的,因此,将平面广告设计结合3D绘画艺术是提升平面广告设计效益,促进我国平面广告设计健康发展有效手段之一。 二、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结合的条件 1)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结合的可能性。前面提到,设计离不开绘画,绘画是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段,3D绘画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是一种创作在公共空间的大型绘画艺术,因此,它可以成为平面广告设计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2)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的共同点。首先,平面广告设计是通过绘画和文字的手段而实现特定的实用目的,它的画面包含绘画艺术的表现;3D绘画艺术是一种通过公共空间的绘画给大众带来乐趣的表现艺术,二者都包含绘画艺术的表现,这是共同点之一。其次,平面广告设计面对的是广大的消费者,因此它具有强大的公共性和大众性;而3D绘画艺术也是提供给广大的民众娱乐和休闲,是制作在公共空间的绘画艺术,其公共性和大众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共同点之一。再次,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平面广告设计和创意紧密联系;3D绘画艺术也是通过在公共空间巧妙创意的绘画才会产生神奇魔幻的3D绘画场景,因此,创意是沟通二者的共同点之一。最后,没有创造出美的平面广告是没有吸引力的广告,而美也是3D绘画艺术的重要追求,二者都具有艺术性美感,是共同点之一。除了以上共同点以外,还有其他的共同点,比如娱乐性、教育性、传播性等。这些共同点紧密联系二者,证明二者的结合是可行的、合理的、科学的。 3)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结合的实现条件。创作3D绘画广告的技巧和创作3D绘画的技巧是一样的,只是绘画内容和绘画目的发生了变化,绘画内容是平面广告传达的具体内容,绘画目的也很明显,不再只是单纯美观和娱乐动机,绘画目的是具体的商业和公益目的。因此,二者的结合需要平面广告设计团队和3D绘画艺术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三、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结合的方式 1、平面广告到立体广告的转变 将平面的广告变成有三维效果的3D绘画广告,立体空间感的把握是关键的。平面广告设计其实是在平面上表现的空间设计,它本身就存在着立体的空间,比如前实后虚、近大远小的空间对比和明暗光影的空间效果。将平面广告转变成3D绘画广告,需要将平面广告的画面搬到人流丰富的公共空间和场所,具体指公共场所的建筑、地面、墙体等,而三维空间效果的把握主要依靠加强广告画面的明暗对比、色彩对比、透视对比。 2、主题的把握 平面广告设计具有明确的广告主题和表达内容,实用性目的很明确,3D绘画艺术更注重视觉效果的把握,它的主题内容不是主要的,绘画技巧显得更重要。因此,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的结合就是用3D绘画技巧来表达平面广告的主题内容,明确的主题加上三维空间效果的广告画面立即将平面广告变成活生生的立体广告,在大众体会神奇魔幻3D绘画艺术的同时收获了画面带来的广告主题思想。 3、文字的增加 平面广告设计的画面主要由绘画和文字组成,而3D绘画艺术是单纯的绘画,没有文字,因此,在二者结合的时候,可以加上立体效果的文字,可以点明广告的主题,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广告内容的传播,增强广告的效果。 4、互动性的创造 再有创意再绚丽的平面广告设计也没有3D绘画艺术的互动性优势,创作在公共空间的3D绘画艺术有亲近大众得天独厚的的条件,加上它的画面与公共空间的巧妙结合,创造出适合和大众进行良好互动的绘画场景,既给人们带来刺激和娱乐,又拉近了与大众生活的距离。平面广告和3D绘画的结合使平面广告变成具有互动性的广告,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使广告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充满乐趣,使大众接受广告信息由被动变主动。 5、创意的结合 创意的结合是指二者内容创意的结合。广告内容的创意是决定广告胜败的关键,3D绘画内容的创意也决定着它的成败,二者的创意都不能缺少。创意的结合又是一个新的创意的创造,例如,平面广告中的绘画背景可以和真实的类似公共空间替换,广告中的人物可以留空让真实的人去补充画面等都是二者创意结合的例子。 四、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结合的意义 平面广告设计与3D绘画艺术结合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了平面广告的艺术性,广告画面完全由艺术家创作而成,3D绘画艺术所带来的浓浓的艺术气息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增加了平面广告的互动性,互动性的增加是前所未有的,它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使广告的传播变得更便利;第三,增加了平面广告的娱乐性,互动性的增加同时带来娱乐的功能,使以往静止的平面广告变得更加有趣,使消费者更乐于去接受广告的信息;第四,美化了城市环境,公共空间的3D绘画广告不仅增加了广告的艺术性,同时也给城市的公共环境增加了不少的艺术气息,一定程度的美化了公共环境;第五,增加了平面广告的创意,两种艺术创意的结合必然使人脑洞大开,给人带来无限惊喜。 作者:文明洁 刘雪梅 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平面广告论文:图形创意平面广告设计运用 摘要: 图形往往是广告中最能吸引人的部分,如今各类平面广告越来越多,图形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具有独特的创意。在此从观念上突破、跟紧时代潮流、多元感触、简约空白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图形创意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平面广告设计;图形创意;简约风格 创意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尤为关键,而图形最为最直接的视觉语言,拥有优秀的创意对吸引受众、表达广告主题大有帮助。随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应用的增多,图形创意无疑成了思考的重点。如何对图形进行创新,形成良好的创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平面广告的设计效果。基于此,加强对图形创意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运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图形创意观念上有所突破 当前很多领域都会用到平面广告,图形设计起着吸引消费群体,并令其尽快正确理解广告主题的作用。所以,图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符号、图像,而应该是融合了广告理念,并对多想元素进行重新组合的一种再创造,需体现出个性和独特的品味。然而现实中平面广告虽比比皆是,但大都表现单一,缺少创意,不是功能特征较弱,就是未能展现人文文化,要么过于简单而趣味不足,要么太过复杂让人猜不透想要表达的信息。究其原因,观念陈旧、视野狭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加上文化底蕴贫瘠,创新意识薄弱,使得最终设计效果并不突出。所以,图形创意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首先要从观念上有所突破,体现出综合性,使其功能特征和服务作用都得以体现。当图形变得更加有趣鲜明,更加易于理解时,方能体现出对受众的尊重,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摆脱观念束缚,设计师尽情发挥想象,运用各种创新手段,把自己的设计才华和个性融入到作品中,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烤鸭是给人吃的,它本身是个不能动的物体,但如果连烤鸭也能张口吃饭,受众会作何感想呢?LIHOM压力电饭煲在设计广告时,把烤鸭拟人化,通过烤鸭吃米饭来烘衬出煮饭效果。该设计极具创意,用简单的图片和突破常规思维的创意,及吸引了消费者,又巧妙而准确地把信息传达了出去,而且画面感非常强烈,很容易勾起人的食欲。 2图形创意应跟紧时代潮流 平面广告有很明显的时代性,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在发生改变。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华需要继承,但若缺少时代意识,传统文化很难发展下去,这样的设计作品也就失去了活力。体现在图形创意上亦是如此,创意必须跟紧时代潮流,融入时代元素,只有符合当前这个大的社会氛围,才容易被接受理解。从广告学来讲,广告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要想迅速传播,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内容上都要先得到这个社会认可。新奇的构思十分重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市场不断开拓,以至于各类商品广告铺天盖地而来。例如酒,此类广告众多,但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呢。某家酒水广告设计的图形是一个简单的酒瓶,瓶中是一串绿色树叶。很容易联想到当前的时代主题,即绿色环保,同时也象征着健康,说明该酒对人体的危害较小,可以放心饮用。现代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们越来越喜欢快速阅读。如果广告太过复杂,受众极可能没耐心看完,所以会出现一些比较简单、只有单纯的形式感图形,更能吸引受众。同时也要展现出独有的魅力,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既包含了我国古代文化,又反映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加上颜色上恰到好处的运用,极易被人们记住。 3图形创意之中的多元感触 视觉刺激和多元化是现代人比较重视的,很多平面广告都会刻意以显眼的颜色,或者较大的文字吸引注意力,给人留下第一印象。广告若只有一种功能,很多人是难以接受的,受众更愿意看到另一层趣味,也就是广告作品的多元感触。首先是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不少广告设计人员简单地认为,多元化就是多个元素组合在一起。盲目的图形组合只会降低设计水准,多元化是说设计人员要开放思维,发挥想象,以多元知识为构架,但最终还是要用专业技术作为支撑,通过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些优秀的广告,虽然图形简单,却融合了抽象、平面、图形叠加、对象错位等多种技术,甚至体现了工艺、绘画、音乐多门艺术的特点,这种多元思维无疑会为广告增光添彩。表现形式上也要体现出多元化,如具象图形、抽象图形和意向图形就是常用的几种表现形式。 4对简约和空白效果的应用 某位设计大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这句话强调的是简约效果,广告设计中的图形创意不是元素越多越好,相反设计其实一直在做减法。平面广告的表达空间有限,需要用最简洁的图像准确地表达所有信息,而在行业内也有简约这种设计风格。这张海报十分简单,看过之后很舒服,心中会有一种清爽的感觉,这便是功力所在。留白这种艺术手法在我国古代诗词绘画中有着大量应用,起到言尽意不尽的效果,给欣赏者更多联想空间。该手法在现代广告设计中依然有效,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标志,上面是一枚红色印章,中间空白部分既是京字,又是一个运动的人,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构思。 5结束语 随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行业的发展,对其设计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在第一时间内吸引受众,图形创意愈发关键。设计人员应当解放思想,合理运用图形创意,以取得更好的设计水平。 作者:申蕾 单位:广西工程职业学院 平面广告论文:平面广告设计传统元素运用 摘要: 如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的平面设计也一步步与世界接轨。中国的平面设计和西方平面设计的本质区别在于蕴含中国传统文化,而在其他诸如科技手法、色彩运用等方面的差别都不大。文章着重论述中国传统元素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包括传统元素的文化底蕴、特点和设计方法。 关键词: 平面广告设计;中国;传统元素 平面设计是视觉传媒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平面设计中的广告设计,其是指通过二维空间组合出详细的场景、抽象的理念、事物,并将它们用相对特别的图形呈现出来,并运用媒体介质进行有效的传播。平面广告设计传达出的视觉效果与信息并不需要用语言进行表达。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不应该被后人摒弃。能够将珍贵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自然是值得鼓励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应该继承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并注重创新。如,可以把中国四大国粹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只有坚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使平面艺术开创艺术设计的新时代。 一、将传统元素的文化底蕴运用到平面广告设计中 平面广告设计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有自身的底蕴,有底蕴的作品才可以经受住市场的考验。众所周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西方设计曾是我们极力追捧的,其较为讲究逻辑思维,终究还是缺少人情味。而在这方面,中国的传统元素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界关注。有一句话说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国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被世界认可,国际社会也逐渐认识到中国民族文化与传统元素的价值。我国的设计者应当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元素的文化底蕴,从设计风格、色彩理念、审美观点和书画艺术中发掘新思路,与现代设计手段相结合,使平面广告设计向民族化和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中国传统元素在不断变化,我们的设计要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理念,这是独一无二的美学理念。如果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平面广告设计,必然会给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样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平面广告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创造性,要想顺应时展潮流,就应将体现不同时期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平面广告设计,做到与时俱进。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设计者应该保持特有的中国心。如,我国深入人心的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依法治国的法学思想,等等,都可以运用到平面广告设计中。 二、将传统元素的特点运用到平面广告设计中 创新是平面广告设计的灵魂,独特与新奇是平面广告设计受人关注的特点,加强视觉冲击力与传播速度,能体现出设计者思维的独特性,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若要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平面广告设计,就要找到中国传统元素与平面广告设计的相似特点,包括象征手法特点、类比想象特点与差异对比特点等。找到相似特点,就是根据平面广告设计需求寻找一个形跟另一个形的相同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如,北京申奥标志就是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设计的,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艺术品。它使用的是五环的颜色,图像刻画的是一个人在打太极,太极是我国的重要文化标志,标志简洁的线条充满力量感和美好的寓意。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则以中国传统的书法作为设计理念,有效地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在一起,其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代表着奥林匹克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个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另外,中国联通的标志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结,中国结也是中国传统元素,其标志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给人一种喜庆的感觉,且非常明确且形象地将中国结与“联通”的含义结合在一起。象征手法意即各事物或者一些概念具有相互联系的象征意义,一个事物往往有很多象征的因素,所以设计者要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掌握中国传统元素的内涵,以象征手法传播信息。设计者要想使平面广告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就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相结合。 三、将传统元素的设计方法运用到平面广告设计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元素的审美逐步在改变,所以我国设计者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中国传统元素加以创新,这种创新需要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了解,并能运用自如,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创新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化繁为简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法。简单地说,这种方法是指取其精华,并以符号的形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能将中国传统元素、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时代主题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装饰画面,并对画面内容进行补充。引用中国传统元素构成点、线、面的结构,以科技手法加强欣赏者的感受,使之产生共鸣。还有一种方法是图意共生。中国传统元素是平面广告设计的重要因素,平面广告设计应是语义双关与虚实共生为一体。如,中国旅游的标志是“马踏飞燕”,这匹马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游的含义。旅游最重要的就是出行,而出行工具有时也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心情,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出行的工具越来越高速化,但是在我国传统社会中,马匹是最重要的出行工具。这个标志的设计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它不仅体现了传统元素的重要性,还彰显了蓬勃向上、积极奋发的精神。 四、将传统元素的作用运用到平面广告设计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面向世界其他国家展示了自身丰富多彩的文化。在平面广告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中蕴含着美德,它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沉淀而来,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国际上,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作品备受青睐。如今,一些中国设计者盲从西方的设计思想,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也就变得更加重要。虽然现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元素的设计者越来越多,但传承的意义不只是把作品设计出来,更多的是要传递出这些传统元素所蕴含的深意。这种设计作品的出现也不只是提醒每一个中国人铭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更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为此展示自身文化表达的积极态度。如果做不到与时俱进,将设计理念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传统文化也很有可能会渐渐被人们遗忘。在保留传统元素中的深意之外,怎样创新也是需要设计者深思的问题。现在的设计者在传统元素的应用中,选择从多重角度全面观照,因此衍生出很多不同形态的传统元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创新,是传承重要的推动力。 结语 要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平面广告设计,不能生搬硬套,设计者一定要理解传统元素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在设计中,既可借鉴西方设计的基本要求,又要巧妙地融入中国元素。只有形神兼备的设计才显得自然,设计既要符合现代化的审美,又要有传承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美德的作用,二者的融合会使平面广告设计具有强大生命力及创新力,让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散发无穷的魅力。只有这样,设计者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中国风格的平面广告设计作品。 作者:王莉 单位: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平面广告论文:组图创意摄影平面广告设计 一、创意摄影 在摄影中,“创新”、“创意”、“新锐”等名词的运用尤为普遍。那么到底什么是“创意”呢?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一种智能拓展;是一种文化底蕴。简而言之,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然而这种想法需要一个载体表现出来,于是在特定环境中,使用与摄影相关的专业性设备,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摄像记录把它表现出来,这就形成了“创意摄影”的过程。创意摄影以摄影为原本,将摄影语言作为创意的原点,用新的想法,打破常规,破旧立新,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完成表现和表达的意愿,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总之,创意摄影也就是以往的“艺术摄影”,应用在广告中,向人们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意摄影里的组图创意凭借它强大的图像表现力和真实的视觉艺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平面广告的设计。因此,组图创意摄影应用在系列平面广告中,是表现图形较好的方法。 二、平面广告 平面广告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要用视觉去表达、传递思想和感情,需要对图片、文字、符号等要素进行创造和设计。平面广告在空间概念上,一般指的是以长和宽为两维形态,进行商品及产品的视觉信息的传达和宣传的广告形式;从广告的制作方式上说,一般分为印刷类、非印刷类及光电类三种广告表现形式;从广告的使用场所上说,它可以分为户外、户内及可携带式三种广告形态;从设计的角度上说,平面广告包含了文案、图形、线条、色彩及编排等要素。系列平面广告是指一组基于同一主题或同一风格而发展的超过一种以上创意表现的平面广告。系列平面广告与单一的平面广告相比具有创意的延续性、时空的扩展性。正因为如此,它远比单一的平面广告在品牌传播中的效果更持久、更有效。平面广告设计和创意摄影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创意摄影作为平面广告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其他设计元素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设计的概念和内容的一部分是交给创意摄影去完成,一部分却是由其他手段表现,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创意摄影作为平面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系列平面广告中的应用拓展了设计表现领域的新空间,使设计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意和表现自由,同时,给平面广告设计带来了新的刺激,为平面广告设计开辟了新的思路及探索方向。 三、国内外创意摄影在平面广告应用中的现状分析 1.国内的现状分析 国内主要集中在创意思维和摄影艺术,侧重于研究创意摄影的表现方式及新思维的发展。如金伟聪在“广告摄影的创意与表现”中对广告摄影的创意与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国内广告摄影发展现状和广告摄影的创意构思及广告摄影的表现技巧。张正元等在“摄影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中从摄影艺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出发,剖析了两者各自的特点和摄影如何在平面设计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周洪刚在“摄影在平面广告中的运用”中从摄影及平面广告摄影的概念,摄影与设计的结合,摄影在广告中的运用及如何将摄影与广告结合起来等方面对摄影在平面广告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2.国外的现状分析 国际上主要从创意、创意表现、拍摄制作等方面进行,研究创意摄影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部拍摄技巧。如在冈特•兰堡为Egoist杂志所作的平面广告中,其表现主体就是一系列的创新性土豆再组合的创意摄影图片。 四、创意摄影在平面广告中的应用 采用组图创意的方式表现出创意摄影在一个系列平面广告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对环境保护、食品平面、旅游宣传三类不同主题进行平面广告的设计与创新表现,探索平面广告中的创意摄影的构思、拍摄及设计创新方法,为创意摄影和平面广告的有效融合与创意表现提供借鉴与参考。下面以环境保护、食品平面、旅游宣传三类不同主题的平面广告创意设计为例。 1.环境保护类 环境保护类系列平面广告以环境保护为宣传点,采用“组图创意”的方式,利用三张具有创意的摄影作品。在构思上,将河流、桶、树木、木屑、鱼、调料食材等创意摄影作品与平面广告相结合,把环境污染因素中人为因素体现出来,使此类平面广告简洁易读、直接明了、内容清晰、鲜明等。在拍摄手法上,利用专业技巧,考虑光线、构图和清晰度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拍摄。在创意上,河之未来,将脏桶与河流相结合,表现出人类工业化对环境的污染已迫在眉睫,大量黑色污水从脏桶中流向河流,提醒如今的人类不马上制止则在未来后患无穷;树之未来,同样采用木屑与树的结合,影射出未来树木可能真会变成木屑;然而人类对鱼类的大量捕杀,鱼之未来,则将调料食材与鱼相结合,呼吁人们禁止捕杀并立即保护环境。在后期处理中,是将原先拍好的摄影作品结合PS、光影魔术手等软件进行拼接处理。在宣传用途上,可做招贴,路牌广告,灯箱广告,等等。 2.食品平面类 食品平面类系列平面广告以食品为宣传点,采用“组图创意”的方式,利用三张具有创意的摄影作品。在构思上,用生活常见食材如葱、柠檬、茄子等,把对身心有益的食品共分为三类,如绿色:让生命更鲜活、黄色:让生命更完美、紫色:让生命更富有。在拍摄手法上,将买来的食物在室内打光拍摄成可用素材,在拍摄素材时采用一定的专业技巧,考虑光线、构图和清晰度等问题。在创意上,如图4绿色食品,葱与羽毛的结合,用一种最古老人类的装扮,用葱的根须代替人的头发,头上插着羽毛,体现出的是一种原始自然的感觉,相对应的是绿色食品给人的感觉;黄色食品,同样地也是将柠檬与墨镜相结合,利用一种拟人的手法表现出柠檬的一种悠闲自在的人生态度,这和黄色食品带给使用者的感觉一样让人倍感清新,有食欲,很自在,很完美;然而生命除了鲜活、完美以外,富有也是少不了的,紫色食品,这类食品富含大量维生素PP,能调节神经、愉悦心情,它在生命中起调节器的作用。在后期处理中,是将拍好的摄影作品结合PS、光影魔术手等软件进行拼接处理。在宣传用途上,可做招贴,路牌广告,灯箱广告,等等。 3.旅游宣传类 旅游宣传类系列平面广告以旅游景点为宣传点,采用“组图创意”的方式。在构思上,取自“华山”景区的景色,有效将华山摄影作品与平面广告相结合,达到旅游景点宣传的效果。在拍摄手法上,实例三的拍摄技巧和实例一、实例二有所不同,实例三在拍摄素材时,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巧外,还需要考虑远近、光线、构图和清晰度等问题。华山日出,拍摄这张照片时,在相机中配上适当的滤镜进行拍摄,使得画面的气氛更加浓烈富有感染力。在创意上,如图7华山云海,将山峰和云海进行拍摄后加以处理,体现出仙境的效果;华山日出,把吸引着众多摄影爱好者爬山观日的华山“日出”景色,同时拍摄出许多不同作品后再进行后期处理加工,也能达到加大宣传的目的;华山劲松,华山的松树,可谓最有特色,有着北方独特的风格,用松树表现华山的雄健可谓再合适不过了。在后期处理中,也是将摄影作品结合PS、光影魔术手等软件进行拼接处理。在宣传用途上,可做招贴,路牌广告,灯箱广告,贺卡、明信片,等等。事物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只有敢于突破的勇气,才会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新生事物需要呵护但也需要历练,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下,才能积累经验,厚积薄发。这里在探索创意摄影在平面广告中的构思、拍摄及设计创新方法时,结合项目组全体成员的相关专业知识,采用前期创意策划、素材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创意摄影、照片后期处理、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为系列平面广告增添了新鲜血液,使它更具有生命力。将此类作品可通过印刷到招贴、路牌、灯箱、明信片等地方达到更好的宣传目的。用海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影响的范围更广。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创意摄影里的组图创意在系列平面广告中的应用进行创意设计研究,利用三组具有创意的摄影作品制作系列平面广告,旨在探索创意摄影的构思、拍摄技巧及摄影作品在平面广告后期创意设计表现中的应用形式及方法,有效实现平面广告创意设计中的视觉传播与信息传达功能。开拓平面广告的表现方式和创意摄影的应用空间,掌握平面广告中创意摄影的构思、拍摄及设计创新方法,从而进行对不同主题平面广告的设计与创新表现,使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衔接,利用具体实例探索平面广告中创意摄影的构思、拍摄,从而设计创新方法,开拓平面广告的表现方式和创意摄影的应用空间,为创意摄影和平面广告的有效融合与创意表现提供借鉴与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周俊 戴伦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 〔摘要〕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其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科技的创新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又可以给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随后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一再强调这一战略。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国国情,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对加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我国目前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一国的生产力是衡量该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标志。而劳动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科技水平和科技应用能力决定了生产力的高低。生产力的实现是依托于要素投入的,各种要素投入的数量和相互组合起来的质量和效率决定了经济增长。我们也应看到,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要素投入发展经济往往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生产要素报酬递减,如果生产要素投入后要素报酬递减,那么经济发展也会停滞不前;二是稀缺资源制约,经济发展必须的某一要素或者资源短缺时,经济发展因此而面临瓶颈。如何解决两个问题呢?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里这样回答:发展是经济循环轨道的改变,“改变”就是创新。迈克尔•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国家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而创新驱动是更高级的发展阶段。从实证研究看,上世纪50年代美国和德国加大了科技要素在生产要素中的投入比例,就大大地提高了本国综合国力。事实已经证明,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速度直接影响着要素投入后产出利润的高低。顺应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其落脚点在于要以重大科技为突破口,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4年6月3日,国家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题为《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他强调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这表明中国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了国家的重大战略;2015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应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探索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路径。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石油资源强国长期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能源发展经济;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做发达国家的加工基地,如一些拉美国家,这种仰仗他人的发展模式导致“中等收入陷阱”;但也有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和国际话语权,国际上把这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如依靠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前沿科技战略(20世纪50年代的核能计划、60年代的阿波罗计划、80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美国在每一轮前沿技术变革中都成为执牛耳者。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落后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的乏力导致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如“农业基础薄弱”就与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科技水平低有关。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及美国的1%多,也就是说一百个中国劳动力生产率只相当于一个美国人。农业发展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在工业生产中仍然充当世界工厂这一角色,这一模式使得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 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三大瓶颈 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是依靠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换来的,同时付出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惨重代价。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土地财政危机、自然资源匮乏,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势难以为继。如果不依靠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发展,我国将无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缺陷。 1.我国科技基础较薄弱,科技投入较少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20个左右,他们研发投入占GDP2%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70%以上,对外科技依存度30%以下。美国、德国相比,从整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来看,2000年以来,美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71%上升到2008年的2.79%,德国由2.45%上升到2009年的2.82%,而我国2014年国家科技研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0.02%、2013年为0.02%、2012年为0.019%,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明显不足 创新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对利润的追逐。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往往很容易从国家获得包括政策、资金在内的各种优惠,导致他们往往对市场关注度不够,缺乏创新的积极性。而民营企业尽管完全依赖市场生存,行业监管不力,行业准入、资金、国家政策的支持存在短板,导致其缺乏创新的动力或者能力。 3.科研成果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国家权威机构的《2012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中指出,科技更新换代日益加速,而我国70%科研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科技成果闲置浪费严重,极大地阻碍了产业的创新发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中国经济年会(2013—2014)上透露,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40%的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表示,2011年我国已超越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但是科技成果闲置和科技资源浪费等现象严重,产业化不到5%。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长期困扰我们。”主要原因是我国科技评价和奖励体系以政府为主,单一且偏离实际应用。科技评价和奖励对许多科技人员来说是指挥棒,这个指挥棒直接决定了科技人员的行为取向。我国科技奖励重论文轻实用、重数量轻质量、重奖励轻转化的结果,结果导致科研人员关注论文专利数量、获奖排名;关注奖励与个人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待遇、院士评选等,而不太关注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导致许多科研成果获了奖就到此为止了。与科技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相反,我国科技评价缺少具有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科技评奖缺乏相应的法律规章,特别是缺乏严厉的监督、惩戒机制,给造假者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三、科技创新的具体举措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打造“先发优势”的发展,上个世界“亚洲四小龙”的飞速发展就是成功案例,他们的发展速度让世界各国艳羡。随着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已成为各国共同选择。 1.在产学研合作中,大力提升企业的主体地位 从国际上来看,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大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直接参与竞争对市场最敏感,最能有效地将科研与市场有效结合。一个国家企业创新能力越强、产业群越发达、社会越繁荣安定。因此,我国的企业应抢占科技创新最高点以求在经济领域中跨越式发展。 2.政府帮扶企业家 一个创新能力越强的企业,企业家往往是这个企业的灵魂。因此,可以说创新驱动发展更主要是企业家驱动的发展。企业家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因素,但政府的作为对企业家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政府而言,保护企业家就是保护创新,推动企业家成长就是推动创新发展。因此,要把握企业家成长规律,努力营造有利于其成长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构建以企业家为服务目标的政策体系,让具有强大创新力的企业家队伍越来越壮大。政府对企业家的社会整体价值应该予以肯定。企业家,是创新要素的整合者,是创新方向的发现者,是创新中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家不仅在物质财富与产业发展上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在精神文化、行为风格上也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政府应搭建各种平台让企业家有机会与全国、全世界相关领域的专家、优秀企业家相互交流学习。例如,可以组织企业家去发达国家、知名企业、名校等地方学习;可推动建立多种多样的企业家协会、商会等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企业家本身的素质。政府应大力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优秀的企业与企业家,壮大企业家队伍,引入竞争,实现企业家之间的取长补短的良性循环。 3.以市场为导向,改革科技评奖体系 应弱化行政为主导的科技奖励制度,稳步推动行业奖和社会奖替代政府奖,注重科技创新的质量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实际贡献。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设置多层次、多样化的科技评价、奖励体系,否则科研无法起到对经济的驱动作用,也就无法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在政府倡导下建立民间、行业等多层次、多样化奖励方式。政府应推动构建各种专业化程度高的科技创新服务交易平台,促进专利向市场的迅速转化,同时通过法律制度强化科研工作者与科研机构的收益。应淡化科技评价奖励与附加功能的关联,积极探索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强化对重大项目的评估以及责任的追究惩处。 4.政府打造适合创新的政治经济环境 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可以让700万人口的以色列成为“创业的国度”,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超过全欧洲在该市场上市企业的总和。也可以让13亿人口的中国成为充满创新活力的巨人。萨克森宁在总结硅谷经验时认为,硅谷之所以能在80年代抵挡日本的竞争是因为硅谷拥有良好的竞争与合作环境。因此,政府应为企业发展提供激发创新的政治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力度。西方发达国家科技研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2%--3%左右,财政投入是我国百倍以上。因此走科创新道路首先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尤其关键领域,如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动力的三大动力支撑“绿色能源”、“数字制造”、“智慧地球”这三方面的科研项目,应保证这些方面的科研项目不因资金缺乏而被迫搁浅。第二,加大财税改革力度。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应用是最大动力,就算新产品不完善,但没有基于市场的反馈,就没有新产品的持续改进动力。因此我国政府应通过对创新企业的税收减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制定各种创新采购计划作为政府经济策略的一部分,政府通过对创新产品的采购推动企业创新。第三,完善企业融资渠道。硅谷的成功不仅仅因为有一流的技术,更是因为有一流的技术与资本对接的机制,大规模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成为激发硅谷创新梦想的最大动力。目前,我国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主要来源于银行,单一且融资成本风险很高。这就需要政府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相关监管,扩大民间融资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营造一种适宜创新的政治社会环境。第四,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加快立法、加强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新企业的利益,为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第五,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国家、企业创新能力,关键是人才,这是美国政府在每次科技革新中独占鳌头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政府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证全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义务教育。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让高校的培育既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开发学生是潜力,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加快发展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针对市场与企业的现实需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作者:陈琴 单位:中共湖南怀化市委党校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音乐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 摘要:音乐艺术是人类的高雅艺术创造,音乐艺术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是音乐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音乐艺术又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也社会更好地运转提供润滑剂,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关键词:音乐艺术;社会经济;关系 音乐艺术是人类的高雅艺术创造,音乐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和教育三大功能,音乐表现人的一种高雅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能够很好体现社会的发展变化,又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音乐艺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为活跃的因子,“中国好声音”迅速成为收视率最高的音乐类节目,唱红了浙江卫视,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更催生了“中国好歌曲”“中国新声代”等,使得音乐由传统的唱片、开演唱会到一种更新的音乐经济形式。同时,伴随着人们对音乐的研究和重视,对音乐艺术衍生出更多经济产业,利用音乐开展医疗保健、音乐胎教、娱乐产业等等,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音乐的创新发展和市场化,音乐发展又进一步激活我国社会经济,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1音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关系分析 1.1社会经济发展对音乐的制约作用分析 音乐伴随着人类劳动而诞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表现内容和形式与社会密不可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乐器和音乐表现形式,一个民族有其独立的音乐艺术创造表现和发展形式,也在尽力地保持着民族的特色,推动着一个民族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变化和呈现方式,也影响着其在社会的传播途径。先秦时期的音乐主要是民间创作和口口相传,从楚辞开始文人独立创作音乐,并独立创作诗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唐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空前繁荣,音乐艺术大放异彩,各个民族的音乐甚至波斯、阿拉伯等异域民族的音乐艺术在我国得以很好地传播,也进一步带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社会经济的繁荣直接催生了专业从事音乐创作研究的音乐人群体。《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唐代音乐大家李龟年,《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晚唐时期的一个突出的代表,音乐艺人成为社会的独立职业,演技之高超,年轻时的演出场面和今人有几分相似。宋代的柳永更是一生献身宋词创造,创作了大量的长词慢调,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音乐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音乐艺术成为人民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与经济发展更为密切。 1.2音乐艺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功能分析 首先,音乐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提高人的审美品位。音乐是审美意识的产物,从劳动和祭祀活动中剥离出来后,便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服务生活审美需要。审美是音乐最为主要的功能,劳动之中唱出心中的歌,表示劳动的幸福;生活之余聆听一些音乐,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不断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提升社会整体审美情趣。音乐本身的节奏旋律和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能够带来心理和精神的舒适,获得强烈的愉悦体验,产生美感。音乐的美感源于人的心理节奏和音乐节奏的共鸣,源于人的精神需求和音乐思想情感的协同。音乐家根据人的审美心理需求,将一定的思想情感融合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里,听众从聆听中受到感染,获得心理的愉悦体验,不断激发人的想象力,以此更好地净化人的心灵,装扮人们的生活,实现音乐的审美功能。其次,音乐艺术增强人的认知能力。音乐是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通过欣赏音乐能够更好地感受自然、历史,尤其能够感知社会人生,提升人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音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不仅反映客观的生活现实,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人的主观世界,能够更为直接地反映人的情绪、情感和思想。人类思想灵魂是相通的,精神和心理是很容易产生共鸣的,通过欣赏音乐能够间接地感知生活,品味历史人生。音乐是人类最为鲜活的文化,是最有生命的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思想,通过音乐能够更好地拓展人们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认识社会、传承文化,并促进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也以此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了解,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增强人类理解。再次,音乐艺术的教化功能长期存在并持续发挥作用。一直以来,统治者都把音乐作为教化的重要工具,对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等方面。音乐一直充当主要表现手段和承载工具,作用于人的心理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以此更好地陶冶人的性情,愉悦身心,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荀子•乐记》详细地分析了音乐的道德教育功能,孔子更是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调音乐可以更好地引领社会风气,培养人的道德修养,改变社会的陋习陈规。当代社会同样重视音乐的道德伦理和教化功能。美国华盛顿州实施“音乐预防犯罪法”,政府希望以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的经典作品来降低当地的犯罪率等。同时,音乐对于智育和体育的作用也非同寻常,和谐优美的音乐能够激活人的思维,增强人的想象能力,在美的驱动下更大地激发人的潜力。不良的情绪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优美舒缓的音乐能够改善人的心情,平心静气,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与舞蹈体育的融合,实现身心和谐,真正实现身心健康。 2新时代背景下音乐艺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分析 2.1国家经济的空前繁荣带来了音乐艺术的大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推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激发人的更多需求,尤其是对音乐艺术的需求,使得我国音乐艺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音乐人才不断踊跃,音乐艺术持续发展,音乐事业空前繁荣,音乐艺术产业蓬勃发展。诞生了更多的音乐艺术人才和明星,实现了中外音乐艺术的相互交融,国外音乐大量进入中国,丰富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我国音乐艺术在世界音乐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地的音乐团体纷纷来到中国进行艺术交流和商业演出,带动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我国音乐在继承和吸收中不断发展,既保持了民族风格,又实现了创新发展,更是成就了一个巨大的音乐艺术产业,音乐制作公司大量成立。人们不断增长的音乐欣赏需求、不断提升的审美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了音乐艺术以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 2.2音乐艺术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今天更是发挥到极致,形成了音乐经济,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首先,音乐制作的物态性艺术文化消费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音乐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音乐消费市场,出版音乐商品,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用,音乐磁带、音乐唱片、音乐贺卡、音乐文物,以及由此衍生的音乐器材、乐器等文化消费品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2014年,美国最卖座的专辑是泰勒•斯威夫特的专辑,1989年总销量366万张,排名第二的是电影《冰雪奇缘》的电影原声带,销量353万张,英国歌手山姆•史密斯的专辑《Inthelonelyhour》卖出了121万张,而美国2015年上半年的数字单曲总销量共计约为一亿六千万张。中国台湾的已故歌手邓丽君总共出了100张唱片,平均每张销量100万张,一人的唱片销量就是1亿张。众多的音乐艺人和音乐制作公司,形成一个音乐制作销售产业,推动了经济发展。其次,以劳务形态存在的音乐服务产生直接的直观效用。音乐商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音乐对经济的直接作用。音乐商业演出、有偿音乐制作、音乐心理治疗等围绕音乐的商业模式不断开发出来。专业的商业演出公司不断涌现,音乐明星出场费从几万上升到几十万,个人演唱会的单一的门票收入都是以百万来计算,还有更多的商业赞助以及广告等,音乐明星每年的广告有的已经上升到上亿元。音乐艺术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不仅有音乐制作公司,出现了众多的音乐经纪人,音乐艺人,“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音乐选秀节目直接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普及,进一步提高了影响力,而且形成一种音乐艺术产业,直接的冠名权已经从第一期的6000万上升到最新一期的2亿元,更是直接带动了浙江卫视的整体收视率高升,也将加多宝的品牌形象重新树立起来,带动了我国的音乐艺术的商业发展,形成一种成熟的音乐产业模式。再次,构建在音乐娱乐消费上的音乐服务产生综合社会效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人们需要更多满足精神需求和心理放松的消费,建筑在音乐娱乐消费基础上的音乐雅座、舞厅、迪吧等,KTV娱乐把人们从紧张激烈的职场上解脱出来,以音乐、环境、服务、氛围来更好地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又能够让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有一个更好的精神栖息之所,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产生更多的社会综合效益。 3结语 总之,音乐艺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社会经济发展是音乐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为音乐艺术提供更广阔的存在和发展空间。音乐艺术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也为社会更好地运转提供润滑剂,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作者:张子婧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民法与商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系 一、民法与商法在法的价值上追求的不同 民法从法的价值上讲追求的是公平,而商法追求的是效率。法的价值理念的不同使得商法与民法有了不同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并不是天生就分配好的,如果要满足不同人群对使用价值的需求,只有通过交易的行为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交易的实现最终将使资源向最有效的使用者手中转移,大量的交易构成了市场,市场的繁荣使得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作为调整市场交易关系的商法必然要把鼓励交易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市场交易行为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财富需要提高交易的效率,这个过程需要简化交易的相关手续,缩短交易时间,因为在商业实践中交易的速度或商品流转的速度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保障商事交易的便捷。市场交易在便捷的基础上更需要安全,维护交易安全确保交易行为的法律效用和法律后果的预见性,使得商法追求效率的价值特点真正得到体现。 二、商法的特殊地位 在当代社会表现出的缺陷商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社会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商法追求效率的价值取向逐渐受到了挑战。西方国家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曾一味强调高效率,产生了大量财富,但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财富在分配过程中两极分化问题变得极为突出,导致了社会阶层矛盾激化,社会的不稳定反过来又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逐渐恶化的趋势。环境的恶化限制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可持续性。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发展速度让世界震惊,但在追求经济效率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西方国家类似的问题,商法追求效率的社会价值取向仅仅从经济角度去片面考虑问题,其优先于民法适用的特殊地位在现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呈现出阻碍的趋势。 三、商法在法律适用上不应 当享有超出民法范围的特权在传统的法律观念里,商法具有优先于民法适用的效力,民法是一般法,商法是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适用。特别法的特殊性在于某一个特殊时期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应用的法律。商法的诞生是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结果,交易行为与交易过程由最初的简单到日益复杂使得民法在调整交易关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进行相关法律内容规定上的细化,为了便于交易,满足交易复杂化的需求,商法开始逐渐从民法母体中分离出来并形成自身高效便捷的特点。在近代欧洲重商主义思潮的推动下,西方国家为了迅速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使得商法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并提高,逐渐形成了在法律适用上优先于民法的特别法地位。社会发展到现阶段财富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伴随着经济高效发展的同时环境恶化和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已经成为目前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法律适用上商法的特殊优先性由于在传统的法律观念作用下目前为止依然占据主流意识地位,在过分强调经济发展指标的意识形态下,商法从优先适用的特别法逐渐有了凌驾于民法之上的特权。目前社会出现了许多的不合理现象,需要民法发挥其利益平衡的作用,但往往在社会实践中民法显得力不从心,通过社会调查得到的回答是一切要为经济发展让路,这就不难解释在雾霾严重的华北地区为什么对污染工业的限制力度总是不强。商法作为特别法享有优先权的特点在法律适用上超越了民法范围,从而走向一味强调高效经济发展的极端,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使得商事交易中有的人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指标使环境迅速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严重使分配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使经济发展走入了瓶颈。为了社会经济的长期有效发展在法律适用上商法的特权应当被限制,商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真正发挥其高效的作用就必须要在民法的基本范围内活动。 作者:徐阳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金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 金融的特点是资金融通,而利息率则令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使储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样也就决定了金融有条件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进而为各业生产提供资金来源。与此同时,金融的特性也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以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则能够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大量地动员和形成储蓄,从而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由于金融的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使得资金得以合理流动,进而提高了资本效率。金融能够降低长期投资的流动性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的资金占用,为此,储蓄者必须承担因资金长期被占用而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致不愿长期投资。而资本市场交易、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中介的往来存款业务以及针对外部冲击对流动性投资和非流动性投资进行的动态均衡组合部位金融则具有降低和分散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可为力争回避流动性风险的储户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这就使得更多资金得以流向周期较长的项目。金融可以使储户节约获取信息的成本,金融中介具有令个体储户更大的获取和处理众多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环境方面信息的能力和专业评估技术,能为其成员提供投资信息服务的成本比个体储蓄投资者通过个人努力获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 正确认知金融风险,降低其对经济发展的滞阻作用金融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经济体系正常运转的冲击也显现出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效应。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了金融的稳健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稳定和促进作用。 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是金融风险客观存在的主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只要有不确定性存在,就会有风险存在。金融业是高负债经营的产业,自有资金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把零散储户的流动性负债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来得以实现的。前者的存在,须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储户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二是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高效。如果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金融风险就会存在: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市场经济主体对客观认识的有限性,只要银行经营稳健,储户就能认识到全体不挤兑更利于集体利益,但在银行面临“困境”时,储户就极有可能为降低预期风险而参与挤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存在机会主义倾向,金融机构管理者趋于采用高风险、高收益的投机策略,从而导致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借贷人也有可能采用不正当手段,如欺骗、违背合约以及钻制度的空子来不合理占用资金,导致金融机构对借贷人的监督不能完成了解,从而产生金融风险。 金融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广泛渗透性和扩散性导致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首先,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其若经营失策必将连锁造成众多储户和投资者蒙受损失。其次,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扩张信用的功能也会使金融风险具有数倍扩散的效应。再者,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银行联在一起,任何单一银行的支付困难都极可能酿成整个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最后,信息不对称会因某一金融机构的困难被误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危机,进而引发恐慌。金融的这些特殊性使得其风险性相对其它行业而言具有快速、面广的特点,极有可能使原本为局部性的金融困难快速演变为全局性金融动荡甚至是经济危机。 金融资产的高度流动性和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以及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会导致金融风险易于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将严重危害经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的快速进步导致各地区金融资源融合和互动的规模加大、速度加快,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个地区的金融风险都将会很快传染到别的国家或地区。与此同时,信用存在的有借有还、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特点以及银行垄断或政府干预等外在因素又很容易将其掩盖,使其得不到及时解决并日益严重。如果这种金融风险逐渐累积到一定程度爆发时,就会演变成金融危机,并会加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可预测的破坏。所以说,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能够极大地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会产生金融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在积极发展金融业,创新金融服务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化解金融风险,预防和抑制其对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赶超发达国家,稳健发展金融市场显的尤为重要。 作者:赵阳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太原并州支行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社会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步入老年社会后,会面临更大的困难,若不能及时妥善解决,极可能产生极其严重后果。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影响以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路径与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和谐社会经济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和谐发展思想的提出,必须对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它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支持。正确认识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因素,寻求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各种因素的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构建 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经济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有着坚实的经济社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1万亿元人民币,比1952年增长了331倍,是同期世界年均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基本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上取得的成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着力于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诉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只有进一步发展,增大生产力总量,才能给解决矛盾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和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不会安定。就会像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通过暴力对抗的形式来实现对存量的重新划分,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显然,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社会的秩序才可能稳定。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迈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快速发展的数字指标掩盖了一些不容小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影响着社会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如:局部地区形成的以GDP为中心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导致大量资源被掠夺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必须实事求是的承认,经济增长和质量的不和谐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表现在资源消耗与浪费严重,在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改造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科学的、有远见的开发利用自然,而不是盲目的、鼠目寸光的将自然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对象。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的有序、稳定与和谐为人的生活劳动与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违背社会规律,按主观意识办事,必然会受到惩罚。 因此要想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经济社会不和谐问题,想方设法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地享受发展的成果,愉快地创造和生活,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说和谐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的和谐,也谈不上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经济发展和谐入手,要协调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得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进程要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我国虽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市场经济体制公平、公正的效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没能建立起来,地方垄断盛行使市场竞争难以做到公平导致产品供需严重失衡,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利益差距。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拉大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而工业中上下游产业产品间价格的剪刀差拉大了上下游产业间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部分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也拉大了与其它行业从业人员间的收入差距。市场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仍较严重,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对公有财产的掠夺和侵占,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权力参与分配、血泪工厂对工人的残酷剥削等等,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扭曲了资源的配置,也加大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严厉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各地区的市场主体在公平的环境下充分自由的竞争,以发展本地区经济,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其次,必须尽快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取消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以缩小城乡差距;促使上下游产业间产品形成合理的交换价格,以缩小上下游产业间的收入差距;对垄断行业征收垄断利润税,并逐步放开竞争,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最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严格依法行事,保证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起点公平和过程的规则公平。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条主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中之重的任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协调产业发展的关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间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次,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它们对经济整体发展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快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高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再次,要通过资产重组,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增强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 和谐社会必须确定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生产劳动领域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既要保证不同性质的劳动投入得到不同的报酬,又要保证同工同酬。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的收入分配,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要确保各地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线得到执行。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差距,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既要扩大开支,提高满足广大群众共同需要的水平和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又要强调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勤劳致富,保护投资者以及高级人才的合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各收入阶层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收入调节方面,加强和规范国家对企业的税收征管,尽可能减少企业偷税、漏税现象;限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现税负公平,对高收入者应实行重点监控。如果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举措使某些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要制定合理的补偿原则,确保每个主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特别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往我国的传统工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型产业,不符合资源形势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在改造。三高一低。产业的时候,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评价原则,从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发展内部资源循环利用,采用高效率的设备、工艺,从源头上杜绝资源浪费;督促企业使用污染物综合处理设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强制企业尤其是家电、汽车、计算机等电子、机械行业,回收其废弃产品,以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内容摘要]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步入老年社会后,会面临更大的困难,若不能及时妥善解决,极可能产生极其严重后果。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影响以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路径与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现今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摘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0分密切。1方面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另1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改善也有10分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程,环境恶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无论对于目前的发达国家如美国等,还是后起之秀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以及1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环境问题。有过经验和教训。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来说有着10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经验;中国 引言 环境是1定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逐步被认识的。环境问题也是逐步被认识、重视和解决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而转向对于环境的关注。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了“生态发展”的概念;1980年UNEP召开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的讨论会,指出这4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互相制和互相促进的,新的发展战略就要处理好这4者之间的关系。1982年2月,《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198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理事会特别会议提出了新“环境”概念。1992年6月《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发表。到目前环境问题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关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幸福和未来。 1、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1.1.环境问题 人和自然环境是1个复杂的对立统1整体。1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1部自然环境发展史。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人又改变自然环境。人以其社会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人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活动是1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强有力的因素。当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时,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共同优化,反之,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不能协调时,将导致外界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近代大工业建立之前,环境对于人类作为1种自然界无偿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着,环境问题只是在大工业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为人们认识。 1.2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从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过程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环境问题。 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1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的10年”的60年代,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但同时,以“汉江污染”为代表,韩国的环境、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日本于战后50年代中期,经过经济恢复之后,进入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平均增长9.8%。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偏重重化工业,这1时期的产业技术整体上具有“重、厚、长、大”和高资源能源投入的特征。巨大规模经济加上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6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 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取得了1定的发展后,被称为“富裕中的贫困地区”。 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近年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同样出现了环境恶化等问题。 从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都出现了环境问题。无论是美国这样的先发展的国家,还是日本、韩国这样的后起之秀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而1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在目前的初步发展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1.3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3.1.由于认识不足。 由于人类缺乏对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的正确把握,认为资源环境的无限供给性,所以往往单纯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安排活动,这样不可避免会打破人与外界环境的均衡,导致环境问题。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当然后起的工业国家也在1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问题。 1.3.2.从人类的效用偏好分析 我们可以把1切可以给人们带来效用的物品分为环境和非环境两类。由于人类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当环境物品非常丰富时,人们对其的边际效用接近于0,而对其它非环境物品的边际效用很大,所以人们往往选择牺牲环境来生产其它的物品,直到两者相等。而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牺牲环境超过1定的限度,就会引起环境问题。这在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体现。 1.3.3发展过程中1些客观限制 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等的限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另外,由于人口等1些原因也会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问题,如印度等国家。 1.3.4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1方面,由于国际分工问题,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并接受1些有污染的国外企业。以获得发展。 另1方面,发达国家可以将1些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这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破坏。 1.3.5制度失灵 包括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市场机制可以被理解为配置资源的制度。由于现实的市场中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备等问题,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导致1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政府由于不恰当的行动或缺乏行动,也会导致1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 2、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治理过程 2.1.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和治理过程 在当时的开发年代,包括发达国家都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心,主要在1972年如开联合国环境大会之后。 美国1899~1948年期间,环境污染在美国尚未成为全局性问题,加上联邦政府的经济实力有限,因此,在这1时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管制职能主要靠地方政府行使,且侧重于水资源的保护。从整体来说,各个地方的政策成效很不平衡。1948~1970年时期,1948年颁布水源污染控制法,联邦政府开始真正介入环境保护。1970~1980年时期,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取得成效。1972年颁布了净水法。由于财政经费充足,加上美国各界对污染问题高度重视,环保 手段大大强化,进1不提高了环保系统各层次措施的协调配套能力。但是,巨额环保开支成为美(论文网)国财政赤字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严厉的管制措施对整个经济也产生了1定的副作用,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极大关注。 韩国60年代开始“汉江奇迹”,那时,工厂的烟尘被称为“繁荣的烟尘”。人们陶醉于经济的发展之中。在经济增长至上主义的时代,虽然也有1部分舆论强调环境意识的重要性,但占压倒多数的立场反倒人为经济增长才是维护环境的先决条件。只有经济增长国家和个人才能富裕起来,只有富裕了,才能维护环境。进入7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1边倒政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国民也开始切实感受到,经济增长和环境,大体上处于“相抵消”(trade-off)的关系,这时环境问题得到重视,政府和民间都开始行动起来,但力度还不是很大。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到了80年代末,才开始初见成果。到了90年代,环境意识在国民之中极大高涨起来。但韩国的环境保护,总的来说仍只停留在“改良主义”的水平上。 日本和台湾也大致经历了相似的过程。所以我们分析,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是1个“试验和失误”(trialanderror)。从环境无知的阶段,到环境认识的模糊阶段。然后是知到行的过渡阶段。最后达到环境保护的官民共同行动阶段。 2.2.治理和管理手段、方式 美国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措施是多层次的。就整体而言,其特点是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辅之以1定的经济手段。主要有:1、直接的行政管制2、自愿管制3、责任赔偿制4、污染税制5、津贴制等。 日本现在强调的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首先在法律和有关政策、计划中明确社会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第2,把环境考虑纳入政府的政策、计划和重在公共项目。第3,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综合决策。第4,日本民众和NGO的参与及其综合决策活动。 台湾的对策有:1、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2、对城市与重点经济区、工业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3、推行“清洁生产”。主要措施: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正常机制。2、较大幅度地增加环保投入,积极治理污染,加快环境保护建设。3、加强以立法为中心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完善法规,强化法治。4、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促进污染处理。 从这些国家治理和管理环境的手段、方式来看,都强调了政府的干预。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各个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在具体的行动中不尽相同,有各个国家的特色。 3、对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参考意义 3.1.必须清楚认识我国的国情,如资源禀赋,人口众多等问题。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其资源禀赋不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也不尽相同。同样,在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式上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清楚认识我国的国情,选择适合我们的发展道路,采用适合我们国情的环境策略,处理好我国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2.采取适合于我国国情和地位的政策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大问题。我们应当结合国情和发展阶段,将环境问题放在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解决。综合处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3.3.注意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即包括有效的利用市场机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利用市场机制方面可以参考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管理方式。在目前应注意发挥政府的作用。1方面,加强立法和执法。用行 政管制手段,通过国家权力强制执行,以禁止、限制或要求经济主体的特定行为。如最低技术标准、排污限额或指标。另1方面,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主要通过创造1定的刺激方式,将资源环境的成本纳入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从而间接地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如排污收费、污染税、生态环境补偿税、财政补贴、排污权交易等等。 3.4.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也即在决策过程中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从决策开始就要在环境、经济、社会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使3者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 3.5.政府和民众1起行动。根本在于人们的效用偏好,人们真正认识和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效用的影响。 3.6.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大系统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中,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那就是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大系统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目标上,追求单1的经济近期高速增长逐渐转换成追求近期与长远相统1、经济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路径上,主要依靠拼资源、上规模扩大生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内容上,应该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社会经济发展意见 各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推进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对服务全国大局,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重要意义。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经济素质;有利于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推进体制创新,促进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二)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三)主要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和谐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率先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联合与协作,强化服务和辐射功能,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统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在体制创新上先行先试,率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发展目标。到2012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用更长一段时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五)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加快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加强港口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尽快建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依托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探索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多种金融创新,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金融人才,大力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提高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扶持和培育技术创新型第三方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现代商贸业发展步伐。整合建立区域内综合性的软件服务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信息应用平台,培育创新型特色化的软件服务和信息服务企业,积极发展增值电信业务、软件服务、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和互联网产业。 (六)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拓展市场、整合资源,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邮政、电信、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积极扶持电子书刊、网络出版、数字图书馆、网络游戏、电影特技制作、数字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虚拟展示等新兴数字创意产业发展。 (七)大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区域服务业联动机制,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协作。研究建立区域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体系,加强面向现代服务业技术、产品与服务的认证机制建设。加快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制定行业标准,完善监管制度。大力开展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与职业教育,多层次培养现代服务业复合型人才。 三、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八)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继续巩固和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集中力量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做大做强石化、钢铁、汽车、船舶及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形成核心关键技术和提升规模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设计、营销中心,促进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梯度转移。大力培育建设与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相适应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队伍。 (九)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以沪宁、沪杭甬沿线为重点发展具有先导效应、发展潜力大的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在沿江、沿海、杭州湾沿线优化发展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石化、钢铁、汽车、船舶等产业。促进企业向产业带集中、向园区集聚,引导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加快连云港、温州等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江苏沿海、东陇海沿线、浙江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发展。 (十)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优质资本、优势企业跨行政区并购和重组。在电子信息、石化、钢铁、汽车、船舶、装备制造、轻纺、商贸、旅游等重点领域和优势行业,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的协作体系,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和现代养殖业。支持创建名优品牌。充分发挥江苏沿海等地区滩涂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规模化高效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依托沿江靠海的优势,发展现代渔业。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扩大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做大做强外向型农业。 (十二)加快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服务体系。加快培育生产性的专业服务组织,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在农村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行业协会、学会等各类组织,加快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信用担保和农村小额贷款,加快建立农业保险体系。 (十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加快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职责,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合理开发未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积极推进奖补措施,推广民主恳谈会、村民议事会等有效的民主形式。 (十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节约农村建设用地。加强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及湖泊河网水环境整治,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加强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做到即征即保,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低保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五、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 (十五)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抓紧编制自主创新规划,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创办海外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自主研发力量,建设一批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建设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试验平台。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办好若干区域性重点科技园区。实行科技资质互认制度。 (十六)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重点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加强区域联合协作,共同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开展新技术开发和推广示范。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产业集聚和创新载体方面的作用,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区域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十七)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对竞争前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的引导性投入。抓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投融资环境,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支持区域内国家级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股权代办转让系统,鼓励发展金融租赁业,积极发展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形成市场化、专业化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集成、运营和管理。 (十八)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调整完善高等教育的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鼓励企业依托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区域高新技术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发展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高科技人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六、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十九)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加快建设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主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发展基础较好、已初步形成城市带的各个城市,要进一步密切相互间的经济、技术、文化联系,促进要素流动和功能整合,发挥同城效应。苏北、浙西南等开发强度相对不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要大力引导产业、人口有序集聚,形成新的城镇发展带。 (二十)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继续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加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端服务功能,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城市。进一步提升南京、杭州等特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半径。其他大城市要按照自身优势,形成特色,提升功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进一步增强实力,完善服务功能。 (二十一)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合理规划城市规模,优化城镇建设布局。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镇集约紧凑发展。统筹规划建设城镇供排水、供电、通信、垃圾处理和覆盖城乡的区域性防洪排涝、供水、治污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强城镇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统筹新区开发与旧城保护,切实维护城镇历史文化风貌。 七、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十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要以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对外通道、区域内省际通道、城际快速通道以及跨长江通道、重要枢纽客运设施等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公路要以加强关键工程和断头路段建设为重点,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强区域对外通道、区域内省际通道、重要的城际快速通道、跨海湾和跨长江通道及重要疏港高速公路建设。抓紧编制实施沿海港口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港口群协调发展。提高长江“黄金水道”、京杭运河等高等级航道通航标准,完善集装箱运输系统、外贸大宗散货海进江中转运输系统、江海物资转运系统和客运系统。积极推进空域管理和使用方式改革,科学利用空域资源,加强航空枢纽与配套支线机场建设。 (二十三)构建区域能源安全体系。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进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码头建设,完善油气输送管道网络,加强油气战略储备,加快建设区域石油流通枢纽和交易中心,研究建立区域天然气交易中心。改善煤炭运输条件,研究规划建设大型储煤基地。优化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重点在沿海、沿江地带布置电源点,加快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和皖电东送输变电线路等的规划和建设,建设过江电缆通道。加快核电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做好江苏沿海等地区的风电项目规划建设。 (二十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按照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协调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快实施太湖流域第二轮治理、长江口综合整治、淮河治理和沿海防浪堤及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加强低洼易涝地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综合治理。加快水源工程等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继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城市河湖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加快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 (二十五)改进和健全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统一数据标准,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网络性能和技术水平,务实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融合,组织推进光纤接入等高速接入技术的试点,促进传统电信网向宽带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发展,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与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理空间信息社会化应用与共享程度。推进综合性网络应用工程、公益性信息服务工程、企业信息化等重点应用项目建设。促进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交通信息联网、危急抢险信息联网建设。 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十六)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土地资源需求调控,实行更严格的区域土地供应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制定并实行合理的新建项目土地使用率标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强对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整和改造,加大对闲置土地行为的处罚力度,积极盘活闲置和空闲土地。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大力加强农村土地整理,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加强围海造地的管理和调控,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滩涂资源。 (二十七)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加强区域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衔接,完善节能减排地方性法规。对新建、改建、扩建等涉及新增能力的项目,率先实行国际先进水平的能耗、物耗、水耗等标准。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全面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着力推进节能降耗科技进步。到2010年全部淘汰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的落后生产能力。着力抓好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改造和水的循环利用,加强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动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推进政府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与改造,新建筑严格实施节能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资源再生和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发展。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 (二十八)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和共同治理。落实《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杭州湾、长江沿岸、长江口和近海海域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实行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完善区域污染联防机制,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信息共享和污染综合整治。加快规划和建设城乡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强化对已建成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监管。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江河湖库饮用水源地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坚决关停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治理工业污染,大幅减少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和汽车尾气排放,控制高架源氮氧化物的排放。加大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力度,加强水土保持清洁型、生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增强涵养水源等能力。强化地下水资源保护,遏制地下水超采,建立区域联动机制,防治地面沉降,保护地质环境。建立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通报和海区关闭制度。健全环境违法行为联合惩处机制,加强联合执法检查,完善跨界污染防治的协调和处理机制。披露环境信息,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落实污染减排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和问责制。研究推进排污权交易和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九、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十九)切实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运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和谐社会建设注入精神动力。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建立区域文化联动发展协作机制,制定区域文化发展规划。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相对落后地区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认真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三十)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整合区域社会事业资源,强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义务教育实现“双高普九”,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普及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5年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显著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立完善的区域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协调机制和联防联控网络。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加快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三十一)加快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完善转移就业的政策制度,建立区域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完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信息服务和劳动维权等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系。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省级统筹,积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鼓励发展补充性保险。加快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随着经济发展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标准。规范灾民救助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健全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率先建立较为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扩大社会福利覆盖范围。大力培育各类慈善组织。率先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和宏观监测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地区和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三十二)加强外来人口服务和管理。改革区域户籍制度,逐步实行以居住证为主的属地化管理制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同等受教育机会。完善和落实国家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跨统筹区转移制度和信息网络,完善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区域内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协调机制。健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 十、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十三)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构建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必不可少的行政审批尽可能采取核准和备案方式。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管理层次,加强社会管理机构,完善经济调节机构,合并职能相同或相近的政府部门,规范各种类型的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运行效率。 (三十四)继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优化政策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探索、引导和推动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切实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和国有垄断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战略并购重组,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运用多种有效方式,推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经济的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各类产权,推动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三十五)加快市场化进程。建立统一开放的产品、技术、产权、资本、人力资源等各类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以信贷、纳税、合同履约等信用记录为重点,建立区域社会信用平台与体系,构建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实施统一的准入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区域市场准入和质量互认制度。抓紧清理和修订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法规和政策,逐步统一企业创业和经营的地方性法规。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建立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和联动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机制,建立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建立知识产权的协调保护机制。 (三十六)着力构建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进一步清理、修订、完善现有政策和各类法规,建立稳定、规范和可预见的政策环境以及与国际通行做法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规则。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和问责机制,实行投诉制、评估制、公示制和监察制,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加强区域立法工作的合作与协调,形成区域相对统一的法制环境。 (三十七)继续推进重大改革试验。深化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广相对成熟、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赋予必要的城市管理权限。在国家批准的范围内,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改革试点,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积极探索互利共赢的财政政策,有序推动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改革试点。推动外汇管理改革创新,优化企业跨区域外汇业务规程,支持中外资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外汇服务。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改制、重组和上市。 十一、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三十八)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鼓励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率先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严格执行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产品目录,推动加工贸易由代加工逐步向代设计、自主品牌转变,推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率先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质量、安全、环保、技术、劳工等标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加快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推进大通关建设。 (三十九)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统筹协调对外开放政策,完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试行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格式化审批。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领域和高端制造环节。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积极拓展利用外资方式,规范和引导外国投资者以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以及向上市公司战略投资。在有条件的地方,扩大离岸金融试点。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行相对统一的土地、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 (四十)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与合作,在海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在境外投资、海关通关、人员出入境、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大对企业境外重点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对外工程承包,简化境外工程承包相关物资出口的退税审批手续,简化对境外工程承包相关设备出境的外汇管理。鼓励国内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展海外网点和业务,为企业境外并购融资。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十二、加强组织协调,全面落实各项任务 (四十一)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两省一市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的要求,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扎实推进,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国务院报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抓紧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并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组织实施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本指导意见研究提出本部门支持和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 (四十二)完善合作机制。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管理区域经济的新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与布局、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联合与协作。积极推进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要进一步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积极推进与港澳台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事关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两省一市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在高起点上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经管类论文: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论文 一、经济法教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经济法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基于该课程的实用性,与经济生活联系的密切性,一直以来各高校财经类专业都非常重视经济法的教学工作,经学者和教师多年的努力在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践方面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譬如:在专业针对性、教学内容设置、教材编辑选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学习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作为一门专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经济法课程中包括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本身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涵盖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票据法等多部门法;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同时较之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律素养上经管类学生存在先天不足,在学习经济法课程之前法学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如法理、宪法、民法、商法等相关法律课程,而经济法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各大院校通常都在大一开设。由于一年级的学生不具备一般性的法学基础知识,再加之学习时间短、内容多,对于比较抽象的法律规范和高度概括的法律原则经管类专业学生往往不易消化掌握;而且由于经济法教材版本繁多,一些被广泛选用的教材更适合于法学专业而非经管类专业,这些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经济法学的研究,而这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亟需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改进才能得以实现。因而针对此现状,并为配合北方民族大学课程评价改革及2014版新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的实现,本着为学生提供有用教育的教学理念,在总结我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设置及教学工作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经济法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上进行了以案例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改革实践。 二、从教学体系设置上增强经济法课程的专业针对性 作为一所民族院校要在高等教育市场上长足发展可以说只有突出专业特色,通过差异竞争、补缺竞争才是我们得以生存、发展的硬道理,那么作为基础性主干课程的经济法当然也必须契合我校经管类专业特色,要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需求。因此我们重新审视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重,把学生的学习重心放在学法、懂法、用法,而非研究法,即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依此思路,我们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共性和差异,区分不同专业制定教学大纲,编制实训教学指导书、重新构建教学体系,增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虽然这样在有限的课时量下按不同专业班级设置不同授课内容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利于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比如:对于经济类学生重点介绍竞争法、公司法等方面的法律;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重点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及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对于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学生,侧重深入讲解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会计法、税法的内容,并有意识的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倾斜;这样在同一结构体系下有所侧重的选取教学内容才能确保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向的实现,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法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稳定状态,所以授课内容要有对现实和法律的预见性,作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前瞻性和针对性结合,及时反映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的立法动向。为此我们选用容量多、更新快、难度大的注册会计师考试指定教材作为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虽每年更换教材加大了教师备课难度,但能与时俱进将最新立法成果、最新考试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确保实用性。即使注册会计师考试指定教材年年更新但依然会有滞后,如在2014年3月开课时,于2013年12月28日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公司法》将于2014年3月1日起执行,为了第一时间将最新法律成果教授给学生,我们在开学第一周就将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课程通知提出预习要求,授课过程中依据新法关于公司资本制度、公司登记制度的修改,有针对性的选取实务案例进行了改编,以力求使学生对修改内容及社会现实意义有感性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对新法主要内容及修改的重大意义进行论述,从而促使学生对社会问题作深度思考。 三、以案例教学为主、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学方法。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经济法的学习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既难以理解、又枯燥。那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变知识的奴仆为知识的主人呢?为此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依据教学过程中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综合采用案例教学、讨论精讲、比较结合、模拟实训、强化练习等教学方法,力求做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灵活运用。首先,注重授课内容的实用性以案例教学贯穿始终。鉴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的联系,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上力求做到符合专业特点的前提下,更侧重于强调案例内容设计上的实用性,例如针对财管、会计学专业学生参加从业资格、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考试的实际需求,在全面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历年考题重点,搜集整理了既适合课堂教学又具有针对性、代表性、规范性、启发性的课程案例,在授课中适当的增加了相应实务案例的分析,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按课程进度依次相应案例,做到课前下达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堂贯穿案例讨论来推进;课后通过网络自测练习、答疑讨论来检测复习。确保课课有案例、节节有讨论,既丰富课堂内容又通过真题演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加快学习进度,增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训。其次,通过模拟实训教学,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结合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在有些章节的部门法学习中我们采用了模拟教学,例如讲解《公司法》这一章时为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组织学生模拟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在授课之前依据学生意愿自由组合形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员为股东模拟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各组学生可利用六周的时间完成从资料搜集、文本制作、分组讨论、陈述展示到答辩评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而设立公司有哪些基本流程、公司需具备哪些法定条件、需制作那些相应文案……这将会迫使学生认真理解记忆法律规定并查阅大量资料、请教老师、与同学探讨,在这样一个逼真而没有实际风险的环境中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实践经验,又能在实训中掌握企业登记注册流程、公司章程制定、银行账户开立、公司股票发行条件程序等法律知识;既提升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增强学生对于我国目前大力进行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层社会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后续相关课程学习、日后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再者,以寓教于乐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角色扮演法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法中,教师以客观的局外人的角色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和督导的作用,承担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场景、提供案例背景资料、点评总结的任务;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在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场景中,由学生去扮演各自不同的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参与思考、提出接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在游戏式的教学体验中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深刻体会所学法律知识。我们在物权法、合同法的讲授过程中采用了此种方法,例如在讲授合同的订立时,为使学生充分掌握合同订立的两个重要阶段:要约与承诺的法律效力,由教师依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指定学习能力、探知力强的学生作为负责人,以模拟实训教学中组建的公司为基础,依据教师所给素材中的合同主要内容分别代表买卖双方进行洽谈形成合同文本,然后请其他的同学(尤其是未直接参与洽谈的学生)就双方在洽谈过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发表意见提出修改建议,并由教师针对学生分析和点评的观点进行评价和总结。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增强教学效果。 四、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相结合、优化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被人们诟病,有人简单的认为素质教育无需考试,其实这亦是一种误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取消考试,而在于对待考试的结果、如何设定考核的方式、如何确定考核内容、如何科学有效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目前,各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考试一般以闭卷笔试为主要测评手段,而这一方式有诸多弊端:考试形式单一,测评重点在于学生的背功,学生很可能通过期末的突击就可以获得高分;考试题目多为对知识的再现,案例分析等较灵活的题型所占比例较少,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法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偏重于对卷面成绩的认定,只能检查学生在某一时点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表达观点、运用知识、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价,阻碍了其思维的扩张。同时单一的期末考试一张试卷也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弥补教学过程中欠缺之处,不能有效的促使教学相长。因而我们力图改变考试的测评重点,在期末笔试试卷中有针对性模拟资格考试题型,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为主,加大案例分析等题目分值,打破了只考背功、学与不学一个样,轻松一学期考前老师划范围、学生背笔记的局面;同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将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如参与案例讨论情况、实训作业小组学习的表现等)纳入考察指标,改变以往一考定成败的局面。其次通过网络平台统计加入学生自主学习成绩分;针对性增加了实训作业的成绩比分,依据小组自评、各小组互评、老师打分来综合评定实训成绩,按得分高低依次排名,并将优秀实训作业通过网络平台予以展示;这样既调动学生查阅资料探究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对经济法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又能增强学生应试实战能力,使得考试成绩具有综合性。为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基础。经过不断实践努力,我们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和听众,没有共鸣、没有互动的局面。即营造了良好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将受课时量所限,在课堂无法延展的问题引向纵深;既增加课程信息容量,又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及意见。同时基于教学改革实践中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认识上的偏差,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比如:理论讲授课时与案例教学课时存在较多冲突,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难以无缝对接,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差异较大等一系列问题,这都亟需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改进提高。 作者:丁婷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经管类论文:实习基地经管类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论文 一、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特点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具有如下4个方面的特点: 1.全面性与真实性 传统的教学案例普遍存在不真实、不生动、背景材料少、案例过时片面等不足之处。而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是在学生充分了解、直观感受下形成的,具有全面、直观、真实等优点。学生可参观实习基地,跟进案例全过程,自主学习。 2.实践性与实验性 高校借助企业先进的理念、设备、技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转化,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是一种通过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任务,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项目、教学案例等,实现互利多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开发和建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相对于传统的案例教学,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对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挑战,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亦是一个实验性的过程。 3.动态性和系统性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若干阶段和环节。各阶段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整合。实习基地企业的各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和对同一问题的应对方式有所不同。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较,伴随实习基地企业的发展,教学案例面临着动态更新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的某一个阶段的输出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环环相扣,校企合作的过程就是这些阶段或环节的系统的嵌套体系。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可以制作成系列化,彼此相关联,以此反映实习基地企业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全貌,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和逻辑思维。 4.互动性强与收益性高 案例教学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因此必须与实习基地企业建立密切的互动性的的伙伴关系。无论从实习基地企业教学案例资料的收集、讨论、撰写、授权使用等,还是课堂或企业现场上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都需要实习基地企业人员的支持以及师生的亲身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实习基地企业也可能从参与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获得相应的收益(如厘清认识,促进思考和行动)。 二、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主要包括如下4个实施步骤: 1.建立实习基地 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各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强化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部分高校建立了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的机制,与企业共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利用企业的技术与设备完成实践教学。这种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赢,企业获得了紧缺人才和先进的理论指导,学校实现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 2.撰写教学案例 在实习基地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合作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要注意几点:1.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案例。案例撰写要针对经管类学生现有的能力、知识结构和专业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在得到乐趣和肯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素养。2.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它可能反映实习基地企业的典型和关键事件、成功经验、优秀的管理实践。3.教学案例要及时更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经管类专业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案例应跟上时代要求,根据实习基地的发展及时更新,反映当前实际。 3.实施教学 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先期参观和了解案例企业。基于实习基地的教学案例的使用,最好的办法是高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互配合,企业兼职教师或主要当事人分享案例,引导案例讨论,高校教师参与讨论。假如企业兼职教师或当事人无法到场,可采用录音、视频资料丰富和充实案例,增加其直观的感受。 4.总结改进 为了保证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效果良好,在实施教学之后,还应进行后期的总结,对教学成果有利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继续发扬,有悖于教学目的的内容与形式就需要改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案例资料的充实和更新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的实施存在如下3个主要问题: 1.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操作规范,专业集群效应很难体现出来 当前的校企合作案例教学还处于一种自发、散漫的初级阶段,大多数都是依靠个人关系来联系企业,没有形成一种长期、稳定、成熟的机制。当前,我国虽有相关文件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地位,但并没有专门的法规来进行约束,也没有对其具体操作提出指导性办法。校企合作案例教学是许多经管类专业课程中都会用到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但现实中,许多高校和实习基地企业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专业群案例资源共享体系,目前的情况通常仍是一个院系、专业与实习基地企业对接。 2.缺乏有效的案例教学组织与运作体系 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一个有效的案例教学体系,包括案例教学的主导者、主体以及组织运作。首先,从案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来看,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经历和案例教学组织能力。然而,现实中大部分教师仍缺乏真正的企业管理经历,因此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其次,从案例教学的主体来看,高校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较难形成师生的互动。再次,从案例的组织运作来看,完整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学习、研究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提出方案或建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很难完成:1.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设计使得教师缺乏足够的激励;2.完整的案例教学需要花费较长的教学时间,而正常的教学时间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3.案例资料要真实全面,但现实中企业会因为某些原因隐藏部分资料。4.企业兼职教师和当事人因为工作任务和业务很难安排时间参与案例教学,时间经常冲突,难以配合案例教学。 3.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缺乏 高校通过组织、实施实习基地有效运行的实践研究,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习基地建设、案例教学、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与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保证双方有效合作亦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实践教学经费的拨出不足以维持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教师撰写案例、带学生参观、企业兼职教师来访等,均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 四、总结 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是校企合作转化成果的重要形式,在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若能将实习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形成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模式,方可使学生的实习更具系统性,教学案例更具动态性、真实性。同时,实习基地企业也可能从参与教学案例研讨和分享,获得相应的收益。基于实习基地的案例教学实施步骤可分为建立实习基地、撰写教学案例、实施教学、总结改进四步。目前已积累了部分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障碍,如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操作规范、专业集群效应很难体现出来等。虽然在具体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但这种探索无疑对提高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国海 郭璨 石思玲 单位:中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 经管类论文: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论文 1案例教学概述 “案例”,来源于英语“case”,意思是具体事例(常颖,陈立群2000)。现代案例教学主要是沿用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独立分析和思考,来识别和解决具体问题。它的基本模式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即学生在讨论与发言中对所学的知识的各种逻辑关系进行大量的思考,在思维的过程中判断、分析、研究、论证并提出解决方案。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创造性等优势。首先,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单向式传授,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学生要完成案例分析,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但需要收集整理各种资料,还要对资料进行鉴别、筛选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也不断深化,从最初的学习一个问题,变成学习多个问题,培养了系统性思考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史美兰2005),它可以是一场没有结论的课堂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剖析(甚至反驳)他人观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力求把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转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案例教学中尽管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但也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可以根据讨论的情况,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很有必要对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现状调查分析与建议 2.1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类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自己所在的大学对120名不同年级的经管类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77.5%。对这些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目前的案例教学中有着如下几个情况: 2.1.1举例教学法在教学中使用比例较高,但案例教学法使用仍然不多。 为了了解案例教学在经管课程中使用基本情况,笔者编制了如下问卷题目:问卷题目:在你的专业课堂中使用哪些教学?A多媒体;B案例教学;C举例教学;D实地教学;E其他。使用频率分别是:A经常,每堂课几乎都有;B不使用;C不经常使用;D其他。调查可知,除了采用多媒体教学之外,几乎所有的经管类课堂中都使用了举例教学,达到99%,使用的频率也较高,几乎每堂课都有。但是案例教学使用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只有23%的课程使用过,且使用频率为不经常使用。 2.1.2学生对案例教学方式总体上感到新奇,也存在困惑。 为了了解案例教学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中使用效果,笔者编制了如下问卷题目:问卷题目:你对专业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效果感觉是什么?A满意;B不满意;C新奇;D无所谓。存在哪些问题?A案例选择不够得当;B讲授不够清晰;C互动不够充分;D同学发言不够踊跃;E教师引导不够有效。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案例教学方式感到新奇,也乐于参加。但对于其实际效果评价参差不一。主要可以归因于如下几方面:①案例选取不得当,学生没有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意义。这一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占到57%。很多学生承认教师普遍使用案例,也承认案例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师生互动。但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是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联系实际,还存在质疑。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能够以本我的角度主动去分析解决案例,而是被动地跟随老师讲解思路思考问题,最后也是以老师的答案作为标准,盲目否定自己得出的结论,缺乏应有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②案例的时效性和前沿性不强。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往往倾向于选择一些过于经典的案例,而这些案例存在的共同缺陷是,很多问题或答案都是属于老生常谈,而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对于这些案例中讨论的议题,可能都被盖棺定论或广为流传,所以要让学生再次去讨论,往往失去了新鲜度。③教师的引导作用未全面发挥。尽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的角色不可或缺。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参与了讨论,但并没有积极发言,有时甚至会出现冷场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当讨论陷入困境时,教师应该凭借其广博的知识及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带领学生深入分析问题,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进入新的问题的讨论。 2.1.3案例教学形式有待于多样化。 为了了解案例教学形式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中改善方向,笔者编制了如下问卷题目:问卷题目:请列举你在案例教学中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请对老师改进案例教学形式提出一些建议。现在的教学往往遵循“案例———要点分析———点评”三步曲,缺乏一种引起学生共鸣的有效机制,在共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能力。不少同学(31%)也提出了可以在课堂中请一些工商界专业人士,参与案例的教学。 2.2几点建议 2.2.1选择好的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选择案例前,教师必须考虑它的教学价值,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一个好的案例最终都应该服务于自己课程中所要讲述的理论,在设计好核心问题的前提下,以发现问题———引起共鸣和争论———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一种循环的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案例选择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什么样的案例是好的案例呢?笔者认为它必须符合几个条件:一是有针对性。案例的选择和教学目的应该相对应,并且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二是有争议性,能够引起共鸣。案例应该能引发冲突,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辩论。三是有综合性。所谓综合性就是指,要选择那些典型的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案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教学过程应该分好层次,循序渐进。 初次接触案例的学生很可能感到陌生,教师应该结合已学的知识,做一些适当的背景介绍。随着讨论分析的不断深入,可以根据进程不断地设置节点,把学生领向更深入的知识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案例可以从易到难,问题可以从普遍到特殊,教师的参与度可以从多到少。 2.2.3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广博的知识背景是保障。 教师应该是案例教学的指挥者与推动者,除了应当具备准备与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还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较高的学术水平,一定的沟通能力。所以教师要更加深入理论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3小结 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发其潜能。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通过主动分析,互相讨论和反思,最后经过整合内化了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案例的选择设计,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过程的编排等。因此,对于从事经管类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还有注意教学方法的积累和创新。 作者:周颉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经管类论文:经管类专业平台经济法论文 一、高职院经济法课程与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方面,培养学生法律层面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需要,是实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院经管类专业主要有营销、会计、物流、商务等专业,此类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会涉及到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经济法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经营的意识与习惯,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职业技能人才,为学生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夯实基础。另一方面,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是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我院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即“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我院经管类专业所涉及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助理营销师、助理物流师、会计从业资格证、国际商务师等。在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中我们发现,近几年的职业资格考试中,经济法律知识的分值比重在逐年加大,其重要性逐步显现。因此,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灵活应对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中对经济法律知识部分的考查。 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一)课时少,内容多 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总课时是32课时。随着高校“两课”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原来的法律基础课程被整合到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中,课时大幅缩水。加之我院多数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开设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导致经济法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方面,学生刚刚从高中跨入到职业院校,教育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尚未完全适应,突然面对大量的法律术语和教学案例,学习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对经济法授课教师而言,在课时短缺的情况下,要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大量知识点,无疑压力倍增,因而不可避免的有选择性的删选教学内容。 (二)授课内容未能有效体现专业特性 我院经济法平台课的开设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会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学院对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选取也大多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因此,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标准的制定必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实际上,不同专业对经济法律知识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营销专业学生需要熟悉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国际商务、会计专业则需要熟悉票据法等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讲授的内容没有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严格区分,而是一视同仁,专业虽不同内容却一致,这必然导致专业间的差异性消失,法律知识模块的学习也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基于“厚基础、大平台”的经济法课程内容体系的搭建 随着我院“厚基础、大平台”人才培养方式的提出,基础课、平台课的建设工作日益得到重视。根据高职院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结合近年来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对经济法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方案是源头,课程标准是标杆 高职院所有课程的设置必然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课时、知识要求、技能要求、职业要求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因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课程标准的第一指南,是制定课程标准的直接导向。此外,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标杆,也是规范教学的有效手段。因而,课程标准的执行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要想有高质量的教学内容,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前提,高效的课程标准的执行与实施是保障。 (二)课程内容应体现专业特点 目前我们统一称之的“经济法”,更多的可以说是民法、商法、经济法的混合体。以经贸学院经济法课程为例,在第一章,经济法基础部分,学生所学习的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制度、诉讼时效制度等,实属于民法范畴,但却是经管类学生学习商法及经济法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物权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保险法大多属于商法的内容;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证券法则属于经济法的内容。经管类学生究竟该掌握哪些法律知识,可以由专业需要和生活需要决定知识模块,即应该根据学生职业素养和个人素养两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一般而言,可以从生活相关和专业相关两方面考虑。如,生活方面,应该熟悉劳动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物权法等;专业方面,考虑到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应掌握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证券法、破产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等。 (三)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 在教学内容选取的宽度和深度上,要结合各专业职业技能岗位的需求,以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围绕职业资格考试来精选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适应当前及今后职业生涯中的相关法律知识模块考试。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营销专业学生要求在校期间需取得助理营销师资格证书。而在营销师考试大纲中,明确法律法规知识,包括: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票据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价格法、担保法、商标法、劳动法等相关内容。而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因在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中已学过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因而,就没必要再将票据法重复放在经济法课程中,而要想继续参加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则必须认真学习民法基础和劳动合同法。 (四)教材结构的设计 经济法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法学专业用教材,主体架构包含了经济法总论、经济法主体、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特点是“专、深、窄”,这类教材显然不适合经管类学生使用;另一类则是专门针对非法学专业或者经管类专业学生编写的,这类教材大多受到“大经济法”观点的影响,内容比较宽泛,即前文所称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的混合体”。相比较第一类教材,显然第二类更适用于经管类专业,但是第二类教材最大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的缺陷———太过宽泛,反而忽视了专业间的差异性。鉴于经济法教材的现状,我们不妨尝试“基础+通识+职业能力”模式来重新搭建教材结构体系。“基础”部分,即民法总论,包括法律行为制度、制度、诉讼时效制度、仲裁、复议制度等。“通识”部分,即经管类各专业都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公司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职业能力”部分,则采取“自由选择”的方式,根据各专业职业能力发展需要,从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商标法、价格法、票据法、担保法、证券法、物权法、保险法等内容中选择与专业职业能力相关性较强的法律制度模块,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组织教学。目前,经济法课程定位为我院经管类专业技术平台基础课,鉴于课时有限的现状,不妨在32课时中重点讲授“基础+通识”部分,让学生对此部分模块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职业能力”部分可以设置在专业技术课程体系中,或者作为职业资格考试专项培训课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将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将课程教学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将专业基础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平台课的内容体系重新调整、重新搭建,才能使我们的经济法平台课课程建设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作者:梁英瑜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经管类论文: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经济法论文 一、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2001年教育部确定经济法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所属各专业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经济法成为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然而,很多高校经管类专业的领导、教师和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些许疑问:经济法教学什么?怎么教学?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促进市场的交易安全,迫切需要我国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民商法、经济法、经济行政法、财税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法等经济法律知识。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内容上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使经管类专业人才具备经济法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在精通经济、企业管理、财务会计、金融的同时,获得系统的经济法律知识以及独特的经济法学思维方式,增强对经济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减少对经济法律的错误适用,提高追求交易安全、事前防范交易风险的实践能力。 二、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应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统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目标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不少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在教学目标取向上,还停留在把学生培养成经济法研究型人才,而不是经济法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经济法教学中,理论教学主宰课堂,认为只要把经济法基本理论框架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将经济法概念、经济法原则适用于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在这样的观念和教学目标定位下,经济法教学摆脱不了对理论的依附,课堂课成为理论课的演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冲突和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任课教师对经济法课程的设置目的认识不清,不少教师将对法学专业经济法学的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移植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之中,从而产生教学内容严重偏离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窘境。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 经管类专业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金融、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管理等专业,学生缺少民商法、经济法的基础,因此就需要在经济法课程中补充,经济法课程实质上应成为教授与经济有关的法律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经济法教材有的选用法学专业性较强的经济法教材,也有的选用通识性较强的经济法概论或经济法通论教材。但是学生要么反映学理性的东西太多,看不懂,要么反映教材过于简略,不能支持他们解决实际案例。于是,由于经济法课程涉及的经济法学概念、经济法律原则、经济法律规范等理论知识较多,并且与专业的融合度不高,最终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动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妨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强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只将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学学科进行构建,按章节结构、各种概念分析来编排,而不是作为一个开放的、活的、实用的市场经济法体系。这对于学生对经济法理论体系的整体掌握大有裨益,但只注重经济法的逻辑框架和对经济法相关概念的解释,不能很好解释抽象的经济法律与具体的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比如公司法、合同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等,从而使学生对经济法知识性的了解和掌握与经济法的实际运用存在着一定差距。由于经济法教学内容不实用,课本知识与实践案例之间容易出现脱节,结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业务的需求,致使熟悉经济法的经管类复合型人才奇缺。 (四)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雷同 对于经管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经济法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相同的经济法教材,在教授经济法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把握好不同专业的侧重点。而在实际教学中,经济法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同一教案轮流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样学生在将来经济管理工作中最需要的经济法知识教师就没有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改革的原则 (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 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经管类专业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了经济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的安排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经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且经济法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因此,经济法教学必须满足培养经济管理应用人才的要求。经济法教学应根据经管类不同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区域,或者专业定位的需要,科学合理地选取经济法学教学的内容,在不忽视经济法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法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不同的专业都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因此对经济法的教学要求就不同,经济法教学在着重阐述运用广泛的经济法律问题、使学生对市场经济法的一般理论和法律体系以及主要法律法规有全貌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情况,选择与专业相适应的经济法学知识和经济法律法规去教学。比如针对会计专业,就需要讲授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会计法、税法、票据法、银行法等;市场营销专业的就需要重点讲授合同法,特别是各种合同的签订;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需要多讲授对外贸易法、反倾销法等等。 (二)根据综合性原则设置教学内容 经济法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它涉及到法学基础、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法等多门学科知识。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虽然从理论深度上来讲比法学专业要求低,但其综合性和所涉及到的知识非但不比法学专业少,甚至超过了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因为在法学专业中,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票据法、公司法等一般都是单独开设课程的,但在经管类专业中则将这些内容全部归入经济法。因此,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要融会贯通,要突破传统部门法的划分来确定教学内容,揉入、物权、债权、合同、国际经贸等民法、商法、国际经济法以及经济行政、仲裁与诉讼等内容,使得学生学习较多经济实体法的同时,对经济程序法也有相应了解。 (三)根据实用性原则设置教学内容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实务工作。经管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应与法学专业的经济法内容不同。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真正掌握一些有关经济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提高经济法实践能力更为重要,因此,轻理论体系重实际应用应该是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设置经管类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内容时,应着重安排实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经济法知识,使学生学到的法律知识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应当与我们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接轨并且实用,而不是只是涉及到经济类的法律。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法律体系等与后续学习内容相关的简要知识点后,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为学生构建一个结构清晰的经济法理论和知识体系。融入民商法、经济诉讼、经济行政、行政管理、法律文书以及经典案例,使得学生增强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一种独特的经济法思维,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具备学习新法律、法规的思维方式与能力;使学生在工作中,能够自我遵守法律,自我运用法律处理问题。学生按照这一体系,再就具体的部门法深入学习,学生的思路就会非常清晰,并且对经济立法的现实意义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另外,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还要注意与执业资格考试的衔接,如果不注意与执业资格考试的衔接,容易使学生感到学无所用,学习兴趣下降;相反,如果做好知识衔接,则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根据互补性原则设置教学内容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设置应与专业其他课程内容相辅相成,根据专业教学计划需求和其他课程内容删减与调整,以适应经管类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不是固守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体系中原有的架构。要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和课程体系,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重点、难点。如会计专业的专业课中已经包含的内容,那么经济法课程中就可以删减这部分内容;金融保险专业要专门学习金融法规,其证券法、保险法以及会计法的内容在经济法中也都可以删减,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市场营销专业就要以合同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内容为重。这样就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既不会使学生觉得内容晦涩难懂,又能够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知法守法,更好地使用经济法律来解决问题。 四、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一)以民商法为核心构建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对毕业后主要在企业或经济管理部门就业的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学习一些相关经济法律知识对于他们以后依法从事经济管理和经营管理工作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因此,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应当是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做人的素质的经济法律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与本专业紧密关联的经济法律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经济法律知识、与人的道德教育有关的经济法律知识。按此标准并考虑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则下列经济法律知识应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所掌握: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制度、诉讼时效制度、合同法、担保法、企业法、票据法、证券法、破产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从教学内容上看,以上内容中有很大的篇幅都属于民商法,如市场主体法中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破产法;而市场行为法中的合同法、担保法、工业产权法又属于典型的民法范畴。我国现在是民商合一的国家,民法和商法在调整对象、法学理论的运用上都基本一致。其它法律制度如证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产品质量法、财税法等按法律部门归类应该属于经济法部门,但因其本身内容少,非教学重点,教学大纲安排的授课时间较少。因此,以民商法为核心构建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该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目的,这既反映了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遵循了法学学科体系的内在规律。 (二)按通论+专论的模式构建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 让经济法的知识成为一种“通识”、使经济法的观念大众化,成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普遍共识。根据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要求,构建通用性的适合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律通论,同时按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适当进行部门法取舍,构建适合不同专业要求的经济法律专论。在内容上,在普及民商法基本理论的前提之下,重点选取几个相关部门法讲授。比如会计专业,侧重合同法、公司法、物权法、票据法等;而工商管理专业则侧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市场营销专业侧重合同法、产品责任法、公司法等。其中,合同法对于所有专业的同学都很重要,但在学时分配上面要有所侧重。 作者:傅远佳 单位:钦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 经管类论文: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重要课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围绕大数据时代对经管类专业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特色为导向,运用“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统计学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构建。 关键词:大数据;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 大数据时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社会各行各业对数据分析需求大幅上升,需要借助数据分析实现数据的增值,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为其经营管理决策、投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应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攀升,也引发了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力的更高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能够广泛应用定量分析技术,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建立相应的模型,作出最优决策。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众多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以后深入学习相关定量方法类课程(诸如计量经济学、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的基础。因此,统计学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有效数据和分析数据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模糊。 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最大弊端在于一直按照前苏联划分方式将其归类为一门偏重于简单数据整理课程,而将相应的统计分析所采用方法和理论归为数理统计,因此在教学中不重视对后者的学习。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学课程是同时包括这两个部分内容的,尤其是后一个部分内容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传统统计学教学定位下,学生只认识了基本理论与概念,却掌握不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这与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各领域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与经管类专业融合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设置只涉及理论统计学这一领域,未将统计分析方法与相关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下,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但难以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当面临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却无能为力,不会运用所学统计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这种状况与经管类人才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目的相违背,难以实现具有创新能力的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如能结合经管类专业特点,对统计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设,势必能够培养出具有定量分析技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符合大数据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1.明确课程教学定位。 目前,统计学教学中偏重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但是对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应用重视不够,这不仅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在自己本专业深入学习过程中不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而在教与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源头在于教学定位不够准确。因此,本文提出新的课程教学定位: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结合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特点,通过统计学的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实验(践)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统计应用能力,具备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管理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优化建设。 根据新的教学定位,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课程体系设置要强调基础知识、注重灵活应用、突出定量分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二是课程结构上,突出专业针对性,强调统计学科和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有机结合,使课程特色化;三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实训平台;四是将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用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加强统计分析软件的技能培养。因此,本文将运用模块化系统集成思想,根据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提出按专业分模块,按模块分层次,按层次定内容的改革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子系统课程模块具体内容”的递阶控制结构模型。在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我们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出模块化、层次化集成的课程体系在整体功能上达到了最佳状态。课程基础子系统是统计学理论基础和统计思维培养阶段,由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构成,体现了“厚基础”的功能。课程应用子系统和课程案例子系统是统计分析能力训练阶段,首先结合认知性案例模块系统介绍统计分析方法,让经管类专业学生了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其次进一步结合专业特色案例模块和统计分析软件模块,通过分专业教学方式,使不同专业学生能够体会到统计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强能力”的功能。课程实践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实践阶段,是培养大数据时代应用型经管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课堂实践和实验室模拟,课外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实训实习和相关竞赛,通过课程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平台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选修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扩展阶段,该阶段在学生掌握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选修统计预测与统计决策两大模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强化基础理论,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做到统计知识与实例分析相结合,与软件应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根据经管类各专业特色,以“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设置,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使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作者:顾剑华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经管类论文:经管类高职毕业设计现状调查 1经管类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调查分析 1.1经管类高职毕业设计 调查数据准备为全面掌握经管类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的要求,笔者从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三方面着手,通过网络、走访、电话等形式,对本院580名毕业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65份,并采用Excele软件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 1.2经管类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2.1毕业设计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部分学生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显得大而空,与社会实际现状脱轨,很难驾驭写作领域的范畴,且论题针对性不强。另外,部分学生将选题寄期望于题库,或者教师,自我拟题能力差,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不强。 1.2.2毕业设计制作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季学生多忙于寻求一个好的工作,或参与社会实践,或自主创业,在校时间比较少。面对毕业设计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期望通过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或者当面与教师探讨毕业设计的内容,并且在实际论文指导工作中,教师与学生间沟通时,多为“一对多”的交流方式,因教师时间、精力等有限,很可能会忽略部分学生的问题,若学生自身缺乏与教师沟通的主动性,很容易出现毕业设计内容逻辑性不强、质量不高等问题。 1.2.3毕业设计阶段选择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调查资料显示,565例学生中大约有70%的人认为毕业设计(论文)需要确定大纲内容,这表明学生在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对设计整体框架把握能力不强,期望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另外,当前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并未制定大纲指导环节,学生虽递交开题报告,但毕业设计(论文)逻辑性思维仍比较模糊,在毕业论文中,常出现一些较为低级的错误,且多沿用传统论文设计模式,创新性不高。笔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学校教育与社会大环境脱轨,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少,论文内容多源于书本知识及网络资料,社会实践指导性作用不高。 1.2.4毕业设计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设计的评审内容多由指导教师确定,在该过程中,受教师、学生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并未要求所有学生参与论文答辩,仅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参与答辩环节,加之,毕业设计评审要求不高,几乎仅是学生毕业的一种存在形式。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分别从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人员等三方面,深入剖析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所在。 2毕业设计问题出现的原因剖析 2.1从学生的角度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1.1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度不高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是技能方面的培训,以情境式教学为主。与本科相比,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度要求不高,由此造成学生面对问题时的理论分析性不强。经管类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一大特点是理论资料的堆砌,因此,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过多的参考网络资料内容,不会以理论解析为切入点,对实际问题做深入剖析,这一现象必然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肤浅,针对性不强。 2.1.2学生实习与就业压力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将毕业设计这一环节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此时,正式学生忙于实习与就业的紧张阶段,学生思考问题的重心很难集中在毕业设计方面,甚至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任务要求未下达之前,就已经离校寻找工作,期间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基本不予教师沟通。 2.1.3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缺失 受经济管理专业类型的影响,学生很难找到适宜自己的顶岗实习工作,即使实习,所参与的也是最基层的工作岗位。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仅停留在情境模拟中,且与工科类专业相比,经管类学生也难以找到具体的“物”的感觉,所学知识得不到实际应用,社会实践经验缺失,必然导致毕业设计内容空洞,泛泛而谈。 2.2从教师的角度剖析毕业设计问题产生的原因 2.2.1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科研水平高低 不一在开展毕业设计指导教学环节中,受教师自身科研能力高低因素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所提问题的指导不够细致,对一些较为新颖或者知识内容较偏的选题,难以给出有效的实际性指导建议。 2.2.“2一对多”的指导方式与学生相比 教师的比例较少,一位指导教师不仅要同时负责指导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还要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时间、精力等有限,教师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只能顾及整体,对部分主动要求教师指导的学生,教师会给予详细的问题辅导。另一种现象是指导教师仅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对论文提出一些修改性意见,加之随机抽样式的答辩方式,对于未被抽样到的学生,教师也会给予相应的分数。 2.3从毕业设计教务管理的角度剖析毕业设计问题产生的原因 虽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制定了关于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制度,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要求不规范、不严格,且对教师的监督力度不够,进而导致毕业设计问题层出不穷,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2.3.1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学过程中,极少出现因毕业设计不达标因素而造成不予毕业的情况,进而造成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认为教师会在毕业设计审核过程中放水。 2.3.2教务管理人员 对教师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监管力度不够,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进而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3改革经管类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探讨 3.1不断创新经管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3.1.1开展多样化的毕业设计教学 形式学生毕业设计最为常见的形式为论文形式,它适用于各专业学生。此外,教师可参照经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设定出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形式,如:对旅游管理学院的学生,可开展旅游文化方案设计、旅游路线设计等;对物流管理学院的学生,可开展灵活性极强的“以赛代考”的设计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或学校与企业联合组织的物流竞赛,若学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则可替代毕业设计等。开展多种类型的毕业设计教学形式,既能够降低学生写作难度,又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3.1.2完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建立 以企业、学校、院系、专业、班级等为组织的论文管理体系,如,建立企业参与管理模式、成立系部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成立学院式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等,由点及面、由个体到组织,从各细微环节实现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控制。 3.1.3开展与企业合作式毕业论文指导方案 调查研究发现,经管类高等职业学校毕业设计选题内容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可将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中,加大对企业真实案例的研究,或请校外经管类企业的高管人员深入校园,共同指导学生如何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如何将论文内容探讨的更为深入、细致。 3.1.4采用模块化及双导师化论文指导 “一对多”的论文指导方式,导致教师难以对每位学生做细致的辅导,若一位教师同时负责15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则很可能是15个课题研究方向。而采用模块式指导、分组指导方式能够极为有效的弥补传统指导方式的不足,使得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研究方向,然后再选择自己的指导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极为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积极性。 3.2改革毕业设计管理的全过程 参照经管类毕业设计教学的主要特点,重点改革毕业设计管理的全过程,其内容主要分为如下几方面: 3.2.1提前毕业设计课 题研究时间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前移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研究毕业设计内容。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致使学生在大一、大二及大三上半年的时间都集中在考取各类证书上,而到了大三下班学期,学生又将主要时间集中在毕业实习、找工作方面。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可在大二下班学期开展毕业设计选题与导师分配工作。 3.2.2实施毕业设计 全过程管理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的内容主要为:其一,毕业设计宣传,它是为了让学生对毕业设计有一个全面的感知认识,可组织学生查阅历届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主动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其二,毕业设计开展过程中的前、中、后期检查,其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其四,学生毕业设计抽查;其五,学生毕业设计总结。 3.2.3改革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管体系 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考核制度为确保学生高质量的外城毕业设计内容,需改革并完善毕业设计监管体系。其监管评价指标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第一,学校对相关院系下达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评价指标内容,详细为毕业设计落实情况、组织安排等;第二,院系落实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指标,详细为工作质量指标与工作完成指标等;第三,教师对学生设定的评价指标,详细为对学生的评价与管理内容。另外,针对毕业设计的评价内容,也需做细致划分,主要为: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度、学生毕业设计理论知识的运用度、学生毕业设计的抄袭情况等。针对毕业设计检查工作,严禁不合格的毕业设计通过审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还能够让学生重新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另外,还需开展教务处抽查工作。所选抽查方式为:对经教师评定后且通过的毕业论文按照特定比例随机抽查,对优秀毕业设计做重点随机抽查,若在该过程中,教务处发现有严重错误的毕业论文,需对指导教师做出相应的处罚,以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开展需结合经管类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改革,抛弃传统八股式的毕业论文设计体系,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性,与现实企业发展的实况相结合,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才提高经管类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前提。 作者:熊绍刚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经管类论文:高职经管类学生能力培养 一、高职经管类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通俗来说就是要培养脑子灵、懂管理、善经营、会动手、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好的专业技术人才。虽然培养目标定位在此,但是经管类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以下问题:学校的认识不到位。很多高职院校的认识层面还停留在职业核心能力只是在日常教学中培养的,甚至认为它就是专业技能教学,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的、内涵、需求、途径等问题都处于模糊认识阶段。课程缺乏能力标准和体系整合课程的教学环节没有深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即便是有相应体现,对能力标准也没有清晰表达,缺乏总体的有机整合,更谈不上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培养手段上的互相渗透。能力培养在方法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采取放任式、无目的的方式,评价方法上还是以传统的学业评价为主,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死记硬背的方式,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2.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学生自身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到位当下的高职学生养尊处优,自小是家中的“小皇帝”,缺乏独立思考和担当,使得在与人相处、沟通、合作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更为突出的是,学生职业意识薄弱,找工作有着等、靠、要的心态,不会主动去参加各类人才招聘和社会调查,自然无法深刻直观得了解到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最关注的是哪些能力。学生职业目标迷茫,职业素质偏低学生普遍对职业生涯规划处在懵懂阶段,不知道理想和目标在何处,也不会主动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谈不上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来实现。参加顶岗实习时,也有学生因时间观念、纪律观念、责任感、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基本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而被辞退。 二、培养高职经管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 1.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培养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应需要掌握的不只是一般性专业学科的知识,还必须包括关于职业工作过程的知识和素质的传授。一是引导教师树立自身需要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识。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推广培训认证中心,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使教师能掌握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方式和基本方法,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展开对学生的指导。二是要进一步提高经管类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设立专业的研究小组,组织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通过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提升来带动学生的能力提升。 2.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钓鱼”的方法,成为“脑子灵、懂管理、善经营、会动手、身心好、讨人喜”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教师通过实施正确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在这样的教学互动式的课堂氛围中就一定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一是大力推进互动式教学。在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分组动行实践。通过学生的发言和展示,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实践训练中的分组无疑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团队协作。二是职业化情景教学。即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多角色方式参与工作过程,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在完成任务和与老师、同学的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从新手成长为专家。学生根据教师分配的工作小组进行学习实践,各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实施各司其职,又互有紧密的联系,学生操作时可轮流地模仿每个角色,产生一种置身于实境的感觉,在模拟中既学到业务知识,又训练了相互协作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并且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一是加强经管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对学生的择业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经管类高职学生要特别重视诚信教育,坚持“做人”与“做事”同步。二是在专业技能实训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可以让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掌握要领的学生担任“指导小老师”,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学生既拥有学习者和辅助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两种身份,又同时扮演学生和模拟“企业环境”中业务人员两种角色,这可以让小组成员在团队中感受到相互依赖的重要性,提升核心能力。三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在教学主课堂之外,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社团活动、文体竞赛都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渠道。社团活动具有活动自主、行为自律、影响力较强等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学生会为主体开展的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扩大了学生的交往面,工作开展中锻炼了身心,增强了能力。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向社会推销自己,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熟练、提高、发展,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金冰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经管类论文: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论文 一、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教学特点 1、学生基础知识层次差异性 大民族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民族地区服务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由于民族高校招收学生的生源大多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民族生或者是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整体水平的不均衡,使得民族高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同时进入大学后,由于概率统计课程特点,它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有着较高的要求,故在知识的延续和递进中使得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上有着明显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由于学习基础的差异,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层次差异性明显较大。 2、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目前 在民族高校的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部分还是使用黑板讲授加电子讲稿、教学内容比较传统,比较注重数学原理的推证、数学计算方法的讲授,即使有个别学校在概率统计课堂教学中有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但也仅仅限于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并没有将实际经济问题案例与数学知识、数据分析软件结合起来综合应用,概率统计知识的综合应用性并没有体现出来。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布置问题和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传统被动方式。 3、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矛盾概率统计 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经济数学课程,它有着数学课程的典型特点,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知识的递进性,推导证明的完整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本科教学内容中所有内容都要设计到,还要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把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又存在学时的限制。 4、实验教学体系缺乏虽然实验教学 在我国一些重点高校教育中已引入,但整体都还是实践阶段,目前关于大学数学课程实验的教材也有一些,大学数学实验课程也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民族高校中,经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缺乏,还没有形成实验教学体系。 二、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 课程引进实验教学的意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经济数学课程中实践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在后续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保障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进行后续经济研究的必备工具。目前国外数学课程中引入实验教学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国内重点高校的部分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也在通过探索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国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也可逐步引入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可以有以下作用: 1、增强经管类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介绍常用的试验工具和软件,深化学生使用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的程度,丰富和优化了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3、借助数据分析软件、数学软件,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的概率统计知识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尤其是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实证分析能力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4、引入经济实验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理论性强而实践环节较弱的状况。 5、这种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传统讲授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可以逐步改善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在学习中的“不好学、不善用”的现象,还可以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有很强的启示性。对深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促进高校精品课建设和质量工程的发展,提高专业的优势竞争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1、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思考 针对目前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在概率统计课程学习中呈现的情形:(1)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显现出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呆板、轻经济应用;(2)经管类学生不知概率统计知识学了何用,学了不用、学了不知怎么用。本文探索和尝试在经济数学课程之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中引入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实验教学内容,结合传统讲授方式,探索多元化的经济数学教学方式,丰富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践性和演示性,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学生使用经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在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大多是周3课时以内,本门课程所修的总课时数为48课时以内,在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下,受专业培养方案的限制,并且也无成熟的适合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实验教材,无法设立单独的概率统计实验课程。因此,可在目前的概率统计教学内容中融入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部分章节中结合经济、金融、管理实际问题,形成概率统计课程综合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综合案例,介绍它的解决思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方法的应用,在掌握数学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分析软件,简化处理过程,锻炼和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让其能够知其何用,知其怎么用。经济数学的其它课程总,在内容、方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可以再单独设立适合民族院校的经济数学实验课程。 2、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实践 可结合相关章节内容特点,周期性的给学生布置概率统计的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和综合案例实验报告,小组形式完成验证性的实验报告分析和经济实例的实验报告分析。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体验概率统计数学知识的理论、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及应用概率统计知识和解决简单经济实际问题能力。在有限的学时下,课堂教学中补充了实验教学内容,会使的教学内容课时较紧张,因此,建议概率统计的知识点的讲授上可以忽略一部分非重点的知识的逻辑推证,转为数据分析软件和经济实例数学化思想的讲解,如在概率统计随机变量的分布特征这一章结合均值和方差的概念计算知识点,可以补充金融学、寿险精算课程中简单金融实例;在讲协方差和相关系数时可以结合管理学、金融风险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如何数学化,如何将数学知识、数学结果反馈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大数定律这一章,可以结合寿险精算中保费的计算案例及精算起源特点的综合案例让学生深入思考大数定律的结论,从而把抽象理论具体化、应用化。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环节的补充和实践,让学生进入实际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如何数学化,数学知识是怎么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较好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化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笔者近两年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在概率统计课程中融入实验教学内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概率统计内容及与经济问题的联系性选择概率统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案例。(2)结合已有资料,与信息技术老师、实验室老师沟通在实验室里配备合适的数据软件如Matlab及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Spss数据分析软件。在这一步可结合各民族学校学生的整体层次进行选择,由于课时的限制,对经管类学生使用软件以熟练应用数据分析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使用计算软件为辅。因此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选择了Matlab和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学生反映效果也较好。(3)讲授理论教学时也建议在多媒体教室中,理论教学中可以融入一部分计算机数据分析的实现过程,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 四、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的瓶颈 1、部分学生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过分依赖数据分析软件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引入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激发一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比较明显,通过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得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较强。但在实验教学中也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依赖思想,认为反正有软件,对概率统计知识的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原理很忽视,以后会不会都可以靠数据分析软件求出结果来。因此也伴生了这种不注重数学理论、数学计算知识的学习,过分依赖数据分析软件的现象了。 2、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缺乏 在概率统计教学中融入实验教学的内容,这就使得承担概率统计课程的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数学原理和方法、数学的体系框架,还要具备熟悉操作多种数据分析软件的能力,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综合经济案例来给学生引导,还需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这就对承担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数学老师必须向复合型的专业数学老师转变。而目前在民族院校中承担这一基础课程的老师普遍教学任务较重,师资紧张,典型现象就是教师忙于代课,对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的提高和学习上缺乏时间和精力,复合型的课程实验教学人才和师资紧缺。 3、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取舍 在现有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要想在有限课时中完成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补充的内容,只能将已有的教学内容中的部分知识点简化了,如何合理安排概率统计课程的数学原理、数学方法的讲授、实验教学内容的补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适当的取舍,这也是目前制约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式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 课程实施实验教学的建议以上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已经在实践中有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数学知识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加大对概率统计课程复合型 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探索过程中,要求老师具备以下:数学知识的积淀、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适时变化、经济类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及数学化能力,这都对概率统计课程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加快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实验教学的进程,必须要加大对课程复合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培训和队伍的建设。 2、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由于在课程内容中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所以学生的概率统计作业不仅仅是传统的数学习题的计算及推证,还需要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些验证型实验报告、综合型经济实例报告的分析。对概率统计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加大小组报告成绩、平时考核比重,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创新素质的具备、数学知识应用性的能力。 3、依据专业特点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充实实验教学案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由于概率统计课程大多是在大二开设,专业课程也已开设了一些,可依据专业课程内容,适时补充经济问题实例,充实实验教学案例,丰富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作者:杨晓荣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经管类论文:专业实训经管类管理创新论文 1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训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受传统教学理念束缚,经管类专业实训培养模式落后在传统的经管类专业教学理念中,认为经管类专业是理论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在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强调课本知识的掌握。在实训培养模式上以教师讲授的课堂教学为主,以掌握基本知识为教学目标,强调对现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专业实训中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体会、经历、练习和实践,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才能熟练掌握所学专业,但是在实训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偏差,很大一部分经管类专业过度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过度弱化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性,导致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不高,难以完成相应工作。专业实训是完成专业实训教学培养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在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中,由于专业实训是近几年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课程,缺少相应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因此在实训教学中往往照搬理论课教学方法,采用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自身体验和感受的培养,无法适应专业实训教学需要。具体来说就是把传统理论课堂教学方法照搬到实训教学过程中来,在考核办法上由于对实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相应考评体系,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因此很少有学生实训课不及格,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认真对待实训课程,专业实训形同虚设。 1.2专业实训培养以校内实训室培训模式为主,实践性不足为了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相应的实训教学基地和实训室。虽然专业实训室可以解决专业实训的一些问题,具有培训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是室内专业实训培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和实践第一线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室内专业实训师资力量。严格意义上来说专业实训教师队伍不同于传统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本身从事过相应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根据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培养,但是在实际中发现,部分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师本身缺少相应的从业经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他们的实训经验来自于课本或相应的培训教材。这种本身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无法传授给学生积极有用的实践经验,不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现有经管类实训急需突破室内培训室的专业培训,在校学生除了一定的校内实训外,还必须进行真实工作岗位和真实工作任务的生产性实训,使专业实训具有真实情景感染性,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通过实例人物的展示和示范,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也只有真实面临生产实践一线实训,才能提高实训效率,才能从更高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2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训培养的创新管理 2.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经管类专业实训培训,构建全新培训模式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全面提高专业实训效果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从思想上统一认识,才能有效贯彻专业培训要求,提高实训效果。首先,必须建立开放式经管类专业实训模式,实现从实训室概念向建立系列经管类实训平台转变;在实训过程中不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及时接触社会。其次,构建以校内实训为主变为校内校外结合的实训体系,积极吸取社会对于经管类专业需求的反馈意见。尽可能实现社会发展需要什么管理人才,强化什么专业实训的动态培训模式,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专业实训、社会需要三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发展的培训模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安排,调整和充实专业实训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紧密结合社会需要,从而调动学生培训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最后,在实训平台的开发利用上可积极探求可以利用的空间平台,如充分利用校内现存工作岗位,将对口专业学生通过分批轮换的方式,安排到学校相应实训室进行实训,并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 2.2引入技能资格证培训体系,促进专业实训的管理规范化结合经管类培养高级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目标,为了促进专业实训的管理规范化,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实效性,可将相应职业专业实训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培训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专业实训,积极提高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实训结束后考试合格可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书。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一方面实现专业实训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实现对现有教学实训内容的调整,克服传统实训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忽视基本实践能力、基本管理技能的缺陷。 2.3积极探索校企联合专业实训新模式目前制约经管类专业实训平台最大的障碍是资金不足和与外界交流不畅,学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管理人才,因此学校应加大与企业的联合。通过校企联合,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校专业实训平台建设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发现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相应策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可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帮助企业(单位)策划营销、管理、销售等活动方案,创造真实专业实训岗位。通过校企联合,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生产实习中的积极性,引导企业直接安排生产性实训岗位,解决学生的专业实训和企业发展的问题。通过和企业的联合,掌握企业需要的人才模式,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学校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在校内专业实训室师资力量方面,可以打破职称、学历界限,邀请一线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从而提高实训室的培训效果。 3结语 经管类专业实训是提高经管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经管类专业的特殊性,在专业实训培养方面还存在经管类专业实训培养模式、方法落后;专业实训培养以校内实训室培训模式为主,社会化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经管类专业实训培训,构建全新培训模式;引入技能资格证培训体系,促进专业实训的管理规范化;积极探索校企联合专业实训新模式,进一步推动经管类实训教效果。 作者:胡征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经管类论文: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合班教学内容不当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显著,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度。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内容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三是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权威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的情形,计量经济学应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且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弥补其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3.应采取“讲授”和“考核”适度分离的考核方法。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讲授角度来看,教师授课应保证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操作方法,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实证结果的应用能力。而站在学生角度,他们当然重视考试分数。为此,考核的试卷设计应根据具体专业的学生差异凸显知识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 作者:郭辉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 经管类论文: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1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特点 1.1就业地域固化,具有强烈的就业地域倾向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大部分来自本省,而其中农村生源居多。对于就业去向,大致分为大城市和家乡两个方向,具有强烈的就业地域倾向。具体来说,城市生源的毕业生不愿意放弃城市的优越和便利生活,尤其是省会城市生源学生更不会选择中小城市或农村去就业。而农村生源的毕业生,虽然来自农村,但是考上大学并不容易,并且考大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脱离农村生活、脱离农民身份,有一个“城市人”的身份。农村观念中,上大学依然是学子脱离农村的捷径,部分农村家庭甚至是负债、贷款供子女上大学,因此获得一份体面而高收入的工作是农村大学生及其家庭共同的心愿,因此,农村“骄子”也不甘心回归乡镇就业。而剩下的毕业生也都将回家乡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招聘考试作为主要目标和就业方向,因为这意味着至少能够在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获得一份体面而收入稳定的工作。综上而言,不管是城市生源还是农村生源,大部分毕业生都不愿意屈身就“农”[3]。 1.2就业日趋理性、就业价值标准多元化西北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农科经管类毕业生认识到就业压力大,在就业待遇上呈现出理性的一面,但是就业观念并没有完全跟上形势的转变,大部分毕业生仍希望找到稳定、收入水平高、地域好、能发挥专长的岗位,对经济落后的非家乡地区基本上不会考虑。在就业价值标准选择上,既追求自我价值也重视经济价值。在社会地位等情况大致相同时,农科经管类毕业生会把经济收入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在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与自身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因素。 1.3贫困生占据整体毕业生中相当大的比例西北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多,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则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人数比重大,且大学生中贫困生比重大。据统计,西北某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2011-2014年毕业生贫困比率分别达到58%、62%、55%、57%。这个贫困比率是相当高的,在个别专业,贫困比率甚至高达68.5%,城镇生源学生只占到班级人数的17%。因此,贫困大学毕业生在学业、就业、学校生活各方面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而在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市场不发达,就业需求量难以满足庞大的毕业生数量的大背景下,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凸现,这种就业困境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则会导致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而失业或者不能高质量就业。国内研究显示贫困生群体在身体素质、综合能力、个人特长、学业发展、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资本等方面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存在差距[4][5]。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贫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依赖心理严重。农村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在大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就业,大部分会选择回家乡,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觉得对家乡有依恋感,又可以依靠的社会资本,有自己的亲人、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这类大学生生源一般是农村或者小城镇,经济发展缓慢,生活节奏慢,生存压力较小。他们返乡之后再就业方面主要是寄希望于家人的帮助,依赖家庭帮助的心理比较重。二是就业选择范围狭窄。一方面贫困毕业生因为家庭贫困,急于通过就业来摆脱经济困难的现状,并且他们清楚的认识到缺乏外援的支持,这种焦虑的心理促使贫困毕业生积极主动地去投简历、参加各类入职考试、面试,寻找工作,不能等也没有靠;另一方面贫困毕业生又存在瞻前顾后、担心失败的心理。再加上就业准备不够充分,使得大部分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困难,很难被一些待遇高、工作条件好、发展前景好的单位相中。三是处于就业过程中的弱势。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善于推销自己,在着装打扮、自我营销、准备简历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缺少公关意识和营销策略。 2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2.1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自身定位不准确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日益活跃、非公有制企业逐渐增多、增强而改变,部分学生还没有同“铁饭碗、大锅饭”这些老观念老传统告别的心理准备,有较强的国有企业情结和公务员企业。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对中小型企业的冷淡引起了人才市场的不平衡,一面是“公务员”热、国企热持续不退,一面是中小企业招不到优秀人才甚至招不到人。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毕业生人数已越来越多,传统的就业渠道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毕竟有限,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中小企业、中小城镇,特别是基层农村才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实质上,在未来几年内,中小型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并成为人才市场的需求主力,今后的毕业生要充分考虑到这种趋势。 2.2对就业期望值偏高、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尽管在学校获得了计算机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但实际动手能力不高。“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其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6]。 2.3家庭观念影响严重相当量的学生在择业时受父母影响较大,父母求稳定、保终身的传统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一些学生。尽管家庭不可能单独承担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在心理上也已不再与家庭保持少年时期的强烈依赖关系,但从以上毕业生对家庭的期盼可知,家庭在就业指导方面扮演着不可估量的角色。 2.4受用人单位对学校知名度、专业认可度的影响由于缺乏宣传,使得内地发达地区对西北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情况知之甚少,许多用人单位不了解农业院校的经管类学生培养情况,有的用人单位甚至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农业院校的经管类大学生,担心农业院校培养的经管类毕业生素质不高,质量不过硬,存在不敢或不愿接收的情况,致使农科经管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同时,毕业生在求职、面试过程中,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对于农业院校的“定型化效应”和对于农业院校开设专业缺乏了解,且对农科经管类专业缺乏信任。在看到来自某农业大学的金融学(财务管理等)专业毕业生简历时,往往会发出“农大还有金融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吗?”等疑问,甚至对于农科经管类学生不予选择,致使农科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自信心严重受挫。 3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解决对策 3.1加强求职心理辅导如上所述,大学生择业都有较高的心理期望值,这是正常的,但脱离现实,好高骛远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受地域和农业院校大学生身份双重制约,在求职过程中,易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因此,在就业或择业心理辅导过程中,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又要提醒他们具备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同时增强心理承受力的指导,正确对待挫折。 3.2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从大班授课向小团体辅导转变地方农业院校亟须针对学生生源特性,以生为本,从低年级新生入手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系统性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使之专业化、常态化,切实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观念,坚定自身的决心,勇敢走出各种生涯发展规划的思想误区”,尤其是“唯高薪”、“铁饭碗”、“专业即职业”等传统就业误区,力求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选择和自我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要从目前的大班授课向小团体辅导转变,因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都是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大班授课很难突出某一专业的特点或针对某一部分学生的特殊需求,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有实现小团体辅导,才能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客观认识职业发展环境,调整就业期望值,主动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帮助学生提高抗挫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力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3.3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向企业,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农业院校的经管类大学生更要加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力度,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农科经管类专业要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建立稳定的、能满足专业培训要求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就业指导要逐步向职业指导过渡,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4.4发挥家庭的职业选择导向作用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权威性和情感性的扮演者,家长对大学生个性的了解有更多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大学生想找到理想而合理的职业坐标,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大学生的个性是其就业的重要参考指标,家庭在这方面可以作为在大学生就业时的帮手。家庭此时就应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帮助大学生清楚的把握个性,更好的找寻自己的方位。 3.5加大贫困毕业生帮扶力度积极向就业困难毕业生宣传国家和甘肃省的有关帮扶政策,全面、准确摸查就业困难毕业生,并进行统计造册逐一帮扶。一是在求职关键时期采取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特别对他们就业信息获取、笔试、面试、签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及时予以指导帮助,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就业能力;二是建立受助学生的精神帮扶体系:(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贫困生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努力拼搏、奋发成才。(2)关注贫困毕业生的健康发展,顺利就业。通过建立贫困毕业生心理档案、开展针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个体咨询等方法,引导贫困毕业生正确认识现实,解决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培养健康的心态,杜绝因贫困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实现贫困生的精神脱贫。(3)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贫困生诚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处事原则。(4)深化感恩教育。教育广大受助学生常怀感激,传递关爱,知恩图报,将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教师、国家和社会。[7] 4结束语 总之,企业对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不多,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认识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该通过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协同努力、密切配合,切实提高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创造有利于农业高校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使西北欠发达地区农业高校经管类毕业生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祖国。 作者:桑碧桃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管类论文: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讨 一、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建设,全力促进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设立低年级重点考核大学生创新基础理论和创新方法,高年级考核创新实践和创新竞赛的培养考评体系。提高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整合能力,充分发挥群策群力、协同作战的集体优势。第三、充足的经费保障是开展创新工作动力支撑。学院通过开源节流、政策倾斜多种渠道筹措创新活动资金。每年学院都从教学业务费中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创新教育工作。鼓励教师通过创新项目吸纳社会资金,教师和参与项目的学生通过横向课题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寻求校友、社会助教人士募集创新奖励基金。规范教师重点、重大项目课题资金的使用范围,确保科研资金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二、选择科学合理的创新培养路径,扎实推进学校创新工作 1.打造互联网视域下的全媒体数字化互动式教学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网络的诞生和普及,改变着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形态。依托互联网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创建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直接通过平台获取信息、满足自身需要,从而提升了学习的交互性、娱乐性、及时性。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多媒体等手段营造师生互动式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新事物的创新能力。 2.强化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创新导师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依靠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来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方向的明确都离不开导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除了从制度层面建立教师参与和激励以外,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是当务之急。推行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名校进修交流相关课程、先进经验和做法。引进国内高水平大学的高层次教师和博士人才。选聘其他高校企事业单位从事创新研究的专家学者充实到我院创新实践工作。真正把本科生导师制落在实处,目前限于师资力量有限个别专业导师所带学生诸多,指导起来良莠不齐,搭便车现象大有人在。在低年级开展本科导师制将教师的形态由传授型转换为指导型,学生的角色也由接受验证型转为主动参与探索型,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提升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质量、打造精品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在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发挥举足轻重作用。通过加强宣传、加大指导教师的工作力度,尽快提升项目质量。加强初审、外审、专家评审力度,严格控制项目的质量,确保高质量创新项目进入到校级和省级国家级的比赛。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学院积极利用和依托现有资源创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实习基地。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横向科研项目和课题、顶岗实习、实践观摩等方式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参与企事业单位密切相关的科研实践、千方百计创造机会投身社会实践是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金华单位: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管类论文:经管类专业广告课程改革策略 广告融合对广告教学的影响分析 1媒介融合对营销决策的困扰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广告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和扩散。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广告媒体市场格局,改变了广告受众的媒体接触方式和习惯,对广告运作、管理流程和方式也产生影响。为了寻找目标受众,分析目标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市场营销的广告策划和媒体策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这些新的变化越来越困扰广告主的营销决策。 2广告与营销的融合新技术和媒体受众的偏好正在改变现有的传播环境,使得信息、娱乐和商业信息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各种植入广告就是最好的呈现。在此基础上,人们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公共关系和广告等多种营销手段融为一体,用“大广告”来推进市场营销。广告与其他促销手段融合在一起,分散在各种不同的营销活动和媒体中,对媒体种类和形态繁多的广告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同一广告主的总体广告运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3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广告的融合改变了媒体和受众,增加了广告主开展广告活动和获取广告效果的难度,从广告主角度进行的经管类专业广告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变得更加突出。因此,不能像普通广告专业的广告学概论课程突出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告学框架体系的构建。如何在双重困境之下推进高校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育,有着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 经管类专业广告课程改革策略 1明确课程定位经管类专业的广告教学为培养市场和营销人才服务,授课对象是广告活动中的广告主,因此授课主要是站在广告主立场上的广告教育,与普通广告学专业主要针对广告制作者和传播者的立场有重大区别。因此,笔者认为,在经管类专业中的广告教学定位于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广告意识和广告策划思维,掌握营销活动中所需的广告知识,立足于经管专业自身的知识结构来诠释广告理论和构建课程体系。所以,课程定位仍然是实用操作性的“术”,但是这种“术”不是教会学生怎么“做”广告,而是如何“用”广告:了解广告运作流程,懂得如何运用广告活动促进营销目标的实现。 2合理的课程设置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先行课,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以市场营销概论、国际贸易理论和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作为先行课,在学生建立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对广告的基本了解之后,再开设广告课程。课程设置要使广告课程与经管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内容上能够互相衔接和呼应,从大到小,从总体到局部,逐渐深入地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在广告课程的内在结构方面,要符合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建立适合经管专业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所以,经管类专业的广告课程不只是用一个固定的概论模式来涵盖所有专业需求,而是可以灵活使用其他广告课程来替代现行的具有广告学概论性质的广告学课程。例如,符合电子商务专业需求的网络广告学课程,符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的整合营销传播课程等多元化的广告课程设置。 3课程内容突出营销背景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上,要突出广告的营销背景,不再纠缠在营销、艺术和传播的学科归属上,高屋建瓴地用市场营销学的总体知识框架来统和广告学的内容。注重广告学与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其他课程内容间的配合,正确处理交叉内容,突出广告策划与营销策划的配合,广告目标、广告预算、广告效果测定、媒体策略等内容都是重点。此外,也要介绍广告主与广告机构的沟通技巧,切实引导未来的市场营销人员正确对待广告。 4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了切实有效地提升广告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学科背景和提升专业素养,立足于传播学和市场营销学,辅助心理学、美学等综合学科素养的提高。而且,光有理论知识的提升还不够,教师也需要加入业界实践。以教师自身的业界实践为基础,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广告学课程教学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广告实践课程与学生的营销等专业实践课程相融合。同时,配合广告学课程的多样化设置,采用案例教学,运用新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展互动教学也能很好地提高广告教学效果。 小结 随着广告融合的出现,针对广告的现实发展、学术研究和教学等众多问题越来越需要传播学和营销学的共同合作。针对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问题,传播学要以积极的态度承担起市场营销专业广告课程教育的使命,将这类广告课程纳入到广告教育和研究的总体框架内,借助两种学科合作的力量,推进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各类教学研究工作。 作者:王慧华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经管院
经济发展论文: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 一 通过比较看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俄罗斯和中国的制度变迁过程无疑已经成了制度变迁理论中的经典案例。无论从变迁的方式路径,还是从制度安排、改革绩效上,两国都有很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源于制度建设的不同思路。具体体现在: 第一,在制度变迁的方式及路径选择上,中国并没有像俄罗斯一样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采取了“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变迁方式。强制性体现在,改革首先是在中国共产党有意识的领导下进行的,政府是推动改革的主体;诱致性体现在,在变迁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人民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过程就是典型的例子。从变迁的速度上看,中国往往被看成是“渐进式”的典型。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应该说,从总体上看,中国改革的20几年基本上是本着层层推进、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方式进行的,可以认为是渐进的。但在局部某些领域,并不排除激进式的变迁,正是这种因地制宜的方法,使得制度变迁的效果与速度之间的矛盾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第二,中国的制度变迁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避免了由于意识形态的强烈震荡而导致人们对改革的恐慌,使我们有一个一贯的、统一的、科学的和稳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改革能够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大大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成本。而俄罗斯则一开始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使得俄罗斯人民的思想没有了方向感,处于一种混乱状态,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导致社会不稳定,极右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盛行。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俄罗斯制度变迁的成本。 第三,在产权制度的构建上,1978年以来,中国对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变革,把权力下放到了个体层面,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逐步承认了私人所有制的地位(注:1982年新《宪法》和1987年党的“十三大”分别确立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补充的地位。)。但是与俄罗斯不同,这种改革并没有采取全盘私有化的方式,而是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产权形式并存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形式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引导私有制经济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巩固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在市场基本制度的构建上,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市场体系。首先,在法制制度的构建上,各种旨在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改革初期那种钻法律空子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整个市场体系在一个日益规范的环境中运行,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金融制度的构建上,中国采取的是严格渐进的方式,没有像俄罗斯一样盲目自由化。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产生了诸如呆坏账等很多问题,但从总体上说,它起到了一个金融体系应该起到的作用(俄罗斯就没有做到这一点),在1997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没有对我国经济产生太大影响,金融领域的渐进式改革功不可没。再次,在对外经济制度的构建上,我国采取了实验的方法,先试办经济特区,然后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逐步推广(注:具体顺序是: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江沿边开放区—内陆开放城市。),它的特点可以用“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这九个字概括。我国的外贸体制也由国家垄断逐步过渡到了允许更多的包括私营公司在内的企业经营外贸,经过20年的渐进改革,我国形成了管理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格局。可以说,我国的外贸体制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此外,市场制度的构建还包括社会保障制度、财政制度等,它们也都很重要,但受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比较了。 以上所论述的只是中俄两国具体制度构建方面的一小部分差别,从中我们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制度因素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制度变迁上,由于做法不同导致了迥然的绩效差别,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 转轨过程中俄罗斯制度构建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制度的供给者自然希望能够构建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制度,但是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受多种主客观复杂因素的影响,最后的结果往往却与改革的初衷大相径庭。俄罗斯现在正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境地。那么,俄罗斯的制度构建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它应不应该进行新一轮的制度构建?俄罗斯能不能够通过制度改进实现改革目标?应该怎样进行俄罗斯的制度构建?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力求得出一个合理、客观的解释。 第一,制度构建成本高昂。社会制度的变迁只有当其无力承担旧制度带来的高昂成本(即康芒斯所界定的“交易费用”。这里的交易包括买卖交易、限额交易和管理交易三种),同时制度变迁又符合主导利益集团的利益时,才有可能发生。正如马克思说过:“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他们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更新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笔者认为,原苏联的各种制度在其解体前已经处于一种僵化状态,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把这种被压抑多年的制度变迁需求释放出来是迟早要做的事情。本来,以何种方式来完成制度的变迁并不重要,但是,制度变迁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成败。而选择不同的变迁方式,其成本是不同的。因此,选择何种方式来完成这种转换便变得重要起来。很多学者从变迁速度角度考虑,把制度变迁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让巨大的制度需求的能量逐渐释放(渐进式),另一种则是一古脑儿地把那股力量全部释放出来(激进式)(注:在第一部分我们已经区分了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概念,在第二部分也提到了激进式和渐进式两个概念。这两组概念均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制度变迁的方式做的概括。前者主要是从制度需求——供给角度,后者主要从速度角度。)。理论界对这两种方式孰优孰劣存在很多争论(注:前者通常用“摸着石头才能过河”这句谚语来形容渐进改革的合理性,后者则说“跨越深渊不可能用两步”。似乎都有道理,稍后我们将论述应该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很多学者也习惯从这两种方式本身(即速度上的)的差别来解释俄罗斯改革失误的原因。但是,我们认为,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前者付出的成本就一定比后者少,关键是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来分析采用哪种方式付出的改革成本最少。俄罗斯改革失误的原因并不单纯是因为采取了激进的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俄罗斯没有根据本国的国情,而盲目全盘照搬了外国的制度,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制度构建上也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事实上,技术因素,历史、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因素,利益因素,政治偏好因素等很多因素都能够使采用两种不同方式所造成的成本有很大差别。这是对一国总体情况说的。更进一步地说,不同领域的具体情况不同,制度构建的方法也应不同,有的领域适合采取激进方式,有的领域则适合采取渐进方式。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使改革成 本最小,从而使改革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第二,在产权制度的构建上,俄罗斯虽然(形式上)实行了迅速而坚决的私有化,但要注意到,在肯定数量上的成就的同时,这种私有化对经济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事实上,俄罗斯企业的经营机制与计划经济时代一样,都是以对市场的垄断为特征的,这就不可能调动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难以使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充分发挥。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市场经济是靠少数垄断者推动的,相反,垄断阶层往往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 第三,在市场基本制度的构建上,应该承认,俄罗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价格开始对资源配置产生作用,资本、外汇市场也已经基本建立。但不能否认,俄罗斯在市场基本制度的建设上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市场体系的建设包括很多相互联系的方面。我们只就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分析(姑且称之为对“子制度”的分析)。首先,俄罗斯的法律制度建设亟待完善。因为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一国的市场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基础。俄罗斯现行的法律并不能够对市场主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相反,它往往更多地体现了垄断利益集团的利益,这对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其次,在金融制度的建设上,盲目实行自由化,对资金的流向没有有效的监管,对外资的依赖过于严重,使金融在经济中的资金融通、信用创造和调控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1998年发生的严重的金融危机就验证了这一点。再次,在外贸制度的建设上,俄罗斯也犯了盲目自由化的错误。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行外贸自由化才是可行的,因为这时国家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应对外部冲击。而在改革之初就盲目实行外贸自由化,一方面给监控资金外流与国际游资的冲击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一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难以同跨国巨头抗衡。而俄罗斯却由于在改革初期就放弃了国家对外贸的必要干预,从而使国内市场拱手让人,使本已苦苦挣扎的民族工业更是雪上加霜。与此同时,俄罗斯从外贸自由化中得到的好处却极其有限,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出口结构极不合理,严重依赖石油、金属等原材料的出口,使经济严重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这些都不利于俄罗斯经济的发展。以上论述的只是市场基本制度的一个小部分。除此之外,俄罗斯还有诸如社会保障制度等很多子制度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有待于尽快解决。 总之,俄罗斯付出沉痛代价换来的新制度在其构建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必须持续不断地开展新一轮的革新,使改革后的制度更符合俄罗斯的国情。当然,这种制度的构建在短期内已经不可能是根本性的了,俄罗斯已经支付不起转型的成本了,只能在现有的大框架内进行制度上的扩充与完善。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只有依据本国国情构建自己的制度体系,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保证。反之,如果盲目照搬别国“现成的”制度安排,则必将吞下失败的苦果。由上面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结合本国实际从而使其构建的制度体系不能做到在变迁成本最小的情况下收益最大化。 一位经济学家说过,“经济学家从来就不是好的预测家”。因为现实世界是极其复杂的,你做的预测模型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都包括进去,现实世界的数据也经常是失真的,一个数据的微小错误就可能导致预测结果的极大偏差。这种信息不完全、不对称造成的结果就是对现实世界理解难度的加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对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至少短期内可以)。比如天气预报,虽然气象专家不可能收集到所有影响天气的信息,但他们同样可以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当然,掌握的信息越多,预测也就越准确。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预测也是一样,在有限信息的条件下,人们同样可以正确地(虽然不是百分之百)认识这个世界。在这里,我们用经济学的方法冷静地对俄罗斯经济进行了一番解剖,经过深入思考后我们认为,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前景的确不容乐观。俄罗斯经济发展障碍非常多,同时又很严重,而其中制度扭曲又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俄罗斯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消化,俄罗斯要想走出“锁定”状态,重现昔日辉煌,短期内恐怕难以实现。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和曲折的过程。 经济发展论文: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对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启示 摘要:本文以日本和山东为例,研究其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经验,为辽宁省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经验借鉴与启示,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六条建议。 关键词:海洋经济 科技创新 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经济的实践远远早于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亚太经济的发展开始走向海洋经济之路,日本是其典型的代表。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其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辽宁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日本——科技创新加速海洋开发 近年来,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先后形成了关东广域地区集群等9个地区集群,这不仅构筑起各地区连锁的技术创新体制,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 第二,日本海洋开发包括经济开发、技术开发,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三,日本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急剧扩大,形成了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制订了海洋开发战略计划,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着重海洋科学技术开发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日本与我国同为东亚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发展异曲同工,辽宁省在制定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时,应参考日本的实践经验。 山东省——政府重视推进战略实施 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80年代时期就一同开展“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海洋战略的实施。 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于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并把发展海洋经济当作一项关系长远利益的战略性工程来对待。 山东省还一直强调依法治海的精神,海洋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法制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初步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框架,从而使得海洋开发严谨有序。 近几年,山东省依靠海洋科技力量和众多海洋科研院所,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的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海洋产业迅速崛起,新技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海洋药物保健品、海洋精细化工、沿海旅游、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不断提高,新研究成果的投入使用使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增长点。 经验启示 发展海洋经济,由于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也并不完全一样。但由于海洋经济的共同特性,国内外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都采取了以下举措: 1、政府管理综合化 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要对政府的作用进行正确定位。首先,海洋经济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政府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管理,以利海洋资源最优利用,发挥最大的资源潜能。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涉及很多政府部门,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再次,与陆域经济管理相比,海洋经济具有特殊性,所以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介入的范围更广,也更为深入;政府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部门协调和对经济外部性的治理这两个方面,其他领域则更多地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产业结构合理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构成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第二,“二、三、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演变。以高技术支撑的近海油气业、临港工业,以及滨海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性海洋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区域特色明显。由于各国(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海洋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即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比较优势。 3、加强培育海洋主导产业 根据沿海城市海洋各产业增加值和全省海岸带资源调查,考虑到海洋9类行业增加值的梯度分布和资源基础,把省内海洋经济划分为主产业集群区、发达区、潜力区、欠发达区4个等级。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科技资源方面的两大优势,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要求,积极培植壮大海洋主导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高素质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4、海洋功能划分越来越明确 海洋经济是海洋水体资源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其发展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空间变化与空间组合的结果。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域经济作支撑,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沿海陆域经济联动发展中,在与区域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因此,要构建布局合理、陆海一体的生产力发展平台,加快辽宁省海洋产业由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由分散向集群化发展。 5、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本原则,加强海洋管理基础性工作,健全该省海洋法规体系,做到用海、管海、护海有法可依;加强海洋规划管理,提高海洋资源配置水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与海洋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做好涉海项目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健全海洋综合管理法规体系,依法管海,依法用海。认真贯彻落实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盐业等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权属管理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污染控制排放制度,加大对港湾等重点海域的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填海、围海等改变海域属性的海洋工程建设项目,严禁乱开乱建盐田。制定海洋倾废管理、海洋 石油勘探开发环保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和岸线资源使用管理等地方性法规,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加强海岛开发管理,尽快完成海域勘界工作。继续完善海洋执法体系,加强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建设。搞好全省及沿海市、县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和海洋资源开发规划的编制实施。加强海域及岸线资源使用管理,建立适度开发、有序经营、持续利用的海洋开发新格局。 经济发展论文: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走势的分析 2004—2006年期间,在发达国家美、欧元区、日等经济持续攀升,发展中国家中、印等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延续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同时,世界经济近期也出现了走缓和地区徘徊趋向。本文根据近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分析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需采取的进一步措施和建议。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2007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趋缓 2004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增势良好。但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增长虽可望持续,但增速也将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体化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连动影响十分明显,进而还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根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日本GDP要下降0.6%,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经济也是如此。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增长势头将难以保持2006年水平。联合国预测报告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2%,比2006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均适度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全球需求上升势头也会减弱,世界贸易增长也将相应放慢。据联合国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7.8%,比2006年减少2.3个百分点。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印和东亚等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进出口额已占GDP的70%。世界贸易从1988—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至三季度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3.2%和13.9%,基本保持2005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以来,日本进口增长继续提高,一、二季度,日本进口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7.5%和19.1%,三季度又增长16.8%,均高于2005年全年15.6%的增长速度。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扩大 2007年,受美国经济增长减弱的影响,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望保持强劲增势,将成为拉动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发达国家内部,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显着变化。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后,私人消费上升势头趋弱,由于目前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幅度将明显减缓。2006年以来,欧元区内需明显复苏,尤其是企业投资增势良好,呈现出新一轮增长的迹象。2007年,虽然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个别国家政策调整(如德国提高税收等)影响,增幅略为放缓,但总体增势依然强劲。日本经济则将继续维持缓慢回升态势。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中国和东亚地区经济有望持续快速增长,俄罗斯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拉美地区多个国家政府换届后,有望推出新的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显着扩大。受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2005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仅为2.6%。根据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3.1%和2.7%。2006年二、三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的增长率分别仅为2.6%和1.6%,增速明显低于一季度的5.6%。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油价上涨、利率上升以及住房市场降温,国内消费受到影响等。但是总体上看,美国经济增长虽然会有所放慢,但是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不至于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住房市场放缓将使2006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减少1个百分点,并将继续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长。房地产市场降温是抑制消费者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另一方面,近期原油价格下跌将会给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带来正面影响,有助于美国经济稳定。在经历了二季度的较快增长后,欧元区三季度表现依然强劲,根据IMF的预测,欧元区经济2006年和2007年预计分别增长2.4%和2.0%,其中2006年的增长率将是过去六年来的最高纪录。至2006年10月,日本从2002年4月开始的本轮经济景气周期已经持续了57个月,平了二战后景气周期的最长纪录。受国内需求扩大的支撑,日本经济仍将保持乎稳增长的势头。但是日本经济总体上看是处于恢复状态,如果世界经济增速大幅减缓或是国内政策应对不当,日本经济仍有再度陷入通缩的可能。 在另一方面,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自2002年世界经济开始重新加速增长以来,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较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IMF预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3%和8.2%。其中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8.3%和7.3%;印尼、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东盟4国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和5.6%;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4小龙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4.4%。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2006年该地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2%,2007年将进一步增至6.3%。该地区的 石油出口是经济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虽然该地区经济发展有所改善,但是,拉美地区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中,经济增长较为缓慢的地区,预计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4.8%和4.2%。 除外部环境的改善之外,近年来发展中经济体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宏观经济政策所作的相应调整。如贸易自由化和灵活的汇率体制、财政及赤字的减少、投资和外贸环境的改善,私有化和鼓励私营发展措施完善等。但是,持续高油价、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禽流感疫情以及美国等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影响。 4、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继续上升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转旺,使得初级产品供需关系紧张,再加上地缘政治和投机因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2002年开始从谷底回升,2004年二季度开始,增势曾出现减缓,但是2006年继续大幅度回升。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一至三季度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分别上升16.8%、26.2%和29.1%。其中以金属和矿产品的价格增长幅度最大,2006年一至三季度,金属和矿产品价格分别比2005年同期上升28.4%、57.7%和62.4%。相对比较,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上升缓慢,但也接近了1995和1996年的前期高点。 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提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一些主要商品的供应趋紧而需求大幅增长。例如,由于金属矿石产品的开发受到资源储量、资金、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因此金属矿石的供应大大滞后于价格的变化。而亚洲,特别是中国2003年以来对天然橡胶、有色金属、钢材和一些石化产品等需求大幅增加。同时由于政治形势、局部动乱、罢工、生产事故等一些临时性突发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以及对市场供应心理预期等,减少或中断的担心,更加剧了市场炒作气氛。 2006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延续了2003年以来持续攀升的态势。国际油价高开高走,在4月份大幅飙升,一举突破每桶70.75美元两个关口,此后基本稳定在每桶70美元左右的平台。随后受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影响,国际油价波动加剧,7月继续震荡攀升。纽约市场油价7月14日盘中曾经达到每桶78.40美元的高点。8月份后国际油价一路回落,至10月初已经回落至60美元以下。2006年前8个月国际市场原油现货和期货平均价格分别为每桶68.57美元和68.77美元,比上一年均价上涨21.1%和21.0%;然而9月均价则分别骤降至63.80美元和63.90美元。 全球经济增长将趋于放缓是近期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但是此轮油价的上涨呈现持续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油价上涨主要反映的是强劲的持续性需求增长。近期,由于市场对国际原油供应紧张担忧的缓解,对伊朗、朝核问题的反应更为平和,不再像早些时候地缘政治局势任何风吹草动都引发油价剧烈波动。同时,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充足也大大降低了投资基金炒作抬高油价的空间,一些投资基金因此撤出油市转向股市等其他投资领域。这些因素均促成了近期国际油价的较快回落,但油价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近年来,世界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明显提高,高油价虽然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总体上,高油价给世界经济和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比预期的要小。但需要密切关注的是,原油价格走势和近期仍然处于高位价格状态。 5、全球通货膨胀适度变动不明显 2005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为控制通货膨胀,主要国家和地区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紧缩货币的政策。美联储连续12次加息、欧洲央行则一年内五次提高利率。目前,全球利率水平比2004年明显上升,有利于抑制物价水平的上扬。另一方面,过去几年,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石油及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2006年年底以来,受暖冬和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等综合影响,石油价格显着回落。在世界总需求放缓的情况下,石油价格的升幅有望减弱,从而为抑制物价上涨做出贡献。由于各地区经济增长幅度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的物价上涨将不太显着,而发展中国家价格涨幅则有加大之势。 6、货币政策走向分化,利率水平趋同 2006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向保持一致。在美联储不断频繁提高利率的带动下,欧洲央行也有规律地升息以保持物价稳定、避免经济和金融的动荡。但是,进入2007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在经济走势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美国经济走软势头明显,如果继续收紧货币,则有可能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产生大量不良贷款;威胁金融稳定。而且,目前美国利率水平已接近中性。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仍需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来维持经济增长。因此,下半年,如果经济走势明显恶化,美联储极有可能改变货币政策方向,采取分步连续降息来拉动经济增长。而欧元区经济景气仍保持上升势头,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热情正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德国提高增值税,将拉动该地区物价水平的上升,因此,欧央行为控制通货膨胀将继续适时收紧货币。同时,日本央行也表示将根据经济情况变化调整货币政策。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欧之间的利率差将显着减小。 二、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1、关国经济能否软着陆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伴随房地产市场退潮,美国经济2006年增势明显放缓。2007年,美国经济能否顺利实现软着陆,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情况。目前房地产的降温幅度还处温和尚可调控,对经济未形成严重冲击。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变化情况。如果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继续维持相对低水平,那么房地产市场动荡的可能性就相应增大。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私人、企业和金融机构均将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严重打击消费和投资,延缓经济增长步伐。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的连续增长是此次世界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之一,欧洲和日本乃至东亚及拉美等地区的增长均不同程度地从中受益。近两次的经济周期运行结果表明,美国经济复苏后,私人需求增加,企业投资活跃,会逐渐拉动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回升,并波及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目前欧洲仍处于结构转型期,需求增长受限;而日本刚刚呈现复苏迹象,经济增长基础不牢固,所以都无法承担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任。如果美国经济持续下滑,将相应牵制欧洲和日本等发达世界的经济回升进程,从而给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隐患。 2、美元汇率波动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冲击 近几年,虽然世界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未消除,反而有所加剧。主要表现就是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2002年以来,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回升,美国的贸易赤字持续扩大。2006年,美国贸易逆差达到7653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485亿美元。一段时期以来,美国基本依靠资本的流入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美联储从2004年起连续17次提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升至5.25%的高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利差不断加大。加之美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持续走高,吸引了许多国际资本的流人,从而以资本项目的盈余适当弥补了经常项目的赤字。 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减速,美联储下一步货币政策的走向很有可能是不断降低利率以避免经济出现大幅波动而滑入衰退边缘。一旦美联储停止 升息,甚至转而降低利率水平,美元贬值速度就会大大加快。由于美元贬值造成美元财富的缩水,很多美元资产出于安全性和增值性的考虑,将加快向其他货币和资产形式转换步伐,从而引发资本的外移和美元进一步贬值。美元缓慢长期贬值有利于逐步减轻美国巨额贸易赤字,促进国际经济的平衡发展。但如果美元出现快速大幅贬值,则将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世界经济增长形成冲击。 3、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态势 从2006年年末开始,国际石油价格显着回落。进入2007年,受暖冬影响,需求增长有限;加之库存充足,因此油价继续滑落,曾至50美元的低点。总体上看,2007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石油需求上升速度减慢,从而有利于抑制油价的上涨。但是,另一方面,石油价格也很难长期维持低水平。由于前几年在石油开采和提炼方一面的投资相对不足,短期内,供给能力难以迅速提高,这种供应的刚性对价格的波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如果油价一段时期内偏低,将影响生产国的利益,可能引发生产国联合限产。此外,除气候和自然灾害外,地缘政治因素对油价的影响也更为显着。伊拉克战后局势一直欠佳,短期内难以恢复稳定局面;而围绕伊朗核设施的争端仍在持续;其他石油生产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也时常出现动荡。总之,石油价格的每一次大幅波动,都会干扰经济的平稳运行。 4、国际游资规模扩大,流动方向变幻莫测 随着近几年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国际范围内资本赢余和财富也相应不断扩大。尤其是2005年以来,石油价格的高企,使得石油输出国以石油美元形式积累的财富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也累积了大量的外贸顺差,这些都使国际范围内的流动资本显着增加。这些资本除消费以外,如石油输出国通过进口大量的产品平衡了其石油出口方面的盈余,很大一部分则投入国际商品、外汇、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市场,寻求获利机会。由于这些资本规模庞大,逐利性和流动性强,其针对某一市场的集中和频繁进出,对全球金融稳定构成威胁。 一段时期以来,美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赤字持续扩大,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本的流入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但美元贬值造成美元财富的缩水,很多美元资产出于安全性和增值性的考虑,将逐渐向其他货币和资产形式转换,从而引发债券和外汇市场的动荡,并波及其他商品和资本市场,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进程。 5、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将面临挑战 面临主要问题是:一外贸依存度过高,引发贸易摩擦、产业安全风险;二外汇储备过快成为短期内不可逆转趋势;三巨大能源消耗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受阻;四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可能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等。 三、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政策建议 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经济形势,我们应未雨绸缪,早做安排和调整。具体为: 1、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尚好,世界经济有望持续增长。我国应利用此有利时机,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严格限制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适时进口我国经济发展急缺的石油、矿产等资源,适当控制贸易顺差,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 2、调整外汇储备构成,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今年,随着美国经济的走软及美联储货币政策方向的调整,美元兑欧元及其他货币总体上将进一步贬值。我国应密切关注外汇市场的动态,在美元每次阶段性回升时,调整外汇资产比例,适当增加欧元和其他货币的持有量,以避免美元资产过多而引发的被动局面和资产损失。 3、开拓进口渠道,扩大进口 一是力促美欧放弃对我出口的歧视性政策。美国、欧盟是世界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在高技术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对其高级材料、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先进装备、信息通讯、生命科学、原子能技术、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产品具有广泛的需求。我们一方面要处理好与美欧的外交关系,鼓励其用实际行动构筑建设性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要多作美欧高技术企业的工作,通过 这些企业向其政府施加压力,放宽对我高技术出口限制。二是鼓励国内企业进一步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三是加快国内服务产业开放步伐,增加服务贸易进口,鼓励城乡居民扩大国外旅游、留学等消费。 4、适当调整出口结构,控制出口增长节奏 一是继续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出口。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四是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延伸产业链条。五是引导企业着眼于长远和大局,在占领市场方面留有余地,避免出现出口数量激增,影响当地经济和就业,引发强烈反弹。必要时,通过行业协会采取必要的出口限制措施。 5、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顺差。 要借鉴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对我加工贸易投资的做法,在不对我产业安全、出口、就业造成大的影响前提下,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道加工能力转移出去,带动我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的出口,就近开拓市场,或利用当地配额直接向美国、欧盟出口。加工贸易投资重点是:一是国内原材料、零部件供给率较高的产品;二是最后一道加工环节增值率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三是国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对美、欧被动配额出口产品。 6、适当增加重要资源储备。 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2000亿美元,这些储备全部以货币形式储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存在风险的。我们建议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为实物储备,择机进口一些国内短缺、长期依赖进口的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用于充实国家重要商品储备。目前石油应作为重点。在供给的有限性和需求短时期难以大幅下降的共同作用下,未来石油价格总体上仍将保持高位。因此,我国应加强对石油战略资源的市场研究,增强实时操作,在每一次油价进入周期波动低位时,分批购人,增加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另一方面也可减少贸易顺差,缓解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经济发展论文:论新中国经济发展路径 一、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实质和特征 认真研读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着述,并同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不难发现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实质,简单说就是三个字,即“快发展”。中国经济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快发展以及向着什么方向发展,是他建国以后始终在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研究十分透彻。他认为,自周朝以来至晚清,中国的封建制度延续了3000多年,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已经使得农民陷入了极端的贫穷和苦难。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三重压迫和剥削,致使中国人民日益贫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日益衰败。说:“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建国以后,希望通过彻底的经济变革,解放被严重束缚了的生产力,以较快的速度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中国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的“快发展”思想,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快发展”首先就是要强调发展生产力。早在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然坚持强调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他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只有通过“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才能为新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获得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才算充分巩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将要完成时,他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主义条件。” (二)强调群众观点历来深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同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他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民群众,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他的带领下,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可以说,新中国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贡献。正像所说,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任何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另一方面,他认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标和归宿,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强调对个人利益要予以重视,当时提出的“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经济思想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民主管理思想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三)强调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是“快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统筹兼顾思想在实际中表现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平衡布局;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统筹兼顾,适当分权等具体方针和政策。如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同时实现比例、速度和效益的统一,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再如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必须适当划分,他说“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要统筹兼顾,赋予地方更多、更大的自主权,才能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也是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并系统地进行了论述。他多次强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没有全国的平衡,就会天下大乱;“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 二、时代的经济发展方针和工业化道路 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国民经济。最初设计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应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要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据此制定和实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取得了伟大成就;第二步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创造出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一步大约需要10年到15年;第三步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步最初估计需要50年到75年,后来又估计大约需要100年还多。应该说这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时间表是清醒的和基本正确的,是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的。但是后来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个战略部署去走,而是在实际上实行了速度与规模并举的“赶超战略”。即使这样,建国后前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应归因于探索时期确立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方针和工业化道路。 (一)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论十大关系》的一开头就明确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围绕这一方针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要统筹沿海和内地工业协调发展,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等,在全文的最后,他说:“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直到今天,的这一思想仍然是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指针。只有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最大多数人团结在党的周围,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才能在未来1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 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强调,我们要鼓点劲,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战争中那种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扬起来。要反对迷信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方面要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放在中国自己的力量基础上,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要以争取外援为辅,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外援,只是不能依赖外援。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要批判地学,还要大胆吸收和利用外国资金,但争取外援不能放弃原则、损害主权。 (三)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最初表述形式,在中国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的伟大理想。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建国以后,即把实现工业化作为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心任务,并积极探索并力图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农轻重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核心问题。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可以把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的基本思想概括为:坚持一个中心,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以重工业为中心,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处理好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向生产资料生产倾斜的同时,充分注意消费资料的生产;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在重视资金积累的同时,充分注意市场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 三、小结 不可否认,建国后有长达20年的时间,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失误,使我们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了艰辛和曲折。邓小平在1985年曾回忆:“一九五七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一九五八年‘’,一哄而起搞化,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吃大锅饭,带来大灾难。‘’就更不用说了。一九七六年粉碎‘’后,还徘徊了两年,基本上还是因循‘左’的错误,一直延续到一九七八年。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很大发展。一九七八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二百五十美元”。可以说,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严重扩大化的反右派斗争,忽视经济规律的“”运动,“共产风”盛行的化运动,损害党内民主的“反右倾”运动,直到阶级斗争扩大化至极的“”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撇开具体问题,从较深层分析,在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时出现的理论和实践上偏差,其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 第一,对中国当时所处社会主义阶段的性质和认识不正确;第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不正确;第三,对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正确。承认这些失误、挫折并搞清楚其中原因,不是要否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功绩和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探索的科学性,而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经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为选择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科学道路而做了艰辛探索。几乎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和他那一代人探索的痕迹和闪光的思想,虽然有的不完善、不彻底甚至前后矛盾、正确与错误交织,有的在实践中未能坚持和贯彻到底甚至被扭曲和背弃,我们仍然要承认,其中正确的方面是主导方面,它凝结了和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为后来人积累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没有前一时期的探索、积累和成就,就没有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是我们党一贯追求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方面的经验,还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方面的教训,都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经济发展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名牌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实施名牌战略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名牌就是质量、技术、信誉、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高度统一,既体现了“好”,又反映了“快”,实践证明,名牌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树立城市形象具有显著的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实施名牌战略高度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更好的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名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我局作为全市实施名牌战略的组织牵头部门,如何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名牌经济的拉动作用,为此,组织对全市名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名牌经济现状 近年来,我市实施名牌战略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企业积极投入名牌建设为主体,政府大力引导、扶持、培育、发展、宣传名牌,社会各方积极支持推进名牌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名牌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从竞争力角度看,一个城市的竞争实力主要取决于其比较优势,而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崛起过程,就是该地区比较优势的形成过程。 近年来,我市名牌企业高举自主品牌大旗,以优质高新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名牌规模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发挥明显,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在金融“寒流”中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1、名牌总量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市政府制订了“十一五”全市名牌战略实施纲要,制订培育发展名牌的规划,出台了实施名牌战略的扶持激励政策。目前,全市有有效期内中国名牌产品27个,名列全省第三(苏州63个、无锡34个),全省中国名牌产品232个,我市占全省的比重11.5%;有166个__名牌产品,列全省第四位(苏、锡、南京),全省__名牌产品1683,我市占全省的比重10%;328个__名牌产品。 2、名牌经济贡献份额明显提高。在规模上,2008年全市名牌企业工业销售额为140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额的27.6%,比上年增加了378亿元。而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不足8%的445家名牌企业创造了全市近27%的工业增加值。在效益上,2008年全市名牌企业实现利润为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额的28.32%,高于全市同期规模以上利润增幅7个百分点,反映名牌企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税收上,2008年全市名牌企业实现税收为4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9.36%,在出口创汇上,20__年全市名牌企业出口创汇额达35亿美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出口创汇额的29.91,较上年净增11亿元。近三年来,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年市场销售额以33.7%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年市场销售额以37.9%以上的速度增长,远远大于一般产品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凸显名牌战略对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0__年名牌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104项,有4家企业通过国家、省标准化良好行为验收。江山农化公司有机膦技术标准委员会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市技术标准战略取得寮质性进展,有4个技术标准分委员会,8个工作组获国家技术标准会的公告。醋酸纤维公司和神马集团获国家标准贡献奖二等称,这是我省唯一获得此殊荣的成市。12个国家级、14个省级、20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__长江河豚”成为我市第一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牌企业新产品产值为226亿元,研发费用投入资金达13.77亿元。获国家星火计划产品35个、省新产品184个,高新技术企业154个,专利技术3756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4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 四是质量管理水平得到稳步提高。积极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经验。全市有1家企业获全国质量管理奖,15家企业获得__省质量奖, 15家企业获市质量奖;名牌企业100%通过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累计全市3500家通过体系认证。名牌企业建立了产品研发中心,年开发新产品、新花式近2万多个。江山农药、九鼎集团等一批名牌企业举办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qc课题成果会,名牌企业降废减损额达5530万元,质量损失额较上年下降了525万元。 五是板块品牌产品优势积极提升。加快板块产业名牌培育的步伐,通过家纺设计大赛、名牌高层论坛、名牌产品展销会等形式,重点培育发展了家纺、钢丝绳、太阳能等特色产业产品,注重“一企一品”的扶持和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家纺行业中拥有__名牌23个,__名牌28个;钢丝绳产业中有中国名牌1个,__名牌2个,太阳能产业中有__名牌产品5个。 六是树立了一批品牌名人企业家。加强名牌创建带头人的培养,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办首席品牌官(cbo)研修,先后有93名企业负责人通过研修结业,名牌企业拥有质量工程师220多名,还通过品牌 经理人、质量经理人等培训形式,有近千人参加了培训。在全市表彰的“品牌十大年度影响人物”中,中国名牌产品企业的负责人占据了60%。 七是品牌价值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加大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在中国质量报、__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在高速路口设立广告标牌、设立__名牌产品网,宣传推介__名牌企业。名牌企业年广告投入费达4.8亿元,品牌价值进一步突现。 二、名牌经济分析 近年来,我市虽然培育发展了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也已初见成效,但无论是在名牌产品数量、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上,还是在企业发展规模、自主技术研发、产业链发展上,我们与国内先进水平地区相比均有较大差距,还存在着明显的弱势。这些差距和弱势,是制约我市进一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的瓶颈,如不妥善解决,势必影响我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创名牌意识还不够强。一些企业经营者满足于产品现有的水平和效益,发展名牌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做大做强的动力和欲望;个别企业经营者存在短期行为,将发展名牌作为沽名钓誉之举,而非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发展名牌更加步履维艰,甚至个别企业是为了名牌奖励经费去申报名牌产品。 二是中国名牌数量较少。全国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923个,__省238个,苏州63个,我市拥有27个,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较大,而常州25个,南京23个,没有优势可言,大有被追赶之势。 三是名牌的块头不够大。中国世界名牌的入门条件是连续三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出口创汇达5000万美元,同时,在世界同行业产品中进入前五位,我市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具备竞争力。苏州、无锡等苏南名牌企业经济规模平均每个在7-8亿元,而我市平均单个经济规模在3亿元左右。 四是缺少自主品牌产品。我市制造业以出口加工为主体,__成为许多世界著名品牌“加工基地”,企业基本上依靠来料加工,依靠外来样品,没有自己的创新技术,更没有自主品牌。 五是板块品牌影响力不强。当前,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仔细分析中国名牌的分布,可以看到中国名牌“扎堆”分布的现象,彰显区域经济的集群优势。从我市的情况来看,虽然家纺、电动工具、钢丝绳等地方板块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尚未形成以品牌为龙头、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 六是质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普遍缺乏原创性技术创新的能力,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市没有国际、国家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全市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还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 七是名牌产品链互相脱节。纺织服装和船舶行业是我市工业的支柱产业,但以品牌产品链接的少,单打独创的多,没有形成品牌产品链。 综观以上分析,加快我市实施名牌战略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划好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实施名牌战略的目标任务,实现名牌经济新一轮跨越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品牌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已被广泛接受和重视,市场竞争也由商品竞争、资本竞争转向品牌竞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当前是我市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业也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的转变过程,只停留在单纯的廉价要素和加工生产中获取竞争优势将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实施 “以质取胜”、名牌战略,发展核心技术、创立名牌产品,是我市经济振兴与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我市新世纪宏伟蓝图的关键所在,名牌战略推进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争创中国世界名牌为目标,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快公共检测平台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扩大名牌产品的贡献份额,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总体目标是:到20__年底,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1个;有效期内中国名牌产品35-40个,在全省保三争二;__名牌产品160-180个,总数挤入全省前四;__名牌产品350-380个;名牌产品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占30%以上,增幅提高1-2个百分点。 阶段目标是: 1、食品农产品。重点是巩固啤酒、油脂、面粉、桑蚕丝等中国名牌产品的优势,在黄酒、白酒、大米、畜禽、特种水产等产品中培育发展一批中国名牌和__名牌产品。 2、制造业产品。优先培育精细化工,精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三个产业的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家纺、服装、太阳能、运动器材、化妆品、工业钢球、曲轴、再生橡胶等产业争创中国名牌,同时,加快电动工具、钢丝绳、家用纺织品三大板块经济的发展步伐,使我市从“加工大市”向“制造大市”发展,技术水平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3、服务业名牌。重点在现代物流、物业管理等新型服务业,商贸、港口装卸、医院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水、电、气、公共交通等服务业以及住房、出租汽车、餐饮、文化娱乐等新的消费热点领域。 (二)重点工作 20__-20__年实施名牌战略工程重点是: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两大活动”、打造“一大平台”。 1、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抢占品牌制高点。 以争创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为目标,加大培育发展的力度,形成一批50亿元以上的名牌产品群,不断提高名牌产品经济的贡献份额。 (1)创新名牌发展思路。一是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国际品牌的要求,着力培育我市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加快培育发展太阳能电池、船舶制造等产业,尽快形成销售额达100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的国际品牌。二是紧扣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注重50家大企业(集团)和50家小巨人企业的名牌培育发展,力争80%的大企业集团获省名牌产品。三是扩大名牌产品集群,重点对家纺、太阳能、通信光缆、太阳能电池、工业钢球、玻璃纤维制品等优势产业中培育发展中国名牌,力争20__年中国名牌产品数达40个。 (2)创新名牌培育发展方法。一是突出剪切机械、太阳能、紫菜、船舶、机针、电动工具、钢丝绳、船舶配套、色织面料等产业板块经济,做强做精做响名牌产品,使每个板块产业中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带动板块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对名牌产品链的培育,以海安鑫缘蚕丝绸为模式,向产业两头延伸,提高深度开发的能力和水平,拉长名牌产品链,重点对家纺、船舶配套、太阳能等产业的发展。三是推进名牌产品的强强联合,以棉纺织、印染、家纺为产业链,促进中国名牌产品之间的联合,带动产业的升级换代。 (3)创新名牌宣传推介方式。一是办好论坛。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和名牌产品企业法人代表参加《名牌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产业振兴发展论坛》、《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论坛》,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品牌质量意识。二是开好展会。继续办好中国国际家用纺织产品设计大赛;继续办好__名牌产品展销会;三是做好宣传。在全国性报刊媒体上,整体宣传__品牌企业;在主要交通要道,高速 公路入口宣传中国名牌;在全国性相关展会上整体推介__名牌企业。 (4)创新名牌发展机制。一是政府激励机制。名牌奖励向创中国世界名牌、中国名牌企业倾斜;加大对企业在卓越绩效管理、技术标准等方面取得突破的企业奖励;用于对品牌宣传的补助。二是品牌人才机制。组织开展企业法定代表人卓越绩效管理培训,企业质量管理者质量经理人培训,开展质量工程师培训,培养一批质量管理复合型人才。三是打假保名机制。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通过12365维权平台,保护名牌企业的合法权益。 2、大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抢占标准制高点。 以争创全国技术标准委员会为目标,提高名牌产品技术领先水平。一是建立一个体系。依据市政府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加快建立我市技术标准组织管理体系,形成联席会议制度。二是抓住两个重点。重点鼓励大企业集团和小巨人企业实施超前性技术标准;围绕集成电路与软件领域、现代通信领域、光电子领域、纳米技术领域、精细化工领域、医用技术领域、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领域、造船及港口机械领域、节能环保设施领域、纺织床上用品领域、特色农产品领域等主要产业,重点鼓励和引导支持技术优势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重要领域的技术标准研制,在涉及社会环境、人身健康、财产安全以及我市特色产业等领域的相关技术标准方面有所突破。三是突出三个加强。围绕__支柱行业的重要出口产品和主要出口目标国,加强开展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启动预警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即时通报;加强农业产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绿色、有机、出口农业,促进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提高;加强服务业标准化的实施,重点在旅游、社会公共服务、商贸、医疗卫生、文化产业、科技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现代物流等行业制定我市的服务标准。四是做好四项服务。推进技术标准的中介服务,积极鼓励和引导相关科研院所、质量检测、计量检定等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标准科技服务,共同构建技术标准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开发建设各类标准数据库,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服务网站,为社会提供信息反馈、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家级技术标准信息系统的联网;建立完善检测服务平台。着力解决广大中小企业检测能力不能满足标准检测要求、质量控制水平低下的问题,推动企业由单纯被动的执行标准,向深入研究标准、实现技术创新转变;建立技术骨干、标准化专家服务队伍,建立技术标准人才培训、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强技术标准后备人才的培训,培养基层骨干,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尤其重点引进熟悉国际标准规则、业务强、外语好的复合型人才。 3、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抢占质量制高点。 以争创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为目标,提高名牌质量综合竞争能力。 (1)提升全社会品牌质量意识。名牌是质量竞争力的表现,必须以质量技术为支撑,要以争创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为抓手,提高产品质量、民生质量、环境质量、经济运行质量。一是做到“三个结合”:将质量兴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优质产品基地结合起来;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起来。二是“落实三个第一”。各级政府是推动质量振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质量振兴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把质量振兴作为提高全民质量意识的第一方略。三是实现“三个目标”。20__年大市通过省级质量兴市验收,六县(市)创全国质量兴县(市)到(市);20__年争创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 (2)提升品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坚持从源头抓质量,运用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格市场准入,全方位、全过程加大质量监管力度;积极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力争20__年全市通过体系认证的企业达5000家,同时,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型产品认证。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制度,确保国家、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提升品牌企业绩效管理有效性。以实施市长质量奖为动力,推动名牌企业创建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各行业中树立绩效管理标杆企业,积极争创国家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省质量奖和市长质量奖。 (4)提升品牌企业管理方法档次。积极推进六西格玛、零缺陷、精益生产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优化生产工艺技术,精细质量管理流程,攻克质量技术课题,开展qc课题小组活动,质量损失率下降1个百分点,进一步强化能源计量工作,加强能源设备的检定和能源数据的分析,推进节能增效。 4、全面开展品牌质量安全活动,构建质量安全屏障。 (1)构建品牌质量安全责任制。质量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品牌企业要把食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放在首位,要强化质量安全责任意识,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质检机构“三位一体”的责任制,品牌企业要向社会承诺质量安全,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网络,加强监督检查,严查质量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隐患严重的品牌企业,确保“两个安全”。 (2)强化品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运用信息化手段,对食品企业实施远程动态监管,加强对质量关键控制点的监控,探索建立涵盖企业风险等级、诚信记录、销售范围等要素的质量安全溯源体系,提高对品牌食品企业监管的有效性。 (3)强化品牌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积极推进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管理,通过对设备分类、企业分级,督促指导企业完善安全责任体系,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5、全面推进名牌提优活动,推动名牌战略工程实施。 (1)推进服务业名牌工作。增强服务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注册服务品牌商标,重点指导建筑业、交通、旅游、卫生、商贸、金融、餐饮、出租、现代物流、技术中心等领域争创__服务业名牌产品,加大对指导和 鼓励服务业企业争创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2)推进争创__服务质量奖。积极推进服务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服务规范和标准,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争创省服务质量奖。 (3)推进绿色农产品认证。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原产地保护、无公害、有机、绿色产品的建设,促进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重点抓好大米、紫菜、水果、蔬菜、水产品争创名牌的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优势,构建放心名牌食品体系。 (4)推进品牌产业优质基地建设。把特色板块、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优质品牌产品基地建设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彰显品牌产业特色。重点是家纺、太阳能光伏、高技术船舶、石油机械等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 6、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保障名牌战略工程实施。以建设国家级公共检测平台为目标,整合资源,打造三大平台: 一是共建检验检测平台。针对“一地一品”的区域板块经济特点,整合我市检验检测资源,不断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检测中心,重点加强国家钢丝绳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省级家用纺织品、锻压机械产品、电动工具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筹建紫菜、钢结构、机针、太阳能、不锈钢制品等10个检测机构。 二是搭建质量信息平台。建立质量安全动态监管平台,对企业的监督抽查、执法查处、技术服务等情况进行记录,建立比较完整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进一步加强__质量信息网建设,扩大信息量,对名牌产品实施动态管理,让我市的名牌产品和创牌企业展示自我,获取实施名牌战略的相关信息。要将__质量信息网与国内著名网站链接,宣传__名牌产品。 三是打造咨询服务平台。要以质量工程师专家队伍为基础,吸纳新的人才,将咨询服务范围从目前质量管理为主扩大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多个方面,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策划、创牌策划,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四)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名牌战略的实施,把组织实施新一轮名牌发展工程作为关系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来抓,要充分发挥名推委的组织协调推动作用,要整合各类资源,研究解决名牌培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抓紧、抓实、抓细。 2、强化政策落实。用足用好省和市制定的一系列激励名牌发展的扶持政策,重奖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企业100万元,继续给予创国家、省、市品牌的企业专项奖励。要重点扶持品牌企业集团和在全国行业排名前列的品牌产品,对其在规划选址、项目审批、用地指标,资金调度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优先保证,要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名牌效应,鼓励重点品牌企业集团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多种方式,扩大品牌产品规模,拉长品牌产业链。 3、强化动态分析。加强名牌产品的动态管理,建立名牌运行季度统计报告制度,公布名牌产品的运行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名牌产品在发展中遇到问题,指导和帮助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并为全市名牌战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4、强化考核激励。认真落实市政府下发的《20__年度__市质量目标考核奖励办法》,按季度进行检查考核通报,同时,加强对各地区名牌战略工作的推进情况的督促检查和指导,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和总结表彰会,对实施名牌战略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5、强化宣传氛围。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和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名牌发展对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重点宣传名牌战略、技术标准化战略的经验及成效,引导消费者和全社会积极参与进来。结合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主题活动,宣传名牌,推介名牌,弘扬名牌,形成全社会关注名牌、重视名牌、享用名牌氛围。 经济发展论文:农业经济发展交流材料 __日下午,聆听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副主编、中国WTO研究会 :请记住我站域名/ 一是围绕年终农业农村一等奖要求,抓好目标考核工作。全力抓好分管工作,让硬件更硬;全力抓好协调争取工作,让软件不软。 二是围绕市委工作会议观摩点,抓好项目推进工作。要紧紧围绕拟定的五个农业观摩项目,一着不让抓进度,一丝不苟抓质量,一竿到底抓责任,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程建设,确保通过我们半年的冲刺,全面展示我们奋斗的成果。 三是围绕五大园区,抓招商引资工作。要聚焦农业五大园区建设,重点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园、渔业产业园、爱园果树示范园、城厢蔬菜基地和新农村示范区的基础配套,加快推进康宏菌业、华绿四期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前城厢新农村示范区建成2万亩,省级农业园区1万亩纵深连片基础配套完成,3年内国家级成子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成功。强力开展农业招商,突出招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加大农业园区专业招商力量,确保年内完成8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龙头项目。进一步加快推进成子湖周边地区扶贫开发,集聚部门合力,形成整体联动推进机制,确保快出形象、早出效应。 四是围绕成子湖片区扶贫开发,抓好策应扶持工作。在这一轮片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对我县是个难得的机会。成子湖片区主要涉及泗洪、泗阳、洋河、宿城四个主体,我们要加强与省里相关部门的协调争取工作,力争使泗阳成为四个主体中的核心区域、重要区域以及主战场,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经济发展论文: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困境分析 目前,我国共有2200多个县(市),其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GDP占全国GDP的60以上,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成功的发展经验一再证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阶段,取决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关键是发展县域经济,而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突破资金瓶颈。县市发展资金来源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国家投资,二是招商引资,三是民间及信贷机构资金。就目前而言,国家投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大型项目上,而招商引资由于中部县市在产业结构、地理位置、人才资源和政策调控等方面没有太多的优势,因而尽管县级政府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招商,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立足本地,激活民资,加大融资力度,壮大民营企业,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本文主要就县域经济的融资困境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并就如何突破这一困境提出了自己的一管之见。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困境分析 (一)从宏观政策层面看,国家货币政策偏紧 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困境具有深层次背景,涉及国家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一是宏观层面,银根收缩。20__年来,国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过热、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等问题,出台了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压缩信货规模、撤并各类开发区等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使银行放贷步伐放缓,投资热情渐减,贷款增幅明显下降,特别是短期贷款压缩较多。县域经济首当其冲,发展资金捉襟见肘。以XX市为例,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我市的开行贷款债项性项目资金全部被取消,贷款资金由原定的1.7亿元压缩到6000万元,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市经济的发展。二是微观层面,银行惜贷。近几年,国有银行加快了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减少和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为商业银行上市做必要准备,并兑现开放金融领域的“入世”承诺,国家和金融企业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并对金融政策进行了必要调整,实行了严格的审贷分离制度和不良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金融企业“怕贷”、“惜贷”现象较为突出,给县域经济融资带来了不利影响。三是金融体制,地方政府控制力较弱。县域经济范围内存在的信贷机构主要有两类: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地方信贷机构,其中地方信贷机构主要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社。除沿海极少数发达县(市)外,绝大多数县(市)都不存在新兴商业银行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完全由上级银行任命。因此,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调控能力较弱,难以通过行政手段影响银行的放贷方向。同时,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将县(市)基层银行的贷款权全部上收到二级分行,其一事一报审批方法和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急、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相差甚远,使县市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增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为了化解金融风险,加强了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的规范整顿,将城市信用合作社并入农村信用合作社,并要求人民银行加强对这些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湖南省今年成立农村信用联社总社,旨在加强对地方信用联社的管理,使得原本主要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农村信用社,在加强资本金管理和信贷风险管理的背景下贷款更加谨慎。 (二)从县市产业结构看,县域经济并非银行放贷重点 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形态。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今年7月份,中央财政大学“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服务”课题组的《转型经济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8的中小企业认为自己基本可以从本地金融机构获得所需贷款,46的企业没有成功地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内部管理较落后,更加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加之县域中小企业无法通过上市或发债融资,很多企业甚至不得不求助于民间高利贷,使民间高利贷资本在县域经济中发展势头迅速,这无形中加重了县域中小企业的财务成本,压抑了企业的投资冲动。从理论上讲,国有商业银行并不是县域中小企业的合适融资提供者,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虽然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但其管理人员经常轮换,对县域中小企业了解不多。再加上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笔数多,单笔数额少,银行贷款处理成本高,同时,绝大部分的县域中小企业经营不透明,财务不公开,制度不健全,其提供的经营和财务信息难以为银行所接受,增加了融资难度。从实践中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能力、机构设置、具体管理操作方式基本上是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据调查,自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实行“双大战略”(大城市、大企业)以来,增量信贷资金95以上争相投向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获益甚小。与大企业贷款相比,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涉及的经营成本高、风险大、收益小,使国有商业银行、股份银行和外资银行对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兴趣不大。 (三)从融资外部环境看,信用缺失是融资的主要瓶颈 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信用经济。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不长,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意识不强,特别是在县域经济中,信用矛盾尤为突出,社会信用严重失衡,企业违规破产逃债现象屡见不鲜,个人恶意逃、废债务的事件时有发生,少数政府公职人员对银行贷款也是久拖不还,个别企业甚至出现骗资、骗信现象,导致银行“惧贷”心理严重,严重破坏县域经济秩序,影响了企业融资环境。在社会信用缺失、企业信用良莠不全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出现信用危机,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 的资信缺乏信心,不愿、不敢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一些有信誉、有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也因为难以证明自己的信誉和还款能力,影响了其融资计划。 二、打破融资困境的对策 突破县域经济的融资瓶颈,必须从整顿融资环境入手,不断提高企业信用,消除银行惧贷、惜贷的心理。鉴于县级地方政府金融调控手段有限,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深入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要通过创建金融安全区,整治信用环境,重构信用体系。一是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重建商业银行放贷的信心。要从清理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行贷款入手,把清收“官欠”作为整治信用环境的突破口,震慑其它拖欠赖债逃债户。对恶意逃债的企业和个人在新闻媒体曝光,金融机构拒贷,对恶意逃债企业不新开户、不发放新贷款,不办理对外支付。公安、法院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金融债权,为金融信贷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二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体制评估机构和资信调查机构,成立信用等级评定小组,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贷款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根据信用等级,确立授信额度,把信用等级与贷款额紧密联系,逐步培养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我市通过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大幅度提升。20__年,我市贷款余额24.86亿元,较上年增长8.57,银行不良贷款较年初下降2.32百分点,全市银行实现盈利7275万元。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在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刚刚开展的20__年,就首次实现整体盈利,摘掉连续12年亏损的帽子。 (二)加大政策扶持,促进银企合作 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体,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为民营企业融资出谋划策,保驾护航。一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引导完成原始积累的县域企业,逐步将企业由“家族式”管理转向“公司式”管理,建立科学的财务制度,强化企业诚信经商、依法经营意识,重塑县(市)中小企业形象。二要扩大财政贴息贷款范围。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经济优势、产业政策,为一些有信誉、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提供财政贴息贷款,扶持其做大做强,我市绿海粮油有限公司通过财政贴息融资进行三期扩建,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从8万吨提高到13万吨,成为全省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要加大项目库建设。要精心挑选、包装一批项目,建立项目库,依靠优质项目融资。政府投资的公共建设项目要积极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贷款,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推行BOT融资方式,化解融资困难。四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政府要主动为银行、企业牵线搭桥,加强信息沟通,增进双方了解,为企业和项目找资金,为银行资金寻出路。20__年我市采取政府搭台、银企联姻形式举办首届信贷营销会,50多家企业与银行部门现场签订贷款意向6亿元,20__年我市第三届企业信贷营销洽谈会65家企业与各银行签订贷款协议近7亿元,极大的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困难,有力的促进了市域经济的发展。 (三)创新信用机制,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 引入民间资本成立担保公司,是县域经济融资的突破口。中小企业贷款量小面大,手续繁杂,银行管理成本较高,担保公司介入后,分担了银行贷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银行“怕贷”、“惜贷”的隐忧,从贷款企业看,担保公司与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大大方便了企业融资。目前银行按规定贷款一般只能以不动产作抵押,而担保公司使用的是“知情担保”,担保方式比较灵活,拓宽了贷款渠道。从银行方面看,由于担保公司介入,银行按照双方协议,对贷款及时审批,贷款到位较快,资金风险降低,因而银行对这种贷款方式也相当欢迎。我市积极探索信用担保融资方式,按照“政府倡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方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000万元,组建了华鑫信用投资担保公司,使20多家企业从中受益,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如何进一步发挥投资担保公司作用,使更多的企业受益,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认真探讨的课题。 (四)加强政府调控,壮大地方金融机构。 地方金融机构是县域经济融资的主要载体,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范围主要的地方金融机构,担负着为县域中小企业融资的重任,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一是壮大农村信用社经济实力。要积极引导企业和居民到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增加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扶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二是督促农村信用社加强管理。要引导农村信用社提高服务水平,规范资金管理,降低资金风险。要制订奖励政策,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将资金投向中小民营企业,实现银企双赢。三是筹建地方商业银行。要加强地方商业银行建设,开辟新融资渠道,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衡阳市商业银行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把县域中小企业当作一个优先放贷的对象。 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和思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农村经济,而努力解决好当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金融机构内部因素 从金融部门的主观而言,银行、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应值得肯定,但由于目前存在着一些急待改善和解决的体制或管理问题,致使银行、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力度相对弱化。 1.金融机构网点收缩,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能适应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据统计20__年底该县金融机构网点共有44个,其中:工行2个、农行2个、建行1个、农发行1个、农村信用社21个、邮政储蓄17个,比90年代金融机构最多的时候减少47个,比20__年末减少5个,其中农行20__年撤消2个,农信社20__年撤消3个,而且目前中国银行已经撤消,工行、建行前几年就降格为分理处,今年建行恢复县支行。撤消的机构存款有的并给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目前大部分存款上存,由于当前金融组织体系撤并,造成了大量的发展县域经济资金流失。截止20__年6月末,我县各项存款为160573万元,各项贷款为80136万元,贷存比不到50,剔除各类存款备付金后,尚有8000多万元资金上存,形成资金外流。另外,农信社“一农”难支三农,农村资金需求满足率低。长期以来农信社产权主体不明晰,历史包袱沉重,员工素质不高,电子化建设水平低,结算手段落后,服务品种单一,独自面对庞大的农村市场需求,其规模与实力显得十分弱小。目前,农村信用社提供的服务产品仅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而且受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政策取向的制约,使县域中小企业、种养业加工大户和农业产业化大额资金需求难以满足。 2.金融机构信贷权限上收,经营体系不能适应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县基层工行、农行、建行三家基本上只有吸收存款和收贷收息的任务,对法人客户没有自主审批和发放贷款的权力,对于存单质押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基层虽然有权自主营销,在发放贷款时均需逐笔上报,基层行的信贷功能逐渐“萎缩”。如20__年末,工行、农行只发放了部分个人消费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建行也只发放了1笔工业贷款120万元。由于贷款权限的收缩,一方面,不仅严重地影响到工、农、建三行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自主地拓展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工、农、建三行在贷款管理不适应个性化的融资需要,其贷款准入门槛高、条件多,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个体私营者很难成为三行的信贷客户。 3.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不活,制度体系不能适应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对信贷业务考核重量化指标、轻定性分析。各商业银行的上级行对基层行信贷考核方面,普遍以数字指标进行考核,没有分析特定的主客观原因,特别对于不良贷款率、收贷收息率等指标近乎指令性,对没有完成的予以严厉处罚。如此严厉的考核办法很容易人为造成该收的贷款不收,不该收的贷款要收的现象。二是奖惩办法重责任追究、轻激励措施。各行社在制定信贷内控制度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防范信贷风险,怎样追究责任人,有的明确规定要追究终身责任,而对如何通过激励机制,调动一线信贷人员的积极性涉及较少,信贷员拓展信贷业务所担负的责任与应享受的权利极不对称,信贷员开展信贷营销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金融机构的这种经营理念、市场定位和管理体制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矛盾,不利县域经济发展。 (二)外部环境因素 从外部环境客观而言,金溪县经济欠发达,担保体系尚未形成,社会信用基础较差,使得银行、信用社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1.社会信用环境欠佳,贷款安全系数低,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一些企业借承包、租赁、出让等企业改制形式逃废金融债务,悬空银行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有关部门单纯从地方短期经济利益出发,维护企业利益多,关照银行利益少,考虑社会稳定多,考虑银行损失少,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放宽条件,导致银行资产流失,企业逃废债务情况严重。金融机构为了维护金融债权,一方面、金融机构对于以前的工商企业、乡镇企业大部分逃废债案件几乎都采用诉讼方式解决,由于起诉费、申请执行费过高,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回收成本,另一方面、依法执行不到位,银行向法院起诉往往的结果是“赢了官司输了钱”,甚至由于借款人资产的流失导致“颗粒无收”,给“诚信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各商业银行虽然把这些不良贷款划转到资产管理公司,但其“后遗症”逐渐显现。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考虑贷款的安全性原则,支持县域经济的信心受挫。 2.银、政、企缺乏有效沟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发放难,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溪县传统的产业或改制或处于停产状态,个私经济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新型产业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当前的新型产业中大部分是近几年来招商引资企业,外地来金溪投资办企业的较多,银行业对这部分企业的信誉度不了解,贷款风险掌握难。加之我县社会各界储蓄倾向高于消费倾向。因此,不论是从启动生产的角度还是从启动消费的角度看,银行都很难找到有效的信贷增长点。另一方面,近几年各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增强,贷款较为审慎,而个体私营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盈利水平差、抗风险能力弱、 财务信息不透明等原因,在无法满足贷款条件的情况下,能起担保作用的担保公司又没有成立,制约了贷款的发放。 3.不良贷款清收难,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有效投入低,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截止20__年6月末全县不良贷款为36479万元,不良贷款率为44.93,从不良贷款形成的时间和分布看,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良贷款基本上已经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大部分还是市场经济时期形成的,这些贷款基本集中在农垦企业、供销企业和工商企业,所涉及的欠款企业多数停止生产经营活动,这部分贷款实际已成为损失。大量的信贷资金被沉淀,严重地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4.金融机构受当前经营理念的影响,对经济投入偏少,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__年末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8496万元,比年初增加1583万元,同比少增6397万元。一是金融机构在支持县域经济方面往往偏重于有市场、效益好的“黄金客户”而一些急需资金的外来个体或私营业主由于资信程度不够,又缺乏足够的财产抵押和担保条件,所以很难达到银行贷款的条件;二是商业银行基于贷款问责制和不良贷款负增长的规定,信贷行为偏好“风险最小化”,特别是一些引进的民营企业存在“贷款难”问题,银行贷款槛高,条件严,融资困难大。 5.企业自身发展不理想,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外向型经济人才和熟练技工匮乏,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低,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从目前全县现有招商企业总体来看,都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更新换代意识薄弱等等问题;二是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投资项目过于集中,招商结构趋于相似,出口或销售市场占有份额较小,企业发展能力受到制约。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制约了金融信贷的投入。 二、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加大社会信用环境整治力度,努力构筑信用金溪新形象,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一是县人民银行在有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基础上,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建立全县个人征信系统和金融债权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和个人逃废债信息和贷款欠息信息在有关媒体公布,构建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价制度,逐步健全企业及个人信用档案。二是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发挥好示范作用。三是健全有关信用建设的法律法规,让维护债权人利益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四是银政加强综合治理,认真落实各项社会承诺措施,建立良好的信用约束机制,加大对违约行为的责任追究和惩戒力度,对恶意逃债的企业及其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联合制裁,并通过新闻媒体对其进行公开“曝光”,促进诚信制度建设,带动本县的信用风气的根本好转。同时建议政府将整治信用环境作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出成效。要大张旗鼓地开展打造“信用金溪”工程建设,以推动全县信用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为我县经济金融稳健发展,创造优良的社会信用环境。 2.实行金融服务优惠政策,改善金融服务环境。各行、社在对县域经济环境、诚信环境、市场环境深入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向上级行(社)及时推荐项目,做好对授信客户的风险评估,做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对已承诺贷款项目的后续服务。并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打造好本地诚信环境同时,及时全面向各行、社推荐优质信贷项目,与银行业共担推荐项目风险,并承担5—10的风险损失;出台有关行政规费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建议政府督促物价部门组织对全县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查处一些乱收费的违规事项;制订《降低抵押物评估、登记有关税费及抵押登记时限与银行信贷合同相衔接一致的指导意见》,对银行在清收处置抵贷资产过程中涉及的部分行政手续、规费标准给予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再次办理登记手续免收土地权属调查费、地籍测绘费、房屋他项权利登记费;指导中介机构减半收取资产评估费,对再次评估的项目按照收费标准的30收取评估费,在正常情况下同一资产进行二次抵押不强制要求重新评估;抵押登记机关保持抵押登记合同中的抵押时间与银行信贷合同中的贷款时间相吻合;抵押物过户到银行免收有关税费。 3.出台中小企业评级办法、中小企业授信标准和中小企业授信快通道等符合县域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制度办法。中小企业评级办法对评级时企业应当提供的各种资料予以了细化,对评级对象的企业性质、信用等级予以了统一,对评级指标中所涉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管理、履约情况及发展能力等均给予了详细设定,为各银行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中小企业评级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中小企业授信标准对银行在开展企业授信时,授信企业必须符合的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诚信和纳税记录,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担保措施等予以全面细化,为银行开展授信业务提供具体的指引。 4.企业需要深化改革重塑诚信形象。企业是否建立明晰的产权和规范的经营管理体制,能否以真实的财务报表准确反映公司运营的实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外部形象和信用。做为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的另一重要参与方,企业应当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公司运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让金融机构贷款放心。 5.进一步加强与政、银、企的沟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营造经济金融良性互动格局。一是建议政府通过定期组织办好银企洽谈会,项目(企业)推介会、通过银企对话等形式,疏导银企融资渠道,促进银企合作,扩大银企的交流合作平台。二是建议政府在制定有关部门年度信贷重点支持目录指引时,要及时向各行社 通报、咨询金融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各行社也要积极向政府汇报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地方政府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6.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投入。金融机构应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找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切合点,增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银行在确保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努力扩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公路建设、电网改造、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请的配套贷款,商业银行应在加快评估上发挥作用。 7.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其发展的支持力度,政府也应为民营企业融资建立担保的机制,为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授信创造良好条件,通过发放下岗职工小额担保贷款,鼓励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开展多种经营。 经济发展论文:浅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多年来连续保持良好发展局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农业农村经济受到的冲击不断加深,因而今年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的难度很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密切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认真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落实好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部署,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稳定价格为核心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即如何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如何防止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去年9月份以来,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前高后低,波幅高达30%以上,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预计短期内很难明显反弹。这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不利。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需求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暴跌也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因此,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今年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不错,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以确保,但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角度考虑,从确保实现扩内需战略目标的高度着眼,今年应该将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并适度回升作为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通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来实现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统筹处理好农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重点是避免个别农产品的数量变动影响对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宏观经济的预期;统筹处理好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既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充分发挥临时收储和进出口调控等短期政策的效能。 以调整结构、完善体制为根本方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沿海地区外向度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致使大量农民工在省际年复一年地流动,过于偏重外向型经济致使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滞后暴露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逆转,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应成为长期战略。二是为有效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缓解农民工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扩大农村内部就业。应在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尽可能追求产业或产品的差异化,以拓展不同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努力提升农村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拓展农村就业的领域和空间。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有可能再现,而且增产后还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资性收入有可能下降,并且很不稳定;三是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今年中央1号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题,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多予”的力度。适度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生产性专项补贴的引导作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有效利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放活”上继续深化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按照“非禁即许”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取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一直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基本功能。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农民就业渠道多样化,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有所弱化。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再度凸显。土地保障功能虽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配置效率。从农村实际出发,未来一个时期基本的政策取向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矛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近期,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和支持农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为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在不同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出现过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 销售,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工业化模式。在产业限制逐步放开后,乡镇企业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拓宽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但乡镇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事实说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单一模式不利于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应实行多元发展模式,既发展外向型经济,又发展内向型经济,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当前,促进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体现三点基本政策取向:一是坚持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贴近农业,就是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贴近农村,就是围绕转移农民就业、合理配置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贴近农民,就是形成以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增收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在地域分布上重点鼓励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劳动力回流较多的省份发展乡镇企业,引导这些地方承接东部地区和城镇的产业转移,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城镇集中布局,使乡镇企业职工的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相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 以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我国遭遇了范围和程度均为历史罕见的旱灾,影响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此次旱灾暴露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当前,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机会,借鉴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置于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中更为突出的位置。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民生,而且能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与管护的新机制:一是增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改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体制和供给方式,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和工业转向农村和农业,提高财政补助标准。二是国家的投入应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同时,增加投入应与推进“一事一议”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形成规范的“一事一议”制度。三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中介来开展,这有利于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四是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沼气管护为重点,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新机制,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经济发展论文:转换经济发展形式的经济法学 一、构建人要为发展负责的法制保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须 1.“人要为发展负责”的内涵。首先,人要为发展负责,这里的发展是指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既包括个人的发展,也包括国家的发展,在国与国之间也指和平发展、共同发展;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的发展等。其次,人要为发展负责,这里的人包括一切自然人,以及由自然人派生出来的人的组合体(包括家庭,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政党等,也包括民族,国家等),在当今世界任何个人以及人的组合体,都要为发展负责。最后,人要为发展负责,这里的责包括道义上、政治上和法律上的责任。我国古代社会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但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人要为发展负责,更重要的是要从法律上为发展负责。因为,既然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而发展又是在法治条件下搞发展,那么,我们除了要从思想上、政治上和道义上为发展负责,也必须通过法律来要求人们为发展负责。中国长期以来合作文化、竞争文化和发展文化相对缺失,这多半与中国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个体小生产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有关。但是,从新中国成立起,尤其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中国的合作文化、竞争文化和发展文化也随之逐渐兴起来了。有位美国学者在《贫国与富国:基于治理理论的解释》的论文中曾经顺便提及“人要为发展负责”[1]。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发掘的思想;我们应当把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须是科学发展和人要为发展负责这三点链接起来,在中国大力培育发展文化,为中国更快更好的发展服务。 2.倡导人要为发展负责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经济发展朝着有利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2]。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仅仅依靠市场力量并不会自发形成。市场主体的“经济人”本性,使其更多的是简单地追求眼前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市场竞争的强制力又迫使每个企业越过正常的比例不断地前进,甚至以垄断、限制竞争或不正当竞争来谋求自己的过度经济,以掠夺性的方式,无节制地实现自身发展,从而破坏生存环境,带来“外部不经济问题”和“公有物悲剧”的情况,危害整体发展、下一代人发展和自身的可普遍、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从党的十三大就开始强调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但到目前为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现状依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的重要原因。资料显示,“进入新世纪,我国投资从2000年的35?5%上升到2008年的43?5%;出口从2000年的20?8%上升到2007年的36?3%;投资与消费结构依然不协调,我国消费率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08年的48?6%;主要工业行业产能过剩,能源消费总量继续加大,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13?8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准煤”[3]。因此,要想真正破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愿意转”以及后续的“怎么转”、“持续转”等难题的关键在于构建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体系,而法律制度作为行为规则的底线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后屏障,也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倡导人要为发展负责、构建人要为发展负责的法制保障,将有利于通过制度体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全局部署落实到个体实践,有利于通过对市场主体的约束制度、责任制度增强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从而带动整个宏观经济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经济法是“人要为发展负责”的主要法律制度形式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应当倡导“人要为发展负责”。那么,是否现有的一切法律都有要人们为发展负责的内容呢?我们认为,传统的私法与公法都没有这个内容。只有经济法、社会法等现代法才有这个内容。大体说来,经济法主要是要人们为经济发展负责的内容,社会法则主要是要人们为社会发展负责的内容。这里我们着重分析经济法是“人要为发展负责”的主要法律制度形式。 1.传统的私法与公法并无要人们为发展负责的内容。对于传统私法,我们以民法为例来说明;对于传统公法,我们以行政法为例来说明。民法和行政法是历来就有的两个法律部门,当然到现代它们都有些新的发展,但就其基本内容来说仍是稳定的。首先,民法主要调整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等)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它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以法律形式反映商品经济关系的。在民法中,人们各自享有并维护自己的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各自对自己的财产利益和人身利益负责,同时民法还禁止他人等侵犯人们的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否则,可通过司法程序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使受侵害者的既有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得到补救或维持原状。因此,这里根本不存在人与人之间如何为发展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民法不过是对人们既有的或存量的财产与人身利益,或者说对人们的生存利益加以确认和保护,在民法的各项制度中没有关于保护人们发展利益的规定。其次,行政法主要调整不是平等主体(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包括外部行政与内部行政的各种主体)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它基本上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到了近现代只是对国家这种干预要有所限制(限权)与控制(控权),以及行政相对人可享有一定的参与权等;但行政法的本质仍是国家有权直接干预经济社会生活,从而有权向社会征收征用一定的费用(这由经济方面的行政法来实现),而国家由此获得费用,由于这种费用主要用于立法、行政和司法,以及用于军队等,所以它本质上是非生产性消耗,是为人们物质活动提供 一种和平环境的代价。近现代以来,国家从社会中征收征用的费用已有部分直接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已超出了国家作为政治国家的范围,而是国家已开始变向一种特定的经济组织或暂可称为经济国家,因而调整其中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已不属于行政法。行政法调整行政管理关系,即使涉及经济,也不过是国家作为政治国家为执行政治职能向社会征收和使用费用的立法,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没有直接进入行政法关注的范围,如果行政法中充实进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那么,行政法就不再是政治的立法而是经济的立法了,行政主体就成了经济主体,行政法将不再是行政法。这就是说,传统的私法与公法均无要人们为发展负责的内容。 2.现代的经济法与社会法开始有要人们为发展负责的内容。经济法、社会法属于现代法,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法,它们大体上从近代社会即从资产阶级创立以社会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才有的,而且目前经济法、社会法它们也还处在初级形态,它们正在随着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传统的私法(如民法)和传统的公法(如行政法)为什么没有要人们为发展负责的内容呢?这是因为这些法产生于以个体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中,那里即使有某些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因个体小生产的局限,只能是小商品经济(如个体商人或个体手工业者等的商品生产与商业活动),而且是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小商品经济。在这种经济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物质上的孤独性,“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发展成了个人孤立的自发的事情。即使有某种超越个人范围要为发展负责,例如在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发展,也往往只用家规,并没有上升为法制。总之,在典型的个体小生产中,人们通常都用自己所有的、往往是自己生产的原料,用自己的劳动资料,用自己或家属的手工劳动制造产品,并主要满足自己及其家属的需要,这里虽然也有发展问题,即这种个体小生产也是为了产出大于投入而获得收益,但他只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同时,由于那时生产的不发达和物质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衡,历史的发展整个说来只是极少数特权者的事,广大群众则不得不为自己获取微薄的生活资料,而且还必须为特权者不断增殖财富,因此,国家也不可能立法对广大群众的发展负责。只有到了近代,出现了许多工人在同一个资本家指挥下生产同一种商品开始,这才产生了所谓生产已经社会化了(生产资料已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生产过程是由许多人协作,产品是许多人共同的产品)而占有仍然是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仍象过去一样是被当做个人的东西来处理)的矛盾。这时,就开始有了人要为发展负责的法律。例如,1802年英国制定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这种资本主义工厂法一开始就考虑了学徒这种雇佣劳动者的发展问题,这时雇主不但要考虑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负责,还因社会化生产而不得不依法考虑其对立面的雇工的发展负责。如果雇工不能发展或者处在萎缩状态,雇主、国家也难以发展。雇主自己不能自觉地去对此负责,国家就要立法迫使他去对此负责。所以,马克思曾经因此评价:资本主义“工厂法的制定,是社会对其生产过程自发形式的第一次有意识、有计划的反作用”[4]。资本主义工厂法以及后来的劳动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雇主、用人单位对雇佣劳动者的发展要负法律责任的法,这正是生产的社会性的必然要求。此外,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公司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资源法、环境法以及各种宏观调控的立法等,这就进一步从更大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面上,要求人们对发展负法律责任,包括对公司的经营者、对市场的竞争者、对消费者的发展负责,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负责,甚至对国际社会的发展负责。总之,社会化生产使人与人之间物质上的孤独性开始向关联性转变,发展不再是个人自发的事情,而是人们相互的事情,只是人们对这种相互的关联性,当下还需要具有拘束力的法律来体现和指引。 3.经济法是要人们为经济发展负责的主导法。从近代资产阶级创立了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以来,全人类都逐渐进入了一种市场竞争的时代,如恩格斯所说:“在资本家和资本家之间,在产业和产业之间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生存问题都决定于天然的或人为的生产条件的优劣。”[5]431达尔文的生存斗争从自然界被加倍疯狂地搬到社会中。尤其在经济生活中,西方较早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家也较早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并通过各种经济立法来缓和人与人之间在竞争中的利益冲突。经济法与传统的私法、公法都不一样,它是调整利润关系、增量利益关系或发展关系的法,但它同时既有现代私法(调整市场主体之间就利润或增量利益的合作创造、竞争实现和消费关系)的内容,又有现代公法(调整国家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利润或增量利益的再分配关系)的内容。这一方面是因为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竞争经济,是关于利润或增量利益的创造、实现与消费,以及如此不断循环的竞争经济;另一方面,利润(也包括利润的转化形式利息、红利、地租等)或增量利益又是人们发展的物质条件,从而又构成发展利益。显然,经济法也就是调整人与人的发展利益关系的法律。否则,人们就会在这种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因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同归于尽。经济法调整发展利益关系,起到了禁止个别发展以整体不发展、不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行为,以及起着努力促进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作用。这样,经济法实际上是人要为发展负责的主要法律制度形式。 三、弘扬体现人要为发展负责的经济法来保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自从我国获得独立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开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我们对于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必然会在全球展开的认识日益深刻;但是,一开始我们对法制有所忽视,后来对于怎样实行法治也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中国数十年来的发展实际上是在缺乏法制或法制并无适当选择的情况下实现的。这使得中国不需要法制或者并不需要对法制有所选择的论点时有所闻。实际上,目前中国已经到了必须科学发展的时候,是需要法制而且需要有选择的法制来保障科学发展的时候。我们认为,我国应当选择体现人要为发展负责的经济法、社会法等现代法制并加以弘扬,用现代法来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那么,经济法怎样才能适应这种选择的需要呢?首先,应当在传统私法强调人的财产权、人身权的基础上,强调人的劳动力权(或称之为劳动能力权)①。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偏离这个核心,人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经济法所设定的特有权利是人的劳动力权。人对自己的劳动能力天然享有权利,它作为一种应然的权利是天赋的,是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以及人类发展到今天每个自然人都天然拥有的权利;但是,经济法发展到今天对人的劳动力权还确认得不够或不太明确。劳动力权虽然在宪法上还鲜有明确规定,但国际文件或一些国内法规对其内涵已有不同程度的揭示。对劳动力权内涵呈现最为详细的当属罗马尼亚大国民会议1982年11月12日通过的第3号法律《关于国营经济单位劳动人民入股参与筹集经济发展基金的法律》,该法律不仅规定了劳动者,还包括国家机关、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 教育与社会文化单位的领导干部,其它工作人员以及军队干部获得所付劳动应给报酬外,还可以拥有劳动力股金并按股金分红的权利[6]。另外,《世界人权宣言》的有关规定、法国的雇员分享制、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职工持股计划(ESOP)、西班牙的孟德拉(Mondragon)雇员所有权制度、丹麦《公司法》中向雇员分配新股的规定,以及德国等欧洲国家的雇员参与制度都涉及该问题。我国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条第五款规定: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 尽管该规定没有明确劳动力权的概念,但已经将劳动者按照劳动贡献享有收益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的一项法定分配原则固定下来,这对于我国在经济法领域实现劳动产权的法权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实,这种权利在个体小生产中早已是现实的权利。个体小生产利用自己的财产,自己投入劳动进行产品生产,在历史上,当劳动产品扣除所用去的维持劳动的费用(包括所投入财产的耗费与劳动力投入的耗费)尚有剩余时,这种剩余自然而然也是属于他的。显然,这种剩余的所有权属于他是因为他投入了劳动,是他运用了属于他的劳动能力的缘故,即它的权源是劳动力权。我们认为,这种劳动力权在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就需要转化为法定权利。一是在社会化生产中人们合作创造出来的剩余应当归属于谁?法律应当按照个体小生产中的情况规定,由合作创造的人们分享;二是在市场竞争中,人们也不能因为参加竞争而损失他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三是在消费领域人们也不能因为最终享用自己所领得的剩余而遭受经营者不正当竞争的侵害。这就是说,国家有义务通过立法要求一切社会化生产组织、市场主体都对保障人们的劳动力权益承担法律责任,即要使一切劳动力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这就是说,剩余作为发展利益,经济法承担起了保障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权益的重任,由于经济法体现了发展的公平正义,它就成了现代法治的核心。至于传统私法强调财产权、人身权这当然也是必须的,但因它没有强调人的劳动力权,就不能保障发展的公平与正义,所以,在“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的正确命题下,我们必须强调人的劳动力权,经济法必须更地好地对劳动力权做出明确的全面的规定。其次,应当在强调国家机关的公权力的基础上,强调国家要承担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的角色,也就是说要通过立法惩罚以损害经济社会发展为代价而求得个体或局部发展的行为,又要通过立法把自己当作国民经济的管理者。由此,国家就成了特殊的劳动力权人,它享有特殊的劳动力权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承担责任。 由于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人们以盈利为目的或者以追求增量利益(资产的增值)为目的,所以它必然会产生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并导致流通、分配的一系列问题。它的经常性的表现是发生经济、金融危机,资源、环境危机,以及两极分化的社会危机等,这是市场经济主体单纯追求利润(也不得不如此,否则就会被竞争所淘汰)的必然后果。恩格斯说:“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有或者没有托拉斯,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终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5]435国家为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就其采取经济法手段而言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包括运用经济手段(利率、汇率等金融手段,预算、税率等财政税收手段,价格手段等)调控国民经济;运用国家掌控的资源、资本等进行配置和投资来调控国民经济;运用国家权力对产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结构调整进行宏观调控,以及对涉外经济进行调控等。 这时国家作为宏观调控法的调控主体有权利,也有义务,并且从国家宏观调控要科学、要有宏观的可持续的效益,对因宏观调控受益或受损的市场主体进行利益平衡,以及与别国的宏观调控进行竞争的意义上要承担责任。二是由国家通过各种经济立法,惩罚市场主体各种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发展)而不惜损害整体的或者可持续的发展利益(包括滥用资源、破坏环境、滥用竞争强势、损害弱势等)的行为,并追究其法律责任。这样,经济法就进一步承担起了要人们为发展负责的重任,而且国家自身也像市场主体一样涉足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劳动力权人,以宏观的国民经济管理劳动参加增量利益的创造、实现和享用,保障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不仅如此,国家还应当参加国际的关于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经济法的制定,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承担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国际经济法上的责任。我们研究认为,近代以来由资产阶级创造的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它不单纯是市场交易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市场竞争问题。这两点尤其是后一点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但这当中必须要有经济法、社会法等现代法来缓和市场竞争中的冲突。国家应当在立法、司法和行政实务中更加重视经济法治,否则,如果任其自发进行,那么就必然会引发世界大战。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缺乏经济法、社会法(包括国际的经济法、社会法)来调整失衡了的市场竞争,来防范诉诸武力以改变所有权的方式争夺发展权。一国之内和国际范围,当下日益需要以确认和保护劳动力权的经济法(以及向劳动力弱势群体进行倾斜保护的社会法),而对民法、行政法等传统的私法、公法,保护人的财产权、人身权和公权力,这虽然也是需要的,但因这些权力或权利多数与人们对自己能力的消极利用相关(例如先占,通过暴力夺取或依赖资源财产的稀缺性占有他人劳动果实等),它日益不足以解决发展问题,当下人们还比较重视这些法,也许多数与人们的习惯或社会惰性有关;而中国要想和平崛起就更加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因而更加需要经济法、社会法这种现代法制,并通过这种法制要人们为发展负责来加以保障。经济法、社会法才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经济发展论文: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随着中国加入WTO,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机遇,又要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最近,即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人员对此进行了调查了解,形成了调查报告。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四大“瓶颈”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近两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无技术、无资金、无经验,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投入多、产出少、销售难。再者,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益,农村中稍有文化素质,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种植业,而留在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因缺文化、见识窄,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宁可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植物饮料、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农业生产中的恶性循环。 (二)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大发展。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有的乡负债高达千万元,村集体负债上百万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上欠银行贷款,集体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体的凝聚力愈加弱化,农民上交税款更有难度。如此,集体没有经营收入,农民上交款收不起来,欠债本利要归还,集体办事要开支,“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镇、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战略眼光,影响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些镇.村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精力难以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还有的偏重于显性的政绩,乐于做“形象”工程,对“高、大、外”项目的战略性投入思考较少。有的村庄干部精简后人数减少,但工作量大,待遇低,有时因为一些硬性任务等,上面不满意,群众不理解,加上工资发不下来,养老保险无钱解决,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有少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差,工作方法简单,对党在农村的政策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好,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干群关系紧张,矛盾较多。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农民群众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太低,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农村住户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6.66年,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还有17为文盲。青年农民的素质高一些,但仍然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而46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35为文盲和半文盲。这组数字与我市目前的农村从业人员文化教育程度基本相符。具有较低文化素质的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市场意识不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抓住市场竞争强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还有的村庄,镇、村干部千方百计从外地引来外资项目,给农民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服务,但大家就是脑袋不开窍,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项目无法落实。如:近几年田横沿海村养虾户,因气候等环境因素虾一直招病,经济效益很低,很多虾池一度被闲置起来,村干部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决定帮助养虾户改造虾池为海参池,每亩投入6000—7000元,收入成倍的增加。但是,许多农民只是观望,缺乏行动。还有的村庄,村委多次动员群众把山岭薄地由种粮改为种茶、种风景树等高效经济植物,但是,很多群众思想不接茬。甚至还有个别村庄,项目引到家门口,但村民只顾眼前小利,忽视长远效益,不出让土地,制造种种借口阻碍项目的落实。总之,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 (一)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当前,我市以耕地为主的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如小麦、玉米、花生等的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价格处于同一水平层次,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优势,对这类农产品主攻方向是把质量搞上去,成本降下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从而挡住或减缓国外同类农产品的进口冲击。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 ,重点把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畜产品、水产品、蔬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打品牌,不断提升生产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在农业条件较好的西北部大沽河沿岸乡镇和中北部乡镇,着重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现代畜牧养殖业;在东部沿海各镇,重点发展花卉园艺、茶叶种植、山海开发和海水养殖。此外,要突出发展专业村经济,逐步形成以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为特征的一方经济隆起带,使专业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二)壮大集体经济,构筑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同志强调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壮大集体经济,这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集体服务功能,增强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的需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强了,才有能力兴办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素质,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大河满,小河平”就是这个道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选好路子,结合当地传统和自然优势,能农则农,能工则工,能商则商。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这种农村集体经济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切忌东施效颦,不切实际盲目立项。 (三)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干部服务经济的本领。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要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行政命令转化为政策引导与协调,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的客观要求。我们各级政府的干部和办事人员,不仅要在理论上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将这一原则落实在从政的行动上。政府要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制定各项政策,只要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就要大开政策绿灯;各级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强化服务观念,努力提高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服务经济的本领。文秘站版权所有 (四)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服务。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加大农村科技教育投资,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此外,各级政府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意识,扎扎实实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务,要为农民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搞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控制科学论文:支出控制科学组织物流论文 论文摘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物流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长期以来,物流一直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大利润源泉,加强物流活动的管理、控制和降低企业各种物流费用,对我国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物流成本的概念以及其核算现状,并提出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概念 1、物流成本的概念。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根据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的规定:“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根据上述概念可将物流成本划分为保管成本、运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保管成本是指花费在保存货物上的费用,既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又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运输成本主要指货运费用,即运输部门的运作和装卸费用。物流管理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物流部门能够合理有效的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它的核算一般是根据行业以及历史情况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保管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计算得出。 2、传统物流成本与现代物流成本的区别。传统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支付的运输费、保管费以及材料的购买费、装卸费等,是物流成本中易于企业核算的一小部分费用。而现代物流成本既包含企业对外的物流费用,还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包括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流通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等,其中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由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一般会分散统计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当中,使得企业难以明确划分和单独核算这一部分物流成本,如何降低这部分物流费用便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二、物流成本的核算 由于物流成本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性要求企业应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核算。物流成本核算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成本信息,使得企业能够准确把握物流成本大小和它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地位,进而及时发现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企业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利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为企业编制物流预算和预算控制提供所必需的资料。正确地核算物流成本,可以提供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将对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办法,使物流成本的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统一的方法,企业大都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运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企业成本,这造成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使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真正计算过物流成本,尚不了解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多大比重,即便是个别企业计算过,也是由于采用的计算标准不统一,对物流成本中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各自内涵的确认不统一等,造成其核算结果间缺乏可比性。要解决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困惑,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和计算标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有统一的标准规范,计算结果相互可比;另一方面企业应提高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核算制度和方法,加强对内部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监督力度。 三、物流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以成本为手段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按其目的和方法可分为物流成本控制和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最基本的内容。加强物流成本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以及根据物流成本计算的结果制定物流计划,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第一,企业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项目。按照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还应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 第二,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间价格竞争的激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伴随着ECR等新型供应链体制的出现,企业应考虑在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体制下从产品制造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如零件供应商)、运输商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降低物流成本。对于物流企业或是企业的物流部门来说,控制物流成本不仅仅是本企业或其物流部门的事情,而且还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流通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随着折扣店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零售业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物流中心和自动化设施,这些投资可能从短期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企业整个流通过程的长期发展来看,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物流绩效。 第四,通过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责任会计制度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把责任实体控制与物流成本核算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进而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控制科学论文:科学发展观成本控制与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这一科学发展观为基点,界定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义,分析了目前社会成本增大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定;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孙向军,2005)。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变了这一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也适用于社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 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美国会计协会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基本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概念的基础。不管是国家、厂商还是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资源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资源的时候,总试图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当我们选定了某种资源的用途,就放弃了资源用于各种用途的“机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被放弃的收益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严格地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将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对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估计的成本。虽然精确计算机会成本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计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考虑的是每一种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一个国家的经营需要使用许多种资源,那么,从经济分析的观点出发,国家经营的总成本就应该将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就是国家经营的总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如此计算出来的总成本称为国家经营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经济成本等于国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与管理必须在效率的基础上谋求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公平。政府必须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各经济组织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此即社会成本控制。它通过运用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综合考虑经济组织行为对有关各方环境的影响来实施宏观的成本控制,此时成本控制管理战略演进为一个由全体经济组织构成的整体国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性系统。 社会成本增大的原因 社会成本是一国的政府、经济组织及个人发生的一切成本的总和。目前我国社会成本增大也就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政府社会成本过大。其一是政府机构和官员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偏好。原因有二:政府机构规模越大,则可以获得的预算越大(傅光明,2002);政府支出的大小与官员权力大小成正向关系。其二是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其三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损失。其四是政府官员“失节”,即贪污腐败造成的损失。其五是政府效率失常引起的损失。 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其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导致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劳动效率变化不大的状况下,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合格劳动力培训成本急剧上涨,未来人力成本普遍增长。 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里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一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2000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加之自身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而治理环境的成本日益增大。 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的升高。从理论上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但渠道大多不畅通。如商业银行的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股票筹资市场不规范等。科技创新是一国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遍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在于缺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模式。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面对社会成本逐步增长的不利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对策如下: 控制和管理政府社会成本的对策。其整体思路:使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这是经济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相适应,是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符合社会偏好的基本保障;改进政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政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幅度以及该结构基础上的管理规则;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改革的受损者予以补偿;处理好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举措为: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者及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加快组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干部效能的管理与考核;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加快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政府要重视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规模经营。 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的对策。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无效消耗,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各种创新风险的评估,避免风险损失。具体举措有:企业应树立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战略成本委员会,把成本控制应用于价值链管理;企业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掌握好知识资本成本,为此需要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有能够确保激励知识型员工创新型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需推行作业成本法,全面控制成本;公司产品价值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包括采购、制造、销售等服务流程,在此过程中需减少非增值作业流程,实现企业价值和成本配比的最优化。 控制科学论文: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控制论文 内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这一科学发展观为基点,界定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义,分析了目前社会成本增大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定;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孙向军,2005)。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变了这一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也适用于社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 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美国会计协会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基本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概念的基础。不管是国家、厂商还是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资源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资源的时候,总试图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当我们选定了某种资源的用途,就放弃了资源用于各种用途的“机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被放弃的收益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严格地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将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对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估计的成本。虽然精确计算机会成本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计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考虑的是每一种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一个国家的经营需要使用许多种资源,那么,从经济分析的观点出发,国家经营的总成本就应该将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就是国家经营的总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如此计算出来的总成本称为国家经营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经济成本等于国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与管理必须在效率的基础上谋求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公平。政府必须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全面衡量各经济组织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此即社会成本控制。它通过运用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综合考虑经济组织行为对有关各方环境的影响来实施宏观的成本控制,此时成本控制管理战略演进为一个由全体经济组织构成的整体国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性系统。 社会成本增大的原因 社会成本是一国的政府、经济组织及个人发生的一切成本的总和。目前我国社会成本增大也就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政府社会成本过大。其一是政府机构和官员有预算规模最大化的偏好。原因有二:政府机构规模越大,则可以获得的预算越大;政府支出的大小与官员权力大小成正向关系。其二是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其三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损失。其四是政府官员“失节”,即贪污腐败造成的损失。其五是政府效率失常引起的损失。 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其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导致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劳动效率变化不大的状况下,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合格劳动力培训成本急剧上涨,未来人力成本普遍增长。 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里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一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2000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加之自身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而治理环境的成本日益增大。 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的升高。从理论上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但渠道大多不畅通。如商业银行的利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股票筹资市场不规范等。科技创新是一国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遍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在于缺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模式。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面对社会成本逐步增长的不利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对策如下: 控制和管理政府社会成本的对策。其整体思路:使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这是经济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相适应,是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符合社会偏好的基本保障;改进政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政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幅度以及该结构基础上的管理规则;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改革的受损者予以补偿;处理好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举措为: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者及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加快组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干部效能的管理与考核;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加快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政府要重视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规模经营。 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的对策。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无效消耗,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各种创新风险的评估,避免风险损失。具体举措有:企业应树立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战略成本委员会,把成本控制应用于价值链管理;企业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掌握好知识资本成本,为此需要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有能够确保激励知识型员工创新型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需推行作业成本法,全面控制成本;公司产品价值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包括采购、制造、销售等服务流程,在此过程中需减少非增值作业流程,实现企业价值和成本配比的最优化。 控制科学论文:浅谈科学计量在控制能耗中的作用 摘要:如何利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先进的计量仪器来及时有效的控制浪费,降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并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烟草行业的重要职责。以先进的计量工具为依托,建立科学完善的计量体系,利用数据分析,研究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烟草企业;科学计量;能耗控制;节能降耗 一、概述 随着改革重组、强化基础建设,实行规范等一系列活动的展开,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及人力、物力加大技术创新,增加技改投入,实施节能降耗,从落实领导责任、严格考核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加强日常管理、坚持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切实将节能降耗工作落实到位。制丝车间、卷包车间、能源动力车间等生产设备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设备高效、低耗、安全可靠的优越性能。2010年企业生产卷烟计划耗油15.26升/箱,实际使用12.67升/箱,节约用油2.59升/箱。计划耗水0.94吨/箱,实际使用0.69吨/箱,节约用水0.25吨/箱。计划耗电40.3度/箱,实际使用38.56度/箱,节约用电1.74度/箱。全年产量23万箱,这一系数据背后,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企业有效控制能源,降低成本所带来的效益,更体现出了有效的科学计量在企业生产运营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科学计量的意义 在5月20日世界计量日来临之际,如何真正让人们充分认识计量,积极支持计量,科学运用计量,让计量工作更好地为在能源消耗中占大头的企业控制能耗起到关键作用而尤为重要。 计量对于烟草企业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节能降耗是计量工作最终的目的,能够为烟草企业的长期发展创造条件。要根据计量检测数据的分析,探索合理的改进方案,进行技术改造,就能够使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必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谋福祉创建良好的条件。同时,节能降耗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烟草企业更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节能工作摆在事关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节能工作,积极行动起来,担负起节能降耗主力军的重任,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计量工作是国家实行法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在世界各国都是由政府直接进行管理,它对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项节能措施的落实也都离不开计量工作,能源计量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工业生产领域,从原材料采集、运输、物料交接、生产过程控制到成品出厂,都需要通过计量检测数据控制能源的使用。计量工作是企业节能降耗的“标尺”和“眼睛”,只有通过准确的计量检测,企业的能源消耗才能准确地进行统计,对能耗的各种指标的考核才能实现。 缺少科学的计量数据,节能和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计量数据不准或不真实,那些成本、经济效益都不可能真实。没有准确和必要的计量数据,能源审计的能量平衡表无法编制,能源网络图无法绘制,能量平衡测试工作也无法进行,也无法找到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没有可靠的计量检测数据,企业的能源消耗就是一本“糊涂账”,更谈不到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或者对能源计量工作重视不够,想把企业节能工作搞好,就是一句空话。对能源计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使用、不把计量数据作为能源管理节能降耗和成本核算依据的错误观点必须转变。 计量管理工作要融入到企业节能降耗中去。为做好节能降耗工作,要制定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理顺了工作流程,各项管理工作才能规范、顺畅。这些制度包括:用电管理制度、用水管理制度、用油管理制度、统计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和奖惩制度。特别是定额管理制度在节约用能、合理用能、控制能源消耗生产成本的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通过在能源使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安装的能源计量器具,使得各个环节上的能源是否按定额消耗就有了依据。 在进行数据统计过程中,认真核对数据,既要保证数据准确,更要保证每个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有异常及时与计量人员沟通,查找数据异常原因,并及时解决,经过认真核实,为领导提供详实的统计分析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数据是能源统计工作的一把标尺,更是检验工作好坏的第一标准。季度能源分析便是对全年能源管理工作阶段性的审查,通过发现问题来不断修正企业能源运行轨迹以达到控制能源使用之目的,所以此项工作尤为重要。每次我都反复核算,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后,再将本年度综合能耗与去年同期加以对比,计算增减量百分比,并结合产量、设备、环境等因素理性分析上升或下降原因,做到真实、完整、可靠,为企业控制能源使用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先进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自2005年末起至今,我厂陆续安装了27块蒸汽流量计、7块压缩空气流量计、3块柴油质量流量计、1块柴油体积流量计和29块自来水表。基本满足了我厂能源2次计量的要求。有可靠的数据做依据,才能实现对能源消耗的合理控制,才能进行正确的数据分析,及时发现缺陷和漏洞,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严格实施对能源使用消耗的动态检测和控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量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依靠科学的能源计量手段和管理方法,促进节能降耗,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全力打好节能降耗攻坚战,为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控制科学论文:浅议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摘要:2012年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4年1月1日起实施,至2017年,各科学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已经初具规模,部分单位编写“内控手册”、成立内控委员会或内控部门,内控在形式上、制度上不断健全。但内控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走的更远,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实现内控的目标,只建立在制度层面,将制约内控的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标。必须提高技术层面,与制度、政策层面相互补充。内控信息化的建设,就是内控技术层面的体现。文章就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内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壁垒 一、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必要性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是通过先进的网络、软件等技术,把内控流程化、技术化从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供瓤丶际踔С郑把内控作用充分发挥,使内控从制度层面落实到执行层面。 (一)降低运行成本 科学事业单位具有其独立的特性,兼具公益性。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有编制人员、合同制等人员,需要不同口径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多样,有财政拨款、单位自筹、企业联合开发等途径。科学事业单位承担各级课题、基金、平台,拥有大量专利知识产权,科研开发,成果转让。各种课题、基金、科研开发就有周期性、延续性、规模性、保密性。以上复杂的人员结构、多元化资金渠道、复杂的业务工作,没有科学、现代化的内控信息化管理,将在整个科研单位形成管理的瓶颈,不能有利的协助科研团队。有效的内控信息化管理将降低运行成本,为内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减少错误、避免舞弊 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内控的利剑,使内控落实到行动,实现由权控改变为岗位职责控制。更有效的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信息化内控建立,打破了原有内控体系的控制模式,全员参与,最大限度的控制单位业务及其过程,提高管理的信息的集成度、流转速度和透明度,避免不合理的人为控制,使事后适时的内控控制模式向事前、事中、实时控制转变,从而有效提高内控质量,实现内控目标,减少错误,避免舞弊。 (三)提供更加便利及时的管理运行模式 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了时效性,不受人员、地点、时间的限制,尤其是近几年手机APP的开发,为信息化建设实现移动办公,实现实时办公。 二、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环境建设 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环境建设。环境的建设包括政策层面和人员层面。 1. 政策层面。政策层面的支持,是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原动力。科学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企业内控建设的原动力是提高经济效率,减少成本,增加利润。科学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科研经费都是财政拨款,原动力不同于企业,缺少主动性,必须政策层面的要求,才能启动信息化建设,才会有经费进行信息化建设。 2. 人员层面。只有科研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对内控信息化建设得到认可,形成统一的认知,内控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才有效。科学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内控信息化的态度,决定着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度。科研人员对内控信息化的认可、支持才能使内控信息化建设执行顺畅。 只有大环境得到认可,才能推动内控信息化在事业单位的实施。 (二)人员建设 科学事业单位的信息化人员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需要专业的信息化电脑软件技术人员、政策管理方面的人员和科研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机结合。 1. 技术研发、操作人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整个建立运行期间,前期平台的建设需要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运行过程中需要专业的程序操作人员,后期需要专业的维护、更新人员。整个过程对网络技术、办公软件等操作人员的要求很好。 2. 政策管理方面人员。科学事业单位受政策影响,内部控制管理有特定的要求,如:仪器采购等需要进行政府采购,这些政策的管理人员必须与信息化建设运行的技术人员建立好沟通方式,在内控信息化建设运行过程中与政策相结合,设定好内控程序。政策的管理人员同时具有对内控信息化操作人员的监管职能、评价职能,内控信息化运行的有效性通过政策管理人员进行评价。 3. 科研人员。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就是让管理人员更好的服务于科研人员,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数据、技术支持,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参与。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独特性,课题等方面的研发,从立项到实施再到最后的结题和绩效评价都具有学术专业性,没有科研人员投入到内控系统,内控从源头就都是不专业,没有针对性的,起不到内控的作用。 三方面的复合性人才或相关人才具备,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才建立。才能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业务层面对信息化内控进行实施。 (三)技术建设 1. 软件:内控信息化操作软件是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软件的研发除具备通用的管理层面的研发外,还要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特点,对科研经费进行网络管管理,对科研课题成本考核、绩效评价、数据采集提供更加直观、量化的数据支持。 2. 硬件:电子化设备、网络覆盖构架、数据存储等设备的配备、建设是内控软件系统得以应用的硬件设备支持。信息化软件运行是否畅通有利,离不开与之相配备的硬件支持。 适合自身管理运行模式的内控信息化软件和硬件是内控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前期研发,后期需要不断地完善、维护。 环境建设、人员建设、技术建设三个方面构成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基石,三方面相互关联、制约,涉及到科学事业单位的方方面面,合理把控好这些方面,将使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在科学事业单位运行。 三、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对内控信息化建设不重视 1. 对内控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的施行,在各个科学事业单位的进展层次不同,认识程度不同。有的单位停留在规章制度等条例性建设层,有的单位只把内控限制在财务控制方面,没有全面了解内控。内控是领导领军,财务牵头,全员参与。很多科研人员认为内控是与科研无关的事情,殊不知,内控信息化建设好,是提高科研团队效率的有利保障。 2. 对内控信息化建设没有概念 现阶段许多科学事业单位对内控信息化建设没有概念,了解很少。殊不知,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内控更高层面的技术要求,是使内控从制度层面落实到技术层面的具体表现,是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共同发挥作用的集合,两者建设完备才能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 3. 没有认识到内控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科学事业挝恍畔⒒建设成功,将节约大量的人力管理成本。许多流程将通过网络实现,节约时间。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将大量减少人为因素,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信息化的建设,大量的数据通过信息化设备管理,对科学事业单位进行数据的整理、提前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化建设对科学事业单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 (二)缺少专业信息化内控人员 内控信息化建设,人员的需求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科学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有限,特别是科学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还达不到满足,不可能引进专业的或者专职的人员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在现有管理人员中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绝对不是容易的事,这对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当高。 内控本身就是把握单位内部管理漏洞、舞弊等现象的工作,所以内控管理人员,尤其是内控信息化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对内控信息化管理中的不足及时维护,不能形成空设,发挥不了内控信息化的作用。 (三)资金方面、技术层面存在壁垒 1. 资金方面:内控信息化软件研发、硬件建设和日常维护、运行,对资金需求量较高。科学事业单位资金依赖于财政拨款,专门拿出资金进行内控信息化建设而非专业领域的投入,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2. 技术层面: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针对科学事业的单位的内控信息化系统很少。并且科学事业单位每个单位科研立项的角度不同,从原材料采购、仪器的需求、成本的核算、成果的转化、项目的审核都具有其独特性,需要针对每个单位建立独特的适应本单位自身情况的内控信息化管理操作系统。 综上所述,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政策、认知、人员、技术存在很大的不足,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四、对策 (一)提高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认识,充分体现内控信息化优越性 科学事业单位应把内控、内控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时的任务。定期、分批组织各个层面的人员参加专门的内控培训,掌握最新动态和政策,从政策层面提高认知。 组织单位内控相关人员,到其他内控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单位参观、学习、交流。我国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但企业内控信息化起步较早,有的企业内控信息化建设已经出具规模,内控信息化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优越性也充分体现。组织参观交流,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实践性的体验,是内控信息化运用、管理、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是科学事业单位必须进行内控信息化管理的有力证明。 (二)把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提到日程 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人员建设可以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前期聘请专业内控信息化专家入驻,进行专业辅导。运行期间内控信息化人员需要不断参加培训、学习,掌握新技术。设置专职或兼职的信息化管理运行人员,合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与现有管理岗位相融合,设置好职责权限,减少内控信息化人员管理人员舞弊现象。 (三)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对科学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合理开发 1. 依托专业的社会机构 我国现阶段,许多社会机构具备内控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事业单位可以选择这种专业的团队,结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对内控信息化建设进行研发、运行、管理。其优点是更具有专业性,而且符合内控建设的要求,由专业团队对自身不足、内控漏洞进行设置。其缺点资金需求量大,日后维护受开发单位限制。 2. 自主开发 大型的科学事业单位自身拥有专业的信息化部门,具备自主研发内控信息化平台的能力。可以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合理建设内控信息化平台。中、小型科学事业单位可以依托同行业或具备自主研发的科学事业单位共同联手开发内控信息化平台。自主研发前期投入、摸索可能很困难,但单位拥有自主权,后期的维护、运行成本低。自主研发,需要单位自身具有很高的内控意识,敢于发现自身管理漏洞。 3.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对于资金规模、信息化技术有限的科学事业单位可以合理利用单位现有资源。科学事业单位在预算、采购、资金支付、决算、资产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网络体系,财务管理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公务卡结算业务、网上银行等配套软件的合理运行、管理,能满足科学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许多方面。但现有资源比较零散,必须进行专业的整合管理。利用现有资源投入少、见效快,但只是满足当前管理的要求,不能充分体现内控信息化的优越性。 科学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但科学事业单位的内控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控制科学论文:用控制变量法教学,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生发现渐近线,为获取渐近线的方程、探讨渐近线的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反思 2.1科学方法引入教学,使探究落到实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教师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精巧合理的教学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辅助学生自主建构,有利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和知识内化。合理的教学设计,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教学目标的准确分析、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又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敢于超越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控制变量法”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和初步判断,通过软件工具或其他实验器材对猜想的结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与联合作用、独立作用,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抽象数学模型,把握因果关系与问题实质,进行理性论证,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巧妙破解教学难点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套简单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易于理解,容易上手,学生完全可以掌握,有了这样的研究方法,学生就可以针对多变量(因子)的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自己开展研究,而不是停留于听老师讲,看老师做,或者跟着老师做。真正实现不只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学生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操作体验后自主设计实验三,就是方法内化,活学活用的具体体现。 2.2实验与引导有效结合,使探究得以深入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观察的方法,它有利于我们从实验现象中观测不同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得出初步的判断和推论。但是仅停留于现象的认知是片面的,实验难免受制于实验对象的特殊性而不能涵盖全体,实验设计是否覆盖全面,设计是否有针对性,是否安排得当、操作简便,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因为缺乏锻炼尝试和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意愿不足,能力还有欠缺,还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教学问题,恰当地引导实验探究,实验四的探究就是在学生探究无法进一步深入下去的情况下,在教师抽象出双曲线系模型后展开的。在教师的及时引导后,学生借助实验现象自然地发现了渐近线,使教学难点变得水到渠成。 2.3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使素养得以延伸 目前,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 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当前的学校教学中,各学科在自身的教学大纲中都会明确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相互孤立、甚至割裂的现象,学生往往只会在本学科固有的情境中使用一些方法,一旦离开常见的情境,便想不到或者不会用。改变现状的一个现实可行的重要途径,是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丰富知识、方法使用的情境,将科学方法附着于各N可能的学科场景,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渗透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质疑、探究精神,在实践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延伸,形成高尚的科学情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实生活。 控制科学论文:强化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就目前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单位这财务预算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详细分析了现阶段科学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蛭我国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利参考意见。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相应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如果不加强其在财务预算方面的管理力度,就会导致单位出现收支失衡的现象,进而制约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一步强化财务预算的管理和控制,以此实现单位资金的合理配置,进而促使单位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管理观念落后 现阶段,在我国大部分的科学事业单位中,对于财务的预算管理仍然在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而且有些单位还出现了通过人为更改预算金额的现象,这种行为虽然可以让资金预算在表面上满足单位各项事务的处理需要,但是这与单位的实际预算并不匹配。同时,这些单位中的相关领导人员对此现象也表现出了不重视的态度,致使单位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混乱的情况愈演愈烈,例如在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时,工作人员往往不会对预算数据进行详细核实,毫无疑问,这会直接影响到预算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在科学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由于单位领导和预算人员对于财务预算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对项目资金总额进行了夸张虚报,使单位资金不能得以合理利用,从而制约了单位的健康发展[1]。 (二)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规范财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显然目前我国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在这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由于受到传统财务预算管理观念及企业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各部门领导对财务预算管理与单位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未给予充分重视,所以对于专业预算编制人员的培养力度也就明显不足,而一个单位如果缺乏高素质的财务预算工作人人员,就会严重制约其预算编制的质量,进而导致单位资金规划不合理,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限制[2]。 (三)财务预算编制不规范 在科学事业单位中,不能实现对财务预算的科学管理与有效控制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于预算编制的不合理。具体而言,在单位进行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方面相关人员没有遵循国家规定的财务预算编制标准,而是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预算编制,这就使预算编制的内容不规范,增加了单位的预算管理难度。而另一方面则是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内容过于笼统,即对单位各项业务项目所对应的的预算经济指标没有进行明确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企业对项目监督力度。 (四)财务预算管理与实际生产相脱节 目前,在我国多数科学事业单位中,财务预算管理部门仅仅是单位的空架子,并未发挥其真正作用。究其原因,就是企业在制定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单位自身的经营发展状况,所以常常发生与实际生产支出严重不符的现象。除此之外,单位在财务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单位各部门并未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开展各项工作,最终导致实际支出大于预算,使财务预算管理失去提前预算的作用,在科学事业单位中形同虚设[3]。 二、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意识 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有效实现单位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意识。因为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不仅能确保单位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也使单位实现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的有效途径。因此,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应从自身做起,积极改变传统的财务预算管理管理,并通过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使企业每位工作人员都对预算管理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在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不断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以此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 (二)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科学事业单位想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重要前提。首先,科学事业单位应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必要的了解与分析,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单位未来发展的财务预算计划,进而不断丰富财务预算管理内容,使单位每项经营活动都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财务预算的内部控制。即科学事业单位在制定财务预算计划之后,应加强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进而对单位的财务资金实施全面控制,避免预算超支的现象发生,以此确保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单位领导应定期召开会议,虚心听取单位基层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方面的相关意见,这样不仅能够使单位进一步的明确财务管理内容与控制目标,还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5]。 (三)加强单位资金管理控制 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的资金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所以为了保证单位的财务收支始终处于平衡状态,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单位资金的控制制度,对于每项资金往来都做到明确标注,并且明确划分财务人员的具体职责,避免单位发生财务问题时出现责任不清的情况。另外,资金流量预算管理作为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单位领导作出相关决策的可靠依据。同时,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分析资金流量来对单位可能存在财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帮助单位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以此确保单位的健康发展[6]。 (四)实现财务预算管理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 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除了加强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还应重视单位外部的市场发展动态,从而对财务预算工作进行及时调整。具体而言,单位可以通过让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单位签订的合同内容进行初步预算编制,然后再交由财务预算部门进行具体内容的细分和预算工作,以此实现预算编制管理与实际生产活动的有效结合。除此之外,科学事业单位还应成立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监督小组,对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实时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上级部门,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使财务预算在单位的生产活动中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财务预算管理是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单位内部各项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对单位未来的长远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由此可见,科学事业单位应正视现阶段自身在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管理意识及完善管理制度等方法来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最终目的。 控制科学论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控制 【摘要】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涉及到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等主要方面,在各种因素制约与影响下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也存在诸多隐患和问题。研究从存在于土建工程造价工作和管理实际的问题分析入手,研讨了科学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严格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法,提供了强化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等关键时期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等措施,为科学管理和控制土建工程造价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土建工程;工程造价;造价管理;设计;竣工;招标;施工 1、前言 打造土建工程造价系统化平台,构建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是现代土建企业的基本需要,在市场成为土建行业竞争主要目标的今天,打造现代化、科学化的土建工程造价机制,实施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完善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细节成为决定土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以科学和全面作为原则,认清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价值,研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打造科学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平台,从基础上、平台上为土建工程造价的铺开和深化提供可以利用的基础。 2、土建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分析 研究以土建工程的各时期作为维度对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在做好投资决策后,设计阶段对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最大,如果对工程造价影响大的建设阶段不加以控制,而在施工阶段、结算审核阶段来控制,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行为。由于工程监理人员对造价管理,预结算知识和有关规定掌握不够或者不准确,因此会产生对不该签证的项目盲目签证,有的签证由施工单位填写,不认真就签字盖章,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巧立名目,弄虚作假,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及时办理签字手续,结算时搞突击,互相扯皮;有的施工单位对包干工程偷工减料,对非包干工程进行大量的施工现场签证,施工现场的乱签证,扰乱了建筑市场正常秩序。虚报土建工程造价。把定额中已综合考虑并包含在综合单价里的内容单独列项,把费率中包含的内容另外列项计算,利用定额单价的换算抬高项目单价。 3、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3.1设计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前提,积极而稳妥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成熟的新技术,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 3.2招标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招投标阶段工作要以风险防范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三公原则的自觉执行确立参与土建工程招投标的工作原则和管理方法,避免出现政策、经济上的风险,将土建工程造价的隐患消除在初期。要在招投标时期确立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体系,将具体工程、实际项目落实在实体部门和个人,堵塞分包和转包的漏洞,减少土建工程造价可能出现的损失。同时招投标过程中要控制变更的范围、频率,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的规范性,以符合法律、行业规范和企业实际的土建工程招投标工作作为管理造价、控制成本的突破口。 3.3施工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第一,要确定合理的土建工程成本,要以各项目的实施作为维度,建立造价目标和成本目标,进行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重点强化对土建工程合同、施工条件等环节的控制,将与土建工程造价有关的要素综合在成本和造价控制的范围内,实现对实际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控制,有效纠正土建工程造价出现的错误和偏差,达到对土建工程成本的系统性管理。第二,要加强对土建工程人工造价的管理,既要确保人工费在土建工程造价的基本范畴,同时不能可以压低人工费标准,实现对土建工程人工造价的科学管理。第三,要重点控制工程材料数量、单价等关键环节,预防过低的单价造成材料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不足,避免土建工程造出现不必要的缺失和浪费;还要控制工程材料的消耗,要规范材料出库、领取、使用、核销等环节,预防无效率和低效率的工程材料浪费,达到对土建工程造价真正的控制。第三,要加强对土建工程机械费造价的管理,要在机械性能、土建工程需要、施工时机等环节上入手,全面控制土建工程造价,达到对土建工程县城的科学管理。 3.4竣工结算阶段土建工程造价管理 这一阶段的造价要重视管理落实的环节与重点,要重点对土建工程的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本强化管理的过程控制和细节控制,突出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对实际过程和重点环节的真实性,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可靠性,将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建设成为可复查、可预期、可控制的科学体系,有效避免不合理支出计入土建工程造价之中。这一时期要重点对土建决算进行控制,工程造价管理要以编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作为控制前提,以土建工程合同,施工协议,设计图纸为核心,将前期预算定额,实际费用支出,材料计价,图纸变更,设计变更等环节统一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之中,有效核实土建工程实际过程和开支,做到对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细节的突出和强化。要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中结合不合理开支和非正常因素的常态,进行工程量、单价的核实,以竣工结算作为平台,预防重复计费、高价套利、工程量超值等问题的发生,有效对土建工程造价进行把握,控制土建工程造价过高和资金流失,提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效果,扩大土建工程投资的效益和产出。 4、结语 在工程建设涉及面扩大、规模扩张的今天,实施科学而全面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达到准确而真实的土建工程造价工作成为关键性问题。要从社会、经济和产业的高度看待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投入最为准确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扩大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益,使企业通过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获得竞争地位,建立科学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强化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职责和功能,构建具有生命力、活跃力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 控制科学论文:探究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的科学调试与合理安装 摘 要:火电厂热控系统是支持工厂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文章以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为前提,重点分析了调试与安装的几点措施,对今后火电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科学调试;合理安装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就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力需求也不断提升,这也就为火电厂的发展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确保火电厂供电的效率与可靠性便十分重要。由于火电厂自身发电条件较为特殊,在我国发电系统中占据了极为关键的地位,运行与全国电力供应都有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确保火电厂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合理性对于火电厂发电质量而言十分重要。 1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概述 1.1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价值意义 火电厂中的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在设计上体现了人性化的特质,为火电厂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发电机组与配电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均提供了保护。该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质量与火电厂正常运转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所以由此可以奠定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价值意义[1]。 受电力行业发展的影响,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也得到了长效的发展,主要体现于该设备设计保护、自动化控制以及故障检修地位等几方面。所以,这一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可以影响火电厂其他环节的运行质量。 1.2 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技术升级与创新 火电厂中的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区别于控制、警报系统,该系统主要是为了在后台向火电厂中的其他系统提供保护,进而保证火电厂运行的可靠性以及职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基于此,该设备是以控制系统、热工保护系统以及一些安全技术为前提运行的。现如今热控自动化控制设备兼容了智能化的数控技术,能够保证火电厂运行的安全。另外,这一设备也能够有效控制系统故障,将其控制于最容易检修的部位,从而降低安全故障在机组核心设备中的危害。传统热控设备并不能有效控制故障部位,因此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所以,务必要将传统热控设备技术进行升级与改造,以此实现电力生产的安全化。 2 分散控制系统设备的调试和安装 2.1 硬件安装和系统集成技术要求 2.1.1 设备安装与运行环境 因为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体现了高精密性的特点,所以在运行环境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火电厂的环境质量能够对热控自动化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提供保障,同时也是直接影响因素[2]。基于此,进行火电厂热控自动化设备安装时,务必要提前对设备施工与运行环境进行检查。 在实际安装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土建工程结束设备安装进行,这主要是因为热控自动化设备是一种精密仪器设备,对于运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在安装的同时也提出了防尘的要求。所以,进行热控自动化设备安装时,若周围环境中的粉尘比较大或是能见度比较低,那么则要马上开启空调,以免热控自动化设备运行于粉尘超标环境之下,从而造成安全故障。如果安装该设备时,周围环境有粉尘的存在,那么便会损坏设备内部模件,从而出现设备故障。除此之外,该设备不能放置于大型电磁设备附近,由于电磁设备所形成的电磁干扰会对该设备的稳定运行造成影响,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必须要保证电子设备所形成的环境磁场强度低于最小磁场强度值。 2.1.2 接地要求 一般情况下为了提供准确的基准电压参考点,部分火电厂都会使用单独形式的接地设计系统,将其与火电厂主接地网进行连接,如此便可以阻止设备运行时形成过载电流,同时也将电流不能有效传导至地面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决[3]。使得热控自动化设备免受损害。除此之外,单独接地也可以为信号提供有效的屏蔽连接点,如此便能够对外界信号干扰进行避免。所以,使用有效的接地形式可以确保热控自动化设备的安全运行。而针对火电厂内部热控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而言,其本身对于接地的要求极为严格,以前热控自动化设备的相关研究表明,当热控自动化设备处于调试、试运行时期,这时导致的热控系统故障多数原因均是接地不当。 2.2 调试与技术要求 2.2.1 受电启动 针对火电厂内部热控自动化设备调试来说,受电启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技术难度非常高。热控自动化设备受电启动务必要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支持,为了对该设备进行有效的调试,必须要首先进行受电调试。 进行实际的受电启动之前,需要对整个设备安装进行检查,特别是对电缆和盘柜等设备的检查。另外,针对一些细节方面的检查也必须要重视,如测试绝缘电阻、接地电阻以及电源开关位置等工作。若缺乏全面且深入的检查,便会导致热控自动化设备受电时卡件处理器破损,甚至会影响主机运行质量。 分散控制系统受电的过程中,其送电对象为总电源柜。针对回路数量较多的情况,供电电源必须要对其进行反复切换试验,务必要保证试验合格,随后方可对其他机柜进行供电。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当其中的某个部分受电出现错误,便要马上停止供电,直至查明原因之后才能继续供电。 2.2.2 设备维修与防护 分散控制系设备维修与防护工作,主要是对设备进行检查与监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对设备软件进行运用时,必须要备份,即便是极其微小的改动也要记录。若数据库需要进行比较大的修改,那么则要将数据库的有关数据在工程站中进行备份。(2)对设备软件功能进行试验的过程中,不能出现遗漏,必须要全方位检查被试验软件,特别是软件功能以及各级权限的检查。除此之外,也要θ瓤刈远化设备软件管理进行规定,针对一些更新和升级必须要有责任人的授权,并且对其进行备份。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一些未测试的软件,是不能私下下载或是在热控自动化设备中进行使用的。(3)针对热工保护投退环节的维修与防护,务必要将工作票制度作为核心制度,并且严格落实。若要对处于运行状态下的设备进行检修,则需要采用有效的隔离措施,以免设备出现连锁效应。(4)针对热控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质量与效果,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运行环境温度、湿度以及灰尘等。所以,为了保证热控自动化设备的良好运行,首先要控制设备运行环境,以此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提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由此可知,针对热控自动化设备中存在的故障,必须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水平,从而使热控自动化设备始终保持高效的运行状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火电厂内热控自动化设备是维持发电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由此便奠定了设备调试原装的重要性地位,只有确保调试和安装的效率与质量,才能为火电厂有关工作的平稳运行奠定基础。 控制科学论文: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析 摘要 现阶段,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健全的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发挥“制度笼子”的效果。通过分析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得出制衡才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进而提出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使有效的内部控制为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衡;体系建设;执行力 作为组织目标实现的长效保障机制,内部控制不仅一直是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国内外监管部门监控的焦点,因为其在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为更好地发挥科学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促进我国科学事业单位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效能,保证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安全有效,各科学事业单位应深入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抓住内部控制的本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1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涵理解 “内部控制”起源于会计领域,后来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单位。内部控制定义在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有了明确定义。2008年和2010年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先后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结束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政出多门的局面,促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2012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由财政部,这对我国科学事业单位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一步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1-2]。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范围对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进行阐释。 1.1 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2008年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与企业相比,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控制目标、控制范围、控制标准和评价监督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定义也应有所不同。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界定岗位职责、细化业务流程、制定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对本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保证资产使用安全有效完整的过程”。 内部控制定义包含多个要素,其中第一要素是“过程”,即内部控制是持续进行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而不是以文件、制度和程序等表现出来的一成不变的静态系统;第二要素是“由人员来实施”,即内部控制的可信赖性取决于单位各层级管理人员,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单位全体人员能动作用的影响。其原则为重要性、全面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其中,重要性是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重点关注单位重要的经济和业务活动,重点防控经济和业务活动所潜在的重大风险。全面性和重要性是相对的,全面性一方面要求内部控制的覆盖面应广而全,应涵盖单位全部的经济和业务活动,贯穿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3];另一方面,需要单位各层级的全体人员参与;制衡性是内部控制的灵魂和关键,要求单位应当设置合理的内控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必要的分离措施,有效制约和监督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适应性和有效性相辅相成,即内部控制既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又要保障单位内部权力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地运行,从而有效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1.2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围的界定 从客体范围和主体范围2个方面来界定科学事业单位炔靠刂品段А?吞宸段г蛑饕以内部控制实施的具体经济和业务活动为主,而主体范围主要是指内部控制实施单位及人员[4]。 1.2.1 客体范围界定。杨雄胜提出“内部控制研究范畴不只是局限于道德伦理层面,更应该包含着现实法规、组织规范、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等诸多内容”。本文认为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客体范围应定位于单位收支及其相关业务活动,包括一系列内容(法律法规、公共权力、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等),具体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科研管理、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 1.2.2 主体范围界定。对行政事业单位主体的界定,美国审计总署(GAO)认为政府内部控制主体是“组织(Organiz-ation)”;王光远认为政府内部控制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机构或组织);其他相关研究提出“政府内部控制主体是政府工作人员或由其工作人员组成的群体组织”。科学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殊的一种非营利组织,本文认为,其内部控制主体为科学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5-6]。 2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也高度关注其内部控制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专注于相关研究。总体而言,随着科学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科学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不容否认目前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远不如外部控制体系完善。所谓外部控制,是指相对于内部控制而言的一种针对组织及其组织关系实施的一种外部控制行为,属于一种事后控制[7-8]。相比之下,内部控制可以做到事前和事中的控制,但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体上缺乏有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理论研究缺乏实用性 通过对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的检索不难发现,内部控制研究的普遍现象是“COSO崇拜”,很多学者把美国COSO报告奉为权威和经典,甚至把它作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完全忽略了科学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学者们所研究的常常是原则、要素和理论基础等宏大、空洞的论题,很少有涉及结合具体业务事项的控制方法的研究。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对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调研发现,不少单位管理层的关注点主要是控制程序的改进和优化,而作为内部控制体系核心要素的制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制衡才是内部控制的“灵魂”,但是目前不少单位对内控制度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内部控制的“形”而不是“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少工作的程序不断改进,手续越来越复杂但仍然无法堵住舞弊及腐败的陷阱,无法规避重大风险及损失的发生。因此,内部控制研究,特别是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研究,应该嵌入到社会结构中,结合单位自身特点,重点研究内部控制制衡机制的健全与优化,而不应停留在设计研究更加繁琐的审批流程上。只有这样,内部控制研究才能去形式化,才能与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相适应,才能与实际切合,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全面 目前,对内部控制的功效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2个极端:一个是无用论,部分单位管理层认为内部控制是对下不对上,内部控制的措施只是针对下级,还有的单位领导狭隘地认为内部控制等同于财务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问题,没有实质意义;或者在思想上对其有抵触,把内部控制看成一种束缚,导致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严重缺失。另一个极端就是万能论,从目前大量文献对内部控制内涵的阐释来看,内部控制被定义为“万能的制度”,其目标是无所不能的,范围是全覆盖的,人员是全员参与的,内容是无所不包含的,时间跨度是无时不有的,这就使得一部分人误认为内部控制是全能的,只要有内部控制,一切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9]。然而内部控制无论在制定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漏洞,所以说内部控制只能是“合理保证”而不是完全保证,更不是万能的。 2.3 内部控制实施缺乏系统性 从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连续的、系统的,其要求全员参与,业务活动全覆盖。目前,很多单位由于认识不够、配套制度不完善和人员配备不齐全等原因,使得内部控制无法全面系统地实施,导致内部控制效能大大缩水。内部控制是关系到上下、内外、左右各部门的协调和衔接,不是审计部门或财务部门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需要由单位领导组成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单位第一负责人担任组长,下设内部控制部门,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各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根据岗位分工组织实施[10]。 3 改进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3.1 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管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4年1月1日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建立。科学事业单位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进行充分的研究,依据风险引领原则,在财政预算、财政收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公共工程和合同管理六大权力集中领域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形成权力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仅是财务处的工作,也不单是哪个独立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全员投入共同完成;同时管理层应及时把握本单位的发展方向,结合所在领域的大环境,建立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向研究,充分论证并小范围试行后,才可有效推行。其次是制度的制定应细化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必要时可以配套图表和流程图,以方便理解和操作,避免因人员调整更换而带来的工作衔接问题。同时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结合信息网络平台,在满足痕迹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 3.2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氛围,体现了单位全体人员特别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保障了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目前,绝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为科学带头人,相对于内部控制建立实施,他们往往注重科研项目的研发申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单位领导对内控制度的忽略是导致部分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缺失或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因此,有效炔靠刂频氖迪郑首先需要提高领导班子或管理层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提升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以转变“重科技、轻管理”的错误观念,纠正以往把内部控制活动理解为会计工作的错误理念。同时,借助绩效考评机制,强化奖惩力度,加强全体职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使其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是单位科学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不是限制与约束,变被迫执行为主动参与,通过调动全员积极性,形成一种带有“主人翁”精神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在本单位的执行打下坚实基础[11]。 3.3 提高内部控制人员专业素质,建立独立的监察审计部门 内部控制人员素质对其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各事业单位应提高对内部控制人员素质的要求,选派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或通过培训具湎喙刈ㄒ抵识的人从事内部控制工作,避免以不了解政策或不懂相关专业知识为理由而不作为的现象。科学事业单位应改变监察部门负责人由其他行政部门兼任的现状,建议设立独立的监察审计部门,做到内部控制建设与监督评价相互分离,保证监察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单位的管理缺陷,完善内部控制体系[12-13]。 3.4 全面认识内部控制,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科研项目经费持续增长,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为加强对科学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防范财政资金风险,2012年财政部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更好地指导科学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此,各事业单位纷纷按照文件及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积极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甚至花费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资金,聘请外部专业人员协助本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内控制度的制定是前提,但是如何确保内控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是发挥内控制度效能的关键。因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不夸大其作用,更不无视其存在。通过引入奖惩机制保障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使其“落地开花”,才能逐步实现将权力约束在“制度的笼子”里。 4 结语 强调,要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健全的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够起到“制度笼子”的作用。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的特殊的社会组织,科学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规范其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尤为重要。因此,应提高科学事业单位领导和部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落实对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防止内部权力滥用,进而提高科学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为科研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控制科学论文:创伤骨科修复中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治疗原则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未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选择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进行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创伤骨科;伤害控制原则;术中出血量;并发症 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是针对骨科创伤患者临床治疗提出的实用性原则, 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 其目的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术后的生活质量[1, 2]。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通过对患者进行分期手术的治疗模式, 来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 提高救治成功率[3]。本文就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原则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 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未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来本院骨科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7例, 女23例;年龄34~65岁, 平均年龄(47.12±12.19)岁; 其中开放性骨折31例, 闭合性骨折19例;四肢创伤患者27例, 躯干创伤患者23例。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应用伤害控制原则期间来本院骨科进行治疗的5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1例, 女24例;年龄32~67岁, 平均年龄(48.26±11.97)岁;其中开放性骨折37例, 闭合性骨折18例; 四肢创伤患者32例, 躯干创伤患者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根据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进行治疗:①确定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 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 进行多科会诊, 做出初步的诊断, 并根据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手术实施方案。②伤害控制处理:患者发生骨折的8 h内, 进行及时的清创, 并闭合开放性的伤口, 手术过程中,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及伤口的暴露时间, 对骨折部位采取及时的复位固定, 固定方法包括石膏、骨牵引及外固定架等。对有大出血伴休克的患者, 给予有效的止血处理必要时采取栓塞治疗。③其他系统伤害控制处理:制定各阶段手术治疗的具体措施, 在行一期手术治疗时, 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主, 重点处理出血, 维持患者的生命, 对有颅内血肿的患者, 行切开血肿清除术, 对有血气胸的患者, 行胸腔闭式引流, 对脾破裂的患者, 行脾切除术, 对空腔脏器损伤的患者, 行剖腹探查, 寻找出血点并给予止血治疗等。④术后处理:伤害控制处理后的患者进入ICU监护, 继续给予患者复苏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 制定二期手术的治疗方案。⑤二期手术: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 进行二期手术治疗, 对患者进行骨修复, 确定手术过程中要应用的材料, 应用微创技术, 减少二期手术引起创伤的几率,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情况。其中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关节活动不受限, 肌肉恢复良好, 为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 关节活动轻微受限, 就轻度萎缩, 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 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死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 远远高于对照组的8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治疗骨科创伤患者多采用早起完全治疗的原则, 对患者所有的创伤给予确定性的治疗, 但这种治疗方法, 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4-8]。随着伤害控制原则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其临床效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重视。伤害控制原则是指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但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 首先处理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伤害, 然后采取进一步的复苏计划和分期手术治疗来处理患者的其他非致命性的伤害[9-14]。伤害控制原则强调对患者进行分段治疗, 待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后, 再进行其他治疗。有报道指出[15], 伤害控制原则在临床应用中, 可以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提高其治疗效果。 本文中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8.7±1.6)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2±1.5)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原则应用于创伤骨科修复中, 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降低手术中的治疗风险,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控制科学论文: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严重多发创伤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DCO)原则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我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2014年4月~2016年3月接收的92例严重多发创伤病患为研究对象,均遵循DCO原则给予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治疗。结果 一期手术中,病患平均手术时间是(65±19)min,术中出血(199±67)mL,与二期手术间隔平均时间是(8±3.5)d,二期手术平均时间是(138±38)min,术中出血(415±86)mL。两期手术的平均用时及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骨折;多处创伤;伤害控制骨科学;治疗 伤害控制骨科学(DCO)是一种新型骨科的治疗原则,主要针对严重多发性外伤患者。近年来,随着该原则临床应用的推广,受到越来越多学者、患者的关注。本研究选择2014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92例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病患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DCO原则治疗,分析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DCO原则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92例,纳入标准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存在骨盆骨折及(或)长骨干骨折的多发性创伤,国家创伤严重程度测评体系(ISS)[1] 21分;②院内观察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③合并身体各部位的大血管损伤,评估输血可能超过2000 mL;④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代谢严重异常。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提供病历资料及基础资料。男58例,女34例,年龄分布:17~65岁,中位年龄42.21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41例,高处坠落34例,硬物压塌17例。受伤部位:股骨干53处,胫腓骨45处,四肢28处,骨盆22例,脊柱合并脊髓损伤14例。其他系统合并创伤:胸部损伤26例,颅脑损伤25例,腹部损伤19例。ISS平均评分32.7分(22~48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2]平均评分10.2分(3~15分)。 1.2方法 1.2.1确定诊疗方法 病患进入医院后,立即进行复苏等抢救处理,并组织多科医师会诊,对病情作初步诊断,并以病患的创伤部位及严重程度为依据,遵循DCO原则,制定合理、科学的手术方案。 1.2.2伤害控制性处理 在骨折发生的8 h内,对开放性的伤口进行清创、缝合。固定骨折过程中,在有效固定骨折的基础上,尽量缩短组织暴露及手术操作的时间,另外,还需根据骨折位置和骨折类型实施相应的处理方法。如采用石膏法、外固定架法、骨牵引法等。若病患出现盆腔大动脉损伤,持续休克,需使用药物进行血管栓塞防治。 1.2.3其他系统损伤控制性处理 严格遵循DCO原则,确定手术实施期间中心目标,例如,一期手术的中心目标是_保病患生命安全,严格控制出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对合并颅内出血者,术中同时进行大骨瓣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合并血气胸,加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肝脏挫裂伤,需要及时开腹清创,并对肝周实施填塞压迫止血。若为肝脏破裂,可行肝脏切除术;如发现空腔脏器受损出血,迅速找出出血点止血。 1.2.4 DCO术后处理 行伤害控制性手术后,病患送入EICU病室实行24 h密切监护,给予持续性的复苏治疗,根据术后观察结果确定二期手术时间。 1.2.5二期手术中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的应用 二期手术的时间应选择在病患生命体征稳定后,其中心目标是对骨折部位进行确定性骨折固定。固定的材料应根据病患的具体病情选择,常见有普通钢板、交锁髓内钉、LISS钢板、绕内髓内钉、膨胀髓内钉等[3]。二期手术期间,需要尽可能减少创伤,监控术中出血量,预防术中生命体征异常。术后严格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出现异常立即处理。 1.3评价指标 以每期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与手术效果等作为评价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与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期手术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比较 一期手术相比二期手术中,病患的平均手术用时更短,术中出血也更少,二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并发症及远期效果 一期手术后,死亡2例,占2.17%,出现并发症11例,占11.96%,其中5例腹腔脓肿,给予引流冲洗处理后痊愈,6例因外固定架针道浅造成感染,清创消炎后感染好转。二期手术后,随访中未发现远期并发症,骨折痊愈较好,效果理想。 3 讨论 由于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活动频繁,车祸等事件多发,出现高能量损伤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以严重多发性骨科创伤合并其他系统创伤为多见,这部分病患创伤严重,在给予早期骨折固定手术时,有可能造成机体二次伤害,第一次伤害初始创伤之后出现的激烈的应激反映,出现严重的炎性反应综合症;而二次伤害则指大量输血、缺氧、酸中毒、再次手术等[4]。在以上的处理中,病患都可能出现严重的机体反应,甚至引发急性器官衰竭等,造成早期死亡[5]。恰当地选择手术时机,会对病患的后期的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DCO的原则是分阶段治疗多发性外部创伤,早期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挽救病患生命为主,在病情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损伤修复治疗,这对提高存活率,提高疗效具有明确的效果[6]。一般而言,DCO原则治疗要点是简化手术、重症监护室恢复和确定性手术。 控制科学论文: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但目前该类人才存在缺乏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的研究,找准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容和价值,阐述了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视角下培养等大学生能力的定位,并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的核心能力范畴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大力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市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培养高素质人才决定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属于复杂工程,必须结合相应的专业学科特征和大学生的愿景等,并依据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本文主要就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该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概述及价值 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源自于商业领域,是指企业的资源、能力等较强,与其他企业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且具有可持续性。而大学生核心能力应当是以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道德修养等作为基本,然后结合相应专业对战略性资源的创新与获取,从而促使大学生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虽然不同大学生的智力存在差异,但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大学生长期积累的综合性知识能力,因此主要是依靠后天培养,即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的专业和特征,开展合理的培养教育计划。大学生核心能力主要是衡量大学生的整体能力,同时还包含大学生对各种资源的占有能力,确保大学生能够对社会资源、无形资产等进行占领,也是判断学生之间差异的主要依据。高校通过研究法学生核心能力的主要是探索提高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 基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大学生培养定位 不同专业学科对大学生对知识、实践技能等存在较大的不同,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依据自动化控制作为主要内容,包含对控制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将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作为研究基础,同时与工程实践结合,确保自动化控制能够应用与其他学科,在军事领域和民事领域中均得到发展,继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推动其他行业的进步[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今我国已经逐渐实现从粗放型生产转变为集约型生产,因此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需求量与来越大,即高校必须培养出具有高度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等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培养特征和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标准等,作为研究大学生核心能力范畴的重要依据。根据对我国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可知,应当将“研究主导型”人才作为大学生培养定位,确保哦诶样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推动自动化领域的发展。 2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范畴 2.1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内容 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分析可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是永恒的核心能力,即如果大学生没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对相关技能的研究不够熟练,将难以完善自动化领域中的相关工作,如设计工作、研究工作、开发工作等,因此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属于恒定的核心能力[4]。但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时,除了专业知识巩固和实践技能培训外,还需要考虑到符合当前时展的核心能力,即动态核心能力。因此高校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要将恒定核心能力作为基础,增强其动态核心能力。 2.2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分类与认知 依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的培养特征和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生核心能力分为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其中恒定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相对永恒性,即大学生需要依据相关知识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动态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该项能力能够有效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即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3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基准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关系原理,可以将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看做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之间的关系,即任何形式的物质都是在该种状态下对立又统一进行。专业能力作为恒定核心能力,其属于相对静止的能力,但由于专业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其恒定具有相对性[5]。而动态核心能力能够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内涵,提升大学生的竞争价值,但动态核心能力需要以恒定核心能力作为基础进行开展,具有绝对性,但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求标准是判断大学生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的基准,该两种能力目标均是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很定核心竞争力与动态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当恒定核心能力得到提升的情况下,发展动态核心能力才更具有价值,而且很定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后,其动态核心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反之亦然。 3 结束语 根据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需求标准,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核心能力可以分为恒定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两者之间属于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辩证关系,高校应当依据该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确保提高大学生整体水平。 控制科学论文:浅谈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摘 要 科学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内部控制对加强科学事业单位的行为和强化风险管理等起到很好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降低单位的管理风险,决定着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做好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点控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才能推动科研院所的发展。 关键词 科学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现状 措施 近年来,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法律及法规得到了逐步改进与完善,使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向理性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对科研单位也很重视,在科研项目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服务,科研仪器采购等方面涉及的经济活动更加频繁,如何保证单位日常经济活动正常运行,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科研单位对社会的服务效率和效果,需要在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保障科学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内部控制包括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评价与监督等五个互相联系的要素组成。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分为五个目标:保证各项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财务数据信息真实完整、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有效预防舞弊和腐败。 二、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单位及下属部门所有业务和事项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三)制衡行原则。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行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本单位性质、业务范围、经济活动的特点,风险水平相适应,应当与所处内外环境相适应,根据新的变化和要求不断修订和完善、改进措施和调整程序。 三、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控制度不系统 我国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未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体系,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不到位的现象,没有营造好的控制环境、制衡机制弱化,在平时的业务工作中,仍然以财务制度制约各项经济活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没有跟上内部控制的发展理念,不能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控制,没有重视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缺少成文有力度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没有起到作用。 (二)内控意识缺乏 一直以来,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对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单位内控意识淡薄,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或形同虚设,基础管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很大问题隐患,因此,强化内控观念意识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 (三)预算控制薄弱,费用支出缺乏控制 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编制比较粗糙 ,没有细化到具体部门的具体项目,尤其对于各项费用的支出,经常会发生实际业务支出与预算编制不相符的情况。因此单位预算会随着实际业务经常性的变动调整,造成实际发生的支出也并非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缺乏预算的刚性约束。各项费用支出都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标准和控制手段,即便规定了费用的支出标准,却还存在实报实销情形,使标准形同虚设,失去了设置内控标准的意义和内控标准的约束效力。 (四)不重视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单位内部独立客观的检查、监督、评价活动,通过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和提出建议,促进改善单位经济运行的效率效果、实现发展目标。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环节,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而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都存在制度不完整的现象,很多单位没有独立的审计部门,没有实施内部审计程序,使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失去了有力的基础。内部审计的实施是反馈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工作做得好,对组织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等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措施 (一)加强制度约束力 目前大多数科研单位都能够按着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起到一定的约束和监督作用,但要形成一个健全的内控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在各项业务的执行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控制防线。在预算管理、科研经费、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科技成果、科研合同管理等方面必须明确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第二、是进行评价和监督,对重点岗位、各项业务进行经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控制防线。评价和监督应由相对独立的部门来完成,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监督过程中引入奖惩机制,将评价和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公示,增加透明度。第三、是对业务活动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控制防线。在国家政策、管理模式、科研环境发生变化时,对现有的经济活动流程、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风险和漏洞等进行评估,尽可能减少单位经济风险。风险评估要保证权威性、独立性和及时性。 (二)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分析 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工作目标,参照以往会计年度业务收支情况,科学合理的编制未来年度收支计划,有财政拨款的科学事业单位要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合理安排费用支出,预算一旦获批,不得随便改变其用途,一旦更改就失去了预算的意义。因此事业单位不仅要建立预算控制制度,并且要严格按制度执行,项目预算的申报、执行、审核、监督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每个执行阶段都由不同的人来处理,以防出现由专人独断操控项目预算的情况。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有效的规避利害关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预算执行完毕时应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并采取改进措施;杜绝不合理和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三)加强财务管理,重视后续培训 财务部门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环节,财务人员专业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重视财务管理和后续培训,能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与综合业务能力。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财务人员不仅要做好日常经济业务收支等基础财务工作,更要向财务管理、参与单位决策的方向提升。重视财务部门工作,对所有财务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包括专业知识、预算管理、决算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等各个方面。只有提高了财务人员的专业业务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才能保证财务工作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保证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加强审计监督职能 为加强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确保控制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更加规范有效,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力量共同监督。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可以单独或者综合运用监督检查办法,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的有效性,提出内部控制改进意见和建议,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更有效地实现单位预期控制的目标。同时单位也应当接受外部的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五、结语 本文首先论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建立实施内控的原则,接着分析了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完善内控体系的措施。充分表明了内部控制制度是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开展内控体系与制度建设理论的技术研究,建立高水准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单位规范化管理水平,更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从而为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增添一份力量。
幼儿教育论文:民间游戏与幼儿教育论文 计算教学中有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幼儿大多不感兴趣。我认为,很多民间游戏却能够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可以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民间游戏中的很多儿歌都能够证实这一点。如民间游戏“荷花、荷花几时开”中的儿歌:“荷花荷花几时开?”(一月开)“一月不开几时开?”(二月开)“二月不开几时开?”(三月开)“三月不开几时开?”(四月开)“四月不开几时开?”(五月开)“五月不开几时开?”(六月荷花朵朵开)。这首儿歌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不但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又使幼儿懂得月份的排列顺序(数序)和荷花开放的时间,在说说玩玩中,让幼儿又快又好地接受了不少知识。 记忆中的小勺子、小铲子、小水桶、小碗儿、小瓶子、小盖子;印脚印、做馒头、盖房子、建桥梁;挖一挖、埋一埋、捧一捧、堆一堆……玩泥巴、垒长城和小石子的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如在玩泥巴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堆泥巴、铲泥巴、抚摩泥巴等运动能锻炼手的大小肌肉以及细嫩皮肤的触觉,提高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在游戏中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呈现出幼儿的意愿构思,所以这类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对发展幼儿感知觉,提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民间游戏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活动,它给幼儿以快乐,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如在“老鹰捉小鸡”游戏中,扮演鸡妈妈的幼儿体验着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孩子,教会孩子躲闪。当幼儿利用游戏材料做出了成果时,会体验到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如果失败了,幼儿在游戏中也不会有任何负担,不会造成任何损失,可以重玩。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情绪情感永远是真实的,孩子不会假装,也不会装样子,“妈妈”真心爱自己的孩子,“交替”由衷地关心怎样更好地指挥来往的车辆。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更丰富、更深刻,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是有益处的。 “编编编,编花篮,变出一个大花篮。编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鲜花开。”两人并排而立,用相靠的两脚弯曲钩紧对方,相邻的两手臂互挽同伴,边念儿歌边旋转跳,两人一致跟着节奏跳,同伴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幼儿彼此合作,有助于培养幼儿合作的好习惯。还有些民间游戏需要分组进行,并有严格的游戏规则,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中同龄伙伴的不足。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民间游戏在征服孩子的同时,更给予孩子多方位的发展。民间游戏的价值魅力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确是一把“金钥匙”。 幼儿教育论文:试论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视唱教学 教材内容 内心音乐听觉 心理准备 论文摘要:视唱教学是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音乐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视唱能力是学习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技能。针对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偏低,视唱和听觉方面能力薄弱的普遍情况, 视唱,是通过对乐谱符号准确?生动的音响再现,从而建立正确的音乐听觉,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音乐审美取向。它既是建立和积累音乐语言的最基本方式,又是整体音乐表现的最直接体现。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普遍音乐素质偏低,视唱和听觉方面能力薄弱。针对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情况,在音乐视唱教学中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学生专业特色相适应 教材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选择的,教材内容应被学生同化,成为其内在物对她们将来的行为?态度和个性产生影响。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掌握基本音乐理论及音乐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态度。不仅使之“学好”,还要使之“好学”“乐学”,以达到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材内容的选用,除了教材的基础性?系统性之外,更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尤其是趣味性。这与她们的专业特色和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相适应,以人为本,因校制宜,因材施教。 二?注重学生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 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普遍音准?节奏感不强,视唱易走调,视唱速度不稳。除了她们自身的音乐素质之外,是由于还没有在内心建立起正确的音高?音值概念,还没有获得内心音乐听觉对视唱准确性的指导能力。因此视唱时不能判断各种音高和节奏的正确性。在视唱教学中,通过“默唱”与“背唱”的练习,是强化音乐内心听觉的训练手段和有效途径:“默唱”的目的是更有效地寻求内心音乐听觉对视唱过程的支持。唱是用“心”听,听是用“心”唱,要逐渐养成用“心”听,用“心”唱的好习惯。“默唱”练习,首先应跟着钢琴慢唱,通过正确的视唱练习,先建立起正确的音高?音值概念之后,再进行“默唱”练习,这样才能保证内心音乐听觉的正确性;“背唱”可以使各种音高?音值之间的关系在感觉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能够熟练?准确地读谱视唱,其间是和大量的“背唱”练习分不开的。“背唱”练习是短时间内建立正确的音高?音值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注重学生视唱心理准备的指导 视唱曲谱是检验音乐表现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容易紧张?怯场。在视唱曲谱过程中速度不稳,重复较多,视唱不完整。要做到流畅?完整地视唱和表现曲谱,除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之外,音乐心理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视唱曲谱时,首先要看清谱号?调号?拍子等乐谱上标明的记号,再将乐曲的音高?节奏在心里默唱?默读一遍,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其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速度,做好视唱曲谱前的心理准备。在视唱的过程中,要求掌握“眼快口慢”的技巧,也就是说眼睛看谱的速度应比视唱的进行快一些,当唱到这一小节时,眼睛已看到下一小节,为即将到来的曲谱调整好气口?音高?时值等方面的心理准备。因此,在视唱曲谱时,要做到“眼看”“口唱”“耳听”“手划拍”,宁肯慢而通顺,不要快而结巴,这样才能一气呵成,力求完整表现音乐作品。 四?注重学生看谱唱词技能的训练 看谱唱词对于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是实用性很强的基本技能,是一种需要专门进行训练的识谱技能,它要求能将乐谱的音高?节奏准确地与歌词相对应。看谱唱词可通过两个预备环节进行练习:第一个环节是念词读节奏。使用“da”的衬词把节奏读出来,是练习节奏的通常做法。第二个环节是用“la”唱曲调。用“la”音哼唱曲调的目的是使学生摆脱在认识音高关系时对唱名的依赖,为下一步将曲调准确对应歌词做好准备。前两个环节,注重的准确性,而这一环节的练习,应更多地侧重于完整性。因此,应该引导学生不要太在意一些小的失误,而要坚持持续不断地把音乐进行下去。这样才能获得快速读谱唱词的能力。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我们要对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的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视唱教学,才能使她们的音乐视唱能力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幼儿教育论文: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对高等师范专科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专业,如何建设本专业是一个有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专业特性、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结构与设置等方面对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特性;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教育要面向未来”,意味着教育所要造就的是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要成为现实,必须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一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幼教师资的质量。为适应师范教育改革和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自1996年开始,我们对本地区幼儿教育的师资状况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和了解。在广泛搜集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培养方案》。1997年我们向省教委申请开办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1998年开始招生。由于目前国内开设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院校为数不多,缺乏这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整个工作还处于探索和总结经验阶段。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就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同仁。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性 对专业特性的准确认识,是高效、有序地进行专业建设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师范性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即学生既要具备从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师范教育特有的教育专业知识,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学科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融入教育的思想,注重对陶冶年青一代有价值的知识的研究。教育课程的开设在于营造教育研究的氛围,构筑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造就未来的教育家。幼儿教育专业更应体现师范性特点,因为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有特殊的要求,幼儿教师除了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教育素养以外,更应具有如何实现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的知识,这也是能否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条件性知识。因此,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其显著性特征。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专科的层次性 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有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及幼儿师范等多种学历层次。各层次的培养规格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很明显,对专科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上均高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体现在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方面。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其专业要求的特殊性 高等师范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任务,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幼儿教育专业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必须从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二是幼儿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幼儿教育的包班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三是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能承担一门以上艺术课的教学。因此,培养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不能套用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和科学的设计。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国的幼儿教育师资一直是两级培养体系,一是师范大学的本科层次,二是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附设幼师班的中专层次。前者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对从事幼教工作所需要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到幼教第一线开展工作,大多是到中等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后者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时,在幼教工作的技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但在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理论方面却显得极为不足,这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意识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样化、课程模式多元化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化的改革趋势。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除少数来自幼儿师范学校外,绝大多数是各地中等师范学校、职教中心的幼师班和幼儿师范教育应用型自考班的毕业生。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及学生来源的限制,各个中专层次培养机构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础文化课和幼教技能课,而与从事幼教工作相关的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显得不足,大多只开设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和各科教学法等课程,不能使这些“准幼儿教师”们获得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影响他们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教育质量观等理念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从事幼教工作的后劲。这种幼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既不能类同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也不能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看齐。其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要从幼儿园对幼教师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出发,既能弥补中专和本科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又能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符合地方幼儿教育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教育家型”和“技艺型”为一体的专业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技艺型”指既具有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科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城乡幼儿园工作要求和现代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管理工作者。具体规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懂得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践行党和国家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有健美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广博的一般文化素养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而先进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掌握学前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现代教育及幼儿保健、教育、教学和幼儿园管理的一般原理;掌握幼儿教育科研与实践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具备对幼儿教育现实问题进行调查、诊断、咨询和辅导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正确组织游戏、唱歌、弹琴、跳舞、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以及进行各类常识小试验等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按一定比例的有机组合,其组成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构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技艺训练的问题 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理论教学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尤其是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要在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获得教育理念和研究教育的方法,为他们形成教育智慧奠定基础。技艺训练要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2.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问题 幼儿教师是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还要求具有相当丰富的幼儿教育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既包括了解如何在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和保育的知识,也包括个人在选择、适应和改造幼儿园环境方面必备的知识。这些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必须克服高师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传授,忽视实践学习的倾向。切实加强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践训练,以积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缩短职业适应期。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应该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成为一系列从早期就开始的、经常性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时间须大量增加,形式要多种多样。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问题 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容,又要有满足职业需要,体现学生自身发展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况,要依据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整体素质合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和优势领域进行定向指导和因材施教或施训,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也为他们自我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基于以上认识,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由普通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技能教育课和实践教育课四大部分组成。 1.普通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这类课程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学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政治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从知识、修养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既是全面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2. 专业教育课:这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的“职业原则”的要求。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这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教师口语、书写和电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口语和书写是师范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作为达标课程开设。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也有利于以后进行微格教学。通过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念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3.技能教育课:也称为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这类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又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旨在使学尘获得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开设乐理与视唱、乐器、唱歌、舞蹈、绘画和手工等课程。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且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4.实践教育课:这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它包括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各安排一周,共3周;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共6周。教育实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组织,要求加强管理,强化指导,严格考核。社会实践采用多种形式,内容有社会调查、军政训练、咨询服务、勤工助学等,集中时间安排5周,其余安排在节假日开展。通过这些系列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热爱幼教事业。 专业建设问题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在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下,更需要对专业建设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坚实的师资基础。 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领域的辛勤跋涉者和引领者——赵寄石教授 人文家境 专业渐成 南京师范大学赵寄石教授是中国大陆幼儿教育界具有很高学术声望的幼儿教育专家。1921年,赵寄石出生于南京一个牧师家庭,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使她享受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也是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风格和谦逊博爱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后,她被保送进入苏州景海海女子师范,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小学和幼稚园工作。从婴儿院、幼稚园一直教到小学一、二、三年级。正是在这些年间,她与2-8岁的儿童及他们的家长建立了感情,也感受到了与比她大很多的其他教师共事的乐趣。这八年的经历,为她进入学前教育学术领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8年,赵寄石赴美留学,学习幼儿教育。1952年回国,任教于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先后从事幼儿园自然教学法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这个阶段,通过对教育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了解,尤其是通过与基层普通民众的接触,坚定了她教育为大众服务的思想,这也是指导她以后研究和工作的重要信念。 恢复幼教 引领建设 20世纪70末,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百废待举,百业待兴。赵寄石教授在唐淑教授的配合下,负责恢复学前教育专业和带领同事们进行学科建设的工作。从教学和研究队伍的组织,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拟定,一批新的课程的开设及相关教材的编写,专业基础研究的展开,团队研讨活动规范的建立等等,赵寄石教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赵寄石等老一辈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关注理论前沿、注重教育实践这一陈鹤琴先生倡导的学科建设原则又得到了发扬和光大。在赵寄石教授的倡导和带领下,教师们深入幼儿园,开展各科教学法的研究,为进一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寄石教授不断从理论上思考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在培养目标、队伍建设和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在《重新思考学前教育专业》和《90年代高师学前专业面临的挑战》等文章中,赵寄石教授对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专业建设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观点。她指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首先要从学前教育基本概念的变革中引伸出来,要关注学前教育的内涵的变革,如年龄的下延、服务范围的伸展等,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办成培训和科研一体化的机构,拓宽高师学前教育的服务范围,高师的服务和研究对象要扩展到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要研究所有正规和非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 赵寄石教授特别关注教学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在完善基本的学术团队的同时,倡导研究人员出国进修和深入实践,鼓励年轻教师留校任教后首先深入幼儿园进行实践锻炼。赵寄石教授还非常重视研究团队的讨论和研究,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 锐意改革 探寻真知 赵寄石勇于正视幼儿园教育尤其是幼儿园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并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她在幼儿园实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结构主义的理论和陈鹤琴等的课程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教育”的思想,并在幼儿园中实践这种思想。“综合教育”的提出,在当时过于一统化的采用分科课程的背景下,对于当时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来说,这是一种重大的震动。综合教育的实验研究,拉开了我国声势浩大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序幕,对解放学术思想,促进教育观念更新,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多样性和适宜性起到了重大作用,当然也对幼儿教育的成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当然,对综合教育的研究,也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或者是反对的意见。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赵寄石教授很平静地说,我们是在为孩子做事,我们继续为孩子做事。在“综合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她经常深入到班级中,深入到教师和儿童中,践行行动研究法。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幼儿园综合课程的基本结构、综合机制及实践策略。“综合教育”在中国大陆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综合教育”本身,它让很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解读到了这样的理念: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应该一统化,一切适合于幼儿发展的课程都值得去探究。 在城市幼儿园综合课程研究的基础上,赵寄石教授带领一批教师深入农村,开展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并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七五”重点课题“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的研究。赵寄石教授不顾年事已高,经常深入农村,有时跟随孩子们来到村庄和田间,观察农村文化背景中的幼儿园活动,关注农村的幼儿园的课程开发。从80年代末起,她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扬州邗江、南京江宁、常州武进、无锡锡山和宜兴、徐州睢宁等地的农村幼儿园。当时的交通条件还不发达,有些山路还要坐拖拉机进去。赵寄石教授和年轻的同事们一起,克服了各种生活上的困难,全力投入到研究之中。90年代初,课题组出版了《农村学前一年综合教育课程》,发表了近二十篇相关的论文。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在1992年OMEP大阪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在赵寄石教授的带领下,90年代中期,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研究人员又开始了幼儿园领域课程的研究。该研究一方面试图整合过于分散的课程内容,将相关的学科整合为相应的领域,同时确保经验的系统性;另一方面,使重要的学习经验不至于遗漏,使幼儿教育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1996年,出版了中国大陆第一套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及艺术五大领域为组织线索的幼儿园课程方案,并在随后展开了更大范围的实践研究。近年,对幼儿园领域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发展,尤其是更多的关注不同领域之间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刚出版的由赵寄石和唐淑教授领衔主编的《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是对领域课程的一种改进和完善。 在实践研究的同时,赵寄石教授还深入讨论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的理论问题,系统的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实践的经验。在幼儿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结构、幼儿园课程的综合机制、幼儿的智力发展与教育、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发表了很多的学术论文,也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 赵寄石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建设总有一种宏观洞察和高度把握的能力,先后提出用“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生态学的观点”和“持续发展的观点”等理念来研究幼儿教育,并将这些观点运用到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去。赵寄石教授在《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幼教科学努力奋斗》、《我国幼教科研的发展与展望》、《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而努力奋斗》等相关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她对于幼儿教育研究的见解。如,她在80年代末提出,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原有体系中的概念、变量、陈述、格式等理论基本要素重新进行考察,加以确定、调整、更新、充实;同时,对原有体系的基础理论,即教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的新发展加以探讨并吸收,从而构建基本理论的框架。二是80年代借鉴吸收国外新的理论观点,直接用于指导幼教实践。对这些实践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进行概括,探讨其中的规律,就能建立起技术理论的框架。赵寄石教授的这种理论建设思想,一直是指导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思想。 广泛沟通 积极借鉴 在关注本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同时,赵寄石教授非常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从80年代起,她通过多种方式,广泛接触国外幼儿教育专家。1982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同中国建立幼教合作项目,南京师范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期唯一的与儿童基金会合作的单位,作为该项目的重要负责人之一,赵寄石教授积极推进各项合作工作,在项目计划、实施及成果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还亲自关注资料的翻译工作,并培养年轻教师和学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能力。南京师范大学的工作受到联合国儿基会官员的高度评价,也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进一步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赵寄石教授多次赴国外考察及参加国际幼教学术会议,为中国幼教界参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考察交流的同时,赵寄石教授非常重视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和思考。比如,80年代初,赵寄石教授随学校考察组,访问了墨西哥、美国及英国,回国后,她一方面介绍在国外看到的先进的实践,与此同时,她也比较分析了我们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在赵寄石教授起草的国外考察报告中,都有思考和启示的部分,也正是在不断对外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在对本国现状不断思考和审视的过程中,孕育了她关于学前教育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思想。赵寄石教授深知了解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她自己亲自为本科生开设“外国幼儿教育”这门课程,还编写了讲义及外国幼儿教育文稿,并积极扶持国内的年轻学者编写相关教材。赵寄石教授的“外国幼儿教育”课,资料详实,“说”与“思”并重,任何理论观念最后都落实到我们的教育现实之中。 扩展领域 辛勤拓荒 在当代中国幼儿教育界,赵寄石教授德高望重。她从事幼教工作半个多世纪,把全部的生命与幼教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近十年,赵寄石教授又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她引导年轻的研究人员关注比较教育、教师教育,并努力为年轻教师的申请科研项目提供帮助和服务。她自己又向新的研究领域迈进。她特别关注托儿教育,经常深入托儿所关注一岁半至三岁孩子的活动。她和托儿班的老师一起研究托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研究托儿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她们的研究成果——《托儿综合教育课程》已于90年代出版,并在更大的范围里进行实验研究。赵寄石教授高度关注家庭教育,她对家庭教育的研究,理性中透着浓厚的情意,循循善诱又言之成理。她认为,在学龄前这个关键阶段,成人的不同态度会给孩子以不同的导向,造成以后不同的结果。若能在幼儿阶段因势利导,支持鼓励,放手培养,就会逐渐形成孩子的独立性;若事事包办代替,孩子自感无能,必然导致依赖性。从小养成独立性,一辈子受益,依赖成性,非但难改,而且贻害无穷。她特别强调要珍惜幼儿的自主性,要让幼儿拥有快乐的童年。她的《育儿之道》及《家庭教育小议》等家庭教育手册,深受家长和研究者的喜欢。赵寄石教授在研究幼儿语言教育的基础上,还开始了幼儿英语教育的研究,并受到了很多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当我们看到80多岁赵寄石走进幼儿园、托儿所,当我们看到她在一群蹒跚起步的孩子中间,不时的与孩子们交谈,不时的倾听和观察,我们无不为这个场景感动!我们可以确定,这就是这位老人最重要的生活。正是这个老幼亲和的世界,不断地激发着赵寄石教授的思想和智慧,让她向着一个又一个专业领域前行。 博爱谦逊 扶持后学 赵寄石教授的博爱与谦逊感染了很多人的心灵。她总是为他人着想,谦恭宽容,远离功名。她总是耐心的倾听别人的意见,肯定别人积极的方面。从大学的同事到幼儿园孩子的父母,从城市的幼儿教师到边缘山村的代课教师,都感受到了她的博大的胸怀和博爱的品格,都能在与她的交往中感受到一种关爱、尊重和激励。有些农村甚至边缘山村的幼儿教师突然造访,赵寄石教授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倾听,积极鼓励,有时还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全国各地的幼儿教师只要给赵寄石教授写过信,不管她(他)深处何地,总是能收到赵寄石教授的回信。 我们这些在赵寄石教授身边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得到过她的真切的关心和帮助。赵寄石教授关心身边每一个人,在她眼里,任何人都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所以她对大家没有远近亲疏,对任何人一视同仁,都给予热情的帮助和关心。90年代初,赵寄石教授领导的农村幼儿教育研究课题组的报告被幼儿教育国际大会接受,作为第一作者,赵寄石教授放弃了参加会议的机会,把机会让给年轻教师,并帮助年轻教师准备发言提纲,修改英文稿。有些教师身体不是很好,赵寄石教授总是利用外出的机会,为他们寻找相关的资料、保健品。这类事,在赵寄石教授的生活中的经常发生的。国内其他的师范院校也有很多教师得到了赵寄石教授的热情帮助和关心。可以说,只要在赈灾、救助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赵寄石的善心、爱心。赵寄石教授的为人感染和激励了很多人,她的品格和学术思想将会指导和激励人们为幼儿教育事业的辉煌而不断奋发努力! 幼儿教育论文: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对高等师范专科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专业,如何建设本专业是一个有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专业特性、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结构与设置等方面对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特性;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教育要面向未来”,意味着教育所要造就的是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要成为现实,必须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一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幼教师资的质量。为适应师范教育改革和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自1996年开始,我们对本地区幼儿教育的师资状况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和了解。在广泛搜集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培养方案》。1997年我们向省教委申请开办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1998年开始招生。由于目前国内开设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院校为数不多,缺乏这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整个工作还处于探索和总结经验阶段。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就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同仁。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性 对专业特性的准确认识,是高效、有序地进行专业建设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师范性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即学生既要具备从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师范教育特有的教育专业知识,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学科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融入教育的思想,注重对陶冶年青一代有价值的知识的研究。教育课程的开设在于营造教育研究的氛围,构筑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造就未来的教育家。幼儿教育专业更应体现师范性特点,因为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有特殊的要求,幼儿教师除了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教育素养以外,更应具有如何实现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的知识,这也是能否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条件性知识。因此,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其显著性特征。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专科的层次性 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有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及幼儿师范等多种学历层次。各层次的培养规格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很明显,对专科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上均高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体现在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方面。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其专业要求的特殊性 高等师范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任务,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幼儿教育专业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必须从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二是幼儿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幼儿教育的包班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三是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能承担一门以上艺术课的教学。因此,培养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不能套用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和科学的设计。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国的幼儿教育师资一直是两级培养体系,一是师范大学的本科层次,二是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附设幼师班的中专层次。前者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对从事幼教工作所需要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到幼教第一线开展工作,大多是到中等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后者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时,在幼教工作的技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但在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理论方面却显得极为不足,这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意识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样化、课程模式多元化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化的改革趋势。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除少数来自幼儿师范学校外,绝大多数是各地中等师范学校、职教中心的幼师班和幼儿师范教育应用型自考班的毕业生。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及学生来源的限制,各个中专层次培养机构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础文化课和幼教技能课,而与从事幼教工作相关的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显得不足,大多只开设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和各科教学法等课程,不能使这些“准幼儿教师”们获得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影响他们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教育质量观等理念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从事幼教工作的后劲。这种幼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既不能类同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也不能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看齐。其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要从幼儿园对幼教师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出发,既能弥补中专和本科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又能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符合地方幼儿教育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教育家型”和“技艺型”为一体的专业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技艺型”指既具有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科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城乡幼儿园工作要求和现代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管理工作者。具体规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懂得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践行党和国家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有健美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广博的一般文化素养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而先进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掌握学前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现代教育及幼儿保健、教育、教学和幼儿园管理的一般原理;掌握幼儿教育科研与实践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具备对幼儿教育现实问题进行调查、诊断、咨询和辅导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正确组织游戏、唱歌、弹琴、跳舞、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以及进行各类常识小试验等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按一定比例的有机组合,其组成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构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技艺训练的问题 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理论教学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尤其是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要在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获得教育理念和研究教育的方法,为他们形成教育智慧奠定基础。技艺训练要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2.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问题 幼儿教师是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还要求具有相当丰富的幼儿教育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既包括了解如何在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和保育的知识,也包括个人在选择、适应和改造幼儿园环境方面必备的知识。这些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必须克服高师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传授,忽视实践学习的倾向。切实加强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践训练,以积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缩短职业适应期。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应该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成为一系列从早期就开始的、经常性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时间须大量增加,形式要多种多样。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问题 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容,又要有满足职业需要,体现学生自身发展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况,要依据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整体素质合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和优势领域进行定向指导和因材施教或施训,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也为他们自我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基于以上认识,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由普通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技能教育课和实践教育课四大部分组成。 1.普通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这类课程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学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政治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从知识、修养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既是全面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2. 专业教育课:这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的“职业原则”的要求。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这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教师口语、书写和电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口语和书写是师范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作为达标课程开设。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也有利于以后进行微格教学。通过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念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3.技能教育课:也称为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这类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又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旨在使学尘获得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开设乐理与视唱、乐器、唱歌、舞蹈、绘画和手工等课程。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且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4.实践教育课:这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它包括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各安排一周,共3周;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共6周。教育实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组织,要求加强管理,强化指导,严格考核。社会实践采用多种形式,内容有社会调查、军政训练、咨询服务、勤工助学等,集中时间安排5周,其余安排在节假日开展。通过这些系列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热爱幼教事业。 专业建设问题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在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下,更需要对专业建设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坚实的师资基础。 幼儿教育论文:试论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视唱教学 教材内容 内心音乐听觉 心理准备 论文摘要:视唱教学是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音乐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视唱能力是学习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技能。针对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偏低,视唱和听觉方面能力薄弱的普遍情况, 视唱,是通过对乐谱符号准确?生动的音响再现,从而建立正确的音乐听觉,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音乐审美取向。它既是建立和积累音乐语言的最基本方式,又是整体音乐表现的最直接体现。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普遍音乐素质偏低,视唱和听觉方面能力薄弱。针对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情况,在音乐视唱教学中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学生专业特色相适应 教材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选择的,教材内容应被学生同化,成为其内在物对她们将来的行为?态度和个性产生影响。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掌握基本音乐理论及音乐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态度。不仅使之“学好”,还要使之“好学”“乐学”,以达到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材内容的选用,除了教材的基础性?系统性之外,更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尤其是趣味性。这与她们的专业特色和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视唱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相适应,以人为本,因校制宜,因材施教。 二?注重学生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 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普遍音准?节奏感不强,视唱易走调,视唱速度不稳。除了她们自身的音乐素质之外,是由于还没有在内心建立起正确的音高?音值概念,还没有获得内心音乐听觉对视唱准确性的指导能力。因此视唱时不能判断各种音高和节奏的正确性。在视唱教学中,通过“默唱”与“背唱”的练习,是强化音乐内心听觉的训练手段和有效途径:“默唱”的目的是更有效地寻求内心音乐听觉对视唱过程的支持。唱是用“心”听,听是用“心”唱,要逐渐养成用“心”听,用“心”唱的好习惯。“默唱”练习,首先应跟着钢琴慢唱,通过正确的视唱练习,先建立起正确的音高?音值概念之后,再进行“默唱”练习,这样才能保证内心音乐听觉的正确性;“背唱”可以使各种音高?音值之间的关系在感觉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能够熟练?准确地读谱视唱,其间是和大量的“背唱”练习分不开的。“背唱”练习是短时间内建立正确的音高?音值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注重学生视唱心理准备的指导 视唱曲谱是检验音乐表现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容易紧张?怯场。在视唱曲谱过程中速度不稳,重复较多,视唱不完整。要做到流畅?完整地视唱和表现曲谱,除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之外,音乐心理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视唱曲谱时,首先要看清谱号?调号?拍子等乐谱上标明的记号,再将乐曲的音高?节奏在心里默唱?默读一遍,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其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速度,做好视唱曲谱前的心理准备。在视唱的过程中,要求掌握“眼快口慢”的技巧,也就是说眼睛看谱的速度应比视唱的进行快一些,当唱到这一小节时,眼睛已看到下一小节,为即将到来的曲谱调整好气口?音高?时值等方面的心理准备。因此,在视唱曲谱时,要做到“眼看”“口唱”“耳听”“手划拍”,宁肯慢而通顺,不要快而结巴,这样才能一气呵成,力求完整表现音乐作品。 四?注重学生看谱唱词技能的训练 看谱唱词对于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是实用性很强的基本技能,是一种需要专门进行训练的识谱技能,它要求能将乐谱的音高?节奏准确地与歌词相对应。看谱唱词可通过两个预备环节进行练习:第一个环节是念词读节奏。使用“da”的衬词把节奏读出来,是练习节奏的通常做法。第二个环节是用“la”唱曲调。用“la”音哼唱曲调的目的是使学生摆脱在认识音高关系时对唱名的依赖,为下一步将曲调准确对应歌词做好准备。前两个环节,注重的准确性,而这一环节的练习,应更多地侧重于完整性。因此,应该引导学生不要太在意一些小的失误,而要坚持持续不断地把音乐进行下去。这样才能获得快速读谱唱词的能力。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我们要对职业高中幼儿教育与保健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的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视唱教学,才能使她们的音乐视唱能力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幼儿教育论文:让家长成为幼儿教育的合作者 没有公告 让家长成为幼儿教育的合作者一、家园同向教育应当吸引家长参与教育的全过程 要保持家园同向教育,就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首先,幼儿园应当重视家长参与教育活动,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吸引家长进入教育活动之中。要让他们知道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目标,了解幼儿园教育实施中的各种具体想法,另一方面要主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想法和建议,采纳他们的意见。这样,家长的角色就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也使他们关注的重点从零星、片段转变为对幼儿整体发展的关注。吸引家长参与教育全过程的基本做法有: 1、完善家长会的指导作用 方法一:将拟订的班级计划分发给家长,听取他们对班级计划的建议。然后一起修改、完善。 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班级幼儿现状,分析产生不足的原因,提出每月活动的目的、活动构思以及教师和家长所要担负的教育责任。 家长会后,将经过完善的班级工作具体安排粘贴在孩子的成长记录册上,便于家长在关注自己孩子成长的同时及时配合幼儿园,发挥家长作用。 方法二:先召开部分家长座谈会,与教师一起分析幼儿的发展现状,拟订研究话题。 家长会以探讨家园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主,共同寻找可操作的教育方法。 2、拓展家园联系册的教育作用 首先使家园联系册定位在“幼儿发展记录册”上,它包含幼儿入园前基本情况介绍;家园日常联系;幼儿个案追踪记录;学期评估;学年评估等几大部分。 其次完善记录内容,一是真实记录孩子在 幼儿园中的细微变化、活动过程,并由描述、判断、理解的语态替代原来的定性描述、定性分析,在记录中不断与家长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转变。二是针对孩子在园和在家中表现的两面性,教师可通过打电话给孩子以教导;或约好在某段时间教师直接上孩子家中“检查”孩子的行为表现;或当家长缺少教育对策时,教师将一些教育资料推荐给家长。 最后以手册作为联系的桥梁,家园相互交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增进家园共识。 3、提高对幼儿园与家长合作意识的认识 幼儿园与家庭同向教育过程中教师、家长、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家长是教育的合作伙伴,是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观察与指导者。 二、丰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的内涵 利用周围资源,发挥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究竟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呢?从操作过程看,除了利用家长提供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之外,还要有效的利用家长的智慧,充实完善教师的认识、思考和知识体系;利用家长各种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消除教师的思维局限;利用家长的多种才能、才艺,丰富教师的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从而丰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的内涵,使家园同向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充实。 1、家长是活动计划的设计者、参与者、总结者 家长从学期初的家长会上就明确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他们与教师一起进行活动构思,提出自己的设想,探讨教育过程中各个主题目标的实施与操作过程并推荐有活动能力、组织能力的家长协同 教师一起开展工作,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2、家长的直接参与使孩子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家长的参与一方面使孩子有了活动的兴奋点,愿意主动的接受活动内容,增加了孩子与父母的接触与沟通,互相可以从中发现、了解对方日常不易接触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孩子为父母的表现而骄傲、自豪,在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主的学、独立的想、大胆的尝试。家长在教师安排的活动中也能够时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现他人的教育长处。 3、教师获得了家长的有效支持 当教师与家长有了密切接触后,彼此之间产生了信任感。特别可贵的是当教师看到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者家长发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时,都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做法和经验。因而,双方的教育目标不断趋于同向,互相协调,成为教育合力。2005年9月20日 幼儿教育论文:如何把握幼儿教育的随机性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既要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又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积极引导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师在系统教育计划之外,随客观环境提供的教育情景对幼儿临时进行组织教育(即随机教育),正是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这一特点的艺术性教育。随机教育所抓住的事例往往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容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 一个好的教育时机,需要有心人去寻找或者创造。一般来说当孩子处于兴奋、激情、求异、殊遇、疑惧、荣辱等状态时,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1.兴奋时机 当某事物或某活动引起孩子的特别关注时,他们会激发出极大的热情,在思想上产生出兴奋点。它有一定的引发条件,具有突发性,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和明显。我们再加以把握,往往可以由孩子的兴奋点激起他们很强的向上的驱动力,或能使某些比较消沉的孩子一时以兴奋为转机,从此改变自己,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教师带小朋友们到操场上进行室外活动,刚要走出教室,发现教室里灯都亮着,于是教师一边随手关灯,一边说:“我们都出去了,教室里的灯还亮着,多浪费啊,我们应该节约用电,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对吗,小朋友,如果以后老师忘了关灯,请你们提醒我好吗?”这一举动、这一番话给孩子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些孩子不仅注意了出教室要随手关灯,在家里也会注意随手关灯。关键是教师要想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首先必须在头脑里牢牢地树立起随机教育的观念。 2.激情时机 孩子的情感极为丰富,他们对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的切身体验和反映是多方面的,其喜、怒、哀、乐是最容易表现出来的。丰富健康的情感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驱动孩子努力进取的必要条件。抓住他们“有感”的时候,正是我们实施教育的时机。一位教师在班上的金鱼缸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小朋友们可高兴了。当天中午美术课时,教师意外发现几个小朋友都在画小金鱼,询问时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们班有这么多小朋友;大家一起很快乐,可是小金鱼独自一人,很可怜的,我们给它画更多的朋友”。孩子的纯真善良很感人,老师缓过神来想,这不正是激发、培养孩子美好情感的大好时机吗?最后老师对小朋友们如实说:“老师被你们的爱心感动了,你们的的心灵真美。小金鱼有了这么多的朋友,一定是很感谢你们的,以后让我们一起来关心小金鱼吧!”“好!”小朋友热烈地响应着。从此孩子们对小金鱼,对小小自然角倾注了更多充满童趣的爱心。只要教师善于运用机会,就会用自己的言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播种下人类真挚、美好的情感。 3.求异时机 孩子的思想活动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一致的,喜欢求新求异,也容易产生逆反倾向。从思想的活跃性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因此,这也是有利教育的时机。如一名托班幼儿吃饭时发现大家吃的炒鸡蛋都是一色的,便问:“老师,我姥姥炒鸡蛋有白的有黄的,幼儿园的鸡蛋为什么都是黄的?”老师笑着说:“幼儿园的鸡蛋太多了,是用打蛋机搅拌均匀的。家里炒鸡蛋时,姥姥年龄大了,打开鸡蛋要用筷子搅拌,不容易搅匀,鸡蛋炒出来的颜色也不匀。可是味道一样香,是吗?”全班幼儿既明白又开心地点头说是。 4.特殊时机 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或特别的经历。他们一旦遇到特殊的境况(也许成人感觉不到有多么特殊),思想上的震动就会相当大。我们在这时要给幼儿特别的关怀和理解,同时利用这种时机,教育孩子正视各种矛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如雨后出现的彩虹;游玩时地上突然发现的一条蚯蚓;由于几天忘记浇水,自然角里不同种类的植物有的即将枯死;走在路上,突然飞来几只蜜蜂;游玩时发现有打架等等。这些没有预料到的事物或现象,都是引导幼儿认识事物、培育良好品质的时机。 5.疑惧时机 孩子在生活中免不了遇到矛盾产生惧怕心理,孩子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却会感到相当的沉重,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有一次,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做饭饭”时,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把盘子给打翻了,桌上的一些东西摔到地上了,盘子也坏了,小朋友们都涌向这边,教室里顿时乱了起来。面对这一场面教师表现的很镇静,先组织并招呼小朋友一起整理好物品,接下来,以游戏的口吻对大家说:刚才主人不小心弄翻了盘子,以后你们做事可要小心一点。今天这么多热心的人帮助了你,明天你可要好好的准备准备请大家来做客,表示感谢啊。”听了老师的这番话,闯了“祸”的小朋友使劲地点点头,紧张害怕的心理消失了,小朋友的情绪也都稳定了。这一随机教育和引导,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了良好品行教育。也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情节。 6.荣辱时机 荣辱也是一种情感的反映,而且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感反映。当孩子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受到表扬、奖励,享受到荣誉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积极因素的情感,一般情况下也会推动他们努力向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这只是小事,而丢掉教育孩子的时机。 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往往在幼儿时期。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教育过程中,在重视幼儿进行有计划的系统教育的同时,不应忽视幼儿品德的随机性教育。变不利因素,协调好社会、家庭与幼儿园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定势,为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努力工作。 幼儿教育论文:浅谈美国卡登幼儿教育及启示 麦·卡登(mae·carden)女士是美国二十世纪杰出的教育家,其创立的卡登教育采用特别的阅读教学法和艺术教育课程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艺术修养。出生于美国夏威夷的卡登,幼年就读于檀香山的公立学校,大学毕业后,来到法国和意大利潜心研究艺术、音乐和文学。经过三年欧洲宏伟艺术和音乐的熏陶,卡登感受到了古典艺术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回到美国后,却发现美国流行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孩子对艺术之美的欣赏能力,于是决心创立一种全新的、能激发孩子潜能的教学方法。 1934年,卡登在纽约创办了第一所卡登(miss carden)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卡登教育法,尤其是以语音学为基础的阅读教学方法为卡登学校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根据卡登教育法,幼儿从幼稚园开始学习母音、子音及发音变化规则,从而使幼儿可以念出每个生字;卡登幼儿教育不只注重阅读,对幼儿品格塑造和艺术修养也十分重视。经过七十五年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全美已有八十多所卡登学校遍布美国的二十三个州,数以万计的幼儿在享受着卡登教育法带来的学习的乐趣。 一、卡登幼儿教育理念 (一)尊重每一个幼儿 卡登的教育哲学就是尊重每一个幼儿,肯定每一个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卡登学校为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和能力提供表现和发展的机会,确保孩子在幸福、鼓励和自由的氛围下和谐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给予每个孩子所有的艺术科目,唤醒他们对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强调教师的职责 卡登女士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品格来影响孩子,而不是仅仅依靠枯燥的说教。因此,教师应该心胸宽广,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和学习,并且尊重孩子的纯真。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在卡登的著作《品质教学,成功学习》一书里写道: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自我学习的能力——一个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应该时刻了解最新的信息并开阔自己的视野,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品味,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所卡登学校的教师都经过严格考核,至少获得大学文凭或者是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接受卡登教育哲学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指导。他们必须定期参加由卡登教育基金会开设的卡登方法训练营,以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教学专业素质。专业的教师培训使得教师对卡登教育方法有充分的理解,保证了卡登学校的独特性和高品质的教育成果。重视艺术和品格教育 (三)重视艺术和品格教育 受欧洲古典艺术的影响,卡登非常重视音乐和艺术对幼儿的影响,卡登幼儿学校的孩子一进入学校就接触大量的文艺作品,借此发展学生的文学和文艺的修养;同时,重视对幼儿品格的培养,认为得当的教育可以使孩子很小的时候养成自信、独立等品质。 “高贵、优雅是每一个卡登学校的教育主旨”,1992年卡登教育基金会派送给卡登学生家长的第一份简报中如是写道。受欧洲古典艺术影响甚深的卡登认为培养优雅的公民是每个学校的目标之一,就像她曾说的:真正的教育,包涵了对良好性格特征的坚持和有价值的公民修养的忠诚,它使学生从正确的角度看待生活并实现个体的真正价值。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见闻广博、有文化素养的个体,享受生活和学习的乐趣。 二、卡登幼儿教育特色 基于卡登对儿童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教学理念,卡登幼儿教育充满了温情和关爱。卡登幼稚园没有政治色彩和种族偏见,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每个幼儿。学校环境优美,温馨而安全。一般来说,卡登幼儿教育包括学前三岁班、学前四岁班和幼儿园,有的卡登学校还招收学前两岁的幼儿。 (一) 课程安排 卡登幼儿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卡登阅读法。卡登认为具备良好阅读素养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很大的优势,那些能专心聆听、清晰表达、准确阅读、成功书写的人具有一种他人无法剥夺的社会交往信心。 卡登幼儿教育的课程非常全面,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基础科目,以萨克拉曼多卡登学校(carden school of sacramento)为例,其幼稚园课程包括:语言艺术学科(包括文学、演说、语言、诗歌、拼写等)、艺术(包括艺术欣赏和幼儿动手绘画)、音乐、数学、科学、体育、法语、计算机、实地旅行考察等。具体来说,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为: 语言艺术学科:在卡登学校,幼儿从三岁开始接触《晚安,月亮》《我是一只老鼠》《窗子下面》等文学作品,以学习词汇、发展想象力和记忆力;学习准确的发音,提高讲话水平;通过《谁喜欢》《爸爸的花园》等语言课程,学习语法和词汇,同时培养独立自信的品格和谦虚的态度;通过学习字母的名称和发音,以及一些字母游戏认识字母,为阅读做好准备;同时,幼儿还会进行诗歌的朗诵,以获得良好的语言韵律感。 进入幼儿园后,幼儿通过字母游戏和口头阅读等方式进一步学习辅音字母的拼写;通过边读边写的训练,进行两个元音字母单词的拼写;同时增加了书写课,学习字母和数字的书写。值得注意的是,卡登幼稚园的读本上没有任何图片,教师要求幼儿在心里将每个字和句子的意思想象出一幅画,并将其描述出来。卡登认为,这种方法不但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且能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艺术:卡登学校十分重视艺术培养,认为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人思想充实、举止优雅,充分领略生活的美好。幼儿从三岁开始接触一些艺术大师比如拉斐尔、莫内、罗丹等的作品,幼儿园的走廊、墙壁上随处可见这些名家作品的复制品、照片、雕塑等,以培养孩子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对艺术的感悟;四岁时,幼儿除了继续欣赏大师的作品外,还要学习泥土雕塑,绘制蜡笔画,油彩画等,培养对色彩的敏感,培养创造力和独立的个性。进入幼儿园后,教师会鼓励幼儿尝试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不断探索,以此来感悟艺术,表达自我。 音乐:幼儿三岁时学习手指游戏、律动以及关于季节的歌曲;进入幼儿园之后,会进行古典音乐赏析、表演艺术、音乐理论的欣赏活动,并学习一些乐器的演奏。 数学:幼儿从三岁开始认识数字,学习有关数字的词汇,从操作各种实物操作中掌握数字的概念;进入幼儿园后,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学习书写0~100的数字。 科学:幼儿三岁时通过《妈妈爱宝宝》、《去动物园》等活动学习宝宝的名字,认识各种动植物、昆虫、鸟类;四岁时,通过《动物宝宝》、《小鸭子的种类》等活动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到幼儿园,幼儿学习天气、水以及热量等方面的知识。 体育:卡登学校非常重视体育活动。学前班幼儿除了学习跑、跳、投掷、抓握等基本动能技能外,还要养成公平比赛和排队等候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发展,幼儿体育锻炼的项目也随之改变,进入幼儿园后,幼儿每天要进行三十分钟的日常体育锻炼,练习手眼的协调性,并注重运动习惯的养成。 计算机:卡登学校在幼儿四岁班上开始应用计算机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巩固拓展课堂学习的内容;鼓励幼儿及早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希望通过鼠标的操作来促进幼儿细微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法语:法语学习也是卡登学校的特色之一。幼儿从三岁开始就进行法语的学习,先是有关颜色、数量的词汇,然后是日常的对话以及简单法语歌曲的学习。 (二)着装统一 卡登学校非常重视礼仪,每个幼儿都穿有学校精心搭配的制服。在萨克拉曼多卡登学校,幼儿的服装以海军制式为主,上身为印有“卡登”标识的水手领长袖运动衫,外加海军v领背心或者套头衫,外套则为带有同样“卡登”标识的白色v领开襟羊毛衣;下身为海军制服裤子或者短裤,女孩还可以搭配白色的裙子。每周的周五可以穿牛仔裤和印有卡登标志的polo恤,但牛仔裤要整洁合身,不能穿松松垮垮或者有破洞的衣服。 萨克拉曼多卡登学校还规定:鞋子应有鞋带或者搭扣,而且不能露出脚趾;袜子应该是白色或者海军蓝色,袜边最好露出鞋子;上体育课要穿专门的运动服,年纪小的孩子可以只更换合适的鞋子。 卡登学校认为,孩子每天穿戴整齐的来到学校会让他们重视学校和学习,遵守学校的纪律,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统一的着装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自然而然的端正自己的行为,尊重自己和他人,举止优雅自信。 (三)家长参与 卡登幼儿教育鼓励和欢迎所有的幼儿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共同培养幼儿谦逊、合作、诚实、尊重他人等良好的品质。不同的卡登学校会根据学校的特色、家长的意见等采取不同的家园合作方式。萨克拉曼多卡登学校设有专门的家长俱乐部来组织各种家园活动,以保证父母与学校有充分的交流与沟通。而弗雷斯诺卡登学校(carden school of fresno)则建立了家长志愿者方案(the parent volunteer program),要求每个学生的家长每学年为学校志愿工作20个小时。工作的内容可以是为学校职能部门提供帮助,或者在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级担当教师助手,甚至合法的捐赠也可以作为志愿工作的一部分。 同时,卡登幼儿学校还会举办亲子夏令营、家庭野餐等活动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使孩子感觉到家长对他们学习的重视。卡登学校相信,家长越多的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来,孩子就越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借鉴之处 卡登幼儿教育在美国取得的成功,有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差异带给我们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幼儿,带给这个世界绚烂多彩。每一个幼儿教育者首先要从内心深处尊重这些差异,接受差异,而不是用固有的标准去衡量幼儿、要求幼儿。在卡登幼儿教育中,孩子的个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卡登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好孩子”,而是培养孩子独立的思维能力;教师不能强迫孩子接受别人的观念,孩子应该得到彰显自己真正想法的机会。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力,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尊重幼儿,才能给幼儿的发展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反之,则会打压幼儿心灵发展的积极性,给其发展留下阴影。 真正的愉悦来自内心的平静,而教育带领幼儿找到那条通往内心平静世界的道路。教育不应该是功利的,幼儿学习的知识技能不应该成为家长之间相互攀比的道具或者用来炫耀的资本。卡登对教育抱有远大的理想,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孩子体会到他们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对人类社会的福祉做出贡献;快乐是帮助别人之后得到的回馈;人生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成就丰功伟业,而是要满足内心的愿望。 卡登幼儿教育是开放而自由的,在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的同时,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使幼儿在保持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的基础上获得充实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素质,发展的文学和文化的内涵,享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就像卡登所说的:生活是快乐的,学习也一样。 幼儿教育论文:朱熹幼儿教育思想探微 摘 要: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事讲学活动五十多年,编著了大量书籍,将宋明理学的理论和儒家的道德规范推行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根据儿童的成长需求和心理状况,以德、律、乐为立足点,倡导“习与智长”的幼儿教育思想。 关键词:蒙学; 德育; “小学”; 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跨时代的哲学家;作为实际教育的推行者,他又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童蒙须知》《小学》《朱子家训》《训子从学帖》《训蒙绝句》这些留给后人的经典中,而他的教育实践也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展开的。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儒家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这在学界已经得到普遍共识。而中国古代的幼儿概念与现代的幼儿概念是有区别的。现代所称的“幼儿教育”是引入西方概念而来,一般指的是儿童成长到3岁以后,进入小学之前所接受的正规机构的教育。我们通常也称之为“学前教育”。 我国古代的幼儿概念则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礼记》:“人生十年曰幼。”朱熹则在《大学章句序》中说道:“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朱熹将人的学习划分为两个阶段,十五岁之前为“小学”阶段,十五岁以后为“大学”阶段。朱熹的“小学”是包含在古人所说的蒙学教育理念之中的。同时,身兼大儒和大教育家双重身份的朱熹,他的幼儿教育理论不但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识字断句教学,更从深层意义上结合了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的教育理论,注重道德体系的建构和行为规范的引导。 首先,德为先。以传统儒家理论为依托,加上宋明理学本身对道德规范的强调,朱熹的幼儿教育理论是以德行教育为前提的。《周易.蒙》中有:“蒙以养正,圣功也”和“君子以果行育德”,这都是对教育中道德情操培养的要求。朱熹继承并发扬了这种优良德育传统,强调幼儿教育时期道德教育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童蒙须知》中说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I格不胜之患也。”可以看出,朱熹强调从幼儿刚开始就对其施行道德教育,以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他还认为“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也就是说,只要幼儿时期打好良好品质的基础,就如同为将来成为圣贤做了一个坯模,日后只要稍稍加以修饰,圣贤之功自成。同时,朱熹还认为应该将道德教育贯穿到具体的细节教育之中,应该“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从而达到幼儿“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的初步知识,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式的培养,使幼儿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是非观,为他们以后穷万物之理,修身、治国、平天下打下良好的道德根基。 其次,律为行。朱熹强调幼儿教育中自律的重要性,认为对行为规范的遵守是根本。他在《童蒙须知》中说:“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朋凡为人子弟,当栖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他特别强调对纲常伦理的遵守,“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闹,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如弟行者,则云某姓某丈。”“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当然,这与宋明理学本身的道德规范是一致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纲常伦理秩序也是相通的。这种从启蒙就开始强调的纪律约束和行为训练,有利于儿童成长为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公民,更有利于其对社会整体价值观的认同。 最后,乐为归。他在《小学》中引用程子的话说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必须喜欢,愿意为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理论是一致的。他主张教育儿童要通过历史故事等,增添学习的趣味性。一定要从兴趣到自觉,最终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境界。他在《小学》中收录了很多先贤和圣人的故事,以此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他说道:“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人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桔,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朱熹的这些理论即使放到现代,也丝毫不嫌过时,与现代的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快乐学习”等理论不谋而合。 一直以来,学界将视线的焦点都放在朱熹理学的功与过上面,对朱熹教育理论的成就关注远远不够。我国当前正处在及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引进西方的幼儿教育理论到推行西方的教育规则和方法,我们对传统文化中幼儿教育的优秀资源发掘却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缺失。朱熹幼儿教育理论中的优秀成果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不管是以德育为立足点,还是强调自律性和快乐学习,都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理念相和谐,甚至在细则上的具体施行要高于我们当下的幼儿教育。我们在摈弃其“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论的同时,要反思其可行性,使其更好的为今天的幼儿教育事业服务。 幼儿教育论文:浅谈“合作学习”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合作学习方式已成为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育教学中要操作娴熟,运用自如,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技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合作学习 运用 分析 改进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我校幼儿教育专业以一线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方向,考虑到幼儿教师工作的合作性,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其在进入幼儿园后,能更好地与同事合作、向同事学习,更快地适应和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和教研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本人在《活动设计与实践》课教学中,一直坚持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中职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愿学、要学、乐学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掌握知识与技能。 一 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我在教育活动设计课和教育实习中,尝试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教学策略,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评价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课程内容;其次,小组开始活动,学生们扮演不同角色,这样,在小组合作中,具有不同能力水平和特长的学生一起学习,每个人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再次,教师要对小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干预,在需要的时候提供辅导和支持;最后,师生对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给予分数,小组成员分数相同,荣辱与共,获得的成绩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在集体教学中曾经睡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变成了乐于思考、勇于表达的积极参与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腼腆女孩也愿意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争持不下时主动请老师指导,自信心和合作能力也有所发展。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某些小组的活动作业其实是个别同学的劳动成果;课堂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总是无所事事充当旁观者,作业模拟时简单了解一下自己的任务,对答上就好;组长往往忙的不亦说乎。这些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为此我组织了高三的全体参与合作学习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和不计名的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她们对合作学习的看法和感受,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 合作学习的效果分析 1.合作学习的益处彰显 小组成员的产生是自由组合而成,小组长的产生由小组成员选举产生,志同道合有利于合作,形成团队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小组讨论有利于拓展思维,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能提高参与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同伴交流,促进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能集思广益,提高学习质量和实践能力。 对于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合作讨论能让自己获得同伴的理解和共鸣,还能在合作的同时学会思考;有利于集中解决问题,提高效率,顺利完成实习;共同备课、共同反思不仅能集思广益,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还能让学生熟悉各类型、各领域集体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尤其是共同评价、共同反思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他人的评价能力和让学生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 2.合作学习的弊端暴露 小组的自由组合有时会出现能力强的同学组合,能力弱的同学组合,达不到活动的高效;有的小组长缺乏领导技巧,讨论有分歧时难以协调;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充分发挥,不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对有些人来说小组活动比独自学习耗费的时间更多等等。 三 合作学习的改进措施 根据学生的意见和我在组织合作学习中的思考认为:成功实施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具备足够的合作技能,能够集体制作合作目标,优化整合资源,进行科学分工,组长能发挥极强的领导力。对于统一评价所产生的矛盾,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责任意识,就必须探索出一种对每位成员都具有激励和制约作用的评价方式,同时不能违背合作学习的本质——小组成员荣辱与共,获得的成绩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对未来的合作学习做以下改进:(1)教师应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全过程,及时干预和支持,对缺乏合作经验的学生,要单独交流,让其明白合作学习的目标。(2)采取科学的方式分组。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合理调配:不同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避免了能力相当的同学各抒己见而达不成决议,而苦恼、低效。(3)明确组长的职责,组长要领导小组制定目标,分工明确,让组员树立团队意识,组长有优化组合组员的权利,有被淘汰的组员,老师要对其进行培训后再申请加入。(4)小组人数应控制在3~4人左右,以往小组人数太多容易出现个别人浑水摸鱼的现象。(5)评价方式改为组长、组员、课代表、老师共同参与的打分制,通过小组汇报任务时的表现、小组活动讨论发言次数、小组采纳其意见多少,在小组共同得分的基础上,上下浮动5~10分左右,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6)呈现目标成果时,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每小组4人,4次活动的主讲不能重复,避免对他人产生依赖。 在对“合作学习”的效果研究和实践后发现,合作学习在提高中职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减少学习焦虑,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及提高学业成绩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 幼儿教育论文:论新教育语境中玩教具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玩教具是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教育语境中,玩教具对于幼儿教育整合提高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创造力、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乃至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教育语境 玩教具 幼儿教育环境 重要性 幼儿教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玩教具是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当前,玩教具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玩教具的有效运用,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新教育语境中,玩教具对于幼儿教育整合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当前必须面对这样一个语境: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幼儿教育的理念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现在的以幼儿为中心、从以往的以“教”为本转变为现在以“学”为本、从以往的幼儿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幼儿主动与自主学习。这几个转变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将以往统一模式下的传统教学,整体转变为从每一个孩子的现有水平、个性差异为基点出发,尊重孩子的差异与个性,进而有效地引导、促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与提高。在这种新教育的语境中,有效运用玩教具,就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创造力、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就可以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乃至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有效利用玩教具,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中,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育就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对于幼儿来说,幼儿期是其一生中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科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心智与创造力大多是“玩”出来的,让幼儿玩玩具能够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玩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幼儿可看、可听、可吹,对于其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功能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玩教具的直观形象以及仿造生活的真实性,则可以激发幼儿的联想活动,活跃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锻炼记忆力、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玩教具可以为幼儿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在幼儿的游戏和学习活动中,玩教具可为其提供具有各种感、知觉刺激的、可操作并且是具体形象的概念框架,可以帮助幼儿动手动脑主动学习。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到,玩具不仅仅是供儿童玩笑的、快乐的,实在是含有科学游戏的性质。玩教具本身所具备的具体形象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玩教具是幼儿学习的适宜性“课本”。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就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配置必要的玩教具,为幼儿游戏、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近年来,“让幼儿主动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游戏、学习内容,营造具体的适宜幼儿兴趣的环境,积极开发、创造玩教具,引导、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有效利用玩教具,可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幼儿存在着天生的内在生命力,幼儿教育就是要激发和促进幼儿的内在潜力。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设计洗碗、做饭等情景活动,将小罐、小碗当工具,让幼儿自己操作,让幼儿有机会去模仿大人。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增强注意力,学会对细节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效利用玩教具,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现代意义上的玩具,不是仅仅作为观赏的对象,还要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为孩子提高动手能力、创造意识提供条件。近年来,新理念指导下的玩教具已经融入了“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意识,玩教具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玩教具的可操作性,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能够激发和维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从玩具使用者“变成”玩具的制作者,就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玩教具。幼儿在自己动手制作玩教具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的举起,培养其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实践是第一性的,要幼儿自己动手,通过制作、思考、再制作的过程中,制作出自己满意的玩教具,就可以让幼儿体验到主动学习、制作的乐趣,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乃至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立足园本研究的实践 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园本研究;实践 一、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 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积极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探索多元的教研方式,促进沙依巴克区幼儿教育发展。 (一)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启动“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 领导重视抓保障,积极召开项目启动会与园长研修班。成立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教育局副局长和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出台了《沙依巴克区关于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通知》,确立了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研究为主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幼儿园发展的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二)开展园本项目,开拓园本教研新途径,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 ①园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在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园本教研”催生了新的教研方式,教研室从教研形式和方法上进行专业引领,分别有展示教学活动、问题提出、分组分片区讨论、运用课件讲座。在教研过程中,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研究与反思相结合、反思与互助相结合,互助与专业引领相结合。 幼儿园从实际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使教研走近了教师,发挥了教师群体的作用,解决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园学习化组织的建设。 ②读书——教师成长的基石。当今正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丰富学识、提高教育技能,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习惯”的氛围在幼儿园逐步形成。在区级开展“读书是这么好的一个件事”演讲比赛和图书展览活动,使幼儿园教师在读书的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③利用网络平台,推动园本教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了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教研室积极组织基地园利用教育部《新思考》网上在线机会,与刘占兰、华爱华等专家对话零距离接触,提出问题请专家解答。将园本项目开展工作阶段总结以及教研员、园长、教师论文、反思等发到《新思考》网上和沙依巴克教研网幼教之窗进行登载,通过网络平台,极大地鼓舞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们开展园本项目的积极性。 ④开展“幼小衔接”活动,为幼儿园和小学搭建相互学习、交流平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园的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校、幼儿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与学校建立手拉手,组织幼儿园园长、教师到小学观摩教师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园大班幼儿观看小学升旗仪式和参观学校,使幼儿园即将毕业的幼儿初步感受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氛围,为幼儿园园长、教师与学校校长、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平台。 ⑤构建幼儿园、园长、教师学习和交流平台。(1)开展“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第一阶段交流会。组织基地园参加自治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第一阶段交流会,教研室教研员和基地园分别进行了交流。组织沙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第一阶段交流会,基地园进行了交流,主要目的是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促进发展。(2)组织有实效的现场会。根据全国教研员研修会精神和内容,积极跟进。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组织现场教研活动,教师们以群体的智慧来面对教学中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园本研修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教研新理念。 ⑥开展园本教研,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在幼教改革的新时期,要求教研员必须坚守改革的核心价值,引导教师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坚持改革的正确导向。通过教育部全国教研员研修会,使教研员明确了园本教研中教研员的角色是定位在与幼儿园的关系之中,教研员必须专业引领、专业支持、专业合作。因此,教研员坚持深入一线,服务一线,定时到基地园参加教研活动,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同时与教师平等对话、共同学习、共同探 、共同提高,学会教研工作的反思,在促进幼儿园园本研究的同时促进自我发展。 (三)立足教育科研,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是教育教研的灵魂,教育科研只有扎肯于教育实践的土地上才能枝繁叶茂。幼儿园根据沙区“十一五”课题指南积极申报,乌鲁木齐市第三幼儿园“新疆维吾尔民俗民风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第四幼儿园“大班主题区域活动”,乌鲁木齐市驻疆空军蓝天幼儿园“园本教研中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保育员素质,提升保育服务质量”、“不同年龄段幼儿区域材料的投放与教师的指导”;乌鲁木齐市园林幼儿园“开展体育户外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乌鲁木齐市电信幼儿园“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的途径方法研究”;乌鲁木齐市石油幼儿园“提高教师素质的方式方法”课题分别进行了立项,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科技局、教育局对立项的重点课题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三幼儿园、乌鲁木齐市第四幼儿园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目前已顺利结题。 二、“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呈现良好态势 一年多的“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逐步在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二是培训方式从理论向实践转变;三是评价方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四是教学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完善五项机制:一是完善领导观念里机制;二是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三是完善评价机制;四是完善管理机制;五是完善教科研机制。 1.基地园园长、教师在具体实施园本项目中,加强了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习,不断深化对园本项目的认识,园领导认真组织,积极支持广大教师研究、实践、交流、创新,使项目工作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 2.基地园在园本项目推进中各具特色,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园本项目中不断地更新观念的变化、管理的变化和幼儿园文化的变化,也是项目研究所追求的根本价值。 3.在项目实施中,涌现出勇于开拓、善于科研的园长和勇于实践善于研究的教师队伍。园长们在项目实施中关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遇到的难题,并适时地给不同的教师以不同的支持和帮助。教师们在园本教研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思想与观点的碰撞中,在主动的研究与探索、实践与创造中获取共同的价值观,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成为研究的主体,并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自觉地投身于研究与教育改革中。 三、对策和建议 推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教育和谐发展。 1.继续加大对“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领导、指导力度,形成全区幼儿园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基地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划、制度、办法等,并认真实施。 2.追求园本教研的价值观,正确处理研究与日常实践的关系:进一步让研究走进常态的教育现场;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日常工作要求。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实现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金革(1967-),女,辽宁海城人,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教研室幼教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心理学中互动教学的研究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其中重要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学;互动教学 一、概述 广义上讲,互动教学是指学校教学中一切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如备课活动互动、讲评课互动、学生作业互动、测验互动等。 狭义上讲,互动教学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其教学的互动性不断发展。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导学互动、概念形成互动、联系实际互动、创新实际互动、逻辑推理互动,最终进行信息汇总、小结。 师生双向互动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双向主动,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的反向主动。因此,教学创新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学互动,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 二、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相、录音、计算机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互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进行建构学生主体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深刻感受,那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教育教学取得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包括会预习、会听课、会做笔记、会复结,还包括善于思考、具备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不仅重视学生智商习惯的培养,还要特别重视学生情商习惯的培养。 四、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效果 既然互动式教学有那么多优点,如何达到最好的效果?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细心思考,精心备课。在课前要细心思考课堂要讲解的内容的组成和安排,悉心准备,不仅对所讲内容应融会贯通,并且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典型案例讨论,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 2.善于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应时刻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当集中讲授时,可以通过巧设疑问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轶闻趣事,以便调动学生情绪,驱散疲劳。另外,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适当运用小品等表演手法,如用滑稽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听你“摆布”,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知识,而又不感到枯燥。 3.灵活运用“反馈”机制。没有反馈就无法把握课堂节奏。而最敏感的反馈点有两个:眼神和表情。讲课时必须实时地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当中获取反馈信息,当发现有异常(无反应、反应过度等)反馈时,应及时调整讲课节奏,使学生从内心与你互动起来,跟着你的思路走,而不走神。 4.教师作用的发挥要科学。教师的关键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及发挥其独立和创造性方面。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多一些归纳,少一些演绎;多一些启发,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教师尤其应鼓励那些学有特色、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踊跃发言,注重培养学生思维上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5.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互动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为此,教师在进行理论钻研的同时,还需走向社会,参与科学研究,参加科研项目。只有这样,在实践中才能充实自我,并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6.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而不依赖它。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目前学校大部分多媒体教室均可上网,对于教学中的关键点,可以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或下载,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 总之,建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即建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需要师生的双向带动和共同创设,其中,决定因素在教师,教师要创设机会、搭建舞台,让学生多活动、多体会、多表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业务技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典模与楷模。教师要用新的教法带动学生学法的改变,从而使课堂走出沉闷,真正生成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游戏与幼儿课程的融合探析 在当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下,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幼儿日后的成长,其中从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看,他们具有活泼性与好奇心,故此,在幼儿教育中实现游戏与课程的相互整合,可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分析,探究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两者融合的好处与融合方法。 一、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1)游戏活动吸引幼儿眼球,提高其学习兴趣。游戏是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实践活动。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我们可根据幼儿的这类特点,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这可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已有知识操作材料来进一步丰富知识经验。(2)游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促进其多方面发展。为了让幼儿的区域活动充满乐趣,教师可为幼儿粘贴各种棋盘,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还可添设迷宫、沙包、跳绳等,这些活动充满了创造与快乐,会让幼儿受益无穷。 二、游戏和幼儿课程融合的好处 游戏符合幼儿发展的特征,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幼儿时期的孩子每天要接受大量新鲜事物,教师如果给幼儿传授间接经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这就要在教学中适当安排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对周围世界的直接经验。游戏可以说是幼儿每天需要的,幼儿擅长想象和模仿,其在虚拟环境中游戏的同时,会学到很多知识。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也是如此,幼儿模仿的东西很多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他们也会加入很多自己创造的东西,因此幼儿享受游戏的同时在学习,也在创新。但是离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像一潭死水,缺乏生命力。在教学中,让幼儿了解大自然发展的特征、规律,幼儿在游戏中就会有根据地进行他们的活动。课程的实施就是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当然,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不过,这种指导不能过于频繁,因为物极必反。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使游戏不仅能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还能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在幼儿园中只研究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课程与游戏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幼儿的活动更加丰富。 三、实现幼儿教育和游戏更好地融合的措施 (1)为课程配置适合的游戏。幼儿教育、游戏两者要互相关联、自然过渡。幼儿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课程内容相符的游戏,在游戏中加强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幼儿的兴趣。(2)安排符合条件的游戏环境。环境作为游戏的空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能很快融入游戏的环境中。同时,适宜的环境也能起到推动作用。如在《冬天来了》中,教师可着冬装来给幼儿制造冬天寒冷的氛围,便于幼儿感受冬天的气候特点。(3)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亲子活动。亲子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使教师对幼儿的情况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同时拉近孩子和家长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亲子活动,能使教师和家长得到良好的沟通,也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充分的了解。(4)采用新颖的游戏方式。若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只用弹唱法教歌,幼儿会感到乏味,如果采用新颖的方式,幼儿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很多。(5)开展丰富的区角活动。幼儿更喜欢自由活动,他们在其中可以自由地交流,相互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幼儿自由发挥、探索的天堂。(6)从游戏本质出发。在游戏与课程的相互融合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符合幼儿学习兴趣以及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游戏。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针对具有情节性、内容性的故事,在引导幼儿听完故事之后进行游戏,并且游戏的内容让幼儿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参观现实生活设施,形成决策游戏资源等。比如,在“图书节”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参观图书馆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阐述,并且在游戏中加以表达,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经验,还能够带给幼儿愉悦与幸福。(7)从幼儿现实出发。毋庸置疑,教学最为主要的目标便是帮助幼儿养成正确且健康的人格,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拥有游戏性态度,并且能够将这一态度感染幼儿,提高幼儿的思想观念与意识。比如,在游戏当中要告诉幼儿,游戏是娱乐的一种,即使失败也不要难过和悲伤,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一样,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游戏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不能有浓厚的竞争性,需要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产生快乐感与归属感。 四、总结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了让幼儿接受更好的教育,幼儿教育游戏与幼儿课程的融合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只有将幼儿课程和游戏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满足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 作者:李慧萍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幼儿园 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有效回应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说:“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因此,教师要练就一身“接抛球”的技巧,利用有效的回应让教师的“教”更有意义,让幼儿的“学”更有价值。 一、尊重赏识,燃起自信火焰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教师要公平地对待幼儿,首先要真正尊重幼儿,在集体教学过程中,耐心倾听幼儿的回答十分重要。幼儿的发展有快有慢,能力有强有弱,积极正面的鼓励能激发幼儿学习和思维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对幼儿的回答及时地做出肯定鼓励的回应。如小班语言活动《想吃苹果的小老鼠》中,教师提问:“谁拿到苹果了,怎么拿的?”幼儿答:“袋鼠拿到了苹果,它是跳起来拿的。”教师回应:“你说得真完整,还学着袋鼠跳呢,我们也一起来学学。”教师的回应肯定了幼儿的回答,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需要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幼儿以观察、思考的信息,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因此,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个温馨的拥抱、一个翘起的大拇指都是对幼儿的回应和肯定,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自信。 二、巧妙衔接,顺势开展活动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知识经验,在集体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提问,幼儿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回答,也会生成不同的问题,这些都体现了幼儿的真实需要,教师应尊重他们,顺应他们的需要。如开展小班语言活动《七彩象》时,教师说:“小白象忙了一天,回到家又累又饿……”幼A:“老师,我给他拿很多好吃的。”教师:“嗯,吃饱了就不饿了,会更开心的。”幼B:“老师,我给他端椅子,请他坐下休息。”……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提出问题,而是让幼儿自发地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当教师顺着幼儿的思路进行活动时,幼儿的表达欲望更强烈,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 三、关注差异,促进幼儿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面对不同性格与发展特点的幼儿,教师的回应方式以及所运用的引导、评价方式也应有所区别。如面对知识经验丰富、思维比较活跃的幼儿,教师可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让其回答,教师在回应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说得很好,如果……就更棒啦!”让幼儿学会带着问题和要求进一步思考,有效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对于胆小、不敢举手主动发言的幼儿,可以选择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在回答正确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如果幼儿没能回答到关键点,教师可以慢慢启发引导,帮助其得出正确答案,也可以请其他幼儿进行补充。对于注意力易分散的幼儿,教师可以用语言、眼神、手势等方式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小朋友在说些什么?”“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入集体讨论的话题中。 四、积极追问,紧扣教育目标 集体教育活动中,有时幼儿的回答不是让人意料不到,就是表述不清,有的甚至偏离话题,面对幼儿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需要在紧扣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利用追问帮助幼儿梳理思路、归纳想法、大胆想象。如当幼儿表述不够清晰时,教师可用追问帮助幼儿明确表意。如看图讲述活动《河马村长》,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画,观察后,幼儿说道:“它们中间有张纸”,教师问:“大家围在一起,中间还有纸和笔,可能在干什么?”幼儿回答:“在开会。”,“看小动物的表情,它们在开什么会?因为什么事开会?”在这样的追问过程中,教师帮助幼儿理清了思路,答案也慢慢浮出水面。当幼儿的回答单一、重复时,通过追问能为幼儿拓宽思路。如教师提问怎么安慰生病的同伴时,第一个幼儿说要送给她冰激凌,紧接着,幼儿纷纷列举出各类好吃的,教师随后追问:“除了送好吃的给朋友,朋友很开心,还能做什么事让朋友感到开心?”当幼儿的回答偏离主题时,通过追问能使幼儿重新找回方向。如社会活动《山坡哪儿去了》中,教师提问:“你们家的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一个幼儿从家旁边的公园说起,接着说道自己的奶奶常在公园里锻炼、妈妈在公园里跳舞等,教师提问:“你奶奶、妈妈都喜欢到公园里去,肯定是因为公园里的景色很美,谁来说说公园里的美丽景色?”这样的追问既保护了说话者的积极性,又引导了谈话的方向。 五、画龙点睛,及时归纳提升 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常常会洋洋洒洒地说很多,但往往词不达意,这时,教师要善于概括总结,帮助幼儿抓住要领,培养表达能力。如教学中班语言课《小兔怕怕》,在讲到小兔荡秋千害怕得大哭时,教师问:“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会用什么办法让她不哭,感到不害怕呢?”幼A:“给她吃青菜萝卜。”师:“给他吃他最喜爱的食物,让他平静下来就不怕了,等有力气了再玩。”幼B:“后面装一块板,就不会摔下来了。”师:“就像小椅子一样,好办法!”幼C:“前面一把椅子,后面一把椅子,左边一把椅子,右边一把椅子。”师:“四周都围住,位子更大更舒服,对吧?”幼D:“把绳子换成钢丝。”师:“这样就更牢固了,好办法!”教学时,教师一方面帮助幼儿将原有的零碎话语进行归纳、提升与拓展,另一方面,教师规范的语言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表达能力的训练。 六、有效评价,培养反思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四部分“教育评价”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回答,善于接纳幼儿的答案,并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指导性评价。如当幼儿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教师可给予提示:“还有其他吗?”“还有其他原因吗?”,或给予一定线索和有效的启发。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应耐心等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度、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给予线索等方法,引导幼儿寻得答案。当幼儿回答错误时,教师可委婉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重新回到正确的思考方向,也可以对错误回答不予回应,让幼儿在随后的环节中自行纠正,训练幼儿的推理和分析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珍视幼儿的疑问,面对疑问,教师可以给予反馈,也可以让疑问在随后的教学中得到验证,鼓励幼儿相互讨论,在质疑、讨论、探索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堂回应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每一次的回应都是随机灵活的,每一次的回应都是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幼儿基础上的教育机智,每一次的回应都是教师不断实践后的提炼。教师应从研读幼儿开始,认同幼儿的声音,理解幼儿的想法,让每个幼儿从教师的回应中有所得,有所获! 作者:肖满运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论文:幼儿教育中故事教学重要性 摘要:近几年,幼儿教育的情况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将故事与幼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幼儿课堂教学,幼儿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学习能力以及年龄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其开展故事教学。本文就故事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故事教学;幼儿教育;重要性;研究 一、前言 在国家不断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社会大众逐渐将目光聚焦到幼儿教育之中,如何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幼儿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故事教学法是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对幼儿进行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不仅能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上,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二、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幼儿还没有对学习形成成熟的认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的故事来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还没能掌握过多的词汇,其对语言的使用能力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比较弱,教师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为幼儿讲解一些语言知识,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幼儿比较熟悉的语言,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的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教师为幼儿讲《小红帽》这个故事时,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用一些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比如讲到小红帽看见大灰狼时,教师可以在语言中透露出一丝害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 三、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幼儿阶段正是语言素养的形成阶段,教师在利用故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提高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使幼儿能完全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还应该将故事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锻炼学生运用语言叙述故事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个故事进行多次讲解,直到学生能将故事的大概内容叙述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请学生将教师讲解的故事转述给其他学生。其次,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遍故事,然后根据故事的情节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第三,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与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故事,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与幼儿进行一些互动,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快进入到故事的世界中去。 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 适合幼儿的故事其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其中有很多故事都非常适合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模仿能力。对幼儿进行故事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使幼儿能将故事的内容叙述出来,同时也能从故事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幼儿模仿的模板。因此,教师在为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控制自己的语调、表情和动作,将一些故事内容通过动作表演出来,为幼儿提供一些表演模板,使幼儿能在表演中充分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教师讲到《丑小鸭》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动作和表情将丑小鸭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比如,教师可以将头向前倾,将两只手臂向后伸,模仿小鸭子的动作,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五、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 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经常会产生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幼儿的想象力特点,并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故事进行改编和续编。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生动活跃。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教师讲解到小女孩在梦中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后,教师就先不再继续讲解下去,而是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故事的结尾。比如,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在被冻死之前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抱回了家。有的幼儿会想象着这个小女孩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只是一个梦而已。 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很多适合幼儿的故事都比较具有教育意义,很多文明礼仪或者思想观念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无法使幼儿充分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幼儿听,使幼儿能从教师讲解的故事中了解到一些生活礼仪,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幼儿在故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讲《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导幼儿思考如果自己是孔融的话,会如何分配盘子中的梨。幼儿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再继续讲解故事的内容,并教育幼儿在生活中应该尽量孝敬自己的父母,懂得谦让。教师讲完这个故事后,可以请幼儿回到家为家人分配水果,从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七、结论 综上所述,故事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故事,这种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提高幼儿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锻炼幼儿对事物的模仿能力,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以及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本文对故事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我国幼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刘万春 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幼儿园
教育科研论文:关于坚持和巩固教育科研的理论先导地位 [论文摘要]目前,教育改革发展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育科研发挥其重要的理论先导作用。为此,要提高认识,把发展教育方式转到依靠教育科研工作上来;加强领导,为教育科研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强化管理,创新教育科研的体制和机制;突出重点,着力提高教育科学的研究质量。 [论文关键词]教育科研 理论先导 教育事业 近年来,尤其在“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科研事业得到了健康发展。“科研兴教”战略得到落实,全省教育科研网络基本形成,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日益活跃,有效促进了行政官员、学校校长和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推进我省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教育改革不断取得成效的一个先导性条件。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迫切要求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理论先导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保驾护航。2011年2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考察时,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树立大局意识,为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二是抓住关键问题,努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三是运用科学方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四是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质量。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讲话精神,结合我省和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积极回应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盼,把精力和热情聚焦在破解制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上来,推动教育科研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提高认识,落实教育科研的理论先导地位 教育科研工作的理论先导地位取决于它的双重性质,即教育性和科学性。从研究对象看,教育科学的任务是解释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归纳和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这是它的教育属性,表明教育科研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学校在思考本地区、本学校的改革发展问题时,要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其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中,努力增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服务能力。从工作性质上看,教育科研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工作,它不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而是为了增进人们的知识,利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规律来解释教育的新现象、新发现、新理论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这是它的科研属性,其成果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先导意义。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以“教育家办学”的总要求,按照教育规律发展教育事业,按照办学规律搞好学校建设,切实把办学方式转移到依靠教育科研工作上来。同时,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也要牢记服务宗旨、遵循科研规律,始终瞄准那些教育改革发展中显现的重大问题、疑难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加强领导。为教育科研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我省教育科研工作普遍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不少学校领导亲自挂帅主持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实践证明,各级领导的支持与推动,是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当然,教育科研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相比很容易被当作“软”任务,也很难与学校领导的政绩、与学校的升学率等“硬”任务挂上钩,所以普遍得不到高度重视。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把教育科研工作摆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议事日程,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一要引导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坚持教育科研为决策服务、为改革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动摇;二要进一步强化省、市(州)两级教育科学领导小组的职能,确保它们在重大事项决策中的核心地位;三要加大投入,加强机构建设,凡有条件的学校都要设立教研所(室),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教育科研工作,进一步完善省、市(州)、县(市、区)、校四级教育科研网络;四要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重点是组建一支以专职教育科研人员为骨干,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五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鼓励科研人员采取在职进修、脱产培训、岗位锻炼等多种方式提高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鼓励教育科研人员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合作开展研究,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承担重大课题,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提升科研素质和水平;五要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的全面普及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六要进一步发挥各级教育学会等群众性学术组织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 三、强化管理,创新教育科研的体制和机制 良好的管理是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保证。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机制创新,把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促进我省教育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此,一要建立多层次教育科研协作机制。提倡地区和学校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协作研究,加强工作交流、联合攻关,实现学校、区域乃至各类教育之间的科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要创新教育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省、市(州)两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规划职能,做好教育科研课题的评审、立项、日常管理、结题、成果鉴定、评奖、推广等工作。逐步建立起重大教育科研项目招标制度,特别是对那些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热点问题,以及教育教学和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要予以优先立项、重点支持。三要建立学术交流的工作机制。凡有条件的部门和学校,应主动组织或承办各种教育科研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专题研讨和学术讲座等,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参与省内外、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成果,提高我省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四要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的表彰奖励制度。继续完善我省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和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制度,规范各地区、各学校、各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种评比奖励制度,积极宣传、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加速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实践转化。五要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评估制度。坚持把教育科研工作列入各市(州)、县(市、区)同级政府的教育督导内容,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科研工作等进行督导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教育工作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 四、突出重点,着力提高教育科学的研究质量 质量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生命,必须常抓不懈,并贯穿于教育科研的每个环节。 一要重视选题工作。当前,我省教育事业面临着发展的紧要关头,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育科研管理和课题规划部门要时刻关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瞄准那些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引导教育科研人员开展学术研究。“十二五”时期,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国家及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改善民生,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落实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为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打下决定性基础。具体说,到2015年,我省教育普及水平要有新提高,促进教育公平要有新突破,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人才培养结构要有新格局,教育体制改革要有新进展。在新目标、新任务之下,有许多新的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只有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工作和重要领域确定研究方向,积极回应国家的迫切需要和群众的普遍关切,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教育科研成果。 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经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构成对具体事物的完整认识过程。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些理论是从哲学层面进行的有关基本原理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阐述、解释教育的现象和过程,探索和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规律,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有些则属于操作层面的应用性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并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策略、建议、方案等,其重点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还有些则是从教育的具体领域与现象开展实证研究,其目的是对教育实践进行的理论总结,并把其感性认识和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和一般理论。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研究,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不仅理论要联系实践,实践也要与理论相结合。既要注重“术”的研究,也要注重“学”的研究;既要学会理论思维,把在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要学会实践思维,把科学理论和普遍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三要重视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学科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和知名度的重要标志。因此,要自觉培养学科意识和学科胸怀,逐步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凝练、队伍汇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规划本地区教育科学的建设与发展。根据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术动态,瞄准国家及我省的重大需求,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思路,凝练学科方向,确定建设内容,落实实施措施。对那些开设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教育学学科的高等学校,更要对教育学学科建设给予人力、物力和政策方面的倾斜,并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源,加强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成为我省教育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四要坚持科学精神与求是学风。科学研究是一个揭示规律、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的艰苦过程,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要自觉提高科学素养,增强问题意识、概念意识和创新意识,纠正那种急功近利、学术不端和行为失范的错误倾向,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保持理论工作应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力争多取得一些原创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繁荣教育科学事业服务。 教育科研论文: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的举措与经验 内容提要: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在政府支持、制度创新、评价机制,师资培训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先进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教育科研;中小学;经验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引领教师参加教育研究,推动“科研兴校”,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呼唤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学校的涌现,中小学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是急需探讨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改革经验,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倡导教师参加科研 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the Movement in Education Science)促使教师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人们也逐渐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美国教育界对教师的职能重新加以确定,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搬运工”,更重要的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1960年-1970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贺拉斯曼——林肯”研究所的勒温 (lewin.k)、米勒(Mier.A)等人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帮助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引导教师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及时获取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改善教学效果。这项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功,发展成为“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再计划……”的教育行动模式,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研究,这种模式迅速在全美中小学流传开来。后来,欧美国家的教育管理者认识到,中小学教师应该在教育学术界的引领下从事研究,教育研究也应该从大学、实验室转移到中小教室和社区中去。 1985年,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制定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希望从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到2061年再次接近地球时,能使美国科技教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确保美国科技超级大国的地位,这项计划覆盖全美范围内的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它是美国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项目,也是一个最早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和中小学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改项目。”作为实施该计划的一个措施,美国科学家委员会编著了《科学普及资源》(Resource for Science Literacy)、《科学普及设计》(Design for Science Literacy)等教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和进行课程改革等等;2002年美国通过了35年来联邦政府教育政策最为重大的改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与此相应;美国教育部公布2002-2007年的教育部战略目标(Objevtives),其中战略目标二规定,“支持教师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关注于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为新教师开展基于研究的引导和咨询项目”。20世纪70年代,日本教育界针对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死板,教师满足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忽视教育科研的弊病,呼吁中小学重视教育研究。为此,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明确规定:“教育公务员为完成其职责,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养”。200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通过2l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强调“加强对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师的严格管理(使之离开讲坛)”。英国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规定合格的教师必须“参与或完成制定的教学研究项目或培训课程。”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长M.N.康达科夫也认为,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是补充教育家和学者队伍的重要源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整个教育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在《2000-2005年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中,要求政府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鼓励和支持,提高俄罗斯国民教育系统的国际威望。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制度化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趋向于规范化、制度化,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英、美国家中小学设立学科教学研究室、法国成立中小学教学研究委员会,学校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经费、人员等支持。日本在中小学成立单科性质的研究会,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学科开发、开展教学实验等等,探讨教学、学校发展的问题。此外,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种教育领域的研究组织,诸如成立学生生活指导研究委员会、现代化教学手段研究小组之类,教师分工研究课题,共同发表成果,日本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刺激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前苏联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也颇具特色,前苏联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是校务委员会和教学方法委员会,《苏联普通教育学校暂行条例》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管理的规范化,“为了发展和完善教育过程,提高教师和指导者的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应当成立教学法委员会,教学法委员会的职能之一是组织人员进修,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推广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校务委员会必须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责,“支持社会完善和发展青年教学和教育的主动精神、教师的创造性探索和实验性工作;确定学校与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合作社组织、自愿协会、创造协会以及国家和社会其他机构的合作途径,以便为学生多方面发展和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制定2010年俄罗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构想,进一步加强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机构与团体的科研、实验、设计管理与协调的机制,“落实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与科研工作方面的国家干部政策。” 1994年由美国国会审议通过,克林顿总统签署和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其中第九条规定教育部设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推广和资助,提供教育研究培训项目,提高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使之达到全国教育目标。另外,美国许多州、学区和学校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以外的地方教育理事会,在学区和学校科研管理上,地方学校理事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学校理事会的职责是加强教师科研管理、—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此外,还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经费预算和学校改革等重大问题。 欧美国家非常注重校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领导作用,德国认为校长必须是教育与教学专家。英国规定中学校长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编制、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美国教育学者珊娜·斯蒂格鲍尔将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职责归结为三条:一是确定学校目标;二是组织教学工作,“即对教学提出要求,制定目标、研究方法,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是领导改革,校长要学习如何创新,吸取对改革的意见,与教师合作开展校改实验,预测教师需求,给予教师满足。在《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教育部将通过ESEA的Tile II项目,鼓励发展创造性培训模式,提高中学校长的教育科研管理能力,支持现任校长的专业发展。 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改革发展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恰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兴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加强与大学或其他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之一。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1990年、1995年,霍姆斯小组发表了关于改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报告《明日之学校》(Tomorrow's School)和《明日之教育学院》 (Tomorrow's School Education),将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联合起来;《建立类似于医学行业中教学医院的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学校,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与中小学教学互相脱节的状况,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与大学教育,研究机构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制、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科研合作,整体提高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素质,使新任教师和.成熟教师都能在教育研究方面得到进一步成长。PDS学校的创建,在中小学与大学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大学实习生、大学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的发展都带来了益处,是教师教育多方面“共赢的”好模式。目前,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正在建立PDS学校网络,并且为 PDS学校制定了一些条例以规范其健康发展。2000年,美国几乎每一个州都有1000多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小学成为教师科研和工作的共同体,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大学教授形成伙伴关系,共同有效地改革教学。 2001年日本政府实施教育新生计划,将教育改革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为了实现“学校变好、教育变样”的目标,日本政府加强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合作,努力克服整齐划一的弊病,引进发展个性的教育体系,2002年日本通过修改的《学校教育法》,其中政府财政预算投入17亿日元,促进大学、学会、协会、研究机构与学校教学的合作,创造能使多样的个性和能力充分发展的教育体系。 20世纪70年代,英法等欧洲国家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诟病,从学校需要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研工作,强调大学、师范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不断发展,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广泛接受和实施“以学校为中心”的大学与中小学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 1989年,法国教育预测专家、巴黎诺儿马学派的著名教授费朗西斯科·瓦尼斯科博士在重要著作《七千万中小学生——学习的欧洲》一书中,设想未来五种教学模式,其中“学术型学校模式”倡导将大学学术型研究引进中小学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培养学者型的教师。目前英、法国家已经开始探索实验。 四、改革师资培训制度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师范教育改革的高潮,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培养的开放性、多元化,更注重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是发达国家师资培训制度改革的重点。 美国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NBPTS)是独立的、非赢利的组织,指导委员会包括州长、众议员、高级教育官员,以及社区组织和企业界代表,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提交五个核心建议,其中第四条是教师应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第五条,教师应成为学习型组织成员。1995年,北卡罗莱那州州长吉姆·汉特和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发起了国家教师资格证制度,专门颁发证书给有委员会认可的优秀教师,借以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克林顿政府专门拨款奖励,并提出10年内全国10万名教师获此殊荣,达到平均每所学校都有1名获得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 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项目“艾森豪威尔专业发展计划”,对各州和地方实行绩效拨款,推动师范教育改革,建立专业发展的高标准,提高教师质量,使之具有独立的教育科研能力。《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要求提高教师和校长的素质,“我们将于各州、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各认证机构通力合作,极大地提高教师职前培养项目的质量。我们将推动开展情景阅读教学培训以及其他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法”。 美国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和学历水平,美国中小学教师一般都具有学士学位。哥伦比亚特区规定高书教师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位,鼓励教师成为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和决策者。美国务州教育部门经常组织讲座和科研活动,不少学校对终身教师提供学术假期,促进教师参加进修活动。 2001年日本国会审议通过教育改革六项法案,其中以培养“教育专家”为目标,提高师资质量被列为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国会议案,进一步落实措施,改善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新的教师研修制度,加强教师的社会体验学习;实行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加薪制度;加强对教育科研能力欠缺的教师的严格管理。从2001年起,日本教育研究生院实行教师休假研修制度,支持鼓励教师自发性的培训活动。日本教育科研机构遍布全国,都、道、府、县共建立近千个教育研究团体,中小学教师是这些团体的骨干。法国和意大利非常重视中学教师的教育学素养,法国要求中学教师获取教育学学士学位,意大利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一般是教育博士。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研成果必须物化生成实践,才能发挥应有效益。美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为 80%-85%,日本为60%-70%,西欧为50%-60%。美国非常重视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的直接推广和应用,这深受美国实用主义传统影响。美国中小学强调教育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杜威、布鲁纳、布卢姆等世界级的教育改革家都注重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推广,事实上“美国行为科学本身就比较发达,一批专家学者就用教育理论、心理理论,在中小学搞调查,做实验,提出新理论,于是就有一批学校、教师去推广和实验。”2000年美国教育部专门成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负责开展和支持有关教育研究的活动;推广教育研究成果,为解决学校具体问题提供技术援助;收集、分析和传播教育情报服务资料。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面向21世纪彩虹计划,努力构建适应新肘代的新型学校,培养人格丰富且有创造性的日本人。为此,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努力创造多样化和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体系。此外,文部省积极鼓励教师将教育科研成果应用到相关学科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索,日本当代数学教育家远山启所发明的“水道式数学教学实验模式”,在文部省的宣传和推广下,逐渐被日本中小学教育界接受,特别受到中小学数学教师的青睐。 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事实上,只有借助科学,学校才能改造教育与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所以,在面向21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热潮中,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将教育转化成有科学证据支持的领域。” 教育科研论文:集群技术及其教育科研应用 【摘要】集群技术是一种较新的技术,通过集群技术,可以在付出较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得在性能、可靠性、灵活性方面的相对较高的收益。本文力图对集群技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本文首先给出了集群的定义,阐述了采用集群技术的意义,对几种常见的集群类型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集群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实例。 【关键字】集群 集群技术 科学计算 负载均衡HA LB CLUSTER 一、集群的定义 广义上说,相互独立的一些系统构成了一个组就是集群。一个客户与集群相互作用时,集群的行为像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一样。 从狭义上讲,集群是一些相互独立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作为一个整体对外提供服务。对于客户来说,这些计算机的行为就好像一个计算机一样,但是其处理能力、可靠性、IO能力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二、采用集群的目的 采用集群技术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性能.一些计算密集型应用,如:天气预报,核试验模拟等,需要计算机要有很强的运算处理能力,现有的技术,即使普通的大型机其计算也很难胜任,这时,一般都使用计算机集群技术,集中几十台甚至上百台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来满足要求。提高处理性能一直是集群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降低成本.通常一套象样的群集配置,其软硬件开销要超过 $100,000。但与价值上百万美元的专用超级计算机相比已经相当便宜。在达到同样性能的条件下,采用计算机集群比采用同等运算能力的大型计算机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提高规模扩展性(Scalabilitry).目前,计划扩展系统能力的用户必须购买昂贵的最新的服务器,才能获得额外所需的CPU,驱动器和内存。如果该服务系统采用集群技术,则只需要将新的服务器加入集群中即可,对于客户来看,服务无论从连续性还是性能上都几乎没有变化,好像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升级。 增强可靠性.据统计每年由于系统停运,全美国损失40亿美元。在零售业,平均每次停运损失140000美元,保安业每次停运平均损失450000美元,集群技术使系统在故障发生时仍可以继续工作,将系统停运时间减到最小。集群系统在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的同时,也大大减小了故障损失。 三、集群类型 最常见的三种群集类型包括高性能科学群集、负载均衡群集和高可用性群集。 1、科学群集 科学集群是并行计算的基础。通常,科学群集涉及为群集开发的并行应用程序,以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科学集群对外就好像一个超级计算机,这种超级计算机内部由十至上万个独立处理器组成。但它却使用商业系统,并且在公共消息传递层上进行通信以运行并行应用程序。 我们常常听说又有一种便宜的 Linux 超级计算机问世了。这种超级计算机实际上是一个计算机群集,其处理能力与真的超级计算机相仿,但是硬件以及运行维护费用要比真正的超级计算机低很多,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并行群集系统之所以可以达到如此高的带宽和低延迟,是因为它们通常绕过使用网络协议,如 TCP/IP。虽然网际协议对于广域网很重要,但它包含了太多的开销,而这些开销在节点相互已知的封闭网络群集中是不必要的。节点之间可以使用直接内存访问 (DMA)来进行通讯,它类似于图形卡和其它外围设备在一台机器中的工作方式。因此横跨群集,可以通过任何节点上的任何处理器直接访问分布式共享内存。 同样也可以使用低开销的消息传递系统,在节点之间进行通信。消息传递接口 (MPI) 是并行群集系统间消息传递层的最常见实现。MPI 存在几种衍生版本,但在所有情况下,它为开发者访问并行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公共 API,这样开发者就不必手工解决如何在群集的节点之间分发代码段。 2、负载均衡群集 负载均衡群集为企业需求提供了更实用的系统。如名称所暗示的,负载均衡群集使负载可以在计算机群集中尽可能平均地分摊处理。负载通常包括应用程序处理负载和网络流量负载。这样的系统非常适合向使用同一组应用程序的大量用户提供服务。每个节点都可以承担一定的处理负载,并且可以实现处理负载在节点之间的动态分配,以实现负载均衡。对于网络流量负载,当网络服务程序接受了太多入网流量,以致无法迅速处理,这时,网络流量就会发送给在其它节点上运行的网络服务程序。同时,还可以根据每个节点上不同的可用资源或网络的特殊环境来进行优化。 与科学计算集群一样,负载均衡群集也在多节点之间分发计算处理负载。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缺少跨节点运行的单并行程序。大多数情况下,负载均衡群集中的每个节点都是运行单独软件的独立系统。但是,不管是在节点之间进行直接通信,还是通过中央负载均衡服务器来控制每个节点的负载,在节点之间都有一种公共关系。通常,使用特定的算法来分发该负载。 网络流量负载均衡是一个过程,它检查到某个群集的入网流量,然后将流量分发到各个节点以进行适当处理。它最适合大型网络应用程序,如 Web 或 FTP 服务器。负载均衡网络应用服务要求群集软件检查每个节点的当前负载,并确定哪些节点可以接受新的作业。这最适合运行如数据分析等串行和批处理作业。那些系统还可以配置成关注某特定节点的硬件或操作系统功能,这样,群集中的节点就没有必要是一致的。 3、高可用性群集 可用性(availability)当集群中的一个系统发生故障时,集群软件迅速做出反映,将该系统的任务分配到集群中其它正在工作的系统上执行。 考虑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易错性,高可用性群集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群集的整体服务尽可能可用。如果高可用性群集中的主节点发生了故障,那么这段时间内将由次节点代替它。次节点通常是主节点的镜像,所以当它代替主节点时,它可以完全接管其身份,并且因此使系统环境对于用户是一致的。 高可用性 (HA)群集致力于使服务器系统的运行速度和响应速度尽可能快。它们经常利用在多台机器上运行的冗余节点和服务,用来相互跟踪。如果某个节点失败,它的替补将在几秒钟或更短时间内接管它的职责。因此,对于用户而言,群集永远不会停机。 某些 HA 群集也可以维护节点间冗余应用程序。因此,用户的应用程序将继续运行,即使他或她使用的节点出了故障。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会在几秒之内迁移到另一个节点,而所有用户只会察觉到响应稍微慢了一点。但是,这种应用程序级冗余要求将软件设计成具有群集意识的,并且知道节点失败时应该做什么。 HA 群集也可以执行负载均衡,但通常主服务器运行作业,而系统使辅助服务器保持闲置。辅助服务器通常是主服务器操作系统设置的镜像,尽管硬件本身稍有不同。辅助节点对主服务器进行活动监控或心跳观察,以查看它是否仍在运行。如果心跳计时器没有接收到主服务器的响应,则辅助节点将接管网络和系统身份。 在群集的这三种基本类型之间,经常会发生混合与交杂。可以发现高可用性群集也可以在其节点之间均衡用户负载。同样,也可以从要编写应用程序的群集中找到一个并行群集,它可以在节点之间执行负载均衡。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集群类别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 四、集群的教育科研应用 1、 科学群集与并行计算 科学集群是并行计算的基础,在科研领域,如:天气预报,核试验模拟等领域,科学集群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因为科学集群涉及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而设计的应用程序,需要有一定的学科背景知识,所以这里不作具体介绍。 2、负载均衡群集的远程网络教育应用 对于教育应用来说,负载均衡集群是应用面最广,最有发展潜力的集群应用形式。 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教育系统的用户将成几何方式增长。由此而导致教育类网站的访问量大幅增长。由于教育网络资源很多是多媒体素材,包括音频、视频、动画等,这就会产生极大的网络流量负载以及额外的处理负载。 在这种情况下,单机的处理能力很快得到饱和,一种方案就是升级系统。升级系统的方法会导致服务器工作在降级模式下或服务器关机,对于客户来说,其效果和服务器遭受DOS攻击时的效果时一样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许多网站在升级的过程中,比如(中国同学录),会不能访问或者有个提示:"系统升级中,请稍后再访问"。这个"稍后"的概念通常是半天左右;而大家也可以注意到,象google这样的网站,在比(中国同学录)的客户访问量上要大很多的情况下也几乎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google采用的是集群服务器。Google系统升级在后台进行的时候,其处理和IO负载被自动分发到集群中的其他服务器上,所以对于用户而言,几乎感觉不到在响应时间方面的差别。 另外一种方案就是添置新的服务器,但是在网络上,一台机器唯一的对应于一个IP地址,一个IP唯一的与一个域名绑定,客户需要在访问一个URL的时候得到相同的响应,而不是来自不同主机的不同响应。这就要求新添置的服务器和原有的服务器应该对外看起来就像一台服务器一样,而不是多台服务器。而这正是集群所产生的效果。 当教育网站的处理能力和IO能力超出单机的负载能力时,考虑性价比、运维成本、可靠性等多方面因素,集群技术就成为最佳的选择。下面给出一个集群技术在教育科研网中的应用实例。 五、实际应用方案举例 方案名称:宁波市教委教育与科研网络整体系统 按照宁波市教委的意见,要求在2010年基本上实现全市范围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与管理。依据宁波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增长趋势,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由此,教科网的构建成为整个目标的关键一环,其中包括了教育与科研网主干、教委办公系统、教委网上平台、网上学校、学习资源、内部E-MAIL等部分。而基于Turbolinux的整体教育解决方案以其出众的性价比、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出色的担当了这一重任。 1、项目背景 1999年宁波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3078所,在校生95。28万人,教职工5。72万人。是年,全市新增了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等5所学校,使全市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总数达到11所,在校生超过3万人。全市共有11185名学生升入全日制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4所。成人中专22所,在校生4。2万人,有普通中学326所,在校生25.12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习的比例为78。81%,据全省第一,普职招生比例保持在4.1:5.9,城区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小学1195所,在校生43.38万人。幼儿园2024所,在园幼儿15.05万人,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3.64%。全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为100%。可以看到,宁波市的教育状况走到了全国领先的地步,而整个教育系统的上网也就提上了日程。 2、业务挑战 宁波教科网由于组成部分多,多功能需求也就比较复杂,大体包含以下部分。 2.1大容量电子邮件 根据规划,需要将市教委直属机关、宁波市区所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电子信箱集中放在教育和科研网络中心的电子函件服务器中。因此电子邮件服务器的容量估计需要10万。而且,今后可以依据需要扩充。 2.2 LDPA; 为了保证整个网站的一致性和安全性,需要采用LDPA认证。 2.3支持Webmail: 为了方便使用,必须支持Webmail,用户只要使用浏览器就可以完成所有的邮件操作。 2.4 Web 宁波市教委网站市一个为全市3000所中小学提供网上服务的平台。该平台应该以方便使用为目标,各个中小学、教委机构通过注册用户自己的网上信息。网管中心负责整个网站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工作 2.5 办公自动化系统(OA) 教委办公信息系统的实现市整个教科网的应用软件实现的第一步,所以它不仅要在功能上能符合现在教委业务的需要,而且在整个体系结构上必须和以后要实现的学校办公系统,教委义务管理系统、学校业务管理系统之间有很好的接口。另外在市教委系统和各县(市。区)教委系统之间有较好的接口。 2.6 网上学校 包括课件、教师、学生、练习、答疑、讨论、点播、交互等多个部分 2.7 教育资源 包括各种音频、视频、文本、动画等资源 3. 项目实施 3.1 Web系统 通过Turbolinux server和turbo Cluster server构建Web Server集群。实现Web、FTP等服务的负载均衡和高可用性方案。Web Server为Apache。对于基于BS结构的OA系统。可以通过此接口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服务。 3.2 数据库系统 通过Turbolinux DataServer+Oracle8i和TurboHA构建Database集群,提供高可用性的数据库方法,数据库为Oracle8i,通过TurboHA实现双击热备份功能。对于OA系统,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库服务 3.3 Mail系统 通过Turbolinux Server和TurboHA为Mail系统提供稳定的系统平台 3.4 OA系统 根据具体需求合作开发,使用Turbolinux DataServer +Oracle 8i 为开发工具,该软件提供构建复杂的网站的开发、部署、服务等全套方案。系统硬件平台采用基于intel至强处理器的服务器。 4. 效果评价 该系统构建已经完成,预期的功能都已经得到很好的实现。对于宁波教委的日常工作、网上教育有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这只是整个教科网构建的第一步,而宁波市教委也正在大力推广应用Turbolinux教育解决方案的经验,争取早日实现全市全校网上教学的宏伟目标。 六、结束语 集群技术是一种通用的技术,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单机运算能力的不足、IO能力的不足、提高服务的可靠性、获得规模可扩展能力,降低整体方案的运维成本(运行、升级、维护成本)。只要在其他技术不能达到以上的目的,或者虽然能够达到以上的目的,但是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采用集群技术。 科研领域一直是集群技术,特别是并行计算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但是对于教育领域来说,集群技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即便在网络教育发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集群的教育应用也相当有限。我认为主要在于集群技术的教育应用还没有形成需求,对于当今绝大多数教育类网站,单机处理能力就可以满足其要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采用集群技术。前文中列举了宁波市的教育应用方案,并不是说宁波市的教育网络应用必须要集群技术来支持,只能说这是turbo linux的市场运营的一个成功案例。事实上,这个案例也是turbo linux推广其产品的经典案例之一。集群技术在远程教育方面的应用需求,至少要在远程教育形成规模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出现。 教育科研论文: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的举措与经验 内容提要: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在政府支持、制度创新、评价机制,师资培训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先进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教育科研;中小学;经验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引领教师参加教育研究,推动“科研兴校”,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呼唤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学校的涌现,中小学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是急需探讨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改革经验,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倡导教师参加科研 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the Movement in Education Science)促使教师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人们也逐渐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美国教育界对教师的职能重新加以确定,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搬运工”,更重要的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1960年-1970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贺拉斯曼——林肯”研究所的勒温 (lewin.k)、米勒(Mier.A)等人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帮助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引导教师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及时获取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改善教学效果。这项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功,发展成为“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再计划……”的教育行动模式,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研究,这种模式迅速在全美中小学流传开来。后来,欧美国家的教育管理者认识到,中小学教师应该在教育学术界的引领下从事研究,教育研究也应该从大学、实验室转移到中小教室和社区中去。 1985年,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制定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希望从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到2061年再次接近地球时,能使美国科技教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确保美国科技超级大国的地位,这项计划覆盖全美范围内的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它是美国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项目,也是一个最早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和中小学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改项目。”作为实施该计划的一个措施,美国科学家委员会编著了《科学普及资源》(Resource for Science Literacy)、《科学普及设计》(Design for Science Literacy)等教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和进行课程改革等等;2002年美国通过了35年来联邦政府教育政策最为重大的改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与此相应;美国教育部公布2002-2007年的教育部战略目标(Objevtives),其中战略目标二规定,“支持教师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关注于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为新教师开展基于研究的引导和咨询项目”。20世纪70年代,日本教育界针对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死板,教师满足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忽视教育科研的弊病,呼吁中小学重视教育研究。为此,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明确规定:“教育公务员为完成其职责,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养”。200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通过2l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强调“加强对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师的严格管理(使之离开讲坛)”。英国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规定合格的教师必须“参与或完成制定的教学研究项目或培训课程。”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长M.N.康达科夫也认为,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是补充教育家和学者队伍的重要源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整个教育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在《2000-2005年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中,要求政府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鼓励和支持,提高俄罗斯国民教育系统的国际威望。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制度化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趋向于规范化、制度化,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英、美国家中小学设立学科教学研究室、法国成立中小学教学研究委员会,学校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经费、人员等支持。日本在中小学成立单科性质的研究会,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学科开发、开展教学实验等等,探讨教学、学校发展的问题。此外,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种教育领域的研究组织,诸如成立学生生活指导研究委员会、现代化教学手段研究小组之类,教师分工研究课题,共同发表成果,日本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刺激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前苏联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也颇具特色,前苏联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是校务委员会和教学方法委员会,《苏联普通教育学校暂行条例》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管理的规范化,“为了发展和完善教育过程,提高教师和指导者的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应当成立教学法委员会,教学法委员会的职能之一是组织人员进修,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推广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校务委员会必须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责,“支持社会完善和发展青年教学和教育的主动精神、教师的创造性探索和实验性工作;确定学校与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合作社组织、自愿协会、创造协会以及国家和社会其他机构的合作途径,以便为学生多方面发展和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制定2010年俄罗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构想,进一步加强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机构与团体的科研、实验、设计管理与协调的机制,“落实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与科研工作方面的国家干部政策。” 1994年由美国国会审议通过,克林顿总统签署和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其中第九条规定教育部设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推广和资助,提供教育研究培训项目,提高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使之达到全国教育目标。另外,美国许多州、学区和学校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以外的地方教育理事会,在学区和学校科研管理上,地方学校理事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学校理事会的职责是加强教师科研管理、—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此外,还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经费预算和学校改革等重大问题。 欧美国家非常注重校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领导作用,德国认为校长必须是教育与教学专家。英国规定中学校长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编制、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美国教育学者珊娜·斯蒂格鲍尔将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职责归结为三条:一是确定学校目标;二是组织教学工作,“即对教学提出要求,制定目标、研究方法,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是领导改革,校长要学习如何创新,吸取对改革的意见,与教师合作开展校改实验,预测教师需求,给予教师满足。在《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教育部将通过ESEA的Tile II项目,鼓励发展创造性培训模式,提高中学校长的教育科研管理能力,支持现任校长的专业发展。 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改革发展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恰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兴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加强与大学或其他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之一。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1990年、1995年,霍姆斯小组发表了关于改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报告《明日之学校》(Tomorrow's School)和《明日之教育学院》 (Tomorrow's School Education),将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联合起来;《建立类似于医学行业中教学医院的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学校,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与中小学教学互相脱节的状况,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与大学教育,研究机构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制、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科研合作,整体提高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素质,使新任教师和.成熟教师都能在教育研究方面得到进一步成长。PDS学校的创建,在中小学与大学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大学实习生、大学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的发展都带来了益处,是教师教育多方面“共赢的”好模式。目前,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正在建立PDS学校网络,并且为 PDS学校制定了一些条例以规范其健康发展。2000年,美国几乎每一个州都有1000多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小学成为教师科研和工作的共同体,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大学教授形成伙伴关系,共同有效地改革教学。 2001年日本政府实施教育新生计划,将教育改革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为了实现“学校变好、教育变样”的目标,日本政府加强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合作,努力克服整齐划一的弊病,引进发展个性的教育体系,2002年日本通过修改的《学校教育法》,其中政府财政预算投入17亿日元,促进大学、学会、协会、研究机构与学校教学的合作,创造能使多样的个性和能力充分发展的教育体系。 20世纪70年代,英法等欧洲国家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诟病,从学校需要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研工作,强调大学、师范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不断发展,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广泛接受和实施“以学校为中心”的大学与中小学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 1989年,法国教育预测专家、巴黎诺儿马学派的著名教授费朗西斯科·瓦尼斯科博士在重要著作《七千万中小学生——学习的欧洲》一书中,设想未来五种教学模式,其中“学术型学校模式”倡导将大学学术型研究引进中小学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培养学者型的教师。目前英、法国家已经开始探索实验。 四、改革师资培训制度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师范教育改革的高潮,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培养的开放性、多元化,更注重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是发达国家师资培训制度改革的重点。 美国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NBPTS)是独立的、非赢利的组织,指导委员会包括州长、众议员、高级教育官员,以及社区组织和企业界代表,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提交五个核心建议,其中第四条是教师应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第五条,教师应成为学习型组织成员。1995年,北卡罗莱那州州长吉姆·汉特和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发起了国家教师资格证制度,专门颁发证书给有委员会认可的优秀教师,借以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克林顿政府专门拨款奖励,并提出10年内全国10万名教师获此殊荣,达到平均每所学校都有1名获得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 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项目“艾森豪威尔专业发展计划”,对各州和地方实行绩效拨款,推动师范教育改革,建立专业发展的高标准,提高教师质量,使之具有独立的教育科研能力。《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要求提高教师和校长的素质,“我们将于各州、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各认证机构通力合作,极大地提高教师职前培养项目的质量。我们将推动开展情景阅读教学培训以及其他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法”。 美国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和学历水平,美国中小学教师一般都具有学士学位。哥伦比亚特区规定高书教师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位,鼓励教师成为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和决策者。美国务州教育部门经常组织讲座和科研活动,不少学校对终身教师提供学术假期,促进教师参加进修活动。 2001年日本国会审议通过教育改革六项法案,其中以培养“教育专家”为目标,提高师资质量被列为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国会议案,进一步落实措施,改善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新的教师研修制度,加强教师的社会体验学习;实行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加薪制度;加强对教育科研能力欠缺的教师的严格管理。从2001年起,日本教育研究生院实行教师休假研修制度,支持鼓励教师自发性的培训活动。日本教育科研机构遍布全国,都、道、府、县共建立近千个教育研究团体,中小学教师是这些团体的骨干。法国和意大利非常重视中学教师的教育学素养,法国要求中学教师获取教育学学士学位,意大利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一般是教育博士。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研成果必须物化生成实践,才能发挥应有效益。美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为 80%-85%,日本为60%-70%,西欧为50%-60%。美国非常重视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的直接推广和应用,这深受美国实用主义传统影响。美国中小学强调教育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杜威、布鲁纳、布卢姆等世界级的教育改革家都注重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推广,事实上“美国行为科学本身就比较发达,一批专家学者就用教育理论、心理理论,在中小学搞调查,做实验,提出新理论,于是就有一批学校、教师去推广和实验。”2000年美国教育部专门成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负责开展和支持有关教育研究的活动;推广教育研究成果,为解决学校具体问题提供技术援助;收集、分析和传播教育情报服务资料。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面向21世纪彩虹计划,努力构建适应新肘代的新型学校,培养人格丰富且有创造性的日本人。为此,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努力创造多样化和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体系。此外,文部省积极鼓励教师将教育科研成果应用到相关学科进行教学实验和探索,日本当代数学教育家远山启所发明的“水道式数学教学实验模式”,在文部省的宣传和推广下,逐渐被日本中小学教育界接受,特别受到中小学数学教师的青睐。 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事实上,只有借助科学,学校才能改造教育与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所以,在面向21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热潮中,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将教育转化成有科学证据支持的领域。” 教育科研论文:浅谈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研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着力追求的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必先行。教育科研是兴校之本。以教育科研推进科研教育,是时展赋予我们的迫切要求。科研兴校,关键在教师,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 角色转变二重奏,营造温馨科研氛围 朱永新教授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科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朱教授的话把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概括得更明确更清楚,那就是:校长要把引领教师走教育科研之路作为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为教师营造温馨的教育科研环境,让每一位教师愿意也乐意积极主动地投身教育科学研究,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作为校长,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进行角色转变,以引领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大显身手。 首先,校长要由指挥者变为服务者,校长不再坐在自己的交椅上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发号施令。校长必须亲临第一线,为第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服务,做教育科研的先行者,引领者。 其次,校长更多地是由领导者变为一名催化者,一名热情支持并积极践行教育科研的催化者。以催化者的身份代替领导者的身份,校长在教师面前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领导者,而是放下架子,走到教师中来的普通一员,与教师打成一片,带头学习,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带头更新理念转变作风,带头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带头敞亮自我心扉,与教师心灵互动,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一个畅所欲言的互动氛围,一个争先恐后的探究氛围,一个温馨合作的科研氛围,让每一位教师积极主动地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真正催生教育科研成果的诞生,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校本培训三步走,认同践行科研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到快乐,就应该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教师即研究者”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科研兴校,既是每一位校长的办学思想与理念,也是每一位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研究中去”,“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呢? 要从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人手,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而提高教师认识,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应当首推校本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的做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扶着走。以“什么是教育科研、为什么要开展教育科研”为主题开展校本培训,以贴近教师工作实际为出发点,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认识教育科研的内涵、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领教师进入教育科研轨道。 在教师们对教育科研跃跃欲试的情况下,及时迈出第二步——引着走。以“如何开展教育科研”为主题,举办专家讲座、骨干教师示范课、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专题研究课、我的课改故事等系列校本培训,为教师提供科研范例,让他们在学习、模仿中逐步体会研究的方法,学会突破研究层垒,深入其中,享受工作和成长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针对课程实施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研讨,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坚持合作研究,创造一种互相合作、宽松、开放的氛围。 第三步——放开走。以“我爱教育科研”为主题,掀起全员参与教育科研热潮。我们开展了小组辩论赛、撰写反思日记、擂台式互动、同伴互助、校本研究日、教学开放周等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转化为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校本培训,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开展教育科研对自身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开展教育科研绝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它必须牢牢地植根于教育土壤、教学实践之中,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人手,用理论指导实践,借实践充实理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校本培训,全体教师真正感受到了教育科研为自己打开了广阔的视野,体验到了教育科研的实用价值所在,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的良好趋势,从原来的个体参与到后来的全员参与,一时间,教育科研蔚然成风。更喜人的是,教师们在科研中学会了积累,学会了反思,底气足了,悟性灵了,教学大气了,撰写的文章质量高了。做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已成了教师的共同追求! 创新管理四部曲,架起教师科研桥梁 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如何把枯燥而无味的教学工作,转化为教师乐此不疲的科研工作,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科科有亮点”的良好科研氛围,笔者以为,作为校长必须摒弃老一套管理方法,创新管理形式,提高管理水平,从四个方面人手,为教师教育科研注入源头活水。 第一,创新管理思路:用人格力量感召教师科研。对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校长只有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教育科研中,才能召唤广大教师志同道合、真心实意地走到一起来搞科研,才能和教师一起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科研的快乐。只有自己在科研上有所付出,才能对教师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使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有一种源于学术的人格魅力。只有自己处处以科研为先导,才能让所有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真正花在对科研的摸索和探究上,形成教育科研的源头活水。 第二,创新管理途径:用课题研究引导教师科研。校长应把发挥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来研究,要经常性地举办经过反复推敲、精心准备的教育科研报告会,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理论,探讨教育科研方法,开展科研课题论证,撰写科研体会论文,带领教师徜徉在教育科研的幽径中,用课题研究唤起教师的科研冲动。 第三,创新管理作为:用身体力行推进教师科研。要办好一所学校很不容易,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发展要环境,校长要做营造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的先锋,做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做教师生活的知心人,让学校成为教师情感栖息的幸福港湾、事业进取的坚强后盾;校长要为教师投身科研提供牵引力量,促进教师学习,引导教师成功,努力营造出老年教师恋科研、中年教师爱科研、青年教师兴科研,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科科有亮点的良好环境,让学校成为教师事业成功的温馨家园。 第四,创新管理方法:用“主人公”意识督促教师科研。没有教育科研的冲动,视教育科研为没有多少实在意义的无用追求,也就没有主动的科研意识与行动。有些教师迫于学校的硬性科研规定,临时抱佛脚,突击赶论文,这是被动的科研,科研的奴隶。对此,我们开展了“我是科研主人公”活动,让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长期不间断性的科研活动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与提高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要求每个教师尝试新课程教学实验,探索新课改教学路子,摸索新课改教学方法,形成“我是科研主人公”共识,主动、能动地投身科研中。 引领教师走教育科研之路,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时代重任,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可靠保证,教育科研为我校发展和教师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大批教师通过教育科研迅速成长起来了,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教育科研论文: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作用 摘要: 阶段性目标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基础,全面体现发展目标中所存在的具体阻碍因素以及促进因素,使科研工作整体发展目标准确性能够得到重要保障。从整体性目标管理方向性角度出发,近期目标管理以及中长期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为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作用,以确保科研管理工作发展方向能够保持高度清晰化。针对价值性目标管理发展性,确保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发展空间不断拓宽,发展方向更为明确,以此助力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全面发展。总之,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致力于对内在结构要素的深入挖掘,以此展现目标管理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及发展意义,从而为科研管理工作发展方向提供正确指引。 关键词: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指向性研究 目标管理的中心是以发展目标为管理依据,展现管理工作发展的新突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针对阶段性管理思想的基础性,对管理目标进行明确划分,要求科研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紧密结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求,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达到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针对性不断加强的根本目的[1]。从目标管理的基本价值层面分析,高等教育科研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较为广泛,能够体现出与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相互统一的价值思想,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指向性更为清晰,提升科研工作的工作质量。 一、突出阶段性目标管理作用性,充分表达科研工作管理指标说明作用 1.体现目标管理阶段性思想,对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宏观发展方向形成指向作用。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潜力的核心部分,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优势所在。从管理角度出发,目标管理关键是充分保障科研工作发展的持续性,以目标管理形成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方向的监督作用,其指向性功能较为具体。阶段性目标管理思想则是立足不同阶段发展目标进行针对性管理,为科研工作发展进程提供明确的发展标准,以此达到深化科研工作总体发展的最终目的[2]。阶段性目标管理作为整体目标管理的基本架构,管理思维及管理方向具有高度的明确性。通过阶段性目标管理能够对高等教育科研目标宏观管理方向产生相应的说明作用,以具体说明为基础,对科研工作管理本身形成高度的指向性依据。 2.阶段动态目标管理为根本,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科研宏观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阶段性目标管理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根本,是对科研工作阶段性发展目标及成果进行有效分析的重要依据。依据阶段性目标所具有的内在发展意义,进一步明确对科研领域、科研标准以及科研成果所提出的要求。根据目标发展总体要求,对阶段性目标管理的具体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充分验证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整体发展方向所具有的可行性价值。这一目标管理过程可以表现出阶段性目标管理的动态性,充分展现宏观目标发展的指向性作用,阶段性目标管理实质性效果也能够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整体效果之中,具有阶段性说明功能和阶段性方向指向功能[3]。 二、立足整体性目标管理方向性,全面表征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发展方向 1.明确科研工作宏观目标管理方向,全面展现科研管理工作实时发展动态。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针对学科内部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进行具体化探索,对学科基本架构及内部基本构成元素进行有针对性分析,促使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范围及深度能够得到层次性提升,提升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宏观发展目标角度出发,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这为高等教育科研领域的探索提供重要的方向性保障。针对目标管理对宏观目标构成因素进行具体化分析,以此对内部要素的作用性及方向性进行潜在研究,确保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方向性能够保持高度清晰。结合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发展动态,科学深化宏观目标管理中的作用性、价值性以及功能性要素,对满足当今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思想的具体元素进行系统探究,其中主要包括可持续性、生态化、标准化因素[4]。这些构成要素表现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路径,展现高等教育科研管理目标从一般延伸型发展朝着系统化层次型发展方向的转变,对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宏观发展动态形成具体呈现作用,有助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方向更为准确,指向性更强。 2.结合科研工作近期目标管理出发点,确保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准确性提升。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近期目标带有一定的现实性色彩,能够初步体现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及路径,是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基础所在。从近期目标管理的特征性角度来看,近期目标管理作为整体目标管理的初级阶段,所反映出的问题较为广泛,能够对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可行性形成阶段性暗示。但从科研工作发展的本质层面出发,科研工作的开展往往具有较强的广泛性,针对学科研究领域内部的相关性,对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全面辐射。近期管理目标应针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兼容性进行具体深化,以此形成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初步发展思维。这既是有效落实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关键阶段,也是对科研工作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进行科学体现的重要管理阶段[5]。从这一方面可以充分总结出,高等教育科研近期目标管理作为整体宏观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及保障性特征,能够为科研工作发展目标的准确性不断增强提供坚实而有力的保障作用,满足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全面发展的切实需要。 3.追求科研工作中长期目标管理发展性,实现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核心是充分体现科研工作发展的可持续性,以持久性发展为目标管理的中心思想,对科研工作内容以及科研工作具体方向进行深化研究。针对科研工作中长期目标管理,对内部价值性因素、功能性因素以及作用性因素进行全面激发,从而得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方向及发展价值。这是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指向性的集中体现,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宏观发展方向保持相互统一。结合近期目标管理的基本特征,对广泛存在的科研管理问题以及科研工作重点、难点形成长久性目标规划,实现近期目标管理在中长期目标管理的直接作用,推动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重心保持高度准确[6]。立足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实质,对学科发展内部构成要素的可持续性以及发展性进行全面探索,对近期目标管理的可行性发展价值进行整理、综合、分析,实现中长期目标管理的指向性因素更为系统的目的,给予科研管理工作核心高度的方向性指明作用,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可持续发展思维形成有针对性的强化。 三、强调价值性目标管理发展性,具体展现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发展空间 1.以实用性价值发展为目标管理出发点,提升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实用性功能。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核心是对实用性价值因素进行有效探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学科社会实用功能,为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这一层面出发,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重心形成方向性的转移,针对科研领域内部的实用性价值因素进行系统开发,满足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性目标专一的根本要求。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实用性价值因素主要包含理论知识体系研究的实用性、实践教育体系社会应用性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性等三个部分[7]。就理论知识实用性而言,科研工作目标管理针对学科内部知识体系的外部延展过程进行有效探索,就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对本学科知识应用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进行深入剖析,以此来提升科研工作实用性功能。针对实践教育体系社会应用性,结合实践教育组织形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此提升科研工作实用性价值。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性在科研工作目标管理中以社会人才需求方向为标准,对功能性发展进行具体探索,形成与社会经济、文化、人文领域发展相互适应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新研究,进而进一步升华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的指向性作用。 2.以目标价值深入探索为目标管理关键,强化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开展针对性。 目标价值体现出的是科研工作发展目标突破的根本表现。以价值层面出发,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与目标、方向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能够反映出阶段化发展的总体构思与切入方向。进一步深入探索目标价值,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形成相应的方向性指引作用。结合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发展新特点,强调科研领域对社会责任方向的全面加强,展现出高等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对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渗透,促使高等教育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应用学科专业领域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素质的同时,也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认知心理形成重要影响。这是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得到具体深化与发展的根本表现,充分明确目标价值因素的主要构成部分,全面表达目标价值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推动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重心科学转移。这与高等教育发展形成相互吻合的趋势,并对科研工作领域纵深化发展产生无形的推动作用,目标管理本身所具有的指向性功能也同时得到有机强化,满足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对科研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 3.以作用价值深化分析为其内在发展要素,突出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社会性影响。 作用性价值主要表现在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人才培养所发挥的具体作用这一基本方面,从价值性角度来说,学科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学科领域内部深化向社会性价值层面发展。高等教育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是推动社会整体发展与进步的原动力,这不仅是当今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的主体方向,还与时展进程保持一致[8]。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放眼人才社会实用性发展,充分体现学科内部架构的实践性功能,以社会实践元素的整合与分析为重点,全面加深科研领域研究深度,使高等教育科研工作本身与社会相关性的内在联系不断紧密,提升科研工作的时代性发展目标,以此达到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以社会发展背景为载体,以社会性因素、条件为重要补充,形成目标管理与时代人才需求方向保持统一的根本性原则。这无疑是对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性、管理指向性不断增强的具体表征,展现出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时代社会之间融合性的不断提升,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宏观发展方向提供指向性因素,使目标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具体深化。 4.以功能价值综合分析为核心发展要求,助力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发展。 功能价值的综合分析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全面发展的核心,对科研管理工作开展方向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从目标管理层面出发,功能价值的深层次挖掘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服务功能价值的根本体现,从科研工作重心发展角度来看,当今高等教育科研工作与时代教育之间保持相互适应,对人才社会发展提出更高的挑战。在目标管理过程中,着重对潜在功能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以此来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管理的针对性。二是对引导功能进行更为深入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对人才社会应用方向形成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进而实现科研工作时展新特征。这是高等教育科研目标管理方向得到有效延伸的具体表现,能够作用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之上。三是对发展功能进行全面升华,使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能够立足长久发展目标,对科研领域、科研范围进行更为广阔的相关性探索,提升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创新性及突破性。这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目标管理所具有的发展性意义,为目标管理的明确性及创新性提供科学指向,达到时代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标准。 作者:陈宏伟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教育科研论文:技工院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摘要: 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通过搭建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平台,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创建科学研究基地,实现校内外实践教育的三位一体。在构建教研工作平台时,我们要注意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实现无缝拼接、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视线无缝拼接以及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无缝拼接,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关键词: 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教育科研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级企业广泛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更新,这也带动了一批高新产业项目茁壮成长,从而能够保证我国国民生产水平的稳步提高,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面对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出能够迎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了摆在广大技工院校教师面前的头等问题。而技工院校老师必须充分利用技工院校的教研水平,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增强专业科研能力,才能迎合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的用人需要。 一、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构建 在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构建中,必须充分迎合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水平的需要,系统构建以实验教学为中心,校内外实践教育为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 (一)搭建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平台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人才,它侧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因此,倡导和构建实验教育为中心的教研工作平台对于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非常重要,也能让教师能够充分模拟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充分提高专业课程的专业技能培养,有利于教师将最新的教研成果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充分展示。而通过学院整体实验教学中心和专业综合实验室的搭建,可以充分加强技工院校各个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对于各个学科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升实验中心的实验水平和教学水平。 (二)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的系统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师也可以将教学成果进行充分的展示。而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以实践育人为目的的教学核心任务。技工院校可以和校园企业、校园研究所、校园实习基地等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统筹规划、互惠互利,技工院校也可以和合作企业、合作院校、合作机构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实现合作设置、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充分实现教师的实践教学有的放矢,也能保证将教师科研成果做到最优化配置。 (三)创建科学研究基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技工院校教研工作的核心动力,技工院校通过搭建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的研究中心,可以充分地实现与国家实验室、省部级各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研究基地的合作,将技工院校的科研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专业教育和科研能力能够紧密迎合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能够将国家的宏观政策进行及时引导,将国家科研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也能够通过国家各级科研实验室来带动教师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地将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教研能力,提高教师的学习水平和科研水平。 二、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手段 构建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其手段主要通过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作为教师教育科研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教学观念、创新模式、教研机制的创新和管理。 (一)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实现无缝拼接 在技工院校的教研平台构建过程中,可以实现教学手段与岗位需求的充分结合,可以满足教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充分黏合,也能够满足学生就业和教师科研的充分整合。通过搭建技工言笑教研工作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工作从实践教学出发,充分转向实践育人的终极目标,学校通过设立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可以促进广大教师将教育实践改革推向深入,也能够通过岗位实践改革,引导教师将教研反哺给教学,推动教学的实践化操作。 (二)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视线无缝拼接 在技工院校的教研平台构建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任务,其主要是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协同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学校教学资源来教导学生专业技能知识,通过和企业技术人员的配合,来指导学生实践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协同努力,可以将教学工作推向专业技能培养,而教师通过参与到企业的教学实践,可以及时掌握企业的技术革新,了解最新的设备改造,从而建立起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沟通和互动,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技术创新。 (三)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的无缝拼接 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的核心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实现技工院校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车间的充分结合,可以将技工院校实训基地的理论专业性和企业生产车间的技术优越性进行充分地结合,实现校园和企业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将企业完整的生产流程引入到学校的实训基地,教师可以在实训基地担任学生导师的重任,做到教书育人,也可以在生产车间辅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做到实践育人,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可以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也为科研项目找准了方向,使得企业实训基地具有了自我更新的能力。 三、结语 切实提高技工人才的岗位水平和动手能力,是摆在广大技工院校教师面前的重任。通过技工院校教研工作平台,教师可以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技工人员和生产车间的衔接,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切实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作者;李静 单位:山东滨州市技术学院 教育科研论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探析 一、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 现阶段,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界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够重视,重点在于语文和数学学科,认为德育是副科,无需重视,对德育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开展好教学工作就可以,对其教育科研能力不关注,平常也极少组织德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活动中,不少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在负责,对教育科研能力重视程度一般,并且还需要负责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育科研中,没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课题也是来源于教学或生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二、提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转变小学德育教师的德育观念。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首先小学德育教师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与坚定的德育教育理念。小学德育教师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之后,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德育素养与自我道德修养,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与价值。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素养时,需要注意自身的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在德育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是纯粹的讲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样的德育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由于道德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体现,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生活教学,在生活中发现科研课题,然后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自身是教育德育能力。 2.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其德育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决定了教育科研能力的高低,并且关系到德育教学质量。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但是专业的德育教师并不是很充分,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作为一门副科,其地位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较低,并且有的德育课时还被其他学科所占用,教学效果一般。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需要拥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学校需要给德育教师设定一定的资格门槛,加强职前、之后培训,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小学德育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然后对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课题的不断科研,逐渐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3.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反思能力。小学德育教师在培养和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因为很多科研课题都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并且贯穿于整个德育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发现细节,总结教学不足和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然后可以和其他德育教师一起针对这些不足或问题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为目的,重点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小学德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宝贵的教育科研资源,通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还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三、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德育教师要重视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校应该给予配合,提升硬件设施,教师本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反思,全方位、多方面的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马天野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教育局 教育科研论文:人本管理中教育科研管理论文 一、人本管理理念对推动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谓“人本管理”是将“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将组织内所有成员作为开发和服务的重要资源进行管理,其核心理念即尊重主体,关心个体,激发人的创造欲望,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人本管理兴起于二十世纪80年代,它的出现有效地将管理与人本进行了融合。随着教育科研管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科研管理注重制度制定和执行,似乎将工作的主体剥离于工作之外,这种管理模式无形中抑制了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探索热情。因此,将人本管理理念引入教育科研管理,对于加速教育科研发展和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人本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人本管理中“本”可以理解为“根本”、“本位”,即将人本身视作生产和管理的关键要素。就目前而言,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科研机构设置空缺,学校通常设置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等机构,却不设立教研处,没有相应的机构设置,自然缺乏专人的管理;二是教育科研管理不接地气,教育科研重点往往体现在撰写论文,上报创新成果上,与实际教学关系不大;三是教科研活动“含金量”低,教研活动多局限于制订计划、统一进度、优化教学设计,缺乏科研的理论和实践,缺少专业性的课题研究;四是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师绩效不能挂钩,导致教师课题研究积极性不高。纵观当前学校科研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不难发现学校对教育科研的管理模式抑制了教师的参与热情,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和创新的持久性都得不到开发。因此,引进人本管理理念,将教育科研的地盘还给教师自己,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施展拳脚,是未来教育科研发展的唯一出路。 三、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教育科研管理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管理准则。 人本管理以人自身为管理核心,以促进个性发展为趋势,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因此,矫正以往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校科研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准则:一是遵循个性化发展准则,学校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培训、资源配备、岗位调换过程中,必须以教师本人的意愿、能力及长远的发展作为管理的依据,应当允许教师在合理的范围内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个性化的要求;二是遵循引导性管理原则,要求管理者放下“架子”,和所有的科研成员构建平等、友好的关系,用有效的引导代替死板的命令,协调并帮助教师完成研究目标;三是遵循环境创设准则,以人作为科研管理的主体的管理模式中,必须为科研人员配备设备、空间、设施等优良的物质条件,从而促进教育科研的顺利进展;四是遵循高素质管理准则,为了实现高水平的人本管理,管理者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挖掘科研人员内在潜力,协调好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 四、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可以满足教师更高层次的需求。 人本管理理念下的教育科研人员主要是教师,教师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具有极强的职业特点,在保证他们必要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他们更需要精神的满足。教师这个职业被社会赋予了太多的光环,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他们更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而教育科研工作可以说是一种能力的展示,是超越日常工作,更高层次工作能力的展示。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教师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互相探讨,彼此欣赏,在满足教师精神需求的同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而迸发出更强大的科研动力。 五、结语 总之,作为管理者必须认真揣摩教师的心理需求,积极营造教育科研空间,创造教育科研环境,点燃教师的科研热情,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将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王洪军 刘庆胜 单位:扶余市新站乡中心小学 教育科研论文: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教育论文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政策支持 1.经费支持 没有科研经费的投入,将会严重制约教师教育科研的开展。但地方教育行政部分的经费投入会受当地经济水平的制约,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多渠道筹集资金。除上层拨款外,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行政优势,鼓励企业及个人对教师教育科研进行资金捐助。 2.培训支持 在教育科研的培训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有能力请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还可以联系教育科研部门、高校教师为其答疑解惑,在提供教育科研培训所必需的设备和场地的情况下,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带薪外出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助推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 3.教师资源调配 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繁重,部分中小学存在教师缺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对教师而言无疑是有心无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尽力为其减压,保证教育科研开展的时间,以保障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总之,对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在教育管理者与决策者角色上呈现一定的前瞻性,要能认识到教育科研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具有着推动本地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又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加强领导,从各方面为教育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正确的政策指导,确保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科研部门对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我国教育科研机构的全面建立与发展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可以说这些机构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应了当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运营为当地的教育科学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教育决策与咨询,提供了改进教学的相关意见与建议,从而使其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教育科研力量。教育科研部门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机构,集聚了大量的专业研究人才,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吸引力和凝聚力,并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教育科研部门的核心工作是教育科学研究和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并以此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它的主攻方向是多出高质量的教育研究成果,并为当地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服务。教育科研部门尤其是地方教育科研部门,与学校之间有密切的合作与联系,不仅是在教育科研部门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学校科研研究对其的需求上。因此,教育科研部门应该与学校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沟通关系,明确一线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的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瓶颈,凭借自己的人员优势和研究优势,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到中小学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以各种培训班、讲座等形式为一线教师答疑解惑,提高其科研能力。教育科研部门的专业研究人员具有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素养,视野比较开阔,信息量比较大,而以实践知识见长的一线教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运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二者可以在合作研究中共同进步。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需要自我发展 本文所讲的自我发展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及制度等的完善。教师教育科研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幸福指数,同时,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学校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场所,教师所进行的一切教育科研活动都需要学校为其创造与提供必要的条件。事实证明,教育科研机构的完善、教育科研制度的规范、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针对性的教育科研培训和有效的教育科研评价都是保证科研顺利开展的基石。 1.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教育科研机构对于确保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科研机构的建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设置,可以是校教研室(组)—教研组和课题组(实验组)的教育科研机构,也可以是学校教科室—学校评审组—课题组等其它形式的教育科研组织管理体系。无论学校采用哪一种教育科研机构形式,都必须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教育科研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选择哪种适合本校的组织管理系统,都应注重并充分发挥其管理权限。 (1)课题的管理。 “课题管理里包括课题规划、立项论证、过程监督与管理、课题的鉴定与评价和课题的应用与推广等几方面,还包括对科研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的管理”。 (2)队伍的管理。 教师科研队伍管理包括对参与教育科研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其配备情况、对参与教育科研的人员的培训与指导等方面的管理。在管理中,要合理调配教师资源,既不对日常教学活动造成影响,又有利于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3)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教育科研机构要对经费进行合理分配,使每一分钱都花得物超所值。 2.制定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 只靠学校成立的专门教育科研机构来进行教育科研的管理是不够的,对教育科研的管理需要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同时发挥作用。所谓无形的手即是指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明文规定是教育科研正常、有效进行的强大后盾”,因此,规范、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科研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要经过调查、分析、试行、修正和实施五个阶段。调查和分析是教育科研机构对本校及本校师生等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分析本校进行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确定有意愿、有能力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队伍,并制定出适合本校教育科研的制度体系。试行、修正和实施是对已制定出的制度进行修正和再实施的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拿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为教师所接受的管理制度。“一套科研管理制度,应包括课题申报立项、经费管理、成果评审和奖励等”。教育科研制度一旦制定并开始执行,就应发挥其约束、制约的作用,以更好地保证科研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3.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助于激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意愿能力,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积极开展。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活动,使教师处于巨大的压力场域之中,而教育科研是在此基础上的额外工作量,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甚至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尽量减少教育科研给教师带来的额外压力。 (1)关心教师。 关心教师疾苦,尽力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对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提出了要求,而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基本问题是其进行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 (2)合理配置。 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保证教师教育科研的充足时间。减少教师在规定教学任务之外的额外工作量,保证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进而保证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效果。 (3)拓展资源。 为教师提供进行教育科研的尽量多的信息:包括图书资料、电子资源、专家指导等。教育科研的开展是建立在已有研究之上的,必须通过电子资源等了解该领域内最新的研究动态。同时,图书和专家指导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 4.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素养较低,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学校平时也有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是往往流于形式,对教师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究其原因,是学校提供的培训脱离教师实际,缺乏针对性。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正确的方法论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学校要对本校的教育科研教师队伍有清楚的了解,对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了如指掌,针对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同时,培训内容要贴合教师实际,能够为教师所接受。 (1)注重理论知识培训。 一线教师的实践知识丰富,但是理论知识的缺乏必然影响其实践知识的提升,在教育科研中也是如此。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是针对一线教师的培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切合性,即进行培训的理论知识要有选择性、针对性。 (2)加强研究方法培训。 在培训时,要选择一线教师容易运用、易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等。同时,在研究方法的培训上还要注重对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全过程的培训,课题选择、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运作、资料收集与归纳及论文写作等。努力帮助教师尽快地掌握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 (3)明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断地传授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和技能,教师本身的学习能力也很重要。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反思、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信息的提取和对实践知识的反思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进而为教育科研的开展提供持续的发展源泉。 (4)拓展培训的途径与策略。 开展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学校自己组织的校本培训,可以请专家、学者进行培训,也可外出学习集中培训。培训方式的选择要因校而异,但必须秉持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切不可盲目而为,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5.增加教育科研评价的有效性 对教育科研进行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鉴定的功能,有效的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更好地开展。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主动性,在尊重评价客体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实施评价。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加强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加强对团队的区分性评价,降低对个人评价的区分度;对教师的科研成果按研究活动的类型和研究方式进行分类评价,如教育案例成果、课题论文著作成果等,要在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中突出教育科研能力指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中必要的一环,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最终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有效地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更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别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和“中小学教师习惯性工作”,是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情境问题的工作,强调情境性、创新性、遵循规律性和系统反思性。就学校自身而言,需要主动为教师搭建开展科研的平台,要多渠道、多模式、多元化地创造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外部保障。总之,教师的发展将促成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有效成长将促成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作者:杨会萍 单位:河南开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育科研论文:学校教育科研管理论文 一、问题展示:学校场域中的实际 (一)管理制度上的执行性迷失 1.制度的一贯性一项好的管理制度是基于现实,经过几代人不断打磨而成的。随着人员变动,特别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的更换,学校原有的具有一定适应性和适用性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可能出现散失、断裂,也可能出现教育科研制度重建。但是,科研制度从提出到成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暂时性的制度必然有不完善性。而且校长、教师流动周期比较短(江苏的规定是6年)新的科研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善,人员又要变动,所以会出现执行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永远都是不完善的尴尬局面。 2.执行的有效性制度都是由人来执行的,指向的也是特定的人或人群。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在执行上有所建树,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人员的变动不仅给队伍建设带来了难度,而且对教育科研管理制度的执行提出了挑战。 3.调试的适应性制度是需要不断吐故纳新的,进行必要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以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达到以制度的渐进发展保障学校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在承认制度的相对不完善性的同时,必须看到好的制度和相对比较差的制度在调试的力度和效度上的作为大有高下,频繁变动的制度在一定意义上阻滞了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管理文化认同上的价值性冲突 1.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有差异重视和不重视是两个极端,其中还有几个层级的中间地带。比如,有一定自主创新的科研、按照上级要求做的科研、纯粹应付了事的科研,等等,表现出来的是不同的科研氛围、教师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校际差异。在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差距,这取决于校长以及学校领导班子对于教育科研价值的认同,还有就是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贡献份额,总的来看,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和提升。 2.对教育科研操作的认同度有差异是真做科研还是假做科研,是重视过程还是重视结果,是个体科研还是群体科研,是探索研究还是印证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在教育科研实践中表现出来。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科研群体会有不同的关照。 3.对教育科研评价的认同度有差异教育科研对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力是对教育科研评价的关键,怎样归因,体现了管理者的立场和价值观。要使教育科研有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力,就必须在对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的评价上找到平衡。评先评优、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的占比是一个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不同的管理者、不同的学校之间在认识上和操作上不仅存在差异,差异度也可能相当悬殊。 二、原因分析:理性追问中的必然 (一)人力资源配置上对于科研力量的思考缺位 参与流动的教育工作者主要由三个群体构成,包括校长、骨干教师和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六年的教师。校长流动主要考虑破除“门户之见、视野狭窄、思想僵化、创造力下降以及经验主义和人际关系复杂化等一些消极因素”“为校长的成长提供新任务、新要求、新认识与新实践的机会和环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事业心,逼迫其产生出新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流动一定要考虑到学科问题,比如一个学校语文教师严重过剩、数学教师严重超额,都不利于发展,学科间的平衡一定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在考量的体系中没有教育科研的因素,没有将教育科研人员的均衡纳入其中,教育科研力量均衡就很难有保证。 (二)科研制度上对于科研文化的思维缺失 从教育行政在科研制度引导上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校科研文化发展的弊端看,宏观的科研制度不健全,笼统、大而化之的制度居多,落实的、有个性的制度少之又少;教育科研工作推进上主要还是以活动为主,呈现出的状态是有一阵没一阵,连续性较弱;教育科研交流机制不健全,各自为战的情况很普遍。教育科研发展缺乏教育行政的有力支撑和引导,致使低水平发展的情况普遍存在。加上一些地区应试教育横行于校园,科研文化建设事实上在应试文化的挤压之下生存空间极为狭小。 (三)评价政策上对于教科研绩效的思想缺席 这里的评价主要集中表现在对于学校的综合评估以及对于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上。以某地区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为例,教育科研在150分的总分中占20分,反应出重视的程度偏低。学校的绩效考核中教育科研占比始终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教育行政的规定相当笼统,所以各校之间的做法差距较大。有些地方片面强调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严重窄化了绩效考核的本义,教育科研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下降。校际间教育科研在绩效中的占比呈现出个体性大于整体性的不均衡态势。 三、路径探寻:方向沉思中的应然 (一)教育行政,在均衡上着力 1.均衡人力资源配置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抓手就是要破除“单位人”“学校人”的门第鸿沟,将教师变成“区域教育人”,实施义务教育师资“无校籍”管理制度。进行区域内教师流动,不仅要考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资源的均衡,也要关注学科之间的均衡,在此基础上将教育科研骨干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视点予以关注,以科研骨干力量的相对均衡保障区域内教育科研质量的均衡。 2.统筹评价制度改革科学设置教育评价的项目和权重,将教育科研工作列入考核细则,突显教育科研工作的地位,为教育科研发挥对教育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奠定基础。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评价体系中破除学生学业成绩“一家独大”的局面,为包括教育科研在内的其他工作争取适当的生存空间。 3.协调区域共同发展教育科研工作区域间的不均衡性是一定的,这就和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保证所有学校、所有学生发展的完全一致是一个道理。但是不断缩小差距,在制度设定的框架内均衡配置资源是可以做和能够做的。区域内的教育科研不仅要在均衡配置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确立动态均衡的理念,在发展中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摒弃“削峰填谷”式的庸俗均衡做法,在为学校注入强大前进动力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科研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实现动态、追逐、高位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管理概念,也就是发动的主体在行政,特别是直接领导的教育行政。立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视点,教育行政在均衡发展上有很大的可作为空间。 (二)学校层面,在优化上着手 1.打造研究文化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扁平发展,更不是矮化发展,需要在均衡理念指导下的自发、自为、自省式的文化发展。站在学校的角度必须要在打造科研文化上下功夫,倡导全员研究、草根研究和全方位研究,让研究成为校园中最亮丽的风景。教育科研在学校中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植根于全体教师的心中才能够实现,将研究寄希望于少数科研骨干(包括校长)是不正常,甚至很危险。因为,研究的目的除了达成研究本体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培训师资,达成全体教师的个体、个性发展。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为了实践、在实践中、改造实践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三个着力点。立足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教育科研的生命,也是草根研究的本义。唯有打造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科研文化,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存续并新生。 2.协调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在立项的时候就要准确定位,属于重大研究、学校整体研究的要列入单位立项范畴,而个体研究、局部研究的则要列入个人立项范畴。当人员流动的时候,对这两类课题要有不同的要求,单位立项课题不能随主持人流动而带走,个人立项课题可以由课题主持人带到新学校继续研究。这里比较复杂的是校长主持的单位立项课题,当校长流动时课题的归属就会出现矛盾:带到新的学校,研究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原来设定的实验因子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留在原来学校,新任校长的研究旨趣不一定与该课题相符,由其它学校流动过来的校长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要破解这个难题,主要是在课题立项的时候关注校本,将学校主课题定位在学校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层面,这样,不管作为课题主持人的校长流动到哪里,学校仍然坚持既定的研究方向不变,通俗地说就是“换人不换车”。 3.培养研究梯队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是学校重点工作之一,在均衡化背景和教师流动的现实状况下,固化的研究队伍结构肯定是要被打破的,但不是说教育科研队伍就进入无序、散乱的状态,而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建立结构、打破结构、优化结构。具体说,就是要在教育科研人员队伍上有“几手”准备,既要有“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也要有在一线“冲锋陷阵”的科研骨干,更要有“时刻准备着”的骨干预备队和群体性科研队伍。 (三)教师个体,在发展上着眼 1.精炼研究意识教师身处教育教学一线,火热的教育生活应该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舞台,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应该是广大教师的追求。在平凡但不平淡的教育现实场景中潜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形成观察教育、审视教育的心理动因。对于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形成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都进行教育思考的习惯。 2.锤炼研究能力研究重在过程,重在对行动的思考和改进。中小学教师要加强自我反思,对已经解决了的、悬而未决的、实难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进行反思。借助反思的工具,分析情境、主体、事件,找出问题症结,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这样的过程就是在建构自己的实践性教育,也是培养教师个体实践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 3.提炼研究成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视野也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研究更是极具个体色彩且有偏颇、片面的可能,同伴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予以审视,不仅看清教育的场景,还将教育者纳入观察与思考的范围,有利于更加客观、公正地省察,从而推进研究成果的客观化。校内外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价和指导,针对教育场域内的现象作高屋建瓴的阐释,可以为成果形成把准方向、提供动力。.学校教育科研管理重点在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难点在学校科研文化的打造和教师个体科研素养的提升,最终指向教育科研质量的提升。 作者:邵付国 单位:如东县马塘小学 教育科研论文: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 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也是一种管理思维,是一种人性化、行进的管理模式。随着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引起关注,“塑料花”“假科研”等现象受到了教育机构的广泛重视。利用行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对知识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改良。 关键词: 教育科研管理;知识管理;高级中学 当前中小学教育机构各方面工作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科研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是教学机构发展空间和办学特色的直接反应,优化并且完善科研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 知识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中小学教育机构需要深刻认识到尊重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意义,尊重教职人员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积极面对教职人员在个体能力以及独立价格等方面的差异,深入挖掘教职人员的工作潜能,充分激发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好人力资源整合工作,认真分析每一位教职人员的工作特点,依据教职人员在科研工作与知识领域两个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知识管理手段,最大程度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科研质量。提高知识管理工作的透明性,公开知识管理方案,使其他教职人员能够顺利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避免出现科研资源流失或闲置现象。知识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发挥正向激励的促进作用,密切关注在科研工作中勇于创新、成果卓越的教职人员在教职员队伍中的积极作用。改善教职人员的科研氛围,协调发展科研教育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和管理理念,认真贯彻“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管理理念,信任教职人员,尊重教职人员的科研成果。 (二)重视知识共享与创新 知识管理工作需求管理者用知识共享的有关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知识共享主要分为知识存储、知识交流与知识传播三个方面的内容。所共享的知识根据存在形式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种类,显性知识具有固定专题与课题,所含有的信息与知识已经经过系统的分类与整理,体现出结构化、编码化两方面的特征,信息内容易于识别与共享。与之相对的隐性知识识别难度较大,无法直接共享,通过归纳与编码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是知识管理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知识创新分为知识创造和知识筛选两个过程,知识筛选即通过总结归纳将不符合实际运用需要的知识排除于知识管理体系之外,为知识创新与知识更新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显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一过程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即知识创造过程。应该明确,创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论是科研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不断促进知识的更新与创造是知识管理工作目标的集中体现。知识管理人员需要明确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知识方面的内容,合理制定科研项目。 二、知识管理运用于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创新 知识管理是有效促进教育创新的主要方法之一。新形势下,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本质上是知识的竞争,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的支持,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了促进教育创新的重要动力, (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需要知识管理 学习型组织是符合人性的、扁平的、有机的科研形式,这种科研形式能够有效激发教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教育改革工作要求教育科研单位要排除基层制管理的干扰,优化学习型组织的人员结构,最大程度挖掘小组人员的创新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需要采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小组人员通过知识的利用、共享与创新加强内部知识交流,促进组内人员的共同进步。 (三)融入知识管理的教育科研管理具有优越性 知识管理视野下高中学校教育科研既要达成预期的科研成果,也要在研究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教职人员的个体多层次、多角度地实现知识的创新、共享与获取,有利于科研团队和教职人员共同进行与发展。 三、知识管理运用于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高中学校中层管理部门通常是由校长直接领导,承担、指导、管理、组织教育科研部门的主要工作,教育科研部门具有评价职能、推广职能、研究职能、培训职能、管理职能,教育科研人员从研究项目的工作实际和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新的信息资源制定中长期规划和科研实施计划,完善奖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科学管理教育科研课题,将教职人员编制成学习型小组,开展教育理论与学习教育理论讲座等。利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将学习型组织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实践目标统一起来,教职人员的编组形式要尽量体现出弹性化、扁平化的特点,不定期调整小组的科研项目。 (二)完善运行机制 在课题管理方面,知识管理人员需要详细制定课题管理工作的有关条例,包含课题的经费、立项、申报、过程管理,以及研究成果的奖励、推广以及评比等。知识管理视野下的课题管理要以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为工作重点。利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能够对课题是的推广、评比、研究以及申报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制约与规范,同时也能够通过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管理工作,提高研究课题的实践性与研究价值。在教科室管理方面,管理人员需要制定良好的运行机制,使科研管理更加规范化。目前的高中学校教育科研办公室属于学校的中层管理机构,在校长或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对学校教育科研开展组织、管理、指导等工作。而这种管理方式不符合全知识管理理论在管理效率方面的要求,知识管理论理认为,学习型组织需要采用弹性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因此,科研管理部门、业务职能部门、科研领导小组、学校校长都应该加入到学习小组的协调工作中来。教科室除了要完成课题管理方面的工作之外,还应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进修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机制 科研项目的有序进行与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机制的支持,教职人员是科研项目与科研工作的主体,科研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的质量。完善科研队伍建设机制、提高科研队伍建设质量是发展学校科研工作的必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显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生产,改善科研工作环境氛围,提高科研工作质量。因此,严格遵循知识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从教职人员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水平出发,利用教职人员现有的精力、时间与知识储备,分阶段地、有目标地发展和培养复古队伍,着眼于长期,促进教职人员与科研队伍的发展。 四、结束语 完善并改进高中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从根本上降低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科学、合理地运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教育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科研工作的具体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改良学习型组织的结构与人员编制,将教职人员的进修工作与评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黄文杰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研论文: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建构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显著标志。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必然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实现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乃至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科学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要素结构 教育科研管理模式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结构相对稳定的现代管理形态和功能体系。体系的构成和管理机制的运作是其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基础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要素结构及各个要素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优化其要素结构进而改进其功能状态,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逻辑起点。 1.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 管理,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管理者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和协调人们的活动,有效地达到共同目标所进行的各种职能活动。信息化管理,则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通过信息手段调控人们的行动方向、行为方式和资源条件配给,实现期待结果的高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讲,对目标的达成度无疑是人为干预的结果。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也是一样,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工作系统的整体运行主要还是通过人工操控来完成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的实施者,即管理者,是当然的行为主体。宏观层次上,除了教育科研行政决策者外,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以组织形态呈现的各级教育科研所等专门教育科研机构,包括常设的同级规划管理办公机构;另一个方面是指各级科研和规划机构中负有管理职责的领导和具有管理职能的人员。具体到相关业务部门和基层学校等单位层次,内设的科研处室和承担科研任务的领导、教师本人,都负有相应的科研管理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需要对教育科研工作自我管理的实践者在内,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各个科研管理和操作层面人员的总体,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即是各级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和研究人员管理工作的总和。 2.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受体。 所谓信息受体,相对于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主体而言,也就是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的对象。换而言之,也就是教育科研管理的对象。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受体,可以是上级管理职能覆盖下的相关研究部门和学校等基层单位,也可以是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团队和个人。教育科研管理的对象和任务决定了管理信息的指向和流向,信息受体方面群体和个体的业务素质与政策解读能力,决定了他们对来自管理主体的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同时也影响着科研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和科研行为的质量水平。由于所处的教育科研管理层次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教育科研管理的主体可能转变为管理信息的受体,接受来自上级的工作指令和要求;或者同时上传下达,在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肩负起承上启下的双重任务。 3.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践载体。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与传统的教育科研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育科研管理的办公自动化。有关教育科研的各种工作计划、指令,甚至科研理念、思路等管理因素,主要都是管理者经过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借助于一定的信息介质和网络通道传播下达的;有关方面和个人的申报、汇报等教育科研工作信息也是通过同样的渠道和方式上传和反馈的。媒体介质记录和显示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网络通道运载和传递教育科研管理信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实施的主体与科研管理信息的受体之间的动作联系,是通过包括纸质文件在内的多种媒体和网络传输实现的。因此,承载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的媒体介质和网络系统都可以看作是我们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现实载体。正是由于教育科研管理信息主体、受体和载体这些基本要素的共同存在和相互作用,才使我们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成为可能。 二、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 所谓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就是在教育科研总体目标下,一定的管理要素经过结构关系调整,并与相关信息资源系统整合,进而形成的功能稳定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作为教育科研管理者,特别是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无论处于哪一级管理层面,进行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整体架构,基本上都要从理论模型、功能模块、实践模式三个方面着手。 1.管理体系理论模型的设计。 作为一个理论模型,实质上它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总体设计。它既应该是先进的教育科研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反映,同时也应该有长期的教育科研管理实践的经验基础。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框架构想,应该充分体现作为各级教育科研管理层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域内整个教育科研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设想和整体思路,并且在形态结构上作出相应的描述,形成一定的理论模型。我们姑且可以这样描述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基本形态:即,以本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功能平台”为核心,以包括学校一级的各级教育科研网络为基础,以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科研网站为基点,分层整合各地信息资源网(电网)和组织机构网(人网),整体建构社会化管理体系与信息化管理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内外接应的立体化交互式的现代教育科研管理系统。以省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为例,建设新型教育科研管理网络体系,要实现包括家庭个人网在内的至少五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网络并形成互动。各级信息化平台,上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网,下设市(州)和县(区)子平台,末端连接学校网,终端为课题承担者(包括教育研究人员)、评审专家、培训指导专家工作窗口等。五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网络是桌面式与层级式管理相结合的。信息网络主要是“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科研网站”等设施。但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应专门设计市(州)级和县(区)级桌面式平台,即在管理系统中设有市(州)和县(区)子系统空间。市(州)和县(区)可同时像各级管理部门一样,对不需要各级审批性的工作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科研网”上进行管理;需要层级审批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逐级传达审批和反馈,信息可同时进入各级空间。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由此可见一斑。 2.管理体系功能模块的打造。 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作用水平,是通过网络系统内各级信息管理平台的操作来体现的。各级信息管理平台交互作用的总和构成了诸如各级的最高级别的管理体系的整体功能。由此,驻留在各级信息管理平台的操作系统,便可划分出不同的功能虚拟区位。定位于其中的相对独立的动态程序窗口台面和静态资源信息库存,当然分别具有了特定的功能属性,一般我们也称之为“子平台”。之所以称其为平台,就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个网块或内存,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以网块或内存为核心的人力、物力形成的操作环境。这些功能模块是管理体系发挥作用的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着力开发和打造的重要部位。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模块主要是指不同信息环境下的各种功能平台。包括技术平台、组织平台、资源平台、规划平台、课题平台、成果平台、协作平台、学术平台、培训平台、通讯平台等等。支持操作环境形成和运行的软件平台是核心模块———管理数据库。数据库通过各级科研网站的链接,为教育科研用户提供服务。教育科研网站是开放的信息、联络通讯、对话互动的网络系统,而教育科研管信息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专业的管理网,既是一个科研管理的办公系统,也是一个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通讯联络网络系统。各级教育科研网站或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中心一级的信息技术操作系统,是总体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对外运行在互联网上,对内与管理单位的局域网连接,实现管理系统、通讯系统、数据系统与终端应用的联机互动。它可以根据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保存,实现科研管理数据资源的收集和积累,为大家提供资源共享的信息条件,形成一个从基本的数据库检索直至专业咨询、决策服务的完整的科研管理信息服务系统。 3.管理体系实践模式的运作。 理论上的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在各个功能模块数据系统的支持下,完全可以投入运行;但在具体的实践上,则必须按照实施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对管理体系的操作程序、运行规则和用户权限进行统一管理和有效规范。尤其是要建立体系内部的动态改进机制,对各个核心模块的现实功能不断加以改善,以确保各级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带动各级教育科研层次协调运作,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正常运转,从而推动教育科研管理的逐步深化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各级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实施实践中,最根本的因素不是信息技术,而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和管理的“人”。只有人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才能转化成为有效的管理行为,信息化的管理条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推动信息化管理体系实践模式的运行,必须紧紧抓住人力资源和组织机能这两个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并以此为动力,加强网络平台的技术性建设,全方位打造新型的多功能的教育科研管理网络,统筹教育科研管理内容,有效开发利用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实现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技术互动和对科研活动的科学调控。技术性平台建设是科研管理体系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技术平台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技术手段上,通过技术手段创造了一个延伸人的能力的操作桌面,代替人的许多复杂劳动,也就是实行信息化的工作方式。信息化工作方式就是设计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先进的教育科研管理的方式,强调实践性应用设计和在信息化思想指导下的管理设计。传统管理因为理念和手段的限制,习惯于不分内容的层级管理方式,忙碌在收收发发抄抄写写和电话通知中,工作效率低下,跟不上教育科研发展的需要。桌面式管理与层级式管理结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实践,达到了基于“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科研网站”等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管理实践的成功跨越。在信息化的教育科研管理体系框架内,也可以看作四种网络并存。即虚拟网、信息网、现实网和氛围网四网互动。现实网络、虚拟网络、信息网络和氛围网络四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现实网络主要是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与专家组织,以桌面式管理与层级式管理的关系为依托形成的紧密的现实联系;虚拟网络是以专家网上评审等各种虚拟办公功能、不同层次的专家以及科研骨干数据库为基础的科研协助力量,随时通过不形式和方式协助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进行不同层次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的远程协作;信息网络是以资源库间信息通道和组织机构间通讯设施为载体的技术关联;氛围网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实质是创造一种环境,形成信息化管理技术手段建设、信息化管理政策机制建设、信息化管理文化建设、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意识形态,达成的一种共识,形成的一种风气,呈现的一种局面。 三、结语 信息化管理实践表明,现实的教育科研管理内容,已开始由传统的关注课题的注录与整理等具体工作,转变为关注规划设计和人与机的有效对接,关注管理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传统管理因具体事务性的内容十分繁杂,诸如登记、造册、制表、建档、存放等等,事务性工作数不胜数。在工作内容设计上常常被迫分配很大精力和很多时间来应对事务性工作。科学规划和课题指南等超前性、方向性、引导性的工作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实施信息化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用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时间关注实施思想性工作,做好规划,把握方向,引导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研究,设计有效政策机制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的科研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社会成本,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新型教育科研管理网络与经过统筹并科学调控的教育科研管理内容的融合,形成了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新体系,为教育科学研究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现代环境和相当有力的保证。 作者:张延华 单位: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教育科研论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分析 一、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 现阶段,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界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够重视,重点在于语文和数学学科,认为德育是副科,无需重视,对德育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开展好教学工作就可以,对其教育科研能力不关注,平常也极少组织德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活动中,不少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在负责,对教育科研能力重视程度一般,并且还需要负责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育科研中,没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课题也是来源于教学或生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二、提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转变小学德育教师的德育观念 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首先小学德育教师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与坚定的德育教育理念。小学德育教师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之后,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德育素养与自我道德修养,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与价值。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素养时,需要注意自身的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在德育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是纯粹的讲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样的德育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由于道德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体现,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生活教学,在生活中发现科研课题,然后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自身是教育德育能力。 2.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其德育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决定了教育科研能力的高低,并且关系到德育教学质量。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但是专业的德育教师并不是很充分,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作为一门副科,其地位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较低,并且有的德育课时还被其他学科所占用,教学效果一般。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需要拥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学校需要给德育教师设定一定的资格门槛,加强职前、之后培训,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小学德育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然后对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课题的不断科研,逐渐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3.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反思能力 小学德育教师在培养和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因为很多科研课题都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并且贯穿于整个德育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发现细节,总结教学不足和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然后可以和其他德育教师一起针对这些不足或问题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为目的,重点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小学德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宝贵的教育科研资源,通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还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三、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学德育教师要重视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校应该给予配合,提升硬件设施,教师本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反思,全方位、多方面的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马天野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教育局 教育科研论文:地方教育科研分析 一、反思两个问题,讲求科学性 在教育如何科学发展,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方面,重点应该反思2009年和钱学森先后对教育事业发展形势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总理指出的“两个不适应”的问题,即:“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二是钱学森提出的“我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质问。我们一定要结合甘肃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情况进行深刻反思和研究,并且得出相应的结论,深层次地总结教育发展成功的经验,实事求是地寻找差距及其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所在。 二、总结两个成效,把握系统性 一是系统梳理和总结“十一五”期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成绩。重点是要研究发挥五年规划的作用情况,彻底克服规划不如变化、规划与年度工作安排相脱节,克服总结工作时把规划当作成果等现象。对不可预测性的因素,如国家投资政策的变化、超越五年规划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应该非常清晰地梳理完成了多少指标?没有完成多少指标?新增加了多少建设项目等三个方面的情况。二是系统梳理和总结“十一五”期间全省教育科研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成绩。 三、分析两个问题,力求深刻性 一是全面深入地分析全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深刻查找教育事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全面深入地分析全省教育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历史遗留问题,深刻查找教育科研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科研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其主观和客观方面的根源,准确把握存在的差距和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四、研制两个规划,体现前瞻性 一是认真研究“十二五”期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方向、总目标和重点领域及2020年之前的中长期规划。二是认真研究制订“十二五”期间全省教育科学研究的大方向、总目标和重点领域。核心是解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的规划统筹和衔接问题。 五、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跟踪研究 (一)要汲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教训 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教师培训不到位,尚未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和水平,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二是义务教育阶段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成长档案和学业质量评价机制,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搞了形式,走了过场,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三是义务教育教育课程改革出现政府缺位。由于缺乏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手段,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实行免费政策的前提下,省上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地方课程难以进入学校课堂,学校课程开发普遍滞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定课时被其它课程占用,难以形成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两个体系,导致了学生个性与特长发展和学校特色出现空缺。应该把明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职责和权限,作为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条件,重点解决学校实验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以及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专业配齐专业教师两个问题。 (二)加强普通高中教育优质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及普通高中教育战略地位问题的研究普通高中教育骨干教师出现退休高峰期,流失严重,现有骨干教师流向不合理,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今年要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中考制度改革、会考制度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高考决定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成败,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对课程的顶层设计要依靠高层次专家,通过课程改革,培养一批自己的专家队伍。高起点领会和把握课程改革目标,加强对课程改革过程的统筹,以科研引领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六、加强教科研能力建设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使教育科研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站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最前沿,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核心是由传统的教育理念向现代教育理念转变,由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转变,可以总结推广兰州市提出的“教育科研工作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区域教育发展、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单纯的教学研究向教研、科研并举转变;由单纯的为教学服务向为教学和教育决策并重转变;由‘学校请我做’向‘我指导学校做’转变”的思路,处理好从学习者的角度研究问题与从教育者的角度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手段,与时俱进。建议今年组织、筹备、召开甘肃教育科研创新机制工作会议或者研讨会,邀请国家和发达省份教育科研知名专家指导。明确提出新时期科研奋斗目标,量化规定单位和个人近期和年度重点科研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在此基础上,应该实实在在地采取和落实以下改革措施。 第一,完成观念更新转变,重新进行定位,确立立足于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科研理念。制定实施《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规程》,重新确定教育科研的职能、责任、权限和功能,科研成果的转化的量化标准。要把教育科研工作上升到各级政府的决策和管理层面,加大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的力度。研究起草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对教育科研要重新定位,从体制机制改革、增加人员编制,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等方面制定新的政策和措施。 第二,理顺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实现与各项服务工作相对接和相协调的运行机制,符合和满足学校和教师指导服务的需要。 第三,率先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全员实行竞争上岗,全员实行聘任制度,分流缺乏研究能力的富余人员。 第四,规范统一全省教育科研机构名称,争取机构升格,实现独立会计和法人的副县级以上事业单位。培育各市州教科所的特长和优势学科,继续办好各市州的教育工作研究刊物,适时召开刊物交流研讨活动。建立与各市州教育科研机构联动机制,发挥整体优势,发掘、提升以“质量立校”的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创建特色学校,总结和培育具有甘肃特色的名校、名师、名学科和名校长群体,重视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在全省推广,并推向全国,产生甘肃教育品牌效应。 第五,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定期到中外教育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交流经验,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扩大甘肃教育的影响力。 第六,引入和建立教育科研课题项目广泛的竞争机制,向全国公开、开放教育科研课题。 第七,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目标责任、保障措施、奖罚制度。实施科研能力建设工程,提升科研实力目标,建立实现责任、目标、保障、成果、转化一体化的责任机制。 第八,建立科研成果量化指标,省上每年规定10大教育科研课题和项目,每年必须申报承担2~5项国家重点课题,每年在国家级教育核心刊物上发表5~10篇科研、学术论文。 七、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 (一)开展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课题的研究按照郝远副省长的要求,教科所从现在开始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承担政策制定、调查研究、学科建设、专业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二)开展关于在中小学如何开展国家法规明文规定的专项教育的课题研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对社会、生活和自我的了解,促进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等,国家有关部委近年来分别下发了在中小学开展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健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人口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防艾滋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廉洁教育、影视教育等12项专题性的教育,并提出了一定的课时及教学的要求,这些专题教育涵盖了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涉及的层面很多,在实践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学校开展专项教育情况很不平衡。所以说,教育科研部门应组织和带领一线教师和相关专门人员,积极开展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并不断总结经验,全面推进。 (三)积极参与《甘肃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研制工作新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已经三年了,但是,甘肃省的实施细则尚未制订出台,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律的时效性。省教育厅已经着手起草《甘肃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具体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需要发挥全省教育科研部门的作用,省教科所应指定专人负责,组织专门力量,积极参与并尽快完成基本法律文本的起草任务。(四)着手开展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问题的研究要结合甘肃的实际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和出台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贯彻意见和落实措施。 八、加快完成“建设西部教育强省”课题研究,回答“五个模糊”问题 第一,明确回答学校教育在什么阶段教什么,哪些知识和技能是有科学依据的最有价值而且是终身受益的东西,学生必须系统地学深学透的学业量化标准;哪些方面的知识是可以掌握了解一般性的基本常识等问题。 第二,明确回答教师的专业标准,每门学科的教师教到什么程度,教师具备怎样的专业标准,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等问题。 第三,明确回答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负担重了还是轻了等问题,课程设置的深浅要明确顶级与底线,确定学生学业任务的科学标准,寻找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重点因素等问题。 第四,明确回答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教学中如何形成各自的优势和体系,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怎样发展等问题。 第五,为政府提供考核评价教育工作的第二项衡量指标,即除了升学率指标之外,将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年度教育工作的刚性指标。因为,由于现有一部分学校达不到实施新课程的办学条件和标准,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一些必须在室内外开设的课程,无法开齐、开足、开好。因此,需要回答和界定教育系统的有限责任问题,对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逻辑排序,搞清楚哪些事是甘肃自身能解决的个性问题;哪些是教育部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哪些是需要各级政府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教育行政部门能解决的问题等。 九、加强教育科研系统自身建设 教育科学研究系统要找准立足的位置,提高研究的层次,提升研究成果的档次。首先,要树立甘肃科研精神,注重振兴精气神———教育科研工作者都应该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学问,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科带头人,形成优势和合力,发挥团队作用。其次,端正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心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强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其三,做到适度超前———把握基础教育阶段性特征,增强研究问题的敏锐性和时效性。其四,树立自主研究的权威性———要注重自主研究,扩大自主权。其五,紧密同行———要克服被动完成任务的现状,力求与决策实现良性互动,研究课题要注重连续性和良性循环。其六,有为有位———切实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质量,既要注重研究教学层面的问题,强化专业指导,创新探索教学质量和学业质量的评价模式和机制,也要参与研究决策层面的问题,增强说服力、影响力,力求有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其七,争创优秀团队———要重视培养教科研骨干人才,为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创造条件,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环境,逐步建立老中青各具优势的人才梯队。 总之,要发扬“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切不可坐而论道,要立即行动起来,逐项研究破解,按照“一年有一个新的变化,五年有一个大的变化”的目标,努力开创甘肃教育科研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软件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与Web服务的出现,社会对软件开发类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软件开发类课程也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重点[1]。然而,软件开发所学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最基本的课程就包括C语言、C++、JAVA、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网页制作等[2],如果只是学好某些课程,做好这些课程的实验,甚至这些课程的课程设计也非常优秀,但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为学生所学和所用都只是片面的知识点,不仅没有将所有软件开发知识有机地结合和整理,更没有结合社会实际开发能够应用于公司企业的项目。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正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大四学生已经具备了软件开发的基础,能够将所学知识综合整理设计,并通过市场调查、资料查阅和企业调查等形式了解项目实际需求,开发一套满足社会基本需求的软件系统。由此可以看来,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是实现软件开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提高了学生程序开发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全面培养了学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为学生毕业求职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自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生数量也相应大规模增加,给高校学生的求职择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了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求职带来一些实际项目经验,计算机专业越来越多学生选取了软件开发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然而,在各高校实际当中,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已经下降,软件开发类论文与实际完全脱节,归根结底是没有一个可以从头到尾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的学习模式,主要存在下面几个不足之处。 1.1学生问题 学生设计能力低,编程水平差,无项目实际经验,既不知道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也不知道程序语言代码编写和开发工具界面操作,甚至不知道从何处开始下手准备毕业论文,成为目前软件开发类毕业论文质量差的根本原因;学生思想上存在误区,不重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毕业设计与普通课程一样,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努力开发软件,总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学习,成为软件开发类毕业论文质量差的直接原因。 1.2学校问题 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一般只是简单地开设各科课程,并没有将所有软件开发类课程结合起来,直接导致出现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低与开发水平差的现象;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等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各种材料上交的日期进行,普遍是最后答辩时上交补交所有材料,甚至包括论文开题报告,直接导致学生消极怠慢的态度;最后的毕业论文考核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目前毕业论文相关制度中管理最混乱的一部分。既没有一套规范毕业论文考核标准,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中间过程进行监控,就连最后的论文答辩也只是流于形式。 1.3教师问题 大部分教师没有项目开发实际经验,只知道软件设计理论基础,不能全方位地指导学生,更加无法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成为毕业论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2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继承和发展欧美20多年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研究创立,CDIO分别代表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等四个学习过程,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3]。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4]。本文将CDIO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学习过程引入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中,要求严格按照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这四个阶段进行,并将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作为毕业论文考核的依据,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能让指导老师清楚整个设计流程,并根据阶段安排加以指导和督促,也能让学生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努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当中。在弥补学生软件开发水平不足的同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综合设计的能力,最后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3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 3.1构思阶段 毕业论文是从学生的选题开始,一般是由老师提供一系列题目,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这种方式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和对将来的职业规划等情况,利用各种参考资料主动搜索与查找适合自己的题材范围,再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为后面的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之后,指导老师提供软件开发类参考资料,并在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搜索课题相关文献,确定论文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下达论文任务书。学生根据接收到的任务书,利用软件工程专业书籍、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论文相关的Web网站,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论文的背景、研究现状和开发意义,确定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开发中的关键问题,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完成软件开发的构思阶段。 3.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根据资料查阅、市场调查和企业要求等形式分析软件产品操作流程、功能列表,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并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功能设计、模块划分、模块接口规范、数据库概念设计及数据库逻辑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最终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然而,在软件开发设计阶段,学生论文还没有开始写,软件程序也没有完成,指导老师无中期检查依据,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开发设计。因此,在设计阶段完成之后,应该形成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等相关说明书,作为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的材料,纳入论文考核的范围。 3.3实现阶段 实现阶段是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点,也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量最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直接决定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学生需要掌握软件开发工具、程序设计语言等基本理论与方法,根据系统总体设计的功能模块、接口规范等进行数据库的实现、程序代码的编写,并反复运行与测试。此阶段生成详细设计说明书、编程规范、测试等文档,作为毕业论文第二次中期检查材料。在这个阶段有了指导老师的督促,能够完全确定系统功能,不至于在后期阶段又需要反复修改。 3.4运作阶段 根据前期产生的开题报告、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程规范、测试等文档和开发好的软件系统撰写毕业论文,并参与论文答辩,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总结阶段,不仅着重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了解学生对软件的学习情况,是分值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最后,将所有文档和论文、答辩情况一起评分,获得毕业论文成绩。 4结语 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是实现软件开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CDIO模式引入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中,既能让指导老师清楚整个设计流程,并根据阶段安排加以指导和督促,也能让学生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努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当中。在弥补学生软件开发水平不足的同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综合设计的能力,最后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作者:陆汝华 颜文燕 单位:湘南学院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 软件毕业论文:软件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策略 一、利用多方资源做好毕业设计选题与立题工作 恰当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国家对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同时各个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从目前全国319所设有软件工程专业的学校看,2013年该专业平均招生300人左右。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多给毕业设计选题带来了带来巨大挑战[3]:一方面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创新性,同时还要与行业需求相吻合;另一方面要保证选题的唯一性,不仅要避免学生之间的题目重复,还要避免与之前毕业生的题目重复,因为重复的选题会使学生产生投机的心理,导致“打酱油”现象。针对上述问题,黑龙江大学软件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1.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一部分在企业实习的学生采取“三位一体”的双导师指导模式。即企业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校内和校外导师为主导。这部分学生一般是在大三下学期暑假就已经进入企业实习,而我们每年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是在十一月末,也就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学生经过企业阶段的培训,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学院组织校内外导师和学生共同协商,以企业项目或子项目为学生确定毕业设计选题。2.充分发挥导师的资源优势,学院大部分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这些科研课题有些是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横向课题,还有一些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课题,我们鼓励教师从这些课题中提取出一些子项目让学生实践,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3.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技术特长和兴趣点并结合学生的择业倾向,确定最能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的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不仅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兴趣。只有学生对选题有兴趣,他们才能尽早地进入状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积极主动意识。所以,选题阶段导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沟通导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择业倾向,学生也可以对选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于不感兴趣的选题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导师进一步的探讨进行题目的修订。 二、注重环节审查,加强过程监管 虽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如果缺乏中间环节的监管,仍然不能保证好的效果[4]。因此,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们制定了明确的质量标准、管理条例,并由院长、学术委员会、系主任和教务办主任组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委员会,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评定和监管,同时保证管理条例的严格落实及各个环节工作的正常进行。为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的监管机制,学院先后规范和完善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开题报告》《开题评分标准》《中期报告》《中期检查标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及模版》《毕业设计(论文)盲审表》《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文档标准,使毕业设计工作在制度和规范下能顺利有效地进行。每年毕业设计工作之初,我们都要给学生开一个动员会,在会上阐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以及毕业设计对他们未来工作的影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系主任还要向学生介绍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以及各环节检查的内容、需要提交的文档,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我们也要求指导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坚持每周开例会,检查学生的工作完成情况,并提出一些有技术含量和理论深度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与学生一起确定后续任务。此外我们组织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对开题检查成绩后30%的学生,不但检查中期报告,还要现场检查程序。对于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限期整改,如果仍然不合格则取消答辩资格。在答辩之前,我们还要对论文进行盲审,盲审不合格的学生不允许答辩,对有异议的论文要提交学术委员会做最后论证。虽然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各个环节上的审查都非常严格,但我们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研讨交流,博采众长,相互提高,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抓出多少不合格的学生,而是想通过大学阶段最后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 三、严把答辩关,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考核阶段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既是学院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验收和鉴定,同时也是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和汇报。通过答辩,学生不仅展示了毕业设计工作的效果,更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作为教师,每年都要指导多个毕业设计(论文),而学生一生只能经历一次本科毕业设计,而且毕业设计答辩能否顺利通过,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的认定。因此对学生来讲,毕业答辩至关重要。这有点像外科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医生每年要做很多手术,对他们而言手术已是司空见惯,但对于患者本人,可能一辈子才上一次手术台,而且生命攸关。所以,我们要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在毕业答辩中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更要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我们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采用小组面试形式,每组由四位副高职以上教师组成,答辩流程如图1所示。答辩当天向学生公布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总成绩由开题成绩(10%)、中期成绩(10%)、指导教师成绩(10%)、答辩成绩(70%)构成。对于优秀的和不及格的学生,我们还会重新组建答辩组进行二次答辩。这是考虑到答辩组之间认同度的差异而导致评分标准出现偏差,可能有些答辩组打分会偏低,有的组打分会偏高,即各个答辩组评分信度不能达到一致。二次答辩可以有效地消减组间评分差异,从而使申报校优秀论文人选和未通过人选的确定做到公正、公平和有效。针对软件行业特点,我们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利用多方资源拓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途径、健全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监管机制等手段,确保了毕业论文质量的稳步提高。几年来,黑龙江大学软件学院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受到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获校优秀论文比率一直位于学校前列。实践证明,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监管,不但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而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 作者:任美睿 金英 郭龙江 单位:黑龙江大学 软件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毕业设计一般开设在高职教育的第五学期,此时很多学生都已经签约了用人单位。学生在思想上会认为自己已经毕业,毕业设计只是个形式,只要把论文完成,按时上交就可以了。因此,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态度不积极,课堂上有些学生占用大部分时间上网聊天、看视频或者玩游戏,有的甚至不来上课。等到要交作业的时候,随便从网上下载一篇毕业论文应付了事。在每年的毕业论文答辩会上,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自己的论文题目解释不清,对所开发系统的功能描述不准,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上来。这些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二)毕业设计选题不当 选题是毕业设计开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好的选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选题陷入了恶性循环,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目陈旧没有新意。很多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课上会习惯性地给学生一些参考题目,这些题目往往是连续使用了很多年的旧选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二是选题不准确。学生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很容易出现选题过大、过小或题目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现象。题目过大,系统功能复杂,技术要求高,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会导致设计任务完不成;题目过小,难度和工作量上就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考核要求[2]。 (三)课程管理不到位 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都已经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这给毕业设计的管理带来不便。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不同于普通课程,教师一般是定期对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对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对于已经到单位顶岗实习的学生,只能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辅导。学生的选题不一样,难度不一样,加上自身素质的差异,他们在进行毕业设计时的工作进度往往是不一致的。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最终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就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到最后草草收场,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考核方式不科学 基于毕业设计课程的特殊性,很多高校都采用集中答辩的方式进行最终考核。答辩时,学生用PPT解说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评审老师检查毕业论文,进行提问。由于时间有限,评审老师主要检查论文编辑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论文是否有明显的抄袭痕迹,项目是否有详细的设计过程,项目是否实现以及专业知识提问能否回答正确。这种考核方式就给部分投机取巧的学生提供了机会。他们从网上下载现有系统,抓取操作截图,把网上相关的毕业论文重新编辑整理,蒙混过关。因此,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考核办法存在很大的漏洞。 二、解决方法 (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毕业设计课程的重要性。教师要利用第一节课给学生讲明白毕业设计的意义、主要工作任务、上课方式和考核办法,让学生对这门课有清晰的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可以有意识地强调本门课程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发挥的作用,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二)解放思想,发展个性 在选题上,教师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具体做法是:一要充分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综合考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从实际出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二是教师可积极吸收学生加入到自己的科研队伍,感受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三是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选择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在工作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这些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课程的价值。 (三)细化任务,重视过程 细化毕业设计任务,重视过程化管理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一般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可2~3人分组完成。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教师可适度调整,保证每组人员搭配合理。比如两名优秀的学生可以帮助一名中等生;每组中既有编程能力强的,又有数据库设计好的,还有擅长文档编写的,尽量模拟企业真实情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做到各尽其才[3]。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任务分解及过程化考核指标如表1所示。(四)全程监控,量化考核毕业设计任务安排清楚后,实施有效的过程化考核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合理、详尽的考核措施可以更好地约束和引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这里,我们建议利用网络作为交流平台,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开展过程实施全程监控,对每一步的工作成果实行量化考核。教师首先教学任务安排;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阶段工作成果,教师审阅并给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并上传修改结果,教师对本阶段作业以百分制打分;当整个毕业设计课程结束时,教师按相关比例进行换算,给出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又能有效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专业技能得到综合运用的同时,也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团队协作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为今后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应用,也是学生职业素质的一次综合培养。积极正确的引导,新颖恰当的选题,规范开放的管理,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必不可少的四个要素。对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的实施方式贴近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培养其严谨周密的思维和有效合作的团队意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疲于应付的学习状态[4],是有效开展毕业设计的重要举措。 作者:张丽景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软件毕业论文:三维软件之毕业设计论文 1现有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现状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后者的优点是课题是实际课题,教师对题目有着足够的了解,并且有机会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也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看到实物,对所设计的题目有全面生动的认知,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将有所保障。而前者虽然完成了毕业设计过程,却很难保证质量。因为在毕业设计初期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一个指导教师带多个学生,按一生一题的要求,即一个指导教师有多个题目,很难做到每个题目都是实际课题,必然有一些题目是理论课题,无法提供实物给学生研究或所设计的机械不能实际生产,更谈不上教师有机会在现场指导学生。第二,学生查阅资料能力较弱,即使能找到资料,也往往多为文字资料、外观图片、局部平面图或类似题目的结构图。可以完成毕业设计的前提是必须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理解、掌握,这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识图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基础。但这些是大四学生不具备或者很薄弱的。只有通过指导教师的反复讲解,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和资料。换言之,查阅资料阶段会消耗指导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这将影响毕业设计的整体进度。另外,目前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生对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规范不明确,需要教师逐个对学生进行明确的讲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教师的指导时间。以上种种都将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综上,寻找有效的提高应用型本科大学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新方法势在必行。 2毕业设计三维范例库文件对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要性及实际应用效果 2.1建立毕业设计三维范例库文件对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要性 针对前面所论述的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利用三维软件UG、Pro/E、3DSmax等,对现有的机械设计进行规范化建模仿真,并编制数据管理软件类应用程序,将之完善成毕业设计范例库文件,以方便调用的方式,允许学生调用查阅。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模拟所设计机械实体结构,使学生对毕业设计题目有更深刻的印象,以解决学生查阅资料难、指导难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将建模过程分解,以动画的形式将设计过程演示给学生,使学生更明确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和规范,提高设计能力,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另外,将以上机械中的通用部件提取形成基础库文件,该基础库不仅可以对除这四大类机械以外的其他设计有所帮助,而且可以为相关课程教师授课时的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制作提供素材,以提高教学质量。 2.2将毕业设计三维范例库文件应用于毕业设计指导的应用效果 笔者曾在毕业设计当中,指导学生设计Stewart平台电液驱动机构,该平台是六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基础平台,通过六个作动器的协调伸缩来实现平台沿x、y、z向的平移和绕x、y、z轴的旋转运动(共6个自由度),以及这些自由度的复合运动。可用于娱乐业的运动模拟,机器人、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仿真器、舰船及汽车模拟器,新型加工机床,卫星、导弹等飞行器的精确运动仿真。平台结构并不复杂,但其运动及控制极其复杂,这给学生查阅资料阶段增加不小的难题,并消耗大部分的时间进行消化资料和理解平台的运动方式,影响后续的设计进度和质量。其相关资料图为平面图(见图1),结构不容易理解。经调阅三维范例库文件,找到了相关类似的毕业设计,使学生看到了三维软件构建的“实物”和动画模拟的运动(具体见图2),帮助学生了解其运动和设计搭建过程,为以后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毕业设计,自信满满地走向了工作岗位。 3结语 综上所述,寻找一种有效的适用于应用型本科大学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的方法势在必行,而将应用型本科机械类毕业设计和三维软件、数据管理软件三者相结合,建立三维范例库文件,突破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局限,可以缩短毕业设计初期查阅理解文献资料的时间,加快设计进度,从而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徐莉 苗淑杰 刘喜平 刘春香 王巍 付彦虹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软件毕业论文:软件工程毕业实习设计论文指导论文 随着软件学院的不断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软件工程××方向专业应运而生,如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该类专业培养既掌握软件工程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掌握一定的机电专业方向背景知识的人才,毕业生适宜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产业、软件产业或其他部门从事产品、零部件设计、制造、控制以及软件开发研制、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计算机学科以及与计算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目前中北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及江西理工大学等的软件学院都开设有类似专业。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自身实践、创造、就业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毕业实习及其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 1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教育部多次强调并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若按照传统重视理论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则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3]。对于相对新兴的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其专业知识结构及培养目标决定学生面临的毕业实习与设计问题更复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就业与选题的矛盾。基于该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生目前就业意向主要有三:一是在软件产业从事编码测试、系统分析设计或具有软件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技术服务、销售和管理(软件方向);二是在机械电子工程应用背景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及机械研究、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等工作(工程应用方向);三是考研、考公务员和自主创业等(考研方向)。因就业方向的多元化、毕业实习设计老师(包括软件企业导师)的专业领域和人数限制、实习条件的限制等多重原因,学生难免产生选题与就业意向不相符的矛盾。(2)毕业实习设计与考研、公务员招考时间安排上的冲突。毕业实习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第4学年的第7学期、第8学期,而这期间,每年一度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和公务员的国考、省考也同时举行,这就导致“考研方向”的学生在备考和完成学业间的矛盾,如不进行相应调整,势必影响毕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3)软件方向与专业方向的不协调因素。软件方向学生一般采用3+1的培养模式,也就是说,第4学年大多在软件企业完成基于项目驱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而工程应用方向和考研方向往往还有几门课程需要在校学习,在时间和内容安排上往往存在冲突。(4)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不能有机对接。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重要准备阶段,毕业实习要结合毕业设计课题,到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收集与毕业设计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毕业实习的内容和质量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毕业设计要将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与毕业实习的实践相结合,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毕业实习的效果[4]。软件工程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使其对毕业实习与设计的衔接要求更高,而且该类专业多元的就业意向及其他复合因素使得学生的实习与设计内容往往不能有机衔接。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设计的教学工作中,面对学生就业自主化的严峻形势,存在着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不能有效衔接、教师对两者核心含义把握不好、设计(论文)选题及内容与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脱离以及忽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意识培养和训练等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问题,因此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毕业实习设计指导需考虑的因素 1)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就、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5]。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是激励、指引、维持、调节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6];学业成就指经过学习和训练后所获得学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的集中体现。高校毕业班级学生处于即将告别学生时代而走向社会的特殊阶段,毕业、考研和就业等诸多问题以及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和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强烈冲击,对其学习和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7]。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选题入手,贯穿毕业实习设计各环节,融学生兴趣爱好、就业意向与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取得好的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2)项目驱动。有效地整合指导教师的各类纵向、横向在研项目并将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提炼,根据毕业实践环节具体要求细分软件工程项目,将其引入到学生毕业实习设计中,采用以项目驱动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管理体制与实验室运行机制,探索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实践教学过程可控化、项目实施团队化、项目资源共享化的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3]。3)导师制。采用指导教师全程负责制是确保后续创新模式实现的关键。导师可以是从学校选定的各方向专业教师,也可以是从企业选出的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以是两者的结合(双导师制)。导师既要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组织工作,又要完成这两个环节连贯且相互渗透的业务指导工作。为确保这种教学模式有条不紊地实施,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相应的职责。首先,根据毕业实纲和设计大纲的要求,与企业协调好学生的毕业实习设计课题和企业的生产技术工作需要之间的关系,落实毕业实习内容及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其次,要对学生毕业课题进行方案论证,及时提供指导和质量监督,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4]。 3毕业实习设计指导创新模式的设计 结合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的专业特色,在现有基础上设计的毕业实习设计创新模式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以学生为本,模块化组织。基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学生某方面的专业特长和未来的发展取向,该模式分为3个大模块:以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为目标的软件模块(软件方向);立志于进一步深造的考研、公务员考试等模块(考研方向);面向工程的工程应用模块(工程应用方向)。大模块下再设子模块,如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的模块又分为UG、PRO/E等大型软件的工程应用模块;以单片机、PLC等程序开发为主的工控模块;CAD、UG、PRO/E等面向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模块。学生根据学业基础、就业意向及学习兴趣自主选择。2)毕业实习设计一体化。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二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二者人为分割的教学模式已不太适应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二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具体来说,软件模块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形成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整体,与大型软件公司合作,安排在第4学年,这也是软件工程专业目前比较流行的模式;工程应用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毕业设计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工作,实习、设计由同一导师指导,采取集中实习和反复调研的形式,实习围绕设计的需要展开;考研模块则将实习和设计的时间提前,第6学期即由指导老师提前介入,预先安排相应工作,在充分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为考研创造条件。至于软件方向与背景专业方向课程安排上的冲突,软件学院采取课程置换与学分互认方式,拓宽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达到多元方向的均衡。3)导师制和项目驱动贯穿始终。采取导师负责制,将部分学生(考研方向)的毕业设计提前到第6学期开始,到第8学期结束,历时1年半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开展的工作包括文献检索,熟悉设备,仪器校准,实验计划,实验开展,项目调研、开展、改进和总结各环节。基于项目驱动,每一学生的实习设计选题均为某方向科研子项或工程子项,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链,在熟悉科学研究方法、步骤和科研组织等环节基础上,全面培养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4)建立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全程”指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实习指导、教师下任务书、学生做开题报告、方案设计、实验、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答辩评分、总结归档等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以制订计划、明确目标执行计划检查、反馈处理、纠偏制订新的计划、目标为质量监控途径。针对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制订详细可行的规范,把握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和考核标准,目前要求教研室审核的关键节点包括选题、任务书、开题、中期检查、综合评价、答辩等。 4工程实践环境的构建 要保证上述模式的良好运行,必须有一个稳定而可行的工程实践环境。我们一直注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与IT等用人企业的合作。从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开办以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先后在中兴软件、中天电子、江西微软、上海杰普等多家大型软件公司和IT培训机构建有校外实习基地,在江西铜业公司、中金岭南股份公司、恒天动力有限公司等建有校外专业背景方向实习基地。打造相对稳定、整体素质较高的导师队伍是实现该创新模式的有效保障,学院应考虑:①从实习基地遴选指导教师;②选派软件方向教师到合作基地工程实训;③选派专业方向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访学。对毕业实习设计各环节,软件学院制定有详细的《毕业实习设计规范》,系部成立“软件工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教研室针对该内容进行深入调研与问题分析,在教师中开展动员,提前落实并布置工作;在学生中宣传动员,使学生在思想上有准备,重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强调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及时跟踪控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结语 基于该模式,近年来,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学生的毕业实习设计质量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质量也逐年提高,就业率在同类高校中一直保持前列。同时,我们也将总结实践经验和实践效果,不断完善该模式,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能力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强化能力培养还需要在已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实践环节的内容与规范,使得软件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真正地“无缝衔接”。 作者:江西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单位:张乐平 软件毕业论文:软件工程在毕业论文中应用 一、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 1.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概要设计阶段主要完成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建立、定义功能模块的接口、设计全局数据库和数据结构、规定设计约束、编制概要设计文档等工作;详细设计阶段主要完成模块详细设计及编制模块的详细规格说明工作。包括模块的详细功能、算法、数据结构和模块间的接口信息等设计,拟定模块测试方案;把模块详细设计的结果汇总,形成模块详细规格说明书。这两个阶段对应于毕业设计的系统设计阶段。2.实现阶段与组装测试阶段实现阶段主要完成编码及单元测试工作。根据模块详细规格说明书,将详细设计转化为程序代码、对模块程序进行测试,验证模块功能及接口与详细设计文档的一致性,并形成单元测试报告;组装测试阶段主要完成模块程序组装与测试及组装测试报告的编写。3.确认测试阶段该阶段主要完成软件系统测试、确认测试文档编制及软件评审工作。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定义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及软件确认测试准则对软件系统进行总测试;向用户提供以确认测试报告为主的有关文档,包括系统操作手册、源程序清单和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等;由专家、用户、软件开发人员组成的软件评审小组对软件确认报告、测试结果和软件进行评审,并将得到确认的软件产品交付用户使用。这个阶段主要对应于毕业设计(论文)中的论文评审、结题验收及毕业设计的答辨准备阶段。4.软件运行与维护阶段主要进入软件的使用阶段,并完成软件的维护工作。它主要对应于毕业设计中的答辩阶段。 二、毕业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摘要摘要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精、短、完整。以几十字至三百字左右为宜。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从摘要中即应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只能使用第三人称;要客观如实地反应原文的内容,要着重反映论文的最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要求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一般不分段落、不进行自我评价。2.关键词关键词主要用于论文检索,它是从论文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出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一般以3~5个为宜。3.结论结论写作的内容应主要考虑本文研究结果是什么?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等。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4.需求分析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往往不能对所做题目进行充分的调研,需求不明确,随意想象的成分较多。特别是在数据表的建立上,大部分同学随意设置字段的类型,而字段长度基本上采用默认置。而在实际项目开发中,数据项的设置应主要注意以用户的需求和满足系统要求为准,而不应设计冗余的字段;数据的类型要依据实际需求,当某些字段可以是选择某几种类型之一,应考虑哪一种更有利于本系统或哪种更易于用户操作和维护。5.详细设计许多同学把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理解为代码实现,因此,在概要设计之后就着手进行代码的编写而忽略了算法的表达及测试用例的编写环节,由此造成的结果是随意编程,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程序的修改和调试上。6.软件测试测试做得不够全面,大部分同学只选择了有效的测试用例,而没有进行无效的测试用例的设计,因此所做的软件BUG较多。7.团队合作在毕业设计中,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在布置毕业设计题目时,应尽量选择规模大一点的题目,然后由4~5名同学共同协作,每人完成一个子题目。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王素芬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软件毕业论文:SW软件在毕业设计的应用 传统的设计结果不能直观的反映夹具的结构,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很难及时发现,因此指导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的审图,帮助学生找出设计中的错误。即使是一些结构上的小变动也可能导致学生重新设计,这种繁琐的重复性工作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耗费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的接受却有限,甚至出现学生拒绝修改的情况。鉴于传统设计的局限性和低效性,三维软件,特别是SW软件以其优异的性能、易用性和创新性,被广大师生接受并应用于毕业设计中。 1三维建模及仿真 在夹具设计的过程中,根据确定下来的设计方案,学生可以对定位元件、夹紧装置、支撑元件、导向元件之间装配关系予以确定,需要的标准件从标准库中直接调用,如果是夹具体、钻模板、支撑架、非标准定位销等,可以自由地在装配环境下进行零件的设计,并且设计出来的零件无需约束,自动装配到钻夹具装配体上。专用夹具装配体建立以后,接着可用SW软件自带的Animator插件对装配体进行运动仿真,使装配体产生运动,如果发生动态干涉,系统会报警,并给出干涉的部位。SW软件具有对设计方案动态修改的功能,在设计过程中随时修改零件尺寸和结构形式,相对应的零件会自动更新,使设计修改工作简单方便。由于SW设计的直观性,学生的接受效果大大提高。SW软件还可以动态模拟钻夹具从零件到整个装配体形成的过程以及装配体的运动过程,并形成可单独保存的AVI格式动画文件,脱离SW软件环境也可以播放,方便直观地观察仿真设计结果,使老师尤其是答辩老师可以快速地了解夹具装配设计、结构的工作原理和方法,节省学生在答辩时的解释时间,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效果和答辩效率。经仿真检验修改后的装配体,利用SW软件的“爆炸”功能生成爆炸图,显示夹具装配体详细的结构和相互间的装配关系。 2二维工程图的形成 SW软件利用设计的三维立体图可以自动转化成二维平面图,并且局部放大图、剖视图、标题栏、明细表等也自动生成。设计学生只须根据生产工程图的标准对转化的二维平面图进行修改,即可形成标准的二维工程图。 3总结 笔者在最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指导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三维设计,使设计过程直观简便、设计效率高,提高了学生的现代工程素质。应用SW软件进行毕业设计的结果显示,三维设计对学生知识的拓展,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超出预期效果。 作者:李君 黄绍服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软件毕业论文:管窥软件工程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1软件工程在毕业设计中的作用 软件工程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也是其他相关专业,如信息工程、系统工程、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重要应用技术课程。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多是以软件开发类项目为主,整个毕业设计就是开发一个软件。为了更好地完成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中的软件开发过程是必需的。软件工程的思想正是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按照软件工程思想,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分为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几个阶段。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以软件工程的思想为主线,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去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挖掘软件工程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价值,解决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软件工程的方法、技术和思想,更有助于提高软件类毕业设计的质量。 2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指导学生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毕业设计存在着选题难、任务重、重视编码、轻过程、项目无法完成等现象。设计过程中没有严格地遵循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没有规范的软件设计过程,项目能否成功主要依赖于个人能力和个人努力,这种不正确的开发方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常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选题的盲目性 选题是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初始环节,选题恰当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但选题不当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学生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纯粹是为了完成学业而做毕业设计,选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目标,往往是随便选一个题目,造成选题的盲目性,出现了选题陈旧、选题范围狭窄、选题偏大等问题,使学生抄袭、完成不了毕业设计的情况时有发生。 2.2缺少软件的系统分析 软件开发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系统分析,用来确定软件开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估算完成该项目需要的资源和成本,确定目标系统应该具备哪些功能,主要经历问题的定义、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三个阶段。软件的系统分析确定了用户需求,同时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具体的要求,引导开发者正确地构建系统。因此,对用户需求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对于最终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认为代码编写最重要,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阶段不重视,甚至没有系统分析,对整个毕业设计的完成造成了影响。 2.3软件设计过程杂乱无章 软件设计一般都要经历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测试阶段。而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发的过程中,缺乏软件工程设计思想,跨越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直接进行代码的撰写;或者从代码反推出模块设计;甚至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一边写程序,一边了解需求,程序完成了需求才确定。这种无序的软件设计过程,导致最终设计的系统杂乱无章、代码的重复率高、潜在?Bug多、系统的可集成性非常差、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或者系统无法运行。 2.4开发过程中文档不完备 根据软件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软件=程序+文档,可见软件文档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软件文档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是提高软件产品开发效率、规范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关键。但在实际毕业设计中,很多同学认为把程序代码编出来了,毕业设计也就完成了,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就是系统代码的复制,即只做出一个可演示可操作的系统,而忽略了软件开发的完整性、系统性。完整的毕业设计不仅包括可操作的系统,还包括在开发系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个文档资料。文档的缺失会降低软件开发的效率、影响整个软件的开发、使用和维护。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没有达到毕业设计的目标要求。针对当前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不足,笔者认为应用软件工程学的思想指导毕业设计,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3用软件工程思想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3.1以可行性研究指导选题 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应立足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可由指导教师提供符合相关专业毕业设计要求的题目,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到社会、生产企业中寻求研究课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选题过程以可行性研究为指导,从课题规模大小、难易程度、学生自己的研究方向、爱好、学生的知识层面和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对于选择的题目是否能够解决,确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的可行性。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选报的题目来指导学生对该选题进行调查研究,明确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简要地写出关于问题性质、项目目标和项目规模的书面报告。可行性研究来指导毕业设计的选题,实质上是简化了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也是在较高层次上以较抽象的方式进行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使学生对于课题的设计有个清晰的思路,为及时完成毕业设计提供了可能。 3.2重视软件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地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即确定系统必须完成哪些工作,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不仅指明了系统设计时必须要实现的目标,也是软件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阶段的主要参考标准。用户需求的获取是软件开发中最重要、难度最大的工作,它贯穿于整个软件设计过程,不仅要涉及到软件开发方面的知识、应用领域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与用户沟通的能力。在进行需求获取和分析时,为了及时、准确地获取,可采用软件工程中比较成熟的方法,例如访谈、实际调查、UML的用例技术等。需求分析在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起着桥梁的作用,确定了系统的需求,才能制定出软件设计的框架,保证毕业设计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后期开发过程的频繁返工,进而按时完成最终的任务。 3.3规范毕业设计过程 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一般是开发一个软件系统,实现一定的功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无论软件规模的大小、功能的多少,都应该严格按照软件工程中软件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步骤完成各项任务。要培养学生把软件工程的概念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也就是说,让学生把开发软件的过程看成是盖一栋大楼,修一条公路的实际工程,用工程化的思想指导毕业设计,确定完成课题的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注重软件类毕业设计的过程,而不是学生所认为的毕业设计就是编程序,代码调试通过即可。通过工程的概念规范毕业设计过程,让学生明白开发一个软件系统一般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必须严格遵循软件生命周期的规律,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才能最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4重视文档的写作 软件工程中的瀑布模型严格地规定了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要提交相应的文档。文档不仅记录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大量信息,在软件的开发、维护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要求学生遵照软件工程的思想,把文档作为整个设计的指挥棒,记载设计过程的每一阶段完成的目标、任务及技术手段,建立健全毕业设计文档制度,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文献综述、译文、任务书、开题报告、选题审题表、中期检查表、设计(论文)正文、答辩记录等各环节教学资料档案完善、规范,实现对毕业设计的全程监控。 4结束语 软件工程是软件开发工程化、规范化的具体实施方法,将其应用到毕业设计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软件开发相关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而且对解决目前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晓 王长波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计算机教研室 软件毕业论文:软件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策略 一、利用多方资源做好毕业设计选题与立题工作 恰当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国家对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同时各个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从目前全国319所设有软件工程专业的学校看,2013年该专业平均招生300人左右。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多给毕业设计选题带来了带来巨大挑战:一方面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创新性,同时还要与行业需求相吻合;另一方面要保证选题的唯一性,不仅要避免学生之间的题目重复,还要避免与之前毕业生的题目重复,因为重复的选题会使学生产生投机的心理,导致“打酱油”现象。针对上述问题,黑龙江大学软件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1.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一部分在企业实习的学生采取“三位一体”的双导师指导模式。即企业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校内和校外导师为主导。这部分学生一般是在大三下学期暑假就已经进入企业实习,而我们每年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是在十一月末,也就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学生经过企业阶段的培训,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学院组织校内外导师和学生共同协商,以企业项目或子项目为学生确定毕业设计选题。2.充分发挥导师的资源优势,学院大部分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这些科研课题有些是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横向课题,还有一些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课题,我们鼓励教师从这些课题中提取出一些子项目让学生实践,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3.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技术特长和兴趣点并结合学生的择业倾向,确定最能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的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不仅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兴趣。只有学生对选题有兴趣,他们才能尽早地进入状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积极主动意识。所以,选题阶段导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沟通导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择业倾向,学生也可以对选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于不感兴趣的选题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导师进一步的探讨进行题目的修订。 二、注重环节审查,加强过程监管 虽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如果缺乏中间环节的监管,仍然不能保证好的效果[4]。因此,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们制定了明确的质量标准、管理条例,并由院长、学术委员会、系主任和教务办主任组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委员会,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评定和监管,同时保证管理条例的严格落实及各个环节工作的正常进行。为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的监管机制,学院先后规范和完善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开题报告》《开题评分标准》《中期报告》《中期检查标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及模版》《毕业设计(论文)盲审表》《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文档标准,使毕业设计工作在制度和规范下能顺利有效地进行。每年毕业设计工作之初,我们都要给学生开一个动员会,在会上阐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以及毕业设计对他们未来工作的影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系主任还要向学生介绍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以及各环节检查的内容、需要提交的文档,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我们也要求指导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坚持每周开例会,检查学生的工作完成情况,并提出一些有技术含量和理论深度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与学生一起确定后续任务。此外我们组织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对开题检查成绩后30%的学生,不但检查中期报告,还要现场检查程序。对于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限期整改,如果仍然不合格则取消答辩资格。在答辩之前,我们还要对论文进行盲审,盲审不合格的学生不允许答辩,对有异议的论文要提交学术委员会做最后论证。虽然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各个环节上的审查都非常严格,但我们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研讨交流,博采众长,相互提高,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抓出多少不合格的学生,而是想通过大学阶段最后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 三、严把答辩关,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考核阶段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既是学院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验收和鉴定,同时也是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和汇报。通过答辩,学生不仅展示了毕业设计工作的效果,更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作为教师,每年都要指导多个毕业设计(论文),而学生一生只能经历一次本科毕业设计,而且毕业设计答辩能否顺利通过,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的认定。因此对学生来讲,毕业答辩至关重要。这有点像外科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医生每年要做很多手术,对他们而言手术已是司空见惯,但对于患者本人,可能一辈子才上一次手术台,而且生命攸关。所以,我们要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在毕业答辩中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更要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我们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采用小组面试形式,每组由四位副高职以上教师组成,答辩流程如图1所示。答辩当天向学生公布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总成绩由开题成绩(10%)、中期成绩(10%)、指导教师成绩(10%)、答辩成绩(70%)构成。对于优秀的和不及格的学生,我们还会重新组建答辩组进行二次答辩。这是考虑到答辩组之间认同度的差异而导致评分标准出现偏差,可能有些答辩组打分会偏低,有的组打分会偏高,即各个答辩组评分信度不能达到一致。二次答辩可以有效地消减组间评分差异,从而使申报校优秀论文人选和未通过人选的确定做到公正、公平和有效。针对软件行业特点,我们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利用多方资源拓宽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途径、健全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监管机制等手段,确保了毕业论文质量的稳步提高。几年来,黑龙江大学软件学院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受到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获校优秀论文比率一直位于学校前列。实践证明,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监管,不但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而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 作者:任美睿 金英 郭龙江 单位:黑龙江大学 软件毕业论文:基于毕业产出导向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分析国内高校在软件工程课程零置上的侧重点以及软件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提出以SWEBOK V3中知识域的要求为课程内容基础框架,基于毕业生的产出能力导向进行教学大纲、知识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通过监控学生成绩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长期持续改进。 关键词:产出导向;软件工程;课程改革 1 背景 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软件工程课程一直很受关注,围绕着课程教学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也比较多。目前,正在各高校进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制度衔接、提高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和提高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所做的一项合格性评价,在给高校工程教育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对教育理念、教学过程管理、教学内容更新换代等方面的挑战和调整要求。 2 课程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软件工程课程使用的教材主要有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和国外翻译版《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主要有软件工程概况、可行性研究、需求工程、传统的软件设计、面向对象设计、编码、软件质量与保证,项目计划与管理、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等。软件工程是一门强调实践的综合性工程课程,各高校在具体课程安排上各有侧重。 例如,复旦大学(54学时)的课程重点首先是结构化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这两部分内容超过了1/4总学时;其次是软件测试和软件项目管理,分别约占总学时的1/6;课程特色在人机界面设计和Web工程上。清华大学(48学时)把面向对象方法UML和RUP作为重点,占总学时的近1/3;其次是结构化分析与设计,占总学时的1/4;软件过程及软件工程管理是另一重点,通过学生合作小组或参与项目组进行软件开发,在实践中理解软件过程的意义和作用,培养软件项目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浙江大学(理论32学时、实践32学时)重点讲述软件工程的常用方法,包括分析模型的建立、总体设计、软件测试等,其特色是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和实践,通过从需求单位抽取出的大型模拟案例进行项目开发,锻炼学生的系统设计、开发、谈判、沟通、写作、团队合作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职业素养。 通过对国内几所高校课程教学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高校软件工程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虽然有的院校做到了实践与理论并重(1:1),但是大多数院校还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讲述概念性基础知识为主,课程的内容主要有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软件测试和项目管理,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具介绍较少,目前软件工程课程更像是一门导论课程。 3 面临问题分析 3.1 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对课程的影响 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足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专业知识技能、终身学习能力及人格、国际视野和责任感等能力素质,这些素质要求可以保证学生毕业进入职场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从业能力。产出导向是工程教育认证中重点关注的部分,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外部条件配备均以有利于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毕业要求反作用于课程设置,要求课程的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改进、过程监督以及成绩考核都应围绕这一要求,细化产出导向的要求和能力指标,设置相应知识点并调整各自的重要性比例,从知识点授课和实践能力两方面落实能力培养,达到毕业产出的要求。 3.2 与软件工程课程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析 工程教育认证是将来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已经在土建、环境、核安全等领域开展试点工作,实现了对工程人才的社会评价及国际间人才资格互认。在我国,与软件工程课程相关的全国性考试还有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笔者对与软件工程课程相关的资格考试内容进行解析,以软件设计师为例进行重点分析,见表1。 从表1分析内容可见,软件工程基础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大纲知识点一致,在信息安全知识和标准化知识上给出新增内容,这与SWEBOK2013知识体系一致。考试科目“软件设计”以上述知识为基础,考查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最近几次考试中有考题涉及数据流图、UML图的应用分析,与课程授课侧重点也相符,更侧重于实例的应用能力,需要实践积累与运用。 3.3 SWEBOK V3和课程对应关系分析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基于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knowledge)、计算机教程软件工程卷(computingcurriculum-software engineering,CCSE)及其中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oft engineering educationknowledge,SEEK)而建立起来的。2014年,IEEE计算机协会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该版将原来的10个知识域扩展到15个,与现有软件工程课程大纲的比较结果见表2,其中有分布到其他课程中的知识点未加以说明。新增和修改的相关知识点需要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落实。 4 基于产出导向的软件工程课程改革与建设 4.1 课程教学目标修订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进行基于产出导向的软件工程课程改革和建设。课程教学以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具有工程问题需求分析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完成系统设计、实施和维护的能力为目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论、方法、技术标准以及计算机辅助工程和环境等知识并通过实验灵活应用;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开发模型、开发过程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掌握需求分析的任务与原则,传统面向对象需求分析方法、设计过程与一般性概念以及文档的编写;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增强编程实践训练,掌握软件测试技术与纠错性软件维护方法;掌握UML建模技术,能在软件工程过程中使用常用建模工具,能运用建模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了解专业开发活动涉及的标准、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实施软件工程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 根据毕业产出要求及SWEBOK V3新修改版,我们对教学内容作如下调整:①在64学时课时中,将理论与实践课时设定为1:1;②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部分新增人机界面和系统安全知识;③独立介绍软件复用部分知识,结合软件设计模式讨论软件可复用性;④在软件质量保证和项目管理部分新增软件产品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内外法律和法规;⑤在软件维护部分新增软件退役和迁移。 每一章都提供参考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其中的部分内容,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思考题和作业,引导学生通过Intemet或其他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以拓宽知识面,了解软件工程领域最新实践研究成果。为了使学生建立起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化意识,较系统地掌握按照工程化思想开发与维护软件的方法和技术,教师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软件企业开发和维护实际大中型软件的角度出发,结合成本、风险、效益、进度、过程、质量等多种因素系统地分析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问题,突破以往要求完成某一给定知识点作业的单一思考问题局限。此外,构造实验环境用于课内工程项目实践,通过模拟项目的开发,锻炼学生的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软件工具的使用能力、语言交流能力、文档编写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项目实践引导需贯穿理论知识学习始终。 4.3 考核方式与持续改进并行 课程强调过程考核,总成绩分为平时和期末两部分,分别占50%。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实验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情况等。其中,课堂表现主要从学生上课是否专心听讲、回答教师提问是否正确以及分组讨论是否积极、正确、有独特见解等进行考核,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及本专业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作业方面重点考核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的程度;课内实践教学环节重点考核学生的工程问题需求分析和设计能力,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完成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并对设计文档进行审查的能力;期末考试将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全面考核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选取一定数目的学生成绩为样本,计算该课程对毕业要求贡献的达成度并通过建立阀值定量评估课程教学质量,通过不断提出持续的改进意见并实施,切实加大课程对提高毕业产出能力的贡献。 5 结语 笔者基于毕业生产出能力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修订,完善了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梳理,最后通过改变考核方式对课程进行长期监控和调整,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下一步工作将重点关注课程中学生自主能力导引体系和毕业生能力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编辑:宋文婷) 软件毕业论文:思索软件在大学毕业论文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设计是基于高校毕业论文的系统设计,可以完成论文的申请,上传,查看,评价,统计等一系列管理操作。采用SQLServer2008+MicrosoftVisualStudio10+ASP+C#做为开发工具,用户可以使用它编写可以运行VBSCRIPT、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的以.asp为后缀名的应用程序,再用Internet服务管理器进行网页的浏览。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毕业论文;系统设计;软件 一、背景意义 如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已近是亘古不变的潮流了,而且全国大学网络的正在以高速的发展节奏和社会潮流接轨,各种计算机网络化已经逐步取代繁琐的传统办公模式。大学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四年学结的最重要环节,我们完全有必要实现网路管理化,可以减少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工作时间和负担,让繁琐的毕业设计过程采用网络化数据库统一管理。通过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大大方便了学生、老师及学校管理员。社会科技在不断的革新,我们的生活、工作和获取知识的方式结构都发生了完全的更新和进步,传统的方式在不断的改变,这是社会发展的毕竟之路,也是走向未来的毕竟过程,所以使得各种传统方式得到不断的简单、方便和先进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然而在许多大学和高校里面并没有在毕业这一环节上实现信息化管理,所以这一部分的工作所有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然而人为的物理操作必定存在许多缺陷,比如大量的毕业生信息需要处理,工作量就十分的庞大,到处都是纸质资料,不易整理和保管,还容易丢失,另外最麻烦的是需要更新和修改的资料的情况,其次就是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关于论文进行的交流和联系都是线下的,会受到各种不定因数影响,影响这一环节的进度和质量。有着网络的基础,系统可以采用了目前十分流行的B/S结构和Web技术,使得操作交流都变得十分简单和快捷。最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完全避免人为物理操作的不足。 二、初步调研 浏览了各大类型和类似的网站,毕业论文管理管理系统,我同样采用了当前很流行的B/S结构来开发。 通过各个高校去实地考察,很少有大学开始使用此类系统来管理毕业论文。另外,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希望高校能完善此块的建设,来减少毕业生和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并且此系统会有效的减少学校在此类工作的成本。由于只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技术上的要求和开放难道并不是特别大,做好策划工作就好。所以完全可以由大学生和本校老师来指导完成。 最后我们考虑到费用,因为不是企业级的网站,而是校内开发,功能和维护性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所以费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记。综上所述,系统的开发无论从技术上、经济上,可行性都是相当高的。对于各大高校是值得去开放和使用的。 三、开发过程中问题 在开放过程之前,我们需要选择何种编程语言和环境。语言和环境的选取对系统的开发难度和时间长度都是有直接的联系的。为了减少开发周期,减弱开发费用,提高产品的质量,对系统做出需求分析报告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本毕业论文的系统,是可以完成论文的申请,上传,查看,评价,统计等一系列功能的。那么采用SQL Server2012+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C#做为开发工具。在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不提倡无模型的随机开发方式,不可以想到什么功能模型就随手开发什么代码,这样不规范的开发,不仅使得开过过程处于混乱,而且大大地降低了系统开发效率。我们可以适当的利用一些经典的开发模型,典型的开发模型有:1.边做边改模型(Build-and-Fix Model);2.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3.快速原型模型(Rapid Prototype Model);4.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5.螺旋模型(Spiral Model);6.演化模型(evolution model);7.喷泉模型(fountainmodel);8.智能模型(四代技术(4GL));9.混合模型(hybrid model);10.RAD模型;我们要尽量避免原始老旧的开放模型,这样可以避免许许多多开发问题。但是要根据系统的大小,和开发的难度来做决定,有句话说的好杀鸡焉用宰牛刀,太多复杂的模型适合庞大的系统开发,然而用的一般的小系统上反而会增加开发难度。 软件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设计中FLUENT软件相关课题可行性及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加入运用FLUENT软件进行工程计算分析的相关课题的可行性。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运用FLUENT软件进行工程计算,夯实了理论基础,增强了解决本领域传热和流动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的专业竞争力。在做好本文所提及的三点问题(学生和课题的选择、指导过程中的问题)的前提下,在毕业设计中加入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课题不仅可行,还值得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关键词】FLUENT 计算流体力学 计算传热学 毕业设计 1.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在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进行的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应当综合运用本科阶段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对所需解决的课题进行思考、分析、设计和研究,从而全面、系统地完成课题交给的任务。可见,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质量的全面性的检验,也对学生能否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起到直接和决定性的作用。 计算传热学又称数值传热学,是研究用数值方法求解传热问题的一门科学。它可以理解为:根据所需求解的实际问题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利用离散化处理的数值方法,再通过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制的程序,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来求解传热问题的、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1]。而市场占有率高达40%[2]的数值计算软件FLUENT是解决传热领域数值计算问题的较好的通用软件之一[3]。 运用FLUENT等CFD软件,可以在不具备实验条件或暂不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的情况下,借助计算的方法进行相关工程分析,从而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因此,在本科学习最后的毕业设计阶段,若能让部分学生学习并基本掌握FLUENT软件对本领域问题的计算过程,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今后对相关问题的建模和分析等工作。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FLUENT软件的专业性,在指导与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课题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选择 要能较好地掌握FLUENT软件相关计算过程,首先需要具有较为过硬的微积分、流体力学、传热学、计算传热学(也称数值传热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理解课堂所讲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课内外相关知识。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相对较弱,并不具备过硬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有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距离较远,或者对相关的数值计算兴趣不大,因此缺乏从事相关课题毕业设计工作的原动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整个毕业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对于与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联的毕业设计课题,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来做。为了有效地开展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在学生的选择上往往优先推荐让学习相对努力的、有兴趣和求知欲的以及未来将继续深造或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进行。 (2)课题的选择 在本科教学阶段,由于受限于书本和教学大纲的安排,教师在对流体力学、传热学等课程的讲授中往往较少涉及数值计算相关知识,书本上只有一章内容与之相关,课堂上一般只传授数值计算的基本概念、简单情况下的离散方法、离散方程的建立等较为浅显的知识,这与FLUENT软件中对相应问题处理方法的深度和难度相去甚远;然而,在毕业设计的短短一学期时间内,要让学生完全掌握相关知识是比较牵强的。因此,在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课题的选择上,应选择相对基础性的、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具有科研应用前景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这样既可保证毕业设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能使学生在软件方面得到基本训练,为后续科研工作以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过程中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在使用软件进行计算时,较为注重结果的可视化,而恰恰对计算中关键参数的设置、计算方法的选择等关键问题较为忽视。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无论在软件中设置怎样的参数、选择怎样的计算方法,总能通过软件的计算得到一个可视化的结果,即使参数设置或计算方法的选择欠妥或有误,只要计算过程没有脱离现实太远,计算结果看上去都有一定的可信度,再加上学生对具体计算过程的“不求甚解”、不仔细推敲,往往易使人误认为该计算过程是正确的。因此,在指导过程中,应对学生使用软件的具体计算过程进行仔细地把关,确保计算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 3.毕业设计算例 算例一:建筑空心砌块传热问题 图1a为所需计算的典型建筑空心砌块的尺寸标注图。该砌块是某典型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三排孔结构,每排均由大小相等的两个孔组成,孔厚30mm。热量由室外侧(左侧)传向室内侧(右侧),室外侧为稳态或非稳态热边界条件,室内侧为稳态热边界条件。 图1b为数值计算得到的该砌块传热的某时刻温度分布图。可以看到,温度从左到右大体上呈现由高到低的分布状况。由于空心砌块为非均质构件,砌块材料的热导率与空气层的当量热导率不相等,造成了内部等温线的非均匀分布。 (a)空心砌块结构俯视图(单位:mm) (b)典型砌块温度分布图 图1 空心砌块结构俯视图 算例二:加气混凝土墙体结露问题判断 待计算的房屋的加气混凝土自保温墙体结构类型如图2所示,图中的B05表示型号为B05的加气混凝土砌块。计算中,加气混凝土砌块可以认为是热均质结构,这样导热系数相对较高的混凝土柱或梁便成为了结构体系中的热桥。由图3、图4可以看到,加气混凝土自保温墙体内表面温度最低点均发生在热桥部位室内表面宽度的中心处或阴角处。将该处的温度与当地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相比较,既可判断是否会产生结露现象。 4.总结 利用FLUENT软件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数值计算,大大节约了经济开支和时间成本,也为学生对本领域的传热和流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手段,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增强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从事相关毕业设计课题的学生的交流得知,学习FLUENT软件的工程计算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物理过程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竞争力。由于兴趣的作用,采用FLUENT软件进行工程计算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得分总体较进行其它课题的学生的得分高约15%。由此可见,在做好本文所提及的三点问题(学生和课题的选择、指导过程中的问题)的前提下,在毕业设计中加入FLUENT软件工程计算相关课题不仅可行,还值得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软件毕业论文:“卓越计划”软件工程本科毕业生的跟踪分析 摘 要: 为应对毕业生就业难与软件企业人才招聘难的两难局面,对我院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的第一批本科应届生展开了基于电子问卷的跟踪调查。通过分析学生就业情况及其所在单位需求情况,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讨论研究了现有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为后续进一步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帮助。 关键词: 毕业生跟踪调查;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软件工程 0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本科毕业生数量也迅速增加,软件类人才培养也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难与软件企业人才短缺的矛盾逐渐突显。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2013年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就业人数将近700万,其中软件类(含计算机类)毕业生约占了23%[1];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招到适应不断变化市场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毕业生质量与企业、社会期望值之间出现了较大差距。 解决上述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跟踪调查学生走向社会的工作表现和持续发展状况,调整、改革高校教学体系及模式。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逐渐重视开展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反馈工作。通过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工作表现、对学校学习经历评价及招聘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等信息,反思、完善和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以及就业指导工作模式[2]。本文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为例,通过对2013届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的50余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信息,结合本校实际,反思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可改进之处,为制定科学、高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策略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层次软件人才提供服务。 1 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2010年由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提出,要求各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中国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高校作为落实“卓越计划”的主体,需认真领会和深刻理解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需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和优势,制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措施,细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3]。目前参与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提出了符合本校办学定位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在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过程中融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满足“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的硬性要求同时制定灵活的培养模式[4]。譬如,清华大学展开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对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进行了重点整合,将原有课程整合缩减至5门,另增开课程4门,总学时数由384学时调整至192学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本科采取了“学校培养+校企交叉+校企双指导”的三阶段培养方案。 衡量上述各种具体培养要求、措施、目标、标准以及改革内容是否成功,有效的核心标志之一就是学生就业情况及其后期发展情况。毕业生的就业率、月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等信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从某种意义来说,学生是高校推向市场的“拳头产品”,用人单位是这些产品的“用户”。“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用户”才有最深刻的体会,才最有发言权。只有不断听取用户意见,不断改进,才能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做好学生就业及其后期发展情况的跟踪调查,才能推动高校不断完善卓越计划的落实,纠正试行阶段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 2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1980年开始培养软件工程本科人才,2003年正式设立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目前,该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浙江省重点专业、浙江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了进一步促进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即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2011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率先在软件工程学院开始试点软件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校内经过软件工程通用工程基础技术知识和核心技术知识的学习并具备相关能力后,进入企业进行高级工程技术知识及技能学习和培训,并参加企业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示意图如图1所示。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⑴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对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习的学生,将遵照贯穿8个级别4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要求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学生在校内2年完成前2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后,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习1年完成第3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进入企业完成第4种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要承担“高级工程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企业宣讲课程和就业规划课程来帮助学生确定今后学习和发展的方向,进而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软件项目完成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 ⑵ 加强专业师资建设 软件人才是工程实用型,需要教师既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又具有大量的项目实践经验或企业工作经验。因此,我校进一步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在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IT企业顶岗实践和轮训的同时,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或传授真实案例和实际工程经验,已逐步建立并完善企业教师的师资库并鼓励相关企业承担学校专业课程及实训工作。 ⑶ 深化改革课程体系 我校软件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扎实专业基础,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复合知识领域结构;强化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高级工程能力的培养,突出企业实战能力。在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着重体现工程教学中的CDIO模式,聘请行业专家及资深工程师讲座;引入“MOOC”等先进教学方式,鼓励开展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CDIO式教学及团队模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5]。 ⑷ 采用“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模式 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空间,着重于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以培养软件人才为目标,学校优先选择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公司作为合作方(如华为、塔塔等),吸收资深工程师参与指导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直接作为教学师资参与专业技能教学;同时将企业待解决实际项目转化为“实验班”的课程设计题目或综合设计题目。企业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直接顶岗实习。 3 “卓越计划”毕业生的跟踪分析 3.1 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全面、准确、及时地分析了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校的落实结果,了解用人单位对软件工程专业改革的满意度以及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为其他同类学校准确定位、深化改革与创新软件类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我们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结果进行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该学院第一批按照上述计划培养的毕业生,共发出5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96%。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为主,辅之以面谈、Email咨询等方式。 3.2 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从学生就业单位信息、就业单位需求、毕业生个人反馈三方面来进行梳理分析现有教学方案、培养方案等卓越计划改革内容的不足。 ⑴ 学生就业单位 此次调查的50名毕业生,44人就职于主营软件开发销售、系统集成的软件类公司,4人就职于在线网络社交平台或电子商务平台的技术部门,2人服务于保险业。也就是说,96%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会继续从事软件开发维护相关的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拟定的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在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此外,在毕业生就职的30家软件类公司中,14家单位的员工少于50人,13家单位的员工数在50~300之间,3家单位的人数超过了300人。可以看出,毕业生所就职的大部分是中小型软件公司。这也符合软件行业特点。除了微软、IBM、华为等极少数的龙头企业,大部分软件公司的规模并不庞大。我们的调查结果反馈的另外一个重要信息是,大部分软件公司对招聘对象的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并不高,求职者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即可,并不硬性需要相关的职业证书。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基础课程,而并不需要强调或引导学生参加太多的职业证书考试。 ⑵ 就业单位需求 从50份有效问卷返回的结果来看,目前用人单位技术最注重也相对急需的技术(能)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JAVA语言、办公软件应用和ORACLE数据库应用,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动态网站开发以及企业级网络软件应用与维护也是各单位相对比较看重的毕业生技能,问卷勾选的份数分别达到了16和14。不难看出,若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地熟练掌握日常的办公软件应用并掌握用Java等开发语言构建、推广、维护动态Web网站的基本技术,他们在就业时将更占优势。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以下的问题:本科生在大三或大四阶段仍不能熟练使用Excel绘制基本图形或完成基本统计功能,也不会使用Outlook、Foxmail等邮件客户端工具收发Email;他们课程提交的项目作品虽然能够实现系统的基本功能,但往往不够规范、难以维护和二次开发。学生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远离用人单位的需求,也直接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就业和后续发展。因此,在后期完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时,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相关技术(能)就变得极为重要。 ⑶ 现有培养计划及改革反馈 如上所述,“卓越人才计划”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注重提升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本学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着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通过与华为、塔塔、网新等众多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强化学生实际实践能力。如图3所示,根据求职期间及就业之后的“第一手”经验,3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还需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30%的毕业生认为需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5%的毕业生认为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个别同学认为需增强人文知识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大部分毕业生在“信息反馈”一栏中明确提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应该改进的重中之重”。这与国家“卓越人才计划”的培养思路是基本吻合的,也表明,我们还需在未来的教学培养中深化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更突出 “卓越人才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如某位毕业生认为虽然目前学校社团较多,但和专业及就业挂钩的社团很少,建议多组建一些专业性社团,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或开展专业知识类的勤工助学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提升各方面的素质。 此外,根据50位毕业生的自身体会,软件类公司更为看重的学生素质是其持续学习的能力,其次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日常较为注重的学习成绩恰恰反而是排在最后一位,如图4所示。这也是软件工程专业本身所决定的。一方面,软件、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更新,在校期间的课程内容不能完全跟上技术的潮流,需要学生自己学会跟踪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实际软件问题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启示 此次的跟踪结果表明,我院现有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及其具体方案措施在加强学生专业兴趣、增强学生专业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的软件人才。在未来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强调和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⑴ 必需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所有课程并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这是学生入职的必要条件。 ⑵ 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满足企业规范化人才需要。 ⑶ 争取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加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这也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心所在。 ⑷ 进一步加强学生跟踪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适应软件快速更新升级,以及实际开发应用过程中问题不断的特点。 4 结束语 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做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尤其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软件工程专业的落实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学生就职单位性质、单位需求与学生反馈三方面对现有“卓越计划”及其具体方案进行讨论分析,根据毕业生的切身体会挖掘现有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更好地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提供科学有效的对策。 软件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软件专业毕业设计 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摘 要: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课题质量不高、学生在校外实习、课题与就业方向不符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进而导致设计质量下滑。针对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以高校管理者与指导教师的视角,对毕业设计制、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且提出了改进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不重视 改进 1 前言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本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个学期,导师基本由校内教师担任。但最后一年学生把重心放到对自己未来更有影响的就业上,或是参加专升本寻求深造机会,校内导师被迫远程指导,缺乏监督力度。同时,设计课题内涵良莠不齐,部分课题不符合社会需求,让学生感觉实用性不强,学生不重视,进而质量下滑,降低了教学水平。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 现状调查 对重庆5所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及所带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中包含200名毕业生、50名指导教师。数据如下: 3 调研问题分析 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学生不重视,学生不能在校设计。需要分析学生为什么会不重视,并剖析其不能在校设计的原因。 3.1 课题内涵与需求有偏差 如表1所示,课题与学生工作方向是否吻合,以及是否一志愿选题,对成绩影响较大。调研中发现: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Java开发,而选题时选了C#开发(选题先于实习);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非IT工作,从而对所选课题丧失兴趣;部分学生单位实习后技能提升,回过头发现课题内涵与商业开发存在差距。此外,部分学生未能选中一志愿课题,调配课题与期望不一致,所以就抱着对付一下的心态。综上,课题本身质量是影响学生最后设计成绩的重要因素。 3.2 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 表1及表2的数据充分证明,不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导致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最后一个学期是找工作的关键期,在就业压力下学生忙于参加招聘会和面试。找到工作后,用人单位往往还要求到岗实习。同时,最后一学期也是专升本的关键期,寻求深造的学生亦会忙于复习参考;另有学生为提高竞争力,会选择参加推荐工作的技能培训;这都是造成学生不重视以及不能在校实习的重要原因。 3.3 自拟课题质量偏低 表3数据分证明,对外承接工程,或教师科研需要课题,具有充分驱动力可让教师在课题建设中投入更多精力,进而提高了课题与社会生产的适应性,提升课题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自拟课题往往是为了毕业设计而设定的课题,教师缺乏动力对课题进行改进,易与社会脱节。表3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了选择自拟题目的学生,其优良成绩的比率显著低于其他学生。 3.4 其他因素 沟通不畅:师生双方无法面对面地沟通,存在着教师因工作忙碌疏于督促,或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情况。(1)教师经验缺乏,高校中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教师本来就比较少,近年又引入了大批年轻教师,这些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更缺乏项目开发经验,在指导中明显表现出不足。(2)优秀教师任务重,优秀指导教师既要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又要进行繁重的教学任务,容易顾此失彼。 4 问题整改建议 4.1 加强课题库建设 课题分为对外承接工程、科研需要、自拟等几个类别。对自拟课题,须经学校专家组评审及指导,以增强与生产实践的联动性。增大来自对外承接工程及科研需要类课题,这类课题具有较强实践性,教师出于自身利益,也会对课题投入更多精力,对学生的要求也会严格,这必然提高设计质量。另外,考虑到学生未来就业不同,宜对课题难度适当分档。对不同档次的课题,设置起评成绩;有志于投身IT行业的,可选中高难度;其他学生可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 4.2 改进设计模式,消除时间冲突 在设置课题时,要确定本专业所针对的主要就业岗位,以及岗位所需技能,再结合实际选择对应实训项目,作为本专业学生大学期间不同实践课程教学项目。学生在专业课教师的系统指导下,逐渐完成毕业设计的雏形,在最后一个学期里,再根据学生就业实际情况,予以整合,就成为了一篇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设计。如此,不仅降低了最后一个学期的工作压力,还提升了学生在校期间教学质量。 4.3 加强指导教师能力建设 在毕业设计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可采用如定期开见面会、网上探讨等方式,学生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果等汇报给教师以便教师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指导。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招聘教师时,倾向于在企业从事过一线工作、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更好地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相结合。 5 总结与展望 毕业设计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应注重课题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使毕业设计内容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技术岗位相一致。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毕业设计的机制建设,让设计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减少最后一学期压力。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提升指导技巧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 软件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软件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培养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工程和创新的培养目标,结合“卓越计划”的“3+1”的“1”的实施,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通过2级毕业设计的实践,毕业设计的改革效果较好。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卓越工程师 一、前言 本科院校在对学生整个教育教学计划中,应用性本科软件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大学生活的总结,也是在实践教育方面的最后一个环节。 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大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能够自主把握的空间十分有限,设计主体部分严重脱离工程实际情况,依靠以往经验、书本知识、网络信息等方式获得的信息量占据了信息总量的大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或者导师愿意去投机取巧,也跟毕业设计活动经费的短缺和时间的不充足有着直接关系。纵观高校的工程教师队伍,他们自身的实践经验也很难保证做到将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引用到本科毕业设计中并展开工作。这就产生了一种很不好的现象,毕业设计的题目往往都是重复使用多次的,好一点的可能也只是简单的变化。本科毕业设计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不大,在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创新工程能力单薄的缺陷就会凸显出来,没有办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这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必须要尽快解决,校内教育与科研、社会实践要在整个高校学习教育中相结合展开进行,才能满足社会新的需求。 二、卓越视野下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卓越工程师的“3+1”培养方案中,“1”年的实践环节完成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卓越工程的顺利设施,计算机学院已经与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目前已经建成的实习基地有:塔塔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启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京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文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屹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谷儒(上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曼恒蔚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用友软件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来自生产第一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的毕业设计指导队伍 我们采取两种模式共同进行:一是坚持教师队伍“专任和非专任”结合。专任教师主要是以长期在工程现场实践或者有较好科研成果的教师组成;非专任教师主要是从合作单位企业聘任高水平工程师来校做兼职教师。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即“教师”、“工程师”,首先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对教师综合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在聘请教师方面有侧重点,优先录取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来提升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在整个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为了最大化地为毕业设计服务,学校还从企业聘请工程师或者让一线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等手段,致力于打造为毕业设计服务的精锐之师。 (三)严把选题关 毕业设计的题目,一般来自企业。由企业指导教师提出,经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商量后确定。选题要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项目,注重实践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题目应难易适中,切实可行,工作量适宜。 (四)注重教师的指导过程 选题完成后,企业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方案。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企业教师负责具体的技术指导,学校指导教师负责时间节点的把握,协助企业教师完成对学生的共同指导。 (五)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制度 由于本科生初次接触整体性和设计性较强的工作,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建立有效的沟通制度,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把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向指导教师提出,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建立指导教师与学生讨论的例会制度,坚持每周师生沟通一次。每位学生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教师要进行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指导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六)做好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与中期检查 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要坚持中前期和中后期两次检查。检查的形式是学生以PPT方式汇报自己目前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对中期检查发现的问题,企业和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 (七)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答辩的地点一般设置在学生的实习企业,答辩委员会由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组成。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采用PPT形式进行汇报,对一些条件许可的企业,要有毕业设计的演示。 (八)以过程管理思想为指导,构建“方法-时间-层次”三维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健全机构、合理资源配置、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毕业设计运行监控、毕业设计指导决策、毕业设计质量考核评价、毕业设计信息反馈功能,见图1。 三、结语 软件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想在短时间内较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选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做毕业设计的兴趣,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来自一线企业,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建立一个毕业设计的保障体系,使得毕业设计在进行的过程中,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经过两届的毕业设计实践探索,学生做来自一线企业的毕业设计题目的兴趣很大,而且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软件毕业论文:《软件工程》思想在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 【摘要】主要分析了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介绍了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与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的对应关系、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以及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软件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 实践教学 一、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运用的训练过程,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检查。目前,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正在逐年下降:学生急于找工作或考研,毕业设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需求分析不到位,设计成果不符合实际需求;软件开发流程混乱;缺乏文档写作训练,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应当从管理角度严格进行过程监控外,还应当使学生通过《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软件生命周期与毕业设计过程的对应关系 软件产品从形成概念开始,经过开发、使用和维护,直到最后退役的全过程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可以划分成若干个时期与阶段,它与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三、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应完成的任务 1.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需求分析阶段 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阶段主要完成问题的定义、可行性论证以及初步计划的制定;需求分析阶段主要完成需求调查,进行功能、性能与环境约束分析;编制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制定软件系统的确认测试准则和用户手册概要。这两个阶段对应于毕业设计的课题论证、选题、调研、查资料,通过对设计题目的深刻理解,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 2.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 概要设计阶段主要完成软件系统总体结构的建立、定义功能模块的接口、设计全局数据库和数据结构、规定设计约束、编制概要设计文档等工作;详细设计阶段主要完成模块详细设计及编制模块的详细规格说明工作。包括模块的详细功能、算法、数据结构和模块间的接口信息等设计,拟定模块测试方案;把模块详细设计的结果汇总,形成模块详细规格说明书。这两个阶段对应于毕业设计的系统设计阶段。 3.实现阶段与组装测试阶段 实现阶段主要完成编码及单元测试工作。根据模块详细规格说明书,将详细设计转化为程序代码、对模块程序进行测试,验证模块功能及接口与详细设计文档的一致性,并形成单元测试报告;组装测试阶段主要完成模块程序组装与测试及组装测试报告的编写。 4.确认测试阶段 该阶段主要完成软件系统测试、确认测试文档编制及软件评审工作。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定义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及软件确认测试准则对软件系统进行总测试;向用户提供以确认测试报告为主的有关文档,包括系统操作手册、源程序清单和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等;由专家、用户、软件开发人员组成的软件评审小组对软件确认报告、测试结果和软件进行评审,并将得到确认的软件产品交付用户使用。这个阶段主要对应于毕业设计(论文)中的论文评审、结题验收及毕业设计的答辨准备阶段。 5.软件运行与维护阶段 主要进入软件的使用阶段,并完成软件的维护工作。它主要对应于毕业设计中的答辩阶段。 四、毕业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精、短、完整。以几十字至三百字左右为宜。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从摘要中即应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只能使用第三人称;要客观如实地反应原文的内容,要着重反映论文的最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要求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一般不分段落、不进行自我评价。 2.关键词 关键词主要用于论文检索,它是从论文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出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一般以3~5个为宜。 3.结论 结论写作的内容应主要考虑本文研究结果是什么?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等。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4.需求分析 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往往不能对所做题目进行充分的调研,需求不明确,随意想象的成分较多。特别是在数据表的建立上,大部分同学随意设置字段的类型,而字段长度基本上采用默认置。而在实际项目开发中,数据项的设置应主要注意以用户的需求和满足系统要求为准,而不应设计冗余的字段;数据的类型要依据实际需求,当某些字段可以是选择某几种类型之一,应考虑哪一种更有利于本系统或哪种更易于用户操作和维护。 5.详细设计 许多同学把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理解为代码实现,因此,在概要设计之后就着手进行代码的编写而忽略了算法的表达及测试用例的编写环节,由此造成的结果是随意编程,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程序的修改和调试上。 6.软件测试 测试做得不够全面,大部分同学只选择了有效的测试用例,而没有进行无效的测试用例的设计,因此所做的软件BUG较多。 7.团队合作 在毕业设计中,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在布置毕业设计题目时,应尽量选择规模大一点的题目,然后由4~5名同学共同协作,每人完成一个子题目。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软件毕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集成项目化教学改革提升软件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摘 要 集成项目化教学是结合我院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的实际提出的新的教学改革尝试,将软件专业的核心课程围绕着一个项目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软件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软件实现等软件开发过程,切实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复合型毕业生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 集成项目化 软件专业 核心竞争力 教学改革 职业角色定位 1 当前软件岗位的市场需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各个高职院校都开设的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其中软件专业基本都会开设。然而随着全国扩招的不断进行,生源却在不断萎缩,曾经火热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现在普遍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生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却是国内软件外包公司对毕业生的不断上升的需求。 通过对软件公司的调研,国内的软件公司基本上有两种接包形式:一种是订单化生产,也就是对方已经做好了需求设计,接包公司按照要求来实现就可以了,使用何种工具、包括检测的工具等等在订单中都已经明确说明,这种多来自日资企业的订单;另一种就是半订单化生产,接包公司有相当的自由度,只有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功能,至于使用何种软件、如何设计并不明确限定,这种订单多来自欧美的企业。这就意味着软件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对软件的整个开发过程、主流的软件工具有所掌握,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 那么国内的软件公司对用人的具体要求又是如何呢?以武汉某软件公司为例,其2012年7月份对外公布的招聘信息中,对于.net软件工程师的任职要求:(1)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2)具有.NET平台下 2-3年以上开发经验。(3)精通XML、JavaScript、CSS;精通SQL语句;(4)至少能够熟练使用MS-SQL、 Oracle、MySQL中一种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5)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快速准确的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6)要求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压力,具有较强的主动性、责任感;(7)会WCF、WPF、Silverlight技术者优先考虑。 抛开工作经验, 这些要求对于高职类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既要具备专业知识能力,又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在与武汉某软件合资企业的座谈中,技术部门的负责人指出,软件公司招聘的员工更多强调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在他看来毕业生最多的问题是比较浮躁,容易急功近利,从而造成了个人提升的瓶颈;而对于专业技术能力来说,由于分工协作的不同,每个人只能负责某一小块,对于我们的毕业生来说,是很快就能适应和掌握的。 2 高职院校软件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与就业脱节 当前的高职教学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按照教学计划讲授课本上的内容,定期安排上机,但是学生对于软件开发的流程并不能完全了解,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如果按照课程的安排,软件开发的流程按照书本的要求去讲解,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理论的学习似乎提不起同学们软件学习的兴趣,至于老师强调的某些过程是如何重要,没有开发的环境,学生是体验不到的,这就造成了学习过程中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2.2 书本上的教学范例已略显陈旧,更新较慢 不可否认,这些范例在学生了解和认识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就课程教学的实践过程而言,学生就会感觉枯燥、学习的动力缺失,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过程已渐行渐远,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 2.3 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 目前部分高校的软件专业的教学体系还只是停留在纸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交互,都是各自为政;而某些课程之间又是相互有交集的,又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重复、累赘。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课程间虽然在体系中联系紧密,但是在实际学习中没有任何交流,最终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不连贯,甚至脱节。 2.4 缺乏对学生个人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讲课、轻动手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掌握多少能力在某些老师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会考试就可以了。 3 集成项目化如何提升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3.1 何谓教学中的集成项目化? 集成项目化,顾名思义就是将开设的各个课程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将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落实到独立的各个课程中,从而实现课程之间的案例资源共享和交互。以某高职软件专业教学为例,按照集成项目化的要求,可以将日常的教学过程设计如图1所示。 以下用一个教学项目来详细介绍集成项目化教学的过程。某软件班级以四人作为一个小组,其中一人担任组长,组长的职责是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分工、召开进度小组会议等工作。 在教学中,老师使用公共项目进行教学,由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确定开发某学院一卡通自助缴费系统。通过教学展开对系统的进度安排和功能模块分析。 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项目的数据库进行设计,分别确定用户信息表、一卡通基本信息表、挂失信息表、充值信息表、宽带缴费信息表、电费缴费信息表等。教师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引导学生同步上机自己进行设计。 由程序设计课程进行系统的设计实施阶段,借助分析的系统功能模块、数据库设计,对系统进行实现。 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按照如下的方式进行评分,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考试方式为例: (1)考试的成绩构成。根据学生完成需求规格说明书的情况占总成绩的70%,课堂阐述项目功能、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平时课题成绩占总成绩30%,两项综合为期末成绩。 (2)评分标准。根据小组需求规格说明书完成情况,将学生的成绩分成优秀(90~100)、良好(80~89)、合格(60~79)、不合格(59~0)四个等级。例如优秀的完成情况应该具备如下要求:①需求规格说明书功能介绍规范、详尽;②系统分析设计新颖,有亮点,对现有的系统改进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③整体设计分析全面,具有较好的扩展性;④E-R图、文字描述等准确、具体。同时,课堂阐述项目功能讲解具体、准确、全面;整体设计功能有亮点,新颖独特;回答提问,准确、流畅。 3.2 集成项目化在学生日常教学过程中发挥的积极推动作用 (1)学习的课程目标明确,不再感到迷茫。由于采用了以开发项目为案例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相比,同学们明确知道自己所学的课程在项目开发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避免了课程是学了,但是对于项目开发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怎么用,用在哪里等仍然很疑惑的问题。 (2)以项目为导向,课程之间实现了统一项目教学和交互。依据教学计划编写教学项目,以一个教学项目为例,由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讲解项目的需求分析;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系统数据库设计;最终由程序设计进行项目实现。 (3)将实际项目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通过校企合作,最大化的将企业中优秀案例引入到日常教学中来,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对毕业生而言,能够在离校之前接触到实际的案例对今后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 (4)整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用三个学期的时间对课程进行重组,首先在课程的安排上,创造性的将每周的课程集中,如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程原先的教学计划是每周四节课,这四节课分为今天两节在教室,另外两节是另一天在机房,这样的安排往往会造成,学生在教室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到了机房上机的时候已经逐步淡忘,造成课程脱节。现在的安排是将四节课集中到一个上午,统一在机房上课,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让课程最大程度地得到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动手得到锻炼,课程的连贯程度极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很明显。 (5)提升了整体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一个实际项目从需求分析到数据库设计,最终通过软件实现。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小组组建考验团队协作精神,小组组长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在需求分析中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在项目实现中掌握软件编程的方法;从而提升整体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4 结束语 集成项目化教学是结合我院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的实际提出的新的教学改革尝试,通过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最大化地为毕业生服务,切实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 软件毕业论文: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摘要:分析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提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措施,强调通过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度,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构建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平台,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水平;改革毕业论文形式,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软件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设立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于2001年批准成立的。重庆大学软件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应用、遵循标准、适应团队、把握技术、熟知领域、外语优良”的软件工程人才。10年来,软件学院十分重视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化教学改革,采取多项政策和措施促进工程型软件实用人才的培养。本科毕业设计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因此,对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进行改革,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软件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 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该行业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国内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基本上仍使用传统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因此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又能迅速适应业界环境的高素质创新型软件人才,是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2 目前本科毕业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阶段缺乏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 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不够规范,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毕业设计的一些主要环节疏于检查和监督,因此存在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问题,如选题陈旧、重复率高、与软件产业发展需求不适合等。 教师指导水平有限且精力投入不足,同时没有对教师指导工作的有效绩效考核,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某些学生由于有就业压力,便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会上,没有意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最后只能通过拼凑和抄袭完成毕业设计。 2)毕业设计阶段缺乏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 毕业设计工作持续时间长,涉及所有毕业生和教师,如果没有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能够让指导教师和学生了解毕业设计工作的意义、目标、计划、流程、论文规范化格式、质量评价标准、成绩考核等具体实施细则,明确自己在该项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整个毕业设计流程对自身承担工作的质量要求,那么很难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毕业设计文档资料缺乏有效管理。 毕业设计成果是学校的重要知识和信息资源,完善的文档资料管理有助于毕业设计工作的传承和创新。长久以来,毕业设计作品和论文主要采用人工管理。学生答辩后提交资料袋,资料袋中包括毕业设计相关文档和设计作品的刻录光盘,但由于管理人员对毕业设计资料的重视程度不够或人员不够,导致毕业设计资料管理不善,出现查询困难、答辩记录丢失等情况,为以后查阅、成果展示及下届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带来不便。 3 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改革措施 1)成立毕业设计管理小组。 为了加强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软件学院专门成立毕业设计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教学副院长、正副系主任及学生助管组成,负责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监督工作,包括从选题、审题、任务书下达到开题、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推优的全过程。 2)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管理小组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建立学院的具体工作规范和有效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加强毕业设计制度建设,使得从选题、下达任务书到学生的开题报告,从每周汇报、中期检查到设计文档撰写、论文撰写、论文重复率监测、论文评阅及论文答辩,都有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及管理规章制度;构建集中管理与跟踪管理、周报提交、外出请假、抄袭检测、讲座出勤等平时成绩评定标准;完善从平时表现、系统设计实现质量、论文或设计文档质量、答辩水平等多方面衡量的客观、公正的综合成绩评定标准和推优程序。在毕业设计全过程管理中,力求做到有章可循及有据可查。 3)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 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点,软件学院对毕业论文形式进行改革。毕业设计形式包括传统方式和新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则由指导老师负责。 传统方式是指毕业生完成开题报告并翻译一篇相关课题的英文文献,然后对软件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和编码实现,或者对相应算法进行研究、分析和编码实现,最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为了面向软件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新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系统设计文档编写能力。毕业生前期仍然要完成开题报告、英文文献、系统分析设计和编码,最后提交系统设计相关文档。系统设计相关文档由以下文档构成:①项目开发计划;②软件需求说明;③系统设计说明;④数据库设计说明;⑤用户手册;⑥测试分析报告;⑦项目开发总结。根据软件工程学科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和软件设计文档国家标准,软件学院制定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文档规范。 为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和研究报告的演讲能力,软件学院面向软件工程专业所有应届毕业生,在其毕业设计阶段开设8学时的“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研究报告演讲技巧”讲座,强调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可读性,锻炼学生演讲研究报告的能力。 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和监控面向的对象是学生和教师。软件学院毕业学生做毕业设计有不同情况,如有在校外软件公司做毕业设计的,更多的是在校内做毕业设计,因此需要有相应的不同管理模式。为加强学生培养质量和降低指导教师管理难度,软件学院提供集中管理与跟踪管理方式。 集中管理是指学院设置固定机房和机位并安排助教作为管理人员,由指导教师给学生安排机房,由管理人员负责学生的日常考勤,学生需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学生若有事必须请假。跟踪管理主要针对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要求这类学生完成校外毕业设计申请,由管理小组协助指导教师对校外学生进行跟踪,为这些学生提供及时的毕业设计信息服务。这类学生必须每周与学校指导教师联系,以便教师详细了解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进度。这种具体的制度和规范,对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和赴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进行了有效监控。 针对指导教师的管理,毕业设计管理小组采用不定期检查和周报提交的方式。毕业设计规范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周指导时间不少于2小时,指导教师需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下一阶段工作部署与指导,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不定期检查指毕业设计管理小组根据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系统中登记的指导时间和地点,不定期对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检查。周报提交是指学院建立的毕业设计定期报告制度,教师和学生每周均需要将周报提交到系统上,教师主要汇报每周对学生指导情况以及学生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学生主要汇报每周的毕业设计进度、毕业设计遇到的问题等。毕业设计管理小组每周对周报进行汇总分析并,及时了解毕业设计情况,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解答。 5)构建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平台。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完善的毕业设计管理平台,提高毕业设计管理水平,使毕业设计管理更加规范化。软件学院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使用的管理系统包括:重庆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系统、重庆大学网络教学综合系统、重庆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6)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评价体系。 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评价体系,要求所有 一学生和指导老师每周都要将周报提交到EOL(重庆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平台。毕业设计管理小组每周对毕业设计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并将检查情况告知所有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每周提交周报次数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挂钩;学生考勤情况、周报提交情况、平时检查情况会被记入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不合格将被取消答辩资格。 软件学院强调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一定要进行软件系统设计和实现,毕业答辩包括系统演示、用PPT讲解毕业设计主要工作、答辩教师提问等多环节,答辩老师根据学生工作量、完成质量、论文或设计文档质量、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指导教师成绩、交叉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构成,以保证评分的公平性。 7)加强诚信机制建设 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学术诚信氛围,软件学院使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防抄袭检测。抽检比例为应届毕业论文的50%,抽检名单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随机抽取。另外,各答辩小组推荐的优秀毕业论文为必检对象。 软件学院制定论文抄袭的认定标准(建议文字复制比不超过25%)和处理办法,对有问题的论文,责成指导教师对检测结果予以认定和说明或督促学生修改,取消被认定抄袭论文学生的答辩资格;对各答辩小组推荐的优秀毕业论文进行,不合格的论文取消优秀。 4 结语 培养适应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软件工程人才,提高软件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2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改革证明,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度,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管理平台,实现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建立合理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评价体系,加强诚信机制建设,能极大地促进师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投入热情和精力,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管理水平,有效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软件毕业论文:拓宽软件高职毕业生就业门路的经验和做法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新成长劳动力规模的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了僧多粥少工作难找的现状,高校毕业生求职前景不容乐观。我校——闽江学院软件学院是以“培养实用技能型软件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作为福建省软件职业教育集团的龙头院校,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我们也备感压力,本人通过对自己就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分析,就如何应对就业形势的变化,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探析。 学院毕业生综合情况分析 软件学院有一个本科专业(专升本)和十个专科专业毕业生,每年毕业生中以大专为主。学院有高职单招、普高、五年专三种性质的学生,从大专生自身劣势讲,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其就业时一个很大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基本素质不高、学习底子薄、自制能力不强,这也是大专学生最明显的群体特征之一。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大专学生习惯差、学习主动性不够,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软件学院学生优势就是,我们采用的是双证教学,学生在正常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完成了相关知名IT企业的认证,在资质和动手实践能力上与同类院系学生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时我们要有别于本科院系,不能拘泥于传统,形成一套有自身院系特色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和经验 1.校企合作搭建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平台 学院根据专业教育需求,与微软(中国)公司、北京全美教育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思科系统公司、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戴尔计算机(中国)有限公司等众多国内外知名IT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软件实训计划,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上,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借鉴国内外软件企业在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建立了实训工程,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不断提高学生项目分析和研发水平。我们拥有福建省高职教育软件类唯一的省级网络技术实训基地,并在省内同类院校中率先开设了“学生创业园”,由学生团队携带项目入驻园中,按照企业模式进行项目开发。依托学生创业园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训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近年来从学生创业园走出的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毕业生就业单位中不乏国内一些知名的IT企业。 2.发挥辅导员作用,帮助毕业生提高择业竞争技能 作为思政工作者,学院每位辅导员都认真对待毕业生就业问题,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学生的前途负责,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负责。辅导员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仅要帮助学生全面而又充分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还要向学生强调、让学生明白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学生就业指导课原则上安排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授课,通过就业指导课,辅导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求职应试方法和技巧以及自身职业定向,在指导过程中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方法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辅导员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形势、掌握政策、更新观念、调整期望值、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和帮助毕业生最终实现就业。 3.收集就业信息组织供需双向选择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在丰富社会生活,沟通人际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充分使用现有的网络和现代化服务平台,快速便捷的开展就业信息宣传和服务。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访问快捷、查询便利等特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快速、高效的信息服务。就业指导中心项目负责老师从林林总总的就业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通过学院的学生短信平台及时的给我们的毕业生,使毕业生在择业中赢得主动,增加选择的余地,从容就业。学院还采取“请企业进来和毕业生走出去”的就业指导策略,每年的12月份中旬,定期在校园内举办毕业生校园招聘会,每年的招聘会都能够吸引100多家企业到校开展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我们请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增加用人单位对学院专业设置、知识结构、人才培养情况的了解,从而有利于用人单位挑选使用所需的毕业生。另外,我们还联系企业安排毕业生组团走出去参加用人大单位的面试,如飞毛腿电子公司、网龙公司、中国移动、冠捷电子等企业。对用人单位我们还常常利用学校推荐的方法,减轻企业频繁地参加各层次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而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减少就业信息的重复和毕业生的就业盲目性。从而达到企业招到人,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互利局面。此外,学院还积极调动全校力量特别是职能部门、专业老师的力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为学生的就业做力所能及之事。 4.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毕业生下基层 通过学院广播台和宣传栏报道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先进典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政策宣讲会,组织毕业班辅导员参加政策学习,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切实转变就业观和择业观。在宣传政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响应号召义无返顾地走向农村,走向基层一线兢兢业业地工作,还有的毕业生通过“三支一扶”的政策从事支教、支农(含林业、水利)、支医和扶贫工作。实践证明,大专生在基层还是大有可为,他们在基层照样可以谱写出一曲曲壮美的青春之歌,我们的毕业生通过基层工作,深入了解社会生活,了解基层疾苦,在社会的大熔炉里陶冶情操,磨砺意志,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些政策的落实对提升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有着深远的影响。 5.广泛开展创业项目建设 自主创业日益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和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如鼓励支持学生自发组建创业社团组织、参加各类创业计划大赛、广告和营销策划大赛等创业竞赛活动。2008年4月,YBC闽江学院服务站正式成立,该服务站以软件学院学生创业园为基地,辐射全校师生,开展了一系列扶持青年就业创业及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站每学年举办三到四期的YBC创业培训、淘宝大学培训、定期开展创业大讲堂及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创业孵化推荐等。帮助致力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进行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 引导学生理性择业,优质就业,成功创业。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我们学院形成了以“专业培养+团队搭建+项目孵化+能力塑造+创业扶持”为特色的一套较为完整的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的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一致好评,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门路。 6.弱势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措施 弱势群体毕业生在这里我们主要指家庭贫困毕业生和身患残疾或形象有缺陷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帮扶工作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开展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上我们通过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对弱势群体毕业就业问题心理教育方面入手、引导帮助他们调节心理压力,提高挫折的承受力,提高就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以便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另外,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动为弱势群体毕业生联系落实就业实习单位,提供多渠道的招聘信息,搭建用人单位与他们双向选择的平台,积极向企业推荐,专门为弱势群体毕业生开设“就业绿色通道”,帮助他们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于基础薄弱、应用能力较差的学生,学院还组织专业教师给他们“开小灶”,加强辅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毕业后对弱势群体毕业生我们还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状况,对未就业弱势群体毕业生实行教师包干制,坚决不让一位弱势群体毕业生待业或失业。 在面对新的就业局势下,学院将就业工作纳入整体工作规划,把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自身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不断的探索和积累,走出了一条符合学院发展的道路。连续几年来,软件学院在同类院校中就业率一直位居前列,毕业生分布各行各业,通过回访,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学院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满意度达到了90%。学院也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门路,最终适应当前的就业服务新需要。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 软件毕业论文:做好软件建设是提高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措施 摘要: 针对理工科类专业实践环节多,毕业论文多有硬件要求,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方面存在不足,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有效提高论文质量的快速方法为完善制度,合理选题,做好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及现有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等软件建设,以期对本校和兄弟院校提高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措施;软环境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为专升本的院校[1],其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多数以专科教育为主,定位是培养大量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富有实干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通过升本的机遇大量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学校科研工作得以快速发展。其功能和以往相比,除了教学以外,加大了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即立足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在为地方培养人才的同时,利用自身在科研上的优势,通过参与社会经济技术活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2]。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它们已成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技术革新的思想库[3]。 2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研工作的初步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本科生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4]。而理工科类专业主要培养科学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其实践环节多,毕业论文多有硬件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因地理位置的制约,在生源质量、经验交流等方面处于劣势,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再加上历史原因,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缺乏、学生重视不够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计划不完善,就业与考研复试冲击,学生普遍存在论文基本攻薄弱等因素[5-8],这些不仅制约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 3提高毕业论文的措施 硬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要解决当前的困难,更有效的方法是做好软件建设。 3.1 加强动员,完善制度,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论文效率加强动员,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撰写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本科阶段必须完成的一门必修课,是与毕业直接关联,获得学位、求职或继续深造的先决条件;让他们明确撰写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人才培养过程,是科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文献资料查阅能力等的形成和提高过程。学校和系部统一思想,对不合格的论文决不手软,只有确定了明确的标准并能够得到严格的执行,才能够使学生打消侥幸心理,有压力去完成。学生重视,基本功扎实,可以提高实验(设计)数据的准确性,进而提高论文写作质量,减轻老师指导的难度。 3.2 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硬件的不足优化选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除了在选题方面严把质量关,做到难易适宜外,还可以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弥补硬件的不足。 3.2.1 与地方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经济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科研课题,为学生毕业论文提供素材。论文(设计)命题一直或部分时间到科研合作单位、实习单位或有工作意向的单位进行,完成后由学校进行考核。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自行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纸上谈兵,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得到锻炼,学到实际本领,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也解决学生在就业和学习方面的矛盾冲突。 3.2.2 加强与资深的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两类院所师生的“双赢”。很多资深的科研院所高级职称和博士较多、科研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而充足,很多对新升本科院校来讲很难申报的前沿课题,但对省重点高校或更高层次的高校老师手中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项目却课题组人手不够,这正是新升本科院校的缺口。因此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加强与这些高校或研究所联系,利用他们的课题和资源优势解决自己课题方向老套、脱离实际、仪器设备不足等问题,为新升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注入一定的活力,让更多学生有进行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机会,实现两类院校师生的“双赢”。 3.2.3 做设计类课题。现在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有个人电脑,可选择应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设计。调查发现历届理工科毕业生,无论是在工厂从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在公司从事经营贸易,还是在政府机关就职,几乎都需要使用计算机。作为培养掌握最新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当然应该顺应这个潮流。 3.2.4 选题时间提前、内容放开,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论文(设计)。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到自己或学校立项的科研课题或实验室建设课题中。一方面毕业论文(设计)与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某一问题的质疑、改进或推广,只要能够体现学生科研能力,都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教学实践中的综合性或创新型实验,只要能够体现水平的,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教师可以不定期的向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利用兴趣这一强大动力提高论文质量。 3.3 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实习、考研、就业与论文写作之间的冲突,同时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基本功。狠抓教学质量,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准备。开设专业文献检索、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训练方面的课程,使其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外语与计算机水平,对于论文有关文献的查阅以及日后论文的撰写、排版、定稿都大有帮助。改革实践教学,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构建由简单到综合,由单一到复杂,循序渐进的系列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适当引导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范文,从内容到形式,反复揣摩,以便能够有效地借鉴它、模拟它。同时,老师可每学期给学生布置一两个与其专业相关的写作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评语有针性的攻克自己写作的弱点,争取每写一次论文就能进步一点。课程实习、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有总结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这些写作都可以较早地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素材储备、技能准备等多方面的作用。 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 3.4.1 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指导老师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其勇挑科研重担,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提高论文(设计)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实习、参与工程项目设计等,组织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论文(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指导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可适度聘请外校教师或企业高工参与到论文指导中来。 3.4.2 论文指导模式改革首先可采用教师团队指导方式,即以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为组长,在充分考虑老师的专业特长与教龄基础上,组建毕业论文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方式将发挥教师在各个领域的知识优势和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可以较好的完成论文指导任务,同时也培养了青年教师论文指导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可采用双导师制。对于校内课题,青年教师可以作为副导师、高职称教师的助手身份参与指导论文。因为教授经验丰富,但是指导学生时间相对较少,而青年教师精力充足,时间多,但是科研能力相对薄弱,需要不断提高。每个学生都配有导师和副导师,可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这种联合指导方式,真正体现了教授“传、帮、带”的学科带头作用,加速了具有知识创新和科研攻坚能力的学术人才的形成,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将大大提高,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题来自企业的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制,这样做可以将学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尽快的融入企业文化。 综上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硬件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提高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可以从完善制度,合理选题,做好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及现有教师队伍建设和指导模式改革等软件建设着手。 软件毕业论文:浅谈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软件毕业生的就业优势,然后指出了我国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相关策略,旨在与同行交流,以期更好地为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服务。 关键词: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巨大。作为高职软件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凭借专业优势,以及自己在学习期间获得的较强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在就业方面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形势,相对而言,还超过了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就业率。 一、当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优势 与大学毕业生相比较而言,当前高职软件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一方面。从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的优势来看,主要是他们具备的动手操作能力非常强,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比较过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迅速胜任。因此,作为企业,对这样的高职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是非常欢迎的。从高职软件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来看,主要培养的是动手型人才。这类高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以职业技能的提高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具备了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他们适应岗位需要的能力比较强,所需的磨合周期比较短,能够迅速为企业创造出利润。所以,高职软件专业学生比较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另一方面,从大部分高职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来看,对自身的定位是比较正确的,对自己的评价比较正确、客观,对工资的期望值不高,因此,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比较容易。 二、当前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不足之处 一是存在的不足之处。近年来,由于高职高专学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在校高职高专生数量出现大幅增加。但是,一方面,每年社会没有增加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明显提高了对高职高专人才质量的要求,要求高职高专人才的经验、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达到一定目标,从而限制了应届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二是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仍然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由于高职高专学校没有提供专业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导致毕业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仍然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使得某些高职高专毕业生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仍然期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各种条件相对较好地区的单位就业,导致发达城市、大企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大。 三、关于促进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一)注重培养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为促进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应加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计算机实践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专业技术知识,即软件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学校应将提高专业技术知识作为核心任务,加大培养力度,在培训和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的软件技术知识,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做好就业的准备。(二)注重培养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衡量学生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创造力、想象力、团队协作等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因而为培养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的这些能力,就应在学校内组织丰富的社团实践活动,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进来。这就能让学生在学校组建的平台上将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自身潜力得到发展,使得社会能力得到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就业过程中提高竞争力。(三)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就业。作为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能锻炼学生的择业技能,提高自身的就业实力。通过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课,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软件知识,看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升软件行业的就业技能和心理素质,从而确保就业成功。四、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对各种各样的人才需求变得越来越旺盛。虽然我国当前的高职软件毕业生的就业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只要将他们培养成才,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总结,将就业经验尽可能的传授给他们,注重他们软件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服务,转化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加之他们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师专业的培训,软件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因而,我们坚信我国高职软件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一片光明。 总而言之,我们在看到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不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做好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工作。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探讨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并带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措施包括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并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 农业 技术推广 新模式 一、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现状 1.经济体制 市场改革到现在时间不算长,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发展不完善,到了如今这种市场经济社会,显得不协调,其服务效益低下,且不能满足农民致富的需求。自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过去由行政手段推动农业技术转向自由发展,而考财政支持的公益性服务也止步不前。而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早已分离,各自发展,技术的研制、推广、生产等各个环节不能有效地协调和联系,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实现推广和发展。 2.人才匮乏 县级和乡级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点部门,因为这两级的部门是知己面对农民的,需要提供技术给农民,县级部门的职能比较多,是一个综合性推广机构,既要接受来自地级市举行的科研实验,又要把最新有用的技术推广到乡级。而乡级农业技术部门的职能比较单一,主要负责将技术推广给农民。然而这种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尴尬局面,只是基层技术人员不得不另谋出路。久久不更新的知识也使得技术人员的技术难以满足农民的需要,在技术新模式推广中,技术人员难以胜任。 3.经费短缺 根据调查显示,不少基层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严重缺乏,甚至有时连工资都成问题,各种去下乡考察的经费更是难以报销,致使工作人员很不满意,这也导致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机会出外学习,无机会与相关前辈以及当下取得卓越成绩的同行交流,导致技术人员的知识停滞不前,难以发展,更是难以取得成效。而根据另一份调查显示,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只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0.2%,只占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 4.僵硬的机制 目前我国基层技术人员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有上面的行政权力操纵的,受到计划的限制,体制显得僵硬而不灵活,难以激励基层人员,致使农技干部呈现出一副消极怠工的摸样,技术人员的素质更是不同,不少上级把这个部门当做闲职,安排无关人员去工作混日子,而县乡两级部门开会讨论次数更是极少,几乎无考核,无检查,两级部门严重脱节。 二、推广新体系的方法 1.加强科技创新 要求技术人员致力于研究真正对农民有用,能够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技术,而技术的创新要建立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情,注重农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内在关系。加强推动科技研究和推广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其相互协调,解决科研和生产的脱节问题,是科研来源于生活实践,而又直接应用于农业,鼓励基层技术人员积极到一线工作,掌握第一手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的进行研究,创造出对农民有用的科技成果。 2.建立新模式 2.1设立农业技术信息平台 对各级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使用,各级都要配备相关的网络信息平台,及时的研究其他各级的成果,选择其中的有用的加以推广,而各级部门技术人员也要加大研究,将成果积极分享给其他级人员,大家一起讨论,加以改正和完善,积极与各级研究单位,专业学校以及推广部门合作,从而更加有效的利用有效的资源,同时可以将成果推向大众,给大众一个咨询和信息平台。 2.2改善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 随着农业的发展,当前的服务机制一不能满足农业全方位需求,为了与农业发展相适应,服务机制以及运行机制应当积极改革,服务机制不该只限于过去的放式,要使技术服务扩大范围,将服务推广到产前以及产后。与此同时,要推广创新服务,增强服务功能,最重要的是创办科技示范园,引导农民怎么做,而不是指导农民怎么做。各级部门应当积极带头,加快技术推广的速度。 2.3改革服务模式 促使企业参与到农业中,给农业带来新的生产模式,让企业带头,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新模式,企业向农民做出全方面承诺,给农民全方位的支持,包括生产的产品、生产资料以及新技术推广,形成订单生产方式。企业除了与农民合作外,也可以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双方技术人员可以合作共同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形成优势互补,双方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农业的发展。 2.4改变农资生产企业为主的服务模式 改变服务于农业的农资生产企业的服务模式,服务模式由间接供货和直接供货想结合的服务模式来取代过去间接供货的服务模式,除了要实行经营销售的服务之外,同时实行推广服务。利用多种方法和渠道对企业的产品加以介绍,使农民了解,同时也要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 2.5推广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民营科技服务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技术问题,出台了一些政策,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的在于调动广大农业科技技术人员的研究积极性,鼓励各类技术人员加强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发。 3.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技术的吸收能力 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人,是发展农业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人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关键因素。要想农业科技能够发展,离开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难以行得通的,要使农民对技术的理解接受,并能加以利用。经过政府的努力,当代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若要使从总体上看,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高。近些年城市的工作吸引着农村的青壮年,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只剩下妇女老人孩子,这也导致目前农民科学素养呈下滑趋势。而对于农民的技术培训更加显得无力,不少地方更笨不存在培训,要加大培训的力度,也要增加培训机构的成立,健全培训的体系,改进培训方式,加强创新。从多方面多层次培训农民,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推广测土配方技术 提高农业增产增收 摘 要:本文主要是分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的增肥方法,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使作物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测土配方技术;土壤肥力;农业增产 测土配方技术施肥是以肥料田间试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应,是节约肥料能源、提高土壤肥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我国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对新生事物的反应比较滞后,因此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现状 1.1 技术力量薄弱 基层农技站的农技队伍力量目前还是很单薄,老技术人员退休后,基层土肥站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的缺乏,加上业务范围又比较广,通常情况下,很多站基本出现无专职的土肥员,造成技术力量的断层。每个技术人员不仅要做技术分析化验处理,还要做侧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因此,很多时候一个工作人员兼职很多职能,严重制约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 1.2质量标准体制不完善 测土配方施肥中的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属公益性职能。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作保障,但目前缺乏推动测土配方施肥长期开展的长效机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技术措施。但在生产中农民对其应用存在误区。 目前,推广机构在制定配方过程中,主要出具的是包含氮、磷、钾三元素的配方,对钙、镁、硫、、锌、硼等中微量元素却鲜有涉及。在配方过程只有兼顾到中微量元素,才能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 1.3农民认识不足 测土配方施肥在田间实施,实施者是广大农民,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很少有与农民生活习惯、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相适应的宣传工具和方法,致使较多农户还缺乏对测土配方技术的认识,严重阻碍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进程。 2提高农业增产增收对策 为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得到大力的推广,既要让该技术市场化运作,也要让广大农民得到效果,看到增产增收,且将该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因此要完善相关的测土配方体系,建立培训基地,为农民创建技术交流的窗口,全面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 2.1完善监管工作体系 农业相关部门要积极的组织各基层土肥站开展各项活动,不仅要服务龙头企业,还要对民间服务。同时还要在税收贷款引导资金等方面采取鼓励优惠政策,加强对全社会测土施肥的行业管理监督和协调,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并且还对肥料管理,生产、经营、登记、市场监督、检测收费等规定明确细致,操作性强,市场督过程规范要具体。完善肥料质量监管法律规定,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给配方肥的质量监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如果通过立法的形式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的各种政策、目标和措施法制化,必要时又可以及时进行修改,既有了稳定性,也能兼顾到延续性,有利于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成效工作机制的建立和确立,也能很大地增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和使命感。 通过完善立法,健全肥料监管工作,可以更好地规范肥料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保障肥料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2科学合理的配方设计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用各种单质肥料或复混合肥料为原料,配制成的适合于特定区域、特定作物品种的肥料。同时,通过总结田间试验、土壤养分数据等,划分不同区域施肥分区。同时,根据气候、地貌、土壤、耕作制度等相似性和差异性,结合专家经验,提出不同作物的施肥配方。农作物需要的养分由土壤供给和施肥两部分构成,做好配方施肥, 必须依靠科学的手段,了解作物土壤肥料的情况,然后根据有机和无机相结合,大量与中量微量元素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投入与产出相平衡的原则。 为保证肥料配方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配方肥料批量生产和大面积应用的风险,在每个施肥分区单元,设置配方施肥、农户习惯施肥、空白施肥三个处理,以当地主要作物及其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比配方施肥的增产效果,校验施肥参数,验证并完善肥料配方,改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 配方落实到农户田间是提高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关键环节。目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模式,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具有市场前景的运作模式就是市场化运作、工厂化加工、网络化经营。这种模式适应我国农村农民科技素质低、土地经营规模小、技物分离的现状。 2.3加强业务培训与技术宣传工作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普及技术的重要手段。农民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终使用者,迫切需要向农民传授科学施肥方法和模式。同时还要加强对各级技术人员、肥料生产企业、肥料经销商的系统培训,逐步建立技术人员和肥料商持证上岗制度。 在技术宣传上,采取电视广播或宣传车等宣传模式,到乡村发放宣传材料及举行讲座,使农民充分认识到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性,农民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终执行者和落实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检验测土配方施肥的实际效果,及时获得农民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 技术研发是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长效性的科技支撑。重点开展田间试验方法、土壤养分测试技术、肥料配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专家系统等方面的研发工作,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 3小结 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从试点向全覆盖延伸,配方肥施用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更为成熟、高效的推广模式必然会推动配方肥走向独立的市场化运作,带动土壤测试、配肥加工、配肥产品销售、技术推广、技术研发等行业的发展。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推广应用,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了依据,并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农田的增产增效提供了保障。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前景分析与策略探究 摘要:农业机械有利于促进农业科学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造巨大的效益。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针对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业机械 应用 前景分析 策略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有部分农村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田地划块小、路况差,使得农机作业成本高、效率低,不适合农业机械的推广。此外,我国农业机械的推广体系尚不健全:首先,很多地区没有成立专门的农业机械推广的培训机构。其次,农业机械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缺乏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地区。再次,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不到位,维修网点少,规模小,缺少专业维修设备。鉴于此,加强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势在必行。 二、农业机械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的发展从最基本的注重生产到注重提高效率,农业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机械化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都得到应用。 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文件指出,要加快推进机械化生产,加强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快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加强售后服务工作。 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带来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我国农业机械的推广,农业的服务能力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得到提高。很多农民通过购买农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总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对于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加快了传统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提高了农产品抗灾害抵御风险的能力,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三、农业机械推广策略 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机械的广泛推广应用。 (一)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机械化生产是先进生产力的表现,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新型农村的建设。建设新农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传统农业转型,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有利于新型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二)加强农业机械技术体系建设 农业机械技术的体系建设对于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缺少农机推广试验基地,农业机械推广的信息化建设也比较落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完善用人机制的建设,为机械设备的推广配备专业的人才,在农业生产领域实行就业资格考试政策,完善就业分配制度,将农业人员的待遇与绩效挂钩,并且公布结果,促进社会对他们的监督。第二,建立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积极寻求各种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模式,扩大服务的领域和范围。遵循“政府引导外加市场运作”模式,培育农机市场,引导农业机械的合理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组织化水平。 (三)加强农业机械推广的培训与教育 首先,要加强对基层人员的知识普与概念更新。他们常年奋战在在生产线的第一线,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农业机械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也不同,因此,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教育,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其次,要加强网络建设,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并且可以同农业相关的技术学校进行合作,共同建设网络。通过网络建设促进农机使用者对理论的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农机操作的技巧与使用维修的技能。 (四)紧抓新农村建设机遇,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加强农业机械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全面促进小康社会建设。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要坚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举措,突出地区发展的重点,推行不同的发展方针。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适当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种植制度,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在重点的区域、地区以及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发展,不搞一刀切。积极探索有利于农业增收、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模式,改善耕作方式。 四、结束语 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明确农机在农业作业中的作用、完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机械培训机构的建立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应用。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生物教学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 摘 要:农村职业教育生物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农村生产,把生物教学与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更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生物教学;职业教育;农业科技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学科,因此农村职业教育更应该在生物教学中突出生物基础理论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农业科技教学培养基地也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内容特点,在让学生接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农村生产,把生物教学与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既能使教、学、做合一,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更好更快地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学员实践及推广农业科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农业科技教学培养基地的学员大都是生产一线的农民及农村科技干部,在教学中首先要大力培养他们热爱农业科技的兴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及发展前景。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本中有关人口与环境问题、粮食问题等知识,向学员讲解农业的第一劳动对象是植物,而植物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来源,其产品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如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当前世界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的粮食问题,它解决不了,则国民经济其它各行各业就会停滞不前,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以上各种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这样可让学员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他们实践和推广农业科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重在排疑解惑,突出理论的实用性 培养基地的学员大多数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知识欠缺,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尽可能避免理论的枯燥、深奥,多结合农业生产中的俗语、谚语来解析生物理论。例如通过“万物生长靠太阳”来导入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及其原理,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动力及其效能,加强对光合作用的认知及应用;通过“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其绝对性说法,讲解土壤及肥料中的营养元素及其吸收原理,排除施肥中的一些误区;通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阐释水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及原理,引导学员科学用水;“锄头底下有水”,“锄头底下有火”等谚语讲解土壤的热容量理论,解析土壤升温降温原理,引导学员科学栽培管理,提高科学种田的实效。通过这些些经典的谚语俗语,既突出了理论的实用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员的求知欲望。 三、在教学中因地制宜,推广实验教学,加强教学的科学性及实效性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为此结合教学培养基地的实际情况,采取自主性和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用校园和家庭,开辟实验基地,让学员动手设计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拓宽了他们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使学员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也培养了学员的自学能力,还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普及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提高学员的科学观和市场观。 在教学中除了选用校本教材教学,还经常选用农业科技杂志向学员宣传新的农业栽培技术,管理技术,农业蔬果新品种等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观念及市场观念。例如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主办的第二十七届农业科研成果及科教电影评奖大会上荣获国际评委最高奖的我国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推广,由于学员掌握了光合作用原理这一生物基础知识,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就格外信服,他们真正了解到秸秆替代化肥,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促进资源循环增值利用和多种生产要素有效转化的道理。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还加强了学员学习科学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生物科学观念。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思路与实践 摘要: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实现了大学和生产单位的直接联合,使大学的农业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基本思路及具体内容,并总结了其在陕西农业生产中的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农业专家大院、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科技下乡、校地(企)合作、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农民培训班和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七种形式。 关键词: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思路;实践 近年来,在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的道路上,一些农林类高校进行了长期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基本形成了“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大学和生产单位的直接联合,促进了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符合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这一文件的出台对强化大学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实践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简要探讨了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实践。 1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思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的理念,将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紧密结合、有效连接,积极推进科研与教育体制改革,迅速组建了一支由800多人组成的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增设了农业科技推广处,在国家相关法规范围内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相关政策,建立起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服务功能,在农业科技成果与“三农”对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建立“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基本思路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首先遵循现代农业发展和高校自身运行规律,在政府支持下,以市场为引导,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人才、学科、信息资源,联合涉农企业、农村专业协会,结合农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生产力,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以农业专家大院为平台,以建立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为核心,以科技下乡与校企合作为方式,以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为支撑,形成密切联系、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开拓高校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新通道;为科技示范户、农业生产专业户、涉农企业、农村专业协会提供技术、信息和服务,带动农民开展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杨凌示范区为中心,以陕西省为重点,带动西部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探索解决中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三农”问题,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作出示范[1]。 1.2具体实施内容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按照陕西省的农业资源条件、地理环境、气候因素、产业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重点建立猕猴桃、苹果、甜瓜、茶叶、玉米、小麦和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等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根据陕西省不同地区各自不同的农业主导产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下,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以具体的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主要与陕西省内各个地级市政府开展科技攻关、产业项目合作,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实施,促进地方“三农”事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网为基础,建立公司化运作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快速准确地将全国各地的技术及市场信息传送给陕西农村、涉农企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群众。按照不同地方对农业发展的不同需要,在农业主导产业的核心区域建立60个农业专家大院,推动地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地方农业集约化发展,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以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为出发点,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充分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科研平台、教学设备、示范基地为陕西省和西部地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支持,重点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科技骨干、农民企业家和农村致富能手,以科技为动力促进西部“三农”事业的发展。及时分析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集中破解推广中遇到的难题,认真总结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初步形成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完整思路和科学体系。 2大学依托型农技推广模式的具体实践 2.1农业专家大院 “农业专家大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实施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由政府提供场地、资金和政策支持,专家提供农业科技成果,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实施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是农业科技入户的新通道。农业专家大院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任务和当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使政府抓产业有一个“切入点”,农业专家走进千家万户有一个“落脚点”,广大农户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有一个“示范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平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有一个推广基地,农民与专家实现双赢也有一个新途径[2]。 “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建立了40个农业专家大院,通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3种运作方式:一是产业龙头型专家大院,如秦川肉牛专家大院,通过专家技术入股等形式,形成了“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的运作方式;二是科研开发型专家大院,如小麦育种专家大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专家+技术推广单位+农户”的运作方式;三是技术推广型专家大院,如柿子专家大院,通过科技服务有偿化形成了“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的运作方式[3]。农业专家大院先后为宝鸡市输送了80多位专家教授,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扶风县秦川肉牛专家大院大力发展秦川肉牛产业,先后建立了15个示范基地,给当地农民带来了1 0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农业专家大院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26个省市推广,这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农业科技与“三农”事业的完美对接,而且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2.2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 “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是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场所。农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将科技成果的研制者、推广传播者、生产经营者和接纳使用者连接起来,实现有机互动,成为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科教优势,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200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省及西北地区创办各类示范基地50多个,示范基地已成为促进该校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有效形式,在农业区域产业核心地带逐步建立白水苹果、山阳核桃、西乡茶叶、眉县猕猴桃、阎良甜瓜、清涧红枣、长安樱桃、合阳旱作农业、渭河林业、安塞水土保持、火地塘林业、长武小流域综合治理等12个试验示范站,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为科研积累试验资料,为农业生产展示最新成果,引领和支撑区域产业持续发展。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采取“专家+基地+示范户+农民”的模式示范推广甜瓜标准化生产技术,累计辐射3.07万hm2,新增产值2.76亿元;2010年种植甜瓜人均收入达2 600元。猕猴桃试验站在眉县建立8个示范村、400个示范户,每0.07 hm2示范园收入超过1万元,带动全县近2万hm2猕猴桃技术水平大幅提升,2011年种植猕猴桃人均增收4 500元[5]。 2.3科技下乡 科技下乡,即以农林院校的专家教授、科技推广人员和专业学生为主体,带着农业科技知识到乡下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科技下乡既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科技成果通向生产一线的重要枢纽,是农业科技对接“三农”的最直接方式。科技推广人员通过现场技术指导,散发科技知识资料,播放科技电教片,送种子、农药、化肥等方式提供服务,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科技下乡体现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进农民家”的共同心声,回应了亿万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热切期盼。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各种科技下乡活动。大学生每年寒暑假把学校培育的新品种带回家乡,间接地把农业新技术推广给家乡的农民群众。此外,每年暑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都会组织由园艺、农学、资环、动科、植保、食品等学科的农业专家带队,以农科类大学生为主体,深入农村开展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科技下乡示范活动咨询现场,广大群众也表现出对农业科技的极大热情,暑期的科技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但使大学生了解了农村现状,实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难点和问题,还把农业生产的新观念、新技术、新信息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杨凌地区的农民只需打一个电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很快就会来到田间指导。科技下乡推广模式意义非凡,不仅可以摸清农技推广的效果、农民对科技的使用程度、信任指数等,以便及时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目标、任务与方式、方法,还可以提升农林院校在校大学生的爱农意识,激发他们将来投身于农业科技工作的信念。 2.4校地(企)合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与陕西省内外的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开展合作,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形成了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提供项目、资金、场地,学校提供人才、信息、技术、成果的良性互动机制。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宝鸡、西安、新疆、青海等地50多个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开展了科学研究与产业合作,拓展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空间,使农业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校地(企)合作”模式效果明显。自2008年签订“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协议”以来,宝鸡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杨凌示范区两地三方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三农工作重大决策咨询、农业科技项目编制、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技信息交流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2011年以来,两地三方联手打造宝鸡杨凌景观农业圈,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扶风、眉县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区“一区十园”建设顺利,示范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其中关中风情园二期工程完成投资6 000万元、法门寺苹果园新建果园93.33 hm2、绛帐食品工业园发展高标准猕猴桃园213.33 hm2、现代牧业园奶牛存栏达到15 000头。依托宝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的12个市级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区进展顺利,核心区示范引领,示范区联片发展,辐射带动全市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12年前三季度,宝鸡市农民现金收入6 505元,同比增长17.6%。千阳县苹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已建成示范园4.00 hm2,集中展示了27个苹果品种,带动千阳县新发展苹果1 000 hm2。两地三方还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区域涉农企业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在宝鸡建成年出栏10万头仔猪的繁育场,宝鸡秦川牛科技示范园区在杨凌示范区实施“中国杨凌万头牛养殖示范”项目,秦宝牧业在杨凌建设规模养殖场和引种基地。 2.5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自1994年开始每年举行1次,至今已成功举办19届,发展成为全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它展示推广了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为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发展平台。推进农科教互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院所农业新成果转化,展现农业新技术,面向广大农户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把农业科技的阳光洒向万村千乡是农高会的特色之一。截至目前,农高会已吸引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31个省、市(区)的上万家涉农企业、1 600多万客商、群众参展参会,成交总额2 100亿元人民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展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普及传播科技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农业科教优势,充分利用历届农高会科技示范和推广平台,积极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在2012年11月举办的第“农高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推介农作物新品种93个、新技术26项、农业生产实用技术103项;18个试验示范站参展,80余名科教专家参与咨询服务,有160余名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讲解与推广服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各项技术及成果引来了许多学者、企业、农民的驻足和参观。如果说农高会是世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那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是这个平台的坚实基石[2]。 2.6农民培训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注重推广过程中对农民的“教育”,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已创办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凤翔县苹果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太白县高山蔬菜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2005年,陕西省开始实施村官培训计划,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了多期“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先后有近2 000名村官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受培训。村官培训工作效果显著,村官们利用所学知识,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华阴县西河村主任培训期间参观了杨凌“一村一品”后深受启发,结合当地实际发展土布生产,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建成“华山杨氏后裔好媳妇土布”品牌,还成立了土布工艺协会,且因其生产工艺精湛,产品供不应求,2012年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3 000元。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眉县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目前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已经培训出200多名本土专家和500多名农村基层技术骨干。“农民培训班”模式坚持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是培育现代农民的孵化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也树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服务“三农”的良好形象。 2.7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 创办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网和农业科技专家远程技术培训与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小麦、苹果、猕猴桃、甜瓜、樱桃、油桃、葡萄、茶叶、蔬菜等一批专业示范推广网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与陕西农林卫视合办农业科技推广专题节目,每周一期农业科技知识专题讲座;与陕西电信公司、移动公司合作开展农技短信服务,将农业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信息等通过短信方式及时发送给杨凌地区的农村、涉农企业和农户。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是传播农业科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的高效传播,指导农民科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使农业科技推广的实效性不断提升。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新阶段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如何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是通过现有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和服务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案,以更好的方式向农民传播科技农业的信息。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比较;创新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不容乐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研项目争取难,成果获得难,推广应用更难,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投入相对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宏观管理模式和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费以政府为主导、多方投入,同时具备有效的政府管理与组织、健全的法律保障与支持,良好的政策激励与有效协调,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本文结合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应对措施,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我国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近年来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以下3个方面问题亟需解决: 第一是技术推广手段和方法陈旧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旨在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因此,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核心。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信息设备缺乏,“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模式,效率不高。 第二是技术推广管理方式落后问题。农技推广人员分布广泛,流动性强,推广工作内容繁杂。如果没有以信息技术作支撑的实时、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很难实现对推广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对推广人员进行科学的业绩考评,也无法对推广的成效和问题做出及时、科学的评估和判断。 第三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与能力不高问题。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已与当前的农业生产与经营脱节。有些地区虽然也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但常由于事务忙、路程远、时间短而降低了培训效果。农技人员在新领域、新问题面前,成了“外行”。 二、创新推广模式 根据相关部门在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上进行的诸多探索,提出4种创新推广模式:(1)科技单位+市场+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科技单位利用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和生产企业联营生产出物化技术,然后在科技知识宣传普及的基础上,应用价值规律和市场直接把技术送到农户,并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和使用技术,如农药、化肥技术等。(2)科技单位+基地+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通过经济合同方式,以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等操作手段,建立高产、优质、高校农业或生产基地。(3)产业模式就是科技单位以科技成果或技术优势、市场信息、生产管理等技术和资源优势的项目与经济实力比较强大经济实体建立农业产业实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4)政府+科技单位+农户。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税收手段调控科技部门对农业知识进行普及和培训,最终实现一点带面的效果。 三、新阶段完善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 1、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国家扶持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大胆改革创新。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五个转变:第一,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科技示范户和承包大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的以粮棉油生产为主转为以畜禽、瓜果菜等多种经营为主,由原来的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来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方式方法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承包、办样板、抓培训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第五,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跑订单、活流通、搞加工,使产品销得出去并获得较好效益。实现这五大转变是新阶段农业发展对科技推广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冲破原有的体制,大胆创新,才能适应形势需要,使农技推广走出困境,再创辉煌。 2、深化体制改革,构建精干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职能。改进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人员评聘、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完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推广服务人员的考核,防止公益性职能的弱化。通过竞争上岗,确保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的基本素质,清退不合格人员。加强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改善队伍的专业结构。确保公益性机构农技人员的待遇。二是放开搞活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积极鼓励农技人员创业,对于分流的人员,各级农业部门可结合各地情况,通过清产核资,组建股份制农业科技企业、农产品销售公司、农业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协会等,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农技服务产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科技人员搞好农技推广服务。对经营性农技机构人员职称评定、农业科技项目安排、成果转化和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科研单位要加强科研与经济的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服务于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工作的核心是深化改革,加强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3、积极引导,大力培育发展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工企业和中介组织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投入,促进龙头企业壮大,通过联合,外资嫁接,吸引外地资金、技术、信息与本地劳力、土地资源对接;二是发展专业化的农民协会,扩大经纪人队伍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创办协会,为协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三是培育发展农村运销大户和经纪人,这两支力量在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科技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改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以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和VCD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资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覆盖面广的优势,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产品消费者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 5、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素质,加快成果转化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心,本着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原则,充分动员和利用一切培训资源,以县、乡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将农民科技培训贯穿农村工作的始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重点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经营水平,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四、结束语 农业是一切行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国之根本。所以,政府要高度的重视与农业相关的问题,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耕种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政府要充分调动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到点、到位的指导与宣传,提高农业产量,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之忧:保险公司连年亏损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由政府发动组织的,旨在保护和扶持农业的带有公益色彩的保险产品。随着该类保险在我省的渐次推开,保险在经济补偿、社会管理等诸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同时,制约政策性农险发挥作用的因素也初露端倪。 【杠杆效应】 这两年,异常天气特别多。去年7月,济南市周边的济阳县竟有21天在下雨。 “涝灾很严重,家里的玉米地全淹了。”该县济阳街道罗家村村民杨永平说。去年,杨永平家总共种了2.7亩玉米,7月份的持续阴雨天让他损失惨重:原本亩产千余斤的玉米地,最终每亩只收了三四百斤。杨永平说,好在自己所在的村集体投保了政策性玉米保险。 杨永平投保的玉米保险,保费为10元/亩,最高赔付额为300元/亩。遭遇雹灾、涝灾、风灾和重大流行性病虫害时,在玉米苗期、大小喇叭期或成熟期遭遇绝产,保险公司可按最高赔付额的50%、80%、100%赔付。 经过保险公司实地查勘,杨永平家有1亩玉米被评定为绝产,按照苗期最高赔偿标准150元赔付;1.7亩被评定为20%减产,每亩获赔30元,两项总计获赔201元。虽然获赔的钱不多,但杨永平认为这已经减少了损失。 实际上,更让杨永平欣慰的是他一分钱保费都没出。我省农险政策规定,各级财政补贴保费的80%,其余20%由农户自担。这意味着每亩10元的玉米保险保费中,农民只需承担2元。而在济阳街道,本应农户自担的2元也省了,由街道办和村集体代付。 罗家村村支部书记罗殿华介绍,罗家村共有230户农民,527亩玉米,村里总计为农户垫付了1万多元保费。去年底,全村农户获得保险公司赔付29000余元。 不止罗家村,去年7月的21天连续降雨,济阳县共有822个村受灾,绝产10.73万亩,总受灾面积26.33万亩。中华联合财险(简称“中华保险”)济南公司副总经理张杰介绍,自2012年起,该公司承办了济阳县的小麦、玉米、棉花政策性农险,累计保费收入1443.5万元,农户自缴290万元,累计赔款支出2954.7万元,其中小麦投保率已达96%。 【定损之困】 这两年多发的异常天气,让农户逐渐认识到政策性农险的作用。随着投保农户的增多,保险公司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查勘定损压力。 为准确核定损失面积,保险公司一般要求定损到户。德州市农业局种植科科长颜士国说,火灾等出险还容易查勘,毕竟涉及的群体、面积较小,最怕风灾、雨灾,动辄涉灾上百万亩,即便保险公司“千军万马齐上阵”,也无法勘灾到户。 以人保财险平原支公司为例,该公司只有20多名查勘人员。去年6月,临近小麦收割期,一场大风袭击了平原县,受灾面积很大。灾情发生后,非查勘岗位的办公室、营销等人员要全员出动,还向平原县农业局、人保财险德州市分公司“求援”,成立联合查勘定损小组,才完成平原县876个村的查勘定损。 济阳县济阳街道罗家村村民陈连善对记者表示,遇到灾情时,农户先行到村集体上报,之后村集体上报到街道,再由街道报给保险公司。之后,保险公司查勘定损人员会和街道、村委以及村民代表组成“联队”,到各户地头实地勘测。 即便如此,查勘工作仍难高质量完成。“去年5月底的暴雨造成大片小麦倒伏,保险公司还未勘查完,6月紧接着又是一场。小麦马上收割了,实在来不及勘查的,农户报多少就算多少了。”颜士国说。 定损时最头疼的是虚报受灾面积。去年核损后德州市确定的受灾面积是250万亩,但上报时曾达到600多万亩。 除此之外,承保理赔信息不准确也影响查勘定损。人保财险德州市分公司高级业务主管赵会堂表示,承保时填写的姓名与理赔时的姓名有时不一致,或是银行卡卡号错误,在赔款时造成大量退票,退票问题还得重新返回乡镇,乡镇安排各村核对公证,浪费大量时间。 当然,即便顺利查勘定损,农民未必“买账”。德州市平原县前曹镇人大主席姚恩新表示:“保险赔偿标准界定起来有难度,农民和保险公司在损失面积、损失程度上达成一致比较困难,如小麦绝产、减产,玉米抽穗不抽穗、抽多大穗,界定时总有争议。” 【盈利之难】 除定损难外,政策性农险还面临盈利困境。 近两年的异常天气,让农险承保企业如坐针毡。去年,人保财险累计实现农险保费收入5.14亿元,赔付金额为6.2亿元。中华保险农险保费收入3.08亿元,赔付3.5亿元。 以政策性农险覆盖率全省第一的德州市为例,该市政策性农险由人保财险和中华保险两家公司承保。2012年,两家公司保费收入1亿元,赔付金额为3.4亿元;2013年,保费收入1.44亿,赔付金额2.8亿元。连续两年大幅亏损。 中华保险山东分公司农险部总经理姚国强认为,考虑到气候的年度变化差异,费率是否合理应以一定周期计算。今年是中华保险承保政策性农险的第8年,整体算下来还是亏损。“即便是政策性农险,也应让保险公司维持微利,这样才有积极性。”姚国强说。 从费率的角度看,可能的解决渠道是提高保费或降低保额。但降低保额会招致农民反对,提高保费同样可能损害农民利益,除非保费提高部分全部由财政买单。 若保费提高的部分需财政负担。据记者测算,按照平原县目前政策性农险的承保面积,县级财政每年补贴保费超过100万元,而去年该县的小麦补贴不过83.9万元。提高保费后,县级财政能否支撑是个疑问。 赵会堂认为,可以探讨建立政企合作的经营机制,由省政府建立政策性农险财政兜底机制,不论盈亏,都要由政府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分摊。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改造工程,改造低洼地,从根本上减少农户损失,降低出险率。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日本农业推广对中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启示 摘 要:新时期大力加强我国的农业推广力度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根本性措施,是发展农业经济、服务“三农”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日本农业推广的先进经验,探讨了其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的借鉴意义,以期为我国农业推广事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推广;日本农业;农业生产;科技转化 相较于日本,中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存在更多优势,如多样的气候条件、广大的耕地面积、丰富的物种资源、悠久的种植历史等。然而,日本农业发展水平明显领先于中国,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其农业推广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日本先进农业推广事业的特点 (1)具备灵活的农业推广制度与法规。1948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农业改良助长法》是现代日本农业及其推广事业的根本法律。21世纪以来,由于日本各地农业发展形势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其农业政策也进行了适时调整。2005年日本政府正式颁布并开始施行了新的《农业改良助长法》,使日本农业推广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农业推广制度正在形成。此外,日本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它从法律上保证了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在农业技术指导中的法定地位,形成了官民结合的推广体系。 (2)建立了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是由以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以及民间主导的农业推广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由中央级农林水产省、都府道级农林水部、县级农政部或农业技术科和县以下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四级构成。另外,日本民办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是农协,其主要职责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计划的制订、农业资产信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负责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等方面给农民提供必要帮助与指导。 (3)注重农业推广人员的选拔与培训。日本的农业推广在人员的录用方面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改良普及员的录用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由各都、道、府、县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改良普及员资格考试。只有四年制大学毕业生或者指定的三年制农业院校毕业生(且有两年工作经验者)方可报名参加;二是公务员录用考试,已获得改良普及员资格证书的人员通过县公务员考试,通过后方可聘用。日本还具有完善的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制度,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养成培训、基本课题培训、特定课题培训、地域课题培训等,提高受训人员综合能力以及其业务水平。 二、日本农业推广对我国农业推广事业的启示 (1)革新和完善现行农业推广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等法律条款还不够具体,缺乏因地、因时制宜的适应性。要革除这些弊端,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法规和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保证农业推广工作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做到有法必依。另一方面,中央要给予地方更大的立法空间与权力,鼓励与敦促各地方以自身农情为依据,制定适合的推广办法,因地制宜。 (2)建立新型的推广体系,革新运行机制。一方面,要打破单纯的政府主体的推广模式,使政府的“主体”地位变为“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不断改革农业推广体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变计划经济下严格的科层式的管理体制为职能式的管理体制,努力形成以农技开发部门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民需要为中心的运行机制。要充分挖掘与发挥农协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3)组建高素质的推广人员队伍。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农业推广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制度,部分技术员知识严重老化。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农业推广人才的管理制度,可以学习日本的从业人员择录办法,采用严格的考试方法,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学历与技能准入标准,通过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等方式,进一步保证队伍的稳定性;完善农业推广人员培训体系,不断更新农技人员的知识,使其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农业推广者。 (4)加大农业推广投入,保证推广费用。我国农业推广经费的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影响下,很多专职人员甚至将本职工作作为“副业”,甚至进行了转移,造成了人才流失。我国可借鉴日本的做法,推进税收制度的改革,以“税源移让”的方式对地方农业推广机构进行投资。税收支出不足的部分可设立基金,接受社会融资。农协等自发成立的组织还可以向入会的农户定期收取少量会费,以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摘 要】农业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保证农业发展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的要求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问题,而农业的良好发展在于对农业技术的良好应用,通过对农业技术良好应用增加农业产量,加快农业生产效率。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如何建立我国创新的农业推广模式,是我国农业是否能够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就我国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中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主要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对策研究 0 引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扩散和农民的采纳与应用,进一步影响到农民的增产增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向农民朋友推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产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1 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是把新科学、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种种方法,让农民朋友认识到农作物的重要作用、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科学地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满足农民的多种需要。我国农业技术在推广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1.1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人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人员,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我国目前还缺少必要的农业技术人员,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都难以解决,造成了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不高。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意识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1.2 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知识接受力低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农村地区,农业人口多而人均资源少,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脱节,加上农民居住的地方分散不集中,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农业技术推广中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接受力不强,在知识面上难以理解,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1.3 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不到位,项目上缺乏必要的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足够的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才能持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由于各别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给予积极的配合和必要的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挫伤了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 农民是科技的受益者,也是生力军。农业发展的快慢,效益的大小与科技含量的多少成正比,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稳定农业队伍,必须大力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办好各级各类农校、培训班、广泛开展科普与技术下乡活动,引导农民掀起学习科技,应用科技热潮,使之掌握必要科技知识,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面貌,特别对初中毕业的青少年,要加强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农村科技推广的带头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让所有人都真正的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2.2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及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都成为“专家”,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另外,要解决技术人员的吃饭、经费、待遇问题,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从而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 2.3 加大投入,建立监督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尽快健全强化起来,主要是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因资金、人员匮乏等人为原因而停滞。为了确保资金的投入到位,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各尽其职,建立监督机制,对资金的流入、人员的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2.4 建立农业生产的一体化,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只是对相关技术的推广,在技术推广的时候要为农民创造更多的便宜。在农资的购置方面要从以往的农资公司的间接销售到间接销售和直接销售结合,使得农民能够减少农资购置的成本,从而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中要做好对各种农业技术的指导,而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农业产品的销售工作,要建立更多的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对农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犯愁,使得农民专心于农业生产之中,由于农业产品销售渠道的广泛建立,使得对农业产品的需求增大,从而使得农民为了创造出更多的农业产量而选择更加先进的农业技术,从而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将转变以往的被动推广模式。 3 结速语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我国的农业发展与科技进步是密不可分。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最终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解决生存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为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关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研究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农业的稳定发展对国家的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13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我国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出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了初步研究。 1.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1.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经济角度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业为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我国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1]。 1.2农业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 从社会角度来讲,农业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农村和农民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生活必须的农副产品,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社会失去安定团结,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 1.3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国力是否强胜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当今世界国际局势虽然表面和平,但是影响和平的因素长期存在,如果农、副产品过多依赖进口,不能保持自给,必将受制于人,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重大问题。 2.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现家庭联产成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农业有了重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可耕地少、人口多,农业资源的人均水平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种种因素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要贡献[2]。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明确公益性职能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政府要合理配置公益性服务部门资源,因地制宜的做好相关设置。实现公益性和经营性行为分开,经营性行为要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特别是民营资本向农业发展,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正常履行。 3.2创新人事管理,提高人才素质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改革用人机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制度管理,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积极做好改革过程中分流人员的社会安置工作,鼓励和支持富余人员自主创业,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和分流方式,帮助分流人员重新就业。制定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农技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农技人员理论知识更新和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完善考评制度,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3.3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以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积极吸收社会闲散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向农业发展,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放宽经营性行为,政府可以订购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和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协会的职能,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3.4理顺体系,合理改革 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地方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中央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工作给予适当补助,以此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经费。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对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农业技体系建设推广机构在人员调配、考评、业务精分等要充分听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上级管理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管理和指导。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人员和有关企业公平参与投标,鼓励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创业。认真制定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政府要加强引导广大农业技术员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进度和效率[3]。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关系社会安定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希望我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源,而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低下、行动力不足等阻碍农业科技推广前进步伐的问题。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生产观念,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民行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提升、农民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业科技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和宣传教育等手段,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传播给农民,并指导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使农业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帮助农民改善农业生产方法与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活动[1],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内容[2]。 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业科技推广主要采用宣传、教育、咨询和科技人员下乡承包等多种形式[3],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专职推广服务人员;二是社会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参与机构与团体的推广服务人员;三是广大的农民,他们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农村人力资源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人力资源。只有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与广度,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提升、农民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一、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调查发现,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民不参与决策,不参与科研,对于推广也只是被动参与,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的主体常常被完全忽视。农业科技推广的许多实践已表明,相比某些科技人员和政府官员,农民对生产内容与技术的选择更加科学合理,具备很好的可持续性和低风险性,而且更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4]。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个农业大国。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源。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只有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起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才能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5]。 农村人口流动是我国的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城乡贫富差距的现状让农村人认识到进城务工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根据2012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在数量上: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2011年,我国农村人口从79 014万人减少至65 656万人,比例从82.1%降至48.7%,乡村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员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在质量上: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程度,而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程度,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以及小学程度的农村居民比例在不断下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比例在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水平提高,基本实现扫盲,但高层次农民仍然较少,且随着城镇化建设,部分青壮年到城市去打工,农村中可以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农村人力资源为以妇女为主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村人力资源整体身体素质低下。 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一是失地农民总量增加,农村人口流动加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工业化对土地的需求,致使农村大量土地被占用,使得农民从当初的主动进城打工变为被动进城打工,以维持生存。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减少,可耕种土地减少,因此可发展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农民相对减少,推广农业科技的“战场”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广度。 二是农村人口性别比重失调。外出打工的多数是男性,因此留在农村的妇女要担负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但长期的腐朽思想阻碍了妇女敢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得妇女缺乏推广农业科技的意识。 三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由于“孝”文化的影响以及农村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原因,农村老人大部分在家由子女照看,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可利用劳动力的减少,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员相对减少。 (二)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低下 一是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差。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投入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办医形式以及农村人力资源的健康保障制度受到较大影响,农村公共预防保健服务薄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人力资源健康水平提高缓慢[5]。农民身体素质差,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时,必定会因此而分散精力,影响推广效果。 二是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是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教育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高素质农村教育人力资源即教师匮乏,农村教育硬件资源建设不足,农村教育软件资源建设短缺[6]。农业科技推广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农民不能直接丰富自身知识,提升自身技能,更何谈知识的运用,导致不能进行科技推广。 (三)农民行动力不足 一是生产观念有待改善。在生产观念上,虽然逐步改变了“重农轻商”的观念,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但缺乏大市场、大发展、大开放的胆识和气魄,不敢或不愿尝试新技术。由于封建思想在农村统治了几千年,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在农村中仍有相当多的沉淀[7],妇女不被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妇女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意识。 二是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农民对法律有所认识,但“惧法厌讼”现象严重,广大农民自我权益保护意识不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增长了牟利者的嚣张气焰。这种“怕事”的心态,使得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处于跟随地位,不愿把握技术推广机会。 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善于利用现有资源,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一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使土地在得到更加充分利用的同时,让农村劳动力大展拳脚,发展现代化农业。 二要实行农业产业多元化经营,加大市场需求力度。农民在耕种的基础上,要利用农业科技,进行农产品加工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加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 三要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对于目前农村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农村妇女要认识到自己作为发展农业主力军的重要性,社会应大力支持农村“女子军团”,使其在农业推广中大展宏图。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可以把科技与经验结合起来,让农民更易于接受农业新科技,让老年人老有所为。同时应在农村集中开办养老院,完善养老院服务机制,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以解农民后顾之忧。 (二)加强软、硬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 一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身体素质。农民对健康营养的认知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应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宣传健康知识,通过广播、培训、手抄报等形式,让农民关心自己、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认识营养的重要性,进而做出改变,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二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要加强农民培训,形成一整套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为农业科技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三要提升农村教育人力资源素质。在健全硬件教育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扩大农村师资力量,提高师资素质,加强农村软件设施建设。 (三)转变农业生产观念,提高农民行动力 一要改善生产观念。社会大众应认识到妇女已经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的客观事实,转变“男尊女卑”的观念,重视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 二要加强法律意识。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改变农民“怕惹事”的思想,并使之落到实处,增强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使之成为敢说、敢做的新一代农村人力资源。在接受政策或信息等方面,农民应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了解三农政策,主动咨询农业科技信息。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民实现增收、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状;思考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目前,虽然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有诸多因素,但是深化农业技术推广,努力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一、一些现状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要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方法,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我国农业技术在推广中现已建成比较完整的农业推广网络。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一)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匮乏,知识老化 我国目前还缺少必要的农业技术人员,在人才的储备和分配上还有着严重的缺陷,被分配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对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而农民生产上所急需的水产养殖、土化、蔬菜、能源等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奇缺;人员老化,知识更新渠道不畅,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二)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设施陈旧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农民们信息闭塞,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技术手段难以理解;又一些地方办公条件基本还处在“一张嘴、两条腿、一支笔”的局面,不具备最基础的检测、化验、观测条件(比如土壤养分速测等),遇到群众需要咨询和援助,农技人员不能有理有据做出确切的答复,满足不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农技人员信赖的心理。 (三)人浮于事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周期长、见效慢,绩效不明显,有一定比例的县、乡级农业工作人员,在每月领取财政工资的情况下,长期不上班或从事其他职业,文凭存在“水分大”、“含金率低”,职称和工作能力不符,出现了 “占技术岗位,干不了技术活”、“在编不在岗,在岗不专职”等现象。面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农业推广科技人员结构不合理,不仅造成国家财政经费的流失,也影响其他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体制观念落后 现在的农技推广技术,延伸到了保鲜、储运、加工技术和信息服务等领域,要求与低耗、高效和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涌现出花卉、药材等新兴高效产业。农技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一点建议与对策 1、建立经常性培训制度,鼓励在职农技推广人员再学习;每年有计划地公开招贤纳士,充实基层;定期选送人员参加技术短训班和技术讲座,加强知识更新。 2、按专业岗位需要择优聘用,制定切实有效的考评制度,把技术人员引向田间、引到一线,切实为“三农”服务。 3、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持续性工作,还可以加大投资力度、增强服务功能等。拓宽推广视野,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运用新技术,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学习困难的研究 摘要:高中化学知识难度增加以及教学方法和学生自身等原因,使一些高一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困难,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发展程度和学习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搞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和学习能力。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学习目的、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学习方法等因素研究高一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一化学;学习困难;对策 一、引言 初中时学生大都喜欢化学,因为化学有趣,学习起来较物理也相对简单。而高一化学是在初三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都要比初三高得多。刚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初中时自身的学法、教师的教法等的影响,往往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他们普遍感觉高中化学枯燥、乏味、抽象,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不知从何下手。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都进入了化学学习的“困难期”,渐渐地开始感到化学陌生了,产生了畏惧感,从而动摇了学好化学的信心,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二、调查实施 (一)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鄞州咸祥中学高一八个班级进行调查。 (二)编制调查问卷 1.确定调查内容。咸祥中学是鄞州区一所普通高中,由于地方偏僻以及师资力量的限制,所招收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法上略有劣势,对于高中课程的学部分学生表示存在困难。在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学习一个半月时进行调查,是对他们能否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一次调查,提出教学调整计划,使学生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得心应手。 2.设计调查问卷。以调查内容为基准,科学合理的开展调查问卷设计。参照该学校的教育政策、教学理念以及高中生的心理,并上网搜集了类似问卷,多方面考虑,最后确定问卷内容,一共8题。 (三)收集研究资料 1.确立调查对象。咸祥中学高一年级共有8个班级,每个班级约有50个学生。每班抽取10名学生进行调查,男女各占一半。 2.收集原始资料。共打印80份,回收78份,其中2份为无效问卷。回收率为97.5%。 3.资料统计分析。统计问卷,输入Excel,并对问卷数据做出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习化学目的的调查。(1)你觉得化学重要吗?A重要80%,B一般18%,C不重要2%。(2)你为什么学习化学?A感兴趣13%,B增长生活知识28%,C为了高考和会考59%。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化学重要,这说明初中毕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化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不管对提高个人自身科学素质还是增长生活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有59%的学生认为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和会考,我在设计这项答案时,是抱着“用以考察学生受考试压力激进有多大”的用意,结果发现,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去学习化学。 2.化学学习方法的调查。(1)对于学习化学中遇到的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A自己查书解决17%,B请教同学,和同学讨论74%,C马上去问老师9%。(2)与初中化学相比,你现在学习化学的方法是?A没变化27%,B改进了许多,学起来得心应手22%,C觉得原方法不管用,试图改进,但不知如何下手51%(3)小考或测试后,你会进行总结反思吗?A经常反思22%,B有时反思68%,C没有反思10%。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高中化学学习和初中化学学习的差异,初中的学习方式已不再适应高中的课程,然而还是有51%的学生对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感到迷茫,试图改进,却不知如何下手。在初中,教师讲得慢、讲得细,知识点少,学生反复练习。考试时学生只需靠记忆,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不善于独立思考,也不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高中化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最重要是掌握化学思考方法,才能举一反三。而部分学生,仍然沿用初中的学法和思维方式,没有及时有效地自我调节,从而造成了学习困难。 3.化学实验态度的调查。对于化学课本中的演示实验的态度?A有趣,很想亲自动手做一遍59%,B很少有机会做19%,C觉得很有趣,但不想去做13%,D无所谓9%。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这就像是化学理论课的调味剂,而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紧张,演示实验的机会非常少,即使是老师在台上演示的机会也是非常难得的,进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似乎只看到了化学理论性的东西,从而慢慢失去了化学实验的兴趣。 4.化学困难原因的调查。(1)你认为化学容易学吗?A容易学9%,B一般59%,C不容易32%。(2)你觉得化学难学的原因(容易学的同学不用填,多选)是?A枯燥21%,B记忆内容太多44%,C内容太多抽象70%,D不知如何学习66%,E怕做实验3%,F对什么课都不感兴趣6%。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并不大,对于某些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讲解、学生多次练习,从而突破难点和重点。另外,只为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采用重复练习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高中教材内涵丰富,题目难度加深,灵活度高。重点和难点知识,不能像初中一样光靠记忆来应对考试,高中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考以及测试更加偏向对于能力的测试。70%的学生选择化学难学的原因在是太多抽象内容,这也表露出学生还没从初中的知识体系中转变出来。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题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二、教材分析 1.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凡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材主要以“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要害之一。在已学的课程中,燃料的燃烧、金属的冶炼(H2、C还原CUO的反应)等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熟悉从反应中反应物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就是从本质上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②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②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熟悉并理解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五、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六、教学思路 1.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深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师对难点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归纳、练习,并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2.结合具体反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宏观判断特征。重新建构学生完整的知识网络。 七、教学过程 【导入】结合生活实际提问引入新课(略)。 【设疑1】请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分析下列两个化学反应。 【过渡】当这两个化学反应发生时,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怎样变化?(学生分析、回答) 【设疑2】请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下列两个化学反应。怎样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后回答) 【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 【讲解】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讲解NaCl和HCl的形成过程。(略) 【设疑3】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的转移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设疑4】请结合Mg和稀盐酸的反应(Mg+2HCl=MgCl2+H2)说明怎样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后回答) 【过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得氧失氧到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再到电子的转移,请同学们填写下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后回答) 【过渡】前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立过程,下面请同学们做几道练习题。 【练习】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2.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就一定有 转移,这类反应属于 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表明该元素的原子 电子。 3.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离子反应的是( ) A.钠在氯气中燃烧 B.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氯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D.锌粒放入稀硫酸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分析讨论了氧化还原反应,请同学们务必记住六个字并能正确的理解它。 本质失 得 特征失 得 概念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作业】非常学案当堂检测第1、2、3、4题。 【课后交流】1.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尝试画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分类示意图。 【课后预习】 什么是氧化剂?什么是还原剂?它们各有什么特性?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怎样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略) 2.特征:化合价的变化。 (作者单位 甘肃省庆城县陇东中学生化教研组) 高一化学论文: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章从高一教学的角度谈了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一些体会,提出高一化学衔接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学生已有知识,利用已有知识发展新知识、支撑新知识的学习,在衔接教学中还应应用好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插图,以帮助学生实现初高中的转变。 关键词:化学教学;衔接教学;插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学化学教师和教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常见于教学杂志等。对于如何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进行初高中化学衔接,笔者也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高一化学衔接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 总体上看,高一教材化学1和化学2的内容与初三化学教学内容有很多衔接点,但是这些衔接点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这些衔接点的分布情况,采用或集中或穿插的衔接教学方式。例如高一化学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介绍了简单分类方法及其应用、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一节内容涉及初三化学所学的所有物质,因此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之前,可以先将初三物质分类的知识进行集中复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而在进行有关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时,就可以穿插复习初中所学的金属和酸以及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置换反应的规律。 高中化学教师对于初中教学内容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进行衔接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另一种情况,教师认为学生本应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技能而实际上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学生并未具有,遇到这种情况就有必要停下来将相关的初中内容再做详细讲解,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复习。笔者带的一个普通班基础相对较弱,对于给元素标化合价这样的能力都有问题,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时,笔者花了半节课的时间对初中的化合价相关内容进行了重新讲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一化学新知识的获取要建立在已有化学知识的基础上 1.用已有初中化学知识来发展新知识 新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在高一化学衔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来发展新知识。 “粗盐提纯”是初中化学中一个常见的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粗盐提纯”实验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过滤和蒸发的操作技能,在人教版高一化学1的第一节同样安排了这个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处理: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化学是如何进行粗盐提纯的,复习过滤和蒸发操作的要点和相关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过滤后得到的食盐水其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吗?里面还有哪些杂质?如何将这些杂质除去得到氯化钠?进而将学生引导到高一化学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处理十分顺畅,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而不是按照“先除不可溶性杂质、再除可溶性杂质,最后蒸发结晶得到精盐”的顺序按部就班的讲解。再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生在初中已经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考虑到这一点,在复习了初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Zn+CuSO4=Cu+ZnSO4、Zn+2HCl=ZnCl2+H2这样的反应没有得氧和失氧的现象,我们在高中化学中也称之为氧化还原反应,到底该如何准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呢?通过举出这些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又很“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兴趣,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顺利过渡到高中知识的学习中。 2.用已有初中化学知识来支撑新知识的学习 有些初中化学知识看似与高中化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若能认识到它对高中化学学习的支撑作用,则能够很好地促进新知识的获取。 “物质的量”是高一化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觉得高一化学难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计算比较难。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把化学搞得这么难,不少学生抱怨。如果在进行与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的教学时,能够适时的将初中以质量为基础的计算拿过来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给化学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则能够平息学生心中的抱怨,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进行与“物质的量”有关的学习。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很多的化学方程式,这些化学方程式大多是通过学生的反复记忆默写获得的。如果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利用好这些化学方程式,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讨论到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书写已掌握的化学反应(而不是老师给出),然后再进行分析。在用双线桥、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时,同样可以利用初中学过的这些反应来进行训练。用学生熟悉的反应而不是高中还没有学过的反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同时也可以消除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的畏难心理。 三、高一化学衔接教学要利用好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插图 初中化学教材中含有很多插图,这些插图或生动活泼,或直观简明,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初中化学教材的插图,适时的利用有的时候会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化合价的升降和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进行分析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但是如果能够将初三化学教材中的插图展示给学生,学生不仅感觉亲切,而且一下子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电子转移以及电子的转移是如何引起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的(见图1)。 离子反应是高一新学的内容,其实质到底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辅以学生熟悉的图2,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还能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我在初中早就学过了”,进而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插图的使用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上,在作业布置中同样也可以合理利用。 总之,初高中化学衔接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立足于学生现有的化学学习心理状况,只有真正关注到了学生,才能想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办法,有效解决初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学法指导之我见 在科技飞跃发展、知识激增、不断更新的现代化信息时代,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再也不仅仅是局限于学校的师生“双边”活动了。要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们不仅要加强教法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法的研究,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下面我谈谈高一化学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几点做法。 一、端正教学思想,重视学法指导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不是单纯的“授课”,要克服重教轻学的思想,要树立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学生、备教材、备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每节课的学法指导目标及进行学法指导的手段,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化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思维,课后才会主动去钻研、探索。学法指导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并收到良好的结果。激发兴趣的方法有探索性、趣味性的实验,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悬念式的课堂结尾,教学过程中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联系工农业生产、国防、日常生活实际的素材等等。 三、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推理的方法 为了克服化学知识多而散、不好记且易忘的缺点,在传授各类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总结出各类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点,使之公式化、规律化。如:(1)物理性质,主要学习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沸点、密度等方面;(2)同族元素的单质的化学性质主要从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三方面去学习;(3)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可从药品、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提纯、干燥、注意事项等方面去探索;(4)工业制法可从所用原料、反应原理、主要生产阶段、主要反应、主要设备、炉渣及尾气处理等方面去学习。 四、强化对比手段,掌握类比的方法 “对比”是识记知识、掌握知识及应用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区分。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习的需要,可进行以下对比。(1)结构对比:如CO2和SiO2,Na2O和Na2O2;(2)概念、理论对比:如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离子键与共价键,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3)易混淆的物质对比:氯水与液氯,氨与铵;(4)性质对比:如卤素单质与H2O,H2反应的现象、条件、产物比较,铁与O2,S,Cl2反应产物对比,NaHCO3与Na2CO3的物理性质、热稳定性、与酸、碱、CaCl2溶液反应等对比;(5)制法对比:如HCl与Cl2,SO2的实验室制法对比;(6)现象对比:如白烟、白雾、白色烟雾的对比等等。 五、指导学生学会“联想”的学习方法 高一化学中包含了四个主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物质多,知识面广,学生普遍感到难记易忘。但只要学生掌握了联想的学习方法,学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能使要学的知识成为易记难忘。联想的方式有:(1)相似联想:如从Cl2与H2O,H2,NaOH的反应联想到Br2,与H2O,H2,NaOH的反应;从Cl2的制法联想到HCl及SO2的制法等。(2)相关联想:如从Cl2的毒性联想到有毒气体的尾气处理及有毒气体的密闭式收集方法等。(3)相反联想:如从红磷无毒联想到白磷剧毒,从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联想到NO2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等。 六、改进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绝大部分的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均是从实验入手进行探索或验证的,学生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掌握好学习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会从实验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尽量多增加一些演示实验,把部分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实验或边讲边实验,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养成通过实验观察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采取一定措施督促、指导学生按照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小结五步程序来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并指导学生掌握各环节的具体方法。如(1)预习的方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边读边思维,把握教材整体,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抓住阐述基本概念的关键词语,写出预习笔记。(2)听课的方法:集中精力边看边思边记,听要做到全神贯注,紧跟老师的思路;看就是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到看和听、看和思的有机结合,学会双基知识和技能,学会思考;记即为记听课笔记。(3)复习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整理,归纳章、节内容,列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便于对知识的识记、掌握、巩固、深化、提高和迁移等等。 学法指导对每一个教师来说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针对化学课程的课型特点、学生特点、学习阶段特点,有的放矢、有效地进行指导,持之以恒,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高一化学在初、高中化学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面临着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过早地失去,学生的学习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学生的成绩就会下降。很多高一学生反映高一化学教材内容不仅多,而且理解困难、课后习题难做,学习兴趣自然不高。 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有很多原因。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在初中成绩很不错,但是上了高中感到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学得吃力,而且教师教得也费劲,主要问题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初中课改教材调整了很多内容,内容通俗、简单;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了,降低了难度、深度和广度,理解、接受和掌握起来更容易了。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很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课时充足,进度较慢,讲授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以及学生消化和巩固时间较多。 高中教材内容抽象概括,牵涉知识面广,受高考限制,教师一般不敢降低难度,初高中教材难度差距加大。高中教材知识点增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重点和规律,没时间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和知识盲点,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巩固与强化,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一新生还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完成作业困难,积压的盲点越多,越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考试成绩不好。 如何解决初、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帮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特点是高一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所以,高一的化学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不同,应注重以下几点: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一、做好教材衔接 高中化学教师要坚持课改要求,改进课堂教学,与初中化学老师进行交流,尽快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及初、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高一化学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解决和未解决,哪些知识点在高中需要拓宽和加深。通过衔接初、高中教材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做到对高中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二、做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深化,知识密度、深度和难度加大,内容比较抽象。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相对较差,高一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接受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消化的时间少。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高一化学教学难度、进度不要太快,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节奏,由慢到快,把握整体学习的进度,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并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从而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教学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应掌握教材、大纲,通过摸底测验,摸清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尽快克服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社会、生活和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生学会知识,是为了学生课外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给予学生各种知识的具体指导,照顾一些传统学习习惯,尽可能地留时间给学生复习,消化新的知识。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作业和实验规范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学习要改变初中学习方法,使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明确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听课,集中注意力听课,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让学生重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不仅仅对结论死记硬背。课后复习是关键的一环,通过教材和听课笔记,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找出记忆规律和要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加以解决,最后巩固练习。有问题随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尽量做到独立钻研。在做中练,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消化情况,并针对性地指导和查漏补缺,备课时、讲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高中学习能力利用远强于初中,体现尤其是化学实验上。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和规范,敢于实验,做好化学基本操作和实验设计的准备工作,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要认识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实际困难,帮助学生由初中化学跨到高中化学台阶。做好化学教材知识衔接,做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使学生为高中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学习各种知识及技能。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康中学化学组) 高一化学论文:优化高一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摘要: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高中化学是学习的难点,其主要原因在于新课改把初中化学的难度降低,将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着浅显易懂、知识点少的特点。但是高中使用的还是老教材,现行的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在内容衔接上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本文针对高一化学的现状谈优化高一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一化学;课堂教学;兴趣;策略 新课改把初中化学的难度降低,其教材主要体现浅显易懂、知识点少的特点,在知识的导入上也贴近生活实际,形象生动,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高中使用的还是老教材,现行的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在知识点的衔接上存在漏洞,这使得很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感到化学尤其难学。为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该如何优化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呢? 一、调适畏难心理,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在刚升入高中时,应该学会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应该出现放松的心理。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畏惧化学学习的误区。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较为有趣的化学实验吸引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上高中化学第一课时给学生做了一个名叫“喷雾作画”的化学小魔术:我提前用毛笔分别蘸取硫氰化钾(KSCN)溶液、亚铁氰化钾(K4Fe(CN)6)浓溶液、铁氰化钾(K3Fe(CN)6)浓溶液、苯酚浓溶液,在白纸上绘画然后把纸晾干。上课时把白纸挂在黑板上,接着用装有 溶液的喷雾器朝纸上喷,白纸上立刻显现出红色的太阳、蔚蓝的海洋、碧绿的草原以及黄的和紫色的花朵。同学们看着异常兴奋,争先恐后地问:“这是为什么?”然后我开始讲解:“这个实验的原理是白纸上的‘太阳’是由硫氰化钾溶液绘制而成,当FeCl3溶液遇到硫氰化钾(KSCN)溶液会显出血红色,FeCl3溶液遇到亚铁氰化钾K4Fe(CN)6溶液、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苯酚浓溶液、白纸会分别显示出蓝色、绿色、紫色和黄色,因此纸上就会出现海洋、草地、紫色和黄色的花朵。”学生因为这个“小魔术”感到化学的趣味所在,对探究化学奥秘兴致盎然。 二、深入钻研教材,做好知识衔接 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化学知识大都是身边的化学物质,而高中则要求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如初中教材不会涉及原子结构中的电子,而在高中阶段就要求掌握原子核外每一电子层中所携带的电子数,可以看出高中化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物体的运动也由宏观转向微观。教师在教学之初要放慢教学进度,不要讲得太快,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学大纲,找到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如氧化还原反应既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伸,又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复习初中时学到的几种基本化学反应,然后再以多媒体的形式描述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升降以及电子的得失,最后再出一道趣味性的问题:有 H、O、S、Na四种元素,按指定化合价最多可以组成几种化合物?通过解析可知:①两种元素相互组合可生成H2O、H2S、SO3、Na2O;②三种元素相互组合可生成H2SO4、NaOH、Na2SO4;③四种元素相互组合 NaHSO4。这种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容易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导入了新知识。 三、巧用实验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能力 学生进入高中后,化学课程的难度会加深,知识容量也远远高于初中化学。那么如何让学生短期内掌握更多、更难的知识呢?例如我在导入电离概念时,会利用实验现象来演绎推理溶液的导电性。首先我会问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哪些化合物,然后再提问学生溶液有哪些特征,以此引入课题。紧接着我会用实验的方式演示NaCl、KNO3、NaOH、酒精(C2H6O)、蔗糖(C12H22O11)这几种溶液的导电性,让学生观察实验中灯泡的亮度变化。然后我告诉学生金属能够导电是因为金属中存在着可以自由移动、带负电的电子。那么一些溶液既然能够导电,溶液中存在的带电微粒又是什么呢?然后我就会引入电离的概念,继而对电离方程式进行讲解。例如盐的电离方程是NaCl=Na++Cl- ,等等。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变难、由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由现象到原理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高一在学生整个中学时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研究教材、优化教学,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高一化学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张寨中学) 高一化学论文:浅谈苏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的设置结构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祖浩主编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化学l》和《化学2》从2005年秋开始在江苏省使用,至今已经使用了七轮。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有许多新意,颇受师生的欢迎。 一 新教材紧扣课程标准,整体设置课程结构 新教材并未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六个主题顺序进行编写,而是整体设置《化学1》《化学2》的课程结构。在编写形式上,既有相对集中的课程标准主题内容,也有分散于各单元、章节的课程标准主题内容。 化学l: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有课标化学1的主题1、主题2的主要学习内容和主题3有关物质分类的内容,也有课标化学2的主题l“元素、核素”的内容。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包含了课标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包含了课标化学2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酸雨的防治等内容。 化学2: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单元将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晶体结构三种概念整合在一起。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以实例介绍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和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涉及课标化学1的主题l、课标化学2的主题3关于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等内容。 二 新教材设置多种学习栏目,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 新教材与原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设置了很多思考、讨论与交流的栏目。“你知道吗”栏目设置在新内容之前,通过对此类栏目所提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兴趣。“交流与讨论”栏目设置在新内容之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置一些简单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练习达到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新教材设置了不少新颖的习题栏目。习题栏目设置比较多样化,在课文中有“问题解决”栏目,包括练习和部分例题,每单元后设有“练习与实践”栏目,每专题之后也设有“本专题作业”栏目。 新教材设置了知识归纳栏目。新教材在每一专题最后设置了“回顾与总结”栏目,通过直叙知识要点和列出图表,及时让学生巩固本专题所学的知识。此外,新教材还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了“整理与归纳”栏目,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新教材设置了“信息提示”栏目,这个栏目一般出现在“活动探究”栏目旁,为学生解决在实验探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相关资料、数据和方法思路等。此外,新教材的“信息提示”栏目还介绍了一些化学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物质性质等知识。 新教材的“拓展视野”“化学史话”“资料卡片”等栏目提供了许多生动的素材,使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之余开阔视野,进一步领略化学的奇妙和魅力。 三 新教材图文并茂,增强读者的可读性 实验现象、实验装置、实验仪器等照片对学生正确进行化学实验及操作,分析化学实验的现象,事后回忆有关化学实验过程及问题有很好的提示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能大大减轻学生对化学实验过程、现象记忆的信息量。化学发展史实、化学在生产生活及科技方面的成果和应用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认识和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理论、模型、分类、归纳方面的插图,为学生“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归纳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平台,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难度。 四 新教材突出实验地位,注重实验探究 高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又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载体。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价值观的学习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五 新教材编排与内容的不足值得商酌 第一,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中的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涉及的萃取是专题2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的内容;涉及的“焰色反应”是专题2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中的内容;涉及的铵根离子的检验是专题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物质”中的内容。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将专题l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放在后面,至少在专题2后面。 第二,专题1第二单元“溶液的配制与分析”与第一单元中的“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密切相连。因此,将其提前,放在第一单元中的“物质的聚集状态”后。 第三,在专题1第一单元中的“物质的分散系”中,教材省去了制备氢氧化铁胶体这个知识点,而课标上却有要求探究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因此教学上应补充这部分知识并强调其操作要点。 第四,在专题l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中有一个“交流与讨论”,要求学生设计“由粗盐提纯氯化钠”。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学生还不具备这么高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2007年出版的教材此问题已经简化)。 总之,教材改革中的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解决,相信化学课程教材的改革必将给新世纪的高中化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高一化学论文:浅谈如何加快新生适应高一化学教学 摘 要:为了加快新生适应高一化学教学,我们要摸清学生对化学的认知水平,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还要优化教法,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加强学法指导,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化学; 教学; 切入点; 实验; 学法 高一新生经历了中考后,放松了一个慢长的暑假,怎样才能融入高中化学学习呢?由于高中化学较初中化学在教材知识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部分学生不适应这种新变化,刚进入高一年级,就遇到学习上的不适应,严重的会导致其失去学习兴趣,出现学习成绩滑坡现象,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已成为高一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摸清学生对化学的认知水平,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教学的起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的,是建立在对学生发展可能的预测上的。新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能力参差不齐,再加上对学生不够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又不熟悉,而且初中化学在中考中的分值占有率较少,老师和学生普遍都不重视,通过了解两个班的学生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基础差,有的甚至根本就不知如何学,化学元素符号都用英文发音记,高一化学教师应认真分析,熟悉学生初中知识层次,找准初高中知识的切入点,该复习的就复习,该补充的就补充。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引导,剔除糟粕,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真正贯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原则,达到授之以渔,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以直观教学呈现为主,而高一化学中,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浓度等一系列知识比较抽象,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新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巧妙的课堂引入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首要环节。在授课开始,教师如能巧妙的引入,就能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高度集中,就会使学生迅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精彩的新课引入还能达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如在讲授物质的分类这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师:我们这最大的商场是哪啊?物品多不多?你要想买一种物品怎么办啊?问题一提出学生一下就来兴趣了,热烈的讨论着,紧接着追问要是有几千万种物质呢?而且有机化合物每年还以百万种的速度在增长呢。学生惊讶的大叫起来:那么多啊!怎么找啊?趁机引入物质的分类就水到渠成。还让学生感到物质的分类不是很难,就像商场摆放物品一样,降低了学生畏难心理,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又比如在学习物质的分散系时利用播放多媒体图片: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的现象;扫地时可以看到灰尘在飞舞的现象。提出疑问引入新课,这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在此情境下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对问题的思考和遐想,在疑问和兴趣之间产生碰撞,诱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分析,以激发学生了解问题真谛的情感和迫切希望得到答案的欲望,并逐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优化教法,加强实验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要增强和维持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对教学进行创造性设计与组织,按照学科特点与不同课型采用适宜的教学形式。学生对化学知识以认知为主,但初中教学多以实践与直观教学为主,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少,学生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而高中化学教材内涵丰富,理论性强,注重对逻辑性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应用,学生刚升入高中,心理和思维上很不适应,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经验,需要,爱好与学习情境,以学定教,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和方法,要引进各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各种先进的直观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知识性和技术性相结合,寓教育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之中,促进有效教学活动不断形成,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仍以经验型的思维占优势,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致力设计新颖的课堂实验,增加学生实验,还要依据内容而定,对于一些难度不大又无危险的实验,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而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验,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为学生设置台阶,提供思维方向,及时进行一些激励性的评价,提高目标的达成度。还要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器材做家庭小实验,如制蔗糖晶体,豆浆中加酱油有什么现象等,这很符合中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好动的特点,还能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实验并运用已学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以及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既要靠勤奋,更需要有正确的学法。新课标指出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及整合式的学习等。在教师的引领下,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学法指导,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由以记忆为主转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上来,对学生进行探究、自学、合作、联想、归纳、总结等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过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新教材教学实践的体会 新课程标准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2010年9月起至今使用高一化学新教材近一学年里,我们逐渐领悟了新课程理念,不断开发新课程资源,运用新课程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评价,为推进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不断的努力。然而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遇到新问题、新矛盾,为之困惑。为此,我反思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对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模块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初次接触这套新教材时,我被其中精美的图片、丰富的内容、多彩的栏目所折服,这些也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必修1第4章第1节,介绍硅的存在就有三幅彩图,认识二氧化硅的存在用了水晶、玛瑙、石英坩埚、光导纤维等五幅彩图,学生一看就明白,从而对它的结构和性质很容易接受。电解质中关于NaCl的导电性实验,图2—9非常形像,把抽象的问题形像化。学生根据图示很容易就弄清了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电离的过程和电离的概念。另外,教材中还配有很多生活图片和相关科学家图片等,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编排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每一节都出现了很多像电脑一样的窗口,如“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等。例如,必修1第3、4章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都是从大自然引入到实验室,再回到生活、生产应用中去。每一节都是从联想质疑开始,如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以海上采油为背景,联想到燃气灶、燃料电池汽车中的化学反应,从太阳能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图,联想到发展新能源。教材还适时地根据内容配以翔实的图文信息,然后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又用“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栏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现出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三、教材实验内容的增多,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新教材除了在“学与问”“思考与交流”栏目中的实验以外还在“实践活动”栏目中增设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动手实践以及专题研究型实验课题等。例如必修2第2章第2节:利用水果如苹果、柑橘、柠檬或番茄等制作原电池;第三章第三节有这样一道实践活动题:角色扮演: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让学生选择不同角色查资料做准备,如采矿工人、铝质饮料罐的工人、饮料公司老板、消费者、环保局官员、回收公司人员等。这道题目学生必须要运用本节学过的知识,在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分析利弊,在表演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从中学生倍感化学更贴近生活,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新教材实验内容的增多,体现加强实验教学对化学教学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本,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第一位的宗旨。 四、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个别地方编排顺序不妥 高一《化学》第二章就把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两个中学教学中普遍感到较难的内容编排在先,给学生认识和学习化学造成了一些“恐难症“,学生学后普遍感到似懂非懂,化学难学。建议编排时把难点分散些。 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课堂缺乏活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如针对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一些资料,但学生又没有时间,其次学生已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惰性较强,依赖性大,让他们探究的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材内容设计和习题设计上不衔接或不妥 新教材每节课的练习少,课外教辅资料难度偏大,与课程标准要求不相匹配。 4.学生动手实验增多,实验老师少,经常难于把实验准备充分。 新教材不再区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学生对动手实验很感兴趣,希望每一个实验都能亲自动手。然而因为学生实验准备不充分,老师上课就用实验视频代替。长期下去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五、小结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教材有利于学生的学。在强化了教学双边关系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课文中的讨论题,表格题等都得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共同完成。这样既可体现学生主体性,以可减轻学生课外作业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新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回家后都积极动手自己完成,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了乐趣。新教材中的阅读资料,化学史料更是让学有余力、学习主动的学生所喜爱,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求知渴望。 另外,新教材更有利于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和自学性较强的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课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必须学习新知识,改革教学方法,特别是课堂教学方法,把第每一节课堂设计好,做到精讲少讲。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困惑与对策 【摘 要】面对新课改,作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我们经历了不安、困惑,到积极参与课改的过程。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入门,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创造性使用教材,科学选择教辅资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多维目标的同步收效,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课改;化学新课程;困惑;对策 我校开展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有4年了,面对新课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让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惑。下面谈谈我校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应对的办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困惑之一:教学内容取舍 “该不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这是新课改中教师最大的困惑。由于在新课程实施的初级阶段,教师不了解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内容设置,不知道后面的课程中将会学习什么,受长期形教学经验的影响,不少教师在内容处理上经常犯一个致命的错误,不该讲的作为重点讲,该讲的却一步到位地去讲,在教学中对各知识点试图一直挖到高考要求为止,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对策:认识模块功能,深度解读教材。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地。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而课时却大大减少。正确处理这对矛盾,关键在于依据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状况,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讲究螺旋式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 困惑之二: 如何实施合作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许多教师纷纷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课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碰到许多尴尬的问题,一是许多学校实验室硬件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要求,由于许多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班级数的增多,导致实验室、仪器药品等硬件设备以及实验人员配备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二是教材中有些“观察与思考”和“活动与探究”栏目设计的实验不够科学,教师无法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三是教师缺乏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新课标理解不到位,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流与讨论,没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没有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因此,课堂依然缺乏活力。 对策:针对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标准给教材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给一线教师如何用教材,如何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性。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栏目一般是教师演示为主,而“活动与探究”栏目一般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但教师要根据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研发科学探究的形式,探究活动可以有以实验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以查资料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也可以是以调查访问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还可以是以交流讨论为主要活动的科学探究等。只有多种探究方式的融合,才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困惑之三:对“教辅”用书的依赖与编写不满意 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养成了依赖“ 教辅”的习惯。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们平时教学任务重,备课时间紧,没有时间编题,而现有的“教辅”材料能够与新课本配套的不多,因而教师既依赖“ 教辅”又对现有的“教辅”不满意。学生手中质量低劣、错误百出的教辅资料是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这些教辅资料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内容超纲或超前,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2)内容难、繁、旧、偏等问题。新课程在内容上避免了难繁偏旧的问题,但在习题中,仍出现许多与新课程相违背的问题,如在化学计算题中,有些教辅资料中仍出现技巧性高、有一定复杂性的试题如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氧气等混合气体与水反应,混合液pH的综合计算等。 对策:科学选择教辅资料。理科教学中,解题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但题并非做得越多越好,质量低劣的教辅只会导致学生厌学,助长教师的浮躁之风。学生不研究课本只盲目做题,是舍本逐末,只会依赖教辅的教师没本事。教师要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千万不要用教辅伤了学生的胃口。没有教辅,不搞题海战术,照样也能考出好成绩。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为学生选择适合于学生实际的教辅资料,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要坚决删除,要指导学生不要一味地钻进题海,学会放弃、学会选择。让学生在做题中感受到化学的乐趣,全面体现教辅的功能与价值。 总之,高一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入门,注重对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困难要理智地分析和深刻地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多维目标的同步收效,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第一中学) 高一化学论文:如何搞好新课标下高一化学教学之浅见 【摘 要】新课标下高一化学必修课是每个高中生必须学习的化学课,是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科学素养的课程,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所以高一化学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关键期,这就要求我们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打下一个坚实的化学学科基础。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基础教学;二次“创作”;课堂效率 我省从2010年起施行新课改已经2年,面对新的高考要求如何搞好高一化学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化学课程,是要让每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化学素养,同时还要为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习化学的其它模块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因而搞好高一化学必修课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我认为在实施高一化学必修课教学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仍然必须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工作 从高一新教材看化学科中许多章节问题的提出与探究所需知识除新学知识外,不少来自初中,有一些重点问题所需知识由于中考不作要求,有的初中学校基本上不讲,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而高中教师熟悉初中教材就能清楚学生具备了怎样的化学基础;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要做到心中有数,防止学生一知半解,理解错误。比如我们在学习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酸、碱、盐反应规律的延伸等。除此之外,还需注意与初中化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如元素周期表、氧化-还原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等等。有的是高中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要剖析新旧知识,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建议高一化学教师在正式学习高一的新知识之前,先拿出一周左右的时间来复习初中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心从假期中收回来,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不会错过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复习中穿插高中知识点,学生也容易接受。 二、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防止盲目拓展知识内容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是以前三年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 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胶体”,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会判断胶体、溶液、浊液和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从丁达尔效应、过滤等角度认识这三种分散系的不同,对于胶体的其它性质如电泳、布朗运动、聚沉等教材都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出现,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 三、正确处理好知识的科学呈现方式,积极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作” 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缺乏严谨的化学理论作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许多学生反应“一学就会,一用就混”,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例如第三章的《金属及其化合物》,这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但本节知识的呈现方式不是像旧教材那样以元素周期律理论为主要线索,而是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为横向分类,并作横同比较,突出物质的性质特征,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很容易让人感觉凌乱,把握不住各类物质间的知识规律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易使学生学习时感觉很茫然,找不到学好这些知识点的方法,易陷进死记硬背的泥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剖析,尽管教材是按物质分类思想编排的,但作为每一种物质来说教材还是按照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来描述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在学习完本节后,教师还要对每种金属和它的化合物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梳理各知识点。 四、研究导入新课的艺术,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思想火花,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才能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化学学科基础。而要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就必须争取每堂课的效率。所以,研究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思想火花,又能从实际中缓解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应该把握三个原则:①整体性原则。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新旧知识点与点的衔接,更要注重知识点与面的切合;②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考虑情感目标的达成,趣味性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关键所在;③适度性原则。新课的导入不要故弄玄虚,不要过于深奥,要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有兴趣有欲望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更有信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把握高一,让学生更好更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特点。当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时,我们教师应主动地引导学生走好这三年第一步,让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化学学科基础。 高一化学论文:苏教版高一化学探究实验的几点改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苏教版《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教材中几个学生的“活动与探究”实验进行了一点小的改进,使得操作更为简单或现象更加明显,节约了试剂或材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具体如下: 1在《化学1》第50页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中的[实验2]给出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笔者试用后感到:①在玻璃管口固定气球不太方便,扎不好就会漏气,更换气球不便;②广口瓶自身体积大,要把气球“吹”起来消耗的试剂相对较多,当加入一滴管浓盐酸不够时,中途无法补加。因此,我们将该装置的广口瓶改为用一支20×200mm的具支试管、将双孔胶塞改用两个单孔胶塞进行实验(制作单孔塞比双孔塞简单),见图2。 将气球连接在支管处,用单孔胶塞作气球和支管连接的过渡,由于气球嘴有大小不同情况,可选择大头直径稍大于气球嘴的胶塞,作成单孔胶塞安装在支管上来连接气球,就使得气球与玻璃管的连接和更换变得很方便,将小气球嘴绷开套上即可,不易脱落也不漏气。实验时,仅需取3mL饱和Na2CO3溶液于试管中,吸一滴管(约1~1.5 mL)浓HCl进行反应。实验结束后用pH试纸测得试管中反应残液的pH值在6~7之间,较好的解决了气球的固定问题也节约了试剂,既安全又环保,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作为学生分组实验,结束后器材整理方便、存放所需空间不大。 2 在《化学1》第51页表26中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的比较实验”,笔者设计了一个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可将Na2CO3和NaHCO3置于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加热进行比较。具体做法:用20×200mm的具支试管,内安装一支15×150mm的小试管,由一个小单孔塞与其导气管和大单孔塞“串联”,胶塞分别接小试管和具支试管,安装时将具支试管的支管平行于水平面并用短胶管连接导气管,这样比分别加热简捷省时,对比效果明显。 3 在《化学2》第28页“化学反应速率”探究[实验2]中,要“用药匙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由于试管内壁是湿的,而且药匙也伸不到大试管深处,加二氧化锰时总会有相当量的粉末粘附在试管壁上影响实验和观察(其他类似用药匙向试管里加粉末试剂时也常会遇到这种情形)。为此,我们用一根干燥玻璃管作为“粉末吸管”, 向试管里加粉末试剂时,效果很好。如图4所示,取一根长约250mm,内径约6~8mm的玻璃管,先在酒精喷灯上进行圆口处理,取粉末时将玻璃管上端的食指松开,下端插入粉末中,根据用量多少调整插入的深浅,然后用食指压紧玻管上端管口,使之密封,提起玻璃管,下端管口内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而“吸”着所需的粉末。向试管里加粉末试剂时,连同粉末带玻璃管移至需加粉末的试管中并伸到试管下端适当的位置时,松开食指,粉末就会干净而准确地落入试管底部。此法对于其他非颗粒晶体状的粉末试剂都可使用。 4《化学2》第33页“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的探究[实验2]中,在塑料薄膜袋中加入氢氧化钙粉末和氯化铵晶体,使之反应,并用手触摸塑料袋来感受由于反应吸热而温度降低现象。但我们经过试验,用固态的Ca(OH)2和NH4Cl的教学级试剂进行反应,将两者混合后,无论是在冬季还是夏季的室温下,揉搓塑料袋时间长或短,用手均感觉不到因反应吸热而发生的降温现象,生成的氨气也很少,反应不易进行。原人教版《化学》教材中该演示实验用的是固体Ba(OH)2・6 H2O和NH4Cl进行反应,其反应很快,降温现象十分明显,实验效果很好。出于对钡盐的毒性和环保的考虑,苏教版《化学2》中将Ba(OH)2・6H2O改为Ca(OH)2进行实验,这是非常值得赞美的改进,但改用Ca(OH)2 进行实验,效果不佳还需进一步改进。笔者分析,认为由于两者在水中的溶解性相差一个数量级,用干态Ca(OH)2反应很慢, 而Ba(OH)2・6 H2O中含有结晶水,当很少量的Ba(OH)2与NH4Cl反应后,其原来的结晶水就会充当溶剂的角色,起到润湿和增加反应接触面的作用,使反应得以迅速进行而立刻就可感觉到因吸热而降温现象。通过分析,我们试验将固态的Ca(OH)2 和NH4Cl置入塑料袋后,用滴管加入约0.5~1mL水再将塑料袋扎紧,这时只要稍稍揉搓塑料袋中的固体混合物, 立即就可感觉到明显的温度降低的现象 , 并且仅用教材中给出的 Ca(OH)2粉末和NH4Cl 晶体的二分之一的量就可收到很满意实验效果。这个改进并不复杂,既保证了实验成功,又节约了试剂,有利于环保,一举多得。 5 对《化学2》第39-40页“燃料电池制作实验”,我们将原装置中的两个开关S1和S2改为用一个双刀双掷开关,使得实验操作非常方便和简捷,见图5。我们为该实验制作了25×50 mm的印刷电路板当作“指示灯座”,将发光二极管焊接到电路板上,并标出正、负极,再在线路板上焊上两根引线,由该导线进行连接,既可以使发光二极管相对固定便于观察发光情况又可有效防止发光二极管在实验中管脚折断或连接中短路等情况的发生。实验时,连接好装置检查无误后打开直流电源开关,调整输出电压为4V(或由教师从实验主控台给学生供给4V直流电),然后将开关的铡刀合向接直流电源的A端对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十几秒钟后就可看到在碳棒表面上产生了大量的气泡,这时迅速将开关的铡刀由A端合向接发光二极管的B端,断开了直流电源,燃料电池与发光二极管接通,就会看到发光二极管起辉发光。 6 在《化学2》第94页专题4的“电路板的制作”实验里,要用油漆在敷铜板的铜箔上绘制电路或其他图案,干燥后在FeCl3溶液中蚀刻。然而醇酸树脂漆通常至少要8~12h才能干,即便用烘箱烘干,当堂实验课也无法完成该试验;如果选用硝基磁漆,虽可在十来分钟干燥,但要用“香蕉水”作溶剂,气味比较大,使用以上两种油漆都还存在要用毛笔绘制和用溶剂洗笔等等的麻烦。我们改用学生用的修正液(笔)代替油漆和毛笔,用其直接在敷铜板上进行电路的绘制,其白色也与铜箔形成鲜明的对比,笔画粗细也很好控制,绘制起来简单而方便。画好图案晾几分钟或在烘干箱内60~70℃下干燥几分钟后就可放入30%FeCl3溶液中进行蚀刻,约20min即可蚀刻好,洗净后用细砂纸或抹布稍用力就可将“漆”擦去,效果很好,当堂课就可完成电路板的制作,省去了油漆、溶剂、毛笔等实验材料,也不存在洗毛笔等的麻烦,很实用。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教学之我见 面对新的高考方案如何搞好高一化学教学是摆在人们面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化学课程,是要让每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化学素养。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不仅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还要为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习化学的其它模块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其他一切的前提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指出,即使是最好逻辑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学的教材,如果以外加的和现成的形式提供出来,在它呈现到学生面前时,也失去了这种优点。如果学习的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教材是不会引起兴趣,也不能引起兴趣,只是用糖衣把材料包裹起来,让学生“正在高兴的品尝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时候,吞下和消化一口不可口的食物”。 在和高一新生的交流中,不经意间发现不少学生经过初三一年来的化学学习,非但没有对化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反而对化学产生畏惧、甚至是恐惧的心理。在他们一知半解的心中,化学物品是不环保的,甚至是有污染,有腐蚀性的物品。一些学生在进入实验室的时候,都畏手畏脚,不敢做实验,老担心被腐蚀。 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果学生进入高中后还是这样看待化学实验,那对化学科的兴趣根本就无从说起。对此,苏教版高中化学的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初、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第一负责人王祖浩教授在高中化学课改的培训中专门指出,高中化学第一节课,教师不应当急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告诉学生,化学是一门相当有用的学科,化学对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有深远影响,简单说,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化学的各方面好处。 二、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是以前三年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 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胶体”,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会判断胶体、溶液、浊液和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从丁达尔效应、过滤等角度认识这三种分散系的不同,对于胶体的其它性质如电泳、布朗运动、聚沉等教材都以科学视野的方式出现,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而且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三、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学生学完了一个模块还不知道学了些什么,虽然课堂上搞探究是轰轰烈烈,可学生一到考试就凄凄惨惨。 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应用。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传统教学法也不排斥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最有探究价值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四、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 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耗损精力,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既方便又省事,认为有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如拿来上新课或复习。而这恰恰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对学生实验弱化了,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一化学必修课虽然没有在教材后面安排单独的学生 实验,但并不是就没有学生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对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要进行深入研究,要确定好教材中哪些实验适合教师演示,哪些实验适合学生做,教师演示过的实验只要适合学生做也要安排时间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室做一遍,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作为高中的起始年段,高一化学教学中尚有许多值得探讨与解决的问题。我希望能和全体化学教师一起,摸索出在新课程改革中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发展的教学模式,以利于化学教学的发展,以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好智力、好能力、好素质的优秀人才 高一化学论文:高一化学教学浅析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化学教学要求的差别 从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认真做好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过渡 1、把握好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同素异形体;(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4)两性化合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高―年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1)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年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于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也更兼顾科学性知学生的可接受性。 3、做好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时要适当补充。(2)“量差”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年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4、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高一年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①反应原理;⑦反应装置;③收集方法;④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大纲,教师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复习内容及订出复习计划,使得所复习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始,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高一化学论文:“自助餐”式的教学方法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本文根据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自助餐”式的教学方法,并阐述了该方法在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及实践后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 高一化学 创设机会 充分发挥自我 一、“自助餐”式教学方法的提出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力求以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来体现弹性的课程结构和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机会,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1]高一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初中,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对知识也会有不同的诠释和表达方式。另外在数理化中,化学是比较有生命性的学科,其内容与生活相关性最大,小到身体健康衣食住行,大到能源环境社会发展;其发展历史充满了趣味与方法,人文与价值观;它的变化多端让人迷惑,它的“万变不离其宗”又让人迷恋;它的丰富多彩让人乐在其中。如何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充分抒发各自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意义和趣味呢?自助餐是现代人比较喜欢的一种饮食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餐品丰富,自由选择度大,可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实现在有限的付出中得到最充分的回报。因此我们尝试着在高一化学教学中采用“自助餐”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与特质,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并在相互交流中扬长避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自助餐”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实践 “自助餐”式的教学方法适合于内容比较丰富的,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发散的,一定要让各个学生都能有所思,有所表现,有所补充丰富。例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可以把用途,制取,结构或类别特点,性质等融合在一起,非得有确定的线索,而是通过特殊有趣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先后和表达方式。例在有关氯气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学化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及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性质,写一则题为“我与舍勒的一次意外发现”的小故事,要求以第一人称写,故事要生动,以氯气的发现,制备和性质为主题,要有两人对话,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最好能体现学以致用。学生的作品可谓精彩纷呈,各具特色,有的简单,有的丰富,有的平铺直叙,有的高潮迭起。以下是几个片断与大家共享:(1)“今天是我的生日,实验室的气味真让人郁闷,幸好有男朋友送我的玫瑰花陪我,唉,不知今天老舍会做什么实验,但愿能早点结束。”该片断为氯气的漂白性作了很好的铺垫。(2)舍勒:这种气体不能燃烧,那么可能具有什么性质呢?是象CO2那样能灭火呢还是象氧气那样能助燃?”我:“那就先试试其是否能与氢气反应吧”;该片断体现了该学生善于联想的思维品质;(3)“液氯可储存于钢瓶中运输,万一发生了泄漏,我得找块布条,浸上肥皂水,捂住鼻子,不知是个啥滋味?”……从学生的描述中,我能轻易地获知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思维方式和学习障碍,在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并且给准备充分的学生更多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课后再通过张贴交流或利用班会课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使学生之间能相互补充,获得共同提高。这样的效果比唇焦口燥的讲解,一遍一遍地做题要好得多。 高一教材这样的题材很多,或用小品或对话或故事,或用智力填空竞赛的方式来学习不同的内容。有些是独立思考再融合,有些就是集体大讨论。例《我的一次补铁经历》体现铁三角的相互转化规律,《离子对对碰》归纳离子反应规律和离子共存问题,《氧原子的稳定之路》(涉及O2,H2O,H2O2,CO2,NaOH,Na2O2,CaO2,OH―等)揭示了原子之间的成键规律等等,有些让学生设计活动,有些老师自已写,给学生作辅助材料。通过这种自助化的教学设计,使知识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又因其可塑性和可自我发挥,能让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挖掘学生潜能、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实践后的思考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存在如下等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 1.高一学生毕竟掌握的知识还不够丰富,比较难较好地完成对所要求内容的表述,不少时候学生的作品声情并茂,却偏了重要内容,可谓重点不突出。此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肯定其丰富的想象力并进行相互讨论,引导其修改成一件“由内而外”都美的作品。 2.对于讨论性问题,老师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成为“自助餐”的一份子,不时给学生提个有用的建议,使学生尝到更丰富的美味。例讨论“钠能否从铜盐中置换出铜来?通过什么方式证明你的结论”。学生起初的意见是两种。(1)可以,钠比铜活泼;(2)不可以,钠先与水反应,通过实验证明一下就好。我先在实验室里做过实验,在试管里做,有危险,试管会破裂,但也会发现有价值的现象。于是我亲自在课堂上再做,结果发现钠剧烈反应,迅速产生蓝色沉淀,后粘在试管壁,突然试管破裂,在破裂处发现少量红色固体,如此丰富的感观激发了学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讨论,例红色固体是什么,通过什么实验证明,是怎么形成的,如何避免不安全因素,换仪器还是利用别的物质?等等,还可引导学生从钠可从钛,钽,铌,锆等金属氯化物中置换出金属单质,从而思考钠与氯化铜固体在一定条件下是否也可以置换出铜。这般的引导使学生对该反应有更深的认识,也能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一个化学反应,有效地拓展了各个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比较方法的应用。 3.开始进行这种方法时,应该给学生适当的线索,或提供较充分的信息或针对性的网站供其选择,防止出现无所适从或草草了事的情况,要做到“放出去的羊有草吃”,另外也要收得回来,即应该给出具体的要求与检验收获的方法,使学生能做到有目标有成就的“自由活动”。例在辅导学生预习或自学时从下面几方面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找关键词概念,能揭示物质本质特征的词为关键词 (2)指导学生会问“为什么”“是什么”“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是否”等 (3)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评价:(a)举例子(b)从是的反面说明什么不是(c)不用书上的语言而用自己的话说或换种方式怎么说(d)编正误题[2](e)思考相似性或相关性物质或现象(f)用喜欢的形式表现你所掌握的与大家共享。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给每个学生机会和创设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各自的潜能,在知识的“大餐”里,既“吃饱”又“吃好”。“自助餐”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的一个尝试,我们将不断完善并不懈努力。
农村经济论文:规范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仍然属于弱势产业,农民在社会上也还属于弱者群体。虽然,当前农民的生活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改善,但是与城市比,还具有较大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农业实际投入的不多,1986年中央财政支出中农业实际支出比重是13.4%,到了1998年农业支出比重为10.7%,到了2007年则降低到了7.9%;二是农村 与城市在实际收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另外,农村基础设施较为滞后,在交通、就医、就学等方面落后于城市。 1 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历史背景 从2004年开始,中央头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就是三农问题,强调要不断加强惠农政策力度。2005年党中央将农业生产、农业收入单位以及个人征收等费用全部取消,并且还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诸多的补贴。从2004-2008年,中央已经颁布了8项具体的措施对农村进行扶持:第一,将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屠宰税全部取消;第二,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农机具购买补贴,农业综合补贴;第三,将粮食买卖市场全面打开;第四,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一种资助政策,免杂费、免书本费;第五,普遍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第六,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七,进一步加快农村各种水电路等设备的建设步伐;第八,对农民工的权益进行有效的保护。2010年中央头号文件又指出:当前,随着我国农业开放的进一步提高,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来越强,气候的不断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与积极因素正在逐渐的增多,各个组织与非组织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突出。在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农民增收加快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对转变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破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任务不断的加重。所以,全党必须重视三农工作,做好三农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 规范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1 建立民主理财规章制度,管好村级资产及财务 实行民主理财制度与财务公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以及将该村涉及国家、集体和村民群众的利益的各项事务,通过一定程序与形式告知全体村民。各个农村地区都要建立由熟知财务知识、会管理、对集体关心、做事公私分明,在村民中具有较高威信的村民作为代表共同组成民主理财小组;对一事一议资金的实际收入与支出结余情况,粮食直接补贴、退耕还林等诸多的惠农补贴以及村民们强烈反映的一些事项要进行一一公布,并要及时公开。 2.2 规范村级财务收支管理制度 农村财务开支必须实行集体研究模式,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强化责任制度。首先,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后的事项,在集体规定的一定资金开支之内,由村委主任进行审批;其次,没有经过集体研究决定的资金开支,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百元内小额开支由村委主任审批,资金数额达到了数百元以上的必须由村委会与支委会研究之后,再交由村主任审批。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统一到乡镇农经站购领票据,并严格执行票据的各种制度。乡镇农经站必须每年对大部分的村进行财务审计,加强对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管理力度,公开审计结果及处理意见,将存在的不足与错误情况解决,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应严惩不贷。 2.3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拓宽农民的增收空间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不仅能够将农民生产组织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其农业实现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同时还是农民增加经济效益和增加收入以及走向富强道路的有效途径。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要以同一种类型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作为主体,将产品、资金、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纽带,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参与、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2.4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要全面的做好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将承包地块、承包面积、承包合同以及经营权证书的“四到户”全面贯彻到位。要全面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与良好的服务水平,并建立完善的流转市场,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资源有偿流转的前提下,发展诸多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在处理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过程中,应根据其仲裁法中的规定办事。《土地承包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家庭承包经营的双层经营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根据法律赋予农民长期的拥有土地使用权,以此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了党中央高度重视的焦点,自改革开放到现在,党中央已经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主要针对三农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并强调要将当前农村的经济管理进一步规范,以此促进农村经济朝着健康方向又快又稳的全面发展。 农村经济论文: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 李树生 一、论文主题意义 选择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发展问题作为论文主题,是作者几年来的认真思考。之所以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市场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主流选择。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具有世界性意义。可喜的是,二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使中国农村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可以预见,从中国农村改革实践中产生并被实践不断修正的发展理论,必将为世界发展经济学说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做出重要贡献。 始于1978年的我国农村改革,至今已有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面貌、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GNP年均增长率达到9.8%。然而,重要的是这一增长率并不是一个小国(地区)仅靠某种或几种资源优势取得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发展中大国来说,这种发展势头必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实践打破了六、七十年代西方发展经济学界曾有过的一个论断:即任何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以超过7%的速度,持续地长期发展下去。但是,中国的改革打破了这一论断,特别是农村经济改革,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良好借鉴,而且也为发展经济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各种发展经济学理论或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都面临着一个不可逾越的,也是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即如何正确解决国家发展与农业的关系问题。如果仅从一般意义上或以发达国家为背景来论述,已经远远不能说明和指导我国的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国民经济市场化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才能逐渐完成。在这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在欠发达国家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以及两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它们的基本要素发育、内部结构变革及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各部门的波动效应,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既使那些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发达国家,农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发展,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在关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种种理论中,专门论述农业经济发展与金融关系的论著并不多见。这也正是本课题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广泛需求出发,侧重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研究此问题的原因。二战以后,西方经济学体系中产生了发展经济学这门分支,许多经济学家,如瑟·刘易斯、西奥多·舒尔茨等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都对发展经济学有过重要贡献。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拉美经委会的一些专家,分别以货币主义和结构主义为理论根据,对发展经济学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和观点。从国内的研究情况看,许多理论工作者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战略、发展阶段及经济结构变动等问题,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是,忽视农业经济发展,过分强调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倾向,仍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占主流。特别是还没有将农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加以研究。所以,本课题的选择至少是争取在这方面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市场化发展,有一些不同点和独特之处,说明这些特征正是本课题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不同于拉美及亚洲的一般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具有十二亿人曰,九亿农民的超级农业大国,无论是资源配置、农业结构、还是经济制度等方面,都同小国(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截然不同。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无论是在启动期和起飞阶段,还是己经达到相当发达水平时,都要强调以农业为基础,都必须协调好工业与农业两大产业的关系。同时,在市场化改革中,要求金融部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客观要求。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对策选择必须充分尊重这一状况,否则就要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第二,不同于印度、巴西等非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集权式计划经济模式,而且在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方面也与这些国家有很大差异。这就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和金融市场化的起点,不仅包括了自然经济落后的一面,还包含着传统计划经济僵化的一面。因此,这种双重过渡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虽然我国农村经济经过了二十年的改革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必须承认,我国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在解决双重过渡的困难中,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第三,我国农村改革己有近二十年的经历。可以说,二十年来,这种改革,就是渐近的市场化过程。其中许多有意义的实践探索,不仅在外国的经典著作中难以找到,就是国内理论界也仍须深入研究总结。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不仅以各种学术理论为支点,更重要的是建立在我国近二十年的农村改革实践之上,这将使研究更加贴近改革实践,更加有利于理论创新。 第四,西方发展经济学的许多假设,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而简单移植的作法,己被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紧紧围绕市场化这条主线,深入探讨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可使研究成果能够较客观的反映和指导我国农村改革实践。 二、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不从这个现实出发就会失去主题。在这样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本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和宏 观,其中大量的微观问题不是本课题所能说明的。而从货币、资金入手,进而从金融的角度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为便于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对研究范围及基本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 我们认为,农村经济所包含的内容,在一国不同发展阶段是有区别的。在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村手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不大,且基本上没有农村工业,农村经济的主体就是农业经济。在此发展阶段上,农村经济与农业经济的内涵基本是重合的。在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产品剩余和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的出现,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农村经济与农业经济重合的部分缩小,农村经济中有很大空间属于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此时,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从结构上看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经济,而是由下列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农业部分。其中包括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狭义农业即农作物种植业,而广义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园艺业等。无论是狭义农业还是广义农业,均有一个基本特点,即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这是农业生产力的根本特点。二是农村非农业产业。其中包括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等。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工业亦称乡镇企业,与国家工业相比,其在企业性质、资金融通等方面是有区别的两个经济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工业化一般作为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的问题而存在,在更高层面上与农村经济相对构成国民经济整体。而农村工业则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农村工业的经济概念,通常可做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农村地域上(一般指县以下地域)的工业,亦即布局在农村地域上的所有工业。另一种是指农村乡镇办、村办、个体和其它私营形式工业的总称。本课题研究采用后者概念,因为这种融农村地域、农民身份和企业所有制于一体的农村工业概念,有助于我们深入考察二十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发展的过程,也有助于全面揭示农民的经济行为和农村经济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讲,虽然目前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形式说法不一,但在本课题中则以农产品和非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为基本区分标准。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是农业经济的延续和发展。非农产品的经营,则指城市工业品扩散、矿产资源开发等其它形式。总之,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将在结构上趋向农业经济、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多元组合。在以后各章节的研讨中,采用农村经济或农业经济的概念时,不再单独说明其内涵,只是根据当时研究的需要和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有所侧重的使用相应的概念。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个主体部分。认识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深入探讨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在市场化改革中的互动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金融是国家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和改革不仅与农村经济息息相关,而且还要与国家金融制度互相协调。所以,研究农村金融不可回避的要涉及到国家金融体制及金融政策。这就使得农村金融处于农村经济和国家金融关系中的纵横交叉点上。由于金融问题的复杂性,本课题所涉及的范围仅立足于农村经济货币化、农业投融资和农村微观金融组织行为上。在市场化进程中,本课题考察我国农村金融,主要是论述下列问题: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与农村金融的地位与作用;农村经济总量及结构性变革与资金的供求;农村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货币化与资金运行;农村金融中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市场化的关系;等等。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应该说明,本课题不是一个基础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问题。因为发展问题从来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尤其是本课题所面对的不是单纯的发展理论,而是中国农村二十年的成功改革实践,这就更需要我们注重对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进行实证分析,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出发,来深入探讨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历史性变迁与发展。 从本课题研究的范围与重点来看,它既包括了农业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一般理论,又涉及到了农业与金融两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体制背景等因素。因此,有必要采取比较分析方法,对改革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及改革后的市场化过程进行理论实证分析与经验实证分析。同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规范性研究。由于本课题主要研究农业部门与金融部门,以及两部门之间的改革发展问题,而这种研究又侧重于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进行,因此,分析方法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经验实证分析方面,对归纳法与检验法则是交替使用。逻辑推理中要特别注意合成推理的谬误问题,努力减少研究中的片面性。本课题的研究将在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化这条主线,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科中科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加具备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同时,研究将主要以我国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特征和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实践探索为基本题材,结合二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改革的主要步骤,循序渐近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也将加以介绍和比较,以便于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具体国情及发展道路。 四、课题主线与体系结构 农村经济与金融问题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们各自又涵盖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容。所以,本课题不可能对这些问题泛泛而论,只能选择一条主线,对其中相关的重要问题加以讨论。我们选择了市场化做为研究的主线是因为: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同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改革的方向具有一致性;2.市场化进程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选择。农村经济改革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起到了先导性作用,而且市场化金融改革特别是农村金融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配套和促进作用;3.市场化改革不仅反映着深刻的经济制度变革,而且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由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选择市场化这条主线贯穿全文就更加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4.市场化不是一个突变过程,而是一个渐近过程。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在这一渐近式改革中,虽然各自市场化的内容和进展不一致,但市场化的趋向始终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市场化改革这条主线,一直潜在地发挥作用,制约或促进着农村经济与金融的改革方向和进程。只有抓住市场化改革这条主线,才能从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说明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本课题的体系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共计七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可视为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理论背景,使本课题的研究一开始便置于一个较为宽广的背景与思路之中。第一章是重新认识西方若干发展理论,目的在于进一步考察西方发展经济学说及其主要流派,着重说明西方市场机制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探讨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其中,重点突出了制度变革和资本的作用 。第二章阐述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本章从讨论马克思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发展思想入手,以实证分析为主,研究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发展的两大问题。一是传统体制下农村经济制度的非市场化问题,二是传统体制下农村资金运行的非市场化和农村金融的制度性压制问题。通过本章的讨论,反思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非市场化的历史成因和诸多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揭示了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为以后各章的研讨做好必要的铺垫。 第三章和第四章可视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对市场化改革中的农村经济与农村资金问题进行基本分析。这种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说明农村经济与农村资金自身的市场化运行变革,而且也构成了专门讨论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前提和组成部分。第三章主要分析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市场化选择的必然性和改革进程。该章讨论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理论前提、经济制度变革以及农业在市场化改革中的基础性地位。通过这些讨论,将有助于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层面上,认识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市场化问题,使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不仅仅拘泥于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范围。第四章则从一般意义上讨论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货币化、资本投入及资金需求。本章还从分析农村经济货币化入手,研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基本状况与特点,探讨了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中的货币深化问题,进而深入考察改革以来我国农村资金运行格局变化,并从这种变化中重新思考金融的地位与作用,重新判断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另外,对农业资本投入问题力求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说明农业资本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关系及我国应该借鉴的发展理论。 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可视为第三部分。这部分将较为详尽地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问题。由于篇幅和课题所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和农村政策性金融。应该说明,上述几种金融形式在农村金融的总体框架内,有交叉也有分离,但依据各自的性质和特征,在市场经济中它们的地位与作用是有差别的。通过对上述几类农村金融形式的研讨,本部分研究试图从金融角度考察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及趋势。同时,对农村金融如何适应和促进农村经济市场化,在理论上和政策上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第五章主要研究市场化改革与农业银行如何向商业银行转轨。一般而言,农村商业金融涵盖的内容比较多。鉴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农村商业金融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我国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这种改革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上。对此,本章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第六章研究市场化改革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重建问题。主要内容有:对合作金融基本理论的再认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变异及反思: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阶段性探索;市场化改革条件下的合作金融利率及信用创造分析;农村合作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而且其改革的难度比较大,一些理论与政策问题,多年来一直难以取得各方共识。因此,本章以较大的篇幅对其中几个相关问题作些探讨。第七章研究市场化改革与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确立。目前,在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还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尚待探索。对此,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历史回顾;2.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初探及国外借鉴;3.关于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的思考。 五、研究结论与主要观点综述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是市场化改革中的农村经济与金融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分发展及其联系的研究,努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通过侧重于体制和政策分析,力争对课题研究有所创新。 1.概括地讲,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金融的地位愈加重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单是一个金融问题,必须把金融同国家发展战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结合起来。否则,金融的作用将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改革要采取渐近方式,不断地融入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转轨和转型:农村金融改革必须注意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重新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体系。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然有中国特殊的国情,但这种发展毕竟寓于世界经济发展之中。应该说,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发展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点不能否认。西方若干发展理论对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市场化改革缺乏指导意义,但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中,二元经济理论、农业制度及农业资本理论,特别是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3.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克思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思想影响。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成因,主要源于集权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制度与微观经济制度。其中,超越国力的发展战略和强制性的制度是突出表现;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金融压制的性质是制度性压制,金融活动完全是被动和消极的。农村资金运行非市场化的结果是大量农村资金无偿流向工业,尤其是无偿流向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偏斜运行,使农村经济更加落后;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当时的这种选择,一方面使国家迅速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另一方面使国家为长远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 4.农村金融改革不能脱离农村经济和国家金融整体改革而单独进行,其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改革需要的指导理论在改革前后的实践对比中得到了确认和创新,即我国任何经济部门的改革都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支撑;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制度安排的市场化选择,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考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否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总体上难以深入下去,即使一时取得了某些成绩,其代价也必然是丧失国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5.货币化是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切入点。应该从农村货币化的广度和深度出发,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等基本问题;市场化条件下的农业资本投入与融通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物质资本投入要注意数量界限和劳动、技术对资本的吸纳能力,同时,要特别重视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和投入;市场化改革将会引起资金供求的迅速变化,农村资金运行格局将改变传统体制下“国家、集体”的框架,而演变为“国家、集体、农户、外资”的新框架,在这种变革中,金融将逐渐成为新框架的核心。 6.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因为国有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将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经济体制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并对其它金融渠道产生示范效应;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同其它国有银行改革具有联动效应,但我们更要强调农行自身的特点和弱点,以寻求改革的突破口;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要关注社会效益,现阶段主要是处理好这种改革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使农村商业金融改革同农村经济改革协调配套。 7.我国需要在改革中重建农村合作金融,以巩固农村金融的基础。传统体制下我国合作金融被严重扭曲,改革应该与国际合作经济的一般惯例接轨,矫正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方向。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要采取不同政策,以解决它们联系农民、发展业务和防范风险等问题;要注意合作金融的基本理论研究,特别要着力研究市场化改革中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利率及信用创造问题,以利于农村微观金融基础巩固和国家宏观调控。 8.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下的“市场失灵”将使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和基础产业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其中利用政策性金融实施保护是重要举措,是其它方式和渠道不能替代的;建立农业发展银行,专门经营和管理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十分必要;现阶段要抓住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给和管理这个主要矛盾,同时要开展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业务。从长远上看,农发行要拓展、创新业务,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摆到重要位置;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要努力吸取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某些有益作法,深化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我国农发行的改革要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坚持以金融运行为本,同时兼顾协调与财政、企业、商业等部门的关系。 农村经济论文:我国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贡献 一、我国现行的农村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农村经济主要包括农业和乡镇企业两个部分。与此相对应,农村国内生产总值也近似地被认为是农业增加值与乡镇企业增加值两者之和。按照这种核算方法,笔者可以得到1996~20__年度我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1996~20__年,我国农村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有些变动,但基本上保持在46%以上。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将近一半是由农村创造出来的。笔者对这一结果表示怀疑 1.从我国经济的发展战略上看,农村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6%以上是不可能的。在1978年改革以前,我国政府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在当时资本稀缺的发展阶段上推动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政府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人为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投资成本,即压低资本价格、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以及工资。在低工资条件下,要保障劳动者自身的再生产,相应地需要压低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食品的价格。为达到这一目的,政府首先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即垄断农产品的定价、收购、运输和分配。其目的是以低价格获得基本农产品,并以低价分配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和城市职工。换句话说,政府压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相应地将负担转嫁给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者。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改革以后,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有所放宽,但是,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的基本思路仍未改变。这一点无论从优惠政策、资金投入还是从城镇经济的发展状况上都可以看出。我们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会逐渐向城市转移,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城市带动农村。从表1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基本上是持平的。如果情况真的如此,那么,我国城镇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何在呢?所以,从我国的发展战略上看,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6%以上是不可能的。 2.从我国城镇化进程来看,我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应一直保持在46%~48%这样一个较高的范围之内。虽然我国城镇化从总体上说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我国的城市化率仍在逐年提高,而且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增长率上看都远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而且下降幅度逐年增长。这说明,我国城镇化速度是逐年加快的。在这种情况下,若农村国内生产总值仍保持为国内生产总值一定的百分比,那么,就会出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高于城市居民的现象。但是,实际情况与上面的推论恰恰相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增长率都比城市居民低很多。从城镇化进程来看,我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不可能保持为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比例,而应是逐年下降的 3.从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我国乡镇企业不应全部计入农村经济范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出现了飞速发展的势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其增长率更是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乡镇企业已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那么,是否所有的乡镇企业都可以归入农村经济的范畴呢?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定义,乡镇企业是指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其范围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联户办企业、户(私营、个体)办企业,以及这些企业之间或者这些企业与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联合投资建立的企业。从定义来看,似乎乡镇企业应全部归入农村经济中,但是,从实际数据中笔者却无法得出这一结论。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基本上保持在50%左右。以20__年为例,当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51.1%;同时,笔者注意到,在第二产业中乡镇企业的增加值也具有相当规模,约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47%。按照这个数据,笔者可以得出结论,若将乡镇企业全部归入农村经济,那么,我国农村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城镇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基本上是持平的。 根据《中国经济年鉴》(20__)中公布的数据,虽然我国80%的乡镇企业分布于自然村落中,但在这些乡镇企业中,乡镇办企业的平均就业人口约为68人,村办企业平均就业人口约为24.9人,联户办企业的平均就业人口约为9.6人,个体私营企业的平均就业人口约为6人;而且在这些乡镇企业中,技术装备停留在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水平的企业占大多数,在偏远区县的乡镇企业尤为如此。另外,有关文献(彭玉生,1998)表明,环绕城市发展的乡镇企业得益于城市的技术溢出和城市的扩张,所以,大城市的郊区县比偏远县在乡镇企业发展上更占绝对优势。这样,笔者认为,可以推论出我国大部分大中型的乡镇企业设立在城市周围的区县或乡镇。同时,考虑到近几年我国的城市扩张和很多大型乡镇企业进入城市进行“二次创业”,则我国有相当一批大中型乡镇企业已进入城镇发展,其产值也应相应地计入城镇经济的范畴之内。所以,不应将全部乡镇企业计入农村经济的范畴之内。 也说明了我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推算出现问题的原因,即在核算过程中,将乡镇企业统一划入农村经济的范畴,从而造成过高地估计了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实际贡献,也夸大我国农村工业化的进程。这对于正确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是极为不利的。 二、我国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贡献 采用生产法来推算我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将乡镇企业全部归属于农村经济的范畴,使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贡献被高估了。现在,笔者用另一种方法,即收入法来计算我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定义,纯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中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其计算方法为: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 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从纯收入的定义笔者得出结论:可以通过计算当年的农村人口纯收入,再加上农业各税之和来近似地估算我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农村库存的化肥、农药和种子的费用不计算为当期费用支出,所以,应从上面计算得到的总值中除去。文秘站版权所有 根据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1996年)数据,我国实际耕地面积为19.5亿亩,按复播指数为150%计算,我国的耕地面积可计为31.2亿亩(高祥照等,20__)。根据普查结果,我国农药施用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7.28%,那么,可以得出我国农药施用面积约为21亿亩。另根据农业部有关数据,近十年我国每亩耕地施用农药约为2公斤,其中,杀虫剂占62%,杀菌剂占21%,除草剂占17%。按照20__年当年各类农药的价格及施用比例,可以近似地计算出每公斤农药价 格约为28元,即每亩耕地农药施用费用约为56元。 在我国,由各专业院所培育的各类农作物种子由于出苗率高,产量大,已经得到广泛使用。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和实际调查初步估算,20__年,我国每亩耕地的种子购买费用约为35元。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种子价格指数的数据,这里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来表示每年种子价格的变动。 每吨平均的化肥施用费用可以根据各种化肥价格和使用指标大致折算出来。化肥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四种。氮肥主要有尿素、碳酸氢铵等几种。我们可以查得,20__年,尿素的市场均价约为1400元/吨,碳酸氢铵的市场均价约为445元/吨,尿素的含氮量为46%,碳酸氢铵的含氮量为17%。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每吨氮肥(折纯量)的价格约为1300元。根据当年的化肥价格可以类似地推算出每吨磷肥(折纯量)的价格约为2650元,每吨钾肥(折纯量)的价格约为2800元,每吨复合肥(折纯量)的价格约为1900元。这样,就可以得到20__年当年的化肥施用费用约为785亿元,那么,也就可以得出当年的化肥平均价格约为1809元/吨(折纯量)。 我国近几年农村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数量虽然在增加,但是,按可比价格计算,其增长率一直较低;同时,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也是逐年下降的。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城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却始终保持在8%左右。城镇经济的增长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种关于我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乡镇企业所属范围的确定。由于采用生产法时将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全部计入农村经济的范畴,从而过高地估计了我国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贡献。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乡镇企业都应计入农村经济,计入农村经济的只是部分乡镇企业,而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减少。 正确评价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是有实际意义的,它是制定相应农村经济政策的主要参考之一。我国一直把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带动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龙头,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农村工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并没有使我国农村人口的收入相应地发生较大程度的提高,其原因在于,我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的部分归入了城镇经济的范畴。所以,虽然我国的乡镇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其主要作用是推动城镇经济的增长,而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 三、小结 将乡镇企业全部归属于农村经济的范畴,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实际贡献被过高地估计了。采用收入法来计算我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就会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从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少的一部分,而且这个比例也在逐年减少。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城镇化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城镇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 农村经济论文:浅析制约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的农村经济和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和谐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工作的重心。麻城是地处鄂、豫、皖三省边延的中心城市,全市人口有120万,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农村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我市的经济发展速度。 一、当前,影响我市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中不和谐的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贷投资结构失衡。社会资金和农村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农村资金严重不足,农业和农民贷款十分困难,尤其在家庭分散经营条件下的农民经济实力薄弱,资金匮乏,还贷能力很不稳定,商业银行不愿将贷款投放给农民。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难以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所应有的作用。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尚未向农民开放。 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萎缩,服务功能弱化。近几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和县域的机构逐步收缩,营业网点在近五年内减少了百分之四十,其中农村减少了百分之六十五,广大偏远地区的农民难以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 三是支农信贷资金紧缺,难以满足农村信贷需求。农村资金原本不足,但是每年又有大量的资金不断流向城市,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首先各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吸收的农村资金存款,主要集中投放于城市和中小型企业,每年新增的支农信贷投入几乎为零。二是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全额上存,未回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农村信用社因多项歧视性政策限制,难以筹集到更多的低成本对公存款。四是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规模有限,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农村信贷需求。 四是贷款方式不符合农村信贷实际。目前,在贷款方式上,农村信用社的规定是逐步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份额,压缩保证担保贷款规模,逐步取消信用贷款。这项政策的出台对防范信贷风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农村具体情况考虑,设置过高的信贷准入条件,会将相当一部分农户和农村工商业者挡在信贷服务之外,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是贷款期限确定不合理。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始终延续春放秋收的传统信贷思维,贷款期限大多以短期为主,未根据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确定,加剧了清收和管理工作难度,助长了高利贷行为,加大了农户贷款成本。 六是社会信用环境差,加剧了农村信用社的“怕贷、惜贷”思想。近年来,针对不良贷款规模较大,历史包袱沉重的实际,农村信用社建立了贷款责任追究制,并加大检查考核力度,有效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此类政策的出台,一是源于内部监管的需要,二是针对较差的社会信用环境的无奈之举。社会信用观念淡漠,依法维权艰难,使农村信用社处于一种被动的尴尬境地造成一部分信贷人员产生了“怕贷、惜贷”思想,制约了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七是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未完全建立。目前农村信用社自身财务状况困难,面对大量的不良贷款,依靠现有的呆帐准备金和自身力量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处置风险资产。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一旦借款人经营状况不佳,在自身无力承担的情况下,其风险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嫁给农村信用社,造成信贷资产损失在所难免。 二、构建农村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信贷支农主力军作用。首先要明确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把农村基层信用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其次,应明确信用社的财产的归属,即所有制性质,其资金财产是农民个人所有基础上的农民集体所有制。信用社社员的股金属于农民社员个人所有,集体使用。改革中应尊重农民社员的股权和集体所有财产的所有权。第三,应进一步完善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合作经济组织,其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全等同于股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有着自己的特色。农村金融的治理结构应坚持“三会”(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强化社员民主管理。第四,牢牢把握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市场定位,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 二是将农村发展银行办成真正面向“三农”的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过去主要面向国有农产品购销企业,基本不是向农业和农民开放,业务范围狭窄,支农作用不大。改革的重点应大力加强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使之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政策性银行,大力拓宽业务范围,从原来单纯的对购销企业发放农产品收购资金贷款转向整个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个人的政策性金融服务。 三是积极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金融机构发展,建立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除对上述的国家金融、集体所有的合作金融进行深化改革外,还应根据客观需要促进多种形式金融机构的发展。把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广泛地吸收到农村,充分满足农村的需要。同时,通过多种金融机构的进入,有利于开展市场竞争。通过市场竞争,激发国有金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企业活力,进一步提高他们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遏制农村资金外流,扩大信贷支农资金来源。国家应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制止农村资金外流,以保证农村有足够资金供给。首先应改变吸储上存的储蓄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存款应全部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应继续流入城市。其次,邮政储蓄在县以下农村吸收的存款应直接转存给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统一安排在农村使用。再次,取消对农村信用社资金组织的歧视性政策,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四是继续增加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规模,缓解农村信用社资金供求矛盾。 五是以改善银政、银企关系为突破口,优化经济运行环境。一是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及经济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开发更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二是地方政府要把金融业作为地方的一个优势行业,把支持金融业的发展作为扩大 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举措,制定出台支持金融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金融业提高资产经营质量和经营效益,为金融机构向上级行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开辟信贷投放绿色通道提供政策环境。三是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四是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是以创建金融安全区为载体,不断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是由政府牵头,成立由法院、公安、工商、财税等部门参加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二是以保护债权为手段,打击各类逃废债行为,为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三是积极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工作。 七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全面的、高效的金融服务手段。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拓宽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服务手段,提高人员素质,规范内部管理,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推广票据业务,畅通结算渠道,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缓解还贷客户压力,适当降低贷款上浮利率,减轻农民利息负担。 八是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缓解农村信用社财务负担。建议政府在免征所得税、降低营业税税率的的基础上,逐步取消营业税。设立财政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协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和处置风险资产。 农村经济论文:基于农村经济信息工作建议 政府推动,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目前,彰武县农村经济信息工作水平不高,需要政府的推动与参与。政府应支持尧引导彰武县涉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尧各专业合作社尧种养殖大户尧经纪人组建彰武县农村经济信息协会,以农村经济信息协会为依托通过高端尧市场调查,分析梳理尧科学预测,形成优质的农村经济信息,并通过政府网站尧彰武电视台尧叶彰武时讯曳等媒体定期或不定期,引导广大农民按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种养殖结构。政府还要推动农村经济信息协会的延伸,在每个乡渊镇冤尧村都要设立专兼职信息员,负责农村经济信息的整理尧发送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实效性,提高信息服务工作水平。 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当前,由于用工体制尧从业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彰武县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获取尧使用信息的能力低等问题。因此,要真正发挥农业经济信息的作用,必须从受端根源入手,提高农民的识别信息尧利用信息的能力。政府要增加投入,安排布置各级涉农部门尧农技校以及农村经济信息协会发挥农民培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动员尧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各级各类文化尧技术尧信息工作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尧懂技术尧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实装备各乡渊镇冤尧村的图书室和文化室,利用农民书屋,开展农民读书读报活动,扩大农民学习尧交流尧提高的实用平台,真正使农民具有收集信息尧分析信息尧使用信息的能力。 广泛参与,整合社会资源 发挥好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目前,彰武县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261个,专业合作社把资金尧技术尧人才尧劳动力等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产生聚集效应,有利于竞争尧发展与提高。同时,联系更加广泛尧视野更加拓展。一是完善各专业合作社经济信息化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同型合作社的交流,强化与国内外经济组织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合作社信息服务平台。二是加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员手机尧微机入网率和信息传播覆盖率,发挥农信通和农信机的作用,利用省尧市尧县涉农专家的资源,为农民提供相关的信息及服务。三是引进培育专业的信息人才,熟练掌握信息的采集尧处理尧分析尧工作。四是加强合作社信息网络的辐射作用,加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尧凝聚力,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使农村专业合作社保持生机和活力。 理顺信息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关系。依托农村经济信息协会尧合作社尧电信运营商尧有线电视台以及信息服务中心尧互联网等信息利益相关群体,利用好有线电视网络尧互联网尧手机短信群尧信息服务中心等媒介,大量野绿色信息冶,使广大农民看得着尧用得上尧使得起。 注重提高,规范农村经纪人队伍在农村生产流通领域,活跃着一支既了解市场尧又沟通民情的经纪人队伍。他们在活跃流通尧化解民难的同时,也部分存在着信息欺诈尧唯利是图的通病。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经纪人规范管理。一是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成立农村经纪人协会,制定协会章程尧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等相关制度,实现野民办尧民管尧民受益冶。二是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对农村经纪人进行市场经济尧法规政策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技能,并审核颁发农村经纪人经营执照,规范行为尧维护权益。三是加强诚信建设,建立群众监督体系。完善经纪人资格认证尧除名制度,打击经纪人坑农害农行为,促进农村经纪人队伍健康发展。 农村经济论文: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 7月22日我们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组一行14人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周家村的五天中,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和小学生联欢、与当地青年座谈、为小学生义务辅导功课,深入农民之中调查研究等等。在农村里,我们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第一次如此热衷于农村问题,并且如此深入地思索农村问题。其中大家关心最多,也是讨论最多的,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同志?quot;三个代表"的思想,周家村两委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上做文章。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他们为村民们联系了南韩的育种辣椒和西瓜,辣椒20__元/亩,西瓜4000元/亩,西葫芦5000元/亩,环绕村子还重了5000棵柿子树,每棵树收入200多元,年人均收入3800元。 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村两委并没有固步自封,他们清楚地知道"地,也就种成这样了,要想再发展农村经济,还是要想办法,上项目。"我觉得要想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还要在以下三点上想办法: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2、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3、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设农产 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持和扩大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出口。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参与国外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承包等。 (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农村丰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1、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3、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转移农民的基地,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有选择的培育一批重点的中心集镇,努力在城镇投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4、鼓励、支持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经商,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 这次"三下乡"活动虽然早已结束,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使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也开始关心"窗外事"。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在生活着九亿多农民的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问题,那里的经济还不够发达,那里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健全,非常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作出自己应做的一份贡献! 农村经济论文:农村自治制度的完善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自治制度是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一种农村民主治理模式,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民主监督四个方面。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于80年代,普遍推行于90年代,是一种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农村自治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农村经济在中国整个产业格局发展中一直处于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是整个国家稳定、工业及其他产业经济突破的根基。只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有序进步才能给工业及其他产业链的协调运转提供必要的基础性产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粮食总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农业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总的来说,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仍然比较缓慢,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民信息闭塞,城乡差距也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乡镇政府在我国行政层级划分中处于最底一层,其工作直接与村级事务相关联,不仅担负着农村经济目标的实现,还肩负着政治、社会等职能目标,是公共产品的供给者。但是,目前的政府工作依旧以“数字型政绩”为行政理念,置行政职能目标于经济目标之前。结果导致为完成“数字指标”任务,虚报、瞒报数字等现象的出现,其事权和财权的错位在很大程度上给农民造成经济负担,造成社会福利损失,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如何改变政府职能,发挥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积极性,探讨一个可行的农村自治模式渠道是本文具体探析的内容,只有农村自治模式的合理、科学、创新应用,才能积极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进步。 二、农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及理论基础农村自治的兴起是农村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政治格局的一次变革,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行政权力与社会自治权利关系的新的调整。目前中国的农村自治主要以村民委员会为主要组织形式,它是由经济转型期农村公共权力及公共物品提供者的缺位引发的。从根本上而言,这种调整孕育着未来中国政治民主建设的基本因子,预示着中国政治民主建设的基本路径。农村自治可以说是中国农村经济自主激发的政治民主要求,农民为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在村民中推举自己代言人的一种办法。农村自治程度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能否快速的发展。可以说,农村自治化程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例关系。农村自治化程度越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越快,相反农村自治化程度越低,所受的各种约束越多,农民利益得不到保证,经济发展自然就滞后。中国典型示范村的实践经验可以证明:一般情况下,由农村自治组织带领的,在政府部门支持与制度保障下发展起来的自治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其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例如华西村;而政府权力限制下的村庄,通常还滞留在农户分散经营的状态,依然表现为“上吃下养”的状态,经济发展无法突破。农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呈现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其理论基础如下: (一)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特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而社会经济关系又从两个层次决定着政治论文上层建筑:第一,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所有关系、分配关系以及形成的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第二,产品的实现价值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成员利益实现方式决定着社会政治权力的构成、运行方式和规则。中国的农村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市场经济又是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来调控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在这种条件下必然要求实现民主政治与之相配合。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规则和规范在政治权力的组织运行方式和政治权利的实现方式中的运用。农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主体必然要求享受市场经济的公平自由原则,所以建立合理的农村自治制度是市场经济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指出,政治上层建筑能够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建立一种合理的农村自治治理模式,必将有利于农村政治格局的改善,必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委托——理论 奥尔森认为,一个社会的某个利益集团若想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保护自己的利益,则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能代表该集团成员的利益进行活动。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就是一种这样的组织。根据信息不对称、成本效益分析等原则,乡镇政府和农民之间产生利益失衡现象,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间的委托关系必然导致政府对村委会的村务干预,选举不能按照民主的程序依法有序进行,所以村庄精英、农村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又成为一种必然,他们在农村经济格局配置、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开始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完善农村自治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农村自治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农民的集体智慧,对于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推动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农村自治发展来看,依旧存在许多现实性的弊端,尤其是制度性的扭曲,如村民对政治参与态度的冷漠、村民自治选举制度的不规范、村务信息的不透明以及农村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缺乏制度保障和农村目前的分散经营方式,直接导致中国农业一直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所以,建构一个“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得实惠”的乡村治理机制有其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农民的民主主体意识,鼓励农民积极的政治参与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现代农民的利益主体意识、政治主体意识日益提升,他们要求享有发展的经济权利、平等待遇的政治权利、公正公平的社会权利等。面对农民阶层这一历史性变化,我们必须强化以农民为主体的意识,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消除体制性障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既是受益者,更是建设主体。只有农民才最知道自身的需求,才能够以足够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创造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办什么,不办什么,先办什么,后办什么,都应该尊重农民意愿,在农民看不清的情况下先示范,不强制,鼓励农民自己想办法、出主意。政府应该通过打破城乡居民的身份限制,明确其权利和义务,明确农民的主人翁身份,使之真正认识到“公民和臣民不一样”,从而激发村民的政治热情,提高政治觉悟,在实践中增加他们参与决策的机会,把那些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以及与村民直接相关的公共事务交给村民自己决定,逐步使村民从认可具体事务上的 自我管理,认可自我管理的程序和方式,认可做出自我管理的权力,最后形成认可和尊重自我管理的习惯和制度,从而正确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力。 (二)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政府引导机制,发展集约型、产业化农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引导必不可少。政府的责任应从干预性向引导性转变,主要建立良性的微观—宏观、宏观—微观的制度反馈机制和农民学习、模仿的激励机制,减少政策失误等方面造成的损失。政府除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增加投资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农民建立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决策机制,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急迫问题。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政府只可引导,不可强制,更不可只为了一时“政绩”,违背农民意愿,给农民带来新的负担,应当遵循“工业反哺农业”这一理念,重点在资金和科技等领域“反哺”农村,通过建立与扶持试点项目,利用群集效应带动农民自觉自愿的发展。政府应将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引导农村发挥地域优势,鼓励与支持建立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的经济合作组织,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生产、加工、销售、科技创新、售后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经营模式。 (三)鼓励创新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发挥领头军作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是非政府组织中最基础的一种形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改变了农民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形成了“办一个合作社,带动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帮农民”的发展景象,所以,应该从加强领导、加强责任感、加强宣传、加强培训、加强试点五方面落实,为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人才支持;同时要做好合作组织产权边界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工作,利用其开拓市场能力强、信息灵敏度高的优势,以点带面,减小农户小作坊式经营的风险,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加强社区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民主理财合理化、透明化 政府应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做好社区规划,建设新型的农村社区,让城乡一体化成为现实,使农民享受到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在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时,政策要向农村和农民倾斜,重点加大公共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和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公共产品方面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民活动场地建设、生产生活环境治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体育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逐渐改变农民的生存状态。 在村民治理方面,要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工作的开展。村民委员会要大胆公开一切应当公开的东西,只要是有利于全体村民利益的事情,有利于全村各项事业发展的事情,全体农民是一定会赞成的。同时积极发挥村民代表的作用,由村民代表实施监督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这种民主理财的办法将大家的利益捆在一起,劲拧到一起,民心自然也就在一起了。村民参与村务决策,了解到村财务计划和资产管理是否科学、严格,投资结构是否合理,有无账内扮收、虑支等情况,以及所签合同是否全部真实、合法有效,执行情况怎样,农民负担方面是否存有问题等等,村民的监督才能做得更到位,村委会的决策失误也就会越少,才能不断开发新兴产业,确保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五)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制度,发挥村庄精英作用 中国的民主发展程度还比较落后,尤其是中国农村的民主,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局限性导致了中国农村选举制度出现很多诸如贿选、漠选的漏洞和弊端,偏离了民主选举轨道,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选举空壳。要突破中国农村自治问题的瓶颈,就必须通过法律法规以及相应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规范农村民主行为,使农民成为农村政治的主体,并充分发挥选举出的村庄精英的作用。农村精英是农民和农村利益的代言人,是村民选举的实践者和运作者,也是新型政治参与机制的创造者,他们有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渠道和能力。只有农民自己选举出的村庄精英才能为农民自己说话,切实保护农民自身的利益,并且在这种村庄精英的带领下,农民才能更团结,更有凝聚力。 总之,农村民主政治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应该逐渐走向一体性整合,相互促进,均衡发展,才能逐渐缩小城乡差距,减小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当然,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就村民自治制度而言,它毕竟才刚刚步入制度化的轨道,带有制度初始化阶段自发性特征,各项制度之间的衔接还有待完善;对中国农民而言,村民自治毕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试验,民主意识的匮乏、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以及来自各方的干扰都影响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因此,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在适应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而不能急于求成。 农村经济论文:论生态文明下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两大产业快速发展,近五年保持年均增长率达12.5%以上,乡镇企业产值GDP跨越了11.2万亿大关;其中休闲农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8亿人次;农、牧、林、渔服务业收入比2006年增长110%,达到2400亿元。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传统文化、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全国各地涌现出大批示范新农村、新景象典型村,为新农村建设开设了良好的局面。 一、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的农业状况中,现代化水平相对于城镇化、工业化滞后等问题还非常明显,农村发展的速度依然滞后,城乡不协调成为屏障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农业基础发展还有待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底子差、物质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农业公共服务和社会化保障滞后于城镇、农民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且组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当今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引导调整农产品结构合理、供需动态平衡、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 2.农村生产基础设施流失严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耕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和非农化、非粮化现象;随着农民大量离家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已进入季节性短缺与相对过剩并存阶段,出现农忙时人手不够、科技人才的稀缺、新农村建设缺少实际的专家等等问题;农村金融类服务及设备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多、收入少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建立城乡平等交换体系和合理调配机制的需求问题已迫在眉睫。 3.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加大。由于农村规模化生产上不去,农业生产成本无法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所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相当艰巨。 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经过对两会精神的深入学习,国家政策将从如下方面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1.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种结构,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提高单产水平来得以实现。 2.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机化进程,提倡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能力,不断壮大农业农村服务业,培育农业农村新兴产业。 4.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主要有: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基础前提下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帮助培训并引导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 5.加强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教育等公益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6.完善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由政府主导,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7.加强农村生态环境防护。全面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生态资源、生物物种资源等的保护,加快农业治理改善速度。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我国五位一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政经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夯实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农村经济论文:金融服务缺失对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调研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保农、促农、兴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发展的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服务和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但就目前而言,农村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 首先,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经营战略向大城市、大企业转移,国有商业银行农村网点已大量收缩,仅有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已经蜕化成存款部门,农村已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而绝大部分农村区域均未设立地方性商业银行。其次,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支农的政策性银行,单纯履行发放粮食收购贷款职责,而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副产品加工等政策性支农业务未予涉及,实际上名不符实。这就使农村缺少支持“三农”发展的真正意义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第三是由于乡镇机构进行改革,实行撤乡并镇,部分农村信用社机构也随着进行撤并、搬迁,这就使得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了“真空”。 以上几种原因,使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需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多个渠道进行服务,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只剩农村信用社和为数不多的农行营业网点,作为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农村信用社,虽然网点分布较广,但资金来源渠道狭窄,难以独立承担起全面服务“三农”的重任。目前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金融盲区,造成农村资金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资金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态势,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实施,会更进一步加大这种矛盾。 二、金融服务观念灰旧。 现有金融机构均认为支持 “三农”风险大、收益低,不符合商业化经营的原则。国有商业银行认为贷款投放只有向大城市、大企业转移,才能降低贷款风险,减少资金营运成本。农村信用社认为只有小额农贷金额小、风险小、收益稳定。观念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造成贷款投向的行业偏好和地域偏好,使农村产业化资金严重缺乏、“三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信用社自身服务功能滞后。 支付结算品种单一,结算手段落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支付结算仍以支票和汇兑等传统结算工具为主,信用卡、通存通兑、签发承兑汇票等一批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还是一片空白。结算渠道的不畅,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服务需求不到位,流失了大量优良客户,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自身生存和发展。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已经难以适应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金融服务政策缺失。 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不少政策。如人总行相继出台的《关于农村信用社改进加强信贷管理和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决定》、《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但真正能激励金融机构将上述规定落实到位的优惠政策却少之又少,因为上述文件仅仅规定了金融机构对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应尽的职责,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1)利率政策方面。农村信用社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可以上浮230%,这种将本应由政府贴息的部分转嫁给“三农”的做法,对于弱质产业的“三农”来说,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严重影响“三农”的发展,也势必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和自身发展。(2)资金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扶贫政策逐渐减弱,资金支持逐年减少。一是扶贫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少之又少,且不到位,挪用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已基本取消;三是贫困县办工业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过度集中,加之规模小,符合信贷条件的有效资金需求甚少,基本被排出贷款行列;四是金融改革尚未完成,县级邮政储蓄、农业银行对“三农”各项贷款还未落实。五是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大量上存,加剧了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紧张状况,严重影响“三农”发展。 几点建议: 1、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以农村信用社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其制度创新、服务创新,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 其次,要扩大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为它们创造宽松的信贷投资环境,使其充分发挥支持农村经济的骨干支柱作用。 第三,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结构性调整的要求,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积极发展产权多元化的中小银行,有条件的支持民间金融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平等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改革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在县域设立的商业银行必须将吸收的存款以一定比例向当地农户和农业企业贷出,通过市场准入制度来减少农村资金外流。 第四,对于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渠道流失的问题,人民银行可通过再贷款的形式,通过农村信用社或其他金融机构,使农村资金有效回流,这种资金回流机制的建立,已经在有效缓解农村信贷资金紧张的问题上发挥了巨大而明显的作用。 2、明确信贷投向,突出支农重点。 在对农村金融服务上,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多予”就是要积极扩大“三农”贷款总量,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少取”,就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比如在贷款利率上可以对“三农”有所优惠;“放活”,就是灵活放贷,调控资金,合理确定“三农”贷款对象、额度和期限,真正使支持“三农”发展贷款发挥作用。在信贷支农重点的把握上,要发挥优势,突出重 点。 3、支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全面发展。 按照“建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占市场”的总体思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加大客户营销力度,培植优质客户和黄金客户,支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形成加工基地,富一方农民。 4、要加快农村金融监管制度改革,鼓励适度竞争与防范风险有机结合的新型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发挥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特别是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作用,增强其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责任和积极性,分散金融风险。引导民间金融的合理、健康运行,制定相关的法律使民间金融合法化,这样既可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又能使其获得应有的权益和保护。对民间金融进行重组改造,允许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存在,金融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民间金融组织内部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及时、准确地披露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加强对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 总之,金融部门必须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围绕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密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金融服务作用。同时,也要注意规避金融风险,壮大自身实力。 农村经济论文:敢问路在何方---对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今后走向的探讨 当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既面临机遇,更面临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个“农经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我认为,应该正视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现实,结合农经工作的历史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社会经济改革的基本走向,来考虑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定位问题。限于水平,本文是野人献曝,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人对这问题的关心与思考,使我们无愧于农经工作的前辈,也无愧于农经工作的未来。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是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展开而孕育形成的。伴随着农村微观经营制度由互助合作到再到家庭承包经营,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对象也由最初的互助合作、初级社、高级社到,再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其工作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由帮助和指导合作社加强财务会计制度管理,到“四大管理加分配”,再到目前的“三大管理、三项指导”。纵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变革,我们可以看出,农经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无不是伴随着国家生产关系的调整,伴随着农村的改革而展开。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出现了国家、集体、农民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暴露出这一制度下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正是针对这些矛盾,一方面抓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减轻农民负担和集体资产财务管理这三大管理,解决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抓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工作,解决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目前农经工作的格局。只要这些矛盾存在,就有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生存空间,一旦这些矛盾得到解决,农经工作现有职能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从国家大局出发、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农经部门也要加快这些矛盾的解决,不能成为改革的障碍。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居安思危,眼光放得长远些,着眼于这些矛盾解决后的农经工作的发展方向。文秘站版权所有 从当前情况看,农村的第一个矛盾即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之间的矛盾虽未能完全得到解决,但改革的方向是朝着逐步规范化而展开的,无论是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和物权化、农村税费改革,还是集体资产的转制,都是如此。而农村的第二个矛盾即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在才开始着手解决。随着加入WTO,这一矛盾会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因此,从中期看,我们应该在解决第二个矛盾这方面多做些工作。 为什么这些矛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我看来主要是国家的指导思想问题。近年来,国家强调农村稳定多了一些,强调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少了一些。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近年来农村改革基本上是停滞的,甚至还有些反复。如果说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实现是以粮食问题为动力的,是“饿”逼出来的,是第一次改革的动力,那么当前也存在一个新的改革动力,就是农民收入增长迟缓,是“穷”。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村这个大市场就启动不起来,就会拖累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在现在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我们只能更多地着眼于内需的情况下。江总书记在听取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时说,我们抓发展,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要抓好,而农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更要下大力气去抓。因此,农民增收困难有可能将成为农村改革的第二个动力。 一旦国家下决心解决农村的矛盾,农村的改革进程加快,我们不能不考虑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未来。随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不断调整,我们已经失去了工作对象。互助组、早已不复存在,集体经济组织不说也罢,而且我们现在的工作已经不限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无论农村改革如何进行,家庭承包经营决定的农民生产方式是小生产,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可避免。尽管当前国家对农民合作组织有顾虑,试图以农业产业化来替代农民合作组织,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但在我看来,农民的合作不可避免。因此,建议在今后工作中加强这方面的调查与研究,这应该是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长期目标。想当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也经历了从“不许”、“不要”到“可以、可以、也可以”再到完全肯定的过程,改革都是“逼”出来的。我们有理由对农村改革保持乐观,也有理由对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保持乐观。这种乐观不是凭空的,是建立在对改革的走向分析的基础上的。只要中国真的想富国强民,就要改革,只要改革,我们就有乐观的理由。当然,农经工作的转型将是艰巨的,复杂的,但只要我们付出了心血与努力,即使失败,我们也问心无愧! 农村经济论文:搞好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河北省林业从1990年开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截止目前,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项目已有四期。总投资计划约6亿圆人民币,其中世行贷款4100万美圆,造林任务16万公顷,涉及我省9市的70个县(市、区)。到20__年底,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3万公顷,提取世行贷款2300万美圆。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历经10年,尽管每一期项目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贷款的条件和转贷渠道也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讲,项目建设不仅加快了河北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的建设进程,储备了大量用材林资源,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借鉴世界银行管理办法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造林管理经验,对于我国加入WTO后在造林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10间完成的13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12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1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90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12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1600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1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15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70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3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6万多公顷,新打机井8000眼,修渠256公里,整修道路1020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8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3*2*18)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0.4-0.7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4.5—12.2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44.5—76.5。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1.65-31.8。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5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3—5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3条古河道形成的5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60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8.85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6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1000万公斤、花生1200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400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30—137。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400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200多公斤,折合人民币400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1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5.55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万公斤,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1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1.48万亩,其中山场面积1.42万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43户,825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6000余亩,栽植各种果树9.65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600多亩,老果园改造120亩,果树高接换头1.4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120株,3—5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3000元的目标。 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 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30—150。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ABT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1999、20__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80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6市、15个县、60个乡(镇)、340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520__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50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12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1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1、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400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50万,最少还20万,且一般都涉及6、7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2、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3 、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2、严格管理,保证质量。我省世行二期林业项目将于20__年底进行竣工验收总结,三期项目正在执行当中,四期项目在今秋启动。世行贷款造林是负债经营,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造林质量放在第一位。当前,要对已建、在建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认真的检查,在此基础上,二期项目要根据幼林摸底调查情况,在进行竣工总结的同时,今秋明春要对二、三类林再进行一次补植补造,进一步巩固造林成果;三期项目要以推广抗旱造林技术为重点,在全面保证造林质量的同时,加快进度,以弥补前两年因干旱放慢进度造成的损失;关于四期项目的启动实施问题,现在就要着手作出安排,一是筹备好项目启动会议,二是着手造林作业的施工设计,三是搞好包括项目执行计划、项目实施细则、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报帐提款办法等各种规章制度的编制、制定以及相应的培训工作,确保四期项目的高起点、高质量,使之成为新世纪高效林业的精品工程、林业对外开放的窗口工程。 3、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根据新时期林业发展形势,国家把林业建设项目整合为六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我省木材供需缺口较大,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和经济发展对木材需求量的增加,这一矛盾将逐步加剧。为此,只有大面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才是治本之策。当前,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既是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的需要,也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为此,各级林业部门必须与财政、计委、农工部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出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规划和与之配套的扶持政策,并把世行项目“报帐制”等成功经验融入其中,使我省商品林业建设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农村经济论文:试论土地完全承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我国宪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即一方面是农户的分户承包经营,另一方面是村组的合作统筹经营;两种经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但是凤阳农村实行的是一种单层经营。为什么说是一种单层经营?因为实行的是一种土地完全承包。说其完全:一是所有土地全部承包给农户,集体一点不剩;二是以户为单位承包,几十年不变,一包到底。土地完全承包,其使用权、经营权完全掌握在农户手中,村组没有一点权力,拥有一个空头的所有权;只有“分”而无“统”,无法实现双层经营,所以是一种单层经营。 土地完全承包和单层经营,其弊端是明显的。 一、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成为当前农村很多矛盾和纠纷的引发点 当前农村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和纠纷主要有三类,都与土地的完全承包有关。 第一类是农业生产上的矛盾,突出的是农田基本建设,尤其是水利建设方面的矛盾。凤阳是个易旱易涝的地方,每到干旱季节,农民因争水而发生的矛盾很多。水利矛盾,说到底是建设不足的问题。六、七十年代,国家在凤阳境内兴建了四大水库、八大机站和一批中小型水利建设项目,之后又不断增补完善,目前从大的方面基本解决了农村缺水问题,但是村组与主干工程配套以及村组自备塘坝和灌溉渠道建设长期不足,成为建设的死角。“大包干”以前,土地集体经营,这种矛盾还不十分明显;“大包干”以后,小块分割经营,这种矛盾就突出起来。为什么这种状况长期解决不了呢?原因除资金外,最主要的还是土地问题。水利建设必然要使用土地,由于土地掌握在农户手中,村组没有一点机动权,只能与农户协商,这种协商往往难以成功。前不久,凤阳殷涧洪山村经村民会议讨论,一致要求修一面大塘。村干部也认为很有必要,于是自筹资金把大塘修好了。这面塘解决了周围400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但是修塘过程中占用了五户农民的八亩土地。被占土地的农民说:这是好事,我们都知道,但是受益是大登陆文秘站网网查看更多文章家的,不能让我们五户损失土地,请补偿土地吧。村里哪有土地可以补偿呢?只好协商经济补偿,农民不愿意,声称,如果不给土地就要上访。村干部本来想做件好事,结果却落得一身的不是。村组水利建设滞后,农民用不上水;即使用得上,成本增加,水费难以协调,经常与水利部门形成对立,所以又造成很多水利设施闲置,渠道无人管护,毁坏严重,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水利矛盾。 第二类是农民生活上的矛盾,突出的是宅基地和道路建设方面的矛盾。农村宅基地每户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随着人口增长,原来的房子不够用了,需要增加建设,往往与邻居产生矛盾。而且“大包干”以后,农户人口增减不均,有的不够用了,需要寻找新的地方,由于土地在农户手中,村组无法进行统一规划,农民只能在自家承包地或者承包山上建设,而自家承包地、承包山不一定适合建房,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建。所以,现在到农村去,经常看到,一方面村庄建设零散,土地大量浪费,另一方面房子又建在耕地上,就是这个原因。房子建在耕地上,必然影响周边农户的生产,往往成为农村矛盾的引发点。村庄道路建设也是如此,也是因为土地问题难以解决。 第三类是农民与工商投资者的矛盾。政府要发展经济,就要千方百计招引投资者。投资者来了,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政府把农民的土地拿来了,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会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抵制。中国农民是从封建社会走来的,特别看重土地的作用:他们不仅把土地看作是当代人的饭碗,同时也看作是子孙后代幸福的依靠,其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土地被征用了,如果村组掌握了一定的土地调控权,给予相应调整补充,或者政府有能力帮助失去土地的农民安置就业,他们也就算了,但是现在这两个方面都无法办到,农民必然与村组和地方政府形成对立,就要上访。上访解决不了,他们就会与投资者过不去。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这时候投资者已深感不妙,后悔来投资,而准备来投资的听说了,也赶紧缩回去。工商投资对于当地来说是件好事,但这只是就周边整体而言的,对于失去土地的少数农民来说,眼前就是一件坏事,因为失了去土地,就失去了生活门路,他们又怎能善罢甘休呢? 土地完全承包还有一种潜在的矛盾,即土地与劳力之间的矛盾。完全承包,以户为单位一包到底,承包的土地在农户之间固化了。而农户的人口是在不断变化的,二十多年过去了,变化还很大。有的农户在承包初期可能是人口小户,现在已经变成了人口大户;有的农户在承包初期可能是人口大户,二十多年中,由于人口死亡或儿女出嫁、上学、参军,现在变成了人口小户。但是承包的土地还是那么多。我在调查中发现,有一户,七八年承包的时候,他家共有九口人,承包了三十多亩土地,现在只剩下老头一人;而相邻的一户,七八年全家只有五口人,承包了十几亩土地,现在全家已有二十多口人,人均几分地。土地多、劳力少,土地少、劳力多,这就造成一部分农户无地可种,另一部分农户种不了。土地多,收入多,人口少,家庭负担轻;土地少,收入少,人口多,家庭负担重,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贫富差距,使一部分农户逐步走向贫困化,成为社会问题。过去土地收益少,农民对这种情况反映还不太强烈,现在土地收益好了,很多群众心里就不平衡了。他们说:土地是集体的,同样是村民,为什么有的人种不了,有的人无地可种,难道回到旧社会了吗!从去年开始,国家逐渐取消农业税,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土地多的补贴多,土地少的补贴少,很多农民就不愿意了。而且我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土地一包到底,很多上学、参军成为国家公职人员,现在还继续承包着土地。他们一方面拿着国家工资,另一方面又坐收土地收益,农民意见很大,也影响了公职人员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随着国家对农民补贴增加,土地收益更加显著,我想农民的这种不满还会加深,甚至会形成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 二、严重制约了农村乃至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第一,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单层经营,不仅制约了农业生产本身,也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整体发挥。 很多生产条件受到制约。水利等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是农业发展的前提,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小块土地,不利于机械使用,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分割承包,土地不能合理利用,造成了相当数量的浪费。土地与劳力失衡,不利于土地的精耕细作,经常出现抛荒现象。一家一户经营,无法进行市场预测,不利于特色产品的开发,也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业综合效益难以发挥。农业经济走出低效农业,必然要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农业产业化,首先是规模化,其次是企业化,第三是科技化。一家一户承包经营,无法实现规模化,也无法实现企业化;科技化更是以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为后盾的,农户很难企望。过去我们也搞规模化,到处听说万亩什么、 万亩什么的。实际上这种规模化没有科技化作为支撑,还是传统农业的规模化。而传统农业本身已经规模化了,不存在继续规模化的问题。低层次科技型的规模化在凤阳也曾出现过,如楼店大棚蔬菜、枣巷蘑菇生产等,不过这种规模化大多好景不长,原因在于缺少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经营并不是有几家公司在那里收购产品就企业化了,关键要有一个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生产,组成紧密的生产、研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头公司。这里一体化非常重要,如果农户是农户、公司是公司,只有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并不能形成一体化。一体化的龙头公司不仅加工、销售要企业化,生产也同样要企业化。而生产企业化,公司本身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一个媒介,就是合作经济组织。单层经营,无法产生合作经济组织。这种组织形式出现不了,“公司+农户”就无法实现,双层经营就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也就难以发挥。 土地完全承包阻碍了农村双层经营,走的是一条传统农业、小农业、低效农业的路子。这种经营形式延续下去,农业经济难以振兴发展。 第二,严重制约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村经济、县域经济都离开工业化。但是凤阳农村工业化一直滞后,原因在哪里?原因当然很多,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土地的完全承包。 土地完全承包阻碍了乡村集体工业的发展,使凤阳在八十年代失去了第一次农村工业化的大好时机。凤阳农村工业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萌发于七十年代。那时候,国家不允许个人发展工业,只能发展社队集体工业。七十年代,凤阳社队工业开始起步,也形成了一些基础,但是紧接着“大包干”出现了,农村忙于土地承包,发展农业,把社队工业丢在了脑后。不仅是丢在脑后,而且是一次沉重打击,这其中打击最大的莫过于村办工业。那时候村一级组织多数有几部拖拉机或汽车搞运输,有一些米面加工厂、茶林场,有的甚至还有建筑队、窑厂、皮鞋厂、五金厂、农具厂、矿山开采加工厂等。凤阳梅市蒋庄村当时就有21个村办企业。“大包干”的时候,强调一个“分”字,一分到底。村办工业在“分”字中被肢解了。拖拉机、汽车不好分,有的地方就拆成零件分。从那以后,村办工业在凤阳大地上基本销声匿迹。而就在这个时候,沿海地区农村工业正是从村办工业起步,尤其是江苏。“大包干”的时候,江苏很多地方就没有一分到底。他们一方面把村办工业保留下来,另一方面也没有将土地完全承包,村一级留有很大的土地调控余地。八十年代,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国家开始支持工业经济发展,沿海地区随之跟上。那时候,贷款比较容易,但是有一条,承办单位必须有自有资金。沿海地区由于集体工业没有被分掉,留下了很多办工业的种子,尤其是村一级组织拥有大量的土地机动权。八十年代,国家对土地管理没有现在这样严格,谁拥有土地,谁就可以发展,谁就拥有了发展资本。所以他们把土地“乔装打扮”,拉上围墙,平整土地,做出建设的样子,然后争取银行贷款,银行一看很满意,贷款给了,企业就这样发展起来了。沿海地区的乡镇虽然不像村组一级拥有土地,但是他们与村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所以乡镇工业也随之发展。那时候沿海的城市就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他们办企业首先就遇到土地问题。九五年,省政研室做过一个比较:“大包干”之前称为“市”的地方,到九五年,安徽与江苏相比,差距并不很大,差距最大的在农村。当然现在不能这样比较了,但是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农村,而不是城市。按理说,同在一个地方,城市发展工业比农村有优势,为什么那时候江苏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就是那时候江苏的城市不具有农村那个土地优势。八十年代,凤阳各级政府也没有放松村级工业的发展,其力度比现在大,但是就是发展不起来,原因也在于:一方面村办工业没有了基础,另一方面没有地方可以发展,也不能像江苏那样把土地变作资本吸引贷款。那时候凤阳乡镇一级工业虽然没有在“大包干”中被分掉,但是和村一样没有土地,发展不了新项目,只能靠原有的那点企业滚动发展,其速度不可能快。在中国,农村的工业化,八十年代是最好的起步时期,很多地方都是在那个时期起步的。但是凤阳错过了这个大好时机,不仅推迟了十多年的发展,对后来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 土地完全承包还严重影响了农村民营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民营工业的起步极其不利。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集体工业发展不起来,只能靠民营工业的发展。民营工业如果不是从已有的工业企业中分化、生发产生,那就只能从农户中产生。农户在从农业迈向工业的过程中,最初选择的经济形式是家庭副业和手工作坊。他们通过家庭副业和手工作坊,进一步积累资金、技术和市场经验,实现二次积累和创业,然后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而处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资金、技术力量都很薄弱,离不开本土,只能利用庄前屋后现有的条件成长,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本土经济”。这种经济的发展最取决于本地已有的发展条件,比如经营条件、电力条件、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土地完全承包、单层经营,使农村公益建设受到严重制约,很难为他们提供这些条件。他们要经营场地,解决不了;要电力供应,解决不了;要出村道路,还是解决不了。这种环境无法让农村的家庭副业、手工作坊产生出来,尤其是手工作坊。所以,凤阳农村为什么出现不了外地的那些水暖村、电子村、豆腐村、编织村、鞋帽村、头巾村、纽扣村、服装村,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完全承包,让更多的农民捆在土地上,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观念,也限制了他们接触工业的机会、学习技术的机会和聚集资金的机会,进一步影响了他们从农业向工业迈进的步伐。所以家庭工业发展不起来,严重影响了民营工业的起步和形成,使民营工业的发展成了无源之水。不过凤阳也有两种家庭工业没有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一是石英石、石灰石开采,二是农副产品加工。石英石、石灰石开采从山头上起步,与农民的土地矛盾小;农副产品加工从乡村集体粮油加工厂中起步,与农民的土地矛盾也小。到了九十年代初,凤阳采取了变通措施,与农民“返租倒包”,解决了工业建设用地;又积极争取银行贷款和财政周转金,对民营工业进行扶持。这时候凤阳的两种家庭工业纷纷从山头上走下来,从乡村的米面厂房里钻出来,形成了一批民营工业。所以,凤阳民营工业虽然在九十年代以后有所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也仅限于这两个行业,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九十年代后期以后,“返租倒包”被禁止了,土地难题又来了,民营工业再度停滞不前。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凤阳开始的。这既是中国农民的创造,也是国家对农村经济体制和土地政策的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改 革从其本身来说无疑是必要而且是正确的,可以从二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证实这一点。但是一些地方实行土地完全承包,造成了农村经济的单层经营、分割经营,问题就来了。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的、流动的经济,其重要的调节机制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完全承包,村组只有所有权而完全失去经营权,农户虽有经营权而由于没有所有权,两者都无法推动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使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失效。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失效,必然导致市场的竞争机制失效,从而造成了农村经济长期效益低下。同时,一包到底,土地在农户之间固化以后,不仅市场机制对农村经济失去了调控作用,而且政府对农村经济也失去了调控能力。因为在这种状况下,土地成了决定性资源,这个资源调控不了,金融、市场资源的调控机制都很难发挥作用,或者说起不了主要作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失效以后,农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发展状态之中,形成了半自给自足的半自然经济形态,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由于市场信息具有滞后性特点,因而不断造成产品过剩和不足,使政府经常陷于“卖粮难”和“买粮难”的困惑中,疲于奔命。农村经济的半自然经济形态与城市经济日益深化的市场经济形态形成了鲜明对比,造成了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严重脱节,形成了两种经济形态的封闭循环,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过去一统到底,过分强调了统筹合作,而忽视了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完全承包,一分到底,过分强调了农民自身积极性,而忽视了统筹合作,都是一种单层经营,走了两个极端,值得深思。 总之,土地完全承包、单层经营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而且是长远而深刻的。这种承包形式据我所知并非凤阳所独有,安徽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全国的很多地方也实行了这种形式。因此,本人热切希望各级领导给予关注,引起重视。 农村经济论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我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是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尽快富裕农民,早日实现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平罗县农村经济开始步入快车道,农业产业化也逐步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经营形式。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农工商、内外贸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分析平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轨迹,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紧紧围绕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了粮油、蔬菜、养牛、养猪、养禽、养羊等商品基地建设,依靠科学技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单产,增加总量,提高效益。第二阶段是围绕建立商品基地和主导产业,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结构。尤其是在一批经营大户的带动下,农户生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由过去的单一种养业开始向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方向发展。积极从事流通贩运、粮油、蔬菜、皮毛绒加工、商业、建筑、运输等业,全县农村经济开始步入总量增长与结构不断优化的路子。第三阶段是近年来,县委、政府采取优惠政策、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户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走规模经营的路子,全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数量规模及科技含量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框架。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从总体情况来看,平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具有区域性主导产业已经形成,即以小麦、水稻、玉米、葫麻为主的粮油业,以猪、牛、羊、禽为主的养殖业;以皮毛绒加工为主的皮绒业;以日光节能温室为主的蔬菜业;以防护林、经果林为主的林果业;以精养鲤鱼、草鱼为主的水产业。1998年,六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当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6%。 二是农产品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围绕主导产业,初步建成了以水稻、温棚蔬菜、林果、牛、猪、羊、禽、水产品和栈羊育肥等十个相对集中稳定的生产基地。种植水稻7.37万亩,产量达到34845吨,分别占全县总播种面积、总产量的86%和84%;蔬菜基地种植蔬菜2.5万亩,产量达12万吨,分别占全县的37%和5%,其中建成节能日光温室3721座,占全县节能日光温室的85%。养牛基地牛饲养量达7.65万头,占全县牛饲养量的73%;其中出栏3万头,占全县的74%;养羊基地羊饲养量达8.8万只,占全县羊饲养量的22%,其中存栏5.1万只,占全县的22%;栈羊育肥基地年饲养量11.2万只,占全县羊饲养量的28%,其中年育肥出栏5.8万只;养猪基地猪饲养量9.9万头,占全县的54%,其中出栏5.15万头,占全县的54%;养鸡基地鸡饲养量212万只,占全县鸡饲养量的58%,其中出栏154万只,占全县的62%;养渔基地鱼类养殖面积645亩,占全县水产养殖面积61.7%,鱼类产量97吨,占全县水产品产量的55%;经果林基地面积1万亩,占全县经果林总面积的54.9%。 三是农副产品加工、流通、销售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乳制品加工、粮油加工、蔬菜脱水、皮毛绒加工、淀粉生产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了蔬菜批发、粮油交易、皮毛绒交易等集贸市场,重点培植和发展了粮食系统、供销系统以及各乡镇农副产品流通公司、个体流通大户,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农贸市场为依托,贯通县内外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网络。到一九九八年底,全县各类经营大户发展到438户,其中年销售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2家,年销售收入1万元以上的有19家。其中:粮食加工企业65家,油类加工企业28家,蔬菜加工企业9家,食品及其它加工企业7家,产值达1亿多元。全县基本形成了主导产业带动型、加工企业带动型、市场引导型、专业流通组织带动型等农业产业化类型。初步建成了以华夏公司为龙头的皮毛绒加工;以琪乐冷饮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以平罗植物油厂为龙头的油料加工;以宝丰清真牛羊肉屠宰批发市场为龙头的清真牛羊肉屠宰加工;以平罗绿源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番茄加工,以中南工贸有限公司、绿源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脱水蔬菜加工;以天神宝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枸杞全粉加工;以县造纸厂、亚麻厂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其范围涉及粮油、蔬菜、鲜奶、饮料、皮毛绒、造纸、亚麻等生产、加工、流通领域。同时,全县17个农村乡镇成立了农产品流通公司,各村也成立相应的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民间流通组织、个体流通商贩数量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到1998年全县建成粮油、蔬菜、畜产品、煤炭、建材五个专业批发市场,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集贸市场达到14个,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亿元,成交额上千万元的有5个,其中城关蔬菜批发市场年蔬菜上市量7万公斤以上,交易额达4多万元;四个粮油交易专业市场年粮油交易量达1万公斤以上。全县农产品流通率达到6%以上。 四是品牌开拓意识逐步增强。全县初步形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新的名牌产品,如琪乐冷饮、宝丰清真牛羊肉、黄渠桥羊羔肉、沙湖牌面巾纸、姣妮牌卫生巾、天神宝枸杞粉等。如琪乐牌冷饮,现有4个系列43个品种,产品辐射宁夏、陕西、甘肃等地。天神宝公司生产的枸杞全粉被国家科委等四部委评为优质新产品。 五是资金和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加大。1998年,县、乡用于农业投入达11万元,比上年增长3.5%,发放各类农业贷款1.45亿元。在科技扶持上,目前全县共拥有农业技术人员661人,建有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9个,乡镇技术服务站12 6个,村科技服务站145个,各类专业协会26个,发展会员2347名。全县建立科技示范乡3个,示范村24个,示范队145个,示范户145户。近三年,县上先后投资26万元用于推广节能日光温室、小麦覆膜穴播、水稻旱育稀植等新技术。1998年共培训农民1.9万人次,其中85%的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了2门以上实用技术,全县新技术覆盖面达到96.8%,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1%,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6%,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县(市)标准。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的验收。 总之,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199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17.4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农业总产值达3.4亿元,比上年增长8.9%。粮食总产达2.5亿公斤,保持了自1986年以来,连续13年增产的好势头。成为全区第一产粮大县。肉类总产达到1862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4.3%。水产品产量达到165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7.3%。乡镇企业总产值达9.8亿元,利税986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6%、21.8%。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63.89元,比上年增长15.1%。按收入来源分劳动报酬收入人均369.57元,占15.%,家庭经营的纯收入人均1946.22,占79%,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1594.16元,占64.7%,第二产业纯收入人均74.8元,占3.%;第三产业纯收入人均277.26元,占11.3%。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人均148.11元,占纯收入的6%。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平罗县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和发达地区相比,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低,速度慢,尚属初级阶段;农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步子慢,农产品基地,主导产业不突出,特色不明显;龙头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弱;许多产业仍然靠出售初级原料或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加工增值不够;农村市场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及奋斗目标 平罗县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加之连续1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全县农业生产综合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农业生产后劲显着增强,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这些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今后几年,平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围绕“六大”主导产业,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基地建设,扩大市场流通,建好4个成交额过亿元的综合批发市场,5个产值在1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布局合理,科技含量较高,产品竞争优势明显,产加销相互衔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到2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力争达到5个亿,农副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75%,农副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元,全县农村有6%的农户, 7%的耕地,8%的农产品基本实现产业化经营。根据全县农业资源潜力,现有基础和开发前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是:粮油、畜禽、皮毛绒、蔬菜、林果、水产六大主导产业,依托六大主导产业,建好粮油、水稻、牛、猪、羊、禽、蔬菜、水产、林果等十个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好粮食、油品、淀粉、乳品、皮革、毛绒、蔬菜、畜禽、屠宰八个方面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城关、二闸、宝丰、通伏四个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1%的农户为流通运销经营大户。通过举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按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打破过去产加销相脱节的格局,逐步建立起贸工农、产加销、农科教相结合的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企业联合经营方式,采取多层次、多种经济成份的形式发展贸工农、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组织。推进农业生产格局向市场导向、科技领先、提高效益方面转变。利益格局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一体化方向转变。体制格局向城乡一体、多层次经营、新型合作经济转变。搞好农业产业化龙头、基地、农户三要素的有机结合与联系,合理配置资源,发展农村生产力。 1、抓龙头、带基地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服务配套的综合功能。建立龙头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立足于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托平罗县农产品资源丰富,市场吞吐能力强的优势,突出抓好粮油加工、肉食品加工、蔬菜批发、脱水、玉米淀粉、绒毛皮革加工、水产品公司、乳制品加工等8个方面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参与产业化经营。打破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和行业界限,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农业、农技、畜牧、粮食、林业、水产、商业供销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其技术、人才、基础设施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带动起以老灌区为主的粮油生产基地;以城关、前进、周城等乡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以沿黄和沿山各乡镇为主的牛、羊养殖基地;以周城、姚伏、前进、六中等乡为主的养猪基地;以高庄、下庙等乡为主的养鸡基地;以县城以南为主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两个国营渔场及养鱼大户群体为主的养渔基地。同时,要不断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转换经营机制,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竞争能力,发展拳头产品,通过合同或契约等形式,加强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紧密结合,搞好利益分配,使生产基地真正成为农品加工企业的第一原料车间。从而,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商品生产,推动县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抓科技 兴产业 培植主导产业,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平罗县农业发展的重点是粮油、畜禽、皮毛绒、蔬菜、林果、水产六大主导产业。而振兴这些产业,尽快把产业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关键在科技。因此,要继续深入持久地抓好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重点抓好科技培训、良种繁育推广、信息服务、物资供应、资金投入五大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林、牧、渔、水利、机械、农资、金融等部门服务功能,集中人财物资源,县上重点培植农林牧渔业高科技示范区,乡村培植高科技示范村、示范队,大力推广吨田、双千田、立体套种、玉米种子包衣、节能日光温室、小弓棚瓜菜、青贮氨化、暖棚养畜等新技术,在全县培植一批高科技、高起点、高标准优质主导产业示范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产业开发带,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联结成产业大军,形成产业优势,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充足原料,以适应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的延伸和经营方式变革的需要。 粮油产业:是平罗县最大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要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加快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的建设,抓好小麦、玉米、油料(油葵)的生产,建好水稻生产基地,开发建设优质大米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大荒地的开发利用力度,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发展粮油深加工,巩固提高粮油专业批发市场,提高粮食的商品率,实现增加粮油总量和加工增值的目标,到本世纪末粮食总产量要达到5.5亿公斤,进入全区前列。 畜禽 产业:以秸秆养牛示范县为契机,抓好肉牛生产基地、肉羊生产基地、栈羊育肥基地、生猪生产基地、肉鸡(蛋鸡)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狐、兔、鸭、等名、优、稀产品,积极扶持现有的琪乐冷饮有限公司、登山乳制品有限公司、光大禽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畜禽龙头企业,办好城关生猪定点屠宰厂,扩建宝丰镇关清真肉食品屠宰场,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加工能力,提高畜禽转化增值效益,力争畜牧业收入在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份额中占到1/3以上。 皮毛绒产业:搞好崇岗、下庙两乡的绒山羊基地建设,提高绒毛品质,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宝丰皮毛绒交易市场和华夏有限公司龙头组织,新建华夏公司梳绒厂,形成群体优势,增强竞争力。蔬菜产业:憘依托国道和南、北、中大市场的蔬菜经济带,围绕北门批发市场,大力发展以节能日光温室和小弓棚瓜菜产业,突出抓好综合配合技术的应用,搞活瓜菜上市流通,不断提高瓜菜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蔬菜产业收入要占到农户收入的2%以上。 林果产业:憘认真实施“兴果富民”工程,重点建设唐徕渠系、11国道两侧的林果基地,创出名优果品,占领县内外市场。积极扶持发展优质枸杞基地建设,增加名优新产品,创办果汁加工企业,带动林果基地的发展。 水产业:稳步发展精养鲤鱼、草鱼,大力发展特稀鱼种,扶持发展生态养鱼,实施“水上小康”工程,逐步提高水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3.抓市场 促销售 市场做为联系生产与流通桥梁,对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一步抓好现有的城关蔬菜批发市场、富民市场、北门市场、北门农贸市场和姚伏、黄渠桥、宝丰等集贸市场和五个粮油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完善的基础上,今年应进一步发挥好玉皇阁农贸市场、宝丰清真牛羊肉市场的作用,在全县初步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网络,以销促产,搞活流通,加快农产品向商品化方向转变的步伐。 4.抓政策 增投入 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建好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培植销售市场,必须要有人财物和政策的投入。尤其是政府各部门要明确职责,相互配合,按照产业政策,区域规划和发展市场经济要求,从立项办证、土地审批、资金信贷、供水供电、基础设施建设、户籍管理、人员聘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并通过财政杠杆调解作用,逐年增加对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采取周转使用、按期偿还、滚动发展的办法,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金融部门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资金信贷重点。对发展前景好、信誉好、效益好的龙头企业要重点扶持。各乡镇及农村合作基金会也要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创办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同时,要积极争取区、市扶持产业化发展资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5.抓领导 求实效 农业产业化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行业和部门,必须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县、乡党政一把手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战略重点,切实抓紧抓好。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农村工作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领导抓具体项目落实的良好局面。一是要全面推行县乡领导抓产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措施、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纳入县乡领导年度考核,真正做到有责任,有考核,有奖罚。二是县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人要抓好1--2个农业产业化典型,从龙头企业到基地建设,一抓到底,认真总结经验,指导工作。三是为了加强对全县实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协调、指导,县委政府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规划,搞好信息、技术、人才、资金、项目考察论证等服务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四是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和具体任务要求,切实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突出实效,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农村经济论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以农立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农业不举,百业不兴。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甘泉县委书记雷增高认为,甘泉是农业县,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最大限度地发展农村生产力,关键在于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对于指导我们搞好农业及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是我们搞好“三农”工作的一个法宝。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5以上,经济的快速发展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去年,城市居民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018元,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对全县当前来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经济、政治问题。只有农民收入增长,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推动全县经济腾飞,才能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因此,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是我们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全县各级干部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并要深入村、户进行宣讲,让广大农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文件精神,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文件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做好“三农”工作上来,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目标,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调整思路,制订产业发展规划,筹措产业发展所需资金,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坚定不移地搞好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增收新突破。通过切实增加收入,调动和焕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和干劲,充分发挥他们增收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夯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要全面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在首位。一是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困难、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与“三个代表”的要求相比、与十六大精神要求相比、与建设延安经济强县和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农民群众致富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形势、审视县情、寻找差距,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敢于想大事、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勇气和胆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要树立新的条件观。甘泉是一个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县份,近年来全县干部群众努力转变观念,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蔬菜、畜牧、林果三大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事实教育和鼓舞了全县的干部群众,使大家认识到,只要转变思想观念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就能走出加快发展的新路。因此,一定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客观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三是要树立市场观念。市场是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必不可少的链条。当前,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民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措施来抓。具体讲,就是要做到抓思想转变,发动农民寻找市场;抓优势项目,依靠效益引入市场;抓科技投入,依靠质量赢得市场;抓行政推动,依靠服务开拓市场。从而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要树立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的思想观念。动员全社会一切力量,关心农业、重视农业、支持农业、参与农业。形成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合力,努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求突破,在增/!/加农民收入上见实效,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和完善。农业要有大的发展,必须用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结合我县实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做到“坚持一个思路,推行两种模式,突出三大产业,抓好四个重点,强化五项措施”。坚持一个思路,即菜牧富民的发展思路。两种模式,即菜牧复合型经济和果牧复合型经济。突出三大产业,即突出蔬菜业、畜牧业、林果业。抓好四个重点,即一是大力建设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全县116个村,要按照菜牧复合型和果牧复合型两种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发展蔬菜专业村和畜牧专业村(养猪、养羊、养鸡、养牛专业村等)。蔬菜专业村要力争做到户均两座大棚菜、两座弓棚菜、两亩露地菜,10—20头猪或10—20只羊,使70以上的农户走上农业生产以菜为主、以牧为辅、以菜带牧、以牧促菜、相互补充、良性发展的路子。拐沟村要大力发展畜牧专业村,凡是发展养猪、养鸡为主的畜牧专业村的专业户,必须达到农户总户数的70,养猪专业户户均养猪不得少于40头,养鸡专业户户均不得少于20__只,养牛专业户户均不得低于4—5头,养羊专业户户均不得少于50只。通过大力加强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和专业化建设,逐步实现农户小基地、区域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格局,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二是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要和建设专业村密切联系。菜牧复合型的专业村,蔬菜面积粮经比例要调整为2:8。以饲料畜牧业为主的拐沟养鸡专业村、养猪专业村户数和畜种数量达到建设专业村要求的,粮经比例调整不受限制。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养羊、养牛专业村,70以上的户达到建设专业村数量发展要求的,要大面积发展种草,保证饲草有充足来源。三是制定户、村、乡三级产业发展规划。全县116个村都要按照既定的奋斗目标,在认真调查研究,吃透乡情、村情、 户情的基础上,制定户、村、乡三级发展规划,切实做到规划落实到户、产业实施到户。四是大力加强农村服务体系配套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现已组建的蔬菜公司、乡镇农工商公司,积极支持干部职工和社会自然人组建龙头公司,带动生产经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把生产与市场用合同的形式结合起来,使各种专业化生产逐渐形成公司 协会 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使各类公司和协会、农户组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强化五项措施,一是大兴领导实抓,干部实帮,群众实干的“三实”作风,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研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具体问题。二是实行部门(单位)一把手包村工作责任制,机关工作实行“三三制”,即抽出三分之一的领导、三分之一的干部、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村组开展帮扶工作,严格落实包村工作责任、强化包村工作措施。三是围绕为每家每户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确定一至两项致富的产业项目、掌握一至两门适用的生产技术、落实一套帮扶的工作措施,深入实施政策宣传到户、思路调整到户、产业实施到户、服务落实到户、增收体现到户的“五到户”工程。四是实行部门(单位)包村、领导干部包户责任制。部门(单位)包村负责抓好一至两项主导产业,突出建好专业村。部门(单位)领导实行“531”结对子包户,即正科级领导结对子包建5户,副科级领导结对子包建3户,一般干部职工结对子包建1-2户,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的包村工作责任制。五是严格考核奖惩,落实目标责任制。按照《甘泉县乡镇工作考核办法》等9个目标责任制和考核管理办法,对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实行重奖重罚。对70以上的村实现专业村的乡镇实行重奖。对工作不扎实、完不成任务的乡镇、部门、单位严格处罚,公开兑现奖惩,在全县范围内形成有功则奖、有过则罚、功过分明、人人平等的奖惩激励竞争机制,激励全县上下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确保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文秘站版权所有 群众观点是我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性质决定了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自己作为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更需要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检验工作成败的标准。一是要强化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农村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农民的利益、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强化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农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伟大创造者,农村的各项工作,要靠农民去完成,要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而奋斗。三是要强化一切相信群众的观点。我们应坚信大多数农民群众是通情达理的,不能因少数人素质不高就否定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一味埋怨群众素质差、觉悟低、不听话,错误地视他们为“刁民”。四是要强化密切联系群众的观点。农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能颠倒主仆关系,以“官”自居,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到群众中去,把握农民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把农民群众的困难作为我们的压力和动力,把农民群众的愿望作为我们工作的目标,把农民群众的好建议好办法作为我们决策的依据。同时,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让群众有说话的地方,有参与的条件,有监督的权利。 五、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农村工作涉及面广,农村情况错综复杂,要做好农村工作,必须深刻领会中央方针政策,分析研究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满腔的热情、求实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认真做好农村工作。一是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农民搞好生产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越来越大,行政命令、行政干预的作用逐渐弱化,农民正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因此,农村工作要跳出传统的“催”和“要”的圈子,由行政指挥型向市场引导型转变,由号召命令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要加强对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引导他们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村经济。二是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农村工作做得好坏,最终要通过广大农民群众来评判。农村工作,群众最直接、最客观、最有发言权。要自觉主动,诚心诚意地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尊重群众的自主权和创新精神,虚心向群众学策略、学办法,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三是要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学会运用说服的方法、示范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做群众的工作。要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常记为民之托,常兴为民之举,实实在在帮助群众理思路、调结构、兴产业、解难题、促发展,以扎扎实实的行动缩短与农民群众的距离,以各级干部作风的转变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农村经济论文: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莆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中,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十分重视,出台了惠及农民农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莆田的各级政府和相关农业行政部门依照国家的规定,在农业发展中提高信息化的程度,规划和建立农业信息化系统,更好地对对相关机构和服务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该信息化系统还可以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信息。截止到2012年年底,全省的农业信息员已经达到1500多人,农业信息员的队伍的建设日趋完善,农业信息可以很好地进行收集。政府部门对采集而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生产动态等问题才可以提前发现,对症下药,出台相关措施妥善解决。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才能有科学的信息支撑,农业的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才能具有针对性,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省政府的投资建设下,全省的气象系统更加完备,形成了省级、地级、县级等服务中心和农村信息服务站,“莆田农经网”的雏形显现出来,农村信息传输网络系统慢慢对农村的经济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莆田农业信息网”在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农业的交流体系逐步完善和提高,农民通过农业信息网更容易获得相关农业信息,农业信息化的优势也逐渐凸显。需要清醒认识的是,目前莆田农业信息化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针对具体问题研究分析解决的办法。农村的资金投入还不充足,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善甚至个别地方很落后,农业的信息化得不到农民的响应,失去群众基础,农业信息化的开展就失去了意义和目的。另外,莆田的农业信息化制度和体系不够完善,信息资源的整理开发和涉及的范围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农民不能获得所需要的农业信息,不能享受到高水平的服务,相关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急需加强,生产环节的孤立与脱节使得有关农业信息缺乏时效性。除此以外,对农村的贫困面貌认识不够充分,交通和信息的建设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导致农业信息化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效不大。 二、加快莆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一)理顺体制,明确机构,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重大,相关政府部门和与农业有关的部门机构需要从思想上端正态度,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监控和规划,推广和建设农业信息化,在财政预算中适当加大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同时,把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上的重大举措,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通过这种结构上的调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另外,与农业相关的组织机构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对农业信息的准确掌握和采集,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部门加强对体制、机构、意识等方面的重视,农业信息化将会得到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在实施起来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才会容易处理和解决。(二)抓住国家实施“金农工程”的契机,加大农业信息投入力度,强化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金农工程”加大农业信息的投入力度,带动农业信息的基础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同时“金农工程”是一个公益性的工程,广大农民也将从中享受到农业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政府部门改变原有思路,寻找突破点,建设农业信息的基础建设,配套一批必要的网络通讯设备和网络办公系统,促进农业相关部门对信息使用效率的提高。另外,通过加大农业信息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将农业信息的覆盖面扩大,让更多农民感受到农业信息化的便捷性。(三)开发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推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农业信息缺乏综合整理,农业信息的准确性难以保证,相关部门应依托新技术的信息手段,建设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更好地对农业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让农业信息的利用价值大大提高。同时,与农业相关的部门之间应该建立和完善交流沟通的机制,通过信息共享,优化农业信息系统,开发和整合农业信息资源。针对实际信息,农业部门提供必要的、实用的科技和信息指导,让农业信息能真正给农民带来实质上的收入。(四)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重视程度,通过培养和教育一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相关农业站需要定期普及网络知识,提高农民的网络运用水平,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的使用能力,让农业信息的队伍建设能够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农民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需要自我的努力学习,还需要相关农业信息机构的技术培训,与农业相关的部门转变原有的思路,把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当做重要任务来完成,不能为了完成目标草草了事,这样既不能保证技术培训的教育质量,影响了农民的信息技术水平,又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广泛开展。 三、结语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上的重要任务。从莆田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来看,并不理想,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政府需要大力的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使得农业信息化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科学与人文论文:浅谈当代中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 一、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与人文发展的现状 何谓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直到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中国科学发展的进程艰辛而曲折,从洋务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再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提出的改革开放到当下中国科学技术逐步走向世界先进行列。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虽不能称之为顺风顺水,但也在诸多方面有所成就,成为世界领先。自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人们愈加的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技术成果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从而获得真实的经济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国家的进步。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都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可以产生的巨大的实际利益和实际效果,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至此科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成功,这使科学的地位得到提高,逐渐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和意识领域中具有了不可代替的地位。 人文来自于拉丁语,包含有四层意思: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格;人类;人性,人的属性;人文科学。可见,人文是关于人的文化,形成人文文化。自科学兴起之后,相对于科学而言人文学科因为无法产生比较有力的实际效果或实际利益,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被认为是无用的学科或是不实际的学科。人文学科的地位降到比较低的地位,加之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需要实际的发展力量推动经济和国力的增长,更加重视能产生实际效果的科学,人文学科渐渐的为人们所忽视。 二、当代中国科学发展与人文发展的脱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科学能够带来实际的效果为人们所接纳和崇拜。加之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学科划分越加的细致,科学和技术的领域愈加的扩张。这使本身地位就有所下降的人文学科领地日益缩小。科学与人文便产生了分裂,然而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并不是实力相当的分裂,而是科学在人们的生活教育,国家社会的发展比重越来越大,人文学科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科学一跃上升为主流学科而传统的人文学科却渐渐沦为分支学问。在教育领域,理工科医科的规模逐渐增大,为人们重视,人文学科的规模越来越小,被人们轻视了。在教育思想上,对专业性人才培养的重视,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高科技人才的理念,使得各高校转向理工科的建设,忽略了人文学科的建设。 不仅在规模上,在地位上当今科学的地位也高于人文学科的地位。当下,各类学问、学科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化倾向越来越重,这导致了科学的兴起,同时导致人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自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以来,社会上就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以前的运用经验变成了运用科学,科学的思维冲击了人文的思维。学科的“功利”作用超过了人文学科的“理想”作用。科学作为精神力量对人们产生着影响,科学不仅仅冲击了中国的封建礼教观念,同时也冲击了人文领域。人文甚至要带上“学科”的牌子,为了自身的发展栖息在科学的巨大身躯之下。 而且科学一直以科学是世界观自许,这使从事科学的研究者本身就轻视人文关怀的作用。科学研究虽然不反对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但科学本身认同的是唯人主义的“力量原则”重视的是“实际效力”,所以在科学研究与人文主义发生冲突时,科学研究者会拥护自身的科学原则,而放弃人文主义的信仰,这就会造成一定的牺牲。 三、当代中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和途径 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科学的振兴和发展确实带动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在军事、国防、航天、医疗、经济、娱乐等多方面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人文的没落却导致科学无法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束缚了我国的更进一步的振兴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观占据人们意识的主流,缺少人文的指导和制约,人们为了获得更现实的利益,科学的发展背离的人文关怀,“功利主义”严重始滋生,科学变得世俗和片面。一些科学家只关注纯粹的技术,为了追求科学的效果和征服欲的膨胀,研制出一些超出自然和人本身的承载度的科技,产生了工具之上,科技失控,人们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人们最终成为了科学技术的工具。违反了科学的初衷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科学与人文产生了脱离和分裂,一些人文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甚至产生敌对,一些人文主义者对科学产生反感,拒绝接触科学,人文主义这认为自己关注的是永恒的真理,而科学却只是关注实用价值,是短暂的事物。 在当代中国科学与人文应当融合,科学应该反思自身发展中的错误,以及应为脱离了人文关怀和指导而对自然与人类造成的巨大的伤害,以及如何通过人文指导将这些伤害减小或是避免。人文学科应该正视科学,发现科学的精神之美,不能单一地从物质的角度看科学。两者应该摒弃之间的隔阂,找到精神上的共同点,找到真善美方面的交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可以给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供根据,科学不能只注重科技创新和实际价值,科学要对科学的后果进行评估,要符合伦理与道德,要关注自然和生态,这正需要人文的力量给科学指导。只有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合才科学才能更加合理的发展,人文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两者才能各得其所。人文是科学创造发展的动力,人文是科学态度的练金石 ,人文是科学路程的灯塔 ,人文是科学应用的指南针。只有科学和人文相融合,中国的发展才能达到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以人文的“内生”,来追求科学的“外王”。 科学与人文论文:中学管理中贯彻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关怀的思考 摘要:科学发展观在中学管理中是人文关怀的最高体现,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和人文关怀具有相同的指向性,都是立足于人性的深度而提出,在德治与法制相统一的国家施政背景下实现。该文结合自身的教育管理实践,作者提出论文联盟了建立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环境,满足教师合理需要,实现开放的多元的评价体系的贯彻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关怀的实践方案,并认为,这是中学教育管理中的务本之道。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开放;多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末关系是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论语·学而》上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精神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所谓务本,是找到事物的主要矛盾,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笔者认为,中学管理的务本之道是寻求人本管理之道,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人文关怀是人本管理的终极追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笔者认为,在中学管理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实现人文关怀,达到人本管理的最高目标。这是基于以下的思考:第一,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关怀具有相同的指向性。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正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到学校管理来说,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引导和组织师生员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它不单单强调制度管理的同时,又必须讲求管理中的人本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因此,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关怀具有相同的指向性。 第二,科学发展观和人文关怀都是立足于人性的深度而提出。人文管理虽然也必须强调制度管理,但它更强调的是被管理的对象和对象的主体性是一种人性管理。它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方式,是一种软性管理。不深入到人性的管理很难说是有效的管理。 第三,从国家的施政背景来说,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以法治国”,二十年后,又重申“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中的“法”是制度的刚性的东西,“以德治国”的“德”是靠人的道德、信念和社会的舆论来维持的。人既是生命的真实的实体,又是追寻意义的存在物。我们强调在“以法治国”的同时又要“以德治国”。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强调“法治”的同时,更多的则是“人治”和“礼治”,它推崇的是“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主张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在此意义上,道德和法制,柔性和刚性,在国家的治理、社会的治理乃至一个学校的管理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那么,如何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关怀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1.建立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环境 要实现稳定有序的管理,就必须制定一套科学严密的制度,这是我们理解的一种刚性管理。一个好的管理者,除了建立有效的刚性管理环境之外,更要着力于柔性管理的建设,给职工一份温馨。这种刚柔相济的管理环境应是这样的: 首先是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真诚地面对职工,让他们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和领导的管理思想融为一体,致使心与心相灵,情与情相通。 其次是物质环境。因为单位是职工工作的主要场所,若把它装扮得像花园,并给职工安排一个锻炼或娱乐的场地,他们一走进来就有一种愉悦感,工作起来有一种幸福感,踏上社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每个职工都会有“我与单位共荣辱”的责任心。 最为重要的是营造和谐的情感环境。人是社会的人,和谐的情感氛围比物质的奖励还要重要。学校领导是管理者,经常过问教师的日常生活,对教师的实际困难,善于换位思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帮助解决。如为大龄未婚青年牵线搭桥,调解家庭矛盾,看望生病教师,关心单身教师的衣食住行等。教师家中的婚、丧、嫁、上学等事,学校领导都放在心上,给予方便。这些“雪中送炭”式的主动沟通意义不同寻常,它能使教师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能够培植教师之间和谐的情感氛围,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2.满足教师合理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和满足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是教师个性发展的动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应从多方着手,尽可能地充分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科学与人文论文:浅谈高职校园文化中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科学与人文 融合 论文摘要: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实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基础素质。 21世纪,全球各国在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全球各国在各个领域的既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多变的复杂局面。特别是发达国家,国家集团和区域集团之间的激烈竞争与依存关系,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需要的以掌握高新技术和高技能为主要特征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术、高技能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历史责任。这一时代特征告诉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时,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要有全球和国标视野,要有强烈的竞争和质量意识,要站在科学技术前沿,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片面和偏颇发展而言的,强调人的发展应是多维度的、多样化的、应力求完美的和谐发展。21世纪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奠定了的坚实的基础。人在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越来越要求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趋势已为世界发达国家所证实。在我国现阶段不仅是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 现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科技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的单纯技术教育仍然存在。这是实用主义在人才培养上的反映,致使我国高等教育至今仍然处于一种不完整的“半人”教育状态。 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实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基础素质。在信息和高新技术高度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这里所指的人文素质是指人能否正确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人,理解人,合作共事,同情心、爱心、诚信、态度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诣共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文化的、伦理的、心理的、法律的、哲理的、传统的等)和正确对待自己(品德、敬业和价值取向等)。在我国,专业教育(约占教学总学时70%左右)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今天,强调在科学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青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年轻人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隋况新问题的出现,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真正做到“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形成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起到教育人、影响人的作用。 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增长知识等方面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以无声的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演讲会、辩论会、学术报告则以有声的活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的“输出”,图书杂志、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看得见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品德的教育,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则以无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这种校园文化拓宽了高校的育人渠道,增强了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观念的引导与示范效果,使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特征更加明显。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按照“真、善、美”的最高价值目标与理想,对社会现实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对“假、丑、恶”的文化现象进行鞭挞,对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凝聚和整合,从而引导高校师生行为积极向上,引领社会文化健康发展,发挥先进文化的作用。 科学与人文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论文 一、“教育融合”的起始期:走向 (1)科学在近代,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取得巨大的成就,“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呐喊,使科学建立了自信和权威。这种自信和权威紧随着科学的迅速增长而膨胀为一种自我的迷狂和自恋。于是在17—18世纪,科学教育步步进逼,人文教育不断退却;而到19世纪,科学开始大肆宣扬其中心地位,要求包括人文在内的其他学科或领域都要到它的门庭求取存在的合法性证明。这一方面导致科学及科学教育的自我迷失,另一方面导致了人文教育及其他学科或领域一场比较负面的的科学化运动。适度的借用、移植科学的方法、思想或精神,对于人文教育等其他领域而言本是必要且合理的,但人文教育等其他领域的科学化往往走入极端,以至于狄尔泰等不得不专门建构了“人文精神科学”以与自然科学相区分,以至于像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的教育竟也一度沉溺于字词句段的科学化分析,甚至追求像数学学科那样的精确和标准。表面上看,它们不至于因为与科学没有建立“友好”关系丧失自身的存在,实际上却因为过度自卑或自我放逐而“无家可归”。 (2)人文教育在与科学教育争夺教育领地的时候,除却采取“追求科学化,讨好或模仿科学”的做法外,也就只剩下顽固和拒绝了。这就是人文教育采取一种闭关自守、排斥合作的态度在自我的界域自说自话,尤其是非理性主义思潮中的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作为理性主义,特别是实证主义的对立面,给了人文教育强烈的支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之一就是人文教育及其研究拒绝实证科学的探询和考量。 (3)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出于对自身领地的守护,相互采取拒绝参与、无关对话的姿态,逗留于“极地”乐不思返,使得两种教育龃龉不断而又距离迢遥,这在19世纪的两种教育的关系进展中表现明显。无论是科学自我张狂引来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紧张,还是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或单方或相互的自我固化,其造成的两种教育的关系样态是相似的,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背向”。所以,“教育融合”的起始阶段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由“背向”转为“相向”:不论是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保持必要的节制和审慎,坚持“限度性生存”的原则,以为两种教育关系的回复或缓和奠定基础。同时,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特别需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的胸襟,以作为两种不同视界的教育的“交往—对话”,尤其是“视界融合”的实现提供契机。至于这种相向何以可能,最重要的是要像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原理所说的,在社会和心理领域建立一种反对习俗、反对常规、反对一成不变的强大意向,以使相对的二者能够在介于其间的“超然领域”相交易。就两种教育而言,重要的是各自要努力植入或培养一种反向意识和反向能力,以破除自我神性(权威)的迷误和消解那种“一方压倒另一方”的翻身思维模式。 二、“教育融合”的过渡期:走进 “走进”是教育融合的过渡阶段,大约始于20世纪中后叶,伴随着人们对科学主义和片面科学教育带来的“精神—意义”危机、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以及科学教育改革更加注重人的现实生活和挖掘科学中独特的精神资源。此阶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已处身两者间的“边缘地带”,并开始以两种不同视界的身份在“边缘地带”进行“交往—对话”,具体展现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互涉、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互补、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互动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渗。鉴于我们用“走进”的初衷只是为了概括“教育融合”进程所经历的一个阶段,逐一阐明两种教育之构成要素的关联没有必要,以下拟以对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之互涉的分析稍作说明。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互涉,至少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获得索解:从“历史”来看,文明早期,科学与神话、宗教等人文观念相互交错,即使到了科学比较成熟的时期,科学也未能割断与形上观念的联系。正如E•A佰特在谈及前牛顿科学时所说的,“至于前牛顿科学,那在英国和大陆都与牛顿哲学属于同一个运动;科学就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属于思辨形态的哲学,科学与自然哲学的融合,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科学与形上观念的纠缠。这种纠缠不仅构成了前牛顿科学时期的一道景观,而且也存在于牛顿以后科学的发展过程。” 这表明,科学(包括以其为内容的科学知识、科学教育)在其历史之内和之外处在与人文(以及以其为内容的人文知识、人文教育)的内在关联中,只是这关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而已。从“现实”来讲,其一,科学与常识有着深层的联系,“在科学本身的基础上,铭刻着它同普通经验、普通的理解方式以及普遍的交谈和思维方式的历史连续性的记忆,因为科学不是一跃而成熟的。”其二,科学知识的呈现和科学内容阐述也总是与人文的观念或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科学的知识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包含着人文的内涵。纯而又纯,完全剔除了人文内容的所谓‘科学’,只能存在于理想之中,而缺乏现实的品格”。其三,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在现时代汇流的发展:自然科学的方法、工具、概念和范畴等向人文学科渗透,人文学科内蕴的价值和评判尺度成为自然科学的方向标,而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互渗又衍生了大量的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也把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推入或带回对话之境。这说明,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事实性地具有内在的联系。 从我们揭明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关联来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走进”阶段交相参与的关系不是“新”的关系,而是两种教育本然的具有的内在关联。或者说,两种教育在“走进”阶段的相与建构关系其实是一种对两种教育本然性联系的重拾。当然,这种联系与两种教育的本然性联系是形式相似而内质有别的,因为迈入“走进”阶段的两种教育经历了“非融合”(分离、分裂以至对立)阶段关系的洗礼,并克服和超越了“非融合”阶段关系的局限。在这个意义上,“走进”阶段两种教育的“交往—对话”,确切地说是一种对两种教育的本然性联系的扩充,是发展了的两种教育的新联系。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以分解之法阐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走进”阶段的关系只是出于描述的方便,而不表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是“分裂”的。事实上,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是以知识、方法、思维、思想及精神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处身“走进”阶段的。 三、“教育融合”的完满期:一体化 在经历了走向、走进阶段的洗礼、磨合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步入“一体化”阶段。这是两种教育关系发展的完满期,大约从20世纪晚期开始,伴随着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成为改革、发展教育的共识和普遍选择。“完满”只是意味着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作为有机整体的发展趋向较高的水平,两种教育在促进人之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上达成高度一致,而不意味着两种教育关系的终结或完善。事实上,两种教育的关系并不可能终结或完善,因为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发展并不会终结,而教育处身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总在持续地建构、解构和重构中,这决定了教育融合是个不断展布的历史进程。作为两种教育关系发展的最后篇章,“一体化”表现为两种教育“依存—开放”“民主—平等”“创造—生成”关系的形成以及两种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确立。“依存—开放”强调两种教育的共生关系,两种教育各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证明,脱离彼此其存在的“岌岌可危”。但这并非要把两种教育中的一种消解或化归在另一种教育中,而是要求在守护各自边界的前提下,秉持一种开放的态度理解、接纳对方,取彼之长以更好地促进自我发展和共同提高。“民主—平等”注重两种教育在“交往—对话”中的关系的性质,即无论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应认识并把握自身的存在限度,坚持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和平常的心态看待、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做到既从自我看他者,也从他者看自我。“创造—生成”注意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视界走向融合的结果。 实际上,两种教育在“边缘地带”基于“依存—开放”和“民主—平等”展开的“交往—对话”,会在教育的预成与生成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在这种平衡中,科学教育、人文教育都能获得自身的更好发展,同时又能生成不同于它们自身的新质教育(资源),“以人为本”,关切两种教育的价值指向。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因科学、人文不同而差异明显,但它们共享着“教育”这个共同的语素。教育之为教育并不因科学、人文而不同,而是始终如一地指向进入并处身其中的人的生成。而人之为人对于教育的需要,实际上使教育具有关切人的存在的意义。倘若从广义的“教育”来论,则教育不仅关切人的存在,而且关切人的存在方式。在此意义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殊途而同归:应促进栖身其间的人的发展。如果两种教育都指向了教育中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出两种教育走向融合的判断。因为,一方面两种教育回到了教育的原点,另一方面两种教育“依存—开放”“民主—平等”和“创造—生成”关系的建立,表层的目的是为了良性的教育生态的形成,深层的目的却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和自由。所以,教育融合之“融合”最特出的表征是两种教育回归自我的本真,也回归教育的本真,在更好地发展自我和更好地促进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上达成深度共鸣或高度默契。而这其实也是融合态中的两种教育与非融合态中的两种教育的标志性区别。总之,显现为上述三种关系样态和一种价值指向的两种教育,是契合“教育融合”内有之义的两种教育。 四、总结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过程反映了教育在回归自身,实现自我新的发展上所走过的“道路”。这一路的行程固然有曲折反复,但方向始终是明确的,即指向自我的本真和超越: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本都是由知识、方法、思维、思想及精神等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相互参照、彼此借鉴既回归了自我,也回归了教育(内部)本有的生态。并且重要的是,虽然我们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过程划分为几个逻辑上相对独立的环节,但这并不表明教育融合的实际过程会如此明了。也就是说,逻辑上教育融合的过程并不对应于事实上教育融合的过程:逻辑上教育融合的过程表现为“走向”“走进”和“一体化”的线性接续,“走向”“走进”和“一体化”是独立显现的;但事实上教育融合的过程则表现为“走向”“走进”和“一体化”的环状跃迁,“走向”“走进”和“一体化”是共生显现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融合所经历的走向、走进和融合并不是两种教育本身的活动。或者说尽管它展现为两种教育的活动,但其实际却是两种教育中的人的活动。质言之,教育融合展现为两种教育中的人从人与人、人与教育文本两个向度进行的关系重构或重建活动。因而,教育融合过程的走向、走进和一体化也是两种教育中的人的走向、走进和一体化。 作者:肖林根 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科学与人文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下的化学教育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是人类对科学这一特殊活动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追求事物本质,敢于质疑,创新并包容其他事物是科学精神几个重要的方面。人文精神则是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在价值观、尊严、生活的需求、命运的维护,对真善美的追求,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科学是在特定的人类文化背景中诞生和发展的,它受其影响又反作用于人类文化。科学精神产生于科学活动,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人文精神有密切的联系。在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追求和捍卫真理,批判和包容,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创新和包容精神则大大地丰富了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又促进了科学精神的发展。可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互包含,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 二、人文精神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化学教学是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不仅体现了科学的人文价值,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培养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并完善学生的人格。人文素材的引入也使得化学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纯理性的教学,而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更为开阔,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知识。 三、化学史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化学史记录了化学学科产生、发展的整个历程,在这条历史长河中呈现了一代又一代化学家致力于化学的身影,蕴含了化学学科丰富的思想、精神和方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用化学的发展史将化学知识串联起来,使学习内容更加条理化,加强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转化,是一门发现物质和创造物质的科学。比如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根据需要合成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高分子,人工合成的工程塑料,它们具有比较好的力学性质和尺寸稳定性,能代替金属作为结构材料,这些高分子的特性是天然高分子所不具有的。同时,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越来越明显,比如化学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的交叉进一步加深,从而产生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学科。实验是化学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科学家们创立了系统定性分析法、电解法、光谱分析法等很多化学实验方法,而实验仪器和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促进了化学实验的发展。“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由此可见,结合化学史来学习化学,学生可以把握化学学科发展的规律,深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学习化学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学生不仅能认识到化学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纵观历史,还能推测化学发展的趋势,从而重视对化学的学习。五、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老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融入人文精神:第一,挖掘化学中的美学素材,进行美学教育。化学学科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要素,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挖掘这些美的素材,展示其丰富的审美特性。第二,充分发挥化学史的作用。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史实蕴涵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它所展现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化学家的高尚品格,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第三,注重化学哲学思想的教育。化学本身就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如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等。教师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讲解,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自然科学规律含义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第四,重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开展STS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从真实的情景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做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的运用于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之中,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第五,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决策能力。 四、总结 教育是基于人的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教育。化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化学学科中本身就蕴含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深度的发掘化学中的人文价值并合理运用,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成主动而不是被动枯燥的灌输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随着对如何在化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深入研究和人们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人文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王晓红 王胜天 王启文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科学与人文论文:互联网时代物理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物理学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它所取得的成就,它带给世界的变化,更应关注物理学的研究方向.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它会给世界、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因此,物理学中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建构问题,越来越值得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科学;人文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探讨“物”之间理论的学科,但在其本质上又是以实践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实践的,因此物理学也可分为理论物理与应用物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轻视基础理论,越来越偏爱生活中的一些理论现象,喜欢探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这是物理学从高深的庭院走向生活的趋势.但在物理学中,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更加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构建,有了人文精神的科学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1重视科学伦理观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在很多方面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科学之达摩斯剑已经悬挂在人类的头上,如果人类失去了理性精神将是很可怕的事情.原子能的开发,既可以造福人类,用于核电事业,又能打造大规模杀伤武器,用于毁灭人类.这就像生物学中克隆技术,可用于更好繁殖生物,可是如果克隆人的话,就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人文精神的融入.首先,需要的理性精神是科学伦理观.所谓科学伦理,即要从科学观念和道德层面对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工作者进行行为约束.要让科学工作者的行为符合人类生存的切身利益,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未来的世界,如果没有深厚的科学伦理观,科学家可能就会做出有违人类伦理道德、非人道、不明智的非科学的选择.在高校中,人文通识教育课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大学校园,要培养大学生科学伦理观,使之深入人心.这样,他们从事科学工作后,才会自觉维护人的尊严、人的情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德国法西斯之前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有效遏制了战争的进一步升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一起,为了维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联合反对使用原子弹,共同致力于人类和平事业. 2重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为人类进行分析问题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思维方法.物理学中只有很好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为科学研究工作者首先要确立唯物主义思想,世界是物质还是精神的,这是东西方哲学的不同基点,也是东西方科学的不同立足点.现代科学已经多次证明,世界是物质的,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即使是暗物质,也是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互的关系,如质量互变、对立统一等.物理学现象在很多方面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在电磁学里,讲到两个极.它们是互相对立的,却又无法独立存在,一个极的存在与发生某些现象一定是与另一个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物理学中,重视这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在科学研究中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也才能做好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是不断发展,某些理论与原理,在某一阶段是正确的,进入新的阶段可能就不一定符合社会实际.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太空中,在某些失重的状态中,就不会成立.因此,物理科学必须遵守辩证唯物主义,充分认识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作为高校教师,更应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既重视原理,又不被原理所束缚,培养其开放的思维、宏观的视域. 3重视物理学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可以培养人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和提高人们的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和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物理学中培养科学研究者的美育观,能够让他们在物理学研究中发现美,更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及探索世界奥秘的兴趣.物理学家海森堡说:“科学的探索者们最初往往是在美的光辉照耀下,去认识和发现真理.”物理学中的美比比皆是,无论是自然界天籁般的回声,还是宇宙中不断运行而有规则排列的天体;无论是云蒸霞蔚的景色,还是寒冬飞舞的雪花;无论是美轮美奂的日月食变化,还是令人惊奇的海市蜃楼.不仅如此,物理学中的美还给人生活的启发.时间和空间在传统物理学中是两种维度,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相对论中,它们是相关的两个因素,甚至得到了统一.除此之外,存在与虚无、运动与静止、质量与能量之间,其本身都是相互矛盾的,但在特定的情景下,它们又是和谐统一的.另外,磁力的两极同样既相互排斥又不能分开.在分子中,引力和斥力属于两种不同属性的力,但它们又完全统一在分子之内.因此,物理学告诉人们:不同属性、不同特性的个体之间可以和谐共存,有时又是不可或缺的.在宇宙天体中,各星球都在按自己的轨道运转,有的星体同时又环绕其它星体进行公转,如太阳系九大行星,它们既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早在古希腊时,毕达哥拉斯就发现了这一情况,他把天体的运行与数学联系起来.他认为天体如同数学一样有规则有规律,奏出完美原乐章.总之,物理学中的美,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令人惊叹无比,也都从不同的方面给人类的生活以哲理般的思考与启发. 4重视物理学中的创新性 二十一世纪,是大力倡导创新的时代,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人类的未来.科学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科学的本质就是不断进步,不断更新理论的过程.做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工作者,更应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要有创新性,首先要敢于怀疑、敢于想象.在我国传统社会时代,人们习惯于迷信长辈、迷信权威.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国在各方面也仍然不断推陈出新,虽然在有些方面进展的速度慢一些.古希腊时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面对自己的老师的不当之处,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说出一句千古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物理学中有许多经典的事例揭示了创新的重要性.自古希腊以来,西方科学界就认为原子已经不能再进行分割,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当英国的舒斯特测出了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时,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结论,因而错过了发现的机会.而汤姆生却不让自己的思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大胆地做出了结论:确认电子的存在.要有创新性,还应在科学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居里夫人是举世公认的居有创新意识的科学家,她的许多发现改变了世界,如镭的发现.她开创的放射性理论现在广泛应用于医学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一次是物理学奖,一次是化学奖.但是,在一次实验后,由于她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使这项实验功败垂成.1932年,居里夫妇做了α粒子轰击铍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她们发现一种射线穿透力极强,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却错误地认定它是g射线.后来,英国人卡文迪看到她们的研究结果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认定这是铍辐射中含有大量的近似于质子质量的中子.卡文迪及其实验室只因做出正确的判断,解决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时,科学的创新性,还需要科学家在每个过程中都要有清醒的意识、大胆的想象,然后做出理性的判断.只有创新人类才会不断进步,这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但创新需要脚踏实地精神,更需要勇于开拓,勇于预测. 5重视物理学中的爱国主义与责任感 历史上,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些事例都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质,可以激发国人爱国情怀.在物理学上许多著名的定律,在我国史书上都有较早的记载.如浮力定律,物理学上把它定义为阿基米德定律.我国在公元前4世纪,《墨经》已有较好的描述.在这个方面,我国也有许多经典社会实践事例.如曹冲称象、怀丙捞铁牛等,都巧妙地使用了浮力这一原理.在军事战争史上,三国时期使用的“发石机”,使用了今天物理学上所说的杠杆原理.而且关于杠杆的使用规律及其原理,在《墨经》中有非常详细的记录.至于凹凸镜成像原理、静止与运动的关系、水力的使用等,都是我国对于物理学的贡献.我国古代有许多有关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墨经》、《天工开物》、《梦溪笔谈》、《太平广记》等.据有关资料记载,中国古代有26项科学技术传播到了西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领先于欧洲,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借力了这些科技成果.现代中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国在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航空航天技术、原子核技术、生物克隆技术、超级计算技术等.这些技术现在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与中国相比.在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科技英雄.如两弹元勋邓稼先、物理学家赵忠尧钱三强、何泽慧,“火箭之王”钱学森等,他们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条件,克服了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用创造性的劳动帮助我国科学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让我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重要的一些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增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科技工作者、我国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都应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在物理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物理学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好的成绩.高校教师也应在物理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责任感,让明天的物理学研究者以一颗爱国之心努力工作. 作者:郭都 单位:贵州大学 科学与人文论文: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训模式 摘要:文章对近年来医院对高学历青年医师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目前我国青年医师培训体系的不足之处。并以江苏省中医院“省中黄埔”的培训模式为例,为当下综合性医院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青年医师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青年医师;培训模式 在综合性医院中,高学历人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现行的医学生培养方案中,他们大多接受着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拥有着良好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青年医师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疑难病症分析能力及与医患沟通能力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这就要求医院及时实施具有特色、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青年医师的综合素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主动弥补知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思考如何平衡医疗技术与生命伦理之间的关系。 1目前我国高学历青年医师培训现状 我国目前的高学历青年医师大多在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大量的精力应对于各种课题研究与论文的撰写,造成青年医师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知识体系狭窄的状况。在目前大多数综合性医院中,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临床培训时间较短,在培训方式上仍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青年医师临床技能的考核多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有效的考评方法,培训的质量及效果得不到监控[1]。同时,由于医学类高校忽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将多数人文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地位远低于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发生断层。现阶段的青年医师正是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成长的,信仰缺失、社会价值观紊乱等社会问题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2“省中黄埔”的培训模式 2.1重温历史 继承黄埔精神在1926年10月4日举行的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典礼上,全体毕业生宣读的誓词提到了“黄埔精神”。誓词全文为:“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江苏省中医院青年医师培训班于2013年5月30日正式成立,为弘扬黄埔军校精神,取名为“省中黄埔培训班”,对全院40岁以下的青年医师脱产轮训一遍。 2.2明确目标 树立核心价值“省中黄埔”旨在培养“学习道法术,提炼精气神”的文武兼修青年,将《协和育才之路》纳入必修课,要求其所有学员通过研读《协和育才之路》对“协和精神”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指引医院青年医师走上成才之路。协和“严谨、求精、创新、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现在追求信仰、科学理性、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上,尊重每一个生命和甘为现代医学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与该院“仁人爱院”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2.3精英教育 建立特色模式建立了“知识—思考—实践”的培训模式。“知识”,是导师向学员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与最新进展。“思考”,一是促使学员思考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二是思考“如何做好一名医师”。“实践”,既是医学理论转化为医疗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是践行职业素养的最佳方式。黄埔培训班的所有导师大多遴选自临床一线的科主任和学术带头人,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导师根据相关的临床疾病指南和最新的研究进展,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反复修改教材,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解析典型病例。教学内容覆盖全面,涉及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神经、急诊、重症和药理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方面包括读片、心电图、心肺复苏的现场技能操作以及医疗制度、病历、医疗纠纷防范等,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还包括临床科研思路方法的GCP课程。除了理论、技能的培训外,“省中黄埔”还注重对学员的体能锻炼和业余生活。每期培训班进行封闭式培训10天,严格执行请假制度,所有学员规范作息,坚持参加晨练等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2.4跟踪反馈 确保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是提高青年医师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的重要手段,也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学习资源,完善自我,做到教员和学生的及时反馈和互动。目前很多高学历的青年医师毕业后2年即拥有主治医师的资格,但缺少临床一线锻炼的机会。“黄埔培训”期间,医院分别召开了学员座谈会和导师座谈会,探讨培训班的教学形式,多数学员认为“省中黄埔”教育要进一步结合病案、贴近临床,建议青年医师在规定时间内现场完成一定数量的病例报告。以往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上级医师和导师根据所讲的内容设计和挑选的,教学思路是以病名、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为主线的单向性的思维,学生比较被动,思路比较僵化。现在,学员们除了采用现场交流的方式,还通过建立QQ群、微信圈等即时有效的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共享资源与成果,用多元化的视角共同讨论对同一疾病的最佳诊疗方案。 2.5现场演练增强实践能力 邀请麻醉科专家、急诊专家针对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现场操作演练。在心肺复苏演练中,重点强调胸外按压的质量、多学科综合优化救治的重要性以及复苏后的综合管理,以利改善存活患者的生命质量。青年医师通过现场完成病例报告的方法,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发表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和横向联系的鉴别中去推理、认识疾病的本质,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在技能考试中,细化考核评分点,知识覆盖面广,重点考评医师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对于疑难病例的分析应用能力等。培训成绩突出者,医院委派出国进修,为医院的人才梯队建设打下基础。培训班结束后,医院成立由大内、大外科参加的筹备小组和专家评议组,制定整套“医师技能大比武”实施方案,“模拟临床”重点突出实战、实用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对培训班成果的审核,也使医院青年医师们的面貌焕然一新。 2.6求真务实培育人文精神 在青年医师的培训过程中,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学习,利用科学原理解答问题。医学工作者要体验生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才可能真正走向关怀人的医学研究和实践[2]。为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将人文精神贯穿到医师们医疗服务中,“省中黄埔”要求导师以身作则、学员们传承优秀的医学人文文化,做到尊重患者、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除了加强医师们医德医风的培养,还包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提高青年医师们的沟通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询问病人的病史时,注意提问方式和肢体语言,彰显语言的魅力;关注患者的情绪转变,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省中黄埔”注重细节的关怀,该培训班的结业证书设计庄重大气,以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为模板,体现了尊重知识、敬畏学术的严谨氛围。校长方祝元教授多次提到,“省中黄埔”学员要学会“比文,比武,比心”,“比文”是指比较大家的职业理念、医学思维、理论知识;“比武”是指比较大家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技能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比心”是指比较大家的医者仁心,通过“省中黄埔”的学习塑造“仁人爱院”的医院精神。 3小结 青年医师的培训是医院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至今共开办“省中黄埔”12期和1期院内特训班,共培训本院青年医师518人以及兄弟单位扬州市中医院、江都市中医院、常熟市中医院、盐城市中医院、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55人,所有学员的选拔、教员的遴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印等,都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安排,保质保量完成了“全院40岁以下青年医师轮训一遍”的目标要求。医院对青年医师们进行标准化培训,是需要持续完善、与时俱进的。只有实事求是探索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培养方式,才能够切实提高每一位青年医师的综合素质,使青年医师在从医路上将“医者仁心”贯穿始终。 作者:徐凯 马朝群 李欣宇 科学与人文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佐证从而避免了虚假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所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应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它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实践的落实,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品质的客观要求。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党和政府的许多具体的政策以及现实生活的状况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表达的理想目标存在着较大的甚至是很大的张力,特别是由于客观存在着的一些经济政治问题被一些舆论放大化后,导致人们将个别现象普遍化,以致在一些人眼里,现实生活在许多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否证,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便同样难免被归并到“虚假性”行列中。意识形态具有理想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时刻警醒自己的信奉者要保持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但毕竟二者的统一是复杂而艰难的。我们必须承认,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始终存在,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或理想出现了什么偏差,而是现实的兑现率较低,理论与实际、理想与现实形成了某种紧张性关系。因此,要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根本的还是应当改革现实中那些背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不合理现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客观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人文精神的人为缺失及其后果 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的书写也是由人来完成的,科学地把握人是历史科学得以建立的前提性条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人学方面的革命性变革更是唯物史观这一全新的哲学得以确立的理论前提和重要的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宗旨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避而不谈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无疑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体系及其宗旨解读的片面性。这一片面的和遗漏性的解读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一,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缺少直接的理论指导。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的对象是人,如果没有关于人的科学理论武装,如何去做最复杂的人的工作?又如何去引导人和提升人?目前思想工作和教育能力弱化的根子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缺乏导致了“本领恐慌”。其二,它导致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的泛滥。由于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的缺位,而人们又特别渴望获得人学知识,于是,各种人学思潮在社会上特别是高校里相当流行———尼采的超人哲学和弗洛伊德泛性论思想等曾一度成为时髦便是例证,抽象人性论特别是人性自私论思想在知识分子中占据很大的市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抽象人性论还为其他错误的社会思潮之泛滥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普世价值论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就是抽象人性论,即认为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是人性共同的和永恒的追求。其三,它使我们的人才培养畸形化、社会发展目标GDP导向化。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知识技能教育、轻人文精神培育,工具理性无限扩张、价值理性极度萎缩,高校似乎正在变成培养经济动物的大工厂,一些大学生变成了严重缺乏人文情怀和素养的经济动物。部分政府高举发展经济的大旗,以资本增长代替民生改进,为追求GDP损害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不能成为享用社会财富的主体。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政府社会建设活动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对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人文精神的忽视所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具有真正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无与伦比的崇高人文价值。有学者曾对此作了富有见地的概括:“真正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人本精神;真正关心群众疾苦、维护和实现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精神;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为政治形式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人道主义精神;以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追求的自由精神,投身人类解放事业以实现生命的不朽价值的修身精神等等。”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文精神既继承了传统人文精神中关于人是目的这一理论精华,同时又有对传统人文精神的巨大超越和发展。首先,它以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不再仅仅是出于对广大劳动人民的道德同情,给百姓以施舍恩赐,而是出于对人民群众的真正敬畏。相对人民群众力量而言,个人改变不了历史的趋势,个人只有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超越个体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它抛弃了传统人文精神中人的目的性与手段性的两极分离,主张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每个人在交易中只有对自己来说才是自我目的;每个人对他人来说只是手段;最后,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它作为交换的自然条件是预先存在的。”②“个人只为别人而存在,别人也只为他而存在。”③这些论述都鲜明地昭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超越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只把自己视为目的而把别人视为手段的带有明显个人主义的人文思想。再次,它在本体论上克服了抽象人性论或人本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承认人文精神和人道情怀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协调人际关系和人性完善发展过程上,它能够起到巨大的动力作用。然而,这种作用是价值论意义上而非本体论或世界观意义上的,人性善恶的矛盾不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由重视人文精神而走向抽象人性论,这正是以往人文主义者的遗憾宿命。最后,个人发展的根本路径是回归自然、回归社会。人的个性主要不是表现为差异性,个性的发展主要路径并不是要摆脱他人和社会,个性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丰富性和全面性,丰富全面的人性只有在自然和社会中才是可能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①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自觉统一的根据 如果说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然具有科学精神,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也不需要进行重复的学理论证,然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来自外部的质疑与批判,而是来自于那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将其教条化。现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决不是说它就是真理的化身或真理的标准,而是要求决不能把它神化,对它要有科学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即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立场)、根本观点(即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根本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具体观点的正误和时效应当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和在实践中发展,体现其时代性;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有益思想吸纳进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体现其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又不是科学主义意义上的科学性,因为它内在地包含着人文精神,自觉地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马思主义意识形态理应实现对人类以往意识形态的质的超越,它真正做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这不仅仅是美好的愿望,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彻底的实践精神和彻底的批判精神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提供了保障。彻底的实践精神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基本品格,进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提供坚实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这种彻底的实践精神基于以下几点:其一,人类社会的本原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物态的自发生成,也不是所谓神秘力量的安排或神创物,实践才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本原,“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其二,基于实践生发的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的创造者不是少数英雄人物而是隐于历史背后的实践主体即人民群众,“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③。其三,既然历史必将合乎规律地永续发展,那么,任何进步的意识形态都必须以推动世界发展进步为己任,“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彻底的实践精神所必然揭示出来的人类社会的秘密不仅拨开了笼罩在历史天空上的意识形态迷雾,把被颠倒了的世界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其真实的面貌,而且还昭示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唯有确保其科学性的品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唯有以谋求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真正体现关爱人民的人文情怀,才能吸引和感召人民群众。彻底的批判精神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执着的求真意识和无私的反省精神,表现为强烈的进步意识和深切的忧患意识。具体地说,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永恒的变化发展中把握人类世界。“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⑤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实现奠定了世界观根据。其次,反对并消灭以剥削为基础的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状,“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⑥。在批判中唤醒民众,调动民众改造世界的热情。以上两个方面将理想与行动、最终目标与具体的实现过程辩证统一了起来。其三,为了维护真理和对人民根本利益负责,批判者自身应当具备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怀。“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构想未来并使它适合于任何时候,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就是说,这种批判既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⑦批判精神决不是对他人是批判的态度,对自己却是非批判的态度,批判者心智的非至上性决定了彻底的批判必然包含着自我批判的反省意识。权力崇拜和个人迷信还客观存在的时代里,科学真理和人民的合理价值诉求还可能会遭遇权力的障碍,因此,彻底的批判精神又必然要包含着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体现出无私无畏为民请命的革命精神。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自觉统一,就绕不开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使命的考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它是来自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是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的理论”①。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理论的基本特征,这并不是说其他理论在故意制造二者的对立,而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使命客观上要求理论与实践必须统一。马克思主义以解放无产阶级为宗旨,便公开亮明了其阶级性,它不再像其他理论那样披上普世的外衣行剥削阶级偏私之实———充其量包裹着些许对穷苦大众恩赐式的同情。这种解放决不是精神上的虚幻慰藉,它是实实在在地对不合理现实的彻底改造,这就需要武装无产阶级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尤其是无产阶级并不是简单地代指一切贫穷的受苦受难的人们,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代表着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便内涵着客观规律性,或内涵着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那些代表着剥削阶级私利的理论虽然也有可能与历史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性,从而也具有合乎规律的成分和尊重规律的意愿,但对剥削阶级利益的维护是其根本宗旨,剥削阶级利益的狭隘性决定了它必然把对历史规律的尊重置于从属的地位。无产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方向的一致性表明,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与人类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最终解放人类的解放,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这意味着作为无产阶级理论武装的马克思主义其阶级性具有最宽广的人文情怀和最博大的人道精神。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为一切受苦大众喊冤叫屈的道德呐喊,更不指望通过道德说教改变世界,这就使它的人道精神或人文精神超越了传统的道德空想主义、慈悲主义式的抽象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总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必然的和自觉的,二者始终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这是其他思想理论所无法做到的,这也就是说,科学性、真理性与阶级性、意识形态性的辩证地和自觉地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特有的属性或根本属性。这一属性也成为鉴别那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理论是否有资格归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准。 作者:黄明理 陈兆芬 单位:河海大学 科学与人文论文:科学与人文教育论文 在文艺复兴至十七、十八世纪思想课上,则是阅读伽利略的《星际信使》和笛卡儿的《谈谈方法》。人文教育课讨论这些读物时的重点并不放在寻求真实或真理的所谓“科学精神”,因为“求真”或“寻找可靠知识之途径”并不是科学所特有的追求,这些知识理念同样也贯彻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和认知活动之中。 科学是与知识相关的问题 人文教育课上关于科学问题的讨论体现在对“知识”相关问题的讨论中—不仅仅是认识论的“认知”问题,而且还包括知识的伦理、知识的观念、知识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知识者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处境等与“人的知识”有关的问题。知识是一个比科学更为广泛的话题,公元前四世纪柏拉图区别可确定的“知识”与会出错的“看法”,《圣经•创世记》里对人类偷食“智慧之果”提出教喻,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以经验归纳为基本方法的科学和“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念,后来科学给世界带来空前物质文明也造成巨大祸害(如赫胥黎《美丽新世界》所说的寓言故事),二十世纪电脑和二十一世纪“谷歌”时代的“图像”和“技术代替大脑”型知识,这些都是人文教育课上不断出现和持续延伸的讨论话题。“知识”广泛的问题意识与“科学”之间有着自然的联系。“科学”(science)一词的拉丁词源scientia就是“知识”的意思。科学是一种可以理性解释的,并具有可靠运用性的知识。今天,人们所特别称为“科学”的,不仅是指这样的知识(往往是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而且更是指对这种知识的特别追求方式(以经验求证为本的“科学方法”),乃至这种方法所特别体现的真理价值(所谓“科学精神”)。对“科学精神”的人文表述往往与人们常常特别强调的“实事求是”不同。例如,十八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Smith)说:“科学是激情和迷信的高效解毒剂。”十九世纪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ThomasHuxley)把科学看成是普通人都能运用的思维方式,他说:“科学只不过是最佳的常识,在观察时严格准确,在思考中严守逻辑。”爱因斯坦则反对把科学思维神秘化,他说:“全部的科学不140过是日常思维的提炼。”这样的表述闪烁着思考者自己独特体会的光彩,更能为人文课增添思想乐趣。人文教育课上学生们以冷静、理性、常识的方式谈论关于知识的问题,不断有机会将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或内容相联系。在人文教育中,这叫作知识的“周边扩展”(contextualization),也是大学教育对学生“知识信息融会贯通”(contextualizedinformation)的基本要求。例如,柏拉图的《美诺篇》里,苏格拉底在讨论与“知识”有关的问题时,用了几何学的例子。最早的古希腊科学家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的米利都,他们第一次拒绝使用传统神话或宗教解释来言说周遭世界的现象,而代之以理性解释,也就是他们所谓的“理论”。他们对几何学和政治学抱有同样的热忱。几何学(本意是“丈量土地”)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科学。几何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因为土地是当时最宝贵的财产,要建立新的城邦,就需要仔细丈量土地,将其平均分割并分配给殖民者。人文课上学生们讨论欧几里德的《几何要素》,关心的远不只是它的数学知识,而是它的人文价值。例如,希腊几何学是一个典型的语言概念逻辑系统,与古埃及以图像为本的几何学不同。它从一个最基本的关于“点”的定义(点只有位置而不占有空间)出发,延伸出线段、角、圆等等,终于构成了一个结构复杂的完整概念世界。最完美的点只能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之中,任何画出来的、人类眼睛能看到的点,都不可能是真正的点,因为它必定不只是一个位置,而是占据了一点点空间。 同样道理,我们能看到的直线必然不是真正的直线,我们能看到的圆必然不是真正的圆。真正的欧氏几何是一个只能用文字来表述、一个只有靠想象才能进入的世界。这个几何世界和文学世界、历史世界、伦理世界等在性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欧氏几何于是引发了一系列至今仍使许多领域中的思想家着迷的问题,如语言和理念的关系(是语言反映现实,还是语言构成现实),理想和141现实的关系(典型的柏拉图问题,“理念”和“现实”,哪个更真?)人的逻辑能力问题(康德把逻辑和时空感确定为人的规定性,维特根斯坦把“伦理”和“逻辑”定为世界存在的条件),“第一原则”问题(任何伟大的思想体系都可以归到像“点”的定义那样简单的基本理念吗?)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对学生有很多关于“知识”问题的思想启发,往往会引起热烈的讨论。例如,有的学生会问,如果完美的“点”只能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如果我们能够想象永远不可能用眼睛看见的事物,那么我们神奇的想象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他们还会争论,想象是不是人的一种知识能力(爱因斯坦说,“人类真正的智识表现为想象,而非知识”)?想象是人的天性还是神的恩赐?这种争论本身比它可能得到的任何答案都来得有趣且有教育意义。无论答案是什么,人的想象、人的理性、人的自由意志和尊严都会在新的凝视下显得神奇和神圣。对人的自由思想和想象的控制也会更显现出它的残酷和违法人性。又例如,正如任何可见的点都不如只能存在于理念中的点来得完美,是不是任何一个社会里的“好人”和任何一种现实中的“善事”,都不如只能存在于理念之中的“好”和“善”?社会的德性伦理建设能否通过“向某某好人学习”来实现?还是无可避免地必须诉诸某种理想的“好”和“善”?这样的好和善是否具有普世性?其知识和观念又是怎么形成的?像这样的讨论会把学生的关注点从哲学认识论的一些问题引向伦理和意义的问题,而不只是局限在几何知识的特定内容。其实,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关心物质世界的构成,苏格拉底把这种关心转化为伦理以及人类在相互关系和社会组织中所起的作用问题,这个转变至今对人类充分认识科学的利与害,以及科学与统治权力的关系,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学生们在希腊思想课上阅读《几何要素》的人文教育意义所在。 科学和“人的普遍问题” 人文教育课上讨论科学的目的与讨论其他文本(文学、历史、宗教、政治、哲学等等)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学生对“人的普遍问题”进行思考和提问的能力,其中包括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这也是法国杰出的“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最关心的问题)。在阅读伽利略的《星际信使》时,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这个历史时期的人文阅读讨论没有选牛顿,而是选了伽利略,是经过考量的。这不是因为伽利略在科学贡献上比牛顿更伟大,而是因为他在两个方面更符合人文教育课的教育目的—他让我们看到科学背后的人类心灵,也让我们看到,由于无法摆脱来自政治(当时是宗教政治)权力的限制,真实的知识体现的是人的一种怎样的被压抑的知识信念,它也同样映照出一种自由与屈从同在的科学家人格,至今仍然如此。人文教育顾名思义是“人的自由教育”,自由的人格是这个课程培养学生的一个主要目标,然而,自由是有条件的,无视这一点,便不能真正懂得自由。伽利略的《星际信使》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看到科学家在与权力体制(天主教会)发生灾难性冲突时,人格特征会变得模糊。尽管如此,他仍然可以是一个可亲近的人。 而且,一个有公共意识的科学家,他不只是从事科学研究,还需要为传播他所珍视的科学发现而运用解说者的丰富才能。伽利略受当时的教会迫害,这是学生们都知道的。但是,通过阅读《星际信使》,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化了的“知识殉道者”,而是一个为了自身安全,很会讨好权力,与之妥协,也很善于为自己谋取有名有利学术职位的“聪明人”。这种讨好和妥协是因为他不得不应付权力对知识的武断审查。然而,虽然这是不得已的自我防卫策略,但却还是一种为追求真实和真理付出的道德和人性代价。不仅如此,伽利略还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他将《星际信使》献给143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并将木星的四颗卫星以美第奇家族之名来命名,伽利略因此如愿以偿获得这位欧洲最具权势的统治者的赞助。伽利略因此成为一个“不自由的知识人”的象征性人物,让我们看到了强制性权力控制下的知识人和知识的普遍处境。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而且更是一位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特征的人物—复杂、多面、矛盾,有着与我们一样的平凡人性。这与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常常碰到的那种脸谱化的“科学家”(“爱国”加“专研”)是完全不同的。例如,“”结束后不久,数学家陈景润成为“科学的春天”里的知识人格典型,他除了演算数学题之外,几乎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关心。相比之下,伽利略则向我们展现了他作为社会和政治中人的全面投入和由此显现的鲜明个性。 科学不寻找绝对真理 十七世纪,科学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不仅是笛卡儿,而且还有培根,培根甚至还更有代表性一些。人文课上之所以选笛卡儿而非培根,一个重要原因是,笛卡儿让我们更为典型地看到理性与信仰(宗教的或意识形态的)在科学家那里可能发生的自相矛盾。一面秉持以怀疑来确定真实知识的原则,一面却屈从于某种不容置疑的“信仰”,这样的分裂人格在科学家和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而造成这种分裂的往往不是科学家真的有什么“信仰”,而是因为他们对某些事情有所“害怕”。学生们在人文教育课上阅读笛卡儿的《谈谈知识》,不难从字里行间读出他因为伽利略于一六三三年被教会迫害而感到的害怕,他是一个“吓怕了”的科学家,统治权力对知识者的杀鸡儆猴手段在他身上是发生作用的。笛卡儿坚持理性的怀疑,他知道,这种怀疑精神可能摧毁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观,作为妥协,144他倡导建立一种“临时的道德原则”,直到理性能找到并维持新的原则为止。比起他的同时代人培根来,笛卡儿对待宗教和上帝的问题要小心谨慎得多。这是因为他害怕像伽利略那样受到教会谴责,他于一六三三年被迫放弃对哥白尼学说的信念(相当于公开检查和承认思想错误),也放弃了发表与伽利略见解相似的《世界》(TheWorld,一六三三年完成)一书的念头。在阅读笛卡儿时,学生们讨论得更多的是现代科学方法的形成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所谓的“理论”—科学的以及其他被称为或自称为是“科学”的那种理论。人文课上的大学生对现代科学观念在文艺复兴和十七世纪发生的根本范式转变很有兴趣,但他们对这之前的亚里士多德旧科学范式却往往了解甚少,因此需要向他们介绍亚里士多德对“心智”(mind)、“知识”(knowledge)和“科学”(science)的观点。这些观点也都与知识讨论的其他问题有所关联。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心智”(也就是“在头脑里发生的”)只限于“推理”和“理解”。人的感官、想象、意志等等是指向心智之外的,因此不是纯粹的“智力”,它们只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而已。 在“我怎么感觉”与“外面有什么”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因此,感官经验直接向人们提供了外部事物的知识。笛卡儿对十七世纪新科学范式有重要贡献,他把人的感官经验、想象和意志、推理和理解一起归入“心智现象”。他在“我怎么感觉”和“外面有什么”之间划了一道界限,提出了一个根本的怀疑:我们能确定自己所感觉到的事物吗?如果我们不能确信由感官所察觉的事物(例如,水杯里看起来是“弯”的筷子其实是直的),那么我们便不能从观察中推导出所谓的“科学真理”来。所谓的“科学观察”并不是纯客观的,而是人的意志解释行为,对它的科学性(可靠的知识性)绝不能轻易下定论。但是,笛卡儿对绝对确实的否定并不彻底,他的怀疑论(“我思,故我在”)仍然是为了寻找某种在亚里士多德范145式中无法获得的知识确定性。今天,我们可以比他更进一步地知道,在科学里是找不到绝对的确定性的,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科学真理,更不要说是“宇宙真理”了。知识骗子们总是把自己的私利打扮成真理,并把谋取这种私利的手段夸耀为科学。学生们在讨论中很感兴趣的是,任何科学理论的性质都是提出某种基本“假设”(hypothesis),而不是从什么一定正确的原理推导某些“证明”(demonstration)。学生们对“担保”(warrant)的认知作用尤其感兴趣,因为他们许多都来自有宗教背景的家庭,对“信仰担保”与“科学证明”之间的区别已经有所了解。例如,平面几何的“勾股定理”有几十种不同的证明,但这并不比只有一个证明增加“勾股定理”的可信性。但是,“信仰”或“信念”的担保是有可加性的,来自多个不同方面的支持越多,条件就越接近充分,担保就越有力,越令人信服,宗教历史的故事、事例和人物、道德感化、神学研究等等都是在提出这样的担保。把理论看作“假设”,这其实已经是在把从理论得到解释的现象当作是一种“担保”了。理论被人们相信,是因为它有经验的支持。理论中包含了一种由“担保”所支持的“信念”,信念发生在感觉官能和思维官能的相互结合中。例如,牛顿力学定律之所以被人深信,不仅在于他找到了开普勒原来分散的结果的统一内在原因,而且更在于它被以后无数成功实践所担保。但是,这些担保并不充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与这个信念不符的实例。近代力学研究发现,当运动中物体的速度达到光速时,牛顿定律的结论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偏差就很明显,这时就得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了。然而,尽管牛顿力学的担保是有条件的,但在它使用的条件范围内却是完全可靠的。虽然相对论力学是比牛顿力学更具精确性担保的知识,但它并不降低牛顿力学的价值。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在牛顿力学有担保的条件之内,因此牛顿力学在日常生活中有比相对论更广泛的用途。这样的科学知识对学生们了解其他知识及其运用的范围和条件很有帮助。他们由此知道,科学的成就在于得出某种有担保的理论(即“假设”),而不是绝对确定无疑的知识(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类诉诸理性的怀疑(不同于非理性的怀疑主义和犬儒主义)所得到的这个对“知识”的理解,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人文科学。人文教育课上讨论科学,涉及许多与人类思想史、观念发展、哲学、政治、社会有关的问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求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加入讨论。这样的讨论是一种“交谈”(conversation),学生们自己的思考、提问、回应和关心的问题成为交谈的主要内容。老师的任务是协助讨论,不是知识灌输(lecture)。这与自然科学课程上的“特殊知识传授”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是同一门人文课,每次教的时候讨论内容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人文“讨论班“(seminar)每个班学生人数规定不超过二十名,这保证了他们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加入交谈,也保证了讨论能以不限于形式的自发方式进行。这也是“交谈”这种知识活动本身的特点,交谈是自发自然的,它从学生们共同阅读的文本开始,从一个话题引向另一个话题,有时候岔开去,有时候又转回来,其过程和范围都是无法事先预测的。讨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人文素质。在研究专门科学的人们看来,讨论科学的人文方式也许太不专业。但是,人文教育是一门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和精神素质,而不是传授特殊专门知识的课程。马丁•路德•金批评现代科学忽略了人的精神提高,他说:“我们的科学能力已经超过了我们的精神能力,我们的炸弹导向精准,但人却是在被误导。”美国生物化学家和杰出的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更是感叹道:“科学积累知识的速度超过了社会积累智慧的速度,这是我们生活最不幸的一面。”大学教育课上的科学讨论正是要让学生懂得,比起单单增加某一门自然科学的知识,更好地了解和懂得科学也许更加重要。 作者:徐贲 科学与人文论文: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医师的培养 摘要 文章对近年来医院对高学历青年医师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目前我国青年医师培训体系的不足之处。并以江苏省中医院“省中黄埔”的培训模式为例,为当下综合性医院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青年医师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青年医师;培训模式 在综合性医院中,高学历人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现行的医学生培养方案中,他们大多接受着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拥有着良好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青年医师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疑难病症分析能力及与医患沟通能力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这就要求医院及时实施具有特色、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青年医师的综合素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主动弥补知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思考如何平衡医疗技术与生命伦理之间的关系。 1目前我国高学历青年医师培训现状 我国目前的高学历青年医师大多在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大量的精力应对于各种课题研究与论文的撰写,造成青年医师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知识体系狭窄的状况。在目前大多数综合性医院中,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临床培训时间较短,在培训方式上仍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于青年医师临床技能的考核多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有效的考评方法,培训的质量及效果得不到监控[1]。同时,由于医学类高校忽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将多数人文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地位远低于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发生断层。现阶段的青年医师正是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成长的,信仰缺失、社会价值观紊乱等社会问题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2“省中黄埔”的培训模式 2.1重温历史继承黄埔精神在1926年10月4日举行的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典礼上,全体毕业生宣读的誓词提到了“黄埔精神”。誓词全文为:“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江苏省中医院青年医师培训班于2013年5月30日正式成立,为弘扬黄埔军校精神,取名为“省中黄埔培训班”,对全院40岁以下的青年医师脱产轮训一遍。 2.2明确目标树立核心价值“省中黄埔”旨在培养“学习道法术,提炼精气神”的文武兼修青年,将《协和育才之路》纳入必修课,要求其所有学员通过研读《协和育才之路》对“协和精神”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指引医院青年医师走上成才之路。协和“严谨、求精、创新、奉献”的精神是一种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现在追求信仰、科学理性、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上,尊重每一个生命和甘为现代医学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与该院“仁人爱院”的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2.3精英教育建立特色模式建立了“知识—思考—实践”的培训模式。“知识”,是导师向学员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与最新进展。“思考”,一是促使学员思考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二是思考“如何做好一名医师”。“实践”,既是医学理论转化为医疗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是践行职业素养的最佳方式。黄埔培训班的所有导师大多遴选自临床一线的科主任和学术带头人,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导师根据相关的临床疾病指南和最新的研究进展,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反复修改教材,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解析典型病例。教学内容覆盖全面,涉及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神经、急诊、重症和药理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方面包括读片、心电图、心肺复苏的现场技能操作以及医疗制度、病历、医疗纠纷防范等,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还包括临床科研思路方法的GCP课程。除了理论、技能的培训外,“省中黄埔”还注重对学员的体能锻炼和业余生活。每期培训班进行封闭式培训10天,严格执行请假制度,所有学员规范作息,坚持参加晨练等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2.4跟踪反馈确保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是提高青年医师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的重要手段,也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学习资源,完善自我,做到教员和学生的及时反馈和互动。目前很多高学历的青年医师毕业后2年即拥有主治医师的资格,但缺少临床一线锻炼的机会。“黄埔培训”期间,医院分别召开了学员座谈会和导师座谈会,探讨培训班的教学形式,多数学员认为“省中黄埔”教育要进一步结合病案、贴近临床,建议青年医师在规定时间内现场完成一定数量的病例报告。以往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上级医师和导师根据所讲的内容设计和挑选的,教学思路是以病名、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为主线的单向性的思维,学生比较被动,思路比较僵化。现在,学员们除了采用现场交流的方式,还通过建立QQ群、微信圈等即时有效的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共享资源与成果,用多元化的视角共同讨论对同一疾病的最佳诊疗方案。 2.5现场演练增强实践能力邀请麻醉科专家、急诊专家针对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现场操作演练。在心肺复苏演练中,重点强调胸外按压的质量、多学科综合优化救治的重要性以及复苏后的综合管理,以利改善存活患者的生命质量。青年医师通过现场完成病例报告的方法,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发表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和横向联系的鉴别中去推理、认识疾病的本质,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在技能考试中,细化考核评分点,知识覆盖面广,重点考评医师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对于疑难病例的分析应用能力等。培训成绩突出者,医院委派出国进修,为医院的人才梯队建设打下基础。培训班结束后,医院成立由大内、大外科参加的筹备小组和专家评议组,制定整套“医师技能大比武”实施方案,“模拟临床”重点突出实战、实用的核心思想,不仅仅是对培训班成果的审核,也使医院青年医师们的面貌焕然一新。 2.6求真务实培育人文精神在青年医师的培训过程中,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学习,利用科学原理解答问题。医学工作者要体验生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才可能真正走向关怀人的医学研究和实践[2]。为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将人文精神贯穿到医师们医疗服务中,“省中黄埔”要求导师以身作则、学员们传承优秀的医学人文文化,做到尊重患者、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除了加强医师们医德医风的培养,还包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提高青年医师们的沟通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询问病人的病史时,注意提问方式和肢体语言,彰显语言的魅力;关注患者的情绪转变,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省中黄埔”注重细节的关怀,该培训班的结业证书设计庄重大气,以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为模板,体现了尊重知识、敬畏学术的严谨氛围。校长方祝元教授多次提到,“省中黄埔”学员要学会“比文,比武,比心”,“比文”是指比较大家的职业理念、医学思维、理论知识;“比武”是指比较大家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技能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比心”是指比较大家的医者仁心,通过“省中黄埔”的学习塑造“仁人爱院”的医院精神。 3小结 青年医师的培训是医院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至今共开办“省中黄埔”12期和1期院内特训班,共培训本院青年医师518人以及兄弟单位扬州市中医院、江都市中医院、常熟市中医院、盐城市中医院、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55人,所有学员的选拔、教员的遴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印等,都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安排,保质保量完成了“全院40岁以下青年医师轮训一遍”的目标要求。医院对青年医师们进行标准化培训,是需要持续完善、与时俱进的。只有实事求是探索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培养方式,才能够切实提高每一位青年医师的综合素质,使青年医师在从医路上将“医者仁心”贯穿始终。 作者:徐凯 马朝群 李欣宇 单位: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科学与人文论文: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 医学最早的诞生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病痛,为人类消除疾病的困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学的本质逐渐发生变化,甚至开始成为了人们谋利的工具。医疗行业不断涌现出的暴利内幕,医患矛盾的不断升级恶化,这些都使得百姓对于医疗行业的信心愈发脆弱。因此,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在今天的医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内涵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求更加严谨。因此,医生在职业活动中所具备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衡量医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指标。其中,医学科学精神是医生求真务实、推崇理性、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医疗技术卓越的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向善、求美、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1]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医疗卫生行业的迅猛发展,医学技术也由最初的单纯依靠医生的经验手法转变为越来越多地依靠现代化医疗器械。科学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当现代医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关系到全人类的安危时,医学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医学科学精神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的学科特征和强调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的方法特征,从根本上来说是为维系患者生命健康服务的,是关爱生命、体现医学价值的科学保证。[2]医学科学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以医学人文精神为前提而存在的,因为科学发展的本身就在于造福人类。从医学哲学的角度而言,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特殊状态下和特殊场景中表现出来特殊的情愫,是人性超越本我的尺度,医学在本质上是“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事业。[3]可以说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两大基础,相互支撑,相辅相成。 二、当代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缺失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当代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内容,而对于医学生的教育而言,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融合,是医学生教育的初衷和根本所在。然而现代医学过分重视对于疾病的治疗,而忽视对于病人的关怀,致使医学生的教育也多以专业知识为主,缺乏对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视。总结当代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疗行业发展趋于商业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医疗行业也开始成为了一些人谋取暴利的特殊渠道。随着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中的暴利不断被揭示,医疗行业的暴利成为了人们心照不宣的事实。一个出厂价几千元的心脏支架,到了医院便卖到上万元,这其中近十倍的利润何尝不是百姓来买单,这又怎能不让百姓对医院失望痛心。医院把病人当作消费者而非患者,把治病当做赚钱而非救人,尽管医疗设备和药物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但是对于它们的应用若不以更好地解决病患的痛苦为目的而以赚取更多的钱为目的,便是对医学精神的亵渎,同时也违背了创造它们的初衷。医疗行业的商业化发展一方面造成了百姓高呼“看病贵”,另一方面,也给了非法商贩可乘之机。每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都会查处大量药品造假案件,黑心胶囊、无效保健品不断涌入市场,无良商家为了谋取利益而不惜用重金属超标的原材料来生产对人体有害的药品,这些药品不但不能治愈疾病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二次伤害。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他们选择将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抛之脑后,从而违背医学治病救人的宗旨。 2、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教育我国对于医学生的教育一直以来都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而关于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甚少,这点从各个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即可看出。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而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屈指可数。随着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被不断做出要求,医学专业课程也不断做出改善,增加了对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然而在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环节,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师的设定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以医患沟通学为例,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紧张,致使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中缺乏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资深医务工作者,取而代之的是由只拥有理论和科研能力的高校教师来授课。这样的授课效果无异于纸上谈兵,再加上课时安排的不合理,学生对于医患沟通能力的掌握和重视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样的,对于医学类研究生的教育多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少之又少,考核也以学生的科研成果为主,这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甚至有的学生为追求科研成果而学术造假,从而也违背了医学的科学精神。 3、以疾病为本的观念成为主导为了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现代医学治疗多讲求高效率,这样所带来的优点不容置疑,然而另一方面高效率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提高工作效率,致使病人的看病时间大幅缩短。有时病人好不容易排到的专家号,还未向医生充分说明自己的不适,就被医生安排去做各项检查了,检查结束后医生根据检查报告提出治疗方案,整个过程中,医生甚至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病人,更不要说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了。这种以治好疾病为根本的观念已经渐渐取代了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医生在行医过程中,只看到疾病本身而忽视了病人的心理需求,便很容易造成病人的不满,甚至是二度伤害。就笔者曾经在医院监察室实习的经历而谈,在对病人电话回访过程中,病人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就医过程繁琐,检查项目多。医生对医疗器械的过分依赖也使得现代医学逐渐偏离以人为本的重心,而更多地倾向于以疾病为本。这就免不了百姓在治病过程中多花冤枉钱,甚至看一些小病也要做高额的检查项目。这样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缺失,成为引发医患矛盾的导火索。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医学应当以人为本,疾病和病人二者并不能孤立看待,医人的前提是医心。而现代医学在追求量的同时更应该看重质的追求,让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共同发展。 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 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加强对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重视,首先要加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人文教育并不重视,其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师资而言也较为薄弱,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者也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他们一般被医学专业人员视为“边缘人”,这样也就使得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人才队伍容易出现不稳定,也使得人员易于青黄不接,因此而带来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就可想而知了。[4]对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首要条件是引入多领域人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实现“一课多师”。以医患沟通学为例,单纯依靠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来讲授不免纸上谈兵,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厌烦感,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此间隙,由一名富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身边的医患问题为实例来讲授,则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二次消化,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引入多领域人才,一方面缓解了在校教师由于受专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所造成的知识局限性,另一方面具有临床实践工作经验的授课者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发挥自身优势,使课程变得更加多元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识。 2、将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人文教育中越来越多的造假行为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将科学精神提上台面,科学精神的核心在于实事求是,尤其对于医学而言,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都可能直接关系到人命。科研创新的本质是得到造福于人类生命安全的成果,解决当今的医疗难题,为全社会谋福利。然而部分医学生迫于毕业压力,违背医学科学精神,在论文中篡改编造数据或是照抄他人的成果,使科研创新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同样的,也有部分医生或教师在竞聘职称的过程中在上造假。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深入贯彻医学的科学精神以达到医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发展是医学教育所要实现的。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可以以社会中发生的案件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学术造假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可以开展医学相关讲座,聘请阅历丰富的医生或是学术界的优秀人才,使学生树立崇高的医学理想,认识到科学精神在整个医学事业中的重要性。 3、在教育实践中增加对人文素质的考核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的大空话,而要落到实处。传统医学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多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考察,而对于人文素质的专项考察几乎没有。这也就使得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看重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医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今天的实习医生就是明天要走上医疗岗位的医务工作者,因此他们今天对于医学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明天每位病人的健康与安全,因此,教育实践对于医学生专业技能的考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出高要求,进而端正其医学行为。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增加对医学生医德的考核势在必行。指导教师可以将医学生实习期间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作为评定该学生最终成绩的重要指标,发生严重违反医学道德的行为有权一票否决全部考核成绩。同时增加对人文素质的专项考核,一方面能使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是对医学“以人为本”重要理念的贯彻。医学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卫生事业的兴衰和人类生命健康质量的高低。[5]当今医学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学生医学专业知识培养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我们常说“医者仁心”,只有端正了医德医风,秉持了科学严谨的态度,才能使医疗行业得到健康蓬勃的发展。 作者:孙子君 佟晓露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 科学与人文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思考 一、高校文化软环境内容结构分析 毋庸置疑,任何一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即在大力推进校园硬件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始终把文化软环境建设当作一项重要的硬任务来进行。一般而言,高校文化软环境的内容囊括三个层次结构的内容:奠基层次的基础内容、核心层次的中心内容、主导层次的引领性内容,具体结构层次可参见下图: (一)办学的传承与积淀:高校文化软环境的奠基性内容。从空间序列结构的观点来看,高校文化软环境的构成有三个空间序列。高校的办学历史传承与积淀无疑是基础性的奠基性内容。高校的办学历史并不是一个僵硬枯燥的空洞数字,就其实质内涵而言,它甚至表征着高校所处当时历史时代的兴衰和更替。一部高校发展兴衰史往往可以映射特定时代的历史特征和特定时代历史印记。任何一所高校自成立之日起,就会有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学习于此,为之奋斗,为之呐喊,为之欢呼,为之流泪。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包容的文化软环境始起于20世纪之初,历经百年中西文化的激荡回旋、沉淀扬弃和吐故纳新才最终得以形成。可以说,一所高校独具特色文化软环境的形成是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心血、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因而,长期徜徉于此的师生员工,沉浸在如此别树一帜的文化软环境中,无形中也会浸染上母校文化软环境所携带的那种特殊的精神气韵。故而,一所高校办学历史的传承与积淀是文化软环境建设之路得以起航的基础性原点。 (二)校风包括作风、教风、学风:高校文化软环境的核心性内容。一所高校的校风是该校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外在表露。优良的校风形成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由于校风形成的复杂性原因,优良的校风还渗透作为办学思想的直接体现者———校长个人的品格特征、学识修养、个人魅力、智慧谋略等隐性因素。可以说,优良校风的形成所需要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也许是最为繁杂的。教风是一所高校教师员工整体素质、教学质量、个人风格的整体性综合展现。其中,教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风也是一所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它对学生可以起到熏陶、激励和感染的教育作用。人们经常会提及的一句话就是,“小学、中学或者大学的某一位老师对自己的影响特别大、印象特别深。”之所以会这么讲,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教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和持久的。也许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传递给学生以无穷的精神力量。学风则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总的态度、基本观点、外在体现的高度概括。一般来说,优良的学风集中体现在学生整体的精神风貌、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基本因素上。好学而深思,务实而进取,勇于担当而又严谨刻苦的学风是任何一所高校学风建设的目标之所在,而这种学风也正是构成文化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明确的是,校风中的作风、教风、学风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物,而是具有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交互作用的一个有机体,三者共同构成文化软环境的行为文化部分。厚此薄彼的做法是不可能在高校文化软环境建设上取得实效的。校风、教风、学风三者立体交映、相互映照,从而构成了高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核心性内容。 (三)顶层制度设计:高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引领性内容。高校文化软环境建设不仅需要办学历史的不断传承和积淀,也需要着力推进校风建设,而且在更高层次和结构层面需要高屋建瓴地进行文化软环境建设的结构优化设计。实践证明,科学的顶层设计可以为高校文化软环境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最大程度规避文化软环境建设的盲目性、短视性和狭隘性。顶层设计的内容主要以文化制度设计的形式呈现,其中最主要的当属一所高校所制订的《大学章程》。《大学章程》犹如国家的《宪法》,其地位和作用自不待言,它决定着一所高校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发展的路径和发展的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大学章程》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沿着合理化、规范化、法治化的方向运行,不会因为高校领导人的变换更迭而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无序乱象。而校园环境所呈现出的秩序化、条理化、法治化也恰恰是优良的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竭力建设的目标之一。 二、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的现状描述 基于本文论述的针对性,笔者着重只选取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进行现状描述。历史的欠账交杂现实的种种境遇造成了今天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的尴尬局面。 (一)历史积淀:无法短时间祛除的缺憾。众所周知,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大都是在20世纪之初的高等院校合并的大潮中,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升格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20世纪末、21世纪之初的高等院校合并、升格、扩招也注定会载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册。不可否认,随着高校合并、升格、扩招,为满足广大青年学子接受高等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一个始料未及的情形是,伴随着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浪潮,一批新建的地方理工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办学历史不长,在缺乏办学历史传统积淀情况下,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形成浓郁而独特的校园文化的。有人说,虽然新建的地方院校到处是崭新的大楼、漂亮的宿舍、豪华的体育场,但唯独感觉不到一丝文化的气息。“有知识没文化”,“一眼就可以看透”似乎成了这批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短时期内无法愈合的一道硬伤。 (二)办学理念: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性定位。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面对升格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各院校之间谋求生存空间竞争的加剧,为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纷纷选择了“重理工,轻人文”的办学理念。如果说在升格之初,迫于高等教育重新洗牌的竞争格局,选择“重理工,轻人文”的办学思路是权宜之计的话,那么将这一明显有失偏颇的办学理念无限放大并长期贯彻执行在办学实践中则是无法想象和无法理解的。“我们的大学是培养才干、技能和品性俱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操作工具。工具和工具的发明创造固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人不能把自己降低到工具的层次。忽视人文科学、忽视人的精神塑造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3](P161)按照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大学是在研究和教学中寻求哲学和科学伟大的实际统一。偏执地奉行“重理工,轻人文”的办学理念与当代大学精神和大学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我们所教育的人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的健全发展应当合二为一,教育者的本领和艺术,在于他每时每刻都能清醒地把握住这种和谐发展的实质。” (三)制度建设:工具理性判断压倒价值理性判断的偏颇性行动取向。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缘于倾向性的办学理念,必然会导致在文化软环境建设中的偏颇性行动取向。比如,在有关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科研立项、课题申报、师资队伍建设、划拨办学经费等方面,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在实际中做出重理工科发展、忽视人文社科发展的举动。人文社科类专业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舍去这些重要载体,学生的人文基本素养的完善、理想信念的坚定、精神品格的塑造则无从谈起。如部分新建理工科院校在五年规划中几乎没有对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做出远景规划和经费支持的制度设计,甚至在五年规划中也没有制定相关专业的引进人才来更新师资队伍结构。在部分新建理工科院校的顶层制度设计中,着实难觅“人文社科”的踪影。总之,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尴尬境地。时至今天,依然有相当数量的院校随意搁浅文化软环境建设。时下,成为熟练车间工人和地方产业大军似乎成了部分地方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唯一目标。当然,新建地方理工类院校立足地方,培养学生熟练的机器操作技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部分院校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漠视文化软环境载体依托建设,完全无视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就显得违背大学精神的要义和大学教育的本质,也因而就贻笑大方了。 三、走向融合汇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导致了一些严重问题和后果,引起了人们持续的高度关注和思考。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之道和交相互映之路来观照文化软环境建设,并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嵌入到文化软环境建设的始终,仍是一条值得努力的方向。 (一)目标归宿的深度契合。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必定会在所培养学生的规格中显现出来。有资料研究显示,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往往人文精神失落,而且带有极强的地方实用主义的狭隘倾向和功利化色彩,同时也具有较为冷漠的性格特征和合作团队意识不强的特点。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培养学生的目标和归宿方面有着高度契合性的指向,即两者最终都是以培养学生“精神成人、专业成才”为归宿。毫无疑问,“精神成人”的培养任务,抛开人文精神的持续熏陶和张扬之外,没有第二条道路能够担当此使命。因此,在文化软环境建设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汇通具备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统筹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课程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桥梁。目前,大多数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无一例外地体现理工类课程的重要性,而人文社科类课程却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基于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必须花大力气扭转目前这种看似地方特色实则过于偏颇的课程设置模式。如坚决摈弃随意删减人文社科类学时的错误做法,可在理工专业大学生必修课目中适当规定一定数量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必修课程中也适当规定一定数量的理工类课程。只有修完相应学分,完成相应学时,而且经考核合格才准予毕业。另外,可以尝试开设理工类高校人文社科大讲坛,积极营造活跃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在课题申报、专业申报、团队建设等方面适当向人文社科类专业倾斜。倘若如此,坚持数年必能逐渐扭转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单一枯燥的境况。 (三)张扬多元自由的独立批判精神。多元自由的文化氛围是任何时代所希冀追寻的一种文化境界。和而不同、百家争鸣的多元文化态势才是一种充满着正能量的文化形态。而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氛围于任何高校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学术贵在探索、贵在质疑、贵在创新、贵在批判。缺乏开放包容、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任何学术也不会找到适合萌生的生长点。“文化的多样化与自由探索的科学并不冲突,各种传统、科学、文化历史悠远,空间广阔,含义丰富,多样化才是人类文化与科学的本质之所在。”爱智、求真、向善、致美的境界正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相映照所创生的崇高而美妙的境界。与此相应,在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过程之中,也应该大力张扬独立批判精神。 独立批判精神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科学探索精神,这种精神是寻求真理,探索未知,启迪智慧所无法或缺的一种精神指引和动力源泉。事实上,多元自由与独立批判是互为表里和内在统一的。如果缺乏一种和而不同的自由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氛围,那么所谓的独立批判精神的萌芽便会过早窒息而终。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是孕育独立批判科学精神的先决基础性条件。而独立批判的科学精神正是自由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长期涵育和催化的必然逻辑结果。欲求创新之成果,必先破解创新思维能力之奥秘。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必须要观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汇通之道,而对于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在建设文化软环境过程之中必须要大力张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大旗。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固然需求大胆的批判反思科学精神为依托,同样,人文精神的张扬亦需要科学精神的持续注入和激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家园中两束盛开得最为绚烂的花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汇通之道才是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达至“深奥的致远之境”文化软环境建设的唯一创新路径。 作者:朱磊 单位: 湖北理工学院 科学与人文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联系 《传承杂志》2014年第七期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发展过程 古希腊时期,宗教、神话与医学、化学共生于一个知识体系中,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交相发展。随后,科学与神话、宗教逐渐分离,但科学总是同人文联系在一起。这一阶段,宗教处于统治地位,但就其整体而言,科学知识包含着人文意蕴,人文知识同样也渗透着科学的荣光。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一批艺术家号召社会关注人、理解人,呼吁人的解放,主张人性的张扬来反对宗教和神学的控制。人们开始重视科学,反对神学的统治地位。这一阶段,科学和人文处于分离的萌芽时期,人文主义开始复兴,人性得到张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唯科学主义,科学和人文完全分离,产生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极端思潮。科学主义“一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最精确、最可靠的非人知识,是其他科学的典范;二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是一切认识方法的楷模;三认为自然科学知识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包括人生问题”[4]。人文主义则认为人的本质是激情和冲动的,这阻碍了科学的发展,甚至把非理性、意志作为世界的本原,在本体论上偏离了唯物主义,是片面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异、核恐怖时代的来临等。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本身,但又不能单纯、极端、片面地夸大人文精神,必须重新确立两者的地位。这一阶段是科学和人文融合的阶段,呼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接融合。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统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两者包含的内容不同。科学精神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哲学层面上是生产劳动实践,是人在实践基础上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变换过程,人通过自己的本质力量影响与改造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人文精神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哲学层面属于社会关系的实践,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社会规则,保证社会良好有序发展。二是两者的特点不同。“科学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前提,以物为尺度,以客观世界为认识对象,追求客观世界中的真;推崇理性至上,往往借助于逻辑的、数学的和实验的理性手段,以求达到对自然世界的把握;科学探索有禁区。人文精神以人为尺度,追求善和美;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人文探索有禁区。”[4]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同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两者相互包含和渗透。科学精神包含人文意蕴,一方面,“科学思想中包含人文的颗粒,最深邃的科学思想往往具有哲学的意蕴”[5],“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中,其精神价值有‘信念价值、解释价值、预见价值、认知价值、增值价值和审美价值’”。另一方面,科学方法包含求善求美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包含科学意蕴,如可以把科学方法引入人文领域,有助于提升人文修养中的科学性。二是两者的奋斗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精神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人文精神处理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两者都是为了人能活得更好。 三、把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两者紧密结合,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和精神支撑。 (一)坚持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正确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个人向完整个人的发展等人的自由发展目标。通过生产实践来满足人类的需要;通过革命实践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即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实的个人的存在与解放;他的目标是使人从经济需要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在精神上获得解放而恢复完整的人性,使人的个性得到释放,与他人和自然处于统一而和谐的关系之中。”[7]因此,必须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对接。 (二)坚持以科学精神为基础,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他们的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8]。必须坚持科学精神的基础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理性的氛围,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继而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提高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 (三)发挥人文精神的引导作用,促进人的自我完善。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指明方向。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依据,只有充分体现人文气息的科学研究才具有社会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人文精神的弘扬促成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客观上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人文精神为科学精神保驾护航,呼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包含三个范畴,一是真,二是善,三是美。美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终极关怀,是最高层次的范畴,是真和善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通过科学精神发现“真”开始,发展到以人文精神为媒介去挖掘“善”和“美”,如此上升、过渡和不断循环,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使人类文明不断向更高的程度发展。 (四)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精神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物质变换,获取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文精神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能真正挖掘到人的价值。因此,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一方面,坚持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文精神的引领和核心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张扬人性。只有切实把两者统归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实干兴邦”作为根本途径,才能确保“中国梦”早日实现。 作者:康薇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科学与人文论文: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研究 摘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科学精神不足、人文精神匮乏的现状亟待改变。基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体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分析,提出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新理念,并通过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和体育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深入到体育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体格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学观。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交融;体育教学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体育教学虽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却忽视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教学,缺乏科学精神;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又缺乏人文精神。其实,体育是科学,值得我们去求真;体育是文化,值得我们去求善;体育是艺术,值得我们去求美;体育是生活,值得我们热情投入。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高校体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体育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1.1体育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是“在认识一切客观存在的过程中,对人、对己、对事物都能善于辨误识伪,勇于去伪存真的那种执着的求真、求实的精神”[1]。体育的科学精神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3个方面。科学的方法要求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遵循人的身体发展规律,依照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培养体育人才。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随着时展的要求而不断改变的。要把握好体育发展的脉络,就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审视体育的发展,从体育的现实情况出发,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通过对体育的再认识看清体育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找到体育发展的新方向。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将科学思想内化于心,才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1.2体育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2]。体育人文精神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教学生所需所想的知识,促进学生主体创造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树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2树立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高校体育教学新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3]。高校必须加强对体育的认识,突出体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体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也势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学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道德精神、掌握运动技术与技能,掌握体育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4]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充分体现“培养健全人格”的教学理念。 3确定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目标 培养拥有健康体格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而总目标是由体能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4个子目标组成的,只有在这4个子目标都完成的前提下,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体能目标要求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训练后,其力量、速度、耐力、肺活量、血压、心率等体能指标达到体育教学所规定的要求,并通过所有的体能测试。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跑、跳、投、跨等基本运动技能以及两项及以上的专门运动技能,如球类、武术、游泳、体操、瑜伽等。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将体育运动视作一种放松身心的方法去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惬意。社会适应性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学和竞赛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其表现为学生能够良好的处理与同学、队友的关系,可以良好的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等。这4个子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统一性。体能目标和技能目标是通过身体训练的方式实现,学习训练运动技能能不断增强体能,体能增强的同时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体能目标和技能目标是相互依存的。而情感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为载体,促进学生情感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提高。这4个子目标必须从始至终贯穿于每一次体育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4选择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课不能开成简单的“身体活动”课,要努力建构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体育身体健康教育内容。体育身体健康内容应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实践类课程是关于训练运动基础技能和专门技能的课程;理论课则是关于体育基本科学知识和身体养护与维护的课程,比如:自我诊断与保健、运动伤病及预防和治疗,运动与营养、体育欣赏和人体健康概述等课程[5]。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育不仅有健身的功能,更有娱悦身心的功能。体育运动可以起到“心理按摩”的作用,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教师要着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体育课程设计很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清华大学设立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休闲娱乐类的课程,而北京大学在体育教学内容上就很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开设了30多种体育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5采用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示范讲解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有3点要求:首先,动作要规范、有美感,能将体育运动技能要领用规范、漂亮的动作示范出来;其次,讲解要准确、有艺术,能将体育运动技能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解出来;最后,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好互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上舞蹈体育课的时候,老师用优美规范的动作和富有艺术性的解说,把体育的美通过视、听传递到学生的心里,使其接受体育艺术的熏陶。在学生掌握基本动作之后,让学生自主组成小队学习,老师则在周围观察学生的情况,必要时给予学生指导。只要老师能够充分应用好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可用资源来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愉快地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老师在上排球课的时候,可以播放一段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比赛的视频,学生跟着中国女排跌宕起伏的比赛视频融入到比赛之中,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奥运会赛场的观众,心时刻被中国女排牵动着,被中国女排的排球技能和精神征服,为中国感到自豪,爱国情绪高涨。视频播放完之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郎平主教练在比赛过程中应用了什么战术、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问题,然后再有机地整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来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比赛的真正意义,对待任何比赛都要科学备战、精心备战,对待任何比赛都要迎难而上、永不放弃,对待任何比赛都要消除杂念、弘扬体育精神。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何选择和组织则由老师根据自身教学内容来定。但如何应用教学方法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融合,这就需要体育老师认真思考了。 6探索科学与人文交融的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而学生只有做到将所学的体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才算真正的“学有所成”。运动成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但无法反映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因此,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应包括两个部分:运动成绩与体育价值观[5]。运动成绩应包括体育科学知识与运动技能两方面;体育价值观应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上的投入程度及其积极性、课外活动参与情况、集体精神、合作意识等因素。在评价过程中,体育价值观评价所占的比例应重于运动成绩的比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法理应多元化。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形成的,不是简单的运动成绩就可以体现出来的,所以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现象。将学生按照身体状况来分类,然后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同一类别的学生要按照统一绝对的标准来评价,这种科学的绝对评价和人文的相对评价交融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因学生个体差异而造成评价不公平的现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理应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评价中,通过学生自评,再结合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之后的发展方向。 7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必须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学理念,只有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体格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学观。 作者:彭凌凤 谭焱良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中渗透性活动 摘 要: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美的教育。我们作为音乐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途径,使之产生情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调动其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非常密切,有机渗透,我们要充分挖掘,潜移默化地运用于教学中,促进儿童德,智、美、劳等方面的教育,获得身心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音乐活动 幼儿 渗透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不但能益智,而且能以美辅德。它将各学科的内容有机的联系,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音乐活动中,应充分挖掘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机互渗,以便能更好地开拓儿童的文化眼界和审美心胸,使儿童能够比较积极地应对现今更为开放的文化环境。 1 音乐欣赏活动中的贯通 音乐欣赏是通过听来感受所要欣赏的乐曲的旋律,以及乐曲对人们所引起的情感体验。在儿童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中,由于儿童理解水平和欣赏能力较低,仅靠音乐本身的感染力,还不能使儿童完全主动地理解作品,于是我们可以发掘欣赏活动和其他学科间的贯通性,让儿童达到理想的欣赏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的陶冶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从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音乐活动《让座》,是首以小朋友为主人公的叙事歌曲,选择的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乘客实在多”的公共汽车上。儿童欣赏到这首歌曲,体会到小朋友和老婆婆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共同心声,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亲身体验,激励了儿童的情感,收到了以情育人的艺术效果。 (2)色彩画面的表现 音乐、美术同是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两个主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美术的作用,对实施美育有很大的帮助。有些东西用文字难以表达清楚,但绚丽的色彩、缤纷的画面却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平时教学中,一方面结合书中的插图帮助教学,另一方面不断渗透颜色在音乐中的作用,如以红色为代表的颜色表示热烈、欢快,以蓝色为代表的颜色表示抒情、优美等。那在欣赏乐曲时,我则会让儿童根据自己对旋律的理解,用五彩缤纷的画面表现出来。画面各异,创造了美的境界,又锻炼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2 歌唱活动中的结合 教师在组织进行歌唱活动时,常常也渗透了其他学科,尤其是语言活动。因为理解把握好一首歌曲的感情,是唱好一首歌的关键。因此与其他学科结合,能让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掌握上有促进、催进的作用。 (1)感情迁移 有些歌曲的感情儿童不能很快地领悟,这时,我们可以将诗歌进行感情迁移,帮助掌握。如在教学歌曲《我的妈妈是中国》时,让幼儿回忆原先学过的诗歌《我最爱祖国》、《我们的祖国真大》等等,之后,我及时让他们感情迁移,朗诵《我的妈妈是中国》,最后进行演唱,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有感情地演唱了歌曲,又复习了诗歌。 (2)文字内容迁移 除了运用感情迁移,还能让幼儿进行文字内容的迁移。《小熊请客》这首歌有三段歌词,第一段是“喵喵喵,真呀真快乐,今天过节小熊请客。我们到它家里去,又吃又玩又唱歌。喵喵喵,喵喵喵,真呀真快乐。”另两段歌词除了动物及其叫声变换外,其余部分均不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完这首歌之后,我让幼儿自己创编几段歌词,唱出其他小动物的快乐心情。这种迁移,加深了幼儿对动物拟声词的熟悉程度,又增强了幼儿对歌曲的熟悉程度,培养了幼儿创造思维的多向性。 3 韵律活动中的综合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动”是他们最乐意最有趣的事。如果音乐课上不仅仅有声音的流动而无身姿的配合那是不够的,也是儿童不希望的。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儿童“动”起来。所以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儿童听到优美的旋律,就会随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喜欢。 儿童熟悉了乐曲的内容,尝试角色扮演或创编动作。儿童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创编出令人想不到的动作,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促进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音乐活动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渗透,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整体功能,使儿童在趣、能、德、情上得到了无限地发展。同时在其他学科自身的教学中也渗透了音乐活动,常常运用音乐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 (1)英语教学中也很大程度运用歌曲来教学,提高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 唱歌是儿童最喜欢并且易于接受的活动之一。英文歌曲所具有的异域特色则更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为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除了通过教儿童一些现成的英文歌曲来帮助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外,还可反过来将各类短语及单词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利用优美的旋律帮助儿童更好的记忆。儿童通过这些美妙的音符完成了各种英语教学任务。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音乐所发挥的作用,能更好的促进儿童的英语学习。 (2)美术与音乐本身就有相通点,同为艺术一门。 因此在美术课堂上常借助音乐中的音像资料来教学。如欣赏戏剧脸谱,播放几段京剧中典型的选段〈包公〉〈关羽〉〈曹操〉等,更直观形象地使幼儿理解不同脸谱的特点和含义,也进而增加了有关戏剧的知识。 (3)课件的制作中不乏有音乐的加入,更形象化,更丰富化,更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教手段显示了它的无穷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加入音乐的元素能更加优化教学,更能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音乐教育是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音乐艺术为基础,同时又兼跨音乐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具有艺术的、教育的、科学的价值。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发展想象力、记忆力,活跃思维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整合、贯通其他学科来教育儿童,能陶冶性格、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儿童歌曲的演唱方法 摘 要: 唱歌,需要幼儿用自己的嗓音唱,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涉及许多有关歌唱艺术特点和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探讨。 关键词: 幼儿音乐教育 儿童歌曲 演唱方法 人的歌唱发声器官分四个部分:呼吸器官、振动器官、共鸣器官和吐字器官。呼吸器官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呼吸器官呼出的空气冲击振动声带而发声。呼吸器官包括肺、气管、胸廓、横膈等,振动器官包括喉部、声带。声带受到呼出空气的振动而发出声音,这声音经过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共鸣器官,由共鸣器官把声音加以扩大和美化,同时,歌声经过吐字器官唇、舌、齿、喉的加工,才能形成带有语言的音乐――唱歌。人的发声生理的全过程受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歌声的产生是各个器官联合协调运动的结果。 在幼儿园唱歌活动中,需要教给幼儿必要的唱歌技能技巧,使他们有能力用歌声表达思想感情,但是在技能技巧的训练和要求上,既要符合唱歌发声训练的一般原理,又要结合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防止机械、枯燥的训练。 一、培养唱歌的音准 音准是唱歌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备的条件。歌曲的旋律是由具有一定音高的乐音构成的,音不准,唱出的歌曲就会面目全非。音准是幼童比较难掌握的一种唱歌技能,它与幼儿的听觉感受性和发声器官的协调能力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老师的正确培养下,幼儿的听觉感受能力逐渐增强,发声器官逐渐地协调起来,唱歌音不准的情况逐渐减少。 在唱歌教学中,老师的演唱和琴声是幼儿获得听觉印象的来源,是幼儿学唱歌的依据。要培养幼儿唱歌的音准,首先要让他们获得音调准确的音乐印象,同时还要发展幼儿发声器官的协调能力,从听和唱两方面互相配合以培养幼儿唱歌的音准。幼儿不仅要会倾听老师的歌声和琴声,还要学会在集体唱歌中边唱边倾听周围小朋友的歌声。这样无论对培养幼儿个人的音准,还是对培养集体唱歌声音的谐调、融合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唱歌的呼吸技能 呼吸是唱歌的首要动力,是重要的唱歌技能技巧。日常呼吸是一种反射活动,无论睡着醒着的正常人都在自然地呼吸,无论工作多忙,没有人忘记呼吸。而在唱歌时,呼吸则是一种技巧性活动,歌声的强弱、快慢、高低,声音的连贯、跳动等变化都要靠呼吸调节、支持、推动发声器官发声。 对幼儿歌唱的呼吸技能大致有以下要求: 1.按歌曲的句逗换气 学习自觉地按歌曲的句逗换气,不因换气而切断了词意。幼儿一般不懂得应当在哪里换气,对此老师可以利用分句教唱时的分句换气,带动及提示儿童学习按句逗换气。 2.歌唱的吸气 歌唱的吸气要随歌曲速度而选择吸气的快慢。中速、慢速的歌曲要吸气平稳而深入,快速的歌曲则要吸气快而多,吸气时不要耸肩,吸气时口、鼻同时进气。 3.歌唱的呼气 歌唱的呼气在呼吸技能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幼儿控制气息、节约呼气,随着表达歌曲不同情绪的需要而调节、支持、控制呼气,做到按句逗换气。由于幼儿的肺活量小,呼吸短浅,控制气息的能力较差,因此在唱较长音时,特别是唱那些上行的较长较高音时,往往因控制气息的能力差,不会用气息支持声音而走调,或把较长的音符唱不够拍。 三、培养唱歌的发声方法 幼儿先学说话后学唱歌,说话的发声是唱歌发声的基础,唱歌发声是说话发声的升华。幼儿开始学唱歌基本上是用说话的发声方法学唱。3岁儿童开始学唱歌时,常常是有唱有说,唱中带说。唱歌发声是以延长语音中的韵母为基础,唱好韵母,对唱好歌曲有重要的作用。教幼儿唱歌的发声有个基本要求,就是培养幼儿喉部放松自然地发声,防止喉部紧张用力地大声喊唱。根据幼儿的音域,他们的唱歌发声分为低、中、高三个音区,中音区的发声接近说话的发声,是最容易发声的部分。幼儿的胸部不发达,唱低音时不会用胸腔共鸣,幼儿的音域窄,低音与中音的差别不大,发声方法基本相同,中音是唱歌发声练习的基础,应当从练习中音部分开始练习喉部放松的发声方法,产生口、咽腔共鸣,使声音圆润明亮。在练好中音的基础上逐渐向高音推进,练习头腔共鸣把高音唱得清脆明亮。 教幼儿唱歌发声,不能给他们讲唱歌发声共鸣的部位,只能选择那些能够获得口腔、咽腔、头腔共鸣的发声练习曲或歌曲,借助唱歌吐字的口型变化,以及幼儿对歌词内容的情绪体验,在老师的示范带动下进行练习。 四、培养歌唱吐字清楚 唱歌和说话一样,都需要吐字清楚,这样才能表达演唱者的内心情感。但是,唱歌的吐字清楚比说话要困难一些,因为唱歌的吐字受到歌曲旋律音高、节奏的制约,唱出的字音有一定的高低长短。歌唱吐字清楚与否,不仅关系到歌唱的表情达意,还与歌唱声音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唱歌的口型随咬字吐词的需要变换姿势、动作,口型牵动着口腔、咽腔等可以变共鸣腔,直接影响歌唱声音的质量。譬如口、咽腔体积扩大,声音就变得宽广洪亮,体积缩小会使声音变弱。口型运用得恰当,或者起到扩大音量美化音色的作用,或者使声音变得弱而轻柔。婴幼儿学唱歌练习吐字、发音,常采用听老师的范唱,看老师的口型这样一种听和看相结合的方法。 歌唱的吐字与旋律是同时发声的,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吐字与呼吸是紧密相连的。譬如在唱节奏鲜明雄壮有力地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时,要用硬冲击的呼气冲击紧闭着的声带,采用硬吐音的吐字方法获得节奏性强的坚定有力的歌声。在唱轻柔优美的摇篮曲时,要用软冲击的呼气冲击闭合得不太紧的声带,用软吐音的吐字方法获得柔和而亲切的歌声。歌唱的艺术表现力是由呼吸、振动、共鸣、吐字等发声器官互相配合协同动作表现的。 五、了解幼儿唱歌的音域 音域,是指一个人唱歌时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的一个范围。儿童的音域比成年人的音域窄,同龄儿童也有不同的差异。幼儿集体唱歌时,一般按照多数人的音域选歌、定调。 老师可以在音乐课上有计划地根据班上多数人能达到的音域移调进行歌唱发声练习,主要培养幼儿歌唱时喉部自然、放松,高音不喊,练习唱连音、断音及声音的强弱、快慢变化等有表情唱歌的基本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老师的正确培养下,儿童的音域会有不同程度的扩展,且扩展的方向不同,有的向高音方向扩展,有的向低音方向扩展,还有不少是向高低两方面扩展。 在幼儿园唱歌教学中,集体唱歌时一般是按照大多数儿童的音域来确定教材的音域和定调。在个别儿童唱歌时,最好是按照歌唱者的音域和声音定调,使幼儿在个别演唱时音域、定调适当,能够自然舒畅地表达感情。唱歌时音域、定调不适当,不仅有损于歌唱的艺术表现力,还容易使幼儿唱不准调,甚至使嗓音因受压抑或紧张疲劳而受损伤。 六、注意幼儿唱歌的音色,保护幼儿的嗓音 一个人的歌声动听不动听,歌唱的音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形成音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发声器官的生理条件和发声方法有关。幼儿唱歌虽然都是童声,但音色有差异,有的清脆明亮,有的轻细柔和,有的声音尖窄,有的发出气声,有的声音沙哑。在幼儿园唱歌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歌唱优美动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护幼儿的嗓音,使之健康地发育成长。 嗓音沙哑是发声器官受到损伤的一种表现,它不仅给幼儿唱歌、说话带来困难,对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不良影响,在幼儿时期应当把保护嗓音作为幼儿保健的一项内容重视。 总的来说,在幼儿园唱歌教学中要做到“培养幼儿有表情地唱歌”,一般说来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培养幼儿对歌曲的内容情感有发自内心的情绪体验和感受;二是培养幼儿有用以表达内心感受的唱歌技能技巧。两者在实现唱歌教学目的的任务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共同做到用歌声表达内心情感,使歌唱“声情并茂”。 唱歌艺术使用的“乐器”是嗓音,在保护幼儿嗓音健康的基础上培养唱歌的技能技巧,是完成幼儿园唱歌教学任务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七、结语 音乐使孩子快乐,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能发展孩子的智力,增长孩子的知识。孩子在学习唱歌、听音乐和在音乐的伴随下做动作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地聆听音乐,努力记住音乐的曲调,头脑由此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在这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和音乐记忆力,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增强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幼儿音乐作品中有丰富的内容,如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有介绍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的等。这些内容通过音乐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既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又能够发展他们的智力才能,这就是音乐教育的独特功能。本文从多个方面重点分析幼儿音乐教育中儿童歌曲的演唱方法,旨在让幼儿音乐教师更重视幼儿的音乐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论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的结合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的必要性和音乐与游戏结合的策略,以及幼儿音乐教育寓教于游戏,培养幼儿的音乐细胞,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音乐 游戏 结合 信息和网络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成长。正确实施美育,对促进孩子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游戏与音乐活动的结合是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的必要性 幼儿阶段是人生奠基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玩乐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进行学习认知、探索世界的方式,将音乐学习与幼儿的游戏活动融为一体,能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审美意识与能力。幼儿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幼儿音乐教育方式,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年龄小,有意控制力差,音乐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适合的手段诱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凡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注意力就会集中,出现探索尝试的欲望。这就要求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避免长时间让幼儿学习过于单一或较为抽象的音乐知识。幼儿学生可塑性很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幼儿学习兴趣或需求的转移,幼儿会逐渐失去对音乐活动的期盼,还会限制幼儿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对于3-6岁间的幼儿音乐教学中,要紧抓幼儿学生的爱玩的天性,以幼儿的需要为基础,以“新”“奇”“异”来诱发幼儿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喜爱,实现游戏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学习到具体的、可理解的内容,从而培养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并学习到音乐知识,对提高幼儿音乐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与成年人具有很大不同,他们自制力弱、好奇又好动,而且天生贪玩。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利梭说过幼儿的心智是“有吸收性的心智”,“儿童有一颗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灵。”由于游戏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实现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吸引幼儿自觉参与到音乐游戏之中。此外,幼儿期阶段是人萌发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可以为他们拓展一个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同时可依靠游戏的趣味性来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有利于端正幼儿的学习态度 对于刚刚具有一定思想意识的幼儿来说,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对任何未知的事物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幼儿对身边的事情总是充满着疑问,这正是他们追求知识的重要表现。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抓住幼儿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来激发幼儿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热情,使幼儿能够在音乐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展现自己。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实现寓教于游戏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端正幼儿的学习态度,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的策略 音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细胞和感官发育,而且还有利于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中要抓住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而游戏与音乐的结合则是一条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实现游戏与音乐的结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旋律要易于记忆 音乐游戏需要在特定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但由于幼儿缺乏较强的音乐理解能力,在音乐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往往只对游戏产生兴趣,忽视了音乐部分。音乐游戏完成之后,幼儿难以掌握应学的音乐知识。因此,为了有效完成音乐游戏,要选择那些易于幼儿记忆的歌谣,例如音乐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歌词中写到“一根手指头呀,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两根手指头呀,两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歌词重复易记,具有明确的指令性语言,幼儿可以在音乐伴奏下根据歌词来做动作,从而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并掌握了音乐歌词和动作要领,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首先要做好音乐的选择,确保音乐旋律优美,歌词简单,这样幼儿学生读起来才回更加顺口,便于幼儿记忆,教师只需稍微引导,音乐游戏便可顺利完成。 (二)精心设计游戏形式 幼儿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烈的好奇心,但是幼儿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被转移,游戏是吸引幼儿学习的重要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增强游戏的新颖度和趣味性,才能实现对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持续激发。因此,音乐教师要紧抓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同时结合各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游戏活动形式和内容,确保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娱乐性,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幼儿园中班歌唱游戏活动《风》,用用力吹风的方式使PPT中的苹果由青变红,使孩子们兴趣度极大的提升。此外,音乐游戏的设计要以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游戏要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音乐基本技能等,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促进音乐故事情景化 由于幼儿年龄尚小,他们难以准确理解音乐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为切实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强化幼儿与音乐的沟通,将音乐游戏进行故事情景化设计是一个有效举措。教师可以以音乐内容为依据,设计出一个具有故事性的角色扮演游戏,为幼儿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角色去表演,充分彰显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同时幼儿在故事情节中也深刻学习到了音乐的知识。比如在进行《摇啊摇》音乐教学中,故事可设计为妈妈和娃娃两个角色,在音乐伴奏下,由一个幼儿戴着头巾扮演“妈妈”,另一个幼儿吃着奶瓶扮演“娃娃”,模拟妈妈抱娃娃的情景。在音乐游戏进行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带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充分体现出妈妈对娃娃的爱。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实时的点拨,及时的向幼儿讲解音乐知识点,使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既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也能学习到自身能力范围内的音乐知识,最终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延伸音乐节奏性 音乐游戏只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形象生动的培养起幼儿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但是无法真正实现幼儿对音乐旋律、节奏的掌握。因此,幼儿音乐教育需要在音乐游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通过表演、模仿、乐器打击等游戏来增强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性,以此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易于理解的图案来创设音乐区域图谱,使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知识;其次,充分发挥出音乐玩具的作用,练习幼儿对声音的辨别能力,通过铃鼓、三角铁、钹、双响筒、圆弧响板、蛙鸣筒、沙球、卡祖笛等发声器材发出声音引导幼儿选择正确的音乐器材;最后,在音乐旋律下让幼儿自主选打击乐器进行有节奏的击打,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最终实现音乐游戏的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细胞和感官发育,还有利于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为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必须加强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寓教于游戏之中,从而培养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论铃木教育法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 [摘要]:铃木教学法在许多国家都得到广泛推广及运用,对铃木教育法进行相关论述,通过对铃木教育法的深入探讨,引发了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为幼儿音乐教育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铃木教育法 幼儿音乐教育 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于用音乐来开发儿童的智力,音乐教育不仅能从音乐素养上给予幼儿所需的艺术才能,还能使幼儿开发大脑,促进智力发展。所以许多家长大力投资于幼儿的音乐教育事业,买音乐器材、请音乐教师、寻求短时有效地音乐教育方法。20世纪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创办的“铃木教育法”,针对幼儿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小提琴教育法,“莫扎特教育风暴”等曾经风靡全世界,其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启示意义。 一、铃木音乐教育法 铃木音乐教育法发明者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他出身于日本音乐世家,17岁铃木镇一开始学习小提琴,上世纪20年代初,留学德国,跟随克林葛学习小提琴。后回到日本与兄弟组弦乐四重奏到处演奏,并且从事小提琴教学,创办了音乐学院,集中致力于对少年儿童音乐教育的探索和钻研。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他总结出一套培养少年儿童乐器演奏才能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被称作“铃木音乐才能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并掀起了广泛的影响。 1.锦绣人生,靠才能――才能的培养。“每个孩子都具有将所谓的口头语言学得流利而漂亮的才能。”铃木镇一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儿童是有望能够发展出那种在语言中体现出的超乎寻常的才能的。教育者通过对幼儿的教育,使其才能都可以达到语言发展这一水准,那么也就可以为以后的人生创建良好的基础。而音乐也是展现人才能的一个方面。 如果幼儿可以将语言学的那么好,那么只要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各个方面,儿童就能很好的发展其才能,从而成功。铃木将这一想法运用在音乐教学上,特别是小提琴的授课中,从儿童对语言的掌握,到小提琴的技能的掌握,其道理都是相同的,这也是铃木才能教育的主要思想。 2.教育从现在开始。铃木主张儿童的教育越早开始越好。童年过多的智力发展并不会造成身体上的虚弱或影响大脑的发展。有些人的观点认为,过早的进行教育会有碍于大脑的发展,但通过铃木在教育实践中的观察发现,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两兄弟,一个从小就不断地思考问题,而另一个则沉溺于关爱之中,无心关注和思考周围的世界。从小不断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孩子大脑尽早的得到了训练,而另一个则未受到训练。由此也可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同一父母所养的同胞兄弟,如果他们的大脑在早期教育中接受了不同的训练程度,那么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截然不同,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早开始训练孩子的大脑。 3.母语式的教学。铃木认为,语言学习是一般认知的反映,可以用于解释其他领域认知掌握的原则,即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因为语言学习体现了学习行为的一般特征。最终,铃木将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迁移到学习音乐上来。对于学习母语来说,孩子的一般经验是由“听”到“说”,再到“读写”。基于这一规律,铃木也将学习音乐的过程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因为音乐学习是一种声波传递,所以在学习中,要首先对音乐进行感知,通过反复的聆听之后才能进入演奏阶段。 二、铃木音乐教育法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启示 铃木音乐教育法在总结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实践,为许多的家庭及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符合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可操作性极强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注重幼儿早期发展,抓住教育的关键期。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能具备卓越的才能。因此,在铃木镇一的教育理念中,把早期教育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从现代社会来看,随着家长对教育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越发的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在幼儿期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形成一定的性格、才能之后,对未来进入学校及潜能、智力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于早期教育来说,教育者及家长也要做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刻了解,不能采用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2.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技能的学习与不断重复的练习,会使幼儿觉得音乐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倦之情。所以如何能够使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就尤为重要。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氛围,都应该尽量做到趣味化。家长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与幼儿进行音乐游戏的互动,不但能够拉近亲子间的关系,还能充分加入到幼儿的教育当中。家长还可以创造机会,多带幼儿参加音乐会等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铃木认为,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学习器乐。正如在父母及家庭的语言环境下呀呀学语一样,要想让儿童更好更快地学好音乐,就要为他们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以培养孩子对音乐和乐器的兴趣。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音乐具有很大的作用。家长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幼儿从基础开始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而最基础的感知就是“听”。家长可以多给幼儿放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听开始,只有听得顺了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后才能够唱得出来、弹得出来甚至最后创作出音乐来。 铃木教育法不仅为培养孩子能力提供了方法,还为许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导。对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音乐才能、深挖其潜能,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浅析幼儿音乐教育模式的探索 摘要:幼儿音乐教育模式涉及如何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艺术的学习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如何使当代教育观念融入音乐教育实践等方面的问题。下面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幼儿音乐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幼儿对音乐的听、想、拍、唱、这四个方面的领会和掌握。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教育;教学模式 1.如何教孩子学会"听"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儿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 另外,教师也不能只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同时应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真情实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 在音乐欣赏课上,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害怕"镇"不住幼儿,总是摆出一副严肃的或平淡冷静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师,希望在教学中更显魅力,可惯于像演员那样拿腔拿调地讲解和示范。这些过"冷"或过"热"的做法,都不利于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2.如何教孩子学会"想" 孩子最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鲁迅先生在《看图识字》一文中就曾热情地赞美儿童的幻想。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见,幻想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因此音乐教师要用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还要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 首先要精心选取能够引起儿童幻想的音乐教材,把它合理地组织在一起,然后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系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抓住作品的构思,反复地思考和体味,并努力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因为生活里本来是一般现象,只有透过童心的折光,才能发现美丽的幻想世界――童心中的"海市蜃楼"。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最巧妙、最有趣味,最能夸张典型事物的话语,把孩子带入童话般梦幻天地。当孩子进入幻想中,就会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我们千万不要指责这是"想入非非",更不要厌烦训斥,而要因势利导帮他们把幻想之火,炽热的燃烧起来。只要我们对孩子特有的好奇心倍加爱护,就能培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幻想能力。 3.如何教孩子学会"拍"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就是让幼儿用耳朵去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 ,如钟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走路不同的节奏。 我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感知节奏,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 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 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 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雪花飘》、《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以上这些内容孩子们都熟练到一定程度后,我又让幼儿自己在试着创编节奏。除了这些教育培养外,我还把对幼儿的音乐素质练习穿插在一日生活中,如早上体检时欣赏优美的乐曲,不仅陶冶了情操,还使幼儿尽快醒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无论是在对音乐的喜爱上,对 音乐的感受力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这些都是孩子们用耳朵来听的音乐,用身体来表现的音乐。 4.如何教孩子学会"唱" 在唱歌方面以五声音调歌曲为培养幼儿准确歌唱的起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声带发育尚未完善,不容易唱准半音,只有稳定、准确地掌握了五声音调,才能更好地发展准确歌唱七声音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声音阶音乐 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幼儿熟悉、积累自己的音乐母语,对学习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发展民族音乐思维 都具有深远意义。当然,在律动、音乐欣赏中也应广泛接触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儿童音乐作品,以开阔艺术视野。 语言、歌谣在培养音乐能力方面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幼儿歌唱有一定局限性,而朗读则可以 在难度、长度上超出歌唱的局限,可以在节奏感、多声部配合、音乐要素、结构的理解等方面促进音乐能力的 发展。多声部的音乐能力也是我们教学中应重视和开发的领域。可以通过律动、声势等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卡农(轮唱)形式的多声部朗读,配合固定节奏型的歌唱、卡农形式的二声部歌唱、打击乐器的合奏表演等,发展幼儿的多声部能力。 通过教学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在我所任的大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唱歌方面能听辨出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的的曲调,唱准半音和和声,自编儿歌并谱曲。节奏方面能打出四分、八分、十六分、切分音符的不同组合。能用图画、表演等形式表示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的曲式结构。能自编故事,根据故事内容,选用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边叙边即兴演奏。顺有活动后,幼儿们选用大鼓的"咚咚咚咚"声表现旅游车,用钢片琴慢慢地刮奏表现萧何流水,用水叫子表现小鸟,用铃鼓的颤动声表现和暖的春风吹拂着柳枝,在本班小指挥的即兴指挥下,将春游活动用打击乐器和歌声再现出来。 总之,加强对音乐教育的研究,构建有特色的音乐教育模式,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和谐发展,对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启蒙教育,都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创新幼儿音乐教育开发幼儿智力潜能 【摘 要】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全面素质方面,或在对幼儿的深层素质(包括智力)的滋养与开发方面,有着其他任何教育所难以企及的更是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音乐教育,不仅能陶冶幼儿高尚道德情操,培养他们良好审美情趣,而且还可以启迪幼儿的智慧,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教学;智力开发 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不但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充分发掘创新潜能的发展机遇,而且为幼儿智力开发创设了良好平台。歌唱、律动、舞蹈、节奏乐、打击乐、音乐表现与欣赏等幼儿园音乐教育形式,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音乐能力,而且能增强他们对艺术美的敏感性,还可以成为他们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里,我就从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情感、艺术同构、创造表现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创新幼儿音乐教育与开发幼儿智力潜能的关系。 一、以审美情感为切入点,培养幼儿欣赏意识 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幼教工作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用一些属于专业艺术教育或特长艺术教育的模式和要求来看待幼儿音乐教育,因而在教学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播,忽视音乐对幼儿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操练和欣赏意识的培养。因此,把幼儿音乐教育方式与内容进行合理创新,能够有力地推动幼儿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 (1)注重音乐对幼儿的心灵滋养,加强其在进行音乐活动中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幼儿音乐教育理念。在审美活动中,用充满童趣的音乐引导幼儿在反复感知中体验、领会音乐作品内涵,引起兴趣,激发情趣。如教唱《小乌鸦爱妈妈》时,老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讲解小乌鸦懂事,“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起幼儿的情感投入,推动幼儿审美感知与艺术想象等活动的开展。我们在选材上要注意选择节奏明快、施律优美、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内容,诱发幼儿的审美情趣。 (2)关注音乐对幼儿的素质培养,考虑其发展智力因素关联的创造性潜在能力,构建新颖的幼儿音乐教育目标。进行幼儿音乐教学,就要引导幼儿运用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感觉活动,调动情感、思维、想象、动作、语言等多通道参与、反复品味、启发联想、促进理解。如做音乐游戏《小朋友散步》,首先让小朋友坐在座位上,伴随着音乐做睡觉、起床、散步、听雷声观察天气、听雨点声赶快回家,边听音乐边做动作,使幼儿在音乐感知中活跃起来,创造地表现自身潜在的思维能力与表演能力。 (3)采取音乐对幼儿的审美诱发,侧重其唱歌跳舞的美感教育而凸现教学价值,完善丰富的幼儿音乐教育内容。在唱歌、舞蹈、节奏乐演奏等教学中,不能单一进行机械训练,如学习节奏乐《快乐的幼儿园》,要善于引导幼儿用木鱼、铃鼓、碰铃、大鼓合着节拍整齐地为乐曲伴奏,创造一种愉悦的协同教学氛围。再如引导幼儿拍拍手、跺跺脚,为不同的欢快乐曲伴奏,都可以诱发幼儿对音乐的审美因子,不断在美感教育熏染中学到有益的知识。 (4)启发音乐对幼儿的表现要求,指导他们放开双手和大脑活跃新的思维与情感,完善创新的幼儿音乐教育要求。老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材料的渗透与选择贴近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进行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歌唱》,课前先让幼儿认识小鼓、锣、碰铃、拨浪鼓、钹、铃鼓、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在课堂中让幼儿边拍手边唱歌,歌曲完毕,教师敲打任一打击乐器,让幼儿讲出该打击乐器的名称。这样既调动了幼儿的双手在律动中活动,又使大脑的思维与情感得以良好的活跃。 二、以艺术同构为传播点,开阔幼儿求知视野 幼儿音乐教育中,以音乐活动为主线,将绘画、雕塑、舞蹈、戏曲、音乐、语言等艺术学科综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并将艺术表现的内容、情感、形式、风格融为一体,创造一种主题集中鲜明、内容丰富鲜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幼儿升华到音乐益智的文化视角。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重要的,即要根据自身的教学擅长生发出鲜活、实在、有味的教学风格,又要把握幼儿的身心特点创设出轻松、欢快、明亮的学习环境,我们不能因袭旧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要侧重于体验(操作),或增加艺术作品内容和深度来维持、调节、推动幼儿音乐教育程度。如在小班(3~4岁)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聆听简易音乐、欣赏形象图片、模做动作、说出感受等,说是为了使他们能够很好地认识物体。再如在中班(4~5岁)教学歌表演《小青蛙》,利用形象的图片或录像带,引着幼儿在音乐、图画、文学等不同艺术知识的同构中认识:青蛙大大的嘴巴、大大的眼睛、看见害虫就吃掉、生活在田间、一般离不开水……同时教育孩子们明白青蛙是益虫,从小要养成保护益虫的好习惯。通过系列的幼儿音乐教学,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幼儿提供或创设丰富活跃的视听环境进行场景教学,既可以促使幼儿在轻松的演唱活动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可以培养幼儿在快乐的音乐氛围中激发油然而生的兴趣,还可以教育幼儿在学习的实践机会中培养生活良好的习惯,更能够引导幼儿在自由的艺术环境中开发乐于创新的潜能。 三、以创造表现为着眼点,启发幼儿创新思维 幼儿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这也对幼儿音乐教育提出创新的要求。作为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音乐不仅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是以创新思维为基础的,音乐对发展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向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1)用音乐刺激幼儿思维,激发其求异性、发散性、突发性、连动性、敏锐性、灵活性等创造性认知特征。欣赏相同的音乐,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以自己独立的体验、联想、表现与表达,形成自己不同的想象和思维,随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活动中,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充分的想象和个体独特的表现语言,他们在活动中把握的不仅是外在的法则和内容,而且是在深化创造性认知特征的过程中滋养自己独特的内心潜质。 (2)用音乐促成幼儿表现,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动机、创新精神、创新理念等创造性情感特征。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既对幼儿进行了审美教育,又培养了幼儿音乐兴趣,还促成了幼儿表现欲望。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的感受,能够行之有效地在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形成创造性情感特征。 (3)用音乐塑造幼儿性格,形成其自控性、自主性、兴奋性、有恒性、独创性、灵活性等创造性人格特征。对音乐的学习,通过绘画、语言、歌舞、演奏等形式把理解与感受创造性地表现出来。教师对幼儿的创造与表现要及时地加以鼓励和支持,不断提高幼儿对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与唱歌活动 美国的音乐学家雷默教授曾经说过:“我们有多少方法能让孩子体验音乐,我们就用多少方法。”“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不高,注意力也不集中,在幼儿园的音乐课中,教师更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灵活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他们从肯学至想学到乐学音乐。幼儿音乐教育方面,我做了一点尝试。下面以唱歌活动为例谈几点看法。 一、主动学习,无意中学会 当幼儿对歌曲已经有了完整的感知,接下来便是歌曲的学习。歌曲的学习主要强调幼儿的主动性,环境的放松、自由、无意中自然的渗透。 首先,选择不同的方法学习歌词,节奏鲜明、节奏感强的歌曲采用拍手按照节奏读或边做动作边按照节奏读的方式。这样,一举两得,歌词与节奏都会了,同时,又加强了动作与朗诵的形式。朗读时富有感情,充分发挥幼儿的表演、朗诵的才华。此时,幼儿沉浸在朗诵表演的愉快与陶醉中,感受艺术所带来的无比快乐,而不是机械的记忆,满足了他们的表演欲望,同时,在无意注意的情况下学会了歌词。 然后,采用旋律渗透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歌词,熟悉旋律。教师弹奏歌曲旋律,伴着旋律幼儿按照节奏朗读歌词。在朗读时,幼儿无意中熟悉了旋律,他们会“一不留神”把歌词唱出来,无意中轻轻松松地熟悉甚至学会演唱歌曲,并且创编了表演动作。表演、歌词、节奏、旋律这些因素不能截然分开,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师要充分、有效地把它们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 二、用形象的图片、示意图帮助学习 有一些歌曲,乐句较多,有的旋律起伏较大或有一定的技巧等,幼儿学起来很困难。由于幼儿阶段的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容易记住形象的图形、图画。所以,面对上述的困难,教师应利用相应的图片或者示意图为歌曲注释,帮助幼儿记忆。 如,《飞呀飞呀,转呀转》这首二部轮唱歌曲,曲调欢快、有激情,幼儿学得很快,但是轮唱却不容易。幼儿首先要理解轮唱的含义,然后需要知道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的不同之处――结束句减少一小节,第二声部从哪开始唱等等一系列难题。技术难度对于6周岁的幼儿来说很高,如果枯燥地讲解,只能徒劳无功,幼儿只能是一头雾水。若用示意图来注释两个声部的各乐句,把每一乐句用形象的图示标记出来,幼儿看着图就能唱出来,自然,第二声部缺了哪小节、应该怎么唱、两个声部怎样轮唱、结束时怎样合到一起,一目了然,稍加点拨幼儿就会掌握。避免了枯燥讲解带来的反作用。再如,《妈妈呀,妈妈》这首歌,有三段,每段歌词一个情节,都是比喻句,但是,三段长长的歌词幼儿不易记忆。教师分别用各段中的喻体:小喜鹊、小黄牛、小花猫三个动物的形象做注释,就形象多了。幼儿看到这样的形象提示,很容易就会想起各种情节,从而演唱出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适应设计游戏,培养创造意识 游戏是幼儿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各科活动都离不开游戏。当歌曲基本熟练后,安排合适的游戏活动,会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歌曲,并且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性。同时,在音乐情境中能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非凡快乐,增加对音乐的喜爱之情。玩儿到尽兴时,他们会做出意外的精彩动作或把旋律加上“花点”或创编新的歌词或说出平时说不出来的话等等。 如,《泡泡不见了》这首歌,活动时让幼儿听歌曲吹泡泡。幼儿跟节奏吹,吹完后,听歌曲画泡泡。幼儿结合观察到的泡泡,充分展开想象,随意画出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泡泡。在《雪花》活动课中,学习完歌曲后,让幼儿边唱边用纸制作小雪花。幼儿撕出许多雪花,高兴地抛向空中,制造出漫天飞舞的“雪景”。幼儿在游戏中亲自创造并体验快乐。再如,《小海军》活动课中,进行角色表演。教师是“军长”,幼儿是英勇的“小海军”,“军长”带领“小海军”“出海作战”。不同的战况、战地,幼儿体验了做海军的自豪、英勇,创造性地演唱了歌曲。 可见,在游戏中,幼儿能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而且还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发挥他们潜在的创造性,起到升华的作用。 综上所述,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唱歌课要做到保留原始感知、让幼儿主动学习,无意中学会;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发挥主体作用与创造性。扩展到整个幼儿音乐教育当中也是一样,把幼儿音乐教育融入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之中。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幼儿音乐教育有效评价策略 摘要: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常规音乐教学很难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更谈不上能力、 情感的培养、 智力的开发。 这是许多幼儿工作者非常棘手的问题, 许多教师把完成 《纲要》 中规定的音乐教育任务看作是单纯地教会幼儿一定量的歌曲、 舞蹈、 律动和音乐游戏, 一切都围着教材转, 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歌曲、 舞蹈、 音乐游戏, 教材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很少去想。 这样的教学过程, 既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 又忽视了幼儿的创造。幼儿音乐教育有效评价的实施有助于幼儿音乐教育有效开展。但是,在目前的幼儿音乐教学评价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幼儿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评价; 策略 1.实施因材施教 幼儿音乐教育注重情感体验和个性特点,幼儿处于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由于年龄、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幼儿的音乐能力发展方面也存在差异,从而造成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不一样。因此,要求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意幼儿的音乐表现,并能根据幼儿的音乐能力水平开展音乐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既能体现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共同状况,又能不断促进个别幼儿的发展。如幼儿情绪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注意让情绪极不稳定的幼儿多听一些乎和的轻音乐,能起到稳定情绪的用・而对那些情绪低落的幼儿,则让他们多听一些情绪激昂的乐曲,以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幼儿聆听、感受和表现音乐,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激发幼儿的音乐表现欲望。 2.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2.1创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提升幼儿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是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的音乐素质直接影响到幼儿音乐教育的质量。作为幼儿音乐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最基本是要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另外幼儿音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析能力。能够对音乐作品的背景、风格、类型以及作者做全方位的了解,包括音乐作品的节奏、速度、旋律、曲式结构等基本要素。具备这种才能后选出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更好的把握音乐作品的丰题思想,设计合理的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有效地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 2.2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教师主要是通过观察来了解幼儿的。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从中发现和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幼儿发展。因为教育的时机是发展创新能力的教育因素,是蕴藏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的,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它,用机智的头脑运用它。因此,敏锐的观察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幼儿最殷切的需要。观察法是幼儿时期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幼儿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通过观察收集有效的资料,才能全面把握和了解幼儿的音乐学习的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和成长。 3.有针对性地组织幼儿音乐教学活动 3.1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幼儿音乐教学评价的目标是依据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而制定的,只有从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出发我们才能确定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标准,才能开展幼儿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完成幼儿音乐教育的具体任务。新纲要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轻视知识的学习。因此,幼儿音乐教学应该依据这个目标制定,比如幼儿音乐教学目标要涉及幼儿歌音乐律动,打击乐活动和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技能等方面。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包括音乐本知识技能的目标,还应包括幼儿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情感的培养,从而培养幼儿对音乐括动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以及通过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3.2重视对幼儿的音乐能力的全面.综合评价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是通过了解幼儿的音乐学习状况,来改进幼儿音乐教学,进而促进幼儿音乐学习的发展,不仅关注幼儿现实的音乐表现,还应重视幼儿本身的音乐能力的发展。重视幼儿本身的音乐能力的发展。评价是全面的。其中多元评价主体,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幼儿的音乐评价,通过多种信息,包括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日常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在家中的表现情况,把幼儿音乐学习的动态过程全方位的考察,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现场记录等方式,并有机结合了不同的评价手段,全面真实地评价幼儿音乐学习方面的潜能。 4.推动家长参与评价,开展家园合作 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幼音乐教育。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幼儿的成长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人的一生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幼儿的教育,一般来说主要是依靠父母,教师和幼儿生活中的其他成年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在家庭中的音乐教育对孩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注意了解每个幼儿在音乐方面的闪光点,通过家园联系栏、家园访、召开家长会,经常同家长取得联系,将孩子的成长过程,取得的成绩及时告诉家长,家长也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音乐活动,经常与教师保持联系,并积极配合教师开展音乐活动。总而言之,教师与家长要一起共同促进每个孩子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不断提高音乐能力。 总之,幼儿音乐教育评价的实施可以有效了解幼儿个体音乐能力发展的状况,能够反映出幼儿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幼儿音乐教育评价在音乐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幼儿音乐教学的实践中,音乐教育评价存在着很多问题,往往过于表面化和片面化,不能够更好的反应幼儿音乐学习的真实水平。为了幼儿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必要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实施有效的评价。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影响作用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幼儿音乐教学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直接导致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普遍降低,而以“原本性”为核心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强调音乐的综合性、参与性以及人本性等思想,这种教育思想更符合幼儿生理发展的特点,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影响 目前,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尚在探索阶段,部分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度要求孩子音乐技能的提高,造成教育质量的低下。自20世纪80年代,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传入我国,这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乐教”是相通的,同时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教学法在我国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意义深远。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阐述 奥尔夫提倡“原本性”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原本的音乐应是最为接近自然的,是无需刻意记住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而“原本性”主要指人们均可通过语言、舞蹈以及动作等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欲望。由此,奥尔夫教育观念更加赞同教师通过启发、鼓励等方式对人的本能进行开发,使音乐教育方法多样化。奥尔夫认为音乐是让幼儿在娱乐中进行享受和感悟,而不是对幼儿进行理论知识灌输,导致幼儿丧失学习的乐趣。其中《奥尔夫传》[1]曾指出幼儿通过说话、游戏以及发出的动作等均是对自我以及世界的定位,同时也是孩子获取社会交际经验的主要方法。由此可见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原本性”是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其主张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这与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提倡的主要观点 (一)综合性。奥尔夫认为不能通过单一的方式对人性本能进行挖掘,该方法无法发现学生的潜力,且扼杀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因此应采取综合的方法;他认为音乐和动作是同时存在的,是必不可分的。在此观念下,奥尔夫自行创立了“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使该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他也认为,语言、动作本身就是一种美妙音乐的结合,其本就有自身的旋律;这种思想应用在唱歌、游戏、舞蹈等于一体的教学中。 (二)参与性。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是需要参与的,而不是被动地倾听,每个人都是演奏者;这种思想与以往的音乐观念迥然不同,他认为音乐必须要由自身去参与,去演奏,而不只是传授音乐技能,将游戏和音乐分离开来;奥尔夫音乐教育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去感受音乐、发现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对学习的成果并不重视,主要是让幼儿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三)即兴性。奥尔夫曾说“一切都是幻想……所有的音乐教育应当从游戏入手[2]。”在教学中,他非常重视儿童的即兴性发挥,并将其作为启发幼儿的出发点,在对幼儿即兴创作能力培养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提供给幼儿展示的舞台。即兴性与以往单一枯燥的教育方式不同,它可以使孩子的天性得到解放,让儿童自由地发挥想象,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社会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和理解音乐,因此即兴性音乐教育是儿童学习音乐的主要途径,也是奥尔夫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本性。在1931年奥尔夫就曾发现[3]音乐来源于人本身,是人表达自我情感的方法;因此他鼓励音乐教育应先从人性发展的初端开始教育。奥尔夫教育认为从人性发展的开端实施教育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可通过启发儿童对音乐艺术的幻想、感受、探知、理解等方式,进而使学生的欣赏能力、创新性、表现力等均得以有所提高;同时还能净化儿童的心灵,促进其健康地发展。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影响 (一)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乐趣。奥尔夫教育思想提倡儿童应该主动参与到音乐中去,做音乐的主人,去主动感受音乐的节奏;他认为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融入到音乐中,可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该教育方法与传统的教育方法相比更加适合幼儿心理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只是使学生机械性记忆,而奥尔夫教育主张在娱乐中教学的方法。奥尔夫教育给予学生“零压力”的学习模式,让孩子发现音乐的美妙之处,可使孩子的音乐天赋充分发挥。在人生成长的阶段中,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时期的孩子处于极高的好奇心理状态中,他们需要对世界加以探索以满足自身需要,且该阶段处于懵懂时期,较多的意识是在此阶段形成的,若是机械的学习模式则会使孩子形成厌学心理,对未来的发展具有不良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在实施幼儿音乐教育中应利用游戏的方法,可使幼儿的生理发展得以满足;同时在做游戏中,更提高幼儿的语言以及动手能力。 (二)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各方面的感官协作方可完成审美感知。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提倡将唱、说、跳、演等方式与音乐相结合的方法,可使幼儿的感知更加客观化,更能使孩子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进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能力。在音乐教育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能使幼儿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从而提高孩子的欣赏力。 (三)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育使幼儿教学理念得到补充和发展,也使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者转为参与者、协助者、组织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协助幼儿将抽象的知识用直观化的事物表达出来,如教师写出la时,学生认为是天线或者钓鱼竿;而有的学生认为mi是小猫,Sol认为是按钮;针对孩子们天真的想象,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奖励,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其详细的表达出来。 由于幼儿的思维并未固定化,也未受到外界干扰影响,因此他们具有极大的创造力;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幼儿加入自己大量的想象,让幼儿在幻想的世界遨游。另外幼儿的想象力是无限大的,他们可能处在幻想中思考,并提出比较幼稚甚至难以解答的问题,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并引导其发挥想象,提高幼儿探索的欲望 (四)“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奥尔夫主张的“原本性”与目前社会提倡的人格和谐发展的观念具有一致性,这也与我国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极大地融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符合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其教育理念更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感受,并给予学生独立的发展空间。音乐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使学生发挥极大的主动性。我国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4]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发展的意义与主体,并强调艺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健全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要给予幼儿展示的机会,并鼓励其自行尝试演奏,采用游戏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艺术的美,以能使幼儿形成正确价值观。 四、结束语 奥尔夫音乐教育开启了幼儿音乐教育的新篇章,对幼儿智力的启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音乐教育史上的极大进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实施实际化的教育,让幼儿通过读、唱、跳等方式,使孩子逐渐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此外,可通过一些幼儿较易理解的、经典的以及特色性的音乐让幼儿表演,使幼儿能够从开蒙的起点便接受到较好的音乐教育,进而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利用有效的资源,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的“原本性”得以发挥,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探析新时期幼儿音乐教育的创新策略 摘 要:幼儿时期是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虽然年龄很小,对世界的认知有限,但是接受能力、模仿能力和想象力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科学地开展教育,对幼儿未来非常重要。幼儿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但是纵观当前幼儿音乐教育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只有不断创新,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才能做好幼儿音乐教育工作。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教育;问题;创新策略 一、当前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过多干预幼儿学习 对于幼儿音乐教育者来说,解放幼儿天性对于他们日后的教育和发展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很多教师都过多地干预幼儿的学习,没有给幼儿自我创新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幼儿都是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幼儿在学习舞蹈时只是在照搬动作,没有理解动作的真正含义。机械地模仿只会让幼儿丧失想象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未能有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旋律 很多教师在教授幼儿唱歌、舞蹈时,很少引导幼儿去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失去了最初的审美教育时机。如有的教师在教幼儿演唱《小燕子》这首歌时,只是在一句句教其去唱对字和旋律,没有引导幼儿去想象相应的景象。教师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幼儿唱儿歌是在逐渐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由于幼儿园教师每天需要照顾很多孩子,精力有限,在课堂上教授的舞蹈动作,都是按照顺序安排好的,这让孩子们逐渐失去了感受音乐旋律的能力,只会机械地模仿,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失去了音乐本身陶冶情操的作用,还会让幼儿感觉无趣,甚至厌烦。 二、新时期幼儿音乐教育的创新 1.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十分普遍,而多媒体技术因为其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结合图片、视频、音频等让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开展幼儿音乐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展开教学。 2.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相结合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幼儿学习音乐离不开对生活的感知,脱离生活的艺术就像是无水之源。因此教师必须做到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相结合。为了实现教育改革和创新,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幼儿音乐教育要带入恰当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让幼儿更加顺利地接受音乐,感受到音乐的美。 3.重视幼儿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 一般情况下,年龄相仿的幼儿其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不会有明显差异,但也不是绝对的,在学习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体化教学, 在教学的时候要以鼓励为主,不要给幼儿压力。对于学习速度比较慢的幼儿,要进行重点指导,从最基础的音乐知识开始辅导,让幼儿逐渐找到自信心。 4.引导幼儿体会音乐的情感 音乐的作用不仅能满足听力的需求,还可以抒发情感、美化心灵。例如,幼儿在学习《找朋友》这首歌时,幼儿能够清晰地表达寻找朋友的想法,能够学会交朋友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这首歌时,可以在室外进行,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唱歌和跳舞的互动,这样能够让学生积极交流,从而提高音乐学习效率。 5.引入教师竞争机制,鼓励教学创新 现在公立幼儿园的教师大多都是在编人员,工作稳定,致使很多幼儿教师缺乏危机意识,每天的教学安排都是按部就班,缺乏创新。因此在教师中引入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教师激发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忧患意识的教师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在幼儿园管理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占据优势,并且要培养教师敏锐的洞察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名师团队。同时,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必须得到保证。硬件设施的完善可以有效促进教学创新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吸引优秀的教师人才。 综上所述,当前的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不断改革和创新,更新教学理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重视个体差异,鼓励幼儿表达真情实感,同时要引入教师竞争机制,才能不断提升和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促进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 摘 要: 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而若要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提高幼儿对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 兴趣 学校 一、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还没有完全自主意识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兴趣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现实中幼儿兴趣的培养却往往被忽略。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及环境因素,就需要调动与幼儿成长有关的各方面因素。具体说来就是,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家庭培养音乐氛围、社会创造正确引导模式。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的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从小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潜力,如幼儿听到节奏明快、活泼、优美、抒情的歌曲,马上就会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听到进行曲马上就会甩起臂膀,学起解放军,雄纠纠气昂昂地边敬礼边走起正步来;幼儿发现一些发响的玩具,好奇心会驱使他们拿起摇动,并作为乐器边唱边伴奏;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常接触的熟悉的音乐形象和带情节的音乐,特别感兴趣,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不持久、易转移,所以,教师要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要创设条件不断地给予满足,使其稳定并不断的发展。 二、变技能型、大众教学为兴趣型、特色教学 (一)变传统的统一、技能教学为特色、兴趣教学 对于尚处于智力开发初期的幼儿来说,幼儿的个性特点使他们对知识领悟能力不同,统一的大众式教学和单一的技能教学,忽视了幼儿音乐教育的相对差异性,并可能由此导致幼儿处于培养状态下的自信心失衡,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要尝试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分类,熟悉每一个幼儿在音乐的感受和记忆、表现等方面的特性,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特色教学目标,以满足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的不同发展需求,培养其学习兴趣,切实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另外对幼儿的音乐表现要多表扬少打击,并且要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成功获得教师不断的奖励,孩子的兴趣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才能对音乐学习更有动力。否则就很有可能使幼儿因此而对自己感到沮丧和失望,甚至丧失对音乐的信心和兴趣。 (二)要鼓励幼儿进行音乐表现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表演被称为“二度创作”,音乐的演唱、演奏是极富个性魅力的。教师必须对音乐的美有充分的感受、认识和欣赏能力,了解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和特点,把握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允许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以他自己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才会充分尊重幼儿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才不会以自己主观的、唯一的、以成人为中心的“好”和“不好”的模式化的标准去评价和衡量幼儿的艺术表现。 三、培养幼儿健康的音乐教育观,创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 (一)首先要端正态度,变功利教育为审美教育 家长要端正动机和态度,因为具备音乐天赋的儿童数量毕竟是非常少的,一开始将音乐教育的目标定得过高,往往也是不切合儿童实际的。家长应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待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从生理、智力、心理的多重角度考虑问题,注重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而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对其进行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其审美价值、培养其感悟艺术的能力。 (二)要精心为孩子挑选家庭音乐,创设良好音乐氛围 幼儿对音乐内容的需求是从本能需要的立场出发的,他们追求天然性、游戏性和趣味性,因此家长就不能自顾自的听流行音乐,而应该主动地选择幼儿音乐。在听音乐的同时,可以使儿童重现感知过的事物、情景,也可使儿童通过联想组合新的意象,以此提高其情感认知能力及对音乐元素的敏感度。 (三)要加强自身艺术修养,随时利用家庭生活各种条件,带动孩子共同进步 高水平的音乐教育需要高水平的父母,这就要求父母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要了解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加强自身艺术修养,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并且能够善于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当的音乐教育方法。其次增强家长的参与性与创造力。学校中老师的教育资源对于每个幼儿来说都是平等的,而家庭教育则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从社会来说,要有意识地更多关注幼儿的专属音乐教育创作和引导 (一)音乐创作者们要放下功利主义,多为幼儿创作专属歌曲 人的每个成长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点,也都要进行最适合他们的音乐教育,过早的让幼儿哼唱他们并不明了的歌曲,只会让他们降低音乐学习的兴趣。而幼儿音乐创作乏人问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幼儿音乐创作经济收益少,而且名不见经传,这显然与时下人们所追求的经济利益不相符。只有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之后才能更积极有效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幼儿音乐创作刻不容缓。 (二)媒体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模式,正确引导幼儿音乐教育方向 媒体具有教育功能,同样具有引导和被仿效的作用,所以媒体在音乐教育中作用不容小觑。虽然从中央到省级各电视台都有专门的少儿频道,可是我们却很少看到专为少儿推广的音乐教育节目,充斥荧屏更多的是以儿童名义播放的成人影视剧。另一方面,电视台播放的各种幼儿音乐节目表演,传统歌曲和舞蹈越来越少,而不属于幼儿正常年龄阶段的音乐表演却变得变本加厉。媒体必须真正践行舆论引导作用,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浅析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的意义及策略 摘 要:3~6岁是幼儿综合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可塑性极强的阶段,科学的幼儿教育教学能开发幼儿大脑,促进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还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分析音乐教学的意义,提出相应的策略,达到更好的改善。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意义;策略 音乐是我们生活中必须的精神支持,美妙的音乐可以促进个性品质发展,陶冶情操。音乐对于渲染情感、陶冶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音乐教学也成为我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于幼儿园来说,音乐教育更是意义重大。 一、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的意义 1.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由于幼儿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的想象发展是从再造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多变的音乐节奏与丰富的内容,根据情境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创造。在音乐的熏陶下,幼儿会对不同节奏的音乐进行不同的想象,如活泼动听的音乐《拔萝卜》,幼儿可以根据歌词与韵律想象着老太婆、小白兔等动物来帮忙拔萝卜,各种表情、各种肢体语言尽情地想象与展现,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玩游戏的愉快情景。 2.促进幼儿听觉、记忆力的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靠听觉获得信息,然后去感知、去欣赏,通过音乐表达自我。如在《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中,让幼儿伴着节奏去倾听、去感受,记住小乌鸦是怎么对待妈妈的,怎么找食物喂妈妈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幼儿爱妈妈,学会感恩,还有利地提高幼儿听觉能力,并在记住歌词、旋律地同时,不断发展记忆力。 3.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 如《稍息立正站好》,节奏活泼轻快,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也学会了相应的秩序与规则,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促进自我规则意识的加强。不同的音乐旋律与歌词可以让幼儿勇敢、热情、礼貌、感恩、活泼、主动、大胆自信等等,极大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1.提高师资队伍教育质量 自2011年两会提出大力振兴幼儿教育事业开始,学前教育领域开始进行各种提升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学习培训,如,国培、顶岗置换、外出学习等,旨在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转变陈旧教育思想,获得先进教育理念,进而落实到教育工作上。因此,提高幼儿音乐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除了开展音乐教学技能培训,还可以使幼儿教师接受在职教育,不断更新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音乐欣赏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 2.探索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目标 如小班音乐教学活动《小猫咪,你在哪里》,在教学过程中,摒弃死板的跟唱教学,先让幼儿认真聆听,聆听之后提问幼儿听到了什么,小猫咪在干什么,主人在说什么,让幼儿通过聆听、回答的方式加深印象,感受音乐里的故事情节,并请幼儿想象小猫咪是怎么捉老鼠的,主人是怎么找小猫咪的,请幼儿自己创编动作,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整首歌用情境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幼儿在情景表演中既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又很好地理解了儿歌,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听到的东西。 3.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学龄前的幼儿,其认知、情感逐步发展,好奇心与探索欲极强,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因此音乐教育不能等同于语言文化教育,那是一种艺术教育,不能过多地涉及语言文字而忽视艺术的欣赏与感受,这样不利于幼儿通过音乐学习获得综合发展。如中班幼儿,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在小班的基础上逐渐增强,这时候教授关于团结合作有爱的歌曲,如《好朋友、行个礼》,幼儿通过音乐旋律与音乐内容,增强自己的礼貌意识,体验和小朋友合作玩耍的快乐,使中班幼儿通过音乐教学更加深刻地领会朋友之间的相亲相爱以及合作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课程设置还要在教学时间上有所探究。在教学时间设置上,也要根据幼儿不同时间段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幼儿早上来到幼儿园,精力充沛,大脑清晰,这时候就适合设置文化课进行教学,诸如语言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等领域教学。下午幼儿精力可能略低于上午,因此,设置音乐教学活动,使幼儿唱起来、动起来,寓游戏于教育,既能使幼儿缓解疲劳,又能激发幼儿的表演欲,用音乐表达自我,感受其中的魅力。如,在下午的教学活动中,给幼儿播放感染力强、旋律强,节奏快的歌曲,会让幼儿引起共鸣,不知不觉中将自己融入音乐氛围中,根据强劲的节奏带动自己的肢体,无形中创作出各种舞蹈动作,随歌起舞,随歌欢腾。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幼儿音乐教学也是一门不可忽视的学科,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与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我们必须承认,现实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提高音乐教学整体水平,除了提高师资队伍教育质量,探索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目标以及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以外,还要学会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应该重视教师教的灵活性与幼儿学的主动性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真正提高音乐教学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浅析幼儿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音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有重要作用:有益智的功能,能使幼儿集中注意力、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象,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特征能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有审美功能,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 但是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孩子不想唱、不想听,教师组织活动不成功等。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音乐课组织老套,不新颖 许多教师一上音乐课,就用老一套的方法:先示范演唱,接着教唱,然后孩子们唱。这种课堂结构“三部曲”模式一开始还能吸引幼儿注意力,带动幼儿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时间长了,孩子们便厌烦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逐渐对音乐课堂失去了兴趣,音乐课的效果便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孩子不想听,不想唱 教材内容按认知结构由浅入深编排,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幼儿生活与知识的差异,加上分科教学各科知识单列进行,缺乏乡土教材的渗入,使教学脱离幼儿生活,缺乏生机。有些歌曲的歌词不流畅,旋律不是很优美动听,有的甚至节奏很难把握,孩子们唱起来很困难,也不朗朗上口。这样坚持不了几分钟,孩子们肯定都不想唱了。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孩子对音乐课的教学曲目不爱听、不爱唱,但对一些流行歌曲朗朗上口。 三、相应对策 为了应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措施做起,逐步改善音乐课的氛围,提高音乐课质量,以达到培养幼儿音乐情操的目的。 1.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 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唱会跳;一个以歌传情的地区,人人皆能唱首好歌,可见社会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让幼儿对音乐感兴趣,就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有利于兴趣发展的环境。所以,除了有计划的每周两堂音乐课,我还注意将音乐融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早上来园时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早锻炼时带领幼儿做一些有精神的韵律活动;进餐时播放一些抒情优美的曲子;每天下午利用5分钟播放一些儿童歌曲,让幼儿自由地随着音乐唱唱跳跳;在区域活动中设置音乐角、小舞台,让喜欢表演的小朋友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能;隔一阶段就利用每天中午看电视的时间有意识地播放一些儿童歌舞表演。 2.改进课堂组织形式,增强音乐课的趣味性 幼儿时期是无意注意高度发展的时期,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形成。如果要孩子像成人那样,光靠意志来参与学习活动,那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如在教授踵趾小跑步时,我设计了“游公园”这一游戏主题,通过开汽车、爬山、玩木马、拍照等情境设置来练习动作。在整个活动中,小朋友都情绪高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避免内容的单调乏味,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唱唱、跳跳、画画、敲敲、听听有机结合,将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形式呈现于幼儿面前,引导他们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3.恰当使用教玩具辅助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学唱歌、舞蹈、或欣赏音乐,生动有趣的教玩具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觉得学习音乐是有趣的。如,在新授歌曲《我和星星打电话》时,我借助一只玩具电话,让幼儿玩打电话的游戏,从而体会该如何唱好歌曲。在教学节奏乐《加油干》时,我设计了生动形象的动作谱,激发幼儿学习打击乐的乐趣。在创编舞蹈《小海军》时,又和幼儿一起用废旧盒制作了海军帽,引导幼儿进入舞蹈意境。这些玩具、教具消除了老师与孩子上课时紧张的气氛,使幼儿能自然、愉快地学习音乐。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幼儿音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幼儿天生就喜欢音乐,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文章旨在通过以托班幼儿为例,对音乐教育意义的认识和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实践中的探索研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实施幼儿音乐教育。 一、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1.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 音乐能刺激大脑皮层,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及脑功能的发展。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孩子智力结构趋于完善,使儿童更加聪明。 2.音乐摘 要:幼儿天生就喜欢音乐,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文章旨在通过以托班幼儿为例,对音乐教育意义的认识和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实践中的探索研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实施幼儿音乐教育。教育能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 它把旋律、节奏、和声、音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探索 1.让音乐贴近幼儿的生活 孩子天生就喜欢音乐,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看,我们班这群刚入园不久的托班孩子:听到音乐就会露出好奇的表情;还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地跳着……那份稚嫩的可爱让人忍不住心情愉悦。音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让我来记录孩子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吧。 (1)音乐能安抚幼儿的情绪。托班孩子刚离开熟悉的父母和家,第一次开始集体生活,环境的不熟悉容易让他们产生不安、焦躁的情绪,于是他们会哭、会闹。面对这样情景,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利用音乐,可以对孩子起到一种安抚的作用。 (2)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和感受音乐。生活是美好的,需要的是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和大人不同的,他们更能感受艺术最初的真谛,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这样他们就更喜欢去探索这个世界了,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2.让音乐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 新入托的孩子,因为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秩序和习惯,情绪总会不稳定,哭闹不停。而当孩子在音乐世界里,感受着美妙的音乐和动人的旋律时,他们会停止哭泣,静静听着歌声,暂时忘记一切。针对幼儿的这种特点,我们设计了用音乐指挥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案。 (1)用音乐“指挥”幼儿。幼儿早上来园时,我们播放轻快的音乐迎接孩子的到来,让孩子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愉快地开始新的一天。 (2)让音乐贯穿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收玩具、上厕所、喝水、自由活动、户外活动……让幼儿一日的生活都受到音乐的熏陶。这些音乐是结合幼儿学到的歌曲录成的,幼儿听多了也就熟悉了,同时让那些不喜欢开口唱的幼儿愿意跟着音乐唱起来了。 3.让音乐活动具有游戏性 音乐能让人陶醉,音乐能带给人动力。对于托班的幼儿,音乐能带给他们无限的快乐。 (1)感受音乐的快乐。托班幼儿天真无邪,易受音乐的感染,那白纸一样纯净的直接反应和追求,最贴近艺术的真谛。在游戏中,他们不仅得到了情感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会有最真最纯的感情和表情的流露。在游戏中,他们受到了音乐的熏陶,获得了简单的技能,得到了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2)音乐在游戏中的作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只有真正地让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教学活动才能发挥它的效应。托班幼儿学习经验少,对于学习新的东西,总是有些“慢半拍”,学习新的歌曲时,教授活动中常常都是老师和幼儿干瞪眼……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熟悉而陌生”的方法,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跟着学”为“创造学”。 4.用愉悦的心情学唱歌 要让幼儿喜欢唱歌不难,因为托班幼儿只要一听到音乐就会动起来,听得多了就会慢慢熟悉歌曲。难的是该如何教会幼儿很好地唱歌。 (1)托班幼儿年龄特点。托班幼儿年龄小,他们发声器官柔嫩,需要学习正确的用嗓方法,用自然的声音唱歌,让他们乐意开口唱歌,学会随琴声一起开始和结束歌声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培养的目标。 (2)营造愉悦环境氛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开心的时候会哼哼小调;伤心的时候也会听听忧伤的歌曲,有时候还有一种特别想唱歌的冲动。歌曲是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当幼儿把唱歌当作一种情感的宣泄,感到愉快的时候,唱歌就会成为他们喜欢的活动。 让我们在生活实践中做个有心人,注意教学方法,了解幼儿的情况,相信幼儿,这样一定会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祈福精英幼儿园) 幼儿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 摘 要: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音乐教育能够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和神审美情感,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做好幼儿幼儿教育并非易事,在教育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展开好幼儿音乐教育成为本文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幼儿教育;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一、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孩子培养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工具。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幼儿对节奏的快慢、声音的强弱、音色的粗细形成以一定的辨别能力,会使幼儿的听觉能力得到提高。幼儿长时间听音乐会记住唱词和辨别简单的音调,同时也会记忆其他的教学内容。 (二)音乐教育能够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语言是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能,而音乐教育课程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歌曲,而幼儿音乐需要选择适合幼儿的歌词和欢快的旋律,方便幼儿接受。优美的歌曲加上简练的歌词,能够促进幼儿吸收和演唱。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引导下,幼儿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和歌曲,会促使幼儿在原有的曲调下进行歌词的篡编,形成新的歌曲。幼儿音乐教育不仅仅丰富幼儿的语言知识,而且环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音乐教育能使人产生美的享受,接受美的教育,培养人的情感和审美意识。幼儿对事物的审美凭借着直觉和感性经验进行判断它的好坏和优劣。幼儿对音乐情感的激发主要来自于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水平,而审美水平的提高能够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幼儿审美情感的激发主要决定于音乐的内容和欣赏的方式,那些贴近幼儿生活化的音乐和年龄的音乐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能够给幼儿带来快感和乐趣。 二、当前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视音乐表演结果而忽视表演过程。当前,幼儿园对幼儿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往往是以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幼儿学习成果作为主要标准,很少关注和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由于评价体系的导向,导致教师只注重教学能否顺利完成,而不关心幼儿在教学中的表现好坏。许多音乐课堂教学都是教师苦讲,而幼儿无条件的接受,这样很难集气幼儿对音乐的好感。 (二)重视技能而忽视节奏的感知与表达。许多幼儿园将对幼儿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培养,而忽视了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这与教学大纲中的幼儿园教育注重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不相符合,而且也不符合教学规律。许多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注重幼儿音乐技能的训练和相关乐器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学过程枯燥。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性教育课程,需要老师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环境实施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解释音乐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而是教会幼儿怎么唱,导致幼儿对唱词意思的不理解而出现学习艰难的状况。幼儿教育只是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而对内容失去兴趣。 三、幼儿音乐教育实现教学高效的策略分析 (一)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幼儿音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活动,对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关注。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课堂教育,还应该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每个环节中。许多幼儿园已经开始实施日常生活音乐化教育,在幼儿进校园开始,到早操、游戏、午餐、午休、散步和离开校园的过程播放音乐,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充满动听的音乐,给幼儿的教育提供一个欢快的环境。幼儿在美好音乐的世界中熏陶时,也能理解不同的音乐代表者不同的教学内容。当幼儿对音乐熟知之后,可以定期进行更换,使幼儿在学习中能够接触大量的音乐,从而提高幼儿的欣赏水平。 (二)适当指导,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避免幼儿坐在凳子上只听教师讲课,导致幼儿的双手和大脑受到束缚,思想冻结和感情单一。幼儿教师应该在生活中选取音乐教学内容,使音乐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能够让幼儿亲身感受音乐来自生活和来自身边,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幼儿的感兴趣的话题,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激励幼儿发挥主体作用。 (三)通过游戏教学,让幼儿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幼儿学会音乐表演的技巧,而是形成一种方式,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幼儿教育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调节幼儿的心理状态,帮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去。 (四)正确处理“音乐表现”和“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教学大纲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支持幼儿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比较重视音乐表演技能的训练,也体现出对音乐表演的重视。但是表演是一种低水平和机械化的技能模仿与训练,而音乐表现是一种高层次和高水平的艺术创造,其中包含了个人的情感体验。教学大纲指出,音乐表达是幼儿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也是音乐学习的目的,因此,幼儿教师要把握好音乐表达与音乐训练的关系。 音乐的艺术魅力是无穷的,而音乐的教育功能是无法替代的。在音乐活动中师生之间、幼儿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才能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高度重视音乐活动的教育价值,并尽可能地完善我们的音乐教育,使音乐成为创造幼儿感知社会、感知生活的一种手段,摒弃以往那些在音乐活动中一味的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幼儿参与和体验音乐的错误做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音乐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数据挖掘算法论文:基于决策树的数据挖掘算法研究 摘要:决策树(Decision Tree)曾在很长的时间里是非常流行的人工智能技术,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决策树作为一个构建决策系统的强有力的技术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决策树在数据挖掘中主要用于分类、预测以及数据的预处理等。 关键词:决策树;数据挖掘;Apriori算法 一、决策树数据挖掘基本概念 数据分类是数据挖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种有效的KDD分析方法。数据分类通过分析训练集中的数据,建立分类模型,然后利用这个分类模型,把数据库中的数据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 图1.决策树生成过程Decision tree formation process 决策树分为分类树和回归树两种,分类树针对离散数据集生成决策树,回归树则针对连续变量生成决策树。决策树生成过程如图1所示。 决策树是一个类似于流程图的树结构,决策树通过把实例从根节点排列到某个叶子节点来分类实例,叶子节点即为实例所属的分类。树上的每个节点说明了对实例的某个属性的测试,并且该节点的每一个后继分支对应于该属性的一个可能值。 如图2所示,给出了一个决策树的示意描述样例。该决策树给了一个用于学生成绩分析的模型。利用它可以分析学生成绩受什么因素影响,以及会影响到与学生成绩相关的那些属性。决策树的中间结点通常用矩形表示,而叶子结点常用椭圆表示。 图2.决策树示意描述Decision tree motioned description 二、决策树算法 由于Apriori算法存在必须耗费大量时间处理规模巨大的候选项目集和必须多次扫描数据库对候选项目集进行匹配筛选的固有缺陷,针对这些缺陷Han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FP-Tree的关联规则算法FP-Growth算法。FP-Growth算法用一种压缩的数据结构(FP-Tree)可存储关联规则挖掘所需的全部数据信息,通过对源数据的两次扫描,将数据信息存到这种结构里,避开了产生候选项集的步骤,极大地减少了数据交换和频繁匹配的开销,这就是无候选项集产生算法(Frequent Patterns Growth,FP-Growth)。 (一)FP-Growth算法原理与相关概念。FP-Growth算法通过如下三方面的改进与创新,脱离了必须产生候选项集的传统方式,开辟了关联规则挖掘的新思路。 1.它构造了一种新颖的、紧凑的数据结构FP-Tree。它是一种扩展的前缀树结构,存储了关于频繁模式数量的重要信息。树中只包含长度为1的频繁项作为叶节点,并且那些频度高的节点更靠近树的根节点,因此,频度高的项比那些频度低的项有更多的机会共享同一个节点。 2.开发了基于FP-Tree的模式片断成长算法,它从长度为1的频繁模式开始,只检查它的条件模式基构建它的条件模式树,并且在这个树上递归地执行挖掘。模式的成长通过联合条件模式树新产生的后缀模式实现。由于事务处理中的频繁项都对应着频繁树中的路径进行编码,模式的成长确保了结果的完整性。因此,FP-Tree算法不像Apriori类算法那样需要产生再测试。挖掘的主要操作是计算累加值和调整前缀树,这种花费通常要远远小于Apriori类算法中的候选项集的产生和模式匹配操作。 3.挖掘过程中采用的搜索技术是基于分区的,通过分割再解决的方法,而FP-Tree的结构包括一个标识成“null”的根、一个由频繁项组成的头表和一组项的前缀子树组成了根的子孙。树中的每个节点包括3个域:项名(itemname)、计数(count)和节点链接(node-link)。其中,项名记录了节点所代表的项;计数记录了树中到达这个节点的路径所代表的事务处理的数目;节点链接指向树中下一个同名节点,如果没有同名节点则指向空。头表中的每条记录包含两个域:项名和节点链接的头。节点链接的头指向树中第一个同名的节点。 (二)FP-Growth算法描述。与Apriori算法的不同,FP-Growth算法中频繁项集的生成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构造FP-Tree,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对产生的FP-Tree进行挖掘以构造频繁项集。 FP-Growth方法将发现长频繁模式的问题转换成递归地发现一些短模式,然后与后缀连接。它使用最不频繁的项作后缀,提供了好的选择性。该方法大大降低了搜索开销。当数据库很大时,构造基于内存的FP一树是不现实的。一种有趣的替换是首先将数据库划分成投影数据库的集合,然后在每个投影数据库上构造FP一树并挖掘它。该过程可以递归地用于投影数据库,如果它的FP-Tree还不能放进内存。对FP-Tree方法的性能研究表明:对于挖掘长的和短的频繁模式,它都是有效的和规模化的,并且大约比Apriori算法快一个数量级。它也比树-投影算法快。树-投影算法递归地将数据库投影为投影数据库树。 FP-Growth算法开辟了有效挖掘频繁模式的新途径。然而,它的时间和空间效率还不足够高,仍需进一步改进。 数据挖掘算法论文:数据挖掘中聚类算法比较及在武警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聚类算法是数据挖掘的核心技术,根据评价聚类算法优劣的几个标准,对数据挖掘中常用聚类算法做了比较分析,根据各自特点,加以改进,并应用于武警部队数据挖掘项目中。通过运用改进型Kmeans算法,取得了较好的挖掘结果,为进一步信息的智能化检索、信息的过滤、分拣提供依据。 关键词:数据挖掘;代表点聚类算法;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Kmeans聚类算法;指挥自动化 1 引 言 数据挖掘的历史虽然较短,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发展速度很快,是多学科综合的产物。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但这里认为:数据挖掘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可能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技术。这些信息是可能有潜在价值的,支持决策,可以有效利用指挥自动化网,为进一步研究寻找突破口。 数据挖掘综合了各个学科技术,其任务一般可分为2类:描述和预测。描述性挖掘任务刻划数据库中数据的一般特性。预测性挖掘任务在当前数据上进行推断,以进行预测\[1\]。主要功能有分类和预测、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式的发现、偏差的检测等。 把数据库中的对象分类是数据挖掘的基本操作,根据最大化类内的相似性、最小化类间的相似性的原则进行聚类或分组,从而使属于同一类的个体间距离尽可能小,而不同类个体间距离尽可能大,为了找到效率高、通用性强的聚类方法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近百种聚类方法,典型的有Kmeans方法、Kmedoids方法、CLARANS方法,BIRCH方法等,这些算法适用于特定的问题及用户。 聚类算法一般分为分割和分层2种。分割聚类算法通过优化评价函数把数据集分割为K个部分,他需要K作为输人参数。典型的分割聚类算法有Kmeans算法:Kmedoids算法、CLARANS算法。分层聚类由不同层次的分割聚类组成,层次之间的分割具有嵌套的关系。他不需要输入参数,这是他优于分割聚类算法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其缺点是终止条件必须具体指定。典型的分层聚类算法有BIRCH算法、DBSCAN算法和CURE算法等。根据评价聚类算法优劣的几个标准\[2\],对常用的聚类算法进行比较分析。 (1) 是否适用于大数据量,算法的效率是否满足大数据量高复杂性的要求; (2) 是否能应付不同的数据类型,能否处理符号属性; (3) 是否能发现不同类型的聚类; (4) 是否能应付噪声数据或异常数据; (5) 是否对数据的输入顺序不敏感。 2 数据挖掘常用聚类算法比较分析 2.1 BIRCH算法 BIRCH算法即平衡迭代削减聚类法,其核心是用一个聚类特征3元组表示一个簇的有关信息,从而使一簇点的表示可用对应的聚类特征,而不必用具体的一组点来表示。他通过构造满足分支因子和簇直径限制的聚类特征树来求聚类。BIRCH算法通过聚类特征可以方便地进行中心、半径、直径及类内、类间距离的运算。算法的聚类特征树是一个具有2个参数分枝因子B和类直径T的高度平衡树。分枝因子规定了树的每个节点子女的最多个数,而类直径体现了对一类点的直径大小的限制即这些点在多大范围内可以聚为一类,非叶子结点为他的子女的最大关键字,可以根据这些关键字进行插人索引,他总结了其子女的信息。 聚类特征树可以动态构造,因此不要求所有数据读人内存,而可以在外存上逐个读人。新的数据项总是插人到树中与该数据距离最近的叶子中。如果插人后使得该叶子的直径大于类直径T,则把该叶子节点分裂。其他叶子结点也需要检查是否超过分枝因子来判断其分裂与否,直至该数据插入到叶子中,并且满足不超过类直径,而每个非叶子节点的子女个数不大于分枝因子。算法还可以通过改变类直径修改特征树大小,控制其占内存容量。 BIRCH算法通过一次扫描就可以进行较好的聚类,由此可见,该算法适合于大数据量。BIRCH算法只适用于类的分布呈凸形及球形的情况,并且由于BIRCH算法需提供正确的聚类个数和簇直径限制,对不可视的高维数据不可行。 2.2 CURE算法 CURE算法即使用代表点的聚类方法。该算法先把每个数据点看成一类,然后合并距离最近的类直至类个数为所要求的个数为止。CURE算法将传统对类的表示方法进行改进,回避用所有点或用中心和半径来表示一个类;而是从每一个类中抽取固定数量、分布较好的点作为描述此类的代表点,并将这些点乘以一个适当的收缩因子,使他们更靠近类的中心点。将一个类用代表点表示,使得类的外延可以向非球形的形状扩展,从而可调整类的形状以表达那些非球形的类。另外,收缩因子的使用减小嗓音对聚类的影响。CURE算法采用随机抽样与分割相结合的办法提高算法的空间和时间效率,并且在算法中用堆和Kd树结构来提高算法效率。 2.3 DBSCAN算法 DBSCAN算法即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该算法利用类的密度连通性可以快速发现任意形状的类。其基本思想是:对于一个类中的每个对象,在其给定半径的领域中包含的对象不能少于某一给定的最小数目。在DBSCAN算法中,发现一个类的过程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一个类能够被其中的任意一个核心对象所确定。为了发现一个类,DBSCAN先从对象集D中找到任意对象P,并查找D中关于关径Eps和最小对象数Minpts的从P密度可达的所有对象。如果P是核心对象,即半径为Eps的P的邻域中包含的对象不少于Minpts,则根据算法,可以找到一个关于参数Eps和Minpts的类。如果P是一个边界点,则半径为Eps的P邻域包含的对象少于Minpts,P被暂时标注为噪声点。然后,DBSCAN处理D中的下一个对象。 数据挖掘算法论文:数据挖掘算法研究 摘 要:数据挖掘技术是一个不断发现知识的过程。阐述了目前三种流行的数据挖掘算法的理论模型及算法思想,并从算法时间复杂度、依赖条件和误差估计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说明了不同算法的优势和不足。指出了不同算法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将不同算法结合以减少误差率,提高算法效率的思路。 关键词:数据挖掘; 关联规则; 分类算法; 聚类算法 数据挖掘是指从海量的数据库中抽取隐含的、具有潜在使用价值信息的过程。它是一种面向应用的技术,不仅针对特定数据库进行简单搜索查询,且对数据进行微观、中观乃至宏观的统计、分析、综合和推理,进而发现潜在的知识。 数据挖掘的目的是发现知识,而知识发现的过程需要特定数据模型的支持,这使得数据挖掘算法成为研究的关键点。本文研究3种经典的数据挖掘算法,即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分类算法和聚类算法,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算法的应用前景。 1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关联规则是通过用户给定支持度和置信度来寻找规则的过程[1]。基本思想包含2个过程: (1) 发现最大频繁项目集。 通过用户给定的支持度,寻找数据集中支持度大于或等于给定支持度的所有项目集,即频繁项目集,再从频繁项目集中选出所有不被其他项目包含的频繁项目集,即最大频繁项目集。 (2) 生成关联规则。 通过用户给定的置信度,在发现最大频繁的项目集中生成置信度大于或等于给定置信度的关联规则。 思想中支持度是数据集D中包含项目集i1的事务在数据集D上的百分比,公式如下: ИИSupporti1=|{t∈D i1t}|/|D|(1)И 式中:t是数据集D上的一个事务。 置信度是指包含i1和i2的事务数与包含i1的事务数的支持度比值,公式如下: ИИConfidencei1i2=Supporti1∪i2/Supporti1(2)И 式中:i1∩i2=0。 2 分类算法 分类是根据数据集的特点构造一个分类器,利用该分类器将数据集中的数据映射到给定类别中某一类的过程。主要分类算法有k-最邻近算法、决策树分类算法和贝叶斯分类算法。 2.1 k-最邻近算法 k-最邻近算法(kNN)是一种基于距离的分类算法,距离越近,相似性越大,距离越远,相似性越小[2]。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为:计算每个分类样本到待分类元组的距离,即计算相似度,选取与待分类数据相似度最大的k个数据,将待分类元组划分到这k个数据分类属性最集中的类别中。 2.2 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算法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递归构造决策树,分两个步骤:决策树生成和决策树剪枝。典型的决策树算法有ID3算法、C4.5算法等[3]。 2.2.1 决策树生成算法 决策树生成算法采用信息增益来选择能使样本最好分类的属性,信息增益的计算如下: 有n个消息,概率分布为p=(p1,p2,…,pn),则该样本SУ钠谕信息为: ИI(S)=I(p)=-∑n1pilog2 pi (3)И 对于给定的样本si∈S,其样本总数为Si,根据类别属性值将si划分为m个子集,每个子集中所包含的样本数分别为sij(1≤j≤m),其概率分布为p=(Si1/Si,Si2/Si,…,Sim/Si)。根据公式得样本si的期望信息为I(si)=I(p)。 样本集SУ撵匚: ИE(S)=-∑m1(Si1+Si2+…+Sim)I(si)S(4)И 样本S的信息增益为: ИG(S)=I(S)-E(S)(5)И 算法的基本思想: (1) 以代表训练样本的单个结点开始建树。 (2) 如果样本S都属于同一个分类,则将该结点作为叶子结点。 (3) 否则,利用公式计算各个属性的信息增益,比较计算所得的信息增益值,选取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根结点。 (4) 递归划分选取的根结点,直到下面3个条件之一满足时结束: 给定结点的所有样本属于同一分类;没有多余的属性可以用来进一步划分样本,此时采用多数表决法来创建叶节点;分支属性样本为空。 2.2.2 决策树剪枝算法 理想的决策树分为3种:叶结点数最少;叶子结点深度最小;叶结点数最少,且叶子结点的深度最小[4]。在决策树生成算法中没有考虑噪声等影响的因素,因此可能出现过度拟合现象,使分类预测性能降低,导致生成的决策树不尽理想。为了避免过度拟合,提出了决策树剪枝算法,该方法有预先剪枝和后剪枝2种。预先剪枝指在生成决策树的同时,决定是继续划分还是停止划分。预先剪枝的最大缺点是可能使树的生长过早停止,导致生成的决策树不完整,因此应用较少。后剪枝是一种先拟合后化简的方法,首先采用决策树生成算法对训练样本生成决策树,然后从树的叶子结点开始逐步向根的方向进行剪枝,具体的剪枝算法在本文不予以讨论。 2.3 贝叶斯分类 贝叶斯分类以贝叶斯定理为基础[5],贝叶斯定理是:H为某种假定,P(H)为先验概率,P(X|H)为H成立条件下X的概率,则后验概率P(H|X)为: ИP(H|X)=P(X|H)P(X) (6)И 贝叶斯分类的原理是通过某对象的先验概率,利用贝叶斯定理计算出其后验概率,即该对象属于某一类的概率,选择具有最大后验概率的类作为该对象所属的类。 算法的基本思想: (1) 根据训练样本计算分类属性的先验概率P(ci)。 (2) 计算待分类数据每个非分类属性的条件概率P(x|ci)。 (3) 由于各非分类属性可视为条件独立,故P(x|ci)=∏n1(xk|ci)。 (4) 利用式(6)计算ci的后验概率。 因为P(x)和P(ci)是常数,所以P(x|ci)最大,则后验概率最大,故将待分类数据划分到P(x|ci)最大的ci所在类别中。 3 聚类方法 聚类就是将数据对象分成多个簇,簇内有较高的相似性,而簇间差异很大。典型的聚类分析方法有划分方法和层次方法。 3.1 划分方法 划分方法依据数据点在几何空间的距离来判断个体间的相似度,距离越近就越相似,就越容易划分为一类。划分的原则是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间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差异很大。 3.1.1 k-平均算法 k-平均算法(k-means)是一种以簇内对象的均值为中心点的划分方法[6]。算法用欧氏距离来表示点到簇的距离: Иd(x,y)=∑k1(xi-yi)2 (7)И 算法的准则函数定义为: ИE=∑k1∑x∈ci|x-xi| (8)И 算法基本思想: (1) 随机地选取k个对象,每个对象代表一个簇的初始中心。 (2) 根据式(7)计算剩余对象到中心点的欧氏距离,将每个对象赋给与其欧氏距离最小的簇,即最相似的簇。 (3) 重新选取每个簇的中心点,即重新计算簇内各点的平均值。 (4) 计算平方误差和E,循环(1),(2),(3)直到准则函数E变化不明显为止。 3.1.2 PAM算法 PAM算法是一种以簇中位置最中心的对象为中心点的划分方法[7]。中心点被称为代表对象,其他对象被称为非代表对象。算法基本思想: (1) 随机地选取k个对象,每个对象代表一个簇的初始中心点。 (2) 根据中心点计算每个非中心点y到中心点x的绝对距离|y-x|,将每个对象赋给与其绝对距离最小的簇,即最相似的簇。 (3) 选择一个未被选过的中心点oi及oi所在簇中的一个未被选过的非中心点oh,计算oh代替oi的总代价Tcih,并记录在S中。 (4) 如果S中有小于0的记录,则找出S最小,记录的非中心点,并用该非中心点代替被选择的中心点,重新组建k个划分的簇。 (5) 如果S中所有的记录都大于等于0,则不再划分新的簇。 总代价为:Tcih=∑n1cjhi 。 其中n为所有节点数;cjhi表示oj在oi被oh代替后所产生的代价。每一个oi被oh代替后,对于非中心点oj,有四种情况需要考虑(如┩1~图4所示)。 (1)oj当前在oi所在簇内,但oh代替oi后,oj被划分到了中心点om所在的簇。此时cjhi=d(j,m)-d(j,i)。 (2) oj当前在oi所在簇内,但oh代替oi后,oj被重新划分到了中心点oh所在簇,此时cjhi=d(j,h)-d(j,i)。 (3) oj当前在中心点om所在簇内,但oh代替oi后,oj被重新划分到了中心点oh所在簇,此时cjhi=d(j,h)-d(j,m)。 (4) oj当前在中心点om所在簇内,但oh代替oi后,oj仍在中心点om所在簇,此时cjhi=0。 图中实线为oh代替oi前oj的所属关系,虚线为代替后oj的所属关系。 3.2 层次方法 层次方法是根据某种给定的条件对数据集进行层次的分解,有凝聚和分裂2种方式[8]。 凝聚采用自底向上的策略,先将每个对象作为独立的簇,然后合并各个簇,满足用户指定的终止条件时停止。凝聚方法有AGNES算法等。 分裂采用自顶向下的分类策略,先将所有对象作为一个簇,然后将该簇细分为越来越小的簇,满足用户指定的终止条件时停止。分裂方法有DIANA算法等。 3.2.1 AGNES算法 AGNES算法采用对象间的欧氏距离作为评价2个簇间距离的标准[9]。算法基本思想: (1) 将每个对象作为独立的初始簇。 (2) 将欧氏距离最小的2个对象所在簇进行合并,组成一个新的簇。 (3) 达到用户指定的簇的数目时终止。 3.2.2 DIANA算法 DIANA算法以簇的直径和平均相异度为划分层次的标准[10]。其中,簇的直径是指簇中任意两对象间的最大欧氏距离,平均相异度指平均距离: ИИdavg(Ci,Cj)=∑x∈Ci∑x∈Cj|x-y|/(ninj)И 式中:ni是Cj中包含属性的个数;nj是Cj中包含属性的个数。算法基本思想: (1) 将所有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划分到同一个簇。 (2) 在所有簇中挑选出簇直径最大的簇,并在该簇中选取一个与其他点平均相异度最大的点作为一个新簇,然后选取原簇中到新簇距离小于等于到原簇距离的点放入新簇中。 (3) 循环(2)直到满足用户指定簇的数目为止。 4 几种算法的比较 关联规则方法主要用于对事物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在商业领域使用得相对频繁一些。分类和聚类方法则用于对关系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分析有属性描述的数据库元组来构造模型。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同方法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下面对本文提出几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使用范围、依赖条件、误差估计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几种算法比较 算法时间复杂度使用范围依赖条件误差估计 ApraoriO|Ck||Lk-1|k2小数据集最小支持度较小 kNNO(n)小数据集最临近数目小 决策树O(n×n)数据完整性较高的数据类别属性较大且与评估函数有关 贝叶斯分类O(n×m)完全独立数据和函数依赖数据先验概率较小 k-平均O(n×k×t)簇密集数据且簇平均值可计算簇的数目k较大且与孤立点的数目有关 PAMO(k×s×s+k(n-k))小数据集簇的数目k小 AGNESO(n×n)n较小的数据簇的数目k较小 DIANAO(n×n)n较小的数据簇的数目k较小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算法在不同应用上有各自的优缺点。如kNN算法时间复杂度最小,然而仅限于小数据集,对于数据集较大的情况,则可选用决策树和贝叶斯分类;k-平均算法对簇密集型数据有很高的效率。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将几种算法结合,以达到更高的效率。 5 结 语 数据挖掘使信息处理技术从简单的数据存储转入更为高级的知识发现阶段,它正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改变着人类信息管理方式。本文分析了3种数据挖掘算法的基本思想,并对不同算法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各算法的优缺点及使用范围,并展望了各算法对不同特征数据集的应用前景。 数据挖掘算法论文:基于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的数据挖掘方法 摘要:运用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的理论,为大型的数据挖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首先通过粗糙集理论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对属性简约,最后通过遗传算法进行规则提取,寻找最优解。 关键词:粗糙集;遗传算法;数据挖掘;知识发现 数据挖掘[1]又称知识发现,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躁声的、模糊的实际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很有用的知识和信息的过程。它的一般步骤如下:提出问题- 数据准备- 数据整理- 建立模型- 评价和解释。它是数据库研究、开发和应用最活跃的一个分支,是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数学、统计学、模式识别、知识库系统、知识获取、信息提取、高性能计算、并行计算、数据可视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1 粗糙集与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粗糙集(Rough Set, RS)[2]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学概念,为处理具有不完整、不一致及不确定性特征的信息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无须提供问题所需处理的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相对于许多其他处理不确定知识的方法来说更具客观性,并且和其他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对不确定问题的处理能力。 定义1:信息系统S可表示为S=(U,A,V,f),其中U是对象的非空有限集合,称为论域;A是属性的非空有限集合;V=∪a∈AVa,Va是属性A的值域,f:U×AV是一个信息函数,他为每个对象的每个属性赋予一个信息值。 如果属性集A可以分为条件属性集C和决策属性集D ,即C∪D = A ,C∩D =Ф,则该信息系统称为决策系统或决策表,其中D 一般只含有一个属性。 定义2:在知识表达系统S 中,对于一属性集P∈A,对象x,y∈U,二元等价关系IND(P) ={(x,y)∈U×U | 所有的a∈P, f(x,a)=f(y,a)}称为S 的不可分辨关系。不可分辨关系是一个等价关系,通过一个不可分辨关系,可以得到一个决策系统的划分。 定义3:给定信息系统S=(U,A),B∈A ,对B中的属性a,如果IND(B)≠IND(B-{a}),则说属性a是必要的(Indispensable),否则称a是不必要的(Dispensable)。 遗传算法( Genetic Algorithm, GA)[3]起源于对生物系统进行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是模拟生物在环境中的遗传和进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自适应优化概率搜索算法。它的流程主要模仿的 是生物遗传进化过程中的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从而完成对问题最优解的自适应搜索过程。流程主要包括染色体编码、产生初始群体、计算适应度、进化操作等几大部分。 遗传算法的搜索过程是从一群初始节点开始搜索,而不是从单一的初始点开始搜索,这种机制意味着搜索过程可以有效地跳出局部极值点。既可以完成极值点领域内解的求精,也可以在整个问题空间实施探索,得到问题全局最优解的概率大大提高。 2 粗糙集与遗传算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粗糙集算法与遗传算法结合,能有效地提高挖掘效果,具有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其基本思想是:首先通过粗糙集对信息表中的数据缺损进行处理;然后对于信息表中的数据,根据已定义的可辩识距阵,通过属性简约算法进行属性简约和知识发现;最后对知识发现的规则通过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找出最主要的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用于对原始数据的采样、收集、整理,对于不同途径获取来的数据不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信息,所以数据的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包括连续属性的离散化和不完备数据的填补,由于粗糙集只能处理离散的数据,所以还必须对连续的数据离散化,而属性离散化的关键在于选取合适的断点对条件属性进行划分[4],如可采用基于属性重要性的离散化算法。由于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使数据库中很大一部分数据都存在缺失,因此对输入的数据必须进行必要的处理如采用均值法、频率统计法等对数据进行补齐。 2.2 属性简约 粗糙集处理决策表时,数据约简是核心内容,一般是约去过剩的条件属性,用最少的属性区分不同的决策,提供同样多的信息,使决策表的决策属性和条件属性的依赖关系不发生变化。简约后的属性集称为属性的约简集,约简集通常不唯一,找到一个信息表中的约简集不是在一个多项式时间里能够解决的问题,求最小约简集(含属性个数最少的约简集)同样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实际上它是一个NP-hard问题,因此根据已定义的可辩识距阵,有如下的属性简约算法: ① 计算属性表的可辩识距阵。 ② 对于可辩识距阵中的所有取值为非空集合的元素Cij建立相应的析取逻辑表达式。 ③ 将所有析取逻辑表达式进行合取运算,得到一个合取范式。 ④ 将合取范式转换为析取范式形式。 ⑤ 输出属性约简结果,其中析取范式中的每个合取项对应一个属性约简的结果,每个合取项中所包含的属性组成的约简后的条件属性集合。 2.3 决策规则提取 经过第二步属性简约后,属性个数减少了,但是得出的规则数量依然可能过多,不利于得到用户最想要,最重要的规则,因此我们会更希望关心具有较多共同特性的规则,必须把简约后生成的规则集里那些具有大量共同特征的规则再次提取出来,面对这种优化问题,遗传算法是个强有力的工具。其步骤是编码产生原始种群,计算个体适应度,选择个体,交叉,变异操作,然后一代一代进化最后找出最优解。 (1)编码,是进行遗传算法的重要步骤,编码方案的选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问题的性质和要求,同时也决定了对随后的遗传算子的设计。如可以将数据离散化后的属性值定义在2的n次方之间[5],采用二进制编码方法对每个数字编码,像属性值3用编码表示就是0011; (2)产生初始种群。随机选取一些个体作为初始种群; (3)确定评价函数。数据挖掘的目的是挖掘出具有最多相同特征的规则,因此评价函数的选取时应当把能够匹配简约表中最多的属性的规则评价为最优规则; (4)遗传操作。交叉操作是将规则编码的某几位互相置换,变异操作是将规则编码的某些二进制位按位取反。这样通过规则集中任意的两两组合会形成新的规则集。然后经过每个规则的评价函数确定当前的最优规则,这样经历数代遗传之后就可得到相对最优的规则。 3 公司录取情况数据挖掘应用实例 下面用一个实例来说明本文使用的数据挖掘方法。某公司每年都会收到大量的求职信息表,并从中雇用一定数量的员工,对于员工的雇用,公司以往都是通过面试及给领导的感觉来雇用的,因此公司希望能够从以前的录用中找出一个大体的评判标准以便于以后录用时作为参考,由于以往几年累计求职的员工太多,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公司希望这个标准能够简单明了。通过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该公司的需求,以下以该公司求职人员的原始求职表中的一部分作为演示,“?”代表求职表中该属性没有写明情况,如表1所示: 按属性简约的算法,通过决策表的可辩识距阵,我们可以得到算法第3步后的合取范式为: F(d,e,f,a)=(e∨a)∧(d∨e∨a) ∧(d∨e) ∧(e∨f∨a) ∧(d∨e∨f) ∧(d∨e∨a) ∧(d∨e∨a) ∧(d∨e∨a) ∧(d∨a) ∧(e) ∧(e∨a) ∧(d∨e∨f∨a) ∧(d∨e∨f) ∧(d∨e∨f∨a) ∧(d∨e∨f) ∧(d∨e∨a) 其中每一个析取项对应于可辩识距阵中的一个元素,d,e,f,a分别对应属性学历、经验、法语、仪表,按算法第4步简化后可以得到F(d,e,f,a)=(e∧a) ∨(e∧d)。由此可见,在原始决策表给出的这部分信息中与决策有关的是d,e,a。 通过粗糙集的属性约简,可以得到以往公司录用时真正看重的一些属性,通过这些属性,再用遗传算法找出其中最主要的规则。例如约简表中某一行在学历、经验、仪表上的值为201,则编码就是10,00,01。随机选取8个个体作为初始种群,评价函数以能够匹配约简表中最多行属性的规则成为当代的最优规则。 算法定义为一个8元组: SGA=(C,E,P0,M,Ф,Г,Ψ,T) C表示对个体采用二进制编码;E表示个体适应度评价函数f(x);P0表示初始种群随机选取的8个规则;Ф表示采用轮盘赌按比例选择算子;Г表示中间位单点交叉算子;Ψ表示基本位变异算子;T表示执行20代上述遗传算法后停止。 最后得到最佳个体00,01,01,即学历MBA,经验水平一般,仪表良好的评判标准,凡在此标准附近或高于此标准的,可以考虑录用。 4 结语 在数据挖掘中应用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粗糙集可以解决数据不精确、不完整的问题,并进行属性简约,遗传算法可以从大量规则中提取出最优的规则,提高了分析系统的效率。本文将粗糙集和遗传算法在数据挖掘中相结合,给出实例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将继续结合其他的方法进行研究,提高对知识的发现能力。 数据挖掘算法论文:数据挖掘分类算法研究与探讨 摘要:数据挖掘技术是一个年轻且充满希望的研究领域,商业利益的强大驱动力将会不停地促进它的发展。随着数据库应用的不断深化,数据库的规模急剧膨胀,数据挖掘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每年都有新的数据挖掘方法和模型问世,特别是其中的分类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数据挖掘;分类;算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能以更快速更容易更廉价的方式获取和存储数据,这就使得数据及其信息量以指数方式增长。面对这些极度膨胀的数据,人们受到“信息爆炸”和“数据过剩”(Data Glut)的巨大压力。这些海量数据如果不能有效利用起来,将只会成为“数据垃圾”。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到巨大作用的是知识。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潜在规律、提取有用知识的方法和技术[1]。数据挖掘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分类规则挖掘。 分类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可以通过客户分类构造一个分类模型来对银行贷款进行风险评估;当前的市场营销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强调客户细分。客户类别分析的功能也在于此,采用数据挖掘中的分类技术,可以将客户分成不同的类别,比如呼叫中心设计时可以分为:呼叫频繁的客户、偶然大量呼叫的客户、稳定呼叫的客户、其他,帮助呼叫中心寻找出这些不同种类客户之间的特征,这样的分类模型可以让用户了解不同行为类别客户的分布特征;其他分类应用如文献检索和搜索引擎中的自动文本分类技术;安全领域有基于分类技术的入侵检测等等。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统计学和神经网络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分类预测方法。下面对几种主要的分类方法作简要的研究与探讨: 1 基于判定树的归纳分类 判定树是一个类似流程图的树结构,其中每个内部节点表示在一个属性上的测试,每个分支代表一个测试输出,而每个树叶节点代表类或类分布。树的最顶层节点是根节点。由判定树可以很容易得到“IF-THEN”形式的分类规则。方法是沿着由根节点到树叶节点的路径,路径上的每个属性-值对形成“IF”部分的一个合取项,树叶节点包含类预测,形成“THEN”部分。一条路径创建一个规则。判定树归纳的基本算法是贪心算法。 算法描述如下:判定树归纳分类[2]是一种从训练样本集中推理出判定树表示形式的分类规则的方法。它采用自顶向下的递归方式,判定树的最顶节点是根结点,树的内部结点表示在一个属性上的测试,从该结点向下的每个分支代表一个测试输出,在树的叶结点得到分类预测。从根到叶结点的一条路径就对应着一条合取规则,整棵判定树就对应着一组析取表达式规则。判定树的优点在于它的直观性和易理解性,判定树方法不仅能做出分类和预测,而且它的生成过程、分类、预测以及从判定树所提取的分类规则都具有很强的可理解性。 算法策略如下:①判定树以代表训练样本的单个节点开始;②如果样本都在同一个类,则该节点成为树叶,并用该类标记;③否则,基于启发式或统计式策略选择能够最好地将样本分类的属性,将样本分类;④对测试属性的每个已知的值,创建一个分枝,并以此为根据划分样本;⑤使用同样的过程,递归地形成每个划分上的样本判定树。 停止划分的条件:给定节点的所有样本属于同一类:没有剩余属性可以用来进一步划分样本,此时使用多数表决(用训练集中的多数所在的类标记它);没有样本剩余。 2 KNN法(K-Nearest Neighbor) KNN(K Nearest Neighbors)算法[3]又叫K最临近方法,总体来说KNN算法是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算法之一,假设每一个类包含多个样本数据,而且每个数据都有一个唯一的类标记表示这些样本是属于哪一个分类,KNN就是计算每个样本数据到待分类数据的距离,取和待分类数据最近的K各样本数据,那么这个K个样本数据中哪个类别的样本数据占多数,则待分类数据就属于该类别。 KNN方法虽然从原理上也依赖于极限定理,但在类别决策时,只与极少量的相邻样本有关。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避免样本的不平衡问题。另外,由于KNN方法主要靠周围有限的邻近的样本,而不是靠判别类域的方法来确定所属类别的,因此对于类域的交叉或重叠较多的待分样本集来说,KNN方法较其他方法更为适合。 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计算量较大,因为对每一个待分类的文本都要计算它到全体已知样本的距离,才能求得它的K个最近邻点。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法是事先对已知样本点进行剪辑,事先去除对分类作用不大的样本。另外还有一种Reverse KNN法,能降低KNN算法的计算复杂度,提高分类的效率。 该算法比较适用于样本容量比较大的类域的自动分类,而那些样本容量较小的类域采用这种算法比较容易产生误分。 3 VSM法 VSM法即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法,由Salton等人于60年代末提出。这是最早也是最出名的信息检索方面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将文档表示为加权的特征向量:D=D(T1,W1;T2,W2;…;Tn,Wn),然后通过计算文本相似度的方法来确定待分样本的类别。当文本被表示为空间向量模型的时候,文本的相似度就可以借助特征向量之间的内积来表示。 在实际应用中,VSM法一般事先依据语料库中的训练样本和分类体系建立类别向量空间。当需要对一篇待分样本进行分类的时候,只需要计算待分样本和每一个类别向量的相似度即内积,然后选取相似度最大的类别作为该待分样本所对应的类别。 由于VSM法中需要事先计算类别的空间向量,而该空间向量的建立又很大程度的依赖于该类别向量中所包含的特征项。根据研究发现,类别中所包含的非零特征项越多,其包含的每个特征项对于类别的表达能力越弱。因此,VSM法相对其他分类方法而言,更适合于专业文献的分类。 4 Bayes法 Bayes法是一种在已知先验概率与类条件概率的情况下的模式分类方法,待分样本的分类结果取决于各类域中样本的全体。 设训练样本集分为M类,记为C={c1,…,ci,…cM},每类的先验概率为P(ci),i=1,2,…,M。当样本集非常大时,可以认为P(ci)=ci类样本数/总样本数。对于一个待分样本X,其归于cj类的类条件概率是P(X/ci),则根据Bayes定理,可得到cj类的后验概率P(ci/X): P(ci/x)=P(x/ci)・P(ci)/P(x) (1) 若 P(ci/X)=MaxjP(cj/X),i=1,2,…,M,j=1,2,…,M,则有x∈ci(2) (2)式是最大后验概率判决准则,将(1)式代入(2)式,则有: 若P(x/ci)P(ci)=Maxj[P(x/cj)P(cj)],i=1,2,…,M,j=1,2,…,M,则x∈ci,这就是常用到的Bayes分类判决准则。经过长期的研究,Bayes分类方法在理论上论证得比较充分,在应用上也是非常广泛的。 Bayes方法的薄弱环节在于实际情况下,类别总体的概率分布和各类样本的概率分布函数(或密度函数)常常是不知道的。为了获得它们,就要求样本足够大。另外,Bayes法要求表达文本的主题词相互独立,这样的条件在实际文本中一般很难满足,因此该方法往往在效果上难以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 5 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1943年,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合作,提出了形式神经元的数学模型,即MP模型[4],从此,神经网络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但随着对感知机为代表的神经网络的功能和局限性的深入分析等原因,使神经网络的研究陷入低潮。但是仍有一些学者坚持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出现了Grossberg的ART模型和Kohonen的SOM模型。1982年,通过引入能量函数的概念,Hopfied研究了网络的动力学性质,并用电子线路设计出相应的网络,进而掀起了神经网络新的研究高潮。1986年,Rumellhart和McCllel-land等提出了PDP理论,尤其是发展了多层前向网络的BP算法,成为迄今应用最普遍的学习算法。 神经网络可解决目前数据挖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数据的量度和维度,面对大量复杂、非线性、时序性与噪音普遍存在的数据; 2) 数据分析的目标具有多样性,使其在表述和处理上都涉及到领域知识; 3) 在复杂目标下,对海量数据集的分析,目前还没有现成的且满足可计算条件的一般性理论的方法。然而,神经网络在对噪声数据的高承受能力以及对未经训练的数据分类模式的能力方面有很大优势。因此设计出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方法,并将其用于真实世界问题,是可行且也是必要的。 人工神经网络可用于数据挖掘的分类、聚类、特征挖掘、预测和模式识别等方面,因此,人工神经网络在数据挖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数据挖掘技术是一个年轻且充满希望的研究领域,商业利益的强大驱动力将会不停地促进它的发展。每年都有新的数据挖掘方法和模型问世,人们对它的研究正日益广泛和深入。尽管如此,数据挖掘技术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数据挖掘方法的效率亟待提高,尤其是超大规模数据集中数据挖掘的效率;开发适应多数据类型、容噪的挖掘方法,以解决异质数据集的数据挖掘问题;动态数据和知识的数据挖掘;网络与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挖掘等;另外,近年来多媒体数据库发展很快,面向多媒体数据库的挖掘技术和软件今后将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 数据挖掘算法论文:数据挖掘技术及算法综述 摘要:数据挖掘是目前非常热门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文中对数据挖掘的概念、实施步骤及各种算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归纳,并且对数据挖掘技术将来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数据挖掘;聚类算法;关联规则;决策树;遗传算法 1 引言 数据挖掘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这些学科包括数据库技术、机器学习、统计学、模式识别、信息检索、神经网络、基于知识的系统、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可视化等[1]。目前,对于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开发出了许多新的数据挖掘算法、系统和应用。本文将先对数据挖掘的概念及实施步骤进行说明,然后将分类归纳数据挖掘中的各种常见算法,最后对数据挖掘目前的研究方向进行预测。 2 数据挖掘的概念及流程 2.1 数据挖掘的概念 简单地说,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知识,即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它是一种决策支持过程,可以从企业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模式,预测客户的行为,帮助企业的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减少投资的风险,获得更大的利润。 2.2 数据挖掘的流程 一般来讲,数据挖掘的整个过程由五个步骤组成: 1) 数据挖掘的最后结果是不可预测的,但是要探索的问题应该是有预见的,为了数据挖掘而进行数据挖掘,是不可取的。因此,清晰地定义出业务问题,认清数据挖掘的目的是数据挖掘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2) 数据准备[2],数据准备又可以分成数据选择,数据预处理,数据转化三个步骤。数据选择,是从大量与业务对象有关的数据中选择出适合进行数据挖掘的数据;数据预处理,包括进行数据清洗,数据推测,数据转换等。数据清洗,指的是清除掉一些明显的噪声数据,提高数据的质量;数据推测,是因为在前面两步中,也许会出现数据不全的情形,所以进行适当的推算,补齐所需的数据;数据转换,是将数据转换成一个分析模型,这个分析模型是针对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的,建立一个真正适合挖掘算法的分析模型是数据挖掘成功的关键;数据转化,则是在做完前面的步骤以后,适当的缩减即将进行分析的数据库规模,以上这些工作会直接影响到数据挖掘时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样很重要。 3) 数据挖掘,这是整个数据挖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即使用适当的数据挖掘算法对刚才处理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得到可能的模式模型。根据不同数据的特点以及用户不同的需求,对同样的任务,可以选用不同的算法,目前常见的算法包括聚类算法、关联分析、分类算法、遗传算法等。 4) 结果评价,通过上述步骤得到的模式模型,并不一定是真实有效的,甚至可能会是和实际情况完全相反的,所以还需要对得到的结果进行评价。这一步使用的方法包括用数据代入进行验证,也可以根据常规的经验进行一些判断,一般由数据挖掘具体操作而定。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模式模型,就需要重新选择数据,甚至需要选用其他的数据挖掘算法,因此,数据挖掘的过程往往都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5) 知识同化,完成上述步骤后,如果得到了可以接受的模式模型,就需要进一步把得出的模型形象化,运用到所需的信息系统中去。 3 数据挖掘的常见算法 数据挖掘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聚类算法(Cluster Algorithm)、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s)、决策树算法(Decision Tree Algorithm)、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等。 3.1 聚类算法 聚类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分析工具,其目的是把大量数据点的集合分成若干类,使得每个类中的数据之间最大程度的相似,而不同类中的数据最大程度的不同。常见的聚类算法主要包括层次聚类算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 Method)、分割聚类算法 (Partitioning Clustering Method)、基于密度的方法(Density-Based Methods)、基于网格的方法(Grid-Based Methods)等[3]。 1) 层次聚类算法,是通过将给定的数据集组织成若干组数据,并形成一个相应的树状图,进行层次式的分解,直到某种条件满足为止,具体又可分为“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两种算法[4]。这两种算法的思路正好相反,前者是将每个对象都作为一个原子聚类,再进行聚合,最后得到相应的结果,而后者是将所有对象看成一个聚类,再进行分解。CURE算法、CHAMELEON算法、BIRCH算法等是比较常用的层次聚类算法。 2) 分割聚类算法,是先将数据集分成k个分组,每一个分组就代表一个聚类,然后从这k个初始分组开始,然后通过反复迭代的方法改变分组,使得每一次改进之后的分组方案都较前一次好,最终使同一分组中的记录越来越近,不同分组中的记录原来越远,从而得到最优解。使用这一思想的主要算法有K-means算法、K-medoids算法、CLARANS算法等。 3) 基于密度的方法与其它方法的最要区别在于:它不基于各种距离,而是从数据对象的分布密度出发,将密度足够大的相邻区域连接起来,从而可以发现具有任意形状的聚类,并能有效处理异常数据,它的代表算法有DBSCAN算法、OPTICS算法、DENCLUE算法等。 4) 基于网格的方法则是从对数据空间划分的角度出发,利用属性空间的多维网格数据结构,将数据空间划分为有限空间的单元,以构成一个可以进行聚类分析的网格结构。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处理时间与数据对象的数目无关,但与每维空间划分的单元数相关,而且,这种方法还与数据的输入顺序无关,可以处理任意类型的数据,但是聚类的质量和准确性降低了,它的代表算法有STING算法[5]和CLIQUE算法等。 3.2 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是数据挖掘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描述了数据库中一组对象与另一组对象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关系。从大量商业记录中挖掘有趣的关联关系,有助于许多商务决策的制定,如分类设计、交叉购物等。关联规则是形如A= B的蕴涵式,表示形式如pen= ruler [支持度=20%,置信度=60%],支持度和置信度分别反映规则的有用性和确定性,这条规则就意味着所有的顾客中有20%的人同时购买了钢笔和直尺,而买了钢笔的顾客的60%也买了直尺。在关联规则中,所有支持度大于最小支持度的项集称为频繁项集,简称频集。如果一条关联规则同时满足最小支持度阈值和最小置信度阈值,就认为它是有趣的,并称为强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挖掘一般分为两步:1) 找出所有频繁项集,即满足最小支持度的项集;2) 从频繁项集中产生强关联规则。最为著名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就是R.Agrawal和R.Srikant于1994年提出的挖掘布尔关联规则中频繁项集的原创性算法Apriori。它使用一种称作逐层搜索的迭代方法,k项集用于探索(k+1)项集。首先,通过扫描数据库,累积每个项的计数,并收集满足最小支持度的项,找出频繁1项集的集合。该集合记作L1。然后,L1用于找频繁2项集的集合L2,L2用于找L3,如此下去,直到不能找到频繁k项集。找每个Lk需要一次数据库全扫描。 但是,Apriori算法也有其不足之处:1) 可能产生大量的候选集;2) 生成每个Lk都需要重复扫描数据库。后来,陆续出现了一系列Apriori算法的改进算法,以及其他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比如RIApriori算法、Apriori-improve算法、FP-growth算法等,这大大提高了关联规则挖掘的速度和准确性,也推动了关联规则挖掘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3 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是一种类似于流程图的树结构,每个内部节点(非树叶节点)表示在一个属性上测试,每个分支代表一个测试输出,而每个树叶节点(或终节点)存放一个类标号。决策树算法主要围绕决策树的两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决策树的构建,通过递归的算法将训练集生成一棵决策树;第二阶段,由测试数据检验生成的决策树,消除由于统计噪声或数据波动对决策树的影响,来达到净化树的目的,得到一棵正确的决策树。常见的决策树算法主要有ID3算法[6]、C4.5算法、CART算法、SPRINT算法等。 3.4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基于进化理论,并采用遗传结合,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设计方法的一种进化计算算法的优化算法。进化计算算法的基础是生物进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进化出更好的或更适应的个体。在数据挖掘中,遗传算法可以用于评估聚类、关联规则等算法的适合度。在应用遗传算法解决问题时,最困难的一步应该是怎样将问题建模成一组个体的集合,然后在计算中,首先假设一个初始模型,然后对其反复进行杂交技术和变异技术的算法,最后用适应度函数确定初始集合中应该保留的那个最优个体。这个算法的优点在于容易并行化,但是对问题进行建模很困难,杂交变异过程以及适应度函数也很难确定。 4 结束语 随着数据量的积累和数据库种类的多样化,数据挖掘的应用前景非常的广阔,从上面对各种常见算法的归纳可以看出,每种算法都有局限性,很难采用单一的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多方法融合将成为数据挖掘未来的发展趋势。 数据挖掘算法论文:遗传算法与网络数据挖掘 摘要: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网络数据挖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网络数据分布范围广,数据量大,结构多样,时间跨度高。如何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高效查询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遗传算法在搜索的过程中采用群体搜索方式,有利于得到最优查询结果。在数据查询、查询优化和分布式数据挖掘等方面使用遗传算法,能够从不同角度大大提高查询效果。 关键词:网络数据挖掘;遗传算法;查询优化 随着万维网使用越来越广泛,网络数据挖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的重视。设计算法从已有信息中发掘新知识,根据用户情况定制信息,学习用户行为是网络数据挖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网络工具中结合使用人工智能可消除网络检索中的人为因素。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分别安装智能系统,使计算机通过Internet在Web服务器上进行高效的知识发掘。通过网络服务器检索知识已经引起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领域学者的普遍注意。然而,网络数据数量大、分布地域广泛、类型差异大,要开发一个智能工具对这样的数据进行检索难度很大。 网络挖掘技术在智能网络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数据具有多样性、分布广泛等特点,按照现有的算法对网络数据进行搜索具有相当局限性。与其他传统的优化算法相比,遗传算法在搜索的过程中采用群体搜索方式,有利于达到全局最优。遗传算法可采用和进化出更优的复合目标函数,以便在动态而负责的网络环境中实现高效的数据检索和知识预测。A.Broder等人将网络看作是一个由无数网页组成的集合S,这些网页构成邻接关系,使用适应性函数f实现对这些网页的评估[1]。 f:SR+ 搜索引擎通过f函数的最优值输出搜索结果。通过激活基于遗传算法的应用来使这网络关联的搜索更加高效。在本文第二节中主要对网络数据挖掘进行讨论,第三节介绍在网络数据挖掘中使用遗传算法的案例。 1 网络数据挖掘 1.1 网络数据的特点 S. Chakrabarti.指出网络数据挖掘即是指在万维网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提取人们感兴趣的模式和知识[2]。网络数据挖掘由于网络的自身特点已经成为一个独立而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网络数据的特点可做以下归纳:未经分类,海量,分布性广泛,多种媒体类型并存,半结构化,时间跨度大,维度高。 本文用图1表示网络。 在图1中,结点表示网页,有向边表示超链接,这些超链接包含了重要的信息,有助于实现信息的高效检索。例如,在图1中,许多结点的链接都指向A结点,这就表明,结点A所代表的页面很可能是某些领域的权威[3]。通常情况下,一个网站被描述成若干网页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每个成员包含的对其他成员的连接数远多于外部网页。 按照网络数据挖掘的深度层次,可以将网络数据挖掘归为以下几类: 1)基于内容的数据挖掘:这种数据挖掘方式首先会对页面中涉及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生成摘要。而页面的内容种类很多,诸如文本、图片、HTML代码到图和表等,根据这些内容对网页进行分类,然后设计相应的算法对这些网页进行检索。对搜索结果进行数据挖掘同样是网络内容挖掘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对结果进行总结,将他们按照层次、标题和摘要中的短语对文档进行归类,以及对多个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进行合成和重组。最后将对数据进行元数据挖掘。在信息检索、文本挖掘、图像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应用都属于这些类型。 2)基于网络信息结构的数据挖掘:这种挖掘方式涉及到通过万维网中文档之间的超链接来提取知识,这一做法往往能够发现诸多网页中某方面主题的权威页面。结构挖掘方面的重要应用包括了查找重要的页面、关联页面和主页,识别重要的模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网页的信息不单单来自于这个页面本身所含的内容,还来自于其相邻的页面。在这里同时使用基于内容的挖掘和基于结构的挖掘可以达到效果互补的目的。 3)基于网络数据用途的挖掘:此类数据挖掘从本质上说是对数据用途的挖掘。以网站为例进行说明:在客户端,通过用户的浏览历史记录来搜集数据;在服务器端,通过请求日志搜集数据。通过这样的数据挖掘,可以发现用户访问页面的类型,访问的时间和访问持续的时间,以及这个页面被引用的次数。此类信息有助于实现对页面的整理,最终实现高效快速的信息检索。在商业领域中使用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客户价值评估、产品潜力发掘、客户行为预测等。 1.2 网络数据挖掘的组成和方法 Etzioni. O.提出可将网络数据挖掘的过程分成信息检索、信息提取、知识集成和分析四个部分[4]。图2对网络数据挖掘的四个组成部分进行说明: 图2 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IR):信息检索是自动对网络中相关联的文档进行搜索,其过程主要包括对文档的表示、索引和搜索。 信息提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IE):信息提取是在文档被检索之后,自动从中提取知识,这一过程主要实现对文档中主要字段的语义进行识别。 信息集成(Generation):这一过程对已有的文档进行归纳,得到概要知识。在这里将使用分类、规则关联等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的技术来提取信息。例如,将一个网站的主页和其他页面区分开就是一个集成工作。 数据分析(Analysis):这一阶段将对信息集成阶段所生成的模式进行解释说明。数据分析是一个数据驱动的问题,必须在数据充足的前提下才可能提取有用的信息。 1.3 网络数据挖掘面临的挑战与局限性 由于网络数据本身的特身,网络数据挖掘面临如下问题:1)由于网络数据的匿名性和人为破坏而造成了数据的不可靠。2)存在噪声。3)网络数据是动态的,且存在时间短暂。3)网络数据缺乏结构化处理,且类型各异。4)语义存在二义性。5)数据高度冗余。使用我们现有的工具和算法难以应付如此复杂的网络数据。在下一节中提出在查询中使用遗传算法实现对网络数据的搜索和数据挖掘的优化。 2 在网络数据挖掘中使用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和相关技术在网络数据挖掘领域的应用包括信息查询检索、查询优化、文档表示和分布式数据挖掘等[5],本文就信息查询和查询优化方面对遗传算法的应用进行阐述。 2.1 查询和检索 Marghny等人将遗传算法用于元数据搜寻[6],使用这一方法对标准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以一种优化方式进行组合,生成更令用户感兴趣的页面,在文献[6]中对适配函数进行如下定义: (a) 链接质量函数 n表示用户输入的关键字的个数,#Ki表示在链接L中关键字Ki出现的次数。 (b) 页面质量函数 m表示每个页面中总的链接数。 (c) 平均质量函数 Fmax(P)和Fmin(P)分别表示采用遗传算法后页面质量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Fmax(P)的最大值是m*n,而Fmin(P)的最小值是0. 研究人员分别使用Yahoo,Google,AltaVista和MSN这四个搜索引擎针对不同的主题下载了300个页面。在杂交点之后对选中的页面交换双亲的链接,以实现杂交。 2.2 查询优化 查询优化使用一种基于适度回馈机制的技术。使用回馈的目的是通过使用相关和无关文档集合来修改用户的查询,使用户的查询结果更接近于目标文档。将之前的查询得到的关键字添加到当前查询中,同时将早期文档中不相关的关键字删除,通过这种办法可以检索到更多的关联度更大的结果。 遗传算法在查询优化上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Z. Z. Nick和P. Themis.通过长期监控用户的浏览习惯创建用户模型[7]。使用遗传算法对用户查询进行修改,在这里文档和查询被表示成向量。每个个体被表示成查询向量,用染色体表示关键字的权重或者关键字出现或未出现的频率。M. Boughanem等人研制了一种新的查询优化技术,在这一技术中,通过使用遗传算法生成多个查询,对文档的不同区域进行搜索,最终得到最优查询结果[8]。 Leroy等人在文献[9]中解释了在对上下文进行动态查询时使用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策略有助于提高偶然用户的查询效率。由于偶然用户在Internet上进行查询的时候只使用少数的关键字,这样得到的查询结果很少而且相当不精确。但是,大多数用户在查询时使用相同的搜索引擎,在某一主题的查询方面,可总结大多数用户的查询行为,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对偶然用户的查询要求能够进行更高效的处理。在遗传编程的实现上,每个染色体被设计成一个查询,它有五个位,每个位由一个适当的关键字填充。在计算染色体适应度时,将查询编码发送给查询引擎,查询引擎将返回十条最主要的文档。 3 小结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的潜能,让网络查询更加智能化,需要对查询进行改进。在网络数据挖掘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在查询优化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数据挖掘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在这个领域,研究人员提出各种方法对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在该文中,阐述了网络数据挖掘过程、组成、特点以及网络数据挖掘所面临的挑战。详细讨论了使用遗传算法对网络数据挖掘中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 虽然使用遗传算法对网络数据进行挖掘很有发展潜力,但是目前这方面的应用和相关文献还比较有限,为研究人员的进一步研究留下很大的空间。 数据挖掘算法论文:电子商务中数据挖掘的基本算法与应用分析 摘要:数据挖掘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通过该技术,人们可以发现数据后面潜藏的有价值的信息。数据挖掘已经成为解决当前企业信息系统中所面临的“数据爆炸”状况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也为决策者进行各种商业决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该文将对数据挖掘的含义与基本算法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对数据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电子商务;数据挖掘;基本算法;应用分析 近些年来,基于电子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计算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数据管理技术的成功运用,企业商务往来的电子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这也造成了大量的数据积累,形成了了“数据丰富而知识贫乏”的现象,这使得信息决策者难以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出具有信息价值的知识,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1 数据挖掘的含义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可以定义为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或者是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的、同时又有潜在价值的知识与信息的过程。 数据挖掘可以扩展为以下几层含义:首先,数据源必须具备包含大量的、真实的数据的特点,数据源可以是不同数据仓库或者文件等;其次,在数据挖掘中发掘出的知识要可运用并且同时容易被理解。也就说,数据挖掘的本质目的在于寻找有用的知识,但是该知识需要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最后,数据挖掘通常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而进行的分析,往往不可能发掘出通用的知识,这些知识信息一般都具有相应的针对性,只有在特写的范围中才能够应用。 广义的角度来说,在数据挖掘中的知识是指具有一定规则的模式或者概念等,而信息与数据则是知识的理论源泉。也就是说对知识的发掘就是是从数据中挖掘出相应的规则与模式的过程,故而称之为数据挖掘。在数据挖掘中,数据源可以是多样的也可以是单一的,可以是分布式形态的,也可以是结构化形态的。 2 电子商务中数据挖掘的体系结构 当前电子商务是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比较广泛的应用,这主要是归功于电子商务能够比较容易地满足数据挖掘所必需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丰富的数据语言、可以自动收集可靠的数据并可将数据挖掘的结果转化为商务行为。然而,要想充分发挥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效率,数据挖掘技术需要将事务处理阶段的数据转存到相应的数据仓库中,并且要与电子商务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本文将电子商务中数据挖掘的体系结构概括3个主要部分,即商务数据定义、分析处理和顾客相互作用和。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电子商务中数据挖掘的基本方法 3.1 路径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被用于确定在一个Web站点中最频繁访问的路径,其它一些与之有关路径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路径分析得出。比如当70%的用户端在访问/company/product2的时候,从/company开始,而后经过company/news,/company/products/company/productl;80%的访问这个站点的顾客是从/company/products而开始的;65%的客户在浏览少于4个页面后便离开了。可以知道,第1条规则在/company/roduct2页面上有具有有用的信息,但是由于客户对站点进行的是迁回绕行方式的访问,因而这个有用信息并不十分明显。第2条规则则说明了客户访问站点通常不是从主页开始的,而是由/company/products开始的,假如这个页面上包含许多产品的目录类型的信息,将是一个不错的想法。第3条规则表明客户在网站上停留的时间。进过路径分析后,发现客户在该网站上浏览情况往往不超过4个页面时,就可以将相对重要的商品信息置于这些页面中,从而可以改进页面网站的结构设计。 3.2 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挖掘隐藏在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在电子商务中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也就是找到客户对网站上不同文件之间访问的相互联系。在进行Web数据挖掘后,可以构建出关联关系模型,我们可以依据该模型更好地组织站点,从而减少用户过滤信息的负担。 3.3 序列模式分析 序列模式分析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数据之间的前后或者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时间有序的事务集合中,去发现具有关联的内部事务模式。发现序列模式有助于电子商务的组织者对客户的访问模式进行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网站的管理人员可以依据浏览模式对访问者进行分类,而在页面上只展示出对应的访问链接。当访问者浏览到某一页面的时候,管理人员可以检查他的浏览所符合的序列模式,并且在比较显眼的位置进行“访问该页面的人员一般接着访问”的若干页面。 3.4 分类分析法 分类分析法的输入集通常是一组记录集合或者几种标记,这种分析法首先为每一个记录赋予一个相应的标记,也就是按标记分类记录,而后对这些标定的记录进检查,从而描述出这些记录的特征。在电子商务中通过应用数据挖掘,可以对不同消费群体进行分类,从而便于对某一类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商务活动。 3.5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有别于分类规则法,其输入集合一般是一组未标定的记录,这也就是说该输入记录并没有进行任何分类。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依据一定的规则,对记录集合进行合理划分,并且利用显式或者隐式的方法对不同的类别进行描述。当前已开发出许多聚类分析的工具,在电子商务中,通过对具有相似浏览行为的客户进行聚类,可以使管理员更多地了解客户信息,从而为其提供更适合、更满意的服务。 4 电子商务中数据挖掘的应用分析 本文将数据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典型应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发现潜在客户 在对Web的客户访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中,可以利用分类技术在Internet上发现未来潜在的客户。对于电子商务从业者来说,得到这些潜在客户一般市场策略是,首先对现已存在的访问者进行分类,通常分为3种,即:“no customer”、“visitor once”、“visitor regular”。通过Web上的分类发现,管理人员可以识别出新客户和已经分类的老客户的一些具有共性的描述,这有助于对该新客户进行正确的分类。而后,依据其分类来判断这个新客户是否属于潜在的客户群体,从而决定是否要需要将这个新客户作为未来潜在的客户来对待。在确定客户的类型以后,管理人员就可以动态展示相应的Web页面,而Web页面的具体内容主要取决于客户与销售商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之间的关联规则。 4.2 驻留客户 现代电子商务平台使得传统客户与销售商之间的空间距离已经不存在了,在网络电子平台上,每一个客户来都有选择不同销售产品的权利,如何使这些客户在销售商自己的销售站点上驻留比较长的时间、使其对该网页产品产生更火的兴趣,对每一个销售商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为客户在相应的网站上驻留更长的时间,就需要了解客户的浏览行为,掌握客户的兴趣与不同需求所,从而对页面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以此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对客户访问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就可以掌握客户的浏览行为,从而获取客户的兴趣及需求。在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中的一个典型的序列,就代表了客户以页面的形式在该站点上导航的行为,运用数据挖掘中的序列模式分析技术,可以知道道客户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客户提供一些特有的商品信推广信息,从而使客户能保持对访问站点的兴趣。 4.3 对站点改进的设计 网络站点上页面内容的安排与连接,就像超市物品在货架上的摆设一样,需要将支持度与信任度较高的关联物品摆放在一起,从而有助于销售。通过Web上的关联规则分析,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对站点的结构进行动态调整,并进行相应的改进设计,从而使与客户访问有关联的文件之间的连接更为直接,这也有助于客户更容易地访问到预想的页面。当电子商务网站具有这样的便利性的时候,便可以给客户留下很好的印象,这也就增加了客户下次访问的机率。 4.4 对客户进行聚类 在电子商务中,应用数据挖掘进行客户聚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具有相似浏览行为的客户进行分组,可以分析出组中客户的共同特征与共性信息,从而可以帮电子商务的组织者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客户,这也最后有利于组织者为客户提供更加适合、更加面向客户的服务。 5 结束语 数据挖掘尽管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电子商务中却展示出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电子商务中数据挖掘的体系结构、应用方法以及比较典型的应用,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讨,可以为今后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积极的借鉴参考。 数据挖掘算法论文: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算法的研究 摘要:数据挖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关联规则算法是数据挖掘技术中最活跃的算法之一。该文从关联规则算法的原理入手,对关联规则的各种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总结得出了强关联规则生成的步骤方法。 关键词:数据挖掘;关联规则算法;强关联规则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改进及相关技术、产品的广泛应用,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量日益膨胀。此时,许多人都曾提出疑问:在海量的数据之间是否隐藏着许多具有决策意义的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这种信息真的存在,那么把这些信息挖掘出来并应用于现实生活,将会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指导,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众多的、有噪声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大量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人们事先不知道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1]。 关联规则算法是一种在海量数据中找出隐藏的关联规则的方法。它是数据挖掘中最为活跃的算法之一。 1 关联规则算法的原理 1.1 背景 关联规则算法早期应用于“购物篮分析”。通过使用关联规则算法来对客户的事务执行购物蓝分析,可以知道哪些产品比较热销,以及一个特定的产品与另一个产品一起被购买的可能性是多大。如,在数据挖掘应用中最典型的例子“啤酒与尿布”,就是销售商们通过大量的客户购买信息,挖掘出的一条关联规则。即,在购买尿布的用户中,有很大比例的人还同时购买了啤酒。知道了这条规则,商家就可以采取行动,改变产品的布局来增加销售和管理库存。现在,关联规则挖掘不仅在零售业,在其它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联规则常常用一个蕴涵式来表示。如“啤酒= 尿布”。 1.2 基本概念 1.2.1 项集(Itemset) 项集也叫项目集合,是由一组项组成。其中每个项都是一个属性值。通常设I={i1,i2,…im}为一个项目集,而事务数据库D={t1,t2,…tm}是由一系列事务组成,而每个事务ti(i=1,2,…,n)都对应I上的一个子集。在购物篮分析中,项集中包含的是一组由用户购买的产品,如{啤酒,尿布,香槟}。这个项集包含了3个属性值,大小为3。 1.2.2 支持度(Support) 支持度是指一个项集在全部事务中出现的频率。项集{牛奶,面包}的支持度就是在全部事务数据中,既购买了面包又购买了牛奶的顾客出现的频率。若项集{牛奶,面包}的支持度为0.05,则表明在全部顾客中,只有5%的顾客同时购买了这两样。 最小支持度是事先由用户确定的一个数值。一般来说,用户只关心那些出现频率比最小支持度高或与之相等的项集。因此,该数据可以用来对项集进行筛选。 1.2.3 置信度(Confidence) 置信度是关联规则的属性。关联规则“牛奶= 面包”的置信度是使用{牛奶}的支持度除项集{牛奶,面包}的支持度来计算的。简单解释就是,在全部事务数据中,购买牛奶的顾客中有多大比例的人还同时购买了面包。 它是按以下方式来定义的: Confidence{A= B}=Support{A,B}/Support{A} 最小置信度也是在运行算法之前由用户事先指定的一个数值。该数据表明用户只对那些置信度等于或大于最小置信度的规则感兴趣,即那些拥有较高概率的规则。该数据可以用来筛选出有效的关联规则。 1.2.4 频繁项目集(Frequent Itemsets) 挖掘频繁项目集是进行关联规则算法的核心内容。所有满足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的项目集,即大于或等于最小支持度的I的非空子集,就称为频繁项目集,简称为频繁项集。即上面提到的用户感兴趣的项集。 1.2.5 强关联规则(Strong Association Rule) D在I上同时满足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即在满足支持度不小于最小支持度的每一个频繁项集中,置信度大于等于最小置信度的关联规则。即上面提到的用户感兴趣的规则。这个规则也叫强关联规则。 1.2.6 相关度(Importance) 相关度是关联规则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一些文献中相关度也被称为兴趣度分数或者增益(lift)[2]。 相关度的公式可以定义如下。 Importance({A,B})=confidence(A,B)/(confidence(A)*confidence(B)) 如果Importance=1,则A和B是独立的项。在购物篮分析中,它表示产品A的购买和产品B的购买是两个独立的事件。如果Importance1,则A和B是正相关的。这表示如果一个客户购买了A,则他也可能购买B。 2 关联规则挖掘的一般过程 通过以上对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简单介绍,可以了解到,关联规则挖掘就是通过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在全部事务数据库中挖掘出满足支持度不小于最小支持度的频繁项目集,再通过用户指定的最小置信度,在全部频繁项目集中挖掘出那些置信度不小于最小置信度的强关联规则。关联规则挖掘过程由这两部分共同组成。 在这两部分中,关联规则挖掘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第一部分,即挖掘频繁项目集。 3 频繁项目集的生成算法 挖掘频繁项目集是使用关联规则算法的核心部分。自关联规则挖掘问题提出后,相应的如何快速高效地生成频繁项目集这个核心问题的算法就不断的被人研究,并不断发现、使用。这些算法大多都是通过利用频繁项集的特性DD即如果一个项目集是频繁的,那么它的所有子集也都是频繁的DD来进行操作的。 Apriori算法[5]在关联规则挖掘领域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应用极为广泛。它的命名源于算法使用了频繁项集性质的先验知识。Apriori算法是通过迭代即反复扫描数据项的方式来产生频繁项集的。它的具体思路是:在第一次迭代时,先产生包含所有数据项的大小为1的候选集,计算出它们的支持度,选择那些支持度大于等于最小支持度的候选集作为第一次迭代时的频繁项目集。此时,所有频繁项目集的大小都为1,被淘汰的项目集被标记为非频繁子集。接着进行第二次迭代,在第二次迭代的第一步中,将所有成对出现的项集都作为大小为2的候选集,第二步,利用频繁项集的性质:频繁项集的子集也都是频繁的,假若某个项目集的一个子集不是频繁的,那这个项目集必然不是频繁项集,将刚才产生的候选集中包含有非频繁子集的删去。第三步再计算所有候选集的支持度,将支持度满足最小支持度的候选集做为第二次迭代产生的大小为2的频繁项目集。如此通过i次迭代,就可以产生出大小为i的频繁项集。 Apriori算法是通过项目集元素数目不断增长的方式来逐步完成频繁项目集发现的。每增长一次项目数,Apriori算法就至少需要扫描事务数据库一次,假如频繁项目集的项目数很大,会造成计算机巨大的I/O负载。并且,因为Apriori算法在每一次迭代时,都将成对出现的项集依次组成新的候选集,因此,可能会产生庞大的候选集。这对计算机运行速度也将是一种挑战。 因此,逐渐又产生了Apriori算法的改进方法。 如基于数据分割方法的Partition方法。Apriori算法在每一次迭代时只能将项目数增加1,每次产生的候选集也并不都是有效的,无形中降低了算法的效率。而Partition算法是一种基于对数据集进行划分的挖掘算法,它的思路是:先将事务数据库划分为几个逻辑上互相独立的区域。在每个区中,利用挖掘算法挖掘出它们各自的频繁项目集。然后将这些频繁项目集合成一个候选集。最后,计算出候选集的支持度,挖掘出符合不小于最小支持度的最终的频繁项目集。Partition方法在第一次划分时扫描一次数据集,在最后求候选集支持度时再一次扫描数据集,全程只扫描二次数据集,大大减少了I/O操作。Partition算法因为是分别求每个区的频繁项集,因此可分别同时对各区进行操作,大大提高了算法的效率。 还有与Apriori算法类似的DHP算法[3]。DHP算法也是从Lk-1中生成侯选集Ck。但DHP算法在每次迭代计算候选集的支持度时,会建立并维护一张Hash表。在下一次迭代时,根据Hash表来选择加入的数据项,而不是像Apriori算法那样将所有数据项先全部选上之后,再删去那些非频繁子集。通过对Hash表的操作,DHP算法可以大大减小侯选集的规模,从而提高算法的计算效率。 随着数据库容量的逐步增大,为适应新形势,新的算法不断出现。2000年,Han等人提出了一个不用产生候选集,可以直接将数据压缩成频繁模式树的方法,被称为FP-tree算法[4]。 4 强关联规则的生成 利用Apriori算法或其它类似的算法挖掘出所有频繁项集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生成强关联规则。这可以在频繁项目集中逐一测试非空子集的支持度,从而挖掘出所有可以生成的规则。也可以直接测试用户想要挖掘的规则是否成立。假如用户打算挖掘出这样的规则{A,B,C}= D,那么,第一步,先来检验{A,B,C,D}和{A,B,C}是否都是频繁项集。如果是,接着第二步,利用关联规则置信度的公式Confidence{A= B}=support{A,B}/support{A},计算出规则{A,B,C}= D的置信度的值。若此值大于等于最小置信度,那么规则{A,B,C}= D成立,是强关联规则。反之,不成立。 5 结论 关联规则挖掘就是要挖掘出强关联规则。强关联规则的生成取决于频繁项目集,而频繁项目集的挖掘算法正是关联规则算法的核心所在。因此,深入研究关联规则算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应用中选取最合适的算法对强关联规则的生成非常重要。 数据挖掘算法论文:一种改进的基于密度的离群数据挖掘算法 摘要:利用基于密度的离群数据挖掘算法离群数据不在非离群数据指定的邻域内的特点,改进了原有的离群数据挖掘算法:首先判断数据是否在某个非离群数据指定的邻域内,如果不在,再判断其邻域内数据的个数。通过对二维空间数据测试表明,改进的算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挖掘出数据集中的离群数据,速度上数倍于原来的算法。 关键词:数据挖掘;离群数据;基于密度 0引言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正确的、新颖的、潜在有用并能够被理解的知识的过程。现有的数据挖掘研究大多集中在发现适用于大部分数据的常规模式。但在一些应用中,如电信和信用卡欺骗、药物研究、气象预报、电子商务、贷款审批、客户分类、金融领域、网络入侵检测等领域有关例外情况的信息比常规模式更有价值。目前在数据挖掘中,对偏离常规模式的数据即离群数据的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目前还没有关于离群数据的统一的定义,这里采用Hawkins1980年给出的定义:离群数据是在数据集中与众不同的数据,使人怀疑这些数据并非产生于非随机偏差,而是产生于完全不同的机制。离群数据的来源有两类:错误的数据,如录入错误、测量错误等;数据真实性质的反映,如一个公司的总裁的薪金远大于该公司一个普通员工的薪金等。所谓的离群数据挖掘指给定一个有n个数据点或数据对象的集合及预期的离群数据数目n′,发现与剩余数据相比显著相异的、离群的或不一致的前n′个对象的过程[1]。 早期的统计分析领域的基于统计的离群数据挖掘其前提是待处理数据的分布特征是预先知道的(如正态分布、泊松分布等),这种方法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及分布的参数等;郑斌祥等人[2]基于第k个最近邻居的离群挖掘方法只针对时序数据,而且运算性能也不甚理想;基于偏离的离群数据检测方法是知道数据特性选取合适的相异函数,但序列离群数据在概念上仍然有一定的缺陷,遗漏了不少的离群数据,因而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基于规则的分类离群数据挖掘方法只适合于要求错误数据少,分组粒度细的挖掘;基于距离的方法比较接近Hawkins对离群数据本质的定义,它通过实验确定合适的基准值和距离范围,难以处理分类数据和周期性时态数据;基于密度的离群数据挖掘(DensityBased Outlier Mining,DBOM)的观点比基于距离的离群数据挖掘的观点更贴近Hawkins对离群数据本质的定义,因此能够检测出基于距离离群数据挖掘算法所不能识别的一类离群数据,即局部离群数据,而局部离群数据抛弃了以前所有的离群数据定义中非此即彼的绝对离群数据概念,更加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另外还有基于相似系数的方法、基于聚类的小波变换聚类的方法、高维空间聚类的方法等。本文首先描述了DBOM算法,而后对其进行了改进。 1基于密度的离群数据挖掘 1.1DBOM算法的基本概念 定义1以数据对象o为圆(球)心,半径ε内的区域称为o的ε―邻域。 定义2若数据对象C的ε―邻域内含有数据对象数目不少于Minpts个,则称C为核心对象,能产生核心对象的ε是有意义的。其中,Minpts是一个可以人为设定的自然数。 定义3D是数据对象集合,p∈D,C∈D。对于给定的一个自然数Minpts,若C是核心对象,p在C的ε―邻域内,则称p是从C出发关于ε和Minpts直接密度可达。 定义4D是数据对象集合,p∈D,p的ε―邻域内数据对象集合称为p的ε擦谟蚣,记为Pε―set。 定义5D是数据对象集合,o∈D,对于任意一个核心数据对象C∈D,从C出发,都不能关于ε和Minpts直接密度可达并且|oε―set|≤Minpts,则称o为关于ε和Minpts的基于密度的离群数据对象。 定义6D是数据对象集合,p∈D,若p的ε擦谟蚰诤有对象数目为零,则称p是数据集D中关于ε邻域的孤立点。 1.2DBOM算法的描述 基于密度的离群数据挖掘算法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数据布局中的离群数据,它的基本思想是: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一个离群数据对象,不能包含在任何一个给定半径和该半径邻域内包含指定数据对象数目的核心对象的邻域内。基于密度的离群数据挖掘为了发现所有的离群数据,需要对每个数据进行处理。DBOM首先从数据集D中任意找一数据对象p,并查找出D中p的关于半径ε邻域内包含所有的邻域对象,若p的ε邻域内某一个数据对象的ε邻域内包含Minpts或多于Minpts个数据对象,则p不是离群数据;反之,若p的ε邻域内所有数据对象的ε邻域内包含的数据对象个数都少于Minpts,或者p的ε邻域内没有数据对象即p是数据集D中关于ε邻域的孤立点,则p是离群数据。接着处理数据集中的下一个数据,直至数据集中的所有数据都被处理完。相应的算法描述如下: 2改进的基于密度的离群数据挖掘IDBOM 上述的基于密度的离群数据挖掘算法能够较好地挖掘出数据集中的离群数据,该算法的平均执行时间复杂度为O(n2)(n为数据集中包含的数据对象数目)。它主要是通过对数据集中每个数据对象进行判断,如果它的邻域内某一个数据对象是一个核心对象,即它包含在某一个核心对象的邻域内,该数据对象就不是离群数据,否则是离群数据。从离群数据的特征来看,离群数据往往是比较稀疏的、在数据集中所占比例比较小的数据因此,上述算法对每个数据及其邻域内的数据进行相关判断,显然效率就比较低下。 定理1如果一个数据对象是核心对象,那么该数据的邻域内的数据都不是离群数据。 证明假设存在一个数据集D,C为D中关于ε和Minpts的核心数据对象,Cε―set为C的ε―邻域集,那么对Cε―set中的任意一个数据对象p,都有d(C,p)≤ε,即从核心数据对象C出发,可以直接密度到达数据对象p,由定义5可知,数据对象p不是离群数据对象。 定理2某个数据对象是离群数据是其ε―邻域内数据对象的个数少于Minpts个的充分条件。 证明设存在一个数据集D,o为D中关于ε和Minpts的离群数据对象,oε―set为o的ε―邻域集,由定义5可知,|oε―set|≤Minpts;假设在数据集的边缘存在一个数据对象q∈|qεset|≤Minpts, C为数据集中一个核心数据对象,且有q∈Cε―set,根据定义5可知q不是离群数据对象。 基于上述定理,我们不对数据集中每个数据对象的邻域内判断是否存在一个核心数据对象,而是只判断邻域内数据对象个数少于Minpts个的数据对象的邻域内是否存在核心数据对象。如果某一个数据对象p是核心数据对象则将其及其邻域内的数据对象打上暂不运算的标签及非离群数据的标签;反之按下述方式处理其邻域内的数据对象:若p的邻域和某个核心数据对象C的邻域数据对象交集不为空,那么判断这些交集中的数据对象是否存在核心数据对象,若存在则p不是离群数据。如果和任何核心数据对象的ε擦谟蚪患为空或交集内不含核心数据对象则p就是离群数据对象。改进的算法描述如下: 3算法测试 这里对基于密度的离群数据挖掘算法进行了测试,算法是用Matlab实现的,实验的环境是一台P4 2.93G、内存1GB的计算机,通过对网络中心的某数据集进行测试,在ε=50和Minpts=3的条件下,共挖掘出3个离群数据,经过检测,其中两个离群点是由病毒造成的网络不正常,另外一个是由于一个实验室进行网络对拷发送广播报文引起的网络堵塞造成的。其中优化后的算法的运算时间是优化前的三分之一。在运算的过程中发现,ε和Minpts取值不同,挖掘出的离群数据的个数也可能不同,这说明了基于密度的离群数据挖掘算法对输入参数有一定的敏感性。
质量工程论文:施工质量工程施工论文 第一篇 1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开挖施工质量评价 目前,边坡开挖质量通常从一维、二维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角度片面,数据采集量有限也限制了评价精度,不能全面地分析开挖质量。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所获取的海量边坡开挖面点云数据信息,可全面地表现开挖面的所有特征信息,精度、准确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对于实时采集的数据信息,利用移动设备可现场导出并建立数据库,利用边坡开挖质量评价体系读取数据库文件,即可实现边坡开挖质量快速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对降低工作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1.1数据管理 高拱坝边坡开挖高度高、范围大,在施工时通常采用分区分层,一般以较大的施工平台(缆机平台、出线场平台)或部位项目(坝肩、进水口、出水口)进行分区,按各级马道及钻孔深度进行分层。在评价高边坡开挖质量时,为了及时准确地获取所有开挖面数据信息,必须对分区部位进行细化分块,避免影响后期工作进度。图1为该工程出线场区边坡开挖分块图,其中Ⅵ区为出线场平台。根据上述分块原则,需对获取的点云数据做相应的划分处理,这样便可将开挖面与点云信息一一对应,智能化地管理点云数据信息。目前数据管理的方式有两种:①利用数据库件进行管理,将点云数据以单个点为基本元素存储到数据库中,每个字段表示一个点,包含点的所有属性,使用时直接进行索引和调用;②通过文件方式进行管理,以一个分区扫描数据为一个单元,使用时调用该单元数据文件。前者需预先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软件中,数据量大时工作量也会增加;后者可直接读取,不需要任何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可实现点云数据的实时分析并快速评价开挖质量。 1.2评价方法 一般开挖面可视为平面或多个平面的组合,因此可将开挖面描述为z=a0x+a1y+a2,x、y、z分别代表开挖面数据点云信息的三维坐标值,a0、a1、a2分别为开挖面方程的系数。对设计开挖面进行数据点的离散化,对于设计开挖面上一系列的n(n≥3)个点(xi,yi,zi),i=0,1,…,n-1,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计算上述平面方程,要求平面方程的误差平方值最小。到相应的开挖面方程中,计算出相应的z轴的坐标值zi′,可得超欠挖值Δz为:z=(zi-zi′)cosα式中,zi为实测的第i个点云数据的z轴坐标值;α为开挖面的水平面夹角。 2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开挖质量评价结果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开挖质量评价结果,针对中已开挖的各边坡分块,利用geomagic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开挖面的部分实际形态已由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得,分析结果。看出: ①欠挖主要发生在Ⅳ、Ⅵ区。Ⅳ区为出入出现场的马道,同时为边坡开挖的边界,其处理工作未完成,也影响了Ⅰ区的评价结果;Ⅵ区为出线场平台保护层,尚未进行开挖;该区高程以下边坡也未开始施工。 ②整体来说,右岸边坡区域主要表现为超挖,且超挖较严重,超挖最大值发生在Ⅰ区。 3水利水电工程边坡开挖质量控制 由于机具体形原因,边坡开挖必然存在锯齿状。为了减少超欠挖,采取了超欠平衡原则进行控制。对于所形成的锯齿状小台阶采用风镐或手风钻凿岩顺接。针对手风钻钻爆情况,按照超欠10cm控制;针对100B钻钻爆情况,按照超欠25cm控制。对于施工技术和施工水平较低的人员,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促进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高,让施工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所需要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工艺,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需要对施工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施工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施工工程质量的提高做出重要的贡献。施工进度实际就是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而施工进度管理就是要根据施工项目的时间制定工程的施工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年度、季度、每个月甚至到每一周的施工计划,该计划主要用网络图进行表示,经由上级领导批准后,对外公布。在施工过程中,其他一切施工以及调度都需要按照标准执行,同时还要利用这个规划表制定相应的资源设备使用计划,并且该计划还要实现企业人力、物力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例如,根据这个表我们可以对这一周或者这个月需要的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以及项目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规划制定好后,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与平时的施工进度进行比较,看其是否存在需要修改的地方。如果存在施工进度过慢的情况,对其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可以改善施工方案等,从而将施工制度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 4结束语 只有做好质量控制与评价工作才能形成对质量的有效监督,才能打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水利工程,才能获得积极良好的施工效果,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工程经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措施及质量控制方法,拱肩槽开挖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证,拱肩槽坡面爆破半孔率达95%以上,有效地控制了剪刀孔、交叉孔的出现。拱肩槽坡面超欠控制在±10cm范围内。 作者:王荣 谭中权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 重庆黔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第二篇 1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管理难点 1.1施工难度大 市政道路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在不对隐蔽工程进行了解的情况下施工,管线会被挖断,增加施工难度。在进行高架桥施工时,由于高架桥作为高空作业,对脚手架的安全性、高空吊装等都有严格要求,因为高架桥下方两侧道路多为车辆和行人的临时通道,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很容易对行人和车辆的造成伤害,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事故性质也比较严重。在进行排水涵洞和排水管道的施工时,如果施工土质不好、遇到连续阴雨天气,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需要采取相关的排水措施,这都增加了施工难度。 1.2受环境影响较大 由于现场环境复杂很难做到完全封闭交通。管理方面的特点是量大、零散、连续性差。加上电力、电信、供热、煤气、排污管道及给水等各种管线的互相交错、干扰,使施工现场变得更加拥挤。各种管线的位置一旦无法准确确定,很有可能会将其挖断的情况,这样不仅会增加额外的投资费用,影响到正常施工进度,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社会影响,使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难度增加。 1.3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大 根据地理环境、地质情况、现场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性,施工作业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即使同样的施工项目和同样的施工路段,作业方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进行安全管理时,也存在比较大的安全差异。需要针对性的对各种类型的施工机械或工艺进行管理。同时市政道路工程一般都是露天作业,温度和天气都会对施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产安全也会产生严重影响。 1.4施工场地小 市政道路施工现场多在城市内部,为了减少影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围挡,所以施工场地相对狭窄。但依旧对交通和环境影响较大,施工产生的灰尘和噪音还是给市民的生活带来困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严格要求施工进度,不允许出现工期推后的情况。为了抢进度,经常会对施工计划进行修改,造成了道路质量控制严密性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道路工程质量管理难度的增加。 2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1路面工程施工管理 摊铺机到位后,根据松铺厚度对熨平板的倾角和位置进行确定,施工前,对熨平板进行预热。在摊铺的过程中,熨平板的高度要和松铺厚度相等,摊铺是要均匀、缓慢、连续,对碾压质量进行控制,初压使用双轮压路机按照30m/min的速度进行碾压,碾压两遍后,在使用胶轮压路机进行复压,碾压5次左右。最后在使用双轮压路机进行碾压,速度控制在80m/min左右。路面在没有完全冷却前,不允许车辆在路面上行驶。对路面接缝进行控制,横向接缝施工前,使用切割机将端部的混合料切除,使其可以垂直连接到一起,洒粘层油后摊铺新料。在碾压的过程中,从冷却的路面缓缓向新铺设的路面进行碾压,接缝处使用横向压路机进行碾压,确保对接的平顺性。施工时需监理单位旁站监理,同时认真进行旁站记录。将记录工作做好,保证记录工作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2给排水工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在进行沟槽施工前,使用沙袋顺开挖线的外侧做高度为45cm的截水带,然后根据放好的开挖边线,使用挖掘机进行开挖施工,挖至接近基底标高20cm时,安排人工对基底进行开挖和平整。在雨季进行施工时,每间隔一段距离要挖一个集水坑,便于将槽中的积水抽出。当遇到边坡不稳的情况时,要做好支护处理。管道垫层施工完成后,使用白灰先将管道的位置标出,根据设计坡度分层安装管道。要严格按照我国的相关管理标准对进场后的给水管道材料进行复检,不允许使用复检不达标的材料,生活给水系统管道要经过消毒和冲洗后才可以交付,相关管理部门要做好管理系统的检查工作,检测合格后才可以开发使用。给水管道施工完成后,要对其进行清洗,另外,饮水管道冲洗结束后,要做好消毒处理,确保饮用水可以达到规定的卫生要求,埋地或隐蔽的给排水管道在做好闭水试验和压力试验后才可以隐蔽,检测达标后才能对其进行回填。认真记录管道、设备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及系统清洗、灌水、通水、通球试验,保证其真实、有效。 2.3工程质量及进度方面的管理 1)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针对工程具体情况编制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等方面管理办法,并印发到各施工单位及监理,同时积极组织召开工程主题会议,就各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认真探讨、分析、解决。还要加强制度建设,确立整体目标,规范项目管理,有序进度管理,规范项目建设管理的流程,明确项目的施工进度目标,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确保工程能够按计划目标开展。 2)加强监督管理制度,在实际施工活动中,采取动态管理的方式,落实每天、每周、每月的施工计划。首先要按照项目建设的总体计划及剩余工程量来倒排工期,仔细将计划逐步分解落实到每一天。同时由业主代表对工程进度计划进行细化,具体到每日的施工计划。一旦工程进度落后于计划,需分析造成滞后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保证施工能够按照计划完成。 3)通过上下总动员,充分激发施工单位的工作热情,尽可能组织机械和人员,严抓施工黄金季节,增加施工时间,科学施工,提高工程建设步伐,确保圆满完成既定的工期目标。 4)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严把质量关,狠抓安全质量管理。做到文明安全施工,提高工程质量意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有效推动工作进程。 5)重点关注设计、监理、施工质量三方面。 ①严把设计质量关:首先是对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严格,避免设计漏洞;其次为了及时解决设计方面的相关问题,要求设计代表能够常驻施工现场,并保证施管理工期间设计文件变更的质量;再次是加强设计深度,每一处细节工作都要做好。 ②严格遵守建设监理制度:首先监理单位要按照合同要求及投标文件的承诺配备相应的监理人员、设备和机构。并严格履行监理合同,全方位监督管理与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全程旁站监理承包商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施工点。其次是监理人员、监理工程师必须持证上岗,如需更换监理人员应该经建设单位批准。再次是加强对工程关键部位、重要工序、隐蔽工程的监管力度,施工单位对自检工作质量的监督和管理需加强。 ③加强施工质量管理:首先按合同约定要求采购原材料并加强其检测与控制,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所有建筑原材料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严格检查,必须全部经过取样检验而且由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场,否则不能进场对于不达标的必须及时清除出场。其次是严格遵守试验检测制度,按照要求配备符合工程需要的试验设备,原材料、各种配比及各项技术指标检测要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指导施工的数据要准确可靠。再次是加大自检力度,按相应标准、规范做好全面自检评定,监理工程师检测合格后,才可以进行下一道施工工序。再次要重点控制重点部位。应提前制定好针对易出现问题及重点部位的预控方案,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最后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施工生产,不能因盲目追求进度而忽视了质量。在施工活动中,对进度与质量、效益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处理。 2.4人员管理方面 人员作为施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影响市政道路建设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在施工建设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质量管理方面,在道路改扩建工程中,对人员采取了以下几点管理措施: 1)在选择项目经理时,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要求进行选择,需要具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良好的管理协调能力等基本业务素质。 2)严格审查建设分包单位的施工资质,重点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管理素质进行检查,禁止出现工程分包、转包的情况。 3)对测量放线等专业施工人员持证上岗的制度进行完善,完全按照施工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要求,确保施工安全开展。 4)增强人员的质量意识。要对施工人员质量管理意识进行提升,使其自觉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操作。质检人员及技术负责人要经常检查操作人员的施工的过程和内容,及时解决其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并做好质量检测工作,及时指出质量不达标的部位,并要求施工人员进行整改。在施工中严格遵守先自检、再互检的管理原则,做好交接工作,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达到规定要求。 3结论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认真对待每一个管理环节,管理好每一个工作程序,确保工程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本工程施工后,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达到了施工要求,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作者:笪伟 单位: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 质量工程论文:提高柴油机进气质量工程机械论文 1进气特性分析 1.1进气的特性分析 在进气冲程进入柴油机气缸的空气称为进气,进气是柴油机热功转换的工质之一,进气的工况可以归纳3个特性。 1)动态性由于空气是进气的气源,所以进气的成分也会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动态变化,如对于自然进气型柴油机,在海拔4000m的高原地区,进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65%左右。 2)可调性柴油机的进气机构包括空气滤清器、空气预热器、废气涡轮增压器、进气消声器、进气门等零部件,通过这些功能元件的运行,可以调控进气的成分和物理参数,使其处于合理区间内,以利于提高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 3)系统性从系统工程学的观点分析,进气及进气机构是一个子系统(进气系统),与柴油机的燃油系统、排气系统和工程机械传动系统等子系统组成整机大系统。在对进气系统的进气进行调控时,不仅要调控进气系统内的功能元件的运行,还要与相关的子系统相关元件的运行优化匹配。如要使空燃比达到最佳值,则必须使进气量和燃油系统的喷油量最佳匹配。如要保障进气顺畅,充气系数高,则排气系统的排气背压废气残留率也必须相应减少,以达合理匹配。 1.2进气成分和物理参数的合理区间 从保障柴油机正常运行的角度出发,进气的主要成分和物理参数的合理区间如下: ①含氧量21%; ②气温20~30℃; ③含尘量 2mg/m3。这些指标是进气质量的参考评价指标。 2提高进气质量的对策 在柴油机的运行中,造成进气质量差的主要因素是进气含氧量低、进气气温过高或过低、进气含尘量超标等。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使用等方面可采取的对策如下。 2.1提高含氧量的对策 进气含氧量低会造成燃油燃烧不完全,燃烧效率低下,对此可采取如下对策。 1)用废气涡轮增压器增氧在柴油机上安装废气涡轮增压器,利用柴油机的排气驱动涡轮增压器,可以提高气缸的进气压力(约为180~200MPa),增加进气密度和含氧量,同时相应适当增加喷油量,则可使有效功率比自然进气型柴油机提高40%~60%左右。高原型工程机械的柴油机均安装废气涡轮增压器来适应高原地区空气含氧量低的作业环境。涡轮增压器有废气涡轮增压器、机械增压器、电动增压器、气波增压器、复合增压器等多种型号,其中废气涡轮增压器还有叶片角度固定涡轮增压器、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导叶叶片角度可调节)等多种,可按不同主机机型优选配置。 2)富氧膜补氧文献介绍,国外有的工程机械机型在空气滤清器后端安装富氧膜组件,可为进气补充氧气,节能减排。 3)用氧气瓶增氧在进气系统中加装氧气瓶和控制元件,为进气增氧。陕西建设机械股份公司对进口的ABG8620型摊铺机加装此装置,使该机在高原顺利运行。 4)电磁共振电解水增氧增氢据《建筑和筑路机械》(俄)2013年第8期介绍,德国公司WABO-SCHMIRTECHNIXGMBH CO.KG开发了AIR-TEC装置(电磁共振电解进气中水蒸气为氢气和氧气的装置)。该装置有2个元件: ①专用进气管,内装电磁线圈的进气管,其余结构与普通进气管相同,装机时取代传统进气管。 ②电子控制模块(ECU),它可调控进气管的电磁线圈发射与进气中的水蒸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自振频率相同或相近的电磁波,使H和O产生共振,共振力可以破断H2O中H和O之间的结合键,使H和O分别聚合成H2和O2,加入进气中,增加进气和氧含量和氢量。其化学反应式如下:2H2O=2H2+O2。电磁线圈所需电流由柴油机原有的发电机供给,由ECU调控。由于O2是助燃剂,H2是高效无污染的燃料,这都有利于提高燃油燃烧效率,所以安装了该装置,可以节能减排。德国奔驰ACTROS重卡安装了此装置,节油7%,CO2排放降低51%,NOX排放降低9%,碳烟排放降低26%,俄罗斯巴尔斯科林场等单位的林业机械、农机使用后,效果良好。5)添加含氧燃料补氧柴油是不含氧的燃料,文献介绍了添加含氧燃料甲醇+柴油双燃料方式,即在柴油中掺加10%~20%体积比的甲醇,甲醇是含氧、不含硫,着火特性良好的生物柴油。但单纯使用滞燃期较短,最大爆发力降低,双燃料可优势互补,混合燃料增加了氧含量,可以改善柴油的燃烧反应,燃烧效率高,排放污染物CO、HC和碳烟下降。 2.2调节进气气温的对策 1)当进气温度低于-10℃,由于会降低燃油混合气的温度,使柴油机冷起动困难,甚至不能起动,其对策是在进气管路安装进气预热装置,如电热塞、进气预热器、低温起动液辅助起动等(可依机型不同优选一种),以提高进气温度。 2)当进气温度超高时,采用降温装置降低进气温度。如工程机械增压型柴油机,空气经增压后成热压缩空气,使气温升高(约400℃左右)。气温升高会降低充气密度,燃烧效率下降。对此可加装空空中冷器来降低进气温度。 2.3降低进气含尘量的对策 实验表明,当进气中含尘量由23mg/m3降到2mg/m3时,气缸因尘粒产生的磨损量可降低12%。所以,柴油机进气机构中均装有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型号很多,有双级(粗滤+细滤)、三级(预滤+粗滤+细滤)、惯性式、油浴式、离心式、复合式、废气(柴油机排气)引射抽尘的三级空气滤清器等20多种型号,可按作业区空气含尘量择优选配。如厦工生产的沙漠型装载机,配置了大流量、低阻力、自动排尘的沙漠型空气滤清器,适应沙漠中空气含尘量大的环境,使进气含尘量少。另外,还可以采用降尘施工工艺来降低环境空气含尘量,从源头上降低进气含尘量,如在矿山和采石场,采用湿式凿岩,在隧道施工中采用湿喷施工工艺,在土方平基工地和粉料装卸场,采用喷水降尘等,减少施工粉尘的产生量。 2.4自动调节进气质量的装置 一些先进的工程机械机型,配置了自动调节进气质量的装置。自动装置主要应用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模块(ECU)来自动调控功能元件(如涡轮增压器、空气加热器、进气门等)的运行,从而调节进气质量,使其参数处于合理区间。如冠明斯柴油机运用自动控制技术,可调控VGT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按工况要求精准调节进气的压力、流量;又如scanid生产的生态型柴油机,配置带传感器和ECU的电控进气门和可变截面的涡轮增压器,可根据工况变化自动调节进气量的大小。卡特彼勒开发的ADEM控制器,从工程机械柴油机内置的传感器获取信息可对临界参数进行实时调节,调控进气量和供油量,使之最佳匹配,另外还具有适应海拔高度变化的自动补偿功能。 3建议 1)本文介绍的新技术,既可在新机上应用,也可用于再用机的升级改造,如俄罗斯将AIR-TEC装置用于再用机的升级改造,提高了再用机的节能减排性能。 2)在对司机和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时,加进气系统的有关内容,有利于司机和维修人员掌握提升进气质量的技术,提高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 3)由于提升进气质量的装置都安装在进气管及附近区段,所以在设计工程机械新机时在这个区段应留有一定余量空间,以利日后增加改进装置时安装,提高工程机械的可维修性和再制造性。 作者:章崇任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 质量工程论文: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吉林省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现状为切入点,系统的阐述了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水平的提升路径,旨在为吉林省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吉林省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是以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评价为标准的,在充分利用相应的建设手段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大量的资料实现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一项基本工程。不仅如此,其还是高校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有效路径和教育评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笔者认为通过建立健全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可以形成良性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并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实现吉林省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势在必行。 一、吉林省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现状 今年来,吉林省各高校都加大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应当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吉林省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甚至部分高校还缺乏对学科建设的基本定位,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缺乏创新,雷同现象普遍。[1]其次,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经费和师资力量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费投入与质量工程所需经费数额不相一致。二是质量工程的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再次,吉林省各高校学历和高职称教师比重呈下降趋势。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吉林省现阶段各高校的高学历教师比重与2005年相比成大幅度下降,数额高达上万人。最后,吉林省各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后继乏力的趋势!在建设初期阶段,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在某一具体指标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随着教学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吉林省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从而导致了质量工程建设呈现出先天不足的现象。总而言之,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方面,吉林省各高校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想要实现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2] 二、吉林省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对策 笔者认为吉林省各高校应当依照国家以及吉林省质量工程建设精神,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在凸显出学校特色的前提下,深入开展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具体来说,解决吉林省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各高校应当进一步强化教学的工作中心地位,并不断改善教学教风。对于吉林省各高校来说,教学质量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高校应当通过建设教学质量工程这一途径,进一步提高院校领导、教师对教学质量工作的重视力度,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专心研究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专心学习,从而打造经费优先教学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各高校的教师还应当积极投身的高校教学质量改革当中加强教学质量建设,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办学优势的展现奠定基础。[3] (二)全面提升师资水平,打造优良的教学团队。近年来,吉林省各高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应当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各院校可以通过举办教育软件比赛、教学名师表彰活动,充分激发广大高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以提升各高校教学水平。不仅如此,各高校还应当积极鼓励省内教学团队参与国家级教学团队评比活动,对于获得好成绩的教学团队的鼓励,以发挥教学团队的榜样作用。 (三)实现严格管理,建立赏罚分明的评价体系。将要确保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水平就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各类项目的管理。高校在执行各级各类项目the过程中,应当从制定任务书入手及时编写相应的项目任务书李青质量工程建设思路明确,吉林省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内容与目标。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应当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完成,结果做到奖惩分明,监督得力。对于那些及时完成项目的团队,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而对于那些没有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的应当做到限期整改,对其加强监督与指导。 (四)建立健全质量工程管理机制,实现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往吉林省的各高校都是以学校为中心进行教学管理的,然而,建设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过程中这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我们的需求。正因如此,我们应将教学管理模式向系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4]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应重新界定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下放管理重心,以加大对系部的监督管理力度,从而实现各高校对质量工程建设过程的宏观指导。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质量工程专题研讨会,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共同搭建平台。众所周知,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并不是单一部门能够完成的工作,它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协调和配合才能够实现。而召开工程专题研讨会的方式,则可以实现教学工程质量建设方面的相关讨论,确保吉林省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吉林省各高校只有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力度,才能够实现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才能够为社会为企业输送大批量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切实提高吉林省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水平,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英 都艳莉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教务处教学建设科 长春光华学院外国语学院 质量工程论文:水运工程质量工程施工论文 1季节影响大 季节影响大是水运工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总体而言,水运工程的水上工程、水下工程多于陆地工程,水运工程的室外作业多于室内作业,因此,季节的变化对水运工程的影响较大。随着季节的变化,海洋、湖泊、江流的水位、水量会发生变化,我国各地区的气候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在冬季,我国北部地区的水流会出现冻结的情况,这样的情况都会对水运工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影响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2.1施工规模对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 前文已经谈到水运工程规模大、投资高,在这样的规模与投资下,如果水运工程施工企业没有进行科学的施工设计,没有制定有效的工程项目管理计划,在水运工程施工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材料浪费、施工事故等问题,从而导致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2.2施工条件对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 水运工程施工条件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会对施工人员的状态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旦遇到台风、潮汐等自然现象,水运工程施工人员就必须停止水运工程的施工工作,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水运工程施工人员会经常到水中作业,这对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运工程施工企业也很难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从而导致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很难得到全面的保障。除此之外,水运工程施工条件与施工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还会对未完成的水运工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进一步地影响了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 2.3施工环节对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 前文已经谈到水运工程具有施工工种多这一特征,水运工程施工工种多就会使水运工程的施工环节变多,相应的施工流程、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施工标准也会变得非常复杂。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水运工程施工作业时,如果没有科学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规划,在施工人员的实际操作中就很容易出现工作失误,如果没有健全的监管控制体系,就会导致水运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存在漏洞,从而无法发现某些潜藏的施工错误。显而易见,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对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2.4施工人员对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 在水运工程施工中的主体是施工人员,如果施工人员的素质达不到水运工程施工的标准,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很难得到有力的保障。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水运工程施工企业还存在滥收农民工的情况,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水运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对应聘者的素质进行严格的要求,在新进施工人员入职之后,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水运工程施工培训,导致施工人员素质较低,从而对水运工程施工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3保障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3.1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是水运工程的基础,施工材料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网络上流传的“豆腐渣”工程就是因为施工材料的质量不过关,因此,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应正确认识水运工程的重要性,端正工作态度,对施工材料的采购、存放、检验、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与监督,务必保证水运工程施工材料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将高质量的施工材料应用到水运工程的施工中,保障水运工程的基础质量。 3.2施工设备 施工设备是水运工程施工中的必需品,施工设备的质量不仅会对水运工程施工质量产生影响,还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产生无法预估的影响。对此,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应采购足够数量的施工设备,务必保证施工设备的先进性、耐用性,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施工设备进行水运工程施工。除此之外,水运工程施工企业还应设置相应的检修人员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保障施工设备的质量,从而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与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 3.3施工工艺 水运工程施工企业所使用的施工工艺决定了水运工程的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先进的施工工艺可以提高施工效率,更可以保障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在设计施工工艺时,应参照国家的相关标准以及国外的成功范例、根据水运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保证施工工艺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从而保障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 3.4施工人员 施工人员是水运工程施工中的主体,在水运工程施工中,施工管理者决定了水运工程的施工效率,基础施工人员决定了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应注意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对基础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水运工程施工培训,提高基础施工人员的工作能力,二是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道德素质培养,并以此来培养施工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4总结 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我国水运的运输能力以及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水运工程的特征,不难发现影响水运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施工规模、施工条件、施工环节以及施工人员,水运工程施工企业应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探究应对方法。 作者:李明 王杰 单位:中交三航局南京分公司 质量工程论文:路桥质量工程监理论文 引言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工程监理管理制度从国外引进到了国内。伴随经济的发展,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也逐渐被社会和国家重视。路桥是我国的基础设施之一,对其质量的要求也十分必要。施工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因素,影响着施工进程或者施工质量,此时监管工程师就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不断修正建筑施工中出现的偏差,以保证路桥工程完工后,能为加快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的问题都是越快越好。处理事故的时间要根据施工的天气条件或是技术条件进行适时处理。处理质量问题要结合安全、技术、时间、资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1施工质量问题处理的基本要求 1.1注意综合治理 发生事故时,要从全局考虑,并综合全局进行事故处理几。如果不考虑全局,很可能会治理一段事故而又导致其他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处理方法可以是多元的,即不采用单一的处理方式。 1.2重视事故原因的分析 分析事故的原因不仅是治理事故的基本要求,也是防治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分析事故的原因可以从根本上起到治理的作用,并使事故的治理更加科学快速。分析原因之后,尽可能不给以后的施工工作留下安全隐患。 1.3科学的选择处理事故的时间和方法 有些人认为发现事故时越快治理越好,其实事故问题的处理时间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越快越好。处理事故的时间要根据施工的天气条件或是技术条件进行适时处理。处理质量问题要结合安全、技术、时间、资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1.4认真复查事故的实际情况 事故的调查报告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时,要及时停止施工来考察差异存在的原因,调查出问题的实质,提出解决的措施后,才能继续施工。 2施工质量问题的处理措施 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而产生施工质量问题或是隐患,监管工程师一旦发现这些问题,要想方设法来纠正,保证施工过程回到原有的进程轨道上。针对施工问题,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2.1检查核实 如果在路桥工程监理施工过程中发现了问题,首先要核实该问题,检查问题是否真实存在。检查的过程中要将各种可以提取的针对该问题的信息进行仔细的核对,以发现问题存在的范围和根源,确保问题存在的真实性和存在的大小。核对信息来源时,主要包括对直接施工人员的询问,对问题部件的查看和对直接施工材料的检查。通过各方全面的检查,才能找到施工质量问题发生的真实原因。确保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不造成其他问题或者是徒劳的修复。 2.2抽样检查 工程质量的检测,如果采取逐个排查的方法费时费力,而且也不科学。要做到定期检查工程项目中的质量问题,抽样检查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排查方式,这种排查方式尽可能地节省了时间并节约了人力,又能对施工质量问题进行一定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为施工质量给出一定评价。抽样检查主要可以在两个场地采用这种方式:一是在时间检验时,二是在施工现场检验时。 2.3实地测量 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仅依靠理论估计和规划就可以完成。施工过程中,为了检测施工质量,实地测量也十分必要。为了检测实际工程建筑的高度、角度等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工程监管师要在实地进行数据的测量采样,然后和图纸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当出现偏离预估较大的误差,就要及时进行修正补正。实地测量是检测工程质量和进展的依据,所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检测方式。 2.4工地巡视 工程质量的监管除了来源于数据,还需要切实的观察,并且切实的观察更为实际和可靠。当发现施工人员出现违规操作,并可能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时,监管人员可以及时进行提醒和纠正。施工的直接主管人员或者是一线施工的工作人员都可以直接向监管人员反映问题。巡视工地也是管理人员直接获得整个工程实际进展情况信息的重要来源 2.5施工质量问题的修补和加固 路桥施工过程中,当施工质量出现问题时,需要及时解决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方式与实际情况不同,根据施工问题产生的位置或者是出现的问题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施工质量的修补过程是一个多方交流的过程。首先要征求承包商的意见,其次还要适时与道路规划的政府部门进行交洽。 2.6处理工程中的质量事故 在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质量事故,但是如果发生了事故也要有所准备。道桥施工的质量事故主要是在施工时出现了道路或者桥梁的裂缝或者倾斜。一旦发生问题,监理工程师就要立即停止施工,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施工隐患排查。在全面掌握隐患信息之后,将事故报告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到施工企业。工程监管师要积极调查事故产生的原因。根据事故出现的范围确定具体的责任人,评估具体损失并进行一定比例的赔偿。 2.7做好相关信息的搜索 工程监管师对全部工程监理作用是需要具体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工程检查的时间、过程、结果等。数据的记录过程中,要与施工人员进行交流。及时的交流与记录能够保证工程质量进展的检查更加便利,也方便在发生质量问题时及时进行处理。 3结语 路桥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管师的作用十分重要,对整个工程进度的不断调整和工程质量最后的呈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工程监管师要本着对公司和对工程负责的态度,不断总结工程监管经验,更好地促进路桥工程施工。 作者:付会光 单位:衡水公路工程监理咨询公司 质量工程论文:质量工程高等教育论文 一、质量工程的界定 1.质量工程的影响机制。 为完成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计划,各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在人才培养计划推进的过程中,有些高校成果斐然,有些却不尽如人意,那么是哪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呢?首先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影响机理入手来进行宏观化的分析。这里我们应用市场营销学上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理论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将宏观外界因素归纳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环境因素结合学生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特性作用于学生个体,进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培养质量。环境因素这一部分分为内部因素(如英才计划导师的影响和学校内部政策和资源的投入等)和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以及国家的教育经费支持等);在学生黑箱这一部分中,又分为学生自身的特性(如能力和态度等)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征。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如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来反映教育工程的培养质量。总体上,是资源输入、作用以及输出的连续过程。 2.质量工程的影响因素。 (1)基于学生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综观各类人才培养计划,都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作为培养计划中资源的接受者和结果的呈现者,学生自身对整个培养工程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分析学生成为分析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以英才计划学员为切入点,围绕学生自身的素质、规划能力以及资源利用程度这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以期得到直接和间接影响英才学员的因素。(2)个人综合素质。个人的综合素质集中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明确的自我认知、快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不再局限于考查知识的积累、科创能力的优劣,道德素养也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因素。因此,道德素养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而另一方面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因素。思想道德是影响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重要因素,积极的人生观会带来奋斗的动力和愈挫愈勇的斗志,所以良好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和督促,对目标的执着和对科技创新的热情,从而影响英才计划的培养质量。自我认知对人才的发展也是很必要的,只有在对自身的一系列认知之后才能清晰制定自己的成长计划,并为导师制定个性培养方案提供切合点。除此之外,学习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学员的培养质量。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肖红梅,2011)。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持续地推动经济不断增长(卢继传,2000)。在日益加快的经济发展中,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具有快速学习能力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所学知识的创新性。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拥有活跃的创新思维、饱满的热情和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而且要具备将思维转化为成果的实践能力。学习过程中过于机械,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内化,从而阻碍了自我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二、个人规划及完成情况 谈到规划,自然而然想到目标和计划。个人规划的目的在于正确地认知自己的能力和理解自己的所需,从而计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规划能力。因此有明确的个人计划是十分必要的。总体上,个人规划是对学员自身发展的一个展望,通过个人规划可以明确自己追求的目标,确定自我实现价值的方向;细节上,规划可能包括了在实现总目标的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包括日计划、月计划、年计划等。没有全面的计划就会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懒散随意、盲目跟随的状况,这对于自身的发展往往是不利的。然而仅有完善的计划也是远远不够的,计划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才是最终目的。所以学生自身对于计划的执行和坚持将会影响计划的预期效果。综合比较优秀的英才学员,明确的规划加上按时完成计划,毫无疑问地成为他们成功的经验。 1.资源利用。 “英才计划”为每个学员配备了适合自己的导师并提供大量图书阅读资源和参加科研创新专题讲座的机会。这就好比将学生看作一台加工机器,那么这台机器的资源利用率对产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从导师资源来看,英才计划选聘的导师都有着丰富的科研知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作为这些领域的初探者,空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创新意识,却不敢或者不知如何踏出第一步,因此导师则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导师对于学生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与导师紧密的联系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那么学生对于各种资源的利用度也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继而影响了英才的培养质量。 2.基于导师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 (1)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投入程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今天,高校导师所面临的科研压力是比较大的。导师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英才计划的人才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投入程度直接制约人才的发展。因此,导师的投入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学习、科研等方面的提升。(2)导师对学员的引导方向。正确的引导更能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引导学员成为了首要职责。导师的研究方向符合学生的兴趣或与他们的发展方向一致时,这种引导就成为一种推动力,但当该方向与学生期望的相悖时,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很难适应,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科创的意识和兴趣,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并且对质量培养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3)导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英才导师具有丰硕的科研果实,有渊博的知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导师的负责认真、严谨谦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学习的热情,由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的内在因素,从而间接影响学员的培养质量。 3.基于学校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 (1)学校的重视度及有效管理。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枢纽,肩负着为社会提供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责任。与此同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顺利进展也离不开高校的有效管理(曾林云,2013)[5]。学校作为英才计划的发起人,宏观上对英才计划的整体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统筹作用,在微观上有监控体系的各个环节良性运作的职责。英才计划系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谈人才培养难免成了空话,没有意义。(2)定期考核。考核是有效的监控手段。首先体现在为英才学员培养质量把关,应用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例如考核学员在学习成绩、科研创新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成果,来保证学员的培养质量,创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其次对导师的培养贡献做出评估,基于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考核导师也成为控制英才培养方案的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定期考核对学生来说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对学校而言,也是一个反思和改进的机会,对于英才计划的长足发展也有深刻的意义。(3)激励手段。激励是激发学生和导师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手段,完善的激励制度包括物质激励和内在激励,精神激励则更为重要,通过学生的直接激励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的内在精神激励,内化的激励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因此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不仅如此,通过对导师的激励,导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从而间接地激励学生。所以完善的激励手段也为学生培养质量保驾护航。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保证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基础,因此提高人才质量是根本手段。本文通过界定研究问题中的主要概念,总结本科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并且以河海大学“英才计划”为例,从微观上详细剖析了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从研究中发现问题,才能积极寻找对策、反思和前进。本文找出了影响本科质量工程的症结所在,为进一步分析问题、寻求对策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梦鸽 马海良 单位:河海大学 企业管理学院 质量工程论文:高校质量工程建设 一、建设内容 1.专业建设立足于地区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做好与锡林郭勒盟、自治区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对应度高、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通过新专业增设、专业群整合、老专业改造等,确保专业建设同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保持一致,在能源、煤化工、畜产品加工等五大领域,培养适用的高技能人才,满足地区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需求。按照“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贴近生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原则,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实施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形成品牌效应,凸显专业群优势,提升办学实力,增强办学适应性。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工学并举、德能兼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创新办学思路,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与行业企业良性互动,确保专业建设同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有效衔接;通过校企共建,凝练专业特色,形成专业亮点;依托行业企业,实现岗位对接和“课证融通”;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全程、全员、全方位管理育人、教学育人的能力,实现校企人才培养共育共管;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实施“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工程”。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确定“基于工作岗位和典型任务”的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创设适宜教学的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共同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与质量评价体系;共同实施“项目化教学”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3.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工程”,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以高水平双师素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核心,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继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等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加大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技能;提高校企高技能人才互动水平,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酬金、考核及评价等管理工作。4.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加强教材建设,编写一批适合学生使用、体现岗位需求、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进行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加强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建设一批优秀的电子教案、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习题库、技能测试题库、案例库、素材库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5.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按照“多元投入、校企共建”的思路,实施集先进性、综合性、生产性、开放性于一体的校内外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程。在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上,注重形成体系,相近专业要在实验、实训资源上实现共享;本着开放、共享的原则,建设一些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能为地方行业、企业承担技术革新与技能培训的实验室,通过实验室建设,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提高教师的技术研发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夯实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构建生产、技术研发与服务、人才培养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实践基地内涵建设,构建并落实校企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模式;开发实验实训项目,提高实验开出率和设备利用率;建立符合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的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依托集教学、实训、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优秀师资资源,主动开发适应锡林郭勒盟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培训项目,将学院建设成为集行业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区域性培训基地。 二、保障措施 1.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与知行统一,建设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知识储备丰富、能力素质强、身心两健的专业化教学管理团队,提升教学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执行力、管理能力。2.管理制度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通过重心下移、奖励机制改革等,提高管理效能;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提高质量监控及评价水平;加强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建设,构建学院、学生、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作者:乌兰 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质量工程论文:基于质量工程的机械教学改革探索 “质量工程”是教育部2006年启动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精神,2007年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十五期间质量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制订了《辽宁工业大学“十一五”“质量工程”重点实施规划》,确定了机械学院建设一门省级精品课、一个省级示范专业和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质量工程建设目标。几年来,机械学院认真贯彻学校党委的精神,抓住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精心布置,在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共有四门课程获得了省级精品课程,1人获辽宁省教学名师,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李卫民教授被评为辽宁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带头人,工程训练中心被批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质量工程建设有效推动了学院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近5年来,学院共承担了省级教改立项2项,校级教改立项18项,教师发表了教改论文50余篇,出版了教材和辅助教材29部,一部教材获得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并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实现了我校国家规划教材零的突破。“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两项教学成果获得了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多媒体课件获辽宁省教育软件竞赛一等奖。 一、机械学院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举措 (一)认清形势,确定发展机遇,制定相关政策 首先学院领导认识到随着高校扩招,师资、实验室等教学保障体系没有随之配套,给教学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质量工程建设是新形势下学院要抓的头等大事,是推动学院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契机。学院领导采取多种方式向全体教师贯彻这种思想,同时把质量意识落实到教学运行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各位教师能够在教学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学院也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质量工程的开展。 如学院为各教学基层单位征订教学研究期刊,广泛地开展教研活动;每年派3~4位教师参加全国教学方面的研讨会,使教师能够了解全国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和新思路;为教师报销教改论文的版面费;鼓励教师申报省校级教改立项,为校级教改自筹项目给予2000元的资助,制定教改项目的管理文件,加强教改项目的中间检查和过程管理;在年度考核和各类先进评选中优先推选在质量工程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教师。这些措施的实施在学院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二)选好突破口,以点带面 “质量工程”建设涉及面宽,涵盖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方面面。选择合适的入手点是非常重要的。机械原理和机械制图课程是学校机类和近机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全校服务专业面广,教师队伍教学经验丰富,是校级优质课和精品课,又是学校首批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试点单位,有一定教改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选择这两门课程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突破口,确定了“以基础课程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示范专业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示范专业建设带动教学团队建设”的质量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机械原理和机械制图精品课的申报为后续的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单片机原理的精品课建设积累了经验,同时精品课建设也成为示范专业、示范中心和教学团队申报的重要支撑条件。 (三)认真解读指标体系,合理定位,捕获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质量工程申报的指标体系是省专家评选时打分依据,每个申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应在项目申报前一年,认真剖析指标体系,确立自己的优势,查找不足,优势的地方可进一步提升成为自己的特色,欠缺的地方必须在申报前予以补充。此外解读指标体系可以从中把握国内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如网络教学的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内容,使学院教改工作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解读指标体系之后,要根据我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合理确定教学改革的方案。我校是地方性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办学定位是“教学型”,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其教学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应注重应用型和实践性,应注重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应制定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 (四)领导挂帅全员投入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质量工程申报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依靠某一个教研室和实验室的力量是不够的。机械原理是学院申报的第一个省级精品课,当时整个申报材料的组织和佐证材料准备都由机械学教研室的教师组织完成,在指标体系的理解、申报书的编写深度,教师精力投入、其他教研室教师的资源利用和佐证材料的调用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机械原理课程申报了三次省级精品课才获得了批准。 吸取经验,在后面的质量工程申报中,都是由院级主管领导亲自挂帅组织申报书的编写和背景材料的准备工作,人员调动顺畅,全院教师教材、论文、获奖材料资源利用充分,各种背景材料准备及网页建设都由学院办公室教学干事完成。经过一两个轮回,大家对申报的思路和程序都比较熟悉,学院办公室的教学干事都能按指标体系的内容进行背景材料的准备工作,极大地减轻了任课教师的负担,也保证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的运行。后面质量工程的项目申报基本都是一次通过。 在全员投入上的另一个体现是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的建设上,如在机械制图精品课建设中,调动了CAD/CAM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和研究生依靠学院CAD方面的科研实力,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课件设计方法和设计水平具有先进性,网络课件《工程制图网络虚拟实验室》在辽宁省第八届教育软件竞赛中获得了高校组的一等奖。目前该技术已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已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三家出版社的九部机械制图教材配置了多媒体课件和解题指导课件,课件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制图教师的认可。 (五)紧跟学校各项教学改革的步伐,有效地利用学校相关的政策 近几年来,学校为质量工程建设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加大了各项教学改革的力度。随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学院在考试方法改革、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实验室开放、教材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有效地利用学校的相关政策促进教学改革的开展。 如学校设立了教材出版基金,每年出资20万元资助教材建设。利用这个政策,学院积极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各类教材,近几年来配合机械学、机械制图的精品课建设出版了《机械设计学习指导》、《机械基础实验教程》和《计算机绘图》、《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学习指导》,配合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出版了《金工实习教程》和《生产实习教程》。为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学院聘请同行的专家对各类教材进行审核。几年来,利用学校出版资金出版教材10部,利用其他方式出版教材19部,其中由王晓明教授编著的《电动机的单片机控制》获得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并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实现了我校国家规划教材零的突破。去年,我院教师受邀担任化学工业出版社国家规划教材《现代机械手册》两篇的主编,5位教师参加了手册的编写工作,该手册将在2011年2月份出2011年(总第73期)曾红等: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机械学院的教学改革111版。教材建设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坚持质量工程申报和建设并重,保证教学改革的持续开展 “质量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工作,精品课程、示范专业的建设等都有一个建设周期和后续的审查工作,不是说申报成功就一劳永逸,要不断地建设,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向和领域,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开展。 以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的精品课建设为例,2007年6月该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课程申报前课程组的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围绕着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2007年10月课程组制作的“工程制图网络虚拟实验室”获得了辽宁省第八届教育软件竞赛的一等奖,该课程组2008年发表教改论文8篇,总结3年的教改经验,2008年课程组的《机械制图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获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随着教育改革新的形势的发展,2009年课程组以“基于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申请了校级教改研究项目,把教学改革的重心转移到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题库建设、机械制图应用能力竞赛和制图实践环节分散进行上,使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扩展。 二、今后机械学院在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今后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围绕这个重心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了解机械类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通过企业招聘、实习、校友会和走访企业等各种途径针对机类专业毕业生能力需求进行调研,调查问卷涉及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目前我们已发出调查问卷40余份,已收回问卷22份,得到企业需求的重要信息,为下一轮的教学计划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二)与企业进行广泛接触,探讨产学研的培养模式 选择今年在我校招聘学生较多的企业进行走访,与企业就实习基地建设、毕业设计的题目的选择、双方技术实力的培训和产学研合作机制上进行了广泛的沟通,目前已与多家企业确立订单式培养意向,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初步形成双赢局面。 (三)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注重学思结合,推进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以考试方法改革推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不能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 实施本科生专业导师制,逐步建立本科生专业导师的学生申报、导师遴选制度,吸纳大三专业排名前20%及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组,通过指导学生选题、方案论证和设计,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求新进的教师必须在学院相关实验室实习半年以上,随队参加专业的生产实习,聘请有经验的老教师、工厂技术人员,为学院中青年教师做强化工程能力的技术讲座。要求中青年教师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利用假期设计与本专业相关的机械产品、结构、模具等,组织答辩和考核,最终进行实际加工制作、调试,力争利用2-3年时间,使学院中青年教师工程实际经验上一个台阶。 总之,学院在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建设获得了很大的成绩,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更加的努力,争取在新的时期教学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绩。 质量工程论文:基于质量工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究 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的通知,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改革的质量工程在各高校不断深入进行,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1]。当前,生物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迅速发展,它对生物技术人才提出了扎实全面、复合创新及开拓型的培养要求[2]。发酵工程,也称为微生物工程,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的生命活动而获得人们所需物质的技术过程,是现代生物技术四大支柱之一[3-4]。发酵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教学过程中,重点应放在发酵工艺流程及常用的实验技术的训练方面[5]。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学生书本知识较强,独立操作能力较差,对实验课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兴趣。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着学生简单操作多、动脑少等问题。针对生物技术这一理科专业,发酵工程实验学时数相对较少的情况,怎样利用有限的学时和现有条件,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更能应用到实际中的知识和技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经过不断地研究,对发酵工程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为配合一些课程系统教学的要求,本学院有关方面调整了学生学时数,即上、下半年的教学时间统一为18周,而将8月15日~9月15日定为第3学期(短学期),以方便短学期实验课程的开设。发酵工程实验便是在短学期进行“一条龙”式实验教学,即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学生根据课题要求和微生物培养的需要,可自行安排实验时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的任务。 2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兴趣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发酵工程实验的课程晚于微生物学实验开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单个实验的做法,即综合部分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组织成连续、系统的实验,实现从验证性、操作性实验转变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结合学院生化分院教师的科研,拟定了以下“一条龙”式实验课题:(1)不同分离源乳酸菌株的分离;(2)乳酸菌的鉴定;(3)乳酸菌的流加发酵试验。分离源可选泡菜、雪菜、酸菜、乳酪、酸奶等。这3个实验是连续的综合实验,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设计操作。通过系列实验的操作锻炼,学生能巩固发酵工程基础即微生物学的一般常规实验操作技术,如培养基配制、高压灭菌操作、菌种分离纯化、微生物染色制片、微生物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技术、生物显微镜使用技术等。同时,通过乳酸菌的流加发酵试验,熟练掌握实验室小型发酵罐的操作流程、发酵原料预处理、发酵过程中的参数检测及工艺控制。因此,优化后的实验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3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条龙”式的发酵工程实验课程采取开放式教学,实验老师安排值班,随时解决学生实验中的问题,并作好辅导。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组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查阅文献资料,给出详细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完善实验方案。在实验课开始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报告到实验室老师处领取实验器皿和药品,实验器皿和药品领取的正确与否将纳入实验成绩考核内容之一。对大型仪器如发酵罐的使用,则在实验环节开始时,由实验老师讲解和示范基本操作规程,强调关键操作注意事项,以避免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不可挽回错误。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指导教师仅起辅助作用,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完善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是短学期实习课程,重在平时的实验技能培养,考核中不含有笔试,以减少“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实验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平时操作、安全卫生等内容,占40,实验报告占30,考试成绩为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同时制定考核细则,占30[6]。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并不由实验老师个人评定,而是进行报告的展示,各组以PPT形式汇报实验结果,由各组长及实验老师共同打分,所有学生现场观摩。在此答辩环节,既巩固发酵工程实验课程的相关知识,也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表达能力。此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基本素养[7]。 5重视实践教学元素 在实验教学中辅以实践环节。实验考核结束之后,带领学生参观一些不同类型的发酵工厂,如啤酒厂、制药厂,分组到车间比较详细地熟悉各个工艺单元的操作,以巩固实验室所学的理论和操作技术,同时解决自己在实验中碰到的部分疑虑。 6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是实践教学改革在质量工程指导下的一个主要方向。学生的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密切相关[8]。经过近两年来对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实践教学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在以下3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改革后的发酵工程教学,学生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及实践摸索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了实践性操作技能的训练,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开放实验室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钻研应用技术,提高动手能力。“一条龙”的系列实验一环扣一环,学生只有严格、准确操作、和其他同学分工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实验,这有利于培养严谨、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团队精神[9]。 2)重实验技能的考核方式,杜绝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现象的出现,大多数学生能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各项实验,流加发酵的过程更是有学生抢着值班,为的是值班过程中须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发酵液光密度、pH和残糖含量的测定。这样既可以更清楚了解乳酸菌发酵的动力学过程,还能锻炼生物化学操作技能。 3)开放式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验研究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可能随时需要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通过短学期的师生合作,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强化了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也有利于教书育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质量工程论文:从质量工程视角审视高等教育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1999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有27所,中医学类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33367人。截止到2008年,全国开设中医学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76所(独立设置23所),中医学类本科在校生数为114652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均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下滑的现象,高等中医教育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与行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200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称“质量工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强抓机遇,推动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以项目为抓手,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质量工程”建设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由于中医药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学生中医思维和实践能力弱化,创新精神不足,青年教师突增,教师队伍素质下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等没有跟上社会与行业发展的要求,教育质量下滑问题凸显。各中医药院校的领导都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重新审视“结构、规模、质量、效益”之间的发展关系。将工作的重心从重视规模的发展向重视教学的质量转移,从重视科研向科研与教学并重转移,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移。通过“质量工程”建设,巩固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2“质量工程”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质量工程”的内容体系涵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创新计划以及质量监控等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诸多关键环节,内涵丰富,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较好地引导和促使学校抓住内涵建设工作的重点,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坚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中医思维与临床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实施以“家传、师承、创新与院校教育”不同方式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新途径。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基础,开展教学名师工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结构合理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构建以人文素质、中医学、西医学知识体系为核心的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课程(群),进行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完善实训与临床实习教学体系,建立科学考核方法,注重学生中医思维、临床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教材建设,突出教材启发性并适于自主性学习。 到2010年,全国开办中医学类专业的高校共参加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40余项,其中在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为历届数量最多;精品课程覆盖了四部经典及内、外、妇、儿等21类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教学团队12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等等。中医学类省级项目有大幅增加,各学校也都加大了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的投入与扶植。“质量工程”建设形成了国家级、省(市)级和校级的三级培育与建设体系。 3“质量工程”建设催生了中医学专业认证体系 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要求,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未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受国家教育部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称“中医教指委”)起草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此标准突出了中医教育特点,强调实践、传承与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人文教育与职业素质,强调了交流与协作能力,强调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建立了一个知识、技术、职业素质三维、立体的教育目标,以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1]。为检验本标准的普遍适用性,“中医教指委”选择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开办中医学专业的院校进行了中医学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通过试点认证工作,基本建立具有中医学特色,符合高等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比较完善的专业认证模式与体系,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全面开展高等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全面实施奠定的基础。 4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 4.1遵循中医学教育规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改革根据医学教育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专业化程度高、实践性强、教育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社会期望高等精英教育的鲜明特点[2]。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需求,中医学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更具有“精英”教育的属性。这就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在层次定位、学制确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与行业的要求。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与行业主管部门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建立院校教育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有序衔接,以完善中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 4.2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分类指导 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格局的多样性、多层次、多规格、地域发展不均衡性等因素,使得高校优质资源分配不均,共享不够。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属于省属高校,在资源配置等方面无法与部属高校竞争,甚至无法和省内的其他类院校相比。但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向世界的传播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因此,应在高等教育中加大对中医学类专业的投入与扶持。 4.3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探索资源共享机制 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具有水平高、特色强的特点,因此要加强探索其在人力资源、课程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方面的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质量工程”优质资源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要加强优质资源共享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研究,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优质资源共享平台。 4.4加大教学投入,完善管理机制 在积极宣传“质量工程”的同时,增加对教改研究的支持力度,全面科学的评价教学工作,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对已有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整合,以专业为主线,加强各项目建设中的联系,避免孤立或重复建设。同时,要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坚持规范管理,与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要建立联动的管理与监察机制,保证“质量工程”的资金确实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建设项目的验收与评估工作,引入竞争与淘汰机制,保证“质量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 第一期“质量工程”的投入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内涵建设,为探索并完善适合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卫生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科学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中医药高等教育要继续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基本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对中医药人才的广泛需求,更好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医药卫生和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质量工程论文:质量工程信息化建设探索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深入,质量工程的内涵日益丰满,项目建设种类不断丰富,现已确立了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分项目,学校也都相应地建立了国家、省、学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体系。质量工程的开展过程中,高校教务管理部门担负着项目的前期申报、后期验收、评选及推荐的管理过程。此时,教务管理部门往往需要完成收集各项目材料,汇总并统计数据,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审等诸多管理工作。而这些工作由于缺乏一个系统的信息化工具,基本凭借传统的方式来进行,造成了组织管理效率低下、人力资源高消耗和教学资源无法共享等缺点。因此,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只有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借助网络技术建设信息化的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建设项目的内容进行展示和评选,才能实现提高管理效率、共享教学资源和减少重复建设的目标。 一、高校质量工程管理信息化现状 1、与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不联网,不能实现与其他业务系统的联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学管理信息出现了急剧膨胀的态势。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务管理信息化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计划、排课、成绩审核、学籍、考试以及教师、教室、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使用和教师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方式上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到目前的系统信息化管理,使管理过程更加直接、透明,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益。而质量工程信息系统往往与此脱节。比如,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从选课信息中很难获取有关课程的信息,如该课程是否是精品课程、该课程有哪些特色等信息,如果要获取这些信息,学生必须要逐个搜寻课程信息,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样容易造成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由于质量工程信息系统建设基本近几年才出现,如果和教务系统没有联网,容易造成和原有数据信息的不一致,导致信息的不准确。 2、不能及时反馈信息,以便提供准确系统的数据 随着学校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校在专业、课程、团队、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教学名师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更好的准确决策,各级领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对质量工程项目的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对提供数据的时间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式、经验型的低效率、高消耗的教学管理模式很难达到及时提供信息反馈的目的,只有使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手段,使管理达到信息化的程度才能为各级教育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3、质量工程信息系统兼容性差 在实施质量工程的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按建设周期对各类建设项目组织申报、立项建设、成果验收、评选推荐,对重点项目提供经费支持,使其能够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完善。目前,很多质量工程项目的信息化还停留在为单一层次单一种类的项目服务,如,在遴选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建设一个专业网站,由于缺乏前瞻性的设计,当该专业申报更高一层次的建设项目时,因原网站仅仅是停留在低层次的申报项目上,导致申报内容无法在申报过程中重复利用,同一专业在数据库中无法体现建设的历史轨迹,不能灵活的实现对实体业务活动的支持,不得不重新建设新网站。这样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无法适应多级多种类的建设项目的扩展。 4、信息化平台建设过于独立、封闭,不能实现与其他业务系统的联系。 评审是质量工程项目的重要环节,一般是组织专家通过会议评审的方式进行,而现场评审的计票、计分工作较为繁琐,挤占会议讨论、评价、研讨和总结的时间。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网络评审系统,让专家事先通过网络进行评选,评价系统自动进行统计分析,这样能节省评审时间,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现有的质量工程信息化平台缺乏开放性的设计,不能与网络评选系统实现对接,增加了质量工程建设管理的成本。 二、加快建设,深入推进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 1、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管理者和参与者转变观念,以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 质量工程是一个影响力大、受益面广的民心工程。质量工程能否顺利实施,涉及到学校的重多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有效的信息流通已成为把组织中的成员联系起来,完成共同目标的手段。随着质量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必然促使管理者和参与者思想观念的转变,并在转变的过程中对各类质量工程信息进行全面、科学、规范的管理,创新性的整合和集成,以达到管理职能的转变,提高管理水平。 2、质量工程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提高信息共享程度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最终是为学校各部门、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还要注重信息渠道的完善。质量工程项目的各类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务处,各专业和课程的网站是具体落实单位。质量工程的网络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化的的窗口,长期以来,对推动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系统网站的形式增加了一种新的管理手段和管理信息传递渠道。各类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评审和展示都通过信息系统来,使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各职能部门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3、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质量工程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对质量工程信息化系统管理建设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的力度。首先,加强质量工程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培训。管理人员是实践和推动信息化管理的直接力量,因此,学校要重视质量工程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举办专门讲座加强信息化管理的思想观念,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质量工程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使他们能熟练使用信息化系统来处理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加强与专业技术公司的合作,共同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确保信息系统的合理设计、科学运作、及时解决和处理问题。 4、加强监控和保障措施,注重常态化发展 学校教务部门应加强质量工程项目的监控和保障,不仅要确保各项、各级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而且要注重建设项目常态化发展。所谓常态化发展,就是要保证质量工程各项目建设的相对稳定、规范,具有计划性、可预见性。学校可以通过质量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对质量工程各项目进行不间断监控,适时调整有关政策和措施,以保证质量工程项目健康平稳运行。 5、提倡网络评审,提高效率,节约能源 质量工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务管理部门担负着项目的前期申报、后期验收、评选及推荐的管理过程。此时,教务管理部门往往需要完成收集各项目材料,汇总并统计数据,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审等诸多管理工作。在质量工程信息化管理中,可以将专家评审作为其中一个模块,实现专家对项目远程评审,并通过系统实现统计和反馈的功能,提高了组织管理效率、节约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等优点。 综上所述,通过质量工程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和高水平建设奠定结实的基础。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在贯彻和实施质量工程时,首先应认识到位,做到科学决策、统筹安排,注重学校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摸清质量工程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借助质量工程的东风,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唯有如此,质量工程的实施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质量工程论文: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规划探讨 “十一五”以来,高等农业院校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高等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狠抓“质量工程”的实施与落实,制订配套政策,增加专项经费,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着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使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1存在问题 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从总体上说,学校开展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在数量上仍有增加的空间,诸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项目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现有的项目建设中分别存在以下问题。 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存在某些院系为申报而申报,并非为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而申报的现象。特色专业建设申报、评建要把握设置特色专业的目的,切实推进专业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以应社会需要。 在教学团体建设方面,由于学校对申报实行硬性指标,在团队数量上也有所限制,有可能挫伤一些教学单位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竞争的重要作用。另外,存在一些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思想松懈的现象,对学校加强团队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把握不够充分。 在教学名师评选中“,教学名师”应是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学术梯队、教学团队、重点课题等的核心带头人,是高等院校的“名片”和优势。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学校教学名师仍未在“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中起到关键作用。其次,在宣传教学名师的教学经验方面,仍缺乏完善的机制。 教学改革项目建设方面,存在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和更新;经费投入不足、学校总体教改水平不够高、各院系发展不均衡,教学成果的转化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多媒体课件使用简单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2改进措施及建议 2.1坚持思想、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保持教育规模合理增长。充实教育资源,着力发展本科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智力的需求。 (2)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培育与战略性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大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力度,着力提高工科专业比重,构建对现代产业体系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专业群。 (3)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相适应。深入实施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加强办学基础设施、专业、课程、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促进。全面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4)继续加大投入,在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加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的专项建设,全力打造省级特色专业及精品课程,出版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学科教育特色的优秀教材。 (5)明确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和规划,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各环节质量标准和加强质量监控,在积极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和建立新的实践教学基地,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校级基地的作用。 2.2加强学科建设,创建一批支撑学校发展的品牌学科 (1)充分发挥传统学科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新兴学科基础条件建设,构建植物、动物、微生物科学与技术、资源利用与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信息工程与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跨院系的学科群或学科群框架。 (2)以现有各学科研究方向为基础,进一步凝练学科群的研究方向,体现自身的特色,打造学科的整体实力,形成学科优势。 (3)加大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以重大科学和技术创新项目为纽带促进优秀团队建设,加快建设开放共享、综合集成的技术与信息平台,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精通业务的技术服务队伍,完善有利于学科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新机制,不断增强学科创新能力和水平。 (4)提升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影响力,站在国内先进水平的层面上定位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积极拓展学科的国内知名度。密切与产业、企业、行业以及政府等的联系,形成产、学、研、用互动,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联合培养人才和开展科技创新的新方式。 2.3切实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管理,健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机制 (1)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科研的过程管理。研究修订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管理规定,明确职责,规范管理,促进教学科学研究制度化、规范化。 (2)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3)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密切关注国家和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项目的课题立项工作,鼓励并支持教研人员在做好常规教学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申报并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课题研究,争创一批全国一流的研究成果。 (4)积极开展具有前瞻性和良好社会效益的课题研究。适应时代和新的教育形势对教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拓宽新的教学研究领域。根据社会现实需求,采取开放、灵活的研究方式,继续跨学科的课题研究。与相关部门广泛合作,不断开发具有前瞻性的教学研究项目。 2.4进一步做精做强现有专业,初步形成覆盖面较宽、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 (1)加强专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各院系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把专业建设作为今后若干年内的重点工作,着重组织好专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新专业的申报和重点专业的申报立项,加强对实验室建设、师资建设的支持、检查和监督,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体系。 (2)实施并逐步推进二级管理体制。逐步实施并推进二级管理的实施,院、系将成为专业建设的主体,自主分配和使用必要的人、财、物资源推进专业建设工程。根据各院、系的办学条件,社会需求决定专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及建设目标和内涵,同时独立承担专业建设责任。 (3)大力推进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产学研一体化。重点建设专业尤其要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根据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作用,努力开辟、保持同相关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提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利用效果,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合作。 质量工程论文:基于质量工程的高等院校建设 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生命线,是高校管理的永恒主题,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任务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内涵建设,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在各高校全面推行“质量工程”建设。 新建的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新建时间不长,办学条件较弱,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学术带头人等与老牌的本科院校相比存在有较大差距,在贯彻实施“质量工程”建设进程中存在不少的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应科学定位、合理规划,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促进“质量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 一、科学定位、合理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明确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在学校类型上,定位于应用型、多科性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在学科定位上,学院应坚持以优势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在服务面向定位上,学院应定位于立足经济较发达地区,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办学水平和特色定位上,学院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级应用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形成技术型本科院校个人独特的办学特色。 二、健全机构,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 在技术型本科院校创建过程中,学校首先要健全机构。要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高校教学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由院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学院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建构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完善教研室建制,制定和实施《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科研和学术活动的作用,增强教研室职责和活力。继续发挥教务处在教学管理中组织、协调、检查、指导、服务的职能,加强系部、教研室两级管理,将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建设一支较成熟的教学管理队伍,使各项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学校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全面展开学习,分类组织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制定相关文件,学习、贯彻教育部教高[2007]1、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制定贯彻落实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工作进展及计划,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三、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新建本科院校要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采用请有经验、教学水平高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帮助教师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此外,还可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教职员工进行基本素质培养,如教师规范培训、信息技术培养、教师顶岗实践等。为激励教师,学校还可开展教学技能比赛,教学名师的评比等,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积极扶持教学团队建设,实行老中青相结合,组织重大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动学校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四、坚持以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试点专业为重点,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全面推进教育质量工程,创建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 可采用课题研究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课题研究小组与院系改革工作小组,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大学生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 学校可从优势学科中选拔一批在省内有一定实力,适应“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点学科专业,将教育部提出的专业建设要“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和“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的要求作为实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支撑,坚持以社会需求设专业,以职业岗位知识能力要求设置课程的成功经验,培育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形成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品牌。 同时以一些特色专业为重点,全面实施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带动本科各专业教学改革,可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特色专业。 (一)构建“平台+模块”、“专业+专长”人才培养方案和项目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努力构建“平台+模块”、“专业+专长”和项目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本科一、二年级,可按学科门类设置通识课、按专业设置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向前延伸,二、三年级开始按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坚持突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注重基础与应用课程,设置通识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专业方向模块、选修课模块。通过宽口径专业课教学,使学生获得较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宽泛的专业知识。通过模块化教学,使学生获得专业特长,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做到“专业+专长”。 设置项目化、一体化的课程。大力弘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通过整体优化,设置项目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营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平台。精心打造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与创新能力,形成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二)加强特色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积极做好高质量教材推广和新教材选用工作 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的特点,组织立项进行本科项目课程教材的开发,重点建设一批精品教材、配套实验(训)教材、相关选修课教材,建设一批能反映学院学科与专业特色,并确为教学所急需的教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省、部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同行公认的优秀教材、国家精品教材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形成以统编优秀教材为主和自行编写优势、特色专业课程教材为辅、各课程辅助教材齐备的教材体系。 (三)加大实验场室建设,加强教学和校内外实训建设,按“专业+特长”建构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校内实验基地建设,设立专项重点建设机械实验、汽车实验、电子实验等示范实验教学中心,新增投入建设、扩建各项实训场室。加强院内实验教学管理,完善校内实验规章制度,科学、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提高场室的使用效率。 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和健全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和考核制度。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加强毕业实习的指导和巡查工作,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推进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责任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事故处理制度、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等。建立院、系(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由院内外专家、管理人员和教学一线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队伍,负责随机抽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情况,重点核查学生反映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和督促职能部门、系(部)认真执行各项教学制度和规范,定期向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反馈信息,提出建议。 加强教学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工作,加快开发和完善教务管理软件系统,实行从培养计划、选课、排课、考试到学籍全过程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教学管理系统,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 五、按“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塑造职业品性”三位一体方针,加强本科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培育优良学风 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学习实际开展课外活动,各种社团、竞赛和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形成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严明学习纪律,严肃考场纪律,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对于违反学院纪律的学生,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形成从严治校的氛围。 (二)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邀请国内外专家为本科生举办讲座,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实和完善第一课堂。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并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表彰。 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尽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方式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学院每年举办“科技节”集中展示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的各项竞赛,力争有较多的学生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含)以上的奖励。 质量工程论文:从质量工程角度审视教材建设 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部署,近年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规范教学行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实施质量工程,加强教材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确立质量工程的管理理念 “质量工程”是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进行、有众多建设项目的系统工程,旨在通过立项建设来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1号、2号文件,认真领会教育部全面启动“质量工程”的深刻内涵,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永恒主题,确立“质量工程”的全方位性、可持续性发展的管理理念。明确“质量工程”建设必须面向本科学生使其直接受益,必须贯穿教学与管理所有环节,师生共同参与建设过程是实现“质量工程”建设目标的关键。为此,在校内营造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全体学院、所有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投身“质量工程”建设中去,掀起了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潮。 二、教材建设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地位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因此,搞好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十一五”期间“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要大力锤炼精品教材,并把精品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目标。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积极开发新教材,并使高质量的新版教材成为教材选用的主体。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介和选用机制,严把教材质量关”这一要求,使教材建设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我校根据“十一五”期间教材建设的要求,积极研究探讨搞好教材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加强教材建设的思路、措施和成效 1.领导重视,管理到位。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管理上实行层层把关,责任到人;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首经贸政发2008]7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材选用管理规定》(首经政发2009]60号)等规章制度。同时,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保证了教材工作的落实。学校各学院(系、部)按照学校统一部署,根据教材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结合本学院(系、部)的办学特色,确立了本单位“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保证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的效果。 2.突出重点,着重质量,教材建设取得成效。2001年至今,我校重点开展了精品教材建设工作,并组织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目的是促进全校范围内的教材建设工作,打造一批高质量的教材。 3.以上教材覆盖了经济学院、劳动经济学院、会计学院以及法学院等11个院系。教材的使用群体涉及到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受众面比较广。呈现出以下特点:(1)教材写作团队力量强。这些教材均由教授或副教授牵头,由骨干教师组成写作团队,编著者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历。(2)教材内容重视实践、重视应用。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契合,教材体现了重视实践、重视应用的特点。(3)教材与课程呼应,形成了良性互动。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本教材都对应于相应的课程,形成了教材与课程之间的相互促进。同时,课程建设也促进了教材建设。如北京市精品教材《社会保障概论》对应的课程“社会保障学”,已被评为2009年度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北京市级精品教材建设立项的《组织行为学》对应的“组织行为学”课程,已被评为2007年北京市精品课程;获北京市级精品教材建设立项的《资产评估学教程》对应的“资产评估学”课程,已被评为2009年度北京市精品课程。同时,这些精品课程对于教材的进一步完善也起着重要作用。4.教材受益面比较广,社会影响力比较大。与普通教材相比,这些市级精品教材受益面比较广,社会影响力比较大。 四、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学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教材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教材研究工作薄弱。近几年,我校教师编写出版的教材近百余种,但获国家、市级奖励的不多,数、质量形成反差。②教材选用制度不够健全。虽然要求教材的征订由教研室集体研究决定,但还是存在部分教师成为教材选用的第一人,缺乏集体研究,致使有些高质量的教材得不到及时选用。③各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变化较快,教材的内容存在一定滞后性。由于各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变化较快,而课本内容相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不能快速反应现实情况,教的多次印刷也没有解决好内容更新、数据更新等问题。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及时修订,才能尽可能解决这个问题。④立体化教材尚不足。为了给教师教学、学生复习自学提供便利,教材的主要编写者还进行了课程建设,将结果放在网上,(见)。但离立体化教材还有一段距离,为了满足教师、学生对教材的需求,对案例、事件链接、视频资料的补充,形成立体化教材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五“、十二五”期间教材建设规划 1.指导思想。为更新教学内容,学校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及时把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物化到教材当中,为此,学校制订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材建设管理办法》,鼓励并资助教师结合教学科研实际编写高水平的特色教材,制订了“百部精品教材”建设规划,提出了“系列化、立体化”的精品教材建设思路。 2.重点加强系列化教材建设。精品教材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有计划有步骤全面推广和实施,由点到面,带动全局。各学科可以根据其自身特点选取影响力强的出版社,集中出版发行系列教材,形成规模效应。教材要在具备适用性、全面性、先进性、新颖性的基础上,开展辅助教材和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开发教学课件,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师学生的使用提供更全面的内容。 3.适当注重各学科之间的协调,打造精品教材。各学科都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协调发展,需要适当向弱势学科倾斜,在教材建设上也应注意这一点,以达成“经、管、法,文、理、工”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变化,为保持教材与时俱进,应开展精品教材的修订再版工作,以保证教材内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资料案例的更新,激发和启发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发挥空间。加强教材质量评价和教材评优工作。开展教材评价,能为教师和学生推荐高质量教材,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应每年开展一次教材质量评估、评优和推荐工作,加强对优秀教材的宣传和推广。 4.大力加强教材建设工作,加强教材选用管理。教材建设要跟踪教育发展和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着眼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探索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间的关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材建设与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等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和教材内容更新的研讨,对规划教材、核心课教材和自编教材(讲义、大纲)使用、交流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质量评估和扬优汰劣。对教材的规划、选题、编审、出版、选用、推荐、质量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等环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落实教材选用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就是要杜绝教材选用中的随意性和主观臆断的现象,确保教材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高度,加强教材的“精品意识”,为所开设课程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处理好选用国家推荐教材与学校自编教材的关系。二是严格选用程序,各学院(特别是教研室)要把好教材选用的审核与质量关。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更加注重的是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而高职院校也主要是输出一些职能性人才,因此实践教学非常切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目标非常明确但教学方法有待提升,采用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实践教学在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应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创新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希望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质的实践性人才。 关键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1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主要是向社会输送一些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实践教学是一种更加实践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输出质量。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来说更加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提升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提升整个专业的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缺乏创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虽然进行了全面的推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形式上都缺乏创新。第一,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虽然在工商管理专业中采用了实践教学的方法,但是传统教学理念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这就相当于是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有效的理念支持,失去了理论支持阵地。第二,高职院校内的实践教学中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就导致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动力,学生没有激情,严重阻碍了课堂的开展。同时每个学生都是有特色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职业的要求都是不同的,但是目前在工商管理中的实践教学中模式过于单一,不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导致学生不能够进行特色的发展。2.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课程内容难以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普通院校的教学为基础,具有浓厚的学科气息。但是高职院校应该融合自身的教学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提升进行结合开展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仍然是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形式上开展,并没有深入的进行课程的设置和优化,也没有根据企业的工作任务来进行教学的开展,这样就会失去在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2.3实践教学师资严重缺乏,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要开展实践教学对于师资力量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教师要求相对来说更高一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是无法满足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的。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开展实践教学,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就让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师来充当实践教学的教师,这样就会降低实践教学课堂的质量,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没有太大的帮助。虽然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导致教师的理论知识更加强化了,但是实践能力不一定能够提升,同时也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2.4实训基础建设投入不足,校企合作程度不高高职院校要开展实践教学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是最根本的条件。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实训基础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这就导致时间教学开展缺乏实践的基础设施支持。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更是需要专业的实训室来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根本没有这一配套设施,这就严重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实践教学来说,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真正地在企业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很多校企合作并不深入,企业不会深入到学校内部,甚至有些企业为了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对于企业实习的学生只是表面工作的安排,根本不能学到真正的相关的专业技能,这样的校企合作也就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2.5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和评价困难对于时间教学的成果考核和评价主要是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对于理论教学部分需要教师可以通过统一的理论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评价和考核。对于这部分考核高职院校有着完整的理论考核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部分的考核和评价相对来说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客观性要差一些。对于实践部分一般是由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日志的记录,教师通过实习日志进行评价,但是对于实习的过程教师不能够给出客观的评价。同时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主观性太强,导致考核和评价存在不真实的现象。 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措施 3.1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要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对于实践教学来说要根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企业管理的层次来开展逐层的培训。为了能够满足当地企业的需求,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当地企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和岗位的空缺来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课堂的开展过程中,要多设置一些实训性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教学模式来说可以进行企业环境的模拟,采用订单式教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进行企业工作模式的模拟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性来安排不同的岗位角色,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3.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要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能力。但是实际情况中高职教师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比如开展相应的培训,考取相应的证件,多深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目前我国也在不断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专业企业高层人员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教师就能切实学习相应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学习到相应的能力才能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3开发适合实践教学的教材教学的教材是开展课程的载体,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践教学的要求来进行教材的开发和编写,多一些实践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这样的教材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高职学生相比本科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选择新颖和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教材要通俗易懂,以活泼、生动为主。3.4改造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同时要加大经费投入,一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ERP沙盘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手工沙盘,还需要运用电子沙盘。二是坚持以多元功能为一体,向教学、培训、鉴定、技术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3.5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要严把学生成绩考核这一关,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考核。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规范的制度保障,客观、全面地反映实践环节教学的水平及效果,避免成绩考核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各院校应根据国家制定的《评估体系》,同时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对每一个指标据其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权重,最终构建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 4结语 总之,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应重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长远发展。 作者:周媚 单位: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必然要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专业技能向通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转变,实践教学要从课程到体制到结构化考核方式改变,总而言之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发展;隐性课程;通用职业能力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实情况 自国家开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却变成了以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等职业基础能力作为职业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层面似乎说得过去,但仔细分析下与中职教育目标贴近,体现不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导致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出现困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通病。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既是应以管理能力见长,并具备管理岗位职业发展潜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养发展型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中职教育。以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理论”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着重于学生的销售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等,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通过实训可以实现,但实践教学的要求把学生“圈住”了,自主意识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业能力没有,导致学生择业不明确,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体现,没有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当职业不理想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跳槽。每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习期后的跳槽率高达30%,毕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是50%,这些数据说明学生职业竞争力不强,职业发展能力弱的表现。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并具有较强企业管理能力,能在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包括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专业特定技能,然而到岗位工作后除了专业技能我们还需要职业发展技能———通用职业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结构的变化使人们的工作岗位发生着变化,人们不能再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面对就业市场上职业结构的变化、岗位的轮换,人们需要有更高、更强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更高的能力并不是通常的生产技术或专业知识,而是一种非技术、非专业的要素,这种要素能实现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要素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一种可转移性和适应性,这种重要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它被称为“通用职业技能”。通用职业技能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以下十项技能:(1)自我管理能力;(2)学习和适应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创新能力;(5)团队工作能力;(6)语言表达能力;(7)信息处理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9)系统化工作能力;(10)自我规划能力。具备以上能力的就业者本身具有职业发展能力,能在社会变化的环境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2.工商职业技能目标定位缺乏职业的发展性工商职业技能目标的定位主要在职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但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保守的职业技能培养显然不适应,企业需要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社会需要创业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3.职业素养被忽视《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但课程囊括的知识量多而杂,针对专业的职业素养内容没有。根据冰山理论,我们看到显性特质是技能知识,人的知识与技能,容易被感知和改变。而在工作中隐性特质是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较难进行评价和培养,花费的成本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潜能的形成与人的大脑的生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人脑的内在结构在经历了先天的塑造与后天的培养之后,到了一定年龄将不易改变,因此一个人潜在的动机、内驱力、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等隐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持久不变的。许多企业往往单凭专业知识与技能来选拔员工,这是过于表面的。事实上,素质中的隐性潜能部分对于指导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关键的,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庞体慧北海职业学院项目支持: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代用。因此,如果能够凭借隐性潜能来选拔员工,再对其知识、技能等素质施以相应的培养与开发手段,便能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学生的隐性特质开发是实践教学一个真空带,我们需要在校内就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隐性特质从而形成自我职业素养。具备隐性素养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社会,在职业生涯中面对困境更容易走出困境,并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提升自我的价值。4.实践教育缺乏开放性和市场化相对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更应具备开放性和市场化的特征。反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缺乏,美其名曰的校企合作成为市场化的羁绊。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资源的限制,教学制度的局限开放性程度低,实训还是校内实训为主,项目实训为辅,学生体验较少,专业技能锻炼少,加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还不能实现无缝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自然就脱离了市场需求。执教老师长期在校内工作,业务能力得不到锻炼,市场化程度难以提升。 三、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对策探讨 1.加入“新常态”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要求:(1)增速换档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在稳定规模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职业教育要开始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2)民生普惠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必须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接地气”的职业教育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备职业生存能力,在社会中的人才定位更清晰。(3)创新驱动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新活力。我国确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所以,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依此来看,如果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环节不进行改革何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新形势,适时改变工商职业技能目标。把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加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新常态下的职业能力需求。2.电子商务课程引入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等,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各种资源的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的资源也包括了电子商务在内的所以网络资源,可以说未来企业各岗位群都或多或少与电子商务有关。而且现在多数的创业人群都以电子商务作为基础发展而来,电子商务课程内容有必要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中,比如市场营销应引入网络营销的内容,物流课程应介绍市场电子商务流通的相关知识点,经济法也应介绍电子商务法规等。将电子商务作为基础知识融入各个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利用低碳环保的网络资源来解决实训资源紧缺。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麦克兰德的冰山理论,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开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应包括《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门店经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与营运管理》、《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小企业管理》;隐性课程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能和通用职业技能开设包括《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管理心理学》、《个人与团队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演讲与口才》、《沟通与协调》、《方法论》。4.联合企业共同推进实践教学高等院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市场化程度低,需要联合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跟上市场化的脚步,教学体系的开放性直接就影响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合作企业多半是活跃于市场竞争中的组织,由市场经济推动企业发展,但和企业合作就往往会和教学冲突,这是一个矛盾体,如何设置灵动的教学机制来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解决的前提是企业实训资源的稳定,接下来是校企合作的深入探讨,最后是实践教学机制的开放性,对企业项目实训在资金、资源和制度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师资结构化配置。实践课程考核应考虑结构化考核方式,也即是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考核要求细化到课程中。结构化考核更能体系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潜能。 四、结论 高职教育发展到现在还属于新兴的行业,没有一个最公认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供参考,但在的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感应新时代的到来并努力践行本职工作,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要改变观念,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新浪潮,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职业发展能力的新型高职人才。 作者:庞体慧 单位:北海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的有效培养。基于此,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目前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新形势下,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真正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积极研究人才培养创新策略,以实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市场化的挑战,社会对高职企业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高,社会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面对市场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突出实践教学,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如下。 一、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借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要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为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主要需要能够与地方的中小企业进行联系、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管理。要能够建立起政府、协会和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合作体制,各方通力开展,建立合作共建的理事会制度,共同参与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工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教育资源,以提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要培养高素养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培养人才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要根据社会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要能够围绕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三大部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联系,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保持内容的一致性,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完善课程结构,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力度 完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是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有重复的地方。因此,必须完善课程结构,认真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容,保障课程之间内容的联系性,对于其中重复的内容要及时删除。另外,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教育教学规律,适当调整、认真取舍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创新教学内容,要积极向用人单位了解情况,了解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对各方面知识内容所占比重的要求,根据行业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创新设计教学内容。要能够保障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保障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水平。在课程结构整合中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可以采用课程整合的方式,实施模块化教学,有效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可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内容的优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推行双证书制度 对于学生而言,未来成功就业也要看他们取得的证书情况,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要积极与职业鉴定结构合作,发展双证书制度,通过这项制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 要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要积极为教师开展一些管理技能提高培训活动、教育能力提高培训活动。要积极通过培训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育人水平。另外,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使企业能够为教师提供实践场所,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持。 六、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 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工作。要就商业计划书撰写、就职前演讲、应聘面试、投标述标、团队间的交流、服务业窗口业务的处理等多方面内容开展一系列训练活动,通过系统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沟通能力、业务处理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职业素养训练,培养高素养的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通过职业素养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作者:孙保国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当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虽然不断改进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部门沟通协调不足、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等方面。为有效应对这些缺陷与不足,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提升工商企业管理水平,今后应该从法律法规、部门沟通协调、监督评价机制、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对策;法律法规 0引言 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既为企业运行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促进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细致地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还能促进企业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信誉度,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文章将探讨分析这些问题,并就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1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不足 目前工商企业管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推动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也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制度措施,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进行和发展,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注入生机与动力。但不能否定的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难以全面、有效地规范相关工作,对企业运行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信用管理包括多方面内容,为促进管理水平提高,应该综合采取有效对策,达到努力规范和约束信用管理的目的。而为了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就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各项工作的有效规范和引导,也能更好指导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存在缺陷,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相关工作缺乏有效约束,难以与信用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相适应。还有些地方明显存在空白现象,相关部门职责不全面,不能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信用管理日常工作。 1.2部门的沟通协调不足。 为促进信用管理体系完善,健全相关制度措施,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妥善处理不同部门间的联系。让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增进相互了解,提高相互协作能力,促进工作水平提升,为企业信用管理有效开展奠定基础。1.3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为全面掌握企业信用基本情况,应该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监督评价体系,这是规范各项工作的前提。但目前这项工作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开展评价工作时,没有相应标准的引导,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另外还可能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影响监督评价科学性与合理性,难以全面提高信用评价水平。1.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足,忽视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资料,难以全面提高企业信用评价水平。或者企业数据无法及时更新,数据采集不到位,影响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2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 为有效应对信用管理体系的不足,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让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存在的不足,结合企业日常运行和发展需要,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2.1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其与信用评价工作相适应,对信用评价工作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对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需要大力支持,包括人力、物力、技术上的支持等,推动信用体系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规范和引导信用征集、评价、反馈、提示等工作。同时在具体运行和操作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新情况和新发展趋势,推动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和评价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2.2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沟通,正确处理各部门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让他们有效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将相关责任明确到个人和部门,促进他们更为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增进不同部门的联系,包括管理、监督、评价部门等,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和联系。另外还要加强相互沟通和协作,保证联系畅通,能及时有效处理各类情况,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2.3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掌握使用主动权。 根据信用管理和评价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监督管理水平提高。同时还有利于信息管理监督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类信息和数据资源更好发挥作用。完善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提高工作透明度,全面收集相关信息。企业要不断提高信用管理意识,加强行政管理监督效率,积极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为企业发展及时全面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促进监督管理水平提高,更好服务企业日常工作。 2.4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企业日常运行中,要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制度,根据统一、系统、有效原则,为企业运行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搜集和输入相关信息资料,推动各项信息资料不断完善,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另外还要重视系统维护工作,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真实有效,更好发挥参考和指导作用。 3结束语 企业的日常运行和发展中,往往面临来自市场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更为有效地顺应这种趋势,应该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更好规范企业日常活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其在市场竞争力中占据有利地位,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余育新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微课教学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微课作为新时代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微课教学模式在教育界的普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这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在微课课堂上,教师主要是以某一个知识点教学片断作为重点,观看相关视频资源,然后进行针对性地讨论和讲解。这种小规模、短时间的教学模式虽然内容少,但信息传递快,很适合当代的高职教育。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微课的特点,将教学效率推向新的高点。另外,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区别,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两者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一、对微课的认识 (一)“微课”呈现方式 微课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吸取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内化为自身的特点,并且转化成一种全新的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微课虽然时间短,内容少,但是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并能构成虚拟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中,包含和传统教学相似的内容,有教学设计部分、学生测试部分、教师评价部分等。这些相关的课堂组成部分在微课教学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了微课虚拟环境构建的实现。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上课时间短。普通的课堂一节课被定为45分钟,而微课只有5~10分钟。在这种上课时间的对比之下,微课可以算得上精短了。微课更利于中小学生的发展,因为它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短时间的注意力和控制力更好。 2.微课教学主要是针对重点和难点的,一般是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比传统的内容要少得多。微课反映的内容是课堂某个阶段的内容,并不是整个课堂内容的映射。虽然课程内容较少,但是知识内涵和意义影响力很大,是整个课堂的精华所在。 3.资源容量较小。微课的视频容量比较小,一般有两种方式可以进行选择。第一种,在线观看,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在线答疑,一起讨论交流,共同进步。第二种,下载观看。学生可以自由进行下载,随身携带于移动设备中,想看的时候随时随地观看。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也是非常有利的,也有助于教师的进步。 4.课堂内容情景的构建。微课一般选择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讲解,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突破。虽然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视频,但是要想完成一个模拟的微课体系,要想构成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还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来共同支持。课前课后的准备,教师的提问和评价,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等,这些资源共同支撑起一个完整的虚拟学习空间。在微课的各种经典案例的观看过程中,教师吸取视频中好的地方内化为自身的技能。遇到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直接借鉴。与此同时,可以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对比,改进自我的不足,促进教师的成长。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一旦提升,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有所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课程强调一个内容,不会牵连出其他的知识点。选择的研究问题一般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来源于学习或者生活。学习上主要有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突破,生活上有教师生活经验的传授、教学反思和评价。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微课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少,一般都是5~10分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研发教材,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体,并没有强调主体概念。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教师在选题材是要选择自己有足够把握的,可以信手拈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跟学生一起愉快地交流讨论,更好地引导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学习具有突出性、针对性,这样学习起来不费力,学习效果较好。学习时间短,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传播知识,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快捷性。 (三)微课理解误区 误区一:人们往往以为微课就是把完整的一堂课进行压缩剪切,剩下了知识的概念、定义还有纯粹的理论知识。跨过了学生讨论和教师分析的环节,也跨过了沟通交流的环节,剩下的是没有营养的,不值得学习的。其实不然,微课主要是在短时间内针对重点,突破重点,加强理解。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重点,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形式。误区二:微课就是讲解PPT。每个教师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水平来选择不同的微课制作方法,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还是选择幻灯片的形式。那么就要求教师制作高水准的幻灯片了。如果幻灯片上只有文字,没有任何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教师也只是机械地念,语调和语速都很平淡,那么这样的微课形式让人乏味,学生也会缺乏学习的兴趣。误区三:微课的内容必须来自课本。微课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来自各种渠道。可以是教学范围内的知识,也可以是教学范围外的知识,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微课的内容由老师来决定,并不是强调课本知识点的重现,可以传授给学生课外知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误区四:微课只能由教师讲授。微课具有灵活的主导权,可以让老师单独完成,也可以完全由学生参与完成,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微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由学生决定。最大化地为学生考虑,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二、高职专业课微课制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微课选题不宜过大 普通的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所有教师都想充分利用这45分钟,大量地传授知识。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涣散,长时间的灌输知识也容易让学生失去主动意识,缺乏学习兴趣。而微课的教学时间很短,所以说选择的教学内容有限。教师不可选择繁杂的知识点讲解,这样忽视了微课的意义所在,也容易使学生分心走神。微课就是在短时间内对知识重点进行讲解。这样的一个精短的过程,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既不能表达课程的中心思想,也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但是在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多个微课组合叠加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多个短时间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学生只要在手机上多花5分钟就能上一节课,轻轻一点,上课的时间地点也可以自主安排,自主决定,学生也很乐意去学习,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 (二)微课形式要特别,内容要新颖 微课内容如果只是文字和知识点,没有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微课应该包含文字、图形、表情和动画的良好结合,这样才能首先在形式上保证吸引学生观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会提高,课堂的效率就会提高,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也会有所提高。一堂微课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保证好了这些,然后再在制作上花心思,就能较好地完成微课。制作形式要新颖,避免纯文字,加上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也不能太空洞了。制作的主题要富有创新意识,制作效果要符合学生的口味,要能吸引学生观看。 (三)选择恰当的平台学习 视频观看是微课学习的核心内容,要保证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大量视频可以观看。由于资源的匮乏,地区的限制性,视频的来源就成了一个主要问题。如何做到让所有学生都能有视频观看,教师就要发挥教育主导意识的作用了。教师要结合各地区的情况,应用各大社交软件,选择可实施的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如果能确定一个平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微课视频,并不断更新补充内容。这些学习资源保存于这个平台当中不会丢失,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观看。充分发挥了平台作用,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高职专业课微课制作的方法与建议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的视频,所以说,制作视频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要求视频制作者有处理文字、图像和音频等多方面的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微课制作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根据高职工商管理课堂的教学方式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微课。不管选用哪种方式制作视频,都要保证视频的质量。 (一)理论型课程 教师利用一些录屏软件对课堂内容进行录制,主要是对幻灯片放映过程的录制,还有实际软件操作过程的录制。录制之后,利用其他的后期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剪切,修改处理,以达到标准水平。如果学校的教学设备足够先进,那么完全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可以自动地录制视频,录制完成之后再使用配音软件配音,这样就能直接制造出微课视频了。这种录制视频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课,在理论课上,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选择,想看视频就可以看视频,想听音频就可以听音频,最大化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二)实践型课程 教师利用一些摄像软件对课程内容进行摄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训操作项目。要充分展示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步骤,还要注意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训情景。教师要指出重点,并引起学生注意。遇到某点重要内容,还需要亲自做实验示范,避免学生犯错。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好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才能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对课程摄像来说,可以用摄像机,也可以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但是要保证像素。如果视频的清晰度不好的话,就等于是白费心思了。摄像过程尽量少拍其他的东西,对准黑板,再对准教师。一个视频中如果出现了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学生极容易分心。录制之后,还需要结合相应的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保证像素、声音,全面确保视频的质量。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制作微课。根据优秀微课制作者的经验,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对于理论课,要录制屏幕内容和录制音频;对于实训课,就要用摄像的方法了。要想制作好微课录制,一个教师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根据课程内容,明确地知道课程的属性。然后选择相对应的方式来进行。第二,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制作。制作要避免大篇幅的文字内容,避免学生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根据高职教学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微课是很好的教学方式。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微课可以很好地结合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从技术上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丰富度。第二,微课的小规模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分解成片段,突出了重点内容,并逐一突破。这一教学设计很适合专业化的教育。第三,微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课前课后随意选择。微课的制作要依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制作方式。微课的制作要富有新意,要体现创新意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微课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有效管理研究 1高职课堂特征 课堂,这种环境比较特别,在课堂开展的教学活动整体结构有五个特点:①多元性。即课堂会产生许多差异性的任务和事件。②同时性。指课堂里的许多事是在同时发生的。③即时性。上课,随机性很强,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能够快速反应。④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⑤历时性。学年开始发生的事件,可能对学生后续时间段的课堂行为产生影响。 2课堂管理现状分析 (1)评价课堂管理的若干机制改革滞后。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水平提高,各项高职教育改革也逐步推进,如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迫使高职院校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评比与验收提升了高职院校科研教改能力等等。相对这些改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其它专业一样,对课堂管理评价机制的改革无疑滞后了,可以说高职院校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如老师怎么样去管理课堂才是一堂成功课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从某一堂课该如何管理去培训教师和规范学生也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同时,有些管理制度评价体系本身就内部无序、甚至冲突,而且没有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2)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青年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成员中许多人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机会走进相关专业的一线岗位,实践经验的积累几乎为零,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差距很大。 (3)移动数据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课堂自律能力。 在信息化校园时代在白热化的招生竞争下,各高职院校都配有免费的无线局域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成为学生的必备工具,学生在教室进行移动上网成为现实。 3强化课堂有效管理的对策 (1)从改变评价机制深化课堂管理改革。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管理要以实践为导向、以成才为目的,改革包括对课堂组织、知识内容、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和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课堂管理改革的最佳效果是打造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注意力中心,评价革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倡导评价考核过程化:在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纳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成果等;适当精简卷面考试形式,考核评价方式向情景模拟对话、调查报告、学生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转变;适时开展学业的多方评价,也就是教师、学生自己、家长、实习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 (2)强化青年教师相关培训。 我们要对照主席“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首先,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让他们从教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收到激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师德师风观,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地引导教育学生,用本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课堂。其次,业务精湛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要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青年教师通过入职培训、下企业锻炼、结对拜师等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真正做到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符合双师型教师标准。最后,指导青年教师严格按教学规律和课堂教学要求组织教学,不断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艺术性。如语言上把控制语调语速,版书规范整洁,了解学情,掌握动态,守时守信,求真求实等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广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积极性。 (3)课堂规则的设计。 俗话说,计划是控制的基础,无计划,控制就无从说起,纠偏就更不可能;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可以确保课堂学习有序开展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次上课时应给学生明确课堂学习规则,慢慢地这些行为规则就可以变为学生自觉意识,会落实到具体的课堂和学习中。这些规则的制定,不仅要规范学生行为,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规范的意义。当然,教师制定这些规矩前,也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考虑学生改进空间,从事规则拥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教育理论认为,某种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种方法并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和精神需求,才能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但并非教师个人主宰课堂,高效率、丰富多彩的课堂可提升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考,应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平台,让学生成为展示自己的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教师应充分相信和解放学生,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养,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机智灵活处置多因素间的关系协调,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开展顺利并取得良好效果。专业教师通过一些试验,发现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强,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5)借助互联网优势强化信息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以及高职院校强化多媒体设施、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得到推广使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特点。据统计,95%以上的高职生拥有手机,其强大的功能在课堂上表现在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和看电影等,学生表现出的热情远远超过了课堂学习。所以,顺应学生的网络情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是一种合理科学的疏导,也是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手机教学,有如下两种有效渠道:一是授课内容可以由任课教师在课前上传至空间,学生借助手机在网上进行预习、复习和自测等,对有疑问的可以利用手机进行网上搜索或者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由教师现场答疑;二是课堂上教师先讲授知识点,将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提出,学生借助手机等工具围绕任务或问题积极搜集资料,然后小组开始讨论并在课堂发言,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解决问题。这种课堂充分考虑了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为它完全打破了学习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视觉上的限制,使学生学习的时代感和探索感得到强化。 4融洽、愉快课堂氛围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与行为的起因、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有关,源于特定需要,想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和意愿表现。学习动机作为内部动力推动着学生学习行为和条件的产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它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与学习动机变化方向一致,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取得满意效果。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而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科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对于好行为进行奖励和坏行为进行处罚,促进学生课堂行为规范,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以促进课堂教学提升。 (2)教师走动式教学。 任课教师上课时如果总是站在讲台上,长期以一种姿势对着学生,强度和频率都一样,学生很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如果教师经常走下讲台,采取走动式教学,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讲课效果将更生动、形象和具体,与学生的距离逐渐拉近。此外,讲课过程中,教师语言表达风趣幽默,将能有效缓解课堂紧张而严肃气氛,创造轻松而愉快气氛,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将更好。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应该将教学过程打造成无拘无束,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良好互动,否则,什么教学方法都是无效的。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师不喜欢学生,学生的学习就得不到教师关心,帮助学生进步更无从谈起;学生厌烦教师,就会抵制教师,教师所做一切,学生都会不满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要平易近人,喜欢学生,客观看待学生,从心底关心学生成长。师生友好的关系和诚挚的友谊,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成为学生热爱学习的感情基础。良好师生关系分课内和课外:课内,教师应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调动学生兴趣。为此,教师应强化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新知识的不断学习。课外,强化师生沟通,了解学生需要。为此,教师要以平常心和学生沟通,多关心多问候,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也应大胆和教师说话,真诚交友,寻求指导和帮助。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市场和就业,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就在于,以职业技能和应用技术为教授核心内容,无论教学还是实践都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密切跟踪学习前沿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终身教育是人们在经历九年义务制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后,进入工作岗位,仍在坚持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受教育者的年龄没有门槛性规定,时间跨度可以延长到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可以是自学,也可以是接受培训,还可以听讲座、逛论坛、参会议获得知识文化和技术,没有固定的形式。既可以通过书本和口授学习间接经验,也可以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对于劳动者而言,终身职业教育非常必要,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培训新技能的过程。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最好平台,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一、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主导 职业培训的主体多种多样,有企业内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也有社会机构组织的科普培训、公益讲座,以及非政府组织举办的面向某些特殊性岗位的培训,例如对社工的培训、对志愿者的培训,这当中也涉及到一些医学、教育方面的职业能力。目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是政府牵头、劳动者参与、社会协同的办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和公益性。政府主导的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迅速打造终身职业培训平台,投入资金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受任期和执政思路所限,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延续性不强,刚开始的阶段会投入较多,如果没有形成品牌和特色,可能在后续阶段就会流于形式。作为教育公共事业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在社会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政府的关注点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区域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成熟度也有所不同。 (二)层次多元 终身职业培训涵盖的范围较广,以培训的内容分类,包括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创新创业培训,以接受培训的人员分类,可以分为在职人员培训、岗前培训、再就业人员培训、一般性社会知识培训,以培训的时间分类,包括项目培训、岗位培训、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有些职业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定制,有些培训则聘请业界的知名人士讲解,还有的由员工自我培训,职业培训的过程也是企业员工“传帮带”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对职业培训比较重视,会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培训,员工自觉学习的意识更强,终身职业教育的参与度更高。而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合伙企业等职业培训体系相对薄弱,企业和员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对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因此这类企业中的终身职业教育进展有限。 (三)覆盖率低 终身职业培训在企业的覆盖率普遍不高。在国有企业,职业培训和党性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在私营企业,许多员工从入职以来就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职业训练,只能在工作中摸爬滚打、边干边学。对于一些政府主导的职业培训,由教育局或人力资源局牵头,通知辖区企业派员参加,由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所以企业参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抱着“抓壮丁”“凑数”的心态参加培训,因此迟到早退的现象较为严重。在人们的意识当中,终身学习、职业培训也没有成为一种常态,认为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知识文化已经够用,学习是浪费时间,“纸上得来终觉浅”,拒绝“纸上谈兵”。这些人没有意识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引导人们在工作中以正确的方法处理问题十分必要,因此自觉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强。 (四)实效有限 职业培训是一项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时长、传授的知识、实地调研的单位、实际操作的项目,都要进行周密的规划,否则培训容易沦为“走过场”,没有发挥实际效用。有些职业培训,教授的不是具体技能,而是一些广为流传的工作态度,讲解的不是怎么干,而是应该干,培训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让学习者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也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目前社会上也有不少市场化的培训机构,但教授的知识多为考研英语、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等应试型内容,面向的不是职业技能,而是从业资格,有不少人虽然参加了培训、通过了考试,但职业能力仍然欠缺,无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不得不“回炉”重塑,这也反映了当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弊端。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构建终身培训的体系的可能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具有办学优势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工作机构,与企业办学、社会办学、劳动者自学相比,存在巨大的优势。首先是师资优势,高职院校拥有大批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经验,同时还掌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其次是场地优势,企业办学需要腾挪出专门的学习场地,社会办学需要租用人流密集处的大教室。而高职院校本身拥有教学场所,不仅拥有教室、课堂、图书馆、实训基地,还拥有一应俱全的后勤保障,食堂、体育场、宿舍楼,解决了职业培训的后顾之忧。再次是经验优势,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相长,学校从专业设置、企业联动、师生管理、经费运作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与企业内部“小打小闹”的短期培训,以及社会上专业门类不齐全的“偏科”培训相比,具有更大的管理经验优势,也更能促进终身职业教育朝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二)校企协同具有实训优势 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生产运营,不可能抽出大量的人力和充足的场地从事培训工作。社会培训受制于办学条件,也没有丰富的实践应用型资源。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长期保持着校企合作,与各行业、各领域的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无论是生产性还是经营性行业,都或多或少拥有实训平台,为职业培训提供了一个仿真模拟的体验环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到企业去实习,工作地点较为分散,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自由很大,这类职业培训就必须有专业部门来协调。高职院校是胜任这一任务的最好选择,在长期的教学培训中与企业建立了大量的业务往来,有利于整合校企资源,利用好学校和企业“两大平台”,有助于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有些高职院校本身就与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形成了人才定向培养、企业基地实习、实训平台强化训练的办学模式,将这种模式拓展到社会终身职业培训中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要,发挥培训效益。 (三)政府支持具有平台优势 与社会开办的零散式职业培训,企业的专项性内部培训相比,高职院校的终身职业培训更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专项性资金和相关政策配套。社会上开办的职业培训一般侧重于一个或几个专业内容,综合性、系统性不强,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教师流动性大。企业的内部培训针对某个专项进行,与企业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缺乏公益性和持续性,推广和普及意义较低。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整合师资力量、社会资源,设置社会需要的课程,结合政府的区域规划、产业导向、目标任务来培养人才,针对性和指向性较强,因此更能得到官方支持。而终身职业培训可以改变培训载体不足、平台不大的困境,由政府主导、高职办学、企业协同、社会支持、公众参与,打造一个终身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政府将科技经费、服务业引导资金、人才资助资金投往这个平台,能够推动高职终身职业培训的蓬勃发展。 (四)在职培训具有需求优势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开办终身职业培训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现在社会开办的职业培训门类众多、竞争激烈,但形成品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培训机构较少,如“新东方”“蓝翔”等职业技术学校,涉及的行业有限,还有大量社会急需的岗位职业缺乏优质知名的培训机构来组织。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点更新“,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一些职业营运而生,如网络营销、淘宝客服、图文处理、物流运营等,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相关工作人员急需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以胜任本职工作。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齐全,而且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品牌和社会信誉,由于是专业办学机构,也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和新设特色专业,培养岗位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能够利用晚间、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开展培训,制定课时得当的职业培训“套餐”,为劳动者提供了很大的时间便利,因此也会获得较大市场需求。 三、结论 终身职业培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劳动者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需要,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充分整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采取校企协同的实训优势,运用政府支持的平台优势,挖掘在职培训的需求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管理人才。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与船舶及建筑中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将学生看成是一块夹在两片面包中间的肉,他们在学习期间需要经常性地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其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所以从产生之初,这种教育模式就收到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纵观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教育,他们都十分重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主导型培养模式,即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转嫁给企业,让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灵活培养各对象学生,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第二,学院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教学工厂”认为教育的主动权应该归还院校,实行以“院校教育为主,企业培养为辅”的教育模式;第三,企业、学校合股培养模式,即极大地解放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以董事会制完善与企业的关系,将高职院校的运营与现代企业的股份制模式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效果。作为舶来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从引进至今仅30年左右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则仍然在高等院校。所以,对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见识,也可以有效激活市场,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之间仍存在脱节。 1.1学校与学生之间。 学生已经显示出对学校方提供的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满,集中表现在对学校整个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满,并对培养方式的陈旧、单调和不够科学提出了批评。相反,学生对知识教育表示认可,并对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1.2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 矛盾集中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毕业生希望进入企业后直接从事管理工作,但企业大都要求学生从基层操作岗位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能力后,择优安置到管理岗位。从客观分析,首先是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同时也无法给予企业正确的甄别信号;其次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需要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现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沿袭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管理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傍本科味浓,学科化教学仍然严重,认真学习本科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本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有相当部分是本科的,从理论教学到案例分析都是学科化的,实践性不足,缺乏高职特色。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缺乏实用性。一是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课程与普通管理类课程的差别不大。二是涉及面广但不精不专,学的多反而变得肤浅,使学生无法融会贯通,无法灵活运用。三是教材滞后。在案例教学中,科学、翔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大部分专业教材及管理案例来自国外,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难以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案例中看不中用,模拟现实的机会不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因此有工商企业管理无专业课的说法。专业实习难以有效开展。由于工商企业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财务、质量检验、战略规划等,要想安排学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部实习一遍是非常困难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二、加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 1.适应区域形势发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发展现状,可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了解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善于沟通与协作,勇于探索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健康身心,能在工商企业一线从事执行及基层管理工作,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1改革课程体系。 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其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具体是:一是核心课程要精练,不追求广而全,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管理沟通、商业伦理、职业礼仪、艺术赏鉴等课程。三是增大选修课比重,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术氛围。 2.2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由此社会急需大批了解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懂得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的管理人才。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2.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是应切实重视和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习自立性的原则,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是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专业实践,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一,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进实践教育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第二,要走出校园,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第三,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4.1拓宽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 一方面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专业互补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可以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4.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一是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首先,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新技术、新技能以及产业发展概况,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岗位实践、项目研发等活动,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转变;此外,要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努力成为本行业域内的专家。二是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要从企业引进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或操作技能娴熟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从科研院所聘请一些专家、教授来校讲授本专业最前沿知识,加强对校内专职教师的“传、帮、带”。加强与企业行业联动,增强办学的针对性,降低办学成本,扩大学校影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工商企业专业起源于市场,其人才培养也应还原于市场,让市场来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效。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推广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不断见成效。 作者:韩红蕾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 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高职教育活动是以职业化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所谓职业化人才培养,就是学生在进入到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时候,就是以成为职业人为目标而进行各种学科的学习,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然而纵观我国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技能教学的重视却远远超过了职业化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因此相关教育活动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现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是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对象,近年来,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好。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都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自身在就业时的压力逐步变小,然而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面临与同行业竞争的压力。就业门槛低,岗位上竞争加大,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的最为实际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水平的教育,而在于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未来进入企业,由于工作性质都是与经济、管理相关,自身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没有对职业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会很快被企业所淘汰的。只有让学生热爱自己的行业和工作,了解如何在岗位上提升自身,才能使其更具备发展潜力,更好地迎接工作带来的挑战。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对于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不及技能教学完善,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完备,在教学活动上不深入。这就使诸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也能上手,然而自身缺乏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我的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后劲不足,难以胜任工作上的长期发展。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1.对于职业心理的建构 职业心理,是对于对职业兴趣、人职匹配、生涯发展方面进行的研究。性格决定命运,对于职业人来说也是如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庞大的专业门类,其中涵盖多种细分的专业以及职业方向,选择哪一种具体的门类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一般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相关概念。然而,如果引入职业心理构建体系,则能很好的通过各种行为分析、性格分析,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查布苏斯(Chabassus)和齐托瓦斯克(Zytowski)认为该书讨论了后来帕森斯在其职业选择的心理学中(thepsy.chologyofvocationalchoice)讨论的三个概念:优良的决策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的(决策信息);某人长于某事(相合,congruence);与某个职业的匹配同时需要能力和兴趣(相合的成分,componentsofcongruence)。通过对于信息、特长、能力与信息的分析,不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能确定自身所长,因而能更好地确定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减少盲目性。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可以借助多种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心理的教育活动,通过心理辅导、拓展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认知职业、认知自我,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关于职业发展、就业活动方面的信息,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未来从事的行业建立正确的认识,保证学生职业心理是积极向上、正确发展的。 2.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鼻祖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执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现。对于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未来走上职业道路之后,可能在企业中从事的是财务、管理类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个人自身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一旦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差错,个人的职业生涯甚至命运都会发生重大转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校内部接受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其自身在工作之后不会走上邪路,成为称职的职业人。高职院校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好的方式,还是将学生置身于类似工作环境当中,让学生体会到真正工作时的感受,并且模拟处理一系列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具体的经管工作中的各种辛劳,让学生能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对于可能出现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展示正面和反面案例,或者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要用事实来说明职业道德问题对于职业生涯的影响,让学生对职业、工作心生敬畏,从而自发的遵从职业道德。通过这两方面的尝试,不仅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会有所提高,也能对工作产生新的认识,行得正,走得稳。 3.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职业规划课程目前在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有开展,然而开展的深入程度却还有所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是比较复杂、深入的。外部环境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组织环境三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政治与政策的变动、经济增长率、高新技术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大环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大体走向,是客观的。所谓提高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更是需要学校在相关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支持,尤其是在信息提供等方面。作为学校,需要集结就业指导部门、辅导员,动用已毕业学生的资源、合作企业的资源等,为在读学生提供一系列最新的就业信息、行业信息、企业信息支撑,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与行业发展、外部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有效改善以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实际工作活动脱节的问题,这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创新。 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挖掘 当代,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比拼的不仅是实力,还有运气的成分在其中,然而许多学生却难以正视就业中的挫折,一出问题就心态失衡。很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就业理想,想要进入管理层,然而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却经常受挫,学生会感受到巨大的挫折感。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的性质和自身专业的特点,树立良好的心态,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让其要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有效应对压力,同时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在自觉自愿的条件下,加强对于自身职业、专业的钻研。在传统意义上,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授,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一种重要职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是否能长久保持先进性。除此之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还要培养良好的抗压能力,要加强对于精神抗压能力训练活动,培养其坚韧的品格和耐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吃苦、受累,同时又积极乐观,能有后发制人的能力。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必定如虎添翼,具有更长远的发展前途,职业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顺畅。 三、结语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其实在目前这一阶段,还是主要体现在对于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重新认知方面。以往的职业教育,培养重点在学生的技术、技能方面,对个人自身的长期发展和职业发展并不看重,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人才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工作责任也更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化人才培养在理念上就要进步,在重视人自身发展的同时,尊重人自身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从而打造具备个性化、持续性的个人职业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创新思维引领下,高职职业化人才培养需要从职业心理、职业素养、职业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使每一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能走上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且在走上工作岗位上之后后劲十足,得到更加长远、持久的个人发展。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实施途径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创造性与协调组织能力,不能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整体不高。因此,深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尝试运用模块教学理论,依据课程体系将不同课程模块划分为不同的板块。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以及其他课程等5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经济法规”、“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等课程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技能课主要由“连销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基础”、“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的理论与实训课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44%;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特色所开设的一些课程,如“东莞经济综述”、“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沟通”、“公共关系”等,占总学时的5%左右;另外5%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在全院教师所开设的一些特色课程中自行选修。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仍旧局限在学科方面,对于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相对比较少,同时,过于追求课程体系的大而全,缺乏将相关学科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呈现趋同化现象 人才培养目标指的是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所设定的一种预期。在教学活动组织和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其得以进行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中,任何活动的开展通常都是基于这一目标来进行的,例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水平进行有效评估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该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与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一个人学历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反映其管理能力与水平,而我国高职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基层管理者,这就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内涵不清晰、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另外,在该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中,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趋同化现象。尽管各高职院校无论是其办学条件还是历史文化,甚至是在区域依托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这一差异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未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各校自身的特色或不同。因此,在市场需求不断多元化的今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无法较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 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课程体系结构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缺乏职业性,同市场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在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却相对较少。3.在课程的开展中,应用性的课程比例较低,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学科的设置缺乏实际性、前瞻性等,缺乏对市场发展的有效调研,普遍存在着照搬的现象。5.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少,没有充分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缺乏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6.学科没有有效地同职业岗位进行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时脱节现象的发生。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和发展中存在片面性,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后,无法良好地开展和适应工作。 (三)综合能力及技能培养有待强化 通常来讲,要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是一个非常适用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状况。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应用,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配置水平都相对较低,而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则相对比较偏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受限,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错误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践课程存在脱节现象,还有的院校为了能够凑足学分,在课程体系中重复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课程实施途径单一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普遍重视对专业类别的系统性发展,同时,在学科内容上也主要追求专、精、深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类别中理论教师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和技能教师、实习教师的比例却比较低。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能力远大于实践能力的现象。由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不高,就算建好的实验室等基地也大都成了摆设,使用率相对比较低。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途径比较单一,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大多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模式,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社会和企业的衔接相对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创新意识。 (五)考核形式僵化,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现阶段,我国各高职院校教师通常都具有较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考核,在大多数课程中都倾向于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来进行,采用论文来考核的方式仅出现在少部分的课程中。一些类似于创业策划、演示等方式的考核,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通常很少采用。而在考试中,通常倾向于采用闭卷考试,只有少量选修课会采用半闭卷或者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题型的设计方面,通常涵盖了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和计算等。因此,这一评价方式最终反映出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缺乏对于主观性分析和扩展性的考核。通常来讲,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其相关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客观知识的传授,然而,学生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基于现实环境所进行的相关决策和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能力,是难以从理论知识中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过分重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完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来。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意识;进而在课程的日常开展中,有效地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对市场需求进行探析,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自身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培养中,应该基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大对学生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形成。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置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咨询能力的提升等。 (二)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紧密地衔接“知识—岗位—技能”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1.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充分融合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重视专业性质和学科核心课程的构建,调整课程设置以达到最优的配置。同时,需要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正确处理好本学科与交叉学科间的逻辑关系。2.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基于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实际操作和需求进行充分协调,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岗位提供一定的帮助。3.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全面结合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针对企业管理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4.在课程的设置上还要根据该专业的就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为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增加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设比例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市场需求提供应用型人才。基于这一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体系。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增设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2.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比重,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在开展实践操作课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的比重,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层面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实验室等配置完善的实验场地设备,同时,设置研究小组,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实践创新课程。例如,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对管理学知识进行探讨;通过在学校举办企业管理模拟大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等。4.学校应加强同企业或政府等单位的有效合作,利用暑期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同时,为他们深入了解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帮助。 (四)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师资队伍的影响。在师资力量的设置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适应人才培养的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不仅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1.教师应重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更新。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电技术等快速融入到高职教学中,另外,也要鼓励教师进行相关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学经验。2.学校要积极地协调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可邀请企业或者社会中经验丰富的知名人士到校演讲,与教师和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际管理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讲座的开展、管理技能演练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团队的学术能力和企业实务操作能力,不断优化高职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转与实施。 (五)创新并改善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考核实际上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体现出来。此外,课程考核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自身的教学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有助于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应用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考核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考核。学校应该基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多方面作为考核的出发点,同时,充分协调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多样化的考核,如对小组和团队的整体考核等。除了授课教师的考核外,还应加强企业和实习单位的共同考核。通过这一考核,学生可以针对考核结果,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从而及时把握自身学习中的薄弱点;而教师也可以通过考核结果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2.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课程,要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综合考核,调动学生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以创业策划为例,这一策划通常会涉及到几个方面,例如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模块,因此,学校在开展创业策划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产运作或者市场营销作为出发点,综合其他方面的课程开展进行有效的评价。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对管理人才也有了更高、更为多元化的需求。基于这一现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创新和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及时对学科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以便合理进行资源的配置,设置科学、合理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最终目标。 作者:肖翠云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项目教学法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完成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也会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学生的就业与前途也会受到波及。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积极在日常教学中引人项目教学法,实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取得较好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认识 (一)内涵 项目教学法,教学的展开是借助“项目”这一载体。这种“项目”拥有好多门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处理问题时感觉到这种方式的完整性。这种教学法,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是相对独立的项目的承担主体,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和评估结果均有学生独立负责。学生借助独立负责项目实施,可以熟悉项目开展全过程和所有环节的基本要领和要求。项目教学法,学生是实施主体,教师是实施陪衬;学生要先练先学,教师再后讲后教;学生要积极主动,踊跃参与,敢于尝试和练习,创造性开展活动;教师要有全局观、大局观,科学把握项目开展进度,及时分析项目实施难题,科学点评项目实施效果。这样,教师的教学主角被学生替换,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 (二)作用 在项目教学全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都能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并展开创造性活动,最终的结果并不很重要。项目实践的展开,学生从中可以逐渐熟悉课程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创新活动的辛劳和开心,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得到熏陶。比如: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适当采用一些项目让学生完成计划制定、现场调度、物流管理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各种管理知识的应用条件和方法。当然,项目的展开,参与人员不一定只有本专业学生,可以吸引不同专业、工种和职业领域的学生作为项目教学小组成员,借助项目的有效实施,能提升实际工作中学生与专业、部门不同的同事有效协调、协作的精神和能力。 (三)特征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 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激励,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对于教师,借助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理念和模式得到升华,角色从单一的传授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引导者和掌控者。对于学校,课程观念得到更新,办学思想和目标得到提升,借助实施项目教学法,积极改革教学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管理特征、考评标准、支撑要素等,使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得到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 项目教学法,通常实施时间较短和开展的空间范围有限,教学效果能够进行良好的测评。 3、可控性好 项目教学法,全过程由学生与教师一起参加,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全神贯注进行技能训练。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的完成,一定先要懂得实施办法。这样,学生拿到项目就要思考需要用什么原理,再运用这些原理对项目进行剖析,然后制定项目实施过程步骤。而实践所得的结果的正确性和与书本的差异性又要考问学生。 (四)核心 教师不再追求传授已有的知识技能给学生或者说并不是依照现成的路径和方法让学生求得答案,而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路径和方法求得答案,并展示结果和自我评估,注重的是学习全过程并非知识学习最终结果。全过程中,学生认真参与,各种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穿针引线和有效监督人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得到激发。 二、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条件与程序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基于项目这个中心、把培养能力作为为目标。因此,项目的存在是项目教学法生存基础,课程离开了项目的支撑很难实施。同时,项目必须具有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特征,否则,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最后,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组建一个相关完整的研究媒介同样重要。比如,学生项目工作室、学生调研基地和情报资料中心。只有这样,学生小组的讨论、一手资料的调研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才能顺利进行。许多专业教师研究多年的、较传统的“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现在转变成广泛应用的“诱导学习机动一感知知识一理解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反馈”五段教学模式,同时构建了“教学实施一旧知温习一新课传授一作业安排”的课堂操作流程。多年的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之路,比较成熟的实施程序已产生:项目选择一项目研究方案设计一项目组织实施一项目效果评价一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在项目选择阶段,如果教师有受托的研究项目,直接分解下达给学生小组即可。如果没有,还需要教师明确选题方向,学生小组和教师协商研究题目并明确每位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角色。在项目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的方案,同样需要教师的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在项目组织实施阶段,学生组长的作用非常关键,既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要注意和教师的沟通,确保项目任务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在项目效果评价阶段,首先是学生小组的白评,通过自评,发现工作缺陷和专业知识运用的缺陷,进一步夯实相关理论基础和完善项目研究报告,其次是引人企业评价。即使不是企业委托的项目,也可以邀请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研究项目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阶段,每一学生小组必须提前向全班同学公布项目研究报告,教师发动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批评,项目小组做好陈述和答辩的准备,在充分展示和交流基础上,教师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有效整合,对各项目小组的表现予以差异性评估。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中项目教学法若干建议 (一)课程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入理解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包含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通常,项目教学法更青睐专业课,而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结合比较难,试试效果不稳定。因此,建议项目教学法可以作为专业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明确下来。 (二)专业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化 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方面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显著,同时,项目的产生途径和来源较多,可以把项目教学法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明确下来。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课程项目产生途径或来源不多,可以在有条件的课程中提倡推广和应用,不要作硬性的规定。 (三)人才培养定位与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差异性应引起重点关注 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差异很大,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程度和范围也不相同。研究型大学的项目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目标着眼于理论创新,许多项目可能来源于国家重大管理类攻关课题。因此,学生很少参与,占用不多的教学时间,基本在30%内。教学型大学由于和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特点,容易获得来自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同时,它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也要求学生需要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践中去。因此,项目教学法所需要的各种实践性项目较多,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时间可能占到教学实践的50%左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的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对理论学习关注度不高,所有的专业课程均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许多项目可以直接来自于学校开办的实验性教学性公司,学生应当全部参与,教学时间的占用应可高于总教学时间的70%。 (四)项目教学法规范和管理制度应逐步完善统一 如何避免项目教学法教师放羊而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南郭吹竿的现象,真正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的,是当前项目教学法普遍面临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必须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项目小组规模、项目研究支持和考试办法等环节统一标准和要求,并纳人常规教学监控与管理之中,以确保项目教学法的目标顺利实现。 (五)处理好教师角色的转换 能适应项目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应是基本要求,教师角色原来是主导教学过程,现在是教学全过程的指引者和导向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大伙伴、大朋友、总导演、大专家等角色,教学方法原来强调如何教而现在关注如何学;当然,教师要搞好现在的教学需要比原来付出更多幕后工作才能换来课堂的轻松。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体现了“任务贯穿全过程,教师引导全过程,学生主演全过程”的特点。因此,专业教师应进行角色定位变化:从“讲解、主导”向“导演、监控”转变;从“站在讲台洋洋洒洒”向“走进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从“教学的主角戏”向“教学的配角戏”。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明确学生知识应有自己主动获得;教师的重要性更胜以前,更加不能少,更多的功夫是在幕后;教师要积极走进学生,与学生都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解疑答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多引导少指挥;项目实施完毕,教师应善于及时进行总结。此外,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针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仅要依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当增减教材内容,而且教学设计过程中本着提升应用效果目来完善具体项目内容,按照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规律重组教材结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小总结”的思路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进行再设计。 (六)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要得到肯定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教师会给每个学生布置具体任务,学生带着压力上课,就会集中精力主动去听教师讲解、去参与项目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既可以自己查找资料解决,也可以同学间沟通解决,还可以请教师启迪。这样,学生学习之和技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2、提高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学生承担的具体任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就是学到知识和技能并得到及时的应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锻炼处理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讲究方法和创新的观念 采用项目教学,教师只是把任务和相关素材分配给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完成任务,学生最终的作品也就会多种多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教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励,教学的个性化、分层次和弹性化目的也实现。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立足地方,服务当地”一直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理念。那么如何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有利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借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使原有具备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逐步提高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同时积极吸纳专业人才,使其融入教师队伍,发挥专业特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具备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1.资格。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证书并熟知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师,应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入门条件。同时,“双师型”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而职称并无任何限定。 2.实践。相应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备素质。“双师型”教师肩负着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示范技能操作重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规范的熟练,行业实践案例讲解能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行业概况和发展趋势。 3.专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强调: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社会适应和引导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较好;专业应用能力较强;创新能力。 4.层次。依据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同,“双师型”教师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层次不同,相应的责任也有差异。讲授理论并兼具实践指导是初级(助教)“双师型”教师的职责;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把握涉及行业信息和技能,能依据行业动态建言本专业发展是中级(讲师)“双师型”教师的职责;深入企业调研并科学分析,能建言本专业的课程改革、适用范围、方向变化等是高级(副教授及以上)“双师型”教师的职责。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1.知识结构。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特点,而职业岗位以及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则是特别关注点。为此,专业教师知识结构要多样化,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关联专业或行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将这些融会贯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当中技术和岗位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为此,高职专业教师要不断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新教学要点,使学生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2.能力结构。操作、科研和教学能力,是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基本内容。操作能力,是指依据生产岗位职责进行实践能力,是任职岗位必须达到的实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是指研究应用理论和推进高新技术应用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有效实施理论、实习和实训教学能力。除此之外,高职“双师型”教师,既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又要具备教育和心理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素质结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是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基础。道德素质,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较好。职业素质,是指岗位所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岗位配套的行业思维、知觉反应、思维模式、创新精神和行为模式。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对企业管理极强的专业能力。为此,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很多高职专业教师均是来至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没有经历过社会和企业的实践锻炼,属于理论型而非实践型,教授课程会与实际有所差异,培养的学生应用能力较差。而专业教育质量关键在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高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定优势,教学质量较高,因而“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涵盖了生产、采购、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物流及行政等企业管理业务各方面,实践性很强;学好这个专业,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实践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正是源于不断地实践,通过高质量的专业科研成果最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科研和实践能力,深入企业实践开展应用科研,解决企业管理的急难杂症,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离不开 “双师型”教师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培养的专业人才又回报社会成为有用之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本分。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必须走与生产实践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道路,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具备牢固文化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能适应企业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应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专业教师只会照本宣科,那是无法培养出来这种令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教师,只有亲自到企业一线,熟悉岗位应知和应会,不断更新课程科目和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培养出令企业满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一)树立双师教师队伍意识,完善相应考核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校要在政策和制度上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稳定“双师型”教师,如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可把“双师型”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标准等。学校要科学测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数量、成本和标准,对于新进教师要严控。学校可以通过优化薪酬待遇、住房津贴、课时劳务等办法适当优待“双师型”教师。同时建立有助于“双师型”教师潜能发挥的管理和创业机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并能安心、踏实地在校工作。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考评制度,评价指标从以学术论文为主向以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主转变,积极鼓励专业深入企业参加定岗实践,促进专业教师观念从学术研究型转变为”双师型”。 (二)依托在职培训和出国进修等办法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给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去提高实践能力。学校应从培训方式和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倾斜,免除教师的“后顾之优”。学校可定期派遣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第一线进行调研,搞管理服务和项目合作等,使教师了解企业最新的生产和发展情况,熟悉企业最新的运营模式、生产工作环节等,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学校要创造机会,送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吸引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 (三)校企开展深度合作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1”校企联合办学应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开展并监控培养过程和考评培养质量,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学生三年专业学习可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校内二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接受实训学习;在企业累计一年时间亲自接触并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实际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增长。根据这种培养模式,学校可采用直接从企业引进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理论水平较高的优秀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也可以聘请他们兼任校内教师,成为校内“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补充。但高职院校在直接引进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时必须重点考核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是否具有教师潜力,有选择而不盲目地将他们“为我所用”。 (四)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 作为教学小组,教书、育人是所有成员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小组内部相互分工又合作、相互之间责任明确、彼此间知识技能互补。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有利于推进“双师型”教师规模扩大和质量上升。为企业输送优秀管理人才是“双师型”教学小组的宗旨;该小组由一线的专业教师组成,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促进教学改革的展开。这里的教师群体包括专职以及兼职教师、企业管理者等成员,目的是为了优势互补,相互学习,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种教学小组内,拥有良好的业务协作、有效的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共享的教学资源、不同年龄层次的业务互帮互助及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机制,为高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五)依托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合作以使资源利用率提升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养普遍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大面积、快速地培养全体教师,难以满足全体教师的培养要求。校际师资合作,无疑提供了一条拓宽师资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校际合作,在教学中利用相互的师资力量,借用他人的力量,满足各自的需要是一种既节约又稳妥的办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双师型”师资的利用率,同时也能缓解因目前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而造成培养符合型管理人才的压力。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且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和社会努力采取多种手段调控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高职院校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教学课题,教育部门将培养创业型人才设定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项涉及到所有教育层次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始终的教育任务;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教育目标要求进行。所谓创业型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且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有能力发现创业机遇并勇于承担风险来把握住机遇的人。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不同,创业人才是指已经开始创业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指潜在的创业人才。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潜在的创业人才,即创业型人才。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管理体制、创业环境与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很多高职院校只把创业能力培养当作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只进行创业政策、创业形势等情况的介绍和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与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二)课程设置需改善,师资力量需加强 当下,我国的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相融合,与学科专业教育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而且,创业能力培养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对于授课老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为“学院派”,虽然对于专业内容很了解,但是缺少实践经历与创业经验,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创业能力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方面,同创业能力培养有关的选修课程与辅修课程较少,且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冲突。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通常较为刚性,学生可以得到的创业机会也很少,不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创业平台,这将对学生的创业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 (四)创业经验欠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然而长期以来,本专业的教育仍沿用之前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很多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操作来实现,学生很难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最终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很少。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率相当低,低于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一;然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0%~30%。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要想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本专业传统的教育与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是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与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可以采取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由行政兼职教师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创业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职业人”要想做到全面,就要拥有创业意识与创业理念,更需要拥有能够付诸于实践的创业能力。所以,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1)优化任课教师的培训、进修制度,并支持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去。(2)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来校演讲,邀请知名的创业教育机构到校指导;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校建立创业基地,以利于进行更加有效的创业交流。(3)重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并鼓励教师对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开拓创新,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创业,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行业相关知识并了解创业前景。首先,高职院校应重视创业实践项目的开展,并以此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化与课程设置的改革,积极探索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完善课程体系,使其满足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创业教育的相关必修课程,并将其归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去;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做到“教学合一”;改善院校的刚性教学管理机制,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多类型、多形式的创业实践机会;成立学生创业实践案例管理库;编写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需要且满足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教材与讲义,还要编写可以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与辅助读物。以创业型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为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以此来实现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同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创业联系紧密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基本常识”“创业管理公开课”“创业设计与研究课程”等。在高职院校中,通过采取必要的研究与改革措施,促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其次,对校内外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充分使用与依靠校外的产学研培养基地、校内的实践培训室等有利条件,重视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并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咨询、指导与跟踪的相关服务,重视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建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公司”,如学生超市、店铺,学校提供场地、资金、创业信息等惠利措施,为学生提供“真枪实弹”的创业环境,以利于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与能力,丰富创业经历,积累经验。 (三)创建平台,提供有力的创业实践环境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扩宽学生的实践面,积累实践经验。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模式进行创新,变为“学生中心、实践中心、社会中心”的新模式,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机会,将学习与创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在高职院校中,举办多种形式的适合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创业实践活动,创造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工作环境。在学校开办创业设计竞赛、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技能大赛等有关活动与讲座,分析掌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具体联系,创造积极的创业能力培养环境;安排学生到各种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树立创业信心;开展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动,了解社会需求;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掌握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有助于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发现创业成功的实例,发挥具体的示范与鼓励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还可以培养潜在的企业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创业实践,克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困难,弥补培养中的不足,通过增强“以创业教育带动素质教育”的理念、创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创造有利的创业实践环境等有效途径,来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技能,促进高职院校中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平稳、快速进行。 作者:李娜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信用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一、信用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企业间就会以诚信的态度进行交易,这必然会让交易市场变得更加稳定,更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在当今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这必然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如果各企业都讲诚信,守信用,那么不当得利的情况就会减少,公平竞争就会增加,市场的经济秩序就会转好。最后,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才能创建知名度高的企业品牌,才能让企业自身更具竞争力。如果企业不讲诚信,那么企业就难以迅速发展,更会面临破产的风险。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当地著名的食品生产企业,它主要以生产月饼、元宵、各种糕点等食品为主,在没被媒体曝光前,该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每年至少有两、三千万的收益,但是,自打该企业出现“陈馅事件”后,南京冠生园的商业声誉一落千丈,企业形象几乎降到冰点。时隔半年,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申请破产,究其原因是该企业本身失去了起码的“诚信”,不重视产品质量,只想着获取不法利润,结果既害了消费者,又害了自己,更给当地月饼市场也带来了严重影响。可见,企业自身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就不会为了谋取利益而使用“陈馅”生产月饼,就不会造成企业破产。 二、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尽管我国工商企业一直在研究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办法,但是,我国工商行业信用管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工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太多,这必然给企业信用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部门不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实际情况,只知道客户和本单位间的财务往来状况;而企业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情况,而不知道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往来状况,由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客户的认知不同,它们在企业信用管理中必然会出现意见分歧,这必然会造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正常开展。其次,销售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给信用管理带来过大的风险。企业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以业绩论英雄,工作人员销售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销售人员的工资档次,更有些企业单位的销售人员工资实行全额绩效,也就是说,这些销售人员没有基本岗位工资,只有销售产品,才能得到报酬,所以,销售人员往往会为了获得提成而违规操作,或者隐瞒客户的一些不良信息,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真的出现问题,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最后,财务部门独自承担信用管理工作,会出现信用管理不合理现象。例如:财务部门只了解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关系和财务状况,财务部门分析企业信用度的好坏也只是以财务往来账目资料为判断依据,而有些企业单位可能和本单位合作时间较短,根本无法以财务往来账目为判断依据,很容易造成判断错误问题出现,因此,让财务部门独自进行信用管理是不合理的,只有发挥单位内部各部门的优势,让各部门相互间沟通和协商,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更加合理化,才能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手段 1.提高全体职工的信用管理意识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就能完成,它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才能做好的。因此,企业要多宣传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信用管理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只有全体员工相互沟通、共同合作,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还有,企业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信用管理,以避免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在以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主要依靠销售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信用管理不合理问题出现,因此,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非常必要。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后,该部门可以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规划,以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当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时,该部门完全有精力进行一系列的调查走访,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只需要简单的配合工作可以了。 3.提高信用管理者的能力 信用管理者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领导者,他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的优劣。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信用管理者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有调节部门关系和优化员工配置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4.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 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信用管理的顺利开展。信用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收集客户资料并归类建档,而且要及时进行信息更新,通过资料来判定客户的信用度并进行科学评估,还要给客户设立信用额度。还有,信用管理人员也要多去税务、工商部门了解客户信息,多收集有利于评估客户信用的有关资料。 5.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 针对有些销售人员为了自己获得利益,瞒报客户不良信用信息问题,企业内部一定要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避免出现超额度赊欠问题。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当客户需要赊欠货款时,不管是谁办理赊欠业务,都要经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信用评估,杜绝一切违规操作问题出现,保证客户信用查询按流程办理,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6.实行客户等级制度 企业信用部门首先根据客户和本单位的交易记录来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然后再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最后再对客进行等级定位,为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对客户实行等级制度,企业的信用管理会更加合理,对企业自身和客户来说都有好处。 四、结语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工商企业一定要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制定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定,让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真正的发挥作用,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作者:樊洪深 程沛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 一、立足现实,明确目标 教育改革的目标旨在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因而在传统的培育人才方面的理论型人才标准对于当下社会急剧变迁,市场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各种经济运营方式的出现等条件下对人才的全面性要求,实践能力要求,创新能力要求无法适应或满足。因此当下的教育改革首先要目标明确,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以使其与社会实践需求相合。 二、冲破传统,丰富教学 1.校企联合,优势互补。 情随事迁,时异事异。在当下这种急风骤雨式的社会剧变条件下,只有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够及时有效,而且更好的解决这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学校尽可以以自身的理论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可以将企业中的实际管理运作体系与管理模式中的具体实践过程展现给学生,为其创造一个实际的展现才能的场所,使其在实践中检验其理论。这种方法的实行,有助于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一种联合,既能弥补学校中的实践教学不足问题,又可以使企业实现专业人才的直接培育。这种模式的建立也可以采用使企业投资在学校建立实验室的方法,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这种实验环境中具体的体验到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上的企业需求人才标准之间的差别,分清楚二者之间真正的关系,从此来培训自身的能力。 2.与当下结合,改变课堂。 从现有的被证明过的哲学体系可以清楚了解,真正的改变事物发展方向的是其内因,而非客观条件,因此,要进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就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因素,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出演主角。互换角色只是表明了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承认,但是根据其还是处于在校学习的阶段,教师还必须加强其引导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对当下发生的一些实际的具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一些整理与分析,将其当作重要案例投射给学生,比如,阿里巴巴的运营管理是如何进行的,怎样一步步获得成绩,利用何种管理资源以及何以会如此行事等,或者可以将苹果公司的成功作为重要案例对其进行宣讲,使其不但要以课本为依托,还要为其树立活学活用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小组的建立,在课堂上创造出诸如头脑风暴之类的气氛,使学生真正做到能够积极主动,在激烈的讨论中激发出其管理潜能,或者说,使其在一种团队的思考与探讨模式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 3.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打造科技型教育。 现代社会无可争议的进入了商业与信息化为主的时代,因此教育者必须明确的认识到当下现实,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使多媒体走入课堂,并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一种整合,可以以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吸收,选择,并进行筛选,整理,真正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这种整合资源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大幅度的增长,知识面的更宽拓展,而且有助于其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训练其对于各项能力,使其更加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对于条件成熟的地方,也可以相应的采用各种的远程教育模式,或者聘请一些职业经理人或者观看一些职业管理者的讲述材料,总之,这种新工具的运用必然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更快更为开放的认清各种当下现实条件,并且可以使其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更为紧密的关联起来,从而真正的将其培养为社会上的实用型人才。 4.以人为本,树立基础。 管理的实质不仅是对于一些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重组或优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人员的管理方面的一个关键点,即是利用其各自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来进行一定的项目下的人力资源调度,因此其改革一定要以人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人文主义关怀天下的胸怀,因为只有这种博大的人格魄力与魅力,才能在整个的管理事宜中发挥出比专业更为有力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一方面是要树立起学生对于道德品质的敬畏与学习训练,另一方面即是要使其通过这方面的自我培训,塑造出自身的人格力量,也要使其拥有发现事物或人物闪光点的敏锐能力,从而更好的让学生走上职业道路之后拥有更大的作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笔者以当下社会的急剧发展为背景,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摆在第一位,将其设为目标,因为教育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最终是要通过实践来管理企业,要在企业中实行管理,因此只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各种直接的现实呈现给学生,使其从单一的学习模式与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真正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自身成为有用的人才。 作者:李建忠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物流管理系统论文:物流管理系统研究论文 [摘要]将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系统中,实现物流的协同运作和快速反应。本文介绍了RFID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物流管理系统的系统模型、系统架构及业务流程。 [关键词]物流;RFID技术;业务流程 1.引言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在制造业商品总成本结构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10%左右,而物流费用占20%~40%,用于生产的时间约占10%,而用于物流过程的时间却占到90%。所以降低物流成本和缩短物流时间对企业降低总成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的物流活动涉及多个外部企业,光靠企业自身是难以达到物流总成本降低这一目标的,因此必须采用供应链管理这一先进的管理思想,通过在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协同运作,来有效地降低协同成本。本文把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系统,从而来实现整个供应链各伙伴间物流环节的协同运作和快速反应。 2.RFID技术 RFID(RadioFrequencyl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它利用无线电射频实现数据传输,从而实现非接触式目标识别与跟踪。PaVlD根本性地改善了物流操作,它主要由如下六方面组成: (1)EPC编码标准。EPC码是由版本号、域名管理者,对象分类、序列号组成的一组数字。其中域名管理是描述与此Eyc相关的生产厂商的信息;对象分类记录产品类型的信息;序列号唯一标识货品。 (2)EPC标签。EPC标签由天线、集成电路、天线接口和底层四部分构成。EPC标签有主动型、被动型和半主动型三种类型。主动型标签有一个电池,用来为标签中微芯片的电路运转提供能量,并向识读器发送信号;被动型标签没有电池,它从识读器获得电能;半主动型标签用一个电池为微芯片的运转提供电能,但是发送信号和接受信号时却是从识读器处获得能量。 (3)识读器。识读器使用多种方式与标签交互信息,近距离读取被动标签中信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电感式耦合。只要贴近,盘绕识读器的天线与盘绕标签的天线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磁场。标签就是利用这个磁场发送电磁波给识读器。 (4)Savant(神经网络软件)。每件产品都加上标签之后,在产品的流动过程中,识读器将不断收到一连串的产品电子编码,传送和管理这些数据,是由Savant软件来实现的。Savant包括多个模块,如事件管理系统(EMS)、实时内存数据结构(RIED)和任务管理系统(TMS)。其中EMS用于读取识读器中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平滑、协同和转发,将处理后的数据写入RIED或数据库。RIED是Savant特有的一种存储容器,是一个优化的数据库,TMS的功能是把由外部应用程序定制的任务转为Savant可执行的程序,写入任务进度表.Savant支持的任务包括三种类型:一次性任务、循环任务和永久任务。程序模块通过两个接口与外界交互:识读器接口和应用程序接口。 (5)对象名解析服务(ObjectNamingService,ONS)。对象名解析朋务将EPC码与相应商品信息进行匹配。当识读器读取EPC标签的信息时,EPC码就传递给了Savant系统。Savant系统再在局域网或互联网上利用ONS找到这个产品信息所存储的位置。 (6)物理标记语言(PhysicalMarkupLanguage,PML)。EPC码用来识别单个产品,而PML用来描述所有关于产品的信息。除了描述不改变的产品信息(如物质成分)之外,PML还可以用来描述动态数据和时序数据。动态数据如食品的温度或机器震动的级别等。时序数据是指离散且间歇地变化的数据,如物品所处的地点等。这些数据都存储在PML服务器上。PML服务器由制造商维护,并且负责输入他所生产的所有商品的信息。 3.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通过设计一个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实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四类供应链成员间的协同运作和快速反应。 3.1系统模型 系统利用网格对分布、异构、动态的计算资源进行集成,利用门户将供应链伙伴间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应用和服务集成到一个信息平台上,利用语义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信息表达的不规范统一到一个语义层次,从而为物流管理提供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及功能集成.系统是由多个Agent形成松散耦合的网络体系。系统模型见图2。 Agent通过装有RFID识读器的货架接收实时RFID数据,这些销售点的实际库存数据与预测产生的计划库存一并发送到早期预警Agent。若产生低库存警告,将其通过Agent送入补货计划模块,组织补货。 3.2系统整体架构 系统以制造商为核心企业,整体架构如图3,包括计划、执行、报表及业务智能。支持模块包括ERP及DW系统。 系统采用第三方物流,即承运商以第三者的角色接受物流外包业务,承运商实际上担负起了物流执行者的角色,即由单纯的运输、仓储及流通加工扩展为提供物流服务、追踪信息、紧密协同的供应链伙伴。 3.3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如下: (1)顾客从智能货架上选择商品放入购物车内,推购物车从装有RFID识读器的过道中通过,商品统计便自动完成,顾客付款后,交易结束。 (2)当货架上商品量低于域值时,发出低库存警告,告知进行补货。系统利用预测算法根据以下信息产生即时补货需求、未来运输需求、补货及RFID补货决策: A)受警告商品最近三个星期和一年前的库存水平历史对比(来自数据仓库DW); B)此间零售店这些商品当前的发票和出货单; c)在短运程内可提供多余库存的零售店摘要; D)迅速检查有问题的零售店中的促销活动,了解导致库存水平下降的原因; E)最近几天此零售店区域内捧在前10位的被报道商品。 (3)根据未来货运需求,首先配置车辆负载,即通过多个仓库组合实现以整车货的方式运载以降低费用;其次根据天气情况、建筑物分布情况制定最优路线,最后确定逐站装货点。生产控制中心根据补货需求组织生产。 (4)系统再一次监测到缺货警告,对计划进行更改,并将更改计划进行广播。 (5)生产商分捡好产品,随即交付运送。 (6)商品到达零售商分销中心,运载车辆通过安装有RFID识读器的接货口大门时,自动完成清点并输入数据库,商品被直接送上传送带,分销中心按照各个零售店所需的商品种类与数量进行配货,商品装车发往各零售店的途中,借助GPS定位系统或者沿途设置的RFID监测点,可以准确了解商品的位置与完备性,从而准确预知运抵时间。 (7)运抵零售店后,卡车直接开过安装有RFID识读器的接货口大门,商品即清点完毕,直接上架出售或暂时保存在零售店仓库中,零售店的库存信息也随之更新。 当顾客随意放置了商品,通过覆盖了整个零售店的RFID识读器能很容易地找到商品并归位。同时商品一旦进入到RFID识读器覆盖的各个场所,RFID系统就自动承担起EAS(电子商品监控)功能,从而有效地防止商品失窃.这样从商品的生产到零售商再到最终用户,商品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分布情况及商品本身的信息,都完全可以利用RFID技术实时准确地反映在系统中,从而整个供应链流程都将变成一个完全透明的快速反应体系。 4.结束语 通过将RFID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系统当中,可以大大缩短物流各环节之间商品信息的交换时间,加快了物流的流通速度,并使得物流各环节的信息更加准确、及时和透明,供应链各伙伴之间可以协同运作、科学决策,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的目标。 物流管理系统论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应急物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建设方案,并对该方案的总体框架、系统功能以及所涉及的数据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设计。最后,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应急物流的意义进行总结。 关键词:应急物流;物联网;RFID;GPS;应急物流管理系统 一、引言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根据需要,它包括应急物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性活动。 我国的应急物流起步较晚。2003年SARS的爆发,才使得我国开始重视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尤其是经历过了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后,应急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呈现出来,主要表现:1.应急物流的社会成本高、效率低、遗留问题多;2.缺乏一个统一的应急物流组织机构,组织指挥绩效低;3.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系统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 RFID技术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识别距离可达几十厘米到几米,识别过程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GPS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RFID技术、GPS技术结合GIS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可实现对应急物流过程中的所有物资进行可视性的跟踪和溯源,保障应急物资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并对应急物流车辆进行导航、定位,提高应急物流运输和配送的效率,使应急物资及时到达物资需求端。 因此,本文建议由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牵头,联合各个应急物资生产商、物流中心,建立一个统一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对应急物流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进行统筹管理。同时,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保障整个应急物流体系的高效运行。 二、应急物流的运作流程分析 应急物流的运作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应急事件的需求产生的。应急物流的运作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保障应急的物资需求,又要把物流成本控制在最低的范围之内。通过对应急物流业务的详细分析,可以将应急物流设定以下几个环节: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物资供给端、物流中心以及物资需求端。其运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流程图说明: (一)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首先必须成立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统筹指挥救援物资的需求分析、筹集、运输、调度、仓储、配装、运输等工作,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本身并不进行物资采购、储存、运输等具体的业务,它主要负责根据收集来的信息,对各加盟物流中心的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等方面进行指挥和指导的工作,使整个应急物流体系高效有序地运作。 (二)物资供应端。应急物流则与一般物流不同,它除了备用的应急物资储备,物资的供应端是多元且杂乱的。如果物资未加以整合分类就直接往灾区运送,将造成物资的浪费,配送低效率与物资重复运送等问题均可能会产生,因此,在应急物资供应端进行应急物资统筹集结管理非常重要。 (三)物流中心。主要功能是实现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应急物流中心由众多的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而成,可以根据灾情,灵活抽调各加盟物流中心组成一个保障体系,还可以将多个地区性的应急物流中心联网,组成一个区域性、全国性的应急物流体系,实施应急保障,使整个应急物流系统有序、高效、实时、精确。 (四)物资需求端。灾害发生时造成的混乱让信息流通不畅,在第一时间内也许无法得到需求详细信息,因而必须透过事前的资料收集,针对灾害发生区的地理特性、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相关特性进行分析,预测物资需求量。同时,随着救援活动的进行,物资需求端会逐渐的恢复本身应有的机能,对应急物资需求的急迫性以及需求量会不断的变化,应当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关注需求的变化。 三、应急物流系统建设解决方案 (一)建设目标 以GIS平台为基础,结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建立由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统一监控调度,由应急物流中心和各个应急物资供应商参与的,包括应急物资需求分析、应急物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分发以及应急物流全程监控、优化调度、优化配置等不同的应急物流管理环节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提高应急物流管理的可视性,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应急物流的时间效益最大化。 (二)总体框架 应急物流系统的总体架构是在SOA架构和物联网经典的三层架构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展示层以及社会层面方面保障和信息化层面保障体系共8个方面的内容。具体系统总体架构图如下: (三)系统功能 1.应急物资采购管理。 由于应急物流特有的目的性和紧迫性,应急物资的采购量一般相当大,时间上要求很高,供应商往往不是单一的,绝大部分市场商品都会由多个供应商同时提供,因此,对应急物资的采购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非常重要。 采购管理主要包括制定采购计划、订单管理、采购结算三个主要组件。 制定采购计划:根据应急事件需要,制定采购计划,将采购需求变为直接的采购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市场杠杆效应确定采购模式和采购价格,保证采购效率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采购品的材料成本和采购过程成本,供应商选取尽量选取对RFID支持的供应商,如果RFID不支持,则须在验货入库时,需要提供对货物进行RFID编码支持。 订单管理:根据采购任务自动生成采购订单,签订采购合同后,对从供应商确认订单、发货、到货、检验、入库等采购订单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准确的跟踪,另外,根据情况,可进行多种采购流程选择,如订单直接入库,或经过到货质检环节后检验入库等,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实现对采购存货的计划状态、订单在途状态、到货待检状态等的监控和管理。 采购结算:按照采购合同进行采购相关结算的管理,支持灵活的结算方式,可以对流程进行配置,更改各种业务的处理规则,也可定义新的业务处理规则,以适应应急业务的突发性特点。 2.应急物资RFID仓储管理。 应急物资储备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大量的安全保障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减少相关成本,但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流通资金,成本上升。我们可以根据仓储点所在位置常发生的灾害的类型等要素,科学的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同时,采用RFID技术对应急物资库存进行控制。 RFID仓储管理采用严格的权限控制,保证仓储运作的安全、有序、高效,它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 仓位管理:负责管理仓库、库位信息,根据货物存储时间、货物体积重量、客户所处的地理位置、货物将来的去向、进出库的频率、仓库库位状况等信息,优化配置仓库库位,增强仓库的吞吐能力,提高仓库库位的利用率和货物定位及进出仓的速度。 入库管理:根据订单管理模块发送的货物入库单对货物进行验收,当货物的类别、数量、质量均合格后录入货物的相关信息,根据货物的类别进行自动归类,进行储位的分配并将货物搬运至储位。对验收不合格的货物,先将货物搬运到临时保管区进行暂时登记与存放,并与客户联系,做出进一步退货处理。通过货物的入库登记与审核,确保入库货物的数据准确无误。 出库管理:根据订单管理模块发送的出库单执行货物的出库操作。在仔细审核出库单证无误后,进行备货操作,在对货物进行出库检验后,办理出库手续,并对货物出库信息进行相应的登记与审核。 库存管理:库存管理负责对货物的储存管理,实时处理入库作业管理模块、出库作业管理模块提供的货物出入库数据,及时更新库存信息以反映库存的动态变化,提供库存积压货物的品种、规格、数量等信息,便于采取相应措施对货物进行有效处理。 仓储查询:提供按照货物的不同客户、不同类别、不同仓库等多种方式对仓储货物进行查询,查询内容包括货物的品名、规格、数量、仓位、储存时间、供应商等。同时还提供查询仓库库位的闲置情况,方便仓管员安排库位。 3.应急物资配装管理。 应急物资配装管理主要实现对需配送应急物资的拣货、分货以及装配情况进行管理。主要功能应包括: 制定分拣计划:根据订单确定需要配送货物的种类和数量,制定合理的拣货、分货计划。 货物分拣:根据分拣计划,对货物进行分拣,并对整个货物分拣情况进行记录。 制定配装计划:根据运输工具载重量和容积、运输货物的重量、体积和配送货物的轻重缓急等,利用数学模型,制定配装计划,合理制定配载的货物、装载的优先顺序及载运方法等。 配装管理:根据配装计划,对应急物资进行科学配装,并对整个装配情况进行记录。 4.应急物资GPS配送调度。 应急物资GPS配送调度是根据应急物流的特点,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应急物资保障为目标,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的优化措施,节约应急物流成本,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应急物资GPS配送调度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应急物流车辆管理:对应急物流车辆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车辆的运输能力(容积、载重等)、所属单位以及目前的位置、状态等相关方面的信息。 制定应急物流车辆调度方案:综合考虑应急物资、物资储备点和运输目的地等相关情况,制定应急物流车辆调度方案,配置运输应急物资,达到突发事件要求和运输成本最合理化的要求。 调整调度方案:根据事件现场应急反馈的信息、应急物资跟踪执行情况、物资实时状态分布等,对现有的调度方案进行调整。 制定运输路线:利用GIS的最佳路径分析功能,根据货源所在地、目的地位置,事件要求、货物的特殊要求、限制条件等,以及当时的交通状况,制定最优的运输路线。 配送跟踪管理:结合GPS导航定位功能和现代通信技术,跟踪货物配送情况,车辆运输进程及车上设备的运行状况等。在配送途中有意外情况发生时,配送人员还可通过通讯系统及时与配送中心取得联系获取新的配送途径,使配送工作顺利完成。 配送查询:配送查询包括配送单状态、配送货物状况、各种运输车辆运营情况、路况信息、配送任务完成情况等的查询。 5.应急物流监控管理。 应急物资监控管理系统是在GIS平台基础上,利用RFID、GPS等物联网技术,对应急物资、应急物流车辆、应急物流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监控和管理。 应急物资跟踪溯源:对应急物资的供应商、物资成分、物流路线、所在位置等信息进行跟踪和溯源。 应急物流车辆跟踪:实现对应急物流车辆的行驶路线、运行状态等信息进行跟踪和路线回放等。 物流工作人员跟踪:对应急物流工作人员的位置、工作任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跟踪。 6.应急物流辅助决策。 应急物资综合查询:查询应急物资的分布,实时显示应急资源在各地区、各流程阶段上的资源分布图,按照区域、类别、流程环节、物资状态等方面进行显示。 应急物资需求分析:根据实时的突发事件情况,结合各种物流预测模型,分析所需的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等,应急物流运载工具的类型和数量,以及对应急物流工作人员的要求等。 统计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统计分析应急物资的仓储、运输、配送情况,应急车辆的调配情况,应急人员的分配情况等。可进行空间统计分析,也可以按照某个特定的要求进行统计分析。 物流配送决策分析:针对物流配送特点,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相关的决策分析模型,进行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及网点布局决策,物流配送最优运输路径分析、配送方案分析等。 7.应急物资信息。 应急物资信息是指:向应急相关机构和人员以及公众经过审批的物资调度计划信息、应急物资状态信息、应急物资短缺信息、公众捐赠相关信息、应急物资分发信息等。应急物资信息可以通过短信、广播、电视、媒体、网站等多种渠道进行。 (四)数据库建设 根据应急物流业务的需求分析得出,应急物流管理系统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包括: 应急物流空间数据库:包括基础空间数据,如基础地形图、遥感图像;以及应急物流专题空间数据,包括物流中心、仓库、配送节点、物流路线等信息。 应急物流专题数据库:包括应急救援物资、应急救援设备、应急物流车辆、应急物流工作人员等信息。 应急物流业务数据库:主要包括采购单信息、采购合同信息、物流委托信息、库存信息、调度相关信息、应急物资实时状态信息等,这些信息和其他信息相结合可以完成对应急物资的监控管理,并为物资调度及信息提供依据。 共享数据库:是指应急物流管理系统与政府部门应急指挥系统等进行数据共享的数据库,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数据、人口数据等。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同时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因此,加强应急物流理论研究,在应急物流管理中,通过使用RFID和GPS等物联网技术,使应急物流管理部门能够准确地知道应急物资从采购和仓储点到突发事件地点运输过程中的确切状态和位置;通过RFID和GPS等物联网技术,对应急物资和应急物流车辆进行可视化的跟踪和管理,在未来的几年中,将会成为应急物流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我们在应急管理中变得更方便、更智慧,对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应急物流体系,对保障社会安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物流管理系统论文: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摘要:物流管理是各物资流通部门数据管理的核心,它将采购、销售以及库存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积压、加速资金周转、保证生产顺利进行都有显著的效果和积极作用,目前已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仍然主要在提供运输、仓储等功能性物流服务,通过比拼功能服务价格进行市场竞争。 关键词:物流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 一、引言 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和保持必须以可靠和高效的物流运作为保证,采取有效的物流运作模式能增强竞争实力;提高经济效益,人们逐渐认识到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业务流程对任何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物流又是在这些业务流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正在迅速兴起的.Net平台下的新特性技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物流管理系统。该系统帮助企业以统一界面面对客户,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向不同层次客户销售不同档次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知识库管理,知识共享,业务人员回答客户问题告别经验主导和随机回答,提升客户对公司的信任程度。 二、开发技术 (一).NET技术。在.NET Framework上,所有的组件都被设计成可以作为Web服务提供,因此基于.NET平台的Web服务可以使用.NET Framework的种种先进特性,如语言无关性、丰富的类库、继承的安全服务等。.NET提供的Web服务技术采用各种标准化的技术来描述和传输Web服务,如XML、WSDL、SOAP、HTTP-GET、HTTP-POST等,从而在.NET Framework上构件的Web服务可以轻易的与其他平台上的Web服务互相沟通。 (二)Client/Server。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这个概念最早用于描述软件的系统结构,表示一个应用与一个服务器之间的关系,随着局域网和分布式系统结构的迅速发展,对Client/Serve的理解愈来愈复杂和深刻。在结构上具有很大差别的许多系统都被称为Client/Server结构。Client/Server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分布处理技术。 (三)系统结构模式设计与选择。通过对CS结构和B/S结构的分析和比较,在一个系统中选择哪种模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安全性要求高,要求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要求处理大量数据,且使用范围小,地点固定、计算机分布范围小的情况下,应选用C/S模式;在使用范围广、地点灵活;功能变动频繁;安全性、交互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应选用B/S结构。由于本系统录入,维护和更新等数据处理量较大,安全性要求较高,因此本系统采用C/S模式来进行主机和远程机的通讯。 三、系统需求分析 (一)业务需求。本系统是一套企业物流管理系统,主要是进行销售、采购、财务、库存管理等工作,设计它的目的是将“进、销、存”等企业的经营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数据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服务等目的。 (二)需求模型分析。在明确了系统需实现的功能之后,需要使用之前提到的UML统一建模语言将系统需实现的功能进行更细一步的划分,将各功能划分为一个或几个独立用例,以便理解用户需求与后续的编码。 四、系统设计 (一)系统详细设计。在本阶段中,确定应该如何具体地实现所要求的系统,从而在编码阶段可以把这个描述直接翻译成用具体的程序语言书写的程序。主要的工作有:根据在需求分析说明书中所描述的数据、功能、运行、性能需求,并依照概要设计说明书所确定的处理流程、总体结构和模块外部设计,设计软件系统的结构设计、逐个模块的程序描述。 (二)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中的核心技术。具体说,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 SQL Server正受到越来越广泛地欢迎,其原因在于它是一个拥有众多令人无法抗拒的优点的数据库。 五、结束语 系统经过最初设计及应用检验,已经具备基本的功能,可满足该企业的物流管理的需求。系统设计及开发时,重点考虑了如下方面:先进性、完善性、操作性、整合性。 系统的实现与具体的应用关系不大,对同类项目的开发,尤其是销售采购系统有借鉴价值。系统将来要是能够整合物流集团的资源,加强“进、销、存”对接,且与财务管理软件进一步融合,将更加实用,也是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物流管理系统论文: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安全认证模型研究与实现 摘要:信息技术已经在现代物流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特别是JavaTM EE和WebService成为了当今分布式Web开发的主要技术,文章对JavaTM EE体系架构以及WebServiece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然后,该文设计了一个基于WebServices的安全的大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模型,并给出了基于J2EE平台的实现方案。 关键词:JavaTM EE;WebService;大型物流;信息系统 1 前言 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工程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成为了判定现代物流企业成熟度的关键因素。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设计并构建出灵活、功能强大和高质量的信息系统。JavaTMEE (Java2 Enterprise Edition)是SUN公司定义的一个开发分布式企业级应用的规范。J2EE是在分布式环境中的一种体系结构,它提供了一种基于组件的设计、开发、集成、部署企业应用系统的方法。作为当前企业构建应用平台的首选架构,它是目前主流的企业分布式架构平台。WebServices是一种用于分布式应用程序之间通信的接口技术,它构建于通行的Internet标准协议栈之上,提供了一种B2B应用程序的耦合方式。Web Services的基本思想是把软件当作一种服务。开发者可以使用JavaTMEE平台、WebServices技术开发出设计良好的系统。 2 J2EE体系架构概述 从整体上讲,J2EE 是使用 Java 技术开发企业级应用的一种事实上的工业标准而不是现成的产品,它是一种利用 Java2 平台来简化诸多与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他的主要技术目标是:为企业应用系统提供具有高度可移植性和兼容性的安全平台。J2EE 为企业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个企业级的计算模型和运行环境,他通过提供企业计算环境所必需的各种服务,使部署在 J2EE 平台上的多层应用实现高可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J2EE 平台应用各种不同的应用组件(如 Servlet,JSP,EJB),它们构成了应用的主体。J2EE 平台提供的应用服务(如 JDBC,JTS,JNDI),这些服务保证并促进组件的良好运行。J2EE 的应用通信技术(如 RMI,JMSJavaMail)在平台底层实现机器和程序之间的信息传递。J2EE 平台应用多层分布式结构来构造企业应用。企业应用的逻辑根据其功能而分布到不同的 J2EE组件中,组成 J2EE 应用程序的各种 J2EE 组件根据它所在的层被到不同的机器上。在 J2EE 的应用平台中一般分为以下四层: 1) 客户层:客户层组件运行在客户机上; 2) cWeb 层:Web 层组件运行在 J2EE 服务器上; 3) 业务逻辑层:作为解决或满足某个特定业务领域的需要的逻辑的业务代码由运行在业务层的 EJB 来执行; 4) 企业信息系统层(EIS):运行在 EIS 服务器上。EIS 服务器运行企业信息系统软件,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大型事务处理、数据库系统及其他遗留信息系统。J2EE 组件可以通过访问 EIS 来取得数据库连接,这也是 EIS 层应用最多的一种形式。 J2EE 平台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作为企业分布式应用的开发标准,J2EE由一系列的企业应用开发技术实现。J2EE技术框架可以分为三部分:组件技术、服务技术和通信技术。整个J2EE技术框架体系如图2 所示。 3 WebService核心技术及Web安全技术 3.1 WebService核心技术 WebServices是一个面向服务的环境,从体系结构上看,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服务者通过三种基本操作有机的联结在一起协同工作。三种基本操作用Web Services技术组件实现,Web Services的组件基本部分包括HTTP,XML,SOAP,UDDI,WSDL。服务使用UDDI,查找使用UDDI和WSDL的组合,绑定服务使用WSDL和SOAP。数据交换和表示的标准语言XML与UDDI,WSDL,SOAP标准实现了WebService 。图3描述了WebServices所使用的核心技术。 WebServices核心技术包括: 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Integration):UDDI(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标准定义了Web服务的与查找的方法。UDDI提供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的商业注册中心的方法,UDDI注册中心由UDDI规范的一种或多种实现组成,它们可以相互操作以共享注册中心数据,合在一起就形成了UDDI业务注册中心。该业务注册中心维护了一个企业和企业提供的Web服务的全球目录,其中的信息描述格式是基于通用的XML格式的。业务注册是UDDI的核心组件,它用一个XML文档来描述企业及其提供的Web服务。在UDDI协议中,注册信息包含四种数据结构:Business Entity,Business Service,Binding Template,Tmodel。 WSDL(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SDL(Web服务描述语言)用于描述Web服务的接口和功能。一个WSDL文档将服务定义为成一个能交换消息的通信端点的集合,或者端口的集合。在WSDL中,作为一个网络端点的集合,Web服务的端点及消息的抽象定义与它们具体的网络实现和数据格式绑定是分离的。这样就可以重用这些抽象定义:1) 消息,需要交换的数据的抽象描述;2) 端口类型,操作的抽象集合。针对一个特定端口类型的具体协议和数据格式规范构成一个可重用的绑定。一个端口定义成网络地址和可重用的绑定的联接,端口的集合定义为服务。 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SOAP定义了如何使用XML在分布式环境中传递结构化信息。它本身没有定义任何应用程序语义(如编程模型和特定语义的实现),但通过提供模块化的打包模型和模块中数据的编码规则,定义了一个可以表示应用程序语义的简单机制。就是这种与特定语义无关的机制使得SOAP能够用于从消息传递到RPC的各种系统。SOAP由三部分组成:消息框架、编码规则和RPC机制。SOAP消息包括以下三部分:1) EnvelopeEnvelope元素是SOAP消息的最上层元素。2) Header 可选元素,它提供了一种扩展机制,除Body元素传输的消息语义外,允许任何类型的信息存在,WS Security的元素便是放在SOAPHeader:中。3) Body Body元素用于包含SOAP请求或应答。 SOAP还定义了下面几个属性:1) encodingStyle指定SOAP消息的串行化规则(数据元素的编码规则),它可出现在任何一个元素中,作用于该元素及其没有指定encodingStyle的子元素。2) Actor一个SOAP消息在到达最终接收点之前,可能会经过多个中间处理者,Actor属性用于指示Header元素的接收者。3) mustUnderstand用来指示一个Header元素对于接收者是强制性的还是可选的,若为强制性的,接收者必须能够处理此Header元素,否则处理必须失败;若为可选的,则接收者可选择对此Header元素是否进行处理。 3.2 Web服务安全技术 安全的Web服务是Web服务成功的必要保证。但众所周知的是,Web服务使用XML来进行数据交换,而XML在默认情况下是明文编码的;同时,大部分Web服务使用HTTP协议作为传输协议,同样,HTTP也是使用明文方式来传输数据的。这就造成了在不加密的传输协议上传输不加密的信息,从而使信息传输的保密性受到威胁。作为企业级的应用,以上的方式不能满足下列安全性基本要求: 1) 数据在因特网上传播时不应该被第三方看到; 2) 双方必须能够确定消息的来源; 3) 双方必须能够确定被传送的数据没有被篡改。 为保证Web服务的完整性和保密性,IBM和Microsoft共同定义了一个Web服务安全模型,WS-Security则为此安全模型的核心。模型结构如图4所示。 WS-Security 描述了如何为SOAP消息附加签名和加密头部,以及如何为SOAP消息附加二进制编码的安全令牌。XML签名和安全令牌联合保证了数据完整性。SOAP消息的保密性则由XML加密和安全令牌共同提供。 1) WS-Policy WS-Trust描述了建立直接或间接信任关系模型(包括在第三方和中介体之间)。 2) WS-Privacy 定义了Web服务中如伺表述个人隐私政策。 3) WS-ScureConversation记述相互交换的信息的管理及认证方法。 4) WS-Federation记述在不同环境下管理及从中协调信赖关系的方法。 5) WS-Authorization定义Web服务管理认证数据及政策的方法。 4 基于安全的物流信息系统模型 系统模型如图5所示。 系统针对物流帐务信息的安全性问题建立一个安全的物流信息系统。模型中牵涉到物流信息管理中心、物流企业、政府统计局、信任服务中心、UDDI服务器等五个实体。在模型中假设模型中牵涉到物流信息管理中心、物流企业、政府统计局、信任服务中心都应分别拥有一对密钥,在信任服务中心进行了注册,利用PKI来解决企业之间的身份认证问题。 系统是基于XML技术的Web服务体系结构。安全性上是基于PKI的,在PKI的访问和集成上采用了XKMS规范,将许多个PKI协议和数据格式替换成一个基于XML的协议,以此来确保用户的身份有效性。 5 系统设计 5.1 系统功能分析 系统针对成都市大型物流信息的统计与管理,其用户为成都市各大中小型物流企业、成都市统计局。系统功能构成模块如图6所示。 系统实现的功能有: 1) 物流企业信息上报对物流企业信息上报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以下功能:对企业自身的注册及信息具体化、对物流统计年月周报表的填报提交、按照审核意见在所得权限内修正或重提交。 2) 针对物流企业的管理对物流企业的管理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以下功能:市政府相关部门对物流企业的注册管理、提供对物流企业的通知功能。 3) 对物流信息的统计管理对物流信息的统计管理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以下的功能:对统计报表的设计改动、对上报信息的审核批准、对已有信息的数学统计、公共查询功能。 4) 对客户身份的安全性认证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系统选用Miicrosoft SQLSERVER-2000作为系统后台数据库支持。 系统数据库结构: 1) 基础资料表:物流企业信息表、客户身份表、管理员身份表。 2) 报表设计表:对应于15种报表的字段设计表15张。 3) 报表数据表: 对应于15种报表具体存储企业财务信息的数据表15张。 5.3 系统实现 系统的开发是基于JavaTMEE的,J2EE1.4新增加的技术大部分和Web服务相关。在J2EE 1.4平台下,开发、部署、发现Web服务变得非常方便。J2EE平台的优点(可扩展性、可靠性、开放性)尤其适用于Web服务的开发。因此本系统采用了J2EE平台来开发。 Web服务可以使用(WSDL )Web服务描述语言)定义,也可以使用Java接口定义。在定义Web服务时,同时定义出Web服务的端点接口(Endpoint Interface ),服务端点接口是一个由JAX-RPC规范指定的Java接口,这个接口扩展javax.rmi.Remote接口,这个接口使用Java编程语言编写。 物流管理系统论文:安徽省“新网工程”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建设 摘要:根据安徽省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和特点,以农资物流中心的物流管理业务为应用背景,深入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在农产品物流业务中的具体应用,运用建立系统框架,并对B/S结构的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实现。重点探讨了该系统中各子模块的设计、测试和改进以及系统的整体实现。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B/S结构;仓储管理 “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针对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农村流通网络建设薄弱,商品双向流通不畅,农民买难、卖难问题突出的现状提出的一项为农服务的重要工作。这项工程旨在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本项目利用“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新网工程)为契机,旨在解决我省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农村流通网络建设薄弱,提升现有网络的服务效能,缓解农村商品流通成本高,农村流通监管工作薄弱,特别是商品双向流通渠道不畅,农民买难、卖难问题突出现状。 按照课题要求,本人根据我省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和特点,以农资物流中心的物流管理业务为应用背景,以安徽辉隆集团为依托,深入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在安徽辉隆集团农产品物流业务中的具体应用,建立了一个基于B/S结构的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并提出辉隆集团应用此系统后上下游衔接问题的解决方案。 1 系统开发平台及相关技术 1.1 简介 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网络开发技术,该技术本身具有许多特点[1]。 1) 高效的运行性能:由于采用代码页面(.cs文件)与前台页面(.aspx文件)分离存储,这使得应用程序可以像一般Windows下的应用程序一样,编译这些代码页面成DLL文件。在服务器上运行时,可以直接运行编译好的DLL文件,使页面的运行性能更好。 2) 简易性:完全基于面向对象开发技术,使整个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根据页面各个对象的属性、方法、事件进行各个功能的开发。 3) 灵活性:不依赖于任何Web浏览器,也与任何语言无直接关系,在开发中可以结合多种程序语言,构建功能丰富的应用程序。 4) 可管理性:2.0之后的版本,是基于Web.config文件进行配置管理的应用程序,这使的应用程序不依赖于本地开发环境,方便该应用程序的移植。 5) 可调试性:可以像Windows应用程序那样进行调试,并跟踪调试的错误或异常。同时也提供了处理这些错误或异常的处理机制,保证应用程序始终可以正常运行。 6) 自定义性和扩展性:可以将一个页面程序修改设置为一个自定义用户控件,并可以添加插入到不同的页面中,实现更具有个性化的功能组件。 1.2 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介绍 B/S结构是一种Web Browser的网络浏览模式,该种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简化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客户端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 ),用户就可以通过Web Server进行数据的交换。图1是B/S模式的体系结构。 B/S三层体系结构采用三层服务器结构,在数据管理层(Server)和用户界面层(Client)增加了一层结构,称为中间件(Middleware),使整个体系结构成为三层。三层结构是伴随着中间件技术的成熟而兴起的,核心概念是利用中间件将应用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三个不同的处理层次[2]。 B/S结构的最大优点是只要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用户不用安装专门的软件而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操作,客户端零维护。由系统管理员分配给用户一个专门的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就可以参与系统的使用了,因此系统的扩展非常容易[3]。 2 系统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概要设计 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的要素包括农产品的运输和配送、仓库保管、装卸、库存管理、订单处理、客户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切合物流配送中心的业务现状及发展需要,实现以仓储运输为核心,同时可管理车队、货物跟踪等功能[4]。系统的整体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2.2 系统子模块的详细设计 2.2.1 客户管理子系统设计 开发这个子系统的目的就是帮助主管人事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客户的信息管理以及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系统最终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 1) 管理员登陆部分:包括管理员登陆操作。 2) 用户管理部分:包括管理员查看、删除和修改用户的操作。 3) 增加客户部分:由管理员填写客户的各种信息、并提交到数据库。 4) 修改密码部分:设置新的管理员密码。 5) 在线帮助部分:全部操作的帮助说明 6) 返回首页部分:包括返回首页的操作。 7) 退出系统部分:实现退出本次登录,返回到登录界面的操作。 2.2.2 财务管理子系统设计 1) 财务管理主页面 本页面提供了了3种功能选择:添加财务记录,删除财务记录,修改财务记录。其中,财务管理员可以进行3种操作,只有管理员可查看财务记录。 2) 财务项目记录页面 本页面为财务管理员用户提供了添加新的财务记录的操作。首先判定用户是否具有财务管理员权限,如果通过验证,则读取网页上填入的财务一记录经手人姓名,项目名称,款项记录,财务记录摘要,备注,会计经手人等信息,然后向数据库中加入相应的记录,返回成功信息。 2.2.3 订单管理子系统设计 1) 用户订单页面 用户订单页面,用来显示已经发出的当前登录用户的订单和尚未发出的当前用户的订单。订单里有一个状态字段,标志订单是否处理。以列表的方式显示。 2) 管理员管理用户订单页面 订单管理页面类似于用户的订单查询页面,区别在于订单管理页面可以看到每一个用户订单,包括已经处理的和尚未处理的。订单编辑页面用来单个的订单进行管理,具体包括对本订单选择配送商以及修改本订单中每种货物的订货数目。然后将数据库中的Stock表里的相应货物的库存量进行更新。 3) 管理员订货页面 管理员订单的过程就是向供应商发送订单的过程,货物到达时还有一个签收的过程。具体功能由货物库存查看页面实现。 2.2.4 仓储管理子系统设计 仓储管理系统是整个物流管理系统的核心,本系统包括入库作业、出库作业、库存信息管理、采购作业等。图3~图4主要画出了入库单、出库单等对象的E-R图及货物管理主界面。 货物管理主界面如图5所示。 3 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整体实现 从应用软件结构层面,总体上采用基于B/S结构的三层模式。集中制数据存储管理一般可通过两种结构模式实现,即C/S (Client/Server)模式和B/S (Brow/Server)模式(三层结构)。随着应用需求和客户端数量的激增,C/S模式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客户端整体拥有成本上升;数据散乱、难以控制;系统维护困难等。基于Internet技术的B/S模式正成为新型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范式。这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将桌面端繁杂的工作完完全全转移到集中管理的服务器上,终端用户只需要浏览器即可轻松访问所有的应用。B/S模式可以更好地在信息时代实现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信息的组织和集成[5]。 物流管理系统论文:浅析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企业所面临的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此时,如果仍旧选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完成企业的管理工作,极易由于数据缺乏时效性与准确性的原因,导致企业所面临决策风险的增加。文章以物流企业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作为主要背景,首先概括了物流管理系统所具有的要求,其次又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对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概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供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物流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1物流管理系统所具有的需求 11系统需求 在对物流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前,设计人员应当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各企业所具有的管理和业务需求加以明确的方式,保证系统设计科学性的提升。调查结果显示,最具代表性的管理系统应用场景有:用户管理、订单管理、车辆管理、员工管理以及线路管理等。 111线路管理 线路添加:根据配送点所处位置建立相应线路;线路查询:操作员在对车辆进行调度前,需要提前对车辆的行进路线进行查询,另外,管理员在对线路信息进行维护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线路信息进行查询;线路删除:如果配送点出现变更或配送线路出现错误,则需要对线路进行及时的删除。 112车辆管理 车辆调度:根据车辆状态对其所对应任务进行调度;车辆登记:对新购入车辆的信息进行登记;车辆查询:操作员能够通过不同条件完成对车辆信息进行查询的工作。 113员工管理 信息修改:当员工的信息出现变更时,对其进行及时修改;信息增加:将新入职员工的相关信息进行添加;信息查询:对员工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信息删除:将已经离职的员工的信息资料进行删除。 114用户管理 嘞薹峙洌汗芾碚咧饕负责对配送点进行管理,而操作员则主要负责配送点的具体操作;用户查询:管理者对其下属信息进行查询;用户删除:对于不存在配送点的用户信息进行删除。 115库存管理 负责库存管理的模块,通常情况下交由库存管理员所负责,并且受经理监督。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现有业务订单的内容,完成对车辆和货物的安排,也就是说,库存管理模块能够根据车辆现阶段所处的状态,对其出行的顺序已经运行的历史轨迹进行调度。 12业务需求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商务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因此,物流企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变得越来越高。当用户在网络上对某一件物品进行购买后,卖家会及时与物流企业进行联系,开始对货物进行派送,在对货物内容进行确定后,物流企业就需要根据相应信息对货物进行装车并运输,当货物到达相应的中转站之后,对其进行交接,此时需要对货物状态进行及时的更改。当货物被成功运输至目的地之后,快递员负责货物的派送,将货物交至用户手中,并将签字完毕后的货物所对应的订单状态进行更改,至此为止,物流的派送流程告一段落。[2] 2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概要 21系统UI的设计 在对系统UI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以需求分析结果和所提供用例图作为主要参考,通过对WinForm的合理应用,科学、高效地完成系统UI的设计工作。通过对现有相关设计所包含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可视情况确定物流管理系统所对应界面包含的控件。再以此为基础,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对设计方案加以优化,保证UI界面的科学性,提升用户对其操作时的便捷性。以对库存信息进行查看时所需模块的设计为例,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对组框的利用完成信息分割工作,然后再选用相关插件对数据的显示加以绑定,保证数据处理的高效性。 22架构设计 在对物流管理系统所对应架构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在保证业务所具有逻辑性的基础上,将视图层与数据层进行分离,使其均独立与对方而存在。现阶段,普遍被人们接受的物流系统架构设计为:视图层处于系统架构的最上层,作为人机交互的入口,视图层最主要的作用在于,通过WinFrom完成对用户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反馈的工作;业务逻辑层处于系统架构的中间层,作为对人机交互过程中所产生数据、信息以及事件进行处理的部分,业务逻辑层与数据层之间具有无法割裂的联系,UI指的就是将经由业务逻辑层所处理的数据向视图层进行传递的过程;数据访问层处于系统架构的最下层,主要负责与数据库之间的交互。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在不同种类的架构设计方案中,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方案与物流管理系统所具有的要求最为契合,通过对该结构设计方案的合理应用,可以在高度满足系统所具有要求的基础上,同时为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提供方便。 23数据库设计 对数据库进行概念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将现实所具有的需求向计算机表示进行转换,设计人员可以经由概念设计获取相应的概念模型,再以此为基础获取相应的实体模型。数据库实体模型主要构成部分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关系、实体和属性。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这三者进行科学结合的方式,完成对现实对象的抽象,从而获取现实对象与抽象对象之间所具有的关系。需要设计人员注意的是,要想保证针对物流管理系统所获取概念模型的科学性,需要将该系统的实际需求以及功能模块纳入主要参考的因素之中。 231结构 在对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将对数据库进行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原则作为对数据名称进行创建的主要参考标准。需要设计人员注意的一点在于,想要保证物流管理系统所具有通用程度的有效提升,应当对UTF-8编码模式进行应用,从而实现系统的中文显示。 232数据连接 在对物流管理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还可以视情况对SQLHelp辅助层加以设计,用以辅助数据交互工作的高效开展。除此之外,若想要保证在对数据库进行配置和安装过程的简单、便捷,设计人员应当对appconfig的配置进行保留,用于为数据库的连接串提供相应支持。 24模块设计 物流管理系统所包含的模块,从功能上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是供管理员进行操作的系统;二是供用户进行查询的系统。其中,管理员进行操作的系统作为后台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模块内容:①用户管理。包括对用户权限的管理、对用户信息的修改和删除。②车辆管理。包括对新车辆的登记、调度,以及对车辆状态的实时查询。③,员工管理。包括对员工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以及查询。④配送点管理。包括对新配送点信息的增加、对配送点信息的修改、查询和删除。⑤线路管理。包括根据配送点所处位置建立相应线路,以及线路的查询与删除。⑥订单管理。包括接受订单、对订单状态进行更改以及订单的删除。⑦价格管理。包括对配送价格的增加、修改和删除。⑧交接单管理。包括对交接单和交接记录的生成。 3结论 综上所述,上文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内容对物流管理的系统进行了设计:一方面是物流管理系统在系统和业务方面所具有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包括系统UI的设计、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模块设计几个方面在内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概要,希望可以为相关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物流管理系统论文:多层分布式防伪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设计 摘 要: 针对我国的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功能落后,对物流业务尤其是物流防伪业务的处理能力弱,设计多层分布式防伪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系统基于.net语言构建用户层、网络层和数据层,网络层连接用户层显示物流信息,连接数据层存储物流信息、调用三方需求。客户在用户层下达物流订单,网络层接收物流订单并制定物流方案,在货物出入库时借助数码技术制定货物身份识别信息进行防伪识别,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使用黑盒测试、集成测试等方法验证出系统拥有物流防伪能力强、集成性能好的优点。 关键词: 多层分布式; 防伪; 第三方; 物流管理系统 0 引 言 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使用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进行专业、高效的物流服务,据统计,由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带来的效益已占据物流企业总效益的81%。我国仅有36%的物流企业安装了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但大部分企业的管理系统功能落后,系统模块之间的交流过于保守,无法与企业经营特点保持平衡,人工管理业务依然繁重。物流防伪业务支撑起了整个货物物流阶段,其业务流程多、要求高,是人工管理业务中最重要的一块。多层分布式具备更新快、响应快、出错率低等性能,能够解决物流业务的复杂之处,并可完美兼容物流防伪技术,脱离人工管理的弊端。 1 物流防伪解决方案 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的物流防伪要求每个货物都有物流防伪标识[1],标识中记录的信息具有惟一性,相当于货物的“身份证”。身份识别信息是物流防伪标识中必须存在的,最简单、清楚的身份识别信息是数字,因而采用数码技术进行编辑。 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制作或复制出难以识别的假冒物流防伪标识,身份识别信息的表现形式不能使用过于简单的递增、递减数字序列,最好使用随机序列,无任何数学规律可为不法分子作参考,且不能够以特定的解码规律被识别出来[2]。将身份识别信息分成两段:第一段记录货物的属性和物流信息并进行加密处理;第二段用来对第一段加密信息进行识别。如此一来,如果第一段加密信息被不法分子猜中,也会因无法截取第二段信息的详细内容,造成物流防伪标识伪造失败。 这种物流防伪解决方案不但避免了不法分子的入侵行为,还可以对物流防伪标识进行跟踪,提取货物所在区域和物流状态,一旦出现货物丢失或分拣遗忘等情况,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向管理人员进行报备,不失为一种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解决方案。 空有物流防伪解决方案是不够的,如何实现方案才是重点。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网络框架支持下的卫星定位技术和射频技术可以改善系统处理方式[3],因此,基于网络框架实现物流防伪解决方案,图1介绍了网络框架下物流防伪解决方案的实现过程。 如图1所示,系统的网络层由计算机承载,利用单片机控制物流防伪标识生成流程,身份识别信息最好使用具有发明专利权的编码算法。将身份识别信息喷印到货物上,货物出入库时进行扫描,扫描信息存储在物流数据库,利用身份识别信息的第二段信息解密第一段信息,识别出假冒货物。系统拥有一个防伪查错过程,由收货方和发货方共同进行,对未通过识别的非虚假货物进行二次防伪喷印。 物流管理系统论文:基于移动终端应用的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物流概念被引入我国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物流管理水平在物流业、制造业、电子商务等领域已有相当程度的应用和发展。然而,在一些技术密集型企业,如第三方检测机构,物流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物流管理的意义也被严重低估。文章从现代物流管理系统设计理论出发,结合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行业特点,详细介绍了基于移动终端进行物流管理系统开发的目标、结构和设计。 关键词:移动终端;企业物流;信息化;APP;第三方检测机构 2016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等部委正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总收入达到3 000亿元左右,比“十二五”末增长55%左右[1]。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已覆盖建筑工程、环保、卫生、农业、质检、食品、药品、机械、电子、轻工、纺织、航空、汽车、国防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检验检测已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服务业态之一,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设质量强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4年2月,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加快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市场化进程,检测机构在更广的市场(国际与国内)、更深的层次(技术与服务)形成激烈竞争态势。做大做强检测机构,进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检测集团,成为我国检测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规模化、集团化对检测机构内部管理现代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运营管理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内部物流管理――跨地域、重时效、智能化――也成为急需补齐的重要基础性短板之一。 与此同时,现代物流在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也为检测机构发展内部管理提供了丰富经验和重要借鉴。自20世纪70年代末物流概念被引入我国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物流管理水平在物流业、制造业、电子商务等领域已有相当程度的应用和发展。尤其在“互联网+”背景推动下,物流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物流系统优化设计提供重要基础。 1 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中的若干概念 1.1 移动终端。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即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接收或发送信息并将终端设备的能力适配到无线传输的部分。移动终端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处理能力,移动终端已从传统的功能单一、结构相对简单、硬件与软件之间存在很强相关性和依赖性的语音通讯工具,转变为基于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应用和业务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2]。其核心功能是发挥网络终端的作用,突出特点是便携性、无线性、移动性、连通性、多样性等。广义上,移动终端主要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POS机等。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笔者推荐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广泛使用的移动终端作为软件搭载的平台,便于物流管理系统能够在企业范围内迅速推广。 1.2 企业物流。本文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内部物流管理为研究对象,在物流分类中属于微观物流。它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展开,作为生产经营一部分的物流活动。微观物流是以在企业生产和管理范围内物品流动过程的技术与经济管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3]。企业物流的根本任务就是企业在物流活动中适时、适地地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与其生产和经营活动达到最优的结合,通过有效的物流管理使企业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 1.3 第三方检测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是因市场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独立于制造商、销售商和使用者(消费者)的,对检测过程和结果坚持客观、公正、独立原则的第三方机构[4]。从行业特点来说,检测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业务的开展需要大量专业的检测人员及先进的检测技术。然而,作为高端的技术服务机构却离不开物流管理,因为任何检测技术的检测对象是各类样品。高效、精准、规范的样品管理将直接影响检测机构的检测流程公正性和流畅性。 2 物流管理系统实施目标 2.1 系统化。系统化是第三方检测机构物流管理系统需要实现的首要目标。因为物流管理系统应该是对真实物流管理活动的反映、梳理和引导。该系统应该包含日常物流管理活动的各类要素,尤其是关键节点要素,进而按照一定的流程将这些要素贯穿起来,最终实现一个既全面又管控还能自我反馈的有机系统。 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物流管理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系统,如图1所示。外部系统主要是送检方与检测机构之间的关系,内部系统主要是检测机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物流管理的视角,外部系统主要是送检方和机构内物流管理部门之间的样品交接,内部系统主要是物流管理部门和检测部门之间的样品流转以及物流管理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样品信息交换等。 2.2 信息化。作为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一部分,企业内物流管理已不仅是一连串的物流操作活动,而且还是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等的传递过程[5]。实现物流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特指存在物流活拥钠笠担┕芾淼幕本要求。 在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日常运行中,物流信息化意味着样品接收、样品流转、检测进度等各个流程的信息被采集,而且这些信息会被各部门的相关人员所共享和使用。同时,信息化也意味着物流管理活动无纸化得以实现,彻底告别传统的纸张记录模式,极大提升检索效率。 2.3 智能化。随着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物流管理智能化操作快速发展,物流管理的硬件成本也随之而大大降低。 在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物流管理中,管理系统智能化操作意味着将管理流程中的相关人员从原来指定的物理位置中解放出来,极大增强了操作的灵活性和简便性,也增强了物品跟踪的及时性。 2.4 可视化。信息可视化是通过视觉表达方式表现抽象的、非物理的数据,从而增强对数据本质的认识[6]。信息可视化是利用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系统操作界面上显示出来,这样可以增强数据呈现效果,让使用者以直观交互的方式实现对数据的观察和浏览。 在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物流管理系统中,可视化的应用非常广泛。首先,系统开发者可以用形象的图形来在操作界面上表示重要的功能模块,便于引导使用者进行相关操作。其次,系统开发者可以将物流管理活动中的空间位置利用图形形式表达出来(如物流仓库的库位和流转各部门的空间位置等)。 3 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中若干关键技术分析 为实现上述四大目标,笔者认为在物流管理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还应充分考量以下几项关键技术分析。 3.1 系统管理模式的选择。目前在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企业内物流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传统纸质媒介记录管理模式、基于Web界面操作的管理模式和基于移动终端操作的管理模式。 如表1所示,传统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和繁琐,适用于货物极少的情形,全程需要人员参与、管理效率低、操作过程中误差率高;基于Web界面操作的管理模式基本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效率大大提升、误差率极大降低;基于移动终端操作的管理模式,在Web界面操作的基础上将物流操作的地点由较小的固定区域延伸至更大的空间,操作可以在网络覆盖范围内随时随地进行。 3.2 标签选取。标签的使用既是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内在要求,也是物流管理的基本要求。在第三方检测机构,样品的唯一性标识是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基本要求,也直接关乎到检测过程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因此标签必不可少。同样,标签也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要求,没有标签货物本身就难以实现数据化。 从数据读取的原理来看,目前现代物流管理中常用的标签主要分为条码打印标签和电子标签,见表2。条码打印标签具备成本低、信息可视等特点,适用于价值较低、体积小的货物;相对于条码打印标签,电子标签的成本较高、可远距离读取、信息写入量大等特点,适用于批量化、体积大的产品。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根据检测对象的种类并综合两类标签的特点进行选择。 3.3 移动终端应用系统开发技术选取。目前,移动终端应用系统开发主要有原生APP开发模式和HTML5 APP框架开发模式两种。如表3所示,两种开发模式各有特点:原生APP开发模式适用于操作系统统一且对用户交互体验要求较高的情形;HTML5 APP框架开发模式适用于用户群体广泛且对消息推送有较高要求的情形。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选择相应的APP开发模式。 4 物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设计 4.1 系统体系结构。针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内部物流管理,物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基础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三级,如表4所示。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每个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更为丰富的系统层级。整个管理系统的开发应保证至少能在电脑Web界面和移动终端上进行操作。 基础层是系统设计最内核的层级,主要为整个系统的设计提供开发平台和信息描述标准,承担系统自身的开发、修正和系统更新功能。其中,开发平台主要包括硬件方面的服务器和软件方面的Internet/Intranet/无线网络协议等;信息描述标准是对系统开发语言和代码进行清晰的定义。 管理层是对物流管理活动中涉及的管理流程、权限设置、库位设置和信息等活动进行定义。管理层主要承担流程设计和系统二次完善(根据基础层规定的语言规则对相关数据库进行进一步完善)的任务。 操作层是用户交互层,主要承担信息采集和信息交互的功能。操作层是使用者日常使用的最主要层级。因此在系统开发时,开发者应通过图形用户界面技术将系统数据以用户要求的形式呈现,从而适应企业内部管理者、企业客户和系统维护人员等用户的操作习惯。 4.2 基础层。基础层主要包括语言定义模块、服务协议模块和系统更新模块等。该层的主要用户是系统开发者,因此开发者自身应该将属于系统开发层面的相关模块整合在一起,以方便后期维护和开发。 4.3 管理层。管理层的主要用户是企业物流管理的高级管理员,该层级应包含用户权限管理模块、客户数据库、库位数据库、数据统计模块和消息发送模块等。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是管理员控制每个用户权限范围的重要模块。检测机构在规定用户权限时,应当根据岗位需要明确规定开通哪些模块,并且规范权限的申请流程。 客户数据库是根据检测机构的历史业务建立的客户联络信息库。该数据库的建立一方面方便与客户进行联络,另一方面方便日常采集客户送检信息时系统自动带入相关信息。 库位数据库是将检测机构现有的仓库进行数据化定义,进而采用图形的形式进行可视化操作。库位数据库的生成让开展样品入库、理货和出库等标准作业成为可能。 数据统计模块是对管理者关心物流活动数据进行自动统计的功能。日常统计数据的采集,有利于辅助管理者进行相关决策,如制定物流活动月度计划、物流管理操作员岗位调整等。 消息l送模块是电子通知的重要端口,检测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将通知内容推送给特定类型的用户。 4.4 操作层。操作层是用户数量最为广泛的层级,该层级主要包括预达模块、接收模块、入库模块、预约模块、配送模块、回收模块、退样模块、库存盘点模块、其他专业模块等。 预达模块是向送检客户开放的模块,送检客户可在此模块中填写近期送检计划。尤其针对大批量样品送达的情形,该模块有利于物流管理员提前安排人员和仓储空间,提高工作的计划性。 入库模块协助物流管理员在收到样品后开展理货、信息录入、粘贴标签、样品入库等一系列活动。 预约模块是各检测部门在每日规定时间前预约所需样品的模块。在有样品需求时,各检测部门应在系统中选择所需样品并生成订单。物流管理员可以在订单生成后及时接收订单并准确分拣订单货物。 配送模块是协助物流管理员为各检测部门配送货物时办理交接手续使用的。移动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让随时随地的灵活配送成为可能。 回收模块是协助物流管理人员对各检测部门返回已检测样品的过程进行信息采集。 退样模块是协助物流管理员办理样品退回原送检方或最终处理过程的信息采集。该模块应当设置电子签名功能和证件拍照功能,用于流程最末端的安全确认。 库存盘点模块是协助物流管理员定期对仓库内物品进行盘点。库存盘点有利于发现日常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操作失误。 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设置专门的管理模块,例如检测进度跟踪模块、客户意见反馈模块等。 5 总 结 本文从现代物流管理系统设计理论出发,结合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行业特点,详细介绍了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目标、结构和模块设计。笔者在系统开发与设计过程中,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第一,基于移动终端应用的物流管理系统开发是在当前移动智能终端已经广泛应用基础上提出的合理解决方案。目前,智能手机和移动PAD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率已非常高,本文提出基于移动终端来开发应用系统,既有利于物流管理系统的广泛推广,也降低了物流管理的硬件成本。 第二,企业内物流管理系统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重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系统,而且要重视企业外部物流系统。因为企业外部系统是内部物流管理系统的真正起点和终点,如果不能充分考虑企业外部系统对内部系统交互影响,就无法计划、高效和顺畅地开展企业内物流管理。 第三,企业内物流管理系统设计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力。在类似第三方检测机构这样的非制造业、非物流业企业,物流管理通常被视为核心业务之外的辅助功能,其重要性总是被低估。因此,要在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物流管理系统的整体规划,系统设计者必须要得到企业领导层的大力支持,必须将物流管理从辅助层面提升到经营活动的基础战略层面。 第四,企业内物流管理系统设计需要“自下而上”的层层分析。因为物流管理系统是对日常管理行为的模块化和流程化,所以只有对每类用户、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逐一进行了解和设计才能满足日常管理的要求,才能成为用户日常工作的“帮手”而不是“累赘”。 物流管理系统论文:面向电子商务的卷烟物流管理系统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烟草物流管理系统发展现状,探讨了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物流信息化需求,设计了面向电子商务的卷烟物流管理系统解决方案。重点讨论了基于SOA的信息系统架构以及物流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提出了一种物流配送动态线路优化的新方法。 【关键词】烟草物流;电子商务;线路优化;SOA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为多样性、个性化、实时性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当今,烟草行业也开始以互联网为强大的技术依托,采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对市场发展形势进行准确的定位,但是,由于烟草电子商务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呈现出较强的特殊性,比如在业务模式和技术领域方面。从本质上来说,烟草电子商务平台就是将前台B2B(Business to Business)与B2M(Business to Marketing)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而在后台上将市场预测、行政协助和货源自动化供应等功能和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以市场发展的动态和需求为前提和基础,广泛的开发客户群体,在卷烟交易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些特点为打造新一代物流管理系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二、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物流信息化需求分析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技术显著提高,而且在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批发零售等行业,不仅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同时还打破了传统供货模式的束缚,在配货方面的管理体系愈加完善。传统的卷烟物流配送模式严重的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这是由于其管理技术比较落后、保守,需要花费较高的物流成本,用户的体验值不高。所以,我国现代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体系必须要顺应消费者的需求,采用灵活的技术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以现代化的物流体系为标准,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传统物流模式的转型和升级。 三、面向电子商务的卷烟物流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主要归结为3个方面,一是物流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二是物流核心系统的主要功能;三是物流配送的线路优化方法。 1.基于SOA的系统集成架构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改变了单一的系统模式,并且还形成而了个性化的企业服务体系,在将流程跟逻辑独立分开以后,逻辑成为系统对外的服务,通过统一的用户界面、流程打破竖井式结构,采用面向服务的设计方法,突破应用系统的限制,从整体视图构建企业应用,使多个应用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物流监控调度 物流监控与调度是物流有序作业的观察窗口与调度枢纽,他牵扯的内容比较繁多,而且主要以省和市为服务的两级,具体包括在途与在库两部分。在省级监控分析平台方面,主要是为了全面客观的掌握企业的物流出入库状况、物流成本、送货里程长短、各关键绩效指标等,从整体内容上来看,物流作业绩效水平的高低跟企业的物流成本大小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同时也为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战略方案的制定等提供有利的条件。地市级主要以GIS/GPS/GPRS技术为出发点,对物流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与管理、及时掌握物流关键指标等数据和内容。进而在宏观上了解物流的前景和趋势,实现统一的规划及调度。 (2)分拣备货 电子商务背景下,订货模式以市场需求和动态为前提,进而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而且还将物流作业模式分为3种:八小时制、20小时制和48小时制。而单一结构的订单在发展成多元化的分拣模式后就跟时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将预测备货、精确备货、滚动备货等多种手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还将多元化的备货模式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具体有:投放量、订货量、最低备货区库存、整托盘件烟数量等,同时还采用插单、重排、仿真等分拣手段,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3)智能配送 智能配送主要采用的是GIS技术,然后对该平台的系统进行完善和健全,从而使各个环节都可以充分的发挥最佳的功能和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客观的分析客户订货量、车辆满载率、送货时间等,以周期优化和动态优化模式为核心,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管理的成本,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4)数字化仓储 数字化仓储系统为物流的运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且打破了传统库存管理体系的束缚和制约,数字化仓储系统对物流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使收货、 验收、扫码、码盘、上架、下架、扫码、备货、分拣等程序的优势发挥到最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仓储管理的服务质量,并提高了物流运营的技术和效率,同时,数字化仓储系统大大提高了资源的整合利用率,并将上与订单采集、货源组织等系统集中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运营体系。 (5)综合管控 以管理的需求为前提和基础,并且对关键项目的指标进行统一的考核,以部门的特色和人才的优势来安排其岗位工作内容,并且要制定出科学的用人体系,以多元化的考核项来全方位的判断人才的综合素质,除此以外,还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模式,将员工的工作成果跟工资绩效挂钩,进而对二级核算物流公司的物流状况进行掌控。 (6)物流成本 在成本核算方面将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定额成本法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节约物流成本,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在物流各个环节要对各个项目的资金分配等进行科学的预算,有必然制定出一套详细的管理方案,从而对某些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和完善。 2.平衡的动态线路优化方法 传统的烟草配送主要以区域分配方式为核心,根据路线和货物的需求来安排车辆,每个路线和区域分配特定的人员来管理,这样就可以提高车辆配置的灵活度和运输的效率。唯一不足的是员工的工作态度不够积极,服务质量不高,车辆的维护和管理难度较大等等。 目前烟草行业的线路优化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动态优化:以用户的需求来确定订货量,在对线路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提高车辆的配置效率,并且对线路进行优化。二是周期优化:以客户的需求量来制定运输路线的方案,在该时段内确定路线;然后在每天实际配送前,在进行特别的改进。这两种模式既有利也有弊。动态的线路优化方式大大提高了运输的效率。然而,该种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整理相关的地理数据,所以,增加了送货的难度。周期优化所花费的成本较低,但是无法发挥其效益。这两种模式并非十全十美,因此,两个目标也不能同时实现。通常情况下,线路虽然优化了,但是,运货人员的工作压力却增大,无法兼顾彼此的利益。 四、结论 电子商务平台的大量普及和应用,为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本文针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提出要以“敏捷”、“协同”、“灵活”的思路来完善物流管理体系。这样就可以顺应时展的趋势和动态,节约管理成本,充分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还有利于改善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从宏观角度来看,烟草行业的物流信息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很多的技术、结构等都比较保守、落后,本文采用智能算法和资源规划法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必须要将物流理论跟实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管理方面,值得思考的是,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节约物流管理成本,充分的发挥资源的优势,提高运输的效率,进而促进现代物流实现可持续发展。 物流管理系统论文:基于RFID食品安全及物流管理系统 摘 要: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重视,肥料、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动植物激素等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带来了食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加之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的食品污染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近些年来全国有关部门也提出了多种对策,农业系统也已经从以对数量的追求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方向发展,建立了从无到有的食品安全监督检验队伍,各种法规的逐步完善,食品安全工作也进入了法制化管理阶段。 关键词:RFID,食品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采用物联网核心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开发超高频RFID食品安全及物流管理系统。系统以提高我国食品质量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重点解决我国食品安全中的关键控制和全程可追溯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创新体系。 系统目标和内容 系统目标: 系统将建立基于食品安全质量体系,具有高系统安全性、以RFID溯源标签为生产、仓储、物流信息载体的基于超高频RFID的食品安全监控及物流管理系统。 系统主要针对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消费者关心的公共追溯要素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有效地追踪到食品生产的源头,及时下架不合格产品,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快速溯源,既满足了消费者知情权,又强化了产业链上各企业的责任,确保“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来源清晰,并可追溯到具体的动植物个体、农场、生产企业、操作人员,以及流通消费的任何环节。 系统内容: 基于超高频RFID的食品安全监控及物流管理系统可实现食品安全的追溯与控制,贯穿了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中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对产品的全程可控制和可追溯。为了确保RFID编码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建立一个管理中心,由其来负责RFID号码分发,每种食品分配一个食品安全监测码,在分发标签的时候,该码统一的规定在芯片的某存储区域,各个物流、销售等节点都可以与其通讯,将本节点产生的信息传送到信息中心,管理部门、企业、消费者等可以从该中心获取信息。 食品原料信息追溯子系统 通过建立从农产品种植到收割的全程信息管理,实现对食品原料种植环节的信息追溯管理。以溯源标签为信息传递载体、标签单同行,来源信息对接流向信息。可以为每一个地块或一个品种设定一个标签,对该块地或食品原料从种植到打包上市的整个过程中的必要信息读入或输入设备进行及时初始信息的录入,如食品原料的品种、生长时间、所喷施农药的名称及次数,所使用的化肥、收割时间等,甚至包括该品种的特点描述。根据食品原料编码标准,对每一类蔬菜设置一个编号作为其身份的标识。这样在该食品完成供应链的第一环节时,该溯源标签已经存储了其所具有的基本信息。当收购企业对任何一个地块的食品收购时,通过采用数据采集器对农户以及食品进行信息采集,不仅加快了收购速度,降低了出错率,而且供应链下一环节提供了POS系统、EDI、电子商务的基础数据,为产品追溯提供源头数据。 仓储环节监控管理系统 系统内部数据结构与流程面向全面企业信息化设计,能方便实现与企业将来增加的信息系统的友好联结和数据共享。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前瞻性考虑。系统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支持和兼容多种RFID 协议,并且具有升级为最有可能成为大物流系统中为所有用户所接受的EPC Class1 Gen2 标准的功能,系统能够随着物流的信息共享链长度的增加而平滑地由封闭系统向开放系统过渡。对于需要入库保存的食品及,在入库前通过对溯源标签读取,其包装规格、包装重量等自动读入计算机,有计算机处理后根据仓库特点形成库存的信息,并输出入库区位、货架、货位的指令。盘点时,终端读取食品包装上的溯源标签,并实时记录盘点的数量。现场清点完毕后,盘点人员确认清点的数量并上传至后台数据库,出库时也无须过多的人工参与就可以对库存数据自动更改。 运输环节监控管理系统 物流公司将配送车辆相关注册信息发送给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和管理,以便于运送过程中对车辆进行核对。每个车辆配备一个RFID车载溯源标签,这个标签作为车辆的身份标志,记录有本车身份信息和本车装运商品的溯源标签的信息,以便车辆和所载商品信息关联起来。在车辆运输过程中,可以通过监测点的对食品及进行监测。监测点可以是执法人员通过人工手段进行监测,也可以通过安装固定设备进行自动监测,监测手段可以是手持式终端,也可以是固定RFID设备,监测点采集的信息可以通过GPRS无线方式,或者通过TCP/IP安全管理中心通信。 检疫监控系统 在每个畜牧场建立一个检疫子站,检疫子站可以根据畜牧场的大小建立不同的子站计算机中心,子站能够完成农作物溯源标签的分配、数据的录入,检疫数据的录入,疾病的上报等功能;同时拥有和手持设备的数据通讯能力。 销售环节监控系统 在消费环节,对于RFID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消费点配备的RFID读写机具对于仓库运送过来的食品进行信息验证,对于验证合格的食品信息,消费点可以进行销售,如果信息不吻合,就要向管理中心报告货物异常,同时拒绝这些货物进入消费点。在消费点售卖食品时,用RFID读卡器对每一件售卖食品信息进行记录,同时打印溯源码单据。所以在这个环节,RFID的应用主要就是信息的确认。食品防伪是指消费者通过索票的方式在购买食品的同时得到一张印有食品溯源码的单据,通过手机或现场服务器可通过溯源码查询到食品的上一级直至源头信息,防止食品防伪以及是否在有效期内的具体信息。 数据处理中心 综合各子系统上传的信息并把食品安全监控基本情况等通过Internet向公众,把与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及时在网上,用户可通过系统了解有关的避防措施等。 系统实施后,能让食品行业实现两个最重要的目标,第一,彻底实施“源头”食品追踪解决方案。第二,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能力。对于酒、调料、小食品等众多有相对固定包装的食品,可利用其现有包装,在大包装上利用超高频溯源标签记录商品信息,在小包装上另贴一条码,通过软件建立此条码与大包装上溯源标签的对应关系。 主要的创新点: 建立全方位覆盖政府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等终端用户应用的服务平台。 该信息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将农户、食品生产企业、仓储物流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政府监管机构联系在一起,建立统一的食品标准化体系。 供应链上下游的全程可追溯与控制 系统可实现食品安全的追溯,覆盖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应用,贯穿了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中的各个环节。 可离线查询及控制 溯源标签的加密、防伪造、信息载体功能使离线溯源成为可能,从而可大大减轻数据处理中心的压力,使系统的实用性第一次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商业智能分析 由海量数据挖掘,BI商业智能分析,由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查询报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的、以帮助决策者为目的的技术及其应用。将企业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企业和国家相关部门领导者做出及时、正确决策的有效工具。 物流管理系统论文: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研究 [摘要]供应链系统在企业的商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选择和革新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必须明确企业的优缺点,同时结合物流知识来开展。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创新 1供应链及供应链系统 1.1供应链概述 供应链涉及帮助供应商提供生产资料、为消费者提供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系列过程。供应链环节涉及产品的生产流通,包括生产、批发、零售以及客户终端,它涉及物料、信息、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增值链。 供应链具有复杂性。同时它是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的,是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的。企业中的其他职能部门,与它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并且在市场中,供应链系统必须是动态的。供应链的成员繁多,其中的交叉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1.2供应链系统的定义 供应链系统指在整条供应链上,为各种客户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系统。供应链系统是有其相对应的网络结构、业务流程、管理要素等交互而成的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构架。 供应链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它的每一个节点所具备的效用是不同的,这些具备特殊功效的节点相互联结,提升了单个节点的功能,达到一个整体的功效。供应链企业间为了共同的利益,对整个企业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诠释,是以互利互惠为目标的。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求供应链系统随时随地,能够因地制宜,快速反应,提出高要求。 2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系统分析 2.1自营物流系统 供应链系统下的一种普遍的物流形式,关键是企业拥有由自身资源构成的物流团队。这有利于企业管理的一体化,在物流运输活动沟通管理中,产生更少的沟通噪声。但是,自营物流系统的成本很大,不太利于企业本身的低成本系统,从而制约其运营扩张。 2.2第三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的主要角色,每个公司决定以合同的形式,将自己的物料和产品,全部外包给一家专门为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来完成自己的物流需求,从而节约了物流管理环节,同时也分出部分盈利。 2.3物流联盟 供应链系统中,为了达成长期互利的、全方位的合作同盟,有业务往来的两个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共同建立的物流结盟形式。物流联盟的形式是有意义,每个企业以共赢为目标的合作,大大地改变企业间单一的竞争模式。 2.4第四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的集成公司,利用互补原则,为供应商提供资源、能力和信息技术,从而管理自己的组织形式。为每个企业,提出物流方案,从而达到为其他企业的物流服务的系统,是建立在其他物流基础之上的。 2.5第五方物流 供应链系统中,出现了一个新生的概念,主要在4P(产品、价格、渠道、沟通)基础上,同时出现了“人员、有形展示、过程”等因素,有了7P物流管理系统,变成了更加宏观范围的物流链。 3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系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3.1缺乏专业型物流人才 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发展不均衡,特别是物流业的人才缺乏专业的培训,由于基础文化深度不够,更加导致了企业中缺乏可提升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环境上,物流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对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要提高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供应链系统的增值性,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 3.2经营者的理念滞后 目前我国管理者更多只把企业目标放在企业利润上,而不是注重整个企业长期目标,没有意识到物流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的效用,仅仅注重物流对成本和运输、仓储方面的低层次认识,没有建立系统的物流规划。 3.3供应链系统中物流体系发展不全面 截至2007年,我国物流管理部门情况调查,仅有34.6%设立明确的物流管理部门。企业中的物流操作过程中,将物资的运输、存储、包装、搬运、配送和流通加工等系列物流过程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对物流部门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整理。 3.4供应链系统中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高支出问题 企业中,由于观念上存在“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导致企业物资供应缺乏主动性、物资供给与生产进度不配套和装运效率低等增加了成本。各个环节衔接较差,各个部门沟通交流不够。供应链系统各环节提倡节点间的轻松对接,但是实际情况是,每个节点由于管理人员不专业、节点繁复,导致物流管理成本过高,大大影响了物流产生的附加值。 4供应链系统中企业创新和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4.1供应链企业的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影响 企业评估自身的综合实力,首先企业人员、资金以及管理资源,这三方面具有局限性,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首先提高物流管理效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放在首位。同时企业的形象,企业文化的展示,更应该结合企业的物流管理,达到一个完美的诠释。 4.2供应链系统产品性质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针对产品的不同特性,企业选择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不同:大型工业品的原料和鲜活的产品,此时选择相对专业的物流服务公司,应该更加注意渠道的合理化。针对全球市场的分销,应该选择委托给地区性专业物流公司;当产品相对单一的企业,此时大企业的统一管理的自营系统更加可取;如果只为了满足技术性强的企业,此时采取委托方式,最为适合。 4.3供应链系统物流总成本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供应链系统中,应该根据企业的成本预算,首先结合市场状况,清楚物流各种方式特点,结合企业,最后估出最低成本物流,从而结成一个完整系统。整个供应链运行时,会产生庞大的数据,这些数据中,有很多是可供参考的,在企业运营时期,就该充分参考有效数据,结合物流管理实际情况,做出应有的反应。 4.4供应链系统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选定物流管理系统 企业应该考虑到自身的主营业务和企业长处,对各方面例如客户满意度等,就该结合物流系统,进行增强核心竞争力考虑的附加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例如转变物流服务态度,让企业尽善尽美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4.5供应链系统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创新 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确实存在各种弊端,这就要求管理者开始思考多方面因素,才能让物流管理系统得以创新,如物流系统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物流管理目标、适合本企业的物流系统选择、独特的物流管理系统人才培养等。从组织结构着手,企业的物流管理应该充分结合组织的特有形式,考虑各方面因素,从而使得物流与组织结合最优。物流管理的目标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从最根本出发,从而达到最优目标。物流管理的人才,更是应该从多个培训、人才选择等方面得出最优的人才培养系统。并且各个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群体不同,选择多种物流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物流管理体系,最终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物流管理系统论文: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系统研究 [摘 要]在顾客需求多变的全球市场经济环境下,行业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正确理解并满足不同顾客的差异化需求,同时合理控制随之而来的综合营运以及管理成本的提高,实行低成本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关键环节,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供应链资源整合和流程控制进行改善,能够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从而极大的贡献于企业整体的低成本战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系统。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 管理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系统设计原则 l、全面适应企业整体发展要求的原则 物流管理及其系统优化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系统的设计应该全面适应企业整体发展的要求。 2、追求企业整体最优化原则 物流管理应该着眼于企业整个流通渠道的商品运动,并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 3、重视整合效果原则 物流管理应该既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如果有利于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那么即使有局部的成本损失,物流整合方案也应该坚持和采用。 4、以信息为平台原则 物流管理及其系统整合应该建立一种以信息为中心,实虚对应型的商品供应体系。 5、系统协调一致原则 物流管理及其系统整合应该加强对商品运动的一元化管理,真正把供应链思想和企业全局观念贯彻到物流管理的各项行为中。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系统目标框架 (一)企业物流管理的战略目标 l、缩短物流渠道 缩短物流渠道意味着寻找减少周转时间和存货的办法。存货包括中间存货和最终存货两类。中间存货是指原材料、零部件、在制品、制成品的存货,作用是当供应链出现波动时,用作缓冲。这些存货增加了总供应链的长度,而零库存的原则要求在顾客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配合,以减少对库存的依赖。缩短物流管道的关键是要缩短“各货时间差”,尽量使物流备货时间预订单周期一致,既减少物流各货时间与延长订单周期。减少物流备货时间通常通过物流网络的合理设计、供应链的紧密结合来实现。 2、增加管道透明度 物流管道透明度的增加,使供应链网络中的物流信息变得更加开放,可以准确地了解什么地方的什么货物,在什么时间可以到达网络中的什么目的等信息。透明的物流管道,改变了传统物流信息不准确的状况,消除了供应链网络中的瓶颈和过多库存。 3、物流作业系统化 在传统的物流模式中,物流只是作为企业的一般性功能活动,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中,物流信息业零散地分布在供应链的不同职能部门内。上下游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物流信息相互闭塞,而且信息技术标准不一致。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跨越组织机构的界限,有机地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供应链节点企业联结起来,克服了传统的以职能部门为基础的管理缺陷,改变了交易双方利益对立的传统观念,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建立起一个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合作伙伴关系。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思想,要求将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流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各项活动,实现供应链整体的物流最优化。 (二)物流采购目标 采购的目标就是寻找企业物料供应的源头。跟踪、评估所选供应商,监督实物供给活动,避免由于供给中断或质量不稳定给企业生产、运作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具体来说,采购应该完成以下几项任务:l、采购要为企业提供一个连续不断的原材料供给,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原材料和零部件必须在需要时及时供给;2、使企业投资和成本最小化;3、维持企业所需的质量标准;4、寻找或培养可靠的供应商;5、将采购物品标准化。将原材料标准化,可以适当降低库存、储运成本,而且可以使采购部门在一定的质量上,与供应商洽谈价格;6、在企业内部与其他部门协同工作;7、以比较低的管理成本达成采购的目的。 (三)物流库存管理目标 l、时间目标,既有快速的交货期,又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能够随时调整产品的结 构和功能以适应Fl益变化的市场需求。2、需求目标,主要是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和满足市场的需求,不会造成缺货的情况而丢失市场份额。3、成本目标,成本是一个综合因素,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库存会增加维持费用,但减少库存可能会增加运输成本,增加生产计划变化所发生的成本。4、综合目标,综合目标是建立在完备的时空观念和供应链整体的观念之上的,应该是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且权衡相对利益和绝对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后建立起来的目标。 (四)物流配送目标 l、供应链优化 将供应商纳入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建立合理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和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资源的整合、信息体统的延伸、配送流程的合理没计、沟通渠道的有效建立和利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确保准时配送,同时通过降低供应商的储运成本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2、配送中心及配送作业 在基础工作完备的前提下,有效整合企业配送资源,建立企业集中配送中心,并按照JIT配送的要求来运作配送中心,逐步推进JIT配送,从而有效服务于公司的整体运营,具体到实际配送业务工作中,集中配送中心在运作后,应该达到以下目的:(1)支持用户配送需求,保证用户产品配送的及时性与质量可靠性;(2)减少配送中间环节,优化配送流程,降低配送作业时间;(3)通过配送方式的优化,有效降低配送成本:(4)降低货物的库存,减少物耗;(5)提高配送信息化程度,提高配送响应速度;(6)支持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能支持企业总体目标的完整配送战略。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系统构成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问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模式。通过这个网络,生产企业可以从上游供应商出获得原材料,然后加工成半成品、成品并交付给下游的分销商或用户,不仅是一条联系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条增值链,它的核心思想在于从宏观角度上实现多层次、多网点的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 在供应链的构成中,其中有一个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合作,以资金、物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核心企业的物流主要由采购、库存、配送三部分组成。物流管理的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给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或最佳的产品。物流管理必须顺应供应链的发展,为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也在不断的发展,企业的优势尚存,但却仍然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优势的培养,现阶段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企业和个人都针对各自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大对物流管理的重视,因为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发展得好不仅有利于企业物流管理的改进,而且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网络销售论文: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前途和方向 一、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存在的隐患 (一)执业医师的缺口将会增大 随着《互联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有意做医药电商网上销售处方药品的人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药品的网上销售总额仅占到药品整体销售规模的不到0.5%,这说明我国网上销售药品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意见稿明确指出凡在网络上销售处方药品的,必须配有执业医师进行在线药事服务,指导消费者合理用药。在线执业医师匮乏是处方药品开始网络销售后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药企和医生之间的不当利益会更加隐蔽 网上执业药师在工作过程中能否避免在处方药品中加入和自己利益有关的相关企业的药,产生不正当交易,是网络销售处方药品存在的问题。比如消费者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在网上买药时,网上的服务人员看到执业医师的签名时,会直接找执业医师本人,与其达成共识。为改善这一点,就需要保险的加入。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本人签约,保险公司根据处方药品目录划分出不同的险种。比如某种药品过了保护期价格依然很高,有的医生还会继续开给消费者,但遵照保险公司的险种不同,某个药品不在目录里,但其仿制药品有的话,执业医师就需要和消费者进行沟通,消费者采取自愿进行选择。 (三)网上售药O2O运营模式存疑 O2O模式,即将线下商务机会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对于药企来说,怎样协调药品网上销售和线下实体经销商的利益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总体而言,处方药品在网络上的销售价格往往低于线下实体经销商的价位,网上销售处方药品的政策落实实施后,如何保持实体经销商的积极性是参与医药电商的药企老板必须面对的问题。要实现医药电商业的O2O,就要建立相关的功能体系,物流、服务、跟踪一定要到位,实现线上销售和线下配送的资源整合。但在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经营模式,这就需要经营者的进一步思考研究。 二、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前途和方向 (一)加强推广,降低网销对执业医师的需求量 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可购买及使用,事实上医生成为了“第一消费者”,而在处方药网络销售的初期,执业医师的缺乏成为了限制其发展步伐的一大要素,为此,企业可与各医院或制药厂建立联合的网上咨询平台,开展网上会诊等活动来指导消费者合理用药,与此同时,加强对医生的宣传推广,拓宽处方药网络销售的市场及影响。 (二)医药分家,减少医生和药企间的不当利益 开放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充分体现了“医药分家”的政策向导,对经营者和消费者来说是双赢的举动。网络销售的最大特点就是竞争透明,所以药品的价格相对应实体店会明显下降。处方药品网络销售政策一旦落地,处方药品网络上的需求就会得到大量释放,医院对处方药品多年来的垄断被破坏,消费者得到实惠,经营者也有了更多的销售机会,在破除多年形成的“以药养医”这个怪圈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降低成本,增加处方药品的网络销售 药品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都在于店面费用,有调查显示店面租金占到药品销售额的30%左右。网络销售可以大大减低成本,提高药品的销售效率。专业人士表示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开始实施后,网上的价格最低会比传统渠道的便宜20%-40%。某些处方药品价格奇高的原因就在于出厂价和流通环节不透明,网络销售处方药品实现以后,出厂价、销售价等都将一目了然。处方药品网络销售大大方便了消费者,消费者既可以不用花费时间去医院排队购买,又可以低价买到自己需要的处方药品,更多人会越来越倾向于网上购买处方药品。 (四)建立自己的网上销售平台,实现O2O模式 各药企或线下实体经营店建立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结合网络咨询,扩大自身发展,实现O2O模式。调查显示,沪深两市已有多家医药上市公司在积极备战医药网络销售市场。传统的制药企业进行网络销售都要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才能在互联网上销售企业生产的药品。目前,O2O模式在九州通旗下的电商平台“好药师网”运行已初见成效。好药师网在之后又开启了微信购药平台,配合公司“药急送”项目进行探索,结果也是相当可观。 (五)接轨世界,增大我国医药行业的规模 国外医药行业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网上药店的销售规模已经占到整体规模的30%之多,欧洲为23%,相比之下,我国调查显示,2013年的药品网络销售占比还不到0.5%,还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国外网上药店业务不断成熟,我国如果还不尽快发展,就会在医药电商领域失去大好时机。我国的药品网络销售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实施将会大大促进我国医药电商领域的发展,力争与世界接轨,达到国际水准。 目前,我国《互联网食品药品交易管理办法》已正式定稿,预示着处方药品放开网售的时代即将到来,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优惠。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处方药品网络销售的监督管理,以保证处方药品网络销售保质保量的进行,在给消费者带来方便与优惠的同时,促进我国医药电商行业的发展。 作者:李拯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销售论文:网络销售服装产品设计论文 一、网络销售的发展特征 1.资讯绑定销售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全球化和透明化,网销、网购的电子交易平台日趋成熟,由原有的单一买卖置换到信息、交流、服务的白热化竞争。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根植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从衣、食、住、行、用衍生出来的各个行业,都借助于发展迅猛的互联网咨询咨询拓展自己现有和潜在的消费群体,并推广各类电子化支付方式,二力并行将网络销售进行全民化普及。如:借助微博、微信等热点信息平台传递文化、知识信息和高品质生活方式的同时,寻找赞助和合作厂商将产品进行隐形推广;以返利的方式鼓励手机绑定支付;扫二维码和关注微信换取产品折扣等。在现今国内消费市场中,电子资讯传播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报刊、书籍、电视等传统模式,造就了网络交易繁荣发展的客观环境。 2.销售平台完善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造就了无数商机,国内各大网络交易平台已经在兼并、竞争的发展过程中完成资金积累,并将国内的网络交易市场瓜分天下,各具特色。“淘宝网”从简单的电子交易平台发展到渗透各行各业产品的网商大鳄;“京东网”从书籍和电子产品入手,成为保证品牌质量,价格透明化的高品质品牌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当当网”和“卓越网”致力于书籍,成为文化产品的专业交易平台;“聚美优品”成为购买高级正品化妆品的适龄女性的主要采购选择。网络电子商务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购买空间,更加透明化的信息比较,更加专项的服务技术。中国国内网络交易市场已经多元化、特色化;从简单交易转变为产品品质、价格、购买方式、服务的细分定位,完成了网络交易平台发展的飞跃性质变。 3.网络市场低龄化以服装市场为例,网络销售市场以青年消费者居多,据统计:20岁—30岁的城市人群中,90%以上经常性网上购物;30岁——40岁的城市人群中,80%的人群有网络消费经验,约60%有长期网上购物的习惯;40岁—50岁的城市人群中,只有20%的人有网上购物经验。由此可见,网络销售市场中,低龄人群是消费主力军。年轻消费者是电子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年轻人群总是新颖奇特事物的首批尝试者。电子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让信息传播模式变得日趋低龄化,时尚度高、款式新颖、价廉物美商品成为主要消费宗旨。 二、服装销售方式的比较 1.商品印象 传统市场和消费模式中,消费者能到商品店铺或商场中,通过视觉、触觉来直接接触商品,得到最直观的商品印象。网络销售中,通过消费者可以通过商品说明将同类型产品进行价格比较,将消费者评论和网络店铺信誉将商品品质做比较,缺点是无法触摸到商品实物的品质,无法试穿。网络销售中完善的退换货服务体系、便捷的物流都能弥补网络购物的商品印象缺憾。 2.价格比较 在传统消费模式中,消费者要货比三家需要消耗不少时间和精力,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销售场所,不同的折扣活动中具有较大的价格差异,如同样一件商品在批发市场和高端商场或者艺术区间里的零售价格完全不同,消费者往往无法购买到高性价比的商品;网络销售中的搜索引擎和同类型产品搜索能横向比较价格和品质,甚至部分电商平台有专门的BBS讨论专区会对同类型产品进行筛选。 3.卖场投入 传统商业模式中的卖场布置是商品零售终端的重要环节,商家和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对卖场进行更新和维护,如:商场店租、卖场装修、仓库管理、导购培训等。相对而言,网络销售在卖场上的投入要小很多,如:向网络店铺向网商缴纳一定额度搜索引擎优化服务费用,即可增大浏览量和搜索几率;向交易平台以年度为单位,支付少额管理费用或信誉抵押金;网络卖家自己设置或借助专业网页设计团队来装修虚拟的网络店铺等。成本的压缩使同样的商品在网络市场中占有较大价格优势。 4.消费品质 消费者在传统销售模式中能直接体验到商品外观,商品零售价格中的部分附加值也包含商家提供的服务,如:卖场环境、零售导购、商品讲解等内容。在消费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会导致过度消费和盲目型冲动消费。网络销售提供的性价比比较和非即时消费环境,能让消费者在理性思考中避免以上消费误区,从而提高消费品质。 5.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是品牌服装销售中的重要环节,包括退换、维修、回访等。网络销售中的售后服务往往依赖于店铺的电子客服人员和第三方监控。网络店铺中的退换货服务随着物流业的发展日趋便利,一般由于服装货品质量或尺寸引发的退换货问题在一周之内就能解决。对于商品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有网络店铺预先支付的押金作为保证;网络店铺的信誉指数同比率能有效监控店铺交易行为;消费者的评价详情能如实反映商品质量;第三方支付平台能有效解决退款和退货问题;运费保险也能同期降低退换货附加的物流费用。可见,网络交易平台提供的第三方服务日趋完善,逐渐减少和改善了网络售后的不足。 三、针对网络销售的服装产品设计研发 1.适应低龄化市场 低龄化人群是服装网络销售中的主要消费者,年轻人注重自身外观形象、求新求变、勇于尝试新事物、消费观念超前、购买力不强导致偏好物美价廉的服装产品等。(1)快速反应时尚: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季节性强,消费快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年轻消费者每年每季都会跟随最新的时尚潮流,添置衣物及装饰品。服装在年轻消费者心中是一种标注自我、强调个性的方式,服装和服饰能充分反映年轻消费者的生活哲学和理念。因此,针对网络销售的服装设计研发要在第一时间反映时尚潮流。(2)时尚偶像的社会效应:低龄化消费者的共性是倾向于追逐时尚偶像,应充分利用时尚名人、明星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了解低龄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增加名人明星同款和类似款式的开发。(3)降低运营成本:年轻人群多为在校大学生和刚踏入社会的青年,经济上尚未完全摆脱家庭资助,社会工作经验不多、薪资不高,导致他们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会倾向于购买物美价廉的服装服饰产品。这要求网络服装设计研发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来满足价格竞争的需要。款式新颖、时尚度高,在保证服装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零售价格定位,这需要减少服装产品的附加值,薄利多销,最大限度提高服装产品的性价比。 2.调整产品结构 (1)抓住季节性热销时尚单品:服装产品作为季节性快速消费品,每一季都有很强的时尚特征。在产品结构中加大季节性热销时尚单品的比重,要求设计研发中有目的的设计调整侧重点:抓单品款式,生产同款多色,以单品冲击销售额,如:连身裤、及膝小A字连衣裙、小西服外套、热裤、印花半裙等热销时尚单品。(2)产品的自由搭配:传统销售模式中的搭配方式会限制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审美和自我表达,网络销售的服装产品设计应给予年轻消费者多样化的搭配选择。如:雪纺连衣裙既可以搭配传统的小西服外套,也可以搭配朋克风格的皮夹克;衬衫裙既能单穿,又可以搭配小脚裤;小西装外套即可以搭配衬衫,又能搭配无袖连身裤…… 3.强化产品展示 (1)产品图片说明:产品图片说明应寻求专业摄影团队,进行多角度拍摄,在还原服装产品的现实视觉效果基础上,做适当的美化和修饰。尽可能从整体到局部将产品的整体廓形、裁剪细节、穿着效果反应出来,让消费者能更全面的了解产品外观信息。(2)产品文字说明:产品文字说明需要详尽地标注出产品的面料成分、辅料材质、服装不同号型的尺寸等必要信息。同时搭配符合产品风格和固定消费群体消费心理的感性文字描述,要求高水准的文案设计来打动消费者。 4.完善售后服务 (1)尽心解答:网络店铺的客服人员多半借助网商聊天工具和顾客消费者进行沟通,在文字沟通过程中注意字眼、字义的准确表达,礼貌沟通回复,详尽耐心解答顾客提问,使买卖双方在愉快的氛围中达成交易。(2)宽松退换:购买者退换商品有多重原因,因为质量和尺寸问题、电脑屏幕显示造成的色差、实物和顾客期望值不符、购买比质比价等因素造成的退换货问题都应予以积极的解决,在最大范围内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舍小利赢口碑。(3)统筹物流:为降低网络销售的仓储物流成本,尽量不要囤积大量货品,采取分流仓储、工厂代销、异地发货等模式来统筹物流和仓储。(4)跟踪回访:顾客跟踪回访和新品上柜通知是网络销售的隐形售后服务,能增强买卖双方的信任度,并能促进循环连带销售。 综上所述,网络销售中的服装产品设计应该针对网络销售特点,适应网络消费者的需求、用快速反应市场的时尚设计、合理利用生产和销售资源、降低成本、保质保量地提高设计研发效率,才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服装产品在网络销售中的经济价值。 作者:夏妍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教师 网络销售论文: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发展论文 1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的文化内涵 在对C2C网络销售进行阐述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生鲜农产品的涵义,根据刘沛对生鲜农产品的理解,即主要指由农业部门生产出来的,不含任何加工程序,在常温下不能够长期保存的初级产品,一般包括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从定义可以看出,生鲜农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新鲜度很高,但是很容易出现腐蚀变质问题,不易保存,带有很强的季节性、周期性和区域性特点。从当前的销售方式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仍以传统物流模式为主,具体而言,也就是以批发商的需求为中心,进而依托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生鲜物流模式。C2C作为一种电子商务模式,是消费者对消费者的交易模式。其主要是为买卖双方建立一个在线交易平台,卖方能够把商品放在网上进行交易,而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商品,进而达成买卖双方的交易。将C2C电子商务模式运用到生鲜农产品的销售上,其具体的工作流程表现为:生鲜农产品供应者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注册一个网上店铺,随后将生鲜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到网站上,包括生鲜农产品的生长状况,质量检测报告等。而消费者通过对网站生鲜农产品信息进行阅读和浏览,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进而通过网上预订或者直接购买的方式将资金打入到第三方支付平台,而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将在第一时间联系物流把客户所需要的农产品送到客户的手上。 2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得以发展的背景 传统的生鲜农产品销售主要以现场交易为主,这种销售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致使生鲜农产品销路狭窄。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关注到以电子商务模式为基础的网络销售对于生鲜农产品销售的巨大优势。因此,以网络零售为主要形式的C2C电子商务模式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其得以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网络销售为主的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找到了新的途径,使生鲜农产品的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递出去,进而买卖双方通过网上交流达成共识,完成农产品交易。另一方面由于生鲜农产品自身的特点给销售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通过电子商务快捷的物流可以有效解决传统销售中的不足。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更愿意在网上进行购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时间,也具有更大的选择权,从而购买到令自己满意的商品。从当前网上购物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网络购物每年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长,这就为生鲜农产品的C2C网络销售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我国主要以小规模、分散性的农业生产为主。使用C2C的网络销售模式可以为小型农户提供全新的销售模式,通过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网上交流,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降低市场风险,减少人为炒作行为,从而使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都能得到最大保护。 3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的发展现状 3.1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我国也加大了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区域间存在很大差异,发展不平衡。农村网络设施比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很少具备上网条件,即使该地具有网络设施,其设备也相当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导致农户网络销售受损,大大降低他们的使用积极性。 3.2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缺乏专业人才 要想做好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农产品供应商除了要掌握必备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还需要有收集和分析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能力,从而根据市场动态,制定有效的销售策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是从销售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农户对电子商务相关知识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一些农户根本没有听说过电子商务这个概念,更不用说去使用它进行网络销售。 3.3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在传统的生鲜农产品的交易中,买卖双方能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消费者能够对农产品的质量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而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在线交易,消费者无法掌控产品的质量,因而农产品的质量也是网上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此外,使用C2C电子商务模式进行网络销售的生鲜农产品大多是农户自产自销,造成产品质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一些商家还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也致使C2C网络销售发展缓慢。 3.4缺乏完善的物流体系 大多数生鲜农产品保质期短、易腐烂、不宜保存,这就大大提高了运输的难度和成本,也使生鲜农产品不宜进行远距离的流通,否则随着时间与距离的逐渐加长,将会给农产品物流带来巨大的损耗。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这也严重制约了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其主要表现为配送时间过长,物流覆盖面较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证等等。 3.5政府没有建立相关的保护制度 以B2B、B2C为基础的商务电子模式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与制度来支持其发展。而对于当下比较热门的C2C网络销售模式,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发展,对于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消费者以及销售者权益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保证,当权益受到损害时,受害者只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这对于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久而久之就会给生鲜农产品的长远发展带来危害。 4提高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的重要途径 4.1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网络基础设备落后是制约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实现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良好发展,首先,要保证网络销售的硬件设施能够满足生鲜农产品销售的发展需要。所以,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网络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村网络的正常运行。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站,为农民提供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以生产出高质量的生鲜农产品。此外,农民还可以利用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站来掌握市场信息,分析市场动态,从而把握最佳销售时机,更好地参与市场销售,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4.2加强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人才的培养 网络技术的操作对象是人,只有专业人才才能够把网络技术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加强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人才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政府需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尤其是对农民网络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技术运用水平以及C2C电子商务水平。其次,还要重视农民网络销售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学习,使他们认识网络销售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网络销售,在不断地实践工作中,提高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水平。最后,政府还要及时主动地观察本地生鲜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情况,对于农民出现的困难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同时还要定期举行交流会,加强网络销售的沟通与交流,互相分享销售心得,同时共同讨论出解决网络销售问题的办法,以保证网络销售的稳定发展。 4.3提高网络销售生鲜农产品的质量 网络消费者在进行购物时,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质量,只有高质量的生鲜农产品,才能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才能够保证网络销售步入正轨,并越走越远。首先,国家和政府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标准的产品质量准则和质量检测流程,同时有质检部门对其进行严格检测,以为网络销售提供产品认证服务,从而提高网络销售的信誉度。其次,生鲜农产品销售者要有品牌意识,在网络销售中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牌效应,从而迎来大量的客源,为网络销售垫下坚实的基础。最后,C2C网站作为买卖双方的中间者,要建议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和一定的保障制度,保证买卖双方都能够诚信办事。 4.4改进和完善物流体系 生鲜农产品的网上销售,离不开物流业的稳定发展,良好的物流体系能够为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带来巨大的效益。因此,政府与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前物流业的发展特点,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物流体系。同时,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者要与高水平的物流公司进行合作,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物流损耗,同时还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以更好地促进生鲜农产品C2C网络销售的发展。 4.5政府要重视C2C网络销售相关制度的建立 生鲜农产品的C2C网络销售离不开政府相关制度的有力支持,只有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销售环境,才能够促进其更好地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制定一个比较完善和健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同时要做好网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保证他们的信息安全和网络维权工作,要有必要的执法监督手段,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网络行为要严惩不贷,从而为生鲜农产品销售做好制度上的保障工作。 5结语 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已经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促进销售上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者在网络销售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销售质量和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从而为生鲜农产品的C2C网络销售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郭影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网络销售论文:刍议图书网络市场销售形式 一、利用个性化物品营销 网络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追求个性化的可能,我们可以考虑在图书正式发售之前先行制作一批精美的壁纸,放到各大壁纸资源站上供大家下载,或者制作一些具有提示宣传作用的铃声放到相应资源网站上供大家使用。这样,不仅使用这一壁纸或者铃声的读者能不断的受到冲击刺激其购买欲望,同时在其进行社交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把图书出版的信息带给了他人,而每个人的交往圈里均以同类人群为主,因此在无意识中增加了图书的知名度。另外,一些短小精彩的FLASH动画也往往起到了难以想象的营销效果,比如春风文艺出版社在出版《幻城》前,曾要求社内会FLASH动画的人员制作了一个长约1分钟的宣传动画,并将其以广告链接的形式到各大门户网站上,通过点击使读者感性的接触到《幻城》中所描绘的世界。在的第一天,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就达到了2000多次,并呈现出指数递增的趋势,被各大论坛转载,在图书未上市前就培育出一批忠实的“幻迷”。出版社敏锐地发现这一营销模式带来的商机,因此立刻在网络上聘请FLASH制作高手按照“幻迷”的意见重新制作了一个更为精良的FLASH动画,在新的FLASH动画中加入了交互模式,允许使用者选择相应的角色身临其境的体验《幻城》中的场景。同时,出版社在广泛收集读者反馈中发现其大量的受众主要是学生,因此在《幻城》首发及后续推广中主打了学生市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无论是壁纸、铃声还是FLASH动画,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而且扩散面非常广,如果营销渠道到位可以使图书未正式发售前跃上广大网民的屏幕,甚至可以使图书一日成名,笔者认为这种营销手段对于科普类图书特别适用。 二、利用搜索引擎营销 目前,国内各大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搜搜、谷歌等)均有自己的搜索机制,特别是搜索引擎将图书数字化后,允许读者通过搜索“关键词”直接匹配到相应的图书,甚至阅读部分相关片段。目前,国外允许搜索引擎通过向读者提供“翻阅”图书的方式收取版权费,该项费用由搜索引擎公司和出版社之间协商分成,但国内版权保护法律法规还有欠缺,目前看来短期内实现这一方式的可能性不大。通过搜索引擎提高销量的另一途径是利用其竞价排名机制,通过提高自身出版图书的质量,在通过搜索引擎公司审查的情况下,付出一部分宣传费用,使客户在搜索相关“关键词”或术语时更易链接到本出版社的图书中(如“百度推广”或“搜狗推广”等),这样势必会增加读者的关注度,通过反复的刺激进而诱导客户进行购买全书。笔者认为这一营销模式对专业图书较为适用,因为专业图书的受众一般均为专业内人士,该类人士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专业“关键词”搜索时大部分时候是受困于某一专业问题而需要求解,如果链接到图书能很好地诠释客户的疑问,则会显著增加客户的好感,从而刺激客户去实体店购买全书。 三、利用即时通讯营销 目前国内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主要有QQ、微信、SKYPE、MSN等,这些软件针对终端客户几乎都是免费的,客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借助此类软件进行沟通交流,因此这类软件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群,而且这个用户群里包括各种类型的受众。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成熟,通过分析用户平时联络的人群可以较为准确的分析出该用户的兴趣爱好和交际网络范围,同时通过开发“朋友圈”或“私密圈”等功能,可以使用户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进行更为密切的沟通,增加了客户的粘性。图书出版社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庞大的潜在客户群。首先分析图书的市场定位,和软件公司合作寻找可能的目标客户,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投入,使用户在无意间变为出版社的客户。如果某一客户购买图书后发现其特别实用,该客户也可通过简单的发帖方式将图书信息推广到他的“朋友圈”当中,从而增加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关注度,拉动他们进行消费。笔者认为,这一营销模式对于科普类图书较为实用,但对于专业图书的推广是否实用还需要经过市场的考验。 四、结语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水手自救的方法,是研究漩涡,并与之合作,从研究中得到乐趣同时给予他逃脱迷宫的线索。”网络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图书出版业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漩涡,与之抗拒不如好好研究并与之合作,在网络的冲击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寻找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不足,通过与网络资源进行完美的整合,才能创造出适应网络时代的营销方式,有利于出版业更好更快发展。出版网络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将会共存,因此只有提升网络营销能力,提高传统出版的销量,才能在这一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做好图书的营销工作,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探索过程。 作者:林强庆 单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网络销售论文:特产网络销售物流解决方案探索 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地区物流不统一,运输效率过低。而当前亟待解决的是电子商务这一瓶颈问题,丽水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特色产品都分布在各个县市区,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其他地区落后,交通不发达,不能形成规模,运量需求量有限。随着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的不断发展,其运输效率低,成本过高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2.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滞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这就影响了整个物流行业工作效率。产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需要,且管理水平低,仓储环境比较差,东西乱堆乱放,并没有考虑到货物的性质、条件、温度等,制约着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的发展。3.物流信息不顺畅,滞后现象严重。由于没有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难以得到实际应用。新型的物流技术,例如条形码、DEI技术等都没有涉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丽水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的发展。供应商和网店店主不能实时做到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给供应商、网店店主和消费者三者带来了不少的损失。4.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不健全。丽水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海关、服务、与运输标准等多个方面,而这些问题的管理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和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使丽水网络化物流服务企业的成长变得相当困难。5.物流人才匮乏。相应的培养体系不够成熟和健全,开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高等院校仅一家,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物流专业人才及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物流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符合丽水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对于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物流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运输整合,降低运输成本。优化运输资源的配置,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提高车辆的实载率,追求组织效益、规模效益。成立丽水网店服务中心这样一个公共交易平台,大家分工明确地做自己的事,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利润。丽水网店服务中心的模式值得推广,其利用网络平台将一定数量货物运至第三方物流公司储存,网店店主下订单发货,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物流、配送,统一将货物运至消费者手中。2.改善各种设施设备,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形成和完善服务于丽水特色产品网络销售的物流技术体系,提高其机械化、自动化运作效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改善设施设备。对于生鲜货物配备专门冷链运输车辆,叉车提高装卸搬运的作业效率,托盘可以实现物品包装的单元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保护物品,方便物流和商流,货架充分利用仓库空间,存取方便,减少货物的损耗等。3.提高物流信息系统标准化的水平。建立流畅的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扩大条码技术、EDI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IS和GPS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物流信息技术在网络销售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网站布局技术、Wap网站平台应用技术和短信平台应用技术德国网络服务技术通过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物流管理软件与网络销售平台对接,对信息、资源、行为、存货和分销运作进行更完美地管理,实现无缝集成。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在物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现代物流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行业企业的自律和协调等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行业协会组织要积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政府服务的观念,以自己的出色工作,增强凝聚力和权威性。各行业协会应打破门户之见,加强联合与合作,形成推动丽水特色产品物流发展的合力,发挥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5.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对于丽水农产品网络销售物流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在农产品物流中一定要注意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与知识普及以及专业性。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资源,同他们进行校企合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教育,通过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和相关的大型培训来传播物流知识;通过从业资格认证来激励人们投身于物流行业,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只有全面提高人才储备,才能从根本上加快丽水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在丽水农产品物流的应用。 作者:王灵红 刘建军 陈娟 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销售论文:服饰网络销售的竞争释解 网络销售的劣势 网络销售的可信度有待提高由于电子数据具有无形化的特征,网络营销的运作,如网上支付等,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等。目前网上安全技术及其认证机制尚不完善,这也是普通消费者对网络消费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此外,网络经济还涉及与金融相关的立法。比如:网上支付必须承认数字签名的法律有效性,还有税收监督、质量保证等。只有尽快制订和完善这些相关的网络经济法规,才能保障网络商务活动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监督环节不够完善,虚假的网络广告时有发生,实收商品与网络介绍不符,使得有些消费者对网际购物存在一定的偏见。所以网络营销还需要以法规来约束。产品展示形式、营销手段、物流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其中电子商务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帮助在线零售商吸引广大的移动设备用户网购。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销售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间内进行复制并批量生产,这将导致S尸A的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受到严重影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网络消费者覆盖面不够广由于网络销售的高科技特性,网络消费者目前主要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阶层为主,尚不能完全覆盖其他层面的广大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操作环境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使用起来依然比较复杂,另外,相当多的消费者还无法接受采用电子在线方式购物的观念,在线方式无法提供逛商场所带给人们的真实享受。网上销售的商品展示存在局限性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特征和目前的技术局限,很多需要现场感知的商品,如服装、香水、工艺品等,消费者不能够完全领略商品的品质特征,不会完全信赖网络销售。特别是服装产品,需要消费者对产品的进一步接触才能了解货品的真实感。由于网络销售时,消费者看不到实物只能是看介绍和图片,其面料的色彩、质感、穿着效果、合体度及服装本身的质量都了解不到,这也制约了服装网络销售的发展。 网络销售的机会 市场环境的多变性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和需求日趋个性化,尤其是中低端市场对服饰的时尚化、品牌化需求不断提升,使得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同时,伴随国际各品牌的激励角逐,市场竞争环境越发激烈。此时,SPA品牌通过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增强品牌经营意识,通过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和品牌形象塑造,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时尚,不断迎合中、低端消费需求。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SpA品牌通过实体和网络店铺直击消费者,掌握最新市场需求动态,以快速反应迎合市场。3.2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SpA网络销售提供平台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所重视。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到网络销售,电子商务已成为推动互联网发展的主动力。与传统零售相比,网络零售消费者订货方式、产品展示形式、营销手段、物流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其中电子商务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能帮助在线零售商吸引广大的移动设备用户网购。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销售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网民数量、网购投入的不断增加,为SpA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企业支付服务提供商WorldPay于2012年5月了对用户网购态度的全球性调查报告显示,平均而言,全球网购用户将可支配收入的22%用于网购,36%的用户表示会将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用于网购。这意味着,互联网存在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只要进行必要的引导,这些用户将为网购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同时,随着网民数量增多和对网络购物投入增加,也为S尸八品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资金。图2为ZA只A中国官网页面截图。3.4网络人际关系加速品牌的销售推广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通过网络这样一个遍及全球的交往手段,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每次购物体验和对商品的评价进行传播,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分享,当然,所有信息也将被互联网记录在案。在虚拟社会中,消费者可以利用各种信息互动平台分享关于产品和品牌的信息,也可以发表自己对产品和品牌的评论。企业如果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将有利于品牌的快速推广和传播,能使品牌以较传统方式更快速、便捷传递给消费者;有利于促进消费群体对产品和品牌的认识,提高品牌美誉度。 网络销售的威胁 SPA产品容易被复制为了提升企业形象,扩大产品宣传,拓宽销售渠道,SpA公司往往会将产品制成图片在网上进行,这时产品的设计就容易被复制或者抄袭。此时,原创设计和畅销品都很容易成为仿冒者关注的对象,并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复制并批量生产,这将导致S尸A的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受到严重影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网络销售进入门槛过低,同类商品竞争激烈互联网降低办公费用,减少了降低人工费用,减轻了降低企业管理等财务费用,使得网络销售入市成本较低,企业不论规模大小、资金能力强弱,都可以快速抢占网络市场,使得S户A在网络化过程中遭遇到来自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这就需要S尸A品牌不断完善网络销售能力、提高网络营销水平,在产品和销售上具有独创性,以创新吸引消费者,角逐于激烈的“虚拟市场”。网络上负面信息的散播会使品牌遭受致命打击原始的“口口相传”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口碑传播”,人们总会下意识地受到它的影响,从而选择具有良好口碑的商品和服务。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数据表明,高达90%的美国人认为,口碑营销的重要性比广告或编辑性宣传内容高出两倍;一项在英国进行的调查也发现,当消费者被问到哪些因素令他们在购买产品时更觉放心时,超过3/4的人回答“朋友推荐”。互联网销售中,口碑也显得异常重要,多数网民在买东西之前,都会查阅下这件商品的用户评价,还会主动去论坛发帖,征集更多网友的意见。这时,良好的品牌口碑自然能吸引到越多的消费者,同样,个别网民不好的评论也会影响到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这就需要S尸A企业在网络销售时注重良好口碑的传播,做到有效利用口碑传播和推广品牌。 结论 只有了解了SPA网络销售的优缺点和所面临的机会、威胁,才能知道SpA网络销售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需从几个方面入手:、尽快制订和完善相关的网络经济法规,保障网络商务活动的健康发展。2、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采用电子在线方式购物的观念。3、加强网络销售图片的真实性,让产品介绍更加详细。4、完善网络销售能力、提高网络营销水平,在产品和销售上具有独创性,以创新吸引消费者。5、注重良好口碑的传播,做到有效利用口碑传播和推广品牌。6、网购物流要跟得上销售速度。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S尸A网络销售的不足,让S尸A型服装品牌网络销售更好地发展下去。 作者:冒绮 网络销售论文:网络在煤业销售中的适用性 作者:葛瑞芳 米晋芳 单位:潞安余吾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领导和调度室根据权限和进入系统的密码对销售结果进行浏览和查询,软件设计客户端软件基于BOS平台设计,具有业务配置灵活性、高效的集成开发等特点,可以对大宗产成品销售科学有效管理,软件自动从电子衡器仪表中采集车辆毛重、皮重数据,并自动计算出净重,自动打印过磅单。系统不允许司磅员修改计量数据,同时系统自动监控称量数据是否达到最大稳定值,如未达到最大值,系统禁止保存数据与打印过磅单,从而完全达到了对磅房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后期要实现的功能基于过磅称重中司机惯用的作弊手段为前后轮不完全上磅,解决办法:在磅体两端各安装一对红外对射仪,红外线设备通过信号线连接到磅房上位机。当光束被阻挡时,红外对射仪将信号发送到上位机,软件从开关量输入卡提取信号,当检测到报警信号后,系统禁止称重系统数据保存,称重流程终止。 铁路销售快速定量装车系统 可实现对输煤系统、液压系统、装车系统、称重系统的监测和控制,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并安装了铁路车号识别接收天线。通过接收每节车皮底部预装的电子标签信息,自动生成车号等相关信息,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将接收的车皮信息上传至装车调度上位机,并将联入快速定量装车站的配煤系统,实现自动配煤,大幅提高装车效率,减少装车误差,杜绝亏、涨吨现象的发生。实时数据上传至公司调度及销售科办公室,更加便于及时了解掌握现场装车情况、长北交接场空车、品种煤流向等一系列重要信息,使该公司运销工作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快速定量系统“斤斤计较”由于车皮在生产时标记自重的准确度要求不高,加上长期运行中零件丢失、更换、磨损等原因,绝大部分车皮自重误差较大,经实际检测,车皮实际自重较标记自重小0.5t左右,最大甚至达到2t左右,传统的轨道衡装车方式必须用煤来弥补自重误差,这样就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但快速定量系统可以有效杜绝这一现象,采用定量装车,基于大型料斗秤的工作原理,预先在定量仓中按车皮标重装载,通过闸门和卸料溜槽控制,向行进中的车厢快速卸载,实现一次连续动态行进中快速准确装车,杜绝了车皮自重误差造成的经济损失。按单节误差-0.5t、每年外运200万品种煤、均价800元计算,直接避免自重误差损失达千万余元。 票据管理 基金票由于该公司自主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将公路销售磅房的数据实时读取至基金票系统,基金票工作人员只需认真核对数据信息后,打印出票据即可,这样既减轻了工作量,也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错误,更提升了工作质效。该技术已得到集团范围内的推广。销售票由于基金票和销售票隶属不同的管理单位,暂时没有实现联网,但销售票也已摆脱了前期手工票的历史,全部实现了机制票,并且通过设置在销售科办公室的管理机对票控机进行管理和维护,该公司已经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上级部门也高度重视,正在筹措基金票和销售票系统联网事宜。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与煤炭销售票的实行大大减少了煤炭在加工、购买、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中的损失、漏洞,因此必须做好管理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与煤炭销售票的具体工作。所以计算机网络应用到票据管理工作中更是一项重大课题。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控制已普及到社会经济诸多领域,但要把先进的技术和传统的工艺完美结合,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根据实际工作,大胆创新,从“为什么要这样做”,到“为什么不这样做”的转变,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控制的潜能。 网络销售论文:电子邮件网络销售利弊 作者:黄兴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电子邮件营销的缺点分析 第一,垃圾邮件监管缺失,致使垃圾邮件泛滥。由于许可电子邮件营销意识薄弱、电子邮件地址信息不准确、更新不及时、产品宣传的市场定位不准确等原因,致使许多消费者收到太多的无价值商业性的电子邮件,往往给消费者一种滥寄垃圾邮件的印象,从而损坏了电子邮件营销的形象。大量垃圾邮件的存在,显然已经影响了用户的信心,人们对于正规的邮件广告同样产生拒绝心理,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危害了电子邮件营销的发展。第二,电子邮件的可信度低下。这是由于电子邮件的发送十分便利,只要有邮箱就能发送电子邮件,这种传播者多元化的状况导致了网上虚假广告越来越多,假新闻流传、色情泛滥、垃圾信息成灾,从而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可信度,降低了网络广告的促销效果。美国学者托马斯!约翰逊和邑邑拉!凯在《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一文中指出:“多数分析家指出,互联网为任何人发表其意见开辟了一个无拘无束、不受限制的空间的事实可能会削弱已作为有信度的信源价值。第三,电子邮件营销的效果难以测量。尽管从理论上说可以对电子邮件的送达率、开信率、阅读率、转发率等给予详细跟踪记录,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为这种测量的基本原理需要在网页HTML代码中加入一段跟踪代码,但这些代码往往容易被邮件系统屏蔽,而对于纯文本格式的电子邮件,根本无法进行跟踪,因此实际上很难知道究竟有多少邮件被送达和被打开更不能确定有多少邮件接收者被营销邮件打动最终实施购买行为,从而也就很难准确地说明电子邮件营销的效果。 电子邮件营销的发展机遇分析 首先,庞大的用户规模为电子邮件营销带来来巨大的目标客户群。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我国网民规模目前已超过5亿,年新增网民5580万人。这为电子邮件营销提供了海量的客户群。其次,针对电子邮件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也被提上议事日程,随着电子邮件法规的建立及各种监督机制的完善,电子邮件营销也将越来越规范,非法甚至违法的电子邮件营销者将会收到法律的惩罚,电子邮件营销市场将越来越成熟。这为电子邮件营销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发展机遇。 企业开展电子邮件营销面临的威胁 分析首先,用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用户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商家不可能一个营销邮件模版打天下,必须根据特定的用户制定特定的营销方案,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其次,垃圾邮件把有价值的邮件淹没。当个人邮箱每日都充斥这各种各样的垃圾邮件,而有价值的邮件混在其中,使你很难分辨出那些是有用的电子邮件的时候,用户早已厌倦了邮箱中出现的各种公司发来的邮件,往往看也不会看,轻易就将邮件删除。综上所述,通过对电子邮件营销的优缺点以及面临的形势分析,可知,电子邮件营销的应用具有诸多有点,但同时存在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但从总体上来看,开展电子邮件营销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虽然,国内电子邮件营销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国内电子邮件营销的推广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随着新的互联网应用和新技术的不断发现,电子邮件营销对于企业丰富营销策略和企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网络销售论文:销售网络设计及信息安全综述 作者:刘浩 单位: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 要与公司的内部系统实现集成,如公司的决策支持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处理和应用,实现公司的内部业务的的协同工作;要保证公司内部的各种销售信息能够得到良好的共享,让销售管理的相关人员根据各自的权限提取相关有用的数据;实现公司销售运营的快速度,高质量,低成本,优化公司的销售营运;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网络系统必须操作简便,能够满足各种计算机技能层次的人员对数据进行调用,从而保障整个系统的顺利实施。公司销售管理网络所需遵循的原则销售管理网络系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满足销售管理的要求。公司销售管理网络必须标准化,整个系统的结构体系必须要要遵循行业标准;系统应当实行构件化,整个系统应该由构件库和构件模型作为支撑;采用多层框架和层次结构来实现系统可扩展性。煤炭运销有限公司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图根据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销售管理的实际要求,销售管理系统能够要求以及销售管理网络所遵循原则的要求建立一个完整的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其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图。整个框架结构图中表示层作为系统和用户之间的接口,系统的用户是整个销售供应中各个环节人员,如销售业务员、仓库管理员、配送业务员和财务人员等,通过Web浏览器对系统进行访问;业务模型层主要是针对业务处理过程进行建模工作;服务层是通过业务要求来对系统提出相关的服务请求,系统在收到请求后驱动相关的技术来实现服务,根据业务的具体要求来对系统进行一个动态配置,实现系统的业务功能;企业组件层是由销售管理要求的各个组件构成,组件和组件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而系统软件层是包括整个系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商业智能、ERP等异构系统,这些系统是整个系统能够运行的基础,也是各种功能能够实现的前提;而安全性和监控等也是整个系统框架结构的组成部分,对于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系统设计和数据库的的设计,系统的设计要根据信息管理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对应的模块,每一个模块来实现每一个模块的功能;而数据库设计则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以及物理设计,每一个环节对于整个数据库的应用都有着重要意义。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销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要建立各种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对应着系统相应的功能,系统设计也就是每一个模块的设计,通过每一个模块设计来满足销售过程对于销售管理系统的要求,系统功能模块图(图略)对于合同管理模块就是销售人员和客户达成合同协议,然后销售人员将合同录入、修改和进行业务审核,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同的变更、结案等操作,合同管理模块是销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现实销售目的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仓库管理模块主要就是对煤炭进行入库管理、移驳管理、销售出库管理和报表管理,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的仓库管理是对11个销售点的煤炭进行统一管理,对管理的库存煤炭进行统一的运销调度,通过良好的仓库管理,了解公司煤炭的库存量公司的计划管理就是了解公司每天的运销情况以及公司每年的运销量,根据销售统计来制定日计划、月计划、年计划进行统一的管理,为公司长远的发展提供依据。计划管理是一个企业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价格变动的功能,如图8。结算管理模块就是对货款、运费等进行结算功能,并对货款和运费进行统计和查询。提单制作模块式根据合同和库存来制定相应的提货通知单,将图纸单下达到各个销售点,销售点根据提货单进行发货系统维护模块就是对系统中的所有的代码和数据进行维护,同时还要做好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系统管理维护主要做到的就是对基础数据的修改、添加和删除等工作,如图11。销售管理系统设计就是将各个模块的功能细化,并对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设计,通过设计来实现功能的实现,达到销售信息管理的目的。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具有11个销售点,通过系统设计将各个销售点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的销售管理,实现库存的统一调度,使公司建立一个全方位的销售网络,对公司的财务和价格实施统一管理,使销售管理更加的统一化和系统化。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公司数据库的设计时公司信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公司信息系统各个功能都会涉及到相应的数据库,要根据各个功能模块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数据库,根据实际的需求来确定数据库的数据范围和各项数据的具体特征,要根据各个功能模块的实际要求来建立相应的E-R图,最后根据E-R图来建立来确定相应的记录组成、字段名称、类型以及宽度,建立索引关系,实现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进行数据库的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数据库的设置能够满足公司的发展要求,信息的存储方式有利于对信息数据的实用和维护,要尽量做到数据库设计的的精炼化,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库设计给管理系统的使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里我们以仓库管理类表为例,仓库管理类表主要包括的事就入库信息表、煤炭出库存表、出库信息表和移库信息表,而入库信息表主要记录的就是产品入库时间、入库批次、入库数量以及所在的仓库编号等信息,在对于仓库管理类表的设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表的不同信息要求来制定表的名称、数据类型和数据宽度。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公司的销售管理设计到公司的销售量、上煤量、买价、售价、资金周转等商业秘密,所以在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系统的设计,因为系统设计有不同的模板,不同的模板所设计到的人员不同,所以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设计主要就是依靠为每一个销售人员设定一个独立的账户,每一个销售人员依靠账户登录管理系统,每一个账户都有相应的权限,一个模块的程序功能只有对应权限的销售业务人员能够使用,其他的销售人员和外来人员无权限使用其模块的相应功能。这需要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用户组,用户组索引一个组任务表表,通过用户组的管理功能,可以对用户组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山西忻州神达能源集团煤炭运销有限公司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对于整个公司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将各个地方的销售点进行联网管理,实现公司的整体控制,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管理,实现了公司内部的信息共享,能够将公司的销售量、上煤量、买价、售价和资金周转等问题进行统一管理,减少了销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消耗,同时通过安全系统的设计让公司的销售管理信息更加具有保密性,能够有效地进行商业保密。公司销售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对公司各个方面进行具体了解,从而提出相应的功能设计和数据库建设,销售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改进,有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网络销售论文:小众教辅资料网络销售趋向 近年来,教辅图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行的折扣不断下降,竞争的程度甚至可以用“惨烈”二字形容。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出版社毅然决然地采取“断腕”之策,缩减同步教辅而转向非同步教辅,或者采取合作的方式来降低风险。在教辅市场特别是非同步教辅中,有一类读者群规模较小、分布相对分散,如自主招生读物、奥赛读物,由于读者多为各重点中学中的优秀学生,人数较少,图书发行如果走常规的教辅通道,极易造成大规模退货。这类图书目前有不少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的探索。笔者认为,网络营销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的速度快这一特点,将产品信息快速传递给目标客户,并形成购买行为。其实不管是网络营销还是常用的营销手段,都要求读者需求定位准确、图书信息传递通畅、产品送达经济快速,只不过对小众类教辅图书而言,对信息传递的准确、快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准确的需求定位 对小众教辅图书来说,如何在众多学生中找出真正需要此类产品的那么几个或者那部分读者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真实需求,既指有真实需求的读者,也指有真实需求读者的实际购买心理与购买的方法。哪些是有真实需求的读者,这是在图书策划阶段就需要确定好的,而购买心理与购买的方法,比如奥赛或自主招生,虽然针对的都是学业优秀的学生,但是自主招生辅导图书使用的时间段较奥赛更为局限,基本就在10月份到当年的年底,不少考生在7、8月份都还不太清楚自主招生是怎么会事儿,到9月、10月份就发现自己也可以参加,便到处寻求相关资料,到学校门口书店,没有;到新华书店,还是没有,怎么办?向出版社邮购,上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上淘宝网,甚至请身边的人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出版社购买家长是决不会让孩子失去任何一次可能的机会的,这种需求在10月份前后呈现出明显的突发性。对这样的需求,需要策划编辑与营销人员通过出版社的邮购窗口、网购窗口、经销商反馈及时加以捕捉,并建立进一步优化的需求捕捉平台。如,对自主招生图书,由于现有品种较少,再加上一些地区经济欠发达导致文化产品销售市场开发不足,读者在当地很难便捷地寻找到这类图书,这时他们往往会到网络上进行搜索,这时如果能建立便捷平台或通道让读者可以方便地搜索到该书的信息,那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将读者的需求引向出版社或其经销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开发自主招生产品时,尝试建立了提供自主招生资讯的“中国自主招生网”,日浏览量达到1万IP,由于该网站只针对自主招生,也没有做过推广,因此这些浏览量基本真实有效,为自主招生图书信息及时传递给真正需要的读者、为后续购买行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在这个网站上,有访问者的来源与地域显示,可以查看其兴趣关键词,还可以直接了解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信息对后续制定图书销售重点区域、经销商选择、图书加印数量与时间节点,乃至读者对内容质量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吸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通畅的信息传递 宣传产品目前比较盛行搜索推广,但是对图书特别是小众教辅图书这样附加值不是太高的产品,成本比较高,在经济性上不一定适合。由于百度搜索在国内的龙头地位,有人利用“百度有啊”商城(目前已经停止服务)展示产品,取得在搜索结果中的靠前优势,但是由于百度的支付目前使用少,用起来不是太方便,于是在“有啊”展示页中添加引向其他支付页面的链接,以此减少宣传推广的投入,据部分卖家反映效果不错。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推广的技巧,也可以进行探索。有了这些网络平台,像自主招生这样的小众图书信息就可能做到一定程度地向最终读者及时传递。如果再配合一些针对有潜在购买行为对象的推广,将立体化地发挥效果。南师大社在开发自主招生图书过程中,了解到某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召开了高中校长年会,到会人数也只有80多人,但是这些校长都来自重点高中,而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这些重点高中,各重点高中也正开始重视自主招生,并将能通过自主招生预录取到名牌大学作为宣传学校的手段,我们向参会的每位校长随机发了一本样书,结果会后即有不少学校集体性地订购了该套图书。对小众教辅图书,如果按照常规销售渠道铺货,将难以精确击中真实需求,最后造成退货。对此,策划编辑前期需要和营销人员进行沟通,确定真实的购买人群及购买行为发生时机、方式;营销人员向经销商宣传该书内容、特色的同时,要向经销商介绍该书的购买群体,需求时间,销售高峰阶段,图书折扣这些信息将促使经销商在宣传图书、销售图书、图书补货过程中形成有效销售,减少图书退货。 三、快捷的送达服务 要让小众教辅图书得以快速地送达读者手中,特别是对新开发的产品,必须首先考虑渠道的效率。只有首先将一定数量的产品销售到终端读者,才能口耳相传,放大图书的影响,这在常规销售渠道还不能针对该书的特定群体进行选择优化时显得尤为必要。南师大社在开发自主招生图书过程中,为了让首批图书能迅速到达读者手里,邮购部不仅提供常规邮局挂号发书,还提供快递服务,并做到两日内发货。当时出版社还没有提供网购服务,我们便与有网购业务的经销商合作,在图书印刷前两个月进行宣传,接收预订,图书到货后做到当日下午5点前付款即日发货。这种高效的网络销售,使得首批图书在三天内到达读者手中。经销商反馈,后来约30%的该品种图书网购是首批购买者的再次购买。对出版社而言,网购是传统营销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图书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消费者手中,既提高了服务效率,又使得“一传十”式临近宣传得以实现。出版社在网络销售中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网络销售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图书而非自己销售图书;二是销售的折扣不能影响经销商链的折扣体系;三是网络销售要有效率意识。前面两个问题一般在出版社设定网络销售职能及岗位时都会明确,并会注意避免,而第三个问题不太容易解决,因为在传统的出版社工作流程与节奏中,要做到5点前付款当天发货是很难的,但网购者除了看重价格外,最为考虑的就是发货的速度。所以出版社在设置网络销售职能时,应考虑到提高网络销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可能对传统渠道造成的影响,对网络销售可以采取约束销售折扣、促销宣传事先申报、读者需求反馈纳入考核等办法。为了提高产品传递的经济性,在通过网店等模式形成第一波宣传性销售后,进行传统渠道优化,以扩大销量。传统渠道优化,主要是传统渠道中选择适合销售该图书的经销商,然后对遴选后的经销商进行销售指导,如图书内容、图书特色、销售时段、销售折扣建议等。为了更好地调动提高经销商的积极性,可以在通过网络宣传图书内容、特色时,附带出版社不同地区的经销商地址及联系方式,以便读者可以就近购买,这种将终端读者直接导引给经销商的宣传,有利于以倒逼的方式提高经销商的积极性,促进后续发行。 网络营销小众教辅图书,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网络这一高信息化手段,解决传统销售渠道终端读者定位不准、信息传递不够通畅问题,并通过渠道优化来提高销售的有效性。其他行业中网络营销的成功案例,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点击的只是网络营销小众教辅图书中的几个点,希望能引来更多更为精彩的思想与做法,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 网络销售论文:汽车网络销售策略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汽车行业网络销售的环境并结合我国汽车行业市场销售的现状及特点做一个由内而外的分析,从我国汽车市场的特点、汽车制造商网络销售的现状出发,论述了以社交网络销售为基础的汽车网络销售策略,除此之外,汽车企业通过互联网为顾客在售前、售中、售后的个个环节为客户提供一系列周到服务以及大量相关车辆的信息,这也使企业实现全程渠道销售管理成为可能。同时还提出了汽车行业基于社交网络的网络销售策略。 关键词:汽车销售;网络销售;策略研究 0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绝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都会选择网络搜索加进店了解的模式,而传统的实地考察已经被取代。消费者在购买汽车之后,会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对自己购买汽车的使用心得进行分享,而这些内容,将会影响下一个潜在的消费者。因此,汽车网络销售规模的扩大,会大大降低汽车销售渠道的成本,并且可以减少车辆库存,使得整个汽车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效率大大提高。现在的汽车行业在网络方面的成绩已经引起整个行业的关注。所以,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主要发展内容就是积极开拓汽车行业网络销售新方法,探寻汽车网络销售的新途径。国外的网络销售相较于国内的网络销售研究起步早,国外企业销售的方法与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得以取得长足的进步。随着人们步入网络时代,国外企业为了做好网络时代下的销售,对网络时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奇的看法,企业在它的帮助下找到了网络时代销售的定位。对于实施网络销售的企业来说,网站不仅仅是企业形象的象征,更是其对外进行信息交流和交易的平台。要想实现企业汽车网络销售和传统销售的有效整合,则企业在虚拟网络中的形象就应该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保持一致。现在,企业的汽车网络销售渠道中主要有网络广告和网站销售两种手段,以其他网络销售手段为辅。但是无论是哪种销售手段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销售理念、经营模式等巧妙的组合起来,从而得到最理想的经营效果。例如现在汽车行业特别欢迎的社交网络销售和互动销售、视频销售、精准销售等形式结合起来,采取“拉战略”来吸引客户注意力,同时扩大影响范围,从而保持并且扩大市场份额。而网络广告是运用“推战略”先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再将企业产品推向市场,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1产品策略 互联网作为新型媒体,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会冲击传统的产品销售策略,因为就像不同的产品适合采用不同的销售渠道一样,网络销售也有其适用的产品范围和策略。 2价格策略 价格问题不论是对于汽车企业还是消费者甚至是中间商来说都是很敏感的问题,然而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信息将产品的价格信息事先进行比较充分的了解。 3促销策略 网络促销是指让客户参加汽车企业的网络销售活动,汽车企业就可以对网站的点击率进行分析,就能对消费者的需要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就可以有目的地实施销售。 4渠道策略 网络销售是隔时空进行销售的,是一对一的分销渠道,客户通可以过网络随时随地购买相关产品,所以方便客户就是汽车企业的产品分销的主要目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点:①在网络上虚拟实体店的销售环境,使顾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设立网络会员制,网络会员制是指在汽车企业建立虚拟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团体,增强消费者与汽车企业交流。③组织相关产业公司,共同在网络上展开互联网商业展览。 5销售集成策略 销售集成策略是对传统业务关系网络的整合。汽车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来生产产品,使得汽车产品对于消费者更加方便适用。中国汽车企业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行汽车销售,扩大国内外客户的购买汽车的渠道。网络销售虽然有方便快捷的优势,但是网络销售运行良好、网络销售效果达到预期,是网络销售效果评价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参与网络部和销售部的销售效果评价,网络销售效果评价可以使企业充分掌握企业网络销售的推广平台,找到最适合企业网络销售的方法,这是一个后续的网络销售的过程,更是总结了推出一个广告之后的效应。网络具有消费者多样性和消费者多变性的特点,因此网络销售人员需要不定期对不同类型的广告、场地选择、调试和修改的销售工具,来全面了解获得的最佳网络销售效果。当前,企业更加注重广告宣传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导致汽车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当今社会,社会分工的细化,逐渐变得更加清晰。许多西方国家的汽车制造企业将物流外包,汽车的网络销售使我们能够降低成本,减少投资,这可以用来提高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新品牌的发展以及提高汽车产品质量的。相对而言,物流企业在我国作为第三方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其中,很大比例是民营企业,由于受资金的限制而得不到发展,规模小、设施差,联网少,同时受到许多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第三方物流运输的发展步伐缓慢。 作者:冯莉;石文超 单位:沈阳工学院机械与运载学院 网络销售论文:网络食品销售安全监管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 随着消费者在食品消费方面对便捷消费、健康消费、放心消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销售食品应运而生。网络食品销售是一种重要的电子商务模式。由于网络食品销售方式的特殊性,虽然我国修改并颁布了新的《食品安全法》,但在实践中自制食品、土特产、订餐平台等网络食品的安全认定、销售监管及责任承担存在复杂性,导致网络销售的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威胁食品安全。要促进网络食品销售模式的发展,又要保障网络销售食品的安全,就要从法律制度和责任承担入手,探索完善网络食品销售行为规范法律,健全网络食品销售主体资格认定制度;实现销售者和消费者网络环境下共盈。 关键词: 网络经济;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社会责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互联网+”模式,提出解决发展要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以此破解国内经济下行与产业升级难题。为了规范和引导网络食品销售和消费行为的发展,为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我国在2015年10月1日修改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网络食品销售纳入了法律监管,明确了从事网络食品经营主体必须办理经营许可证,同时必须在第三方交易台实名登记,第三方平台负有审查经营许可证责任和义务。可是,根据调查,在淘宝网等多家网络交易平台上还有无厂名、厂址、生产许可证等“三无”产品在销售,同时,随着互联网交流平台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利用交友平台(微信、微博)等在朋友圈推销食品或者网络食品的行为不断增多。 一、互联网经济背景下食品销售及监管的现状 笔者在某网上搜索有关“无添加”、“自制”、“纯天然”等食品的店铺就累计出现6万多个搜索结果,而且他们普 遍有较好的营业额。但是,某些排名靠前销售自制食品的网上卖家,根本没有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号及厂名、厂址等信息。可以说,这些食品是典型的“三无”食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新的《食品安全法》对于网售食品的规定,要办证和实名登记,有些消费者表示,食品安全责任重大,支持有关部门对于食品安全从严处理的态度。新法已实施近半年,淘宝网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已针对食品类店铺发出了通知,要求其提供食品经营许可证进行备案。同时,阿里巴巴集团也要求经营者须上传营业执照等资质证明,相关工作人员会对其进行审核备案,会对通过审核的商家予以认证标志,并对没有通过认证的食品商家在新商品时会予以限制,如长期不能通过验证,可能面临无法继续从业的危机。2016年的“3•15晚会”上,“饿了么”订餐平台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在线经营多年的诸多商家没有经营执照和卫生许可证,而“饿了么”不但不进行有效监管反而还帮助无证无照商家进行隐瞒,帮助这些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该新闻播出不到一小时,其CEO张旭豪就发表了致歉信,表示一定严查此事,并且表达了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然而,消费者看到的最直接的效果和决心却是自己在“饿了么”的订单记录被清空,换言之,如果消费者因订餐食物出现身体问题已无证据可寻。 二、网络销售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食品质量安全无保证由于网购有别于传统的经销模式,无法和消费者进行面对面沟通来鉴别和确认商品,消费者对食品过期变质、包装破损、图货不符等问题的出现承担较大的风险。另外,有些商家的自制食品或当地的土特产(如干果、地方时令水果、小杂粮等),图片上诱人的美食,可能是在居民区的家庭厨房、临时搭建的板房,甚至脏乱的环境中做出来的,而网购特产出现发霉变质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商家为了彰显其产品质量和较高的信誉口碑,会在网络平台列出自己的销售记录和消费者的好评记录,尤其是一些自制食品的卖家,还会录制食品制作的视频,但是这种记录并不可信,卖家通过花钱雇人的方式“刷信誉”,“好评师”已在网络上形成产业,专门为卖家提供好评服务以蒙骗消费者。而在自制食品制作视频的掩盖下为一些不法商家偷工减料、违法添加提供了便利。消费者网购食品仅靠卖家提供的图片去“看图说话”风险太大,质量保障全凭卖家的道德水平。一旦出现侵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情况,卖家往往以“退款”了事。尤其以“饿了么”为首的订餐平台,出现问题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而是先删除客户的订餐信息以毁灭证据。与新食品安全法规定商家须建立电子台账的规定背道而驰。 (二)假冒伪劣等欺诈行为客观存在有些网络食品商家通常会利用网络虚拟性的这一特点,在网上虚假宣传,如某些食品有药用功能、改善身体状况等,后经食药监部门调查发现,其食品中大量添加西药或激素,长期食用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添加剂的违法使用,目前仍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重要障碍。消费者手中的食品往往出现“货不对版”、“三无产品”等。一些“海外购”食品的身份真假困扰了众多消费者,归根结底,这都是消费者在网络虚拟环境下对商品信息的不了解造成的。2014年至今,食品添加剂甜蜜素被大量违规添加在蜂蜜、酒类中,以价格低廉的工业胶代替食用胶更是屡禁不止,尤其是网络上的自制食品,如制作蛋糕、蜜饯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完全依据个人的掌控,没有任何标准可言。违法添加或过量添加都会对消费者身体造成损害。作为普通消费者,一旦出现问题,想要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成为不切实际的奢望。 (三)食品无标识或标识异常现象突出网上出售的零售散装食品及自制食品,除了可能会涉及添加剂的违法、过量使用外,为数不少的商家还涉及不具备的消毒卫生检测手段。这些网络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一般都无法达到卫生、环保部门要求的条件,自制程序简单、包装简易、无保存条件,缺乏基本的标签和注意事项介绍。尤其是进口食品大量的涌入,他们当中大多都没有相应的标签,绝大多数不具备合格的中文标识,没有任何关于检疫的相关标志。预包装食品网络销售问题日益突出,预包装食品普遍存在着标签不明确的情况,这与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的规定背道而驰。在国际食品法典标准中列出了八类致敏物质,要求厂家必须在标签上注明致敏物质,以方便消费者自主选择,因此这些食品不适于预包装形式。然而,八类致敏食品中鱼类、坚果类和甲壳纲类(如大虾、龙虾和蟹)在网络食品销量中的位置可谓举足轻重,但是这些网络食品商家普遍采用预包装形式。没有必要的安全卫生检疫,没有明确的标签标注,没有严格的程序监管,消费者的安全健康隐患可想而知。 (四)维权成本过大网络食品销售违法成本比较低,相关部门查处打击难度比较大。因准入门槛低,网上食品商家的销售多数以家庭厨房为“厂房”,没有实体店者居多数,无证无照经营现象普遍,无法提供购物发票。一旦出现危害身体健康的纠纷,消费者举证困难,而虚拟、易篡改的电子数据使消费者的举证雪上加霜,因此承担了不必要的购物风险。网络商家遍布全国,因此食品网购多为异地购买,一旦发生纠纷,按照我国属地管辖的法律规定,工商部门没有异地处罚的权利,现实中,即便投诉到商家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寻找卖家也极其困难。就算能够找到,由于食品本身的特殊性,一些商家会以买家保存不当等理由拒绝赔偿。消费者维权费时费力。 三、网络食品销售安全监管解决对策 (一)严格的个人信息网上登记备案制度新食品安全法强调,负有监管责任的第三方平台须对入网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和许可证的审查,其个人信息必须详细,如: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地址、联系方式等等。如果消费者因食品质量以及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索赔的,平台如果不能提供致害食品经营者详细信息的,须承担先行赔偿责任。因此,自新法实施以来,平台方将商家实名认证等信息的审查工作当成首要工作。但是,新法对网络上销售食品的进货、仓储、制作、销售和运输等环节仍无法进行系统、有效的监管。没有明确针对网络食品销售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监督措施,虽然网络食品销售已纳入新法,但是网络对进口生鲜食品和自制食品的制作和销售监管仍属空白,须加强立法,对进口食品须提供检验检疫许可,提供进口食品证明;对于网络自制食品的销售者,笔者以为,必须取得当地的营业执照,且须提供消毒、检疫等卫生检测的证明,当地工商等部门除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外,还应对其是否使用不当添加剂进行抽查化验。这些内容都应被囊括在详细的个人信息当中,实现食品制作、销售、运输等环节的全程可追溯。 (二)强化网上食品销售行为的行政许可在新《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前,根据《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建议,除一些初级产品(如水果、蔬菜、海产品、粮油等)外,对于一般的食品生产和销售的网络商家,都需办理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或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证件。笔者认为,新法中没有涉及关于行政许可的严格规定,这必然造成法律漏洞。网络食品买卖如果不能取得厂家的权或许可,消费者仅凭网络图片和个人经验很难鉴别,为消费者买到假货留下隐患。 (三)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技术水平笔者认为,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制定统一权威的技术法规。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标准,比起国外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和生产标准的实施起步较晚,食品安全标准都是通过行政部门的技术法规、指令等强制执行。要想实现食品市场的安全,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就必须与国际接轨,检测水平的提高就必须具备专业性较强的检测机构和素质较高的检测人员。而我国食品安全的技术、设施装备尚不能满足食品安全检测的基本需求,尤其是我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才,这与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尚无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管理方法。 (四)严查网络销售食品信息的新法全面禁止食品信息夸大、虚假宣传的,网络食品信息的必须合法,内容真实,杜绝虚假宣传行为,食品和保健品不得涉及治疗功能更不能涉及疾病预防的功能。另外,网络食品经营者进货时,应尽量采用直供方式,并对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予以核对,并在网络页面公示该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位置应当醒目。如实记录食品的规格、数量、批号及保质期等。 (五)保障和扩大消费者的无理由退货权网络食品退货难问题目前较为普遍,尤其以生鲜农产品为甚。据了解,某知名作家曾从某大型电商平台入驻商家购买到已经发生腐烂变质的水果,其退货过程可谓坎坷。新法规定,网络食品经营者如果没有根据所销售食品的特性,与消费者达成是否无理由退货的协议,消费者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进行无理由退货。对于网络食品经营者以及第三方平台来说,新《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无疑会带来不少约束,但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网购食品时有了更多的保障。 四、加强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监管的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的监管和引导为加强监管,首先应当强制网络食品商家必须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技术手段,建立网络电子监管台账;其次,对自制食品或散装的食品必须提供相关证照,不允许预包装食品的网上销售,食品添加剂的购买渠道、使用剂量以及贮藏等环节必须在网页上予以公示必要的说明书和相关检测信息;再次,规范网络食品信息内容合法化;最后,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票据。在经营者所售食品的相关页面上,必须根据法律的规定如实标明:厂名、厂址、电话、保质期、许可证号等,食品标签标识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对含有致敏物的食品也必须明示。散装的食品须提供许可证件、检验检疫合格证明、质检合格证明等质检证书,否则不予网上销售。赔付基金为网上食品消费纠纷的解决提供可能。笔者认为,可以试行网上食品消费纠纷先行赔付的赔偿程序,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网上先行赔偿制度,即通过建立先行赔付基金,有效保障网络交易平台纠纷的及时解决,网站经营者可以通过协议方式,根据营业额向依托的网缴纳一定比例的先行赔偿金,并将赔偿金存入平台预先建立的专项赔付金账户。一旦网站平台的食品因质量等问题对消费者造成损害,而该平台食品的经营者又拒不履行赔偿义务的,由网站先行预支赔付,替商户履行应尽的赔偿义务,而平台预支的款项就是从先行赔偿专项账户中提取的。而后网站经营者可以向具体的侵权商家进行追偿,先行赔偿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消费者合法权益确实受损,但却无法通过调解解决问题的情况。这样一来可以降低消费者的诉讼成本,减小追索侵害商家的难度,很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与方法教育消费者在进行网购食品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有意识地保留自己网购食品的电子证据,如:聊天记录等。要求商家提供发票或其他证明材料。建议消费者到具备经营资格、取得正规厂家经营许可权或代销权的网络商家购物,或者信誉度高的网上与实体相结合大型商场购买,如:屈臣氏等。即便购买自己熟悉或大众熟知的食品,也要留意食品包装上的相关标识是否正常,与惯常购买食品是否一样,避免购买预包装食品和假冒食品。同时,消费者应当保留一切与网络食品交易过程有关的记录,如:聊天记录、订单信息等,纠纷一旦出现,消费者可及时举证,维护合法权益,寻求合理赔偿。 (三)加强诚信建设,完善自律机制经过连续五届的国际食品安全大会的经验交流和全民科普,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果。食品打假已成为食品安全议事日程重中之重。在国际上,食品的假冒伪劣行为早被明确定义为犯罪,在各国也会被处以较重的刑事处罚。重视打假是政府公信力的体现。网络食品经营者作为普通的市场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一种本能。发达国家能够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达到约束经营者行为的目的,在充分认识和利用生产经营者的经济理性的基础上,实现利益与约束的完美共存。如:提高违法违规行为被惩罚的成本;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等让经营者知道违法的成本巨大,不敢以身试法。食品网络经营者自愿地遵守规则,按照法律要求积极配合第三方平台的登记和认证工作。并且要联合众多部门,而不仅仅是相关部门,如:银行贷款、税务、许可证办理和更换等方面采取惩戒措施,使网络食品经营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五、结语: 笔者以为,我国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有效全程监控。作为世界公认的最佳食品安全防控模式,已被诸多发达国家接受并实施。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起步较晚,还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有良好的规范和全面的监控体制。但是我国也可以对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对涉及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饲料等,进行有效的安全监管,制定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贴近国际标准的食品卫生标准和具体行业操作规范。严格程序全程监管,提高食品安全应急处理能力,能够预先评估和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对问题食品进行召回,对于造成严重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而不仅仅是禁入食品行业这样的较轻的处罚。鼓励守信经营,严惩失信行为。“饿了么”订餐平台出现的问题并非个案,而至今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的相关信息。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处理机制还有缺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的新食品安全法处罚力度不足。只有强化网上销售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大网上非法食品销售处罚责任,才能增强网络食品经营者的责任感,维护网络食品销售的安全。 作者:钟晓玲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网络销售论文: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 一、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中服务的重要性 (一)服务是吸引顾客的关键因素随着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关注产品的服务,越好的服务越能吸引顾客,从而提高产品的购买率,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网购消费顾客调查发现,服务质量对顾客的实际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提高服务质量可以提高顾客的黏性;反过来,顾客的服务需求也不断推动着企业创新,实现市场的良性发展。 (二)服务是提升需求的有力保障提升产品服务水平是挖掘顾客需求的一种有力手段,特别是针对于服务敏感性顾客。尽管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成本作为保障,但由于提高了服务水平会增加实际需求,从而保证了一定的利润水平。海尔公司根据顾客需求,将服务质量作为家电产品的竞争策略,设计了七星服务,让消费者体验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服务,增加销量的同时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三)服务是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随着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服务将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可以通过比价网、一淘网等对比产品的价格,基于价格的差异化优势正在不断缩小,企业须在质量或服务等成本之外寻求盈利增长点;另一方面,基于服务的差异化战略能够以顾客为中心建立和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打造快速的市场占有通道,营造企业与顾客双赢的局面。 二、线上服务水平对引入网络销售渠道的策略分析 目前,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成功的必然选择。然而,企业建立自营的网络零售渠道就必须考虑到服务对线上零售的影响,做到与传统的销售渠道服务“零距离”的优势互补,实现企业实体和虚拟商品销售的密切结合,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对网络销售渠道引入之后会获得关于产品销售的时间、地域和成本等优势,但是网上产品的销售无法通过与顾客一对一直接交流来实现,不能为顾客提供直观现实的产品介绍和咨询服务,从而增加顾客购买产品的搜寻成本,因此一旦企业不能为顾客提供合理产品信息,就会造成企业和顾客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交易扭曲。基于此,本文从制造商网络销售服务水平为依据来分析服务对制造商是否会引入网络销售渠道,假设网络销售渠道的服务水平低于传统渠道的服务水平,且为了便于分析服务对网络销售渠道引入策略的影响,设定网络销售渠道的服务水平为0,即网络销售渠道不提供相应的渠道服务。容易证明,当制造商处于主导地位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能够提高零售商的服务水平,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利润,但不意味着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会有所上升,利润的变化情况以及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的选择策略如图1所示。图1中的t1、t2、t3表示网络销售渠道的服务水平处于0到1之间,与产品的价格、质量、生产信息、售前咨询、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年限等相关,区间左侧的或表示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之后,制造商与单一传统渠道下利润的增减变化,右侧则表示传统销售渠道下零售商的利润变化情况。 (一)Ⅰ区间的网络销售渠道选择策略制造商服务水平处于Ⅰ区间时,引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利润会下降,传统销售渠道下零售商利润会上升,顾客对制造商的网络销售渠道的接受程度较低,也就是说企业能够为线上产品销售提供一些基础性服务,但是并没有为网上顾客提供多样化和差别化的产品服务,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提供的服务水平低于传统销售渠道提供的服务水平。对于传统销售渠道下的零售商而言,可以通过向顾客提供零距离的产品咨询和售后保障等服务来减缓网络渠道对传统渠道的冲击,提升零售商利润,从而间接提高制造商利润,此时制造商就不会引入网络销售渠道。比如蔬菜、水果、海鲜等生鲜类产品制造商开通网上渠道不能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此时就会选择传统销售渠道而放弃引入网络销售渠道。 (二)Ⅱ区间的网络销售渠道选择策略处于Ⅱ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之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会有所上升。在此区间,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与传统销售渠道下零售商的服务水平较为接近,顾客对产品的购买需求由传统销售渠道和网络销售渠道共同满足,使得制造商和零售商都有利可图。因此,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引入网络销售渠道,使得企业能够获得线上和线下产品销售的利润,实现供应链渠道的整体优化,这种情况适用于家具、餐具、纸巾、清洁等家居用品。互联网与手机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顾客的网购趋势,越来越多年轻顾客倾向于去网上购买这些产品,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此时仍有一些顾客忠诚于传统渠道购买,再加上传统渠道服务水平的提高,顾客更不愿意转移自己的购买渠道,最后导致制造商能够获得线上和线下产品销售利润的双赢局面。 (三)Ⅲ区间的网络销售渠道选择策略处于Ⅲ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之后,制造商的利润有所上升,而零售商的利润则下降。此区间内的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由于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得到显著提升,使得制造商提供的网络销售服务比传统销售服务更为完善,此时顾客就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购买,制造商开通网络销售渠道正好能够满足顾客对网络销售产品的购买。对于传统渠道下的零售商而言,尽管可以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刺激顾客购买,但网络渠道的便利性占有优势地位,使得传统渠道的购买人数不断减少,从而降低了零售商的利润。因此,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这种情况适用于个性化的服装产品,网络渠道的服装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能够满足需求日益个性化的顾客需求,使得顾客越来越倾向于在网上购买自己心仪的服装,也有助于提高制造商的利润。 (四)Ⅳ区间的网络销售渠道选择策略处于Ⅳ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之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有所上升。在这个区间内的制造商往往通过提供一些专业化权威机构的产品检验结果和完善的售后服务等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细致化要求。因此,制造商开通网络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的普及率和覆盖率,方便顾客进行购买,增加了产品的需求量,而零售商的服务水平也有助于吸引客源、留住顾客,从而提升自身的利润。此时,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加入网络销售渠道,促进二者利润的提升,这种情况适用于书本、食品、饮料等用途明确、差异化较小的产品,顾客对这些产品的渠道偏好无显著差异,因此开通网络销售渠道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消费者购买,同时零售商可以为顾客提供产品退货、换货、咨询等服务,有利于提高顾客满意度,使得产品的整体需求有所上升,从而提升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 三、结论 服务对传统销售和网络销售渠道各有影响,然而网络销售会借助信息化优势不断结合传统销售渠道中产品直观的服务优势为顾客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针对不同行业中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的高低,制造商结合行业特点以企业能够提供给顾客的网络服务水平和传统服务水平为标准,从而确定线上销售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利润,之后选择是否引入网络销售渠道。本文认为,第一,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较低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的利润下降,零售商的利润有所提高;第二,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有所提高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有所上升;第三,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超过传统销售渠道时,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的利润有所上升,而零售商的利润则下降;第四,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服务水平较高时,通过加强传统销售渠道的服务水平,实行更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此时制造商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都有所提高。因此,只有第一种情况下,即在制造商网络销售渠道提供的服务比传统服务水平低时,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单一渠道,即不加入网络销售渠道;其余情况下,制造商的最优决策是选择加入网络销售渠道。 作者:王玲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经贸教研室 网络销售论文:化工销售公司网络舆情论文 1化工销售企业易发生网络舆情的原因 化工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化销公司)作为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化工品销售企业。由于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所处的化工行业特性和贸易公司特点,其面临的舆情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流运输的风险性。化工产品销售运输过程中由于意外或责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容易引发舆情风险。如“7.23中海集装箱坠落海”事件中,部分包装袋及颗粒被海潮冲到香港海域和离岛沙滩,引起舆论关注和民众担忧。在未确定货物权属的情况下,网络舆情汹涌,质疑、指责中国石化,甚至指向中资国有企业,指向香港特区政府。二是经营品种的特殊性。化销公司经营的产品主要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原料、合成纤维和聚合物、有机化工原料(苯、二甲苯等)、化肥、天然橡胶等,这些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舆情危机。三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公司的规模和实力造就了巨大社会影响力,也带来了“明星”般的聚光效应。公司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社会公众和媒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形成舆论的燎原之势。四是化工行业的敏感性。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加上一些媒体对化工行业的片面宣传误导,化工行业容易成为社会公众重点讨伐的对象。如果在化工产品销售运输、储存过程中一旦出现意外或责任事故等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将引发不可估量的社会负面影响。五是营销领域的高风险。由于目前国内的商业氛围,贸易经营领域是容易出现腐败问题的高风险区。如果监管不到位,营销人员利用监管漏洞实施损害公司或客户利益的不当行为,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炒作的对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2化销公司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目前,化销公司建立了相关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快捷、准确、合理应对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角度看,尚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完善。未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网络设施保障,对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突发性重大事件处置预案不完善,也未对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验,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只能上报集团公司,等待母公司出面解决,难以及时消除负面影响。二是舆情危机收集和分析滞后。化销公司还没有建立由专人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追踪汇总、登记和总结的制度,这就很难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来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舆论热点和媒体关注焦点,一旦发生舆情危机,难以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级别和程度,导致舆情处理滞后。三是舆情危机处理的方法滞后。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开始异军突起,我们主要还依靠传统的新闻管理办法,常常处于被动局面。 3完善化销公司网络舆情处置的对策 为提高公司的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掌握舆情处置的话语权、主动权,正确引导舆论,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护公司形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增强舆情观念。舆情是民意的综合反映,正确对待网络舆情,敢于接受、乐于接受民众的监督。积极应对和疏导网络舆情中的“民怨”,关注和引导网络舆情中的“民议”。要有正确的舆情观念,堵不如疏、盖不如开、被动不如主动、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对于舆情危机事件,要更新观念,不能采用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要争分夺秒抢发突发事件新闻稿,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占领网上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进行正面引导疏通。二是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重大舆情处置工作纳入公司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处置工作涉及的相应单位(部门)应服从指挥、积极配合。三是分级负责,依法处置。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各区域分公司分别成立舆情处置工作组织,分级制定应急预案,分级负责应急处置。按照区域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依规组织实施重大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系统级突发事件由公司组织应对;单位级突发事件由区域分公司组织应对,并向公司报告。四是及时应对,积极引导。当公司发生舆情事件时,必须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进入现场,掌握突发事件的最新情况。第一时间准确的权威信息,客观全面地通报突发公共事件动态及处置进程,把舆论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对于不准确的新闻报道或负面报道,要主动迅速了解实情,积极信息,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疑,掌握新闻舆论主动权。五是正确引导,注重效果。按照“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党和政府的工作方针、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中国石化良好企业形象的维护、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的要求,及时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稳定公众情绪。六是公开透明,开放有序。除涉及国家安全和企业重要商业机密外,对于舆情事件,要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准确地信息,并坚持开放有序的原则安排和接待媒体采访,切实做好媒体服务引导工作。未经授权不得蓄意封锁或随意散布与处置相关的工作信息。七是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舆情处置与新闻披露同步安排、同步推进。在集团公司的指导下,协调地方宣传主管部门和当地媒体,分享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对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事件时密切配合信息工作,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新的消息,正确引导舆论。八是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及时发现和掌握舆情动态性、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九是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重大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危机发生。统筹内部通联队伍和外宣力量,发挥新闻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作用,统筹培训资源和规划,做到战训结合。 作者:奚延虎单位: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网络销售论文:小议图书网络市场销售形式 一、利用个性化物品营销 网络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追求个性化的可能,我们可以考虑在图书正式发售之前先行制作一批精美的壁纸,放到各大壁纸资源站上供大家下载,或者制作一些具有提示宣传作用的铃声放到相应资源网站上供大家使用。这样,不仅使用这一壁纸或者铃声的读者能不断的受到冲击刺激其购买欲望,同时在其进行社交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把图书出版的信息带给了他人,而每个人的交往圈里均以同类人群为主,因此在无意识中增加了图书的知名度。另外,一些短小精彩的FLASH动画也往往起到了难以想象的营销效果,比如春风文艺出版社在出版《幻城》前,曾要求社内会FLASH动画的人员制作了一个长约1分钟的宣传动画,并将其以广告链接的形式到各大门户网站上,通过点击使读者感性的接触到《幻城》中所描绘的世界。在的第一天,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就达到了2000多次,并呈现出指数递增的趋势,被各大论坛转载,在图书未上市前就培育出一批忠实的“幻迷”。出版社敏锐地发现这一营销模式带来的商机,因此立刻在网络上聘请FLASH制作高手按照“幻迷”的意见重新制作了一个更为精良的FLASH动画,在新的FLASH动画中加入了交互模式,允许使用者选择相应的角色身临其境的体验《幻城》中的场景。同时,出版社在广泛收集读者反馈中发现其大量的受众主要是学生,因此在《幻城》首发及后续推广中主打了学生市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无论是壁纸、铃声还是FLASH动画,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而且扩散面非常广,如果营销渠道到位可以使图书未正式发售前跃上广大网民的屏幕,甚至可以使图书一日成名,笔者认为这种营销手段对于科普类图书特别适用。 二、利用搜索引擎营销 目前,国内各大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搜搜、谷歌等)均有自己的搜索机制,特别是搜索引擎将图书数字化后,允许读者通过搜索“关键词”直接匹配到相应的图书,甚至阅读部分相关片段。目前,国外允许搜索引擎通过向读者提供“翻阅”图书的方式收取版权费,该项费用由搜索引擎公司和出版社之间协商分成,但国内版权保护法律法规还有欠缺,目前看来短期内实现这一方式的可能性不大。通过搜索引擎提高销量的另一途径是利用其竞价排名机制,通过提高自身出版图书的质量,在通过搜索引擎公司审查的情况下,付出一部分宣传费用,使客户在搜索相关“关键词”或术语时更易链接到本出版社的图书中(如“百度推广”或“搜狗推广”等),这样势必会增加读者的关注度,通过反复的刺激进而诱导客户进行购买全书。笔者认为这一营销模式对专业图书较为适用,因为专业图书的受众一般均为专业内人士,该类人士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专业“关键词”搜索时大部分时候是受困于某一专业问题而需要求解,如果链接到图书能很好地诠释客户的疑问,则会显著增加客户的好感,从而刺激客户去实体店购买全书。 三、利用即时通讯营销 目前国内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件主要有QQ、微信、SKYPE、MSN等,这些软件针对终端客户几乎都是免费的,客户可以非常方便地借助此类软件进行沟通交流,因此这类软件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群,而且这个用户群里包括各种类型的受众。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成熟,通过分析用户平时联络的人群可以较为准确的分析出该用户的兴趣爱好和交际网络范围,同时通过开发“朋友圈”或“私密圈”等功能,可以使用户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进行更为密切的沟通,增加了客户的粘性。图书出版社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庞大的潜在客户群。首先分析图书的市场定位,和软件公司合作寻找可能的目标客户,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投入,使用户在无意间变为出版社的客户。如果某一客户购买图书后发现其特别实用,该客户也可通过简单的发帖方式将图书信息推广到他的“朋友圈”当中,从而增加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关注度,拉动他们进行消费。笔者认为,这一营销模式对于科普类图书较为实用,但对于专业图书的推广是否实用还需要经过市场的考验。 四、结语 网络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图书出版业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漩涡,与之抗拒不如好好研究并与之合作,在网络的冲击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寻找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不足,通过与网络资源进行完美的整合,才能创造出适应网络时代的营销方式,有利于出版业更好更快发展。出版网络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将会共存,因此只有提升网络营销能力,提高传统出版的销量,才能在这一冲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做好图书的营销工作,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探索过程。 作者:林强庆单位: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网络销售论文:服装的网络销售与网络曝光 网络不只是巨大的“奶酪” 优衣库在2008年创造了财富神话,作为后来中国的外籍服装品牌,在定位上它睿智地选择了网络渠道来突破实体拓展的困局(优衣库在中国的传统营销模式和市场拓展一直不理想)。优衣库与淘宝合作短短10天,销售额就突破了50万元,2009年度优衣库的网上销售额已经超过亿元,远远领先于实体渠道的创造价值,在中国飞速成名,并奠定“江湖”地位。 2009年11月11日淘宝网与杰克琼斯联合推出的全场五折促销活动中,杰克琼斯淘宝商城店创造了单店单天522万元的销售业绩,相当于50家线下专卖店一天的销量。但是从运营成本来说,当天网络销售的运营成本不到线下运营成本的十分之一。 “今年3月8日面市的阿里巴巴1688批发商城,上架440款衣服,88秒内全部抢光。”阿里巴巴服装市场发展部资深经理陈智铭向记者介绍了两个案例:网上经营小小链钩、链锁的经销商李堂华一年可以做1000多万元。就像陈智铭经理说的那样,电子商务对于认知尚处于萌芽状态的鞋服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金矿”,低成本、永不休息的营业模式和超强的客层覆盖能力,是强悍的挖掘机。 不过,网络也像带刺的玫瑰,传统营销模式的鞋服企业、百货,乃至网络鞋服品牌PPG、VANCL等都出现过大小不同的水土不服,“是否能以产业高度和市场战略高度来规划网络市场,以企业变革和产业创新的心态来运营网络市场是企业涉足网络市场的关键,此外还有到位的产品定位、研发和价格体系等,不过,即使这些你都做到了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内部的,是支撑企业发展的核能,而口碑是网络的主要传播渠道,也就是在顾客的感应和识别上我们能不能树立坚实的、领先的品质形象是货品流动的根本。” 陈智铭经理说。 VANCL的“产品升级关” 作为网络服装品牌的代表之一,近年来,我们在看到VANCL多元化触角快速伸展、服务逐步提升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VANCL在品牌升级上的艰于突破。如果把市场比喻成大饼,VANCL在抢了PPG的风头后,实现了金融危机以来的反增长,大饼在口,当下正处于意气风发之时,在团队建设、平台服务及多元化战略上卓有成效,但靠风投起家的不稳定、生产链条的平衡不力仍是VANCL的隐形炸弹,这是品牌的根基。今后,提升设计能力,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无疑将是企业竞争的重要筹码。VANCL已经实施通过“抄底”国际高端设计人才,来增强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提升自身品牌价值,这对其意义非凡,我们也期待着VANCL有实质突破。 在网上,“VANCL盗版”“VANCL质量差”“VANCL尺码不统一”……这些点评或为网友的一时泄愤,但并非空穴来风。 9月4日早上9点左右记者拨通了VANCL的全国客服电话:400-650-7099,目的是配合此次组稿测试一下VANCL的终端服务,有两点:一是终端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二是投诉的密集度。电话在第二次拨通后,服务人员报完工号,问记者需要哪方面帮助,记者假装气愤地说:“衣服有质量问题,线扎歪了,我想退货。”服务人员一副司空见惯的口吻说:“请把手机号或订单号报一下。”记者回答:“是我姐订的我还不知道号,要了再给你吧。”服务人员说:“好的。”然后就挂了电话。记者手握电话迟疑了良久,这是客服人员还是记录投诉电话的人员呢?既然与服务相关,考虑到品牌的影响力,也要细节了解一下原因,附带平复顾客的一些怨气以便为下次合作打基础吧! 之后记者连续拨了十通都没有打进去,至中午11点多,记者再次拨通电话,打进去后,接待的服务人员依然要手机号或订单号,没有问询原因和过多语言。 两通电话的背后隐含了什么?投诉的问题的确不少,服务的意识有待加强。据悉5月VANCL已经在14个城市实现到货试衣服务,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投诉需要处理,值得思考。 李宁的“投诉门” 李宁抢滩网上商城首月就实现了开门红,当日销售5万元。但接下来,就被投诉牵扯了精力。只要在网络上键入“李宁、网上、投诉”字样,投诉的信息有N多条,排在前面的都是登记在315网上的,这动静也着实太大了一点。 其中315热线网上有两条投诉信息这样写道:“我买了两双鞋,结果快递到后打开一看就一双,我怀疑被骗了,于是让快递员作证把鞋退了回去,结果卖家却拒绝签收,还拒绝退货(是快递公司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的),声称是没有收到货,我觉得这就是诈骗!我希望有关部门能给我一个公道,本来网上购物就是应该互相信任的,但是总是出现这样的骗局,怎么才能让消费者信任。不知道有没有相关部门能尽快给我一个答复,我已经等了将近20天了,实在是太无奈了。”面对着疑似的骗子嚣张跋扈,消费者的上帝形象灰飞烟灭! 朋友转给我的一条投诉信息是:“3月6日在李宁官方网上商城,网上银行支付购买3BDC635-1000李宁包类通用休闲LOGO肩背包,可是销售方取消了该订单,另外在7日重新开了一个订单,附送一个化妆品包,并确定了付款。可是过了几天,到3月11日在出库时间一栏他们一直什么都没填。打公布电话:4006760086,一直不接,要不就是无应答,要不就是正忙,我想了解货的信息也无法了解,退货也无法退,找一个解释也没地方。”顾客真是有苦难言! 李宁公司仅仅从线下覆盖到线上就突显了这样多的服务问题!业内专家对此认为,网络就像一个放大镜,在网络渠道这个直通车上一下把事物的本质放大了很多倍。如果我们是一个以服务为主导的企业,那么,在网络平台的建设中我们就会把服务建设得相对很完善;如果我们是一个营销策划能力和商品组合能力比较强的企业,我们就会最大限度避免活动流产给顾客造成的不便;如果我们是以顾客为导向的企业,我们就不会漠视消费者的需求和投诉。 网络成了“曝光台” 在采访中,记者记住一句话,网络是一面镜子。很经典。诚然,专业化的网络市场管理团队和货品流通、物流体系的安全建设是网络市场启动的基础,这些对于大多数经销商来说还比较陌生,需要磨合的时间。而轻公司化的运营并非朝夕之功,它需要企业逐步去塑造哑铃型的产业链架构,且在轻重之间做好平衡。但值得深思的是,在网络这样巨大的蛋糕前我们做好准备了吗?在渠道垂直、口碑一日千里的信息平台上我们想要获得的是交易额还是市场?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今年上半年全国消费投诉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上半年,全国各级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00346件。其中,针对服装鞋帽商品的投诉超过2.5万件,居各类投诉首位,而互联网服务投诉量同比增长74.6%,居投诉增幅第四位。鞋服类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服装断丝、断线、破损、掉色、缩水;鞋类商品开胶、开线,断底、断面、脱色。其实,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质量和服务都已经成为制约鞋服品牌发展的绊脚石。 监管机制缺失 “网络投诉居高不下,主要是监管缺失,往往投诉了也会白投诉。”在北京朝阳建外SOHO上班的张女士说,8月5日,她在网上买了一款黑色的韩版晚礼裙,棉质的,售价180元,对方表示不缩水,结果过一遍水就短了一截,裙子本来就不太长,这一短裙子直接变成了中长款上衣,协调退换无果后,张女士在网上和博客上狂发一周的投诉信,结果石沉大海。“这样的事情很多,我的同事都碰到过,没办法,只能把眼睛擦亮了,要不就费时费力到实体店去买。” 据悉,淘宝、阿里巴巴正在加强平台监控自治,网络也正在酝酿推行实名制,这些或许能缓冲一下监管缺失带来的消费伤害。其实,网络市场的“大”是建立在良性发展情况下的预估,市场被破坏自然会萎缩,真正的大发展靠的是企业个体的自律自爱。 网络销售论文:“互联网+”时代下保险网络销售模式探析 【摘要】“互联网+”保险网络销售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但目前要正视矛盾,整合资源,探索“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的有效途径,在改善网络营销环境、创建营销平台、打造网络保险品牌、开拓网络保险新产品、新旧模式相结合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网络营销;保险;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保险网络销售正在保险业内逐步拓展,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应用可以支持保险业细分风险,提供更精准的保险定价,提高行业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技术,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可以准确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精准的“场景营销”,改变传统保险依靠人海战术、效率低下的现象。虽然互联网保险的兴起给保险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行业的发展空间,但保险业在“互联网+”保险创新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特别关注新业务带来的诸多问题,与时俱进,整合资源,顺势而上,促使“互联网+”适时融入保险业,迎来业务拓展的新飞跃,为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一、“互联网+”网络保险营销的优势 “互联网+”时代下保险网络销售是指保险企业利用计算机系统、在线网络和相互作用的数字媒介进行市场调查、产品推销等一系列经营活动,从而更有效地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的实现,以达到保险企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互联网+”网络保险营销的优势主要是: (一)降低经营成本 保险公司通过“互网+”网络销售保单,可以省去花费在分支机构网点及营销员方面的费用,保险险种、公司评价等方面信息电子化后可以节省印刷费、保管费,保险公司经营成本具有大幅度降低的潜力。 (二)增添销售机会 由于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传统的保险销售模式只能与部分客户接触,互联网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交易,随时随地为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群提供24小时服务的特点,使得保险人不易联系到的一些崇尚快节奏高效率而又不喜欢经常被陌生人打扰的人群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为其服务。因此,网络保险营销使更多的人成为保险新客户,大大增添了保险新的销售机会。网络作为有效销售渠道拓宽了保险业务的时间和空间。互联网特点使得保险业务可以延伸至全球任何地区、任何一台上网电脑,实现全天候24小时作业,促使保险市场进一步向国际化、全球化方向发展。这种随时随地的、富有灵活性与应变能力的服务理念可以有效推动保险商品的销售。 (三)普及保险业务 在“互联网+”环境下,保险公司可以用公司网站、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全球电子广告,向顾客有关保险动态、防灾防损咨询等信息,既能扩大保险宣传,又能提高服务水平,还能克服传统营销中借助报纸、印刷宣传小册子所固有的信息量小或成本高、时效差的不足。 (四)强化便捷服务 “互联网+”保险营销具有互动性,可以通过有效互动大幅度提升保险公司服务质量。由于网络的在线服务可以是全天候的,所以网络营销有即时与快捷的优势,能与客户保持长久、及时的信息沟通,网络成为了客户与保险公司双方双向沟通的最佳媒介。一方面,客户可以在网上比较多家保险公司的险种和报价,方便快捷地选取一个最适合的险种,保险经营者也能迅速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意向:另一方面,客户们也能通过网络更直接地了解保险经营者的情况。同时,网络还可以为客户提供许多相关内容的“一站式”方便快捷的服务。 (五)提高服务效率 在产品管理方面,对于保单变更、声明、批单及失效复效处理等事项,网络保险因其是一种“凝固服务”(frozen se rv ice)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无纸化的保单为业务管理节省大量的空间:其次,客户提出保单变更、复效等要求时,可以通过网络向保险公司提出,双方在网上进行洽谈,并将最终结果在网上实现。对于客户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双方都在网络营销中获益。另外,“互联网+”网络保险营销对于保险公司招募员工、与业务员之间的业务往来、加强业务员与客户及准客户的联系和加强母子公司的联系、数据传递等方面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互联网+”保险营销的现状 当前,全球“互联网+”保险营销方兴未艾,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一)欧美国家网络保险发展现状 网络保险营销最早出现在美国,随着产品、渠道和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保险公司在利用网络进行内部管理的同时,更着重发展网络保险营销,网络保险在西方国家已经普遍被人们所接受。2009年以来,美国有93%的保险公司至少设立了一个公司网站,其中,有一部分的保险公司甚至设立多达4个网址,并且网站的设立都比较规范和健全。超过43%的保险公司把发展互联网业务作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有高达890万的消费者通过网络选购保险产品。欧洲各国的网络保险发展也很迅速。英国建立的“屏幕网站”提供7家本国保险商的汽车和旅游保险产品,用户数量每月以70%的速度递增。在英国,个人财产保险总保费中网络营销的比例从2000年的29%增加到目前的50%,法国安盛保险集团自1996年在德国试行网上直销,目前,这个集团约10%的新单业务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 (二)中国网络保险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保险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2000年以来,各保险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网站,很多第三方保险电子商务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网络保险历程。中国人保财险、太平洋保险、中国人寿保险、金盛人寿、泰康人寿等保险的电子商务网站先后正式开启:国内首家集证券、保险、银行及个人理财于一体的个人综合理财服务网站 平安公司的PA18在京正式向外界亮相,“网险”、“e家保险”、“买保险网”等第三方网上保险超市也陆续开始上线运营。 从各大保险公司近几年的信息化动作来看,网上保险直接渠道、网上保险间接渠道、手机保险均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人寿、平安保险、泰康人寿、太平洋保险、中国人保财险的电子商务系统和手机投保系统,以及易保网、中国保险网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均在近几年有较大投入:中科软、尚洋信德、新保软件等保险行业软件和服务厂商也纷纷推出相应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2015年以来我国互联网保险业经营主体大幅增加,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有110家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比2014年增加25家:2016年以来又有新的发展,全国保险行业已经有近八成保险公司通过自建网站、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等不同的经营模式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目前,互联网保险已步入迅猛发展快车道。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整个“十二五”期间,互联网保费规模从2011年的32亿元飙升至2015年的2234亿元,增长了约69倍,在保险业总保费中的比重从0.2%攀升至9.2%。此外,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试点不断增多。目前中国市场上共有4家全国性互联网保险公司,分别是:保监会2013年批准成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6月批准成立的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心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保险蓬勃发展,也引来了各路资本的积极参与。《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7月,已有35家互联网保险领域的公司获得融资,在多元资本的参与下极大地丰富了保险行业生态。 三、当前“互联网+”网络营销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正在快速成长之中,众多保险企业已经从中受益,发展势头不减。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我国网络环境有待改善,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网络在我国的普及率还比较低,广大客户的网络投保意识不强。网络的普及与网络保险的发展息息相关,从我国网络的发展来看,只是在个别大中城市网络普及率较高,国民上网率较低,而且网络的硬、软环境不佳。诸如上网资费较高、网络信息传递速率极低等,业已成为网络经济的“瓶颈”,自然也是网络保险的制约因素:其次,网络的安全、“认证”问题。网络保险是在开放的网络上实现,网络交易及款项支付,最重要的无疑是安全问题。目前,关于网上支付有一系列可以遵从的安全标准。国际上大致有两种:SET和SSL。SSL协议使用方便,造价低,SET比SSL协议复杂,在理论上安全性也更高。安全和便捷,网上支付二者都要兼顾。当前网络安全尚未稳妥解决,网络安全协议亟待确立。实现安全的网络保险,重要的一点是要解决网上身份认证的问题。因此,实现交易各方身份的确认和不可否认,建立安全认证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二)网络保险的法律环境有待健全完善 按照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合同签订或变更,必须有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亲笔签名确认,不得由他人代签。这一规定虽可维护保险市场的秩序,但无法适应发展迅猛的网络经济要求。同时,就网络支付而言,涉及电子签单和电子支付等方面内容也相对滞后,需加以完善,确保支付安全。1999年10月,我国开始实施的新《合同法》也在合同中引入了数据电文形式,从而在法律上确认了电子合同的合法性。但我国《合同法》关于电子合同的规定还只是粗线条的,并且缺乏具体而详细的内容,实际操作起来还比较困难,所以我国《合同法》关于这方面的规定与国际立法趋势有相当大的差距。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电子签名法》,这标志着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正式诞生,但仅此一部《电子签名法》是远远不够的,缺少其他有关电子合同的法律配套规定必将构成阻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法律障碍。对于保险业而言,它除了受常规法律的约束外,还受《保险法》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因此针对保险网络营销的相关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更为复杂与滞后,不仅牵涉到进一步完善问题,也牵涉到保险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与配套问题。 (三)保险业对发展网络保险的准备不足 网络经济刚刚起步、保险业发展尚不充分,发展网络保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周密计划和精心准备。但目前情况是,无论是保险企业,还是保险监管部门对发展网络保险都未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就保险企业而言,首先,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和服务体系的调整不够。主要表现在保险企业对互联网缺乏深刻的认识,公司尚未按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进行调整与转型。同时,公司服务及管理水平不完善,网络与保险的结合不仅不能提升公司的服务水平与形象,使得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得到全面升级,反而有可能放大公司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缺陷。其次,网上核保问题仍未解决。网上核保是制约我国网络保险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核保需要考虑的风险非常多,它需要考虑被保险人的年龄、职业、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家庭背景等等许多因素,在现行的社会信用体系下,通过网络实现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沟通难度较大。不解决这个问题,网络保险经营的品种、范围就受到极大的限制。此外,我国保险业尚未做好网络保险与现有营销渠道如何接轨的方案及技术准备。就保险监管部门而言,网络保险的操作规则的制定、运作过程及结果的监控方法、手段和技术等问题尚未作充分的研究和规划。加强对网络保险运行机制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监管体系,防范网络保险人虚假信息、投保人的个人信息不实以及网上索赔欺诈等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的产生,是保险监管部门应当立即着手处理的问题。 (四)互联网+保险营销实践的不足 互联网保险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和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部分销售保险产品的第三方平台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弱化保险产品性质、缺少风险提示等问题,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此外,支撑互联网金融的大稻荨⒃萍扑愕刃录际醴⒄够共怀墒欤安全机制尚不完善,而互联网保险的业务数据和客户个人信息全部电子化,信息安全若得不到有效保障,将有可能酿成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丢失、泄露的重大风险。据CYBER-DIA LOGUE数据行销公司调查表明,在“互联网+”保险网络销售具体操作过程中,尽管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保险信息和报价,但是,在最终作出购买决定时,至少有80%的在线保险申请者需要有专门人员当面提供服务并协助整个购买过程。因此,合理的选择是将保险网络营销与传统展业模式有机联系,实现保险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整合。 四、“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模式探析 “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正视矛盾、解决问题,适时拓展“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范围,积极探索“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的有效途径,是当前保险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加快网络基础建设 要紧跟时代步伐,为开展“互联网+”网络营销奠定物质基础。政府可以直接投资,也可以间接引导企业投资即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及收等政策方面的扶持,扩大网络覆盖面,加快与计算机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善服务质量,调低收费标准,使网络消费在人们的承受能力之内,为网络营销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 (二)创建良好营销环境 由于保险产品的无形性、保险条款的繁杂性、保险服务的互动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险的网络营销。因此,需要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等相应机构制定有关网络保险的管理办法,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办法、电子保险合同管理办法等,使网络保险的业务运作和风险防范有法可依,为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打造网络保险品牌 保险公司网站是一扇保险公司与客户交流之门,要创建“互联网+”网站域名,网站包含了丰富的保险公司信息,它可引导客户上网,通过网络动态、及时、全面向顾客传递信息,方便客户浏览和及时沟通。 (四)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是进行网上直销的保险公司战胜竞争对手的法宝。众所周知:服务贯穿于电子商务的全过程,保险本身是一种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金融服务,把两者叠加在一起的保险电子商务,必然以向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为目标。保险客户服务根据其功能分为两个层次:基础服务,高附加值的服务。基础服务就是保险公司利用电子商务系统的互动优势,为客户提供服务来实现保险产品的市场价值。保单售前,客户点击保险公司网站了解公司的背景、险种条款、投保流程、既往赔付案例等信息,之后可能向保险公司发出投保意向信息:保单售后,保险公司在线提供保单信息查询、保全变更、续期交费、理赔报案和给付。 (五)开发网络保险产品 大力开展险种创新,开发适于网络的保险产品,既是对保险网络营销的要求,也是保险营销创新发展的契机。网上保险产品既要从技术上适合网上销售,又要从市场上满足客户的保险需求,如果能取得这两者的交集,推出的网上专用保险产品必然会取得产品竞争优势。像戴尔计算机公司网上直销电脑一样,戴尔公司会按客户的电脑设计方案为其组装产品,电子商务时代的网上保险产品也可按保障范围拆散成一个个零件,由网上客户自行选择,保险公司即时将众多零件组合成客户所需要的整机。多元化、个性化的组合险种必将成为最受欢迎的网上产品。 (六)营造网络营销平台 保险网络营销的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持。美国市场的保险网络营销中,仅有20%是通过保险公司专属网站进行的,而第三方网站却占到了80%,后一种模式往往是由独立的商家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即中立的网上超市,提供来自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和价格,不受时间、空间和品牌的限制。相比之下国内保险公司各自为政,网络保险市场严重分割,造成了目前的网络营销一直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在总体上获得足够规模的客户群体。国内第三方网络平台基本上只扮演“二传手”的角色,接到业务还是转向保险公司传统渠道。因此,国内网络营销可以通过同业公会牵头的方式,制定电子商务经营规则,建立完善统一的网络平台。 (七)提高保险员工素质 “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业务客观上要求保险业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适应网络时代的新需求。一是对于老员工,要促使他们尽快更新知识,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要严格考核,进行网络知识考试,不及格者予以清退:二是对于新员工,要把好进入关。新员工至少应该具备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且熟练网络操作:三是要在员工中确立诚信观念,对于有意无意曲解保险条款造成公司和客户损失的业务员要严加处理:四是要结合网络营销,适时对员工进行网络知识培训,促使员工精通网络,在“互联网+”网络保险销售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八)探索营销互补模式 根据当今中外保险业发展的现实,保险业的整合营销思路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三种方式”并举。“两条腿”是指保险营销中,既要使用传统展业模式,也要利用现代网络推销保险商品。“三种方式”是指传统模式销售、网络销售以及传统与网络结合的保险销售方式。 第一,对于条款比较复杂、投保人难以理解的保险品种,宜采用传统模式销售。为降低保险传统营销模式存在的道德风险,必须改革保险服务交易的环境。在保险服务的社会环境中,除了要提高保险中介人的业务能力、工作态度、服务水平以及处理同顾客关系的技巧外,重点要通过培训与考核提高保险中介人对公司忠诚度以及对投保人的责任感。同时为保险服务交易提供一个适宜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投保人对保险服务的满意度。 第二,对于条款比较简单、投保人又需要快捷服务的保险品种,如航空险、旅游险等则直接在网上销售。这实际上是一种现代直销制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建立公司网站为客户提供完全电子化保单,业务实现全过程网络化。其提供的服务包括网上投保、保户服务、人天地、在线认证中心、互动式的个性化服务和保险知识库等。首先,在网上投保环节,通过实时认证、实时核保和在线支付,实现网上投保。投保人可以通过索引、客户向导及其他互动方式选定保险产品,然后直接通过In te rnet填写投保单并提交,提交后可进入网上界面,并通过互联网支付保费成功,即已完成了所有投保手续。可下载的保单表格方便、可靠、科学。其次,在保户服务方面,保险公司通过网络提供便捷的保单查询,自动生成的提醒通知书;网上变更保单信息;续缴保费;申请保单贷款:进行网上理赔和网上投诉等。保险公司为保户提供了完全电子化服务系统,实现真正的全天候服务。另外,在保险人天地,保险公司通过网站为公司人提供个性化主页,以增进人荣誉感和对公司的忠诚度,方便客户与明星人联系。同时为人提供其名下保险业务的智能查询、佣金结算,向人提供在线培训、核保要求、公司最新动态和通知通告,使人业务管理走向网络化。 第三,传统展业与网络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一般适合网上销售,但其条款又相对复杂、保额较大、需要现场核保、现场收费的险种。其一般步骤为:先通过网络获取准客户,然后公司分派业务人员拜访投保人,最后签订保险合同。具体为:1、保险公司进行网站宣传,发出投保信息。通过网站宣传公司的品牌形象,介绍险种、预估费率及服务,同时分险种设计投保意向书。通过投保意向书反映客户的信息,细分客户的需求,对客户进行分类,并转入相应系统。2、业务人员通过网上阅读邮件或通过相关服务电话或传真机接收邮件,了解投保人的资料,并尽快致电投保人,安排时间拜访投保人。3、业务人员携带笔记本电脑、投保单、保险单等有关单证拜访投保人,在进入现场核保后,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在投保人交纳保险费后,业务人员用笔记本电脑进入本公司的网站,在业务员专区输入自己特有的密码后,登录公司的In te rnet完成本笔业务的录入。通过传统展业与网络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实现保险业务的新飞跃。
药品专业论文:高职药品营销专业游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化教学模式正是从抓住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游戏的“玩”与教学的“学”完美结合。在高职药品营销专业课堂上如何更好地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模式 药品营销 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课程教学是培养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的基本环节。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药品营销专业的课程教学大部分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为辅的模式,而未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针对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高职教学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兴趣能使学生的个性积极化,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自信心。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有最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部分学生上课玩游戏,特别是男生会因为沉迷游戏而逃课,甚至通宵达旦。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剖析游戏的价值所在,学会利用游戏的教育功能,巧妙地将专业知识点与游戏恰当结合,并合理正当地引入到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边玩边学,将游戏的“玩”与教学的“学”完美结合,真正体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 二、游戏教学模式的特点 游戏教学模式是借鉴游戏的积极因素,把教学目标隐藏,将游戏活动与教学内容整合,依据学习者特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游戏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欢愉的游戏氛围中学习。也就是讲师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体现在游戏中或者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游戏教学模式是“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真正实现了学生成为教学的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持久的学习动机。游戏教学模式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教学目标隐性化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生对显性目标的达成,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游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悄无声息地达到教学目标,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2. 教学内容趣味化 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创设游于游戏环境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趣味化,让学生学习起来不至于乏味。 3. 教学过程交互性 传统的书本学习方式之所以无法牵动学生的视线就是因为缺少了交互,由于游戏本身既有较强交互性特点,所以在游戏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加强师生交互,拉近师生距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互,特别是在集体游戏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竞争,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4. 教学结果开放化 游戏教学不能仅是一个游戏过程,单纯指向一种结果,应提倡教学结果开放性,即游戏可以提供不同的选择,保证不同的学生个体,都能通过游戏获取成功的心理体验,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对游戏的新鲜感和兴趣也会持久。 三、游戏化教学模式在药品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1. 课堂游戏前准备 首先,游戏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手段和方式都是为了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游戏化教学是为了教学而服务的,不能只从活跃课堂学生学习气氛这一角度考虑,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怎样才能实现游戏目的和教学内容二者完美结合。 其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游戏教学一般会在课堂上花费大部分的时间。为了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尽量精简其他时间如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和方式等,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在幻灯片上展示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游戏时间。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生动形象,很多理论的知识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明白。 最后,游戏所需道具的准备。为保证课堂游戏的顺利进行,教师需在课前准备好游戏所需的道具和材料,以达到逼真的游戏氛围,让学生迅速进入游戏角色中。 如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讲到“团队”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团队的意义及重要性,因此我们选择了“漂流瓶”游戏,本游戏所需的道具为塑料饮料瓶(漂流瓶)、白纸。下面以此来介绍游戏化教学在药品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2. 课堂游戏进行中 首先,教师讲解游戏规则。①全班分成4—6人的小组若干;②将漂流瓶、信封和白纸发给每一位学生;③每位同学在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写下自己最头痛、最想解决的问题(如学习问题、交往中的问题等,通过描述,自己脑中对问题有个明确的概念),然后把这张纸装在准备好的漂流瓶里;④以小组为单位,把每个小组同学的“求助信”在全班范围内“漂流”,每位同学负责对“漂流”到自己手里的“求助信”献策,并在策略末尾写上自己的名字。其次,学生开始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游戏的督促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游戏。最后,课堂成果展示。全班内把自己收获到的“计策”进行交流,并向为自己提供可行又有效的方法的同学表示你的感谢。为了调节气氛,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可在同学们收到的方法中评选最佳创意奖、别出心裁奖、善解人意奖、智多星称号等,并进行适当奖励,以推动游戏的趣味性。 3. 课堂游戏结束后 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对游戏中的内容及时进行评价,并注重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以指导、鼓励、尊重、引导为主。要将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把游戏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以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游戏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做到准确、公正、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游戏过程中,注意学生的社会能力的培养,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某一章或节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适当留出一定的游戏时间,采用“一站到底”式的竞答形式,对本章或节的学习内容进行检验竞答。竞答游戏可分为三个模块,基本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三名同学完成游戏。通过课堂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激发了竞争意识,并学会如何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深刻理解团队的内涵和本质。 游戏化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增加课堂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理论便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游戏过程不易掌控、胜负的评判标准难以制定,甚至有可能出现了“为了游戏而游戏”的局面。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游戏化教学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游戏化教学既可以独立成课,也可以和其他教学活动如讲解、讨论、操作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但是并非任何课程都适合游戏化教学,我们经常提到学生要因材施教,同样教学也要因课施游,要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决定是否采用游戏化教学。如《医药商品物流运输》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更加恰当合适。而在《药品营销心理学》课程中讲解“性格”定义及特点时,采用学生个体进行性格心理测试游戏,既围绕教学目标,又丰富课堂气氛,也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第二,游戏的开展要讲究多样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的需要,去选择合适的游戏形式,如抢答有奖、问题晋级等方式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增添课堂气氛的活力。 第三,要保持课堂教学的严肃性和游戏的活跃性相互结合。很多学生深陷游戏之中而忽视了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督导游戏过程,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和进程,调节课堂气氛平衡点。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不失课堂教学的严肃性,以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药品专业论文:基于药品营销专业的中职语文教学 根据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要求它有效融入各专业的教学之中,以有助于学生综合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该文从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出发,就药品营销专业的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职业能力进行了简要探究。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化人才发展需求,中职院校的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全面开展实践性强的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了解语文教育的专业课程服务作用,不断探索语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结合途径。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学生水平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目前,由于中职院校盲目扩招,导致了中职生学习水平整体下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良莠不齐。而许多学生之所以选择进中职院校,主要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对语文等文化课压根儿就没有兴趣,许多学生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被动接受一切教师灌输的知识,被动地死记硬背,被动地应付考试,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教学主体性和学习积极性。 教材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中职院校所采用的语文教材几乎是不分专业,所有的专业都统一使用相同教材,参加相同的考试。专业特色被完全遮掩和抹杀。许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很少会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基本上实行一刀切,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种种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职语文教学已经走入了死胡同。由于中职生和普高生具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他们的教育也存在本质差别。中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特征和规律,重新审视和思考语文教学的作用,加强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 二、中职语文与药品营销专业教学结合的路径 通过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深入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弥补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不足,对中职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利用专业特点,进行教学目标分层。中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目前中职院校药品营销专业所采用的语文教材基本相同,教师要结合药品营销专业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定,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要尽量多涉及有关药品营销专业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帮助,打造个性化的职业特点。由简入繁逐层设置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职业模块和能力拓展模块,根据药品营销专业的特点来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同时,语文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实际状况,了解学生的优点和潜能,针对学生具体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最大程度地挖掘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的语文潜能,拓展学生专业思维和职业能力。 发展相关教材,寻求最佳结合点。由于不同专业对语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学习要求,全方位寻求专业教学内部的职业因子,找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并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结合教学目标自行整理文章线索,对文章内容和关键信息进行提炼和筛选,并对所获取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制成资料卡。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各自的资料卡进行讨论。如此一来,学生们能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掌握基本的资料收集方法和技巧,并能够在药品营销专业教学中融入语文教学。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能够了解药品营销课程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改善学生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融入。职业意识就是对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职业追求和职业兴趣。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创设与药品营销相关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避免出现学生出于无奈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未来工作中必须要忠于自己职业,恪守职业道德。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药品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潜意识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 加强考评制度改革,调动语文学习主动性。不同的专业所制定的语文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就算在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方面也千差万别,利用专业特点构建针对性强的考评制度,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考核标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语文学习考评。许多中职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产生了很强的挫败感,并对学习的求知欲越来越淡,自尊心也受到了强烈打击,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逆反心理。因此,在对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考核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考试激励和发展的正面作用,全面了解药品营销专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实际需求,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职教育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新型教育模式,因此中职教育强调的是职业特色。在药品营销专业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积极寻求语文教学和药品营销专业教学结合路径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全面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药品营销的专业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药品专业论文:浅谈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实验室的药品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院教育的快速发展,畜牧兽医实验室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不断增加,药品种类增加,数量增多,管理难度加大,本文对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解决这些问题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 我院畜牧兽医系有5个专业,包括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宠物养护、兽医医药和实验动物。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断加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都在60%以上,除少部分(约10%)实践课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外,其余实践教学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承担了所有实践教学任务的50%左右,学生和教师在实验室每天都要使用各种药品,其中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化学药品;有动物手术的麻醉药品;有疫病诊断的生物试剂盒等。药品种类的多样化,管理难度较大,笔者在畜牧兽医实验室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实验室药品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药品存放分散。畜牧兽医专业经历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估”及“国家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新建了“胚胎移植中心”、“种禽繁育中心”和“宠物训养中心”三个校内实训基地,扩建了“动物医院”和“兽药生产与检测中心”两个校内实训基地,加上原本有动物药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检测、动物疾病诊疗、动物手术、兽药检测等十五个实验室,便于教师进行实验,各实训基地及实验室都配备了药品,导致药品分散,达不到药品的共享,时间久了存在大量过期药品,尤其化学试剂过期的数量比较多。 2.教师的实验药品采购计划与开设的实验项目存在差异。学院耗材管理办公室要求,在每学期的期末上报下学期实验耗材计划(包括实验药品计划),教师虽然有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书,但是通常还没有做出实验、实习及综合实训的教学计划,就报了实验耗材计划,这样就会造成耗材与实验内容不相符合,作为耗材一部分的药品也不例外,存在差异,导致药品多余或不足。 3.药品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药品是搞好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必然在药品的采购、保管、使用等方面出现问题。除常规的药品管理制度之外,要完善特殊药品(麻醉药、毒性药品、生物制剂)的管理制度。 二、提高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建立药品申请、审核、审批制度。教师根据实验、实习和综合实训计划,制订药品采购计划,由实验管理人员审核并统计,在清点库存药品的基础上,取消库存药品中的申购药品,综合考虑药品使用情况,适当的补充药品,进一步完善申报计划并签字。然后经系部主任审批签字,交学院中心实验室耗材管理办公室,根据学院经费情况审批并采购。药品申购只有层层把关,才能防止重复购买带来的过期浪费。 2.建立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分类及保存管理制度,降低损耗,防止事故发生非常必要。实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药品试剂的性质、分类与存放保管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实施分类摆放好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有以下几类:(1)化学药品:化学试剂按无机物、有机物分类存放;无机物按酸、碱、盐;盐类中按金属活泼性顺序分类存放;不同性质的药品要分类摆放,氧化性和还原性强的物质就不能放在一起,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产生爆炸。如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就要离还原性材料远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也不能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混合后会放出大量的热,也会产生危险;容易自燃、或者受撞击能爆炸的材料要单独放置,离其它材料远一些;易挥发的材料需放置在通风柜里,最好不要放在密闭的地方;有毒、有害的物品需要做出明显的标记。最后,在药品柜上的位置,标出药品名称,并且在记录本上写药品的数量。(2)兽用药品:根据畜牧兽医实验室常用药品类型,本着便于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原则,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注射剂、片剂、散剂、溶液剂。注射剂种类多、数量大,按药理作用分为:抗菌药、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泌尿生殖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和消化系统用药等几类。分柜或分层摆放这些药品。(3)生物制剂:根据试剂要求存放,使用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4)特殊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的特殊药品主要指麻醉药(如陆眠醒、舒泰、巴比妥类、静松灵等)和有毒化学试剂(如亚硝酸盐、丙酮、有机磷类),依照《药品管理法》,对这些药品实行特殊管理。①采购应做好年度计划,按规定逐级申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到指定兽药公司采购。②入库应按最小单位包装逐支逐瓶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③药品存放在加锁的铁柜内,专人负责保管和领取。④药品仅限本系兽医实验和科研使用,不得转让、借出或移作它用,严格按规定控制使用范围和用量,实行领用经申请、审批、双人登记签字的制度。未使用完及时归还库房登记入库。 3.建立生物制品低温保藏领取制度。畜牧兽医实验室生物制品主要有:疫苗、诊断抗原及阳性血清、疾病诊断液及生化试剂盒,具有价格贵、运输、保存条件要求严格等特点,采取集中保存专人管理的有效措施。药品入库时,至少有两名人员参与,做到账物相符,使用时认真填写领取登记表并签上姓名日期,表示经手认可。有两点建议:一是后勤部门保证实验室冷藏设备的正常供电,如有特殊情况要提前通知。二是实验管理人员应该经常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关掉电源停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想办法妥善保存好生物制品。 4.建立药品定期核查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的库存清点制度,对库存试剂必须定期检查,发现有变质或有异常现象要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贮存条件和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相关领导处理。发现试剂瓶上的标签掉落或将要模糊时立即贴好标签,无标签或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都要当成危险物品重新鉴别后小心处理,不可随便乱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兽用药品及生物制品要重点核查有效期。 5.建立完善的药品报废销毁制度。原则上失效、过期、破损的特殊药品每年报废一次。对于兽用失效、过期药品,如注射剂、片剂、散剂、酊剂等,可以暂不处理,特别是过期药品出现变色、沉淀、分层、析出等变化时,可放在展示柜内,供学生在药理课上作为识别过期药品的样品。 6.实行药品计算机管理。实验管理人员将实验室各类药品的规格、数量、有效期及具体柜号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实行全院范围内联网的管理模式。定期更新网上资料,有利于相关系部及中心实验室及时解药品情况,在审核采购计划时作为重要依据,控制了药品重复购置带来的过期报废损失。帮助使用者在网上快捷查找所需药品,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结束语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及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相关领导关心和重视,需要一整套完整科学管理制度,并能执行到位。实验管理人员要掌握科学管理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工作中,学院应该经常组织安排实验管理人员到相关学校参观学习,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坚强的保障。 药品专业论文:动物医学(专升本)专业开设《动物药品制剂》课程探讨 随着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兽医、兽药行业日渐兴盛,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很多农学院校增设了与此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动物药品制剂》就是其中之一。 农学院校动物医学教学设计随着我国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兽医、兽药行业日渐兴盛,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很多农学院校增设了与此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动物药品制剂》就是其中之一。在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动物药品制剂》是动物医学(专升本)专业的必修课。 一、专升本教育的特点 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是指普通院校的专科学生结束专科阶段的课程学习之后,通过参加由各院校公布招生人数、各省级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按原专业或相关专业升入本科院校继续进行正规本科教育的制度。这一教育制度为广大专科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取得本科学位的机会,满足了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专升本”的教育重点是要做好专科与本科之间的衔接,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培养方案。学院在制定“专升本”课程内容时,并没有完全套用全日制本科课程的计划,而是非常重视学生的专科学习基础,本着让知识更深入、更全面、不重复的宗旨,在学生原有知识层面的基础上,为其开设更新、且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学科,使学生真正实现从专科到本科的本质提高,成为社会需要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动物药品制剂》课程介绍 动物药品制剂是研究动物药品制剂的理论及生产工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在不断与兽医临床医疗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研制适合动物用药特点的新制剂的一门工艺学科,具有密切联系兽医临床医疗实践的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动物药品制剂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各类型动物药剂的制备工艺、新剂型的制备方法、动物药品制剂的稳定性;熟悉动物药品制剂的配伍变化;了解动物药品制剂的发展前沿、发展动态及生物药剂学发展对动物药品制剂学的影响,为兽药研究、开发、生产与合理用药打下必要的基础。动物药品制剂与前期学习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动物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中兽医等多门学科知识互相关联,结合紧密,也与后期开设的临床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有后续关系。 三、动物医学(专升本)专业开设《动物药品制剂》的必要性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既为畜牧行业输送技术研究型人才,也为基层畜禽的诊疗工作或动物药品的销售工作培养后备力量。一些畜牧业科研机构在研制新型药品时常会涉及到剂型知识,比如球虫疫苗可用来预防鸡球虫病。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如疫苗的稳定性、使用剂型等问题的影响,制约了球虫疫苗的广泛使用。有研究通过微囊技术(动物药品制剂中的一种新型工艺技术)制备了微囊型球虫疫苗,此种制剂技术既增加了疫苗的免疫效果,又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有效的鸡球虫免疫预防方法。可见,动物医学方面的科研也很需要制剂的相关知识。 同样,从事诊疗工作的人员掌握及了解动物药品的常见剂型或制剂的制备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兽医师,在基层从事诊疗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开具临时处方的情况。所谓临时处方,就是兽医师根据患畜的病情开写法定、协定处方以外的处方。这种处方的特点就是具体病情具体开写,药物搭配灵活,使用剂型多样,此时就需要兽医师具备一定的药物制剂知识。例如,大家畜的肠道感染,可以使用肠道难吸收的磺胺类药物治疗,但这类药物通常是粉状,不适宜动物服用,兽医师可以以水为溶剂加一些辅药调配成合剂,一次性灌服,或者以糊精、淀粉等为辅料制成舔剂,也便于动物服用。具备了的制剂知识,兽医师还可以为畜主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口服给药,散剂比颗粒剂起效快,颗粒剂比片剂起效快;添加什么辅料可以增加药物的适口性;什么样的药物使用时必须注意无菌操作;什么样的剂型起效快、哪些剂型缓释等问题。动物药品销售人员也可以适时地结合剂型优势推销药品。因此,《动物药品制剂》与动物医学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动物药品制剂》的教学设计 《动物药品制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学院制定该课程总学时74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6学时,实习20学时,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基本是1∶1。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实验学习,学院除了注重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外,还在考核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过去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实验报告等)占30%。现改为:考核形式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包括课堂出勤、课堂提问、阶段理论测试、实验/实践,分别占总成绩的10%、10%、30%和2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总成绩的30%。此种改革,将考核内容细化,考核覆盖面加宽,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被纳入到考核范围当中;使考核比例更合理,成绩的分配比例体现了学院对学生平时表现和实践能力的侧重,避免学生只知死记硬背、轻视实验教学的现象。实践证明,改革后的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药品专业论文: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探析 【摘 要】阐述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根据该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中职 药品营销专业 工学结合一体化 课程开发 教学实施 为了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我国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其中,开展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和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本文以南宁市卫生学校为例,对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探讨。 一、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为了推进中职药品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南宁市卫生学校于2011年底,对黎塘校区和南宁校区药品营销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和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南宁市卫生学校药品营销专业的教学情况、毕业生对药品营销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等,尽管在校生和毕业生对药品营销专业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水平等给予总体肯定评价,但近70%毕业生认为,在学校的课程学习与药品营销服务岗位能力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超过70%的在校生认为,对现有的药品营销专业的学习课程不感兴趣,教学中理论教学内容大多听不懂,难以理解,而动手操作学习机会少,难以学到有用的技能。用人单位则反映,中职药品营销专业毕业生如果不经过岗前培训,无论是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是人文素质,都难以适应药品营销服务岗位能力要求。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传统的药品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不仅脱离了社会药品营销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与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相适应,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药品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当前,“能力本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无论是以较低层次的“岗位能力”还是以较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借助其他中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对药品营销专业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应该说势在必行。 二、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成果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药品营销专业相关教师的共同努力,南宁市卫生学校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教师对中职药品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取得了共识。近年来,虽然南宁市卫生学校教师多次参加了各种形式教学改革培训,但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及其教学观念在教师思想意识中还是根深蒂固。2012年初,第一次召集药品营销专业相关教师参加专业课程改革培训时,据笔者的个别交谈和了解,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持怀疑、观望的态度,甚至对课程开发本身提出反对意见,被动地参加药品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调查实践等各项活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因为教师们存在三大疑虑:一是在现有的学校师资条件下,学校是否具备开发药品营销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的能力;二是在现有的教学设施条件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实施是否可行;三是认为当今形势下,中职生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学生文化基础较低,学习欲望不强,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较差,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否适用于如今的中职教育等。然而,无论是当初被动还是主动参与了课程体系改革活动,经过半年多来多次的培训和实践,在课改专家指导和药品营销企业实践专家、行业骨干的帮助下,至今大多数的教师都认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调查的客观事实结果面前,大家都意识到: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不符合现在的中职药品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只有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才能培养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获得药品营销服务岗位的工作能力并具备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共识的取得、观念的转变,不仅增强了教师们课程体系改革意识和参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对新课程开发和新课程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二)课程体系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初步实施。在课程体系改革专家的指导下,参与课改活动的药品营销专业相关教师,分工协作,在药品营销行业实践专家的帮助下,根据药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于2012年的4月,为药品营销专业设置了药品配送、药品销售等8个学习领域,确定了各领域的教学情境,由相关教师深入药品营销工作岗位开展实践,以此为依据,于5月完成了部分学习领域相关学习情境和学习材料编写,于7月中旬修订了药品营销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并已在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部分班级中实施教学。尽管还有很多后续工作尚待完成,很多内容需要完善,但对药品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已迈出坚实的一步,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感觉到工作有了成绩,看到了课程开发的希望,增强了做好课程开发和完成课程开发工作任务的信心。 (三)新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对药品营销专业的学习兴趣,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完成药品营销专业课程开发部分工作的基础上,南宁市卫生学校于2012年秋学期在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学生中,两校区各抽取一个班级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班,对实验班的教学,选取“盘点”和“收银”两个课程领域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即教师根据药品营销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编写领域课程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材料,以药品营销实际工作任务引领学习,学生主要在学校的模拟药房或社会药房等校内外实训场所,利用模拟或实际的药品营销工作环境,在学校老师或社会药房员工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实现学习,而其余部分学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期中,笔者针对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对黎塘校区的课改实验班的学生开展简单的问卷调查,收回调查表38份,结果见表1。 表1说明,如果以“较有兴趣”和“收获较大”分别视为对两种教学方法的肯定,对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方法的肯定率分别为68.4%和63.2%,而对传统教学法的肯定率,两项均为21.1%,明显低于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肯定率。可见,新课程体系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学科领域的学习兴趣,学生认为学习有收获,说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对教学效果的改善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和新课程体系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对课程体系改革认识存在误区。尽管学校在药品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中对教师进行了多次的培训,但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设计学习情境和编写学习材料,布置工作任务,将学生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制订计划,将学生带到模拟药房或社会药房后,完全依靠学生通过实施制订的计划而实现学习,作为老师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的检查、现场指导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说明教师在对课程开发和新课程体系的实施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可以脱离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检查,这种错误的认识,对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效果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老师对课程体系开发和实施的总结和反思。 (二)学校专职教师对实际工作岗位缺乏深入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是整个教学工作实施的灵魂,而课程体系的开发质量、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否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行业标准相符合,很大程度反映在教师对课程领域的确定、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材料的编写上。而且,教学效果的取得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在课程开发工作过程中,虽然学校邀请了部分药品营销企业的实践专家或行业骨干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教师也利用暑假时间到药品营销企业门店等开展调查和实践,但毕竟时间很短,实践专家和行业骨干对课程开发的指导作用和教师实践经验相对有限。因此,在课程开发中,学校对学习领域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材料的编写等,与药品营销岗位的要求工作实际过程、行业标准等还是存在较大的偏差,这在学生根据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和编写的教学材料开展自主学习过程中,以及我们开展的补充调查中体现相当明显;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上,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指导水平不高,难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对新的课程体系实施和教学方式的适应较慢。为了让药品营销专业学生能较快地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在学生入学之初,学校就对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认知教育,但从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课改实验班对新课程体系和教学适应情况来看,学生的适应还是较慢。例如,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课改实验班的部分学生,在学习已近2012年秋学期期中,还向老师反映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方法跟初中(或高中)相比,差别太大,认为老师指导太少,不知道从何入手,从何学起,难以进入学习角色等。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与中职教育生源质量有关,学生在初中或高中阶段本来就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文化基础不好,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学习缺乏信心,以及学习自觉性不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到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 (四)教学场所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而实现学习,就目前而言,南宁市卫生学校两校区仅各有一间模拟药房,黎塘校区虽然通过教师的多方联系,将8家社会药房作为药品营销专业的实训教学基地。但总体来说,模拟药房的面积较小,设备不全,药品种类少,而社会药房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影响门店的销售工作,为此限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范围,这样的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深入,教学效果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五)教师对新课程体系实施心存疑虑。在对新课程体系实施期间,笔者与参与教学的专兼职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总体而言,老师们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效果没有足够的把握。应该说,南宁市卫生学校药品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教师缺乏经验,学生能力有限等客观实际,使得教师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缺乏信心、没有底气等是很正常的,但这一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教师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决心和教学实施的深入。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继续深入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培训,坚定改革信念。药品营销专业的相关教师应正视各种客观现实,如中职教育生源素质较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坚信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改革是我国职业教育包括药品营销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而坚定改革信念,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教,增强对改革取得成功的信心。 (二)重视教师药品营销服务实践,提高教师对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材料编写水平和质量。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开发出适合学生未来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是首要任务,如上所述,药品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其他专业一样,课程体系的质量除了体现在专业学习课程领域及其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更体现在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学习材料的编写中。因此,作为药品营销专业教师,必须重视在药品营销企业的服务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熟悉药品营销服务的工作过程、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与药品营销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与药品营销服务行业标准相符合的学习情境,编写出适合药品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自主学习所要求的学习材料,以此促进教学效果的逐步提高。 (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药品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尽管南宁市卫生学校为药品营销专业建立了一定形式的校企合作机制,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但客观地说,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安排层面,药品营销企业并未深入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当中,我们还不能充分地利用药品营销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所(社会药店等)和它们的设备设施开展教学活动,而药品营销服务企业的行业骨干,由于未经相应的教学培训,缺乏应有的教学经验,尚未能发挥兼职教师对课程开发和对学生学习过程应有的指导作用;药品营销专业教师未被允许深入到药品营销企业参与实际的营销实践,缺乏药品营销工作经验。以上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药品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的方方面面。因此,建议学校与药品营销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对学校的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开展双向交流培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和实践工作水平,充分利用药品营销企业的营业场所,改善教学实训条件,为药品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四)重视专业认知教育,开展对药品营销专业新生学习方法培训。刚刚脱离初中或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对药品营销专业认识比较肤浅甚至缺失,根据对南宁市卫生学校2010级、2011级、2012级药品营销专业入学新生的部分学生调查,每一年级新生,在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前,有近70%的新生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将来从事何种具体职业,更不了解相关职业的发展前景;在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前,近60%的新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药品营销专业,即便在开展了近一周的专业认知教育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对药品营销专业的课程学习不感兴趣,在后来的学习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对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不适应,使他们陷入不知道从何学起、从何入手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要使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必须从根本上重视新生入学的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并具备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明确专业学习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职业特点、工作内容,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以往的药品营销专业认知教育可能因为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和内容过于单一,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在以后的药品营销专业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中,我们有必要丰富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并将以往的短期教育改变为长期教育。除了专业教师,要更多地邀请药品营销企业的行业骨干参与,将学生带到实际的服务场所开展教育,此外,适时地安排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方法、学习途径的介绍。通过以上专业认知教育,激发学生对药品营销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树立通过专业学习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信心,掌握学习方法,缩短进入有效学习状态的时间。 (五)尊重中职生的基本素质,在改革中适当保留传统,循序渐进。包括药品营销专业在内的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初中毕业生,而且基本上是中考未能升入高中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有限。因此,中职职业学校在课程体系开发中,不应一味地强调课程的整合,对于公共基础课程,不管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上,仅作适当调整和保留,这样可以避免新生对课程学习产生陌生感以致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 药品专业论文:中高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贯通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 摘 要 中高职贯通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有效实践,其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体现终身教育、培养职业能力、贯穿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中高职贯通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中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训练规律,在准确分析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中职与高职两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教学平台+课程模块+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 关键词 中高职贯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贯通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贯通,其关键与核心是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本文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为例,对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进行分析。 一、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一)体现终身教育的原则 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模式,体现使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和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的设计理念。 (二)培养职业能力的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力本位”,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必须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的传统,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三)贯穿整体设计的原则 确立整体设计的原则,中职与高职两个教学阶段要科学划分教学内容,避免“中职教学计划+高职教学计划”的简单叠加组合。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年龄跨度大,中职入学学生是初中毕业,应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程体系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到职业基本知识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 二、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的条件和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的首要条件 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为行政监督管理和技术监督管理。通过市场调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人才需求信息和材料,进行分析整理,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食品企业、医药企业中以质量检测为主、质量管理为辅的技术监督管理工作岗位,培养胜任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参照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的职业分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领域主要有食品质量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药品质量分析与检验和药品质量管理等,从事的核心岗位有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相关岗位有食品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等。 依据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食品检验工、药物检验工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的,具有申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的资格。因此,中高职贯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必须达到高级工的标准。 三、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高职贯通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中后的高职教育,又不同于中职与高职衔接的高职教育,其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应以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身心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训练规律为依据。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2年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中高职贯通的学籍管理分两段实施,贯通培养试点方案要一体化设计,不分中高职阶段。中高职贯通的教学实施分别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开展,因此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可以采取“教学平台+课程模块+职业递进”的课程结构模式,即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两大教学平台和在两大教学平台上实施的课程模块。利用职业递进的课程内容实施中高职贯通一体化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3]。 课程设置模块化是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简单的中职与高职课程的叠加,这样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提高教学效益。同时,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将课程模块设置为文化课程模块、职业素养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技能养成课程模块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课程内容采取职业递进的方式:遵循职业化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将课程内容整体分成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和职业养成三个阶段,分别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和训练。在具体课程上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要求,分为基础、提高等不同层次。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质量控制)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技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整体融合;第二,实现中职与高职、 知识与技能、基础与核心、食品与药品的整体设计;第三,实现专业基础向专业核心、基础技能向核心技能、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中级工知识技能向高级工知识技能的分层递进;第四,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采取“学习—顶岗实习—学习—顶岗实习”的设计(5131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第五,在每个学期教学中,实践教学按照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实施常规课程与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 药品专业论文:谈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 【摘要】为提高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的考核通过率,针对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应采用模块实训法,在教学模式、实训内容、管理方式及其考核评分标准等方面探索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提出指导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药品经营专业 实训教学 改革 为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我校近两年组织药品经营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资格考试。由于存在考试知识点多、药品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不容易掌握、再加上学生基础薄弱、实训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实训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提高实训的效率和质量,保证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我们对该专业的实训教学进行了改革,连续两年分别取得90.2%、98.6%通过率。目前,笔者将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总结如下: 1.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校一直以来大都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主要采用“传递-接受”与“示范-模仿”两种模式。“传递-接受”模式虽然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快的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但是这种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示范-模仿”模式虽然可以加快专业实训的教学进程,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改革中,为了突出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我们大胆采用了模块实训法,可称为“目标-导控”模式,该模式是以明确的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为导向,以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为动力,以矫正、强化为活动核心,使绝大多数学生掌握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以下介绍模块实训法在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2.建立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模块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医药商品购销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我们以“注重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操作性与实用性,突出技能要求”为指导思想,针对技能考核的内容,将整个实训分为以下五个教学模块。即:顾客服务模块;法律法规知识模块;医药基础知识模块;药品购销模块;药品陈列与保管模块。同时,注重整体优化课程,以能力为本位,这五个模块中,重点突出医药基础知识、药品购销的理论和技能的掌握,降低顾客服务模块、法律法规知识理论、药品陈列与保管模块的比重,强调“必须”、“够用”。 3.制定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模块教学的质量考核标准 由于参加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初级)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及技能操作考核两个部分,考核面广,知识点分散,对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在规定时间内保证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质量,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考级培训,我们制定和实施了与实训教学模块相对应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具体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顾客服务模块(占10%)包括:①接待顾客(5%):要求会用礼貌用语,能与顾客交流,了解顾客的需求;②提供服务(5%)要求:要求能主动、热情、耐心地为顾客服务,能主动为顾客包扎商品及礼品包装。(2)法律法规知识模块(占10%)要求掌握相关药事法规知识、医药商业服务规范,熟悉行业服务的忌语。(3)医药基础知识模块(占35%)中介绍药品知识包括:①能解读常用药品的通用名、商品名、缩写英文名(5%);②能介绍常用药品的适应症、使用方法(5%);③能区别处方药与非处方药(5%);④能进行“问病售药”(20%)。(4)药品购销模块(占35%)包括:①销售准备(5%)要求:能按卫生要求清洁营业场所、能按售前操作规程清点、添加药品;②销售实施(20%)要求:能正确发药、收款、找零;能填制、审核票据;能进行每日销售结算和填写日报表;③销售记录(10%)要求:能记录销售药品的品名、规格、数量、金额等;能收集顾客资料和意见并记录。(5)药品陈列与保管模块(占10%)包括:①药品分类陈列(5%)要求:能按用途、剂型、性质及管理要求分类陈列药品;②药品保管(5%)要求:能按药品性质保管药品;能做好营业场所、仓库的温、湿度记录及调控。 4.落实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模块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在指导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时,我们采用了实训教学过程监控与目标监控相结合的措施。过程监控即监控每一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质量,只有前一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质量合格后,才允许进入下一个实训教学模块的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按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模块教学质量监控流程图考核,如图1所示。同时还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五个及时:即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及时查看每个实训模块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实训的不良行为;及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发现和处理仪器设备存在的故障。 图1 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模块教学质量监控流程图 4.1 实训室管理方式的改革。在实施药品经营专业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实训室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方式,对实训室进行开放式管理。药品经营实训室为我校的模拟药店,开放时间可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自习课或者周末。在开放时间内,学生必须遵守模拟药店开放的管理制度和有关规定,在他们自主学习和训练的同时,还要保证模拟药店的仪器设备、工具、药品不被损坏或者丢失。实践证明,坚持模拟药店的开放,可摆脱传统封闭式实训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实训时间不足时,给训练速度慢的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训练的空间,既可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有效地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 4.2 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为突出药品经营实训培养“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特点,在实施实训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革实训教学的内容。只有不断创新,找到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教学方式方法,方能取得化难为易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以下两方面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 4.2.1 以“问病售药”的新形式进行实训。药品购销模块是考核的重点,而培训教程中涉及到药品购销的考点有:药品适应症及使用方法、药品销售过程、药品陈列与分类、处方调配等内容。知识点多,纷繁复杂。尤其是培训教程的药品知识部分,是对药品的分类、概念、药理作用、制剂规格、用法用量分别进行培训教学,这种方式基础知识所占比重大,连贯性差,对于学生实训效果不佳。面对这一情况,笔者通过逐一介绍各系统的常见疾病的形式,将疾病知识、治疗用药、处方调配、药品销售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例如:以消化性溃疡为例,通过介绍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和鉴别。然后介绍如何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就涉及到了药品知识如:制酸剂铝碳酸镁、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H2受体阻滞剂西米替丁、法莫替丁、抗菌药甲硝唑、阿莫西林等。学生拿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处方,能理解所用药品的药理作用、制剂规格、用法用量。同时,学习对处方进行解读和调配。通过这种“问病售药”的新形式进行实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增加了技能训练的比重,优化了实训教学的效果。 4.2.2 以“角色扮演”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模拟售药场景。在实训练习中,学生每2人为一组,分别轮流扮演购药者、医药商品购销员。扮演购药者的学生依据医药基础知识讲述某一个疾病起病情况、病情的发生发展、典型的症状。医药商品购销员通过有针对性地询问购药者的病情,获取诊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初步的诊断和鉴别,然后提出治疗意见,推荐用药。还要求跟购药者说出用药的剂量、使用方法、使用注意等。教师从旁加以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如顾客接待、着装要求、面部表情、言谈举止、及时观察了解病情、柜台售药、处方调配等。尽量培养学生象医生一样具有临床思维,熟悉“问病售药”的诊治过程和操作步骤。在实训中,通过“角色扮演”教学模式,使每一位学生亲身体会到作为顾客的生理、心理需要,通过对话和交流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良好的愿望、美好的心灵、热情的态度、诚挚的关心等内在品质都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对医药商品购销员的要求及药品销售过程中给顾客带来的感受,使学生有机会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看待、处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对顾客心理的观察,促使学生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理解顾客的心理,从而更好的服务顾客。 4.3 药品经营实训成绩考核评定方法的改革。我校药品经营实训成绩考核评定的传统方法是教师依据学生平时出勤情况、实训结果及实训报告等情况对学生的实训教学成绩进行评定,这种方法的缺陷主要是缺乏实训教学过程的考核,只注重目标考核,不利于调动学生实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药品经营模块实训法,将学生的实训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可使学生的实训模块循序渐进,即使最简单的操作,每个学生都必须一丝不苟地操作,都必须亲自动手参与实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评定学生的实训成绩时,不仅要通过书面实训报告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依据每个学生的模块实训考核情况,学生的模块实训考核依据药品经营实训基本技能考核评分表进行,既可体现成绩评定的真实性,又可提高学生实训的主动性。 由于药品经营实训教学的改革直接影响该专业的技能考核的通过率和就业率,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和创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质量。我们通过上述药品经营实训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药品专业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临床用药指导》课程建设与探索 摘 要: 为了适应对高职学生的教学要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将原来理论性强的《药理学》课程改革成为适应该专业实用性强的《临床用药指导》课程,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其中包括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模式、师资建设、课程的考核评价等。 关键词: 《临床用药指导》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专业,目标是培养在流通领域中从事药品采购、销售、贮藏、养护及质量控制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2008年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模式改革,改革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确定适应需求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1]。《临床用药指导》课程就是依据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各工作项目对临床药学及合理用药的需求,将原先的《药理学》课程改革成为融合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处方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的一门实用性强的全新课程。 1.课程性质 《临床用药指导》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针对药品营销、采购、仓储、配送、养护及管理等职业岗位,紧扣职业岗位任务,培养药学情报咨询、协助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治疗的干预及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能力,为学生将来在工作中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促进合理用药及考取临床药师、执业药师等职业资格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该课程还是后续课程药品仓储配送、药品采购、药品销售、医药商品知识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内容 通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专家研讨会分析得出《临床用药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处方及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能够阅读与分析西药处方,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药物咨询服务,且能够辨别不良反应并进行简单的处理。 3.教材改革 为了有与此相适合的教材,我院组织专业任课老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了《临床用药指导》院本教材,教材编写内容以“强化目标培养、淡化学科意识”为指导思想,突出适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形成两个模块:一是基础理论模块,二是实训模块。其中理论模块包括各系统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实训模块包括常用药物用药指导,如感冒药用药指导、治疗咳嗽药物的用药指导、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用药指导等。 此外我们还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推荐相关学科的参考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4.教学模式 4.1项目化教学。常用药物用药指导部分采用项目化教学,所有项目均有案例引出,通过案例引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分工协作、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咨询和协调下最终完成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4.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场所,为学生创造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我们在学校内部开设了模拟药店和模拟药房,让学生在店内感受到将来工作的真实场景,拿着各种药盒,学习药品使用说明书、药品商品名、通用名、主要成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在模拟药店和模拟药房里学生还进行角色扮演,学以致用,不仅使得理论知识得以加强和巩固,还丰富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师资建设 《临床用药指导》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教学方法与内容的调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执行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制度,提高教师授课的准确性,并在网络上开设教学平台,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教师,教师对教学中学生的疑惑可以及时予以解答,弥补教师授课中时间和空间的不足。此外,学校规定专职教师每年不少于1个月到企业锻炼,了解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及行业发展情况等。通过长期的工学交替使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达到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真正对接。 6.课程的考核评价 《临床用药指导》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评价一体化的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的鼓励,并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将任务汇报、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成绩等过程性记录纳入考核成绩之列,注重学生的日常积累,使其占总成绩的50%,理论考试作为期末成绩同比例占50%。 7.建设方向 7.1师资建设。建设一支能规划教学方案、开发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充满生机、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注重同时具备教学经验和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7.2教材建设。在学生使用反馈的基础上对现有教材进行调整,实现中英文双语化,争取早日高质量出版高职统编教材《临床用药指导》。 7.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企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实训场所和专业化训练,而学校为企业的用人需求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8.结语 通过将理论性强的《药理学》课程改革成为《临床用药指导》课程,满足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对应用性、技能性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推动了高职药学教育的发展。 药品专业论文: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药品营销课程改革的探索 摘要:独立学院的教学应有自身的特色,根据学生的素质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本文就制药工程专业药品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药品营销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在初创时期,其办学条件是由母体高校提供的。这样做对于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教师资源是很有益处的,教师和各二级学院也可以从中获取利益,因此各地方高校热衷于兴办独立学院和增设专业来创收的做法就不难理解了。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生源和二级学院相比质量较低,毕业要求也相应较低,而独立学院多为自主管理,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降低学生课程的不及格率,便会或明或暗地要求任课老师放松要求。这样,任课老师便会迫于体制和经济上的压力而放弃应有的责任,同时也会缺乏对独立学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共同的价值观念,不去关心独立学院的建设。这样长期发展下去,独立学院将失去与母体高校在招生、就业方面的竞争能力。为此,不少独立学院开始转变办学方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我校科文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最早于2005年开始招生,依托于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学资源,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教与学之间存在脱节和应用能力差的问题,因此科文学院于2007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大力推进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落实到每门课程当中。药品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药品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药品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营销的实践能力,为胜任药品营销岗位工作奠定基础[1]。对于这门课程的改革,笔者做了一定的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 独立学院属于三本,对于理论知识的要求不应太高,应偏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收集,市场调研方案,市场推广方案,市场开发,营销渠道开发与维护,药品促销方案,等等。由于在药品营销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药理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添加部分和临床药理学有关的内容,对于以后学生走上药品临床专员的岗位大有益处。同时,药物经济学的知识对于药品营销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因此,结合具体药物进行讲解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并指导学生以此方向做毕业论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用人单位对这些有研究经历的学生非常感兴趣。 2.教学方法改革 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与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相比较而言,理论学习能力差一些,但是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对社会性问题了解较多,也更成熟。在药品营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单纯的理论讲解会使独立学院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直观认识。案例的选择包括经典营销案例和最新发生的营销事件,例如脑白金的营销策略,白加黑的广告效应,江中健胃消食片的市场定位,等等。在介绍案例后,首先由学生进行分析和讲解,再由其他同学来提出不同意见,最后教师结合所学的内容给予详细的剖析,不能简单地评判学生对或错,要鼓励他们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在这一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了学习、自觉地进行了知识的建构[2]。另外,每讲完一个单元内容,教师都要准备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该题目,模拟实际工作中的要素,包括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其设计不仅要从实际工作问题或情景出发,而且要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学环节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差异,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环境中,实现学习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3]。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并且自主采取了多种方法来完成题目,包括幻灯、自制短片、小品等形式,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教师要对每一组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由学生自己投票选择最优。 3.实践教学改革 在课堂上的学习多少都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因此在药品营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学生对于实际营销过程的真实感受。我们与本地多家大型医药公司、医院、药房都有密切联系,将其作为我们的实践基地,在学院的支持下,多次到各单位的工作场地现场观摩和学习。同时聘请其高层管理人员作为我们的指导老师,不定期举行营销讲座和交流会,每次学生都踊跃参加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多次交流后学生的问题深度和广度都明显增加。此外,我们还邀请了西门子电器、飞利浦照明、通用医疗器械等跨国公司的经理讲解外企的营销策略,使得有意向去外资药企工作的同学对于中外药企营销的差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还邀请了药监局市场处的专家讲解营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 4.考核方式改革 过去药品营销课程的考核就是以论文形式了解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了解程度,但是效果非常差,抄袭现象严重,没有自己的理解内容。现在将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就是每单元结束后的案例分析和情景演示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时教师给每组布置不同的题目,其中的设计方案,做预算,做调研,整理资料,角色扮演等工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每个同学具体做的部分详细标注出来,由教师最终给出分数,占总成绩的40%。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要凭借自身的能力去完成,在不用担心不及格的前提下,能很清楚地区分出学生能力的高低。 改革实践证明,我校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对药品营销课程的兴趣大幅提高,毕业后从事药品销售工作的学生比例增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好评也增加了。今后如何将改革规范化、系统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药品专业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探索 [摘要]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和进行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实施历程,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 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和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药流通领域管理体制的改革,这项改革必然对药品经营人才有广泛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实用型人才,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以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和专业带头人认真研究和探索课程体系建立的基本规律并付诸实践。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以高职高专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导引,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研究剖析,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总体思路并付诸实施,从而带动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1 教学计划修订依据及基本思路 遵照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根据2006、2007、2008年企业药品经营管理人才需求调查的结果,进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定位分析及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技能)分解,最后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知识、能力(技能)与课程设置对照,而构建初步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为:①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基于药品经营管理的工作过程来构建课程体系和进行课程开发。②“必须、够用”为度,精简课程,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避免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的弊病。③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知识要求接轨,利于学生取得双证书和学生后续的发展。④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加大,增设选修课,如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商业应用文写作等。 2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的实施 2.1 提升职高专的教育理念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职业教育不熟悉,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缺乏。所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要求广大教师要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努力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教师是具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职业能力指导者和组织者。 2.2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社会和岗位需求调研 制订出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计划,其总体框架和思路应该来源于企业的岗位需求,为此,我们做了如下的工作: 2.2.1 专业岗位需求调研 为使制订的教学计划能够真正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我们首先在企业、药业公司等学生可能就业的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就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本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能力、在药品经营管理岗位必须具备的医药知识、企业认为该专业学生最需的职业证书、本专业学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知识缺陷以及来自企业的其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制药企业不仅迫切需要具有营销或医药专业知识技能,有过良好培训经历的人才,而且,多数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情况,如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执行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需要对市场敏感并且反应迅速,爱岗敬业,团队意识强,德才兼备的营销管理专才。多数企业认为学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知识缺陷是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和人文素养欠缺,这将为设置适合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2.2.2 召开一线技术骨干访谈会 为使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能够基本符合企业的工作技能岗位要求,我们邀请了不同层次的药品经营管理的骨干,畅谈该专业的就业岗位,岗位的基本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需要哪些基本技能为依托等作为以工作任务为框架课程开发的基础。同时,对完成具体任务时,需要设置哪些工作情境来组织学生学习等相关问题与一线专家们进行了探讨。 2.3 药品经营管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笔者设置了职业能力(技能)分解表,岗位知识、能力(技能)与课程设置对照表等,将本专业一线就业岗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列表对照并进行分析,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不仅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注意分析非专业的技术能力,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以建立适应药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2.4 药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 2.4.1 打破学科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由“多而全”转为“少而精”为避免课程设置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的弊病,在课程设置时采用“必需、够用”为原则,通过课程整合适当减少系统的理论内容讲解,如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整合为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中药学和中医学基础整合为中医药学概论,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整合为药品检验技术,重点讲解在工作实践中最实用的知识;删减了一些课程,如天然药物化学、药品经济学、广告管理教程,在学习药品营销专业知识时适时渗透相关知识。 2.4.2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规划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指导思想。以往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有学科化的痕迹,为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力图将专业课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统一。 新的课程体系将药品经营管理分成若干的任务,如药品市场开发、药品零售服务与咨询、药品采购与储存、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等,将常规学科体系下课程如电子商务课程、市场调查有预测、药品经营管理、药品营销技巧、社交商务礼仪、品检验技术、临床药物治疗等,成为相应任务项下的子任务。由教师和药品经营技术骨干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协同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以实现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这种以药品经营任务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 2.4.3 重视并加强职业关键能力课程设置职业关键能力为除职业技术能力外,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包括: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这也是药企近年来人才招聘中特别看中的能力,而且需求迫切。因此,我们在必修课中增设了大学语文课程,选取社交商务礼仪、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营销与消费心理学、商业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以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 改革的关键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对学科体系教学计划的颠覆性的改革,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积淀,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过程,同时,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和注意的问题不容忽视。①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注意强调实践,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并不是不要理论,应强调在专业课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时要注意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时有必要适时融入人文课程,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数量,允许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增强课程结构的弹性和可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和特长。③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的重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精简课程和课程整合,减少基础课程内容的重复讲授。课程开发是否与企业的工作要求相匹配,主要取决于一线技术骨干的评价。④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系列实验室,系列实践教学基地(群)。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同时考虑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 4 总结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及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学生由专业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专业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为所培养的人才真正为企业所需,实现本专业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药品专业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索 [摘要]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其中,项目化课程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模式;探索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流通领域管理体制改革,这必然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有广泛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就要求学校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笔者于2008年7月开展了江苏省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1 部分调研结果 1.1 江苏省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①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在经营企业中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其面向的业务岗位包括:药房营业员、营销人员、市场调研、仓储管理、销售内勤、初级管理人员、采购员等。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在生产企业中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其面向的业务岗位包括:营销人员、市场调研、仓储管理、销售内勤、初级管理人员等。③相关的岗位还有:保健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日化企业等行业的营销人员、市场调研、仓储管理、销售内勤、初级管理人员等。 1.2 江苏省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现状调研 根据笔者的调研,我省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始招生的,各校的课程体系都是在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如市场营销学、医药电子商务、药品仓储与养护等营销与管理的课程,因此这些课程模式是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体系的知识体系。 2 项目化课程模式与学科课程模式的区别 学科体系的结构是指按照学术研究的需要将学科知识分类所建立的学科门类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显然,学科结构与学术教育的功能相联系,因此,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必然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 项目化课程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体系而存在,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既然工作知识是附着于工作体系而存在的,那么以工作知识为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只能来自于工作体系。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表明,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当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就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从而也决定了课程项目化改革是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其体系结构应当是高职课程本质属性的反映。 项目化课程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以项目课程的结构不同于学科课程的三段式结构。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进行一场对“结构”的革命。笔者的工作是要建立与职业体系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建立与工作结构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并完成符合项目化课程模式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研究并完成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的制订。 3 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步骤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正确建立的前提是专业定位准确,岗位明确,工作任务分析清晰,课程分解、整合合理。因此笔者具体研究的思路是: 3.1专业岗位需求调研 首先在医药企业等学生可能就业的部门进行调查问卷、访谈,就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等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企业迫切需要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比较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大多数企业认为原有的课程体系,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3.2专家“头脑风暴” 为了使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能够符合企业岗位需要,我们邀请了不同企业、不同层次的行业专家,运用“头脑风暴”法,就专业的就业岗位、岗位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需要哪些技能等进行了研讨,形成了以项目为引导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3.3项目化课程模式的开发 基于工作任务体系进行规划是项目化课程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新的课程模式将药品经营与管理分成若干项目,如药品质量管理、药品采购、仓储配送管理、药品销售、临床用药指导等,将常规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如:市场营销、药理学、公共关系、推销技巧、电子商务、药品经营企业管理等成为相应项目下的子任务。通过项目化课程模式的运用,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以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项目化课程模式,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 4 结语 笔者从2008年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模式的探索,目前正在2008、2009级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施教学,2008级校内教学已顺利完成,进入企业实习阶段。由于这项改革需要打破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希望通过我们的改革探索,为企业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实现本专业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 药品专业论文:浅谈中专药剂专业学生药品销售的培训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调查药剂专业学生在药店实习情况,发现他们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药品销售技巧的方法,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欠缺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尽快适应药店工作。 关键词:药剂专业 药品销售 培训 药剂专业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和质量管理等岗位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有三个就业方向,分别是药学服务方向、药品经营方向、药品生产方向。我校一直主要培养的是药学服务方向的学生,为很多医院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药剂人才,由于最近几年医院、诊所及其他医疗机构对药剂人员的需求基本呈现饱和状态,学生就业率下降,国务院对十一五期间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后,我校从2006年开始转变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以培养药品经营方向复合人才为主要培养方向,与省内大型医药连锁企业健之佳、一心堂等开展“工学结合”,为这些企业输送药品营销人员。为了使学生能更快适应药品营销工作,找出他们在药品销售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在医药企业实习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对本校实习班药剂8班、9班在药店从事药品销售的学生共31名进行问卷调查;对有我校实习生的药店部分带教员工、店长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对药店的部分员工进行小组访谈。 2 结果与分析 2.1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共收回有效问卷为31份。其中男生9名,女生22名;汉族14名,占45.2%,少数民族17名,占54.8%。 2.2实习过程中的基本情况 2.2.1能独立承担药品销售工作的时间 有17名同学,约占24.8%能在两周到一个月时间中能独立承担药品销售工作;有8名同学,约占25.8%能在一至三个月能独立承担药品销售工作;只有1名同学,约占3.2%能在零至两周内可以独立承担药品销售工作。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学校教学与药店实际工作脱节,学生不能很快接手药店工作。学生进入实习药店之后理论知识中不含如何看卖场、如何摆放药品等操作技能。 2.2.2对药物推荐情况 据统计,学生在擅长推荐药物中排在前三位的药物分别是:感冒、清热解毒药、儿科和抗生素;最不擅长推荐的药物中排在前三位的药物分别是:心血管药物、肝胆消化系统药物、中药品种。这六类药物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讲解和重点模拟推荐的药物。有38.7%的学生能把药物通用名和商品名很熟练的对应起来。当顾客咨询药物情况的时候,有90.3%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用量,83.9%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用法,87.1%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的作用,但仅有54.8%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的注意事项,51.6%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的禁忌症,35.5%的学生能说出药物的不良反应。 2.2.3学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 据统计,有41.9%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表达能力,有32.3%的学生认为欠缺实际操作能力。有83.9%的学生认为要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完善他们欠缺的能力。 2.2.4工作中药品丢失情况 据统计,有58.1%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都存在药品丢失的情况,这在学校具体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从来没有强调过关于药品被盗的相关问题以及应该如何防止药品被盗。 3 讨论 3.1加强药品营销实训,使理论教学与药品销售技能有机结合 无论从学生能独立承担药品销售工作的时间,还是从学生认为欠缺的实际操作能力来看,我校的教学工作都存在理论和实践的相脱节,实训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销售工作。2009年,为了使理论教学与药品销售技能有机结合,在我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花巨资新建了模拟药房。模拟药房的布局与我省知名医药连锁企业健之佳完全相同,而摆放的药品外包装则是动员全校师生从家里带来;到医院、诊所收集。在模拟药房中我们进行了药品的分类、摆放的操作,加强药品营销实训练习。 3.1.1药品与非药品的区分 我们充分利用模拟药房中的空药盒,让学生根据药盒上的批准文号正确区分药品和非药品。在药盒上,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的都是药品,国药准字后大写的字母H代表是化学药品,Z代表中药,S代表生物制品,J代表进口药品分包装;批准文号是“健”字的是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是“妆”字的是化妆品;批准文号是“消”字的是消毒产品。在“国药准字”药品中,按我国药品管理制度要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能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RX。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均为处方药;抗生素、激素、心脑血管疾病药品、生物制剂绝大多数为处方药。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写为OTC,在药品外包装上都有标注。非处方药中又有甲类和乙类之分,甲类药的外包装OTC为红底白字,乙类药的外包装OTC为绿底白字。一般来说,维生素、滋补保健药、解热镇痛药、感冒咳嗽药、止痛药、抗酸药、抗寄生虫药、避孕药等可作为非处方药。外用的皮肤科、五官科用药大多可作为非处方药使用。 3.1.2药品陈列 商品陈列的优劣决定着顾客对店铺的第一印象,使卖场的整体看上去整齐、美观是卖场陈列的基本思想。商品陈列绝不是简单的商品堆放,而具有美化卖场、刺激消费的专业职能。同样,药品的陈列除了要符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外,也要符合销售规则。相关资料显示,科学、专业、适应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商品陈列能带动30%~40%的销售增长,远远大于促销活动所带来的销售提升。在药品陈列中要注意的三大原则就是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要分开,非处方药一般采用开架陈列,顾客可自由挑选;但处方药一般用密封柜台陈列,需要时由药品导购员帮顾客取药。其次口服药与外用药要分开陈列;最后,药品与非药品要分开陈列。药品是特殊的商品,我们可以把相互关联的几种药物放在一起,便于顾客挑选。如妇科用药和儿科用药可陈列在一个货架上;感冒药、咳嗽药和清热解毒药可以陈列在一个货架上。药品陈列还要注意季节性,如春季容易过敏,我们把抗过敏药专柜放在显著的位置上,便于顾客挑选;流感季节把抗病毒药如板蓝根放在显眼的位置。黄金位置的陈列:要陈列重点推荐的药品,如高毛利率、需重点培养、重点推销的药品。商品陈列有原则,无规矩,各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进行改造、创新。不管是哪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商品销售与利润的就是好方法,这是一项根本原则。在模拟药房中学生可以进行药品的陈列,同时通过药品的陈列加深对药品的熟悉程度。 3.2加强药物系统培训 3.2.1熟悉各系统常用药物 感冒、清热解毒药、儿科用药、抗生素、消化系统药物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经常推荐顾客购买的药物,我们在理论教学上专门做了这几个系统的专题课件,在实践教学上加强了这几个系统药物的导购训练。首先把这几个系统药物常用的商品名整理后让学生到模拟药房中通过观看药品包装、说明书熟悉药物,掌握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等,然后模拟一些购药场景让学生多加练习。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100种常用的药品商品名,能向顾客合理推荐这些药物。 3.2.2分析复方制剂中的药物成分 理论知识中,我们讲解的药理知识主要是单独的药物,而在商品销售中的药品主要是由多种药物成分组成的复方制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各个系统常用药物的成分分析。把每种药品的药物成分具体列出来,分析这些药物成分的作用、应用、不良反应,让学生更加清楚怎样合理使用这些药物。如感冒药中的主要成分盐酸金刚烷胺:抑制甲型感冒病毒;氢溴酸右美沙芬:中枢镇咳药,用于无痰、干咳,慢性支气管炎,刺激性干咳;盐酸伪麻黄碱:扩张血管,消除鼻粘膜充血水肿,解除鼻塞症状、高血压禁用;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前列腺肥大或增生者禁用、因刺激肠胃,故含本成份的药应饭后服;扑尔敏、盐酸苯海拉明、氯雷他定:镇静、抗过敏;人工牛黄:清心解毒;咖啡因:大脑皮层兴奋作用,缓解嗜睡。知道了感冒药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学生就能根据顾客的病情给病人推荐合适的感冒药。 3.2.3关联导购培训 关联导购就是当顾客购买一种药品的时候,根据顾客的需求顺便向顾客推荐相关联的另一种或几种商品,从而可以提高药店的销售量。例如,一名顾客风热感冒,我们可以关联导购的是中药+西药+维生素C+板蓝根或金银花+口罩+消毒洗手液,等等。 3.3开展岗前培训 3.3.1语言沟通能力培训 营销工作离不开语言沟通,要当好一名好的药品导购员就必须与顾客交流,了解顾客的需求。客户不会关心你卖什么,而只会关心自己要什么。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最合适的产品。我们有58.4%的学生是少数民族,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普通话相当不标准,甚至有些学生到了学校才开始学习普通话;据药店带教老师反馈我们学生去到药店胆子特别小,说活声音小到顾客都听不清。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们对他们进行了相应语言沟通训练。围绕沟通的3个基本步骤:微笑、倾听、回应,我们模拟了一些药店场景,让学生训练如何面对顾客准确表达自己的言语。 3.3.2责任、义务培训 学生在学校习惯了成群结队活动,去哪里都有三五个同学,但实习时学生经常被分得特别散,基本没有两个学生在一起的,都是一个药店一名学生。因此,有很多学生实习了一周后,打电话给老师,要求回到自己家乡实习。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专门给学生进行了责任、义务的培训,要他们明白,工作需要自己独立承担。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首先,我们要求学生到药店实习必须遵守药店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对责任的第一层含义的理解;其次,在药店实习当发生药品丢失时是要根据药店的规章制度进行赔偿,这是对责任的第二层含义的理解。另外,我们要求学生每人找一句关于责任的名人名言自勉。同时,我们还给学生讲一些关于责任、义务的小故事激励学生。 药品专业论文:药品商贸英语专业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探究 [摘 要] 本文概述了药品商贸英语的概念、阐述了药品商贸英语专业的重要性、分析了高职药品商贸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职药品商贸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 重要性 药品商贸英语 现状及问题 教学 许多专家指出药品商贸英语是药品商务应用英语,是买卖药品或服务的利益相关方从事药品商务实务而使用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文件,及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英语对话交流。还有些学者认为药品商贸英语是以满足涉及药品职场需求为目的,内容涵盖围绕药品商贸活动的全过程。药品商贸英语的特点主要在于其教学的药品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归根到底,实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一、药品商贸英语专业设置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药厂数量递增,虽然和国外也有药品贸易往来,但就医药技术而言,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医药行业水平仍旧不高,目前来看,很多新药特药方面的知识产权都需要从国外引进,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努力研发新药品,把新药自主知识产权的缺口逐渐堵上;其次,要不断学习国外的制药先进技术,来为我们新药的研发补充营养;再次,对于本国已流通及新开发的药用产品,要逐渐打开国内外市场。而对于我们高校而言,学生专业的设定要向市场需求看齐,这一点在高职学生的培养方面尤为突出。以我院为例,与我院毗邻有三家药厂,目前来看,关于药学方面的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生物制药专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沟通能力的药学毕业生已是很受欢迎,而更多稀缺的岗位还是指向了除了具备以上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高职药品商贸英语专业的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学校而言,抓牢了重要专业的建设,就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的发展。而对于学生而言,抓住了好专业,就等于获得了开启未来人生的一把金钥匙。如前沿所述,药学专业英语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1]。 二、高职药品商贸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中会出现许多不同的难题,而针对药品商贸英语,虽然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需求和药学学科的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药学专业英语应运而生,而且全国不少设有药学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已经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由于药学英语首先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再加之我们对其重要性、目标和特点等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全面,导致目前很多药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课成了一个为了迎合学生招生或上级考察时的幌子而没有受到该有的重视[2,3]。 从高职药品商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不够合理,虽然有技能培训的课程,但没能完全针对就业岗位;教学大纲不够完善;从教材编写上来看,更是不到位,药品教材、商贸英语教材比比皆是,可是实用性强的药品商贸英语教材却是少之又少;从药品商贸英语专业定位来看,缺乏创新性,目前,很多院校表面上看起来设置该专业是为了迎合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注重“科目性”、“名誉性”,在这种情况下,药学专业的学生仍只是为了学分而学,不是为了就业而学,久而久之,何谈高职教育本身应该具备的“职业性”,长此以往,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的相关专业学生针对社会发展的要求很难达标;从师资方面来看,缺乏“双师型”教师,目前来看,英语方面,纯语言类教师多,药品专业知识强的汉语言教师多,但是英语熟练而又富含药品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少,虽然部分教师经过不同程度的培训,拥有了双师证书,但大部分缺乏实践经验;从药学专业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于药品商贸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职学生把目光仍都放在了英语A级乃至公共英语四级的达标上,而缺乏对于该专业的重视,以我院为例,药学专业的学生大多认为只要拿到英语等级证书,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就一劳永逸了、就完结了,并没有把眼光放得长远。 三、如何实施高职药品商贸英语的教学 1.培养师资 在高职药品商贸英语教学的实现条件中,师资的培养是一个重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实施高职商贸英语与药品领域跨学科的合作教学,这其中包含积极组建高职药品商贸英语合作教学团队。具体操作程序为:筛选参与高职药品商贸英语合作教学的教师教学分工有效地实施合作教学。内容是由高职药品专业人员协助商贸英语教师,目的是更好的进行教学。合作方案有两种:一种是部分合作,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可以由合作教师商讨确定,其具体操作形式为:高职药品专业教师协助商贸英语教师教学。高职药品专业教师负责提供资料以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等,或高职药品专业教师适时地针对专业知识提供讲座或辅导,但不参与课堂授课。另一种是全面合作,这样合作的时间规律而且固定,其具体操作形式为:高职药品专业教师和商贸英语教师共同完成全部高职药品商贸英语教学过程,包括共同研制教学大纲、涉及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的表现进行跟踪评估和反馈、共同交流教学观点和思想、共同编写教材等。如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采取商贸英语教师与高职药品专业教师轮流授课或同时授课的方式。此外应加快高职药品商贸英语教师专业化、正规化建设。如设立相应的资格证书,培养未来集药品专业知识与商贸英语教学研究于一身的专门药品商贸英语教师。 每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势必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没有的优势,正如高职药品商贸英语跨学科的合作教学,它加深了药品专业知识和英语的互通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药品商贸英语教学体系 教学必定离不开学生。药品商贸英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相应地,它的学习内容不如基础英语贴近生活,缺乏趣味性,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散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抓住学生注意力,尽量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趣的药品的英语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提问,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再如,教师可以设定情景,如:给学生几个药品名,让学生分组用英语以电话咨询的方式询问有哪些药品。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可以定期邀请在药品商贸英语方面已有成就的毕业生回学校举办讲座,他们虽然已经毕业,但是他们最贴近在校生,他们的经历是在校生渴望的宝贵经验,这样,药学专业的学生不仅得到了实战经验,也避免多走弯路,然而有些毕业生工作地点不固定,保持直接联系较为困难,笔者建议学校有关部门根据教学情况制定调查问卷,只要条件允许,可以以各种方式发给毕业生,比如利用网络,与他们交流,对于他们的反馈进行汇总、借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系部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相应内容的药品商贸英语实战大赛。然而提高学生的药品商贸英语能力单凭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药品专业词汇需要学生平时的学习积累,所以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结语 药品商贸英语的教学对于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药品商贸英语教学的实施能使高职学生在提高药品专业水平的同时,提升英语的实践能力,相对来讲,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应当获得相关院校的重视以及推广。 药品专业论文:药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与发展,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引进了“能力本位”的培养理念。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在药品市场营销专业的改革中,结合行业背景和专业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一线销售、服务等职业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围绕目标进行专业设置、教学安排、毕业实践等活动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药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 “宽基础、重技能、强特色”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革前药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校企合作是实施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学院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没有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企业愿意接受毕业生直接就业工作,但不愿意接收实习生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仅仅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少量实习的浅层次合作上,与学校的期望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还有一定的距离。实习生在药店顶岗实习相对好些,而在药品经营企业销售环节的顶岗实习则相对困难。 2.实习、实训条件与实际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 由于资金、师资等方面的原因,药品营销专业在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上相对不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现有实习、实训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需要,教师短缺,“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 3.课程体系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 课程改革不够深入,教学方法不科学,课程体系构建中企业地参与程度不够,课程的设置与实际工作需求部分不配套。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只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二、药品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要想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关键在于学校培养的学生要与企业有直接的关系,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培养过程。经过多方努力,学院从2008年开始与北京悦康药业有限公司、辽宁华润医药有限公司、天津天士力药业、天益堂大药房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校企双方成立工学合作教育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企业确定主干课程,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协议展开,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学金。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在学生的培养中不求理论知识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零距离”,使毕业生在药品营销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 2.重组课程体系,全面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药品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行为科学、医学、药学、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与药品营销有关的主要学科内容,所以本专业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应在满足必要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同时,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花大力气、下足功夫。我们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改革为职业基础、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课三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将课程体系按着职业场景分为若干个任务,在每个任务下对学生进行所从事职业的技能教育和培养。除了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之外,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单一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岗位就业竞争力。形成了“宽基础、重技能、强特色”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3.加大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培养老师的实践水平。针对这一要求,学院首先在政策上给予保证。学院在教师培训上制定了现有教师在读硕士、博士期间可减免教学工作量,报销部分学费的措施。其中硕士报销1万元,博士报销1.5万元。要求2006年以后新增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学位,同时积极为教师创造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规定专业教师每年至少到企业实践锻炼一个月,并给予40课时补助。其次,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几年来教师参加了教育厅“双师”素质教师培训;高职高专药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的课程改革、精品课建设的师资培训;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举办的各种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各种年会的教师培训;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教师培训项目;国家职业药师培训;实验设备生产厂家的技能培训;各类教材的编写会议;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开展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培训等多种技能培训。使本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由2005年的26%,提高到2010年的50%,硕士学位专业教师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13%,提高到2010年的49%。 4.进一步完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我们采取了与学院其他相关专业相融合的方式,合理分配时间,整合共享资源。从药品的购进、销售、收银、质检、服务等各环节入手,让学生了解药品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建立校内模拟营销实验室,通过各种模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几年来与沈阳红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厂、沈阳兴齐制药有限公司、沈阳永大制药厂、沈阳药大药业、辽宁卫星药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学生实训基地协议,每年为学生提供药品营销各环节的实训场所。同时请企业出色的市场营销人员为学生做经验介绍,让学生对药品市场现状、商品进销渠道、招投标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有初步的、合乎实际的了解,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5.在校期间指导学生完成专业资格认证 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药品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外,学校还组织学生考取与药品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各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按照实训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接轨的要求,建立了“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双证”融通,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时尽快适应岗位工作提供了方便条件,增加了毕业生的岗位竞争优势。 总之,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在药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成果是显著的。几年来学生的一次性实际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药品专业论文:物流企业迈向第三方药品物流的专业化道路 物流业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若干年前,功能单一、对现代物流一知半解的一些运输企业并不会想到物流业会与大多数的产业产生交集或渗透。 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把不懂的业务全部包出去,只做我们擅长的。”在2010年1月《物流时代》发起的一次调查中,42%的人认为外包物流是提升企业物流水平的最佳方案,两业联动意味着促进物流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而近年来市场反馈的信息不断传递出这样的信号:越来越多的高端产品企业,尤其是医药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正在逐步转变,不再是简单地寻求运输服务供应商,而是寻求能一揽子解决其运输、配送、仓储、装卸、物流信息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同时,随着国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要求对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发展药品现代物流。是否具备第三方药品物流资质将成为承接医药企业物流业务的准人和门槛。对于原先涉足这些领域的物流企业不能无视这种信号,而应积极地面对,迈向第三方药品物流的专业化道路,获得关系到生存、发展、品牌的通行证。 一、医药产业的前景分析 据行业统计,目前全同药品批发企业1.65万家,零售企业近14万家,全国零售药店总数12万家,药品生产企业6300多家。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我国的医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在出口方面,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更高;从出货值来看,浙江省出货值最高,达到36.79亿元,占总产值的28.4%。 以浙江为例,从高新企业行业分布看,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02.3亿元,比重为23.4%,占比接近1/4。浙江省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每年增长20%以上,产业规模居山东、江苏之后,继续保持全国第3。虽然受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但由于医药市场的刚性需求较大,也由于中国正处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上升通道,国家财政给医药市场扩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国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骨干企业的规模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优势企业产销量进一步扩大。根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公布的2008年全国医约工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名单,浙江医药等10家浙江企业入围,占百强企业数的近1/10,主要产品产销形势良好,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如浙江的维生素E产量跻身全球前4名。全省医药制造业出货值占全国的份额达到30%,化学原料药企业产生利润占全国25%,生物制药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3。 二、第三方药品物流面临的机遇 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美元,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日前,我国大型的专业从事医药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很少,而全国1.6万多家医药批发企业,其物流水平、物流能力和物流理念都十分薄弱。透过这些数字,我们有理由憧憬我国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的美好前景。 新医改带米发展契机。新医疗体制改革将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广泛的医疗保障网络,而对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要求,将会在现有从事药品运输、配送、仓储企业中进行新一轮的洗牌,这必然会给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带来发展契机。 多数医药企业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随着信息时代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医药领域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数医约企业在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吸收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初步具备了供应链管理的支持技术。这无疑从另一方面给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带来一定的发展机会。 国家对第三方医药物流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如重点培育和扶持10家大型医药物流企业作为试点单位;在市场准入政策方面,帮助重点医药物流企业获取GSP资格,并进人海运、航空以及公路、铁路运输市场。对国际物流业务量大的企业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帮助其申请设立海关监管点或监管仓库、保税展馆等。 三、物流企业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的必要性 (一)市场层面,客户需要全方位的服务 目前,很多知名医药制造企业将重心转移到生产领域,而埘流通领域普遍实行外包。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点对点运输服务,而是倾向于选择具备物流解决方案设计能力、能为其解决从产品出库到终端客户手中的一揽子物流服务。如只能为其提供单一的运输服务,将无法满足其需要。 (二)政府层面,医药监督机构对医药物流有整合的要求 据医药监督管理部门一名官员透露,就全国医药行业来说,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希望改变目前医药制造企业、批发企业各自建造仓库、仓库设施设备参差不齐的现状,对药品仓储进行整合,逐渐形成几大区块,建没自动化、智能化仓储设施,既节约物流成本、建造成本,也便于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和检查。 一旦出现医药产品问题,根据批号可迅速查找到药品存储仓库,而根据仓库内的管理系统,追踪药品去向,未售出的立即拦截,已售出的立即追回。目前的仓储状况显然无法满足药品监管的要求。 (三)企业自身发展层面,抢占先机,把握医药行业整合供应链的机会 新医改出台后,为加速推进这一制度的实施,相信马上会有配套的实质性操作规范。在物流行业群雄争霸的时代,只有抢占先机,才会扶得竞争优势,在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目前第三方药品物流的模式 (一)传统医药商业企业向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转变 如国药集团,2005年12月开业。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第二方专业医药物流公司。能为客户提供包括一般药品、特殊药品、低温冷藏药品等仓储、分拣、包装、配送、加工、咨询、凭证管理、退货处理和增值服务。该公司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平台,采用先进的ERP、WMS、BARCODE、RF、EPS AS/RS等技术,对物流中心各项作业产生的物流信息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并向货主提供各种作业明细信息及咨询信息,实现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所强调的市场、产品、服务与信息同步化。国药物流设计物流量为每年能满足220~260亿元人民币货值的物流需求。 这种模式的物流企业还有英特物流。英特物流公司于2008年6月通过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成为浙江省首家具有第三方药品物流资质的企业,从药品入库到出库,严格按照国家GSP管理要求,提供包括冷藏药品在内的绝大多数药品的物流服务。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药品物流 邦达物流目前是国内较具影响力的第三方专业医药物流企业之一,以其“只送药不卖药,只运药品不运其他商品”的经营理念,赢得了医药 行业的青眯,更成为如国药控股、康恩贝、浙江英特药业、浙江医药、亚太药业、天施康、回音必等30余家大型医药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邦达物流不仅拥有可通达全国800余座城市的物流配送网络,而且还具备可辐射5万多个医疗卫生终端的能力。邦达物流凭借“专业化、网络化、信息化”方面的优势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第三方医药专业物流的全国示范单位,并被浙江省发改委确定为浙江省“十一五”唯一一家医药物流配送重点企业。 五、物流企业在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中的障碍 为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2004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2005年4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于2005年6月29日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的准人要求进行了明确,制订了明确的标准,使物流企业向第三方医药物流的转向更具操作性。 在《关于贯彻执行(关于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中,附件2明确了第三方药品物流企业的准人标准:人员资质的要求(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验收养护人员职称/学历);没施与设备的要求(物流作业场所、仓库、现代物流仓储设施、设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运输设备);制度和记录的要求(养护管理、有效期管理、不合格药品管理、退货药品管理等)。 物流企业在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中主要障碍是对医药行业的流通体制、业务模式不熟悉,对医药产品特殊的仓储、配送、养护等不了解,并且缺乏药品管理的专业人员,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有待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医药流通领域要与医药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而较高的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是建立这一关系的基础。 六、物流企业向药品物流专业化进程所需的努力 (一)改善现有物流设备,提升物流服务能力 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应该根据医药行业的特点,按照药品的特殊性要求,更新现有的储运物流设备,提高物流设备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在仓库管理方面,由主要为叉车、运输机等机械式设备逐步过渡到自动输送、自动仓储等设备,实现物流服务功能多样化;在运输方面,由单一方式的运输逐步拓展到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等一体化的多式联运;为医药企业进行物流过程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代收货款、代签协议等。 (二)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 国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很注重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发展也必须以信息化为支撑,一个高效率的物流信息平台是现代医药物流建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根据信息平台应具备的功能,按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建设近期功能(数据交换功能、信息服务功能、会员服务功能、在线交易功能)项目,再建设远期功能(智能配送、GPS货物跟踪等功能)项目。 (三)与具有医药背景企业合作,优势互补 药品物流的专业化程度决定了该进程并非一朝一夕。即使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仓储管理,对货位编码、批号管理等的认识也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而从普通物流企业向药品物流企业的迈进,可以“拿来主义”,与具有医药背景的企业合作,以多种投资模式,优势互补,借鉴其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解决软、硬件的问题。 (四)人才的培养和锻炼 现代化药品物流需要的是既具有交叉跨越医药业、物流业两个领域的经验,又具有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且精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物流企业迈向专业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锻炼,进行相关学科的培训和学习,注重实操,逐步提高药品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生态方面论文:关于西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看法 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模式,单纯的讲在法治社会形成,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和加深的情况下,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何发展自身的生态文明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实践的模式。严格来讲,生态文明建设,不单纯的是指林业、草原实体建设,它的发展是一系列的上层、下层体系建设与完善,而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贯彻到农业、工业、旅游、城市规划等等方方面面。 现代社会发展,不仅在世界,在中国也面临着各方面环境问题,人类建设的这个生态体系,从原始过渡到现代,从欧洲国家把人类推进工业化高度发达的阶段,是以跳跃式来发展壮大的,一个文明的产生必然会导致另外一个文明的推惨和毁灭,所以说发展生态文明不是一个政治术语,而是经济发展所决定的国民意识。中国首先是一个人口大国,地理位置决定其处在很不平衡的环境状况。比方说,高温对环境的影响,南北差距大,东西以水分影响的环境因素比较突出。所以说发展生态文明要依据本身的实际,实事求是的补充和完善自身建设体系,不能以规划“大理石”城镇化模式发展,要求自然和谐。再比方说:鸡蛋能在高温情况下,打碎在路面能烤熟,或者生鱼煮熟、或者五花肉烤熟等等,折射出在城市规划享受的时候,能不能反思这样的城镇生活模式,会导致以后气温会不会更恶化!实体发展,应当是促进上层建筑发展的一个强大推力,我们的生态在人类迁居时遭到的破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多方面,立体化的。整体性来说,植物之间也有互相侵犯的时候,何况还有人类的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是要借鉴前线城市发展过程之中的模式,补充生态经济实体发展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都知道1960-1962年那几年的自然灾害,虽然有人为因素,但是不难想象,如果一个高度发达的城镇化国度,如果遭到环境因素再次影响,那么造成饥荒的悲剧是何等的惨烈,城市郊区的棚户区,导致结构布局不合理,发生的问题也比比皆是。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导致农业田地荒芜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归根到底,是经济机构不合理,社会建设层次缺乏合理布局,农业机械化程度不够高,所以,我们现在要加快利用大学生基层村官这一有利时机,放开手脚,推动庄园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不能机械化的否定土地流转的基本准则,加快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结构完善。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西北的发展。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我国林业自“十五”以来,坚持以林为根、以人为本,高举生态大旗,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和森林文化建设,林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六大工程稳步推进,森林资源实现双增长,集体林权改革已见成效,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趋明显。 林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有着强大推动作用,因为林业是农业这一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基础,没有林业,农业就会失去风调雨顺的生态环境,水利就会失去保持水土的绿色屏障,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生态平衡的有力支撑。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林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状况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这一点是值得借鉴的不错提议,但是一个林业系统,从专业系统来说有阳性植物和耐阴植物,有高等植物和低矮的层次性分别,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所以保护原始森林对现代文明是很艰巨的任务。而且,就整个发展来说,建立一个恢复“承德避暑山庄”似地园林,可能性很艰巨,因为当时可以狩猎,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态文明不单单是指植物,而是有生命的。 生态方面论文:有关现代化生态水利设计方面几点思考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水利的建设,它是推动现代化农业进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水和谐的重要保障。下文浅析了生态水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生态水利建设;人水和谐;措施 1 前言 生态水利工程的主要内容为:就新建工程而言,是指一面进行传统的水利建设(如防洪、治河工程),另一面进行河流生态的修复。就已建工程而言,就是对部分河流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清洁生产(生态产业)、传统治污技术以及资源管理和环境立法共同作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现代化生态水利工程在衡量生态系统健康需求与社会经济需求这二者关系时,笔者认为应该强调水利工程不仅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也要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健康。 2 生态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在相关的建设管理方面力度不够。如财务管理、项目法人的职责、竣工管理、质量监督等有待完善。(2)国家对生态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大。水利工程的基础不强,再加上后期投入不足,损坏严重,大部分工程老化失修,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基本的配套程度。(3)项目建设的多道程序衔接不好,致使总体的工程建设拖后。工程编制、招标、审批、投标工作脱节。延长了时间,再加上北方水利工程施工受农业条件和季节制约,进一步拖延了投产时间。(4)水利工程的规模相对较大,可是年度国家投资金额少,建设期长,对工程效益的发挥相当不利。 3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恢复和保持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根据研究相关生物群落的大量资料显示,非生物环境空间异质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存在正相关关系.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的关系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的藕合和依存关系。如果某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较高,就意味着创造了许多不同的小生境,即它可以允许更多的物种生存.与之相反,假如非生物环境变得单一,必然会导致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生物群落的密度、性质和比例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某一程度的退化。(2)经济性和工程安全性原则。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也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一定要符合工程力学和水文学的规定,从而保证工程设施的安全、耐久性和稳定。一定要充分考虑淤积及河流侵蚀、河流泥沙输移、冲刷等河流特征,随时的研究河势变化规律,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河流修复工程的稳定性。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研究,得出应遵循投人最小而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的原则。(3)反馈调整式的设计原则。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都是动态的,在空间与时间上通常具有不确定性。不仅受自然系统的演替,而且人类系统的干扰及变化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由于不确定性使得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出现一种设计方法--反馈调整式。它是根据“设计—执行(包括管理)—评估一一监测一一调整”流程再加上反复循环的方式运行的。在此流程中,基础是监测工作.监测工作包括水文观测和生物监测,监测系统需要在项目初期就要建立完善,从而进行长期观测.与此同时也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河流健康体系,以此来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的发展趋势及状况。(4)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自设计原则。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就是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物种的自然选择是自组织的机理,一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可以经受自然选择,寻找到合适的环境条件与相应的能源。这时,生境就能支持一个拥有数量庞大而且能进行繁衍的种群。依靠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功能,就可以由自然界挑选合适的物种,从而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设计。以往成功的生态工程得出结果,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二分之一。在运用自设计理论时,要特别注意充分运用乡土物种。在引进外来物种的方面,要特别慎重,避免生物人侵。 4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与技术路线 (1)认清工程将会影响的重要敏感生态目标。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一定要可以准确认清受工程间接或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并且要在工程规划时做出充分考虑.目前大多数水利工程的设计没有或很少考虑流域生态敏感点。(2)应以工程水文学与生态水文学当做工程设计的基础.进行水文过程的计算与分析。由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相当广,通常同时涉及林业、湿地、农业、草原、江河湖泊和畜牧业等生态用水和工业、消防、城镇、居民等生活经济用水,因此只要认清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时空要求规律,才能使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3)环境工程设计要与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进行有机结合。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完全吸收工程的理论与和环境科学技术,从而实现水质与水量同步的科学配置。目前特别是要与水污染防治工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因为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通常较大,并且拥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使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施与设计存在相当大的阻力与挑战。为了降低早田排水挟带污染物或泥沙进人下游天然湿地或湖泊,可以在进人湿地或湖泊的过渡带设计氧化塘或生态处理沟渠。而水田里的排水沟渠能在植物生长季节完成蓄水,再运用人工沟渠湿地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有效的降解。如果是以开采地下水种植水稻,要进行以水质净化与水量高效利用为目的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 5建设生态水利的措施 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开发、保护,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它更是水利部门今后和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1)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水的问题就是生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一定要加强优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把水资源作为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来对待。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认真注意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顺应自然规律,坚决走人水和谐的路线。既要防治水对人类的侵害也要防止人对水的侵害,在做好水资源的开发、治理和利用的同时,加强和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配置。使全社会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得到提高,引领广大群众积极履行保护和爱惜水资源的义务,把人水和谐、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化为营造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2)依法落实,全面规划。当前,大部分水资源已经实现统一管理。协调好生活、生态和生产用水,进一步增强水利工程的建设,使水源调配体系得到完善,构建合理的水网。要依靠法制保瘴,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保证规划落实的长期性和严肃性。 6 结语 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当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水资源。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水利,它是国家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在具体工作中将落实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投人,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快速、全面、协调推进生态水利建设的步伐,共同打造人水和谐的环境。 生态方面论文:浅谈园林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一、前言 园林绿化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文化娱乐、亲近大自然、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场所,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园林植物综合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其它生态因子所不能替代的,如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的生态效益。通过植物景观创造的良好城市环境和为人们提供游憩空间的社会效益。随太仓城市结构的调整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必然要对作为改善城市环境重要手段的园林绿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谋求城市绿色植被生态效益及其改善环境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美化城市,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园林植物丰富多姿、体态优美,随着时间的推移,朝辉夕阴每日在变,春夏秋冬四季在变,年年在变,整个个体或集体轮廓、疏密、质地,都是大自然的指挥之下赋予宏观世界无穷无尽的变化。在城市特定的条件下,建立生态与景观相协调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达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是提高绿地质量的关键所在。 绿化建设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是评价城市生态系统优劣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社会基础设施之一,促进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二、 园林绿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按照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新建设区应不低于30%的绿化率,旧城改造绿化率应不低于25%,由于上述绿化率是按平面计算的,所以是草坪和树木不分。草坪绿化重在视觉效果,其调节气温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作用有限。树木的绿化效果则是“立体”的,不仅能防暑降温,还能净化空气、调节生态。园林绿化在此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城市园林绿地能不断调节大气层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改善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吐出大量氧气。而现代城市的发展,机械化使得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增多,城市空气中的浑浊气体日益复杂,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所以我们不能只注重草坪绿化的建设而忽视了片林的作用,应采用以行道树为框架,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型多元化结构模式,这样才能达到景观与生态的最佳结合。 (二)园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城市生态的健康发展。随着企业的发展,城市人口集中、交通拥挤、城市建筑不断扩大、绿地大多被侵占、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长寿。多种树、多种草,发展园林绿地,有利用绿色植物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吸尘吸毒、降低噪音、美化市容、丰富景观,有利于改善城市的不良环境,促进城市生态健康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保持水土。城市要发展,但又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现在的很多城市,高楼大厦耸立而出,但是很多绿地却被人们忽视,导致城区高温,“热岛效应”严重,城市温度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城市开展园林绿化,即使大部分雨水不能渗入地下而从下水道排走,减少城市的降水蒸发量,还能有效发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热岛效应”的出现,给人们一个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三、 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 由于园林绿化对改善生态环境有巨大作用,它将会日益得到人们的亲睐,人们也会更完善园林绿化,让园林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①天人合一的自然文化。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强调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要以自然景物为主体,更要强调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艺术再现。这与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十分接近,表现出人类认知方式国际一体化的倾向;②因地制宜的景观特色。对地域性景观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营造适宜大环境的景观类型,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提,也是体现其景观特色的所在。但关键在于继承因地制宜的思想,而不是山水园林的形式本身;③、舒适宜人的环境塑造。园林是人类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环境的产物,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是享受园林生活乐趣的前提。园林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亭廊构建,乃至城市布局,都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如何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在园林中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依据; 四、 结语 绿色象征生命,人类的存在离不开绿菌,所以人类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绿色。城市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作为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美化市容市貌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充分利用园林绿化植物,以及科学、合理的艺术手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层次多元、结构复杂、生态多样、功能最优的绿地生态系统。它产生的生态效益改善人体生理健康,景观效益改善人的心理机能和精神状态,游憩效益则改善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质量。同时,我们应普及绿化科学思想,树立生态园林意识,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向往,改变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过于追求气派和攀比求洋的做法,积极营造健康、自然、优美和舒适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生态方面论文:生态建筑在资源节约方面的若干分析 摘要:通过生态建筑在给排水,保温隔热, 建筑材料等方面体现出来的节能优势进行分析,说明生态建筑在建筑模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生态建筑 资源节约 生态建筑是将生态学原理融入到建筑理论中,从事建筑设计,追求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可持续环境,把建筑作为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组织、自调系统,为人类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以及各种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同时,融入到整个生态循环中,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通过运用当地材料和传统的建筑技术并结合气候因素等来实现。 建筑是个消耗资源的大户。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建筑中度过,致使建筑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资源消耗系统,其中给排水,保温隔热,通风,建筑材料,照明,景观等要素又是一个个耗能的小系统。生态建筑则是在各个要素上加以考虑,将生态性融入到各个细节中,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1.给排水 我国淡水资源丰富,但是因为分布不均以及不合理利用,很多城市和地区缺水甚至极度干旱,而且这一情况有日益加剧的趋势。 在我国新疆,甘肃,陕西的部分极度缺水地区,一些民用建筑附加特殊的节水处理系统。因年降水量低,在建筑附近的地下挖一个较大的储水地窖,一般分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两个部分。下雨的时候全家出动把能装水的器皿和能吸水的棉布摊到室外,将收集到的雨水灌入地下水窖,同时屋顶设置成平顶,并且做有组织排水,落水管直接通向地下水窖。下雪的时候用干净的铲将积雪收集,堆入水窖,这样储存的雪水,到夏天的时候还是清冽甘甜,同时水窖还可以成为夏天食物保鲜的天然冷藏库。 在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高端的节水投资建设,达到一劳永逸的节水效果。如美国第一座生态建筑The Solaire,共27层,总建筑面积380000平方尺,293个单元,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要设置系统的节水系统难度非常大,工程复杂,耗资1.2亿美元,包含污水循环系统,雨水收集设备,废水净化装置等。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消防用水和冲洗卫生间,收集的雨水可以灌溉屋顶花园,冲洗卫生间和消防用水,通过净化处理以后可用于饮用水。与不设置节水系统相比,根据当地的年平均降水量,可节水43%以上,是世界上大规模节水系统的先进范例。 曾经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广告词,“请珍惜用水,否则你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节约用水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而生态建筑节水,雨水收集,水循环,安装各种节水设施,如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具有很大的长远的潜在价值。 2.保温隔热 冬天,在我国陕北的干冷地区,地表的昼夜温差很大。而传统的窑居可以形成稳定的室内环境。土的比热容为600~900千焦每千克每摄氏度,窑居厚重的覆土则成为了天然的温差异缓冲带,这种缓冲作用非常强劲,冬天凌晨2点的室内外温差可达到25摄氏度。这种厚重的覆土和土墙可以与一台中型的空调相媲美。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但是南方一些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也可以高达3800千焦每平方米每小时,海南、广东、福建等一些省份地区的建筑屋顶温度可达到60摄氏度。针对这一情况可以有两种节能方案:一,在区屋顶安装太阳能设备,利用太阳能烧水和照明都是非常高效的。按照一般太阳能电池板的的太阳能转化效率24%来计算,一个1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一小时吸收的热量约有950千焦,标准煤的燃烧值为3000千焦每千克,相当于燃烧0.33千克标准煤释放的热量。而一平米的硅晶板太阳能电池的价格为2200人民币,只相当于不到4吨标准煤,其使用寿命高达30年,出去维护费用还是比较节能的方式。在高层建筑中如果能用太阳能电池板替代屋面,省去屋面板的材料的同时缓解了部分楼层的能源压力,更具性价比。二,做生态屋顶,种植花木,这种屋顶的表面温度可以控制在31摄氏度以内,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空调压力。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相应在变化,而在保暖降温上消耗的能源也在增加,生态建筑在这个方面则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3.建筑材料 建筑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想模仿生态系统,生态设计要求设计师容易重新使用、回收以及最终能与生态系统再次整合的材料和组件。 中国上海世博会上许多场馆运用的建筑新材料很好的体现了生态二字。与一般的合成树脂不可腐化的性质不同,韩国企业联合馆外立面用合成树脂是可腐化的。在世博会后,韩国企业联合馆将被拆除,而这些合成树脂外立面则将被制作成环保袋,赠予上海市民;德国馆外墙使用的是网状、透气性能良好的革新性建筑布料,表层织入一种金属性银色材料,世博会结束后,这些建筑布料可被再利用,例如改制为小块遮阳罩,或者加工制成提包;上海企业联合馆将废旧光盘回收清洗,再造出新的聚碳酸酯塑料颗粒制成塑料管,并将“魔方”的技术设备管线容纳其中,共同构成建筑虚幻隐约的外立面。当世博会结束后,这些塑料管也很容易进入到再生循环体系之中,节省社会整体能耗;中国馆大片红木色的地板,是一种叫塑木的环保材料,它的主要成分是塑料和天然纤维,是采用特殊工艺如挤出、注塑、模压等将塑料和天然木质纤维加工成型的产品。 4.通风 目前,我国很多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中,仍旧以室内空气温度作为设计控制指标,如办公室夏季空调设计温度为24摄氏度,但是影响人体热感觉和热舒适的因素除了室内气温外,气流速度,空气湿度的作用也不可小视。30度比28度热,但是室温为30度,气流速度为3米每秒组合起来就感觉要比28度舒适。所以适当加强室内通风比纯粹降低室内温度的效果更好,可以根据当地地势和常年风的形成规律,通过朝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窗户对开,充分形成穿堂风;调整建筑之间适当的间距以及采取一些特殊的通风手段。 结语:20世纪80年代初《华沙宣言》声明:建筑学是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其任务就是要考察建筑作为环境科学和艺术的特征与规律,并在设计施工中加以体现。在资源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作为人类与环境相协调的最重要一项活动―建筑,在节约资源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目前在资源节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生态方面论文:绿色廊道在城市景观生态方面的研究 摘要:景观生态学认为,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等元素组成了景观,城市中几乎所有的景观都是由廊道所连接,同时又是由廊道所分割。文章以滨州市四环五海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对其客观分析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廊道在城市景观生态方面的作用,类型、实施对策。 关键词:绿色廊道; 城市景观生态; 绿地 1、绿色廊道概念和特性 1.1绿色廊道的概念 廊道顾名思义,是不同于两侧基质的有边界区分的狭长地带。廊道在城市景观具有重要作用。宗跃光将城市景观廊道分为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两大类,人工廊道以交通干线为主,自然廊道以河流、植被带为主。自然廊道的效应表现为限制城市无节制发展,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缓解城市污染,减少中新城区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使土地利用集约化、高效化。在生态保护方面,由于廊道是联结斑块之间的纽带,所以绿色廊道有利于物种的运动迁移和斑块中本来孤立的物种混杂和延续。 1.2 绿色廊道的特点 1.2.1具备较强的自然特征。最直观的即具备大量的植被以及水系(包括人造自然景观的)。 1.2.2线形空间形态。这是绿色通道自身的基本空间特征。线形空间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感观上,它给人以运动感,构成了人类的一种重要体验。在生态过程上,它对物种、营养、能量的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绿色廊道的重要空间特征,而且也是它与其他景观概念的区别。 1.2.3它集中了多种具有很高价值的自然资源。绿色廊道是现在城市中自然环境最好的保护体,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4连通的网络。首先是绿色廊道网络本身的互相连通,这个网络必须形成一个互相作用的整体。其次,它必须与周围的景观斑块连接;它和周边土地的利用方式之间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 1.2.5绿色廊道一种很重要也很普遍的景观组成。 2、滨州市四环五海城市设计中绿色廊道的基本概况 滨州市地势低洼平坦,境内无大的地形起伏。南面是黄河,城区内地表水众多。结合滨州市的自身特点,城市景观的营造也应该避短就长,主要以河流水系和绿色植被带等绿色廊道体系为主,突出“水”和“绿”对城市生态景观的作用,通过对原有河道水系的改造以及绿色植被带的营造。争取将滨州市建设成一个碧水绿荫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型城市。 四环五海城市设计是由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同济大学司马铨教授、高崎教授等多位专家,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国际先进的绿色通道理论,提出了“四环五海”城市设计蓝图。 城市规划中四环总长52.51公里,宽度500米。主要的绿化为:遮蔽型生态绿化━━━以乔木密林为主体的外围绿化;开敞型滨水绿地━━━以树林草地为前景的滨水绿地;水岛绿化━━━以观赏树种为主调得岛堤绿地。城市四环网络包括:环城公路,环城水系,环城绿化,环城景观。与交通干道交点点缀三十六座世界名桥,同时,四环又将“五海”以及“七十二湖”连接起来。 3、绿色廊道在四环五海城市设计中的作用 3.1 城市绿色廊道的作用 绿色廊道对城市像城市的绿色链条为城市提供了连续的,开放的城市空间。而传统的分区规划在开放空间规划之前制定,确定了发展格局,而这种格局常常带来栖息地破碎化加重。 绿色廊道不但对这种丧失和破碎化有着缓解和补偿作用,而且有助于寻找失去的场所感和地方感。“四环”作为滨州市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城市空间提供了一系列连续叠加的通道网络。 首先,“四环”建立了步行和自行车绿色通道,是为步行者而规划,沿途设置不同项目,包括火车站、购物中心、学校、公园、河谷等。 其次,“四环”建立了公路交通绿色通道。将中心城市的不必要的机动车流,以及路经当地的车流引向城外。 最后,“四环”建立了生态绿色通道。规划者希望这些绿色通道成为野生动物迁栖的通道。生态廊道具有的优势:第一,它们是栖息地的一种;第二,它们能在整个城市尺度上延伸;第三,它们包含精神文明价值(因为我们常常会感到我们的文明销毁了自然环境)。 滨州市“四环五海”城市规划体现“绿、水、城一体的城市格局”,创造“秀山绿脉环绕”的城市特点。主要做“水”的文章。可以说绿色河流廊道正是本规划的精髓所在。城市河流廊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1)实现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途径;植被覆盖良好的河岸对提高整个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保存良好的植被和新种植的植被能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同时河流廊道可以为野生动植物繁衍传播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城市中自然栖息地的保护对城市是有经济效益的,河边植被对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净化水质、消除噪音和污染控制都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社会经济价值。城市河流绿色廊道为居民提供更多地亲近自然的机会和更多的游憩休闲场所,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另外,河流植被由于其生态环境类型的多样化,还是维持和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曲直自然的河岸线构成了城市优美的轮廓线,是塑造城市景观和特色的重要手段。 3.2 城市绿色廊道形成网络后的特点与形态 绿色廊道网络是指绿色廊道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规划和园林绿地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区域规划中,把绿色廊道网络作为与城市实体空间同等重要的成员来进行构造,会很大程度上避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四环五海城市设计首先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层面上,对城市的绿色廊道网络做出了脉络清晰的规划实践和研究。 3.2.1 四环五海城市设计绿色廊道环绕中心城区的形态与方式 绿色廊道呈环状围绕核心城市,这样中心城区的发展受到四环的限制,保持中心城市的形态和规模,周边的卫星城市与核心城市保持一定距离。在四环以外形成功能相对独立、完善的卫星城镇。按照滨州市的远景规划研究滨州市会形成滨城、小营以及惠阳无产业带。形成完整的城镇体系。 3.2.2 四环内水系交错呈带状相接的形态。 四环五海内,绿色廊道呈带状分布,像纵向的新立河、西沙河、张肖堂干渠、小开河二分干等,从而绿色廊道系统在城市轴线的侧面与城市相接,使城市群体保持侧向的开敞,使绿地系统保持较大的效能并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同时,在各条绿色廊道之间又有许多短的廊道连接。为城市保留较多的城市居民休憩和活动的场所。 利用这些绿色短轴和带形绿色长廊还有环形外廊的连接,同时又连接了城市大型公园(森林公园、市级公园、郊区植物园等),各种普通公园(动物园、纪念性公园、游乐场等),街头游园与专向绿地,各种性质的广场,专用的步行街区,大型文化性建筑的附属室外休息场地,步行林荫路等。形成了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开放性,即不能将其周围用墙或者其他方式封闭围合起来;(2)可达性,即对于人们来说是可以方便进入和到达的;(3)大众性,服务对象应是社会公众,而非少数人享受;(4)功能性,开放空间并不仅仅是观赏之用,而且要能让人们休憩和日常使用,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在当代人口日益稠密而土地资源有限并日益枯竭的城市中,开放空间显得特别稀有和珍贵。 4、“四环五海”城市设计中城市绿色廊道设计的几点启示 4.1 重视城市绿色廊道的生态价值 城市绿色廊道对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很强的自然特征和高生态价值的绿色廊道为城市生态景观规划提供了有效途径,改进了原来只是关注开放空间的休闲娱乐价值的规划思想。冲积地带、湿地、陡坡、水源、农田都可以结合进城市规划内。 4.2 重视城市绿色廊道的文化历史性 城市文脉是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历史文化要素的结合,城市绿色廊道应该成为构筑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前哨兵,展示城市文脉的风景线。滨州市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孙武的故乡,如何把这些城市文脉展现在世人面前,是城市绿色廊道的重要工作,通过绿色廊道把城市景观和地域特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四环五海”的一个重要作用,建成后通过城市河流廊道就可以游览滨州名胜和有地方特色的场所.充分而又立体的体现城市文化氛围。 4.3 城市绿色廊道必须保持整体系统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关于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没有从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没有考虑城市甚至是区域尺度,因此很难维护城市绿色廊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四环五海”规划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绿色廊道规划设计,它的完整实施是对城市绿色廊道规划的一个有利实践。 生态方面论文:“生态基础设施”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应用 【摘要】: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生态服务的基础。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系统。本文通过对当今世界关注的生态安全问题,展开论述。通过“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的阐述,引入如何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论题,深入探索“景观安全格局”这一建立途径和构成框架,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EI规划做法,强调了“生态基础设施” 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安全 引言: 2011年7月,美国《赫芬顿邮报》评出了世界九大污染最严重地区,最值得关注的是,美媒将中国评为世界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图为在山西临汾市污染严重地区,农民在棉花地里干了两小时的活之后全身都是煤灰。看到这则微博,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大家是否同样对我国、对山西、对临汾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担忧呢? 一、当代中国城市面临的挑战 挑战之一:关于区域景观格局、生态安全及城市扩张。在中国快速和大面积的城市化进程中,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使大地生命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摧残。具体表现为大地景观破碎化、自然水系统和湿地系统的严重破坏、生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的大量丧失。 挑战之二,关于自然服务与城市生态安全。大自然给了我们足够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来让众多的人口体面的生活。地球是一个生命系统,是一个活的“女神”。她为人类的社会经济系统提供生态服务和自然服务。 挑战之三,关于城市结构和功能。我们不但毁坏大地上的自然系统,同时我们也没有能够设计一个高校和谐的人工的城市系统。 当今中国城市结构混乱和功能低效的原因在于我们从根本上忘却了建设城市的居住和生活目的。相反,我们却把实现这种生活的工具,即生产和交通功能作为城市建设的目的,是机器和汽车成为城市的主人,而不是生活其中的城市居民。 挑战之四,关于城市特色。如何在全球性背景下保持和发扬城市个性?关于城市风貌特色的消失问题,学者们已有众多的讨论。仇保兴将问题的原因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旧城改造方式不对,力度过大;二是领导的急速求变心理;三是对文化遗产和城市文脉缺乏重视;四是领导干部个人成见和乱指挥,崇洋防洋;五是设计人员“克隆”成风,粗制滥造。至于如何要应对这一挑战,仇保兴提出了六点对策,包括:采取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方式;重新认识城市的风貌特色;对历史建筑。建立一票否决的制度;划定历史街区的紫线,强制管理;恢复控规的建筑风貌控制;对历史文化名城建立警告和淘汰制。这些都非常全面地阐述了城市特色问题和对策。所以,当前迫切要做的是如何使这些对策能通过规划途径,变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关于如何认识城市的风貌特色,如何评价那些没有被立为国家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如何来认识乡土文化景观的价值和意义;如何来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紫线的划定;对各种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如何来制定管理导则。 二、关于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是维护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限制。在这里,我们强调生态基础设施是一种空间结构(景观格局),必须先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设计而进行编制。 生态基础设施作为自然系统的基础结构,表示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基于最初的概念认为:无论针对自然的生物栖息地系统,还是人类的城市栖息地系统,生态基础系统是指对系统运行及栖息地的持久生存具有基础性支持功能的资源或服务。相对于作为自然系统基础结构的生态基础设施概念,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的另一层意思是“生态化的”人工基础设施。认识到各种人工基础设施对自然系统的改变和破坏,如交通设施被认为是导致景观破碎化、栖息地丧失的主要原因,人们开始对人工基础设施采取生态化的设计和改造,来维护自然过程和促进生态功能的恢复,并将此类人工基础设施也称为“生态化的”基础设施,或者“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即强调生态化)。目前,北美及欧洲的许多城市都在开展实施“绿色”基础设施计划。如纽约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涉及气候、能量、水文、健康以及政策和成本效益等方面。加拿大卡尔加里1996年在Elbow Valley建立用于水体净化和污水处理的试验性人工湿地,并在其Nature as In-frastructure的报告中强调了生态基础设施在生态及教育方面的巨大意义。 廊道是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景观生态学里的廊道指的是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和带状景观元素。它是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结构要素。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而绿道、遗产廊道等概念的出现为廊道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景观生态学中关于廊道的原理包括廊道的连续性、数目、构成、宽度与景观过程的关系等。这些都对廊道的规划与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绿道思想倍受瞩目,已经形成一场运动。绿道的重要意义在于强调了水系廊道等线性景观元素在生物保护、减灾、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价值。其基本思想,如增加破碎化景观的连接度、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栖息地、建立接近传统与自然的连续的游憩网络、鼓励非机动车(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保护自然及文化遗产等,都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因此,绿道日益被作为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 随着世界遗产保护运动的深入,文化线路和乡土景观的价值日益得到重视。相似的概念如遗产廊道在美国被作为具有环境保护、游憩体验及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的重要景观元素提出来。它强调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如河流峡谷、运河、道路及铁路线等,并进一步发展为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伴随着蓬勃发展的旅游活动、老建筑的再利用、娱乐活动及环境改善。由于对自然灾害的防御一直是中国绿道设计和建设的最主要的出发点,中国的绿道功能目前更局限在生态功能。其他方面的功能利用在未来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绿道和遗产廊道对于中国大量的线性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建立生态与文化遗产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被人认为是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关键战略之一。 三、“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 景观安全格局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途径,该途径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基于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它是把景观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关键性元素、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或其他水平过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景观过程之动态和趋势,判别和设计景观安全格局。不同安全水平上的安全格局为城乡建设决策者的景观改变提供了可辨别策略。这些景观安全格局构成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或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基础设施正在逐步走向系统化,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设想是:我们如果把生态系统服务思想与生态“基础性”价值和生态结构认识相结合来理解,那么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将会更趋清晰,也将有利与促成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所以,对应于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及居民提供社会经济系统的服务,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及居民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如同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及其所提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服务一样,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因此,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既定边界。生态基础设施更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刚性限制。 生态方面论文:生态位概念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 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企业生态位的概念,阐述企业生态位的特性,企业生态位宽度识别以及不同企业生态位的竞争关系。阐明企业生态位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提出实行生态位经营的决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生态位 生态位经营 企业生态位宽度 企业生态位的现实意义 生态位,特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在时间上、空间等上占有的地位。生物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但是,许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物种,并没有因为残酷的竞争而灭绝,反而与处于强势地位的物种“共存共荣”、绵延至今,其原因就是“生态位”规律在发挥着作用。正如生物体一样,企业也深深统一于它所处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企业与环境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企业要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冷静而慎重地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态位”,这样才能避免过度的恶性竞争,使自己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形成生态位经营。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并没有考虑和尊重这个直接关系到企业命运与前途的客观生态经济规律,他们热衷于搞“一窝蜂”,哪种经营领域能赚大钱,就一拥而上,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一哄而起,一哄而落、特产不特的现象一再发生。由于企业生态位选择不当而导致过度竞争,频频出现的价格战就是如此,其结果是:市场秩序混乱,劣质企业混水摸鱼,优质企业反而因资源浪费、利润滑坡而影响其健康发展。 企业生态位概念 效仿生态学中生态位的定义,企业生态位是在一定生态环境里的某个企业在其特定时期上,所具有的功能和地位。一个企业的生态位既反映该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范围、特定环境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也反映该企业在该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企业生态因子所形成的梯度上的位置。研究企业生态位就是要研究某企业在一定层次、一定范围(即一定尺度)生存发展时,需要何种条件以及能够发挥何种作用(即对该层次、该范围内的“企业生态环境”产生何种影响)。企业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生物的生态位是被动的自然选择的结果,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而企业生态位则是主动选择和竞争行为所决定的,且经常发生变动。企业在行业中的生态位是企业在行业内竞争实力的标志。 企业生态位宽度识别 企业生态位所涵括的全部内容称为企业生态位的宽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承担的系统功能。企业的生态系统功能是为最终用户提供价值。任何企业都难以独自完成某个系统的全部功能,往往仅承担该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子功能。同时,系统的子功能也有重要与次要之分。 2、企业的位置。包括地理位置以及企业在价值网中的位置。通常企业的地理位置与企业的可利用资源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例如,大部分企业的市场一般是以企业所在地为中心的一个区域,雇员大部分来自于周边地区。企业在价值网中的位置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处于哪些价值链的交点上,二是企业在一条价值链的哪个部分。一般说来,企业能力范围内所参与的价值链越多,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就越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就越小。在一条价值链中,每一部分的利益都不相同。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价值链的两端获取利益最大,而处于中间区域的往往只能获得较少的价值。 3、企业的控制资源。由四个元素构成:(1)消费资源,指企业已经掌握的用户群体,包括市场份额和品牌忠诚度;(2)供应资源,指企业的供应商群体,包括供应商的数量、供应产品的质量以及与供应商的关系;(3)智力资源,指企业可以获取知识的来源,包括知识来源的范围和知识来源的质量;(4)资本资源,指企业的资本来源。包括出资者的范围和出资者的稳定性。 企业生态位在经营管理上的应用 高斯(Gause,1934)原理说明,生态位差异大的企业,彼此之间的竞争就小,甚至处于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反之,生态位越近似的企业,相互竞争就越激烈,生存压力就越大,选择压也越强。这样的观点实际上解释了迈克尔・波特为什么将差异化战略作为一种基本的公司战略而加以强调,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一定要营造一种差异化的优势,通过自己的创新活动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与竞争者分占不同的生态位,保持个性,从而才能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借鉴生态位的理论和实践,企业应重新在功能、产品和时空上给自己进行科学的定位,并尽快从恶性竞争中解脱出来,因而企业要有“生态位经营”和“共存共荣”的理念。当前,绝大部分商品都供过于求,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任何企业都难以满足市场的所有需求,因而任何企业都不应试图在整个市场上争取优势地位,到处与人竞争,而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对企业最有吸引力的,可为之提供有效服务的市场部分作为目标,实施目标市场的营销战略,从而在目标市场上确定自己适当的竞争地位。 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与竞争对手有所区别,因此,要对自己的经营目标、经营品种、经营规模等进行认真的调整,必要时还要勇于“忍痛割爱”,“以退为进”。只有这样,才能避开恶性竞争,为自己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垄断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能占据垄断地位,原因之一就是能提供竞争对手不能提供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了强有力的位置,也就是实行生态位经营。 1、空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的差别是企业最常采用的竞争对策。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生存空间:有的可以在市中心站稳脚跟,有的可以深入居民小区,有的可以到郊区开辟阵地,有的还可以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老、少、边地区进军。例如,肉鸡营销以出口为主,而生猪以内销为主。 2、时间生态位。动物对觅食时间的选择很值得借鉴,有在白天行动的“昼行性动物”;有在夜间行动的“夜行性动物”;有在拂晓和黄昏行动的“拂泛性动物”,其选择不同时间生态位的最大意义在于减少觅食上的激烈竞争,减少与天敌相遇的机会。如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和快餐厅就是利用时间生态位的区别与大型商场和饭店进行竞争的,而农业企业所经营的反季节蔬菜更是利用了自然界的时间生态位差别。 3、营养生态位。动物生存需要找准自己的营养生态位(功能生态位),也就是说,选择适宜的取食对象,而企业则必须对自己的目标客户进行定位。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采用“目标客户生态位经营”策略,选择生产某档次的产品,或者细分品牌,实行不同大类的专业分工,使产品分别针对于高、中、低收入客户,或者仅针对某一层次的客户,扬长避短,创造自己的经营特色。 4、规模生态位。根据当地购买力的不同,采取大、中、小规模相结合的合理布局,选择适合自身的“生态位”,避开恶性竞争。 5、业态生态位。更新经营业态以避免恶性竞争是现代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的经营已具有多种业态,除了我们熟悉的批发市场外,还有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连锁商店、百货商店、品牌专卖、品牌折扣等。每个行业都应该有众多的业态,才能维持整个行业圈的共存共荣。 实行生态位经营的决策建议 1、生产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生态位经营必须立足于市场,并依据市场细分而采取经营决策,如果脱离市场的需求而片面追求与众不同,就会被市场所摈弃,产品价值得不到补偿,从而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因此,不管企业选择何种经营方式,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是真理。 2、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创新的产品要取得市场优势是很困难的,企业的创新诸如企业设计、技术、功能、结构、外观、造型等方面的改进、提高、完善,或者企业经营策略、方法、方式等方面的大规模改变或提高,都会造成新产品个性突出,造成一种“生态位差异化”的优势,从而创造新的市场生态位。而且企业要不断创新,将这种“生态位差异化”固定,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3、避免发展非优势项目。企业应牢牢把握核心竞争力,避免发展力所不及的项目。盲目实行多元化经营,妄图在非优势项目上再创辉煌,往往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4、生态位合作形成共生。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关但又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都是价值系统中一个价值链。合价值链所要求的生产要素互不相同,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每一个价值链上生态位相同,只能是此企业在这一价值链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彼企业业在另一价值链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优胜,避免被共同劣汰,企业就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展开合作,企业间形成共生。 生态方面论文:园林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摘要:园林绿化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过程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在修复城市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保障市民生命健康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绿化;生态环境 一、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城市公园、街道、主要设施和小区等人口聚集区域以及公共区域的景观设计和绿化工作^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来讲,城市园林绿化属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体现和现代化标志。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园林绿化是指一切有利于现有城市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的所有内容。园林绿化在城市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具用有着以下重要作用。 (一)有利城市环境的保护 园林绿化在城市环境保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防护和环境污染检测两个方面,园林绿化中所采用的树木在经过多年的生长之后,由于其根部深植于泥土之中,能够起到很好的土壤固定作用,同时树木的树冠和叶片在将于的过程中能够对雨水起到阻碍作用,极大的降低雨水对地面的冲刷,从而有效的降低水土流失程度。另一方面,大气污染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会对园林植被的正常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正是园林植物对环境监测作用的重要体现,当植绿化的过程中应当在尊重各地物受到大气中有害气体的危害时,由于其新陈代谢受到影响,植物往往会通过叶子或者其他途径展示给人们,人们通过对树叶等的变化,便会指导大气中的某种污染物质超标了。 (二)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大自然中的许多植物具有性能不一的环境改善功能,有的偏重于降低空气中的尘埃,有的有助于有害气体的吸收,还有些有助于增加空气的湿度等等。园林绿化工作通过对这些具有不同功能的植物通过合理的配置,能够起到改善城市及周边生活环境的作用,真正的起到生态改番的目的。 (三)有利于城市环境的美化 环境美化是城市园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其 最初衷的作用。通过园林绿化能够有效的实现各种绿化植物合理分配和布置,根据植物的形态、种类和色调,通过借景、配 景和分景等多种多样的造景方式,使得原本单一的环境配置变得生动多彩起来,即使在万物凋零的冬季,也可以营造出姿态万千的勃勃景致,从而有效的实现环境美化的功能。 (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环境治理,是城市综合性建设中的系统子工程之一。一般情况下,城市园林绿化是以种植植物为主要内容。在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上,植物的功能是其他任何项目所不能替代的,园林绿化可以较大地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市容。创造更加优美舒适的生产、宜居条件。通过植物绿化过程,对城市起到防晒遮阳、阻挡风沙,水汽蒸发和循环形成区域小气候。另外,植物对于放松劳动神经、调节心理功能也有积极的作用。总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可以创造优美、清新、舒适的周边环境,为广大百姓的劳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园林植物对提高空气质量有独特作用,它能吸附烟尘和粉尘,能降低一定含硫、氨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同时通过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这些都对净化空气起到很好的辅助清理作用。空气中的灰尘悬浮物和工厂里飞出的微粒是污染环境的主要物质,长久集聚,在适当时候易形成“霆”。这些微尘颗粒,重量虽小,但它在大气中的漂浮总重量却是巨大的,其中包括有金属粉尘、矿物粉尘、植物性粉尘及动物性粉尘等。他们当中不仅含有碳、铅等微粒,有时还含有可以致病的病原菌,当他们进人人的鼻腔、气管和肺很容易引起鼻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咳嗽等疾病。我们常说的矽肺就是因为粉尘的过量集聚导致肺功能丧失,进而导致张力丧失,以至于癌症的发生。而在大面积种植植被后,植物能大量减少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和粉尘的数量,树木吸附和吸纳灰尘的作用表现在2方面:一方面,由于树林枝冠部位庞大,植被的叶面积总数很大,具有减低风速的作用,随着风速的降低,气流中携带的大粒灰尘微粒随着空气的沉降而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有些树木枝干和叶子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以及可以分泌粘性油脂或汁液,因此,能吸附空气中大量灰尘及颗粒。 二、我国园林绿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规模性的园林建设业已成为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但由于专业人才的匮乏、传统园林建设错误的影响等等众多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我国园林绿化工作队生态建设的作用。这些问题在设计水平和植物配置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我国园林绿化建设设计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园林绿化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美化环境。于是,在前期的设计工作中,如若想将园林绿化做到完美的契合与艺术,就不得不考虑当地的人文地貌、经济政治、建筑风格和城市发展等多个方面,故而,说园林绿化是一门极为深奥的艺术是毫不夸张的。 (二)植物配置方面的设置存在较多的问题 植物配置方面的问题着重表现在选苗科学性不足和品种较为单一两个方面:其中就选苗的科学性来讲,大自然中植物的种类是数以万计的,不同植物之间的组合能够起到不同的作用,选苗,不仅需要考虑植物种类之间的景致映衬、功能互补,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状况进行综合考虑。我国园林绿化问工程中,在选苗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往往过于最求植物的引进,而忽略本土植物的应用,使得许多园林植物在种植之后由于无法很好的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园林设计单一性较强,设计无法体现城市的特色。就南方城市来讲,几乎每个城市都采用了香樟、桂花和玉兰,城市景致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无法将本地的基本特色有效的体现出来。 三、园林绿化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不难看出,艺术性和科学性能否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决定园林绿化工作在推动城市生态建设中作大小的关键。另一个方面,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还极大的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特色性。因而,加强城市园林建设管理,推动城市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应当坚持走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的园林绿化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因地制宜 所谓因地制宜,是指城市在通过园林绿化推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本地的基本情况,研究探索本地的基本特色,大力采用本土植物,营造个性化的绿化景观。如苏州的园林,北京的颐和园等,这些都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典范。城市在园林域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的同时,大力应用中国或者本地特色的手法,推陈出新,真正为城市生态建设带来别有洞天的新局面。只有如此,才能期待我国园林绿化工作,在推动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解决单一化和同质化的问题。 (二)物种的多样化 地域广阔,幅员辽阔、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城市绿化过程中的单调性,却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的诟病。促进园林绿化物种的多样性,就需要结合本地的基本自然条件,选择本土植物,以不同的植物种类组合,营造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致,在提升城市绿化个性的同时,收获自然效应和生态效应。 四、结语 正是由于其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使得如今的园林所发挥的作用已经不再是过去单纯的美化范畴了。在园林生态建设发展的道路上,正确的方法和方式不止一个,各个城市在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依据园林绿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外,还需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选择最有效,最适宜的生态园林建设道路。 生态方面论文:浅谈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原则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水利工程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供水、防洪、发电等需求,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大量兴建的水利工程满足了人们一定的需求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彰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河流生态的系统进行相应的保护工作,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既要满足人类对水的各种需求,又要兼顾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介绍了生态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基本原则,希望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及社会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工程在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随着全社会范围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工程的普遍开展及社会各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学原理运用的重要性,为顺应发展的需求,在水利工程规划建设领域逐步完善起生态水利工程的理念及具体的规划设计原则,为引导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具体着重要意义 一、关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 水利工程能够提供给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但在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对河流等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一定方面、程度的破坏和干扰。生态水利工程是现代化水利建设的新成果和理念,综合了工程力学以及水文学的学科,是一项对于传统水利工程的重大改革。生态水利工程是吸收了关于生态学理论基础的,利用工程力学以及水文学的融合理念,从而不断改进的水利工程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就是要用现代化以及科学化的理念和原理指导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在对传统水利工程进行改造时考虑了对自然生态环境修复的目的。对已经修建的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工程就行整治,新修建的水利工程则必须是具备科学、经济、环保的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基础建设。 二、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以及旅游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需求。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需要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2、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便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可以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过去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后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一样,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大概说是帮助性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 3、确保水体内部环境多样性原则 水利工程的建设如果对水体内部的环境造成破坏,会导致水体以及水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使其逐渐丧失对外界不利影响的抵抗能力。水体自净能力的消退,使其原有的物种和生态环境都受到牵连,逐渐的向单一化发展。因此,生态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工作人员就应该对河流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对水文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对水体的物种和生态环境进行掌握,进而请环境专家对水利工程的设计对生态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尽量降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河流环境的影响,保护河流水体内部环境多样化。 4、景观尺度和整体性设计原则 为保证河流生态系统高效的得到修复,应该遵循大尺度长久性的修复原则。河流生态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都需要很久的时间来进行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时,应该对河流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对河流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以及现有的生态状况进行掌握。河流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另外,尺度的把握可根据不同的工作阶段进行适时的调整,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决定工作的尺度变化。保持整体性的设计原则,是指对河流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对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得出有效的生态系统修复方案。 5、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的生存空间异质性越高,则说明其内部含有多个不同的小环境,可以允许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存。反之,生存空间异质性越低,则其可以容纳的生物种类越少,这必然会使该空间内的生物群落环境变得日益单调,这时在生物群落的性质和密度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的过程之中,对于河流的自然性和连续性进行了人工的切断,使得河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变得单一化,进而形成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的过程之中,务必要有效的促进河流生态的空间异质性的提高,这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中物种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而促进生物群的多样性的恢复。确定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目标以后,需要对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密度进行详细的勘察,建立详细的资料库,这时对于河流的自然环境也要有详细的勘察,包括河流的水温、流速、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等等,只有对自然生态环境有详细的掌握,才能为生物群落的生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在此基础之上来充分的实现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6、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因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即按照“设计-执行-监测-评估-调整”流程反复循环进行。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需要在项目初期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进行长期观测。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河流健康的评估体系,用以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结束语 水利工程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与河流生态来说,对与河流的连续性和流动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水流、水温等自然规律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存在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所以说,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之中,务必要对社会发展需求与生态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科学的衡量,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要求之下,坚持必要的设计原则,才可以促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性。 生态方面论文:基于生态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认识 摘要:在低碳经济这一新的时代中,如果要对新型建筑进行探索,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的主要理念,然后再建立起以低碳经济和环境以及生态作为基础的节能绿色建筑观念。虽然我国建筑技术管理人员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了低碳经济相关的研究,不过在建筑中运用低碳发展技术并加以研究却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的,这是我国建筑领域发展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策略;节能技术 1、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尊重自然环境的设计,是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这个举措对地球生物的多样性,植被保护和原生的土壤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对尊重历史和文化,保护历史人文脉络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自然环境对建筑物的容纳程度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建筑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以致生态体系失去了其应有的平衡,环境质量也会因此下降。现在,西方国家出现了反城市化的现象,这实质上是一个城市建筑过于密集、庞大,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反映。城市中的空间构造是极不合理的,社会景观所占的空间比例往往很大,相反的,自然景观只能被压缩在一个十分狭小的区域内。为维持城市的活力和环境的质量,人们采取两种方式来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一种是栽植绿色植物,另一种是输入很多的自然能源来换取人工的自然。通过对建筑物容量的限制,来提高自然空间的占有率,已经成为目前改善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自然生态观念还有一种方式是处理好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建筑和自然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在建筑中使自然再现。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尊重自然,最大限度的把自然的要素置入建筑物中。赖特的建筑设计就很好的把建筑的生态规律完整的展现出来。建筑在他看来仅仅是自然的某一个器官,把建筑与环境融洽的结合在一起。在城市的建筑中,人们常常会为了建造一个人工的自然环境而使自然再现,人们创造自然的方法也有很多。这些设计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使人更加亲近的感受自然。 2、融入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的策略指的是,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把自然景观积极的引入设计,从而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必要性体现在如下几点:首先,适应了人类回归大自然的需要。人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对自然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十分大的变化,但是,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并不能代替自然。接着,要使建筑设计适应人类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的健康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人们对在建筑物中植入绿色植被表示出了一定的欣喜。生态自然景观一定程度上可以愉悦人的心境,调节人的情绪,有试验可以证明,绿色植物就可以使人的心情更加爽朗,缓解人的精神压力。于是,在城市的建筑中引入生态景观是十分必要的。再者,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观念,适应了环境保护的发展观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也越来越深,环境的严重污染使人们开始进行反思,保护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建筑的巧妙设计,把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有利于国家的环境保护。 3、建筑中生态策略的实施 3.1 建筑方案的设计要求独具特色 生态建筑设计的一个核心内容是要重视环境的生态价值,但是,注重环境生态价值的同时,注意保持设计方案的特色。生态化的建筑十分重视对自身形象的设计,优秀的建筑形象的设计,有利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融合。建筑师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建筑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在生态环境上要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生态设计的时候需要设计师很好的把握设计的尺度,使建筑作品能够很好的与建筑的周边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势、地貌等空间优势。利用不同的设计手段,使建筑高低错落有致,以便更好的融入周边的环境。很早以前,我国的“建筑人员”就具备了朴素的生态理念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比如,在古代时候,由于中国的南方多雨湿润,盖房的时候采用斜顶以便雨水能快速滑落。黄土高原地区的房子-窑洞,就是根据当地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建立起来的。 3.2 室内空间的绿化倾向 建筑的外部设计和环境相适应,内部的设计也应该向绿色化的倾向发展。这种绿色化的倾向,主要是通过设计师的巧手,把外部的绿色引入室内,对此,建筑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实现室内室外空间一体化。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设计,使室内和室外连为一体。目前,这种设计手段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是最常见的,比如,很多建筑物内部设计了共享大厅和内庭院,或者在设计的建筑物的上部设计一个可以开启的天窗,这个天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设计手段,常常被设计师采用,即将面向外部优雅的环境墙设计成可以半开或者全开的墙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人获得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把房间的空间向外延伸,拓宽了室内的空间。②室内和室外的景观一体化发展。这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建筑设计法。将室外的景观引入室内,使室内的小空间和室外的大空间形成对比,既可以优化环境,又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建筑与自然连为一体。常见的手法有引水法、栽植绿化法。③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生态建筑在实施之前要注意选址,要选择和周边的环境协调一致的位置。建筑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的处理建筑、环境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新旧建筑物之间的矛盾,并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在对公园进行绿化的时候,要注意把回归自然作为设计的主题思想。在进行建筑的设计时,保护原有的植被,就势而建。不以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建设宏大的建筑物,以突显自然的魅力。在这种设计中,建筑物仅仅作为一个点缀而存在。 3.3 建筑技术向生态化和节能化方向发展 生态建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应该要明白,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是能源的短缺与环境的污染。建筑设计师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以便更好的实现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需要考虑生态建筑,不仅要从设计上考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要注意施工时用材、用能等的生态化。第一,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积极使用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等新资源,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还要尽量使用当地的资源,减少对外来特殊资源的使用;要尽量使用木材,天然的石材等可再生的天然节能材料。建筑技术的生态设计具有如下几个特征: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可以根据气候的变化自行调整的围合式建筑。生态化的建筑应该要注意降低建筑的能耗,这种能耗主要包括空间上节约和能源上的节约。在节约水资源这一方面,采用节水型的卫生器具,推广中水系统的运用,循环用水。在供暖方面,采用太阳能作为供热系统的能源,或者通过利用高新技术,把风能等清洁进行转化。通过建立沼气池把生活用水进行加工处理,这对净化环境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具有很大意义。 3.4 建筑设计的适应性能 从建筑设计这一角度来说,可适应型的建筑设计相关策略就是将建筑设计看成一种终极产品,而将其创造成一种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事件来进行改变的具有开放性特点的空间系统。所以提倡这种适应型设计策略的目的就是创造出可以根据时代变化来改变功能的一种建筑设计相关方式。由于变化是绝对的,且建筑设计中不确定性又是非常多的,所以只有提倡适应型的这种设计策略才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4、结语 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各大领域的技术也顺应着时代变化迅速发展着,在经济发展速度与能源供应不协调的时代中,只有将低碳节能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设计实践中,才能在这种困境中持续稳定的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 生态方面论文:把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摘 要:实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完成新时代文化建设任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加强文化建设,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落脚点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为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等,推进它们在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的实际应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思维和生态生产的创造力,使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即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走向生态文明的文化路径。为此,全民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等等,推进它们在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的实际应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思维和生态生产的创造力,使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一、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存方式。动物以“本能”的方式生存,它现成地利用地球资源,本能地适应环境,当环境发生变化,动物以自身的变化去适应环境。人类继承了动物适应环境的性质;但是,更加重要的是,人类创造文化,以文化的力量改变环境,包括“适应”和“使之适应”,即适应环境和通过劳动改变环境使环境适应于人类生存这两个方面。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以劳动创造文化。劳动从创造和使用石器开始,因而文化从创造和使用石器开始。文化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文化已经经历三个阶段:(1)原始文化(渔猎文化);(2)农业文化;(3)工业文化;(4)现在,人类正在走向生态文化新时代。 (一)生态文明与文化建设 人类渔猎文化经历300―700万年,这是石器时代,自然文化时代;约1万年前,青铜器和铁器的发明和在生产中使用,标志农业产生,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代,这是人文文化时代。马克思把农业称为“本来意义上的文明”。300年前,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它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特征,因而又称为科学文化时代。现在,人类进入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1.人类文化与文明。 在西方语境中,culture(文化)是“耕种”、“栽培”的意思。“文化”的定义是:“人类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通用词典》,1690)1868年3月25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说:“耕作(culture,即文化―引者注)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他作为资产者当然想不到这一点),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2]马克思在这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理解文化,并且得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结论。 在我国文献中,“文化”一词源于《周易》。《周易・贲卦》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观察天的规律,以明四时变化;观察人的伦常,以教化天下。西汉文学家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最早合用“文化”二字。他说:“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不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诸。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说苑・指武》)这里,文化主要是指人的道德伦常,是与武力镇压相对应的“文德教化”。 近代学者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1920年);蔡元培先生认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1920年);梁启超先生说:“文化者,人类心能的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1922年);胡适先生说:“第一,文明(civilization)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第二,文化(culture)是文明形成的生活的方式。”(1926年) 也就是说,“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生存方式;“文明”是人类运用文化的力量创造的“总成绩”。 什么是“文明”?在拉丁语中,文明(civilization)的意思是“公民的”、“有组织的”,主要是指社会生活的规则和公民道德等。 在我国文献中,“文明”一词早于“文化”。例如《尚书・舜典》:“睿哲文明,温恭永塞。”《周易・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周易・大有卦》:“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人们把它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指社会昌明,是社会光明美好的事物。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的创造,它们有相似的含义。美国学者摩尔根在他的名著《古代社会》(1877年)一书中,把人类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在人类最近的10万年历史中,蒙昧时期占6万年,野蛮时期占3.5万年,文明时期只有5千至1万年。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才出现的。 摩尔根的观点被学术界普遍接受。“文明”与“蒙昧”和“野蛮”相对应,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的主要标志是:(1)文字的发明。摩尔根说:“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文明。”[3](2)铁的冶炼和铁器的使用。恩格斯在谈到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过渡时说:“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铁器时代,但同时也是铁犁和铁斧的时代。铁已经为人类服务,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4]159他又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4]21 因此,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的创造。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但又不是同一概念。有论者作这样的区别:(1)人类文化的历史比文明早得多,文明是人类社会高级阶段的产物。(2)文明和文化都是人类创造的成果,但是,文明的成果都是积极的和进步的;文化的成果除了积极的、进步的,还有落后的和消极的。(3)文化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它是更基本的,是人类取得文明成果,达到文明社会的手段[5]。 人类的创造从文化到文明,由此构筑了人类世界的历史。但应该说,文明发展中也有落后的和消极的方面,例如,农业文明发展中,有土地和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上述引文中,马克思谈到,耕作自发地发展导致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的土地荒芜;工业文明发展中,向环境排放废物造成环境污染,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有许多论述,20世纪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这是文明发展中的负面作用,它的落后的和消极的方面。 2.人类文化发展的新时代。 20世纪中叶,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表现的生态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它表示人类新的文化时代的到来。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在《转折点》一书中指出,现代工业文化是衰退中的文化,“它们处于崩溃的过程中。60和70年代的社会运动代表着上升的文化,它现已准备好向太阳能时代过渡。当这种转变发生时,衰退中的文化拒绝变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僵硬地抓住过时的观念不放;居统治地位的社会机构也不愿把他们的领导角色移交给新的文化力量。但是,他们将不可避免地继续衰退和瓦解,而上升的文化将继续上升,最终将担负起它的领导任务。随着这一转折点的逼进,认识到这种量的发展变化不可能被短期的政治活动所阻止,就给我们提供了对未来的最强有力的希望。”[6]这种带来“对未来的最强有力的希望”的文化是生态文化,一种新时代的文化[7]。 什么是生态文化?我们认为,作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这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理解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政治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民民主的社会制度;广义理解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态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的三个主要层次:(1)生态文化的精神层次;(2)生态文化的制度层次;(3)生态文化的物质层次。 3.生态文明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1] 十八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任务,主要有四个方面: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论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广大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二)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是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实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完成新时代文化建设任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加强文化建设,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它的主要路径有四个方面。 1.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 按十八大的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学习教育,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需要超越工业文明社会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以及摈弃“自然界没有价值”的观点,确立自然界有价值的观点。 工业文明的价值观,认为只有人有价值,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为了人的利益,主要为了资本增殖,不断地向自然进攻,拼命向自然索取和剥削,为了填不满的贪欲,发展了掠夺、滥用和浪费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以及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提出严重挑战。这是否认自然价值导致的结果。确认自然价值,对于超越工业文明社会,确立社会全面转型的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价值观的生态转向,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确立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的观点。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人与自然界和谐”为目标。它反对“自然与历史的对立”,主张“人和自然的统一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8]这种“世界革命化”的历史使命是推动世界两大变革。他们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9] 我们要按照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的使命,并且明确要求: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0]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完整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 2005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1]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 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了和谐世界这一重大国际倡议。“和谐世界”的内涵:(1)和谐世界,是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各国之间相互信任、和睦相处,通过公平、有效的安全机制,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2)它是一个民主、公正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各国主权平等,国际关系以法制和多边主义为基础,世界上的事务由各国协商解决。(3)它是一个互利、合作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的进步,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4)它是开放的、包容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取长补短,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选择。这条道路的精髓就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国际和平。我们的目标是,所有国家的经济共同发展,所有民族的文化共同繁荣,所有的人民生活富足、幸福和康乐。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这就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它的制定和实施,是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实现,是生态文明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步骤。 2.生态文明道德建设。 按十八大的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从生态文化的角度,要加强环境伦理学建设。环境伦理学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思想和实践,是一门尊重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的新的伦理学。它根据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道德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环境伦理学的主要特点是道德对象范围的扩大,从人与人、人与人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因而,它认为需要改变两个决定性的概念和规范:(1)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从人和社会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要求对生命和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英国生态学家A・莱奥波尔德提出,“当一种事情趋向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2)道德权利概念,必须从人和社会的利益,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而且,随着道德对象范围扩大,人的道德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的道德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道德标准和道德目标也随之变化,发展一种新的伦理学――环境伦理学。 环境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它提出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恰当尊重和责任。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它从现在扩展到未来,顾及遥远的人类子孙后代与世界的未来;从区域扩展到全球,顾及全球范围的人类生存条件;从人际关系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关心未来,关心自然,关心后代,关心整个生命世界。德国哲学家尤纳斯说:“人的行为已经涉及到整个地球,其后果影响到未来。因此,人类应当承担的义务亦应有同步的增长。我们大家都是人类集体行为的参与者,都是这一集体行为所带来的成果的受益者。现在,义务则要求我们自觉地节制自己的权力,减少我们的享受,为了那个未来的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的人类负责。”其目标不仅是使现在及未来的人类生活得好,而且是保护整个地球上人与其他生命生存的基础,保护人类、生命和自然界。它从对生命和自然界价值的确认,到人类的新的责任的确认。它是一种新的伦理学。它的产生是人类道德境界的提升,是人类道德进步、道德完善和道德成熟的表现。这是人类新生活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按十八大的要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从生态文化的角度,要丰富人民的生态文化生活。 工业文明社会,依据物质第一主义的价值观,过分张扬金钱至上、经济主义和享乐主义,日本学者屋太一指出:“在工业社会里,一切受到人们称赞的事物,如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水平及勤劳等,都是和生产与消费更多的物质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是:‘消费更多的物资是好事’的美学意识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伦理观念的总和。”[12]这种社会价值观认为,“充分享受丰富的物质即为美”,“增加或消费更多物质财富就是幸福”。在这种价值观的主导下,在发达国家形成高消费文化,或现代消费生活结构。 物质第一主义,不仅滋长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贪欲,加剧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而且损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抑制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其实,人的消费生活,物质足够就可,不必太多太好。生态文明社会崇尚简朴消费和绿色消费,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生态文化崇尚精神文化,当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时,人们不必为赚钱疲于奔命,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它从两方面为提高生活水平创造条件:一是放慢生活节奏;二是有时间丰富自已的社会生活、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放慢生活节奏,有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通过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或掌握一些基本的制造工艺,满足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渴望;有业余时间参与科学和艺术活动,体验自已的创造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通过生态旅游,到大自然里欣赏祖国秀美山川,大好河山美丽的景色,在娱乐和艺术欣赏中体验美感,实现审美追求;改变单调紧张的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追求和完善健康的心理生活,道德生活,以及信仰生活,例如,有些人基于对宗教的兴趣和热情,参与适当的宗教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家庭生活中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子女,享受天伦之乐;参与家务劳动,做饭炒菜、居屋装修、家俱修理、庭院种植、饲养和管理;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体验和发挥自已的创造能力,增添生活的许多乐趣。丰富的精神生活,不仅可以体验自已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获得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激发人的思想、意志和丰富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潜能和崇高的精神;在体验和发挥自已的创造能力中实现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且,它有利于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融洽,创造一种欢喜和谐的气氛,这也是完满和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生态文明崇尚精神文化生活,这是一种新的消费文化。它是比过度消费的生活更丰富和更高级的生活结构。它符合人类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要求,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而产生的。而且,它不仅更符合自然的本性,符合保护生态的要求,同时也更符合人的本性,符合人的需要,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因而这是一种有更高生活质量的新生活。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按十八大的要求,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展和繁荣生态文化,增强作为文化的生态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实力和竞争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世界强国的必然选择。 创造“软实力”概念的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2013年4月29日在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发表《中国和俄罗斯不了解的软实力》一文,文章说:“《外交政策》1990年首次刊登我的文章《软实力》时,谁能想到中国或俄罗斯有朝一日会使用这个字眼?中国共产党2007年表示需要提升国家软实力。普京最近呼吁俄罗斯外交官更广泛地发挥软实力。然而,他们显然都不知道如何实现这个目标。”[13] 他解释说:“实力就是影响他人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能力,主要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胁迫、收买或者吸引……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凭借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按照这样的标准,他认为,中国和俄罗斯根本不具备软实力。他在文章中说:“中国和俄罗斯错误地以为政府是软实力的主要工具。”他援引美国学者沈大伟《中国走向全球》一书说,“中国一掷千金开展魅力攻势、以提升自身软实力。西方援助受到制度或人权问题的约束,中国对非洲和拉美的援助项目却不受此类束缚。中国注重高调姿态。尽管费尽力气,但中国的投入只获得了有限的回报。”[13] 这是一种误解。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但是它以经济和国防等硬实力为基础。中国从来都理解和非常注重软实力的作用。2000多年前,中国提出“文化”概念时,文化指“文德教化”,是与硬实力“与武力镇压”相对应的一种软实力概念。300多年前,西方提出“文化”概念,Culture(文化)的意思是“耕种”、“栽培”。它的引伸,如农业(agriculture)、园艺(horticulture)、小麦改良(culture of wheat),等等。这是一种农业经济概念,硬实力概念。 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软实力”主要指“文化”的力量。这是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所一贯强调的。 我们认为,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话语权”是重要的软实力。掌握话语权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主要路径,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中都是这样。例如,现在中国崛起,这已经是事实。有许多数字,比如,“中国制造”发展,全球制造业一半在中国,许多产品已占世界第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进口国,拥有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等等。虽然有许多可观的成就,但是,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仍然十分有限。因为,当今世界由工业文明的话语权支配,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中国不拥有世界话语权,没有这种起决定性作用的软实力。 我们的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人民将创造生态文明的新世界。发展和繁荣生态文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升中国软实力,为中国拥有世界话语权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机遇。这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好时机。 2012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全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正在全面蓬勃兴起,中华民族可能率先开启走上生态文明的道路。这是一个大国真正崛起的新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崛起的中国以“中国道路”影响世界,创造新的世界话语权,形成生态文明的世界话语权。这是重启中华民族的世界话语权,并以生态文明之光引领世界潮流。这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个伟大贡献。 二、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关键是确立文化建设的生态导向 所谓“生态导向”,是文化建设按“生态”方向,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发展,即中国语境中的“生态化”。“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周易・恒卦》彖传:“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所谓“化”,有“转化”或“教化”的意思,指事物向良性的前进方向发展,或进化。 (一)伦理道德建设的生态导向 自古以来,伦理学根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从公正和善恶的角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关于人类利益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研究,它用道德准则和规范调节与协调人类行为。道德作为一种价值学说,完全取决于社会关系的性质,它的发展源泉和动力是由社会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并随着社会关系的性质发生变化而变化。它认为,世界上只有人有价值,因而只对人讲道德。伦理学的“伦”字,意思是人际关系,它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伦理学是社会伦理学,是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研究。它不涉及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关系。因为生命和自然界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是人类利用的对象,人无需对生命和自然界承担责任,无需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无需对自然讲道德。它认为,世界上只有人有价值,因而只对人讲道德。 工业文明的发展,遵循“人统治自然”的哲学,用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向大自然进攻,在对自然取得伟大胜利的同时,严重损害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自然价值的严重透支,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表现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提出严重挑战。学术界眼光敏锐的思想家认识到,这是人类行为过度损害生命和自然界的结果,需要提出环境伦理学问题,用新的伦理观念约束人对生命和自然界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环境伦理学是伦理道德生态导向的产物。20世纪中叶在伟大的环境保护运动中,它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西方环境伦理学有两种主要观点、四种主要派别。两种主要观点:其一,传统的泛道德主义。它试图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学向外延伸,及至子孙后代、非人类的动物、所有有感知能力的生命,甚至对整个自然界给予道德承认和保护。但是,这种对非人类的生命和自然界的普遍关心和道德承认,完全是因为这样做对人类自己有好处。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不涉及评价主体,那自然界没有价值可言,因为只是人有价值。其二,基于生态科学的、以生态为中心的环境整体主义。这种观点依据生态学关于所有生命形式具有相对性、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以及它们对光合作用等基本过程的依赖性,认为非人类的生物和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人类与生态规律的联合已成为头条戒律,生态学是一种伦理学。西方环境伦理学的这两种观点又有四个主要派别:新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伦理学主要特点是道德对象范围的扩大,从人与人、人与人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因而,它认为需要改变两个决定性的概念和规范:(1)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从人和社会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要求对生命和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当一种事情趋向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2)道德权利概念,必须从人和社会的利益,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的利益,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而且,随着道德对象范围扩大,人的道德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的道德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道德标准和道德目标也随之变化,发展一种新的伦理学――环境伦理学。这是伦理道德建设的生态导向。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导向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导向,在个人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发展了人统治自然的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由于它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在发展的价值目标上,它的社会责任缺失和自然责任缺失,出现了它的技术(经济)上成功,同时是社会公正上的失败以及生态上的失败,这样一种严重不和谐的局面。这是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决定的,应对社会和自然问题的挑战,新时代需要科学技术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化。 我们面临的问题虽然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但它不是要不要科学技术的问题,而是要怎样的科学技术,以及怎样应用科学技术的问题。它涉及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选择。我们认为,相对于上述分析,这里的关键是使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具有生态保护的方向,即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化”:(1)科学价值观的转变,从以人统治自然为目标,过渡到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2)科学观的转变,从机械论的科学观发展为整体论的科学观;(3)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发明和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发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科学技术。 (三)文学艺术发展的生态导向 文学艺术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现代文学称为“人学”。它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爱情和死亡为永恒的主题。历代文学艺术家,用种种艺术形式塑造了无数不朽的艺术形象,成为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方面。这些艺术形象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人为主题;虽然有时处于人与自然关系中,对人的感情和心理的表达与自然美景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是真正情境交融的,例如小说中写景,山水画以及和山水画一样美的诗词绝唱,许多是直接讴歌生命和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的,但是它总是以人为主题,是以人为目标的,是人学为主题的文学艺术。 生态文艺学是生态文化的文学艺术形式,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表示文学艺术的生态转向。依据生态学思维,文学艺术除了有人的目标外,还有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目标。例如,环境文学为一种新的潮流,它不只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由社会人际关系转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开拓了一片文学艺术的新天地。 生态文艺学认为,创造美和利用美、审美和赏美,是人类的特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的生活和生存不能没有美。美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我们会为美所感动,为美的事物、美的思想和美的创造所感动表明了这点。对美的感知力,能为美所感动,这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建造需要对美的感知力,它产生美的想法和美的思想,这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重要源泉。 “美”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追求。我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大自然为人类追求美提供服务。人是大自然的欣赏者,大自然是人获得快乐的对象。人从大自然获得的这种快乐,从大自然获得美的体验,以培养我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这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艺学的研究和实践,一方面要为保护自然美和生态美服务,为创造更多的美,为更好地审美、赏美和利用美服务;另一方面,要反对破坏美和创造丑的种种丑恶行为,以有助于调节这些不良行为,有助于我们在利用地球之美的同时,保护、创造和发展地球之美。 总之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生态化”的问题。 三、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落脚点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繁荣和发展生态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导向和决定性作用。 (一)发展生态文化的意义 工业文明的文化发展以“资本”为导向作用,向人类中心主义方向发展,在精神层次,建设人统治自然的文化思想体系;在制度层次,建设资本专制主义的制度,制造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立、对抗和冲突的不断发展;在物质层次,建设人统治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制造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对立、对抗和冲突的不断发展。它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对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提出严峻挑战。 生态文化以人为本,向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发展生态文化的意义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向有利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解,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和解,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生态方向发展。 1.生态文明精神层次建设的生态导向。 生态文化精神层次建设的生态化,主要是通过确立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的观点,摈弃现代文化的“反自然”的性质,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实现精神领域的一系列转变,如哲学、法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的生态化。 2.生态文明制度层次建设的生态导向。 生态文化制度建设的生态化,主要是通过现代社会关系和社会体制变革,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规范,从资本专制主义过渡到人民民主主义,按照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建立新的人类社会共同体,以及人与生物和自然界伙伴共同体。它要求改变工业文明社会不具有公平调节社会利益、不具有自觉的环境保护机制,而具有自发的两极分化机制、自发地破坏环境的机制的社会性质。生态文化的社会制度要求,实施公正和平等原则的制度化,人民民主原则的制度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原则的制度化,使社会具有自觉的保护所有公民,具有民主权利和利益平等的机制,具有自觉地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机制,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3.生态文明物质层次建设的生态导向。 生态文化的物质层次建设,主要通过摈弃掠夺、浪费和破坏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习自然界的智慧,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能源形式,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进行无废料生产,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既实现文化价值,为社会提供足够丰富的产品,又保护自然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双蠃”。 (二)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生态政治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 1.生态哲学建设。 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需要新的哲学。恩格斯指出:“只有那种最充分地适应自己的时代、最充分适应本世纪全世界的科学概念的哲学,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哲学。时代变了,哲学体系自然也随着变化。既然哲学是时代的精神结晶,是文化的活生生的灵魂,那么也迟早总有一天不仅从内部即内容上、而且从外部即从形式上触及和影响当代现实世界。现在哲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哲学,而世界则成为哲学的世界。现在哲学正在深入当代人的内心,使他们的心里,充满着爱和憎的感情。” 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哲学。 (1)实现哲学世界观转变,确立一种有机论世界观。它的主要观点是:第一,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这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在这里,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也是主体,同样是存在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世界是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具有自组织、自调控、自己发展的性质,因而它朝有序和价值进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我们的有机世界,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比部分重要,事物的动力学来自整体而不是来自部分,即不是部分决定整体,而是整体决定部分。第三,有机世界虽然由部分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但它以整体性为主要特征,事物的关系和动态性比结构更重要,因而主张放弃首要次要之分,拒绝以什么为中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实现价值观转变,确立有机整体主义价值观。地球上不仅个人和团体有价值,而且要承认全人类的价值,承认子孙后代的价值;不仅人有价值,生命和自然界也有价值。它的价值观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不是人统治自然。它的本质是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它的目标是,通过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 (3)实现思维方式转变。工业文明的哲学强调分析性思维,特别是以线性非循环思维指导人类行为。新的思维方式是生态学思维,用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非线性和循环的动态观点研究现实事物,观察现实世界,思考和行动,认识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2.生态伦理学建设。 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1994年成立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目前正在努力吸收环境伦理学的各个学派合理的内核,整合环境伦理的理论共识,传承中国环境伦理传统的智慧,进行各种学派的理论整合,把社会实践作为发展环境伦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建构自己统一的伦理范式,创造自己的理论、概念和话语体系,朝着建设中国环境伦理学学派的方向发展,以期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生态文明服务。 3.生态经济学建设。 生态文明经济形态的发展,建设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建设生态经济,实现经济学与生态学相结合,或经济学原则与生态学原则相结合。它的主要特征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不仅仅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而且必须有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经济的主要原则是,遵从生态经济规律,实践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统一,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 建设循环经济。它与传统经济模式比较,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和优势:(1)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2)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蠃”发展。(3)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包括企业内部通过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产业之间通过生态工业网络的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社区和整个社会通过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这是我们在经济建设中,解决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统筹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实现两者的协调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14]。 建设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基本要求是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14]。 4.生态政治制度建设。 工业文明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资本专制主义是它的主要特征。资本的唯一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增殖资本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了实现资本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它需要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这是资本的经济和政治的两个主要的根本属性。只要资本及其运行存在,马克思《资本论》揭示的资本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就存在和继续起作用。为了实现资本增殖,它必然不断加剧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同时不断加剧对自然价值的剥削;两种剥削同时进行彼此加强,导致工业文明社会的基本矛盾:人与人社会关系矛盾、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矛盾不断加剧和恶化,最终导致全球性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报告强调保障人权和民主,提出建设“协商民主”制度,要求“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政策;关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不仅要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更加美化、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这是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新期待。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生态文明的政治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盼,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 生态文化的政治特征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民主主义。它的主要原则是公平,包括社会正义和环境正义。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特征,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民主主义,遵循公正和平等的原则,实现社会公平和环境公平,社会正义和自然正义,建设和谐社会。 5.生态法学建设。 环境法学,或生态法学,是20世纪中叶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后产生的。工业文化时代没有提出“环境保护”概念,因而没有环境保护立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后,开始运用法制的力量保护环境,维护生态。 (1)环境保护立法。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它宣告:“联邦政府将与各州和地方政府以及有关的公共和私人团体进行合作,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措施――包括财政和技术上的援助,发展和增进一般福利,创造和保持人类与自然得以在一种建设性的和谐中生存的各种条件,实现当代美国人及子孙后代对于社会、经济和其他方面的要求,这是联邦政府的一如既往的政策。”依据此法创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时,开始生态保护立法,如《自然保护区法》(1966)、《原始风景河流法》(1968)等[15]15-16。 1967年,日本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实施以法律手段推行防治公害的对策和法律。 1978年,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环境保护基本法。宪法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管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和破坏自然资源”。这是资源保护的基本法。 1979年,我国制定《环境保护法》(试行);1989年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环境保护的综合法。依据此综合法,制定了一系列控制污染和生态保护的单行法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并制定一系列生态法,如《水法》、《矿产资源法》、《渔业法》、《煤炭法》、《土地管理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单行法,如《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以及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等,已经基本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哈尼梯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哈尼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记者描述说,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奇特的梯田美景,小溪、清泉和瀑布,梯田、山寨和森林,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一个美妙田园梦境,一年四季都非常美丽。它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景点。1995年,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来元阳参观梯田后,激动不已地称赞:“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真正的大地雕塑,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 哈尼梯田不仅养育数百万哈尼各族人民,而且养育千百万物种,有的是特有物种。随着游客大量涌入,资源消耗急剧增加,废弃物排放急剧增加,增加本地脆弱的生态系统的压力。人们担心它的美丽和生物多样性受到损害是有道理的。必须采取生态保护优先的开发政策,做到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中实现保护。 哈尼梯田,旅游开发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史书《尚书》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已经开垦梯田,进行水稻耕作。自唐朝初年(1200年前)的哈尼族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定居下来并开垦大量梯田之后,梯田文化就成为整个哈尼族的灵魂,哈尼族先民倾注了数十代人的心力,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毅垦殖梯田,种植水稻,繁衍生生不息。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和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伟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哈尼梯田,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是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哈尼族人民的勇敢、智慧、不屈不挠创造精神的丰碑,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的骄傲和荣耀! 哈尼村寨的后方,大都矗立着茂密的森林,它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为特征;它的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 哈尼的自然―文化结构是: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它作为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科学和文化意义。 元阳县共居一山的七个民族,大致是按海拔高低分层而居的,海拔144米到600米的河坝区,多为傣族居住;600米到1000米的峡谷区,多为壮族居住;1000米到1400米的下半山区,多为彝族居住;1400米到2000米的上半山,多为哈尼族居住;2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多为苗、瑶族居住;汉族多居住在城镇和公路沿线。这种多民族文化和谐聚集,历来保持优良的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传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大量涌入,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文化,我国发达地区的都市文化,它们以完全不同的形式,进入传统的民族地区,是不是会对哈尼文化传统形成冲击,甚至损害文化多样性?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 哈尼梯田旅游开发,它的自然―社会―人文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始终要置于优先地位,保护措施的制定,尤其是落实必须始终得到保证,让这一灿烂明珠永放光芒。 生态方面论文:生态型城市规划方面问题的思考 [摘要]: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本文围绕着生态型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要素,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与价值、生态城市规划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以及当前国内城市生态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生态型 城市 规划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因素,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规划研究中考虑环境保护已势在必行。在城市规划时缺乏对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体制原因,规划的法制化和管理尚待完善,更重要的是环境学已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学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学科,城市规划必须体现环境保护的有关学科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出对环境保护探索的研究是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和编制目标的发展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价值 1.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1.2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 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建立健康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关系,构造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体系。有利于形成符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利用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有利于缓解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阻碍。利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之生态化,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态产业结构。有利于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有利于凸显生态经济的强势地位,保持经济发展的高速运行。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污染物排放及生态破坏等重点环境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创业环境。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自然整体系统的协调,保证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的质量同时达标,既满足城市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达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2.生态城市规划中应遵循的原则 2.1生态承载力原则 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应做到以下几方面:①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②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③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量结构与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④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2.2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间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从某种程度上老说,城市生态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2.3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态状态来维护它、保护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3.当前国内城市生态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3.1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存在“急进化”问题。很多城市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的效果,仍然热衷于大规模发展草坪,尤其是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的建设、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了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3.2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使得我们的城市在逐步失去民族性。一些城市,建设者为自己城市的所谓“辉煌建设成就”沾沾自喜时,国外某城市规划专家却说他不想看中国的任何一个现代城市,因为大多数的现代城市景观可以在欧美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城市看到。他说中国的城市已经越来越没有文化了,这不是耸人听闻。 3.3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问题 近几年,为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简便,北方许多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造假”现象。这种现象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蔓延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3.4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问题 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正在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左右,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了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 ,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这种被称作“城市美化运动”或“城市化妆运动”的城市景观建设行为,是一种没有远见的赶时髦现象,其结果造成了今天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 4.对我国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 4.1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这个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为目标,立足市域范围,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生态建设的依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要把城市生态建设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中。 4.2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改变过去那种“见缝插绿”“三小绿地”的保守观念,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强化科学性,在科学性和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4.3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5.结束语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关心环境的世纪,城市未来将决定的越来越多的不仅是国家的未来,而且是整个星球的未来。我们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与环境问题,以新的生态视角和时空观不断探索、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能体现各地地域特点的生态市、生态镇、生态社区、生态村落,是应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生态方面论文:园林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摘要: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城市人民的关系十分密切,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通过绿化植树,种花种草,改良土壤,改善水质,保证空气清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以提高全体人民的身体素质。本文主要对园林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改善作用;完善建议 引言 城市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发展的产物。工业革命的到来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但那时人们并未意识到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二战”以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20世纪7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城市化达到了顶峰,此后人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慢慢开始注意到了园林建设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中国在2011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1.27%,首次超过50%,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城市园林的原因 1、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 2、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要求 园林更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造园林所用材料,因而更有利于产生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效果。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呼唤。 3、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老龄化社会对园林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公园、绿地的分布、服务半径,到园内的布局、设施,都要求能适合老年人散步、健身、娱乐、休闲和交往的需要,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 二、园林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入冬以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频频发生,仅仅依靠控制污染物气体的排放,不可能达到根治的效果,只有将园林绿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空气质量,提高治污效率。当前,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具体如下: 1、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温度和湿度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树木或草坪可以固定土壤、涵养水源、降低雨水对地基的损害。每公顷阔叶林,夏季每天可以蒸发2600L水,草坪的叶面积,一般为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通过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空气的水分增加20%左右,因此,绿化后的环境将比露天地区气温低5℃~6℃,可以造成特殊的小气候,可以调节路面温度和湿度,防止路面老化。 2、美化环境 园林绿化是美化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城市的美丽,除了在城市规划设计、施工上善于利用城市的地形、道路、河边、建筑配合环境,灵活巧妙地体现城市的美丽外,还可以运用树木花草不同的形状、颜色、用途和风格,配置出一年四季色彩丰富,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层层叠叠的绿地,镶嵌在城市、工厂的建筑群中。它不仅使城市披上绿装,而且其瑰丽的色彩伴以芬芳的花香,点缀在绿树成荫、蓊郁葱茏中,更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劳动、工作、学习、生活创造优美、清新、舒适的环境。 3、提供锻炼场所,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植物对人心理的影响。在德国,公园绿地被称为绿色医生。在城市中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和黄色较多,而使人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绿色和蓝色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并且可以缓解视力疲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当整个社会处于温饱型阶段时,精神生活需求还不那么强烈,到了小康阶段后就变得日益强烈了,这是个规律。例如目前,每天清晨都有大量人员涌入公园、绿地,有的爬山,有的打拳、舞剑,有的跑步,有的歌咏。不少公园仅进园晨练的就数以万计。在其他时间里进园赏景、观花,从事露天跳舞和开展拉琴、唱戏、打扑克、下棋等自娱自乐活动的人也是络绎不绝。特别是老人和康复中的人竟把公园视为每天必到之处,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处场地。城市园林对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锻炼身体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建议 1、严格执行园林绿化标准施工规范 生态园林绿化工程目前还没有标准完整的施工标准,要按照《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规划》施工、验收时要严格按照《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的要求严格检查是否符合验收标准。施工前一定要准备详细完备的园林设计施工图纸,选择正规、有能力的施工队伍、对于绿植和其生长要求的环境进行严格把关。工程完成后要进行绿植存活率检测,还要进行工程与设计图纸偏差分析,减少绿化工程的不规范。 2、要把发动群众参与园林绿化和加强法制相结合 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离开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参与是不可能办好的。为使群众能热爱并积极参与,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树木花草种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其认识,培育其兴趣,力争把爱护园林绿化形成社会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的园林化,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没有社会单位及个人多渠道投资,光靠政府拨款是不可能建成大园林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园林绿化的法制力度,使各项事业行之有效。 3、要面向社会需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园林城市的成败得失,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的有无和多少,因此要把人才培养工作当作一项根本大事来抓,根据全社会的需要,采取多渠道多方设法加大培养力度。园林绿化事业所需人才是多类型、多档次的,要按所需类型、档次分别加以培养。既要注重通过学校的培养,也要注重通过实践自学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除了进行知识性、业务性教育外,更要重视品德教育,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强烈的事业心,纵有知识懂业务,也成不了对人民有用的优秀人才。 结束语 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日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温度和湿度,还可以提高空气质量,提供锻炼场所,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园林绿化必然是城市建设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是必须引起重视和关注的重要惠民工程。 生态方面论文:园林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摘要】:园林绿化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是城市文明化的重要组成。搞好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需要、市民的需求,有效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品位和投资环境。 【关键词】: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效益 引言 园林绿化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文化娱乐、亲近大自然、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场所,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园林植物综合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其它生态因子所不能替代的,随着城市结构的调整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必然要对作为改善城市环境重要手段的园林绿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谋求城市绿色植被生态效益及其改善环境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美化城市,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园林植物丰富多姿、体态优美,随着时间的推移,朝辉夕阴每日在变,春夏秋冬四季在变,年年在变,整个个体或集体轮廓、疏密、质地,都是大自然的指挥之下赋予宏观世界无穷无尽的变化。 一、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意义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社会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紧张快节奏的工作,让人们迫切需要很好地利用闲暇时间去放松一下身心,消除疲劳。城市居民在收入提高以后,渴求接近自然、享受自然。这就对园林绿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一个有利于们身心健康的环境,去满足人们对绿色、对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 其次,经过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出现很多问题,失去平衡,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起威胁人类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从单纯工业化的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转变。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并能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城市生态平衡。 二、园林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1、净化空气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是重要的外环境因素之一,植物如建设工地施工、汽车鸣笛等。不但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其自身构成的绿色空间还对烟尘和粉尘具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在城市工业化进程中,会产生很多粉尘、煤烟和有毒气体。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植物的枝干表面可以吸收吸附固体颗粒及溶液中的离子、气体分子;植物叶面的皮孔能够吸收并储存有害气体,特别是植物对可溶性气体的吸收量随湿度增大而增加。城市的绿地像人的肝脏一样,具有解毒作用。大片的树、草能使空气中的一些污染物沉降下来。植物的枝叶对烟尘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吸附和过滤作用。 2、有利于保持水土 城市要发展,但又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现在的很多城市,高楼大厦耸立而出,但是很多绿地却被人们忽视,导致城区高温,“热岛效应”严重,城市温度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城市开展园林绿化,即使大部分雨水不能渗入地下而从下水道排走,减少城市的降水蒸发量,还能有效发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热岛效应”的出现,给人们一个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3、减弱城市噪音 随着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来源增多,如建设工地施工、汽车鸣笛等,噪声分贝增大。常使人们处于噪声环境,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妨碍睡眠,并易引起疲劳和一些病态症状,如精神不振、极度疲劳、脉搏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不良症状。树木对声波有散射的作用,声波通过时,枝叶摆动,使声波减弱而逐渐消失。同时,树叶表面的气孔和粗糙的毛,就象电影院里的多孔纤维吸音板一样,能把噪声吸收掉。研究表明,在没有植被覆盖的嘈杂的街道上,噪音强度比很好地覆盖了树木的街道的噪音强度高5倍以上;40m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10~15分贝;公园中成片的树林可以降低噪声26~43分贝;绿化的街道比不绿化的街道可降低噪声8~10分贝。在沿街建筑与街道之间,修建一个宽5~7 m的树林带,能够明显减轻车辆发出的噪音。由此可见,园林绿化能有效地降低城市噪音,有利人们的身心健康。 4、美化环境 城市中高楼林立,车行如梭,烟尘弥漫,工作节奏很快,易使人产生压抑感、疲劳感,缺乏宁静感,缺乏自然美。城市景观包含众多内容,园林绿化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种植物千姿百态的造型和美丽的外表,极大地丰富了生活环境中的空间变化。树木的高低错落、各式各样的树形、树冠的不同差异等,能够打破城市建筑物的单调造型,让城市面貌变得生动、多彩和活泼,明显地加深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感和远近层次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人们到了美好的园林景色中,不仅感到赏心悦目,而且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园林已不是简单地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观赏的场所,同时还可以满足和实现城市居民对生活的需求。园林绿化在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创造出美景的同时,还能给予城市居民健康、舒适的享受。 5、调节气候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是重要的外环境因素之一。绿地可以有效地调节温度改善城市小气候。当今,城市中各种生产活动和市民生活所散发的大量热源提高了城市的温度。城市绿化在酷热的夏季,其枝叶形成浓郁覆盖,直接遮挡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而且也阻隔了来自地面、墙面和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同时植物的枝叶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会蒸腾出大量水份,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热量明显降低。因此,夏季绿地附近的气温比没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低3~5℃,植被覆盖区内的建筑物气温可降低10℃左右。另外,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使风速减低,起到防风的作用。 三、园林绿化的效益分析 1、生态环境 绿色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号称“热岛”的城市中,园林绿化能够给空气污浊、噪音喧哗、建筑密集的城市带来新鲜、清洁而富有生命力的环境。据美国科研部门一份资料获悉绿化间接的社会经济价值是它本身直接经济价值的十八倍至二十倍。 2、保健营养价值 城市园林被称为城市的肺脏。植物在生长阶段可释放杀菌素,有效地净化空气,且绿地空气中的阴离子积累较多,能改善神经功能,调整代谢过程,提高人的免疫力。 3、游览观赏价值 园林创造吸取了自然美的精华,在通过人工的艺术加工。因而园林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外来人口,而且可以间接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产生经济价值。 4、社会公益价值 一般来说,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能给人积极向上的心态。生活在一个舒适环境下的居民,也会更加爱护环境,爱护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附属产品,公益价值不可忽视。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作为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美化市容市貌的一种重要手段,绿色象征生命,人类的存在离不开绿菌,所以人类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绿色。 城市生态园林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作用。因此要树立抓城市生态园林就是抓城市建设第一要务的理念。通过规划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措施,努力提高城市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坚持园林绿化量质并举的方针,以乔、灌、藤、花、草相结合,构成多品种、多层次植物的绿地,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更加注重的是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而高职院校也主要是输出一些职能性人才,因此实践教学非常切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目标非常明确但教学方法有待提升,采用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实践教学在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应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创新改革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希望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质的实践性人才。 关键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1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主要是向社会输送一些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实践教学是一种更加实践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的输出质量。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来说更加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提升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提升整个专业的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缺乏创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虽然进行了全面的推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形式上都缺乏创新。第一,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虽然在工商管理专业中采用了实践教学的方法,但是传统教学理念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这就相当于是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有效的理念支持,失去了理论支持阵地。第二,高职院校内的实践教学中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就导致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动力,学生没有激情,严重阻碍了课堂的开展。同时每个学生都是有特色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职业的要求都是不同的,但是目前在工商管理中的实践教学中模式过于单一,不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导致学生不能够进行特色的发展。2.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课程内容难以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大都是以普通院校的教学为基础,具有浓厚的学科气息。但是高职院校应该融合自身的教学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的提升进行结合开展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在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仍然是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形式上开展,并没有深入的进行课程的设置和优化,也没有根据企业的工作任务来进行教学的开展,这样就会失去在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2.3实践教学师资严重缺乏,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要开展实践教学对于师资力量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中的工商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教师要求相对来说更高一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是无法满足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的。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开展实践教学,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就让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师来充当实践教学的教师,这样就会降低实践教学课堂的质量,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没有太大的帮助。虽然我国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导致教师的理论知识更加强化了,但是实践能力不一定能够提升,同时也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2.4实训基础建设投入不足,校企合作程度不高高职院校要开展实践教学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是最根本的条件。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实训基础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这就导致时间教学开展缺乏实践的基础设施支持。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更是需要专业的实训室来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根本没有这一配套设施,这就严重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实践教学来说,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真正地在企业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很多校企合作并不深入,企业不会深入到学校内部,甚至有些企业为了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对于企业实习的学生只是表面工作的安排,根本不能学到真正的相关的专业技能,这样的校企合作也就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2.5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和评价困难对于时间教学的成果考核和评价主要是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对于理论教学部分需要教师可以通过统一的理论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评价和考核。对于这部分考核高职院校有着完整的理论考核评价体系。但是对于实践部分的考核和评价相对来说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客观性要差一些。对于实践部分一般是由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日志的记录,教师通过实习日志进行评价,但是对于实习的过程教师不能够给出客观的评价。同时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主观性太强,导致考核和评价存在不真实的现象。 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措施 3.1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要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对于实践教学来说要根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根据企业管理的层次来开展逐层的培训。为了能够满足当地企业的需求,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当地企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和岗位的空缺来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课堂的开展过程中,要多设置一些实训性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教学模式来说可以进行企业环境的模拟,采用订单式教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进行企业工作模式的模拟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性来安排不同的岗位角色,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3.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要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能力。但是实际情况中高职教师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比如开展相应的培训,考取相应的证件,多深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目前我国也在不断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专业企业高层人员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教师就能切实学习相应的实践能力。只有教师学习到相应的能力才能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3开发适合实践教学的教材教学的教材是开展课程的载体,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践教学的要求来进行教材的开发和编写,多一些实践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这样的教材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高职学生相比本科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选择新颖和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教材要通俗易懂,以活泼、生动为主。3.4改造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同时要加大经费投入,一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ERP沙盘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手工沙盘,还需要运用电子沙盘。二是坚持以多元功能为一体,向教学、培训、鉴定、技术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3.5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要严把学生成绩考核这一关,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考核。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规范的制度保障,客观、全面地反映实践环节教学的水平及效果,避免成绩考核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各院校应根据国家制定的《评估体系》,同时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对每一个指标据其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权重,最终构建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 4结语 总之,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应重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长远发展。 作者:周媚 单位: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必然要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专业技能向通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转变,实践教学要从课程到体制到结构化考核方式改变,总而言之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发展;隐性课程;通用职业能力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实情况 自国家开展高职教育以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却变成了以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等职业基础能力作为职业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层面似乎说得过去,但仔细分析下与中职教育目标贴近,体现不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导致毕业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出现困惑,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通病。高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既是应以管理能力见长,并具备管理岗位职业发展潜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养发展型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中职教育。以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理论”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着重于学生的销售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等,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通过实训可以实现,但实践教学的要求把学生“圈住”了,自主意识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业能力没有,导致学生择业不明确,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体现,没有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当职业不理想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跳槽。每年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实习期后的跳槽率高达30%,毕业后一年内的跳槽率是50%,这些数据说明学生职业竞争力不强,职业发展能力弱的表现。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并具有较强企业管理能力,能在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包括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专业特定技能,然而到岗位工作后除了专业技能我们还需要职业发展技能———通用职业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结构的变化使人们的工作岗位发生着变化,人们不能再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面对就业市场上职业结构的变化、岗位的轮换,人们需要有更高、更强的能力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更高的能力并不是通常的生产技术或专业知识,而是一种非技术、非专业的要素,这种要素能实现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行业,正是这种特殊要素才使得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具备了一种可转移性和适应性,这种重要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它被称为“通用职业技能”。通用职业技能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以下十项技能:(1)自我管理能力;(2)学习和适应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创新能力;(5)团队工作能力;(6)语言表达能力;(7)信息处理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9)系统化工作能力;(10)自我规划能力。具备以上能力的就业者本身具有职业发展能力,能在社会变化的环境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2.工商职业技能目标定位缺乏职业的发展性工商职业技能目标的定位主要在职业技能和通用技能,但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保守的职业技能培养显然不适应,企业需要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社会需要创业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3.职业素养被忽视《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但课程囊括的知识量多而杂,针对专业的职业素养内容没有。根据冰山理论,我们看到显性特质是技能知识,人的知识与技能,容易被感知和改变。而在工作中隐性特质是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较难进行评价和培养,花费的成本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潜能的形成与人的大脑的生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人脑的内在结构在经历了先天的塑造与后天的培养之后,到了一定年龄将不易改变,因此一个人潜在的动机、内驱力、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等隐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持久不变的。许多企业往往单凭专业知识与技能来选拔员工,这是过于表面的。事实上,素质中的隐性潜能部分对于指导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关键的,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庞体慧北海职业学院项目支持: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普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代用。因此,如果能够凭借隐性潜能来选拔员工,再对其知识、技能等素质施以相应的培养与开发手段,便能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学生的隐性特质开发是实践教学一个真空带,我们需要在校内就挖掘和培养学生的隐性特质从而形成自我职业素养。具备隐性素养的学生更容易融入社会,在职业生涯中面对困境更容易走出困境,并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提升自我的价值。4.实践教育缺乏开放性和市场化相对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更应具备开放性和市场化的特征。反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缺乏,美其名曰的校企合作成为市场化的羁绊。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资源的限制,教学制度的局限开放性程度低,实训还是校内实训为主,项目实训为辅,学生体验较少,专业技能锻炼少,加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还不能实现无缝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自然就脱离了市场需求。执教老师长期在校内工作,业务能力得不到锻炼,市场化程度难以提升。 三、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对策探讨 1.加入“新常态”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要求:(1)增速换档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在稳定规模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职业教育要开始重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2)民生普惠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必须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接地气”的职业教育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具备职业生存能力,在社会中的人才定位更清晰。(3)创新驱动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战略平台。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新活力。我国确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所以,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依此来看,如果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环节不进行改革何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新形势,适时改变工商职业技能目标。把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加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新常态下的职业能力需求。2.电子商务课程引入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等,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各种资源的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的资源也包括了电子商务在内的所以网络资源,可以说未来企业各岗位群都或多或少与电子商务有关。而且现在多数的创业人群都以电子商务作为基础发展而来,电子商务课程内容有必要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中,比如市场营销应引入网络营销的内容,物流课程应介绍市场电子商务流通的相关知识点,经济法也应介绍电子商务法规等。将电子商务作为基础知识融入各个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利用低碳环保的网络资源来解决实训资源紧缺。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麦克兰德的冰山理论,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开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应包括《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门店经营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与营运管理》、《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小企业管理》;隐性课程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潜能和通用职业技能开设包括《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管理心理学》、《个人与团队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演讲与口才》、《沟通与协调》、《方法论》。4.联合企业共同推进实践教学高等院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市场化程度低,需要联合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跟上市场化的脚步,教学体系的开放性直接就影响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合作企业多半是活跃于市场竞争中的组织,由市场经济推动企业发展,但和企业合作就往往会和教学冲突,这是一个矛盾体,如何设置灵动的教学机制来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解决的前提是企业实训资源的稳定,接下来是校企合作的深入探讨,最后是实践教学机制的开放性,对企业项目实训在资金、资源和制度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师资结构化配置。实践课程考核应考虑结构化考核方式,也即是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考核要求细化到课程中。结构化考核更能体系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潜能。 四、结论 高职教育发展到现在还属于新兴的行业,没有一个最公认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供参考,但在的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感应新时代的到来并努力践行本职工作,高职教育绝不是中职的“翻版”,也不是本科的“复制”,应该是高于中职职业能力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职业教育。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要改变观念,迎接互联网带来的新浪潮,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职业发展能力的新型高职人才。 作者:庞体慧 单位:北海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人才的有效培养。基于此,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目前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新形势下,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真正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积极研究人才培养创新策略,以实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市场化的挑战,社会对高职企业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高,社会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面对市场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突出实践教学,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如下。 一、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借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要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为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主要需要能够与地方的中小企业进行联系、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管理。要能够建立起政府、协会和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合作体制,各方通力开展,建立合作共建的理事会制度,共同参与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工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教育资源,以提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要培养高素养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培养人才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要根据社会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要能够围绕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三大部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联系,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保持内容的一致性,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完善课程结构,加大教学内容改革力度 完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是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有重复的地方。因此,必须完善课程结构,认真研究课程之间的内容,保障课程之间内容的联系性,对于其中重复的内容要及时删除。另外,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教育教学规律,适当调整、认真取舍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创新教学内容,要积极向用人单位了解情况,了解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对各方面知识内容所占比重的要求,根据行业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创新设计教学内容。要能够保障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保障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水平。在课程结构整合中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可以采用课程整合的方式,实施模块化教学,有效优化课程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可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问题。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内容的优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推行双证书制度 对于学生而言,未来成功就业也要看他们取得的证书情况,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要积极与职业鉴定结构合作,发展双证书制度,通过这项制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 要保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要积极为教师开展一些管理技能提高培训活动、教育能力提高培训活动。要积极通过培训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育人水平。另外,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使企业能够为教师提供实践场所,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持。 六、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 在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工作。要就商业计划书撰写、就职前演讲、应聘面试、投标述标、团队间的交流、服务业窗口业务的处理等多方面内容开展一系列训练活动,通过系统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沟通能力、业务处理能力、创新发展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职业素养训练,培养高素养的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通过职业素养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作者:孙保国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当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虽然不断改进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部门沟通协调不足、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等方面。为有效应对这些缺陷与不足,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提升工商企业管理水平,今后应该从法律法规、部门沟通协调、监督评价机制、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对策;法律法规 0引言 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既为企业运行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促进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细致地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还能促进企业健康、全面发展,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信誉度,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文章将探讨分析这些问题,并就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1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不足 目前工商企业管理过程中,普遍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推动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也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制度措施,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进行和发展,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注入生机与动力。但不能否定的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难以全面、有效地规范相关工作,对企业运行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信用管理包括多方面内容,为促进管理水平提高,应该综合采取有效对策,达到努力规范和约束信用管理的目的。而为了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就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各项工作的有效规范和引导,也能更好指导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但目前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存在缺陷,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相关工作缺乏有效约束,难以与信用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相适应。还有些地方明显存在空白现象,相关部门职责不全面,不能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信用管理日常工作。 1.2部门的沟通协调不足。 为促进信用管理体系完善,健全相关制度措施,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妥善处理不同部门间的联系。让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增进相互了解,提高相互协作能力,促进工作水平提升,为企业信用管理有效开展奠定基础。1.3监督评价机制不完善。为全面掌握企业信用基本情况,应该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监督评价体系,这是规范各项工作的前提。但目前这项工作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开展评价工作时,没有相应标准的引导,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另外还可能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影响监督评价科学性与合理性,难以全面提高信用评价水平。1.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足,忽视建立完善的数据库资料,难以全面提高企业信用评价水平。或者企业数据无法及时更新,数据采集不到位,影响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2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 为有效应对信用管理体系的不足,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让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存在的不足,结合企业日常运行和发展需要,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2.1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其与信用评价工作相适应,对信用评价工作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对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需要大力支持,包括人力、物力、技术上的支持等,推动信用体系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规范和引导信用征集、评价、反馈、提示等工作。同时在具体运行和操作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新情况和新发展趋势,推动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为企业信用管理和评价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2.2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沟通,正确处理各部门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让他们有效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将相关责任明确到个人和部门,促进他们更为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增进不同部门的联系,包括管理、监督、评价部门等,形成合力,相互配合和联系。另外还要加强相互沟通和协作,保证联系畅通,能及时有效处理各类情况,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2.3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掌握使用主动权。 根据信用管理和评价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促进监督管理水平提高。同时还有利于信息管理监督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类信息和数据资源更好发挥作用。完善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提高工作透明度,全面收集相关信息。企业要不断提高信用管理意识,加强行政管理监督效率,积极开展信用评价工作,为企业发展及时全面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促进监督管理水平提高,更好服务企业日常工作。 2.4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企业日常运行中,要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制度,根据统一、系统、有效原则,为企业运行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搜集和输入相关信息资料,推动各项信息资料不断完善,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另外还要重视系统维护工作,加强数据库管理,保证数据真实有效,更好发挥参考和指导作用。 3结束语 企业的日常运行和发展中,往往面临来自市场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更为有效地顺应这种趋势,应该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更好规范企业日常活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其在市场竞争力中占据有利地位,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余育新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微课教学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微课作为新时代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微课教学模式在教育界的普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这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在微课课堂上,教师主要是以某一个知识点教学片断作为重点,观看相关视频资源,然后进行针对性地讨论和讲解。这种小规模、短时间的教学模式虽然内容少,但信息传递快,很适合当代的高职教育。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微课的特点,将教学效率推向新的高点。另外,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区别,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两者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一、对微课的认识 (一)“微课”呈现方式 微课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吸取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内化为自身的特点,并且转化成一种全新的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微课虽然时间短,内容少,但是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并能构成虚拟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中,包含和传统教学相似的内容,有教学设计部分、学生测试部分、教师评价部分等。这些相关的课堂组成部分在微课教学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了微课虚拟环境构建的实现。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上课时间短。普通的课堂一节课被定为45分钟,而微课只有5~10分钟。在这种上课时间的对比之下,微课可以算得上精短了。微课更利于中小学生的发展,因为它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短时间的注意力和控制力更好。 2.微课教学主要是针对重点和难点的,一般是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比传统的内容要少得多。微课反映的内容是课堂某个阶段的内容,并不是整个课堂内容的映射。虽然课程内容较少,但是知识内涵和意义影响力很大,是整个课堂的精华所在。 3.资源容量较小。微课的视频容量比较小,一般有两种方式可以进行选择。第一种,在线观看,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在线答疑,一起讨论交流,共同进步。第二种,下载观看。学生可以自由进行下载,随身携带于移动设备中,想看的时候随时随地观看。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也是非常有利的,也有助于教师的进步。 4.课堂内容情景的构建。微课一般选择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讲解,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突破。虽然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视频,但是要想完成一个模拟的微课体系,要想构成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还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来共同支持。课前课后的准备,教师的提问和评价,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等,这些资源共同支撑起一个完整的虚拟学习空间。在微课的各种经典案例的观看过程中,教师吸取视频中好的地方内化为自身的技能。遇到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直接借鉴。与此同时,可以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对比,改进自我的不足,促进教师的成长。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一旦提升,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有所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课程强调一个内容,不会牵连出其他的知识点。选择的研究问题一般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来源于学习或者生活。学习上主要有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突破,生活上有教师生活经验的传授、教学反思和评价。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微课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少,一般都是5~10分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研发教材,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体,并没有强调主体概念。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教师在选题材是要选择自己有足够把握的,可以信手拈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跟学生一起愉快地交流讨论,更好地引导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学习具有突出性、针对性,这样学习起来不费力,学习效果较好。学习时间短,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传播知识,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快捷性。 (三)微课理解误区 误区一:人们往往以为微课就是把完整的一堂课进行压缩剪切,剩下了知识的概念、定义还有纯粹的理论知识。跨过了学生讨论和教师分析的环节,也跨过了沟通交流的环节,剩下的是没有营养的,不值得学习的。其实不然,微课主要是在短时间内针对重点,突破重点,加强理解。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重点,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形式。误区二:微课就是讲解PPT。每个教师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水平来选择不同的微课制作方法,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还是选择幻灯片的形式。那么就要求教师制作高水准的幻灯片了。如果幻灯片上只有文字,没有任何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教师也只是机械地念,语调和语速都很平淡,那么这样的微课形式让人乏味,学生也会缺乏学习的兴趣。误区三:微课的内容必须来自课本。微课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来自各种渠道。可以是教学范围内的知识,也可以是教学范围外的知识,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微课的内容由老师来决定,并不是强调课本知识点的重现,可以传授给学生课外知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误区四:微课只能由教师讲授。微课具有灵活的主导权,可以让老师单独完成,也可以完全由学生参与完成,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微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由学生决定。最大化地为学生考虑,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二、高职专业课微课制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微课选题不宜过大 普通的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所有教师都想充分利用这45分钟,大量地传授知识。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涣散,长时间的灌输知识也容易让学生失去主动意识,缺乏学习兴趣。而微课的教学时间很短,所以说选择的教学内容有限。教师不可选择繁杂的知识点讲解,这样忽视了微课的意义所在,也容易使学生分心走神。微课就是在短时间内对知识重点进行讲解。这样的一个精短的过程,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既不能表达课程的中心思想,也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但是在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多个微课组合叠加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多个短时间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学生只要在手机上多花5分钟就能上一节课,轻轻一点,上课的时间地点也可以自主安排,自主决定,学生也很乐意去学习,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 (二)微课形式要特别,内容要新颖 微课内容如果只是文字和知识点,没有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微课应该包含文字、图形、表情和动画的良好结合,这样才能首先在形式上保证吸引学生观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会提高,课堂的效率就会提高,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也会有所提高。一堂微课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保证好了这些,然后再在制作上花心思,就能较好地完成微课。制作形式要新颖,避免纯文字,加上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也不能太空洞了。制作的主题要富有创新意识,制作效果要符合学生的口味,要能吸引学生观看。 (三)选择恰当的平台学习 视频观看是微课学习的核心内容,要保证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大量视频可以观看。由于资源的匮乏,地区的限制性,视频的来源就成了一个主要问题。如何做到让所有学生都能有视频观看,教师就要发挥教育主导意识的作用了。教师要结合各地区的情况,应用各大社交软件,选择可实施的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如果能确定一个平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微课视频,并不断更新补充内容。这些学习资源保存于这个平台当中不会丢失,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观看。充分发挥了平台作用,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高职专业课微课制作的方法与建议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的视频,所以说,制作视频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要求视频制作者有处理文字、图像和音频等多方面的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微课制作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根据高职工商管理课堂的教学方式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微课。不管选用哪种方式制作视频,都要保证视频的质量。 (一)理论型课程 教师利用一些录屏软件对课堂内容进行录制,主要是对幻灯片放映过程的录制,还有实际软件操作过程的录制。录制之后,利用其他的后期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剪切,修改处理,以达到标准水平。如果学校的教学设备足够先进,那么完全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可以自动地录制视频,录制完成之后再使用配音软件配音,这样就能直接制造出微课视频了。这种录制视频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课,在理论课上,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选择,想看视频就可以看视频,想听音频就可以听音频,最大化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二)实践型课程 教师利用一些摄像软件对课程内容进行摄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训操作项目。要充分展示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步骤,还要注意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训情景。教师要指出重点,并引起学生注意。遇到某点重要内容,还需要亲自做实验示范,避免学生犯错。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好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才能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对课程摄像来说,可以用摄像机,也可以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但是要保证像素。如果视频的清晰度不好的话,就等于是白费心思了。摄像过程尽量少拍其他的东西,对准黑板,再对准教师。一个视频中如果出现了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学生极容易分心。录制之后,还需要结合相应的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保证像素、声音,全面确保视频的质量。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制作微课。根据优秀微课制作者的经验,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对于理论课,要录制屏幕内容和录制音频;对于实训课,就要用摄像的方法了。要想制作好微课录制,一个教师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根据课程内容,明确地知道课程的属性。然后选择相对应的方式来进行。第二,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制作。制作要避免大篇幅的文字内容,避免学生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根据高职教学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微课是很好的教学方式。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微课可以很好地结合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从技术上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丰富度。第二,微课的小规模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分解成片段,突出了重点内容,并逐一突破。这一教学设计很适合专业化的教育。第三,微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课前课后随意选择。微课的制作要依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制作方式。微课的制作要富有新意,要体现创新意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微课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有效管理研究 1高职课堂特征 课堂,这种环境比较特别,在课堂开展的教学活动整体结构有五个特点:①多元性。即课堂会产生许多差异性的任务和事件。②同时性。指课堂里的许多事是在同时发生的。③即时性。上课,随机性很强,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能够快速反应。④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⑤历时性。学年开始发生的事件,可能对学生后续时间段的课堂行为产生影响。 2课堂管理现状分析 (1)评价课堂管理的若干机制改革滞后。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水平提高,各项高职教育改革也逐步推进,如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迫使高职院校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评比与验收提升了高职院校科研教改能力等等。相对这些改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其它专业一样,对课堂管理评价机制的改革无疑滞后了,可以说高职院校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如老师怎么样去管理课堂才是一堂成功课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从某一堂课该如何管理去培训教师和规范学生也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同时,有些管理制度评价体系本身就内部无序、甚至冲突,而且没有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2)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青年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成员中许多人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机会走进相关专业的一线岗位,实践经验的积累几乎为零,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差距很大。 (3)移动数据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课堂自律能力。 在信息化校园时代在白热化的招生竞争下,各高职院校都配有免费的无线局域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成为学生的必备工具,学生在教室进行移动上网成为现实。 3强化课堂有效管理的对策 (1)从改变评价机制深化课堂管理改革。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管理要以实践为导向、以成才为目的,改革包括对课堂组织、知识内容、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和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课堂管理改革的最佳效果是打造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注意力中心,评价革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倡导评价考核过程化:在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纳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成果等;适当精简卷面考试形式,考核评价方式向情景模拟对话、调查报告、学生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转变;适时开展学业的多方评价,也就是教师、学生自己、家长、实习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 (2)强化青年教师相关培训。 我们要对照主席“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首先,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让他们从教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收到激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师德师风观,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地引导教育学生,用本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课堂。其次,业务精湛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要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青年教师通过入职培训、下企业锻炼、结对拜师等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真正做到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符合双师型教师标准。最后,指导青年教师严格按教学规律和课堂教学要求组织教学,不断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艺术性。如语言上把控制语调语速,版书规范整洁,了解学情,掌握动态,守时守信,求真求实等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广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积极性。 (3)课堂规则的设计。 俗话说,计划是控制的基础,无计划,控制就无从说起,纠偏就更不可能;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可以确保课堂学习有序开展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次上课时应给学生明确课堂学习规则,慢慢地这些行为规则就可以变为学生自觉意识,会落实到具体的课堂和学习中。这些规则的制定,不仅要规范学生行为,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规范的意义。当然,教师制定这些规矩前,也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考虑学生改进空间,从事规则拥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教育理论认为,某种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种方法并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和精神需求,才能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但并非教师个人主宰课堂,高效率、丰富多彩的课堂可提升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考,应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平台,让学生成为展示自己的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教师应充分相信和解放学生,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养,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机智灵活处置多因素间的关系协调,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开展顺利并取得良好效果。专业教师通过一些试验,发现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强,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5)借助互联网优势强化信息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以及高职院校强化多媒体设施、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得到推广使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特点。据统计,95%以上的高职生拥有手机,其强大的功能在课堂上表现在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和看电影等,学生表现出的热情远远超过了课堂学习。所以,顺应学生的网络情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是一种合理科学的疏导,也是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手机教学,有如下两种有效渠道:一是授课内容可以由任课教师在课前上传至空间,学生借助手机在网上进行预习、复习和自测等,对有疑问的可以利用手机进行网上搜索或者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由教师现场答疑;二是课堂上教师先讲授知识点,将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提出,学生借助手机等工具围绕任务或问题积极搜集资料,然后小组开始讨论并在课堂发言,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解决问题。这种课堂充分考虑了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为它完全打破了学习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视觉上的限制,使学生学习的时代感和探索感得到强化。 4融洽、愉快课堂氛围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与行为的起因、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有关,源于特定需要,想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和意愿表现。学习动机作为内部动力推动着学生学习行为和条件的产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它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与学习动机变化方向一致,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取得满意效果。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而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科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对于好行为进行奖励和坏行为进行处罚,促进学生课堂行为规范,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以促进课堂教学提升。 (2)教师走动式教学。 任课教师上课时如果总是站在讲台上,长期以一种姿势对着学生,强度和频率都一样,学生很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如果教师经常走下讲台,采取走动式教学,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讲课效果将更生动、形象和具体,与学生的距离逐渐拉近。此外,讲课过程中,教师语言表达风趣幽默,将能有效缓解课堂紧张而严肃气氛,创造轻松而愉快气氛,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将更好。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应该将教学过程打造成无拘无束,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良好互动,否则,什么教学方法都是无效的。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师不喜欢学生,学生的学习就得不到教师关心,帮助学生进步更无从谈起;学生厌烦教师,就会抵制教师,教师所做一切,学生都会不满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要平易近人,喜欢学生,客观看待学生,从心底关心学生成长。师生友好的关系和诚挚的友谊,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成为学生热爱学习的感情基础。良好师生关系分课内和课外:课内,教师应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调动学生兴趣。为此,教师应强化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新知识的不断学习。课外,强化师生沟通,了解学生需要。为此,教师要以平常心和学生沟通,多关心多问候,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也应大胆和教师说话,真诚交友,寻求指导和帮助。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市场和就业,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就在于,以职业技能和应用技术为教授核心内容,无论教学还是实践都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密切跟踪学习前沿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终身教育是人们在经历九年义务制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后,进入工作岗位,仍在坚持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受教育者的年龄没有门槛性规定,时间跨度可以延长到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可以是自学,也可以是接受培训,还可以听讲座、逛论坛、参会议获得知识文化和技术,没有固定的形式。既可以通过书本和口授学习间接经验,也可以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对于劳动者而言,终身职业教育非常必要,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培训新技能的过程。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最好平台,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一、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主导 职业培训的主体多种多样,有企业内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也有社会机构组织的科普培训、公益讲座,以及非政府组织举办的面向某些特殊性岗位的培训,例如对社工的培训、对志愿者的培训,这当中也涉及到一些医学、教育方面的职业能力。目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是政府牵头、劳动者参与、社会协同的办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和公益性。政府主导的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迅速打造终身职业培训平台,投入资金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受任期和执政思路所限,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延续性不强,刚开始的阶段会投入较多,如果没有形成品牌和特色,可能在后续阶段就会流于形式。作为教育公共事业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在社会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政府的关注点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区域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成熟度也有所不同。 (二)层次多元 终身职业培训涵盖的范围较广,以培训的内容分类,包括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创新创业培训,以接受培训的人员分类,可以分为在职人员培训、岗前培训、再就业人员培训、一般性社会知识培训,以培训的时间分类,包括项目培训、岗位培训、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有些职业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定制,有些培训则聘请业界的知名人士讲解,还有的由员工自我培训,职业培训的过程也是企业员工“传帮带”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对职业培训比较重视,会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培训,员工自觉学习的意识更强,终身职业教育的参与度更高。而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合伙企业等职业培训体系相对薄弱,企业和员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对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因此这类企业中的终身职业教育进展有限。 (三)覆盖率低 终身职业培训在企业的覆盖率普遍不高。在国有企业,职业培训和党性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在私营企业,许多员工从入职以来就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职业训练,只能在工作中摸爬滚打、边干边学。对于一些政府主导的职业培训,由教育局或人力资源局牵头,通知辖区企业派员参加,由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所以企业参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抱着“抓壮丁”“凑数”的心态参加培训,因此迟到早退的现象较为严重。在人们的意识当中,终身学习、职业培训也没有成为一种常态,认为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知识文化已经够用,学习是浪费时间,“纸上得来终觉浅”,拒绝“纸上谈兵”。这些人没有意识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引导人们在工作中以正确的方法处理问题十分必要,因此自觉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强。 (四)实效有限 职业培训是一项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时长、传授的知识、实地调研的单位、实际操作的项目,都要进行周密的规划,否则培训容易沦为“走过场”,没有发挥实际效用。有些职业培训,教授的不是具体技能,而是一些广为流传的工作态度,讲解的不是怎么干,而是应该干,培训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让学习者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也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目前社会上也有不少市场化的培训机构,但教授的知识多为考研英语、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等应试型内容,面向的不是职业技能,而是从业资格,有不少人虽然参加了培训、通过了考试,但职业能力仍然欠缺,无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不得不“回炉”重塑,这也反映了当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弊端。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构建终身培训的体系的可能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具有办学优势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工作机构,与企业办学、社会办学、劳动者自学相比,存在巨大的优势。首先是师资优势,高职院校拥有大批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经验,同时还掌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其次是场地优势,企业办学需要腾挪出专门的学习场地,社会办学需要租用人流密集处的大教室。而高职院校本身拥有教学场所,不仅拥有教室、课堂、图书馆、实训基地,还拥有一应俱全的后勤保障,食堂、体育场、宿舍楼,解决了职业培训的后顾之忧。再次是经验优势,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相长,学校从专业设置、企业联动、师生管理、经费运作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与企业内部“小打小闹”的短期培训,以及社会上专业门类不齐全的“偏科”培训相比,具有更大的管理经验优势,也更能促进终身职业教育朝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二)校企协同具有实训优势 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生产运营,不可能抽出大量的人力和充足的场地从事培训工作。社会培训受制于办学条件,也没有丰富的实践应用型资源。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长期保持着校企合作,与各行业、各领域的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无论是生产性还是经营性行业,都或多或少拥有实训平台,为职业培训提供了一个仿真模拟的体验环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到企业去实习,工作地点较为分散,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自由很大,这类职业培训就必须有专业部门来协调。高职院校是胜任这一任务的最好选择,在长期的教学培训中与企业建立了大量的业务往来,有利于整合校企资源,利用好学校和企业“两大平台”,有助于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有些高职院校本身就与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形成了人才定向培养、企业基地实习、实训平台强化训练的办学模式,将这种模式拓展到社会终身职业培训中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要,发挥培训效益。 (三)政府支持具有平台优势 与社会开办的零散式职业培训,企业的专项性内部培训相比,高职院校的终身职业培训更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专项性资金和相关政策配套。社会上开办的职业培训一般侧重于一个或几个专业内容,综合性、系统性不强,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教师流动性大。企业的内部培训针对某个专项进行,与企业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缺乏公益性和持续性,推广和普及意义较低。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整合师资力量、社会资源,设置社会需要的课程,结合政府的区域规划、产业导向、目标任务来培养人才,针对性和指向性较强,因此更能得到官方支持。而终身职业培训可以改变培训载体不足、平台不大的困境,由政府主导、高职办学、企业协同、社会支持、公众参与,打造一个终身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政府将科技经费、服务业引导资金、人才资助资金投往这个平台,能够推动高职终身职业培训的蓬勃发展。 (四)在职培训具有需求优势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开办终身职业培训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现在社会开办的职业培训门类众多、竞争激烈,但形成品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培训机构较少,如“新东方”“蓝翔”等职业技术学校,涉及的行业有限,还有大量社会急需的岗位职业缺乏优质知名的培训机构来组织。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点更新“,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一些职业营运而生,如网络营销、淘宝客服、图文处理、物流运营等,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相关工作人员急需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以胜任本职工作。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齐全,而且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品牌和社会信誉,由于是专业办学机构,也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和新设特色专业,培养岗位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能够利用晚间、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开展培训,制定课时得当的职业培训“套餐”,为劳动者提供了很大的时间便利,因此也会获得较大市场需求。 三、结论 终身职业培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劳动者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需要,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充分整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采取校企协同的实训优势,运用政府支持的平台优势,挖掘在职培训的需求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管理人才。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与船舶及建筑中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将学生看成是一块夹在两片面包中间的肉,他们在学习期间需要经常性地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其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所以从产生之初,这种教育模式就收到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纵观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教育,他们都十分重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主导型培养模式,即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转嫁给企业,让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灵活培养各对象学生,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第二,学院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教学工厂”认为教育的主动权应该归还院校,实行以“院校教育为主,企业培养为辅”的教育模式;第三,企业、学校合股培养模式,即极大地解放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以董事会制完善与企业的关系,将高职院校的运营与现代企业的股份制模式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效果。作为舶来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从引进至今仅30年左右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则仍然在高等院校。所以,对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见识,也可以有效激活市场,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之间仍存在脱节。 1.1学校与学生之间。 学生已经显示出对学校方提供的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满,集中表现在对学校整个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满,并对培养方式的陈旧、单调和不够科学提出了批评。相反,学生对知识教育表示认可,并对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1.2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 矛盾集中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毕业生希望进入企业后直接从事管理工作,但企业大都要求学生从基层操作岗位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能力后,择优安置到管理岗位。从客观分析,首先是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同时也无法给予企业正确的甄别信号;其次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需要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现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沿袭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管理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傍本科味浓,学科化教学仍然严重,认真学习本科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本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有相当部分是本科的,从理论教学到案例分析都是学科化的,实践性不足,缺乏高职特色。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缺乏实用性。一是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课程与普通管理类课程的差别不大。二是涉及面广但不精不专,学的多反而变得肤浅,使学生无法融会贯通,无法灵活运用。三是教材滞后。在案例教学中,科学、翔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大部分专业教材及管理案例来自国外,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难以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案例中看不中用,模拟现实的机会不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因此有工商企业管理无专业课的说法。专业实习难以有效开展。由于工商企业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财务、质量检验、战略规划等,要想安排学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部实习一遍是非常困难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二、加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 1.适应区域形势发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发展现状,可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了解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善于沟通与协作,勇于探索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健康身心,能在工商企业一线从事执行及基层管理工作,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1改革课程体系。 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其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具体是:一是核心课程要精练,不追求广而全,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管理沟通、商业伦理、职业礼仪、艺术赏鉴等课程。三是增大选修课比重,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术氛围。 2.2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由此社会急需大批了解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懂得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的管理人才。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2.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是应切实重视和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习自立性的原则,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是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专业实践,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一,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进实践教育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第二,要走出校园,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第三,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4.1拓宽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 一方面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专业互补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可以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4.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一是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首先,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新技术、新技能以及产业发展概况,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岗位实践、项目研发等活动,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转变;此外,要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努力成为本行业域内的专家。二是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要从企业引进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或操作技能娴熟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从科研院所聘请一些专家、教授来校讲授本专业最前沿知识,加强对校内专职教师的“传、帮、带”。加强与企业行业联动,增强办学的针对性,降低办学成本,扩大学校影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工商企业专业起源于市场,其人才培养也应还原于市场,让市场来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效。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推广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不断见成效。 作者:韩红蕾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 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高职教育活动是以职业化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所谓职业化人才培养,就是学生在进入到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时候,就是以成为职业人为目标而进行各种学科的学习,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然而纵观我国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技能教学的重视却远远超过了职业化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因此相关教育活动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现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是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对象,近年来,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好。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都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自身在就业时的压力逐步变小,然而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面临与同行业竞争的压力。就业门槛低,岗位上竞争加大,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的最为实际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水平的教育,而在于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未来进入企业,由于工作性质都是与经济、管理相关,自身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没有对职业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会很快被企业所淘汰的。只有让学生热爱自己的行业和工作,了解如何在岗位上提升自身,才能使其更具备发展潜力,更好地迎接工作带来的挑战。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对于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不及技能教学完善,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完备,在教学活动上不深入。这就使诸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也能上手,然而自身缺乏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我的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后劲不足,难以胜任工作上的长期发展。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1.对于职业心理的建构 职业心理,是对于对职业兴趣、人职匹配、生涯发展方面进行的研究。性格决定命运,对于职业人来说也是如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庞大的专业门类,其中涵盖多种细分的专业以及职业方向,选择哪一种具体的门类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一般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相关概念。然而,如果引入职业心理构建体系,则能很好的通过各种行为分析、性格分析,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查布苏斯(Chabassus)和齐托瓦斯克(Zytowski)认为该书讨论了后来帕森斯在其职业选择的心理学中(thepsy.chologyofvocationalchoice)讨论的三个概念:优良的决策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的(决策信息);某人长于某事(相合,congruence);与某个职业的匹配同时需要能力和兴趣(相合的成分,componentsofcongruence)。通过对于信息、特长、能力与信息的分析,不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能确定自身所长,因而能更好地确定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减少盲目性。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可以借助多种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心理的教育活动,通过心理辅导、拓展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认知职业、认知自我,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关于职业发展、就业活动方面的信息,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未来从事的行业建立正确的认识,保证学生职业心理是积极向上、正确发展的。 2.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鼻祖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执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现。对于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未来走上职业道路之后,可能在企业中从事的是财务、管理类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个人自身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一旦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差错,个人的职业生涯甚至命运都会发生重大转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校内部接受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其自身在工作之后不会走上邪路,成为称职的职业人。高职院校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好的方式,还是将学生置身于类似工作环境当中,让学生体会到真正工作时的感受,并且模拟处理一系列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具体的经管工作中的各种辛劳,让学生能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对于可能出现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展示正面和反面案例,或者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要用事实来说明职业道德问题对于职业生涯的影响,让学生对职业、工作心生敬畏,从而自发的遵从职业道德。通过这两方面的尝试,不仅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会有所提高,也能对工作产生新的认识,行得正,走得稳。 3.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职业规划课程目前在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有开展,然而开展的深入程度却还有所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是比较复杂、深入的。外部环境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组织环境三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政治与政策的变动、经济增长率、高新技术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大环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大体走向,是客观的。所谓提高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更是需要学校在相关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支持,尤其是在信息提供等方面。作为学校,需要集结就业指导部门、辅导员,动用已毕业学生的资源、合作企业的资源等,为在读学生提供一系列最新的就业信息、行业信息、企业信息支撑,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与行业发展、外部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有效改善以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实际工作活动脱节的问题,这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创新。 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挖掘 当代,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比拼的不仅是实力,还有运气的成分在其中,然而许多学生却难以正视就业中的挫折,一出问题就心态失衡。很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就业理想,想要进入管理层,然而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却经常受挫,学生会感受到巨大的挫折感。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的性质和自身专业的特点,树立良好的心态,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让其要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有效应对压力,同时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在自觉自愿的条件下,加强对于自身职业、专业的钻研。在传统意义上,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授,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一种重要职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是否能长久保持先进性。除此之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还要培养良好的抗压能力,要加强对于精神抗压能力训练活动,培养其坚韧的品格和耐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吃苦、受累,同时又积极乐观,能有后发制人的能力。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必定如虎添翼,具有更长远的发展前途,职业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顺畅。 三、结语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其实在目前这一阶段,还是主要体现在对于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重新认知方面。以往的职业教育,培养重点在学生的技术、技能方面,对个人自身的长期发展和职业发展并不看重,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人才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工作责任也更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化人才培养在理念上就要进步,在重视人自身发展的同时,尊重人自身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从而打造具备个性化、持续性的个人职业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创新思维引领下,高职职业化人才培养需要从职业心理、职业素养、职业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使每一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能走上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且在走上工作岗位上之后后劲十足,得到更加长远、持久的个人发展。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实施途径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创造性与协调组织能力,不能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整体不高。因此,深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尝试运用模块教学理论,依据课程体系将不同课程模块划分为不同的板块。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以及其他课程等5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经济法规”、“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等课程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技能课主要由“连销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基础”、“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的理论与实训课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44%;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特色所开设的一些课程,如“东莞经济综述”、“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沟通”、“公共关系”等,占总学时的5%左右;另外5%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在全院教师所开设的一些特色课程中自行选修。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仍旧局限在学科方面,对于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相对比较少,同时,过于追求课程体系的大而全,缺乏将相关学科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呈现趋同化现象 人才培养目标指的是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所设定的一种预期。在教学活动组织和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其得以进行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中,任何活动的开展通常都是基于这一目标来进行的,例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水平进行有效评估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该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与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一个人学历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反映其管理能力与水平,而我国高职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基层管理者,这就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内涵不清晰、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另外,在该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中,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趋同化现象。尽管各高职院校无论是其办学条件还是历史文化,甚至是在区域依托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这一差异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未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各校自身的特色或不同。因此,在市场需求不断多元化的今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无法较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 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课程体系结构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缺乏职业性,同市场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在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却相对较少。3.在课程的开展中,应用性的课程比例较低,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学科的设置缺乏实际性、前瞻性等,缺乏对市场发展的有效调研,普遍存在着照搬的现象。5.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少,没有充分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缺乏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6.学科没有有效地同职业岗位进行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时脱节现象的发生。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和发展中存在片面性,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后,无法良好地开展和适应工作。 (三)综合能力及技能培养有待强化 通常来讲,要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是一个非常适用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状况。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应用,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配置水平都相对较低,而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则相对比较偏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受限,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错误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践课程存在脱节现象,还有的院校为了能够凑足学分,在课程体系中重复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课程实施途径单一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普遍重视对专业类别的系统性发展,同时,在学科内容上也主要追求专、精、深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类别中理论教师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和技能教师、实习教师的比例却比较低。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能力远大于实践能力的现象。由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不高,就算建好的实验室等基地也大都成了摆设,使用率相对比较低。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途径比较单一,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大多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模式,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社会和企业的衔接相对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创新意识。 (五)考核形式僵化,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现阶段,我国各高职院校教师通常都具有较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考核,在大多数课程中都倾向于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来进行,采用论文来考核的方式仅出现在少部分的课程中。一些类似于创业策划、演示等方式的考核,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通常很少采用。而在考试中,通常倾向于采用闭卷考试,只有少量选修课会采用半闭卷或者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题型的设计方面,通常涵盖了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和计算等。因此,这一评价方式最终反映出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缺乏对于主观性分析和扩展性的考核。通常来讲,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其相关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客观知识的传授,然而,学生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基于现实环境所进行的相关决策和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能力,是难以从理论知识中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过分重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完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来。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意识;进而在课程的日常开展中,有效地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对市场需求进行探析,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自身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培养中,应该基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大对学生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形成。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置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咨询能力的提升等。 (二)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紧密地衔接“知识—岗位—技能”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1.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充分融合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重视专业性质和学科核心课程的构建,调整课程设置以达到最优的配置。同时,需要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正确处理好本学科与交叉学科间的逻辑关系。2.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基于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实际操作和需求进行充分协调,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岗位提供一定的帮助。3.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全面结合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针对企业管理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4.在课程的设置上还要根据该专业的就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为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增加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设比例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市场需求提供应用型人才。基于这一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体系。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增设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2.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比重,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在开展实践操作课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的比重,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层面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实验室等配置完善的实验场地设备,同时,设置研究小组,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实践创新课程。例如,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对管理学知识进行探讨;通过在学校举办企业管理模拟大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等。4.学校应加强同企业或政府等单位的有效合作,利用暑期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同时,为他们深入了解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帮助。 (四)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师资队伍的影响。在师资力量的设置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适应人才培养的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不仅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1.教师应重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更新。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电技术等快速融入到高职教学中,另外,也要鼓励教师进行相关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学经验。2.学校要积极地协调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可邀请企业或者社会中经验丰富的知名人士到校演讲,与教师和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际管理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讲座的开展、管理技能演练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团队的学术能力和企业实务操作能力,不断优化高职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转与实施。 (五)创新并改善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考核实际上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体现出来。此外,课程考核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自身的教学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有助于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应用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考核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考核。学校应该基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多方面作为考核的出发点,同时,充分协调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多样化的考核,如对小组和团队的整体考核等。除了授课教师的考核外,还应加强企业和实习单位的共同考核。通过这一考核,学生可以针对考核结果,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从而及时把握自身学习中的薄弱点;而教师也可以通过考核结果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2.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课程,要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综合考核,调动学生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以创业策划为例,这一策划通常会涉及到几个方面,例如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模块,因此,学校在开展创业策划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产运作或者市场营销作为出发点,综合其他方面的课程开展进行有效的评价。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对管理人才也有了更高、更为多元化的需求。基于这一现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创新和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及时对学科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以便合理进行资源的配置,设置科学、合理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最终目标。 作者:肖翠云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项目教学法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完成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也会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学生的就业与前途也会受到波及。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积极在日常教学中引人项目教学法,实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取得较好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认识 (一)内涵 项目教学法,教学的展开是借助“项目”这一载体。这种“项目”拥有好多门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处理问题时感觉到这种方式的完整性。这种教学法,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是相对独立的项目的承担主体,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和评估结果均有学生独立负责。学生借助独立负责项目实施,可以熟悉项目开展全过程和所有环节的基本要领和要求。项目教学法,学生是实施主体,教师是实施陪衬;学生要先练先学,教师再后讲后教;学生要积极主动,踊跃参与,敢于尝试和练习,创造性开展活动;教师要有全局观、大局观,科学把握项目开展进度,及时分析项目实施难题,科学点评项目实施效果。这样,教师的教学主角被学生替换,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 (二)作用 在项目教学全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都能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并展开创造性活动,最终的结果并不很重要。项目实践的展开,学生从中可以逐渐熟悉课程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创新活动的辛劳和开心,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得到熏陶。比如: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适当采用一些项目让学生完成计划制定、现场调度、物流管理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各种管理知识的应用条件和方法。当然,项目的展开,参与人员不一定只有本专业学生,可以吸引不同专业、工种和职业领域的学生作为项目教学小组成员,借助项目的有效实施,能提升实际工作中学生与专业、部门不同的同事有效协调、协作的精神和能力。 (三)特征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 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激励,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对于教师,借助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理念和模式得到升华,角色从单一的传授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引导者和掌控者。对于学校,课程观念得到更新,办学思想和目标得到提升,借助实施项目教学法,积极改革教学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管理特征、考评标准、支撑要素等,使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得到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 项目教学法,通常实施时间较短和开展的空间范围有限,教学效果能够进行良好的测评。 3、可控性好 项目教学法,全过程由学生与教师一起参加,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全神贯注进行技能训练。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的完成,一定先要懂得实施办法。这样,学生拿到项目就要思考需要用什么原理,再运用这些原理对项目进行剖析,然后制定项目实施过程步骤。而实践所得的结果的正确性和与书本的差异性又要考问学生。 (四)核心 教师不再追求传授已有的知识技能给学生或者说并不是依照现成的路径和方法让学生求得答案,而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路径和方法求得答案,并展示结果和自我评估,注重的是学习全过程并非知识学习最终结果。全过程中,学生认真参与,各种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穿针引线和有效监督人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得到激发。 二、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条件与程序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基于项目这个中心、把培养能力作为为目标。因此,项目的存在是项目教学法生存基础,课程离开了项目的支撑很难实施。同时,项目必须具有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特征,否则,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最后,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组建一个相关完整的研究媒介同样重要。比如,学生项目工作室、学生调研基地和情报资料中心。只有这样,学生小组的讨论、一手资料的调研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才能顺利进行。许多专业教师研究多年的、较传统的“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现在转变成广泛应用的“诱导学习机动一感知知识一理解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反馈”五段教学模式,同时构建了“教学实施一旧知温习一新课传授一作业安排”的课堂操作流程。多年的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之路,比较成熟的实施程序已产生:项目选择一项目研究方案设计一项目组织实施一项目效果评价一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在项目选择阶段,如果教师有受托的研究项目,直接分解下达给学生小组即可。如果没有,还需要教师明确选题方向,学生小组和教师协商研究题目并明确每位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角色。在项目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的方案,同样需要教师的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在项目组织实施阶段,学生组长的作用非常关键,既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要注意和教师的沟通,确保项目任务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在项目效果评价阶段,首先是学生小组的白评,通过自评,发现工作缺陷和专业知识运用的缺陷,进一步夯实相关理论基础和完善项目研究报告,其次是引人企业评价。即使不是企业委托的项目,也可以邀请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研究项目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阶段,每一学生小组必须提前向全班同学公布项目研究报告,教师发动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批评,项目小组做好陈述和答辩的准备,在充分展示和交流基础上,教师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有效整合,对各项目小组的表现予以差异性评估。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中项目教学法若干建议 (一)课程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入理解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包含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通常,项目教学法更青睐专业课,而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结合比较难,试试效果不稳定。因此,建议项目教学法可以作为专业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明确下来。 (二)专业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化 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方面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显著,同时,项目的产生途径和来源较多,可以把项目教学法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明确下来。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课程项目产生途径或来源不多,可以在有条件的课程中提倡推广和应用,不要作硬性的规定。 (三)人才培养定位与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差异性应引起重点关注 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差异很大,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程度和范围也不相同。研究型大学的项目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目标着眼于理论创新,许多项目可能来源于国家重大管理类攻关课题。因此,学生很少参与,占用不多的教学时间,基本在30%内。教学型大学由于和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特点,容易获得来自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同时,它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也要求学生需要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践中去。因此,项目教学法所需要的各种实践性项目较多,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时间可能占到教学实践的50%左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的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对理论学习关注度不高,所有的专业课程均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许多项目可以直接来自于学校开办的实验性教学性公司,学生应当全部参与,教学时间的占用应可高于总教学时间的70%。 (四)项目教学法规范和管理制度应逐步完善统一 如何避免项目教学法教师放羊而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南郭吹竿的现象,真正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的,是当前项目教学法普遍面临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必须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项目小组规模、项目研究支持和考试办法等环节统一标准和要求,并纳人常规教学监控与管理之中,以确保项目教学法的目标顺利实现。 (五)处理好教师角色的转换 能适应项目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应是基本要求,教师角色原来是主导教学过程,现在是教学全过程的指引者和导向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大伙伴、大朋友、总导演、大专家等角色,教学方法原来强调如何教而现在关注如何学;当然,教师要搞好现在的教学需要比原来付出更多幕后工作才能换来课堂的轻松。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体现了“任务贯穿全过程,教师引导全过程,学生主演全过程”的特点。因此,专业教师应进行角色定位变化:从“讲解、主导”向“导演、监控”转变;从“站在讲台洋洋洒洒”向“走进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从“教学的主角戏”向“教学的配角戏”。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明确学生知识应有自己主动获得;教师的重要性更胜以前,更加不能少,更多的功夫是在幕后;教师要积极走进学生,与学生都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解疑答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多引导少指挥;项目实施完毕,教师应善于及时进行总结。此外,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针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仅要依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当增减教材内容,而且教学设计过程中本着提升应用效果目来完善具体项目内容,按照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规律重组教材结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小总结”的思路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进行再设计。 (六)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要得到肯定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教师会给每个学生布置具体任务,学生带着压力上课,就会集中精力主动去听教师讲解、去参与项目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既可以自己查找资料解决,也可以同学间沟通解决,还可以请教师启迪。这样,学生学习之和技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2、提高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学生承担的具体任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就是学到知识和技能并得到及时的应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锻炼处理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讲究方法和创新的观念 采用项目教学,教师只是把任务和相关素材分配给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完成任务,学生最终的作品也就会多种多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教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励,教学的个性化、分层次和弹性化目的也实现。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立足地方,服务当地”一直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理念。那么如何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有利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借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使原有具备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逐步提高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同时积极吸纳专业人才,使其融入教师队伍,发挥专业特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具备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1.资格。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证书并熟知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师,应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入门条件。同时,“双师型”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而职称并无任何限定。 2.实践。相应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备素质。“双师型”教师肩负着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示范技能操作重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规范的熟练,行业实践案例讲解能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行业概况和发展趋势。 3.专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强调: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社会适应和引导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较好;专业应用能力较强;创新能力。 4.层次。依据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同,“双师型”教师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层次不同,相应的责任也有差异。讲授理论并兼具实践指导是初级(助教)“双师型”教师的职责;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把握涉及行业信息和技能,能依据行业动态建言本专业发展是中级(讲师)“双师型”教师的职责;深入企业调研并科学分析,能建言本专业的课程改革、适用范围、方向变化等是高级(副教授及以上)“双师型”教师的职责。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1.知识结构。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特点,而职业岗位以及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则是特别关注点。为此,专业教师知识结构要多样化,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关联专业或行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将这些融会贯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当中技术和岗位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为此,高职专业教师要不断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新教学要点,使学生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2.能力结构。操作、科研和教学能力,是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基本内容。操作能力,是指依据生产岗位职责进行实践能力,是任职岗位必须达到的实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是指研究应用理论和推进高新技术应用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有效实施理论、实习和实训教学能力。除此之外,高职“双师型”教师,既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又要具备教育和心理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素质结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是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基础。道德素质,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较好。职业素质,是指岗位所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岗位配套的行业思维、知觉反应、思维模式、创新精神和行为模式。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对企业管理极强的专业能力。为此,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很多高职专业教师均是来至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没有经历过社会和企业的实践锻炼,属于理论型而非实践型,教授课程会与实际有所差异,培养的学生应用能力较差。而专业教育质量关键在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高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定优势,教学质量较高,因而“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涵盖了生产、采购、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物流及行政等企业管理业务各方面,实践性很强;学好这个专业,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实践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正是源于不断地实践,通过高质量的专业科研成果最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科研和实践能力,深入企业实践开展应用科研,解决企业管理的急难杂症,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离不开 “双师型”教师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培养的专业人才又回报社会成为有用之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本分。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必须走与生产实践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道路,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具备牢固文化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能适应企业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应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专业教师只会照本宣科,那是无法培养出来这种令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教师,只有亲自到企业一线,熟悉岗位应知和应会,不断更新课程科目和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培养出令企业满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一)树立双师教师队伍意识,完善相应考核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校要在政策和制度上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稳定“双师型”教师,如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可把“双师型”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标准等。学校要科学测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数量、成本和标准,对于新进教师要严控。学校可以通过优化薪酬待遇、住房津贴、课时劳务等办法适当优待“双师型”教师。同时建立有助于“双师型”教师潜能发挥的管理和创业机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并能安心、踏实地在校工作。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考评制度,评价指标从以学术论文为主向以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主转变,积极鼓励专业深入企业参加定岗实践,促进专业教师观念从学术研究型转变为”双师型”。 (二)依托在职培训和出国进修等办法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给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去提高实践能力。学校应从培训方式和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倾斜,免除教师的“后顾之优”。学校可定期派遣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第一线进行调研,搞管理服务和项目合作等,使教师了解企业最新的生产和发展情况,熟悉企业最新的运营模式、生产工作环节等,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学校要创造机会,送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吸引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 (三)校企开展深度合作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1”校企联合办学应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开展并监控培养过程和考评培养质量,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学生三年专业学习可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校内二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接受实训学习;在企业累计一年时间亲自接触并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实际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增长。根据这种培养模式,学校可采用直接从企业引进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理论水平较高的优秀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也可以聘请他们兼任校内教师,成为校内“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补充。但高职院校在直接引进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时必须重点考核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是否具有教师潜力,有选择而不盲目地将他们“为我所用”。 (四)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 作为教学小组,教书、育人是所有成员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小组内部相互分工又合作、相互之间责任明确、彼此间知识技能互补。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有利于推进“双师型”教师规模扩大和质量上升。为企业输送优秀管理人才是“双师型”教学小组的宗旨;该小组由一线的专业教师组成,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促进教学改革的展开。这里的教师群体包括专职以及兼职教师、企业管理者等成员,目的是为了优势互补,相互学习,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种教学小组内,拥有良好的业务协作、有效的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共享的教学资源、不同年龄层次的业务互帮互助及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机制,为高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五)依托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合作以使资源利用率提升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养普遍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大面积、快速地培养全体教师,难以满足全体教师的培养要求。校际师资合作,无疑提供了一条拓宽师资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校际合作,在教学中利用相互的师资力量,借用他人的力量,满足各自的需要是一种既节约又稳妥的办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双师型”师资的利用率,同时也能缓解因目前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而造成培养符合型管理人才的压力。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且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和社会努力采取多种手段调控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高职院校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教学课题,教育部门将培养创业型人才设定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项涉及到所有教育层次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始终的教育任务;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教育目标要求进行。所谓创业型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且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有能力发现创业机遇并勇于承担风险来把握住机遇的人。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不同,创业人才是指已经开始创业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指潜在的创业人才。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潜在的创业人才,即创业型人才。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管理体制、创业环境与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很多高职院校只把创业能力培养当作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只进行创业政策、创业形势等情况的介绍和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与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二)课程设置需改善,师资力量需加强 当下,我国的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相融合,与学科专业教育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而且,创业能力培养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对于授课老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为“学院派”,虽然对于专业内容很了解,但是缺少实践经历与创业经验,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创业能力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方面,同创业能力培养有关的选修课程与辅修课程较少,且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冲突。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通常较为刚性,学生可以得到的创业机会也很少,不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创业平台,这将对学生的创业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 (四)创业经验欠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然而长期以来,本专业的教育仍沿用之前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很多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操作来实现,学生很难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最终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很少。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率相当低,低于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一;然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0%~30%。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要想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本专业传统的教育与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是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与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可以采取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由行政兼职教师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创业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职业人”要想做到全面,就要拥有创业意识与创业理念,更需要拥有能够付诸于实践的创业能力。所以,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1)优化任课教师的培训、进修制度,并支持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去。(2)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来校演讲,邀请知名的创业教育机构到校指导;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校建立创业基地,以利于进行更加有效的创业交流。(3)重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并鼓励教师对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开拓创新,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创业,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行业相关知识并了解创业前景。首先,高职院校应重视创业实践项目的开展,并以此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化与课程设置的改革,积极探索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完善课程体系,使其满足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创业教育的相关必修课程,并将其归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去;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做到“教学合一”;改善院校的刚性教学管理机制,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多类型、多形式的创业实践机会;成立学生创业实践案例管理库;编写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需要且满足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教材与讲义,还要编写可以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与辅助读物。以创业型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为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以此来实现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同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创业联系紧密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基本常识”“创业管理公开课”“创业设计与研究课程”等。在高职院校中,通过采取必要的研究与改革措施,促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其次,对校内外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充分使用与依靠校外的产学研培养基地、校内的实践培训室等有利条件,重视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并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咨询、指导与跟踪的相关服务,重视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建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公司”,如学生超市、店铺,学校提供场地、资金、创业信息等惠利措施,为学生提供“真枪实弹”的创业环境,以利于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与能力,丰富创业经历,积累经验。 (三)创建平台,提供有力的创业实践环境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扩宽学生的实践面,积累实践经验。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模式进行创新,变为“学生中心、实践中心、社会中心”的新模式,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机会,将学习与创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在高职院校中,举办多种形式的适合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创业实践活动,创造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工作环境。在学校开办创业设计竞赛、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技能大赛等有关活动与讲座,分析掌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具体联系,创造积极的创业能力培养环境;安排学生到各种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树立创业信心;开展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动,了解社会需求;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掌握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有助于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发现创业成功的实例,发挥具体的示范与鼓励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还可以培养潜在的企业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创业实践,克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困难,弥补培养中的不足,通过增强“以创业教育带动素质教育”的理念、创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创造有利的创业实践环境等有效途径,来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技能,促进高职院校中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平稳、快速进行。 作者:李娜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信用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一、信用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企业间就会以诚信的态度进行交易,这必然会让交易市场变得更加稳定,更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在当今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这必然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如果各企业都讲诚信,守信用,那么不当得利的情况就会减少,公平竞争就会增加,市场的经济秩序就会转好。最后,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才能创建知名度高的企业品牌,才能让企业自身更具竞争力。如果企业不讲诚信,那么企业就难以迅速发展,更会面临破产的风险。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当地著名的食品生产企业,它主要以生产月饼、元宵、各种糕点等食品为主,在没被媒体曝光前,该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每年至少有两、三千万的收益,但是,自打该企业出现“陈馅事件”后,南京冠生园的商业声誉一落千丈,企业形象几乎降到冰点。时隔半年,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申请破产,究其原因是该企业本身失去了起码的“诚信”,不重视产品质量,只想着获取不法利润,结果既害了消费者,又害了自己,更给当地月饼市场也带来了严重影响。可见,企业自身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就不会为了谋取利益而使用“陈馅”生产月饼,就不会造成企业破产。 二、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尽管我国工商企业一直在研究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办法,但是,我国工商行业信用管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工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太多,这必然给企业信用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部门不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实际情况,只知道客户和本单位间的财务往来状况;而企业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情况,而不知道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往来状况,由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客户的认知不同,它们在企业信用管理中必然会出现意见分歧,这必然会造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正常开展。其次,销售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给信用管理带来过大的风险。企业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以业绩论英雄,工作人员销售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销售人员的工资档次,更有些企业单位的销售人员工资实行全额绩效,也就是说,这些销售人员没有基本岗位工资,只有销售产品,才能得到报酬,所以,销售人员往往会为了获得提成而违规操作,或者隐瞒客户的一些不良信息,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真的出现问题,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最后,财务部门独自承担信用管理工作,会出现信用管理不合理现象。例如:财务部门只了解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关系和财务状况,财务部门分析企业信用度的好坏也只是以财务往来账目资料为判断依据,而有些企业单位可能和本单位合作时间较短,根本无法以财务往来账目为判断依据,很容易造成判断错误问题出现,因此,让财务部门独自进行信用管理是不合理的,只有发挥单位内部各部门的优势,让各部门相互间沟通和协商,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更加合理化,才能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手段 1.提高全体职工的信用管理意识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就能完成,它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才能做好的。因此,企业要多宣传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信用管理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只有全体员工相互沟通、共同合作,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还有,企业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信用管理,以避免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在以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主要依靠销售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信用管理不合理问题出现,因此,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非常必要。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后,该部门可以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规划,以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当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时,该部门完全有精力进行一系列的调查走访,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只需要简单的配合工作可以了。 3.提高信用管理者的能力 信用管理者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领导者,他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的优劣。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信用管理者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有调节部门关系和优化员工配置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4.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 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信用管理的顺利开展。信用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收集客户资料并归类建档,而且要及时进行信息更新,通过资料来判定客户的信用度并进行科学评估,还要给客户设立信用额度。还有,信用管理人员也要多去税务、工商部门了解客户信息,多收集有利于评估客户信用的有关资料。 5.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 针对有些销售人员为了自己获得利益,瞒报客户不良信用信息问题,企业内部一定要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避免出现超额度赊欠问题。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当客户需要赊欠货款时,不管是谁办理赊欠业务,都要经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信用评估,杜绝一切违规操作问题出现,保证客户信用查询按流程办理,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6.实行客户等级制度 企业信用部门首先根据客户和本单位的交易记录来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然后再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最后再对客进行等级定位,为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对客户实行等级制度,企业的信用管理会更加合理,对企业自身和客户来说都有好处。 四、结语 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工商企业一定要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制定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定,让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真正的发挥作用,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作者:樊洪深 程沛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 一、立足现实,明确目标 教育改革的目标旨在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因而在传统的培育人才方面的理论型人才标准对于当下社会急剧变迁,市场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各种经济运营方式的出现等条件下对人才的全面性要求,实践能力要求,创新能力要求无法适应或满足。因此当下的教育改革首先要目标明确,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以使其与社会实践需求相合。 二、冲破传统,丰富教学 1.校企联合,优势互补。 情随事迁,时异事异。在当下这种急风骤雨式的社会剧变条件下,只有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够及时有效,而且更好的解决这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学校尽可以以自身的理论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可以将企业中的实际管理运作体系与管理模式中的具体实践过程展现给学生,为其创造一个实际的展现才能的场所,使其在实践中检验其理论。这种方法的实行,有助于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一种联合,既能弥补学校中的实践教学不足问题,又可以使企业实现专业人才的直接培育。这种模式的建立也可以采用使企业投资在学校建立实验室的方法,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这种实验环境中具体的体验到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上的企业需求人才标准之间的差别,分清楚二者之间真正的关系,从此来培训自身的能力。 2.与当下结合,改变课堂。 从现有的被证明过的哲学体系可以清楚了解,真正的改变事物发展方向的是其内因,而非客观条件,因此,要进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就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因素,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出演主角。互换角色只是表明了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承认,但是根据其还是处于在校学习的阶段,教师还必须加强其引导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对当下发生的一些实际的具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一些整理与分析,将其当作重要案例投射给学生,比如,阿里巴巴的运营管理是如何进行的,怎样一步步获得成绩,利用何种管理资源以及何以会如此行事等,或者可以将苹果公司的成功作为重要案例对其进行宣讲,使其不但要以课本为依托,还要为其树立活学活用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小组的建立,在课堂上创造出诸如头脑风暴之类的气氛,使学生真正做到能够积极主动,在激烈的讨论中激发出其管理潜能,或者说,使其在一种团队的思考与探讨模式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 3.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打造科技型教育。 现代社会无可争议的进入了商业与信息化为主的时代,因此教育者必须明确的认识到当下现实,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使多媒体走入课堂,并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一种整合,可以以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吸收,选择,并进行筛选,整理,真正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这种整合资源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大幅度的增长,知识面的更宽拓展,而且有助于其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训练其对于各项能力,使其更加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对于条件成熟的地方,也可以相应的采用各种的远程教育模式,或者聘请一些职业经理人或者观看一些职业管理者的讲述材料,总之,这种新工具的运用必然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更快更为开放的认清各种当下现实条件,并且可以使其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更为紧密的关联起来,从而真正的将其培养为社会上的实用型人才。 4.以人为本,树立基础。 管理的实质不仅是对于一些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重组或优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人员的管理方面的一个关键点,即是利用其各自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来进行一定的项目下的人力资源调度,因此其改革一定要以人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人文主义关怀天下的胸怀,因为只有这种博大的人格魄力与魅力,才能在整个的管理事宜中发挥出比专业更为有力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一方面是要树立起学生对于道德品质的敬畏与学习训练,另一方面即是要使其通过这方面的自我培训,塑造出自身的人格力量,也要使其拥有发现事物或人物闪光点的敏锐能力,从而更好的让学生走上职业道路之后拥有更大的作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笔者以当下社会的急剧发展为背景,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摆在第一位,将其设为目标,因为教育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最终是要通过实践来管理企业,要在企业中实行管理,因此只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各种直接的现实呈现给学生,使其从单一的学习模式与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真正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自身成为有用的人才。 作者:李建忠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技能培训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技能培训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由于各高等本科院校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注重专业课程的讲解,因此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较好;也有的学校重视对小学教育中心理教育的讲解,这类学生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但大多数院校很难做到两方面互补发展,即既要关注对专业课程的讲解,又要针对小学教育这一特殊专业进行训练。现阶段的高等院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小学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一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进入学校,需要一对多、面对面地传授知识,但是高校更侧重于理论方面的讲解,学生并不能亲自感受,因此培养出来的多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知识并不难学,但如何将这种理论和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才是高校当下面临的一大难题,所以确定“怎样教”比“教什么”更有难度。小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面对的是小学生,小学生正处在智力、体力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而有些教师因为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对学生产生了反作用,将错误的知识和观点传授给学生,甚至有些教师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打骂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给小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榜样。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技能培训的策略 重视教学实践,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学实践是培养学生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一般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实习时间有限,对此,学校可以进行分散实习:例如在寒暑假时期组织统一集中实习,在平时利用零散时间实习。让学生多参加公益性的义务教学活动,如支教等,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教学经验,又能参与公益性组织,一举两得。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要求教师专业知识要过硬,一般本科高校会开展关于高等数学的专业课程,所涉及内容以高等数学基础理论为主,这也是对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价值观,便于帮助学生建立更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深入研究专业课程,扩展选修课学习范围,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小学数学是学生初步接触理科类学科的第一步,因此对小学数学的教育要更加细腻,把握住学生认为数学难学、枯燥的心理,纠正这一错误观点,引导他们学习数学,爱上数学课程。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心理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小学教育针对的是小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刚接触初等义务教育,心智刚刚萌芽,对学习还没有一个准确定位,玩心较大,更喜欢一些艺术活动,类似于讲故事、笑话、歌曲等。所以小学教师在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多才多艺,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可将教学融入讲故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在循序渐进中帮助他们进入学习的正轨,了解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自身应加强思想道德的培养,做到以身作则,起带头模范作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三、结语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的技能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教师这一职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应不断提高教学的技能培训工作,既要立足于传统,又要创新实践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作者:黄兰 单位:贺州学院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改进建议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定位 定位问题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创立伊始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培养定位不仅是专业建设的基石,也是高校办学理念、实力和水平的特定表现维度。而小学教育专业定位研究意在为小学教育专业赢得一个“合法”的身份,并由此确定它的建设途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为小学教师的培养指明发展方向。由于小学教师专业本身的复杂性,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呈现出相应的层次性。表现为:重点师范大学和一般师范院校、综合院校是不同的。重点师范大学旨在面向全国大区为重点小学培养创新型专任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定位在培养多才多艺多能的、创新性、实践型、才艺型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并为培养优秀的教育家做准备。一般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旨在面向各省内为一般小学或部分重点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备扎实专业和基础知识,有能力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拥有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高素质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特性不突出,难以适应和引领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方向不明确,绝大部分院校采取了不分具体学科的综合培养形式,只重视不分学科综合培养而忽视按某一学科方向进行综合培养。由于学科方向不明确和各学科内容整合程度不高,不分学科综合培养模式往往使得教师的知识“博而不精”“广而不深”,进而导致具有“一专多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教师较为缺乏,教师难以立足于某一学科去整合其他的相关学科;加之,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小学生成长的特点和差异,忽视小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缺乏游戏的精神,用控制、认知、封闭取代自主、体验和创造,漠视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启蒙性等特征。其次是定位缺乏层次性、灵活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小学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重点师范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导致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由一般师范学院和综合学院来培养,这样小学教师的质量有所下降,难以满足小学教育发展改革对教师的高要求。同时,一些师范院校在培养小学教师过程中忽视小学教师的发展特性,按照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的模式培养,使得培养出的教师难以胜任小学教育的职业,也造成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此外,小学教育专业定位程式化而缺乏灵活性,导致有条件的部分院校的教育学和学前教育专业在不进行专业改造的情况下,就难以引导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往小学教育专业方面发展;这样势必将一些“优秀”且“有从小教之志”学生排除在体制外,不利于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化发展。最后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综合化程度不高,难以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侧重于学术类或理论类课程,重视课程的深度和逻辑结构,对于知识的实践应用较少,某称程度上导致教学缺乏师范性、示范性;而一味追求专业知识的深度,却忽视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全面性,造成知识面的匮乏。最终势必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把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缺乏一定的小学课程、教学、管理方面的研究能力,缺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改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议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新兴的具有特定价值定位的专业,承担着培养优质小学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推进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任。提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改进策略,已成为推动小学教育发展、提高小学教师质量、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的必经之途。 (一)进一步明晰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特色和专业定位 1.进一步推进以某一学科为基础的小学教育的综合化进程 不仅要促进以某一学科为基础的教师素质的综合化,还要提高各科课程的综合化程度等。“综合培养、学有所长”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取向。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采取以某一学科为基础的综合培养模式。例如以语文为基础,同时发展语文教师的数学、英语、科学、艺术等综合教学能力和素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应具有某一学科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兼备其他学科的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学有所长”则可以借助分方向和专业来实现,即可设置以一门学科为基础的同时兼顾其他各学科的专业化综合培养模式。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以培养以某一学科为主的高素质专业化的适应小学儿童身心发展要求的、尊重小学教育使命的、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复合式小学教师,而获得其独特的专业特色。 2.寓教于乐 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其对象是身心迅速发展、乐于自我表现、具有集体意识、需要积极鼓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借助形象与活动进行学习的儿童,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而言,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及品德和个性的培养尤其重要,这就决定着“寓教于乐”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寓教于乐”的观念,鼓励儿童去探索、去体验、去合作;因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其次,学会创设充满游戏魅力和挑战的学习情境,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设计和组织适宜的游戏活动,指导他们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激发其兴趣和创造性。再次,要理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自身发展的价值,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的主体间师生关系。 (二)不同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应当灵活、分层定位 “在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小学教师,对发挥师范大学引领中小学教育和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小学教师的作用,加强师范大学教学科研与小学教育的紧密联系,形成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从学前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完备体系都有重要意义。”重点师范大学的定位在面向全国大区为重点小学培养创新型专任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并为培养“厚基础、高能力、重研究”的创新性、实践型、才艺型的复合型教师做准备。而一般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主要是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有能力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基本拥有从事小学教育、教研和管理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专业发展潜力高素质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同时要灵活对待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定位,尤其是对有条件的部分院校的教育学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在不进行专业改造的情况下,引导部分学生往小学教育专业方面发展;主要是吸引一批优秀且有志从事小学教育毕业生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进而丰富教师的来源,提升小学教育的质量。 (三)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综合程度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建构强调学科性与教育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统一的课程体系。正确处理课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确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结构取决于教师培养的类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增加教育学科课程比例;其次处理好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关系,既要体现“综合培养”,加强基础,又要体现“有所侧重”,加强深度,发展专长;再次,要协调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关系,实现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互相促进;最后,要明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关系,从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开设以某一学科为基础的兼顾其他学科的综合课程是一种科学的选择。可见,提升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综合程度已成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作者:任德华 单位:石桥中心小学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论文 一、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联合会 通过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联合会,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活跃,也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能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社团或联合会,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相同的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得以发挥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团体性的组织。它具备非常广泛的影响以及非常丰富的内容,与此同时,其组织活动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它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应该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要求来科学合理地建立学生社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是“第一课堂”很难完全提供的,所以,必须设置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并且和教学技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举例来说,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存在着非常密切联系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具体包括英语社、摄影协会、舞蹈队、书法社、文学社、合唱队、教育理论学社、系报、广播站等社团和组织。通过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类似的社团和组织,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各种各样的具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让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大大提高,切实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二、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延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专业化是借助于“实践性知识”来进行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为了应对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够长、实习效果不够好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从而保证其实习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选择分散实习(每学期一个星期的实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统一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两次实习,也叫做小实习(集中实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统一的方法等。 2.安排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 考虑到实习自身的具体特征和其他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非常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安排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与此同时,可以采取“拜师制”,也就是说,科学合理地确定学生所进行实习的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真正地深入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进行见面,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在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 只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才能够保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成效。 1.大一、大二期间。 大一、大二期间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学习,保证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进行深入地调研的基础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团队有必要制订全新的版块化课程设计方案。在学分分配方面,在专业限定选修课、实践环节、实验课程等方面的学分较重。在选修版块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教育心理版块、小学数学版块、小学语文版块、小学科学版块、教师成长版块、课程改革版块、先进教学方法等版块,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2.大三期间。 大三期间进行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与针对性训练,与此同时,进入一线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听课评课,模拟训练;也可以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教育实践,采用全景教学方法、现场诊断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 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进入小学当中参与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以互惠互利的实习基地建设为龙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为小学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实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的多样化。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实施“校外导师制”,也就是说,从大三学年开始,就将学生安排到小学和骨干教师确立“师徒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本文提出的几点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培养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对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的要求正在变得比以往更高,对于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在将来的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必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黄兰单位:贺州学院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缺陷及措施 一、引言 教师培养专业化已经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得到许多国家的接受。各国都希望通过专业化的教师培养机制来提高本国的教师队伍质量,从而培养出大批优秀教师,以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达到教育立国的目的。与教师专业化培养程度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教师专业化培养进度相对滞后,这就需要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教师培养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努力办好教师教育,走教师培养专业化道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教师素质要求随之提高。为了适应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发展需求,培养本科化小学教师已经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专业化培养本科小学教师的工作在我国开展得比较晚,专业建设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明显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下面笔者从教师专业化培养的角度谈谈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关于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存在着明显的专业不成熟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招生制度不够完善 招生师范生的时候,不能只把考生高考的成绩作为录取的条件,而忽略了其他条件。比如招生时的男女比例问题,我们不能忽视。笔者清楚的看到现在的师范院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尤其在小教本科专业表现更加突出,这也就意味着将来“小学教师的性别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1]。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问题我们必须关注,因为幼儿园教育已经使很多男孩子性格女孩化,如果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不很好地把握,还是女性教师数量占绝对多数,这样长期下去,会因小学教师女性比例过大造成小学男生男孩子性格的进一步缺损,使男孩子形成“假女孩”性格风险进一步加强,这不利于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另外,本人认为现在的高招制度不应该把一大批现在正从事小学教育的低学历年轻教师忽略在外,其实,他们也可以把这部分成员考虑进来,让他们也成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生源。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能参加小学教育本科入学考试,把一些有志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的年轻教师通过统招的方式招进大学里来,继续进行学习,对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培养,进一步优化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 (二)培养目标有偏差 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目前,我们的高等师范院校充分利用众多的专家、学者、教授的优势,把小学教育教本科专业师范生培养成学术型、专家型教师作为目标,而忽视了基本国情的需要。每年的“特岗教师计划”都会从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中挑选大量人员充实到小学教育岗位上去,这说明在我国许多地方小学教师缺编十分严重,当务之急,一般高等师范院校不应该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生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专家型、学术型教师,而是应该把目标调整到以培养更多在学科知识方面“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之路上来,以满足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求,而把培养专家型、学术型的小学教师的任务分配给具有更明显优势的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去完成。 (三)重视学科知识轻教师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 虽然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就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但从学科设置模式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的小学教师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体系还是沿袭过去的模式开设,没能摆脱传统的学科教学为主的模式———重视专业学科知识的教授而轻视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因为这种原因导致部分毕业生走上讲台教授学科知识滔滔不绝,却“不能很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缺乏组织教学与管理的能力以及与学生交往的能力”[2]。 (四)基本功训练意识淡薄 师范生基本功培养是师范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以后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为了适应将来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加强职前培训,让师范生掌握作为一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不能忽视的素质要求。但高师小教本科专业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基本功训练的意识极其淡薄,很少有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即使有也大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统教学和考核机制。长此以往,这样会导致什么后果呢?“说的极端一些、激进一些是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小学教师。”[3]以致现在很多一线教育者感慨,今天的专科或本科师范毕业的小学老师不如过去的中师毕业生那样适合小学教育。 (五)缺乏合作办学的举措 缺乏与相应的学校合作办学是我国目前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的办学问题。教师教育专业化趋势要求教师专业化培养要与其他相应教育单位合作,共同培养适合素质教育改革需求的合格的专业化的教师。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生培养就缺乏与小学合作办学的实际行动。结果导致学生实习要自己找学校,同时也没有相关的领导与老师进行监督和指导,一些自律性不强的学生就会作假,根本不认真实习,更甚者把实习变成了“休假”,大大降低了教育实习的效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与完善。因为他们毕业前走进小学的教室进行教学观摩,或走上讲台真正体验小学教学的苦与乐的机会比较少,不利于这些准教师正确教师观的形成,也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六)学生从教意愿较低笔者曾对安徽省某所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进行过一次从业意愿问卷调查,该校为省属公办全日制高校,有悠久的办学历史。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47份,回收147份,回收有效率100%。调查结果分析如表Ⅰ:从表Ⅰ可以看出,毕业后愿意从事小学教育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50%,让人触目惊心,且愿意从教人数比例呈逐年下降态势,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比例逐年上升,明确表示不原当小学教师的学生比例低于2006年的32%和2008年的34%,下降为25.53%。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从教意愿极其低下的情况必须引起我们培养单位的重视。 三、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生专业化培养的建议 (一)加强高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加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专业化建设,促进高师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是历史赋予中国高等师范教育部门及其教育者的责任。 1.实行校际间师资人才的积极交流与合作 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做好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坚持人才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外来人才相结合。通过交流与合作机制把学校的教师不断的送出去进行深造,加强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学校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大胆的引进来,敢于委以重任,不断充实学校师资力量。 2.建立校内教师合作机制 高校要把校内从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的教师,通过某种组织有效的连接起来,让大家充分合作,凝聚力量,把我们的高等师范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教育好、管理好,培养好。 3.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高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只有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教师才可能安心工作,教学心态由他律转向自律,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们的教学热情,搞好他们的教学工作,从而,推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4.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对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而言,创立不久,专业的不成熟性还比较明显,作为高师的管理者,要有魄力任用那些学历不一定很高但有着丰富小学教学经验,后来成长起来的教师,因为他们过去熟悉小学教学,有着丰富的小学教学经验和感悟,更知道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让这样的人充实到高师小教师资队伍中,更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小学教师。 (二)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促进小学教育本科师范生专业化培养 1.注意男女生合理性别比例 小学教育本科师范生的招生不因该唯分录取,在录取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男女生比例的问题,避免将来小学教师女性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高师小教本科师范生女性比例过大,不利于将来小学教育的良好开展,影响男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容易造成将来的小学男生男性性格的缺失。 2.扩大免费小教本科生覆盖率 我国大多数小学都是在农村,小教本科毕业生将来的工作大多都要在落后偏远的农村,与城市相比,他们的工作环境要相对较差些,对大学毕业生机乎没有吸引力,以致于形成农村小学教师奇缺的现状。通过扩大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免费师范生计划,把更多优秀的但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吸引到这个专业来,即可以改变当前小学教育本科师范生生源总体素质偏低的现状,又可以扩大小学教育本科师范生的生源数量。 3.要注重生员的多元化 可以录取部分学历较底、年龄适当、愿意终身从事小学教育的小学在职教师,将他们与高中考生混合编班,两者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共同进步。 (三)明确培养规格和标准,突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 1.明确培养规格和标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结合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新需求,总结我国过去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经验,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抓紧制定出一套既符合我国实际需要,又具有适当的超前性的科学合理的培养规格和标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需要明确的培养规格和标准为办学指导。 2.突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色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名称已经把这一专业定位在本科,已经体现出它与中等师范教育和专科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有所不同。“‘定格在本科’和‘定向在小学’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独特价值所在。”[4]而目前来看,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独特性不明显,缺乏创新,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过度依赖传统方式,沿袭中等师范的模式或直接套用普通教育学专业模式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部分院校出现因“人”设课的问题,该专业开什么课是根据学校教师的师资来决定,依教师来定课而不是依专业需要来定课。结果造成该开设的课程不开或少开,不该开设的课程开了或多开,使专业特色因“人”而失色。 (四)强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强化教师教育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去做。 1.优化课程设置与突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 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进行教育行为所必须的能力。一般包括六个方面:第一,学科知识技能。包括驾驭学科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的教学能力。第二,教育管理能力。包括从事班主任工作、年级工作和及学校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能力。第三,教育教学基本功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三字一话”技能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技能。第四,教育反思的能力。包括对各种教育现象及教育者本身的反思。第五,教育科研的能力。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及规律对教育进行科学化研究的能力;第六,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课程的优化整合,不仅可以提高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实践性、研究性、发展性,还可以避免传统的重学科知识教育、轻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不当做法。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体现教师专业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培养的具体要求。 2.建立广泛而稳固的实习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成分。教育实践的缺失或不足,容易给学生就业带来不便,另一方面,职后短期内不利于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和理论性教育知识向默契的实践性教育知识转化。教育的实际问题必须到教育实际中去解决,而非在预设的情景和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就可以解决的。要想在职前就能很好的掌握教学实践能力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通过密切联系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高校领导与教育主管部门要为学生着想,主动联系学校,与相关小学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理想的场所,让学生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专业化的教学能力。 (五)进行正确的从业观培养 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念。通过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到从事小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改变小学本科教育专业师范生对从事小学教育的冷淡态度,巩固他们对从事小学教育的情感,进而使他们对从事小学教育产生成就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变他们对从事小学教育认识的偏颇。 四、结语 总之,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是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因为专业成熟性不够,笔者认为,无论在招生制度、培养目标、学科知识培养、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合作办学意识、职业理想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高等师范院校要根据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去发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去合理配置师资、调整招生政策、规范培养规格及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在重视学科教育的同时还要抓好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抓好联合办学,落实学生的教育实践场地,充分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我国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高等师范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办学之路,提高我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论文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学学习成绩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构成,而且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对专业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无奈。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是较低,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教师的付出和他们的实际待遇很不相称。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了未来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愿做小学教师。因此,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虽然是高中毕业生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能力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就业选择市场化、选择多元化等(一些学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务员等其他想法)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为就业做准备,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主要还是讲授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一方面难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对策。高校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及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 第一,建议进行课程调整,实施3+1模式。一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在设置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和小学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为师范生拥有广博的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教育类选修课程。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设置教育选修课程。例如设“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小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等。三年级,开设技能训练类课程。例如设“小学基本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等。四年级,进行一个学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第二,加强教育实习。新近的研究显示: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关键要素。为解决实习时间短、实习效果差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实习时间增加到16-18周,但时间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见习(每学期一周的见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两次实习,称之为小实习(集中见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等。见习是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比较重视的一个实践环节,有逐渐增加见习时间的趋势。但从目前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见习本身的特点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见习的收效不大。易导致走马观花;由于见习时间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实习时间,而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取消见习,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年。为解决见习问题,建议实施“拜师制”,即有目的地选择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即安排他们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见面,确立“师徒关系”。师徒关系明确以后,学生要和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联系,随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定期到小学观摩、助教。 2.采取多元、开放的培养理念,优化培养途径 第一,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该多元、开放。遵循的原则应是,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方向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应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技能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还应使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多条途径,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培养体系。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为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应制订系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中统一安排实施。在计划中应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培训内容及达标要求,使教学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应加强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和管理,成立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参加的领导小组;应制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规程》,保证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3.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第一,应依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办法确定培养目标。长远目标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具体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次,培养具有基本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再次,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目标的落实,建议采用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第二,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依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顺序构建教学技能内容体系。教学技能培养包括一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三个层次。基本技能指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素质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语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体语表达)、书写技能、运算技能和艺体技能等;教学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作为适应小学教学要求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用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选择课程资源的技能)、上课技能(导入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结课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课外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强调训练的情景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说课技能、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调控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 4.创造有刺条件,提高师范生素质 第一,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生源问题。“两会”刚刚结束,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令人振奋,这将是提高师范生生源素质和切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议国家也能够选择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尤其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这将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应该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 第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具体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学的最佳时机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请优秀小学教师讲座、观摩基本功表演、参观展览、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对学生渗透专业理想教育,逐步明确教师的素质要求。(2)学习有关教学技能的文件,使学生明确各阶段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要求及措施,在知晓的前提下,导之以行。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形成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和谐、活跃的校园气氛,是教师形成教学技能的重要环境和氛围,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开展各种教学技能大赛、教学科研立项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能力训练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能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 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影响着小学师资的培养和小学教育质量。本文利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影响其职业认同感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基本情况、职业认可、职业能力和职业期望等。针对这些因素,从个人、高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了一些策略,以期对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感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教育 职业认同感 引 言 小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小学教师具有独特的,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国家2012年颁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基本要求,地方师范高校应主动履行培养合格乃至卓越的小学教师的任务。 职业认同感是指所有求职人员对拟进入的职业应具有起码的心理品质。[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是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认知、情感、意志、期望、价值观和职业行为倾向的综合。[2]小学教育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能使学生产生对其专业价值的认同,产生接纳本专业的情感态度与思想行为,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专业发展、学业成功等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依据问卷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影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并提出建议,以期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和就业有所指导和促进。 研究方法 笔者在查阅资料和前期访谈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测试修改,问卷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调查:个人基本情况、职业认可、职业能力、职业期望。于2016年6月对咸阳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2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回收率为90%,其中男生为24人,女生为195人。与此同时,笔者还抽取了部分被试者进行个别访谈。 调查结果 1.个人基本情况 (1)性别差异 调查显示受访对象中男生占11%,女生占89%,男女性别差异较明显。师范生男女比例失衡会进一步加剧目前小学教师结构中男女比例的失衡。 (2)地域差异 调查表明小教专业学生中农村和乡镇生源占73%,城市生源只占27%,有意向成为小学教师的学生中农村和乡镇的生源占绝大多数。 2.职业认可 (1)外界评价 外界评价包括小学教师职业的受人尊敬程度和值得羡慕程度两个项目。表1和表2显示:对小学教师职业持中性评价的占大多数,且更倾向于有偏高的评价,这显示小教专业学生多数较认可自己的职业。 (2)就业情况 在表3中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是否会成为小学教师没有明确的专业意愿,这显示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有待加强。 (3)职业效能 职业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与教师职业是否匹配的认知评价。94%的受调查学生认为自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力都有一定认可,这种职业效能的自信会极大推动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和职业发展。 3.职业能力 (1)专业知识技能 数据显示,67%的学生意识到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从事小学教师职业有作用,这说明多数学生能对自己职业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有基本的认识。 (2)教育教学技能 数据显示,经过教育实习后58%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教育教学技能水平至少能达到合格,这表明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后,专业能力有了提高。 (3)其他能力 对于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所需一系列能力的排序,大部分学生认为沟通能力最重要,其次是教学技能水平和影响小学生情感、性格等的知识与能力,最后是教育心理知识。而对于一名合格小学教师最重要素质的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了职业道德,这符合社会对小学教师素质要求“师德为先”的要求。 4.职业期望 (1)工资收入 在当下“就业难”社会背景下,多数人认为教师编制的激烈竞争及自身教学素养的不足可能是其成为一名教师较大的阻力,同时收入不高也成为他们在从教之后面临的最大困境[3]。 (2)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指学生对小学教师职业的喜爱程度以及为当一名小学教师而感到快乐的程度。仅有43%的学生选择了“感觉快乐”,这提醒我们一定要关注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繁琐程度和教师的精神疲劳。 (3)职业动机 职业动机的调查从学生认为当小学教师是否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点来进行探查。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当小学教师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说明有较多学生的价值观与自身职业期望匹配值不高。 讨论与分析 1.学生自身 (1)专业认识不够,职业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在小学教育专业学习初期甚至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学习后,仍对其专业培养目标认识不够,不知道大学期间要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培养哪些能力,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在充斥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就业压力的当下,学生比较关注的是学术上的成就和各种专业证书。[4]能力发展也只是停于表面,有所欠缺。 (2)就业前景不佳,职业情感不足 社会就业压力大的大背景,加上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实行后非师范生对师范生就业造成冲击,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就业状况不理想。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招教”考试和“事业单位教师岗”考试的竞争压力都比较大,“特岗”考试因为所服务地区较偏远而竞争压力较之前两项稍小一些,但是报考人数、考核要求也在逐年提高。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导致部分小学教育毕业生毕业后多暂时选择在私人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工作。 (3)性别差异较明显 多数小学教师队伍女性化,有的学校男女教师比例达到了1∶10以下。“地位偏低,待遇不高,工作上升空间小”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男性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选择与认同,现实中反映为此专业男生报考率低,录取后调换专业概率大以及就业后不从事小学教师这一职业。 2.高校方面 (1)欠缺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课程和课外活动 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偏向学科本位,重视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情感和态度等的培养。高校课外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但是目前多数学校的社团活动是在团委等机构领导下学生自己组织,缺乏更高层次的引导,和专业相关的实践较少,学生参与活动后职业认识和职业能力提升不够。 (2)就业指导工作宽泛,职业规划及职业定位不清晰 高校均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和职业规划课程,但多数学校的就业指Чぷ魅韵缘媒衔宏观和理论化,较难结合就业实际对师范生进行职业定位教育和清晰的个性化职业规划,地方师范院校召开的就业招聘会对师范生的就业吸引力越来越小,学生多数仍将就业希望寄托在政府公开的教师招聘考试。 3.政府方面 (1)教师岗位缺失,人员编制不合理 在陕西省,尽管有“招教”“特岗教师”“振兴计划”和“事业单位教师岗”等考试为学生提供可以入编的机会,但总体来看教师岗位还很缺乏,每年都会出现几十乃至数百人竞争同一岗位的情况。另外,通过对部分小学校长的访谈和调研发现,很多城镇小学缺少上课的教师,但是学校人员编制却超额,导致“学校缺老师,毕业生进不去学校”这种怪现象。 (2)教师待遇有待提高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高,教师工作精力付出多而物质回报少,其职业角色转换的频繁性和日常工作的琐碎性,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 结论与建议 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个人、职业认可、职业能力和职业期望等。在提高小学教育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工作中,个人、高校、社会均要有所作为,方能利于此专业的成长和优秀小学师资的培养。 1.学生方面 在校期间,师范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制订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了解学学期间要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多参加相关教育活动,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职业情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职业认同感。 同时,男生应正视小学教师这一职业,提高职业认同度,充分认识到男性的自身优势,摆脱传统思想的约束,为小学生健康成长作出应有的贡献。[5] 2.高校方面 首先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要调整课程体系结构,突出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为学生呈现完整的小学教师工作全貌,增进他们对职业的理解。同时,在课程实践部分,加大见习和实习力度,如实习前尽可能多邀请小学教育领域的名师到学校进行讲座和公开课;在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见习时,组织引导学生与优秀的小学教师结为师徒,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6] 良好的就业会极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地方高校应尽可能多召开招聘会和就业指导说明会,多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实践。同时,高校应对积极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帮助的教师实行表彰奖励,鼓励教师对学生就业时给予专业指导、帮助,树立教师员工均应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3.政府方面 根据2016年9月12日教师节重要讲话的精神,应重视并引导全社会明确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切实改善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政府应加强对教师岗位的调控,尽快改善“学校缺老师,师范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种不正常的局面。同时,积极提高落实教师相关待遇,对于那些热爱教育事业,甘于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到农村和西部的大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强制性优惠政策保障。此外,在一些教师招聘考试中,对于小学部分要明确规定“可以招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再对小学教育专业有所限制。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咸阳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保山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教育集中实习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问卷法,对保山学院2012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教育集中实习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教育集中实习中存在学生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的能力欠缺等问题;教育集中实习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实习效果有限,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提高保山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集中实习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集中实习;现状调查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师范生成长、完成由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和必由之路[1,2]。为增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还专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明确提出要“组织开展规范化的教育实习,制订教育实习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实习手册、评价标准等工作规范,做到实习前有明确要求、实习中有严格监督、实习后有考核评价。建立师范生实习资格考核制度和实习档案制度。”[3]因此,了解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基本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策略,意义深远。 一、研究对象、方法及研究工具 为增强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能力,教育学院对本院本科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了改革,由过去的分散实习模式改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并于2015年10月12日至11月6日完成了2012级小学教育班到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中心学校为期1个月的教育集中实习。为了解2012级小学教育班教育集中实习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该班的全体同学及其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两种,学生问卷共26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实习的态度、实习内容、实习指导、实习效果等方面,教师问卷共9题,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实习生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各种技能运用的情况、实习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建议等方面。 二、2012级小学教育班教育集中实习的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实习生实习基本情况。 2012级小学教育班共有学生55人,男生7人,女生48人。隆阳区金鸡乡中心学校地处隆阳区东北角的历史文化名乡、省革命老区――金鸡乡,下属金鸡中心小学、下沙河小学、育德小学、东方小学等八所小学,考虑到实习生人员分配及实习过程中的交通便利等问题,2012级小学教育班实习地点分别为金鸡中心小学、育德小学和下沙河小学,在各实习点实习的学生人数分别为31人,12人和12人。实习的实习内容包括教育见习,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科目的教学、班主任工作、作业批改、校园文化建设、课后辅导学生等。据统计,实习期间,有7.3%的实习生听课总课时数为15节至20节,有92.7%的实习生听课总课时数超过了20节;有7.3%的实习生上课总课时数为10至15节,有14.5%的实习生上课总课时数为15至20节,78.2%的上课总课时数超过了20节。 2.实习生对待实习的态度。 83.6%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在本专业的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16.4%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在本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比较重要,说明实习生都认为实习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很重要。因此,在实习期间,仅有18.2%的同学因为生病、参加会计考试等原因请假,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按时参加实习。 3.实习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 58.2%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能对实习生在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和不足之处进行认真指导、讲解,32.7%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能对对突出问题做指导,仅有9.1%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只做一般指导。在实习生授课过程中,90.9%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能积极有效帮助实习生完成教学任务,仅有9.1%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没有指导或指导的效果不佳。这些都说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是很重视的,对学生的指导比较认真、效果良好。 4.实习生在教学、管理中技能的发挥及存在的困难。 在“普通话、板书技能、讲解技能、课堂组织管理技能、提问和强化的技能和研究教材的技能”中,绝大数实习生都比较能熟练运用这些技能,但实习生在课堂组织管理技能、提问和强化的技能和研究教材的技能中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大部分实习生认为自己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技能、组织活动的技能、组织培养班集体的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的能力发挥得还不错。92.7%的实习生认为实习过程中存在困难,主要表现在教学专业术语不够准确;课堂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课堂纪律控制力度不足,对一些突发情况处理不完美;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时间掌握不好,重难点拿捏不准,板书技能不足等。 5.实习生对实习的满意程度及实习成效。 全班55名同学都认为教育集中实习对其自身教育教学技能有所提高,96.4%的实习生对此次实习活动感到满意。对指导教师布置的任务,有45.5%的实习生能按时、较好的完成,52.7%的同学基本能完成,仅有1.8%的同学感到有时候完成不了指导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大部分实习生能完成相应任务,把教育集中实习做好。 6.实习高校实训课程设置、实习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在“你对所就读的学校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有何看法?”一题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践课程少,实践训练不够;理论性强,脱离实际”,同学们都喜欢以“案例教学法、微格教学和专题讨论”的形式来上教育类课程,并且认为大学期间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小学教学现状,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在实习管理方面,学生实习的地点有三个,可带队教师往往只集中在金鸡中心小学,很少到育德小学和下沙河小学看望实习生,因此学生希望带队教师数量可适当增多,每个实习点都有带队教师。其次,实习生们还比较关注实习经费的问题,希望能得到一些实习补助。 (二)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实习指导教师基本情况。 2012级小学教育班的55名同学的实习指导教师是来自于金鸡中心小学、下沙河小学和育德小学的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共49人,^大部分实习指导教师每周的课时量在11节以上,有30.6%的教师周课时量达到了21节以上,教学任务比较重。除了上课外,实习指导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中队活动、学校财务、寄宿生管理、教研等工作,业务比较繁忙。 2.实习生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各种技能运用的情况。 在“普通话、板书技能、讲解技能、课堂组织管理技能”中,绝大数实习指导教师都认为实习生能较好运用这些技能,但在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提问和强化的技能方面,实习生还需要加强训练才行。在班主任工作所需的“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技能、个别教育的技能、组织活动的技能、培养班集体的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的各项能力中,大部分实习指导教师认为实习生基本掌握了上述能力,但能达到熟练程度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建议。 “在实习期间,您觉得实习生最常面临的困难是什么?”这题中,42.2%的实习指导教师认为是“学科教学法知识方面的欠缺”,26.5%的实习指导教师认为是“教师基本功方面的欠缺”,说明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生在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学法的训练方面还需加强。为此,实习指导教师建议高校应该加强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多让学生听课,多让学生深入了解实际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学技能,同时,实习指导教师也希望高等院校能派一些专家到小学进行公开示范课展示,开展先进教育理念方面的讲座,进行教育技术的培训等。 三、保山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教育集中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的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实习点的指导教师反映最多的就是实习生在粉笔字板书、汉语拼音、笔画笔顺的书写等教学基本功不扎实,部分实习生自己也承认,在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发音上存在问题,一些汉字由于书写习惯,笔画笔顺存在错误。在学科教学方面,学生普遍感到吃力的是由于对教材不熟悉、对学生已有基础知识不了解、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不熟悉等原因,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与预期设计存在很大出入,从而使课堂陷入僵局,教学效果不佳。在管理班级时畏畏缩缩,组织班级活动时不敢放开手脚,对实习指导班主任的依赖性比较大。 (二)教育集中实习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实习效果有限。 通过1个月的集中实习,教育学院发现在教育实习管理方面仍有不足,主要体现在带队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和实习经费的使用方面。由于教育学院师资力量有限,教育学院每天只派一位教师带队,要求其负责了解到金鸡中心小学、下沙河小学和育德小学三个实习点实习学生的基本情况。然而,大部分带队教师主要集中到金鸡中心小学,选择学校单一。学院要求带队教师随班听课,必要时可以为实习生提供一些指导。然而,部分带队教师由于对基础教育不熟悉,自身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对实习生的指导能力也十分有限。另外,由于教育学院第一次进行教育集中实习,学校也没有出台具体的教育实习经费使用及管理办法等文件条例,因此,这次集中实习活动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经费的提前预借,对实习工作的经费使用存在一些问题。 四、提高保山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集中实习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学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做好教育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是教学的基本技能,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这些技能。虽然在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有相关的课程,如“三笔字”、“教师口语训练”、“书写规范练习”、“美术”等,但由于课时有限,任课教师为完成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进行训练的时间有限。“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行”,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今后想走向三尺讲台,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训练,增强自身教学基本功。教育学院也可以组织一些“三笔字比赛”、“板报设计”、“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针对实习生普通话不标准、汉字书写存在笔画笔顺错误等问题,在学生实习之前,可以组织班级同学提前了解小学语文、数学等主干学科的教材,要求实习生会读课本的文字内容,会写生字表里要求的汉字,为实习做好坚实的基础准备。 (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教育学院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量,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同时,积极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安排专业教师开展“经典作品诵读”、“教学简笔画”、“少儿舞蹈”、“三笔字”、“经典儿歌大家唱”等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保山学院周边的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小学进行参观、观摩课堂,义务支教、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小学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登台授课、管理班级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理论知识内化的平台。同时,也可以为教育学院青年教师感知小学教育现状,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提供机会,从而增强带队教师对实习生的实习指导能力。 (三)完善教育集中实习管理机制,提高教育集中实习实效性。 为保障教育集中实习的顺利实施,在开展实习活动之前,教育学院会撰写工作方案,并进行多次讨论后最终定稿。通过这次的集中实习发现,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改进:在实习之前应该成立实习工作小组,明确组员的分工,特别是应该有专人负责实习经费的管理,提前到学校计财处预支经费,保障实习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在安排实习生的带队教师时,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性、责任心、工作能力等因素,明确带队教师工作职责,必要时可以对带队教师尤其是青年带队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工作的培训,提高其指导学生实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集中实习的实效性。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与途径 摘 要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职业教育特色的师范专业。本文解析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并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两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本科 小学教育专业 语文教学 技能训练 本科小W教育专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职业教育特色的师范专业。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1994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师范生应具备四项教师职业技能,即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①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不同学科的教学技能一般是不能互换和替代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②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类师范生应具备哪些教学技能,如何训练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将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高低,甚至影响整个师范生教育质量的问题。 1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 语文教师职业技能是语文教师在其所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中,为了适应和满足工作的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渐巩固乃至自动化了的动作或智力的行为活动方式。③小学语文教学技能是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理解它需结合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定义再明确三点:第一,是一种自动化了的教学行为活动方式,这个教学行为活动方式又是外显教学行为和内隐智力活动的复合系统;第二,是以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容特点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第三,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由知识转化而来的。④ 有人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所具特殊能力中的专业技术能力(技能),包括教学认知能力(领悟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备课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上课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调控能力)四个方面。⑤有人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划分为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反思与矫正技能三个方面。⑥有人将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准备技能、课堂施教技能、教后反思与评价技能三部分。⑦我们认为,从便于技能训练和考核角度,可以把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基本技能和语文教学综合技能两个层次。基本技能是指师范生进行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语文教学综合技能是指为顺利进行语文学科教学而必须具备的综合技能技巧;从教学进程角度,可以将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准备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等几个部分。 教学准备技能处于教学准备阶段,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分析与处理教材技能、了解学生技能、编写教案技能三个部分,其中编写教案技能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技能、教学重难点把握技能、教学方法选择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现代媒体设计技能等。就具体一堂课的教学准备而言,通过分析处理教材,分析把握学生学情和身心特点,最终形成的教案其设计与编写水平就是师范生教学准备技能水平高低的体现。 教学实施技能集中反映了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从教学中学习的效益与质量,是语文教学技能体系的重心,主要包括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组织与管理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调控技能、激励技能、反馈技能、收束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现代媒体运用技能、作业布置技能、突发事件处理技能等。小学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突出、强化教学实施技能中的提问、组织与管理、调控、激励等技能。 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反思和研究阶段,是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最重要技能。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训练一方面融于其它种类教学技能的训练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说课与评课是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训练特有的内容与形式。 2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途径 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和专业成长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尤其是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实现的。课程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⑧非正式课程是未被列入正式课程表中的课程。我们认为,本科师范院校可以通过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两种途径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2.1 正式课程形式的教学技能训练 正式的课程是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技能形成的最主要途径。本科师范院校应按照教育部2011年10月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2012年2月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设置时应以能力培养为重,强化实践意识,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坚持校内训练与校外训练相结合,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 2.1.1 教学实训课程 教学实训是教学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师范生进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它是介于学校课堂教学和单位顶岗实习之间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实训课程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学实践培训的学习,而且以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为主。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改革传统学科取向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增加实训类课程的门数和时数,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训课程所占学时较多,占师范生四年总学时的1/5以上,是师范生教师学科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学实训课程和综合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训)主要包括教师口语、书写、教育技术学、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小学语文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训、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等,通过这些实训课程的教学、训练和考核,使语文类师范生具备语言技能、板书技能和现代媒体运用技能和初步的语文教学各项技能,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具备二级甲等以上的普通话表达水平;树立规范书写的意识,掌握现行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章法等基本内容,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三笔字的书写水平;熟练掌握小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形式的备课、上课,了解常见的课堂管理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式,会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2.1.2 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旨在增加师范生的实践经验并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怀化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由专业认知实习、模拟教育实习和毕业教育实习三大块组成,总课时为18周。专业认知实习即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见习,安排在第二学期,为期一周。模拟教育实习是怀化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一大特色,它是介于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安排在第五学期,为期三周。毕业教育习即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为期14周。专业认知实习以教育教学观摩和整体感知为主,模拟教育实习以学科课程教学观摩、部分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进行,毕业教育实习则是学科课程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全面参与和研究的综合实践。其中,小学语文课是语文类师范生必听和必上的课程。三类教育实践课程的设置在时段上依次递进,时间上依次递增,在内容上逐步深入,这种“观摩―参与―研究”的长期实践体系的安排符合师范生“实践―理论―实践”认知发展和技能掌握的规律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同步的原则,打破了以往相对集中的实践形式,更有利于师范生训练教育教学技能,实现专业发展。 2.1.3 综合实践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正式的课程计划中还设置了诸多综合实践课程,如交流沟通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信息处理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教育管理与研究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班队活动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语言教育发展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数理教育发展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音乐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舞蹈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美术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英语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等综合实践课程,各为1学分,17学时。语文类师范生须选修语言教育发展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教育管理与科研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等必修综合实践课程,以及在小学音乐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舞蹈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美术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英语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中选择一个,通过学习、考核,取得相应学分。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有效促进了语文类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完善。 2.2 非正式课程形式的教学技能训练 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在活动中生成与丰富,非正式课程的训练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形式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伸缩性,是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形成与提高的重要补充。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已初步形成以师范技能为重点的课外教育活动模式,注重把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师范素质训练、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的社会适应性功能。非正式课程的训练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技能相关讲座、辅导与观摩,各种教学技能考核、竞赛,社团活动及师范生的自主训练。 2.2.1 学科教学技能相关讲座、辅导与观摩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每年都会组织相关教师为学生开设有关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说课、片段教学等的专题讲座,将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趋势、小学语文教师评价考核的形式变化等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参加校外语文学科教学竞赛和小学语文教师考编求助的同学都会安排相关教师及时予以辅导、指导;通过加强与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教科所和各类小学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一批省级、校级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它们为本院语言教研室及语文类师范生提供了不少小学语文教学比武课、研讨课与优质课的现场观摩机会。 2.2.2 教学技能考核与学科教学技能竞赛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重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特殊性即师范性,把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作为增强师范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考核体系,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的内容主要有普通话、三笔字、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制作)、简笔画、朗读与即兴演讲、教学设计(撰写教案)、说课、片段教学。训练与考核的安排也是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的,教学基本技能是基础,训练、考核在前,教学综合技能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整体与集中体现,考核在基本技能考核与学科教学法等课程的学习后进行。考核成绩均按教师职业技能考核标准评定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定为合格及以上等级的,学校颁发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不合格者要通过继续训练直至经补考达到合格及以上等级为止。教学综合技能考核结果优秀的学生会被推荐参加学校乃至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同时,教科院每年都会举办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选拔选手参加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竞赛,参加复赛和决赛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语言教研室与教育心理教研室教师的共同指导、培训(其他同学也可以现场观摩学习)。备战全省、全国比赛的选手在赛前还会接受几轮集中强化辅导、训练(其他同学也可以现场观摩学习)。无疑,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竞赛对参赛选手及许多未参赛选手而言都是语文教学综合技能训练的极好途径。 2.2.3 相关社团活动及师范生的自主训练 怀化学院共有学生社团58个,如教育心理学社、丹青社、学习力协会、中文剧社等,这些社团每年都会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校园课本剧创编与表演、演讲比赛、“三字一画”展示等,这些活动的参加都有助于师范生综合素质和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此外,教育科学学院的中央与地方共建“教师教育研究与素质训练中心”有六个实训分室,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训室(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课件制作分室、数字影像制作分室)、语言教学研究与实训室、教师心理素质训练与测评室、书画研究与书写技能实训室、艺术教育与艺术素质实训室,这些场所与教学仪器设备不仅能满足学科课程教学与实训的需求,同时也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现代媒体使用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等的自主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 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发挥正式的课程在技能训练中的主渠道作用,还要组织开展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校内外学习观摩机会、搭建先进的技能训练平台,调动学生训练的自主性、积极性,发挥非正式课程训练途径的补充作用。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论中师特色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中的继承和发展 摘 要: 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中专业精神的缺失、专业技能的欠缺、教育教学方法不足的问题,制约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继承和发展中师特色和优势,寻求解决策略,有效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中师特色 小学教师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和师范教育体系的调整,师范教育体系逐步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与此相适应,小学教育专业也从原来的中师、专科层次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变成现在的本科学历的高层次培养模式,这种变化不仅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从正式纳入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到现在,已走过了十多年的路程。和以往培养小学教师主要力量的中师教育相比,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成立的十多年间,培养了一批批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科研能力都较高的小学教师,推动了小学教育的高层次发展。但作为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助于我们推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往更好方向发展。 一、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精神缺失。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它是教师教育人格和伦理的核心组成”。其内涵包括:“认识教师从事的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的重要社会事业;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和光荣感;具有以敬业和为人类及其文明发展奉献自己为特征的专业精神;乐于从事平凡而高尚的青少年教育工作。”[1]简言之,就是教师要热爱教育,真正把教育作为一份事业去耕耘,而不是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赚钱的工具。热爱学生,关注学生成长,就要有奉献精神。但是,在当前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中,学生的这种专业精神在一点点地消失。多数学生选择小学教育专业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看重的是其稳定性,希望将来有个稳定的职业;另有一部分学生则是被调剂到小学教育专业的,本身对小学教育就不是很了解,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有的甚至对小学教育专业存有抵触心理;还有一些学生是想以小学教师为踏板,寻求其他更好的工作。真正喜欢小学教育、发自内心想成为小学教师的人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意识非常淡薄,对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也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其专业精神可想而知。 2.专业技能欠缺。 (1)基本技能欠缺,尤其是“三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技能欠缺。“三字一话”是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中师阶段的教育对“三字一话”非常重视。但是在当前的高师小学教育中,“三字一话”的重视程度却大大降低了,尤其是“三字”技能,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在课下训练。因为无人监督又缺乏正确的指导,很多学生的“三字”训练处于一种懒散状态,又加之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导致很多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三字”技能根本不过关。一位小学校长在评价当前高师小学教育本科毕业生时曾这样说:“现在的学生(指小学教育毕业的本科生)普遍技能不过关,黑板上写字并不是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那种,教师的字不好,学生能学好吗?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那么强。不如以前的中师生。” (2)艺术技能欠缺。在当前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一般要承担多种职业任务,包括多个科目教学、班级管理、学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小学教育活动的丰富性特点及相应的活动指导任务,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指导能力和音乐、体育、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素养和特长,多才多艺。以往中师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受欢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了他们基本技能过硬外,还因为他们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能行,属于“全能型教师”。而现在学习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多数是高中毕业生,严格的高中应试教育使他们不仅青春的活泼与激情遭到了相当程度的压抑,而且错过了发展艺术兴趣、特长,培养艺术才能的关键时期。加之高师小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又缺乏艺术类科目的开设和专业教师的指导,导致小学教育毕业生艺术技能不高,影响其教学的进行和发展。 3.教育教学技巧不足。 “小学生认知、情感的具体性特征要求学习环境要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如教师讲课的表情、教学组织形式、教具及师生关系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小学教学的这一形象性和趣味性特点要求小学教师有全面、高超的教学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2]。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如何教”可能比“教什么”更重要。但是,当前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存在着理论课过多,实用性课程,尤其是与小学教育直接相关的实用性强的课程偏少的状况,加之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实践经验较少,导致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空有一肚子理论,却不知如何发挥。 二、中师特色在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的继承和发展 作为曾经培养小学教师主要力量的中师教育虽然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是中师教育多年积累起来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如一专多能,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却不应就此消失。针对以上提到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中要继承和发展中师在培养小学教师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让中师特色和当前小学教育培养有机结合,促使小学教育培养出更高学历、更高水平的小学教师,促进小学教育往更高层次发展。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专业精神的熏陶。 法国师范教育早期重要立法者之一基佐在给小学教师的信里写道:“即使有最完善的法案,最英明的指令,最好的教科书,而负责去实施的人没有饱满的热情,对自己的使命不是满腔热忱,对事业不付出激情和信仰……那么一切都是枉然的。”[3]因此,在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专业精神的熏陶,使其热爱小学教育,为他们主动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当前小学教育的认识,让其认识到小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小学教师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在对本专业相关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专业,热爱这个职业,尤其在小学教育工作还没有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小学教师还以较低的社会身份存在的这一社会背景下,只有具备这一前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其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小学和小学教师接触的机会,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让学生在与优秀的小学教师接触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看到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那份责任感,学习他们乐业、敬业和为专业奉献的精神,以便为自己将来从事小学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夯实教育教学基本功。 首先,高等师范学校应该把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中来,设置专门的课程,由专业老师专门进行教学,同时增加专门的考核机构,如建立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测试中心,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把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作为一项制度长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师范生在从教之前达到规定的要求。其次,加大艺术类课程的分量,实施艺术教育四年不断线,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从最基本的技能开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唱、画、舞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以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情景剧、书画展等,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和专长。 3.改变传统教学,强化教育实践。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减少纯理论课的开设,增加实用性课程的比例,尤其是和小学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特点研制和开发校本课程。其次,改变教师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活动探究、专题研讨等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再次,邀请小学特级教师来学校上示范课,给学生提供现场观摩的机会,学习其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和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最后,延长教育实践的时间,丰富教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加强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小学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当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要在继承和发展中师特色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小学教师,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 摘要:自新课改之后,为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小学英语教师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为研究对象,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范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以满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要注重加强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1]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承担小学英语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令人担忧。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为了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探讨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对提高未来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口语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如何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找出符合目前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且具有鲜明特色的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的现状 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长达十四年。然而,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还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师紧缺,二是师资英语水平低,特别是英语口语较差,三是师资配备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小学英语教育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师范生们的英语口语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的学习才能接触到英语知识,虽然《大学英语》课程里设置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要求的标准,但是在不少高校中,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分为精读(或读写译)和听力(或听说)两大类。精读课占课程总学时的3/4,而所谓的听力课由于受师资、班级规模等制约,大都只是进行集中听力训练。此外,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普遍没有口语测试,这也使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忽略口语学习。[2]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是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并创造性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属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想要单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是比较难的。而英语口语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们成为未来合格小学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英语口语》课程对该专业师范生们来说非常重要。英语口语是一门口头表达型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方向必修课,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有较流利正确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保证他们使用英语语言时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笔者所在二级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英语口语》课程有6个学分,共96学时,分3个学期授课,每个学期32课时,每周2个课时(一学期按16周授课)。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口语教程》(1、2册),由姚保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授课使用的教室是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蓝鸽教学系统的教师语言实训室。 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了三个学期《英语口语》课程,通过一系列口语技能训练,师范们的英语口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笔者在不间断地授课之中还发现当前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到位。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但是在《英语口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与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注度不够;较为偏重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则相对薄弱。比如学生英语语感好,发音正确,会话流利,能针对某一主题侃侃而谈,却不一定能发挥好自己的口语优势去上好一堂优质英语课。 2.缺乏语言交际环境。克拉申在输入假设中提出英语口语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累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通过教学就学会。[3]而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则依赖于在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学习者通过接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转化为语言输出来实现。事实上,学生每周只有2个课时固定的英语口语学习时间,课堂成为他们学习和训练口语的主要阵地,很难实现大量英语语言输入和输出这样的目标。而且在课堂的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按照各样的专题活动来模拟真实的语言场景,学生想要获得身临其境感觉比较困难,加上掌握的语言知识没有得到经常性的使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会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用英语交流的情况。 3.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不足。新课改之后,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强调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仍旧成为主导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不足。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没有自信,害怕出错,羞于在课堂之中开口练习,处于一种学习上的被动态,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程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当前英语口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过于单一。考核采用期末口试的方式,选用教师语言实训室的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成绩评定由期末口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相结合决定,其中期末口试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成绩占总分的30%,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等还是有些单一,还不能做到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4]终结性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形成性评价未能体现出其特点和优势,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反而考试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进而干扰到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的对策 1.建构和落实三维目标。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人发展的新时代要求。[5]在英语口语课程中,首先应该提出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把小学教育专业中师范性的特点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之中,如把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正确课堂用语、与学生交流用语等教学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内容学习里。让学生增强自身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锻炼自己作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能力。再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态为主动态,创新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口语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因此英语口语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每个学生英语基础不同,掌握知识能力有高低,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课程的学习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和礼仪,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让学生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2.创设语言交际环境。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是师范生们接触英语最密集的场所,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场所。通过语音视频的播放,帮助他们纠正发音和语调;学习英语歌曲和绕口令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内心学习外语的紧张感,培养出英语语感;英语电台和新闻可以帮助他们“磨耳朵”――掌握英语发音节奏和语速;而英文原版电视剧和电影则可以让他们模仿英语国家人士地道的说话方式,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时间创设语言交际环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利用课外的时间开设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和各项英语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来拓宽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渠道。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国留学生参与到上述活动之中,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使用到英语,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方式。高校自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日趋增多,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40人左右。对于英语口语课程而言,大班化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众多的学生,每个学生得到课堂练习口语的机会就更少了,极易出现教师由课堂中的引导者变主导者,学生由主动学习者变被动学习者的情况。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因此口语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符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因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特点应该是: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6]针对班级人数众多,而口语教学又需要小班化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分任务式的小组化教学。口语学习中最需要伙伴合作,因此学生可以先自由找到一位练习的伙伴,再跟另一组同学组成4人小组,教师给每组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由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基本任务完成情况,提高任务可以由组员在完成基础任务之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是否完成,最后教师对每组的学习成果做点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中适当的“留白”――留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 4.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当前英语口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太过单一,往往侧重于把他们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和期末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然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学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7]因此要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确定出评价的标准,由检验学生真实学习成果的具体量化指标组成。学生可以对照标准先做自我评价,然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开展互相评价,最后教师也给出相应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让其充分了解到这一阶段自己的口语水平,发扬学习中的闪光点,弥补不足之处。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能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找出努力的方向和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 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迫切的需要,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是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新型小学英语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摘 要: 基于对三所陕西省属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提出完善专业培养结构、重视学生就业教育、加强学生专业素养并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等措施,以期对小学教育专业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小学教育 就业 一、引言 师范生培养质量是高师院校办学质量的生命线,毕业生就业率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质量的一种客观评价,师范生就业率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进一步发展。 在“人口红利”时期就业难大背景下,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难乐业”的情况使教师这个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并未紧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而显示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基于对此种原因的分析,笔者以教育大省陕西省为例,对四所省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探查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就业情况,结合调查提出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就业质量的策略,以期有益于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陕西省2015届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采取随机抽样方式,面向咸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西安文理学院三所学校的毕业生随机发放问卷。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最终保留103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6%[1]。 (二)研究工具 在查阅资料和前期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小学教育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测试修改,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调查:就业基本情况;职后专业发展情况;对母校专业课程设置认同情况;对母校就业工作认同情况。 三、现状与分析 (一)就业基本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调查2015届小学教育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为90%。约有18%的学生没有选择教师岗位,“工作累,收入低,发展空间小”可能是很多人不选择当小学教师的主要原因,同时是导致小学男性教师缺乏的原因。 在毕业生就业途径调查中,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多倾向于通过政府公开教师招聘考试进入公立学校工作。但是在社会就业压力大的大背景和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以下简称“国考”)实行后非师范生对师范生就业的冲击下,教师招聘考试中的“招教考试”和“事业单位教师岗”的竞争压力都比较大,“特岗”考试因为所服务地区较偏远而竞争压力较之前两项稍小一些,但是报考人数、考核要求逐年提高。这些因素导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第一年就业到公立学校的数据并不理想,只占到26%,大部分毕业生多选择暂时在一些私立学校或者教辅机构积攒经验,准备继续参加下一年招考以期获得更好工作机遇。 (二)职后专业发展情况 1.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基本状况 54%的毕业生在工作后没有获得教学相关工作荣誉,与此同时91%的人认为如果有进修机会他们会继续深造。说明刚开始工作阶段毕业生们还在努力学习、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且有积极向上进取的心态,努力提高与完善自我。另外,从工作时间调查来看,调查显示新入职教师每天平均有效教学准备时间(如备课、准备实验、批改作业等)如下,22%在1小时左右,41%在2~3小时区间,24%在4~5小时区间,除去应有的教学活动时间,新教师们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不断充实自我。 2.教学研究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26%的毕业生会开展教学研究,44%的在学校要求之下才会开展教学研究。说明毕业生缺乏自主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教学反思不足。 3.职后所遇困难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毕业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32%的人认为自己最大的困难是教学技能缺乏,20%的认为是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化,21%的认为是班级管理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遇到问题后,大部分人选择与同伴交流讨论,或者向老教师求助解决问题。 (三)学科课程结构状况 通过对小教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回访调查显示,73.9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课程设置理论太多,实践性课程太少,实习时间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缺乏理论与实践联系。毕业生指出教师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没有活力内容偏理论。综合调查来看,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建设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需贯穿始终,其次教育教学技能需要加强,在实践教学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对母校就业工作认同情况 调查综合显示,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指导状况满意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同时需要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与就业信息扩充帮助其就业。 四、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一)完善专业培养结构建设 1.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学科建设要紧跟发展步伐,最新小学培养模式要及早引入,更新教育观念,合理设置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增加小组讨论,加强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以便于学生运用知识。 2.一定的集训锻炼 利用教学集训提升学生教学技能,利用特有的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教案,授课评课,以小组为单位,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培养学生科研精神 在小教专业基础培养目标中应该含有科研能力培养。积极引导学生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形成以研究促发展的专业成长模式。 (二)重视职业教育 1.入学开始的职业规划 学校从大一就应该设置相应职业规划课程,学生提早了解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调整专业,而不是等到实习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一名小学教师。如此不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情感,不利于产生对职业的热爱与忠诚[3]。 2.学习期间开展职业生涯指导 学校可以为学生及早开设职业指导等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建设,也可以邀请培训讲师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努力营造好的就业氛围。为了配合就业需求,学校可以适当增加教师招聘考试面试专项训练以贴合大四毕业生求职需要。 此外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利用有效渠道在学生中间广泛传播。就业信息要及时、显目、面广、准确,客观促进就业。 (三)毕业生自身及时转变就业观念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比较传统,往往倾向于稳定的教师职业岗位,没有拓展就业思路。毕业生应及时拓展就业思路,基层教育和自由化职业发展空间很大。 (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 教育部发文曾提出“高校要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设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表彰创新创业上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校要鼓励学生创业,开展专业型讲座,与创业培训相结合,请相关人士讲授创业经历,积极发展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仍然需要很多高质量小学教师促进国家基础教育发展。陕西省更是一个教育大省,我们要从现实情况出发,调整专业结构,让小学教育专业获得更多社会认可,培养适合未来发展的优秀小学教师。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数学方向)本科专业数学分析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数学方向)本科专业数学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专业的“师范性”与“应用性”及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根据专业科学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的价值认识和学法指导,确定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分析;教学改革 一、引言 数学分析[1]是小学教育(数学方向)本科专业(以下简称“小教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具有“逻辑推理性强,抽象性高,应用性广”的特点。学习本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和运算能力,是他们学习各门数学课程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搞好数学分析教学,是任课教师长期探究的课题[2-4]。但有关地方院校小教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鲜见被报道[5,6]。因此,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背景下,探究地方院校小教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地方院校小教数学专业数学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基于专业的“师范性”与“应用性”及个人的教学体会,提出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期与同行探讨。 二、地方院校小教数学专业数学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践中,通过访谈、调查和考试质量分析等多种渠道,发现当前本专业数学分析教学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认为学习本课程的难度大,内容多学时少,每次课的学习内容量大且抽象难懂,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信心不足,有畏难心理。二是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仍然局限于中学时的学习方法,过于依赖教师,偏重于既有结论和公式基础上的简单计算或论证,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视不够,缺乏数学证明中常用的化归思想,学习效率低。三是学生对本课程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的内部动力,缺乏学习兴趣。 (二)主要原因分析 1.教师因素。(1)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2)教师教学忽视专业特点,没有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中把小教数学专业等同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要求高,难度大,结果达不到既定教学目标;二是把本专业数学分析教学等同于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学,降低教学要求,不符合小教数学专业的培养要求。(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在教学方法上,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教学仍以讲授法为主,课堂上学生参与度较低。教学中,重理论知识讲授,轻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传授与训练;重教师的主观想法,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安排;重具体的习题讲解,轻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和学法指导。在教学手段上,仍然局限于“粉笔+黑板”,不能借助多媒体辅助和丰富教学,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因素。(1)学生主观上存在不足。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主观上对数学分析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数学分析的学习。以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为例,调查结果表明,本专业近50%的学生认为:“数学分析课程太难,过于抽象,和生活没有直接联系,对今后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和实际应用价值。”不想认真学习本课程。他们普遍认为,值得学习的主要课程有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三字一话、简笔画、音乐、美术和舞蹈等,因为这些课程与小学教学工作有直接的联系。(2)学生的数学素养不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本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例如,多数学生没有学习和掌握反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与极坐标方程等与数学分析中的微积分学有直接联系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课外自主学习效率不高,影响教学质量。其次,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主要表现为: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没有养成克服困难、专心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自主学习和与教师、同学相互讨论的习惯,没有养成向教师提问和敢于质疑的习惯,没有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复习的习惯,没有养成查阅资料的学习习惯。 三、小教数学专业数学分析教学的改革建议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基于小教数学专业的“师范性”和“应用性”及笔者的教学体会,数学分析教学改革应注意以下方面。 1.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既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又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既重结论又重过程;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个体,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教学中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学生,在行为上应表现为尊重、欣赏、帮助和引导学生。 2.根据专业实际,科学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制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总体上应从“了解、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四个层面去规范课程要达到的目标;从“经历、体验和探索”三个层面,指导各章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掌握“四基”为授课具体目标,即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分析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分析思想和基本高等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对“定积分的应用”一节的教学要求,可表述为: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定积分几何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应用定积分求相关平面图形的面积、曲线的弧长等几何问题,经历微元法的探究过程,掌握并熟练应用微元法求液体的静压力、引力和平均功率等物理问题;深刻体会定积分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分析的热情和学科情感。 3.确定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所有学科教学一样,小教数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遵循“因材施教”这一亘古不变的原则。综合考虑本课程“逻辑推理性强,抽象性高,应用性广”的特点和地方院校小教数学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的实际,及遵循“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教学中应确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比例。例如,对函数的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等理论性强且抽象而复杂的内容,教师的讲授可多些,启发引导学生探究的内容所占比例要少些;对定积分的概念、基本性质及应用等内容,教师要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 4.注重引导学生真正认识本课程的重要价值,重视学法指导。当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分析课程的重要理论价值时,学习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用绪论课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本课程的重要理论价值。在绪论课上,需要完成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通过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分析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可以抛出“曲边梯形的面积怎么算?”“sin31°的近似值怎么求?”及“e0.1=?”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由教师说明数学分析课程是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科学,学生自然会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这一学科的重要价值,自觉端正学习态度。二是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内心真正尊重和欣赏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三是对本课程内容向学生做一个总体介绍,使他们有一个整体认识,对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四是介绍数学分析课堂的基本特点、本课程的作业及考核要求及学生学习课程的基本方法,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例如,让学生明白数学分析课程的学习,注重计算的同时更注重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及思想方法的掌握,要做到: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课,课后对所学知识反复揣摩和自主探究,同时要养成与教师、学生讨论和查阅资料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地方院校小教数学本科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进行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教学实践表明,以上提出的教学改革措施是有效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讨论和解决,如编写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分析教材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学习成效的调查研究 【摘要】为拓展与深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实践类课程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的地位与价值,建立系统、多元、立体化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使得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以张掖市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类课程学习成效的调查研究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 本科专业 实践类课程 一、前言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发展问题在我国也受到充分关注。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关于实践类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对在实践领域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尚缺乏建设性的研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可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成效,探析学习成效低的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从而丰富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课题之研究;揭示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学习成效的客观规律,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意见;丰富、补充完善和创新教师教育理念。在本文在借鉴的基础上,自行编制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学习成效的调查研究》的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意、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以河西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样本,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探索和和发现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成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类课程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及相关分析 1.意义定位认识上的不明确性 实践类课程是学校中一切以学生亲历亲知为特征的课程类别,与学科课程不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为目的的课程。通过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认识没有彻底。特别是“你认为实践类课程是怎样的课程”这一问题调查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活动课”、“一门国家必修课”这样一些比较模糊的回答。可见在定位实践类课程这一概念上,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比较模糊的(见图1)。 研究表明(见图1):小学教育专业院级实践类课程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社会学等,校级实践类课程包括小学班主任工作实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训练、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训练、小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教师口语、书写训练等,专业方向实践类课程包括专业见习、教育实习、应用写作等。但是,从调查显示及多方面反映来看,对开展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学习很集中的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课程。作为一门动态性,生成性的课程,只有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才能保证实践类课程在质量规格和学习成效上适应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需要。实践类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集中的反应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在此项“你对实践类课程感兴趣吗?”调查中有92%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感兴趣”,可见大多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是很喜欢上实践类课程的课的。这与另外一项调查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你对学校所开设的实践类课程满意吗?”这一调查可知将近一半以上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此问题表示“基本满意”,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重视程度。研究表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男女生实践类课程开设情况比分比表比较分析可看出:在学校开设的实践类课程情况调查问卷中,在38位男生中,16人选择了很满意,达到了46%;在65位女生中有37人选择了很满意,达到54%,但是仍然有20%的男生和13%的女生选择对学校的实践类课程开设情况不太满意的选项。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男女生对实践类课程的不同了解直接决定了其需求的不同,个人需求的不同自然影响着其对实践类课程开设的满意程度。 2.培养目标上的不明确性 长期以来师范教育形成了学科知识学习,轻视实践知识,实践技能掌握的培养观。实践方式采用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还需要加强教育实习前的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师范院校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方面不容乐观的现状,表现为相关课程开设的滞后以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缺乏相应观念、知识与教学能力。关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意向我也做出了相关的调查,在103个接受了问卷调查的学生中,让他们简单的谈了以后的就业意向,有96%的同学都是关于想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意向,只有4%的同学就业意向为其它行业。研究通过对关于“实践类课程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帮助这一问题”调研得到图2中所显示的数据。 由图2可知,在38名男生和65名女生当中,分别有16名男生和39名女生认为学习实践类课程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还是有很大帮助,还有有10名男生和17名女生认为学习实践类课程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及比较有帮助,少数部分的学生认为是有一点副作用的。通过调查分析,本研究认为是学生没有充分学习好实践类课程,没有充分理解实践类课程的实质,并且没有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去学习实践类课程。 3.学习实践类课程存在的困难 教师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实现有效整合的专业知识,才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农村小学教师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淡薄,专业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对前沿性知识的学习。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为一名在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并努力地寻求条件提高自已。比如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方面、学科知识水平方面,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这些方面。只有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化水平。结合学教育本科学生凸显在专业知识方面本研究小学教育本科学生的其他专业知识调查分析来,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面窄,只懂得本学科,其它学科如艺术方面、英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很少具备,“一专多能”的不多;二是知识陈旧,学生学习渠道单一,自主学习时间少,新旧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一些教师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三是知识量少,扩展能力差,知识储量有限;四是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如: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科研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充分学习实践类课程的有效策略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课程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方案,完善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和管理模式都将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而改变,改变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准确定位实践类课程的概念 要通过准确定位实践类课程的概念界定和性质,从以往的不重视实践类课程的态度中转变过来。实践类课程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或体验为目的的课程。与基于经验的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可以表现为操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不同的形式。[3]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是组织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主动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学习中,要使实践与理互动互助,要设置开放、全程、渗透与多元的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科学,从而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5]实践类课程最集中的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课程。观念转变是前提,只有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保证课程在开设时间、质量规格和教学效率上适应小学教学的需要,也才能保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尽快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基础教育一线均己形成共识,但实际上,人们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实践取向的理解却有很大差异。层面、价值追求上理解,即以“实践”为中心,深刻理解并紧紧把握当代小学教育实践的需求。 2.明确实践类课程目标 由于基础教育不太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也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转变观念是提前,要重视综合活动实践类课程的学习,通过培养合格的师资来促进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实践类课程的意义,才能积极探索出一条培养合格的小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师之路。 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中也可以渗透实践成分,它们并不是作为实践的基础课程而存在,而是实践类课程学习的一部分,[6]树立“动态的实践学习”观,这就要求用发展变化的动态观念理解实践类的课程,而不是呆板,僵化的看待问题。注重反思,促进理论与实践学习的联系,通过及时的反馈,问题得到解决,提高了学习实践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实践类课程的实效性。正确把握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适时地基本原则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丰富课程形式的内容,体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学生的特色,在实践类课程的学习中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体现阶段性,连续性和合理性。明确综合学习模式的内涵,建立主辅式的学习模式,以初等教育学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综合培养模式的学习基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继续探索教育实践类课程的目标定位,注重理论职业技能训练整合的课程设置。 3.培养实践类课程学习的自主意识 学生需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作为促使自己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熟知教师成长的规律并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促进自主专业发展。比如在小学课程设计与训练和教师口语、书写训练等这些实践类课程中,学生要在课堂中积极的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意识体现。准确定位自己首先要对自己有客观而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地投入学习,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面对专业素质等较低的现状,不要自暴自弃,要正视实际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保持特有的人际沟通方式,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与其他教师同学相互合作、交流,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打破相互隔离,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寻求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和帮助,是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让自己主动地、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学习理念,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研究 在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引入市场营销理念就变的至关重要。市场营销理念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高效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还可以对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高等学校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他是高校学生从学生时代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使一个学生变为社会人士的推动者。因此,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就需要步入社会,而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而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及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者,他们不仅要教授给高校学生文化课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要使他们不仅懂得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拥有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能力,熟知社会这个大市场当中的运行规律。这样,就需要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市场营销理论教育。 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营销内涵 在20世纪初期,美国最早出现市场营销理论。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市场营销理论也已经在我国出现,并被一些部门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也让一些高校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这些高等学校已经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了。但是大部分的高等学校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市场营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性,还没有把市场营销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在市场经济中,高等学校就像一个工厂,高校毕业生就好比是人才产品,教师就像加工工人,用人单位就像顾客。显然,高校就像一个产业链,是完全符合市场运转规律的。因此,高校就应该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认识市场营销战略 1.高校毕业生要先进行时市场调研 高校毕业生进行市场调研,可以明确的认识到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预期需要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并分析这种供求关系,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学历、经验来合理的选择用人单位进行应聘,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2.高校毕业生要进行市场细分 高校毕业生在进行了市场调研之后,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把用人单位进行划分。这样可以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进行分析、探索市场机会,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毕业生要定位目标市场 高校毕业生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选定一定工作目标,要从自身条件入手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对等起来,搞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才能选择出最合适自己的工作。 三、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策略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营销的策略是很重要的,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推销自己,从而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要懂得用人单位的需要,要对症下药,把自己变成单位需要的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懂得去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充分的表露出来,使面试官可以充分的认识自己,恰当的安排自己的工作职位,这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很大的好处。这种形式的市场营销策略,可以大大的改善高等学校的就业问题。 四、为了适应市场高校和高校毕业生要首先培养自身的能力 高校毕业生要充分的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合理的改善自身的条件,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胜任自己的职位,更好的为单位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学生在入学之后,要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每个大学生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认真学习,熟练的掌握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抽出时间选修一些就业类的课程。加大对就业技能和就业心理的培养;合理的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对就业问题有一种合理的认识,从而可以很好的运用市场营销策略指导自己的就业工作。 高等学校不能只把就业的问题归结到毕业生的身上,也要加大对学校政策的改变,使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就业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国外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因此,国内的高校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从而可以解决日益严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物质的投入仅仅是一个层面,还要加大人员的投入,要设置足够多的专职人员为学生讲解市场营销知识,专门从事给学生做就业指导工作。只有这样高校才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市场营销之路,才能为毕业生铺好就业路,才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五、总结 随着高等学校扩招规模不断地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样就需要高等学校毕业生认真认识市场规律,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知识。把市场营销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市场经济的模式来经营高等学校,这样可以把高等学校与社会更好的联系起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由高校步入社会的成功之路。让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添砖加瓦,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从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看高校如何应对新的毕业生就业形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毕业生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选择机制已经形成。受此影响,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越来越多地将一些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就业工作之中。通过对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过程与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历程的对比分析,论证了将市场营销哲学运用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由市场营销哲学理论的最新发展预测高校将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新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 当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供需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必然会被引入到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过程也会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历程高度一致,通过对最新市场营销哲学的研究,可以预测未来的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高校就业工作指明方向。 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引入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尤其从1992年劳动力市场体制改革以后,中国的就业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1]。但对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高等学校是否是企业或工厂、高校毕业生是否是产品等问题,无论在政府部门、学术界还是社会民众中都存在着很大争议。抛开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不谈,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者,与企业生产经营由许多相似之处。国内有学者从十七个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得出了高校和企业一样,具有明显的营销组织主体的构成要件和具体特征[2]。 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主要特征,理应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200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中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用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劳动力市场的范畴。因此,市场营销的绝大部分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加以应用。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放缓和经济社会的逐步转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高校一方面要解决扩招后大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要面临自2009年以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带来的生源危机的挑战,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其生源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在就业工作市场化后出现的。市场营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利性企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几十年国外许多非营利组织也在其决策和管理中引入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无利润分配机制”的市场营销理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高校,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利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选择。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历程与市场营销哲学演变的对比分析 市场营销是指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市场营销哲学,就是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在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方面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3]。自17世纪50年代市场营销成为企业自觉实践以来,先后出现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客户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其中,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通常被称为传统观念。 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都是建立在商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条件下的营销哲学。前者重生产、轻营销,认为企业应不断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后者重产品、轻需求,认为企业应不断改进产品,提高其附加值。推销观念产生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阶段,认为消费者多存在惰性或抗衡心理,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推销手段,刺激消费者购买本企业产品。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三个阶段中,都体现出或自觉、不自觉的运用到这些传统营销观念。 第一阶段从1982年到1989年,始于恢复高考后首批学生毕业。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毕业生由国家集中统一计划分配,高校和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按计划派遣和接收毕业生,毕业生也必须服从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在后期高校也参与到调配计划的制定和协调中,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仍没有自主选择权。在此阶段不存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2002年,始于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的《关于改革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报告》。主要特点是择优推荐和有条件的双向选择,即放宽对毕业生就业地区和部门的限制,支持和鼓励多种所有制单位接收毕业生,毕业生按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就业或按调节性合同规定就业。此阶段是就业市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 在这两个阶段,高等教育仍是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加之,就业市场尚未最终形成,高校没有推销或营销毕业生的必要和可能。但高校在此期间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了大量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急需的高质量毕业生,体现出了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的理念。 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始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主要特点是市场导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挑选对方,国家只对就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至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建立。 在此阶段,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毕业生逐步从供不应求向相对的供大于求转变,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出来,就业率成为悬在高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提高就业率,高校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推销毕业生,推销观念被广泛采用。在就业工作中,除了盲目追求高就业率,弄虚作假导致毕业生“被就业”等问题之外,还出现了市场营销哲学认为在推销观念指导下最容易出现的“市场营销近视”。“市场营销近视”就是企业只关心如何让用户接受自己已经生产出的产品,不注意捕捉和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很好,却因不符合市场需求卖不出去,最终陷入困境。 我国平均受教育程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急需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自主办学权力有限,不可能即时根据市场需求作出调整,而部分高校仍抱着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只要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就完成了任务,就业是政府和毕业生自己的事,忽视就业工作,缺乏市场观念,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于是出现了在大批毕业生找不到适合工作的同时,大量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员工的结构性失业现象。这种结构性失业就是“市场营销近视”所造成的。 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与发展脉络是和市场营销哲学的发展与演变一致的,其未来的发展也必将与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相一致,这是由高校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组成部分这一市场属性所决定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必然结果。 三、市场营销哲学的新发展与高校如何应对新的就业形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力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新的市场营销哲学应运而生。先后出现了市场营销、客户和社会市场营销等观念,营销组合也从4P扩充发展出6P、10P、4R等组合。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将毕业生真正纳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更晚,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市场营销哲学发展的新成果必然会更多地得到运用。从市场营销哲学的发展脉络中,不难得出高校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新的就业形势。 (一)把就业工作提升到学校的战略发展层面 科特勒认为[4],在战术营销组合制定之前必须做好探查、分割、优先和定位四项战略营销计划。即通过调查研究,根据消费者不同需求细分市场,预测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据此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并通过塑造独特的企业或产品形象,确立与自身条件相符的市场位置,确保企业和产品能紧跟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放缓,毕业生就业工作正从暴风骤雨式的应激状态逐步向常态化过渡,从单纯肤浅的数量统计向深层次的质量提高过渡,从短期行为向着眼长远过渡。与企业制定战略营销计划一样,为适应这种转变,高校必须将就业工作提升到学校战略发展层面来考虑,将就业工作重心,从就业指导、信息收集、市场开拓等事务性工作转移到分区域、分类别、分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研究和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上,为高校教育教学效果的评判提供客观依据,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长远发展定位提供决策依据,推进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道路。 (二)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让渡价值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与价格相比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更看重所获得的让渡价值,即得到的总价值与付出的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企业只有比对手提供更多的让渡价值,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同样地,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在提升毕业生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用人单位招聘和使用毕业生的成本。 1.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的好坏始终是市场竞争的基础,无论何种营销哲学,都是建立在高质量产品基础上的。同样,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就业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依据自身条件,即时调整办学定位和方向,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研究型大学应着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大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社会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加强毕业生学习、社交、创业、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与自我营销等能力的培养,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用人单位所能获得的总价值。 2.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通过一对一的营销模式,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的客户观念,适用于那些高价值或需要周期性重购、升级产品的营销。为了使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紧跟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步伐,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多已按照客户观念,采取了订单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吻合度,较好地解决了前面提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同时,大大节省了用人单位的招聘及后期培训的成本,学校和学生也没有了就业的后顾之忧,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学习上,形成各方多赢的局面。 舒尔茨在关系营销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反应、关系和回报4个全新营销要素,即4R组合。指出在竞争性市场中,顾客的忠诚度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只有让用户介入产品的生产、定价、渠道、促销等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与之形成互助、互求、互需、互动的关联关系,双方均在交易中获益,使交易变成责任,让顾客变成朋友,才能赢得稳定的生存空间。高校扩招、合并、升格,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校及毕业生同质化的倾向,高校间展开了激烈的甚至是恶性的竞争,促使高校必须找准自身定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为此,高校应该在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基础上,推动校企开展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让企业参与到高校专业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逐步形成稳固、长久的战略合作关系。 (三)走社会化发展之路 1.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科特勒将不可控因素引入到4P组合中,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理论。认为可控的因素是相对的,不可控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和制约是绝对存在的,企业不应简单地适应环境,需要科学安排营销组合,使之与不可控因素相适应,甚至影响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民生工程,对高校来说不可控因素很多,不是高校单方面能够解决的。因此,高校要运用大市场营销理论,整合教师、校友、家长等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抢占就业市场的先机,赢得竞争的主动。 2.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上述各种营销哲学的出发点都是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忽视了这两者与经济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之间潜在的现实冲突。20世纪70年代以统筹兼顾企业、消费者、社会三方利益的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逐渐形成。企业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越多,就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大学的社会责任应超越社会义务这一层面,它是指大学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的独特的使命与责任[5]。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对高校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新要求,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广大青年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只有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组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 当前,就业工作的重心正在由单一地注重校内产品生产或单一地注重学校产品销售,向研究市场需求、注重产品加工、兼顾营销各个环节方向转变[6],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迫切需要在原有的公共管理、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专业人员之外,组建一支规模更大,涉及学科更多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营销、网络营销、体验营销、顾客关系管理、交叉销售等全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已被企业广泛应用,随着这些营销观念的引入,需要具有市场分析、信息工程、公共关系等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就业工作的队伍中。因此,未来要想做好就业工作,只是简单地保证场地、设备、人手等条件已是不可能的了,它需要从战略高度长远谋划,需要更多人、财、物的投入,需要引进和培养大量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摘要: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笔者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历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当今社会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差距。为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和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就业;需求 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毕业生相当于“人才产品”。对“人才产品”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出产品对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为接下来人才产品的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依据。下面笔者将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ZT”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营销人才需求情况。 一、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成立于2006年,其中06级和07级学制为2年,2008年开始调整为3年制,到目前为止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笔者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 1.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毕业初期选择的是与专业相关的基层营销工作,如各行业企业的销售员、市场专员、业务员等;对薪酬的期望分布较为集中,其中06、07级毕业生在毕业初期有50%选择了1000-1500元的期望薪酬,37.5%在1500-2000元之间,只有12.5%的期望薪酬在2000元以上;08级毕业生2011年毕业初期有40%选择了1000-1500元的期望薪酬,40%希望拿到1500-2000元的期望薪酬,只有20%选择了2000元以上。除了薪酬之外,学生在毕业初期就业时最关注的是能否从工作中学到东西、职业发展前景及所处行业,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兴趣和工作的挑战性。在毕业2~3年之后,随着工作经验和能力素质的提升,06、07级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有所提高,主要分布在5000元以上,但是达到预期目的的很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过跳槽经历,其中跳槽2次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甚至还有跳槽4次以上的,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从毕业至今未跳过槽。跳槽的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发展前景差,也有部分毕业生是因为与老板或同事难以相处、工作单调学不到东西而跳槽。对于目前有跳槽打算的毕业生来说,再择业时他们普遍认为工资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岗位晋升机会和公司的发展。 2.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①行业选择范围窄。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初期就业和后来再择业时的方向都是营销对应的工作和岗位,但是对行业的选择范围过窄。②自我定位不当。由于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营销类专业,导致营销人才的供给不断增加。再加上基层营销工作对学历要求不高,就业门槛低,有很多低文凭的人愿意付出更大的劳动获得更多的回报,给营销专业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根据供需理论,这两种情况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基层营销人员的“劳动力价格”被拉低。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初期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薪酬偏高的现象。除此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初期更关注的并不是经验的学习与积累,而过早的考虑了职业提升和工作挑战性及自我兴趣等因素,这就造成了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自我定位存在偏差。③工作稳定性差。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有过跳槽经历,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跳槽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发展前景差。但笔者认为,大多数人选择“跳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发展空间,而没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判断。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安心稳定地工作,如果单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必然会有许多新增岗位和发展空间。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笔者根据资料整理和调查,对社会上营销人才整体需求情况和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如下分析。 1.社会对营销人才整体需求量大。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市场营销专业在全国的人才市场需求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以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2012年上半年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2012年上半年,需求量前10名的专业有:市场营销、行政文职、客户服务、金融理财、工程类、财务、计算机及相关、人力资源、机械制造与设计、电子电路,占岗位总数的67.9%。” 从行业角度来看,通信行业人才需求中的营销服务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其中,市场营销类、通信技术类和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比例为5∶3∶2。快速消费品销售人才主要集中在日用化学品、食品、服装、美容护理品等行业,销售类人员通常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0%以上。目前,此类企业除大量需求一线业务推广人员、门店销售人员、销售代表外,对营销管理类专业人才,如品牌经理、关键客户经理、渠道经理、城市经理等中高级人才需求也十分迫切。河南快速消费品行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和保健品两大类,由于人员跳槽频繁,成为快速消费品需求量大的主要原因。 2.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①企业对营销人才的岗位需求。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按照从大到小排列前四位的岗位是:产品销售、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和营销管理等。其中岗位需求量最大的是产品销售人员,而营销策划人员的需求量在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现在基本与产品销售的人才需求量持平。②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企业认为营销人员不仅要能销售产品,更应该注重市场营销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沟通能力,能够快速有效地建立人际网络并将其顺利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希望通过市场营销人才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企业在市场推广方面有能力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来吸引买家的眼球;同时企业希望营销人员能够进行营销活动方案的策划与策划文案制作,并能对方案的实施进行组织与控制。③企业对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评价。根据用人部门反馈信息来看,ZT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接受新思维新事物能力较强,能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些营销人才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陈旧,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所脱节;营销人才在校期间不太注重学习方法的改变,致使知识积累少,知识面窄;ZT学院市场营销人才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差,营销职业实践技能较弱;一些人员不善观察思考,只会听从指挥,不善于主动发挥潜能去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另外,用人单位也反映,大部分ZT学院的营销人才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此外毕业生在情感、认知、行为、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ZT学院在培养营销人才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认知和心理方面的教育有所忽视,导致不少营销人才很难和同事上级和睦相处,工作缺乏团队精神;最后,营销人才也存在不正确的就业择业观。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对毕业生的择业观和方法的培训还不到位,导致对有的人才期望过高。 三、总结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里,不仅是商业企业,生产企业也在讲市场营销;不仅是消费品行业,工业品行业、服务性行业同样需要市场营销。因此,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可以扩展到各行各业。另外就是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具备营销理论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营销技巧的运用。同时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样很重要。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市场营销学理论的相关应用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就业机会可能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刨根究底还是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锻造,如何有效的从学生角色到社会职场角色的转变的问题。那么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何去提升自己在应聘过程中的竞争力,其实可以从其他社会哲学学科上获得启发,本文简单阐述了市场营销学理论中部分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理论;7O分析;SWOT分析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统招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这样更加促进了就业市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在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就业竞争越演越烈。那么,在如此严峻的竞争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如何脱颖而出,如何把握就业机会,成为了多数毕业生关注的热点。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如何把自己这款商品“销售”给企业的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从几个市场营销学理论中,去分析所对应的方法。 从传统营销哲学与现代营销哲学比较中研究就业“哲学”的转变 在市场营销中,传统营销哲学与现代营销哲学对比情况如下表: 基本特征 营销的基础 重点 方向 传统营销哲学 以产定销, 以产促销 产品供不应求 生产领域 从厂商到顾客 现代营销哲学 以需定销, 以销定产 产品供过于求, 全面的买方市场 消费领域与 流通领域 从顾客到厂商 从这个对比表中发现,社会营销理念不断的发生变化,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就业情况的不断发展中,竞争,也成为了主流。我们同样通过一张对比表,来看一下就业“哲学”的变化。 基本特征 就业基础 重点 方向 传统就业观念 统招统分 人才供应不足 生产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 现代就业观念 竞争上岗 人才供应过剩 社会各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 从中国市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的建设,诞生了“统招统分”、“包分配”就业不愁的现象。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体质的改革,知识分子在某些领域(或地域)出现了供过于求。那么,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必然出现择优录取的现象。如此形成了就业竞争愈演愈烈的现象。 在越来越恶劣的就业竞争形式下,高校毕业生应如何把握住就业机会呢? 一、从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模式中的7O分校框架的角度来分析 在市场营销学中,7O分析框架,既简单又实用,非常受营销人员的欢迎。它包括以下七个因素:Occupants(who) 购买者 谁是你得目标顾客与他们的特征? Objects(What) 购买对象 目标顾客购买的是什么(具体因素)? Objectives(Why) 购买目的 目标顾客为什么购买? Organizations(Whom) 购买组织 谁参与了目标顾客的购买活动? Operations(How) 购买方式 如何购买的以及购买数量? Occasions(When) 购买时间 什么时候购买欲购买频度? Outlets(Where) 购买地点 在什么地方购买与消费或使用 那么如果将7O分析框架用在就业分析中,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先定义一下,在就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即为商品,用人单位为客户。然后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那么跟市场营销学中7O分析框架中各因素对应的情况: 1、购买者:即为用人单位 每个高校毕业生的购买者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可能你得专业背景,影响你的购买者群体或者范围;亦可能你的社会经历影响你得购买者群体。 2、购买对象:就是用人单位考核的主要因素,即为今后工作过程中必须基本的能力或者知识基础。 3、购买目的:从笔者的角度来说,更加趋近于职位,每个职位都对应的其工作内容,用人单位在够用一个职位的目的,必然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 4、购买组织: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是谁参与了目标顾客的购买活动。从就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理解成,用人单位中的哪些角色参与了对你的招聘考核过程,影响着你应聘的结果。 5、购买方式:即雇佣方式。雇佣合同,分为多种:劳务合同、劳动合同、兼职合同、项目聘用(项目结束即结束双方合作关系)。同时,需考虑,在你应聘的岗位,企业准备招聘多少人。 6、购买时间:即上班时间。部分企业要求在校应届毕业生未拿到毕业证,提前参加企业工作;部分企业要求拿到毕业证之后参加工作;也有企业推迟工作时间。 7、购买地点:即工作地点,同时需考虑是否出差,出差频次等。 如此得出就业的7O分析框架Occupants(who) 购买者 企业 Objects(What) 购买对象 工作胜任力 Objectives(Why) 购买目的 职位 Organizations(Whom) 购买组织 人力资源部门、企业内用人部门级相关领导 Operations(How) 购买方式 该职位雇佣性质及招聘人数 Occasions(When) 购买时间 雇佣时间 Outlets(Where) 购买地点 工作地点 通过此7O分析框架,能帮助高校毕业生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及目标,为求职奠定基础。同时减少就业后因各人喜好兴趣、工作胜任等原因引起的频繁流动而造成的职业生涯贬值的情况。 二、通过SWOT分析方式明确求职者自身的优劣势 在市场营销学中,SWOT分析法主要分析企业本身、直接的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以及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其实质是让企业做到知己知彼,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与环境。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分清自己与竞争对手的各项优劣,潜在机会与威胁。同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要仔细想清楚自己的各项优劣。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 摘 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出现的新情况,本文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性人才的重任。作为实践性更为突出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都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就业为导向,使其适应岗位的要求。作为对学生离校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察的毕业设计(论文)更是我们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该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现状 1.1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缺乏联系,学生普遍不重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末或第六个学期初,这个时段正好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寻找工作中去了,对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有些学生甚至从网上全盘下载,敷衍了事,造成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偏低。 1.2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大,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操作性的特点不但体现在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样也要体现在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一个好的设计(论文)选题直接关系到最后完成的质量,然而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普遍缺乏新意,不少选题都沿用了很长时间,早已与实际发展脱节。有些选题太大,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难度太大,无法完成,更没有办法进行市场调研,这样就使得论文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同时也失去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结合,对某一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更加失去了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 1.3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不够,质量把关不严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指导老师都负责二十名左右学生的设计(论文),而这些老师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样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增大,出现了时间、精力不足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的专业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不积极与学生沟通,这些方面都影响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2 提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2.1 端正思想,引起重视 在专业教学环节,专业老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毕业就业的方向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并且能应用到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引起重视,产生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就业。 2.2 结合实际,优化选题设计 学院、系部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展前就应该组织专业教师向教研室提交毕业选题,由相关专家和企业人员对选题设计进行评议,考核是否符合市场营销的实际要求,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选题的难度,制定详细的评议标准,将论文选题规范化。然后将确定的选题与指导老师通过网络等方式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以后工作需要来确定选题。系部根据学生的选择与指导老师沟通,由指导老师确定与学生见面、协商。这样学生、指导老师的自主性就更强,能够更快地做好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准备,也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处理就业与毕业设计(论文)之间的关系。 2.3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搞好毕业实习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联系发展新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认真选题的基础上,带着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任务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实地考察,积极认真地做好市场调研,获得珍贵的设计(论文)的一手资料,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实习考核机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就业有极大的好处。学校也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途径,通过毕业实习环节,使更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2.4 建立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加强设计(论文)的指导 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将论文指导的细节量化,并根据论文完成情况对论文指导老师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论文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也能调动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该对未完成论文指导任务,论文指导效果不好的老师按照教学事故追究责任。 2.5 加强指导老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水平 在指导老师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市场管理方面经验的人才增强学校、本专业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更应该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作为学生毕业报告的指导老师,结合学生毕业实习任务、工作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毕业报告”,或者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任教师联合指导学生,改革过去高职毕业论文由专任教师单一指导的状况,增强毕业报告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功能。 2.6 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制度,答辩形式多样化 针对很多毕业生从网上下载与抄袭的现象,在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提供设计、论文完成中的材料,比如调查问卷,而且将其作为最后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完善、细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体系,将选题意义与实际联系程度以及设计(论文)的创新性等等指标都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评分体系。在考核体系中增加对指导老师的考核,加强对论文指导的监督。改变单一的答辩方式,对于就业单位较远,无法返校的学生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答辩,学校也可以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地域,集中在异地进行答辩。学院也考虑提高答辩学生的比重,引起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更加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结合高职教育与营销专业的特点,改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我们也可以尝试以毕业技能鉴定代替毕业设计(论文),以适应高职教育双证书甚至多证书的特点和社会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的需要。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浅议市场营销女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分析 【摘要】“市场营销学”对中国人而言,它是一个舶来品,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在各高校开设或许多社会人士转入该行业,使得市场营销一时成为热点专业,可对于刚从大学走出来的学生而言,学校学的东西与社会所需要的反差极大,尤其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该专业薪资起点低,使得市场营销专业成为“热点中的冷门”。本文将从市场营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来阐述女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关键词】市场营销;女毕业生;就业 市场营销表面上是主一个理论性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和以后的工作上,他还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市场中学到市场营销的精髓。对于市场营销学生而言,所要求的行为细节也是行销学生所应该掌握的。行为细分:根据不同的消费行为来细分。包括消费者进入市场的程度、消费的数量、对品牌的忠诚度、购买或使用产品的时机等。受益细分:这种方法关注的是人们从产品和服务中寻找的属性,和人们期待从产品与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细分出来的市场不仅范围比较明晰,而且也能大致判断该市场的大小;细分出来的市场要大到足以使企业实现其利润目标;必须考虑到细分市场上目标顾客的数量、目标顾客的购买能力、产品的使用效率、目标顾客的偏好程度。 我国市场虽然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的人才,但据各种资料的收集,我国绝大数的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择业方向是销售类的和市场类的工作,而且都是一些比较基础和薪资低的工作,同时这些工作并没有设门槛,使得许多没有相关专业背景或低学历的人员都可以参与,再者毕业生的社会经验少,先期的工作都无法和这些人比较,同时销售类前期工作都是辛苦的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开始,而后有着较高的业绩和稳定客户后,才可以提升到业务主管或销售经理,而后在经过许多年的打拼,才可能是企业的业务总监或者分公司负责人。 市场营销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要积累市场经验。而目前,我国大专院校的毕业生的理论知识相当薄弱,实际操作更是无法让企业放心,使得毕业生一到企业后,才慢慢的培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使得许多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在工作开始,一般要求先熟悉业务,前期会有一段时间的销售过程,然后再转作市场,市场类主要以市场策划为主,负责公司市场调研、分析、针对市场制定适合的销售策略及公司发展规划。这类工作在销售中也会有涉及。 一、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目前,市场营销领域中,女毕业生的薪水只有男性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同工不同酬的原因是一般人对于女大学生投入就业市场的看法是持着:“添点收入”、“有自己的钱”,“随时回家”的工作态度,认为女大学生较缺乏企图心与敬业态度、工作表现较不稳定、赚钱不需负担家计。具体原因有这几方面: (一)企业方面的原因 企业在招聘时,就有性別限制;某些男性利用职场性骚扰,或次文化(如陪客戶至酒店应酬)影响女大学生对职场的参与;许多企业要求女大学生员工签订单身条款或禁孕条款,造成女大学生因婚姻与生育儿女而离开职场,职业生涯发展不连贯,没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二)社会思潮. 整个社会没有提供适当的家庭支援系统(如托儿所或老人、残障养护中心),而以性别角色刻板化,将一个很重的工作——家务及照护工作推给女大学生,常使女大学生因此而离开职场,生涯发展无法像男性一样的具有连贯性,但事实上,原本,女大学生进入劳动市场是受到资本主义的欢迎的,但是女大学生有酬之后,却会冲击父权(男性)在家中的权威,为了协调这一点,因此贬抑女大学生的劳动价值,或是性别职业区隔化(水平的区隔与垂直的区隔),因此女大学生从事的大多是低薪低阶的工作,这样就可以维持女大学生在家中从属与弱势的地位。 (三)女大学生自身原因 女大学生劳动参与并不具优势,部分工时所得到的经济效益与权益又不如全时工作,女大学生若无更好的社会安全制度或福利政策来支持,将来有可能沦为贫穷人口。许多女大学生从事无酬家属、零工或家庭代工,缺乏社会安全与福利制度的保障。即使有正式工作的妇女,其薪资条件远逊于男性,男女在工作条件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累积而增大。 二、对加强市场营销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必然会增加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的需求。目前,就市场调查,市场营销的社会是需求比较大的专业,历年平均就业率大约97%。但是,从市场营销的本质特性来看,它对专业知识要求不太高,要求的各种社会经验等,使得许多低文凭的人愿意付出更大的劳动,去得回报,这营销专业学生的很大的压力。因此,市场营销的学生要想在就业和工作上占得先机,我想因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增加校外实践经验。在现代职场中,经验往往比学历更重要,而在校毕业生缺的就是社会实践,他们的青涩和缺乏经验,让他们在找工作中,到处碰壁。因此,增加大专院校学生的实践是一个必要措施。对于这些实践,我想可以组织学生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这样可以系统、现场的教授学生企业运作过程,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在实践中找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为在学校学习找准方向。在的教学计划中,在大一、二期间,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短期的社会实践,和实践单位协商,让学生在一旁观看或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在大三期间,完全可以让学生融入实习单位,参与企业市场营销的内容,这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找准方向。 (二)加大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力度。我国的大专院校的教育出现了很大问题,快毕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的知识都很难准确的描述,不仅说明学生的懒惰,也说明了学校教育的失败。在此,我想在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上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在大一时,要抓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考试要严格,千万不要走过场;其次,学校指导下的学生实习,从学校收集和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而后在根据社会的具体需要,来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这一措施是为了让学生根据社会的变化,准确定位将来的职业走向;最后,教会学生成才,对于将要毕业的学生,学校应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找一个实习单位,让他们在实习的锻炼中,学到真正有意义的知识,为以后再职场招聘中,有着比一般人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学工部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技能训练研究 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营销人员,市场营销人才一直是人才需求的热点。而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发现,市场对他们的需要并不多,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业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相对较弱。那么作为高职院校,如果有效培养学生,切实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呢? 一、明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 当前社会与企业对营销专业的人才需求包括三个层次:战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性、技能型人才。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战略型营销人才包括营销项目策划与规划人才、营销教学科研与培训人才。他们从事企业营销战略、发展方向的研究,具备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能够深入分析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熟知企业、行业的营销活动全局以及各个流程、环节;管理型营销人才则是指掌握企业或行业的经营活动规律,能够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既积累了一定的营销技能,同时具备与营销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经验、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是在企业中从事具体营销工作,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促销、推销等工作。社会与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从高职教育的定位与特点来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正是高职类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定位的基本方向。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 1.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市场营销实务中,要求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从礼仪的角度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饰、仪容、仪表的习惯;(2)礼节、礼貌、礼仪的习惯;(3)电话礼仪的习惯;(4)交流、交谈、倾听的习惯;(5)递接名片的习惯等。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良好的职业习惯是影响事业成功的关键。 2.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对其招聘条件分项统计得出的结论,下列能力是学生要重点培养的:(1)团队合作精神、亲和力。性格随和、开朗、谦和、乐意与人交往;(2)责任心、事业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认真细致;(3)适应能力强、承受一定工作压力、吃苦耐劳;(4)正直、诚信、为人踏实、忠诚;(5)不断超越、勇于挑战、追求卓越、进取心、自信心、乐观向上;(6)工作谨慎、自律、组织纪律性强等。 3.专业实践技能。一是开展市场调查与落实市场营销计划能力。首先,从市场营销的流程来看,做好“市场调查”是营销者的首要工作。其次,根据市场调查所得信息,提出一个完整的“市场营销计划”。要求营销计划要能从产品数量、产品销售种类、销售单价等方面编制好预算销售表,从销售人员分工、销售费用预算、货款回收、合同签订等方面具体落实销售任务。二是产品销售和业务拓展能力。首先,在给定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企业资源优势等条件下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市场营销策略;其次,能根据消费者心理、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产品的特点等做好产品销售和推销的工作,不断扩大业务范围;第三,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网络营销的工作。三是改善客户关系能力。要求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并通过客户数据分析识别重要客户,根据各种购销记录,制定保持与客户发展合作的关系,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分析企业营销计划的完成情况,对照顾客投诉及服务流程管理方案,从改善客户关系的角度入手确定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三、积极开发项目课程,推行项目教学新模式 高职专业的毕业生以技能见长,而学生的技能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上课听讲就能获得的,必须由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这就要求改变原来的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推行项目化教学。 所谓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市场营销专业的项目课程是把企业不同经营环境下的市场营销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由于学习的内容是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而工作任务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学生在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中,要处理出现的综合问题,这必然涉及各种知识,而且各种知识再也不是孤立分散的,而是有机配合的,促进学生横向关联的知识结构的构建。这样专业学习再也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技能和实践技能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项目化教学,并在教学中采用教目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其次要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基地、龙头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注重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比例;聘请龙头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一项改变学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五、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1.建立市场营销专业仿真实验室。实验室须采购一定数量的电脑,配置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软件、广告设计与制作相关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国际贸易软件、ERP、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软件等,同时能够保证上网畅通方便。其中教学软件应有营销管理、营销谈判、推销技巧、营销决策等的功能,这主要是便于学生用软件进行仿真操作,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特别强调以市场营销专业岗位为基本模块,将营销管理分为一般营销人员、市场调研员、部门或地区业务经理、营销副总(主管),营销策划经理、中间商、网上商等岗位来进行行为实践和教学。由于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复杂多变、灵活性综合性强及社会联系广泛等特点,采用单纯采用软件仿真操作,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基本思路是在学生掌握了营销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后,通过为学生提供有关模拟企业经营和市场供求竞争状况的真实资料和案例,运用实验室布置和播放录像等方法,尽量营造一种真实环境的气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进入角色,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面临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和方案,撰写相关的报告,最后由有经验的老师和营销专家共同组成考核小组,评定成绩。 2.策划建立校内实习公司。建立实习公司能把经营管理的课堂教学直接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运作结合起来,实行“课堂+公司”的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设计实习公司专业实习的功能,并且派遣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实习公司它模拟一个小型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实习的内容包括:(1)公司或店铺筹建策划、企业CI策划、公司注册登记、卖场的设计、商品采购、商品陈列、促销活动等,涉及市场营销专业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2)与校外企业联系的功能。利用实习超市的商品采购业务建立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并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校外企业开展商品促销、市场调查等实习活动。(3)营销知识研讨、交流和推广的功能。实习公司附属市场营销协会,每月举办一期“营销沙龙”,开展营销知识的研讨和交流活动,邀请专业老师和校外专家、专业人员进行营销知识的讲座。 3.组建虚拟公司,实践网络营销。截至2007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从总体上说,网络市场潜力巨大。与企业共建虚拟公司,进行虚拟经营,一方面可以加强校企业合作,另一方面也可能从企业获得教学项目,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开设网店进行经营。引导学生在国内的C2C平台(如淘宝网,拍拍网、易趣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网店,进行市场营销的实践活动。通过经营,学生可以实现在低成本或无成本的情况下实践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包括店铺CI策划、产品决策、价格决策、网络促销、网络广告等活动,真正实现未毕业先就业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校内除建立实验室、实习公司之外,还可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如:学生校内摆摊实训、电话营销、校园网营销、校内展销会、校内创业营销一条街等多种方式都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方法运用之实证分析 摘要:在毕业论文撰写中,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直接制约着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及论文的质量。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为研究样本,分析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现状,分析造成大学生对不同研究方法选择差异的原因,为今后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时选用恰当的研究方法提供有益的镜鉴。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 本科毕业生论文 研究方法 一、引言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许多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特别是本科生的科研氛围不太浓,学生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清楚不同研究方法的特色、差异及适用条件,更不熟悉这些方法的运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现实中,由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错用或乱用等导致相当数量毕业论文的结论难以成立。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也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早就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给出了“标准化”建议。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为研究样本,分析这些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研究背景 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迅速,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类型繁多,主要包括管理学院双学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及国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国际学院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等多个层次。2010届毕业生183人,2011届毕业生130人,2012届毕业生234人,2013届毕业生212人,2014届毕业生211人,2015届毕业生219人。六届合计1189人。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只有23人(含3名双肩挑人员,还有一些教师出国深造、外出学习),教师年人均指导学生8.62人,论文指导的工作量较重。由于毕业生在毕业前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考会计证、考驾照等社会活动,大多心神不宁,难以全副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遑论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了。到来年春天,只有短短八周时间,要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十分困难的。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该选择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色和适用条件?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研究方法和目标 在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0-2015届1189名毕业生中,由于部分同学毕业论文的电子档案未能找到或者不全,本文只找到598篇资料齐全的毕业论文。因此本文只对这598篇有效论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中,试图发现毕业生选择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基础 1.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在具体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先确定本科毕业论文有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输入“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文献20余篇。删除一些级别不高、不太相关的文献,余下有近10篇重要论文(见文后参考文献)。在这些论文中,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在《管理世界》杂志发表的论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位论文评判标准》最为经典。虽然该文主要是针对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谈研究方法的,但其基点高、立论准,能够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庆国(2004)认为,从内部理性(logos,人的思维、推理、分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大类别(称为四类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和实验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和“数理分析的方式”本质上是演绎式的。在管理科学中,一时还找不到“从理论到理论”的事例。以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即从现实出发,通过调查,获取数据,通过以统计分析为主的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或者相应的结论、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关结论被承认的基础,是研究论文的通用语言。这也是学位论文所要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式,也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变量间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它突出的是管理科学结论的可重复性。 欧阳桃花(2004)提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李仁意(2010)将国外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假设法、实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国内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评估法。 经过小组研讨并请教相关专家,本文将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分为5大类:描述性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对比法)、定量分析法(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研究特色)、研究方法不明。 2.主要研究方法的特征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上述研究方法的概念和特征如下: (1)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参与式观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其优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其缺点是: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叙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对比研究法,作为几个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之一,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通过综合比较它们在构造方面的差异(因),在性质方面的不同(果),得出这种物体或对象某性质(果)是由什么、哪些因素(因)造成的。 (3)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市场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营销情景和营销过程,建立真实的营销感受和寻求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案。 三、实证分析 1.统计结果 本文主要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频率进行统计,以反映大学生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选择差异(见表1) 。 本文发现,案例分析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首先的研究方法,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定量分析方法,达到四分之一。排名第三的是描述性研究方法,不足一成。定性分析排名第四,不足4%。研究方法不明的毕业论文将近一成。在定性研究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访谈法,其次是对比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其次是调查法,运用最少的方法是实验法。 表1 2012-2014届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研究方法 使用数量/百分比 描述性研究方法 37/6.19 定性分析法 对比法 7/1.17 20/3.34 参与观察法 0/0 访谈法 13/2.17 定量分析法 调查法 74/12.37 152/25.42 实验法 1/0.17 实证研究法 77/12.88 案例分析法 336/56.19 研究方法不明 53/8.86 合计 598/100 2.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原因分析 案例研究方法,即运用大学生身边、所处城市或地区、亲友所在的企业或行业的具体案例,去印证某一营销理论或策略,这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大二、大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习中,类似的训练已在开展,只是规模小些。这也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选择此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在学位论文中使用调查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实验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次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毕业论文选择这类研究方法,这说明相当部分高校已经将“科学研究方法”当作“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内容,也说明相当部分大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使用了这类研究方法。这中间,选择调查法和实证研究的比例大抵相当。而选择实验方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比例甚少,说明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不足。 描述性研究方法,亦即仅仅使用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具有一定难度,对于逻辑推理程度不强的学生来说,选择这种方法的可能性较小。使用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理论积淀,需要长期的理论关注,更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并非短期内能够养成。在具体运作时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本科生较难掌握。 在定性研究中,大学生较多地选择了访谈法和对比研究法,没有人选择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要求大学生与相关企业和行业人士就某一个营销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和交流,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一些演讲能力强,与人交流畅通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应该承认,仍有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较弱,特别是与企业和行业高层,就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度交流的能力较弱,这也是这些学生没有选择这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做对比性研究,需要依靠科学的指导,精细的规划,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如果仅仅做表面的比照,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就难以得出创新性的结论。大学生在这方面还是需要训练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看似简单,容易操作。但它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还需要与被观察对象的深度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与他们较长时间的相处。这对于处于毕业季、人心惶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操作起来就较为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成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不明。也就是说,从网上拼凑一些资料,没有做深入的鉴别,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就得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结论,仍是一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广场做法。如果毕业论文体现不出“论”,说服力也就大打折扣。态度不端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学校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也会助长这种风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法和调查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较多使用的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比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定量研究中的实验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较少使用。 造成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同研究方法使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条件和难易程度有关的,另一方面是与当前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本科生的科研氛围有关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大学生对待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投入程度有关的。 2.建议 (1)进一步营造高校本科生科研氛围 本科生是高校的主体。本科生科研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石。具备了良好科研能力的本科生是更高层人才的前提。高校要加强对本科生科研氛围的营造,鼓励学术研究,讲究大胆创新。特别是要把“毕业论文写作”当成一门必修课,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尽量让每一个本科生都懂得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同时,要严把毕业论文的质量关,不让学生浑水摸鱼。要降低毕业论文的过关率,迫使学生高度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把毕业论文撰写当成本科生毕业前的一项重要业务活动来看待,与学分挂钩,与学位挂钩,与毕业证挂钩。 (2)加强本科生对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认识 鼓励大学生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平时就要向本科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特点及适用范围。要在平时教学中,训练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能力,如观察、调查、访谈、案例分析、文献综述、数量分析、实验、比较、实证等。教师可以将自己科研项目中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交由本科生来完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科研项目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借以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养,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便利。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及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阶段对学生的最终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出发,构建了一套毕业论文教学和监控体系,旨在提升毕业论文教学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毕业论文教学;教学体系;监控体系 毕业论文撰写是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学校在授予学位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堪忧,如何通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高校教学研究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较强,对于实践要求较高,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缺乏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学生论文选题不恰当,题目过大,写作内容空洞不实,缺少数据支撑,缺乏逻辑性,主题偏离市场营销的内容,和专业领域不相关,仅仅将一些材料拼凑组合成一篇文章,应付了事。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不严,毕业论文流于形式,教师对学生撰写论文方面的指导不够,缺少必要的指导环节。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论文撰写认识不足;其次,教师指导不到位,对学生指导不够;再次,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对毕业论文写作缺乏严格的管理。 二、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严密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和严格的论文监控体系,是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质量的有效手段。 1.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企业运营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和市场营销专业工作相关的基本训练。 (2)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对于大学本科学生,写作能力是其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为学生以后求职就业、继续深造等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学生研究调查的能力。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系统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分析和使用,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对企业、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原则 (1)融入主体教学体中。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能力的教学内容之一,要融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以主体教学体系为依托,展开毕业论文方面的相关教学内容,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与主体教学体系相融合,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 (2)以写作课程为主。在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中,以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为主,主要包括《商务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论文选题指导课》《论文写作规范课》以及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等主要论文写作环节,通过论文撰写指导和论文写作全过程教学,指导学生全面掌握论文撰写理论并应用于论文撰写实践,完成论文教学内容。 (3)以选修课程为辅。在掌握了论文撰写的基本技能之后,围绕毕业论文主体教学计划选择一些选修课程作为论文撰写的辅助课程,采用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考核,一方面检验学生相关课程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作为撰写论文的训练,加强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培养。 3.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内容 基于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应该加强学生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教学,培养学生论文撰写能力。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角度出发,着重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方面进行设计。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设计从大二到大四的一系列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课程,构建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体系。因为本科生在大一阶段需要学习较多的基础性课程,且学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校园,对于大学的学习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设置从大学二年级开始。 首先,大学二年级上半学期(第三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写作基础课,让学生掌握关于写作和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第四学期),从教学计划中的考查课中选择一门,全面实施课程论文工作。采用课程论文考核的形式,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根据上一学期所学知识,结合考查课内容完成课程论文。大二学年结束后的暑假,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和专业实践活动。 其次,大学三年级要求学生根据假期实践经验及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认知撰写学年论文,提前接触论文写作的规范和要求。结合课程或学年论文,学生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期(第六学期)就要初步选定论文题目,学院统一安排专业教师给予指导,并收集学生初步确定的论文题目。学生要利用假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为撰写论文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 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放假前安排论文指导课,结合课程论文或学年论文的写作,安排论文选题指导课和论文写作规范课,由专任教师授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论文选题指导课课时8学时,主要讲授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方向,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定题以及在论文写作之前如何收集相关资料、检索相关文献。论文写作规范课课时8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论文格式,使论文写作符合要求,以及写作过程中如何进行修改等内容。 最后,大学四年级时,学生根据自己所选题目结合自己实践内容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和导师积极沟通,要将自己实习内容与论文结合起来,论文写作过程中可以由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同时进行指导,以增强学生对实践部分的理解,将论文与以后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经过大四上学期的论文撰写,在大四下学期(第八学期),学生可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论文教学体系如图1。 4.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对教师的要求 (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对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而言,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是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把握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现实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 (2)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较强,所以应该加强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以挂职等形式深入企业,了解市场中的实际问题,挖掘和市场营销相关的问题,增强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论文撰写。 (3)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教师之间的沟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课程论文开始到学年论文直至毕业论文的一整套教学内容,需要各门课程的教师紧密配合,围绕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将论文撰写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形成整体,使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 三、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毕业论文的写作分为选题、开题、论文撰写、论文指导、答辩与评审、整理与总结归档六个环节。为了提高论文的质量,必须从每个环节入手,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管理和质量监控。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制订前期、中期和后期检查的内容及标准,从学生写作和教师指导的角度对毕业论文完成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前期检查包括指导教师资格检查、题目检查、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包括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写作进度检查和教师指导情况检查;后期检查包括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检查、成绩的检查等内容。在质量监控方面,论文撰写全过程由院系负责,根据检查的内容和标准,严格执行监控职责,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要求。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及检查内容如图2。 作者简介:朱微(1983- ),女,黑龙江省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教学、创新创业研究。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与实践探析 [摘 要]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针对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缺乏创新,本科生就业压力大,指导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等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论文;本科生 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写好毕业论文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论文不该沦为一种形式。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不容乐观,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已经十分迫切和必要。 1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通常安排在毕业前的第七个学期末或第八个学期初,这个时段正好与学生寻境、业务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寻找工作或者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类考试中,对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完成的毕业论文重视不够,有些学生甚至从网上全盘下载,敷衍了事。尤其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已经在岗实习这部分学生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流程等还不是很熟悉,工作比较忙,资料收集也有一定的困难,一些学生认为工作已经落实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放松了要求,不能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汇报,造成了专业毕业论文整体质量偏低。 通过调查显示,有57.1%的学生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顺利毕业,拿到文凭。大学文凭不仅是学校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一个肯定,也是决定学生自己能否顺利就业的一个敲门砖;而写作动机是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知识和锻炼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分别占到20%,这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剩余2.9%的学生对自己写毕业论文的动机不明确。 (2)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偏低。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看重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在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安排相关写作课程,这就使得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缺失。同时,市场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因此,学生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考取各种资格或等级证书上,平时对于写作并无过多重视,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从近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辅导过程看,许多学生对毕业论文感到无从下手,论文选题陈旧或多人类似,有些选题脱离所学专业或准备从事的岗位。学生缺乏查阅、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运用不当,尤其不重视实际调研,很少有第一手资料,很多同学直接从网络上复制粘贴,抄袭现象严重,导致论文结构内容雷同。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写摘要和提炼关键词,多数学生不会写文献综述,因为担心论文,而导致写作口语化严重,语言表达不通顺,缺乏专业的、规范的学术用语。 (3)对毕业论文过程管控不够严格。虽然学校有明确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组织管理办法,但面对的是全校所有专业,所以并不够具体细致,市场营销专业虽然近两年也有公布关于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的指导意见,但是形同虚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第7学期确定指导教师后,毕业论文选题、拟定提纲和撰稿环节缺乏系统地监督和管理,只是规定了提交终稿和答辩的时间。由于一些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不能按照学校要求准时返校,论文指导多是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所以毕业论文指导过程难以监控。一些学生和老师并没有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辅导过程,严格执行管理办法,敷衍了事。在论文最终的答辩和评定成绩环节,鉴于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会导致学生不能毕业,进而影响其就业,所以老师在评定论文时感觉很为难,常常不自觉地对学生“开绿灯”,这也造成学生“重就业、轻设计”的错误心理。 (4)毕业论文安排时间不尽合理。一般学校要求在第7学期末安排毕业论文工作,分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后,学生就放假回家了。第8学期的前8周是毕业实习,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一来适应工作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来撰写论文,二来无法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很多学生苦于无法查找资料而难以完成论文。脱离学校,和论文指导教师多是电话、邮件等非面对面的沟通,一些学生缺乏自觉性,老师也很难监督论文写作过程。再返回学校已经是第8学期的第9周,距离论文答辩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这时候做论文十分匆忙紧张,论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调查显示,有13%的学生认为把毕业论文放在第6学期更合适,有65.2%的学生认为把毕业论文放在第7学期更合适,简言之,多数学生希望把毕业论文的时间提前,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找工作上。 2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 (1)端正思想,引起重视。采取课堂、讲座、毕业生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使每个毕业生正确理解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其内涵。在专业教学环节,专业老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就业方向等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并且能应用到最后的毕业论文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毕业论文引起重视,产生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就业。 (2)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学术素养。首先使全体专业老师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和作业要求方面更加紧密地结合毕业论文的要求,让学生在平时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并开始思考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通过学年论文、实习报告、课程设计等环节,加强对学生选题、语言运用、写作规范等基本学术素养的培养。提前介入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教育,将毕业论文涉及的规范、内容和格式要求等以专题讲座、宣传资料等形式介绍给学生,而且要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通过调查显示,92.8%的同学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前,专业老师有必要举办“毕业生论文写作指导”培训,这样可以提高毕业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写作能力欠佳,并有改进的意愿。 (3)加强管理,规范论文指导过程。切实做好毕业论文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从选题、拟定提纲、开题、下达任务书、教师指导、初稿检查、实施进度、答辩评审、总结归档等各环节的管理工作都要引起足够重视,制定出明确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对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管理应该具有系统性与严谨性。同时,将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传达到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使每个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都明确毕业论文的工作进度、纪律、内容要求、评分标准及答辩要求,真正提高认识,实现专业技能和毕业论文成果的有效结合。校外做论文的学生应该有指导过程记录,并严格履行论文辅导的时间和次数要求。学生最终的毕业论文成绩应由指导教师成绩和答辩成绩两部分构成,并严格按照成绩评定标准考核,不得对已就业的学生无原则亮绿色。 (4)调整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提前安排指导工作。为了解决学生就业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的冲突,可以将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调整一下,提前到第6学期末或第7学期初来安排毕业论文工作。这样学生就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可以和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很多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同时还可以带题参加毕业实习,在工作的同时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使毕业论文更加理论结合实际,避免内容过于空泛。通过调查显示,52.2%的学生花费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约17.4%的学生认为三个月才能完成。可以看出对待毕业论文,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毕业论文的任务重,工作量大,应该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提前更早的安排毕业论文工作对于学生和指导老师在时间和心理上都是更好的选择。 3 结 论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语言表达逻辑性和解决问题创新性的过程,是一个专业知识凝练、升华和发展的过程。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但有利于学生做好岗位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过程中获得的隐性知识和思维方式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应该不断探索和改革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需求状况调查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但是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却很少。因为合格的营销人才不仅需要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相对外向的性格,一定的实践基础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本文对常州本地企业对营销专业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需求以及高校营销专业学生对学校培养的认识两个方面进行调研,找出供需之间的脱节的环节,从而为高校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指导意见。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需求需求;调研;改革教学模式 据历年全国人才市场的求职人数和招聘职位数的专业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供求一直高居排行榜第一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的状况。再加上,我国大多数行业的产品现状是供过于求,有许多甚至是严重滞销。在“过剩经济”时代,如何让企业的销售得以顺利完成,获得合适的营销人才成为绝大多数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与当今企业人才需求相挂钩,我们在常州范围内对一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围绕常州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市场需求背景、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市场营销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流向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调研的方法,共涉及119个用人单位。 一、企业对市场营销毕业生需求调查分析 (一)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岗位需求 目前,企业需要的营销毕业生主要在销售岗位,主要从事市场开发、销售谈判、促销等,这部分需求占60%以上;其次是营销策划、市场调研等市场研究岗位占150%左右,还有超过20%的岗位行政、管理储备生等岗位。这些岗位需求说明营销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销售工作,少数从事营销策划、市场开发工作。市场调研等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常州企业大部分为中小民营企业,企业对待品牌运作和市场研究不够重视,更多关注销售渠道和客户开发上。 (二)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知识、技能、素质等的要求 1.素质要求 企业对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的要求70%多,特别是职业道德占半数,可见企业对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其次,要求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占60%。专业知识,体现在在校成绩要求名次靠前占30%,说明,毕业生要想在企业中长期发展下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沟通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技能要求 企业对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的要求中不要求近占总数的一半,说明企业对这两种专业水平要求不高,但也有另一半企业要求有四级证书和计算机一级、二级证书,这说明有些营销工作是需要懂外语或会计算机的人员来做,所以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最好拿到这三种证书。 3.企业对毕业生学历与经验的要求 (1)企业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中本科与专科差不多,无要求的也占1/5,相应的工作经验要求一年到三年的占一半多,所以在营销工作上企业更看重的是经验。常州本土企业对营销专业需求主要其中在专科和本科,研究生学历需求不多。 (2)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有:营销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推销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管理能力、法律知识、贸易知识、财务知识。因此市场营销工作是一个混合性的工作,需要具有综合能力。这说明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包括多方面知识,因此毕业生要在学好营销知识的同时还要补充其他方面的知识。 (三)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的满意度、薪资待遇、招聘情况 1.满意度。42%的企业对所雇佣的营销专业生表示满意,满意的原因主要是销售能力强,勤奋务实;少部分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由此看出,目前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毕业生出色之处在于销售能力强,但有的营销人员不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需要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毕业生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对公司的忠诚度。 2.薪资待遇。常州企业给营销毕业生的工作基本采用底薪加提成的方法。50%的企业提供给营销毕业生底薪为2000-3000元/月的工资,30.2%的企业提供3000-5000元/月的底薪,只有9.5%的企业提供5000元/月的底薪。市场营销人员的工资基本上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提供给营销毕业生的薪酬和业绩挂钩。 3.招聘情况。 (1)专业要求。54.1%的企业招聘销售人才是要求其是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对专业情况不要求、要求是技术类专业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比例基本都在15%左右,大部分企业还是倾向于招收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说明市场营销毕业生从事营销工作具有优势。 (2)性别要求。企业在招聘人才中性别选择倾向不明显,说明性别因素对单位选择市场营销人才几乎没有影响。岗位在常州的企业相对需要女性的比例略高,而涉及到长期出差或驻外地工作,男性需求相对高些。 二、市场营销毕业生问卷分析 为了更好地调节企业需求与学校的培养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了解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并与企业对市场营销准也毕业生的需求调查进行对比,以此来促进校企之间的互相了解。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方法,涉及常州三所本地大学。现将有关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调查单位情况 本次调研共涉及三所常州本地大学的160名大学生。参与调查的学生女生占了65%,由此不难看出,目前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女生居多,这一状况常州高校基本是一致的的。年级分布方面,以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更具代表性。 (二)学生专业学习现状 1.被调查学生选择市场营销专业的原因分类 选择市场营销专业的以志愿服从的比例较大,占55%,朋友或家人推荐的占30%,个人兴趣选择营销专业的不到20%。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营销专业热情不够,对专业缺乏兴趣。 2.对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61.2%的学生是大概掌握,31.2%同学是不太掌握,非常掌握和不掌握的同学分别占了2.5%和5%。可见,能够熟练掌握营销理论知识的学生比例不高,这与一部分学生对着本专业缺乏热情有关。 3.对市场营销就业前景的看法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7.5%的学生认为市场营销的就业前景非常好,63.1%的学生抱着还行的乐观态度,同时,23.8%的学生认为不太好,5.6%的学生认为不好。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投身于市场营销工作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的,尽管入学时学生选择营销专业比例以及专业热情不高,但经过高校专业培养,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专业自信提升了。但是,也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对专业前途感到渺茫,缺乏从事营销工作的的信心。 4.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调查 在校期间有过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或实践的只占了57.5%,没做过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或实践占了42.5%,可见,目前大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践性,过多的拘泥于校园的安逸生活,不能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忽略了实践自身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5.在校所学的课程是否有实践性调查 所调查的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生中认为专业性不强和一般的分别占了51.9%和38.8%,而认为很贴切的只占了6.9%,可见学生对学校课程的设计还存在很大的不满,主要体现在课程理论性过强,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案例选择不够贴近时展的特点等。 (三)学生对未来就业以及专业看法调查 1.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情况调查 在这个调查中,选择可以暂时从事的学生占了43.6%,视情况而定的学生占了40.6%,而非常愿意从事的只占了11.2%。可见,目前有84.2%的学生还保持着徘徊的中立态度,原因可能是调查的主体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未来就业方向还没有完全的确定,对于未来的规划也还没有那么清晰。 2.学生对得到的薪资待遇期望值调查 学生对未来薪资待遇的期望值所占比重最大的是3000~5000,其次是2000~3000,可见,在薪资待遇这一方面,学生期望值较高,可见,学生对自身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有利于激发自身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从另外一方面而言,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工资的工作机会少,较低的工作容易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落差。 3.选择职业的主导因素调查 目前学生选择职业的因素中占比重较大的是薪资福利待遇(37.9%)和职位上升空间(30.5%),而个人的兴趣爱好只占了17.2%,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出发点已经不是自身的兴趣爱好,而是以更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出发点,可见现在的就业形势和生存压力让大学生更加关注职业的发展。 (四)学生对学校培养计划以及课程设计方面的看法 学校培养计划不满意方面。对于学校培养计划不满意方面占比重在比较大的两项分别是理论过强(41.5%)和专业能力不能得到提升(24.5%)以及案例教学比较少也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23.7%),可见,学生期望课程更加实用,更加贴近实际。 三、结论与对策 (一)对大学生的建议 1.合理定位目标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企业认为市场营销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当中,占多数的分别是营销策划能力和推销能力。作为大学生,应该清楚自己在大学期间向哪个方向发展,合理定位自己的目标,并朝着定位目标做针对性的学习。 2.丰富专业知识 首先要牢抓基础,学好市场营销的专业课程,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这一点,我们结合调查问卷,发现只有真正对市场营销感兴趣,学好专业课程的可能性才更大,所以学习兴趣真的很重要。当然光学好课堂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在打牢专业知识基础上,我们可以丰富课外知识,阅读相关课外书籍,这样我们的视野可以更开阔,而不是只局限于课堂。 3.创新实践手段 现在企业很看中市场营销毕业生的工作经验,有超过半数的企业要求从业者拥有1―3年的工作经验。而这一方面正是现在大学生所欠缺的。调查发现现在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局限于家教,推销员,和发传单的工作。这种工作除了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之外,其他方面对个人的激励作用不大,我们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或者寻找产品销售的实习机会,充分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对学校的建议 1.改善录用机制 现在我国实行的是高考制度,可以说是一考定终生,在学校根据分数的高低来决定学生的专业。但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不仅需要良好的成绩,更需要外向的性格,沟通能力。所以就学校而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学生录用工作完成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把相关专业中,适合做市场营销的学生转入该专业,增强专业之间的流动性。 2.加强校企合作 对于学校而言,在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的基础上,要增加培养途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便是校企合作,这样以一种直接简单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就业机会,于学校于学生都是有好处的。这样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市场营销的专业前景,让更多人对专业的未来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提升教育质量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不满意的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是理论性太强。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课程的实践性非常重要,同学纠结的都是课程的理论性是否太强,所以学校应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具体而言,课程应该注重实际情况的分析,多一些案例教学,案例应该经常更新,提升课程的实用性。 4.增加老师实践机会 老师不仅要教好我们的专业知识,更是我们生活上的导师,一个老师的知识见地,直接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了解市场营销的专业现状,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三)对企业的建议 虽然说是你要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你。但对企业而言,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此我们也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期许,首先就是增加校企沟通,为从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培训,让毕业生能尽快的融入到工作中,注重毕业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是适当提高薪资待遇,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 要】毕业设计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也是考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思路与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类人才不仅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越来越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三年来所学知识进行检验的一个环节,也是用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做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让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 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 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 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 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 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 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 具体措施 3.1 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 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 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 改革成效 4.1 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 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4.3 毕业设计抄袭率较低 由于本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参与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活动的总结与提升,真题真做,即使是同组同学,由于选择实训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写作,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做法与体会,所以在选题、写作内容与表达方式上基本避免了雷同;在写作过程中,导师也严把质量关,对存在的抄袭情况及时发现与制止。这些做法,有效地控制了抄袭率,历届毕业设计的抄袭率都较低。以2011级为例,抄袭率为0的占41.5%,抄袭率低于5%的占50%,其余的抄袭率也都在10%以内,远远低于毕业设计抄袭率不得高于30%的标准。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管理制度不容乐观。希望学校能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到毕业论文环节,首先从教、学和管三个方面全方位加强质量管理;其次从质量环的各个环节加强全过程监控;再次在人员上要强调管理的全员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 1 引 言 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梳理和总结,是对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全面考核;是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一次实践演习,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的基本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它对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2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和质量状况,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本专业毕业论文,对其选题、结构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专家、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管理制度不容乐观。 2.1 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过于依赖现有的文献资料,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将别人的文章剪切拼贴或稍加改动,凑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这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在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不在少数。 2.2 文献综述问题 文献综述是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关键环节。第一,许多学生对文献综述缺乏统一的认同,对什么是文献综述和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缺乏准确认识,因此文献综述的质量也就不高。第二,营销专业的文献综述包含在开题报告中,篇幅很小,难以对目前研究现状和各种观点进行较为完整的归纳和总结。第三,文献综述不够规范。许多学生将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综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现状,而且普遍对文献中的观点缺乏评价。 2.3 外文翻译质量不高 外文翻译既能培养学生利用外文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更多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又能考查学生外语水平情况。但目前来看,营销专业大四学生的外文文献翻译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语句不够通畅,内容不够准确。甚至有些学生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外文文献,由英译汉改为汉译英,用翻译软件把中文文献译成英文,翻译质量可想而知。另外,有些学生的外文翻译虽然数量上符合学校规定的字符数,但与论文的关联性不大,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用价值不大。 2.4 教师评语缺乏客观性 指导教师的评语是对论文的总体评价,应当客观公正地指出论文所取得的成绩和创新性,但同时也要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但部分教师的评语未能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还存在着评价不客观或缺乏对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致使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指导教师的主观认定最终给出的成绩与论文实际水平不相符合。另外评阅教师对论文的评语存在着与指导教师评语类同的现象,有些评阅教师未提出是否可以参加答辩的意见。 2.5 答辩过程不容乐观 首先,答辩记录是学生论文答辩过程的真实反映,反映学生的专业水准、表达能力以及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虽然对每个学生的答辩过程都有记录,但大多存在着答辩记录过于简单的问题,表现在:答辩小组提问数量较少,最少的只有3个问题;再者是学生答辩内容记录过少,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答辩的真实情况。其次,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制度不甚科学,表现在:评阅老师评分时过于以指导老师的分数为参考和基准,尽量使两项成绩处于同一档次上,不能达到独立评判的目的,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的成绩拉不开档次。再次,五级制的评价界限比较模糊,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均处在80~89分,但最终都被评为良,不能令人信服。 3 原因分析 3.1 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后半学期,这一时期也正是学生准备找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关键时期。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大部分毕业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寻找理想工作上,对毕业论文写作也只是抱完成任务的态度,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保证。由于现实中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对就业并无很大影响,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撰写毕业论文看作是获得本科文凭的手段,所以许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3.2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当前应试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大多数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缺乏对考试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不愿意带来更多的工作量,更愿意按传统方式。这种传统方式的教学和学习,导致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思考,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科研素养的形成。大学的应试教育使更多的学生沉溺于追求课程分数,而削弱了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追求,也忽视了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不能给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毕业论文相关课程缺乏 从整体来看,本科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毕业论文有关的课程比较缺乏。毕业论文要达到较高水平,除受专业知识影响外,还受思维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是目前,与毕业论文密切相关的课程并没有成为普遍开设的课程,这大大阻碍了学生获得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知识的正常渠道。具体到市场营销专业来看也不例外,营销专业的课程内容多为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营销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流程和规范等写作基本常识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知识的了解主要来自大四阶段指导老师的有限指导,有些来自学院组织的有关讲座,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课程论文的写作训练,没有实现毕业论文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充分表明,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相关课程的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3.4 缺少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但这种素养不是短期能造就的,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在我院市场营销专业,除了个别学生参加过URT(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之外,大多数学生平时缺乏科研能力的训练,只有在大四上学期才被安排一次科学研究训练,同时也是毕业论文的启动环节。因此缺乏长效机制,学生的科研素养较难形成。 3.5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有待规范 首先,毕业论文写作任务书描述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大致思路以及计划进度等有关内容,这本应是由指导教师下达给学生的。然而有些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书由学生自己填写,最后由教师签名。而且同一教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进度基本相似。有些学生的论文日志是毕业论文完成后通过时间追溯写就的,不是毕业论文真实过程的记录。其次,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本应是学校根据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进行检查。通过中期检查,可以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一环节是对毕业论文进行过程控制的关键一环。但事实上这个环节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校的中期检查采用随机抽查的形式,抽查比例很低,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抱有侥幸心理,对中期检查不够重视。其次,教务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对各系上报的中期检查材料只是收全而已,而对所写的内容关注的不多,最终使检查流于形式。最后,少数指导教师敷衍了事,甚至根本没有进行检查,便随意地在中期检查表中填写“正常”。 4 毕业论文环节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其特点是全过程的管理、全方位的管理和全员参与的管理。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应力求在管理范围上体现全面性,包括教、学和管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在管理过程上体现全程性,也就是从质量环的各个环节加强监控,不断改进;在人员上强调管理的全员性。 4.1 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 首先,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的总结,是对学生查阅文献、科研和独立工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其次,要在学院、系、教师和学生各个层面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4.2 合理设置相关课程 毕业论文教学需要相关课程的支撑,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是毕业论文教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在本科阶段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很少有相关课程。所以,一方面,建议在大二或大三时增设论文写作课和研究方法课等作为专业必修课。让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流程和规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各个写作环节的目标和任务,获得文献检索的技巧,掌握各研究方法的使用。另一方面,以现有的专业课为依托,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这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例如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时根据主要课程撰写课程论文,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次尝试;大三阶段可以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撰写学年论文,初步掌握正规学术论文的写作;大四时可充分利用实习报告写作中积累的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开始正式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院管理部门要合理地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并能腾出时间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其次,指导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和实践工作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再次,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和人格修养。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师良好的学术风范的形成。 4.4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把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过程。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提高更多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使学生的就业率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另一方面,学校与用人部门和单位应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使用人单位了解和配合学校毕业论文阶段的要求,意识到忽视和放弃这一环节对谁都不利,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4.5 加强全程性管理 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环节由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评审等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会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每个责任部门做好全程的控制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保障。学校、学院和系形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层级系统。主管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教务部门等相关机构和人员是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机构,在整个学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系或教研室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各层次要做到职责清晰。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加强有效的院、系两级管理,学院应加强对各系部的监督检查,各系应提高对其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核标准。 市场营销毕业优秀论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研究 最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响应政府号召,召开扩招工作,这样就使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数量激增,而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本文就进行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研究。 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者,他们不仅要教授给学生文化课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要使他们不仅懂得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拥有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能力,熟知社会这个大市场当中的运行规律。这样,就需要对需要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市场营销的教育。 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营销内涵。 在20世纪初期,美国最早出现市场营销理论。而随着最近我国经济的快速发 展,市场营销理论也已经在我国出现了,已经被一些部门开始运用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已经被一些高校意识到了,这些高等学校已经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了。但是大部分的高等学校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市场营销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性,还没有把市场营销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在市场经济中,高等学校就像一个工厂,高校毕业生就好比是人才产品,教师就像加工工人,用人单位就像顾客。显然,高校就像一个产业链,是完全符合市场运转规律的。因此,高校就应该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认识市场营销战略。 1.高校毕业生要先进行时商场调研。高校毕业生进行市场调研,可以明确的认识到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预期需要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并分析这种供求关系,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学历、经验来合理的选择用人单位进行应聘,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2.高校毕业生要进行市场细分。高校毕业生在进行了市场调研之后,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吧用人单位进行划分。这样可以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进行分析、探索市场机会;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毕业生要定位目标市场。高校毕业生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选定一定工作目标,要从自身条件入手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对等起来,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构成最合适的搭配关系。 三、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策略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营销的策略 是很重要的,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促销自己,从而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要懂得用人单位的需要,要对症下药,把自己变成单位需要的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懂得自己去用人单位,上门推销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充分的表露出来,是面试官可以充分的认识自己,合适的安排自己的工作职位,这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很大的好处。这中形势的市场促销策略,可以大大的改善高等学校的就业问题。 四、为了适应市场高校和高校毕业生要首先培养自身的能力。 高校毕业生要充分的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合理的改善自身的条件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胜任自己的职位,更好的为单位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尽一份自己的努力。 高校学生在入学之后,有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每个大学生要从大一年级开始,认真学习,熟练的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有抽出时间选修一些就业类的课程。加大对就业技能和就业心理的培养;合理的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是高校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对就业问题有一种合理的认识,从而可以很好的运用市场营销策略知道自己的就业工作。 高等学校不能只把就业的问题归结到毕业生的身上,也要加大对学校政策的改变,使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就业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再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国外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因此,国内的高校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从而可以解决日益严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物质的投入仅仅是一个层面,还要加大人员的投入,要设置足够多的专职人员为学生讲解市场营销知识,专门从事给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有这样高校才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市场营销之路,才可以为自己的毕业生铺上一条通上成功的道路,才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总结: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的规模不断地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纯的依靠以前的国家分配工作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已经不可能了,“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样就需要高等学校毕业生认真认识市场规律,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知识。把市场营销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市场经济的模式来经营高等学校,这样可以把高等学校与社会更好的联系起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由高校步入社会的成功之路。让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再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添砖加瓦,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让自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走出一条有自己的特色和蕴含着自己的艰辛的成功之路,可以为国家和世界的繁荣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茶叶包装论文:民间美术的茶叶包装设计研究 摘要:中国民间美术取材于日常生活,来源于民众。但其以色彩丰富、题材新颖、取材方便等特点,长期以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把民间美术的因素应用于茶业包装设计,对于弘扬茶文化、提高茶叶产品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了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价值、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就民间美术因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间美术;因素;茶叶;包装设计 在茶叶产品的销售过程,茶叶的外包装设计不仅是产品品质的代表,同时也是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吸引,提高茶叶产品的外包装水平也就成为提高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茶叶不仅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费品,其所代表的茶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茶叶外包装设计与我国民间文化相结合是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基本方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美术所蕴藏的丰富底蕴和其所具有大众文化特征与茶叶产品的大众消费对象具有十分贴近的契合点。把民间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就成为茶叶包装设计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1充分认识中国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价值 将中国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中,通过茶叶这种有效载体,实现了我国传统美术文化与茶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创新。同时,这种创新不但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同样提高了茶叶的内在品质,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艺术上价值。我国民间美术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内容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多样。不管是绘画、雕塑、玩具、服饰、家具器皿、戏具、剪纸、纸扎灯纸、编织等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都可以为设计师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提供灵感。如果设计师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民间美术的艺术手法和理念,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就是对艺术的再创作。这种具有生命力的创作,也一定会为茶叶消费者提供一种艺术上的享受。二是文化上的价值。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食粮,传承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把民间美术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是一种文化上的创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发展。同时,我国茶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把民间美术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对于向世界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传播和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价值。三是经济上的价值。茶叶是一种商品,给茶叶一种新颖、独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又贴合产品特点的包装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茶叶的吸引力。把民间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外包装,设计出高水平的外包装,不但是对茶叶本身品牌和品质的提升,也是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直接方法,同样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经济价值。 2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要把握的要素 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许多与地区民俗密切相关,同时由于地域、风俗上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品类。把民间美术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必须充分认识民间美术的这种现实特点,结合实际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把握好地域性这个基础。民间美术与地区密切相关,是一个地区风土人情的突出代表,所以在把民间美术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中时必须注重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主要包括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和内涵的地域性,茶叶产品产地的地域性,茶叶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域性,只有这三者实现有机的统一,才能使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文化经济价值。二是坚持创新这一关键。民间美术元素虽然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但其具有明鲜的时代特征。要把这些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并形成吸引力创造出新的价值,必须以民间美术元素为基础,结合茶叶消费者特征和需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间美术元素的活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所以说,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创新是关键,也是民间美术元素生命力所在。三是坚持实用性这一落脚点。茶叶的外包装其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茶叶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并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所以在茶叶外包装的设计上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根本。所以在民间美术元素运用于茶叶包装设计的表现手法、包装材料的选择上必须与消费的需要相吻合,与茶叶的品质相吻合,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提高。要防止出现过度包装,并消除因此而造成的负面效应。 3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民间美术元素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文化内涵深厚。把民间美术元素应用于茶叶包装设计,并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是一种可行的实践。对于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应当灵活多样,既可以运用其理念、表现手法、色彩,也可以运用和发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有些人文历史故事素材可以成为茶叶包装系列设计的素材。 3.1民间美术表现手法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表现手法形式多样,但其最根本的构成是图形和形状。而且图形和形状变化多样,形态优美。特别是运用一些实物图形来表达一定的涵义,而且这些代表一定涵义的图形经过历展已经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基本成为一种约定俗成。如牡丹寓意富贵、松鹤代表长寿等等。对于这些图形如果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结合实际进行应用,不但可以使茶叶的包装更为丰富,而且可以表达一定的寓意及祝福。同时,茶叶做为一促高雅的馈赠礼品,如果把这些具有丰富寓意的民间美术的图形与茶叶包装有机结合,定然会使茶叶这种礼品更为充分表达一种祝愿,提高其高雅性。这种与市场需求相切合的商品定然会更具有竞争力,这种有精美包装的茶叶甚至会超脱了茶产品本身的价值,从而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粘合剂。 3.2民间美术色彩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消费者对产品外包装的的第一感应,合适的色彩对于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做为茶叶的外包装设计,必须在色彩的选择上实现合理搭配并突出主色调,从而实现其价值。民间美术色彩运用大胆夸张,而又来源于生活,同时具有深厚的寓意。如在民间美术中红色往往用来表达喜庆的氛围,而绿色又代表淡泊和生机,蓝色代表一种高雅,黄色代表权力和尊崇。同时民间美术又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色彩,通过合理的搭配,实现视觉上的刺激和感情上的宣泄。这种用色彩来表达一种情感和趋向的民间美术用色理念对茶叶包装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民间美术的有些色彩直接可以运用。这种应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就有成功的典范。如在市场销售的红茶中,红色基本是外包装的主色调,而这种红色代表红茶的特性;绿茶外包装的主色调是绿色,代表了绿茶其淡雅的特性,是用外包装的色彩来体现产品的特性,用色彩表达一种情感。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其实是对用色彩表达情感的实践。设计师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充分借鉴民间美术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法,通过外包装的设计中色彩的科学运用,实现感情注入。这种结合茶叶产品特点进行的包装设计上的创新,一定会使消费者通过茶叶外包装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的。同时,激发起内心的情感共鸣,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3民间美术素材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民间美术内容丰富,有些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这些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许多素材与茶的历史文化有关,有些甚至是某一茶品牌的符号代表。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能够把这些素材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外包装进行表达,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普及,同时也是对某些茶叶产品的深度挖掘。实践中,在许多茶包装设计中,通过文字和图案的方式对这些民间美术中有关与茶有关的人文历史典故或者与茶有关的技艺进行普及,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些素材也提升了茶叶本身的品质。可以大胆的设想,如果围绕民间美术中某一人文历史典故为素材,设计开发出系列茶叶包装产品,进而形成系列茶叶产品,会形成怎么样的市场效应。 3.4民间美术材料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其作者往往是平民大众。这也就是民间美术在取材上丰富多样又随手可得的原因。如在民间美术中的竹编、草编、秸秆画等材料就来源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材料。但就是这种材料所形成的民间美术作品却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也与目前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相一致。如果在茶包装设计上能够贯彻好民间美术取材的这些理念,对茶包装设计也具有科学的促进价值。如在我国有些地区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设计开发的茶包装设计,不但可以实现对茶叶产品的有效保存,而且符合环保理念,更能体现地方特色,也实现了较好的经济价值。当然,在这些材料的运用上,要结合现代消费者的特点,运用先进技术进行创新,这样就会更有吸引力。 4结语 民间美术做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元素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这种应用必须把握好地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同时民间美术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具有艺术、文化和经济价值,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把民间美术表现手法、民间美术色彩、民间美术的素材、民间美术在材料选取上的理念在茶叶外包装设计中实现创新应用,不但会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可以提高茶叶产品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可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实现,这是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作者:季承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茶叶包装论文: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上的应用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无论是家庭、商务还是上班一族都离不开茶叶的身影。微媒体时代人们对茶叶的包装的要求越来越高,茶叶的包装设计重要性日益凸显。茶叶的包装设计不仅仅对茶叶起到说明的作用,同时也能传播茶叶自身的茶道文化。设计师有必要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充分考虑包装的美术元素,让更多的人了解茶叶,感受茶叶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微媒体;茶叶包装;美术设计 现代社会生活中,茶叶几乎已经成为每一个家庭的必需品,同时在一些商务场所和国际会议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茶叶也是必不可少的饮品。随着微媒体时代的到来,茶叶的包装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微媒体背景下茶叶的包装不仅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关键,同时也是展示茶叶本身魅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1微媒体背景下美术元素对茶叶包装的重要性及要点 微媒体背景下美术元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美术元素的重要目标、微媒体美术元素的优势和微媒体时代的美术元素策略这三个方面。美术元素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元素对茶叶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多,微媒体背景下美术元素打破了传统的美术文化传播方式,为茶叶包装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茶叶的包装设计离不开美术元素。我国的茶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所以在茶叶包装的设计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美术元素的运用。第一,茶叶的包装设计应该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气息。我国的茶叶产品经销国内外,所以在茶叶的包装中体现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茶叶的包装上增加一些水墨画或者传统的刻花图案,都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同时也使中华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第二,茶叶的包装应该具有文化性的特点。消费者在品茶的同时也是在感受文化,所以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中也要加入美术元素,例如,茶叶出产地的风景和名胜古迹,这些都能够使消费者增加对茶叶本身的了解,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第三,要注重包装设计中的造型设计、色彩设计和文字设计。创新包装的造型设计,使茶叶本身能够更好地与包装造型相互协调,强调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运用大胆的色彩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注重文字设计的部分,让文字不仅起到对茶叶的说明作用,同时也使茶叶增加了时代感和历史感。 2微媒体背景下茶叶包装的构成 2.1微媒体背景下茶叶包装的材料选择 我国的茶叶种类十分丰富,按照不同的茶叶种类来划分,微媒体背景下茶叶的包装也多种多样,主要分为软包装、半硬包装和硬包装三个种类。软包装主要是指用塑料食品袋或者纸袋进行包装,而硬包装则是指用一些木盒、竹盒以及玻璃盒等材料包装。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们往往会选择不同的产品包装。例如消费者购买茶饮如果是为了送给亲朋好友,那么消费者往往会选择竹盒或者木盒包装的茶叶,因为竹盒和木盒的包装会带有中国传统元素的雕刻装饰,显得茶叶更具有厚重感和历史感。同样如果是普通的家居用茶,消费者往往会选择金属罐的包装,金属罐的茶叶包装不仅密封性好,而且有利于长期储存,方便在家庭中饮用。针对一些上班族和学生群体来说,纸袋包装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纸袋包装可以直接将纸袋和茶叶一同泡在水里,这样简单快捷的方式无疑为忙碌的工作人群带来了方便。 2.2微媒体背景下茶叶包装的外观设计 微媒体背景下茶叶包装的外观设计主要包括茶叶包装的造型设计、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和茶叶包装的文字设计这三个方面。微媒体背景下茶叶包装的造型设计是指有利于微媒体传播的茶叶包装的外部形态的设计。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茶叶包装主要以袋装、盒装和桶装为主,不仅缺乏创新难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也忽略了茶叶的美术元素。所以针对茶叶包装的造型设计还需要更好的创新,同时也不能脱离了包装本身对茶叶的意义,根据不同的茶叶类型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包装造型,最大程度地保证茶叶的使用价值。提到微媒体背景下茶叶的包装设计,茶叶包装的色彩对媒体传播的视觉冲击十分重要,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内容,色彩本身就带有一种特殊的属性,合理地将色彩运用到产品的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档次也能够刺激人们的消费。对一些口味清香的茶叶,可以选择淡绿色的包装。对一些带有不同种类的芳香的茶叶可以在颜色的强度上加以区分。同时对于一些带有花香的茶叶,可以在包装上印有相应色彩的花朵和花瓣,从而带给消费者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微媒体背景下茶叶包装的文字设计也是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字设计不仅能够对茶叶的种类和性能起到说明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透过文字来展现茶叶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对我国的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茶叶的品种,可以在文字中讲述茶叶的发展历史,体现出我国茶叶的悠久文化。对一些新型的茶叶品种,在文字说明时可以加入一些时尚元素,讲述茶叶的新型功效,既展示了新型茶叶的时尚趋势,也能够带给消费者一种新的消费选择趋势。 3微媒体背景下茶叶包装设计与美术元素的结合 3.1微媒体背景下民间美术与茶叶包装的结合 民间美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主要部分。当然茶叶的包装与民间美术元素也是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微媒体背景下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应用中具有广泛性。虽然不同种类的茶叶的包装不同,但是都巧妙运用了民间美术元素。例如,纸质包装茶叶上的绘画图案,木质包装上的雕刻图案,以及布料包装中的刺绣图案。将民间美术元素应用到茶叶包装当中,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多元的中华文化。其次,微媒体背景下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应用中具有文化性。民间美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了我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将民间美术元素应用到茶叶包装中,不仅仅体现了民间美术元素所蕴涵的美的价值,也使茶叶更富有文化气息和高雅气质。最后,微媒体背景下民间美术元素在茶叶包装应用中具有审美性。民间美术元素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和审美价值,民间美术元素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如果将其运用到茶叶包装中,将会增加茶叶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3.2微媒体背景下传统包装与美术元素的结合 茶叶的包装设计,不仅仅是要给消费者视觉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要凸显出茶叶本身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功效。将传统包装与美术元素相结合,不仅体现了茶叶的文化魅力,同时也注入了美术元素,不会缺乏现代感和时尚感。品茶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区分好茶和坏茶,更多的是要体会一种茶文化,感受茶的魅力所在,传统包装与美术元素的结合将茶叶的历史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在欣赏现代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茶叶所蕴涵的厚重的美术气息。就茶叶的造型包装来说,将竹器、瓷器这些带有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器具应用到茶叶的美术元素中来,既体现了美术元素的美感,也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4微媒体背景下茶叶包装与美术元素的未来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的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即使将美术元素与茶叶包装相结合,体现出了茶叶的美感,但微媒体背景下的茶叶的包装设计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微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快递,消费者的审美要求随之提高,但目前茶叶的包装设计缺乏创新,对美术元素的融合度不够,给消费者带来了选择上的障碍,加之相同的包装、不同的价格给人们造成了选择上的困扰。其次,微媒体背景下部分茶叶的外部包装过度融合了美术元素,与实际的茶叶质量存在差距,可谓喧宾夺主,因为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品质的消费,人们开始选择外部包装精美的茶叶,即使价格高一些也无所谓,但是一些不良商家正是看准了消费者的这一心态,将一些劣质茶叶配上一个精美的包装,以较高的茶叶价格出售,因为微媒体背景下,微商、网上销售等方式日渐火爆,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只能通过包装外观来判断,融入了美术元素的茶叶包装,外观一般会比较吸引消费者,最终给消费者造成了心理上的落差。最后,茶叶本身的特性与包装材质不相符。不同地区所产的茶叶种类不同,适合的生长环境也不同,在考虑茶叶包装的时候,应该最大程度地选择与茶叶本身特性相符合的包装材质,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的存留价值,不能为了单纯地添加美术元素而忽略了茶叶本身的特性,使得茶叶的保存时间缩短,茶叶营养流失。事实证明,在微媒体背景下茶叶的包装设计当中,不仅仅要考虑美术元素的运用,也要与市场营销相结合。要积极创新微媒体背景下茶叶的包装设计,了解微媒体背景下茶叶本身的特点特征,选择与茶叶本身相符的包装设计,不仅通过茶叶来带给消费者审美感和文化感,也带给消费者茶叶本身的营养价值。微媒体背景下茶叶包装的未来发展中,要考虑茶叶包装材质的多元化选择,根据茶叶的本身特性,选择最合适的包装材质。同时,应该积极创新茶叶的包装设计,将美术元素与茶叶包装相结合,带给消费者美的享受。此外,要准确定位茶叶的营养价值,给消费者带来最准确的选择空间,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挑选到适合自己的茶叶,实现茶叶包装所具有的最大价值。 作者:王伟 刘 亮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美术系 茶叶包装论文: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茶叶包装的设计思路 摘要:我国的民间美术色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也因此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其已经成为区分我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显著标志。近年来,民间美术色彩凭借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在现代设计界初露锋芒,并迅速成为了设计界“炙手可热”的“新星”。本文以现代茶叶包装为切入点,在论述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特点后,又简要剖析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应用中的误区,最后从大力渲染茶文化内涵的深刻意义、积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色彩的调控运用能力、融合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设计元素四个角度对其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应用提出了展望性措施。 关键词:民间美术色彩;现代茶叶包装;象征意义;科学技术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与民间艺术紧密相连的,是最原始的艺术思想和最绚丽的艺术语言。其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反映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希冀,折射出我国劳动人民的善良纯真以及独特的艺术品位。民间美术色彩因其耀眼的艺术光芒,一跃成为现代设计行业的潮流元素新宠,被广泛应用于包装设计之中。民间美术色彩元素能最大限度地展现产品的包装魅力,凸显其精神实质,并逐渐成为一种传播文化的艺术性载体。 1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特点 1.1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美术色彩也各有不同。我国地大物博,地理形态各异,其孕育的文化内涵产生的民间美术色彩也是丰富多姿的。每一种地域文化对当地的美术色彩的形成与发展都会有一种潜移默化地渐染作用,我国各少数民族也都定义了各自的色彩象征意义。例如,白族崇尚白色,视其为美好的象征;哈尼族偏爱黑色,以黑色作为高贵的象征;我们汉族更喜红色,因其蕴含着吉祥安康之意。所以,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同一颜色在不同的地方寓意也有所不同。 1.2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 象征手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少见,其甚至贯穿着民间美术色彩的始终。所谓美术色彩的象征意义是指,通常情况下,人们看到某一色彩时所联想到的某一事物或触发的某种感情,简而言之,某一色彩表达某种特定内容,即该色彩为其象征。例如,蓝色象征着自由,红色象征着热情,黑色象征着端庄,每种颜色都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同时,在民间艺术的熏陶下,美术色彩也趋向多元化发展,其被赋予的人文情感更加浓厚,所象征的文化寓意也日益深刻。 1.3独特的装饰审美效果 民间美术色彩是我国传统装饰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传统审美艺术观的基石。民间美术色彩以艳丽的色彩搭配,展现各民族的风情特色。民间美术色彩在装饰上遵循“在巧不在多”的理念,运用简单的颜色营造出最佳的视觉美感,与极简主义的色彩要求相契合。同时,中国美术色彩也经常以色彩组合的形式被应用到装饰中,不同的美术色彩进行混合搭配,造成一种视觉冲击,极大地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总之,无论是民间美术色彩的单色渲染抑或是混色氤氲,都能勾勒出一幅幅韵味十足的色彩效果图。 2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应用中的误区 2.1茶文化意义过于浅显 五彩斑斓的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极强地装饰性作用,其对于现代茶叶包装的设计确实能达到美轮美奂的效果。但是,精美别致的外衣却掩藏不住茶叶包装中茶文化内涵的缺失。现代茶叶包装对于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已是司空见惯,浮翠流丹的美术色彩对于茶叶包装而言过于浓墨重彩,艳丽多姿的色彩并没有凸显出茶叶包装中的茶文化内涵,浓妆艳抹中反而丧失了茶叶包装的精神内核———茶文化内涵。而另一方面,设计师过于追崇茶叶包装的色彩意境营造,却没有找到色彩渲染与茶文化烘托间的平衡点,从而导致茶叶包装中的茶文化内涵被埋没。 2.2没有注入科技元素 我国茶叶包装发展历史悠久,其对于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技术也是日臻成熟,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套色彩包装运用的理论体系。因此,现代茶叶包装沿袭的仍是传统茶叶包装的设计模式,没有注入新的活力因素,更遑论科技元素的导入应用。茶叶包装在色彩的甄别选择上沿用的是传统的人工肉眼识别,凭主观感觉去感知,没有使用计算机技术的颜色识别系统,进行茶叶包装设计的色彩辨别与选取工作。此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组合与混色构图中,大多设计师,不善于使用计算机的平面设计软件中的色相色度功能,对茶叶包装的整体色彩进行细化润色处理。 2.3美术色彩搭配不当 民间美术色彩蕴含着深奥的审美哲学,其用色和着色颇为讲究,色相、明度和纯度的要求也很高,细微的色度差别就会调和出不同的颜色。我国茶叶包装设计师在运用美术色彩这一元素时,对于色彩的运用颇为浅薄。一方面,设计师在整体的构色过程中,由于其色彩综合知识的缺乏,再加上其不成熟的色彩组合手法,最后只会产生一种粗糙低劣的画面色彩感。另一方面,设计师在进行色彩的挑选工作时,所撷取的色彩象征意义与茶文化寓意不相符合,甚至大相径庭,产生一种沐猴而冠的既视感,使得茶叶包装陷入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 2.4时代潮流元素稀薄 琳琅满目的茶叶包装设计,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但若看完市场上的茶叶包装,你会发现你什么都没记住。一则是茶叶包装设计的识别度不高,没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大部分设计师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处于一种盲目模仿抄袭的境地。例如,绿茶的包装选用绿色来衬托其清新自然之感,然后设计师在进行绿茶包装设计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绿色,最后导致所有的绿茶包装设计出现“远看近看都是绿”的雷同现象,完全没有标识度。二则,茶叶包装设计师缺乏对潮流元素的敏感度,不善于将现代的时尚因子融入到茶叶包装中,使得茶叶包装的设计在色彩调和上略显突兀单调,不能激发大众的时尚消费欲望。 3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展望措施 3.1大力渲染茶文化内涵的深刻意义 目前现代茶叶包装设计陷入了华而不实过度包装的死胡同,大多设计师专注于茶叶包装的精致华美程度,而忽略了作为茶叶包装精髓的茶文化。设计师们被光怪陆离的消费观所引导,沉迷于茶叶包装的外观造型颜色设计,企图用夸张浓烈的民间美术色彩彰显其精妙的设计,殊不知丢失了灵魂的茶叶包装撑不起这样华美的外袍。因此,设计师应该对茶叶包装设计进行重新定位,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探究,将精深奥妙的茶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地运用民间美术色彩阐述出来。同时,设计师也应该找到茶文化意义与美术色彩间的平衡点,通过斑驳的色彩渲染出茶叶包装中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3.2积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倘若现代茶叶包装想在优胜劣汰的茶叶市场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则必须要以科技为先导,善于利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首先,设计师要与时俱进,掌握茶叶包装行业里的所有新资讯新科技,然后第一时间内将相关的科学技术引入到茶叶包装设计之中,利用科技手段分析茶叶的不同属性,并根据分析结果选取与之相吻合的色彩寓意,最后利用计算机设计软件进行整体的茶叶包装规划设计。与此同时,设计师也应该主动地走进科学,积极与科学家交流沟通,尽可能地将科技元素应用到茶叶包装的设计每一环节,从而推动茶叶包装的科技化进程,全面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 3.3加强对色彩的调控运用能力 虽然民间美术色彩体系庞杂,内容繁多,但是其对于现代茶叶包装的装饰性作用却不容小觑,其是表现茶叶包装茶文化魅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设计师应该首先从民间美术色彩的理论体系着手,逐一研究色彩元素的文化象征意义,扫清其美术色彩领域的盲点,重筑色彩理论框架,夯实美术色彩知识的基石。其次,设计师要不断加强其对于色彩的运用能力,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要从整体进行构色,不同的茶叶品种所展现的茶叶特色也不一样,其茶叶包装的用色要求也因此有所不同。所以,设计师要因茶制宜,对茶叶包装进行细化的分层设计。 3.4融合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设计元素 只有紧跟时尚才能赢得市场。茶叶包装的设计也应该立足市场,紧随潮流,打破常规,将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潮流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能凸显茶文化内涵又能满足大众时尚口味的茶叶包装设计。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要充分发扬自主创新精神,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敢于以新的色彩构图对茶叶包装进行不同风格的定位设计。例如,一改绿茶包装配绿色,红茶包装配红色的传统,尝试用红色点缀绿茶,用绿色来装饰红茶,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另外,茶叶包装设计师也应该留心关注时尚界的流行元素,不仅将流行色系引入到茶叶包装设计中,而且也将潮流元素融入其中。双管齐下,促进茶叶包装向现代潮流化发展。 4结语 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茶叶包装中的运用,是茶叶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同时也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出路。二者结合,不仅能提升茶叶包装的艺术性,也能促进民间美术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但是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已成为阻碍茶叶包装跻身包装行业前列的瓶颈问题,而如何运用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象征寓意与情感意义来展现茶叶包装中的茶文化内涵,是值得设计师深思的问题。 作者:张彬 单位:湖北民院科技学院 茶叶包装论文: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的关系 摘要: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了物质文化层面,而且还蕴藏着深厚的精神文化。正因为如此,使得茶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鉴于此,本文首先对中国茶文化进行简要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茶文化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以此来为日后茶叶包装设计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包装;艺术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茶叶包装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茶文化在包装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也正逐步朝着专业、创新等多方面发展。所以,将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有效结合起来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1中国茶文化概述 1.1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主要是以茶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道家、佛家的思想观念,不仅体现了仁、义、礼、德等道德观念,而且还充分展示了自然美和随和美。总的来讲,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即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物态文化是指以茶叶为产品而展开的各类生产活动的总和,可被视为一种行业领域。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接触茶叶时由此而产生的主观因素,比如说,人们在品茶时追求的意境、茶艺操作时产生的丰富联想等。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茶礼、茶艺和茶德等。而制度文化则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随着我国茶产业的飞速发展,为了确保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可以顺利进行,各阶段的统治者都会制定一系列规范,以此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效果。 1.2中国茶文化的特征 中国茶文化的特征具有多个方面,例如,社会性、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地区性以及历史性等。近年来,我国茶文化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宣扬和传播,使得饮茶文化也逐步渗透到各个层次和领域,一直与人们的生活相伴。根据地域和民族习性不同,茶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展现形式也不同,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茶艺和茶礼,给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 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渗透除了观念渗透之外,还体现在图案、文字、色彩等多个方面,为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注入了许多时代元素。 2.1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结合 就目前平面包装设计理念来看,为了使产品包装吸引眼球、蕴藏深意,就必须在传统图形元素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进行重组、创新,进而表达某种思想和意境。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若想将茶文化的作用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出来,首要任务就是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次研究。在茶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的今天,设计师在对茶叶包装、画册设计、LOGO设计以及茶叶海报宣传进行设计的时候,会将与茶相关的诗词和书画充分利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新的元素,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合理使用茶文化。与此同时,为了使茶叶包装设计更具观赏性,设计师往往会将茶文化中的民族元素与时尚理念结合在一起,不断赋予茶叶包装新的内容,进一步拓展设计内容和形式,使包装设计更具时代特色。总而言之,茶文化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观念的有效结合,打破了传统茶叶包装一层不变的模式,赋予了茶叶包装厚重的文化底蕴。 2.2茶文化在图案设计中的渗透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的应用最为频繁,最常见的图案有茶叶、茶具、茶画以及茶种植等,并在此基础上装饰写意的山水画或侍女图,使整体包装设计生动、形象,具有观赏性,不同风格的图案设计赋予了茶叶包装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赐予了茶叶更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茶文化中所融入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审美习惯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了新的元素,很多平面设计者在对图形进行构造的时候,会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考虑其中,推出不同风格的包装设计。风格迥异,使茶叶包装可以在没有文字渲染的前提下,向人们呈现出另一种风格的美感,无形中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图案为主元素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必须以各种几何曲线和抽象纹样作为表现手法。这样一来,才能够将简约、抽样的设计理念充分传达,推进图形表现手法的更新。 2.3茶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渗透 在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占据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字大多是与茶相关的诗句,比如说,“扬予江心水,蒙顶山上茶。”、“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这些诗句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包装设计的意境和神韵。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包装设计的古典美和文化特色,很多设计者会将文字设置成不同的字体,比如说,篆书、隶书、草书等,书体的变化与茶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有效融合,能够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更加充分地凸显出来。此外,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部分平面设计者会在茶叶包装中融入泡茶工艺,这种传播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文化,让中国茶文化具备了美学的内涵。2.4茶文化在色彩设计中的渗透色彩在信息传递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联想。所以,色彩的合理搭配也是平面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十分注重的一项内容。目前,市面上茶叶包装的色彩多以绿色为主,绿色,既是茶叶本身的颜色,同时也是大自然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色的包装设计,可以给人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近来年,在茶文化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也被设计者转换为色彩融入到包装设计中。比如说,红色、黄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和黄色分别代表着喜庆和高贵。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以红色和黄色为基调对茶叶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凸显茶叶的尊贵。除此之外,金、银、黑、白也是当前茶叶包装设计中常用的颜色,其中,金、银两色代表着华贵、高档;黑、白两色代表着神秘、雅致。每一种色彩的使用都可以赋予茶叶包装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带给消费者不同的感受。可以预见,在茶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色彩被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打破传统设计格局,使设计效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现代茶叶的过度包装 图案、色彩、文字作为当前茶叶包装设计的几个重点要素,三者的合理搭配和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还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然而就目前茶叶包装设计的现状来看,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过度包装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 3.1茶叶过度包装现象 近年来,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使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大部分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对产品包装进行设计,以此来使产品看上去富丽堂皇、尊贵典雅。但据相关部门调查,这种设计方式虽然提高了产品档次,但却与商品的属性背道而驰,很多市价上千元的产品,茶叶的实际价格也就100-300元。这种过度包装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会加剧环境污染,同时对企业的整体形象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之所以会存在过度包装现象,其原因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包装设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约束,加上企业缺少职业道德,从而导致该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群众消费理念的转变,目前,大多数人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都倾向于通过产品包装判定产品品质,所以,精美的包装往往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这种消费观念却助长了茶叶过度包装的气焰,使茶叶包装市场陷入奢靡浪费的局面。 3.2解决茶叶过度包装的对策 首先,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任何行为的约束都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茶叶包装设计也不例外。然而就我国目前此方面的法律法规来看,却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过度包装现象越演越烈。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当前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消费者需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倡导绿色、节约的设计理念,促使茶叶包装设计朝着节约化、美观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包装的设计效果,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对行业标准进行制定的时候,应该根据我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对茶叶包装设计中涉及到的内容、材料、要素、功能等进行明确规范,以此来制定符合我国茶文化发展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倡导企业树立绿色经营理念,企业是开展产品包装设计的主体,企业的经营理念直接关系着产品包装效果,所以,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对企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发展战略。在工作中,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过度包装的陋习,应加大惩罚力度,反之,对于提高企业形象的产品包装则应给予相应奖励。此外,企业还要通过茶叶包装设计的独特性获取市场竞争力,杜绝出现雷同的情况,包装材料的选择应尽可能绿色环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对现代茶叶包装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将茶文化有效渗透到茶叶包装设计中,除了可以将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茶叶和包装设计行业的稳步发展,促使经济、文化向更高一层迈进,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需要对当前茶叶包装过度的现象给予足够重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将该问题解决,以此来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美观性。 作者:赵金霞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茶叶包装论文:民国时期茶叶包装与广告促销 摘要: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了不同的茶文化特色。民国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茶叶的出口量大增,而且全国各地的茶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拓宽茶叶销路,茶叶包装及广告成为最有效的商业促销手段之一。本文以民国时期浙江杭州几大茶庄为例,对其茶叶包装和广告特征进行分析介绍,以期对民国时期的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民国时期;茶叶包装;广告促销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茶文化特色。江浙一带是茶叶的重要产区,也是名茶的聚集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西湖龙井茶,享誉中外。龙井茶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明代已声名鹊起,到了清代,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成为众茶之首。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往来的逐渐频繁,中国茶叶也作为商品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重要的沟通桥梁。在清代时,欧美国家对茶叶的需求不断增多,使中国茶叶的生产销售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龙井茶作为名茶之首,不仅成为每年的贡茶进贡宫里外,其它的都作为商品进行流通。民国时期,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已经逐渐形成规模,茶叶销售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各个茶庄为了争夺业务,不仅以销售龙井茶等名茶为主,同时辅以其它茶类,不仅茶叶种类丰富,而且销售方式也十分灵活。龙井茶按照不同的产地被商家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字号,其中的狮字号的茶叶最为珍贵。每年到了春茶上市的时候,各地的茶商都云集浙江杭州采购新茶。由于杭州城内的茶庄数量众多,主要以经营龙井茶为主,再辅以其它茶类。茶庄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使茶叶获得更好的销路,许多茶庄都采取了各种积极有效的商业促销手段,其中茶叶包装和广告成为最佳的销售推广渠道。商品流通与广告宣传有着密切的联系,广告宣传对商品流通有着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我国很早就有广告,但是形式单一简洁,一般只在商品上面简单地标明产地和产品特征即可,没有更多的内容介绍,在我国一些传统的陶器制品上都能够看到这样的标记,仅对商品的产地和用途简单介绍。除了工艺制品外,一些门牌、招牌、酒店广告形式也是主要的商品销售方式。在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与我国的民族商业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广告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报纸、杂志等形式出现的广告成为新的商业宣传模式。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关于茶文化资料的研究与文物征集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中,有一类重要的纸质文物,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资料,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对后人研究茶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其中收藏的关于民国时期茶叶的包装广告,对人们了解民国时期杭州龙井茶的经营销售有着重要作用。 1同大元茶庄茶叶价目表 民国时期,在杭州一些茶庄中,有一种微微泛黄的广告纸,上面印刷着茶庄经营的茶叶类型及价目。杭州的同大元茶庄是当时较具代表性的茶庄之一,从茶庄的广告纸上可以看到,该茶庄位于杭州市西湖仁和路口。广告纸上还附有内容介绍:“所销售的茶叶选自当地的狮峰茶品,并以春风前、明前、雨前茶为主,如杭白黄菊、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品……希顾客明察无任荣幸。”作为民国时期众多茶庄中的一家,同大元茶庄的经营业务也有所不同,主要以茶叶零售为主,先期主要经营内销茶,发展到后期也经营少量的外销茶。茶庄与茶号、茶行经营的业务有所不同,其中,茶号的主要业务是从茶农处收购毛茶然后进行精加工后运销;茶行的主要业务是代替茶号买卖茶叶,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茶栈的主要业务是向茶号贷放茶款,并介绍茶号销售茶叶,从中收取手续费,一般的茶栈都设在上海、广州等口岸城市。茶庄的主要业务是经营本地的龙井茶,杭州的同大元茶庄分为总部和两个分部,规模较大。在茶庄销售的龙井茶又有严格的分级,龙井茶以产区划分为狮、龙、云、虎,其中最优的为狮峰野茶、狮峰春前、狮字龙井、龙字龙井、云字龙井、虎字龙井等多个等级,而同大元茶庄当时销售最好的为狮峰野茶、狮峰春前。除了龙井外,茶庄还经营其它茶类,例如红茶、香茶以及一些茶食品。 2吴元大茶庄“多子”商标包装纸 在浙江的吴元大茶庄的商标包装纸中,印有身着民国旗袍的女子和六个身穿肚兜的可爱娃娃,图案下标有“多子”商标。虽然包装纸采用的是白纸套红印刷,但是图案却颇有深意,多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题材之一,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茶庄以此作为图案,是希望茶庄生意能够红红火火,同时又别具一格,令人印象深刻。在图案两边印有文字,主要内容是介绍该茶庄所经营的茶叶种类,以及茶庄的发展历史,内容中这样写道:“盖茶之为物,清超五味美,普洱松萝不一其种,欲思止渴消烦……今特新增多子图,内仿记记,以杜僭冒而广招徕……”从包装纸上可以得知吴元大茶庄位于杭州望江门直街石库门内。吴元大茶庄是当时杭州内十分出名的老字号茶庄,所经营的茶叶物美价廉,品种丰富。由于民国时期的茶商多而杂,茶叶也有较多假冒商品,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提升茶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吴元大茶庄通过“多子”商标树立了自己的形象,不仅彰显自己茶庄的经营品质,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宣传作用,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高知名度。 3方福泰茶庄包装纸 方福泰茶庄的包装纸同样是白纸套红印刷品,上面的图案是一身穿民国旗袍的端庄女子在茶园采茶,这一图案是茶庄的主人自己设计绘画的,图案旁的内容主要是介绍茶庄经营的茶叶种类,有各省市名茶、龙井、碧螺春等,内容中还写道:“……货真价实,遐迩弛名,并杜假冒,特加福字商标。”包装纸上还印有茶庄的地址与电话。方福泰茶庄位于河坊街与中山中路交叉处,这里曾经汇集了杭州城里最著名的商铺,例如孔凤春香粉店、状元馆面店、宓大昌烟店等,是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由于方福泰经营业务较广,诚信无欺,因此,销售业绩十分喜人,还曾在这里建起了三层小洋房,颇为气派。 4乾泰茶庄广告纸 乾泰茶庄的广告纸独具特色,上面印有双旗商标,内容介绍也十分详细,例如写有“茶之为物,自古推重,诗人逸客每以煎茶寄与宾朋,雅集犹为席上嘉珍……浙省龙井芽茶著名海外,经通各省……久为各界欢迎,诚恐以伪乱真,当不以余言为欺也。”在内容下方还标有茶庄的具体位置及联系电话。乾泰茶庄的业务不仅仅以茶叶销售为主,而且在当时的西湖狮子峰之阳等地还有千亩茶园,主要种植龙井茶。由此,茶庄以自产自销的方式销售龙井茶,茶庄经营十分顺利,利润也较丰厚。茶庄丰富的利润也吸引了其它行业的商人,例如曾经以经营棉布而得名的高义泰老板,也加入到茶园种植中来,在当地购买了千亩茶园,开办茶场,种植加工龙井茶。 5吴元兴茶庄包装纸 吴元兴茶庄与吴元大茶庄的位置相近,都在杭州城内望江门直街石库门内,所用的广告包装纸也为白纸套红印刷品,广告中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茶庄的位置,以及所售茶叶的种类。由此可见,当时在望江门一带茶庄经营十分红火,许多茶庄在此落户,由此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吴元兴茶庄主要以经营龙井绿茶为主,但是同时也销售西湖藕粉等食品,经营种类较多,由此可见,当时茶庄经营的范围较广,内容十分丰富,也是茶庄生意兴隆的原因之一。从以上几家茶庄的广告包装介绍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一些较大型的茶庄主要以纸质广告为主,从图案内容到文字内容,大多以介绍茶庄历史及茶叶销售种类为主,并附有茶庄地址和联系电话。除了茶叶包装纸外,茶叶广告语也是民国时期运用最多的茶叶销售手段之一。浙江的方仁大龙井茶庄曾推出了一种“三前摘翠”的茶叶包装盒,此包装盒是由杂木制作而成,形状呈四方形,有抽拉式门,门上有铜制提梁方便推拉,包装盒上印有茶庄的名字,整个包装盒精致高档。在当时的茶叶店里,使用最多的广告语即“三前摘翠”。所谓“三前摘翠”是指社前、明前、雨前茶,其中的社前是指春社前,社日原本是指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两祭,采茶的社前是指春社前,是指在立春之后四十五天左右的时间;明前是指清明之前;雨前是指谷雨前。由于茶树在经历了头一年的休养生息,体内聚焦了大量的养份,在春天之时,发出的春芽更能够茁壮成长,不仅芽叶更壮,色泽也更绿,是最适宜采茶的季节。除了“三前摘翠”的茶叶包装盒,“吐绿含英”也是龙井茶的包装盒之一,形状同样呈现四方形,有抽拉式门,内里可以放置两罐茶叶,此种包装盒是由杭州的永泰茶庄推出。通过不同的茶叶包装盒可以获知茶叶的出处,也使茶叶的包装更丰富,提升茶叶的档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中国茶文化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民国时期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其中关于龙井茶包装及广告语的介绍与应用,不仅使我们对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对传统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透过那微微泛黄的纸质包装纸和精质的茶叶包装盒,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民国时期的茶文化仿佛与我们相隔并不遥远。在珍贵的历史文物中,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作者:张群力 刘立玲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茶叶包装论文:茶叶包装设计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摘要:传统元素运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能帮助我们在茶文化中获得新的启示和认知,茶叶包装设计中的隐喻渗透着茶客的认知、感情和想象。近来关于民族元素与茶叶包装设计结合的研究越来越多,已经白热化。国内很多包装设计师对于视觉艺术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都做出了自己的尝试与贡献。 关键词:茶叶;包装设计;传统文化;视觉艺术 茶叶包装设计多是茶客与设计师对水光山色、帘子荷叶等美景而欢歌,它有悲秋愁绪,取而代之的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茶叶包装设计中体现着文人的书香生活,使得其社会关系单纯,摆脱了封建社会中的庸俗事物。茶叶对大自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了一种童心的向往。通过喝茶悟道,茶客和设计师对生命的刹那感悟借助茶水隐晦地表达出来,形成映射关系。 1传统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意义 文化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综合性整体,具备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它是由我国历史环境而形成独特的传统观念和价值意义的文化活动圈,精神及价值层面是主要内核。茶文化中体现了对人们生活情怀、田园理想和生命自由的仰慕之情愫,对贬谪失意者飘零之感、离乡之叹和仕途之愁的深切关怀,对游仙修禅、隐居避世的宗教情怀的接受认同等,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塑造;自宋代以来,茶文化所蕴含的隐逸精神、贬谪心态、山水意识是对庐山地域隐逸文化、贬谪文化、山水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体现了位卑忧国、静心修性和展现个体价值的精神意识,是对儒释道三教合一传统的有效继承与发扬;茶文化精神表明我国文化“内倾化”、追求“内圣”和精神圆满自足的趋势和转变。可见,茶叶不仅是对传统精神文化作了继承和提升,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文化的特质与演变,具有文化学意义。文化视角下的茶叶包装将设计与文化结合起来,研究一个民族的特定文化,主要出于转换视觉艺术研究视角的目的,构架了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桥梁,从文化空间特征及其联系的角度,促进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极大的拓展了研究空间。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系统,从本土文化角度研究茶叶包装设计,既有对我国自然景观、物产、风光的发现和挖掘,也是对茶叶中体现的人文思想进行观照、梳理,还要对二者共同构筑的文化系统进行整体、立体的研究。因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挖掘我国茶文化丰富的文化魅力,增强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影响力,推进我国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现实与功利意义。 2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视觉艺术视阈下对产品包装设计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研究成果较为分散。现在的茶叶包装设计主要通过分析平面元素,探究茶叶包装设计对不同所产生的不同顾客情感变化及特征。总结出茶关于青春、相思、忧愁和高洁品质等隐喻结构。通过分析茶叶包装设计如何用情感隐喻来抒发高洁、古典和风雅等艺术情操,最终把茶文化视觉艺术的细腻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通常的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元素是从“自然现象”、“抽象概念是具体物体”和“无生命物体”三大部分详细地描述了产品包装设计中视觉艺术的用法。还有一些相对全面的设计理念偏重于对茶文化元素的隐喻的认知分析,且内容偏重于产品包装设计的实用性而非艺术效果。这类设计理念虽然成果众多,但是大都不够系统全面。研究多是对单个成功的产品包装进行研究,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认识。关于茶叶包装设计对传统文化与视觉艺术的取舍、偏好,以及迥异于顾客的情感映射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赏花与品茶是文人的心头爱好,结合着两种传统文化印象,自然而然地能够成就让顾客满意的茶叶包装设计。品茗赏花,看着花从含苞待放、美艳地盛开再到枯萎凋零,难免想到韶华易逝,容易感叹大好青春太短暂,这与茶客品茶论道后的豪情万丈不同,茶叶包装设计醉得风雅脱俗、楚楚动人,设计元素别有娉婷。“花”与“茶”是产品包装设计中视觉艺术研究的重要语料,伴着好花好茶,时光中有欢喜,却也有悲伤、忧郁和孤独。此外,中国文人茶客因关心国家社稷、忧国忧民,这就使得茶叶包装设计常常被主观赋予了时代色彩。传统文化首先给我们呈现了茶叶包装设计对美好事物的单纯欣赏。植物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总是与众不同,不是简单地堆砌典故,而是喜欢通过对事物细致入微地观察而达到创作的真实和生动形象。“风度精神如彦辅”以毛尖的姿态隐喻高洁精神,抒发了设计师对毛尖的喜爱。也有设计师将桂花茶喻丁香对比,“丁香千结苦麄生”此处丁香“花蕾千结”隐喻愁绪的“固结不解”,别具一格。“熏透愁人千里梦”谈到龙井香味的浓郁,其浓香惊醒了茶客的好梦。其形态厚重成结让人压抑,不及茶叶芳香的品格。包装设计中表达了设计师崇尚清高的情怀。茶最初的产生是为了解渴,自陶渊明过着将诗茶结合的生活后,饮茶变成一项高雅活动而备受文人喜爱。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茶文化碰撞出的火花一直都是耀眼的存在。以茶会友、切磋文采或独自畅饮消遣都离不开茶。封建社会的人们受封建礼教约束,所以人们饮茶、创作肆意谈论国事,是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抗,是追求个性和自我意识觉醒的展现,是对所谓“柔顺”和“美德”等规范的挑衅。这使得我国很早就开始重视茶叶包装设计,依据王仲闻的《茶叶集校注》统计,前任保留下来的茶叶外包装近乎一半都是描写“捧斛别有娉婷”的饮茶风情。此外传统文化中多处出现茶的美称如“琥珀”、“绿蚁”、“扶头”等以及“尊”、“杯”、“盏”等盛茶器具的名称。茶就像人们精神世界的血脉,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茶不煴不火,恰如其分,饮入喉间平常自然却蕴含枨触。气候尚冷,沉香慢慢燃烧着。于是茶客开怀畅饮,希望忘掉忧愁和思念。茶也能使人兴奋,让人血液沸腾,所以心情好的时候喝茶可以助兴。在茶叶包装设计的通过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给人带来不少愉悦的感受。在铁观音以“无忧无虑”为主题的一款包装设计中,将茶隐喻为“发酵原液”,前者青春活泼、甜蜜美好,后者品尝起来甘甜芬芳令人愉悦,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随着时间流逝,茶从“发酵原液”转为“新酿成茶”。这时茶体辛辣粗糙,色、香、味、格尚未协调,映射着茶叶包装设计此时的“人生百态”。茶能怡情也能伤情,茶能激发情绪,所以古人说“赌书消得泼茶香”。综观历代茶叶包装设计,不管是不同的地域还是不同的时代,通过引入水元素可以隐喻爱情或者描述光阴。水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所以古人对水很崇拜。如创生神话女娲造人中人是水和泥做的,再如《管子》所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也。”古人认为天地都是水衍生的,所以水就是生命。后来男女多在水边相会的社会风气影响,以及水绵延不绝的物质特征,水与爱情、相思之情的映射逐渐在人们的认知机制中形成。这种认知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最终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如《诗经》中许多作品中水内化为情思,隐喻着怅惘的相思。这点可以通过分析金骏眉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视觉艺术“水是相思”窥得一二。天气对人心情的影响非常大,它能让人担忧、惆怅、烦闷,也能让人舒畅、开朗、豁达。这点可以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体现,深夜饮茶往往会却“残茶不消浓睡”,可见心中积闷之厚。“试问野人家”时问着多情而答者意淡,表现出设计师害怕面对荒郊野叟,却又迫切想知道结局的矛盾心理。红茶包装中曾应用了一句“绿肥红瘦”,藏无数曲折,设计师在自问自答中感叹茶叶难得,同时又暗含对时光匆匆的惋惜,炼字甚精。表层意义上,设计师借“绿肥红瘦”隐喻容颜易老,含蓄地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但透过现象更深入地理解,包装设计也体现出了劝人以茶,无需过多担忧年青春易逝,而应该如喝茶一般细细品味余下人生。如有设计师在茶叶包装中写道:“拚了尽烛,不管黄昏”,认为应该珍惜花好月圆的美好时光,珍惜与茶客一起通宵达旦、饮茶赏花的欢乐。抒发人应在有限的生命中,学会享受美好年华的乐趣。这些意象,都是对我们宣传传统文化和视觉艺术的良好传承。设计师也可以通过借助唐诗宋词来加深茶叶包装设计的高雅,如滇红包装中运用《玉楼春•红酥肯放》中的“小酌”一词表达品茶时的悠然;《醉花阴》中思念友人借茶抒发离愁别绪而“把茶黄昏”;《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病茶”;《念奴娇•萧条庭院》中宿醉无人陪,只能借“扶头茶”消磨孤寂的光阴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传统文化意象。有人说,生活如那陈年老茶,蕴含了浓郁的味道却隐而不发,种种忧思一旦倾泻出来却似那陈茶般韵味深远。对人生无奈的至情倾诉,国愁、乡愁和情愁伴着茶香弥漫着悲怆沉郁的氛围让人忧伤。如碧螺春茶叶包装运用《菩萨蛮》中“忘了除非茗”表达对现实处境的烦忧无奈怀念着祖国,凝重的乡愁致使最后“茶未消”等等。茶叶包装设计中体现着不同人的人生轨迹,见证了茶客的自信乐观与幸福欢乐,也承载了人们的相思、悲凉和风雅情谊。不同的设计理念映射不同时期的人生阶段,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 3结语 本文以传统文化理论为研究框架,主要从茶叶包装设计的传统元素、艺术特色和与作品对比等方面来进行分析,以聆听茶叶包装设计的元素文化内涵。在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茶叶包装设计,拓展茶叶包装设计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进一步验证了传统文化对我国艺术设计的阐释力。因笔者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存在着许多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作者:张可 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茶叶包装论文:茶叶包装设计色彩心理研究 摘要:我国是传统的茶叶大国,无论是茶叶产品的体系化,还是整个茶叶产品的内涵都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人们对茶叶产品有着成熟的感情。但是随着互联网电商模式不断成熟,如今茶叶产品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需要充分注重包装设计活动的系统化开展。本文拟从色彩心理的相关内涵认知入手,结合当前茶叶包装设计活动中存具体问题和不足,根据消费者对茶叶产品包装的相关要求,从而探究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色彩心理的具体应用思路。 关键词:茶叶产业;包装设计;色彩搭配;心理内涵;整体性 心理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其实际上是对人具体行为的支配力。而对于茶叶产品来说,虽然人们对茶叶产品有着较高的需求度,设计者不能选择合适的色彩,就会影响到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的具体开展效果。结合当前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就必须注重对当前包装设计方式进行创新和完善,通过有效融入设计理念,从而实现最佳设计效果。 1色彩心理的相关内涵认知 色彩心理无疑是当前人们在对心理学进行成熟认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体理论内容。在这一心理学研究观点过程中,其认为人的心理与色彩颜色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选择不同的颜色,实际上从深层次上看,这与其心理特点之间有着重要关联。在充分了解人们自身心理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析人们心理特点与各种颜色选择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对整个心理色彩恰当应用之间有着重要关联。色彩心理,是一种情感,客观上说更是一种基于色彩的心理因素。因此,色彩心理应用活动,也就是说通过有效应用色彩,以及灵活搭配色彩元素,从而能够让人们在充分看到色彩的外在表现同时,联想到情感背后所具有的客观内涵,进而实现观赏视觉与内涵理念认知的实际性转化。因此,色彩情感是当前整个设计活动开展过程的客观要求,想要取得良好的设计效果,必须将色彩元素的有效结合应用其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情感启迪效果。色彩是一种可以直接观赏的元素,良好的色彩展现,不仅能够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色彩元素,同时也能通过色彩的内涵与外在展现,使得人们即使不打开整个产品的外在包装,通过有效合理应用色彩元素,从而实现对整个产品的有效认知。对于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合理应用色彩元素,感知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内涵,从而实现整个情感心理的准确运用。这也能够为商品影响力的实质性提升和内涵丰富诠释提供有效帮助,进而实现色彩心理的最佳效果。通过完善准确认知色彩心理,并且将其与整个设计活动相结合,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整个设计活动中所传递出来的具体内涵和心理要素,从而服务整个产品内涵的有效展现。当然,不仅如此,将色彩心理有效融入到整个产品设计活动中,将为产品影响力的实质性提升提供有效帮助。色彩心理实际上是一种情感认同,也就是说选择人们所能感受和理解到的情感色彩,不仅能够丰富人们对整个色彩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能够充分满足整个设计活动的具体需要。 2当前茶叶包装设计活动中存具体问题和不足 客观的说,当前多数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多数茶叶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必要投入,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与产品的外在展现之间有着较大差距。由于茶叶产品缺乏外在设计与内涵融入之间的一致性,因此就使得整个茶叶产品很难实现理想的营销效果。所以,在当前市场发展背景下,创新设计理念,优化元素应用,必然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直接关系到茶叶产品的展现效果,同时其更是茶叶产品价值内涵的有效诠释,所以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茶叶产品的内涵和市场认知度。但是结合当前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状况看,其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缺乏对茶叶包装设计活动价值的准确认知,当前多数茶叶生产者认为影响整个茶叶产品的市场认知度的基础和关键在于产品的品质,因此未能认识到茶叶产品设计对整个茶叶产品的价值影响,因此缺乏对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重视度。不仅如此,当前整个包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消费者自身需要的系统化融入,特别是未能将消费者自身所期待的生态理念融入到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活动中。当前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还存在未能将生态消费理念融入其中的问题和不足,随着当前生态绿色理念日益成熟,如今想要实现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的理想效果,就必须注重选择合适的色彩元素和情感理念系统化融入其中,通过充分注重对设计活动的创新完善,从而为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实现理想的效果。比如在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产品的外在包装色彩能够给人们直接理解和认知,但是当前在整个设计活动中,多数消费者并没有认识到色彩情感所给与人们认知的相关效用。当前其在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并未将时代元素融入其中。在当前整个时展过程中,元素融入应用已经成为重要趋势和表现,比如在开展产品包装设计活动时,需要将科技元素和时念融入到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中。但是从目前茶叶产品的具体包装设计活动开展效果看,开展过程中未能予以有效创新,因此不管是设计理念,还是设计展现效果,都显得单一,特别是创新色彩不足。 3消费者对茶叶产品包装的相关要求 对于整个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其不仅需要充分注重选择合适的设计材质,尤其是要认识到当前茶叶产品在生产与营销过程中,必须创新整个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思路。合适的材质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内涵,同时还能便于整个茶叶产品的运输。材质在选择过程中,还要充分注重选择健康绿色生态的元素,通过合理选择,从而提升茶叶产品的理想效果。当然,在当前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还要将其与消费者自身的需要与之相融合,针对当前人们对产品的文化内涵有着较高期待,因此当前在开展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时,将文化内涵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过程中。融入文化要素和内涵将大大提升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的视觉观赏效果,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整个茶叶产品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在互联网电商模式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茶叶产品想要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就必须将茶叶产品营销与这一时代要求系统化结合起来,特别是随着当前消费者日益认可和应用互联网电商这一模式,茶叶产品想要实现理想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电商模式建设的客观需要入手,通过创新互联网电商模式的具体理念,从而实现整个茶叶产品的最佳营销效果。实际上,互联网电商模式不仅影响的是整个茶叶产品的营销过程,其同时也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购买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相对于以往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可以直接挑选和查看茶叶产品外,当前消费者通过选择互联网选择茶叶时,其只能通过图片展现和视频宣传来感知和选择产品。因此,良好的茶叶包装设计不仅能够有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也能让人们更能全面了解和认知到该茶叶产品。 4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色彩心理的具体应用思路 对于茶叶产品来说,影响其整体价值的元素,不仅是茶叶产品自身的品质内涵,同时还与其产品外在包装设计之间有着重要关联。相对于品质上的提升外,在互联网电商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外在形式和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因此茶叶产品想要充分满足市场需要,就需要注重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当然,在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是色彩包装对整个设计活动有着重要影响,茶叶产品包装设计者自身的具体应用心理也直接关系到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效果。因此如何才能将色彩心理与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相结合,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要在细化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和所在地区特点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细化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的特点,从而实现茶叶产品包装的理想设计效果。其次,要注重融入文化内涵,从而赋予茶叶产品应有的底蕴,当然不同的色彩心理也表现出不同的情感理念,比如青铜色所给与人们的就是厚重的传统文化,而绿色也能让人们感受到完善的生态文化。通过融入文化理念,也大大提升了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的理想效果。最后,在进行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还要从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出发,结合包装设计的个性化需要,通过融入包装设计活动的应用趋势,从而赋予茶叶产品包装设计相应人性化内涵,当然想要实现茶叶厂包装设计与具体消费活动的情感互动,就需要选择合理的色彩,不同色彩所给与人们的情感理念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欢快色彩,其更能激发人们的认知度。 5结语 我国作为传统的茶叶大国,不管是整个茶叶产品体系内的具体产品种类,还是茶叶产品在整个茶叶消费市场上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地位和具体影响。通过将色彩心理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消费者自身的购买欲望,同时也是当前茶叶产业创新发展,优化升级适应时代的必然要求。茶叶包装心理元素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整个茶叶包装设计活动的最佳效果,进而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当然,优化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思路,实际上也是整个茶叶产业创新发展的客观表现。 作者:刘建岭 单位: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学工部 茶叶包装论文:茶叶包装设计文字和色彩的运用 【摘要】茶叶包装设计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茶叶包装设计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本文通过对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文字和色彩应用进行分析,以期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审美价值有所了解,同时对茶叶包装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更清晰的认知。 【关键词】:茶叶包装;文字;色彩 茶叶包装设计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茶叶包装设计不仅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茶叶有一定的保护储存、传递信息等功能,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与延伸。茶叶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饮品,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们在饮茶中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享受,因此,茶成为人们寄托思想情感的媒介,尤其在古代,文人更将茶作为创作的源泉,各种以茶为题的书画作品应运而生,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茶文化内涵,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茶文化的审美价值也越来越高。茶叶包装设计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茶叶种类繁多,不同茶类有不同的茶性特点,茶叶包装设计不仅能够向人们传达更丰富的茶叶信息,引起人们的关注,使他们对茶叶有更清晰的了解和认知,进而实现茶叶的销售,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而且茶叶包装设计还被赋予了深厚的思想内涵,茶叶包装设计以茶文化为基础,以直观的视觉体验传达出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体验,使人们获得情感的共鸣。茶叶包装设计是集文化与经济于一体的文化形态,既能够树立积极的品牌形象,也能够为茶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可以说,茶叶包装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是通过不同元素的融合,体现出文化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最具表现力的文化元素是文字和色彩,通过对这两个元素的介绍,对茶叶包装设计会有更全面的了解。 文字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文字是茶叶包装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元素。中国的汉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字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和进化,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艺术瑰宝。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独特的文字表现形式。书法被称为流动的语言,可见,书法虽然是静止的文字,但却传达出丰富的语言特色。中国书法字体较多,不同字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特色,因此,文字在设计中运用的范围也较广。在茶叶我装设计中,文字是必备的元素之一。在一些优秀的茶叶包装设计中,都十分重视文字的运用,对于字体、字形的把握十分谨慎。茶叶是一种特殊商品,茶叶包装设计和文字同样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将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两种文化内容结合在一起,进一步突出了茶叶包装的文化特性。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文字内容主要包括茶叶名称、茶叶企业名称、茶叶说明资料介绍和广告文字等。其中茶叶品牌和名称一般出现在茶叶包装的主要位置,而且表现形式十分规范,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样的文字安排主要是想体现茶叶品牌的规范化,给人以积极健康的形象体验,茶叶名称所运用的文字也可以进行适当的修饰,使文字更具特点而又不失质朴典雅之气。茶叶企业的名称一般放在茶叶包装的侧面或者背面,字体也十分规范,一般没有过多装饰。茶叶的说明资料即茶叶的用途、注意事项等,都安排在茶叶包装的背后,字体主要以印刷体为主,内容也较为简单。虽然茶叶资料介绍较为简单,但包含的内容信息却十分丰富,不仅向消费者介绍了茶叶的用途,同时也是茶性特点的直观体现。广告文字是对茶产品的宣传推广的文字,这也是茶叶包装设计中最为灵活的内容,无论是字体还是位置都十分多元化,以体现茶叶的品质和特点为主,目的是促进茶叶的销售。广告文字虽然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但并不是茶叶包装设计中必需的元素,是茶叶包装设计的辅助与补充。 文字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是以印刷体出现的,由于印刷体文字清晰持久,因此广泛在各种茶叶包装中应用广泛。汉字的字体种类较多,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主要以宋体、黑体、综艺体为主,不同的茶叶包装根据其风格特点选用不同的印刷体,从茶叶包装上的文字几乎就能够了解茶叶是哪一种类,这也增添了茶叶包装的代表特点,使茶叶种类更加容易区分记忆。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还有一些文字运用了装饰性字体,相比传统字体,装饰性字体形式更加丰富,更能够形象地体现出茶叶的风格特点,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装饰字体主要是从字体的结构、笔画、外形等方面进行组合变化,使字体更加灵动活泼,丰富了茶叶包装的整体视觉效果。但是要注意一点,无论装饰字体怎么变化,前提是以体现茶叶的基本特点为主,能够准确清晰地传达出茶叶的相关信息,使消费者能够获得更丰富的茶叶内容,对茶叶品牌有更清晰的记忆。尤其是书法的文字运用,由于书法字体较多,变化较复杂,一些字体很难辩认,因此,在运用书法时要充分体现其可读性,即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如果运用的书法字体较难识别,则应当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字体的可识别性和茶叶特点,同时也与茶叶包装的整体风格相协调节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茶叶品牌和茶叶名称的字体要统一。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的文字不仅要体现茶叶消息和茶性特点,同时也要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如果茶叶包装针对的是国内市场,可以根据中国人的汉字使用习惯进行设计,以满足国人对茶叶包装的需求。如果茶叶包装针对的是国外市场,那么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文字不仅要有汉字,也要有相应的外文说明。英语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对于英语的运用也注意区别字体和大小写,以保证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英语能够运用得当,既传达出正确的文字信息,同时也提升了茶叶品质,促进了茶叶的销售,提升了茶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我国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色彩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色彩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得也十分广泛,由于色彩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变化,因此色彩对于茶叶包装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合理的色彩搭配能够提升茶叶包装的品质,促进人们对茶叶品牌的认知和购买。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不同的色彩运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色彩涉及的内容也较广泛,与茶叶的品种、档次都有密切关系,同时色彩的运用也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喜爱,以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叶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红茶、绿茶、黑茶、白茶等,不同茶类具有不同的功效和特点,也体现了不同的茶文化内涵。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的茶叶选取相应的色彩,以突出茶叶特点。例如,绿色、蓝色等色彩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与绿茶的茶性特点相符;红色给人以温暖热烈的感觉,与红茶的茶性特点相符。由此,茶叶种类与茶叶包装中的色彩运用有着密切关系,只有使用恰当的色彩搭配,才能更生动形象地展现茶叶的特点,突出茶叶包装设计的艺术特色。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色彩要注意,色彩与茶叶包装物相呼应,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要注意明暗、深浅的合理搭配。首先,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要与茶叶包装物相呼应。 人们通过茶叶包装色彩能够获得更丰富的茶叶信息,不仅对茶叶外观色彩有所了解,同时能够联想到茶叶包装内的产品形态。在当前茶叶市场中,茶叶包装色彩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在众多的茶叶中,人们通常被茶叶包装色彩所吸引,进而实现进一步的购买行为。但是,目前市场上许多茶叶的包装色彩趋于雷同,由于没有特别之处,因此无法单从色彩上区分茶叶种类,消费者很难从茶包装色彩中联想到茶产品形态,对于茶叶品牌来说,无法实现有效推广,也无法引起消费者的购买。其次,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色彩的变化也是十分丰富的,丰富的色彩能够提升茶叶包装的关注度,但是如何恰当地运用色彩搭配则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深浅的色彩搭配运用得最炎广泛,通过同一色彩的深浅搭配,使整体效果更加协调,提升了茶叶包装的整体艺术品位和视觉效果。例如绿茶包装中常见的是浅绿色与深绿色的色彩搭配,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充分体现了绿茶的特点。消费者在看到这样的色彩搭配时首先会想到绿茶,使绿茶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由此可见,色彩的深浅对比对茶叶包装设计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色彩的合理运用对茶叶品牌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对茶叶的推广和销售也有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同一色彩的深浅、明暗对比,能够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丰富茶叶包装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体验和精神体验。例如以浅色为底色,以深色为主题图案,这种色彩的深浅对比,能够衬托出茶文化的厚重之感,再配以各种简单的装饰,增添了茶叶包装设计整体的审美意境,给人以舒适典雅的感觉,提升了茶叶包装的艺术魅力。总之,色彩是茶叶包装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合理的色彩搭配运用能够提升茶叶包装的整体效果和产品品质。茶叶包装设计者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全面分析,以消费者需求为目标,不断地调整运用色彩搭配,使其更符合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使茶叶包装设计更有利于茶叶品牌的推广,促进茶叶宣传销售和茶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淇琦 茶叶包装论文: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方法 摘要:茶叶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使茶叶包装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好的茶叶包装不仅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在无形中也提高了茶叶的档次。为了让茶叶包装更为精美,我国茶企业开始将目光转移到了美学与茶叶包装的关系上,本文将基于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艺术设计的特征,对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的艺术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期能对我国茶产业日后的发展贡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美学视角;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方法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深,我国的茶叶搭乘全球化的顺风车走遍了世界各地,开始成为西方各国会客厅的常驻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茶叶包装最初主要注重实用,对外观的要求极低。但由于茶叶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攀升,茶企业不得不对包装进行艺术加工。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对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的艺术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析,提出了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艺术设计的具体方法。 1相关概念概述 美学与人类的审美密切相关,可以说审美就是美学的核心内容。美学视角下的茶叶包装就是在人的审美的基础上,用艺术加工的手段去迎合各类人群的审美。现今美学视角下的茶叶包装已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但在某些方面依旧不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对美学视角下的茶叶包装的内涵没有更为细致深刻的理解。 1.1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的现状 最初的茶叶包装,更为注重其实用性,仅以纸张包裹即可,随着全球化大浪潮的席卷,这种简陋包装方式已逐渐被摒弃,在茶叶包装的材质方面有了更为多样化的选择,同一种茶叶为面向不同的消费人群甚至有纸盒装,铁盒装,礼盒装等各式各样的包装[1]。此外,在茶叶包装的配色和图案方面也较之前精美了很多,最常见的就是以中国水墨画中的山水画元素和书法中的各种字体,这些精美的茶叶包装给茶叶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更为广阔的市场,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各类消费者的审美,具有了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学视角下的茶叶包装就此止步,而是为茶叶包装更高的艺术性迈出了第一步。 1.2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的内涵 自从认识到茶叶包装的重要性以后,就开启了茶叶包装改革的大门,一次又一次对茶叶包装的改进使中国的茶叶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升,甚至一度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美学的流行使茶叶包装开始逐渐认识到了茶叶包装的内涵,和其内在的艺术性。美学视角下的茶叶包装指的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依据茶叶的性质对茶叶包装进行艺术加工,使其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此外,茶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同样也承载的中国的文化,因此,美学视角下的茶叶包装也拥有更为深层的内涵,即在进行包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文化,将中国的文化和茶叶包装进行完美的结合,使茶叶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同时也是一种承载着文化的艺术品[2]。 2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艺术设计的特征 茶叶包装自茶叶走进世界市场以来,就在不停地发展和进步中。茶叶包装的改进使茶叶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一隅之地,将美学与茶叶包装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方法将对茶叶的市场扩大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的艺术设计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以简约为美,以传统为美,以文化为美,只有对这些特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茶叶包装成为一种艺术。 2.1以简约为美 “简约”并不意味着简陋。最初那种以纸包裹,辅以麻绳的包装方式谓之“简陋”,而非“简约”。在茶叶包装发展伊始,茶叶包装运用色彩繁杂,将多种内容堆砌与茶叶的包装上,这样的包装给人以繁重的感觉[3]。近几年来,简约被美学普遍接受,形成了一种以简约为美的社会氛围,简约追求的是以最简单的一些元素去诠释复杂的东西。对茶叶包装的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和简陋,而是更高程度地追求精简的美。 2.2以传统为美 中国历来有“茶之故乡”的美称,茶叶自出现到如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历史给茶叶打上了中国传统的印记,因此,茶叶不单单是一种商品,同时也是一种传统,其更是和中国的瓷器一同被当做中国传统的最高形式。美学视角下的茶叶包装,已不仅仅是为了茶叶的实用和好看而设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要表现出中国的传统内容。我国茶叶的包装,在色彩的运用上,多以绿色为主,图案的选择上多以中国古老的神兽和如意图案为主,我国茶叶包装大同小异,没有很好地和各种茶叶的传统特色和地域性相结合。此外,中国的茶道有“清”“静”“雅”三部分内容,这是在茶叶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内涵,代表着茶文化传统中最核心的内容,茶叶的包装也应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诠释,力求把茶叶最传统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在包装上[4]。 2.3以文化为美 中国是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中国茶叶自神农时代就已有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千年而不衰,并由茶叶为核心发展起来一门独立的文化形式———茶文化。茶文化为茶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其加入了文化的内涵。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出发,拥有文化底蕴的物质就是最美的,把茶叶的包装作为茶文化的有效载体,不仅能大力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更能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的瑰丽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中国文化的魅丽。中国的水墨画、中国的毛笔字、中国的传统图形等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这些元素充分的运用于茶叶的包装中,将会使中国的茶叶获得更多世界人民的喜爱。 3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艺术设计方法 茶叶包装是茶叶进行信息传输的媒介,对茶叶市场扩大和文化输出的作用已是不言而喻。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设计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实用和有效的有三种,第一,以茶叶为基础进行原创设计;第二,以地域为特征进行艺术加工;第三,以文化为内涵进行文化包装。 3.1以茶叶为基础进行原创设计 茶叶发展至此,其包装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纵观整个茶叶市场,茶叶包装的色彩单一,多以绿色为主,选用绿色虽能体现出茶叶清新淡雅的特性,但茶叶包装单纯的选用绿色很难以将各种茶叶的特性表现出来[5]。另外,大部分的茶叶包装均采用长方体的铁盒或纸盒装,形状较为简单统一,这样的茶叶包装仅仅是以吉祥的寓意为特征,但忘却了茶叶包装的主题内容———茶叶。粗略估计,中国有几千种茶叶,每种茶叶都有其不同于其他茶叶的特征,想要表现出茶叶的一些特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美学视角下,紧紧结合茶叶的特性进行包装的原创设计。譬如安化的黑茶,是六大茶系之一,其泡出的茶乌黑油润。由于其黑茶的特性,在茶叶包装的设计中,采用了黑白相间的设计方案,牢牢的抓住了黑茶的特性,更是加入了清清白白做人的寓意,把中国文化中的清白二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3.2以地域为特征进行艺术加工 中国的茶叶多种多样,拥有几千种种类,每一种茶叶都分布于中国的不同地区,地域的不同造就了它们不同的特性。茶叶产地的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形式,有的甚至依托于茶产地和地区文化形成了茶文化旅游区,这说明了茶叶的地域性对茶叶本身有着巨大的影响。茶叶的地域性囊括了这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形式,在茶叶包装中加入地域性的元素,毫无疑问是给茶叶打上了区域文化的符号。譬如西湖的龙井茶,盛产与杭州西湖,是绿茶中较为有名的品种,在龙井的包装设计中,主要以翠绿色为基调,背景辅以西湖断桥的形象,这二者正是对茶叶特性和地域性的完美诠释。在美学的视角下,有特色的物质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艺术形式[6]。茶叶包装以地域性为特征进行艺术加工不仅仅是给茶叶包装的原创设计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更是为茶叶市场的扩大和文化的传播作出的巨大的贡献。 3.3以文化为内涵进行文化包装 文化,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由此可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民族精神生生不息。茶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一种物质,其包装对我国优秀文化弘扬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茶叶的包装上凸显文化的内容,首先可以将中国优秀的文化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充分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其次,把茶叶打造成有文化内涵的一种商品;同时,也更符合现今社会文化为美的社会势态。中国的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把中国水墨画中的山水画,中国书法,中国图腾等内容用于茶叶的包装均是对茶叶的文化包装,但前提是要在地域性和茶叶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包装设计。如信阳毛尖包装上运用的隶书,西湖龙井包装上运用的西湖的水墨画等都是文化与茶叶包装的完美结合。 4结语 全球化的进程,给茶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生命力,美学视角下茶叶包装的设计就是给茶叶注入新的力量的过程,在美学的指导下,在茶叶包装中加入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文化,和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大大增加了我国茶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和其文化传播的能力。 作者:何培伟 单位:商丘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 茶叶包装论文:茶叶包装设计的艺术特色与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品茶一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茶文化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融入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当代茶叶包装的主要形式、茶叶包装的艺术特色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对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进行了分析,并对一些新的发展潮流进行了思考,期待能设计出更多环保、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感的茶叶包装。 关键词:茶叶;包装设计;茶文化;艺术特色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首,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喜爱品茶,而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据说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是从神农时代开始的,距今已有4700多年了。从古至今,茶叶包装不断发展变化着。现代的茶叶包装不仅要解决茶叶的保护与存储,适宜商品的流通,还要增加茶叶的附加价值,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茶叶的包装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茶叶包装的特色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1现代茶叶包装主要形式 在广阔的中国地域出产着丰富多样的茶叶种类,主要有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系。神农至唐代以前由于考古证据不足或者没有注重保存,关于茶叶包装的资料较少。唐代陶瓷业兴盛,开始使用陶瓷瓶贮存茶叶。唐代赵璘《因话录•徵》就有“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之记载。“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凉而恶蒸郁,宜清独而忌香臭。”是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提出的对茶叶保存和储藏的要求。古代的茶叶包装主要只是起到存放茶叶的作用,真正意义的茶叶包装设计还是民国和近现代的成就[1]。现代茶叶包装针对不同种类茶叶所需要的不同存放条件,不同消费人群的风格喜好,使用不同形式的包装。一般的茶叶包装主要有以下类型: 1.1纸袋包装 纸袋包装又称为袋泡茶,它小巧,在出行时便于携带,适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基本的茶叶种类都可以使用这种包装形式,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1.2塑料复合薄膜袋包装 塑料复合薄膜袋包装不易破损、重量轻、成本便宜,它的密封性好,适于茶叶的防潮保香,利于设计师对包装的色彩、图案、文字等设计的发挥,更能吸引顾客、促进销售。 1.3金属罐包装 金属罐包装作为最为常见的一种茶叶礼盒包装,它在外观上比复合薄膜包装袋更加美观、精致,但包装颜色的选择性没有前者大,而且成本较高,包装的重量也大大高于商品本身,这会增加一定的运输费用,精致的金属罐通常用来包装高档茶叶。 1.4纸盒包装 纸盒包装是用白板纸、灰板纸等经印刷后成型,它轻便、不易破损,主要有方形和圆筒形,它的形式简洁大方,印刷性也较好。1.5塑料盒包装塑料包装盒美观、轻便,包装盒的形状可由设计师设计发挥的空间也较大,陈列展示效果好,但它的密封性不到位,不能很好地为茶叶防潮保香,所以在茶叶包装中多用作外包装,再在包装内用复合薄膜塑料袋封装。 2茶叶包装的艺术特色 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不仅具有保护与存放茶叶的功能,还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为消费者带来更高的审美享受,提升了商品销售时的附加价值,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2.1茶叶包装设计的三大元素 2.1.1图形设计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为茶叶包装的图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首先,汉字书法就是一种茶叶包装的常用装饰图形。书法之美是中国独有的,不仅可以传达文字信息,还具有很强的艺术装饰效果。比如由陈幼坚设计的“竹叶青”品牌下的《论道》系列茶叶包装(图1),它不同于一般包装,没有浮华绚烂的图案与外观,而是简单直接地将文字做为包装盒的主要图形,在金属的材质上使用工艺将字体凸起,显示出设计者特殊的文化品位,带来一种古朴、有韵味的感觉,浓浓的中国风就蕴藏在商品之中。其次,在茶叶包装中常用国画为主体图形,国画是我国经典的传统美术,意境高深悠远,正与茶叶的气质相吻合,作为茶叶包装的主体图形非常适宜[2]。第三,许多茶叶包装运用中国的传统装饰纹样、吉祥图案、少数民族装饰图案以及民间剪纸来做包装上的装饰元素,实现茶叶包装与民族气息融合,使包装更具民族风情与传统韵味[3]。2.1.2色彩设计茶叶包装中首先能吸引人的目光的就是它的色彩,同时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标示出茶叶的不同类型,也能显现出茶叶的不同风格。由于许多茶叶是绿色,而且茶叶的生长环境在青山绿水之中,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很多都采用绿色。其他常见的颜色还有红黄、绿蓝、金银、灰白、紫橙棕褐等色彩搭配。红黄色有热情、温暖的感受,适合表现红茶和黄茶;绿蓝有健康、高雅、清凉等特点,适合表现绿茶、保健茶和花茶;金银有华丽、尊贵、大气等特点,适合表现乌龙茶和白茶;灰白有清洁、雅致的气质,适合表现白茶和花茶;紫橙有高贵、华丽、庄严的特点,适合表现保健茶和乌龙茶;棕褐有古朴、庄重的感觉,适合表现黑茶和乌龙茶。近年的包装设计中的色彩常将崇尚平淡自然、朴素写意传统色彩与简洁明快现代色彩相融合,产生了既具有中国传统神韵又不失时尚的效果,各种独特的色彩组合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心理[4]。2.1.3文字设计现代茶叶包装中的文字,不仅仅停留在以字面意义传递商品有关的信息,它本身也成为一种视觉图形,构成特殊的趣味。在字体上,茶叶比较适合用比较稳重的字体,比如宋体、黑体、楷体,或对这些字体进行适当地设计。茶叶包装还常利用书法字体来体现茶文化丰厚的底蕴,除了使用书法字体,还可以在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加以局部的变化,比如把文字的某个笔画替换成合适的图形,但要注意文字的可读性。在陈幼坚的《论道》系列的茶叶包装中包装盒的顶面凸起的字体部分使用了较普通宋体笔画更为纤细的字体,正面的“论道”二字使用了书法字体,“竹叶青”的品牌名使用了整体被拉长的宋体周围还分布着文字竖向排列的语句。这样文字与文字群的组合形成了点、线、面的视觉要素。整个包装的留白、疏密以及结构都恰到好处。 2.2茶叶包装的文化性 首先茶叶包装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地域都适合种植不同品种的茶叶,如杭州出产西湖龙井,福建出产铁观音,云南则出产普洱茶等等。这些茶叶包装的设计中就常常能展现出茶叶产地的文化特色。比如,产于安徽黄山的茶叶的包装上,就可以见到许多与黄山有关的素材,黄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常以照片或者书画的形式出现在茶叶包装上,如图2的“山水诗”茶叶包装将黄山风景以国画的形式展现在包装上,显现出黄山茶叶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在消费者品茶的同时,引导消费者根据茶叶包装产生美好的联想,仿佛置身黄山之中,领略到黄山的自然风光。设计中体现的地域文化因素,除了优美的地方风光,还可以是浓郁的民俗风貌,独特的地方神话传说等。让人从包装设计中传达的信息辨识出茶叶的品种与产地,还能让消费者通过这件小小的商品了解到生产地的风俗文化[5]。其次,茶叶包装的文化性还体现在各种茶不同风味带来的不同文化气质。每种茶叶都有着不同的口感,给人以不同的文化感受。绿茶清新淡雅,它的包装就传递清新爽口的感受;红茶浓郁醇厚,它的包装就带来高贵华丽的感觉;花茶芳香怡人,它的包装就给人柔和优雅的气质。不同种类茶叶这些独特的文化品质,在包装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3茶叶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3.1过度包装现象和雷同现象 茶叶包装,它的首要作用就是保护和存放茶叶,所以设计茶叶包装时,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其结构与材料是否合适存放这种茶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的包装技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有的消费者在选择茶叶作为礼品时,盲目地追求外观的奢华。有的设计者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或者为了提高商品的价格追求经济利益,在设计茶叶包装时出现了过分包装的情况。这脱离了包装本身主要是为了解决保护与存放的作用,盲目地追求表面的高档华丽的装饰,将包装做成了浮夸的工艺品,使茶叶偏离了茶叶本身高深淡雅的属性。在整个茶叶包装行业中,一旦市场上出现了某个销量很好的产品,就会产生跟风的情况,茶叶包装互相模仿,就造成了设计雷同的现象。这样盲目的跟风,没有自主的创新,容易导致整个行业的停滞不前。 3.2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3.2.1绿色设计目前在整个设计领域都兴起绿色设计,茶叶这种生长在青山绿水自然环境中的绿色饮品,其包装设计更不例外。在设计茶叶包装时要时刻注意体现“绿色”意识,注重环保。比如在材料的选择上,在保证包装防潮、保香性能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或者能够重复利用的材料。另外一点就是要在材料的使用上注意节省耗材。在许多过度包装的设计中,常有的情况就是一层又一层繁琐的包装,或者是给份量并不多的茶叶配上很大的礼品盒,这都是对包装材料的浪费。如今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设计师必须尽自己的努力在每一个设计细节都注意绿色设计的理念,推动绿色包装继续发展,把保护环境的观念渗透到消费者的心中。3.2.2个性化设计工业化大生产的环境下,茶叶包装的趋同越来越严重。而消费者的经济能力提高了,在商品的选择上往往追求个性,如今私人订制非常热门,我们对茶叶包装的设计也需要针对不同市场进行特殊订制。对市场定位进行细分,在大众市场,寻求性别化设计;在国内市场,寻求地域个性化设计;在国际市场,寻求民族个性化设计。性别化是指在包装风格上的性别化倾向,主要指的是女性消费市场。以往我们印象中爱饮茶的以中老年男性居多,而现在女性也渐渐成长为一个庞大的茶叶消费群体,茶叶生产商也开始发展一些针对女性消费者的产品,比如保健纤体茶、美容花茶等,茶叶的包装设计也随之产生符合女性审美的新风格,主要的特点就是色彩清新亮丽,结构细腻优美,材料自然有亲和感。比如纸质、玻璃和木材。如图3的“凤凰花茶”包装设计,使用玻璃瓶身搭配木质瓶盖,材质与色彩上显得纯净自然,包装整体的形状线条优美柔和。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女性的审美需求,能吸引更多女性消费者。地域个性化就是结合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去树立本地特色茶叶产品包装。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利用本地自然材料来设计制作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包装,这样不仅更为环保,还能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比如四川地区的茶叶就常采用竹筒来做茶叶的包装,充分利用了带有地方特色的材料,既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又有精美性和人文气息,还可重复利用,十分环保。地域个性化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将本地的自然风光或人文背景体现在茶叶包装上。比如西湖龙井茶就可以在包装上再现杭州西湖的美景或者西湖的神话传说,让消费者品茶时引发有益的联想。民族个性化主要是将自己民族的民族品格和民族情感在设计中体现出来。茶承载着数千年厚重而又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积淀,这决定了茶叶的包装具有民族性特色。不仅可以运用传统的民族图案,而且可以在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传统中国文化用现代设计手法表现出来,使包装具有民族性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感,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3.2.3品牌化设计中国名茶种类繁多,像龙井、普洱、铁观音等等虽知名度很高,但由于茶叶商家缺乏品牌意识,没有形成知名茶叶品牌,与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品牌无法相提并论。这样即使产品质量再好,也不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引导消费者下一次的购买,茶叶包装设计急需品牌化的变革。在设计时,总体上要统一品牌风格与传统,对于品牌内某一系列或某一产品的包装,在统一的风格上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让消费者可以轻松地靠平常所产生对某一品牌风格的印象,来找到这一品牌的某一个商品,又能容易地区分同一品牌内的不同产品,同时也又一次强化了消费者对这一品牌产品的印象。 4结语 茶叶是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典型产品,而茶文化更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融入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而现代包装设计行业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想法不断涌现,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设计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感的茶叶包装,增强我国茶叶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将我国的茶叶推向国际市场,也是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汪思颖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茶叶包装论文:摄影艺术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应用 摘要:从古至今,茶叶的包装设计必不可少。所谓“一流的产品,离不开一流的包装”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好的茶叶包装设计不但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还可以提高茶叶的档次和价值。 关键词:茶叶包装;摄影艺术;设计 在各种商品包装中,摄影艺术已经被广泛运用。通过商品包装上色彩绚丽的照片,可以形象逼真地再现商品的真实样子,这是摄影包装最大的优势之一。可以使人们对包装内的商品形态一目了然,还可以增强商品的附加值,以及在货架当中的感染力,在同类商品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得到提升,从而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目前,摄影包装已逐渐成为茶叶包装上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本文主要从摄影艺术在茶叶包装的效果以及在不同种类茶叶包装中的应用来进行探讨。 1摄影包装能增强消费者对茶叶整体品质的直观认知 我国地大物博,茶叶历史悠久,产区辽阔。因各茶区自然条件不同、茶树品种繁多,同时,人们通过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实践,不断总结创造,发明了多种加工制作工艺,从不发酵到半发酵,再到全发酵,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六大茶类: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每一种茶叶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刚采摘下的茶芽,到茶叶成品的形态,再到冲泡好的茶汤和香气,以及残茶的叶底,都有着很大的差别。除香气和滋味无法用摄影手段表达外,茶叶的其他品质都可以通过摄影艺术来进行充分的表现。茶叶作为商品的属性来说,有一个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包装,不仅能够在视觉感官上提升茶叶的档次,其商业价值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优秀的包装图案设计,不但能使商品变得形象化、生动有趣,还可以提升消费者眼中的好感度。不过,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现在有些包装上的图案略显陈旧、繁琐、缺少个性。商品属性不强,也缺乏时代感。茶叶包装应该给人有文化、有内涵、超凡脱俗的感觉,这和茶的文化属性相符,但传统不是复古,更不是照搬。同时,茶叶包装的民族性的图案也需要进一步的突破,应赋予新的内容、新的生命和新的形式;茶人的精神和茶叶的神韵,也应随着包装的突破和改进体现出来。具体到茶叶包装上,摄影艺术的应用比其他商品更为丰富,内容可以是茶叶的色彩和造型、产地的自然风光,产地的风土人情,可以是典雅古朴的茶具,也可以是冲泡后的茶汤色泽,通过精心布局的彩色照片,在包装面上就可使消费者直观了解到各种茶叶的风采。在茶叶商品包装中还必须考虑到摄影艺术与茶叶包装材料、结构之间的贴合度,以及包装造型设计和印刷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从当前茶叶包装市场来看,纸袋包装、塑料包装、铁盒、硬纸盒包装等,都适合采用摄影包装。 2不同种类茶叶的摄影艺术要有不同侧重点 因各种茶叶的品质不同,通过摄影来表达的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如下:2.1绿茶绿茶在中国茶典上占有显赫位置,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不用经过发酵,直接通过杀青、揉捻造型、烘干等工艺制作出来的一类茶品。其成品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最大程度保存了鲜茶的绿色基调。所以在绿茶包装的摄影作品选择上,要以绿色为主要色调,摄影内容也以茶芽和茶汤为主,构图要简单明了,在视觉上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2.2红茶红茶属全发酵茶,以茶树的新梢为主要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精心制做而成的茶品。因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泽醇厚暗红而得名。所以,针对红茶的摄影作品中,多以关注茶汤的颜色为主。所运用的茶具,也多以白色瓷器或玻璃器皿为主,白色能反衬茶汤的颜色,玻璃茶具能让人欣赏到茶汤的透明度和品质。一幅好的红茶摄影作品,能将红茶浓郁、高雅的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2.3青茶青茶又称乌龙茶,为半发酵茶,市场上品种繁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除绿茶外流传和普及率较高的茶叶品类,如我们常见的铁观音等。乌龙茶的制作工艺相对繁琐,包括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具备茶条卷曲,叶底肥壮圆结,手感沉重匀整,色泽砂绿等特点。在乌龙茶的摄影作品中,多以体现以上特点为主。选取的拍摄主体相对比较多,可以突出茶叶颗粒的饱满和色泽,也可以突出茶汤的清澈与宁静,叶底的肥厚与品质。2.4黑茶黑茶在我国茶叶种类上,历史较为悠久。无论是广为消费者认知的普洱茶,还是最近几年才被市场推崇的安化黑茶,其特点都离不开质朴与醇厚。由于茶叶的特殊加工方式,成品形状也多为饼、坨、砖、柱。其包装特点也是根据黑茶独有的特性,采用的多为毛纸、竹篓等传统方式。在此类茶叶上,摄影艺术目前在包装上的运用比较少见,即便有,也大多为茶叶原产地的摄影,突出了茶叶特有的生长环境。2.5白茶在采摘茶叶新芽后,只经过杀青,不必揉捻,再经过晾晒,或者以文火干燥后,所制成的茶即为白茶。白茶白毫显露,成品茶的外观呈白色,故名白茶。最近几年逐渐被广大消费者认知和接受。在白茶的摄影中,自然要照顾到白茶的白色银毫、绿妆素裹、芽头肥壮等特性,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商品的特点,从而调动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2.6黄茶黄茶是我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又可分为小茶和大茶。其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所以,黄茶的摄影技巧和表现力,和绿茶大体相同,主要表现在茶叶的形状和茶汤上,茶具也最好选择可以透光性好的玻璃茶具。这样的摄影作品才可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加工工艺的不断创新,茶叶的分类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很多新出现的茶叶品种,已经很难用6类茶叶来简单界定,但万变不离其宗,茶叶品质的外在表现只能通过原茶的形状、成品茶的外观,茶汤的颜色和透明度来体现。只要掌握了每种茶叶的习性与特点,就能够通过摄影艺术的方式和手段,将茶叶的习性、品质、特点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 3茶叶摄影作品和茶叶包装相结合的途径 摄影艺术是一种通过光影手段来展示事物本身特性的表现手段。而茶叶包装则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为保护茶叶,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所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一种技术手段。茶叶包装既可以保持茶叶的固有品质,又可以增添茶叶的商品价值。在包装上突出每种茶叶的特色,是茶叶包装最根本的宗旨。通过色彩、图案和文字独具匠心地运用,可使茶叶包装变得会说话,抓人眼球,从而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宣传效果。摄影艺术和茶叶包装的结合,并非是将茶叶摄影作品简单粗暴地印刷在包装上。如果运用得不恰当,反而会弄巧成拙,非但不能对茶叶的销售、消费者的认知起到好的效果,还可能会给茶叶的生产厂家、经销商、茶叶的品牌带来负面的影响。 3.1色彩的搭配运用要和谐 具体每一幅摄影作品,都有自己的主色调,尤其是茶叶,其主色调更是相当明显。所以具体到茶叶包装上,用色要慎重,要力求少而精,简洁明快。要么清新淡雅,要么华丽动人,要么质朴自然。设计要讲究色彩和整体风格的统一,不能用色过多,以免失去商品的主色调。当一个茶叶包装设计案例确定后,就要根据摄影作品的主色调,并综合考虑到该种茶叶的特性,设计出适合该茶品的包装主色调。 3.2文字的搭配要简洁合理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单凭视觉上的表现,往往不能将所要表达的内涵完全体现出来。如果搭配上合理恰当的文字注释,摄影作品的张力和表现力会得到成倍扩大。如何将茶叶的特点,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并和摄影作品进行完美的搭配,是每一位设计师都在不断追求的目标。中国的名山、名水,孕育出了名茶、名人、名胜。我国不仅茶品种类繁多,饮茶习俗也有着很大差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以及区域经济的差异,各地茶文化差异大,很难统一。但无论是那种茶,其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都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在茶叶包装中,与摄影作品相互呼应的文字内容一定要简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要惜字如金,而忌面面俱到。 4小结 茶叶市场不断发展变化,茶包装行业也在积极寻求转型与变革,“平民化”的包装越来越成为市场新宠,牛皮纸、特种纸和竹材等逐渐成为当下茶叶包装的流行趋势。正因纸质包装的大量应用,更为摄影艺术在茶叶包装上的应用提供了舞台,只要用心,总能为一款茶叶的包装,设计出一种品茶如同品名画的意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商品的表现,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享受。 作者:胡巍萍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制作系 茶叶包装论文: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的运用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在发展与创新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逐步转型为精神文化。现代茶叶包装作为茶文化的特殊载体,不但涉及到茶叶包装相关功能,而且将茶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基于此,本文基于茶文化,对中国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展开系统研究和探析。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包装设计;研究和探析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茶叶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茶叶包装设计要求不断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茶叶包装设计工艺水平,直接决定着茶叶产品的市场销售水平。同时,茶叶包装设计与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密切相关。基于此,相关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有效融入茶文化,不但可以满足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基础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水平。因此,通过研究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显得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茶文化的含义和分类 由于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具备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特征,集自然、社会、人文、茶叶为一体的文化体系。关于茶文化含义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广义层面的茶文化,部分学者认为,茶文化作为历史发展和创新过程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集中统一体,主要基于物质层面,客观反映精神层面;二是狭义层面的茶文化,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茶文化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变化,主要集中在人类精神文明层面,是精神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茶文化按照文化形态,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一是物质文化;二是心态文化;三是制度文化;四是行为文化。 二、茶文化与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唐代时期,主要以南方地区为主,在南北方文化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茶文化逐渐被广为流传,成为唐代主要传统文化。陆羽通过撰写《茶经》,具体描述了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柳宗元等人在吟诗作赋的时候,非常喜好品茶,并且对茶叶的种植和加工颇有研究,茶文化逐渐普及全国各地。然而,唐代时期人们对茶叶的存储问题研究并不透彻,在茶叶包装过程中,通常以纸包为主。宋朝时期,国人的品茶艺术更高,茶叶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的一种普通农作物,在茶叶包装设计方面,宋代人通过对唐代人的茶叶包装设计工艺进行进一步改进,采取模压方式,包装设计出朝廷专用贡茶,被称之为“龙团凤饼”,进一步提升了茶叶包装设计工艺水平。进入元朝以后,茶文化更加成熟,人们品茶习惯得以变化,并不喜欢加入相关香料,而以清淡典雅为主。明朝时期,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将茶叶置于沸水之中,也就是所谓的泡茶,泡茶的品茶习惯迄今为止依然被沿用,并得以广泛宣传和普及,逐渐名扬四海,成为一种国际饮茶习惯。 三、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 1.茶文化理论运用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 平面包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对传统文化中的现实事物进行改进、创新,以此来达到预期的艺术设计目的。同时,通过运用传统设计理念,能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创新能力,达到现代平面包装设计的预期目标。传统茶文化为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创新思维理念,传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积极效应。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要想寻找突破点,必须深入、全面的研究和运用茶文化,通过提炼茶文化之中的艺术文化精髓,来提升茶叶包装设计的整体质感。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其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茶叶包装设计工作人员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游戏设计、海报设计、装潢设计、宣传设计、LOGO设计等方面,需要通过融入茶文化及其相关创新元素,来增强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强化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提升产品设计的整体质感和美感。由于茶文化具备独特的韵味和意境,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方法,有效融入茶文化,则能够彻底解决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韵味和意境问题,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民族与时尚元素的统一综合。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时代背景下,中国茶文化与时俱进,其内容和类型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导致茶叶包装设计理念得以改进和优化,通过将传统元素与流行、时尚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传统美、自然美与现代美设计理念的相统一。 2.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中 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而言,图案设计显得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茶叶包装设计的关联性和多样性,同时与茶叶产品的销量、效益直接挂钩。长期以来,中国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图案设计主要集中在字画、诗词、民俗、茶树等方面,茶叶包装图案设计素材十分丰富,表现模式较为多元化,对平面设计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通过对诗词、民俗、字画图案的设计,能够充分提升平面设计的整体特性,进而达到自然与文化协调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处可见与茶文化有关的歌曲、诗词、书画、舞蹈、建筑等艺术作品,可谓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运用传统的茶文化,充分提升了现代茶叶包装图案设计的自然、人文等基础特性。中国传统茶文化具备一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现代茶叶包装图案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有效运用茶文化,一方面能够体现出茶文化的艺术魅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审美理念,将茶文化中的各种图案有效融入到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中,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案,给人一种多元化的造型和艺术形态。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设计一方面运用于茶具、外包装等设计过程中,而且被运用于各种与茶叶有关的书画作品、工艺作品中,使得图案设计方法更为丰富,艺术收藏价值更高。我国茶叶包装设计人员在图案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茶文化艺术形态,结合本地经济状况、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设计而出的茶文化图案风格迥异,完全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紧密结合时展特征和流行、时尚元素,通过点、线、面相结合得方法,完整体现出茶文化多元化的图案艺术特点。 3.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色彩设计中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曾经指出:“色彩作为美感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看出,色彩对于人们情感的传递来讲,其意义深远而重大。通过在人类主观情感中融入色彩元素,不但能够传达出真实的情感色彩,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丰富人们的美感意识。在现代茶叶包装色彩设计过程中,通过运用茶文化设计思想和审美理念,能够充分提升色彩的美感,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茶叶包装设计品牌力。现阶段,我国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所采取的色彩设计方法主要根据茶叶的品种、性质、级别、环境,以及人们的品茶习惯、所用茶具等进行设计,色彩以红色、黑色、褐色、绿色和黄色为主。研究表明,我国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色彩设计主要以绿色为主,主要是因为茶树所生长的环境以及自然成色为绿色,给人一种清新、自然、和谐、融洽的感觉。因此,绿色自然成为现代茶叶包装色彩设计的主体色调。将绿色与黄色、绿色、紫色、红色、黑色、白色等色调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够塑造出意境深远、悠然自然和宁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可以充分体现出茶文化的色彩情感,有利于平面设计色彩的有效运用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成效的提高。通常情况下,茶文化之中的各类色彩均象征着不同文化主体,其中:红色象征着喜庆,黄色象征着权威。因此,红色、黄色作为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主要色调,人们对其依赖程度较高,用来呈现事物的尊贵性与喜庆性。 4.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文字设计中 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设计非常关键,作为茶叶包装设计的基础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茶文化中的文字设计主要涉及到诗词歌赋、区域民俗、茶品特性等方面,文字起到阐述和说明的作用。文字作为茶文化的基础构成部分,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融入文字元素,一方面有利于茶文化的发扬和传颂;另一方面有利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成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茶文化中的文字设计方法主要涉及到与茶叶有关的事件、诗词、典故等内容,融入民俗文化,能够从本质上体现出茶叶产品的基础属性。因此,文字设计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而言,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一种客观、形象表述,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博大精深的真实体现,有利于茶文化内涵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总而言之,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有效运用茶文化,不但能够对茶文化进行弘扬和传颂,而且有利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有机关联起来,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茶文化的有效运用,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工作而言,其潜在的意义深远而重大,将是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研究,显得意义十足,将是国内外学术界所长期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之一。 作者:刘中美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茶叶包装论文:茶叶包装图案设计数字化表现的实现 摘要: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更多的便是人们的艺术设计方式,这种改变也带来了人们相应艺术审美改变。可以说数字化技术将艺术设计进行了新时代的提升,在现代的设计过程之中,数字化设计技术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方向,本文针对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之中创意数字化表现的实现进行了分析,希望带来相关帮助。 关键词:茶叶包装图案;设计;创意数字化表现 随着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各种设计用软件大行其道,帮助设计技术完成了本质的变化。一些软件的使用提升了设计过程的技术手段,例如CAD、Photoshop等,实现了数字语言的交互和人机交互等。当然在现代数字化设计过程仍然不是设计过程之中的全部,如何保证文化和设计高度统一,成了现代设计人员需要思考的方向,在这里进行茶叶包装的设计创意数字化表现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帮助这项理念进行实现。 1茶叶包装设计图案创意表现基本概念 图案主要是来源于自然,但是在实际案例之中表现,却又高于自然,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对于自然的讴歌赞美。落实到茶叶包装的图案设计之中,应该实用、经济并且美观,结合市场情况和工艺水平,完成图案设计。茶叶包装图案作为自然美的一种载体,需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同样应该保证在实际之中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说茶叶包装图案不能脱离社会,充分遵从社会需求。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之中,应该将这些要求结合在设计之中,并且将自身对于设计的理解融入其中,将创意进行完整的展现,这才是茶叶包装的整体设计。通常在设计过程之中,设计人员需要满足客户要求,设计过程中会进行相关效果图的公布,保证客户可以一目了然的看清相应的设计图案,并且及时提出自身要求。茶叶包装图案设计是包装设计之中的重要内容,无论包装之中使用什么元素,都应该在图案之中有所体现,这也是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进行有效思考的方向。所谓创意,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一方面解放思维,一方面注意对于生活之中各种元素的总结,将多元素进行总结融汇,便能形成自我的创新能力。落实于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之中,如何实现茶叶包装设计创意数字化?良好的创新能力便是重要内容,通过良好的创新能力,将现代各种元素融入到茶叶这个传统产品包装,形成共鸣才是最好的创新模式,也可以在新时期,帮助茶叶焕发新的生命。 2数字化表现的意义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艺术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艺术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之中,已经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设计艺术已经逐渐转换成为了数字化艺术,不仅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更应该是新血液的吸收。数字化艺术设计是指利用数字平台下的各类软件进行相应的艺术设计形式。在这种大形势下,导致相关设计具备了自身的社会性,也导致了相应的社会审美进行了自我改进,当然,数字化带来的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也属于此列。社会审美发生了变化,这就表示茶叶包装不仅要体现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更应该加入一些现代精神,这也是设计人员需要进行思考的方向。茶叶包装图案设计数字化表现使得相应的艺术水平得到了突破,丰富了艺术表演手法。同样在茶叶包装的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遵循传统的茶叶文化,同样也应该赋予新时期的生命意义,这就离不开数字设计技术的支持。 利用数字设计技术进行相关设计,设计人员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相应的设计过程,同样可以进行以打印作为主要形式的小规模生产。而且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先进性,可以有效的帮助设计人员对于生产现场进行控制。通过数字化设计技术,很好的改进了设计过程较为漫长的问题。茶叶包装设计图案更为直接而且形象地表现了设计创意,也更好地帮助现代设计人员进行提升。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使用,现代数字相关软件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表现了设计人员的奇思妙想,并且很快的将设计理念转换成为了相应的产品。针对于一些特定地区的特定茶叶,数字化技术同样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茶叶市场之中,这种传统产品本身有着自身的文化传承,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更应该进行数字化的设计,使茶叶包装新颖有趣,很好的促进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且有效的赋予了茶叶包装个性化和生产批量小的特点,所以说在进行茶叶包装图案设计过程之中,数字化设计技术有着无与伦比的相关作用。 3茶叶包装图案设计创意数字化表现的实现相关策略 在茶叶包装图案设计创意数字表现的实现过程之中,首先便应该对于相关设计软件有所认识。前文提到过,现代数字化设计的主要体现为CAD设计软件等,设计人员通过CAD软件进行初期的图案制作,保证图案较为合理,然后进行下一步进程。从设计人员的使用过程而言,CAD软件在近些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完善,针对于茶叶包装设计这一领域之中尤为如此。落实于茶叶包装设计之中,因为我国属于茶叶生产大国,所以相关的软件设计逐渐成为了产业化模式,也就是说通过CAD进行相关的设计,已经成为了现代设计人员的基本思路,同时这种基本思路也帮助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进行了有效的自我提升。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善,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之中的CAD应用将会进一步的提升。利用计算机数字化设计技术来进行现代的茶叶包装设计,数字化矢量软件最为便捷的方面便是快捷,而且操作较为简单,可以任意的调整图形形象而不影响图形的精确度,而且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较快,这就使得设计所需要的时间不间断的缩短。数字化绘图软件之中,制图非常精确而且形象。在进行茶叶包装图案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于图案设计基础知识了解较为准确,并且可以根据茶叶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相关设计。可以先从茶叶包装上的单个图案开始设计,然后通过设计元素来进行相关的图案设计。可以利用数字设计进行初步设计,然后进行填色预览,这也就方便了设计人员在进行相应的操作与进展。在进行单一元素的重复使用之中,传统方案需要进行多次重复作业,但是在数字化软件中,往往是设计人员动用一个功能便可以完成。所以现代数字化设计软件的应用代表了先进技术,想要真正达成茶叶包装图案设计创意数字化表现的实现,便缺少不了相应数字化设计软件的使用。 这样可以将一些现代化元素进行更好的融入,将茶叶的大环境放置在整体构图思维之中,都可以提前进行设计图的展现。在进行具体茶叶包装图案设计案例中,想要充分表现数字化,首先应该对设计单位的具体要求,要成熟于心,然后是相关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在茶叶包装之中,应该体现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茶叶包装向消费者表达一种购买意愿,而且将设计人员对于茶叶文化的理解融入其中,在作品中全部展现。实际设计过程之中,往往应用了较多的软件,这些软件很好的帮助相关图形进行了使用过程,并且很好地确定了茶叶包装的主色调等,例如黑茶应该使用黑色、红茶红色等,每一种色彩都有着自身的表现能力,更应该进行准确衡量,如何在对于茶叶进行准确表述的过程中,同样还能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创意。数字化软件可以实现了信息的交换,在设计过程中,一共是三方,三方的共同信息都会在设计作品之中得到体现,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数字化设计模式便是沟通最好的渠道。茶叶包装设计想要真正的实现自身的数字化,离不开数字软件的使用,也离不开设计人员的努力。在这里,探讨了,茶叶包装图案设计创意数字化表现的实现,想要真正的促进实现,设计软件和设计人员两个元素缺一不可,希望我国的设计人员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提升,帮助现代茶叶设计能够有较大的提升。 4总结 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茶叶包装设计水平?这是每一个设计人员都应经进行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茶叶包装图案设计创意数字化的实现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帮助相关从业人员建立相关思考,成功进行有效的自我提升,帮助现代茶叶包装进一步提高。 作者:杨明彦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 茶叶包装论文:茶叶包装设计浅思 1闽南茶叶包装的文化体现 (1)图形方面的体现。闽南传统图案可以提高茶叶包装的文化品位,闽南建筑的屋角上有很多华丽的装饰图案,它们体现了闽南文化的特点,可以从中抽离出典型的图案做抽象变形。传统图案赋予了包装丰富的内涵,华丽的雕花,优雅的转角,饱和的色彩等应用在茶叶包装上,除了能起到锦上添花的装饰效果外,同时可含蓄地点明是闽南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茶。闽南地区的建筑可谓独树一帜,土楼是当地一种古老的建筑类型,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造型独特,体现了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是闽南建筑的瑰宝。土楼特征明显而且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将其外形进行提炼,作为图形设计应用在茶叶包装上可以起到独特的审美效果。(2)色彩方面的体现。受众的审美与其生活成长的周遭环境、文化的熏陶、宗教的感染等都有着很大的联系,任何一种心理模式都承载着一种文化,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中华来说,其色彩文化美学与其文化思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色彩反映了不同民族美术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所以,把握住包装设计中的色彩,亦即抓住了消费者的情感。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中,有的颜色给人华丽的感觉,有的给人一种古朴、稳重的感觉,有的则使人感到清新、秀美……不同的颜色搭配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闽南茶叶包装的颜色设计应根据闽南茶的特点来定,闽南人喜欢喝乌龙茶,因为乌龙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它外形色泽青褐。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而乌龙茶茶中最负盛名的是安溪铁观音,铁观音如青橄榄,可根据它们的代表颜色作为包装的颜色,这样消费者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甚至不用阅读包装上的信息就能知道这是闽南的哪一种茶,甚至可以做成系列包装,由浅至深,由深至浅,富有节奏韵律感。(3)文字方面的体现。文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功用视觉符号,它以清晰、明确地记录传达着人类的思想、文化、历史、科学技术等。文字设计是包装设计中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是传达信息最直接的方式。许多包装设计中可以没有图形,但绝不会没有文字,甚至有的完全靠文字支持构图的美感。闽南语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民族语言,来源于古汉语,是一种汉语方言,发音和普通话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广泛应用于台湾、福建等我国的东南地区。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中原华夏先祖在多次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汉、唐、魏、晋及五代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汉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标准音。我们可以将这种带有历史文化的语言应用在茶叶包装上进行推广应用,对于本地人来讲有着浓浓的亲切感;对于外地人来讲具有别样的风土人情,富有情趣。在推动当地茶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地区的语言文化,对于我国这个多民族多区域风俗的国家来讲,能更好地促进地区文化的推广与交流。 2小结 闽南茶叶的包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应该更多地融入现代科学技术,使包装不仅具有审美实用价值,更具有现代文明的智慧,不仅是解决眼前的包装问题,更要考虑到包装丢弃后的回收问题。有的包装制作精美,成本较高,如果喝完茶就被丢弃,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造成了无形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资源的浪费,可考虑它做完盛放茶叶之后的作用。例如,可以摆放在书架上装饰房间;可以盛放一些杂物;甚至可以变成玩具等。有的包装是便携的,制作没有花很大的工夫,没有什么收藏价值,用毕即弃,这时就要考虑它的回收利用价值,就要采用可降解材料作为它主要的包装材料,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闽南地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闽南茶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不断创新闽南地区茶叶包装不仅可以宣传当地文化,还可以促进两岸茶文化的交流,拉近两岸地区人民的感情,推动两岸经济的发展。研究发展闽南茶叶包装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和现代科技很好融合的道路至关重要,继承发扬闽南文化的同时也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作者:李静 单位:福州大学 设计艺术学 茶叶包装论文:茶叶包装中色彩设计理念刍议 1塑造品牌价值 随着商品经济的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品牌消费观念进一步扩大,各种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更好地释放品牌效应,是备受企业关注的问题。每一类别的商品在消费者印象中都有固定的“概念色”、“固定色”和“象征色”,人们凭借着色彩对商品进行判断。在设计时不能违背商品的形象色,否则就会影响商品的销售。在产品包装设计中,企业都是以自己的色彩识别元素进行设计,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企业形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识别度,以使不同种类的产品包装具备共同的识别特征,从而实现品牌价值。例如系列化包装策略,它不仅强化了品牌,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还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和拓展,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度和名牌产品的观念。 2茶叶包装中的色彩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色彩具有主观感情和客观感情,不同的色彩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不同。有的色彩给人以压抑、犹豫的感受,有的色彩给人清新、自然的感受,有的色彩给人古朴、高雅的感受,有的色彩使人感到活泼、欢快等。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对人的情绪影响也不尽相同。例如,人长时间处在红色环境中,脉搏就会加快,情绪激动;而处在绿色、蓝色环境中,脉搏减缓,情绪显得平静、稳定[2]。因此,设计师要在了解茶叶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色彩语言的魅力,合理地选择和搭配色彩。既要传递出茶叶商品本身的特性,又要赋予其审美价值,达到功能与形式的内在统一,在两者有机融合的条件下,将商品内容与销售策略巧妙地以色彩展示出来[2]。目前市场上茶叶品种繁多,设计时应以人们对色彩心理为参考依据,针对不同的茶叶品种进行选色。如红茶汤色红艳,口感醇和,应选用暖色调;花茶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应选用冷调与暖调搭配色———黄绿;白茶及市场上的女士茶滋味醇和,应选清淡柔和的色调等等。 3六安瓜片茶叶包装中的色彩设计理念 3.1体现六安瓜片茶叶的特征 由于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受其属性的制约,因此在用色时就要考虑到茶叶的品种、档次、价格、适宜场合等,茶叶的品种不同,包装的形式、风格、色彩定位也应有所区别。如靳埭强设计的车仔茶叶系列包装,分别以不同的底色作装饰来衬托突出车仔品牌,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茶叶品种,很好地展示了不同茶叶品种的特性。六安瓜片是绿茶中唯一只采叶的片茶,色泽宝绿,香馥浓烈,滋味醇厚,是天然优质的绿色饮品。因此设计时应选用冷色调为佳,绿色或蓝绿色,这种色调不仅能很好地诠释产品,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更好的理解和认知,还会让人有清新鲜爽之感。据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绿色对平衡人的心理安静和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帮助人们摆脱烦躁而进入渴望中的和谐境界。它作为瓜片包装中的首选,更能彰显瓜片的绿色、环保,给人一种安静和清新的感觉。当消费者看到包装后,就会对商品的可靠质量产生心理共鸣。 3.2体现地域特点 茶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茶叶品种多样,产地不同,其文化渊源也就不同,相应的茶叶在品质上就形成了显著的地方性特色[3]。因此,在销售市场上,茶叶的包装色彩设计也应体现出一定的区域性。例如在茶叶的包装上,印制充满浓郁民族地方风情的图片色彩,介绍茶叶的渊源、习俗、趣闻的文字等,使消费者眼能看到、心能感受到,觉得品茶就是在品文化、品亲情,由此而产生广阔的联想。六安瓜片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驰名古今中外,主产于大别山北麓地区,高山环抱,云雾缭绕,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优质的绿色饮品。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包装时应注意突出地方特色,以区别市场上繁多的同类商品。如借助地方文化的特色,用隐喻的图形色彩增加包装的感染力;或者采用代表性大别山的景点作为色彩设计素材,在保持其文化底蕴的同时融入时代的内涵,不仅体现了地域性,发挥了色彩的记忆功能,又能让消费者欣然接受。 3.3吸引消费者视线 色彩是茶叶包装中最直接、最快捷的视觉传达手段,它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诱导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有经验的设计师会利用色彩这一独特效应,针对茶叶商品的属性,在其包装上设计出市场上能迅速抓住消费者视线的个性化色彩,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如龙井、碧螺春茶的包装设计,设计师在构图、风格上采用了相同形式,以不同的色彩区分茶的种类,整体统一,色调鲜亮饱满,摆放在货架上具有良好的陈列效果,易于识别记忆。六安瓜片茶叶由于加工工艺、采摘时间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档次,不同价格,设计师在为包装选择和搭配色彩时应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可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视觉要素,掌握好商品的品位、特质与微妙的内在因素,处理好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关系;或者采用系列化包装强化设计的整体性,突出商品的特征。这种个性鲜明、协调统一的视觉效果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很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和拓展。 4结论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设计语言,在六安瓜片包装中所表达的含义深刻而广泛。在进行茶叶包装色彩运用时不仅要考虑到色彩的属性、特点,还要充分挖掘本土的优秀文化,在此基础上加以传承、创新,体现出六安瓜片茶的文化底蕴。塑造产品品牌、强化产品个性、促进产品销售,体现包装的价值效应。 作者:付万云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网络数据存储技术分析及应用研究 【摘要】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数据存储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存数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多个领域。不断发展和改进网络数据存数技术,推动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传统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分析和应用和现代化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分析和应用。 【关键词】 网络数据存储技术 分析 应用 数据存数作为计算机系统中一个独立的模块,网络数据存数技术的发展目标是高智能化、低成本化,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网络数据存储技术,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使网络数据存储技术更加强大和安全,推动网络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 一、传统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分析和应用 1、SAN。SAN是一种计算机存储区域的数据存储技术,将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联系起来,服务器使用SAN接入网络系统[1]。SAN存储区域基于LAN层次一下,是一种高效的存储网络,利用SAN数据存储技术,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容量数据传输对计算机网络的影响,能够优化大容量数据的分配。但是这种技术在日常的应用中操作性较差,在维护和构建SAN架构时,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积累,再加上SAN技术的网络互联装置价格昂贵,增加了这种技术的运行成本,使得SAN技术难以发展和普及。 2、DAS。DAS是一种和计算机网络直接相连的数据存储技术,它利用SCSI接口或光纤通道将网络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直接相连,这种直接相连的数据存储技术,系统的运行成本相对较小,被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网络集群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例如,计算机网络中的服务器分布比较分散,利用普通的网络数据存储技术进行连接在技术上有很大的困难,这时可以利用DAS技术。但是这种技术最大的缺点是不具有共享性,需要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每一个客户终端配置一个单独的服务器,给网络的管理存储维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服务器一旦发生故障,存储数据信息很难进行恢复,网络数据存储的容量空间难以进行拓展,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普及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3、NAS。NAS是一种计算机网络系统中重要的数据存储附加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附加技术能够直接将计算机磁盘序列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连接起来,NAS技术的服务器主要由计算机存储硬件和计算机操作系统共同组成[2],在应用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并且SAN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互联的设备价格相对较低,安装操作简单便捷,具有可靠、安全、高容、高效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在法律环境、电子出版以及图像教育等领域,这些领域都对于数据存储容量有着很高的要求。与此同时,NAS技术的网络协议开销较大,在数据文件访问过程中,NAS技术很难适应高访问速度的网络应用,例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存储应用,NAS会占据大量的带宽,并且NAS难以兼容多种不同存储设备,无法对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这样就限制了NAS技术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二、现代化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分析和应用 1、云存储。云存储技术是依托云计算应用技术发展而来的,云存储技通过计算机网络中的相关软件将多种存数设备集合和联系在一起,协调运行和工作,充分运用了网络技术和集群应用等功能,实现了对外的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等功能。云存储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存储技术,和其他的网络存储技术相比,不仅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有效地降低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储存的运行成本,还提高了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的拓展性和灵活性。 2、OBS。OB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应用对象的网络数据存储技术,其包含着存储属性可拓展的数据存储容器和存储长度可变的存储模块[3],是一种重要的组织逻辑方式,能够提供多种类似于文件的访问方式,如文件的关闭、读写、打开等,OBS数据存储技术融合了SAN和NAS技术的优点,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统一的对象接口,有效地提高了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拓展性,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行性能。OBS技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相关的物理数据存储图标放置在系统的存储设备中,当前OBS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领域关注的重点技术,其较强的拓展性和高性能,使得OBS技术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领域。 三、结束语 无论是传统的网络数据存储技术还是现代化的网络存储技术,都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不断提高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拓展性,推动网络数据存储技术的广泛应用。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基于云技术的分布式实时是数据库高性能数据存储检索机制探析 云技术是当前先进的技术,把实时数据存储检索技术以云技术结合起来创新实时数据库高性能数据库存储检索机制是今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对这一趋势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通过分布式通讯服务平台结合应用需求来重点研究数据存储和数据检索机制。 【关键词】云计算 数据库 存储 检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也随之取得了快速发展。云计算技术也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相比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高性能数据库优势更加明显。基于云计算分布式实时数据库能够实现数据的永久存储,同时它还能够尽可能地在同一地点处理数据,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数据传输时间的消耗。 基于云技术的分布式实时数据库能充分利用高性能广域网络。这种挂数据库主要是通过数据流的形式来对存储云中的数据来进行专业化地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定义的计算函数就能够对存储云所管理的刷数据进行有针对性处理。 1 云计算技术介绍 研究分布式数据库高性能数据存储检索机制,首先就需要掌握云计算技术。了解云计算技术是研究的重要前提。近些年来云计算技术获得了迅猛发展,依托于云计算技术本身的产品也获得了较快发展。云计算技术主要是将效用计算、网络存储、网格计算以及负载均衡等领域进行综合而形成的一种专业性技术。 通常情况下云计算技术本身包含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技术、分布式实时事务提交协议、网络动态路由与负载均衡技术、事务实时调度机制等核心技术。这几种技术对于分布式实时数据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2 分布式实时数据库的框架 分布式实时数据库是云计算技术与实时数据库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该数据库主要是通过计算机集群来进行构建。该数据库具有可扩展、系统性、可靠性、可维护性高等特点。负载均衡、事务调度、冲突处理、数据存储等是其主要内容。分布式实时数据库主要是通过分布式通讯服务平台的客户端结构接入到该平台中的。某个节点在接入分布式应用服务之后就可以实现与同样服务的其他节点的有效连接。 多台数据服务器的数据存储,检索组件则是通过接入平台结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存储以及数据检索服务来向外提供服务的。这样一种服务机制实际上打破了原来那种单台实时数据处理服务器的孤岛。对于数据的查俊则是用平台接口把客户端同服务平台连接起来实现的。 3 分布式实时数据库存储机制 针对基于云计算分布式实时数据库存储机制的设计,重点是要在规模动态调整能力、数据一致性、分布式冗余存储等方面来进行调整和设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能够达到以下目的:一是适当增加服务器节点从而实现系统并发处理能力,最终提升数据存储容量。二是系统数据存储的实时性和高可用性得到增强。三是实现高效的数据备份冗余,从而来有效避免数据读写失败情况的出现。有的条件下甚至是可以用一致性维护机制来保证备份数据的一致。四是服务器节点可崩溃,恢复以及在线加入。 存储云结构主要是由主管服务器、安全服务器、客户端以及从属节点等构成。这些设备在系统中承担的功能各有不同。主管服务器主要是维持系统内的元数据,提供目录服务、响应用户请求、控制从属节点运行等。从属节点主要指的是那些存储数据的文件,这些节点通常是基于存储云客户端的请求而需要处理数据的节点。从属节点一般只接受主服务器的指令,客户端、从属节点的关系以及从属节点之间的关系则主要是由主节点来进行协调。 存储云结构能够实现高速缓存数据连接,这样就能够有效改变同一队节点间,数据传输需要多次连接的现状。该系统的安全机制主要是通过存取控制列表来实现的。存储云结构中的数据需要由存取控制列表来进行控制,客户端IP地质也需要在服务器内部。数据的组织和处理是按照以下方式来实现的:在存储云结构中每个数据文件一般都附有一个索引文件,数据文件和索引文件都存在与相同节点中。复制数据文件的同时,牵引文件也将会被复制。索引文件本身包含每个记录的起始地址以及末端地址。那些没有索引文件的数据文件则主要是通过文件为单位的方式来进行处理。此时就需要通过特定函数来解析以及提取数据。 数据服务器在加入分布式通讯服务平台之后就会形成一个分布式系统整体,服务器节点加入之后就可以通过平台来转发数据并进行备份。在存储云结构中点歌服务节点只需要关注自身的数据接手法以及存储。通过该结构能够实现单个节点数据处理同复杂分布式架构逻辑的分离。这对于最大程度利用实时数据库存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4 分布式实时数据库检索机制 高性能数据检索具有明显特点,它的查询耗时和结果正确率是影响数据库性能的重要指标。分布式实时数据库检索机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据最终的一致性。通常情况下数据在同步完成之前,数据备份之间往往存在不一致情况,此时系统通过一致性维护机制就可以实现数据的最终一致性。二是数据一致性修复。系统中数据一致性恢复主要是通过数据一致性对比、修复机制来实现备份数据间的一致性,从而最终达到分布式的最终一致性。三是查询的一致性等级。所谓查询的一致性等级主要指的是用户指定查询结果的一致性等级。对于那些一致性要求较高的一般四通过数据点的主备份节点来进行查询处理,对于那些一致性要求不高的请求则是要尽可能降低数据检索耗时。 分布式数据查询,按照查询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当前节点数据查询和备份节点数据查询两种情况。针对备份节点的数据查询主要是通过当前节点数据查询来实现的。本地节点数据查询本身又可以分为实时数据查询和历史数据查询两种方式。历史数据的查询则可分为存档缓存查询和磁盘数据查询。 云计算技术是当前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这种技术在分布式实时数据库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今后应该不断加强云计算技术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云计算技术,而后分析了分布式实时数据库的总框架,之后重点分析了存储结构和检索机制。基于云技术的分布式实时数据库中数据存储和检索是其中的重要功能。加强这两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XML技术上的数据存储技术分析 【摘要】 XML的良好的可扩展性和能够进行自我描述的特性使得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将对基于XML技术的数据存储技术进行总结与归纳,整理出不同数据存储技术的技术特征与要点。 【关键词】XML数据存储 Web应用的发展带动了XML技术的发展,XML已经成为了网络上的数据交换标准中的一种。XML技术的发展与其优秀的数据表达能力有关,它可以用来表达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有鉴于此,XML数据存储技术对发挥XML数据表达特性非常重要。目前常见的XML的数据存储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文本文件方式、关系数据库方式以及面向对象数据库方式,本文将分析这三种存储技术的特点。 一、 文本文件方式 XML文档本质就是文本文件,所以以文本文件方式进行数据存储是最为常见的XML存储数据方式,这种方式存储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文本编辑工具查看,非常易于参看与修改。使用文本文件方式存储数据并不意味着只能存储文本,此种方式同样可以存储二进制数据,也就是能够存储任意数据,只是数据不能以一种直观的展现方式呈现,需要其他的工具支持。 XML文档一般是通过DOM或者是SAX等接口进行存取,应用这些接口可以很方便的管理XML中存储的数据。实现XML文档操作接口的商业产品有许多种,也可以自行实现接口,针对性的提升XML数据存取性能。 应用文本文件方式进行数据存储的优点: * 方便查看与修改,对于一些轻量级XML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各类文档编辑工具进行编辑。 * 操作简单,可使用相关接口方便的对数据进行存取,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由于XML存储数据的结构是半结构化式,所以以文本文件方式存取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结构复杂的数据难以清晰、准确的操作。 二、 关系型数据库方式 XML文件存储的数据是半结构化式的,在实际工程中,所用到的数据往往需要关系型数据库的支持,为了达到将XML文件中存储的数据作为关系型数据库使用的目的,通常在XML文件和关系型数据库中添加一个映射层,它将承担对XML文件数据的存取任务,同时也承担为数据库提供数据以及映射数据库数据到XML文档中的任务。 映射层的工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 提取XML文档中的数据,按照映射规则组织数据,生成可以供关系型数据库使用的模式。 2) 依据填充规则将数据向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表中填充。 3) 将XML查询方式转换为数据库使用的SQL查询方式。 4) 将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重新转化,写入XML文档。 这种数据存储技术最为关键的部分是映射层,映射层的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将XML文件这种文档结构映射为关系模式的任务,映射策略的优劣对整体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按照映射策略的不同,可以分为模型映射与结构映射。模型映射的策略是建立数据模型,根据模型的特征先行定义出一个关系型数据库模式,无需模式文件的帮助。而结构映射是依靠如Schema等模式文件的帮助,完成到关系模式的转换,整个过程中无需定义关系模式。 三、 面向对象数据库方式 除以上两种较为常见的方式外,还有面向对象数据库的存储方式。与关系数据库相反,这种方式中将数据库作为底层存储者,将XML文档作为一个对象、作为数据的载体,存储在数据库中。 在XML文档与数据库映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需要Schema或者是DTD的辅助,XML文档中的元素对应数据库中的类、元素属性值对应列,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对应数据库中类于类的关系。 在将XML文档映射进面向对象数据库中时,具体步骤如下: 1) 依据XML文档创建DOM树,按照先树根后树叶的方式进行遍历搜索。 2) 对搜索到的元素进行校验,提取元素信息。 3) 将得到的元素填入面向对象数据库中对应的对象的相应域中。 当从数据库中提出数据,重新映射为XML文档时,具体步骤如下: 1) 提取数据库中的对象,并生成XML文档中的对应元素。 2) 将对象的数据域映射为元素的属性值,写入XML文档中。 3) 遍历对象里的子对象域,重复进行步骤1和2。 4) 将所有的对象转换完成后,封闭根元素,结束映射。 这种存储方法可以方便的建立起XML文档中所携数据的对象模式,通过面向对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结构化操作,有着较出色的存储效率。 四、 结束语 正是因为XML的应用范围广泛,不同的应用方向对数据的存储要求不同,所以XML有多种数据存储技术,文中提到的数据存储方式是较为常见的几种,每种都有自己的特性,究竟使用何种存储手段取决于具体的使用需求。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Web多媒体数据存储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讨论了Web多媒体数据的存储方式,重点研究了图片文件在SQL Server 2005中的存储方法,并实现了利用对二进制数据文件的读取及显示方法,最后讨论了其他多媒体文件存储方式所需要考虑的多方面问题,为Web应用中多媒体数据存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存储;SQL Server 2005;web应用 早期因特网浏览器仅支持文本,甚至被限制为单一颜色的单一字体。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传输率的提高,人们对Web上的媒体需求越来越多,文本、书籍、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资源目前在浏览器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在Web应用程序开发和使用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场合需要使用多媒体内容表达程序,因此对多媒体的数据进行存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例如在人事管理系统中,需要存储员工照片、扫描并存储员工学历证书获奖证书并能够通过应用程序显示。又如在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中,需要存储文字资源、图片资源、课件资源、音频资源及视频资源以供查阅。再如在多媒体论坛上,需要由用户上传多种多媒体资源,包括图片、声音、视频等。 在web应用程序中引用的多媒体资源存储方式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存储文件到指定路径下,将文件与应用程序的相对路径以及文件名存储到数据库中,数据库中存储的内容相对较少。这种存储方式的特点是数据读取比较容易,但是对数据管理不方便,多媒体的信息完全暴露在机器设备之上,信息容易被删除、修改或者替换,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这种方式不利于保存重要的媒体信息。另外一种就是把多媒体信息直接保存在数据库中,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这也是目前多媒体数据库的发展趋势,但这种方式的数据读取比较麻烦,因为一般多媒体数据都是以二进制的数据存储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需要通过第三方的工具来完成数据的存储和读取。该文主要研究以多媒体数据库实现图片的二进制存储和读取方法,并比较其他类型多媒体文件存储方式的应用。 1 SQL Server 2005数据表的建立 1.1数据类型选择 图片数据要存储在数据库中实际上就是用二进制数据的形式将图片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需要使用的时候利用二进制读取方式读取文件。在SQL Server 2000中,有Image、Binary和varbinary三种数据类型可以用来存储二进制文件。在SQL Server 2005中,有Image、Binary、VarBinary(n)和VarBianry(max)这几种数据类型都能够用来存储二进制数据。初学者一般都会选择Image这个数据类型来进行图片存储,这是由于该数据类型名称的误解,Image数据类型的文件大小可变,最大可存储2GB的文件,若系统需要高精度的图片存储,对于该数据类型无法存储大容量的图片数据。虽然该图像数据类型也包含在SQL Server 2000、SQL Server 2005和SQL Server 2008之中,但微软称,目前还保留Image图像数据类型是未来向下兼容的需要,但在将来某个时候可能就会将其舍弃,因此对于图片存储Image数据类型建议尽量少用。Binary数据类型要求固定的数据长度,最大长度可达8000字节,对于系统中要存储不同图片来说是不理想的。VarBinary(n)数据类型其文件大小可变,最大长度可达8000字节,对于文件较小的图片来说可以使用。而VarBianry(max)数据类型其文件大小可变,不限文件大小的上限,对于系统中有大容量的图片来说该数据类型是非常合适的。 2 存储图片到SQL Server2005的实现 2.1二进制数据的插入 2.3.2 建立上传数据后台页面 1)主要实现方法分析 上传数据页面的主要功能是先启用数据缓冲区,获取图像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若文件大小不为空数据,建立文件流对象,然后用二进制读取方式将图片文件读取到缓冲区中,最后连接数据源生成记录集,建立参数插入新纪录。 3 读取图片并在web中显示 显示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图片文件首先需要把数据库中的二进制数据转换为计算机内存中的二进制流,然后再把内存流的数据转换为图像数据,最后把图片放到页面中显示。 3.1读取图片数据流程 从数据库读取图片数据的流程如下: 4 其他多媒体文件存储方式分析 在考虑存储各类多媒体文件方式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来选择合适的存储方式。 1)性能方面要求:二进制对象对性能要求并不高,如果多媒体文件对性能要求较高,特别是视频流之类,那么将多媒体文件保留在文件系统中会比二进制文件存储会获得更高的性能。 2)数据大小要求:如果需要经常检索二进制对象,文件大小又非常大,比如大型的视频文件,那么利用文件系统来检索和读取的效率比从SQL Server显示和读取的效率更高。 3)安全性要求:二进制对象是存储在SQL Server中的,可以通过常规的数据库访问方式来管理其安全性。但如果文件存储在文件系统中,那么其安全性就相对要低,需要考虑用其他的代替方式来进行保证其安全性,例如增加安全性软件,安全性管理机制等。 4)客户访问方式:客户对数据库的访问方式也会直接决定多媒体文件的存储形式,若数据库采用ODBC方式连接,那么对于大型的视频流存储可能会出现连接超时或连接失败的情况。因此ODBC的连接方式下建议采用文件系统来进行存储,以免对web应用产生影响。 5)碎片处理:如果需要经常对二进制文件对象进行修改操作,又或者文件非常巨大,文件系统处理碎片的能力高于SQL Server,这种情况下利用文件系统存储会比较优越。 6)事务控制:如果web系统需要进行事务控制,那么利用SQL Server内置事务解决方案能更好的处理事务控制,比文件系统要更好的得到事务的控制及各类事务处理机制。 在分析多媒体数据存储方式的时候,不能够单一的只考虑某一方面的问题,应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性考虑,特别是大文件视频流或音频流文件,处理起来比图片要更复杂,要考虑的问题更多,应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选择。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Web下多媒体数据存储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多媒体数据存储的两种情况,重点讨论了BLOB文件存储方式存储图片的方法,并实现了在SQL Server 2005中建立数据库存储图像的过程,利用查询T-SQL查询数据的方法,并介绍利用实现图片存储、读取并在web中显示,实现了在web中图片存储的主要技术。最后讨论了其他多媒体文件存储时要考虑的问题,包括性能、数据大小、安全性要求、访问方式等多方面的建议,从而对其他web系统中各类多媒体数据的存储提供有效的参考。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数据存储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技术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存储安全技术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相关参考文献的阅读分析,对计算机数据存储安全技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数据存储安全的认识,对于计算机网络数据的维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数据存储;计算机;安全广泛 随着计算机网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便于实现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之技术已经深入到企业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以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相关参考文献的阅读分析,对计算机数据存储安全技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数据存储安全的认识,对于计算机网络数据的维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影响计算机数据存储安全的软件与硬件因素 1.1 硬件因素分析。影响计算机数据存储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因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计算机而言硬盘中存储着很多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在计算机网络运营的过程中,会因为可能的各种自然灾害导致了数据传输线路的中断,将会造成各种数据的丢失。(2)网络硬件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但是数据的增长量却会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结果导致了目前的数据存储硬件无法满足实际的存储需要。所以要对存储数据的硬件技术进行优化升级,能够满足对数据存储的需求。在过去的网路传输中由于设备的老化,导致了数据传输的速度较慢,网络数据传输的延迟时间较长,导致了数据传输的崩溃,造成了数据的丢失。(3)数据的操作失误,数据管理人员无论在进行怎样的软件操作时,都有可能会出现数据管理操作失误的情况,有一些不良的操作会导致数据系统的安全性受到很大的冲击。 1.2 影响计算机数据安全的软件因素。影响计算机数据安全技术的软件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电磁波的辐射,在计算机存储的各种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会被电磁波带出,非法分子通过使用一些无线数据接收器,就能获得相应的数据信息;(2)网络安全因素:计算机网路使得各个电脑硬盘内存储的数据实现了共享,在用户与主机之间以及用户和用户之间将会出现大量的漏洞,使得计算机存储的数据遭到了黑客的攻击;(3)现代计算机网路在运营的过程中虽然有防火墙的作用,但是防火墙目前由于存在狠毒偶的漏洞遭到了很多计算机病毒的入侵。这些病毒程序是可以通过网上下载以及电子邮件和盗版光盘的形式潜入计算机网络。 2 计算机数据存储安全防范技术 2.1 数据存储安全的物理防范措施。目前比较常用的物理防范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备份,原始数据一旦丢失以后,那么应该按照原始的副本进行原始数据的维护。当前比较经常使用的数据本分技术有快照技术、数据镜像技术、Raid技术以及云共享技术。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者是人为的破坏数据,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实现数据的恢复。(2)数据安全删除技术,随着最近几年数据恢复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计算机上通过操作系统对文件进行删除已经变的不再可靠,如何实现有效的对信息进行清除对计算机的数据安全威胁,去除计算机上有用的信息,正在成为当今信息安全领域的新的研究热点。所谓的数据安全删除就是指对删除数据的恢复过程进行破坏,使得比较重要的数据一旦删除以后,就无法进行恢复。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一些比较敏感数据的删除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高级格式化无法对数据内的数据信息进行覆盖处理,因此也不能叫做安全处理。 2.2 软件安全对策分析。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识别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量使用安全性比较高的网络操作系统,关闭一些不经常使用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应用程序。对于一些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在文档的打开以及读写设施方面应该有口令登录设置。在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设置方面应该尽量不要开放陌生的网络端口。在上网建设方面,加强身份登录口令的认证,确保用户上网的合法性。充分维护系统上网的日志功能,对用户的网络信息访问进行信息记录,为日后的审查作为依据。 2.3 数据传输安全策略分析。数据的传输安全因素通常包括两个方面,数据的发出端A,数据的接收端B,数据的传输通道。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通常会有两种情况导致传输数据的丢失。一种是非法用户对数据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更改,获得需要的数据;另外一种就是非法用户在数据传输道路上进行数据的截取。 针对网络数据传输中的安全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两个方面的安全策略,首先使用数据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为数据的传输提供一个安全的通道;其次利用公共密钥和数据证书对用户段和服务器进行身份验证。现在比较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有对称密钥加密、非对称密钥加密以及hash加密三种。网路数据的存储的实现过程主要是通过服务器中的数据备份来实现的。为了结局数据安全的可靠性问题,可以将风险分散到两个服务器上,从而保证整个网络数据系统的安全性。 3 计算机数据存储技术安全防范技术发展趋势 3.1 未来数据的存储介质发展的趋势。随着数据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谷歌公司每天要处理数据的量达到了20000TB。为了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性,分别存储在4800个硬板之中。目前很多科学家开始研究新的存储介质。2007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了细菌DNA存储技术,存储的数据时间可以达到上千年。这种存储介质的主要优点为存储密度比较大,一个DN段里含有无数个碱基对;其次是DNA存储数据的体积比较小,一个碱基序列只有原子的大小。研究发现,1克DNA能够存储的数据达到700TB,DNA存储介质的体积只有一滴水珠的大小。 3.2 未来计算机数据存储的安全技术。在目前的学术界数据的安全存储技术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注意。具体的研究方向主要分文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以及可用性三个方面进行展开。比如可以通过在客户端安装数据加密技术使得客户有一定的访问权限来直接提取客户端的数据。另外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也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数据安全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就是把数据传输的通道进行加密,然后将这种数据通道从公共网络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得数据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也就是路由器数据过滤技术和隧道技术,路由器数据过滤技术就是将流出的IP数据包使用路由器进行动态监控。 4 结束语 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阐述了计算机数据存储安全隐患及其防范及技术。首先结合相关参考文献,分析了影响计算机数据存储的物理硬件因素与逻辑软件因素;其次从数据物理存储安全、软件防范以及数据传输三个角度对数据存储安全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探讨了未来计算机数据存储介质和安全防范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只有采取多种技术手段,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才能从根本上维护计算机数据安全与网络稳定。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技术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网络时代里,人们越来越关注科技的进步,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更加便捷的应用。云计算自提出以来,得到了业内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作为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云计算有着独特的优势与潜力。做好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关系到云计算技术更好的应用。文章首先对云计算及云存储进行简要阐述,其次就如何在云计算环境下构建数据存储体系进行探讨,最后分析了数据安全性。 关键词 云计算;数据存储;分析;计算机 近年来,云计算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人们给予了云计算极大的关注。云计算会代替传统的计算机算法,这一理论也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传统的模式下,工作人员为了使信息进行交互,一般都会在本地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为了更好的保证数据调取的稳定性,企业需要购买各种硬件、软件基础设施,而且还需要对这些设施进行维护。但是由于存储和处理的数据量在不断的加大,所需要的存储空间就越来越大,这样就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成本。但是这些并不是企业需要直接面对的,为了完成他们需要完成的业务,却不得不为此投入大量的成本。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不断的发展,人们可以不用把大量的数据技术放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可以放在别人的计算机上或者是远程的服务器上,因此企业就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存储设备,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存储在远程设备上的数据,于是云计算初步模型就出现了。 1 云计算与云储存 1)云计算。在互联网的技术条件下提供了云计算的一种技术形式,云计算可以提供动态变化的能够伸缩的并且以虚拟为特点的计算模式。“云”就是一种比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实际上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起作用。 通过云计算把大量的数据都放在计算机上,这个计算机不是指本地的计算机,而是远程的服务器,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计算机的存储系统进行访问,企业可以把大量的信息资源都转换到客观应用上去。也就是说,计算机只是成为了一个简单的终端,不需要进行任何的计算或者是存储,直接把主机功能交给云端。 2)云存储。在云概念的基础上延伸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云存储,云存储与云概念十分相似,它以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网格技术作为基础,以集群应用,借助应用软件把计算机中的各种存储设备进行有效的集中,让彼此能够协同合作。它的功能就是对外提供相关的数据存储以及业务访问。本质上说来,对于当前存储模式的创新就是云存储。云存储也是特殊的构架服务,具体来说,一些广域网或者是互联网对于应用者来说具有透明性。相关的应用程序软件是云存储的关键之处,在存储设备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这些有效的软件使设备与设备之间进行服务的转变。 2 构建在云环境下的数据存储体系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数据存储体系包括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接口以及服务协议等,数据中心是在云环境下实现数据存储的基础,由存储管理、分布式文件体系和存储备份组成。云存储设备既可以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所专门应用的存储设备,也可是PC,这个系统的设计依据的基础是客户机和服务器模式。经过检验这些确实可以完成大量数据的存储工作,并且效果也非常理想。 1)服务器的结构。云计算的组成部分中最重要的是存储服务器架构。在云存储体系构建之前,应该首先构建云存储服务器架构,这个可以根据架构技术来实现,这些架构技术是多样化的。在NAS这个文件存储系统中,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相互独立的个体,文件是这个系统中最小的单位。在集群中,如果文件可以完整的保留,那么其数据信息也会有效的保存在集群的特定的点上,文件虽然比较多,但是会被重新定义到一些另外的节点上,这样信息就显得太过繁杂了。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发现,SNA作为存储系统的一块儿,如果有某一个文件发出请求,每一个节点都会对该文件的不同数据块进行访问,它能够有效的对用户的某一种需求进行及时的处理。这种存储结构比较适合在云服务器当中使用,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扩展,而且传输的效率也比较高。 2)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递。在当前的存储系统的环境下,一些存储系统可以进行数据之间的传送协议,异构的平台之间的信息可以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在计算机的网络系统当中,程序和数据库的优化问题是需要我们共同考虑的。在使用数据库的时候,存储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提供了一种更加高级的特性。它可以传递一些函数或者是逻辑表达方式,这样就可以帮助程序人员来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任务。它的存储过程也比一些别的程序快很多,如果存储的过程发生在本地的服务器上,那就可以减少在执行和操作过程中的宽带传输和执行命令的时间。数据库系统可以分页显示数据,执行一个命令会产生几万种结果,这些结果是不可能一次性的直接输出到客户端上,可以采用分页显示来解决这个问题。分页显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数据库的查询所匹配的记录一下子存储在内存储器当中。另一个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从这些匹配的记录当中显示指定的记录。这两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前一种是把所有的记录一次性的写到内存里,再使用分页显示,后一种是指通过指定数量的查询互相匹配的记录然后写入到内存当中,接着分页显示。这个系统使每一个要求只需要返回一个页面的数据,效率大大的提高了。 3 关于企业的存储构建方案 1)商业化的云存储系统。在一些数据领域数据库已经研发出一系列的商业化存储产品,主要建立在云存储的相关理论基础上。一些最早就致力于云存储研发的公司推出数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存储技术,而且还提出了云存储系统的构架方案。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在相关协议下可以实现自身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队列服务,在一些虚拟的主机之间信息可以互相发送好接收,而且一些支持的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存储接口。一些公司希望他们提出的数据库分布式的编程环境,可以适用于本公司的具体情况,还可以适用于云存储的应用开发商提出的关于存储的一些应用服务,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2)构建企业自身的数据中心。对于许多大型企业来说,数据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数据中包含着许多客户的信息,这些客户的信息一定不能泄露,泄露了以后就会面临重大的信誉问题,这个时候如果选择的是租用的云存储服务的话,企业许多的数据资料都需要存储在云服务提供的云数据中心,会面临一定的风险性,所以有一些大型的企业转向一些私有的云存储的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数据的中心,借助这个存储设备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它是借助私云存储提供的存储设备以及冗余备份系统,所以这种结构并不灵活。作为企业可以选择混合云存储方案,可以把与之相关的关键性的数据作为首要的存储,存到私云存储当中,对于其它的一些数据就可以存储在租用的云存储当中,借用这种存储的方法可以实现存储效用利用的最大化。 4 云计算的环境下关于数据安全问题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能我们可以采用加密的方式,对于加密的方法有两种: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实践证明,对称加密的算法还比较成熟,所以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这种加密的算法、加密和解密都比较容易实现,所以广泛的应用于大量的数据传输,对于非对称加密来说,可以把传统的密钥分为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把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分开控制,这样可以在计算方法的复杂程度上确保其的安全性。 1)关于加密。当想要对某一个数据进行加密的时候可以通过对称加密算法密匙生成器,通过密匙生成器来随机生成含有校验信息的密匙,再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对所包含的效验信息的密匙进行加密。这样就可以把密文统一打包以后发到用户端供用户们使用,这个密文是经过加密算法处理的。除这些以外,对于一些数据量十分大的用户的数据可以通过对称的加密算法对其进行加密。但是对于一些数据量用户较小的用户可以考虑对一些非对称算法进行加密,将这两种密匙和密文数据一块儿存储起来放到云存储中心,对于那些非加密的密匙以及解密的密匙仅仅需要进行保存就行。 2)关于解密。既然可以加密处理,那么就应该对密匙进行解密,这样密码的设立才会更有意义。在对数据解密的过程中,用户首先需要对对称加密的算法进行解密,这种算法是跟非对称加密相关的。这样就可以对密匙进行还原,然后,被还原的密匙根据对称算法对所提供的数据包进行解密,这样可以把所需要的文件进行还原。两种算法需要配合使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优点,避免某一种算法的不足导致文件不能安全的进行保密。我们的目的是对数据的安全进行保密,可以通过对称密匙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加密也可以利用非对称密匙仅仅对一部分密匙进行加密。这两种算法互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云计算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5 结束语 在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技术给人们带了许多的方便,释放了个人计算机终端的数据存储任务,优化了网络系统结构。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储中把对称密匙和非对称密匙结合起来使用,为云环境下的存储技术带来了一定的安全性。这是一种解决安全问题比较可行的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云计算环境下的存储技术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实践应用也一定会更加广泛。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分布式环境中数据存储技术的研究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大量数据进行分散存储和管理的方式已经得到相关行业的广泛认可,然而由此带来的弊端也随之产生,数据存储结构,存储环境的不同,以及数据并发处理等问题。该文针对如何在分布式环境中提高数据存储能力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对当前数据存储技术进行分析,对分布环境下数据存储的特性进行分析,总结出分布式数据库的设计要求,为行业内分布式数据存储能力标准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分布式;数据存储;数据库 1 数据存储技术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依靠先进的技术进行网络化办公已经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借助计算机技术将业务主体进行科学的专项设计和应用,用户只需要少量的终端设备就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互联网依赖程度的逐步加深,伴随“大数据”等新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产生的数据量也呈现爆炸式增长。新数据的产生和原始数据的不断积累,导致占用的存储容量越来越大。因此,如何扩展服务提供商器的存储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科研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 目前,能够有效提高数据存储能力的方式主要有两类解决方案。一类是新增硬件的方法提高存储能力。由服务提供商采购新的存储设备来拓展服务器的存储能力。另一类是在不改变现有硬件设备的条件下,服务提供商改善数据存储软件,优化存储信息的方式,通过分类和分解数据的形式提高存储能力。第一类解决方案存在明显的弊端,服务提供商的购买能力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难题。另一类目前已经得到国内外行业的普遍认可,各大数据服务提供商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加快了数据管理软件的研发脚步,一系列的数据库产品营运而生,像Google Spanner,Cassandra,MongoDB,MySQL Cluster等[1]优秀的产品为分布式环境下有效的管理数据,优化存储提供了先决条件。 2 分布式环境下数据存储的应用特性分析 通过大量实践可以看出,对于大量数据的处理效率往往与数据本身的可操作性有着紧密联系,所以有必要对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应用特性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总结。分布式数据库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2.1 数据库存储的数据在逻辑上是集中的,在地理位置上是分散的 分散的数据单元所在的物理位置是透明的,通过通讯线路和协议进行相互沟通。这点有力的说明分布式数据库存在数据的“分散性”。 2.2 用户对数据进行的任何操作都有一个统一的DBMS进行调度 用户不必关心数据的并发处理、副本调度等问题,即使局部数据单元发生数据故障,统一的DBMS仍可以进行调度和工作。这点有力的说明分布式数据库存在管理上的“集中性”。 2.3 用户对任何数据进行例如添加、删除和查询操作时,每个数据单元都各有一个小型的数据管理系统,都有各自的DBMS,多数处理就地完成 这点有力的说明分布式数据库存在操作上的“自治性”。 3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 在分布式环境下,对于数据库的设计要求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该文通过总结和分析整理国内外相关资料,认为一个可操作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应具备四个功能,如图1所示。 3.1 数据分发[2] 数据分发的建立打破了传统数据存储模式,它使物理上分散的数据单元成为逻辑上统一的整体,数据模块之间通过数据链路进行连接,通过形式统一的数据接口和协议进行通讯。合理的数据分发模块能够解决数据在远距离存储上存在的异构问题。 3.2 并行处理 由于数据存储过程中的分散性和自治性的特点,使得并发处理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并行处理问题发生的情况分为三种:时间并行,空间并行以及时间和空间同时并行。并行处理功能要求数据库要有很好的事务机制处理办法,提供有效的并发解决方案。 3.3 SQL解析 由于大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存在异构的特点,SQL解析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SQL的语句首先被数据库管理软件转化为ASCII码,然后由解析器分三个环节进行解析。首先是语法解析,通常会从数据字典、对象比较、游标等方面检查用户输入的语法是否存在错误;其次是语义解析,为用户输入的语句建立语法树,对语义中提到的程序、表、字段等方面进行检查;最后是执行语法过程,将操作结果进行打包后传递给DBMS。[3] 3.4 汇总处理 汇总处理的目标是从分散的数据模块中提取用户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后呈现在用户面前,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大型数据库。 4 总结 分布式数据存储能够不改变现有硬件设备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快速灵活的体验,同时可以减少投入,提高设备利用率。随着数据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基于云计算背景下数据存储技术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也有相应促进作用。在所有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要数计算机的发展最为迅速。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其中的典型就是计算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计算形式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更新周期短的时代趋势的影响下,在计算机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计算形式,这种新型的计算机形式称为云计算。对于互联网模式,我们都不陌生,而对于云计算是十分陌生的。其实,所谓的云计算,指的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云计算这种新型计算模式的出现,对于现代大量的数据冲击来说是一个机遇,云计算中的数据存储技术也成为了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的技术领域。 关键词:云计算 数据存储 技术 研究 云计算是一种现代的架构体系,这种体系主要是以服务作为其主体运运而生的。为了可以很好地区分云计算的服务方式,在计算机领域把云计算分为了两种最为基本的服务形式,这两种服务形式为云计算,以及云存储。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被广泛的运用到现代的网络系统,以及现代的金融服务领域;作为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一种形式的云计算,是一种以服务为主体的现代运用系统。为了能够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对计算机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就需要加入另一种服务形式,这种服务方式就是云存储。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有必要对云计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 云计算,以及云存储 1.1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形式,它通过向对象提供提供技术服务来实现的。云计算提供的计算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动态化的可伸缩的计算模式,另一种是动态化的虚拟资源计算模式。虽然说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形式,但是从它的本质来说,云计算指的就是互联网,以计算机网络,所以说云计算中的云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在以往的电信行业中,也存在云的概念,当时的云指的就是电信网。但是随着近几年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互联网,以及基础设施抽象表达的要求,才逐渐把云的概念扩大到互联网等方面。在计算机中使用云计算,可以很好地满足现实的需求。传统的数据信息基本上是以本地的计算机,或者远程服务器为载体进行存储。而云计算的使用,则是将大量的数据存储到计算机之上。大部分的企业可以很方便的把资源信息转换到比较客观的应用上,这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的数据系统与计算机互联网比较相似,所以,可以很容易的对存储体系,以及计算机进行相应的访问。 1.2 云存储 随着云计算的推广,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从云计算中总结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个全新的概念就是云存储。云计算具有一定的基础功能,而由于云存储是从云计算当中延伸出来的,所以,云存储具有与云计算相类似的功能,即计算机的网格技术,以及计算机的集群应用,还有就是计算机的分布式文件系统。以上的这些基本功能对于云存储发挥其功效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相应的应用软件,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当中的各式各样的存储设备有效的集中起来,以保证这些存储设备可以进行有效的协同合作。云存储的这种新型的存储模式,是在原有的原有的存储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改进的一种存储模式,但是这种新型的存储模式还可以提供一种特别的架构服务。由于云具有广域网,以及互联网的特性,所以具有相对比较的形象特征,而对待遇使用云存储的人来说,云存储具有一定的透明性。把一些有关联的存储设备,以及应用程序软件进行有效的而结合起来,因为存储设备的服务转换抓哟是要通过相关的应用软件来进行实现的。 2 云计算的环境下数据存储体系的构建 在实际的云计算的操作过程当中,对于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储体系的建立是十分的必要的。建立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储体系,通常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云计算的数据中心,以及云服务的接口,还有就是云的用户和与计算的服务协议等等各方面的内容。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数据中心。所谓的数据中心,实质上指的就是数据的存储基础,数据中心是要通过云计算的环境下来进行实现的。数据中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数据的存储管理,以及数据的存储设备,还有就是计算机中分布式的文件系统等等。云存储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程度会采用的专门的存储设备,另一种是运用于个人的存储设备,还有一种就是把专门的存储设备与个人的存储设备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虽然有以上的三种分类,但是对于云存储设备来说,并没有硬性的规定说要根据那个条件进行分类。根据客户机,或者服务器的模式可以对分布式的文件系统进行相应的设计。运用网络节点之间的联接可以很好地吧文件系统管理当中的一些物理存储紫玉进行有效的存储。 3 云计算服务器架构的构建 云计算存储服务器在云计算中占据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对与计算服务器的架构的构建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云存储服务器架构的建立,一定要保证是在进行建立云储存体系之前进行建立。比较常见的云存储服务器架构有两种,一种是存储区域网,另一种就是附网存储。对于云存储服务器架构的建立,可以通过多变的架构技术来实现云存储服务器架构的建立的。 附网存储是一种文件存储系统,附网存储是依附于分布式架构系统而存在的。在附网存储当中,是相互独立,而且又相互统一的。所以说,附网存储是一种松散结合型集群,说附网存储是独立的,主要是因为在附网存储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相互独立的;而说附网存储是相对统一的,主要是因为附网存储是以系统集群的形式存在着的。附网存储是一种结合比较紧密的集群系统。一旦有一个文件产生请求,附网存储中的热河一个节点都会对这个文件中的不同数据进行同时的访问,与此同时,云计算还会对于用户的相关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一般的存储系统不同的是,附网存储系统的性能不会由于请求越多而越弱,相反的是,附网存储是随着用户的访问请求越多,就会具有越强的性能,因为用户的请求越多,会使得节点数越来越多,所以附网存储系统的性能越强。 4 结语 总的来说,作为现代计算模式的代表的云计算,在实践当中具有很大的数据集群,因此云计算具有最优化的服务功能。云计算中的数据存储,可以通过冗余存储方式来进行数据的存储,进而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基于网格的数据存储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数字图书馆存储系统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性能、动态可扩展性、易维护性和开放性等众多方面的需求,而目前使用的存储系统还远不能满足这些需求。本文着重介绍网格的数据存储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关键词:网格 数据存储 Grid FTP 数字图书馆 1 综述 随着网络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网格应运而生,有望成为第三代互联网。宏观上讲,网格是信息社会的网络基础设施,它把整个因特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虚拟计算机,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互联互通,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资源的全面共享。 网格是由分布在本地或广城范围的若干异构子系统组成的虚拟系统。网格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即存储网格,计算网格和服务网格。存储网格实现了虚拟的统一存储,例如可将不同系统不同目录下的文件通过网格软件组合成一个虚拟的单一文件目录,对此网格的用户来说,他不必关心他所需要的文件具体存放在那一物理位置,而可以通过一个单一的文件目录结构存取或检索所需要的文件。他还可以适用于传统购工具相类似的网格变种,如FTP.来将自己的文件传送到这一虚拟的单一文件目录结构中去,或将虚拟存储中的某一文件传送到自己的本地非共享目录中。可见存储网格改变了人们分享数据信息的方式。 利用存储网格技术,一个大型复杂数字图书馆系统可以将各自的计算机组成一个虑拟的单一存储网格,所有的子系统界面信息均可实时地被他人所共享,不管这些单位位于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也不管他们用的是什么系统。传统上完成类似目标需要建立并维护一个集中的数据服务系统,在很多时候是无法实现或者极不经济的。而存储网格技术通过建立开放标准将这一需求变为现实。 网格存储是网格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存储和存储引擎整合成内部相连的网格。它通过网格以一种灵活的、透明的方式分配资源,依照单位的存储策略和程序,高效地管理存储资源,以保护大容量信息的安全。网格存储能很好地解决各类资源的自动优化、自动配置、自我保护和自动恢复等功能。 2 基于网格的数据存储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2.1 数据网格存储方式 数字图书馆是综合运用多方面高新技术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互相联结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是计算机可处理的、有序组织的信息集合,是存储数字信息的仓储。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能够储存海量信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络高效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服务。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组织非线性化、结构复杂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等特点。而网格是高性能计算机、数据源、因特网三种技术的有机组合,它具有高性能、一体化、知识生产、资源共享、异地协同工作、支持开放标准、功能动态变化等优点,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网格中最常用的资源是数据存储。网格对数据存储提供了一个集成的视图,有时被称为“数据网格”。通常,网格中的每台机器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存储给网格使用,即使是暂时的。存储可以是配属于处理器的内存,也可以是硬盘或者其他永久性的存储介质。配属于处理器的内存通常速度非常快,但是不稳定,最好应用作缓冲数据。网格中的第二存储可以以合适的方法使用来增加容量、性能、共享和数据可靠性。许多网格系统使用网络文件系统,如AFS、NFS、DFS或者GPFS。这些文件系统在性能,安全和可靠性方面存在差异。 多台机器的存储使用统一的文件系统,容量可以增加。任一独立的文件或者数据库可以扩展到多台存储设备和机器,利用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可以消除最大空间的限制。统一的文件系统可以为网格存储提供统一的命名空间。这对用户使用网格中的存储变得相对容易,可以不用考虑其确切的位置。类似的,特殊的数据库软件可以联合独立的分类数据和文件,形成一个更大的,更全面的数据库,可以使用数据库查询功能操作。 网格文件系统也能实现日志功能,因而在某些操作失败后,数据也可以被可靠地删除。另外,当数据共享或者很多用户更新时,有些文件系统实行高级的同步机制来减少冲突。 2.2 GridFTP在数字图书馆数据存储技术中的应用 网格存储是以节点之间的备份为基础,可以在多重节点上进行内容管理与储存;也可以把存储环境下的多重节点进行资料转移与传输。正因为这样,它可以将网络连接存储(NAS)和存储局域网(SAN)两种不同的技术、不同的管理工具、不同的存储应用融合在一起。网格存储使存储简单化,兼容不同的网络协议,支持不同的系统平台,在各个分布系统上远行而且同步。 访问、分析和处理分布在不同逻辑位置、存储系统上的数据,应用程序要么选择只支持某些存储系统,要么使用多种方法来获取不同存储系统上的数据。Grid FTP提供了一种在异构系统上的公共互用层,避免性能上的损失和过大的复杂性。 Grid FTP作为网格环境中安全高效的数据传输协议,是对标准FTP协议的扩展。Grid FTP扩展了标准FTP协议,这是因为FTP协议是目前因特网上使用最普遍的数据传输协议,有大量的技术基础,也是在网络环境中最规范的数据传输协议,并且易于扩展。 GridF TP在不同的网格主机之间提供了安全的、可依赖的数据传输,使用扩展的FTP协议,提供了网格的功能。Grid FTP是标准的服务器/客户端应用,支持两种类型的文件传输标准和第三方参与的文件传输。 为了管理分布式通信中的大数据集,Grid FTP提供了经过鉴别的由第三方控制的数据传输功能。这种功能允许第三方用户或应用程序启动、监视和控制共他两地之间的数据传输,为使用多个地点的资源提供了保障。Grid FTP在保留FTP的第二方数据传输功能上增加了GSS-API安全认证。 当前,由于网格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技术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采用网格技术能增加数字图书馆成本的有效性,也能增强数字图书馆服务的适应性,真正解决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信息资源存储问题。数字图书馆只有借助于先进的网格技术,才能真正推动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更深人发展。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基于网络数据存储技术实现的研究 【摘要】网络技术的运用是现阶段的主流技术手段,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直接导致互联网相关技术持续升温。而网络数据存储技术是实现替代传统存储技术的新方法,通过技术手段的实现,达到网络存储的目的。选择安全合理的技术手段实现网络数据存储是保证数据安全,实现数据备份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网络;存储技术;数据安全;备份 一、前言 在网络技术持续发展的今天,实现网络数据存储是解决现阶段数据流失的主要手段,通过网络对数据实现备份可以很好的实现数据的移动化。本文针对现阶段的三种主要的网络数据存储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其技术实现方式,了解实现原理。使得对网络数据存储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RAID存储技术 1、RAID存储技术介绍 RAID是指廉价(独立)磁盘阵列,所谓“磁盘阵列”是指多张磁盘连成一个阵列上,然后,以某种方式书写磁盘,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张或多张磁盘组之间提供数据。 从主机的角度看,控制器使得整个磁盘组就像一片又快、又大、又可靠的虚拟磁盘。它的初衷主要是为大型网络服务器提供高端的存储功能和冗余的数据安全,在系统中RAID被看作是一个逻辑分区,但它是由多个硬盘组成的,通过在多个硬盘上同时储存和读取数据来大幅度提高存储系统的数据吞吐量。而且在很多RAID模式中都有较为完备的、相互校验与恢复的措施,甚至是直接相互的镜像存储。当数据灾难发生时可以自动修复,从而大大提高了RAID系统的容错度,稳定了系统的冗余性。 2、RAID技术规范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通常将组成磁盘阵列的不同方式分为RAID级别。随着RAID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拥有了以RAID 0到RAID 6七种基本的级别。另外,还有一些基本RAID级别的组合形式,如RAID 1 0、RAID 5 0等。现将RAID级别在应用中的实现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RAID 0:是连续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行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但它没有数据冗余。它只是单纯地提高性能,而且其中的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到所有数据。因此,它不能应用于数据安全性高的场合。 (二)、RAID 1:通常被称为RAID镜像,是通过磁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即所有数据都进行百分之百的备份。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数据。 (三)、RAID0+1:也称为RAID 1 0标准,至少需要4块硬盘才可以实现,不过它综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点,将独立磁盘配置成RAID 0,两套完整的RAID 0互换镜像。但构建RAID 0+1阵列的成本投入大,数据空间利用率只有50%。 (四)、RAID 2:是按位分配数据到多个驱动器的,在写入数据时一个磁盘上保存数据的各个位。同时把一个数据不同的位运算到海明校验码保存在另一组磁盘上,在数据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将错误校正。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使得RAID 2技术实施更复杂、速度最慢,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最适合用于诸如图像之类的应用。 (五)、RAID 3:通常是按字节将数据划分为条纹分配在许多驱动器上,虽然也可按位划分.但它在阵列时专用一个驱动器保存奇偶校验信息,因此它同RAID 2非常类似,区别在于它使用简单的奇偶校验,并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如果一块磁盘失效,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如果奇偶校验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但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六)、RAID 4:除了按扇区而不是按字节对数据划分条纹外,RAID 4与RAID 3相似,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它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这时奇偶校验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因此它在商业环境中也很少使用。 (七)、RAID 5:是把数据和相对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存储到组成RAID 5的各个磁盘上,并且奇偶校验信息和相对应的数据分别存储在不同磁盘上。它使用一种特殊算法,可以计算出任何一个区域校验块的存储位置。这样就可以确保对校验块的任何读写操作都会在所有RAID磁盘中进行均衡.从而消除产生瓶颈的可能。它读出效率很高,写入效率一般.块式的集体访问效率较佳,但控制器的设计也相当困难。 (八)、RAID 6:与RAID 5相比,它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两个独立的奇偶校验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相对于RAID 5有更大的写“损失”,因此“写性能”非常差。 (九)、RAID 7:这是一种新RAID标准,其自身带有智能化实时操作系统和用于存储管理的软件工具,可完全独立于主机运行,不占用主机CPU资源。它采用优化的高速数据传送磁盘结构,所有的I/O传送均是同步进行的,可以分别控制.这样提高了系统的并行性和系统访问数据的速度;每个磁盘都带有高速缓冲存储器,实时操作系统可以使用任何操作芯片.达到不同实时系统需要。当多用户访问系统时。可以连续多台主机,访问时间几乎接近于零。 三、IP存储技术 IP存储技术作为新兴的网络存储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IP存储作为存储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系统已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基础设施,数据成为关系到企业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命脉,其价值远远大于设备的价值。然而,病毒木马、软件故障、及人为误操作等不确定因素时刻威胁着数据的安全,数据安全性问题愈来愈突出。 各个层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也积极关注自己系统的安全问题,对数据存储安全更加重视,备份系统成为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系统。数据备份是一种数据安全策略,是保护数据安全的有力措施,已成为信息安全领域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方向。IP数据存储系统能够根据用户自身业务的需要设计备份方案。分别由备份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备份实现三方交互协议。物理上各子系统独立安装运行,逻辑上备份服务器主导整个系统的运行,备份和存储服务器接受备份服务器发送的命令运行任务,用户从Web界面发出命令并发送给备份服务器处理。 四、无限传感存储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根本任务是准确、高效地提取环境中有价值的信息发送给用户。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个数据为中心的网络,无论其应用场景和底层硬件部署如何,应用层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将各个传感器节点感知的监测数据进行有效传输和存储,从而保证后期高效、可靠、实时的访问。因此数据存储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当前的数据存储算法根据存储策略的不同主要分为本地存储、外部存储、数据为中心存储三种。 地理信息路由是数据为中心的存储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经典路由,周界转递模式在寻找存储节点时存在着转递次数过多引起的能量浪费,提出了一种可以减少周界转递的位置逼近算法。该算法的思想是:在数据转递中,当节点距离目的位置足够近时,则修剪掉后面的周界转递过程。地理位置逼近算法可以有效减少周界转递造成的能量消耗,从而提高网络能量利用率。 基于网格的存储节点动态分配算法 GBMT,使事件数据更加均匀的存储在节点上。该算法主要思想是:把事件映射到一个网格中,根据节点的当前的存储空间和能量,该网格动态的分配存储该事件的节点。通过设置阈值和虚拟坐标两个机制,防止某个节点过多的担任存储的任务,避免热点问题。该算法使数据在网内存储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延长网络使用寿命。 五、结束语 通过对现阶段已有的三种网络数据存储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清楚的知道,现阶段的移动网络数据存储已经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实现,针对数据的安全等方面也做了相应的研究,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是实现网络数据存储最关键的一步。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网络数据存储必将开启新的篇章。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高性能气象数据存储集群及在线扩展技术应用 作者简介:赵春燕(1984—),女, 北京人,工程师,研究方向:高性能计算系统管理维护、软件配置管理(E-mail:);孙英锐(1973—),男,河北迁交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气象数据存储管理。 摘要:为了满足气象数据快速增长和高效应用的业务需求,设计采用基于SAN和GPFS的高性能存储集群进行数据存储,并随着数据量的快速增长,实现灵活在线扩展以满足数据存储需求。结合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省级风能资源数据库共享服务系统和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的存储设计,阐述基于SAN和GPFS技术的存储集群架构,并重点介绍存储集群的在线扩展技术的实现。基于SAN和GPFS的存储集群在线扩展技术包含在线扩展服务器节点、在线扩展存储容量和在线扩展文件系统容量三方面,实现了气象数据存储系统随着业务数据变化的灵活扩展,使系统具备优秀的扩展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气象数据存储;存储集群;SAN;GPFS集群;在线扩展 1引言 随着气象事业和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气象数据的种类、数量也随之迅速增长,目前气象数据的存储采用数据库和共享文件系统两种技术,根据数据特点和服务方式将数据按照在线、近线和离线三种方式进行存储。由于气象数据种类多、数量大、格式多样,除通用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存储的数据之外,还有大量的数据采用高性能的共享文件系统实现在高速磁盘阵列上的直接在线存储,以满足业务应用、服务和安全备份的需求。随着业务的不断丰富,数据量呈现快速增长,大量数据库系统也采用高性能共享文件系统作为底层存储,如何高效的访问存储,保障业务应用的数据访问效率,同时考虑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存储需求,灵活的在线扩展,成为存储系统设计和实现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应用广泛采用GPFS(General Parallel File System)[1]、NFS(Network File System)[2]等共享文件系统。GPFS是一个可扩展、高性能、安全的通用并行文件系统,在性能和安全性上优于NFS[3],结合SAN(Storage Area Network)[4] 高速高可靠网络互联技术,构成高性能的数据存储集群[5],实现大容量数据库存储和直接的在线存储,广泛的应用于气象信息系统数据库、共享数据存储系统建设中。 针对基于SAN和GPFS的存储集群架构,探讨了在数据计算和处理能力、存储容量、文件系统容量变更等三方面的在线扩展技术,对气象数据存储系统的灵活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2高性能气象数据存储集群设计 基于SAN和GPFS的存储集群物理架构包含三层,1)存储层:高速磁盘阵列;2)SAN存储网络层:冗余链路配置的高速SAN存储区域网;3)服务器层:至少两台的服务器作为冗余的数据访问处理节点。 2.1存储集群架构设计 2.1.1.物理架构 本实例采用三台服务器作为集群节点,配置两台冗余SAN光纤交换机,四台磁盘阵列。每台服务器配置两块HBA卡,冗余连接至两台SAN交换机。每台光纤交换机配置2个控制器,每个控制器两个端口,将每个控制器冗余连接到两台SAN交换机。如图1所示,为存储集群的物理架构,冗余配置保证了在Zone划分后集群的高可靠性。服务器节点间通过以太网连接,服务器节点和存储之间的连接链路采用光纤线,磁盘阵列采用高端磁盘阵列,构成高性能数据存储管理集群,根据业务数据访问性能需求和磁盘阵列的光纤出口速率,可对集群性能进行精细化分析,在此不详细探讨。 2.1.2逻辑架构 使集群节点访问存储设备的路径唯一,需要对连接到SAN中的服务器和存储划分Zone,实现设备的隔离。Zone划分好以后,配置GPFS集群,形成逻辑上的存储集群。存储集群的逻辑架构如图2所示,GPFS将物理磁盘映射形成虚拟设备NSD(Network Share Disk),将一个或多个NSD作为逻辑文件设备挂载到服务器节点上提供给文件系统使用。 2.2存储集群构建 2.2.1物理结构配置 1)将三台服务器连接至以太网络,配置光纤交换机,配置Domain。 SAN1:Domain为1,SAN2:Domain为2 2)规划服务器节点和存储占用的交换机端口,并按规则为每个控制器进行编号,在交换机中配置。 (1)服务器节点 控制器A:I-SRV-1-A-1:1,1 ; 控制器B:I- SRV-1-B-2:2,1 ; 各项含义为:交换-服务器-服务器编号-控制器-Domain:Domain,端口号 (2)磁盘阵列 控制器A:I-DS42-1-A-1:1,4 ; 控制器A:I-DS42-1-A-2:2,4 ; 控制器B:I- DS42-1-B-1:1,5 ; 控制器B:I- DS42-1-B-2:2,5 ; 各项含义为:交换-阵列名称-阵列编号-控制器-Domain:Domain,端口号 3)物理连线:按照图1所示结构和端口规划,用光纤线连接服务器、SAN交换机和磁盘阵列。 4)Zone划分:创建Zone,并指定该Zone所包含的端口,将Zone添加到配置中,保存配置,并使其生效。 5)LUN Mapping:基于存储管理软件,将LUN与集群节点的端口进行绑定,使LUN与主机建立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映射关系。 2.2.2GPFS集群构建 如图3所示,在物理架构搭建后,对各个服务器节点做互信配置,并在每个节点上安装GPFS软件包,创建GPFS集群。根据应用需求创建文件系统,提供给文件存储使用或数据库应用,则构成GPFS高性能存储集群。 3存储集群在线扩展技术 图2所示GPFS存储集群的逻辑结构分为三层,服务器节点层、文件系统层、磁盘存储层。GPFS存储集群的扩展包含这三方面:在线扩展服务器节点、在线扩展磁盘容量和在线扩展文件系统。 3.1在线扩展服务器节点 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6,7,8]基于SAN和GPFS的集群架构,由7台服务器节点构成高性能数据存储处理集群,但风能资源数值模拟业务涉及大量的计算和数据处理,随着业务计算需求的增加,7个节点的处理能力逐渐显得不足,需要在不影响现有应用的情况下在线扩展集群节点至16个。图4所示,将G07至G15节点在线增加至GPFS集群,流程与新建GPFS集群流程相似,如图5所示,在物理连接配置环节,将新增的节点逐一加入到已有的Zone中,并使配置生效,在集群配置环节将节点增加至集群。集群节点的扩展包括剔除节点,直接执行最后一个环节:从GPFS集群删除节点操作。 3.2在线扩展磁盘容量 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9,10](简称“存储系统”)中采用了基于SAN和GPFS的集群架构,提供高性能计算机用户无法在高性能计算机上长期在线保存而又需要保存的各类数据以及需要备份和归档的数据。 扩容前存储能力为337.8TB,可用磁盘容量以所有文件系统平均90%为可用上限计算为304.02TB,仅有20TB左右的余量,无法满足数据量的增长,通过在线扩展磁盘阵列,实现系统无业务影响扩容80TB,如图6所示。 集群中存储容量的扩展,需要将新增的磁盘设备用光纤连线加入SAN中,并加入Zone的配置使其生效,将LUN与集群中的节点进行绑定。 流程如图7所示,将已连接集群的该存储设备创建为虚拟的NSD,并创建文件系统,分配这些空闲的NSD给挂载的文件系统。 3.3在线扩展文件系统容量 省级风能资源数据库共享服务系统[11,12]基于基础地理信息、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数据、详查区数值模拟结果与综合评估数据,为决策部门、业务用户、行业用户以及公众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风能数据共享服务,其数据库存储基于SAN和GPFS的集群架构设计实现。 表1所示为省级风能资源数据库共享服务系统文件系统容量扩展前的参数值,系统共建立四个文件系统,业务流程调试过程中发现/dev/gpfs_DB文件系统容量预估过小,不能满足应用需求,拟在不影响现有系统数据存储的情况下,对系统进行调整。 表2所示调整后情况,与表1所示调整前文件系统容量分布比较可以看出,/dev/gpfs_mysql文件系统容量由调整前的5.5TB缩减为2.2TB,/dev/gpfs_DB文件系统的容量由调整前的2.2TB,增加至5.5TB,而调整前后系统总容量未改变。调整过程在线进行,对用户和应用透明,未对现有数据发生影响。 该方法是在线实现容量调整的,但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三点:1)GPFS在删除磁盘前会自动迁移走该盘上的数据,前提是该删除的磁盘是好的、可用的;2)除去要删除的磁盘之外,是否剩余足够的磁盘空间存储文件系统中的数据。3)在执行调整命令后留出一定的时间供GPFS元数据同步,防止元数据不一致导致的性能下降的问题。 3.4系统扩展效果 以上三套系统所采用的基于SAN和GPFS架构的存储集群,其分层的存储架构和灵活的在线扩展技术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业务适应性,能够提供高效的数据存储访问,并能够随着业务需求变化而快速、安全、无缝的扩展。 4总结 本文介绍了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检索系统、省级风能资源数据库共享服务系统和风能资源数值模拟系统的存储架构和在线扩展的实施,阐述了基于SAN和GPFS技术的高性能气象数据存储集群架构及其在线扩展技术,实现了存储集群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存储容量及文件系统容量随着气象数据和业务需求变化的灵活扩展。经过实践的检验,该存储架构具备灵活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影响已有数据应用服务的前提下实现在线扩展,适用于快速增长的气象数据存储管理的需求。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技术分析 摘 要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目前已经出现了新的计算形式,即云计算。该种计算模式的出现,实际上就是对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升华和体现,在此背景下的数据存储技术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领域。本文将对云计算与数据存储问题进行简单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就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技术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 云计算;数据存储;研究 所谓云计算,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服务为主体的现代架构体系,基本服务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云计算,另一种是云存储。云计算是计算机技术快速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基于云计算服务体系的现代应用程序,在现代金融服务领域、网络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几乎在所有的环境下都需要云存储来满足数据处理要求。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技术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云计算与云存储 1.1 云计算 云计算主要是基于Internet技术提供服务的一种技术形式,它可以提供动态化的可伸缩、虚拟资源计算模式。其中,云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实质是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传统意义上的“云”代表的是电信网,近年来才用于互联网、基础设施抽象表达。云计算通过计算,使大量的数据信息分布于计算机之上,并非本地计算机、远程服务器之中,而企业数据中心的实际运行与计算机互联网非常相似,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企业将资源信息切换至客观应用上,并且根据实际需求,对计算机及其存储系统进行访问。简单地说,正如从传统的单台发电机模式向现代的电厂集中供电模式转变一样,这意味着计算能力已经作为商品在流通,并且像水电一样,利用方便而费用低廉,主要区别在于它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传输。 1.2 云存储 所谓云存储,实际上基于云计算概念延伸出来的新概念,它与云计算非常相似,以集群应用、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网格技术等功能为基础,将计算网络中的各种存储设备借助应用软件进行有效集中,从而使其协同作业,具体功能是对外提供相关的数据存储以及业务访问。从本质上来讲,云存储是对当前存储模式的一种创新,同时也是特殊的架构服务之一。形象地说,就像是云一样的广域网、互联网,对应用者而言,具有透明性;云存储的关键在于相关应用程序软件、存储设备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这些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之间的服务转变。 2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体系构建 实践中,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体系,主要包括数据中心、云服务接口、云用户以及服务协议等内容,其中数据中心主要由存储管理、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存储设备等构成,同时它也是云计算环境下实现数据存储的基础。云存储设备通常没有特殊的规定的类型,既可以是个人PC,也可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应用的专门存储设备,甚至是二者的结合体。分布式文件系统,即文件系统管理中的物理存储资源是通过网络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该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依据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2.1 服务器架构 云存储体系构建之前,应当先构建云存储服务器架构,它是云计算IAAS中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多样化的架构技术实现,常见的是附网存储(NAS)以及存储区域网(SAN)。 NAS属于分布式架构系统的文件存储系统,是一种松散结合型集群,实践中可有效满足以云存储为主体的环境要求,而且在该系统集群中,任何一个节点都是相对独立的实体。在此系统中,最小单位即为文件。当文件被保存在该集群之中时,其数据信息会被有效地保存在集群中的特定节点上,虽然文件副本很多,也可能会被重新定位到另外的节点上,从而形成冗余,但该节点提供的文件单实例却是唯一的。下图为NAS存储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实践中可以看到,SAN为集群架构块存储系统的一种,即为紧密结合型集群系统。当文件请求产生时,每一个节点都会访问该文件中的不同数据块,并对用户的请求进行及时的处理。用户请求越多,SAN响应请求可用节点数量就越多,此时其性能也就越强。实践证明,该存储架构比较适合于云服务器,而且其可扩展性非常的好,数据传输效率较高,若配合P2P以及重复数据删除技术使用,可有效满足一级存储要求。 2.2 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送 针对当前的存储结构体系,NFS、CIF即为NAS存储系统的数据传送协议,将NFS、CIF作为数据传送口,可实现异构平台间的信息资源有效共享。NFS在Windows客户端加载了NFS客户端软件,这样就可以确保Windows客户端能够有效融入到UNIX基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中;CIF在UNIX服务器上也加载了CIFS服务器端软件,这样就可以使UNIX服务器与本地Windows服务器一样。NFS与CIF,使NAS服务器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了云存储服务的统一化,并且在集群环境下,表现非常的突出。ISCSI也是一种SAN数据传送协议,它可以实现单客户端有效应用程,像本地客户端使用服务器资源一样,操作结果对另外客户端不透明。 3 结束语 云计算作为一种典型的现代计算模式,拥有较大规模的数据集,可向广大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采用的是冗余存储方式来确保存储数据的安全可靠性,未来云存储将向着安全性、共享性以及便捷性方向发展。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数据存储技术在云环境下的应用特性分析 【摘 要】随着IT系统向云计算技术方向演进,数据存储应用需求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特点,传统的数据存储已不能满足云时代的需要。为解决云时代的数据存储问题,首先分析了传统数据存储应用技术现状,接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块存储、分布式存储、对象存储、表存储等非结构化和结构化存储技术在云计算环境中的不同应用及性能特点,为云时代的数据存储技术提供建议。 【关键词】云计算 云存储 块存储 结构化存储 1 传统数据存储应用现状 随着社会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存储的需求增长迅速。在进入云环境的时代,传统IT系统存储技术面临建设成本高、运维复杂、扩展性有限等问题的挑战,系统存储扩容压力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存储开放性不足,通常采用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标准化程度低,不同厂家系统无法混合使用;其次,成本较高,且市场垄断严重,建设成本居高不下,扩容成本尤其高;再者,扩展性能较差,其单点扩展存在容量上限和接口带宽等限制,面对云时代PB级的海量存储需求,在容量和性能的扩展上无法满足。 长期以来,传统IT系统存储一直存在诸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带来资源浪费。一些系统不考虑数据的价值和访问方式,统一放在磁盘阵列或NAS中,相对于云存储缺少性能、扩展性和低成本的优势。而另有一些系统对磁盘I/O性能要求并不太高,却仍然采用FC SAN建设,造成建设成本的浪费。大部分系统没有区分应用对磁盘可靠性的要求,统一使用SAS磁盘,将SATA盘排除在外,造成一定的浪费。 传统的块存储承载传统关系数据库,在应对大数据环境下高性能应用系统,特别是超大规模和高并发的业务系统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暴露出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传统关系数据库稳定性高,使用简单,功能强大,久经历史考验,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站也开始快速发展,近几年比较火爆的论坛、博客、SNS、微博逐渐引领Web领域的潮流。随着访问量的急剧上升,几乎大部分使用传统数据库的网站都开始出现了性能问题。Web程序也不再仅仅专注在功能上,同时也在追求性能,虽然后来MySQL的集群技术和Memcache的缓存技术使得MySQL架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性能的压力,但最终还是因为其扩展性差(需要比较复杂的技术来实现),承受着大数据下的I/O压力,因此依然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并不能提供这些应用所需要的高可扩展性,新型的网络应用又不像金融等领域那样需要严格的数据一致性和很强的事务特性,而是对海量数据的松散结构表示以及可用性与可扩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研究学者与互联网公司早已开始寻求新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架构,并试着弱化数据管理系统在一致性和事务性方面的要求,向着系统可用性和可扩展性方面努力,使之成功运用到后端系统中。 2 云环境下数据存储需求特点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数据信息总量正呈指数级爆炸式增长,在如此大量数据产生的时代,用户的数据存储需求具有全新的特点: (1)对数据库高并发读写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发展,Web 2.0应用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主,需要根据用户个性化信息来实时生成动态页面和提供动态的信息,目前比较流行的微博就是如此。该类应用对数据库的并发访问的负载就非常高,往往能达到每秒上万次的读写请求,甚至更多。从已有的优秀的数据库产品看来,对于上万次SQL查询还能勉强应付,但是应付上万次SQL写数据请求时,I/O成了瓶颈。 (2)对海量数据的高效率存储和访问的需求 以Facebook为例,它一个月就达到了2.5亿条用户动态,对于关系数据库来说,在一张拥有2.5亿条记录的表里面进行SQL查询,效率是极其低下乃至无法忍受的。在未来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的高效存储和访问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对数据库的高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的需求 在基于Web的架构中,数据库是最难进行横向扩展的,当一个Web应用的用户量和访问量与日暴增时,数据库服务器却没办法像Web Server那样简单地通过更多的硬件和服务节点来进行性能扩展与负载分担。对于很多需要不间断提供服务的网站来说,由于这样的升级需要停机维护和数据迁移,将使用户体验值急剧降低。 (4)支持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的需求 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对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类型有比较明确的限制,只针对某些数据类型,如整型数字、字符、字符串等,而对类似图片、音视频的非结构化数据的支持不够,无法满足未来用户对各种各样类型数据的需求。 对于以上数据存储应用需求,传统存储应用技术是无法胜任云计算环境下应用需求的。云存储技术的发展结合了各种存储技术应用的特点,在容错、吞吐量、冗余、读写分布、数据划分、负载均衡等特性方面进行技术提升,并综合多种存储技术以适应复杂的不同的数据存储需求。 3 数据存储技术在云计算环境中的应用特性分析 现有的IT环境正逐步向云计算环境演进,在未来云时代,块存储、分布式存储、对象存储、表存储等非结构化和结构化存储技术有各自的应用特点,可区分不同应用需求,实现云环境下存储能力最优化应用。 3.1 块存储技术 块存储基于传统的磁盘阵列实现,主要为现有各种应用提供通用的存储能力,将存储区域划分成固定大小的小块,使传统裸存储设备的存储空间对外暴露,将大量磁盘设备通过SCSI/SAS或FC SAN与存储服务器连接,服务器直接通过SCSI/SAS或FC协议控制和访问数据。块存储方式由于不存在数据打包/解包过程,可提供更高的性能,数据访问延迟低、带宽较高,但可扩展性差。因此可采用弹性块存储降低传统磁盘盘阵的使用比例,以满足快速分配和灵活扩展的场景。 块存储本身可以通过多个设备堆叠出更大的空间,但受限于数据库的能力,通常只能支持TB级数据库应用。主要为一些高性能、高I/O的企业关键业务系统(如企业内部数据库)提供存储,也可为虚拟机提供集中存储,包括镜像和实例的存储。 在云计算环境中,块存储的使用可根据数据的重要性、访问频率、保留时间、容量、性能等指标,进行分级存储管理。一般可进行动态、静态存储分级,基于文件级和块级分级,基于主机和盘阵等类型分级,将数据采取不同的存储方式分别存储在不同性能的存储设备上,以实现数据客体在存储设备之间的自动迁移。同时,为提高存储利用率,还可以使用存储瘦供给技术,当存储真正开始使用时才开始实际分配物理空间,可达到减少每GB可用空间的成本的目的。 3.2 非结构化存储技术 在云计算环境下引入非结构化云存储技术可降低传统盘阵/NAS的采购成本,满足业务系统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处理需求。在互联网类业务等具有海量冷数据存储需求的业务中,可逐步采用基于X86架构本地硬盘的分布式文件、对象、弹性块等云存储产品,代替NAS和传统盘阵设备,并开展和推动云存储接口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动上层业务软件适应底层新型云存储系统,最终在业务系统中大规模引入非结构化云存储技术。目前非结构化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分布式文件存储和对象存储两种。 (1)分布式文件存储 分布式文件存储提供文件存储能力,把分布在局域网内各个计算机上的共享文件夹集合成一个虚拟共享文件夹,将整个分布式文件资源以统一的视图呈现给用户,最终以标准文件系统接口形式,向应用系统提供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空间,支持随机读写、复杂目录结构。 对于数据增长量快的文件存储型业务,分布式文件存储提供NFS、CIFS、POSIX等文件访问接口,但整体协议开销较高、响应延迟比块存储长,存储能力和性能水平有待扩展。分布式文件存储适合TB~PB级文件存储,可支持文件频繁修改和删除,例如存储图片、文件、视频、邮件附件、MMS内容等,同时它在文件在线备份和文件共享具有较强优势,但上层业务需要考虑支持跨多个文件系统的系统结构。 (2)对象存储 对象存储与分布式文件存储都属于非结构化存储类型,对象存储操作简单、无需频繁修改,对于一次写入、多次读取的数据,优先考虑对象数据存储系统。对象存储为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提供Key-Value这种通过键-值查找数据文件的存储模式,提供基于对象访问的REST/SOAP接口,协议开销较高,且响应延迟较文件存储长,应用系统跟存储系统的耦合程度松散。 在对象存储中引入对象元数据描述对象特征,所存储的对象是附带各种属性信息的文件,属性包括图片尺寸、拍摄时间等,一般采用“桶”作为对象的容器来划分应用和用户。由于对象存储系统同时管理用户信息和实际数据,上层业务设计时需考虑支持跨多个对象存储的场景。对象存储属PB级文件在线存储,用于在线访问的文件存储(包括缩略图、音乐视频、大文件)。数据存储后很少改动,对于文件索引所容纳的条目数量不受限制。对象存储是企业能够以低成本的简易方式实现对大规模数据存储和访问的方案。同时,对象存储使得“混合云”和“公有云”成为可能,也使以互联网服务的方式进行广域归档或远程数据备份成为可能。 3.3 结构化存储技术 针对传统数据库对非一致性数据存储及不能灵活扩展等技术壁垒,在云存储技术中用表存储以管理结构化数据或者半结构化数据,并通过设置键值对映射模型采用Hadoop框架等技术,向应用系统提供高可扩展的表存储空间,主要包括交易型(OLTP)数据库和分析型(OLAP)数据库。 交易型应用每次更新或查找少量记录,并发量大,响应时间短,主要应用在大规模互联网社交网络、博客、微博、在线详单查询等。在新型互联网业务和详单查询业务中,针对交互性海量数据查询需求,可引入NoSQL存储,提升系统可扩展性和数据处理能力,消除系统瓶颈。 分析型应用特点则是更新少,批量导入,每次针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并发量小。主要应用在大规模日志存储处理、信令系统XDR数据存储和分析预处理、经分系统ETL等场景。并且可引入逐步成熟的日志详单类存储,系统的性能、稳定性及安全性将得到全面提升,这可以作为数据仓库的补充,承担ETL、数据挖掘和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缓解现有数据仓库的压力。 4 结束语 在云环境中积极探索和引入大数据处理和云存储技术,开展和推动云存储接口标准化和规范化,将有效推动上层业务软件适应底层新型云存储系统。在云存储技术发展的另一方面,存储网络技术和存储介质技术的进步也必将推动云存储的有效规模部署,共同推动云时代的加速发展。 数据存储技术论文: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存储技术 摘要: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数据的计算和存储需求激增,往往通过购置更多数量的服务器来增加计算和存储能力。通过互联网租用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就可以大大减少对自有硬件资源的依赖。因此,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存储领域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本文主要分析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存储技术。 关键词:云计算,数据存储,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服务的架构体系,有两种基本服模式:云计算和云存储。 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应用程序,无论是金融服务还是网络角色扮演游戏,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需要高性能的云存储来满足数据处理的需求[1]。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随着 Web2.0 技术的成熟,大量的信息以井喷的姿势出现在互联网上,如何应对这种信息爆炸式的增长速度,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存储和管理,云存储是否能够应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保证云存储的高性能,如何才能保证云存储的灵活性,这些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云计算与云存储 1.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通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拆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给由多部服务器组成的运算系统,经过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 1.2 云存储的概念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基础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与云计算类似,它是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云存储是对现有存储方式的一种变革,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架构服务。如同云状的广域网和互联网一样,云存储对使用者来讲是透明的,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设备,而是指分布在不同物理地域的多台存储设备所构成的集合体。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程序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 2、云存储系统的结构模型 与传统的存储设备相比,云存储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而是一个由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应用软件、公用访问接口、接入网和客户端程序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它以存储设备为核心,通过应用软件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服务。自下而上分别为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和访问层。 2.1 存储层 存储层是云存储的基础部分。各个存储设备通过网络设备连接在一起,存储设备可以是FC光纤通道存储设备,也可以是NAS和iSCSI等IP存储设备。在存储设备层之上是一个统一的存储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存储设备的逻辑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以及硬件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故障维护[2]。 2.2 基础管理层 基础管理层是云存储的核心部分,也是云存储中最难实现的部分。基础管理层通过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系统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使多个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强大的数据访问功能。使用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进行内容分发,数据加密技术保证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被未授权的用户所访问。同时,通过各种数据备份和容灾技术可以避免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丢失,保证云存储系统自身的安全和稳定。 2.3 应用接口层 云存储运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类型开发不同的应用服务接口并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比如视频监控应用平台、IPTV和视频点播应用平台及远程数据备份应用平台等。 2.4 访问层 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公用应用接口登录云存储系统,享受云存储服务。不同的云存储运营单位提供的访问类型和访问手段也不尽相同。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它的最主要特征是系统拥有大规模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向用户提供服务。为保证高可用、高可靠和经济性,云计算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来存储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来保证存储数据的可靠性,即为同一份数据存储多个副本。 三、云存储未来发展趋势 云存储已经成为未来存储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云存储厂商正在将各类搜索、应用技术和云存储相结合,以便能够向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数据服务。但是,未来云存储的发展趋势,主要还是要从安全性、便携性及数据访问等角度进行发展。 四、结束语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它的最主要特征是系统拥有大规模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向用户提供服务。为保证高可用、高可靠和经济性,云计算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来存储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来保证存储数据的可靠性,即为同一份数据存储多个副本。另外,云计算系统需要同时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并行地为大量用户提供服务。未来云存储的发展还是要从安全性、便携性及数据访问等角度进行深入发展。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思维创新方式浅淡 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学生生活、思想、思维的改变,使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传统教学方法的弱点也因此越来越突出,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新思维。探讨新的教学思维,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是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结合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下面简单探讨一下高中历史教学思维的问题。 一、新思维方式 传统教学思维一般是从原因到结果,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跃性。这种思维方式看起来很“稳”,但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做什么呢?该如何消除这种传统思维的弊端呢?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引入新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有别于传统思维,那么哪些才算新思维呢?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双向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是以下我要谈的新思维。 1.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非常式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正如前面所提的,比如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异性。求异思维则突破这种因果关系,在对事物的分析上,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胆的设想,以得到光芒四射的智慧。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的、超乎寻常的思考,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如,童年时代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就是一种求异思维的表现。把这种求异思维引用到历史教学中,就是大胆地引导学生朝其它方向思考。又如,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不一定要学生解答为什么会这样,但可以让学生反问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跳出了固定的框框,反而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全面。 2.逆向思维。 严格地说,逆向思维也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分支,这里我们将它单独谈,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在教学思维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逆向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反其思路而行。如,教材中讲隋炀帝是怎样的一个暴君,在列举这些暴行时,我们可以反其思路而行,分析这些暴行中客观的、正面的一方面,因为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既然它有负的一面,那肯定也会有正的一面。把这样的思维方式引入到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讲,得到的就不仅仅是新鲜感,更是看问题的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 历史是客观的,而问题才是主观的,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又如,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后中国革命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又说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有很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是逆向思维的信息反馈。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既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教学不只是死板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双向思维。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同样的一个问题,除了正向逆向之外,同一个方向,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结果。 历史这门人文学科的可知性、过去性强,且层次交迭,意象远,而且只有当教、学过程中思维的辐射与聚合协同共振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新乐章。双向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更周到,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还要从地理、人文、社会等各方面思考。分析问题也不能只运用一种方法,还要运用更多的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 我们培养学生的新思维能力主要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以上的思维方式仅仅涉及数学目的,教学方法也要创新。 二、教学思维方法的创新 上面讲的主要是新思维方式,下面主要探讨一下思维方法的创新。 1.裂变创新。 历史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政治、地理学科都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历史教学中若以历史学科为主体,聚合其它学科,将达到课堂教学的匠心独运。这就是所谓的裂变,把一个学科问题裂开来,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说明它。如论证台湾建立起行政机构,行使对其它地区的管辖权时可说明,早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就派将军卫温到夷洲(今台湾);隋朝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琉球(今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元朝时,政府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和琉球(今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入侵者,收复台湾,台湾进入“明郑”时期;1683年清朝军队入台,台湾又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1685年(清光绪11年)划台湾为单一行省,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台湾,此后台湾同胞进行了反日斗争,和祖国大陆同胞一起,于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其次,从空间(即地理)来说,根据地质学家分析,台湾岛本来与祖国大陆相连,在更新世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台湾岛,台湾和福建、浙江沿海地区的地质情况是一致的,因此,台湾是祖国大陆地形自然延伸的一部分,按国际法院1969年欧洲北海大陆架划界案例:“大陆架的主权界限之划定,应符合沿海国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台湾主权属于中国。再次,从意识(即政治)来说,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这种承认的基础上,联合国这个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在1971年将台湾当局驱逐出去,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益,即使在李登辉露出分裂祖国的真面目后,美国、日本等政府仍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就这样,从时间、空间、意识三个方面的聚合中,我们证明了一个令世界信服的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这样的裂变,不仅使课堂 变得生动,还收到了大大增强学生印象和记忆力的效果。 2.挖掘、转移创新。 这里说的挖掘、转移实际上是指挖掘课本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以使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即“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任何问题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之间总有一些内在的联系,将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中,分析出结果后,再转回来,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更清晰的结果。这和成语中所说的“触类旁通”是同样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一基本史实延伸开去,突破教材中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扩散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到中国资本主义产物时,有的学生持否定看法,理由是:内因是决定因素,中国鸦片战争前,就有资本主义萌芽,说明商品经济发达,在这样的土壤里,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经济才会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有的学生持肯定看法,理由是:没有土壤,强行嫁接资本主义并不罕见。这样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多角度中审视,新观点、新看法就出现了。 三、如何创新 要做到以上这些,不是只教师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配合。而要让学生配合,就要让学生有主动性和创新欲望。 1.增强学生主动性。 我们大力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体性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应科学设立主体教学目标,诱发学生学习心向,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2.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要创新,首先就要有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有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历史知识丰富多彩,中国古代的文明辉煌灿烂、世界战争风云变幻,这些学生都充满好奇,通过学习了解,他们会提出种种问题,也许幼稚、也许无意义,但却是他们的一种发现、一种探寻、一种创新。我在实践中注重及时肯定他们的做法,鼓励这种敢于发问、敢于探讨、敢于创新的精神。 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教学活动不是个体进行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更重要的是做到了教与学的互动参与性。这些问题不同的教学探讨中都已谈到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细举了。 4.要走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误区。 一是切莫抛开课本,一味追求高、深、难。 二是切莫忽视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信心、人际关系等)在历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新的时期需要新的教学思维和新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的教学,适应时代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高中历史论文:浅析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开放性作业理论和实践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教师要以发挥学生自主潜能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开放性作业,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的知识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让每个学生在完成开放性探究式作业中学知识、用知识、长才干、学做人,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历史课堂推行开放性作业的必要性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作业往往是为了强化、巩固所学知识,一般是就知识学知识,就技能练技能,比较注重学生的认知,设置是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数量、统一答案,设置的问题都是“理想”型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埋没了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作业只是成为教师教学流水线中不可缺少的“工序”,学生机械应付,收效甚微,这显然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开放性作业以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切入口,通过大量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移情”、“神入”于历史环境之中,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新能力;并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情操,变过去的单一、被动、封闭的学习为多样、主动、开放的学习,凸现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作业的内涵 所谓开放性作业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切,一般没有现成的确定的答案,要求做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开放性作业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探索,去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是人,是需要发展的人,教师心中要有人,以人为本,正视人的知识基础、情感个性的特点与差异,尊重人、信任人,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要强调人的主体作用,要多一些弹性,少一点灵动,使我们的教学既要放得开,让学生各抒已见,又要收得拢,顺势诱导,从而拓宽教学进程中的人本空间,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充分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学活动的开放搞活,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以人为本,让思想开放。 三、高中历史课堂推行开放性作业的类型 1.探究型:亲自动手是实现历史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高中生探秘心理强,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学生们探秘解谜。比如,用汉朝造纸方法试制纸张、选择适当的材料请你动手制作一块雕版、几个泥活字、几个金属活字,各用它们印刷一段文字,找出它们的优缺点,并想想我国印刷技术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体会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这些开放性作业在激发了学生探究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动手的实验性。 2.技能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爱好、技能完成具有个性化的作业。有许多习题,如成语和古文字搜集,擅长绘画的同学可用连环画来表达;擅长书法的同学可做成书法作品;有雕刻技能的同学甚至可将甲骨文直接仿真到“龟壳”上去。有电脑特长的同学可设计历史主题网页、小报、电子画册。这些图文并茂、神情兼备、充满学生技能、智慧,蕴历史于他们丰富多彩的理解和表现手段之中的个性化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有所获。 3.运用型:如我们在学生学习完"百家争鸣"后,就叫学生归纳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然后我们命了一道题:“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严格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这样就将学生的课本知识引用到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生活中,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性。针对当前国外一些民族和地区冲突的现状,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以书信的形式劝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冲突”。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 4.思辩型:高中学生一般在15~18岁年龄段之间,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喜欢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这为我们设计思辩式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设计“岳飞能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引出了学生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见解。只要学生有创见有新意,言之有理、言之成理,我们就给予赞赏。 5.编演历史剧:很多学生说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因为老师上课是“对着活人讲死人的过去”。怎样才能让历史人物鲜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认为编演历史剧是较好的办法。这是一种穿越“时空隧道”式的问题,即利用已掌握的有关历史资料和证据,以第一人称或短剧表演的手法来反映过去的社会生活状况,我们把这类题称为“情境再现”。 6.社会调查型: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激增又速衰,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知识面不断拓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这都成为他们学习历史的开放的、持续终生的课堂。学生走进社会,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亲身体验、收集资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加强,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不但形成联系实际、关注现实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掌握用语言等形式表述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从而使历史贴近生活,关注现实。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要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素质教育本身是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冲击和突破。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浅议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这种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工教,同时又弘扬学生主体精神,促使每个学生得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满足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称之为“素质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素质教育本身是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冲击和突破。下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探索和实施素质教育。 1内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最关键一条是要走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也是在课堂,要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必须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给予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为此,我要求:在每次上课开始前,用3至5分钟时间,通过轮流办法,每次由一名学生讲故事,并做到:①用自己的语言讲。②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③与上课内容相联系。④具有教育意义。这样做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课外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准备。讲的内容丰富,知识面也很广。教师在关键处起“点石成金”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龚自珍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没有主动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2利用历史教学特点,让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教学结构,还要注意教育的全面性。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它融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里有“金字塔之谜”、“十进位、六十进位、十六进位制”等数学知识、有“负荆请罪”、“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等等。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马拉松长跑由来与当今的奥运会相联系),注意运用模型、幻灯、录像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活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譬如讲到货币的知识;“衡”是称质量,是一种质量标准;文字有小篆、隶书和楷书以及介于楷书以及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通过板书字体来比较);“坑儒”和儒家的主张是什么等问题都可以揭示一下。讲匈奴,可联系王昭君的历史故事和杜甫的诗;讲秦“万里长城”时可以同“明长城”比较,通过数字,来说明它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象征。素质教育应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多种多样的知识,使学生的身体,思想和灵魂得到和谐发展。 3教材优势进行思想素质培养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丰富实在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富有实效。譬如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的基本结束时,可同我国春秋奴隶制没落比,让同学知道中国比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早了近千年,这说明我国是四大文明故国之一,且排列第二位,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文化。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上,行动上接纳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①规范作用;②组织作用;③传授作用;④管理作用;⑤评价作用;⑥育人作用。在课堂教学传授过程中,对于综合的、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譬如古代史有这么几个问题: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是怎样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是理想社会吗?金属工具和原始手工业的出现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为什么说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劳动者”、“生产工具”、“个体化”、“私有制”、“贫富分化”和“阶级”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讲清楚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起的主导作用(现在的菜农有的赚钱多有的赚钱少)。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得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那时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了原始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大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消费品。到了牛耕地、铁器和炼钢技术时代,生产力又向前发展了,劳动者生产技术提高了,经验丰富了,使得个体化成为可能,随之私有制产生了,伴随而来的是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加剧就出现了阶级。 总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要完成这项改革任务,在教师的观念更新的基础上,还要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思想、能力共同提高,才能全面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高中历史论文: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 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 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 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例如高一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包括四节内容,这四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和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总的世界革命运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现代史首次革命高潮 ,这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导,以被压迫民族为同盟军的 一次世界规模的革命运动。这样讲述,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再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 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 地把握历史。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 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 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 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 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 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引用了赵 尔巽在《清史稿》中的有关论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让学生思考这一观点。然 后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观点辅导,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它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 替的质变过程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赵尔巽的观点主要错在否定阶级斗争的历史 作用。 再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 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参加过山东省中学历史优质课评选,也听过很多课。有些课各个问 题平均用力,分不清主次,挖掘不出每个标题的内在联系;有些课则解难释疑,详略得当。例如《“工农武装 割据”的形成》一节,重点讲清概念——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紧密结合,并让学生按本书内容内在联系连线: 附图{图} 这样就把其内在联系讲透了。其难点是中国实施“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这就要按的论述,结合 中国当时实际国情,逐条分析讲述,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 严谨的课堂结构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 系: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 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 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 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 ,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 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二)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 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 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 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例如:讲述 完德意志的统一后,可如下设问:“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国分别具有哪 些特点?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这样,不仅保持了学生的思维热点,有助于学生联系性思维,而且也拓宽 了学生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经过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理解的空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 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 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 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 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 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 攀,无从下手,而是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设疑的目的在于释疑。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 讲授法、学生思考法、师生讨论法等等。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若是概念性、知识性的问 题由教师直接解答,如:“什么是五色旗?”、“沙文主义是指什么?”;分析理解型的题则应引导学生回答 ,如:“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内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的阶级属性,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 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 价值的本钱。”所以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优美的课堂语言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 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 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 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亚 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学生容易记错,我简练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 ,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一句话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很牢。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 学美,外在美主要指 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如“字字珠矶、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了的板书、板图美;有张有弛 、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我们 应该长期不懈地去努力、去探索达到上述完美境界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现质的 飞跃。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 容,突出重点、难点,并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如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时,可归纳为五个战场、四次 会议、三次转折性战役、三个法西斯国家投降。使学生不仅记忆牢固,而且知道本节的关键所在,起到画龙点 睛的作用。二是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 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在小结中,我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给课后学 习布下疑阵,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例如: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后,我是这样 安排的:1.扼要归纳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和危害;2.分别请学生把代表英、俄、德、法、日的虎、 熊、肠、蛙、太阳等符号,插画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示意图”上作为课堂练习;3.再挂出《时局图》烘托出 当时中国的危急局势,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之情。提出:“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 族危机,怎样才能挽救祖国被人宰割的民族危机呢?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苦苦探索着,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 结果怎样?启发学生思考,为讲好后面的新课埋下“伏笔”,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课堂教学最后还应注意目标反馈讲练落实,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 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呼吁:“我们要凭借有限 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这是素质教育中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应立足“以本为本” 许多教师都说现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难,学生也觉得难学,因为知识点多,理论性比初中更强,但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教历史,学生学历史,都应立足于课本,而能力的培养、答难质疑亦应立足于课本。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模式,学生如何去学,都应立足于课本。 一、能力的培养应以本为本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其中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等。而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都应从课本出发。 1.掌握历史知识,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是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能力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其层次较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此类问题尽可能自己少讲,尽量让学生多看书,指导学生自己去掌握这些知识。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条理性强,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掌握,教师只要稍加提示即可。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一些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以活跃课堂气氛,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紧扣教材,切忌夸夸其谈,冲淡主题,否则学生掌握的就只是一些片断,而非系统的历史知识。 2.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重大历史问题,它同样应立足于教材。如中国古代史中如何评价武则天的统治。谈到武氏的统治很多人都会看到其残暴的一面,对此,教师切忌大肆渲染,而应结合课本,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可以看出士族是一个腐朽、寄生的阶层,在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而武则天的统治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庶族地主势力打击士族地主,所以武则天的手段有其进步的一面,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其进步性还应是主要的。另外教材明确指出:“武则天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其统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3.运用史料的能力,即史料分析。这方面的能力训练更应立足课本,且重在平时。教学讲解每一节新课时,都涉及史料分析,所不同的是,面对的史料是教材内容。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问题,其难易度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分析作答,教师最后加以适当总结。这样做,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能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材的讲解是经常性的,所以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经常性的,久而久之,学生运用分析史料的能力必然有较大提高。如教师在讲述“七七事变”的背景时,可让学生阅读该部分教材的引言。从日方来看包括以下方面:①实现蓄谋已久的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的既定方针;②华北事变后,日本积极扩军备战,1936年制定了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计划;③1937年为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难,决定发动战争。同时再指导学生分析中国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同时,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把“七七事变”的背景与“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背景作比较,从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创造性的历史思维其实就是如何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在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典范可供我们学习,如“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就是光辉的典范。同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不乏此类典范。例如: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它是否走资本主义道路?教材指出:“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只是生产关系中某些环节的调整,如管理环节、分配环节等,但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性质,所以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农民只享有使用权,城市中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少部分企业资产拍卖转让),因此,我们走的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经济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这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如对一国两制的分析,教材指出它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从结果来看,它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平回归,实现了港澳地区的平稳过渡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完成,值得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发掘教材中的此类问题,特别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发掘此类问题。通过这些范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二、答难质疑同样应以本为本 许多师生所涉及的难题,在不少场合下,都未结合教材认真分析,如深入教材加以探讨,这些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另外,学生掌握的历史信息主要来自课本,理论素养又不够,所以教师在答难质疑时应尽量以本为据,这样更能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性认识,同时还能起到培养学生分析教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乃至出现短暂的春天,分析其根本原因,许多人都认为应该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仔细分析教材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该节教材第一段就指出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等措施,使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民国初年出现各种实业团体形成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热潮。由此不难看出,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实际上在民国初年就已经开始了;其次,教材第三段明确指出:“欧洲列强暂时对华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商品和资本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很显然,外部条件不足是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课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只有立足于课本才能使一些看似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才能使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稳步快速地向前发展。 高中历史论文: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论文 1.培养专业素质发展意识 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得有发展意识,同时还要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高中历史教师在发展专业素质时,要认识到发展的意识是进步的内在动力,不仅可以促使自我专业素质的提高,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提高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专业知识首先要重温大学专业课程,包括经济学、民族史、文化史、军事史等内容,以达到深化专业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教学技能素质 教学技能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教学技能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素质,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具体表现。其次,在课堂中高中历史教师还要熟练掌握依据不同教学内容施以不同教授方法,具体包括:启示性的讲授法、交流性的探讨法以及寓教于乐的情感教学法等,以便从总体上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史实视频、教学辅助工具等,让课堂更加生动,学生更易理解。 4.升华专业精神 (1)教师应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消除职业倦怠感,坚定自己的最初理想,拓宽专业知识面并提升专业化水平。 (2)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历史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人格和发展学生个性,以学生和自身的终身教育为教学目标。 5.重视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研能力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手段,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稳固和更新、高等教育中所学专业知识与高中教学实际需要掌握的衔接、丰富的教学理论和具体实践中的技能技巧等。国家及其相关部门应注重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可通过定期组织他们专业更新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水平和教学技能;或者组织课程教学比赛激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和学习的动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以历史学科为切入点,从个人、社会和国家等层面来探求促进师资素质发展的策略,通过培养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教学技能等方式,来改善当前新课改与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促进高中历史教师在师资素质方面的提升。只有在充足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自我学习中逐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才能适应新课改标准下的历史教育需要,成为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时展的教育者。 高中历史论文:谈高中历史课堂模式教学 内容摘要: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模式 我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 ”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 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自学——辅导式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这一模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它比较适合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此外,它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识的结构,熟谙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达;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并作耐心的辅导。 三、参与——活动式 参与——活动式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同时也是引起较大反响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这一模式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所谓活动,则是指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资料,定课题,做实验,搞制作,既动脑又动手。它既表现于课堂教学,更表现于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的推行,特别是历史“活动课”课型的确立,以及历史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的实验,为该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 参与——活动式特别适合于地方史和有关专题史的教学。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学效果明显,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实施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一模式的运用要求较高,它不仅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明确的主题思想,还要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最好与校、团、队的活动结合起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 此外,在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和目标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高中历史论文: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当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和理念,把握住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和特点,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探索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策略,以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是在具体历史课程实施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最优的教学设计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师生和谐共处友好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和方法齐行、态度和情感端正,全面反思和改革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只有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观去学习历史,才能真正体现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一节历史课上,我们都要追求最高的教学效率,但是我们的课堂不可避免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据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效果是高耗低效,这些主要体现在: 1.准备不充分的课堂引导 过去式是历史学科的一大重要特点,正因为过去的不可再现,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尽可能完整的历史画面。所以,在课堂引导方面,往往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没法在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如果每一次上课都是同样的开场,没有悬念和趣味性,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慢慢失去学习的信心。 2.课堂教学教师引导不力 尽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加强合作式和开放式学习的推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引导不力,致使学生在课堂历史教学中出现学习的困难。因为学生暂时还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习惯,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料来实现信息搜索。所以信息相对闭塞的学生迫切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和牵引。 3.无实质效果的课堂提问 学习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并且把握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深处。 二、以课堂讨论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 针对历史新课程下倡导的探究式多样化学习方式,把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带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是一个新的突破点。通过课堂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是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的方法。 1.充分准备,搞好历史课堂讨论 充分的准备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准备,只有课堂的主体双方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学术讨论的主题,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和目标,让他们及早做好准备,及时参阅资料,以备课题所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10人一组的分组方式,每组拟选2-4个发言人,通过代表表达小组观点。也要让每个人都做好发言的准备,根据所定论题精心准备,奠定课堂讨论的基础。 2.精心命题,保证课堂讨论前提 命题是课堂教学的前提,需要围绕知识概念的把握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历史教学的命题尽量以重要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或者重要历史人物为依托,密切结合目前时事前沿的关键热点话题。在命题过程中,要注意命题的一些细节问题。首先是综合性的命题,要通过命题帮助学生疏通教材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以完成知识的衔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其次是要把握历史命题的联系。这里着重指历史学科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更进一步延伸到与现实生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作铺垫。比如从的三年困难时期,联系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更进一步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与历史的借鉴中了悟历史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最后要把握多维度的命题,让学生从纷繁芜杂的历史事件中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和反思,去发现其中的规律,逐步培养自主的创造性思维。 3.主体主导,准确定位高效课堂。 在真正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及时打破沉默的局面,适时引导学生发言;当出现激烈争论,要适当引导,使讨论向深层发展,紧扣命题。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敢地对历史提出质疑,积极探索前人没有深入的领地,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作为历史教师,面对学生做出的任何探索,无论有何不妥或是不成熟的想法,都要肯定其思维的新异性,帮助分析不足,走出误区,完成课堂教学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打造出高效的历史课堂。 4.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显示出强大的信息功能,为历史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在课堂中展现出了新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器官,以多种方式和[是专门提供论文和论文的网站,]不同表现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现象及其规律以。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加大传输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扬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后,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学的直观性、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性等得到了有益的提升,生动活泼的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春意盎然。如讲述有关革命、战争等内容时,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5.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至关重要。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历史课堂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爱好,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推动了师生的相互合作学习和研究,良好地体现了教学民主化的思想。我国的传统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试验在教学中 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针对这一状况,当前历史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所谈仅仅是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尝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因此,如何上好一门课,有待于今后永无止境地探索,逐步充实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论文:史学研究新成果要融入高中历史教学 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是工作性质和任务全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前者是对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重在探索和发现;后者是对中学生进行普及性的历史教育,重在教育和育人。但由于两者都离不开历史,必然会产生相关性:史学研究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用和推广史学研究成果的过程。作为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依据的教材,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以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下面以人教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为例,从四个方面来谈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一、吸收新成果,纠正教材中过时的或片面的观点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高中历史教材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无法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历史问题上依然停留在陈旧、过时或片面的观点上。比如,在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教材沿袭了一种传统的说法,称: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的事实。毕竟,思想观念的布新远比政治上的除旧艰难得多,攻克传统意识的文化堡垒远比攻克军事堡垒复杂得多。虽然武昌起义一夜成功,清王朝似大厦将倾,各省先后易帜,但是,与民主共和观念对抗的封建专制思想绵延千载,盘根错节,流毒深广。它通过古典律法的实施,儒家经典的传播,传统意识的灌输以及社会风俗、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不仅渗透到统治阶级的脑海中,而且也浸润了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的迅速败亡,通常被论者当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有力佐证。但是,这两次短命闹剧的匆匆收场,与其说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倒不如归功于部分接受民主共和观念的政治精英奋起抗争。如果认定辛亥革命就已经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那么和新文化运动举起的民主与科学旗帜岂非是无的放矢?因此,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可以修正为:“辛亥革命首倡民主共和。从此,民主共和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 这种修正并不损害辛亥革命的光辉彪炳史册,因为首倡民主共和也是极其伟大光荣的。 二、吸收新成果、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问题 当代史学发展的特点之一是研究视野的开拓和研究视角的转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审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诸多问题,沿着科学和宏观方向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以至有的研究者提出,对现代化的探讨已日益成为“显学”。但是,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仍然是一种“革命史范式”,与高等学校的历史教育严重脱节。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与学都应该关注现代化研究,吸收现代化研究的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范式改进教与学。比如,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评价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过签订《马关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政治、外交活动,按革命史范式提供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但李鸿章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作为洋务派的中坚,他的活动又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按现代化范式提供的标准来评价,他又在1870~1890年代的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充当了“主角”。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总理衙门的设置、辛酉政变、洋务运动等等,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得出新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突破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定势,而且促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发现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新因素,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吸收新成果,引导学生涉足史学争鸣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只向学生介绍史学界认识基本一致的观点,基本上不涉及学术之争,理由是避免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与现代教育观念格格不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思维品质中的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长,他们不满足于书本上或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喜欢质疑、辩驳、争论和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新教材虽然以“脚注”的形式对史学界在重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作了介绍、但仅限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一例,力度明显不足。因此,教师可视情况增加一些教材未涉及的学术争鸣。比如,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新教材采用的是这样的观点,即“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而,在国外和我国台湾史学界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在欧美和日本有“非革命论”与“排满革命论”,在台湾有“全民革命论”。如果在教学中向学生作适当的介绍,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利于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当然,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引导学生变换角色进行虚拟争鸣。实践证明,适当引导学生涉足史学争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式教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在一些发达国家,探究式教学早已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展还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尚需深入探讨。近年来,笔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倡导探究式教学,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对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形成了“质疑──思疑──解疑”反复循环的操作程序。 1.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 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如关于的性质,笔者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是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新的探究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性质的热烈讨论。为使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学完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请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围绕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等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比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材中可质疑设问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思疑。 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不仅要答疑解难,而且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生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如上述对一些问题的质疑,由于教师营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氛围,学生在讨论中灵感飞现,新意迭出。有学生认真思考后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认为既不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不是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性质类似于早期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运动,主观上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的学生认为实际上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帝党和后党之争,维新派只是帝党向后党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当然,这些看法不一定科学,但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确实难能可贵。由此可见,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教学资源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3.开展多彩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 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 探究式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善疑巧问、浅处探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等,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如讨论的性质、洋务运动的作用等;也应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专场课堂讨论或辩论,如组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改革开放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潮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课堂讨论会,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实践表明,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是探究式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一定要精心选题周密安排。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教师还应引导学全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总之,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质疑──思疑──解疑”旨在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应该说,这一探索还很不成熟,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这里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广大教师的深入探讨。 高中历史论文: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主题一关注"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是我们新课程由理念层面转化为课堂实践层面的重要桥梁。在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行为。即: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表现。因此,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若想真正得以全面落实,就必须从“教学设计”入手。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应当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级等基本要素。这里必须明确,我们不能把教学设计仅仅定位于解决知识如何讲授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即“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需要学习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察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具体来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通常应包括课前分析、实施过程和课后反思等三个基本环节。 一是课前分析。它包括:1教材分析:包括课标的要求,每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的关联等。2是分析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等。3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培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4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包括教师如何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学两方面的实施策略的选择。6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等。 二是实施过程。指对教学过程与策略方法的设计,即解决目标实现的途径问题。它包括:1设计问题的展开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的情境。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情境的,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探究的、体验的。。。3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利于调整。4设计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使用方式。5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 三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二是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等。 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根本性追求是为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超越而奠基,期望他们能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因此,作为教学设计,就不能在仅仅是考虑如何实现教材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开发以及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创造性、自主性的选择与设计。就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实现要求,就是直接指向了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都应当通过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的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拥有比较广阔的延展空间,这也为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设计的立足点已不再是仅仅着眼于学科知识本位价值,而是一切以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的宗旨上来。教师一切教的行为设计,都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个立足点。概言之,即因学定教。其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应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加以关注的。 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而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其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尝到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新理念。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树立暂新的设计理念,即一定要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习者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换言之,我们觉得以下两点至为重要: 一是要务必强调对学生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学习者对实现某项学习目标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程度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以便为j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如果我们不能考虑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那是不可能指望获得很好的效果的。 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学生能否发展,学生能否主动发展,学生能否全面发展,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终极追求。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是真正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应用教学技术和描绘教学过程的。学习目标不应该是我们强加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不应该是我们主观上想当然来设定的,学习评价不应是由教师单方面来武断裁决的。这一切都应当是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而形成的。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应该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教学过程的操作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而不应该是完全按照教师预定的流程而机械完成的。此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学习方法和思路的引导,更应当要有对其学习情感的唤醒和调动以及对有助于促进和激励学生良性发展的学习环境的营造。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与以往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方式,架构起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即,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其中,这里所说的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着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入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新课程方案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与我国传统课程相比,模块课程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综合性。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即每一个模块都哟模块都以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模块中样,学生在模块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 2相对的独立性。即模块都是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特定的主题内容。模块和模块内容之间虽有一定的学科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很密切,并不一定都具有必然的序列递进关系,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每一个模块都可以与其他模块、其他学科发生多种可能的关联,从而使统一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及多样化。 3灵活性。传统的高中课程往往以单元的方式来设计,单元与单元之间往往表现为一种线性关系,学习必须要个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灵活性较差。而新课程所采用的模块方式,由于不同的模块均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这样,在呈现并列关系的模块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并决定从哪一模块首先开始教学,甚至若有必要,也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性选择。可见,模块教学使教学组织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4开放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线性的梯装序列,而是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关联,这就打破了传统课程相对封闭的弊端,它一方面对教师与学生的经验融入课程,沟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进入课程,实现模块主题的不断更新而提供了前提。 高中历史论文: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焕发新的色彩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让历史课堂焕发新的色彩,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严谨的课堂结构,优美的课堂语言,画龙点睛的小结。我们要凭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 关键词 熟练地驾驭教材 严谨的课堂结构 优美的课堂语言 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新的色彩?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 再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 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 严谨的课堂结构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二)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 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例如:讲述完德意志的统一后,可如下设问:“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国分别具有哪些特点?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这样,不仅保持了学生的思维热点,有助于学生联系性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经过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理解的空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是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设疑的目的在于释疑。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讲授法、学生思考法、师生讨论法等等。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若是概念性、知识性的问题由教师直接解答,如:“什么是五色旗?”、“沙文主义是指什么?”;分析理解型的题则应引导学生回答,如:“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内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的阶级属性,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所以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优美的课堂语言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亚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学生容易记错,我简练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一句话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很牢。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如“字字珠玑、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了的板书、板图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我们应该长期不 懈地去努力、去探索达到上述完美境界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并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如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时,可归纳为五个战场、四次会议、三次转折性战役、三个法西斯国家投降。使学生不仅记忆牢固,而且知道本节的关键所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在小结中,我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给课后学习布下疑阵,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 课堂教学最后还应注意目标反馈讲练落实,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 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让我们要凭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让历史课堂焕发新的色彩。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 高中历史论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从“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一句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传统的历史教学倾向于背记历史知识,更多的,我们学会去应该思考历史。因此,我们开展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背诵课本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意义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从学习历史中明白道理。这就是我们要提出的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下,所提倡的理念之一。 一、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 历史是一门很综合的人文社会学科,对人成长过程影响很大,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来说,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主要从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几个方面去加以培育,把学生培育成文化知识丰富、人文素养较高的人才。 首先,关于人文素质的培育。人文素质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所以要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窗口,是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要找出好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有明确的“时间”线索的了解。能够对基本知识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并能把历史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分析问题。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历史中获得的历史意识来考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培养正确的社会认识,培养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即所谓“鉴往知来”、“以史为鉴”。这一点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新课改的要求。 其二,关于道德素质的培育。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历史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思想政治素质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振兴中华的教育等。历史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人量的材料。尤其是,今天的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下,爱国主义日益隐性化,这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育,而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合适的。通过学习历史,知道我国古代有很多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的科学文化成果、如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历史上与外敌的抗争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等等。 其三,关于心理素质的培育。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趣、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历史教学中要尽量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其奋发的进取心和健康的个性心理。例如,生活坎坷、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历史上苦学成名的人物就容易产生“亲近情缘”,有认同感乃至热爱,从而对这类历史人物做出较高的评价。女同学对武则天、秋瑾的事迹记得牢,评价也相对高些等等。把历史人物和重要励志事件等结合班级里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培养他们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法 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节课,一个问题,都必须时刻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认真备课,找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发散式思维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①教师必须加强自我素质的修养和提升,转变观念,不搞应试教育,而要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基本依据,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教师是社会发展的先驱,担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接班人的使命,教师必须自觉地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适应未来的变化并不断地创造未来,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中国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需要。②教学过程中适时增添史料,适当用央视“百家讲坛”式的解读,增强趣味性,丰富课堂,把学生“拉”入教学中,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生思维。③尽量避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要求学生,而是充分构建民主化教学氛围,让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讨论,从而在讨论中学习知识,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④对可以提高学生素质的知识点上一定要深度挖掘,比如历史典故,历史名人等方面。⑤改进、更新教学手段和技术。素质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视角的教育,需要我们同行不断探索。当然,素质教育的受众是学生,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因此,教师的素质十分重要。希望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同仁都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用自己的理念、智慧去帮助学生打开启蒙之门。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三维课堂教学 《课标》要求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近两年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实践,就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第一, 实行“看、读、说、评与析、导、启”教法,落实“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专题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对这种知识实行“看、读、说、评”教法。 例:在“选修I”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梭伦改革”中的“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一目时,为了帮助学生迅速完成记忆目标,教师首先板书关键词:雅典地理、荷马时代、贵族政治、平民暴动,然后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别予以简释。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经过学生这样的一看、一读、一说和教师一点评,学习者对于“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历史时间、政治发展等都有所了解,既能强化记忆又能简化理解,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是一种教少学多的选择。 其次,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它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掌握某一学习领域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分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和抽象性历史概念两种。对这部分知识就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先通过教师的讲解,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并了解其内在关系,把握其本质,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再次,是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途径。例: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德国的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实例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规律的正确性,这样就会把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某种公式的图解,便于学生掌握。 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完成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历史技能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历史技能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见的显性技能,也称操作技能,如绘制历史地图、表格等;另一种是在人脑中进行的隐性技能,又称心智技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主要培养的是隐性技能,其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和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课本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步提高能力。 例,讲到《选修I》“雅典民主政治”中“陶片放逐法”这则材料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实行“陶片放逐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有何实质性特点?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何借鉴意义?其次,历史认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高中历史教育的认识能力培养主要有一般性能力和学科性认知能力。在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这两种类型的能力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例如:讲“选修I”商鞅变法后进行小结,我给学生这样一道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各有什么反映?其内在联系如何?”这样使学生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好教学的认知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要彻实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巧,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过去没有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方法”指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即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学法指导。“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如何操作,即程序性知识)来学习什么知识(陈述性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程序性知识)。从认识论看,学习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它遵循着认识活动的普遍规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看,学校教育中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其中包括由教师到学生,再由学生到教师间的信息输入—— 储存——加工——提取——反馈两个基本环节。 从老师角度看,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领域的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因此,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其次,方法要灵、活、巧。课程观念的更新为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即由教学管制者变为教学民主管理者;由文本知识灌输者变为历史学习引领者;由历史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学习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被动接受学习、无目的的活动学习、解题式学习、死记硬背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接受学习、主动开展历史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填鸭式灌输,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重在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忽视,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主性探讨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特点,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 例: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前有“学习建议”一栏,“历史必修I”第五单元的“学习建议”有这样一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外交风云》,也可观看新中国外交五十年成就展,或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相关资料”,这些建议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感受历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0世纪50年代,英国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知识应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数学公式来表述的,隐性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教师仅靠书本上的形式加以传递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表明把隐性知识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应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即教育者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主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涉及到“为人师表”的问题,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例:在讲“选修I”的“梭伦改革”中“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这一节内容,梭伦改革由于没有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了出走,学生了解后,有的笑了,有的说:“真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对此,我抓住机会,反问学生:同学们,你认为梭伦的选择可取吗?应如何看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应如何对待?有的大学生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挫折、就业的困惑而选择了轻生的做法,是一种怎样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困难与挫折,弱者选择逃避,强者选择面对,寻求最佳的方法与途径解决困难和战胜挫折,从而对学生进行健康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从三个维度提出要求:对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对世界和人类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教师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不但要把自己也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成为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示范者,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 高中历史论文:关于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历史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加紧进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高中历史教育模式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师资力量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研究相对薄弱,不能真正把新课程理念具体落实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完善。本文立足于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深入分析了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发现在创新能力已经日益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只有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育的突破口,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在提高教育者创新能力和历史教育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素质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思考 一、引言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教育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高中阶段,正值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同时,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加紧进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制约着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 发展和完善。 二、改变传统评价模式 2.1改革考试制度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家长、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以分数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发展、一位教师教学水平、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唯一指标。考试有着不可避免的指挥棒作用,许多教师眼中"见分不见人",主张"考什么,教什么,评什么,做什么",完全不顾教育的目的和教育规律。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则异化为分数的奴隶。当一切都以考试和分数为中心的时候,课程改革就只能在教室外徘徊,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因此,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必须要改革考试制度,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评价观,逐步形成对评价的认识,淡化急功近利思想,杜绝弄虚作假的风气,同时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对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进行道德教育。 2.2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2.2.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改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高中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其次要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要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将考试和其它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避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的现象。例如,让学生对本地区近代以来交通方式的变化进行调查,认识交通进步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并撰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方式上,倡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纸笔考试和其它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历史学习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2.2.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评价要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首先,要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这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基础。其次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三、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素质 3.1加快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更新 为了迎接历史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基础教育 主管部门的教育管理者首先应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思维,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定位思考,积极确立一切以服从于教育改革、服从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服从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理念。与此同时,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理念和评价机制,积极探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方案,逐步由现行的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定学定教的唯一评价机制过渡到以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综合提高为目标的多元化教育评价机制。作为基础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还应积极推广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有计划地、系统地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新的教育理念,争取使新课程理念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形成社会支持、家长参与的改革局面,为新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2推动高中历史教师理念更新和素质提高 教师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动力,教师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素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职业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有离职倾向。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工作清苦,待遇低,也有的教师对工作不感兴趣;其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的知识广度、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都未达到应有的能力要求:第三,教师的业务状况堪忧。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少数教师经常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部分教师不会运用,县镇的农村教师现代教学手段更为薄弱。第四,教师的知识更新不足。有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业务学习,特别是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创新思想观念和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欠佳。 有怎样的历史教师,就有怎样的历史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 总之,只有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育的突破口,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在提高教育者创新能力和历史教育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历史赋予高中历史教育的使命。 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新课程改革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尤其是家长)做好宣传工作,有计划、持续不断地向全社会及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精神,营造课程改革舆论气氛。在全社会掀起浓厚而又热烈的改革气氛,建立一种社会、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大力争取家长与社会的支持。课程管理者和课程改革的发动者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扩大声势,让社会、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体会到改革的必须与重要,急迫和不可逆转。为了引导家长感知课程改革,学校可以举办新课程教学活动开放日,把家长请进学校课堂评教评学,印发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制作大型课程改革宣传展板,张贴标语和课程改革歌等,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改革与家庭教育等内容,使家长了解为什么搞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改什么、家长怎样支持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等问题,并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多种办法和途径,解决家长的疑惑和问题,让课程改革深入民心,产生积极的、广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同社区的沟通,充分利用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教学,使学校、社区、家长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形成合力。 高中历史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点滴思考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和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理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要改变过去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努力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进行,甘肃省也即将进入新一轮改革之中,因此有必要提前去思考高中历史学习评价的变化,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1、全面实施课程标准,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领高中历史课教学,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2、突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历史课教学规律,利用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教育的素材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在成长中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引领课堂教学,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贯彻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和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艺术性。 4、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通过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激励和促使教师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学术研究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1、对教学目标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有对教学目标的评价。 (1)教学目标要全面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不全面,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的追求不全面,或者对某方面目标的追求有所忽视。 (2)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学目标是否合适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标准,其目的是引导历史教学向符合教育科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向转变。 (3)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就好开展,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就容易实施。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案在实施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无法按原定教案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必要的,有教学目标可以规范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教学活动是双向的,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由教师单方面来进行的。一旦激活了学习的主体,由我来教你来学,变成了我要学,我要主动探索,主动提问,主动刨根问底。因此,教学目标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整或重新考虑。关键是这种修改和变化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高尚的、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要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共同完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应当分开。不然,在强大的教学传统的影响下,很容易用评“教”代替评“学”。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首先评价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情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和调控就应该向有利于每个学生发展的方向来进行。就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实践中学习。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是启发和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方法。现在,我们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展现和形成,需要有一种充满矛盾的、可以使思维活动启动的新情境,需要具备一种开放、进取和无所畏惧的心态。这种心态只有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质疑、探索,经常受到鼓励的情况下,才容易形成。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通过教学要实现发展的一方。课堂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主要不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当堂记忆程度。对学生课堂评价的最重要标准应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可以考虑从三方面来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一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广泛性;二是思考问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三是围绕教学问题的交流互动。3、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首先要考虑各项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此外,还要考虑课堂气氛的宽松度、融洽度和师生的精神状态,因为这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兴奋、进取、积极的精神状态是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思维活跃的表现。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1、课堂观察法。进行听课活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观察。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有五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也有五个维度: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 2、访谈法。对学生、教师的调查访谈是一种有明确评价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3、测验法。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拟出一定的题目,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所得及教师教学的效果。 4、问卷调查法。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问卷,了解各教学要素的实施情况及达到程度。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要尽量简明,具有可操作性。 总之,历史素质教育呼唤全面评价,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只有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才能使历史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高中历史论文: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进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网络教学大致可分为:运用校园局域网传输教学资源,辅助教师讲课的教学形式;运用网络教室学生人手一机的环境,教师通过计算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运用某种专线(有线电视线等)传输录像资料或计算机课件,超时空的远程教学形式,以及将校园局域网与互联网结合使用,使用部分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教学形式。本文主要就应用学校网络教室进行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些浅见。 一、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条件 1.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络环境的改善。 90年代以来,中学校园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不断改善。仅在天津市,不少中学已经建成校园局域网和网络教室,一些学校还特别注重网络的升级、扩展,使之能够兼容各种拓扑结构,具有良好的网络互联性,适应高速、多媒体传输的需要,并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接。在此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将校园网延伸到各教研组,使教师不但能够在办公室中调取本校教学资料、制作简单教学课件并通过校园网传输至教室应用于教学,而且能够在办公室中通过校园网浏览Internet上的信息,随时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资料;建立电子阅览室,教师以及学生能够在电子阅览室查阅各种图书,并能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外部资源以Shockwave形式和Webpages形式向社会提供部分自制教学软件等目标。 2.师生应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兴趣和技能提高。 天津市进行新课程计划试验以来,高中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普及,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字输入速度,而且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以及在网上信息的方法。设计编程、制作主页也不再是个别计算机爱好者的“专利”,仅在“天津热线”的耀华中学网站上的学生班级主页就已达19个。不少学生不仅对计算机和网络非常熟悉,而且将其作为课余学习、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多数学生愿意进行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学科课程的尝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天津市各中学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许多学校对中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有些中学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计算机技术培训,任职初期必须使用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作汇报课,有的学校采用定期轮训的办法等,使青年教师达到独立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水平。历史学科的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掌握了AnimatorPro、Photoshop、PowerPoint、FrontPage、Flash、Authorware等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术,取得自行设计、制作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的经验,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改意识加强。开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途径。 3.当代教育理论的支持。 近些年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代表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逐渐盛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观、师生关系观等,促使教学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接受教育观、共性至上教育观逐渐向自主教育观、个性发展教育观转变;人的整体素质观。注重培养创造能力的人才观进一步明确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建构主义的理念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更容易被实践。因此,一些历史教师在接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同时,开始以“教学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的理念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促成了理论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初步结合。 二、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导,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的转变,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约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进一步实现。针对历史学科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网络软件的设计,首先应该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设计了学习步骤建议: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后完成一份论证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作业)了解学术观点(史学界对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几种不同观点)阅读学习资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治、经济、社会阶级关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图文资料)进行检测练习展开网上讨论完成作业进行网上交流。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人的学习活动:每个学习环节的时间 ,重点阅读的内容:自己赞同的学术观点,完成作业的方法(如:是以大量下载信息为主,还是以独立撰写为主),学习环节的重复和缺省(如:反复阅读、边讨论边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性交流,不参与讨论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这样,虽然学习步骤建议是线性的,但全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非线性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 2.启发性原则。 在一般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语言、教具,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道理的。在网络教室中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资源是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事先设计好再由计算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课上师生之间的口语交流较少。因此设计历史网络教学软件应特别注意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资料,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提示语言及出示提示语言的恰当时机,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计算机程序或教师本人的适时启发下,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坚决避免网络上的“满堂灌”。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旧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提供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以及社会风俗、服饰等方面的大量历史资料,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察图片、统计图表,在教师的启发和同学间的彼此提示下,很容易发现: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不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学习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服饰(和服与西装的对比图片)和生活习惯(鹿鸣馆的交际舞会图片)也开始西欧化。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适应的原理思考,就很容易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作出判断。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情况用计算机向全班或某个学生发出提示性语言,指点学习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使之达成学习目标。 3.交互性原则。 即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采用人机交互作用的方式,使计算机提供各方面的历史信息“刺激”学生,学生又把自己学习思考后的“反应”反馈给计算机。计算机随时可以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的程度,根据其历史学科的实际水平,提示学习思路,确定适宜的信息传输量,自动提高或降低学生学习进度。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网络软件中,就设计了自我测试发生失误的导学提示,如:在考查“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前,殖民地经济发展的主流”一选择题中,当学生作答失误后,计算机就会提示:“这个问题教材讲的比较简单,请看本课的[基本线索讲授],要详细了解请看[超级链接2]‘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在[超级链接2]中提示:“学习时应特别注意:北美殖民地形成统一的市场,表明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部小农经济与南部种植园经济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北美经济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提出自己的经济、政治要求,承担起领导民族革命的任务。注意结合本年级政治课所学基本哲学观点,理解什么是当时北美经济发展的主流。” 4.层次性原则。 是指在设计历史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时,应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基本、较高、发展特长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在计算机或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发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因学习目标单一,导致班级中部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学习愿望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设计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风俗、服饰等各个方面文字、图片、统计图表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除少量必读内容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学习资料的内容和数量。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一、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用一、两条史实);二、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多方面史实);三、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多方面史实论证,同时说明不同意其他观点的理由)。设计了几种完成作业的方式:利用计算机独立撰写论述明治维新性质的作业;用简单的语言将下载的网络资源连接起来,形成自己的作业;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作业,使学习尽可能地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5.合作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教学环境中交流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而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适宜环境,也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空间。因此,设计网络软件应特别注意将个性化学习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即围绕一些历史问题展开师生间、学生间、个人与小组间、小组与小组间,以及班与班之间的网上讨论、交流,使每个人(学生、教师)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相互激发学习的灵感,优势互补,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的网络软件中,编制了支持网络讨论、网上留言、保存讨论或留言记录、显示讨论或作业内容的程序,设置了“网上讨论”、“讨论记录”、“网上留言”、“观看留言”等栏目,网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浏览或下载信息。学生在学习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进入“网上讨论”环境,选择向教师求教或是与同学切磋,不同范围的交流贯穿始终。 6.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主要是指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计算机网络与传统教学环境的一个显着区别,是可以向学生提供近乎无限的学习资源。设计历史学科网络软件要充分运用这一优势,结合高中生学习的特点,尽量开发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法之一,立足校园局域网,尽量查找、利用互联网上历史学科资源,采用下载信息、创建链接等方法加强校园网的功能。如:“文艺复兴”一课网络软件,设计了校园网与在天津热线上运行的天津教研网站历史学科主页的链接,在天津教研网历史学科网页中有较多的关于文艺复兴的图文资料和互联网上文艺复兴站点的域名,这既能大大丰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又能为学生深入了解文艺复兴问题,进一步探究这一段历史提供自学的途径。做法之二,软化学科边缘,向学生提供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如:给学生提供中国古代大运河河道变迁与沿线城市兴衰的图文史料,提示学生结合地理课所学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等知识,运用正确的 史学观点,分析交通运输线与沿线城市兴衰的关系(高三“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软件设计思路人 三、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通过近年来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证明,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科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 (2)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记忆结论,而是更多地接触到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有助于学生处理材料和历史阐释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讨论,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求解疑难问题,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在时间、人员、内容上的局限,大大拓展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时,要自行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度,这些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为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打好基础。 (3)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延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调控能力,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了互助精神,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2.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 (1)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以如何讲好课程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出发点,而以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模式中,让学生们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根据他们的学习要求及进度来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辅导。教师不再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扎实的历史知识和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积累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有许多因灵感激发的精彩应答场面瞬间即逝,其间显现的创新思维活动无法再现出来以启迪后人;学生作业中反映出学习的成就与不足,也很难为以后经历这段学习过程的师生借鉴,造成一种无形的教育浪费。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可将许多讨论、作业情况保存下来,供其他教师、学生分析、点评、学习、借鉴,成为一种与历史资料同等珍贵的教育资源。 当然,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如:(1)教育成本明显增加,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开发适用的网络软件外,计算机设备的耗费大,也使很多学校难以负担;(2)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大量信息面前,有的学生出现了求新、求快、求刺激而不求甚解的倾向,容易出现盲目下载别人材料的“抄袭作业”行为;(3)师生之间口语交流明显减少,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所减弱等。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但是不可否认,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将会大大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更好地完成高中历史教学所承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 高中历史论文:论高中历史课改与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构建 【论文关 键 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地方高师院校 历史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后,历史课程体系变化很大,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只有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际,明确培养目标,加强世界史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特色课程,才能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来,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全国陆续展开。此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构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体系”。以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为主的地方高师院校应针对这一变化进行改革,构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一、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 (一)模块加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不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采用“模块”加“专题”的课程结构,建立起注重基础与综合、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的历史课程体系。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六个选修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及相应的学习内容。每一“模块”由6~9个围绕一定主题、具有相近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学习专题组成,在内容上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综合性和时代性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内容特征 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再像过去强制地把某一历史阶段的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历史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确定新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仅继续重视政治史内容,而且加强了思想文化史、文明史、社会生活史、科技史和教育史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内容,如“人类起源之谜”这一内容,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又离不开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包含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动物学、地质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同时,高中历史新课程增加了不少与时代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与社会进步和学生经验相联系的课程内容。而六个选修模块课程的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突出变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地不断推进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成为时代的需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如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来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缺陷,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梭伦改革”、“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玛雅文明的消失”等内容。在世界近现代史方面,增加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内容。在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总共25个专题中,世界史有11个专题,占44%;选修模块总共41个专题中,世界史有28个专题,占68.3%;在必修和选修总共66个专题中,世界史有39个专题,占总专题数的59%。在高中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现行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与中学历史课程体系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文件构建的,该文件规定师范历史专业的主要课程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社会生活史、版本目录学、训诂学、史源学、史学论文写作、历史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这种课程设置强调历史学科本位,一些如史源学、训诂学等极具专业性的课程,在地方高师院校只是培养方案里的摆设而已。近年来,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其课程体系仍与中学历史课程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先行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江苏省,有专家在对南京等地部分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师生以及新近参加工作的在职中学历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和师范生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基本上不太了解、不甚关心;中学历史新课程知识在高校的教学中仅仅涉及少数内容;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都认为高校的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需求”。江苏这样教育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由于观念、体制、师资等方面的因素,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并未随着中学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其所培养的学生自然无法迅速适应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中国史和世界史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 大学历史学专业本国史和外国史的比例应均衡发展,且外国史的比例应适当增加。据北京大学高岱教授的调研统计,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的历史学系,从事外国史的教学人员占2/3左右,而且在这些大学中,外国史还是所有非史学专业大学生必修的通选课;韩国、日本主要大学的历史系,从事外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也占到2/3;俄罗斯主要大学历史系约有50%的教师从事世界史教学研究。[6]而我国世界史学科在整个历史学科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1/3。尤其在地方高师院校,在一个30~40人左右的历史系,只设一个世界史教研室,只有3~5人从事世界史教学,基本上只能完成几门世界通史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程。可以说,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课程体系是不完整的。从前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师范历史专业主要课程也可以看出世界史在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和地位。这既不能适应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也不能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及时作出调整。 (三)历史专业教育课程不足 在我国,一般师范院校都较为重视普通教育理论和技能,而忽视专业教育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师类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少,比例低,教育实践时间短。[7]目前,在高师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教育类的课程主要由“老三样”(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组成,且主要是公共教育理论课程,针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专业教育理论课程严重不足。 三、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新课程体系构建 (一)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8]结合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和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需要构建新型的历史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指挥棒。近年来,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在调整历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地向综合性大学靠拢,过分强调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忽视了师范性特点,脱离了地方师范院校实际。而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早在本世纪初就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问题进行研究,确定了“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深厚的历史科学知识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工作者”[9]的培养目标。一所部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历史学专业都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工作者”,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历史教育专业更应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服务基础教育,为中学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的综合素质高的合格的历史教师,其课程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其课程设置要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服务并引领地方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构建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体系要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在构建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时,必须保证能使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大序、框架和规律有基础性认识。因此,可在保证基本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两门通史教学时间从三年压缩到两年。同时增加系列的专门史课程,即开设中外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以及宗教史、文明史、环境史、科技史、教育史等主要专门史课程,凸显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系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较为全面系统的感受和认识。其次,课程体系要纳入其它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历史学科是包罗万象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0]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在构建历史专业课程体系时,有必要纳入人文地理学、考古和文博、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内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原则,既注重专业学习的科学化,又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一些本专业教师无法开设但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非常重要的课程,如文学史、哲学史、艺术史等,可通过学校平台,与其他院系协调,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第三,课程体系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际。一是要增加部分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相关的必修与选修课,如近代以来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价、探索历史的奥秘等。二是要增加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地方史、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第四,课程体系要突出历史专业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强化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特色。除传统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外,应增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历史教育学、历史课件制作、史学名着研读、史料分析、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加强历史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历史专业学生所必要的专业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 (三)加强世界史课程设置与教学 2011年,世界史升为一级学科,如何完善世界史学科体系成为一个迫切问题,作为地方性的高师院校,更是任务艰巨。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学科很难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覆盖世界史的七个二级学科,但可以逐步朝这一方向努力。高中世界史的比例已接近60%,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已走在了地方高师院校的前面,作为为中学培养师资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至少应努力适应这一变革,在课程体系上作出调整。具体而言,首先必须保证世界通史系列课程结构,逐步确立和完善外国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等几门主要的专门史课程,以及与高中新课改直接相关的专题史,如世界改革史、世界文化遗产等课程,其次是建立一些拓展学生视野、适应时展的世界史专题,如世界科技史、世界现代化研究、经济全球化研究、国际关系史、恐怖主义研究等课程。此外,可开设周边国家史、亚洲史等课程,侧重研究与中国有关的经济、文化、边疆政策等内容。因此,无论是世界史一级学科发展的需要,还是高中历史课程改 革的需要,地方高师院校都应加强世界史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总之,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对接是一个急迫的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有教学内容等同步改革,才能真正构建起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 高中历史论文:谈如何把高中历史融入德育 学校以德智体美劳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教育。长时间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讲究品德教育,但是和学生群体脱离,并不符合实际,教导的思想跟不上社会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面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有种懒散、挑剔的反叛心理存在。鉴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属于不成熟阶段,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历史教师应从专业角度上出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什么是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和法律的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有着重要的联动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学生德育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培养自身的责任感、道德感,做到明礼诚信、敬业乐群、积极进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遵循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行一致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自我相结合的原则。 2历史中的德育资源 历史的长河总是给人留下许多启示,璀璨、辉煌历史带给每个国民的财富是数之不尽的。在现今德育问题上,我国古典文化留下许多千古名篇,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屈原的《离骚》,给人以心理上的提醒和涤荡,时刻警醒自身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道德,真正做到从内到外的优秀。从我国历史长河分析,伟大的智慧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延续,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繁衍生息。 1)历史政治制度。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其政治制度建构的实质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进行剥削与压迫。在当今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教师应教育学生透过古代的制度来学习、认识现今的生存之道、政治政策和法律制度,清楚地认识到古今社会的不同。在政治上,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认清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分理解国家做出的各项决定,努力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识到人类发展的脚步和基本规律;在法律上,应该使学生明白在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遵纪守法,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也要认清相对应的义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我国历史上萦绕着浓厚的政治、文化、经济的气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铸就了享誉海内外的文明古国。通过认知我国古代的文明和了解灿烂的文化,应该使学生认清现今的社会趋势,跟随国家发展的步伐,透过古时的政治制度清楚地认知自身所处的时代,确立自身的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历史杰出人物。我国历史上出现大批量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许多的辉煌,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其中为西藏历史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是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成婚,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造酒、研磨、纸墨等生产技术,与中原王朝在文化、经济、政治上保持了友好的关系。这一和亲的举动不仅密切了唐和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增进了中原与西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习松赞干布在历史上的伟大事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和传统的教育。中华民族精神在实际意义上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其核心就是上面提到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无论前方的道路是多么的迷茫,中华民族都坚定走过。如今更需要教育学生学习历史杰出人物的爱国精神、高尚品格,坚定热爱祖国的思想,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成自己的任务,让民族精神流传到每个角落,与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坚持不懈地拼搏。爱国,是每个中国人从心里发出来的激情,心中坚定的信念。这是一种直入心底的执着,更主要的是内心的尊严散发出来的一种不屈不挠和坚持不懈。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心里的正义感,对人生观和自我实现价值观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实现历史德育的多样性 社会的进步推动德育的发展,在现今的教育当中应该寓德于史,不断创新寻找新的契合点。 1)道德归类。将历史优秀人物体现出的各种道德修养,在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归类,让学生在整理的时候加深印象,形成自己初步的、正确的道德观。 2)日期提示。在我国历史重要节日到来之际,提醒学生温习历史的那一天,加深对历史德育的感受程度,增强对祖国、家乡、自然、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3)影视再现。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能够生动地展现历史,通过人物和事例反映出古人的道德思想,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影视再现这一有意义的活动,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4)角色体现。通过班级组织活动,模仿历史人物不同方面的道德品质,对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5)形象模拟。通过现代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视、听等手段把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真切地显示出人物真、善、美的道德内涵,将远去的历史变为有形的,巩固加深正面历史人物在心中的印象。 4历史课外活动的培养 1)开展关于历史教育的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形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家乡、祖国、人民充满爱的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 2)利用历史文物、历史名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体现。①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讲学,让学生看到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河山,认识到祖国江山的瑰丽宏伟,增加学生 的爱国情怀。②参观文物展览,由于文物的生动、形象、真实等特点,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③通过各时期的古文物收集,让学生认知不同历史时代的经济、文化,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历程,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发展中透过历史这个表面看到深层的本质,结合历史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道德修养上的进取性、法律上的自觉性、政治上的客观性、心理上的成熟性,以21世纪复合型人才为标杆,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实习体会与收获 由于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实习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实习师生的共同努力,上届本科毕业生实生实习进行得很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本届毕业实习全面落实了实习计划,使实习管理得到了规范,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并得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实习基本情况 1.实习时间xx年3月22日—xx年5月9日,共七周。 2.实习地点实习地点32个。在自治区内25个实习点,区外7个实习点。具体实习地点详见附件一,**届本科毕业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3.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另外也有个别 4.实习人数 (1)实习学生。xx届三个毕业班的131名学生全部参加了实习。 (2)实习指导教师。共17人。由于实习点多,地点分散,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和本学期任课教师及相关行政人员全部参加了实习指导工作。 5.实习形式 根据学院教务处的要求,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分散实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都出具了三方签名的书面材料(个人申请书、家长同意书和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的证明书)。集中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由系里联系。所有实习单位都有专业教师指导。实习类型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种,毕业实习学生107人(31个实习点),毕业设计24人(1个实习点)。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特点选拔毕业设计学生,其他学生参加毕业设计。 6.实习成果数据统计 (1)收到32个实习点每个点一份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有效)。鉴定对每个实习学生做出了评价,131名学生单位实习鉴定成绩全部合格。 (2)收到学生实习报告112份。其中毕业实习学生每人一份,共107份;毕业设计每组1份,共5份。实习报告全部合格。 (3)收到实习教师每人一份实结报告,共17份。报告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纪律情况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二是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对自己指导的每个学生给出综合实习成绩。三是就毕业实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全体学生综合实习成绩全部合格。 二、实习表现与效果 达到了毕业实习的预期目的。在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本次实习采取分散形式。原则上以就业实习为主,同时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本届实习的单位覆盖面很广,企业总体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收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外贸谈判、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单位和有些企业,实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4.组织管理。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到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和实习单位,阐明实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与每个学生交流一次。指导方式有电话、电子邮件、下点、面谈等。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5.校企关系。实习前后系领导带领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统一格式的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总结交流。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实习改进建议 1.增加实践环节。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销售终端的商品管理、价格确定,到渠道控制、广告投放、新品开发及至市场调研,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希望都能参加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有二年级的社会调查实习,但专业性不强,投入不足。如果三年级设一次短期专业性社会实践,会促进学生学习,进一步增加实践知识。如果增加实际营销策划内容,会加大教师工作量。但是,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确实是实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有助于学生就业。我们初步计划增加营销策划实践工作项目,使目前学生的参与人数从5%增加到10%。建议学校把专业性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2.承认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工作量。目前教师指导社会调查实习、毕业实习都没有计入教学工作量,所以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也出现了上面三番五次强调但总是难以见效的实际情况。包括毕业论文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指导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需要教师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收到效果。总结经验可知,无论社会调查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还是策划活动,每个好成绩的取得,都投入了指导教师大量的工作甚至个人的研究成果。所以,在进一步规范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同时,应该肯定教师的工作量,才能激励教师投入,才不会流于形式,真正达到实践目的。而承认教师工作量最有效和透明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指导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 3.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实习中了解到,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可是,我们的学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客观表现为企业一般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其实企业的真正需要的是人才,这里折射出来的是:应届毕业生不算是人才。我们不能改变招聘条件,只能使自己成为人才。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人才,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研究营销人才的内涵,然后以此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学生知识和素质要求等。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就业率,就业率是学院生存的重要基础。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由于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实习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实习师生的共同努力,2004届本科毕业生实习进行得很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本届毕业实习全面落实了实习计划,使实习管理得到了规范,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并得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实习基本情况 1.实习时间2004年3月22日—2004年5月9日,共七周。 2.实习地点实习地点32个。在自治区内25个实习点,区外7个实习点。具体实习地点详见附件一,2004届本科毕业生实习情况统计表。 3.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另外也有个别 4.实习人数 (1)实习学生。2004届三个毕业班的131名学生全部参加了实习。 (2)实习指导教师。共17人。由于实习点多,地点分散,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和本学期任课教师及相关行政人员全部参加了实习指导工作。 5.实习形式 根据学院教务处的要求,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分散实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都出具了三方签名的书面材料(个人申请书、家长同意书和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的证明书)。集中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由系里联系。所有实习单位都有专业教师指导。实习类型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种,毕业实习学生107人(31个实习点),毕业设计24人(1个实习点)。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特点选拔毕业设计学生,其他学生参加毕业设计。 6.实习成果数据统计 (1)收到32个实习点每个点一份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有效)。鉴定对每个实习学生做出了评价,131名学生单位实习鉴定成绩全部合格。 (2)收到学生实习报告112份。其中毕业实习学生每人一份,共107份;毕业设计每组1份,共5份。实习报告全部合格。 (3)收到实习教师每人一份实结报告,共17份。报告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纪律情况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二是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对自己指导的每个学生给出综合实习成绩。三是就毕业实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等。全体学生综合实习成绩全部合格。 二、实习表现与效果[next] 达到了毕业实习的预期目的。在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本次实习采取分散形式。原则上以就业实习为主,同时与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本届实习的单位覆盖面很广,企业总体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收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外贸谈判、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在毕业设计单位和有些企业,实习学生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实习方式。实习单位指定指导人员师傅带徒弟式的带学生,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实习收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本科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四是为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4.组织管理。实习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到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时,老师们深入学生和实习单位,阐明实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与每个学生交流一次。指导方式有电话、电子邮件、下点、面谈等。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next] 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5.校企关系。实习前后系领导带领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统一格式的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总结交流。返校后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亲临交流会,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实习改进建议 1.增加实践环节。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销售终端的商品管理、价格确定,到渠道控制、广告投放、新品开发及至市场调研,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的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希望都能参加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有二年级的社会调查实习,但专业性不强,投入不足。如果三年级设一次短期专业性社会实践,会促进学生学习,进一步增加实践知识。如果增加实际营销策划内容,会加大教师工作量。但是,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确实是实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有助于学生就业。我们初步计划增加营销策划实践工作项目,使目前学生的参与人数从5%增加到10%。建议学校把专业性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2.承认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工作量。目前教师指导社会调查实习、毕业实习都没有计入教学工作量,所以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也出现了上面三番五次强调但总是难以见效的实际情况。包括毕业论文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指导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需要教师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收到效果。总结经验可知,无论社会调查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还是策划活动,每个好成绩的取得,都投入了指导教师大量的工作甚至个人的研究成果。所以,在进一步规范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同时,应该肯定教师的工作量,才能激励教师投入,才不会流于形式,真正达到实践目的。而承认教师工作量最有效和透明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指导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next] 3.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实习中了解到,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可是,我们的学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客观表现为企业一般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其实企业的真正需要的是人才,这里折射出来的是:应届毕业生不算是人才。我们不能改变招聘条件,只能使自己成为人才。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人才,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研究营销人才的内涵,然后以此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学生知识和素质要求等。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重视就业率,就业率是学院生存的重要基础。 4.毕业实习规范化。以规范实习材料为重点,在实纲中明确要求,实结中落实到位。以严格实习成绩为切入点,强化实习效果。以计入教学工作量为动力,激励教师投入实习工作。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方法运用之实证分析 摘要:在毕业论文撰写中,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直接制约着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及论文的质量。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为研究样本,分析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现状,分析造成大学生对不同研究方法选择差异的原因,为今后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时选用恰当的研究方法提供有益的镜鉴。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 本科毕业生论文 研究方法 一、引言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许多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特别是本科生的科研氛围不太浓,学生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清楚不同研究方法的特色、差异及适用条件,更不熟悉这些方法的运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现实中,由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错用或乱用等导致相当数量毕业论文的结论难以成立。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也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早就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给出了“标准化”建议。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为研究样本,分析这些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研究背景 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迅速,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类型繁多,主要包括管理学院双学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及国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国际学院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等多个层次。2010届毕业生183人,2011届毕业生130人,2012届毕业生234人,2013届毕业生212人,2014届毕业生211人,2015届毕业生219人。六届合计1189人。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只有23人(含3名双肩挑人员,还有一些教师出国深造、外出学习),教师年人均指导学生8.62人,论文指导的工作量较重。由于毕业生在毕业前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考会计证、考驾照等社会活动,大多心神不宁,难以全副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遑论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了。到来年春天,只有短短八周时间,要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十分困难的。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该选择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色和适用条件?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研究方法和目标 在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0-2015届1189名毕业生中,由于部分同学毕业论文的电子档案未能找到或者不全,本文只找到598篇资料齐全的毕业论文。因此本文只对这598篇有效论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中,试图发现毕业生选择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基础 1.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在具体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先确定本科毕业论文有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输入“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文献20余篇。删除一些级别不高、不太相关的文献,余下有近10篇重要论文(见文后参考文献)。在这些论文中,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在《管理世界》杂志发表的论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位论文评判标准》最为经典。虽然该文主要是针对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谈研究方法的,但其基点高、立论准,能够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庆国(2004)认为,从内部理性(logos,人的思维、推理、分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大类别(称为四类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和实验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和“数理分析的方式”本质上是演绎式的。在管理科学中,一时还找不到“从理论到理论”的事例。以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即从现实出发,通过调查,获取数据,通过以统计分析为主的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或者相应的结论、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关结论被承认的基础,是研究论文的通用语言。这也是学位论文所要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式,也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变量间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它突出的是管理科学结论的可重复性。 欧阳桃花(2004)提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李仁意(2010)将国外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假设法、实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国内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评估法。 经过小组研讨并请教相关专家,本文将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分为5大类:描述性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对比法)、定量分析法(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研究特色)、研究方法不明。 2.主要研究方法的特征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上述研究方法的概念和特征如下: (1)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参与式观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其优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其缺点是: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叙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对比研究法,作为几个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之一,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通过综合比较它们在构造方面的差异(因),在性质方面的不同(果),得出这种物体或对象某性质(果)是由什么、哪些因素(因)造成的。 (3)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市场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营销情景和营销过程,建立真实的营销感受和寻求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案。 三、实证分析 1.统计结果 本文主要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频率进行统计,以反映大学生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选择差异(见表1) 。 本文发现,案例分析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首先的研究方法,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定量分析方法,达到四分之一。排名第三的是描述性研究方法,不足一成。定性分析排名第四,不足4%。研究方法不明的毕业论文将近一成。在定性研究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访谈法,其次是对比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其次是调查法,运用最少的方法是实验法。 表1 2012-2014届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研究方法 使用数量/百分比 描述性研究方法 37/6.19 定性分析法 对比法 7/1.17 20/3.34 参与观察法 0/0 访谈法 13/2.17 定量分析法 调查法 74/12.37 152/25.42 实验法 1/0.17 实证研究法 77/12.88 案例分析法 336/56.19 研究方法不明 53/8.86 合计 598/100 2.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原因分析 案例研究方法,即运用大学生身边、所处城市或地区、亲友所在的企业或行业的具体案例,去印证某一营销理论或策略,这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大二、大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习中,类似的训练已在开展,只是规模小些。这也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选择此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在学位论文中使用调查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实验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次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毕业论文选择这类研究方法,这说明相当部分高校已经将“科学研究方法”当作“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内容,也说明相当部分大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使用了这类研究方法。这中间,选择调查法和实证研究的比例大抵相当。而选择实验方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比例甚少,说明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不足。 描述性研究方法,亦即仅仅使用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具有一定难度,对于逻辑推理程度不强的学生来说,选择这种方法的可能性较小。使用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理论积淀,需要长期的理论关注,更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并非短期内能够养成。在具体运作时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本科生较难掌握。 在定性研究中,大学生较多地选择了访谈法和对比研究法,没有人选择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要求大学生与相关企业和行业人士就某一个营销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和交流,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一些演讲能力强,与人交流畅通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应该承认,仍有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较弱,特别是与企业和行业高层,就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度交流的能力较弱,这也是这些学生没有选择这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做对比性研究,需要依靠科学的指导,精细的规划,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如果仅仅做表面的比照,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就难以得出创新性的结论。大学生在这方面还是需要训练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看似简单,容易操作。但它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还需要与被观察对象的深度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与他们较长时间的相处。这对于处于毕业季、人心惶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操作起来就较为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成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不明。也就是说,从网上拼凑一些资料,没有做深入的鉴别,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就得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结论,仍是一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广场做法。如果毕业论文体现不出“论”,说服力也就大打折扣。态度不端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学校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也会助长这种风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法和调查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较多使用的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比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定量研究中的实验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较少使用。 造成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同研究方法使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条件和难易程度有关的,另一方面是与当前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本科生的科研氛围有关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大学生对待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投入程度有关的。 2.建议 (1)进一步营造高校本科生科研氛围 本科生是高校的主体。本科生科研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石。具备了良好科研能力的本科生是更高层人才的前提。高校要加强对本科生科研氛围的营造,鼓励学术研究,讲究大胆创新。特别是要把“毕业论文写作”当成一门必修课,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尽量让每一个本科生都懂得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同时,要严把毕业论文的质量关,不让学生浑水摸鱼。要降低毕业论文的过关率,迫使学生高度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把毕业论文撰写当成本科生毕业前的一项重要业务活动来看待,与学分挂钩,与学位挂钩,与毕业证挂钩。 (2)加强本科生对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的认识 鼓励大学生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平时就要向本科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特点及适用范围。要在平时教学中,训练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能力,如观察、调查、访谈、案例分析、文献综述、数量分析、实验、比较、实证等。教师可以将自己科研项目中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交由本科生来完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科研项目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借以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养,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便利。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及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阶段对学生的最终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出发,构建了一套毕业论文教学和监控体系,旨在提升毕业论文教学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毕业论文教学;教学体系;监控体系 毕业论文撰写是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学校在授予学位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堪忧,如何通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高校教学研究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较强,对于实践要求较高,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缺乏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学生论文选题不恰当,题目过大,写作内容空洞不实,缺少数据支撑,缺乏逻辑性,主题偏离市场营销的内容,和专业领域不相关,仅仅将一些材料拼凑组合成一篇文章,应付了事。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不严,毕业论文流于形式,教师对学生撰写论文方面的指导不够,缺少必要的指导环节。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论文撰写认识不足;其次,教师指导不到位,对学生指导不够;再次,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对毕业论文写作缺乏严格的管理。 二、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严密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和严格的论文监控体系,是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质量的有效手段。 1.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企业运营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和市场营销专业工作相关的基本训练。 (2)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对于大学本科学生,写作能力是其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为学生以后求职就业、继续深造等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学生研究调查的能力。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系统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分析和使用,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对企业、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原则 (1)融入主体教学体中。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能力的教学内容之一,要融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学体系中,以主体教学体系为依托,展开毕业论文方面的相关教学内容,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与主体教学体系相融合,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 (2)以写作课程为主。在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中,以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为主,主要包括《商务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论文选题指导课》《论文写作规范课》以及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等主要论文写作环节,通过论文撰写指导和论文写作全过程教学,指导学生全面掌握论文撰写理论并应用于论文撰写实践,完成论文教学内容。 (3)以选修课程为辅。在掌握了论文撰写的基本技能之后,围绕毕业论文主体教学计划选择一些选修课程作为论文撰写的辅助课程,采用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考核,一方面检验学生相关课程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作为撰写论文的训练,加强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培养。 3.构建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内容 基于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应该加强学生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教学,培养学生论文撰写能力。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角度出发,着重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方面进行设计。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设计从大二到大四的一系列毕业论文写作教学课程,构建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体系。因为本科生在大一阶段需要学习较多的基础性课程,且学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校园,对于大学的学习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设置从大学二年级开始。 首先,大学二年级上半学期(第三学期)开设毕业论文写作基础课,让学生掌握关于写作和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第四学期),从教学计划中的考查课中选择一门,全面实施课程论文工作。采用课程论文考核的形式,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根据上一学期所学知识,结合考查课内容完成课程论文。大二学年结束后的暑假,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和专业实践活动。 其次,大学三年级要求学生根据假期实践经验及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认知撰写学年论文,提前接触论文写作的规范和要求。结合课程或学年论文,学生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期(第六学期)就要初步选定论文题目,学院统一安排专业教师给予指导,并收集学生初步确定的论文题目。学生要利用假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为撰写论文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 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放假前安排论文指导课,结合课程论文或学年论文的写作,安排论文选题指导课和论文写作规范课,由专任教师授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论文选题指导课课时8学时,主要讲授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方向,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定题以及在论文写作之前如何收集相关资料、检索相关文献。论文写作规范课课时8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论文格式,使论文写作符合要求,以及写作过程中如何进行修改等内容。 最后,大学四年级时,学生根据自己所选题目结合自己实践内容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和导师积极沟通,要将自己实习内容与论文结合起来,论文写作过程中可以由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同时进行指导,以增强学生对实践部分的理解,将论文与以后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经过大四上学期的论文撰写,在大四下学期(第八学期),学生可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论文教学体系如图1。 4.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对教师的要求 (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对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而言,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是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把握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现实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 (2)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较强,所以应该加强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以挂职等形式深入企业,了解市场中的实际问题,挖掘和市场营销相关的问题,增强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论文撰写。 (3)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教师之间的沟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课程论文开始到学年论文直至毕业论文的一整套教学内容,需要各门课程的教师紧密配合,围绕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将论文撰写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形成整体,使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 三、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毕业论文的写作分为选题、开题、论文撰写、论文指导、答辩与评审、整理与总结归档六个环节。为了提高论文的质量,必须从每个环节入手,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管理和质量监控。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制订前期、中期和后期检查的内容及标准,从学生写作和教师指导的角度对毕业论文完成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前期检查包括指导教师资格检查、题目检查、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包括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学生写作进度检查和教师指导情况检查;后期检查包括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检查、成绩的检查等内容。在质量监控方面,论文撰写全过程由院系负责,根据检查的内容和标准,严格执行监控职责,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要求。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及检查内容如图2。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与实践探析 [摘 要]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针对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缺乏创新,本科生就业压力大,指导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等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论文;本科生 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写好毕业论文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论文不该沦为一种形式。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不容乐观,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已经十分迫切和必要。 1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通常安排在毕业前的第七个学期末或第八个学期初,这个时段正好与学生寻境、业务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寻找工作或者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类考试中,对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完成的毕业论文重视不够,有些学生甚至从网上全盘下载,敷衍了事。尤其是已经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已经在岗实习这部分学生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流程等还不是很熟悉,工作比较忙,资料收集也有一定的困难,一些学生认为工作已经落实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放松了要求,不能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汇报,造成了专业毕业论文整体质量偏低。 通过调查显示,有57.1%的学生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顺利毕业,拿到文凭。大学文凭不仅是学校对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一个肯定,也是决定学生自己能否顺利就业的一个敲门砖;而写作动机是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知识和锻炼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分别占到20%,这部分人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剩余2.9%的学生对自己写毕业论文的动机不明确。 (2)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偏低。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看重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在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安排相关写作课程,这就使得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缺失。同时,市场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因此,学生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考取各种资格或等级证书上,平时对于写作并无过多重视,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从近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辅导过程看,许多学生对毕业论文感到无从下手,论文选题陈旧或多人类似,有些选题脱离所学专业或准备从事的岗位。学生缺乏查阅、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运用不当,尤其不重视实际调研,很少有第一手资料,很多同学直接从网络上复制粘贴,抄袭现象严重,导致论文结构内容雷同。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写摘要和提炼关键词,多数学生不会写文献综述,因为担心论文,而导致写作口语化严重,语言表达不通顺,缺乏专业的、规范的学术用语。 (3)对毕业论文过程管控不够严格。虽然学校有明确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组织管理办法,但面对的是全校所有专业,所以并不够具体细致,市场营销专业虽然近两年也有公布关于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的指导意见,但是形同虚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第7学期确定指导教师后,毕业论文选题、拟定提纲和撰稿环节缺乏系统地监督和管理,只是规定了提交终稿和答辩的时间。由于一些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不能按照学校要求准时返校,论文指导多是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所以毕业论文指导过程难以监控。一些学生和老师并没有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辅导过程,严格执行管理办法,敷衍了事。在论文最终的答辩和评定成绩环节,鉴于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及格会导致学生不能毕业,进而影响其就业,所以老师在评定论文时感觉很为难,常常不自觉地对学生“开绿灯”,这也造成学生“重就业、轻设计”的错误心理。 (4)毕业论文安排时间不尽合理。一般学校要求在第7学期末安排毕业论文工作,分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后,学生就放假回家了。第8学期的前8周是毕业实习,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一来适应工作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来撰写论文,二来无法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很多学生苦于无法查找资料而难以完成论文。脱离学校,和论文指导教师多是电话、邮件等非面对面的沟通,一些学生缺乏自觉性,老师也很难监督论文写作过程。再返回学校已经是第8学期的第9周,距离论文答辩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这时候做论文十分匆忙紧张,论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调查显示,有13%的学生认为把毕业论文放在第6学期更合适,有65.2%的学生认为把毕业论文放在第7学期更合适,简言之,多数学生希望把毕业论文的时间提前,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找工作上。 2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 (1)端正思想,引起重视。采取课堂、讲座、毕业生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使每个毕业生正确理解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其内涵。在专业教学环节,专业老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就业方向等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并且能应用到最后的毕业论文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毕业论文引起重视,产生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就业。 (2)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学术素养。首先使全体专业老师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和作业要求方面更加紧密地结合毕业论文的要求,让学生在平时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并开始思考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通过学年论文、实习报告、课程设计等环节,加强对学生选题、语言运用、写作规范等基本学术素养的培养。提前介入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教育,将毕业论文涉及的规范、内容和格式要求等以专题讲座、宣传资料等形式介绍给学生,而且要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通过调查显示,92.8%的同学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前,专业老师有必要举办“毕业生论文写作指导”培训,这样可以提高毕业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写作能力欠佳,并有改进的意愿。 (3)加强管理,规范论文指导过程。切实做好毕业论文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从选题、拟定提纲、开题、下达任务书、教师指导、初稿检查、实施进度、答辩评审、总结归档等各环节的管理工作都要引起足够重视,制定出明确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对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管理应该具有系统性与严谨性。同时,将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传达到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使每个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都明确毕业论文的工作进度、纪律、内容要求、评分标准及答辩要求,真正提高认识,实现专业技能和毕业论文成果的有效结合。校外做论文的学生应该有指导过程记录,并严格履行论文辅导的时间和次数要求。学生最终的毕业论文成绩应由指导教师成绩和答辩成绩两部分构成,并严格按照成绩评定标准考核,不得对已就业的学生无原则亮绿色。 (4)调整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提前安排指导工作。为了解决学生就业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的冲突,可以将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调整一下,提前到第6学期末或第7学期初来安排毕业论文工作。这样学生就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可以和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很多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同时还可以带题参加毕业实习,在工作的同时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使毕业论文更加理论结合实际,避免内容过于空泛。通过调查显示,52.2%的学生花费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约17.4%的学生认为三个月才能完成。可以看出对待毕业论文,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毕业论文的任务重,工作量大,应该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提前更早的安排毕业论文工作对于学生和指导老师在时间和心理上都是更好的选择。 3 结 论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语言表达逻辑性和解决问题创新性的过程,是一个专业知识凝练、升华和发展的过程。写作能力的提升不但有利于学生做好岗位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过程中获得的隐性知识和思维方式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应该不断探索和改革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 要】毕业设计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也是考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思路与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类人才不仅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越来越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三年来所学知识进行检验的一个环节,也是用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做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让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 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 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 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 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 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 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 具体措施 3.1 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 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 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 改革成效 4.1 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 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4.3 毕业设计抄袭率较低 由于本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参与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活动的总结与提升,真题真做,即使是同组同学,由于选择实训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写作,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做法与体会,所以在选题、写作内容与表达方式上基本避免了雷同;在写作过程中,导师也严把质量关,对存在的抄袭情况及时发现与制止。这些做法,有效地控制了抄袭率,历届毕业设计的抄袭率都较低。以2011级为例,抄袭率为0的占41.5%,抄袭率低于5%的占50%,其余的抄袭率也都在10%以内,远远低于毕业设计抄袭率不得高于30%的标准。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管理制度不容乐观。希望学校能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到毕业论文环节,首先从教、学和管三个方面全方位加强质量管理;其次从质量环的各个环节加强全过程监控;再次在人员上要强调管理的全员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 1 引 言 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梳理和总结,是对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全面考核;是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一次实践演习,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的基本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它对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2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和质量状况,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本专业毕业论文,对其选题、结构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专家、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管理制度不容乐观。 2.1 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过于依赖现有的文献资料,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将别人的文章剪切拼贴或稍加改动,凑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这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在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不在少数。 2.2 文献综述问题 文献综述是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关键环节。第一,许多学生对文献综述缺乏统一的认同,对什么是文献综述和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缺乏准确认识,因此文献综述的质量也就不高。第二,营销专业的文献综述包含在开题报告中,篇幅很小,难以对目前研究现状和各种观点进行较为完整的归纳和总结。第三,文献综述不够规范。许多学生将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综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现状,而且普遍对文献中的观点缺乏评价。 2.3 外文翻译质量不高 外文翻译既能培养学生利用外文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更多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又能考查学生外语水平情况。但目前来看,营销专业大四学生的外文文献翻译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语句不够通畅,内容不够准确。甚至有些学生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外文文献,由英译汉改为汉译英,用翻译软件把中文文献译成英文,翻译质量可想而知。另外,有些学生的外文翻译虽然数量上符合学校规定的字符数,但与论文的关联性不大,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用价值不大。 2.4 教师评语缺乏客观性 指导教师的评语是对论文的总体评价,应当客观公正地指出论文所取得的成绩和创新性,但同时也要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但部分教师的评语未能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还存在着评价不客观或缺乏对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致使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指导教师的主观认定最终给出的成绩与论文实际水平不相符合。另外评阅教师对论文的评语存在着与指导教师评语类同的现象,有些评阅教师未提出是否可以参加答辩的意见。 2.5 答辩过程不容乐观 首先,答辩记录是学生论文答辩过程的真实反映,反映学生的专业水准、表达能力以及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虽然对每个学生的答辩过程都有记录,但大多存在着答辩记录过于简单的问题,表现在:答辩小组提问数量较少,最少的只有3个问题;再者是学生答辩内容记录过少,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答辩的真实情况。其次,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制度不甚科学,表现在:评阅老师评分时过于以指导老师的分数为参考和基准,尽量使两项成绩处于同一档次上,不能达到独立评判的目的,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的成绩拉不开档次。再次,五级制的评价界限比较模糊,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均处在80~89分,但最终都被评为良,不能令人信服。 3 原因分析 3.1 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后半学期,这一时期也正是学生准备找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关键时期。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大部分毕业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寻找理想工作上,对毕业论文写作也只是抱完成任务的态度,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保证。由于现实中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对就业并无很大影响,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撰写毕业论文看作是获得本科文凭的手段,所以许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3.2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当前应试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大多数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缺乏对考试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不愿意带来更多的工作量,更愿意按传统方式。这种传统方式的教学和学习,导致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思考,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科研素养的形成。大学的应试教育使更多的学生沉溺于追求课程分数,而削弱了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追求,也忽视了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不能给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毕业论文相关课程缺乏 从整体来看,本科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毕业论文有关的课程比较缺乏。毕业论文要达到较高水平,除受专业知识影响外,还受思维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是目前,与毕业论文密切相关的课程并没有成为普遍开设的课程,这大大阻碍了学生获得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知识的正常渠道。具体到市场营销专业来看也不例外,营销专业的课程内容多为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营销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流程和规范等写作基本常识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知识的了解主要来自大四阶段指导老师的有限指导,有些来自学院组织的有关讲座,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课程论文的写作训练,没有实现毕业论文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充分表明,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相关课程的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3.4 缺少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但这种素养不是短期能造就的,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在我院市场营销专业,除了个别学生参加过URT(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之外,大多数学生平时缺乏科研能力的训练,只有在大四上学期才被安排一次科学研究训练,同时也是毕业论文的启动环节。因此缺乏长效机制,学生的科研素养较难形成。 3.5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有待规范 首先,毕业论文写作任务书描述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大致思路以及计划进度等有关内容,这本应是由指导教师下达给学生的。然而有些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书由学生自己填写,最后由教师签名。而且同一教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进度基本相似。有些学生的论文日志是毕业论文完成后通过时间追溯写就的,不是毕业论文真实过程的记录。其次,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本应是学校根据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进行检查。通过中期检查,可以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一环节是对毕业论文进行过程控制的关键一环。但事实上这个环节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校的中期检查采用随机抽查的形式,抽查比例很低,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抱有侥幸心理,对中期检查不够重视。其次,教务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对各系上报的中期检查材料只是收全而已,而对所写的内容关注的不多,最终使检查流于形式。最后,少数指导教师敷衍了事,甚至根本没有进行检查,便随意地在中期检查表中填写“正常”。 4 毕业论文环节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其特点是全过程的管理、全方位的管理和全员参与的管理。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应力求在管理范围上体现全面性,包括教、学和管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在管理过程上体现全程性,也就是从质量环的各个环节加强监控,不断改进;在人员上强调管理的全员性。 4.1 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 首先,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的总结,是对学生查阅文献、科研和独立工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其次,要在学院、系、教师和学生各个层面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4.2 合理设置相关课程 毕业论文教学需要相关课程的支撑,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是毕业论文教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在本科阶段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很少有相关课程。所以,一方面,建议在大二或大三时增设论文写作课和研究方法课等作为专业必修课。让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流程和规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各个写作环节的目标和任务,获得文献检索的技巧,掌握各研究方法的使用。另一方面,以现有的专业课为依托,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这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例如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时根据主要课程撰写课程论文,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次尝试;大三阶段可以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撰写学年论文,初步掌握正规学术论文的写作;大四时可充分利用实习报告写作中积累的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开始正式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院管理部门要合理地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并能腾出时间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其次,指导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和实践工作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再次,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和人格修养。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师良好的学术风范的形成。 4.4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把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过程。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提高更多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使学生的就业率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另一方面,学校与用人部门和单位应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使用人单位了解和配合学校毕业论文阶段的要求,意识到忽视和放弃这一环节对谁都不利,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4.5 加强全程性管理 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环节由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评审等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会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每个责任部门做好全程的控制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保障。学校、学院和系形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层级系统。主管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教务部门等相关机构和人员是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机构,在整个学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系或教研室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各层次要做到职责清晰。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加强有效的院、系两级管理,学院应加强对各系部的监督检查,各系应提高对其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核标准。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研究 最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响应政府号召,召开扩招工作,这样就使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数量激增,而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本文就进行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研究。 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者,他们不仅要教授给学生文化课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要使他们不仅懂得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拥有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能力,熟知社会这个大市场当中的运行规律。这样,就需要对需要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市场营销的教育。 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营销内涵。 在20世纪初期,美国最早出现市场营销理论。而随着最近我国经济的快速发 展,市场营销理论也已经在我国出现了,已经被一些部门开始运用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已经被一些高校意识到了,这些高等学校已经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了。但是大部分的高等学校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市场营销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性,还没有把市场营销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在市场经济中,高等学校就像一个工厂,高校毕业生就好比是人才产品,教师就像加工工人,用人单位就像顾客。显然,高校就像一个产业链,是完全符合市场运转规律的。因此,高校就应该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认识市场营销战略。 1.高校毕业生要先进行时商场调研。高校毕业生进行市场调研,可以明确的认识到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预期需要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并分析这种供求关系,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学历、经验来合理的选择用人单位进行应聘,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2.高校毕业生要进行市场细分。高校毕业生在进行了市场调研之后,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吧用人单位进行划分。这样可以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进行分析、探索市场机会;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毕业生要定位目标市场。高校毕业生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选定一定工作目标,要从自身条件入手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对等起来,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构成最合适的搭配关系。 三、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策略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营销的策略 是很重要的,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促销自己,从而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要懂得用人单位的需要,要对症下药,把自己变成单位需要的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懂得自己去用人单位,上门推销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充分的表露出来,是面试官可以充分的认识自己,合适的安排自己的工作职位,这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很大的好处。这中形势的市场促销策略,可以大大的改善高等学校的就业问题。 四、为了适应市场高校和高校毕业生要首先培养自身的能力。 高校毕业生要充分的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合理的改善自身的条件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胜任自己的职位,更好的为单位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尽一份自己的努力。 高校学生在入学之后,有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每个大学生要从大一年级开始,认真学习,熟练的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还有抽出时间选修一些就业类的课程。加大对就业技能和就业心理的培养;合理的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是高校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对就业问题有一种合理的认识,从而可以很好的运用市场营销策略知道自己的就业工作。 高等学校不能只把就业的问题归结到毕业生的身上,也要加大对学校政策的改变,使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就业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再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国外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因此,国内的高校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从而可以解决日益严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物质的投入仅仅是一个层面,还要加大人员的投入,要设置足够多的专职人员为学生讲解市场营销知识,专门从事给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有这样高校才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市场营销之路,才可以为自己的毕业生铺上一条通上成功的道路,才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总结: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的规模不断地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纯的依靠以前的国家分配工作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已经不可能了,“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样就需要高等学校毕业生认真认识市场规律,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知识。把市场营销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市场经济的模式来经营高等学校,这样可以把高等学校与社会更好的联系起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由高校步入社会的成功之路。让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再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添砖加瓦,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让自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走出一条有自己的特色和蕴含着自己的艰辛的成功之路,可以为国家和世界的繁荣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技能训练研究 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营销人员,市场营销人才一直是人才需求的热点。而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发现,市场对他们的需要并不多,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业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相对较弱。那么作为高职院校,如果有效培养学生,切实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呢? 一、明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 当前社会与企业对营销专业的人才需求包括三个层次:战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性、技能型人才。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战略型营销人才包括营销项目策划与规划人才、营销教学科研与培训人才。他们从事企业营销战略、发展方向的研究,具备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能够深入分析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熟知企业、行业的营销活动全局以及各个流程、环节;管理型营销人才则是指掌握企业或行业的经营活动规律,能够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既积累了一定的营销技能,同时具备与营销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经验、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是在企业中从事具体营销工作,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促销、推销等工作。社会与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从高职教育的定位与特点来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正是高职类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定位的基本方向。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 1.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市场营销实务中,要求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从礼仪的角度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饰、仪容、仪表的习惯;(2)礼节、礼貌、礼仪的习惯;(3)电话礼仪的习惯;(4)交流、交谈、倾听的习惯;(5)递接名片的习惯等。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良好的职业习惯是影响事业成功的关键。 2.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对其招聘条件分项统计得出的结论,下列能力是学生要重点培养的:(1)团队合作精神、亲和力。性格随和、开朗、谦和、乐意与人交往;(2)责任心、事业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认真细致;(3)适应能力强、承受一定工作压力、吃苦耐劳;(4)正直、诚信、为人踏实、忠诚;(5)不断超越、勇于挑战、追求卓越、进取心、自信心、乐观向上;(6)工作谨慎、自律、组织纪律性强等。 3.专业实践技能。一是开展市场调查与落实市场营销计划能力。首先,从市场营销的流程来看,做好“市场调查”是营销者的首要工作。其次,根据市场调查所得信息,提出一个完整的“市场营销计划”。要求营销计划要能从产品数量、产品销售种类、销售单价等方面编制好预算销售表,从销售人员分工、销售费用预算、货款回收、合同签订等方面具体落实销售任务。二是产品销售和业务拓展能力。首先,在给定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企业资源优势等条件下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市场营销策略;其次,能根据消费者心理、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产品的特点等做好产品销售和推销的工作,不断扩大业务范围;第三,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网络营销的工作。三是改善客户关系能力。要求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并通过客户数据分析识别重要客户,根据各种购销记录,制定保持与客户发展合作的关系,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分析企业营销计划的完成情况,对照顾客投诉及服务流程管理方案,从改善客户关系的角度入手确定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三、积极开发项目课程,推行项目教学新模式 高职专业的毕业生以技能见长,而学生的技能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上课听讲就能获得的,必须由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这就要求改变原来的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推行项目化教学。 所谓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市场营销专业的项目课程是把企业不同经营环境下的市场营销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由于学习的内容是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而工作任务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学生在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中,要处理出现的综合问题,这必然涉及各种知识,而且各种知识再也不是孤立分散的,而是有机配合的,促进学生横向关联的知识结构的构建。这样专业学习再也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技能和实践技能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项目化教学,并在教学中采用教目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其次要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基地、龙头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注重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比例;聘请龙头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一项改变学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五、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1.建立市场营销专业仿真实验室。实验室须采购一定数量的电脑,配置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软件、广告设计与制作相关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国际贸易软件、ERP、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软件等,同时能够保证上网畅通方便。其中教学软件应有营销管理、营销谈判、推销技巧、营销决策等的功能,这主要是便于学生用软件进行仿真操作,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特别强调以市场营销专业岗位为基本模块,将营销管理分为一般营销人员、市场调研员、部门或地区业务经理、营销副总(主管),营销策划经理、中间商、网上商等岗位来进行行为实践和教学。由于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复杂多变、灵活性综合性强及社会联系广泛等特点,采用单纯采用软件仿真操作,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基本思路是在学生掌握了营销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后,通过为学生提供有关模拟企业经营和市场供求竞争状况的真实资料和案例,运用实验室布置和播放录像等方法,尽量营造一种真实环境的气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进入角色,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面临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和方案,撰写相关的报告,最后由有经验的老师和营销专家共同组成考核小组,评定成绩。 2.策划建立校内实习公司。建立实习公司能把经营管理的课堂教学直接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运作结合起来,实行“课堂+公司”的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设计实习公司专业实习的功能,并且派遣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实习公司它模拟一个小型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实习的内容包括:(1)公司或店铺筹建策划、企业CI策划、公司注册登记、卖场的设计、商品采购、商品陈列、促销活动等,涉及市场营销专业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2)与校外企业联系的功能。利用实习超市的商品采购业务建立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并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校外企业开展商品促销、市场调查等实习活动。(3)营销知识研讨、交流和推广的功能。实习公司附属市场营销协会,每月举办一期“营销沙龙”,开展营销知识的研讨和交流活动,邀请专业老师和校外专家、专业人员进行营销知识的讲座。 3.组建虚拟公司,实践网络营销。截至2007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从总体上说,网络市场潜力巨大。与企业共建虚拟公司,进行虚拟经营,一方面可以加强校企业合作,另一方面也可能从企业获得教学项目,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开设网店进行经营。引导学生在国内的C2C平台(如淘宝网,拍拍网、易趣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网店,进行市场营销的实践活动。通过经营,学生可以实现在低成本或无成本的情况下实践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包括店铺CI策划、产品决策、价格决策、网络促销、网络广告等活动,真正实现未毕业先就业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校内除建立实验室、实习公司之外,还可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如:学生校内摆摊实训、电话营销、校园网营销、校内展销会、校内创业营销一条街等多种方式都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浅议市场营销女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分析 【摘要】“市场营销学”对中国人而言,它是一个舶来品,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在各高校开设或许多社会人士转入该行业,使得市场营销一时成为热点专业,可对于刚从大学走出来的学生而言,学校学的东西与社会所需要的反差极大,尤其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该专业薪资起点低,使得市场营销专业成为“热点中的冷门”。本文将从市场营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来阐述女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关键词】市场营销;女毕业生;就业 市场营销表面上是主一个理论性的学科,但在实际教学和以后的工作上,他还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市场中学到市场营销的精髓。对于市场营销学生而言,所要求的行为细节也是行销学生所应该掌握的。行为细分:根据不同的消费行为来细分。包括消费者进入市场的程度、消费的数量、对品牌的忠诚度、购买或使用产品的时机等。受益细分:这种方法关注的是人们从产品和服务中寻找的属性,和人们期待从产品与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细分出来的市场不仅范围比较明晰,而且也能大致判断该市场的大小;细分出来的市场要大到足以使企业实现其利润目标;必须考虑到细分市场上目标顾客的数量、目标顾客的购买能力、产品的使用效率、目标顾客的偏好程度。 我国市场虽然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的人才,但据各种资料的收集,我国绝大数的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择业方向是销售类的和市场类的工作,而且都是一些比较基础和薪资低的工作,同时这些工作并没有设门槛,使得许多没有相关专业背景或低学历的人员都可以参与,再者毕业生的社会经验少,先期的工作都无法和这些人比较,同时销售类前期工作都是辛苦的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开始,而后有着较高的业绩和稳定客户后,才可以提升到业务主管或销售经理,而后在经过许多年的打拼,才可能是企业的业务总监或者分公司负责人。 市场营销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要积累市场经验。而目前,我国大专院校的毕业生的理论知识相当薄弱,实际操作更是无法让企业放心,使得毕业生一到企业后,才慢慢的培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使得许多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在工作开始,一般要求先熟悉业务,前期会有一段时间的销售过程,然后再转作市场,市场类主要以市场策划为主,负责公司市场调研、分析、针对市场制定适合的销售策略及公司发展规划。这类工作在销售中也会有涉及。 一、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目前,市场营销领域中,女毕业生的薪水只有男性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同工不同酬的原因是一般人对于女大学生投入就业市场的看法是持着:“添点收入”、“有自己的钱”,“随时回家”的工作态度,认为女大学生较缺乏企图心与敬业态度、工作表现较不稳定、赚钱不需负担家计。具体原因有这几方面: (一)企业方面的原因 企业在招聘时,就有性別限制;某些男性利用职场性骚扰,或次文化(如陪客戶至酒店应酬)影响女大学生对职场的参与;许多企业要求女大学生员工签订单身条款或禁孕条款,造成女大学生因婚姻与生育儿女而离开职场,职业生涯发展不连贯,没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二)社会思潮. 整个社会没有提供适当的家庭支援系统(如托儿所或老人、残障养护中心),而以性别角色刻板化,将一个很重的工作——家务及照护工作推给女大学生,常使女大学生因此而离开职场,生涯发展无法像男性一样的具有连贯性,但事实上,原本,女大学生进入劳动市场是受到资本主义的欢迎的,但是女大学生有酬之后,却会冲击父权(男性)在家中的权威,为了协调这一点,因此贬抑女大学生的劳动价值,或是性别职业区隔化(水平的区隔与垂直的区隔),因此女大学生从事的大多是低薪低阶的工作,这样就可以维持女大学生在家中从属与弱势的地位。 (三)女大学生自身原因 女大学生劳动参与并不具优势,部分工时所得到的经济效益与权益又不如全时工作,女大学生若无更好的社会安全制度或福利政策来支持,将来有可能沦为贫穷人口。许多女大学生从事无酬家属、零工或家庭代工,缺乏社会安全与福利制度的保障。即使有正式工作的妇女,其薪资条件远逊于男性,男女在工作条件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累积而增大。 二、对加强市场营销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必然会增加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的需求。目前,就市场调查,市场营销的社会是需求比较大的专业,历年平均就业率大约97%。但是,从市场营销的本质特性来看,它对专业知识要求不太高,要求的各种社会经验等,使得许多低文凭的人愿意付出更大的劳动,去得回报,这营销专业学生的很大的压力。因此,市场营销的学生要想在就业和工作上占得先机,我想因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增加校外实践经验。在现代职场中,经验往往比学历更重要,而在校毕业生缺的就是社会实践,他们的青涩和缺乏经验,让他们在找工作中,到处碰壁。因此,增加大专院校学生的实践是一个必要措施。对于这些实践,我想可以组织学生一次实际营销策划活动,这样可以系统、现场的教授学生企业运作过程,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在实践中找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为在学校学习找准方向。在的教学计划中,在大一、二期间,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短期的社会实践,和实践单位协商,让学生在一旁观看或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在大三期间,完全可以让学生融入实习单位,参与企业市场营销的内容,这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找准方向。 (二)加大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力度。我国的大专院校的教育出现了很大问题,快毕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的知识都很难准确的描述,不仅说明学生的懒惰,也说明了学校教育的失败。在此,我想在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上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在大一时,要抓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考试要严格,千万不要走过场;其次,学校指导下的学生实习,从学校收集和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而后在根据社会的具体需要,来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这一措施是为了让学生根据社会的变化,准确定位将来的职业走向;最后,教会学生成才,对于将要毕业的学生,学校应想方设法的为学生找一个实习单位,让他们在实习的锻炼中,学到真正有意义的知识,为以后再职场招聘中,有着比一般人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学工部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 摘 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出现的新情况,本文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性人才的重任。作为实践性更为突出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都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就业为导向,使其适应岗位的要求。作为对学生离校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察的毕业设计(论文)更是我们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该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现状 1.1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缺乏联系,学生普遍不重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末或第六个学期初,这个时段正好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寻找工作中去了,对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有些学生甚至从网上全盘下载,敷衍了事,造成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偏低。 1.2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大,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操作性的特点不但体现在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样也要体现在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一个好的设计(论文)选题直接关系到最后完成的质量,然而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普遍缺乏新意,不少选题都沿用了很长时间,早已与实际发展脱节。有些选题太大,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难度太大,无法完成,更没有办法进行市场调研,这样就使得论文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同时也失去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结合,对某一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更加失去了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 1.3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不够,质量把关不严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指导老师都负责二十名左右学生的设计(论文),而这些老师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样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增大,出现了时间、精力不足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的专业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不积极与学生沟通,这些方面都影响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2 提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2.1 端正思想,引起重视 在专业教学环节,专业老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毕业就业的方向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并且能应用到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引起重视,产生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就业。 2.2 结合实际,优化选题设计 学院、系部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展前就应该组织专业教师向教研室提交毕业选题,由相关专家和企业人员对选题设计进行评议,考核是否符合市场营销的实际要求,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选题的难度,制定详细的评议标准,将论文选题规范化。然后将确定的选题与指导老师通过网络等方式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以后工作需要来确定选题。系部根据学生的选择与指导老师沟通,由指导老师确定与学生见面、协商。这样学生、指导老师的自主性就更强,能够更快地做好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准备,也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处理就业与毕业设计(论文)之间的关系。 2.3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搞好毕业实习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联系发展新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认真选题的基础上,带着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任务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实地考察,积极认真地做好市场调研,获得珍贵的设计(论文)的一手资料,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实习考核机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就业有极大的好处。学校也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途径,通过毕业实习环节,使更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2.4 建立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加强设计(论文)的指导 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将论文指导的细节量化,并根据论文完成情况对论文指导老师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论文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也能调动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该对未完成论文指导任务,论文指导效果不好的老师按照教学事故追究责任。 2.5 加强指导老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水平 在指导老师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市场管理方面经验的人才增强学校、本专业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更应该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作为学生毕业报告的指导老师,结合学生毕业实习任务、工作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毕业报告”,或者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任教师联合指导学生,改革过去高职毕业论文由专任教师单一指导的状况,增强毕业报告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功能。 2.6 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制度,答辩形式多样化 针对很多毕业生从网上下载与抄袭的现象,在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提供设计、论文完成中的材料,比如调查问卷,而且将其作为最后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完善、细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体系,将选题意义与实际联系程度以及设计(论文)的创新性等等指标都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评分体系。在考核体系中增加对指导老师的考核,加强对论文指导的监督。改变单一的答辩方式,对于就业单位较远,无法返校的学生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答辩,学校也可以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地域,集中在异地进行答辩。学院也考虑提高答辩学生的比重,引起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更加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结合高职教育与营销专业的特点,改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我们也可以尝试以毕业技能鉴定代替毕业设计(论文),以适应高职教育双证书甚至多证书的特点和社会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的需要。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摘要: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笔者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历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当今社会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差距。为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和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就业;需求 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毕业生相当于“人才产品”。对“人才产品”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出产品对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为接下来人才产品的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依据。下面笔者将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ZT”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营销人才需求情况。 一、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成立于2006年,其中06级和07级学制为2年,2008年开始调整为3年制,到目前为止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笔者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 1.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毕业初期选择的是与专业相关的基层营销工作,如各行业企业的销售员、市场专员、业务员等;对薪酬的期望分布较为集中,其中06、07级毕业生在毕业初期有50%选择了1000-1500元的期望薪酬,37.5%在1500-2000元之间,只有12.5%的期望薪酬在2000元以上;08级毕业生2011年毕业初期有40%选择了1000-1500元的期望薪酬,40%希望拿到1500-2000元的期望薪酬,只有20%选择了2000元以上。除了薪酬之外,学生在毕业初期就业时最关注的是能否从工作中学到东西、职业发展前景及所处行业,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兴趣和工作的挑战性。在毕业2~3年之后,随着工作经验和能力素质的提升,06、07级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有所提高,主要分布在5000元以上,但是达到预期目的的很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过跳槽经历,其中跳槽2次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甚至还有跳槽4次以上的,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从毕业至今未跳过槽。跳槽的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发展前景差,也有部分毕业生是因为与老板或同事难以相处、工作单调学不到东西而跳槽。对于目前有跳槽打算的毕业生来说,再择业时他们普遍认为工资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岗位晋升机会和公司的发展。 2.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①行业选择范围窄。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初期就业和后来再择业时的方向都是营销对应的工作和岗位,但是对行业的选择范围过窄。②自我定位不当。由于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营销类专业,导致营销人才的供给不断增加。再加上基层营销工作对学历要求不高,就业门槛低,有很多低文凭的人愿意付出更大的劳动获得更多的回报,给营销专业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根据供需理论,这两种情况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基层营销人员的“劳动力价格”被拉低。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初期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薪酬偏高的现象。除此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初期更关注的并不是经验的学习与积累,而过早的考虑了职业提升和工作挑战性及自我兴趣等因素,这就造成了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自我定位存在偏差。③工作稳定性差。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有过跳槽经历,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跳槽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发展前景差。但笔者认为,大多数人选择“跳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发展空间,而没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判断。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安心稳定地工作,如果单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必然会有许多新增岗位和发展空间。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笔者根据资料整理和调查,对社会上营销人才整体需求情况和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如下分析。 1.社会对营销人才整体需求量大。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市场营销专业在全国的人才市场需求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以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2012年上半年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2012年上半年,需求量前10名的专业有:市场营销、行政文职、客户服务、金融理财、工程类、财务、计算机及相关、人力资源、机械制造与设计、电子电路,占岗位总数的67.9%。” 从行业角度来看,通信行业人才需求中的营销服务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其中,市场营销类、通信技术类和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比例为5∶3∶2。快速消费品销售人才主要集中在日用化学品、食品、服装、美容护理品等行业,销售类人员通常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0%以上。目前,此类企业除大量需求一线业务推广人员、门店销售人员、销售代表外,对营销管理类专业人才,如品牌经理、关键客户经理、渠道经理、城市经理等中高级人才需求也十分迫切。河南快速消费品行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和保健品两大类,由于人员跳槽频繁,成为快速消费品需求量大的主要原因。 2.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①企业对营销人才的岗位需求。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按照从大到小排列前四位的岗位是:产品销售、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和营销管理等。其中岗位需求量最大的是产品销售人员,而营销策划人员的需求量在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现在基本与产品销售的人才需求量持平。②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企业认为营销人员不仅要能销售产品,更应该注重市场营销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沟通能力,能够快速有效地建立人际网络并将其顺利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希望通过市场营销人才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企业在市场推广方面有能力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来吸引买家的眼球;同时企业希望营销人员能够进行营销活动方案的策划与策划文案制作,并能对方案的实施进行组织与控制。③企业对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评价。根据用人部门反馈信息来看,ZT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接受新思维新事物能力较强,能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些营销人才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陈旧,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所脱节;营销人才在校期间不太注重学习方法的改变,致使知识积累少,知识面窄;ZT学院市场营销人才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差,营销职业实践技能较弱;一些人员不善观察思考,只会听从指挥,不善于主动发挥潜能去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另外,用人单位也反映,大部分ZT学院的营销人才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此外毕业生在情感、认知、行为、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ZT学院在培养营销人才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认知和心理方面的教育有所忽视,导致不少营销人才很难和同事上级和睦相处,工作缺乏团队精神;最后,营销人才也存在不正确的就业择业观。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对毕业生的择业观和方法的培训还不到位,导致对有的人才期望过高。 三、总结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里,不仅是商业企业,生产企业也在讲市场营销;不仅是消费品行业,工业品行业、服务性行业同样需要市场营销。因此,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可以扩展到各行各业。另外就是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具备营销理论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营销技巧的运用。同时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样很重要。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从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看高校如何应对新的毕业生就业形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毕业生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选择机制已经形成。受此影响,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越来越多地将一些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就业工作之中。通过对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过程与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历程的对比分析,论证了将市场营销哲学运用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由市场营销哲学理论的最新发展预测高校将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新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 当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供需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必然会被引入到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过程也会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历程高度一致,通过对最新市场营销哲学的研究,可以预测未来的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高校就业工作指明方向。 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引入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尤其从1992年劳动力市场体制改革以后,中国的就业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1]。但对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高等学校是否是企业或工厂、高校毕业生是否是产品等问题,无论在政府部门、学术界还是社会民众中都存在着很大争议。抛开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不谈,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者,与企业生产经营由许多相似之处。国内有学者从十七个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得出了高校和企业一样,具有明显的营销组织主体的构成要件和具体特征[2]。 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主要特征,理应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组成部分。200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中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用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劳动力市场的范畴。因此,市场营销的绝大部分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加以应用。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放缓和经济社会的逐步转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高校一方面要解决扩招后大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要面临自2009年以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带来的生源危机的挑战,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其生源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在就业工作市场化后出现的。市场营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利性企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近几十年国外许多非营利组织也在其决策和管理中引入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无利润分配机制”的市场营销理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高校,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利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选择。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历程与市场营销哲学演变的对比分析 市场营销是指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市场营销哲学,就是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在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方面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3]。自17世纪50年代市场营销成为企业自觉实践以来,先后出现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客户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其中,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通常被称为传统观念。 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都是建立在商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条件下的营销哲学。前者重生产、轻营销,认为企业应不断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后者重产品、轻需求,认为企业应不断改进产品,提高其附加值。推销观念产生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阶段,认为消费者多存在惰性或抗衡心理,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推销手段,刺激消费者购买本企业产品。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三个阶段中,都体现出或自觉、不自觉的运用到这些传统营销观念。 第一阶段从1982年到1989年,始于恢复高考后首批学生毕业。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毕业生由国家集中统一计划分配,高校和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按计划派遣和接收毕业生,毕业生也必须服从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在后期高校也参与到调配计划的制定和协调中,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仍没有自主选择权。在此阶段不存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第二阶段从1989年到2002年,始于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的《关于改革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报告》。主要特点是择优推荐和有条件的双向选择,即放宽对毕业生就业地区和部门的限制,支持和鼓励多种所有制单位接收毕业生,毕业生按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就业或按调节性合同规定就业。此阶段是就业市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 在这两个阶段,高等教育仍是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加之,就业市场尚未最终形成,高校没有推销或营销毕业生的必要和可能。但高校在此期间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了大量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急需的高质量毕业生,体现出了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的理念。 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始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主要特点是市场导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挑选对方,国家只对就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至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建立。 在此阶段,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毕业生逐步从供不应求向相对的供大于求转变,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出来,就业率成为悬在高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提高就业率,高校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推销毕业生,推销观念被广泛采用。在就业工作中,除了盲目追求高就业率,弄虚作假导致毕业生“被就业”等问题之外,还出现了市场营销哲学认为在推销观念指导下最容易出现的“市场营销近视”。“市场营销近视”就是企业只关心如何让用户接受自己已经生产出的产品,不注意捕捉和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很好,却因不符合市场需求卖不出去,最终陷入困境。 我国平均受教育程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急需大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自主办学权力有限,不可能即时根据市场需求作出调整,而部分高校仍抱着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只要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就完成了任务,就业是政府和毕业生自己的事,忽视就业工作,缺乏市场观念,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于是出现了在大批毕业生找不到适合工作的同时,大量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员工的结构性失业现象。这种结构性失业就是“市场营销近视”所造成的。 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与发展脉络是和市场营销哲学的发展与演变一致的,其未来的发展也必将与市场营销哲学的演变相一致,这是由高校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组成部分这一市场属性所决定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必然结果。 三、市场营销哲学的新发展与高校如何应对新的就业形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力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新的市场营销哲学应运而生。先后出现了市场营销、客户和社会市场营销等观念,营销组合也从4P扩充发展出6P、10P、4R等组合。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将毕业生真正纳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更晚,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市场营销哲学发展的新成果必然会更多地得到运用。从市场营销哲学的发展脉络中,不难得出高校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新的就业形势。 (一)把就业工作提升到学校的战略发展层面 科特勒认为[4],在战术营销组合制定之前必须做好探查、分割、优先和定位四项战略营销计划。即通过调查研究,根据消费者不同需求细分市场,预测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据此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并通过塑造独特的企业或产品形象,确立与自身条件相符的市场位置,确保企业和产品能紧跟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放缓,毕业生就业工作正从暴风骤雨式的应激状态逐步向常态化过渡,从单纯肤浅的数量统计向深层次的质量提高过渡,从短期行为向着眼长远过渡。与企业制定战略营销计划一样,为适应这种转变,高校必须将就业工作提升到学校战略发展层面来考虑,将就业工作重心,从就业指导、信息收集、市场开拓等事务性工作转移到分区域、分类别、分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研究和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上,为高校教育教学效果的评判提供客观依据,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长远发展定位提供决策依据,推进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道路。 (二)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让渡价值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认为与价格相比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更看重所获得的让渡价值,即得到的总价值与付出的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企业只有比对手提供更多的让渡价值,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同样地,高校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在提升毕业生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用人单位招聘和使用毕业生的成本。 1.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质量的好坏始终是市场竞争的基础,无论何种营销哲学,都是建立在高质量产品基础上的。同样,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就业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高校应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依据自身条件,即时调整办学定位和方向,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研究型大学应着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要大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社会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加强毕业生学习、社交、创业、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择业与自我营销等能力的培养,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用人单位所能获得的总价值。 2.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通过一对一的营销模式,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的客户观念,适用于那些高价值或需要周期性重购、升级产品的营销。为了使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紧跟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步伐,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多已按照客户观念,采取了订单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吻合度,较好地解决了前面提到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同时,大大节省了用人单位的招聘及后期培训的成本,学校和学生也没有了就业的后顾之忧,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学习上,形成各方多赢的局面。 舒尔茨在关系营销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反应、关系和回报4个全新营销要素,即4R组合。指出在竞争性市场中,顾客的忠诚度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只有让用户介入产品的生产、定价、渠道、促销等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与之形成互助、互求、互需、互动的关联关系,双方均在交易中获益,使交易变成责任,让顾客变成朋友,才能赢得稳定的生存空间。高校扩招、合并、升格,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校及毕业生同质化的倾向,高校间展开了激烈的甚至是恶性的竞争,促使高校必须找准自身定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为此,高校应该在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基础上,推动校企开展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让企业参与到高校专业的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逐步形成稳固、长久的战略合作关系。 (三)走社会化发展之路 1.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科特勒将不可控因素引入到4P组合中,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理论。认为可控的因素是相对的,不可控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和制约是绝对存在的,企业不应简单地适应环境,需要科学安排营销组合,使之与不可控因素相适应,甚至影响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民生工程,对高校来说不可控因素很多,不是高校单方面能够解决的。因此,高校要运用大市场营销理论,整合教师、校友、家长等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抢占就业市场的先机,赢得竞争的主动。 2.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上述各种营销哲学的出发点都是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忽视了这两者与经济社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之间潜在的现实冲突。20世纪70年代以统筹兼顾企业、消费者、社会三方利益的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逐渐形成。企业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越多,就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大学的社会责任应超越社会义务这一层面,它是指大学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的独特的使命与责任[5]。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对高校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新要求,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广大青年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只有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组建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 当前,就业工作的重心正在由单一地注重校内产品生产或单一地注重学校产品销售,向研究市场需求、注重产品加工、兼顾营销各个环节方向转变[6],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迫切需要在原有的公共管理、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专业人员之外,组建一支规模更大,涉及学科更多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营销、网络营销、体验营销、顾客关系管理、交叉销售等全新的市场营销观念已被企业广泛应用,随着这些营销观念的引入,需要具有市场分析、信息工程、公共关系等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就业工作的队伍中。因此,未来要想做好就业工作,只是简单地保证场地、设备、人手等条件已是不可能的了,它需要从战略高度长远谋划,需要更多人、财、物的投入,需要引进和培养大量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研究 在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引入市场营销理念就变的至关重要。市场营销理念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高效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还可以对高校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高等学校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他是高校学生从学生时代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是使一个学生变为社会人士的推动者。因此,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就需要步入社会,而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而高校作为高等人才及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者,他们不仅要教授给高校学生文化课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要使他们不仅懂得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拥有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能力,熟知社会这个大市场当中的运行规律。这样,就需要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市场营销理论教育。 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营销内涵 在20世纪初期,美国最早出现市场营销理论。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市场营销理论也已经在我国出现,并被一些部门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也让一些高校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这些高等学校已经开始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了。但是大部分的高等学校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市场营销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性,还没有把市场营销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在市场经济中,高等学校就像一个工厂,高校毕业生就好比是人才产品,教师就像加工工人,用人单位就像顾客。显然,高校就像一个产业链,是完全符合市场运转规律的。因此,高校就应该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指导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认识市场营销战略 1.高校毕业生要先进行时市场调研 高校毕业生进行市场调研,可以明确的认识到社会对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预期需要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求关系并分析这种供求关系,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学历、经验来合理的选择用人单位进行应聘,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 2.高校毕业生要进行市场细分 高校毕业生在进行了市场调研之后,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把用人单位进行划分。这样可以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进行分析、探索市场机会,有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毕业生要定位目标市场 高校毕业生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选定一定工作目标,要从自身条件入手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把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对等起来,搞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才能选择出最合适自己的工作。 三、高等学校毕业生应该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策略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营销的策略是很重要的,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推销自己,从而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要懂得用人单位的需要,要对症下药,把自己变成单位需要的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懂得去用人单位推销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充分的表露出来,使面试官可以充分的认识自己,恰当的安排自己的工作职位,这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很大的好处。这种形式的市场营销策略,可以大大的改善高等学校的就业问题。 四、为了适应市场高校和高校毕业生要首先培养自身的能力 高校毕业生要充分的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合理的改善自身的条件,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胜任自己的职位,更好的为单位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学生在入学之后,要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每个大学生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认真学习,熟练的掌握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抽出时间选修一些就业类的课程。加大对就业技能和就业心理的培养;合理的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对就业问题有一种合理的认识,从而可以很好的运用市场营销策略指导自己的就业工作。 高等学校不能只把就业的问题归结到毕业生的身上,也要加大对学校政策的改变,使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就业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国外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因此,国内的高校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从而可以解决日益严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物质的投入仅仅是一个层面,还要加大人员的投入,要设置足够多的专职人员为学生讲解市场营销知识,专门从事给学生做就业指导工作。只有这样高校才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市场营销之路,才能为毕业生铺好就业路,才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五、总结 随着高等学校扩招规模不断地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样就需要高等学校毕业生认真认识市场规律,合理运用市场营销知识。把市场营销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市场经济的模式来经营高等学校,这样可以把高等学校与社会更好的联系起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条由高校步入社会的成功之路。让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添砖加瓦,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园林论文: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1低成本风景园林研究意义 1.1借助低成本的方式使得风景园林的建设得以普及 经济发展状况严重制约风景园林的发展,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区域分类1)数据,截止2009年,东、中与西部省份平均每省的绿地面积分别为115390hm2,49074hm2和27607hm2,西部省份的平均绿地面积只有东部的24%;东、中与西部省份平均每省的公园数分别为528座,206座与133座,西部每省的公园数为东部的25%。缺少足够面积的风景园林,使得疾病激生,生活环境质量低下。 1.2运用低成本风景园林营造理念加大社会关怀力度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于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将人的需求由低至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风景园林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这五个层次需求必须的条件。然而资金匿乏、资源有限与技术落后使得这些地区的人民缺少安全舒适地室外休闲与活动空间,人们的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 2潜江市风景园林存在的问题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腹地,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1988年撤县建市,1994年被列为省直管市。全市国土面积2004km2,户籍人口103万人,现辖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个管理区(农场)、16个镇(办事处)。潜江城区呈分散型、组团状,由园林(泽口)、广华(含向阳、五七),新城区(含周矶)、杨市、后湖、王场、竹根滩七个组团组成。 2.1公园绿地分局不均,绿量严重不足 城区绿地总量较高,但各组团绿化相差较大,主要的公共绿地分布在园林组团、杨市组团和广华组团,其它组团绿地较少,尚不能满足居民最基本的休闲游憩需求。根据2014年潜江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调研报告,城区人均绿地面积不足9m2,各乡镇人均绿量更少。 2.2风景园林建设经费不足,绿化维护质量不高 纵观潜江市近几年的风景园林建设工程,普遍存在建设质量不高、维护经费短缺的现象。根据2013年度潜江市城区绿化建设项目竣工决算资料,章华南路、袁光大道宽幅带、紫月路、火车站、二支渠五个项目的绿化设计和建设施工中,每平方米总造价不超过170元。维护工作中,市园林局负责的范围包括城区25条道路行道树、10条绿化带、7处街头绿地的养护管理,总养护面积约40万m2,养护经费每年4元/m2不到,维护质量不高显而易见。 2.3政绩观明显,盲目追求大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模式 大多数中小型城市建设中,领导人的观念直接影响风景园林设计模式。实践工作中,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大城市建设的表象或政绩工程的影响力,使得风景园林难以维护,甚至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3潜江市建设低成本风景园林的迫切性 3.1潜江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要求 潜江市属于中小型城市,经济发展缓慢,严峻的经济形式,这为发展风景园林提出巨大挑战,要想普及风景园林,势必寻求用更低的建设资金和维护资金开展风景园林工作。 3.2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需要 潜江市7个城区组团中,仅2个组团有公园绿化场所,不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在潜江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创建背景下,其他5个组团居民的生活需求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并借此改善地区的卫生环境,实现地区效益的增值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3推动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低成本风景园林可以作为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法。低成本风景园林是在针对建设和维护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寻求节约的设计策略,建设满足市民生活的园林景观,这在推动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潜江市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原则 4.1以人为本,满足多种使用需求 公众对风景园林的使用需求按照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分为生态需求、美学需求、社会需求与文化需求。低成本风景园林提出的前提必须是在不降低风景园林品质的前提下,满足这四种使用需求,为公众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 4.2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要以自然规律为建设准则,以生态学原理为支撑体系,开展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前要进行详尽的调研工作。从宏观层面上,分析风景园林建设场地,使风景园林的建设有利于区域生态系统的循环;从微观层面上,熟悉场地的气候、水文等信息,合理选用各种材料。 4.3巧用资源,降低工程建造成本 低成本风景园林即在风景园林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节约各种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在实践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场地资源,降低工程建造成本。 4.4减少维护成本,兼顾长远效益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园林景观的品质不仅要注重建设初期的景观效果还要注重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当前在政绩工程的影响下,投资者为了快速获得景观效果,不顾自身情况,花费巨额资金建设风景园林。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要兼顾长远效益,从节约能源资源、水资源、人工资源等各个层面开展园林景观设计工作。 5潜江市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策略 5.1低废弃设计———建立循环机制,高效利用资源 节约资源是风景园林设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风景园林设计前期,要进行详细的勘察,使设计表达中的各种手法要合乎当地地域特色,选择材料要基于长远的角度思考,尽量减少材料更换成本;主张尽最大可能利用场地的现有资源、植物材料、水域资源等等,保留地域景观特色的同时,尽量减少资源的购买;其次要坚持变废为宝的设计理念,利用废弃材料进行加工处理,重新投入使用。如在2014年潜江市示范路工程建设中采用废弃的木材构筑树池花坛,使得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者达到平衡。 5.2低干预设计———引导自然做功,减少人工介入 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警惕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共存将是唯一的解决方式。低干预设计策略是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作为设计的目的,使风景园林以展示类作品为目的逐渐转变成以场地更新和生长为目的。同时低干预设计策略遵循对自然环境最低干扰的理念,探索通过最少的景观面积、最浅的景观深度、最小的环境影响力,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显露自然、引导自然做工”法则,如马昌湖公园综合整治工程中,采用最少设计,利用水生植物自我更新与修复能力,有效改善污染的水环境。通过较少的场地干预,较少风景园林的建设与维护成本,从而达到“低建设”和“低维护”的景观效果。 5.3低建造设计———遵循人性需求,精选实用资源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不以风景园林要素价格衡量,而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不与设计成本成正比,这正好为低建造风景园林景观的发展提供契机。低建造设计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地方材料的选用,以乡土树种为准;第二,在细节处理上借助艺术的手法,提升廉价材料的美学价值,营造高品质风景园林景观;第三,运用工业化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理念,硬质材料的使用上坚持以标准模数进行建造和施工,减少废气材料的产生;第四,采用宣传激励的手法,降低人工费。人工费占工程成本费用的一大部分,合理安排风景园林各工序的先后顺序,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对节省建造成本有很大帮助;第五,风险规避。社会调研是工程建设采购中风险规避最重要的环节,宜选用距离较近的采购地点来规避风险。 5.4低维护设计———以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资源规划 低维护设计强调以持续发展的理念,把风景园林的建造和维护看着是一个持续运转的过程。在建造中通过植物材料的合理选择,减少风景园林的维护成本,实现低维护设计效果;利用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结合养护工作的季节效应,根据植物特色合理安排各项工作,避免出现繁忙时缺乏人手,闲暇时无事可做的现象。 6潜江市低成本风景园林实施驱动 6.1政府部门的政策鼓励 低成本风景园林以较低的资金投入创造高品质的公共环境,并且保证景观效果的长久维持,同时低成本风景园林为非经济发达地区提供公共交流空间,减少社会治安事件,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些方面值得政府部门的鼓励和长期推广低成本风景园林。在宏观上主要可以通过规划调控、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等措施来调节,对于低成本风景园林政府部门有义务和责任进行资金支持,同时在一些诸如利用废弃物进行生态型风景园林建设的项目可以进行适当的税收减免政策,最终使得风景园林的实施能够顺利的开展。 6.2社会团体的公益援助 社会援助的主体有基金会、社团、学校等,援助形式主要有财务援助和人力援助,援助目的主要是奉献自己的爱心来为社会做贡献。在美国,大型基金会是居住区风景园林开发和建设的动力,大型基金会主要将居民、志愿者和社会团体结合起来开展场地建设。这种开发模式改变了单纯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建设风景园林的方式,有利于低成本风景园林的开发建设,应大力发展这种开发建设模式。 6.3专业机构的研发推广 低成本专业机构主要邀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士、设计师、培训学校等参与,研究低成本材料、低成本设计等技术,通过低成本技术的研发为风景园林设计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并且提供低成本的建设与维护模式,这是低成本风景园林传承的纽带和进步的源泉。 7总结 文章主要基于潜江市风景园林建设资金、维护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探寻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的策略,结合潜江市风景园林发展现状,提出潜江市建设低成本风景园林的必要性和设计原则,并提出低废弃、低干预、低建造、低维护的设计手法,同时结合自身社会经验,提出政府部门的政策鼓励、社会团体的公益援助、专业机构的研发推广三种实施驱动措施,以此改善潜江市风景园林现状,并使得潜江市风景园林建设得以普及。 作者:董秋燕 王生 单位:湖北省潜江市园林局 湖北省林业厅林木种苗管理总站 园林论文:BIM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1BIM的概念及现状 BIM技术在进行三维管线综合设计时相对于传统的二维设计有着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对于工程量越大、复杂度越高的建筑工程体现得越明显。BIM可以通过三维虚拟仿真在虚拟的空间中对整个的建筑设计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的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校审”过程,并且能够发现在平常校审过程难以发现的错误,这类的错误往往与规范无关,而与专业相关,或者属于空间高度上存在冲突。特别是市政设计工程中,由于市政管线较多,错综冗乱,并通过一个列表视图的形式显示出来,在三维场景视图中就会自动定位到该项所指示的碰撞位置,并且发生碰撞的物体双方会以一种“高亮”的形式显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可以很轻松地发现管线在设计时候的错误,并及时调整布线方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风景园林学概念及现状 风景园林是一门古老学科,据考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由于地理气候,文化传统,地缘政治和历史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东方、西亚、欧洲三大世界园林体系。风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应用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新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学科。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的条件和艺术布局规律,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创作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和建筑,道路的布置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和游憩的环境。通常所说的景观园林主要有生态效应(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主要体现在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作用,公共绿化景观可以调节温度,减少辐射,同时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影响气流和通风防风的作用。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出现,近代工业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工业生产中以“三废”为主的污染物大量的排放到自然界,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城市环境恶化,因而景观园林的生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风景园林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很长时期以来,由于传统的理解和认识的局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风景园林师们一直从事的似乎是一种填缝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近些年来风景园林的重要性日趋受到重视,自2011年3月8日起,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把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并称为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三大核心,有些大型项目甚至是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 3风景园林学与BIM 随着新兴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对风景园林学日趋上升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已疲于应对,新的园林设计方法的技术手段的产生和使用变得日渐迫切。园林结构日趋复杂,传统办法却依然只是拘泥于二维图纸,其设计方法跟不上建造技术的发展。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两大核心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已与BIM积极会师,迎来行业的数字化时代。作为核心之一的风景园林学亦应积极面对BIM这股数字化浪潮,使其可以与建筑及城市规划的相关学科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平台沟通、流畅的信息交换渠道、合理的全生命周期统筹等。因此,如何能更好的将BIM为风景园林专业所用是个值得重视和深思的问题。园林行业和建筑设计行业有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除了浇灌用水之外,对于水、电、气、暖等资源与能源的消耗量与大型建筑相比要少得多,故其应用优势应该是体现在风景园林的整体布局的应用方面。从地形塑造、水系处理、景石布置、建筑物(构筑物)设计等由二维转为三维,以取得更加直观的整体把控效果。园林工程设计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人为的错误或配合上的失误,工程协调困难等,最终造成的图纸的反复修改,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了设计师心血与时间,却还生成了不尽人意的景观效果。目前园林设计行业尚不需要与BIM技术达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度融合,但是确实是在设计过程可以起到很强的辅助及协同作用。在设计阶段内达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前、中、后期信息无障碍交换;数据全面了解,云端计算与无限计算协作式的操作;突破固有流程与体制的约束,信息模型跨越设计、施工等阶段间的界限;并且BIM具有信息实时反馈的特性。因此,BIM技术在未来的园林设计工程中的趋势是必然的。 4结语 作为古老学科的风景园林设计在与BIM技术的碰撞中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就学科构成上看,风景园林既需要用科学分析和建立与之相关的一切客观要素,也需要用艺术去叙述和承载特定的场所语义。所以就现阶段BIM对于风景园林在空间布局以及整体设计上面有很好的可行性,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尤其是在人文和艺术方面,故而对于最终的选择,还得根据人的感官理想分析得出结论。建立基于BIM技术的园林景观设计之塔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风景园林工程中应根据景观的特色进行应用,同时跟软件行业的努力也分不开,需要各方的不断努力与尝试。 作者:梁逍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园林论文:人性化理念下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1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应用中的基本要求 1.1坚持实用性与情调性的统一 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但是规划设计不能局限在这一方面,还是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品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如果仅仅为了满足群众的需要,忽视了风景园林的实用性,必然会影响到设计的效果及自然环境的融入。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上,要将实用性与情调性结合起来,设计的作品必须满足风景园林内所有植物的生长及与周边生态环境的融入,使其能够成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设计景观,以及其它附属设施,并将美学等融入其中,实现设计的生活,这才是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1.2坚持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不同的地区在历史发展当中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历史文化传统对于风景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极大影响了设计者与群众的审美观和需要。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这就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具有现代文化特征。这就要求在风景园林设计当中,必须坚持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本地区的文化特点,还要体现出文化的现代性,将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融入其中,将历史与现代文化交融起来,这样才能让身处其中的人产生文化上和心灵上的共鸣,这也是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的一个基本要求。 2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2.1从细节上满足人的需要 从设计的角度来讲,细微之处决定了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深刻体现出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水平。这就要求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要从细节入手,从满足群众的基本需要入手,体现出人性化设计的要求。比如,在灯光设计上,能够让灯光覆盖到所有的路,灯光选择柔和的黄色光源,采用太阳能照明;在道路上,设计的道路能够让人以最短的距离达到每一个景点,同时要体现出曲径幽深之美,还要建设一些基本的建设设施,比如单杠、双杠、仰卧起坐器材等。这些设施能够让群众在享受自然之美的过程中,还能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再比如说在水池的设计上不能太深,水池周围必须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在人与水体的交界处,水深应该在20~30cm,周边延伸2~3m,避免游人在接触的时候出现意外事故等。可以说,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考虑到人的需求,为人的需要着想,这样才能将人性化理念真正渗透到设计之中。 2.2从规划中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 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除了作为细节上的设计之外,也应该做好风景园林的模块规划,因为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人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单一功能的风景园林意境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风景园林规划建设的目的,对其应该具备的功能及其在园林中的布局情况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将这些设计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实现。比如,将健身场所放在比较接近居民区的区域,避开人流比较多的地方;将儿童活动区域与一般的成人活动区域分开,并避免主要人行道及水体等危险区域等;将自然景观小品与传统的亭台楼阁等设计在一起,将园林展现在更高层次人的需求面前,让这些人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3在设计上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性化设计理念的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必须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这也是人性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体现。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个工程的整体角度来探讨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景观设计与建筑物设计协调起来。同时,园区内的各种配套设施之间也应该相互协调,准确给予风景园林建设项目一个定位。另一方面应该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分析各种生态节能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比如说建筑节能技术、太阳能技术、降耗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程度减少风景园林设计及施工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保证风景园林设计和建成以后能够真正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结语 总之,人性化设计理念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设计者必须准确把握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并将其真正的运用到设计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的需求,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邓梅芬 单位:广西腾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论文:职业学校园林美术素描教学论文 1中等职业学校园林美术素描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美术基础知识薄弱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层次是建立在初中文化基础之上的,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些初中学校忽视与升学考试无关的美术科目,造成初中美术课有形无实,全然不顾美术教学的质量,也没有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导致学生美术知识的积累少,美术技能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园林美术仍需从握笔方法、观察方法等最基本的技能开始教学,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美术基础客观情况。 1.2课时量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园林美术课程设置72课时,素描部分20课时,而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系,仅素描课一般不低于300课时,课时数量不及高等职业学校艺术系的1/10,缺乏训练量就成为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素描课的客观困难;因此,如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园林美术教学目标,长期困扰着园林美术教学。运用20课时训练学生专业素描绘画技能是不可能实现的,况且,与已具有坚实素描基础的艺术系学生无可比性,园林专业的学生终究不是纯艺术专业,他们需要的是理解素描的原理,明白素描的理念,进而把素描的理念知识(形体比例、空间明暗、透视角度等)转化成园林空间的布局,把素描绘画技能转变为园林设计草图绘制和景观元素的绘图和应用。因此,在园林美术课中,可以对素描教学做一些尝试性的改变。 2改变程式教学 2.1传统素描理论教学与园林专业实践需求不符 传统素描理论教学内容有素描概念、素描分类、素描要素等,通过欣赏素描作品逐步介绍素描概念、分类及训练素描的作用等;没有把素描与园林规划设计相结合,也没有从园林专业学习素描的应用范围以及学习素描在园林设计中的意义的相结合,再者,缺乏园林景观方面的素描作品展示,单一欣赏素描名作会造成没有素描基础的园林专业学生望而生畏,或错误认为,素描是艺术类的学科,与园林专业没有关系,容易诱发学生的厌学情绪。依据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改变思路,调整教学导入方法,利用景观元素的形体、比例和光影关系与素描作品明暗关系作比较,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素描的意义,以及把素描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绘制景观元素当中。采用与园林专业联系紧密的图片素材、类比分析法导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园林专业学习素描的重要性,从而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素描的积极性和必要性。 2.2传统素描实训内容与园林设计联系不够紧密 传统素描实训包括素描几何体和静物素描两部分训练内容,通过几何体素描教学,让学生描绘立方体、圆球、棱锥等规则形体来理解物体的形体比例、结构明暗等一般素描原理;通过静物素描来培养学生描绘物体质感和形体空间的绘画技能;传统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得到系统的学习和较全面的锻炼,但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仅素描静物部分大约需要200余课时,因此,可以针对园林专业的实际需要,去掉静物写生部分,改为园林景观元素,如石桌、石凳等元素的训练,这样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园林设计联系更加紧密,为以后园林景观设计元素绘制打下必要的基础。 2.3传统素描绘画技法不适应短期训练 传统素描教学是建立在数量之上的,通过长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铅笔的使用技巧和素描调子的应用,以求对物体光影、空间、质感上的塑造与表现;基于园林专业教学目标,可以变数量化训练为认知、理解和转换应用的学习;素描调子表现中,传统教学是运用明暗调子多层叠加来表现物体的明暗与空间,运用线条的软硬、粗细和疏密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强调“三大面,五调子”的熟练和应用,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十几个课时是无法学会的;而园林专业在明暗调子表现方面可以用具有风格化的线条、点描或改用速写的形式来一次画出,如用点描的方式画石材,质感更容易表现,用波折线画物体的暗面,可以使一幅画更具有风格,因此把素描的塑造训练变为线条风格的训练;这样既可解决训练时间上的短缺,同时,园林设计表现也得到了锻炼。 2.4写生环节应与园林设计相结合 园林美术素描风景部分设置6课时,要画出完整的素描风景画,课时量是不允许的。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不用达到专业的风景绘画水平,而需要了解风景画的审美意趣,运用设计的方式营造风景如画的园林生境,因此,这部分课,不妨带领学生欣赏风景画,再通过实践写生,当然,该写生不同于美术学院学生专业写生,重在整体记忆和符号记录,简练勾画出整体布局,注重景观元素的比例和尺度的把握,以简单抽象的符号代替景观元素即可,旨在为下一步园林规划设计拟定草图或记录创意亮点。这样,把传统教学中写生环节变为提高审美、规划草图、激活设计亮点的活动,或许更加切合园林专业。 3教学方法成效 首先,通过素描理论教学改革,学生明确了学习素描的目的、任务,以及对园林专业绘图、园林规划设计创意的作用,由原来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觉投入到园林素描学习中;其次,通过实训内容和方法的改变,降低了原来素描涂调子难度,学生能够很快掌握运用具有风格化的线条或点描方式作画;其次,通过改变绘画训练题材,学生可以描绘的题材多样化了,拿着素描本,走出画室随处都是绘画素材,校园的树木、建筑,公园的桌凳、假山、置石等,随时随处可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能,还有效地解决了课时量不足的难题。 4结语 探索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对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已具有的专业基础作充分了解,以及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本课程培养的专业技能有充分的认识之上,才能寻求相适应的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学方法可行与否还需要老师审时度势,灵活应用才可奏效。 作者:刘龙 杨娟 单位:榆林林业学校 榆林苏州中学 园林论文:我国皇家园林建筑论文 一、我国园林建筑在风格和特征 1、园林建筑特点: (1)占地规模宏大 封建帝王凭借其政治特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建造的皇家园林其规模远非私家园林所能望尘莫及的,历朝历代的皇家园林无不具有这个特点,先秦两汉时期的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林苑地跨长安成及周边五县境,纵横300余里,隋唐的芳华苑﹑禁苑,周长100多公里,西至孝水,北背邙阜,南拒非山。中有翠微宫﹑积翠池等。北宋的华阳宫,周长约6里,面积约为750亩。元明时期的太液池,占地面积为1500亩,承德建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颐和园,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显而易见,园林建筑规模大小,基本上是一个朝代的见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和国力的兴衰。 (2)皇权至上 在几千年的漫长封建社会里,帝王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与此相对,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园林建筑也不能例外,墙壁上的浮雕,栏杆上的石雕,门前的佛像、石人、兽等,、雕梁画栋、色彩浓艳,不但构成建筑各部分美的装饰。显示了它的权贵地位,显示了皇权的威严和神圣。 (3)气势宏伟富丽 承德避暑山庄风格独特,布局严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山庄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青砖灰瓦的楼宇和城墙、原木本色门窗、栏杆,淡雅庄重,简朴适度,充分体现了其雍容华贵的色彩和宏伟气势。 (4)吸取园林淡雅、朴素建筑风格 南方私家园林建筑布局精巧,色调素雅,灵活多样,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蕴涵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清新洒脱,在后来的园林建筑中都借鉴了南方私家园林的这些特点,比如,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照杭州湾畔海宁一陈姓隅园改建,避暑山庄的烟雨楼是仿浙江嘉兴南湖(鸳鸯湖)之烟雨楼而建的。这些足以说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摹拟江南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特点,促成了南北方的园林建筑艺术的融合,使其我国古代在园林建筑的建造技艺上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广度和深度。 2、建筑风格 北方园林建筑的主要代表有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建筑大多营造于优美的自然的山水中,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其面积在园林中所占的比例都教低,建筑的空间结构上多采用内外结合的处理方法,使得建筑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这些园林建筑尺度基本上不很高大,基本与一般民居相似。屋顶一般采用用布瓦元宝脊式卷棚顶,斗拱的尺度较小,屋顶形式出檐深度较少,造型各不相同;勾头采用用兰花图案;院墙、宫墙依地势起伏,墙体厚重,用不规则的虎皮石砌筑或白粉墙,隔扇、挂落、栏杆等各种不装折,图案造型丰富、严谨,这些都体现了北方园林建筑庄重沉稳的特征。建筑的内、外空间界限分明,室内空间处理灵活多变,常用碧纱橱、屏风、集锦槅子划分几个大小不一、结构富有变化的空间,使得建筑在内外空间上产生迂回、含蓄的意境。注重用色彩和装饰物对建筑构件的外在表现,例如石狮、华表等,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与北方皇家园林建筑的不同的是,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多处于城市中或者近郊市井之地,周围一般没有开阔的视野,多是以凿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占地面积规模较小,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主观创造,多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清高风雅,淡素脱俗,满足人们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主要的功能。建筑外观和细部装饰,线条跷曲,玲珑剔透。空间开阔通透,内外相互穿插渗透,景中套景,层次变化十分丰富。建筑结构上一般用穿斗式木构件,或穿斗式与抬梁式的混合结构。厅堂内部根据使用功能不同,用罩、隔扇、屏风等自由分割。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结合,色彩素雅明净,极易与自然的山、水、树木等协调,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在心理上减弱了酷热导致的不适。 二、结语 纵览我国园林建筑的形式和特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表现在园林建筑中极具中国民族形式的绝不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外在的感受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心理描述,更重要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从而达到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生命意义。 作者:钱海霞 单位:哈尔滨军辉铁军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论文:绿化园林景观色彩设计论文 1园林景观色彩应用 (1)同色相的变化与统一 一般情况下来讲,同一色相主要是指在色相环上的色相距离在15度上下的色相。这种色相对于人的视觉来讲根本区别不出来,所以通过这种色相可以构建一个整体统一、雅致的一个氛围,但极个别的情况下也会造成过于呆板、单一的效果。所以同类色相可以在各种色相的对比中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在进行景观色彩设计的过程中,最好使用面积较大的背景进行处理也可以用色彩较为单一的景观予以替代。例如,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的时候,可以将绿色作为道路中绿化设计的基础颜色,这样做有以下两点好处:①通过绿色的基调可以有效的缓解行车司机的视觉疲劳,对提高司机驾驶的安全性有所帮助;②绿色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可以从视觉上给人以希望的感觉。在进行绿化植物选择的时候可以选用具有一定的色相变化的植物,同时在进行园林搭配时需要注意对统一色相的运用,这样可以有效的使景观在重复出现的过程中达到统一的境界,由于其绿色的色调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在综合情况的作用下会呈现出多层次的视觉效果。 (2)不同颜色的对比 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同色相的颜色变化并不明显,在较大的范围内使用这种设计方式会在一定的区域内造成绿化效果过于单一,所以需要在园林景观色彩设计上加入不同的色相的颜色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将景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这种在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不同色相的设计手法在构建丰富的色彩中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例如,在进行道路周边的景观设计的时候,可以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用色相的植物进行搭配这样可以通过色彩的变换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例如在对停车场等到规模的广场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一般采用叶子的颜色与花的颜色色相不同切对比度较高的植物进行绿化带的设计,这样可以起到更加引人注意的效果。 2园林景观色彩设计 (1)园林景观的色彩 一般情况下来讲,对园林进行景观设计来讲,一定要注意将整个园林的设计颜色对周围的环境色彩进行统一协调,并且使色彩的设计达到主次分明的程度,这样就在园林景观颜色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配色与主色的区别。但是仅仅通过配色一项设计并不能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一个较为协调的整体,但是一定要确保可以与周围的景观保持一种可调和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地域来讲,其色彩的调和以及配比的方式也不同,要根据周边的实际条件进行色彩的选择与配合,但是必须要围绕着一个主线来进行,就是要确保可以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 (2)园林景观的色彩造型 在对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色彩造型的方法,通过色彩的造型方式将建筑物突出成该区域内的标识或者是人们可以区分出的一个焦点,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确保设计所使用的色彩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 (3)园林景观的色彩过渡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一般都会划分出几个不同的空间,每个空间之间都要经过一定的过度才能达到协调。在运用色彩时,也要对每个不同空间的色彩进行联系,使得园林景观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够得到色彩效果的调和和对比。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形式布置时,要对体、面、线、点等进行利用,这样可以对景物的刚柔、弱强以及动静进行表现,让景物产生一定的节奏感,相对应的,可以对不同的色彩空间进行营造,使得它们能够在彩度以及明度上有所区别,连接成一个有韵律有节奏的色彩空间。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对于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作为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转变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方法,将园林景观中的天空、水体、山石、植物、建筑、小品等色彩设计的淋漓尽致,推动我国园林景观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爽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园林论文: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与环境相适应 从空间方面来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与施工完成之后将具有独立特性,但是城市园林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也是不容忽视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体现,随着这些需求的提升以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中园林景观所具有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价值则体现在对现代城市的整体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体现为对现代城市环境所发挥的优化作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现代城市环境所具有的关联决定着在开展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城市空间中的整体环境做出判断与考虑,从而实现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整体环境中的完美融入。另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整体环境所具有的协调关系也影响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对景观功能性的判定,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布局设计也需要对设计本身与城市整体环境所具有的适应性进行强调。 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实现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结合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目的在于通过优化现代城市环境来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审美需求是城市居民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所提出的重要需求之一,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设计工作者需要对景观构成要素做出组织与利用来体现出景观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在这样的要求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视突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做具有的观赏性,并利用艺术思维来突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具有的艺术性。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属于艺术创造的范畴,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则通过“景象”的形式进行展现,通过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做出感性的认知,能够让社会大众产生一些相对固定的审美思维,而作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者,需要对这些固定的审美思维做出调研与总结,并在综合考虑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具有的形式与功能基础上使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成为一个艺术性、科学性和生活型的综合体,二者决定着无论是艺术性还是观赏性,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都应当做出重点考虑,并认识到二者所具有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强调生态型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的发展在提高人们居住环境质量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其中环境问题就是这些压力中的重要表现,并且环境问题已经真实的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人们在精神文明生活需求方面的日益旺盛,城市发展中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本身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也成为了行业内十分关注的话题,而要实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就要求设计者在开展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对景观设计元素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作出认知,并在遵循生态型原则的基础上来合理把握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布局、选材等问题。从可持续发展来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重视一下几点问题:一是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此方面,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不仅要重视雨水等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同时可以使用中水来进行景观植物的浇灌。另外,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的选择也是实现水资源节约的有效途径,因此乡土植物以及耐旱植物应当作为主要的选取目标。同时节水灌溉方式的推行也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尽量避免进行水泥铺装,从而为绿色的蔓延提供更多空间。初次之外园林景观中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运用等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应当做出重点考虑。 四、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重视突出人文性特征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人文性特征的关注能够让社会大众从生理、心理等不同层次体会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对受众的关爱。为了让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体现出人文性的特征,设计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对受众需求做出考虑。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不仅需要对受众生理需求做出考虑,同时有必要对受众的精神需求做出考虑。在此方面,设计者需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同时要满足城市居民向往自然质朴的精神追求;二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有必要引导群众参与。设计者对受众需求的了解是有限的,而为了满足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受众需求,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必要引导社会大众进行参与。在此方面,可以邀请社会大众直接参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可以在设计完成后通过公示来获取社会大众意见,从而强化社会大众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并强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的亲和力;三是要确保城市园林景观的安全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呈现出了日益紧张的问题,这也导致建筑物密度的加大以及人口的过度集中,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城市所具有的灾害防御能力不断下降。而包括广场、道路等在内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则可以在城市中发挥出救援、避乱、疏散、隔离等作用。然而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许多设计者对景观所具有的防灾功能欠缺考虑,这导致了城市园林景观作用的确实,因此安全性也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五、重视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展示 每个城市都经历了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也具有着属于自身的文化底蕴。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体现出对城市文化底蕴的尊重,并通过作出良好的设计来提升城市文化的厚重感。在此基础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也可以凭借城市文化而具备变迁感以及沧桑感等特征。在对城市文化作出继承的基础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还要重视对城市文化的展现。在此方面,园林景观可以融入城市中的民俗风情,在展现城市文化风貌的基础上来打造独特的风格,并使自身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另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重视体现出城市的时代特征。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发挥“述古”功能,同时要发挥出“言今”功能,即要求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者重视通过园林景观展现出城市所获得的发展以及所追求的时代精神。当前城市中的园林景观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过程中反应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的结合不仅能够让园林景观更具魅力,同时也能够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作者:梁换艳 杨树军 单位:包头市上林园林景观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论文:园林绿化与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1植物造景。 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或活动载体来营造和传播。植物造景是以自然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充分利用植物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构成山水—植物、建筑—植物等校园文化场景,反映大学精神。要针对学校的文化特征定位,结合不同功能分区,将植物造景与建筑、环境小品、雕塑、标牌、宣传栏等园林要素有机结合,营造不同的文化空间,体现独特的文化内涵。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愉悦身心,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陶治情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2托物言志。 历代文人墨客都热衷于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周敦颐的《爱莲说》,文章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至人们一看到莲花就会联想到其清白、高洁的品质。相比说教式的灌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更好,更易让人接受,因为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而非外力所致。 3打造的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营造幽静的环境,伴有潺潺的水声,清脆的鸟鸣,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人们身处其中,就会如释重负,心情平静。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受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导致情绪低落,缺乏生活激情。这样的情况在学生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不加以正确疏导,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良好的校园园林有着情绪化解作用,这种效果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发挥作用的,过程平缓,不会有抵触情绪,这是说教不能代替的。学生在良好环境下思考问题,就会趋于理性,就会正确处理身边的问题。同时,良好的校园园林环境,给学生们一个静谧的空间,学生们置身其中,更容易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更清醒的认识与规划。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有个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的幽静环境,总结自己的人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4培养学生艺术涵养。 大学校园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培养艺术欣赏水平的圣地。艺术欣赏水平与自身的生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对艺术的欣赏水平,从侧面反映了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素质。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需要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更多的是多接触艺术作品,而园林绿化就是对植物进行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尤其是园林小品,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生活在这样的艺术品身边,耳濡目染,学生对艺术的欣赏水平就会慢慢地提高,这对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规划出更多的可供学生们参与的种植地域,建立“校友林”“毕业林”等场地供学生们劳作。 如今,现代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环境意识,只拥有良好专业技能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培养学生们的环境意识是与平时长期的培养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的。要让学生建绿爱绿,参加校园绿化的劳动,从而懂得环境需要保护、劳动需要得到尊重,感受到劳动创造美,产生热爱学校、珍惜劳动成果和增强环保意识。要让学生通过劳动,体会到自身融入环境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这对他们今后走出校园,成功融入社会新环境是大有帮助的。 6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是园林绿化所承载的魂。要将校园文化有效地表现出来,就必须合理搭配载体与所载的文化内涵,否则就会显得不伦不类,甚至适得其反。当我们走进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杨柳湖畔低垂,青山与溪水相伴、鲜花与绿树相映,以及错落有致的建筑与宛如天成的景观浑然一体的场景时,会产生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的感觉,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满池的荷花,向路人展示着其清白、高洁的品质;园林小品寓意着某种精神文明,激励着人们不断进步。园林绿化不仅能给校园带来绿色和美丽,更承载校园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展示着师生们历史传承的精神风貌。 作者:冉启华 付国瑜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后勤处 园林论文:低碳理念下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论文 1在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低碳理念的途径 1.1增加绿植面积 园林设计不仅是古代艺术设计中的瑰宝,也成为现代艺术设计中展示低碳理念的先驱。与上世纪大多数园林设计中以人居方便为最高标准的设计作品相比,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绿植覆盖率大大提高,园林中的绿植比率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成为评价园林艺术设计价值的标准之一,这不仅使园林设计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优雅、干净的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增加了城市绿植,对废气吸收、氧气排放都具有极佳的调节作用,这是目前低碳理念在艺术设计中应用最为成功的一种。 1.2四季绿植的交错种植 植物的生命力随四季变化而变化,因此植物本身为城市园林环境带来的“低碳”效果也随着季节变化。在北方的春天,阔叶植物尚不能发挥其绿化作用,因此,北方园林的绿植景观设计中常用大量的常绿针叶植物来进行灰尘、风沙的隔绝并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达到保持土壤水分、节约绿植灌溉水源等目的;而在秋天,大量的红叶植物的应用不仅能够达到美化园林、给人视觉清新感的作用,落叶也能够起到增加土壤养分,节约肥料使用的作用。可见,按照城市的季节特点进行四季绿植的交错种植,是实现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低碳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1.3具有特殊绿化功效绿植的应用 在景观设计中应用具有特殊功效的绿植,是实现低碳理念的另一种有效途径。这些绿植包括枝叶密度较大的高大灌木、根系发达而植株短小的草。灌木和草的成本并不高,但是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却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前者能够做出各种创意造型,增加园林景观的设计感;后者能够营造“公园”型的景观氛围,在低碳功效方面,高密度灌木起到隔绝噪音的作用,减轻建筑设计中的隔音压力,变相节约了建筑材料;草则以发达的根系储存大量的水分,而且具有多年生的特点,容易养护,节约绿植的养护成本。 2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应用低碳理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 很多植物对环境的保护效果是十分理想的,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倾向于选择这些更加低碳的植物,但是,有些植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例如,温带阔叶植物对地表水有较强的保存能力,对干燥地区的土壤水分保存作用很大,但是这些植物并不适应北方的干燥环境,过度应用导致植株死亡,反而是对低碳理念的违背,因此,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是十分必要的。 2.2确保植株的成活率 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还应注意保证植株的成活率,为了大幅度提高绿植的面积,有很多园林设计倾向于对植物进行密集种植,营造丰厚的绿化效果,体现城市园林的“绿色”感觉。但是,土壤养分对植物的供应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进行植物选择和种植时,一定要以植株的成活率为基础,只有这样,低碳理念才能够真正实现。 3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理念是目前艺术设计中最流行的一种设计理念,而对于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来说,植物的种植行为本身就是对低碳理念的表达。除了大幅度增加园林的绿植面积之外,还可以通过季节性绿植的种植以及具有特殊绿化功能的绿植种植来实现更复杂的低碳理念。只要注意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并保证绿植的存活率,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景观设计的低碳价值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作者:苏志国 冯艳 张凌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园林系 园林论文:计算机制图园林设计论文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发展 计算机技术应用在设计领域中的发展被广泛重视,随着城市绿化建设,计算机作为重要的设计手段越来越被重视。制定城市绿地规划完成城市科学化管理,都是对计算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城市不断发展变化,要求也随之更高,实时了解城市的资源分布,让城市绿色规划更合理更科学。计算机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推出更多更完善的功能了,它的形式与应用也多元化。计算机技术从最初的动态到现在的三维动态,历经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它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长远规划,对各企业行业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设计软件如:CAD软件绘制图形和规划预算等功能,利用计算机软件节省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压力和强度,CAD强大的设计功能在制图过程中可以充分表现设计师的设计想法,CAD对设计的尺寸、大小、面积都相当准确。相比手工绘图的返工重做要省很多精力。CAD在立面、剖面、平面图上都是以线条显示,更清晰的展现出了设计的比例。Photoshop软件是有着强大的影像处理功能,是平面设计中最常用的软件,它对处理效果图有两大功能,一是处理颜色的饱和度和影像的像素,二是将多组图片合成效果图。Photoshop是针对平面设计,还有一些三维软件也是具有强大的设计立体效果图功能。再以3DSMAX软件为例,3DSMAX也最常用于设计建筑、园林、动画等方面。3DSMAX的三维立体效果显示特别逼真,一些投影、反射、高光以及对物体的存在感特别强。三维立体软件设计呈现出的效果让人感觉身临其境。通过3DStudioMAX软件对设计各种建筑物的三维功能较强,真实感对设计人员来说非常重要,效果的逼真可以是设计人员更有设计思路。园林设计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强大功能,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技术。 2园林设计中计算机的应用 随着我国的城市建设的发展,绿化设计的不断更新,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园林设计在对物体如植物、树木、建筑物等规划上要有美的概念,不仅仅是规划,要呈现出园林设计对整座城市的活力。园林设计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信息量也十分大。园林设计与建筑设计相比,园林设计主要用软件绘制园林的平面效果图。园林设计是以手工绘制为基础,一张好的效果图是在设计师手工绘制后在电脑里呈现效果,园林设计主要是靠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在设计师设计的想法上用计算机设计软件进一步完善颜色和整体效果。计算机软件制图可以解决手工绘图的很多麻烦。比如,手工绘制一处植物整体效果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涂掉重新绘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计算机软件设计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个命令操作就全部解决了,其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计算机设计减少了设计中的漏洞,将设计成本降到最低。计算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强,在设计园林效果图时要了解实际情况,对植物生态、使用范围、气候温度各方面的了解,以达到最佳的栽培效果。 3计算机在园林设计中的辅助设计 现阶段计算机对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园林设计紧密相联,设计师通过计算机设计软件辅助园林设计。利用计算机来检验和修改不足,更好更高效的完成设计效果。在园林设计中要充分掌握实际生态习性,那么就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设计,在园林设计中植物是最多的设计对象,利用计算机软件为规划设计出虚拟的城市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设计风格,这种形式可以多方位了解观察整体效果。将计算机虚拟技术运用在园林设计里是一种新的形式,设计者会很真实的感受到设计的环境,更加详细的了解设计的空间比例和要素。运用现有的软件功能绘制出园林虚拟作品,计算机设计虚拟的水平虽然没打到理想效果,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会更完美的呈现,可使设计者更直观的看到设计的风格和效果。利用平面软件和三维立体软件来设计,都能很好的将实物与虚拟画面紧密连接在一起,所设计的园林效果图都能逼真的呈现在电脑显示屏上,便于设计者或客户更直观的看到设计方案,也帮助设计师更鲜明地展现了实施的结果。 4结语 园林设计中有规划、绿化、设计、施工等部分组成,园林效果图的设计要建立多个模式,逐步完成立体感、场景布局、图像的后期修改等步骤,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三维立体软件3DStudioMAX,是最常用到的设计软件,而绘制施工图和植物种植则采用CAD软件设计。园林设计中用到多种软件起到不同的作用,目的是让效果更逼真。园林设计需要大量的功能和运用软件运用技巧,这就需要设计师对软件的熟练操作。但是我国设计人员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园林,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国际领域的程度,在设计中软件的一些功能和命令还未被应用到设计中,主要是因为整体技术还没被完全开发出来,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邹守先 单位:苏州市政园林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园林论文:城市施工园林设计论文 1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1.1城市的园林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园林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对城市居住环境进行改善,特别是当前城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城市空气、水质及土壤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及恶化问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都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城市园林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还要在城市园林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确保园林整体效果能够有效的体现出来,从而实现对城市环境的有效改善。 1.2城市的园林有利于体现城市人文关怀 当前城市园林在布置上具有多样性,其通过不同主题的园林布置来确保观赏效果的不同,使人们置身于不同的观赏效果的园林中,可以陶冶情操,感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这对于处于快节奏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讲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能够更好的愉悦人们的心情和心理,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从而能够更好的投身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2城市园林设计原则分析 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其通过对植物、山石、水等各种元素利用科学和艺术化的形式来进行布置,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美学的原则来创造出优美的环境,以供人们游玩和休息。城市园林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在设计时需要遵循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的最高原则。 2.1宏观与微观相互统一的原则 城市园林设计并不是独立的,需要将整个项目放在城市整体规划下进行,确保其与城市整体、整体功能的协调性,同时还要确保所构成园林的要素要与周围环境及其他景观具有协调统一性,从而使城市的整体布局与周期环境之间能够体现较好的主次性,同时还要将其烘托对比效果更好的体现出来。 2.2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需要充分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城市主体和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确保人与城市园林元素之间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通过对城市园林植物、动物等各元素的统一布置,尽量减少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可能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破坏作用,确保人、城市及景观之间的完美统一,更好的维护好城市的生态环境,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城市园林设计,有效的确保城市居住主体能够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更好的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及情操上的追求,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和理念更好的融入到城市园林设计中。 2.3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的设计要具有自身的特色,不仅需要与地域气候、当地居民和生存习惯相符合,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对城市园林的不同需求来进行设计,确保城市园林的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另外在一些风沙较大的地区,还需要利用城市绿化来做好防风防尘工作。 3城市园林项目的施工与管理工作 城市园林无论是其设计还是施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所以在城市园林设计工作中,需要通过对山、水和树等多项元素的综合布置来营造优美的景观。同时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各施工单位和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确保工程的质量及工程的顺利进行。如果施工过程中各部门及施工单位之间不能有效的配合,则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园林景观效果的体现。因此在城市园林项目中,需要做好施工和管理工作。 3.1要做好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施工之前,施工单位要与设计单位进行一定的沟通,做好施工的具体概算,为工程的开工做好准备。对于施工的场地、施工的材料、施工的机械以及施工的队伍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施工准备做得足够充分之后,才能够按照计划开始施工。具体如下:(1)熟悉设计的图纸,按照要求设计,并且检查设计的图纸是否齐全、完整,符合国家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还要进行现场的勘察,勘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施工现场的交通,是否有利于大型车辆的运行,是否妨碍了当地的交通安全。施工现场的地形是否符合建设要求,是否需要开挖,或者周围的居民是否需要搬迁等等。施工现场的水电方面是否能够保证供应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资源方面的情况,并且做好相应的预算。(2)绿化问题,按照图纸的要求进行绿化,并且与当地的环境、人文等各种因素做到有效地结合。并且了解勘察当地绿化的适合时间,种植适合的植物。(3)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对施工地区的垃圾、废弃物进行清除,并且铺设好相应的管道。 3.2注意土壤的选择与养护 城市园林建设属于城市绿化工作的一部分,所以为了城市园林效果,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土壤进行科学的选择,使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需要,同时还需要采取针对性养护措施做好土壤的改造,及时补充土壤中所缺失的养分,从而确保园林植物能够健康的生长。 3.3加强城市苗木的培育养护 在城市的园林施工和后期的管理中,最不可控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园林中植物的养护问题。由于植物本身是具备了可生长性的特点。所以,在施工和后期的养护过程中,就要根据不同的苗木本身的生长特点和生长规律,科学的布置植物的分布层次。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还要将适宜套种在一起的植物种植到一个区域。在后期的养护中,要注意对于植物的修剪工作以及浇水、固定工作。只有这样不断的精心养护,才能够保证植物的良好生长,否则将很难达到园林设计的景观要求。 4结束语 近几年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大,城市园林可以说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设,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所以需要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在设计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对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从而确保设计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使城市园林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出来。 作者:王静 单位:迁安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园林论文: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园林设计论文 1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现实意义 1.1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构建 园林设计给人们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环境带来的艺术美感不言而喻,交错之美、线条之美、色彩搭配之美贯穿于园林设计的始终。园林设计是城市发展到一定层次和高度的显著特征,为城市发展带来环境效益的同时,加快了城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成。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吸收生产废气等,都是园林设计促进良性生态环境构建的主要表现。 1.2加强安全防护与深化艺术教育并重 园林植物不仅可以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构建,在自然灾害突发的情况下能够体现出园林设计的安全防护功能。园林设计中不同植物的搭配能够有效防患火灾、减缓地震震效、防止水土流失。非但如此,园林设计还能够深化美感艺术教育,园林设计艺术美的感召力、吸引力,能够加快人们追求艺术美感的步伐,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力。 1.3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能够陶冶情操 园林设计在为人们提供自然观赏景观的同时,能够减缓人们在大都市、快节奏生活中的生存压力,给现代都市中的人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安逸环境。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自然美能够帮助人们远离喧嚣的城市,回归自然,享受思想与情感的放纵之感,体味大自然独有的纯真之气。 2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乏科学性,部分园林设计作品过于关注色彩的选择以及线条的搭配,强调园林设计的艺术美观,反而忽视了园林设计的实用性,即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为:植物生存适应性考虑不周全,没有加深安全防护意识,没有明显突出地方特色。其次,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少生态效益,在园林造价预算中忽视了生态价值,进而产生高昂的养护费用。与此同时,园林植物存活率低,致使园林设计的现实意义没有充分实现。再次,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后期维护和保养相对得不到重视。特别是许多园林设计由于缺乏足够的后期支持费用,导致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在被损坏等现象发生时不能及时的维护保养,使得原有景观的协调性被打破。 3解决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问题的积极措施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缺乏科学性及协调性的主要解决措施是提高园林设计者的全局构建意识,在园林设计前,对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各个环节和细节进行合理策划和预见。最重要的是强化构建工作、环境创设、艺术鉴赏的综合思维意识,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不能单纯追求艺术美感和自然气息,还要遵循土质条件、水源条件以及植物生存习性的科学搭配法则,实现园林植物艺术鉴赏功效的同时,充分展现园林设计的现实功能。 4总结 总而言之,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是园林设计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植物园林整体的视觉效果,还能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科学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实现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园林设计中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 作者:刘巧新 单位:南京同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园林论文:园林工程设计论文 1园林工程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1.1设计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够严密 园林工程设计是园林施工和建造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提高园林工程的水平和丰富园林艺术内涵有重要的作用。园林工程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有很多,作为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质量控制问题成为重中之重。现阶段园林施工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往往凭经验或者是初步数据资料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和选择,没有进行严密的测算和实验,造成了设计方案的质量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严格控制园林工程的设计质量,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的步骤时加强质量控制是整个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保证园林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还能在提高园林的艺术内涵和艺术价值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土壤和植物等方面的因素,很多园林在进行施工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造成了早建成之后植物生长和土壤发育出现问题,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园林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对于园林的整体外观和艺术内涵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整个园林设计最终归于失败。 1.2设计队伍不够健全 园林建设不同于其他的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赋予很多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但是目前我国工程设计的施工队伍比较单一,园林建设的施工队伍与其他的施工队伍混为一体,这对园林艺术的形成和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工程建设需要的是土建方面的人才,但是现在的土建专业人才对于美学和艺术不是很了解,对于园林艺术的设计和建造有很多不懂得地方,从而影响了园林工程施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目前园林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是很高,设计水平也参差不齐,再加上很多城市对于园林设计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建设力度不强,造成了园林设计整体水平较低的现象。 1.3设计方案评审视角存在局限 一般来说园林设计和建设都是政府投资进行的,评审也是由政府来完成。因此评审专家或多或少会被行政力量干预,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评审。行政领导对于园林设计和建设方面了解的并不多,无法理解园林艺术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很容易在设计方案的评审和确定通过的方面做出错误决定,从而影响园林设计施工,耽误施工进程以及艺术价值的缺失。 2园林工程设计遵循的原则 园林设计和施工不是简单的美化环境和营造氛围,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工程,各个方面和环节都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和美感的园林艺术。园林施工之前的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整体性原则,从设计的整体出发,综合周围环境、人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要素,做到人与自然充分结合,达到和谐统一。根据局部环境和在总体布置中的需求,应用不同的种植形式,如一般在广场、大门、主干道、大型建筑附近应多应用规则式种植。而在草坪、自然山水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物附近则应用自然式种植。不同位置种植不同的植物形态,就能创造出协调、多彩的园林景观。 2.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注重的是园林设计整体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要根据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设计。比如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水,水绕园林山石,在设计的过程中水的位置就必须要与整体相统一和协调。再比如园林中植物的种植和布局问题,部分地区应采用对称的布局,来增加整体的严谨工整的感觉,园林内部的植物位置则可以相对随意一些,可以增加随性的感觉和氛围,给整体的设计增添一丝灵性。 2.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主要是指园林设计中花草、山石、池水等各种要素之间相协调,各个要素之间都有相应的布局位置和规则,不仅要考虑到外形上的美观还要充分考虑园林布局的风水问题。增强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不仅有利于园林设计方案的顺利通过和实施,还可以促进提高园林艺术内涵和价值,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 2.3环保性原则 园林工程设计是施工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设计独特新颖、符合人文主义内涵,才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建筑。在设计和施工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建筑之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还要注意环保问题。园林的设计和建造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和基础进行方案的选择。 3如何提高园林工程设计质量 园林工程的质量和艺术内涵很大部分取决于设计方案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设计方案的质量,为园林的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现阶段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种种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园林工程设计的质量,增强园林艺术内涵和价值成为园林施工和建造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降低园林建造的失败率,增强艺术内涵,还能促进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 3.1提高设计人员专业素质,健全设计队伍 目前我国园林工程设计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设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设计队伍不健全,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园林设计和建造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园林工程设计的质量首先就要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健全设计队伍,加强园林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在进行知识培训的同时加强实践训练,使其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从而为我国园林工程设计做出贡献。 3.2严格控制工程设计的质量 园林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得出最合适的设计方案,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设计质量,各个要素和测量数据必须保证精确,这样才能使设计方案保证准确无误。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施工的各个因素,将其计算在内才能不影响设计方案的准确性。比如在进行园林假山石的设计和位置确定时,应该考虑其占地面积和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争取做到园林艺术整体的协调,使其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3.3增加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 园林工程设计需要注重的除了设计方案的准确性,还有设计内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园林建筑是一种供人观赏的艺术,增加其艺术内涵是提高园林工程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增加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现阶段园林设计方案的重要因素,提高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园林设计中关键问题,对于提升园林艺术的整体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4结束语 随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园林工程设计也在不断的进步。虽然在设计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和准确性,园林工程设计方案的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我国园林艺术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 作者:马永军 单位:牡丹江市园林管理处 园林论文:园林设计案例教学论文 一、组织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1.园林设计案例教学应以一定的专业理论为基础: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讨论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设计原理,只有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吃透案例设计意图,从而充分展开分析与讨论,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案例教学需要提前把设计案例和课堂讨论内容通知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背景资料,就案例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探析,以便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2.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案例: 课前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及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在一个园林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内容,如环境、功能、布局、规划设计、植物应用、表现等等,教师心中应做到有的放矢,每一教学环节要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解决的是哪一层次上的什么问题,还应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明确课后应达到的具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案例的选择是园林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选择自己能够熟练把握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内容应随理论内容由浅到深。现代新颖、图文兼备、图纸清晰,设计兼具优缺点的典型案例和特色案例都应在考虑范围之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鉴于案例教学是将求知和实践合二为一,因此在园林设计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园林设计案例,可以将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讨论设计的优缺点,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组间的讨论,采用辩论形式,讨论场地现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功能布局、植物配置、表现技法等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案例教学在园林设计课堂的实践应用 以甘肃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案例教学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与学生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除了各类道路绿地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外,还应使同学明白,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城市文化品质的追求,道路不仅仅是起到城市的脉络和骨架、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的作用,人们对城市道路的理解和需求被大大丰富和扩宽。除了基本的通行功能,道路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是人们了解、感受和体验城市生活的绝佳界面。 2.介绍正宁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案例: 熟悉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场地概况。首先使学生明白案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该案例实际场地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庆阳市东南部,属于非常典型的黄土地貌,温带季风性气候,物产丰富,黄土地下蕴藏有大量的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地方传统文化方面,该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除了黄土文化发源地、民歌摇篮和手工艺制作之乡的美称外,还是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所要规划建设的北环路两侧用地面积约4.2公顷(合63亩),包括路北路南两部分,路北用地为崖壁陡峭的沟壑环境,地势高低不平,形状变化多样,中间大量分布有已经废弃的窑洞,零星分布有榆树、槐树、核桃等大树,还有少量民房等建筑物;道路南侧为中学校园、医院等企事业单位。 3.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构思: 如前所述,道路除了具有基本的使用、通行功能,还能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因此,该设计针对用地现状条件和环境特点,充分利用正宁原有地形地貌、地方物产,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及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法则,借鉴现代景观设计理念,采用生态设计方法,师法自然,营造和谐融洽、生态健康、持续发展、景观丰富的城市道路休闲娱乐景观环境。自然化、生态化、景观多样化、人文化及人性化是进行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4.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在进行场地分析和了解建设方要求的基础上,以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指导案例教学。因此学生提前应熟练掌握设计原则内容,以便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意见。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化设计的规划指导原则为:因地制宜,就势成景;保护开发,持续发展;生态和谐,人文特色;科学布局,保障安全;地方风貌,时代形象;合理利用,降低投资。学生可以依据北环路设计背景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反复思考、揣摩,对该案例设计原则提出自己的意见。 5.景观建设规划布局: 根据城市道路的使用、景观和文化功能,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正宁北环路将整个绿化区域规划为“一条景观轴线、一条生态绿廊、六个景观节点”的布局框架。学生可以依据道路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复核该规划布局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选取“黄土人家”和“民俗文化广场”两个景观节点讨论“因地制宜”和“地方风貌塑造”在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指的是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环境特征,利用原有景观要素,在满足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工程造价较少的设计。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保留基址最西端的崖壁下的窑洞院落,对窑洞内部及院落环境进行重点的改造和装饰处理,完善窑洞内部的水、电、暖、通讯等生活设施,洞口加强装饰处理,体现典型窑洞形象;将院落处理为两级台地,做硬质铺装,靠近路边台地上布置一处辘轳井的装饰小品,突出体现乡村景象;下级台地结合原有核桃、国槐营造凸显北方黄土高原农家窑洞院落的景象。经过这样的讲述,使学生明白通过对原有环境合理的规划,既避免了大量回填土壤的工程内容,节省建设投资,又保留下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窑洞景观。具有地方风貌、塑造时代形象是每一座现代园林必备的特征。在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指导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景观形式表现当地历史、习俗等地域特色。正宁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资源,如刺绣香包、陇东民歌等等,场地基址东部最大的用地较为平整,正好将其规划为以反映正宁乃至陇东地域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场。结合原场地形状特点,从正宁刺绣香包代表性图形中提取双鱼纹样做整个广场布局构架,广场入口区景观借鉴当地代表性建筑牌坊门的造型,结合建筑斗拱形式的四根装饰立柱分列两侧,轴线起点处的长方形种植池内布置十二生肖的造型小品,这些共同构成文化性广场入口区特有的景观环境形象。中心部位设置一尊较大型雕塑,对称布置的花架组合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轴线尽端为以反映民俗文化活动的浮雕景墙,外围道路布置既完成图案纹样要求,又形成广场的环状交通需要。以上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地方风貌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得以体现,雕塑、广场、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是体现文化内涵的最佳形式。 6.植物景观规划: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植物的配置选择应严格遵循绿地系统多样性的原则,要根据基址所处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结合植物的生态学习性,使植物多样性在主干道、交通节点和各个景区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把园林植物的多样性落到实处。北环路景观设计绿化选用银杏为行道树,基址北部崖边“桃林探塬”景区密植碧桃和红叶碧桃为主的花木,基址东部山地“秋染翠岗”景区大量种植三角枫、五角枫、樱花,“黄土人家”景区利用原有核桃、国槐、榆树,“生态绿廊”景区多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做到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形成丰富群落化景观,这都符合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三、课堂讨论 在详细介绍案例初步规划方案以后,教师及时与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将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随机抽取代表在班级发言,针对景观节点出入口设置是否合理、功能分区是否科学、构图是否新颖、道路系统是否流畅、地域文化表现形式是否得当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提出针对本设计案例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作总结性概述,分析案例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讲解重点与难点。依次点评各组思路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对于讨论中忽视或者重点的问题,应进行深入讲解并强调其重要性。教师应将案例讨论学生表现情况记录在案,作为期末考试成绩参考。实践证明,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迅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能力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不断改革创新,摸索出适合本科教育阶段的案例教学模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李冬梅 杨祖山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园林论文:风景园林建筑论文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目标 该课程重点研究处于园林环境中的建筑空间组织、功能布局、环境整合及生态保护等内容,结合景观专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不仅能满足对初学建筑设计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初步涉及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知识,体现园林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地域性、环境整体性,并适当借助生态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帮助,使课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掌握小型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工程实践知识,对后续景观设计、景观详细规划设计的课程学习提供基本支持和前期指导,符合培养复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园林建筑设计的课题选择及教学内容特色 选择郊外自然风景环境良好的独栋小别墅设计作为题目,拟定一地块内建独栋别墅,供一个家庭长期使用。本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0平方米,四周环境幽静,树木成林。地块北部有一小区内部道路经过;南面为一自然湖泊,湖岸平缓可亲近水面;东西两面为景观绿化;地块内部有一古树,需要设计者保留,并合理利用。 (一)面向自然场地环境的建筑设计 在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中特别提出了建筑面积可有10%的浮动,鼓励学生设计屋顶平台、屋顶花园、室内外花园及地段内场地环境。将建筑设计放到景观环境中进行设计,做到室内室外贯通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塑造整体空间意识,将建筑设计与场地环境设计两条线同时进行,集中解决功能动线,综合处理空间效果。 (二)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建筑设计 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含义即是让学生在设计初必须确立设计主题,并将其设计主题贯穿、统领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作为在人文地理学院中的风景园林专业,挖掘人文主题融合到设计思路中是学生的强项,场所精神的主题设置也是该建筑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任务书对该住宅的居住人群没有进行特别的指定,要求学生自我设定居住人群。假定一个“主人”(即一特定家庭),合理分析、探究“主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特点,并把这些分析、探究作为设计的依据。再根据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将使用空间、形体塑造、结构与材料工艺等有机地组合成一栋别墅住宅,为特定的“住宅主人”服务。 (三)强调材料与建构的建筑设计 由于我院对风景园林专业同时开设有园林建筑构造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在设计前已对建筑构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该建筑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积极探究空间组织的变化和界面材料的应用;积极尝试有特点的结构与构造做法,并通过手工模型制作体会功能、技术、艺术、经济、环境等诸因素对建筑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四)鼓励生态技术运用的建筑设计根据风景园林学科的前沿发展融入新的知识点,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技术水平加入部分3D技术、生态技术等工程技术实作理念,加强设计理念与技术实践的融合。鼓励学生运用生态技术和电脑技术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对所设计的建筑合理性进行有效论证,使得该课程设计全面面向工程实践,注重设计的真实性。 三、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相关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实践要求,教学第一周的内容通常安排为现场踏勘及对小型园林建筑进行测绘,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工程的实践能力。学生首先将完成测绘图的绘制,对建筑设计的制图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园林建筑的任务书要求,对适合基地的建筑进行设计,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感知相结合,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对设计理念的掌握。 (二)师生互动启发教学 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周两次的课堂看图讲评,或者学生上台自我汇报的方式,锻炼学生汇报方案的口才能力和胆量,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促使其对自己所做、所画、所讲的方案有更清晰的认识,作图也更加规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快速运用所学到的设计方法,更好地理解设计概念,理清设计逻辑,非常直观、适用。针对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技术难题,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启发思维,引导并鼓励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平时的积累,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案或思路,学会自己做设计。 (三)多媒体教学及模型辅助设计 由于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得也比较紧密,需要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电子课件中不仅需要大量使用文字、图片,还需要播放视频及动态解说等多种媒体,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现代园林建筑的经典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配合直接板书的细节讲解,使学生清晰地看懂设计细节,了解设计概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手工的工作模型直观、真实地模拟环境空间、建筑造型,培养体会空间尺度感,帮助设计理念的表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如SketchUp建模软件)、图纸绘制(如CAD制图软件)和剖断面设计,必须建立起尺度标尺:环境要素(如街道、绿化、河流)的尺度、建筑尺度(建筑规模、体量大小)、内部空间尺度(家具、人体尺度的对应关系)等等。 (四)建立广泛的横向交流平台 设计需要沟通,需要交流,在课程中设置公开评图的环节有助于系内各个专业(如城市规划、人文地理、GIS)的同学进行相互学习,跨专业交流,避免培养模式单一、关注重点的局限,增强师生之间多层次和多环节的互动交流,营造全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 四、课程考核方式及成果验收 本课程实施开放、启发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及开放式成果的考核机制。最终成果要求以图纸和手工模型呈现,手工模型按1:100比例制作,需简要表达周边环境,不再另行作理论考试。其图纸设计成果的具体要求为:总平面图(包括总体环境部分)比例1:300,建筑单体各层平面图1:100(重点注意:一层平面需包括室外平台及庭院环境布置,各层房间家具、洁具、厨具必须布置),建筑主要立面图、剖面图1:100各2个,同时参考一些建筑图解相关的手绘分析图,清楚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功能分配及环境布置的绘图思路,直观抽象地展示建筑的各种构成关系,运用所学的美术手绘技能完成建筑整体透视图,准确表达建筑及周边环境关系的全貌。文字说明部分字数不少于100字,简洁阐述设计者对设计基本要求的思路和做法,重点为自己的方案特点描述,语言应清晰、准确并与图纸相吻合。此外,必须有该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对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覆盖率、绿地率及车位数等)运用建筑工程测量知识进行详细测算和说明。通过本次进行的教学改革的课程实践发现,这种与专业实践方向相符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引起广泛好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意义是,在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中对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对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今天的建筑教育就意味着人类明天的城乡空间环境品质,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筑设计教学,也必须向着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建筑教育拓展的自明性、教学体系的创新性和示范引领的普适性方向不断发展与深化。 作者:王裔婷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新策略 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新策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曾颁布过《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时隔半个世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取代《语文教学大纲》又重新出台了。名称的“回归”,不是历史的重复,而是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却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决定着语文教学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价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语文教学应该有哪些改变呢? 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上规定涉及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情境、学习方式诸方面,都属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为。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猫》,学生发言踊跃。 学生甲说:我知道猫会抓老鼠,我很喜欢它。 学生乙说: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摸起来很光滑,也很好看,我很喜欢它。 学生丙说: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我们都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好像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 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作用来谈的,他喜欢猫是基于“告诉”获得的知识。 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他喜欢猫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 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上谈的,他喜欢猫,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 应该说,第一个学生讲的,不足为奇,通过“告诉”即可获得;第二个学生讲的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真切可信但缺乏独特的视角;只有第三个学生讲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值得珍惜。 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语文教学要改变教学策略。所谓策略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总称。由于语文教学综合性强,应研究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的语文教学策略体系。当前,对单个教学法的研究比较多。应该说,这些研究各具特色。有的是从特定的理论出发(有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也有从前苏联和西方引进的理论) 通过实证性研究使传统的现代化,国外的本土化;有的是从本地本校的带有个性色彩的成功经验出发,经过提炼、加工、推广,使个性的共性化、经验的理性化、零散的系统化。虽然有的教学方法还缺乏理论构件,甚至还带有“经验色彩”,但由于是土生土长的,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比较容易看到效果。也有一些教学法实验研究,既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又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对这些语文教学改革实验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 当前对教学策略研究的着力点是把零散的个案研究体系化,把单个的教学实验研究置于一个大系统中加以整合。可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多种方法巧妙的组合。如何组合,孰前孰后、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艺术,因此“课程标准”强调“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允许暂不作结论,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去寻求解答。 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按照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他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像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这也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读者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所以阅读是一种创造活动。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阐释学主张对话,在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和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性,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性,阅读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在对每一个字、词的分析上,因此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并非一概反对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像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怎样看待“带着问题读”?这个提法本无可非议。因为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训中的读书要旨。要不要每一个段落都要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呢?如果这段课文明白如话,学生一读就懂,有必要去提问吗?如果这段课文想像空间和思维空间很大,学生通过读、思、议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师用一个问题框住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呢?如果这段课文确实难以理解,学生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在课文的“节骨眼”上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也未尝不可。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 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当前,语文课上齐读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适时、适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对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断都应要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现“表现”这一概念,颇具深意。“表现”是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中将主观意愿和客观事物结合、反映个性心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是习作的个性化行为。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是正确的,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此次《语文课程标准》,不再强调每课必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由于每篇课文的要求不同,在单元里的地位不同,课文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 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入手来设计教学结构。但注意不要割裂课文,不要打乱作者的表达思路。有时,学生由于预习不充分,究竟对哪一段感兴趣说不出所以然,而是随口应答,教师应分辨真伪,作出正确判断。 有的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在读书中,遇到疑难处,自己运用工具书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由教师从旁指点。读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教师在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和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要打乱学生的思路。 “披文入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培养语感,加强默读、自悟自得。把感悟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读的过程应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制定读的目标、确定读的重点、选择读的方法、评价读的效果,都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商定。 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 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引导学生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去自学其他段落。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决定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标新立异,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 平的自主学习,要改变那种逐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改为重点精读、非重点略读和浏览。改变繁琐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课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新的教学计划出台后,语文学科由原来占总课时的30%左右减为占总课时的20%~22%,课时减少,阅读量增大。中、高年级课文一般为35篇(包括精读、略读),所以必须研究长文短学,一般是一篇课文一节课学完。充分利用学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实行能力的迁移。教师要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要求讲深讲透。要改变那种慢节奏、低效率的教学,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不讲或少讲那些“正确的废话”,教师不重复啰嗦,学生也不重复别人的话语。各个教学环节要严谨有序,不为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浪费时间,也不要为某个学生的无关问题影响教学进程。 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惟有创新型的教师才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惟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 [作者] 白波瑞/张雅丽 [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总是把一定的观念、思想和感情灌输给学生,这就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统一,即德育与智育的统一。 德育和智育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人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面前。一篇课文本身就起着德育和智育两种作用。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观念:首先,语文教学一定要进行思想教育;第二,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的。特别是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在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前途教育等是改革开放的需要,是培养共产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语文教学一定要进行思想教育 作为基础课、工具课的语文,其主要的任务便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诸如认字识词、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语言表达、语法修辞等等。但是,由于语文课本身的因素,使它又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这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无不包含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情感,无不反映着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的特征,这就使学生在学习其文学艺术的同时,必然地受到作者意识的熏陶。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取的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思想境界。如果语文教学只进行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那么势必削弱语文在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中的重大作用,同时也使语文这门学科变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进行思想教育。 《七根火柴》是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讲述全文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只是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只是理解象“挤”呀、“捧”呀几个准确而又传神的词……那么就无法体现在革命战争的艰苦环境里有着不寻常意义的七根火柴,就不可能理解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的价值和意义,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集体主义感情。只有在课文分析中适宜地渗透思想教育,无私奉献、革命事业至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强烈的责任心等教育,才能使无名战士这一光辉形象站在学生面前,并被学生所理解、容纳、敬佩。也只有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才能使学生正确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贴切、生动的比喻的效果。也只有在分析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不仅理清全文脉络,把握情节的发展,了解人物的性格而且提高认识、学习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甘做革命火种的精神,进而继承先烈遗志,珍惜今天美好生活,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事实上,课文由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在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必然要进行思想教育。 魏巍的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集记叙、议论、抒情于一身,融典型材料表现中心、多角度反映中心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只是教授通讯的写作特点,更不可能撇开中心思想而只讲授如何选材、组材。只要进行通讯写作知识的教学;运用典型材料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教学;记叙、议论、抒情综合方式的教学,就必然要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而且也只有在语文知识教学之时渗透这些教育,才能讲活本文,讲透本文。 二、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是依托于语文教学而进行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是思想教育的载体,思想教育不能离开语文教学而独立存在,否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良好的道德风尚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时,离开具体的语文教学,那么就是空口教育,或是穿靴戴帽,意义不大,效果不明。如果我们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竞选州长》,在理清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资本主义假民主之后,举出发生在我们这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两件典型事件,赞扬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那么效果自然会好。比如某学生得了白血病后,全国各地的男女老幼、工农商学兵纷纷伸出友谊之手给这位并不认识的学生捐钱献物,挽救了这个垂危的生命的例子;人民代表共商国家大事的政体的例子等。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同学们对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具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印象深刻。 把思想教育巧妙地融汇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达到教育目的,而且天衣无缝,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得到潜移默化。相反,离开语文教学或偏轻语文教学而进行思想教育,那就会歪曲语文教学的本义。 我们在听德育渗透教学的实验课时,观摩了一位同行的《苏州园林》的教学实验课。从教学目的来讲有三,一是学习从几方面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二是学习本文的准确用词。(此二者为语文教学内容)。三是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此乃思想教育范畴)。这位同行的导入还是简明扼要的。转入分析之后,却发生了变化。当教学进行到第二段“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时,这位同行开始旁引博证,从苏杭开始,南下漓江,北至颐和园;从北京的故宫到沈阳的故宫;从万里长城到长江黄河;从三山五岳到蒙古草原,从洛阳牡丹到园林建设……历数我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奇花异草,还不时插入对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的称颂、对祖国秀美河山的赞叹,并且交流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最后落脚在:我们应当为生长在这样的国度而自豪,我们应由衷地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应该为祖国的经济翻番、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勤奋学习。 整个一节课,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具有浓厚的感情;学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具有极大的兴趣。这节课教师的“讲演”,确实使闻者顿首,听者动容,从德育的角度来说学生受到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智育的方面来说,这节课的教学则是失败的。因为这位同行把德育和智育割裂开了,使这节语文课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课,更恰当地说是变成了“导游课”。这就使语文失去了它应有的功效 。这位同行所犯错误就是没有把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而是偏轻了语文教学而进行单纯的思想教育。 显而易见,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不仅关系到德育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智育的成败。所以,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这是很有道理的。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是辩证统一的 在语文教师队伍中,有人主张德育与智育应该分开,只进行智育;有人(文秘站:)担心德育和智育结合会降低语文质量;有人热衷于单纯的德育说教。 有人主张语文就是语文,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的事,否则何必有政治与语文的区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文道统一”的原则,人们无法也不可能把作家的思想、观念、感情与他的创作截然分开。纯纯粹粹的文学是没有的,所以语文教学也不可能把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分开,况且教师还是有思维、有感情的呢! 不要耽心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会忽视或削弱语文学科的特点,会降低语文教学的质量。那种丢开语文形式,不引导学生切实阅读课文,只做空泛议论,穿靴戴帽的所谓“思想教育”,也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理解语言文字的运用,掌握篇章结构的谋划和领会思想内容是统一的。只有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才能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反之,也只有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的运用理解更加深刻。 语文教学中的“德”与“智”的关系处理得当了,会收到互相促进的效果。思想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有正确的观点作为指导,这对迅速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阅读范围扩大了;理解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又有利于提高思想觉悟,加深和扩大思想教育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各年级、各单元、各课文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运用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整体上、实质上体现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定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律诗《春夜喜雨》中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雨”不正是思想教育吗?这“风”不正是语文教学吗?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雨”也完全应该随着“风”,在那恰如其分的“时节”“发生”,“细无声”地滋润满含希望、理想的花蕾、绿叶及其细根,当我们“晓看红湿处”时,那自然是花重“神州地”。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语文教师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 一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也必然从感知开始。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语文教师缺乏审美感知力,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门外汉。 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表现在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语,又能从整体上去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作深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感知力还要讲究快而深,将审美内容尽快传递到大脑,促进主客体的和谐。虽然对美的感知侧重于感性直观,但它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积淀着一定理性思考的因素。因此,审美感知力包含有选择力,这对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具有指导性。 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黑格尔),而语文教师的这些审美感知力不只是为了自身的审美愉悦,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中的美。语文课文大都是艺术精品,储藏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有感情激越的诗歌,有文辞优美的散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其中不乏偏重于形式的自然美,偏重于内容的生活美,讲究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艺术美。如果语文教师缺少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就感知不到作者的创造之美,美文就只剩下了干巴巴的无生命的文字,那怎能让学生感知到美呢? 有了审美感知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卢梭语)语文教学强调文与道美的统一,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有助于语文教学运用汉语这种具有丰富的美的资源的语种,展开优美的抒情和滔滔的雄辩,展示生动的审美场景,使美质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体验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无论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只有语文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审美感知力,才能抓住形象性、情景性等引导和培养学生感知形体、结构、意境的美,并感知和捕捉生活的美。 审美感知力需要生活底蕴,语文教师应不断积累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左右逢源,从多方面深刻地感知美,能够认识文字形象美,感悟语言音乐美,品味词语意蕴美,领会句式变化美,把握整体风格美,从而把语文课教“活”、教“实”、教“美”,让学生在对美的感知中获得高品位的陶冶,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自然默契。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敏锐的审美感知力,才能在美的花园中领略到美,并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去感知千姿百态的美,使师生都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二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这一能力。鉴赏力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审美鉴赏力的形成,不仅要有扎实的美学知识作基础,还须有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作为鉴赏标准。 现代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审美鉴赏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必须做到高屋建瓴,独具慧眼。审美鉴赏力的构成需要丰富的情感,需要有准确的评判力,还需要有审丑能力。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赞可夫说:“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文章中美的形象,感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语文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鼓舞。情是文之根,语文教师抓准了它,就可以转变成学生之意,从而使他们品尝到寻幽揽胜的乐趣。 语文教师情感应随作者感情波动而波动,决不偏离开作品的感情基调。激昂时慷慨动情,使人共鸣;悲壮时义正辞严,令人动容;委婉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融美于心灵,启开心扉,触发情思,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又必须有理性的稳定的审美情感,只有形成这样稳定的情感,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语文教学的情感节奏,使学生的审美情感趋向稳定,以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这种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审美情感倾向,是语文教师审美鉴赏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语文教师一旦具备了丰富的审美情感,不仅可以缩短与作品的距离,而且可与作者的美的情感沟通,正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和节奏,并从初入到渗透再到共鸣,准确而有效地把它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不可言喻的美感,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爱迪生语)。 语文教师的审美评判力是其审美鉴赏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评判力是对审美对象的美丑、好坏、高低的分辨和评价能力,这样的评判比科学认识的评判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心理因素。它需要建立于高尚健康的审美观基础之上,在方法上要对审美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概括、比较,以准确地评判审美事实和审美价值的意义,分辨良莠。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审美评判力,才能透过形象,透过表象,通过理性的审美评判,挖掘其本质。课文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具有作者独特的艺术美感,语文教师应具备把作品放在它所描写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进行评判的能力,这样才能抓住课文的显著美学特征。如对柳永的词与苏轼的词进行比较评判,我们只有把准当时的时代脉搏和文学倾向,才能对婉约派词人表现出的情思缠绵、清丽飘逸的阴柔之美和对豪放派词人创造出的激昂慷慨、豪爽明快的阳刚之美有深刻的认识,并认识不同作家的风格和作品内容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的情感教学 余海晏 为彻底推进素质教育,国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在语文学科领域,人们也极力摸索着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希望改变目前这种“少、慢、差、费”现象。我想在这里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希望能为素质教育略尽绵力。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学虽然也提了很多年,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举个简单方面,按常理说,师生之情是逐渐深厚的,可长期以来有个怪现象:许多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疏远的,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是因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或者多半带有“畏”的成分。真正的情感是达不到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流于表面的、肤浅的,更谈不上关心爱护;而因为学生不遵守纪律或偶尔的不敬造成师生反目成仇,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学生的情感是麻木的,对老师的辛勤劳动视而不见,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清不楚,更别说报答;对同学毫不关心;对什么都没有热情。这样的学生,教师再不用情感去打动他们,后果不堪设想。 一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该是改善和发展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和 对象持正确的态度和体验,既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这种需要说白了就是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和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哥白尼对天文学的不懈追求,自己说是源于“不可思议的情感高涨和鼓舞”。“兴趣与爱好就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与活动的倾向性,它能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探索追求真理(华东师大《心理学》)。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说追求真理,学习知识,钻研学问都需要情感。法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认为,人是发展与教育的过程,经过若干阶段才真正成为人,所以需要借助种种作用来促进成长,教育的目的是用情感来促使学生个性化,加强人与人的接近和合作,因此,教育应该辅导学生感情的发展。情感,一方面是精神发展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从学科本身来看,虽然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同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使语文学科不可避免地具备各种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因而,无论新旧大纲都强调它的人文性。这表明语文教育的目标,不应再一味追求培养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素质教育把人文教育提到了关键位置。人文教育的核心我认为就是情感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把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用什么去唤醒学生?情感是最好的武器。 二 我这里所指的语文情感教学,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师生情感 中学生正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阶段,反抗意识、破坏意识特强,如果教师不以情感去打动学生,引导学生,而老是采用高压手段,必然会造成师生矛盾加剧,也不能体现素质教育提倡的人文精神,发现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师生间保持正常的情感十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必需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心甘情愿地为学生付出一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学生自会热爱和尊敬老师,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这中间,老师是主体,不仅体现地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更体现在课后你改作业的一圈一点,你的一笑一怒,一次轻声的问候,一下柔和的抚摸,都可能改变你在学生中的印象,甚至影响他的一生。很多都认为这道理很简单,甚至有人认为这与语文教学没有根本的必然的联系。这些想法都是天真的、近乎荒谬的。 二、 教学手法的情感 这是情感教学较高级的形式,是教师同行需认真研究的。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1、 充分使用多种教具,特别是现代化的教具,用以增加直观性、生动形象性,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如学习《在烈日和曝雨下》,就可以看电视剧《骆驼祥子》选段,先看电影《祝福》再学鲁迅这篇文章,选放许多荷花的精彩幻灯片一定有利于《芙蕖》的教学;学生的情感被提到了高潮,学习兴趣高涨,教学定会事半功倍。 2、扩展课本知识内容。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点科学知识,生活小常识,先进理念,一两句或整首诗词,欣赏名篇名著,有助于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更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且有无穷乐趣。这样以课本教学带动课外知识的学习,又以课外知识的补充促进课本教学任务的完成,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3、深入生活实践 很多专家都提到语文外延大到生活。我认为哪一个外延又不是大到生活呢?否则学之又有何用呢?但语文学科确实与生活联系得很直接、很紧密。根据这一特点,尽量把课本知识、把写作放到社会生活这个大课本、大课堂、大学校中 去上,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获取第一手感性材料,从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知识之可贵、世界之精彩。 4、教学语言生动、丰富 语调适当,语气适度,词语丰富,幽默风趣,就象说书艺人的鼓琴之类,是对教学内容的有力陪衬,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力的武器。若果教师教学语言干瘪无味,象老和尚念经,只会把篇篇情感丰富的好文章教得七零八落。学生再也不把教师奉为神明,一见语文课就哀声叹气,一会儿就“魂”飞“魄”散,完全失去兴趣。 5、课堂结构灵活多样 依据文章本身特点及学生理解能力与兴趣点,选准课堂教学切入点,力争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做到既环环相扣, 又有张有弛,把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充分体现出来。采用多种形式的竞赛,形成一股比学赶帮超的学风,在竞争中学习,在斗争中求团结。或把课文改编成小品、剧本,师生共同表演,让学生从中体会文中的深刻含义,受到启发和教育。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课堂结构,都应该注意详略得当,快慢适宜;注意启承转合;注意学生心理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都应该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兴趣,克服困难,学好语文。 三、 教学思想内容的情感 1、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主要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什么交流?主要还是课文的思想内容。 如师生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人物性格特征,主题思想的探讨,达到教育学生,师生相互理解、情感得到沟通的目的。 在学习《祝福》时,有学生提了一个“如何看待祥林嫂抗婚“的问题。我按照一般书上说法,不假思索地说是受了封建礼教的“烈女不嫁二夫”思想的毒害。有同学当既站起来反对:“老师这是牵强附会!难道对爱情的忠贞就一定是封建礼教吗?更何况祥林嫂还沉浸在刚刚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呢?”我肯定这位同学的独特见解,同时阐明我们分歧的原因是对祥林嫂的情感立场不同;他是站在尊敬的立场,而我是站在同情的立场。同学们热情高涨起来,形成两派。经过争论,基本同意了我的看法。我又趁机解决了几个问题,一堂课就这样轻松完成了。 把课本内容有目的、有方向地迁移。如《小橘灯》中小姑娘由于险恶的环境造成了她对陌生人的充分戒备心理。那么“我”是采取哪些方式消除了小姑娘戒备心,使她对我万分感激和信任,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真诚。同时引导学生谈谈同学之间如何消除隔阂,共同进步。这样与生活自然联系起来了。既提高了学生探究语文的兴趣,又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和判断他人情绪,从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当然,以课本中的特殊人物、特定环境去感染,教育学生也是情感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2、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情感 当代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千人一面,情感干瘪的弊病,究其原因乃平时不注意感悟生活点滴,不喜欢接触情感教育型的文章或影视作品,以至于对社会和生活缺少应有的热情,写成文章也便不疼不痒,干涩生硬。文章乃作者感情之载体,无情之文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得其表之活泼灿烂,不久便会枯竭而死;情感充沛之文章,则匠心毕现,文心斐然,如夜花千树,观者如潮。 若作出至情之文,须行“有情之举”,其义有三: 第一,“有情人”终成华章。 一个善良淳朴的人加一颗敏锐善感的心,这是写文章的情感基础。反之,一个人如果浑浑噩噩,不仅不善感,甚至连最起码的道德情操都没有,他一定写不出情感充沛的文章。 第二,以“情眼”看世界。 既是有情之人,为了写出有情之文,必须以“情眼”看世界。一支摔断的笔,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头,如果用我们的情眼去看,便可以看见价值、看见轮回,在这些不能再普通的东西上面,我们也能演绎出许多曲折婉转可歌可泣的故事。死的客观世界会因为人的情感的附着与渗透鲜活起来,文章也会字立纸上,其间人物便会栩栩如生,情感便会充盈饱满。 第三,“情”注笔端,一气呵成。 其义又有二:一曰我手写我心,字字当泣血;二曰以己之心,推人之腹。 总之,情感教学应贯穿于我们语文教学的始终。它以教师的情感为中心,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呼唤人文精神 [作者] 徐学飙 [内容] 从我们感受到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语文的内涵在趋向窄小,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是语言、语境、语体,以及适应达标所设置的可操作目标教学等,而对与它相对应的语言以外的文化意蕴的关注较少。所以有识之士称,人文性在减少,语文教学在呼唤人文精神。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关系又如何?于漪老师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就是说,离开人文性就无从谈工具性,工具性必然通过具体的人文性表现,没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近若干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也受到文学和哲学理论上的“语言就是一切”的所谓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的一定影响。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中国语文不应只偏重语言,较多强调工具性,因而语文内涵小为文章学,写作学,修辞学等,其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应试,几乎整个教学过程受制于中考高考。究其实,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每一篇目,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确实奇妙无比,它充满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而决不是沉默无语的木乃伊。如若不认真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我们就是愧对作家及其作品了。 作家们是怎样完成这些视同他们孩子、生命的大作的?是他们的灵与肉。有的一辈子就写那么一部或几篇,作品是他们人生的升华。最有影响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久盛不衰之作,肯定是作家倾全部生活积累和心血所作,当然也是作家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所在。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故而有“满纸荒唐言,一 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这样来形容他走过来的艰辛的文学之路:“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瘦弱,也以为快活。” 课文是作家以身家性命换来的艺术生命,是不朽的。我们作为“传人”,要把这两种生命的真谛加以体悟和感受,要把它传达出来又传授给学生,这仅靠字斟句酌地提问“为什么这样表达”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头等要紧的是弄清其所承载的全部内容、情感信息和深层意蕴。驹篇《背影》为例,此作注家甚多,而供师生使用的相当一些教学参考资料过分沉湎于词句的直白释义,却疏于对《背影》的整体把握。叶圣陶先生认为朱自清先生详写父亲买橘子和下车走去混入来往人群的里头,在南京游逛一天则一句带过。有父亲过铁道的描写,有不多的然而很有味道的语言描写,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橘子将要上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以上意思及引文见叶圣陶的《文章评改》)以上同时又为实写,在“扑扑衣上的泥土”下面的“心里很轻松似的”一语是作者眼睛里看出来的,都是别人很难体会出来的,所以又是必需的虚写,这就把父亲极情愿去做而又做好了的心情完全明白了。 所有详略虚实这些表现手法,都服从于文章这样的主旨,“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叶圣陶语)即做父亲对儿子的亲子之情,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作者自始至终以愧疚的心情和口吻出之,这样既反衬了父亲如此这般的疼爱儿子,又传达出儿子对父亲在家庭困顿之中仍念着自己的深深的感激,从而深沉而又酣畅地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人子之情。 孔子的“父父子子”,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认定的伦理道德准则。孝敬父母,疼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背影》的根本思想内容,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或人文精神很重要的内涵,在今天强调这些仍然很有规范伦理道德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在“为什么”上做文章,却不在“是什么”即作品的旨归及其涵盖范畴下功夫,不善或根本不去挖掘、阐发和弘扬人文精神,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岂不是太言之无物因而苍白无力了吗?换言之,人文精神也是德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称屈原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的诗作是“史诗”,鲁迅是“民族魂”,就因为在他们身上及其作品里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尤其是屈子的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杜工部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襟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鲁迅至死仍“一 个都不宽吮的硬骨头,都是源自民族文化熏陶,最终又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的作品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他们的作品表现了民族特有的风骨和美感。这些是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的人文精神。 这里我们着重谈谈鲁迅及其作品。 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鲁迅,像历代杰出作家一样,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无论是“达”还是“穷”,无时不“兼济天下”,鲁迅思考的持久和深远无与伦比,例如对国民“劣根性”的思考,文化问题上的继承和创新,特别是对待敌人和错误的观点毫不妥协的态度,这些是鲁迅的风采,是其杂文的重要内容,鲁迅曾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实他自己的创作同样是艺术精品,其独树一帜的杂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堪称出色而独特的史论。 有两件事给鲁迅以难以磨灭的印象。一是到日本学医,从幻灯片上看到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人做俄国人的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却有一大群中国人在围观。这在《藤野先生》、《(呐喊)自序》等文反复提及,足见给鲁迅刺激之深,以至后来促成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的重新选择。另一件事是浙江嵊县人王金发被他所释放的杀过秋谨的谋主所加害。关于王金发其人,鲁迅在曾收入过语文课本的《范爱农》一文里提到过,而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里,王金发被害公案成了鲁迅“痛打落水狗”这一立论的极有份量的事实基石。 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对这一事实和立论的关系的解析,不宜止于一 般论据和论点的的关系。这里表现了鲁迅一种持续而深入的思索,这烙印于心灵深处的一个历史教训,简直梦萦魂牵,表示了鲁迅对民族命运的一如既往的关切,同样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历史的积淀,这种忧患意识和炽热情怀,正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这是鲁迅作品中不 容忽视的人文性。鲁迅的思考在螺旋式推进中发展,终于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思想飞跃,这一切都毫无例外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乃至译作中。鲁迅的思想历程始终和民族、时代同步,所以如果说鲁迅的小说可以当作历史来读,那么他的杂文视为别具一格的现代史论无疑当之无愧。前已论及,由旧民主主义革命上溯,由王金发血的教训而及许多血的事实,针对有人指责革命者“嫉恶太严”“操之过急”的叨叨不已,鲁迅沉痛而深刻地指出,“汉的清流和明的东林,却正以这一点倾败,论者也常常这样责备他们。 殊不知那一面,何尝不‘疾善如仇’呢?人们却不说一句话。假使此后光明和黑暗还不能作彻底的战斗,老实人误将纵恶当作宽容,一味姑息下去,则现在似的混沌状态,是可以无穷无尽的。”鲁迅从殷鉴不远的史实分析入手,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血淋淋的阶级报复,不能对敌人姑息迁就,这虽逆耳却又是诚恳的忠告,正是鲁迅杂文战斗力量之所在。出色而独特的史论色彩,是鲁迅杂文有别于他人的显著的艺术特色,有史实的史识,语言幽默,内容寓庄于谐,所以鲁迅杂文卓有建树。这种特有的风格,又富有西方尼采那种哲理,这显然得益于作者中西合璧的深厚的文艺修养。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当然也不是表现了鲁迅对某一次变革或改良的痛惜,甚至也不只是对当时的章士钊、林语堂、杨荫瑜妥协态度的不满,而是对根深蒂固的“费厄”(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民族劣根性?)气味甚浓的“中庸之道”的反思。鲁迅不是专治历史的,然而他研究、评论历史事实,总有着鲜明的现实目的,他迥然不同于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学者”。例如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的文章,也不仅是为先生廓清迷雾,列出功过是非,以正视听;而更重要的是表现恳切期盼革命者要革命到底,不要只拉半截子革命车,应该效法先生早年的锐气。 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事件还有徐锡麟被害、辛亥革命、、“三一八”惨案等。对这些事件,鲁迅均以庄重的史家笔法,或融入小说以警世人,或切入杂文直接剖析,总想让这些教训转化成思想库里的宝贵财富。及至晚年,当译完西班牙作家阿. 127;巴罗哈小说时,鲁迅还想起少小时1894年中日战争之际,明明前线吃了败仗,中国海军全军覆没,民间竟还流传着刘(永福)大将军用法术大破日本海军的荒唐故事。鲁迅的传世之作《阿Q正传》的创作思想最早便是从这萌生。鲁迅的作品就是这样的基于对许许多多历史事实的深入观察、认真思索和长期积累的产物,是缘于现实的有感而发。 读鲁迅作品,你会觉得鲁迅从遥远的历史源头走来,一直走到我们中间,走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中,走到人们的心里。鲁迅就是这样的跟我们血肉相联,鲁迅作品的活力来自它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所以它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这也就是鲁迅作品的人文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吸引人们的是五彩斑谰的内容,是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是耀人心目的思辨色彩和审美情趣。 总起来说,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语文教学不应该只为应试而存在。它要真正担负起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充实人的修养的责任,强调工具性(这比较容易考查)的同时,务必也充分注意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虽然比较难考查,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可舍弃,因为舍弃人文性,工具性也无从谈起,这就“两败俱伤”了。作品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载体。鉴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在变弱是事实,我们必须给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以应有的地位。 语文教学论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和受控性强的特点,达到既能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又能培养能力和情趣,提高能力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几年来我通过尝试和探索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欣喜地看到它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几点体会: 1.合理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上课前如果运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更易于被学生接受。运用音乐导入,例如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黄河颂》《雷电颂》等课文时就可以采用音乐导入。以《音乐巨人贝多芬》为例,导入时可以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由震撼人心的音乐过渡到贝多芬的坎坷经历再到伟大的人格。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贝多芬的音乐、人格的理解。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适当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在课的起始阶段,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2.结合课文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说明文教学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人教版语文八年级安排了大量有关祖国名川大山、风俗人情等的说明文,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等,过去就是老师讲授,学生只能根据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形成表象。但是,现在我们上课时可以播放苏州园林、故宫等的视频,学生就会在画面中感受到素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美誉的苏州园林的巧妙设计和领略故宫博物院的金碧辉煌、壮观雄伟。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文朗读中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诗歌更是以诵读为主,在教这些文章时我们可以播放音频、视频范读或配饰背景音乐让学生进行诵读表演,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3.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益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会把生字词、课堂练习等书写在黑板上,这样费时费力。而如今,我们可以把生字词、练习等做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根据需要使用,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在课件中链接相关的知识或资料。如在讲《马说》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材料制成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可以列举[文秘站:]古今中外怀才不遇的名人实例,让学生以视听的方式直面学习材料,相互发表不同感受,激发了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处理,使之更直观形象,更贴近学生生活;同时也减少了教师板书、绘图、列表等不必要的时间,让教师更有精力和时间来关注学情、组织教学。这样的课堂形式一方面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学生的多个感官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效率。 4.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有针对性给学生出示一些练习题或者一些典型错题,如设计一些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等,让学生操作电脑答题(有条件的可以在微机室完成),或者由学生口述教师操作电脑,人机互动中不时有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答题;也可以将同学们在一些解题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错误情形直观的展现在大家面前,配合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引起大家的反思与重视。这种合理设计的人机对话式的作业练习凸显出了直观性、趣味性、针对性、高效性等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了大量思维训练,大大的减轻了传统教学中那些不必要而且低效的学生作业负担。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得以积极推广运用,它也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必然带来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应与时俱进,加强学习,积极探索,争取早日成为驾驭多媒体信息技术这把利器的能手,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下的语文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语文教学论文:论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与反思 评价语文教学的优化,必须注意师生的时间精力的投放入。协调语文教学与家庭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的因素众多,而取得家长的关心支持、参与学科改革也是非常的重要的。 确实,经过这些年的教学,特别是现在任教的这个班级,我的这个感受也是更加的深刻。家长的支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这个班级应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班级。能人也不少,根据以往的考试情况来看,应该说也是很好的。但是,我们班有一个最大的缺憾,那就是有人作业经常的不完成,而且也不是一个,二个。可以说,这些人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成绩,也让老师,课代表,小组长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特别是和有的家长交流接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和家长的态度,家长是否支持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这些作业经常不完成的家长的态度足以说明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多么的重要。 这些作业经常不完成的学生的家长和他们交流时,他们无一例外的说同一句话:“我问她了,她说做好了。”更有一个家长说:“家校联系本我昨天问她了,她说签字了,让她爷爷签字的。”我把家校联系本给她看,她还在说着什么。不过她又说,:“以前她也经常不做。”从这几句话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出一些什么。 还有一个家长跟我说:“晚上他不做,他总是早上起来做的。”说实话,我对这句话真的非常怀疑。早上起来做?那么晚上在家里干什么?冬天早上起来做作业,来得及?后来有一次,家长的话才道出了他的真实的想法。他说:“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了。”看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关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观影响是非常的大。 当然也有的家长经常和教师保持联系,经常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一些能够反映学生在家作业的真实情况。这样对我们教师的工作帮助是非常大的,我们教师的工作是在真实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我们教师的工作肯定是有效的。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家长的全力关心和支持的。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论语文教学中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目前,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而忽视思维训练的倾向。例如,学生回 答问题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回答不准确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往往给予简单处理,或者代替学生说,或者请其 他同学说,不善于适时加以引导。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得不到及时纠正,其思维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九年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 展。”发展儿童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发展思维是语言训练的要求。虽然思维训练也是其他学科承担的任务,但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有别于其 他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教学是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语言和思维又是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人的思维要借助语言进行,没有语言,思想就无法 表达;只要进行思考,就有语言参与。同时语言的存在有赖于思维。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停止了,其语言也就失 去存在的理由。 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课文或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语言的统一体。一篇课 文是由字、词、句、段组织起来的。字、词、句、段、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要掌握这个内在的联系,既 要通过对语言结构的分析去理解,同时还要通过对逻辑关系的分析去理解,这就既进行了语言训练,又进行了 思维训练,从而把发展学生的语言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中的听读过程就是要求学生通 过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理解思想内容的过程,主要依靠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来实现。听和读 都是从对声音和文字的感知开始,通过词、句以达到对全部语言和整篇文章的理解。听的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 动,是通过对有声的语言的感知、理解表达的内容。学生在听话时不能把教师说的话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储存 在大脑里,还会有个别词句听不清楚,需要边听边对语言进行分析综合,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点”,理解说话 内容,这必然要求相应的思维、记忆和注意等活动的参与。 读,主要是阅读课文。课文是作者经过思维,再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课 文就是“再现”作者的思维过程。它不仅涉及字、词、句、段、篇等语言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分析、综合、判 断、推理等逻辑思维问题。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编写提纲的练习,明显地表现出了学生思维过程中 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能力。 说写过程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不仅反映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反映了思维水平 。说话训练达到说得清楚、有中心、完整、连贯、有条理的要求,就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需要 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学生说话时,教师帮助理清思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经常进行思路训练, 学生逐渐养成分析与综合、概括与抽象等思维习惯,思维就会日趋条理、严谨,口头语言也能不断提高。 作文,首先要“言之有物”。“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即要运用多种器官去认识事物,通 过思维活动进行加工,然后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作文中的立意、选材、构思等训练,既是思维训练, 又是语言训练。学生作文里出现词不达意、句子不通顺、条理不清楚等错误,往往是由于思路缺乏条理性所致 。如果思路有条理,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一般会合乎语法规律和逻辑规律的。所以,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必 然要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儿童思维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语文水平的提高。而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又会促进儿童 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能力的发展。 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必 须大力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语言训练、思想教育和思维发展的高度统一。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儿童的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发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儿童思维的因素 教材是发展儿童思维的主要材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可 直接用来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儿童思维的 因素。注意引导学生推敲课文的语句,启发他们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各种材料、各层意思进行 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例如,《科利亚的木匣》一文中,讲妈妈挖出箱子和科利亚挖不到匣子两个 自然段,在理解时可引导学生对比着进行分析。妈妈的话强调了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 科利亚虽然也依照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抗——找不到——算术不管事。问题出在哪里?科利 亚记忆没有错误:十步;已经尽力去挖:挖得深、挖得范围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被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 子找不到。这里记录了科利亚思维的过程,得到的便是“这里一定有原因”的判断。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 终于找出了问题症结。从科利亚的一段话,联系课文前面的交代,可以判断出他埋下木匣时的年龄。从中能够 看出他非常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就能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所 渗透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材中的思维因素是非常广泛的。如《跳水》中老船长的思维独特性;《司马光》《黄河象》包含着 典型的发散性思维;《林海》《凡卡》《月光曲》能启发学生想象性思维;《詹天佑》《田忌赛马》《落花生 》中的创造性思维;等等。 教材中的思考练习题,如形近字组词、词语辨析和搭配、比较句子的异同、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分段、 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等,也含着较多的思维训练因素,教师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应注意发展儿童的 思维能力,避免形式主义,防止为练习而练习。 二、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一)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以形象思维为主是儿童思维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力量,对比较抽象的字、词、句 、段、思想,尽可能引导学生依靠形象思维去理解。解词、造句、阅读或作文,要包含直观因素,重视形象的 感染,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发挥作用。有的课文刻画了生动感人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借助形象 ,唤起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要 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感知课文中鲜明、生动的形象,以促进儿童思维、想象,激发儿童的情感。如《少年闰 土》,课文不仅描写了优美的景物、深广的情景和意境等典型环境,更主要的是在这个典型环境中刻画了闰土 这个人物的今昔形象,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少年闰土“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月下刺猹情景的描写 ,表现了少年闰土的勇敢、机敏和可爱。教学时要让儿童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想象课文所展示 的意境,能 在头脑中构成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以促进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借助客观事物或教具也是发展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掌握感性材料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儿童感知力 的发展。被感知的事物越多,知觉就越完整。客观事物或教具可以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在具体形象 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有位老师在教学古诗《小池》时,将初夏时节荷塘中的泉流、树荫、小荷、蜻蜓等自然景 物用录像展示出来,同时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看着图画,听着音乐,充分发挥想象。生动形象的画 面,活泼欢快的旋律,把学生的感情融入到平凡的景物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 了发展。 (二)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儿童只有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性 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才能顺利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由于儿童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儿童的言 语,尤其是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经验。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多层次的分 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从概括自然段到概括逻辑段,再逐步过渡到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的训练。再如作文训练,教会学生在作文之前先根据中心列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的提纲;教学写人的作文, 让学生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去认识和评价,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阅读教 学中,要借助重点词句,使学生领会其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 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从事物的发展、联系、变化中,合乎逻辑地去理解语言文字。 (三)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较为有效 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的同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 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把语言、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具体 感受,做到有所感、有所知。有位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女孩的 父亲半夜不见女儿回家,你想想会怎样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展开了积极思维,通过创造性想象, 有的说:“这时他生病躺在床上,听着街上的钟已经敲了十二下,他实在忍不住了,披着破烂的棉衣,顶着刺 骨的北风,踉踉跄跄地在街上走着,喊着。他一边走,一边喊:‘孩子,回来吧,爸爸不打你!’”有的说: “夜里,小女孩的爸爸焦急地等着女儿回来,左等右等不见女儿回来,就忍着病痛到外面去找女儿。到烤鸭店 ,被老板推了出来。他想女儿可能想念自己死去的妈妈了,他又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墓地找去,找遍了每个角落 都没有见到孩子的影子,他失望了。第二天早晨,他才在街头找到冻死的女儿。他一边哭,一边喊:‘孩子啊 ,爸爸对不起你!’”有不少同学认为,应该把前面同学说的最后一句话改为:“上帝啊!这是什么世道!” 这时,教师抓住学生想象父亲说的不同的话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小女孩的冻死不是 爸爸不好,是这个社会不好造成的,所以应该说:“上帝啊!这是什么世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所见 所闻的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合乎逻辑的创造性想象,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 新形象,学生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也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表情或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结合阅读教学进 行扩写、续写和补写等片断练习,作文训练中的假想性作文、愿望性作文等,都可以借助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 2.延迟评价学生的回答。即对学生的意见或想法不立即给予简单的正误判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显示有足够的耐心,消除急躁情绪,以防止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让学生 充分进行发散性思维,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坚持真理又不固执己见。鼓励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 ,既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又不盲从,不苟同。延迟评价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更深 入的问题或者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得到正确答案的;学生回答错误时,可以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分 析原因,加以纠正。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鼓励并支持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和创造性意识。如学习《骄 傲的孔雀》一文,有位学生提出疑问:“美丽的孔雀都是骄傲的吗?”在儿童的心目中,孔雀是美丽、善良的 象征,她们并不都是骄傲的。这种求异思维,反映了学生的探索学习精神。教师要避免在任何条件下用自己的 思维方式、教材内容或教师教学用书中预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三、鼓励儿童勤于思考,大胆质疑 (一)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适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教学低年级《小猫种鱼》一文,“农民把玉米种在地里。到 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小猫看见了,把小鱼种在地里。它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到很多小鱼。”课文的 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思考想象的余地。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后,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小猫种鱼能收到吗,为什么 ?鼓励学生动脑想,动嘴说。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提高了理 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师针对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有的课文或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认为理解得差不多 ,没有什么可想的了,阅读时常常一带而过。而这些又往往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或者是理解时容易发 生错误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有时,学生常常对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思考,鼓励他们发表不同 的看法;有时,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或思维处于压抑状态而不愿思考,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调动他们探索问题 的积极性。如有位老师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的是双龙洞,为什么开头要 用两大段文字来写山上的景色呢?学生自己理解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教学时,这位 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先让学生想想写山上景色的两段文字每句写的是什么,哪些地方写得好, 怎么好,然后引导学生仔细地逐句阅读这两段文字,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学生对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 、山势及整个山景有了较为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有的说:“油桐正开花,白的、黄的,衬着绿叶,千姿百 态,样子很美,作者把景物写活了,读了课文仿佛我们也跟着作者一起游览。”有的说:“溪流一会儿宽阔而 平缓,一会儿狭窄而急促,声音忽高忽低,具体写出了溪面流速的不同,形成了溪声的变化,真像一首时时在 变换调子的优美乐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作者对山上景色的描写,是为了能更好地衬托出双龙洞 的美,从而明白了文章开头两大段文字写山上景色的原因,懂得了写游记往往先交待谁从什么地方出发,在路 上看到什么景物,然后重点写游览处所的具体事物的道理。这样教学,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活跃了学生的思 维。 (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学生学习新课文,一般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也就无法进行思 考。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是什么,已经懂得了什么,再有的放矢地把新知识与已有 的知识和经验融合起来,思考课文内容,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有的教师在教《翠鸟》一课第二自然 段第二句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与‘注视’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课文中为什么用‘注视’而 不用其它的词?”学生提出了“盯”“凝视”等学过的近义词。经过分析比较认识到:“注视”的 对象是水面 ,目的是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盯”的范围小,看不到水面;“凝视”强调看的精神集中,并不想发现 什么。学生将新学的词和头脑中储存的词汇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过程。这样,不仅儿童的思维 得到锻炼,还大大加强了对语言的识别、运用能力。 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应该把儿童的感知与课文的内容相结合。例如,《海上日出》描写了 在不同天气情况下海上太阳升起的不同景象。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常看到的日出是什么样的,与作 者眼里的日出有什么不同,在对比中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描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联 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以及同一方面的不同特点,从而认识到同一种现象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环境去看,会得到不同的认识。 四、重视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是学生思维过程最基本的方法。学习字词句篇,进行听 说读写训练,必须训练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方法。 分析综合。分析是在思想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分出它的特征和方面;整体是在思想中把事物的各个 部分或它的特征和方面联合起来。分析——综合过程贯穿在语文教学全过程。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过 程通常是采用先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分析方法。即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领会,再一部分一部 分地阅读并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在熟悉每一部分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去,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学中要 有意识地进行分析——综合训练,教会学生从整体出发,把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理解所学内容。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可以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弄清楚 课文写的是什么,再深入理解课文,明确是怎样写的,并且把作者为什么要写渗透到部分中去。课文第二大段 (2—5自然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的,各自然段写法上都具有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共性,这样 可以精讲第二自然段,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学习以下写夏秋冬景色的部分。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默读,归纳出这段主要写什么(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弄清有几句话,分 别写了哪些景物(树木、积雪、小溪、河水和木排)。接着让学生理解写作顺序的内在联系,是怎样抓住事物 特点的(积雪融化了才有小溪,小鹿才能在流水淙淙的溪边喝水,欣赏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小溪汇成河流才 能运木排。这是从林内到林外,按事物的发展变化的顺序写的。每个事物又分别抓住树木抽出新枝长出嫩叶, 冰雪融化,小鹿散步、俯身喝水、欣赏影子,木排声势浩大往前进等特点来写的)。再搞清作者想告诉我们什 么(小兴安岭的春天十分美丽),最后鉴赏妙词佳句,通过朗读体味作者感情。 学完这段内容,让学生按学习上述自然段的方法学习以下三个自然段,老师检查自学情况,择要讲解点拨 。然后,回到整体,要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美的特点(同是树木,从春天枝新叶嫩,到夏天枝 繁叶茂,从秋天落叶飘零,到冬天雪压枝头,各具特色;同是动物,从春天小鹿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到冬天 黑熊躲进树洞,不耐烦地舔着脚掌盼春天,别有情趣),从整体上进一步体会小兴安岭不仅景美,而且也是宝 库,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抽象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中把对象的某些本质特征抽取出来,抛弃其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思维 中根据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加以归类,把对象联系起来的过程。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活动的锻炼, 他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内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水平也不断提高。引导儿童在分析、综合 、比较、归类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是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如,词语学习,可以用比 较同义词、反义词,按词义或词的属性方法归类;学习句子,可以用缩句、扩句、改变句式等方法领会句义或 体会如何表达得更具体生动。对某些意思相近的词语分辨不清,通过相互间的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认识。例如 ,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伯父鲁迅“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中的“爱戴”一 词,先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带“爱”的词归为一类,如“爱好”“爱护”“爱惜”“亲爱”“友爱”“热爱 ”“敬爱”等,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课文中为什么没用别的词,而只用“爱戴”?使学生明白“爱戴” 不仅表达敬爱,还有拥护的意思。 逻辑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掌握比较完善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儿童智 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小学生的推理能力是随着儿童掌握比较复杂的知识经验和语法结构而逐渐发展 起来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新知识的掌握需要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而学生的推 理往往又不合逻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指出学生推理中的错误,并把正确的推理方法教给他们,从而使 学生逐步掌握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如学一段课文带几段课文,讲读课文带阅读课文,同类课文篇与篇之间的 迁移,运用读写例话中的读写方法来阅读、练习作文。要努力沟通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懂得运用 已有知识去判断、推理,掌握新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学习的目的。 语文教学论文:分析论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论文关键词:挑战 语文教改 对接 论文摘要:关于师范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师范生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应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本文简单地探析了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跟中小学语文教学间的对接。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 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语文教学论文:刍议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学校心理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有位教师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就注意了这一点。他先指导学生找出公鸡的情绪变化:得意伤心惭愧,继而讨论公鸡情绪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心理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周益民 江苏省海门市进修学校 陈忠)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的板书艺术 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 造。板书恰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使板书艺术更好地应用于教学,笔者在此就板书艺术的作用 和要求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板书艺术的作用 ①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它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运用板书有助于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 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的表达能力。如《苏州园林》一文,从点题、总说、分说到结语, 可以依次列出下面这板书设计,使学生一目了然,既层次分明又统观全局。 (附图 {图}) 由此可见,板书艺术的正确运用,不仅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过程,最 终达到教学目的,是教师教案由制定到实施的有效体现。 ②好的板书,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给人以艺术美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智力,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如:《从三到万》这篇议论 文,由于它旨在“明理”,是结合故事说道理,所以,学生要理解故事与“道理”间的“双向”关系,即从故 事中生发出道理,在议论中紧密结合故事内容进行分析,可列出如下板书: (附图 {图}) 通过板书这样排列式说理,就浅显易懂,说服力强。 ③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结构图,它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板书,可以指导学生 从“视读”学写作,理解、掌握课文的行文线索、层次结构、表现方法,理解作者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过程 ,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编拟提纲,增强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以读导写,以读促写”。如《岳阳楼记》板书: (附图 {图}) ④精美的板书设计,具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许多学者认为,一名教师的“硬功”之一,就是先要会写一 手漂亮的粉笔字。所谓“漂亮”,就是字要写得端正大方,匀称清秀,同时,板书设计要规范合理。只有教师 养成了这样良好的习惯,给学生以“规矩”,才能使学生“成方圆”。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良师出 高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欣赏优秀教师优美的粉笔字,简直 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 二、板书艺术的要求 精美的板书艺术是教学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那么,板书艺术要达 到怎样的要求呢?笔者认为: 1.要目的明确。 因为板书是为教学目的、内容服务的,所以,在设计板书时,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的、教学要点而定, 或体现其结构,或表现其行文特点,或突出主题,不能为板书而板书。如:《我的叔叔于勒》板书: (附图 {图}) 从该板书中可看出,小说情节始终围绕“钱”这一轴心,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 钱关系,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要精确、周密。 因为板书要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突出课文重点,体现课堂教学结构,所以设计板书时,要把握课文中心, 了解课文重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该保留,哪些可随时擦除,都应做到精确无误,“胸中有丘壑”。 3.要讲究形式的多样性。 古人说“教无定法”。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板书的内容和形式也千差万别。所以,设计板书时 ,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形式,或以图示,或用符号。 4.要悦目、醒目。 既然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所以,教师设计板书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它的审美作用,强调赏心悦目,给学 生以艺术的感染。同时,为达到醒目的效果,可用不同色彩的粉笔,或勾划,或圈点;在字形的选择上也要加 以思考。 5.要精而美。 “精”是指板书的内容要精,要对课堂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忌“多”,忌“滥”。所谓“美”,是 指板书字迹要清楚工整,强调板书的美育意义。 当然,笔者对板书艺术的内涵的理解,应该说是比较肤浅的,它有待于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 化,探求更适合于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的板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论文:分析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趋势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教学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深入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趋势,以期为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做出有益探索。 语文学科作为中小学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中小学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学科的学习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鉴于此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更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改革并没有带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研究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中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小学课文中有陶罐与铁罐这节课,铁罐认为自己坚硬因此看不起陶罐,但是当二者被埋入泥土多年以后,铁罐化作了泥土,而陶罐却毫发无损并成了文物。这节课的本意是告诉小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道理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原因就在于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铁罐与陶罐这两种事物。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中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都决定着语文教学应当多样化,忽视这种客观规律的教学手段不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填鸭式的教育不仅仅难以实现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反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老师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不利影响,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其自身的想法往往会被淹没在老师传递的信息当中。 3.教学评价僵化 以考试成绩这一指标来评价中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做法,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众多中小学为自己教学评价所找的借口。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并不能衡量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毕竟知识的掌握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之一,而非全部,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单一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学目的的扭曲。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鉴于中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是刻不容缓,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把握以下几个趋势: 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来学生去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堂上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图片,学生见其形,看其色,听其音,把语言和形象、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多种渠道输入信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 3.语文教学评价模式动态化趋势 这种趋势是由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语文的学习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以及写作技能,而这两个指标,尤其是语言的运用是很难通过成绩评价来实现的,鉴于此应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来不断地调整语文教学评价模式,使之与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保持一致性。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实践层面的不断创新,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把握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灵活变通,毕竟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以及模式来借鉴,中小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在把握语文教学的三个趋势条件下进行适度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大幅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论文:对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的尝试 刘海虹 一、巧设开场白,让每节课都有新意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受很多因素影响,除外部动机外,学生自身的内部动机——兴趣,对推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得比较顺利,并富有成效。每日三尺讲台,一方黑板,几页课文,确实容易让人觉得单调乏味。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每节课都保持浓厚的兴趣,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呢?我觉得每堂课都巧设开场白、艺术地导入新课是一大关键。好的开场白,往往高度浓缩了一节课的主题,体现出教师在这堂课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它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而且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对学生也是很好的启迪和教育。语文课课文内容的广泛性,为开场白的设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它可以因时间、课堂内容、学生情绪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一)因情入题法。这里的“情”指的是学生的情绪反应。学生生活于社会、人群中,情绪不可能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任何过于兴奋或消沉的情绪一旦被带到课堂上,便很难保证听课的质量。所以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考虑到学生的基储学习能力、适应情况外,还应敏锐地去感受学生的情绪变化,因势利导,通过导入新课将其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比如新学期开始,刚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学生可能因自己的幸运而沾沾自喜。那么,第一次课,清人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说可以令他们懂得学无止境,真正治学者必须坐得住冷板凳,锲而不舍,潜心攻读。而三首词又同时令他们领略了宋词的韵味。中秋节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情牵动着每个学生的心,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咏月》可以让他们在诵读中体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至情。 (二)由近及远法。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陌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对于课本上涉及到的一些学生们所陌生的领域,或是遥远的事物,则可以从身边、从眼前的事物引发开去。例如,说明文中讲到的有关书目的知识,可以从大家熟悉的书籍入手;对于散文中的《天山景物记》,沂蒙山的秀美风光是较贴切的导入话题。 (三)提炼主题法。语文课的每篇课文都有明确的主题,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上,教师对课堂内容的设计,也应体现出这节课的主题。如果能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主题用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一首诗、词去概括,提到每节课的开头,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听课的总纲。如《赤壁之战》可以用《鲁肃以诗息干戈》的小故事去简化一下孙刘联盟的原因作开始,《琐忆》的导入当然是用鲁迅先生那首人人皆知的《自嘲》为好了。 (四)承上启下法。语文课虽是以一篇篇具体课文的讲授为内容,但教材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往往有着明确的目的和内在联系。提醒学生认识到这种联系,有助于他们将所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比如某一个单元全是以记人为主的复杂记叙文,那么这几篇课文对人物的刻画会各有特色,综合起来反映了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如果在第一次课时,教师讲了人物描写的方法,以下的各次课便以承上启下法提醒学生不断地温故知新,那么整个单元的教学便会形成一个整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 这样,巧妙的开场白再配以教师精当、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使每节课都是新的。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营造出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时间长了,连教师自己也会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体会到教学的乐趣。 二、增强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 语文课是一门对学生全面实施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课程。进入高中或中专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正逐步摆脱具体经验的限制,已能独立地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所以无论从事哪种技能的学习,总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如果我们能根据这一特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就会显著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比如在《天山景物记》、《长江三峡》等游记的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导游小组,让他们迅速熟悉课文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领大家去领略天山或三峡的迷人风光。由于有了这新奇的参与,学生们便表现得格外认真和专注,课文内容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往往有些学生一到上作文课就头痛,对着题目发呆,不知从何落笔,或干脆找几句话应付了事;还有些学生笔下词句流畅却不善言辞。怎么让这些惧怕作文的学生也能下笔千言,而“内秀”的学生能在人前谈吐自如呢?像书中有一题,让学生以《老黄牛和千里马》为题作一篇持论明确的议论文。当时我灵机一动,把班中的学生分成“千里马”和“老黄牛”两大组,双方各持一种论点,布置他们课下准备,下节课当堂辩论。结果学生兴致极高,课下列提纲找资料积极备战,课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连那“不会”说话的“内秀”学生也按捺不住,站起来一抒己见。这样,说与写就自然结合到一起了。 针对这种情况,学习演讲稿的写作时,我干脆让同学们写好讲稿,自选评委、记分员、主持人及选手,来个班内演讲大赛。每次的结果都非常圆满。这样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讲出来就是演讲,写下来就是文章。从此,很少再见到学生上作文课就头痛的现象了。 三、自办小报,开设一方练笔的园地 语文课离不开写作练习,但真正的文章应该是“言为心声”,是学生所见、所闻、所想的真实反映。而命题作文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在课堂教学之外,我领他们开设了一方练笔的园地,学生们以极高的热情,为自己的园地取名为《星河》。 《星河》跨越班级,有自己的编辑、 记者、通讯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编辑、排版、油印,在学生中间发行。他们在这片园地里谈身边的事,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交流读书的心得。这样,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组织、社交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他们发表出来的文章,有些可以直接作为范文使用。总之,教学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而创造性的灵感便来源于那些生动活泼、对世界充满强烈新奇感和求知欲的学生们。只要真正深入到他们中间去,把如何教和让学生如何学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就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学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纵观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固然有基础较为扎实的长处,但由于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综合性,忽略了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结果导致语文教学产生了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以及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诸能力的要求,20__年7月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并把“综合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呢? 一、把写作、口语交际教学融于活动之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给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规模小的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比如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我们设计出这样几个活动:1、“爸爸小时候的趣事”。请你做一回小记者,采访一下爸爸小时候的故事,了解爸爸儿时的生活经历,然后选择一件有趣的事记下来。有兴趣的话,可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投送给学校广播台或某报刊编辑部。 2、请你做一天小当家,体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付出的辛勤劳动,写一则日记。 3、“妈妈的唠叨”。模拟一种生活场景,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想试试吗? 4、“电视机前的评论”。在电视机前,你们一家人会说些什么呢?请以三位同学一组进行小品表演。 5、想尝试一下做主持人的感觉吗?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搞一次“家庭联欢会”,主持人就由你担当,从中还可以体验到家的温馨与幸福。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就可以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二、强化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采用下列常规程序:1、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科学家的故事等,一段时间安排一个专题,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2、摘记或评析所读内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3、通过交流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主体地判断、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在“走进三国”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仔细阅读少儿读本《三国演义》或有关《三国演义》的导读。 2、“小小三国迷”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主持,教师协助多媒体播放题目,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说说阅读时遇到了哪些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方法。 4、“心目中的三国英雄”。引导学生评析书中人物,通过展开辩论,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 5、搜集由《三国演义》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或歇后语。 这样的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自育的能力。 三、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它有着许多个体学习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问题,可以增加信息量,提供学生交流情感、展示个性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个人的创新潜能与集体的智慧相互补充,相互调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可以设计若干子课题,倡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比如学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我们安排了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大的主题之下包含着四个子课题: 1、地球妈妈的眼泪(搜集资料、小组讨论) 2、我是地球小专家(知识擂台赛) 3、绿化家园植树活动(小组合作植活一棵树,并记录小树苗的成长过程) 4、写给全人类的一封信(写作、大组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进行上述活动时,将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小组集安排观察时间和方式以及组织擂台赛的讨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交流合 作能力。 四、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颂会,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我们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 :请记住我站域名/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报等,也可以让学生为旅游公司设计广告语、导游解说词。这样,综合性学习就能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我们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访谈。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建设工厂掩埋了多少条水渠和池塘以及水污染的情况。 2、调查。调查马路积水、小河浑浊的原因。了解地方管理机构对水资源的管理。 3、讨论。讨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对策。 4、写建议书。集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写成建议书,张贴在社区,提高居民的认识水平和环保意识。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走访”、“调查”,便是运用语言跟人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并且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把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写成建议书,这便是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如此,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就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手段,以拓展综合性学习的时空范围,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比如在“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的综合性学习中,可让学生实地采访、网上采集,经加工、存储后成文,最后在网上传送,根据需要进行现场交流。在“我的宠物”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让学生自由挑选一种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并在电脑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旁边可配上简短的文字,介绍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环境等。我曾听过一节以“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网上搜集、整理的有关“乾隆皇帝水上游览线”、“扬州美食”“扬州园林”方面的资料进行展示,实现资源共享,并让学生分小组成立小小旅行社,针对扬州旅游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再把这些意见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各旅游景点的负责人。在这节课上,学生不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我们认为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能促使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相碰撞交汇,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向21世纪,人类社会呈现出了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在价值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蓬勃兴起的,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 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途径 在2010年10月,我校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质量提升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落实全市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制定破解方略,强化工作落实。学校成立了课堂教学改进研究领导小组,校长胡其生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教师;挤出经费,派多名教师先后到宁达、杜郎口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先临摹、再创新。根据"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要求,通过汇集教师集体智慧,构建了"四步、三查、六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础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以"合作"思想为灵魂,以"小组学习"为重要组织形式,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形成的一个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发展的教学流程。使得语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交际合作的过程。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我校在2012年、2013年,中考成绩都是全区第一。这显着成绩的取得,与学校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分不开的。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追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对此问题,本人根据我校的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拙见,仅供参考: 一、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实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新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是:动机与态度由被动到主动到自主;教学方式由接受到探究;社会环境由个人到同伴合作。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已经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交互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唱"独脚戏",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语法,组织机械操练,学生自主语言实践机会明显不够。小组活动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据统计,如果一节课中有一半时间用于小组活动,那么学生个体训练时间是大班化讨论或问答模式下学生个体训练时间的五倍。在传统的课堂中,通常情况下是教师问,学生答,谈不上是相互的。而小组活动时,每个学生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反馈,想答(问)什么,就答(问)什么。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自觉实践,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我国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各地的班学生数额将继续偏大。大班中包含了各种学习风格、各种性格类型的学生。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怕在班级发言,而小组活动为那些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甚至还可以从小组中得到某些帮助安慰,建立自信,很好的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经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的同时实现不同的目标,小组中的个体在不同方面发挥优势,各个学生都张扬了自我的个性,在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小组活动中展示了才华,在达成目标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二、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合理分组 、规范操作 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每个小组5-6人为宜。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教师注意协调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都尽可能有书法好的、喜欢画画的;口语好、喜欢表达的;口语差、表达有困难的学生。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过程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平等合作的意识。组发言人由组员推选,不同的活动由不同的人员代表发言,每个人都获得发言机会。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 2.明确任务、形式整合 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如果教师提出背诵一段课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就没有太大意义。任务的选择要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挑战性。所谓形式整合是指合作学习在实施中要与其他学习形式进行整合,以期求得最佳效果。教师先让学生个别学习、个别思考,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教师必须给一定的个别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因此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如果问题提出后,只给了1分钟合作学习时间,学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进行充分的交流。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 一是认知与技能方面的;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三是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同时,还包括方法方面的交流。如:学生在介绍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子的同时,还交流了以绘画表达的方法;以相片或图片表达的方法;以唱歌或表演的方法;用普通话表述的方法等。学生在交流知识的同时还进行了思维过程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还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有想到的,从而达成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这种交流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4.教师主导、合理评价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化而忽略深层独特性的探究。这是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引起注意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和尺度,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在具体英语课堂实施中,我运用了量化考核制度,将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得分集体加分,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因作业、成绩等原因失分,小组集体扣分,在整体评价量化考核实施过程中,优生在小组中己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小组成员欢迎的对象,学困生也不再是班级中被遗忘的角落,而是被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合作小组同学包围着。在这种评价机制的激励下,优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班级合作小组形成了一个积极融洽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这句话点出了合作性学习的真谛。合作学习对于个体来说,是他们获得灵感、支持和帮助,取得更大成就的保证;对于整个组织来说,是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创新的源泉,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总之,合作性学习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探讨、钻研的东西,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一定能使合作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机农业论文:世界有机农业现状探究与我国有机园艺发展 摘要:我国有机农业面积位居世界第3位,有机园艺是有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园艺是全新的园艺生产方式,我国发展有机园艺具有劳动力多、植物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等优势,可以通过给予扶持政策、研究有机农业理论与技术、制定园艺技术规范,促进有机园艺发展。 关键词:有机园艺;有机农业;生态学;发展对策 1 有机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1.1 国外发展现状 成立于1972年的国际有机农业联盟使大家越来越关注有机农业。20世纪90年代后, 生物行业商品交易会成立,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机产品的贸易机构,各个国家如澳大利亚、日本等纷纷颁布有机农业的法规,使得世界有机农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年来,有机农业得到了加速发展,有机农业面积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 1.2 国内发展现状 在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了现代意义的有机农业。1994年,我国成立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这是我国第1家有机认证机构。2005年实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并且质检总局了有机产品认证的管理办法和实施规则,我国有机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06年,我国有有1600多个机构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有机产品数量多、种类全,大约有30大类,400左右的品种数。获证产品一般是初级原料,加工后的有机产品相对来说比较少。 2 有机园艺的相关内容 2.1 有机园艺基本要求 有机园艺生产和普通农业不一样,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用自然的农作方式,保持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土壤资源,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有机园艺主要有以下要求:原料要求,原料必须是建立在有机体系中或者用有机的方式采集到的天然野生产品;过程要求,在整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要求;跟踪记录,要有比较完善的跟踪审查体系,要及时记录生产和销售的相关档案;要通过有机认证机构审查认证。 2.2 运用高新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进行有机园艺 要严格选用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使有机园艺优质高产, 而且保护环境。在农药和化肥等方面要进行技术革新,选育的新品种不仅要满足常规要求,还要有抗性。对病虫的控制要适当,不能都把虫子杀死,要充分利用植物的抗逆性,保持生态平衡。 要利用我国传统农业技术,主要通过有机肥、绿肥等为其提供养分,对病虫害利用植物性农药进行综合防治,要培肥土壤,种植多种植物,合理的进行轮作。现代的有机园艺也要吸取我国传统农业技术,才能更好的发展。 2.3 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进行有机园艺 园艺的工作十分复杂,不仅植物种类很多,而且生产技术也不简单,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虽然现在大部分使用机械来进行园艺工作,但很多工作仍然需要人工来完成,比如修剪植物、整枝等。在有机园艺中,要使用有机肥或者天然肥,还要进行嫁接、剪枝等工作,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 2.4 有机园艺是三效统一的产业 所谓“三效”,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进行有机园艺时,要对环境加以保护, 极少的投入外来的物质, 生产出的产品价格也比较高, 因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进行有机园艺,同时促进了就业, 达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效统一。 3 有机园艺生产优势 3.1 劳动力资源丰富 有机园艺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工去进行操作,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有机园艺中,有很多的生产环节和我国的传统农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样大部分的农民都能进行操作。发展有机园艺,增加了就业,也解决了劳动力过剩问题,大大提高了我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资源丰富 我国各处地形气候不同,地域辽阔,资源种类丰富。我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不仅植物种类多,不同的环境也适合园艺的发展和生产。所用的有机园艺的植物般都是原材料采集来的,并没有经过基因重组的改造,在很多偏远地区,很少使用农药等,可以直接作为发展有机园艺的地区,方便,安全,所建成的生产基地隔离起来也很容易。 3.3 农业技术优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很多农业经验和技术。比如用养结合、精耕细作、农牧结合等。这些农 业技术有利于更好发展有机园艺,成为我国发展有机园艺的优势。另外,很多生态农业基地也可以直接转化为有机园艺生产基地。 3.4 优秀的农业思想 在有机农业中,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过多的人为的干预自然。要注重合理的轮作,利用天然有机肥等,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天时地利人和。这些优秀的农业思想对有机园艺来说也是发展优势。 作者简介:夏秀华(1977-),女,黑龙江省双城市人,本科,黑龙江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学、园艺。 有机农业论文:浅谈有机农业蔬菜的种植技术 1引言 有机农业蔬菜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同时,农业蔬菜的根基是土地,以农业蔬菜种植的区内的能量来回重复利用来完成植物生长需要,同时控制病虫草害常借助于人工、物理、生物、农业、天然的方法和物质。有机农业蔬菜具有口感佳、营养、无污染、健康等特征[1、2]。 1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选择 1?1农业有机蔬菜的种植首先需要适合农业有机蔬菜生长的合适的生态环境,尽量做到种植的地方距离城区、交通区等人多的地方。 1?2其中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土地是一块整的基地,普通的非农业有机蔬菜种植的土地不应在其中;同时在其交界处标记明显。 1?3必须有转换期,通常常规生产系统转向有机生产,需要2年的时间;而一些多年生蔬菜常需要3年的转换时间。 1?4一些动物的栖息的地方与农业有机蔬菜之间有缓冲带 在农业有机蔬菜基地旁边存在有污染的可能,可在农业有机蔬菜基地与污染源之间采用物理障碍物来隔离,从而保证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不受污染。 2农业有机蔬菜的栽培管理 2?1农业有机蔬菜的种苗和种子[3] 首先应选择良好的品种。如果没有良好的品种出售,可使用一般的品种。但必须保证农业有机蔬菜的品种应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且具有一定的病虫害抗性,同时要考虑农作物的遗传多样性。转基因种苗或种子不得使用。 2?2清园轮作有机蔬菜基地通常情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况下选用多种蔬菜轮流种植的方式 如果有一些农业有机蔬菜的生长周期超过1年,可适当减少在农业有机蔬菜种地基地的农业有机蔬菜品种,一定不可在一块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上连续种植单一的农业有机蔬菜品种。在每一次农业有机蔬菜收获后,应将前一级的农业有机蔬菜移除。 2?3农业有机蔬菜的栽培技术配套的有嫁接、地膜覆盖等 这些技术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周期内,可充分利用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水、气、光、热等资源,可使有机蔬菜适应生长环境,以提高产量。 3施肥 3?1农业有机蔬菜的施肥原则[4] 是采用再生、回收等来使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土壤养分得到补充。 3?2施肥分类 3?2?1生物菌肥其中包括根瘤菌肥、腐殖酸类肥、复合微生物肥等 3?2?2有机肥,其中包括饼肥、沼气肥、堆肥、绿肥等 3?2?3 农业有机蔬菜种植需要的特殊的养分,需经农业有机蔬菜种植的认证机构认同,采购属于农业有机蔬菜种植需要的有机肥3?3农业有机蔬菜的施肥技术 3?3?1在农业有机蔬菜基地堆制有机肥时,禁止使用转基因产品,可添加自然界的微生物肥 3?3?2生物肥料和天然矿物肥料不可称为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整体的营养需求的替代物,同时,在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禁止采用化学方法来溶解矿物肥料 3?3?3在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 3?4农业有机蔬菜肥料施用方法 3?4?1在农业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农业有机蔬菜的施肥量[5]应是种菜与培肥同步。有机肥的施肥量为3 000~4 000kg/667m2,同时可追施100kg/667m2的有机专用肥 3?4?2施足底肥将80%施肥用作底肥,同时,结合耕地特征,肥料可均匀地分布在土地耕作层,其作物可有效的吸收 3?3?3巧施追肥对于根系浅、密度大的蔬菜可施加追肥。而一些根系较集中,种植行距较大的蔬菜,开沟追肥 4农业有机蔬菜的病虫草害防治 4?1病虫草防治 4?1?1在采用农业有机蔬菜的品种时,采用农业有机蔬菜的抗性品种,或采用非化学药剂来处理种子种苗 4?1?2合理的轮作通常,蔬菜地连作病虫害发生会加剧、所以推行水旱轮作,打乱和改变病虫发生的环境以及气候,从而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1?3科学管理通过秋季翻土、中耕除草、清洁田园等措施 4?1?4在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区域,应结合生物与物理防治方式,来抵抗农业有机蔬菜的病草虫害,将害虫捕食 4?2草害管理 4?2?1及时人工清除田间杂草。可在有机蔬菜基地覆盖黑色地膜,避免种苗裸露在外,在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中控制杂草 4?2?2在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若采用的有机肥含有杂草时,应将杂草腐熟,方可在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使用 4?2?3在农业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可采用电热除草、机械除草以及其他物理方式;不可使用化学除草剂或转基因工程产品来除草。 5结论 本文通过有机蔬菜的种植原理,在有机蔬菜基地选择,种子,种苗的栽培管理,施肥步骤,以及病虫草防治方面应采取的措施,结合不同类型的地块,有机蔬菜特性,科学的应用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有机蔬菜的产量与质量。 有机农业论文:有机农业\虫害控制和 土壤污染物的修复 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如贫困、疾病、食品价格上涨、气候变化、污染、病虫害肆虐、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荒漠化。由于大多数问题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现在不能再用经典的弗里德曼方法来解决问题。现有的科学和政府结构已经过时,应不断改进,以应对全球挑战。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农学成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核心学科,因为农学是植物生物学、土壤学、气候学、生态学和化学的许多学科的综合。 本书内容共分17章,各章内容如下: 1.可持续农业成为解决全球社会问题的核心科学; 2.万物之母:土壤; 3.没有智慧的技术; 4.转基因棉花害虫的可持续管理; 5.通过可持续的土壤和水管理的作物生产方法; 6.对小麦品系改良的经常性选择; 7.旋转设计:半干旱气候的可持续作物生产的关键因素; 8.农业的植物寄生:种子萌发和寄主植物定位的化学生态; 9.水稻种子的振兴; 10.可持续作物病害防治; 11.有机农业土壤保护; 12.综述农业土壤中所包含的表面活性剂,这些活性剂主要用于污泥改良; 13.矿质营养和根瘤菌共生; 14.罕见的重金属,类金属及其植物毒性; 15.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在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 16.磷在土壤中的铅固定; 17.镉药害:反应、机制和减灾战略。 本书作者认为可持续农业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核心学科。可持续农业是最适合解决当前问题的科学,能够预测未来的负面影响,并确定新的做法,给我们的后代更安全的世界。 有机农业论文:研究吉林省雁鸣湖镇有机农业发展对策 摘要:文章通过对吉林省雁鸣湖镇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实地调查,以小粒黄豆等特色有机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对雁鸣湖镇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雁鸣湖镇在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了雁鸣湖镇发展有机农业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食品;雁鸣湖镇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食品的品质产生了独特的要求,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食品已成为一种时尚。有机农业已经成为促进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可实践的技术和措施,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新的切入点,对拉动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是全国的有机大豆生产基地,该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依托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作为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不断加大有机豆类、绿色水稻、优质烟叶、有机大豆机械化示范、中药材栽培五大园区的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有机大豆、小粒黄豆、绿色水稻等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一、有机农业的相关概念 (一)有机农业的含义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兴产业,指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生长调节剂)、抗生素、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禁止辐照处理。 二、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雁鸣湖镇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座落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的吉林省雁鸣湖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经营出口有机小粒黄豆等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有机农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从2002年起,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公司在稳定贸易出口的基础上,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积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方向转变,先后组建了六个子公司,重点从事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的配套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食品中摄入的营养要求提高,由于豆制品含有丰富优质的营养成分继而豆制品类耕地面积比重逐年增大,仅次于粮食主体玉米的比重(如图1所示)。 (二)雁鸣湖镇特色有机食品(有机大豆、小粒黄豆)发展现状 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最佳种植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的生长,这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 据考证渤海时期即有种植,有记载的面积是1924年种植10475公顷,占粮豆面积的15.6%。据敦化市统计局统计,从1999-2008年有机大豆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见表1)。 敦化市小粒黄豆具有径粒小、口感好、色泽亮、豆皮薄、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该市小粒豆历史悠久,品质好,营养价值丰富。吉林1号在敦化市具有以下特性:每公顷单产水平3500斤,具有产量高,粒型小,抗逆性强的优点,改变了该市小粒豆品种的缺点,并形成了本地制种和异地制种相结合的良种繁育制度。后来吉林小粒3号、吉林小粒4号、吉林小粒6号、吉林小粒7号都是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小粒1号的基础上通过野生大豆杂交选育的,和敦化的本地品种长白一号(俗称压破车)具有同源性。 由于小粒黄豆营养丰富,现在被用来生产纳豆,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出口到日本。纳豆是由小粒黄豆经纳豆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微生态、有机健康食品。纳豆在日本盛行一千多年,并形成了丰富的纳豆文化。纳豆是世界230多种普通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被各国医药食品行业所重视和研究开发。 三、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明确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以来,以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安全、优质、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及其加 工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雁鸣湖镇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但是有的部门或机构片面夸大有机食品在该镇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将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称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当地实际的目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既面临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矛盾,又要满足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相当规模和适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二)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如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对付病虫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有效地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发展有机食品要从基地抓起,土地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而转换期间的产量一般不高,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相对增加,这些都会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开发缺少经费,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 (三)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较低 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雁鸣湖镇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培训或指导,忽略主动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在没有项目或当地技术咨询力量弱的情况下,引导农民进行有机生产就显得十分困难。尤其在一些贫困村落,农民没有知识,缺乏经验,没有足够的进行创新的自信心。 (四)缺乏有机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敦化市政府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资金问题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二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据调查,有的村屯有机农业刚刚起步,先行的部分农民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但政府苦于经费有限,对有机农业的深入发展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到有机农业生产中难以给予资金支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碍了当地有机农业的推广和深入。由于农业项目投资期较长、收益率偏低,商业银行不愿投资农业领域,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比较窄、职能单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务。 (五)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雁鸣湖镇农业龙头企业总量不足,且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这是制约雁鸣湖镇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现有的大多数龙头企业内功基础差,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名特优产品的比重低,企业规模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有机农业进一步向优质、高效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四、雁鸣湖镇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有机农业的功能定位 一般来说,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难度要大于常规生产,这是事实,但是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雁鸣湖镇没有开发相应的技术,价格优势没有得到实现。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相当部分有机农业不仅在技术和生产上可以与常规农业抗衡,而且完全具备竞争优势,关键是如何转型。这在雁鸣湖镇有机大豆生产中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再加上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其竞争力必将进一步增强。综合比较各种农业发展的探索模式来看,现代有机农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兼顾生产、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需求,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它的比重小而轻视。 (二)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这就需要农业、环保、海关、技术监督、认证认可、工商等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农业经济立法相呼应,雁鸣湖镇急待建立本地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建议以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本地区认监委、科技部、海关等相关部委积极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关部委内对有机生产的管理机构,强化以促进生产和贸易、维护有机产品质量为目的的组织管理,确保有机农业的生产、营销、监管、认可、技术研发等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三)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集农业环保、植保、土肥、种子、栽培、管理、收获、包装、储运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农民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强烈的绿色环保观念。为此,雁鸣湖镇必须强化对农民的绿色环保认识,利用地方众多相关媒体积极宣传,家喻户晓;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大规模培训农村骨干力量。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农民熟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 规程,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及有机农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四)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扶持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都应该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认证,除了在基地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配套方面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外,还应该为现代有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增加有机农产品的比重。雁鸣湖镇继续实施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对于列入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的产地,在土地整理资金、生态补偿基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另外,该地区应重点扶持与农业增效和与农民增收相联的有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雁鸣湖镇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促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化。 (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要认真落实好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搞好精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快速膨胀规模。重点突破金融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机制,改变当前“农”字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发展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 有机农业论文:吉林省雁鸣湖镇有机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吉林省雁鸣湖镇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实地调查,以小粒黄豆等特色有机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对雁鸣湖镇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雁鸣湖镇在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了雁鸣湖镇发展有机农业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食品;雁鸣湖镇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食品的品质产生了独特的要求,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健康食品已成为一种时尚。有机农业已经成为促进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可实践的技术和措施,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新的切入点,对拉动农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是全国的有机大豆生产基地,该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依托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作为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不断加大有机豆类、绿色水稻、优质烟叶、有机大豆机械化示范、中药材栽培五大园区的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有机大豆、小粒黄豆、绿色水稻等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一、有机农业的相关概念 (一)有机农业的含义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兴产业,指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标准,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生长调节剂)、抗生素、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禁止辐照处理。 二、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雁鸣湖镇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座落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的吉林省雁鸣湖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经营出口有机小粒黄豆等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营业务包括有机农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从2002年起,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公司在稳定贸易出口的基础上,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积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方向转变,先后组建了六个子公司,重点从事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的配套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食品中摄入的营养要求提高,由于豆制品含有丰富优质的营养成分继而豆制品类耕地面积比重逐年增大,仅次于粮食主体玉米的比重(如图1所示)。 (二)雁鸣湖镇特色有机食品(有机大豆、小粒黄豆)发展现状 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最佳种植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的生长,这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 据考证渤海时期即有种植,有记载的面积是1924年种植10475公顷,占粮豆面积的15.6%。据敦化市统计局统计,从1999-2008年有机大豆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比例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见表1)。 敦化市小粒黄豆具有径粒小、口感好、色泽亮、豆皮薄、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该市小粒豆历史悠久,品质好,营养价值丰富。吉林1号在敦化市具有以下特性:每公顷单产水平3500斤,具有产量高,粒型小,抗逆性强的优点,改变了该市小粒豆品种的缺点,并形成了本地制种和异地制种相结合的良种繁育制度。后来吉林小粒3号、吉林小粒4号、吉林小粒6号、吉林小粒7号都是吉林省农科院在吉林小粒1号的基础上通过野生大豆杂交选育的,和敦化的本地品种长白一号(俗称压破车)具有同源性。 由于小粒黄豆营养丰富,现在被用来生产纳豆,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出口到日本。纳豆是由小粒黄豆经纳豆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微生态、有机健康食品。纳豆在日本盛行一千多年,并形成了丰富的纳豆文化。纳豆是世界230多种普通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被各国医药食品行业所重视和研究开发。 三、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明确 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2000年以来,以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安全、优质、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雁鸣湖镇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但是有的部门或机构片面夸大有机食品在该镇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将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称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当地实际的目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既面临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矛盾,又要满足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相当规模和适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二)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雁鸣湖镇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如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对付病虫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有效地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发展有机食品要从基地抓起,土地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而转换期间的产量一般不高,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相对增加,这些都会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开发缺少经费,特别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 (三)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较低 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雁鸣湖镇过分依赖外部技术培训或指导,忽略主动将技术与当地实际结合的能力。在没有项目或当地技术咨询力量弱的情况下,引导农民进行有机生产就显得十分困难。尤其在一些贫困村落,农民没有知识,缺乏经验,没有足够的进行创新的自信心。 (四)缺乏有机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敦化市政府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资金问题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二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据调查,有的村屯有机农业刚刚起步,先行的部分农民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但政府苦于经费有限,对有机农业的深入发展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到有机农业生产中难以给予资金支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碍了当地有机农业的推广和深入。由于农业项目投资期较长、收益率偏低,商业银行不愿投资农业领域,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比较窄、职能单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务。 (五)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雁鸣湖镇农业龙头企业总量不足,且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这是制约雁鸣湖镇有机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现有的大多数龙头企业内功基础差,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名特优产品的比重低,企业规模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有机农业进一步向优质、高效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四、雁鸣湖镇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有机农业的功能定位 一般来说,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难度要大于常规生产,这是事实,但是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雁鸣湖镇没有开发相应的技术,价格优势没有得到实现。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相当部分有机农业不仅在技术和生产上可以与常规农业抗衡,而且完全具备竞争优势,关键是如何转型。这在雁鸣湖镇有机大豆生产中已经得到证实,如果再加上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其竞争力必将进一步增强。综合比较各种农业发展的探索模式来看,现代有机农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它可以兼顾生产、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需求,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它的比重小而轻视。 (二)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这就需要农业、环保、海关、技术监督、认证认可、工商等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农业经济立法相呼应,雁鸣湖镇急待建立本地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建议以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本地区认监委、科技部、海关等相关部委积极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关部委内对有机生产的管理机构,强化以促进生产和贸易、维护有机产品质量为目的的组织管理,确保有机农业的生产、营销、监管、认可、技术研发等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三)加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发展有机农业,已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集农业环保、植保、土肥、种子、栽培、管理、收获、包装、储运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农民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强烈的绿色环保观念。为此,雁鸣湖镇必须强化对农民的绿色环保认识,利用地方众多相关媒体积极宣传,家喻户晓;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大规模培训农村骨干力量。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农民熟悉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及有机农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四)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扶持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都应该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认证,除了在基地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配套方面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外,还应该为现代有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加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增加有机农产品的比重。雁鸣湖镇继续实施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项目,对于列入国家有机产品基地建设的产地,在土地整理资金、生态补偿基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另外,该地区应重点扶持与农业增效和与农民增收相联的有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雁鸣湖镇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促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化。 (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要认真落实好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搞好精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快速膨胀规模。重点突破金融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机制,改变当前“农”字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发展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 有机农业论文:太湖地区发展有机农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探析 摘要氮、磷的过量输入导致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而农业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阐述了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主要原因,提出了以发展有机农业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太湖水污染问题,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有机农业;污染治理;太湖地区 水体富营养化一直是当今世界水污染治理的难题,国际经济与合作开发组织(oecd)把富营养化定义为:水体富营养盐增加而引起的一系列征兆的变化,藻类和大型水生植物生产力的增加引起水质恶化,破坏了水资源价值。2007年夏太湖蓝藻大暴发导致水源水质恶化,造成无锡地区居民饮水困难。近年来各项研究发现,面源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而农业面源污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全球范围来看,30%~50%的地球表面已经受到了面源污染的影响,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引起了1.44亿hm2耕地的退化[2]。可见,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解决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1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及污染现状 1.1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 农业面源污染指的是农业生产中,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农药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水环境的污染[2]。研究表明,对于湖泊、水库等封闭水域,当水体内无机氮总量大于0.2 mg/l、磷酸盐磷浓度大于0.01 mg/l时,就可能引起藻华现象[3]。太湖“零点行动”以后,点源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源就成了当务之急[4]。 1.2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和广度已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而潜在的压力更与其他国家无法相比[5-7]。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地方每年都投入了巨资,“十五”期间用于包括水污染治理的环境整治的投资规划为7 000亿元,已达到了中国gdp的1%,但是到目前为止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仍然有增无减[8]。全国主要淡水湖泊、水库的营养盐水平已基本达到富营养化标准,26个主要湖泊中,具有中营养水平的占39%,而达到富营养和重营养水平的占61%[9]。地表水中50%以上的氮、磷负荷来自农业面源污染[3]。2005年,滇池流域污染负荷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总氮、总磷分别占总量的60%~70%、50%~60%[10];巢湖总氮的65.9%、总磷的51.7%来自于面源[11]。在太湖的外部污染物总量中,工业污染仅占一小部分,为10%~16%,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目前已达59%[12],其中来自农业面源的氮量占入湖总氮量的77%,磷占33.4%[13]。 2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农田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大量氮、磷随径流进入水体;农村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畜禽排泄物的任意排放;农村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造成的径流污染;污染水域底泥的污染物缓慢释放等[14]。其中农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和集约化畜禽养殖的排泄物是最主要的原因[15]。在太湖流域,来源于农田面源和畜禽养殖业的总氮分别为30%和23%,总磷分别为20%和32%,贡献率超过来自工业和城市生活的点源污染[5]。本文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和畜禽排泄物的任意排放作主要阐述。 2.1化肥和农药 太湖流域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全区面积仅占全国的0.4%,而化肥消费量占全国的1.3%[16]。近几年,环太湖地区的施肥量基本保持在400~600 kg/hm2 [4],大大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17]。太湖地区农田系统中氮、磷一直处于盈余状态,更严重的是土壤中磷的积累现象,这对地表水构成了潜在的威胁[18]。太湖流域农药用量为8.072 kg/hm2,是全国平均使用农药水平的3. 572倍[9]。但是,化肥和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却很低,氮肥平均利用率为30%~35%,磷肥为10%~20%,70%的农药流入江河、土壤中[15]。肥料比例失调也是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土壤积累和流失率高的原因。太湖地区有机氮的投入,从20世纪60年代的46.6%下降至目前的不足15%[4]。我国南方降水多,与施肥期耦合,会引发大量的农田氮、磷随径流流失。而且太湖流域河网、沟渠纵横交错,即使在地表径流较小的条件下,也很容易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5]。 2.2畜禽排泄物 除了化肥的过度使用外,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对水体富营养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每年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超过17亿t [15]。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初步测算,即使只有10%畜禽粪便由于堆放或溢满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氮对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率就可达10%,磷可达10%~20%[5]。可见,流失的畜禽排泄物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环太湖流域大约有2 000多家集约化畜禽养殖场[19]。由于畜禽排泄物的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因此许多养殖场对畜禽排泄物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只图省事省钱,将农田作为最终的处置场所或直接排入太湖和附近河道[3]。大量禽畜排泄物的随意排放,成了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20]。按照上海市环保局的调查结果计算环太湖周边地区畜禽养殖场排入太湖的氮高达2.3万t[4]。畜禽排泄物的cod和bod的流失量也逐年增加,到2010年,cod的流失量将达到728.25万t,bod的流失量将达到498.83万t[21]。 3发展有机农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必然性 我国的面源污染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有了较快的进步[22]。但在政策方面,我国只是做了部分探讨。对湖泊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目前也主要按照点源污染的治理模式,而没有按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基本规则,对整个流域各类型水源涵养地统一布局,从源头上进行氮、磷输入的总量控制[23]。 有机农业是一种持续稳定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 19630-2005)中将有机农业的定义为: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24]。只有将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系统内部物质的良性循环才有可能大幅度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发展有机农业就是实现此目标的最佳选择[19]。 3.1国际上有机农业发展迅速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食品和环境安全意识的逐步增强,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目前,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发展迅猛,全世界约有130个国家进行有机食品的生产,它们主要是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其中欧洲的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较早。我国有机农业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25-28],但发展十分迅速。ifoam 2009年2月的数据(源自全球144个国家)显示,全球以有机方式管理的土地面积为3 220万hm2,亚洲的有机生产面积将近290万hm2,其中中国就占了160万hm2,并且是有机方式管理土地面积第三大的发展中国家。 有机农业模式下生产的农产品是源于自然、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的环保型安全食品[26]。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销售额只占当年全球有机产品的1%[29]。可见,我国有机食品市场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有机农业,能够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30]。 3.2我国需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在流域治污上,我国在末端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太湖流域为例,当日降雨量为50 mm时,对流域农田产生的径流进行末端治理需要日处理能力为100万t级的污水处理厂1 000座,日处理费用为5亿元[6]。同样,20世纪60年代日本也是不得不历时25年,耗资185亿美元,才逐渐使琵琶湖从v类水恢复到可饮用水的水质标准[31]。在欧洲,即使有巨额补贴,农民也无力支付处理畜禽养殖场污水的费用[6]。 由于末端控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不现实,应当采用源头控制的对策。因此,亟需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从源头上控制氮、磷向水体的输入,减缓太湖流域水体的富营养化。 3.3太湖流域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生产者的素质高,接受新技术快,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有机食品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将现行的农业生产方式转换为有机方式,将对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及生态保护与恢复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31]。因此,在太湖流域发展有机农业是完全可行的,并比其他区域具备更优越的经济条件和市场优势。二是政策鼓励。政府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解决太湖流域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2007年9月通过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九条中指出太湖流域要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也指出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验收技术报告中也提出要将有机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作为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源头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32]。相信不久政府就会出台相关具体措施来鼓励太湖流域的农户发展有机农业,保证太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有机农业的措施 4.1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对有机农业的优势和前景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有机农产品的健康意识;可以引进韩国的农业直补制度[33]以支付农民因发展有机农业造成的损失,同时在税收、认证费用方面给予减免;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建设有机农业基地,培育有机食品市场,促进有机产品出口创汇[34]。 4.2加大科研和推广的投入 目前我国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应加大科研投入,重点研究和开发适合有机农业的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高效安全的生物农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有机肥、生物肥料等,探索并建立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有机栽培体系[30]。同时,也可以借鉴匈牙利的成功经验[35],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形成政府、科研机构和相关大学合作,民间的有机农业协会积极参与,专业推广公司介入的良好格局,从而为太湖流域乃至全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4.3健全地方有机认证机构 国内现已有几十家有机认证机构,但许多机构认证的规范性和掌握的标准还不能与国际接轨,不同的机构和检查员执行标准的差异性也很大[34],往往得不到大众的信任。应健全地方有机认证机构,并促进其与国际有机认证机构的合作和互认。此外,还必须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生产认证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的要求和国家认监委的有关规定[36],进一步调整、规范和完善认证管理制度,保证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公正性和规范性。 4.4健全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在农业发展中应高度重视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扶持,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和规范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建立以农业主管部门为主体,认监委、科技部、海关等相关部委积极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关部委内对有机农业生产监管的机构,强化管理以促进生产和贸易、维护有机产品质量为目的的组织,以确保有机农业的技术攻关、生产、营销、监管、认证等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37]。 4.5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匈牙利的有机农业在中东欧国家的农业发展中最具特色,这得益于匈牙利国内各类非政府性质的有机农业协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35]。为了使政府能够更好地统筹兼顾,应该鼓励和推动国家和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发展农业协会、相关中介、专业咨询团体,提供技术和市场咨询、召开研讨会和组织技术培训等。通过非政府组织形成有机农产品品牌,产生品牌效应,形成统一的销售网络,使中国的有机农产品市场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38]。 5结语 有机农业是一个能够实现内部物质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能够大幅度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是治理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太湖地区经济发达,具有广阔的有机农产品市场,再加上政策的支持,发展有机农业势在必行。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有机农业蓬勃的发展下,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能够彻底得到治理。同时,有机农业在中国越走越远,使中国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有机农业论文:有机农业组织形式与销售模式 摘要:有机农业必须实现良好的销售,良好的销售和回款有机农业的组织形式直接相关,不同组织形式有机农业适用不同的销售模式。 关键词:有机农业;组织形式;销售模式 一、有机农业不用化学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用激素、不用化肥、不用转基因 有机食用农产品在食用农产品中具有最高的安全等级,在今天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情况下,首先满足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要。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比常规农业也要低许多,实现完美循环的有机农业不但不污染环境,甚至还能够修复和改善环境。有机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良好的销售,获得顺利地回款才能够维持良好的经营,才能够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良好的销售和回款有机农业的组织形式直接相关,所以我们先来考察有机农业的组织形式。 二、有机农业的组织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3种主要类型:有机农场主导型、合作社主导型和有机农业公司主导型 有机农场主导型的有机农场可以是个人经营的,也可以是家庭经营的,还可以是集体经济组织或公司经营的。个人或家庭经营的有机农场规模较小,人手不够用时需要雇佣临时劳动力。这种类型的农场顾客一般是熟人,和农场主个人或家庭有比较亲密持久的关系,这些消费者经常对农场的种养殖品种、生产经营计划等提出中肯的建议,给农场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种帮助。这种类型的有机农场生产的产品差不多都被消费者自己取走或由农场直接送到和消费者约定地点,因而很少到市场去销售。集体经济组织和公司经营的有机农场一般规模较大,经常将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有机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活动与旅游业的吃饭、住宿、购物、观光、体验、度假等活动进行结合,使得城镇居民可以在大自然中释放压力,回归田园,推动了一二三产融合,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农村人口在当地的就业范围,使城镇居民在与农村就业人员的互动中加快城市与乡村的融合。有机农业合作社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群众互助性经济组织,合作社的成员可以是同类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者,也可以是同类有机农产品的经营者,还可以是同类有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需求者,合作社由成员自愿组建,实行民主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有机农业合作社由有机农业劳动者组成,有机农业劳动者是合作社的主体,合作社主要服务其成员,帮助成员联系有机认证机构,协助成员办理有机认证,组织成员统一购买有机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组织成员进行技术培训,收集有机农产品的供需信息,帮助成员销售、加工、储运所生产的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业合作社既可能是由生产者自发组织的,也可能是在相关政府部门或公司组织的推动下形成的。有机农业合作社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具有法人资格,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和企业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一般企业相比较,成员之间是互助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有机农业劳动者自愿进入合作社,合作社成员也有退社的自由。有机农业公司一般是与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签订一种或几种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购销合同。有机农业公司一般根据合同给有机农业生产者提供有机种子和其他生产资料,对有机农业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有机农业公司以合同约定的价格和规格收购有机农业生产者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业生产者应该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进行生产,按时交付符合约定的有机农产品。 三、目前在有机农产品销售模式多种多样,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方在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开直营店 就是有机农业生产者在城市建成区开店铺直接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这样的直营店一般选择开在高端消费人群聚居的区域,譬如高档的商业小区、排屋区、别墅区,名牌院校科研院所职工住宅小区,党政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宿舍楼等地方。直营店的营销人员通过科普宣传和当面讲解,可以让消费者初步了解或加深认识什么是有机农业,有机农业的生产环境有什么要求,如何选择和改造环境以达到这样的要求,有机种养殖的生产过程和结果如何区别于常规农业,有机农业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机农业生产者通过直营店的现场陈设、宣传图像、宣传视频和人员演示来塑造自身的形象,吸引消费者到店消费并逐步培养忠诚度。 2.超市专柜 设有生鲜部的超市经常设有农产品的直销专柜,这样的直销专柜大多数销售的是来自城市近郊的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价格一般比普通农产品高20%~30%,接受度比较高。有机农产品专柜一般设在比较高档的超市,价格是普通农产品的3倍左右,目前看来销量有限。 3.会员制 有机农产品目前还没有被消费者普遍认可,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不认可的一个原因是有机生产的可信度,通过会员制更容易建立对有机农业生产者的信任,了解有机农业,了解有机生产,了解生产环境,了解生产者。为了增进了解,生产者可以组织会员或潜在会员到基地参观体验,甚至可以组织他们参与生产过程,从采摘到耕作到浇水施肥除草捉虫伺喂。对正式会员一般采取配送制,按每周1~2次送货上门,会员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生产者的生产实际情况下订单,生产方根据订单组织配送。 4.礼品 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旦等传统节庆日,有机农业生产企业可以将有机农产品设计包装成礼品盒进行销售。逢年过节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好烟好酒一度充当主角,现在食品安全困扰着芸芸众生,人们希望吃得健康,有机农产品礼盒正当其时,经过简单、环保包装的有机农产品代表了更好的节日祝福。 5.酒店与餐厅订单 某些城市的高档宾馆酒店为了提升自身档次,设立了有机餐厅,也有一些独立餐厅,主打有机菜。但是酒店和餐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往往品种多,单量小,大部分有机农产品企业对酒店和餐厅的销售主要目的是进行品牌推广。 6.自营餐厅 有机农业生产者的自营餐厅主要设在农场里,和农场体验相结合,也有少部分有机农场在城市里设立了自己的餐厅。消费者可以在这样的餐厅里体会有机农产品与常规农产品的不同,体验优质食材的纯真。 7.农场体验 有机农业基地进行乡村游、蔬菜水果采摘、农业生态观光等项目建设,利用自身较好的环境,种植养殖多种经营、花色品种较多的优势,升级生产设施,配套旅游设施,吸引广大消费者进入农场进行采摘消费,消费者在有机农场游玩、吃饭、喝酒、干农活、购买有机农产品。 8.集体采购 一些实力比较强的企事业单位,向有机农产品生产者购买优质食材,制作员工餐或作为单位福利发放给员工。 9.网络销售 网络销售可以通过建立生产者自己的官方网站进行,也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 10.微营销 随着移动端的兴起,微店、微信、微博等微营销也越来越重要。 四、不同组织形式有机农业适用不同的销售模式 对于有机农场主导型的有机农业企业,让消费者感受农场的真实存在,在农场体验农作物、畜禽的生长环境,了解它们的成长过程,引导消费者直接参与劳作,体会农人的辛劳和意境,重建人们与食物的亲密关系,这是有机农业营销的至高境界,最能够促成有机农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实现。有机农场在城区开直营店或自营餐厅,有利于和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同时有利于就近服务消费者,而通过超市进行销售则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通过互联网和微营销也可以扩大影响和促进销售。总体来说,把(潜在)消费者吸引到有机农场是有机农场主导型有机农业营销的中心任务,接下来是发展会员和建立消费者社区。合作社主导型的有机农业生产者的销售能力是比较有限的,优先选择和销售能力比较强的有机农业公司合作。有机农业公司可以选择全面的销售模式,开直营店和自营餐厅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进入超市有助于扩大销售和增加曝光率,礼品销售和单位采购在扩大销售的同时增强存在感,会员制是增强顾客黏性的好方法,酒店与餐厅销售重在品牌推广,采摘体验如果能选好示范农场也值得尝试,网络和微营销也是重要的销售渠道,运用得好可以和其他渠道相互助益。 作者:施学奎 单位:浙江行政学院 有机农业论文: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研究 [摘要] 在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加大、粗放型农业产业链价值缺陷不断显现、小规模经营成本投入问题不断受到关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不断落实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结合传统农业的特征和农业市场的现代化需求,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探索。在此背景下,文章针对以有机农业为基础的市场营销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为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有机农业;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用有机肥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等,保证种植业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要,或用有机饲料完全取代或基本取代畜禽饲料添加剂等成分,满足养殖业畜禽生长的营养需要,进行农业生产的形式就是有机农业,可见有机农业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调整,改变了农作物自身的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但要充分发挥有机农业的作用,需要利用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扩大有机农业的市场影响力。 1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相比传统农业,虽然有机农业也以农业资源为载体,但其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利用人类的智慧,将传统农业中对农产品、种植环境可能造成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生产要素进行了替换,不仅提升了农产品自身的“绿色”品质,而且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更加相符,这不仅使产品的整体附加值得到提升,而且与现代消费者的饮食安全需求相符合。但有机农业在舍弃应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程中,农作物的产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虽然传统生产要素被取代,但对人工管理和投入的依赖性大幅提升,人工成本明显增加,如果有机农业创造的附加值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将使有机农业的发展面临比传统农业更大的威胁。在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使高品质、低产量、高价格、环境友好性突出的有机农业所提倡的健康环保理念被市场接受,就需要结合有机农业产品的实际特点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拉近有机农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有机产业的经济价值,所以有机农业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2有机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有机农业在发达国家发展得相对较早,而且现阶段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已经被消费者所接受,形成了较稳定的有机农业消费市场,例如行业机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欧洲目前拥有有机农场面积在1213万公顷以上,年均有机农产品创收超过260亿美元,在欧洲家庭中,78%的家庭会依据食品标签选择有机农产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也开始进行了有机农业的相关探索,并凭借我国传统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等优势,将有机大豆、有机花生、有机葵花籽等有机农产品销售到其他国家,在云南、江西等地域建立了众多有机食品基地,但国内有机农业市场仍处于缺失的状态,有机农业整体发展状态的“畸形”,加大了我国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难度,特别是在我国以有机农业产品开发、市场竞争、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背景下,忽视了针对性的营销管理、特色管理、导向管理的营销思想,市场营销更难以满足有机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态,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必须注重以下方面。 2.1市场细分 虽然有机农业产品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地接受,但受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绝大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价格在传统农产品价格1.3倍甚至1.5倍的有机农业产品,所以在市场营销前必须进行市场细分,明确我国国内有机农业的目标市场。消费者生活背景、消费理念、认知水平等方面差异,其接受的商品性质、营销策略等也存在差异,所以要针对消费群体在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市场细分。客观的市场调研和调研数据挖掘是细分的主要依据,在市场细分后,有机农业企业将有机农业产品的特点与细分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行匹配,明确自身有机农业产品在接触不同类型、层次消费群体时存在的优缺点,确定符合自身有机产品特点的目标市场,并基于产品和市场分析,建立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例如我国翁牛特旗黑鱼泡子有机农牧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结合有机农业市场形成的水稻有机农业、苹果有机农业、玉米有机农业、小麦有机农业、蔬菜有机农业等市场细分形式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将有机水稻、有机水产、有机中草药和有机畜牧业作为主要有机农业发展内容,在将敖汉旗、奈曼旗等周边城区作为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将目标市场锁定在中国北方,针对北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能力进行销售对策制定,不仅形成了“中国北方有机水稻第一村”品牌,而且其生产的有机农业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2.2注重宣传营销 部分地区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将目标市场锁定在周边,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以生产有机农业产品为重点,以期通过产品自身的口碑扩大市场,这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发展理念,实际上是忽视了市场营销的作用。扩大宣传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营销手段,现代消费者虽然在主观上比较易于接受健康环保的事物,但要想促进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意识或消费冲动,甚至培养消费者产生有机农业产品消费习惯,必须先要让消费者对有机农业产品产生基本的认知,这就要求市场营销注重市场宣传,宣传的有效性甚至可以强化有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营销宣传的渠道随着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如电视媒体、互联网、报纸、期刊、室外大屏幕、农产品会展等均可以作为营销的有效渠道,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具体选择何种宣传途径以及具体的宣传形式,要结合具体的有机农业产品特点以及目标市场特点进行。例如安徽田园日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进行有机蔬菜、有机大米、有机鸡蛋等有机农业生产和营销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营销推广的途径,在地方台电视媒体中进行“生鲜有机认证,宅配健康保证”的广告宣传;在公交车上进行“摘取有机天然,配送健康自然”的车载广告宣传,使其周边城市居民对有机农业的认识更为深刻,而且对安徽田园日志农业品牌也较为认可,该公司也因此被评为合肥市有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2.3顺应时展 有机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也要将此思路贯穿始终。笔者认为有机农业市场营销顺应时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加大有机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各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互联网+”模式,将会导致其市场范围狭窄,所以在进行有机农业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有机农业企业要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将线下的营销形式向线上扩展。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政府为后盾,进行商务模式的探索,符合互联网时展和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特点,而且,可以将区域内有机农业合理整合,提升市场营销的整体影响力。除上述途径外,笔者认为培养专业的、灵活的且具有较高道德情操的营销人员,也是推动有机农业市场营销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只有形成高水平的营销队伍,才能将具体的营销策略落实并不断优化,这对政府、高校、企业等主体均提出了较高的人才培养要求。 3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发展有机农业对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等融入到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符合现代消费者心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推动有机农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这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果经验,不断优化和推广。 作者:李梦柯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有机农业论文:有机农业发展竞争优势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品质生活的要求日益增高,特别是现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有机健康的食品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当前我国的有机农产业的发展极为迅速。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陕西省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对安康市的竞争力进行科学的研究,最终为安康市的有机农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有机农产业;竞争力分析;安康市 1安康市有机农业的竞争力分析 1.1矿资源丰富——“中国硒谷” 陕西省安康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根据安康市国土资源公布的数据,安康市现有探明和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金矿金矿就达到65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其中在陕西和中国位居前列的矿产有金矿、汞矿、毒重石、瓦板岩、重晶石、锑矿、锌矿、天然珍稀矿泉水等。特别是其富硒资源,据不完全调查整个安康市境内富硒的区域含量高达2.5~6.6mg/kg,横跨跨度达到近500km,为中国之最。 1.2安康市的地理优势及特色农产品 安康市地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年降雨量均在910mm左右。这样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气候,也是因为其气候的特殊原因,安康也被誉为我国中药材的摇篮。此外本地区的特色茶叶、魔芋、中药材、油菜均具备优秀市场竞争力。根据安康市市农业局公告显示,截止2015年,安康市富硒食品产值达到233.46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24.9%),同比增长32.6%,生态富硒产业在全市GDP占比为26%。 2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劣势 2.1市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安康市作为陕西省境内的一个地级市,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201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91元,比上年增加2180元,增长8.7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96元,比上年增加728元,增长9.75%。截止2015年年底安康市全境需要领取救济金的弱势群体达到近2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数63.8万人,同期减少12.3万人,虽然大幅度减少但其经济滞后的困境任为解决。经济发展滞后是当前阻碍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2有机农业发展观念落后 安康市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任然以传统农业耕作为主,多采用的是人力与畜力结合进行农业生产,其生产力低下、机械化水平落后。而且由于区域农业教育力度不足,大多数农民仍然习惯使用化肥农药来进行耕作。对有机农业的观点不理解认识度较低,不愿意进行改变,导致有机农业产业化在安康境内推进受阻。 3安康市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 3.1国内“绿色产品”消费观增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我国消费者从前期“便宜消费观”,得到了扭转。人们越来越追求食品“无添加剂”、“绿色无公害”、“有机化”的属性。这种观点大大促进了当前有机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安康市进行有机农产业发展的信心。 3.2安康市政府高度重视 安康市市委市政府已意识到安康市要发展,必须从绿色、生态出发,打造“绿色陕南”和“和谐安康”。不断派出工作组推进知识下乡、科技入村,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迈向高质量、高水平的绿色化生产行列。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打下坚实的交通、电力等基础,寻找更多更大的销售市场,以确保农产品的出售不受阻碍。 4对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建议 4.1加强生产链的建立 加强安康市地区农产品生产链条的发展,保证各个生产链条齐头并进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政府要进行基础农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艺,有效的延长有机农产品的产业链,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产-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与养殖业合作,构建地方有机肥生产链,减小成本,扩大生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打造金字招牌 有机农产业不能仅依靠农民自身或者生产加工就能做大做强,必须依靠政府或者科研机构对产品进行研究或者创新,比如可以共同培育新型农业品种;改良或创新新兴培育技术,提高种植技术;加大力度研发无公害保鲜、贮存技术,确保农产品的贮存。 作者:钟伟 何波 单位: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有机农业论文: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介绍有机农业概念、特点,并对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视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推进有机农业发展模式和运作机制的建立、加大政府的引导扶持力度等促进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有机农业现状;问题;对策 20世纪绿色革命以来,世界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在此背景下,在吸取传统农耕生产方式上,产生了有机农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本文将从有机农业的基本内涵入手,通过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我国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有机农业发展历程 1.1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认为,有机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生产体系,她遵从当地的生态节律、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循环,而不依赖会带来不利影响的投入物质。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她有利于保护我们所共享的生存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公平与和谐共生。 1.2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有机农业出现较晚。1989年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是我国第一个IFOAM成员,1990年浙江省临安县临安茶厂和裴后茶园获得荷兰SKAL的有机认证[1]。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有机食品标志管理章程》和《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初步形成了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和认证管理体系。2015年8月25日,国家质检总局《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修正版)取消了有机转换认证及其标志,进一步规范了有机产品生产。近年来,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较快。据报道,2014年我国有机生产面积已达272.2万公顷,有机产品总产值达800多亿元。2015年,全国已建成有机农业示范基地19个,形成了水稻、茶叶、畜产品、水果等示范模式,我国已成为全球第4大有机产品生产消费国[2]。 2我国有机农业的问题 2.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有机农业投入较大,劳动力投入较高,生产效率较低,市场风险大,使得有机农产品生产风险极大。因此有机农业的发展壮大必须要得到政府支持,弥补有机转换期间收入下降的风险,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我国政府目前没有提供对有机农业统一的支持,中央没有专门的补贴资金,发展有机农业的财政资金主要由地方自行解决,但是政府也只进行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乏长期、稳定的规划和政策支持。 2.2产业化水平低,生产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有机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耐性很强,生产的监控程序多,检测、监测费用高,使得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成本大增,限制了有机农业的大发展。在市场利益驱使下,单个农户也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一些不符合规范的生产措施,结果往往损坏整个有机生产行业的利益;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水平较低,对单个农户约束性较弱,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2.3有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素质较低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刚刚兴起,适应本地的生产技术并不完备国内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停留在科研机构实验室水平,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系统性研究和开发。在我国,仅有5家专业有机农业咨询组织,但它们大多数多专注于建立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而不是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较弱,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有机农业生产的一大瓶颈。 2.4对有机农业认证不规范,生产过程缺乏监督 目前,我国现有59家有机认证机构,不同机构和检查员对于标准本身掌握和执行不规范,差异很大,导致有机农产品质量存在差异。对有机产品生产监督不严,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农药等现象时有报道,市民对本国有机农产品缺乏应有的信任。因此,要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促进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发展。 3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 3.1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 各国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都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密切相关,如德国“联邦有机农业计划”每年投入两千万欧元用于支持有机农业生产。我国也应加大对有机农业生产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对有机农产品给予政策补贴。积极进行政策引导和鼓励,以政策引导有机农业快速发展。 3.2加强有机农业规范化建设 首先,要完善有机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有机农业管理规范的国家或地区都有着较为完善的有机产品生产标准和管理办法。其次,要科学制定有机农业认证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从而促进我国有机农产品的规范发展。同时,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避免无序竞争。 3.3加快土地流转,建立新型的生产经营组织,形成有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导致土地种植碎片化,既不利于有机农业种植管理,也不利于新技术的使用。要以土地确权为契机,加快土地规范化流转,推动有机农业集约化经营,推动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和个人投资有机农业。 3.4建立和完善技术和服务体系 由于有机农业限用或禁用化肥、农药,有机农产品产量稳定性是一个大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级农业科技机构、农业院校等的科研力量,加强与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产品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解决有机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中的存在的问题。 作者:炊晓宁 赵永强 单位: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人民政府 陕西省岐山县水利局 有机农业论文:有机农业发展政策支持研究 摘要: 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有机农业作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作方式方兴未艾。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兼具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和特色农业生产的特殊要求,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较好的作用。但有机农业生产经营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特殊形式与常规农业一样面临着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在一定条件下,这种风险程度甚至超过后者。因此,对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考察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相关研究,分析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支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现状与问题 1引言 绿色革命以来,农药和化肥大量使用,造就了石油农业的兴起,这对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石油农业的发展造成了诸如土壤板结、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集聚等环境破坏问题,并可能将污染传导到食物链终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有机农业作为石油农业的替代选择之一日益得到重视,相关研究与支持政策不断涌现。在1920年代的瑞士和德国,有机农业概念被首次提出。21世纪以来,有机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有机农业是对农作物培育过程要求极高的现代新型农业,兼具安全、优质、营养的特点,有着较广阔的消费市场,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常规农业一样依赖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同时,有机农业生产环节对生态环境有较好的恢复与保护作用,能够形成经济行为的正外部性。伴随着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过程,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因此其生产的风险性较之于石油农业更高。有机农产品的产量较低,而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较之普通农产品弹性系数更大。因此,其发展面临着生产与市场的双重风险。基于以上几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对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2何为有机农业 自从“有机农业”概念提出后,学界从不同角度尝试对其定义进行规范,但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本文将几种主要的观点进行简单归纳: (1)农业系统说。有机农业是一种环境和技术要求最为严格的具有持续性发展特点的农业系统[1]。系统说从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角度考察有机农业定义是合理的,但关于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及其生产过程、生产目的等方面未作具体阐释。 (2)生产过程说。李显军(2004)对有机农业的定义中强调了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有机农业基本标准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完全遵守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化肥、农药和各种调节剂和添加剂,绝对避免基因工程技术,维持种植、养殖业的平衡,采用具有可持续性的农业发展技术,保证农业生产过程的稳定性。总而言之,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建立生物多样性、恢复良性循环是其观点的核心[2]。 (3)生产方式说。葛体达等(2008)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考察了有机农业的定义,他们认为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应该符合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健康、安全、优质的理念,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使用绿色、无污染的生产资料,结合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发展科学原理和技术,协调种植、养殖业的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进步,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3]。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对有机农业的定义如下: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4]。不难看出,从农业系统、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的角度考察有机农业的定义都有其合理性,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对有机农业概念的界定根据专业性和具体性,从有机农业的生产环节、生产特点、系统协调等角度对这一概念加以界定。虽然有机农业的概念众多,但综合各种观点会发现它们所要阐述的内容具有趋同性,即有机农业是在生产中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本文将采用这一定义。 3研究现状 20世纪以来,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学界对其政策支持的研究也不过几十年的历史。考察国内外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研究,不难发现,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对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必要性分析、对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具体经验总结和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建议对策等。 3.1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必要性研究 如前所述,有机农业不仅有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还兼具特色农业生产的特殊要求,尤其是有机农业面临的生产和市场风险较之普通农业生产更大,且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正外部性更大。因此,国内外关于有机农业支持政策内在原因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上述几点,且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 3.1.1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作为自然在生产与经济在生产交织的生产活动,其面临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远大于工业生产活动,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弱质性[5]。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普通农业生产方面,也表现在有机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农业的弱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自然环境作为农业生产活动中难以实施有效人为控制的因素,即便当今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展,自然条件仍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面对自然灾害,普通的农业生产本就难以抵御,而有机农业对其承受更显无力。总体而言,“靠天吃饭”仍是当今农业生产的基本现状,因此,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农业生产面临着更大的自然风险。石油农业可以通过大规模施用化肥农药抵御来自病虫害以及土地贫瘠带来的自然风险,而有机农业在这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正因如此,有机农业在面临同样的自然灾害时,其风险抵抗能力相对更低。 (2)有机农业市场风险更大由于生产中的风险不完全可控,有机农业的弱质性还体现在其他领域上。就消费层面而言,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品等生活资料,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而来,农产品是最基础的需求,因而需求弹性很小。就流通层面而言,农产品流通中价格和供求之间存在着时滞,这意味着农产品供给的数量难以在市场的自行调节下及时跟随价格的波动而变化,从而导致消费者接收到有关农产品短缺或过剩的信息往往都被放大,农业经营者难以建立起稳定的价格预期。如此一来,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产品面临着更高的市场风险。而有机农业作为农业市场中新兴的一员,消费受众又具有局限性,因而面临的市场风险更大。 3.1.2有机农业生产过程的正外部性 有机农业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不仅给农业生产者带来收益,更重要的是有机农业生产过程对于公共环境的保护能够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能够更好地保护耕地、水源、空气等公共资源。有机农业的公共效应外溢主要是:一方面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有机质在作物土壤中的含量,增强土壤肥力,同时提高碳的储量[6]。近年来,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以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有机农业作为一种生态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分析有机农业的作用主体,一方面,生产者能够从生产过程中获得经济收益;但是另一方面,生产者采用有机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的积极效应作用于公共领域却未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而有机农业生产形成的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由于农业生产空间的不可分割性导致有机农业形成的正外部性难以被具体测量。因此,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就成为公共机构对有机农业生产者所带来的社会贡献进行补偿优选方案。 3.2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现状 3.2.1设立专项资金进行直接补贴 对于从事有机农业的相关企业、组织和农户,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对其投入的生产资料及认证时所需的费用进行直接补贴。目前,相关的扶持政策中,进行资金直接补贴的有35项,总政策量的80%左右,其中大部分(70%~80%)补贴资金是用于资助进行有机生产、认证的企业,仅有少量资金是用于发放给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户的。 3.2.2提供技术支持 政府投入专项技术资金,牵头组织、提供一系列有关区域性有机农业的规划、咨询、讲座培训以及技术推广等基础支持服务,设立高质量的有机农业产业基地。设立相关科研项目,推行有机农业种植技术示范,探索有机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有机农业的不断发展[7]。此外,对于在进行有机生产的企业、组织和农户,政府承诺在金融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范围包括配套的基建、贷款和税收等方面,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有机生产。 3.2.3实施金融政策倾斜 对于在进行有机生产的企业、组织和农户,政府承诺在金融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倾斜范围包括配套的基础建设、贷款和税收等方面,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有机生产。 4结束语 有机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历程较长,本文通过分析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研究现状,梳理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关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理论论证方面。在有机农业政策支持的必要性研究方面,研究学界的理论观点趋同;在政策支持的实施方面,我国的有机农业政策支持实践虽处于快速发展期,仍相对滞后,难以有效覆盖有机农业生产的行为主体。 作者:曾卓 王振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有机农业论文: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技术论文 1有机农业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在我国的推广使用是客观实际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生产受到较大的影响与冲击。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能充分满足要求越来越高的农业生产需求等。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无机农业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长期以来对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农业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机农业又称生态农业,其主要特点是将各种先进的生物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传统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方式过于粗放,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运用的化肥、农药以及生物生长调节剂等含有过多的有害物质,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也威胁农业生态化境,对土地、空气等均有一定的污染。有机农业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含有生物酶等元素的有机肥料,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少,可以达到绿色生产的目标。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无污染性应对我国当下的农业生态环境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2无机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结合在我国现实条件下的优势与不足 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所运用的生物肥料不含有污染性的元素,因此能够有效节约各种石化资源的运用,并且在较大程度上保护农田生态结构,使农业生产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均得到良好保护。因此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有效弥补无机生产技术的弊端。在我国当前形势下要实现无机农业生产技术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必须充分考虑2种生产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无机农业生产技术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是不同农业发展历史阶段的产物,必须充分认识它们运用的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农业生产模式虽然能够节约大量的石化能源降低农业生产的物质投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但是其缺点是不利于农业的快速增产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往往需要各个协作部门的分工协作,因此也不利于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迅速地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且有利于农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但它却需要消耗较多的化石能源和使用较多的物质费用投资,并且易导致土壤肥力的衰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上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无机农业生产技术则很难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实现联合。 3在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如何处理有机农业技术与无机农业技术之间的关系 我国农业发展类型呈现多样化特点,而且农业结构比较复杂,就一个城镇而言,不同的地方也有一定差异的,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有机与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但是可以通过设立近期目标的方式逐渐引导两相结合式的农业技术的发展,比如建立以有机农业为主以无机农业为辅的生产模式,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从而慢慢实现2者的有机结合。要确立长期的有机与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结合目标,建立有机与无机农业生产技术结合的生产模式,在满足当下农业生产效率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农业生产活动的内部平衡,在生产过程中逐渐渗透各种先进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项目,维护农业生态平衡,提高自然环境质量,推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实现无机农业生产技术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我国农业生产部门应当在“三农”问题的总体纲领之下,注重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投入,不断采用创新方式实现无机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鼓励发展新型农业。农业技术研发人员和农业生产者应当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有机农业技术运用期间重视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保证农业基本经济收入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作者:陈晓锋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三渡镇农业服务中心 地方有机农业循环发展思路 本文作者:陈兴鹏 王静 薛冰 张子龙 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中国西部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一、有机农业“、有机甘肃”与循环经济的概念关联 有机农业是在现代农业生态、经济、资源关系失衡,食品质量与安全,人类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1],[2],[3],[4],[5]。在世界范围内,有机农业自1909年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农业是一种健康、综合、环保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合成化学肥料、合成化学农药以及合成化学除草剂[3],[4][5]。是一种环境要求最为严格的持续农业系统。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有机农业是随着国际有机食品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而起步的。此后,随着人们对有机食品的逐步了解和国内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大,国内有机食品市场逐渐开拓[6]。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解决农业生产环境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高度重视,国内不少地区积极开展有机农业地区性规划以及有机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到生态规划中[8]。“有机甘肃”由张政民(2004)首次提出,王家勋等(2006)进一步指出以“有机农业”为抓手建设“有机甘肃”[7],[8]。 “有机甘肃”是指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科学发展观原则,充分利用甘肃省特殊区位、独特条件和有机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以追求资源环境成本最小化和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开发有机食品、有机产品和发展有机服务业为龙头,以发展有机农业、有机产业和循环经济为先导,以实施保护性农业、开发再生能源和研发推广有机技术为手段,兼顾国家、地方、个人利益,统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构想和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甘肃省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甘肃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机农业与循环经济是推进甘肃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用循环经济原理对有机农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甘肃省传统农业跨越式发展和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当然,“有机甘肃”建设,不仅仅是从有机食品到有机农业问题,而应将“有机甘肃”作为一个品牌,乡村以建设有机食品基地为重点,城市则重点发展有机工业,有机工业的核心是建设相关产业的有机集群,“有机甘肃”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本文基于“有机甘肃”的概念,结合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主要研究甘肃省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基于“有机甘肃”和循环经济的甘肃省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㈠甘肃省发展有机农业的巨大潜力甘肃省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和生物资源优势;有良好的发展畜牧业传统,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1,7,9]同时,由于工业化、机械化水平低,促使的农药、化肥用量、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等,反而构成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后发优势,为“有机甘肃”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技术等条件。甘肃省地处青藏、黄土、蒙新高原交汇地带,地形复杂,海波相差悬殊,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历来就有生产天然食品和中药材的传统。甘肃“三分山,三分草,二分沙,一分林,一分田”土地类型,高山、盆地、戈壁、沙漠、沟壑等地理单元,在大空间尺度上,自然形成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天然屏障和生产条件。初步形成了马铃薯、棉花、瓜类、蔬菜、果品、啤酒原料、制种、中药材、蚕豆、百合、草产品、草食畜牧业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和产品。天祝白牦牛、靖远滩羊、河西白绒山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甘肃高山细毛羊、华特瘦肉型猪、早胜肉牛、藏羊、牦牛等地方品种是甘肃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1],[7],[9]。另有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如发菜、蕨菜、木耳、白瓜子、黑瓜籽、黄花菜、白兰瓜、橄榄油等。这些优势农副产品品质优良,产出量大,商品率较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优势,是极具开发有机食品的资源基础。 ㈡有机农业发展分区布局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甘肃省水热、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在地域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以及人口、社会经济要素的不同分布,共同作用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因此形成了有机农业生产的区域背景特色。在深入分析甘肃省自然生态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发展研究的角度,甘肃省可分为陇中、陇东黄土丘陵川塬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陇南山地区等四大自然生态区域[10],[11]。根据甘肃省自然生态环境分区、农业生产区域特点和农业生态环境类型[12],运用循环经济原理,本文将甘肃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划分为河西荒漠绿洲区节水型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南山地区特色有机林果畜循环经济模式;甘南高寒高原山地区特色有机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等有机农业特色地域模式类型。一是河西荒漠绿洲区节水型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河西走廊及其北部残山丘陵地带、荒漠戈壁和砾石绵延千里,降雨少、风沙大、日照强,为典型的内陆型气候。农业活动主要集中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在沙漠戈壁中形成的大小不等的十多个绿洲里,为典型的灌溉农业[11]。一年一作,小麦、玉米、瓜果、甜果、棉花、亚麻、油菜等种植面积较大,每年有大量粮食、瓜果和畜产品调出,是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 目前该地区已经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农畜产业,在粮食、油菜、瓜果、啤酒原料、制种、园艺特产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优势。综合开发利用河西地区优越光热条件,发展绿洲节水型特色有机农业,依托甘肃省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张武定农产品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加大建设和开发投资力度,提高绿洲有机农业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建成重要的有机商品粮基地、有机商品蔬菜基地、有机农畜产品加工基地[12]。打造三大循环经济模式:水源涵养生态林—草畜业有机畜产品链,保证林草生态系统功能前提下,发展林(草)—牧—沼循环经济模式;粮、菜、果有机种植—圈养有机畜牧产业链;生态保护—荒漠有机牧业模式,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在承载力基础上,合理发展有机畜牧业。河西地区地理环境特点适宜草畜产业的发展,发展草畜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有机草—蓄产业基地[13],[14],[15]。据研究发现农民种植紫花苜蓿等草畜农产品与种植粮食相比,不仅减少了水肥、田间管理等资金和人力投入,而且收入增加。具有良好的经济收入和生态效益。二是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黄土高原地区地表起伏大,有丘陵、山地、台塬、沟壑河谷、风道等各种地貌,黄河两岸降雨量200毫米~300毫米,为干旱气候。陇东的中、南部地区、龙溪接近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为湿润气候,其余则为半干旱区。#p#分页标题#e# 在一些河谷和有提灌条件区域有灌溉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其他地区为旱作农业[11]。优势小杂粮、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优势明显,其中马铃薯为甘肃省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属全国重点产区,质量和价格上在全国有一定竞争优势[16]。该区应克服干旱缺水、生态脆弱等限制条件,发展旱农耕作,开发绿色食品。推进集雨农业—农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体系,以沼气为纽带,发展有机农林果畜产业。陇东以粮—牲—菌—沼模式为主;陇中以林果栽培—苜蓿种植—马铃薯种植—圈养牲畜—食用菌—沼气模式为主;大力发展经济林这一经济与环境双赢的产业模式,在天水、平凉等适宜地区推进建设有机林果基地[17]。在陇中、陇东优势产区发展有机小杂粮[17]。三是陇南山地区特色有机林、果、畜循环经济模式。陇南纬度较低,水热条件较好,降水一般在400毫米~700毫米,年平均气温较高,气候温暖湿润,河流多,水量丰富,植被覆盖程度高,生物资源丰富,除一般农作物以外、还有多种中药材,经济林木、珍稀动物和土特产品。该区重点建设有机畜牧、有机林果蔬菜、有机食用菌、有机中药材基地。 主要发展以下3条循环经济链:林—山野菜—茶—沼循环经济链;果—菌—牲—沼循环经济链;果—粮—渔—沼循环经济链。四是甘南高寒高原山地区特色有机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祁连山和甘南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势较高。甘南高原西部为高原地貌,东南部为高山峡谷,降水较多、湿润、热量少。年平均气温1℃~4℃,气候寒冷,植被覆盖面积大,垂直分布比较明显,有一些水源涵养林和高山高寒草场,为放牧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该区农业生产的重点首先应当是加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开发。同时发挥畜牧业主导优势,延长畜产品加工产业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改变传统粗放畜牧业发展模式,进行有机化改造和循环经济改造。 三、甘肃省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模式 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根据区域的资源特色优势和已有有机产业基础,选择特色优势产业,将其作为有机产业发展的重点,着力做大做强,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草畜产业、林果产业等。推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生产、产供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经营转变;向适度规模、注重质量、集约经营转变;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规范化管理、突出产后商品化处理转变;向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积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生产初级产品的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生产方式的有机化、清洁化和无害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运用传统农业中的有机生产技术与秸秆有机覆盖、免耕、节水等新技术相配套,建立有机农业保护地耕作新制度。加快有机农业所需的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生产资料有机化、无害化、产业化发展步伐,使其成为一个新的产业[7]。充分发挥科研力量,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实用产品[18]。在有机农业发展全过程中注重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和推进清洁生产,完善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建成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有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执行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标准,保障产品质量和信誉,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监测监督、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出自天然,保证质量。 ㈢创造有机产品品牌,实现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基地化、品牌化建设积极申报有机食品标志及相关产品在国内、国外专利申请[19]。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原产地商标保护条例和知识产权保护条例,防止无序竞争。积极适当地引进国际质量ISO认证体系,从生产加工、运销到消费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生产规范。形成品牌和竞争优势。基地是有机农业发展的载体,利于发展集群经济,发挥规模效应。基地建设以政府推动、示范带动为手段,依据现有有机产品品牌优势,加快推进有机林果、畜产品等基地建设[2]。因地制宜建设有机产品基地,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提升陇南市文县的甘肃省有机茶基地、敦煌肃州有机彩棉生产基地等已有基地,同时推进发展各地特色有机产品形成基地。今后发展中,推动“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天水蜜桃”、“天水苹果”等已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产品的基地建设。积极将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在有机农业基地的发展过程,大力推进“有机品牌+循环经济+基地”模式,促进有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和基地化建设,助力甘肃省的第一产业跨越式发展。 四、小结 本文从有机农业,有机甘肃入手,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立足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及条件,研究了甘肃省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推动模式,以期为甘肃发挥后发优势,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体现环境价值的有机农业,推动甘肃省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20]。同时在政府层面,积极鼓励和引导资金来扶持农民,引导农民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进行耕作,把实施有机农业作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的手段,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西部地区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有机农业论文:如何加强有机农业创新发展力度 目前,我国从食品安全角度分层划分的安全级别是一个金字塔形结构,处在顶端的是最安全的有机食品,其次是绿色食品,然后是无公害食品。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业、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即是有机食品或有机食品原料。 1有机农业的发展及现状 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随着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物质而不断造成健康隐患提出来的。从世界范围看,目前有机食品的销售量还不到食品销售量的1%,但其发展速度相当快,而且销售潜力相当可观。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多数人还在解决温饱问题,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较慢;而在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这个问题认识较早、投入力度大,因此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如法国大约有5%的农场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原料的生产,有机食品市场占整个食品市场的5%,婴幼儿食品基本上都是有机食品。欧洲其他国家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农场在2%~3%之间,90年代初已注册登记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加工的工厂有1716家。美国几乎在所有的连锁店都销售有机食品,有1/3的美国人会购买有机食品,1980年有机食品销售额为7800万美元,2000年为60亿美元,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目前,日本有8000多个有机农场,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3500亿日元左右,年增长率为30%左右。当然,“3·11”地震后,核电站泄漏事件,给了日本有机农业以沉重的打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始于八十年代。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成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会员。1994年10月,国家环保局正式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的有机食品开发走向正规化。其中,1990年,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发的有机茶第一次出口到荷兰;1994年,辽宁省开发的有机大豆出口到日本。以后陆续在我国各地发展了众多的有机食品基地,在东北三省及云南、江西等一些偏远山区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近几年来,已有许多外贸公司联合生产基地进行了多种产品的开发,如有机豆类、花生、茶叶、葵花子、蜂蜜等。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且主要是面向国际市场。 2发展有机农业对社会的贡献 2.1关于环保食品 发展有机农业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口味好、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多年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它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非常安全,且品质好,有利保障人体健康。 2.2关于生态平衡 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据调查,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的化肥、农药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利用率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过剩化学物质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化肥大量进入江湖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鱼类生存;农药在杀病菌害虫的同时,也增加了病虫的抗性,杀死了有益生物及一些中性生物,引起病虫再猖獗,农药用量则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2.3关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机农产品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农产品进行国际贸易受关税调控的作用愈来愈小,但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控制愈来愈大,只有高质量的有机农业产品才是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4关于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增收问题 有机农产品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3潍坊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3.1传统农业优势 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潍坊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更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发展有机农业的精髓。 3.2生产条件优势 潍坊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尽管一些地方仍是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农民能够很少用化肥农药就能完成生产过程,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3.3农村劳动力优势 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我市农村劳动力富余,这也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 3.4出口优势 我市农产品的出口渠道通畅,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更好的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将有较大发展需求。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5有机农业认证优势 现在,潍坊市有机农业认证面积已达到9.3万亩,377种产品,包括蔬菜、杂粮、果品、畜产品等,其中90%以上是通过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 4加速发展有机农业的建议 4.1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发展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提高人们食品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4.2政策的引导和调控 政府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针对有机农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并对其发展进行调控,在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期,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支持。#p#分页标题#e# 4.3技术指导的跟进 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因而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建议组成专家技术指导体系,通过专家指导和培训,使生产者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好杂草防除、病虫防治、营养供应等技术问题,使有机农业更好更快地顺利发展起来。同时,应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 4.4产品包装的标准化 有机农产品,其收获与销售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分级标准、统一销售品牌、统一内外包装、统一农药残留检测、统一加贴有机标志。 4.5网络化经营构建营销网络。 充分发挥寿光蔬菜市场的影响作用,构建有机蔬菜营销网络、流通销售渠道,创建品牌、拓展市场,逐步形成辐射国内外的有机蔬菜销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