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研究 一、贯彻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李老师就“你喜欢百草园部分哪些景色的描写呢,小组内分享”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然后再合作交流,按照“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充分体现了对于学生阅读的指导,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对于非教育专业出身的老师和新入职的教师来说,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教师要不断向行业内有经验、口碑较好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分析他们的教学模式。这些理念和模式都是这些优秀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而成,所以这些老师的成果极具借鉴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名师的教学录像,阅读其理论专著,在培训中交流经验等方式向名家学习。教师可以试着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但这并不意味可以照搬照抄这些教育成果。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水平不同、教学环境不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背景知识、教学感悟也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必须在依据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对于名家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恰当的调整。把适宜自身的教学理念以适当的方式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使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最大化。倪老师在讲《边城》一课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时,让学生找出能够体现人物形象的对话,由教师扮演其他人物,学生扮演翠翠,让学生体会翠翠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教学环节是模仿王君老师在讲《老王》一课中,老师为了让同学体会老王“活命”的状态。 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理念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现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当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要不断将当前的教育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尽量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真实有吸引力的课堂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应该采用一些比较新颖、生动的教学模式,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徐老师在讲《拿来主义》时由于本课主题较隐晦,语言艰涩难懂,再加上整篇文章的论点不清晰寻找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她采用了反复读课文的方式,列出表格,对比三种主义,逐步展示先破后立的文本解构,降低了文本的阅读难度。整堂课她借助多媒体手段从当前的热点现象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四、做好反思,提升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尤其是当教育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它运用的是否恰当,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都需要进行反思。教学反思不仅是帮助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的最佳方式。除了教师自己反思之外,还可以请学生谈一谈他们对于教师授课的看法。学生会从他们的立场上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看法。反思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对于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任何一种关于教学的理念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因而教学理念应来自于教学实践并最终回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师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的素养,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才能促进教学理念更好地向教学行为的转化。 作者:张燕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素质教育下语文教师的素养 摘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学无止境一个语文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推行课改,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语文课程改革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渊博知识;文学作品;课程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影响着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而教学模式的转变决定着教师的角色转变。这样的转变过程就会给语文教师带来许多困难与问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随着教育目标和要求的变化调整而不断发展。语文教师要有素养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渊博的知识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要想做好本职教学工作,除了有丰厚的专业文化知识外,还要具备更高语文教学基础。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宝库,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强烈,在课堂中却有很多的问题,有的是我们平时想都想不到的。教师只有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得到学生的尊重。推行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崭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要打破学科专业间的间隙,吸收各学门课程的精华,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适应新课标大容量、高难度的教学。学无止境一个语文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推行课改,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2流畅的语言 在语文课上,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任务。教师的语言不仅词汇丰富、逻辑严密,而且需要语速流畅、语音纯正。紧密联系教材,准确传达出语文课中文学带来的独特美感,让学生不仅在思想情感上受熏陶,更受到美的感染,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情感,更需要敏捷的思维、准确的反应。教师是通过口头语言来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我们要多读文学作品、观摩名师讲座,汲取其中的精华,积累语言,丰富自己,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语言需要简练、准确,字逻辑严密,条理性强。语文是情感的语文,一个教师要充满激情的关注孩子,在语文教学中和学生们共享着学习的快乐。点燃激情,需要教师的不断自我完善。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要注意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小学教师还应该自觉地加强教态的修养,以落落大方、优美高雅的体态语言来影响、陶冶和启迪学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把最亮丽的自己展现在孩子面前。 3热爱的激情 语文课不仅教学生学语文知识,更要传承祖国文化。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一首意境悠远古诗,一句蕴含哲理的名言,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所以说,语文是情感的载体。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解读文章、用一颗爱心去感染、熏陶学生,训练语言文学的同时,对思想教育也进行渗透。我们要有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来自于对作品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更是来自于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热爱。语文教师必须确立超前的教育观念,语文课程改革将提升语文教师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重建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也将重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始终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增强学习的毅力。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教书育人‘须能做到以情激情。老师用一颗爱心感染孩子,孩子学会感恩、用优异的成绩、优秀的品质去回报父母,回报社会,那将是教师最高兴的事。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语文教学,热爱学生才能教好语文。 4专业的技能 组织与管理好学生进行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使语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创设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教师要有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驾驭调节课堂和驾驭调节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必须对学生和教材进行深入了解,随时随地观察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启。对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会反思,要从自己亲身教学实践和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这些现象挖掘出这些问题的实质。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总之,进入二十一世纪,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现代小学教育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要求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人员,更要力争成为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推进,只要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学习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就一定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作者:何文琴 单位: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实验小学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教育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应注意通过教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乐于奉献,和谐互助、大度宽容的品德。这些方面通过对《先秦诸子选读》的阅读,理解更为深刻。现在教育中主张回归经典,回归传统,是很有必要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圣人孔子把品德的修养放在首要位置,可见对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视。我们向学生传授这些经典的时候也应该把对他们的道德情操方面的培养放在首位,让学生体会祖先留给我们在品德上的榜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品德仍在我们耳边萦绕,那谦虚、谨慎、坦荡的胸怀也是我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论语》的字里行间,融入的是孔子那“君子坦荡荡”的心胸,那一篇篇文章,那一个个语段,甚至是一句话都能反映出孔子及其弟子的品德,也都能反映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能起到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更是不能忽视,让学生有“仁义”的思想,做“仁义”的事情,对自己的教学负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二、用自己的行为关爱和感动学生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是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从教育的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这时的教师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道高为师,德高为范”学生每天和教师在一起的时间很长,作为语言工作者,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日常的行为举止,贪图小利、骄傲自大、自私懒惰等错误观念会在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勤奋、笃学、认真、正直感染和感动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体贴和用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和内心的声音,会给学生以榜样的熏陶和家庭的温暖。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发展与健全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三、平等的对待学生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转移到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的思想交流。作为语文教师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我们的语言可以是一缕温柔的春风,吹开孩子刚滋长出来的思想嫩芽;也可以是一把无形的利刀,割断孩子的梦想。学生也不是一个蓄电池,任由你给他充电,这是一个有思想、有主张的群体,是可以互相交流的。而学生有时候又是脆弱无力的,他可以被一句话摧毁对生活的信念。所以,教师在对其进行教学的同时,更应注意对其品行德操的教育和熏陶。鲁迅说“: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为了教师的职责,为了学生的明天,我们要有鲁迅“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语文教师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多说一句鼓励的话,也许就无形中改变了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洗刷着孩子心灵,让他们怀抱对社会的感激,对弱者的同情,也许就会变成一个有大爱的人。圣贤们给我们留下无数的品德榜样,作为语文老师更应发挥传承文化的作用。请语文老师不要吝惜你的文字,用你那每天流出无数美丽的辞藻文字之口去净化孩子的思想,让学生在品德高尚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作者:于忠玲 单位:敦化市黄泥河镇第二中学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高二语文教师教育管理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中新课程理念以及学校的发展需求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苦练教学内功,优化教学手段,索求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进步。 二、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层面,高二(9)班总体基础较好,但也有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并且书写潦草,错字较多。高二(1)班基础薄弱,且学习习惯有待改善。 2.语文积累层面,两个班阅读面都较狭小,阅读量少,只有少数学生有阅读名著的习惯。 3.语文思想层面,除少数学生对语文有较大兴趣之外,两个班的学生对语文尚未形成积极的认识,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也够高。 4.语文素养层面,除少数同学外,基本上只是为学语文而学语文,未想过语文与素养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所学,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2.从高考层面吸引学生对语文的重视,掌握学语文的方法,激发学好语文的愿望。 3.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角度,激发学生加强对语文的认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提升对祖国文化的认识及热爱。 4.引导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5.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教材的学习为主线,适当扩大学习面,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积累,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认识。 2.精心设计教学,落实课前预习,精心设计课后巩固作业,做到精要简略,思路清晰,要点齐全,重难点突出。 3.适当开展课堂活动,在学生的说、读、写等能力上下足功夫,突出点,带出面,从而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 4.树立读书的榜样,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通过推荐书籍、组织读书活动的方式,让阅读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科研工作 1.确定本学期教科研的方向和目标。 2.确立一个小专题进行研究。 3.按科研部安排,积极组织或参与区级以上课题的研究。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德育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论文 摘要:关于人格,虽然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有广泛的使用,但却很难为之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趋向于认为,人格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时所形成并显示的独特个性。它是在个人的生理基础上,在环境、遗传、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心理倾向和各方面的特征。无数事实证明,优秀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 关键词:教师人格力量;教育任何一种社会职业,都没有像教师这样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高期望和严要求的约束。这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的职责及其这职业的角色特征,另一方面,也应归结于优秀教师所具有的人格力量的影响。 一、语文教师人格的教育价值 由于教师特定的社会角色及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其人格特点及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受教育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给予学生的人格形成上的影响,无论是在学科指导方面,还是在生活指导方面,凡是同学生有关的地方,无一不表现出来。 教师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其教学方式是可以探讨的。即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到取得最优效果的途径,以及在班级教学的场所里,使学生通过同教师、同学的互相接触来发展自己的人格。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人格形成的正面影响呢?笔者觉得应注意: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的角度来看,学生既是认知主体,又是发展主体;从德育角度来讲,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学生是主体,就是说他们生来就蕴涵有一定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要靠语文教师引导才能使学生固有的“四性”表现得当。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力量。 (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技术。在教学中多用启发式、情感式、多向式、开放式。通过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基本原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下能力:自学能力;搜集、整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鉴别、判断是非的能力;应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等等。提高能力也是对学生人格的正面引导,因为能力是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想办法提高学生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师工作的一个重点。 (四)落实教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新教材的思想性。通过语文课程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学生老是认为教师在严肃地教育他,而处于被动受教育的地位,就会产生压抑、拘束和受约束感,会在无形中造成心理屏障,从而教育效果就会违背初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厌倦、冷淡、消极、不屑、不满,乃至产生对立抗拒情绪。 二、教师的人格差异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对语文教学的领导方式是不同的,从而显现的人格力量也不同。我国的钱家荣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结构也分为三种,即父母态、成人态、儿童态(PAC)结构。公务员之家 父母态(Parents):以父母态为主的教师有明显的优越感和权威感,往往凭主观印象和经验办事,在课堂上常用命令方式。学生是畏惧和被动的,会抑制他们对旧知的回忆、新知的理解和深入思考,学习达不到高效高质。 成人态(Adults):以成人态为主的教师具有客观和理智的特征,善于把握过去的经验,估计各种可能性,作出合理的决策。他们对学生既宽容、鼓励,没有框框限制,又有明确的指南和帮助,采用民主型的教育行为,因此常有理想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在这种人格态下,由于鼓励并允许学生的参与,又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因而学生的学习是低耗高效,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 儿童态(Children):以儿童态为主的教师像儿童那样冲动、没有主见,遇事畏缩,优柔寡断;他们的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情绪不稳,纪律松懈;在这种人格态下,由于缺少行为监控和指导,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差,学生也很少有创造性。 民主型、成人态的教师是“促进”作用;而轻微型、放任性的教师,由于其人格的不良态,必然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课堂心理气氛,影响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以及人格、道德的发展。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注意完善自己的人格,把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转变为优良人格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人格的完善 (一)教师是普通社会群体,却应有独特、丰富的人格特点。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不仅用自己的人格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而且也是通过教育工作,体验到自己的人格深化的存在。为师者,大都有这样的共识:经过和学生几年的相处,班级的整体风格就和班主任老师的外显的人格极为相似了。 (二)教师应是传统文化的承续者,也应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者。教师既是社会道德权威的代表,而同时又应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必须重视自身道德行为的涵养及对学生的濡染作用,这也迫使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承续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上,作一个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者。 (三)教师人格特质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教师对学生具有非常高的威望,所以要时时刻刻注意完善自己的人格,作好影响源。另外,在工作中尽量多方面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具体面貌,对每个学生分别提出具体要求。现实性、时代性的人格特质应是新时期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目标。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2009——2010学年度,本人担任初一年(3)班语文教学工作.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4,积极参与科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 总之,在本学年的各科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无任何有悖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母校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今学期我担任初一级七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普通话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而用广州话教学,又削弱语文语感教学的功能。另一方面,七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安塞腰鼓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认识和理解安塞腰鼓”,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语文教师报告素质教育论文 五年来,我一直扎扎实实勤勤恳恳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在德、能、勤、绩方面成绩显著。根据职务晋升条件,我符合申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条件。 我申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理由是: 一、师德高尚健康,教育观念正确先进。 我有高尚、健康的师德。我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对党无限忠诚,献身教育事业。我在各方面都从严从高要求自己,品德言行堪为学生表率。热爱每个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有在艰苦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和创建不朽功业的追求和志向。我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以创新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讲究工作中的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敢挑能挑重担,完成工作成绩显著。 我有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我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根本,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展自我。 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具有科学优化的知识结构。 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应具有"专"与"博"的知识结构。从教十年,我一直在继续学习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以广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传神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的实践。 我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再学习。我自学语文研究生课程,经常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网络资源了解本学科教育教学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教育方式,广采与语文有关的知识,使自己跟上21世纪改革步伐,知识结构常新常进。平时,涉猎赞科夫的"教学的发展"、布鲁诺的"知识结构"、苏霍姆林斯基的"发展智力",研究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知反也……"我在传授知识汲取知识上进取,做一个充满"文学细胞"的杂家。 1998年1月到1999年6月,我参加了由广东教科所、华南师大教科所联合开办的语文教育科学研究法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培训、英语培训,参加广东省统一考试,已过计算机初级、中级。 2001年到2002年,利用双休日参加了由广东省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办的语文课堂优化研究、中学现代阅读教学研究、汉语词义系统与中学语文教学、汉语和汉文化、中国民俗学、普通话与诵读艺术等六门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 (一)教学能力方面: 我能正确理解、运用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正确传授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讲析透彻,"双基"教学扎实。人们说:"一个好老师,应有一张巧嘴一笔好字能分析、写好文章。"本人个人素质好,普通话动听标准,字端正美观,平时博览群书,阅读面广,写作是特长,所以教学有示范性,能带出一大批语文方面冒尖的学生。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严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这要求教师教学本领强,自己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我通晓语文教材的体系,钻研教材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思路;通读全套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编排体系,安排出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和作业系统的最佳组合方式及纵横联系。在具体操作中又采用主体式课堂教学方法,讲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样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课,充满魅力的语言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设计出声情并茂的课堂用语,力求使学生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自己的电脑水平高,花时间制作优秀课件,加大课堂容量,扩展学生视野,电脑上课率97%以上。 我讲究情境教学,经常让学生走出斗室,从生活中掇取素材,多"看";借助音乐、电影、电视录像等好的媒介,营造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上入迷地"听"也入心地写;我收集许多有趣味有延展性的题目,让学生投入思考,利用网络资源辅助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摘抄剪贴互评习作,每学期让学生自选题目,写出两篇研究性论文。我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进行五项任务完成达标:①语文知识的传授;②语文能力的培养;③发展学生的智力;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⑤进行道德审美教育。 总之,在工作上,我认真踏实一丝不苟,讲质量讲效率。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下班辅导(这些检查一向为优秀),每堂课都要求自己达到既定效果,学生语文能力强,所教的学生高考成绩相当优秀。组织语文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培养学生演讲与口才、辩论能力。能正确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培养青年教师。每年承担一次校级公开课,受到好评,是优质课。 (二)教学经验丰富: 我原在中师四年,教"文选""语基"两门课程,是学校骨干教师,把关教师,备课组长,教学成绩优异,胜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循环教学,并一直担任班主任,所带班一直是校先进班集体,多次评为校标兵班。 97年调到南海一中后,我的教学态度仍保持着一贯的认真性,责任感相当强。在一中,我一直是教两个班语文,任一个班班主任。班主任方面讲究"勤",注意言传身教,"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培养学生。重班主任工作艺术,热爱关心学生,有很强的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注意因材施教,对好、中、差学生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推进,对学生实行"做人、知识"双方面教育,经常找学生个别谈心,进行良好引导,重视专题班会课教育,采用比赛、文艺活动等各种方法增强学生纪律意识、竞赛意识、集体意识,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发挥干部作用,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特色是实行分层励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一帮一"活动。所教班一直是校优秀班集体,多次被评为校标兵班,有很好的学风班风,班上同学思想进步,学习勤奋,后进生转变成效好,成绩居年级前列,高考成绩好。 四、工作勤奋,工作量大,成绩优异。 1、工作量大: 1998年度至1999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节课,任班主任。 1999年度至2000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一年级,共2个班,周13节课,任班主任。 2000年度至2001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21节课,任副班主任。 2001年度至2002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二年级,共2个班,周15节课以上,任副班主任。 2002年度至2003年度,我教高中语文三年级,共2个班,周22节课以上,任副班主任。 2、成绩优异: 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方面专业水平要高,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勤奋。我是一个严格勤快的老师。我对所教的学生一个都不放弃,耐心细心地教导他们。我所教班语文整体水平高,差生转化明显,有一大批高才生。96年度我教的两个毕业班在省中师"文选"统考中,取得平均分85分以上(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在省名列前茅,获得省教委的高度评价。2003年我教的南海一中两个B班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分别获得平均分521.3分和512.11分的好成绩(2003年专科大专A线为500分),我班参加考试125人,语文上重点线5人(最高分753分,年级第2名),上本科线48人,上大专线112人(总上线90%),两班语文高考成绩在年级7个B班中居第一第二,尖子生人数与几乎A班齐平,总成绩与A班原始分只相差1分左右。这种语文成绩是南海一中B班首例。学生充满了感激之情,好几个学生在南海一中网上留言"春辉老师,您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您是南海一中最勤奋的老师,您用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教育我们,我们非常感谢您……" 担任10年班主任,所带的班均是校先进班集体,多次被评为校标兵班。 我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整体性原理》获1998年南海市高中语文科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谈情境教学法在作文课中的设置》被评为南海市2001年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论文《写情真切活泼,状物巧妙生动》收入《小学语文评析》一书(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语文单元教学方法初探》在96年湘南片语文教研会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论文《依样画葫芦》在省中师语文教研会94年会上评为三等奖,论文《中美两国阅读教学比较》收入《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论文《谈情境教学法在作文课中的设置》收入《21世纪中国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 2002年我被评为南海一中电脑积极分子,教学课件《林黛玉》《长亭送别》均获南海一中优秀教学课件三等奖,2003年我的个人网页获南海一中优秀网页评比四等奖。1998年第4届全国中学生暨海外华人作文竞赛中,我被授予优胜指导奖,指导的2名学生作文均获全国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2002年南海市高中语文阅读比赛,一个获一等奖,二个获二等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今后,我会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知识不断丰富,成为一个拥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的21世纪新型教师。在教学、班任工作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带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兼具的高层次人才。 我认为,自己在各方面表现优异,教学效果一直好,合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资格,请领导、评委批准。 语文教师教育论文:农村语文教师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黑龙江省海伦市共荣中学,黑龙江 海伦 152332) 摘 要:文章从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留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两方面,研究农村语文教师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留守学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班级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学生的现象。面对这些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如何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教师的难题。而语文学习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1)厌学情绪严重,对学习无兴趣。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表现为听课不认真,不完成作业,逃避考试,甚至怨恨读书、怨恨老师、怨恨学校,进而出现旷课逃学现象。部分农村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在缺失爱的环境下成长,情绪长期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导致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留守学生性格内向,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平平,很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当父母和老师看到留守学生成绩的时候,不去分析他们成绩低的原因,只是一味地去责备他们。这样,留守学生就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也变得越来越厌学了。一些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也较差,对学校生活没有兴趣,不愿参加各种活动,自卑心理严重,学习之外的生活无聊且空虚,经常沉迷于游戏当中而不能自拔。 (2)问题学生较多,逆反心理严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在心理上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逆反心理严重。社会方面,进入初中以后,学校环境和教学的要求和小学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学生快速去适应。但是,一些留守学生适应能力较差,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减压缓压,在长期的压抑下,就容易变成问题学生。同时,农村留守学生中还有一部分是单亲家庭和重新组成的家庭,他们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矛盾。这些,都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缺乏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差。由于留守学生缺少关爱,放学后没有人同他们沟通,部分留守学生会表现得偏激、易怒。有的留守学生是隔代教育,在祖辈的娇惯下长大,这些学生往往与人交往时不懂礼貌,坏习惯多。有的留守学生觉得父母无能,不能给自己创造优越的家庭条件,不愿同父母交流,导致亲情缺失,很难融合。而且,这些留守学生在同其他学生进行交往时,往往不受大家的欢迎和重视。这样,就使坐在情感孤岛上的这些留守学生逆反和自卑心理日益加重,人际交往能力出现严重的问题。 二、农村语文教师对留守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Z文教师要学会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课文多数为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有益。同时,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热爱祖国、热爱生命、追求理想的主题,其中的现代文部分大多数是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选题的,集中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抨击,充满了鲜活的正能量。因此,语文教师要深挖教材主题和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留守学生形成正确的充满正能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初中教材中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让学生从人物所表现出的人格扭曲中吸取教训,意识到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又如教学《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教师可通过让留守学生理解作者在遭遇贬谪时的不同思想,教育他们在遇到困难应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师要多多发掘留守学生中进步快的同学,让他们带动后进同学,齐头并进,共同成长。 (2)语文教师要学会用爱心去感化留守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爱心是语文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因此,语文教师做好家访工作,充分利用QQ、微信等信息手段,走进学生的内心,创造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语文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给每个留守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语文教师应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让他们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跟踪指导,做好立体监控工作。这样,语文教师才能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生活、教育情况和心理变化,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对留守学生的道德品质、人生理想的教育,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从而让他们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三、结束语 总之,要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还需要广大教师一起行动起来。而作为语文教师,更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用爱心去关怀留守学生、感化留守学生,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们,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采矿论文:采矿过程中地质灾害论文 一、矿山地质灾害的几大类型 1岩土体变形灾害(1)岩爆是极易发生在采矿区的一种常见事故,通常在地下井巷开采作业是造成是地面坍塌高频发生的区域2。在采矿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采空区,在这样的区域尤其要注意,要保留足够的矿柱,因为矿柱提供了主要的支撑力。很简单的例子在一些采煤的矿区,经常会由于开采过程出现的问题造成开采区坍塌的现象。在开采作业进行过程中,要时刻分析采矿区的现况,在矿体较深的采矿区,作业者要求要能够及时回填开采区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在某些程度上减小大面积坍塌的事故发生。(2)采矿过程中采矿区边缘容易出现滑坡和岩崩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合理的开采矿山所造成的,不合理的开采会使边坡的角度发生严重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一些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易见。(3)矿山冲击主要是因为采矿区矿坑周围和一些底板围岩,在受到地壳运动过程中的应力所造成的,在受到应力的时候其会受到强烈的压缩,在采矿过程中岩石由于受到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岩石一下子就会破损成碎片,同时大量的喷射会直接喷向坑内,是非常危险的。(4)采矿过程中极易引发地震,发生在采矿过程中的地震往往危害是非常大的,小级别的地震都有可能引发矿井之内和地表层发生严重的损坏。(5)在采矿过程中的矿尾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一旦矿尾发生崩塌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回事泥石流的出现。不但给周围人们日常的生活引来极大地麻烦,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以及破坏的程度是不容小觑的。 2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1)在采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矿坑突水的现象,这样的危害是非常常见的,它具有极强的突发性、整个规模相比其他灾害现象也是非常大的。这样的现象是由于在前期没有对矿坑涌水做一个足够的估计和分析,在采矿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使得透水层断裂,最终导致地下或者地面的水大量涌入。(2)伴随着矿坑涌水灾害的发生,坑内同时也会发生溃沙涌泥的事故。通常情况下采矿区的溶洞中一些泥沙和岩屑会随着地下水一起突涌出,这样矿坑就会一下子被泥沙等阻塞,同时一些采矿及其和人员也会被淹埋,要是情况非常严重甚至会对整个矿山造成致命性的毁灭。(3)在采矿过程中伴随着会出现环境污染的问题,在采矿和选择矿址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这些废物往往都不会经过一些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去,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些水土流失的问题还有土地沙化的问题都是伴随着采矿过程发生的。 3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1)在一些特殊的采矿过程中,往往因为在矿坑中没有良好的通风渠道,会使坑洞中再开采过程中聚集起来的瓦斯发生积聚爆炸的现象,直接威胁着坑内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在爆炸过程中,矿井也会毁坏,再开采过程中还会有火灾等的发生。(2)在开采过程中,开采的深度越大,地热也会不断的加剧,矿山的含硫量是非常高的,遇到高温就会发生危险,因此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之下,对矿工们的日常生活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1)在开采前要有能够科学合理的计算相应的参数,确保开采过程可以顺利的进行,一旦开采矿区发生地面裂痕等现象,要及时请相关部门做实地检测。2)确切掌握该区域的灾害点,做好预防工作,避免在开采过程中发生的灾害复发的现象。3)设置一些拦渣坝,阻挡泥石流的发生。4)在面对坑道矿区开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好支护,一边做开采同时另一边的开采工要及时做好支护,有效避免发生矿顶等坍塌事故,对于矿区上有住户的区域一定要格外小心,避免发生地面开裂的事故。5)矿坑内的排水作业一定要提前做到位,避免涌水现象的发生。 (2)次重点防护区要对进入开采区的公路、以及生活区域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及时注意边坡失稳所引起的滑坡和塌方等现象,对于水土流失等现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1)科学计算相应的技术参数,支护和加固措施要做到位,排水设计是一定不能马虎的,要做好地表档排水措施。2)开采区域产生的废漆渣,要堆放在指定区域,对于采矿区比较险要的区域一定要有可以阻挡滚石和飞石等的相应措施。3)开采作业的末尾阶段我们要能够做到,恢复植被、扒平覆土。(3)一般防治区防治过程中,应严禁越界开采,减少人为扰动,做好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4)为恢复矿山生态功能和景观,采取的措施是能够做到统一安置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能够做好边开采边填补采空区,另外一定要注意在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三、结语 在开采矿山的过程中我们要能够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能够做到保护矿山环境,减少矿山灾害发生的频率。这样才能够使采矿事业持续有效的发展。 作者:王燕单位: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采矿论文: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前言 采矿工程专业是矿业企业的主打专业,而本科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习的最后阶段的教学环节。经过毕业设计,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对本专业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了一次实际系统的演练,并结合矿山现场生产加以实际应用,从而巩固和扩展采矿工程基本知识,拓展学生的采矿工程理论计算、工程制图和计算机设计等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拓宽学生本科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丰富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采矿工程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能够进一步增加采矿工程本科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善于理论联系实践,尊重科学和实践的良好学术、思想作风。因此,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说明书写作质量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在本阶段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学生前期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及出国等因素的影响,采矿工程本科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说明书的质量有所下降,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整个环境的影响,也有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因素。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和深造的重要过渡阶段。如果毕业设计不能达到要求,可能会造成采矿工程本科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不系统、不深入,基本技能不够熟练,动手能力差,不但造成企业、研究生导师和机关领导对培养的本科生印象差,而且会直接影响学生前进方向和前途。因此,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对矿业类高校培养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2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专业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同时,设计说明书还应达到一定的书写要求,需要达到通俗易懂程度,还应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深度和技术难度。当然,我校对毕业设计要求更高一些,就是需要具有专题研究,该部分要求和毕业设计说明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创新性等,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当前的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一般部分(含设计、图纸和说明书)及专题部分,部分学生的设计质量大部分都偏低,甚至有的学生都不能满足最低要求。综上所述,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2.1毕业设计选题简单及内容相近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一般采矿工程专业院校都按照既有模式进行,设计选题题目根据毕业实习矿山为背景,设计题目没有针对性或比较肤浅,有的甚至不科学,重复以前的题目,缺乏对应的研究。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拓展,而且阻碍了学生对生产问题、技术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 2.2书写功底差毕业设计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设计说明书的写作能力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特别是摘要和设计说明书中阐述的设计过程不够严谨,表述不清,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能把问题解释清楚,把说明书写成记账式说明或敷衍了事的概述。另外,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排版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条理不清晰、计算错误,甚至有的学生把导师名字都写错,可见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写作功底比较差,需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2.3工程制图漏洞百出毕业设计工程制图要求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绘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图文表达能力,学生在制图过程中不断提高绘图能力。通过毕业设计,采矿工程本科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绘图、手工绘图能力和追求完美的视观感受。但在实际毕业设计过程中,甚至最后提交的毕业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还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说明书和设计图纸不符合、CAD制图的比例不对应、工业广场留设不合理、代表符号混乱不合要求、矿块布置不合理、通风线路标示错误、平面图和剖面图不对应等。这严重影响整个制图效果,并直接降低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2.4低级错误多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不足在于设计中所犯低级错误、原则性错误较多。比如:具有高瓦斯矿井,很多同学没有在设计及说明书中阐述如何抽放瓦斯,更不用说如何实现煤与瓦斯共采等深奥问题;在地面上有构建筑物需要保护区域没有留设保安矿柱;通风系统混乱,污风相互混合,形成不通畅系统等。这些问题都属于采矿工程本科生最容易犯的低级错误,违反了相关安全规程和设计规程,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经常犯这些低级错误,说明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如果一直马虎下去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5设计内容高度相似由于扩招等各方面的原因,现在每个毕业设计指导老师都带3-8个毕业生,项目多的老师相对简单,但对于项目少的老师只能给学生为数不多的设计任务,也就说,指导老师给的任务就比较相近。有的同学的毕业设计大部分内容照抄其他同学的,或者从前几届毕业的学生那抄袭和照搬。虽然设计题目不尽相同,但设计内容和说明书高度相似,导致说明书前后表述矛盾、不一致,相似错误频发等等问题。 3问题产生的因素 导致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原因较多,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指导教师的原因,甚至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3.1前期准备不充分因为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实践性强的学科,毕业设计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复习,经过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不断进步,应该可以作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和说明书,毕业设计前期准备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 (1)矿山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指导教师联系实习地点困难,一般靠老师的学生在矿山当了领导以后才能给安排。所以,矿山对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2)实习经费不足,学校提供的实习经费一压再压,已经完全不能适合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实习费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习需要; (3)实习内容不够全面,由于实习经费不足,致使指导教师无奈把实习时间从3周压缩成2周,甚至1周,促使实践性很强的实习不能完全联系实际; (4)实习过程过于简单,由于实习时间的压缩,导致实习过程相对简单,不跟班实习,不能切实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5)有些同学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积极性不高,采矿工程专业属于高危行业,学生对从事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厌烦和恐惧感,特别是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打算到矿山工作,致使毕业设计和实习成为这些学生的艰巨的任务和负担,使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对毕业设计和实习重视的态度不够; (6)指导教师人员匮乏,难以胜任繁重的实习指导任务,缺少用制度管理学生的经验,对学生产生的众多问题及指导教师提出了要求和修改意见后学生无动于衷的问题束手无策; (7)考核制度不够健全、实施不够严厉,成绩评定过于简化,造成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失公平。 3.2指导教师自身因素由于采矿工程专业就业压力小,相对10年前,招收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大幅度提高,导致每个教师需要指导的学生数逐渐增多,因此,产生了如下问题: (1)指导教师的投入得不到保障。从时间和精力上讲,大多数高校教师承担着大量教学和科研任务,另外还需完成大量的考核指标,比如:每年要完成多少高水平的论文、获得的科研奖励、专利、著作、指导研究生数量、上讲台课时数、在研科研项目数、是否有纵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职称、无休止的会议等等,在高校激烈竞争的今天,指导教师的自由度相对较小。很多指导老师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只能把握方向; (2)指导教师相对缺乏采矿设计方面的知识。一部分高校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经历,尤其是作为毕业设计指导为主体的年轻教师,个别教师没有很丰富的采矿工程方面的经验来有效地指导毕业设计。同时,也存在个别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现象,没有很好地起到监管作用,放松了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导致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过场,不可能在最后还不让过。 3.3外部环境因素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每个学生均有4-5个单位可以选择,但有一部分学生把主要心思放在考研、出国、考公务员上,从主观上对毕业设计没有足够的重视,加上毕业设计期间是求职择业的最佳时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均不在毕业设计上。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毕业后去矿山的学生可以完全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拓展自己的思路,把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 4结论 煤炭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采煤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炭领域需要大量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这就需要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目标、良好的基本技能、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采矿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宽的采矿工程方面的知识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现阶段,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作为最后一个检验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担负着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应切实解决经费投入、指导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严格规范和细化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要求,确保毕业设计质量能够得到快速提升。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对采矿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均得到充分提高,达到社会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条件,以培养其成为高水平人才来满足我国矿业开采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 作者:王春来卢辉王福利李炜强罗铭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采矿论文:采矿勘探技术论文 一、我国采矿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采矿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建国以来,我国的采矿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械化设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使用,但是,我国当前的矿井中全盘实现机械化的仍是极少数,较低水平的采矿工艺极大的制约了我国采矿也的效率。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已加大了对大孔穿爆设备、井巷钻深机械、中深孔全液压凿岩机具、运矿设备、连续采矿设备、振动出矿设备的研究,以早日实现矿山设备的高效化、自动化和无轨化,采矿技术和勘探技术的的发展,还应注意生态环,当前,我国的采矿技术正在逐步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环保材料与设备已正在研发并初步推行使用,社会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污染和能耗较为严重的技术与设备虽未能全部优化升级,但已有了较大的进步。 在我国规范采矿业相关标准的指导下,我国采矿单位、政府部门以及广大群众间已初步形成了行政、市场和社会机制,在采矿技术的发展与勘探技术的进步中初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整个采矿业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采矿业仍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中的地质条件也日益复杂,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矿井地质保障技术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对地质环境的探测精度也没有达到生产要求。 首先,影响矿井生产的小构造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作为当前地址保障系统的主要技术,对落差在5米以内的断层的解释精度较低,对于落差在3米以内的断层更是难以令人满意,其他的井下探测手段大多因种种原因难以进行精确定位探测。 其次,不少矿井企业在进行地质探测时采用的探测手段较为单一,没有深入分析和对比各种探测技术适应的地质条件,尚未形成综合配套的技术优势,缺乏对矿井地质规律的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价,探测精度有待提高。 第三,探测仪器在结构和稳定性方面存在不少缺陷,部分关键一起主要依靠进口,与我国复杂的矿井条件的适应性还需继续研究。最后,矿井地质信息的综合利用与管理水平较低,不少矿井企业的计算机应用仅限于文字处理、数据库和图件的绘制,缺乏对矿井地质数据的动态管理与综合分析,在矿井开采条件预测与综合评价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三维地震数据信息尚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二、采矿技术中的勘探措施 1.判断地质构造矿石与围岩的稳固性是关系采矿安全的重要措施,探明地质构造,对矿石与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分级是控制地压的首要步骤,由于大部分采矿方式是根据矿石和围岩的稳固性确定的,因此,弄清矿区地质构造,划分好矿井岩层,为采矿设计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是提高采矿技术的重要措施。 2.竖井的布置竖井不应布置于矿体上,更不应将竖井作为直接探矿手段,而是作为进入矿井的通道。直接穿透矿体虽然能够较快的收集矿化资料,但却会给继续揭露深部矿体造成困难,从而影响下部各段的掘金,还会对矿井排水、通风和运输带来不利影响。竖井是进出矿井的通道,其下部是重要的井下交通枢纽,因此,保证竖井安全十分重要,竖井周围的矿体应保留,不能回采。 3.斜井的布置勘探时的斜井不应布置于矿体中。为避免矿体丢失,掘进时不应沿视倾角掘进,而是沿真倾角掘进,或在矿体下盘掘进。斜井可布置于距下盘边界20厘米左右的矿体下盘岩中,及时矿体倾角发生改变,斜井穿脉中段巷道仍可穿至矿体,使沿脉平巷仍可在矿层中掘进。且斜井位于矿体下盘,即使上部矿床采空也不会影响到斜井的安全,使斜井能够长期使用。 4.坑口的布置坑口不应布置于谷底,而应设在高于洪峰处,坑口附近应尽量开阔,以便于布置其他地面设施,上下坑口的位置应错开,尤其是陡坡地,避免上部滚石坠下造成意外伤亡,坑口水平错开不仅利于安全,也利于扩大对流区域,促进矿井通风。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矿井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加强对采矿技术与勘探措施的合理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应注意的是,采矿企业在对采矿技术与勘探技术的管理应把握好相关技术标准,以市场为导向,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动态需求。要想实现采矿业的持续发展,浸膏管理是远远不够的,采矿企业还应与时俱进,更新自身采矿技术与勘探技术,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与管理机制,改善技术人员的待遇,从技术上、管理上加强对采矿技术和勘探技术措施的控制和提高,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对采矿行业的要求。 作者:苏美玉单位:叶城县兴祚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采矿论文:可持续发展采矿工程论文 一、促进煤矿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从经济上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优化产品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煤矿企业应转变传统单一的煤炭生产结构,不断丰富矿区的产品、产业结构,朝着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发展、煤炭深加工等多种方向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的自身优势,通过多样化方式(比如下游产业企业联营、多元持股、吸收外资支持等)大力发展“煤-建材”、“煤-焦”、“煤-化工”、“煤-电”等一些附加值较高、耗能较大的产业,实现煤矿企业经营发展的多元化,也可以慢慢延伸产业链。这种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实际上也是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这是将煤矿行业转变成非煤矿行业,将产业经营转变成资产经营,确保矿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2.建立一套系统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增强企业营销管理能力煤炭企业应明确当前自身拥有的优势或者未来可能拥有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发展市场,争取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获取最大的盈利,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煤矿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营销组织,同时应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营销人员队伍,不仅掌握多种营销技巧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同时也精通法律法规以及经营核算。其次,煤矿企业应制定一套有效、科学的营销政策,选择一种快捷、畅通、安全的营销渠道。另外应该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全面收集关于产品市场以及营销的信息,加强对相关信息的处理、分析,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动态,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证据,尽可能避免决策风险,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二)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煤矿开采技术较为落后,这样不仅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煤矿资源开采效率也不高,在当前高科技不断发展、创新的社会背景形势下,如果煤矿企业不积极创新、改造煤矿开采技术势必会被市场淘汰。为了确保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矿企业应不断创新、改进煤矿开采技术,提高煤矿开采工程的科技含量,进而促进煤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推动我国煤矿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从资源角度实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煤矿开采工程中主要采用放顶煤综采开采方式,但是由于放顶煤综采的特点,导致工作面采出率相对低下,为此,煤矿企业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放顶煤综采工艺,将综放工作面的几何尺寸适当进行调整,使初、末采以及端头的损失率尽可能降低。同时还应该进一步优化生产装备的条件以及生产工艺的方式,尽可能避免工作面端头顶煤的损失。其次,煤矿企业应想方设法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经过相关的加工处理后使其成为有用产品,形成煤矿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四)从环境角度实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煤矿企业的绿化开采生产,煤矿企业应大力引进先进的净煤技术以及清洁技术,在煤矿开采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洁净化处理,尽可能减少煤矿废物的排放。其次,应努力扩宽环境保护的筹资渠道,为环境保护及治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应尽可能向国家争取在生态整治、废弃物资源化以及环保产业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管理以及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建立一种良性运行机制。 二、结语 煤矿行业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传统煤矿开采过程中在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应从经济、技术、资源、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不断改进、优化煤矿开采工作,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褚建伟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采矿论文:煤矿行业可持续发展采矿工程论文 一、促进煤矿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从经济上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优化产品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煤矿企业应转变传统单一的煤炭生产结构,不断丰富矿区的产品、产业结构,朝着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发展、煤炭深加工等多种方向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的自身优势,通过多样化方式(比如下游产业企业联营、多元持股、吸收外资支持等)大力发展“煤-建材”、“煤-焦”、“煤-化工”、“煤-电”等一些附加值较高、耗能较大的产业,实现煤矿企业经营发展的多元化,也可以慢慢延伸产业链。这种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实际上也是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这是将煤矿行业转变成非煤矿行业,将产业经营转变成资产经营,确保矿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2.建立一套系统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增强企业营销管理能力煤炭企业应明确当前自身拥有的优势或者未来可能拥有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发展市场,争取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获取最大的盈利,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煤矿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营销组织,同时应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营销人员队伍,不仅掌握多种营销技巧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同时也精通法律法规以及经营核算。其次,煤矿企业应制定一套有效、科学的营销政策,选择一种快捷、畅通、安全的营销渠道。另外应该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全面收集关于产品市场以及营销的信息,加强对相关信息的处理、分析,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动态,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证据,尽可能避免决策风险,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二)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煤矿开采技术较为落后,这样不仅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煤矿资源开采效率也不高,在当前高科技不断发展、创新的社会背景形势下,如果煤矿企业不积极创新、改造煤矿开采技术势必会被市场淘汰。为了确保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矿企业应不断创新、改进煤矿开采技术,提高煤矿开采工程的科技含量,进而促进煤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推动我国煤矿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从资源角度实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煤矿开采工程中主要采用放顶煤综采开采方式,但是由于放顶煤综采的特点,导致工作面采出率相对低下,为此,煤矿企业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放顶煤综采工艺,将综放工作面的几何尺寸适当进行调整,使初、末采以及端头的损失率尽可能降低。同时还应该进一步优化生产装备的条件以及生产工艺的方式,尽可能避免工作面端头顶煤的损失。其次,煤矿企业应想方设法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经过相关的加工处理后使其成为有用产品,形成煤矿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四)从环境角度实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煤矿企业的绿化开采生产,煤矿企业应大力引进先进的净煤技术以及清洁技术,在煤矿开采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洁净化处理,尽可能减少煤矿废物的排放。其次,应努力扩宽环境保护的筹资渠道,为环境保护及治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应尽可能向国家争取在生态整治、废弃物资源化以及环保产业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管理以及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建立一种良性运行机制。 二、结语 煤矿行业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传统煤矿开采过程中在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应从经济、技术、资源、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不断改进、优化煤矿开采工作,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褚建伟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采矿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采矿工程论文 1.采矿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能力则是企业的另外一项核心能力,技术越先进,生产效率越高,企业支付成本越小,则企业的生产利润越大。而且技术越成熟,生产越稳定和安全,更加有利于企业的技术提升,有利于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利润率,提高企业的安全系数。采矿工程企业的技术能力需要企业的大量投入,因此企业在保持稳定持续投入的前提下,还需要就企业的技术引进保持一定开支,从而获得企业技术更新。当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关键还是在于企业人才的管理,企业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关键,采矿工程企业技术创新需要采矿企业人才的投入和培养,需要高端工程机械人才的研发,从而方能够使得技术更加使用,企业技术牢固发展。 2.采矿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采矿工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靠的是企业在人才梯度建设、企业管理能力和企业计划生产能力等方面。 2.1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采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完善的企业制度紧密相连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器。因此,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把企业改造为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尤其要加快对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2.2强化采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培育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采矿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虽然核心能力并不存在于单个人中,但是核心能力的形成归根结底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而人才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为此,必须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第二,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和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拥有技术和管理创新知识并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2.3提高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采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其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要提高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第一,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大型企业应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第二,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主要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和跨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目前,国外一些大的采矿企业或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3.总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形势下,采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在不断完善。采矿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也在不断变化,如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学习型企业等,这些都是我国采矿企业所要考虑的。总之,在当前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采矿企业想要求得生存空间,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作者:苏建国 单位:福建省潘洛铁矿有限责任公司 采矿论文:煤矿行业采矿工程论文 一、当前煤矿开采工程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主要是地下作业,长期在地下开采会使地表出现一定的塌陷。而且,有的煤矿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环境保护问题,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这种“轻环境、重生产”的开采模式很容易污染河流,使植被枯死,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会有严重的影响。 二、促进煤矿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从经济上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优化产品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煤矿企业应转变传统单一的煤炭生产结构,不断丰富矿区的产品、产业结构,朝着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发展、煤炭深加工等多种方向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的自身优势,通过多样化方式(比如下游产业企业联营、多元持股、吸收外资支持等)大力发展“煤-建材”、“煤-焦”、“煤-化工”、“煤-电”等一些附加值较高、耗能较大的产业,实现煤矿企业经营发展的多元化,也可以慢慢延伸产业链。这种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实际上也是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这是将煤矿行业转变成非煤矿行业,将产业经营转变成资产经营,确保矿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 2.建立一套系统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增强企业营销管理能力煤炭企业应明确当前自身拥有的优势或者未来可能拥有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发展市场,争取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获取最大的盈利,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煤矿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营销组织,同时应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营销人员队伍,不仅掌握多种营销技巧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同时也精通法律法规以及经营核算。其次,煤矿企业应制定一套有效、科学的营销政策,选择一种快捷、畅通、安全的营销渠道。另外应该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全面收集关于产品市场以及营销的信息,加强对相关信息的处理、分析,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发展动态,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证据,尽可能避免决策风险,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二)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煤矿开采技术较为落后,这样不仅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煤矿资源开采效率也不高,在当前高科技不断发展、创新的社会背景形势下,如果煤矿企业不积极创新、改造煤矿开采技术势必会被市场淘汰。为了确保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矿企业应不断创新、改进煤矿开采技术,提高煤矿开采工程的科技含量,进而促进煤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推动我国煤矿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三)从资源角度实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煤矿开采工程中主要采用放顶煤综采开采方式,但是由于放顶煤综采的特点,导致工作面采出率相对低下,为此,煤矿企业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放顶煤综采工艺,将综放工作面的几何尺寸适当进行调整,使初、末采以及端头的损失率尽可能降低。同时还应该进一步优化生产装备的条件以及生产工艺的方式,尽可能避免工作面端头顶煤的损失。其次,煤矿企业应想方设法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经过相关的加工处理后使其成为有用产品,形成煤矿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四)从环境角度实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煤矿企业的绿化开采生产,煤矿企业应大力引进先进的净煤技术以及清洁技术,在煤矿开采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洁净化处理,尽可能减少煤矿废物的排放。其次,应努力扩宽环境保护的筹资渠道,为环境保护及治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应尽可能向国家争取在生态整治、废弃物资源化以及环保产业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管理以及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建立一种良性运行机制。煤矿行业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传统煤矿开采过程中在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应从经济、技术、资源、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不断改进、优化煤矿开采工作,实现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褚建伟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采矿论文:采矿方法采矿工程论文 1采矿工程的现状概述 1.1生产安全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地不断地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升,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从温饱到健康,从健康又到精神需求环境追求。采矿工程的追求和发展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采矿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它所涉及到的勘探、挖掘等工作都容易受到爆破等危险的威胁,所以在开采的过程中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是首要的任务。一些特大的危险事故中,采矿人员的伤亡数量达到百人以上,牺牲的大多属于在最前线的勘探工作人员。本身从事挖矿的行业都是家庭较为贫困的人员,如果在勘探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危险事故,对勘探者的整个家庭来说都是较大的打击。再加上国家的补助政策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这就导致原本贫困的家庭日子更加贫困,这从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上很不利。所以在采矿工程中,要提高安全指数,这是采矿企业必须做到,也是发展中首要考虑到的因素,企业必须良好地履行自身地职责,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开采的效率,是企业能够实现良好发展的基础。 1.2高强度开采需求 对采矿业来说,在能够满足安全开采的需求进行高强度开采对于开采过程的安全性是有保证的,同时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选择高强度开采。采矿企业也是企业一种,所以盈利是采矿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深入发展高强度开采。 1.3可持续发展需求 要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劳动价值生产的角度来分析,需要通过减少原材料的消耗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升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得以实现。 1.4采矿方法需求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生产行业,都需要方法简单、简易操作且可行性强的生产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生产效率。同时,生产的成本不断降低,生产环境适应能力不断加强,保证生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随之生产效率也会逐步提升。 2影响开采工程中采矿方法选择的因素 2.1地质因素 矿产是地质经过矿物作用形成的埋在地下或是裸露在地表上能够使人类进行利用开发的矿物,这就说明矿产开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地质因素。一般情况下,地质因素索要考虑的主要是矿床的自身条件,其中的矿山与威严的物理性质、矿体的形状、厚度、倾角等在矿石中分布的因素都会对采矿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 2.2经济因素 企业在对项目投资之前都会做一个较为详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策略,经济上的收益问题是不必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矿工程中的开采方法选择会对企业的经济收益与经济实力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经济罂粟也是采矿工程中开采方法合理选择的影响因素之一。 2.3技术因素 开采的技术因素对开采的方式影响很大,开采的工作不是靠蛮力去解决的,技术水平如果不能够达到具体的开采要求,是无法满足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效率性。技术因素需要考虑的方面主要包括开采装备好坏、开采技术水平、开采装置机械化水平、开采管理水平、开采的勘探技术等等。 3结语 采矿工程是一门古老的工艺,是一种教人如何在露天或井下等不鞲的矿区采矿的学问。矿业-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怎样选择科学的采矿方法进行开采,既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更好地保证井下工人的安全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首项任务。在采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在不同的矿区进行开采才能够获得丰富的矿产资源。采矿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较为重要的环节。采矿工作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安全,其次综合考虑技术、经济与地质因素,对采矿方式进行有效选择。 作者:刘凯 单位:同煤集团煤峪口矿运一区 采矿论文:煤矿采矿工程安全管理论文 一、安全管理在煤矿采矿工程的具体应用探究 (一)加大安全设施和技术的资金支持 为了实现煤矿采矿工程的安全生产,企业务必要加大技术的投入,研发和引进一些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对矿井进行改造规划,设计安全的矿下工作环境。具体来说,首先要完善矿井的设施和装备,从而为之后的技术改进奠定基础;其次,对煤矿采矿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大胆运用新技术,并且在多个采矿工作现场进行试点,保证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增加煤矿采矿工作的安全系数,使得煤矿采矿的安全管理能够更有效率;另外,要对煤矿采矿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测,根据实际的采矿情况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监控体系,监控的内容包括了煤矿采矿所需要的各种设备、技术参数等等,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因为机器设备出现问题而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出现。 (二)加强安全宣传,规范操作行为 (1)很多煤矿采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人员的疏忽大意,一方面是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现场一线工人在进行操作时过于大意和随意,没有严格按照安全准则上的要求进行操作。因此,煤矿企业务必要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得煤矿采矿人员能在工作的过程中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时刻谨记“安全第一”的理念。煤矿企业可以在内部树立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同时在企业中创设一种安全的氛围,使得员工的安全意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还有就是要将安全宣传工作深入到基层,构建系统的安全宣传机制,保证安全知识的普及。总的来说,企业要深入贯彻本质性安全生产机制,制定有效地安全应急措施,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自我控制和自我营救的技能。 (2)煤矿企业要规范现场人员的操作,要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办法和规则,让安全生产操作有明确和完善的标准,有效地管理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 (三)建立安全责任制,明确个人责任 在煤矿采矿过程中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便会有人推脱责任,不愿意也不敢承担责任。为了明确各方的责任,减少事故中推脱卸责的现象,煤矿企业务必要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将工程的责任进行层层分解,使得每个人都有安全的指标。为了更好地落实安全责任制,企业需要和员工签订相应的责任书,保证了安全责任制的有效实施,使得每个人的责任能够更加清晰,因为所有人都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因此企业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会注意自己的操作是否规范、正确,从而真正地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四)采取有效地激励机制 为了改善技术工人流失率高的情况,煤矿企业务必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来留住优秀的技术人员。例如,现在有的企业会以良好的晋升渠道来吸引和留住员工,那么煤矿采矿企业也可以进行借鉴,从而降低流失率。 二、结束语 煤矿采矿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煤矿采矿工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出有效的煤矿采矿安全管理的出路,降低煤矿采矿的安全事故发生率,保证煤矿企业的效益。 作者:陶立荣 单位:贵州浙商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修文县谷堡乡天治煤矿 采矿论文:教育管理采矿工程论文 一、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冶金行业特色的大学,拥有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采矿工程专业开办较早。学生就业去向多为以金属矿床为代表的固体矿物开采领域,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采矿工程学生在学习和择业方面也显现出多元性。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个人价值相对单一和模糊 采矿工程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仅占19.08%,并且男生数量比例高达89.31%,有的班级甚至没有女生,多数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学生个人价值主要集中在实现个人理想信念上,即回报父母、找到理想的职业和过上幸福的生活之类,表现出相对单一和模糊。思想指导行动,若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不可能有为之奋斗的实际行动。学生个人价值相对单一和模糊在学习上的具体表现是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动力,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专业选择被动和对未来茫然 虽然当前就业形势较好,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就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人们普遍对采矿工程专业认识比较片面。该校有76.72%的学生是因为调剂或者仅仅因为就业率高被动选择采矿专业的,对采矿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由于采矿行业的特殊性,其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地点偏远,部分学生对专业产生厌恶情绪,对未来的就业和生活感到迷茫。 (三)家庭情况复杂和性格习惯孤僻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80.92%来自农村,87.79%来自中西部省(市),家庭情况普遍较差,有的还来自多子女家庭或者单亲家庭。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复杂的家庭情况往往容易造成性格缺陷,直接表现是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采矿专业学生存在心理阴影和自卑感的问题较多。同时,性别比例失衡也造成了学生性格的孤僻性。具体表现是不善表达、不太自信和不愿意表现展示自己,缺乏个性,与人交流沟通能力不足,动手实践能力弱。这种情况在女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二、采矿工程专业“五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构建 教育和教育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积极探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独立自主的学生管理模式。实践证明,集思想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管理、实践教育管理、日常教育管理和亲情教育管理等“五位一体”适应采矿专业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具有良好的实际效果。 (一)开展“思想教育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大学生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只有将对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与个人理想的实现相互联系起来,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有所成就,才可能承担起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个人价值的单一性和模糊性,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一是加强时事政治学习,结合“构建两型社会”、“铁矿石价格谈判”等与矿业相关的时事热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大对采矿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打消部分学生认为采矿工程属于夕阳工业的疑虑,树立学习采矿工程专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班会、团日活动、班级QQ群等多种途径加大对矿业的宣传教育,通过举办“主题红、内容新、形式活”的活动,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注重“专业教育管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风建设始终是学生教育管理应该牢牢把握的本质和核心。学生要学会学习,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必须具备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结合绝大多数学生专业选择的被动性,进行专业教育管理。首先,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心,从学生进校起就加强专业介绍和宣讲,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专业的重要性。其次,严格课堂管理,严把上课、实习、考试等各个环节,督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三,建立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的评优体系,鼓励学生加强主干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开展“矿山设计”、“CAD”等学科知识竞赛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加强“实践教育管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加强实践教育管理有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让学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通过加深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结合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加强实践教育管理。为学生多到生产一线实践创造条件,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积极征得企业赞助,搭建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平台,开展大型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8]。倡导创建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假期进入生产单位开展社会实践和就业见习,提前了解就业形式和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四)严格“日常教育管理”,培养学生为人处世能力 良好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是当代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根本和前提,恰当的为人艺术和处事魅力更能终生受益。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性格习惯的孤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从严格日常教育管理上做文章。从言行举止、课堂纪律、考试纪律、生活习惯、宿舍卫生状况等各个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通过开展辩论赛、交流会、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设立“值周班长”制度,加强培训和锻炼,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此外,与学生干部朝夕相处的辅导员老师更应该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和感染学生。 (五)探索“亲情教育管理”,重塑学生阳光健康心态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积极阳光的乐观心态有助于迎接困难和挑战。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家庭情况的复杂性,探索亲情教育管理。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出发点,采用人性化的管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相互认可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层级概念,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管理,参与集体活动。重点关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存在问题的“三困”学生和为数不多的女学生,做好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和困难学生帮扶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用心去对待学生,用爱去感化学生,给他们带去亲情般的温暖。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激励学生不断成长,塑造学生阳光健康的乐观心态。 作者:刘晓云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试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基于对广西大学本科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归因 职业生涯 【论文摘要】面对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在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将就业指导溶入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从1989年开始,教育部在大学生毕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中第一次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也开始从无到有陆续建立起来;经过20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整体上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逐渐完善,工作卓有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实际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成型,一方面,当前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据国家人保部测算,2009年有2400万人需就业,其中新增城镇劳动力1300万;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加上历年累积未就业的大学生,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超过城镇新增劳动力总量半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是任务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 一、问卷调查情况 2007年1O月至2008年6月,广西大学“广西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归因研究”课题组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 学生来自广西大学机械学院、数信学院、计电学院、文传学院、林学院、商学院、土木学院等7个学院,涉及文、理、工三大学科20个专业,均为2008级应届毕业生,实际发放问卷91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15份。在这些有效样本中,男生女生分别为532人和383人,百分比为58.0%和41.9%。调查问卷利用归因理论,从大学生的视角设计问题,以了解大学生所需要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以及大学生对择业成功的归因能力。 (一)就业指导因素分析 关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力度,或者说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就业指导方面原因,受调查的大学生选择排序依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70.7%)、求职及面试技巧培-OII(62.O%)、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61.0%)、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56.0%)、职业生涯设计指导(39.7%)、就业的现场指导(30.1%)、就业的心理指导(28.6%)、其他(3.5%)。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比较需要的几类就业指导和服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求职及面试技巧培训、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频次均超过半数,因为这些都是具体的、能够马上见效的,学生急需,也乐于接受。但对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的心理指导等能对学生就业产生长期性影响的指导,大学生选择的不多,频次没有超过四成;这说明大学生择业过程有急功近利的成分,缺乏长远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也未注意到应完善自己的就业心理,提升自己长期的、稳定的就业竞争力。 (二)学校实力因素分析 从劳动就业视角看,大学生在校学习就是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准备过程。基于这个视角,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局限于劳动就业基本知识、技能的指导,而是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学校教育服务功能。因此,学校的整体状况——实力也包括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内涵。我们也据此设计了问卷问题:学校实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受调查的大学生的选择依次为学校的知名度(71.5%)、专业的社会适应性(59.6%)、学 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49.9%)、学校的教学质量(29.8%)、学校的学风建设(19.9%)、其他(12.2%)、学校的地理位置(10.9%)、学校的科研水平(10.6%)。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择业中学校因素的归因存在混乱,一方面,认为学校的知名度最有影响力,是学校和学生实力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的关键因素——学校的教学质量、学风建设、科研水平等不重视,反而在意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学校的地理位置等非关键因素。这种混乱意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少大学生单纯依赖于学校的名声,忽视学校的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他们更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较少意识到学校的整体实力与自己息息相关,特别需要每名大学生在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等方面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就业干扰因素分析 就业影响之就业干扰因素反映了大学生认为影响他们择业成功的不利因素,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暗含一个因果关系在问 题里面,就是假设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于是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就业信息量少。从表3看出,样本数据没有反映出这个逻辑。只有18.7%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却有60.9%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量少、45.9%的学生认为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37.8%的学生认为难以发挥自身优势、34.5%的学生认为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28.9%的学生认为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数据相差最高42.2个百分点,最低11.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就业信息、了解社会就业环境、学会发挥自身优势、择业决策方法技巧、了解招聘流程和要求均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内容;或者是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到位了,但学生本人没有充分利用,达不到理想效果。不管哪种原因,都说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要讲究实效。 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大学是年轻人处于从学校最终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人生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角色急剧变换,社会责任骤然加大。引导大学生顺利成才、最终择业成功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目标所在。因此,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目标,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应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即是个人在从事职业之前或职业发展过程,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影响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编制职业发展计划,确定行动时间及制定行动方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结合社会需要,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角度,找准人生坐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专业,科学制订行动计划,合理安排行动步骤,挖掘自身潜能,优化个人素质,实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对于一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培养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重新树立目标,规划前进的方向,并在专门人员指导下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对于二年级大学生,可指导他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工作技能锻炼,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认识自我,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三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依据个人发展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帮助他们做好求职或升学的方案,了解搜集职业信息的渠道,提高求职技能,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职业目标。对于四年级大学生,应督促其锁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前三年的准备进行认真总结,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恰当,自我定位是否准确。其中,应重点协助学生调整心态,强化求职技巧,开展就业咨询和服务,加强职业导航教育,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 (二)队伍建设和理论探索 根据国外高校成熟经验,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实施高水平就业指导的关键。职业指导老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应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因此,学校应引进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才,配以较齐全的制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保障这些专业人才得到相关的培训进修与实践锻炼以胜任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工作。设立专项课题基金,鼓励职业指导老师积极开展相应专题研究,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探索和提升,为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理论支撑。 (三)就业导向的教育改革 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设置专业。高等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方,“如何生产产品、生产的产品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就业成功与失败。特别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的不断加大,高校更应主动围绕就业市场需求、在进行招生时就需要提前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制定招生计划。与此同时,应进行课程设置调整,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尽可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市场需要。 应以就业能力开发为导向,调整学科结构和教学。教育质量评估与就业准人制度相结合,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建立模块式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加强课程和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注意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相互沟通。建立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行定单、定点、定向培养的模式,开拓毕业生校外职业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如何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 学风建设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急骤增加。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等问题更加突出.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反映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也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的学风建设问题。 就业指导与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两项重要工作.毕业生就业必然要求高校为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良好的学风也必定促进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学生更好地就业。将两者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将促进高校学风建设,也必将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反映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改革和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教育已进人大众化阶段。体制改革以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了传统的计划分配。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高。就业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自我期望值过高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显得十分重要。 2.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反映了当前高校当中普遍存在的就业指导方面的不足。 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就业观念上有较大的偏差。普遍眼高手低;在就业竞争中,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综合能力和总体素质还不能达到一些企业的要求:这就说明了我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力度不够。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指导效果不理想;就业指导教育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普遍显得缺乏生气与活力.造成了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在遇到就业矛盾和问题时束手无策。 3.就业指导方面的不足折射出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不足。 大学生的就业和学风建设就像两面镜子。相互折射着。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毕业生在就业中表现的情况反映了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如:有的大学生平时学习缺乏远大理想。精力投入不足,对自己人生、工作缺乏目标;有的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纪律松散。不讲诚信,在就业时形成了有专业有能力。无信用的现象;有的大学生严重缺乏自我管理;目前大学生中基本是独生子女。不少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刚踏上工作岗位就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的现象,很久都不能适应环境的改变。这些都普遍反映了我们在学生的日常学风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和学风建设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以就业指导为切入点.进一步推进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就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目标的一致性。 高校的就业指导就是指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需要等综合能力素质及有关就业的一系列问题的咨询、指导过程,是帮助、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一课。学风建设是指高校根据学风的特点、规律和目标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校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治学精神、学习纪律、学习考核等诸方面所施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管理,是融德育与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就业指导和学风建设客观上就更要求在校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各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综合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为今后就业及发展奠定基础。 2.就业指导是学风建设的有机载体。学风建设是就业指导效果的有力保证。 毕业生就业竞争。说到底是学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的竞争。而综合素质的提高与高校学风建设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优良的学风能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它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年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在加强各项软硬件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优化校园学习环境的同时。还应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其紧密结合.努力使就业指导成为学风建设的有机载体.使学风建设成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就业的坚实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市场竞争力。 三、切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引导学生为就业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职业目标。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对其日后的奋斗和努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良好的学习风气能有助于其在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职业规划的推动下建立学习主动性、求知欲和刻苦学习的意志力。因此。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让其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很好的规划。为就业指导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风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让学生将就业与当前的努力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在基础知识的巩同、专业知识的深入和综合知识的提高上有所突破,引导学生适应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就业竞争。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如何找工作,而更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创造、创新能力。就业指导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政策答疑、面试应聘指导.而是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就业素质.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对未来人生的综合设计。在优良学风的浸润与熏陶下,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实现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3.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良好的学风包括学生的自立、自理、自强不息的能力。大学生毕业后经过一定时期的培养与发展,必将职业分流,走上各级岗位成为国家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自我管理意识和日常文明行为的培养不仅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在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中逐步形成的。我们在抓好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利用这些平台实施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自我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建立大学生自立自强、文明上进的良好学风,使当代的大学生拥有高度的自制力和事业心.爱岗敬业。勤奋奉献。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顺利就业。并事业有成。 4.运用校园舞台,增强责任意识。 当代的大学生多数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独生子女的优势和弱点十分明显.因此,应在学风建设中运用校园舞台和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爱校荣校的思想教育,加强团队协作精神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各项素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展现自我价值。 四、总结 总之。学风建设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反映出的学风问题.我们应以就业指导作为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促进学风建设.从而使我们的高校在2l世纪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浅谈主题班会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主题班会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学生班会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和发展指导的重要中介和桥梁,是开展班级工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着对班会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作用发掘不足等问题。开展好学生班会,对于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在校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职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学生班会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和发展指导的重要中介和桥梁,是开展班级工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开好班会,对于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增强在校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主题班会是促进就业指导全程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的毕业生仅仅靠临近毕业时掌握一些就业政策、择业技巧就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已经不太可能,也就是说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仅放在毕业班来进行。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而言,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高校要形成从人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形式,学生班会是为数不多的从学生人学到毕业一直开展的学生活动之一,是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的重要保障。利用班会的形式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学会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就业能力、择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班会的内容上要有所区别,比如大一阶段,主要是进行职业意识培养,要帮助学生明确大学生活在学涯和职涯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唤醒职业规划意识。大二则主要是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着重引导、帮助学生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大三阶段主要是职业能力强化,进行分类指导。大四进行就业行动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各项就业准备,了解步骤方法,把握形势政策,收集就业信息,落实就业单位。 其次,开好主题班会有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参与。构建全员指导、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学生班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对受指导者来讲,班会是参与面最广、参与次数最多的集体性活动。通过参加就业指导为主题的班会,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系统的、连续的就业信息、择业技巧、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有效指导;对于指导者而言,学生班会是一个良好的工作开展平台。一方面,班会可以邀请不同的指导者参与,比如学校的各级领导和各部门教职工,全员指导毕业生如何择业和求职;另一方面,班会可以有多种主题,择业观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介绍、就业信息传达、就业流程说明等等,从而全方位地使学生接近就业、了解就业。 第三,主题班会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班会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学生在班会上可以彼此平等、畅所欲言,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同时还可以亲自参与到班会组织、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不断调整就业工作模式,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校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发言、表演、模拟训练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和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第四,主题班会是就业新政策、新理念得以及时贯彻的重要渠道。相对于学生上网、读报、班级主页、QQ群、宣传橱窗以及课堂通知等方式,班会具有普及面广、连续性强、形式规范、系统及时等特点,是就业新政策、新理念得以及时贯彻的重要渠道。由于学生班会自身的“会议性”和“权力”效应,学生对班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对班会上传达的信息、政策的重要性认识要高于其他形式,贯彻的力度也要强一些。同时由于班会往往是“例会”,周期短、连续性强,可以及时地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 总之,学生班会作为开展班级工作的重要媒介,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发挥好这一作用,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第一,应正确制定班会主题,做到针对性强、目标明确。首先,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以确定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适时地帮助学生辨清是非,提高认识。就就业指导工作而言,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确定相应的主题,如早期侧重于基础就业知识的培养,后期针对就业技巧、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养等等。其次,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确定班会主题,就业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就业工作也在随之调整,因此班会的主题也不能一成不变,而要做到与时俱进。同时,班会主题的确定还要注重系列性和模拟性。班会主题的系列性,指围绕一个总的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相互关联的分主题系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系列性的班会主题对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适用,可以给学生多样的、系统的、持久的、综合的就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模拟性主题是指根据一定时期的教育要求,以模仿某种具体的工作、学习、生活情景为主题。对于就业指导工作而言,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举办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等,一方面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就业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自我教育、自我参与意识。 第二,班会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提升主题班会的吸引力。班会不仅仅是“教育课”,主题班会可以集教育和“娱乐”等功能于一身,即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主题班会可以采取模拟扮演式、咨询答疑式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内在体验,让学生换位扮演,亲身体验,从而受到感染和启迪。还可以采取专题辩论式、娱乐表演式,通过辩论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全面、多角度的思考、处理问题;而娱乐表演式可以增强班会的趣味性,提升班会的吸引力,从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保证教育效果。另外,主题班会的召开应该被视作是班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此,主题班会不能过于仓促,同时也不能太情绪化,天马行空,这样做只会淡化班会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甚至起到负面作用。这就要求主题班会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流程、周密的事先设计和组织框架,比如目标、重点、难点等等。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给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学生充分、全面、安心、满意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以大学生的就业实际、自身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实现毕业生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触目惊心的数字,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高校办学、治学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学校的原因。 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总量压力增加。高校毕业生从2006年的4l3万人增至2009年61l万人,到2010年的630万人。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加,使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2.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就业影响更加明显。2010年高校630万毕业生,加上历年未就业人员,超过700万的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可以说,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找工作,是社会对“80后”这代人的又一次考验。 (二)大学生的主观原因 1.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大学生的择业观和成才观滞后于就业体制改革,择业期望值过高,毕业生大多选择在东部沿海等中心城市就业.对急需人才的基层、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山区却少人问津;向往机关、事业单位,很少人考虑民营企业,更少人考虑自主创业。2008年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 2.就业能力差。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学习成绩优良,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等十分欠缺,择业时很难让用人单位满意。 3.就业心理脆弱。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毕业生持有不同的就业心态,很多毕业生存在自我认识过高、理想脱离实际、心理封闭、害怕困难等问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差;自卑感强,缺乏自信,与人交流、沟通存在障碍,等等。 4.精神追求欠缺。现在的毕业生是“80后”,且独生子女较多,从小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上较脆弱,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很不完善,精神信仰匮乏,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缩退却。 5.缺乏职业道德,诚信意识薄弱。一些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具有强烈的功利性目的,对个人的发展考虑过多,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和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缺乏诚信意识,违约离职、频繁跳槽现象普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接收计划。 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给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学生充分、全面、安心、满意地就业。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效途径。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根据新形势发展进行转移,就业指导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地位,把就业教育融于平时的思想教育中,作为大学生教育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来进行。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就业实际、切身利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最好时机,而且是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以涉及学生利益的就业指导作为新的工作重点,是思想教育突出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要紧紧把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动态、新特点、新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细、做实,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以下在问题。 (一)对就业指导内涵认识不足。 就业指导部门承担着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压力,就业指导工作强调服务功能,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主要将力量集中于搜集就业信息、为学生咨询就业政策、组织学生参加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却忽视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择业观、就业观、职业生涯的规划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造成大学生求职障碍的思想问题和职业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 (二)就业指导工作定位不准。 就业指导往往定位于“就业”指导,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才进行就业教育,未毕业的学生“事不关己”,出现就业教育工作“前松后紧”的局面,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三)就业指导人员相对不足、渠道单一。 就业指导工作只靠职能部门、部分学生工作人员及个别教师参与,不能引起各层面的人对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由于人手不足,难免出现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信息多,就业观念教育少;讲普遍性问题多,解决思想疑惑少;介绍方针政策多,敬业精神培育少;学生盲目就业的多,深思熟虑的少等现象。 毫无疑问,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问题,与当前高校忽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思想教育息息相关。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就业形势政策教育。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教育,积极宣传国家和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充分做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要继续利用讲座、论坛、网络、新闻宣传媒体等多种方式,坚持正面教育,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动员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去,在校园中形成到基层就业光荣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工作。新出台的征兵政策的征兵对象主体倾斜于大学生,鼓励更多的毕业生为国防建设作贡献。广东省为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自2009年起,每年招募16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服务,制定了《广东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实施意见》;为鼓励毕业生走创业之路,2009年至2011年,重点扶持400个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为2000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组织6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走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理念教育。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只抓就业环节,而必须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新生军政教育、形势教育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渗透到社会实践和实习中,引导学生从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起步,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危机感和紧迫感,使学生能对照自己,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在新的就业环境和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合在就业指导中全程为学生服务,要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就业作为思想教育新的着力点。改变思想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发挥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实际,针对学生所关注的就业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in、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教育和激励学生自强不息,树立追求先进科学知识、做合格人才的成才观,鼓励他们要凭借自身的优良素质参与公平竞争.从容选择自己的用武之地,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教育毕业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正确评价自己,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不要把收入高低作为评价职业好坏的唯一标准。职业是无贵贱的,正所谓“行行出状元”,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学历深浅,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就会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就能从就业“寒冬”中突围而出 (三)创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就业和择业是大学生重要的人生转折.是他们迈向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方式方法,而且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心理辅导、养成教育、危机干预等手段,让思想政治工作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为毕业生提供真诚关怀、科学指导、周到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迈好人生关键一步,增强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就业指导队伍在专业结构上应体现跨专业的特色。指导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逐步构建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人员要定期培训,重点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知识,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和择业咨询的能力和水平,对学生教育要通过交流、谈话、沟通等方式,结合必要的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手段,帮助毕业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以便于选择最合适自己、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的职业岗位。尤其要针对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灾区毕业生和残疾或有心理缺陷就业难的毕业生,要进行就业帮扶,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正确面对现实,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对待就业过程中的问题。以肇庆学院为例,几年来,该院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就业率2007、2008、2009年分别为99.23%、99.8%、98.26%,这与该校注重抓就业教育、抓就业措施的落实及就业服务形式多样化是分不开的。在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上,该院作为就业工作重点来抓,对毕业生弱势群体注重加强人文关怀、信息指导、心理辅导和思想开导,为帮助他们尽快就业。通过包车或交通补助等形式安排贫困毕业生免费参加校外各类招聘会或应聘活动,2008年共补贴经济困难毕业生(含难就业群体)外出就业择业交通费26960元,惠及毕业生1254人次(其中88人为困难生,直接报销车费15205元);对灾区生源毕业生共补助5400元,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为全力以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应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毕业生就业.以健全就业指导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完善内容,改进方式与手段,拓展有效载体,优化环境,注重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迎难而上,真正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和实际能力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为积极应对目前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对毕业生进行科学性、实效性指导,使得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严峻的就业压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重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社会原因。 随着近年各大高职院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毕业生人数高达61l万人,加上历年约150万未就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达到新高,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使得社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这样的供需矛盾,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2.个人原因。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从众攀比心理严重。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并不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是什么,只是盲目地游走在招聘会现场。找工作挑三拣四,非大公司不去,非大城市不去,把工资待遇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2)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3)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弱。(4)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在就业后,频繁跳槽,成为社会上所谓的“跳蚤族”。 3.学校原因。 (1)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盲目招生。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使得学生不能顺利就业。(2)就业指导体系相对滞后.虽然许多院校都已经为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也仅是忙于一些通知的传达和校园招聘的联系。并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合理安排学生就业。(3)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如何发挥作用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辅导员的要求都很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多是由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当,他们来自各个专业,对就业指导这一专业领域并没有深入了解。如果辅导员没有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缺乏相关技能,就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自己也应该虚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多走访企事业单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一位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老师。 2.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辅导员应该做到:一方面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有过硬的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 (2)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贯穿于日常教育中。教育学生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定位自己。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及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 (3)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明确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 3.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指导。 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并在学生中广泛动员,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4.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全力配合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三就进入了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候,学生不仅忙于找工作,还要做好毕业设计。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平衡,辅导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就拿我院今年毕业生来说,在毕业生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不积极找工作,甚至放弃好的工作机会.认为应在学校多学点知识;另一种是学生认为工作重要,学校的事情无所谓,不和老师沟通探讨就业问题,态度不积极,在专业理论上落后了很多。因此,辅导员要做到:做好实习学生的计划、安排、总结,及时将学院的信息通知学生,经常与学生的专业老师联系,了解在外实习生还应该做什么,使学生能够及时完成在校的学业。 5.大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 这里所指的大学生离校是指第六学期的大学毕业实习阶段.在第五学期末.许多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在继续努力当中。因此,辅导员就必须分别对待这部分学生,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一方面,对已就业的学生,辅导员应走访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学生或学院的建议。这样辅导员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有利于辅导学生就业。同时,辅导员能及时与毕业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公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避免学生频繁跳槽。另一方面.对未就业的学生及时给予就业指导,长期进行电话、网络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并将校园招聘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特殊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将学生信息向领导汇报,寻求上一级的帮助,避免学生因长期无工作而产生心理问题。 6.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相继颁布,各种招聘会、“三支一扶计划”、“从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政策”等应对措施纷至沓来。然而,很多大学生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职业的选择依然保守和单调。 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辅导员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信赖的人,辅导员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因此,辅导员可以根据各个学生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应该选择自己的路。比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而且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继续深造,在学历上得到一个提高: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军.这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他们.还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通过辅导员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提高学院就业率,为学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来自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高度关注就业工作,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规律和科学方法,给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科学、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其达到就业目标,实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探讨篇1 1.幼儿教育内涵 (1)幼儿教育的含义 幼儿教育是指对年龄阶段为3~6岁的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广义的幼儿教育是指一切能够对幼儿身体及心理成长,主要包含情感、认识、性格等方面发展能产生良好影响的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如通过专门机构的幼儿教育、社会幼儿教育及家庭幼儿教育的思想、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等指导下,幼儿能够自主进行家务劳动、娱乐活动及参加社会活动等,这样的幼儿教育称为广义的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中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计划性、系统性等。幼儿园教育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对象,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幼儿教育政策,反映幼儿教育研究与改革成果,交流幼儿园、托儿所、家庭教育经验,介绍国内外幼儿教育信息,提供幼儿教育活动材料和教学参考资料。幼儿教育的含义没有十分具体的标准定义,具有多样性特征,可以被理解为是对3~6岁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对0~6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是不管针对哪一年龄段的儿童进行的幼儿教育,也都需要社会、幼儿园及家庭的相互配合,在三方共同的努力下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2)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概述 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主要是指将小学的管理标准、课程资源、教学方式、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融入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使整个幼儿教育教学活动逐渐呈现出状态化及教学化特征,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极具功利性的错误教育倾向及扭曲的教育现象。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地区也逐渐加强了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创办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但是这些幼儿园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受到了来自社会、幼儿家长及幼儿教师等错误幼儿教育思维的制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小学化现象。主要体现在实际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采用小学化的教学方式,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都用于提升幼儿的学习技巧及知识掌握上,这样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都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是不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错误教学行为。 2.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对幼儿造成的影响 (1)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发育 处于学龄前的幼儿是初步形成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但是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各个器官和组织尚未发育完全,且不具备自我管理意识,自控力较差,所以如果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进行常规化学习,会给幼儿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引起幼儿的反感,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育,所以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必须要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和进行。 (2)遏制幼儿的个性发展 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且还未形成系统的学习能力,所以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强制性的方式锻炼幼儿听、说、读、写的能力是错误的观念,这不仅使幼儿丧失了游戏的时间和权利,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及探究性发展。另外,过早地要求幼儿背负学习压力及沉重的作业负担,会导致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受到压抑,在成长的过程中难以形成乐观、积极且向上的健康人格。 3.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形成的原因 (1)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幼儿园园长是幼儿园的第一负责人,不仅肩负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还承担着整个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决策、制定、规划及落实的责任,所以幼儿园园长对待幼儿教育的态度是决定农村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存在小学化现象的重要因素。在农村,一些幼儿园园长对幼儿教育的相关规定及要求认识度不高,且缺乏相关的重视,忽视了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和内涵,这是造成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2)幼儿园教师的综合能力欠缺 幼儿时期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对幼儿的性格养成、智力发展和创造力形成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及专业的技能知识水平,谨慎把握这一幼儿成长的黄金时期来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但是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因为农村学校的发展较慢,待遇不高,幼儿教师岗前培训机会不多,即使有专业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在农村幼儿园简陋的环境下,幼儿教师也难以发挥出其授课优势;一些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存在误区,普遍认为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只是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的普通教导方式,没有必要专门学习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知识及技术指导,更没有意识提升自身相关的教学能力,并且幼儿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提升幼儿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方面,没有深入了解幼儿的实际需求。 (3)幼儿家长存在滞后的教育观念 在农村,大部分的幼儿家长对幼儿的学前教育认识浅薄,且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及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单一地认为学前阶段的幼儿教育也应该以培养幼儿文化知识及学习能力为主,这些知识技能的储备能够为幼儿顺利步入小学奠定基础,在观念上支持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面对实际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这一问题时,都保持刻意回避或直接忽视的态度。家长忽视了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会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幼儿教育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4)缺乏相关的幼儿教育设备设施 农村幼儿园由于距离城市较远,经常存在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的现象,因为相关活动设备设施的耗材对农村幼儿园来说想要及时补充都是十分困难的,且长期使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简陋的幼儿教育设备设施难以支撑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也是导致幼儿园小学化的原因。 4.改变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教学的策略 (1)增强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 在农村的幼儿园中,为改变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首先就要从提升幼儿园园长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视入手,以此为基础改变整个幼儿园的教学风气。幼儿园园长作为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引导者及监督者,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提升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认识,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规定及要求进行认真和深入地学习,始终保持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积极研究和进修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内容,加大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支持力度,以自身为模范带动幼儿园教师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积极鼓励幼儿园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园长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培训会及交流会,组织全园的幼儿教师积极参与,邀请村级以上的优秀幼儿教师到农村幼儿园分享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安排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及协调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进行指导,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为幼儿教师营造一个全园学习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知识的氛围,还为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幼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 (2)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幼儿教育设备设施 为改变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幼儿园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相关部门要提升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视,结合现阶段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及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实际情况,在幼儿教育财政的支出方面做出调整和优化,为农村幼儿教育提供个更多有利条件,使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开展。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处理闲置幼儿园不动产、发动社会捐助等渠道筹备经费,确保经费落实到位,不断完善幼儿教育的设备设施。在此过程中,政府在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增强经费支出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幼儿教师的工资及相关福利待遇,尽可能满足教师对于文化和生活上的需求,让幼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转变功利化教育的错误观念,有效避免出现农村幼儿园的小学化现象。 (3)以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 为改变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幼儿园方面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育保育工作,对幼儿一日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安排。幼儿教育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以定科学的教育保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具体来说,幼儿园方面要有明确的教学与教学目标,且保持与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相一致,提升对幼儿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整体教育,不能“厚此薄彼”。另外,幼儿园方面也要结合学期计划、月计划及周计划为幼儿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氛围,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主题,以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灵活采用集体、小组等多元化方式,提升幼儿的身体健康情况,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这样的方式更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4)因地制宜,保证足够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时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正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所以为改变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需要农村幼儿教师对此概念进行深入解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幼儿贪玩好动的天性,及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游戏和学习的性格特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及足够的活动场地,以此提升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另外,在农村幼儿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因为幼儿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都不相同,教师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游戏和学习的时间,制定幼儿教学活动时间及空间的要求,充分了解和掌握幼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幼儿的个性差异及兴趣爱好,规划合理的教学活动时间和场地。确保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场地及时间的有效性,真正发挥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避免出现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另外,因为农村幼儿园的相关设备实施较为匮乏,教师可以结合农村特有的地理环境资源及相关人文风俗等开展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开展户外游戏活动时,以“送给妈妈的礼物”为活动主题,在对这一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抛开传统的母亲礼物形式,结合自己母亲的喜好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礼物,如画一幅妈妈的画像,用自己的项链、手串等为妈妈制作一个胸针,利用田间的花草为母亲编造一根手链等,这样的形式更具有新意,既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也能有效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让幼儿在未来的生活及学习之中对父母更加感恩,这些都是避免出现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有效措施。 (5)优化幼儿园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强师资培训方面,可以通过开展教学活动研讨会,将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学重心转移到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来。首先,幼儿园可以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教学活动设计,鼓励教师编写多元化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方案,提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重视,并结合教师的活动方案展开探讨,共同研究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题、流程、形式及目的等,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师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及活动参与责任心。其次,要想有效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还要注意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及综合能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由专业教师定期对其他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或组织一些游戏技能比赛等,丰富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认知。最后,幼儿教师自身也要学习和研究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提升自身的组织策划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能力,承担起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责任。另外,为避免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可以对农村幼儿教育的课程教材进行统一科学的编制,因为农村幼儿园的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导致其发展建设远不如城市幼儿园,不能按照相关的国家幼儿教育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幼儿教师在教学方面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明显。对此,相关教育部门就可以结合实际的农村幼儿教育特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当地村落发展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完整且合理的课程教材及相关教育体系,为农村教师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理论保障,以帮助幼儿教师找到正确的幼儿教育方向,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从根本上避免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蔓延。 (6)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 在农村的幼儿园中,为改变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一方面需要政府、幼儿园及幼儿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幼儿家长的鼎力配合和认同,所以幼儿园及幼儿教师就需要积极与幼儿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传输正确幼儿教育观,引导家长正确地认识幼儿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游戏观念。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观看专家讲座,让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内涵及本质有初步的了解,帮助家长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可以多组织一些亲子类型的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让家长真实地参与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切实感受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给幼儿带来的欢乐和成长,打消家长担心幼儿户外安全问题及过度保护幼儿的心态,这不仅促进了亲子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也使家长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有助于促进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7)强化幼儿教育沟通渠道,合理应用网络优质课程 在农村幼儿园中,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村幼儿园的师生资源都很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上的整体水平偏低。针对这一问题,在改变了政府、幼儿园、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对待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认识的基础上,幼儿园方面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优质课程弥补农村幼儿教师的不足,课程开展不齐的短板。当代是网络信息化时代,针对农村幼儿园出现小学化现象的现状,可以建立农村幼儿园与市级以上幼儿园之间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市级以上优秀幼儿教师将自己授课的整个过程录制下来上传到网络信息平台上,分享自己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可以让其他幼儿教师在视频下方留下宝贵意见,并分学科、分层级地将视频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幼儿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达到资源共享的教学目的,为农村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添砖加瓦。 5.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花朵,那么幼儿就是祖国花朵的萌芽。一个人在幼儿时期,就要打好优秀的行为基础,所以在幼儿园时期,教师要正确帮助、正确引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管理方法,有效地帮助幼儿成长。因此,在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视,通过多方面的协调,制定可行的发展策略,避免出现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不断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作者:李红霞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三幼儿园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探讨篇2 众所周知,幼儿园是幼儿初步认识世界的地方,是幼儿一起玩耍、享受童年快乐的场所,更是幼儿释放天性的“天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凭”的重要性,不少家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幼儿的学业成绩方面,再加上教育焦虑的下移,一些幼儿园表现出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而“双减”政策的颁布,为幼儿减轻学习负担指明了方向,更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敲响了警钟。因此,文章将对“双减”政策进行简要解读,探讨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表现,分析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原因,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有效策略。2018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了国内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的问题,并规定禁止在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和英语等小学教育的内容。《道德经》中讲“道法自然”,也就是自然万物都有着自身运动的规律,需要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方能实现健康成长。幼儿园“小学化”教育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直接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双减”政策针对3~6岁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提出了治理意见,明确提出严禁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培训活动,有效遏制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发展,为促进幼儿教育生态良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双减”政策解读 “双减”政策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简称,于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直指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重的社会问题,注重减轻儿童的作业负担,让儿童在繁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校和家长都在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幼儿园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赢在起跑线”等片面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幼儿园的教育也逐步变得“小学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更是承担着繁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本属于童年的快乐和童真,同时家长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双减”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是坚持教育公益属性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它有效消除教育功利化、市场化、短视化的问题,通过减轻幼儿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幼儿能大胆想象、快乐创造,才能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表现 毋庸置疑,教育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需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和盲目推进的教育模式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发现,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小学化”。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多年来存在的不良现象,受到社会、家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小学化”是最主要的表现。教师通过排课表的形式来开展集体教育活动,甚至制定了小学化的学习内容,引导幼儿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知识,尤其是汉字书写、古诗背诵和加减运算等小学阶段的知识,本应该出现在小学课堂中的知识,却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出现,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适应,直接挤占了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影响着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教学,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二是教学形式“小学化”。在人才竞争逐步加剧的新时期,“从娃娃抓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部分幼儿教师和家长认同的观念,为了更好地促使幼儿学习和接受小学阶段的知识,教室内的整齐桌凳、讲台和黑板都是小学化的特征,在具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幼儿老师甚至总是在不同环节约束幼儿的行为举止,定下了不同的规矩,若是违反,还有可能遭到一些小的惩罚或者批评,剥夺了幼儿美好的探索、体验空间,制约着幼儿个性化思维和探索性意识的发展,难以促使幼儿形成健康的思维品质和个性特征。 三、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幼儿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幼儿的入学率和幼儿园数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出了良好的条件。良好的幼儿教育,将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品质、道德意识的发展。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应试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竞争的逐步加剧,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也开始向学前教育领域蔓延,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也变得日益普遍,过于追求眼前的教育效果,却忽视了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在幼儿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拔苗助长”的现象,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形成。与此同时,应试教育是以成绩作为衡量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理念在各个阶段的教学中影响深远,也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对幼儿个性与天性认识的不足,习惯于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让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如让孩子们背诵故事、做算术题目、默写单词等,都是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体现,也是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在幼儿园阶段带来的影响。 (二)家长教育焦虑推波助澜 受到教育焦虑“下移”的影响,绝大部分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落后其他孩子,一味地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孩子在学业方面的竞争力。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和社会教育焦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现在的家长看来,学习文化知识是幼儿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任务,唯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进入更好的小学学习,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甚至错误地认为孩子学习了文化知识,能读、写、算才是教育的效果,部分家长在幼儿的卧室或者其他区域,专门为幼儿布置了学习角,从语言和行为方面引导幼儿学习知识,而忽视了幼儿学习兴趣和个性特征的开发,让幼儿长期成长在充满学习压力的环境中,不符合幼儿的自然发展规律,这将直接影响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另外,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培养幼儿时,过于追求眼前利益和效果,在幼儿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拔苗助长”的现象,直接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针对幼儿园而言,家长们的教育思想成为他们幼儿园选择评判的重要标准,幼儿园唯有迎合家长的教育需求,才能得到更多的生源、促进自身幼儿园的发展,在无形之中助长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四、“双减”政策下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育儿观念 “双减”政策的落地,旨在减轻儿童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促使孩子们享受快乐的童年,对于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幼儿老师作为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地看待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关于幼儿教育的要求。《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方面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对每个阶段的孩子提出了教育指导要求,也就是3~4岁、4~5岁和5~6岁的幼儿应该学会什么与应该做什么,同时针对3~6岁三个年龄段幼儿的教育与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在增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表现及对幼儿的成长带来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有意识地扭转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条件。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生源与教学方式,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若想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必须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专题培训活动,改变家长以幼儿掌握知识多少来评价幼儿园教学质量的现象,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建立家长交流群,利用视频等方式向幼儿家长普及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促使广大家长深刻地意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潜在危害,端正自身的教育态度,在幼儿期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同时在家庭生活中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有效改善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 (二)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幼儿品质培养 传统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以“双减”政策为指导,切忌盲目地传授小学阶段的知识,给予幼儿更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注重幼儿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组织实践性的主题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组织“讲故事、听故事”活动,在向幼儿讲述《狼来了》这一故事时,在幼儿初步掌握故事情节后,幼儿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孩子们,你们觉得欺骗别人可以使自己变得快乐吗?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孩子们认真倾听、问题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品质,我们将游戏精神与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幼儿阅读的乐趣,并能为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孩子们对于文字的敏感性,幼儿天然的好奇精神可以在游戏中得到释放,并在游戏中通过孩子们的想象力构建阅读认知系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我们也可以将文明礼仪的培养渗透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在入园和离园的过程中践行文明礼仪,主动向老师、家长和小伙伴问“早上好”“您好”“老师好”,通过一日生活强化幼儿的文明礼仪习惯,增强幼儿的社会能力,相对于“小学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更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聚焦立德树人,坚持以幼为本原则 “双减”政策的焦点是立德树人,幼儿老师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发展的教育观念,促使幼儿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让幼儿摆脱过重学习负担的束缚,逐步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意识。如在母亲节到来时,教师鼓励幼儿的妈妈来幼儿园接孩子,并通过校园广播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鼓励幼儿向自己的妈妈唱这首歌曲,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对妈妈的爱,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培养幼儿热爱妈妈的情感意识,更有利于和谐家园关系的形成,增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为了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意识,在花园内做一些保护环境的标识和漫画,如“别踩我,怕疼”“不随处丢垃圾,做一名好孩子”等等,让幼儿在学习和自由活动之中,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行为,有效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幼儿有着很强的榜样意识,希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同伴的认可,为了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强化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教室内开辟“我是小小明星”主题墙,定期引导班级内的幼儿评选出自己心中的好学星、助人星、勇敢星、卫生星和守纪星,并将获得“我是小小明星”称号的幼儿照片张贴在主题墙上,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幼儿,从而让幼儿德育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绽放光彩,让幼儿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快乐、健康成长。 (四)完善自身素质,关注幼儿健康发展 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幼儿园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幼儿教师是与幼儿接触最为亲密的人,一举一动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行为,特别是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方面,教师更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对舞蹈、音乐、心理学和美术教育知识的学习,注重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只有掌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技能,才能为打造“多彩幼儿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促使幼儿教育回归本位,促使幼儿享受多彩童年的快乐。幼儿园也可以组织幼儿教师统一学习、统一培训,也可以协同其他幼儿园建立“幼师教育教学协会”,鼓励教师们相互交流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实际案例分析幼儿园“小学化”带来的危害,以科学的育儿观念开展教学活动。另外,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进行监管,一旦发现幼儿园存在教育“小学化”现象,要给予幼儿园一定的惩罚,并在年度考核中明确指出,从而推动学前教育朝着更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向发展。五、结语总而言之,“双减”政策犹如教育事业的指南针,引导教育生态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面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新时期的幼儿教师需要认识到“双减”政策的内涵,深刻地分析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表现以及背后的成因,创新教学方式,有效转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让幼儿体会到童年时期应有的天真与快乐,这样才能实现快乐成长的教育目标。 作者:王栋英 单位:江苏省扬州大学幼教中心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探讨篇3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成因 二幼是2017年8月新建的一所公办幼儿园,教师队伍来源比较多元,以转岗的中小学教师居多,幼儿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平常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大多存在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脱离幼儿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不以幼儿为主体、教师过多讲解、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幼儿操作探索内容少、过分强调纪律性等“小学化”倾向,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此类现象在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普遍存在,乡镇园、民办园尤为突出,成为制约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短板。造成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幼儿园管理欠规范 幼儿园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观念陈旧落后,个别管理者甚至根本不懂学前教育,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方法简单,评价方式不够合理。有些管理者以中小学管理模式管理幼儿园教学工作,以学科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幼儿,以幼儿“考试成绩”为标准考核教师,导致教师盲从,在集体教学活动或多或少产生“小学化”倾向。 (二)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转岗教师专业知识欠缺,保教经验不足,专业技能薄弱。在集体教学活动时存在目标定位不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中不以幼儿为主体、过多主导讲解等问题,导致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跑偏离题。 (三)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 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不能遵循幼儿接受知识的规律,导致幼儿实际操作、探索的内容少,有些教师甚至以计算和书写代替探索与发现,以分析讲解代替游戏益智,严重影响幼儿健康发展。 (四)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个别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吸引生源,将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评价办法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也影响了健康的教育生态。 二、纠正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的途径与策略 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二幼结合幼儿园实际,以促进教师树立科学保教观念为突破口,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以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切实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2],探索出了纠正“小学化”倾向的“情景引趣、幼儿为本、多维教学、拓展延伸、创新模式、共促发展”六种方式,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收到了积极成效。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情景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情”和“境”,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巧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氛围,让幼儿进入情境,充分调动幼儿的视、听、触等感受,使其相互沟通,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开展“垃圾的家”活动时,教师事先在活动室创设出一个垃圾满地、杯盘狼藉的场景,让幼儿深入环境感受并设疑提问:“你们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让幼儿身临其境,直观体验,亲身经历,在直观和形象思维中学习知识,获得经验。 (二)注重主体,以幼儿为本 一是妥善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准确把握幼儿的认知方式,站在幼儿的立场上,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幼儿学的方式来考虑教的方法;二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让幼儿体验生活的丰富、世界的神奇,形成探索精神,提升学习兴趣;三是让幼儿成为集体教学活动的主人,活动选材和设计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预设目标明确,本着创新与高参与的原则,避免少数人忙乎表现的情景,要使每个幼儿能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例如,一位教师开展集体教学科学活动“奇妙的影子”时,活动目标是通过探索活动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发生、大小的变化,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兴趣。本节科学活动,从课程内容选择上尽可能贴近幼儿生活,因为幼儿对影子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而教师充分利用了生活资源。在开展活动时,教师从皮影游戏导入激趣,让幼儿利用手电筒、身边的物体、小荧幕等材料自主探索影子的发生、大小等现象,幼儿兴趣高涨,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目标达成度高。 (三)多感官参与,体验并感受 3-6岁儿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决定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形式要多样丰富、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如形象生动的手偶、多媒体课件、色彩鲜艳的玩教具等,能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通道,使其在听、看、摸、闻等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得经验和成长。以幼小衔接下的数学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将故事插入其中,幼儿在操作中探索数量的组合与分解,通过多感官感知图形和立体图形,抽象的数学变得具象化。幼儿会亲身体验到——数学是可以用来玩的:摆一摆、挪一挪,狐狸到底偷走了多少鸡蛋?数学是可以用来观察的:不同角度、不同发现,我的位置在哪里?数学是可以用来探索的:不同长度的数字纸条背后隐藏了什么规律呢?数学是可以用来做选择的:我更期待第几个上台表演,为什么?数学是可以用来做设计的:设计我的房间,如何空间布局,家具安置?形式多样且丰富的教学方式,打开了幼儿对数学学科的第一扇窗,发展了幼儿的数学思维。 (四)延伸拓展,想象创造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要有拓展和延伸,从而更好地保证幼儿发展的完整性、循序性。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既可以延伸到下一个活动,将内容较多的活动分为几个活动来进行,各有侧重;也可以延伸到区域活动,将教学内容的教玩具投放到区域活动中,根据幼儿的需要去操作。对于绘本阅读,可以在阅读区提供相应绘本供幼儿再阅读、表演、讲述,达到阅读深入化的目的;还可以延伸到家庭、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如,在开展了集体教学活动“交通安全”后,让幼儿走上街道,认识斑马线、红绿灯等交通标识,将课程内容延伸到社会,使幼儿经验获得更直观化、生活化。 (五)转变观念,创新模式 1.发现兴趣点。浓厚的兴趣是幼儿积极参与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实时生成教学内容,预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幼儿兴趣点及时调整。2.预设变生成。要求下功夫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幼儿。备教材就是深刻研究教学内容,捕捉相关信息,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深度和广度;备教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幼儿实际设计教法;备幼儿就是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从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入手,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3.提升有效性。通过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得到经验,获得发展。不搞“一刀切”,杜绝“齐步走”,承认个体差异,分层确定发展目标,设计多种游戏方式,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符合自己实际的身心发展。4.以评价促发展。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遵循,摒弃书写、记诵、计算等评价维度,让幼儿评价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实践证明,“发现、预设、提升、评价”四步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能有效改变集体教育活动中的“小学化”现象。 (六)结对联盟,共促发展 天祝县2018年成立学前教育区域发展联盟,二幼牵头的第二联盟所属10所幼儿园之间通过集中研讨、实地指导、线上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共同参与研究,发现诊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小学化”问题,改变集体教学活动模式,将“发现、预设、提升、评价”四步教学模式在各园推广和使用,提高了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幼儿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通过共享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让教师在参考和使用的过程中达到学习、反思、提高的目的。我们在纠正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的同时,对办园行为、教育内容、评价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小学化”现象也进行自查整改,达到了办园行为更规范,评价方式更合理,教育内容更科学,管理更规范的目的。 三、纠正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取得的成效 (一)在一所公办幼儿园的实践结果 天祝县某公办幼儿园办园时间早,是省级示范性公办园。但近年来,由于教师老龄化严重,转岗教师居多,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部分老教师观念陈旧,也存在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现象。二幼与其通过两园互学共促、交流研讨,将改变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的策略加以推广应用。一是为幼儿园实施游戏化课程创设必要的学习环境,从儿童活动的实际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室内外的空间,创设适宜的环境,切实满足每日户外两小时的活动需求;二是配齐配足各类玩教具,支持室内外各类自主探究性活动;三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抓好园本培训等多种方式的培训,转变教师理念,改变课堂模式,去除“小学化”行为。 (二)在一所民办幼儿园的实践结果 天祝县某民办幼儿园,现有200余名学前适龄幼儿就读。作为民办园,最大的问题在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中社会临聘人员多,学历不高,素质不等。而且,还要迎合家长需求吸引生源,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小学化”行为尤为明显。例如,在联盟听评课活动中,一节集体教学课“保护牙齿”,教师设计的流程为:观看牙齿受损图片→讲解牙齿用途→讲解刷牙方法→活动延伸结束,整个活动中幼儿扮演听众的角色,只是坐着听,没有操作,没有体验,没有材料,小学化明显。在加入了二幼实施的游戏化教学试点后,借助已经形成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转变家长观念,优化管理模式,规范保教行为,对该园教科研工作、教师专业成长、办园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今后保教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近两年,该园两位教师在市县级学前教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幼儿园在学前教育区域发展联盟工作中被评为先进单位。 (三)在一所乡镇幼儿园的实践结果 天祝县某乡镇幼儿园现有教职工26名,设大中小9个班级,有280多名幼儿。园里师资匮乏,全为转岗教师,普遍年龄较大,专业性不强,工作量较大且繁杂,老教师扮演“看孩子”的角色,转岗教师扮演“小学老师”的角色。而学习应用二幼的集体教学模式后,该园逐步去除了“小学化”,改变了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近年,该园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10人次,多篇有关整治“小学化”倾向的论文在省级学术期刊发表。幼儿园在游戏化教学试点工作中成效显著,保教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良好。纠正幼儿园集体活动“小学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任重道远。幼儿园应坚持走规范办园之路,可从改变集体教学活动着手,全面检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从教育目标、内容、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去除“小学化”倾向,以“游戏化”治“小学化”,把游戏还给幼儿,把课堂还给幼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 作者:叶多杰才让 单位: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二幼儿园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探讨篇4 面对角色的突然转变,小学新生对小学学习、生活存在不适应情况,表现出适应困难,甚至厌学现象。厌学是指厌倦、厌烦学习,是学生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的减弱或消失、学习动机的不足以及对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的逃避甚至是抗拒[1],厌学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焦虑的一个问题,这种厌学现象在每年入学的小学新生中较为常见,大约三至四成小学新生存在厌学倾向[2]。一年级新生厌学的主要表现有对学习厌倦、冷漠、失去兴趣、积极性普遍不高等,甚至会产生厌恶以及逃避心理,从而导致学业失败率较高,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小学新生厌学与幼小衔接教育“小学化”倾向有着较大关联。“小学化”倾向是指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向小学教育标准看齐的倾向[3]。这种倾向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等方面以小学为标准,是一种“超前”的教育,是一种幼小教育主体异化的结果。教育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因此不能让儿童还未热爱学习时就产生厌恶学习的心理,下面从幼小衔接“小学化”倾向出发,分析其危害与成因,并提出防止“小学化”倾向、预防和克服小学新生厌学的建议,以助力幼儿持续高质发展。 一、幼小衔接“小学化”倾向的危害 幼小衔接“小学化”倾向看似能让幼儿提前学到小学的知识、提升一定阶段内的成绩,却依旧摆脱不了拔苗助长的问题,对幼儿的危害不容小觑。在“小学化”的教育中,教师用简单的强化、填鸭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忽视对他们快乐的游戏、好奇的探索等自我的建构,学习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不符合自身发展阶段的内容,幼儿虽然学会了一些拼音、计算等知识,却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形成“未上学就已厌学”的心理状态。过早灌输给幼儿这个年龄承受不了的知识与压力,不仅对幼儿的心理还会对幼儿的生理增加负担,久而久之导致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增加畏惧与厌烦心理。幼儿如果从小养成不爱学习甚至畏惧学习的习惯,其在进入小学之后会更加突出。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也表明,在人身心尚未成熟之前对他们进行“超前”教育是无效的,提前学习的知识不仅不会让学生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相反重复的内容学习不仅会使幼儿骄傲、自满,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甚至还会使幼儿产生懈怠与厌烦的心理,降低他们的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导致幼儿出现人格问题,对其发展极为不利。 二、幼小衔接“小学化”倾向成因探析 (一)家庭方面 1.家长不当教育观念影响 家长的不当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小衔接“小学化”的形成。研究表明,家庭内的许多因素会对幼儿产生潜在的影响,父母教养观念、行为和方式等会对幼儿行为养成、技能培养和学业成绩等有着明显的预测作用,还会影响幼儿的认知与情感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衔接的效果,而其所持有的错误观念是影响幼小衔接“小学化”的直接原因。受我国长期存在的高考制度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深入人心,“优异成绩单”成为普遍追求,不少幼儿家长认为孩子零基础入学容易跟不上小学进度安排,于是让他们提前学习小学基础知识,尤其关注拼音、运算和英语学科领域的学习,想让孩子更加轻松适应小学,反而成为“揠苗助长”式教育,加重了孩子的负担,制约幼儿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与兴趣,导致孩子对知识学习产生厌倦。 2.家园合作功能异化 家园合作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双方都作为施教主体,相互了解、帮助、支持和配合,在双向的互动、协作中为幼儿提供良好学习环境以及成长空间,从而达到幼儿全方位发展的过程[4]。家园合作的过程是一个双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家庭、幼儿园作为施教的重要主体,只有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发挥实际效用,促进幼儿发展,但家庭和幼儿园良好合作功能的异化成为减少和消除“小学化”倾向的阻碍。一方面受家长的强制观念影响,家长认为把孩子交到幼儿园,幼儿园就应当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家长们要求幼儿园提前开设小学相关课程,学习相关知识,如拼音、算数、英语等,一样也不能落下;另一方面,幼儿园则认为家长理应采取积极措施协助幼儿园做好教育工作,双方观念的不一致导致教育难以发挥合力。在幼儿园尽力保护幼儿独特性之时,家长却在大兴应试教育之道,缺乏双方交流合作的良好教育机制,最终使得家园教育合力分化,加剧衔接教育不良影响产生。 (二)幼儿园方面 1.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低下 目前,存在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低下、无法满足幼儿实际发展需求的现象,对幼小衔接“小学化”具有重要影响。据调查,北京专任教师约有40%的缺口[5],因此对教师的学历水平与教学素养要求普遍偏低,甚至一些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进入幼儿园工作,成为幼儿师资队伍中的一员,诸多幼儿教师未达到合格教师标准,极易将本身不当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式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另外,由于转岗现象的存在,一些小学教师会被调到幼儿教师岗位,他们缺乏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极易采取不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把具有小学特征的教育内容与方式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加剧“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因此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质是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路径与前提。 2.民办幼儿园的有力助推 目前,虽然国家教育部门一直在倡导要规范社会力量办园,但一些私立幼儿园以利益为导向的教育策略使其成为幼小衔接“小学化”倾向的有力助推者。私立幼儿园是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承办,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招收幼儿的社会机构,一般来说他们以市场需求为建立导向,而不会认真去思考其教育内容是否为幼儿真正接受。很多私立幼儿园为了获利,一味地迎合家长多学知识的需求,毫不顾忌幼儿的发展规律与特点,教授超出其年龄阶段和认知范围的内容,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父母”等类似的宣传口号向家长传达着应试教育的思想,无疑造成了家长的恐慌,于是家长将过度学习的思想施加到孩子身上,使得教育起跑线提前到幼儿园阶段。 (三)小学方面 1.小学承接工作的实施匮乏 小学作为幼小衔接的主体之一,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幼儿的顺利过渡,然而小学却缺乏真正为学生考虑的观念和行为,生搬硬套小学的要求和节奏,在促进衔接教育工作方面流于形式甚至是空白。很多小学教师在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衔接工作就是入学准备工作,较少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将幼小衔接的主体责任移驾到幼儿园单方面,使得衔接缺乏延续性和统一性。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而幼儿进入小学后,教学以课堂讲授、课后作业巩固的方式进行,导致有的幼儿难以承受如此巨变,教师亦不采取适应小学新生学习特点的措施,导致各种不适接踵而来,幼儿厌学情绪由此产生。 2.小学教师教学方法欠缺 小学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和幼儿园有着显著区别,学生需加以适应才能顺利过渡,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后能否适应取决于小学教师能否对幼儿进行正确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小学教学以文化课程的学习为主,相较幼儿园时间延长,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大多采取说教而不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这种单一、枯燥的教育方式难以调动小学新生学习的积极性,忽略新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且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师亦会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注重教育结果而忽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日益严重,使得幼儿愈发不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厌学情绪。 三、防止幼小衔接“小学化”倾向的建议 (一)家长积极主动参与衔接 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重要环境,为其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家长作为幼儿成长路上的第一引路人,其产生的影响效果是外界任何干预都无法达到的,家长对于缓解和解决幼小衔接“小学化”倾向、防止学生厌学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家长参与不仅可以帮助减少孩子的行为问题、增加幼儿在学校的适应性,还在帮助提升幼儿技能以及学业成绩方面有重要引领作用。因此,家长应认识并重视“小学化”的弊端和厌学导致的不良后果,积极主动关注幼儿的变化,与他们对话,给予适当引导,让幼儿能够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协助并积极参与家园活动,并要突破以往只注重知识学习的局限,注重教育培养的生活性和启蒙性,从生活中引导幼儿逐渐体验到轻松和快乐,促进幼儿在心理、生理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良好发展,不再被小学教育“绑架”。 (二)增加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和影响因素,对其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具有专业的连续性,对于增强双方对教育的理解、防止幼儿衔接不良与入学不适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小学机构具有显著差异,为了加强幼小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将幼儿园和小学设置在相同和相近的地点,使他们在地理空间上获得便利,增强幼小双方教师的共建项目与共促学习,还可以让他们分别在对方所在的教育机构中体验工作,增进对另一机构的深刻理解,促成互相交流的契机,建立一种长效沟通机制。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职前学习、在职培训等方式丰富教师有关幼小衔接的知识,弱化双方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帮助他们形成共识,合力消除对幼儿发展的不良影响因素。 (三)增强小学的重视与参与意识 幼小衔接,既涉及幼儿园机构又涉及小学教育部门,需要双方共同重视、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这就需要打破传统意义上幼儿园的单向衔接,小学也要增强主体意识,承担起衔接的责任。幼儿园单方面向上衔接小学,不仅弱化了小学作为衔接主体的责任意识,而且极易导致幼儿园忽视幼儿教育的独特性而单纯模仿小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助长“小学化”倾向。为此,小学应主动向下衔接幼儿园,加强与幼儿园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从“幼小衔接”向“小幼衔接”的战略转向[6,7],以更多的实际行动促成小学向幼儿园的主动合作,帮助小学新生顺利实现过渡、顺利适应小学的转变。 (四)根植幼儿主体,塑造良好教育生态 幼儿是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主体,其想法和态度对幼小衔接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只有以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才能塑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所以,家长和教育者应根植幼儿主体,给予幼儿更多的话语权,重视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把幼儿的观点看作是活动开展的起点,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帮助幼儿实现生理、心理上真正地成长,探寻面向幼儿且更加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资源,努力塑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总而言之,幼小衔接“小学化”倾向是一种不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的教育倾向,最终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幼小衔接教育是科学、是艺术,是一个共同的、具有较强社会性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以及儿童多主体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我们要关注衔接教育的根植背景,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各主体的努力,填平幼小衔接之间的“鸿沟”,解决当前关于“小学化”倾向、厌学问题的困扰。 作者:赵玲玲 邓惠连 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的问题及策略: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在消防部队里,财务工作直接关系到各类经费的使用效率,如何进行高效的财务工作是后勤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就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加强消防部队的财务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 消防部队 财务工作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消防部队财务工作是部队后勤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各类经费的收支、记录、审核、分析等内容,对后勤保障和部队的各项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部队后勤建设改革步伐的加快,如何加强消防部队财务工作,提高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的综合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依法理财观念薄弱,预算执行约束力不足 当前,我国各级消防部队普遍存在依法理财观念薄弱,预算执行约束力不足的问题。有的单位依法理财观念薄弱,编制出的预算得不到严格执行;有的单位只注重经费来源数量,而忽视经费使用上的质量,经费使用率不高,忽视财务工作的分析、控制作用,不能对经费使用进行科学的决策;有的单位办事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造成各项经费没有真正用在部队急需的建设上。同时,很多单位都认为预算工作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因此,其他部门可以不参与,导致单位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进而造成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编制流于形式,预算执行效果不佳,对消防部队的重大决策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财务人员素质偏低,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 目前,消防部队中很多财务人员都不是财务专业毕业,很多都是从其他岗位调过来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财会培训,甚至连基本的从业资格也不具备。另外,财务人员队伍也很不稳定,调动较为频繁,随意更换财务人员,财务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阻碍了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部队财务工作的需要。 (三)财务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 消防部队财务工作是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制度并不健全,在制度执行上也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没有建立起安全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未能严格落实专款专用,且各专项资金的供应范围也过于宽泛。同时,白条抵库等现象非常突出。 二是在资产管理上,很多单位重资产购置,轻资产管理,对上级配发或地方赠送的物资没有进行计价挂账,造成物资的不必要浪费和损坏,甚至发生物资转移、流失等现象。 三是债权债务制度不完善,很多单位往来款长期累积,未及时处理,导致往来款项挂账金额越来越大。 四是物品采购缺少验收登记制度,有些单位实物验收流于形式。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部队整体财务工作的提高。 三、加强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的对策 加强对财务工作本质的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具体从以下这三个方面入手,才能要解决好以上问题。 (一)强化党委理财意识,加强预算执行 坚持党委理财制度是部队财务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做好财务工作的根本保证,党委理财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党委集体决策制度。各单位党委要紧紧依靠集体的智慧,做到民主决策,特别是一些事关部队长远建设的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委集体研究讨论,集体决策,绝不能个人说了算。 二是科学决策。要做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是强化预算执行制度。要将预算执行作为党委理财的重要内容,使单位各部门充分认识到预算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预算一经党委审定,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确需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坚持保障重点、量入为出的原则,把有限的经费用在部队建设的刀刃上。 (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财务工作必须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离不开财务培训。首先,要重视财务人员的入口,高标准选人,选拔懂财务,又了解部队发展的人,将其放到财务工作岗位上。其次,要抓培训,高规格育人,要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再次,要重视政治教育,高要求管人,财务人员除了应当熟悉相关财经法规外,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信念,提高防腐拒变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切实增强财务队伍的稳定性,提高财务队伍的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三)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抓好制度执行 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抓好财务工作的基础,财务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的相关制度。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制度规范为财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强大武器。其次,有了制度,就一定要严格执行,要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再次,要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实现将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充分发挥部队内部审计的监督制约作用。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消防部队的工作职能随之扩展,消防部队的财务工作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不断加强消防部队财务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加大监督举报的力度,切实推动消防部队财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为部队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为重庆市北碚区公安消防支队) 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的问题及策略:当前基层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摘 要:文章以海南省为例分析了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经费保障机制化、经费使用效益化、财务管理规范化、财务队伍专业化等工作对策,以期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提升财务综合保障效能。 关键词:消防部队 财务管理 对策 随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深入推进,海南省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为海南省消防部队做好财务保障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海南省财政厅印发了《海南省地方消防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消防部队地方消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财务综合保障效能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海南省基层消防部队财务工作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与消防部队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本文结合海南省消防部队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消防部队财务规范化建设、提高财务综合保障效能谈几点意见。 一、当前海南省基层消防部队财经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费供需矛盾突出。新《消防法》和《海南省消防条例》赋予了消防部队很多新的职能任务,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必须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目前消防部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战勤保障体系建设、培训基地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任务繁重,资金需求量大。另一方面,海南属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地方财政投入消防部队经费较少,特别是在国家级、省级贫困县,营房基建、器材装备等项目建设经费投入更加严重不足,公共消防设施欠账问题突出,消防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滞后。 2.预算管理水平不高。虽然各级部队严格执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消防部队预算管理工作规范》,预算在财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是,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执行不够严格、预算调整不够规范的问题在一些单位依然存在。有的单位经费投向、投量不合理,经费没有向中心工作倾斜、没有向基层部队倾斜,没有集中财力用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改善基层部队的执勤、训练、生活条件;有的单位行政消耗性开支管控不严,如水电费、油料费、车辆维修费没有大幅度下降,没有很好地执行中央有关厉行节约的规定和总队《关于进一步加强几项经费管理的通知》要求;有的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落实不好,编制资产标准不严谨,资产购置预算随意,资产闲置、重复购置的现象比较普遍,没有发挥资产最佳效益。 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有的领导对财务基础工作不重视,认为财务基础工作对部队建设的作用是间接的,抓不抓无所谓,对财务管理问题熟视无睹,年年检查有问题、问题年年都相似,得不到彻底根治;个别单位因为财务内控制度落实不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致使资产不实,数据失真;有的单位办事缺乏科学规划、长远打算,基建工程超规模、超预算、超标准建设的“三超”现象时有存在;有的管理手段单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基础数据库还不健全,财务信息无法做到“快速查询,资源共享”。 4.财务队伍素质较差。主要表现为基层大队财务干部与大队理财要求不相适应。随着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消防部队投入的不断增加,全省基层大队迫切需要有一支专业性强、稳定性高、敢管会管的财务队伍。而目前大队财务干部无编制、无专业技术职称,兼职财务人员临时思想严重,专业知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较少,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新规定、新方法、新要求掌握不准,对后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财务工作不能很好完成或完成不好。 二、提升海南省基层消防部队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1.着力于建管并举,努力实现经费保障机制化。各级部队要突出争取政府投入这个关键,把贯彻落实地方消防经费保障标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大力提升消防经费可持续保障能力。一是全面落实地方消防经费保障标准。各级消防部队要继续抓好《海南省地方消防经费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用足用好这一争取地方消防经费的政策文件和法理依据,加大向党委、政府请示汇报力度,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将消防部队经费保障提升为政府行为,推动各级政府加大消防经费投入,确保地方消防经费保障标准全面落实。二是建立健全项目支出专项保障机制。各级消防部队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本地危险源特点,制定出既满足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发展需要、又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消防装备、基础设施、应急救援体系等建设规划,推动地方政府将消防建设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分项目分年度予以保障。三是积极推动省级财政实行消防装备建设资金转移支付。充分利用重大安保、重大火灾或重大抢险救援的机会,密切与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沟通协调,推动省财政厅财厅参照中央、省级财政对贫困市县财政转移支付的作法,采取“省级财政补助、市县财政配套”的保障模式,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消防部队装备建设,打造一个拉得出、攻得上、灭得了、打得赢的装备平台,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 2.著力于绩效预算,努力实现经费使用效益化。经费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龙头”,是经费使用的“总开关”。一是突出经费保障重点。各级消防部队在编制年度经费预算时,要注重科学统筹、管住投向、统住总量、依法理财、确保中心、保障重点,整合部队建设需求,立足财力可能,制定符合部队实际的建设规划和科学聚财、用财、管财、理财的具体措施,大力压缩行政消耗性经费开支,集中财力用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提高财经管理绩效,最大限度提升后勤综合保障能力。二是严格经费运行监督。要牢固树立“预算就是法规”的意识,切实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防止超预算办事、超标准花钱;要严格落实党委理财原则,坚持党委集体领导下首长分工负责制,落实“一支笔”审批制度,形成了“集体决策―首长负责―部门把关―审计跟踪―处室细化执行”的工作程序。三是全面推行资预结合。要进一步增强钱物并重的管理理念,强化责任管理,加强资产核算,落实资产清查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进一步加强资产购置预算管理,建立资产配备标准,核实单位资产存量,在此基础上,编报资产统计报告,确定资产购置计划,杜绝资产闲置浪费现象的发生。 3.着力于严格监督,努力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要深入推进财务规范化建设,不断夯实财务基础,提升财务保障效能。一是加强党委管财。各级党委要把财经政策法规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增强法纪观念,树立按章办事、科学理财意识,做到聚财有方、理财有法、管财有道、用财有效。二是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要着眼工程招标、施工管理、经费支付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强化监督,规范操作。着重发挥纪检督察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凡是发生问题的,必须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三是健全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国家、军队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抓好总队集中采购管理规定的执行,不断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机制,规范物资采购程序,提高物资采购效益。四是突出财务信息化建设。依托消防部队网页,在做好保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努力实现财务操作电算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资料应用网络化,做到网络查询、资源共享,网络监督,公开透明。五是注重资金安全管理。严格落实会计出纳分管等内部监控制度,落实公务卡结算制度,推行消防部队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增强经费支出透明度,强化对资金运动的适时监控,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4.着力于提高效率,努力实现财务队伍专业化。按照“快节奏、高效率、零误差”的标准,以及“快、准、严、细、实”的要求,狠抓财务队伍业务建设。一是推进消防财务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特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设置基层消防大队财务人员编制,解决大队财务人员职称问题,把那些业务精、专业强、懂管理、会参谋的财务业务骨干保留下来,并确保财务队伍稳定。二是狠抓财务人员能力建设。坚持集中学习制度,请专家学者讲授财务业务、法律知识和公文写作等内容,提高财务干部“四种能力”,即为党委理财当好参谋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指导基层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做到站着能说、坐下能写、下基层能指导;要针对基层财务干部兼职多、变动快的特点,建立按岗施训、全员参训的财务队伍教育培训长效机制,苦练财务人员基本功,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财务人员干事创业、乐于奉献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海南省消防财务工作,为海南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海南省消防总队 海南海口 571100) 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的问题及策略:当前我省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随着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实施,海南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为我省消防部队做好财务保障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各级消防部队紧紧围绕提高部队战斗力这一中心任务,坚持主动作为、靠前保障,财务保障效能明显提高,为打造现代化消防铁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消防部队财务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当前建设海南现代化消防铁军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问题一:经费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2009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消防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部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消防部队职能任务的进一步拓展,防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日益繁重,打造“铁军”、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等建设任务的不断增加,对经费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我省消防部队执行的经费保障标准仍然是省财政厅、公安厅2006年出台的《武警海南省消防部队消防业务费管理实施办法》,只是为消防部队防火、灭火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对应急救援等工作没有明确的经费保障,地方财政对消防部队投入不足,经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问题二:预算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我省各级部队严格执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消防部队预算管理工作规范》,从预算编制、审批上报、执行调整、分析报告等各个环节都执行得较好,预算在财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是,预算编制仍不够科学、预算执行仍不够严格。有的单位经费投向投量不合理,预算管控作用不强,没有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经费没有完全用在刀刃上;有的预算执行不严,公务接待费等行政性消耗性开支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存在超财力建设、超预算开支、超标准接待问题;有的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资产清查不彻底,普遍存在重供轻管、重钱轻物、重要轻用、重建轻护的“四重四轻”现象,资产账账、账实不相符;有的没有编制资产标准,编制资产购置预算比较随意,资产闲置、重复购置的现象比较普遍,浪费比较严重,没有发挥资产最佳效益。 问题三:财务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夯实。有的单位领导依法管财、科学理财、节俭用财的观念淡薄,按章办事、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办事缺乏长远规划,基建工程超规模、超预算、超标准建设的“三超”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管理手段单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基础数据库不健全,财务信息无法做到“快速查询,资源共享”;有的财务经常性管理工作不到位,领导来了突击抓,上级检查拚命抓,缺乏经常抓、抓经常的意识和手段;甚至有些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不重视,认为财务基础工作对部队建设的作用是间接的,抓不抓无所谓,只要找到钱就行,对财务管理问题熟视无睹,年年检查有问题、问题年年都相似,得不到彻底根治;有的单位资金安全管理有漏洞,个别单位内部制约监管不力,出现票据丢失的问题。 问题四:财务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基层大队兼职财务干部与大队理财需求不相适应。随着地方财政投入的增加,基层大队资金流量越来越大,目前,大队资金流量小的单位有上百万元,多的有数百万元,有基建任务的单位资金量高达几千万元,迫切需要有懂管、会管、敢管的专业财务人员。如果没有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财务人员进行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就是大问题。而目前基层大队没有财务人员编制,没有解决兼职财务人员技术职称问题,财务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新规定、新方法、新要求掌握不准,对后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问题在部分单位比较突出,不能完全胜任部队财务工作的需要。 对于上述问题,本人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坚持保障力就是战斗力,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努力实现“经费保障机制化、经费使用效益化、资金管理规范化、基础建设制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工作目标,为消防部队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保障。 对策一:着力于建管并举,努力实现经费保障机制化。要针对目前消防部队职能任务范围不断拓展、经费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积极协调省公安厅、省财政厅,争取理解支持,推动尽快修订消防经费保障标准,扩大经费保障范围,提高经费保障标准,确保消防经费保障机制根基牢固,运行长效。一是建立“双考”机制。一方面,提请省政府将地方各级政府在消防经费投入作为指标,纳入省政府与各市县政府签订的《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进行年度考核,政府督办;另一方面,采取总队军政主官与基层支、大队军政主官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各单位争取消防经费纳入班子考评和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基层主官工作积极性。二是落实“双促”措施。积极与省财政、省发改委沟通协调,争取采取“省级财政补助、市县财政配套”的保障模式,促进省财政在消防经费安排上,继续向贫困地区消防部队倾斜;采取总队党委成员联系贫困地区消防部队,定点帮扶,沟通协调,帮助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对策二:着力于绩效预算,努力实现经费使用效益化。要大力推行绩效预算,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缓解经费收支矛盾。一是重点把好经费投向投量。要以战斗力生成为标准,进一步优化经费投向投量,科学统筹配置财力资源,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增强财力资源综合保障效能,确保中心任务保障及时有力、重点项目保障扎实有效。二是重点把好经费运行。要牢固树立“预算就是法规”的意识,在监管经费运行上下功夫、求实效,切实做到严格预算管理、不超预算花钱,严格经费供应、不超标准保障,严格经费审核、不超限额开支,大力压缩“三公”等行政消耗性开支,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三是全面推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改革。要按照公安部消防局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增强钱物并重的管理理念,深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改革,逐步建立资产配置标准化、管理动态化、处置规范化、统筹资产购置与经费预算安排的“三化一统筹”机制,充分发挥资产最佳效益,杜绝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对策三:着力于严格监督,努力实现资金管理规范化。要充分汲取山西总队苏东虎、福建总队胡海涛违法违纪案件的教训,深入贯彻资金安全管理制度,坚持教育与查究并重,监督与建设并举。一是加强廉政教育。积极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时刻提醒后勤人员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走钢丝、如踩刀刃”的畏惧心,增强后勤人员算好“三笔账”的意识和能力,如有贪污腐败,政治上将断送前途,经济上将两手空空,家庭上将支离破碎,从而做到警钟长鸣,自觉抵制腐败。二是完善后勤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着眼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大力推进后勤制度建设,严密制度设计,堵塞漏洞,努力形成更加有效的预防腐败的新机制。三是落实审计监督措施。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把资金安全、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作为审计重点,纳入审计全过程,努力防止商业贿赂问题的发生。四是发挥内部监控作用。要严格落实会计出纳分管、资金定期核对、票据稽查等内部监控制度,推广网上银行结算,规范资金电子支付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流动的适时监控,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对策四:着力于规范管理,努力实现后勤基础建设制度化。要不断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善集中采购,不断夯实财务基础,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财务保障效能。一是加强党委管财。各级党委要把财经政策法规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增强法纪观念,牢固树立按章办事、科学管理意识,切实做到聚财有方、理财有法、管财有道、用财有效。二是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要依托海南省消防部队网页,在做好保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努力实现财务操作电算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资料应用网络化,做到网络查询、资源共享,网络监督,公开透明。三是健全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国家、军队和省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抓好总队集中采购管理规定的执行,不断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机制,规范物资采购程序,提高物资采购效益。四是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军队颁布的各项基本建设管理规定,着眼工程招标、工程管理、经费审批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强化监督,规范操作。要着重发挥纪检督察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凡是发生问题的,必须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 对策五:着力于提高效率,努力实现财务队伍建设专业化。按照“既要干事,又要干净”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会管理、梯次结构合理的财务队伍。一是不断推进消防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特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重点设置基层消防大队财务人员编制,解决大队财务人员职称问题,把那些业务精、专业强、懂管理、会参谋的财务业务骨干保留下来,确保财务队伍稳定,努力实现财务人员知识化、专业化、技能化。二是进一步优化基层财务人员的培训机制。通过集中培训、片区集训、跟班轮训、个别指导、以审代训、以会代训、专题研讨等方式,苦练财务人员基本功,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深入开展财务岗位大练兵,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财务人员干事创业、乐于奉献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我省消防后勤建设工作,为消防工作和后勤建设贡献力量。
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分析:地方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教育是为经济服务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需要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这对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的重要课程之一国际金融,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课程,因此应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国际金融 教学改革 一、地方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地方高校的特性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改革 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比较,地方高校具有其独特性,并由此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不断增加,大学教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是研究型的,更多应该是应用型人才。从生源的质量上来说,地方高校总体上次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决定了地方高校更多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企业服务。由此,地方高校一般定位为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随着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地方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这一重担需要地方高校承担。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为地方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及地方产业结构脱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对地方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校培养的学生“无销路”,影响下一届的招生;企业招不到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影响生产;学生得不到就业,影响生存,从而造成一些列社会问题。因此,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关系到地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地方经济的转型和协调发展,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 2、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改革 国际金融作为研究国际支付、国际汇兑、国际融资等国际金融活动和国际金融业务的学科,其应用性很强。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产与生活中。近年来,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对国际金融改革影响深远,与此相应的国际金融领域各种理论迅速发展,并日益与实践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国际金融知识分析解决此类问题。国际金融知识涉及经常项目赤字和可持续性、资本账户自由化、资本管制、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及其传染性、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组织改革、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汇率模型、汇率制度选择等。国际金融课程必须及时总结现实情况,在剖析国内外金融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国际金融课程的应用型特点决定在其教学中,要求利用相关理论,紧跟时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3、社会的需求要求教学改革 笔者在对毕业生调研时发现,毕业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太差,很多学生就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他们只会说,不能做。学生与用人单位对学校都感到不满。学生反映虽然主修了某些课程,老师进行了认真的讲解,也记住了一些原理,但几乎不能运用,还得重新学习。用人单位抱怨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工作,一个本科生还不如一个中等职业学生好用。这对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国际金融作为应用型很强的学科,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地方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其直接目标是为地方企业输送人才;国际金融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要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因此,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 1、运用案例教学法 纵观世界经济,其实质是一个逐渐被虚拟化的一体化经济,资金流动频繁,与实体经济相关的资金流动日趋减少,与实体经济无关的资金流动不断增加。国际金融业务虽日显重要,但问题也层出不穷,如世界性的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由此可见,国际金融课程案例非常多,且日新月异。而我们学习国际金融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诸多的实例为我们进行案例教学提供了方便。案例教学法应该贯穿始终,从上课开始就导入案例,让学生带着案例进行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目标与重点,选择适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这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具体而言,我们应选择紧贴时事、关系最密切的案例进行分析,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案例设计应针对某项具体业务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突出外汇、股票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规范操作、规避风险,使学生更加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的实际要求,能在实际业务中熟练的进行操作,让培养的人才能派上用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2、运用情景教学法 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受到感染,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和理解书本中的知识。我们可以采取很多具体的措施来实施情景教学:利用网络,采用多媒体播放纽约、伦敦、香港等外汇交易场景;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以带领学生到外汇交易所进行实地考察等等。通过情景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运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项目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实施某一完整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国际金融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采用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具备外汇、外汇交易、汇率、国际资金流动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可共同确定具体的项目及项目方案,学生根据拟定的项目方案,分组集体完成国际金融项目,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项目进行评价,并给予一定的成绩。通过“一条龙”的训练,学生可对外汇或其他国际金融圈有所了解或掌握。 4、运用实训教学法 实训教学法是指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分析、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方法,并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实训,学生可以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地方高校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和操作型的脑力劳动者,是为地方企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和学术型的人才,它偏重于应用性、技术性、职业性,而非学术性和研究性。由此可以看出,实训教学非常重要。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实训教学,不能将其视为走过场,应将其落到实处;其次,搞好硬件和软件建设,具备实训的基本条件,如建好国际金融机房、购入操作软件或者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再次,应不断增加实训教学的学时,可以把国际金融的实训课时提高到占总课时的40%以上;最后,采取多元化的实践方法,如运用国际金融模拟软件进行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操作,或者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 三、地方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与考试方式的改进 1、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选择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无论是在生源质量,还是在教学条件方面都不如综合性的高校,其培养学生的目的也很明确,即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能在地方企业就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理论知识不需要掌握太深、太多,以够用即可,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具体来说,需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选择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同时应选择实用的教材。就国际金融课程而言,应选择外汇及其外汇市场交易、汇率及其汇率政策、国际收支账户及其记账方法、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货币体系及其国际金融组织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而对汇率决定理论这部分只须讲授比较简单的章节(如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并选择与此内容相匹配的教材,以达到让学生能动手、懂政策、会操作的目的。 2、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方式是一种导向,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与方式。我国长期以来以一张试卷决定胜负,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成绩不惜代价背课本,更有甚者,为了顺利毕业,不惜铤而走险,进行抄袭作弊。这达不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为此,我们应该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这对国际金融这一应用型课程尤其重要。我们应该改变目前主要以期末考试决定成绩高低、获得优秀或评选奖学金的途径,增加平时的考核,平时考核至少应占到总成绩的50%以上。平时考核方式较多,如组织案例分析、共同完成某一国际金融项目、上机进行模拟操作、撰写小论文等等。期末的卷面考试应该减少记忆性的内容,增加判断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等测试学生能力的试题。通过这些改革方式,可促使学生思考,迫使学生动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分析:地方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特点与方法探讨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市场需要的人才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紧跟时代步伐的课程,其教学方法必然需要改进和提高。文章通过分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特性以及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改革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方法,期望能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 国际金融课程 教学方法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知识体系庞大的课程,要求学习者须具备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和货币银行学等知识基础。由于国际金融还涉及到数学公式的推导及演算,因此要求学习者应具备较好的数学功底。由于上述原因,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在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地方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和国际金融课程特点,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地方高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地方高校一般主要由当地政府出资办学,与综合性大学或研究型大学相比,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随着我国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方式也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在招生生源方面,由于地方高校的一些特点和限制,使得生源素质总体较综合性大学低,而且地方高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这从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因此,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能更好地贴近市场需要,服务当地经济,而不是偏重理论性知识的研究型人才。 二、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分析 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等方面与其他课程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准确把握该门课程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1.知识面宽,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国际金融课程知识点涉及广泛,包括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外汇业务、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信贷和国际金融组织与国际货币体系等多个知识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了众多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又与其他课程紧密相连。如学习国际收支平衡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基础,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信贷涉及到货币银行学和证券学等课程。因此,学生只有在学好相关课程的基础上,才能为学好国际金融课程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知识点更新快,紧跟时代步伐。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较强的课程,其内容更新速度快是不言而喻的。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也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近10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金融大事件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如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崩溃,到牙买加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在货币体系的变更的背后,全球金融发展的演变;从1997年东南亚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对原有金融监管的质疑以及如何构建新的金融监管思路的讨论;中美贸易问题引发的汇率大战,人民币升值问题等等。这些金融事件的出现,不仅要求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更新知识理论和知识点,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3.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国际金融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好的数学尤其是高等数学基础。如在学习外汇业务和衍生金融工具时,对汇率的套算、进出口报价、外汇期权和外汇期货等问题,需要运用大量的数学方法演算。在这一点上,大多数文科类学生显得力不从心,经常在这几个知识点的考核上出现失分严重的现象。 随着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开放程度逐渐提升,尤其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外贸企业等机构对既通晓国际金融实务,又熟知国际金融法律法规的综合性人才需求增强。因此,高校对国际金融课程的建设重新提上议程。显然,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下面,笔者结合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三、地方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地方高校办学目标是为当地输送应用型人才,而国际金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掌握了国际金融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又符合市场的需求。 1.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教学目标与学习的一般规律,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在学中”。如根据启发式教学特点,笔者在讲解汇率变动影响时,结合2011年9月瑞士央行干预其汇市事件,采用事件导入法,设计了让学生思考瑞士央行干预其汇市的原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达到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2.采用案例教学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如货币体系的变更、希腊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人民币汇率升值等等。众多现实案例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原始材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恰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换言之,即教师应结合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问题环节的设计,突出知识点的综合运用,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汇率政策手段实施时,可以安排学生先观看郎咸平关于中美汇率大战演讲的视频,然后要求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本组的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除在课堂引人案例外,还可要求学生就当前发生的重大时事金融热点,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开展小组作业练习。教师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作业,并在课堂上讲解本小组的PPT内容,然后由其他小组成员针对该议题展开提问和讨论。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既让该小组成员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对其他小组成员能起到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3.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除利用PPT形式展示所学内容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结合讲解的内容,观看相关视频、最新评论以及有关网站信息。如在讲解国际收支平衡时,可让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查找相关贸易数据,引导学生利用数据分析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变化以及不同行业进出口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此外,光盘和专题影像资料也是较好的教学辅助工具,它可以让学生在直观了解事件的同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拓宽知识结构。为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国际金融课程,学校还应利用网络建立网络课程。通过网络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时间、地点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上网进行学习,或者在网上发表学习感言和做作业,达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无限制的交流。通过建立这种开放性学习环境,不但能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目的。 4.充分利用模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目前,国际金融课程大多缺乏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上,而国际金融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应加强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让教师能结合实验条件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如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除建立模拟实验室外,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也是一种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途径。学校相关的学院可以和相关企业联合,如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企业等,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学习,能更好地理解课本上所学知识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枯燥和晦涩的理论当中。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也能较快地进入岗位角色,上手能力大大提高。另外,为加强校企互动,学校还可以聘请金融机构或外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来校开展交流活动,更贴近实际地讲解业务操作流程和当前行业资讯等,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学习。 四、结语 国际金融课程独有的特性,如专业性、综合性和时代性,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在结合本校定位和选用合适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日新月异的信息和科技手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力求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当前的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目标。 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分析:兵团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析 摘 要: 国际金融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金融在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这使得国际金融课程在高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文章根据兵团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对国际金融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方案,以期扎实学生的基础,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适合兵团发展的应用型经济类人才。 关键词: 兵团高校 国际金融 教学改革 国际金融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其理论性强、涉及面广,学生容易对其产生畏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距离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地理解国际金融的热点问题,从而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为兵团培养优秀的经济类人才,一直是兵团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 一、兵团高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 石河子大学是兵团高校的代表,始终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构建“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为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形成“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兵团高校主要是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因此,培养目标应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服务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特点。 国外和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不同,在国外,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所述学院的不同讲述的侧重点不同,主要分为“国际财务管理”和“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两个层次,而国内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则融汇两个层次的内容,并且以后者为主。国际金融课程有三个特点:1.难度高。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要求学生具备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及扎实的数学功底;2.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国际金融学概念抽象,理论内容必须在现实问题中得到检验,学生才可以认识深刻、具体;3.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教学内容与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紧密联系。 (二)教学要求。 学生要对西方国际收支理论及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西方汇率理论及人民币汇率改革、外汇管制目的及意义、外汇风险管理办法、国际资本流动及金融危机的相互关系等有所了解。理解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各自的优缺点、常用外汇交易的特点与用途及保值增值的原理等。重点讲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项目及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外汇交易的各种方式、各种外汇风险的概念、种类、外汇管制的概念及内容;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金融危机的类型及危害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相关数据库、政府网站和学校图书资料等查找教师布置的课外学习材料,结合国内外及兵团现实情况,应用国际金融的知识和理论,剖析当前重大国际金融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兵团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是以应用性为目的,帮助学生认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运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外汇、汇率、国际收支、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在实践中运用;了解国际金融宏观理论,学会解决说明和解决当前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把握国际金融与国内经济的相互关系,为国际经济合作奠定理论业务基础。 三、兵团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内容。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比如热钱流入的途径及盈利模式、资本外逃的方式及危害、货币国际化路径等,同时还应详细介绍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比如货币升值的定义、汇率变动幅度的计算、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计算和区别等。 2.案例内容。在国家金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以相关理论为基础,站在国际金融的视角认识国际金融运行的特点,从金融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途径,采用“小知识”模块方式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阅读、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国际金融课程的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播放视频资料,选取专业的视频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理论依据的热情。比如《货币战争》视频介绍了人民币、英镑、美元、日元等发展历史,内容丰富,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该视频轻松掌握国际货币的发展史,初步了解国际货币体系。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开展讨论课。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具有畏惧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消除距离感,快速进入新的情景,是高校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高校教师可以采取关注当前金融热点,在相应章节开始前提前布置辩论主题,一个教学班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观点,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中由教师主持开展辩论或讨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充分共享网络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了解国际收支的知识点,通过浏览金融机构的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了解外汇与汇率的知识点等。 3.课中采取互动方式。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式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回答,再根据回答情况将知识点逐渐展示出来。提问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引申出来的知识比讲述出来的知识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三)拓展学习空间,注重实践环节。 教学不应只是课堂上的90分钟,整个教学环节应该包括提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实习。课前预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课堂学习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介绍应掌握的理论基础知识,而课后实习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高度关注和探索课后学习的有效方式,对一些重点章节可以布置一篇论文,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形成观点并书写成文。 课外多开展社会实践教学。高校应多建立实习基地,与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签订实习协议,还可以积极联系企业,特别是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通过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和利用假日参与社会调查,深入企业单位学习,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学习,同时邀请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开展讲座。 (四)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进行考核改革是促进教、学、管等过程的全面变革,从而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教师不应局限于试卷考试,过程化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课堂、论文、实践三方面建立立体化、过程化的考核模式,这样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控制,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结语 国际金融课程以其特有的理论性、综合性和时代性,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兵团高校的办学定位,将课程的知识点和当期热点问题紧密联合,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为兵团培养优秀经济类人才的目的。
高职语文教学篇1 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教学的比重较大,而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课程却始终处于一种相对边缘的地位,这既会严重影响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也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通过传统文化中的语文教育元素的有效利用,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进一步提升对于语文教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一、传统文化与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 1.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媒介 作为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学的重点应向阅读和写作能力倾斜。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就赋予了高职语文教学以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载体和媒介,让高职语文教学的效果和方式更加灵活和丰富,这对提升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2.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来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高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编写和选择,还是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凝练,高职语文教学都承担着宣传、推介、实施、引导学生熟悉传统文化、亲近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教学创新和探索的一种途径,更是高职语文教学的一种必然使命,这让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承担起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作用,对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文化熏陶。 3.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 需要看到的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程,更承担着较强的德育功能,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高职语文教学不可能是通过灌输等方式而实现,必须要借助更加积极有效的内容来实施。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借助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德育功能和内容,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进行正面和积极的引导,更加有效地推动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 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1.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高职语文教学的对象来看,很多高职在校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相对不足,有的甚至对语文存在一定的畏难和厌学情绪,这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而通过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特别对传统文化中一些故事、人物、风俗、传说等元素的引入和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加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和温度,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随着网络的普及,高职在校生的网民数量不断提升,学生依托网络进行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不断增加。而在网络环境中,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影响效果不断强化,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思想意识,进而产生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盲目贬低。而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地位,进而树立起较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的个人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3.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高职语文教学虽然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的范围之内,但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却是终身的,如何更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树立独立阅读的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特别是随着学生对传统文化逐渐产生了学习兴趣和正确认知,就会大大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未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中,也可以不断强化自身对于语文的自主学习,从而对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 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来讲,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和作用认知不足,没有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对高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更愿意照搬照抄普通高等教育的语文模式和教学内容,没有从高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有益的文化元素和教学内容。这就造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相对模糊,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德育等功能的有效发挥。 2.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来讲,语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无法与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教学相提并论,很多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校企合作和顶岗学习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因此,导致高职语文教学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资金投入等各方面也存在短板,这就使高职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显得相对单一,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新媒体、大数据、云平台等网络技术的普及,高职语文教学的手段则显得更加落后,无法为高职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3.教学的载体相对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专业技术教学方面,因此,语文教学的载体则相对有限。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无法有效完成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无法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参与意识,导致语文教学的持续性和深入性大大不足,让一些学生一旦离开语文课堂就将语文学习抛在脑后。 4.教师素质还存在短板 相较于专业技术教师来讲,高职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方面还存在短板。一方面是优秀教师人数不足,常常一名教师要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的精力和积极性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语文教学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语文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前景相对不足,因此,高职语文教师从事教学探索和创新的动力大打折扣,导致很多优秀年轻教师常常跳槽,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四、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语文教学结合的实现路径 1.不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思维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更重要的任务则是文化的熏陶和传承,作为高职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一方面,高职语文教学教师要通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和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传统文化思维的培养,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2.努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传统文化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将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具体的视频影像资料,并将传统文化内容融汇其中,让文本内容变得更加感性,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体会课文背后蕴藏的深层次含义,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加深传统文化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语文课文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重点强化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获得文化感染和熏陶。 3.努力开阔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非常不现实的,必须要扩展教学资源,开拓学习视野。一方面,要通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内容,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高标准地完成,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推送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 4.努力发掘培养传统文化的德育功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物质文化元素,更有很多优秀的精神文化元素,这些内容涵盖了历史、人文、精神、礼仪等各个方面,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适合语文教学的内容,提升传统文化的文化影响力和德育功能。比如,在学习一些爱国题材的课文时,教师要通过对课文作者、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文化风俗等传统文化的拓展介绍,进一步引导学生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自觉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进而树立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5.组织丰富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由于高职语文教学的时间相对不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社团等组织进行合作,利用节假日等载体,在校园内组织丰富多彩的以语文为内容,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学生活动,比如:语文经典诵读大赛、诗词朗诵会,通过拓展课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物质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实践活动,并让学生写出参观感受等,使其在各色语文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综上所述,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需要广大教师提升责任感和紧迫感,也需要广大教师提升创新能力,探索创新路径,让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承。 作者:张华 郝建英 单位: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高职语文教学篇2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要求所有课程都要发挥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要承担育人职责,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与思政课程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效应。高职语文作为面向全体高职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语文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主动出击,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为培养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革新课程理念目标,注重价值引领 (一)革新课程理念,树立发展性课程观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高职语文课程应当树立发展性课程观。长期以来,受到“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影响,高职院校非常看重教育的实用功能。在公共基础课程要为专业、就业服务的语境下,高职语文在实际教学中不得不弱化自身的人文性,被大量地加入应用写作、实用口才、职场语言交际等内容。发展性课程观就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既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又关注学生人文素养、思想品质、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二)明确教学目标,着眼价值引领 理顺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要从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着手。一直以来,语文教师都很熟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备课时撰写起三维目标驾轻就熟,可是一旦回到教学实践中,知识讲授、传授还是成为了课堂的重心,在无形之中形成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教学现状。人民教育家于漪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培养有人性、人品、善心、善行的人,是人之完成、追求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高职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尤其是要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 二、提升教师素质内涵,增强育人能力 (一)重新定位角色,坚定理想信念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高职语文教师不能简单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课教师的事,要努力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学习了相关知识,而且实现了精神成人。我国古代教育理论著作《大学》开篇就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要教育学生弘扬高尚德行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传道者要先明道、信道,这就要求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坚持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的使命。 (二)提高教师素质,拓宽文化视野 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改革的成败。高职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德育能力,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还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修炼自己,争取成为智慧型的教师,具备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智慧,能够给学生提供方方面面的指导。同时,高职院校要启动语文卓越教师培训工程,在注重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同时,增强对高职语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和德育方法的指导,为教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创造条件。 三、精研教学内容模式,挖掘育人元素 (一)找准思政契合点,注重当代阐释 在高职语文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在于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熏陶感染,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说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职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是最值得挖掘和阐发的契合点。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更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例如在《渔父》一课中,我们不是要学生简单地评判屈原和渔父的选择孰是孰非,而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和渔父所代表的两种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让学生在面临人生抉择时能多一分思考,多一分坦然。 (二)开展模块化教学,推进全过程育人 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还要系统整合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那些特色比较鲜明、主题比较一致的作品编制成一个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例如按照家国情怀、自强不息、公正法治、与人为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这些模块来进行教学。同时注意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背景,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模块化教学能够使高职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更加明确,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贯穿于高职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强化德育效果。 四、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关注学生获得感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要在高职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创新教法是核心。教师要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无形之中,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教师要善于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发现新方法的生长点,例如,将传统的讲授改造成有师生互动的讲故事。高职语文课堂本该是充满生动故事的课堂,其中有古今中外作者的故事,有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还有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故事。教师要善于用这些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来引导学生向上向善,求真求美。比如,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生动地呈现给学生,除了教师讲,还可以请学生讲。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了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宦海浮沉的经历,更体会到了他在逆境之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荡旷达,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问题导向。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需求,善于收集学生的各种问题,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发现问题,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求知的火焰被点燃了,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获得感和成就感也得到了增强。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学习环境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今天,学习方式日趋多样,陈旧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吸引学生,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想方设法以新颖、便捷的形式吸引学生。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充分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设智慧学习环境。例如,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网络平台开展教学。上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网上建课,建课时要提前做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把富含思政元素的内容巧妙地安排进课程中,学生进班后,可以利用教师发布的视频、课件链接等资源自学,并完成课前测试;在课中,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学生也可以提出疑问,再利用平台进行小组讨论等活动,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在课下,学生可以在线进行拓展阅读,或者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料,利用平台私信功能与教师交流讨论。教师可以随时观测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时帮助学生改善学习行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互动体验,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增强学生的获得感的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五、丰富课程实践活动,延展育人空间 (一)师生现场研学,实践悟出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才能悟出真知。教师结合高职语文课程内容,运用项目化、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走进马王堆汉墓、岳麓山景区、橘子洲景区、杨开慧纪念馆、第一师范学校等历史文化遗址,引导学生记录研学过程,撰写心得体会,增强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热爱和认同,让他们在实践中触摸历史,尊重历史,感知现实,把握当下。 (二)师生共读共赏,坚定文化自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泛阅读优秀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润物无声地滋养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之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教师可以给学生开书目,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读书打卡;开展线上线下“诵读我最喜爱的红色家书”“中华经典诗词朗诵会”“当代文学读书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和人文涵养,坚定文化自信。总之,要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要革新课程理念目标,提升教师素质内涵,精研教学内容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丰富课程实践活动。如此,高职语文课程才能发挥好育人功能,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统一,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夏侯南希 高职语文教学篇3 前言 我国拥有极深的文化底蕴,所以语文教材当中含有很多人文知识,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当中,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有关内容。伴随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逐渐深入,高职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度不断增强,而思政课程就是把思想当作出发点,对语文教材当中含有的思政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不断助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此,对大学语文和思政课程进行融合教学模式展开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语文和思政课程进行融合的意义 1.有助于塑造高职生的健全人格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实践操作性、应用型、有效服务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人才,其人格以及素养对祖国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伴随着经济实现信息化以及全球化,西方文化渐渐渗透到国内社会当中,对我们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开展的语文教学都具有对传统文化进行传递的作用,承担着潜移默化培育熏陶高职生的健全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健康道德情操等职能。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结合教材当中包含的名言警句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全人格与坚定信念。 2.有助于激发高职生思政课程学习兴趣 高职教师以往进行思政教育期间,主要对一些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此种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和学生生活严重脱节,教师单一性的理论讲解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同时还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一般来说,语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当中生动、活泼、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的语言艺术进行学习,促使学生循序渐进主动学习和接受思政知识和理论,让学生通过欣赏语言艺术,逐渐感染其心灵,促使学生产生共鸣,在对语言艺术进行欣赏的同时,对语言艺术当中的乐趣进行体会,并且对一些思政知识进行理解以及掌握。 3.有助于培养高职生科学的历史观 如今,高职院校选用的语文教材当中多数文学作品全都代表某一历史时期著名人物的智慧与思想,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解之时,教师可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运用,借此引导学生,促使其对历史材料进行充分体验。通过教材当中包含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高职生的民族认同感以及责任感,在情感上接受我国历史,从而养成正确历史观,可以通过切实体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进行体验。 4.有助于帮助高职生树立高远志向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当中含有各个类型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当中含有不少名言警句以及励志文章。特别是励志文章,高职生进行学习期间可以产生极大的情感共鸣,将英雄人物当作自身榜样,进而树立起一个远大志向,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语文教材当中的优秀作品有助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帮助其树立一个远大目标,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得失以及进步,培养其宽广胸怀,并且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其越挫越勇的精神品质。 二、大学语文和思政课程进行融合教学模式 1.对网络课程进行开发利用 在信息时代之下,语文教师需学习前沿教学观念,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建立更加创新化、多元化的网络课程,借此来进行文化传承,对思政教育当中含有的精神加以渗透,促使教学品质不断提高。站在学校层面而言,应当和其他院校进行联系,构建语文学科思政教育的联盟,创设一套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网络共享系统,对数字化这一平台加以运用,借此实现慕课、微课、文档与图书这些资源共享。而且,学校还需投入更多资金,给高职生提供一个更加丰富的网络课程,及时存储网络上的优秀案例,借助现代教学软件实施辅助教学,协助教师浓缩课堂之上没有必要讲解的一些理论知识,让教师能够集中有限时间和精力对学习重难点进行突破教学,进而增强语文学科的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2.对信息技术进行利用,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现代心理学也指出,多变新奇的事物有助于强化大脑皮层刺激强度,让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现阶段来说,各地高校当中的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着年龄较大这种现象,高校普遍缺少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同时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年轻教师。此种情况之下,必须把实际当作立足点,对信息技术加以充分利用,构建年轻化的师资团队。同时,还需对各类新兴技术加以运用,给教师创设一个良好学习以及再教育的环境,给其提供数字化以及智能化学习平台,并且在日常管理期间开展关于语文知识和思政教育进行融合的培训,逐渐建立完善科学实用的培训机制,高效服务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实施翻转教学,积极借鉴吸收新的教育模式 针对翻转课堂,实际上并无固定教学形式,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帮助教师打破以往教育形式的束缚,对以往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构建应用价值较高的思政教育系统。语文教师可主动利用好多媒体技术,精心制作和思政教育有关的视频或者PPT,并且在其中添加一些有趣新奇的内容,如年轻学生非常喜欢《秦时明月光》这部国产动漫,教师可在字幕当中添加一些古诗词和思政教学结合的内容。这样一来,在课堂之上,高职生可以一边看视频、一边吸收其中的知识点内容,进而实现翻转教学。同时,语文教师还可对网络微课以及网络教学这些形式加以利用,借此打破以往教学空间以及时间限制,促使高职生在寝室或者家中就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教育服务。除此之外,此种教育形式可以促使高职生主动学习,更加准确的找到自身想要的内容。对于学习中产生的疑惑,高职生可以及时借助线上提问这种方式得到答案,这样可以促使教学效率有效提升。 4.把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进行结合 把语文知识和高职生生活以及社会热点进行结合,除了有助于激发高职生学习兴趣之外,还有助于提高高职生思政水平和道德水平。思政教育、文学修养以及生活实践相互促进、有效衔接,三者必须进行紧密结合。比如,开展爱国主义这个专题教育期间,语文教师可关注相关的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紧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高职生生活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对《燕歌行》这个文学经典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怎样做到理性爱国这个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及时纠正一些学生的过激想法,站在和平角度看待战争问题。结论:综上可知,把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与思政课程进行融合,有助于塑造高职生的健全人格,有助于激发高职生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同时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高远志向。为此,教学期间,高职教师可对网络课程进行开发利用,实施翻转教学等创新模式,丰富和发展自身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不断强化突出教育育人这一功能,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方位得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扬,王德祥.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4):40-42. [2]石淼.探究大学语文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1(30):20-21. [3]王淳婷.大学语文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新课程研究,2021(18):47-48. [4]傅瑶,林赛.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3):91-93. 作者:德吉曲珍 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传统美术教育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院校不仅优化了硬件设备,还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调整。但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仍然需要更新课程设置深入推进教学改革。针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课程内容单一的问题,需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完善,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道路。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形式丰富和内容完整的特点,极具教育价值。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美术教育有机整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优势,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美术教育内容。 一、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在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这个阶段中,仍然将西方艺术传统作为主导,从而严重缺乏对本土文化的重视与认同。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中央美院等高等美术教育机构中,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开始出现于高等美术教育当中,这一发展和变迁表明了高等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这一教育资源有着价值认识上的矛盾。一元化的教育理念,严重阻碍了多种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遮盖了受教育者的想象空间与文化视野。因此,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应用对我国高等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1]。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文化发展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就需要专家学者在优化课程时,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校的实际教育情况增强课程的适应性,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与此同时,将实践活动和美术学习联系起来,能够转变学生接受式的美术学习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并且通过挖掘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源,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艺术的热爱,在多元文化时代下,帮助学生树立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传承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传统文化在独特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传承以及发展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我国许多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被人遗忘,甚至到了无人传承的衰微境地。因此,如何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不少专家学者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多个教育科目中的应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因素有很多,可以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将其引入高校美术教育可以完善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推动教学内容改革,能够有效提升美术教育的质量,积极响应教育部鼓励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号召,同时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更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流传于世,让更多的人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美。 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阻力 受教育改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当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应用仍然没有得到突破,还存在许多阻力,严重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推进[2]。 (一)对开发传统文化课程的投入较少,意识较为薄弱 从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上来看,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着投入少和应用意识薄弱的问题。对高校的发展侧重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上更加偏重于硬件设施建设,比如多媒体设备等。相对的,高校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没有较高的重视,在这方面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存在明显不足,这便成了将中华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美术教育的重大阻碍。 (二)学科本位制带来的影响 在实际的美术教育当中,学科本位的思想是十分浓厚的。这也使得高校美术教育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合发展,缺乏与校外资源有机结合的主动意识。这就给美术学科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除此之外,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将西方美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久而久之,不但不利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利用和开发,还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教学资源的认知,使得学生更加注重西方文化中的美术资源,而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术资源的价值。 (三)过于注重技能的训练 对于美术这门学科来说,部分高校过于注重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并且严重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在美术课堂上主要表现为教师比较注重美术技巧和技能的教学。虽然说美术技巧和技能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功,但过于偏重这方面的训练,会使得学生缺乏对艺术的深入理解,进而缺乏艺术上的创新意识。这也是阻碍中华传统文化有效应用于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因素。 (四)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开发和应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术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想要提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术教育资源,就需要深入社会或民间。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后继无人的问题,这本身就为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用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阻碍。此外,还有许多社会机构,比如艺术馆或博物馆等很少免费对外开放,这也为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用中华传统文化带来了阻碍。 三、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开发和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想要真正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应用到高校美术教育当中,就必须提升教育者的开发和应用意识。当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仍然以西方美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应用和传承是很少的。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全面推动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真正将中国特色和民间特色以及文化特色融入高校美术课堂,融入高校美术教学体系中。在开发和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民间美术作品的特点,还要关注艺术作品的发展。准确地说,不仅要了解国画、水粉或水彩等,还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具有多样性特色的民间文化,比如剪纸或泥人等。当前的美术教育仍然存在“重洋轻土”的现象,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引入美术教育,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在实际美术教育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中西美术的对比,将具有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自觉引入知识讲解当中。 (二)打破学科的界限 在高校的美术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将传统绘画方式引入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将审美方式引入教学中。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拥有跨文化的意识。由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特点,想要真正将其引入美术课堂,需要推动文学和美术以及音乐的融合。从艺术角度上来看,美术和诗歌是“不分家”的,比如许多描写敦煌壁画和诗歌,宋朝时在绘制好的扇面上题的诗句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术追求的是神态美,是形神兼备。因此,想要真正传承传统文化,就需要拥有跨文化的意识。举例来说,若是看不懂《洛神赋》中的内容,便难以欣赏和理解《洛神赋图》;若是不了解宋朝的坊市,便难以欣赏《清明上河图》。由此可见,打破学科界限十分重要。 (三)要因地制宜地去探索民间文化 我国有着地域辽阔和人口众多的特点,不同地域还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在开发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寻找美术教学的切入点。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本地的民间艺术,推动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3]。在引导学生挖掘本地民间艺术的过程中,学校还要给学生搭建挖掘平台,使他们能够寻求社会的帮助。比如,可以聘请民间艺人来学校讲座,对学生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进行讲解。还可以和艺人沟通,给学生拜师学习的机会。学校也可以积极与艺术馆和博物馆进行沟通,给予学生参观的机会。 (四)搭建交流的平台 中华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的引入,是始终离不开交流的。因此,学校需要为师生搭建起交流的平台。学校可以邀请当地的民间艺术传承人来学校办讲座,以多媒体、座谈、现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或民间美术精湛的技艺,使学生真正认识传统文化艺术。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搜集更多的文化资源。 四、结语 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面对根深蒂固的西方教育理念,再加上当前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冲击,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必须重视教学内容和观念的革新。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美术教育资源的价值,来丰富美术课堂,打破原先单一的教学内容与理念,打破学科上的壁垒,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美。 作者:王艺霖 传统美术教育篇2 众所周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没有出现过文化断层的国家。夏商周的文化起源,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唐诗宋词的绝代风华,都使我国积累了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明向心力。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其必须要在社会发展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高等学校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需要,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和传统文化修养 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百年大计中的重要内容,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教育事业就迎来了持续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大高校在为社会发展输送大批量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在持续扩招,使得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才“内卷”现象,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要想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不仅要拥有更加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更加强大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渗透到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中,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逐渐养成温文尔雅的卓越气质。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将一个文明中所有个体连接起来的关键纽带,在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一方面,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有工作内容都为经济发展让路,致使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存在感日渐薄弱;另一方面,现代信息领域取得巨大突破,互联网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开放性的特点使其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思想,人民群众的思想也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多角度的解读。大学生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但是大学生生活在现代环境中,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传统文化,再加上互联网多元思想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普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小,对民族和国家的认知不够明确。而在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让学生深刻感受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从而催生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并在此基础上显著提高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愿意为国家富强和文明强盛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有利于提高中国美术体系的影响力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成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仅要具备强大的硬实力,成为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更要具备强大的软实力,成为文化大国。在过去的数千年岁月当中,中国虽然几经战乱,但却一直是周边地区的文化中心,其强大的文化力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在现代,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在美术领域中,我国传统水墨画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冲击,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将会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中国美术体系的发展。长此以往,当学生逐渐成长,成为美术行业中的主流人物,甚至部分学生成为杰出艺术家之后,作品当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会迸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向世界宣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从而使我国具备更加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 二、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深入挖掘美术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国内高校的美术教材大多是由国人编撰而成,并且教材所面向的群体是国内学生,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接受度,这就必然导致美术教材具有较多的本土化元素。故而,教师可以通过对美术教材的仔细研究,发现里面包含的大量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将其作为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点。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作为中心点,围绕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发散,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内在本质。例如,在《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欣赏《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更要引导学生发现《清明上河图》的文化内核。《清明上河图》绘制于宋朝年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教师可以从《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市井繁华出发,给学生详细地讲解宋朝制度的优缺点,并带领学生感受宋词的优美之处。 (二)加强实践活动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传统文化,可以是书面的语言文字,也可以是巍峨挺立的古建筑群,还可以是名川大河的一缕清风。高等学校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传统文化素养,加强传统文化在社会层面的继承与传播,不能够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更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高等学校美术教育来说,最为常见的教学实践活动就是写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故宫进行写生,给学生讲解故宫往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历史的厚重感;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名胜之地进行写生,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当中,每一处名胜之地都和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留有大量墨宝,或是留下名人趣闻,当岁月更迭之后,就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教师还可以邀请民间手工艺人到学校进行讲课,给学生讲解民间手工艺的构造和发展历史,让学生见识古人先贤的伟大智慧。除此之外,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绘画活动,有效锻炼学生的绘画技术,促进传统文化元素在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应用。一方面,这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增添学校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这也扩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 (三)利用多媒体教室,创造传统文化教学情境 在很多人看来,传统文化就是古诗词、名人字画、古建筑、民间手工艺品等看得见的事物,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十分错误、十分片面的看法,传统文化不仅有着现实的载体,也有着精神内核,并且精神内核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是对国家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部分。所以,在传统美术教学课堂中,仅仅凭借教师的言语表达和书面上的文字表达很难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充分展现,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感悟。但是,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频繁组织学生进行写生游览,而较少的写生游览又不足以支撑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此种情况下,多媒体课堂的出现可以有效缓解这一教育困局,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寻相关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沉浸在教学情境中,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存在,更近距离地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结语 在当代经济社会当中,一切向着经济效益看齐,国家现阶段发展的重点也在物质文明建设上,而传统文化不能够直接产生看得见的经济效益,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忽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日渐完善,工作重心逐渐向着精神文明建设偏移,大国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建设工作也逐渐提上日程,整个社会都在呼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似乎是一种必然。绘画自古就是我国的高雅艺术之一,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并且在漫长的时间中已经形成一个成熟的艺术体系,传承与发展中国绘画文化是必然趋势,对我国高校教育具有极大意义。 作者:秦培男 传统美术教育篇3 0引言 从我国的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美术教育受国外美术教育模式影响很重,很多教育模式都是借鉴于国外的美术教育模式,对我国本民族的特色美术不重视,缺乏对民族美术的培养。自杨先让先生于1986年率先组建了民间美术系后,我国民间美术迅速的发展壮大,并取得一定的成绩。这填补了我国的学院派教育中长期忽视民间文化艺术的传统认知教育空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民间美术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世界的美术相比,仍然没有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所以为使我国的美术事业能够在世界艺术中占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对我国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深度挖掘和研究,从而推动我国民间美术的发展。 1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高等院校为我国输送了广大的艺术人才,是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民间美术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成长之地,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体现和文化的体现,是我国美术发展的重要源泉。在现阶段,民间艺术在学校一直得不到重视,进而在学校里面得不到重视,因此当前的教育现状并不能将民间艺术的真正作用给发挥出来。而美术作为艺术教育事业中的重点,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美术在传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难,因此当前我国需要在民间美术传承方面做出改善。当前我国高校在美术教育方面仍然是以传统美术教学作为基础,鼓励学生们学习我国的传统美术,比如:国画、油画、版画等,同时学生们对于素描、色彩、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涉及。但是由于美术老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直比较严重,对于民间美术没有一个深刻和正确的认识,对于民间美术的核心认识是比较浅显的,甚至于对民间美术是一种看不起的状态,缺乏对民间美术的尊重和理解。很多时候都只是设置一些简单的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模式简单,学习内容无趣、浅显,有些学校甚至一个星期才开设两节关于民间美术的课程。高校的这些教学措施和安排,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学习水平只是保持在很浅的层次,并没有深入到美术的层面。甚至有的学校把民间美术开设成选修课程,对于学生没有强制的学习要求,所以很多学生都没有认真地学习民间美术,只是为了完成学校交代的学习任务,在电脑上挂机、刷课,并没有学习到真正有用的民间美术知识。然而民间美术很多都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课程,没有实践的操作就很难对民间美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照本宣科的学习和传授民间美术知识无法从根本上学习到民间美术,无法做到美术教育的传承与应用。 2传统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 2.1树立正确的民间美术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艺术学生的不断壮大和扩招,这就需要教育者认真思考,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好的为学生们传授知识。高校美术教育需要正视和弘扬民间美术,要深入基层去考察要对民间美术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学生们明确学习理念,要让学生继承和弘扬民间美术,并不断把民间美术发扬光大。比如: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的时候,可以深入基层去学习年画,研究年画的美术画法,并且跟着年画老师亲自动手实践,把各种年画的风格都了解一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推陈出新,在年画的制作中加入现代的美术元素或者自己的想法,从而制作出别具一格的年画。 2.2高校拓宽民间美术的教育思路,促进民间美术教育的良好发展 教育者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拓宽自己的教育思路,把民间美术运用于教育中,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民间美术带来的好处,通过声音、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将美术教育推向更高的方向。比如:窗花剪纸这一民间美术,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并灵活运用起来。首先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自己画制美术图案,再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窗花剪纸,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一些图案设计,把窗花剪纸的技能认真学会。在窗花剪纸的学习和制作过程中,能够激发出学生的艺术灵感,能够把更有创意的窗花剪纸设计出来。 2.3创新民间美术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我国艺术人才的摇篮,需要不断的紧跟时代,开创更多的创新教育模式。学校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可以进行创作。同时,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事业,学生能够从民间美术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更好的将民间美术与高校美术教育融合。比如:学校可以从民间聘请艺术大师为学生展示一些自己的绝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派遣优秀学生前去学习,在学成归来后,成立民间美术的社团,雕塑、壁画、编织等社团的成立能够让学生与民间美术走得更近,让学生能够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去学习民间美术,并在社团内部进行民间美术文化的学习和交流,通过内部的不断强大,使得民间美术不断在高校中传播开来。 2.4改善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模式 改革研究传统技艺的传承是延续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许多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通过“传统民艺进校园”系列课程建设,邀请这方面的专家人士到课堂上教学。通过使用教师和传承人的分段教学方式,对民间艺术的技艺艺术当堂展示,采用开放式的课堂,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使非物质文化与教学展示互相结合。通过对民间的艺术进行传承,使得民间艺术得到保护。将民间艺术有效的应用在高校的教学与实践当中,进而使得民间艺术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不但可以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而且还能使得民间艺术从艺术转变为知识,进而使得民间艺术得到大众认可。除了要对学校在民间艺术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外,还要不断改善当前的政策,使得民间艺术在高校中更好的传承下去。 2.5打破课程教学模式,丰富民间美术传承的途径 民间传统艺术与工艺流程的互相结合产生的工艺课程对于高校美术学生的课程是非常适合的,通过把二者结合起来,继续培养的非物质文化的工作者和技术人才,也对工艺流程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将本土民间美术的元素与其它专业课程知识渗透,结合起来教学,丰富民间美术传承的途径。 2.6建立民间美术珍藏馆 民间美术需要保护和引起高校学生的重视,而放在珍藏馆里的艺术品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前去观看,同时也是对民间美术的一种特殊保护。所以高校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修建民间美术珍品馆,同时大力深入民间收集民间美术的资料,不断完善民间美术的资料库,通过互联网技术,把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和学习到民间美术知识,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 3结束语 传统民间艺术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是一笔至关重要的财富,我们需要竭尽全力的对其传承,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对我国为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文化的负责,就是对社会和历史的负责利用。利用现有的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继承,我们要在这个继承过程中认识到传统民间美术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高校要加大对传统民间美术的资金投入,要把最好的资源投入其中,这样得到的物质效益就越高。高校的努力不仅保证了民间美术基本的教学效果,还能以新的艺术眼光去搜集、整理散失在民间的美术资料,使民间美术教学体系不断充实,使得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胡涓华.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品鉴,2016,(11). [2]魏颖.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1):70-71. [3]余巧语.传承与发展———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17,(8). [4]冯美玲.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J].文学教育(上),2016,(10):171. [5]彭波.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4,27(01):343. 作者:宋扬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美术与设计系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篇1 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物来源,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玉米需求量不断增长,玉米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在保证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1]。但玉米种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产量和品质有所降低,为此需进一步研究玉米栽培技术,并加强推广,进而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玉米栽培环境要求 1.1温度 玉米属于喜温类的作物品种,整个生育期需要较高的温度。气温下降至10℃以下时,会对玉米种子发芽带来一定影响,导致发芽迟缓;气温超过20℃时发芽旺盛,当温度达到40℃以上时玉米种子停止发芽[2]。苗期可耐受-3℃的低温,拔节期要求气温达到16~26℃,开花阶段要求气温保持在26℃左右,灌浆期适宜温度为20~24℃。 1.2光照 玉米属于短日照的作物品种,在日照时数8~10h条件下能够开花结果。 1.3水分 玉米植株高大,叶片和叶面面积较大,生长过程需水量较大。生长期适宜降雨量为410~640mm,干旱会对玉米产量及其品质带来不利影响,夏季降雨量不足150mm的地区不适宜玉米栽培[3]。但降水较多,会对光照条件带来不利影响,阻碍玉米的光合作用,导致病害发生概率增加,并易发生倒伏、杂草等危害,对玉米产量及其品质的提升带来严重影响。 1.4土壤 玉米栽培对土壤没有严格的要求,土层深厚、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的栗钙土、黑钙土及沙质土壤均可栽培。 2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2.1选种 玉米高产栽培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非常重要,这也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应结合地区气候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品种。首选抗逆性好、产量高、病虫害少的优质品种,以保证玉米健康生长,为其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4]。玉米品种选择好之后,将种子放置于阳光下暴晒,并用药剂拌种,以提高发芽率,减少各类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有效促进玉米健康生长,实现高产。 2.2精细整地 为了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在玉米栽培过程中需精细整地。整地过程中可运用灭茬整地法,用机械开展灭茬工作,把田块中的秸秆充分粉碎后进行深耕,打破犁底层,深度控制在25cm以上,之后平整土地待播。运用灭茬整地方法开展整地工作,可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玉米植株健康生长非常有利。 2.3合理栽培 玉米栽培选择好时机非常关键,栽培过早或过晚都会对玉米生长造成不良影响。栽培过程中还要科学控制种植密度,植株间隙太大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太小会对植株光合作用造成不良影响。通常情况下,栽植密度控制为45000~52500株/hm2[5]。确保栽培密度合理,可有效保障玉米生长过程的营养供应,提高植株免疫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4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是保障玉米健康生长的关键,田间管理要抓好施肥与除草工作。玉米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施足底肥非常关键,底肥应和种子间隔4cm以上,以免引发烧种问题,底肥首选农家肥。根据玉米不同生长期科学追肥,保证玉米养分充分供应,为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通常情况下玉米从种子发芽到3叶期这段时间不必进行施肥,处于这一阶段的玉米幼苗所需营养由种子直接提供。玉米植株生长至5叶期时,应结合定苗情况合理施加攻苗肥,早期施入攻苗肥时要确保氮肥是玉米整个生育期氮肥施入量的50%左右[6]。玉米进入中期生长阶段时应合理施加穗肥,穗肥施入量为玉米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的40%。玉米生长后期发生脱肥现象时可在降雨后补施尿素,也可在苗期将玉米缓控释专用肥一次性施入。充足的肥料不仅为玉米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也会加速田间杂草的生长,进而与玉米抢夺水肥,因此要及时开展中耕除草。合理的中耕除草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温度,也有利于改善土壤透气性,为玉米创造有利的生长空间,控制和减少杂草对玉米造成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应联合开展松土、培土、中耕、除草、施肥等工作,确保处于土壤深处的玉米根系更好地吸收养分,促进玉米健康生长,为其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2.5病虫害防治 2.5.1病害防治玉米生长过程中时常发生一些病虫害问题,不仅威胁玉米的健康生长,还会降低玉米产量。常见的病害有大小斑病、瘤黑粉病等[7]。大小斑病发生时玉米叶片部位出现大量斑点,不仅严重威胁玉米健康生长,还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为了有效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种植人员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防治管理。玉米栽培过程中应选择优良的抗病品种,并合理施肥,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提高其抗病性。此外,可用多菌灵药剂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天喷施1次,连喷3次便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用退菌特8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天喷施1次,连喷3次。上述药剂交替应用防治效果更好。玉米瘤黑粉病又称为玉米黑霉病、玉米黑粉病,主要是由于真菌感染而导致的一种玉米局部侵染性病害,孢子堆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但大多表现为瘤状,直径3~15cm,发病初期外面有一层白色的膜包裹,孢子堆破裂之后会有很多黑色粉末散发出来,这些便是冬孢子。玉米瘤黑粉病分布广泛,在我国发生已有70多年之久,其发生与大量施入氮肥有关。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瘤黑粉病应坚持“选择优良抗病玉米品种、控制与减少菌源联合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原则,将田间病残株及时清理或深埋,控制或减少菌源数量。农家肥要充分腐熟,坚持轮作,轮作周期保持在3年以上。可通过种植大豆达到倒茬的目的。运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可用除锈剂在幼苗出土前对地表进行全面喷施,种子用15%的粉锈宁拌种,粉锈宁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4%。抽穗阶段喷施1%的波尔多液或50%福美双700倍液,可有效控制该病害造成的危害。为了保障玉米植株健康生长,需进一步强化栽培管理,合理确定栽植密度,科学施肥灌溉,尤其是在抽雄前病情高发期水分供应须充足,并加强玉米螟防治工作。 2.5.2虫害防治玉米螟与红蜘蛛是玉米生长过程中主要的虫害。玉米螟通常经玉米叶片钻入心叶,并啃食心叶,严重影响玉米健康生长。红蜘蛛为红色,体型较小,主要附着在玉米叶片背面。玉米进入灌浆期后,虫害发生率较高,遭受危害的玉米植株叶片变白干枯。将赤眼蜂投放在田间防治玉米螟,叶面喷施阿维菌素防治红蜘蛛。 3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意义 3.1提高玉米产量 玉米栽培过程中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是保障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推广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近年来市场上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大,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需进一步加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3.2提高经济效益 以往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农民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玉米栽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玉米品种不断增多,由于品种差异性,种植技术也存在很大不同。为了实现玉米高产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4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路径 4.1加大栽培技术的科研投入 为了更好地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需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只有栽培技术研究成熟之后,才可向广大农民进行推广。推广过程中可以建立示范基地或组织相应培训,组织广大农民对新的玉米栽培技术进行学习。针对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强化技术培训质量,有效促进农民更好地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良好基础。 4.2加大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宣传力度 为了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了解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势,有助于该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相关部门可借助电视、广播、微信、QQ等加大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宣传力度,并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科学指导,促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被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4.3建立高产技术示范基地 打造高产技术示范基地,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可定期将农民组织起来,深入基地学习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加深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了解。同时,合理引导广大农民,调动其建设高标准玉米高产种植示范田的积极性,通过种植大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地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5结语 为了实现玉米高产稳产,需加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广大农民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积极性,推动玉米种植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王小莉 单位:甘肃省合水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局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篇2 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1选种及种子处理 在选种时,需充分考虑种植地块实际情况,分析当地地形地貌、土壤环境、降水及积温条件等。与此同时,尽可能优选高产抗病玉米品种,待确定栽培品种后,需严格落实种子处理工作,以促进种子萌发,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种子处理主要包括晒种、浸种及拌种。晒种可促进种子吸收水分,以提高其出芽率;浸种可为种子萌发提供水分;拌种可有效防治病虫害。 1.2整地 玉米植株具备相对发达的根系及较强的适应性,要想提高玉米的产量,就需为其营造一个适宜生长的土壤环境。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栽植地块。在玉米具体生长过程中,玉米主要依赖土壤获取养分及水分。因此,需保证玉米栽培土壤疏松,具备良好的通透性。在播种前种植户需做好相关整地工作,以提升土壤肥力及水分利用效率。通过整地,保证地表土质细碎并且平整,避免存在杂物,为后期播种奠定基础。 1.3播种及密植 1.3.1适时播种 待第一次透雨后可播种玉米,此时即可直接播种干种,亦可播种40℃水浸泡12h的种子。在播种后,选择细土作为盖种土壤,同时将盖土厚度控制在2~3cm。此时不建议在播种过程中使用种肥,以防烧苗或降低土壤内水分含量。 1.3.2合理密植 不同玉米品种所适宜的种植密度存在较大差异。早熟玉米品种因发育期较短同时植株较为矮小,可对其适当密植,一般将种植密度控制在9万株/hm2;若种植地块具备良好的降雨及灌溉条件,可适当密植;若种植地块较为干旱,需降低种植密度。 1.4地膜覆盖 通过覆盖地膜可保证土壤内水肥含量,提升玉米苗抗旱性能,进而促进玉米增产。在此过程中需注意应在浇透水后覆膜,同时将墒面宽度控制在0.6~0.8m。 1.5水肥管理 1.5.1灌溉 若条件允许,可引入喷灌设备,采取喷灌方式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水分,进而提升玉米产量。 1.5.2施肥 需施入2.25万~3万kg/hm2有机肥,有机肥结合秋整地、旋耕、耙地均匀施入耕层土壤,深度达到25cm以上。磷钾肥全部通过种肥同播,一次性深施,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各按1/3比例追施尿素。 1.6病虫害防治 1.6.1大斑病防治 在玉米抽雄吐丝期,每公顷使用75%百菌灵1500~1950mL或50%多菌灵悬浮剂1200~1500mL兑水1.95万mL向叶面喷施防治大斑病。 1.6.2玉米螟防治 可采用生物防治措施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产卵期释放赤眼蜂或在大喇叭口期每公顷使用1.5%辛硫磷颗粒剂以1∶1.5比例与细沙拌匀后撒入喇叭口内。 2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现状 2.1栽培技术应用不合理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是一项以提升玉米产量为最终目的而研发的种植技术。但是因部分地区信息接受渠道限制,玉米种植户很难及时学习并掌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因文化水平较低,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玉米产量难以提升。另外,农村地区普遍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缺乏完善的农业配套设施,水利设施落后,导致玉米种植户忽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影响玉米增产增效。 2.2推广体系不完善 当前,中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导致其推广应用效果较差,推广范围狭窄,使用规模较小,无法提升玉米产量及增加收入。 3加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的措施 3.1加强重视 结合当前玉米高产种植需求,相关主管部门需充分认识到玉米高产在中国农业生产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发及推广工作加强重视,满足玉米种植的高产需求,为各地大面积种植玉米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需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种植人员积极引导,帮助其明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学习并掌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实现玉米高产。另外,还需大力宣传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组织相关科普活动,积极推广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后期玉米种植机械化奠定基础,推进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3.2建立科学的技术推广体系 为提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成效,相关主管部门需建立科学的技术推广体系,转变传统的推广理念,创新落后的推广方式,以提高技术推广效果。为使玉米种植户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可通过系统科学的技术推广体系以加大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借助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理论讲解提升推广效果,扩大推广范围,真正实现玉米高产。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普及,相关主管部门可针对性建立网络技术推广平台,采取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推广,不断扩大其推广范围,为种植户提供更多学习渠道,以提升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效果。 3.3各部门加强合作 首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农业科研单位需有效合作。通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帮助农业科研单位提高自身研究成果转化效率,同时提供实际生产参考信息,以提升农业新技术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其次,农业生产经营企业需与科研单位强化交流合作,由农业经营企业为科研单位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及资源支持,使农业新技术研发获得保障;而农业科研单位需为农业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通过资源及优势互补,使农业技术实现全方位发展。此外,国家农业部门也需与农业科研单位强化合作,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3.4严格把控生产环节 基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保证其得到科学应用,玉米种植户除需积极学习外,还需严格把控玉米选种、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各个环节,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玉米生长状况等因素严格选择适宜的肥料,保证玉米种植过程中的施肥质量。在玉米不同生长阶段需科学配置肥料,结合其不同生长阶段具体养分需求科学施肥,严格控制施肥量,保障土壤肥力。在施加氮肥的过程中,需沿着玉米叶子滴水线浇灌,严禁直接将氮肥施加于玉米苗周围,保障玉米吸收充足的养分。 3.5完善相关设施建设 要想有效推广并应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就需帮助种植户明确落实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利益。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需要技术人员的大力推广,还需在技术及设备上给予相关配套指导,帮助种植户系统掌握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具体方法,真正实现玉米高产。 作者:谷永丽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篇3 随着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高产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益,不断地提高玉米农作物的经济地位和价值。尽管如此,从整体来看,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和范围仍有很大的空间,需要结合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切实发挥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价值,为农民辛勤劳作增收创收助力赋能。基于此背景,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意义、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方式展开如下论述: 一、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大范围提高玉米的产量 玉米高产种植有利于大范围提高玉米的整体产量。我国玉米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各地的单产差别比较大,有选种方面的主观因素,也有天气土壤等外界因素,更有人们各自为主、不规范统一的种植技术因素。而集中统一大范围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种植玉米,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少恶劣天气、土壤贫瘠、病虫害等外界环境带来的损失,极大地提高玉米作物的产量,有利于帮助广大农民实现更高的农作收益。 (二)有利于巩固玉米的经济效益地位 玉米高产种植有利于巩固玉米的经济效益地位。在排除玉米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的前提下,对于农民来讲,玉米的产量就相当于它的直接经济收益。因此,玉米高产种植不仅是对辛苦劳作产出产量的肯定,更是对辛勤付出获得经济收益的奖励。即好的玉米作物收成,往往能给农民带来更好的物质生活。从这一角度来理解,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可以给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也促使更多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玉米种植效应,不断巩固玉米作为经济作物的重要地位。 (三)有利于玉米高产种植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玉米种植缺乏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对可耕地的总体投入与应有收益不成正比,玉米的高产对化肥、农药、天气的依赖性比较大,缺乏科学绿色的种植理念和方式,在可持续与短期高产高收益下,农民更倾向于短期的收益和回报。而大力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采用科学绿色的种植方式,在增量增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耕地土壤的韧性,不仅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也更有利于实现玉米的长期可持续耕种,实现玉米高产种植的科学化发展。 二、当前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基本模式 (一)科学化玉米选种 科学化玉米选种是确保玉米高产种植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环节。玉米选种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耕种环境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产量效益最大化。具体来说,如黑龙江的大多数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常年多风,在选种时要优先考虑这一因素,尽量选择抗旱性好、茎秆粗壮、抗倒伏的玉米品种,确保在干旱多风天气玉米能正常发育生长。玉米选种的科学化就是要做到符合当地种植环境,确保玉米整个生长周期的正常发育,为增量增产提供保障。此外,选好玉米种子后,要将种子进行必要的晾晒,用药剂拌种,提高发芽率,减少病虫害。当然,市场上也有直接拌好药剂的品种可供选择。 (二)灵活合理化种植 灵活合理化种植玉米也十分关键,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播种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根据耕地土壤的湿度或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播种,确保种子及时发芽破土,汲取水分和养分,促使玉米正常发育;二是要把控种子播种的密度,前后间距和左右间距要适合该玉米品种后期的生长发育,如有必要在玉米幼苗期可以人为进行调整,间距过密的地方要拔掉,间距过大的地方可以移栽,确保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一般来说,每667m2种植密度为3000~3500株。灵活合理化种植玉米,有利于后期的田间管理和玉米整个生长周期的营养汲取和正常发育,也能起到抵御恶劣天气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精细化田间管理 精细化田间管理,就是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周期在关键节点进行精准细致的措施处理,主要体现在施肥和除草两个方面。 1.施肥。施肥可以分为播种前的底肥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追肥。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加底肥时,尽可能确保底肥与玉米种子间隔4cm左右,避免底肥烧种,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调节播种机器来有效解决。 2.除草。田间不仅有玉米植株还有杂草,两者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要在玉米的不同时期选择合理的除草方式,确保玉米能够汲取足够的生长养分。常见的除草方式多为施用农药除草剂,既省时效果又明显。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正规厂家、农药残留性低的除草剂,确保玉米田间土壤的韧性不受破坏。 (四)加强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分为玉米病害和玉米虫害,两者种往往交叉重叠出现,也会单独出现。 1.病害。玉米常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瘤黑粉病等。对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选择优良品种,科学施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在大斑病和小斑病发生时,可选用多菌灵等药剂喷洒植株进行治理。 2.虫害。玉米生长过程的虫害主要有玉米螟和红蜘蛛。防治玉米螟时可以采用在田间投放赤眼蜂来防治,一般在玉米螟幼虫发育前期放赤眼蜂;防治红蜘蛛时,可以用阿维菌素乳油喷洒玉米叶片背面,以提高防治效果。三、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主要方式 (一)持续加大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科研投入 加强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推广是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工程,首先要从源头出发,在技术上不断持续加大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科研投入,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持续优化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为农民的玉米种植增量增产增收。 1.相关部门及研究单位应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积极投入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研发,加大力度促进科研成果的技术应用转化,提高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实践性。 2.农业相关部门应积极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的农业种植技术帮扶机制,从耕地土壤处理、玉米种子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农民更实用更精细的指导和帮助,获取更多玉米高产种植实践科研数据。 3.各地政府应积极牵头倡导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研发,从税收政策减免、科研成果补贴、人才技术引进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来保障玉米高产技术科研的有序开展。 (二)有序推进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科学宣传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好的技术仍然需要借助好的推广宣传加以快速化普及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提升。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亦是如此,在推广该技术时也要善于借助推广宣传的口碑效应,快速地带动广大农民了解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并参与实践。要做好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科学宣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新闻广电平台的权威宣传,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可以进行跟踪报道,形成系列专题农业纪录片,在相关农业频道进行周期循环播放。2.善于运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采用小视频形式传播玉米高产种植小技巧,让农户打开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地了解和学习,也可以开通官方微信留言平台,实时在线收集农户种植过程遇到的困难疑惑,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总之,要借助多种形式更直接、更便捷地帮助农户参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实践中。 (三)建立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作物示范基地 好的典范往往能引起极大的群体带动效应,促使一件事能够被快速传播和效仿。基于此,根据玉米种植分布范围,有选择地建立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农作物示范基地,借助示范基地的增量增产增收的效益引起广大农户的集体关注和参与效应,能快速地为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树立坚挺的口碑,甚至能起到比任何宣传更直接的连锁效应。建立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示范基地,要形成一种良性的种植技术推广氛围。 1.要做到示范基地有序、有条件地对外开放,让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比如,定期组织农户进行参观,尤其是在玉米种植的关键环节。 2.要做到示范基地的信息化公开透明,让农户可以通过特定渠道了解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相关信息。3.示范基地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专有的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及时有效地科普玉米高产种植知识,与农户进行更为便捷的互动和交流。这样一来,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就能真正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意义重大,既有利于大范围提高玉米农作物的产量,又有利于巩固玉米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地位,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玉米高产种植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总之,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大范围推广普及十分必要。因此,统一规范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基本模式,从玉米选种、种植、管理等环节优化方式和技术,为农民高产种植玉米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种植经验十分有意义。而推广玉米高产技术也不仅限于科研投入、推广宣传、示范基地等,需要更多从事农作物研究、工作和劳作的人员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曹彦冲,马富东,李晓华,等.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农业,2019(18). [2]刘保伸.玉米种植技术及推广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7). 作者:隋彬 单位:安图县石门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数控技术课程思政篇1 数控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涉及机械、电气、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等领域的知识[1]。《中国制造2025》提出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2]。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控技术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数控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改进措施,供同行参考。 一、教学目标及存在问题 数控技术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实践性较强,理论讲授为24课时,实验为6课时,共计30课时。通过本课程学习,应使学生了解数控技术基本概念、发展、应用及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掌握数控加工编程的理论基础知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掌握数控技术基本原理,能将机床数控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技术领域;掌握数控加工技术基本方法,复杂机械零件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复杂机械零件数控加工程序设计;掌握先进数控编程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辅助编程软件编程,并对数控加工过程进行模拟、加工。总体来看,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理论授课时间被大幅压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教学安排上,本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即第六学期上课,虽然学生已学过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仍有部分专业课没有开展,如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学习也在同步进行,学生的先修课程知识不足。数控技术是一门对机械制造、机械识图、工艺分析及计算机控制等知识综合应用的课程,需要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加工零件图进行加工工艺分析和编写数控加工程序,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多数学生前期只是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理论和实践脱节 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部分内容如数控机床结构及程序具体执行过程需要在数控机床上现场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数控机床价格相对较高,很多学校受资金制约,用于学生实验的数控设备较少,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多数情况下只是象征性安排一些认知实验,且实验课分组人数较多,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操作数控机床,学生的实际动手时间得不到保证。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普遍缺少实践工作经历,对实际生产中的具体情况了解较少,影响教学效果。 (三)课堂授课课时少 该课程涉及数控原理与系统、计算机数字控制、数控机床坐标系、数控插补原理、数控加工工艺及数控编程等知识点,内容较多。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数控技术课程课时调整为理论讲授24课时,实验6课时,共计30课时。课时较少,教师在授课时很难对所有内容进行讲解,只能有选择地对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影响授课质量。 二、项目教学法 (一)基本特点 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Learning)又称PBL教学法,起源于德国,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完成授课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项目教学法将授课内容以项目的形式提出,通过让学生参与完成项目工作,打破了传统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极大的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4]。 (二)具体应用 总目标是通过该项目的学习,掌握常用数控编程指令的格式及其用法。项目终极学习目标是初步掌握数控编程的方法,并能编写简单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促成目标是进一步掌握数控编程指令的作用,学习常用数控编程指令格式的组成及应用,复习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点。确定工作任务:学习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指令的应用,主要包括指令的作用及指令格式的组成。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完成工作任务中的各个部分,如分为直线插补指令和圆弧插补指令两大部分。每一部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划分,如做直线插补指令的学生可以首先分析直线插补指令的功能就是控制刀具沿直线方向进行切削;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确定的切削尺寸、进给量、吃刀量、切削速度及切削液等要求;根据数控加工的特点确定这些控制量的数控代码,再结合零件的数控加工编程特点,确定直线插补指令的具体格式。分组时可以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注意保持各组综合能力平衡。比如,每个小组至少要有一名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本小组与教师的联系及本小组的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项目实施效果及评价 对项目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估主要考虑是否按规定完成了项目内容和项目完成的质量两个方面。可以采用小组答辩的形式,成立答辩小组,请每组选一个学生代表上台介绍该组项目实施过程及完成情况,回答答辩小组和同学们的提问,检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对项目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并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通过比较和总结各组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总体评价。 三、注意事项 首先,设计教学项目时除了考虑教学内容外,还要考虑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将知识点穿插安排在项目中。教师需要提前结合学生数量、授课课时数、计划授课内容及学校具体情况设计教学项目,通过该项目的教学实施,使学生达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及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其次,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角色是指导性、辅助性的。在项目实施前,教师负责设计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自己讨论项目、分析项目条件、搜集资料寻找解决问题方法途径,直至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在关键点上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甚至可以参与学生讨论。第三,整个项目是通过小组所有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的,是小组全体成员的智慧结晶,在成绩评定时注意公平性,有所区别。对于确实做出贡献的学生,给予充分鼓励,特别优秀的甚至可以协助、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成果公开发表。对那些只是跟在别的同学后面整理资料,没有对项目实质性问题做出贡献的学生,打分时可适当低一些。第四,正确处理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局限性,项目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有许多优点,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比如,当教学班学生数量在40人以上时就不太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也不太适合采用项目式教学法。 作者:闫存富 乔雪涛 贺红勋 张素香 王文博 单位:中原工学院 机电学院 数控技术课程思政篇2 0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仅带来先进的科技,外来文化也对青少年的思想形成冲击。为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结合新工科建设需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兼顾思政教育,使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促进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 1数控技术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从意识形态领域与专业技术教育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先进的知识文化,而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它的主要特征是跨学科融合,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数控技术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数控机床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包括: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分类、加工原理;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计算机数控装置的软硬件结构以及数控功能原理及实现;数控机床的进给伺服驱动系统及运动系统与典型部件;典型的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的知识目标为:掌握数控机床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具有一定的工艺分析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零件加工程序的编写与加工。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情感目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创新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等优秀品质。该课程贴近工业生产实际,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结合非常紧密,使学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拥有合理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继续攻读高层次学位或在机械制造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奠定基础。从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包含知识能力及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了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就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既要重视思政内容,也要重视专业内容,两个方面都不能忽略。因此,在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数控技术课程思政的思路 2.1打好课程基础,提高课程质量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思政的基础在课程。针对任何一门课程,没有良好的课程建设做根基,却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之前,首先要强调的是课程本身的建设。数控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特别是编程部分不仅要掌握理论,还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编写相关的数控程序,会进行数控机床的加工操作。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展开之前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与梳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及方法,选择及完善教学资源,制定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方式,以金课标准为目标,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即“两性一度”),提升课程质量。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基于互联网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越来越普及。目前,宝鸡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数控技术作为学校重点课程,经过前期建设,已建成数控技术网页,有完整的教学资源,有专业数控实验室及数控虚拟仿真实验,可以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以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为辅助,开展翻转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际操作与仿真操作相结合,以虚补实、虚实结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课程教学受到学生的肯定。但是,以前的课程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思政内容的融入比较缺乏,因此需要对内容进行重构与梳理,以使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助推金课建设。 2.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课程思政理念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想很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首先教师的思政理念要坚定。在思政理念的传播中,教师是主要责任人。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之前,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提升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陈宝生也强调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也提到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由此可见,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能力及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现在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从以前仅仅传授知识到现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进行,授课目标也由以前的知识导向转变为能力导向和价值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思想道德方面以身作则。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就需要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施。1)学校组织专题培训和研讨班,在宏观上给教师搭建一个可以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从大的方面探讨课程思政。 2)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具体课程为对象,与各兄弟院校开展合作,在微观上更加具体地针对某门课程进行研讨交流,从而更好地促进具体课程的思政化建设。3)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团队及课题组定期开展研讨会,对细节进行完善,从而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使教师的育人能力及思政能力进一步提升。 2.3重塑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主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2]。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需要针对性地分析课程特色和优势,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为了避免专业课教育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的现象,就需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因课而异,根据课程特点挖掘凝练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工学类专业课程应侧重于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实践类课程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数控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而且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要了解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而且要熟悉工艺及编程,能够进行基本操作与加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进行内容研究,一个知识点也许包含若干方面的思政元素,也可能多个知识点反映了同一个思政元素。例如:在绪论部分讲到数控机床的指标与功能时,通过纵向与横向对比、国内与国外对比、不同性能的机床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数控发展状况,了解前沿知识,寻找国内外差距,树立责任担当及追赶超越意识;在数控编程部分,学生需要进行工艺分析与编程,工艺参数的分析与选择过程中体现了辩证思维能力;在进给伺服驱动系统部分,通过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伺服系统电气化趋势,导入稳定的重要意义及环保理念;在数控技术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及零件加工方法;在操作机床过程中有许多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加工零件,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零件分析,测量加工误差,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及团队合作精神。由此可见,思政元素的挖掘也是一个逐步积累、不断深入的过程。 2.4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愿意接受,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避免满堂灌式及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不要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闻地接受被动灌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其应用的深度及广度不断扩展,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使得现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慕课、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各种教学资源及平台都为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便利。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借助现代智慧教学工具,进行翻转教学及课堂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式,使得授课目标在互动过程中自然达成,通过案例式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怎么样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于潜移默化中完成教书育人的目的,这是每个教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3数控技术课程思政中的难点 3.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中老中青搭配,在专业知识的传授方面基本上能够实现传帮带。同样,团队教师在政治面貌方面有党员也有非党员,其中党员教师经常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对思政方面的认识比较深刻一些,而非党员教师进行专门政治理论学习的机会相对少一些。教师的思政水平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需要经常进行交流。另外,数控技术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教学,课程知识点比较多,需要深入挖掘每个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点,探索如何将知识点与思政有机融合,而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为了思政而思政,搞成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这对专业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与提高。 3.2教师认识上的偏差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专业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至于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都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但是,随着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全方位育人,专业课教师既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兼顾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重新认识课程教学任务及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3.3课程思政的评价问题 传统的专业课的教学效果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评教系统来进行,而课程思政的落脚点除了传统评价内容外,还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等,内容更加广泛,涉及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评价[3]。因此,其评价更加复杂,对于数控技术课程的评价是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4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协同育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融合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作为实施主体,需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不平,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探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实现“三全”育人,为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 作者:魏宏波 王玮 数控技术课程思政篇3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定位,就是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位,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在类型定位上,就是非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都是直接根据职业岗位群而设立的。在社会经济以及企业自身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也必须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加强对于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分析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结合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性,教师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以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原则,职业性作为高职教育的典型特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坚持以市场需求分析作为导向,针对我国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为严重的问题,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力度,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以此更好的推进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1]。比如,在数控编程操作模块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该模块的主要内容,抓住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实现课程的有效整合。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分析 结合人才能力培养的基本过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重组,划分为基本素养学习领域和岗位能力学习领域这两个方面,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还要不断加强课程设置力度,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结合专业发展的趋势,开设新的课程,并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实现学生的能力递进、技能稳步提升。结合专业教学的目标,科学规划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保证各学期课程的有效衔接,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实现自身的稳步发展[2]。同时,还要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加强对于学生职业道德、法治意识的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诚信品质,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二、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一)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要想不断提升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要加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力度,那么,这就需要立足校企合作,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通过实现专业课程的有效整合,间原本不同学期设置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比如原本的数控编程和加工就设置在第四学期。在改革之后,可以实现这几者的有效结合,整合为数控编程和数控机床操作,坚持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提升的循序发展,实现“教学做”这三者的有效结合,更好的保证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还要积极推进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对于数控技术专业来说,教师将信息技术和专业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才能够课程教学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数控技术专业教材建设 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内容改革中,还要注重加强数控技术专业教材建设力度,针对当前数控技术教育专业教学形态较为单一的问题,课程教材也较为有限。那么,这就必须要加强对于教材的建设力度,依靠教材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力度,保障在已有的教材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发展情况,建立实效性、可行性较高的专业课程教材。同时,还要注重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结合实践操作的现状,开发和实际生产实训紧密相连的教材,比如《数控编制与数控机床操作》等,从而更好地推进课程教学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数控技术专业作为一个重要专业,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于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师资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各项工作,只有实现各项工作的有效配合,才能够更好的推进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珍,吴云霞,卢文超,易国华,赵小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南方农机,2018(23):108+110. [2]张静双,杨继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数控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J].河北职业教育,2018(06):34-37. 作者:姜云龙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浅谈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铁路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及措施 摘要:安全是个人幸福,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前提,也是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近10年来,中国铁路发展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影响之大令世界称奇称赞。由于铁路运营管理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所以,必须要从制度层面明确生产经营管理单位各级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生产中的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增强其对安全的责任感,避免或减少发生安全问题。因此,该文主要针对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质量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希望通过该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的效率,确保铁路建设、生产、管理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分析 铁路是大联动机,需要各系统、各部门、各工种之间密切配合、协同作业。任何一个环节、一个过程出现了闪失都将会对整体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制度不落实,过程不控制是一种严重的风险。随着铁路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采用,这种风险将逐步加大,已经成为一种亟待解决的主要风险源之一。安全管理是全员、全方位过程的管理,只有落实好安全责任制才能有效保障安全,实现铁路行业的长远发展。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1铁路安全生产管理中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现状分析 总体上看,铁路在加大自身建设的同时,在人员、设备、管理、技术等方面强化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全效果有明显成效,重特大事故、人员伤亡、社会负面影响逐年减少,安全管理正在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方向迈进。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到铁路安全生产的顺利实施,具体表现在如以下几个方面。 1.1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完善,不具备可操作性 部分站段还存在重经营、轻安全现象,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部分站段缺乏考核评比机制,部分站段在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时未经过充分研究论证,随便找一个专责照搬照抄,没有充分结合该单位实际,造成了责任不明,在操作上无法遵循;部分单位把安全全部交给主管安全或技术的负责人和部门,“这件事不归我管”的现象尤为突出。 1.2发现问题不及时,建管单位安全管理脱节 铁路这样庞大的系统,安全是最后的果,它前面有多个“多米诺骨牌”,建立完善机制时,要尽量把发现隐患的骨牌前置,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结果。由于管理失责视察,管理者发现问题不及时,往往到发生了事故才反求责任。铁路建设和建设后的管理工作隶属于两个或多家单位,接收单位无法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干预安全管理,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可能给后续管理带来安全隐患,对铁路的建设也造成不利的影响[1]。 1.3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监管部门作用不突出 制度建立很全很细,但部分单位很少组织学习,对有哪些安全责任、应该由谁来负责等一概不知;一些单位的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性,平日很少召开由“一把手”参加的安委会,很少根据责任要求组织安全检查、考核;在考核中追求一团和气,把检查考核“送了人情”,一味姑息迁就;一些单位发现安全隐患,只要是没有后果,未造成太大影响,在处理上总是避重就轻,“雷声大、雨点小”。受多年“大而全”传统思想影响,各铁路企业都设立了自己安全部门,负责内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监督和落实工作。这种管理体制由于缺乏横向掣肘,容易出现“自家孩子不能出丑”“一致对外”等管理倾向。有问题不处理,有安全隐患自行内部消化。上一级安全监督部门由于人力有限,鞭长莫及,导致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弱化,上热重温下凉。 1.4日常教育不到位,安全意识淡漠 一些单位日常疏于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传达安全文件简化,事故分析与该单位距离远,造成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淡化,缺乏保护自己、确保生产安全的能力;部分单位未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业务比武,安全考试形同虚设;部分单位安全培训和教育不注重方式方法,“一言堂”式教育,造成“上面讲的欢,下面睡的香”,使教育收效小;部分单位,职工教育岗位成了“安置型”岗位,导致教育力量薄弱。 1.5安全文化不健全 安全生产的灵魂是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人的安全素养。人的安全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培养、逐渐形成的过程。企业要更好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必须提高职工的安全素养,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当每一个员工都能自觉主动地成为一道安全屏障,那么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目前,铁路企业正在推行安全文化,并从中良性收益。部分企业对企业文化中的安全文化意义认识不足,推进迟缓,落实不利,甚至感到抓安全功夫没少下,力气没少用,效果不明显。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质量的措施 要从铁路安全管理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落实安全责任,完善基础制度,实施超前管理,提高干部职工安全意识等措施,逐步提高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质量,确保铁路现实和长久安全。 2.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在铁路安全生产中,应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的制度,具体应该完善《安全生产职责规范》《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安全生产奖惩方案》《各部门职责界定方案》等等,进一步细化各个部门的职责;应该进一步理顺安全生产的程序,要求铁路员工在生产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正规的生产流程进行作业,并要加强监督,针对于在安全生产中不按照流程作业的员工要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3];强化推进“一岗双责”管理,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机制。管理者要承担所管理的每个管理单元(车间、班组、岗位)的所有安全风险,杜绝安全管理的真空地带,变线条管理为多渠道管理,也就是管生产、管经营也要管安全。 2.2重视超前管理,占据安全主动 制定事故分析制度,对铁路建设、生产、管理中的事故隐患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有效地排查,总结其中“规律性”特点,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根据安全生产的发展变化,动态分析和研判安全风险点、风险源,结合实际,不断细化和完善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办法,明晰每个车间、每个岗位的安全职责、岗位风险和作业标准,做到明责、尽责、履责,实现对关键作业、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积极做好铁路建设、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检查工作,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的处理,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5];建立应急处理预案,经常开展应急演练,使各级人员熟练掌握各类预案的启动条件、应急措施和执行程序,确保预案有效落地;善于抓住生产、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对所有安全隐患上的“可能”进行预想,把它变成“不可能”,实现对各种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铁路使用单位要提前介入到铁路建设过程中,参与建设过程的安全管理,把安全关前置。 2.3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干部责任追究 具体涉及到的管理人员、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责任落实的具体操作流程等,通过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中进行明确;严格执行一把手参加的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提高各级生产人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也能够及时地发现在铁路安全生产中存在着的问题,有助于实现最佳的安全生产管理效果[2];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秉承着严是爱、宽是害的原则,从严管理,将一些铁路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安全生产放到企业最为突出的位置上,与干部晋级、收入充分联挂,对不执行标准,不敢碰硬、不作为的干部及时做出调整;铁路安全监察部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处理上要伤筋动骨,提高干部在安全上不作为的成本。 2.4强化安全业务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自觉识别风险的能力 具有高水平技术能力的员工其安全意识较高,且在生产中遇到安全问题的时候能够正确、规范的处理,避免安全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因此,组织铁路员工参加生产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要定期组织生产技能大赛,加大先进典型的选树力度,切实的调动员工提高自身生产技能的积极性;要定期发放安全手册,使安全生产深入人心;应该利用交班会、个别谈心、手机短信、微信或因地制宜采取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其在生产的过程中能够遵章守法;采取职工现身说法、专题演讲、技术演练、班前一题等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对安全法规制度的宣传力度,让职工自己教育自己,使每名干部职工都清楚自身的职责、掌握作业程序和达到的标准,从而自觉落实规章制度。 2.5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培育全员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 要时刻牢记职工群众始终是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推进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必须紧紧依靠的对象;要因地制宜加强职场文化环境建设,发动广大职工自己总结提炼安全格言警句;要充分发挥铁路各级各类宣传载体和宣传阵地的作用,善于协调和运用全社会的宣传舆论资源,广泛宣传铁路安全生产取得的成绩,宣传在推进安全风险管理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为确保安全生产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讲好铁路安全故事,传播好铁路安全声音,树立铁路负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 3结语 在铁路安全生产管理中,需要高度认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性,并且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结合铁路的建设和发展,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积极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规范安全管理,强化安全风险控制,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质量,确保铁路安全生产。此外,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结合铁路建设过程中实际的变化,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中的铁路建设的需求,从而确保铁路行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促进整个行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刘艳红 单位:沈阳铁路局集体经济管理处 浅谈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浅谈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 【摘 要】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全方位、多方面、立体的活动。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决定在其活动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误区,从而产生事故隐患。项目安全生产管理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弥补现在的不足,形成行之有效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关键词】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前言 当前,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实施情况与期望的目标值偏差较大,涉及的管理问题较多。作为普通的现场安全管理者,简单总结出现阶段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了解相关信息,让更多部门、更多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关注安全,抓好安全工作。加强对安全管理的认识,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寻求更好的安全生产管理思想和方法来指导实践。 1、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1.1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概念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施工企业及有关单位对铁路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协调和改进等一系列致力于满足生产安全管理的活动。 1.2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特点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涉及面广,从立项到投产运营后的整个周期中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就施工阶段而言表现出以下特征:(1)风险存在的普遍性。(2)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3)风险发展的渐变性。(4)风险表现的多样性。 1.3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1)“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它体现了安全和生产的统一,生产和安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不能分割更不能对立。在生产过程中必需建立事事有人管,人人抓安全的工作机制。 (2)“安全具有否决权”的原则 在对项目各项指标考核、评优创先时,安全指标没有实现,其他指标顺利完成,仍无法实现项目的最优化,安全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3)“坚持动态安全管理和全过程控制”的原则 生产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时时刻刻关注安全。 (4)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 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整改预防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责任领导不处理不放过。 1.4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 目标可分为:识别项目的各种风险;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总结风险带来的教训。 2、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2.1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施工单位处于主体和核心地位,因此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身上。具体表现: (1)项目管理模式上。铁道部一致要求推行架子队扁平化管理模式,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工程分包问题,导致了施工管理不严格,安全培训不到位和安全投入不足或基本没有等情况。 (2)施工单位成本管理。施工单位为谋取效益,在施工过程中低单价操作,而包工头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会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导致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 (3)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力度薄弱,管理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项目部、分部安质部缺失作业队的安全管理,这恰恰是安全管理末端重点,违章作业、违规施工、违章指挥频繁发生。 (4)施工安全设施不够完善。临近既有线施工的安全警示设置不规范、不标准,基坑、高空作业等临边的防护不到位等现象较多。安全措施费的投入未真正落实安全生产上,致使安全工作实施困难。 (5)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由于施工现场人员流动性大,队伍多,人员统计与培训工作难度大,未经培训上岗作业的人员较多。 2.2勘察设计单位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勘察或设计,使勘察设计结果存在缺陷,缺少现场调查,安全措施设计考虑不周全,不能保证铁路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在施工配合过程中,需要设计出方案解决的安全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错失良机,安全风险问题恶化。 2.3监理单位的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未独立建立安全监理工作体系,缺少一套有效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安全监理工作方法,缺少成熟的验收标准。目前唯一套《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及各专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未引起各参建方的重视,甚至没有推广使用。目前安全管理都是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文件性质工作要求,针对性和具体操作性不强,安全管理工作大部分停留在了书面管理上,监理现场实施安全管理难度大,执行效果不好。监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安全管理理解和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差距,想要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水准,落实人人管安全、人人抓安全存在一定的难度。 2.4建设单位的主要安全管理问题 由于建设单位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系统的工作方法,针对现场管理随意性很大,更多的是无纸化管理或转发文件管理,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不严格。 2.5政府法律和监管不到位,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滞后,管理出现真空 政府的安全生产管理监督行为流于形式,检查停留在表面问题上,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起不到监督检查的效果。 2.6缺乏适合市场经济的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铁路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和体制发生变化,安全生产管理与之不太相适应,因此政府主导安全监督管理出现管理漏洞,加之铁路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效率低,致使安全管理不到位,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并行的市场管理体系未形成。 3、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3.1加强铁路工程安全生产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优势在于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的活力,用目标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现在项目安全工作开展更多是被动的的开展,由上往下强压,安全意识不强,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着侥幸心理。所以要实现目标管理就必须完善目标体系,层层制定目标,全员参与,注重实效,重视职工的培训教育,完善目标的评价制度,激励和处罚并举。 3.2加强铁路工程安全生产检查 铁路工程建设生产过程中检查并消除生产过程中因设备、人员操作、材料使用、工作环境等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的作用。安全检查时对组织者和参与者要求较高,根据规定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熟悉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认真检查。检查内容要分等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检查结果的处理,明确整改内容、期限、负责人和整改结果的验收。 3.3落实铁路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建立健全自我约束,安全目标责任,安全目标考核,安全目标管理监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部门、岗位、人员,在责任层面上分析和把握安全生产的存在问题,并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奖罚。 3.4加强铁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改善员工的安全行为,通过定期的的培训和内部教育,对施工单位的主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其他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了解安全生产的意义和危害性,掌握安全生产知识,辨识危险源即采取的预防措施,熟悉岗位职责以及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等。 3.5安全生产监管应是全方位,多方面,多层次,突出安全生产工作立体效应 (1)树立安全也是经济效益观念,摆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认识不到位是一切工作不到位最为深层次的根源。施工单位领导认识不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安全生产工作消极对待或被动应付,没有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只把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这种管理思想观念是不成熟、不可取的。 (2)树立安全管理不能只盯着“不发生事故不死人”的观念 当前一些领导把“不发生事故不死人”当作安全生产工作的成效和目标,而这只是半截子工程。提到安全生产,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爆炸等恶性事故,然而安全生产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不能忽视,那就是生产在一线的工人们他们的安全健康。 (3)树立安全管理不能片面搞“整改事故隐患”的观念 只有运用系统原理,从整改事故隐患中及时做出了如何避免类似事故发生的具体措施,才能既治标又治本。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要辩证地看待“整改事故隐患”,不能搞形而上学,要科学取舍。片面搞“整改事故隐患”,还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倾向。 (4)树立立体效应观念,多部门群策联防,综合治理 在安全生产管理概念中提到安全生产工作涉及众多的部门和相关主体的利益,日常的协调工作量非常大,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工人环环相扣。安全生产工作问题,单靠哪一家的力量都很难解决,必须各方面齐抓共管。 (5)运用科学发展观理念,不断改进安全监管方式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许多安全生产监管部门都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要运用科学发展的理论,从以往重点对具体隐患的检查,转变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为主,查找企业的管理薄弱环节,促进安全生产体系的完善,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从以往重点以告知形式的检查,转变为随机抽查、暗访及巡查为主。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以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安全监管人员成为企业安全员的不正常现象。对安全责任不落实,致使隐患加重、甚至发生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严肃追究责任。特别是要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罚,确保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 3.6解决安全生产管理深层次的问题,坚决取缔违法分包、层层转包行为 铁路工程建设实行架子队管理缺乏相关的强制性保障,未得到有效推行。名义上是架子队,其实质上是分包,出现了包而不管的现象,安全管理工作交给包工头管理,岂能落实好?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问题,强化各个职能部门审批把关制度,使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实施有效地运转,才能真正落实全生产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4、结束语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与生产是紧密联系的,因而管生产必须重安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艰辛的过程,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在我们能力范围内齐抓共管,认清安全高于一切,安全就是生命极端重要性。相信在今后的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安全工作目标。 浅谈铁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融合“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 提升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对鼓舞人、凝聚人、塑造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工作方式是用理性疏通人、用亲情教育人、用关爱接触人、用热情帮助人。在路局党委提出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后,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显示出的它的强大生命力,在安全生产中显现出良好地实践效果,今后在推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 党政 价值观 一、“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让铁路职工参与铁路安全管理“主人翁”地位理性回归 以往,我们铁路沿线小站的许多职工退休的时候都是卷卷铺盖就走了,对自己奉献一生的两根钢轨有着无限的不舍情怀,有着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回忆,但是这一切又有谁愿意聆听?工区的劳务工每天被泥水和汗水涔湿透衣服,冬天在湿寒中等着下一个作业天窗,夏天冒着烈日施工,他们何时又曾被我们记起过?他们捣固的道床,他们更换的轨枕,他们在荒野深山中看守着危石落岩,却都是我们安全的基础。如南宁、百色工务段党委给刚退休离开工作岗位的职工召开座谈会,领导干部亲自参加,回忆退休职工功绩,肯定退休职工贡献,让退休职工深情满怀回忆美好从前,寄予晚年祝福,给披红带花,真情感人。他们还给劳务工同样的政治待遇,职工开会同时参加,对有工作奉献的劳务工一起表彰,一起奖励,让在岗职工、退休职工、劳务真切感受这是我的家,我是这的主人,我要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主人翁”地位理性回归,“让安全理念成为行为习惯”,把“要我讲安全”真正转变为“我要讲安全”。 二、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唤醒铁路职工真诚热爱安全管理的良知 铁路沿线大部分地区环境艰苦,文化生活匮乏,位于南昆线上的板其车站就是这样一个小站,来到这个小站,给人第一眼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四面环山,车站“吊”在一座大山腰上,两头隧道一夹,在偏僻的山沟里进也进不来,出也出不去,与世隔绝。站长梁忠华没来以前,这个站的职工心是死的,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厌恶、憎恨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干的态度,更不用说对安全管理是真诚热爱的了。这种工作态度的最直接表现就是,车站值班员在给列车放通过信号时是坐在椅子上歪斜着身子用棍子捅控制台上信号按钮,每当接到外边打进的电话时,开口就说“板其监狱”。他们对工作岗位热爱,被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得不到“亲情”关爱所埋没,于是他们在拿岗位消遣,拿安全开玩笑。正是站长梁忠华来后,用热情营造幸福环境,用激情点燃事业希望,用“亲情”帮助后进职工找回爱岗敬业良知。从此这里成了爱岗敬业乐土,成了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业典范,成了南昆线上的先进站。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正常的良知,“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帮助职工把埋没很久的敬业爱岗良知给找回来,当敬业爱岗良知给找回来后,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岗位、重要项点还怕没有人去落实吗? 三、 “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调动铁路职工克服安全管理工作困难的力量 南昆线冗百线路工区管辖的线路,小半径曲线多、伤损钢轨多、失效枕木多、线路几何尺寸变化快,生活条件困难,经常持续缺水,生活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保障线路安全的任务虽然艰巨,但他们却充满干劲十足,充满信心,因为他们有着他们的好兄弟汪伯华,大家信服他,愿意跟他干。他业务不仅熟,工作带头,对每一名职工,他都当成兄弟姐妹,张哥李姐地称呼他们。他们也把他当成知心人,大事小情都愿意和他说一说。有时候干活累了或发奖金了,他会在收工后自己掏钱买来酒菜,在宿舍和大家聚一聚,聊一聊,讲讲工作中的问题,说说下一步的干法,融洽职工之间的感情。沙厂坪工区有位职工原来一心想调走,和汪伯华干了一段时间后,段里要调他到条件好的工区,他死活不愿意走。后来,汪伯华因为工作需要调动时,职工们都流下了真情挽留的眼泪。2006年以来,汪伯华同志先后把5个后进工区带进全段先进班组行列,被誉为“后进班组的119”。为了全面掌握工区线路设备质量,别人每月检查一遍,他往往要检查几遍,确保不漏一个病害、不留一处隐患。几年来,他所在工区负责维修的线路设备质量始终排在全段前列,线路质量优良率达95%,合格率达100%;他所带的沙厂坪、冗百工区多次荣获南宁铁路局先进班组、标杆班组和铁道部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他时时处处为职工着想,每年春节、“十一”等长假,总是主动提出留在工区值班。职工们都说:“跟着这样的工长干我们没的说,这样的共产党员我们打心眼里佩服。”他真正做到用真情把人心拢起来,确保线路安全。 四、“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能让“严格管理”与“亲情关爱”和谐配套 铁路企业的“半军事化”属性注定铁路企业需要“严格管理”。但是光又“严格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容易陷入被动、机械管理状态中,让职工在机械状态中抵制管理。单纯的“严格管理”可以让职工怕,但却不能让职工服。职工在抵制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是“劳资交换”的态度,即,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既没有为企业尽职尽责的主动性,更没有工作幸福、幸福工作的归属感。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人还是操控机器设备的主体,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动能,想单纯依靠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来取代人工发展生产的想法至少现阶段是不可行的,离开了人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主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没有办法实现。只有让“严格管理”与“亲情关爱”和谐配套,才能抓住人这一主导安全风险的核心要素,实现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发展。 五、小结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摒弃那种“非敌即友”、“非正即反”的两极化思维,坚持“注重典型开路、注重领导方法、注重干部作风、注重职工想法、注重营造氛围、注重方式方法”的“亲情化”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将“严管”与“关爱”和谐统一,以实现铁路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浅谈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以及应用,并在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成果展示,以期对以后卫星通信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卫星通信;发展现状;概述 一、卫星通信概述 卫星通信是一种微波中继通信,作为中继站,与发、收信地球站共同组成卫星通信链路。 目前的卫星通信系统,主要有固定业务的卫星系统(FSS),移动业务的卫星系统(MSS),和广播业务的卫星系统(BSS),它们的组成部分不全都是相同的。一般的卫星通信系统是由空间阶段和地面阶段两个范围组成的,其中控制和管理卫星的检测站包含在空间段部分内。 卫星通信是指航天器与地球站之间或者地球站相互之间借助通信卫星转发器而进行传输的无线电通信,它主要涵盖卫星移动通信、卫星固定通信、卫星中继通信和卫星直接广播等四大领域。卫星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成就,也是航空航天技术运用到实践中的重要方面。它具有容量大、覆盖面广、频带宽、稳定性灵活性强等优点。四十多年以来,它在国际国内通信、军事民用通信等领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卫星通信网络是指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传播无线电波的中继站,从而达到两个及其以上的地面站之间进行相互通信的网络。其中,地面站也称为地球站,是指设置在在地球表面上的通信站点。通信卫星起到了一个传输无线电波的作用。卫星通信网络按照转发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立即转发式通信网络和延迟转发式通信网络。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处在低轨道运行时,相对地面站来说,需要进行远距离的实时的通信,这时除了采用延迟转发方式之外,同时也可以利用多颗低轨道运行的卫星进行转发,这种网络就是一般所指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网络。 二、国外卫星通讯技术发展概述 近年来,国外的卫星通信技术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商业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新型质量高、功率大、寿命长的卫星不断发射升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仍然被包括波音、劳拉、洛马、阿尔卡特以及休斯等美国和欧洲的几大实力雄厚的卫星制造商所掌握。欧洲为了缩短与美国的差距,正在努力研制新一代的大型通信卫星平台阿尔法舱。俄罗斯则是通过与欧洲和日本的国际合作的方式来大力推进本国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毋庸置疑,美国是目前世界上通信卫星技术水平最发达的国家,其通信卫星技术发展计划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并且在军事、商业等领域都已经形成了系列化的技术先进的卫星产品。目前其通信卫星计划主要包括美国国防部的转型卫星通信系统(TSAT)计划、空军宽带填隙卫星(WGS)计划和先进极高频(AEHF)卫星计划以及海军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计划等。 在欧空局公布的未来通信卫星发展计划中,计划在2001-2010年间将逐步提高16-30kw的卫星比例,计划达到30%,而8-16kw的卫星比重达到40%,这些成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这标志着欧洲通信卫星向着超大功率的方向不断发展。 俄罗斯于2006年公布了《俄联邦2006-2015年航天规划》,计划在这10年中,俄罗斯计划将与欧洲和日本联合建设并发射13颗通信卫星,其中的8颗则是属于快讯系列卫星。 在俄罗斯公布的一份关于俄罗斯通信业发展的报告中,俄罗斯的航天局对其未来10年(2010-2020年)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要掌握微波波段和光学波段技术进行相关项目;构建小型和中型卫星的低速率网络;宽带卫星通信利用大型卫星;在通信卫星上进行全部的信号处理;大力提高太阳电池的转化率。 三、国内卫星通讯技术发展概述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现代小卫星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对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和卫星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的一些科技公司如中科院下属的所和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及国内的许多大专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研究人员都对航天编队飞行星座系统的项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的对航天编队飞行星座系统提出了初步设想,并进入了专题项目的研究阶段,有的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如编队卫星的跟踪切换技术,激光终端机、单片微波集成接收机等问题已在实验室中得到很好的解决了,但这些与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俄罗斯的星间通信技术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取得的比较明显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004年4月19日,由哈工大牵头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成功发射,并搭载了一颗科学实验小卫星“纳星一号”。“试验卫星一号”主要用于资源测量和环境监控,它是我国成果研制的第一颗传输性立体的测绘小卫星。而“纳星一号”是我国研制的首颗纳型卫星主要用于研究开发纳型平台测试和进行航空航天的高技术演示。 由中科院上海小卫星工程部进行的“创新一号”卫星研究项目中,以星上计算机一体化设计、低轨小卫星扩频通信等关键问题的解决为重点,并进行低轨道小卫星之间数据通讯的关实验,以解决存储转发通信的问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解决星间激光通信和卫星编队飞行而进行的双星编队飞行项目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浅谈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发展应用 摘 要:本文介绍了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技术,重点介绍卫星通信技术在中海油应用领域上的发展以及小站卫星通信方式的应用。 关键词:卫星通信;海上石油卫星;VSAT;自动跟踪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从中海油开始建立第一个卫星端站至今,已经有超过20年的卫星通信技术应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湛江、天津、深圳、上海这4个中心站点为核心的网状网络,且已经具备了链路相互备份功能。 1 卫星通信在中海油的发展 1.1 TES卫星系统 TES(TelephonyEarthStation)是基于卫星的全数字话音和数据通信的网状网,它在多个地球站之间提供网状连接,支持系统内任意地点远端站之间的电话、同步、异步数据通信,TES系统在中海油的应用主要用于话音与数据传输。运用的是C波段卫星的频分多址方式FDMA实现与地面站间的通信,使用四相相移键控QPSK或二相相移键控BPSK调制方式,信道编码采用编码效率为1/2或3/4的前向纠错FEC。TES是中海油海上平台初期使用的一种主要的卫星通信方式,主要承载的业务为话音业务,所使用的卫星资源前期以亚洲3号卫星为主,后来转至鑫诺1号卫星。 1.2 VSAT卫星系统 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地面部分由中枢站、远端站和网络控制单元组成,中枢站的作用是汇集卫星来的数据然后向各个远端站分发数据,远端站是卫星通信网络的主体,VSAT卫星通信网就是由许多的远端站组成的,一般远端站直接安装于用户处,与用户的终端设备连接。VSAT卫星通信系统是中海油海上平台主要的卫星通信应用方式。此系统的特点是天线口径小、灵活性强、可靠性高、使用方便及小站可直接装在用户端等特点,利用VSAT用户数据终端搭配复用器使用,可同时承载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VSAT卫星系统主要配合Netperformer系列复用器使用,Netperformer系列复用器使用了信元中继cellrelay技术,将语音流和数据流分割为特定的信元cells,然后将不同业务类型的信元cells复用到单一的物理或逻辑链接上,根据对时延的敏感程度不同对业务进行分类,并赋予不同的传输优先级,能有效保证话音业务质量,为中海油的海上平台及移动船舶提供稳定的话音及数据业务。目前中海油主要使用的是中星10号的卫星的转发器来承载卫星话音及数据业务。 1.3 STARWIRE卫星网管系统 STARWIRE系统在网管NCS的支持下可提供PAMA,DAMA等业务,使用了先进的PCMA载波叠加专利技术,能有效地节省卫星转发器带宽。主要由NCS网管系统、ST用户终端、卫星三部分组成。STARWIRE卫星网管系统是第三代按需分配的卫星通信系统,终端设备内置路由功能,直接支持先进的IP网络互联业务。NCS网管通过控制信道监控ST的工作,ST之间通过控制信道FOW/ROW建立业务信道。中海油下属的4个中心站点通过STARWIRE网管系统能够有效管理所属辖区内的卫星小站。相对于早期卫星通信技术应用,NCS系统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小站进行管理,节省卫星资源带宽。 1.4 SKYEDGEⅡ卫星网管系统 SKYEDGEⅡ卫星网管系统是一个双向卫星通信系统,由两个方向的传输构成:入境基于DVB-RCS标准,采用MF-TDMA技术对资源进行预约分配减少数据碰撞;出境基于DVB-S2标准,支持CCM及ACM工作模式,可用于单播和组播数据、VoIP、ABIS等业务数据。系统主要由卫星主站、卫星/转发器、远端站三部分组成。SKYEDGEⅡ支持三种基本网络拓扑结构星型、网状、多星状。SKYEDGEⅡ卫星网管系统是目前中海油主要使用的卫星通信系统,利用此网管系统,将中海油的4个海上卫星中心站进行整合,形成了统一的大网管系统,对各中心站点进行链路互备,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功能卫星网管系统。 2 卫星通信技术在中海油的应用形式 2.1 海事卫星A/C/F站的应用 海事卫星共有4颗卫星覆盖全球海洋,它们分别是大西洋西区、大西洋东区、印度洋区、太平洋区。海事卫星A站于2007年底正式停止运营,中海油海上船舶与移动式钻井平台目前以C站、F站为主要的应用。 2.2 固定天线式的卫星通信应用 固定天线式卫星通信主要应用在中海油海上固定式采油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以及陆地端站上,是一种常规的卫星通信应用。固定式采油平台及自升式钻井平台主要以3.7米C波段的卫星天线为主,Ku波段卫星天线为辅。卫星中心站使用的是大口径卫星天线来承载卫星通信业务。固定天线式在中海油是最早的卫星通信应用,也是中海油目前最成熟的卫星通信应用,中海油内曾使用直径为12米的卫星天线作为卫星的主站使用。 2.3 半自动跟踪天线式的卫星通信应用 半自动跟踪天线主要应用于中海油自升式钻井平台,天线以C波段的半自动跟踪天线为主。由于工作环境需求,自升式钻井平台需要经常更换钻井位置,期间钻井平台需要拖航至新的目的地,使用固定式卫星天线则需要经常性地对天线的方位及俯仰进行调整,且拖航期间无法使用。采用半自动跟踪天线可以在拖航期间自动寻星,主要缺点是无法360度旋转,实现不了全自动跟踪,有时需要人工进行干预。 2.4 自动跟踪天线式的卫星通信应用 自动跟踪天线C波段主要以美国的SEATEL的97型全自动跟踪天线以及西安盘古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全自动跟踪天线为主;Ku波段主要以SEATEL的4006自动跟踪天线以及国内的一些动中通天线为主。中海油海上半潜式钻井平台一般以C波段的自动跟踪为主要的卫星通信,南海9号钻井平台所使用的自动跟踪天线卫星系统经过测试能够提供4Mb/s以上的链路带宽。Ku波段的自动跟踪天线主要应用与海上的移动船舶,包括拖轮及勘探船,这些移动船舶受限于天线的安装场地要求,而且对链路带宽要求不大,Ku波段的自动跟踪天线的应用非常适合在这类环境使用。 3 结语 卫星通信技术在中海油海上平台及移动船舶上有着超过20年的应用,从早期的TES小站的话音应用,到现在的多功能SKYEDGEⅡ网管系统的多业务综合应用,中海油在卫星通信应用方面已经覆盖了C、L、Ku等波段。随着中海油向深海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将在中海油海上勘探、开发、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摘要: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系统不仅为航天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还因其具有频带宽、覆盖面大、容量大等优势,还被应用到了很多其他的领域之中,并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文章对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和应用实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卫星通信技术未来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 卫星信息技术;发展趋向;应用研究 0引言 卫星通信系统是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或者地球站与地球站之间所建立的,通过信号的转发而进行的无线电通信方式,一般情况下包括卫星移动通信、卫星中继通信、卫星固定通信与卫星直接广播四个方式。 1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1.1卫星通信系统的网络发展 卫星通信系统的实现是由网络的形式进行服务的,它在现代的发展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的组成方式是多星形式的卫星通信网络;第二类的组成方式是单星形式的卫星通信网络。其中卫星通信网拓扑结构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以单星的组成方式为例,来对具体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通过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最早使用的结构为星状网的结构,然后经过了网状网、网状与形状混合网、地面通信链路与卫星通信链路的混合网,由此可以看出,在单星组成的卫星通信网拓扑结构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1]。多星组成卫星通信网络可以提供国际移动式通信的业务的海事卫星系统和国际固定通信业务中的国际卫星系统两种。这两种系统分布在全球所有的辅助地面线路和地球站之中,这些系统之间还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星间链路。 1.2卫星通信线路频段的发展 卫星通信线路频段的发展中最早所利用的商用通信卫星通信频段就是C频段,通过技术的发展,向上扩展到Ku、X和Ka频段之后,又向下扩展到L、S、VHF和UHF频段[2]。在以后的发展中还会拓宽到V频段或者其他更高的频段,另外,还有可能会利用激光的形式。卫星通信馈电线路是指卫星间通信线路、上行站、关口站与中心站。由此可见,当线路的频率提升的时候,可用带宽就会变大,传输容量会随之提高,这一方式比较容易适用在多媒体通信进而高速率数据传输之中,如果频率增加,波束宽度不变,天线尺寸如果变小,那么它的重量也会越轻。通过铱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就,能够将地球上的任意两点形成同心,实现的方式是利用星间的线路。 1.3卫星通信体制的发展 卫星的通信体制在近年来也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体制的改变就是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和改变。例如卫星通信中所使用的信源编码方式、信号传输方式、信号交换方式、基带信号传输方式、基带信号多路复用方式、信号调制方式、差错控制的方式、多址方式、交换方式、信道方式和信号处理方式等等,这个结构呈现一种比较复杂的模式,所以用户会有很多种的选择方式。基带信号多路复用方式中分为:时分多路复用和频分多路复用两种方式,基带信号传输方式中分为:多路单载波与多路单载波。通过对卫星通信体制工作方式的具体介绍,可以分析出卫星通信体制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它在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节省射频信号的功率和带宽,还能够有效的提升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质量。所以经过不断的更新和变化,如今的卫星通信体制的标准主要是产品的生产商和卫星运营商所指定的具体标准,而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还比较模糊,在生产的标准上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国外比较先进的调制和编码技术进行借鉴,有效的改善编码的调制,让微信通信的技术适应更多种的实际工作模式。在这一目标上,近年来的尝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例如互联网的接入、交互电视、VoIP业务和高清晰度电视等等,其中DVB-S2通信体制的结构就有效地使用了比较先进的编码等技术方式。 1.4卫星通信中星座和轨道的发展 在卫星通信轨道的发展中最早是使用单星的静止轨道进行工作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通信的轨道已经从静止的轨道变为多种轨道的卫星工作,并在工作中组成星座的形式。所以在目前的卫星通信轨道为大椭圆轨道、静止轨道和低轨道三种并存。其中大椭圆轨道在组网的过程中的卫星系统主要是由三颗天狼星组成,并对全时区域进行了覆盖。这一组网的轨道形成了美国移动的广播系统。而静止轨道分为三类,分别为多星共位组网区域覆盖工作、单行独立组网区域覆盖工作和多星异位组网全球覆盖工作。 1.5卫星通信中的卫星天线波束的覆盖发展 在卫星天线波束的覆盖发展上,最早是使用静止的卫星通信电线,后来经过发展而变为单重频率复用单椭圆波束覆盖、多重频率复用单椭圆波束覆盖、多椭圆波束覆盖,截止到现阶段,已经发展为更加多重的覆盖方式。一般情况下,会按照不同的实际情况使用波束的覆盖方式,最近出现一种新型的覆盖方式为蜂窝状多点波束覆盖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利用波点来对天线增益进行提高,用户所使用的终端也更小了,从而达到了多次使用的目的。 2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 2.1卫星通信技术中转发器的应用 卫星通信技术中转发器的使用可以实现信号的变频和放大。最早在卫星通信中的转发器是透明的,包括一次变频和两次变频的转发器。这种透明的转发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在目前依然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有一部分的卫星通信使用了处理转发器的设备,从而对卫星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制与调制等步骤,还将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就能够让卫星通信的过程更加顺畅。处理转发器还分为空间交换转发器和信息处理成转发器,同时还有两种转发器相结合的处理转发器。在这之中,空间交换转发器在应用的时候是将接收到的多波束信号进行交换处理的方式,处理的时候一般都使用基带交换矩阵网络的方式和微波交换矩阵的网络。另外,信息处理转发器应用的时候,首先要将上行频率信号进行接收,再将接收到的进行解调,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编码识别、再生、帧结构重新排列等工作,处理完成之后再将这些信号传输到地球站当中。转发器在卫星通信中应用的功能很多,例如对信号进行再生与解调就能够有效的减少信号中的噪音,从而有效的提升卫星通信信号传输中的质量标准;对转发器的上下链路分别进行设计,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的工作,就能够让上下链路具有不一样的多址方式和调制体制,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地面设备的复杂性和传输的要求;在转发器进行信号的处理的时候,通过星上处理方式就可以实现用户线路的频率、信道、功率与波束的动态分配,才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卫星的资源。 2.2卫星通信平台的应用 卫星通信平台是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中的重要形式,它在运行的时候一般时通过静止轨道卫星平台和低轨道卫星平台两种,其中静止轨道卫星平台要比低轨道卫星平台更大。近年来卫星的发射质量越来越趋于稳定,其发展趋势正在朝着高处理技术、大容量和高G/T的方向发展。静止轨道卫星平台也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趋于稳定,例如罗拉公司所开发的LS卫星平台。 2.3通信地球站的运行 通信地球站已经开始越来越趋向于便携式的发展方式了,最早的地球站是重量大尺寸大的固定区域,但是经过技术的发展,重量和尺寸都逐渐的减小,如今最小的地球站已经变为一种手持终端的形式,所以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已经在智能化、人性化的优势上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 2.4卫星通信技术未来的应用趋势 除了用户终端的变化,卫星通信技术的其他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视节目的直播就可以不通过地面中转的方式,进行实时的传输。广播电视业务也已经实习前了单向到双向的转变,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双向通信与卫星直接广播业务单项通信之间的特性区别已经越来越迷糊,而且技术的发展也让卫星移动通信、卫星直接广播和卫星固定通信等业务都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来会利用其的功能会越来越多,其发展的功能也会越来越趋于完备化。目前卫星通信的发展空间还很大,需要相关的人员对技术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让卫星通信技术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捷。 作者:李会青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四九一台
房地产市场销售浅析:房地产市场销售整治工作总结 根据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转发<省住建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规范全省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工作方案的通知>的通知》(资住建发〔2014〕94号)精神,结合我市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我市认真开展了全市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现开展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准备工作充分 (一)传达部署到位。7月25日,我局接到根据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转发<省住建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规范全省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工作方案的通知>的通知》(资住建发〔2014〕94号)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开了党委会和局长办公会,认真传达学习了上级的文件精神,使上级的要求深入人心,使每名同志明确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的意义、重要、步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局、省厅的安排部署上来。 (二)组织机构健全。我局成立了市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住建设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房地产管理局、住建局和工商行政管理局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此次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专项整治工作。 (三)方案制定详实。在传达学习上级文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上级的要求,专题研究和分析我市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的现状,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目标、要求、内容、方法和步骤作了研究,制定并下发了《规范市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工作方案》。 二、严密组织,专项整治成效明显 (一)企业自查认真。从7月底至8月上旬,全市5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围绕11个问题认真进行了自查自纠,并对自查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我局组织联合工作组对全市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展自查自纠的情况进行突击抽查,并落实上级指示要求不及时的两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警示约谈。 (二)集中检查逗硬。从8月11日至8月31日,我们组织联合工作组对全市所有房地产企业开展销售行为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通过检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未取得预售许可证收取定金、预收款的问题。二是存在未使用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的问题。三是存在收取的预售款不按时进入监管账户,挪用预售款的问题。四是个别开发企业因资金困难,擅自挪用业主缴纳的办证税金,导致拖延办证的问题。五是齐销楼场所公示内容不齐全的问题。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及时予以了纠正和处理,下发整改通知书10份,共查处了“富丽滨河”在未取得预售的情况以vip的形式收取购房定金、“金域华庭”擅自挪用预售款,并按照《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罚。 (三)部门联运紧密。此次专项整治工作是住建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进行,我们共计召开协调会4次,互通情况,及时准确地把握准我市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的基本现状,共同协商、共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真正做到了协调配合紧密、集中检查认真、依法查处逗硬。 三、整改落实,注重建立长效机制 对此次专项整治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将从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入手,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促使我市房地产市场销售行为更加规范。 (一)加强预售许可监管,防止出现违规销售行为 1.根据《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建设部131号令)、《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工作的通知》(简府发〔2007〕19号)、《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工作的补充通知》(简府发〔2012〕41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房屋征收补偿局、市规划局《关于加强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工作的通知》(简住建〔2014〕44号)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企业申请、部门会审、资料初审、审核批准”的程序,严格商品房预售许可工作。 2.由市房地产管理局牵头,对全市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销售许可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突击检查,发现违规销售行为,严肃顶格处罚,决不姑息迁就。 (二)加强销售监管,规范商品房销售秩序 1.监督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两证一书”、施工许可证、销控表、建筑总平面图、预售方案”在售楼部明显位置进行公示。并在沙盘上对已取得预售许可证的楼栋张贴市房地产管理局统一制作的已取得预售许可标识。 2.为提高技防手段,由市房地产管理局负责,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售楼部现场安装远程监控设施。 3.严格执行《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各售楼部销售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4.严格执行《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的规定,凡在我市从事商品房销售及的经纪机构必须进行登记备案。 5.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取得预售许可证后,必须在10日内一次性开盘,并将全部房源对外公开销售,不得分批次销售;对不及时开盘,存在捂盘惜盘、囤积房源、炒卖房号等违规行为,市房地产管理局将依法严肃查处。 (三)加强预售款监管,严格资金拨付程序 1.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市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办法 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商品房预售款监管工作的补充通知》文件精神,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申请预售许可证前,必须建立对应楼盘的监管账户,保证预售款全部进入监管账户。 2.严格预售款的监督工作,开发企业支取预售款,根据监管账户的资金余额情况,严格按照“企业申请、监理公司证明、市房地产管理局初审、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批准”的程序执行。 3.由市房地产管理局负责,各预售款存储银行配合,定期、不定期对全市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监管账户内的预售款存储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冻结预售款支取,关闭网签系统,严肃顶格处罚。 (四)加强网签监管,防止出现一房多卖 1.按照《市商品房预(销)售买卖合同网上签约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精神,为防止阴阳合同、一房多卖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网上签约制度。并对在同一楼盘购买3套(含3套)以上房屋的购房者进行申报制度,未经过审核的不准多购。 2.根据《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和《省商品房预(销)售合同实行网上签约和预售登记备案管理工作指导意见》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承购人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后,30日内务必到市房地产管理局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3.房地产开发企业与购房户签订商品房网签合同后,必须在7日内将预售款进入监管账户,并凭银行进账单到市房地产管理局进行合同备案。 4.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行政区域以外,通过开设售楼处、展厅、咨询处或委托销售、销售等形式进行异地售房的,应当在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后,向市房地产管理局书面说明情况并提出申请,经市房地产管理局审核备案后,方可进行异地销售。 房地产市场销售浅析:房地产市场销售中的技术应用思考论文 摘要:计对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系统动态特征,应用马尔科夫链滚动预测方法,可在仪位占有前期样本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定量预测,可用于指导房地产市场营销过程中的理性经营。为揭示房地产市场营销活动中主因素构成及其系统数理内涵,文章主要就有关样本解析建模、马尔科夫链滚动预测方法提出了分析研究的相应定量定性结论。马尔科夫预测方法在适用于短期预测的基础上,当市场比较稳定并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大的变动,只要状态转移矩阵滚动次数足够多,同时也适用于长期预测。 关键词:市场营销;系统定量;马尔科夫预测方法;房地产 处于复杂市场价值、竞争环境中的房地产营销活动,涉及了诸多复杂要素与复杂子系统的纠合影响和作用。为揭示房地产市场营销活动中主因素构成及其系统数理内涵,文章主要就有关样本解析建模、马尔科夫链滚动预测方法提出了分析研究的相应定量定性结论,可资房地产营销以及房地产开发建设界应用。更进一步:针对目前乃至于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事业,也必然在此前提下,理应建立类似的科学系统理念并实现市场运作中的定量定性相结合之理智行为,方能摈弃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将我国房地产事业纳入卓有成效的、切实可行的、有序的、规范发展的科学轨道。 理智的层次仅仅应当表现在超前她预知并切实地阐明即将可能出现的事物,而绝不应当在事物出现之后再力图去说明它。问题的提出是基于:综观中国房地产业市场中的诸多成功的策划成果、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的日渐渗透与结合应用、策划人的高层次综合素质及其文化素养,构成了市场营销策划的靓丽风景线。在评价诸多房地产营销成功范例的同时,如何透过成功营销的表象,运用数理统计、系统工程等各类有效的数学方法,实现定量建模与定性评价预测的深层组合,从而把房地产营销的成功运作归纳、总结到更高的理性层次上去?作为市场经济学科与市场经济实践环节的认知交叉与升华,便显得格外必要。 1房地产市场营销中马尔科夫滚动预测的步骤 马尔科夫(A.A.Ma^ov)理论指出:“系统达到每一状态的概率仅与近期状态有关,在一定时期后马尔科夫过程逐渐趋于稳定状态而与原始条件无关”的这一特性称为“无后效性”L2J。即:事物的第n次试验结果仅取决于第(m一1)次试验结果,第(n一1)次试验结果仅取决于第(n一2)次试验结果,依此类推。这一系列转移过程的集合叫做“马尔科夫链”或称为“时间和状态均离散的马尔科夫过程”。“对马尔科夫过程和马尔科夫链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称为马尔科夫分析”_3l。马尔科夫预测方法的特点是:不需要大量的统计资料,只需有限的近期资料即可实现定量预测,而且马尔科夫预测方法适用于短期预测的基础上,只要状态转移矩阵滚动次数足够的多,同时也适用于长期预测。但要求市场比较稳定并在一定时期内设有大的变动。 马尔科夫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将系统的“状态”和“状态转移”定量化了的系统状态转换的数学模型: 状态{S。,n≥1}:指现象某一时刻上的某种状态,是表示系统的最小?组变量。当系统可完全由定义状态的变量取值来描述时,称系统处于一个状态。 状态转移:指当系统的描述变量从一个状态的特定值变化到另一个状态特定值时,就表示系统由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从而该系统实现了状态的转移。 相应地,事物处于某种状态的可能性的大小. 则某一时期A的状态概率向量为: 首先:选定预测的市场对象(即论域)进行市场调查,要研究的物业对象,应在整个市场或区域内并在调查期内开盘的物业中随机选择;对被研究的市场对象的特征(现象)(如:销售量、户型、物业类型、价位)进行市场调查,调查表如表I,可根据实际要求调整。房地产物业市场(系统)营销过程是一种相关性很弱的随机过程,它的相依关系仅仅表现在相邻两时刻之间的统计关系,以后过程的概率特性只依赖于近期观测的结果,而与以前发生的任何情形无关,具有“无后效”特性符合马尔科夫过程。即每期开盘就完成一次状态转移过程,其用户选购意向的转移过程近似于马尔科夫过程,这样的一连串转移过程的整体构成马尔科夫链。所以,在市场比较稳定并在一定时期内没有大的变动情况下,可以应用马尔科夫链对房地产物业市场营销进行预测。 2房地产市场营销中马尔科夫滚动预测的具体应用 预测某市区域(市中心区、北市区、东西市区和南市区)的房地产物业的市场占有率。首先按各区域在同一时期的物业(楼盘)进行抽样调查:调查表形式见表l(调查统计过程省略)。以上期开盘期限为调查期(如上期开盘期限为2003年1月1目~21J03年6月30日)对后期(本期、下期、下二期、?)房地产市场营销策划作预测。假A区(房地产)上期开盘签订意向购房合同2384份,同时损失429个客户——即转向购买其它区域的房产,而(获得)有645个客户从其它区域转向A区购买房产,上期开盘A区总销售数量为2813套,直接获得的订购户数(余数)为:2813—2384—645+429=213;保持原有意向订购户数的概率为(2384—429)/2384=0.82;转向B区的订购户数的概率为115/2384=0.05;转向C区的订购户数的概率为95/2384=0.04;转向D区的订购户数的概率为221/2384=o.09。以同样方法可计算出其他区域的保持与转向的概率(省略)。将计算结果按顺序列一个表,得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即一步转移概率矩阵。即町以看出:后两期若在北区投资运作会迎来一个良好的机遇,其销售剩余率较低,只要针对南区转向北区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有效对策,将争取到更多客户,一定时期内有较好的市场潜力;南区市场占有率较高发展势头迅猛,投资集中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下滑趋势,所以分析比较销售剩余率尤显重要;东西区市场占有率较低而且处于相对平稳市场不活跃,要特别注意开发量与上期的比较;对于中心区应当注意到城市发展的局限对其市场占有率的限制,这样将出现新的转移,但只要及时补充调查,我们可以随时计算新的马尔科夫矩阵下的新的市场占有率。 如需长期预测下去,可按照同样的方法继续计算,这就是所谓的“马尔科夫滚动预测”方法。但需注意:预测结果的可靠度保证是市场营销系统环境及其相应的系统条件基本上稳定或变化不大。 根据调查资料同理可对物业类型(多层、小高层、高层和别墅)、户型(小户型、中等户型、大户型和超大户型)和价位(低价、中等价和高价)的市场占有率进行预测。(略)3房地产物业市场营销最有利对策的分析根据马尔科夫链预测结果,可以从而派生出相应的市场营销决策。预测结果作为决策的依据,显而易见,应当采取下面的三大策略: 1)通过控制并提高各项销售指标的合意度,设法尽量保持原有的用户比率。 2)通过品牌优势的渗透,尽量设法争取其他的关注并进而获得新用户。 3)既设法保持原有用户,又同时争取新的用户。 以上的第三种策略,是前两种策略的综合运用,需要较大力度的经费支持。此外,当市场竞争各方势力处于相对均衡时,不宜贸然投入过多的费用去实施第三种策略,此时可根据“因时而宜”、“因地而宜”、“因人而宜”的原则,切实做好市场分析,宜采取保守战略,以保留原有用户市场份额为妥。 在房地产物业市场营销中,尚存在诸如:房地产物业定位分类、性质分类、系统形态分类等一系列分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数学定量途径则归结为“聚类分析”的技术手段。超级秘书网 明确房地产物业市场营销大系统中诸多要素和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随机性质与组合方式,对促动房地产物业市场营销而极为明显的重要意义:准确地建立房地产物业市场营销系统中各要素(子系统)和城市系统密切相关的数学模型,可进而明确其相应的等级关系和隶属关系之后,通过相应的检测、对照之后,可望较为完善地实现构成房地产物业市场营销系统的有机组合。 3结束语 凡属多因素、多目标的系统问题,总是伴随着系统动态演进的历程,经历着诸多变化的形态并表现出各种条件、各种环境所制约的临界状态。房地产物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它受到城市规划、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居住环境的改善、价格因素、政府的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啻是处于复杂环境中的一项动态系统行为。由于房地产物业高价位、使用周期长、营造过程复杂而周期长、销售心理复杂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与扰动,因此,仅凭经验式的定性决策,虽也可能取得一时一事的时效,但绝非长久良策。对于我们身边的这些处处可见的系统问题,仅仅依靠凭经验、凭感觉而进行的运作决策,当然不乏成功的实例,然而,当我们的决策一旦获得成功的验证之后,理智的作用则应当及时地引导我们对于业已成为历史的事例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建立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理念,在准确的定量解析基础上派生合理可行的、行之有效的定性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应当作为当前市场营销活动中值得充分给予重视的科学理念。各类揭示系统实质的数理解析方法对同一问题可获得殊途同归的结论,数理统计分析的诸多理论方法则为我们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手段,实现定量解析与定性决策的有机结合,从而,把房地产物业的市场营销决策管理技术纳入可靠的、可行的、行之有效的科学轨道——我们应当切实树立这个科学的理念。 房地产市场销售浅析: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与CPI的关系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摘 要] 近几年,房价的高涨,严重影响了CPI涨幅上行,导致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较大。本文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与CPI的关系研究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与发展。 [关键词]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CPI 消费 2007年,CPI同比涨幅维持在较高位运行,其上涨基本形成了一种趋势。从表面上看,导致CPI上涨的核心是食品,但实际问题并不止于此。从居民的消费产品、结构及观念来看,居民最大的消费是居住类消费。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十年中,房价倾斜式上涨,居民购房出现了爆发性增长,这导致了居住类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提高。然而,由于CPI统计的权数及分类问题的存在,我国居住类消费在CPI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3%,这与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支出严重不符,无法真正反映居民消费的压力变化。 我们收集了2006年1月~2007年12月的CPI及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同比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建立CPI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yt=b0+b1χt+μt,t=1,2,…,24 其中,yt表示CPI,χt表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μt为随机误差项。由于2007年7、8月的房价上涨过快,我们用Eviews3.1对剩下的22个数据进行处理,得: =17.52758+0.803536χt s=(24.74471) (0.227604) t=(0.708336) (3.530406) R2=0.948037 DW=1.887260 F=164.2013 我们发现,回归参数b1在显著性水平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模型拟合程度好,不存在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由此可见,房屋销售价格对CPI的影响是直接的,房价上涨过快,导致CPI 在很大程度上高位运行,这加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严峻考验。 近几年,房价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在中国市场经济下,房屋商品化应遵循价值规律,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需求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市房价剑拔弩张,房屋销售价格严重偏离其真实价值,使得房价的泡沫越吹越大。可见,在房改这几年中,房价高涨,拉升了居民的生活成本,提高了居民对购房的预期,而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商品房结构不合理,房屋质量不过关等,引发了公众不满,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对今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我们提几条建议如下: 1.房地产市场应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随意开发、乱盖,满足当代人及其子孙的住房需求,保持房地产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协调发展,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加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管理,对其实行物价监督,使房价理性回归,禁止炒房行为,增强政策透明度。 3.合理改善住房结构,保证住房质量。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保证普通商品房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的有效供应,逐渐开发经济使用房,增加房屋的流动性,协调居民对住房的供需关系。 4.加强二手房市场的管理,建立规范的合同交易体制和税收制度,分清责权利关系,切实保障居民购房的基本权益。 5.对房价过高的城市实行适当的廉租房政策,建立健全的居民住房保障体系。 另外,要检讨我国CPI体系,创立真正反正居民消费价格变化的CPI,使其真实反映居民的购买力及消费状况。 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用不断增大,虽然房价变化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是调整住房供求关系的有效杠杆,但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体现住房机制以人为本,有利于促进经济市场整体运行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CPI的平稳运行,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切实保障居民的合法住房权益,使居民在现有收入的基础上有家可居、安居乐业,对于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儿科护理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根据儿科护理学课程的特点,从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如何实施以及对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影响等方面来阐述案例教学法与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关系。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医学院,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和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目前在国际上已被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由教师来选择与教学相符合的案例,将学生引导到教学情境中,通过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和教师提问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如今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活动基本上是结构式的课堂教学。具体讲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显现出一些弊端和不足。学生普遍反映儿科护理学涉及疾病多来势凶猛、变化多端。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案容易混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既能让学生主动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学生能从案例分析中切实明确儿科护理学中每种疾病的重点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使学生变成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病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非常必要。 二、儿科护理学中如何实施案例教学 1.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突破常规,应注意选择那些典型的、时效性强的案例,把抽象的、呆板的内容用形象的、生动的案例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所选的案例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所选的案例要贴切、恰当,能够与教学目标相匹配,能反应教学内容。(2)案例要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案例要难易适度,容易被学生理解。(3)问题的创设要基于内容的重点难点之上。笔者讲授肺炎引起的心脏病设计了如下病例:患儿,男,11个月,发热、咳嗽3天,气促、尿少1天入院。近3天来患儿发热,体温达39℃,呼吸增快,达55次/分,脉搏168次/分,鼻翼煽动,唇周发绀,肺部听诊双肺底闻及细湿啰音,心音低钝,腹部软,肠鸣音弱,肝大肋下4 cm,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右下肺小片状阴影,诊断小儿肺炎合并心衰。通过分析病例,引导学生评估患者的健康史,讨论分析肺炎合并心衰病人的病因有哪些;通过分析该患者的现病史,进一步分析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通过分析患者的病情,来评估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列出护理诊断,并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将课堂的主要内容设置到案例情境中去,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达到了增强教学目的的效果。 2.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实施 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分组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 (1)展示案例 利用多媒体先播放短暂的有关肺炎合并心衰患儿临床表现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展示本次案例的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在教授过程中,可以适时提问,让学生来解答问题,这样的话,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体,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吸引学生参与到本次课堂活动中来。 (2)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8~9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案例实施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对肺炎合并心衰的患儿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到提出护理诊断,提出相应护理措施进行分析讨论。教师所提供的情境十分接近真实情况,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欣然接受案例教学,按照计划进入课堂教学,学生主动对所提供的案例进行讨论。这样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3)总结阶段 每组选派1名学生发言汇报该组观点,然后由组内其他成员补充。 (4)教师点评 教师对案例分析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补充。 三、案例教学法对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影响 1.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 案例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与“用”的结合,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枯燥。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为以后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2.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影响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悉案例,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对内容理解产生歧义时,教师要进行纠正,促进活动顺利开展。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在各个方面做出表率,做到教师育人的目的,从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表明:将课堂内容设置到案例的情境中去,从临床角度提出护理问题,一方面能够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简单易懂形式教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案例教学法需要多学科专业知识,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增强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儿科护理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 儿科护理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中专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结合丰富临床经验及典型病案进行案例教学法教学。此法的应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的能力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因素和实施过程等方面来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儿科护理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分析讨论,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由具体病例提升为抽象的理论。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学科,由于病人的特殊性难以在儿科病房进行教学,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另一种“临床现场”,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提高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传统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模式大多依据疾病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等程序来进行,而大多数教师以讲授法、讨论法及演示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授课方法单一,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同时专业知识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差距也随之突显。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病例,让学生身临实际案例中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临床护理问题的经验,从而高效、快捷地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1. 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过程 1.1 案例的设计与选择。 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过程是选择案例。案例的选择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关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案例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要客观选择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以现实为范本,使案例接近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病例内容要得体,切合实际,应依据护理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及不同层次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案例。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案例选用不同,教学效果可大相径庭。教师要领悟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案例,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有针对性地收集病例,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尚未接触临床,没有工作经验,所以要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病情病程合适、紧扣大纲的案例来感染和引导学生。为使儿科护理学的教学案例具有针对性,富有吸引力,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儿科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必须与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相联系,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一个好的病例设计可使学生充分了解临床护理的整体程序,体会到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以及同一疾病、同一患者在不同病情、病程中所采取的不同护理措施。 1.2 运用案例的时机要恰当。 课前要做好周密的准备,整门课中需要的案例要循序渐进,掌握层次性的原则。就一堂课而言,可酌情将案例安排在课始、课中或课尾,出发点放在加深学生对其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最后,可就临床护理工作中易出现的失误、易忽略的知识点和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对教案进行改进,并设置相应的问题供讨论,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并及时给予医学伦理的教育。 1.3 进行案例讨论是重要环节。 案例讨论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可采取课堂随机发言或专题讨论的方式。随机发言是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学生有针对性地自由阐述观点,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循循善诱,做好必要的铺垫或交代,使学生“启而有发”“一启即发”。切忌纠缠细节,指导学生以最简捷的思维路径得到正确的结论。 1.4 案例教学实施时注意事项。 病案编写与选择是对已发生的典型病例的真实写照,必须具有高度的客观性。病案描述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的,老师不应加入评论性和分析性的语言。案例教学时老师一定要把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灵活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这一原则。病案教学结束时教师一定不能忽视总结的重要性。儿科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的临床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接触真正患儿时的临床应用能力。因此,在儿科学的教学中完全有必要实施案例教学。但值得注意的是,病案只是完成教材讲授的辅助手段,是教材内容的补充,离开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指导和支持,案例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在教师积极、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其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 案例引入时常用的3种方法及优缺点 2.1 课前设疑法。教师在上新课之前,选择一个按教学大纲要求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自学相关知识,请学生带着疑问查阅相关资料,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为督促每一个学生积极准备,上课时老师可采取随机抽叫的方式,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纠正,不同观点可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总结或详细讲解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让学生自己去评判刚才结果正确与否。此方法优点在于能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增强探究气氛,引发多角度思维,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深化,不理解的方面充分暴露。不足之处是中专学生自学能力还不强,老师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讨论结束后老师必须做系统讲解。 2.2 案例讨论法。在完成某一课堂目标后,针对具体目标设置案例并提出问题,请学生共同分组讨论,在取得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后,每小组选派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小组其他成员可做补充。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讨论结束时,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并且通过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此方法优点在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上课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比较符合中专学生的实际。不足之处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 2.3 课前导入法。教师在上课前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展示一个病例,直观、形象的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进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教学时,以一个典型的病例导入新课。如:患儿,男,11个月,因哭闹,多汗一个月就诊,混合喂养未添加辅食,母亲妊娠晚期有肌肉抽搐史。小儿常居在室内,经常腹泻,至今不能扶站。体查:wt 9kg,L70cm发育营养尚可,前囟2 cm×1.5cm,枕秃,未出牙,方颅、肋缘外翻,肝右肋下1cm,脾(-),轻度“O”型腿。病例中播放患儿的临床表现,尤其是骨骼改变引起的几种常见体征(枕秃、方颅、肋缘外翻、“O”形腿等等),结合发病机理及图片进行讲解。采用多媒体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佝偻病患儿的症状和体征,严重患儿出现的后遗症,加深了学生对佝偻病临床表现和护理的认识,并在看完病例后提问:判断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表现?常见病因有哪些?首先,以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去听课,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其次,教师精讲佝偻病各期的临床特点,讨论出现上述体征的发病机制,然后请学生讨论,并且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内容包括讨论情况、学生发言和对案例的分析等,并将案例进一步引申,与相关理论相结合,从而归纳出重点内容。 此方法优点在于典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既克服了床边教学学生学习不方便的问题,又克服了书面不能展示的案例图像、音频、视频内容,可以全方位地表现疾病特点。不足之处是典型病例多媒体视频资源缺乏。 3. 案例教学法运用的意义 3.1 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所描述的往往是一个实际事件,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也可能略有差异,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是个难题。案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实现在各个临床知识与基础知识间的切换。所以,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案例教学法将临床护理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它是中职学校乃至高校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孤立的和一成不变的,案例教学法也只有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其他教学方法和谐运用,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并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儿科护理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析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研究组(40名)与参照组(40名)。参照组采用单纯讲授法进行教学,研究组则运用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对比两组儿科护理教学的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儿科护理单元测试(92.50%)与期末测试成绩(90.00%)优良人数均高于参照组,且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部分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够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调动其学习兴趣,提升其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案例教学法可提升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对儿科护理教学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儿科;护理教学 一引言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教学,并组织学生开展具有目的性地讨论,通过适度指导,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1]。该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拟真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性,进而有效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儿科护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护理教学方式以灌注式教学为主,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然而因内容繁杂,加之学生时间有限,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最终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2],对此学生常感到束手无策。为了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尽快解决专业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类问题,尽早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克服课堂教学的缺陷,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展开教学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的效果展开探究,现报告如下。 二案例教学法的流程 (一)收集案例教学资料 结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相关标准以及学生的专业展开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资料收集工作。资料收集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网络查阅,二是图书馆文献查找,三是教师结合临床工作自主设计教学案例,三是收集真实临床案例。 (二)案例选取及设计 教师结合案例的特点与要求,将收集到的教学资料实施归类,把与教学内容关联性较强的案例展开进一步编写。案例涉及的知识面应与教学大纲紧密相连,突出重点且均为典型案例,案例内容应精简,可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目的。同时应立足于案例的部分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设计,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例如结合儿科护理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对婴幼儿肾病综合征、小儿惊厥、小儿肺炎、腹泻等设计案例。由案例引出的问题应确保难度适中,并使学生通过推理能与教学的重难点联系起来,使问题与教学目标吻合,保证案例具备导向性,学生在学习案例内容时能够触类旁通,一方面能够获取准确的新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体悟科学的护理方法。 (三)案例应用过程 (1)课前设置问题。在即将上新课时,教师将案例资料进行发放,并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带着疑问利用网络或图书馆资源查找有关资料。(2)课堂的使用。案例教学是一项教与学的双边动态活动,教学的成功与否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对其进行精心地设计。从而创造出积极的课堂氛围。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导入案例。教师应准确把握由某个案例的讲解所应实现的目标,结合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选取导入案例的最佳时机。对案例的难点与问题进行重点、详细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积极地投身到课堂互动之中。在案例导入环节,教师应对案例的前言、情景再现、理论讲解、案例讨论与教师总结的时间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并根据所讨论的知识的难度来确定每个环节的时间,以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与思考,防止产生时间分配欠合理的现象。其次,进行案例讨论。此环节可使用的讨论形式包括讨论交流、演讲陈述等,从而使学生互相交流,各抒己见。在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之后采用代表发言的形式让每个小组选取一名同学进行主题发言,其余同学可进行补充,各组开展讨论。再次,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包括评委、讲解员、主持人等,从而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引,把握问题的走向,调动课堂讨论的氛围,把控讨论进程。对于学生的发言及经过激烈讨论所产生的观点进行合理地评价,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由案例学习把握理论知识。最后,总结案例。经过课前准备阶段的资料收集,课堂上的讨论,学生收获颇丰,包括理论、实践知识以及个人的一些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结合讨论结果以及理论知识,采用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案例小结。从而使学生将感性知识升华至理性知识,最终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对象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2013级四年制护理专业的80名学生,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研究组与参照组,各40名。两组均由同一位教师授课,两组学生在学科成绩以及学习能力上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 (二)方法 参照组运用讲授法进行儿科护理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逐一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课堂结束后则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析等。研究组应用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师于课前两天将案例告知学生,让学生查阅与收集相关资料,大致流程为导入案例、授课精讲、讨论案例、分析点评、案例总结。例如针对小儿血液系统疾病,教师可于课前设计以下案例。一名八个月大的患儿,属于早产儿,自出生后便进行母乳喂养,但因面色苍白持续了四个月前来院就诊,让学生对患儿面色苍白的原因进行思考。采用问题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对贫血的临床表现及其分类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不同的贫血类型的区别与共同点进行讨论。接着转到课前导入的案例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相关的结论,包括医疗诊断、治疗方法、护理诊断及措施等。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涉及讨论及发言情况、案例分析情况等,同时对案例进行引申,将其与理论相结合,进而总结出重点内容,学生于课后撰写实验报告,进行总结。 四结果 1.于课后一周组织两组学生进行单元测试,两组所用测试卷相同,包含选择、填空、简答等题型,将成绩划分为优良与差两个等级。如表1所示。2.由表2可知,研究组的期末成绩优于参照组,且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3.对研究组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其中90%以上的同学认为该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其学习兴趣,强化其对理论的理解,优化教学氛围,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结语 作为一种参与式的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对于渴望尽早接触临床的医学生而言,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能够给予每位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将以往乏味的问题以一种更愉悦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探索知识的过程,提升其学习兴趣。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其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3]。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临床医护人员实际工作中的思维模式,使其在模拟的氛围中进行深入分析,为今后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案例讨论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其能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与发言中提升自身的表达水平与综合分析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在查阅文献或资料的过程中,能够使其理论知识得以拓展[4],使其能够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同时能够提升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堂驾驭能力。可见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郭兆华 单位:河北省衡水卫生学校
探讨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制度:新刑事诉讼法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订对法律援助制度给予了进一步的完善与修正,使法律援助制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法律援助制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下就对新刑事诉讼法下法律援助制度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和进步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下刑事诉讼法下法律援助制度所面临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将大幅增长、法律援助所需经费投入增大、刑事法律援助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需加大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督力度以及援助机构与公检法之间的衔接有待完善等挑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公平、公正、正确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进步挑战 法律援助是我国刑法诉讼程序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在我国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环境推动之下,法律援助先后被写入了我国的宪法以及新刑事诉讼法中来。我国在2012年3月14日,于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第五次会议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重新修订的新刑事诉讼法整个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进一步推动了法律援助,尤其是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进步。为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一、新刑事诉讼法下法律援助制度的进步 (一)新刑事诉讼法进一步扩大了法定援助的范围 与未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范围相比,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将原本的酌定援助对象进行了进一步扩大。原本的酌定援助对象为公诉人出庭案件中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而新刑事诉讼法将这一对象扩大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所有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并且对于本条例中的“其他原因”在《关于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中也给出了明确的规定。除此之外,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不仅扩大了酌定援助的范围,同时对法定援助的援助范围也进行了扩大调整,主要表现在原来的援助案件类型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类案件,这两类案件分别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案件和当事人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案件。之所以增加这两类案件是出于以下考虑,对于前者案件来说其考虑在于这类人群是在部分丧失辨识能力和控制能力情况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因此,这类人群在的自我辩护能力相对较弱;对不后者案件来说,主要是考虑无期徒刑是非常重的刑罚,当时在面对如此重的刑法面前如果没有辩护人进辩护,则无法保障案件审判的公正性,因此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中将该类案件也纳入到了法定援助范围内。 (二)新刑事诉讼法将提供法律援助的诉讼阶段进行了提前 在未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下,不管是对于哪类援助,都是在审判阶段向被告人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服务的,被告人在审判前的程序中是很难获得法律援助的。而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下,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很大的进步,将被告人获得法律援助的阶段提前到了侦查阶段及审查起诉阶段。这一改变意味着只要被告人或者是犯罪嫌疑人满足获得法律援助的相关条件,那么其在审判阶段就可以获得法律援助。同时,新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公安机关要保障符合法律援助的被告人及犯罪嫌疑人所享有的法律援助权利,并且通知、监督相关部门为其指派相应的律师进行法律援助。 (三)新刑事诉讼法改变了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 新刑事诉讼法对于法律援助制度的改善和调整不仅仅表现在以上两个方面,同时还改变了一些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在未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为由人民法院指定相应的律师来为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提供辩护。但是在新刑事诉讼法之下,对法律援助的方式进行了改变,将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符合酌定法律援助条件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可以通过本人申请或者是其亲属申请的方式来向相关法律援助机构申请,以获得法律援助;另一种方式是对于符合法定法律援助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公安机关根据其所处的不同诉讼阶段,通知法律援助机构,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实施法律援助。 二、新刑事诉讼法下法律援助制度面临的挑战 (一)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下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将大幅增长 新刑事诉讼法修订后,法律援助的援助范围的扩大,从而使得仅仅是法律规定下必须提供法律援助的案件数量就至少要增加数倍。不仅如此,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规定,对于部分的由于经济困难或者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没有辩护人的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即使其并没有达到相关的活动法律援助的条件也能够依法向相关的法律援助机构进行申请,来获得法律援助。尽管从目前来看,处于这种情况下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通过申请的方式成功获得法律援助的情况并不多,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数量。而在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的深入实施之下,这类情况的案件数量也必然会不断增加。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新刑事诉讼法法律下的援助制度所面临的第一个大的挑战就是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数量的大幅增长。 (二)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下法律援助所需经费投入增大 由上一点可以看到,新刑事诉讼法下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必然会导致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发生大幅度的增长。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数量的显著增长必然会对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经费投入有更大的需求,因此,新刑事诉讼法下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所面临的第二个大的挑战就是法律援助所需经费投入增大。以30万个法律援助案件为例进行计算,如果每个法律援助案件所需的法律援助费用为630元(这一数据是2009年全国法律援助案件平均费用),则30万个法律援助案件则需要投入的经费为1.9亿元。如果每个案件的费用增加到800元,那么30万个案件的总共费用就需要2.4亿元的投入。而当每个案件所需的费用达到1000元时,则总共所需法律援助的投入经费则超过了3亿元,这是一笔非常大的经费投入。就以2012年的数据来看,全国用于法律援助的经费投入总计10.22亿元,以上数据分别占其总投入费用的18.6%、23.5%和29.4%。二者其中最高投入3亿元的费用,已经超过了2012年全年的法律援助总投入费用。 (三)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下对刑事法律援助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 从我国目前从事法律援助的专职工作人员来看,其中法律专业的专业人才所占比重并不大。对于从事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人员必须是具备律师执业证的人员,但是从目前已经取得律师执业证的刑事法律援助专业人才的总数与全国法律援助案件的总体需求量也相差甚远。举例来说,从我国2009年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到2009年为止,全国仅有4185名具备了律师职业资格证的法律援援助律师,占我国全国法律援助机构总体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32%,这一数量远远无法满足法律援助的需求。不仅如此,在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会在短期内使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急剧增加,这一情况导致对专业法律援助律师人员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由此可见,在新刑事诉讼法下的法律援助制度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对刑事法律援助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但是很显然,在较短的时期内不可能急剧的增加专业法律援助人员的数量,因此当前情况下,应该对现有的法律援助专业人才进行合理的组织、动员,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当中,来缓解目前法律援助工作中专业法律援助人员缺乏的局面。与此同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最大程度上培养法律援助专业人才;同时积极的吸收刚毕业的具备司法资格的青年法律人才,促使其投身到法律援助事业当中来。 (四)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下需加大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督力度 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并仅仅是在形式上为其提供法律援助,使其获得无偿的律师辩护,而是需要从根本上给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维护,达到维护司法公正的目的。因此,在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首先是给符合条件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提供无偿的法律辩护,但是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不仅要为其提供无偿的律师辩护,同时还要使其不流于形式,保证法律援助的质量,确保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在真正意义上获得法律援助。尽管在相关的规定中对于提供法律援助的质量也给出了相应的规定和管理对策,例如在《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中,就对法律援助承办律师所需要进行的具体工作,律师所在法律机构对法律援助活动的监督指导,司法行政机关对律师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情况实施奖励和惩罚以及公检法机关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通报法律援助了表示违法违纪损害受援助人利益的行为等工作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是对于如何执行法律援助案件的监督管理、如何细化对办案过程及重点环节的管理、考核,以此来确保法律援助质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做法。这也是目前,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实施所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五)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下援助机构与公检法之间的衔接有待完善 我国目前的法律援助主要是在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接受法院审判的阶段才进行实施的,而在侦查阶段以及起诉阶段基本不会介入。究其原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对于公检法司等机构,对于如何具体的进行法律援助工作,如何具体实施法律援助工作,目前并没有一个详细而统一的执行准则导致的。除此之外,这四家机构之间开展法律援助活动的有效衔接机制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缺乏这种衔接机制的缺乏,导致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刑事法律援助权利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这是法律援助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又一挑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刑事诉讼法的修订进一步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范围、提前了法律援助诉讼阶段,并且改变了法律援助的方式,促使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进步。但是与此同时,新刑事诉讼法对法律援助制度所作出的这些改变,也使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因此,在实施新刑事诉讼法下的法律援助制度时,需深入分析新刑事诉讼法下法律援助制度的这些变化,并对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刻剖析,建立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够确保新刑事诉讼法下的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公正实施。 作者:金鑫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探讨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制度:新刑事诉讼法对爱辉区法律援助工作的影响及应对 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扩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延伸了法律援助的适用阶段,调整了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对于加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体现程序正义,促进实体公正,都将产生重大的意义。现结合爱辉区的法律援助工作,探讨新《刑事诉讼法》对爱辉区法律援助工作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开展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区近三年共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41件,受援人绝大多数为未成年人且都是由法院指定为其提供法律援助。这几年,我区在规范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审查、指派、承办、案卷归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还专门建立回访机制,通过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受援人进行回访,听取受援人对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的监督。经费保障情况更是大有好转,目前我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补贴标准已由过去的500元/件,提高到现在700元/件。 二、新刑事诉讼法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调整 (一)扩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适用对象 刑事法律援助是指如果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应当为被告人指定法律援助律师。原来只有下列三类案件,一是被告人是盲、聋、哑人的;二是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三是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的。现在又增加了两类:一类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案件,另一类是当事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案件。 (二)调整了刑事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 刑事诉讼法则把向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诉讼阶段从审判阶段提前到了侦查及审查起诉阶段,即处在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只要符合援助的条件,均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三)加强了刑事法律援助的方式 一是对于可以援助的对象,应当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或其近亲属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律师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供辩护。二是对于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的对象,则根据所处的不同诉讼阶段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各自通知法律援助机构,再由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辩护。 三、新刑事诉讼法对于我区法律援助工作的影响 (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将大幅增长 新刑事诉讼法扩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让更多的对象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提前了刑事法律援助的介入阶段,使得法律援助能够贯穿整个案件程序,丰富了刑事法律援助的方式,拓宽了获得法律援助的途径。这三个方面的新规定都预示着未来我区法援案件的激增。 (二)法律援助人员不足和经费短缺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新刑事诉讼法开始实施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增长,一方面相应地要求增加办理刑事案件的律师人数或律师办案的次数,也对律师的办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刑事法律援助经费支持。 (三)法律援助机构与公安、检察机关在受理刑事法律案件过程中及时、有效的衔接,也将是新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正常运行面临的挑战 新法把刑事法律援助提前到刑事诉讼的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后,就使以往并无工作基础和经验的我区法律援助中心与当地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工作衔接中面临一项新考验。 四、如何开展好我区新形势下的刑事法律援助工作 (一)增加刑事法律援助人员和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新刑诉法实施后,由于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均可以提供援助,刑事援助案件肯定会相应激增。因此,需要增加刑事法律援助律师,同时办案经费也需要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建立健全与公安、检察院、法院之间的衔接机制 把发挥我区法律援助机构自身职能作用与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结合起来,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明确公、检、法部门的告知、转交申请和相关协助义务等。 (三)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阵地和普法宣传日等时机,积极开展刑事法律援助专题宣传活动,使更多的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知晓申请刑事法律援助的途径和方法,获得法律援助,以保障其人权,维护司法公正,真正实现刑事诉讼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法律援助刑辩护律师的办案能力 一方面刑辩律师要全面学习《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相关法条,深入探究法条的学理解释,正确把握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针对法律援助刑辩律师的实战培训,以提高法律援助刑事辩护质量,全面维护和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 新刑事诉讼法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范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对我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创新,就能更好地面对这次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推动我区刑事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取得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辉煌成绩。 探讨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制度: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摘要】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实现对人权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构建法治社会,推动我国法治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需要从援助机关、援助对象、援助资金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不断完善。 【关键词】法律援助刑事诉讼司法公正 所谓法律援助,在实践当中又被称为司法援助、法律帮助或者说是法律扶助,在援助的范围上可以分为民事法律援助、刑事法律援助以及非诉讼性的法律援助,而在法律实践过程中被人们所广泛关注的还是刑事法律援助。从狭义上来说,刑事法律援助就是在刑事案件中针对贫困人员所提供的司法援助,而在广义上来说还包括国家对这些法律援助对象的扶助。 法律援助制度概述 就法律援助而言,具体可以将其定义为由政府所专门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为主导,充分组织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实现对某些特殊案件以及经济困难当事人所提供的廉价或者是免费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制度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人权保护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其主要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人权的根本保障,而人权保障又是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很多国家都格外重视法律对人权的保护。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在国家立法上明确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二是利用法律来实现当事人利益受到侵害时的补救和保护。 法律援助是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旨在保护那些特殊案件以及经济困难案件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减费或者是免费的方式来实现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行为,不仅实现了法律对弱者或者贫困者的保护,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重要法律原则,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意义。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必要性 推动法治进程。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作为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发展目标,而法治基本的意义就是要实现合法性跟自由、人权、平等、民主、文明、效益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完美结合。表现在具体的刑事诉讼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法律援助,让所有参加诉讼的当事人都可以得到拥有法律专业知识人员的帮助。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健全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不仅可以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对弱者和贫困人员的法律保障,实现法律救济机制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同时也还能通过法律援助制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实现对公民权利的平等保护,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对法律尊严的维护,从而实现对法治进程的推动。 保障司法公正。我们通常所说的司法公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司法程序公正和实体法律公正,而后者实体法律公正的实现往往必须要依靠程序上的公正。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如果在审判过程中没有律师的参与,一般都会被认为是程序上的不公正,因此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辩护律师的介入是体现程序公正的重要标准。因此如果想要保障司法上的公正就必须要保证刑事诉讼当事人在诉讼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律师有效的帮助,这也是我国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意义所在,在为当事人实现法律援助的同时,实现对司法公正的保障。 实现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法律原则,其体现出来的内容不仅表现为法律形式上的平等,同时也表现为法律利益和结果上的平等。而在实践过程中,法律上的平等如果想要变为现实中的实质性平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要让所有的个体都能拥有寻求法律保护的机会。由于我国在诉讼法中规定公民在进行诉讼活动和请律师的过程中都必须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但是现实中确实存在有些公民无力承担诉讼费用的情况,如果没有法律援助制度,势必会让这类人群因为贫困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无法得到专业法律上的保护,其公民享有的法定权利就无法得以实现,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过程中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济。 完善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具体措施 增加法律援助的指定机关。我国目前在刑事诉讼法上对被告人接受法律援助的具体时间,都是在审判阶段,这就决定了法律援助的指定机关只能是法院。而最高检、最高法以及公安部和司法部在2005年9月针对刑事诉讼中的法律援助下发了相关文件,在文件中规定了法律援助的申请机关可以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所在的法律援助机构。当犯罪嫌疑人在被公安机关或者是人民检察院第一次讯问之后,或者是采取强制措施之后,必须要告知犯罪嫌疑人,如果存在经济困难的情况,可以向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除了一些涉及到国家秘密的案件,其他的在申请法律援助的过程中都不需要得到侦查机关的批准。 而在案件的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应该在收到移送审查起诉案件三日内,在告知犯罪嫌疑人可以有权委托律师等辩护人的同时,如果存在经济困难的情况,可以向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在对被害人、法定人以及近亲属告知可以委托律师等作为诉讼人的同时,也要告知如果存在经济困难可以申请当地的法律援助。而这些形式都是对于刑事诉讼法上关于法律援助的一种补充 适当扩大刑事法律援助的适用对象。由于我国目前自身发展程度并不高,其经济实力并不雄厚,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在法律援助上没有过多的财力可以覆盖到更多的人群,但是纵观法律援助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发展可以看出,刑事法律援助在适用对象上的扩大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刑事诉讼法针对法律援助的相关规定中,对经济困难的被告人,法律条文上用的是“可以”为其申请法律援助,而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或者是可能会被依法判处死刑的被告人,用的则是“应当”为其申请法律援助,这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可以”说明了对于经济困难的被告人而言还是存在不为其申请法律援助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针对经济困难这一人群也应该使用“应当”,这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法律援助的意义所在。 在刑事法律援助的适用对象上,跟国外的法律援助相比,我国目前的适用对象还比较的狭小。首先笔者认为,可以在法律援助的人群中适当增加妇女和老年人,体现出对特定人权的保护,同时在针对盲、聋、哑的残疾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可以继续扩大为对所有残疾人;在经济困难的参考标准上,不能仅仅将贫困的标准限定为贫困线以下,而是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而实行不同的参考标准。整体上来说,我国就是需要逐步将法律援助制度的适用人员扩大为国内所有在经济上无力承担法律服务的人群以及可能会受到监禁的所有特定人群,这是法律援助适用人群的最低标准,同时还要在国家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前提上,提高刑事法律援助的各项标准。 大力发展法律援助专职律师队伍。目前在法律援助机构中主要依靠的就是法律援助专职律师,实践中就是指在法律援助机构执业的律师。专职律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于接受援助机构的指派,为需要法律援助的人员进行无偿的法律服务。这些专职律师跟普通的社会律师不同,其收益并不是依靠具体办案中的收费,而是有其固定的工资收入,因此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只能接法律援助的案件。目前在不少国家没有法律援助的专职律师,而一般的社会律师又不愿意接受,因此只能选择那些尚不成熟、专业能力不高的律师来进行,这样就无法很好地实现法律援助的根本意义。 规范社团组织参与刑事法律援助。社团组织是我国目前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比较主要的社会力量,但是由于社会团体自身的性质所决定,我国的社团组织在参与刑事法律援助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更为严格的规范。首先是必须要对这些社团组织给予足够的定位,由于我国的法律援助都是以律师作为主体力量,并且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机构设置和服务对象,这些限制都决定了社团组织只能作为法律援助的辅助力量;第二就是需要对社团组织参与法律援助的范围进行界定,其界定的原则需要从受援助的最大可能性以及我国法律援助对象的分布情况来进行综合考虑;第三是要对社团组织设立法律援助机构的客观要求给予最为基本的规定。 拓展法律援助资金来源渠道。在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中,援助资金是援助制度的核心问题。援助资金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国家财政拨款、从律师管理费中提成和社会捐资。法律援助资金主要用于支付提供法律援助工作的律师及其他人员的劳动酬金。法律援助主体范围扩大,资金来源仅靠政府拨款是不行的,即使靠社会投资或从律师费中提成,也难以保障。笔者认为,可以考虑设立一项专门用于法律援助的基金,并建立专门的法律援助基金会体系。法律援助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国内社团、企业、商社及个人的捐赠和赞助;二是基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的利息;三是购买债券和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收益。基金会的基金用途是,在保证基金会本金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法律援助制度的有关规定,使用基金的增值部分来资助符合基金会宗旨的活动和事业,不得挪作他用。 综上所述,法律援助制度为现代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法律制度,是法律文明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刑事法律援助在使公民获得平等的司法保护、保障当事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实现司法公正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为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篇1 土木工程专业是培养在各类工程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科专业,注重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其专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土木工程施工》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讲授土木工程中各主要工种施工的工艺原理和方法以及组织施工的一般规律,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土木工工程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之一。基于上述课程性质和授课特点,实践教学环节即成为《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其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 1《土木工程施工》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近年来,为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施工方法层出不穷,急需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变化的实践创新型人才。而本科生在建设单位主要从事施工技术工作,一毕业就直接进入施工现场,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尽快进入技术管理角色,施工到什么工序,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然而,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的设置等都与工程实际和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无法有效实现培养目标。具体到《土木工程施工》的教学,传统的授课内容基本都是根据土木工程施工的主要环节,按照土方工程、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模块进行讲解,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独立的知识点,忽略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施工流向相衔接,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不知道所学知识属于哪个施工流程,何时用、怎么用,这就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无法满足工程实际的需求。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实习项目和教学方案往往是依据学校教学设备与环境条件而设置,实践教学脱离工程实际,缺少真实工程环境的生产实践与体验。教学形式以知识讲授为主,缺乏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训练与培养,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无法紧密对接,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背景,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差,这成为制约土木工程教学和工程实践教育发展的内在阻力。 2《土木工程施工》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鉴于此,我们针对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实践环节少,工程训练不全面,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等弊端,构建包括认识实习、仿真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取证培训、创新创业项目及行业竞赛、课程设计等环节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切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2.1通过认识实习了解授课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在上课之初,组织学生赴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教师在现场引导学生观看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施工技术质量要点、工种操作等,通过亲临施工现场观察体验,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施工》的研究对象和授课内容有初步了解,明确课程性质和学习目标。 2.2通过仿真实训全面支撑课程教学 建设应用性强、仿真度高、设施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我们根据建筑企业的工作内容和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仿真实训基地,让工地建在学校,工程师走上讲台,学生走出教室,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每个单元的授课过程中进行仿真实训,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手段给予课程教学以有力支撑,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相关内容,记忆更加深刻,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培训专项技能,培养工程意识,训练工程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2.3通过生产实习获得现场施工的基本训练 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每个单元的课程结束后,进行短期的生产实习,组织学生深入建筑工地,与工地技术和管理人员及工人密切接触,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加实际的施工和管理工作,并请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集中讲课,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获得现场施工的基本训练,同时,有效弥补学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不足。 2.4通过顶岗实习提高“零距离”上岗的职业能力 课程结束后,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建筑工地系统实习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实践各个岗位的工作环节和工艺流程,熟悉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规范,掌握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必备的工程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具体岗位“零距离”上岗的职业能力。 2.5通过取证培训巩固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技能 全面推行“双证书”(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制度。将岗位作业内容和行业职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计划,实现“双证”融通。根据建设行业“五大员”岗位的特点和职业资格证的获取要求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授课环节,并据此编制相应的习题集作为课后作业,使学生在熟悉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巩固专业知识。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测量员、材料员和安全员等多个职业岗位的岗位技能培训,帮助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提高就业竞争力。 2.6通过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及行业竞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实践大赛、创业大赛,指导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学生自主立项申报研究课题,推荐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及教研项目,通过学科竞赛和项目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潜能,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而为就业、创业打好基础。 2.7通过课程设计落实实践经验、检验学习效果 课程设计包括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项目投标文件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等。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落实上述实践环节的具体工作,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查阅资料的能力,用文字、图表准确表达设计结果的能力,进而提高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土木工程施工》的实践教学中,必须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工程意识、职业技能为宗旨,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核心,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做到每个实践环节都有明确的训练任务和主攻方向,实践环节与理论讲授互相穿插,体现理论课中有实践应用,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并通过严格组织管理,强化考核制度,真正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作者:梁国强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篇2 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属于高校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专业教学课程,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专业在土木工程施工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价值和作用,能够更好的支撑社会建设事业发展。现有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课程教学方式很难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必须要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做好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改革,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确保各个部分的协调发展,实现对课程结构的优化和完善。教学活动工作的开展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为我国土木工程施工培养出更多专业性人才,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课程建设思路 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属于高校一门专业技术课,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能够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理论和实践环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建筑施工全过程有熟悉了解和把握,明确各个环节施工方法、技术,掌握施工组织的原理和方法,同时熟悉施工现场在环保和文明方面要求。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组织一般建设施工能力,实现对施工过程中一般质量问题的有效处理,顺利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为之后施工、监理、招投标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课程建设方面,必须要坚持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利用企业调研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在技术水平和能力方面满足实际岗位需要,以此为基础,实现对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教学组织设计、课程考核体系的有效分析。 2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在工作任务确定方面,具体包含工程施工、施工组织以及项目管理等任务。首先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课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及工程造价专业基础课程,毕业学生在就业单位方面多为施工现场一线,企业希望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工作前积累半年一线工地施工经验,对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有熟悉了解,之后从事相关专业。主要是因为造价工作存在较大难度,不是简单的计算,还需要具备非常多土木工程施工等知识,如果学生未能详细了解各施工方法,将很难确保计量计价准确性。其次,施工组织以工程施工为基础,让学生处于管理者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学生如果不熟悉常见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将很难确保所编制的施工方案和组织设计有足够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建筑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提供重要指导。最后,以施工组织为基础建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让学生站在管理者角度,从工程中标开始模拟,直至整个工程项目竣工结束。 3教学组织设计 土木工程施工必须要打破以往的理论授课模式,多数内容必须要利用施工教学视频将其展示在课堂,为学生营造感性认知。与此为基础,与相关内容相互结合,有针对性的选择工地展开现场教学,提高学生在课程内容方面理解,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强化和巩固。同时需要掌握钢筋工、模板工等一线操作技能,利用学校实训室等手动操作,减少学生工作适应期。当前很多施工工艺和施工原理都需要施工技术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和分析,当前不断有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出现,教材内容存在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了避免土木工程施工与实际出现脱节情况,老师在工作中需要注意国内外相关材料收集,加强与企业之间联系,深入施工现场,对最新施工工艺和政策有详细了解,确保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施工实际同步,取得理想教学效果,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在人才方面需要。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包含有砖混结构流水施工组织、网络计划优化等内容,老师在完成原理讲解后直接安排实践内容,能够转变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提高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掌握水平,给予相应指导,确保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完成项目操作。老师在课程设计方面需要注意工期、资源等条件限制,由学生自行选择具体设计方案,比如脚手架选择和布置、基坑降水方案等,学生需要说明自己选择方案的原因,却阿伯其符合实际,技术可行,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施工现场,搜集设计相关信息,酝酿设计方案,确保课程设计取得理想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所学知识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分析。 4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体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学习,必须要结合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和标准,确保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训练自身专业能力,将能力考核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理论和时间教学需要有理论课程成绩、实践项目成绩以及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成绩成绩。老师给出调研题目后,学生建立小组,去建筑工地调研,完成调研后提交调研报告,向老师和学生汇报,之后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另外,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答辩考核,进行互评和自评,使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得到提高和增强。在日常课堂教学外,还需要选择经验丰富的设计、施工挂不努力等方面专家展开典型工程专题讲座,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对当前研究热点有详细了解,同时激发学生在工程技术发展方面关注度和兴趣。在讲座方面尽量减少课程知识点,同时详细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结束语 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课程教学改革十分必要,能够确保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课程教学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在专业化人才方面需要。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需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使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更好的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支撑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作者:张艳如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篇3 1研究背景 目前,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不仅对建筑工程管理系中的各专业比较重要,对土木工程专业来说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对于工程管理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土木工程施工属于其一门非常重要的核心课程,其授课分为上下两个学期进行,从课时上便可以充分地体现其重要性;对于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众多的院校中,通常把工程造价专业中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并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结构及学生的就业、未来的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及就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1-4]。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各类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层出不穷,在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把信息化手段融入传统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7]。 2课程建设的现状 ①学生就业方面:近年来从大部分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就业单位为施工单位,而学生在面对具体的工程时,往往出现无所适从、不能尽快融入施工现场环境、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讲解很难实现在课堂上呈现完整的施工过程,造成教学内容枯燥、课堂上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导致理论知识空洞、抽象,从而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对工艺和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③教学内容方面:目前大部分的土木工程施工教材所包含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有关数据都还停留于多年以前的施工技术及规范要求,存在范围狭窄、数据陈旧等问题。④信息设备利用率方面:目前大部分院校各种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设施已基本达标,所有教室配备有多媒体投影机、全校范围内覆盖的互联网、建设有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智慧教室等,但是信息设备利用率及利用空间较低,未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其价值,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真正融合。 3课程建设内容 3.1组织编制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设计 编制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可以把有关施工的图片、视频和动画上传至学习通,在讲解到某个部分时或者课后,学生都可以通过手机观看,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强教师对施工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掌握;②教学内容、数据的更新,随着行业发展过程中规范、技术、工艺的不断更新,相应地更新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快捷、高效地查找资料,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新的教材应与现代化的施工技术相适应,才能培养出适应于实际工程的应用型人才;③课程结构合理,课程内容完备,使其能够覆盖学生就业后所需的全部专业知识领域,使其具备的知识储备量与能够工作需求对接。 3.2课程设计的设置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部分由教室手动更改为利用计算机在机房完成。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设计内容大部分为单位工程施工组织的设计,是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原本由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组成的基础上,在学生掌握基本工种工程施工的基础上强调以完整项目为工程背景,进行施工设计、编写施工方案、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绘制施工平面布置图,强调结合工程实践整合施工新技术的应用。首先,通常一份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由上百页组成,学生按照传统的方式在教室中手写手绘的方式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一份完整、高质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其次,对于施工方案中的众多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单纯地利用书本很难完成,需要查找大量的有关资料、技术规范。再次,施工进度计划及施工平面布置图在实际工程中都是由相关软件完成的,需要培养和锻炼学生利用软件完成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具备实际工程所需的专业能力。因此,把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部分的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由教室更改为利用计算机在机房完成,最大限度地应用网络资源及现代化软件技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3.3.工程案例的实践教学法 工程案例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受各种因素制约,学生参与了解相关工程实践的机会还很少,因此,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增加工程案例的呈现并可与学生展开有关拓展和讨论,使所学知识得到综合,并在实际学习与工作中进行应用。3.4课程信息化建设网络上分布着各种专业信息资源,例如各类建筑相关的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里面都有着各个专业方向(房建、道路、桥梁、隧道等)、各个领域(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颁布实施、施工工艺、施工组织与管理、BIM、装配式建筑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因其传播的媒介众多、种类多样、分布范围广而在教学和学习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建立与土工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相配备的网络教育信息平台,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习通,老师根据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整合众多的网络信息资源,通过对网络资源的筛选整合,可形成丰富的图片、视频、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建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育信息公众号,提供给学生符合其专业基础、课程进度、就业需求的信息资源。挑选对于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施工技术、工艺、组织的、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规划就业方向的、有助于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的有关工程资料、工程视频、工程案例等,上传相关资料,并设置类似论坛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自由讨论,实现与土工工程施工教学相适应的土木工程教育信息的在线、互通共享与交流,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专业能力。 4成效与结论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主要涵盖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大都是针对工程的各个部分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对比其他专业课程来说具有实践性特别强的特点、也是最应该注重于理论与实际工程相联系的课程。在高等教育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与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环节,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置、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师资配备、教育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并进行实际的应用,实现并完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六个方面的结合,如图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运用全新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连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枯燥的施工工艺的理论知识变成生动的、动态的施工过程,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及时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施工新技术和新动向及国家技术规范、政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出高素质高级应用型人才。 作者:徐荫 单位:武汉城市学院
民间舞蹈教学探讨篇1 民间舞蹈教学,无论从形式上或内容上看,都同时具有艺术、教育两种特征。因此,笔者认为它是溶艺术与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根据中教委教学大纲中所包含的内容及其比重,参照有关学校的教学经验,结合我校目前实际情况,构想改革民间舞蹈教学原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体制,同时对教材选择、内容设置、课时、教法等进行调整实验。产生教学改革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几年来的教学,对于舞蹈课的教学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是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教学能力的不断增长,从而产生的一些新想法。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校的民间舞蹈教学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及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的一些改革与措施: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在民间舞蹈教育的历史过程中,民间舞蹈教育在国内有了一些统编的教材,但这些教材是适合于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所用的,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适合,而且难道很大。必须根据国家所培养的人才的目标,以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出发点,进行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这是新市场需求情况下高职院校舞蹈教育必须完成的大事。精心构划舞蹈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突出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的特点,是技术与技巧教学,实践与创作能力的教学做到互为所用,互为补充,达到全面推进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目的。应紧紧围绕着培养适应性强的能力型人才为中心进行安排,教材要向知识舞蹈方面倾斜。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强调以应用型强的课程内容为主导,达到能力和素质的双重培养。调整课程设置,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人创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专业课程设置要有精炼性 在学习民间舞蹈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元素的分解训练,逐渐掌握这种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然后通过几个风格化的动作组合把握它的韵味。这样一来,我们就对此种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很快的做到胸有成竹。由此说“精”,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吸取其中最典型的东西,若干个动作就能表现出某个民间舞种的特点。如果说,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使我们对舞蹈有了总体性的把握,那么这种精练性就是提供了一个提高效率的好方法了。就此,就可以让我们这些学生,应该说起步较晚的学生,就能在短短的二年时间内,掌握多种民间舞蹈,并且吸取了每个民族舞蹈中最本质有规律性的东西。真正可谓是“多而精”。可以这么说,精练的课程设置是促使我们由不会舞到会舞,善舞者转变的有效途径。 2.课程设置的协调和逻辑性 课程设置的逻辑性就好比做在成长中的幼儿必须先学会走,然后才能跑步一样的道理,对于我们这样初学民间舞蹈的学生们说,这种逻辑性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相对来讲,有的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和动作组合,人体较易把握并较快的协调,而有的则较难把握。我们现在大纲中所设置的课程是先学习少数民族的舞蹈后再学习汉族舞蹈。这样的课程设置存在着很多不合理性,因为少数民族的舞蹈与少数民族的舞蹈同时学习没有对比性,并且学起来学生容易混淆他们的感觉。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做一些必要的调整,比如第一学期先学习藏族舞蹈与云南花灯。第二学期学习蒙族舞蹈与东北秧歌。第三学期学习维族舞蹈与其他现代风格的民间舞蹈等。这样,我们学习起来就有一种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练习,并从风格把握上讲又容易区分,也直接帮助了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改革传统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舞蹈教学中,“口传心授”这种师徒传承的教学方法沿袭至今,成为舞蹈教学的基本模式,这一成不变的“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边注入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打破舞蹈教学中这种局面,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改革和一些新的教法。 1.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改变以往舞蹈教育相对滞后的局面,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结构,是实现舞蹈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它的材料和工具是人的身体。它的艺术形象是提高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塑造的。在教学过程中舞蹈的风格韵律,情感等所有内涵的东西是教师很难用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的。利用电视教材,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它有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通过电视屏幕,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手到艺术的感染,多重感观的刺激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习维族舞蹈时,学生通过观摩看到天山的雪莲,白云,还有在葡萄架下人们的欢声笑语,感受到维族人们热情好客,开朗的性格,以及维族姑娘们身着民族服饰手拿手鼓载歌载舞的场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不但对维族舞蹈风格特点,舞姿韵律有了较多的感知,而且对维吾尔族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民族服饰等有了具体的了解。由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加深了,对所要学习的动作产生了兴趣和跃跃欲试的冲动。 2.利用电视教材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其具体方法为:①观摩与教学有关的舞种,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②利用电教设备,举办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如:“怎样欣赏舞蹈”,“民间舞蹈的发展史”,“舞蹈的美学”等。③举办作品分析讨论会。组织学生观摩舞蹈作品,欣赏著名舞蹈家的表演,分析其艺术特点,然后组织讨论。舞蹈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后,它仍要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的练习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显著的通过舞蹈教学质量,才能有利地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3.“自主探究”模式优化舞蹈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在组织舞蹈教学活动时,根据舞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水平,把学生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并对舞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教学中,我们采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原来注入式、被动式的知识技能传授,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向转入。在教师点拨、质疑下,使学生主动参与,富于创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模仿能力,个性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从而掌握舞蹈基本的练习方法,并能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通过实验,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反映较好,并对舞蹈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展了学生主动性,舞蹈自我创编能力,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为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技术开辟了有效的途径。总之,高职院校民间舞蹈教学改革不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年龄特点来进行,而且还应适应迅猛发展的形势和千变万化的世界,以全面通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作者:宋晓敏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民间舞蹈教学探讨篇2 民族民间舞蹈又被称为土风舞、民俗舞蹈,是一种来源于人民日常生活的肢体动作语言,主要以日常活动的抽象化作为表现形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下,56个民族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各自的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人文特色,其中舞蹈作为人与生俱来的一种依靠肢体抒发和表达感情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民族中均有存在,进而产生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 一、高职舞蹈表演中引入民族民间舞的价值 在传统的高职舞蹈表演教学中,主要是以西方舞蹈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如芭蕾舞、爵士舞、体育舞蹈等。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与教师的教学喜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我国的传统民族舞蹈经过了历史的传承,在舞蹈表演教育中有着非常高的教学价值。首先,将民族民间舞蹈引入课程中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这得益于我国民族众多,其舞蹈形式在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十分丰富,体现着不同民族的特色,如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铜鼓舞”、高山族的“狩猎舞”。其次,民族舞蹈是从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其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具有动作、步伐单纯简练的特点,入门较为容易,但要想学好也同样有着一定的难度,能够对学生的舞蹈技能以及表演能力等起到良好的提高作用。例如,民族舞蹈对于舞者的站立形态、方向,身体运动的幅度、灵活性,以及旋转、跳跃等都有着一定的要求。此外,民族舞蹈的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民间舞蹈课程不够系统化 在高职院校的舞蹈表演教学课程中,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相较于其他舞蹈教学所占的比例较小,再加上民族舞蹈本身种类形式众多,导致了其在课程设置上较为零散,大多学校将其作为公共选修课程进行教学。高职民族舞蹈教学的零散性导致了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教材不固定、考试不严谨等问题,学校、教师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也对该门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 (二)过于重视技能教学而忽视了舞蹈理论教育 舞蹈理论是对舞蹈实践技能的一种总结,对舞蹈动作的风格、舞蹈的文化背景、舞蹈领域中的观点等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后期舞蹈技能的学习以及舞蹈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个舞种的形成与发展都经过了时代的考验,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舞蹈表演课程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际舞蹈技能进行培养,但却忽视了学生舞蹈理论水平的提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舞蹈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不扎实,无法将舞蹈理论知识清晰、灵活地向学生进行阐释,舞蹈理论教学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多数学生认为舞蹈理论枯燥无味,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更希望进行舞蹈实践训练,但缺乏理论指导的训练往往事倍功半。 (三)缺乏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来说,其来源于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达,与民族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想真正的学好民族舞蹈就必须要舞者具有良好的民族情感,然后将这种情感与肢体动作进行良好的结合,使民族舞蹈的魅力得以充分的体现。在跳舞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动作上的优美,神态上的传神,还应该注重精神内涵和舞蹈本身带给观众的情感。例如,蒙古族舞蹈动作幅度较大,情感热情奔放;藏族舞蹈则具有一定的宗教特性,情感较为庄重。然而在当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教学,缺乏对民族情感的传达,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跳民族舞蹈时只是在机械地模仿动作,无法全身心地融入到舞蹈当中。 (四)民族民间舞蹈的考试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 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激情在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中,考试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展示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但我们高职院校民族民间舞蹈的考试模式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固定表演来考核,这种考试模式让学生无法灵活地运用已学的舞蹈技能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不利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 三、舞蹈教学中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方式 (一)实现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科学化、系统化 针对当前高职舞蹈表演教育中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较为零碎化的问题,高职院校要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首先,要加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规范化,保证相关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可行性,选择适当的教材,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服饰、道具,积极引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人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针对民族民间舞蹈种类众多的问题,学校可以将民族民间舞蹈基本功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分别设置为必修与选修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基本功并了解相应的民族文化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或几种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深入学习。 (二)加强对学生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培养 舞蹈是利用肢体语言表达人的情感的一种形式,情感始终都是舞蹈的核心所在。因此,在民族舞蹈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学,让学生观看民族纪录片、听民谣等,使其了解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并使其了解民族舞蹈在民族中的意义和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傣族人民中,孔雀代表着吉祥,因此孔雀舞中的动作大多是轻盈、生机勃勃的,同时孔雀舞的动作较多地模仿了孔雀的动作,体现着傣族人民对自然的模仿和崇拜。其次,教师在学生产生了民族情感后要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与舞蹈动作相结合,透过一个动作来了解其背后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元素提炼法对民族舞蹈动作进行分解,使学生掌握每一动作的情感要点;也可以通过歌舞结合的方式,用音乐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带动学生的舞蹈情感。 (三)加强对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教学 民族舞蹈理论是对民族舞蹈特点、要点的提炼总结,反映着民族舞蹈最基本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抓住舞蹈的内在逻辑和编排思路,对于学生的民族舞蹈表演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时,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先从简单的舞蹈理论入手,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并结合著名民族舞蹈家的表演作品进行详细讲解,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进行舞蹈实践,体验理论指导下的舞蹈有什么不同。在这一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 在舞蹈表演教学中,舞蹈鉴赏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舞蹈作品进行有效的鉴赏,发现其独特的技巧,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才能够使其在舞蹈实践中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感受,使其舞蹈水平得到提升。对学生舞蹈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向学生播放舞蹈家的舞蹈视频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行观看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包括这支舞蹈属于什么类型,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是什么,情节是怎样发展的,整个舞蹈节奏是怎样的,舞蹈演员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等,然后教师通过总结、讲解,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五)运用多模式的考查方式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考试中,除了原有的固定教学内容的考查以外,还需要使用多种模式灵活地对学生进行考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热爱,并做到学以致用,更好地学习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高职院校的各种文艺活动非常多,学生也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我们可以把民族民间舞蹈的考试和各种文艺活动联系起来,把学生参加的和民族民间舞蹈有关的各种活动都加入到考试的内容中来,鼓励和支持学生学以致用,把自己课堂里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成各种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形式,通过实践活动和舞蹈创编来代替常规的考试,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主动地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这样的模式才是真正有益于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的模式。现代社会中各种媒体平台非常多,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先进的平台,拍摄和制作自己的民族民间舞蹈视频,并通过后期各种技术手段的处理,创作出全新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样既能对民族民间舞蹈有全新的诠释,也能更广泛地传播民族民间舞蹈。同时,这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考核方式。各种考核模式的使用,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热情,还能更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蹈在高职舞蹈表演教学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针对当前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和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实现民族舞蹈课程的科学化、系统化,加强对学生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培养,以及注重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灵活的考核模式,让学生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 作者:饶华 单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民间舞蹈教学探讨篇3 一、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一直以来都被舞蹈艺术界称为“艺术舞蹈之母”。民间舞蹈的产生时间十分久远,可以看作是人类早期劳作与日常生活的写照,所以有“三人操牛尾,头足以歌八阙”的说法。民族舞蹈的出现不仅代表着民族的文化进步,同时还意味着民族审美价值的大幅度提升。民间舞蹈来源于民间,它所具有的价值不单单局限于舞蹈艺术领域,同时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在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民间舞蹈虽然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来得以保存和记录,但是它却拥有一代代的爱好者心甘情愿的为之付出心血和精力,才能够经久不衰的传承至今。当前伴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各高校开始尝试对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进而更好的传承我国的民族瑰宝。 二、民间舞蹈对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舞蹈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由于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舞蹈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民间舞蹈的动作又相对的简单和灵活一些,所以会更加有利于高职学生舞蹈理解能力的提高。首先,学生在学习一些有关于民间舞蹈的组合内容时可以对已经掌握的舞蹈动作进行巩固,在逐渐提高对舞蹈知识把握能力的同时增强自身的韵律理解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逐渐提高舞蹈动作的难度,并尝试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增加一些各种类型的连接性训练,从根本上达到丰富高职学生舞蹈编排知识与经验的最终目的;其次,在接触民间舞蹈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更为自如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感,并且在同老师与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懂得怎样去细腻的处理舞蹈动作的段落结构,有效提高对舞蹈开头与结尾把握的准确度;最后,高职学生大量接触民间舞蹈动作之后还可以不断的培养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并且在各类舞蹈教学活动的帮助下积累更多的舞蹈表演经验。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 民间舞蹈中蕴藏着大量的艺术类别,高职学生在掌握了舞蹈知识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动作之后,就可以开始接下来的组合式课程学习。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的喜好与专业特点来选择一些适合的优美音乐,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来打消他们对舞蹈教学课程的畏难情绪。首先,民间舞蹈所具备的艺术性与层次性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准确的掌握和完成舞蹈动作。教育者可以根据课程需要来对民间舞蹈动作进行随意组合,从而形成最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舞蹈内容与结构。长此以往,学生会更加热衷于学习这种段落清晰且结构明了的舞蹈课程内容,从而在无形当中提升高职舞蹈课程的教学效率;其次,民间舞蹈还具备了能够将音乐与误导内容相互结合的作用,教育者可以根据其这一特点来将舞蹈动作巧妙的安排在音乐之中,让两者的风格和韵味都可以保持高度的统一。除此之外,教育者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中职学生舞蹈能力的音乐,帮助他们逐渐找到正确学习方式的同时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最后,民间舞蹈还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舞蹈课程变得丰富多彩且妙趣横生,在思想与艺术意境不断碰撞的过程中为学生带来有益的启迪,让他们可以在学习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培养出更多的艺术激情与表演欲望。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舞蹈能力的可塑性 民间舞蹈对于高职院校的舞蹈课程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通过在舞蹈教学中加入一些灵活性较强的民间舞蹈动作,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创造能力与把握能力,从而在日后接触更具难度性的舞蹈动作时可以更为准确的感受舞蹈中的韵律。对于民间舞蹈来说,它所能够展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是具有较高相似之处的,教育者可以通过传授学生民间舞蹈动作的方式来让学生去更加深入的体会各类舞蹈动作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除此之外,通过在高职舞蹈课程中引入民间舞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与表演机会,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人体在完成舞蹈动作时所应遵循的运动规律与运用逻辑,从而让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变得越来越好,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与实践中将不相干的舞蹈动作巧妙的串联到一起。 三、促进高职院校民间舞蹈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形成专业化的民族舞蹈课程 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在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选择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要尽可能的提升自身的表演与创作能力,从而能够为日后参加诸如庆典、商演以及舞蹈教学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民间舞蹈具有着灵活性强且内容丰富的特点,非常适合学生去夯实自己的舞蹈基本功和积累舞蹈素材。基于此,在日后的高职舞蹈课程中,教育者应当尽可能的确保民间舞蹈教学内容的规范性与专业性,让学生能够更为科学且系统化的学习民间舞蹈课程。校方领导应当为民间舞蹈教学课程的完善与优化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逐渐将与之相关的师资力量、课程教材、舞蹈服装等教学资源都一一配齐。例如在学习蒙古族舞蹈时所能用到的马鞭、学习藏族舞蹈时所能用到的长袖以及东北二人转舞蹈所能用到的手绢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在这种教学资源充足的学习环境中不仅会大大增加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会对本校舞蹈课程的专业性抱有更大的信心。 (二)深化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文化理念 民间舞蹈是我国各个民族经过千百年时间才发展得来的艺术瑰宝,其中蕴含了大量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仰与风土人情,教育者如果想要让高职学生更为全面的掌握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就必须要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逐渐的向学生深渗透有关于民间舞蹈的文化观念与民族精神。教育者可以在教学中科学化的应用一些比较受到学生喜爱的多媒体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引导学生去逐渐的了解和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民族的文化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真正爱上民间舞蹈。除此之外,校方的管理者还应当进一步提升对民间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经常性的同其他院校之间展开座谈和交流大会,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与实践机会,让他们可以利用在学校中有限的学习时间来学习到更多的舞蹈知识,积累更多的舞蹈表演经验。 (三)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理论,提升其鉴赏水平 教育者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舞蹈素质,让他们的舞蹈动作变得更加具有爆发力和感染力,其中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即为进一步丰富舞蹈教学课程的基础知识理论与基本动作要领。在日后的舞蹈课程编排中,教育者应当专门设置几堂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由浅至深的增加训练难度,为学生日后的实践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具体的理论教学课程中,教育者应当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采用理论与实践案例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了解到有关于民间舞蹈的背景文化与动作要领。学生在学习民间舞蹈之前要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与舞蹈基础有一个全面且准确的认识,先从模仿开始来逐渐的形成自己对民间舞蹈艺术形式的独特见解。为此,教育者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经典舞蹈表演资源,让他们在欣赏舞蹈动作的时候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舞蹈鉴赏水准。此外,伴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在一些节目晚会中民间舞蹈的精彩演出,例如杨丽萍的傣族舞蹈《孔雀舞》、卓玛的藏族舞蹈《珠穆朗玛》与《母亲》、梁伦的《阿细跳月》以及维吾尔族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教育者可以充分应用这些经典的民族舞蹈来当成自己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不同类型民间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特点与文化情感。 (四)深度剖析民族舞蹈动作的由来 在民间舞蹈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这些风格迥异且艺术气息丰富的舞蹈形式中包含了各个民族舞者们的心血,他们通过自己的细心钻研与在舞台中洒下的汗水,让民间舞蹈发展的愈发成熟,在各种各样的舞台中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事实上,每种民间舞蹈都拥有着独有的艺术风格和经典的动作,这就是它们与其他舞蹈类别所存在的根本区别。为此,高职院校的舞蹈教育者不能够只是将教学重点锁定在学生的动作形体上,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让自己的误导情感与体态节奏可以同动作之间达到高度的统一。例如我国东北地区中的大秧歌,这种民间舞蹈形式需要舞者的体态保持上身微微前倾,将身体的重心一直都放于前侧。而形成这种动作特点的原因是由于东北民众长时间居住在平原地带,很多人都一直从事农种和开矿等体力劳动,并且由于东北人的性格开朗豪迈且不拘小节,所以就形成了东北大秧歌的独有动作和体态。基于此,教育者在向学生教授民间舞蹈动作之前,应当让他们先深入的了解各个不同地域中的民族文化与舞蹈动作的由来,从而帮助他们可以更为准确的抓住民间舞蹈动作的要领与内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间舞蹈不仅是我国舞蹈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其中还蕴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我国高职院校中的舞蹈教育者应当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民间舞蹈教学经验,积极的学习其他舞蹈教学形式中的精华之处,争取早日研究出更加有利于提升高职民间舞蹈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有高素质的民间舞蹈人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一定会在当代舞蹈专业大学生的推动下发展的越来越好,从而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中大放异彩。 作者:李蓉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绩效审计问题篇1 国家分拨一笔资金给政府作为财政专项资金。这笔资金用于城市的建设、居民的保障,以及项目的成本投入等。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向来是专款专用,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考察模式十分严格,对使用去向的审计工作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例如,事业保障专项资金就专门用于事业人员的工作保障,基础设施维修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设施保养维修。以上说明,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广泛,用途管理严格,审计工作有一定的要求。下面对加强审计策略方式进行分析。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行为规范 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注意对审计环节进行规范。设立审计目标,制定详细审计计划,按照审计计划循序渐进地从事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在进行财政审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整个审计流程公开、透明,严格按照程序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合法性才能达到审计的初期目标,离最终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开阔性的思维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审计工作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规范。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探索,稳扎稳打,不断进行策略分析。进行财政审计时,最终目的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去向进行监管,对资金的流动性、高效性、效果性进行考察,保证专项资金在流动过程中合理合法,专款专用。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设计的特点 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使用原则。财政专项资金数量有限,所以专项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保证专项资金的公平使用是绩效审计的原则,绩效审计的效率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2)结合目前的财政资金调配方式以及绩效审计状况建立工作体制。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应用,对调配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准确核算出所需资金数量。对于专项绩效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每笔资金的流向合理。(3)将专款专用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绩效设计工作中,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并达到预期效果。在使用时,贯彻严格管理、公平使用的管理方针。(4)使用范围。将建设项目进行等级评定,针对优质项目,调配专项财政资金进行建设。在审计的过程中对审计内容按等级划分,设计通过后将审计绩效划入考核范围。(5)审计工作的变通方式。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需要注意对审计工作的变通。工作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前提下,需要对工作环节进行完善、优化。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资金绩效目标模糊 针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了解专项资金特点,是进行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政府专项资金审计部门与单位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信息交流闭塞,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地区使用专项资金的操作程序不合理,对资金的使用范围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设计过程中对审计环节和审计目的的理解出现偏离。专项资金的使用是为了达到更高的建设目标和使用效果。在对资金的审计过程中,整个设计流程将审计工作重心放在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上,而忽略了对专项资金使用项目的审计要求。 2、设计标准不统一 执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对审计标准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设计模式的不规范容易造成管理漏洞,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财政审计部门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有严格的审计要求和审计执行标准。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审计模式缺乏客观性和规范性,各项资金的指标没有进行恰当的管理,这就对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严重时造成审计结果出现偏差。3、审计评价指标不明确专项资金的审计需要明确设计指标,从而防止产生资金挪用现象。财政专项资金的最大特点就是专款专用。但一些地区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相关规定,存在违法挪用现象。这就造成专款得不到专用,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策略 1、建立统一的财政专项资金制度 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建立统一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财政审计部门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合理的沟通,用科学的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准确的审计考核,制定明确的资金调配模式和审计研究标准,保证审计过程中的审计绩效和审计工作质量。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审计工作过程进行整理规划,研究分析审计数据,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专项资金的审计数据调研 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结果进行调研,可以有效地弥补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审计目标,设计程序以及评判标准,对审计的组织结构进行明确划分,合理把握审计力度。在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采用高效的资金使用方式,并对审计结果进行相关反馈。要对财政专项资金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评定。根据公众满意度考核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 五、结束语 政府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调配工作愈来愈重视,绩效审计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提高重视程度和工作水平,会对今后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起更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胡博 单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绩效审计问题篇2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拨付给本行政区域以及本级人民政府的专门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等政策补贴的专用资金。它是国家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运行率、提高资金的经济性成为财政专项资金持有单位重要的工作内容。而事实上也证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何分配以及管理专项资金,缓解财政专项资金的供需矛盾,发挥专项资金的重要作用,将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各方面均衡发展的重点。 1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涵和特点 1.1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建立逐渐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占比也不断变大,这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而言,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难题,如资金挪用等情况频出,资金利用率低等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监督管理意识的觉醒,使得社会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自此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可知,绩效审计主要侧重于对专项资金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等进监督检查,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在项目建设中能够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预防、控制、监督和评价,确保专项资金能够发挥到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重要作用,缩小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2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展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能够最大化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当前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主要是因为:第一,财政专项资金的应用使用效益不高,如当财政专项资金的来源众多,数额巨大的情况下,如何展开资金的配置,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是工作的重点,此时即必须能够借助于绩效审计工作,从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或者是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同其他的资金相互混淆,导致最后专项资金无法真实应用到专项项目建设中,甚至会出现一些贪污腐败的工作现象。第二,展开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还可以推动政府职能的优化升级。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能够为社会提供也公开、透明的资金使用情况,从而有利于政府树立公信力,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服务职能。 2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实问题 虽然财政专项资金在政府发挥职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仍未能够做好全面的统筹规划,这给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行带来了较大的问题。通过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的现实展开情况作出总结,旨在能够尽可能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率。 2.1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具体问题 第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范围大,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在较多的行政单位或是人民政府中,近年来都比较重视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管理,但是由于审计工作的时间跨越度较大,从资金的拨付到项目的建设以及运用的具体情况都需要进行专业的审计管理,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的难度较大,因此整体上绩效审计效果不佳。第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不够科学,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涉及多方面,但是当前的审计人员只能够单纯的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的监督,缺少对专项资金的效益性和效率性的统筹监督,同时审计监督多集中在事前和事中,无法展开事后的评估审计管理。第三,审计的工作缺少独立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必须是独立开来的,如此才能够确保其审计的科学性高,而实际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结果是同当地的人事等相互联系的,对此为了确保当地的资金、人事等的安全性,审计部门往往会对于审计工作执行不够彻底,从而隐瞒专项资金的运用情况,达到提高当地政府的政绩的目的。第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缺少专业性,对于不同的项目的专项资金的运用的审计管理,必须要依托于该项目的专业知识,如对于铁路、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专项资金的运用,审计人与必须要拥有这方面的技术水平,才能够从根本上发现专项资金的运作情况,其效益率等,但是目前基层的审计人员是通过普招的方式进入到审计部门的,缺少这种专业技术,而向外聘请专门的审计人才却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在具体的落实中存在着较多的现实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2.2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外部环境问题 在整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落实情况也不容乐观。第一,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中的安全性、效果性,而专项资金达到的效果是怎样的才算是符合标准的,这就要求能够拥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如对于扶贫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工作人员要发挥怎样的工作职责;如美丽乡村专项建设工作,公共工程管理的法律是如何的,这些都需要拥有一个明确的审计环境来确定。但是事实上,由于我国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越来越多,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速度无法跟上标准,使得审计环境大大限制了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第二,缺少科学的规范的审计体制。不同的项目下的专项资金的审计的工作内容是不同的,对于财政专项资金不同的拨付对象而言,其审计对象、审计的工作情况也是不同的。如对于扶贫专项资金而言,其专项资金的使用对象为贫困乡镇地区,而审计部门主要的管理部门和自己所审计的对象是同一对象,这导致审计工作容易受到干涉和影响。更重要的是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对于扶贫专项工作资金使用情况的考评指标不够全面,导致不能够重点突出该级别的审计工作的重点,从而发挥审计对于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优化提升作用。 3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3.1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外部环境 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必须能够从优化其审计环境入手:第一,要求能够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的专项管理办法制度等,确保各个财政专项资金的运用项目能够根据自己的特殊性以及最新的理论要求等,做好实践创新。以扶贫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为例,必须能够落实《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的政策内容,主动根据扶贫资金的实际运用情况做好创新优化,并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专项绩效考评体系进行审计管理。第二,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即根据不同的项目来制定有所区别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到财政专项资金运用的特殊性。第三,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的监督制度,从而才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如能够采用政府委托原则,通过设立审计专项资金的方式,由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员展开项目的审计管理。 3.2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专业性 在营造一个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良好的环境时,还需要从审计工作的内部影响因素入手,才能够避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出现不专业的问题。第一,要求能够正确对待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内容,如实现全过程的绩效审计,确保能够发挥事后审计的重要性,实现对项目的长时间的跟踪审计。如有的项目是延续了几十年,期间更迭了多个负责人,在审计工作中,仍要求做好跟踪审计,做出合理的评价,并且能够对于审计所发现到的问题进行严格查处,根据审计问题作出即时更改,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第二,要求能够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审计的内容和审计的目标要求,因此要求能够采用创新技术的方式,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确保审计结果的效益性,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展开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以扶贫工作为例,其审计的效益性和效率性涉及到多种数据、信息的统筹分析,要求对于所呈现出来的数据、情况展开预测性分析,从而才能够对于该项目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因此,需要构建项目资金决算系统和项目资金审计信息平台,通过对平台和系统提供真实的数据、信息,继而系统能够采用各项大数据核心技术手段,实时跟踪分析各项资金的统筹分配情况、项目的建设进度以及资金的监管情况。第三,实现对基层审计人员的专业化的提升,如在采用大数据技术展开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因此必须能够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需要采用业务培训的方式,对于该项目的审计人员先展开区分,从而展开专题培训的方式。如展开扶贫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时,对于审计人员关于扶贫审计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等进行培训,提高其审计的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可知,只有加强和规范财政专项资金应用和管理,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实现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针对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发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专业性、全面性不足,导致很多资金账户的来源多样,去向混乱;还发现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因此需要从加强制度化建设,强化专项资金的应用管理,并且配备教育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作者:徐士龙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街道办事处 绩效审计问题篇3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政府向其下辖的行政区域以及地方政府拨付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此类资金主要用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通常需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确保发挥其效用,并要通过绩效审计来衡量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对此,有必要立足于实践,积极探究有效对策,以解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增强绩效审计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特点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与私有财产和一般公共财政资金相应的绩效评价不同,其主要具备如下特点:(1)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前,要明确是否秉承财政资金使用相应的公平及效率原则设立专项资金。(2)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的具体过程中,要与其设立之初制定的绩效目标实施对比,并对相关行业指标进行综合考虑,为对比分析提出更具参考价值的依据[1]。(3)要秉承经济性原则、效率性原则以及效果性原则,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4)要严格遵循相关规定的具体范围,对专项资金进行使用,并遵循规定程序对专项资金实施变更,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涵盖管理评价相关内容。(5)要秉承动态性原则,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实时关注资金绩效评价呈现出的动态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另外,要注重考察相关政策的具体执行程度和实际效果。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面的绩效审计 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绩效审计,要涵盖两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是配置效益审计;另一方面是管理使用效益审计[2]。当前,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片面注重对管理使用效益实施绩效审计,未能充分重视对配置效益实施绩效审计。这就导致难以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全面的绩效审计,进而无法实现准确高效的审计评价效果。 2.绩效审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不统一 当前,对财政专项资金而言,绩效审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不统一。审计部门未能参考统一的指标体系,对专项资金实施有效的绩效审计。通常,审计部门依据国家和政府对财政专项资金相应的行业指标以及各项管理办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选用,随意性相对较强,难以保障绩效审计具备良好的准确性[3]。 3.缺乏对评价指标的完整设置 当前,多数地区缺乏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完整设置,呈现出较大缺陷。对资金分配过程中具备的合理性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从绩效审计实践看来,专项资金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违规挪用现象,且专项资金拨付缺乏规范性。我国审计部门发布施行的评价指标缺乏此类内容。对专项资金相应的决策过程缺乏科学评价,难以从根本上有效保障专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且难以促进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大幅度提高[4]。对政策执行缺乏严格的审计和科学评价。财政专项资金具备显著的政策性特征,当前,绩效审计缺乏对政策执行的科学评价,导致专项资金难以体现其自身的专用效果。 4.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 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支出使用,应对资金使用的实际过程实施严格的绩效评价,有效保障资金使用具备较强的合理性。当前,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支出使用,通常由财政部门对相应申请进行审核,审核批准后,以使用用途作为依据,构建满足类型具体需求的财政专项资金,再由业务主管相关部门对之实施立项审核,对其使用途径以及金额进行确定,在此基础上,对专项资金进行支出使用。最后,严格审核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情况,实现对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效率的有效保障。然而,在实际中,对专项资金进行批复耗费的时间过长,且多层审核不仅对专项资金项目实际运行时间造成影响,且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益。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严格监督,从而对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效率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对策 1.强化全面绩效审计 强化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全面绩效审计,不仅要扩展审计工作的深度,还要扩展审计工作的广度。对审计工作的深度进行扩展,要强化对资金的科学分配,并增强使用管理的有效性。要立足于绩效审计现状,拓展延伸为对专项资金相应的配置效益进行审计,有效拓展绩效审计的工作深度,增强对专项资金科学立项和合理分配,促进绩效审计相关工作实现优化改进,并完善全面绩效审计[5]。同时,要扩展审计工作的广度,拓宽绩效审计的工作面,并增加审计项目的实际数量。 2.针对绩效审计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 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要选用规范的评价指标。审计部门要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合作,深入考察当地经济实际发展情况,针对绩效审计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为绩效审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要注重增强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对评价指标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各层次相应的评价指标均应具备良好的评价依据。评价指标要涵盖两种形式,一种是定量指标,另一种是定性指标。前者要为绩效评价各项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后者要对定量评价形成的具体成果,实施严格审核和合理修正,有效保障绩效评价相关结论具备科学性、合理性。评价指标要兼具共性和个性,以有效满足各区域以及各类项目相应的专项资金所需的绩效审计评价需求。评价指标要具备较强动态性,将实际情况的动态变化作为依据,对自身内容进行更新,以有效满足各类绩效审计相关工作的具体需要。 3.强化绩效审计力度 审计部门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合作,强化对专项资金的严格管理和合理使用,对绩效目标进行明确设置,对专项资金的科学设立和合理使用进行深入分析,以促进绩效审计的实际力度大幅度增强,提高绩效审计评价相关结果的有效性。 4.强化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 要强化对专项资金实际使用过程的有效监督,避免专项资金发生浪费。首先,在专项资金立项阶段,要重点对多报预算、重复申报等行为进行严格审核监督和有效控制,有效避免专项资金出现浪费及违规现象;其次,要严格监督并有效控制专项资金的实际使用过程,确保专项资金实际数量保持不变,并及时将足额的专项资金投入项目运行中,避免专项资金被违规挪用和减少;最后,要审核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是否与绩效审计具体目标保持一致,促进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效率大幅度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全面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不统一、缺乏对评价指标的完整设置、缺乏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对此,要通过强化全面绩效审计、针对绩效审计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强化绩效审计力度、强化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等对策,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光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财会学习,2017,(16):161. [2]马瑞.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4):160. [3]刘玉冰.刍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应关注的重点[J].财政监督,2018,(6):69-72. [4]赵晓侠.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0):126.[5]胡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策略研究[J].经贸实践,2017,(12):138. 作者:孙岩 单位:吉林省食品检验所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责任感问题和对策分析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而责任感就是医德修养的坚强支点。责任感,医学生责任感问题与对策分析。 关键词:医学生,责任感,问题与对策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未来的白衣天使,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守护神”,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的健康幸福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因此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还需要具备高尚的医德,而责任感就是医德修养的坚强支点。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奉献和责任,医学生从走进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就应该牢固培养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为今后的从医之路打好道德根基。,责任感。可以说,加强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是医学事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也是医学生自身成熟和完善的需要。 一、医学生责任感的内涵 “从心理学角度看,责任感就是个体在道德活动中因对自己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反映个体对承担任务负责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明确归因。” “从德育学角度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和自我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其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从社会实质上看,责任感反映的是人的价值问题,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具体体现,而人的价值问题实质上是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正是在承担各种社会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体越是能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客观要求和他人的具体需求,以及自己在满足这些需求中的作用,他就越有某种社会责任感,并表现出相应的责任行为。 医学生绝大多数将来的职业岗位是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医疗卫生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未来的工作使命在于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肩负着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攸关的神圣职责,实践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从一定意义上讲,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主要就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也就是医护工作者所应具有的责任感。,责任感。综上所述,医学生责任感就是指医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对病人、对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责任的感知与自觉履行的情感态度,并自愿承担过失后果的内心体验。 二、医学生责任感的基本现状与问题 (一)医学生责任感的总体状况 医学生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大多数都能意识到对自我、对病人、对国家和社会所肩负的责任,有乐于履行责任的愿望及认真履行责任的行为。 1、对国家:大多抱有爱医之心,乐于投身实践 当代医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亲自见证了现代医学事业在探索生命奥秘、战胜SARS灾难、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因此,他们多数热爱医学,立志救死扶伤,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大部分医学生热爱医学,并乐于肩负使命。同时,大多数学生关心国际国内的社会公益事业,如对艾滋病患者、重大传染病疫情、国际灾害救助等,并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生深知自己肩负的特殊重任,因此,在学习和工作上都有较大的内驱力和较强的自觉性,他们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 2、对病人:大多怀有仁慈之情,愿意履行职责 关爱患者的生命健康,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精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是医护人员在诊治过程中所应具备的重要品德之一,也是高度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医护工作面对的是病人,而病人所患疾病千差万别,发病原因、症状体征、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医疗工作中的每一步都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大多数医学生能时刻把病人的安危放在首位,在临床实践中能够保持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对病人一视同仁,充满关爱之情,认真履行职责。对病人诚信,使病人得到知情同意权,保护患者隐私是尊重病人及维护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责任,也是医护工作者崇高医德的体现。 大多数医学生对待病人诚实守信,自觉抵制不良医风,保障患者知情同意的基本权利,并自觉保守病人的隐私和秘密,具有较好的法律保护意识。 3、对自我:大多持有积极之态,严格要求自己 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坚实基础。生命是最可贵的,没有了生命,其他任何事情都无从谈起。多数医学生能够认识到:如果人生漫无目的,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碌碌无为,枉费年华,这样 的生命即使再长也毫无意义,人生价值也就根本无法实现,更不用说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了。因此,大多数同学认为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把握人生,人的一生应该在拼搏中度过,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看法是积极健康的。他们普遍意识到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广博、深厚、扎实的现代知识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不再满足于“60分万岁”,而是希望在大学里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全面发展,学到更多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将来在医学事业上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二)医学生责任感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医学生责任感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医学生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其突出表现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学医目的趋于功利化 当前,因为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上不良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医护人员违背医德收取“红包”、“回扣”,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贪欲腐化不断膨胀,是非观念模糊,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致使一部分医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呈现了倾斜,比较看重金钱利益,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没有远大理想志向。医学的本来目的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维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但也有部分医学生选择医学专业并不是为了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他们之所以学医是因为“医护工作职业比较稳定”以及“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 2、职业道德趋于缺失化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医德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它是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对医务工作者有着更高的特殊的要求,在实践中的具体 体现是敬业和奉献精神。对医德规范和原则的认识是医德品质形成的发端,是医德规范与原则转化为医务人员个体医德行为的基础。医护工作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崇高职业。我国内容极其丰富的优良传统医德,一直陶冶着后世医家的思想品德,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优秀医护人员,有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为医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智慧、情感甚至生命,并以能为人类减轻痛苦而感到骄傲。然而,曾几何时,医护工作的意义被扭曲,被少数人理解为仅仅是谋生的职业,作为医护队伍后备军的医学生中存有这种认识的也不乏其人。,责任感。虽然多数同学了解医学生誓言和我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其实施办法》中提出的7条医学道德规范,但仍有部分学生一问三不知。,责任感。 尽管绝大多数医学生认同未来的职业道德责任和主要职责,但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他们的思想,部分优良医学道德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他们头脑中原有的优良传统医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以致产生了迷惘困惑的心理。部分同学忽视道德标准要求,过分看重经济利益,表现出职业倦怠,敬业意识淡化,眼高手低,自命不凡,鲜有团结合作、探索创新精神。 3、社会责任趋于自私化 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价值取向始终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所以,当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之间发生矛盾时,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一般会自觉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于社会整体需要。部分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却有向个人利益倾斜的倾向,其表现为主观上他们虽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一旦牵扯到具体利益时,又往往先考虑个人得失;客观上医学生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注重方式方法,讲究技巧策略,表明他们力求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找到“折中点”,既不愿被视为不承担社会责任的成员,同时又要使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失,或者是将这种损失降到最低。但当无法在个人利益和社会需要之间找到折中点,必须舍弃其一的时候,医学生应自觉放弃个人利益而主动地服从于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才是医学生特殊社会角色及其社会责任观念的最直接表现。但部分学生没能很好地做到,他们有的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针对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退缩了。从本质上看,这些学生还是缺乏自己对社会所肩负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以及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态度,而是趋于自私化表现。 4、对待病人趋于淡漠化 医乃仁术,关心病人疾苦,视病人如亲人是医护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应负的道德责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对待病人态度的好坏,会对病人的治疗产生很大影响。好的态度能有利于病人的康复,而坏的态度则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病人身有疾患,精神上、肉体上都会有很大的痛苦,特别需要得到医护人员从各方面的关怀、支持和同情。医护人员的仁爱关心会增强患者的信心,打消他们在治疗方面的一些顾虑,从而在接受治疗时积极配合,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但有些医学生没有把病人当作一个社会人来看待,只是将其作为治疗疾病的对象,忽视“治病”与“治有病的人”的区别;不注意谈话的方式,对待病人,甚至挖苦、讥笑患者,以致于病人失去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无视病人的知情权,不愿与病人讨论诊疗计划,回答病人的疑问不耐烦;不注重病人的隐私权,随意泄密露密,甚至把病人的隐私当作笑料谈论;对待临终病人缺乏同情关爱,忽视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感情等。 医学生论文:浅论医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 1.选题 选题要尽可能早些。选题早,早做准备,时间充分。 2.选题要考虑主、客观条件 只有考虑主、客观条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长,选择最利于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课题。比如,您想对"交感胺类药物"进行研究,如果您的生理学、药理学基础好,可从其应用方面选题,可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同样会有突破。如果你的化学及药物化学基础好,可从药物基因方面及配伍方面进行研究,通常药物的基本结构决定药物的作用,取代基因决定作用强度、副作用等。医学领域学科很多,不一一列举,但都可找到其突破口。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写出称心的论文来。 3.选题不要太特殊 选题特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写不出好论文的。尽量避开大而复杂的题目,选比较一般的题目。比如"胆囊收缩素一胰泌素"对某一方面的作用研究,这类题目有比较、有借鉴,写起来比较容易。 4.要摆脱单纯的爱好和趣味 个人的爱好和趣味是选题的一个前题,但是,单纯地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也是不切实际的。比如你对分子生物学很感兴趣,也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问题,但就目前的实验条件及教学计划而暂时还很难写出如意的论文。当然有条件可从某个角度去研究。又如你对"爱滋病研究"很有兴趣,但目前 国内你接触的都是第二手材料,孤立的去研究,是困难的。 5.选择突破口 选题要找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选择难度较小,而又带有普遍意义的题目,或者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如果有条件,突破口可以选择两门学科的交界处,进行科学的"边缘"研究。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各门课程都在同步与交叉学习,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连贯性,比如学习解剖知识较全面之后可以选择"某种外科术式改进探讨"。基础理论融会惯通之后,往往在临床内、外科交界处或其它相关学科交界处做文章容易突破,比如内科侧重于药物治疗,而外科是往往忽视的,"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治疗化疗致吐"研究成功即为内科药学与肿瘤科交界处研究成功的典型例子。钙离子拮抗剂的广泛应用亦然。就中医与西医而言,比如中药大黄多种作用,如你从化学分析角度去分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就是对中医的发展,容易重点突破,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 搜集资料 题目选定之后,就要以题目为中心,作一些踏实的搜集资料工作。 1.选定一个搜集资料的目录 制定一个搜集资料的目录是写论文的一个重要基础,制定这个目录时要和写论文有经验的前辈交谈,或经导师或教研室有经验的教师指点,也可以请与自己毕业论文题目相近的、论文写得好的毕业生介绍经验,交换意见。 制定搜集材料和目录,可以从现在的文献资料调查入手,既熟悉,又有兴趣。搜集材料的目录可按年代由近溯远,写上调查中得到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文献检索,给作者搜集资料带来很大方便,但这种文献往往是二次文献,笔者建议在此基础上用追溯法查阅一次文献。 2.摘录与选题有关材料 搜集材料,要多要全、没有遗漏,这是最理想的。但是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有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要围绕核心问题搜集主要材料,有用材料,把它记录下来,摘写出来,对次要材料,放在次要地位处理。 3.着重搜集第一手材料 写毕业论文,是培养我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一条途径,而要从第一手材料中找根据。对医学院校来说,多去附属医院查病案资料,是很有裨益的。尽管已有现成的科研结果文献,也肯定还有被忽视的空白,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去发现空白,从另一个侧面去要相关第一手资料。 4.对搜集来的资料要认真阅读 要区别其正确与错误,找出其不足的,补充其需要补充的地方。经过阅读和分析,发现文献上还没搞清楚的地方,就要对问题点进一步深入研究,把一个个问题解决了,就为论文的成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生论文:临床医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效果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质监控与评价的主要标准,也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解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学校于2012年12月开展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11级1个班的学生73名为研究对象。用自行设计“临床医学系人才培养反馈意见调查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等。发放问卷73份,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73份,有效率为100%。 二、结果报告 (一)调查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73名学牛中。男生26人,占35.62%,女生47人,占64.38%。 (二)学生培养及录取情况 调查学生中10.96%为定向培养,89.04%为非定向培养;第一志愿录取的占73.97%,非第一志愿录取的为26.03%。 (三)专业思想教育 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后75.34%的同学愿意将目前所学专业作为其终身职业,15.07%的同学无所谓,6.85%的同学不愿意,2.74%的同学非常不愿意。 表1 专业思想教育效果评价 (四)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定位评价73名被调查的学生中,认可该培养方案“基层实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的占72.60%。 表2 人才培养专业定位 (五)学生培养质量评价 79.45%的学生认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学生培养质量较好。 表3 培养质量评价 (六)专业培养发展的可持续性 83.56%的同学认为目前我校设置本专业是否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和实际需要。 表4 专业培养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 三、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健康意的提高,现代医学正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带动了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由单一化、片面化向主体化服务体系转变,从单纯治疗型模式转变为医疗、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型模式。医学教育为适应这一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就必须修订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以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需求。新医改后,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技术人员的需求加大。这就要求我校对医学生的培养尤其是面向基层的学生的培养,更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使其毕业后能够深入基层,快速进人职业角色。运用多种综合知识,准确地应对各种复杂病情。解决偏远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提高当地人民的健康水平。 通过本次调查,学生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方案和实施效果有较好的评价和认可度。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学生形成较好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观、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临床技能的培养等都有很大的帮助。79.45%的同学认可我校人才培养改革后我校学生培养质量较好。83.56%的同学认为我校本专业的教学和设置是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和实际需要的。47.95%的同学认为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应以以综合专业素养培养为导向,这恰恰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充分体现的。 总之,建立21世纪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教育部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真确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能正确进行自我专业定位,树立为基层医药卫生事业服务的思想在医药专科院校的学历教育过程以及在解决我国基层缺医少药情况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医学生论文:谈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从医学生进入临床时临床思维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如何正确地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如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加强床边教学、应用PBL启发式教学、开展临床模拟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早期接触临床,使他们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我们临床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 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离不开第一线的临床教学。临床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转变,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临床知识及基本临床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医学思维方法是作为医学主体的工作人员在某一时期内认识医学对象、研究和处理医学问题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模式。由于医学生在临床教学阶段对一般的临床技能训练如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基本操作及规章制度等均有着极大的参与热情,因此我们更要重视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临床模拟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鉴别等临床思维能力,这是今后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诊疗的根本保证。 1 许多实习生在刚进入临床时临床思维存在的问题 1.1 片面思维 一些学生在进行病案分析时,不能全面细致地针对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分析,过分看重辅助检查的结果,从而忽视系统分析,考虑问题局限、片面。 1.2 简化思维 一些学生单纯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不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盲目相信某些先进检查方法提供的数据或图像,直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1.3 表面思维 把现象当作本质,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运用医学的基本理论,对各种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使临床症状体征表面化,缺乏综合判断的能力。 1.4 印象思维 有些学生凭直观印象,对符合自己印象的病史、体征或辅助检查资料感兴趣,对资料进行任意取舍,把一些支持自己论点的资料作为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临床判断的资料任意删去,做出片面的诊断,制订出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治疗方案。 2 如何正确地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临床教学的关键 2.1 强调客观的、实践与理论相统一的原则 医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观察以及使用先进仪器观察,都要遵循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客观性原则。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是医生进行临床分析的基础,不能仅仅依赖医生主观的诊断来片面解释临床表现,更不能为了维持“诊断”而对患者的客观表现视而不见,这样势必造成误诊、漏诊。因此在实习生的临床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坚持客观的原则,尊重病人实际情况,尊重疾病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 临床诊疗工作同其他认识事物规律一样,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临床思维要贯穿于临床诊治疾病行为的始终。在临床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实习生多接触病人,收集临床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发现新的问题,去了解、去收集资料,这样对疾病就又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反复的过程,使认识深化,更贴近疾病的本质。 2.2 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 2.2.1 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 医学生结束了理论课学习,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此时已具备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某一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某一辅助检查方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分析也有所了解,但此时学生尚处在一个纵向思维状态。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实习生所面对的将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个“病人”,一个有着不同主述、不同体征的病人,此时带教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如何对这些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诊断及处理方案,这是一个横向的思维过程。由此可引出若干与鉴别诊断相关的疾病,当然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上未学过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2.2.2 加强床边教学 临床带教老师查房时应针对病人,给实习生讲解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尤其要重视用系统化整体观综合分析,不能停留在更改医嘱、对症处理。对给予的处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让实习生只当观察员、记录员,应培养实习生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注意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实习效果。 2.2.3 应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重视医学生能力培养 临床教学中,指导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不急于回答,而是通过组织学生自行查阅书籍、文献或通过网络寻找答案,或者通过带领实习生一起讨论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弥补临床实习时间短、所见病种少的缺憾,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从中获得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PBL教学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与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差异,但是在临床能力上明显比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能力强。 2.2.4 开展临床模拟教学 秉承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打破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分离训练方式,重新组合临床技能训练内容,将标准化病人(SP)、局部功能模拟教学模型、急救高级模拟人等模拟教学方法和器具整合应用到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集体协作和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填补临床技能教学的不足。 2.2.5 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 医生以德为本,这是古今中外的道德。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带教老师应为医学生的表率,要使学生懂得,如果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就必须把它当作献身的事业,而不能当成谋生手段,要经常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使其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一切为病人,只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做出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诊断,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2.2.6 建议早期接触临床 通过早期接触临床,使得医学生从一入学就能对医学研究、医疗服务,乃至医学职业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对基础医学学习以及 医院医疗服务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日后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每个医学生均要经历临床实习阶段,此阶段更是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时期,期间临床思维的建立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因此,临床带教老师正确的言传身教,认真地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保证整个医学教育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应不断加强和完善。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现状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有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相对于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前景,医务工作者的应对能力则令人堪忧。以2003年春爆发的SARS为例,医务人员的感染比例高居各类人群之首,发病人数的18.5%。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在校期间加强他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的培养,是今后有效的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不可缺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解医学生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现状,并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灾害应急教育提供建议,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调查兰州大学和甘肃中医学院09级的学生500人,共9个专业,回收问卷470份,最终保留有效问卷451份,有效率为90.20%。 (二)研究工具。采用医学生应急能力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学生应急能力评估、医学生突发事件现状、医学生对应急能力教育政策评估三部分。 (三)数据处理。采用Epidat 3.1录入,spss 16.0处理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医学生突发事件认知及应急能力自评 1、调查结果显示,有37.69%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对自己的影响程度一般,仅有45.45%认为影响程度在较大以上,另有16.85%认为较小或无影响。 2、有28.16%自评对突发事件的了解程度为一般(了解的比较少),60.53%自评对突发事件比较了解,另有10.86%认为自己对突发事件非常了解。 3、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41.68%认为自己能力在比较强以上,能够大部分或全部自己解决,有16.19%认为自己的应急能力比较弱或弱,只有小部分认为不能自己解决。 (二)医学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现状 1、在自评可以正确处理的突发事件中,出血事件能处理的人最多,达68.51%。能处理骨折、昏迷、气道梗阻的人分别只占19.51%、16.41%、9.53%。 2、只有8.65%的被调查者认真留意过宿舍里的灭火器类型及其使用方法,51.45%不曾留意或者认为使用时再看也不迟。 3、有34.81%的被调查者不清楚哪些灭火器不能用来扑灭初起火灾。 4、当人群突然开始惊慌跑动时,有228人会随着人群方向加快速度,并观察情况,占50.55%;另有183人会停下来观察情况,40人会快速跑到人群的最前方。 (三)医学生对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教育的看法及意向 1、对于突发事件的宣传方式,教育类电视、参观科普教育类基地、讲座、有奖竞答等形式受到欢迎,分别占42.57%、36.36%、35.25%、31.26%。 2、有45.84%认为出现自救能力低的原因是因为灾害离我们很远,不必杞人忧天,另有30.23%和22.06%认为是由于没机会接受这方面训练和社会、学校不够重视。 3、有8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校很有必要开设自然灾害教育选修课的必要。 三、讨论和建议 (一)医学生忧患意识低,医学生应急能力需提高 本次调查表明,医学生对自己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自评很高,但是实际能力薄弱,对于灭火器类型使用方法及人群骚乱等基本常识掌握程度不很令人满意,有一半左右的人注意过宿舍的灭火器的使用。另外,有45.84%的被调查者认为灾害离自己很远,甚至存在被调查者认为灭火器等应急器材使用时再看也不迟。医学生的忧患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作为医学生,对于脚腕拉伤、骨折、出血、触电、食物中毒、烧伤等急救能力相对不足,而且煤气中毒、气道梗阻、昏迷等危重体征急救方法掌握更加不足,关于急救能力医学生应该进一步加强,才能做好未来现场医疗急救人员的优秀生力军。 (二)当前高校灾害教育有一定收效,教育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教育方式应趋于多样化 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对于医学生的应急能力教育起到了一定收效,但是仍不能满足学生的应急知识需求,86%的同学认为目前学校在不影响其学习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开设自然灾害的选修课,而对于突发事件的期望宣传方式的选择中,则展现出了多样化,教育类电视、参观科普教育类基地、讲座、有奖竞答等形式均受到被调查者的普遍欢迎,提示我们以后对于灾害教育的方式应趋于多样化。在灾害教育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建议 我国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国家,近年来相关灾害发生趋于频繁,增强大学生自然灾害应急能力迫在眉睫。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加强医学生的灾害忧患意识,避免“到时也不迟”的侥幸心理;2、强化现灾害教育模式,积极促进医学生临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现场急救人员的优秀生力军;3、在灾害教育中,教育形式应更加多样化。 医学生论文:OSCE对临床医学生考试心理状况影响的情况分析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对医学生采集临床资料、临床实际操作、临床分析和临床思维等方面能力的考核,与传统考试相比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要求也更高,更严格。OSCE使用经过严格、系统培训的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SP)来模拟真实患者[1-2]。现有研究显示,临床医学生由于学习繁重,考前易出现明显的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等,导致考生学习成绩下降。笔者采用OSCE,对临床医学生临床能力与考前心理状况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其能够造成一定的焦虑、抑郁心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300名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男127名,女173名,年龄23~25岁。 1.2 实施方法 根据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教学与培养计划,使用德尔菲法对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临床能力的构成进行评判[4-5]。评判主要通过3个方面(理论能力、实践能力、拓展能力)以及10个要素(沟通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临床评估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分析决策能力、技术操作能力、临床教学能力、临床管理能力、临床科研能力)展开。在上述基础上与临床医学临床能力考核评价范围相结合,对医学本科毕业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健康评估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以及技术操作能力进行临床考察,并使用标准化患者。具体考试分为11站,每站均为8 min。第一站:病史采集(SP);第二站:体格检查(任选1项):(1)肺部检查+听诊;(2)心脏检查+听诊;(3)腹部检查;(4)神经系统检查;第三站:儿科基本技能站(任选1项):(1)小儿体格检查;(2)头皮静脉穿刺;(3)婴儿喂养;第四站:穿刺技能站(任选1项):胸、骨、腹、腰穿;第五站:外科基本操作和无菌操作(任选1项):(1)手术部位的消毒、铺巾;(2)穿手术衣、带无菌手套;(3)拆线、换药;(4)切开、缝合;(5)结扎、止血;第六站:妇产科基本技能站(任选1项):(1)四步触诊+骨盆测量;(2)妇科检查;(3)肛查+产程图;第七站:人机对话1(实验室检查单判读);第八站:人机对话2(X片、CT判读);第九站:人机对话3(ECG判读);第十站:人机对话4(病例分析);第十一站:急救基本技能(任选1项):(1)心肺复苏(单、双人)+ 电除颤;(2)气管插管+吸痰。 1.3 观察指标 心理状况评价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表,由考生在考前进行填写。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共包括1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该量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两项,即总分和因子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0名学生在预实习前,预实习结束OSCE与临床实习结束OSCE时SCL-90评分分析。临床实习结束OSCE后,学生评分均明显低于预实习前与预实习结束OSC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临床医学专业内涵的发展,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已普遍受到重视,但临床能力评价还相对薄弱,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1)考核方法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技术等综合应用是临床医学专业的特色之一。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临床能力的评价多为传统的理论考试、文论答辩、主观评价等,遗漏了临床实践中许多重要指标如沟通协作、教学等能力的考核,存在评价方法单一、评价不全面的问题,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医学生的临床能力,也就难以对教学效果做出科学、规范评价;(2)缺少科学量化的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临床医学除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人际沟通、思维分析、组织管理与健康教育等多种能力。从临床医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与教学质量评估的现实需要来看,必须尽快对临床医学生临床能力评价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构建一套科学量化、规范可行的临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随着我国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的不断加强,科学量化的指标体系在人才质量的评价中运用势在必行[9-10]。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学生考核评价更加科学、规范,使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加优化,并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就成为了当前最为重要的内容。 OSCE考核要求医学生掌握的知识面较宽,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理论知识,还要熟练地掌握各项临床技能。OSCE是一种多站式考试,学生必须依次顺序通过8~9个站或更多,进行多项能力或素质的测试。每一站有一份事先设计好的评分表,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考站的表现都能够客观地反映在成绩单上。OSCE考试形式具有全面性、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与传统考试相比要求更高,也更加严格,学生还需要参加考前培训熟悉考核标准,考试的时间也比较长,考官模拟患者容易造成考生情绪紧张,影响现场发挥。由此推论,OSCE对医学生心理造成的压力应比传统的考试要大。 本研究就OSCE对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临床能力中的应用及效果进行了观察,本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于观察预实习前,预实习结束OSCE与临床实习结束OSCE时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通过与传统考试考生一起进行SCL-90调查问卷可以发现,临床实习结束OSCE后,学生评分均明显低于预实习前与预实习结 束OSC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该结果提示,对临床医学生进行OSCE考核,能够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以及考核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抑郁等状况。因此,通过探讨OSCE模式在不同学习阶段对医学生考试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为及时开展心理干预,减轻或消除OSCE考试对医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促进医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水平,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综上所述,OSCE可以客观、系统、准确评估临床医学生临床能力,但一定程度上造成考生抑郁、焦虑心理。 医学生论文:宁夏临床医学生应对方式与就业观念的关系研究 随着全国大学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日趋严峻的局面,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于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应对方式是应对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过程中,继认知评价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心理因素研究大多集中外部环境影响上,关于自身应对方式对其就业观念影响的研究报道尚少。本研究旨在了解临床医学生就业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整群法,抽取大四年级临床医学专业6个班中4个班级167名大学生,回收有效答卷144份,回收率96.6%。其中男43名,女101名,平均年龄(22.09±0.98)岁,汉族110名(76.4%),回族33名(22.9%),其他民族1名(0.7%);来源于城市44名(30.6%),城镇28名(19.4),农村72名(50%);独生子女26名(18.1%),非独生子女的118名(81.9%);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4名(2.8%),一般的89名(61.8%),贫困的51名(35.4%)。 1.2 方法 1.2.1 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学生来源、家庭经济状况绩等资料;其中家庭经济状况根2009年的统计标准,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 (元)①贫困低于8 956.81,②中等12 345.17~23 050.76,③富裕 31 171.67;农村:①贫困 3151.62,其中现金2508.70,②中等4431.38~8487.97,其中现金3607.57~7559.23,③富裕 16 006.51,其中现金15 012.05。(2)应对方式问卷:应付方式问卷由62个项目组成,包括6个分量表,分别是问题解决、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上述6个因子对应了6种常用的应对方式,其中“求助”和“解决问题”属于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合理化”属于混合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余3个属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3)就业观念调查问卷:采用自编的半开放式问卷,内容涉及观念1:就业首选的职业;观念2:毕业后的第一选择;观念3:对先就业后择业的看法;观念4:先就业的理由;观念5:最易促进就业的途径;观念6:就业首先考虑的因素;观念7:首先考虑的就业地区;观念8:就业自主性;观念9:就业信心;观念10:最期望的薪金标准。 1.2.2 调查方法 评定前规范指导语,进行必要的解释,让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填表,完成后现场收回。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对相应的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 字2检验、F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医学生应对方式比较 男、女生在解决问题、自责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女生在求助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经济状况一般和贫穷在合理化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不同就业观念的比较 不同民族、是否独生子女、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四医学生就业观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男女医学生和不同学生来源的就业观念除观念1、6、8、10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因子有统计学意义。 2.3 应对方式与就业观念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分别以就业观念为因变量,以应对方式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在a入=0.05,a出=0.1水平上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经线性检验后,观念4、5、6、9均有变量进入方程,进入方程的变量以求助因子、幻想因子和解决问题因子为主。 3 讨论 医学毕业生就业负性心理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个人,就业价值观是学习动机的一种外在表现,应对方式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应对方式会影响学习动机以至其就业观念。本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通常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方式,较少采用幻想,合理化和自责等消极方式,说明医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具有较多的理性加工成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男生在解决问题和自责上与女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女生在自助上和男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当代男医学生在面对应激时往往自己解决,在困难时常常自责,而女生通常会求助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应对方式各因子在回汉、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文化因素和家庭背景对医学生的应对方式影响较小。 本调查显示,在合理化因子上,经济来源一般和贫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济条件一般的在面对困难、应激时常常给予合理化解释,以掩盖自己的问题,从而减轻焦虑。 本研究男女生之间毕业后第一选择是考研的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多于女生,说明男生就业的压力更大,为了得到好的家庭和工作优先考虑考研;在毕业第一选择是临床医生男女生无统计学意义,与张亮等的研究女生多于男生不同;在先就业后择业上女生比较男生更容易比较同意该观点,与已有研究相同;在就业信心上女生较男生明显的信心不足,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女生的心理素质较男生低,应给予个别辅导,有的研究无统计学差异。在先就业的理由上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由于家庭个人经济原因,与城市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最易促进就业的途径上农村和城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首先考虑的就业 地区上农村学生选择西部地区和回家乡的较多,和城市城镇比较差异显着,与龙建等报道不一致,考虑与地区差异有关;在就业信心上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显示信心不足,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学生的心理干预和职业规划指导。 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在先就业的理由上求助与其成显着正相关,幻想与其成显着负相关,求助对先就业理由影响最重要,学生往往利用其社会支持系统作出自己的选择;在最易促进就业的途径上幻想与其成显着正相关,求助与其成显着负相关,幻想影响最为突出;在就业首先考虑的要素方面,解决问题因子与其成显着正相关;在就业信心上,解决问题因子其成显着负相关;以上提示,医学生的求助、幻想和解决问题因子对他们就业观念的形成和实施有极大的关系,同一因子有可能是正相关,也可能是负相关,从而表现出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的矛盾性。就业观念1、2、3、7、8和10因子没有变量进入方程说明大四医学生在就业地区选择、就业自主性和薪金期望等方面上更趋于理性。 总之,本次调查发现,大四医学生应对方式对就业观念有重要影响,除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技巧训练和观念指导外,要在就业选择上引导他们采取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来面对挫折和困难。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 素养就是一个人平素的品质、一贯的修养,而医学伦理素养则应表现在人们对医疗领域中自己和他人行为是与非、美与丑的判断和评价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贯的品质和修养。医学伦理素养之养成,就是一个人对医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理解,并将此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 一、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现实价值 1.医学伦理素养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它的发展中并不是独自前行的,它与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技术没有人文情怀的医学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医学,因为它偏离了医学的本质和目的。现代医学模式更科学地概括了影响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因素,突出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许多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多元价值的并存常使医学科研人员处于左右两难的境地。在临床科研、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要正确处理涉及多层次、多因素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就必须具有较深厚的医学伦理素养。医学生是医学临床与科研的有生力量,他们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对于医学的发展更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2.医学伦理素养是创造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元素。在全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构建和谐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近几年,社会上对医疗服务的批评日益强烈,医患关系也成为众所瞩目的社会热点之一。客观地说,医疗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除了法律法规适用、管理制度、政府投入、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外,还有我们不能忽视的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素养没能经受住考验的事实。毋庸置疑,若想彻底改变现状,创造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着力培养和加强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养是其中最能动、最速效的措施之一。 3.医学伦理素养是成为合格医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从医学传统及医学职业的本质看,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以从医。医疗卫生工作的宗旨和医务人员的行为特征都显示出医学伦理素养的特殊重要性和内在必要性。缺少医学伦理素养的医务人员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而这恰恰是医学的根基。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也明确提到,“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 二、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误区 1.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偏差。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理念,逐步养成医学伦理素养。目前许多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都把重点放在了医学伦理知识的传授上,而偏离了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真正目标。医学伦理素养虽然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伦理知识来体现,但不是说具备医学伦理知识就具备医学伦理素养。由于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都将教学目标停留和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在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造成医学生在对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中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来应付考试,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仅局限于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不能融会贯通形成医学伦理理念,难以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作为未来医学科研与实践的主力军,很显然,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很难提高。 2.医学生学习认知的偏差。(1)重视医学专业学习,忽视医德素养养成。受长期以来只注重实用技术这个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医学生往往更看重对医学实用层面的理论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医学本质是关爱生命,为人类服务的深层价值内涵,因此许多医学生都认为“专业课很重要”,而对医学以外的各种“非专业”课程则完全凭兴趣和心情来看待,甚至很多专业课的老师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强化着他们的这种想法。许多院校医学生努力学习着专业课,而对所谓“非专业”课的医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的学习则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医学伦理教育的课堂上缺课、开小差的现象极为普遍。当然,在学生这种轻视松懈的态度下,很难谈及医德教育效果的实现。(2)将医学伦理素养局限于医者的仁爱之心。许多医学生甚至医务工作者对于医学职业所需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理解就是医务人员应具有仁爱之心。而实际上,仁爱之心仅仅是医德素养的一个方面而已,没有医学伦理理论作支撑的仁爱之心,有时反而会导致行为选择的失误而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伤害。医学院校的学生往往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即只有在接受规范化、科学化的医德教育的基础上,才能理智地分析、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道德问题。(3)将医学伦理素养养成定位于未来职业任务。许多医学生只是将医学伦理学简单地看做是一门课程,没有把它作为医学职业生涯中医德素养养成的一个环节对待。把医学伦理学教学所要完成的医德教育及医学伦理素养培养看做是工作后的积累,而不是在校学习期间的任务。而医学伦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在大学学习阶段如果缺失这一必要的素养养成过程,医学生在进入医疗实践后,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应对与学生时代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和情况,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3.医学伦理素养属性认知偏差。许多人将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等同于技能的学习,医学生在校期间对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随着课程的结束和考核的合格而完成,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已具备了医学伦理素养,对今后工作中需要的医学伦理判断一定可以手到擒来。而许多医院及医务工作者本人也认为既已在学校接受医学伦理相关方面的教育,就已具备相应的素质。事实上,医学伦理素养不是简单的技能的把握,而是知识和经验不断积淀后的理念的形成,是在一定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对医疗实践中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判断和评价,并有意识地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经验以提升自身的医学伦理修养。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易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社会和医疗环境,尽管医学生和医务工作 者在学校已学过医学伦理学课程,但是如果只局限于此,是无法抵御各种不良倾向的冲击和影响的,在医疗实践中也不能准确地作出伦理判断,有时可能会出现侵害患者利益的情况。 三、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途径 1.在医学伦理教学上着重培养与提高医学生的伦理辨析能力。(1)医德理论储备是医学生具有伦理辨析能力的必备要件。医学伦理的理论讲授又是医学生增加医德理论储备的前提要件。针对目前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医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面对以人为本的医学,仅仅在医疗技术上胜任则未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目的,面对患者,技术完备的医学生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具有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发挥和应用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技术。因此医学院校除了有责任传授给医学生目前医疗实践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外,也有责任培养医学生必要的医学伦理理念。对医学生而言,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各种规范,培养对众多医学伦理学问题或难题的分析能力,就是要形成医学伦理素养,即培养在医疗实践中对伦理问题的敏感力和把握解决伦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而医学伦理理念不可能在医学生的头脑中自发形成,只有依靠专业教育传授给医学生处理医疗实践所必需的医学伦理知识,才会促使医学生形成一定的医学伦理理念。(2)注重医德实践以拉近医学专业与医学伦理之间的距离。医德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如同理论知识需要经过临床实习才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一样,医德的养成也需要密切结合实习,通过医德实践,医学生可以获得直观且真实的医学伦理辨析体验。因此,可以考虑进行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情景模拟法教学,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实践环节。比如,请医学专家结合多年行医经验给学生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组织有关医德医风方面的演讲比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以了解我国医患关系的现实和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 2.院校教育和医院继续教育相接合,建立终身医德教育体系。(1)院校医德教育应延续至医学生见习和实习期。医学的实践性特点使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更应注重医学伦理素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生的见习、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见习、实习,也是对医学伦理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见习、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医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也把握了基本的医疗道德要求。但社会环境是复杂的,受来自负面渠道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会使刚刚走上社会的医学生产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医德教育效果。因此,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应以某一门课程的终结而终结,而是要延伸到见习、实习过程中,形成包括医德启蒙教育、医德系统教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临床实习医德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分阶段、连续性的校内医德教育体系。(2)医院应接过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接力棒。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通过在校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系列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已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伦理素养,但在长期的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在校时不曾遇到的更实际更具体的问题,加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医疗领域也会不断出现新的伦理问题,这都需要医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医学伦理素养,防止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任何环节、任何时期出现忽视、侵犯、伤害病人利益、违反医学伦理的情形。这就要求不仅医务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医学伦理理论的主动性,而且需要医院给医务人员提供继续医学伦理教育的平台。 3.逐步建立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是把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和医德实践三者统一起来,以独特的医学价值判断直接参与整个医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过程。它是医学伦理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杠杆,长期的道德教育及适当的引导、约束机制,可以使人在内心深处建章立法,并逐渐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能够以其特有的方式深刻影响医学生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在医院可以把医务人员的自我评议、医生同行之间的评议和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评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把评议结果与职务晋升、年度考核和利益分配结合起来;也可以根据考核情况,对有违医学伦理行为的医务人员进行下岗培训,对违反医学伦理原则和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形成一种外在的评价机制。长期的正面教育引导必将会在医务人员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有效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逐渐转变为他们的内心信念,从而促使医务人员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医学伦理素养。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训 1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现代医疗模式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建立,病人与医生的隔阂程度也逐渐加深,突出表现为医患纠纷的日益增多。但大部分医患纠纷不是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质量方面原因引起的,而是由于医疗服务不到位及医患之间沟通不够引起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任务在于为医学事业特别是临床医疗提供高素质医生,培养德高、学博、术精、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其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成为一名高素质医生必不可少的保障。1987年英国医学会已将对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作为医生资格考试的一部分。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上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美国医学院协会(TheAssociationofAmericanMedicalColleges)、美国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TheUSLiaisonCommitteeonMedicalEducation)等组织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培养未来医生时,仔细讲解、传授、评估其交流技能,使每一位医生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从2004年开始,对医患沟通技能的考核正式成为美国执业医师考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师执业考试中涵盖沟通技能也正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同时,有效的医患沟通益处很多,因为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建立医患信赖关系,对治疗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医患沟通能更有效地应对愤怒与怀有敌意的患者,这会增加医生自己的满意度;良好的医患沟通会增加患者的满意度;良好的医患沟通会降低医生被投诉甚至被攻击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2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对策 医患沟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化态度与服务能力、非语言表达与解读能力、主动倾听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谈判与化解冲突的能力等。1979年BeauchampandChildress提出口头表达在医疗实践中应该遵循自主选择原则、无害原则、有益原则、公正原则等。崇高的医德使得医生愿意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崇高的医德使得医生容易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崇高的医德也使得医生愿意学习与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崇高的医德使得医生在困难的情况下能勇于与患者沟通;具有崇高医德的医生还努力完善现有的医疗制度与体系。我们应当端正服务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化精神与高尚的医德,因为这不仅是医患沟通任务完成的基础,而且也是整个医患沟通的核心要素。非语言沟通可分为肢体动作语言、语言中的音素、利用物件进行的沟通、通过空间位置传递信息等。比如肢体动作语言方面,应注意相互握手问候,让患者先坐下,适当的正视对方,适当的目光接触,坐凳子2/3位置身体稍前倾,不时地点头微笑等;说话时注意适当的音调、节奏、音度、音色等;适当的利用物件进行沟通;注意与患者谈话场景的布置,与患者保持适当的距离;正确理解患者的非语言信号等。倾听的基本原则包括听别人说话时需要发挥主动性、倾听说话者的心声、在聆听别人说话时给予说话者尊重与肯定、在聆听别人说话时先别想如何回应等。倾听的具体技巧包括注意保持安静,用说话来帮助倾听,避免就某个问题或事实进行直接争论等。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如何在谈话开始建立和谐关系的技巧包括见面时相互自我介绍、尽量从积极的角度说话、在谈论一个重要的话题时先征询对方的同意、自己尽量放松、用心说话、说话时意思要表达完整清晰明白、学会准确表达内心的感受、说话要学会随着场合的变化而变化及向对方问问题时尽量用开放式提问等。谈判与化解冲突的技巧包括注意管好自己的情绪、为对方消气、有同情心、鼓励对方把心中的想法与感受都说出来、注意说话技巧避免责怪对方、探究式的问话等。在危机情况下的沟通技能,如与刚得知自己罹患恶性肿瘤患者的沟通,应避免为安慰患者或家属而说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向患者承认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常对待患者的情绪表达,表达自己人性化的一面,给予支持与帮助,鼓励并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给予希望,为患者提供信息,指导并鼓励患者做一些能够帮助他应对危机的事情等。 3注重临床带教,加强实际医患沟通能力 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带教老师不能仅仅注重于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知识的传授,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渗透到每一次的临床教学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烙印效应。在引导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训练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不同病情患者间分层次、多形式的沟通技巧,并有意识地安排医学生在实践中与患者进行沟通,使研究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与人沟通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作为医生,这种能力与医学技术同等重要,是职业综合素质的反映。因此,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人文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高他们医患沟通的能力,使研究生在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后,能较快适应新的医疗环境,成为高素质的临床医生。 医学生论文:医学生专业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从早期西方医学经典着作的翻译,到当今全球医学先进成果的引进,医学专业英语翻译对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各类医学信息的数量剧增,加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医学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急需大量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的医学专业英语翻译人才。 医学生毕业后在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需要大量使用英语,例如: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翻译专业资料、参加学术会议、出国进修学习等。实现这些需求所需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便是语言的英汉转换,即翻译。目前,相当多的医生由于缺乏医学专业英语的翻译知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碰到诸多困难,因此,探寻和建立一套实用的医学专业英语翻译理论方法并应用于教学,提高医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既能满足其将来的实际需要,又能促进医学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从而有助于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和长足进步。 1 医学英语的翻译标准 医学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因此,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翻译标准。正确认识医学英语的翻译标准是进行医学英语翻译工作的前提。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故信、达尔外,求其尔雅……”,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在医学翻译实践中同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①医学翻译应当“信”,即准确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本意。由于医学信息的特殊性,任何对原文的歪曲或更改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翻译所表达的信息要求非常准确、清晰,不允许模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允许因不理解而自由发挥。②医学翻译的译文应当“达”,即语言通顺、自然、明达,用规范的目的语忠实流畅地传达原作的信息。翻译时既要追求与原文形式上的尽量一致,同时又不要硬套原作的语言形式,以免造成任何含义晦涩和歧义。③医学翻译也应当“雅”,即要在文体和风格上保持原文的特征。做到行文严谨、表达专业、结构规范,符合医学专业的习惯和要求。同时不同的医学题材具有不同的文体特点,翻译时需把握其行文特点,参照相应的结构和文体规范执行。 2 医学专业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 英语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发展的语言,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的差别很大,再加上医学英语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翻译时如果不引起注意,并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必然会影响翻译质量。以下就医学生在专业英语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2.1 术语误译 医学术语是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重难点,其中以外来词汇、两栖医学词汇、缩略语以及新词的翻译尤为困难,很容易出现误译。例如:“In conclusion,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can lower portal pressure through decreasing secretion and shunting of glycogen in portal hypertensive dogs.”分析:“radix angelicae sinensis”是中药品名“当归”,“portal”意为“门脉”,“glycogen”意为“胰高血糖”,“portal hypertensive dogs”意为“门脉高压犬”。该句专业词汇很多,不了解专业词汇的构词法或不借助专业工具书,容易造成误解。译文:总之,当归可以通过减少门脉高压犬的胰高血糖分泌和分流而降低门脉压。又如:“Unsuspected malignancy has been found in from 5.4% to 6.4% of gastrectomy specimens”分析:如将“unsuspected”理解为“不被怀疑的”则可能会误译为“确诊”,事实为“漏诊”。译文:在胃切除标本已发现有5.4%到6.4%的胃癌漏诊。 2.2 句子死译 英汉语言思维和表达习惯存在较大的差别,医学生如不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转换技巧,在翻译实践中生搬硬套,容易导致译文的语序紊乱,含意晦涩,沉冗拖沓。例如:“Usually found free in solution,where some of them form a pool of intermediates from which large polymers called macromolecules are made.”误译:他们通常被发现是游离形式,其中一些形成了中间体,由此被称为大分子的大尺寸聚合物被产生。分析:这样的翻译既不规范也不符合汉语思维习惯,未能客观、准确地描述原句的意义。改译:他们通常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其中一些形成中间体,由此产生叫做大分子的大尺寸聚合物。又如:“Illness prevented him from going there.”误译:疾病妨碍他去那里。改译:他因病未去那里。分析:医学专业英语中非人称主语较常见,翻译中有时必须进行句子成分转换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3 专业知识缺乏 医学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医学英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在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具备相关医学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充分掌握医学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相应的翻译方法,才能如实译出原文。例如:“After he had lost 4 pints of blood,the Shah fell into a coma.His doctors tried unsuccessfully to revive him with electroshock treatment; then they removed his tubes and life supporting systems.”误译:国王失去了4品脱血后陷入了昏迷,他的医生不成功地用电击波使他苏醒,然后他们移去他的管子和生命支持系统。改译:国王失去了4品脱血后陷入了昏迷,医生们尝试用电击使其苏醒,但没有成功。最后,他们除去了接在他身上的各种管子和维持生命用的设备。分析:此句由于欠缺医学基本常识,造成表达不专业或出现错误。如“removed his tubes and life supporting systems”不能译成“移去……生命支持系统”,而应该“移去……维持生命用的设备”。 又如:“The complaints of the patient did not answer to the proper manifestations of the disease.”误译:病人的主诉没有回答此病的适当表现。改译:病人的主诉不符合此病应有的表现。分析:译文修改后语义更加准确,也更加符合医学专业人员的表达习惯。 2.4 汉语表达能力欠缺 部分医学生在中文遣词造句方面相对贫乏,汉语表达能力欠缺,造成译文不够严谨和专业。例如:“There is a far wider range of patients who would benefit from Aspirin than FDA indications currently show.”原译: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当前展示的数字比较,有远远多得多的病人会从阿司匹林得到利益。分析:这样的翻译尽管基本符 合原文的意思,但完全失去了医学文献应有的精确和凝练。改译: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目前的数据相比,更多的患者能从阿司匹林中获益。又如:“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原译:预防比治疗好。分析:译文意思正确,但不大符合科技文体的措辞要求。改译:预防胜于治疗。 3 医学专业英语的翻译策略 医学生专业英语翻译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自身医学专业素养及汉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更需要在翻译中遵循科学的翻译过程、运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这也是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重点。 3.1 翻译过程 翻译主要包括正确理解原文和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传递原文信息两个环节。具体来说,医学专业英语的翻译过程可分为准备、初译、复译、校核四个阶段。 3.1.1 准备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3个方面:①了解翻译目的、原文和译文的读者群体及对译文的特殊要求;②通读原作,简要了解文章的内容、风格和文体特点;③查阅相关领域的权威资料,参考英语资料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作的内容和结构,而中文资料则有助于译者了解文中涉及专业术语的词义、语句的表达规律,分析所译题材的风格和形式特点,从而能更加透彻地理解原文及更加专业地表达译文。 3.1.2 初译阶段 初译是在对通篇文章有整体概念后逐句逐段地翻译,这是一个理解表达的过程,也是翻译的重要环节。句子翻译可分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理解阶段重在紧缩主干、辨析词义、分析句型、捋清脉络;表达阶段则重在调整搭配、润饰词语。医学英语中长句、复杂句较多,理解时需要认真分析句子结构,理清逻辑关系,选择词义,表达时需要符合原文的文体文风和专业习惯。对于生词、专业术语和结构复杂的句子可以重点标记,借助词典、工具书进行语法分析,进一步理解原文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如仍存在困难,也可以暂时搁浅,等复译时再重点考虑。 3.1.3 复译阶段 复译以章节作为单元,重点分析该章节表达的主要内容是否和文章主题协调一致;章节内各段落、句子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结构是否清晰、语言是否流畅。如存在问题应反复推敲、及时修改。此外,对于初译中没有翻译的难句,要结合上下文,参考工具书及相关材料,对句子的意思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3.1.4 校核阶段 校核是进一步理解原文、查漏补缺、推敲语言的重要过程,包括对内容的核对、对文字的润饰2个方面。内容的校核包括核实译文观点是否与原文一致,重点是否明确;校核人名、症状体征、药名、药物剂量、治疗方法、医学实验的结果、统计数据等有无错漏;根据上下文校核不确定的词汇尤其是两栖词汇在文中的词义,以及复杂句子的处理是否妥当,同时要统领全文,重点审查医学术语、机构名称等在前后文的表达是否协调一致。此外,译者要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审视全文,反复比较,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 3.2 翻译方法 从语言的形式着眼,翻译方法主要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翻译和网络搜索作为新的翻译门路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3.2.1 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内容, 还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风格及形式。当原语和目的语的句子和词汇对比差异不大时,可以基本顺着原文的形式进行翻译。由于医学文体表达客观,概念明确,很少涉及风俗、情感等问题,所以直译在医学英语翻译中使用的可能性大一些。所谓“意译”,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而需要经过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翻译实践中应力求用目的语的习惯方式表达原文的真实思想。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在实践中是相互兼容和补充的。了解直译和意译的异同及使用范围,对深入理解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提高译文质量是很有裨益的。 3.2.2 计算机辅助翻译和网络资源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利用机器协助人工翻译的梦想成为现实。与传统的医学英语翻译相比,计算机辅助医学英语翻译在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机器翻译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手段,译文质量往往不高,需要译者复译和校核。此外,还可以通过利用搜索引擎、网络数据库、网上词典和翻译软件等资源进行翻译。 3.3 翻译技巧 翻译技巧是指翻译词、句、段时使用的具体方法,是对实践中各种语言现象以及对这些现象的处理手法进行归类和总结后得来的。 3.3.1 词汇的处理技巧 正确理解和表达词义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两栖医学词汇在不同的专业范围内,不同的句子结构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需要依据句子结构、上下文语境、医学行话以及汉语习惯表达来综合判断并作出选择。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英语单词都能在汉语中找到词义对等、词性相同的词语,为了达意通顺且符合汉语的习惯,经常需要进行词性的转换。此外,翻译时为了使译文意思完整、准确、通顺,通常需要增词;而英语中大量的冠词、介词、代词和连词往往可以省译,使文章更加简练。 3.3.2句子的处理技巧 在翻译过程中,为使译文内容忠实、行文规范,经常需要进行句子成分的转换。同时,由于医学资料多采用无主语或物作主语的形式,在翻译时要注意必要的语态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医学专业英语出于结构紧密、逻辑严谨的需要,冗长复杂的句型比较常见,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理解原文,然后采用顺译、倒置、分切或综合法以汉语的习惯方式表达出来。 3.3.3 篇章的处理技巧 医学文献种类繁多,各类文章在词汇、句法、风格上各有特色,呈现出高度“语篇题材特殊化”的特点。除医学文献外,其他的医学读者在获取准确信息的同时,也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熟悉易懂的表达形式和风格[6-8],因此译者一定要重视译文的结构是否符合特殊题材的表达规范与标准,语言风格和词汇选择是否恰当,同时需要反复校核,查对是否存在内容错漏、前后表达不一致,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4 结语 医学专业英语翻译作为现代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的英语翻译教学要密切结合医生的实际需求,既要注重教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又要注重其实用性和针对性。要加强医学生专业英语翻译的实践环节,使其能运用相关理论技巧,进而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以期培养一批专业的医学翻译人才。 医学生论文:浅论医学生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熏陶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 大学语文 德情教育 论文摘 要:文学经典寓德于文,融情入文。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利用这一特点对医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与情感渗透,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得到品德的锻造与情感的熏陶,从而对医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行正面的干预引导。 当今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欠缺。所谓人文精神,其核心包括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的尊重、以人为本、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等。当代大学生往往价值观念自我化,缺少奉献精神;价值取向功利化,缺少理想热情;道德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情感反应冷漠,缺少同情与关爱。屡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如清华学子刘海洋的“伤熊”事件等,正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对生命的关爱而导致的悲剧。 医乃仁术,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在强调“技术”的同时,更应强调对人的关怀。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医德与大爱之心。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优秀品德的锻铸,仁爱之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萃取文学经典,不仅集萃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负载了可贵的道德品质,蕴含了丰沛的情感。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将品德和情感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 一、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境界,完善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方面,历代文化名人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具有无可比拟的感人魅力。屈原遭谗放逐,宁可以身殉国,终不改爱国之志;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发愤著书,终完成史家绝唱之《史记》;文天祥逢国破家亡,誓不降元,丹心一片光耀汗青;布衣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穷亦兼济天下;鲁迅先生,冷笔热心,“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化名人们身体力行所展现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民族危难境遇中所表现的信仰坚守等,会给大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涤荡他们的精神世界,明确他们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经典美文极其生动地诠释了作家的人生追求和德行操守。优秀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气度、道德取向,揭示了其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孟子的处世原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人生抱负;“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是杜甫的大爱胸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奉献精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爱国情怀;“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是孙思邈的医者之心……这些优美的文字无不是陶情冶性的春风雨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活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对先贤认同、崇敬的过程中,逐渐将他们的德行操守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 二、品味作品中丰富的人生情感,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 对生命的态度是人格品质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它主要指对自我生命的肯定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世界上生命的同情与关怀。影视作品中的血腥场面,现实世界中的暴力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践踏的心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对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至关重要,而人自身及其心灵的价值正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名诗美文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未来不懈的思考和探索,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陶冶人性灵的最好素材。 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亲情的深度;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了友情的广度;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诠释了爱情的纯度;巴金的《小狗包弟》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展现了寄情自然,物我两忘的和谐愉悦。通过赏读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为医者的大爱之心。 三、情感体验——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德情教育效果的实现以精神自觉为前提,单纯的道德说教、乏味的理论讲解是很难奏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启发主体对人生深入思考,正是实施心灵教育的关键手段。 情感体验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展现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质、生命态度等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被感染,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问题进行自觉的思考,由个体被动的遵从、选择内化为自身的德行操守。因此教师在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发挥以下积极作用: 首先,以情感人。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同理,教师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语言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不仅要挖掘蕴含在作品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力量、体态表情,用自己的真情、深情与激情,去感染、激发学生,让学生进人良好的阅读状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在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在领略作家人格魅力,作品情致韵味的同时,明辨是非曲直,从而按照美的规律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其次,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情感效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语文教学只能靠教师语言表述,缺少直观感受的不足,视听元素的加入极大地强化了情感体验的效果。如以往讲授戏曲缺少直观性,情感体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今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穿插入对白、唱段、配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受到心灵启迪和教育。此外,如角色表演法、分析讨论法、探究学习法等都是激活学生情感,加深心灵体验较好的教学方式。 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新知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过程。知识终有更新换代的一天,而良好的德行品质、人格修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对于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德情教育在积极、活泼的情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展延、厚重,培养起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他人生命、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为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涯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生论文:五年制医学生德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五年制医学生 德育 模式 【论文摘要】五年制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医学院校的五年制高职起步尤晚。在对医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贯穿“管‘转‘导‘联”四字模式,“管”就是严格管理,“转”是学生管理从被向主动转化,“导”就是让学生走自我发展之路,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联”就是医院与学校联手,共同造就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以实现医学院校学生群体的德育建构。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成熟学制。我国在解放前后就出现了初中后五年制教育,后因而中断,1983年开始,原国家教委选择航空工业、机电工业和地震预测等行业进行五年制专科教育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1994年又分两批在18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试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医学院校培养治病救人的人才所具有的特殊性,我校作为医学类全国重点中专,经过慎重论证,从2000年开始招收五年制高职生。目的在于既避免三年制高职生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差,又避免三、四年制中专生知识结构单薄,医疗人文素质过于肤浅的弊病,以有利于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避免衔接中的学时损耗,有利于统筹安排实践训练环节,增加技能训练时间,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同时,由于学生人学年龄小(初中毕业),可塑性强,有利于职业意识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形成牢固的职业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专业稳定性和归属感。但问题也由此带来:五年制高职生,中专阶段和大专阶段同校。他们从人学到毕业,年龄一般处在16到20周岁之间,在这一时期,学生走过了从少年到青年、从未成年到成年、从不成熟到趋于成熟的生理和心理历程,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初步确立和定型,学生在学校的五年完成了人生历程中最为重要的转变和塑造。因此,其德育模式既不能沿袭三年制中专模式,也不能抄袭三年制高职模式,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德育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那么五年制高职应该如何来建立其德育管理模式呢? 笔者在担任医学院护理系辅导员时,探索了五年制高职生德育管理模式,想就此问题与同行商讨。 1“管”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前两年,采取严格管理为主的模式,靠严格规范的管理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阶段是生活的基础阶段,是“工程”莫基阶段,对学生今后各个时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这样一种看法,认为当前医学生管理的模式太刻板,条条框框太多,严重束缚了学生手脚,很不利于自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抛弃。对此,笔者不能完全苟同。实践告诉我们,做为一个刚踏人医学院校门的学生来说,没有经过长期、系统、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身都无法管理,医学、护理管理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对学生实施“三严”管理。一是严格制度。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制定出“学生一日常规”等制度,从学生的起居到各项学习与活动,从学生的仪表到举手投足,都制定了规范的标准和要求,使学生行有规、蹈有矩。二是严格训练。通过军训、卫生、劳动、文体活动、体育课、礼仪课等形式和活动,又专门请附属医院的优秀护士进行护士礼仪训练,强化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进一步体会医疗行业的规范,使学生接触医疗的德育要求。三是严格监督。多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严格扎实的检查和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建立了领导干部值日组,学生处、团委管理人员值日组,学生会干部值日组;校园安保队、校园护绿队;文明监督岗“三组”、“两队”、“一岗”,形成了立体交叉的检管网络,做到了“一天一检查,一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一学期一表彰”。 但我们讲严格管理,并不是要把学生看“死,、管“死”,而是强调要通过必要的制度和措施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 2“转”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第三年,采取的是被动管理和主动管理混合管理的模式。在这一阶段要体现一个“转”字,转变思想观念,改革管理办法,促进德育管理由被动向主动过渡。随着学生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学生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参与组织和管理的欲望升高,学生已经不再习惯于“你说我做”式的管理,这时,教育者就应该审时度势地引导和训练学生不断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逐渐参与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活动中来,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随意性管理向目标性管理转变。改变学校活动随意、随时变化的做法,对系、班级的大小活动都制定出具体的目标,引导学生制定出个人长、中、短期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的座右铭,讨论人生规划,促进学生在目标鞭策激励下自觉进步。二是由管理者组织活动向学生组织活动转变。在班主任、辅导员“交权”的初期,不能一下子把手中的权利全部交给学生,导致学生的“消化不良”。最好的办法应当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组织活动锻炼能力。改变了大小活动,大小事情都由领导、教师、班主任包办的做法,把很多事情都放手让学生来做,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活动的组织。要把文艺晚会、基本功表演,纪念‘`5.12”护士节,体育比赛、辩论赛、演讲会等大型校级活动交给学生会各部或班级承办,班级也把很多大型活动和主题班会、周末文艺、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活动交给小组、宿舍或学生个人来组织,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不断得到锻炼提高。三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它包含“三个改变”,”改变学生会干部任命制为竞争上岗制,改变班级干部选举制为全员轮流制,改变班组管理单一模式为多元并存的模式”,把集中在班主任、学生会、班委会手中的权力逐步下放到每个学生手中,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管理者,都从管理的过程中感受管理者的艰辛和增加自我管理的体验。 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阶段,是一个逐步转化的阶段,而且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作为教育者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管理,绝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很难保证管理模式的顺利过渡。 3“导”字模式 学生在校的第四年,采取的是主动管理的模式。要引导学生摆脱被动管理的束缚,走自我发展之路。经过三年医学院生活,学生大部分已满十八周岁,生理、心理基本发育成熟,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接触社会的渴望日渐增强,素质教育对学生主动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学生仍然采取简单的德育管理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自主性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德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当学习管理和活动的主角、当演员,教育者本身则要主动退到后场,当配角、当导演。这个阶段主要体现“三个尊重”。 一是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首先在学生升人四年级后,及时对学生进行“我是一名大学生”、“我是成年人”的意识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已经成人、已经成为大学生,让学生在增强荣誉感的同时,不忘对自身自勉、自省,不断提高对自我管理的要求。其次,逐步建立大专班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用人格的力量和环境的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组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大专生的教育教学。再次要有意识把大专与中专生的学习区和生活区分离。最后是设立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的体制,建立一人担任多班班主任或者级部辅导员的制度,在学生会中设立大专生自治管理委员会,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二是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校按照省课程标准建立大专班课程体系,逐步增大选修课和本校课程的比重,‘’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考试课,增加考查课;减少‘难、偏、旧’的内容,增加‘易、新、专’的内容”,增加学生选择性学习的权利,更多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其次是应学生的要求,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上对教学进行改革,实现学科的讲课制为讲座制,请第一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的教授、专家讲授专题,扩展学生视野,一天一自习为一天多自习,考分制为学分制,同时做到‘’少一些知识的传授,多一些自学的指导;少一些死记硬背,多一些学问的探究;少一些亦步亦趋的模仿,多一些创造性的实践”,增大课堂容量,压缩教学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时间,一些研究的时间,一些动手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是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护理实训基地和学习场所,全天候开放了“实验室、计算机室、心理咨询室、图书馆、形体训练厅”“三室、一馆、一厅”,学生可以在自习和课余时间根据需要自行安排学习和活动。另外,学校还鼓励学生组织各种学术团体和活动沙龙,有目的引导学生自发组织学习研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4“联”字模式 五年期间,都要强调“院校联手”,及时与医院取得联系,共同发展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体做法是: 参照国外如加拿大ca}da cal}g护理学院、美国。-malinde护理学院学生大多在第二年采用每周安排一天到临床、第三学年半天上课半天实践的护理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人学开始就接触临床,深人临床第一线,通过院校联手,使学生在进人医学院校的同时亦进人临床接受实践实训,接受来自病人的教育,边看边学,边学边干,边学边想,边学边接受医学人文教育和素质的培养,以临床实践促理论学习,与临床病人的交流促医疗情感的升华。以实现培养专业思想稳固,热爱医疗事业,具有全面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管,,、“转”、“导,、“连”模式的实质是让德育体现渗透性,实现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使我们的医学生在这个价值冲突和价值选择的时代,能够坚守医学人文主义的信仰,坚持人的价值原则,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真正成为’‘创新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竞争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论文: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浅议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条件。医疗卫生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肩负着维护人的生命及其健康的重任,因此,医学职业道德在整个职业道德体系中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在不断深入,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专门医学人才的重任,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发扬医学救死扶伤的精神,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1 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1这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我们与国际接轨,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的医疗管理经验,一批外国医院的进入,也使得国内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也使我国的医院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要想更好更快的学习外来经验、技术,赢得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需要医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以优质的服务赢得顾客。 1.2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明显,一些人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出现了以医谋私、开大处方、吃回扣等腐败现象,医患关系也比较紧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有必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杜绝社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以重塑白衣天使的形象。 1.3这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必然要求。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中高级技术型人才为特点,很容易出现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部分医学生认为只有专业重要,其他的都可以不管不顾,出现了不学公共课,甚至作弊、抄袭等行为,实习中服务态度不好、挑三拣四、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其职业道德境界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有一定差距,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2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现状 从整体层面看,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智轻能的思想,认识不足、不愿投入,只重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从医学职业道德理论教育层面看,教师多由马列课教师兼任,对医学知识一窍不通,理论与学生实际脱节,形式单一、手段落后,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实践教学层面看,存在抓的不紧、时有时无、零敲碎打、未成体系的情况,未能起到很好的检查和督促作用。 3 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措施 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条件,扬长避短。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改革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课要贯穿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我们要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进程合理安排职业道德教育主干课程,使医学生在校的不同时间段都能接受到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德育课和专业课教学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德育课和专业课教学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重点向学生讲解《劳动法》、《合同法》、《医疗事故纠纷发生和处理》,从正反面告诫学生若超过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就会触犯法律,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中自觉弘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3.2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实践道德。因此,道德教育职能将道德活动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活化道德知识,增强道德学习的动机,增进道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 首先,通过建立学校与医院联手教育的模式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即学校侧重抓医德理论教育,医院侧重抓医德实践教育。这样既有益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对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促进,获得双赢。其次,要组织力量编写医德实纲,使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做的好的奖励、做不好的惩罚,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3.3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自觉追寻医学人生的目的与意义。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如开设生命伦理、科技哲学、美学、艺术欣赏等课,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完善的人格。另外,还可以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耳濡目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德教育还要渗透到学生实习期、平时的政治学习、班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需要我们集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实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医学生论文:国内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现状 【摘要】 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学习生活的特点,使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别于其他专业大学生。国内就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介绍国内研究的现状,以了解当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 医学生 心理健康 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诸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1 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和其他专业相比, 医学专业的学制长、内容多。医学专业学制一般为 5~6 年, 需要学习 30 余门专业课, 因此, 医学生要学 习的知识总量要大于其他专业。在学习方法上, 医学生主要以 记忆为主, 学习方法较为单一, 这使学习变得单调而枯燥。繁重的学习任务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和自主活动的时间, 使学生缺乏娱乐活动, 学习生活沉闷而缺乏活力。有研究认为, 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导致其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急诊、手术等科室, 面临重危、濒死患者,经常接触受疾病之苦的病人, 亲临生离死别的场景, 也会使医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医疗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全面准确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疗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 更需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敏捷的思维、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有研究显示,医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是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医学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必要。医生不仅要治好病人的躯体疾病,而且要帮助病人解决心理和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感染力和体察病人体验的“同理心”,要求医生能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医生本人要心理状态健康,人际关系良好,并能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这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医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提高其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也应该是对医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在过去,人们较注重医疗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过程中,社会因素和病人的心理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关社会、伦理、心理等学科也正在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现代医学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疾病防治,医学教育客观上要求医学与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相互交叉结合,改变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知识培养的单一性,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 2 国内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学者们基本上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有将scl90用于评定不同人群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显示scl90能够很好地反映受试者的心理整体状况。 陈福国等人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连续4届,共2102名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显示: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和河南省大学生,但阳性因子比例较高。②男生的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女生。③护理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p 0.05. 赵凯1996研究认为,与文科和理科专业相比,医科学生有较多的scl90 因子达到中度以上。周英等人的研究发现护理本科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2.2%、医学本科生占11.1%。这一比例较中国大学生已有的研究结果(18.5%)略低,此研究同时显示护理专业本科生心理水平不但比医学生低,而且比全国常模低。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张仁汉教授提出医学生“三年级病”现象,即医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时,其学习处于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往往老师讲到什么病,他们就怀疑自己患什么病,根据老师所讲的症状对号入座。 同时,有学者对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约有10%-20%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而且这一群体中具有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大幅度扩增,在校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生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增多,如个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学业与择业的矛盾、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一些极端事例如自杀、凶杀、精神障碍等屡有报道。医学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着特殊的一面。 孟小平以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对某医科大学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指出在校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他们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恐怖等几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而且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 刘步平用症状自评量表随机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和专业五年制学生。研究表明七年制女生的恐怖因子和因子总分显著低于男生,因子分≥3的检出率居前10位的多是强迫、抑郁症候;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分、恐怖异常发生率、因子分≥3的总检出率及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分≥3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同校五年制学生;表明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说明文理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降低期望值、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严格学分制、实行软淘汰等是提高七年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陈瑜等人对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做的研究表明: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女生scl90得分较高的因子是强迫、人际、抑郁等因子,得分较低的是躯体化、精神病性等因子,这与张运生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军校护理生scl90的9个因子得分中,恐怖因子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与军校学员得分。 王丽荣提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与工作厌倦相关的一系列症状,目前已成为医护行业中影响医护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王丽荣通过对职业倦怠内涵与表现的分析,提出在高等医学院校应以预防职业倦怠为目标,加强对医学生心理素质的系统培养,并对医学生可能出现的适应性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性训练的策略。 3 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意义与建议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工作责任性强,风险性大,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的工作关乎病人的健康和生命,稍有不慎,出现误诊、漏诊或其它医疗差错。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医学心理学教育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应对方式,对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两组学生首测有14.2%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经系统完整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后的实验组学生再测结果显示各因子阳性均分有显著改变,与全国青少年常模组比较已无明显差异。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问题的识别力和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学习、人际交往、婚恋、生活适应等问题,及时调节学生的认识偏差、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使医学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医学生论文:关于医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分析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 婚姻恋爱 性观念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二年级医学生的婚恋观的现状,以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教育。方法——采取自行设计问卷,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应用spss11.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恋爱是大学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性观念宽容、开放与谨慎、保守并存;医学生择偶观较为理性;对待婚姻的态度严肃认真,有较强的责任感。建议系统的婚恋观、观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妥善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上的责任感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对大学生的性观念和婚恋心理加以正确引导;婚姻家庭教育前移,加强学校、家长、教师的紧密配合。 医学生通过大学一年级学习,充分了解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对人体的性别神秘感完全消失。又由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心理上处于性窦初开,不成熟、认知能力不完全的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的引导、教育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问卷调查分析入手,研究了二年级医学生的婚恋观的现状,以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 1.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06级学生。共发出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4份,回收率为95%。平均年龄(19.6±0.5)岁。其中男生129人,女生175人;临床医学专业187人,占61.5%;预防医学专业31人,占10.2%;生物技术专业27人,占8.9%;麻醉学专业29人,占9.9%;医学影像专业3o人,占9.5%。采用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现场匿名独立填写,当场回收。应用spssl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 2.1医学生恋爱现状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接受调查的304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谈过恋爱或正在恋爱。曾经恋爱的87人,占28.6%,正在恋爱的98人,占32.2%;从来没有谈过的119人,占39.1%。网恋曾一度是引领潮流的恋爱方式,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39人曾经有过网恋经历,有29人正在经历网恋,有224人从来没有过网恋,其他为12人。 就恋爱动机而言,在被调查者中,认为谈恋爱是为了选择人生伴侣的130人占42.8%;生理与心理需要的45人占14.8%,选择排遣寂寞的占13.5%,证明自身价值的占7.2%,出于经济目的的占0.3%,其他占21.4%。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在校大学生恋爱的看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对于恋爱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 2.2医学生对“性”行为的看法 在调查中显示,对您认为当今社会贞操还重要吗?男女生对此问题的态度是有差异的,女生认为重要的占81.1%,而男生仅占62.8%(x=12.799,p=0.002);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男生又23-3%的人认为很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而女生则仅占11.4%(x2=13.847,p=0.008);如果有爱情,您认为恋爱中的双方可以发生性行为吗?男生认为当然可以,双方愿意就可以,无所谓,爱与性完全是两码事,不可以的比率分另0为19.4%,45.7%,19.4%,11.6%,3.9%,而女生则分别为5.7%,33.1%,17.7%,26.9%,16.6%,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果和恋人建立了家庭,对配偶的婚前性行为不能接受的占18.4%,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 2_3医学生的择偶观 不同性别择偶观的比较。调查显示,在配偶的适合年龄、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上男女生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配偶年龄,有73.6%的男生选择和自己相近,而只有52.6.%的女生选择和自己相近,41.7%的女生选择比自己大3~5岁者;对于配偶教育程度有41.1%的女性选择比自己学历高者;配偶的经济状况有42.9%的女生选择比自己好的。医学生看重的择偶条件排序分别为爱情、健康、温柔宽容、漂亮性感、兴趣一致、发展前途、善理家务、童贞性、收入、职业、学历、年龄相当、父母赞同、家庭财产、家庭社会地位、生长环境。 2.4医学生对婚姻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认为维系婚姻的主要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分别为责任、爱情、经济、子女、事业、名誉:对婚姻的看法有44.4%的同学认为婚姻是一辈子的事,绝对不能马虎,39.5%的同学认为婚姻是一生的承诺,一生中最好只结一次婚,9.9%的同学认为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好了可以继续合作,关系不好可以解除和约。男女生对日后的婚姻情况将如何选择的问题上是没有差异的。认为既要相爱,对方各方面条件又要好占41.4%,对方条件不理想,但双方相爱占26.6%,对方条件不错,相处也可以,但相互间谈不上爱情的占18.1%,可以没有爱情,但对方一定要有钱的占3%。 2.5医学生婚恋观教育情况 对爱情认识的主要来源。有40.8%选择来自书本;有37.8%来自于朋友;其余来自于父母和学校。影响您婚恋观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影响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父母、朋友、同学。学校教育对其影响不大。对高校是否应该开展婚恋观教育的看法认为很有必要的占27%,有必要的占56%,无所谓占17%,没必要占16%。 3.讨论 3.1恋爱是大学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调查结果看,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谈过恋爱或正在恋爱。网恋成为恋爱的一种形式,但通过此次调查,明显看出绝大多部分学生没有网恋,少数学生曾经有过和正在经历的。这说明现在大学生已经清楚地看到网络的虚幻性。总体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还是纯正的,主流是按照正常生理心理需要发展的,能正确看待大学谈恋爱,绝大部分是不反对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的。 3.2性观念宽容、开放与谨慎、保守并存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当今社会贞操是重要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于婚前性行为,大学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和宽容,对于恋爱中是否可以发生性行为及对配偶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均体现出开放和宽容的态度。 3.3医学生的择偶观较为理性 调查显示,医学生的择偶的首要因素是爱情,其次是健康,温柔宽容、兴趣一致。童贞性在择偶条件中排在最后一位,成为最不重要的,总体和女生是一致的,但男生中是家庭社会地位和生长环境是排在最后一位的。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设定上较为理性,他们更在乎是对方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和宽容,而且女性对男性是否保持童贞更宽容。 3.4对待婚姻的态度严肃认真,有较强的责任感 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医学生认为责任是维系婚姻的主要因素,其中责任因素略高于爱情因素,表明大学生注重对对方的责任,对待婚姻大多数医学生是很认真的,大学生的恋爱主要是出于内心对对方的爱慕,因为大多学生谈恋爱不是很在意结果的。但仍有少部分的学生带有功利性。 4.建议与对策 4.1系统的婚恋观、观教育 婚恋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是必然的趋势。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当代大学生在爱情婚恋观上呈现出婚恋观的价值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多样化的趋势。但由于他们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以及社会环境客观上的影响,使得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表现出种种矛盾和冲突,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婚恋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稳定发展。 4.2积极引导大学生妥善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地开放,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程度呈现明显的早熟趋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青少年恋爱低龄化现象的出现,这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学校应该在各个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发展能力,通过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和生活。 4.3进~步加强对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的责任感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恋爱态度在整体是比较认真理智的。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一时的情感空虚而去恋爱,视恋爱为儿戏。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恋爱态度进行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对恋爱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尊重、理解大学生在恋爱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帮助他们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4.4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对大学生的性观念和婚恋心理加以正确引导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一般较顺利,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心理体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因此,在一些专题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形式中,让学生学会形成心理健康的观念,掌握和增强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学会能正确对待恋爱、婚姻中的问题。 4.5婚姻家庭教育前移,加强学校、家长、教师的紧密配合 学校应该组织一些主题讲座,对家长教授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同时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问的交流,提倡“朋辈式教育”尽学校和老师所能,为学生们付出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教育。同时在思想政治课等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学科中,渗透婚恋观教育,也是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婚恋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婚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是必然趋势。因此,应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这一阵地,不失时机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抓住大学生宝贵时机正确引导,加强婚姻家庭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我们社会更加和谐。
通用技术论文:农机检测通用接口技术处理 1系统的组成 1.1硬件 该系统的硬件主要是信号采集器(信息采集部分或称传感器)、信号传输器(数据接收和控制部分)、终端显示器(数据处理部分)三部分组成,首先要对这些硬件进行信号通信传输的选配。 1.1.1信号采集器(传感器)对于农业机械,检测的技术参数主要是温度、湿度、水压力,气体压力,质量、流量、拉压力、太阳辐射、光强。为了满足更多的检测参数,接入18个传感器接口,因为不同技术参数传感器的信号(采集的数据)不同,分别设置符合温度、湿度、水压力,气体压力,质量、流量、拉压力、太阳辐射、光强等接口,为了方便数据处理和数据通信传输,同时减少数据传输过程的衰减,选择的传感器必须满足有rs232或rs485接口,并提供modbus协议;对于传感器的量程,可以按需要选配,因为该系统可以适配不同量程的传感器。 1.1.2信号传输器采用无线和有线两种方式进行。有线比较简单,直接用USB传输线就可以;无线传输选择无线传输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现有技术分别是采用433MHz频段无线数据终端DTD433,或GPRS透明传输数据终端DTP_S09F。前者可以传输3km以内范围,后者只要中国移动网络已经覆盖,就可以跨越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家。考虑到农业机械在野外作业比较多,无线通讯距离设置在1km以上就可以满足要求,同时考虑到数据传输过程的稳定性和准确度,无线传输采用采用433MHz频段无线数据终端DTD433,为了提高接收灵敏度及减少误码率,传输数据速率控制在2.5kbps左右,传输的码组格式为前导码+同步码+数据帧,前导码长度12ms,以避开背景噪声,减少数据第一位被干扰(即零电平干扰)而造成接收错误的数据,同时采用CPU编译码在数据识别位前加一些乱码以抑制零电平干扰。 1.1.3终端显示器采用电脑显示和打印机输出,电脑的技术要求满足CPU主频1.9GHz,内存容量2G,硬盘容量500GB,有带光驱。 1.2软件 考虑到检测的通用性,以及农机产品的不断开发升级,检测技术也应作相应的升级和提高精度,因此必须修改其控制系统的源程序,所以必须选择一个可以方便修改的软件开发系统。组态软件,或说是组态式监控软件,功能非常强大,具备实时数据库、实时控制、SCADA、通讯及联网、开放数据接口、广泛支持I/O,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控制对象和控制目的任意组态,完成最终的自动化控制工程,构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应用系统,而且该系统可以升级和修改。如果用汇编、C等语言进行编制一套控制系统,编制时间长,价格非常昂贵,而且稳定性比较差,升级和增加功能都受到严重的限制,倘若原来的编程人员因工作变动而离去时,则必须同其他人员或新手进行源程序的修改,因而会相当困难。 1.2.1组态软件功能特点组态软件是指一些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的专用软件,它们是在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层一级的软件平台和开发环境,能以灵活多样的组态方式(而不是编程方式)提供良好的用户开发界面和简捷的使用方法,它解决了控制系统通用性问题。其预设的各种软件模块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和完成监控层的各项功能,并能同时支持各种硬件厂家的计算机和I/O产品,与高可靠的工控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结合,可向控制层和管理层提供软硬件的全部接口,进行系统集成。组态软件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强大的界面显示组态功能。目前,工控组态软件大都运行于Windows环境下,充分利用Win-dows的图形功能完善界面美观的特点,可视化的m风格界面、丰富的工具栏,操作人员可以直接进人开发状态,节省时间。2)良好的开放性。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得系统构成的全部软硬件不可能出自一家公司的产品,“异构”是当今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开放性是指组态软件能与多种通信协议互联,支持多种硬件设备。开放性是衡量一个组态软件好坏的重要指标。组态软件向下应能与低层的数据采集设备通信,向上能与管理层通信,实现上位机与下位机的双向通信。3)丰富的功能模块。提供丰富的控制功能库,满足用户的测控要求和现场要求。利用各种功能模块,完成实时监控、产生功能报表、显示历史曲线、实时曲线、提侠报警等功能,使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易于操作,系统既叫适用于单机集中式控制、DCS分布式控制,也可以是带远程遇信能力的远程测控系统。4)强大的数据库。配有实时数据库,可存储各种数据,如模拟量、离散量、字符型等,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5)可编程的命令语言。有可编程的命令语言,使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写程序,增强图形界面。6)周密的系统安全防范,对不同的操作者,赋予不同的操作权眼,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7)仿真功能.捉供强大的仿真功能使系统并行设计,从而缩短开发周期[1]。 1.2.2软件控制流程图该软件系统必须完成接收数据、处理数据、输出数据的软件功能,同时考虑到通用性,必须有一个人机对话窗口,该窗口必须具备设置修改传感器量程、不同技术参数修正因子和指令接口改变接入形式,大概流程如图2。 2结束语 该系统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检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可提高检测手段水平,降低人为干扰,提高工作效率,解决“检不准、检不快”的问题。可以打破传统笨重而不精准的农机检测方式,检测人员可以通过在线监测,便可以实时得到检验数据,不仅可以减轻繁重的工作量,还可以提高数据的精准性。最大优势体现在用于一些高危、高温作业的农机检测,解决了一些项目“检不了”的问题,而且还降低检测人员的工作危险。 作者:宋瑜清姚运仕蒋姣丽单位:广东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备课总结 我们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高一年级n个教学班按照每周每班m节课,本着发展就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理念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并结合课程标准制定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过程评价、终结评价和学分认定标准。目前,已修完通用技术必修1,已进入期末复习迎接统考阶段。现在,初步谈谈我们学校是怎样顺利开展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和对该科授课模式的初步探究。 一、良好的环境是课程顺利开设的前提 领导的重视、信任和支持是顺利开课的前提,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我们教务处庄教导、校长室陈校长非常关注课程开设,明确指示要按要求认真的开课,还亲自与负责上课的老师做思想工作,鼓励大家要大胆地尝试,不断学习和总结,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资料和宝贵经验。 我们还成立通用技术课集体备课小组,小组成员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多方查找资料,制定出我们上课的计划和列出和准备教学需要的素材。网络资源共享和同事间的密切交流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较好地把握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二、认真学习,渗透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生活离不开技术,通用技术课就是为了适应这一种需求而开设的。学习、理解、应用课程标准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开发和整合教学资源、进行课程评价及管理的依据。通用技术课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有责任、更有远见、更具有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以更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积极、负责、安全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对技术使用、评价、选择、改进、决策、创新的能力。以下基本理念要渗透到整个通用技术课里: (一)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力、批判精神、逻辑思维能力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应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应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透视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加强人文因素的渗透:当代社会,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通过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注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滋润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通用技术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课程内容;在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先进性。应注意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崭新成果和未来走向。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从而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 通用技术课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贯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学习《方案构思及其方法》这一章的时候,重点让学生发挥个人能动性,设计制作与他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用品——台灯。简单得给了一些新技术的提示,介绍了一些产品,谈了常用的构思方法以后,让大家分组讨论、设计,结果课堂上学生完成的草图,有模仿,有想象,更不乏奇特构思,创造思维之活跃,远超出我最初的想象,这给了我们后来的教学以极大的信心和动力。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感觉到技术很亲近;在设计中融合进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这本身就是让学生振奋的动力,在这里,最让人欣慰的是创造的活力得到了激发。 通用技术论文:通用技术有效教学探讨 【摘要】在“发展型学校文化”的氛围中,要拓展通用技术教研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以课程标准细化解读和学习目标重构为起点,并注意“预设”与“生成”、通用技术课程价值的整体性、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问题。以引领通用技术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降低课程标准和课堂之间的“落差”,为有效教学评价标准提供参考,对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通用技术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通用技术有效教学课堂标准细化解读 有效教学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唤,强调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有效发展,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统一的基本要求。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者,通过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对于落实课改新理念,实施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次课程改革中,高中通用技术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更复杂,也更具挑战性,因此,细化解读通用技术的课程标准,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研究,就显得更加迫切与必要。 一、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对实施高中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意义 1.降低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之间的“落差”。通用技术教师大都从其它学科转行过来,受传统“基于教材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很自然会把教材作为研究和进行有效教学探索的起点。而在我国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教材与课堂教学之间难免会存在“落差”。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如果以教材为起点,无疑会加大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落差”,因此,通用技术教师应认真、细致地研究课程标准,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分解为明晰、具体的课时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学生、整合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策略等活动进行系统教学设计。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之间的“落差”,还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促进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 2.为评价提供参考。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的课程,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获得发展,无疑是极其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那种仅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或教师的经验来进行评价的简单做法,既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可信度也令人怀疑。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能够体现学生“三维学习目标”有效达成的“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而评价体系的框架、标准和内容的确定,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当细化解读课程标准,重构的学习目标清晰、具体、可测量时,就完全可以成为评价的重要参考之一。另外,评价素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细化解读课程标准,重构学习目标,可以作为通用技术课任教教师评价素养提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3.引领通用技术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有效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通用技术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一般是通过短期培训、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及参加各种教研活动等获得的。但不管采取哪种途径,一旦离开了课程标准的引领,就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把“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的通用技术课上成“以操作为主”的劳动实践课或完全“以展示为主”的学生表演课,正是没有正确把握课程标准而造成“方向迷失”的典型表现。此外,通用技术课教师的专业成长还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如国家统一的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标准还在制定之中,各个学校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条件也千差万别,还存在如“在《技术与设计1》中到底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载体’来让学生体验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通用技术课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还要迅速成长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以避免通用技术课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波折和方向性错误。 二、细化解读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通用技术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严格按照“预设”进行的课堂,往往很难体现通用技术的课程理念,甚至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欲望,影响其发展。通用技术课教师尤其要关注课堂的“动态性”和“生成性”,但是,强调课堂的“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完全没有“预设”的“生成”是一种“放任自流”,也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细化解读课程标准,重构学习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也是探索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最佳平衡的过程,应坚持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2.保持通用技术课程价值的整体性。通用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迁移价值的技术。课程标准的细化解读和学习目标的重建应该体现通用技术课程价值的整体思想,既要具有学年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分明的层次,又要适合学生学习,并能反映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以避免课程整体理念和思想的分裂。那些过于零敲碎打的学习目标,虽然接近教学实际,操作性强,但却并不利于学生形成通用技术整体的思想和观念。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用技术课程的“通用性”和高中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必然要求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对学生的分析研究。课程标准解读和学习目标的重构要注意学生兴趣和需求的个性差异,并根据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经验、价值和情感等进行动态调整。 三、学校和教师的新挑战 进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细化解读、重构学习目标的活动和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途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学校或教师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1.呼唤“发展型学校文化”建设。在传统“应试型学校文化”的氛围中,有些学校会简单地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排队,并以此决定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而有些学校则认为通用技术和学生的升学关系不大,因此干脆不开或少开课。这些做法无疑会造成通用技术课教师队伍的极不稳定,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通用技术有效教学更无从谈起。建设以学生的和谐发展、多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学校文化”既有助于“基于课程标准”的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 2.拓展教研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大部分高中学校也就一两位通用技术课教师,实施以校为本的教研,通常难以支撑课程标准细化解读和重构学习目标活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拓展通用技术教研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例如,可以建立以校外合作为主的“通用技术教师研究共同体”,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在课程标准细化解读、重构学习目标以及有效教学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利用网络如QQ群、BBS等的优势进行合作研讨活动。当然,这也要求通用技术课教师付出更多辛苦的劳动。 通用技术论文:API的―小步图形工业的一大步管窥Directx 11与通用计算技术 从Directx 9到DirectX 10,微软几乎将API打破重来以构建全新的渲染体系,Directx 10也成为了第一种影响硬件设计的图形API――统一渲染架构代替传统的分离渲染,从而赋予GPU更高的渲染效率和可编程能力,也为通用计算提供良好的基础,之后的DirectX10.1就属于功能上的小升级。而到DirectX 11,微软引入了更多的新技术,但同时又保有DirectX 10.1的全部特性,换句话说,DirectX 11实际上就是DirectX 10.1的扩展集,所有DirectX 10.1硬件所遵循的API对于DirectX 11同样适用。 对用户而言,这样的设计在兼容方面很有好处: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可以完美地向后兼容。现行的Directx 10游戏,在Directx 11环境下都可以正常运行。而对软件开发者来说,包容的设计使他们能够非常平滑地过渡到DirectX 11,而不需要像DirectX 9到DirectX lO过渡那样突兀和漫长。这样一来,软件厂商可以直接转入DirectX 11技术体系,这对于后续产品开发是非常有利的。不过,DirectX 11不仅只是简单的升级,它带来相当多的新颖特性,比如引入通用计算着色器(Compute Shader),允许GPI以事更多的通用计算工作,而不仅仅是3D运算,这可以鼓励开发人员更好地将GPU作为并行处理器使用。还有就是引入多线程渲染、提高GPU的工作效率t新增的镶嵌技术(tessellation)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创建出更为细腻流畅的模型,实现高质量实时渲染和预渲染场景。 首先我们来看DirectX 10体系的渲染架构,DirectX 10加/LGeometry Shader(几何着色器,简称GS单元)设计'让GPU可以直接处理模板阴影特效(Stencfl Shadows)、动态法向量图(Dynamic cube maps)及位移贴图(Displacement mapping)等操作――过去这些操作是由CPU来完成的。此外,Geometry Shader最高可支持1024个顶点处理,同时可把不必要的顶点数据删除,这两项功能使得绘图运算将较以往更具效率。除了纳入几何着色器外,DirectX 10的渲染流程其实并没有改变,顶点渲染与像素渲染依次进行,只是在硬件层级上,渲染工作不再由独立的顶点着色器、像素着色器进行,而交给通用的统一着色器(或者说统一渲染单元)。 现在我们接着来看看DirectX 11的渲染管线。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在顶点渲染之后,DirectX 11新增了外壳着色器(Hull Shade~简称HS)、镶嵌器(Tessellator)和域着色器(Domain Shader)三个新的管线;而在像素渲染环节,DirectX 11则新增了计算着色器(Computer Shade,简称CS),这些新增的部分也就是DirectX 1l的关键所在。 在DirectX 11中,新增的Compute Shader(Cs)计算着色器拥有核心地位。与DXl0中引入的GSYh何着色器不同的是,CS并不是渲染管线的一部分,它的主要用途在于增强GPU的通用计算能力。 我们知道,现在的GPU能够被应用于某些通用计算工作,譬如在高并行计算应用中,GPU就表现出十倍于CPU的卓越能力。对游戏开发者而言,经常出于某种需要希望GPU能执行通用计算指令,但以往的渲染结构却对GPU制造了诸多障碍――比如说,程序员可以在一个像素着色程序中强行加入通用算法,但却无法随意利用诸如树形结构之类的数据结构,这就给程序员带来很大的麻烦。因为要在像素间共享数据的过程非常繁琐,先绘制三角数据结构、再加入贴图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但这将严重影响GPU的渲染性能。而在DirectX 11和CS着色器的帮助下,未来的游戏开发者将不再受困于此,他们可以直接越过复杂的数据结构、并在这些数据结构中运行更多的通用算法。而这些算法将由CS着色器专门负责,不会给渲染单元带来额外的负担。 CS代码可以做到高度灵活,它们可以支持随机读写、不规则列阵(而不是简单的流体或者固定大小的2D列阵)、多重输出,并可根据程序员的需要直接调用单线程或多线程应用。CS体系中拥有32Kb容量的共享寄存器和线程组管理系统,具备可执行无序Io运算的能力。总之,CS可以带来几乎无限的新型应用,关键在于开发者能够在多大程度发挥它的功效。 在获得灵活性的同时,CS也会带来一些性能损失。由于单线程任务现在无法以像素为单位,所以这些线程将会丧失几何集合功能。从技术上讲:虽然CS程序依然可以利用纹理取样功能,但是原本的“自动三线LOD计算”将会丧失自动功能,程序员必须指定LOD指令。另外,一些并不重要的普通数据的深度拣选l(depthculling)、抗锯齿(anti-aliasiug)、a混合(aIpha blending)和其它运算不能在一个CS程序中被执行。 CS可以为开发者带来多种多样的灵活渲染,这项先进技术应该正中游戏开发商们的下怀:它们的兴趣大多是寻求先进技术来增强游戏引擎,比如增强抗锯齿性能或无规则透明度的性能,带来更先进的DeferredSh8ding(延迟着色)技术、后处理效果(post processing effect)等等,CS都可以大放异彩。除T_k述这些特殊的渲染应用,游戏开发者可能还希望让GPU完成诸如IKnnversekinematics,逆运动学)、物理计算、人工智能计算等过去由CPU完成的通用计算,而利用CS在GPU I-执行这些算法时,可以获得非常理想的效率。 早在XBOX 360平台上,ATI就带来了一项名为“Tessellation(镶嵌化)”的新技术。这项技术的用途就是提升硬件的利用效率、用最低的资源获得最好的渲染效果――简单点说,我们可以将它比作数据传输中的压缩技术。 Tessellator可以将原始的图形分成很多更小的图形,然后它还可以将这些小图形组合到―起、形成一个新的几何图形,这种几何图形更复杂,当然也更为逼真。打个比亢Tessellator技术可以让某个图形变成立方体,并通过旋转让其从底部看起来像是个球形,而这两者实际上都使用相同的数据,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 在DirectX 11系统中,Tessellation处理过程包括外壳着色器(Hull Shader,简称HS)、镶嵌器(Tessellator)和域着色器(DomainShader)三个组件,其中HS外壳着色器负责接收琐碎的图形数据和资料,镶嵌器(Tessellator)只负责分块处 理,它根据HS的指令要求生成大批量的、确定数量的点,然后将数据传送给域着色器(Domain Shader),再由它来将这些点转换成3D处理中的顶点,最终就生成了相应的曲线和多边形。 如果开发者能够娴熟地运用镶嵌化技术,那么就能够极大程度提升游戏性能、或者说在保有当前性能的条件下显著提升画面品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对比中看出来:在采用传统高细节模型渲染时,原始模型需要动用巨量的三角形,数据量十分之大,最终获得354fps的渲染性能。而采用低细节模型和Tessellation技术来生成相同的效果,所需的数据量与前者简直不成比例,渲染性能可达到821.41fps,两者对比非常悬殊。然而,镶嵌化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其使用的是一项完全固定的单元,不具备任何可编程能力,这就意味着开发者没有丝毫回旋余地。这一点看起来与图形技术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微软之所以在DirectX 11中纳入这项技术,很大原因就是因为Tessellation确实具有显著的效果,以至于微软无法拒绝。 双核处理器早已经成为PC系统的标准配备,三核、四核更是进入主流市场,然而,现在只有为数不多的游戏产品能够对多核平台提供良好的支持,原因在于为多核平台编程十分困难,只有高水准的开发者才能够胜任,但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公司都有这样的一流好手。因此,直到今天为主,仍有很多数游戏都还只能在单线程下工作,即只能支持CPU的单核运作,其它核心的计算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掘。 只要开发者采用DirectX 11作为开发平台,那么代码本身就能直接支持多核平台,DirectX ll在底层接管了多核平台的资源分派问题。DirectX 11预示着多线程游戏真正步人现实,我们才可以说多核心处理器被真正派上了用场。对于一套四核游戏平台,当某个渲染场景中有^像和它的三个镜像,DirectX 11就会启动四个线程进行并行处理,效率显然要比目前单线程处理的方式快上数倍!而更令人兴奋的是:多线程技术不仅适用于DirectX ll平台,它同时也能够让现有的DirectX10硬件受益。比如说基于DirectX 11开发的新款游戏,可以很好支持多线程,而当它在DirectX 10硬件平台上运行时,多核优化的机能依然有效,前提是AMD和NVIDIA必须为各自的DXl0硬件开发出相应的驱动软件才行――就目前看来,这项工作的进展非常顺利。 通用技术论文:微波通信新发展与通用发射机技术研究 作为传输介质,微波有着其他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微波中继通信系统以及现有的微波宽带通信系统是已经商用的系统。从通信系统使用的信道传输频率来看,属于微波通信系统的有卫星通信系统、地面微波中继通信系统、本地多点分配接入系统(LMDS)等系统。这些微波通信系统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发射机结构,本文将探讨通用的微波发射机技术。 微波简介 微波是指频率在300MHz~300GHz的电磁波,对应波长为1m~1km,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目前工业微波设备所采用的微波频率为2450MHz和915MHz两种。在工业微波设备中,微波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吸收性、穿透性和反射性。微波能够被极性分子的介质所吸收,并将微波能转化为热能,即微波对极性分子具有热效应。当对介质施加频率达2450MHz的微波电场时,电场方向每秒钟变换24.5亿次,极性分子也会随之摆动24.5亿次。这种分子的摆动受到分子间作用力的干扰和阻碍而产生热能,形成宏观的微波加热,介质的温度也随之升高。水是典型的极性分子,所以微波可以用来对含水物料进行干燥。微生物的细胞也是由极性分子构成的。微波对微生物不仅具有热效应,而且具有生物效应,使微生物的细胞失去生物活性而死亡。所以,微波可以杀灭食品、药品或其他物料中的细菌、虫及虫卵。微波可以穿透绝缘材料(如陶瓷、玻璃、纸张、塑料等),遇到金属则会被反射。 微波的主要特性有以下几点。 ①微波能穿透高空电离层,这一特点为天文观测增加了一个“窗口”,使得射电天文学研究成为可能。同时,微波能穿透电离层这一特点又可被用来进行卫星通信和宇航通信。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微波不能为电离层所反射,所以利用微波的地面通信只限于天线的视距范围之内,远距离微波通信需用中继站接力。 ②微波的波长比一般宏观物体如建筑物、船舰、飞机、导弹等的尺寸短得多,因此当微波波束照射到这些物体上时将产生显著的反射。一般地说,电磁波的波长越短,其传播特性就越接近于光波。微波的波长短这一特点,对于雷达、导航和通信等应用都是很重要的。此外,一般微波电路的尺寸可以和波长相比拟。由于延时效应,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将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得电磁场的能量分布于整个微波电路之中,形成所谓的“分布参数”,这与低频时电场和磁场能量分别集中在各个元件中的所谓“集总参数”有原则的区别。 ③由于微波的频带较宽,信息容量较大,故需要传送较大信息量的通信都可以用其作为载波。在微波有线通信方面,利用同轴电缆可同时传送几千路电话和几路电视,而光纤传输线的问世与发展使信息容量更为大增;在无线通信方面,利用微波中继接力传送电视和进行通信。人造卫星通信的射频都是工作在微波波段的,利用三个互成120°的位于外层空间的同步卫星便可进行全球的电视传播。 微波通信系统 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可使用的传输频率覆盖了L波段到Ka波段。根据原CCTIT建议。1~40GHz的频段用作微波通信的频段,占有39GHz的频宽,具有较大的通信容量,可以传送综合业务。现在我国主要使用微波通信的频段为2、4、6、7、8、11GHz。其中,2、4、6GH z用作国家一级干线;7、8、11GHz作为省内二级干线用。而作为干线光纤传输的备份及补充,如点对点的SHD微波通信系统、PHD微波通信系统等,主要用于干线光纤传输系统在遇到自灾害时的紧急修复,以及由于种种原因不适合使用光纤的地段和场合。这种用于光纤接力的微波通信系统将使用更高的频段,如Ka频段,以顺利实现传输速率的增高。卫星通信系统具有广大的覆盖区域、无缝连接,建设成本与距离无关,易于建站组网等特点。卫星通信系统常使用C、Ku和Ka波段,如加拿大Telesat公司于2004年发射的Anik F2,拥有24个C波段转发器,32个Ku波段转发器,38个Ka波段转发器,共有45个点波束,覆盖整个北美地区。2004年发射的亚洲首颗新型宽带通信卫星iPSTAR,工作在Ku/Ka波段,Ku波段84个点波束、3个成形波束(用于通信和广播),7个地区广播波束(专门用于广播),可提供45Gb/s以上的通信容量。于2005年4月12日发射的亚太六号卫星(Apstar6),拥有s3个C频段和12个Ku频段转发器,带有抗干扰功能,覆盖范围遍及亚太区域。 MLDS是一种微波宽带系统,它工作在微波频率的高端(10~40GHz),使用的带宽可以达到1GHz以上。LMDS可以在较近的距离(3~10km)传输,可以实现用户远端到骨干网的宽带无线接入,能够实现从64kb/s~2Mb/s,甚至高达155Mb/s的用户接入速率。LMDS可以实现点对多点双向传输话音、视频和图像信号等多种宽带交互式数据及多媒体业务,也可作为Internet的接入网,支持ATM、TCP/IP和MPEG-2等标准。LMDS组网灵活,可靠性高,在网络投资、建设速度、业务提供上比光纤经济、快速、方便,能为运营商提供有效的网络服务,因此具有“无线光纤”的美称。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国内居民对于家中高速上网的需求也日益巨大,这使得LMDS发展日益蓬勃。出于大带宽,高容量的考虑,其使用的传输频率大体为24-38GHz。如NEC公司的PASOLINK系列的微波通信产品,工作频率覆盖7~38GHz,在26GHz的工作频率上,采用QPSK调制方式,发射功率为20dBm;P-COM公司的Tel-LinkPMP系列的微波通信产品,工作频率覆盖10~38GHz,在26GHz的工作频率上,采用QPSK调制方式时发射功率为22dBm,采用16QAM时发射功率为20dBm,采用64QMA时发射功率为18dBm。 微波发射机 1 微波发射机的实现方式 (1)微波直接调制发射机 微波直接调制发射机的方框图如图1所示。来自数字终端机的信码经过码型变换后直接对微波载频进行调制,然后,经过微波功放和微波滤波器馈送到天线,由天线发射出去。这种方案的发射机结构简单,但当发射频率较高时,频调制发射机的中频功放设备制作难度大,而且在一个系列产品多种设备的场合下,这种发射机的通用性差。 (2)中频调制发射机 中频调制发射机的方框图如图2所示。信码经过码型变换后,在中频调制器中进行调制,获得中频调制信号,然后经过功率中放,把这个已调信号放大到上变频器要求的功率电平。上变频器把它变换为微波调制信号,再经微波功率放大器放大到所需的输出功率电平,最后经微波滤波器输出馈送 到天线,由发射天线将信号送出。可见,中频调制发射机的构成方案与一般调频的模拟微波发射机相似,只要更换调制、解调单元,就可以利用现有的模拟微波信道传输数字信息。因此,在多波道传输时,这种方案容易实现数字模拟系统的兼容,而在不同容量的数字微波中继设备系列中,更改传输容量只需要更换中频调制单元,微波发送单元可以保持通用。因此,在研制和生产不同容量的设备系列时,这种方案有较好的通用性。 2 发射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工作频段 微波通信系统的频段为1~40GHz。工作频率愈高,愈容易获得较宽的通频带和较大的通信容量。同时,天线设备也具有更尖锐的方向性,而且体积重量减小,但是频率高时,雾、雨或雪的吸收显著,传播损耗、衰减和接收设备噪声也愈高。从12GHz起,必须考虑大气中水蒸气的吸收问题,吸收衰耗随频率上升而增加。当频率接近22GHz时,即水蒸气分子谐振频率时,是大气中传播损耗的峰值,衰减量很大。 (2)输出功率 微波发射机所需的发射功率和很多因素有关,例如,通话路数愈多,频带愈宽。为保持同样的通信质量,必须有更大的发信功率。另外,也和站址选择,多径衰落的影响,分集接收的采用等诸多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数字微波发射机输出功率有时只需几十mW到几百mW功率,只有长距离情况下才需要几W量级。 (3)频率稳定度 发射机的每个工作波道都有一个标称的射频中心工作频率。微波通信对频率稳定度的要求取决于所采用的通信制式及对通话质量的要求。对于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经常采用PKS调制方式来说,发射机频率漂移将使解调过程产生相位误差,致使有效信号幅度下降、误码率增加。因此,采用数字调相的数字微波发射机比采用模拟调频的模拟微波发射机应该有更高的频率稳定度。采用PSK调制方式时,频率稳定度可以取。发射频率稳定度取决于本机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近年来,由于微波介质材料性能的提高,介质稳频振荡器日益被广泛采用。此种振荡器可以直接产生微波振荡,具有电路简单、杂频干扰小及噪声较小等优点。 (4)交调失真 发射设备处在大信号工作状态,往往工作在非线性区域,如功率放大器和上变频器等。如果存在两个正弦信号,其角频率分别为W1和W2,则由于电路的非线性作用将产生许多交叉调制分量:mw1±nw2,n=0,1,2,…。按照谐波次数(m+n)的大小,各分量分别称为(m+n)阶交调分量。在各阶交分量中2w1-w2和2w2-w1处在w1和w2附近,大多数情况下则处在通频带之内,从而成为干扰信号。一般,在微波通信系统中,更高阶的交调分量和高次谐波分量已处在频带之外,而且功率也不大,所以不构成危害。电路非线性度愈坏,交调分量愈大。由于两频率相距不远,这两个谱线的功率相差不大。双频信号输入时的三阶交调系数是发送设备非线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例如在限带情况下,PKS调制的三阶交调系数约为-20~-25dB;而对于多电平正交调幅系统,如16QAM系统,则要求在-25~-30dB以上。也就是说,对三阶交调系数的要求,取决于通信体制及误码性能恶化等因素。 (5)谐波抑制度 总体设计在规定此项指标时,除了考虑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本身的各种干扰以外,还应考虑其对模拟通信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的干扰。因此,应适当地配置工作频率和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6)通频带宽度 除了滤波器以外,发信信道的各组成部件都应具有宽频带特性。通常,上变频器和微波小信号功率放大器易于实现宽带设计,而对于大功率微波放大器要求很宽的工作频带是不合适的,一般只要求能覆盖两个工作波段。这样,总体设计时,可不考虑它们对发信信道通频带的影响。 当前微波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1 提高QAM调制级数及严格限带 为了提高频谱利用率,一般多采用多电平QAM调制技术,目前已达到256和512QAM,很快就可实现1024/2048QAM。与此同时,对信道滤波器的设计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在某些情况下,其余弦滚降系数应低至0.1,现已可做到0.2左右。 2 网格编码调制及维特比检测技术 为降低系统误码率,必须采用复杂的纠错编码技术,但由此会导致频带利用率的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采用网格编码调制(TCM)技术。采用TCM技术需利用维特比算法解码。在高速数字信号传输中,应用这种解码算法难度较大。 3 自适应时域均衡技术 使用高性能、全数字化二维时域均衡技术减少码间干扰、正交干扰及多径衰落的影响。 4 多载波并联传输 多载波并联传输可显著降低发信码元的速率,减少传播色散的影响。运用双载波并联传输可使瞬断率降低到原来的1/10。 微波发展动向-纯分组传送化 随着业务网分组化的发展,传送网的分组化也是大势所趋,尤其是随着3G和WiMAX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站的带宽需求急剧增加,预计到2011年,70%以上的基站凹传业务将实现分组化。作为传送网一部分的微波网络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IP化、分组化的变革。基于TDM的VC交叉将会演变为通过PW E3技术的仿真来实现基于分组的统一包交换。微波通信系统也将向分组化演进,这也是微波网络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通用技术论文:浅谈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教与学 摘要:通用技术开设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目的的,但目前开设情况不理想,老师普遍认为是一门难教的课程,面对通用技术与其他传统科目的特殊性,老师和学生如何适应新教材,如何配合才能把这么课程吃透理想并真正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对此本文从老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出发探讨教学中的关键点。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与学 通用技术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新设置的科目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技术教育,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全民族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目的是向学生传播创造发明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国家开设此课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开设几年时间下来,我们发现开设情况并不理想,甚至还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在“非高考科目”的意识下学校不开设此课程或者用很短时间讲授完应付上级检查;学生对课程不重视、不感兴趣,不愿主动学习;一些老师认为这门学科是一门比较难教的学科。学校不开设是为了追求升学率的提高,老师有困难是因为没有把握通用技术教学的精髓,产生逃避心理,针对老师的疑惑有必要谈下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教与学,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把握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在传授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的最大功能呢?1.提高老师自身知识面和技术素养才能教授更多知识。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他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面的宽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与传授内容的新颖程度。由于通用技术囊括了自然科学、技术、经济、伦理、文史、社会、人文等多项内容,它对教师的个人素质、知识视野、技术水平和技术素养要求很高。但在我国的师范教育培养机制内,并没有可以直接胜任通用技术课程的师范生。现阶段不少通用技术老师是从计算机、物理、化学、体育等课程中转调过来的,对技术知识的掌握仅限于一门或者两门,全面掌握的屈指可数,因此这些老师需要重视自身知识积累并加强培训。平时注重浏览网页、新闻、最新科技,利用网络、电视、相机等各种媒体搜集各种信息,做个有心人。2.采用多种方法把知识点认识透彻,用一切方法把课备好。通用技术教材有几个版本,各个版本在讲授一个知识点时分析的角度不同,思路不同,所举实例也不同,因此个人认为老师在备课时除了参考教参外应多阅读各版本的教材,这样一个知识点才能掌握更全面,讲授时也能融会贯通不会有难度。除此之外,网络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使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同行的各种资料,进行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另外,一个教研组可集中备课,各位老师集体贡献智慧,避免单个老师备课耗时耗精力,这样做能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不仅减少备课时间和难度,也使知识点把握更加准确。3.用贴近生活的教具丰富课堂氛围。当前,我们没有通用技术课配套的教具,如果只一味地讲解,没有适时的实验演示,显得内容有些空泛,如果能自制一些教具,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来,就可以使课堂活跃起来,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初次备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的《结构的强度》时,我自制了一些教具,如:用硬卡纸做纸筒,做的时候保证它们周长相同;用放蛋糕的碟子做秤盘;还有一个,图示中的压棒不好做,因为周长相同的情况下出来以后的圆、三角形和正方形高度是不一样的,不好压,为此我特意找了三个玻璃胶桶做压棒。讲到“不同截面形状的悬梁的强度测试”试验时,拿出准备好的教具,并且找同学上来协助,模拟课本上的例子,把教具摆放好,让学生去压。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特别新奇,精力特别集中,课堂的效果非常好。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不少东西都可以成为教具,从塑钢铝合金材料到书桌椅子等,只要是个有心人,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切身感受到技术就在自己身边。4.为学生实践创造条件。通用技术拜托了原有劳动技术课的“单纯劳动”或“劳动技能”模式,强调创造力的开发,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那么学生怎么才能学好这么课程呢?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在讲授完课本知识后,学生该做哪些功课才能吸收知识,领悟技术,并且把技术得以合理应用呢?首先,学生在课堂上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教材中的不少知识点都需发挥团队智慧,互相协助解决问题,如问卷的设计与调查,技术试验的进行等,都需要与其他同学一起协助,这样更能激发创造的灵感,一个人独立思考或者不参与小组活动会导致对技术本质认识不深刻。其次,学生需多关注身边事、身边物。技术是生动的、多样的、无处不在的。它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任何东西都是经技术设计和技术改造后的产物,小到铅笔大到高楼大厦,任何一项设计及功能,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合理性,因此对日常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对技术认识更加清楚,这么做不仅是要积累技术常识,更重要的是锻炼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逻辑性,而不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最后,学生要多锻炼,多动手,提高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中做,做中学”,这就要求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动手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如家里台灯损坏时可以主动要求自己修理,自己拆卸风扇再组合起来,只有实践过才能日积月累把书本东西真正学到家。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的特殊性,需要师生交流意识强于传达意识,所以高考科目的灌输性教学方法不适用这门课程,相反的,转变师生角色,开展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必由之路。 总之,通用技术课程开设任重道远,需要借鉴其他科目的教学经验,在今后教学中摸索出老师与学生的契合点,才能把这门课程越教越好。 通用技术论文:基于通用数字声纳平台的软件备份技术研究 摘 要: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运用读取代码、验证代码、备份代码的方法备份系统软件,通过对专用存贮芯片的代码重写,解决专用存贮介质上软件备份的难题,实现通用与专用存贮介质的软件备份,达到通用数字声纳平台软件备份研究的目的。为数字声纳装备的软件维护,特别是军用声纳装备的战场快速保障提供了借鉴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从软硬件两方面解决了专用存贮介质上声纳软件备份的难题;实现了多种文件系统及不同存贮格式上的系统软件备份;在软件备份研究中汲取了软件工程的思想。 关键词:数字声纳;软件备份;存贮介质;存贮芯片 目前,我国声纳装备基本实现数字化,电路以数字电路为主,各种控制关系、计算、显示、检测等均由软件实现。尽管数字式电子产品的可靠性要比模拟器件高,但计算机控制系统作为电子产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外界温度、湿度、电压波动、电磁干扰都有可能使系统受到破坏,直接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从而,软件备份已成为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必要手段。近年来,软件密集型声纳不断涌现,系统软件备份技术已成为声纳装备保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 软件备份的内涵及特点 软件备份是指软件交付用户后,为预防软件出错而进行的一种预防性维护。软件维护的一般过程是:首先分析系统的软硬件组成,选择合适可行的备份方法,接着维护人员按照该方法读出软件代码、验证、加载、测试、完成后再交给用户使用。 软件备份包括4种不同的方式:纠错性备份、适应性备份、完善性备份或增强、以及预防性备份。软件备份是软件产品的重要质量保障,不仅有利于保证系统软件的运行,而且有助于及时发现软件设计缺陷,同时对软件备份技术的研究还可以作为更改设计或维护安排的依据,指导软件维护性的分析与设计。 2 数字声纳软件备份技术的现状 软件工程要求:运用系统的、规范的和可定量的方法开发、运行和维护软件。但是,数字声 纳系统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并未严格遵循这个要求。目前我国舰艇声纳系统软件备份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3个方面: (1) 软件配置不全,备份工作量大。好多声纳系统软件由于在研制阶段未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进行,软件工程过程中配置项不全。对于这样软件的备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2) 软件的技术水平低、备份工具少。在声纳软件备份领域,关于技术和管理的研究非常匮乏,导致实际备份活动中既没有方法学的指导,又缺乏自动工具的支持。 (3) 软件备份过程缺乏严格的管理。声纳系统软件备份工作缺乏一套行之有效且能严格执行的管理制度,与软件开发阶段的工程层次严重不匹配,给软件质量带来了隐患。 3 基于通用数字声纳平台下系统软件的备份途径 要保证软件备份技术应用于各型号数字声纳,应充分考虑各类系统软件的存储介质、接口类型以及文件格式等。下面从基于通用存贮介质与基于专用存贮介质2方面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进行分析,确保该软件备份技术的通用性。 3.1 系统软件备份的总体思路 软件维护中的可恢复性维护适合军用装备保障的要求。恢复性保障是在软件备份的基础上,当系统发生软件破坏性故障时采用安装程序对系统进行再安装,从而迅速恢复原始软件。目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恢复性保障的主要方法是将故障的器件用相同的器件替换。这种替换既包括系统软件的存储模块或芯片的替换,也包括这种存储模块或芯片中所存储内容的替换。 软件备份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3方面:软件(代码)的读出、读出软件的验证、软件加载与功能测试。 (1) 软件的读出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软件的读出方法视不同的硬件系统而不同。 (2) 对于读出软件的有效性必须进行验证,验证的方法不可能是将其写回原系统,必须建立一个仿真环境进行验证。 (3) 对已通过验证的软件,还要解决一个软件加载的问题,对于采用了可读写存储器件的系统来说,可以直接写入;对于一次性的芯片或模块,则需要对新的芯片进行处理。 3.2 系统软件代码的读出方式 由于不同型号数字声纳装备分别采用了DOS,Windows XP 和Linux等不同的操作系统,导致文件系统也不相同。下面对各文件系统进行分析,选择满足通用数字声纳平台的代码读出方式。文件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格式: (1) FAT16。FAT的全称是“File Allocation Table”(文件分配表系统),其可以被多种操作系统访问,如MSDOS,Windows所有系列和O1S/2等; (2) FAT32。FAT32是FAT16文件系统的派生,比 FAT16 支持更小的簇和更大的分区; (3) NTFS。NTFS(New Technology File System)是Microsoft Windows NT的标准文件系统,但Windows95/98/98SE和Me版都不能识别NTFS文件系统; (4) Ext2。这是Linux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件系统。 由于数字声纳中多种文件系统的存在,导致簇与分区的格式有较大的区别,单一的操作系统无法识别所有分区,专用工具软件GHOST,DM,PARTMAGIC等不能完成电子盘的分区和数据备份。但电子盘的数据最小单元扇区是统一的,因此,采用扇区读写的方式可完成软件备份。具备外部接口的系统,可以通过连接PC机进行读写,可拔插的存储器件,如EPROM,FLASH、固态硬盘等,可以拔下来,采用通用的读卡设备读出存储器件中的内容,焊接在电路板上的采用在线可编程技术的芯片,读出其中的内容则必须通过专用的工具。 3.3 系统软件的代码验证 验证工作可分为开发环境验证和舰艇验证。 3.3.1 开发环境验证 在开发环境上,对软件进行有效性验证,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1) 搭建与原系统相同的软、硬件仿真平台; (2) 明确原系统的声纳信息产生办法和误差特性,用于原系统和开发环境的运行结果进行比较; (3) 在原系统上统计出目标运动要素解算精度,用于与读出软件的解算精度进行比较; (4) 利用声纳模拟器对读出的软件进行目标运动要素解算,统计解算结果,与原系统的解算精度进行比较。 经过以上步骤后,可初步验证读出软件的有效性。 3.3.2 舰艇验证 (1) 通道正确性检查。检查读出的软件与声纳、导航、雷达、鱼雷及导弹等器件之间的信息、命令等是否正确; (2) 软件有效性验证。用原系统声纳发送的信息,对读出的软件进行目标运动要素解算,统计解算结果,与原有软件的解算精度进行比较,从而可验证读出软件的有效性,保证读出软件的性能没有下降。 只有经过实验室验证和舰艇验证后,才能保证软件的有效性。 3.4 基于通用存贮介质的系统软件备份 针对基于通用存贮介质(CF卡和PCMCIA卡等)的软件,虽然具体介质不同,但可采用相同的软件备份方法:不同容量的通用存贮介质,采用通用读卡器可对其进行读写,但某些卡中采用了多种文件系统,单一操作系统或工具软件无法识别所有分区,通过专用软件并使用同容量的通用存贮介质可完成分区和数据备份。如果采用大容量的卡进行替代,须对其容量数据或系统自检参数进行修改。 3.5 基于专用存贮介质的系统软件备份 除了通用的可插拔存贮介质外,一些系统软件直接固化在专用存贮卡或元件上,一般是固化在ROM或FLASH ROM中。 3.5.1 专用存贮卡电路改动: 针对目前一些专用存贮卡较难用相同型号存贮卡进行替换的现状,可通过对通用存贮卡芯片进行电路改动,进而实现软件备份。现以E28F008SA存贮芯片为例,研究其电路设计并进行改动。通过对含处理器板在内的各信号进行分析,这里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存贮芯片E28F016SA进行电路设计。28F016SA相对于28F008SA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不同: 28F016SA的工作电源可选择3.3 V和5 V,而28F008SA只能应用5 V电源; 28F016SA可选择数据位8位和16位,而28F008SA只能应用8位数据线; 28F016SA是1.2 mm×14 mm×20 mm 56Lead TSOP封装; 比较28F008SA和28F016SA的电特性以及其读写操作时序,28F016SA完全可以代替28F008SA,且硬件设计更灵活。 3.5.2 专用存贮卡软件备份 编程器采用FPGA集成电路作为地址发生器,根据计算机I/O控制信号生成控制逻辑,对存贮器进行读写;采用C++高级语言编程,对读写的二进制码进行转换、存盘和校验。如图1所示。 编程器信号流程(如图2所示)读卡器通电后2864迅速完成对FPGA 的配置;运行主控计算机里的读数据程序,程序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和地址信号,其中控制信号用完成对读卡器的初始化和控制读数据的规则,地址信号是对应于专用存贮卡上的E28F016SA和F28F016SA两种存贮芯片的地址;完成对存贮卡的操作后卡存贮芯片的数据由数据通道经接口单元传入XC3042,简单处理后传入主控计算机,计算机在相应位置显示获取到的数据,数据可由打印机输出或主控计算机自动存入数据库。 所有的信号,包括来自主控计算机和专用存贮卡的信号,均要经由FPGA协调处理后才发生作用。协调用的时钟信号可以由主控计算机控制或直接由读卡器的晶体振荡器发生,进而完成编译器的芯片改写。编程器的编程流程图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基于专用存贮介质的系统软件可以通过其他专用存贮介质的芯片改写实现所存贮内容的备份,完成系统软件备份。 4 结 语 随着军事装备复杂化、体系化、高科技化趋势日益显著以及数字声纳的不断涌现,声纳装备软件将成为装备保障的重点,软件备份技术将越来越被重视。这里按照软件工程原理,总结出一套基于通用数字声纳平台的软件备份方法,提高了数字声纳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为解决数字声纳软件保障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新型装备的软件保障尚存在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必须进一步加强研究。 通用技术论文:如何突破通用技术设计题 【摘 要】浙江省通用技术设计题以产品设计方案为主线,全面考查学生的技术设计和应用能力,对学生有较高的考核要求。由于通用技术教师本身在美术绘图方面能力不足,以及学生在产品设计方面经验缺乏,使得设计题成为困扰通用技术课学习的一大难题。本文着重从技术设计的角度,提出技术绘图的概念,从基本技能和解题技巧两方面入手对设计题的解题方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广大考生突破通用技术高考设计题。 【关键词】通用技术;设计题;尺寸;材料;连接 一、设计题综述 浙江省通用技术高考设计题综合考查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包括对产品设计要求的把握能力,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对技术与人的需求之间关系的解读能力等,是对学生在高中阶段所掌握的技术知识的集中考查。试题主要考察内容包括:简单草图的绘制,尺寸的简单标注,产品所使用材料及构件之间连接方式的选择,对所设计的产品的创意及特色的表达。设计题总体上是稳中求变,设计内容从最初的整体产品逐渐过渡到连接件的设计;四个小题没有太大的变化:草图绘制,尺寸估算及其简单标注,材料及连接方式的选择,产品设计的创意及特色。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针对高考题的题型设置和提问设计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总结一些解题技巧。笔者认为要突破通用技术高考设计题,也并非y事,最关键的问题是通用技术教师应该教学生绕开美术绘图的坎,抓住技术绘图的核心,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入手,凸显出技术设计的特点。要做到上述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训练基本绘图技能和解题技巧两方面入手解决。 二、掌握草图的基本绘图方法 草图分构思草图和设计草图,在高考考场上由于时间及工具的限制只能是画构思草图,考查的是学生的方案构思和方案呈现的能力。重点是方案的构思,但同时要有一定的绘图熟练度,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产品设计的构思方案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学生应该注重以下两方面的练习: 1.简单形体的立体表现方法 由于草图要求绘制物体的立体图形,因此学会表达物体的立体效果是最基础的能力和要求。如何快速表达物体的立体效果,笔者以为只要抓住两点即可:立体感和层次感。用正等轴测图去画草图就是最简单的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层次感是指在空间上位于视线前面的部分会把后面的部分挡住,这时应该把被遮挡住的部分擦掉,除非有表达的需要否则不要画出虚线。 另一方面,还要学会简单形体的构造方法:叠加法和切割法。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这两种方法,笔者总结出简单可行的绘图操作方法。叠加法的基本绘制步骤:找公共面――画叠加体――擦虚线;切割法的基本绘图步骤:画切割体――擦非公共线――擦虚线。其中叠加体和切割体是指在原有形体上叠加上去或切割掉的那部分形体,叠加体和切割体必须画出内部虚线;公共面指叠加体与原有形体的接触面,非公共线指切割出的形体与剩下部分形体之间没有共用的线条;虚线指叠加或切割好后,出于表现层次感的需要应该擦掉的线条。 2.常用连接及其草图表现手法 产品的各部分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是表达物体功能的最简单的方式,这一点也是高考设计题所重点考查的内容,比如要求所设计的产品具有可折叠或可调节功能。因此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连接的画法,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给出了很多常用的连接方式参考图,可以让学生模仿,或者教师去找一些简单实用的连接样图让学生参考。 三、解题技巧 在上述两个基本功练习的基础上,首先构思方案草图要综合考虑尺寸、材料、连接方式、特色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切不可各自为政,前后脱节。其次,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要求进行方案构思。 1.尺寸 尺寸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要考虑产品的实际尺寸大小。没有尺寸就没有技术的精确和严谨,没有尺寸的技术是与现实脱节的,可惜很多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确定产品的外观尺寸是首要的事情,别让尺寸成为摆设。要学会目测,记住两个常用的目测度量单位即10厘米和1米,然后用这两个基本单位去估算设计对象的尺寸大小。另一方面,尺寸也要结合产品结构确定,并与草图的长宽高尺寸比例相吻合。 2.材料 材料是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高考答题包括改卷都不会对材料有太高的要求,基本写了就给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学生觉得材料简单不重要,反而失去一个为所设计的产品增加特色的机会。其实,从材料角度考虑,可以有很多特色,比如环保、节约材料、减轻重量、节省成本,舒适健康、可持续发展等等。 3.连接 单从绘图技能来说,连接方式的图形表达是最难的。高考设计题经常会要求产品具有可折叠或可调节功能,相对应的连接方式就是铰连接和插接。让学生记住几种简单的插接和铰连接的图样,然后拿去套用,比如必修1上的连接示例。另外连接也可以出特色,比如插接方便,转动折叠操作简单高效,插销和元宝螺母用来控制折叠角度等且操作方便。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熟悉度选用平面折叠和立体折叠,以及为了配合折叠和调节部分的图形表达选择合适的绘图角度。 4.特色 这一点恐怕是学生普遍比较害怕的一个问题,除了美观外,学生能想到的可能就是功能多样性了,即在已经设计好的产品上画个闹钟或者挂个镜子什么的,并美其名曰增加了功能。他们脑子里就想不出另外的特色。其实除了上面提到的材料和连接方面的特色外,还可以运用以下两个方法找出产品特色: (1)问题解决法 根据试题要求,结合生活经验找出设计对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它,这就是特色。这种方法是一种被动的防守,因为只能根据限定的条件而且受制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对技术的观察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对参考图产生依赖性。 (2)构造性功能改善法 这是一种主动出击式的解题方法。本文所指的构造性功能改善法是笔者总结教学和学生考试的经验提出的一种方案构思方法。它是指对产品本身的结构作部分改造从而使产品具有一个新的功能或特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只要懂得运用叠加法和切割法即可。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对一个简单的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使其重新焕发光彩,从这一点来说,学生即使没有美术绘图的天赋,也可以从“技术绘图”的角度加以弥补,甚至效果比单纯追求产品的外形更实用,更具得分能力。 总之,技术设计题强调技术设计,注重实用和精准,只要方法得当,所有人都可以画出好作品。 通用技术论文:基于新课改背景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摘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让通用技术学科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然而,我国高中通用技术学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遭到忽视。研究者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构建出包含通用技术学科技术评价能力、技术实践能力、技术设计能力三因素在内的能力结构,并指出层次性的学科特点和结构。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在通用技术学科中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明确通用技术学科考查的能力目标与内容,多形式地将通用技术学科能力纳入到考核项目中。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兴趣 在21世纪,科技正处于快速发展时代,已经大量投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现在人们必不可少的技术。信息网络已经成为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跳板,从而获得更为先进的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理会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兴趣,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快速的提升。这已是成为21世纪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 一、课程展开的意义 现代有许多年轻人看不懂技术类的说明书,从技术角度来看,有大部分人不懂如何使用日常中所使用的一些设备,从而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学生可以从技术课程学习到信息时代给人们经济带来的变化,感受生活中不同的职业技术,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性,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二、基本理念 培养学生技术是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学生不仅从活动中学习技术,还要从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知识来综合学习,让学生可以更加完善技术,更理性、有远见、负责地看待技术,加强技术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开发内在潜力。 三、教学方法 以目前高中教学的状况来看,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间占据一半,身下的时间都是让学生自己复习,然而学生将这些自主学习时间当做放松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在课堂吵闹,造成课堂教学自由散漫无纪律,从而无法控制课堂的纪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师缺乏对教学难度的控制,教学内容太难懂,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即便部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模式,但是这种模式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比较少,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用技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为目标”,这是通用技术教育课程中的“魂”,教师应牢记这一点。 1. 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动机,动机引发举动。通用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发挥想象力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动手能力,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就要充分了解到学生的特点,创造“有趣”的心理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有一种想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的欲望。例如:在一次动手实践n程中,一班在动手活动之前,笔者进行了一些实例展示和相关解说,告诉他们这种方法有很多创造的可能,没有固定的形式出现。结果,一班学生的作品多种多样。二班在动手活动之前,笔者进行了实例展示,然后要他们手动制作。结果只是出现一样的作品,单调无味。 2. 培养自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做到自学能力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心理成熟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升学高中后,学生成长会有一定成熟,并具有明显的自控能力,对事物会有一个新的认知,在采取自我学习模式有很大的可塑性。 (2)具有学习的动机,想要在人群中获得来自别人的认同以及稳固的地位。心理学家曾调查过,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对“自我提高的内驱动力”,而不是好奇驱动。 (3)具有较好的学习计划。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自学目标。制订计划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设立学习目标,管理规划学习时间方便自学的内容;另一类是背诵记忆、记笔记、提炼提纲等。 例:甲和乙在同一个班级上学,甲在白天上学认真听讲,放学却在玩;乙则不同,放完学之后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复习一遍,并预习下节课内容,然后再去玩。考试结果出来,乙每次总高于甲的分数。甲的家长在暑假就请来教师培训,但是教师培训的内容与课堂上的内容有些差别,越学越累,反而拖累了其他课程,甚至使其对学习丢失了兴趣。 四、结束语 高中通用技术中,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认清到新课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课题更层次的研究,更新自己对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看法,以此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通用技术。教学中应当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实践活动,通过小组团队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一位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浅谈 摘 要:通用技术有它的教学目的及意义,但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老师的教学压力也很大,很多学校又过于重视高考科目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导致忽视了这门实践性的学习科目。但是,我们有义务重视通用技术这种科目,做到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 关键词:高中教学;通用技术;动手实践 通用技术是我国高中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动手实践为主,锻炼学生应对实际生活问题能力的学科。但据目前高中普遍的教学现状来看,通用技术这门课并没有受到大家的重视,很多学校为保证升学率占用了高考不涉及的实践类科目的课时来学习语文数学等主课,导致通用技术这门课在高中的存在感一直不强,但是事上通用技术的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义务通过课堂教学来让学生和学校感受到开设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学习内容可灵活变通,适应性强 通用技术在高中阶段有配备教材,但是教材中的内容比较高深,趣味性不强且实用性也不强,如果老师依据教材讲课的话,教学难度很大,因为课本内容比较复杂,学生在接受上也比较困难,但很多老师不喜欢备课就照搬课本内容进行授课,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本来就不受重视的课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得通用技术这门课形同虚设。因此,教师首先要自己热爱这门课,乐于为这门课付出感情,乐于为这门课付出心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的乐趣。事实上,通用技术是为了锻炼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的学科,由于现在的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而通用技术课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老师在讲课时不应该拘泥于课本,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打造适合学生的课堂。 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在教学时就要做到因材施教,虽然都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男生和女生喜欢的东西有所不同,男生可能会更偏向空间设计类,例如建筑、建模等或者是机械类等,而女生则会更偏向平面设计类,例如服装设计、平面图设计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同时照顾到这两种倾向进行模块教学。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然后将教学内容分配到合适的课时,再进行教学。为照顾到全班同学,教师可以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模块是男生较感兴趣的部分,教学内容可设置为木材和机械的使用,首先老师要带领学生认识工具,比如与木材类相关的工具包括圆盘锯,皮带锯,平抛机床以及各种刨,齿,锯等不同工具的样子及使用方法。任何学习都不能急于求成,通用技术科的实践性比较强,但是也不能盲目的放任学生自己动手,因为这些工具都有一定的操作风险,所以,老师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会学生使用方法,确保课堂的安全性,这也是为了保证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对使用工具有基础认识之后,老师要教学生辨别不同工具的作用,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在做好基础培训工作之后,老师便可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使用方法,比如,如何锯木头,如何打磨木头的形状等,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时候老师要在旁边指导,避免学生因动作不规范而导致的危险。通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学习后,当学生能够较熟练的学会使用工具来切割制作木材后,老师便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足够的施展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自己手中的木材变得不一样,学生通过设计自己的作品也更能感受到通用技术课的乐趣和魅力。 第二模块则为女生较感兴趣的内容,通用技术课上女生较感兴趣的模块可以设计为服装设计,服装设计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及想象能力,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的。首先,老师要教学生一些基础的绘图法以及裁剪方法,当学生的基础功底掌握的比较完善以后,老师便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让她们绘制自己所设计的服装草图,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当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比较有信心时,老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准备布料及裁剪工具,真正尝试动手设计自己心中的衣服,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同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安全,交给学生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非常灵活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只要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帮助的活动,老师都可以尝试引进到课堂中去,大可不必拘泥于现有的教材。 二、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学以致用 通用技术课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学拘于形式,学生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使得这门课形同虚设,不受重视。实际上,家长把学习当作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总是说只要负责好好学习就行,其他的不用管。家长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也任劳任怨的照顾其生活起居,导致学生过度父母,生活能力低下,衣服要拿回家让父母洗,在学校里可能连基本的缝扣子,换床单被套这种简单的家务都不会做。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孩子终将要学会独立,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的事务,因此,恰可以利用通用技术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真正体现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 但毕竟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校,所以有些活动统一组织的难度比较大,对此,通用技术课可以设置课外课堂,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以视频图片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课程其实没有限制,比如自己缝补一件破损的衣物,给衣服钉扣子;自己独立打扫一下家里的卫生,学会分类整理;自己独立为全家人做一天的饭菜;或者是当家里的电器坏了时,尝试找出原因,并自己尝试修理,哪怕只是自己换电灯泡也可以。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是很多学生都不具备的能力,生活中当他们遇到水管漏水时只会惊慌失措的大呼小叫,而想不到先关掉水阀;当家里突然断电时,他们只是抱怨,却没想过可能是跳了闸,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却不知道一针一线的不易,不知道父母每天做饭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做,学生才能体会到父母的不易,生活的不易,也才能懂得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通用技术既然在高中阶段开设就一定有它的意义所在,当下的高中学生都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但是如果他们只会学课本中知识,而毫无生活经验的话,最终只会变成应对考试的学习机器和书呆子。我们培养人才的前提是立足于生活,通用技术课的通用二字也充分表明了这门课可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这门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踏上社会,独立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用技术论文: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全社会共同热议的话题之一,如何能够更有效的提升我国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我国软实力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在高中教育阶段,通用技术课程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程度较高,迎合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应素质教育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通用技术学习成效。由此,本文主要就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合作学习;通用技术;高中;应用 通用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开设时间不长,较之其他的学科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通用技术除了是一个独立型的学科分支,同时还是其他学科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通用技术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打造全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通用技术素养。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更好的满足这一要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激发创新力,在资源共享中完成教学目标。由此看来,加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应用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概述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打造全能型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需求,是普通高中必修课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内容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潜能,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涵同时,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通用技术课程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设计方案,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在学习评价中,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无论是综合评价能力还是审美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提升,有助于丰富学生内涵,打造全能型人才。 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迫切的需要通用技术人才,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技术素养,满足时展需要,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奠定未来发展基础。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科特性,从实际生活中出发,引入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实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通过对日常通用技术教学实例的收集,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较之其他学科而言设计内容更广、更复杂,学生在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阻碍,通过引入日常生活实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通用技术能力。故此,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实例选取予以高度重视,尽可能的为学生选择特点鲜明、类型繁多的实例,促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案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诸如,在电子技术相关内容讲解中,教师应明确自身职责所在,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收集和整理相关实例,包括老式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这样可以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更多精力投入其中。通过教师的展示,学生可以了解到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积极的讨论和交流,展望未来,活跃思维,让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对电子产品未来发展方向的设想,通过思维的不断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通用技术的重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加强实践训练,提升合作学习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缺少实践的教学活动有如纸上谈兵,这就需要教师明确通用技术学科特性,加强实践训练,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在实践训练中,反复体会通用技术的应用方法和原理,更具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设计时,教师应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根据学生可以接受知识的范围,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合作学习方案,促使合作学习活动更具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成效。 诸如,在服装设计相关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和分析,丰富理论基础,为后续实践活动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论学习中,学生应该明确自身兴趣所在,是以什么目的开展的学习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后,教师给予W生充分的自主权,根据自己兴趣所在自由组合,部分学生可能对婚纱设计感兴趣,部分同学对流行时尚服装设计感兴趣,还有的同学对民族服装设计兴趣浓厚,根据不同设计目标组织开展服装设计活动。相同兴趣的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再充分讨论和交流中,对衣服相关原料和款式进行确定,提升设计效率,无形中提升学生合作能力。 (三)培养通用技术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成效 高中通用技术学科主要是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技能差异,有针对性组织设计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通用技术能力为主,将自身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提升学生实践解决问题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于学生综合技能培养重视程度较高,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合作学习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通用技术教育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该课程的引入,不仅完善了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体系,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适应教育发展潮流的科学创举。经过数年的课程实施,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棘手和制约它持续发展的因素,本文希望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问题与对策 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一轮的课改中,通用技g课程引进和实施,不仅是适应时展之举,更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用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然而,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或者不能实现。为此,笔者认为,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不仅可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更能为该学科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通用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认识不足,思想落后 尽管国家层面已经高度关注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并且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课程标准和实施意见。不过,在实际的实施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校领导和教师都有深刻的认识,甚至有些教育主管部门都没有重视该课程的实施。在传统观点“通用技术就是劳动课”和“以升学率为本”的错误指引下,通用技术教育没有得到与其他课程的“相同待遇”。 设施设备不完善 通用技术教育需要有基本的实践设施和器材,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教育目标才能完成,学生的能力才能提高。调查发现: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实践场地,而是变教室为实验室;没有专业的实验设备和器材,而是学生自备;有的学校为了节约成本购置不符合要求的设施设备,等等。这些问题都导致了通用技术教育不能够得到完整的实施,更谈不上学生的能力提高。 教师专业能力较低 在教师素质上,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已经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固定模式,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采用简单的讲授法,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和体验,只重视考试成绩,没有把学生的能力提高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因此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上成效较低;另一方面,通用技术课程是由“设计与技术”等模块组成,技术内容涉及较广泛,要求教师具备应用技术和整合技术的综合能力,但许多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能力较低。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评价上,许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实践过程纳入评价标准,只注重结果的传统方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落后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在严重地制约着学生能力的提高。 相关对策及具体建议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专业质量 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具体的学校领导,都要首先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指导力度,组织专家学者对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和学校领导在思想上达到标准,让教师认识到组织好通用技术教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学校一方面应该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进专业能力强、教学能力高、业务素质硬的人才,充实和提高本校的师资队伍。 加强投入力度,改善硬件设施 首先,在国家层面,要下放专项基金,为各级学校完善基础教学设备提供财政支持,帮助学校完善自身的硬件教学设备。其次,校方应该拓展学校与企业结合等多元化的方式积极争取技术公司对学校的支持,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提高硬件设备的使用效率。最后,组织校内的教师专家积极探索,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依据“量力而行、力求实用”的原则建设好本校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设备,才能为通用技术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证。 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需要多方的通力合作,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课程理论方面的专家成立研究室,努力制定符合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各级学校要成立教研组,在坚持多样性、互动性的基础上协助任课教师落实课程评价标准。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创新设计”“优秀课堂教学实例”等评选活动,以此健全学校的评价体系。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和本班学生的具体实际灵活运用评价标准,在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准确评价学生能力水平。 结束语 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实施意义。尽管目前在通用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课程整体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在此,笔者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对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此健全通用技术课程的结构,共同推进新课改。 通用技术论文:“馒头之道”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摘要:文中提出的“z头之道”,是将和面过程中面粉与水的关系,比喻为通用技术教学中理论知识教学与操作实践的关系。通过“导听、导看、导思、导问”引导学生参与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认识,探索实践的过程;在操作实践中以课堂实践、家庭实践、社会实践、生活实践四种方式,实践理论知识,提升理论知识教学水平,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融合。 关键词:理论教学;操作实践;融合 案例: 馒头是怎么做成的?“当然是由面粉做成的了!”很多人都会这么说。其实不然,我们忽略了水在做馒头时的作用了。有句话叫做“面粉用水和匀,双管齐下,成形成品”,这是做馒头的基本方法,认真思考一下,其实做馒头与通用技术教学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我把这称之为“馒头之道”。 若把通用技术教学看作是做馒头,那么,其中的理论知识教学可看作是面粉,而水就是操作实践。通用技术课,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为主旨,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 一、通用技术知识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践的关系 面粉是什么?面粉是做馒头的基本材料,你看到的是面粉,馒头的口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面粉的品质。面粉是通用技术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教学,其中包括用演示、说明、讲解、示范等方法传授知识,这些方法的使用又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历来是组织实施课程教学的最重要的方式,是传授与获取理论知识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也是教师面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舞台,它的地位作用与质量一直倍受重视。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精心设计、体现教学思路又有启发性的提问等方式,不断地引导学生产生探索和发现的欲望,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从而广泛和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我们营造的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自觉自愿地去发现问题、探寻方法,甚至尝试错误,从而领会制作设计的方法,体验创造的艰辛,获得成功的信心,享受制作创造的乐趣以及领悟接受相关的教育。 只有面粉你能做成馒头吗?不行,我们需要加水。 水是什么?水是让面粉粘合能够成形为馒头的物质。你在吃馒头的时候不会想到水,你也不会觉得水很美味,但是没有水,面粉怎么凝结?水是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操作实践,没有操作实践,就不能体现通用技术课程的真正本质特性。就如面粉缺了水,就不能成型为馒头。学生只有亲自参加各种操作体验(工艺制作、设计创造等)及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有关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形成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有关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从而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二、如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做馒头,要使面粉和水恰如其分地融合。正如通用技术教学,成功的通用技术教学应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通用技术教育,应本着“因地制宜,培养实用人才”的原则,按照“实学、实用、实效”的指导思想,坚持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改革,做到“课堂上精讲,实践中多练”,努力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尝试从两方面人手。 1.在理论教学上,首先立足于课堂教学,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曾说过:“课堂教学如果摆脱不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那么‘不管教师教得如何出色,讲得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所以,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在操作实践中,主角是学生,他们通过模仿、设计、制作,甚至是创新,在实践中,获得动手劳动的乐趣。实践教学的空间相比于理论教学更加广阔。一是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是创作实践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实践。在课堂实践中,由于时间短,场所小,所以要选择一些活动量小、材料容易准备的课题。课堂实践的主要方法是教师演示,学生尝试。二是家庭实践,家庭实践是操作实践中基本实践活动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通用技术课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但是却不能进行课堂实践。三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通用技术实践中基本实践活动的扩展。四是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操作实践基本实践活动的升华。课堂实践、家庭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都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基于以上认识,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讲,这两者需要互相融合和促进。 从教师的教学角度来说,教材中有关技术的理论技术,例如技术的性质、设计的原则讲得一点也不错,但几乎是所有学生一听就知道,这体现出相关的内容有些空洞,每块内容还要花两节课强行灌输,教师也累,感觉尽是耍嘴皮子的东西。 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动手实践操作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果课堂教学老是讲理论,举案例,学生感觉乏味,学科关注度下降。穿插适当的动手实践活动,可起到平衡作用。 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通过导听、导看、导思、导问的理论指导和课堂实践、家庭实践、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的融合,使通用技术教学能真实有效的开展。以上内容是笔者几年通用技术教学的所历所思,其中不成熟之处仍需改进验证。 三、总结 馒头中的面粉和水,是浑然一体的,面粉中有水,水中有面粉。相对于通用技术教学,这种认识与实践离不开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归纳尝试,我们必须在处理好知识、技能、健全人格和发展个陛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态势的相互转化。我们要不断探究通用技术教学的方法,在新课改的道路上,通过坚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和创新,才能真正构建出完全符合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去完善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真正把通用技术教育教学这个馒头做大,做好。 通用技术论文:论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现状与探索 【摘 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属于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点,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的视角转移到技术课程当中。 【关键词】通用技术 合作学习 探索 相较于高中其他课程,技术课程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学科分支,在高中时期开展通用技术课程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在学生亲身实践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性与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技术实践能力与技术设计能力都相应的获得提高。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行,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合作学习的方法受到较好的效果,在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合作教学的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时掌握通用技术的相关知识,提高通用技术的素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高中开展通用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在开展该课程教学中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通用技术课程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必修课程,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宗旨,主要是以实践操作为主。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指的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个体组织在一起,通过互相协作、共享资源达成共同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通常情况下,合作学习可以分为几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全体成员之间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般都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也会增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充分展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其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各展所长。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合作学习”现状分析 (一)合作学习实施方面 在通用技术课堂学习中开展合作学习很难掌控教学秩序。教师在开展教学中仅停留在表面上。首先,通用技术课程教师缺乏开展“合作学习”课堂调控能力的技能。相较于传统教学活动,合作学习的教学主体由学生掌控,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教师在原有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很难调控教学活动。其次,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学生在高中学习中普遍都认为通用技术课程不重要,在“合作学习”教学中做别的事情。最后,教师缺少组织“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分不清自己的角色,在合作学习中不能适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活动中。 (二)通用技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够明确 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得到推广和应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开展该教学课程中普遍存在一种抵触心理,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其实存在这种抵触心理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意识,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不了解,对合作学习的认识还局限于表面,认为合作学习就是简单的分组学习,无法认识到合作学习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意义。高中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缺少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高中教W课程内容较多,时间短。通用技术课程每周就只有一到两个课时,时间安排比较紧凑,一节课下来,学生自顾不暇,更别说要合作学习了。 (三)合作学习评价方面 通用技术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对该教学方法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教师在教学中对发言与展示的学生个人评价较多,小组整体评价较少。同时,教师对成果与答案评价过多,而合作学习的过程评价较少。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只有教师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与自评却很少见。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搭便车的现象较为严重。教师并没有对该类学生进行很好的督促,使合作学习失去其特有的教学效果。 四、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合作学习的实施 学生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起着引导作用。首先,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时,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解答,防止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其次,在学生合作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纠正其错误操作,并且指导学生的实践方法。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对表现出色的成员要进行表扬,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来。小组的构成是影响合作学习能否正常实施的重要因素。小组的构成必须是合理的,这将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常用的分组方法有:一种是把具有相近能力的学生分为一组,另一种是把不同能力的学生分为一组。高中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应该采用第二种分组方法,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与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分到同一组。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取长补短。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要重视实践过程评价,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要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到实践环节,让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开发、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合作学习实践活动完成后,要求每位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与归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在评价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公正、公开、公平,这种有效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热情,也能够使其认识到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 总而言之,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合作教学,根据通用技术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加以完善与修改。要秉着以生为本的原则,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合作学习的运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用技术论文:高考改革后高中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研究 摘要:根据目前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培训更新学员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拓展视野,增加经验,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能力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并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从而提高高中的通用技术教学水平。本文研究的相关结论可供进行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参考。 关键词:高考改革;通用技术;专业发展;培训模式。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力度,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由此,普通高中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并成为必修课程[1-3]。通用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学科,是教育改革的产物。在高中课程当中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4-6]。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包含技术与设计1和2,选修模块包含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 1. 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2014年,《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把技术(含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作为选考科目,之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中明确通用技术考试内容为: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以及新增加的选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通用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通用技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发展要求。 2. 通用技术教师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通用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通用技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发展要求。浙江省虽然通用技术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通用技术教师基本上是由物理、计算机、生化甚至是文科类“转行”过来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这就出现了现有普通高中担任通用技术课程的老师知识面窄、某些课程技术内容实践能力不强的局面。因此,现有普通高中担任通用技术课程的老师扩展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成为当务之急[7-10]。 3. 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目标 目前通用技术选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成为必学内容,经过需求调研和培训实践,培训项目需以“电工电子控制技术”为主要内容并兼顾“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进行专题培训,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提高通用技术课程老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便使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更好的胜任通用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训项目应根据目前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现状所提出,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有助于解决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目前面临的困境,使他们专业知识得到拓展和教学能力得到增强。培训项目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 (1) 学会教材内容,掌握课本知识理论和学科知识体系,使参训学员准确地把握通用技术学科高考改革脉络,在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技术教育理念。 (2) 经过实践培训,掌握电工电子控制技术中的焊接、制作、测试、仿真等基本操作技能,熟悉设计与制造、金属材料及工艺、制图及CAD等专业技能。 (3) 了解先进的电控方法,拓展学员的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 (4) 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技能,并获得撰写相关教改论文的能力和方法。 4. 培训内容设计 针对学员现状和需求,培训项目设计的培训内容包括:①基础知识理论培训模块;②实践技能培训模块;③前沿知识拓展模块;④教学和研究技能培训模块。项目的培训目标、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提升这一核心目标,培训过程中采用专题讲座、讨论互动、专家讲授、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从而达到培训目标、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5. 培训特色 (1) 注重培训调查研究。通过多途径进行训前调研,了解受训学校及受训教师的需求,为开展针对性培训奠定基础。培训要求做到“三”个适合,即教材、内容和方法适合受训教师的水平;“三”个提高,即学科专业知识、学科素养与教育能力提高。 (2) 注重培训形式创新。根据受训教师的特点及培训目标,强调培训的创新性。培训采用专题讲座、讨论互动、专家讲授、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实践培训主要是仪器操作、实物设计与制作、公司参观及试驾等。实训过程中,教师先进行演示,介绍设计与制作方法,学员再进行动手实践。 (3) 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在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依据基础教育的现实及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摈弃花拳绣腿、华而不实的培训形式与内容,注重理论引领,更加强实践操作,让每个学员能及时掌握前沿理论、领悟最富实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能够让这些理论与方法能够较为便捷有效地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根据目前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培训更新学员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从而提高高中的通用技术教学水平。 通用技术论文:高中通用技术有效性教学策略构建浅议 摘 要 Y合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特点,就如何构建有效性教学策略,以激发课程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培育学科素养等,做出简要阐述。 关键词 高中;通用技术;技术性人才 1 前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社会对各类技术因素的依赖程度明显上升,各领域对技术性人才需求越发增多。普通高中阶段新开设的通用技术学科,是一门新设学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构建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是抓好高中阶段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本文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2 正确认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的特点 “通用技术”简称“GT”。在普通高级中学课程中,通用技术指现代信息技术之外的,相对宽泛的、充分体现信息基础和通用性并且与专业信息技术相区别的一门技术,尤其是在日常性学习生活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对学生群体发展具有较大迁移价值的一项技术。通用技术课程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的信息技术以及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是前后衔接的,是以提升与发展高中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根本目的,以设计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门基础性教育课程。该学科不仅立足于高中生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经历,而且把“做中学”与“学中做”相结合,主要特征体现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学科体系的超越性和创造性。 通用技术强调各学科之间以及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综合运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所需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通过设计、制作与评价,以及技术思想与方法的实践性应用,解决各类技术性的问题。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该项课程设置的价值主要在于5个方面: 1)逐步把学生引导并融入技术性领域,以有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2)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元素和创新精神; 3)强化手脑之间的互动并用,充分发展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 4)增进文化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5)改善学习方式,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一些技术性支撑。 3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构建与运用 从情趣性教学中攫取情绪智力效益 “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阶段的学业负担较重,尤其是来自高考方面的压力较大。因此,通用技术教学要想赢得令人期待的教学效果,需要情趣性元素引发学生兴趣,力避“八股”式说教模式。以情境导入为例,在教学“设计中的人际关系”内容时,有教师拿着两部不同款式的手机走进教室,并未直接进入教学程序,而是就“如何选择手机并说明理由”让学生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高中生普遍对手机比较熟悉,性能知晓度也较高,这一话题很快激发了全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入课堂教学环节也就水到渠成。再如,在每堂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开辟“技术新闻主播与交流”专栏,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 从多元化活动中提升课程教学效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认为:“通用技术课程对于学生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手脑结合与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日常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生本学本、全面发展”的思想原则,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助学促学活动,才能提升课程教学的质效。 如“技术与设计1”中,着重讲了“设计的一般过程”,其中“产品设计五步骤”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内容。如果把教学活动仅仅落实在文字学习和理论知识讲述上,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与之相应的是,如果转换成具体实践学习形式以某一具体项目为对象,把制作过程分解开来,把每一个设计步骤作为一个小课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实践并开展比赛活动,则能在学用结合和以赛激趣中攫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开放性教学中培育学科基本素养 通用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养技术型人才,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并积淀学生的技术意识、基本技能、情感体验和参与精神,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学科素养”。切实培养学生通用技术的学科素养,首先,应当给予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空间。就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基础上,开展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比如引导学生在多种方案设计中产生多样化思维,在规范化操作过程中增强体验,并努力地实现一些创新。 其次,在开放性教学活动中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不断地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学视野,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从而把学生引向更加广阔的通用技术领域。 如教学“技术的价值”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微视频技术等,生动展示“影响人类的十大技术发明”,接着以“说技术、谈体会”等方式开展师生对话交流与归纳总结,把技术元素植入到学生的思想与意识之中。 从激励性评价中激发学生发展活力 “激励、唤醒与鼓舞”体现了教学艺术的本质,“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及其学业情况开展相应的评价活动,不仅是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更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无限活力”的重要教学策略。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以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不断提升。 以学生作品评价为例,主要有书面测试、方案及作品评析、活动报告、优秀作品展览等多种形式。在评价学生设计与制作的作品时,切不可“以成败论英雄”。对于那些达到设计要求的成功方案与优秀作品,执教者应予以全面综合性的评价,比如:它们的创意是否新颖?它们的指标是否合理?它们的制作是否精细?他们的报告是否客观辩证?等等。而对于那些不成功的,应着重评价其“合理性”和“有价值成分”,找出不成功原因以及提供改进设计与制作的建议,允许学生推翻或者完善设计与制作,并对其重新评价。 4 结语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善于从“情趣性教学”“多元化教学”“开放性教学”“激励性评价”等方面下功夫,构建并运用好有效性教学策略,并不断在实践中予以丰富、迁移和完善,促进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不断发展。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开设探讨 1力学课程在建筑工程分支研究方向的作用 建筑工程分支(土木类本科专业)专业除了开设通识课与技术基础课(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外,还开设建筑施工设计、结构设计原理、建筑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的学习和进一步研究总是以力学类课程为基础的,主要涉及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等。如常见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脚手架,其强度和刚度问题都与各部件的可靠安全工作紧密相关。结构设计、工程地质等专业课也都涉及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问题,这些正是工程力学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2力学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分支开设探讨 在考虑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分支研究方向的力学类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其专业特征,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安全学科与土建学科的关系。为深入贯彻落实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思路,切实做好安全工程与土建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交叉糅合工作,该研究者深入企业和相关高校开展了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安全方向人才需求和该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随着安全事业的发展,建筑行业急需安全工程的专业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包括: (1)由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紧缺,建筑企业中安全员岗位目前往往不是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担任,可能是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取得安全行业资格证书后担任。这些安全员安全专业技能缺失,对建筑施工等工程的安全评估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2)从事建筑安全工作的安全工程专业学生,虽是安全工程专业毕业,但缺乏土建类相关专业知识。比如施工和结构设计方面知识的缺乏,对工地现场危险源的判断与工程安全评估处理就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需要该类学生在从事该方面工作时必须补充施工和结构设计专业知识,但由于安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开设无论从学时还是深度上都少于土建类本科专业,导致在进行施工和结构方面知识补充时出现了极大的困难。此外,安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一般不开设结构力学,而结构力学是土建类专业必开课程之一,这也是结构类专业知识在补充学习时出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理论课程学时压缩的情况,因此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开设力学课程存在一定困难。综上所述,该研究者认为在安全工程建筑工程分支人才培养方案中,力学课程的开设应注意针对性,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具体而言,该方向力学可开成建筑力学(包括理论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学时在72~98之间。 3结语 随着建筑工程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安全方向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将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题,作为培养建筑安全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任重而道远。安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分支应加强力学课程的开设力度,鉴于地方本科院校目前理论课程严重压缩的情况,可以对力学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传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大传统力学开设成建筑力学,分为理论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三个模块,学时在72~98之间,同时优化力学课程知识点,使其更具针对性。 作者:郭远臣 牟奇建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1.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结构 常熟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以学校已有的化学、材料类专业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有化工行业背景的安全工程特色专业,但与老牌工科高校依托传统采矿、冶金等专业发展起来的安全工程专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实践教学有多个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等内容。本文在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化工行业特色的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四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构成。 1.2基础性实践 基础性实践包括工学基础实验、实训和专业基础实验,工学基础实践内容是指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工学通识类实践课程,例如大学物理实验、热工学实验、电工实训、金工实训等。专业基础实践内容是指立足化工行业的基本要求的化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和立足安全工程学科基本要求的基础实验课程,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燃烧与爆炸基础实验、安全人机实验等。基础性实践课程的作用是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1.3专业性实践 专业性实践是培养基本专业技能、拓宽专业视野、带领学生初步进入专业角色的实践性课程,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验、实训、实习。例如消防安全实验、安全监测与监测技术实验、应急救援实训、化工过程见习、专业认识实习、安全管理实习、生产实习等。 1.4综合性实践 综合性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例如防火防爆课程设计课程是通过具体工程案例的分析和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和理解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基本理论;化工安全课程设计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以化工安全设计为主的一次工程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化工安全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分析和解决安全问题、查阅技术资料、选用评价方案、用简洁文字和图表表达设计结果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全面训练;安全工程仿真模拟是应用挪威船级社开发的SAFETI风险评价软件或其他安全评价软件对石油、化工等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区域进行火灾、爆炸、泄漏等多种灾难事故的叠加风险分析与定量计算,是以虚拟仿真案例综合培养学生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由于安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毕业设计提倡真题真做,要求学生能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解决较为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所以选题应以实际安全设计或安全评价项目为主,需要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加深并具有一定的创新。 1.5创新性实践 创新性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做教师的科研助手,或者学生自己组建科技兴趣小组,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拓宽视野,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问题,增强学习兴趣。 2.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引进和培养两手准备,由于近几年安全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新建了安全工程专业,都迫切需要引进新教师补充师资队伍,而国内安全工程博士学位点较少,所以本专业科班毕业的博士生非常稀缺,新教师引进难度都比较大,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引进具有安全工程专业背景的科班教师,另一方面也要鼓励相近专业的教师转型到本专业任教。对转型教师可以多举措提高其工程素养,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校“双百工程”和江苏省“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积极到相关企业甚至安监局等职能部门挂职锻炼,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加安全生产审核、安全风险评价等相关培训,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等资质并努力为企业服务来丰富工程经验。 2.2实验室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课程的需要,对专业实验室进行了科学规划,在学校的重点扶持下先后建设了安全人机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监测与检测实验室、工业安全实验室、应急救援实训准备室和安全仿真模拟实验室等七个实验室,在满足教学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好的社会服务条件。 2.3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在校内依托已有的应用化学工程训练中心、材料工程训练中心进一步建设完善了安全工程相关实训项目;同时在校外建立了常熟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苏州市相城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常熟市永安安全技术咨询公司、常熟三爱富中昊新材料化工有限公司、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等十多家稳定的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各类各层次的见习实习需要。 2.4实践课程建设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各个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由于行业属性不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所以缺少成熟的实验实训讲义,所以要鼓励专业任课教师要一边教学一边探索,及时修编整理实践课程讲义,形成一套能较好满足本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讲义教材;另外在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能够提升学生研究、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实践项目,并制定出新的实验指导书与实践讲义。 3结语 安全学科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安全人才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技能外,还要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特点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综合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所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定要能满足以上多层次的训练需求。 作者:刘龙飞 邱竹 杨春海 李爱英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教务处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专业特色实验安全工程论文 一、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设置概况 1.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目前全国高校设置的安全工程专业方向覆盖了矿业、化工、核工业、交通、能源、土木、经济等各个领域,专业培养方向一般都与高校的行业背景紧密相关。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当前一个相对成熟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各高校之间被广泛采用,即把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特色专业课。前者通常包括“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电子电工学”“可靠性工程”“燃烧爆炸学”“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法规”等课程;后者一般以该校所依托的行业背景、学科优势和就业方向为依据,设置以应用为主的特色课程。如南华大学以核安全为特色开设了“核电安全工程”“核与辐射防护”“原子核物理”等课程;以建筑安全为特色开设了“建筑安全”“建筑消防技术”“基坑与土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同时考虑学生就业,还开设了“起重机械安全”“压力容器安全”“电气安全”“职业卫生与安全”等课程。 2.实验课程设置概况 通过调研、文献查阅以及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主要由四种类型构成,即公共基础实验课(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课(工程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电子电工实验)、专业通用实验课(安全监测与监控实验、安全人机实验、防火防爆实验、电气安全实验、机械安全实验)以及专业特色实验课(矿井通风实验、岩石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工艺实验、人因失误实验、建筑消防实验、辐射剂量测量实验、交通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实验)。 二、专业特色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的调查以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发现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公共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基础实验课的教学都已形成规范化的体系,有系统性的教学方案、教材、考核体系等,但是专业特色实验教学普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教材不规范 目前由于各个高校所依托的行业背景以及优势学科不同,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出版的且系统性较强的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材,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使用的实验教材大部分是由理论课教师自行编写,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实验项目受限 安全工程专业一般牵涉到燃烧爆炸、有毒有害等方面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的开设往往受制于实验室的场地条件,同时也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和危险性,从学生安全方面考虑,很多高校也都刻意避免开设以上实验项目。为满足必要的实验课时,多以模型参观和演示性实验代替。 (2)实验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探索性 实验项目大多是采用相关仪器直接进行系统中物理化学参数的检测,如可燃液体闪点燃点的测定、粉尘含量的测定等,综合性、探索性实验偏少,导致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除此之外,验证性实验步骤的编写过于详细,类似于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学生可以按照实验教材上的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这种实验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抑制了其对实验课的兴趣,导致学生心理上抵触实验课。 2.实验教学开展效果不佳 (1)实验教学计划不科学 理论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安排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内容,没有同其他专业教师从专业培养计划的层面上去共同商讨实验项目的设置问题,使得各个实验项目在实验内容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2)实验教学考核标准不合理 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实验课都是与理论课共同组成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例如:一门2个学分的专业课程总计32个课时,一般理论课占28个课时,而实验课只占4个课时,实验课没有独立的考核机制,其成绩以作业的形式作为专业课程的平时成绩折算计入总分,导致学生主观上不重视。教师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核,完全依据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的参考性比考试显然要低很多,学生相互之间存在抄报告的现象。 3.实验室建设管理不当 (1)实验室建设定位不清晰 很多高校对于实验室的建设没有合理的规划,实验室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经费一般的非重点高校,实验设备的配置是一个“添砖加瓦”的过程。实验室建设若没有长远规划,没有统一的思路,势必造成采购实验设备时没有针对性,所购置的仪器设备不成体系。导致很多综合设计性实验没有办法开展,而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2)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 同时,很多实验室课程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共同完成,两者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实验管理存在盲区。 (3)仪器设备管理不当 随着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实验室建设经费也在逐年增加,很多高校只管购买仪器,而不管仪器的维护,对仪器设备也没有实行档案化管理,导致设备重复购置,保修期内的设备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修。同时大部分高校对大型仪器设备没有设置共享平台,导致其利用率较低,造成设备闲置浪费。 4.实验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 很多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存在偏见,主观上认为专业教师比实验技术人员重要,造成实验技术人员在高校中的地位低,在实验室工作缺少荣誉感,这主要体现在晋升职称以及人才配置方面。在很多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允许晋升的最高职称是高级实验师,类似于副教授,同时在人员配置方面,往往将年龄较大、学历较低或者职称较低的人员安排在实验室,从而导致实验室师资队伍不稳定,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同时导致实验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5.实验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安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在很多高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建设经费少,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实验仪器设备。一方面,安全工程作为一门工程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很多实验的开展需要比较先进的进口仪器,比如便携式α、β气溶胶监测仪,测氡仪等,这类仪器一般价格较高,若没有资金购买仪器则相应的实验课没有办法开展;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实验仪器的台套数不够,因此实验时,分组数少,每一组学生的人数过多,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因个体而异,有些学生根本不动手实验,等到同组同学的实验做完以后,直接照抄实验结果,其实验能力没有得到任何提高,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效果。 三、专业特色实验课程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1.加强实验课题体系建设 实验项目是实验教学的载体,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应由验证性实验、演示性实验以及综合设计性实验有机构成,其中以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以演示性实验为辅。综合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一种开放式教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考虑到目前国内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现状,综合设计性实验数的比重应适当提高。在开发设计实验项目时,可以由教研室牵头,集合各门理论课的师资力量,充分考虑相关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在整个专业的层面上进行宏观设计,尽量让实验题目能够涉及几门课程的知识,增强其综合性。 2.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验课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目前很多高校都把实验当做理论课的一部分,实验成绩类似于课堂作业成绩,直接作为理论课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理论课总分,且所占比例很少。这不仅降低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鉴于此,针对专业特色实验,各高校应该设置独立的实验课时和实验学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包括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实验创新等全方面考核的成绩考核体系。 3.加强实验队伍的建设 实验技术人员的配置,应该根据实验室的层次、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室的规划发展进行统筹考虑,科学定编,采用公开招聘、平等竞争等措施,建设一支人员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以及知识结构合理的实验队伍。此外,学校人事部门还必须根据实验室的发展制定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内部自我提升与外出培训相结合的能力提高机制,实验技术人员的科研奖励制度和年度绩效考评标准以及职称晋升制度等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实验室建设主要是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就是资金投入问题,只有保证了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保障实验项目所需的仪器设备。近年来,教育部通过“特色专业”“卓越计划”“综合试点改革”等项目向高校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将国家下拨的专项经费科学合理地用于实验室建设;另外,高校应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资金充足、理论水平相对缺乏的特点,采取“企业出钱,高校出力”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以此提高实验室的硬件水平。部分高校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如重庆大学与美国利宝集团共建重庆大学利宝互助职业安全研究生中心,中国矿业大学与神华集团、中煤科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建设实验室、研发及现场实践基地。 四、结论 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一样,是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不可缺少的部分,实验教学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特色实验课程教学不能依附于理论课,而要设置独立的实验课时和实验学分,以此提高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责任心和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专业特色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应着重从硬件(足够的资金投入)和软件(包括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队伍建设以及实验教学管理)两方面提高。 作者:谢超 叶勇军 王淑云 李向阳 蒋复量 单位: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摘要:简述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化工方向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专业基础薄弱问题,分析出其原因为,一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设置比例较低、二课程授课效果较差。并针对性提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包括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考试模式改革等,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阶段最后一个教学环节[1-2]。通过毕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利用、沟通及总结能力,能够系统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安全学科是综合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社会科学,安全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毕业设计环节尤为重要。以工学-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文献检索、数据调研、论文写作及严谨逻辑表达能力外,还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化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化工生产和工艺设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毕业后走向化工类工作岗位起到良好铺垫作用。 1化工类安全评价毕业设计为例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近年来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来自高校内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呼声和方案较多。我校在这方面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增设两类题目,一是以企业运行中发生的实际问题为题目,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以达到检验学生利用知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以学校科研项目子课题为题目,以学生参加项目组工作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可以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教学形式,亦可同步检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目前来看改革效果较好,但也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以安全评价化工类毕业设计方向为例,分析2013-2017年化工安全评价毕业设计情况,反映出学生应用能力较好,但专业基础欠缺。具体见化工方向安全评价毕业设计内容框架体系(详见图1),学生在定性、定量安全评价、对策措施部分完成较好,说明开设的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等教学环节能够为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奠定必要基础;而系统情况简介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部分,则普遍反映出学生对化学工艺流程、危险物质理化特性、化工设备情况及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依据掌握不足,这直接影响后面定性定量评价、对策措施完成质量,导致整体毕业设计完成欠佳。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化工类基础课程开设数量少。目前本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化工类方向只开设了一门化工安全工程,基础薄弱。该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方面主要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虽然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但也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此外,近年来听课效率低,课堂授课质量不好也是导致专业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较少,课堂授课质量不好的情况下,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可想而知。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针对化工类毕业设计反映出的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笔者建议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院校培养模式大体分为行业型培养模式和通用型培养模式[3-5]。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建议进行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改革,将行业基础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直到专业选修课均强调行业性;例如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强调化工行业特色。既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普通化学,又在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开设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还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开设分析化学[3]、化工安全。该培养方案能很好地凸显行业特色。同时针对容易导致学生的安全基础学科知识面窄等问题[6],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同时强调安全基础学科知识平台的构建。改革后培养方案既可满足学生行业基础知识培养,又能符合大安全观的要求,达到行业专业基础能力强,学生就业适应面广,较快适应安全工作的目的[3]。 2.2教学模式改革 2.2.1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解决大学课堂听课率低问题[7],可依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选用优质教材,思考教材符合哪些人用,达到什么样计划。提倡精英教育,学生适应课程;而非普及大众化教育,课程适应学生。考虑教材不仅是知识堆垒,还要考虑教与学,以前少数人上大学为了求知,现在人数众多上大学是为了工作。不要纠结学术、专业和应用职业,教育在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中徘徊,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学校定向不一样,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定制,重视技能和能力,在知识不再垄断时代,技能和能力仍需通过学校培训才能获得。理论知识和直觉知识,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看你更强调谁,目前这种传输性教学+教师权威性占大学主导的学习模式应该改变,联合国教改组织目前提倡:①参与式学习,学生积极学习者,而不是旁观者,目前好多学生都是旁观者;②个性化制定学习,人文主义教育核心,教材应体现个性化;③项目/问题导向化学习,项目问题和课程目标相关,引领精神、学习地点应灵活,不局限课堂;④兴趣引导式学习;⑤友爱式教学(最高端的),正确的师生关系。教授对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培养转向技能+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技能和人民生活水平成正比,并非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应转化成技能才可以服务人民生活,培养后大学生具有以下能力:①批判性思维能力(审辩思维求真思维);②解决问题能力;③协作能力;④沟通领导能力;⑤创业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包括不依赖,惯性思考,敢于冒风险,创业心理,高阶思维能力);⑥高阶思维能力;⑦数字化公民;⑧多元文化。2.2.2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大学课程教育多元化已成必然性,中国也将走入这一天,云课堂,无黑板教学,云终端、微课,慕课都终将走入大学课堂。以后的教学将实现教学综合平台,学术综合平台,学生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平台等多平台结合,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使更多大学生享受其他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也可以避免个别优秀生学习能力强,全体学生授课情况下知识量吃不饱情况,满足他们学习主观性,成为精英教育途径。2.2.3《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例如《化工安全》教学模式改革,主张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转变成“以问题为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成“课堂+课后+文献-论文提交-小组评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同时进行案例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网络在线式、微课式、翻转课堂式等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听课率。 2.3考试模式改革 近段时间常有网络微博讨论大学课堂考试成绩该严该松问题[8-9],似乎厌学弃学大学生居多,考试成绩分数低劣,关于应该继续要求还是放水通过的言论此起彼伏。笔者认为导致考试成绩低劣的原因之一还有考试模式问题,目前很多课程都在临近考试前画复习题,考试内容多是记忆名词解释、简答题多半为记忆内容。既然高校教育中不再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灵活应用,培养技能和能力,那么考试模式也应该进行改革。事实已经证明人的记忆能力远远不如计算机,可目前还有好多教师强调学生背诵定义,这种做法只会事与愿违,学生在手机上、电脑上轻松搜到名词解释,他为何要听课,在教学模式改革重在培养技能和能力的同时,考试模式也应进行改革,重在考核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考试内容不再局限名词解释,而重在分析试题,计算试题,应用试题上,甚至可以效仿国外论文考试办法,使学生课下完成考试,在完成论文、完成课题的时候督促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由被动学习变成自主学习。考试内容由记忆类型向应用类型的转变,考试形式由课上考试向课下论文的转变可很好的配合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听课率,提高学习热情,促成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自主型学习转化。例如《化工安全》考试模式改革,考试为平时考试+期末考试+应用考试三部分之和。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表现+日常测试;期末考试包括计算试题+应用试题;应用能力以近期发生事故(例2015.8.12天津港爆炸事故)的调研分析报告作为考试题目。平时+期末+应用三部分成绩总和作为最终考试成绩,避免“一试成败”现象,重在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与教学模式改革相互呼应。 3结语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探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研究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调研及对一些高校常见的听课率低等问题分析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在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希望可以为从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作者:魏春荣 孙建华 张迎新 张锦鹏 王亚军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分析 引言 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给出了参加认证的专业必须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要求。安全工程专业在中国正处于逐步发展的过程,但是该专业的教育方案尚未成熟,在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面也缺乏足够的量化证据的支撑。同时,民航安全工程专业同其他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民航大学作为中国民航首个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所在院校,其在民航安全领域发挥着先锋作用。因此,本研究以中国民航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研究民航安全工程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对提高民航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调查 依据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国际视野、计算机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危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等10条毕业要求设计此次调查问卷,考虑到民航安全工程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于2007年,此次调查选取2007年-2016年已毕业的学生,以及在校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用以调查毕业要求达成度,此次调查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 二、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指由专业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使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评价自己负责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再经过对所有评价数据的分析、比较、综合,得出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方式有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两种。本文选取间接评价的方法,通过256名已经毕业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与108名在校大四学生的调查结果,了解其毕业要求达成度。民航安全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分别按2004、2008、2012版培养方案执行,因此将毕业生按照培养方案的不同划分为三组,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已毕业学生以及在校大四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对比结果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毕业要求整体达成度存在不均衡性10项毕业要求中,平均达成度超过65%的有3项,平均达成度高于50%的有5项。平均达成度高于65%的要求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3项要求;除上述3项,还有专业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达成度均高于50%。(2)毕业要求主要在国际视野(25.27%)、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35.71%)、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32.69%)等3个方面达成度较低(3)不同分组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4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存在明显差距(a)在计算机能力方面:在校大四学生的达成度(31.48%)明显低于已毕业学生(46.5%);(b)在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方面:16届毕业生(63.27%)与大四在校学生(59.26%)的达成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生(38.6%);(c)在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方面:07-11届毕业生的达成度(41.2%,29.4%)明显低于其他学生(55.3%,38.1%),16届毕业生的达成度(61.2%,46.9%)明显高于其他学生(49.8%,34.0%)。 三、结论 通过对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调查分析发现,其毕业要求整体达成度呈现不均衡现象,但主要在国际视野、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等3个方面达成度较低,且不同分组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4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陈芳 郭娜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将CDIO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优化设计、教学方法的转变及实验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结合专业需求及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设计,增强了与安全工程专业的契合度;以问题学习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注重各知识点的衔接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与拓展;实验教学中通过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现代工程活动中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团队精神、交流能力及系统掌控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CDIO;流体力学;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1引言 “流体力学”作为理工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它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作为力学分支,其在安全工程专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泄漏、火灾、爆炸、通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后续工业通风、消防工程等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流体力学学科发生深刻变化,对流体运动认识加深,测量手段更为先进,对流体运动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空前强大,与工程应用结合更加紧密。然而“流体力学”这门课程概念抽象、数学公式多,在以往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过分偏重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等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借鉴国际流行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拟对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理论知识服务于后续的安全知识学习及工作实际,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地更好地融入之后的安全工作中。 2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的简称。“C”构思指系统性的构想、思考,明确产业需求。“D”设计是把将要被实现的计划通过视觉的形式描述出来的活动过程;“I”实施是执行、施行实际的行为,指把设计转变为产品的过程;“O”运行是指产品实现之后(即实施之后)使用其来达到想要的价值的过程。从构思、设计、实施到运行的全过程就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用它来代表工程的范畴[1]。CDIO教育模式提倡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符合产业需求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并重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学生,这种模式在安全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CDIO强调在系统和产品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真实工程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使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3基于CDIO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实施 3.1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时,教材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一本好的教材,然后围绕教材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内容设计。湖南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选用的教材为蔡增基、龙天渝主编的《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该教材详细介绍了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的基础知识,并配有丰富的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巩固,另围绕教学大纲,每章设置了思考题。但教材内容多是从供热通风空调类专业角度出发,内容较多。按照安全专业职业能力与素质需求为导向,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对该课程课时安排较少,学生文科生多,理科基础薄弱的特点、安全工程专业需求及其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1)流体静力学。掌握流体平衡的规律,对其中与安全工程关系不大的小节进行删除。(2)流体动力学。研究流体在运动状态时,作用于流体上的力与运动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流体的运动特征与能量转换等。(3)有关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如孔口与管嘴恒定流、管道恒定流等。注重与工业通风、消防、安全工程中常见的泄漏等问题相结合。(4)泵与风机工作原理及运行知识,重点掌握如何选择泵与风机。由于课时有限,其他知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内容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因课时少而删除其物理背景、力学建模和求解过程等方面的学习,只讲授结果、计算公式、图表等这种短视的做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现成公式的计算机器,面对新的问题将束手无策,学生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基本概念和流体运动一般规律,才能认识特殊规律,才能有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正确应用和处理流体力学商业软件。 3.2转变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思维、系统思维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以问题学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基于问题学习。(1)首先要讲授该门课程的性质及作用,让学生掌握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价值,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生的整体知识架构中建立起清晰的课程逻辑联系[3],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2)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先由老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完之后让学生思考学了什么,有什么用;除了基本的教学过程外,在课程中设置一些小专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对知识的应用,学生通常将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目标而专注于记忆考试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相应知识点的讲解的同时,注重对各知识点的应用和拓展,各知识点多方面地与安全工程专业相结合(如在讲述孔口管嘴出留时与危险化学品物质泄漏进而导致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相结合;讲述流动阻力时与工业通风管道设计、消防水管道设计相结合),强调其对专业的支撑作用,要求理论知识必须服务于安全工作实际,将知识教育和工程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3.3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环节是CDIO模式下教学环节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此环节[4]。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建设流体力学实验室,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实现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模块分为基础验证类实验模块、综合性实验模块和开放性实验模块。基础验证类实验主要包括雷诺实验、能量守恒验证实验、沿程阻力实验、局部阻力实验、文丘里管实验、流量计实验、离心泵实验等[5]。这些实验过程简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但缺乏创造性,没有与安全工程专业实际相结合。综合性实验如与工业通风课程相结合,设计一个通风除尘管道模型,学生通过流体力学知识制定实验方案,使用仪器测量风速、压强等相关参数计算通风阻力。让学生把流体力学知识更好地与安全工程专业相结合,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综合类型的实验相对较复杂,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通过互相交流讨论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散思维,实验结束后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开放性实验模块通过建设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自主实验、参与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实践平台。如学生可进行计算机虚拟流体力学实验、利用flunet软件模拟火灾发生时烟气流动过程。开放性实验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4结论 1)安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其教学改革应以专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引入CDIO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大工程观。2)基于CDIO理念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用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除了基本的基础验证类实验外,组织学生做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易玉枚 王秋衡 黄俊歆 黄宏格 单位:湖南工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教学问题及建议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越来越严峻,安全工程技术人才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安全工程专业的特点,指出了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大家交流学习。 关键词:安全工程;高校;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安全生产事故也在频繁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在国家的重视和关注下,使得社会对于安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1]。2002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开始实施,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安全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可[2]。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安全人才的需要的大幅增加,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安全学科的发展。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使得安全学科正式成为一级学科,成为工学门类中38个一级学科之一[3,4]。在高校开展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安全工程专业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截止2011年,我国已经有110多所高校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到2014年,全国开设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层次院校(包含独立院校)已达154所。随着社会对安全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在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1安全工程专业的特点 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涉及理、工、管、文、法、医等多种学科,涉及覆盖面宽,实践性强,并具有“复合型”的特点,因此要求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既要懂专业,还要拓宽知识面,融合多学科、避免知识结构的片面化和单一化;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下,出台了《安全生产法》,明确要求相关生产企业必须有安全工程专业管理人才。由于安全专业管理人才的大量需要,使得安全工程专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缺乏规划。我国目前市场上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种类有很多,但是由于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缺乏系统规划问题,很多教材之间存在内容存在重复,明显的转抄现象,有些基本概念在定义和理解上也存在混乱现象。因此,需要以学科体系构建为指导,合理规划教材建设。(2)实习基地不稳定。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学校一般要安排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习效果并不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实习基地不稳定,不联系,涉及的范围比较窄,实习的类型比较单一,学生实践活动不够全面系统,且实习时间不能保障。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多,能够接受实习生的单位的数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多数学校的实习基地都是靠专业的老师的私人关系联系取得,实习基地缺乏稳定性与连续性,学生的实习时间也就无法满足了。(3)教师队伍薄弱。由于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比较晚,造成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教师也较少,一线教师就更少。很多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背景不均衡,年轻教师偏多,很多教师都是学校接到学校,理论功底扎实而实践能力不足,因此使得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3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1)加强教材建设。安全工程专业教材的质量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体现的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安全工程专业的教材应集中全国高水平的教师参与编写,对教材内容进行完善和优化,出版高质量的统一教材。为了使学生能学到本专业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在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将安全工程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优秀成果融入教材中。另外,为提高教学效果,各高校在选用专业教材时,尽量应选用高质量教材,如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等。(2)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由于各种原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要求。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内外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增加经费投入,拓宽实习基地领域,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良好平台。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拓展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多类型的实习基地,涵盖安全工程专业所涉及的主要学科,同时要保障实习基地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各高校只有建立与学生数量规模相当的多类型的实习基地,才能使学生接触到安全工程不同的领域,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实践教学能否切实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各高校一方面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优秀人才来学校教书。另外,要鼓励青年教师上进深造,应要求他们多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安全生产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积累实践工作经验。 4结语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社会对安全工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安全生产事故仍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工程人才需求旺盛,同时也对安全工程类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当增加学科建设资金投入,加强特色教材建设,改善教学设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大对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培养符合安全生产需求的人才,增强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竞争力。另外,各高校应依托行业背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立足当地,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出满足地方需要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只有这样安全工程专业才能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作者:封华刚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矿业工程系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调研与考察,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题目一般按照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选取,即根据学生专业方向及知识体系、结合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及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目前,我校毕业设计选题实施与学生毕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实习单位具体情况拟定设计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坚持做到一人一题。但是,通常毕业实习单位一般是由院系联系指定的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导致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缺乏多样性。如我校安全工程2015届毕业生中,矿山方向实习地点均为唐家山煤矿,造成该方向的21名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是该矿的通风系统设计,所不同的只是专题设计部分。而且,由于历年实习单位固定,往往会造成毕业设计题目陈旧,学生抄袭现象严重等问题。同时,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因与就业方向不吻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影响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 1.2学生投入精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进行,该段时间正是学生就业、公务员考试及考研复试的关键时期。由于近几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面临就业和择业的压力,使其无法全身心投入毕业设计的撰写中,而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寻找就业单位、准备公务员考试或研究生复试。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够清晰,重视程度不够,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对指导教师布置的设计进度安排不以为然。部分学生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东拼西凑,或复制其他同学的设计,甚至从网上抄袭别人的论文滥竽充数。同时,由于态度不够端正,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格式、计算过程及CAD绘图不符合规范要求。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由于学生投入精力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难以使毕业设计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CAD绘图技能及综合素质的效果。 1.3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够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全过程的指导与监督。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过于集中,而指导教师大多承担有部分科研项目,有时需要出差,与学生的联系交流较少,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延续原来的矿山特色,指导教师中70%以上主要从事煤矿安全相关的研究,不具备系统的建筑、消防及化工行业安全相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以至于指导该领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够理想。另外,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比重较高,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由博士研究生毕业直接任教,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生产现场及规范规程认识不够清晰,不能很好地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毕业设计指导。 2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为了满足专业发展与服务社会的需要,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在原煤矿安全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目前共设置了煤矿安全技术及管理、工业技术安全及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根据毕业生就业服务行业,我校本科毕业设计共分为三个小组,即矿山组、建筑组与化工组,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方向或兴趣自由选择。近些年,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已开展了系列改革,如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根据学生选题方向进行分组,并使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在成绩核定上采取毕业指导老师打分(30%)、评阅人评分(30%)与答辩成绩(40%)相结合的多环节质量评价体系;毕业设计答辩分组采取导师回避制度,使答辩成绩真正实现公平公正。通过调研与比较,发现我校安全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与考核工作制度方面相对比较完善,上述这些举措也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上述所列举的诸如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学生不重视、指导教师投入精力太少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近几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历与亲身感悟,结合我校安全工程特色与条件,对毕业设计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2.1因材施教与科学选题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热情,可依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合理拟定毕业设计题目,使其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能够为将来的工作或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对于已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或者理论成绩突出的学生,主要可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质,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作铺垫。如笔者指导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有1人考上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计划从事矿井粉尘防治方面的研究工作。经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其毕业设计题目为“煤矿井下高压喷雾降尘的实验研究”。目前,通过近几年的尝试已证明该模式可以增强读研学生在研究生期间的竞争力,很多高校如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均反映我校毕业生的科研能力较为突出。对于确定参加工作的学生,一般要求学生到工作单位实习一个月并选择相关的毕业设计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通过因材施教与科学选题,使得毕业设计的内容形式多样化,并且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新环境。②③ 2.2强化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是一个长时间、多环节的实践教学过程,为确保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强化过程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校实行以指导教师为主体,实现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与过程监督,院系最终通常只以答辩成绩作为考核指标,而缺乏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指导教师首先按照各位学生的设计具体情况,制定详尽的毕业设计计划,并组织落实计划实施。院系应该加强对毕业设计开题与中期检查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并将完成情况归档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考核指标。学生应在选定题目之后的四周内完成开题报告,安全工程系应该组织指导教师进行开题答辩工作,了解学生选题情况,并对研究思路、方案给予指导。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出勤、进度及设计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并要求学生每周进行一次汇报,指导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与纠正。第八学期10~11周期间,安全工程系组织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工作,检查的项目包括学生考勤记录本、指导教师工作记录本、毕业设计原始资料、已完成设计部分、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等。④⑤ 2.3实行“导师制”和导师组相结合,延长毕业设计时间 按照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我校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正值学生就业、公务员考试及考研复试的时期,学生真正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相对较少,影响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为保证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建议将毕业设计提前至第七学期,并实行“导师负责制”。在本科学习的第七学期一般设置有专业方向的主体课程,此时让学生提早接触指导教师并选定设计题目,有利于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学习。按照时间工作表安排,学生要在第七学期内完成文献检索、选题及开题报告等工作。指导教师应提醒学生按照毕业设计时间安排进行自查,并督促学生按时、按量的完成相应内容。在第七学期开展文献检索、选题与开题报告的工作,有助于学生充分收集资料,为第八学期开展毕业实习与设计方案的实施做准备。通过延长毕业设计时间,缓解了学生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为学生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提供时间保障。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推行导师责任制和导师组相结合的办法,由2名青年教师协同资深教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本组毕业设计,并以责任导师为中心。该方案既增加了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的学习交流机会,同时让本组学生能够可以接受几名教师的指导,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⑥ 3结语 毕业设计是一种集学习、实践、探索及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环节,也是一次对本科教育的综合性考核。本文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存在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学生不够重视及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够等问题,从选题、过程管理及指导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使得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做好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作者:王鹏飞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 1.引言 本科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信息交流能力和翻译能力,所以专业英语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专业英语课程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一直是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课题[1]。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每届有近百名本科学生,绝大部分同学经过本科的基础英语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大部分同学都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而也有部分同学因入学时的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等原因导致英语水平低,因此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处理好上述问题并取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迫切。对此,我们进行了多方探讨,结合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经验、英语水平和专业英语实际需求,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和实践。 2.专业英语学习的作用和目的 在一个知识经济、信息等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知识信息的掌握和竞争信息的获取能力[2]。在目前国际一体化的国际化大环境下,用英语进行国际化交流也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所需要的重要技能。目前我校进行了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已经开始教学国际化。本科专业英语学习是为了巩固基础英语阶段获得的知识和掌握学生专业英语能力,这里的英语能力包括语言交流能力和文字交流能力。 3.我院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作为大学学习阶段的重要课之一[3],我校对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予以高度的重视,但从目前来看,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分析,专业英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重点不突出。大部分同学认为,教学内容及其安排不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重在专业词汇及翻译的讲授,而忽视了一些普遍常识的引导。②教学方法陈旧,主要采取阅读与翻译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中心,课堂教学以翻译、阅读为主,听说为辅。这种教学方法互动性不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③专业基础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前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了解甚少。④学习积极性差,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将来在国内工作,也不考研,即使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科技论文和文献只要看国内的就足够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但大部分同学意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目的性很强,他们认为专业外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文献检索与阅读原文以了解把握国际上的相关研究动态,能够进行专业写作,为将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4.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作为一门比较独特的课程,既不同于安全工程专业课,也不同于大学基础英语,它有自己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①有大量的专业词汇,且组合词和缩略词较多。一部分是通用英语中常见的普通词汇。一部分是具有专业含义的词,这些词汇仅出现于专业文章中,但其所占比例较小。②句子结构复杂,长句较多。由于专业英语用来传递客观事实,拒绝主观性和臆断性,消除歧义;在表达上要求准确、客观、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因此大量使用含有很多限定和修饰成分的复杂长句及非谓语动词。③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把英语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具有用词准确、语气正式、专业术语性强的文体风格。这就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习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背景。 5.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英语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和教学宗旨。通过对调查结果及访谈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并能进行专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提出了“以本专业为基础,以英语为工具,使学生能够准确获取本专业乃至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并进行专业交流”的教学宗旨。 (2)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宗旨,在教学内容上,注意与科技文献检索技术的交叉[4],培养学生的专业交流能力与信息素质;因为安全工程的专业方向较宽,所以教学内容应分为矿业方向和工业方向进行,把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外文文献的检索及翻译工具的运用、英语论文的阅读、专业知识的交流能力培养三个方面。 (3)教学资料。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同学根本没有接触过本专业的专业词汇,词汇量不够,据此选用《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英语》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工业方向)作为教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常用的专业词汇。此外,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本课程所使用的材料主要选自于国外的外文期刊、科技报告、使用手册、相关的网站、网页等。同时,一些国际会议的现场视频及英语科普讲座也融入了教学过程中。 (4)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的阅读理解和翻译材料的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中,尽量使用国际英语的通用说法和用法,避兔出现误解。 (5)教学组织。为了减轻教学压力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促进团队意识,采用集中教学、分组讨论的模式,并注重授课内容与学生专业方向相结合。根据培养方案,专业外语有32个课时;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可行性原则,整个课程分8次完成,每次4个课时,每次上课分为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两个部分,其中交流环节至少占用1个课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设计若干个讨论话题。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课前布置交流话题,以组为单位进行准备,课堂上进行充分探讨,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英语提问和回答问题,并根据讨论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6)课程考核。本课程以考查为主,考查环节采用模拟国际会议形式进行,主要检验学生应用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要求每位学生按照期刊论文的具体要求翻译论文,然后制作成幻灯片,最后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视翻译质量、幻灯片制作情况、表达情况等现场评定成绩。 6.结论 结合湖南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对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本专业为基础,以英语为工具,使学生能够准确获取本专业乃至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并进行专业交流”的教学宗旨”的教学改革设想。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同学们普遍反映教学内容丰富实在,体验了真正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强化了师生互动的听说交流,在专业学习和英语应用等方面大有收获,为考研入学考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对研究生的科研也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叶青 施式亮 田兆君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一、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安全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对安全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各高校相继设立了安全工程专业。我国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高校由最初的15所发展到现在的152所,作为首批招收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山东科技大学从199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目前总共招收了16届学生,已有千余名毕业生工作于国家的各条生产战线,充实了各行各业安全专业人才队伍。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来看,毕业生总体情况良好,但普遍存在学生刚工作时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缺乏在工程意识平台上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应用的能力,缺乏从书本知识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能力及创新性思维。分析毕业生实践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我们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应用脱节; 3.学生实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实验仪器设备更新慢,无法满足企业使用的新设备、新技术的需求; 4.学校与企业缺乏互惠共赢的利益机制,校企合作难以深入持续,目前的实践教学基地基本都流于形式。以上几个方面问题导致目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欠缺,从而影响着人才教育培养质量。 二、构建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是山东科技大学传统优势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该专业2006年获山东科技大学特色专业,2007年首批入选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在山东省内单独招收煤炭企业定向安全专业本科生,2012年通过专业认证,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标准,针对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对卓越计划进行了分析,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不仅在于校内实践环节,更重要的在于在与企业合作,要变单纯的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为了更好地强化卓越计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遵循“校企合作、形式多样、重在现场”的原则,加强联合培养,并遵循认知及教育规律,坚持实验、实习、科技创新相结合,明确各阶段实践教学重点,构建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在纵向上相互贯通、在横向上相互关联、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 三、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目前,我校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校企全面合作协议,强调双方共建利益共同体,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都有企业的深度参与,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1.突出实践环节,改革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为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尤其是在企业的学习时间,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将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与“3+1”煤炭企业安全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按照企业标准培养安全技术人才。学生三年时间在校重点学习通识课程、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一年到协议单位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方案改革可以有效改变目前工程教育脱离现场的现状,突出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又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还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一举三得。 2.产学联盟,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山东科技大学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的全面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不仅为学生,也为教师的现场实践提供了可靠的基地,目前安全专业每年将安排2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其次,从企业、科研部门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安全工程专业已聘请了10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安全工程专业兼职教师,承担《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水害防治》、《工程爆破》等专业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担任本科生的现场指导老师,承担毕业设计指导等任务、他们也不定期举办一些与现场结合紧密的专业讲座,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如今大学与企业间兼职通道的打通,使更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能够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使学校教师普遍取得企业经验,真正做到了产学联盟,不仅是科研联盟,而且是教育联盟。 3.校企共同参与,改革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由于卓越计划中学生有1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锻炼。因此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都需要企业的参与与指导,因此这些环节的成绩考核也将由现场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评定,毕业答辩委员会由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共同参加毕业答辩。各个阶段的实习和工程训练的考核过程也将传统单一的笔试、实习报告考核方式改为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等多种方式共同评定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以上改革有效提高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近几年学生全部积极参加“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校学生获实用新型专利11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科研课题比例100%。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均为100%;企业一线就业人数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8.73%。 四、结束语 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让企业参与全过程人才培养,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要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必然途径。我国安全工程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安全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因此应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安全工程专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安全技术人才。 作者:刘音 刘伟韬 黄冬梅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理念探究 一、趋向功利主义,缺乏正能量 不管是安全工程专业还是任何专业,大学毕业后就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一员,纵观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高校教育,一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大机器的运行,我国高校教育模式中的问题也渐渐的显露出来。从近年来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对单位家庭和社会注入的正面能量趋于减少,负面能量越来越多。我们绝不可以将这个责任推给任何人和事,作为一个教育人,作为一所高校,引导国家的青年学习和发扬真善美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这仍然关系到我们自身的能力。 二、转型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自主提高能力的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关注个人修养对个人成功以及社会风气造成的影响,这也是中国古代并不注重专业教育的原因,在当代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就是自主提升的意识,具备了主动提高自身修养水平、处事能力、抗压能力等等各方面素养的大学生,是有能力解决重大问题的。但纵观此前的普通高校教育,是非常缺乏此一方面的引导的。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是非常希望能真正的学到东西的,但因为缺乏引导,大部分的学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正确的方向,反而在迷茫与放纵当中越来越多的被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采取措施,抓住大学生四年具有学习提升意识的宝贵机遇进行正确引导,把没有方向的乱流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实现社会经济与人文素养共同的提升。 2.自利与利他的关系,服务社会与自身成功的关系 受整个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自利这个问题上已经偏离轨道太远,个人的成功从来都建立在利益他人的基础之上,作为学校领导如果不能尽心尽力的为学校谋发展,是无法长久的在这个岗位上立足的,作为学院领导也同样是这样,乃至于我们社会当中的每一个岗位都是这样,如果不能让别人得到利益,是不可能得到成功的。而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之后在岗位上越来越多的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缺少反思和反省,无法客观的看清岗位所需要的付出,只看到个人得失,可恰恰因为这样,个人的能力得不到提升,个人的职位无法提升,也就无从谈起个人的利益和成功了。所以高校转型发展想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讲明白自利与利他不可分割的关系,才可以让我们的毕业生到了岗位上真正的付出,为单位做贡献,自然也就可以实现自身的成功与社会的进步了。 3.安全工程专业素养提升 虽然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与专业无关的行业,但当代社会的专业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合适的引导,充分认识到矿山行业的艰苦条件,必须认识到参与到一线生产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对矿山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了解清楚,才有可能做好安全管理的本职工作,而想要对所要管理的生产安全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就必须在参加工作的前期到生产一线,这时也就用到了专业教育所传授的知识。这就要求高校专业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上课时做好方方面面工作。尤其是安全工程专业的实习实践类课程,要避免形式主义,切切实实的把实习实践的教学目的落到实处。 三、转型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 1.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修身类课程 课堂从来都是教育的主战场,将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推给课外是极度不负责任的。在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课程设置当中,应针对以上所述问题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在人类历史上真正能解决上述问题而又满足条件可用的文化莫过于以“儒”、“释”、“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2.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 从教师的聘用到教师的提升培训,尽量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最重要的是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明白教育的根本目标,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教师个人对教育事业自发的热爱,从而实现整个高校教育的升华。 3.政策的支持 虽然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但这个政策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近年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显著成效。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学习《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高校教育中把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融合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4.教育环境的净化 虽然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大有势不可挡的势头,但作为祖国花朵的培训基地,学校的教育环境需要进一步的净化,才能给“灵魂”教育争取更多的条件,从校内网络的净化,到整个社会的网络环境的净化,包括影响学生和社会作用非常大的电视剧和电影审核,都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净化。 5.安全工程专业软硬件设施提升 针对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硬件方面应该满足教学需要,比如我校针对矿业类学生实习实践地点难解决的问题正在修建的模拟矿井,可以从根本意义上解决大学专业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软件方面应抓好专业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做好教学环节的管理。从硬件到软件,从教学管理到学生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齐心协力,把力量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和凝聚力,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学到最想要的,最需要的,最实用的文化和知识,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口号落到实处。 作者:张辉 魏艳敏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1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安全是确保企业生产的根本 对于企业而言,安全与生产管理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生产设备和劳动工具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两种物质具有非常典型的双面性,它们既能造福社会,同时又会危害到人类,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当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物配合不协调,便很难确保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近年来,随着生产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安全隐患已经被基本消除,但是产业的变革、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导致了新的安全生产问题再度出现。可以说生产的发展其关键在于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若是企业连最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条件都不具备,则很难实现顺利生产,想要确保生产顺利开展,企业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并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借此来消除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简单来讲,就是安全才能促进生产,生产也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 1.2安全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保障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只有搞好安全生产,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赢得市场,获得更多的经济任务,这对于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企业采取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生产顺利进行,并尽可能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几率,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企业而言,一旦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不但会给当事人的家属带来痛苦,而且还会给企业自身造成非常巨大的损失。通常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伤亡事故都会成为新闻媒体追踪报道的热点,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彻查的重点,这将会使企业的社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为此,企业想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赢得市场,就必须安全生产放在首位。 1.3安全是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前提 现如今,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就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大量的实例表明,为了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而罔顾安全第一的原则,其结果都是得不偿失的。可以说企业的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势必会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影响。为此,只有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使每一名员工都在最安全的环境中创造经济价值。换言之,企业想要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目标,就必须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从而形成以安全求效益,以效益促安全的良性循环。 2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对策 企业在进行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安全意识教育、劳动保护政策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培训等等。(1)安全意识教育培训。这是企业安全培训工作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之所在。一方面通过安全意识教育能够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从而在生产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能够使全体员工都树立起敬业精神,有助于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从而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2)劳动保护政策与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教育培训。主要是对企业的领导干部和员工进行党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通过该项培训工作,有利于提高政策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法律观念。(3)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培训。该项培训可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一般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具体是指对员工进行最起码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如一般的安全要求、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现场急救技术等等,借此来使员工了解并掌握最基本的安全常识;另一方是专业培训。主要是对各工作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安全技术知识培训,如安全生产技术、工业卫生、专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等。 2.2强化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是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一项最为基本的制度,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安全生产,企业必须对安全检查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应按照车间、班组的不同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其次,应当进行经常性安全检查,同时企业每年最少应组织不少于四次的定期安全检查工作,并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同时还应按照季节和上级领导的要求对各车间、各部门进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最后,应开展群众性安全检查。可以广泛发动员工群众,以查隐患、查制度为重点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并结合检查对员工进行相应的教育。通过安全检查工作的开展,企业能够对当前的安全状况有所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能及时发展各种不安全因素,有助于安全事故隐患的消除,这对于确保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2.3加大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 为了给一线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应当不断加大对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具体内容如下:现场定置管理、安全文明生产、消防设施管理等等。通过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随时提醒并激发员工的个人安全意识,有助于避免因人为失误造成的某些危害。 3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想要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将安全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要用安全保生产,用安全促效益。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当不断加大安全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使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这有助于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衣志国 单位:宾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探讨 摘要: 安全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存在课时数较少、教学内容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问题。根据该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本文分别从筛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优化教学手段等角度进行探讨和实践,以期全面提升该专业化工原理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化工原理;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是综合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等理论知识来系统介绍石油化工、金属冶炼、轻化工业等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同特点的各类操作。[1]其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作为核心课程,在制药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等非化工专业中也作为必修课,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要性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分析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工程安全问题的系统性思维与创新性潜质,能够胜任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等相关岗位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由于化工生产过程经常涉及到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质,且很多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的苛刻条件下进行,因此安全问题至关重要。针对化工而言,安全工程专业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1)化工厂的地址选择、图纸设计、施工安全;(2)产品生产中涉及的危化品、易燃易爆品等危险化学品以及高温、高压等生产工艺的安全性;(3)化工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安全,主要包括高压容器、机电与特种设备等的安全防护技术;(4)产品生产操作以及产品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安全防护如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等以及特种作业安全技术防护措施。[2]学生只有掌握好化工单元操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才可能具备解决相关工程安全问题的能力。然而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化工原理课程学时少,而涉及的知识面又很广,各单元操作都自成体系,设备类型多种多样且结构复杂。因此,如何针对安全工程专业特点调整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系统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该专业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并初步树立工程观念,值得思考。在经过充分研究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专业培养特色之后,本文从筛选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两方面出发,结合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系列实践活动,对面向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内容多但是所安排的课时数较少(48学时),涉及到的部分单元操作包括传热、蒸馏、萃取、干燥、吸收等。对于我校化工专业来说,该课程采用多学时(128学时),用一学年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基于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特点对化工原理教学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是目前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理论课教学讲解部分。(1)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同时按照其培养目标和特点,对教材各章节进行精炼并合理分配教学课时。考虑到“三传”原理(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统一了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将“三传原理”作为教学主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如传热、吸收、精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而其他章节如过滤与沉降、干燥等仅做简单的介绍。同时在讲解过程中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与目标,重点讲解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实际应用中的潜在危险及相关典型设备的构造、操作原理、安全注意事项,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2)在教学内容中除了给学生讲解“三传”基本理论外,也要适当介绍革新的生产工艺,新型的容器与设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使学生视野和时代同步。化工原理实验和课程设计方面。化工原理课程是一门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课程,仅仅从课堂上的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结合化工原理实验与课程设计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挑选的化工原理实验有:离心泵性能测定、换热器传热膜系数测定、精馏等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实验相关安全知识,比如防火、防触电及相应的应急措施;加强关于设备故障,管线和设备布置等相关安全技术知识的介绍。通过实验中配备的远程控制软件和通用监控系统,引导学生来分析和监测相关化工设备,提高其动手能力;并借此机会学习操作过程的危险性分析方法和设备常见故障的判断、处理方法,培养其安全意识。课程设计方面我们选择典型的精馏塔作为设计对象,根据给定的设计任务,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训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化工原理、机械制图等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训练学生工程设计以及解决工程安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化工原理课教学过程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的单一模式,即“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化工原理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和互动教学法等。所谓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3]教师启发是主导,教师通过针对性的点拨、引导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流体输送机械这部分的离心泵时,我们先问学生:离心泵为何采用后弯叶轮?学生给出不同答案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何不用扬程大于后弯叶轮的径向叶轮或前弯叶轮?通过一步一步追问,引导学生逐步接近准确答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争论。而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主要起一个引导和总结归纳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讨论的部分,甚至部分授课内容直接采用翻转课堂,让学生上讲台来授课,教师最后对学生的讲解给予鼓励,并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单边教学转变成双边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可以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具有信息量大,表现形式丰富,节省板书时间等众多优点。而安全工程专业化工原理授课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时数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另外安全工程专业侧重对化工生产设备的安全技术介绍,如果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设备,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矛盾。它通过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将化工生产中各种反应和分离设备、机电设备等的构造、操作原理、安全注意事项快速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当然对于一些重要公式的推导,例如流体流动中的柏努利方程、精馏中的操作线方程,若只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推导过程中这些公式容易造成学生视觉疲劳,有时学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翻到下一页,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些教学内容更适合利用板书边推导边讲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从而加深对传递过程的理解和重要公式的记忆。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正所谓“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运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之外,我们以实验装置为基础,研究开发了包括“离心泵”、板框“精馏”、“过滤”、“吸收”、“传热”、“干燥”、“流体流动阻力”等多套装置的3D虚拟实验室平台。该实验室集3D展示、多媒体授课、数据处理于一体,可以使学生灵活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该虚拟实验室平台进行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三、总结 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中,我们针对其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在初期教学实践中显著提高了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学习兴趣,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观念及创新能力。此外,该教学改革研究对于其他专业化工原理少学时教学改革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我们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针对其他非化工专业的化工原理教学研究,并在本校积极推进相应的教学改革,以期全面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徐荣 韶晖 单位: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安全工程类人才需求的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工作新环境。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工程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其相应的实验教学体系也必须不断改进,以符合新形势下的就业要求。针对不同专业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高校对相应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实践。例如李晓东等人提出了车辆工程专业的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曾惠丹等构建了具有综合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的阶梯式实验教学体系;王德利等新建了科研、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相融合的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钱红萍等建立了“一主线、两平台、三层次、四模块”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新体系;尹自斌则根据轮机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了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在推动高校加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鉴于近几年日益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我国安全工程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150余所高校开设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且多数高校为省属院校(见图1),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或特定行业需求培养安全类专业人才。实验教学作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不断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建议各院校应基于自身优势、经费和学生就业方向等条件设置实验课程;南京工业大学从本科专业教育认证及国家对注册安全工程师知识结构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工业安全方向的实验课程设置及具体实验教学内容;中南大学建议应加强安全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开设。鉴于安全学科的交叉特性与办学基础薄弱的现状,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实验教学条件差,仪器配备不足。安全工程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许多高校都是在最近几年才新开办该专业,可能面临实验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从而导致实验仪器数量偏少、实验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实验空间有限等问题。尽管部分高校科研经费充足,但主要是用于科研实验平台建设,而非本科教学。2.实验教学模式陈旧,过度依附理论课程。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验,仅仅将实验教学视为完成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大部分专业实验仍以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独立设计、综合分析的训练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部分实验内容分散,各环节相互独立,缺少有机联系。3.实验考核不严谨,学生积极性差。实验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质量,未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由于许多实验实行分组操作,导致部分学生不能亲手实验与独立思考。4.实验课时有限,开放性实验偏少。大部分高校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设定专业实验教学课时及内容;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普及率较低,成效不显著;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体系,学生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影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5.实验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从事本专业实验教学的教师学历普遍偏低,甚至专业不对口;一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本实验岗位工作时间不长,就会通过各种办法调换岗位,这也导致了实验师资极不稳定。6.实验室管理欠规范。实验室用房与配套设施未及时更新,陈旧落后,学校的安全设施投入不足;部分实验员工未严格执行实验室管理制度,或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学生实验前的安全意识较薄弱,操作中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 二、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 福州大学是福建省与教育部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大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确立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高校。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的主体,拥有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筑建材、林业、水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因此,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主要采用“通才式教育”的培养模式,即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12]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校积极借鉴其他专业的实验教学经验,紧密围绕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本校依托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四大平台,拟采取“自主实验、团队协作、教师指导”协同运作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性质将实验教学内容区分为基础认识型、实践技能型、综合设计型、科研创新型四个层次;[4]结合福建省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重点建设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检测实验室、火灾爆炸实验室、模拟仿真实验室。新构建的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见图2。 (一)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实验室作为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本校的大学物理实验室、普通化学实验室、电工实验室、机电实践中心、现代测试中心等资源可以作为本专业学生的公共实验平台。其中,福州大学现代测试中心购置了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全省仪器设备最齐全、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精密仪器公共服务基地,可从事物理、化学、材料、安全、环保、机械、电子技术等多学科的研究和测试工作,具备多方面综合测试分析的能力。我们鼓励本专业学生通过定期申请该中心的共享基金,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本专业结合福建省事故多发的区域性特点,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动计划、2011协同创新中心、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校级重点学科等专项经费重点建设四大专业实验平台(见表1),并结合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本专业部分教师以各自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中。目前,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已经在紫金矿业集团、中海福建天然气有限公司、福建省防雷中心、福州市城市地铁有限公司、福建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闽侯县消防大队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借助诸类平台进一步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教学。基于学校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四大平台,本专业将采取自主实验、团队协作、教师指导的协同模式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4]自主性指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选择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施、分析数据,不受实验课时限制;团队合作指学生可以自由组建一个项目小组分工合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此外,学生还可以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参加各类物理实验竞赛、材料创新大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结构设计竞赛、安全实践创新作品大赛等。 (二)实验教学内容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可依据其性质分为基础认识型、技能操作型、综合设计型、科研创新型四个层次。基础认识型实验旨在规范学生的基本实验行为,加深专业认识。如让大一学生深入专业实验室参观,通过演示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通风系统模型等,让学生对安全工程的专业方向有一个全面了解。技能操作型实验是为了强化专业知识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一般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开展。主要包括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等。综合设计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科学问题。科研创新型实验是本专业实验教学的核心。学生可以自发组成项目研究小组,围绕各类竞赛活动、各类创新实验项目和教师科研课题,通过检索文献、搭建实验平台、分析数据等,主动进行实践训练和科学探索。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已被教育界所公认,其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握学科前沿等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各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开放性实验室不仅可以用作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而且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查阅、实验问题解答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本专业已从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动计划”中提取了专项经费作为实验室开放的专门基金,用于支付开放实验耗材、小型设备维修及开放工作量补贴等开放运行所需费用,进一步完善了实验室开放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开放项目的具体实施、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安排落实、开放基金的使用与管理等。此外,我们拟建立专门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推进实验课程网络化建设,以便于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借助网络进行实验项目的预约、答疑。 (四)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离不开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本专业正在尝试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从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安全工程师兼职本专业的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鼓励一些在职实验教师前往兄弟院校学习深造,在职称评聘、岗位定级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稳定和提高现有实验员工的质量。 (五)实验安全管理本专业实验内容较多,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触电、微生物感染、化学腐蚀、物理伤害等多种类型的事故。此外,开放性实验不受时间限制,实验对象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实验内容不确定等,使得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涵盖组织机构、制度保障、宣传教育、安全检查、技术防范、应急预案等建设内容。 三、结论 为实现新形势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改革本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已迫在眉睫。1.我们将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认识型、技能操作型、综合设计性、科研创新型四个层次。其中,研究创新型实验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在学生自主、多人协作、教师指导等协同教学模式下展开。2.福州大学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结合海峡西岸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我们拟重点建设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检测实验室、火灾爆炸实验室、模拟仿真实验室。3.依托学校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四个平台,我们全面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在实验时间与实验内容方面向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大力扶持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作者:阳富强 陈伯辉 杨健 单位:福州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专业课教学的安全工程论文 1根据专业课特点确定学习课程顺序 对于具体专业的专业课程内容讲,由于专业不同,其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不同的。当然很难有一本课程能够满足某个专业要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相关课程知识。而专业课课程学习顺序应是我们考虑的重点。只有合理地选择学习课程的顺序,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学习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不可拔苗助长。以《安全工程》专业为例。主要专业课有《矿井瓦斯防治》、《矿井火灾防治》、《煤矿安全规程》等等。从各专业课内容来看,专业课授课的先后顺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假如,首先开设煤矿安全规程,然后再开设《矿井瓦斯防治》、《矿井火灾防治》等课程,其教学肯定不会很理想。因为我们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课程内容可知,其内容主要包括煤矿生产过程中怎样避免各大灾害对人类和生产的威胁。而规程的每一条都是总结事故的经验编写而成的。是用鲜血的代价换来的。《煤矿安全规程》是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综合应用,要想将专业课内容综合运用,必须将各个专业课程学好,这样才能做到综合应用。如:瓦斯是什么?怎样生成的?为什么会发生煤与瓦斯突出?这些都没有弄清楚。试问怎能制定出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各项措施呢? 2专业课理论教学应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存在很大差异,中学主要是基础理论教育和应试教育,而大学生所学知识是为日后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归根结底是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决定了专业课理论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介绍给学生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等,让学生们了解教师的科研内容研究方向,同时为学生搭起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桥梁,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兴趣,无疑对专业课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如在《煤矿安全规程》学习关于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规定时,教师授课的重点应该是各条防突规定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规定。这就需要分析大量现场事故案例,事故案例分析生动逼真,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了亲近感,产生了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兴趣就能更好地学好专业课,从而提高了专业课教学质量。从目前的学生特点来看,很多专业的大学生都没有在厂矿实习的经历,在专业研究方面缺少实践经验,以至于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不透彻。学校如果在讲授理论知识前,组织学生到厂房或车间实地参观学习,让他们带着学习任务到一线生产去体验工作环境,在实践过程中,针对理论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从而透彻理解各种理论性的概念和学说。回归课堂后再继续学习一整套理论知识,学习效率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改善。这也是各高校设置大学生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目的所在。 3注重教师自身专业修养 不同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教育智慧、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本科院校应该秉承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建立每个教师师德档案,制定师德管理办法,把师德表现同行政奖惩、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竞争上岗等挂钩。另外,作为教师,也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修养,要利用各自差异这种资源优势加强交流,激活教学智慧,积极探索教育内容、方法、先进教育理念崭新的呈现方式。要懂得运用教课技巧,不断提高教课水平。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专业学习,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掌握行业动态,力求为学生传达行业前沿的技术和理念。 4教学反思摸索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伴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普及,专业课教师的创造性和教学能力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教学反思作为教师捕捉、活化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赋予实践意义。专业课教师应寻找有效途径达到授课目的。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授课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自己讲授的每个知识点都要全面反思,寻求最好的方法将专业知识在轻松的氛围中传授给学生。反复思考具体知识点相关扩散知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深厚地积淀专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才能使自己根基更稳,从而加强自我的教学效能感。如在《煤矿安全规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分别解释各规定的依据,若教师在授课时不断反思:怎样恰当地引出这些依据?怎样达到趣味学习知识的目的?这也许就是教师能否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不断反思才能真正把握制定规程时的真正的用意。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既使学生充分掌握规定的依据和意义又使得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总之,作为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就应该以教育为本,时刻钻研如何改进教学质量以提高本科生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注重自身的专业修养,深入研究探索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学活动。热爱自己的专业和事业,将教学作为一项平生最重要而又最光荣的工作来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勤学苦练,相信一定能使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为科技腾飞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作者:胡祖祥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农业工程毕业论文:农业工程机械在设施农业上的应用 摘要 设施农业是指通过人类的行为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改变,保障农作物在优化后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农业工程机械是设施农业的辅助设备,也是实现农作物高产量、高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对设施农业及农业工程机械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工程机械对于设施农业的重要性以及作用深入探讨,以期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农业工程机械;设施农业;重要性;应用 设施农业是一种人工干预较多的农业形式,它运用了许多人类智慧和方式方法,并使用了农业工程机械来辅助改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这种方式体现出了国家科技的进步以及对农业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更是出台了许多农业政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帮助农作物增产保质,充分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原则,为国家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保障了人们的日常基础生活,也提高了社会的稳定和谐性[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农业逐渐趋于现代化和都市化,人类的干预也逐渐增多,各种机械设备也不断改良完善,有效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1 设施农业及农业工程机械概念简析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工作方法。设施农业就是基础农业和科技的融合物,它利用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机械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所需的土壤材质、适宜气候等,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使用农业工程机械作为辅助,例如卷帘机、遮阳网、防虫网、加温设备、通风设备、降温设备、补光设备、环境控制设备、耕地设备、育苗设备、栽植设备、灌溉设备、施肥设备、采摘设备、包装设备、运输机械等,这些机械设备蕴含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并随着国家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完善改良,帮助我国农业更好的发展。 2 农业工程机械对于设施农业的重要性 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已经家喻户晓,温室大棚面积也达到了350万m2左右,虽然设施农业蕴含了人类的智慧,但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温室中由于温度适宜,经常出现病虫灾害;温室的温度也适合菌丝的生长,这些微生物繁殖迅速,一旦超过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要求标准,可能就会威胁到农作物的健康发展。设施农业的生长环境具有封闭性的特征,但高温、高湿环境不仅适宜动植物的生长,同时也适宜微生物的快速繁殖。由此可见,设施农业中需要对温度、病虫灾害、水量以及肥料等进行调控,因此就需要农业工程机械进行帮助,例如灭虫机械、升温设备、降温设备、施肥设备、灌溉设备等,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设备得到了改良和完善,设施农业也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4-5]。 3 农业工程机械在设施农业上的应用 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除了人工智慧的融入,更是增添了许多农业工程机械设备作为辅助,尤其是近年来,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农业发展,农业工程机械在农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对农业工程机械中一些应用较多的设备进行探讨。 3.1 耕作机械 近年来,我国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在农作物种植的基础工作――耕作这一环节上,更是体现出了机械设备的重要作用。耕作设备能够根据设定和耕作机本身的大小,对农业土地进行耕作,操作人只需对耕作机械的耕作速度、耕作力度进行控制,就可对大面积的土地进行耕作,有效改善了漏耕、耕作不彻底、效率较低等问题。 3.2 栽苗机械 以往的栽苗都是由人工完成,但由于人力对栽苗的深度、间距控制并不理想,因此栽苗机械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保证栽苗的深浅一致、间距一致,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提高成活率。 3.3 灌溉机械 目前,我国的设施农业多采用沟灌、漫灌等,不仅灌溉面积较小,而且增加了水资源的流失,因此灌溉机械应运而生,它能够有效地解决水资源浪费的问题,操作人只需对灌溉设备的喷水量和喷水时间进行控制,就可解决农作物的灌溉问题。 4 结语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的关键,设施农业是人类智慧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融合,它增加了农业的产量,并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工程毕业论文: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针对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现状,分析目前该课程教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项教学改革措施,旨在加强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提高设施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为设施农业国际化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 设施农业;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国内外交流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以《设施园艺学》《无土栽培学》及《植物生理学》等相关课程知识积累为背景,以专业词汇和专业文献资料为主要内容,实现知识的国际化和现代化[1]。随着国际间园艺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专业英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科技文献资料大多将英语作为其载体。交流方式也从以阅读、翻译英文专业文献为主变为读、译、写、听、说并重。因此,当前对既具有园艺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英语的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 1 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相继开展了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该课程专业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缺乏[2-3]。现有教材主要选自欧美大学园艺专业的一些教材、博士论文、书籍杂志以及网站等,仅涵盖了设施园艺的部分内容,目前尚无比较系统完整介绍设施农业工程课程的专业书籍。而且教学资料多是原文的片段摘录,再加上词义、语法注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等综合能力,学生学习后依然不能直接用英语与人交流。二是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多为“阅读―翻译”式,忽视了专业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三是高校缺乏专业英语教师[4]。专业英语教师要求教师既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又具有专业知识。公共英语课的老师,缺乏专业知识;专业课老师,英语能力不高。四是学生信心不足、知识储备不够、英语水平及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有利的教学环境和条件。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当前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利于现代化农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计划、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与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 2 改革措施 2.1 丰富的课堂内容 与国内部分院校进行交流沟通和学习观摩,提高课堂讲授的趣味性;同时积累与本课程相关的图片,搜集英文原声视频,利用课堂时间集中讲解;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英文文献和会议论文等,并引入大量专业案例为学习的切入点,与学生探讨,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抒发己见。同时,我们正在完善一种学习方式,即将安徽农业大学设施园艺专业的国际交流生引入到本科生课堂,就专业知识和问题进行讨论,建立良好的学习交流的实践平台。 2.2 多元的教学模式 首先,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中心或电子阅览室随时获得大量英语学习资源[5]。此外,除却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尝试引入“微课”教学,即翻转课堂[6]。要求学生在课后看指定教学视频以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然后在课堂上,把精力集中在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上;在设计课堂交流时,以实用为目的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听、读、说、写、译等方式,基于问题或任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式学习能力。比如,安排学生做延伸练习,通过英文多媒体介绍设施中的主要栽培模式、采暖方式或降温方式等。 2.3 灵活的教学方法 邀请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或农业相关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走进课堂,介绍本国的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或有关的栽培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听取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或交流座谈,并结合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内容,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增加学生对国外设施专业知识的了解,树立对农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加入到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文献的检索、试验方案的设计,尤其是英语论文的写作,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在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新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设施农业工程的学科发展打好基础。 农业工程毕业论文: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学会在哈尔滨召开 本刊讯 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东北农业大学及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承办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于8月5~7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来自全国31 个省市83 个单位的11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8月5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朱明研究员致开幕词。他提到,本次年会是在国家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现代农业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召开的。总理在最近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现实与历史的重大任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工程学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业工程学科要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中国“三农梦”,加快提高“三率”(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和“三力”(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一控两减三基本”为主要任务,大力促进农业工程学科科技创新和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协同创新,全面服务现代农业各个领域和环节,全面引领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希望与会科技工作者围绕年会主题,交流探讨,凝聚智慧,深化友谊,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进程中,不断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争当国家现代农业科技领域的先锋队,发出学会作为农业工程科学共同体的时代强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大会报告围绕“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转方式调结构”的主题,由胡恒洋巡视员、汪懋华院士、蒋亦元院士、罗锡文院士、康绍忠院士、陈学庚院士、赵春江研究员及包军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新阶段农业工程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考”、“轶事杂谈”、“我国农业航空发展现状”、“变化环境下的农业高效用水及其生态响应”、“科技创新 全面提升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与应用水平”、“国际作物表型信息技术研究进展”、“围绕寒地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驱动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大会报告。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及今后发展趋势,本次年会设置了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工程、水土资源高效利用、设施农业工程与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与低碳农业、农产品加工贮藏与质量保障、农业信息与电气工程等6 个分会场。与会代表通过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专题研讨、墙报展示、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闭幕式上,江苏大学农业工程研究院毛罕平院长汇报了首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装备创新大赛的筹备情况。作为农业工程领域第二个学生竞赛,大赛以智能农业装备类科技发明制作和农业装备智能机器人竞技为主体,通过科技成果展示、学生竞技答辩、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大赛拟定于2015年年底举行,欢迎各个高校踊跃参与,展示高小学生在农业装备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成果,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罗锡文院士致闭幕词,他在总结中回顾了我国推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10年及连续12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带给农业工程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中国制造2025”和将要改革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将给农业工程学科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要求学会要乘势快上,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基础研究、战略研究、条件建设、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及学科建设,解决我国现代农业的重大需求问题,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自2005年创办,已走过10 个年头。经过五届的培育,学术年会已成为农业工程领域层次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学术交流盛会,年会的成功举办有效凝聚了农业工程各界人士为现代农业发展建言献策,提高了学会影响力,全面促进了学会各项工作,进而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学术年会将由山东理工大学承办。 农业工程毕业论文: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农业发展 摘 要:现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越来越快,随着农业快速的发展,农业工程技术创新方面也越来越快,而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逐步完善。谈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工程,这种发展方式吸收传统有益的生产方式和结构模式,并且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能够优化耕地的结构。而且,在农业工程的技术创新中看出,进去到21世纪,基于知识和信息的先进的技术思想,我国正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如同将电子技术与农业工程相结合。相信,不久的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全面发展的农业工程。 关键词: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可持续农业发展 前 言 现在的农业发展已经不同于以往,现在已经不仅仅将农业发展局限在种地种菜等方面,而已经在各个领域上有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将高新技术和农业工程相结合,就会推进整个农业结构的产业化,将高新技术引入还可以增加整体结构的信息化。为我国农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农业工程现在的发展现状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变革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在此经济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这就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获得了较大的生产要素支持,极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并且我国农业也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任然存在有较大的问题:我国的农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并且我国农业的发展是依托于人力资源的投入的,而不是科学技术,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较低,最终致使我国农业的生产总值较低。再加上我国的农业人口占据着总人口数的较大比重,所以,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中还存在有人均比例较低的现象。诸多的问题都亟待解决,需要我国促使农用工程的发展。农业工程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来说,是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一项技术,只有在农业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较大进步。但是农业工程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来说,还不具备有成熟的因素,因此也遗留有较大的问题。我国农业工程技术的普及率较低,绝大部分农业人口任然坚持传统的农业技术,仅有少部分的农业人口采用着农业工程技术;我国农业工程中,相关产业的科技装备水平较低,机械化程度较差,并且很难适应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我国的农业工程发展中,对于农业机械、设备、技术的管理能力较差。很难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 农业工程的创新技术的具体应用 若想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确保农用工程的创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的当前阶段中,生物技术获得了较高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国的生物技术发展中,已经培育出生产率较大的稻米品种,比如水稻Q优2号,这类型的水稻产值较大,抗病性较强,并且能够抵制不良天气状况和种植环境,是一类较为优质的杂交水稻类型。此外,在生物技术的应用中,我国还极大地开发出有机农业产品,有机类型的农业产品相对于传统农产品来说,更加的绿色、环保,其内含的有害物质较低,因此有机农产品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所以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我国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还有赖于其机械化的生产技术。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加入机械化的生产设备,比如大型收割机、农用拖拉机等生产设备的投入使用,才能够促使我国的农业在生产中获得较大的技术支持,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并且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机械化设备的应用,能够促使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并且生产总值增加,为我国经济带来更多助力。农业工程创新技术中还包括有灌溉技术的改革:我国水资源的总量相对于我国的农业需求来说,极为短缺。而传统的灌溉技术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较多的水资源,因此滴灌和喷灌技术的投入使用,能够促使农用灌溉水利用率得到提高,降低了水资源的浪费现状。 3 农业工程与创新技术结合的益处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各类资源的投入较大,因此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此外环境破坏程度较大。而农业工程的投入则能够较大限度的扭转现阶段的破坏状况,而创新技术与农业工程的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创新技术与农业工程相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农业土地紧缺的问题。比如现阶段的无土栽培技术的创新使用,就意味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能够脱离大面积的土壤种植,利用营养液等物质进行各类型农作物的生产。而传统农业中,化学物质投入使用较多,因此土壤污染现象较为严重,与此同时地下水也受到了影响,因此无土栽培能够避免我国土壤的进一步污染,降低地下水的受污染情况;我国农业工程与创新技术的结合,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在农业现代的发展中,急需要各类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机械化设备的投入。但是仅仅是资源的利用并不能够促使我国农业现代化进步,因此只有在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应用工程、生物、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技术,促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最终,农业工程与创新技术的结合,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而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也能够促使我国的整体经济获得更大的进步。 4 农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的利与弊 4.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处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处于一个资源极大浪费,环境污染极为严重的时期,因此在农业发展中提倡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对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在农业中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能够为农村的发展节省出更多的有利资源,比如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剩余的前提下,农村就能够利用这部分劳动力进行其他产业的生产,比如开放旅游业、加工业等,这样就能够促使我国新农村的建设不断进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我国传统的粗放农业转化为集约化发展。较大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利用适宜的农业资源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因此我国农业能够向集约型生产发展。 4.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弊处 农业可持续发展除了为农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益处外,还存在有较多的弊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阶段,任然是传统粗放的农业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要想进行可持续发展,还存在有较大的阻碍。而一旦进行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农业结构、农业生产者以及农村经济,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我国农村的和谐建设。因此,我国农业要进行可持续发展,必须确保我国农业的发展背景以及基础适用于可持续的发展,最终才能够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向有利方向发展。 5 结 语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已经不能够满足于我国人口的需求,因此要想获得较大的突破,就需要在农业工程中进行技术的创新。而要想创建农业生态环境,则需要进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我国农业的发展具备有充足的前提准备,才能够确保我国农业不断进步和发展。 农业工程毕业论文:兵团设计院:农业工程建设走出国门 兵团设计院通过与中信建设公司、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公司、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几家大型中字号央企的密切合作,通过“借船出海”顺利进入了国际农业工程建设领域;2009年至今,兵团设计院共承担境外的农业工程咨询、设计服务项目共30项左右,其中有10个项目已建成或进入了施工阶段。涉及的国家在20个左右。 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让兵团设计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帮助。一是要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习惯做法,了解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要求,要换位思考,不能以国内的要求和规定来思考、决策。二是应当成立专门机构为境外项目服务。兵团设计院为拓展国际市场专门设立了国际农业工程公司,该公司主要任务是独立完成或牵头组织完成项目前期咨询、现场踏勘工作;维护客户关系、协助市场经营部签订境外项目合同、回收项目费用。三是应当为境外项目出国工作人员投保境外人身保险。兵团设计院为此制定了《兵设集团境外人身保险实施细则》,对因项目出国工作的人员投保境外人身保险。四是在参与境外项目的过程中,应当与国家开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商务部、农业部等相关部委下属的相关部门建立长期联系,不但可以较及时的获得项目信息,也有机会直接为这些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作者单位:兵团设计院) 为保证兵团农业“走出去”的社会及经济利益,兵团设计院对兵团参与周边国家项目工作盈利模式得到了如下启示。 工程承包盈利模式:(1)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直接与国别业主签订全部工程合同,自行监理、采购,最后“交钥匙”给业主。此模式权力最大,利润最高,但责任也大,风险也大。(2)采用施工承包模式,承担整个或部分采购、施工,接收业主或总包方监理。(3)采用劳务分包模式,仅提供劳务,包工不包料。 部分产品销售盈利模式:兵团的部分设备、材料等均可以兵团随着走出去销售到国外,同时附带更多物质出口,获取利润,带动兵团工业发展。 融资合作盈利模式: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国企业扩大“走出去”业务的“瓶颈”,主要难以解决企业本金不足、贷款难、无担保的问题。兵团则不同,银行很愿意为兵团提供大额融资支持,从理论上讲,用银行贷款资金成本最低。如果有好的项目,兵团可以贷款或用国外项目获取的利润进行项目投融资,以获得更高回报。 融资租赁盈利模式:融资租赁在国际上已实行多年,国内发展也很快,利润很高。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兵团也可出资或贷款购买设备并租赁给国外项目使用。 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济师 张新平:新疆正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之中,具有良好的地域优势。我院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几家具有总承包资质的甲级综合农业设计院之一,经过多年在国内外执行各种农业开发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农业开发经验。 目前,处于“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的关键点,我院必将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主动承揽国际业务,依托我院专业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兵团农业开发建设“走出去”。 农业工程毕业论文:提升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思考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逐步加强,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动满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从加强基础教学、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发挥产学研教相结合的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培养农业工程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农业工程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产学研教相结合 创新型人才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所以,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时展的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支撑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如何培养出具备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视野宽广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已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2]。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现代化农业建设对人才的结构和质量提出更高的需求,不仅需要大量的各层次、各专业的农业类专业毕业生,而且在质量上需要知识面广、素质技术高、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毕业生。东北农业大学既是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又是省部共建重点高等农业高校。学校在为发展农业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同时,也着眼于国家战略,在实施大众化教育环境背景下对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培养农业工程类本科生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一、夯实基础,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传统教学模式仅注重“讲授-接受”,重视具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侧重培养和训练单一专业的实践能力,使得多数毕业生只能胜任本专业的工作。这种传统的“饱读诗书”式的灌输教育、“一技之长”的专业教育、“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学校教育[3],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扼制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生产、社会一体化交叉趋势的逐步加强,使传统灌输、单一模式的高等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一)加强基础课程建设,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基础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规范基础课程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能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变革传统教育模式,能够强化基础理论教学、训练多种思维方式、孕育科学研究精神、培养人文素质;同时确立“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础素质教育;注重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和融合,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专业教育平台,注重因材施教。 完善专业教育体系,使专业教育向系统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量身定做培养计划,因材施教,采取个性、自主、探索式的培养模式。学生在修读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鼓励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专业教育要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专业素质,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科学研讨班及开展科研训练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学术交流平台,丰富学习形式。 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研讨论坛、学科竞赛等活动形式为学术交流平台,建立“师师、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指导、研讨互动机制,拓展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化学习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松有序、开放高效、激励进取的学研氛围。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索、勤于实践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使教学活动真正在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潜能激发、创新能力培养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开展,使创新教育教学充满活力。 (四)采取层级递进模式,优化培养机制。 在基础教育之后,开展专业教育,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综合素质,进入课题组和实验室,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训练;实施基础素质培养、专业素质提升、强化动手实践、提高科研能力的四年创新思维引导的分级培养机制。让学生将理论带入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探索学以致用、体察科学奥秘,培养研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五)考核与激励机制并存,激发学习兴趣。 考核应从课上表现、课下作业,课内学习、课外实践,中期测验和期末考试等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学生的自主研修和跨学科选课所获学分可以冲抵部分选修课学分,学生在课题组和实验室的综合表现可以计入平时成绩,对于有突出表现和优异成绩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举措[4]。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大学要独立完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功能上是有限的,因而也就不是完备的理想的教育系统[5]。比如过去高校只限于为社会输送人才,高校与企业学术交流、技术合作的机会不多,高校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知识富集区,企业自主研究和开发的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几乎无缘进入大学的课程,实用的新知识这股清新的空气很难吹入沉闷的大学课堂。凭借一本教材和一本教案,教师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地讲授下去,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受到严重的影响。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应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目标,传统的、封闭的和单一的教学条件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克服学校在教育教学功能方面的不足,实现教育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侧重功能性。 重点强化基地的三大功能,即生产功能、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并对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施运行方式的创新;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建立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训练基地,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该模式可概括为:拓宽思维想象空间,注重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践参与程度,实施综合能力培养。 (二)校企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协同与联合。 对校外实践基地,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规范双方的行为和义务,并根据企业的类型、性质与规模,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让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过程实践的方式,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目的。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科技示范园为主。 以科研为先导,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使科研成果成为沟通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教师和学生在科技园区对科研成果进行示范,示范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应用,最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发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等形式,让科研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进入课堂,并引入教学内容,把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丰富专业知识,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保证。 根据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针对学生的素质基础,采用层级递进式教学方法,兼顾多层面实践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拓宽培养途径,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教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组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及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平台,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类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学探索与发现活动,以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6]。充分利用东北农业大学地处农业大省的地理优势和雄厚科研实力,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夯实基础、拓展思维、加强实践,因材施教。只要把握好时代脉搏,更新观念,加快高教改革,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具备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农业工程类人才。 农业工程毕业论文: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研究 摘 要: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及实地考察等方法,从发展历程、标准体系、管理机构设施、管理职能与分工等方面研究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现状及问题。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正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阶段,标准具有一定的数量规模,但标准机构多元造成标准的重复且分散,这使标准难以以系统的方式发挥作用;地方层面标准化管理机构不明确,这是影响标准应用的重要因素;标准宣贯、实施及其监管方面的职能目前尚未履行;建议未来管理工作应加强标准编制的技术委员会和标委会建设,并鼓励企业更多参与标准制定;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立法,使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制度化。 关键词: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标准化;管理 进入21世纪,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提出了迫切需求。随着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日益增多的农业建设项目迫切需要标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发展也逐步进入了市场化和全球轨道,我国农业发展走出去急需标准来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多年来,编制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主要是服务于中央投资的农业建设项目。而从整个农业行业出发来制定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几乎没有。可以说,一直以来,农业领域就缺少农业工程建设、工程设施以及装备的标准和定额,更是缺乏系统性、配套性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2013年,在农业部和建设部的努力下,建设部启动了《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编制工作,预计2014年左右完成,这项农业工程国家标准体系的颁布将直接指导我国农业工程领域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因此,加快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切实保证标准体系的有效实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弄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极为必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理清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同时,在大量标准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现状;其次,在文献研究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从管理机构、管理职能与流程等方面评估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山东寿光温室建设标准化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了地方层面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及其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完善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议。 1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发展历程 回顾建国6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1.1 起步阶段(1949―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的技术改造,以空前的规模和力度,开展了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的建设。因此,这段时期编制了农田水利和农机方面的一些标准。 1.2 停滞阶段(1966―1993年) 1966―1977年,“”期间,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受到巨大挫折,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工程研究。1978年3月,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提出“要加强农业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后”,农业工程这个学科正式确立,中国农业工程研究院成立。除了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化之外的土地利用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及建筑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等其他农业工程门类受到重视和加强。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在这些农业工程领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有些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 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却远远落后于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于农业工程的含义和地位不明确,农业工程没有被纳入到工程建设的领域中来。农业工程的专业门类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与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长期被忽视。 1.3 恢复发展阶段(1994―2002年)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逐渐重视,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进行调整,国家财政支出中弱化农业的现象有所改观。1994―2002年,中央进入农业投入政策的强化阶段,用于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2]。在这一时期,为了满足中央投资的农业建设项目的需要,农业部开始组织制定了一些建设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了一些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如《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建设,GBT 17824.1-1999》《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商品肉猪生产技术规程,GBT17824.5-1999》等工程建设标准。 1.4 快速发展阶段(2003―2012年) 这一时期,农业投入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铺开。与此同时,标准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根据课题组的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8月,农业工程建设涉及的标准有766条。其中,国家标准173项,行业标准593项。强制性标准373项,推荐性标准393项[3]。 从标准部门来看,具有如下特点:(1)农业工程建设方标准涉及农业部、水利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土部、环保部以及机械行业、城镇建设行业、电力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行业工程建设、建筑工业工程建设、水利电力行业、土地管理行业等众多部门与行业;(2)水利部和建设部编制的标准最多,分别占到20%和23%,农业部编制的标准仅占8%;(3)其他指有色金属等一些行业标准。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尚处于起步状态。已有的标准只是根据农业部项目需要而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化难以以系统的形式发挥作用。 1.5 迈入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起始)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入了关键期,农业工程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提升我国的农产品竞争力,这些都要求农业工程发挥更大的作用,标准化成为题中应用之义。与此同时,随着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国内农业工程专家提出以系统的观点和思路来看待“农业工程”,农业工程的外延也不断地扩张,涉及农业机械化、农产品生产环境保护、农田基础设施、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农产品流通、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六大领域[4]。2013年,“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终于启动,这表明未来标准体系将系统地指导标准化的发展。 2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2.1 管理机构与分工 目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包括政府管理机构和非政府管理机构两类[5]。政府管理机构统领标准化工作以及标准的审批等。非政府标准化管理机构受政府委托完成相应的标准编制工作,其工作经费由政府部门划拨。 2.1.1 政府管理机构设置 政府管理机构可划分为国家、行业和地方等三个层级。一是国家层面,主要指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其统领全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并负责国家标准的编制及管理。二是行业层面,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负责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归口管理,具体是由项目监督管理处负责,而农业部农业工程中心和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标准定额研究所为监管处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总而言之,行政管理由计划司,整个日常运行由农业工程服务中心,标准化的研究、制定、培训和升级由农工院标准所、两会来负责,由此构建了农业工程标准化完整的管理体系。三是地方层面。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厅或建委)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管理。这些省份的建设主管部门一般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比如标准定额处或建筑工程处等。省辖的市(区)、县范围内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均由当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目前,国家没有对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责给予清晰的界定,其管理职责将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规定[6]。 2.1.2 非政府管理机构设置 非政府管理机构主要指的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负责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机构以及专门的社会团体机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非政府管理机构具体是指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 (1)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受住建部委托完成国家标准的编制及相关工作。 (2)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受住建部或农业部的委托完成标准编制等相关工作。 通过分析可发现,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备,还存在如下问题:地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设置不明确,省级及其以下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尚不明确,由于地方方面没有人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标准的采用及备案情况,很多企业无标生产,地方层面管理机构设置的空白,是已有标准执行不力的关键原因。 2.2 管理职能与流程 整体而言,标准化包括4个方面:一是标准的制修订管理;二是标准的宣贯、培训及考核;三是标准实施及其监督;四是标准实施的后评价[7]。具体到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管理职能,包括9个步骤:第一步,探明标准需求;第二步,进行标准立项的评估;第三步,完成征求意见稿;第四步,完成送审稿;第五步,完成报批稿;第六步,标准;第七步,推进标准应用;第八步,标准实施的监督;第九步,标准的修订。 2.2.1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 目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刚刚起步。管理职能也较为侧重于前端的标准制修订管理,而标准的宣贯、实施及监督方面几乎处于空白。 (1)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管理的现状。我国标准体制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其中,国家标准由住建部组织审核并。农业部发展计划司作为标准主管部门,负责农业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提出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划和年度计划草案,经部批准下达后实施,检查计划的落实;二是负责落实标准的制、修订,落实编制经费,审定标准的参编单位和编制组成员,审定编制方案,将报批稿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审核。农业部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主管部门协助其完成标准审查工作。 标准的复审。国家标准的复审(标准复审是指对使用一定时期后的标准,由其制定部门根据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指标水平进行重新审核,以确认标准有效性的活动)。工作由住建部标准定额司负责组织;行业标准的复审工作由农业部或农业工程协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等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地方标准的复审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企业标准需要在地方备案。 (2)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编制管理流程。管理流程包括4个步骤,具体见图5。(1)每年3―4月份项目监管处向农业部各个业务司局征集标准项目需求,汇总。(2)标准立项的评估,其中,国家标准提交给住建部审批,行业标准由农业部计划司监管处评审和立项。(3)标准编制:批准的行业标准项目由申请的业务司局推荐或组建标准编制组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标准编制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标准草稿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后提交给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委员会对送审稿进行技术审查。标准编制组根据技术委员会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完善后提交给主管部门。(4)由农业部质量监督管理局组织标委会评审后,标准。 2.2.2 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 下面结合标准化的内在要求及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对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表1),得出如下4条结论。 (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职能划分不明确。全国从上到下标准管理机构职能、定位存在重复或相互交叉的现象,无法对各级标准实施有效管理。 (2)标准的宣贯,监督等职能尚未建立。管理的部门及机制也未建立。 (3)从分析中发现,管理职能残缺,使得管理流程不连贯,没有形成闭环三角形;管理职能在实施中缺乏法律保障。 (4)标准实施缺乏制度保障。我国农业工程中有69项强制性的标准。强制性的标准就是技术法规,这成为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农业工程很多行业的发展尚处于不规范的阶段,配套的管理办法及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强制性标准的执行还没有保障。 3 对完善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已经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预计未来标准编制需求和数量将大幅度增加;标准化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体系框架还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管理机构设置及管理职能方面还存在缺失和空白。尤其是地方层面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管理机构设置处于空白是导致标准化管理职能难以履行的最根本原因。鉴于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的迫切需求,建议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完善工作要尽快全面启动,对此,主要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3.1 编制农业工程温室建设标准体系并尽快 建立以国家、行业标准、协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补充,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维护等全过程的全面配套的温室建设标准体系。同时,要加强标准制修订的管理,使得标准能够紧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健全标准化管理机构,明确政府与协会的职能分工 完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的设置。逐步形成国家、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为主导,社会中介和企业自检为补充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的监管管理体系。积极筹建各农业工程专业门类的行业协会或在现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农业工程分会下增设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等专业性机构或社会团体,起到对接政府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作用。健全标准编制审批机制,成立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化委员会。 3.3 健全标准实施及监督职能,切实推动标准应用 3.3.1 探索出多种途径大力提高标准应用水平 一是宣贯。加强标准培训宣传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对温室工程建设标准进行大力宣传和培训。遵循“谁制标、谁宣传、谁培训”的原则,每年定期组织编制人员到各地各单位进行标准应用的宣讲。例如,借鉴设施农机补贴、阳光工程的模式,由农业部、行业协会定期组织“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的宣贯活动”。要充分发挥协会在标准编制和宣贯中的作用。二是监督抽查。三是建立温室建设申报、审批及备案制度,企业标准要在地方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备案。从而实现对温室经营者的市场准入和后续管理。与土地管理部门结合,开展不定期抽查,保证建设项目的有效运行,减少闲置、撂荒现象的发生。可先从由政府投资或政府补贴温室建设项目入手。 3.3.2 政府管理机构与行业协会的职能分工需进一步明确 在标准化工作中,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执法监督与宣贯培训相分离;引导行业协会及社会团体等非政府机构协助政府主管部门推动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宣贯培训、监督管理工作。例如,推荐性标准可以由行业协会来组织编制[7]。其中,“两会”成为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发展趋势的平台,标准研究与制定的组织平台以及标准应用的宣贯平台。 3.3.3 健全政府投资温室项目建设标准实施制度 健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法律法规体系;实施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后评价机制;实行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主体各方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验收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信息公示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8]。 3.4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确实保障标准有效实施 进一步完善农业工程建设标准法律法规,这是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与监管工作开展的有力支撑。在整个建设市场中,各方主体之间所掌握的信息量、信息内容不完全相同,且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将进行一场多方博弈。在这些博弈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很难会形成集体理性的结果,其结果更倾向于各单位选择有利于个体的行为。 农业工程毕业论文: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探讨 摘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为例,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农业服务意识 “农业工程”这一概念是由20世纪初美国学者提出来的,1963年美国农业工程学会对农业工程学科的定义是“一门应用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特殊的工程科学”。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对农业工程的定义不断进行归纳总结。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工程内涵的不断加深和拓宽,对农业工程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农业工程与生物科学的融合是国际农业工程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紧随世界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脚步,农业工程教育目标也由原来的“深窄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转变为综合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从而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为例,提出了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建议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应义斌等非常全面地总结了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新兴学生生物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冲击着传统学科;其次是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着产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要求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工程专业技能,还需拥有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统筹规划和沟通能力;再次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农业工程面临着来自工科类院校的竞争,尤其是在招生和就业上存在困难,导致办学效益低、投入少开支大。可见,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2013年更是锁定农业科技。这些文件中多次提到农业工程方面的问题,并明确地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表明了国家对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工程方面技术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二、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不够全面,对它的“综合性、边缘性”认识不足,专业划分过细,形成了窄深型的专业体系。虽然后来有所调整,但目前学科间的交叉度仍旧不够。同时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不利于学生探索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视野,使得农业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再加上我国特有的轻农思想,学生选择这个专业方向往往并非心甘情愿,从根本上缺乏为“三农”事业服务的意识。同时,为了迎合就业,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大多偏重于工程类专业,导致学生们关于农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掌握本应该具备的农业科学方面相关的知识。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在下设的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工程上都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包括农业水利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相关的工程类本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这些相关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都能直接进入对应的农业工程类硕士点进行深造。本着立足西北、放眼全国的方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工程类人才,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创新实践乏力等问题日益凸显,从而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由于地处杨凌,学生缺乏与其他高校在校生的有效沟通,以致没有形成全面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上述偏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低,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毕业后进入农业工程类学科继续深造的意愿不强。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引导学生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就当前而言,涉农专业的就业情况确实难尽人意,尤其是涉农的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看到其他高校相近专业的学生能比较容易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时,经常会有抱怨,且因为这些工作的就业环境相对舒适,从而一心向往这些工作,进而引导学校往这些纯工程类的靠近,就出现上文所提的低不成高不就现象了。尽管如此,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这个可以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到,例如美国的John Deere、日本的Yanmar等,都是很不错的世界著名企业,但前提是学生得有为农服务的意识。因此,可以从学生一进校门就给他们灌输为农服务的意识,通过合适的方法让他们对农业有个正确的认识。 2.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扩大,有计划设置了新兴专业,调整、改造、拓宽原有学科专业结构,例如从我校目前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整体来看,有机械制造,也有电子电信计算机等,但缺少一个中间的连接过渡专业:自动化专业。同时使专业向综合方向发展,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增强人文社科类的教育,优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同时,专业课可以多开一些农业和生命生物方面的课程,从而有望实现专业课的综合化。此外,还可以增设涉农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选课平台。 3.以教学团队为依托,改革教学方法。教育需要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考虑到人才培养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可以通过整合教师资源,组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个不同特色的教学团队,并采取多种措施,同时提高两个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为农业工程类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研究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科研能力强、科研项目多的高水平教授和青年教工组成;“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实践能力强、技术推广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力度,建立学生双导师制,与企业联合培养,并通过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训练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完善校内转任教师到相关产业或领域一线学习交流,以及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建设“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同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灌输式知识传授方式在众多高校占有较大比例,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实践证明,这种知识传授方式不利于培育人才培养。为此,改革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互动性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从工程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式、自学讨论式、问答式、角色换位式等多种既有明确目的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倡导自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捕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所在单位也在积极地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改革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希望以上几点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 农业工程毕业论文:农业工程领域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农业工程领域的理论力学为研究内容,分析了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适用于农业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农业工程;理论力学;改革与实践 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科机械、土建、水利、交通、航空航天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概念、理论和方法既可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又可以对受力物体或系统进行机理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解析和数值方法,进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发展新的模型及理论。针对农业工程领域的相关专业,理论力学为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农业机械学等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该门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其理论性、应用性强的特点。本文就教与学两方面来探讨理论力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1.课程内容的讨论与改革。农业工程专业不同于力学专业,其对力学的认识是生动而不繁复的,无须深厚的理论功底,却要应对工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传统的理论力学教学内容重经典、轻现代;重理论、轻实际;教学方法重讲授、轻参与。因此,在静力学部分应以工程实体结构为研究对象,从三维空间出发,研究空间汇交力系、空间力对点之矩、力对轴之矩、空间力偶、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和平衡等内容,锻炼学生的空间构想能力;在熟悉实际结构的前提下,掌握空间力系的分析与计算;之后再回退到简单的平面力系部分,由难入简,由实际到理论。在讲授静力学部分,要让学生夯实基础,准确掌握单个构件和系统的受力分析,通过力的平衡方程进行求解,为之后的材料力学课程做铺垫。此外,动力学部分的达朗伯原理也是和静力学密不可分的,虽然是运动的质点或质点系,但虚加惯性力之后,研究对象假想成静止的个体或系统,采用静力学平衡方程进行求解。在学到达朗伯原理一章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复习静力学知识,反复强调静力学的解题思路,在力系平衡的理论基础上求解动力学问题。 2.教学方式的讨论与改进。传统的授课方式常以单纯教材和粉笔讲授为主,板书时间长、信息量大,学生容易感觉枯燥乏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逐步走进大学课堂。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在黑板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做好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例如在运动学部分,通过多媒体将机构传动的运动形式及运动过程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在课本学习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概念,培养工程素质。在动力学部分,可将我国神舟发射的绕地球运动与动量矩定理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将深奥的太空运动与力学知识有机结合,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祖国的热爱。 3.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近年来,由于本科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由小而精转变为大而广。由于地域差异,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掌握程度和兴趣爱好都明显不同。如果仍采用原有的统一授课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学生个体化差异大的情况。随着国际交流增多,英语已经不再是一门单纯的语言,它已成为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科研工具。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可将相关的力学英语词汇介绍给学生,为以后专业学习进行铺垫,也促进了学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重视和实际应用。此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应适当介绍ADAMS、ANASYS等工程仿真软件,让有能力的同学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工程计算分析工具,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理论力学教材中的很多基础知识:如静力学-力的三要素,运动学-速度、加速度,动力学-动量、动能、功能原理等内容是与中学及大学物理重合的。学生在学习理论力学时容易停留在原有的简化模型和分析,习惯沿用以前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忽视了大学高等数学在理论力学中的基础应用,不能主动接受和学习理论力学的新概念和新方法,难以采用解析方法来阐述基本概念、运算和结论。这种欠缺主要体现在静力学-空间力对点之矩的矢量分析、运动学-矢量法和自然法求点的运动、运动学-速度合成定理与加速度合成定理的公式推导、动力学-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等方面。单纯使用初级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是难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复杂问题。学生在学习这些相关知识时就会感觉难度大、跟不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停止学习的错误思想。因此,教师应在讲课过程中适当补充高数等基础知识,严谨清晰地表述理论解析过程,形象地刻画工程结构的实际运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重点讲授理论分析过程和习题的解题思路,从更高层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可采用树状分析:首先理清思路、找到主干,然后顺藤摸瓜、抓住重点,最后从整体到部分进行有机的分析和求解。学习任何知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着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何时需要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钻而精,何时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俯视问题-大而广。抛砖引玉,借一门课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要远比单纯得到高分成绩来得重要。 三、改革的实施和效果 目前,教学改革已在我校工程学院机械、机化等五个专业15个班级进行了试用,效果较好。整个教学时数为80学时,其中包括8学时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起点适中,学生接受得很好。最直接的反映是学生理解了前期的高数、计算机知识与当前理论力学之间的联系,学会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实际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将相互独立的课程融合得更好。从空间到平面的讲课顺序,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构想能力,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自学平面力系的相关知识,发挥其自主性,提高了教学质量。8个学时的实验以水稻插秧机等实际构件为研究对象,指导学生利用静力学、运动学知识建立模型并模拟计算。在考试考核环节,突出对工程结构的分析,避免学生为迎合考试而死记硬背,真正考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新思想,将各学科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利用力学知识有深度、有广度的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教师要精心培养学生,把握教学方向;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理论力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发展、需要反复思考和实践的过程。 农业工程毕业论文:地方高校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蕴含人才培养理念及其相应行为方式的组织运行机制,体现于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以及检测评价四个基本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地方高校需要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才自身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云南农业大学利用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契机,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转变,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农业工程 据某教育媒体一项针对12398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79%的人认为在大学里学不到有用的东西,77%的人认为在大学所学东西与现实脱节,80%的人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满意。[1]其中,相当部分调查对象就是地方高校的毕业生。调查结果反映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的差异。因此,适应大众化背景下有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由简单照搬照抄官方规定或名校经验,结合教育、教学规律进行转变与创新。 一、云南农业大学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概况 云南“三农”问题突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稀缺,需求量大,而经济发展滞后、民族文化差异、山地立体农业决定了农业工程形式多样,农业工程人才需求具有典型的地域、民族和区域经济特征。 2009年10月教育部以教高函[2009]27号正式立项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探索立足边疆民族地区,以培养与农业相结合、具有扎实工程技术基础与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贸易营销法律知识的创业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手段,辐射资源与环境等学科专业领域,初步形成了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立体农业,在高原山地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小型山区农业机械、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民族传统食品等领域具有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的特色鲜明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1.改革思路。实验区立项建设后,确定了“工科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理论与实践并重”为指导思想的改革思路,紧密结合边疆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个性化培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灵活的、适合学生个性发挥、充分挖掘创业潜力的培养模式,着力于“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科研和生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具体措施。(1)课程体系模块化设置改革,构筑“农业工程课程模块+通识(人文)教育模块+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体系;(2)利用校内外、行业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以创业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立体实训”,创造性地把工程实际环节和课堂学校融为一体,让学生和市场无缝对接;(3)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帮助自主创业;(4)加强执业技能培训,强化创业能力,拓宽创业渠道;(5)不断总结创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教学理念、培养制度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6)继续积极尝试“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中期分流,分层次培养”的教学改革。 三、边疆地区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规律的再思考 云南地形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经济发展滞后,山地多,北方平原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的耕作、生产及灌溉等方式无法适应这一特殊的农业工程形式。因此,根据山地立体农业工程特点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培养适应性强、个性化、多样化、具备在特定环境下独立工作、全面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是加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和地区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山地立体农业工程专业性、地域性、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覆盖面宽广,新技术发展快,创业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突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培养宽口径、综合型、适应型的创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体系改革与创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创业人才。 四、边疆地区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立足边疆民族地区,面向区域和市场,充分利用云南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尤其针对地域、地区特色,培养适合边疆民族地区需求、熟悉基层工作、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的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的主要素质要求有:(1)具备扎实的农业工程基础;(2)具有一定大农业知识背景;(3)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商贸、法律和营销等知识;(4)具有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5)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6)具有相应的边疆民族多元文化背景。即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和山地立体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 2.培养方案。(1)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构筑“1+5”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学科交叉和学科发展及用人单位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人才知识需求和社会适应性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1+5”课程体系即农业工程专业知识加农业基础拓展知识、管理经济和营销拓展知识与技能、人际交流拓展知识、执业资格和创业技能、边疆多元民族文化拓展模块。(2)构建“3+1”联合培养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将工程实践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培养工程意识;熟练掌握工程技术中的一般方法论,以创新精神解决工程问题;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进一步依托企事业单位,构建“3+1”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工程实验教学+工程训练”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大学的最后一年或者一年半开展“工程立体实训”培养工程综合能力。(3)面向创业、打好基础、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开展人文教育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4)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德育体系。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走志在四方路,当艰苦创业人”理念引导学生成为善于扎根边疆基层、吃苦奉献、爱岗敬业的新型农业工程创业人才。(5)加快实施创业教育推进计划。整合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和内容,结合实践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构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体系。更新观念、培养意识、训练能力,层层推进。(6)建立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行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实施分级教学和自主选课,通过校园“一卡通”工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继续开发综合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畅通的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7)以“基础平台+名师讲堂”为模式。以“名师(名企业家)、名课、名教材”为主线,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基础平台+名师讲堂”的培养方式,保证了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突出个性发展,“名师、名课、名教材”贯穿于实验区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了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五、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1.通过项目实施,实验区教师的参与,鼓励了教师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对教改研究热情不够,通过实验区的建设和资金保障,吸引教师回归教学本位,参与实验区建设和教学改革。 2.通过项目实施,实验区学生开始受益,不断把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将理论教育成果转化为创业实践,有效地指导了毕业生创业,指导的多个创业团队获得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奖励。 (二)经验 1.积累了项目管理与运行管理经验,为项目后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2.以实验区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参与教改、教研,提高了教师参与热情,促进了实验区所在单位的教改、教研水平。 3.多渠道、共参与为实验区建设成功提供了保障。自实验区立项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多种渠道,实施项目内容,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农业工程毕业论文:智慧农业工程与农副产品电子商务 昔日的大片沙漠早已变成瓜果飘香的沃野良田,到处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以色列,全国总计约有淡水资源2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400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就是在这样严重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农业奇迹”。通过对滴灌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运用,发展成全球高科技现代农业之国。农产品不仅满足全国需要,更是全球水果、蔬菜、鲜花重要出口国。 农作物的繁衍、生长与自然界的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其中包括大气温度湿度、土壤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条件、CO2浓度、水分及其他养分等。随着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传统农业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对农副产品生产与流通进行全过程、智能化管理与控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智慧农业随之产生。 一、何谓智慧农业 所谓的智慧农业,指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项高新技术。智慧农业系统覆盖了从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参数的采集,到利用知识推理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参数分析,最终通过农业专家系统指导农业生产的整个生产管理链。 发展智慧农业的最终目的是增产增收、节约资源、作物多样化、保障安全。并在保持水土平衡、调节气候、改善地理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使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农业生产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智慧农业的核心实质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以进行远程监控生产环境。将采集的参数信息进行数字化和转化后,实时传输网络进行汇总整合,利用农业专家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云计算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自动开启或者关闭。 (一)如何“精确”把关 很多地方在每年的春天,需要提前在大棚内进行水稻育秧,水稻育秧对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灌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以往都是通过农民长期积累的经验来操作。不仅工作效率低,精确度也不够。水稻育秧大棚监控及智能控制系统是通过光照、温度、湿度等无线传感器,对农作物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CO2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如远程控制浇灌、开关卷帘等)。同时在温室现场布置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实时采集视频信号。通过传感器对大棚环境指标各项数据的采集,统一集中到数据存储平台,一方面可以全面掌握每个温室大棚的环境情况,二是可以通过高清视频查看秧苗的具体发育情况,三是可以通过阈值设置,实现自动通风、光照、灌溉等自动化管理。这样用户能通过终端,随时随地观察现场情况、查看现场温湿度等数据和控制远程智能调节指定设备,在家里或外出游玩也同样能够知道稻子的嫩芽的生长情况。 1.温室环境实时监控 通过终端远程查看温室的实时环境数据,包括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等。远程实时查看温室监控视频,并可以保存录像文件。温室环境报警记录及时提醒,用户可直接处理报警,系统记录处理信息,可以远程控制温室设备。远程、自动化控制温室内环境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如自动灌溉系统、风机等。农民可以直观查看温室环境数据的实时曲线图,及时掌握温室农作物生长环境。 2. 智能报警系统 系统可以灵活的设置各个温室不同环境参数的上下值。一旦超出设定值,系统可以根据配置,通过终端提醒相应管理者。可以根据报警记录查看关联的温室设备,更加及时、快速远程控制温室设备,高效处理温室环境问题。可及时发现不正常状态设备,通过终端提醒管理者,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3.远程自动控制 系统通过先进的远程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让用户远程控制温室设备。提供客户终端,客户可以通过终端在任意地点远程控制温室的所有设备。例如施肥、灌溉、通风等。 (二)智慧农业能带来什么 举例说明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业生产方面产生的功能效应。某县农民发现某种农产品非常畅销,于是蜂拥而上,第二年该农产品产量大增,可是大量滞销,给农民不但没有带来利益,反而带来大量经济损失。真的是产品过剩吗?显然不是,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农民不知道市场在哪里,只能依靠流通环节的中间商,中间商为了谋求最大利益,牺牲的当然是农民的利益。 使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开拓农产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打破地域空间限制,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降低流通成本,解决农产品卖出难问题。 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够缩短生产和消费的距离,既发挥迂回经济的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又缩短迂回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的距离。电子商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业机会、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依赖的24小时无间隔的商业运作等,因此能够有效地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对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农业的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准确性差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所造成的。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减少乃至消除农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农户和企业及时地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有利于企业和农户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使农业的生产行为变得智能、快捷。 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农业产业化中导入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络信息、处理订单、安排生产、分配资源,供应链中的所有组织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从互联网上获得所需信息,减少了中间商环节,缩短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成本降低、环节减少,交易速度加快,从而节省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电子商务疏通了信息的传输,既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又拓宽了信息的传输范围,便于买卖双方联系,降低了买卖双方的搜寻费用。 3.打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农业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交易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限制,依赖互联网的交易网络,使农业企业冲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市场的限制,进入跨地区乃至跨国的网络销售,有利于形成统一有序的大市场,使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化。 4.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在农业电子商务中采用网络交易平台,能够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能并不是以单个农户或合作社出现,而是将农产品委托给配送中心而由其统一组织销售,交易的一方是农民群体,另一方是企业,双方的地位平等,各自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保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质检、分级,采取明码标价,从而保证流通规模化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 5.方便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农业电子商务将使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变得更为快捷、方便,更具有针对性,能够让农户了解最新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新技术在农村的迅速传播,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不断推向深入。 二、农副产品电子商务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B2B(Business To Business),是指互联网市场领域中的一种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它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Business Development)。 B2C(Business-to-Customer),是商家对顾客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商对客”。“商对客”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也就是通常说的商业零售,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B2C即企业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新型的购物环境――网上商店,消费者通过网络在网上购物、在网上支付。由于这种模式节省了客户和企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特别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这种模式可以为其节省宝贵的时间。 C2C是电子商务的专业用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 O2O即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O2O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产业链中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 随着业务领域的拓展,商务模式不断地创新发展,现在B2C加O2O模式也很流行。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核心关键技术 1.EDI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在工商业界中的应用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当前电子商务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EDI应用于万维网,EDI的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拓展。标准化EDI技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开发EDI网络应用中,无需改变现行标准,只需扩充标准。 2.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系统安全运行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技术。利用密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报文鉴别技术、防火墙技术、VPN(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病毒防御等技术,在保证传输信息安全性、完整性的同时,可以完成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和防止交易中的抵赖行为发生。 3.电子支付技术 电子支付,顾名思义是指参加电子商务活动的一方向另一方付款的过程。电子支付包括电子现金、电子信用卡和电子支票等支付工具。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客户通过计算机终端的浏览器访问商家的Web服务器信息,完成商品或服务的订购,然后通过电子支付方式与商家进行结算。 4.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管理信息的工具,数据库技术渗透在企业各种应用中,无处不在。电子商务作为新型的商务模式,受到了数据库技术全方位的支持,从底层基础数据的存储到上层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都涉及到数据库技术,其中主要包括Web数据库基本原理、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及数据层访问技术。 三、加速智慧农业工程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而非农业强国。近30年来果园高产量主要依靠农药化肥的大量投入,大部分化肥和水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而随地弃置,导致大量养分损失并造成环境污染。我国农业生产仍然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主,传统耕种只能凭经验施肥灌溉,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对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构成严重威胁,对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本项目针对上述问题,利用实时、动态的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快速、多维、多尺度的农作物信息实时监测,并在信息与种植专家知识系统基础上实现农田的智能灌溉、智能施肥与智能喷药等自动控制。突破农作物信息获取困难与智能化程度低等技术发展瓶颈。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作物生产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尽心管理,缺乏系统的科学指导。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设施栽培为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农民增收,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温室种植已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实现高水平的设施农业生产和优化设施生物环境控制,信息获取手段是最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三大基础(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网络由数量众多的低能源、低功耗的智能传感器节点所组成,能够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获得详尽而准确的信息,通过无线传输网络传送到基站主机以及需要这些信息的用户,同时用户也可以将指令通过网络传送到目标节点使其执行特定任务。由此可见,智慧农业必然是大势所趋,并在我国有大好前景。 农业工程毕业论文:关于农业工程水土保持的规划实施 摘 要:农业工程的水土保持涉及到对整个环境的保护,加强其规划的合理性和操作上的科学性势在必行。切实保护水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土地保值、实现科学种养的重中之重。因此,需要加快其技术创新和研究,加快技术推广和实施。 关键词:水分状况;最大雨标准设计;作物交叉 1 规划标准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作用如下:改变斜坡小地形,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就地拦蓄雨水及融雪水,增加农地、草地及林地的入渗量,减小地表径流量,如梯田、拦水沟埂,水平阶、鱼鳞坑、水窖、涝池等。分散地表,将坡面分散的径流汇集到蓄水工程或安全排入天然沟道,或引入草场、林地,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为此可修筑、山地排水沟、泄水式沟头防护等。增加天然斜坡或人工边坡的抗滑稳定性,如挡土墙、地下水排水沟等。固定与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如谷坊、潜堰以及沟道铺砌等措施。拦蓄及调节沟道中的泥沙,防止泥沙灾害,如各种拦沙坝、 沉沙场等。淤地坝还可以利用拦蓄的泥沙建设基本农田。安全排导山洪及,保证小流域沟口冲积扇的居民点、农田、工矿及交通事业的安全,如在冲积扇上修建山洪及泥石流排导建筑物――排洪沟、导流堤等。利用当地地表径流,发展山地灌溉,改良土壤水分状况,如修建小型沟道蓄水工程、开展引洪漫地等。 规划要点和设计标准 在规划布设措施时,不仅应当考虑水土保持工程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之间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求全面分析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及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工程与生物及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实行沟坡兼治,上下游治理相配合,并确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以取得最大的治理效益。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洪水设计标准根据工程的种类,防护对象的重要性来确定,坡面工程均按5~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雨标准设计。治沟工程及小型蓄水工程根据工程种类、工程规模确定。淤地坝、拦沙坝、小型一般按10~2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50~100年一遇的洪水校核。引洪漫地工程一般按 5~1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 2 主要措施 在综合规划治理基础上,坚持管理措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建立小流域生态农牧业系统综合防治开发体系。 2.1 水土保持坡面工程 在南部土石质山区进行整地,挖水平沟和鱼鳞坑,水平沟规格为200×80×60cm3,每1650个/hm2;鱼鳞坑规格为80×80×60cm3,每3300个/hm2.整好地后,栽植乔灌木,增加降雨拦蓄能力,可抵御十年一遇的洪水冲刷。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修筑梯田,以增加拦截径流的能力。 2.2 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和牧业经营方式 在北部丘陵区,农业区田间应实行等高横条间栽技术,以净耕作物与密生作物交叉成条带种在同一田区内。田区横条间栽的条带平行田间边缘,或以其他基线规划,而一般的横条间栽均沿等高线种植,又有些区域将休间地与谷类作物交叉成条带栽培。横条间栽主要优点为: (1)植物本身自我抗风;(2)土壤风蚀的距离限于两条林带之间;(3)保持水分的能力较大,尤其是降雪;(4)收获期可能提早。而主要缺点为: 如果带太窄,机械耕犁发生问题;发生害虫时需保护的边缘增多。条带的宽度应足使机械耕种方便,但又不能宽到容许过多的土壤损失,故其宽度应根据土壤的耐冲度、植畦方法、作物种类等而决定。 3 等高耕、横条间栽及耕作法 横条间栽包括一连串不同作物的横条,各项田间操作均横跨坡向或沿等高线。此项栽培法并非单纯横条栽培而已,其办法包括若干优良的农耕技术在内,如良好的作物轮作制度、等高耕作、适当耕作方法、覆盖作物等。三条常用的横条间栽方式: (1)等高横条间栽:横条完全沿等高线并配合以明显的作物轮作制度;(2)田区横条间栽横条为相等宽度并横跨主坡方向栽培,在地形太复杂而不能作等高条带时,应配合适当的水路(如为防风而施行横条间栽,则应设立平行的条带并与风向垂直);(3)防冲横条间栽:利用若干草类或豆种作物条带种,于不规则轮作的作物条带之间,此项防冲条带的宽度不一定相等,也许设在田区中某些有关键性的坡地内,其主要目的为加强防冲作用。防冲条带的种类依作物栽培制度、地形及冲蚀种类的不同而异。 以永久草地及豆科作物与谷类及行栽作物横条轮作的效果最佳。 经过适当设计的轮作可使作物生长更加茂盛,覆盖土地的面积比率增加,更加强了等高横条间栽的效果。等高横条间栽再配合以等高耕,有效地截短了坡度。天然沟应留作草水路之用,以发挥水土保持的最高效能。 农业工程毕业论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系“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依托单位、“海西食用菌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现有在职职工58人,高级职称18人,其中研究员6人,博士、硕士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主要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农业部“948”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多项,省部级项目5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9项;拥有知识产权49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商标1个;在国内外(含SCI、EI等)学术刊物上300余篇,撰写科技专著6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在食用菌加工及功能营养产品的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具备从动植物、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化学以及食品加工等多学科领域开展功能食品资源利用技术研发的潜力,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申报国家专利20多项,已获得授权15项;100余篇。另外,在福建省各地建立了多个技术成果中试示范基地和技术应用推广基地,与福建嘉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绿宝集团食品有限公司、福建闽西好食品有限公司、尤溪绿田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华源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新味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福鼎市大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福建亿丰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现已开发了“富硒葛苓羹” 、“葛菇粉丝”、“虫耳胶囊”、“虫菇胶囊”、“虫茸胶囊”、“菇的酥”菇纤维饼干、菌蛋白饼干等20多个新产品。 此外,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与加拿大农业及农业食品部Guelph食品研究中心、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等国际著名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研交流平台,开展食用菌等功能营养活性成分的高附加值应用加工技术研发的交流与合作。
作物论文:转基因农作物的市场经济状况 本文作者:贾砚芬 单位:飞利浦投资(中国)有限公司 转基因技术自从发明一来,在赞赏和争议中不断发展,基因经济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市场的经济形式,如果开发得当,将会创造大量的经济价值并且造福于百姓。有专家认为基因经济的市场潜力可以和信息经济相媲美。目前,转基因技术已经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农业领域,转基因粮食现在已经很普遍,以转基因粮食为原材料生产的转基因食品也在众多超市和食品卖场中崭露头角;但是许多消费者仍然对转基因粮食和转基因食品存在着很大的疑虑,这些转基因粮食使用后会有不良的反映吗?会有营养吗?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分析转基因粮食的市场经济情况,可以体现转基因粮食在粮食市场的前景和人们的使用状况。 一、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世界上最早将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的农作物商品化的国家是美国,时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的率先实验,带动了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转基因作物商品化,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大面积地覆盖在农场和田野之中;其中,作物种类最多的是玉米、大豆、棉花和康乃馨,这些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总体转基因作物覆盖率的五分之一左右,世界三大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国主要集中于美洲,比如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三国。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左右的,首先,基因技术的发展是转基因农作物推广的重要条件,第二,是基因技术的农作物的生产成本的高低问题;第三,是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的问题,也就牵扯到一个质量的问题。第四,是转基因农作物的收益问题,如果没有收益或是潜在的市场,那么市场推广就没有什么价值了。第四,是政府政策的相关规定;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农业决策对于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和应用是影响很大的,比如有的国家政府严禁生产和进口转基因粮食和食品,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存在的转基因作物的市场推广和应用问题。 此外,影响转基因农作物发展和应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任何产品经过消费这个环节后才算得上最终实现了商品的生产,如果消费者不接受不购买,转基因农作物就无法取得一定的市场收益。在转基因作物种植普遍的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这些地区的消费者能够接受转基因粮食和食品,因此,能够推动转基因粮食的市场运行;而一些国家和地区非常排斥转基因作物,尤其是欧洲地区,对转基因粮食和食品存在着极不信任的态度,转基因粮食的市场推广遇到阻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过,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接受转基因粮食和食品,他们要求转基因食品的包装上明确标示转基因食品,让消费者自由选择。 二、转基因粮食的市场经济现状分析 消费者对于转基因粮食和粮食制成品的顾虑主要是考虑到安全性,因为转基因作物的培育过程并不符合粮食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他们担心使用转基因粮食后会对健康产生一定的威胁,不管这种威胁是潜在的还是表象,他们都不愿意去尝试这种新事物。现在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安全意识是很高的,他们会要求转基因粮食和普通粮食区别开售卖,如果自己要购买非转基因的粮食,那么这些粮食的培育和生产过程必须远离转基因技术,这样一来,粮食的包装和生产处理必须要区分转基因粮食和普通粮食,这个过程有一个特定的命名“识别保护”。这个过程的存在,对两类粮食的市场成本都提高了;制成品中同时掺有转基因粮食和普通粮食的情况比较多见,但经过识别保护后,普通粮食的价格将要上涨百分之十左右;想要降低识别保护的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消费者对混合粮食中的转基因成分放松要求,允许转基因成分的比重上调。 通过调查消费者对转基因粮食的态度,发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消费者对于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是非常不信任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十分排斥了解转基因粮食,只要科学能够证明转基因粮食是健康和安全的,那么消费者会逐渐认可并使用转基因粮食。尽管消费者对转基因粮食的疑惑没有解除,但是调查发现,转基因食品的消费并没有减少,尤其是玉米和大豆这些基础作物产品的消费量逐步上升;另一方面,国际粮油市场对普通粮食和能够提取油物的种子实行“补贴”,但是这些补贴无法达到培育转基因农作物增加的收益。 探讨转基因作物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作用,可以借助世界农业供需经济模型;这个模型能够估算出目前的转基因粮食被消费市场接纳后,使世界的粮油价格都有所下降,比如使小麦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一,粗粮价格下降百分之二,那么世界总体消费者在粮食类产品的消费上节约了很多成本;这是因为转基因粮食的培育比起普通粮食而言,投入的成本是较低的,但是产量很高。低投入、高产出的模式必然对世界粮油市场造成冲击。 但是,“识别保护”一旦被世界粮食贸易接纳,转基因农作物的生产和加工成本就会见涨,对农业领域的经济收益会产生相当大的冲击;做一个假设,如果识别保护被同时应用于普通粮食和转基因粮食,那么转基因粮食的出口成本将大增,数值将达到百分之十,同时会使世界粮食价格增加百分之三左右;如果识别保护取消,世界粮食价格会降低百分之三左右。 总结:以上分析了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转基因粮食的市场经济现状分析,对于转基因粮食的市场适用性分析得出,消费者是左右转基因粮食推广的重要因素,消费者接受并购买转基因食品才能完成转基因食品的整个生产环节,毕竟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用来消费。上述的分析有值得借鉴之处,也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能够给予补充或者修正,仅希望此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相关经济领域的学者能够有更深刻的研究。 作物论文:农作物精播技术探索 引言 农业部1970年曾提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实现“三度”,即增加密度、提高整齐度和保证成熟度,第1位的就是要增加密度。据资料介绍,世界玉米产量,美国位居第1,中国第2。2007年美国玉米平均单产为10051.95kghm2,而中国仅为5154.00kghm2,美国平均单产约为中国的两倍。河北张家口试点玉米单产21826.50kghm2,山东登海集团最高单产21043.50kghm2,河南夏玉米最高单产为17820kghm2,据说山东近期春玉米单产已突破25500kghm2。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种植面积小,大都采用人工摆子,定向播种,种植密度大,国内高产玉米种植密度多在9.45万~10.20万株hm2。据资料介绍,玉米最高产量的美国,玉米单产曾达到27750kghm2,其种植密度为108720株hm2。玉米单季吨粮田高产地块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定向摆子点种,既可保证种植密度,又可充分利用太阳的光和热,确保玉米稳产高产。玉米生长过程中,其叶片总是呈“一”字形生长的,为此,要充分利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合理密植。只要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其“一”字形叶片垂直于播种行,就可适当减小株距,确保玉米整个生长过程的通风透光,实现合理密植。以人们习惯种植60cm等行距为例,只要株距保持在15.0~18.5cm,就可确保株数达到9.00万~11.25万株hm2。针对玉米种子的生物学特性,设计了玉米定向定位精播排种器,以提高播种过程中的定向、定位率,最终达到密植增产的效果。 1玉米种子生物学特性 1.1构造 从玉米种子的外观看,无论马齿型、半马齿型,还是硬粒型、粉质型或爆裂型等大都是马蹄状扁平型,主要包括上面、下面、大端和小端。它的下面是平面,上面有一条与长轴线平行的深沟称胚沟,是种子胚芽和胚根的生长通道。种子的内部主要由果皮、种皮、糊粉层、胚乳和胚组成。胚是种子生种发芽的基础,胚的尖部发芽(胚芽)长叶,尾部生长胚根,胚芽和胚根拱出种皮后沿胚沟向种子大端垂直地面出土长叶,胚根向下入土发展为第1条根。种子皮层指果皮和种皮,占种子质量的6%~8%,多为无色,少为红色、紫色。皮层下为糊粉层。胚乳占种子质量的80%~85%,有粉质胚乳和角质胚乳两种。粉质胚乳结构疏松不透明,含淀粉多,蛋白质少;角质胚乳组织紧密;呈半透明状,含蛋白质较多。胚乳是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仓库。玉米的胚很大,占种子质量的10%~14%,位于种子小端一侧,由胚芽、胚轴、胚根和盾片组成。胚的上端是胚芽,外由胚芽鞘包着。胚根在胚的下端,是种子内的原始根,发展为第1条根。胚茎在胚根和胚芽之间。在胚和胚乳之间有盾片(子叶),内含糖、油、蛋白质及多种酶,有吸收、输送胚乳养分,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作用[1-4]。在种子下端有一尖形果柄,将其剥除,即露出黑色层。 1.2发芽 1.2.1种子发芽与出苗 玉米种子播种后,在适宜的条件下,便开始发芽。胚根突破种皮,垂直向下生长成初生根,又称主胚根。2~3d后,在胚轴的下端又陆续长出3~7条幼根,称为次生胚根。初生胚根和次生胚根构成了玉米的初生根系。初生根系供应幼苗2~3周内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和养分。以后则为次生根所代替。所以,初生根系发育的好坏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强弱影响很大。在胚根突破种皮以后,胚芽向上生长。当胚根与种子等长,胚芽长达种子长度一半时,称为发芽。随后胚芽不断向上生长出土、出苗。正常情况下,种子的萌发是先长胚根,再出胚芽;但当土壤水分过多时,往往先露芽,再生胚根。玉米幼苗结构如图1所示。 1.2.2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 玉米种子在6~7℃时,虽然发芽但比较缓慢,常被土壤微生物寄生而造成烂种。当5~10cm土层的地温稳定在10~12℃时,发芽正常。故农业生产上把10~12℃作为玉米播种的温度指标。种子发芽的适宜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率的60%~70%,以土壤含水率来说,壤土、砂壤土和黏壤土分别不应低于16%、18%和19%。此外,种子发芽还需要充足的氧气。因此,温度、水分和氧气是玉米发芽出苗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土壤水、气状况良好时,温度是决定出苗快慢的因素。春播地温12℃时,播后10d左右出苗;麦田套种时,地温18~20℃,6~7d出苗;夏播时,温度22~25℃,5~6d即出苗。 1.3出苗 苗期是以长根为中心连同茎叶分化的营养生长阶段,此期根系发展比较快,地上部茎叶生长缓慢。其茎节和叶片数在苗期已决定了。 1.3.1根系的形成过程 玉米为须根系作物,由支持根、次生根和初生根组成。玉米根系入土深度可达2m以上,水平分布达1m。但绝大部分集中在深度30cm,距植株半径20cm范围内的土层中。玉米根系结构如图2所示。 (1)初生根 种子在适宜的土壤环境中,一般先长根,称为初生根。初生根包括初生胚根和次生胚根。垂直向下生长,分布较少,是玉米幼苗期吸收肥水的主要根系。 (2)次生根 随茎节的形成而形成,自下而上从地下密生出次生根,所以次生根又称节根。通常于3叶期,在胚芽鞘基部产生第1层次生根,5叶时产生第2层,大约每长出2片叶,即生成1层次生根。依品种不同,可形成7~9层次生根。次生根每层的条数由下而上逐层加多,而入土深度则是由下而上逐层变浅。次生根生长先水平伸展到一定范围后垂直下扎。次生根的生长以抽雄前后最为旺盛,是玉米根系的主体,数量多达100条以上,是决定玉米产量的主要根系。 (3)支持根 玉米地上茎节上轮生的根称支持根。支持根的层数因品种和栽培条件而异,一般为1~3层,多者可达5~6层。一般从抽雄前后开始出现,支持根发根迅速,生长粗壮,且有色素,表皮角质化,厚膜组织特别发达,先端分泌黏液,入土后产生侧根,能够支持植株,增强抗倒伏能力。支持根还有吸收水肥、合成氨基酸,进一步形成蛋白质的作用。据测定,玉米支持根内氨基酸的含量比茎叶高10~15倍,种类有10余种。2种子在土壤中的方位与叶片生长的关系由于过去玉米种植不管种子在土中的方位,因此种子播到土壤中自然形成多方向、多角度分布。无论哪种型号的种子都适应了在土壤中多角度、多方向的发芽出土习惯(图3)。 不管种子在土壤中任何方位,其胚芽都沿胚沟向种子大端垂直地面出土。以备播沟方向为种子在土中的方向,种子上面或下面为目标分为上面或下面平行地面方位、垂直地面方位;以胚沟长轴位置分为垂直地面方位、平行地面方位等;以种子大端为基准分为大端向上方位、大端向下方位、大端向前方位、大端向后方位、大端向左方位和大端向右方位等多种。其他多种角度的分布则数不胜数。按其3~4叶龄时挖掘出的玉米种子在土壤中的主要方位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种子上面或下面垂直播种行,大头向上垂直地面方位,胚芽沿胚沟内侧向上拱破大端种皮出土生长,叶片垂直播种行生长。胚根拱出种子小端直接入土。叶片垂直播种行生长。 (2)种子上面或下面垂直播种行,大头向下垂直地面种植,胚芽沿胚沟内侧向下拱出大端种皮层后,拐弯180°长出地面,而胚根拱出小端种皮后,拐弯180°入土生长。叶片垂直播种行生长。 (3)种子上面或下面垂直播种行,大头向左(或向右)种植,胚芽和胚根以胚沟中心偏小端拱破沟底;胚芽向大端拐弯90°长出地面,胚根向小端长出胚沟拐弯90°向下入土生长。叶片垂直播种行生长。 (4)种子上面向上平行地面,大端向左(或向右)种植,胚芽和胚根以胚沟中心偏小端拱破沟底;胚芽向大端方向生长,然后拐弯90°长出地面,胚根向小端长出胚沟拐弯90°向下入土生长。叶片平行备播沟生长。 (5)种子下面向上平行地面,大端向左(或向右)种植,胚芽和胚根以胚沟中心偏小端拱破沟底;胚芽向大端方向长出胚沟,然后拐弯90°长出地面,胚根向小端长出胚沟后,拐弯90°向下入土生长。叶片平行备播沟生长。 (6)种子上面向上平行地面,大端向前或向后种植,叶片与播种行垂直生长。其特点是胚芽和胚根拐点早,出土速度快。 (7)种子下面向上平行地面,大端向前或向后播种,叶片与播种行垂直生长。由于胚芽和胚根均须超过胚沟顶端后,方可拐弯90°生长。为此,出苗较晚。 (8)种子上面向上平行地面,大端向左或向右种植,叶片与播种行垂直生长。其特点是胚芽和胚根拐点早,出土速度快。 (9)种子下面向上平行地面,大端向左或向右种植,叶片与播种行垂直生长。由于胚芽和胚根均须超过胚沟顶端后,方可拐弯90°生长,为此,出苗较晚。 从上述情况看,要实现玉米“一”字形垂直备播沟生长,在保证玉米光合作用的前提下,适当减小株距,提高种植密度。要达此目的:一是采用玉米种子上面或下面垂直备播沟,大头朝上或朝下播种;二是采用种子上面或下面平行备播沟,大端朝前或朝后定向精播。为了简便易行,采用第2种方位,设计了玉米定向定位精播排种器。 3玉米机械精量定向定位排种技术 以往玉米播种机设计的重点都在排量与穴距上,早期的玉米播种机是条播机,解决了玉米播种机械化问题。之后设计出的玉米穴播机,解决了定株距播种问题,但是有关播种后种子的定向、定位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少有报道。最近几年,特别近两年,为解决玉米密植高产问题,不少农业专家根据玉米生长期叶片自出土后一直呈“一”字形生长,且发芽总是平行于种子上面或下面、平行于种子的大端长径生长的特性,进行了多点人工摆子播种试验,取得了可喜的增产效果。但是人工摆子播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播种效率太低,速度太慢。此前也有专家研制出类似机构[5],但其在使用过程中工序较繁琐,因此也限制了其推广。为此,河北省农机修造服务总站和石家庄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国家八机部播种机定点生产厂)合作,在其生产的2BQ-4型气吸式精播机基础上研发了定向定位排种器。“玉米精量播种机定向、定位排种器”已于2011年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基于玉米种子采用上面或下面平行于备播沟底平面,且大端向前或向后播种,发芽出土后,其各株叶片均呈垂直于玉米行向,呈横“一”字形生长的规律,利用玉米种子的质心位距大端面13的特点,在种子从滑道上向备播沟滑动过程中自动调向,使玉米种子马蹄型的大头自动向下滑入备播沟内,对于滑落到沟底后个别异向种子,再通过辅助导向机构的导向使其自动排队,以提高定向、定位率。该机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由输种斗1、种子滑道2、侧挡板3、上盖4、限位挡板5、辅助导向机构6和调整螺拴7组成。种子滑道由滑板和位于其两侧的一对侧挡板组成,滑板的宽度d1为玉米种子的最大宽度,滑板与机械水平面的夹角α为19°~23°,玉米种子的最大宽度指马蹄形大端的最大宽度;辅助导向机构6由间距为d2(11~15mm)的2个导向板和调节螺栓组成。2个导向板固定在滑板的末端,调节螺栓穿入位于2个导向板上的孔中。限位挡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输料斗和辅助导向机构相连接,限位挡板与滑板之间的距离h为玉米种子的最大宽度。上盖4与滑板2平行,并且固定在一对侧挡板3的顶端;辅助导向机构由间距为d2的2个导向板6和调节螺栓7组成;两个导向板6固定在滑板2的末端;调节螺栓7穿入位于两个导向板6上的孔中。限位挡板5的两端分别与输料斗1和辅助导向机构相连接,限位挡板5与滑板2之间的距离h为玉米种子的最大宽度。种子通过原玉米精量播种机输种口进入输种斗1后,由输种斗1的排种口自由调向落在滑道2上,然后利用种子质心偏移原理自动排队滑入备播沟内,对个别不规则滑入备播沟的种子,由辅助导向机构进行二次调向。辅助导向机构的两个导向板6之间的距离d2,可根据种子的宽度由调整螺拴7进行调整。 4结束语 玉米定向排种精播技术是一项玉米播种技术革命,是在人工摆子播种及玉米种块人工定向播种等多点试验,取得显著增产效果的基础上,研发的一种机械化定向机播新技术。该技术的创新点在于将玉米种子定向定位排列于备播沟内,以实现玉米叶片出土后的定向生长。为同等行距条件下,降低株距、实现合理密植奠定理论基础。该技术玉米自动排种已通过台架试验,合格率达到80%以上。目前该发明在全国刚刚起步,其适应性和增产效果尚缺乏多点试验数椐,还需要多点、多方案较大规模的随机对比生产试验来进一步研究与验证。 作物论文:玉米农作物技术推广措施 作为粮食大国,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粮食在安国兴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玉米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粮食之一,在整个的农业生产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所以为了促进我国玉米的产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改善种子的质量,加强这些农作物的技术推广,使玉米等这些农作物的产量能够很好的提升,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健康化的发展。 1玉米等这些农作物技术推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对于玉米等这些农作物技术的推广而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要的,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玉米产量区别大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会有玉米的种植,但是由于各个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资源等等的不同,直接导致了玉米的产量会因为地势的不同而造成产量的不同,有些地区的玉米产量亟待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生物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玉米种子的研制以及改良,能够使玉米适应不同的环境以及气候条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能够在会很大程度上提高玉米等这些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1.2难以满足人们对新品种的需求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市场上,对于粮食也有了新的认识,新品种需求的不断增加,直接导致市场上粮食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不断扩大。推广玉米等这些农作物的技术,不仅仅能够满足市场上对于新品种的需求,还能够提高整个粮食企业的生产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广农作物的技术,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通过技术的推广能够提高生产量,增加收入,从而为实现国家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一份力。 1.3土地利用率比较低,农业生产风险比较大 在实际的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影响其产量的因素包括很多,比如自然灾害等,直接会影响种植户的收入。进行玉米等这些农作物的技术推广工作,不仅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作物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低农业生产的风险,给种植户的收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保证。 1.4当前的发展潮流 农业的发展与生产在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非常基础的地位,是国民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玉米的种植在我国农业植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不断较少,粮食产量持续走低,为了改变粮食产量的降低就需要大力研发推广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效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玉米这些农作物技术在推广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推广的过程中,很多的推广人员技能薄弱,只是有理论上的认知而没有实践的经验,使得玉米这些农作物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其次就是现如今玉米这些作物的种子的种类是十分多的,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不能够根据农民实际的需求进行宣传,使一些比价适合的,优良的品种得不到最大程度上的使用,所以需要不断完善整个的品种机制,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品种多,乱,差的现象;其三是对于一些新研发出来的,各方面性能比较好的品种,价格是比较贵的,所以为了能够让农民们负担的起,政府等相关的部门需要给予一定帮助;最后一点就是相关的品种推广部门,由于受到利润的趋势,向农民推广的时候只是注重推广让利比较多的种类,使一些真正适合的,性价比高的种子得不到有效的推广。 3玉米这些农作物技术推广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加强技术的培养 加强技术的培养,主要说的就是让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有关部门要注重人才的引进,确保高素质人才的输入。这样就为该玉米这些农作物技术的推广奠定了一定的惹你基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2建立实验基地 为了使玉米这些农作物技术得到很好的推广,需要建立实验基地,实验基地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农民参观,学习先进的技术以及品种,这样不仅仅能够使其得到很好的宣传,还能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实验基地的建设,还能够根据模拟一定的播种环境,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根据地域差别来选择优良品种,除此之外还能够自主的进行优良品种以及种植技术的研发,保证技术以及品种推广的基础条件。 3.3提高政府的支持力度 政府的支持,不仅仅能够在物质上激励新品种以及新技术的推广,还能在精神上对这项工作提供支持,政府的支持是整个推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3.4完善品种机制 在推广的过程中,会遇到品种多,乱,差的现象,为了能够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在进行过品种的推广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到就是根据不同的区域,根据实地的考察进行品种推广种类的选择,按照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确定退出机制。从而保证在进行品种推广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优良品种推广的选择。 3.5对新品种增加补贴 一些新型的,性能比较好的品种一般看来价格都是比较高的,农名在进行购买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负担与顾虑,政府应该积极出台相应的两种补贴政策,减轻农民们购买的负担,消除农民对优良种子价格高而不愿意投资的心态,当新品种的优势显示出的时候,这个新品种就得到了有效的推广。本文主要对玉米这些农作物的技术推广的必要性以及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与介绍,希望读者对其有简单的了解。 作者:刘建业 作物论文:农作物资源生活化课程构建路径 【摘要】生活是完整的、多姿多彩的,自然融合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陈鹤琴先生曾说:“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学习。”从孩子生活入手,在孩子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无疑是课程生活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农作物资源与城里的幼儿园相比,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幼儿;生活;生活化课程 一、当前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建构存在的问题 《指南》指出:“要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幼儿园的课程首先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应树立大课程观,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让孩子能够更多地看到、听到、接触到“外面精彩的世界”,然而现实并非如此。首先,幼儿园存在形式化问题,看到其好的示范园,只是盲目照搬,没有结合自生实际。其次,教师眼中只有现有课程,没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只是将生活资源作为课程开发的参考书。 二、生活化课程构建应遵循的理念 首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指南》中的生活教育理念是生活化课程的建设的精神支柱。其中《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论,要综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纲要》也强调幼儿园应“寓教育于生活和游戏中”。这就意味着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生活是价值,需要让幼儿在真实的世界中去开展生命的追求。其次新课程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经验基础上”,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读懂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叠加,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将所获得知识、信息与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的过程。可见幼儿的生活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缺少对生活经验关注的课程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生活经验的关注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生活化课程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录、分析幼儿兴趣和需要,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教育价值。同时还要有一颗“慧心”对于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引导,并用适当的评价激发幼儿的求知、交流、合作欲望。 三、生活化课程构建的路径 随着“生活化游戏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对幼儿园的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幼儿的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取得成效的保证,更是幼儿园课程的立足点。以下是我园结合实际,基于农作物资源,开展的以中班生成主题活动《菜苋记》为例谈“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生活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1.关注幼儿生活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午间散步的时候,我们来到了幼儿园的种植园地,孩子们看到绿油油的菜苋后,就开始了讨论。俊宇说:“这个我们家也有的,我看到我奶奶每天都会摘一些炒来吃的”金志杰:“我奶奶今天摘了它明天又长出新的菜出来了”金语馨:“我们家也有的,这种菜还可以生吃的,我们早上喝粥就是吃它的”张宇轩:“我们家有些还会开花的”庞诗琪:“我们北联有油菜花节的,好像就是这种菜!”吕晨晞:“他到底是吃的还是看的?”孩子们在幼儿园看到了家里常见的菜苋,从而发起了关于“菜苋”话题交流谈话。他们能大胆的和同伴交谈自己知道的关于菜苋的经验。可见孩子们对我们生活中的菜苋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经验(虽然这些经验可能是零散的不全面的)2.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教育价值。结幼儿园我园地处在有水乡威尼斯之称的古镇——同里镇屯村社区,家家户户都会种植一些有着明显江南水乡特色的农作物。可以说我们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富有水乡特色的农作物资源,菜苋就是其中之一。《指南》明确指出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午间散步时孩子们自发的生成了对于苋菜的观察、讨论活动,基于孩子们对菜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我们围绕“苋菜”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成活动。活动前教师先发放调查表,让家长记录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梳理后发现孩子们对以下几个问题最感兴趣:我们常吃的菜苋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晒菜苋?腌菜苋的具体步骤有哪些?菜腌制好的菜苋为什么颜色变了还能直接吃?因此教师搭建了问题导向下的主题活动框架。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所以实践活动“参观种植基地”“亲自摘菜苋”开启了主题活动;然后通过科学活动《晒菜苋》让幼儿观察晒过的菜和新鲜菜的区别,分析为什么要晒菜苋。再以家长助教形式邀请有经验的奶奶开展“腌菜苋”活动,现场讲解示范腌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让幼儿直接了解腌菜的具体步骤并尝试亲自腌菜。接着开展科学活动《记录本》,让幼儿每天观察腌制好的菜苋发生的变化包括、颜色、气味等。最后是社会活动《尝菜苋》,幼儿品尝自己腌制的菜苋。在环境布置方面,主题墙“菜苋记”布置了“菜苋的生长记录表”和“腌菜苋具体步骤的照片”,种植区种植菜苋,图书区提供植物类生长的书籍。我园在组织、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也更加深刻的领悟到:我们的课程应该源于生活,追随幼儿的已有经验,我们生活化课程的内容就会像水波一样一个接一个的延伸出来。“菜苋记”活动只是我们将幼儿生活经验引入课堂的一次初步尝试。接下来我们还开展了具有我们本土特色的“金孔雀”、腌莴苣、量丝瓜筋和竹筒等等活动,我们只有多角度、多方位地随时注意观察幼儿,观察幼儿的行为,敏锐的去捕捉蕴涵其中的巨大的教育价值,发现幼儿在不经意中流露出的有价值的火花。 作者:严兰兰 单位:屯村实验小学幼儿园 作物论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具体实施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结合当前农作物病虫害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当前存在于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对专业化统防统治措施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为农作物的生产数量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进展 近年来,在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还会对农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时,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逐渐被开发,并且广泛地利用在农作物病虫害的统治上。专业化统治主要利用职业保护专业技术以及相对应的设备开展一系列病虫害统治服务措施。专业化统治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与当前世界农业发展规律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衔接,这样不仅对农民的经济效益提升贡献出一份力量,而且还有利于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证,保证农作物产量的稳定增长。 1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相关概念简述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其自身逐渐从无到有,现如今在大部分的农作物生产过程中,都会将这种方式应用在实践当中,针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进行处理。2008年,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最初被开发,经过两年的发展之后,在2010年将其纳入到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部由此开始,也逐渐将这一措施作为种植业在实施工作时的重点内容。与此同时,将这种措施应用在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处理上,全面有效落实农作物病虫害的专项打击。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当前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已经有超过10万个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专门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进行研究和提出相对应的控制措施[1]。这样不仅有利于针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还能够为农业生产、农产品安全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2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具体实施 2.1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够适应病虫发生规律 跨境跨区域迁移和病虫害之间有很多相互之间流行的特性,其中也有一些病虫害所能够产生出来的影响是爆发性的。不仅会直接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面对这种病虫害,很多农民都没有办法妥善解决,经常会由于只漏掉一部分病虫害没有消除干净,就直接导致整个区域的病虫害无法控制。与此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很多农村青年人员都选择进入到城镇打工,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大多数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老人。这些老人虽然常年种植具有一定经验,但是面对一些新型的病虫害不能够充分认识,并且不能够利用一些有效的先进技术针对这些病虫害进行处理,很容易降低病虫害的整体防治率[2]。在这种背景下,将专业化统防统治概念引入到农业生产以及发展中,将原有的家庭农作管理模式逐渐变为统一管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针对病虫害侵蚀问题进行处理,而且还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对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性作用。 2.2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够有利于提高病虫害控制效果 当前我国在针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主要的供给问题上给予一定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是人们以及世界各国都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近年来有逐渐上涨的趋势,不仅对农业丰收具有制约性影响,而且针对植物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针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传统防治措施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防治的根本要求,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大力进步和发展的前提背景下,很多高科技技术、设备更加先进,在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能够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3]。专业化统防统治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自身在成本投入方面比较低,与此同时,能够针对病虫害蔓延问题进行有效控制,为农作物的产量和安全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2.3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够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的风险 在针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可以直接利用专业化统防统治对农药进行购买和具体利用,真正地实现统一供应、配送和实施,对实地行动操作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控制。与此同时,要对具体实施的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保护,避免出现人或者是家畜出现中毒的情况。另外,专业化统防统治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自身能够在农药的售卖和使用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一些蔬菜或者是瓜果等新鲜农产品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时候,利用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够尽可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并且避免农药在农作物上出现留量超标的情况。根据实际操作结果可以看出,利用专业化统防统治措施与传统病虫害防治措施相比,其自身在针对农作物生产环境上也具有非常良好的优势特点[4]。 3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未来的发展思考 3.1因地制宜 在针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政府要与农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提高忧患意识,这样能够有利于土地流转运行速度加快。另外,要将因地制宜作为基本原则,采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针对一些已经实现土地流转机制创新的情况,可以对土地具体所有权进行确定。与此同时,可以结合土地实际使用情况,制定和完善土地流转体制,加强对土地的整体管理质量和水平,从根本上促使土地流转能够正常运行。同时,领导和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对专业化统防统治措施的实际应用要给予相对应的支持,这样才能够保证农作物病虫害的处理效果。 3.2坚持统筹发展 在现阶段,国家已经出台了管理专业化统防统治具体实施的相关条例,以及对应的一些优惠政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促使该措施的有效实施。如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可抗的自然灾害,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民相对应地发放一些补助,这样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还能够为农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5]。与此同时,科学合理地建立有害生物委员会,一旦发生自然灾害问题,可以利用政府的补贴减轻农民的损失。另外,可以研究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激励机制,这样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逐渐引进一些社会资本进入到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的专项研究中,这样有利于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 3.3坚持市场运作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在针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要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特别是与现代化市场发展变化形势进行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效地应用到实践当中,而且能够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整体防治效率和质量。要坚持市场运作,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力度,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可以建立榜样机制,对一些病虫害防治效果比较良好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表扬,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给其他农民起到良好的榜样借鉴作用,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具有现实意义。 4结语 专业化统防统治在对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用药科学、防治效果良好、安全性能比较高,成本也比较低廉,这些都是其自身的优点。因此,在针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时,将这种措施应用其中,在保证防治效果有所提升的基础上,能够保证农作物产品的安全质量。 作者:梁慧明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作物论文:农作物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使用策略 【摘要】随着幼儿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幼儿教育成为了幼儿教学的重点。在加强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学会运用周边资源,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并且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逐步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与关注,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资源在课程游戏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当今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其中利用农作物资源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教学成为了一种新型方式的教学,其实施过程有效的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关键词】幼儿;自主性游戏;农作物资源 一、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内涵和意义 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开展自主性游戏的教学活动,是开发幼儿独立思维的过程,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更好的感知周围世界,并逐渐形成自我认知。1.自主性游戏的内涵。所谓幼儿自主性游戏,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以幼儿参与为中心,自主的在游戏中进行组织和参与,从而培养出幼儿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性。2.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意义。在幼儿的游戏教学中,开展幼儿自主性的游戏对于启发幼儿的思维,提高自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幼儿参与自主性游戏能够提高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与同龄群体的讨论和互动,能够更好的感受到自我行动的乐趣和认知。其次,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性游戏,可以有效的在游戏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在学校中所接受的社会化过程是不同于家庭中教育的,它强调的是同龄群体的影响力,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会更加体验到自我价值。 二、基于农作物资源开展的幼儿自主性游戏优势分析 在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中,教师为了优化游戏资源,充分利用了乡土资源,以此丰富了幼儿的教学过程。基于农作物资源所开展的幼儿自主性游戏带给了幼儿全新的游戏体验,其发展的优势主要有:1.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贴近自然。农作物资源一般来源于乡土农村,带有大自然的印记,这种天然的大自然资源对于长期生活在城镇中的幼儿来说很有新鲜感,农作物资源的使用恰恰能够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农作物资源,例如:玉米、小麦、萝卜、白菜等,在呈现在幼儿面前时,会让幼儿感知到大自然,更好的走进自然。在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中,农作物资源的合理使用,能够丰富幼儿的游戏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善于运用自然之物进行学习和活动,学会探索自我成长的过程。可以说,农作物资源的运用让幼儿更加贴近了自然。2.增长幼儿的认知。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通过接触各种农作物资源,自主决定利用的形式和方法,在各种组合运用中增长了幼儿的认知。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通过使用农作物资源可以认识到各种资源的配合使用方法,并且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的寻求农作物资源有效运用的各种途径与方法,从而促进余人多元能力的发展。 三、幼儿自主性游戏中农作物资源的使用策略 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通过合理使用农作物资源,可以更好地丰富其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在其自主性游戏中农作物资源的使用策略应该得到相应的提高。1.利用农作物资源丰富区域活动。教师在引导幼儿开展自主性游戏的时候,可以利用农作物资源积极的丰富区域活动。例如:用木桩、竹筒进行搭建活动;用树叶、木片、种子、棉花等进行绘画装饰活动;用稻草制成稻草人、编成帘子;用种子、麦秆等进行点数、拼接、走迷宫……这些乡土资源的创造性使用,不仅给幼儿提供了动脑的机会,还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周围环境和家乡的了解。2.农作物资源丰富户外游戏活动。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自主性游戏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整合农作物资源,也可以把幼儿带到户外,开展户外自主性游戏。农作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季节性,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季节引导幼儿玩不同的户外游戏。春天,组织幼儿利用竹片、宣纸制作风筝,体验一起放飞的成就感;夏天,利用稻草做成形态各异的稻草龙,和幼儿一起进行“舞龙”、“舞狮”比赛,锻炼幼儿的动作灵敏性和协调性;秋天,带领幼儿到菜园子里去玩“寻宝”游戏——挖山芋,感受劳动的艰辛及丰收的喜悦;冬天,在温暖的阳光下,组织幼儿玩“跳大绳”游戏,锻炼身体的平衡感、协调性、敏捷度、节奏感、耐力和爆发力等。当然还有不受季节限制的利用竹子、木头、种子等做成的一系列户外活动器械,可以说,农作物资源的利用更好的丰富了幼儿的户外游戏活动。3.利用农作物资源丰富角色游戏活动。在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家长通过和幼儿一起收集农作物资源,然后讨论怎样运用到各角色游戏中去,这个过程,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更能为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创造各种不同的游戏角色,让农作物资源始终贯穿在幼儿的游戏中。把胡萝卜、黄瓜、土豆、玉米等投入到“菜场”、“娃娃家”,供幼儿买卖,然后进行洗、切、炒等,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幼儿的大小肌肉得到发展;把面粉投入到“点心店”,让幼儿练习揉面团,锻炼幼儿揉、擀、捏等手部精细动作,还可以一起包饺子,体验民风民俗。这样的游戏过程既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又能让幼儿更好的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四、总结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征和物体的结构特点。”农作物资源的使用能够更好的丰富幼儿的游戏过程,不仅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还让幼儿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知大自然所给予的各种馈赠,体验更加丰富的自然风光。 作者:蒋雅文 单位:屯村实验小学幼儿园 作物论文:农作物种子供需形势分析 摘要:为了更好地掌握蓝田县主要农作物种子供需形势,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对蓝田县的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企业、种子经营户进行了调研。共走访了种子生产企业1家、商6家、调查了4个乡镇20户种子经营户。通过走访和调查,基本摸清了蓝田县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意向、种子库存、价格、农民购种及种子供需等情况,并对今年种子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农作物种子;供需;分析预测 1基本情况 蓝田县位于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东与商州市商州区、洛南县、华县相邻,西连长安区、灞桥区,南以秦岭主脊与柞水县分界,北以横岭与临潼区、渭南市毗连,地理坐标为E10907~10949N3350~3419’,总面积1969km2,占西安市总面积的19.86%。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1℃,年平均降水量833.3mm。蓝田县地处秦岭山区与关中平原过渡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梯级倾伏;地形复杂多样,山、川、塬、岭、峁、沟兼有,以山岭为主,海拔418~2449m,海拔高低不一相对高差2031m。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693km2,其中小麦面积347km2、玉米面积253km2。基层个体经营门店140余户,常年市场流动的种子数量450万kg左右,其中小麦种子30多个品种350万kg,玉米种子90多个品种70万kg。1.1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从调研结果看,今年种植结构有较大调整,玉米种植面积有减少趋势,大豆有所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基本持平。玉米面积减少,大豆面积增加。从走访的情况来看,今年预计玉米种植面积200km2,比2016年减少面积18.4km2,同比减少8%;大豆种植面积预计67km2,比2016年增加面积3.8km2,同比增加6%。由于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减玉米增加大豆影响,加之玉米价格持续低迷,群众出现卖粮难现象,玉米种子价格偏高,预计今年蓝田县玉米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增加。1.2种子供需情况目前在蓝田县小麦种子生产企业1家,2017年制种面积2.47km2,制种量129.5万kg,预计2017年蓝田县秋播小麦大田面积约333km2,需种量约500万kg左右,加之库余及省外调种,基本满足小麦种子需求;种子商6家,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企业。2017年预计玉米需种量约60万kg,全部需要外调解决;大豆需种量约100万kg,群众自留种50%,其余全部需外调。截止到2月底,玉米种子库存已达45万kg,占需调入量的75%。加之购种合同(意向),完全能满足夏播玉米用种需求。大豆种子库存量10万kg,占需调入量的27%,基本能满足用种需求。1.3品种结构情况玉米主栽品种不突出。从调研结果看,蓝田县目前销售的玉米品种多达100余个。销量多于1万kg的仅有5个,如正大12、联创808、潞玉6号、长城799、先玉335。销量不足1万kg的有100个左右,如金城508、五谷198、新科68、名玉20等。销售的玉米品种虽然繁多,但主栽品种不突出,呈现出多、乱、杂的局面,使农民选择品种时不知所措。小麦主栽品种较突出,以小偃22、西农979、西农3517、中麦895为主栽的品种销量达到总量的80%以上。大豆品种比较单一,以秦豆8为主。 2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1种植玉米缺乏积极性去年玉米受天气干旱影响,产量低,加之粮食价格持续低迷,群众种植玉米积极性不高。2.2玉米种子价格偏高目前玉米常规品种价格在20~25元/kg之间,同比增长10%左右,保护品种价格在20~30元/kg,同比增长12%左右,个别品种成倍增长。 3结论与建议 今年农作物种植受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玉米种植将面积减少,大豆面积增加。玉米种子价格达到历史新高。为了切实保证蓝田县农业生产对种子的需要,根据此次调研结果和蓝田县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种子管理站积极协调种子企业组织货源,多选购一些适宜本地种植的种子。政府应加强对种子价格进行宏观调控,严厉打击非法牟取暴利行为,使玉米种子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严厉打击未审先推的违法行为。种子管理站要加大执法力度,防止未审品系不可逆补的内在缺陷给农业生产安全带来隐患,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加快主要农作物新优品种示范园区的建设。根据农作物品种区域布局意见,把苗头和搭配等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品种,集中在示范园区内进行展示,以加快新优品种的推广步伐。 作者:赵奎 单位:蓝田县种子管理站 作物论文: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摘要:充分了解气候变化的特征对内蒙古农作物的影响可以为制定有效保护措施以及相关政策提供可靠依据。本文将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对气候因素给农作物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旨在为促进当地种植业的发展。 关键词:气候因素;农作物生长;解决措施 气候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还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由于农作物在生长发育基本都是处于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产量受环境、气候影响较大。本文将对没蒙古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情况作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气候因素给农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的方法,以保证当地种植业的发展。 1气候因素变化的具体情况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人类频繁的社会活动中急剧增加[1]。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力度不断加大,对化工燃料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使得全球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加,同时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全球气候的温度正在逐渐升高。全球气候的变暖将对世界各地的温度场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大气环流运行的规律,直接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会严重威胁到陆地动植物、人类的生存发展。由于内蒙古地处欧亚大陆板块内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较大且干燥少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使得内蒙古地区气温逐渐增加,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重大影响。此外,气候的变化还会对区域将于产生影响,出现降雨不均衡的现象。据国家相关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年降水量在近100年中逐渐减少,虽然近50年我国的年降水量成为弱增长趋势,但是部分区域间的降水变化却相对明显,使得旱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2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1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提高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速率及水分利用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大麦、豆类等C3作物的产量,但是对于小米、玉米、高粱等C4农作物助长效果却不明显,而内蒙古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属于C4作物,因此二氧化碳的增加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农作物并没有明显的影响[2]。此外,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的助长作用会受到土壤养分、作物质量、作物生长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的限制,使得二氧化碳的助长作用极有可能被这些变化因素抵消。 2.2降水对农作物的影响 当降水不足是,由于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极容易出现干旱现象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当降水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则容易出现水涝灾害,不利于职务的生长甚至会减少农作物的产量。例如在开花期出现阴雨天气,会导致作物无法正常授粉造成的落花落果现象;过多的降水会为农作物带来病害同时还会对农田造成渍害现象,导致农作物被淹死等[3]。 2.3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个重要媒介,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速率会产生重大影响。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增加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并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而此时农作物气孔的阻力增加、呼吸速率降低、气孔导度减小以及蒸腾速率减小,极大降低了单位也面积的土壤水分耗损并有效提高了植物中水分的利用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物的避旱能力。此外,气候与温度的升高还会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开花期[4]。 2.4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土壤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不管是变暖还是变冷,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光照、水分、热量等气候要素的量值、时间格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农作物会受到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而光照、热量、条件等因素又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同时还会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活动及反之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土壤肥力。此外,当温度升高或降水量减少时会对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造成影响,会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导致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受到影响;而当温度降低、或降水量增加时土壤的有机碳会逐渐增多,从而增强了土壤肥力,因此气候温度与降水量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两大重要因素。 3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具体措施 由于气候系统本身是一个具有庞大性、复杂性特点的且气候变化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使得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产生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然而事实证明,全球气候的变化会对农作物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策略以及长远的预防措施,以保障当地农业生产正常进行、人们的经济水平不受损害。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的变化,在有效降低气候变化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及时调整农耕制度,同时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并对土地进行合理的使用以及分配,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还可以发展设施农业,例如塑料大棚、温室、雨水集蓄技术的应用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气候因素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气候环境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当地种植业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的变化,在有效降低气候变化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还可以保障种植者的经济利益,以促进当地种植产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韩素云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气象局 作物论文:农用无人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研究 一、农用无人机的发展背景 农用无人机的发展最先有日本、美国、韩国、巴西等国家研发应用,其中,日本是世界上应用植保无人机最早和进行农业作业最为广泛的国家。截至2014年,日本共有2000多架农用无人直升机应用于农业作业,“飞手”14000人多。韩国自2003年,农用无人机作业面积日趋增加。美国在世界上农业航空技术上遥遥领先,无人机植保作业更加精准高效、智能环保。由此可见,农用无人机是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农业生产的贡献巨大。我国农用无人机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科技部、农业部等开始研究和推广农用无人机;2010年,我国首架农用无人机试飞成功;至2013年底,全国各地积极进行农用无人机的展示试用,机型也更加多样化。副总理曾经5次视察河南某公司农用无人机的发展情况,对农用无人机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鼓励与认可。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涉足农用无人机领域,推动了农用无人机的发展,加快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林州市农用无人机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林州市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土地流转已成为林州市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举措。在现代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土地翻耕、收获均取得了机械化作业,但唯独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还是采取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林州是“建筑之乡”,农村青壮年大部分都进城务工,田间作物的管理越来越缺少劳力,严重地影响了林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传统的人工背负式手动或机动植保作业方式,已经严重制约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急需一种智能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由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特点为速度快,危害面积大,每年因病虫害无法及时有效地防治而导致减产10%~30%。面对大面积突然暴发病虫害疫情时,在短时间很难找到大批施药人员,病虫害防治成了农民难以解决的头等大事。发展现代化农业,推广应用现代化植保机械、植保新技术已经刻不容缓。林州市地处山区,各家各户自成一统,地块小而分散,加上大部分地方水利设施不足,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差,普通大型农业机械难以进行植保工作,劳动成本高,防治效率低,不利于大面积专业化防治工作的开展。农用无人机能更好适应林州复杂地况的起降,对田间施药,不伤苗、不毁苗、方便快捷、防治病虫害效率高。 三、农用无人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优点 (一)操作简单无人机不需要专门跑道和起降机场,田间地头就能垂直起落。从几米到几十米施药防治病虫害,根据情况控制飞行喷洒效果,飞行参数可预先设定,智能化喷防,作业高度低,漂移小,非常适用于各类复杂地形农田和不同种类高度的农作物与树林,相邻农田种植不同农作物情况下也可精准的喷洒。无人机整体轻巧灵活,容易操作,普通农民通过20d培训,就能掌握飞行要领并实施喷洒作业。喷洒前,提前采集农作物的GPS信息,规划好航线,飞机基本可实现自动喷施,成为容易操作的“傻瓜机”。无人机作业,既可喷洒农药,也可喷施叶面肥;既适用于小麦、大豆、水稻等低秆作物,也适用于玉米、棉花、高粱等高秆作物和林果带;同时还适用丘陵山区作业。无人机体积较小,利用面包车就可以实现跨区、跨省作业。(二)环保效果好,喷洒农药用量少农业部提出的“到2020年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对科学使用农药提出更高要求。农用无人机喷洒技术至少可以节约50%的农药使用量,节约90%的用水量,减少对环境农作物的污染。喷洒作业人员远距离操作,避免农药中毒,大大提高了喷洒作业的安全性。(三)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大农用无人机飞行速度快,每小时可防治6.67~8hm2,其效率比常规喷洒至少高出100倍,是人工作业的12.5倍以上,大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尤其应对突发、暴发性病虫害,无人机防控效果非常好。2016年,陕西局部地区玉米地黏虫暴发,农用无人机大展身手,对重发田块及时进行统防统治,有效控制了虫情危害。(四)农药喷施质量高现在人们日趋重视粮食,大多数人更喜欢“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产品。人工喷药随意性大,不能精准喷药,容易造成某些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降低农产品质量。农用无人机能更精确控制药剂喷洒量,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粮食作物农药残留,生产出更优质的农产品。 四、2016年林州市无人机防治农作物情况 目前,林州市共有10架无人机,全部由晓宁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购买。在林州农用无人飞机作业的作物种类主要是果树(苹果树、梨树、杏树)、小麦、玉米。2016年主要在林州市合涧镇、原康镇、临淇镇和姚村镇作业,这10架农用无人机机型全部为QF80,无人机作业时要求作业区内不能有信号塔和高压线,距离信号塔和高压线至少100m以上。无人机作业效率为0.1hm2/min,使用无人机作业效率高,对人体不产生要害,其中,果树作业成本15元/667m2,小麦作业成本18元/667m2,玉米作业成本35元/667m2,全部由农民自付,政府暂无作业扶持措施。除在本地作业外,晓宁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无人机还去外省作业。 五、林州市农用无人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存在的问题 (一)大型合作社、种田大户少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航空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的重要载体。目前,林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开展大规模喷防活动的能力不强。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小,与农民关系不密切,对产业的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另外,林州市种田专业大户数量少,农业生产格局分散。(二)农业效益低、农民素质不高虽然国家实施了种粮补贴,但由于化肥、农药、种子、人工费用上涨,导致目前农业种植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无人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农民对此认识不足,还要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这些因素阻碍了无人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发展进度。六、开展航空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建议(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充分利用媒体的影响力,农用无人机生产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可以大力宣传飞防技术,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航空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带来的好处和作用,促使农民转变观念。同时,购买无人机的经销商,可以免费为老百姓展示农用无人机的效果,从而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赢得更多商机。(二)加大扶持力度农用无人机的普及一是实用性,二是还需要兼顾经济性。价格是当前阻碍植保无人机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林州市对每台无人机的农机补贴价格为8万元左右,农民自己购买只需要每台10万左右,但是让老百姓自己花钱购买价格还是有点高,许多潜在客户面对价格望而却步,要推广无人机的话,政府在应在机械购置上给予更多的补贴;农用无人机企业则希望政府在资金和场地、税收等方面予以更多支持。(三)努力抓好组织建设积极鼓励、扶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能人、涉农企业投资进入无人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领域。(四)积极培养农用无人机“飞手”农用无人机操作复杂,对操作手的能力要更高,需要专业的“飞手”来从事这项工作。合作社、种植业大户要积极选人参加农用植保无人机飞防培训班,熟悉掌握农用无人机操作、保养、维修等知识。无人机“飞手”是应用现代化植保机械的先行者,是新型职业农民,将农用无人机技术推广做到了实处。(五)提高农用无人机服务水平农民购买无人机之后,不仅仅是开展喷施作业,还需要后续的相关服务和技术支撑。目前,农用无人机在实际应用中配套服务还需完善,农户在农用无人机使用过程中如遇到产品部件损毁等问题,维修时间较长或者成本较高,农用无人机生产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为农民建立优质的售后服务,提供及时的技术咨询和故障排除。(六)行业标准不完善目前,我国农用无人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用无人机并无明确统一的行业标准,虽然生产企业众多,但是生产的农用无人机质量高低不一,有的质量不能满足需求,雾化效果差,喷洒效果达不到使用要求,续航时间短,载药量少,抗风能力差。没有标准化就很难有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未来的农业生产必将走向高效率机械化的专业防治道路,无人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治符合现代化高效农业的发展趋势,必将极大推进林州市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从而使农民走上科学种田、发家致富的道路。 作者:彭晓英 单位:林州市农牧局 作物论文:无公害农作物栽培问题及对策 摘要针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对其栽培方式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无公害农作物;栽培;问题;对策 近几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越发意识到了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强化了人们对于无公害农作物的研发意识,提升了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同时,在作物种植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应用先进栽培技术可以使农作物的生长更高效和迅速,切实地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安全性。无公害农作物是指农作物产品尧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等层面都满足无公害农作物管理的相关技术标准。经由专业部门的质量检测之后,符合无公害食品的食用标准,现阶段我国农作物的经营管理人员最注重的问题就是要对农作物实施无公害栽培,特别是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意识到了无公害产品的食用优势,在进行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应用到先进的技术栽培方式。 1无公害农作物栽培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无公害农作物虽然在栽培环节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但是它在运输尧销售尧生产和存储等环节,都会由于外界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出现细菌滋生等问题,对无公害农作物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甚至会给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此过程中,要应用切合实际的控制方案,高效解决这些问题,使最终的无公害农作物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保障人们健康。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就呈现着迅猛的发展态势,同时也面对着诸多的发展挑战,人们对于食品的食用需求不仅仅是单纯的数量追求,更多的是质量追求,以及营养的追求。但是,当前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常常出现质量缺乏保障的问题,有害物质超标也是极为常见的现象,给人们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在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发重视的社会背景下,农产品质量问题和农药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农产品市场中的热点问题。要想对农作物污染问题进行把控并逐步解决,就应当借助技术手段,强化技术研发力度,将研发重点放在无公害农作物研发层面,逐步解决农作物质量问题。 2对策 2.1控制农药的使用 我国在农作物栽培这一产业链中,使用化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已经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这一方式给种植区域内部土壤以及环境都带来了诸多负面作用,甚至会给下一年的农作物生长带来阻碍。因此,在进行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应当控制肥料的使用量,不可仅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应当对种植方式进行改革,结合当地的种植情况,不仅要对肥料的使用量予以控制,还应当实施切合实际的改革方式,通过技术把控措施,逐步避免应用肥料或是化学药剂促进作物的生长,防止出现养分流失等问题,相应的也可以降低土壤的实际承受压力。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农家肥替代化学肥料,最大程度上降低使用化学肥料给农作物造成的污染[1]。 2.2治理土地污染,优化栽培环境 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环境会对其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大批量种植农作物之前,必须对当地的环境进行考察,全面监测当地的土壤,并对周围存在的污染较大的工厂进行处理,防止因工厂排放的污染物对无公害农作物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应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考察,主要观察周围是否存在较大的垃圾场,如果存在需要将全部的污染源进行处理,防止空气尧水等被污染,从而对无公害农作物造成影响。在选择农作物栽培场地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土壤进行重点检查,应选择污染较小以及无污染的环境进行栽培,同时建立无公害农作物专属种植基地,并对农作物实施专业化的管理,最大程度上保证农作物在污染以及无公害的环境中生长[2-3]。 2.3选择优质的品种,开展绿色种植 农作物在进行无公害栽培的过程中,对农作物品种的选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品种的要求也比较高,在实施无公害栽培技术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农药以及化肥的用量,很多农作物都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在农作物选择的过程中应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农作物,如玉米尧小麦等。在农作物选择的过程中,选择优质的农作物品种,不仅能够使农作物的安全性得到保证,同时也能够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性[4]。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问题层面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诸多的农作物栽培技术人员也意识到了加强农作物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落实仍旧处于欠成熟状态,再加之传统栽培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导致我国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发展层层受阻,若想更好地顺应时展趋势,并切实满足人们对于无公害农作物的需求,就应当重视对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进行57页冤创新和改革,在实践中强化探究力度,遇到问题时,应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积极地协调和沟通,及时解决这些阻碍性问题,促使我国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更能满足农作物的栽培需求[5]。 作者:张丽 单位:辽宁省朝阳县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 作物论文:农作物喷灌控制系统设计分析 摘要:本设计中采用三菱FX2N系列的PLC作为控制设备,结合PLC功能指令实现农作物喷灌控制系统,对各区采用不同的喷灌方式进行灌溉,系统操作简单可靠、实现方便、运行稳定。 【关键词】PLC;喷灌;农作物 以人工劳动力喷灌为主的农作物喷灌系统不仅耗时耗力达不到农作物需水要求,不能满足我国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和节省人工,减轻劳动强度,促进生产自动化,采用自动化系统控制的模式进行农作物喷灌控制是适应现代农业的一种方式。目前,许多国家研制出了一系列高效节能的灌溉控制器,用途十分广泛,而我国在灌溉技术上还待成熟。实现操作简单、功能强大、适应力广泛、应用简易的节水自动灌溉系统不仅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还有很长远的发展前景。 1基于PLC的农作物喷灌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控制喷灌系统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单片机控制方法和PLC控制方法,无论采用单片机控制还是PLC控制都有着不同的优缺点。单片机控制系统开发周期比较长,系统调试耗时长且复杂。除此之外,单片机抗干扰能力比较弱,所以对现场工作环境要求很苛刻。稳定性差,成本低。PLC控制系统性能高、价格昂贵、但体系结构封闭,各生产厂家硬件体系互不兼容、指令和编程系统异同。本设计选用三菱公司的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作为主控制器。实现自动和手动两种操作方式。喷灌控制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2喷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本设计将自动控制与喷灌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控制系统功能示意图如图2所示。用PLC对农作物喷灌控制系统实现控制,其控制要求具体如下。首先,A灌区采用喷灌,喷雾2分钟,停止5分钟,如此反复,直到完工;在B灌区,以旋转式喷头喷灌,分2组,每组喷雾5分钟,停止20分钟,如此反复,直到完工;在C灌区,分2组,交替喷灌工作,灌溉1次;有手动、自动控制水泵,控制电磁阀开关,达到开/停目的;配备湿度测控装置;自动报警装置;光报警系统、报警器试验按钮,如遇意外,会自动停止。本设计选用为三菱公司的FX2N—80MR-001型为PLC主机;型号为FX2N-4AD的输入模块;三台Y系列型号为Y200L-4的四级电动机;CJX2-5011系列的直动式交流接触器;JR1型号的热继电器;ISW150-315B水泵机;FDR型的土壤湿度传感器;LA系列的按钮;LF-1000型椭圆型滤波器;FMD-116-型声光报警器;BZCA-1P-K系列的电磁阀;220VPLC的供电电源;380V电机电源;220V控制电路负载电压。水泵电机主电路图如图3所示。PLC的控制电路图如图4所示。通过PLC喷灌系统实现A灌区、B灌区和C灌区的启动、停止、复位、湿度达标、手动灌溉切换等功能。 3喷灌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流程图如图5所示。PLC梯形图程序设计采用模块化编程,包括系统的主程序;A、B、C三个灌区的灌溉程序等。手动模式下在A、B、C三个灌区工作时间内随时控制各区域工作时间内随时控制各区域的开始以及停止。自动模式下,系统则按照工作要求自动进行相应动作。当系统运行遇到紧急情况时,报警状态采用手动方式切除。 4系统测试 在PLC程序设计中,系统测试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它起到保证系统可靠性,验证程序是否正确的作用。根据喷灌控制系统控制要求编写好的程序输入到PLC中,确认无误后在机器上进行实际模拟调试。由于程序设计中输入接口太多不便于实际操作,故对A、B、C三个罐区分别进行测试。 5结论 基于PLC的自动化控制农作物喷灌系统是将自动控制与喷灌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智能灌溉系统,利用硬件配置与软件设置,构建了一个温度、湿度、雨量、压力相结合。采用PLC为主控制系统,克服了继电器等系统的不足,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了。 作者:冯钱东 赵娟 作物论文: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融合措施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采用绿色防控与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成立专业化防治队,采用绿色防控措施,实现病虫综合治理、农药减量控害,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以期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病虫害;专业化;绿色防控;融合 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脉腹地,境内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年平均气温14.6℃,无霜期150~270d,正常年份降水量447~640mm。境内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同时也为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以马铃薯晚疫病、小麦条锈病等为主的病害发生日趋严重,以地下害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红蜘蛛、玉米螟、夜蛾类等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实现病虫综合治理、农药减量控害,通过专业化防治组织对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控推广农业、生物、生态、物理和现代高科技等绿色防治技术,以生态控制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防止其扩散和蔓延,将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1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 一是小麦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小麦条锈病、麦蚜、白粉病、麦红蜘蛛等病虫害,几乎年年发生危害,尤其是小麦条锈病在当地既能越冬,也能越夏,武都区是小麦条锈病的核心越夏区,也是该病流行的关键地带,被称为“锈病窝子”。条锈病不仅影响本区小麦生产,还直接威胁周边县、市以及黄淮海平原的广大小麦主产区。全区小麦播种从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北到南、由山到川,第二年收获从5月下旬延续到7月下旬,自生麦苗与高山区早播小麦的共生,使小麦条锈病菌在核心越夏区不断找到活体小麦寄生繁衍,从而为当地秋苗发病及周边地区秋苗发病提供了充足的菌源。由于条锈病在当地周年循环,生理小种易产生变异,使一批又一批的品种丧失抗性,造成每隔3至5年就有一次偏重乃至大病流行,其中2000、2003、2004、2008、2009、2013、2014年分别在本区造成大流行,危害严重。二是马铃薯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环腐病等,窖藏病害主要是干腐病、湿腐病、丝合菌茎基腐病、晚疫病、褐腐病等。春播马铃薯在6月上旬现蕾开花期降雨逐渐增多,此时昼暖夜凉,结露时间长,是马铃薯晚疫病大田显病期,7—9月份降雨较多,阴雨持续时间长,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使晚疫病每年在全区中度发生,特别是2007、2009、2012、2013年中度偏重发生,损失严重。三是玉米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玉米螟、大小斑病、玉米蚜、穗腐病、粘虫等,除玉米蚜每年发生较重外其他病虫害均轻度发生。四是油菜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蚜虫,霜霉病等,蚜虫每年发生较重;水稻种植面积较小,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叶蝉等,几乎年年发生,给生产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五是地下害虫主要发生的有蛴螬、金针虫及地老虎,这些地下害虫连年发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尤其是蛴螬和金针虫在马铃薯上发生较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2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情况 武都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有些地方交通不便,山大沟深,山地多,作物种植比较零散,增加了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难度,防治成本普遍较高,结合当前生产中的实际情况,除了成立具备专业化防治资质的合作社外,区域专业化防治主要依靠村级的农作物防治服务组织开展全程病虫害防治服务。目前注册的专业化防治组织有3个,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早、危害重的区域根据病虫发生情况进行整片专业化防治,控制病虫害发生流行。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节约防治成本,对病虫害进行全面统防统治,在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害发生早、流行速度快的村组建了50个村级专业化防治组织,吸收村社农民加入专业防治队伍,每村挑选10~20名拥有综合防治意识,组织与语言表达能力强,乐于助人,长期在家的人员作为队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由农户自愿申请,村民委员会择优推荐,在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由村级专业化防治队组织队员带动村民进行全面防治。通过建立村级及具备专业化防治资质的防治队伍,打造一批素质高、业务精、反应快、防效好的多元化专业化防治队伍,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和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植保理念,对病虫草害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科学合理用药,少用化学农药,努力实现农药减量控害、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保障农产品的生产安全、质量安全以及生态环境安全。 3专业化防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的主要措施 3.1加强宣传培训,开展技术指导 按照“科学、实用、实效”和培训村不漏户的原则,利用逢集,节假日和冬闲,入村串户走地头,通过新闻媒体、现场演讲、专栏墙报、咨询讲解、专题讲座、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对群众进行绿色防控系统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在种植、生长的关键时期,就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病虫的能力,开展轮作倒茬、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药剂拌种、高垄栽培,利用天敌、清除田间杂草,破坏害虫越冬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消灭自生麦苗以减少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调整种植结构等集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宣传培训,做好信息公布与传达,适时开展病虫草害技术指导。科学选择、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科学安全用药知识,提高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通过专题培训、实地观摩、示范展示、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普及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绿色防控的覆盖率。加强专业化防治队伍的培训。通过实地观摩、示范展示、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使其能够准确识别全区主要作物发生的病虫害,学习农药基本常识、安全使用方法及喷雾器使用方法和一般故障的排除技术,确保每名队员能够熟练掌握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环境兼容、生态友好的高效低风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以生态区域为单元、作物为主线的全程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3.2加强病情监测、及时病虫害动态信息 植保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监测设备和技术,严格按照测报技术规范要求,实行定人、定点、定时的“三定”监测办法,采取定点观察和大田普查相结合,严格执行5天一查,7天一报的周报制度,按期农作物病虫害动态信息,确定防治关键时期,为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准确及时提供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服务。优化防治措施,推广应用高效、实用、绿色防控技术,并组织专业化防治组织与发生区群众按照统一组织发动、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供应、统一施药时间、统一防控行动的“五统一”进行防治,协助解决病虫专业化防治服务中遇到的难题,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危害。 3.3推进全程承包式防治服务 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专题汇报,召开启动会、培训班和现场观摩会,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强化对农民的培训,转变其思想意识,让农民自觉接受专业化防治服务。在原来村民自己防治、按病虫单次承包、阶段性承包的基础上,逐步向全程承包服务模式过渡,努力扩大防治面积和规模,建立整村、整乡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实现整村整乡联防联控。同时以专业化防治组织为载体,在使用化学防治的同时,综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指导群众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加强农田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设置杀虫灯,针对作物病害推广生物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菊酯类农药,努力推进专业化组织与绿色防控相融合。 3.4加强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全区农业生产者老年化、妇女化突出,防治日趋困难。建立更多的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控,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及其他经营服务组织加入专防组织,优先扶持注册登记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帮助服务组织按照“运作市场化、人员专业化、技术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装备现代化、管理制度化、服务优质化”的标准规范运作。在病虫害防控关键时期,组织种植大户和农民群众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展示专业化统防统治的防治效果,扩大影响,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总结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的先进经验,树立样板,发挥示范作用,推动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工作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杨建武 作物论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现状与思考 摘要:以重庆市北碚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为例,介绍专业化防治的发展历程、组织类型、组织规模、防治效果、节本增效、环境污染等,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策略,为重庆非粮食主产区开展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北碚区;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随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在全国各地发展迅速,这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由具有一定植保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一定规模的服务组织,采用先进的技术,开展农业、生物、物理、化学防治。近年来,重庆市北碚区持续开展了植保专业化防治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了统防统治示范片,强化了技术指导和专业化服务,充分发挥了示范片的作用。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减少农药药害和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是降低病虫为害损失和病虫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和水平、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期农村植保新技术推广工作的热点和行之有效的方式。 1专业化防治组织现状 1.1发展历程 从2010年开始,利用市级补助资金,北碚区开始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开展扶持,从宣传到组建专业队开展防治工作,在重庆市植保植检站和北碚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碚区植保部门和各专业化防治组织,结合实际,抓住机遇,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应急防治专业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批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 1.2组织类型 北碚区的专业化防治组织从管理形式上有专业合作社型、大户主导型、企业基地型和应急防治型等,有代防代治、承包防治、项目配套防治等几种服务方式。应急防治组织的器械由区植保站统一管理,专门用于各种突发性的应急防治,各专业化防治组织由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涉农企业等组织申请,并在工商备案,由植保部门统一管理,每年根据防治面积补贴一定的物资和经费,工作相对灵活。 1.3组织规模 通过近几年的积极努力,北碚区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迅速,队伍逐年增加。专业化防治从2011年的1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到2016年的7个。从分散小面积的蔬菜、果树逐步规范到大面积的水稻、玉米生产上实施专业化防治,取得了一些成效。2011年全区共组建1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10台,拥有机手1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200hm2,防治面积达333hm2次;2012年全区共组建2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20台,拥有机手2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1000hm2,防治面积达1467hm2次;2013年全区共组建6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60台,拥有机手6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1200hm2,防治面积达1630hm2次;2014年全区共组建7个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防治组织,配备新型机动喷雾器70台,拥有机手70人,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面积1333hm2,防治面积达1667hm2次。为了以市场为导向,扶持专业化组织走上市场化运作的方向,2015年在7个专业化防治组织中,选择了市场效益较好的4个组织进行重点扶持,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333hm2,防治面积667hm2次;2016年选取了市场效益较好的2个组织进行扶持,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333hm2,防治面积667hm2次。 2专业化防治成效 2.1减少损失提高效率 实践证明,统一防治的效果较分散防治好。北碚区大春季粮食作物上的重大病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二化螟、稻纹枯病、玉米螟等,发生范围广,为害重,已经威胁到了北碚区农业生产安全,靠单家独户的分散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有限,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区域能够做到统一、快速、高效,极大地提高了防治效率和效果,特别是对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控,效果明显,大大减少了病虫为害造成的损失。 2.2节本增效成果显著 北碚区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是在区植保植检站和街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服务的,根据植保信息,有效控制农药用量和减少施药次数。据调查,通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北碚区粮食作物总体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单个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与农户自防比较,防治效果提高3个百分点,节省防治成本10%以上。减少农药用量和农产品农药残留。通过专业化统防统治,每季作物用药次数减少1次,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 2.3减轻污染,保证安全 目前北碚区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大多数农民不具备农业基础知识,不懂得安全用药,习惯随意加大单位面积用药量,缺乏病虫害防治的相关知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不对症用药,习惯随意用药,造成农药利用率低、农药飘移和农药流失严重,过量用药现象较为普遍。这加重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威胁到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迫切需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这不仅可实现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而且能够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风险,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3北碚区专业化防治存在问题 1)由于专业化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建设过程中,组织防治、机械维修管理、专业队员培训等环节主要依靠植保部门,而植保部门的人力、财力有限,所起到的示范效益仍然十分有限。2)北碚区地处山区,主要使用的植保器械还是以半机械化产品为主,要靠人背负辅助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规模小,收费低,利润空间较低。3)目前北碚区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积较小,满足现代农业要求有困难。常年全区各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达6.7hm2万次左右,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治面积仅达1333hm2次,且主要集中在水稻上,需要进一步扩大统防统治覆盖面和农作物种类。4)专业化防治队管理相对松散,收入不稳定,机手稳定性差。“专业化防治”仅是机手的兼职工作。 4发展策略 4.1发展目标 专业化防治组织应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强化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服务,及时提供病虫情报,加强技术指导,做好专业化防治的组织工作。强化植保专业化防治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专业化防治水平。 4.2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扶持力度 当前北碚区的专业化防治处于起步阶段,农户认可度不高,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收入低,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还需要大量资金和物资方面的扶持,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扶持力度,有效推进专业化防治健康发展。 4.3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植保队伍建设,充实植保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植保队伍整体素质,保证病虫监测信息准确,传递迅速,专业化组织到位。扩建镇、村一级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以村镇为单位统一防治,加快专业化防治工作迅速发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植保专业化防治从业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专业化防治水平。 作者:徐毅丹 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作物论文:农作物防灾减灾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介绍了酒泉市肃州区农作物上主要灾害的发生情况,并就灾害发生前后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及防治措施,使肃州区粮食产量损失控制到合理指标之内,确保了农作物健康、稳定生产。 关键词:农作物;防灾减灾;现状;对策 酒泉市肃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总土地面积3470km2,常年耕种面积4.13万hm2,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区,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小麦、蔬菜、洋葱、甜菜、瓜类、啤酒花、甜叶菊等。肃州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蒙新荒漠地带,地理纬度和海拔比较高;气候干燥降雨少,蒸发强烈日照长,冬冷夏热温差大,秋凉春旱多风沙,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同时,肃州区是重要的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和对外制种、蔬菜生产及啤酒原料生产基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低温、霜冻、干热风、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以及农作物病虫为害时有发生。正确认识肃州区农作物防灾减灾工作的现状,提高农作物防灾减灾意识,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1农作物灾害发生情况 近年来,肃州区出现的自然灾害有:沙尘暴、低温、干旱、干热风、冰雹、雪灾、病虫害等。 1.1低温 5月低温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多集中在5月初,主要造成玉米、瓜类等农作物僵苗不发,甚至冻死。玉米冻害较轻时可恢复或补种,瓜类比较容易受害,并且不能恢复,造成每年玉米苗死苗2%~5%,瓜类损失10%左右。 1.2夏季干旱 夏季干旱多集中在7~8月,干旱范围主要集中在丰乐、金佛寺、清水、下河清、东洞、西洞等乡(镇)的部分村组,主要影响了玉米灌浆,导致籽粒秕瘦,一般造成玉米减产5%~20%,严重时可致绝收。 1.3干热风 初夏季节,肃州区经常会出现一种又干又热并具有一定风力、高温、低湿的风,强烈的干热风主要对小麦灌浆、玉米授粉、瓜果产量造成为害,可导致减产5%~50%,有时更高。 1.4沙尘暴 沙尘暴在肃州区每年都有发生,一般是初春阶段,刚播种出芽的农作物会被吹走秧苗导致断垄。对温室、大棚的影响尤为严重,风较大时可吹走棚膜,造成温室、大棚内蔬菜受害,一般减产5%以上。 1.5病虫害 近几年,为害肃州区农作物的病虫害主要有玉米红蜘蛛、玉米茎基腐病、棉铃虫、玉米锈病等,如玉米红蜘蛛2003年大爆发(百株有虫平均达到5700多头,严重的达到35000头),为害面积达0.24万hm2,造成玉米减产2651.4t,直接经济损失275.75万元。 1.6其他灾害 包括冰雹、雪灾、大风等。2013年三墩、上坝等乡(镇)出现冰雹为害,玉米叶片被打烂,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减产10%;2009年大雪导致部分温室棚膜压塌,蔬菜受损等。其他灾害发生后经及时救治,没有造成较大的损失。 2农作物发生灾害后采取的措施 2.1因地制宜制定农作物灾害预警预案 成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制定了《肃州区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自然灾害的预防与防控进行统一安排部署。根据不同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协调各有关部门,及时、有效预防和防控各种灾害天气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的保障了肃州区科学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 2.2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加大抗灾减灾宣传力度 积极组织动员广大干部、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开展农业自然灾害及其预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把预防各种频发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落实到村、组、户,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预防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气象部门自然灾害信息预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等新闻媒体和各种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向广大农民自然灾害信息及其预防措施,做好灾后自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 2.3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根据全区不同区域不同的气象灾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了不同的防灾减灾措施。针对肃州区沿山乡(镇)干旱缺水情况,积极引导农民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落实好各项抗旱减灾措施的基础上,引进推广小杂粮的种植,缓解同一粮食作物面积大而挣水的矛盾;同时协调水利、农技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帮助、指导农民群众,突出抓好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在作物需水临界期,及时喷洒抗旱剂,提高抗旱减灾效果;在旱情严重、气象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进行人工增雨,缓解旱情。根据气象预报,在霜冻来临之前,组织区乡农技人员现场指导广大农户使用秸秆、麦草等适时点火、熏烟来预防霜冻为害。针对低温影响玉米发芽出苗及幼苗期生长发育受阻引起苗枯病,后期低温造成玉米生长发育积温不够(尤其是晚熟品种),使玉米灌浆期缩短,影响玉米成熟。为防止低温对玉米生产造成不利因素,农技人员应积极引导农户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玉米生长后期,指导农户及时喷施叶面肥,促进玉米成熟。针对干热风对小麦的为害,指导农户选用早熟、耐旱小麦品种、改善小气候环境。根据气象预报,在干热风来临之前,有条件的区域及时进行灌水,增加田间小气候湿度,另外,可喷洒抗旱剂1号、磷酸二氢钾等抗旱剂,调节小麦新陈代谢的能力,增强主体活力,达到以壮抗灾的作用。农技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在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实施“一喷三防”等措施,有效减轻了干热风的为害,降低了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 2.4针对粮食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采取了各项预防与防控措施 玉米、小麦是肃州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而玉米红蜘蛛、锈病、棉铃虫、地老虎、麦蚜等是玉米、小麦生产中的一些常发性病害,为避免病害发生对粮食生产造成损失,农技中心安排专人在全区不同区域设立监测点9个,观测点1个,采取定点系统观测和大田随机调查以及冬前越冬基数调查,冬后越冬存活率调查的方法,全面掌握各种病虫的发生为害动态;同时,使用黑光灯诱集各种成虫,及时掌握害虫发生为害时期和世代变化情况,并了长、中、短《病虫情报》和防治方案,对比较严重的虫害进行了统防统治。今年肃州区持续出现高温干旱天气,为红蜘蛛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农技部门按照常规工作程序,由专业病虫测报人员做好监测与实地调查,及时指导防控,5月中下旬,在玉米红蜘蛛由地埂向田间转移的时期,组织群众对红蜘蛛常发区集中进行药剂统防统治。8月份,在红蜘蛛发生加重的情况下,区农牧局下发了秋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安排意见,对玉米红蜘蛛的发生态势和防治情况作了统一安排,要求各乡(镇)及制种公司进行全面防控,并在玉米红蜘蛛发生面积较大的区域,引导、组织专业化防治,采取统一组织、统一方案、统一供药、统一剂量、统一时间的措施,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联合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将粮食病虫害发生为害所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通过以上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以及加大对粮食作物主要病虫害的监测、预防与防控措施的实施,将全区粮食因灾害造成的产量损失降为0.02万t,低于前3年因灾造成的产量损失0.11万t的平均水平,粮食病虫为害损失率为2.23%,达到了粮食病虫为害损失率总体控制在5%以下的水平,完成了因气象灾害造成粮食产量损失控制指标的任务,确保了肃州区粮食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田兴云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作物论文: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农业的实际发展需要,正逐步被集约型农业管理方式所取代。同时,农业增长提升也由过去传统的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因此,现如今摆在我国农业发展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顺利解决当前农作物效益、品种和质量方面的问题,以促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基于此,从农作物栽培管理的原则出发,就正确培养材料的选取、田间栽培注意事项以及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创新展开论述,并探讨农作物生长期的科学管理,旨在为我国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管理原则 一、农作物栽培管理原则 (一)把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 现如今,导致农作物超高产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源”和“库”的比例缺乏协调一致性。相较于“源”的增长速率,“库”的增长速率相对比较低。通常“库”是农作物种植管理技能中限定高产乃至超产的紧张因素。如果长期处于高产的有利条件,势必会造成功劳指数下降。因此,要想农作物实现超高产的目标,就要对农作物的生理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把握农作物光合作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栽培计划。 (二)不断发展农作物栽培技术 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农作物种植中,也要提倡栽培环保农作物。现代化的农作物种植管理技能要求种植无公害产品,这要求不断发展农作物栽培技术,适应新时期绿色风致消耗的要求,从而让农作物的生长朝着定向种植调控的方向生长。 (三)以规范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作 为栽培指导现如今,农作物种植管理技能逐渐变得更加尺度化,应用的必要性也日趋加深。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目前已经在实行供种的统一化、按种植技能办事的制度。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就需要考虑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订定范例尺度的农作物种植管理技能,以提高我国农作物的产量。 二、培养材料的选择 (一)种子的选择 在农作物栽培中出现病虫害的原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种植或移栽了带菌或者带病的无性繁殖质料。因此,在正式播种前要严格按照化学或者物理的播种原理对播种质量加以适当处理,从而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二)播种区的选择 首先应从需要培植的植株中进行挑选,尽可能选择不存在病虫害的植株,还可以创建无病种苗田,选择没有病菌的无病区进行播种,也可以选择断绝区作为播种区。而对偶然种子或者无性繁殖质料,如果仍然采取物理或者化学的办法解决携带病原物的问题是不恰当的,通常只需对无菌种子和无病繁殖质料进行保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减轻和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三)贮藏环境的选择 对于农作物而言,很多病虫害除了可以发生在作物的生长阶段外,还可以进一步蔓延到作物贮藏阶段,比如甘薯黑斑病,这类病害到了作物的贮藏时期仍具有生长活性,不仅在当年给种植农户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还会使得来年病害有加重趋势。因此,要意识到作物贮藏的重要性,为作物选择合适的贮藏环境。 三、轮作 如果长期在一片土壤上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会给土壤中病原物营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结果导致病害越来越严重。所以,提倡采用轮作式农作物生产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从作物生产实际出发,尽可能降低病害对作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要考虑轮作的时间长短,往往可以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来确定,应当在不影响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轻病害的影响,因此往往采取较短年限的轮作方式;另一方面,要考虑选择何种轮作作物,关键在于如何避开原病原物的寄主作物,避免病害加重。 四、整地 播种前整地有利于种子尽快萌发,通过整地能够使田面更加平整,无土块,上虚下实,这样能够保证播种深度的一致性,使出苗整齐均匀,也有利于作物生长。同时,在低湿地进行播种时还要专门做畦或垄,有利于改善田间的通气性。而在风沙地区,要在土壤表层留下较大土块,这样能够降低风蚀所造成的影响。在我国北部地区进行种植时,考虑到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因素,可以通过垄作的方式来提高地温;同时,在坡耕地上进行耕作时,水土和肥料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可以采取等高耕作和与做沟垄的种植方式。 五、播种期 在我国,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播种期往往不同。首先,播种期往往直接影响病原物数量和种类,比如早播的小麦秋苗,由于播种前期温度比较高,容易出现叶锈病菌,导致冬麦出现比较严重的叶锈病;其次,播种期往往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比如水稻如果早播就会导致烂秧;最后,播种期选择的适当与否还会影响寄主作物及作物病原物的数量。因此,有必要在选择作物播种期时权衡再三,既要避免播种期选择带来的不利影响,又要尽可能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六、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农作物能否正常生长。所以,要在摸清农作物实际长势后,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为了给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可以根据田间土样测试的结果,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通过促进作物生长来降低作物发生病害的可能性。以小麦为例,通过适当增加氨态氮肥的施用量就可以达到降低小麦发生全蚀病的可能性,而如果施用硝态氮肥,则很有可能导致小麦发生全蚀病。对于水稻,通过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就可以大大降低水稻发生稻白叶枯病及稻瘟病的可能性,如果氮肥施用过少,反而会导致稻胡麻斑病的发生。同时,需要注意肥料的施用时期和方法,如果基肥施用量、施用时间控制不够到位,有可能造成后期氮肥过多,这会导致稻瘟病进一步加重。不仅如此,作物病虫害还会受到田间水分的影响,当作物水量不足时,比如小麦,就会出现田间叶斑病。同时在水分过于充足时,在田间温度的作用下,往往会使得小麦出现赤霉病,马铃薯出现晚疫病。 作者:那琳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龙泉街道办事处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计算机教学软件运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是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来开发学习资源,去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当今时代,CAI已成为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诱人前景。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简况 CAI最早起源于美国、西欧,1958年IBM公司开发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美国已推出的著名CAI系统有:LOGO系统、PLATO教学系统[1]。四十多年来,CAI为教育发展现代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CAI软件已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内容包括: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专业教育。在医学方面,因特网上有大量的医学教学软件可供医学教学与医学科研使用,如解剖教学软件、心脏病多媒体教学软件、内科教学软件[2]。在畜牧兽医方面,美国与德国的“兽医外科技术教学、自学软件”,“计算机多媒体在奶牛繁殖、疾病防治方面教学网络的建设”均取得很大的进展,成功地应用到了教学、技能培训中[3,4]。比利时研究人员开发的“猪病预警系统”,具有听音辨病的“活化功能”,计算机对咳嗽等声音的辨音图正确率达92%[5]。Veltmandeng(1984)设计出了家禽系列教学软件,内容包括家禽管理、品质控制、疾病防疫等;Delaware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教学软件,Georgia的教学软件家禽管理经济学(1990)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国内,由于CAI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刻苦努力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我国的一些高等农业院校,如:内蒙古畜牧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畜牧兽医专业,均把CAI的研究作为下个世纪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方向,内蒙古农牧大学研制的动物病理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采用标本、画面、图像、动画、视频真实地反映了动物的基本病理过程、系统器官疾病以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理特征,是病理学教学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解决学生因缺乏感性知识而学习困难的有力工具,并可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环境,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一次飞跃[6]。苏清浦运用现代数值与计算机计量医学研制出《禽病诊断专家系统》和《猪病诊断专家系统》达到远程诊断与教学使用[7]。总之,这些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为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2畜牧兽医专业特点与CAI 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属于形态学科,直观性强,大多数通过直观性、形象性来获取专业知识,如: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病理解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临床诊断与卫生检验学等。 2.1目前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形式的优点和不足 对于多数院校的教学有如下几种形式:(1)利用黑板、挂图、实物标本的讲授,具有灵活性,但由于课时限制,使之不能多次重复或面面俱到。这对于畜牧兽医专业的一些技能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无疑是一个阻碍。(2)利用幻灯和投影教学,虽能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但缺乏动感。(3)电视教学表现力强,形象生动,不受时空限制,扩大了教学规模和范围,获得了广泛应用,但缺点是具有一过性、强制性,不能直接进行交流与反馈。 2.2CAI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优势 与以往的电化教学手段相比,CAI是交互的双向教学方式,与教师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计算机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具有按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个别化学习方式。与一般教师相比,计算机是一个客观的没有感情的教师,因而对待学生不厌其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减少学习压力,增加学习动力。 2.3畜牧兽医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 CAI的核心问题是课件,一个高质量的软件才能把CAI教学系统的巨大作用发挥出来。开发人员最好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将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方法与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相结合,才能开发出满足教学目的、具备科学性,而且能更好的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人机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可靠的软件,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当然有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电教人员协作会作出更好的应用软件。目前应用于多媒体制作工具包括:Pow-erpoint,VisualbasicToolBook,Action,Director,Au-thorware,方正奥斯(FounderAuthorToo98),洪图多媒体编著系统,摩天和银河多媒体编著系统等,而配合CAI开发的工具软件有AdobePhotoshop、Cool3D、3DMAX、3Dstudio、CoreldRAW8、XARA3D等[8]。 3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前景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交互性,使人与媒体的关系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学习者就能够完全有效地控制媒体的运行,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改变了以往媒体的顺序贮存、播放的缺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CAI软件广泛地采用了动画、影像、音响等多媒体形式,集语言、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于一体,具有电视机、录像机、幻灯、音响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使用方便,效果更好。正在开发的畜牧兽医CAI软件的推广应用将适合未来农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职业教育、业余教育、终身教育、远程教育、远程网络诊断系统中,CAI将会日益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下一个世纪初,我国的CAI研究与开发将使我国的农业高等教育上一个新台阶,也可以缩短与国外CAI教育研究的差距。 作者:周艳萍 单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一、确定了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课程体系组成 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改变了原有课程体系的设置,坚持“就业导向”,根据企业、产业、社会的需求建立课程体系,优化整合相关课程,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开设,并把相互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个体系。比如,把专业英语课融合到各门学科中进行,不再单独开课;把生理生化等课程的内容渗入到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使课程体系精简化、专业化,更贴近企业对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一线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院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授课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着教学过程程序化,教学覆盖知识面广泛度不够,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缺点。为此,动物科学学院畜牧兽医专业采取了新的教学模式,根据新的教改方案,在教师实施授课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一贯式教学模式,采取分工合作的教学方式。把每一门课相关的授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在该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团队成员共同参与教学,这样既扩大了学生学习信息的来源,又把各位教师的特长融合为一体,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深入进行核心课程建设改革 (一)确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 核心课程改革是教学工作内涵建设的攻坚任务,涉及到整个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所有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内涵建设都要以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标准,以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为目标,以课程大纲建设为切入点开展。其决定因素是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核心是“课程的应用性与社会需求性”,关键要引入社会评价,从课程大纲、教材、教学方案、教学实施到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开发建设。 (二)改变授课方式,实施项目化教学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以前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推行项目化教学,该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授课方式,它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主线,老师以课堂主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自发学习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基本素质。目前,畜牧兽医专业有养禽生产、养猪与猪病防治、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七门课程进行了教改立项,做为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进行试验。在试运行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课外时间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查阅资料不够广泛等问题,但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基本适应了新的教学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七门教改立项课程已有四门正在实施改革,已经完成项目任务书,教改教案,教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正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教材的编写。 (三)确定合理的核心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原来的课程评价方式均是以老师评价为主,考试方式往往采用笔试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考查学生的技能,容易培养出背书的“机器”、考试的“高材生”,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是高分低能,走上社会以后,还会因为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实行新的教学改革以后,课程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以老师考核为主了,考核要转向对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测试;课程的评价标准要转向以社会评价为主,如,社会职业资格、职业资格证书等,课程的考核方式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笔试、面试、操作等,让用人单位参与考评,同时,学生自评也变成主要的考核方式。 三、教材建设改革 (一)教材的选用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教材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具之一。科学规划教材,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材内容,对培养高层次后备畜牧兽医人才非常重要。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使用大部分是本科教材,教材的特点是知识覆盖面广,偏重理论,部分知识已经老化。高职高专在教学过程中课时量明显少于本科院校,更要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材选用方面,尽可能使用“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课程教材”,淘汰质量较差或出版时代过早的教材,同时,还要注意选择的教材要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使用已经成熟的教改项目化教学教材。 (二)教材的编写 鼓励教师发挥群体优势,编写较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不断地将一些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材中去,尤其是编写好列入国家、省级重点建设的教材。同时,根据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可以编写项目化教学自编教材。通过对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探索和研究,发现课程体系的确立以及教学方式改革和教材建设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深化教学改革,寻找到真正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方法,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学生自身满意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袁文菊 袁逢新 贺绍君 赵书景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分析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多维;教学平台;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摘要:高等学校的大部分畜牧兽医专业的创业教育刚刚起步,还不是十分完善。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区。笔者主要针对畜牧兽医专业进行调研,了解到畜牧兽医专业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构建了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同时提出了发展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的对策。 2012年8月份,教育部正式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需课。创业教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同时创业教育也在高等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正式全面启动。我国推行创业基础教育近三年以来,已初见成效。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毕业的大学生727万,其中约有21万选择创业。并且,在选择创业的学生中,进行的创业项目与创业者或创业团队的专业学习的相关性并不是十分大[2],仅有30%左右的项目与其专业相关。这就需要学校要从全局出发,设计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进行综合且全面的创业教育,提升各专业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其创业精神。各高校畜牧兽医专业也纷纷开设各类创业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其创业精神。但是,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还不是十分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整合。然而,如何完善且有效地开展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我国,多数的畜牧兽医专业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因此需要构建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形成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 1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 从对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可知:有36.70%的学生有创业的打算;只有0.60%的学生对创业没有一点的了解。但是有75.60%的学生并不知道创业都需要哪些技能,也不知道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而且有80.91%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专业有哪些创业的机会,如果让他们创业,基本会进入成熟的传统行业。由此可以看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创业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在此类专业中,创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创业课程的教学仍然是“满堂灌”结合“案例分析”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进行的实践比较少。为了解决创业基础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及创新意识[3],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构建创业教育平台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2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2.1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创业是不是可教的呢?有很多人都提出疑问。无可厚非,创业活动是没有办法言传身教的。但是,创业教育并不是鼓励学生去创业,而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大多数畜牧兽医类高校认为,受专业的限制,学生创业的概率比较低;因此,没有必要向学生全面普及创业教育,也没有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把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一种必备的素质。大部分畜牧兽医专业把“创业基础”理论教学等同于就业指导与咨询的理论,因此对于创业基础的理论讲授内容只是设置在“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借助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平台来进行创业教育。这样的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和体制,不能使学生得到专业化的指导,也不能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比较狭隘[4]。 2.2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创业教育在畜牧兽医专业全面普及才刚刚开始,各高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创业教育体系的平台构建还不够完善,创业课程体系也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很多仅是开设创业基础课。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是沿袭传统的教育手段、理论灌输、案例分析、软件操作等,而真正的创业实践模拟很少,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且一些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形同虚设,与企业建立合作的实践平台,学生到企业里仅是参观的层面上实践,而对于具体的运营管理并不了解。在这种课程群缺失、实践体系不健全、支撑平台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创业教育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工程,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2.3师资力量匮乏 在畜牧兽医专业进行创业教育,对业师的要求都比较高,既要具备创业管理、金融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农学、畜牧学、动物科学等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必须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然而,在全国畜牧兽医专业完全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创业教育的教师凤毛麟角[5]。目前,在畜牧兽医专业承担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指导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理论教学能力较强,但实践指导能力较弱,并且很多业师并没有创业经历,甚至也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这样的教学仅囿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并没有太多实际创业中的真知灼见,致使学生们对创业仍然感到很虚幻。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既要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理论,同时也要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其创业素质,培养其创业精神,这样就要求业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创业的经验和深层次的创业认识。因此,目前畜牧兽医专业的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的师资力量仍然是十分匮乏的。 2.4教育评价机制束缚了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大部分畜牧兽医专业在教学评价机制中仍然是侧重评价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熟悉与掌握的程度为基本依据,而对于真正具备什么样的实践能力不计入评价标准体系中。有很多学生担心自己投身创业活动中去,会耽误自己的学业成绩,因而对于创业实践虽然有兴趣,但是却缺少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同时,学校对于创业授课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也不合理。传统的考核机制,强迫教师将学生固囿于课堂上,遵循传统的教学秩序,进行理论的强烈灌输,逼迫学生被迫接受创业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只是让学生们有概念上的创业,却没有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 3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多维教学平台的构建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畜牧兽医专业要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要转变创业教育的观念,从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出发,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一个集学校、企业、业师、学生、实践基地、仿真模拟、实战经营等为一体的集约化多维教学平台系统。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由学校主导,与社会创业支撑机构进行沟通,将社会创业支撑机构与学生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获得更多国家和社会所给予的创业支持。在构建的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交流平台和种子平台为一体的创业教育多维教学平台(见图1)上,畜牧兽医专业比较薄弱的就是实训平台、交流平台和种子平台的构建。企业家和学长的经验分享项目也是薄弱的,尤其学长的经验分享,多数学校都忽略了这部分教学资源。在交流平台上,有很多畜牧兽医专业并没有成立创意梦工厂,构建这类让学生们彼此之间进行创意的沟通与讨论的空间。校内孵化器也不是十分完善,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有一些学校甚至是空白的。校内孵化器是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更好地进行创业实战经营的平台;因此,要创建完善的校内创业孵化器,让学生们将自己好的、可执行的创意付诸于实践。 4发展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的对策 4.1转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业师、学校和社会及家长都要转变对创业的观念。业师在讲授创业课程中,并不是教授学生如何去创业,而是讲授创业问题的处理。同时,创业并不是创业者个体或团队的事情,需要学校、国家和社会的培育,让创业的实体结构健康成长。而对于畜牧兽医专业来说,以前对于创业教育进行的比较少,自然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在“大众创业,万民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深化畜牧兽医专业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立足“三农”,结合专业的特点,激发学生在该专业的创业热情。要积极地引导该类院校,要使学校和教师等主体全员参与,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配强、配齐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使畜牧兽医专业师生对于创业教育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4.2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对于畜牧兽医专业进行全面的创业教育,必须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见图2),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多维教学平台系统,将创业教育进行得更加全面一些。由图2可见,在此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分阶段地逐步将学生的创业点子实现,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的创意点子并不是空想。在学校里有空间和领域通过一定的途径能够将他们好的创意得以培育和实现,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创业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创业精神,提升创业素质。 4.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全面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需要重点做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邀请专业的、成功的创业人士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或作为客座讲师,传授创业理念和创业意识,并通过分享自身经验与经历,激励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信心。同时,定期邀请创业的学长进行经验分享。学长是学校的潜在资源,并且是具有真实感的专业人士,他们的经验分享更加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能够使学生增强创业的自信心。其次,加强业师的进修和培训工作。涉农院校业师的专业素质相对更加弱,教育厅和院校要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升业师的素养与能力,使业师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创业,会创业,再来教创业。同时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创业,尤其是科学技术型创业,增强业师的创业实践能力[6]。 4.4柔性化教学管理 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案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创业教育的技能是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创业的实践活动自然形成的,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也会占用他们专业课学习的时间,这样就需要学校、教师不能用传统的专业教育评价体系和教学体制进行评价和教学约束;而且,也需要学校做好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创业条件。因此,涉农类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管理时,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灵活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及具有一定灵活性和柔性的创业管理机制。 作者:牟晓娜 孙巍巍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就业指导教研室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课教育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教好畜牧兽医专业课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条件。基于此,结合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论述畜牧兽医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发展储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课;教育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许多职业学校都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目的是培养能够掌握动物饲料配制、繁殖技术、饲养管理、疫病诊断与控制相关理论与技术,能够从事养殖场生产技术与管理、动物门诊、饲料及兽药营销等的高素质畜牧兽医专业的劳动者及中级专业人才。对于畜牧兽医专业课教育教学,根据笔者自身的切身体会,发现专业课在教学上特别是教法上对学生学好专业课至关重要。 1畜牧兽医教师教好专业课的目的和意义 教好畜牧兽医专业课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打破了国家的界限,而且日益趋向国际化。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代下,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科技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提高科技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则很难干好专业工作与适应社会。所以,作为一名畜牧兽医教学的工作者,应教好专业课,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供基础条件。 2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设置 畜牧兽医专业主要课程有畜禽生理、畜禽饲养、饲料配制与质量分析、畜禽饲养管理等,还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总的看来,畜牧兽医各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自然性科学。所以,开设好专业课和实践实训课,对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发展大有益处。 3畜牧兽医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师资就内蒙古宁城县职教 中心专业师资队伍来说,专业教师不足,缺乏一支业务和技能双精的专业教师队伍。分析原因,与现在毕业的师资类对口毕业生较少有关,内蒙古宁城县职教中心对口专业学生相对较多,导致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尤其是实验实训教师都是由任课教师担任,从时间上和工作量上都感觉有些力不从心,这样就导致专业课抓的较好,而实验实训课相对薄弱,使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3.2缺乏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畜牧兽医专业课不仅要求学生有教好的方法记忆所学内容,而且要把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联系实际。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有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4开好畜牧兽医专业课的对策 为适应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农牧部组织骨干教师对该专业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试验。根据教改运行情况,进行了市场调查分析,制定了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计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水平,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4.1制定教学课改实施方案 为了使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农牧部制定了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市场对人才需要、畜牧兽医专业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及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了教学改革的内容、目标,并组织实施,为专业教学改革制定指导性方案。 4.2完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根据调查情况和骨干教师的意见,对畜牧兽医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课程的改革与调整是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的,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要求为参照。 4.3改革传统课程,增设新课程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要求为参照,认真对“解剖生理”“家畜饲养”“兽医临床诊断”等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增设“农业政策”“标准化养殖规划计划”等,适应畜牧兽医专业的与时俱进和社会的新需求。 4.4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学校现有条件进行现场观摩、实训。总之,通过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感性认识,丰富教学内容,使职业教育能真正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5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改革 针对粉笔写字教学占用时间多,不生动、不直观,课堂授课内容少、教师任务繁重等现象,根据教学需要,学校为教师配备了电脑及电子书籍,教师配备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施,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制作适合自己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5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5.1教学管理 学校成立教学督导小组,进行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检查,如课堂巡视、听课,期初、期中和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定期组织学生开座谈会,汇总学生反馈意见等。把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师的责任心。近年来,由于严格的教学管理,没有发生过教师旷课、迟到、早退和教学事故,顺利完成了教学和教改任务。 5.2师资建设 一是加强实践锻炼、进修深造、培训力度。为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进修、培训活动,学校每年拿出部分资金给教师“充电”,以充实教学内容。二是聘请企事业单位经验丰富、实践操作强的人员为兼职教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总之,通过畜牧兽医专业课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使畜牧兽医专业课在建设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作者:段素丽 单位:内蒙古宁城县职教中心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 规范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学体制的重要性 21世纪畜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也对从事畜牧兽医行业的专业人员在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畜牧兽医人才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应该顺应畜牧业的发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且针对目前高职畜牧兽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培养目标进行确切定位,将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的特色凸显出来。应加强专业实训教学,完善以能力为本的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 一、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现状 畜牧兽医实训教学是畜牧兽医学生在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切入点,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提高整体素质的教学活动。但是,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的内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关键要素还存在着系列问题。 (一)教育观念明显滞后 近年来,虽然高职畜牧兽医教育实训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但教育者对实训教学的内涵以及本质了解还不够,认识也处于表浅阶段,教学中仍然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实训内容重复、陈旧,仍然是验证理论性的实验占多数。实训课程的设计大多也是仅围绕着专业理论进行,理论与实践难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实训教学模式缺乏多样化 高职畜牧兽医已对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整合,但教学模式还是以灌输性的方式为主,基本是在已框定的范围内完成操作,缺乏师生之间互动,学生自主性不够,创新性思维无法得到培养。另外,实训教学的安排不够系统,教学计划执行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实训时间缩短、实训内容减少、实训组织较为松散等现象。 (三)实训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训实验场所比较落后,实验设备、仪器也存在老化、落后的问题,实验室试剂、耗材以及实验动物数量不足,许多实验实训无法正常开展,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难以很好培养。另外,实验室开放度也由于经费不足受到限制。大部分实验室只在学生上实验课时才开放,课余时间一般不能进入,这也阻碍了学生实训技能的提升。校内的实训基地,也往往因投入不足,规模有限,设施陈旧,无法与现代规模养殖场接轨,达不到实训目的。校外的实训基地多与企业相结合,但从经济角度出发,生产企业不可能接纳大批学生进场实训。(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要求存有很大差距实训教学需要大量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普遍的问题是:第一,师资结构不合理,年龄断层现象突出,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第二,师资较紧张,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教师没有时间下企业锻炼,专业操作技能不熟练,尤其是由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往往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不强。 (五)实训教学的考核力度不够 实训教学形式和环节多样,鉴于此特点,其考核也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各院校对实训教学环节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力度也低于理论教学,考核时也往往流于形式,随意性大,对引导学生加强实训环节、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不利。 二、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 解决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训教学模式。 (一)要明确职业能力的要求 综合职业能力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所强调的是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姜大源先生认为个人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状态。因此在规划实训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技能知识,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要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 1、以项目为核心进行实训课程开发。针对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差距,对生产岗位的系列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理出一些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工作项目,并依据岗位的工作项目来设计实训课课程大纲,进行实训课程开发。将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过程知识、技术性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的组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合生产企业共同设计实训项目。实训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训试论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吴瑗王燕丽李君荣摘要:通过对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针对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项目应体现一定的应用价值,并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设计的实训项目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可通过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利用企业技术资源来设计课程实训项目,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实训,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 3、生产企业参与实训教材的编写。为避免产生教材和生产实际脱节的情况,应邀请企业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畜牧师、兽医来参与编写,以使教材科学合理、直观生动、符合生产要求。 (三)要满足职业能力的要求 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模式,有利于培养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人才(如图1)。建立满足需要的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两条途径。 1、开发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第一,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提高设备利用率。第二,基于职业能力,坚持虚拟与真实教学并重,将两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让学生掌握现代生产新技术、新思路,获得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第三,通过真实的职业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第一,建立“协作型”实训基地。建立“协作型”的实训基地相对成本较低,而实训内容却有多样性且真实感强。第二,建立“自主管理型”实训基地。“自主管理型”的企业实训基地结合了企业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的优点,它的投资主体是学校,依托于本专业,但实行独立核算。第三,建立“合作型”实训基地。 通过合同的形式,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原则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合作范围不仅有学生实训安排、科技项目的转化和企业职工培训等,还涉及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等内容。企业成为学校定点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及大量所需的人才。(基金项目:2010年度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计划项目“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群‘板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R30031)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健全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学体制的重要性 21世纪畜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也对从事畜牧兽医行业的专业人员在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畜牧兽医人才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应该顺应畜牧业的发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且针对目前高职畜牧兽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培养目标进行确切定位,将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的特色凸显出来。应加强专业实训教学,完善以能力为本的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 一、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现状 畜牧兽医实训教学是畜牧兽医学生在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切入点,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提高整体素质的教学活动。但是,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的内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关键要素还存在着系列问题。 (一)教育观念明显滞后 近年来,虽然高职畜牧兽医教育实训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但教育者对实训教学的内涵以及本质了解还不够,认识也处于表浅阶段,教学中仍然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实训内容重复、陈旧,仍然是验证理论性的实验占多数。实训课程的设计大多也是仅围绕着专业理论进行,理论与实践难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实训教学模式缺乏多样化 高职畜牧兽医已对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整合,但教学模式还是以灌输性的方式为主,基本是在已框定的范围内完成操作,缺乏师生之间互动,学生自主性不够,创新性思维无法得到培养。另外,实训教学的安排不够系统,教学计划执行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实训时间缩短、实训内容减少、实训组织较为松散等现象。 (三)实训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训实验场所比较落后,实验设备、仪器也存在老化、落后的问题,实验室试剂、耗材以及实验动物数量不足,许多实验实训无法正常开展,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难以很好培养。另外,实验室开放度也由于经费不足受到限制。大部分实验室只在学生上实验课时才开放,课余时间一般不能进入,这也阻碍了学生实训技能的提升。校内的实训基地,也往往因投入不足,规模有限,设施陈旧,无法与现代规模养殖场接轨,达不到实训目的。校外的实训基地多与企业相结合,但从经济角度出发,生产企业不可能接纳大批学生进场实训。(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要求存有很大差距实训教学需要大量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普遍的问题是:第一,师资结构不合理,年龄断层现象突出,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第二,师资较紧张,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教师没有时间下企业锻炼,专业操作技能不熟练,尤其是由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往往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不强。 (五)实训教学的考核力度不够 实训教学形式和环节多样,鉴于此特点,其考核也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各院校对实训教学环节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力度也低于理论教学,考核时也往往流于形式,随意性大,对引导学生加强实训环节、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不利。 二、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 解决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训教学模式。 (一)要明确职业能力的要求 综合职业能力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所强调的是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姜大源先生认为个人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状态。因此在规划实训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技能知识,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要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 1、以项目为核心进行实训课程开发。针对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差距,对生产岗位的系列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理出一些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工作项目,并依据岗位的工作项目来设计实训课课程大纲,进行实训课程开发。将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过程知识、技术性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的组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合生产企业共同设计实训项目。实训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训试论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吴瑗王燕丽李君荣摘要:通过对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针对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项目应体现一定的应用价值,并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设计的实训项目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可通过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利用企业技术资源来设计课程实训项目,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实训,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 3、生产企业参与实训教材的编写。为避免产生教材和生产实际脱节的情况,应邀请企业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畜牧师、兽医来参与编写,以使教材科学合理、直观生动、符合生产要求。 (三)要满足职业能力的要求 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模式,有利于培养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人才(如图1)。建立满足需要的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两条途径。 1、开发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第一,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提高设备利用率。第二,基于职业能力,坚持虚拟与真实教学并重,将两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让学生掌握现代生产新技术、新思路,获得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第三,通过真实的职业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第一,建立“协作型”实训基地。建立“协作型”的实训基地相对成本较低,而实训内容却有多样性且真实感强。第二,建立“自主管理型”实训基地。“自主管理型”的企业实训基地结合了企业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的优点,它的投资主体是学校,依托于本专业,但实行独立核算。第三,建立“合作型”实训基地。 通过合同的形式,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原则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合作范围不仅有学生实训安排、科技项目的转化和企业职工培训等,还涉及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等内容。企业成为学校定点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及大量所需的人才。(基金项目:2010年度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计划项目“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群‘板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R30031)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高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开发实践研讨 一、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关键点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是以工作任务、项目为引领设置课程(学习领域),其显著特征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过程导向,学做一体,理实结合,动态变化,适应岗位,能力为本,强化技能,师生互动,教学高效。借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结合国情、省情及校情,将新的教学模式与各校教学现状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潜在优势,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 1.重视市场调研,找准毕业生岗位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首先要打破原学科定位,依照毕业生应职岗位(岗位群)对知识和技能及素质要求为基础,对原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组,确立新的学习领域。岗位内涵要以现实岗位真实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其中,对知识、技能、素质进行详实调查和研究,为确定学习领域作好准备。 2.精心设计学习领域,与行业生产良好对接 根据岗位内涵要求,结合畜牧业发展状况,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探讨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学习领域必须是生产中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综合技术,如动物饲料配合技术、动物临床诊疗技术、动物繁殖技术等,能解决生产中某一环节的技术问题,具有可操作性。 3.制定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文件,在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研究并制定相关课程标准,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以系统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引导文法等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之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以仿真及现场教学、案例研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创设现场工作情景;创新立体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主体的格局,极力倡导并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行工学结合,充分体现职业特征。学生在完成具体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学会畜牧生产的各工作岗位的能力,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紧紧围绕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融合职业技能证书的相关知识、技能、态度及敬业精神等要求,以生产的各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和毕业前的顶岗等途径,使学生在毕业时能真正与工作岗位对接。 (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按照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方案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之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4)通过评价标准测评课程效果。专门制定学生技能的考核方案和细则,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对学生评价到位。在教学中每个学习情境都有考核方案,上一个学习情境考核达标者才能进行下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增加课程评价内容使标准真正成为教学行为的规范。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在本门课程中形成的职业能力。 4.学习情境策划与设计 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基础,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设计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学习情境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情境间可为平行或递进关系,不能相互包涵。 (2)设计载体可有所不同。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有其特殊性,学习情境的设计载体应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行业、企业专家意见,经过细致的分析和论证来选择确定。如工科类多以产品为载体;汽车维修常以故障现象为载体;养殖类专业多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这样就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使学习情境的实施更顺畅。 (3)做好情境描述,更便于实施。情境载体找到后,对于情境教学目标、资讯问题、资讯引导、任务描述、资料索引、教学场景准备、所用工具及材料、教学评价等都应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作说细描述和说明,为教学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二、专业核心课开发的体会与思考 1.课程开发系统化,体系更加完善 组建由专任教师、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历经“市场调研定岗位、职业分析定能力、典型任务分析划领域”的开发过程,根据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取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开发设计思路清晰,内涵标准反映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强。按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体系初步确立,为相关专业课程开发提供良好借鉴。 2.教学情境一体化,体现真实性 为确保学习领域中各学习情境的实施,建立包括教学区、工作区、讨论区、展示区、资料区等企业一线工作情境的专业课教室,布置场景和营造氛围,学生通过各个场景接受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和职业技能培养,实验实训场所全天对试点学生开放,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按照行业标准改革课程内容,学生通过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训项目训练,可获得与专业相适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与企业上岗职位无缝对接。 3.课程实施行动化,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凸显 采用“三段、六步、三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三段”即行动实施前的行动方案形成阶段、行动实施阶段、行动后的行动反思阶段;“六步”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三环”即从资讯到计划以思考为主的思考环,从实施到检查的以操作(活动)为主的实施环及六个步骤整体构成的行动环。通过“三段、六步、三环”的教学,教师与学生完整地再现了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隐性思考和显性行为过程,真正达到了在行动中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的目的。教学目标由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变为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多维整合,教学内容由过去的知识体系的章节结构转变为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为中心的学习情境,教学方法由传统的传授式“满堂灌”转变为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法综合运用。 4.课程评价多元化,保证公正性和人性化 课程改革后,教学评价由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内视、外视、个视等手段,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方法,采用汇报、答辩、成果演示、笔试、口试、操作等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体系中,彻底打破“一卷定乾坤”的结果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自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评价的改进和激励功能发挥,师生角色由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师生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5.人才培养职业化,实现毕业生与岗位无缝对接 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生职业化培养,采取全程化、全面化、渗透化训练,在知识课程体系改革中除了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外,更强调学生职业化素质养成。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各门课程(包括综合实训课程)内容增设或强化相关职业素养训练内容。与合作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适应职业工作的课程内容同时,引进职业元素、产业元素、企业标准、企业行为规范,增强了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操守、职业态度、职业技术等,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训练了学生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着装整洁、遵纪守时等职业行为规范,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将素质教育、技能训练、知识传授科学合理地整合在一起,着重于整体职业素养培养的广泛性、融合性、延续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能力锻炼思考 畜牧兽医专业是典型的职业岗位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养、会治、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畜牧兽医专业应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训练。 1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高职学生多数都是在高考中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很少受到老师的重视,导致这部分学生“不爱听”老师的话,叛逆心理很强,且有很多学生对实践课和实习不满,经常抱怨“养殖场的活太累,根本就不是我能干的”,“我不学畜牧兽医我也会养猪,实际上也锻炼不到什么,还浪费时间”等等。加之很多实习场所条件艰苦,加深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导致学生对参与专业实践锻炼的自觉性不高,而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1.2实践教学体系不规范 由于诸多条件不足,传统教育的计划目标将高职学生的培养重点主要放在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理论知识上,对于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学校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近年来,由于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所谓实践能力是指动手操作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技术应用水平,以及解决技术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意志力和信念等综合素质;但很多高校教师对实践教学界定不清楚,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归属性质以及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关系认识不足,因而对实践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和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不一致,造成实践教学既没有标准,也很不规范,而且随意性很大。 1.3实践条件不完善 畜牧兽医专业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专业,要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能,适应岗位、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把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是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实训耗材的巨大投入。目前从实践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校现有的畜牧兽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等实训教学条件落后,实训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也导致很多实践教学内容多为演示性、验证性,缺乏现代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1.4实践教学与理论脱节 很多教师喜欢先讲授理论知识,在学期的最后几周集中上实训,比如解剖生理课程,由于实训动物等多方面的限制,任课教师多采用先讲授理论知识再集中实训的方式,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时缺乏统一的要求,目的性不强,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只是让学生按照实训步骤操作,甚至让学生应付差事;学生在实训时只是“照猫画虎”,在实习时让教师“抱着走”,学生无法将所作的实训和已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1.5实训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很多院校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能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受普通教育的影响很大,习惯从理论、学术水平上评价一个教师,而忽视其实践技能的水平。很多教师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根本无暇深入企业研究目前畜牧兽医工作岗位存在的问题。因此纯理论性的研究工作开展的比较多,带有明显地“学院派”特色;新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到理论”的应届毕业生,其本身实践水平就非常有限,无法保障培养出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2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解决措施 2.1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对实践技能的认识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从2006年起,每年举办2届校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对获奖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认识,让学生感觉到实践技能是如此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职业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了短期奋斗的目标,让学生主动地去动物医院、养牛实训场、养禽实训场去学习知识,苦练技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择优推荐获奖学生参加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经过调研分析发现,技能竞赛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和很高的职业素质,在择业和自主创业过程中占尽先机。该专业学生2008年获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畜牧兽医类专业第一届“兴牧杯”学生技能大赛动物科学组团体第一名和动物医学组团体第二名,2009年获“上海种业杯”第二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动物外科手术”项目全国一等奖,2011年获黑龙江省农业职业院校第二届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优胜奖。毕业后这些学生都自己开设了动物医院,职业技能竞赛的培训和参与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 2.2建立健全实践性教学体系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自2008年开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在调研分析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着手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建立健全了独立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单独设置了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组织教师编写了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和实习手册等一系列材料。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成绩考核等作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建立健全了“双证融通”,把畜牧兽医技能证书的考区结合进来,让学生在集中实践过程中,既能够学到一定的技能,又能够有助于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家畜繁殖工、兽医化验员等。 2.3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保障实训耗材的投入 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实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基地建设是有效运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先决条件;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在2002年以后,先后建立了现代化养牛场、养禽场、养猪场、兽医院等实训场所,以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在2008年该学院开始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前后,该学院上投入了几百万元购买仪器设备用于畜牧兽医专业,学校还加大对实训动物、实训耗材经费的投入,使学生以实践操作为重点,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掌握畜牧兽医方面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 2.4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等以训练记忆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代之以训练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考核方式上,长期以来,考试形式单一,内容上重知识的考核,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把学生引入了读死书、死读书的误区,成为阻碍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瓶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畜牧兽医专业特增设了技能考试项目,学生采用抽签的方法决定考核的技能项目,主考教师围绕技能考试内容,提问有关理论知识,从而了解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掌握程度。 2.5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高水平教师的指导和创造性的教学和付出,“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采用多种方式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和考察;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院担任兼职、特聘教师等;选派学校的优秀教师去企业兼职,实行“双岗双薪”,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和生力军,学校应从青年教师进校就建立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锻炼计划,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到养殖场、兽医院去实践锻炼,提高其实践教学的自身能力,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成为“双师型”的教学能手,从而保证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断开拓创新。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成立思索 《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其本质是教育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建设一支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务之急。 1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1.1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 据统计,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训指导教师的来源,主要是由3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在职技术人员或者退休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二是校内专业专职实训指导教师;三是校内专业理论课教师同时承担实训指导教师的任务。根据统计分析,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组成中,由校内专业理论课教师兼职实训指导教师所占的比重在60%左右,而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所占比重为30%,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所占比重更小,远低于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文件规定的1∶1的比例。 1.2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转变升格而来。从学历层次来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队伍中拥有大中专学历者较多,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约为50%,研究生学历或以上学历担任实训教师的就更少;就知识结构来看,有些教师专业不对口,尽管学历满足条件但不是相关专业毕业,因而很难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实训指导工作。尤其对于畜牧兽医专业而言,是一个要求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很难理解和掌握其实践技能的。 1.3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实践水平偏低 在高职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中,很多实训指导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还比较差,实践能力不能够完全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师最重要的是“技高”,既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但要能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还要能够参与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据调查,在目前的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虽然有一定的实践技能,但对社会实践和工作岗位缺乏了解,对现代的新技术和新技能不能及时地吸收、消化;另外很多新分配来的实训教师,有很多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很少,实践技能相对不足。2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2.1灵活掌握准入条件,增加实训指导教师人数 目前,实训指导教师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短缺问题,急需人员来补充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不足,在严格执行实训指导教师准入标准的基础上,还应该灵活掌握准入条件。一是根据实际需求聘用畜牧行业和生产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及工程师,将其作为专职的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或者实习指导教师,或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实训指导教师或者实习指导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推行“双岗双薪”来充分调动企业中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投身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放宽对企业人才的学历要求,只要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需求,就放手大胆引进。二是坚持自主培养提升校内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快具有“双师型”素质和资格的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培训提高现有的专业实训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指导水平,使之能完全胜任岗位需求。 2.2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学历 虽然高学历并不等同于实践能力强,但高学历者在更新知识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拥有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应该使校内专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学校人事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实训指导教师提升学历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应招聘一些应届本科和硕士毕业生,进行培训后来充实实训教师队伍,使实训师资队伍能够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从而保证实训教学的良性发展。 2.3产学研结合建设优秀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2.3.1转变观念,明确以实训教师为中心地位的职业教育思想: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最基本和有效的途径是师生与实际生产项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充分认识到高素质的高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保证和关键。要让全体师生员工确立实训指导教师是职业学院办学的主体观念,从人事制度等多方面为实训教师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 2.3.2校企合作共建共赢,加快“双师素质”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一方面,利用学校优势的师资、教学资源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引企入校等多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只有在学校为企业充分服务后,企业方能主动地协助学校开展各项教学改革,方能愉快地接受更多的学生、教师顶岗实训;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顶岗实习,确保实训指导教师每年都有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机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畜牧兽医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各工作岗位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在教学中根据企业所需及时补充能够反映生产实际的新技能,把企业中的典型案例运用到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贴近生产实际,从而加快“双师素质”队伍的建设。 2.3.3积极聘请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该方法,能够基本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学校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兼职实训指导教师,一方面解决自身实训教师队伍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弥补职业教育方法的不足,可有针对性地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畜牧兽医专业聘请能养会治的“专家”,这些专家都是常年工作在养殖场一线的技术人员,掌握着实用且先进的养殖技能,这些专家来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2.3.4建立有利于实训指导教师成长的人事制度:学校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安排和鼓励教师走出校门,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一线进行项目服务和技术开发。比如可以鼓励实训指导教师开办兽医门诊、兽药店等,这样,实训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改善生活条件,也能较高层次地实现自我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实训师资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强对实训指导教师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要办好畜牧兽医专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指导实训的师资队伍是核心问题。应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校企合作、满足市场需求,坚持服务于行业和企业、服务于社会,就会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发展趋势,它必将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规范化、现代化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就业导向下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研究 摘要: 针对以就业为导向,对畜牧业兽医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实施校企合作,通过工作过程来开展项目教学,突出对岗位工作需要的教学,对比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教学效果,并归纳总结出该教学模式在畜牧兽医专业中的具体实施措施,以构建出高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畜牧兽医专业;就业;教学改革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工作技能、获得工作岗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岗位工作技能是其主要目标,也是学生实现稳定就业的前提。为了满足社会市场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创新改革[1]。通常情况下,各个行业的发展也增大了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模式也面临着改革。党的十七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2]。畜牧兽医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存在的缺陷日益明显,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该教学模式,根据其效果对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进行了探究。 1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就业前景 畜牧业是驯化和培养有经济价值的兽类和禽类,根据其生长繁殖等能力,取得畜禽产品,畜牧业包括马、牛、羊、鸡、鸭、鹅、猪、兔等的饲养,还有鹿、麝、狐、貂、水獭等的驯养。兽医是一种能够对动物疾病进行防治的行业,其主要任务是对家畜家禽疾病进行诊疗、防治、检疫和畜产品卫生检验的研究[3]。由于畜牧和兽医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尤其是在教学、生产和科研方面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畜牧和兽医成为一个并行的专业。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已经成为国家、省级和校级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5门省级精品课和4门校级精品课,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为《牛生产》,省级精品课分别为《动物解剖生理》《动物营养与饲料应用技术》《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动物繁殖技术》和《家禽生产》,校级精品课分别为《畜牧场环境控制与规划》《特种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动物解剖与剖检》和《动物育种技术及应用》[4]。在畜牧兽医专业中,其教学培养的核心能力为畜禽的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畜禽养殖、疫病防治、兽药生产与销售以及饲料生产与销售等领域,可以在动物防检站、动物疾控中心、县乡级兽医行政部门、动物屠宰企业、饲料企业、动物医院、兽药企业以及大型规模养殖企业等单位工作,主要岗位有动物疫病防治员、兽医化验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兽药技术员、执业助理兽医、饲料技术员、动物饲养管理员以及牧场经营管理员等。在我国各个地区,畜牧兽医机构大约有6万多个,然而由于畜牧兽医专业才开展不久,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据统计,目前的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17.8%[5],而且很多人员的职业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在全国各地,该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加之城镇宠物饲养日益兴起,为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实践 为了探究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畜牧兽医专业中的教学效率,将选择该专业的2个班级为研究对象,2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年龄等基本因素的差异经过分析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一个班级为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的方法;另一个班级为实验组,使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2个班级教学内容都为《动物临床诊疗》课程中的治疗技术这一部分,包括投药法、注射法、穿刺术、冲洗法以及输液等技术。教学结束后,对2组学生成绩进行考核并对比分析。 2.1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 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统一“教”与“学”的目标。然后再将教学融入实践生产和管理过程,让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训练,并结合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再次,学校也可以趁此机会加强学生课堂与职场互动,使职场和课堂对接、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从而拉近学校和职场的距离,有效实现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的教学目标。最后,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评价,评价原则是以能力为主,使用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教学效果有效的体现出来,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2实践结果 通过对2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其学习成绩进行统一考核,其评级标准分为优秀(80~100分)、及格(60~80分)、差(40~60分)以及很差(≤40分)4个标准,然后将2组学生成绩统计并对比,其具体教学效果见表1。根据表1的数据分析,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畜牧兽医专业中的实施 3.1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 开设畜牧兽医专业的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中相关职业所需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构建出“两轮实践,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6]。例如,畜牧兽医专业在第4学期进行分方向专业时,可以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促进学生与企业的就业意向,同时大大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3.2科学配置专业课程体系 以畜牧业和兽医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教学任务,对畜牧兽医专业领域进行重新归纳,形成行动领域。与此同时,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落实,着重培养学生的畜禽饲养管理、畜禽疫病防治能力和家畜繁殖改良等能力,并将家畜饲养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家禽繁殖工等职业的工作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能够有机的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7]。 3.3优化教学课程内容 在每个教学领域中,其主要内容要以岗位工作为基础,设计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根据教学课程内容特点,与其他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例如项目教学,编制并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标准,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在设计教学内容中,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8],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4结语 随着现代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畜牧业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国开展畜牧兽医专业的高校在本专业教学中逐渐重视起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具有专业的实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将教学融入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加强其专业实际技能的进步,还能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时能够尽快适应,从而有效提高畜牧兽医行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作者:董利云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畜牧兽医系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探索 一、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形成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 1.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建有动物解剖实验室、动物病理标本室、动物疫病实验室、三理实验室、教学兽医院和实习牧场。这些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承担着课程实验实习任务;另一方面从技术上支持和保障地方畜牧业的发展。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明显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如学生可以到动物解剖标本室直观的从实物标本上了解掌握各种动物的解剖结构和特点,并自愿参加标本制作小组,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制作动物标本,成品动物标本已先后输送到金华、天津、省内等多所职业院校,为地方职业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动物病理标本室拥有师生自制动物病理浸制标本500余种,全为师生在参加临床病例的诊治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动物疫病实验室多年来一直为监测地方动物疫情,诊断动物临床疑难病症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地方畜牧业健康发展,减少养殖企业经济损失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校内教学兽医院可以接待青年教师下场锻炼和学生顶岗实习,使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对外动物疾病诊治过程中得到锻炼,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有效地服务和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2];实习牧场,饲养有鸡、牛、羊、驴、犬、猪、兔等各种动物,学生们可以进行动物饲养、动物免疫接种、预防消毒、给药、模拟临床检查、正常生理指标的测定以及血样、尿样采取与化验等各种技能的实训锻炼。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为畜牧兽医专业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内部基础。 2.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保障学生实训和零距离就业畜牧兽医专业先后与北京百年栗园、京城马汇、承德石创养殖有限公司、承德伴侣动物医院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了2个“场中校”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主管、专家能手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实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基本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提供了保障。校外实训基地的创建,有效地弥补了校内实训条件的不足,保障了工学结合专业教学的实施,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创造了条件。 二、畜牧兽医专业三学年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运行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充分研究借鉴国内外工学结合经典模式,广泛研究“双元制”“、渗透型”“、工读交替型”“、产学研合作型”“、TAFE型”、“教学工厂型”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3],分析他们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特色,挖掘他们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借鉴之处,并借助2010年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和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之力,创新形成了畜牧兽医专业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在09级专业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里,对专业相对陌生,对行业不甚了解,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认知专业就业方向、掌握学习方法,并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因此,让学生走进动物解剖实训室、三理实训室、动物疫病诊断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进行工学结合学习,并有计划地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要在教学兽医院和实习牧场进行各1周的轮岗实习,形成了围绕校内实训基地的第一层次工学结合专业教学。在第二学年,学生根据一年来的专业认知情况选定自己的就业方向,畜牧兽医系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动物医院、养殖企业、饲料企业、兽药企业和宠物行业等不同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轮岗实习,形成第二层次的工学结合。第二层次的工学结合,基本实现了专业教学和企业生产的零对接,学生增强了专业技能,由于采取定期定人数全年不间断轮岗方式,也深受企业欢迎。第三学年,学生在第5学期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边顶岗边学习的方式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然后以企业正式员工的身份到企业进行6个月的就业性顶岗实习,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实际工作提升职业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最后实现零距离就业,完成了第三层次的工学结合。 三、畜牧兽医专业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凸显专业特色和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畜牧兽医专业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实际情况,在多年专业教学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地解决了学科型畜牧兽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方式,解决了单纯依靠校内实训基地而呈现的实训场地不足、设备不完善、实训耗材昂贵的困难,实现了校、企、学生的三方共赢,符合高职办学理念,凸显畜牧兽医专业办学特色。畜牧兽医专业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各种实训,培养学生将学到的专业技能应用于生产实际,并在生产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协作意识、诚信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也针对性的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自主择业和创业能力。同学通过每一层次的工学结合,都会对畜牧兽医专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三个层次的培养,学生已基本达到企业所希望的具有较强的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成为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某项具体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畜牧兽医专业三学年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运行,充分表现了省级示范专业和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在高职教育教学和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作者:闫港杨亚东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承德市双滦区职教中心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的探索 “1234”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通过总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经验,畜牧兽医专业提炼出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两本证书,三个系统和“四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效益显著。服务地方经济,是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重点专业建设中,我们注意发挥教师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科技优势,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目前有12位专业教师分别担任省内20多家畜牧兽医行业、企(事)业单位技术顾问。近三年累计培训农民6350多人次,培训并鉴定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220多人(次),诊治畜禽疾病5600多例,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20多万元,为当地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主要经验 领导重视。学院与有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保证了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院长多次强调要认真做好重点专业建设工作,要求必须高质量完成重点专业建设任务。教务处与生物科技系领导每学期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深入教学第一线,研究讨论教学管理与专业建设发展问题。同时,学院人事、财务、总务、实训中心等单位在人力、物理、财力、设备采购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资金保障有力。为了支持重点专业建设发展,学院除保证日常教学经费外,三年来共划拨重点专业建设专项经费30万元,争取省“民生八大工程”项目款81万元、欧元贷款201万元,支持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累计投入经费300万元。另外,近三年该专业教师39人次到国内外有关单位进修学习,仅此一项,学院投入经费20余万元,对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制度建设保证。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专业建设等规章制度,印发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对规范各项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系部结合自己实际制定了《生物科技系实验室管理暂行规定》、《生物科技系日常教学工作规范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了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2存在问题 专业群建设有待突破。我们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就畜牧兽医专业改造提升以及开拓饲料、养殖、宠物、生物制药等专业方向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甚至制定了相关专业建设申报与人才培养方案等资料,但由于多种因素限制,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专业群建设方案。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数量基本能够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但深度合作不够,主要表现是学校对校企合作积极性高,对企业依赖性强,而企业对此事积极性不高,对工学结合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专业规模效益不显著。由于受传统轻农思想等因素影响,不少考生不愿报考畜牧兽医专业,导致该专业招生规模较小,专业规模效益不显著。 3对策 继续深化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按照[教高16号]文件精神与学院专业建设整体规划要求,把专业群建设做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优化工学结合管理模式。通过科技承包、技术入股、利益共享等方式与企业“联姻”与“三农”结盟,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优化工学结合管理模式,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层次提升,工学结合牢靠,学生技能强化、教师能力提升,就业渠道畅通,区域经济振兴的“共赢”目标。继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办学效益。继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帮助考生与家长克服轻农思想,充分认识现代畜牧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优秀毕业生典型事迹宣传,引导考生积极报考畜牧兽医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作者:熊忙利吴旭锦朱小甫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素质评估 1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双师素质 1.1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实训教学、实习指导以及就业指导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不但能胜任理论教学,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能承担畜牧、兽医相关的实训、实习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从而使他们考取家畜繁殖工、家畜饲养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宠物医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和国家执业兽医师。 1.2创新创业能力畜牧兽医专业贴近生产,社会需求量巨大,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应该能独立开设动物门诊和饲料店,具有自主创业能力;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开发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紧密相连的专业特色课程,及时更新教学重点,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具备能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定期去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走访实习实训基地,回访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开拓校企合作新领域,为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 2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评价体系 2.1双师素质评价现状我国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对高职教师的评价多是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尽快研究建立一套合乎高职教师特征的评价体系,是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2.2双师素质评价意义双师素质评价标准是高职教师开展工作的方向和准则,是高职教师努力达至的目标。它既是高职教师评价的出发点,也是高职教师评价的依据和标尺。 2.3双师素质评价原则在制定高职双师素质评价标准时应充分考虑高职教师的意见,让高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切实体现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发挥其对教师的导向作用。同时在评价标准的框架下应制定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它是评价标准的载体和具体体现。评价指标应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和可测定的,应能激发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能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在制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涵盖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制度五大部分内容,在此框架下再细化为若干可操作性评估指标。 2.4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1)科学的评价标准。“双师素质”标准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标准;二是按专业划分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服务型标准;三是按职称体系划分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标准。(2)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精度,是评价中的一项关键工作,要结合实际建立详尽的指标体系。 作者:姜明明葛鑫王静范学伟郭冰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生就业策略 一、当前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就业观与心理状况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经自己认真思考而选择本专业的,对农牧业发展前景具有信心,认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愿意投身这项事业;少数学生是经亲朋好友及学校教师推荐,自己没有充分认知,感觉不错,但对所学专业了解较少,没有科学、实际的规划。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农业发展,也出台了许多利好政策促进农牧业发展,农业宣传力度和投入加大,农牧类院校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在招生规模上得到了提升,在学生就业方面有了质的提高,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然而,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艰苦行业的本质,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校所学不能很好地衔接企业岗位需求,不能很好地适应,导致工作压力增加;我国农牧业发展正处转型升级期,行业发展不平衡,学生就业后流动性大;中、小私营企业的不规范用人机制,保障不到位,等等,这些对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负面效应,容易导致就业心理问题。 很多毕业生存在非理性、非客观的就业观,概括起来主要有“四选”:一是选择城市和工作环境。县镇、乡村、基层等艰苦地区不太愿意去,存在就业幻想和享乐主义“,高不成、低不就”,存在这一观点的毕业生往往有很深的精英情结,不能够认清现行的政策及就业形势,学农爱农意识淡薄,没有深刻认识到本行业的特殊性。二是选择理想就业单位、岗位。如基层畜牧兽医机构、检验检疫部门、养殖公司、饲料和兽药公司等单位的实验员、技术人员、销售代表等岗位。学生喜欢“朝九晚五”式的工作,希望有充足的假期,不愿意到养殖场等生产一线工作,吃苦精神准备不足,没有合理的就业心理预期,造成一方面企业提供的岗位很多,一方面学生感叹就业难的矛盾局面。三是选择高薪。大部分学生成长环境优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应聘时却要求企业提供一定的薪资标准,尤其是饲料销售行业,只看到成功者的销售成绩,没有看到其背后的付出和汗水。四是选择盲目创业。毕业生只看到了创业成功者的光环,但是没有看到创业者的艰辛和需具备较高的素质,在创业方面建议学生先就业,积累创业资本,时机成熟后再尝试创业。这些现实情况和非理性的就业观严重影响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高职大学生的就业难与易又导致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 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悲观心理。主要是缺乏学农信心,对政策不了解和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心存疑虑,片面地认为,面向基层艰苦行业,无社会人际关系,担心社会地位不高等。二是焦虑心理。由于就业的压力及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不敢迈出就业的第一步,对走向社会缺乏足够的准备,没有合理的规划,使其深感困惑、焦虑不安。三是依赖心理。部分学生临近毕业,把就业问题看成是学校、家长的事情,自己缺乏主观能动性,不积极联络招聘单位。四是从众心理。大部分学生在择业方面缺乏自我分析,不知自己适合的岗位,容易出现随大流的思想,因而导致竞争力增加,错过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出现频繁换岗。五是不满心理。部分同学没有对就业能力进行自我评估,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就业观不明确,把自己遇到的挫折归因于客观环境,对学校、企业不满,形成自我否定和否定社会的不良心理状态。 二、做好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心理诱导的对策 职业教育的根本就是就业教育。就业关系着民生,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前途命运,关系着每一户家庭的希望,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关乎职业教育的未来。针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出口”质量,培养职业素养高、专业技能强的现代高端技能型人才。学校应发挥自身的思想教育职能作用,建立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与用人单位交流与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取向,对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顺利就业。 (一)强化专业教学改革,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增强就业信心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关系着毕业生的竞争力。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专业教学质量和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因素。职业院校要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课程合理设置,开设课堂养殖场,课堂工作间等教学模式,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素养明显提高,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训的融合,让专业思想和产业认知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导向,增强就业信心。 (二)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拓展就业空间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多方位教育培养,拓宽就业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办学新体制。建立校企合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定期邀请畜牧企业专家进校讲课,成功校友给毕业生作励志教育讲座,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招聘、面试技巧、用人信息引入校园,增进学生对行业、企业的了解,增加从事农牧业的信心,克服心理障碍,纠正错误的就业观。学校与企业建立“订单班”、“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既增强了预适应性,又拓宽了就业渠道,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顺利转换角色,降低就业压力,成为“零适应期”人才,就业有保障。 (三)加强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双管齐下,提高育人水平教师队伍素质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职业院校既要有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又要有一支精通教育学、心理学,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要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需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支持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增加实战经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科研,将先进的科研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增加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过硬、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主要是由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组成。大多数就业指导教师非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方面的知识不够精通,面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和就业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指导排解。因此,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职业指导知识、职业心理知识培训,增强其工作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全力研究、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学生的就业困惑。 (四)多形式开展就业教育和咨询服务,完善指导服务体系相当部分学生进校后对自身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没有充分的、完全客观的认知,表现出情景迷茫、高期望值或自卑焦虑心理,影响了就业。开展专业教育,利用专业教育使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和畜牧业内在发展特性,培养在职业技能、动手操作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脚踏实地工作,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以谋求职业发展;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介绍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让学生进校后感知企业,塑造职业素养,为以后的职业选择预热,减少迷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找准定位;开展就业指导活动,通过就业类社团活动、模拟招聘、创意大赛、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等丰富活动,营造良好的就业教育氛围;完善职位需求、就业政策、指导咨询、网上招聘等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调动一切力量采集适合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信息,并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向毕业生,定期安排职业指导老师进行现场咨询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对企业用人反馈信息、毕业生就业动态等进行调查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平时的工作实践,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个性化服务,排除就业心理困惑学生初次择业就业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低会导致毕业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就业。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根据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就业方向,开展心理咨询、应聘技巧培训等活动,使学生摆脱就业依赖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就业指导老师要关注有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注残疾和少数民族学生,对这些学生要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找出优势和劣势,冷静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和职业环境,使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找准就业定位和奋斗方向。 作者:申峻松王利刚陈小权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创新 鉴于现行课程体系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经济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有很有必要,且完全可行。一是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已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按职业结构与岗位内容的变化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弹性的课程体系实事求是。二是进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改革,有利于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的一体化、教学与职业实践一条龙,这与当前绝大多数职业学院的教学特色是完全吻合的。三是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基础性与综合性,理论知识限定在“必需、够用”的幅度,摆脱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进一步精简门类、整合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训练,避免交叉重复,加重新技术、新技能的传授,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实际和师资力量配备,师生参与积极性高,改革效果必定理想。 1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及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不是对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作简单的增删,也不是一鳞半爪、随心所欲地内容调整,而是实现整体优化。其基本原则为:一是坚持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基础、面向教育规律,提高培养质量,社会需求是出发点,学生基础是前提,教育规律是保障,提高培养质量是目标[3];二是要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和谐发展;三是要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并达到目的。因此,总体指导思想是“以就业岗位为依据,以生产工作流程为导向”,奠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不可忽视广博基础知识的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交流、沟通、协调、管理、组织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民族文化、社会学、外语、写作等方面的学习兴趣的激发,风险规避意识的培养等,这都是就业创业潜能的储备,同时又是终身学习、转岗转职的前提。专业基础知识是先导和基础,要立足学扎实,这是知其所以然的根本。专业技能则要求精深,以职业岗位为导向,涉及“饲养,饲料,管理,繁育,兽医,预防”等多个环节,课程包括畜禽解剖及检查,畜禽日粮配合,常见饲料加工与调制,畜牧场设计及环境控制,畜牧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动物疫病防治,草食家畜(牛、羊,兔等)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家禽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特种动物养殖,畜牧产品加工与检测,畜牧场经营与管理、畜禽繁殖与改良等[4]。高职的培养方向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有是实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因此,专业技能教学不能强调“全面,多向”,要力求在某一方面学深、学精,掌握一技之长。根据上述原则,认为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目标最终应达到以下要求: 1.1课程结构合理 要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毕业生要能适应养殖生产第一线岗位,且在工作中能解决实际问题。但高职养殖教学绝不是为养殖场进行现行生产的操作工培训,培养对象是高级养殖技术人员,而不是普通饲养员和农村兽医,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较高的、可持续发展的操作技能。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5]。理论课程结构和内容要把握好必需与够用的关系,专业操作技能同要求一是熟练,二是融合,三是突破。课程所涉及的面比较宽,但要突出重点,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2课程设置实用 即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一切要以职业能力为定位目标,该添加的添加,该删减的删减,该整合的要整合。课程结构可是由若干个不同模块组合成,每个模块包含相关单元,而每个单元是根据生产工作流程中的专业技术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特点是精选教材内容,突出专业技术训练为主,要有利于加强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构建“教、学、做”一体化[6]。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2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2.1知识体系力求全面 学习知识目的在增强能力,提高素质,高职学生的素质包括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两大方面,能力主要是职业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其知识的构成集中在综合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3个方面。 2.2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体系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涉及课程较多,但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不必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要“以就业岗位为依据,以生产工作流程为导向”,根据对湖北民族地区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动物饲养及管理、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动物疫病防治3个方面,工作场所集中在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含养猪场、养禽场、养牛场)、饲料(兽药)公司、宠物医院等领域,主要职业岗位包括养殖场技术员、宠物医生、饲料(兽药)营销员、技术员等。在基本框架内,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就业岗位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只要保证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即可,具体地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针对动物疫病防治岗位,可增加动物防疫检疫和畜牧兽医法规、宠物诊疗与美容技术等课程;而养猪、养禽、养牛羊三门课有教学内容重复,也可将这三门课合并为一门,关键在增强教学的职业针对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7]。 2.3合理调整教学时间 尽管是同一专业,但从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能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原则上要在学生基本能接受掌握的前提下,尽量压缩理论课,增加实习教学时间,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大致为1∶1.2,其中,职业素质课(公共课)5约占23.4%;职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专业课)约占57.6%;实习约占19%。这样实验教学、实训教学、生产实践实习和技能训练总课时占比接近60%;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专业选俢课的理论授课约占40%,这样既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又便于课程结构外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配合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程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要避免以“知识”代替“能力”设置课程,课程结构调整后教学方法可相应改进,如畜牧兽医专业要求专业技能高,也重视合作精神、吃苦耐劳、规范严谨等方面的教育。适宜开设专门课程,如举行一些专题讲座、演讲赛等特殊的教学形。总之,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存在也不应该一层不变,要随着教育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不断改进提高。只要让专业贴近产业发展实际,课程贴近岗位实际,教学贴近学习规律,构建课程体系就会表现出合理性[8],最终能将学生培养成业务强、技能硬、知识广、素质高、适合当今经济发展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作者:向承西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环境下农村幼儿教育论文 1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 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提高保教质量,要根据“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她们的专业水平。还有要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加他们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解决其医疗、保险等后顾性问题,从而保证农村幼儿教师不但有投身农村幼儿教育的激情,而且有长期工作下去的动力,即所谓的“引得进”、“留得住”。 2注重幼儿时期的品德、品行的教育 农村里,父母因为忙于外出打工,常常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因而,为小朋友们创设一个清洁,优秀、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的重要。教师要注意每个幼儿的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的教育,把德育深入每一个幼儿的内心。例如:让农村的小朋友回归大自然,去感受家乡的美丽,教会孩子们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对表现比较好的我们可以颁发“大红花”以作奖励。这样不仅培养了小朋友了小顺心,而且还培养了小朋友积极主动的性格。 3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地制宜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倾向逐渐加剧,许多家长一味模仿城里人,不惜本钱给孩子买各种洋玩具或很贵的玩具,使孩子在室内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多,而孩子在野外的时间相对减少,虽然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大自然贴得那么近,却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他们不认识稻谷,分不清麦苗和小草,不知红薯长在哪儿……照这样发展下去,这些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对土地、对自然的感情将会越来越淡薄。良好的环境能给幼儿提供思考、观察以及动手能力表现的条件。嫩而过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智慧,让幼儿的身心得到慢慢的健康发展。 3.1变废为新 充分的发动孩子和家长收集废弃的物品,经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加工、改制之后,成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我们有着取之不竭的资源。例如:利用烂泥巴进行美工活动,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摆弄,挖洞、团圆、堆高、捏塑,获取造型经验和乐趣。可以使用废弃的糖纸折叠、裁剪成各式各样的蝴蝶、小人,将用后的汽水易拉罐剪成不同形的花儿,用装鞋子的硬纸盒裁剪成不同的图案等。 3.2制作标本 孩子在幼儿时期总是换踹着一种好奇、新颖的心态,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态,让孩子们制作各式各样的果实标本,然后进行粘贴。例如:收集玉米籽、大豆、葵花籽等,可以制作成美丽的花朵;收集树叶、小草、小花等可以制作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这些制作似乎是很幼稚或者是是很粗糙,但是那包含着有幼儿们的童心、想象力等,因而孩子们会非常珍爱自己的作品。我们还可以摆在校园的走廊,让别的小朋友也欣赏,这样不仅提升了小朋友的自信,而且还培养了小朋友的意志力。 3.3设置自然的植物园 在设置的植物园区里,我们让小朋友从自己家里带上种子,如:玉米、高粱、向日葵、麦子、大豆等,然后让小朋友自己种下,每天浇水、施肥,看着种子慢慢的发芽、长大、成熟,从而提高小朋友们热爱劳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亲身的体会父母的辛勤。也可以为小朋友们设置小动物的饲养区,我们可以养殖一些小兔子、小鸡、小鸭、小狗等,让孩子们经常与小动物进行接触,并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爱心与责任心。 4从小培养环保意识 教师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待周边的事物,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教育。幼儿园环保教育应该是能够广泛反映我们生活环境以及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环境知识。这里的环境,应该是我们的周边,我们的家园。在周围的环境中,幼儿有许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事物和现象,如观察垃圾堆及被污染的河水、听听刺耳的噪音、欣赏美妙地音乐等等。只要我们老师时时做个具有环保意识的有心人,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随手可得的教育内容自编成教材,以专题环保教育为主,将丰富的环保教育知识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种教学活动中,让幼儿从感性的活动的基础上获得并形成有关的知识。让幼儿从小就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5就地取材,制作特色性的玩具 玩具是幼孩时期不可缺少的物质。但是在农村并不能像大城市里有大量的、高档的玩具,为了弥补不足,我们只能教孩子们自己制作玩具,就地取材。然而在在制作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例如:将高粱杆用针线将其穿在一起,然后进行数数,并学习数的分解、合成等,还可以使用高粱杆或者是麦秸等进行拼图;用积木搭建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等;用水果或者是蔬菜雕刻不同的不同的工艺品;用破碎的布料为洋娃娃制作花哨的衣服、裙子等;用葫芦做成不倒翁、花瓶等;用筷子做成秤杆,用瓶盖制作成秤盘,再用线将其穿起即可。在这样的制作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和丰富的想象力,制作出自己喜欢的玩具,更加能让他们的童年值得回忆。 6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幼儿在活动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在这个生动、亲切、有趣的氛围中,心态完全处于正常、平等、积极的求知地位,而教师充当的则是孩子游戏的伙伴。由于设备有限,可以让幼儿多做一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它形式多样,有的是徒手进行的,有的只需十分简单的材料,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深受幼儿喜欢。例如:促进幼儿小肌肉发展的游戏有:抓石子、翻绳、转陀螺、弹珠子等;发展幼儿智力的有:黑白板、爬梯子、五湖四海等;锻炼幼儿大肌肉动作的有:踢毽子、捉迷藏、跳皮筋等;还有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和平衡性的,如老鹰捉小鸡、瞎子摸瘸子、踩高跷、独木桥等。这些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受能力差异的限制,三五成群就可以进行。它们能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协调发展,合作能力的发展和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7结语 综上所述,走进大自然,走进劳动,走进他人,重视对美的感受和创造。这既能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特色,也能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优势。农村有着比城市更加优越的自然条件,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去教育孩子们,就如同将小小的鱼苗放进博大的海洋之中,所接触的事物更加的真实、更加的丰富。 自然教育论文:家庭教育中的顺应自然法 一、福禄贝尔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 福禄贝尔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一方面是指教育要顺应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即教育要按照儿童身体发育的基本规律来进行,不能逾越其年龄特点和身体素质进行过度或不及的培养。他指出,过分地按照人类的意志对植物进行修葺,最后不一定能达到使植物得到更好发展的目的,反而很可能破坏了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所以,教育儿童更不应该像粗鲁地对待植物一样任意“修葺”,应该耐心、小心地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一点一滴地逐步教导。另一方面,福禄贝尔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是指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发展,不能任意妄为地按成人的意志进行塑造。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发展的本能,教育就是要引导儿童充分、全面地发展和完善其本能。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他认为活动是儿童内部需要的外在表现,即活动是其本能发展的途径。 二、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怎样应用福禄贝尔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 (一)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应该掌握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 1.摒弃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陈旧的教育观念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一直在强调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想法早已根植在人们的心中,觉得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找一个体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本身能力、情感、观念等的培养。直至今日,这样的想法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加入了更多错误的元素,认为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人上人,要达到“光宗耀祖”的标准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并且拥有这样观念的人不在少数。把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狭隘化、功利化,导致儿童教育的最原始阶段———家庭教育就出现教育偏差现象。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根据儿童的自身特点,顺应其个性发展,培养其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等。 2.把游戏融入学习和生活 游戏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幼儿时期,儿童有渴望认识世界的心理需求,而游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最直接的方式。幼儿家庭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爱玩、爱游戏的心理,将游戏融入生活和教育,让儿童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仅能强健儿童身体,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还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让儿童的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家庭教育应该顺应儿童身体发展规律 儿童的身体发育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家长只有在充分遵循这些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培养出健康聪明的孩子。我国自古就用“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来教导人们遵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不能随意违背。我们只能充分地认识它,从而利用它。对于幼儿教育,我们也同样应该遵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然也只能得到寓言里宋国农夫的结果。现如今,社会发展快,竞争激烈,家长都怀有望子成龙的强烈期盼,于是,不惜代价地投入巨大财力物力来培养孩子,但却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这种现象的一部分原因正是没有顺应儿童的身体发展规律。比如,幼儿4岁之前的手指小肌肉群并未得到充分发展,画画只能涂鸦,不能很好地掌握线条。如果这时候家长主观地认为孩子只要参加专业绘画训练就一定能比别的孩子画得更好,而不考虑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强迫孩子参加训练,那么,孩子不仅学起来吃力,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还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并且还会严重打击孩子的信心和对画画的热情,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三)家庭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 1.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被分解为一个个小的不连贯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人类的进化史一样是从简单到复杂,渐进发展,不可逾越。这就要求幼儿家庭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这种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并且有特色地施教。所以,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孩子,敏锐地抓住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及时选择相应内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顺应儿童的心理需求 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们和成人一样有着某些特定的心理需求,比如,爱和被爱的需求、被关注的需求、自我表达的需求、成就感的需求以及活动和满足好奇心的需求等。幼儿家庭教育应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并且要求家长能迅速地给予相应的回应。只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健康、快乐、积极的儿童。 3.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教育 幼儿的注意以不随意注意为主,注意持续时间有限。只有调动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注意力才能集中,才能持续。所以,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很多家长总会抱怨孩子不听话,注意力不集中,教育实施难以开展。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儿童对所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所以,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努力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儿童的兴趣得以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十分不错的教育。 作者:刘晓 谷忠玉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教育观念与现实教育 作者:徐晓枫 母淑杰 单位:北钢集团公司培训处 一重集团公司设计研究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科学的进步,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大批有知识的劳动者,已成为激烈竞争的焦点。我国的“四化”建设离不开教育事业,更好地吸收外国的教育理论的长处丰富和充实我国的教育理论,对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是十分有益的,对如何培养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所需要的人才就更为有益。 1汲取精华充实我国的教育理论 在中国古代以杰出教育家孔子为代表而创立的古典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视自然教育。古典教育理论主张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与人的自身发展相结合,强调教育的广泛性和注重人的个性倾向的差异,比如“有教无奖”、“因才施教”等。但后来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严重束缚,使孔子的教育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充实,造成了教育的失落。16世纪到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给封建专治以致命的打击。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将被神学包围的教育理论解脱出来,创立了独立的教育理论。他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其中包括两面的含义:即教育要适应自然界万物生长法则和秩序、以及教育要适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另外还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即“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的明智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原则,打破了封建经院式的教学模式,为现代教育及现代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法国教育家卢梭对自然教育理论进行了完善和总结,提出了教育三个来源的观点,即自然、环境、教育。他认为将事物(环境)教育与人的教育顺从自然教育时教育才会真正有效。在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强调教育环境问题,要建立一个“纯净”的、无干扰的环境,使教育更加符合人的身心发展。他认为“儿童的堕落、道德的沦丧是由于社会的腐败所致,城市是充满社会弊端的缝凝之地,是导致儿童堕落的染缸”,提倡让受教育的儿童保持其良好的个性,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更好地指导他们去观察认识世界。教学方法上不要死记硬背,要尊重学生自由发展和个性要求,使学生自己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这些理论无疑是对封建教育理论的巨大冲击。能否承认和允许人的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与封建教育理论的重要区别。 在卢梭以及在他以前夸美纽斯所处的17世纪至18世纪,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能不影响到他以前的理论。而他们的理论中很多东西也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和社会的腐败,因而他们的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积极进步的特色,对以后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和贡献,这已为世人所公认。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他们的理论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和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的进步。这种更新和改变不是简单的重复。 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孔子的教育体系维持了千百年。教育理论不可能对社会起决定作用,但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人们是有充分共识的。长期的封建统治,教育理论的停滞不前,教育的不发达带来的愚昧、落后导致国弱民穷。教育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大小,取决于教育理论的发达程度。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欧洲文艺复兴同教育意识形态的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习外国教育史,加深了对教育的认识,同时也会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社会制度、经济状态、传统习惯的影响,超社会、超历史的教育是不可能的。教育是对人的完善,是对社会缺陷的补充。原始教育只能教会人们求生存的方法,封建教育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发展小农经济的意识形态需要,资本主义教育无非是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及理论,主要取之于传统的封建教育理论,传统色彩较浓。所以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应在极取传统优秀理论的基础上,应用马列主义、思想将外国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育报我国的教育事业走上飞速发展的轨道。 2洋为中用培养应用型人才 无论是夸美纽斯还是卢梭,他们的有关自然教育理论对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贡献以及其后产生的巨大影响为世人所公认。他们的理论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培养适应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提倡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强调人的教育要适应人的自身发展,废除僵化的教学方法,提倡动手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理论就我国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有指导意义的。我国几十年来沿续着苏联教育理论的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受孔孟传统理论影响很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视共性培养,缺乏个性培养”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等问题。面对现实我们应当看到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所谓自然教育理论,一方面是人的自身发展,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矛盾。而教育,尤其是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是促进双方面共同发展的桥梁。在我国原来的计划经济影响下,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只有一种,就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 不管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一律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这样一方面使大批的学生考不上大学而又无能力就业,另一方在使学生的身心、个性自由发展受到了束缚。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仅仅局限在纯粹的理论教学上,其培养结果是书呆子式的学生。在市场经济机制发展的今天,夸美纽斯、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以及后来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理论,都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大变革的社会背景中提出的。其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对当前中国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改革尤为重要。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主要是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否受社会的欢迎,也是教育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应大力培养有觉悟、有知识、有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劳动者,使教育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17世纪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要求教育从经院走向社会,使教育尊从社会自然发展和需求。今天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和党的教育路线指引下,我国的教育也正在走向新的里程。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改及发展纲要》指出,要逐步扩大职业教育,开拓就业渠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队伍的结构和素质。#p#分页标题#e# 教育体系内部在结构、运行机制上也要改革,传统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已是历史。要通过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机遇加快教育内部的变革。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等,要与社会意识形悉保持充分一致。任何落后教育体系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去为社会进步服务。教育在培养人才和培养良好意识形态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应在结合建国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汲取西方17世纪至18世纪自然教育理论的精华,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使教育为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大批人才,并使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充实、完美,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西方教育中的自然教育理论,由于受到历史、区域、观念的限制,在我国影响不大。这个理论的缺陷使其发展受到了制约C按照同志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教导,我们应吸取自然教育理论的优点,丰富、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为“四化”建设服务,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使中华民族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 3结语 党的科教兴国方针把教育改革推到新的高度。适应社会发展、企业改革的需要是教育活力所在。汲取自然教育理论的精华,将教育深人社会发展之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观察智力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培养 一、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能力 对于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来说,幼儿的感知能力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培养的,而我们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主要是让幼儿进行观察,而教师为幼儿传递一些技能,幼儿仅仅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去进行感受,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自我观察能力的培养。根据多元化的智力理论来看,幼儿必须要充分的在探究性活动中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对于智力的本质来说,主要是解决问题以及创造产品的过程,这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不能通过讲授式教学来完成,一定要利用实践性较强的探究式课程来进行教学。所以一定要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对于幼儿来说其自然观察能力仅仅能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发展,根据幼儿的特点年龄特点来说,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对于很多事物都很好奇,喜欢自行去进行研究。并且会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来获取对事物的体验。并且幼儿自身的这种观察也为日后的成长储备了丰富的资料,所以,简单地说,观察能力是幼儿阶段探究世界以及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做好探究活动对幼儿自然观察智力的培养。 二、将幼儿自然观察智力成为教育内容 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教学中,主要的指导思想为一两种核心智力而教,教学者主要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课程的设计,对于传统的教学中,仅仅是将重点放在了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以及语言能力上,这样导致了学生的发展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轨道。因此,针对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这种方式,要设置多种智力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中要将自然观察智力与其他多种智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与其他智力相互结合,从而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自然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让自然观察智力成为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在进行语言智力的培养上,要让幼儿进行事物良好的观察,并且能让幼儿自行阐述出来,充分的表达出感受,以此来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智力。同时幼儿在观察中,教师要做好与其的交流,帮助幼儿更深入的观察事物,并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这样幼儿能在自我的观察中,并经过教师的引导,从而来更深层次进行事物的观察,从而来产生自身独特的感悟。 三、观察智力的培养与多元化智力有效结合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多种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自然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关键意义,因此必须将其与多种智力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幼儿能够灵活的运用。幼儿自然观察力和多种智力的相结合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身体动觉智力。指的就是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培养和应用这种能力,不仅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还能够有效的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并且使幼儿对于教学活动有更加深刻的体验,使其正确的认识到信息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智力对于提高幼儿未来的探究思维和能力有着关键意义。 第二,视觉智力。就是在开展各类探究活动时,尽量多为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实物、图像或是视频,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从而有效的培养幼儿辨别、记忆、对待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符合幼儿形象思维发展的特点,还帮助幼儿开展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探究活动,并且有助于其运用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方式,展现自身的探究成果。 第三,逻辑智力。指的就是辨别、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要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幼儿认识、理解、区别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使其能够根据固定的标准,对其探究的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分,并且要不断的鼓励幼儿分析和总结事物具有的共性及其具有特殊之处的原因。这些活动对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以及探究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关键的作用。 第四,语言和人际交往智力。在开展探究活动过程中,师生。生生间的协调合作和交流,往往对活动的探究方向、内容、方法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够有效的培养幼儿合作、协调、交流的能力,并且幼儿与幼儿之间也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弥补的作用,还能够有效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养生生间的情感和默契度。因此,培养幼儿语言和人际交往智力,能够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取得最理想的活动成果。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自然观察力的培养着重针对的是新时期的人才,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幼儿时期的学生拥有较为独特的个性,某种能力的培养可能会对其产生一生的影响,因此,幼儿阶段自然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要从学校、教师、家人这三方面入手。 作者:柏丽彦 单位:疏附县中心幼儿园 自然教育论文:加强教育自然灾害论文 一、当前中学自然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学生对自然灾害类型的认识而忽视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同一般知识教育不同的灾害教育,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来实现学生对灾害的预防,而不是追求认知目标的达成,这是灾害教育首要面临的问题。 2、灾害教育缺少学科与学科之间必要的整合。高中教学中有关灾害教育的主要有地理、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健康等学科。在课程资源在开发设计中较少关注隐性课程和社区之间的联系,没有将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灾害遗址)应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设计及教学中。 3、教师教法陈旧单一,较少使用图文并茂的挂图、地球仪、剖面图、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直观教学,在灾害教育教学中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缺少实践操作,不适应和不适合灾害教育的特点,也难以达到灾害教育的要求。 二、加强自然灾害教育的对策 1、整合各学科资源,渗透性地设计选修课。不同学科都可以以适当的方式,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自然灾害教育。各学科展示的内容有可能不一样,但它们的目标总体是一致的,通过把自然灾害教育渗透到不同学科的适当章节中。例如数学学科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示灾害或与其相关内容的数据,可以让学生从数据上了解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程度、感受到防灾工程和措施的重要性等;生物科可向学生展示生物多样性、生物链、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等内容,让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语文科可以展示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文章,学生将会对灾害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历史科可以向学生讲述灾害相关的历史事实,让学生了解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破坏程度和制约作用;地理科可以展示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和防灾减灾的具体措施等内容。建立在必修课基础上的选修课《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系统地了解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对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作了系统的呈现,主要内容有:主要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通过学习《自然灾害及其防治》,可让学生较为深入的学习灾害的表现方式、发生原理、危害程度、防避方法及其预防和监测措施等知识。从而为日后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灾害教育资源库,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灾害知识,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密切联系的开放性灾害教育教学。(1)结合当地的实际,积极建设学校地理灾害教育相关课程资源库,逐渐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提升质量。(2)加强“数字地球”战略的实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3)加强防灾教育。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加强“地震救护常识”、“洪涝救护常识”、“台风防护常识”等教育,学会认识预警信号,如“台风、暴雨、高温、冰雪等预警信号”。(4)加强学生实际操作、应用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灾害相关知识的收集、加强灾害调查能力、帮助他们研究制作灾害演示仪器、定期开展应急演习。(5)考虑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对防灾的学习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灾害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地理灾害教育相关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灾害教育教学的经历和体验,建立预案,定期开展自然灾害演练。不断完善灾害教育资料库,其中包括数字地球,数字地球为我们提供了灾区大量的定位、定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基础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对灾害发生时获得的遥感和地面监测资料以及各种基础背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对灾害造成的损失、灾害发展的态势以及灾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书籍资源、网上资源、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多媒体系统等,制作以灾害教育为专题的网站,通过网站让学生直观地及时地了解世界及我国发生的重大灾害事件的信息。学生通过灾害发生过程的触目惊心的画面的感受,将会提高他们了解灾害成因和防灾避灾方法的兴趣,树立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观念。 3、开展有关“自然灾害教育”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专题研究,非常适合进行自然灾害教育。利用地方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探索通过理论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以自然灾害的相关问题为研究课题,以小组合作或个人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文献,观看视频、亲身实践,深刻了解其灾害现象、成因、危害等,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应对灾害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防患灾害的意识。例如:分析福建沿海台风灾害的危害这一课题,我们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宁德地市夏季是台风频繁发生的地方,随着就是台风所带来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我们开设这些“自然灾害”研究性课题,目的是(1)通过认识影响我市的主要气象灾害,学会正视自然灾害,正确面对气象灾害的发生,通过了解抗灾救灾的事件,培养在灾害发生时采取积极主动抗灾救灾的意识以及不畏灾害的精神。(2)能够让学生了解旱灾、洪涝、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产生的成因以及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他们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科学精神。 4、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展灾害教育在当今的高考中“自然灾害”作为选做题,主要考察学生防灾减灾的类型、危害、成因、解决措施等方面知识,这些都以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为载体,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观察实践认识家乡的灾害遗址或收集历史上有关灾害的记录,了解和明确当地常见的自然灾害,引导他们分析灾害成因、特征及其规律,以及灾害对家乡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和环境,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地理学科的研究是以区域作为对象,因此灾害研究和灾害教育也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上,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区域环境及其问题更加熟悉和了解,激发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同时将这种情感升华为学习上的动力,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时空分布广、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面对自然灾害日趋频繁的今天,我们的灾害教育可以帮助大家获取更多地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灾害教育逐步提高了大家对自然灾害的认识、防御,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逸。正如“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 作者:周英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第九中学 自然教育论文:小议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家庭教育 自然灾害对家庭教育造成的冲击 自然灾害破坏家庭物质基础房子是人们赖以居住的场所,能给人以心理依靠,满足人们对安全感的需要。财产是一个家庭维持生计的物质基础,包括室内的和室外的,如存款、家具、家用电器、生活用具、农作物、树木、牲畜等。③其中,房子和大部分财产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是很难转移的,因此在遭受自然灾害时比较容易遭受损失。 自然灾害破坏家庭组成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分子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家庭分子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组织,家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家庭模式和类型”。④简而言之就是家庭构成成员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家庭教育在其中体现为由长者对幼者所施加的各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然而,当自然灾害发生后,一个家庭的组成结构会受到破坏,从而对家庭教育造成冲击。 自然灾害冲击着家庭成员的心理世界灾害不仅对家庭成员造成生理伤害,还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心理创伤。首先,会留下心理阴影,尤其是深受其害的人,会有难以抚平的伤痕。第二,让人没有安全感,即使没深受其害,也会人心惶惶。第三,加重人对自然的不可抗力的无能为力感,也可以说有挫败感,觉得人定胜天是不可能的。综合上述几个方面可知,自然灾害对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创伤是难以抚平,在灾后的很长时间里,他们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或障碍,因此给实施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自然灾害背景下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家长缺乏有关灾害教育的培训,防灾意识薄弱。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或灾难发生后,有关部门没有或很少对家长进行防灾、避灾、自救等教育培训。由于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缺位,导致很多家长无法辨别灾难发生的征兆、不能掌握灾难逃生技巧、无法积极地进行灾后自我心理复愈和对孩子进行心理康复辅导等。当灾难发生时,多数家长们不仅无法及时组织家庭成员合理逃生;灾后,很多家长自身处在恐惧中不能自行摆脱,不仅意识不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是必要的,也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二,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灾难教育。“灾难教育是指为应对自然和人为灾害所造成的损害和影响,通过有效的方式所进行的促进个体灾难应对能力的教育”。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口号“学会生存”,表明生存能力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其中和孩子的自救能力有限不无关系,因此父母对孩子开展灾难教育非常重要。然而在当下,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却忽视了对他们进行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家长没能意识到让孩子掌握自我保护和自救技能远比孩子能考多少分重要。 第三,灾后忙于重建家园,忽视对孩自内心世界的关注。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都会给一个家庭带来一定的损失,如住房或财产的毁坏。为了弥补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家长们往往把精力投入到家园的重建上,从而无心管教孩子,忽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 第四,灾后孩子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没能得到有效帮助。经历过灾害,孩子们所受到的心理、生理创伤是难以估量的。死亡感觉、死亡焦虑、心理麻木、无对象发怒等是人们经历自然灾害后比较常见的心理创伤症状,心理咨询理论者们习惯将它们统称为自然灾害综合征。由于家长自身也可能存在类似的创伤,抑或者家长缺乏对这些创伤的认识和有效应对技能,从而导致孩子们灾后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提升自然灾害背景下家庭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提高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教育孩子应对灾难,学会自救。把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纳入到家庭教育中来,并且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小培养孩子防灾意识,加强对灾害知识了解以及预防技能的训练。防灾自救教育要从早教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孩子的逃生自救能力,而且要引导孩子有效地将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融合。应当教育孩子在灾难发生时首先要能保障自身安全;其次,能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来提醒大家逃避危险;再次,学会以求救、报警等方式来帮助受害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能够保护自己,也同时很好地承担了社会责任,发挥了人性的真善美。 第二,教育孩子直面灾害,学会生存。当孩子经历或目睹了大灾害后,往往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应激性创伤反应,如极度害怕、恐惧、无助,并出现焦虑、愤怒等。这些心理创伤会延续数月,甚至数年。灾难会以闪回的方式不断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或梦境里,使他们对相似环境产生恐惧,不愿与人交往,表现得过于警觉等。解决灾后创伤的最好办法就是及早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理解孩子内心感受,给他们以共情、关怀等。 第三,回归学校,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重大自然灾害后,受灾地区都面临着艰巨的重建任务。学校是重要的社会公共设施,它的重建关系着当地众多儿童的发展。学校能为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问题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弥补家长在这些方面知识的不足。如果学校能够有效利用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则能为灾后儿童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从而有效帮助孩子抚平心灵创伤。如果家长能够和学校教师保持良好联系,接受教师的指导,联手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校环境会十分有益于孩子灾后心理的康复。家长也可以和学校共同商议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家庭和学校一致的社会环境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作者:陈江南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美和爱国主义教育 苏霍姆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自然美是自然形态的典型化与人格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峻峭的山峰、广阔的田野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真正体察到祖国山河之美,引起审美情趣,获得美的陶冶,产生热爱美、热爱祖国的心理情感。自然美总是和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认识水平相联系。它于德育主要有陶志和冶情两方面的作用。烈士热爱祖国的山水,把她比作天姿玉质的母亲,当她被敌人肢解时,便痛心疾首,为之呼号,为之搏斗。祖国壮丽、丰饶的河山,是世代相承永不枯竭的爱国主义教材。对大好河山的眷恋。她引发人民的民族自豪、自尊感,同此产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一代伟人的诗句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你要教育学生同自然美引起无限的联想,从而激发爱国情感,你自己首先必须了解一些起码的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演讲能力,否则讲解起来就不会生动感人。 学生们大都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对圆明园有个初步的了解和印象。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贵迹之一。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悲剧,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圆明园实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圆明园美吗?历史上曾经很美。但如今却是芳草萋萋,断石残壁遍是,一片凄凉景象。但我仍认为它是美的,是一种悲壮的美、残缺的美。著名诗人李瑛在诗作《圆明园的黄昏》里写道:“世界上有一片废墟,丢在冰冷的祭台上,圆明园,这就是你。”看见圆明园,就会激起民族的耻辱感。在一次《观电影〈火烧圆明园〉有感》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发言踊跃。他们的历史知识,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表示无比的愤慨,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表示痛恨。同时总结历史教训,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重大,表示要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荷塘是随处可见的自然景观,我就利用荷花对学生进行高尚人格的审美教育。 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晚年在庐山莲花峰前写下了一篇留传久远的妙文----《爱莲说》。作者讴歌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你看它那中直外通的磊磊胸怀,不枝不蔓的情感意趣,香远益清的献身精神,亭亭玉立的傲岸气质,不正是人世间人杰英华的写照吗?当今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股拜金主义的浊流正在冲击着天真幼稚的年青人的心灵。我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讲《我最喜爱的花》,我也作了即兴演讲。我讲的题目是《荷花赞》。 我认为在人世间,最贵重的并不是金钱,而是人的高尚的品格。我们要学习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情操,做一个高尚的人。我的演讲获得学生一片热烈的掌声。 清代诗人袁枚在一首咏西湖的诗中写到:“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西湖一向以风光秀美著称于天下,西湖的景色固然很美,但岳飞、于谦两位民族英雄长眠于此,自然的美便有了深深的人格情态。我曾两度游西湖。第一次是1996年期间,但那时的岳王庙的大门是紧闭的,让我甚感遗憾。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有机会再度游西湖。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景点还是“岳王庙”。进了大门,只见“还我河山”四个大字跃入眼帘。看到岳飞坟前照壁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和双双跪倒在坟前的秦桧夫妇,让人心里激起许多联想。千秋功罪,自有公正的评说!岳飞奋力抗金的民族英雄精神功垂千古。一想起他写的那首词《满江红》,止不住浑身热血沸腾! 我所带的班的学生一届又届地毕业了,但我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没有停止过。每一个班进十八中,召开的主题班会中,都有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祖国在我心中》、《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故乡作客的日子里》等等。启发学生利用与父母家人回故乡、到祖国各地游玩等机会,书写有关歌颂祖国自然美的文章,抒发爱祖国爱故乡的优美情怀。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教学中环境教育 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我国环境工作和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熟悉四周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落实《课程计划》的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课和渗透环境教育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熟悉四周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熟悉四周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熟悉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熟悉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首先必须依据《自然教学大纲》和《武汉市小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指导意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到全面、明确、具体、适当,然后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教学都必须指向目标这个核心,使每项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1.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课就是一个具体的环保内容。 低年级以环境保护启蒙教学为目标,结合实际,诱导他们对环境的感性熟悉。例如《漂亮的大自然》,可以用图片、录像、幻灯等直观教具,展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鱼虫鸟兽、神秘太空、珍稀动植物等,也可带学生游览校园,让他们用眼睛看大自然,用语言描述大自然,使之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语言的加工,将感知到的一个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大自然漂亮的具体表象。以此实现本课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中、高年级则是小学环境教育的要害年级,此时的学生对环境已有了一定的感性熟悉。对自然事物的个体、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也有了初步的熟悉。此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同学们将感性熟悉上升为理性熟悉,以培养学生的熟悉能力为主,使学生熟悉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2.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的环境和环境问题方面的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一类课教师授课时,环境教育的知识不必展开,只是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自然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点到即可。例如《声音》一课,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知道了悦耳的声音对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则损坏人体健康后,告诉同学们:“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时,还要注重教材前后有关知识的衔接。例如《溶解》可为《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及《雨和雪》作铺垫,空气中如二氧化硫的含量过高,溶解于雨雪,就可能形成酸雨,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破坏作用。 总之自然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无论是典型课,还是渗透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接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切忌不分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用同一模式进行,在渗透的深度上,也要把握好。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不能上成某一学科的知识拓宽课和环境专业课。喧宾夺主、牵强附会,为渗透而渗透,只会影响教学效果,造成学生厌烦心理。 四、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保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 当然,开展课外活动,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应当根据本地、本校的自然环境、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及教师本身的专长,选择一两个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力争搞出特色,并且起到以点带面的典型作用。如有的学校开展的红领巾监测站,对大气、噪声进行监测的活动;还有些学校组织生物活动爱好小组,开辟红领巾种植园,将种植珍稀植物作为长期活动项目等。 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课题,没有成熟的教法可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所以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碰到一定的困难,加之从事教学的教师分散于各学校,因此建议通过相对集中的教研活动,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备课中体现环境教育内容,授课中有目的地渗透,力争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自然教育论文: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 摘要:让·雅克·卢梭是l8世纪法国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者以及现展心理学的先驱,他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这一观点有力地针砭了当时教育界存在的问题。卢梭的教育思想有极其丰富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卢梭;自然人;自然主义教育观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运动者,教育家,是西方教育史上与柏拉图和杜威齐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卢梭的教育思想有极其丰富的现代价值。 一、以“性善论”为基础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 卢梭属于性善论者,“认为人人秉赋善良的天性,若能顺从天性的发展,人类就可以进入黄金时代;无奈罪恶的社会扼杀了人的天性,邪恶便笼罩人间。他的理论是个人和社会都该‘归于自然’,杜绝传统势力的侵蚀,从而复现人人自由平等的无压迫无暴政的尧日舜天。”[1]卢梭在《爱弥儿》中讲到,人的天赋中秉有自由、理性和良心,三者能使人选择、认识和热爱正确的事物。他说“无机物没有自动的能力,仅能接受运动和传递运动,而不能产生运动……唯独人类是完全自动的,原因是人类受自由意志的支配,不完全受制于外力。”[1]他认为人类既然能自动,就有条件择善弃恶了。卢梭接着指出,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对于事物更有比较、分析、判断、辨别的能力,这就是理性。徒尚自由可能流为盲目冲动,好勇斗狠;理性指引人们知道事物的道理和好坏的区分,从而驱使人们行善而免恶。卢梭还指出,“人类有了智慧也可能因心地不正而误用智慧;处处为自己考虑,以致损人肥己和损公利私;幸而人类还秉有良心,良心是一种叫人爱护正义、扶危济困的纯粹的自然感情。”[1]卢梭强调良心的价值高于理性,理性只叫人知道善恶,并不能叫人热爱善而痛恨恶,良心却能使人无条件地乐善和好善。意志(即自由)、理性和良心互相补足,便使天性善美了。 卢梭的人人性善的“天性论”给他的进步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渊源。 二、儿童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培养“自然人” 依照卢梭的说法,“凡是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2]。”“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2]。“不按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2]。他认为人的堕落是腐败社会造成的,人是自然的学徒,自然的学徒是不需要老师的,平庸的老师只能限制他们的智力,把他们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能力的范围之内。 卢梭提出的“自然人”首先是相对于公民而言的。在卢梭看来,专制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然本性受到了扭曲,但好的社会制度可以改变这种扭曲,“好的社会制度是这样的制度:它知道如何才能够最好地使人改变他的天性……以便使各个人不再把自己看做一个独立的人,而只看做共同体的一部分。”[2]其次,所谓的“自然人”是指不依从于任何社会地位、社会职业的人,否则当社会急剧变动时,人就无所适从。卢梭认为,“在自然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之上。”[2]所以教师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拿什么东西去教育孩子,使他成为固守某种特定地位和职业的人,而是要指导孩子怎样做人。卢梭在自己所著的《爱弥儿》中提到:当爱弥儿(卢梭假设的一个教育对象)能识字读书时,让他看的第一本书应是《鲁滨逊飘流记》,卢梭认为鲁滨逊就是“自然人”的典型,他说,“鲁滨逊在荒岛上,失去了伙伴的帮助,没有技术工具,仍能找到食物,保全生命,而且过得相当舒适”,“我使爱弥儿一心向往着鲁滨逊在荒岛的生活……让他想着自己就是鲁滨逊”[2],“我想要培养的自然人,并非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把他赶到森林中去,而是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2]。可见,卢梭设想的“自然人”不是指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纯生物的人,而是指不受传统束缚而按照其本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 三、自然主义的教育方法——“适应儿童的天性” (一)教育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 卢梭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号召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他说,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殊气质,这种气质决定着他的能力和性格,这种气质或者应当加以改变和限制,或者应当加以发展和改进。 卢梭指责当时的教育,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他说:“世间的父母和教师不是从儿童造就儿童,乃是完全按成人的要求把儿童造就成学士、博士,野蛮的教育使儿童欢乐的岁月在眼泪、惩戒威吓、奴役中度过。”[2]他认为“自然使儿童变为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为没有味道,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势必很快至于腐烂”[2]。他主张对儿童就要用儿童的样子对待他。 卢梭还十分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他还主张自己的事情都要自己努力去做,自己去判断、预想和思考。为了使儿童获得个性自由的发展,卢梭主张切不可对他们加以束缚,甚至提出“消极教育”的主张,宣称:“最早的教育只应是消极的,不在教学生以道德和道理,而在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开始不做什么,终了时你却能得到教育上的奇迹。[2]” (二)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 卢梭强调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卢梭把儿童的教育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婴儿期——出生到2岁;第二期:儿童期——2岁到12岁;第三期:少年期——从12岁到15岁;第四期:青年期——15岁到成年。卢梭认为这几个时期是密切相连的,各个时期的教育过程应当集中注意该时期的儿童的自然发展。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对儿童的教育重心是不同的。 在婴儿时期,主要是进行体能培育。卢梭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和增强儿童的体力,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儿童接受自然教育的基础。按照卢梭的意见,儿童期处于“理智睡眠”的时期,这时的儿童还不能思考,因此,除了继续加强儿童的健康及其身体发展外,应把感觉教育提到首要地位,这是智育的先决条件。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在选择学习对象的时候,应当以儿童的兴趣为标准。所以爱弥儿的大部分课程就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那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卢梭认为这个时期的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时期”,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卢梭称此时为“第二次诞生”。让青年人观察人类苦难、贫困和悲伤的情景,使他看到一些善良的范例;通过阅读伟人传记和研究历史培养他们的正确判断;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 (三)在活动中学习 卢梭反对当时经院主义教育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强迫儿童死记硬背的做法,强调儿童应在活动中学习。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感官,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作为儿童理性活动的基础。他宣扬“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如果不冒多大危险,最好还是让青年去经历,至于在经历中儿童所受到的惩罚,“也应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2]。“我要不厌其烦地强调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让他们从经验中学到那些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2]卢梭认为儿童的道德观念也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他反对当时流行的空洞的道德说教。他说“你要极小心的是,不能使你的学生接触到社会关系的一切概念,因为这不是他的智力所能理解的。”[2] 四、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历史影响与评价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18世纪的欧洲是富于革命性的。他无情地揭露封建教育的腐朽丑恶,多属切中时弊;它对于当时教育改革的建议也基本是合理的;他那锐利笔锋更使他的著作显示出巨大的煽动力,因此,卢梭对于近代教育有着深远影响。卢梭反对封建教育的斗争是当时反封建政治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是在历史上有贡献的。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也存在着观点偏激、立言失当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首先,他以性善论为基础,认定儿童出生就秉赋善良天性,教育的职能就是使受教育的新生一代能够顺任天性发展;他看轻社会在个性形成上的作用,甚至叫人远离现实社会而提倡消极教育,这是违反科学的。实际上,儿童的良心、理性和意志都是从社会中习得的,是来自后天而非得之先天的。卢梭把天性至善推演为天性至尊,以致形成自然主义教育思潮,便有不当之处。卢梭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论述中也有很多漏洞,其中也不乏违反现代教育科学的观点。 毫无疑问,卢梭在人类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3]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人类教育史上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它的现代价值是极其丰富的。首先,卢梭关于儿童年龄阶段的分期,以及竭力强调的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时期应进行不同的教育等等观点,表明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孕育了现展心理学的观念。因此,卢梭被后人公认为现展心理学的先驱。其次,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充满着热爱儿童的感情。他号召尊重儿童的个性,研究儿童的兴趣,要求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多接近自然,在自然界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使教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主张培养“自然人”;主张儿童亲身活动;提倡家庭教师实施自然教育;反对压制、灌输,主张给儿童以自由。这一切都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甚至对当今的教育和教学仍有一定的启发。 自然教育论文:自然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我国环境工作和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 一、地位、任务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小学自然、社会,初中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这就决定小学自然课是必须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自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第一项就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从而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自然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落实《课程计划》的规定和体现《自然教学大纲》的需要,决不是穿靴戴帽,另搞一套。 根据课程计划和自然教学大纲的要求,自然课要完成的任务中也包括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的教育。在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获得一些浅显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增加环保意识,在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上烙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印记,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影响他们一生,以致他们将来长大了走向社会后,不做对生态环境有损害的事。 二、内容、要求、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时《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应正确反映自然事物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的环境内容,找好结合渗透点,应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有机地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为了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渗透的尺度,我们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统编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按其渗透和结合的程度,分为典型环境教育课和渗透环境教育课(简称典型课和渗透课)。1~6年级典型课共14节,渗透课共38节,针对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低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习惯。 中年级: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环境的共同特征,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行为习惯。 高年级: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保护、改造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基本方法: 环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环境及环境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讲授、观察、考察、实验、讨论等方法。 三、课堂教学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首先必须依据《自然教学大纲》和《武汉市小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指导意见》确立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到全面、明确、具体、适当,然后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教学都必须指向目标这个核心,使每项目标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实。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1.典型课 这类课涉及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多,集中突出地反映了环境和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一课就是一个具体的环保内容。 低年级以环境保护启蒙教学为目标,结合实际,诱导他们对环境的感性认识。例如《美丽的大自然》,可以用图片、录像、幻灯等直观教具,展现大自然的旖旎风光、鱼虫鸟兽、神秘太空、珍稀动植物等,也可带学生游览校园,让他们用眼睛看大自然,用语言描述大自然,使之通过感官的感知和语言的加工,将感知到的一个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大自然美丽的具体表象。以此实现本课环境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中、高年级则是小学环境教育的关键年级,此时的学生对环境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自然事物的个体、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此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同学们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主,使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知道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知道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做过的探索。例如《水的污染与保护》、《空气的污染与保护》、《保护大自然》等课,要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或借助录像资料,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或少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2.渗透课 此类课涉及的环境和环境问题方面的内容不突出,或是间接的反映,这一类课教师授课时,环境教育的知识不必展开,只是结合教材内容找到自然知识和环境教育的结合点,点到即可。例如《声音》一课,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知道了悦耳的声音对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则损坏人体健康后,告诉同学们:“嘈杂的声音就是噪声,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时,还要注意教材前后有关知识的衔接。例如《溶解》可为《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以及《雨和雪》作铺垫,空气中如二氧化硫的含量过高,溶解于雨雪,就可能形成酸雨,对动植物生长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破坏作用。 总之自然课中渗透环境教育,无论是典型课,还是渗透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接受的能力,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切忌不分教育对象和教学实际用同一模式进行,在渗透的深度上,也要把握好。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不能上成某一学科的知识拓宽课和环境专业课。喧宾夺主、牵强附会,为渗透而渗透,只会影响教学效果,造成学生厌烦心理。 四、课外活动 要真正地将环境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仅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其它媒体,利用课外时间共同辅助完成。例如学校与环保部门挂钩,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科学实验,开展社会环境调查,参与社会各种环保宣传活动,创办校园教育园地,举办知识讲座、演讲征文竞赛、学习动植物的养殖等。 当然,开展课外活动,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应当根据本地、本校的自然环境、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及教师本身的专长,选择一两个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力争搞出特色,并且起到以点带面的典型作用。如有的学校开展的红领巾监测站,对大气、噪声进行监测的活动;还有些学校组织生物活动兴趣小组,开辟红领巾种植园,将种植珍稀植物作为长期活动项目等。 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课题,没有成熟的教法可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所以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遇到一定的困难,加之从事教学的教师分散于各学校,因此建议通过相对集中的教研活动,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备课中体现环境教育内容,授课中有目的地渗透,力争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 自然教育论文:追求自然的教育境界 今年夏天我在北京开会期间,参观了中关村四小,在参观过程中,该校校长很自豪地对我说:“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在参观完我校后,都说我校的师生很自然。”在反复琢磨校长说的“自然”一词后,我觉得它实际上包含了一种很高的教育境界。 自然是一种真实的状态。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在于“求真”。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告诉我们生活与教育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将师生上课、锻炼、游戏以及生活的状态自然地呈现,是一种道德层面的高姿态,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和教育。而那种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平时一个样,上级检查一个样的做法,只能给大家以作假、作秀、不自信的感觉。而对于教育来说,实际上这是一种失败。因为它对师生的心灵是一种侵蚀,会不自觉地让师生虚伪起来。因此,以自然的状态面对来访、参观,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自然,折射出的是一种自信和大气。我也在学校提倡“开门办学,推门听课”,欢迎各界人士,包括教育界同行、家长、社会人士,到校园里参观、进教室听课。但我有许多不自信的地方,如个别教师讲课一般化,管理上存在不少盲点和不足,包括学校的卫生、学生的文明与礼仪等,因此总有这样那样的担心。中关村四小能以自然的状态示人,就好像很讲究卫生的家庭一样,根本不怕有不速之客来访。而不少学校就如卫生搞得不怎么样的家庭一样,一旦有来访便需要搞一次大扫除。 自然,应该是教育追求的一种高境界。 我们追求自然,是希望把平时的工作做到最好,达到有上级检查,或客人来访时的那种状态。如果平时严格要求的都做到了,那么,我们也就能自然、从容地应对来访和检查了。 学校如果自然起来,师生的人生境界会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一切都会真实起来,师生的品德、性格、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都会随着真实自然的教育而美好起来。学生最终是要融入社会的,一旦在学校里养成了自然真实的习惯,进入社会时便会经得起考验 自然教育论文:培养学生意识深化自然科学创新教育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及取得的成绩谈一点体会。 关键词:问题意识课堂教学学生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1.无疑可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2.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3.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4.没有机会问。课堂上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有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这个圆由问号组成,问号越多,则圆周越长,圆面积越大,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撷取创造了有利条件。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他们由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 (一)、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1.消除心理障碍 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差生不敢问,因为一旦问了就表示没学会、没听懂,轻则遭到同学讥笑,重则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优等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这样就造成了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向学生做了解释: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使你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又可以锻炼你们的求异思维和超前思维。差一点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如果真有问题,没学会,不要有顾虑,人的思维是有差距的,有问题很正常;都没有问题才不正常呢? 2.构筑民主平台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自圆其说;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重在肯定,对不合理成分用积极的态度挖掘出闪光点。在问题性教学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敢提出问题,我采取写纸条的方法:上课前每位学生预发一张小纸,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集中后归类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起展示。 3.实施成功教学 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认知冲突造成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实现新的平衡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形成。 1.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例如:我在组织“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教学时,让学生往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内吹气。问学生:a.吹入的主要是什么气体?b.观察到什么现象?c.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实验现象?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其中一个学生观察到吹入CO2时间久了沉淀溶解了的现象,提出“为什么沉淀会溶解?”这一问题。(2)通过揭示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已有了一些非科学的观念,这些观念可能妨碍学习新知识。例如:他们认为往浓硫酸中加水与往水中加浓硫酸是一样的;在煤上洒水比不洒水放出的热量多等。因此可以从这里入手学习浓硫酸的稀释、反应热等。又如鲸为什么不是鱼?蝙蝠不是鸟?通过这些概念和说法的并列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引导他们去解决产生的问题。(3)联系STS(科学、技术、社会)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会觉得具体、亲切和现代感,同时反作用于STS,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科技、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例如在讲机械运动时,可渗透同步通讯卫星、宇宙飞船进入空间站的对待等;在讲电阻后,可介绍利用超导制成的磁悬浮列车等。(4)通过谚语、民俗、典故等设置问题情境。一些当地的谚语、民俗、典故学生耳熟能详,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五九六九、沿河插柳”把这些生动、鲜活的来自群众的精粹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一定要这样吗?”,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走进“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以学生现有的认知为基础的,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获取的,也即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果子”。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它们的关系是: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如果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置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的认知目标、学习内容,那么必将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认知结构,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渗透吸水?”这类问题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换个角度问:“为什么卖菜的人经常给蔬菜洒水?”这样提问,学生感到特别新鲜,就会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完成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重教轻学,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涌现。例如,“四导式”创新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四导”,即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它的程序结构如下: 教师 学生 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施自学、启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很好的作用。 (三)、活化思维方法,促进问题意识发展 1.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经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并迅速作出判断的思维。直觉思维浓缩了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敏锐洞察客观事物的本质,直接的理解和判断,是认识的顿悟和灵感的迸发,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指路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直觉思维的示范,如大胆假设、猜想,让学生感到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并模仿这种方法,其次要尽可能多运用启发式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有效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为了研究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可设计如下图的4个实验来演示,并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图1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2.培养发散思维 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不懂的东西也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尤其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的能力。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如在讲到“配制溶液”时,我就提出“将100克5%的NaOH变成10%的NaOH溶液,有哪些可行的实验方案?”对这样一道灵活性强且为开放性的试题,引起了学生多方面的思考。(1)加固体Na(2)加固体Na2O(3)蒸发水等。由此提出以下不同的问题:a.需加多少克固体Na?b.需加多少克固体Na2O?c.需蒸发多少克水?使学生的思路沿着不同的方面展开,最终得出不同的解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3.鼓励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学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以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实施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如怎样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这一题目。由于硫酸浓度不确定、鉴别方法不规定、实验用品不限制等,这为学生的自由讨论创造了条件。学生想出了利用小木条、铁丝或铝丝、锌片、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石灰石、无水CuSO4溶液、天平、密度计、玻璃棒与纸片等十多种方法。 (四)、留下思考的空间,养成问题意识习惯 经过一阶段教师的“问题意识”的诱导后,就应逐步转向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得“细”,讲得“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说教师将几乎所有问题都讲到了,学生哪有问题可研究呢?其实,教师讲述再细再透也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思维。有许多道理、方法、要领是要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研究的。如在复习《密度》内容时,对于密度的测量只讲测密度的基本原理,至于用什么方法、用到哪些器材以及实验步骤让学生自己课外去研究。结果学生概括出了将近十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实践的结果 1.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的提问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高情况如下表: 班级人数提问人数占全班百分比提高百分比 2001.92002.6 初二(3)班432.33%18.6%16.3% 初二(4)班454.44%24.44%20% 五、实践后的思考 1.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在初始阶段,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提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敢问”到“善问”、“会问”的过程。 2.在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基本技能的训练既是自然科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正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认真仔细地备好每一堂课。 总之,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自然教育论文:卢梭自然主义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指出了卢梭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介绍了卢梭教育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以及卢梭提出的分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并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教育重点,探讨了卢梭伦理教育思想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家庭教育;道德教育 1引言 卢梭,18世纪启蒙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被誉为“浪漫主义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其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欧经历了文艺复兴后,整个社会开始把“人”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并且赋予了“人”全新的意义,更多的哲学家主张人生的目的应该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而卢梭的《爱弥儿》站在反封建主义的立场上,提出尊重儿童天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在教育史上掀起了解放儿童的教育革命,此书也被誉为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专著。 2卢梭教育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 卢梭生活的18世纪,正是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旧的封建主义制度严重制约社会进步的矛盾尖锐化时期。当时的手工业、商业开始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却牢牢的控制了政治经济的大权,利用财政税收来残酷的剥削资金阶级、农民、工人等社会第三阶级。同时,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思想来愚昧人们的思想意识,教会宣扬赎罪论来残酷压迫教民。自中世纪以来教会一直掌握着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教会教育以宣扬教义,维护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为目的,采用惩戒约束的方式来根除儿童“恶”的天性。课程主要以教义条律为核心,强行的进行传统偏见的灌输和死记硬背教条,普遍使用戒尺和棍棒对儿童进行体罚,压制儿童的天性,对他们进行严酷的训练,使儿童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迫害。文艺复兴的反禁欲、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得到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化推动,启蒙思想家们接过反封建、反教会的旗帜,从理论上论证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教会统治对人民的身心的残害。卢梭就是那个时代挺身而出大声呼吁社会关注教育这项“首益于人类事业的一件事情”的人,他通过《爱弥儿》一书构建了一套与封建教育完全针锋相对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来自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他相信人生来就带着上帝赐予我们的自由、理性、良心,教育必须根据我们的天性,在自然条件下,用良心来警惕理性免受欲望和私利的诱惑蒙蔽,让理性来约束自由促成善性。人是生来自由的、道德的,但是私有制的出现,社会不平等的形成开始摧毁人本性的善,产生了贪婪、虚伪等不道德现象,人开始陷入社会的枷锁中。卢梭是信奉性善论的,在他看来,作为教育培养出来的自然的人是自爱的,只有自爱的人才能将善传递给他人,变成他爱形成道德。在道德社会里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善良的,在理想的国家里培养自然人对他们道德共同体的整体认同感,让自然的人最终成为道德公民,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卢梭探讨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和构建理想社会的完美教育与当时黑暗社会强烈的反差,让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和困境,正是这样的具有深刻启蒙意义的探讨让康德给予卢梭“另一个牛顿”的高度评价。 3分阶段培养 “自然人”的自然教育伦理思想卢梭相信“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维护和保持人的自然天性,培养遵循天性的“自然人”。人接受的教育无非来自于3个方面“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无法改变的来自自然的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获得的经验是可以部分控制的来至事物的教育,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教我们如何利用自身发展的来至人的教育。教育应该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以自然为教育内容,在自然中教育,培养自然的人,教育挣脱封建神学文化的桎梏,人性就得到了发展。卢梭坚信在人类的原始时代,充满了纯洁、善良、快乐等所有美德,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生来就具有自爱心和怜悯心,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针对儿童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婴儿期(0~2岁)的儿童应该是家庭教育,重点进行体育教育以养成健康的身体,这才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智慧的宝藏、幸福的源泉。儿童期(2~12岁)是“理智睡眠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并不具有道德判断力,应该重点进行感觉教育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强健儿童的体魄,尤其反对在这个阶段强行灌输道德观念,这样只会让毫无判断力的儿童出现偏见、谬误。少年期(12~15岁)是体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但是又是一个十分短暂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儿童已经具有感觉能力和一定的经验,应该重点进行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而不是进行道德的宣扬,培养对科学的兴趣。青年期(15~20岁)是理性觉醒情感发展的时期,青年人已经有了社会意识,能够感觉道德和思考社会关系,这个时候才是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年善良的情感、正确的信仰、博爱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但是并不能靠说教和灌输,应该让青年自己去社会中体验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虽然他们已有一定的判断力,但是也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卢梭分阶段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反对揠苗助长的封建教育,重视教育的阶段性和顺序性,提倡因材施教在不同的阶段采用直观的儿童能理解的教材,循序渐进的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让儿童由简及繁从已知到探索未知,在学习过程中不盲从师长的权威,自主地进行科学的探索,让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4卢梭家庭教育伦理思想 卢梭认为“结婚不是单单为了两口子彼此的相思,也是为了共同履行社会生活的义务,认真地管理家务,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以爱为基础结成婚姻,构建家庭并对子女进行教育是家庭的责任和内涵。家庭是一个社会稳定健全的基础,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儿童最早的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爱弥儿》一书中的教育实践也正是卢梭担任了父母角色的家庭教育实践。但是现实中的卢梭却是把自己的几个孩子送到了育婴堂,因为他认为在一个乱糟糟的家庭里“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在那个上流社会都把孩子交给保姆养育的年代,他呼吁母亲应该亲自哺育孩子“母不母,则子不子”,母亲应该从小给予孩子最多最无私的爱,父亲则应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榜样模范的作用,只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成长为道德高尚的公民。不管是在卢梭的著作中,还是在卢梭的实际生活中,他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庭教育伦理观。(1)充满父母之爱的家庭环境在儿童的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就像一张白纸的儿童来说,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充满关爱与生活乐趣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儿童避免不良风气的荼毒,改掉身上的坏习惯。爱是构建家庭的重要基础,也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条件。父母之间亲密而热烈的感情,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心是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保证,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变得自信乐观。有了良好的环境熏陶,更需要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一定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孩子最容易的就是模仿父母的行为,“最好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都是孩子学习的教材,父母应该道德高尚充满爱心,引导孩子习得良好的品行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2)“自爱”推及“他爱”的家庭教育目的论。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自爱之心”,并且由此推及“他爱之心”,自爱就是生存,爱护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健康成长。自爱关注生命的个体,是最为原始的情感,是一切的情感美德衍生的基础“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卢梭认为从孩子出生开始,家庭教育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保护孩子的生命,他也介绍了很多保育的方法,但是自爱不是教育的目的,他爱之心才是教育的本质,只有把对自己的爱给予给他人才能收获更多的爱。父母给孩子的爱,不应该是溺爱和放纵,在教会儿童爱自己的时候,更应该教会他们怎么与人相处,怎样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感恩爱自己的人才能奉献出自己的爱给他人养成美德。(3)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充分的尊重儿童,把他们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发展的个体,建立一个平等的家庭教育关系。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社会的不平等与阶级差别让人们不能遵循本性享受自由,儿童处在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有着跟成人不一样的思想、情感,他们并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平等的对待儿童。家庭教育应本着尊重儿童个体发展的原则,父母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和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根据儿童的接受水平选择教学内容,不急于求成不好高骛远,逐步培养孩子的领悟能力和判断力。应多给孩子自由,多给他们动手的机会,直接参与观察事物,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可以采用“自然后果法”,而不是不顾后果的进行强行的灌输。 5卢梭教育伦理思想的现实启发意义 虽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刻画出了完美的家庭教师的形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只是一位对教育效能充满乐观精神的教育理论家。他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家庭教育为主要方式,构建了爱弥儿式的新教育模式,对封建教育提出了挑战并颠覆了传统的宗教神学教育。他提出的“自爱”和“他爱”奠定了资本主义的道德基础,强烈的呼吁培养具有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精神的新公民,猛烈的冲击着那个时代,具有革命性的启蒙意义和进步意义。但是卢梭主张的完全脱离社会的天性教育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空想教育观,人始终是社会的产物,是不能够离开社会而存在的,教育发展人性必须放在社会性历史性的环境中进行。卢梭的分阶段教育学说把儿童放在了教育的中心位置,他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特征差异为基础来确定教育的方法内容和原则,是教育学领域里第一次关注人的内在本性。这样就打破了封建教育的机械性和外在强制性,让儿童成为了教育的中心,由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学习的主人。他继承和发扬了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被人们公认为“是儿童教育的改造者”“为儿童争取人权的旗手”。当然卢梭的教学的阶段划分在目前看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并且在儿童生长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相应的体育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把某一方面的教育集中在一个阶段进行是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的,我们应该科学地细分每个阶段各个方面的教育,让德育体育智育能够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的进行。卢梭的家庭教育伦理思想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爱”在儿童的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不可或缺,也给家庭教育提出了尊重儿童天性的原则,指出了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素养完全,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这些思想都可以给我们现在的家长和教师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中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反复地思考吸收并积极地加以应用。 作者:彭正海 王锋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自然教育论文: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分析 摘要: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将“归于自然”作为其核心内涵;理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推崇“正视儿童,将自由赋予儿童”的方法原则;在自然教育的实施方式上分年龄阶段进行因材施教。针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短板,并借鉴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本文提出并探讨了一些针对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各级政府要增强职业教育的育德使命感,塑造合格的劳动者;整个社会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然中充分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职业院校应秉持“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工作。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职业教育;启示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著名的思想家,同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西方社会发展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他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包含“归于自然”、“培育自然人”等多重特色。本文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出发,探讨和提出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将“归于自然”作为其核心内涵 贯穿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线就是尊崇儿童的自然天性,因此,“归于自然”也就成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他认为,“归于自然”[1]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要注重人的天生能力和人性中的自然倾向。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只有向自然的教育靠拢,才能实现良好有效的教育。城市的文明往往带来诱惑和罪恶,只有在理想的自然状态下,善良的人性才会有效生成。究其实质来说,就是要求儿童在关乎自身发展和教育中获得主动权,避免成人的强迫和灌输,在自然状态下茁壮成长,教师的作用就是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防范产生对儿童不利的影响。当然,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主要针对富人,因为在富人周围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是最不适合儿童成长发育的。相反,由于经济因素和地理位置条件,穷人所处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最接近自然。 (二)理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表达了通过自然教育 将儿童培养成为理想主义范式的自然人。他所定义的自然人是与封建专制下的“公民”概念相对立的。卢梭认为,与封建专制下丧失自我价值的“公民”相比,首先,自然人拥有着独立自主的主动权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其天性得到极大的开发。[2]其次,在自然的社会状态下,自然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无需为了世俗的名利和情欲而费尽心机,摆脱了追名逐利的庸俗生活。然后,自然人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有着自由的本性,也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因为其善于学习任何知识技能。最后,自然人摒弃了懒惰的秉性,并不靠他人来维持生活,反而自食其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劳动价值,而且智商极高。值得一提的是,卢梭所倡导的自然人并不是生活在大自然当中完全脱离了社会的人;相反,自然人有着高尚的社会道德,能理性克服内心的贪欲和邪恶,不为偏见和权威所动,不但为社会做贡献而且保持着内心的单纯与善良,不会被外界诱惑。总之,卢梭理想中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身心和谐发展、具备高尚道德且社会适应力极强的自然人,即摆脱封建专制束缚的社会新人。 (三)推崇“正视儿童,遵循自然,将自由赋予儿童”的方法原则 卢梭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对人压制的同时,更对当时封建制度下教育给儿童灌输知识、旧伦理,遏制儿童本能天性的做法给予了极大的批判。他认为,首先,在教育中要正视儿童,不要让儿童成为“小大人”[3],正确看待属于他们最自然的天性,这样才不会做出一系列急于强迫儿童形成成年人言行举止的荒唐行径。其次,家长和教师要遵循自然法则,维护儿童天性,在自然中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不是以束缚儿童天性、惩罚不良行为、剥夺儿童欢乐时光为代价。倡导将自由赋予儿童,让儿童远离压制,脱离灌输,率性发展,因为卢梭认为大自然总会用它最本真、最有效的方法去照顾儿童,而成人干预的后果则是前功尽弃。但这意思并不是说成人不需要关注儿童,相反,成人恰恰要做的就是细致观察自由活动中充分发展的儿童,注意儿童的一举一动,洞察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自然倾向,而后防范源于外界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四)自然教育的实施方式:分年龄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卢梭认为人生存在着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期。[4]所以,他在其自然教育实施的设想里根据年龄特点将儿童分成了四个教育阶段,号召人们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们。首先,在婴儿期的教育里,应该锻炼和养育婴儿的身体,但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号召妇女把婴儿送往乡村,这样可以使儿童生活在一个更加自然的环境里,让身体可以适应自然的艰苦环境。其次,在儿童期的教育里,卢梭提倡锻炼儿童的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为今后的发展智慧打下基础。尽管他也同意在这一时期让儿童掌握一些道德观念,但反对让儿童读书,更反对向其灌输理性教育。然后,在青年期的教育里,卢梭认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独立自主地学习自然科学等有用知识。同时,通过让儿童参加劳动教育,使其得到思想陶冶。最后,在青春期的教育里,学生应该接受爱情教育、性教育、宗教教育等道德教育,以此形成对自身的自爱自利。同时,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善良的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其最终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遵照良知引导、顺从理性、克服情欲、独立自主不受诱惑的社会自然人。 二、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短板 (一)育人模式失衡:重技能、轻德育 职业教育作为支撑社会和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其育人模式必须满足社会未来的发展要求。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为短暂,再加上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使得职业教育的功利性与实践性突出,人文性相对滞后。很多职业学校为了实现“就业率”的完美达标,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很多调查显示,大型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看重的是求职者的职业态度、团队意识以及奉献精神等,而这些也是经常被学生和学校所忽视的。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报告》指出,“94.3%的高职生对基本技术技能训练课程最感兴趣,只有8.5%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职业态度与素养是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的能力。”[5]这说明,在学生中也存在着“重技术、轻德育”的现象。 (二)环境缺失:学生缺少实践环境的浸润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和社会两大环境的支持,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如此。从职业技能上讲,学校环境为其提供知识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场域,而社会环境则为其创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氛围,促进其技能进一步内化。在学校环境方面,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当前由于职教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本科以上学历的新教师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他们的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操作却相对薄弱,因此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社会环境方面,虽然校企合作已很普遍,但始终不能摆脱“两张皮”的尴尬,往往使校企“合作”沦为基于情感的偶然性支持,甚至退化为短视的功利性资助[6]。再者,学生实践的环境也常常单一局限于企业,缺少在社区以及政府部门实践的机会,实践的环境缺乏多元化。 (三)理念定位不清:学校的管理范式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理念决定着学校的育人成效,理念定位不清则会导致管理范式的错位。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理念的现代化必不可少。当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为教育所要秉持的理念,但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理念往往成为“喊口号”而难以作为真正指导学校管理范式的理念。很多职业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仅仅停留在文件中而没有真正落实,处理问题方法低效,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许在很多职业院校看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就是对学生谋生的关怀。但不得不说,没有人文关怀的职业教育将是机械的教育。如果学校只看重对学生的谋生关怀而忽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发展的关怀,那么,当学生面对以后压力大的环境时,就会走不出困惑和迷茫。 三、补齐短板,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学做人”:各级政府要增强职业教育的育德使命感,塑造合格的劳动者 德育是塑造合格劳动者所不可或缺的关键方式,正如卢梭认为学生“不但是学做木工活的学徒,‘学做人’的学徒期比所有学徒期都漫长,而且艰苦”[7]。当今信息化社会尤其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吃苦耐劳、德才兼备的劳动者。为此,职业教育的德育使命不应削弱,更应加强,不仅需要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而且要根据他们今后从事的相关职业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育。然而,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使命并未有效发挥,有些职业学校将德育窄化为“上上课、看看书”,将德育形式化、简单化。育德不达标,也就造成了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现状。因此,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吸取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来整体布局,通过提供更多道德实践的时机让学生“有机会育德”,通过社会各界参与、家长协同的方式使学生“有效育德”,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安排,让学生“有时间育德”。 (二)“遵循自然”:社会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 卢梭推崇“遵循自然”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很快就能唤起他的好奇心,从而让他自己去找答案,教育需要做的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的鼎力相助。[8]整个社会都有义务为职业院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企业方面应该提供更多实习见习的机会,让职业院校的学生长时间零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不需要教师过多干预,只需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身对职业的认知,而后主动探究,进而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所预估。媒体方面,特别是网络媒体应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实事求是,积极传扬优秀劳动者的先进事迹等正能量。社区等社会组织方面,应该协同家长为学生营造更多更好的劳动与实践的氛围,让学生结合劳动实践去掌握与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以此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认为在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无聊与烦恼的事情,从自然中汲取知识经验,从而让学生在自然中充分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为今后很快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三)“学生本位”: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工作 在当前职业教育“不差钱”的背景下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从软实力着手,更新教育者的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工作,这是职业教育补齐短板、吸引更多生源的关键所在。参考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并联系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职业院校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贯彻“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正确看待职业院校的学生,了解学生内心,避免灌输和压迫;其次,建立人性化与多元化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程体系;再次,遵循学生渴望民主的自然天性,用多种途径培育其独立自主的主人翁精神;然后,尊重学生个体对自身发展的意愿,引导学生选择适应自身发展的合适专业;最后,关注职校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防范不良影响。综上所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批判了封建的教育格局,解放了儿童。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在当代看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整体上说其关注儿童身心发展、因材施教、将自由赋予儿童等特色依然对当前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借鉴价值。 作者:蒋维西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轻工业论文:探析轻工业发展解决措施 【摘要】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民生产业。轻工业所承担的任务是服务“三农”、增加就业量、提升进出口贸易等,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轻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大小企业的规模与实力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提升。然而,与此同时,相应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地浮出水面。这就需要我们在摸索中不断加快产业发展、调整行业结构,为未来的轻工业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轻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一、轻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科学技术的滞后制约着轻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轻工业的研发环节较为薄弱,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我国目前的轻工业现状来看,中小型企业偏多且多为民营企业,进入门槛相对偏低,布局凌乱分散,没有较大的创新能力,重复建设的现象日益突出;普遍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大多数生产以原料型或加工型为主,其产品、技术结构水平不高,附加值低。随着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产业在竞争当中的优势正在快速减弱。然而,新型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足,导致了新兴产业成长相对缓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学研究设备陈旧和研究资金的缺乏,都使轻工业的发展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因此,科学技术的滞后成为制约轻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增长方式依然显得过于粗放,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从目前轻工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初加工的产品较多,缺乏进一步精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偏低,有严重的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品种的结构布局也不合理;单从企业的结构方面来看,其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过小且相对分散,而大型企业缺乏必要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能力。 3,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做得还不到位。对于我国轻工业来说,相当一部分的工业产品质量偏低、消耗过大、污染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依然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轻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集约化、循环能力、清洁、再利用资源等方面都还存在巨大潜力。 二、轻工业发展解决措施 1.加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近十年来,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发展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保持地区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应从适应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节能减排、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一步加大造纸、皮革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落实好各项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从工艺、技术、设备、生产能力等方面着手,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对不合乎条件的企业坚决采取经济、法律、政策手段予以淘汰。 3.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和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先进装备,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安全、智能化的多功能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大力推进轻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应加大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创新。 4.建立、完善轻工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沟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也是现代化轻工业的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协会成员的合作,能确保行业的共同利益和所参与会员的自身利益。所以,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优化协会人员结构,提高其专业水平、明确其指导性。二要出台且完善有利于轻工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用于开发轻工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中的比例还有待提高;允许企业从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在税前列支: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一定比例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于企业建设技术中心购买国外先进研发设备等的费用,由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三要加快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对轻工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需要在稳定传统产品的前提下。不断开发更加高端的产品,满足各种各样的消费群体的需要,从而扩大居民的消费:在市场方面,需要加大外贸出口的力度,进一步拓展农村市场,还要开拓出国际化的高端市场;在企业方面,需要加大兼并与重组,将企业当前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在区域内,需要培育出更新的特色区域,加快产业集群的建设,确保轻工业又快又好发展。 5.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我国轻工企业的数量众多,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集中在园区内,真正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以点代面,通过产业的关联带动,延长产业链条,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灵活而有效地满足不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积极扶持和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加速建立技术中心,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增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地投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金融、外资互动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之在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总之,轻工业是中国消费品工业的主体,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出口创汇、吸纳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我国轻工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摸索中不断加快产业发展、调整行业结构,为未来的轻工业发展铺平道路。 轻工业论文:轻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走势分析 2014年,轻工行业经济运行走势波动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虽有所放缓,但轻工出口增速高于全国水平、轻工投资增速高于全国水平、轻工企业电商发展迅猛是2014年轻工行业发展三大亮点,对提振轻工行业经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行业将渐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一、2014年轻工行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二、轻工业增加值月度走势波动较大 12月,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7.9%,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与全国工业持平。1―12月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8.6%,高于全国工业0.3个百分点。全年轻工业增加值月度走势波动较大。 2014年12月轻工大部分行业增加值增速均较11月有所回升,其中,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业回升7.2个百分点、采盐业回升6.9个百分点、金属工具及金属制轻工制品制造业回升4.5个百分点。 部分轻工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上月回落,其中,自行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回落5.1个百分点、眼镜制造业回落4.0个百分点、陶瓷制品制造业回落3.0个百分点、饮料制造业回落1.1个百分点。 三、中轻景气指数进入渐冷区间 中国轻工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系统数据显示,近三年中轻景气指数呈现高位回落走势。轻工月度景气指数已连续两年低于100。 2014年11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9.68,较上月回落1.23个点,为全年月度最低值,并首次进入蓝色渐冷区间。 四、轻工出口情况 (一)轻工行业出货值情况 2014年1―12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出货值2.72万亿元,同比增长7.2%。12月出货值同比增长5.7%,比11月回升2.16个百分点,轻工主要行业出货值增速情况。 (二)海关出口增幅回落 2014年1―11月,轻工行业出口额5569.4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6.33%,同比增长10.63%(高于全国4.93个百分点);进口额14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4.64%。轻工贸易顺差4156.87亿美元,为全国贸易顺差的1.25倍。 11月份轻工商品出口额537.64亿美元,同比增长4.8%(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比10月份回落5.26个百分点。 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是出口增幅继续回落的主要原因,11月份轻工商品出口增幅虽然继续回落,但月度出口额绝对值仍保持全年高位。 (三)主要轻工商品出口情况 1―11月份,主要轻工商品中出口增速提高的有:玩具出口额增长13.2(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冷藏冷冻箱及空调用压缩机出口额增长6.2(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出口额增长5.2%(比上月提高0.35个百分点)、工艺美术品出口额增长44.7%(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 1―11月份,主要轻工商品中出口增速回落的有:陶瓷制品出口额增长28.3%(比上月回落2.08个百分点)、照明器具出口额增长16.0%(比上月回落2.01个百分点)、纸浆、纸张及纸制品出口额增长13.4(比上月回落1.43个百分点)、乐器出口额增长2.7%(比上月回落1.25个百分点)。 五、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全国投资增速及制造业投资增速,如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了22%、金属制品业增速为21.4%。 六、主营、利润增速趋缓,库存与亏损增大 1―11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84万亿元,同比增长8.97%,较1―10月回落0.33个百分点,比2013年降低4.69个百分点。轻工六大类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较201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快速消费品主营业务增速8.29%,比上年末回落6.09个百分点;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营业务增速9.21%,比上年末回落4.63个百分点。轻工主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情况。 1―11月实现利润1.17万亿元,同比增长7.01%,较上月回落0.39个百分点,比2013年降低7.6个百分点。主营收入利润率5.88%,低于2012、2013年度水平。 1―11月亏损面从上年的9.75%扩大到10.8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速从去年的7.46%提高到24.65%;产成品库存增速从上年的7.97%上升到13.23%。 七、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目前,轻工企业总体上的财务费用、利息支出速度比2013年加快,而负债增速下降,轻工行业资产负债率水平也逐年下降,已从2012年高点54.94%,下降到目前的51.7%。说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没有根本缓解,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八、走势原因分析 轻工业内需市场份额占85%。由于购买力因素,加上房地产业呈现低迷状态,影响轻工内需市场的消费增长。2014年轻工主要商品零售总额增速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回落。1―1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轻工行业中除家具外,其他多个行业零售总额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家电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8.7%,内需市场增长相对乏力。具体原因是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快速消费品增速放缓影响轻工整体速度。快速消费品即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与饮料在内的大食品业占到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5%。前几年大食品工业以年30%左右的增长拉动轻工行业高速发展,但2013以来,由于需消化前期快速增长的产能,及受高端消费及集团消费回落因素的影响,大食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回落到10%左右,影响了轻工整体发展速度。 二是耐用消费品受房地产低迷影响增速回落。受近期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影响,相关轻工产业特别是家电、家具、卫浴等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发展。1―11月份,家具制造业、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主营业务增速分别比上年末回落2.93、4.53个百分点。1―11月,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营业务增速10.17%,比上年末回落4.63个百分点。 九、轻工行业政策建议 从2014年轻工汇报情况来看,10个方面的建议获得政策支持,国家微刺激政策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如一些企业反映得益于定向降准、对小微企业滴灌信贷等,使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些缓解;商标法修正案实施细则的客观执行缓解和减少了企业的压力和损失;促进消费支持网销新业态措施激发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和产销率提高;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扩大出口180多条政策措施促进轻工出口的企稳回升等。 期待政策加快落地:年初向国家呼吁的扩大造纸、皮革加工贸易范围、恢复回收废旧物资增值税返还两项重大建议还没有得到落实,行业特别是造纸行业目前已陷入比2008年还困难的境况。强烈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能深入行业,了解行业困难,为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建议对资源再利用产品予以增值税返还等鼓励政策。造纸、塑料、皮革、玻璃等行业均存在回收资源再利用情况,这是践行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国家对恢复回收资源再利用应予以增值税返还的鼓励政策,目前造纸行业废纸资源增值税返还的呼声已得到了国家财政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具体实施方案。我们建议在以前实施的对再生资源行业回收企业进行鼓励的同时,考虑以生产企业为主体进行增值税返还,实践上更容易操作。建议尽快实现社保的联网工作。 十、2015年走势分析 2015年,在进入新常态化发展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政策及市场因素将对轻工行业经济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保护法》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新修订后的环保法,强化了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增强了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新环保法实施对于行业发展来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将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对环境违法企业处罚力度的加大将有一大批企业,特别是小企业退出市场,进而影响轻工行业发展速度。 房地产市场表现也将对明年全行业走势产生重要影响。轻工耐用消费品行业与房地产产业紧密关联,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继续回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仍处于较低水平。当前,国内多城市取消限购、贷款政策也有所松动,但市场表现依旧低迷,2015年房地产市场能否有所改善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5年,轻工行业将进入重要的发展变革期,轻工行业企业转型升级进程会进一步加快,轻工行业发展速度将进一步趋缓。轻工行业企业只有通过重构生产制造、重构商业模式、重构价值体系、重构行业形象推动行业的价值跃升。 轻工业论文:前三季度轻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今年以来轻工行业呈低位运行态势,但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三季度轻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较大振幅,9月份增加值增速虽有所回升,但仍处于低位。9月份轻工商品出口大幅增长,达到33.4%,增速再创年内新高,是当前轻工行业经济运行亮点,轻工出口对提振轻工行业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基本运行情况 (一)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位回升 9月份,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8.0%,比上月回升1个百分点。1―9月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8.7%,与上月基本持平,高于全国工业0.2个百分点。 2014年9月轻工行业增加值回升主要得益于快速消费品行业增加值增速企稳回升,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速与上月持平、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速回升0.4个百分点。此外,金属制品业增速回升0.1个百分点。 耐用消费品行业表现依旧低迷,其中家具制造业、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增速继续回落,分别比上月回落2.2、1.3个百分点,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速回落0.8个百分点(见表1)。 (二)轻工出口大幅增长 1、出货值情况 1―9月,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出货值1.98万亿元,同比增长6.63%,增速比1―8月份提高0.68个百分点。9月份出货值同比增长12.18%,比8月份大幅提升6.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出货值增幅呈低位企稳回升走势(见图1)。 2、海关出口情况 2014年1月―9月,轻工全行业累计完成出口额4490.5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6%,比1―8月份提高2.94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出口额634.96亿美元,同比增长33.41%,增幅再创年内新高,比8月份提高13.9个百分点。从目前情况看,外需市场已有所恢复,预计全年出口走势是前低后高,对未来行业出口形势谨慎乐观。 主要轻工商品出口表现良好,大部分商品出口增速较上月均有所提高,家具、皮革制品出口恢复正增长。其中1―9月工艺美术品出口增长39.7%(比上月提高26.3个百分点),陶瓷产品出口增长34.45%(+3.08),塑料制品出口增长8.2%(+0.36),家具出口恢复正增长,增幅为0.34%(+1.67)、皮革制品出口增长0.4%(1.25)。主要出口商品中仅鞋类出口增长比上月小幅回落0.4个百分点。空调出口虽然为负增长,但降幅逐月收窄。 (三)中轻景气度环比小幅下降 中国轻工业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系统数据显示,近三年中轻景气指数呈现高位回落走势。轻工月度景气指数已连续两年低于100。2014年8月,中轻景气指数为90.66,较7月小幅下降0.41点,指数已连续两个月走低,目前中轻景气指数运行在稳定区间下轨,接近渐冷区间(见图2)。 (四)库存与亏损增大 1―8月轻工行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8万亿元,同比增长9.62%,较1―7月回落0.4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775.4亿元,同比增长9.58%,主营收入利润率5.63%,低于2012、2013年度水平。 1―8月亏损面从上年的9.75%提高到12.15%;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速从去年的7.46%提高到19.1%;产成品库存增速从7.97%提高到16.17%。轻工行业运行质量有较大幅度下降(见表2)。 (五)企业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企业总体上的利息支出速度比2013年加快(见表3)。说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没有根本缓解。在江浙一带调研时,一些地区由于银行、政府要求企业借贷时实行联保,目前,导致一个企业出现问题,多家企业陷入困境的情况。 (六)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月,投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轻工主要行业投资增速仍高于全国投资增速及制造业投资增速,如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了25%、金属制品业增速为24%。这些投资加快了行业结构调整步伐,为2014年及今后轻工业持续增长提供重要保障。 二、走势原因分析 轻工业内需市场份额占85%。由于购买力因素,加上房地产业呈现低迷状态,影响轻工内需市场的消费增长。2014年轻工主要商品零售总额增速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回落。1―9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轻工行业中除家具外,其他多个行业零售总额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家电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8.7%,内需市场增长相对乏力。 内需市场乏力的具体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快速消费品增速放缓影响轻工整体速度。快速消费品即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与饮料在内的大食品业占到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5%。前几年大食品工业以年30%左右的增长拉动轻工行业高速发展,但2013至今年上半年,由于需消化前期快速增长的产能,及受高端消费及集团消费回落因素的影响,大食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回落到10%左右,影响了轻工整体发展速度。 二是耐用消费品受房地产低迷影响增速回落。受近期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影响,相关轻工产业特别是家电、家具、卫浴等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发展。9月份,家具制造业、家电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回落,分别比上月回落2.2、1.3个百分点,1―8月,耐用消费品行业主营业务增速10.17%,比上年末回落3.67个百分点。 三、发展预测 受社会对轻工产品特别是大食品业的刚性需求因素影响,预计行业四季度运行会有所好转,具体还要看整体经济形势走势及政策支持力度。预计全年轻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左右。海关出口额增长8%左右。 四、轻工业应对经济放缓的工作举措 调研把脉。中轻联会领导带队组织关于轻工改革、技术进步与品牌建设、外贸出口、混合所有制、人才队伍建设五个专题调研,取得初步成果,下一步将深化调研工作,持续展开物流成本及难点问题专题调研。 科技创新。近年内国家科技支撑平台项目涉及11个行业14个项目,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家电、塑料、造纸等多个行业苦练内功,注重“四基”建设、认真编制技术路线图或技术进步指导意见;配合工信部落实两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在五个行业召开现场会,并提出2015―2017年轻工业技术改造和强基工程重点突破方向,仅2013年度国家安排轻工业254个技改项目,下达财政专项资金19.4亿元;工业设计与多行业结合提升创意水平。 龙头带动。轻工百强企业,三年门槛分别是10亿元、28亿元和37亿元,百强平均主营业务收入261亿元,其中五家超千亿,分别是海尔、光明、雨润、美的、格力;百强企业占轻工规上10万家的11%。 集群效应。止6月底已培育共建215个产业集群,涉及36个行业,12个单位获得工信部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称号,集群经济总量已占到全行业的30%左右。 品牌标准。第二批表彰17家轻工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先进单位,122个轻工竞争力优势品牌产品;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工作;截止2013年底,已批准国标、行标4886项,承担ISO/IEC的技术机构秘书处4个、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秘书长共7人、119人次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注册专家,目前轻工行业主导提出制修订的国际标准提案14项。 贸易救济。维护行业权益,主动申请立案,经过六轮磋商,就中欧葡萄酒两反案达成谅解备忘录;磷酸铁锂电池知识产权保护案完胜。为中国电池生产企业每年节省几千万美元的专利使用费;正在提出对印尼脂肪醇的低价倾销行为开展贸易救济保护。 人才培训。加快行业人才培养,成立教育分会;推进产教融合;申办高级研修项目;完成技能鉴定12277人次。 此外轻工行业鼓励企业抓住电商新经济机遇扩大市场销售。电子商务的兴起,为轻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减少传统渠道成本、扩大市场销售额带来积极影响。企业通过淘宝、京东、腾讯微信商城及行业电商平台开展网上营销,取得良好市场效果。根据对轻工业百家电商先进企业的调查,前100家电商拓展企业的平均电商销售收入额为4.6亿元。 另据对义乌市的调研结果,2013年义乌市以食品、日用品等轻工产品为主的电商销售额达到856亿元,其中外贸362亿元,该市今年电商增长20%以上,电商业务已与线下销售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政策建议 (一)切实减轻企业税负 建议对资源再利用产品予以增值税返还等鼓励政策。造纸、塑料、皮革、玻璃等行业均存在回收资源再利用情况,这是践行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国家对恢复回收资源再利用应予以增值税返还的鼓励政策,目前造纸行业废纸资源增值税返还的呼声已得到了国家财政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建议在以前实施的对再生资源行业回收企业进行鼓励的同时,考虑以生产企业为主体进行增值税返还,实践上更容易操作。 尽快实现社保的联网工作。目前流动人口存在重复交社保的情况,有的员工在所在地已交了社保,但证明打不出来,信息不对称,这也加重了企业负担。 (二)稳定劳动就业 轻工中小企业众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轻工就业人数占到全国工业人数的25%。目前劳动力成本以每年10%―15%速度刚性增长,加之其他生产要素的叠加压力,一些企业已处于无法承受状态。因此国家应统筹考虑,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稳定劳动就业。 一是加快建立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相一致的工资机制,而不应该是由国家来强制规定工资涨幅,这才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作法。 二是国家建立小微企业就业与税负关联机制,即对吸纳就业多的小微企业实行大幅度的税费减免。 三是建议国家增加对中小企业职业培训的资金支持,通过培训提高职工劳动技能,增加技术工人的供给数量,解决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问题。适当扩大企业用工及管理权限,防止工人无序流动,影响企业生产秩序。 (三)支持多元出口,开拓俄罗斯、南非、南亚等国市场,扩大加工贸易许可范围,缓解(造纸等)产能过剩 (四)降低物流成本 国外物流成本只占5%左右,但国内物流占到约15%。要通过两化融化、物联网等手段,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空间。 (五)鼓励创新与品牌建设 加强专利成果应用,保护企业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与品牌建设,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应对涉及退税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再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退税率。 (六)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地膜开发与应用需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地膜推广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选择不同地区,针对不同作物扩大试验项目和范围,进一步完善性能,提高实际效果。 二是对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地膜的应用和发展采取补贴政策,可考虑对生产企业采用低息贷款政策、技术改造专项贷款、信用担保等政策鼓励产业发展;对农民购买降解地膜给予价格补贴。 三是对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相关原材料进口采用低税率,目前进口聚乳酸〔税号:39077000〕进口关税税率为3%,PBAT〔税号:3907999000〕的进口关税为6.5%,希望能达到零关税;同时制定更为合理的出口退税税率,如金发科技降解塑料产品〔税号:39079999〕出口退税税率为5%,希望能达到13%―17%。 四是鼓励和扶持优质企业发展,可按照新的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实行减免优惠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企业需要照顾和鼓励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实行定期减税或免税。 轻工业论文:结构专业负责人如何做好轻工业项目 摘要:目前,我国轻工业行业众多,而当中很大一部分又归属于传统行业。这些传统行业通过历年的更新换代,在原有水平上进步不少,但仍不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尤其是一些传统技术,有的沿用了几十年,甚至儿百年,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轻工新兴行业是近些年来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目前还比较薄弱,比重较小,有的新兴行业已经不新了,有的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拓展开发。因此,无论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需要我们花大力量加以创新提高。一方面必须狠抓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使传统行业焕发新的活力,尽快实现传统行业的高效化、高级化。另一方面,要继续抓好新兴行业的发展,克服盲目性,抓住技术创新增长点,给予重点扶持、培养。要发展高新技术群,不断扩大新兴行业规模,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轻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字:结构;专业负责人;轻工业项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今后轻工业发展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不断调整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中,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在轻工业项目中,目标控制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了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所谓目标控制主要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在设计阶段,由于目前我国设计监理尚处在探索阶段,“三控”的任务主要落在专业负责人的身上。专业负责人,作为一个专业的组织核心,其主要职责就是对本专业设计文件的“三控”负责。作为一个结构专业设计人员、结构专业负责人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及其积累的经验做好轻工业项目。 一.设计专业负责人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与岗位权限 为保证设计项目按照规定的目标高效、优质、低耗地全面完成,项目负责人要始终贯彻领导交办的任务。设计项目负责人的岗位职责就是职务责任,也就是在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设计项目负责人的岗位权限是指设计项目负责人在工作中的权力,表现为职责授权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配置。 1.工作任务 首先,成立项目组,具有各专业设计人员,各团队成员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对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地作用。 其次,确定项目管理总目标,制定总体工作计划。计划越细越好,关键做好主要工序和住要环节,确保项目高效、优质、低耗地全面完成。 再次,协调轻工业项目组内部的专业衔接,协调配合,及时调整计划,做好资源配置。 然后,协调轻工业项目组外部各协作单位之间的意见沟通和协作配合。 最后,完善项目组内部和外部信息反馈机制。 2.岗位职责 第一,贯彻执行国家和轻工业项目所在地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本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 第二,对轻工业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进行监督管理,并全面负责。 第三,组织编制设计大纲,包含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制定安全生产、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措施,并及时解决轻工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对轻工业项目进行有效控制,执行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努力实现技术进步。 最后,进行轻工业项目总结,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 3.岗位权限 第一,负责轻工业项目的人事管理和组织工作有权择优用人和解雇员工 第二,有权建立项目组内部责任制度和相关的规定,以提高项目小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三,拥有对项目的设计指挥调度权,合理配置轻工业项目各生产要素。 最后,有权向本单位的分管领导提出意见,拥有其他一些小的处理权,例如,人员组合权、一般技术问题决定权。 二.结构专业设计进度动态管理要点 1.计划的监督与检查 计划制订之后,监督与检查就成了专业负责人的重要任务。专业负责人的管理过程不仅是动态的管理,同时也是全过程的管理。比如说,把一 项目的设计工作交给某设计人员,计划上不能仅仅列出工作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这样经常会导致工作前松后紧。设计人员经常会到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加班加点赶作业。既不容易控制质量,也不容易应付一些突发情况。中间环节往往处于失控状态,全靠设计人员的自觉。作为专业负责人,应该把一项任务分解为若干个控制点。 2. 类控制措施的应用原则 组织措施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管理体系,应用动态控制原理细化各阶段控制目标。根据公司有关规定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明确设、校、审人员的分工及责任。 在设计的进度控制中,狭义的或者是最直接的经济措施主要是指对于设计人员物质上的奖励。该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非常有效。但随着时间的延续、措施的限度、个体的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对于个体的影响力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而专业负责人手中所掌握的经济措施的菇码也很有限。所以专业负责人对于进度的控制不能依赖于狭义的经济措施;需要以行为科学作理论基础运用广义的经济措施。 3. 专业内部设计分工及组织流水作业 专业内部的设计分工的主要目的是为实施动态管理、过程控制打好基础并为组织专业内部流水作业做好准备。分工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之一。在分工基础上组织流水作业能够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结合现代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更为有效的进行进度控制。在轻工业项目实施阶段,流水作业已经为人们所接纳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在设计领域,大家还没有充分认知到流水作业的优越性。 三.结构专业负责人如何做 1.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生产出新的产品或是对老产品的改进与提高。工艺创新则是指采用某种新的加工方法,改进和革新原有的工艺条件。产品创新可以增加产品品种,开辟新的市场,取得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和超额利润;工艺创新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样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二者比较,产品创新比工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大,产品创新可以带动一个企业、行业乃至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产品创新可以带动工艺创新,新产品投入市场后,经过一轮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加强工艺创新,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再投入市场。激烈的市场竞 争使新产品变为老产品,于是又推动企业进行新一轮的产品创新。循环往复,使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都得到发展。选择产品创新的方向,首先要以高中档产品为导向、高中低档产品结构合理、平衡发展要注意各个层次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广大农村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产品创新要保证质量。在诸多的创新中,要把产品质量创新放在第一位。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要用科技力量生产出高质、低耗、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今后,我们要认真抓好产品的生产过程,坚持质量立业,实施名牌战略。 2. 独创与引进和模仿 过去,我们往往是把独创入在首位,不太注重引进和模仿,这主要是由于我们长期封闭和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所致。总的说,我们轻工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有的创新项目是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许多还不能独立完成,有的是国外已经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也没有必要再走弯路从头搞起,完全可以吸收过来,为我所用。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亏损严重,经济效益不佳,设备老化,技术力量不足。现有的条件、状况不允许我们花大力量去搞独创型技术创新。引进模仿则是一条加快轻工业发展的捷径。模仿可以节约研究试制费用,从引进、模仿到再创新、出口,它的费用要比完全靠自己独创低得多,而且节约时间,周期短,见效快。搞模仿一般起步快、技术起点高,因为模仿的对象总是国际国内先进的东西,模仿可以使企业尽快注入血液,焕发新的活力。此外,模仿的风险也小得多,因为毕竟有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 总结 总之,我个人认为作为结构专业负责人要想做好轻工业项目,首先要占有大量信息;合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的放矢制定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要学会模仿与创新,更要学会俩者的共同使用。结构专业负责人的进度控制,其本质是专业管理工作。资源有限、管理无限。 轻工业论文:谈某轻工业厂房电气设计 [摘 要]结合轻工业厂房的电气设计经验,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和设计手册,针对工程的特殊性,谈轻工业厂房的照明系统、动力配电、防雷接地以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思路及方法。 1 前言 正常环境下的轻工业厂房电气设计包括照明系统、动力配电、防雷接地,且满足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条件时,还应增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通常做设计时,设计人员要清楚厂房的性质并向业主了解厂房内部动力设施情况,掌握需要配电的动力设备电气参数资料,从而可以进行较为完整和合理的设计,但某些情况下,业主无法提出满足设计要求的动力配电设备的电参数,设计任务还要按期完成,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本文也有所涉及。以下的内容根据工程实例,谈一谈对厂房电气设计的一些体会。 2 厂房建筑情况概要 本厂房地上二层,长88.1m,宽20.3m,总高9.75m,厂房跨度6m,建筑面积3576.86m2,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厂房为轻工业厂房,具体操作工种不定,动力设备具体情况不详,故本次动力配电仅预留动力电源。 3 厂房照明系统设计 3.1 照明方式的选择 该厂房层高为4.8m,属于层高较低的厂房,而且对于作业的照度要求不高,宜采用一般照明方式。 3.2 照度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GB 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工业建筑一般照明标准值,结合厂房非精细加工的特点,确定本厂房内照度标准值为200lx。 3.3 照明质量 照明质量是衡量厂房照明设计优劣的标志,做设计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衡量: 1. 选用效率高和配光曲线合适的灯具,根据灯具在厂房房架上悬挂高度按室形指数RI值选取不同的配光灯具。本厂房的室形指数RI=3.9,宜选用宽配光灯具。 2. 选用色温适当和显色指数负荷生产要求的照明光源。本厂房层高低,设计时要求光源点距地4m,照明手册中建议这样的情况宜选用细管荧光灯,但考虑到厂房空间较大,还是采用金属卤化物灯。 3. 达到规定的照度均匀度:作业区域内一般照明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7,作业区邻近周围的照度均匀度不应小于0.5。通过对三雄.极光照明设计软件的应用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 4. 满足照明直接眩光限制的质量要求:统一眩光值(UCR)按GB50034-20013之规定,即一般允许值为22。 5. 采取措施减小电压波动、电压闪变对照明的影响和防范频闪效应。 6. 照明系统是否节能,在保证照度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如可充分节能。节能思路应贯穿设计始终,从照明光源的选取、照明灯布置方式和控制方式的确定、照明配电线路路径的选择等等都需要考虑节能。 3.4 照度计算 厂房照明设计常用利用系数法进行照度计算,目前许多照明设计软件中的照度计算已经很完善,通过软件计算即可较为精确的算出照度值。 3.5 照明灯具的布置 照度计算完成后,就可以确定厂房内需要的灯具计算数量,一般厂房的顶棚投影平面为矩形,所以灯具布置时,是以矩阵方式排列的,但计算出来的灯具数量如果以矩阵形式布置,往往会比灯具计算数量多几个或是少几个,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际灯具发生量反计算照度值,校验照度值是否达到照度要求,即设计照度值与照度标准值相比较,可有-10%~+10%的偏差。如果无法达到照度要求,就要考虑更换灯具的功率,保证既要满足照度要求,灯具的布置方式还要美观。 3.6 照明配电系统 3.5.1 厂房照明系统主要采用放射式系统配电。 3.5.2 厂房空间大、布置方式对称,所以照明配电箱摆放时,考虑两点:一、距总配电箱的位置不宜大于20m。二、因厂房大,照明配电箱以区域照明划分,应布置在区域的负荷中心。 3.5.3 在应急照明与普通照明没有条件分别设置配电箱时,即两者共用配电箱时,应在说明里注明“应急照明与普通照明共用配电箱时,应做防火隔离并有明显标识。” 3.5.4 三相配电干线的各相负荷宜分配平衡,最大相负荷不宜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宜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 3.7 厂房照明线路的敷设方式 本厂房属于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照明支线一般采用绝缘铜芯导线穿阻燃型硬质塑料管沿(或跨)屋架明敷,插座回路可穿阻燃型硬质塑料管沿墙或地面暗敷。照明干线采用绝缘铜芯导线穿阻燃型塑料线槽沿墙明敷。 4 厂房动力配电设计 本次厂房设计由于厂房内操作工种无法确定、动力设备未到货、业主又要求按期完成施工图,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考虑以预留动力电源的方式解决问题,当然,动力设备电源预留大小应是有根据的,本次设计预留电源依据初设60w/m2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数据》中的轻工业厂房用电负荷数据即80w/m2定的,最后定为厂房负荷按70w/m2来考虑,厂房的建筑面积3576.86m2,那么厂房总负荷250kW,除去照明负荷24kW和监控电源12kW,剩下的就作为动力设备的预留电源。200kW的预留电源通过合理分配动力配电箱较为平均分配以防止区域用电不足的现象。本次设计将电热水器和热风幕都作为动力设备进行配电,含有这两个动力设备的动力配电箱预留20kW的负荷,其它动力配电箱都按10kW负荷来配电。由于厂房建筑面积大,每层预留8个动力配电箱。 4.1 动力配电系统 厂房动力配电系统主要采用放射式系统配电,当厂房内用电设备的布置较为均匀、容量不大并且为减少配电箱配出回路时,可采用与链式配电方式相似的树干式系统配电。 4.2 动力配电线路的敷设方式 因为动力设备未到位,故动力配电干线均采用电缆穿阻燃型塑料线槽的方式沿墙或沿屋顶明敷,现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力配电箱位置的调整。 5 防雷接地 通过防雷接地的计算,确定本厂房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需设置防雷装置,具体的防雷措施按民规进行,这里无需详述,需要指出的是,防雷接地利用自然接地体,采用框架柱作为引下线,引下线与基础主筋可靠焊接,这样做不仅接地可靠、也减少了投资。 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条件,本厂房应设置该系统。 6.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选择 该建筑的保护等级属于三级,因此选择区域报警系统。 6.2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布置 厂房内的探测器以感烟探测器为主,一层顶板梁结构形式为网状式,梁高500mm,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积是有影响的,根据规范中的附表,查得一只探测器保护的梁间区域个数为3个,满足此条件后,也需满足保护半径R=5.8m的条件,然后进行探测器的布置,布置要对称和均匀,在楼梯间和库房都应增设感烟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设置在出口处,楼梯口和明显便于操作的位置。声光报警器设在楼梯出口处。 6.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供电 厂房内的火灾报警系统应按二级负荷的两回线路要求供电,两回电源线路分别来自2#预装式变电站和柴油发电机低压配电室,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自动切换。 6.5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 本厂房的火灾报警控制系统设计较为简单,在现场施工时会由消防专业厂家进行安装、调试,这里就不在详述。 7 结束语 本文涉及的内容较多,但主要还是在照明配电和动力配电部分,防雷接地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做简要讨论,设计步骤还是根据规范一步步来的,其中有些设计经验通过项目积累起来的,可供电气设计工程师参考。 轻工业论文:关于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考 轻工业是中国消费品工业的主体,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承担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出口创汇、吸纳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轻工业在全国各工业行业中表现较好,实现了较快的增长(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利润总额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一)2013年我国轻工业产值规模、增速与效益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1―12月,轻工行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0.16%,高于全国工业0.46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总体稳中向好。 2013年,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92种轻工主要产品中,69种产品产量增长(其中,家电、电池、电动自行车、食品类产品增速较快)。产量下降的产品主要是以纸、革等原料类产品和消费转型替代产品(其中,轻革、新闻纸产量降幅分别为23.7%、5.7%;家用电风扇、白炽灯泡、脚踏自行车等消费转型替代产品降幅分别为4.0%、3.55%、1.8%。 2013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4.89%;实现利润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1%。2013年,轻工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6.47%,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其中酿酒、饮料、日化、洗涤行业销售利润率均超过10%。2013年四季度,行业效益持续转好,全年行业亏损面收窄,行业应收账款、产成品库存增速以及资产负债率较前期均有所下降,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二)我国轻工业产业结构及投资导向 2013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主要行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速,主要轻工行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其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投资增速超过上年同期。 (三)我国轻工业出口状况 2013年,轻工产品出口总额5583.38亿美元,同比增长9.99%,全年月度出口增速总体呈“V”形走势。2013年二季度轻工出口表现低迷,出现了月度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情况,下半年恢复增长,从10月份起出口增幅有较大幅度回升,四季度累计出口增速已逐步恢复到10%左右。 二、轻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核心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小、散、多”的企业组织形态。引发一系列后果: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慢、新兴行业发展不足;协作配套水平低、规模效益差、自主研发资金严重不足;在海外需求增速下降的情况下,供求矛盾来严重。 (一)自主创新能力弱 我国轻工业基础研究起步晚,科技人才缺乏,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较为薄弱,重大工程与装备研究更是相对落后,加之,长期以来,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轻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滞后:一是我国大部分轻工企业的技术装备仍停留在90年代中期以前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差距很大(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左右)。二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太少(占轻工企业99.5%以上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没有研发中心;长期间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很多行业专门技术和精密装备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能源、资源消耗大,如洗衣粉我国平均消耗能源折标煤267公斤,国际水平仅118公斤,制糖企业每吨甜菜用水我国为5至6吨,国外大多数在1吨以下)。三是成果转化率低。以食品加工业为例,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科研成果转化率一般为60%―80%。四是技术上的落后状况,直接导致产品加工程度和附加值低,盈利水平差,且极易受原材料、技术购买价格的波动影响,加之生产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因此,难以形成企业自身积累和研发所投入。 此外,我国95%的变频空调压缩机、LED关键部件芯片、高档手表机芯等依赖进口,制浆造纸、乳制品、饮料、肉制品等行业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从国外引进。 (二)“小、散、多”的企业组织形态,分工协作程度低、规模效益差 一是轻工业行业多、跨度大。包括农副食品加工、家具、造纸、文体用品等大小45个行业。各行业技术经济特征差异很大,关联度小,很难集中形成大的、完整、集约化程度高的主、配套行业;加之,轻工业起源于手工业和城乡集体经济(作坊式小生产),小微企业多(中小微企业占轻工企业总数高达99%,产值所占比例高达77%),“先天”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后又因部门和地方利益分割及管制放松,布点较多、重复建设较严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积重难返的“小、散、多”企业组织形态。同一种产品品牌林立,生产厂家众多。二是一些宜于规模化生产的行业,企业规模也普遍偏小。如造纸企业,全国6000多家造纸厂中,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约6000吨左右,与世界平均规模4万吨以上相差甚远。从生产集中度看, 我国年产10万吨以上的25家造纸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7%,比重很低。 (三)产业、产品结构转型明显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 1、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处在转型时期,以冰箱、洗衣机、彩电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的第二次消费升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均已基本完成,正进入以住宅、汽车、文化教育、保险、通讯、旅游、保健、娱乐等多样化、高档次的新的消费升级阶段。 而我国轻工消费品总体供给结构还停滞在第二次消费升级阶段,能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明显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一是总量供给过剩;二是结构性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多,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2、产品结构 20世纪80年代,由于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轻工业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迅速外延扩张。但此后,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外延扩张老路的生产供给(限于自身能力:技术基础差,盈利和积累水平低,自主研发激励不足等)却并未跟着改变。加上投融资计划体制中存在的部门和地方利益,资产存量得不到及时转移和重组,因此,供需上的结构性偏差就逐渐扩大、积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推行节能减排是轻工行业“十一五”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积极成效。造纸行业在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废水排放总量没有增长,做到增产不增污。发酵行业在产量年均增长较大(20%)的情况下,主要产品的能耗和水耗都有较大幅度下降。 但是,基于目前的设备、技术和工艺水平,主要产品的能耗和水耗进一步大幅度下降的难度大大增加。 三、轻工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 轻工业市场准入门槛低,中小微企业“扎堆”,为典型的大分散生产结构;同时,长期以来又“重生产,轻营销”,市场体系和销售渠道建设严重滞后;再加上技术基础差、核心技术依赖海外(“两头在外”的组装和加工型企业占相当比重)以及经济转轨时期存在的市场“条块分割”,这些情况相叠加,就形成了目前体制、机制上严重落后、问题较多、也较突出的局面。 (一)市场体系建设 近年来,轻工批发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皮革、家具、五金、家电、文体、塑料、缝制机械、制糖等专业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市场数量、营业面积逐年上升,成交额大幅增加,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物流平台(目前,全国与轻工业有关的专业市场总数预计超万家)。二是各地依托不同的特色产业带动,形成了一批上规模的轻工商品集散枢纽、进出口基地和批发辐射中心。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一些产业集群地区,一些专业市场已初步成为国际采购和贸易中心(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专业市场,已成为年交易额超过百亿元的重要市场)。 但总的来看,轻工专业市场建设,与生产大国的现实要求)相比,仍然是“短板”(严重滞后),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国内市场体系不完善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的“条块分割”始终存在,并且其表现形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换,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保护本地资源,限制资源流出,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主要以封锁市场为主,同时出现了利用“技术标准”壁垒保护本地商品的新手段。地方、部门保护主义的存在和加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轻工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公平竞争。 2、缺乏系统、全面的长期规划 轻工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及其产权构成较为复杂(国有、私有及其他性质所有者均有)。投资主体及产权的多元化造成批发市场难以统一、前瞻性规划。由于普遍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过度集中(两个类似性质的产地市场距离过近、辐射范围交叉);有的地方又过度分散。 3、经营方式原始、管理落后 轻工批发市场起源于集贸型个体化市场。虽经多年来的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总体规模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原始初创阶段,本质上没有多大提高。表现在:一是市场交易和结算方式,多是对手交易(这种简单、原始的交易方式,价格难以公开,市场引导作用弱,且不便于采购商采购)。二是市场功能主要是交易功能,其他配套功能(信息、物流配送、会展、结算等)很弱。三是管理落后。批发市场的投资主体,通常采取摊位租赁模式对外招商,引进批发和零售商租摊经营,对市场的管理仅是“物业管理”(能够统一收银、统一进货渠道的批发市场寥寥无几),市场上往往是名品、精品与普通品牌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混杂经营,很难让消费者放心。同时,商户本身的分散化经营、批零兼售也很难上规模、上档次。 4、效率低、成本高 我国轻工产品的流通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20%―40%,而发达国家仅为9.5%―10%;我国轻工商品的库存周期为30―40天,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库存周期一般不超过10天。总体效率低、成本高。 (二)市场准入 改革开放以后,轻工业最先打破计划经济模式、率先推进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目前产品供过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仍存在要素大量涌入和投资快速增长的现象,市场准入制度的再次改革(由放松转变为收紧)变得非常突出。 近年来,工信部已先后制定和出台了造纸、制革、农用薄膜、食品等多个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抑制轻工业过剩产能扩张,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但效果均不达预期。主要是目前的市场准入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 1、设置的准入条件不尽合理 从限制类条目看,有些采取质量限制。比如在家电行业中,限制达不到国家《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标准的冷藏箱、冷冻箱、冷藏冷冻箱(电冰箱、冷柜)项目;有些采取规模限制。在造纸、制革等行业的准入标准上,均过多地采取了规模标准。 2、执法监督体系尚未理顺 比如,目前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近10个部门,但各个执法部门交叉管理、分段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屡见不鲜。 3、第三方机构发展滞后 在国外,第三方机构,例如协会、检测机构均在商品的市场准入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些协会就是标准的制定者、准入的把关人。而很多大的检测机构均具有国际权威,在把好国门和国内市场大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国内的协会、检测机构实质上均没有能力担起对企业有影响力的第三方。 (三)技术创新体系 “十一五”期间,以轻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体系开始形成。一些大型轻工企业与高等院校、轻工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广泛的技术合作关系,不少企业组建了围绕企业核心技术开发的研发机构,26个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建立了8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12.6%。但是,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研转制院所科研开发与成果产出能力下降 轻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后,行业科研院所、学校下放地方,缺乏轻工科研宏观指导,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经营,相当一部分力量不搞科研,行业基础性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大幅度弱化,研究队伍逐渐分散、流失,有关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高水平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带头人缺乏,尚未形成有效的高、中、初级梯次技能人才队伍。这些已经成为制约轻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2、轻工企业仍无法担当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轻工业技术基础差,国家对轻工业的科技投入少,且投资主要侧重于轻工科技的基础研究和重大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针对具体产品品种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创新则主要依赖于企业的研发投入。然而,轻工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资金有限,通常只够维持产品生产,很难挤出一部分从事研发投入。即使挤出了一部分,也因科研实力较弱,难以组织重大科研课题。甚至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的轻工大型企业,组织、承担了一些重大科研课题,研究进展也往往较慢。 3、管理机制落后 轻工企业对研发的管理较薄弱,基本上仍处于技术人员自发创造型和投资驱动型相结合的较原始模式(缺乏研发的科学程序、机制、方法和习惯,研发只看成研究与开发部门的职能,而与财务、采购和生产等部门的人员无关;研发的动力单一,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研发投入不足和管理方式落后,致使轻工业关键技术难以实现本质突破。从而造成产品品种少、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 (四)品牌建设 “十一五”期间,轻工行业品牌建设呈现出多层面创建、多行业覆盖、品牌集中度、影响力、附加值快速提升的特点。中国名牌、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等多种创建形式并举,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有机结合,互动式发展。但总体而言,轻工大国与品牌小国的严重反差局面,仍无大的改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1、轻工企业不愿冒险,急功近利 创品牌虽能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品牌附加值,但是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成功率低。我国轻工企业由于长期擅长生产而疏于营销,尤其是缺少国际营销经验、销售渠道,因此,往往宁可赚取少量的加工费而选择经营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利润来源稳定又可减少复杂的市场营销管理活动的贴牌生产。在轻工行业,满足于搞贴牌加工甚至是无牌加工较普遍。只要有订单,自己有无牌子无所谓,以至有的企业产值做到几个亿,连自己的商标还没有。 2、缺乏核心技术 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是品牌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我国大多数轻工企业长期作为海外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制造,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生产技术和经验,但离核心技术环节较远,对核心技术的了解和掌握较差,且缺乏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能力。此外,我国大量从事贴牌生产的轻工企业规模较小,多为中小型企业,难以承担创牌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这些情况,均无疑制约、阻碍了轻工自主品牌的创建。 3、低价、无序竞争,挫伤了企业创立品牌的积极性 一是轻工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以来一直依靠价格取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的状况,客观上降低了创牌的实际价值。二是市场上假冒、侵权等违法行为始终屡禁不止,中小企业维护品牌形象和利益成本高昂。三是如前所述,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为保护本地市场和企业,不惜利用行政的、经济的、乃至技术手段,限制商品自由流通。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企业品牌的区域扩展增加了许多困难。这些情况均严重挫伤了部分轻工企业创立品牌的积极性。 4、品牌认证和评定条块分割,秩序混乱,对企业创牌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目前,我国的品牌认证和评定机构多、杂且缺乏统一规范。工商局、质检局等许多政府部门及各类行业协会均有评定资格,但分割认证和评定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市场上名牌数量过多且良莠不齐,与消费者实际感受反差强烈。对企业创牌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四、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全面深化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市场、企业关系的理顺,也涉及产业和企业产供销各环节,投入、产出各方面。 (一)市场体系建没 1、加强轻工批发市场管理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工业消费品市场指导,增强调控市场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流通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违规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 2、加快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轻工批发市场要由数量扩张为主转向完善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为主。特别是要在停车、仓储、展览展示、信息集散、价格形成、物流配送等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以及商场化管理上狠下功夫。形成功能完备、交易灵活、管理高效的新型市场。 3、加强分类引导和政策支持,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轻工批发体系 扶持发展规模较大、辐射范围较广、配送能力较强的大型专业批发企业。鼓励发展具有品牌优势的连锁化批发市场。引导规模较小、布局分散的批发市场进行整合、规模化发展;鼓励工业企业自建营销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轻工批发体系。 (二)市场准入 1、修订、完善、统一市场准入条件 如前所述,有关行业安全标准、排放污染控制、资源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准入要求还存在着缺失、简单、陈旧等问题。而且行业与行业比较,统一性差。要尽快修订、完善、统一。 2、严格市场准入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专项市场准入要求。质量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未通过准入条件评价、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3、强化监管 质量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定期环保等准入条件不达标的生产企业名单。对达不到准入条件要求的生产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依法予以关闭。 (三)技术创新体系 1、建立自主创新的引导、补偿机制 针对轻工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要采用综合性、强有力的财税政策,建立自主创新的引导、补偿机制,对企业自主投入进行利益补偿,让其愿意创新并有利可图。可考虑设立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自主创新与应用开发项目的贴息;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还可允许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子项资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引导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也可分散一些;但补偿资金额度则可以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也可集中一些,以提高使用绩效。 2、建立自主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不足问题,需要完善、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分担轻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让企业敢于创新。可考虑在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自主创新与应用开发项目的风险补贴。风险分担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分散一些;也可以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视具体情况和使用绩效而定。 3、健全、创新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针对企业创新能力弱的问题,需要健全、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以降低轻工企业产学研合作成本,让企业自愿推进开放创新。可考虑在行业专项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开放创新项目的补贴。合作补贴资金额度可以低些,项目设置多一些,投向也可分散一些。 (四)品牌建设 1、建立协调机制、做到统一认证和评定 工商局、质检局等部门要建立协调机制,做到统一认证和评定。在此基础上,制定整体规划(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品牌梯队,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制度)和统一扶持政策(按统一评价标准,制定有计划、有重点的扶持政策)。 2、建立自主品牌建设的引导、补偿机制 针对轻工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动力不足问题,可考虑设立行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品牌建设项目的贴息和补偿。根据品牌建设不可能量大面广的特点,引导、补偿资金可考虑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而且可按不同档次的品牌标准,分批进行,以提高使用绩效。 3、建立自主品牌建设的风险分担机制 针对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差的问题,可考虑在品牌建设资金中适当安排子项资金,用于对企业冲击或突破核心技术开发项目的补贴。风险分担资金可考虑额度高些,项目设置少一些,投向集中一些,而且按不同档次的品牌标准,分批进行,以提高使用的绩效。 五、推进轻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市场体系 1、建立健全统计指标体系 推动建立轻工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行业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反映行业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2、重点推进批发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一是建立并完善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并与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终端用户相连接,形成畅通的信息网络。二是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投资建设运输、配送、装卸、包装、仓储、电子计量等物流设施和设备,逐步发展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三是发展现代交易方式。广泛采用与现代化市场发展方向相适应的现代交易方式和营销组织形式,加快改造传统交易方式的步伐。从传统的摊位制交易向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电子结算等现代交易方式发展。 (二)市场准入 1、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由地方政府分管工业的负责同志为召集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场准入工作联席会议,负责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等。 2、强化监督检查,严格工作问责 加强对市场准入的督促检查,严格工作问责,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地方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依纪追究该地区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3、完善企业的退出援助制度 企业的退出援助制度,可考虑整合“关小基金”、“淘汰落后产能基金”等相关财政支出,设立统一的企业退出扶助基金:建立鼓励性退出机制。 (三)技术创新体系 1、突破关键薄弱环节 长时间以来,轻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重要原因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中间环节薄弱,中试条件差,工程化水平低。要着力促进和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间环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建设工程化实验条件,提高成果的成熟性、配套化、工程化水平。 2、加强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是建立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二是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技术的青年创业创新,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 三是构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且依靠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产业项目,为轻工企业培养和引进研发人才。 (四)品牌建设 1、加强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 引导企业制订创牌的发展规划,建立工作机构,落实工作经费,引导企业谋划好品牌的开发、推广、运作和经营。实现自发创牌向自觉创牌转变。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支持企业培养和引进品牌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加快质量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其在品牌经营、品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品牌运作水平。 3、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加强质量管理协会、标准化协会、计量测试学会、消费者协会、贸促会、商会等有关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品牌创建、品牌推介、品牌运营、技术开发、质量管理、法律服务、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商标、境外商标注册、打假维权等各个方面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 轻工业论文:着眼创建产业品牌 打造淄博轻工业发展新高度 山东淄博是一个重化工城市,但轻工业仍占很大比重。近年来,淄博市轻工行业协会着眼创建产业品牌,打造轻工经济发展新高度,收到良好效果。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企业485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年销售收入近1000亿元,利税超100亿元(按新调整的行业统计口径计算),并连续6年实现以十几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淄博轻工行业协会(联社)连年被省市评为先进单位,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评为 “淄博市工业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单位”,赢得“淄博轻工不轻”之美誉。 一、开创会展文化品牌,扮靓淄博轻工产业 淄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齐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根植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各种工艺文化,一直深深影响和有力推动着淄博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它始终保持着工艺美术文化强市发展态势,并成为国内外工艺品重要的交流交易集散地,成交额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 淄博红木家具打响会展文化品牌。2012中国(淄博)古典红木家具暨书画艺术品博览会总结借鉴前四届会展成功经验,坚持与时俱进,有力推动科学发展,依靠丰富内函,吸引来自国内外参展观众6万余人,到会专业客商3万多人,实现成交额6000多万元,签订合同意向逾亿元;同期举办的“首届中国红木家具‘鲁班奖’、“华光杯”全国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评选活动”在业界产生了轰动效应。 展会上,汇聚全国红木家具企业精品,以及艺术陶瓷、琉璃、雕塑、紫砂、珠宝、丝绸、文房四宝、书画等艺术品;伴随“神九”飞天的专利样书淄博“龙”,也佩戴着由中国航天发射中心颁发的“神九搭载荣誉证书”现身;“华光之夜”中国古典红木家具“鲁班奖”、全国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颁奖晚会星光灿烂;展会期间总价值近十万元的万份精美礼品抽奖,让市民亲身体验和感受“国字号”展会的温馨…… 蕴含文化内涵的高端红木家具成为本届展会一大亮点。在龙尊红木展厅,一张做工精湛的莲花罗汉床受到许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这件莲花罗汉床是以老挝大红酸枝为材质,高薪聘请浙江东阳师傅,用一年多的时间精心制作的,成交价高达76万元。 本展会既有民间古旧红木家具藏品,也有知名品牌企业的现代经典之作,还可以欣赏到与之配套发展的当今高档家居书画艺术品。与以往前四届相比,本届展会更突出了底蕴浓厚的中国古典家具文化。已连续4次应邀出席展会的中国著名古典家具修复大师王秀林对这届展会评价颇高。 一次成功的会展,就像一部永无休止引导消费的导航播种机,悄无声息地发挥“一传十,十传百”的种子效应,成为淄博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淄博工艺美术精品非常珍惜每一个走出淄博的展示机会。继2011年5月1日“印象・中国”鲁派内画全国巡展在北京恭王府启动和深圳展之后,2012年5月10日又在广州市沙面街46号华光陶瓷艺术馆展出,100余件淄博内画精品集体亮相,吸引了众多内画爱好者前来观展。参展的内画作品有来自我市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共 100余件,效果好影响大,持续放大着淄博城市名片。 2012年4月20日,由协会(联社)参与承办的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华光陶瓷代表作”――“瓷墨齐风岭南情‘国窑’艺术产品展”,在广州引起轰动,南方日报、广东卫视、广州日报、凤凰网、干龙网等30多家媒体记者到会采访报道,被誉为“淄博市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成功跨地区发展的范例”。 二、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打造产业基地品牌 2011年,淄博市轻工行业协会率先提出“建设淄博产业集群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设想”,立即引起市委市政府和省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各类特色产业集群基地30多个,其中9个轻工产业集群基地分别通过了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评审验收。 周村区家具产业在凤阳、福王、北方、蓝天等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下,269家企业参与家具产业基地品牌建设,年产家具300多万件,有力影响带动了家具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发展,使全区家具及原材料经营业户迅速发展到4000余家,交易额超过了百亿元,成为山东及江北最大的家具生产和销售基地;桓台县造纸产业集群基地,现有博汇集团、贵和集团、晨龙集团等骨干企业,辐射高青县和临淄区,总生产能力达 300多万吨,为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临淄区塑料产业集群基地,现有规模以上塑料企业80多家,以农用薄膜、塑料编织袋、PVC一次性手套为主导产品,生产能力超过60万吨,临淄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集原料、生产加工和贸易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基地。 目前,淄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药用玻璃、食品添加剂、装饰原纸、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家具、白酒、玻璃、塑料、农膜、造纸机械、钨钼材料生产集群基地。 三、创建健身器材基地,争夺首例国家级基地王牌 2012年,淄博轻工行业协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基地建设新思路。以山东汇祥健身器材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山东优质健身器材生产基地,目前,创建国家级健身器材基地申报工作全面完成。 淄博是全国首例“创建国家级健身器材基地”的城市,这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工作。此前,博山区虽然被山东省五金衡器工业协会授予“山东省健身器材生产基地”称号,但距离国家级创建标准还有很大的跨度。没有成功的榜样参观学习,没有现成的经验参考借鉴,有的只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关于创建国家级健身器材基地标准和轻工行业协会的工作积极性。整个创建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求高。经过上上下下齐心合力,勤奋工作,截止11月底,淄博市创建国家级健身器材基地工作,按照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制定的创建标准和申报要求,全套申报材料全部保质保量完成,并报送到中国轻工联合会待批。 淄博人民正拭目以待,2013年淄博有望成为全国第一个建成国家级健身器材生产基地的城市。 轻工业论文:步正发会长出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甘肃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 2013年2月25日,步正发会长在京出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甘肃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甘肃省副省长郝远,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秘书长李沛文出席仪式。 根据协议要求,中轻联将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在本行业领域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在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推进结构调整特别是重大项目布局建设,以及协助甘肃省打造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引进培养人才等领域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积极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载体能力,大力支持甘肃承接产业转移。 步正发会长表示,这次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双方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甘肃轻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按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内容和要求,充分发挥众多代管协学会的作用和在信息、专业技术渠道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支持甘肃轻工业转型升级,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甘肃轻工发展规划和政策,在食品、电池、陶瓷、皮革、塑料、艺术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等行业展开合作,积极支持甘肃省推进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特色用品、高原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推进白银陶瓷产业基地建设,从市县实际出发,加强信息技术服务,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帮助市县发展优势和特色产品,提升产业基地建设水平。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推介东中部轻工优势企业向甘肃转移,加强对甘肃轻工科技信息交流和宣传,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把甘肃省建设成全国有影响力、有特色、低碳环保的轻工产业基地。 步正发会长强调,推动甘肃省轻工业转型升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的责任。希望甘肃轻工行业以这次签署战略框架协议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视野,发挥和挖掘自身优势特色。巩固发展现有优势和特色产业;突出重点,承接、集聚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创造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充分利用合作框架协议提出的合作机制,加强联系、沟通和协调,做好各项服务。 签约仪式前,步正发与刘伟平等进行了交流座谈,就有关产业转移、发展特色行业、提升行业竞争力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等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据悉,中轻联和甘肃省的合作由双方主要领导牵头负责,中轻联有关部室、协会,甘肃省轻工业联合会负责具体落实本协议规定事项,共同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中轻联相关部室负责人和甘肃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签约仪式。 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志南到省联社调研 2013年2月26日上午,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志南带领省政府有关部门到省联社调研,张副省长一行视察了省创意设计中心项目、听取了省联社工作汇报并亲切看望了省联社干部职工。 张副省长在听完联社工作汇报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第一要把工艺美术作为大产业来抓。工艺美术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能解决就业问题,附加值很高。一定要把这个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联社在这方面要发挥作用,主动作为,自加压力,加强引导,做好服务,不要受职能影响、不要计较名份,要大胆作为,积极推动我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第二要在盘活、整合、提升、做特做优上下功夫。要把联社现有的工艺美术资源盘活起来,整合力量进一步提升,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使企业焕发新的活力,成长为行业中的领头和标杆。第三要求省联社尽快起草促进工艺美术加快发展的政策,与经贸委沟通后,联合上报省政府,以省政府或政府办公厅的名义下发,并把每年3000万元专项资金纳入进去,设立省级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来推动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第四要尽快新建扩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为我省工艺美术精品佳作提供展示的舞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张副省长对默默无闻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以及为工艺美术研究、传承、保护做出贡献的广大联社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福建省联社办公室) 2012年集体企业实现利润819亿元,同比增长7.5%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 55578亿元,同比增长5.3%。12月当月实现利润8952亿元,同比增长17.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4163亿元,同比下降5.1%;集体企业实现利润819亿元,同比增长7.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32867亿元,同比增长7.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2688亿元,同比下降4.1%;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8172亿元,同比增长20%。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9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1个行业同比下降,1个行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主要行业利润增长情况: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20.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2%,汽车制造业增长5.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7.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9.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2.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37.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由同期亏损转为盈利。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2519亿元,同比增长6.3%;集体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81亿元,同比增长 7.9%;股份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1097亿元,同比增长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677亿元,同比增长5.4%;私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636亿元,同比增长17.5%。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积极配合抗震救灾工作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后,按照步正发会长的要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启动应急机制,研究部署行业内抗震救灾工作;主动与有关部委联系,积极配合;要求中轻联、总社应急委员会成员主要负责人24小时开机,保持信息畅通;要求机关各部室、相关行业协会及时了解震区轻工企业受灾情况、了解轻工企业捐赠款物,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并及时上报,组织企业及时掌握和提供救灾物品的供应信息,服从中央救灾机构的统一调度。截止4月22日中午,轻工几十家企业如茅台、美的、玖龙纸业、娃哈哈、波司登、海尔、洋河、蒙牛等已通过不同渠道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献爱心。相关协会如礼仪休闲用品协会积极与帐蓬企业就捐赠问题进行沟通,目前企业捐赠帐篷1250顶,可调配帐篷11000顶。 玖龙纸业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突如其来的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得知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通过国家侨办向地震灾区表达了高度关切的心情,并当即表示代表玖龙纸业通过国务院侨办和广东省侨办向地震灾区共计捐赠1000万元,全力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张茵表示,这次地震天灾让我们感到十分的痛心,我们希望能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雅安人民感受到在他们身后有许许多多 的人在关心着他们、帮助着他们。衷心的希望,也相信雅安人民能够坚强、自信地战胜天灾,渡过这次难关。 玖龙纸业一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致力于慈善事业,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玖龙纸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突出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被授予“中华慈善奖”、“华商贡献奖”等多项荣誉,董事长张茵女士也因多年来在公益慈善事业上的突出贡献,多次入选福布斯慈善榜和胡润慈善榜。 情系雅安 抗震救灾 在得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 级地震后,学生文具行业发扬“情系地震灾区,奉献无私爱心”的传统,向企业所在地民政部门捐款和捐赠救灾物资。特别是向灾区学校捐助学生文具,让他们能在抗震救灾中坚持学习。 截止2013年4 月22 日上午10 时,学生文具行业向灾区捐助情况如下: 一、广东联众文具有限公司首批捐赠现金1 万元。 二、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决定: 1、第一批捐赠现金20 万元,通过红十字会捐赠到灾区。 2、集团内部发出倡议书,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公司员工进行捐赠活动。 3、根据灾区实际情况,组织“爱心文具”捐赠。 4、邱智铭董事长首次捐赠现金1 万元。 轻工业论文:把握形势 紧抓机遇 推动轻工业转型升级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提升行业组织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轻工业持续健康发展,4月10日,中轻联三届三次理事会暨全国轻工行业工作座谈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轻工战线的300多名理事和代表集聚一堂,回顾总结过去一年主要工作,认真分析我国轻工业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和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确定我国轻工行业已经进入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坚信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轻工行业有条件走在转型升级的前面,指出各行业各部门要准确把握形势,紧抓新的机遇,推进轻工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会上,颁发了2012年度中轻联科技奖、管理现代化成果奖。会议还通过了中轻联2012年度会费收支情况报告和有关人事事项。 中轻联会长步正发,名誉会长陈士能、杨志海、潘蓓蕾、张善梅,副会长钱桂敬、王世成、杜同和、陶小年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江苏省轻工行业协会会长许荣云介绍了江苏省轻工业发展情况。 中轻联会长步正发作理事会工作报告。他指出,2012年中轻联和各行业协会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轻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履行行业组织职能,共同努力,克服多重困难,各行业取得新的进展。一年来,轻工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对全国工业的贡献加大。轻工全行业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2万亿元,利润总额1.4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8.2%,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出口5075.1亿美元,同比增长13.7%,轻工累计顺差超过全国贸易顺差1577亿美元。优势集聚和产业有序转移稳步推进,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产值占轻工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30%,中、西部地区轻工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高于全行业4.8和3.7个百分点。另外,轻工内外销比重进一步改善,内销占86.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而2012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在工业行业中居第二位,以占全国工业14.3%的资产创造了19.6%的产值、20.3%的利润、24.8%的出口、25.0%的就业,比重比上年均有提高。 在回顾中轻联2012年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时,步正发指出,2012年,中轻联紧紧围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拓展新的需求;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产业优化升级;牢牢把握质量管理和自主品牌建设;牢牢把握发挥轻工优势和特色,促进做大做强企业同发挥中小企业优势、特色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及时反映行业和企业诉求,推动轻工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实施;召开全国轻工科技大会,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和行业自主创新;突出重点行业,推进环保和节能减排;召开全国轻工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工作会议,提升产业集群建设水平;组织开展轻工品牌培育体系建设工作,加强质量管理,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举行第二届中国轻工品牌和优秀特色展会大会,促进国内外轻工经济交流合作;开展全国轻工劳模评选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定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不断提升服务行业的能力,加强行业自律。 成绩已成过去,把握机遇才能不断发展。步正发强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轻工业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准确把握形势,紧抓新的机遇,推进轻工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步正发指出,我国轻工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增多,轻工业自身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部分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显现,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处在中低端,受科技体制的影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成效,鼓励和扶持政策尚需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轻工业速度效益型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形势倒逼轻工企业必须由数量效益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创造自主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轻工业进入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但值得肯定的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趋好的态势没有改变,轻工业总体处在多层次需求拉动和优化升级阶段,扩大需求,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新形势下轻工业发展的新机遇。步正发举例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涉及众多轻工行业,蕴藏着巨大发展机遇。食品行业产值占全部轻工业45%以上,生活必需品的刚性需求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休闲健身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轻工消费品多元化需求和升级换代需求持续发展,为轻工业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撑。轻工业是在市场化、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不断成长的产业,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轻工业的优势、特点,依靠全行业的努力,轻工业完全有条件走在转型升级的前列。 据此,步正发提出2013年总体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以提高轻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满足和创造多层次消费和服务需求,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化解过剩产能,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改进行业组织作风,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提升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能力,促进轻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步正发强调,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因此,要按照规划明确和切实抓好全年重点工作。他要求要深度调研,促进轻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认真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建设水平;要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做好质量和标准工作;拓展展会功能,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要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能力。 步正发最后强调,党的十八大开创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新征程,轻工业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轻工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让我们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轻工业转型升级,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议还邀请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做经济形势报告。 来自中国乐器协会、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分别做了典型发言。 轻工业论文:我国轻工业污染防治分析 [提要] 我国轻工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的发展对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但轻工业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关键词:轻工业;污染防治;措施 我国轻工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轻工业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的发展对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2010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总体相应指标的17.9%,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和丰富国内市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保持我国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轻工业发展迅速。一是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二是技术进步步伐加快。轻工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三是质量建设取得成效。轻工产品质量稳步提升,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检测方式及质量控制手段逐步同国际接轨;四是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五是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我国轻工业产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优势突出,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六是产业集群发展较快。轻工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产业集中度高、专业化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土地集约使用、污染集中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的特点更加突出;七是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水的循环利用效率,重点行业综合消耗明显下降。 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1)技术创新能力弱,结构性过剩突出在我国轻工企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这些企业基本无技术创新开发能力,技术人员匮乏:科研机构缺少,科研设备和资金与企业、生产和市场结合的不够紧密。传统行业改造乏力,有的甚至出现萎缩,轻工业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产业转型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总量供应大于需求的矛盾同样突出,产品的附加值低,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技术发展趋势;(2)资源、环境和社会压力不断加大,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观。轻工业对环境的污染仍然严重,轻工业排放的污水占全国污水排放量的1/5,很多企业尤其小型企业设备陈旧、浪费大、污染严重;(3)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严重,许多地方在发展轻工业的过程中,未能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加剧了结构性的过剩。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体会,就我国轻工业污染防治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轻工业污染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轻工业污染对工农业建设和人民健康危害极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轻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二是轻工业“三废”对工业生产本身的危害也很严重,有毒的污染物质会腐蚀管道,损坏设备,影响厂房等的使用寿命;三是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四是有些轻工业后果严重,难以清除,有些污染不容易被发现,发现以后造成的危害已经很严重。一是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认识不足,环保宣传教育不够。由于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以及地方财政的紧张,很多地方为了本地区经济利益而置环保法不顾,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甚至“饮鸩止渴”的策略来发展经济。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对环境污染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环保意识差,导致其缺乏对污染行为的监督;二是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治理不力;三是环保立法滞后,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相对落后与弱化,严重制约着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环境法制相对落后与弱化主要表现在:重行政主导、公众参与有限;重立法数量、执法与司法功能偏差;不同部门和层次的环境立法缺乏统一规划协调;地方立法特色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重实体规范,程序规范欠缺;不少法律规范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环保新形势的需要;四是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亟待提高。根据2008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全国各级环保系统实有人数约13万人,其中,各级环境监察人员不足6万人,而全国产生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已超过百万家,监管力量明显不足;五是产业转移中降低环保要求,污染转移现象普遍。我国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中,很多产业转移中,忽略产业升级,甚至大幅度降低环保要求。 二、轻工业污染防治措施 (一)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环保目标责任制,对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环境损失或生态破坏的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将主要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相关市(州),纳入年政务目标考核。各市(州)要将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至所属各县(市、区),省政府督查办公室会同省环保局等部门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查。 (二)各级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要在政府领导下依据各自行政职能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协调服务,抓好工业污染源整治行动方案制订、措施落实和达标验收等具体工作。 (三)加强宣传和舆论监督,为整治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和搞好工业污染源整治的重要性,唤起全社会对工业污染源整治的参与和关注意识。建立和完善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给违法排污、超标排污企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给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增加动力,为工业污染源整治行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四)加强委托治理新型实践模式的应用 模式一:环保治理公司参与污染企业的环境管理。这种模式中,污染企业有治理设施和运营人员,为了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和治理设施的运营效果,污染企业以有偿技术服务合同的方式聘请环保公司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其范围包括环保公司向企业提供治理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监测和分析服务、协助企业规范日常环境管理,以及帮助企业培训设施操作人员等。 模式二:治理设施的承包运营。污染企业将其治理设施以承包合同方式委托环保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和维护。在工业污水治理方面利用此模式的较多。以污水处理为例,一般在合同中规定了污染企业排放污水的水质水量、环保专业公司保证达标排放、委托运营的费用、双方在提供水电和设备维护方面的责任等内容。 模式三:从污染治理方案设计、工程施工到建成后运营维护的综合服务。污染企业委托环保专业公司从治理方案设计、工程施工、调试到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提供综合的有偿服务,并确保达到治理效果。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新建或扩建的治理项目。 轻工业论文:吉林省轻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趋势分析 摘要:轻工业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医药、纺织、食品、造纸、家电等类45个行业,是涵盖衣、食、住、行、用、娱乐等消费领域的产业组合群,是承启一、三产业的重要消费品工业。轻工业承担着繁荣市场、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扩大就业、稳定出口、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轻工业;市场占有率;产业结构;增加值率 “十二五”时期是吉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是加速总量扩张、深化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了解我省轻工业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差距和不足,把握发展前景和机遇,对于发展壮大吉林经济,全面实现全省“十二五”经济发展各项既定任务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状 (一)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四分之一 全省现有规模以上轻工业企业2048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39.0%,2011年1~11月份,轻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35.4亿元,同比增长15.9%,拉动全省工业生产增长4.5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4%。轻工业企业仅用占全省规上工业总量19.6%的资产额实现了规上工业总量当中28.8%的工业总产值、40.5%的出货值、27.4%的主营业务收入和24.4%的利润总额,带动就业人数占全省规上工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28.7%。 (二)轻工业发展速度持续高于重工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十一五”以来吉林省轻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到2011年的6年间,轻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维持在20%以上,领先重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2008年和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最大的两年,这两年全省轻工业企业克服困难,保持了高速增长,两年的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了27.0%和22.9%,比当年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11.0和8.2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11月底,轻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由2006年的23%提高至29%,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 (三)农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在轻工业中比重最大 吉林省轻工业内部结构中由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和饮料制造、烟草制品业四个标准行业组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占据最为突出地位。截至11月末,全省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1204户,实现增加值888.5亿元,利润总额150.5亿元,从业人数19.1万人,占轻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58.8%、61.9%、60.7%和44.5%。农产品加工业是满足居民必需生活保障的供给行业,直接惠及农民、农村、农业,服务“三农”,对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大重要轻工行业就是医药制造业,其企业个数、增加值、利润和从业人数在轻工业总量中的比重都仅次于农产品加工业,分别达到14.5%、17.9%、22.6%和25.7%。医药制造业具有准入制度严格、附加值较高、能耗较低等特点,是我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基础雄厚,增长迅速,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企业。 (四)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所占比重较大 截至2011年11月末,全省2048户轻工业企业中,有小型企业1807户,占全部轻工业企业总数的88.2%,比重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高3.1个百分点。轻工业企业中有私营企业1749户,占全部轻工业企业总数的85.4%,比重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数量所占比重高7.6个百分点。轻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资产、负债、收入和利润占全部轻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4.9%、49.6%、64.0%和61.2%,轻工业企业中的私营企业具有相对较低的负债率,能够利用较少的资产创造出较高比例的收入和利润。 (五)吉林省轻工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东北其他省区 从2011全年经济指标来看,吉林省轻重工业比例结构已经很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比东北其他省区和天津市都要高一些。吉林省轻工业完成总产值在全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个百分点,比辽宁省高出8个百分点,但与沿海发达省份差距还较大,比广东低9.5个百分点。轻工业利润在全部工业当中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比黑龙江、内蒙和天津分别高出10.1、11.7和10.0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吉林省虽地处老工业基地中心,但是工业经济的重化程度要大大低于相邻省份,轻工业的发展基础和比例结构要优于其他东北省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多数行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偏低 2011年,吉林省轻工业在全国市场有较高占有率的只有三个行业,分别是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市场占有率为6.8%;医药制造业为5.4%;农副食品加工业为4.9%。家具、造纸、印刷三个行业刚刚达到1%,纺织、服装、皮革制造和文教用品制造四个行业占有率不足0.5%。占有率较高的三个行业都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名牌产品的带动,如森工集团、修正药业、敖东集团和大成集团等,而缺少大企业集团带动的行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普遍很低。这些行业在我省虽然也发展较早,但是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 (二)部分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费水平较高 2011年1~11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99吨标准煤/万元,其中重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17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低率为14.0%;轻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5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低率为8.3%,低于重工业降低率5.7个百分点。在轻工业各行业中,单位增加值能耗超过1吨标准煤/万元及以上的行业有两个,分别是造纸及纸制品业(1.21吨标准煤/万元)和饮料制造业(1.02吨标准煤/万元)。食品制造、烟草制造、纺织、皮革制品、家具和医药制造六个行业能耗同比呈上升趋势,同比分别是7.1%、9.6%、6.4%、14.2%、18.6%和5.2%。 (三)获利能力较弱 从2012年前11个月各项经济运行质量参考指标来看,吉林省轻工企业的整体的获利能力要弱于重工企业。1~11月份,全省轻工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比重工企业低1.04和0.86个百分点。轻工企业97.55%的产销率比重工业低1.04个百分点,轻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352563元/人,比重工企业低10160元/人。轻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比重工业企业低12.17个百分点,表明轻工业企业的债务负担较小,经营风险较低。 三、前景和机遇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将拉动轻工产品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着力拉动内需,摆脱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国家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对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将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消费预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居民对收入的提高和未来生活的改善将更具信心,消费潜力势必会极大地得以释放。 (二)沿海发达省份传统比较优势减弱 随着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省份的快速崛起和国家政策的倾斜,沿海地区一直以来发展轻工业的有利条件如资本市场开放、融资渠道灵活、人力成本低廉这些比较优势正在快速减弱。现今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节能减排措施日趋严厉,以往粗放式的发展已难以适应轻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发展制约因素促使沿海地区工业生产基地正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并且为环保节能,具有高附加值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先进装备轻工行业企业提供了空前巨大的发展机遇。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近十年来,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发展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保持地区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更能够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应从适应新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节能减排、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要继续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一步加大造纸、皮革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落实好“十二五”各项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从工艺、技术、设备、生产能力等方面着手,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对不合乎条件的企业坚决采取经济、法律、政策手段予以淘汰。 (三)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和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先进装备,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安全、智能化的多功能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大力推进轻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应加大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企业信息化综合集成,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创新。 (作者单位:吉林省统计科学研究所) 轻工业论文:我国轻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介绍了当前特殊经济发展背景下轻工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从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轻工业发展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轻工业承担着服务“三农”的任务,发挥着以增加就业量,提高进口和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债务危机爆发后,全球需求萎缩,轻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中国的沿海制造业产业已被称为其“世界工厂”,许多轻工业产品制造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成本继续向上升,劳动力短缺,贷款困难,利润率下降以及海外订单锐减。我国的轻工业面临严峻挑战,其融资难、结构,技术,质量的矛盾仍然存在,轻工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等,因此发展我国轻工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我国轻工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加大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取得了技术进步步伐加快、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等重要成就,实现了全行业平稳较快发展。2010 年,轻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总体相应指标的17.9%,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多数行业整体研发能力较为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品结构不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多数行业品牌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为数不多,建设水平与生产制造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等。由此可见,我国轻工业既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挑战。 三、轻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科学技术的滞后制约着轻工业发展,导致我国轻工业不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环节较为薄弱。中小型企业偏多且多为民营企业是我国目前的轻工业发展的现状,这样的行业门槛相对偏低布局凌乱,而且分散,没有开发和发展较大的创新能力的土壤,重复建设的现象非常严重,缺乏规模经济效益,以原料型或加工型为主大多数生产,他们的产品技术附加值低、结构水平不高。 第二、增长方式存在结构性矛盾且过于粗放仍然。从目前轻工业的产业结构来看,企业过小且相对分散,而大型企业缺乏必要的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初加工的产品较多,科技含量偏低,有严重的同质化的现象,各个品种的结构布局也不合理,单从企业的结构方面来看,其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不到位,对于我国轻工业来说相当一部分的工业消耗过大、产品质量偏低、污染严重,相当一部分企业依然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没有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 第四、轻工业贸易摩擦增多。欧盟于2011年5月,欧盟对我国铜版纸实施“双反”措施,开启欧盟首次对中国产品动用反补贴措施;12月,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告,对从中国进口的木制卧室家具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四、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调整经营战略,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 我国的轻工产业最需要的是技术含量的改进。提升轻工业竞争力,要实施“特色轻工”的大开放战略,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在层次上我们的制造业过于偏向于原材料的处理生产,技术含量较低,从中获取的利润有限。轻工行业需要产品层次的更新与多样化。一是“请进来”,就是结合本土资源特色实际,主动接受发达国家经济辐射,吸引区域外产业的相关资源来达到促进本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竞争力的提高。二是“走出去”, 主动将本区域特色产业分工链条的一部分放在区外更合适、更有优势的地区,从而更能发挥产业整体的优化。 2.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我国轻工企业的数量众多,行业分布相当广泛。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主题轻工业园区,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有一定关联度的企业集中在园区内,真正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同时,以点代面,通过产业的关联带动,延长产业链条,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灵活而有效地满足不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新轻工” 积极扶持和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加速建立技术中心,重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大力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增加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地投入,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财政、金融、外资互动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政府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力度,提高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之在发展轻工业高新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类论文: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研究 音乐类大学生同样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些学生不仅与普通高校学生一样具有年龄、体质、思想等方面的特点,更是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着同样鲜明的个性。然而,需要正视的是,音乐类大学生同时也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首先,音乐类大学生有着更加活跃的思想活动与相对淡薄的政治意识。在他们看来,所谓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是从其对音乐的热爱与对理想的坚持体现出来的,对于时政关心较少,更加专注于专业训练而不重视文化学习,因此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音乐类学生的特征。其次,音乐类大学生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在对张扬个性的态度上显得更加突出,与这种突出的个性相对应的就是其集体观念的淡薄。由于音乐类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专业训练以个体为主的特点,再加上音乐为其带来的思想上的自由,他们往往出现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团队意识,在生活和学习上习惯独来独往,在客观上也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再次,音乐类大学生往往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但是与此同时却呈现出较差的组织纪律性。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较快,思维发散,但是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性较差,甚至作风较为懒散。此外,存在于新时期音乐类大学生群体中且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产生一定影响的特点还包括:音乐专业素质过硬,但是文化课学习水平不足;思维开阔但是对于事物的分辨能力较差等。 一、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相对于音乐专业的技能训练和专业学习,音乐类大学生对于文化课学习的动力不足,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认识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这种特点甚至在一些音乐类专业教师的身上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从事艺术工作的师生往往对于政治和思想教育有一种潜意识的排斥,因而在当前的我国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日常的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还是音乐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都有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作用认识不足。 (二)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堪忧 由于受到来自于外部乃至音乐专业教师的影响,新时期的我国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堪忧,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且缺乏合理的政治热情,只关注自身未来发展而忽视对事物的深层次分析;在音乐类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学习轻视乃至忽视思想政治学习的现象,这种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轻视甚至导致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滑坡,造成其不讲职业道德的问题,影响其长远发展;部分音乐类大学生由于经常受到外部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出现道德底线降低,产生急功近利思想,追求在“走穴”表演中的经济所得而忽视通过思想政治学习所培养的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师素质与学生管理工作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的音乐类大学生还普遍存在着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组织与集体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业余工作与日常学习的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很多学生宁愿把自己封闭在琴房和声乐室里也不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同时部分学生专注于走穴表演,学习时间被动压缩。此外,部分音乐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由于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足、政治立场不坚定,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学生健全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乃至整个职业道德的坚守。 二、加强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因此在对新时期的音乐类大学生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学风建设工作时要首先重视并充分发挥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在我国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学地位、丰富并更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转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让学生更加生动且全面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在思想政治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步形成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并以此来不断推进音乐类专业的学风建设。同时,要不断加强音乐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提高音乐专业自身课程教学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作用,不断提高音乐类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水平,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进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不断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需要转变工作思路,更加充分且准确地认识并定位大学生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更加充分地在尊重这一主体地位的同时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音乐类大学生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更加积极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的功能。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与方法,提升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推进我国音乐类大学生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作者:李男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类论文:音乐在广告影视剧中的用途和分类实例 一、影视音乐的内涵 影视音乐,就是为影视作品创作的音乐,它是根据影片剧情的需要而创作出来的。影视音乐不是纯音乐,它是为影视作品表达需要而存在的音乐。影视音乐的构成主要包括: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叙事性音乐、情绪音乐、节奏气氛音乐以及时空过渡的连续音乐等。影视音乐的片段性、不连续性和非独立性特征成为它区别于其他音乐的重要标志。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一部分是参与故事情节的有声源音乐,在画面中可以找到发声体,或与故事的叙述内容相吻合;另一部分是非参与故事情节的无声源音乐,主要起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音乐主要表现在听觉上,影视主要表现在视觉上,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相结合,可以在时间上弥补二者的不足,然后再建立起冲击人们眼球的视听空间。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不是自成系统、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组成元素,为影片主题、人物、情节的塑造和发展服务的。因此,影视音乐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进行完整演绎,而是靠复杂的配琴和强烈的音响去与画面争夺观众,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林格伦所说,“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好的电影音乐能使原本平实的电影回味深长,熠熠生辉。好的电影音乐更要符合观众的心理,使他们产生共鸣,能够完全融入电影情节中去。电影有了音乐的进入才使其作为视听艺术显得更加丰满,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根据影片中音乐创作的方式来划分,电影音乐的创作可以分为原创音乐和非原创音乐。由作曲家为影视作品中的某些片段专门创作的音乐我们称之为原创音乐,由影视创作者从既存的音乐素材中所编的音乐资料我们称之为非原创音乐。根据音乐介入影视作品的方式来说分为有源音乐和无源音乐,有源音乐是指画面内出现声源,无源音乐是指画面内没有声源出现。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往往都有一首令人津津乐道的音乐,音调可以澎湃、激昂、也可以低调、委婉,加之与剧情紧密相结合,从而造就出经典的影视作品。 二、音乐在广告以及影视剧中的作用 音乐在广告中能起到几个方面作用:首先,在广告的创意过程中,音乐的融入有助于广告作品表达思想,烘托广告气氛,渲染广告作品的情感,以此来起到听觉上的宣传作用。其次,在广告中,音乐的使用还能够有树立品牌的作用。如果在同一条广告中长时期使用特定音乐,就能为商品树立品牌商标,这样听众在任何情况下,听到熟悉的乐曲就知道是何种品牌的商品,不仅有助于加深消费者对商品品牌了解认知,也能提高商品知名度。第三,音乐能突出广告主题。在广告片中大面积使用音乐,对音乐美的感受会很大程度的被调动起来而广告内容一旦与音乐紧密融为一体,就会给予广告产品以有力的支撑,使广告形象深入观众心中,成为消费者潜移默化的说服者。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一般来说,片头音乐起开场白的作用,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主题音乐贯穿影片始终,用于辨识,加深观众对影片的记忆;插曲音乐调节气氛,对影片情节推波助澜,增加整部影片的节奏感;场景音乐是渲染气氛的不二选择。而从艺术角度来说,好的影片应从多种角度入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其中音乐所具备的作用不容小视。具体表现如下:1.揭示和深化主题。主题音乐揭示影片主题,影片的主题音乐没有随意性,它需要根据影片的需要,来创作主题音乐,音速是急是缓,则由剧情所决定。而深化主题多由片尾音乐来表现,片尾音乐是在主题音乐的基础上对影片的进一步阐释,具有推进作用。2.渲染气氛。一般的电影音乐都具有这种作用,它使电影的情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吸引观众注意力。优秀的电影音乐,总是会增加故事的感染力,把镜头所无法涵盖的意境用音乐在无形中呈现出来。3.交待背景、推动情节发展。背景音乐也是影视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具有交待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影片的高潮往往需要背景音乐的烘托,从而带动观众观看影视的情绪。 三、音乐与广告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告行业快速发展,人们对广告的需求量逐日增多,这使得广告设计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专门职业。广告设计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所谓广告设计就是指从创意到制作的中间过程。广告设计除了要求创意必须严格筛选外,在音乐的运用上也十分重视。广告音乐是指媒体在对广告进行宣传过程中所使用的音乐。它与影视音乐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对广告音乐的选择,必须根据所宣传“产品”的需要来进行添加,与影视音乐的不同之处就是广告音乐可以加强受众对广告信息的记忆同时又辅助画面塑造出某种情感氛围。 四、影视广告音乐在众多现代广告形式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为四大媒体之一,电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品牌蓝皮书2009—2010的调查中对消费者喜欢观看的电视频道所作相应调研显示,综合类电视频道和娱乐类电视频道都很受人们的欢迎,其中综合类电视频道的普及率更高达75%。电视广告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语言画面、屏幕文字、音乐音响,这些因素既能够融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于一体,又可以把文字、声音以及音乐、诗歌,甚至是舞蹈绘画等一切艺术手段加以综合运用,以便形成十分主体化的高效传播,达到视听合一的效果,这是其他媒体所无法实现的。音乐是影视广告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影视广告音乐运用电视广告节目这一大众传播媒体,通过音乐的传播功能与电视广告节目画面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在打造优秀的电视广告节目的同时,对电视广告节目本身传播的产品内容进行辅助传播。我们知道,声音一般都要和视觉形象相对应,而且可以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视觉传递出的信息。于是,在有声和无声电影的论战中,有声电影的最终胜出实际上就是对音乐之于视觉效果的肯定。由于音乐本身富有的强烈的和其他艺术结合的特点。一般来说,一个创意新颖旋律动听的广告音乐,很容易引起人们超出画面内容以外的联想,使观众快速理解商品、引起思想共鸣从而对作品产生好感。 五、影视音乐广告的分类与实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已经成为了像半导体一样成为在平常百姓家里最普通的消费品之一,当然这也提供给了商家一个最直接的宣传机会——电视广告。广告吸引人的除了美丽的画面以外当然不外乎广告当中的音乐,广告音乐同样给了无数艺人一个最佳的宣传机会,Feist通过ipod的广告家喻户晓,《1234》也在一时间内成为了全世界大街小巷都在哼唱的歌曲。毫无疑问,好的广告歌曲会给广告增色不少,甚至每当我们看到某件商品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想起它的广告音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音乐一直围绕着我们的生活。 1.休闲类广告绿箭口香糖《RhythmOfTheRain》广告中,《RhythmOfTheRain》这首歌曲的旋律所有人都不会陌生,JasonDonovan所演绎的这个版本清新无比,没什么能比清新作为口香糖的广告歌曲更加合适了,绿箭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不管过了多久,这首歌曲的旋律依旧是那么美丽,经历岁月的洗刷,依旧存留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 2.科技类广告苹果笔记本电脑以一种从来不屈服的姿态屹立于如今眼花缭乱的电子市场,并拥有全世界无数的粉丝。当然选择YaelNaim所演唱的《Newsoul》作为苹果MacbookAir的广告歌曲,我们也不难看出其中的用意,“我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希望自己可以辨清真实与虚幻。”三星手机i908E热播广告曲《MeleeBuilttolast》的演唱者是美国摇滚团体Melee。流畅的摇滚音乐线条中流露出乐团沉稳、明快的歌声情感,让听者找到共鸣。Melee的流行音乐有着一份难以抗拒的自在快感,还有一份触动人心的真实感动,尽情地挥洒着当代英式乐团以钢琴与人声创造动人歌曲的神采,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加州活力。 3.其他综合类广告譬如立邦漆广告中,《WhatAWonderfulWorld》配合纯净的图像画面给了我们极其温馨的视觉冲击,原来家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多年以来,立邦漆用他的广告告诉我们身边存在的危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立邦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爵士大师louisarmstrong的《WhatAWonderfulWorld》,温暖沙哑的声音非常适合这则立邦漆的广告。而耐克广告中《ALittleLessConversation》是为纪念猫王逝世25周年而制作的首张历史性混音作品。这则广告的画面以灰色调为主,这个用意大概在于纪念已经逝去的猫王,很难想象曾经的经典歌曲会在今天的游戏片头中使用,但是这则广告中不失节奏感的画面给人一种紧张的运动刺激感。 综上所述,在当前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社会中,广告已经不再是一种商品宣传,它日益成为一种影像文化,多媒介的呈现方式,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应用于创造性的商业广告中,会成为实现商业广告创作效果的一条十分有力的捷径。现今社会,网络发达,电子媒体仍在不断向前发展,新的视听技术不断被运用于广告媒介中,媒介特征正在向一种整合性方向发展。城市公交带动的广播媒体复兴,给音乐带来更大的机遇,同时也拓宽了音乐在其他领域发展的空间。 音乐类论文: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 内容摘要: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设计是实现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教育价值的有效前提。在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设计的研究中,科学、合理地规划音乐活动课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出相应的类型结构,应该站在现代课程理论的大背景下,结合活动课程设计的思路,基于普通高校学生特点和音乐教育的特点,对各种普通高校音乐活动形态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进行分类。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音乐活动课程类型 分析当今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现状,对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活动现象进行研究不难发现:今天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还是以老师的课堂教授为主要形式,学校团委组织的学生音乐活动和学生自发的音乐团体具有非教学目的特性。而伴随着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分析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现状,并对普通高校音乐活动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今天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更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普通高校学生亲身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音乐活动,实现以普通高校学生获取与音乐相关的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为主要内容、以普通高校学生主体学习活动和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高校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而设计课业和其进程,这就是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 一、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分类的理论依据 (一)笔者经过仔细分析后,将普通高校各种音乐活动归为三类:按主题纪念日进行的分类;按照活动的组成方式进行的分类;按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各类课外音乐活动项目进行的分类。但是不难发现这三种分类并不十分健全,还缺乏整体性。第一种分类的缺陷在于,不可能将所有的音乐活动都进行归纳,不可能概括所有音乐活动现象。第二种、第三种分类的缺陷在于,活动项目之间出现相容现象。因此,明确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不但要借鉴各种活动现象,而且要依据合理的设计思路。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活动的分类理论。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研究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在总体上是双重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依据此理论可分析出五种人的活动形式:以变革客体为主的改造(创造)活动;以反映客体为主的认识活动;以占有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欣赏(审美)活动;以检测客体为主的评价活动;以“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结构为运作机制的人际交往活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活动的分类理论作为我国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分类基础,解决了该课程的设计思路问题。 (三)我国相关学者对活动课程的不同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分类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国相关学者对活动课程的分类大体有以下三种:第一种,侧重人际交往的活动课程;侧重认识对象世界的活动课程;侧重体验对象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欣赏(审美)活动课程;侧重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课程;侧重评价的活动课程。第二种,活动——学科辅助课程;活动——经验中心课程;活动——素质发展课程。第三种,常规活动;联科活动课;科技活动课;社会实践活动课。 二、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的类型 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可以参照以上分类和理论,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活动的特点,将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可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普通高校音乐联科活动课程。1.校音乐学科知识辅助课程;2.音乐综合活动课程。第二类,普通高校学生音乐兴趣活动课程。1.各种音乐类协会活动课程;2.各种音乐社团活动课程;3.各种音乐俱乐部活动课程。第三类,普通高校社会音乐活动课程。1.结合学校艺术周、艺术节、节假日的音乐活动课程;2.学校艺术团、校、系、班、组开展的社会性质的音乐活动中的课程;3.各种义演音乐活动课程。第四类,普通高校学生“业余生活”音乐活动课程。1.听取各种“直接面对作曲家、演员、大师们”音乐讲座中的音乐活动课程;2.亲临现场演出中的音乐活动课程。三、四种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的进一步说明 (一)普通高校音乐联科活动课程。联科活动,与学科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发展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特长,并可以深化、补充和应用学科课程内容,因此它类似于学科活动。联科活动的内容远远比学科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它既可以与某一门学科配合,形成单科活动课程;又可以同几门学科配合,形成综合(合科)活动课程。体现在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中的联科活动可以理解为,与普通高校音乐学科课程有着紧密联系的音乐活动。根据音乐活动所配合的学科数量,可将高校音乐联科活动课程划分为音乐学科知识辅助课程和综合(合科)活动课程。 (二)普通高校学生音乐兴趣活动课程。普通高校学生音乐兴趣活动课程就其字面意义而言,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共同参加的一种团体性活动课程。因此,它更能体现音乐活动的社会性,更能反映人的活动的本质。该课程在总体上是通过专题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特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它有着只分专题不分年级的优势,可以促成不同年级水平的学生各方位的交往,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交往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体凝聚力。普通高校中各种音乐类协会活动、各种音乐社团活动、各种音乐俱乐部活动是该课程的理想模式。 (三)普通高校社会音乐活动课程。普通高校社会音乐活动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课程,更是带有强烈的“社会”色彩的课程。社会活动包括交往活动、欣赏(审美)活动、甚至还有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普通高校社会音乐活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社会,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使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并通过社会活动,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增添新知识,锻炼各种能力。该课程有着丰富的内容,有结合学校艺术周、艺术节、节假日的音乐活动课程,有学校艺术团、校、系、班、组开展的社会性质的音乐活动中的课程,有各种义演音乐活动课程。 (四)普通高校学生“业余生活”音乐活动课程。普通高校学生“业余生活”音乐活动课程,主要指在校园内,利用大学生业余时间所举办的各类名家、演员亲临现场的各种讲座和表演活动。学生通过与演员、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较之通过教师讲解、各种媒体播放等的音乐信息的体验,更容易与音乐交融,更容易产生兴趣,更容易被震撼。这种“直接”的力量,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 音乐类论文:音乐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点分析 【摘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人类学又称民族音乐学,其主旨是将音乐融入到文化中来看待。梅里亚姆的著作《音乐人类学》是该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他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和他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的关系。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包含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此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音乐人类学。从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人、文化的三重特征。本文拟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今音乐教育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音乐人类学;“人”;文化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学,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理应成为一门涵盖多种门类的学科。随着音乐学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人和文化,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分支,也逐步意识到文化、社会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机械化教学。音乐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或很有可能是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音乐、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体。音乐人类学不仅包含了对音乐本身的研究,还包括音乐与之相联系的文化之间的研究,人类学的视野可以为我们挖掘更多的音乐内涵,从而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输到整个音乐教育活动中。 一、“田野工作”中的音乐教育学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工作。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类学中的“田野工作”,是一种以达到人和人之间交流为目的的现场工作,研究者是构成这一交流的媒介,在考察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从而在互动中认识和阐释音乐文化现象。当然,这里的“田野”并非指的是“乡村山野”,而是指一种音乐实践方法,即对音乐对象文化背景相关的研究。巴西人类学家佩雷诺对“田野”的解释为:“只要存在差异,存在于自己的不同,那里就是人类学的田野。”音乐教育中的“田野”,一方面是课堂,即教师的田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行为中去,进入学生的世界,和学生形成一定的互动,以期寻找到更好的现场教学效果,而不是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其次,“田野”的另一方面则是课外。通过走出教室,走进社区,探究周围的音乐世界,实践性地接触民间音乐文化,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田野工作”的意义还在于,在音乐教育中贯彻中国音乐本土化的思想,融入民族的概念,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民族性。柯达伊说过:“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民族音乐具有民间意义,而且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是我国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通过对民族音乐体验式的教学,不仅对音乐教学有着直接的帮助,还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把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带进课堂,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要面对现存的传统音乐中的社会以及生存问题,就不能仅仅是一种闭门造车的态度,而必须走进‘田野’。”“田野工作”不仅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学的基本方法。他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也提出了一种对音乐事项本质探究的要求。 二、人性化角度中的音乐教育学 人类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因此要把研究“人”的音乐、“人”的文化放在首位。音乐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几乎没有哪一种文化不包括人类。在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改革中,《艺术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内容“艺术与文化”中也提到了艺术与多元文化的内容。“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艺术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郭乃安先生也说:“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目光投向人,不仅意味着在音乐学的研究中关注人的音乐行为的动机、目的和方式等,还意味着在各种音乐事实中去发现人的内涵,或者说人的投影。因为,人的音乐行为,不仅表现为有意识的活动,也可以表现为潜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活动。”由此可见,对人的研究是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根本。最早由德国哲学家亨德提出的“人类学”观点,是指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音乐教育的研究也是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而不仅仅依靠对书本、对课堂的教学。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来培养性格品质,陶冶情操,使人的身心得到益处。众所周知,经常参加合唱、合奏排练的人不容易得孤僻症。正如周杰伦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所说:喜欢音乐的孩子是不会变坏的。在音乐教育中,广大的教育者应秉承着“人文关怀”的宗旨,将“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现在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无非是人的教育,在教育中应注重人的心理和情感。一个教师的教学价值追求必将最后落实在学生身上。在这个的舞台上,音乐教育是非常公平的,没有行业的偏见,没有性别的偏见,没有年龄的偏见,也没有种族肤色的偏见。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来表演,人人都会得到一份尊重。人类学主张注重个体,平等地对待一切文化。音乐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了人的创造,音乐也将不复存在。 三、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 200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讲究的是平等和包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本位,虽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主,但总改不了教师居高临下的局面。在大多数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完全是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式地教学,很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从而使原本活泼生动的音乐课堂,变成了学生枯燥无聊的硬性任务。音乐教学,本是一种美育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同时他也融合了乐理知识、民族文化背景等内容,是一门工具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学科。音乐课堂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形成一种互动、平等的课堂情境效果。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小的方面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中,往大了说也能体现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话语权上。“欧洲文化中心论”一直传播至今,被冠以世界通用的文化标准。在此标准理论下,许多音乐工作者往往持有西方的价值观和方法去研究中国音乐。近年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欧洲文化中心论”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和反驳。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规律及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受音乐人类学影响,“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性已经被当代音乐家们所关注,许多音乐学家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发掘、搜集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乐,将其制成录音、电影、录像,并写出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在不少国家“世界民族音乐”已被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在音乐教育学理论中,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已普遍成为人们的共识。在中国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中,大量地学习和模仿西方音乐理论,造成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日益衰微。正如管建华教授在前几日的古琴研讨会中提出:中国音乐及文艺诗学注重语义、语境、意义的表达。而西方音乐分析则注重语态、语法形式的分析,这是中西方音乐最大的不同⑨。在人类学讲究“话语权”的当代,音乐教育学也应倡导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平等对话,而不是文化殖民。 四、结语 音乐教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教育现象的一门学科,他兼具音乐学和教育学的性质。音乐人类学,则是把音乐置于文化和社会的语境中来研究。教育的目的本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更好地为音乐教育打开了人的视角。面对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唯有守护好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和西方文化平等对话。 作者:朱晟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类论文:高校音乐类学生管理探究 一、音乐类学生的特点 音乐类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色鲜明的一个群体,在综合类大学,他们与普通文理科专业学生相比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是辅导员管理的难点。音乐类学生总体来说他们的优点是:思想活跃,乐观向上;情感丰富,热情奔放;意识独立,富于创新;缺点是:集体意识淡泊,理想信念模糊;自我意识强烈,吃苦精神不足;专业功底扎实,文化基础薄弱。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较差是音乐类大学生教务突出的问题,能够进入音乐艺术高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从小就没有经受过挫折,所有的困难都由父母解决。因而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 二、音乐类学生管理措施 1.结合专业特色,加强以乐育人。 首先,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通过音乐作品赏析等形式,将乐曲中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挖掘出来。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足以使学生折服,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思想教育与人性管理相结合。在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开展工作,随机教育与个别谈心相结合,寓教于乐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充满“人情味”,以情感人,要坚持热心、专心、细心、耐心、真心、爱心的基本原则,思想工作者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以情感人,使学生感到心悦诚服,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后,艺术修养与道德修养相结合。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二律背反现象,令众多大学生无所适从,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面对纷繁甚至冲突的道德价值,大学生时常陷入两难或多难选择的境地。 2.结合职业规划,强化师资建设。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尊重个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互兼顾,引导学生做好大学期间的职业规划。对于学生而言,第一,完善知识结构,能熟练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提升自身专业技能,能够独立登台演出。其次,发展人际关系,主要做好职业生涯的基础工作,加强沟通,虚心求教,努力扩展自己的人脉关系,广泛积累人脉资源;第三,形成比较有规律的良好个人习惯,并参加健身运动、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最后,积累基本的资金,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及办事能力,同时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涵养。对于教师而言,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有一定专业能力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首先,提升专业教师的求知欲望。作为教师,要热爱音乐,要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感知,歌唱要有饱满的感情,时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其次,苦练内功,提高文化修养。多聆听国内外优秀作品,不断探索音乐教育领域未知世界,并不断提高自身演唱能力、准确范唱。最后,勤学苦练,提高专业能力。以身作则,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多登台、多演出,提升实战能力,知行合一,教学相长。 3.结合社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原则,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实践应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其他多种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更为广泛的实践形式。首先,社会实践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通过了解国情、接触人民群众,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其次,社会实践能促进专业技能水平提高,通过实践的检验,使学生看到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从而积极主动地调整知识结构,提高舞台表现能力,增强学生基本艺术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社会实践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进行音乐学实践能及早接触社会,增长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对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是有好处的。以实践为窗口,架起沟通的桥梁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有利于促进就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注重心理健康,提升抗挫能力。 音乐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当中特殊的一种,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根据当前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和特点,广泛深入地开发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们应该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内化成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再次,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缓解学生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为学生排忧解难,开发身心潜能,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最后,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规律,通过各方面的系统教育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抗挫能力,将其真正培养为心理素质好、专业技术过硬的技能型人才。 三、音乐类学生管理的保障 1.坚持思想引领,有效服务大局。 高校学生的管理必须要以思想引领为核心,强化“三观”教育,深化音乐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青年学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凝聚青年学子,建设有为队伍,不断增强党团组织生机和活力,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学子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着力夯实思想引领的工作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不断深化爱校荣校教育,激发当代音乐青年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成果,大力加强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准确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要求,加强基层党团建设,服务学校发展的大局。 2.落实经费保障,开展社会实践。 提到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就绕不过经费这一问题。不少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仅仅落实在纸上、嘴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教学实践环节的经费问题。高校应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来源体系和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首先,硬件保障,校内的实验基地、校外的实习基地的建设,为音乐类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舞台。其次,师资保障,实训教师的培养和引进,缓解高校实训人员的缺乏,为音乐类学生提供具有实战能力的指导老师。最后,实习经费的倾斜,为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相结合的目的,就必须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没有资金的保障,必然导致社会实践的缺斤短两,致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3.加强创新融合,提升校园文化。 将古典音乐文化、西方音乐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使音乐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创新校园文化弘扬的形式与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首先,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不同的音乐都包含着不同的情感和思想。其次,以音乐为载体的校园文化,着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歌曲中获得德育力量,增进学生对校园的感情和认同;在音乐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音乐中汲取人类大爱的情操,践行社会主义会核心价值观。最后,深入基层,成为引领校园文化的排头兵。本着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脚踏实地,做群众路线的践行者,推出多样化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4.强化师资队伍,提高服务能力。 由于音乐类学生的专业课是“一对一”的教学,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同时也对专业教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更加强调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承担着学科的德育任务,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科知识的道德价值,把德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真正落实。其次,培养自己具有较强的教研员的专业素养,作为专业教师,一定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要粗谙本学科的发展史,了解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因此,教研员必须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横向应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在纵向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最后,作为辅导员必须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开展学生日常工作,才能够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工作游刃有余、事半功倍。总之,综合类高校音乐类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人才的重大课题,必须建立起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则强调“以人为本”,进行柔性管理。除此之外,高校应加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的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管理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创新音乐类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 作者:张伟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音乐类论文:音乐艺术类教材问题与改进路径 本文作者:朱叶莉、张译文 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近年来又在各教学领域实行新课程改革。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在教育部的指导下,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大,改革力度也日渐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各高校在音乐艺术教材中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其中的问题,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对于深化课程改革非常必要。 一、高校音乐艺术类教材使用现状 自改革开放后一些高校开设音乐艺术教育课以来,由于教材建设没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学校都在使用音乐专业的专门教材。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才有了一系列针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材问世,现将80年代至今公开发表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教材列表如:左面这个表格并不能全面反映大学音乐教材使用的情况,但可看出,无论是出版的数量还是规模,近年来音乐艺术类教材都有“百花齐放”的趋势,这也造成各高校教材使用的鱼龙混杂。综观高校音乐教育,教材的使用往往根据教师自己的意志,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所缺亦无针对性的举措。 二、高校音乐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校音乐艺术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由于教材建设的不完善,各高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也都相对落后,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对此,《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一2010)》强调:“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教材。”音乐并不单纯只是音乐,而是融合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诸多因素在内的艺术感官享受,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科学性。另外,高校音乐艺术是针对大学生的,教材的开发也应有针对性地符合和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教材设置不规范,内容单调陈旧。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音乐教材的编写依然沿袭了过去“正统教育”的模式,教材所选歌曲大都以歌颂、赞扬为主,对民族、民歌、民间生活的关怀不够,且依旧趋向于集中思维,缺乏个性培养。一些音乐入门所须掌握的内容没能在教材中足够体现。[1]但这一内容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普通高校音乐教材谈之甚少,因此,高校音乐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存在着相当程度上的不规范性。 3.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不符。说话办事要讲究因人而异,教学也应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具体说来,教材的设置和编排应最大限度地符合所针对对象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高校音乐教材的教育对象是20多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已形成了尚不完善的对世界和对人生的看法,教材的内容会使之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形成一定影响。综观当今高校音乐教材,其内容有很多不适宜大学生之处,有的过于浅显,激不起兴趣;有些内容过于专业性,超出了理解能力;还有一些内容民族性、社会化过强,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这些问题都不利于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二)音乐艺术教材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面对高校推行艺术教育改革大潮的步步逼近,音乐艺术教材的改革不单单源于当今教材中的种种弊病,而且也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上亟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发展应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在教育层面,音乐艺术教材的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1.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实施手段,而音乐教育则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科目。”[2]由此可知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美育功能实施的要求。新时代的优秀人才,不仅要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且应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高雅的艺术情操,而音乐艺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高雅情趣和人格修养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音乐艺术教材能够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性、动手能力等方面入手,力争做到与时俱进。 2.音乐艺术教育功能转变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已越来越不满足于“死读书”“读死书”,无论是时代的需求,还是自身发展的必然,不得不承认传统的读书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追求新知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完善逐渐成为大众追求的人生理想,完善自我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读书娱乐,可以是运动锻炼,在人类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艺术教育成为大众的首选。蔡元培认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有助于美育的发展,还能够帮助德育的培养,能够通过艺术美发展真知、启迪人的善良品质。也正是源于此,艺术教育的功能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观念里,音乐艺术是正统教育的附属品,具有陶冶情操、培养情趣、休闲娱乐等种种作用,如今,音乐艺术已不仅仅依附于正规教育,而是同正规教育趋于平等,且成为人们追求完美人生的必需,是一个人人生发展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正是音乐艺术教育这一功能的转变,要求相关教材也能跟上人类思想的脚步,朝着面向人的完善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高校音乐艺术教材改革的构想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普通高校音乐教材的编写。我国艺术教育之所以起步晚,就是源于在人们的观念里并未形成真正的艺术教育思想,多数家长依旧认为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等同于“玩儿”,与学习无关,更与教育无关。虽然有些人已意识到了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全面人才的必要性,但由于力量不足,没能推动整个思想观念的转变。因此,国家把艺术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是必要的,通过政策导向指引各地、各校切实推行更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才会真正把音乐教育纳入其教育系统中去。另外,国家应通过奖励、经费资助、政策激励等措施加强音乐艺术教材的编写力度,并从中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书籍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指定教材,改变高校教材使用混杂不堪的现象。 (二)新教材的编写要适合大学生的身心状况。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只有适合学生的教材才是好教材,且教材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目前高校开展音乐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中存在着的诸如内容、结构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也不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变革或重新组合音乐教材中的内容、结构是必要的。新教材应考虑到教育对象是基础薄弱非音乐专业学生,内容应以简单欣赏艺术作品、介绍作品创作背景以及讲述基本乐理和中外音乐发展史为主,不应涉猎过多的音乐流派、音乐风格等内容,这也是超出学生能力和知识范围的。总的来说,应以学生的现实需求来编写合适的音乐教材。 (三)教材内容要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音乐教育同样不例外。因此,为教育服务的教材的编写也应以“育人”为原则。显然,作为艺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音乐教材无疑应当以艺术型为主。 总之,要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成果,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改变当今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薄弱、落后的现状,以政策为引导,以经费为补充,以教育改革为理念导向,以科学性、艺术性为指导的新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在认真研究大学生思想现状和素质教育改革方向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变革旧教育体系的不合理内容,添加适应时展的新教学理念,才能体现音乐教育的“美育”的功能,实现素质教育新发展。 音乐类论文:少儿电视音乐类节目研究 摘要:随着国内外现代流行歌曲愈来愈热,“霸占”各类电视节目荧屏,然而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音乐反而显得“小众化”,日渐式微。尤其对于从小就被通俗歌曲耳濡目染的青少年来说,民间音乐是童年的空白。国内首档原创少儿民间音乐类节目《歌声的翅膀》在江苏卫视的播出,则有利于缓解上述现状,并为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在电视节目中延续、童声中流传,提供范本。本文试将《歌声的翅膀》作为案例,分析民间音乐在少儿电视音乐类节目中呈现的特征与运用的手段,以期唤起公众保护传统民间音乐意识,同时获得制作传统民族音乐电视节目经验。 关键词:民间音乐;少儿;歌声的翅膀;音乐特征 一、前言 (一)民间音乐发展现状 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领域的瑰宝,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截止目前,国务院先后公布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简称“非遗”),经统计为1372项,其中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一共170项,占比总数的12.4%,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值得一提,按照国家“非遗”分类划分,民间音乐不含曲艺音乐及戏曲音乐,尽管如此,该名录下的民间音乐仍占“非遗”总数超过十分之一。由于不同语境下的民间音乐定义各有差异,为了更好地叙述民间音乐发展现状,结合个人看法,本文最终采用音乐理论学者吕骥对民间音乐的定义:“民间音乐是各族人民表现他们自己的生活、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他将民间音乐分为八类:民间劳动音乐、民间歌曲音乐、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戏剧(戏曲)音乐、民间风俗音乐、舞蹈音乐、宗教音乐及民间乐器音乐。相比于“非遗”名录的划分方式,后者视野下的民间音乐范围更为宽广,笔者认为曲艺、戏曲中的音乐同样可以表达人民的思想动态、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故不应该排除在“民间音乐”领域之外。由此视阈,展开叙述。放眼今日音乐歌坛,国内外通俗流行歌曲成为引领,能够被观众所熟知的大部分歌手演唱的正是流行音乐,相反致力于传播民间音乐的艺术家逐渐被人所淡忘。在电视节目中,流行歌曲似乎才是音乐主旋律,民间音乐更像是节目花絮与插曲,甚至成为部分综艺节目主持人调侃、恶搞的对象,完全将民间音乐文化内涵抛之脑后。纵观我国现有的电视音乐类节目,以民间音乐为主打的栏目并非完全存在,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为例,现有《风华国乐》(民族器乐类)、《民歌中国》(民歌类)、《曲苑杂坛》(戏曲、说唱类)多种类型栏目,但相比于其余类别节目,面临着收视率低的情况。所以,解决民间音乐在当代电视荧屏中的传播困境迫在眉睫,今年江苏卫视原创民间音乐类节目《歌声的翅膀》的播出,恰恰提供良好示范与经验启示。 (二)《歌声的翅膀》节目概述 2017年4月30日,《歌声的翅膀》首次在江苏卫视开播,这是国内首档原创少儿民间歌曲音乐类节目,其固定于每周日晚上八点三十分准时播出。每期节目均会邀请五位年龄在16岁以下的少儿音乐爱好者,以童声的方式对山歌、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多种类型的民间音乐进行全新的独唱演绎,同时也会和明星辅导员(如阎维文、伊能静、孙楠)合作演唱。节目突出“少儿+民间音乐”的复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现有的电视音乐类节目领域,同时取消残酷的竞争赛制,让少儿唱将能够全身心投入至歌曲当中,也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一首首具有别样风格的民间音乐本身。 二、《歌声的翅膀》呈现的民间音乐特征 (一)曲目包容性 中国国土面积广袤,人口众多,各个地区和民族社会生产行为相异,造就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与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民间音乐相互影响,呈现多样形式。例如,代表着本民族传统音乐的民歌,虽不知歌曲作者,但却能以号子、山歌、小调的方式为人民所传唱;地方戏剧中,为叙述故事、推送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演者将民间戏剧音乐融入剧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舞蹈动作配合打击乐器组成的民间舞蹈音乐,节奏鲜明,有利于舞蹈动作协调一致等。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丰富,在不同民族、地区又得到不同的创作、继承与发展,故民间音乐种类、数量繁多,扩大《歌声的翅膀》原始曲目素材选择范围。每期《歌声的翅膀》中,节目组陆续安排五位少儿歌手登台,先分别独唱一首民间音乐,紧接着再清唱或与明星辅导员合唱另一歌曲片段,整期节目至少容纳十首主要及次要演唱的曲目,包容性强。可以说,一位少儿歌手就是一种民间音乐的推动力,把无形的民间音乐由幕后引入台前,缩短民间音乐的时空距离,提升观众对民间音乐的认知感,一方面明白我国民间音乐杂而不乱,另一方面打破对其的刻板成见,切实感受到我国民间音乐的优美。 (二)音色反差性 音色是指乐器、嗓音的音质,节目中突出的是演唱者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形成反差感,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1.年龄层间的音色反差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变化影响声音音色的变化,特别是经过青春期后,人们的声音由稚嫩的童声变化成为成熟、稳定的男声或女声。《歌声的翅膀》中来自河南郑州的“豫剧票友”王子辰,最喜欢的事情是每周末到公园里和爷爷奶奶一起唱豫剧。他年仅两岁半,咬字还不是很清晰,演唱了河南戏曲《花木兰》,该戏曲本是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形象,成年的男性或女性声音底气足,容易唱出该戏曲中昂扬的气势。王子辰仍处于幼声,唱戏曲时气息短浅,声音单薄,尾音拖拉长,音色童真,但正是因为这样区别为成年人且具有反差的音色,让观众觉得耳目一新,认为其歌声有板有眼、有腔有味。2.男女性别间的音色反差性别间不同声带构造决定了男性与女性音色的差异。来自山东烟台的九岁男孩黄星诚演唱了创作于1980年革命体裁电影《小花》的插曲《绒花》,该首歌曲融入了淮河一带山歌音调,具有浓郁的民间韵味。此前,中国女歌唱艺术家李谷一用柔和的音色、真挚的情感,尽情演绎《绒花》,用歌声赞扬女主人翁何翠姑拥有绒花树般坚毅的品格,从中可听出一丝忧愁的旋律,牵动听众的心。与作为一名女性的李谷一而拥有的尖细音色不同,男孩黄星诚音色圆润,歌声洋洋盈耳,男性版的《绒花》童趣十足。3.原唱与翻唱歌者的音色反差笔者认为,原唱与翻唱之间的关系,实则是对一首歌曲继承与发展。演唱主体音色的不同,引起不一样的听觉感受。一般情况下,后者在掌握了原唱中的重要技巧后,能够根据自身音色特质,再加入其余歌唱技巧,以期实现每首歌曲的个性化风格。借着参加《歌声的翅膀》节目机会,马来西亚第四代华裔谢淑恩第一次回到祖国,湖北鄂西长阳地区民歌《山路十八弯》是她经常演唱的曲目,谢淑恩保留了这首土家民歌的原汁原味曲调,同时利用自创的“海浪音”(类似颤音),演唱到“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时等歌词时,特意连续重复歌词最后一个字达近十次,音色清脆,易引发观众联想,仿佛眼前的山路更加曲折悠远。 (三)配器丰富性 节目一方面运用民族乐器伴奏,如铃鼓、圆鼓、镲、砂槌、音树,其中由长度不一的金属细管按照音高有序排列而成的音树(风铃)最经常被现场乐队使用,用木制鼓槌轻轻划过,能够发出一连串清脆的声音,这类声音可以成为歌曲中的点缀,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另一方面,《歌声的翅膀》加入西式乐器伴奏,包括电吉他、吉他、电子琴、架子鼓等,均被在节目中使用。现场配器丰富,中西合璧,并有选择性地融入歌曲当中。当然,节目最突出的仍是少儿唱将独具个性的音色,主次分明,配器伴奏音量灵活巧妙,目的为了保持观众注意了始终能够集中于演唱者的嗓音。 三、结语 用童声传递民间音乐是《歌声的翅膀》能够区别于他类电视音乐节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曲目的多样、音色的个性、配器的丰富,让我国民间音乐的特征在当代电视节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得到更深远的传播,为其他传统音乐类节目转型提供经验参考。与此同时,节目取消了激烈的淘汰赛制,拒绝“儿童明星化”的打造,也为喜爱民间音乐的青少年能够专注于自我演唱,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他们继承与发展民间音乐的信心。客观而言,《歌声的翅膀》并非十全十美,如何保持受众对该档少儿民间音乐类节目的持续关注度,值得节目组深入思考。根据《歌声的翅膀》在腾讯视频客户端的播放量,第一期节目得到727.5万次播放,而第二期节目为152万次,仅首期节目播放量的五分之一,第5、6期节目观看人次甚至低于一百万次,每期节目观看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需制作方引起注意,加强宣传或许是可实施性的手段之一。 作者:林溪漫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音乐类论文:高校音乐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摘要:随着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高校也充分的意识到了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基于此,笔者也在工作实践中,针对音乐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开展进行了总结,从而进一步的为高校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和改革提出了自身的意见和建议,拓展了高校音乐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音乐类;人才;创新创业;实践 随着国家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导,高校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也逐步的加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国家新的发展历程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业头脑的青年人才参与其中,因而对于高校来说应该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逐步的引导音乐类学生加强创新创业的思想,用实际行动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从而深化和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国家培育更多知识全面、专业过硬、充满创新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音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制约因素 第一,高校在对音乐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缺乏重视度,将教学重点集中放在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而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欠缺,尤其在相关的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系统性。就现实情况来看,只有个别学校针对音乐专业学生的特征和特点进行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然而也不难看出有功利性的因素,过于宏观而实用性不突出。但是不难看出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也在逐步的发展和延伸当中,给音乐类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创业创新指导的机会,学生在系统的培训中提高了创新创业意识,加强了创新创业技能,并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第二,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的教师团队人才匮乏,缺乏能够胜任此门教学课程的专业教师,使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在软实力方面不足。再加上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学的条件和设施不完善,这也使得相关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开展面临诸多困境。我们在调查中不难发现,很多音乐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较强,然而很少有人获得职业指导的培训机会,相关师资建设尤为薄弱。而在学校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由文化课教师担任,他们对音乐类学生群体的综合性特征和就业动态缺乏了解,只能从宏观大方面对学生进行一些指导,所以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很难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设施匮乏,很难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进行保障,难以满足教师队伍、教学平台的充足供给,这也使得各个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参差不齐。第三,高校领导层面自身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再加上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观念传统,很难对音乐类学生的就业发展产生长久的规划,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的实践开展中很难得到渗透。现今高压的就业趋势对每一个音乐人才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在严峻的人才竞争中,音乐类学生的就业目标都是非常高的。我们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分析,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欠缺和薄弱,很多学校并未在此方面做出调整,而是沿袭了传统的观念和模式,对创新创业教学制度缺乏深度的挖掘,难以在音乐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中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二、高校音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策略 第一,高校应该在后续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重点放在健全的模式构建上,为学生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从而作用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高校应部署相应的创新创业部门,专门针对音乐类及其他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逐步的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化构建,拓展和延伸课堂内容。学校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挖掘和展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给更多的学生创新创业梦想助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广泛的学校活动来深化和推广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获得创新创业经验,能够在将来的就业中契合社会创业趋势,实现创业理想。第二,学校针对音乐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应该紧紧的围绕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正确的导向作用下进行目的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尤其是要根据音乐专业的特殊性,而进行特色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实践开展。使音乐类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育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当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也要与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匹配,夯实音乐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够在艺术实践中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展现高校音乐类学生高超的才艺,使音乐人才更适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教师要将创新创业理念逐步的渗透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中,深化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使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更加的普及,鼓励和鼓舞每一个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年轻人。第三,高校还应该结合现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目标,根据音乐类人才的就业发展趋势来打造一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从而不断的提升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效果。具体到实践环节,高校可以在教师团队的建设上采用培养和引进的双重模式来稳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一来是在本校现有的师资基础上挖掘创新创业能手,让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当中;二是广纳贤才,引进社会或者团体中的优秀人才来担当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使学校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得到良好的补充,构建一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团队,使学校针对音乐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具有时效性,能够真正的帮助高校的音乐类学生拓展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三、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高校的音乐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开展还处于完善阶段,我们应该在不断的教学活动的中加强创新创业意识,总结创新创业经验,帮助学生能够在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中不断的进行充电,发挥自身的优势,能够实现自身的创新创业目标,从而也进一步的提升了高校音乐类人才的创业创新能力,为社会音乐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作者:尹子燕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类论文: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问题和对策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国内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有所进步,在培养的人才数量上和招生的规模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综合培养音乐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帮助我国的音乐事业、文化事业取得更大的进展。文章针对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问题、对策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问题;对策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他们必须提升自身音乐能力,进而更好的教育未所要面对的学生。在此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应尽量采取积极手段进行解决。 一、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教学体系的丰富,师范类音乐教育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是从社会上的调查来看,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表现出的“外强中干”状态是比较明显的。一般而言,大部分高校的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都没有进行一个系统的目标定位和培养,以至于学生在音乐能力、师范能力上,都表现为中等水平,甚至是中下等的水平,这种“半吊子”的情况比较严重,直接促使很多学生没有办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1]。综合而言,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突出展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专业班级划分上,表现为过多的现象,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开展相关的教学和训练,对学生的特长和学习情况,都做不到一个深刻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任由学生自己去发挥和学习,但实际上得到预期成就的学生,表现为寥寥无几的现象[2]。第二,在培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没有进行积极的落实。很多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日常工作,就是不断的开会,不断的讨论,但是对于实践工作的开展,却非常的不充足,这就促使师范类音乐教育工作,走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没有办法在最终的成绩上得到更高的水平,获得的认可也比较低。 (二)教学态度不明确 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培养,本身是常见的培养方向,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态度都出现了不明确的现象。例如,音乐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应该有一个侧重点,可以将师范作为侧重点,或者是将音乐技能提升作为侧重点。可是在调查后发现,音乐教师并没有侧重点的选择,而且在两种内容的教学开展上,完全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开展,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本身的需求,直接呈现为置之不理的状态[3]。在这样的情况下,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各项工作,根本没有以一个合理的秩序来执行。首先,教师教学态度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比如,有些教师在需要开会,或者是有重要工作的时候,没有对学生提前告知,而是要求学生等待,在课堂上既没有可以锻炼的乐器,也没有其他人来指点,学生浪费的时间也没有被教师重视,后期无任何弥补措施[4]。其次,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人喜好和特长培养,未做出充分的把握。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开展,有着非常远大的目标,可是教师仅仅顾及到个人的工作成绩,对学生的培养特别不重视,以至于很多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浅显的层面上努力,整体上的成就非常不理想。 (三)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偏低 就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本身而言,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积极的钻研,而不是以一种机械化的模式来学习。现下的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只要是在没有课程学习的情况下,都是出去玩乐,或者是在寝室中发呆,根本不思考如何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也不去校外积极的实践,最终造成自己的竞争力下降,能力不足,无法得到应聘单位的青睐[5]。首先,学生在学习基础的知识以后,总是停留在理论上的锻炼,或者是在校园内部借助于一些教学器具来开展,这种学习的方法,仅仅适用于最初级阶段,后期是要求学生不断的进入到社会实践,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有效转化,从而增加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其次,有些学生虽然在音乐特长上表现明显,可是在锻炼和深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强的随意性特点,根本没有与导师讨论,也没有接受系统化的培训,造成了自身特长的荒废现象。 二、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 在现代化的教育中,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社会上引起的关注度也比较突出。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必须将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进行双重明确,由此来将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工作,能够按照体系化的标准来执行,防止造成严重的冲突和不足。首先,高校必须在招生过程中,积极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要让考生了解到其办学的宗旨和意义,要理性招生,绝对不能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过分的扩大招生范围。其次,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要从3个方面开展,分别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对于短期目标的培养,要求学生快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锻炼模式,从而能够在基础的师范能力、音乐素质上得到提升,减少长期在基础上锻炼的情况,要将教学的效率做出明显的提升。对于中期目标的培养,在于更好的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与特长,要积极关注学生在哪些方面的成绩上突出,结合学生的意愿和个人能力,做出综合化的培养。对于长期目标,必须将师范类人才和音乐类人才更好的划分。现下的很多学生在思维能力上比较突出,可是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开展,一定要设定长期培养人才对象,必须做出侧重点的分析和执行,避免对学生的前程造成不利影响。 (二)提高教师待遇,壮大师资队伍 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占有的地位是决定性的,如果教师方面的工作不理想,那么其他方面的工作开展,也难以得到预期效果。经过大量的讨论与分析,认为必须将教师的待遇提升,同时在师资队伍的壮大上有所努力。第一,要结合教师本身的业绩来提高待遇,包括其在日常工作是否努力、是否能够按照规范来培养学生、能够获得多少荣誉等等。教师待遇的提升目的,在于敦促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所以绝对不能盲目的落实,要积极的结合教师本身的特点和成就来完成。第二,在壮大师资队伍的过程中,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实施内部的肃清处理,针对不负责任的教师、没有能力的教师、滥竽充数的教师,必须进行开除,避免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任务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必须从社会上的多个领域,积极的选聘音乐教师,要观察选聘者的个人素质、音乐能力、教育水平等,由此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后台支持。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践 要突出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师范性”,就必须要加强高师教育音乐学科公修课的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化、多元化,尤其是要加强即兴钢琴伴奏课程的学习。还要确切地认识到教育实习的重要性,理论离开了实践就只是一层干壳。因此要重视教育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发展理论。最后,应多了解国外高师教育培养模式,学习他国的先进方法,以加强我国的高师教育培养质量。 三、总结 本文对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的问题、对策展开讨论,现下的教育体系比较健全,在很多方面都解决了以往的问题,整体上的效果比较突出。日后,应该深化该项专业的研究,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培养更多的人才。 作者:苏志灵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音乐类论文: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 [摘要]本文从音乐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入手,指出了他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为了音乐类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富有特色和成效,提出了内容高雅化、交流双向化等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入社会,深入实际,识国情、受教育、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将大学生的学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了解社会生存规则、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教育教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05年3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新的意见。音乐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包含着生活、文化、历史的各个基因,是一种浓缩的艺术,又是一种夸张的艺术。作为一种和谐元素的载体,音乐与大众生活有着一种天然的血脉联系,它更容易走进群众的生活,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起到熏陶和感染效应。同时,只有真正走进生活,走进“下里巴人”的群落里,才能够激发创作热情,才能提高创作水平。笔者对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 一、数量扩大化,质量精品化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二十多年的历程中,出现了送科技下乡、义务支教、理论宣传、慰问演出、社会调查等传统的活动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间歇性、偶然性的社会买践活动,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形式性的,容易出现应付、杂乱的问题和弊端,不能够在思想宣传、精神娱乐等方面真正起到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体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检验平台,做到经常性、秩序性,在数量上有所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现的是一个社会知识群体的精神风貌,标榜的是社会先进文化和进步思想,在质量上更应该把好关。 二、内容高雅化,形式大众化 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带给大众的音乐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娱乐、消遣的层面,而是应该上升到高雅艺术享受的阶段和境界。大众对于流行音乐文化有着更为直接的感情,但是,高雅艺术的普及和宣传,是音乐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重点去做的工作。可能内容上的高雅化会使社会实践遇到一定的阻力,但是,只要选择了适合的方式,社会实践不但可以顺利进行,而且可以更加具有生命力。在最初阶段,可以采用观看、欣赏的形式,把交响乐演出搬上舞台,拉进社区等实践地点,现场演奏《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黄河》、《粱山伯与祝英台》等为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然后进行经典曲目、知名乐器的基本知识讲解,让受众真正建立对高雅艺术的感情和兴趣。为了克服内容高雅化带来的普及阻力,在活动形式上要考虑尽量采用大众化形式,将高雅艺术间接、抽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变为直接的、具体的,可以非常容易地被感受、被接受并被记忆的“俗文化”。 三、活动长期化,精神导向化 2004年,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曾登载过一篇题目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别玩虚的》的社会新闻调查,在肯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同时,对一些形式化、过于功利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调查与评论。大学生社会实践虽说是一项在自愿前提下进行的实践活动,但也应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并追求长期化、深入化,而不能仅是蜻蜓点水式的即兴化活动。作为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应该提前制订好活动规划和时间安排,在正常的学校授课计划外,大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使学校和社会、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变流更加具有自己的时效性、长效性。天津音乐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有着自己的传统和特点。天津音乐学院师生自2003年开始组织“阳光音乐课堂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用音乐传播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与民众同奏乐,同百姓齐欢歌,使得音乐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群众基础。“阳光音乐课堂进社区”活动开展以来,保证每周都要走进社区,定期进行文艺演出、举办音乐课堂;在重大节庆日期间还会举办大型演出活动,带给社区群众健康、科学、高雅的精神享受,把音乐艺术植根于大众,切实践行了“为人民服务”这一艺术工作者的宗旨。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具有精神导向性,担负起重要思想、先进文化的宣传责任,将“教育型实践”落到实处,用生动活泼的内容、形式诠释和表达理论化的精神含义和思想认识、文化意义。天津师大管理学院的大学生连续7年到天津蓟县下营镇太平安村参加社会实践,从最初的支教、文化下乡到后来学生自己搞调研、做分析,提出以旅游业带动脱贫致富的方案。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真理,并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把这种精神领悟传播给了当地的群众。 四、交流双向化,成效纵深化 在天津音乐学院“阳光音乐课堂进社区”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阳光音乐课堂”的参与者们休会到了质朴和天然的民俗音乐的魅力,并与自己的专业学习融会贯通,寻找到了艺术创作和音乐表演水到渠成的完美感觉。一位同学这样谈自己的体会:“音乐是每个人的文化,应该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近,甚至时刻相连。我们是幸运的,可以天天与音乐相伴。现在,我们的职责就是把这种幸运分享给更多的人。而且这也是我们响应中共中央、天津市委员=的号召和倡导,加强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建设的大好机会。同时,在与社区百姓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质朴化的音乐元素,这可以直接地正面影响我们的学习,对完成我们的学业有很大帮助,我和同学们就是在社区活动中找到了灵感,创作出了《老少同乐》、《一家人》等质量上乘的作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以人生规划与职业导航为切入口,为“日日与书本相伴,年年以学校为家”的学子们提供一个亲身体验社会竞争、直面社会真实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会自己给自己上一堂就业指导课,在书本和现实之间找到一种反差,提前感受来自社会的压力。锻炼他们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不至于摔倒在从学校踏进社会的门槛上。以往,活动组织者比较注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的经验总结和创新;现在,成效应该成为另一个关注重点。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大多在精神领域和文化界面,其效果具有隐蔽性、暗含性、潜移默化性,可能在成效评判上不容易把握,或者成效评判不能与活动同步进行,甚至在活动结束的近期内都不能够进行。为了检验活动成效是否具有纵深化,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活动进行跟踪调查,从而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进行活动调整和改进。音乐类专业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一个活跃的群体,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达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从社会中吸取营养,并对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教师提供建设性意见等多重效应。希望在这个前提和指导思想下,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搞得更好。 作者:蒋诏宇 音乐类论文: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的美学思考 摘要: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输出地,必须首先承担起揭示音乐的美,实现音乐艺术功能的任务。本文针对现行高校的音乐教育美学缺失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师范;音乐教育;美学 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输出地,必须首先承担起揭示音乐的美,实现音乐功能的任务。现行高校出现的音乐教育美学缺失的问题只会遮蔽音乐艺术的美,使音乐艺术走向工具化,功利化。 一、当下师范类高校音乐教育的美学缺失 (一)注重音乐形式轻视音乐内涵 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是音乐艺术表现的两大因素。音乐形式是构成音乐各种元素的组织和安排。即力度、速度、节奏、音程等要素通过一定的法则构成旋律、和声、复调、曲式等。音乐内容指音乐的内在含义,其中一些可以用文字、绘画来描述,一些无法描述,只能靠接受者自己感受。内容依附形式而存在,形式也因内容的表达才具有价值。音乐的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而在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实践中,重音乐形式,轻音乐内涵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将精力过多地放于乐曲的力度、节奏、速度等音乐形式方面,看似弹奏得流畅熟练,脑中却空洞贫乏,音乐缺乏表现力。音乐大师们的作品大都包涵丰富的内容。其中音乐性的内容包括基本情绪、风格体系、精神特征等;非音乐性的内容包括绘画性内容和文学性内容等。音乐的内容表现了作曲家的情感。《乐记》中写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从此看出,早在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就认为,音乐是人情感的表现。如果不能透过音乐的形式去探索、熟知乐音背后深刻的情感表现,弹奏者便不能完成一场完整的演奏。 (二)局限音乐本体缺少人文素养 作曲家在进行创作之前必定怀有浓烈的创作热情,这个热情来源于对所处社会、身处境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的体悟和反思。作曲家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愤懑或抗争用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音乐是他们的表达自我的途径。音乐作品因此是现实生产、生活的艺术展现,有着丰富生动的人文内涵。一些学生常误认为眼睛所见的乐谱上的音符即全部的音乐,只需按部就班将谱面上的音符、节奏、力度、速度等信息处理准确,就可以完整诠释作曲家的意图。其实不然,乐谱背后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对人生境遇的哲思,对所处历史社会的反照。在音乐教育中首先应注重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使其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培养,关心学生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体悟。 (三)关注具体乐音缺乏审美意识 音乐艺术因其特有的美的属性使人为止倾倒,艺术化的声音组合是音乐表现美的载体,情感美是音乐美的表现核心。贝多芬等伟大的作曲家们为我们留下了浩瀚如烟的音乐作品,绝大部分作品可被我们称之为“美”的。因时代的差异和作曲家经历的不同,音乐作品的美又不尽相同。钢琴曲《彩云追月》的优美、《国际歌》的壮美、贝多芬《欢乐颂》的崇高之美、穆索尔斯基《跳蚤之歌》的喜剧之美、钢琴曲《春舞》的欢乐之美、二胡曲《别亦难》的悲剧之美等等都让人们为之动容。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止步于将乐曲完整弹奏(或演唱)的阶段,较少地主动发掘音乐的美。这造成他们在演奏的时候,发出的往往是干瘪的没有生命力的乐音,人和音乐完全是貌合神离的状态。若自身没有领会到音乐的美,更无从打动听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意识,加强音乐审美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趣味。 (四)强调理论知识疏忽音乐实践 在音乐实践的三大环节——创作、表演、欣赏中,音乐表演对师范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必须依靠演奏者的参与即时地为听众展现音乐艺术魅力。演奏者是音乐艺术传播的桥梁,是连接乐曲创造者和音乐欣赏者的纽带,对音乐的表现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教师可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的过程,意为在尊重和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演奏者可有自己的理解和发挥,对原作予以补充。不同的演奏者因个人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的不同对同一作品作出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是正常的。教师可对学生的差异性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鼓励。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对原作的认真研读和准确传达是好的音乐表演的绝对前提。其次,音乐表演是一种能力,需要锻炼。实际教学中,大多学生在期末考试时才有公开演奏的机会,他们对舞台非常陌生,突发状况不断并难于应对。对音乐演奏者来说,平时的完美练习不一定能换来一场效果尚佳的公开演奏。舞台表演与平时练习相比,听众、周围环境、甚至乐器都存在较大差异,不经过多次的实践,很难要求学生对突发状况应对自如,将自己平时的练习成果正常地发挥出来。另外,表演技巧和艺术表现对音乐表演同等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基础,是艺术表现的前提,艺术表现是音乐表演的灵魂。学生若将表演技巧等同于音乐表演,所演奏出的音乐必定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技巧既然是工具,那么是否应该在弹奏者将这个工具完全掌握后再去追求艺术的表现呢?笔者认为为时已晚。技巧的提升和艺术表现的丰富并非对立矛盾的关系。学生在学习音乐之初,便可以在两方面同时要求自己,只有这样学习,音乐表演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健康的。 (五)关注外化表演淡化心理过程 心理问题是音乐表演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表演的成败。而在实际教学中,心理问题被淡化了,在学生临场心里紧张时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其实音乐表演的心理问题包含多个层面:投情、想象、直觉和临场心理等。其中,笔者认为想象能力的缺乏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音乐因其非语义性的特点而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音乐感性材料通过对表现对象的模仿、象征、暗示等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缺少丰富的想象力,这个过程很难实现。音乐的想象没有唯一答案。同一个音乐片段,学生可产生不同的想象内容,教师只需从大的方向给予引导和启发即可。 二、重塑音乐教育的美学特性 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担负着对孩子们进行音乐美教育的重担。高校的音乐教育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充分发现艺术美、感受艺术美的能力,发展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审美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及文化素养,从而完成美育任务。 作者:严琦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类论文:谈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院校辅导员身兼教师、干部双重身份,是在一线具体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音乐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也有其独特性。当前,在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的大背景下,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使各级各类辅导员培训也逐渐增多。但笔者发现,尽管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甚至成倍增加,但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仍是“小众”,因此,当前针对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研究仍然较少,而且研究的深度、广度还很不够,专著更可谓凤毛菱角,辅导员培训班中所讲述的理论与成功经验也基本上是基于综合类普通高校学生总结得出的,专门针对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特点的还不是很多。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规模宏大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繁荣文艺创作与推动文艺创新要有大量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这为音乐艺术院校辅导员工作指明了方向———培养德才兼备的音乐艺术专业学生,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要在工作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音乐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形成一套适合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 一、音乐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深刻的国际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较量越发激烈;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特点更加明显;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多重矛盾交织所引发的各种社会心态越加复杂,信仰迷失者有之,心情浮躁者有之,底线突破者有之,在一部分人的心中物质似乎成为了他们的唯一追求;新媒体的诞生使鱼龙混杂的新闻舆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围观效应,围观时受观察力和情绪的影响,人们往往忽略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各种评论是否合理,而使网络上纷繁复杂,有时甚至失控。当前,音乐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在重大活动或灾害面前,我们能看到他们作为志愿者的身影,在他们身上正义感和奋发有为的精神有时也令作为老师的我们动容。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功利化、散漫化、学习缺乏动力的现象突出。例如,与前辈们相比,现在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比较优越,衣食无忧,如果说他们的前辈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上凭专业立足,赚钱养家糊口的话,如今的在校生即便“宅”在家几年,他们的父母依然能为他们提供比常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思想道德束缚更少,更加热衷于追求新思想、新事物,更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上述问题如不加以足够重视,并予以正确引导,将必然会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音乐艺术类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二、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关键点 (一)工作的“灵魂”是价值观引领 正如前文所述,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期间学生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意识,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就将会以怎样的态度行事。对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给学生讲深讲细讲透,利用传统教育活动方式和新媒体方式,不断潜移默化的传播正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二)工作的“关键”是解决问题与沟通 一线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接触面最广、接触时间最长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注意树立导向,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多数教师、干部、学生眼中,辅导员的工作是非常琐碎而辛苦的,作为在一线工作近十年的辅导员,我认同这种看法,并有非常深切的体会。辅导员的工作虽然琐碎,大要管学生的思想、奖助等工作,小要管学生的衣食住行,但必须要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事情中提炼出一条主线,也就是要弄清楚辅导员做这些工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培养德艺兼备的文艺工作者,明确了这一目标,就要在处理每件细小工作中注意树立导向意识,达到处理一件事,影响一批人的目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处理原则性、大是大非问题或对学生价值观影响深远的事情时,辅导员必须见行见态、敢于“亮剑”,通过亮明自己的观点来与不良思想作斗争,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此外,要重视为个别同学解决个别问题,这也是辅导员的优势。只给学生讲大道理,不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更不是合格的辅导员,对于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这一“感性”更加突出的群体更是如此,为他们解决一件事情,在他们心中就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会在他们内心生根发芽,从而有助于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学生的日常要求,使工作事半功倍。加强与学生沟通也非常重要,一方面,可及时有效的了解相关学生信息,另一方面,向学生及时传达学校的相关信息,保证信息在学校与学生中传输顺畅及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三)工作的“特点”在于换位思考 音乐艺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较大不同在于两点,一是学生鲜明的个性,二是主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基于上述两点,换位思考对于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个性非常鲜明,简单粗暴的批评只能适得其反。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想,了解它们的特点,更利于有针对性做好工作。由于专业特点,音乐艺术类院校绝大多数专业还采用“一对一”授课的方式,主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辅导员与主课教师有些分歧在所难免,当出现这一情况时,沟通与换位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换位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共识,用一个声音对学生说话,这样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明显、有效。音乐艺术类院校辅导员,工作在培养艺术家的摇篮里,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过程中也要求我们讲艺术,力求通过巧妙的工作方式方法达到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也发生着明显变化,在工作中,唯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才能将培养德才兼备的文艺工作者目标落到实处,才能不辜负党、国家、社会和家长的重托! 作者:西家鹏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音乐类论文:音乐人类学视角下世界民族音乐教学 一、我国高校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由来 我国学校的音乐课程是以学堂乐歌为开端的。西乐东渐,促进了西方的音乐的发展与传播,很多留洋教师在学校开设音乐课程。直到今天,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依然是参照当时西方课程体系,如西方的五线谱、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用西方的节奏规范和记谱法等来教练中国歌曲。这种模式的教学是纯技术性的,很少关注到文化的功能。但是,“音乐的意义是由文化来界定或解说的,因此,学习任何一种音乐,没有对文化的充分理解,是不可能掌握音乐的文化系统价值意义的”。随着多元文化教育在当今音乐教育中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知识观开始向后现代转型,而文化知识型的教育方式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音乐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中,将“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观”作为“新课标”中最为重要的理念加以强调。2002年后的中小学的音乐课本很好呈现了多元的音乐的特点,课本内容涵盖世界上很多国家音乐的内容。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各类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作为《指导纲要》所要求的12门必修课程之一,于2007年新学期在全国普通高校正式实施。同时,下发了《〈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用以指导高等院校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实践。 由此可见,多元化教育理念也是国家教育政策的一部分。“世界音乐”,顾名思义,是将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作为研究范畴的。为了强调和突出其“音乐文化平等性”的价值观念,专家学者们对其概念的涵义,普遍达成一个共识,即“世界音乐”主要是以所有欧洲的艺术音乐和流行音乐以外的民族音乐和乐器作为研究对象的,这种音乐的传播与传承方式以传统的口语传播方式为主体,以大众传播方式为辅助。除此之外,从1990年代开始,民族音乐旋律和现代流行音乐创作方式相结合进行改良创作的现代风格的民族音乐也应该纳入“世界音乐”的范畴。对概念的进一步梳理,我们发现,世界音乐是研究世界上各民族、民间音乐的。所以,在我国对世界音乐的课程称谓有世界民族音乐、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外国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概论,但是其研究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世界音乐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以平等的价值判断、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平等的价值观来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已成为时代要求。国外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课程一般叫做《世界音乐》。在我国为了与西方艺术音乐相区别,增加了“民族”二字,即《世界民族音乐》。 二、音乐人类学视角下的世界民族音乐教学 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视频、音响的剪辑、课件精心的制作等,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即便这样,学生也未必“不领情”,学习兴趣未必多高。究其原因,无非是陌生的音乐、单纯的音响、视频资料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学习兴趣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老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必须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音乐的世界文化视野,培养尊重多元文化观念,提高人文修养等。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以文化理解为前提,引导学生探究异族的音乐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纯粹的音乐本体的分析与欣赏。 (一)以文化理解为前提 首先,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异国、异族音乐的技能性训练和欣赏的做法,而要综合教育学、文化人类学、音乐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建构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音乐人类学教学模式。世界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乐文化,不同的音乐文化又有着各自的表达方式。所以,面对多元文化世界的时代语境,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的音乐文化,以不同的观察目的和不同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其次,我们的很多传统音乐的主要传承模式是口传心授。正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所描述的:“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中,音乐教育方法的构成要充分顾及这些音乐的审美真实性,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充分尊重他们正宗的传承过程。”而这种传授方式与西方音乐记谱法有着鲜明的区别,教者通过示范、模仿、记忆等一系列口传身教的方式直接传授给自己的子女或学生,这种方式,使得个体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个人创造性得到了充分挖掘与发挥。所以,对很多传统乐器的传承,我们不能单纯采取乐谱视奏的方法,而应该更多关注对传承者演奏的访问、记录方法。第三,要牢牢把握音乐文化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音乐人类学将音乐视为文化,文化反映现实的世界生活。音乐文化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他们的生活世界中传递着艺术之火。音乐作为文化,承载着人们的习惯、信仰和情感,广大人民在生活中生生不息地传承着这种文化。 (二)以多样的教学方式为依托 首先,视听结合。音乐课当然要听,在世界音乐课上更要听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但百闻不如一见,只听不看绝对不行。看的范围包括图片、幻灯片和录像带,内容不仅包括音乐表演和乐器、面具、服装等与音乐有关的物质文化,还应包括有关文化背景的照片和影片。如在教授印度音乐的时候,让学生观赏印度的风光片和其乐器图片,加深学生对印度音乐的理解,使其不仅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对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采用先说后听后看方式。首先是讲述,教师按照书本内容讲述约三分之一时间,然后为学生选取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音乐、舞蹈等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老师辅以讲解,尽量融入地理、历史等背景文化知识,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其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的理论视野必须开阔,教授世界民族音乐的老师,得对世界民族音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读出资料内容,依赖音像资料,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解读是必须的。如在看完或听完某国或某民族传统乐曲以后,给学生展示该地方舞蹈动作或乐器,这一定会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与学生一起观摩视频,学习几个舞蹈动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群体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开展音乐会观摩活动。对于学校或社会上举办的地方戏曲民歌等演出,要组织学生观看,学生能够亲眼看到、听到、感受到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音乐内容。邀请一些歌舞演员、音乐家等到学校进行民族音乐的专场表演,能够开阔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使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习世界传统音乐,要以其文化特征与民族精神为切入点,从而深刻体会其文化内涵,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三、对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教学设计的思考 对于异国或异地音乐文化的学习,其实可以使我们反观自己、认清自己,有利于我们的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首先,对于一直在西方音乐教育的体制下的学习者,我们的耳朵已经习惯于西方音乐了。西方音乐理论被视为普遍真理,西方音乐似乎已经是“世界语言”。所以,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音乐文化平等”的价值观,这是一个长期的、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其次,教材匮乏。据笔者了解,几所开设世界音乐课程的学校所使用教材主要是日本JVC的音响资料和福建师范大学的王耀华教授的有关世界传统音乐的文字资料等。虽然我国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专题的研究,由于涉及知识产权、版权等多方面原因,使得世界民族音乐资源的共享有一定难度。再者,学科参照系方面。在专业的音乐院校中,中外音乐史、和声、曲式、音乐美学等课程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而《世界民族音乐》这一相对新兴的课程却没有成熟的学科参照,也没有成熟、多样的教材,也没有专门的学科老师,这都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世界民族音乐的课程并不是一门简单的音乐欣赏课,它蕴含着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对这门课的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那些对他们不熟悉的音乐文化,克服因为文化习俗不同而造成的理解障碍,避免产生误读。通过对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学习,使我们学会相互=理解、尊重,认同各自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形成音乐文化平等的价值观念。 作者:许海燕 单位:铜陵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微格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从微格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入手,阐述了微格教学模式的涵义及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基本步骤;并以《员工招聘与配置》专业课教学为例,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对微格教学模式的实施思路。 关键词: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 一、微格教学模式的涵义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在我国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主要是利用采用摄、 录像技术进行实时录像,并通过录像重放,系统、高效地培养高质量教师、提高教学技能训练而设计的一种短小精悍的训练模式。 笔者所说的“微格教学模式”并不是指“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而是指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运用微格教学的模式来开展,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微格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步骤 微格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全面整合的要求来确定微格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保证了大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这个模式可以分为七个步骤: 1.教师做好课程教学的前期调查和准备工作。首先要调查包括教学班上学生拥有的电子产品及资源环境如何保证这种微格教学的开展;其次了解学生前期的学过的内容,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和计算机软件的运用程度,学生经常运用的网络小软件有哪些(比如视频制作软件、图片处理软件等),对常见的腾讯、微博、电邮等的实用是否熟悉。 2.教师根据课程拟定微格教学的内容和实施方案。这一步最为关键,它是保证顺利实施的保障。在人力资源专业中,笔者认为是以小组形式开展,3-6人为一组,通过合作,完成小组任务。教师首先是对内容的选定,内容是否是学生能把握的,内容的取舍是否合适,保证学生在10分钟内很好的呈现;其次就是小组人员搭配的安排。 3.学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资料的整理、设备准备、小组任务的分配、学生实施的方案。学生拟定试教方案,包括试教人、地点、训练项目、目标、过程开展步骤、需要哪些配合、采取什么样的摄影方式等。 4.学生实施预录像阶段。对学生的录像阶段设备调试,功能的实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试教人的需求与特点来录制录像,尽可能的全面体现试教人整个的教学过程。 5.师生评议阶段。由试教主体、教师、小组成员,集体观看。对媒体的选择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适当, 媒体应用是否熟练, 应用媒体后教学效果是否明显等都应成为反馈评价的主要内容,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建设性的评价。 6.学生正式录像。这一步主要是让每个学生在第一次预录像阶段是会出现各种状况,在第二次了正式录像过程中,根据第一次的经验完善整个实施方案。 7.师生再评议。结合两次录像的过程来适当探索已经实践过的知识技能的优化组合。这样,在整堂课的微格教学实践中才能灵活运用、自如安排,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三、微格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体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对微格教学模式的实施思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管理技术两大模块。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方面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社会保障理论、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在人力资源实践管理技术方面的学习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几大模块。每一门课程的知识部分都可以采取授课形式在课堂内完成;实践技术部分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等方法来完成。 2.以《员工招聘与配置》专业课教学为例。《员工招聘与配置》按照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要求把优秀、合适的人招聘进企业,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常用的招聘方法有:招聘面试情景模拟、心理测试、劳动技能测试。在日常教学中,《员工招聘与配置》的知识部分可以选取招聘渠道,招聘需求等内容采取5-10分钟,讲课形式来开展,主要是完成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撰写实施方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员工招聘与配置》的实践部分,可以说是采取模拟与讲授结合,或者选取单个的小知识点来开展。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仅通过狭义的微格教学模式很 难完成诸如面试模拟的项目,在这里又会结合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开展。究竟如何来实现呢?教师在安排内容时一定要细分,细分后学生会具体针对自己的内容下去设计内容,而且每个环节尽量连贯进行。见下表: 3.微格教学模式实践中注意的事项。(1)课程内容的任务的分配和前期辅导尤为关键,注意教学任务分配和教学时间的灵活安排,结合学生的课外时间,并让学生形成一个合作小组完成一个项目,记录完成项目的全过程。(2)教师的设计的主题忌宽泛,前期辅导跟进工作非常重要。主要是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演讲从材料收集、课件准备以及演讲技巧等的重要性,同时及时调整心态,时间把控等等都要有细节交流;同时了解学生拥有的可以开展微格教学的条件及学生具备的能力,在以小组完成主体时,要特别协调学生的资源组合。(3)评价环节很重要。在评价过程中,他们集“评价对象”、“自我评价者”和“他人评价者”为一身,既要接受他人评价,也要进行自我评价,还要对他人进行评价。他们可以为评价结果进行辩解,在评价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得出共同认可的评价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代大学生必修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未来工作的岗位胜任力。非管理类专业学习此门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差异性。文章在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非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开设理由出发,按需设置优化课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优化和改革教学方法,以期对非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素质全面型,不仅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知识,还应对社会实践有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准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求职技巧,“求职众生相”屡见不鲜。初入职场,从未规划过职业生涯,履行岗位职责不尽人意,难以适应职场。在高校尤其是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忽视人文社科类学习,对认识社会和就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而人力资源管理正是高校为让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开设的课程,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都会遇到诸如签订劳动合同、薪酬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它不仅能够帮助了解招聘单位的组织构架、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劳动关系,而且能指引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更有效地找准工作、适应工作、胜任工作。然而,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实践性 人力资源管理与纯理论课程的性质不同,它是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实践是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基础,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形成又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在于是否能指导人力资源实践,而此门课程的教学设置是否科学,决定了是否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二)普知性 当今人才竞争趋于全球化,组织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知识结构的精英,诸多人通过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职场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基于社会实践总结而出,不少人虽有兴趣关注,却是一知半解,无法系统地掌握应用。为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应对经验加以抽象,理论联系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的普知率。 (三)多学科性 人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应用的多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由社会实践总结而出,它来自于多个学科,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理论,正是以上学科与理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 二、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入门慢,教学目标缺乏特殊性 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方案及知识结构熟悉,接触到人力资源管理,起初有可能对与自己不相关的知识理论产生学习疑惑,认为该课程与自身专业无联系。与教授管理类专业学生不同,非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性与此课程的应用实践性决定了必须与非管理类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操作欠缺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摆脱单纯的理论讲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模块,比如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绩效、薪酬、培训等,简单易懂,由老师带领案例情境的分析和判断,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都为国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会“水土不服”,而国内案例介绍不深入,起不到案例教学应起的作用,无法让学生吸收、启发并运用。另外,实践教学安排时间少,内容单一,仅表现为论文和调研报告,学生学到的不是实践直接获得的一手知识,而是间接知识,对今后怎样有效开展工作仍很迷茫。非管理类学生教学时间仅限于课堂,任课老师大都为管理学院教师,师生之间交流时间仅限于课堂,易出现简化教学内容、降低要求的情况。 (三)评价形式单一,缺乏激励性的考评方式 课程考评方式传统,即以出勤率为主的平时成绩和以卷面成绩为主的期末成绩,两者各占相应比例组成考评方式。虽能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度,却无法测试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过于死板的考试方式弱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出勤率,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是基本能力,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却无从考量。 三、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一)课程开设理 对于非管理类专业学生,从未学习过经管课程,对企业经营管理概念模糊,所以应从课程开设理由出发,尤其是第一节课,避免用专业化、抽象化的词语,转通俗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让学生易懂、易记。例如,请学生谈谈开设这门课程的理由是什么?通过同学们的各抒己见,建立起管理类专业教师与非管理类专业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结合今后每个人都会遇到职场上的招聘、绩效、培训、薪酬等问题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把握企业的组织构架、明确岗位职责,以及在出现各类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时,如何针对性地解决。总之,第一节课告知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关系,激发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 非管理类专业此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求职能力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胜任力,培养学生成为各个专业领域中的有效管理者,而非人力资源管理专员。教师设置教学内容时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尤其是针对各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例如,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农村三大出路之一,那么当今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如何解决? (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直观且互动性强,通过演示操作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非管理类专业学生,难免会觉得招聘、培训、绩效、薪酬、职业生涯等理论知识抽象和枯燥,利用影音视频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授招聘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非你莫属》、《职来职往》、《就等你来》、等关于招聘与面试的电视片段,提醒学生观察应聘者和面试考官的言谈举止,并让学生对应聘者的表现分析和评价,再将之与视频中专家的分析和评价进行对比,为毕业后应聘面试做好充足的准备。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学生在已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选择代表性强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诊断案例、找出解决方案,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特别是非管理类专业学生,适当的案例讨论,符合学习过程由感性到抽象、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第一,引入教学重点时,采用小型专题案例,不管是就业者还是管理者,今后都会遇到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思考;第二,引入争议型案例可加深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第三,在整个课程结束或部分章节结束后,采用综合型案例,有助于学生系统把握知识体系和全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均为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能够让学生逐渐归纳出知识脉络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巧。 3.情境模拟教学 情境模拟教学是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角色扮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实践活动模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教学效果。例如招聘章节,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第一步,小组拟定所招聘的职位,撰写岗位职责和工作说明书;第二步,设计招聘广告,选择招聘渠道和平台;第三步,设计面试的题目和评分表;第四步,招聘面试,学生既要在本组内充当招聘人员,也要被教师随机分配至其他组充当应聘者。面试情境模拟完成后,双方发表体会,招聘方同学认为,在员工招聘时要熟悉公司的历史背景、价值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标准,用人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加强沟通;应聘方同学认为,要了解招聘单位的岗位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分析自己应聘此职位的优势。情境模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小组分工又决定了所有组员必须相互支持和配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改进考评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成绩的评定,应改变普通课程考评方式,加大平时学习及实践课程中的表现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之前提到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团队,那么对每个团队的考评就可分为现场知识汇报效果、小组评估报告、课程资料等学习成果。另外结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讨论发言等,这些均可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而期末卷面成绩占50%,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在非管理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原则,适当运用如上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思维,教师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 作者:杜宇 李楠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内容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比较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样才有能力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对提高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内各高校对人力资源专业的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实践与实训等内容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起步更晚。而且,与本科层次的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职业性和教学为主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必须考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随着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日趋复杂和竞争能力的日益提升,企业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因此,通过企业需求和本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 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时,依然偏重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环节。即使学校设置了实践操作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实践操作的比例要求,所以导致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随意性较大,使得课模拟训练、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程实践标准中的要求。有些教师甚至没有设计实践操作的内容。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到相关技能。 (二)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滞后。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普遍缺乏良好的专业化实践环境。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没有配备相关的实训操作软件;没有开展员工招聘和心理技能测试实验等等。这就使得该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前不会操作,有些甚至没有接触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软件。从而造成他们到实际工作中束手无策,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一个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合作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利益分配。由于合作意识和利益问题等原因,目前比较少的企业能够接受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主要原因:第一,由于学生数量比较多,以及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加上企业都处于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压力大、任务重等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第二,由于学生是学习生身份,实习时间可能比较短,企业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对学生的指导也往往流于形式。实习生很难接触到专业工作的完整流程和参与具体业务工作,所以学生很难达到实践的目的。 (四)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该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和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更看重教师的学历,学历越高越占优势。虽然他们学历较高,但是他们缺乏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没有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历,这样会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实训课程时,显得“功底”不足。因此,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展现课程实践环节,更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获得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通过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避免高职毕业生出现理论知识不及本科生,但操作能力不及中职生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培养基本技能入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全面发展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能力,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专业管理人才。该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分析测试、劳动强度测试、工作疲劳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等。在人员招聘、开发和培训、人员测评、薪酬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各模块的工作情境,模拟实训,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感情认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以达增强记忆的目的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专业技能训练通常安排学生在学完每门专业课后进行,并且由教师预先提供企业背景和岗位等相关资料,然后学生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和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各个环节信息的获取,并且进行协调与发展,使得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该专业的应用技能和操作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在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科竞赛、相关软件操作与训练、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为主,让学生在参加实际工作中如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技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 为了顺利开展实践教学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应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实训室,而不是生搬硬套高校技能实训室。同时还要配备操作性强、生动形象的技能软件,比如ERP沙盘、HRM沙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事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教学软件。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都能在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和实验教学。通过模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专业问题能力。因此,学生还积累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针对人力资源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领导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意识,保持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系。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健全和强化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制订校企合作计划,确定校企合作细节,明确校企合作职责;第二,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平衡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企业,学校应该尽量为企业创造利益,为企业提供相关的理论或技术支持、解决难题。对于学校老师,学校应该在课程开发工作中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三,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在确保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扩展校企合作资源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例如课题研讨、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和兼职授课、学校专家到企业指导工作和解决难题等形式。第四,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这样企业可以为学校的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提出要求,明确培养方向,从而使得学校的课程体系尽量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保证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行业人才变化的要求得到同步发展。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从而保证实践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非常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要有一定的学历和必要的专业背景外,还应该要求应聘人员具有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例如要求应聘人员具备3年或以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经历,熟悉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相关软件的操作;第二,要求教师在寒暑假去企业实践工作,培养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第三,学校可以去企业聘任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担任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实训等工作,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 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专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制定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实验室、拓展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这些都需要进行深人的探讨并付诸实现。 作者:孔美婵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组织生产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同时对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全国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都存在许多不足,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又是一门应用型和操作型很强的学科,使得该专业的毕业生从大学校园迈入职场时,出现操作技能不强、实践经验缺乏等现象。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一项重大改革。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一)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着重提升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只有提高该专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人力资源几大模块,如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甄选、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等,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参加相应的实践环节,通过亲身经历、亲身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虽然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但也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进入企业无法马上开展工作,还需投入一定的培训经费用于新员工的技能培训。而矛盾的根源则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操作能力的实训课程开设太少,导致学生普遍就业能力不强,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加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书撰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三)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作为专业教师,也应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技能,投身于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具体而言,首先,需改变教学理念,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对于专业、学校、学生的重要意义。其次,需结合专业和课程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应增加视频教学、案例讨论分析、小组讨论、文件筐游戏、角色扮演等。最后,专业教师还需走出校园,下到企业参观实习、实践锻炼,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以便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完善 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致使在制定或修改教学大纲时,设置课时和课程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出发点。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部分学校甚至削减到5%左右,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如美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英国为2:1。同时,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材也非常缺乏,模拟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沙盘模拟等都没有科学系统的教材作为参考。另外,也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检查监督机制,如学生校外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二)师资力量不雄厚 首先,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不外乎有两种来源:其一是由过去的行政管理专业、劳动经济学专业或是社会保障等专业转型而来,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其二是学历较高的年轻老师,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但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积累和企业的挂职锻炼,没有进行诸如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甄选、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实务操作。其次,由于许多高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导致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师资力量不雄厚影响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经费投入不充裕 部分高校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把更多的经费投入理工科实验室,对于文科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相对较少,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提供一定的图书资料和上课场所即可,使得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在进入职场之前都没有见识和学习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事测评软件、沙盘模拟软件、绩效考核软件等,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 1.修订教学大纲,凸显实践地位。 各高校在修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大纲时,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尽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实验。 2.规范实践项目,整合实践学习。 在大学四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学习中,应根据不同学期设置不同的教学实践项目。(1)大一学年。管理实习:参观一两个典型企业,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认知实习:调研人才市场,并进行人才模拟招聘,熟悉员工招聘流程和原则等。(2)大二学年。专业软件学习:熟悉并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和操作。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社会实践,认知社会和适应社会。职业技能考证: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培训师资格证、职业生涯规划师等。(3)大三学年。专业实习:进入企业实习,熟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几大模块的实务操作。沙盘模拟实验:每组模拟一个企业,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专业技能训练:模拟招聘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处理、绩效反馈面谈、角色扮演、薪酬调查、模拟加薪等。课程设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不同企业面临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参与技能大赛:参加各种社会大赛(如模拟招聘大赛、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激励自我。(4)大四学年。毕业实习:找到一个具体的企业去实习,理论联系实际。 3.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效果。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要建立相应的评估考核制度,注重对实践教学参与过程的考核。为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客观的评价,为具有创造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也是督促其成长和锻炼的机会。 4.重视实践教学,开发实践教材。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材数量少、针对性不强等特点,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专业教师自编实践教材和讲义,以便适合实践教学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提高实践性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迫在眉睫。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走出去”是指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亲身体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流程和活动,总结经验和心得体会,以便用于日常教学和学生实践指导,提升自我的专业技能,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请进来”是指可以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或是知名高校实践能力较强、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到校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专家讲座、实习指导、公开论文答辩、技能大赛评委等。 (三)增加实践性教学经费 稳定的经费投入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平衡理工科和文科的实践经费预算和划拨,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经费的投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添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图书教材资料和购买专业软件,引入专业实践教师或是培训在岗教师,努力改善实践性教学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满足校内校外实习实践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该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校就业的综合实力。 作者:张世免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课探新 1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1.1传统的教育方式缺少创新 曾任美国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在其签署的《莫里尔法》中指出“:平淡时代的那些信条己经跟不上风云变幻的现实。当现实中充满了困难,我们必须勇往直前;当情况与以往如此不同时我们必须重新思索。”地方院校教育也一样,我们都知道明天不可能和今天一样,不断发展才是地方院校教育发展的硬道理,因此我国的地方院校要想达到高质量的水平就不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而要不断创新、深入实践,所以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要进行变革。现在中国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具有很大的滞后性,还在不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甚至只是借用重点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照本宣科,丝毫没有体现地方特色,缺少针对地方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所以这方面的开拓应成为地方院校课程建设的中心,明显突出与重点院校的特色性是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关键。 1.2不突出教育的实践性 1.2.1地方院校教育过度侧重于理论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需要很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因此地方性院校就要相应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是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开发的结合,而地方院校侧重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缺少实践的培养。通过学校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可塑性还是较强,但在培养过程中却存在实践性与理论性不能平衡。 1.2.2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的原因首先,大部分管理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国外,并且基础管理知识的发展也是借鉴于国外的理论,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只参考重点院校进行设计,但在中国大环境情况下管理与国外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所谓的需要中国化的管理,并且地方院校教育应更具有对地方的针对性,现在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汲取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大大的脱节。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趋向于私营企业,而在中国大部分私营企业管理方式不规范,这就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存在很大的不适用性。再次,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差异性,而地方院校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着同一性,这就不能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最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但由于它的特殊性的存在不便于实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包括企业的内部文件,比如,企业的薪酬制度、管理制度等,而不便于实习生去接触内部文件,这也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性的提高增加了难度。 1.3各地方院校教育人力资源专业不具特色性 在今后的10年发展中,各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是90后的一代,虽然90后的一代遭受质疑,但地方院校教育就要改正其缺点同时发展其优点,那么90后的一代就是拥有自信、抱负、个性化的一代,人力资源专业教育要立足学生的特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上也要突出这一方面建设。随着大量学校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问题,地方院校在培养人力学生的目标、方向、结构、能力上基本模式与重点院校和地方院校都相同,趋同现象十分的严重,无论在课程建设、培养方案方面各地方院校都没有进行准确的定位,各地地方性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上并没有各自的特色,而前面有简单概述,不同行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是存在差异的,而地方院校的这种同一性的教学方式无疑不利于学生也不利于市场。 1.4地方性企业的忽视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各个性质的企业都希望招收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地方性院校就可以为地方企业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但是在各大地方所在地的企业并没有对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进行辅助,而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但由于地方性企业的不重视所造成的恶性循环无论是对于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还是地方企业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2地方院校人力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2.1教学改革 为什么地方院校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入社会会受到冲击,对地方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方案方面的创新设计,能很好的解决上述的课程与市场脱节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从人力资源人才需要何种能力的角度分析。 2.1.1地方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素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要综合素质的能力并且需要大量跨专业的知识,综合素质,既包括专业的知识的深度也包涵学科领域的广度,要在扎实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通晓财务、物流、营销、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同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结合。而地方院校的教师却只专而不通,所教授的学科理论、科研都有一定的成就,但是涉及面很窄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性院校在师资力量竞争力不足重点院校的情况下,地方性院校可以设法从市场上获取这方面的教师人才,而不应只局限于职业教师。 2.1.2地方院校对实践能力培养以下就从学生、教师、政府以及地方企业四方面进行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分析,也相应的解决了企业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学生方面,在对学生专业培养时还要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地方性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训更应注重应用性的培养,这样才能避其所弊,趋向于实用的针对性,人力资源管理包含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等方面,伴随着是中国企业管理会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大趋势下,将来一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在这些模块中趋向于某一方面,顺应发展潮流地方院校就要在对学生教育时,进行方面的引导,针对性的传授,这样对于学生的未来规划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方面,现在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能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原因,教师着重进行教学和教学科研项目却缺少人力资源在社会中运用的开发与管理的经历,因此教师都相应的实践能力不足,对于学生想通过教育提高实践能力就更加困难了,所以中国地方院校应在培养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更加不能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这样对学生分析社会需求是拥有很强的指导性的。 从政府方面,政府是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坚实后盾,只有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才能使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得到保障,政府在政治、经济发面都要给予支持。企业方面,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训中是关键性因素,企业能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但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于地方教育人才的培养缺乏关注性,追其溯源,地方性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大部分将服务于企业,在重点院校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地方院校正拥有这方面的优势,可以与企业联系,其中政府也要起一定的作用,地方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企业建立培养协议,当然地方院校也要进行战略规划,以什么样的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比如,对于自愿参加实践的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与为其提供实践的企业签订合同等方式进行双方共赢。 2.2地方院校特色教育 2.2.1教学战略的针对性各大地方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硬件与软件的基础上,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性,在人力资源各大模块的建设上,注重方向上突出自身地方院校的特色,而学校真正的竞争核心就是地方院校教育出来的学生素质,而要是能够各大地方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上突出特色也就更有利于地方院校学子的就业成才之路了。 2.2.2地方建设特色性各地方院校在发展特色时还需要结合所在地区的性质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地方院校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地区,而要与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结合,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同时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特色性首先就体现在区别于重点院校的特色性,体现自身的实践性、针对性。其次,区别各自院校的特色性,拥有各自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打方向,突出自身的专攻。 作者:李晓红单位:莆田学院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改革 摘要: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的综述,指出我国实践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事务性管理、分析服务管理和战略性管理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经过50年的发展,国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从“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 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做了比较充分论述并达成共识。 对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陈锦坤、孙正国指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形式、地点、时间诸项,就形式而言,有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实训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南志珍总结了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示范试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专业总时的40%;侯箴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应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三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 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一些。王贵军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分析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还指出,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暑期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等也值得尝试;萨茹拉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刘艳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特征,并对情景模拟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黄昱方则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做了探讨。 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王贵军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效果比较好;陈锦坤、孙正国研究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以来,历届“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都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实践环节的研究,并一再强调,加强实践教育十分迫切与必要。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实验室、模拟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走到了实践教学的前列。 虽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既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课程或毕业设计之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在这方面,我校人力资源管理系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在承诺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而且还可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这一做法目前已初见成效,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培养模式则凸显重要。本文从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在构建模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思路。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专业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依据。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决定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要理论和实务要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理论为建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约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决定于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结构、人才培养规模,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无不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制约。 2.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它就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3.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潜在的制约因素。传统文化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有广泛的影响,其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往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折射,即使生产力水平相当、社会制度相似的国家,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制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集权制,有的则是分权制;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的重学术,有的重实践。这些都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外来文化同样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有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日木、韩国、新加坡来说是外来文化,而现已成为这些国家文化传统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也是外来文化,如今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主导作用。 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1.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 2.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是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是指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与改进等教学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同时必须注意贯彻“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学校国际贸易的企业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另外,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经济学范畴里的一门重点学科,必须重视科研活动。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培养目标的建构 研究培养模式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前面已经分析,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科学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面向”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外部关系。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服务,要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定位”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高等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通过人才和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育人”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时,我们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既重智育,更重德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和能力,要显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培养目标时,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使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成为同类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品牌”专业。 2.课程体系的建构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而是根据世界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做到课程纵向横向的交叉渗透,补充新课程内容。要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综合教育,建立综合教育体系,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师资队伍的建构 要实现培养从事国际贸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换句话说,就是既能做工程师,又能做教师。目前国际上国际贸易专业学校的师资构成,学术型和实务型教师的比例数为l:1。而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比较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比较习惯于按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职业经历和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显得十分紧迫。 如何构建国际贸易专业院校高素质师资队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努力建设自身的专业教师队伍,作为自己教师队伍的常规部队。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送、下、带、引、聘”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教师出国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下”,就是让部分教师(主要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国际贸易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聘”,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第二条途径就是借鉴其他国家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聘请社会实践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这个途径是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 五、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贸易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企业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与建设,企业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为顺应社会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走访多家企业,得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另外,从走访调查资料中,了解到目前多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需求。为了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策略。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录用也有了更高要求。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养,指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和特点 1.1现状 一方面,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小企业都很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中的很多高层领导都会这样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所以在通过员工帮助计划、员工职业之路、关键绩效指标等一系列手段和方式健全和完善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投入。另一方面,该部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工作职能比较全面。现今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职能很广,例如,一些企业人才招聘工作、人员储备、员工报酬管理、员工绩效考核和培训、企业的人才规划等工作都由其负责管理。 1.2特点 很多企业比较重视此项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为促进此项工作。另外,此项工作职能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工作面很广,同时这项工作也很关注员工的生涯规划。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养 2.1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因此,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专业的、丰厚的坚实理论知识。另外,还要学好心理学这门学科,这项工作涉及的工作面比较宽广,在与人沟通交流中,都会用到心理学。同时,还要掌握并熟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 2.2具备责任心与吃苦耐劳精神 很多企业员工大多数是80后或是90后,这些年轻人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论做任何事情遇到挫折或是困难,都有父母帮助处理,可以说他们的前程父母早已安排好,所以生活中或是工作中缺少责任心,工作意志力不强,在吃苦方面缺少锻炼。很多年轻员工在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与老员工相比较,责任心不强,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这也让很多企业感到头疼。据了解,有的企业中,一部分年轻员工因为吃不了苦,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辞职,在工作中经常发情绪,不虚心向老员工学习,等等。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首先要具备谦让、工作责任心强、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吃苦耐劳的精神。 2.3敬业与团队协作精神 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与同事友好相处,更希望员工有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讲,工作内容包括:掌握企业一些员工的个人资料、薪酬、对员工的考核详细资料等,可以说工作的内容是比较敏感的,对员工的一些个人资料等不能够随意的让其他人知道,更不能轻易地往外泄漏。经过走访多家企业得知:有些员工通过校友关系了解其他企业的一些薪酬水平,导致很多员工随意的流动,这样企业就会缺少一些技术人才,同时给该企业的名誉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4良好的心态十分重要 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员工队伍中,很多员工虽然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与经验,但是没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在工作中经常抱怨、发脾气,对于领导安排的一些小事情不认真工作,觉得自己总是大材小用,一些大的问题和事情也处理不好,所以心里总是觉得自己职位太低。事实上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负责,纵观历史风云,那些著名人物都是从小事做起,只有做好小的事情,才会做好大事。因此,良好的心态对于一个企业的员工来说非常重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位,在工作中要积极做事,不论自己职位高低,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看不起小事,因为做好小事成就大事。这样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另外,良好的心态也有助于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让自己更好、更快的成长。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设置科学、完善的专业课程 为了适应并符合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各院校要加大此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帮助这些人才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例如,对专业课程中的一些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际关系学、劳动法、绩效管理等课程要多安排,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专业课程,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加强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 各院校要加强此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这样学生可以多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提高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等。另外,通过实践课程学生可以提前积累工作经验,以便于更好地促进今后的工作。同时还能够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涉及的一些工作内容可以及时的掌握,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并脱颖而出,人力资源管理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措施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加上对其专业的人才培养措施,才会符合当今企业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作者:李惠丽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分析 目前,我国已有三百多家本科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每年达数万人,但是,培养的整体质量却差强人意,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重头学起,甚至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主要原因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职业技能。很多高校对于为什么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什么职业技能,怎样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等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实践,实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和衡量标准。除少部分学术型人才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实践领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的必备要求。2.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接受社会的检验,社会的需求也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应用性上,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迎合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技能和专业技能。1.一般技能。一般技能是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内的管理者应当普遍具备的技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基础性的职业技能,涵盖逻辑思维技能、语言表达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建议决策技能、持续学习技能、创新创造技能等。2.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必备技能,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是否具备一技之长的重要尺度,包括工作分析技能、人力资源规划技能、员工招募甄选技能、培训开发技能、绩效管理技能、薪酬福利管理技能、劳动关系管理技能、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等。 三、人力资源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脱离社会要求,大学所学与社会所需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二是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培养中依旧占有绝对的权威性地位,专业课程教育围绕知识的讲授和教师的经验展开,教学评估的标准依旧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课业完成的结果以及出勤率等,致使学生被动学习;三是专业课程设置侧重基础理论知识,轻视实际操作环节,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上述问题,要通过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来解决。1.以需求为导向。社会所需即培养所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始终围绕“如何使学生胜任今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确定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做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并重,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的需求。2.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弱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地位,将教师的角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习”,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充分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能力。3.以实践为载体。职业技能的培养,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实践。传统的讲授模式更多适用于知识的培养,但职业技能不可能“看”会、“听”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改变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逐步掌握职业技能。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实验室、设置实训课程、开展专业比赛、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还应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在进行学业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从而做到课程学习与课下学习结合,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作者:云文婷 曹建巍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教学研究 摘要: 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社会保障学》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目前这一课程教学中仍然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先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系列教学改革建议,以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作为一项正式制度,建立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社会保障发展速度很快,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属于国民再分配的范畴,关系到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保障机制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保障事业逐渐为国民所熟悉。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学》课程逐步进入大学的课堂,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是当前授课教师的突出任务。 一、社会保障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经过二十几年发展,社会保障学教学体系逐渐成形。但是,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属性比较复杂、涉及面宽广,理论框架虽已定型,但是学科体系还有待完善,在教学中产生了特殊的教学难点。首先,社会保障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社会保障体系中,各种规章制度非常琐细,并且世界各国规定千差万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都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关理念和制度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不仅社会保障政策变化周期短,而且每项具体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执行上存在很多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据教材,必然使课堂知识内容滞后于现实发展。鉴于此,社会保障相较于其他课程,自身特点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其次,学生容易受自身阅历和课程内容影响,感到社会保障学整门课程内容都与“生老病死”有关,至少这些内容现在与自己没有关联,所以对课程内容自然提不起兴趣。最后,学生容易对本课程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有的认为社会保障学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六大模块没有体现出重要地位,导致学生对社会保障学不太重视。 二、社会保障课程教学研究目标 教学过程中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几方面能力:第一,通过构建社会保障理论整体框架体系,使学生能从整体观出发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各方面问题。第二,深入社会保障各个板块,能有效分析问题,树立学生自己的问题观。第三,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1.讨论教学法 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很多方面都不完善,专门依靠教师讲授远远不够,需要引导学生多读相关书籍,多关注社会保障领域相关问题,多思考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应如何发展。例如:养老保险学习中,首先给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析: (1)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老龄化,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在这种压力下我国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如何?能否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 (3)未来的养老保险如何才能应对老龄化? 其次分别就每一个问题让学生组织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教师融入社会热点共同讨论,如:养老压力环节,让学生讨论会同意父母入住养老院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养老院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在这种教学思路下,学生学习一直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不同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学习经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从各个维度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激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员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以及产生自主性和协同性学习。 2.案例教学法 社会保障学课程的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都较强,教学中如果不结合案例,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显得死板,内容枯燥乏味。此外,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无法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而案例教学法则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案例教学中,针对案例涉及的主要问题,首先进行与案例问题相关理论的回顾或者阐释,再对与案例有关的政策规定做出正确解读。因此,该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和完成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对案例问题的相关理论和现实政策,提高学生自觉运用社会保障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例如:社会保险内容讲授中,对于社会保险的每一个险种而言,相关政策是实施依据,相关社会保险争议和问题往往是围绕政策实施形成的,借助相关案例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不但可以重新理解相关理论和政策,还可以激发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3.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感受和学习课堂知识。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在活动开始之前设计角色扮演情景,进而分配角色。社会保障学课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就是应用了该方法具有的游戏性质的娱乐性特点,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既能让学生学习效果有所增强,又能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课程实质,更为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课程内容。该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社会保障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4.实践教学法 由于教材偏重于介绍社会保障理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故设计了三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实践性环节:一是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考察和调研,带学生到北京市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事服务大厅参观学习,了解该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与服务内容。二是到社会养老服务部门进行调研。三是进行暑期社会保障专业问题调研,结合教师相关研究课题进行,并要求学生提交专业的调查报告,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四、结语 因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授,又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摸索高效、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有较大收获,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张玲玲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要: 本文以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为基础,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以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分析其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就业竞争力概述 就业竞争力是指雇员所具有的能力,恰好符合雇主或市场的需要,对其拥有一定的吸引能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总体概述 根据各种要素对学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即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以此构建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性素质或能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由其延伸的学习能力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二)基础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某项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以及从中延伸出的其他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三)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是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我们构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其中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竞争力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指标;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竞争力包括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工作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及就业心态等指标;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竞争力包括学校条件、家庭条件、社会条件等指标。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具体分析———以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生为例 (一)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调查,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生具有良好的品德素养,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调查问卷中“您现在的专业成绩绩点在以下哪个绩点区间内?”一题得知,89%的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绩点集中于3.0-4.0,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是否准备考取或者已经考取相关技能证书”这一题可知,过半数华师人力在读生准备或已经考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证书、计算机等级类证书、语言类证书。华师人力专业在读生的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但创新能力一般。 (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要求,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使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很好的表现自我,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能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愉快的与人交往。这里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外语水平、而且更重要是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求职过程,本质上是求职者与招聘者相互沟通的过程,双方能否有效的沟通,决定着求职的成败。据调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已意识到就业过程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为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协调各种人际关系,重视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六)工作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 从“请问您参加过哪些有助于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活动?”一题,得知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超过半数参加过实习、比赛类活动、学生工作、相关培训讲座等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七)身心素质及就业心态 在针对在读生的问卷中,在“您认为您自身的性格是否合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一题中,约63%的学生认为自己适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但也有25%的学生选了不清楚,体现了学生存在着对自身认识不足的缺陷。在“您对您以后工作的起薪期望是?”一题中,过半数的在读生选择了3000-5000元/月,符合基本的择业就业观。 (八)学校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是中国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省属重点大学,师资一流。华师人力资源专业更是广东的先锋,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九)家庭条件 目前我国公平、公正、合理的人事制度还不健全,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地域差异、“照顾”关系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影响还较为明显。 (十)社会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收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也越来越重要! 作者:梁嘉健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探索 【内容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比较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样才有能力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对提高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内各高校对人力资源专业的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实践与实训等内容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起步更晚。而且,与本科层次的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职业性和教学为主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必须考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随着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日趋复杂和竞争能力的日益提升,企业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因此,通过企业需求和本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时,依然偏重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环节。即使学校设置了实践操作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实践操作的比例要求,所以导致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随意性较大,使得课模拟训练、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程实践标准中的要求。有些教师甚至没有设计实践操作的内容。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到相关技能。 (二)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滞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普遍缺乏良好的专业化实践环境。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没有配备相关的实训操作软件;没有开展员工招聘和心理技能测试实验等等。这就使得该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前不会操作,有些甚至没有接触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软件。从而造成他们到实际工作中束手无策,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一个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合作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利益分配。由于合作意识和利益问题等原因,目前比较少的企业能够接受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主要原因:第一,由于学生数量比较多,以及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加上企业都处于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压力大、任务重等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第二,由于学生是学习生身份,实习时间可能比较短,企业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对学生的指导也往往流于形式。实习生很难接触到专业工作的完整流程和参与具体业务工作,所以学生很难达到实践的目的。 (四)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该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和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更看重教师的学历,学历越高越占优势。虽然他们学历较高,但是他们缺乏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没有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历,这样会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实训课程时,显得“功底”不足。因此,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展现课程实践环节,更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获得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通过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避免高职毕业生出现理论知识不及本科生,但操作能力不及中职生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培养基本技能入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全面发展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能力,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专业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该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分析测试、劳动强度测试、工作疲劳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等。在人员招聘、开发和培训、人员测评、薪酬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各模块的工作情境,模拟实训,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感情认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以达增强记忆的目的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专业技能训练通常安排学生在学完每门专业课后进行,并且由教师预先提供企业背景和岗位等相关资料,然后学生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和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各个环节信息的获取,并且进行协调与发展,使得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该专业的应用技能和操作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在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科竞赛、相关软件操作与训练、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为主,让学生在参加实际工作中如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技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为了顺利开展实践教学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应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实训室,而不是生搬硬套高校技能实训室。同时还要配备操作性强、生动形象的技能软件,比如ERP沙盘、HRM沙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事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教学软件。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都能在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和实验教学。通过模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专业问题能力。因此,学生还积累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针对人力资源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领导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意识,保持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系。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健全和强化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制订校企合作计划,确定校企合作细节,明确校企合作职责;第二,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平衡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企业,学校应该尽量为企业创造利益,为企业提供相关的理论或技术支持、解决难题。对于学校老师,学校应该在课程开发工作中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三,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在确保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扩展校企合作资源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例如课题研讨、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和兼职授课、学校专家到企业指导工作和解决难题等形式。第四,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这样企业可以为学校的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提出要求,明确培养方向,从而使得学校的课程体系尽量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保证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行业人才变化的要求得到同步发展。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从而保证实践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非常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要有一定的学历和必要的专业背景外,还应该要求应聘人员具有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例如要求应聘人员具备3年或以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经历,熟悉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相关软件的操作;第二,要求教师在寒暑假去企业实践工作,培养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第三,学校可以去企业聘任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担任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实训等工作,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 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专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制定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实验室、拓展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这些都需要进行深人的探讨并付诸实现。 作者:孔美婵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探索 【内容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比较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样才有能力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对提高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内各高校对人力资源专业的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实践与实训等内容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起步更晚。而且,与本科层次的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职业性和教学为主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必须考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随着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日趋复杂和竞争能力的日益提升,企业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因此,通过企业需求和本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时,依然偏重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环节。即使学校设置了实践操作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实践操作的比例要求,所以导致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随意性较大,使得课模拟训练、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程实践标准中的要求。有些教师甚至没有设计实践操作的内容。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到相关技能。 (二)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滞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普遍缺乏良好的专业化实践环境。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没有配备相关的实训操作软件;没有开展员工招聘和心理技能测试实验等等。这就使得该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前不会操作,有些甚至没有接触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软件。从而造成他们到实际工作中束手无策,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一个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合作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利益分配。由于合作意识和利益问题等原因,目前比较少的企业能够接受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主要原因:第一,由于学生数量比较多,以及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加上企业都处于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压力大、任务重等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第二,由于学生是学习生身份,实习时间可能比较短,企业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对学生的指导也往往流于形式。实习生很难接触到专业工作的完整流程和参与具体业务工作,所以学生很难达到实践的目的。 (四)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该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和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更看重教师的学历,学历越高越占优势。虽然他们学历较高,但是他们缺乏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没有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历,这样会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实训课程时,显得“功底”不足。因此,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展现课程实践环节,更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获得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通过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避免高职毕业生出现理论知识不及本科生,但操作能力不及中职生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培养基本技能入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全面发展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能力,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专业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该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分析测试、劳动强度测试、工作疲劳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等。在人员招聘、开发和培训、人员测评、薪酬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各模块的工作情境,模拟实训,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感情认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以达增强记忆的目的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专业技能训练通常安排学生在学完每门专业课后进行,并且由教师预先提供企业背景和岗位等相关资料,然后学生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和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各个环节信息的获取,并且进行协调与发展,使得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该专业的应用技能和操作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在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科竞赛、相关软件操作与训练、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为主,让学生在参加实际工作中如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技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为了顺利开展实践教学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应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实训室,而不是生搬硬套高校技能实训室。同时还要配备操作性强、生动形象的技能软件,比如ERP沙盘、HRM沙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事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教学软件。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都能在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和实验教学。通过模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专业问题能力。因此,学生还积累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针对人力资源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领导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意识,保持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系。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健全和强化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制订校企合作计划,确定校企合作细节,明确校企合作职责;第二,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平衡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企业,学校应该尽量为企业创造利益,为企业提供相关的理论或技术支持、解决难题。对于学校老师,学校应该在课程开发工作中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三,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在确保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扩展校企合作资源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例如课题研讨、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和兼职授课、学校专家到企业指导工作和解决难题等形式。第四,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这样企业可以为学校的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提出要求,明确培养方向,从而使得学校的课程体系尽量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保证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行业人才变化的要求得到同步发展。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从而保证实践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非常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要有一定的学历和必要的专业背景外,还应该要求应聘人员具有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例如要求应聘人员具备3年或以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经历,熟悉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相关软件的操作;第二,要求教师在寒暑假去企业实践工作,培养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第三,学校可以去企业聘任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担任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实训等工作,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 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专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制定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实验室、拓展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这些都需要进行深人的探讨并付诸实现。 作者:孔美婵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评定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评定主要考察自然科学领域学术类和技术类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 1)期刊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地位 来源期刊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学术地位。有较好的学科声誉,能吸引本学科国内外高水平的作者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同时拥有稳定的读者群。来源期刊的收录重点为:重要科学技术领域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各级自然科学学会的会刊;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和重点高等院校的学报;以及地方级优秀的学术研究期刊。 来源期刊必须按照国际、国内的编辑惯例进行编辑,并执行CSTPCD对源期刊的有关规范要求。应具备完整的文献书目信息,包括刊名和年卷期、论文题目和摘要、关键词和分类号、全面的作者信息,规范的参考文献,以及其他重要的科学计量数据。 来源期刊还必须保持严格的出版周期,不能随意拖期、误期,并按照规定准确、及时地将期刊和数据磁盘寄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 3)国内外著名大型检索系统收录情况 是否被国内外著名大型检索系统收录为源期刊是CSTPCD评估入编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例如,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大版(SCIE)、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俄国文摘杂志等,以及我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内外著名大型检索系统,都是CSTPCD经常查阅和参考的检索工具。 4)期刊的学术内容和评审机制 来源期刊的学术内容应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要的科研基金研究项目。能够扩展该学科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具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来源期刊还应具有全国范围内的权威专家组成的编辑委员会,以能够对期刊论文进行严格的学术评审。 5)期刊文献计量指标的定量分析 CSTPCD利用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申请入编期刊进行定量化的综合评估,并对所有来源期刊进行经常性跟踪测评,力求准确、客观地评价各类期刊。这些评价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例、论文作者地区分布数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是CSTPCD选刊过程独具特色的方面。 6)特殊情况的统计考虑 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全面,CSTPCD对一些特殊情况给予专门考虑。包括: ·照顾新学科和高技术学科的期刊,以保证学科和知识的完整性; ·照顾边远地区,以及新发展地区的期刊,以保持地区范围的完整性。 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期刊的登峰计划 一、“在唯SCI论文数量论的消极影响下,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最好的科研成果论文都首先投到国外期刊上发表,我们的杂志还没有被SCI收录,想把国内好的论文留住非常难。”《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副主编吴青华坦言。他是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登峰计划”)现场工作指导会上作这番表述的。不只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中国工程院主管的期刊《工程》也同样面临缺乏优质稿源的难题。《工程》执行主编吴向介绍,由于宣传力量不足,期刊的可见度较低,目前《工程》还没有被国际权威的EI、SCI收录,不利于吸引高质量自由投稿,优质稿件数量目前比较少。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国科协2016年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从国内期刊中遴选出16种期刊进行重点扶持,其中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工程》等。在给予资金扶持的同时,中国科协还派出专家组,以现场工作指导会的形式对入选期刊进行“把脉问诊”。 三、在“登峰计划”的支持下,部分入选期刊的被引用频次有了明显提升。“入选‘登峰计划’之前,GoogleScholar引用频次为190余次,估测期刊影响因子为0.62;入选后到目前,GoogleScholar引用频次达到542次,估测期刊影响因子达到7.5。”吴青华列举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被引用数据的变化。期刊的影响因子是论文作者在选择期刊时的一项重要标尺,同时,期刊的审稿时长也是影响论文作者做决定的因素之一。《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与能源系统学报》目前的论文审稿周期是2—3个月。“2—3个月的审稿时间必须降下来,这么长的审稿时间不符合国际标准。审稿周期太长,别人就不愿意投稿,投稿不多,淘汰率就不高,进而影响刊发的论文质量,因此,缩短周期非常重要。”一位在我国某知名学术期刊担任主编的中科院院士指出。 四、稿件质量无疑是期刊的命门之一。一位科技信息研究专家拿起桌上一本中文版《工程》杂志说道,这期杂志里有3篇综述性文章,分别是关于三峡、高铁、煤炭能源的论文。“这3篇文章对各自领域里过去十年、二十年争论的热点问题都没有涉及。作为国家级工程类期刊,对焦点科学问题应该有所回应。” 五、为提升刊载论文的国际影响力,不少期刊选择与国际知名的出版商合作,比如斯普林格(Springer)等,在线出版OA(开放获取)论文。会上,来自期刊的负责人介绍,发表一篇OA论文,需要向国际出版商支付500—1000美金的费用,如果想实现全刊OA出版,对期刊社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六、对此,中国科协一位负责人建议,国内的期刊可以以组团的方式去和国际出版商“砍价”,降低OA出版成本。“现在国内的学术刊物都是一个一个独立的,能不能有一个中国学术期刊的大平台,统筹各种资源,以企业模式进行运作。这个事情讨论很多年了,也没有最后的结果,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竞跑提速美国再炒“威胁论” 要走好自己的科技兴国之路,中国就必须先学会面对阻挠。要时刻牢记一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2006年岁末,一份来自世界经合组织的题为《2006年度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的报告再次引起世界骚动。 报告称,2006年全年中国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为136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0%。这一数字远远落后于美国的3300亿美元,却高于日本的1300亿美元。假若中国保持目前的科研支出增长速度,到2010年将超越欧盟,并在2013年后超过美国。 长期以来,只要中国有什么大的进步,都会招来“中国威胁论”的诋毁。此次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消息的传出,同样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绷紧神经。美国前参议员欧内斯特・霍林斯和商业信息公司总裁查尔斯・麦克米林,于1月16日发表文章告诫美国要严防中国“严重而迫在眉睫的威胁”。 然而,中国要取代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又谈何容易!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刚指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公开的研发经费只有2450亿元,占GDP总量1.34%,而与发达国家的2%以上差距甚大。此次经合组织所说的1360亿美元科研投入并不真实,而美国方面的反应也未免有些杞人忧天。 中国演绎“后来者居上” 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世界各国都有目共睹。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企业的经营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虽然人口优势与价格优势还在发挥着作用,但效果已在逐年减弱。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这当中,科技力量的加强则是势在必行。 资料显示,在1985年明确提出发展高科技产业赶超西方先进水平的“科技兴国”战略后,中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加强内部科技实力提升,加大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其次是制定更优惠的政策,积极鼓励全球先进科技公司入境,在研发与生产方面与其展开广泛的合作。 美国国内的一些分析者认为,中国政府精心制定的工业政策不仅使它获得了世界顶尖企业的顶尖专业知识,同时也扩大了与美贸易时的顺差。他们甚至恐惧地以为,美国赖以生存的科技成果,正逐步被中国蚕食。 据悉,自从1995年在信息技术领域首度出现贸易逆差后,这种被美国人称为“噩梦”的局面就一直在扩大,并延及更多的科技产品。2002年,美国开始丢失在全球高科技产品贸易上的顺差地位;两年后,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版税和费用收入的顺差,也不能让美国在科技产品及服务方面逃过“全球赤字”一劫。 “中国是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欧内斯特・霍林斯表示,“中国已经在分子医学、导弹、通信技术和空间技术等众多关键领域拥有世界发言权。对美国而言,这个国家正全力从模仿者的处境中挣脱出来,它发誓要向创新者的角色转变这才是最大的威胁。” 如今,几乎所有的世界级科技企业都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也从中找到了获取科技、财务和管理能力的途径。值得关注的是,为了能绕过国外专利的束缚,中国除了加强自主品牌建设,还极力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技术标准。这种情况一旦成为现实,美国现在仅有的优势必将再次受到严重冲击! 美国人把中国的科技进步描绘得犹如世界末日,赵刚对此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表示,在美国经济增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则3倍于此的大背景下,中方在科技上演绎“后来者居上”并未有违常规。恰恰相反,中国只是在调整与自己经济实力相称的科技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还应继续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美国明放暗堵 过去10年中,美中贸易逆差日积月累,目前已经高达1.2万亿美元(编者注:美国的统计数据,中方认为没有这么多),但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外界对其中科技影响的关注程度远要比对数字本身更多。一些分析者以此为据,不断散播“中国威胁论”,并鼓动美国政府在处理该问题时应以前国防部战略贸管司司长约翰・康法拉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美国要在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保持30年的领先地位,并以此决定对华出口”的建议为原则。 事实表明,美国已经采纳了这一建议。 在去年5月22日,美国商务部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宣称“将尽一切可能确保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不会阻碍美民用技术出口到中国”,但随后就传出国会将通过一项对华出口管理新草案的消息。这项草案新增了40多项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审查的内容,将“出口许可证”的受限范围从占全部出口的1.5%提升到10%以上,这充分证明了美国不可能实质性地放宽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限制。 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的主编菲利普・坎贝尔表示,美国害怕中国没有任何道理。他举例说,200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高科技产品为460亿美元,而出口到中国的仅有90亿美元,这一事实让不少美国高科技企业甚感“耻辱”。这些企业的老总们一致认为,政府在对华科技贸易中的明放暗堵的做法正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地: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它的戒备心越来越强,管制也越来越严;另一方面则是这种不合理的压制政策不仅没有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反而激发了它自主研发的潜能,这无疑又让贸易雪上加霜。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工业资本回报率远不及美国,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 曾参与该项目研究的卢锋教授透露说,以权益作为资本存量计算,中国工业的净资产净利润率已由1998年的2.2%上升至2005年的12.6%;税前利润率从3.7%上升到14.4%,总回报率从6.8%上升到17.8%。以资产作为资本存量计算,总资产利润从1998年的0.8%上升为2005年的5.3%,税前利润率由1.3%上升到6.0%,总回报率从2.5%上升到7.5%。尤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它们与美国企业已相当接近。“在这里面,科技的贡献是最大的。”卢锋教授说。 中国无须自喜 尽管美国方面一直宣称,如果不是波音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存在,美国丧失科技领先优势的问题会更加明显。但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还无须因此而沾沾自喜。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指出,中国投入的大部分研发经费主要用于产品改进,而非基础性的科研项目。这种导致原创性和长远意义研发不足的做法,反映出国内科研投资结构以及管理部门在促进创新方面思路的不合理性。同时,在欧美国家的专利部门中,划入中国名下的专利注册数量依然较少,而类似于上海交大“汉芯”造假的科研丑行还缺乏相关法规的约束,这将可能导致研发资金流失。这位中国著名的科学家认为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美国在散播中国科技威胁的时候既有客观描述,也有片面夸大,其用意值得警惕。 所以,中国应该冷眼看待美国的“恐慌”。 中国科技论文:被“豢养”的中国科技 这个题目在我脑海中徘徊了两个多月,起因于我在思考运营商从事信息化业务时所面临的体制困境:企业想做跨行业的信息化项目,就必须去拜那个行业信息化主导者的科技山头。另一个原因在于,温州动车追尾事件让我开始思考缺乏市场化的科技体制在缺乏竞争压力下的效率和能力问题。 我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科技是以一种被豢养的方式生存着。所谓豢养,我认为是这样一种状态:每个产业部门都有各自完整的科技体系,且对本部门的科技从业单位极度信任,其他独立从事相同和相似领域的业者,即使水平更高,也很难进入该产业部门。 在中国,科技被豢养的一个关键的制度形式,科技单位都是由所属产业部门的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或主办,或者本身兼具所在行业的标准制定、设备检测等半官方行政职能;另一种形式,则是产业部门的主导业者是大股东。 这些被豢养起来的中国科技因此被分割得凌乱不堪,重复性的研究和同质化的产品层出不穷,使得中国的科技界很难产生出具有独立的重大产业价值的东西。 这些被豢养的科技缺乏真正的竞争力。因为,评判一个科技单位的项目的价值及其获取项目的能力,并不是看其本身的技术和科研水平,而是看其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或者大股东的实力。套用流行的话说,就是“拼爹”,看谁的“爹”更厉害。这也使得被豢养的中国科技从制度上缺乏真正的创新。 这些被豢养的科技还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由于其生存依赖于行政部门或者大股东,在技术创新上,行政部门或者大股东领导的一言一行会被无限上纲上线。科技人员的存在,是为了证明管理部门或者大股东领导的正确,而不是为了创造新技术和产品以更好地生存。 这也是中国所谓“两化融合”的困境。中国成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化主管部门,然而,制度安排没有解决,所谓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还是处于各个产业部门各自为政的状态,而行政主导的信息化模式,也使得所谓的“两化融合”被条块分割。 这种被豢养的中国科技的产生,从近的历史角度看,是中国行政体制条块分割,追求大而全的恶果;从大的历史角度看,笔者认为是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门客文化和军阀文化盛行和延续的结果。几千年沉积下来的民族心理结构,其惯性之巨大,令我辈后人瞠目结舌。 这也是中国科技创新和进步的顽疾。此顽疾不打破,中国科技发展前景堪忧。 中国科技论文:寻找中国科技股的公信力 中国科技股还有公信力吗?面对科技股行情,这是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个疑问。 在目前被采访的投资者中,多数人对科技股持怀疑态度。“什么科技股,高回报率啊,说到底就是上市公司给中小投资者画的一张大饼。”华西证券北京营业部大户室里的一位股民,面对记者的采访言词犀利。而上海万国测评的活动部经理吕沈强的话则更为直接:“科技股还有公信力吗?” 6年之前,科技股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几乎是“一枝独秀”――在2001年的大半的时间里,除了股价可以用“飙升”二字形容,更多的则是给国内的投资者上了一堂科技知识的普及课。而随着眼花缭乱的科技项目一一被揭开面纱之后,科技股的股价在6年的时间里几乎一泻千里,几无回天之力。 时至今日,科技股在2006年上半年的“牛市”行情中仍旧是一蹶不振,看不到明显走强的迹象。而在高科技概念与现实之间,饱受6年套牢之苦的投资者们开始回归理性与平和。 科技股蓝海迷津 2005年至今,对于中国企业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蓝海战略”。无数企业对其顶礼膜拜,几乎奉为新的“企业圣经”。 “蓝海战略”认为,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步入新的高速增长之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挖掘并释放出来。 但在中国的高科技领域,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上市公司几乎是凤毛麟角。多年的经营习惯使国内的高科技企业无不把绝大多数精力投入到如何利用价格手段去打击竞争对手上,无论在电器、PC业,还是手机等大家耳熟能详的高科技企业里,几乎都在延续同样的没落道路,其间真正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的企业微乎其微。 格力电器(000651)显然是空调行业的得意者之一。2005年格力电器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31.92%,而企业内部上下开展的“自主创新”活动,共完成创新项目1612项,其中产品开发类670项,技术类143项。另外在打造“格力”品牌方面,已将“格力”牌产品成功打入英国、法国、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菲律宾、沙特、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品牌出口占公司出口总量的比例接近1/3。 来看看格力周围的竞争对手:2006年澳柯玛空调停产,格兰仕空调因为业绩不佳两度换帅。与此同时,2006年上半年,格力销售收入达到123.36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净利润3.1亿元,同比增长15%,尤其是内销收入增长19%。而取得这样的业绩的背景是2006年上半年空调行业销量的零增长。 在公布了2006年上半年的业绩后,G格力(000651)在8月8日公布了关于扩产与定向增发的董事会决议。该决议表示,格力将投资新增360万台压缩机产能、新增300万台/套空调产能。 至于为何要在空调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扩产,格力证券事务代表叶永青表示,主要是由于今年外销增长非常大,出口销售收入超过39亿,同比增长约77%,而外销生产线经常需要挤占国内生产线。 但无论怎么说,格力的做法都称不上什么“蓝海战略”,而就是这样一家国内传统的家电厂商却成为2006年中国科技50强的新状元。寻找自己的“蓝海”,求新的同时,关键还要守住自己的家业。最近3年家电业在运用多元化战略寻求突破点的同时,又有多少上市公司考虑过如何守好自己的家业呢? 狂飙易,守业难? “基业长青”几乎是每一个企业的理想目标,但国内多数的企业都无法回避企业成长曲线里的下滑阶段,尤其是在高科技的新上市企业中,“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微利或亏损”的现象几乎就是无法突破的怪圈。 在50强名单中,2005年手机厂商几乎全部跌出榜单,而在今年的榜单中依旧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显然这和中国手机市场的成熟度有关。之前的手机厂商几乎就是在市场需求拉动的环境中生存,而这样的企业必然要受到行业走势的影响。一旦行业整体陷入低谷,就会有一批在竞争中的处于劣势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曾经是2005年科技股排名第34的大唐电信,今年则以每股收益1.5857元的业绩无缘2006年科技股50强。而曾经在榜单上排名靠前的中兴通讯在榜单上的名次也出现了一定的滑坡。 从《互联网周刊》开始做科技股50强的评选活动开始,4年来的科技亮点相继从家电业、通讯业和消费类电子行业次第滑过,但罕有连续在50强榜单中居前10位的科技上市公司出现(目前仅有中国联通一家)。 “通则不痛”,这句普通的广告语,对中国科技股而言则显得意味深长。变革意味着机会,也预示着风险。熊猫移动曾经是南京熊猫重要的主营业务之一,但熊猫移动事发之后,南京熊猫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2005年初,南京熊猫被迫割舍了熊猫移动的股权。时过一年,公司2005年报显示,股权投资收益仍然是公司业绩的主要支柱之一,业务主体是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有限公司和北京索爱普天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南京熊猫董事长李安建表示,退出手机业务后,公司现阶段正集中精力致力于把现有业务做强做大。南京熊猫的主营业务是卫星通信产品、移动通信产品、机电仪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以及电子制造业务等。 进入科技股50强,南京熊猫是第一次。而究其原因,关键之处在于其甩掉了自有手机业务这个“鸡肋”。但转变也有风险,如果南京熊猫所投资的两家公司一旦出现业绩下滑,南京熊猫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对于能否在科技股50强中站稳脚跟,目前无法断言。 高科技的中国结 《互联网周刊》“科技股50强”的评选活动已经是第4个年头,4年中,始终有一个指导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我们要更精确地体现中国高科技的靓丽风采。但对于什么是最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至今在上市公司的基本资料中也没有一个有绝对说服力的指标。 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队伍正在壮大,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也正步入正轨,像中兴通讯、深圳华为等一批具有典型科技特征的企业正为世界所认知。中国的科技力量需要声音,也需要更多的呵护和扶持。 事实上,用任何方法对中国科技上市公司进行排名都很危险,因为排名的价值全在于信誉及可靠性的确立,而在目前的中国证券市场环境中,信誉及可靠性的确立,不仅仅需要上市公司的自觉自律,还需要排名操作者去夯实每一块地基。为了尽可能公正客观,本刊选取的数据和指标都来自上市公司的年报资料,而对50家公司的解读,我们也仔细查阅了大量资料。 尽管我们的目标在于发现更多具有创新潜力和市场前景的科技公司,但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能够稳健中求胜―虽然高科技行业一直有“高风险,高收益”的说法。 中国科技论文:深化国际合作 加强中国科技教育 摘 要:空间科学与技术是近年获得迅速发展的前沿交叉学科领域,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我国空间科学与航天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撑,空间科学与应用专业的发展对我国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具有战略发展意义。俞俊生,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联合建设的“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国际开放实验室执行主任,兼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航天技术专家组专家、中英空间科学教育与研究合作中方实验室团体专家组秘书长、电子科技大学“立人班”导师组总导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专家。为透视中国在空间科学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本刊对俞教授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俞教授指出,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需要“地位对等”和“优势互补”;平台合作、团队稳定和优势互补是国际合作成功的关键;中英两国在空间科学教育方面的合作十分必要,取得了累累硕果;未来科技领域顶尖人才需从娃娃抓起。 关键词:空间科学;优势互补;国际合作 一、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需要 “地位对等”和“优势互补”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俞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本刊的专访。作为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联合创建的“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国际开放实验室执行主任和中英空间科学教育与研究合作中方实验室团体专家组秘书长,您是怎样看待空间科学领域的中英合作的? 俞俊生:空间科技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综合工程能力和系统管理水平,国际合作能够实现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但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往往比较敏感。高水平国际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双方整体科技实力的“地位对等”和“优势互补”。英国在近代自然科学方面的发展举世瞩目,先驱者如牛顿、麦克斯韦尔等声名显赫,他们在力学和电磁学方面的贡献帮助人类全面演进至当今的科学时代。英国的科学技术始终走在世界的前沿,具备良好的科研传统和深厚的学术积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努力追赶,在建国之初的十几年里,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工业体系。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批老一代科学家放弃了当时西方国家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到新中国的怀抱,并和众多的本土专家一道,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苏联科技援助的终止,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一批从无到有的伟大成就,在世界上展示了新中国的力量,为新中国赢得了尊严。这一时期,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物,这其中有28位科学家代表荣获“两弹元勋”的殊荣,他们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群体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拼搏精神,构成了中国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价值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经过新世纪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不仅迈上了更高的发展台阶,科技水平更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的《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4万亿,科技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里程碑式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例如,2016年9月25日,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形象地称为“天眼”,在贵州的自然天坑中正式启用;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2016年6月20日,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在国际比赛中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夺得第一;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中国科考船“探索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开展了我国第一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2016年1月底,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的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了电子温度超过5000万度、持续时间达102秒的超高温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15年12月17日,中成功发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研究迈出重要一步;2012年底,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建设已完成,2020年前后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2016年9月10日,郑(州)徐(州)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2017年年初,中国宣布将在北京投资近50亿元建设超级同步辐射源装置“慧眼”。 经过60多年的追赶,我国科技事业的整体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已逐步缩小,其中,航天、核能、高铁等多个领域已成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形成了广泛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所需“对等性”的重要基础。2013年12月2日,中国国家航天局与英国航天局在京签署了《中国国家航天局和英国航天局关于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进一步扩大在空间科学、空间应用、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探讨合作的可能性。2015年9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率中方代表团访英,全面深化中英第三次人文交流机制;2015年9月19日,刘延东副总理出席在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举行的“中英科技创新座谈会”,作为论坛议题之一的“中英空间科学教育合作”得到刘延东副总理和与会英方代表的积极评价。回顾中英空间科技领域的合作历程,可以很清楚地发现,随着中英空间领域合作的“地位对等”性不断巩固,双方科技优势的“互补性”亦日益凸显,英方的空间科学、探测载荷技术等与中方的卫星平台、运载火箭技术等互补性强,促成了中英合作不断跃升。 二、平台合作、团队稳定和优势互补是 国际教育合作成功的关键 《世界教育信息》:在空间科学领域,请您继续深入介绍一下中英双方在高等院校层面的合作。 俞俊生: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英空间领域的校际合作始于2000年由清华大学宇航技术研究中心和英国萨瑞大学空间中心共同研制的微型卫星“清华一号”顺利升空。2007年11月8日,在中英两国航天局的支持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时任院长房建成教授与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时任主任哈德威尔教授负责组建的“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开创了中英空间领域高端平台合作的先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联合实验室作为组织协调两国的航天研究机构、大学和工业部门的合作平台,推进中英空间领域的高端合作,双方共同组织年度合作交流会的工作机制十分有效,迄今已经成功组织了11届年度交流会,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我以我所在的实验室为例,向大家介绍中英合作的一些经验和体会。2003年11月8日,在北京邮电大学时任校长林金桐教授和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时任院长史密斯教授的支持下,成立了“北邮-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国际开放实验室”,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陈晓东教授任实验室主任,本人担任执行主任。自实验室成立以来,通过每周五下午1个小时连线交流双方的学术进展、协助指导研究生、联合申请科研项目资助、师生学术互访等,我们在研究生培养、科研攻关、项目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令双方满意的合作成果。以我们承担的“十一五”“十二五”民用航天项目为例。“十一五”时期,我们引进了英方的紧缩场天线测量技术,在对方团队的帮助下消化、吸收,已培养了三届研究生,基本掌握了系统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十二五”时期,我们瞄准更高性能的系统(比英方的系统性能指标更高),搭建原理验证样机。我们负责系统设计,英方提供关键部件加工,并指导我们系统装调。由于性能指标属于世界前沿,具有较大的技术挑战和风险,我们充分发挥合作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和实际经验,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于2016年初顺利完成样机装调、测试并达到各项技术要求,为下一步的工程样机研制服务卫星载荷整机测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14年5月28-30日,在由“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主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办的第九届中英研讨会上,我荣幸地与英国国家航天学院阿努奥吉先生一起共同担任“教育与培训”分会主席,中英双方的代表讨论了中英空间教育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开展这方面的合作。2015年9月5-10日,我第2次参加了由“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主办、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承办的第十届中英研讨会,并继续与阿努奥吉先生共同担任“教育与培训”分会主席,会议期间,我与阿努奥吉先生在上海会议的基础上,共同拟定了未来十年“中英空间科学教育合作”愿景,希望通过未来十年的努力,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工程三个领域利用双方的教育和研究资源,培养两国的未来空间人才,合作涉及到双方的中小学、大学以及工业部门。大会决定把这份合作计划推荐给于2015年9月19日在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举办的“中英科技创新研讨会”。在得到官方确认后,该项合作计划被正式列为研讨会议题。9月19日下午,阿努奥吉先生和我被邀请出席“中英科技创新研讨会”,阿努奥吉先生向与会代表汇报了我们的建议,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和英国高层领导的积极评价和赞同。经过近3个月的筹备,2016年1月16日,“中英空间科学教育与研究合作中方实验室团体”在北京成立,国家航天局、英国驻华大使馆和来自高校、科学院和工业部门的20家实验室代表出席了成立大会,标志着中英空间科学教育计划正式启动。 经过十多年的国际合作实践,我有几点体会。第一,平台合作保障长效机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要避免短期行为,只有长期稳定的合作,才能给双方带来更多的收益。第二,团队稳定保障合作稳定。科学研究中,设备仪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团队稳定更能实现协同创新。第三,优势互补保障合作效能。优势互补是合作的原动力,可以优化双方资源,以便挑战更高的科技目标。 三、开展创新活动, 支持空间科学领域青少年人才培养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知道,科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这个问题上,请谈谈您的看法。 俞俊生:通过中英空间教育合作,充分借鉴英国中小学空间科技教育已有的成功经验,整合中英双方的空间科技教育资源,我们希望开辟一条空间科技人才选培的新路。众所周知,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科学家代表钱学森先生没有沉浸在过去的成绩上,而是更具忧患意识,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以警示后人。钱老之问的核心思想是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大师,中国的航天科技事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事业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才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应该是钱老心中的“中国梦”。人生百年,生命有限,培养科技大师应该从娃娃抓起。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了所有青少年能够接受基础教育,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涵盖的知识内容已十分丰富,但科技教育往往受到实验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制约,虽然高科技产品已经进入家庭,如自动洗衣机、智能终端设备、宽带网络接入、汽车等,但普通大众和广大青少年对它们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实现知之甚少。从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来看,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性认知能力强,学校和家长应该多带孩子们到学校之外的工厂、科技博物馆、国家实验室等参观学习,接触高科技、了解高科技、爱好高科技,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高科技的创造者。这样的科技教育,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遗憾的是,还有不少学校纠结于学校的升学率和排名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大多数家长纠结于孩子的考试排名而忽视孩子的幸福感教育和兴趣培养。从科技人才选拔培养的角度,必须破除现存某些落后于时代的思想桎梏。数理化生学科的偏才、奇才、怪才,未来有可能成为科技大师的苗子,一经发现,学校要把他们当成“金种子”,量身定制他们的学业发展规划,而不能因为偏科影响升学考试,就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与呵护。 中英空间科学教育合作项目的创设,借鉴英国科技人才培养经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有效推广示范。我们的计划包括组织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空间科学资源向中小学开放,展示我国最新的空间科技成果,激发青少年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组织英国空间科学数理化大师班来华开展教学观摩。发展一批初高中合作学校(高中示范校、初中基地校),推荐数理化生拔尖学生(偏才、奇才、怪才),参加“中英空间科学教育与研究”暑期学校,聆听专题讲座和实验室参观,邀请其中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实验室的科研项目。组织专家导师组,辅助他们本科阶段、硕士研究生阶段、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发展以及职业规划。组织部分学生代表,参加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的科学活动周,推荐有条件的学生赴英进入一流的空间科学实验室攻读学位。 《世界教育信息》:刚才您已经提到了一些举措,请您谈谈中英空间科学教育与研究合作计划启动后,在空间科学领域青少年人才培养方面的举办的活动及其具体的创新举措。 俞俊生:中英空间科学教育与研究合作计划已于2016年正式启动。第一,我们举办了两期“英国空间科学数理化大师班教学观摩活动周”。2016年3月15-19日,首次“英国空间科学数理化大师班教学观摩活动周”在北京和上海举办,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川、广东、海南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北京、上海两地的平行式教学观摩,英国的4位学术大师及其助手们分别为大家讲授了空间物理、空间生物、空间化学3门课程。新颖的内容、精彩的教学让师生们大开眼界。一般来说,许多同学对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感到有难度,英方老师的做法是先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注射器、玻璃球、干冰、酱油、牛肉块等,带着同学们用这些教辅设备做实验,一边做实验、一边问问题,实验结束后,老师启发同学们归纳总结发现的现象并讲授科学原理,以及相关科学家的故事,一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同学们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有同学感慨,这样的方式上课,一定会喜欢上“高大上”的数理化。中方老师们更是盛赞英方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教辅设备演示和学生们实际操作,结合生活常识,建立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思考深奥的科学知识,再由老师提炼出书本上给出的科学规律;讲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家各自都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弘扬科学精神。第二期教学观摩活动周也于11月14-18日在北京和上海成功举办。 第二,2016年7月18-29日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英空间科学教育与研究活动周(暑期学校)”,来自全国的50名爱好空间科学的初高中学生和教师代表参加了暑期学校的培训。培训包括12场中英航天专家的精彩讲座、参观5个国家级空间科学实验室等,讲座的主题面广、内容丰富,结合图片与视频,扩大学生知识面、增长航天知识;实验室参观中,实验室的专家们向同学们介绍科研项目和实现的科学目标,展示了许多先进的实验仪器。英国专家介绍了空间基础知识,通过视频观看了英国在轨航天员提姆匹克在空间站做的碰撞演示实验。在第一期暑期学校结业式上,学员代表纷纷表示这是他们参加的航天科学方面最高端的活动,亲历了走进我国航天顶级实验室时的激动心情,忘不了实验室老师们的热情接待,增长了对航天人的亲切感和敬仰之情。短短的两周r间,学生们听到的、看到的还需要慢慢消化、吸收,但老师们的殷切希望已铭记在心头。2016年首届暑期学校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学院国际开放实验室、英国国家航天学院的大力支持。 四、高度重视科技领域顶尖人才培养 《世界教育信息》:您对科技领域顶尖人才的培养有哪些建议? 俞俊生:科技人才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群体,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课程进入中小学,高度重视中小学阶段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这两年,STEM课程也在尝试进入中国市场,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些中学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尝试引入STEM课程。在创新科技教育的国际潮流中,我国的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关注。当今世界各国在通过普及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造就大批量实用型、通用型科技人才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拔尖人才的培养方法。“科学大师”是怎样炼成的?追寻大师的足迹,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第一阶段,学生少年时期遇到好的启蒙老师(家长或学校老师),产生对自然科学浓厚的兴趣,得到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和支持,这一阶段应该属于“兴趣+好奇”驱动型学习模式,达到不知疲倦、废寝忘食的状态。第二阶段,学生青年时期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遇到志同道合的同学和老师,这一阶段属于“兴趣+求知”驱动型学习模式,同样达到不知疲倦、废寝忘食的状态。第三阶段是漫长的,面对各种科学难题的挑战,努力攀登一个又一个科学珠穆朗玛峰,失败、孤独、苦难常常相伴,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耐力,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这个漫长的阶段属于“兴趣+信仰”驱动型学习模式,不仅有不知疲倦、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还有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只有信仰才能具有无穷的力量。鉴于这种理解,我对培养拔尖科技人才的建议如下。第一,加强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在中小学增加科普活动,如专题报告和外出参观。增设科技兴趣班,主动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倡导“兴趣+好奇”驱动型学习模式。第二,兴办特色、专长高中和大学,入学条件由“全才”转变为“专才”,保障有专业兴趣的孩子能接受好的高中和大学教育,倡导“兴趣+求知”驱动型学习模式。第三,让“偏才、奇才、怪才”的偏科学生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创造条件早期进入国家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并为他们配备学术发展导师,进入青年时期,倡导“兴趣+信仰”驱动型学习模式。我坚信,中国的未来肯定会涌现出大批的科技顶尖人才。 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机构的调整、解决就业难题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融资难的“瓶颈”长久以来制约着科教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全面分析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升企业自身素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对策 一、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主要由科技工作人员组成,以市场为导向,能将科技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相互转化,从事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知识密集型中小企业。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主要表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失衡、风险投资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商业银行惜贷严重,融资服务发展滞后以及行政审批繁琐,管控严格,支持不足等。如何化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现就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以多个角度深入全面地提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行性、创新性对策。 二、科技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自身方面 1.发展起步晚、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首先,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等原因,初创期只有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抵押担保物很少或价值不高。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普遍较低,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第三,企业未来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风险可预测性等方面都较难预测,缺乏金融机构的可靠保证,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弱。 2.受到企业条件的限制,管理能力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大多的中小企业起步晚、发家于小型家族企业等原因,使得管理机制松散、权责不清,重大决策由企业主决定,缺乏民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其次,在企业人力资源中,技术人员占主导地位,管理人才稀缺,使企业发展受阻。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低,担保能力弱 科技型中小企业精通财务和金融专业知识的人员稀缺,尤其在一些企业中,内部控制和财务制度的混乱现状,甚至没有建立起正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融资时并不能向金融信贷部门提供认可的财务数据。而且这些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普遍不高,存在着逃债、避税行为,甚至做假账粉饰财务报表,破坏企业的信誉度,加大了融资难度。 4.企业融资的特点和需求大大加剧了融资的难度 科技产品的研发是一个风险高企、需要充足资金保障的环节,但由于科研产品的周期性,往往满足不了申请项目长期贷款的条件,所以往往在科研成果未开发成功或者还未投产获利的时期,贷款已经到期,缺乏融资的连续性保障。 (二)政府宏观政策方面. 1.政府对于融资方式的控制。民间资本缺乏法律依据和行业规范,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另外,根据中国间接融资的规定,贷款必须要有相应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将绝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而且,目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能满足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条件,无法走直接融资渠道。 2.繁琐低效的行政审批制度。由于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管理机制,政府对于中小企业审批程序权责不清、程序繁琐;大大降低了融资贷款的效率。 3.相对较高的企业税务负担。近些年来,中国GDP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企业的税负增长过快,负担较重。另外,现行的税收政策设计不够科学完善,使得原本资金就十分短缺的中小企业更不愿意承担创新风险。 (三)金融体系方面 1.缺乏专门服务于中小科技企业的商业银行。中国金融机构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导,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但是高度垄断的四大国有银行将贷款的75%80%贷给国有企业、大型企业。 2.高度集中的贷款审批程序降低了融资效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有着严格的程序,审批程序繁琐复杂,金融机构宁愿选择办理较大额度的信贷融资业务,而不是中小企业的小额融资。在抵押财产过程中,需要办理财产评估、财产登记、保险、公证等行政手续,大大增加了企业贷款成本,降低了融资的效率。 3.金融体系内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居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做假账现象普遍存在,参与信用评级的企业占比较低,信誉水平低,金融机构获得其真实的信息和资料尤为困难,加大了交易成本和风险。 4.债权、证券市场门槛较高,融资渠道狭窄。中国证券、债权市场发展滞后,中小科技型企业很难通过股票或者债权直接融资,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通^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5.征信系统不完善,企业的信用状况不透明。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征信系统是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条件,然而中国目前的企业、社会征信系统都在筹建阶段,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对彼此的信用信誉不明了,信息不对称增加了融资成本和风险,也提升了融资难度和契合度。 6.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管理监督。目前中国担保机构的制度尚不完善,立法滞后,在运作、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严苛的贷款担保条件,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障碍。 (四)资本市场方面 1.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缓慢,无法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国虽逐渐建立起了资本市场,但金融体制与配套的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资本市场融资潜力尚未全面发挥。中小企业融资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很难得到多方面的融资支持。 2.风险资本引入较晚、发展不充分,难以转化为投资成果。中国的金融市场底部较晚,资本市场很不完善,风险投资发展缓慢。个人投资者的参与积极性不足,政府资金占比过高,投资效率低下。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升企业自身素质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产权明晰和权责明确是对一个经营实体最基本的要求,完善的治理结构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综合实力的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打破传统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建立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升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2.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改善信息不对称局面。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要学习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培养引进专业的财务人才,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的交流合作,打通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赢得更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信赖。 3.提高强企业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仍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经营,必须依靠尊重市场规律、积极自主创新、降低生产成本、诚信经营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赢得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摒弃传统融资理念,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科技型中小企业要主动去熟悉资本市场的融资途径,掌握融资所需的方式方法。根据企业自生特点探寻最适合的融资渠道。同时也要学会对于融资方式的有效组合,合理的分散、规避风险,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负债负担。 (二)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基本制度保障。中国目前对于中小科技型企业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支持,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只能依据行业特征和所有制性质不同处理。近年来出台的《物权法》《所得税法》等是很好的开端,国家要抓紧完善立法的漏洞,并且能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过程中,逐步推进专门针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法律规范,更好地浇灌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2.削减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融资门槛。政府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审批审核相当严格,行政流程繁琐。因此,政府应从服务型角度出发,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简化审批流程,适度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门槛,给企业的创设和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 3.弱化对利率的管制,降低企业税务负担。逐步推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真实地反映市场主体对资本的供求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激发金融创新、降低交易成本。 (三)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促进融资便利化、科学化 1.成立专门服务于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政策银行。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中小金融服务市场缺口,迫切需要成立大批中小金融机构,适应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专门性政策银行,发挥其工作效率高、融资成本低、贷款门槛灵活等特点,以满足中小型企业的需求。国家赢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促进其规范、良性发展,成为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2.建立健全完善的征信系统、信用担保体系。要贯彻落实科技部在2015年1月的《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通过财税政策推进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用互保、联保、贷款保险等多渠道建立贷款担保基金等方式,推动担保机构加强业务创新,探索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强化其分散风险、增强信用功能,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3.发展债券、证券市场,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债券市场、证券市场等的补充作用,鼓励有实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尝试多元化融资渠道。在投融资方面,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突破口,把培育发展鹇孕孕滦瞬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进一步推进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贷款担保(质押担保)、非上市公司场外交易等的发展。 (四)挖掘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潜力 1.规范中介机构市场运作,改善中介机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专业中介机构以及科技服务机构作用,在服务领域方面逐步开放并扩大,规范中介服务市场,提供并改善各类服务。 2.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拓宽投资者的范围和队伍。要进一步大力发掘民间资本的作用,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民间金融机构的培育,引导民间信贷的规范发展,拓宽投资者的范围和队伍。 中国科技论文:怀柔科学城,中国科技新地标 曾以雁栖湖、红螺寺、虹鳟鱼、红肖梨闻名的京郊怀柔正在悄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同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l《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一艘“科技航母”将在北京东北部启航,成为创新中国梦的新引擎。 空间布局“一核四区” “怀柔科学城概念的提出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与这些年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整体思路和近年来怀柔的定位、发展基础一脉相承的。”怀柔区副区长王|认为,通过近年努力,怀柔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产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具备了建设科学城的良好基础。 怀柔科学城位于怀柔区平原区东北部,北邻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南接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西邻怀柔城区。规划面积41.2平方公里,按照“一核四区”进行空间功能布局。 “一核”,即核心区,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主要布局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区”,包括科学教育区、科研转化区、综合服务配套区、生态保障区。其中,科学教育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主要依托中科院大学建成人才培养基地;科研转化区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主要以雁栖湖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综合服务配套区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雁栖小镇等功能组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生态保障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构建科学城的生态保障空间。环绕在核心区周边,四个功能区组成了重要的配套保障圈层,将推动怀柔科学城高效协同运转。 “可以说,怀柔科学城是承接中关村溢出效应、优化创新空间的再布局,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集中资源要素的再安排。”王|说。 通过“一核四区”规划布局,怀柔科学城将覆盖科学、技术、产业、服务四个圈层。“科学城,核心是共同产生原始创新的科学圈。其次是技术圈,指的就是把原始科学成果转化成应用技术的交叉研究平台。第三是产业圈层,即把技术变成产业。以上这些,要实现良好的运转,还要提供服务圈层,让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等等在这里舒适地生活、工作、学习。概括地讲,就是宜读、宜研、宜居、宜业。” “国家队”相继汇聚核心区 实际上,从怀柔科学城酝酿之初,一支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就已经开始行动。 2009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合作协议》,怀柔科教产业园区上升到院市合作层面,为怀柔建设科学城打下了基础;2011年,中科院与北京市签署了院市共建北京综合研究中心协议,为在怀柔建设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合性研究中心迈出了第一步。 近年来,院市高层领导多次会商并召开了合作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座谈会,签署了《“十三五”期间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怀柔科学城合作协议书》。 “院市双方密切配合,中科院拿出最好的项目和团队,北京市拿出最大支持力度,共同谋划建设北京怀柔科学城核心区――大科学中心。”中科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姜晓明说。 目前,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大科学装置正加快推进,中科院怀柔科教产业园已有15个项目投入运营。 坐落在核心区以北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芸芸学子心中是全国顶尖学府。以中科院各院所的强大科研力量为平台,师从各领域的著名学者乃至院士,在这里就读的学生享受着国内顶尖的科研教育资源。以此为主要依托,这里将建设科学教育区,为科学城的发展持续输送一批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已有8000名师生入驻。 核心区以南,是科研转化区,规划范围与现有的雁栖经济开发区大致吻合。近年来,这里已汇聚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全市首家纳米科技产业园――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园,签约入驻纳米能源等项目48个,成为国家级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6年9月破土动工的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2018年建成后将成为集研发、展示、交流、产业转化等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纳米能源全球创新中心。与此同时,中科院已有12个研究所22个项目落户在这里,其中15项建成投入运营。 随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的布局完善,怀柔科学城具备了更深层次融入国家创新战略、为创新驱动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基础和条件。正如姜晓明所说,北京是全国创新要素最活跃的集聚地,“全力配合北京建设代表国家最高科技水平的全国科创中心,是中科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责任和义务”。 对中科院来说,这当然也是一种双赢。中科院怀柔科教产业园作为中科院在北京的又一次发展机遇,成为了继中关村园区、奥运园区之后,中科院在北京倾力打造的第三个园区。 “国家战略”锋芒初现 蓝图已绘就,下一个问题是,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力学所、电子学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科研单位,以及中科合成油、北龙中网、中科纳通等院属企业,它们或在怀柔建立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组织开展国家级科学研究;或引领怀柔向新能源、云计算、纳米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加速聚集,从而成为了中科院在怀柔的第一批“先遣部队”。 从寸土寸金的中关村搬出来,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如今看来,这些几乎是“咬着牙”做出的决定,为研究所换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位于怀柔园区的空间科学任务大厅,“亲眼”见证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 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姜宗林和他的同事,在这里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座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超大型激波风洞,该风洞技术创建了先进高超声速地面试验技术的国际新高度,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学会2016年度地面试验奖。 而该所在怀柔建成的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平台,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完成列车模型缩比1:8、最高实验速度500公里/小时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实验专用平_。“目前该平台已为多家企业完成了CRH380系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城际列车等高速列车研制的空气动力学实验,支撑了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杨国伟透露,他们还将继续为我国“十三五”国家“先进轨道交通”专项的400公里高速列车和中速/高速磁悬浮列车研制等提供实验数据。 “两装置五平台”今年开建 未来,怀柔科学城将建设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以及布局建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子午工程二期等大科学装置项目。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还将建设一系列聚焦物质、材料、生命、环境、空间等基础科学领域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今年,将有两大科学装置和五大交叉研究平台开工建设。 据悉,今年动工的两大科学装置为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和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其中,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将建成世界上首个集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为一体的用户装置,可满足多学科、多领域物质科学研究对综合极端实验条件的需要。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以认识地球环境复杂系统、模拟地球系统圈层变化和长期气候变化、精细描述和预测地球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等为目标,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 今年将开工建设的五个交叉研究平台包括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及有效载荷研制测试保障平台、先进载运和测量技术综合实验平台。 其中,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将建设一个国家级的“设计-实验-应用”一体化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为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提供高质量的材料研究样本、高效快速的高通量检测手段,建成我国首个、世界规模最大、手段最齐全的材料基因组平台,促进重要材料的发现和优化。 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将开展先进光源技术研究及关键设备验证测试,直接为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落地建设提供支持,建成先进光源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为我国未来在先进光源领域达到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奠定基础。 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可充分利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建设先进储能、物理储能、太阳能电池综合测试分析、LED综合测试分析及清洁能源用同步辐射光源线站等研究平台,成为我国首个开放共享的从原子级到宏观尺寸、从材料到系统的清洁能源材料、器件综合分析测试平台。 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及有效载荷研制测试保障平台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支撑国际子午圈、载人航天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任务等国家重大任务,力争在时域天文学、太阳爆发、全球变化和地球空间耦合等国际空间科学前沿取得重大原创突破。 先进载运和测量技术综合实验平台将为临近空间超高速飞行器、高速列车、空间引力波探测等重大科技工程的技术攻关与系统方案研究,提供世界领先的实验条件。 通过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面向全世界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开放,怀柔科学城将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和开放科研平台,成为未来中国的科技新地标。 这一切都将继续……可以预见,到2030年,当国人再谈起怀柔时,或许会充满自豪地想到,那里有一座世界一流的科学城。 中国科技论文:浅谈中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摘 要]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研发经费的投入快速增长,依靠创新、科技提升产品价值,在高技术领域与关键技术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已成为国家战略。本文关注的是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考虑到科技与经济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以相互联系的系统观的视角考察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以及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并从创新及管理体制角度提出了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创新管理体制 一、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撑的现状 (一)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总体偏低 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各省份创新对经济的支撑效率普遍偏低。近年来我国创新对经济支撑的平均值仅为60%左右,距离100%的效率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这显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尚有待提升。国家的研发经费的投入快速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率。然而,高技术产值平均增长率较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的总产值占比很低,一直没有明显提升。这表明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仍然有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现有的创新资源、让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是当前社会转型的迫切任务。 (二)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虽然总体上看,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比较低,然而,这种支撑作用显示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支撑效率在东中西部地区显示出明显不同:东部地区显 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并且正是由于东部地区的高效率提升了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依赖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与环境。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在于技术转移的市场平台、技术转移体系、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等制度建设和市场环境是否完善,以及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能力。从这些因素看,东部地区要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二、创新生产系统和创新支持下的经济系统两阶段效率分析 (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受制于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 有关数据表明,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的转化效率(创新生产阶段)明显高于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效率(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这可以看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不强主要是受制于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即创新支持下的经济系统效率低制约了整体效率的提升。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的潜在空间很大。 (二)省际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差异明显 据有关数据和对各省创新过程两个阶段的效率差异的比较,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创新对经济发展强支撑型:这一类省份创新对经济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效率都很高,基本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以天津、上海、广东等省份为代表。第二类是创新成果转化制约型:这种类型包含了很多省份,表现最为典型。这一类省份的特点是:创新生产阶段效率较高,但是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效率比较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两个阶段的效率差异明显,这种类型囊括大部分省份,甚至北京两个阶段的效率差异也较大。 这充分说明创新成果转化难是普遍现象,也是制约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类是创新生产制约型:这一类省份表现非典型,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效率高,但是创新生产阶段效率较低,创新对科技的支撑作用受制于创新生产阶段,如江西、海南。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两点发现:一是创新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受到创新生产阶段和创新支持下的经济发展阶段两个系统的影响,任何一个阶段无效或者低效都会对整体效率形成制约;二是我国省份之间差异巨大,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过程在区域间表现差异非常明显,各有不同。 三、创新成果的优化配置 (一)开放型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滞后制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除了少数省份实现中间产出的最优配置外,绝大多数省份都没有实现中间产出的优化配置。总体来看,一是创新成果普遍不足;二是代表技术转移指标的“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在绝大多数省份内都处于显著不足状态。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能够反映我国技术交易转移体系建设情况,这项指标绝大多数省份都没有实现最优配置,充分说明目前我国技术交易转移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当前跨区域的技术交易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滞后义亟须建设区域间和省际相互开放、互联互通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二)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区域互联互通是提升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撑效率的关键 一类是由于创新资源投人过多导致,如江苏、北京、浙江和湖南;另一类是和有限创新资源投入相比,“专利授权数”相对丰裕导致,如黑龙江、重庆、安徽和新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性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和区域性创新成果协作平台来促进创新资源和成果在区域间的流动与共享。通过这些平台建设,促进这些资源和成果相对丰裕(或者由于自身能力限制成果难以转化)的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自身效率,而且也能促进其他地区的效率提升,实现双赢。 四、我国科技创新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体系 为了使科技创新更好的支撑经济发展,应尽快推动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体系,以法制为基础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消除现有法律体系中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相关法律立法精神相冲突的地方从法律上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权益。同时,出台配套细则,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对创业人员的经济激励措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创新在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不高与成果本身的“非市场化导向”密切相关,尤其是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其科研成果的非市场化导向与当前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密切相关。 (三)建立开放型的技术转移交易服务体系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 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是当前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构建全国层面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乃当务之急。 (四)建立共享平台和交流体制 建立区域间互联互通的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共享平台,提升区域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制定政策,支持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共赢。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普遍偏低,其中创新成果未能有效D化是制约创新有效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因,同时开放型技术交易体系建设滞后制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创新资源与创新成果未能实现优化配置成为普遍现象,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区域互联互通是提升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撑效率的关键。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与外部经济及政治压力都要求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和价值驱动,这都要求中国当前亟须解决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亟待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中国科技论文: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发展趋势 摘 要:根据发表在《文物》、《考古》和《考古学报》三种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综合考察2005―2014年中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发现过去科技考古的研究更偏重于单个遗址、单一材料或某一种技术手段的应用,而现在的研究更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研究方法的关联性,并初步分析科技考古发展的总体趋势。 关键词:科技考古;计量分析;发展趋势 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自然遗存,获得更多的古代人类活动信息,从而尽可能地构建古代人类社会的面貌。 19世纪中叶,近代考古学开始形成。进入20世纪以后,各种自然科学和技术都有快速发展,并在国外考古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的科技考古事业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逐渐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已有较大进步和喜人成绩。 科技考古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国内已有学者专文介绍过,它包括年代学研究、环境、植物与动物考古学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物质结构及化学元素分析、田野考古新技术、计算机技术考古及文物保护等方面。 科技考古的文章主要发表于《考古》、《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国历史文物》( 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江汉考古》八种考古类刊物上。其中《考古》、《文物》、《考古学报》是中国文物考古界公认的三大权威刊物,代表了中国文物考古的学术主流,都是重要的中文核心期刊。 有学者采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在对九种中文核心期刊(其中八种考古类核心期刊,一种为物理核心期刊)《考古》、《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现《中国历史文物》)、《江汉考古》、《核技术》等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论文的统计中发现:我国科技考古论文统计曲线呈现三个平台,它印证了我国科技考古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倡导期(1950-1977),初步发展期(1978-1989),快速发展期(1990-2002)。这种采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文核心期刊所登载的科技考古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很有学术意义和价值。我们借鉴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我国科技考古文献,不仅看文献的数量,也分析文献的质量和内容。综合上面各种因素,本文选择了考古学界认可度较高、影响较大的考古三大刊近十年发表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了解和总结近年来我国科技考古的发展情况,进而提出对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趋势的一些拙见。 考古三大刊十年来(2005-2014)来共发表科技考古论文150篇(见表1)。每年大约都有10多篇文章,每年文章的数量变化不大,其中《考古》最多,有87篇,占总数的58%,《文物》的数量也不少,约占33.3%,《考古学报》数量最少。 按大分类统计(见表2),年代学研究19篇,环境考古学(含动植物考古)研究32篇,体质人类学研究7篇,物理化学分析技术70篇,田野考古新技术16篇,计算机考古3篇,文物保护研究8篇。数量统计表明:高新技术在考古中应用的次数频率在增多,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物理化学方法(含核技术),特别是金属分析占据重要位置,环境考古学研究呈上升趋势;传统的碳十四测年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许多考古新技术的应用无法从这三大期刊中反应出来,这三大期刊更多的反应的是这些技术对考古研究的促进作用,许多领域还没有广泛的推广开来,受众的群体还不多,所以科技考古要得到发展,首先就要突破传统考古,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适当的降低门槛。 十年来我国科技考古事业的确有较快发展,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1)《文物》、《考古》杂志开辟的“科技考古”专栏,几乎每期都有科技考古文献发表。(2)各地的文物,考古杂志都有一些科技考古。(3)一些科学史研究杂志也有科技考古文献发表。(4)近年来发表的考古报告和出版的考古报告,大都附有科技考古分析报告。(5)有数量可观的“科技考古”论文集出版。(6)一些考古文集和科技史论文集中发表了部分科技考古论文。(7)近年来举办了数届“科技考古学术研讨会”。(8)一些高校纷纷成立科技考古系,培养科技考古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生。(9)部分高校和研究单位先后成立科技考古研究室(所)。(10)各种中外联合考古队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科技考古调查和发掘。(11)中外学者合作的科技考古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通过分析近年来科技考古的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1、科技考古基础理论的建设很薄弱;2、科技考古学的多学科协作研究还不够深入;3、我国考古发掘和考古研究的国际合作还不够活跃。 总起来看,随着考古学对生态环境、文化整体面貌以及文化间相互关系综合研究的不断加强,近年来科技考古的研究重心也在产生变化。如果说过去的研究更偏重于单个遗址、单一材料或某一种技术手段的应用,那么现在的研究更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研究方法的关联性,具体说来,如下3个趋势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一是更加注重研究古代人类与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对古代遗物和遗迹的分析研究不再停留于“是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继续探究“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文化嬗变的动力问题。科技考古与考古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因为两者的目标其实并无二致。科技考古越来越多地强调最大限度地提取考古遗物和遗迹所蕴含的信息,并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角度加以释读或分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及其演变的规律。 二是更加重视不同区域技术与文化发展所显示出的独特性,冶金考古对云南、新疆和陕西汉中等地区金属技术特征的揭示就是很好的例证,玉器考古对各地玉料矿物学特征的揭示亦复如是。注意技术与文化演进中的区域性特征,不仅有助于认识地理及环境背景的重要性,而且是为了更好地探讨不同区域或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从多种角度揭示文化演进背后的动力。 三是科技考古各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不仅体现在研究对象可能出自同一考古遗存,而且体现在研究手段上互相借鉴、互为补充,从而使得相关研究更加全面而深入。随着研究方法或手段的不断进步,研究者能够获得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因而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多样的角度来分析或阐释这些信息,并有条件展开综合性的比较研究。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软件越来越多样,许多都能很好的促进科技考古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向其他学科,其他国家,其它领域学习,拓宽视野,利用更好的科学技术来协助考古研究。 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 摘 要:目前,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总体状况方面: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全社会对人才资源开发和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二是在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缺乏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尚处于积累阶段。三是在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方面,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主体,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存在障碍。因此,我们应着重从理论研究、公共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三个方面加强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公共人才服务体系 一、引言 无论是工业经济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而科技创新人才的总体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高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知识、科技、产业创新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越来越被提高到国家和地区的战略高度。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成效的关键。 美国关于创新人才培养与开发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开始出现科研集体和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20世纪八十年代后,北美、西欧、日本及东欧一些国家,都发展起具有本国特色的创造学研究体系,分别从心理学、性格学等角度对创造性思维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思路。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前苏联、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取得了积极成果。前苏联在全国和各地区建立发明家组织,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培养造就大批创新人才。英国则通过设计方法讨论会,研讨关于创新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才出现了进行创新理论研究的学术团体和研究组织。到1998年6月,中国政府和科技界构建和启动了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教育振兴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内关于创新人才培养与开发的研究中,对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建设研究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是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一些专家学者组织的“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课题组,他们对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文魁、吴冬梅(2008)的《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报告》和边文霞(2006)的《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实证研究》两篇文章分析了人才对北京市宏观与微观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各因素的满意度与需求度,并通过对有显著性差异的项目做差异性分析,指出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应完善之处。而课题组成员宋克勤(2005)在《国外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在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建设方面的重要措施,总结了国外在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建设方面的一般特征。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创新人才和宏观环境建设的某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的意见建议。还有其他一些专家学者也对科技创新人才的企业环境建设进行了研究,以企业为出发点,对企业所营造的微观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壮大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另外,国内各省市(如上海、深圳)在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培养与发展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科技创新人才的界定 科技创新人才是中国特有的名词,国际通用的概念是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在理论上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创造性人力资源。 目前,中国研究者对科技创新人才定义大同小异。其中对科技创新人才概念研究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是刘敏、张伟,他们在《科技创新人才概念及统计对象界定研究――以甘肃为例》一文中,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科技创新人才进行了界定。狭义科技创新人才,是指直接参与、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及为科技创新活动服务的所有人员;广义科技创新人才,是指科技人力资源,包括现在和潜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科技创新人才不仅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而且具有较高的创造力,是创新型和科技型的复合型人才。其具备的个体特征为: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较强的个性与独特的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2010年9月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披露,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积极进展,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逐渐提高。“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引进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但是,针对国际国内的形势特别是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中国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目前,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 总体状况分析 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 (1)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相对于中国人力资源绝对总量而言,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相对数量还明显不足。中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需要迅速发展和壮大科技队伍。 (2)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在科技人才队伍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分短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仅处于中等水平;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影响中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中国科技人才资源中,尤其是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战略科学家、尖子人才和领军人才尤为匮乏。 (3)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科研条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促使中国的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中国重点大学一些在该学科内最优秀的学生中60%~70%留学国外,但学成归国的人数却很少。人才的大量外流,不仅浪费了中国投入的巨额教育培训经费,而且这些掌握关键技术,在科、教、研领域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领域的人才一旦流失到国外,将会对中国的科技产业甚至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另外,如何引进尖子科技创新人才是中国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工作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4)自主创新投入不足。高水平的R D投入是一个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中国的R D投入较低,科技创新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2. 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国内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由于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缺乏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尚处于积累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 (1)局限性。相比较于国外的研究,国内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研究,不论是环境研究,还是对策研究,国内专家学者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而关于微观层面的研究比较缺乏。一是现有文献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涉及国家层面、省级行政区域层面和行业层面,研究多集中于农业领域;微观环境涉及组织层面,研究则主要集中于高校。二是在对策研究方面,部分文献一般停留在政府层面进行对策研究,而对企事业单位如何开发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较少提出系统化的具体方案。三是真正有理论依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较少。 (2)科技创新人才及其研究成果的数量大于质量。由于目前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尤其是激励机制建设不完善,一些科研人员往往难以专注于科技创新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将更多精力关注创新成果的数量而非质量,影响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具体表现在:一是国际论文数量虽多但质量不高;二是国际专利产出极少,产业技术国际竞争力处于严重弱势;三是应用型及产业化人才明显少于学术型人才;四是能够把握世界科学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尖子人才匮乏。 3. 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现状分析 (1)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主体。企业应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但长期以来,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集中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而企业的研发人才非常少,且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业全员的比例较低,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不仅缺乏,而且流失严重。而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能力的薄弱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2)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存在障碍。企业在创新理念、管理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不足,从而阻碍了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大多数企业缺少对研发和创新足够的重视,自主创新和研发意识较弱,而更多地关注如何扩大市场份额以增加销售收入。二是承担技术新风险的能力低。由于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筹资渠道少,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低。三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长期战略性规划。中国企业大多不具备长远的发展战略,没有建立推动自主创新的机构和组织,没有制定长期的自主创新规划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四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选聘、培养、评价以及激励等机制不完善。 四、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对策 1. 理论研究方面 一是国内专家学者应该注重在具体领域(行业和个体组织)和城市的科技创新人才方面进行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应贴近实际,具有实用性。二是注重对科技创新人才微观环境建设的研究。推进企事业单位科研工作站点建设,支持科研成果与企业和社会的对接转移,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三是国外对创造性人才的研究形成了各种科技创新人才理论,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论,还编制了大量测量工具,为研究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及可验证性提供了有力手段,值得借鉴学习。四是建设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通过人才交流,促进创新人才的相互交流和信息沟通。通过国内外人才合作项目,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鼓励科技创新人才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2. 公共管理方面 (1)创造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国家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及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创造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有利环境。一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尤其是提高R D的投入强度,促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二是完善公共人才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平台以及科技人才数据库等。三是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管理机制,包括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和其他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人才自由流动制度等。 (2)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政府应鼓励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研发平台、联合实验室、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引进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二是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包括人才服务与培训机构、社会中介培训机构等各类社会教育机构。三是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强化人才、智力引进的政策措施。 3. 企业微观管理方面 (1)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体系。一是创新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人才评价方法。二是建立、健全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坚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倾斜的政策。三是在人才培训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社会技术交流、专家论坛等形式开展培训工作,既要注重培训的内容,又要注重培训的层次,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鼓励和支持员工的创新活动。四是在薪酬福利方面,为员工提供基于工作表现和个人能力发展的薪酬体系,鼓励人才跨部门、跨团队进行广泛参与和广泛合作,以激发创造性。五是在绩效管理方面,以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进行科技创新人才职称的评聘、成果评奖等。六是为人才制定科学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 (2)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理想的工作环境,可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施展才能的空间,不仅可以提高人才的忠诚度,而且可以促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与转化,进而实现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一是满足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科技创新人才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管理能力较强,企业应丰富工作内容,增加工作挑战性,不定期地为科技创新型人才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二是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推动创新的工作氛围。企业应淡化领导者角色,引导员工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是打造舒适的外在环境。积极打造健康舒适的环境,如舒适的办公室、功能齐全的健身房、弹性工作时间制、不定期的企业活动等。 (3)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具有促进企业员工持续学习、不断提高适应和变革能力的功能。学习型组织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队学习,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拓展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不断突破极限,实现科技创新。一是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倡导组织成员“全员参与”“系统思考”“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二是建立灵活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促进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三是开发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系统,促进知识的共享、互动与创新。四是建立和完善奖励学习与创新的激励政策。 中国科技论文:新型光源投影在中国科技馆的应用 【摘 要】投影机的传统光源主要指高强度气体放电的光源,包括超高压汞灯、短弧氙灯和金属卤化物灯。新型光源主要有LED光源和激光光源。经过分析传统光源与新型光源的特点,指出各种光源的优缺点,并根据中国科技馆的实际情况,给出新型光源投影替代传统光源投影的建议。最后指出逐步实现节能、环保、高性价比投影的更换是未来科技馆的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投影;光源;LED;激光;科技馆 投影机是一种可以将图像或视频投射到幕布上的设备,光源从经过不到1英寸的显示芯片,到清晰地投射在大屏幕的过程中,显示面积需要放大成千上万倍,因此高亮光源是相当重要的。现阶段,在投影机领域,传统光源包括超高压汞灯、短弧氙灯和金属卤化物灯,新型光源指LED和激光光源。 1 传统光源的特点 传统光源主要是指高强度气体放电光源,包括超高压汞灯、短弧疝灯和金属卤化物灯,它们的发光原理都是一样的:在一个充满高压气体的灯管里使两根相距1毫米左右的电极尖端产生高压放电,从而激发气体产生可见光。 1.1 超高压汞灯 当灯管内的高压气体为汞蒸汽时,这个灯就叫“超高压汞灯”。超高压汞灯具有很高的亮度,汞放电的蒸汽压越高可见光就越丰富,电弧亮度也就越高,超高压汞灯稳定放电时汞蒸汽压强通常要达到104Pa以上,这就要求灯泡在工作时腔体内最少要能承受10MPa以上的气体压力。该灯色温高,对视觉刺激大,但是本身很脆弱,因为它本身受到温度太高,加上现在的技术限制,因此寿命很短,一般正常使用在2000小时左右,且其光衰性很强。由于较高的性价比,超高压汞灯被广泛用于中高档投影机的中高亮度产品中。 1.2 短弧氙灯 当灯管内的高压气体为氙气时,这个灯就叫“短弧氙灯”。短弧氙灯的亮度比超高压汞灯更高,辐射光谱接近日光,最高亮度可达到4万流明,而且亮度衰减性控制良好,随工作电流和工作时间变化较小,但是该灯价格昂贵,而且寿命短只有可达1000小时左右。目前只用于少量高档投影机的高亮度产品中。 1.3 金属卤化物灯 当灯管内的高压气体为金属卤化物时,这个灯就叫“金属卤化物灯”。金属卤素灯,其特点是寿命长,价格便宜,但是亮度的衰减性也很快,一般1000小时衰减50%左右。并且发热量高,对投影机散热系统、工作环境防尘要求也高,不宜做长时间投影使用。目前,主要用于低档品牌的高亮度产品中。 2 新型光源特点 2.1 LED光源 LED光源就是以发光二极管(LED)作为投影机的光源,来代替传统光源,LED光源分为两类,一是以单色的白光LED作为光源;二是以红、绿、蓝三色LED作为光源。 与传统光源相比,节能是LED光源最大的特点,耗电不到传统光源的三分之一。此外又由于LED是冷光源,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远远低于传统灯泡光源,大幅降低了光源对投影机的散热要求;全封闭的光学引擎完全杜绝灰尘的进入做到了光路零维护;LED光源具有超长的使用寿命,使投影机更换灯泡的频率降低并减少了后期使用成本了。目前LED投影可以做到十年不用更换灯泡,真正做到零维护。内置的高温隔热膜,外置的真空散热,再加上两级温控保护可以使LED投影工作时间长达十年,是传统光源寿命的10倍~20倍。 目前LED光源已逐渐成熟,并在逐步进入了平常百姓人的家中,但其使用成本还是偏高且光源亮度不足。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大投影生产商对LED光源的日益重视,纷份加大LED光源的改进力度,使其性能不断在改进中提升。经过对LED光源的改进,如今其已经具有了更好的发光率和发光角度以及更高的单色发光性能,但目前亮度也只可以达到3000流明,然而这个亮度已经可以满足很多要求不高场合的使用需求了。而且根据LED光源具有超低的光衰,行业标准表明1000小时光衰为0,3000小时光衰为1%,10000小时光衰仅为3%,这显然也为LED光源长期使用效果提供了保障。 2.2 激光光源 激光光源就是以由全固态激光器产生的激光作为投影机光源,从而代替传统光源,激光光源也分为两类,一是以单色激光为光源;二是以红、绿、蓝三色激光作为光源。 激光显示技术是最新一代显示技术,是近几年来才新兴的技术。激光作为投影光源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亮度高和使用寿命长,使得人们不断加大对该光源在投影领域地不断开发与利用。另外激光的色域、色彩和饱和度等各方面的出色表现都在传统电视之上。超低的售后维护成本,超低的光衰,使得激光光源有取代传统光源的趋势,目前生产商对激光投影光源的设计寿命已达10年之久。 但受限于美国国家标准学会、食品管理局、药品管理以及欧盟相关标准:民用激光器不能超过1mW,工业用激光器不能超过5mW,因此所有在售的激光投影机的亮度不可能超过5000流明,但作为最有前途的新兴光源,各大厂商(如BARCO、爱普生、科视、NEC、SONY等)都在进一步试验高亮度的激光投影机,目前最高亮度已经达到了72000流明。此外作为新型光源的投影,激光光源的投影目前的价格较高,尤其是高亮度的投影,加之体积很大,目前还不能被广泛地应用在生活中。 3 中国科技馆新型光源投影的应用 中国科技馆新馆建成于2009年,展厅内现有投影机180余台,且投影种类众多,但大多采用高汞灯灯泡,给展品维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平日馆内展厅观众较多、温度较高、灰尘很大,投影仪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每天运行近八个小时,使投影机与投影灯泡的寿命大幅降低。而且经过多年使用,很多投影效果已经明显不能达到当初设计要求而影响到了展品展示效果,使展品完好率下降,影响观众参观效果。随着投影机老化程度不断加大,投影机的日常维护消耗也在逐年增加。 鉴于此情况,根据对中国科技馆内投影机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对展品维护标准的不断探索研究,暂时由不同的亮度需求可以将中国科技馆的投影分为三类,低于3000流明,5000流明左右和10000流明及以上的。 根据LED和激光投影的特点,目前可以用LED投影取代低于3000流明的小型投影机;将5000流明左右的用激光投影替换;由于目前高流明的激光投影价格十分昂贵,10000流明及以上的仍采用目前流行的传统灯源的高亮度工程机。 2014年,中国科技馆已经将部分影响投影效果的低亮度投影更换为LED投影,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表明,LED投影完全可以满足低亮度投影的要求。由于激光投影价格较贵,只更换了一台激光投影来替换中高亮度的投影,也达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像这样采用高性价比的主流投影机,逐步淘汰那些陈旧过时且不环保的机器,将是未来科技馆发展的大趋势。 4 结语 目前新型光源投影机仍有亟需改进的技术,各大投影生产商仍在不断地加大对新型光源投影机的研究投入。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光源已经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中,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新型光源的投影机会更加稳定、成熟。 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期刊的品牌意识与品牌战略 摘 要:根据我国科技期刊的实际情况,笔者论述了科技期刊品牌的基本概念及现实意义。讨论了创立科技期刊品牌的条件以及实现科技期刊品牌的具体途径,并从建立健全编辑部的规章制度,筹建国际化的编辑委员会,注重塑造期刊品牌的形象,构建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增加期刊选题组稿的力度,搭建期刊网络现代化平台等方面探讨了创建科技期刊品牌战略的基本对策。笔者强调,在市场竞争意识日益强烈的今天,办刊人员应树立起强烈的期刊品牌意识,把准期刊定位,突出办刊特色,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使科技期刊得到持续发展,从而打造中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形象。 关键词:科技期刊;品牌意识;编辑素质;品牌战略 科技期刊常常能够显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总体发展水平,是开展对外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也逐渐成为科技论文产出大国,我国每年出版发表的科技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门类比较齐全、涵盖各个学科、基本能满足科技人员成果发表和学术交流的科技期刊体系。尽管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不少,然而国际知名品牌科技期刊并不多,我国科技期刊的全球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与国际高水平期刊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研究实力极不相称。因此,探索中国品牌科技期刊的发展道路,打造中国的品牌科技期刊,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中国科技界及期刊界的历史责任。 一、树立科技期刊的品牌意识 科技期刊是进行知识传播、推广科研成果、探讨学术观点的重要平台。随着国家对期刊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内外科技期刊的品牌化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树立科技期刊品牌意识是期刊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基础,打造品牌期刊已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21世纪以来,品牌意识已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变革行列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科技期刊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创立自己的强势品牌。期刊品牌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无形资源,是衡量科技期刊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科技期刊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的今天,谁拥有了品牌期刊,谁就能取得更大的发展。打造品牌期刊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最好对策,否则,科技期刊就很难在期刊市场中立足和发展。因此,加强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办刊人员应树立品牌竞争意识和品牌战略意识,积极挖掘各方资源,吸引并留住作者及读者,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牢固树立起期刊的品牌形象。 二、期刊品牌的基本概念与现实意义 基本概念:期刊的品牌是指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期刊定位、创意策划和特色风格、学术地位和公众形象等多方面的抽象和概括。品牌期刊在本行业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被本行业的专家学者广泛认可[1~3]。品牌期刊的价值是一种无形的巨大资产。品牌期刊对于期刊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 现实意义: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品牌经营正成为学术期刊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法宝。品牌科技期刊主要表现为整体形象的标识性、文化内蕴的先进性、读者群体的专一性、同类科技期刊的统领性和开发经营的增值性。因此,加快实现科技期刊品牌战略对于期刊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科技期刊的品牌战略 一个科技期刊能否成为品牌期刊是长期以来该期刊的学术质量、期刊影响力、受众认可度等诸多因素凝聚和积累的结果。科技期刊品牌对科技期刊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办刊人员必须十分重视期刊的品牌发展,笔者将从六个方面论述实施科技期刊品牌战略的基本对策[4-7]。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 科技期刊的品牌地位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创建先进的期刊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完善的编辑部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编辑出版程序不仅是创建品牌期刊的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因此,建立和完善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保证科技期刊质量,树立期刊品牌的重要环节。期刊社或编辑部应当按照岗位工作性质和编辑业务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公正、合理有序的编辑出版管理制度,分工到位、职责明确,保证整个编辑出版工作井然有序,使科技期刊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在期刊日趋国际化的形势下,积极组建一支国际化的期刊编辑委员会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一定要把那些国内外在本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吸引到编辑委员会里来,他们是影响期刊发展和期刊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这些专家、学者专业知识背景深厚,见多识广,具有敏锐的科学观察能力,他们对期刊办刊宗旨及期刊组稿理念、期刊市场定位及期刊发展战略会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例如,《西北地质》编辑部在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的换届改选工作中,经过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及时沟通,补充了不同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院士及国际编委,同时充分发挥了《西北地质》编辑委员会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西北地质》的学术影响力和广泛知名度。 (三)注重塑造期刊品牌的形象 期刊品牌的形象是读者、作者对品牌期刊的基本印象和总体感觉,这种感觉能在本领域专家学者中迅速形成期刊识别印记[8]。期刊品牌形象的塑造总体要具有简洁性和统一性,在视觉上应当简洁生动、易于识别。其次这些视觉形象应当具有统一稳定的特点,期刊品牌形象长期就会在读者、作者及其他科技人员心目中形成固定形象识别印记, 从而使期刊得到本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读者和作者的认可。 科技期刊要成为品牌期刊,人才战略是期刊品牌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优秀的期刊管理人才、专题策划人才、编辑出版人才可以使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外界声誉不断提高。随着学科领域的不断延伸和相互交叉,编辑人员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编辑业务知识、宽广的科学研究视野、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熟练的现代信息技术、良好的外语表达能力,才能向读者呈现出编排规范标准、具有科学价值的高水平科技论文。品牌期刊的编辑应当具有一种较强的期刊品牌意识,无私奉献精神和终身奋斗的思想品格。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对于创建品牌期刊便具备了十分巨大的潜能。 (五)增加期刊选题组稿的力度 提高论文质量是创造品牌期刊的关键,编辑一定要关注行业热点问题。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所撰写的稿件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科学价值,他们的稿件将有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因而编辑部应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选题组稿,聘请某一专业领域权威性的专家撰写稿件,让那些真正代表学术水平的稿件在第一时间发表。编辑人员必须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选题策划。 (六)搭建期刊网络现代化平台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期刊网络现代化既有利于期刊的广泛传播,充分展示期刊的品牌形象,又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期刊网站可以发挥办公自动化的优势,完成期刊的基本信息以及目次、摘要、全文等内容的在线,一些重要的文章在网站上能够很快地与读者见面;建立期刊办公自动化系统,如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查稿、在线编辑;建立读者与作者互动机制,加强编者与读者的网上交流,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优质服务。内容丰富和构建完善的期刊网站,既可提高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又可获得广泛的社会认知度。 (七)注重科技论文的质量审查 期刊刊载的科技论文学术水平高低与专家审稿环节有极大的关系,一般来讲,编辑部都实行两审制度,同时选两位本学科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论文进行审查。编辑要认真阅读专家的审查意见,结合编辑的审读将退修意见准确地传达给作者,当作者修改好论文返回编辑部,编辑一定要认真审读,修改不到位的论文退回再行修改。论文审改过程一定不能省略,只有紧紧抠住审改的每个环节,才能使论文质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八)加强同行间的相互交流 科技期刊的办刊人员特别是责任编辑要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与同行进行相互交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扩展视野,提高学术水平。编辑人员如果不走向各种科研活动的第一线,那么学术思维也就逐渐枯竭,就无法抓住好的稿件。经常到相关的编辑部学习交流,可以开阔思路,促进办刊理念。积极主动与专家学者交谈,可以活跃学术思想,提高科学认知的敏感度,更有利于创办品牌期刊。 四、结 语 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科技期刊的办刊人员应当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利用专家学者和编辑人才,借鉴国内外期刊编辑出版的成功经验,从品牌战略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筹建国际化的编辑委员会,注重塑造期刊品牌的形象,构建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增加期刊选题组稿的力度,搭建期刊网络现代化平台,打造中国科技期刊品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期刊业的发展将更具活力,中国的科技期刊将会以崭新的品牌形象及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出现在国际出版业的舞台上。 中国科技论文:中国科技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摘 要:众所周知,美国已经是一个典型的创新型国家,而中国的目标是未来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两个国家目前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这些差距到底与社会制度有没有关系?这些差距能不能弥补?需要多少年才能建成?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回答。研究认为,中美两个国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这些差距并不是因为社会制度的原因造成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缺乏系统作为”造成的。只要我们找到付出艰辛努力的具体办法,我们一定能够赶上。 关键词:WBS 科技创新 技术成熟度 1、引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大量的科技投入产出效果不佳,特别是美国军方科技投入饱受“拖降涨”之苦。美国军方就开始以科研项目为对象,研究如何管理才能控制投入产出。经过十多年努力,在1975年,美军正式颁布了一个标准,即MIL-STD-881A(防务装备项目工作分解结构)。这个标准出自军方,后来演变为欧美商业领域全部采用。 2、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与现实差距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中国大多数的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比外国企业低,国有企业比其他所有制企业低。为什么企业不愿意投?他们最担心的是研发经费投入打了水漂。企业研发投入增长的动力机制是:已有的科研投入,其产出为企业带来了现实的回报,让企业感到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总体上产出大于投入,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企业才会继续提高投入。 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企业一是不放心这笔钱投给自己的研发中心,二是不放心这笔钱投给研究机构,三是不放心这笔钱投给大学。因为他们过去“搞”出来的科研成果距离生产力尚有很大的距离,科研经费花了,除了“纸面上的科研成果”,实用的生产技术还是需要从外国引进。关键问题的“死结”在于必须解决每个科技人员“投入产出的效率”问题,拿出真正能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科研成果来,树立起科研人员和科技界的口碑和声誉,才能提升企业投入的热情和信心。 3、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在将力量变为做功的能力方面,与世界的差距比较大。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公布的《中国的航天计划:中美合作的多种选择》中:美国扩大与中国的合作,可以减少两国在太空目标上存在的相互猜疑和不信任,避免制定具有威胁性的计划。同时可以保持中国对美国技术的依赖,同时了解中国技术的性能和进程,使美国能够在两国关系中具有掌控力。可以利用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节约美国航天任务的成本。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别看中国正在研究该项目,出钱出力,但距离真正推动生产力发展尚有距离。真的形成生产力,美国人就降价。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在将做功变为功率的能力方面,与世界的差距很大。一个日本学者讲:中国的技术人员只向尖端技术挑战,对生产技术漠不关心。他们有很强的技术开发能力,但不能用到生产中去。大量生产廉价优质产品的技术水平之低,令人意外,这是中国落后的最大原因。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在将功率变为效率的能力方面,与世界的差距很大。一个美国的同行专家讲:在同样的器件水平和仪器设备的前提下,你们研制出来的雷达与我们研制出来的雷达MTBF相差一个数量级。我很不服气地问为什么?他说:你们一部雷达的参研人员需要30个,我们最多需要15个。这就是根本原因。最后我才知道,他们用工作分解结构WBS这个国家标准衡量每一个参研人员的WBE的TRL,而我们只知道增加人员。 4、科技评价的基础标准 4.1、WBS 对于一个科研项目来说,在其研制的过程中,将所要完成的工作自上而下逐级分解所形成的一个层次结构体系叫工作分解结构。一般由图或表两种表示方式。该工作分解结构纵向自上而下按层次划分,横向从左到右依次由若干个工作分解单元组成。工作分解结构管理所有的工作分解单元,需准确提供每一个工作分解单元的时空位置;与科研项目相伴生的,并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全寿命周期。 4.2、EVM 把实际完成的工作的价值与实际发生的成本关联起来,从而确定已经花去的那部分经费的效用和收益。获得价值管理是一种控制“成本和进度”这两个要素的有效办法。任何有价值的评价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获得价值管理(EVM)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两点:一是适用性。对于技术风险小的工程项目非常适用,对于技术风险大的研制项目不太适用。二是线性假设。EVM在核算的过程中全部采用线性假设。这使EVM容易应用,但没有考虑不同价值的权重,也没有考虑活动顺序。 4.3、TRL 技术就绪水平,对于工作分解单元来说,在其研制过程中,将其从思想火花到货架产品的全过程分为九个台阶。这九个台阶基本能够代表这个工作分解单元的技术就绪水平。每一个工作分解单元的成熟状态都应该由一个TRL来表述。TRL是根据所在专业通用模型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的。工作分解单元应该属于专业领域,不同专业领域具有不同的TRL表述模版。 5、结论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 【摘 要】 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了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选题、指导、验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严格选题审核,激发学生的兴趣;规范选题程序;提高认识、加强过程指导,采取一些新手段强化师生研讨交流;认真评阅、严格答辩,严把论文撰写的质量关。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 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又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1]。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讲,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环节,它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2]。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向工作单位的必要准备,其整体水平也直接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本文将根据西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电气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分析近年来学校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可发现毕业设计面临许多值得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1、毕业设计的选题不够"新"、不够"实",题目重复率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选题的优劣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决定学生是否能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因素[3]。选题的"新",是指选题应尽可能反映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让学生能够立足于科学发展前沿,每一项工作都可能是一种创新;所谓"实",是强调选题内容和深度范围等应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实际水平[4]。通过与几届毕业生的交流,发现他们中很多人认为毕业设计选题过于陈旧或与自己的专业相差甚远,这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另外,一些题目多年不变,以及多名学生共同做一个题目等现象也比较普遍。 2、学生选题很盲目,且程序不够合理 前几年,学校电气专业先由教师拟题目,之后将选题发给学生选择。因为缺少各个题目主要的研究内容、需要的知识等说明,学生拿到题目后很茫然,基本都是盲目选择。而且,多个学生选择同一个题目的情况非常普遍,遇到这种情况,最后基本上按照学号的前后随机决定如何调剂。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被调剂,安排了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选题程序缺少双向性。 3、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精力不够以及责任心的缺乏 由于各院校连年扩招的原因,毕业生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因此,指导教师负担过重,有的指导教师同时指导十几个学生,而且又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任务,其精力投入明显不足。另外,由于学生数目的增加也使一部分水平未达要求的教师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这样就难以确保指导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就拿学校电气专业来说,指导教师有12人,而每一届学生却有120人左右。不论从师资力量,还是实验场所、设备方面来看,都面临很大的困难。 有些老师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学院要求上报题目时,没有经过仔细考虑就草草上交,导致题目不合适,等到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又更换题目;有的老师也保证不了每周至少两次的见面时间。这样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4、毕业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部分同学投入精力过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导师没有动员学生在思想上给予充分重视;其次是由于毕业生考研、就业的冲击。目前大部分院校,包括本校在内,在教学计划中毕业设计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确定工作的时期,择业的巨大压力使学生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考研的同学开学前一个月一直在准备研究生复试,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够。相当一部分同学仅用几天时间东抄西拼完成论文,草草了事。而已找好工作的同学由于没有意识到毕业设计的意义,往往存在这样的想法"反正也已经找到工作了,毕业设计的好坏也不影响什么",这样他们也不会认真主动地搞好毕业设计。 5、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力度不够 对于毕业设计期间的管理监督各校有不同的做法,拿学校来说,每个导师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学生所选课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每次指导的时间,大致是每周一到两次,到毕业设计结束前一个月左右以系为单位组织督导组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进行抽查。这样,由于时间安排的关系,学生遇到问题就不能及时解决,而只能等到下次与导师见面。同时,毕业设计过程中导师指导不力、监督部门管理不严都纵容了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一部分学生往往在集中抽查前才临时抱佛脚,做出的论文内容空洞,他们也不可能通过设计学到什么。 6、对毕业论文考核不严 对毕业论文的考核一般以答辩成绩为主。答辩形式各异,一般分两步:首先学生讲述自己所选课题的研究内容、设计思路和具体实现方法,之后由答辩组老师提问,每个学生答辩时间在15分钟左右。根据学生答辩情况老师当场给出成绩。2008年以前,学校电气专业毕业生论文成绩大致集中在"良"档,基本上没有不及格成绩,且全部学生一次通过答辩,这实际上反映了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上的一些不良倾向。当然这和具体的考核环节有很大关系,例如中期抽查不够深入、末期的实验验收不够严格等。另外,还有一部分感情因素,大部分老师不愿意让学生仅仅因为毕业设计的原因而推迟毕业。 二、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多年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其中很多措施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 1、严格选题审核,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既要考虑到题目内容、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等是否能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同时强调其与科研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 教师上报题目时,要说明研究内容、研究手段以及预期的成果等,让学生对题目有个大致的了解,避免选题的盲目性。下发给学生之前,组织教师对题目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讨论,避免一些空洞的题目。多次审核修改后再下发给学生。结合电气专业的发展,将以往单纯设计类题目数量减少,增加了产品开发型、实验研究型以及仿真研究型题目,保证了选题的多样性,并要求三年内题目不得重复。 2、规范选题程序 在第七学期末提前公布选题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来从事的工作进行初步选题,可以选择两个题目。选择之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选择,实现双向选择。遇到同一个题目多个学生选择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在保证宏观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3、提高认识、加强过程指导,采取一些新手段强化师生研讨交流 作为导师要明确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并在学生做设计之前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讲明毕业设计的目的、作用,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导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要全过程、全方位。在每个阶段要及时对学生提出要求,必须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每周与学生见面答疑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同时要做好考勤工作。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和督导机构对毕业设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 为了保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疑问能及时解决,学校电气专业借助了qq群、bbs、电子邮件等平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校电气专业每年都要对本科毕业设计进行评优,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奖励,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认真评阅、严格答辩,严把论文撰写的质量关 要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外语应用、计算机应用、文献资料查阅及全面质量要提出具体、规范的要求,并切实把这些要求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不规范的论文,不能参加答辩。 答辩之前,指导教师的评阅意见、评阅教师的评阅意见必须完成,否则学生不能参加答辩。评阅意见要全面评价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少于150字,并尽量结合论文提出2-3个问题供答辩委员会参考。 答辩要分组进行,分组原则是按学生选题类型划分为人数尽量接近的小组,答辩教师也同样分组,并且教师不得与自己的学生分在同一组。答辩时,学生讲解时间10-15分钟,每个答辩组安排一名老师作为答辩秘书,对学生讲解内容、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记录。今年学校电气专业要求学生制作ppt,全部采用多媒体讲解,效果很好。 每一小组的答辩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具有一定的百分比,不及格的同学论文整改后参加二次答辩。这样也提高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三、总结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学生和教师均应充分重视这一过程,对上报题目、选题、开题、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才能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学校电气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卓有成效。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以使毕业设计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电气工程学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改革探讨 摘要:毕业设计是大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本文从选题、指导方式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目前普通高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电气工程学科专业特点,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电气工程 毕业设计 教改 毕业设计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在学期间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进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本训练。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因此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尤其是工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全国高校普遍存在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趋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培养不足,实际动手能力较弱,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 电气工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工程实践技能,而毕业设计工作则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因此,结合专业特点,电气工程学科在毕业教学环节可着重关注两点:(1)如何有效利用学生在校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强化电气工程学科专业特色、提升学科品牌意识;(2)以就业多样性为导向,在面向电气行业的基础上,满足传统领域转向新领域(如新能源、工业自动化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一、普通高校毕业设计现状与趋势 毕业设计是学生即将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衔接学校和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越来越不能适用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在毕业设计环节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选题面窄且缺乏新意。部分指导老师没有参加过工程实践,缺乏对课题深难度的把握,题目范畴也比较单一,创新性不强,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必然大同小异。选题简单化、形式化现象较为普遍,不少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前沿性;有的题目范围很窄,相当于课题设计,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题目非常大,不可能完成,也无实用价值。 2.与行业实践脱钩。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存在缺陷,利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综合性不足,有的缺乏阅读技术资料能力的训练,有的没有安排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的环节。此外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选题不多,使毕业设计失去了让学生进行岗前锻炼的功能。 3.指导方式单一化。本科专业的逐年增加,对师资队伍的数量和专业结构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大部分院系均存在着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一老师往往指导多名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指导每一个学生和辅导每一个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结果必然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滑,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如果仍然采用传统单一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还将无法满足毕业设计指导要求。 4.对该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目前对毕业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数学生因找工作而无心认真对待毕业设计,教师也忙于科研和其它教学环节而无法顾及毕业设计的指导。在论文撰写阶段,部分学生对相关资料不进行分析、消化和 5.毕业设计报告撰写质量不高。毕业设计报告不仅能反映学生专业素质与科学态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完成的整体质量。部分同学从网上下载文章进行拼凑,同时论文中现了大量书写,错漏摘要、关键字不规范,参考文献格式不清楚,文字处理不够规范等现象。 6.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把关不严。虽然目前已制定了毕业设计工作规范,规定了检查和评价标准,但执行起来往往难度较大。尤其是对部分已到校外实习、就业的毕业生,由于实习单位比较分散,无法实现统一管理,更有学生答辩前才与指导老师见面的情况。 二、毕业设计教改方法探讨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 1.调研当前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当前电气学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抓住主要问题如选题结构不合理,毕业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为改革毕业设计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2.结合电气工程学科特点,对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进行理论分析,探讨合适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反馈体系,研究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有效改革方法。 3.结合以下要点,实施有电气工程学科特色的教学改革模式。 (1)优化选题结构,实行双向选择。毕业设计选题应以项目为导向,从生产实际、科研项目、电气工程学科最新科技成果和热点需求中选题,兼顾新兴交叉行业的发展与需求,与社会需求、生产实际结合紧密,选题应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克服传统毕业设计与社会、与现场实际脱节的问题。在立题方面可鼓励教师结合科研课题、工程实践、实验室建设等实际工作进行立题,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拓宽题目类型,既有覆盖多门专业课程的传统设计题目,又有与教师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反映时代需要的理论与工程研究,还有致力于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专题制作。其次,在毕业设计题目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全院范围内进行师生双向选择。 (2)充分利用课外科研小组。毕业设计工作中,可充分利用校内课外科研小组,让一部分学生提前进入工程实践训练阶段,尽早接触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毕业设计选题前可提前让学生接触专业的教学和研科项目,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指派专门指导教师对各个科研小组进行指导,使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前夕就掌握设计过程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系统调试能力。这部分同学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后,就能够很快进入状态,从而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将毕业设计与其他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十分有效的措施。 (3)结合实验室建设,构造开放式专业实验室。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可利用毕业设计自行研制开发实验仪器,如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仿真开发平台等,扩充实验室资源,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4)产学研相结合指导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产学研结合指导毕业设计,使学生学到先进的技术,接触到最新的电气产品,同时接受现代管理理念熏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增进了学校和企业,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合作,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根据毕业实习情况来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开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一体化新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为毕业设计积累实际的经验和技能,提前进入毕业设计,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提供时间保障。在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兼职教师来弥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不足。 (5)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对网络技术的运用。由于目前部分学生由于找工作、毕业实习等情况不能按时在校进行毕业设计,也就无法正常接受指导对课题的指导,因此指导老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指导方式。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三、结束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题目、校企共同指导等方式可以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能力。因此,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改革的实施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艰巨任务。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探讨电气工程类专业的毕业设计 1毕业设计教学中创新要求 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准备,创新是继承的发展结果,这是一个从量变转化为质变的过程。由于大学生还只是高等教育阶段,他们的基础知识不足,知识面不宽,能力不强和综合素质不高,因此对他们创新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电气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创新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继承教育的基础上的,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是以扎实的电气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继承教育是首要的,创新教育是次要的,创新教育是较高要求。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面向社会,着眼未来,培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毕业设计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是一个尤其重要的环节。但是从教育学来说,对学生的培养要注意学生个体有差异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教育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实现不同程度的创新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毕业设计中加强创新要求,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毕业设计相应减少创新要求。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项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毕业设计中的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学生才会自主和主动地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思维,并有意将这种思维体现在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分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观察力、想象力、应变力和预见力。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毕业设计环节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环节,学生工作后还有待在漫长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1注重以实际科研项目指导毕业设计 以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和意义主要是以实际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经验,锻炼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工程意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此之前电气工程类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并且也经过了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锻炼,可以说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电气设计的理论和能力。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学生可以帮助收集科研项目资料,解决学生力所能及的科研小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科研实践,在实践锻炼的同时形成科研创新的基本概念。对于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参与一些设计工作,使科研与学习相长。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表明,参加教师的团队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过程中,无论获取的是经验还是教训,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都会得到程度不等的提高。毕业设计与公司、科研单位相结合,联合培养,合作指导也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创新能力方式。由于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工作协议后,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到用人单位实习。学校允许他们到用人单位一边实习一边做毕业设计,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时间发生冲突的矛盾。同时这种形式下的毕业设计题目多数由用人单位给出,并且经过学校审核,这些课题多数是参与公司、科研单位的产品开发与研究,可以让学生在正式工作前就开始接触工程实践和社会,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和激发了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2.2技术协调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重大科技创新的必要前提是技术协调和有效管理。由于当今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依赖于科学研究,而且也越来越具有群体性,所以创新能力显然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个人能力。毕业设计的课题不必硬性规定一人一题,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2~5人的课题小组共同完成。这样的课题应该难度和工作量较大,课题内容可以跨专业。课题小组成员的分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并设立一位学生为课题负责人。从我校电气专业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比赛的情况来看,比如参加全国或省级的“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都是以组队的形式参加,多次获奖,取得良好成绩。参加科技比赛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践表明,毕业后的学生在工作中的技术协调或管理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培养。参加科技大赛毕竟是少数同学,对于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毕业设计工作,适当的让学生以课题小组形式共同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协调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在今后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2.3重视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毕业设计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索新知领域的重要过程。在毕业设计之前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学生接触的电气设计知识多数是基础的、初步的设计理论和实现方法,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够在一个电气工程的设计中,特别是创新设计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资料检索能力,通过资料检索,获知各种电气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资料一般都是英文原版,所以学生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力也体现在英文翻译的能力上。毕业设计环节包括要求翻译一篇不少于40000字符的、与课题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章。 2.4通过讨论促进毕业设计实现创新 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学生遇到一些困难,就希望指导老师能非常详细的指导,甚至希望老师把现成的资料拿来。指导教师的过分具体的指导不利于学生创新。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学术问题,指导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入的讨论,讨论中指导教师应当注重于引导和启发,不需要给出过于具体和细致的指导,更不能越庖代厨。指导教师通过这种与学生引导与启发式的讨论,才能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毕业设计中的亮点并加以发掘,才能锻炼和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并及时鼓励与引导学生实现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创新。 3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期间学生的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下,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本文详细阐述了地方院校在毕业设计中电气工程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具中继承了我国古典家具对人体工学的运用。由于家具是一种与人体密切相关的工业产品,因此在制作中需要结合人的身体尺寸以及身体曲线等方面。仿古家具中的椅子、榻等家具,在制作中就特别结合了身体在坐、卧等不同姿态下的尺寸与曲线,最大程度满足人的舒适要求。此外,仿古家具也注重对色彩的选择与调配,以及与周围环境的搭配与协调。通过家具设计材料、造型、色彩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能够使居者充分感受家具的艺术之美,这也是仿古家具在现代生活中依然颇受欢迎的原因。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样为仿古家具的发展做了重要贡献,如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提高传统竹材的性能,增加其防腐、防虫和抗压能力。同时也可以采用电脑雕花技术使仿古家具更圆润准确、细致生动。 作者:王斌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电气工程毕业设计与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电气工程毕业设计》课程是电气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也是整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总结,通过设计过程的组织管理,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关键词:《电气工程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教学设计;实践教学 交流电流测量《电气工程毕业设计》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总结,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大学生培养阶段教学质量的综合检验。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毕业设计环节,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培养学生查阅和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外语阅读和翻译能力,独立分析与思维能力,书面与口述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结合毕业设计工作内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熟练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选定的设计任务或专题研究题目,最终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论文)。包括:(1)调查研究,查阅、收集和综合文献资料的能力;(2)进行方案论证,分析比较,制订计划和试验研究方案的能力;(3)工程设计、计算和绘图能力;(4)安装、调整和实验研究的能力;(5)总结提高、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 二、过程组织与管理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课程总学时10周,10学分,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可以校内集中或校外进行,也可以校内、校外相结合。第一阶段:选题。在第7学期末,根据学生人数,教研室安排老师布置毕业设计课题,给出每个课题的《毕业设计申报表》和《毕业设计任务书》,对相关毕业设计课题的任务要求、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做好确定,并填写《毕业设计选题登记表》,组织学生进行选题。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分析,学生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后,撰写《开题报告》和《英文翻译》,为后续的课题设计做好准备。第二阶段:课题设计过程。在第8学期,进入毕业设计课题的具体工作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对每个环节进行方案的分析、论证、选择、设计和调试,每周与老师交流两次,并填写《过程管理手册》,对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在交流电流测量设计课题中,要求交流电流输入量程5A,经过信号取样电路、调理电路,采样保持电路,A/D转换电路,将采样值送单片机,计算并显示出电流有效值。第三阶段:答辩。由学院答辩小组负责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指定有经验的教师担任组长。每个学生的答辩分两阶段进行:①自述的学生扼要报告自己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成果,约10分钟;②答辩小组成员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10分钟~15分钟。每个学生答辩的总时间一般不超过40分钟,特殊情况可酌情适当延长。通过《电气工程毕业设计》课程,学生应用已学过的专业知识达到设计任务的要求,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同时在设计工程中积累经验、培养工程意识和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以后工作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作者:章彧 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电气工程毕业设计与实践 一、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在毕业设计中投入的精力以及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对毕业设计质量起着决定性因素。然而在毕业设计期间,多数学生忙于找工作,签就业协议以及考研复试等诸多问题,致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少造成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同时学生也忽略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不重视毕业设计,认为毕业设计对未来的工作没有多大作用。另外找工作面试等也花费了不少时间,考研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伴随着考研的复试、调剂等诸多问题,致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投入的时间少,从而使设计质量大打折扣。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一)结合电气专业特点以及电气行业发展,优化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从工程、科研等先进的科技成果中选题,借鉴其他电力院校毕业设计经验,克服传统毕业设计与社会、与工程实际脱节的弊端,具体作法如下:(1)依托每个学生学识水平以及就业去向,与企业联合,以工程实践为背景,研究毕业设计题目、设计内容、设计要求;(2)依托辽宁省锦州市光伏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进行毕业设计选题;(3)依托光伏技术实验中心的设备及实验系统功能进行毕业设计选题;(4)依托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的发电并网系统进行毕业设计题目;(5)依托专业教师纵向科研、横向科研进行毕业设计选题。 (二)充分利用电气专业校内外实践条件,进行毕业设计改革以往的虚拟的、纸上谈兵的毕业设计模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就业去向,有计划安排优秀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做到真题真做。目前可以被本专业利用进行毕业设计的校外资源有:“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锦州施维电器有限公司”、“锦州拓新电力电子有限公司”、“锦州节能有限公司”等4个企业;校内资源有“辽工变电所”、“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微电网技术实验室”、“新能源技术基础实验室”、“工业控制网络实验室”。 (三)校企联合、实行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适应的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方面,工科学生就业既需要接受一定的工程教学培养,又需要一定的工程项目训练背景;第二,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学校的教学与专业工程实践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第三,电力行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没有经过工程实际训练的毕业生,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基本上要半年以上时间才能基本上满足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聘请了锦州拓新电力电子有限公司杨云龙高级工程师、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李瑞生高级工程师等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并挑选部分学生到企业,根据企业产品以及科研的需求,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直接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或课题研究。这种模式的毕业设计对学生将来参加工作非常有利,提前接触工程实际,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大大缩短了毕业生适应期,降低了企业成本。 (四)依托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 按照教学计划,毕业设计均设置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期间学生面临着就业、研究生复试、研究生调剂等诸多事情,同时本科毕业生在最后一个学期毕业离校还要占用许多时间。扣除上述原因所占用的时间,可以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毕业设计,注定了大多数毕业论文的质量是难以得到保证的。为解决这个问题,本专业采取导师制的毕业设计指导。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大三开始申请的,所以在此基础上确定导师即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大三时,导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最后两年的学习计划。这样在大三期间提前把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方向定下来,使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最大限度消除就业、考研等对毕业设计带来的影响,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紧紧围绕毕业设计查阅资料,进行毕业设计,为毕业设计的真题真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延长了毕业设计实践,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五)传统个体指导模式与多群体指导模式有机结合 所谓的传统个体指导模式就是:一个学生只有一个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工程经验以及对专业培养方向掌握程度,指导教师拟出毕业设计题目及其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依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完成毕业设计,这种统个体指导模式的优点是指导教师对他指导的学生全程负责,指导的责任明确,缺点是毕业设计质量受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限制,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是典型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具有强制的对应关系,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不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3]。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改革了传统个体指导模式,探索多群体指导模式,组建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光伏发电技术应用指导小组、PLC控制技术应用于指导小组、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指导小组等若干小组。多群体指导方式能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能促进教师积极性,同时多群体指导,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教师身上吸取各有专业技术优势,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对年轻教师还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强化对指导教师、学生的考核 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首先是毕业设计开题答辩,然后是中期检查和答辩,最后是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在开题答辩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学生依据毕业设计题目及任务书,进行资料查阅与收集。即在指导教师的耐心引导下,使学生根据所要进行的毕业设计选题独立完成收集查阅文献资料,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实习调研,了解目前毕业设计题目的在国内外的技术现状,为学生总体设计方案确定,奠定良好的基础。(1)首先规范强化了对指导教师指导情况考核:(2)指导教师每周和学生至少见面3次,每次时间至少为2小时;(3)指导教师要做好指导答疑记录以及学生毕业设计进度考核表;(4)制订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方法;(5)所有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每一届都成立毕业设计指导小组QQ群,与学生实时交流,及时解决学生问题。其次,严格监督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在中期答辩中,对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设计任务的学生,给予警告,责令限期修改完善,一周后进行第二次中期答辩,还没有通过的中期检查的,直接进入二辩;在最后的毕业设计答辩,对那些没有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进入二次答辩,二次答辩时间安排在1个月后,即下一学期开学初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修改完善,这一举措不但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也对下一届学生起到了警醒的作用,有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质量,增加了集中授课方式的指导。具体的、个别性的问题适合教师个别指导,而对于通用、普遍存在的问题就采用集中统一授课方式进行指导,聘请学术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上课,讲授文献检索、开题报告撰写、摘要、结论、总体设计方案的论述等等与毕业设计说明书有关的环节的设计与书写。 三、结束语 自2010年以来,我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就是依照上述6个方面进行毕业设计改革与探索,极大提高了电气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在历年的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评比中,成绩显著:“风光一体可移动供电装置设计”、“3kW太阳能发电装置设计”、“太阳能光伏滴灌系统设计”、“基于太阳能供电的阴极保护无线监测系统”等4个毕业设计论文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辽宁工业大学一等奖;“35kV常规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等6个毕业设计题目获辽宁工业大学二等奖、“平罗变电所电气设计”等8个获辽宁工业大学三等奖20项;同时部分学生的设计内容已经融为教师科研的一部分,很好的支撑了教师的科研成果。 作者:陈晓英 任国臣 姜丕杰 任轩呈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电气工程毕业生就业前景与途径 摘要:电气工程专业是独立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社会需求也逐渐饱和,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要想引导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就必须结合当前形势开展教学。文章就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与途径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就业前景;途径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人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逐渐成为独立高校的重要专业之一。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日益重视,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电气行业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照着复合型和专业化的高学历方向发展。电气工程专业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但是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使得人才竞争愈来愈激烈,而要想引导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就必须结合社会形势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 1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 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在培养电气工程专业人才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现阶段来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应用越来越方泛,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所需的后备人才,目前来看,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1]。一方面,电力工程及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有了较好的就业选择,毕业生可以进入到与自己专业相符的行业中就业;另一方面,电力市场化的今天,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拥有一技之长、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更受社会欢迎,在这种情况下,迫使独立院校积极开展专业教育、专业能力培训。另外,市场竞争下,市场人才需求逐渐饱和,在这种饱和状态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来就业,从而推动自身的更好发展。 2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 2.1加强专业技术教育 现行社会形势下,专业的技术人才更受社会欢迎,而要想让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独立院校在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中,就必须加强专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技术,提升专业能力。首先,要加强电气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教育,要优化电气工程专业教材,确保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所用的教材先进、科学、专业;其次,要强化实践教学,因为电气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如开展基地实训、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电气工程技术,提升其专业能力。在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共同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2]。 2.2强化就业指导 目前,许多独立院校在学生进校以后,偏向于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重视,院校大多是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才向学生介绍就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显得很被动,不能及时、顺利就业。因此,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就业,独立院校在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入校后,就必须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让他们了解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引导他们做好职业规划,正确评价自己,准确定位。院校密切关注最新的就业形势,将相关信息告知学生,使学生理性的认知当前的就业形势[3]。另外,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就业技巧,院校可以通过模拟人才招聘现状,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熟悉就业,在模拟的过程中找出学生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进而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 2.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当前,社会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而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要想顺利进入大型企业工作,就必须比别人优秀,大多数学生却难以顺利就业。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当前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出路。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4]。因此,独立院校应当鼓励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让其熟悉相关政策。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精神,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 3结束语 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当前,独立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能力与社会发展所需不相符。要想让学生顺利就业,独立院校就必须结合社会需求来进行就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使其符合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加强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精神,从而让学生顺利就业。 作者:王磊;严红霞 单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电气工程毕业设计差异性教学革新 一、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差异性使得研究能力出现差别 录取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的本科生,其地域等差异性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也有较大区别。在笔者供职的学校,其中几届电力专业的本科生来源还包括部分专升本学生,这样迥异的知识背景加上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本科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造成了更多差异性,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能力也出现更多差别。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无处不体现了“多样”和“差别”的特性。面对这些新问题,对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也有必要随之做相应改革。 二、面向具体对象的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几种传统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变电站或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继电保护设计、电网规划设计等。这些传统设计不仅种类较少,且设计模式大同小异,往往在网上有大量相似的范本。若大比例出此类题型,既难控制学生的抄袭行为,也未能适应学生兴趣及就业新形势所带来的新变化。因此,毕业设计选题种类更应多元化发展,除体现专业的“强电”特色外,还要兼顾所学的“弱电”(控制、通讯、电子)等方面知识,给学生更多选择。毕业设计选题的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具体对象化的选题。针对学生自身水平及兴趣要求制订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并指引学生进行适合自身情况的选择。即:既不让学生见到题目后因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情绪,又不要让基础好的同学一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就产生轻视的态度甚至觉得和课程设计没什么区别。不仅如此,不管对于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的设计,也均需根据本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和需要把控好各自比例来进行选择。表1简单列举了改革后的一些毕业设计选题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大致反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宗旨。 2.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改革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不仅要表现在各种文献的查找方法介绍,Office、MATLAB、VC++、AutoCAD、EMTP等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教学以及论文写作方法、规范的讲授上,更要表现在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在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贯穿上。例如,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学生相继进入风电厂、核电厂等新能源电厂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中也要有意识逐步加入这部分内容。表2对这些内容均做了部分列举。 3.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1)差异性的教学方式改革。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有专升本学生的院校。因本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水平上各有侧重,因此差别较大。其中统招的学生在理论知识上水平整体较高,而专升本同学因其之前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原因致使其理论知识相对较弱,但与电力系统相关的实践知识却较丰富。因此,在本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认清这些差别,分别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对于专升本的同学应注重过程教育,让其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规范、设计原则、标准等,而对于理论知识较丰富的学生则主要注重方法指导和难度稍高的资料提供等。(2)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利用。动用包括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校外设计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平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也是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效果的改革要素之一。比如,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本科生在签约之后进入该企业进行工作前的实习,为了使得毕业设计更贴合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利用企业人力技术及设备平台来完成毕业设计也是相当可取的一种方式。 对应于多元化、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和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也应反映出多重性。除了论文评阅、正常答辩、学校公开答辩抽查、学校和学院论文抽查以及论文重复率抽检等多个质量监控和评价环节外,指导老师更应注重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表现,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还应定时联系并做好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双重监督和评价。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对电力工业日益深远的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强弱结合的特点也日益突出。为适应这一变化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去向、个人兴趣以及研究能力,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方法改革思路。通过课题组专业教师的多年实践,证明该思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热情,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减少畏难情绪并有较大收获,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积累经验。这些经验也可推广到与电气信息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中,去经受更多实践的检验。 作者:左望霞苏泽光单位: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指导模式探索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学生大学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华侨大学信息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了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改革创新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与研究,提出了分层次、分模块、团队化指导毕业设计的新模式,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过程指导、论文撰写、验收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以有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电气工程;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改革 本科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教学计划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工程问题的一项实践性教学活动。[1] 本科毕业设计是全面衡量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标志。从某种程度而言,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之一,间接可以形成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 多年来约定俗成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呈现出各种弊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改革创新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推行更为科学、顺应时展的新模式尤为必要,对提高工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华侨大学信息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了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对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了初步探索与研究,提出了分层次、分模块、团队化指导毕业设计的新模式,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过程指导、论文撰写、验收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从而有效提高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 一、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前面几年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毕业设计部分题目内容相对陈旧或理论性太强,部分毕业生选题不切实际,盲目性选题。 毕业设计课题缺乏实验条件,受实验室场地不足、实验设备紧张的瓶颈束缚较多。这样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够在宿舍里做毕业设计,最后要么闭门造车,要么抄袭他人作品,使得毕业设计完成结果粗糙、质量低劣。[2] 毕业设计管理相对松懈,毕业生对毕业设计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同学投入时间和精力过少,受找工作应聘或考研复试等影响较多,往往导致部分同学做出的毕业设计内容空洞,也不可能通过毕业设计学到什么。 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二、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改革创新 在整个毕业设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毕业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参与者,指导教师是实践活动的规划者、引导者。指导教师的角色重要而特殊,其对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进行及完成和毕业设计深度的把握至关重要。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必要对传统指导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1.分层次分模块团队化指导 所谓“分层次”,就是指导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统筹安排,“因材施教”个性化课题定制,优化毕业设计课题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选题。对于有志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应鼓励选取在电气工程领域中有新技术含量和应用前景的研发课题,以提前培养他们的学术科研能力;对已确定就业意向且就业单位与本专业对口的学生应允许他们到就业单位做毕业设计,或选择与自己将来工作相关的课题进行毕业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 所谓“分模块”,就是按照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所包括的五个二级学科(即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有毕业设计课题分成五大模块,按学生所选课题模块将学生分成五大组,然后在开题、中期检查、过程指导、验收答辩等环节分课题模块给予有针对性的集中指导。 所谓“团队化”,就是结合电气工程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学生跟着指导教师所属团队走,在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过程指导、验收答辩等重要环节进行团队化集体指导。其好处在于可有效解决师生比例失衡、指导教师结合松散、选题不当等难题,使学生接受到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教师交互式指导,从而有效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效率和质量。 在上述分层次分模块团队化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与科研、生产实际相结合,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注重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满足多样性需求和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2.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针对毕业设计管理相对松懈的问题,有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力度,实施精细化管理。 比如严格毕业设计组织纪律,每周定期一两次的毕业设计师生见面会,要求签到,严格请假制度,超过一定次数未到取消该学生答辩资格;对于选择到指导教师项目合作单位或意向工作单位做毕业设计的学生,要严格进行联合指导,定期回校内接受监督与审查;毕业设计使用实验仪器设备、场地等的进程分批进行,使有限软硬件资源能够交替轮流使用。此外,需提高认识、加强过程指导,采取一些新手段强化师生研讨交流。 3.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自始至终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前期,学生要完成选题、资料收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总体设计等工作。指导教师团队要严把选题关,强调选题内容和深度范围等应符合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实际水平,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结合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将以往单纯设计类题目数量减少,增加了实验研究型、仿真研究型及产品开发型等类型题目,保证了选题的多样化。 毕业设计中期,指导教师团队要集体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情况进行严格审查,此举可避免毕业设计“前松后紧”的局面。 毕业设计后期,指导教师要严格验收学生毕业设计成果,严把毕业论文撰写质量关和答辩关。要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即逻辑条理性、写作格式、外文翻译、排版、计算机应用等方面)提出具体规范的要求,不规范论文禁止参加答辩。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3]必须正视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指导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分层次分模块团队化指导毕业设计,建立科学有效管理机制,在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这种创新指导模式已获得初步探索与研究,并已在华侨大学两届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实施。实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所提出的相关措施对提高工科其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 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毕业设计的完整教学流程,并结合CDIO工程教育实践,对流程中的每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与CDIO改革措施相结合,针对设计题目来源和学生选题工作,开题时文献资料的收集积累及开题报告的撰写,设计实施阶段的注意事项及论文写作思路,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对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者及指导者均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毕业设计 CDIO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改革 一、引言 毕业设计作为一次实验性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专业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围绕一个课题任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实践、探索和开发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地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查学生能否融会贯通大学时期的所学及能否将其拓展和升华。同时,毕业设计的成果是检验学生能否合格毕业和能否获得学位资格认证的标准。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供配电、电气设备制造、电力电子及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智能电网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开发和系统运行、管理、维护等技术工作。 C(Conceive—构思)、D(Design—设计)、I(Implement—实施)、O(Operate—运行)。其改革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在实际系统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背景环境下强调工程基础的工程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领导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理解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本专业在接近实际工程的环境下,以中小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系统项目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专业面向中低压供配电技术和新能源及其应用领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从事电气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服务工程师及少量设计工程师。因此,在毕业设计环节精心进行CDIO改革,是必要及可行的。 二、改革思路及配套方法 (一)课题来源及学生选题 根据题目来源可分为科研项目、自选题目、生产实践和其它等类型;题目类型:设计开发、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和其它。分为四个阶段:选题、调研、设计和答辩,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毕业设计课题首先应符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可行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而学生选择题目时,应选择与专业需求一致,难度和工作量适当。并且自己要感兴趣,如果设计题目和就业方向相关则更好。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自行构思设计题目,体现CDIO的构思C(Conceive)。指导教师则应把握好学生构思出的设计题目是否与专业相关,其难度和工作量是否合适。供配电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毕业设计选题,适用于CD或者CDI。电力电子及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等方面则适用于CDI或者CDIO。 (二)开题工作 开题工作也是属于CDIO的C(Conceive—构思)和D(Design—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是指学生从选择课题到完成课题详细设计调研报告(或开题报告)的阶段。该阶段约占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相对较辛苦和细致的阶段,关系到设计能否最终成功。在选定毕业设计课题后,老师便将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给相关学生,其中包含设计题目、设计内容、基本要求、设计条件及参考资料。而课题调研则就是围绕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尽可能地收集详尽资料,从而对课题涉及的各方面有较深入的理解。具体的实现方式主要有: 1.参与课题相关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了解本课题的技术成分,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3.图书馆、院系资料室及书店查阅各类书籍和期刊。 4.在实验室和生产中实地调查研究,多想多问。 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仔细研读及完成一定的实践调查后,应该对如何完成设计有一定的见解了,由此提出两到三种课题的解决方案,并详细分析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行性。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各方案进行定性分析和初步估算,针对设计条件确定出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在依据方案,拟定设计详细的时间计划表,体现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需完成的任务,视需要可以具体安排到每周需完成的任务。因此,开题阶段衔接了CDIO的构思与设计两个阶段,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 (三)设计实施工作 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进入到毕业设计实施阶段,其属于CDIO的D(Design—设计)、I(Implement—实施)、O(Operate—运行)。首先可以按照课题的难度将设计内容分解成系列任务模块。如果遇到技术困难,要客观分析,积极寻找原因,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该阶段的D(Design—设计)可包括原理图设计、PCB设计或者供配电方案设计;I(Implement—实施)可包括元器件购买、焊接,调试或者供配电系统图绘制、预算表拟制。O(Operate—运行)则是软硬件联调后通过后的整机运行,供配电方案设计则不包含运行这一步。 如果在设计中遇到之前无法预见的困难,在征求导师的意见后,可考虑适当调整设计内容。调整内容不是降低难度,而是寻找另外一种新的替代途径。但要把握好调整的分寸,应保证总体格局尽量不变。这一点关系到设计最终能否顺利完成。 设计阶段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老师需每周定时对每个学生的工作进度进行监督和指导,做好过程管理。 (四)毕业论文撰写工作 完成整体设计并调试通过后,紧接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了。毕业论文一般有以下组成部分: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1.中文摘要的内容则应阐述设计研究的前提、目的和任务,使用的理论、算法、材料和设备,实验研究的数据和由此推出的结论及该结论对今后的课题研究有何启发。写作时应该保持客观性,简洁性。英文摘要则要求尽量何中文摘要相对应,无语发错误。 2.关键词是应采用能覆盖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选为3~6个较为合适。 3.前言是在概要介绍本领域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目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文字简练,直入主题,避免将前言写成综述。 4.论文的正文部分是核心部分,所占篇幅也最长。设计的研究成果都应体现在该部分,一般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任务和目标;总体方案设计;各部分的设计和实现,比如:硬件、软件设计和调试。正文要求结构清晰严谨,内容翔实准确。 5.结论是对整个设计的一个总结,是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后得到的综合观点,包含设计的创新点所在,也可以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或建议。 6.其余部分可按照论文的格式模版如实进行编写。 三、考核办法及改革成效 毕业设计的考核办法,总结起来就是:重视中期检查关,严守毕业答辩关。这个准则也体现了CDIO中对于过程的有效管理。中期检查对进度超前的学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对进度滞后的学生,则是一种督促和鞭策。对设计者而言,毕业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鉴定的正规的审查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形式。毕业答辩,是完成了CDI后,最后在老师评审面前进行O(Operate—运行)的演示。作为指导老师,应在答辩前,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其做好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笔者紧跟本校的CDIO教育改革步伐,在2008年本校推行CDIO改革后,对于指导的几届毕业设计,严格过程管理。所带学生均取得较好的设计成绩,每一届没有不及格学生,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良率占所带学生比例的70%以上。并且将每一届所带的优秀毕业设计学生召集起来,与低年级学生的相关CDIO工程实践项目进行专门的技术交流及指导。并从CDIO工程实践项目的小组成员中,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对将来的毕业设计进行方向思考,凝练出一个好的设计题目。最终使得好的构思能有创新性和传承性。 四、结论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流程进行梳理,结合CDIO的理念,对培养学生如何用工程的观点正确对待毕业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并顺利开展工程实践工作,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及研究兴趣出现的新变化,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并兼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弱结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面向具体对象的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方法。经实践证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研究能力和毕业设计效果,从而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其它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提供了方法借鉴。 关键词:电气工程;毕业设计;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 本科毕业设计是综合检验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的情况,加深对本专业发展趋势了解和方向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中用时最多、学分比重最大,涉及学科知识最广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如何有效地做好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电气工程)因其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形势、生源来源等的变化,决定了该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也面临着新形势、新变化。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面临的新变化 1.学生就业方向日益多样化导致毕业设计方向需求多样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就业口径相对较广的专业,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除了部分考研的同学外,剩余选择就业的同学其就业流向也从传统的以进入电力系统部门工作为主逐渐发展为设备制造业、软件设计、硬件设计等多途径就业。鉴于毕业设计能为所从事的方向做具体的指引工作,不同就业的需要就使得毕业设计方向更加多样化。 2.各种竞赛活动和课程设计等的引导使得学生的研究兴趣多样化 在笔者供职的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历年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人数不在少数。除此以外,“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开展和本专业“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的各种引导以及各种大学生兴趣协会的熏陶,都使得学生的研究兴趣不再只局限于本专业强电方向的几种传统工程设计类型。 3.考研人群的增加和本科生生源来源的多途径使得毕业设计类型选择出现差别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考研本科生的增多,为了更好地使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衔接起来,一些学生更愿意选择研究型毕业设计。与此同时,另一些同学因其家庭(比如有些属于电力系统内职工的子女)和个人的原因更愿意选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这部分同学更愿意选择应用型毕业设计。 4.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差异性使得研究能力出现差别 录取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的本科生,其地域等差异性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也有较大区别。在笔者供职的学校,其中几届电力专业的本科生来源还包括部分专升本学生,这样迥异的知识背景加上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本科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造成了更多差异性,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能力也出现更多差别。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无处不体现了“多样”和“差别”的特性。面对这些新问题,对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也有必要随之做相应改革。 二、面向具体对象的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几种传统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变电站或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继电保护设计、电网规划设计等。这些传统设计不仅种类较少,且设计模式大同小异,往往在网上有大量相似的范本。若大比例出此类题型,既难控制学生的抄袭行为,也未能适应学生兴趣及就业新形势所带来的新变化。因此,毕业设计选题种类更应多元化发展,除体现专业的“强电”特色外,还要兼顾所学的“弱电”(控制、通讯、电子)等方面知识,[1]给学生更多选择。 毕业设计选题的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具体对象化的选题。针对学生自身水平及兴趣要求制订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并指引学生进行适合自身情况的选择。即:既不让学生见到题目后因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情绪,又不要让基础好的同学一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就产生轻视的态度甚至觉得和课程设计没什么区别。不仅如此,不管对于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的设计,也均需根据本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和需要把控好各自比例来进行选择。[2] 2.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改革 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不仅要表现在各种文献的查找方法介绍,Office、MATLAB、VC++、AutoCAD、EMTP等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教学以及论文写作方法、规范的讲授上,[3]更要表现在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在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贯穿上。例如,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学生相继进入风电厂、核电厂等新能源电厂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中也要有意识逐步加入这部分内容。表2对这些内容均做了部分列举。 3.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 (1)差异性的教学方式改革。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有专升本学生的院校。因本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水平上各有侧重,因此差别较大。其中统招的学生在理论知识上水平整体较高,而专升本同学因其之前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原因致使其理论知识相对较弱,但与电力系统相关的实践知识却较丰富。因此,在本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认清这些差别,分别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对于专升本的同学应注重过程教育,让其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规范、设计原则、标准等,而对于理论知识较丰富的学生则主要注重方法指导和难度稍高的资料提供等。[4] (2)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利用。动用包括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校外设计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平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也是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效果的改革要素之一。比如,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本科生在签约之后进入该企业进行工作前的实习,为了使得毕业设计更贴合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利用企业人力技术及设备平台来完成毕业设计也是相当可取的一种方式。 对应于多元化、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和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也应反映出多重性。除了论文评阅、正常答辩、学校公开答辩抽查、学校和学院论文抽查以及论文重复率抽检等多个质量监控和评价环节外,[5]指导老师更应注重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表现,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还应定时联系并做好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双重监督和评价。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对电力工业日益深远的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强弱结合的特点也日益突出。为适应这一变化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去向、个人兴趣以及研究能力,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方法改革思路。通过课题组专业教师的多年实践,证明该思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热情,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减少畏难情绪并有较大收获,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积累经验。这些经验也可推广到与电气信息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中,去经受更多实践的检验。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关于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阐述了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从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依托指导教师科研项目、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加大督导组监督力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整体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此项实践环节本科生可以对所学的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促进了本科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本科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和总结提高。 一、当前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教师队伍的增加幅度远远落后于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使学生与教师的比例失调。加之高校教师国际化、博士化要求的推进,使得部分教师处于离岗进修阶段,进一步导致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数年年增加。从毕业设计选题陈旧到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监控不严,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毕业设计质量降低。 其次,由于指导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精力有限,以及少数教师缺乏责任心、疏于辅导,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同时,大学生进行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与找工作时间重叠,毕业生在写论文和找工作之间,几乎毫无例外地更看重后者,因而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疏忽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而在毕业设计后期阶段,即使工作已经落实,但大学生却将时间花费在同学聚会上,此时已经无心进行学术研究。而指导教师大多从学生着想,即使其表现欠佳,也会放宽对学生的要求,只要学生可以达到毕业设计的最低要求,就不会让其不合格,这无形中导致了学生的惰性。上述原因综合起来造就了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下滑。[1]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若干问题展开了论述和探讨。 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首先,要提高指导教师整体素质,加强科研能力培养。院校可多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组织指导教师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的师德和教风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指导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减少或杜绝教师责任心不强、放羊式教育模式。此外,部分研究生导师将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任务完全分派给研究生,不过问或很少过问,出现了部分研究生不指导、仅提供参考资料,甚至代替本科生做毕业设计的现象。而本科毕业设计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工作,可以请学生帮忙,但绝不能全权交给学生。 2.参与导师的日常科研活动 高校教师大多承担着大量的科研项目,并作为研究生、博士生的指导教师。教师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繁重的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已属不易,而对于需投入较多时间和精力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教师可以将研究生培养和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有机结合,让本科生在接受教师指导工作外,还能旁听研究生每周的讨论会。一方面,扩展了本科生的研究思路、提高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了本科生的综合技能培养,通过教师对研究生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点评,使得本科生自主反省并学习解决办法,减少教师对同一问题多次重复讲解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使得本科生能更清楚的了解到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使其对本科毕业后的人生有更明确和理性的规划。[2] 3.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措施 (1)创新性项目与本科毕业设计结合。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从导师的科研项目中提炼一部分作为子项目,在指导教师的培养下,进入课题的训练阶段,二是依托“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将创新性项目与本科毕业设计结合。让学生亲自参加到导师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另外,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指导方法,师生展开平等研讨,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性竞赛与本科毕业设计结合。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有计划地定期开展各项科技竞赛活动,其中包括:“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节能减排大赛”等活动。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过程中,邀请有经验的教师莅临指导,通过参赛项目的多次预演,明确各项目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兴趣。通过这些科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广大学生的踊跃参与,进而改变学生的业余生活方式,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大四阶段的毕业设计发挥更好的创新性。 4.加强毕业设计督导组管理力度 现在各个学校毕业设计撰写规范和规章制度都很全面,但实际执行中却往往手下留情,因此需成立毕业设计校级督导小组和学院(系)级专业督导小组,两者之间相互配合、层层把关,针对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完成质量进行督查,全过程、全方位、高质量的督导和控制大学生毕业设计工作。重点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从毕业设计课题申报、教师下任务书、学生做开题报告、方案设计、模拟或仿真实验、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答辩评分进行全过程督导。各学校各专业均会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和建设,学校应针对各专业的不同特色,在毕业设计开始前确定评价指标,而指标一旦确定后,原则上本年度不再更改。 (1)在选题方面,应该做到难易适宜。选题不能过大也不能过窄,选题要新颖,要与时俱进,不能题目几年一贯制,也不能将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照搬作为毕业设计。对此,院(系)级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要进行严格把关,做好审题工作,删除选题不适宜、不新颖的题目。 (2)开展好毕业设计各阶段的检查督促工作。由教师制定毕业设计工作进度计划表,规定每周次的工作任务。院(系)级专业督导小组要对书面记录以及实际进展情况进行落实,并及时反馈到校级督导组,以确保毕业设计处在严格、规范的受控状态下,能够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 (3)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目前很多院校出现了毕业设计严重抄袭的现象,有的学生在网上下载,有的学生将上届同学的毕业设计进行全文抄袭,特别是第一章介绍背景和国内外现状的部分,很多学生没有归纳总结,仅仅完成大篇幅的拷贝和粘贴。因此,可以由督导组对本科毕业设计进行抽查,被选中的学生进行。通过这种方法减少或杜绝抄袭现象。 (4)做好毕业设计的论文和答辩工作。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中,各环节均需指导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和修改。论文完成后,督导组要严格检查论文,可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促进内容、格式等撰写规范。笔者认为答辩环节最需要严格监管,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认真,论文找或者让同学帮忙,大部分工作都由别人代替,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严重破坏了学习风气。因此,督导组可加大对答辩环节的督导力度,充分利用答辩环节无人可替代的特性,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三、结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步骤,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初步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尚需在实践中继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浅析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模块化新思路 摘要:探讨了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在命题、管理、实施、成绩评定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模块化毕业设计新思想。毕业设计形式从单一化到多样化转变,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学习机会,力求避免压迫式与敷衍式教学、学习的状况,更合理地规划时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努力改变毕业设计含金量低、华而不实的现状,使毕业生学有所得,提高新世纪工科类人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电气工程;毕业设计;模块 毕业设计是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相当重要的实践环节。目的在于总结本科四年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锻炼进一步培养其专业兴趣、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书本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让毕业生学会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本科毕业生低能化使人们对各高校的教学质量有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毕业设计是全面衡量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标志,多年来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各种弊病。毕业设计环节应是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集中大练兵,却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指导模式,探索并推行更为科学及顺应时展的模式,对新世纪提高工科类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以上海理工大学的情况来看,理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毕业设计题目与内容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命题虚夸,真正有意义的课题较少,而有时真正的课题也未必真的按照设计思路去做;毕业设计套路化,科研含量低,且“产、学、研”脱钩;缺乏整体设计和团队合作思想;毕业设计缺乏精品,甚至存在抄袭与剽窃现象;成绩评定中,分数拉不开差距,导师为评定的主导因素,极易出现偏袒、徇私的情况。成绩评定不透明,学生无从知道分数评定的过程,极易导致不满情绪。 一、毕业设计过程中现存的问题 1.毕业设计命题中的“虚” 命题是毕业设计的起航点,优秀的有针对性的立题可以使整个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目的性更加突出明了。然而,现实中,立题工作显得杂乱无序,只从题目上无从了解设计的主旨。由于毕业设计课题大多是教师个人拟定,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受命题教师自身水平、兴趣、在研课题等制约或影响非常严重,而且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暴涨,使各校教师每年所带毕业设计人数通常为6~10人,每年大量的毕业设计课题的需求,加之创新与革新的要求,导致毕业设计课题命题少、“虚”题多,即使命题很有意义,也因为指导教师的水平和精力、实验环境、毕业设计时间等问题真正实施的很少,而且“学、研、产”脱钩,毕业设计命题具有偏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性等问题,使命题名存实亡。 2.选题环节的“乱” 当问到学生为什么选择这个毕业设计题目时,大多数的回答是“不知道怎么选,时间又紧,胡乱选一个而已”。细问起来,发现毕业设计课题没有详细介绍,提供给学生的仅仅是一个题目而已,少数学生会从比较熟悉的教师哪里了解一些情况,大多数则都是很盲目、很仓促地作出选择,且对课题往往丝毫不了解,更谈不上由兴趣出发进行选题的初衷了。 3.毕业设计期间管理方面的“散”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安排在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学期,时间大多为2~3个月,实际细算下来只有14周的时间。如果去掉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2~3周,基本上只有10周左右。而且学校为了保证就业率,默许学生出外应聘、公司实习,使得毕业设计管理环节出现了松懈和失控局面。另外,还有部分学生为考研复试、重修等事情忙碌。而指导教师大多还有较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因此,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显得极为松散,有的学生甚至与指导教师见面的机会都很少,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可想而知。 4.学生学习中的“怠” 作为毕业设计的实行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进程和质量。然而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就业形势不明朗及择业时间紧迫、参加考研复试等各种原因使得学生心绪杂乱,完成毕业设计的主动性、积极性降低,惰性十足。加上学生的规划能力低、眼界窄,甚至有些学生不懂查阅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仅以教材为信息输入的来源,知识储备单调而贫乏。毕业论文完成要么闭门造车,要么抄袭他人作品,要么论文制作粗糙、质量低劣,既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又不具有理论深度。 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培养适应21世纪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就应该以科研课题为支撑,真题真做,通过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接受现代工业技术训练的良好的工程环境。 二、模块化毕业设计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模块式毕业设计的新思路,以创新性、实践性为毕业设计宗旨,系统管理,扭转毕业设计中的“虚”、“乱”、“散”、“怠”,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得更多知识,掌握更多实践操作,培养踏实认真的行事习惯。 1.毕业设计模块划分 该方式是将毕业设计的题目汇总并划分为三大部分,即三个模块: (1)科研创新模块。指导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现行的科研项目拟定1~3个以研发为主的创新型毕业设计课题。该模块课题以指导教师正在参与的国家级、省部级的课题为基础,具有偏重以理论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探索性与学术性较强的课题为主,与该领域前沿问题紧密结合。课题限定实施人数,单独完成,或2~5人的团队共同完成。准毕业生们,尤其是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与该课题负责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确保课题完成质量。 (2)技能训练模块。该模块的课题偏重实际技能训练,比如基于DSP、PLC、FPGA等的电控型设计、AC-DC开关电源、小型脉冲发生装置的设计与搭建等。该模块课题以就业实际技能训练为主,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操作。本模块内容涵盖面广,学生们单向选择,根据兴趣与就业方向从中选择1~2个课题。 (3)企业实习模块。毕业实习本是毕业设计环节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尤其对于工科的学生,实习可以锻炼其动手能力,开阔眼界,对实际问题的切身体会与认知,了解产业的趋势与需求,利用企业实习为未来找工作加分,提前在职场定位。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学校能提供的企业实习机会非常有限,且时间过短常常被大多数企业拒之门外,形同虚设。本模块根据实际情况,课题来自学校或指导教师联系的企业实践性课题,申请该课题的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由企业指定指导教师进行毕业设计与实习环节的指导。一些已签订工作协议的且工作与本专业一致的学生,可由本人申请,单位出具相关证明与毕业设计课题,经审核通过即可在就业单位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 2.集中管理 目前高校在毕业设计管理上大多比较松懈,一般都没有严格的奖罚机制。所设立的中期检查,只能对资料的格式进行审查,对课题进程进行把握,不能深入课题内部,实时监督、协调各方关系。 有些学生前期忙于工作落实、单位实习、考研等事情,到后期不断赶任务,数据量少,准确度不高,仅将论文的格式优化完美。另外,企业内的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缺乏有效协调,厂方对学校的具体要求不了解,只把学生当成一个简单的劳动力,而没有落实监督和检查,根本达不到教学体系的要求,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下滑。 因此,每年都选择教学任务少的教师与系教学秘书组成管理小组,对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进行管理,全面把控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一是各系建立毕业设计专门网页,及时消息、学生与指导教师即时互动。二是毕业设计选题宣讲。管理小组将各个题目的简介做成宣讲资料,在网上公布,并搜集学生疑问,找相应的导师答疑。三是在毕业设计进行中,每周抽选学生进行进程汇报。特别是企业导师指导的毕业设计,定期和学生沟通,及时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四是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们的表现,每周抽查的情况,综合评定中给出平时成绩。 3.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可由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进行:平时成绩、中期检查、交叉论文评阅、毕业答辩、外文资料的翻译。以上各项由答辩小组、指导教师、管理小组各自打分,最后综合平均来决定最后的成绩。成绩确定后在毕业设计网上公示1~2天,如有异议,可向管理小组提出,经协调确定成绩评定是否合理、是否需要修正。 其中,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期间的学习态度、遵守纪律及团结互助表现,查阅文献和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或实践能力、翻译水平、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操作和开发能力评定。对部分创新性较好,完成情况优秀的毕业设计,可通过加分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挥最大能力去提高设计水平。 严格遵守科学的毕业设计考核办法,认真执行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遵循以评估和评优为动力的质量监控机制,根据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实施质量控制。 三、结束语 要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各高校应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最后的教育实践机会,为学生创造一个接受现代工业技术训练的良好的工程环境,为我国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建设人才而努力。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浅析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本文针对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的特点,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并提出了对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建立质量监控方法,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电气;毕业设计;监控 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提高、加深专业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总结大学期间学习成果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和生产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学生大学毕业取得毕业证书重要依据。好质量的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它既能评价高校的教学与育人的质量,也能促进学校的办学效益。近几年,由于高校扩大招生,学生质量普遍下降,使得毕业设计的质量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视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更科学化、规范化。实践出真知。这几年,我院在在教学中结合实践总结经验,从选题方式、师资保障、监控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深入研究并积极探索,从而保证了优良的毕业设计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合理化的选题方式。万事开头难。高质量的选题是毕业设计成功的第一步。选题应尽量不要超出所学知识的范畴,应尽量包含所有的专业课知识,应根据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题,难度、深度要适中,设计的选题还要符合本专业的内容,迎合将来就业的方向,还要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应注重学生工程意识、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覆盖面比较广的专业,如《建筑电气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宽广,学生就业的渠道也非常广泛。为此应在宽口径专业平台之上,为学生提供宽松的专业方向的选择权。从目前的高校来看对于建筑电气工程专业主要是:一条项目主线(一个工程项目),两条方向支持(强电、弱电),进行安装、设计、预算、施工组织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同时迎接企业的面试选拔,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融入企业,真正达到“实习就上岗”的目的。 2.加大建设高水平师资团队。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 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团队应由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及缺少工程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组合而成。老教师理论知识牢固,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机会多,而年轻教师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的机会少,缺少的正是工程的实践经验。把他们组合起来,就能起到以老带新的目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序地壮大发展。除此之外,还要经常组织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生产实习车间实践学习,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教师要悉心地指导每一位学生,重点、难点和关键步骤要指导到位,这样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在指导毕业设计之前,学院应组织相关培训,由经验丰富的老师细致地、有针对性的讲解毕业设计中各个环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体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指导教师增强责任感。 3.加大监控管理机制的力度。毕业设计过程中,大到某个阶段、小至每个细节的质量完成得好坏,都会影响最终的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 指导教师监管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体过程,是毕业设计的总负责人。指导教师应一对一地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耐心指导,保证学生有问题时能得到及时解决。指导的同时还应定期检查完成的进度和质量,监督并指导学生能按照进度计划书顺利完成每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学院应在毕业设计的前期召开动员大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他们用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学院应严格审查毕业设计任务书,对未通过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毕业设计期间,领导应对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查,保证导师的出勤情况。对于工作散漫,没有完成进度、论文有严重问题或者是有严重抄袭的学生给予警告处分,责令导师与学生一起制定整改措施,根据整改措施定期检查论文的完成情况,毕业答辩的时候,也要重点考察此类学生。还应认真分析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为下一届毕业设计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4.坚持科学客观的评价制度。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答辩。所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答辩工作时整个毕业设计的关键,也是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手段。 整个答辩过程一定要把握一个尺度,整个过程要严格、有序、公正、透明。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下一届的学生才能认真地做好毕业设计。答辩小组由一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担任组长和3-4名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答辩小组要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和学生论文的撰写水平,实事求是地给出每名学生的答辩成绩,这样做能保证答辩过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答辩小组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整个答辩过程严格、公正、公开,还应保持井然的秩序,这样答辩的学生思路才能清晰,才能保证答辩的质量。毕业设计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分成五个档次,优秀率一般应控制在20%以下。毕业设计的最终得分由指导教师评分和答辩小组评分两部分相加组成,其中导师评分满分为40分,答辩小组评分满分为60分。指导教师可根据该名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的表现,如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毕业设计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的大小、进度的完成情况、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所学知识的应用,毕业设计是否有实际意义等给出综合的评价,答辩小组成员可根据该名学生的论文撰写情况、现场答辩情况给出综合的评价。这样所得出的评分真实、客观、公正。评定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绝不打同情分,统一标准,严格要求。许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把毕业设计不合格的学生淘汰,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毕业设计的质量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严格按照答辩的评定标准,导师不要有私心和同情心,答辩小组要严格把关,对达不到要求的、质量不好的毕业设计坚决按不及格处理。 综上所述,虽然许多高等院校在学生毕业设计上加大了管理工作力度,并且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的探索、研究,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找出新办法、好办法,以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高等院校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国家栋梁之才。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提高电气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毕业设计是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的最后一次教学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素质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选题因素、学生自身因素、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分析了电气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和不足。最后从优化选题、建立创新和激励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及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电气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层次,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电气工程类应用人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实践环节;提高 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能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与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管理,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适应本专业领域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该学科方向具有强电与弱电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科特色明显等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毕业设计不能流于形式,应该严格保证质量,过程管理应当规范细致。但目前由于高校扩招、软硬件资源缺乏、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及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导致毕业设计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分析了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对于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电气工程类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毕业设计现状和不足分析 通过近几年指导毕业设计教学的亲身体会,笔者发现在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中主要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1 毕业设计选题方面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设计的方向和质量。选择合适的课题是顺利、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关键所在。目前,教师给出的部分选题过于陈旧、范围偏窄,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选题甚至几年不变,不能明显反映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些选题虽然反映了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但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则显得偏难、工作量偏大。同时学生在选题时认识不足,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走过程,只选一些简单易做的题目,而不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工作方向。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时间不足,也就造成了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1.2 教学资源不足方面 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很多学校的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共计10余名教师,但近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就业形势良好,每届学生人数均在150人以上,导致每位教师人均指导毕业设计10人以上,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科研任务。同时由于实验条件跟不上,许多毕业设计只能是简单理论的重复。这些情况从根本上限制了毕业设计的规范性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1.3 学生个人因素方面 目前,本科生就业是每个学校招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大学时代最后一个学期找工作就成为大部分本科生的重心。这一时间段也是考研学生复试的关键时期,导致他们对毕业设计不会投入很多精力,只选一些简单易做的题目。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也比较宽松,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认真扎实地做设计。已经签订工作协议的学生认为已经找到工作,毕业设计的好与不好无关紧要,毕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1.4 复制抄袭现象方面 由于网络资源丰富,每个学校的图书馆都有大量的论文资源数据库,这对于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方向非常有利。但有些学生缺乏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会抄袭他人成果,有的章节或内容几乎是成段、成章节地复制,整篇论文中基本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出现的上述问题及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以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1 选题的优化及选题形式多样化 指导教师在出毕业设计选题时,应该每年更换三分之一以上的题目,保证选题不过于陈旧。合理评估毕业设计工作量的大小,选题不宜过难、过大、过宽,以保证学生能独立完成或协作完成。找到工作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工作的方向自定题目,不局限于指导教师所出的题目,这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及今后的发展都大有好处。总之,在选题上应该革陈推新,保持选题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2.2 强化过程规范管理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时代时间最长的一次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在4个月左右,这么长的时间内必须强化过程规范管理,才能做到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我校引入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对毕业设计在时间上严格划分,每一个毕业设计阶段必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提交给系统,在指导教师审阅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这样不仅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规范管理,也对教师的指导过程进行了约束,起到了强化过程监督的作用。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每周见面2次,并进行毕业设计答疑,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从而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2.3 建立创新及激励机制 为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毕业设计论文有创新点,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生,在成绩评定上应给以倾斜。鼓励有科研课题的教师指导一定数量的毕业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中,通过实际科研项目的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应加强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可分别成立校级教学督导组和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定期检查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完成情况,同时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监督,使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为了防止学生成句、成段地抄袭,我校教务处利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比对,有效防止了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大量抄袭的情况。在答辩、评定毕业设计成绩时,由于设计题目类型较多,各位答辩教师的评分标准不一致,因此应建立质量评价机制,做到毕业设计评分工作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在专业教研室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判断标准和氛围,对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结束语 通过对电气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分别从选题优化及选题形式多样化、建立创新和激励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及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这些措施和方法对提高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的质量及层次,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电气工程毕业论文:PWS在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以Power World Simulator在电网规划设计方面的应用为例,阐述了将该软件包应用于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PWS;毕业设计;电网规划 中国计量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电力系统类的毕业设计一直向着新颖、实用的方向不断调整选题、推陈出新。作为软件类的电力系统仿真题目一直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这就对仿真工具提出了“界面友好”、“方便实用”等要求,更重要的是,仿真软件的运行结果一定要在行业内有较高的认可度。 Power World Simulator(PWS,电力世界仿真器)软件是美国伊利诺亚大学开发的一款面向对象的电力系统可视化软件包。PWS具有潮流功能模块、事故分析模块、灵敏度分析模块、最优潮流分析模块、故障分析模块。 将PWS仿真软件引入毕业设计环节,顺应了教学需求。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该软件受到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笔者所指导的采用该软件进行的毕业设计曾经连续两届被评为本校本科学生“优秀毕业论文”。 在毕业设计环节,应用PWS可以进行有关电压调整、静态安全分析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本文将主要就PWS在电网规划设计方面的应用做详细介绍,在此,所用到的主要是潮流功能模块和事故分析模块。 一、PWS简介[1] PWS是一个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包,建构在对用户良好交互性的基础上。它的核心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潮流计算软件,可以有效求解多达100000个节点的系统[2-3]。这使得电力世界仿真器作为一个独立的潮流分析软件包十分有用。与其他同类商业应用软件不同,PWS允许用户通过可缩放的彩色动画单线图来模拟一个系统。在PWS中,输电线路的通断、变压器或发电机的增加以及联络线功率的交换,一切仅需点击鼠标即可完成。此外,图形和动画演示的广泛使用增强了用户对系统特性、存在问题和限制条件的理解以及方便修改。 PWS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模拟电力系统时间特性的工具。同样,它可以图形化地显示负荷、发电量和联络功率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因此产生的系统运行条件的变化。这项功能在解决电网扩建引起的网络结构变化之类问题时十分有用。 除了上述特点,PWS以其一体化的经济调度、联络功率交易经济性分析、功率传输分配因子(PTDF)计算和突发事故的强大分析能力为特色,所有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一个简单易用的界面来实现。 二、PWS应用实例 1.设计任务与要求 某铝材公司ABC将在城市北部建一座新工厂。该工厂的负荷峰值预计将会达到48MW,10Mvar。然而,城北的电网较为薄弱。为满足该工厂的新增负荷,在该厂处需新建一所变电站。新的变电站适合安装138/69kV等级的变压器。此外,工厂要求至少接入两回线。现在的任务是保证在峰值负荷情况下,工厂的新增负荷接入后,城市北郊的输电网可以在正常和发生偶然事故时稳定运行。新增变电站不仅能满足工厂的用电需求,还可以使北部电网得到加强。新增变电站的地理位置与城市电网中邻近母线之间的距离已给定。 具体的研究内容是铝材工厂的新负荷接入后,使得系统能保证在正常状态和偶然事故时的正常运行,提出最合理的方案。系统安全运行要求线路和变压器负荷不得超过额定值,且母线电压水平保持在额定值的95%至106%间。母线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关设备的价格也已知。 设计要求: (1)利用PWS对该城市电网建模。演示初始潮流已确定在不接入铝材公司负荷的情况下的系统中运行。要求所有线路潮流和母线电压在限度以内。 (2)对原电网考虑任一条输电线路或变压器故障的影响,进行事故分析。 (3)母线间的相对位置和输电线参数及相关设备的价格已知。确定铝材工厂新负荷接入后能保证系统基本运行和抵御偶然事故的最经济的设计方案。改造总费用定义为建设成本减去未来五年内因降低系统损耗而所节省的花费[4]。 2.仿真建模 根据任务要求,利用PWS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初步潮流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在图1。 潮流结果显示,原始的城市电网各处母线及线路的运行情况均正常,无任何电气参数越限。 3.对原始电网进行预想事故分析 选择Option/Tools-Contingency Analysis的任一条输电线或变压器故障选项进行自动事故分析。 结果显示: (1)若断开RAY69-FERNA69线路,就会出现两个越限情况,见图2:节点FERNA69的电压过低和节点DEMAR69和BLT69间的输电线路过载。 (2)若断开RAY69-RAY138线路则会出现一个越限情况,即节点DEMAR69和BLT69间的输电线路过载。 说明原始电网虽然正常运行时潮流不越限,但是其背后却隐藏着薄弱环节,通过预想事故分析仿真即可暴露其缺陷。 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电压过低现象的解决办法是选择利用无功补偿设备来调压。 从图2中,可以看到母线FERNA69电压过低,为额定值的94%。因这条母线上已经并联了无功电源――补偿电容,故只需增大母线FERNA69的并联电容无功输出值即可达到要求。补偿的容量可以通过“试错法”得到。 4.计及安全的新电网经济方案设计 已知条件:输电线路(69kV及138kV)――新输电线路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指购买和安装断路器、继电保护的费用以及改变变电站母线构造所需费用。变压器(138kV/69kV)――变压器价格包括所连断路器、继电保护费用和安装费用。母线成本,等等。因篇幅限制,此处省略具体成本参数。 根据课题要求,为了将新的负荷连入电网,可以设计两种接线方案[5-6],分别如图3、4所示。 (1)方案1:从GROSS、PETE、DEMAR、FERNA中任取两个69kV等级的母线连接到母线ABC69。 (2)方案2:在母线RAY138与ABC69间添加一台变压器,从GROSS、PETE、DEMAR、FERNA中任取一个69kV等级的母线连接到母线ABC69。 成本计算公式: 改造总价格=新增的建设成本-改造后节约的成本 =新增的建设成本-50×24×365×减少的有功电网损耗 =新增的建设成本-50×8760×减少的有功损耗 5.方案仿真分析及成本计算 (1)根据方案1,经过仿真,发现都不能使系统正常运行,电网出现崩溃。新负荷接入后的新网损为原来的2.58倍。故不采用方案1的接线方式。 (2)根据方案2,以ABC69连接GROSS69和RAY138的接线情况为例: 1)运行潮流演示,潮流功率分布也都在要求范围内,这表示电网能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 2)进行预想事故分析,结果显示电网无越限情况,表明该电网能保证偶然事故时的稳定运行。 3)成本计算。查看case summary菜单,可得此时的有功电网损耗为10.41MW,进而计算相应的建造成本: 新增的建设成本=870000+100000+170000×11.9+250000+870000+100000+170000×10+50000+105000×3.2=6299000(美元) 改造总价格=6299000-50×8760×(11.56-10.41)=5795300(美元) 用相同的方法对其余三种接线方式进行仿真及成本计算,得到的改造总价如表1。 6.小结 按方案1进行线路连接,新的负荷加入后,电网会出现崩溃现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原来这部分区域的电网较为薄弱,新负荷的接入进一步加重了电网的负担,使得ABC69连接端的电压连续下降。 按方案2进行线路连接,可使输电网达到在基本情况和偶然事故时稳定运行的目标。比较四种方式,发现在负荷接入后,电网运行时产生的新的电网损耗较原来电网损耗的减少量相差无几,故选择方案时,主要考虑建设的成本大小。 经比较,最终选择方案2中的方式①,即母线ABC69连接母线GROSS69和RAY138,变压器容量选为101MVA,改造总价格为5795300美元,电网损耗比原来减少9.9%。同时在预想事故分析时未出现电压降低或线路潮流功率过载现象,原电网也得到了加强。 三、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Power World在电网规划设计方面的应用,即对原电网进行了潮流分析、预想事故分析,并着重比较了计及安全情况下新负荷接入后的经济方案,制定出最合理的接线方式。 将电力仿真软件PWS引入电气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经多方反馈,一致认为取得了非常有意义的教学效果。不仅让学生通过实例运行加深对电力系统的认识,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力,进一步进行电网的规划设计。希望本文能够对兄弟院校的相关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教学科研论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相长实践 摘要: 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面临着教学与科研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当前的考核制度和晋升规则偏重于科研成果,由此出现了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从而影响教学工作效果。本文将PBL模式引入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实践中,将青年教师的岗位需求和个人需要相结合,从分析问题根源着手,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发,探索青年教师教研相长的途径。 关键词: PBL模式;青年教师;教研相长 美国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次提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它强调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使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通过合作或自力更生去解决问题,成就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并能理解掌握到问题背后隐含的学问和知识。PBL已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主动式学习方法。高校青年教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接班人和中坚力量,他们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令人困扰的当属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关系问题,多数现有的考核制度和晋升规则更偏重于科研成果,所以合理地将二者结合,以科研能力的培养带动教学能力的发展,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知识,对青年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必要性 1.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 教师在执教很多门专业课时,迫于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学生会问到教师该门课对于就业的作用,每当此时,多数教师会讲很多亲身经历和就业实例,但学生仍很难获得同感。因此,我采用PBL模式,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会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和社会生产需要的角度来分析,然后组织他们讨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会使得大家容易获得课程的感性理解,更会进一步把握本门课程的精华所在,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2.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 科研项目所研究的任务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需要,需要开拓思维,创新性地开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青年教师承担科研项目,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由于科研项目研究的都是本学科最前沿的问题,许多问题大家闻所未闻,这会激发青年教师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创新精神,科研项目可以促进项目组成员间取长补短、及时沟通、友好协作,培养教师团结合作,提高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使命感 科研任务本身也具有教学性和教育性,做科研项目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和回报社会的过程,应该成为教学的一部分。青年教师应带领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共同承担任务,把项目分解成子课题、子项目,然后分配给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解决,学生和教师都是团队成员,所以大家都要尽力完成自己的具体工作,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刻苦钻研,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二、具体实践过程和方法 1.在学生毕业设计中实施教学与科研结合 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教师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具体工作内容来出题,学生选取毕业设计的题目,对教师而言即是选择科研项目的具体任务,从专业知识的讲解到具体要求的分析和解决,每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整体的完成质量。教师必须把握整体,进行有效的具体的指导。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查找相关文献,完成“充电”,以尽早进入工作状态。我采用的做法是关键词法,要求学生根据关键词和定义自行查找和阅读文献,以便他们迅速提高相关知识,对问题有清晰的概念理解和明确的解决思路。 2.在考研学生中实施教学与科研结合 当前的考研热源于社会就业压力和继续深造的追求。教学内容和学生考研的研究方向相一致,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课堂教学和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入学面试。 3.在每周例会中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是锻炼他们各方面能力的一次极好的机会,但是由于习惯了课堂填鸭式教育,许多学生初进实验室时难免有些不适应,于是,我引进了实验室周会,坚持每周四晚上进行一次例会,与学生会面,一方面是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是讨论和总结交流。大家在会上对前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他们相互促进,形成了良好科研氛围。笔者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周会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创造机会使科研经验转化为教学能力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水平、促进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PBL模式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科研项目的实践经验,培养他们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还可以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和进步。所以,青年教师要不断学习和补充新知识,以提高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作者:李永亮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教学科研论文: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科研意识探索 摘要: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文根据我校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现状,探索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科研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科研热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科研意识;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 生物制药产业是当前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被誉为“朝阳产业”。我国已把生物制药产业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支柱产业[1]。生物技术制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药学高度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涉及到基因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抗体制药、酶工程制药等,内容多,知识面广,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2-3]。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4]。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个主要职能,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体现教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5]。实验教学是培养实验技能、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6,7]。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了初步的教学改革思路,在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科研意识的培养。 1我校生物技术制药教学现状 2006年我校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开设了生物技术制药课程,2014年在新一轮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药学、药物制剂等相关专业增设了《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实验课教学中我们根据现有条件开设了一些基础性和初级综合性实验,如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质粒的转化、微生物的发酵、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等。学生初步掌握了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知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每次实验课安排3~4课时,但很多实验步骤时间较长,无法短时间内完成,缺乏连贯性;实验经费与场所有限,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甚至是演示实验;再加上有些实验本身较为抽象,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实验教学班级较多,实验教学人员较为紧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改革,以综合性、开放性实验为突破口,整合多方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2优选教学素材与内容,整合多方教学资源 现代生物技术飞速发展,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不断出现,以至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学科知识的发展,要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前沿知识,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但这些内容的实验技术条件要求极高,花费极大,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通过专题讲座、结合视频,在实验过程中穿插讲解,如生物技术与靶向药物开发、药物基因组学、基因治疗药物、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专题,激发了学生科研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现有安徽省药学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活性生物大分子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优势,我们积极与这些平台有关教师联系,邀请他们利用这些先进的科研平台适当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相关技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此外药学院也积极申报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与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项目,先后筹措资金约300万元建设生物制药实验室,极大的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有效解决了实验场所与教学人员紧张的问题。 3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综合性实验指实验内容涉及到本课程或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涵盖更多的知识点,往往涉及到多种实验技术或方法,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设计性实验一般是提前指定实验目的要求,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成员根据现有实验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并加以实施,不同学生或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案,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近年来,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主要实验教学改革方向[9]。在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重,可以增强学生对生物制药相关技术的认识与理解,锻炼学生文献检索、数据处理、独立思考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改革课堂组织形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每次实验都有规定的学时数,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只能把很多实验步骤进行简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也不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10],由于生物技术制药很多实验周期较长,很难在短短的几节课内完成。我们考虑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改实验课为实验日(一般选在周末)或实验周。教师筛选若干可行的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列出实验项目所需仪器与材料、具体实验操作步骤及参考文献,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或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安排实验进度,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结果,学生独立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可重新安排设计实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步骤时间较长,教师穿插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有一定科学意义的问题,与学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活跃实验气氛,促进学生对实验操作产生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5推广科研兴趣小组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很多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步骤多、周期长,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增加了实验本身的难度。我们根据学生自身目标(如考研的学生),选拔部分高年级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进行适当的实验分工,促进实验顺利完成,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教研室的学术活动,同时动员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大学生科研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让学生接触早期的科研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安徽省药学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向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对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技能的考核与训练。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接受了科学思维的熏陶,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6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往往以实验报告为依据,教师在实验后对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进行评阅,这种考核依据方式存在一些局限性,不能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和反馈,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无法全面并合理的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学生实验过程中学习态度非常认真,操作也很娴熟,积极思考与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实验结果不理想,如果单纯根据实验报告评阅实验成绩,可能会因为成绩不理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将实验教学考核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实验报告部分(约占40%)、实验技能测试部分(约占30%)和实验设计部分(约占30%)。实验报告部分重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相关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能力。在平时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完成实验技能的测试,重点考察学生实验操作是否娴熟,试剂的配制与仪器的使用是否正确,实验记录是否规范。实验设计一般是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提供若干个的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也可是学生自己选定实验项目,重点考核学生的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等科研能力。按照这种考核方式。即使有些学生实验结果并不理想,甚至失败,我们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让学生依据实验原理真实客观的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完成实验报告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讨论,也能获得优秀的实验成绩。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方式,可以对学生在实验课堂中综合表现进行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校最新培养方案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相关专业都设置了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安排了实验课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生物技术药物相关知识的理解。我们提出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思路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有着较好的效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实验场所与教师相对紧张,新的教学模式所需实验经费更多;很难在所有学生中推广科研兴趣小组;科研意识的渗透培养,与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及教学的主观积极性有很大的关系;在实验考核体系中,相比于单纯实验报告考核,新的考核方式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不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不一样,有些学生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有些学生毕业后准备从事其他工作。对此,我们考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鼓励对科研有兴趣的、特别是准备考研的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下一步我们将选择卓越药师实验班学生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条件;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乐于奉献,教书育人;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大学生科研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鼓励学生撰写研究论文与前沿综述。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科研与教学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升,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本科教育是学生形成初步的科研意识的重要阶段,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具有一定科研意识、创新型的复合性人才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育部明确提出“科研素质和能力训练要贯穿在各个教学阶段,在基础教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11]。实验教学是促使学生实现这种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我们积极探索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渗透科研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科研思维,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药学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王国栋 秦国正 周玉燕 黄微 唐保露 韩莉 琚勇 单位:皖南医学院药学院 教学科研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专业教学科研相结合 摘要:科技创新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训练他们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教师的专业教学,结合团队的科研工作,有效地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与成效。 关键词:专业教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 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话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开拓进取,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1]。创新教育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2],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参加科研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完整的科研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进而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因此,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必须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教育力度,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运行机制,提供和落实大学生科技创新保障,制定和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客观评价的激励制度,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管理机制[4],对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结合教师的专业教学,引导切合实际的大学生科研活动 结合教师专业教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有活力[3]。近年来,在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设计课题研究内容、选择和实施可行的研究方案、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撰写及修改论文等一系列科研工作中,逐步引导把学生进入科研殿堂,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野生动物学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把野生动物学的基础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如举办创新活动课题申报动员大会,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题目和研究方案,编写和修改申报书,并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在获得创新课题立项后,学生在教师耐心指导下,逐步完成创新课题的各个阶段任务。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所有课题一一顺利结题,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在此过程中,既能培养了学生对野生动物学的兴趣与热爱,又加深了他们对动物学科学研究严谨性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教师的及时正确指导 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培养科研素质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把教师教学科研工作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4]。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起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科创导师的关键性作用不容忽视。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师介绍与自我介绍中,灌输专业课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进展,介绍每位专业课教师的研究领域和专长,并定期举行学术报告,让学生对专业课学科的起源和特点、研究背景、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因此,科创工作要求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另类”观点,帮助学生把握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的判别选择,特别是科创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和瓶颈给予及时分析引导,维护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相反,如果仅凭学生的兴趣和学识,离开教师的专业指导和跟进,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局限于低水平重复,甚至无法继续开展[5]。 三、科技创新活动选题要与专业和指导教师的研究相结合 如何选题是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关键一环,选择既有新意和价值,又符合实际、适宜大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路线和方案在后续工作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学院的具体做法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尽早让学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工作中。这样既便于教师的指导,又可增强科创活动的专业性和目的性。如在2013年广州登革热灭蚊活动调查中,我们结合教师土壤动物学方面的在研课题,引导学生就灭蚊剂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申报了大学生科技创课题。获批之后,师生共同努力,项目顺利结题。有了前期的工作基础,近两年,我们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大学生创新课题有“模拟氮沉降对树木园土壤动物的影响”,“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野外控制试验”等两项省级课题。 四、建立传帮带、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研团队 具有广泛学生基础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尽可能吸引大学生加入到大学生科创活动中来,在科创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是大学生科创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3]。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队参加科创活动,实行组长负责制[6]。归属于指导教师的学生,来自高低不同年级,高年级学生无形中发挥传、帮、带低年级学生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梯队逐渐形成,这样,教师培养学生与自己的科研相得益彰,逐步培养了一支稳定的大学生科技活动队伍,表1为近年参加技创新团队的情况: 五、强化激励机制,调动师生科创活动的积极性和潜能 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科创活动的积极性和潜能,既是大学生科创活动持久性和连续性的保障,也是国内大部分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尚存在一些问题:1.科创活动的覆盖面不够广,具体参加的大学生人数不多。通过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不少学生希望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因缺少适当的引导而让相当多的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举棋不定,真正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热情的学生只占少数。2.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学习活动局限于书本和教师,认为科研是研究生的事,参与积极性不高。3.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参加科创的大学生过度依赖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或研究思路,很少独立思考,达不到科创的真正目的。4.建议高校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立项管理、设备和经费管理、使用制度等,以保障科创活动涉及的实验设备和经费高效合理使用。5.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宣传指导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影响;明确科创活动的激励制度并落实到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完善该制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等多方式完善和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发展。 作者:佟富春 曾曙才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教学科研论文: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协同创新理论分析 摘要:在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下,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冲突在各级各类学校均有不同程度反应,通过对教学与科研基层组织的运行方式、存在问题、演变过程的分析,以协同机制为创新基础,缓解此种矛盾所形成的冲实,通过实践研究,寻找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路径,实现对重点专业的建设、技能技术高地的打造等方面的重要支持。 关键词:教学科研;理论分析;实践方法 在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下,学院层面上拥有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两类机构,但在系级别上只有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管理和执行组织,同时进行行政和学术管理,在管理序列中同时受两种管理模式的指挥,形成了一对二的局面,造成令出多门、执行力不强,灵活不足、管理成本高、人浮于事、学术民主化和资源占有权力化冲突等问题。加强高校“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是我院省级重点项目“协同创新机制改革创新与实践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系基地建设、专业建设、教研教改都有较大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高水平学科和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重点科研创新平台实力偏弱、重大科研项目承接能力不足等问题。 1研究意义 1.1紧扣政策。1.1.1对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管理研究实践,本研究的切入点为:在上层建筑上强化学术权利,弱化行政权利基础下;以学术委员会作为行政与学术的协同机构,作为汽车的方向总成,将教学与科研作为二级学院管理的两个主要方向,以“负责人制”为制度体系,协调两者行驶的轨迹,确保教学、科研双线(向)并行高速发展。正如粤府办〔2012〕103号指出“建立健全符合高等学校特点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推进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这是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改革的首义。1.1.2对高职院校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本研究的切入点为:在下层组织形式上以专业、课程、基地、研究中心作为基层运行的四个车轮,全体教师为发动机,一起作为汽车的动力总成,通过“负责人制”交叉作用四轮驱动,打破教研室管理的桎梏。正如粤教高函〔2014〕8号文特别指出“协同建立能统筹整合和发挥人才、学科和资源优势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这是基层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质。1.2增强创新能力和重大项目科研能力的需要,是“创新强校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加强高校“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是我院“创新强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我系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路径,在机械系的振兴、重点专业的建设、技能技术高地的打造等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3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团队培养的需要,是“强师工程”的重要组成之一。以“负责人制”为管理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以课程、基地、专业、研究中心为载体,在我院制定的“创新强校工程”的大框架下,通过“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研修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计划,为我系造就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团队,进一步提升师资整体水平。我课题组充分认识到加强我系“强师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推进高校“创新强校工程”建设为契机,(以“负责人制”为教学团队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机制基础(本课题院级立项基础),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我系教学改革和教学组织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我系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为我院快速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2研究现状 2.1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组织结构的矛盾性。从高校现有的管理组织架构上看,学术民主化管理和组织行政化管理相结合,这种结构却往往很易被管理系统上的科层结构、管理行为上的交集结构、管理对象上的辐集结构或多或少的解构,由此形成了管理运行中发生在不同系统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层级之间各式各样的不协调。2.2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的对冲性。行政权利不仅对学术研究是一种极大的干扰,而且管理效率也差强人意。大学固有的科层结构,就形成专权专断的官僚决策,也不利于学术空间的真正建构。而这样的结果,也并非管理者的初衷本意,而是源于系统或部门利益的纠葛,分力过度膨胀、合力明显弱化所致。2.3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对两种管理的无向性。现行院系教研室三级架构,以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进行行政化的科层管理;实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也与协同创新管理模式有较大偏差,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本院特点应用“负责人制”,特进行本研究。2.4学术权利的缺失造成对行政权利对抗无力性。学术权利缺失,科研机制的不完善,经费支持不足,造成针对师资培养的“对外交流、访问、培训等”等各类学术活动受制,教师教学和学术能力提高的途径和空间被压缩,教学质量提高和协同创新成了无本之木。 3研究效果 3.1效果1:为缓解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组织结构的矛盾性学术民主化管理和组织行政化管理相结合,这种结构却往往很易被管理系统上的科层结构、管理行为上的交集结构、管理对象上的辐集结构或多或少的解构。矛盾性造成的现状:(1)处于直线式管理系统底端并且专业学科分割而成的教研室,不利于专业的交叉创新,人为阻断教师的跨教研室的协作融合。(2)按“专业划分”的教研室组织职能与“全院贯行”的教师分级职责有诸多冲突,造成组织职能与个体行为不能融合统一,管理效率低下。3.2效果2:为解决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对两种管理的无向性。在学院层面上拥有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两类机构,但在系级别上只有教研室,同时进行行政和学术管理,在管理序列中同时受两种管理模式的指挥。无向性造成的现状:(1)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二元背离造成的教研室功能定位模糊,教研室责权利界定不清。(2)定位于专业管理的教研室在有行政事务而无行政级别的尴尬处境下,无心也无力进行科学的课程管理,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变为教师的个体行为,相互间协同不足;同时需要依靠课程教学积累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青年教师,很少能获得针对性的指导和具体的帮助,成长迟滞。3.3效果3:为缓解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的对冲性。大学固有的科层结构,就形成专权专断的官僚决策,也不利于学术空间的真正建构,更需要强化学术权利,弱化行政权利。对冲性造成的现状:(1)鉴于我院定位、机制体制、师资能力等原因,没有成体系的建设学术组织;学术权力的缺失,造成了行政权力的一支独大,行政与学术协同创新、相互融合就更加无从谈起。(2)学术权利的缺失,科研机制的不完善,经费支持不足,目前教师从事研究创新工作主要动力来源于职称晋升。3.4效果4:为缓解协同创新管理模式与现行基层管理模式的不协调性。具体表现在:(1)协同需要是的沟通、交流、交叉、整合,创新需要的是汇集思路,争论、评论,需要以民主化的管理来实现,而现行的基层管理科层化管理强调的是规范、纪律、执行、各司其职。所以,必需突破现行的基层管理模式,增强学术权利,以学术组织实现协同创新所需要的各类条件。(2)现行的行政管理以工作量,重复性来衡量,进行是可量化的工作。协同创新是开创性、偶发性的、不可重复的,无法具体衡量,只能是以价值对其进行评价。所以,必需有一个衡量的机构或组织,以完成对协同创新的组织实施与评价,而学术组织可以很好的完成这部分任务。(3)通过适当的组织结合,协调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使教学型教师和研究性教师,能相互互补,有机融合。 4实施方法 4.1比较研究法。我国高校现行的行政管理、学术管理所组成基层管理模式的交叉冲突情况异常复杂,通过对两种基层管理制度体系的比较研究,是对“协同掌舵,双线并行,四轮驱动”的研究思路的践行,也是确保顶层设计科学的可行的基础。4.2模型构造法。本课题创新的从体制机制驱动力产生和传输角度出发,按“汽车四轮驱动原理”构造了本课题的定性研究模型草图。四个驱动轮、各轮间协同工作方式、方向盘指导作用就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协同的力度、广度、有效度来设计驱动的原理与类型,并形成所需的制度体系,最后完成模型构造。4.3系统理论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相对层次丰富,系统性较强,因此在现代系统理论的众多方法中本课题有机的结合了以下几种:为解决实训基地资源配置和突破资源瓶颈,采用了“约束理论”;为实现课程、基地、专业、研究中心负责人对知识体系的固化、流通、升华等,采用了“知识管理理论”;为解决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顶层管理融合,研究“协同创新”理论。4.4个案实证与定量研究法。本课题选择了“研究中心”作为载体行进驱动力研究、选择“学术管理线”作为载体进行运作方式研究,将两个研究与实践的载体作为个案,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个案实证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收集驱动数据,构建数学模型并最终展开精确的定量分析。 5研究过程与受益面 5.1研究过程(表1)。5.2受益面。(1)通过课程驱动、基地驱动,依托专业负责人为方向指导,以技能主线,形成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基础和中心的运行模式。(2)通过课程负责人制、基地负责人制的实施,经过团队协同,在内生动力和激励机制下,初步完成课程群、实训项目群的构件化开发,内部链路化形成。(3)学术委员会功能、各级负责人制规章等机制体制的成效逐渐体现。(4)系级领导班子可以从学术委员会得到更多关于专业、研究中心的发展思路,系内学术氛围开始浓郁,通过外出、委托、协同、会议等开始各级各类师资培养,学术活动频繁。(5)在新机制下成立的机电技术服务中心运行情况良好,中心负责人已获得广东技术能手称号。 作者:杨宇 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科研论文: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机制构建 一、理顺管理思路,设立专门机构 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院(校)长对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负总责,并由专门的分管副院长协助院(校)长带领学校科研管理机构开展日常工作。学校要设立教育教学科研室,专门负责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学校要配强配好科研室的中层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队伍,为教职工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创造条件、形成氛围。学校要成立由院(校)长任组长,由行政领导、专业负责人和教职工代表组成的学校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教科研重大项目的选题立项、教职工重要论文和课题等向上级部门推荐送评,以及给予重大成果的特别奖励等提出评估意见;提出教科研工作绩效奖励方案初案,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根据绩效工资等分配政策的调整和教科研奖励中出现的新情况等,必要时对奖励方案发起修订动议。 二、做好五项管理,形成工作机制 1.教科研工作计划与总结管理 学校教科室根据学校工作相关的规划、计划,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发展目标任务,编制好教科研工作的相应规划和年度(学期)工作计划,并对每个工作期内的任务完成情况、形成的主要成果和所发挥的作用等做出总结。具体主要包括学校五年教科研工作规划、学校教科研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学校教科研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学校要求的其他专项总结评估所需要的工作计划或总结等。 2.教职工校本研修管理 学校定期组织召开教科研专题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有关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政策和文件精神,宣传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思路、目标和具体任务,引导教职工提高对教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教职工开展教科研工作提供思路、方法等的支持。如结合课题申报、论文送评等需要,每年组织召开好课题申报培训会和论文写作培训会;根据需要聘请县(市)级及以上相关教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对立项规划课题的申报、研究和结题等的进行现场指导。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教育教学与管理论文的评比活动,鼓励广大教职工撰写教育教学与服务育人工作相关的论文。对不同年龄、职称和岗位的教职工提出明确的、有区别的科研工作基本要求和论文、调研报告等撰写要求,促进教职工开展经验教训总结,反思岗位工作。鼓励深入思考、广泛调研和科学研究,实现自身更好的专业成长。对校级及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过程要建立指导、检查和评估机制。对立项课题在时间进程安排、研究过程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课题结题总结等全过程做好登记备案,定期召开好课题研究的汇报与分析会,对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的呈现方式、创新性和可推广性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为课题组开展研究在时间、器具设施、经费和聘请专家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保证各级立项课题如期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3.教科研骨干队伍管理 充分发挥县(市)级骨干教师及以上名教师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的引领作用,要求在相应任期内至少主持一项校级立项课题或参与一项县(市)级及以上的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指导培养好1~3名教师;撰写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专业论文(案例)、经验总结和科研报告,并在公开刊物发表或各级专业会议上交流。协助教务部门做好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做好校级专业负责人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工作,科学合理地做好骨干教师参加上级各类培养培训的推荐工作,协助受训教师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参与做好专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校本课程开发和教育教学改革与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工作,努力造就一批熟悉职业教育改革政策与方向、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扎实、能反思善研究的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 4.教科研成果展示与交流管理 充分应用现代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在学校门户网站上开设教育教学科研专栏,宣传教育改革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政策制度,推荐专家论著和科研选题方向等,展示教职工对改善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新思考与实践,激发研究热情、提供理论指导、促进思考与实践。通过建立工作微信群等实现深入、自由的教育教学研究交流,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创造性的思考与实践活动成果。每学年出刊,学校的《教科研课题报告与论文集》,为教职工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最新成果提供展示、交流与相互学习的机会。 5.教科研成果考核管理 学校每学期未组织统计汇总教职工发表(获奖)论文、各级立项课题的立项、结题及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专利申报等教科研成果。统计汇总采用教职工个人申报、学校相关部门审核确认后存档(含必要的电子文档),并及时予以公布和表扬。教职工的教科研工作成果作为评价教职工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内容,记入教职工个人成长的档案,并将此项工作的绩效纳入教职工年度(学期)工作考核、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相关管理制度,使科研工作真正发挥其在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职工专业成长中的引领作用。上述各项内容的管理,需要学校诸如《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管理办法》《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评比与推荐送评办法》《教职工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考核与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来加以规范,实现从认识上引导、方法上指导和成果上奖励的工作机制,为学校深化改革,提高育人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提供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形成新成果。任何一项工作,不仅需要有做好工作的物质条件和人才智力基础,更需要有一个好的管理机制。管理已经成为经济领域里取得良好绩效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学校的教育教学绩效优劣与否也同样,建立起一套科学、适合校情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机制是实现科研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作者:曹福祥 单位:浙江省桐乡技师学院 教学科研论文:医学高校教学科研现况的策略 本文作者:谢雪姣 卓海燕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教学和科研统一的原则”,并由柏林大学第一个把高校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变为实际行动。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洪堡倡导的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并成为现代大学办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科研已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各高校普遍比较重视科研。为了进一步提高各高校教育水平,教育研究就必不可少,作为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高校也不例外。 1医学高校进行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教育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与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与事实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医学高校通过教育科研可以掌握教育规律、自觉地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科研是医学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教育决策科学化的保证。 1.1教育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高校进行教育科研,主要就是根据医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教育发展的相关理论和规律,对实践教学中贯彻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从而为教学初步改革尝试做一些理论准备并提供实践依据。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逐步提高医学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才能跟上社会快步发展的需要,使培养的人才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1.2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师合格与否及潜能的重要内容。由于医学教师既要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又要学习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再加上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需更侧重医学教师获取、研究、创新知识的专业能力培养。因此,以科研创新为价值取向,鼓励一线医学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为指导,对实际问题进行反复的观察,审慎的反思,边实践,边研究,以实践促研究。通过主动参与、研究探索,反过来指导实践,不仅加强了教师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从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促进了医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1.3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虽已稳居世界前列,但我国整体的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我们必须正视和重视的一大问题。医学高校通过对医学教育领域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医学教育实践,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和质量,也可以反映出高校办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办学规律等,从而丰富了教育科学的研究内容,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2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的现状及问题纵观各医学高校当前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不难发现,当前医学高校教育科学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对教育科学研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医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再加上医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尤其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严谨性,而且教育科研投入大,周期长,见效缓慢。因此,有部分高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只需具有牢固的医学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会治病即可,而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是可有可无的。由于未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对医学教育改革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对其认识不足,也就谈不上重视,因此教育科研积极性不高,无法走科研兴教之路。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制度不健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现行医学高校教育科研还属于上令下行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如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无具体的、可操作的标准依据,很多时候就凭领导、专家个人的取向、喜好来决定课题立项及验收结题;研究过程没有具体可行的监管办法,部分教师存在重申报立项,轻实质研究的现象,而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对其研究过程监管执行力度也不够,中期检查流于形式等等。这说明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由于缺乏规范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指导、督促不够,使得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结果打击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最终影响了整体的教育科研水平。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及科研水平不高。目前,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及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为:教育科研管理人员业务不熟练,某些管理人员此前没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部分人员缺乏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缺乏医学教育科研的知识;教育科研部门专职工作人员少,不能满足教育科研管理与研究日益增长的需要;未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制度、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等。医学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长期以来,医学高校的教育科研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直游离于高校科研的边缘地带。尽管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强对高校教育科研的重视,但在实际中仍然存在很多不成熟的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科研项目对申请者的资历有严格的限制,很多年青教师、新进教师在申请课题上比较困难,导致教育科研机会不平等;教育科研经费普遍投入不足,使得很多教研项目中途放弃或无法深入开展下去而草草收场等。这些情况不仅打击了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也严重阻碍了医学高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削弱了教育科研在医学高校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3改善医学高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改善医学高校教育科研工作需要从思想观念、管理制度、人员素质和支持政策四个方面进行。提高思想认识。首先,要在医学院校管理者和教师中普及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其目的是指导和推动教育实践,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其次,各教研室要积极鼓励其成员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参加各类教学科研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把教育科学研究参与率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为教师尤其是青年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提供帮助和指导,使之把所学的的医学及相关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只有从上到下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统一思想认识,才能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参与率,激发他们的研究性思维,培养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感情,从而达到提高医学高校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目的。完善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制度。高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主要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的,教育科研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通过对众多变量关系的协调、服务,积极创造一个适合科研发展的环境,使教育科研人员的智慧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而使教育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简单的说,管理的目的是让教育科研提高效率、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因此,要及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对课题申报、立项评审、研究过程、结题验收等各方面的工作严格按照科学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来执行,保证教育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建立专业化的科研管理队伍。对于管理者而言,良好的工作态度、较强的责任意识、友善的性格与较高的情绪智力都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要重视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修养。随着我国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要求教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善于管理,做好服务,还要善于研究、创新和指导教育科研工作,所以,医学高校的教研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科研、医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学校还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育科研管理队伍,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立相关的配套政策,并加大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投入。要想取得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开放、自由的科研环境以及一定的激励措施等配套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要鼓励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科研氛围和更多的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机会。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为教育科学研究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经费支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医学高校的教育科研水平,进而达到提高医学高校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的目的。 教学科研论文:化学教学科研训练成效 本文作者:申烨华 李剑利 崔斌 杨小峰 赵文立 王尧宇 单位:西北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核心,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归根结底依靠创新教育。如何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拓展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3-6]。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国家理科基地)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平台。近年来,应对教育形势的新发展,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全面整合教学与科研的优势资源,通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制定科研训练规章制度、引导开展科学研究训练等4个方面的工作,全方位建设优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促进学院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协调发展、学生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共同提高。 1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教育形势下,人才培养方案除了需要强化“三基”,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3个模块。学科平台课程共计10门理论课和8门实验课,针对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和材料化学4个本科专业开设,是学院所有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化学大类培养的关键所在。学科方向课每个专业开设4门,学生任选其中3门必修,进行必要的专业培养。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并与研究生教育衔接。近几年,为了进一步密切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联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强化5个环节的工作。(1)设置学科平台课程实习环节。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学院划拨经费和学时,为学科平台10门理论课程设置课程实习环节,由课程主持人和主讲教师负责,根据课程特点,联系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与参观。(2)开设2个创新研究实验。在第三层次实验中,开设创新研究实验I(化学生物学实验)和创新研究实验II(材料化学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学科前沿实验,进行科研全过程的训练,体现学科优势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3)实行大型仪器自主操作。依托国家示范中心的建设,学院整合全院大型仪器,构建了大型仪器网上预约系统。学生通过上岗培训,获得证书,即可自行操作大型仪器。大型仪器可以24h向学生开放,用于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实验研究。(4)举办学科前沿讲座。为了让学生了解学科动态、激发科研兴趣,由学院高级职称教师和优秀博士生,以及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科前沿讲座。要求学生4年至少听讲座20次,上交听课笔记,计1个学分。(5)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业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教育与社会相衔接的一环。但是,近年来,由于企业现代化管理进程加快,自动化程度增加,加之对学生安全的顾虑,企业对本科生工业实习积极性不高。为了确保实习质量,借助学校教务处和国家理科基地平台,学院建设5个稳定的挂牌实习基地,并与企业共同制定实纲,确保实习质量。 2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依据我院具体实际,结合本科各专业的特点,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从科研训练平台、科研项目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开拓国际化平台和营造学术氛围等5个方面构建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1)构建科研训练平台。遵循3个基本原则构建科研训练平台:一是在资金上集中教学、科研各个渠道的经费,统一规划,根据学科发展的需求,搭建学科前沿领域的仪器平台,为学科发展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本科生学术视野的开拓和科研训练层次的提升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在政策上制定大型仪器网络化管理制度,学生通过培训获得大型仪器操作达标证书后可以使用大型仪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三是在实验场地上整合教学、科研优质资源,包括国家示范中心、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教师研究室等,向本科生科研训练开放。通过这几项举措,保证了学科建设、本科生培养、教师队伍提升等协调发展。(2)组建科研项目平台。学生参加的各类科研训练项目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院创新基金项目和为期一年的毕业论文。整合各类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由专人负责,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扩大学生受益面,将整体提高和重点培育相结合。前3类项目要求指导教师必须主持在研项目。(3)建立学科竞赛平台。成立专门培训组,统一组织、培训学生参加重要的竞赛活动,并通过总结将存在的问题反馈实验教学课程组。各类活动主要包括国家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省级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和大学生“挑战杯”大赛。(4)开拓国际化平台。加强国际交流,通过邀请国外知名大学的教授学者(30人次)举办讲座、外派交流人员(20余人次)等方法,开拓了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5)营造学术氛围。为了培养兴趣、营造氛围、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每年在学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工学院、地质系、文博学院、城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开设化学课程的院系中,举办“化学文化周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化学理论知识竞赛、化学实验知识竞赛、趣味化学知识竞赛和优秀论文展示等。另一项活动为学生自行编撰《化学星源》学术刊物。国内知名学者为刊物题写了贺词。高鸿院士题写:格物致知,求实创新,培育化学创新人才———祝贺《化学星源》创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分委会主任郑兰荪院士题写:热爱化学,献身科学。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分委会原副主任姚天扬教授题写:追真求实,创新造物———贺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星源》创刊。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史启祯教授题写:精心培育,各方支持,让《化学星源》成为青年学子的成才之梯。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分委会副主任宋毛平教授题写:做学问,勤学好问,敏于思考渴成才;搞研究,埋头探究,锐意进取勇创新。国家级教学名师唐宗薰教授题写:异想天开,大胆突破,严谨求是!不唯书,不唯师,要唯真理! 3制定科研训练规章制度 为了引导师生注重科研训练项目的学术内涵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参加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制定各类规章制度。要求所有项目经过预研、申请、答辩、立项、签订任务书(教师和学生)、中期检查、结题汇报等程序,加强过程管理。要求各类项目结题时至少在学生自办刊物《化学星源》发表文章,训练学生整理研究工作、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4引导开展科学研究训练 通过各种制度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一方面在保研中设立加分制度和免研直通车制度:在保研成绩中设立附加分,承担与参加科研项目、发表文章等均有加分;学校教务处规定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具有破格保研资格。另一方面制定奖励制度:发表文章、参加各类项目、获奖各种成果,均有奖励。5参与研究的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成效2006年以来,我院学生获得国家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9项和42项资助,同时设立学院创新基金项目120余项,直接受益学生560余人。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或参与研究的署名作者2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我院在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获省级一等奖共15项,并3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在“挑战杯”比赛中,获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5项。考研率和就业率明显提高,学生深造率(读研或出国深造)40%以上,研究生考取率在95%以上,就业率94%以上。 教学科研论文:生理学教学科研思维的作用 摘要: 加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生理学的学科特点,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科研小组4个方面提出系统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思维的新思路。 关键词: 生理学;科研思维;创新能力 加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生理学是医学基础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每一个经典理论的形成,无不来源于前辈生理学家对生理现象的深入思考,大胆的假设和缜密的验证,薄薄的一本教材实际上就是千万生理学家穷其一生所进行的科学实验结论的浓缩,因此,生理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医学人才的科研意识、素质、能力十分重要。 1理论课教学中科研思维的渗透 固守理论课堂主阵地,将科学史话巧妙地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了解经典理论形成的来龙去脉。例如,细胞生物电因其微观性、抽象性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通过Flash动画演示霍奇金(A.L.Hodgkin)和赫克斯利(A.F.Huxley)运用电位固定法在枪乌贼巨大轴突进行实验,记录到膜电位成梯级波变化的过程,进而引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再如,讲解胃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时,提到纯胃液pH值在0.9~1.5,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没有细菌能在酸性如此强烈的胃液中存活,此时通过澳大利亚科学家Marshall的“以身试菌”的故事,不仅证实了幽门螺杆菌确实存在,而且证明了它就是引发消化性胃溃疡的罪魁祸首,这让学生看到真正的科学家在自己的发现与学界主流的观点相悖时,对真理的坚持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从而深入地思考如何才能通过有效的科研设计和针对性的实验,既不伤害自己的身体,又能证明假设的正确性。 2实验教学中科研思维的培养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设计性实验,注意理论、技术与思维的结合。生理实验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设计性实验是一种模拟式的科学训练,学生可以初步掌握较为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进一步了解科技前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1]。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利于学生逐步建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理念,使实验教学环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分工合作、互相帮助,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多讨论,及时沟通交流,以提高研究效率,可以充分调动每位成员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2]。 3网络教学中科研思维的发散 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是他们拓宽知识面最便捷的平台。教师可以上传理论教学中涉及的著名科学家的科研轶事或经典实验操作步骤,提供有效链接,设定相关的讨论题目,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然后约定时间师生互动交流,当然这种互动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为学生搭建沟通的桥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科研资料,或通过自媒体上传自己的实验视频,加强新媒体网络平台资源的分享和传递,参与网络平台的维护和更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4成立科研小组 鼓励大学生成立科研小组,配备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努力申报科研课题。创造条件使本科生参加科研工作是提高医学本科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现实选择和重要途径。选拔学有余力的优秀本科生成立科研小组,申报课题,直接参与科研实践,将平日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科研活动当中。大学生的所有科研活动都应该同专业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科研化和专业性研究是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原则[3]。生理学作为经典实验科学,研究的是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及其机制,只有深入研究正常生理规律,打下坚实基础,才有可能在日后临床工作中面对患者发生病理生理学改变时,从容地应用药理学知识将其纠正或延缓。 5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旨在以科研实践活动为平台,在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4]。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生理学作为基础主干课程,承上启下,在教学中只有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满足当前医药事业对科研人才的需求。 作者:杨智航 张量 李玉芳 张忠 单位:沈阳医学院 教学科研论文:院校网络资料对科研的影响 作者:唐红艳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高校自建的网络资源主要是指高校自主创立、集成的相关网络信息和网络资源。高校自建的网络资源主要有:一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方面的网络资源。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精品课程建设网、校园网FTP资源共享服务、随书光盘下载、教务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和网上选课等。二是为管理沟通服务方面的网络资源。湖南科技学院学籍学历查询系统、财务查询系统、校务公开系统、心桥网、西山论坛和校长信箱等。三是为生活服务方面的网络资源。如后勤服务系统、维修申报系统等。 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网络资源是教师获取信息资源、提高教研水平的重要载体 高校教师通过校园网络资源获取教学科研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采集最新信息,可以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2、校园网络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 高校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资源,比如公务员模拟考试系统、四六级模拟考试系统、司法考试模拟系统及图书馆中国知网等获取相关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自我发展提供服务。 3、校园网络资源是加强沟通、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高校通过校园的网络论坛、博客及其它网络平台和沟通工具等,能够发挥一种联结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校园网络也是高校进行管理沟通、开展无纸化办公的重要工具,各种教学文件、通知、申请等均可通过校园的网络系统进行传输,不仅节约资源,而且还提高了办事效率。 4、校园网络资源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现代信息素质的重要渠道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掌握信息资源就掌握了成功的关键。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信息素质的培养是现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资源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对信息与信息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信息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切的认识。充分地利用网络优势,充分使用校园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摒弃大量无用的、有害的信息,获取健康的、有用的信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在运用上存在的问题 1、宣传不够,相关培训和配套工作不到位 目前,有为数不少的人不知道校园网络资源有那些、不知道如何去下载相关资料或是不会使用。有些学生到大四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知道如何从校园网上免费下载相关的学术期刊资料,如何从校园网上查询各类图书信息,如何将各类资料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如何使用上面的科研资源为学习服务。甚至有学生毕业了也不知道如何使用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少数老师教学也未能用到目前已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很少吸纳和借鉴别人的观点,将所讲的与现实、与大环境结合起来,而仅仅是照本宣科。 2、校园网络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率低 近年来,许多高校不断增加资金投入,相关实验设备增加,硬件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但是反观在软件方面却没有跟上来,系统维护不足,从而使校园网络资源利用不够,计算机沦为普通的文件传输和上网聊天工具。《南方日报》曾以头条新闻报道《莫使校园网成大摆设》,据统计目前投资数百万建成的校园网,有50%以上的计算机仍处于不完全使用状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3、高校自身开发创建的网络资源较少 校园网络资源中除本校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检索到的网络资源、校园PTP、校园精品课程建设网、各类教学管理系统外,其余通过校园网可触及到的网络资源大部分来自于网络共享,或通过付费购买获得,学校自己开发的网络资源相对较少。 4、校园网络资源存在不丰富,管理不完善 一些高校校园网络资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集中于一些学术期刊等,对于一些外文文献、古旧图书涉及相对较少。同时校园网络资源存在管理不完善问题,很多网站内容空洞,更新速度慢,页面设置老旧且不合理,使用起来极不方面。而且校园网络还存在网络不稳定、速度慢、日常维护跟不上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校园师生对网络资源的使用。 提升校园网络资源在教学科研中运用效益的措施 1、加大对校园网络资源的宣传和使用力度 高校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校园网络资源宣传教育,让全校师生都知晓校园相关网络资源状况,知道如何去正确使用校园网络资源。针对大学生,可以借助高校的学生会、团委、社团等平台,举办相关的讲座或者进行一些文字宣传等,加大宣传力度。首先让广大学生知道有校园网络资源、校园网络资源具体有那些,然后让大家知道应该如何去使用,将那些有用的校园网络资源用到自己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利用网络来加强对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学习。 2、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水平 高校针对教师,可以举办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网络技术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等,让其对网络教学资源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能够更为熟练地将其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熟练地从网上获取相关的信息,更多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各项校园网络资源为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科研能力更上一层楼。 3、开发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的校园网络资源 首先,可以对自己本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学生的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课题、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园创业计划大赛获奖作品的优秀成果等进行电子化,利用校园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其次,结合本校和本地的特色开发相关网络资源。湖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立足永州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如女书文化、舜文化、瑶文化等,多开展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将地方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电子化,开辟专门的网站,建立校园资源共享平台,并派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 4、建立开放式的即时交流,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建立诸如论坛、博客、专业的学科网站等实现教师在课下的和学生的互动。在博客中教师提前告知学生下堂课的讲课重点,布置相关作业。学生针对教师的相关问题予以回答。开辟网上论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想和观点的平台,在网上交流分享自己考证、考研、工作、学习方面的心得,探讨相关问题,拓展学习空间。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让师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5、建立校园网络资源使用的长效激励机制,提高使用效率 高校应建立校园网络资源使用的激励机制,鼓励老师多上网和学生交流,诸如一些博客论坛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复,给学生答疑。可以将教师的这部分工作适当予以量化,按课时计算给予一定的补助,学校在这一方面还应该给予表现突出的老师适当奖励。 6、建立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及时进行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升级 高校为大力挖掘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应建立面向教师的网络备课平台,实行网上备课;建立学校自己的专门备课网站,实行教师备课的教案共享;建立教师博客等,实现老师和学生的网上互动,从而避免高校教师上完课之后,学生见不到上课教师,教师不容易找到学生的状况,从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国外许多知名大学经常可以看到在阳光下学生坐在草坪上进行网络学习,国内的许多知名高校也都实现了无线互联网的免费覆盖。在我校应首先实现校园无线网覆盖,其次是争取无线网的免费,同时对校园所有多媒体教室进行全程联网,避免只有硬件设备,而无法做到网络链接,实时获取网络资源。建立校园网站视频点播系统,开设校园教师网络公开课,让学生在下课后对上课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网上重新听课获取答案,而那些因请假等原因没来上课的同学也有机会重新补课,从而避免上节课的没听或没听懂,下节更听不懂,久而久之不想学习的状况发生。 教学科研论文:精品课程教学科研互动关系 1研究的背景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方面,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导向,各省市和高校都积极主动建设了各级各类的精品课程,极大推进了课程建设的步伐。但其中的一些精品课程特别是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其质量和建设水平都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精品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但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却一直是个难题。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教学与科研应该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有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提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既属于教学范畴,也属于科研范畴,通过对其内容的各方面各层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与探索,可以使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支撑教学,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分析 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突出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教师是课程建设中连接教学和科研的纽带。精品课程对教师队伍的定位是“一流的教师队伍”,这个“一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门精品课程应该首先具有一个一流的课程负责人,能够通过自身的组织和协调,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能够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二是精品课程建设还需要具有一支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并取得一定的教研教改成果。 从教学角度分析,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作为教学实践最重要方面的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源泉,从科研的角度来看,教师参与科研可以大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这有助于教师更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无论是作为个体的教师还是作为团体的课程教学团队,都必须充分参与课程建设,将课程建设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精品课程的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两个方面。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并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灵活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精品课程建设强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中要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恰当而又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协调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精品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用的基本原则,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是值得教师永远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精品教材,精品教材的建设,有赖于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工作中积累,更有赖于教师在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中加以创新。精品教材的建设过程,也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突出的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灵魂,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之所在。它是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以及课程教学上的突破,是独创性的成果,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特色和创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创新与特色必须贯穿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它们在精品课程评审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课程特色来源于教师团队对课程教学理念的精心凝练,来源于对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创新,来源于对课程教学手段的深入探索,来源于对教材建设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可以说,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 3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机制 作为一项课程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系统的课程建设,是优质的教学资源,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必定是教学和科研完美结合的结晶。必须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构建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互动中推进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有赖于理念上的更新。必须树立教学与科研工作统一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理念。高校的人才培养,最终都会落到课程这个基本载体上,如果在课程建设中没有教学科研结合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培养这样的人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从人才培养的高度认识课程建设中的教学与科研,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为本,推进和加强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有赖于课程建设主体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必须树立精品课程教学属于学术研究范畴理念。现在的高校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而是学术水平的反映,必须把教学水平作为学术水平的一部分。承认课程教学的学术性,学校才能真正赋予课程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等同的学术地位,教师才能从内心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术研究、把课程教学作为学术活动;才能不断革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在教学中的融合,才能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和心得,深入研究相关文献,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丰富教学内涵。 构建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互动,还有赖于管理体制的更新。教学科研能否良性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科研互动的外部保障,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教学科研互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教师评价体制。如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科研的互动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建设中教学科研互动的评估指标体系,尤其是教学中的科研不能只看重档次和数量、转载情况等,更应该关注其在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是否促进了教学改革,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各类教师荣誉称号如青年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的评选中注重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是否主动推进了教学与科研互动。在精品课程的年度检查和评价中增加教学科研互动的指标要素,如课程建设方面的备课情况,网络资料更新情况、与学生动态交流情况,教学研究情况等。 教学科研论文:试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与教学科研的结合 一、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结合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制约教学科研工作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是人的因素,一是物的因素,物的因素最终是要受人的因素驱使和制约的。由于教学科研工作的主体是人,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科研工作的质量,而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对人的教育管理,是通过教育管理人而达到与教学科研工作沟通的。对教学科研工作中人的因素实施作用力的途径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行政管理,二是思想教育。实施行政管理的主要部门有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后勤处、财务处等,实施思想教育的主要部门有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工会、团委等。可见,纪委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是通过思想教育的渠道对教学科研工作者实施教育管理的,从而间接地作用和服务教学科研工作。与此同时,由于行政管理部门也离不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因此,党风廉政建设还可以通过对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教育管理对教学科研工作产生影响。(一)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组织保证。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并没有与教学科研工作发生直接联系,它要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才能对教学科研工作产生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抓好教学科研单位的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工作,从而对教学科研工作实施影响,体现出为教学科研服务,这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党风廉政建设还可以通过抓好各行政管理部门干部党员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再由各行政管理部门以自己特有的行政管理方式作用于教学科研工作。因此,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服务教学科研工作的着力点离不开教学科研单位的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和党支部以及广大一线党员,而这些都是教学科研单位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它们分别起着“火车头”的作用、战斗堡垒的作用和旗帜的作用。教学科研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不高,党总支和党支部战斗力强不强,党员的作风发挥得好不好,都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成果。(二)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思想保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资源决策权,如在招生录取、经费分配使用、建设项目安排、物资采购、校办企业运营等方面可以自主支配,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少数党员干部在多元利益面前模糊了廉洁视线违法违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不断筑牢高校的思想政治基础,才能提升教学科研单位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素质,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优先发展提供主体条件。实践证明,越是加强教学科研工作,就越要通过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教学科研育人,校风环境育人,管理服务育人,实践锻炼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教学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因此,高校积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党员的廉洁自律教育提出新要求,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途径,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党风廉政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是极其重要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所创设的软环境集中体现为一种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以及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教学科研工作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党风廉政建设的对象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他们之间构成了各种各样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同志关系等等。如果党风廉政建设搞得好,就能有效地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的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潜力,就能形成思想解放、作风民主、团结互助、心情舒畅的教学科研工作局面,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工作氛围。(三)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作风保证。近年来,高校违纪违法案件依然时有发生,这种贪腐风气对以教学科研、教书育人为核心价值的师德师风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还存在着薄弱环节、认识模糊和监督缺位等突出问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强调指出:“面向未来,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任务还很重,巩固党风廉政建设成效、防止问题反弹的任务还很重,解决党内作风上深层次问题的任务还很重。”这也充分表明了在高校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作为教书育人单位,“高校各个层面的校园人廉洁自律,以高尚的品格影响和教育学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将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高校中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风气至关重要。党风廉政建设是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校作风建设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总体精神面貌和办学形象,是其教风、学风、考风、师风、校风等风气的集中反映,只有持续有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才能保障教学科研工作作风向好。 二、高校党风廉政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具体结合 教学科研工作在高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高校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与教学科研工作有着或大或小的关系。对于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来说,它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抓好中层领导班子的建设。教学科研单位的中层领导班子,既是学校公权力的执行者,又是教学科研第一线的直接指挥者,担负着制定本单位的教学科研工作计划,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课程、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项目建设,调动教学科研工作者积极性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和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开展教学科研攻关等重任,因此教学科研单位的中层领导班子的建设搞得好不好,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不高,执政能力强不强,将直接影响到本单位教学科研工作成效,凡是领导班子不团结搞内耗或者全局观念淡薄、只顾局部利益与个人利益或者思想不够解放进取、锐气不足或者工作不够主动形不成领导力的,都会程度不同地弱化教学科研工作效果。然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抓好中层领导班子的建设,“坚持以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引导全校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带头遵守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是教学科研单位工作出硕果的关键。(二)抓好基层总支和党支部的建设。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总支和党支部是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战斗堡垒,是党风廉政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又一结合点。基层党组织的廉政生态状况关系到教学科研工作与外界信息、物质的交换效果。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或党支部,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能够把本单位党内外的群众团结起来,共同服务教学科研工作。从组织的纵向维度看,它可以整合力量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从横向维度看,它可以与同级组织形成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实际上,教学科研通常表现为这种或者纵向或者横向维度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科研导向。然而,这种良好的组织生态平衡系统有赖于党风廉政生态的建设,如果没有权力监督机制和利益冲突防范机制等党风廉政机制建设,就很难形成和谐共生的组织系统。因此,纪检监察部门通过抓基层党组织和党支部的纪律学习教育,民主评议党员支部,目标管理评估以及书记支委的思想作风建设等方法方式,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目的是使党支部能够保持旺盛战斗力,能够团结本单位的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上做出卓越成绩。(三)抓好教学科研第一线党员教育管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每一个成员以及每一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该以共产党员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无私奉献,这样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教学科研工作领域共产党员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成绩成果体现出来的。在高校,党风廉政部门一方面要做好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党员教育工作,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受市场经济“下海潮”的负面影响,不为西方意识形态演变所诱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安心搞好教学科研工作,并通过他们的模范行动进而影响周围的非党员群众。另一方面要抓好教学科研单位发展党员工作,尤其要抓好在中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中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和希望,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抓好在他们中间发展党员工作,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人员,也是教学的主体力量。由于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共青团员,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要求在高校中抓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以党员的先进性吸引大学生向党组织靠拢,从而形成一股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的校园文化主旋律,由此促进学校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 三、高校党风廉政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结合的途径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学科研领域,“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才能更好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好战胜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为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克服党风廉政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是互不相干“两码事”的错误认识,形成党风廉政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有机结合的共识。一方面,从事高校搞党风廉政工作的同志,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的,不能把党风廉政建设孤立起来,而应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即如何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上考虑问题,从而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党风廉政建设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找到生长点,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些同志虽然也认识到,既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又要抓好教学科研工作,但却认为,抓党风廉政建设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抓教学科研工作是教学科研单位的事,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各唱各的调,井水不犯河水的思想,这在思想认识上就削弱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效果。另一方面,作为教学科研单位和个人,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本身就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任务,是高校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体现,更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党培养更多资政人才的现实需要。其次,我们要克服党风廉政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是互不相干“两张皮”的错误认识,形成两者目标一致,都是为教学科研服务,只是工作角度不同的共识。有些同志虽然口头上也说党风廉政建设重要,但实际上却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空头理论,是形式主义,是可有可无的,而行政管理才是必不可少的;抓党风廉政工作吃亏,抓行政管理工作吃香,因而出现重行政管理,轻党风廉政建设的现象,这也是不对的。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我们忽视了党风廉政建设,行政管理工作就会时时碰钉,处处碰壁,也就难以取得应有的工作成效了。党风廉政建设是保证行政管理职权协调、有序、阳光运行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在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强化党风廉政管理要求,构建起不想腐的思想防范机制、不易腐的组织保障机制、不能腐的制度约束机制和不敢腐的监督惩处机制。只有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教学科研工作的监督管理功能,才能在教学科研中规范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避免行政权力恣意干扰学术,让高校回归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等更为本质的价值取向中去。再次,我们要克服党群系统中各个工作部门互不相干“一盘沙”的错误认识,形成所指向的目标一致,工作的角度一致,都是从党风廉政建设的角度为教学科研服务,只是各自工作的方式不同的共识。高校党群工作系统面对着最广大的师生员工,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含着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防腐反腐举措,高校党组织能否做到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关系到高校能否把丰富的党风廉政建设资源转化为高校科学发展资源,能否实现专家治校、依法治校、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能否形成风清气正的治教、治学、治校、治党氛围。在新形势下,高校党群工作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只有认清高校的办学本质,遵循高校的办学规律,坚持高校的办学原则,依照教学科研的工作要求,通过发挥党风廉政建设的治理功能和条件链接功能,把握住党风廉政生态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特点,党群系统各部门才能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格局,才能避免高校党群部门在党风廉政建设服务教学科研方面单打独奏唱“独角戏”的现象。最后,我们要克服党风廉政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不相干的错误认识。廉洁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廉洁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国家是否拥有正确、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更关系着我党反腐倡廉工作长效机制的巩固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廉洁意识,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高校廉洁教育开展得越系统,进行得越扎实,就越有助于夯实党风廉政建设的社会基础。以廉洁教育为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服从服务于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的。教风、学风、考风、师风、校风是教学科研工作的灵魂,高校所倡导的廉洁文化是促进教风、学风、考风、师风校风健康发展的精神资源,然而,廉洁文化的内在价值正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培育、传播和发展的,所以,党风廉政建设、教学科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廉洁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实现课程设置显性化与隐形化相结合,通过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课堂教育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来促进廉洁教育,正确引领教学科研的舆论导向。另外,我们还要努力营造廉洁自律、崇廉尚廉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廉洁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股为实现“中国梦”的教育正能量。 作者:林海峰 单位:广东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教学科研论文:初中化学教学科研的发展 随着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即研究者”、“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论和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意义重大,化学教师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育科研略谈拙见,以供参考。 一、化学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 化学教育科研是从客观存在的化学教育事实和现象出发,以推动化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改善和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科学行动研究活动。研究过程包括选定课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五个部分。 1.选定课题 课题的选定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发环节,它决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影响研究的效果。 选题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实效性和科学性。选题内容一般来自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包括化学课程与教材的研究;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化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研究;化学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化学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化学课外活动的研究;现代化学教学手段的研究等。 2.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的统筹性规划,制定研究方案就是提出对研究活动的可操作性计划。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查阅,了解前人对该课题作过哪些研究,有那些科学理论根据;研究者将在何时、何地、运用何方法进行研究活动。查文献时最好普查文献索引或目录,可查《全国报刊索引》(月刊)哲学版的文化教育类G部分(上海图书馆主办),或查《中学化学教育》(双月刊)复印报刊资料(人民大学主办)等。 3.实施方案 这是研究工作的主体落实阶段。研究者采用调查、实验、观察或其它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从中搜集有关问题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要不断记录研究中需要运用的资料以及自己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意见和结果;要对资料分类和系统化以便于资料的系统保存和调用;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加以核对、考证,淘汰一些不必要和不真实的资料。对一些零乱的数据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加工,使资料内含的规律能一目了然。 4.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搜集来的大量资料只是一些具体的研究事实或数据,须经过自己思考和集体讨论,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从而发掘有关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分析的方法有逻辑分析和统计分析两种。在具体的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以某一分析为主,或者两种分析方法综合运用。当分析、综合、概括出研究结论后,还需要到变化的实践中加以检验。 二、化学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是指在化学教学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四种。在研究中往往采用起主导作用的某一种方法,又配合运用其它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运用文献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它适用于研究以往的化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来认识化学教学的发展规律,吸取历史上化学教学经验的精华,总结教训,探讨化学教材、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原则和规律,以指导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 文献法的操作有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二是文献收集,三是文献鉴别,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搜集第一手材料;既要搜集正面材料,又要搜集反面材料;要善于辨证分析史料的价值,选择能反映本质规律的材料。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教育教学处于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教学、学习和实验等外部表现,搜集化学教学的感性材料,探求化学教学规律或经验教训的一种方法。 观察的方式有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两种。定量观察常通过填写观察量表来进行。设计观察量表最主要的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观察项目,再将项目分解成可以观察的目标行为。定性观察只需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不追求量的确定。 观察的要求是: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观察前要阅读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文献资料;观察者要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详细的记录;观察后要及时整理观察资料。 3.实验法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适当控制或模拟客观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有计划地逐步变化条件,探讨其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化学教学研究中,这种方法应用是较多的。 一般有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之分。实验室实验较多应用于摸索某些实验的最优方案或化学反应机理等。现场实验一般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等。 实验法的一般步骤是:首先是提出问题、订立计划;然后进行实验,再从理论上加以探讨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其基本要求是:实验必须周密设计,系统进行,精确测量,反复进行;广泛参考、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理论,采用新方法。 4.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访问、问卷、座谈、测验等方式,有计划地收集化学教学工作某一方面的资料,并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化学教学的某些规律的方法。它常与实验法、观察法配合应用,方法比较简单易行。可以用它去研究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大,时间较长的化学教学现象。 调查的一般步骤为:一确定调查课题,制定调查计划。二搜集材料,这是调查的关键环节。可以综合运用实地考察、开调查会、问卷或测验等调查手段。必要时要设计调查表格,问卷过程中设计的调查表,较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用“√”或“×”进行选择。三整理材料,将原始材料的可靠性和统一性进行检查并进行统计处理。四撰写调查报告。 在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目的明确、选样方法科学、收集手段多样、统计方法合理。
大学数学论文:试谈提高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 [摘 要]本文从藏族大学生反映最多的“数学难学”的话题出发,探究如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便为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策略 数学素养顾名思义就是人本身具备的数学修养,它在数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数学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复杂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复杂性是社会复杂性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而藏族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更具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我们知道以往的数学教育受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影响,常出现对教学模式理解与运用的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通过建立统一的教学模型,也就是过多地注重了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对学生数学素养、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不够,使数学教育变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迫使学生疲于应付“八股”式的教学,逐渐产生了“数学难学”与“枯燥乏味”的感觉。在笔者多年的民族数学教学实践中,深为这种认识所困惑,因为我们发现学生们一旦对数学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后,会对后期的数学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不断地摸索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高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最根本的还是应该从学生本身出发,也就是将鲜活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这些对象的具体情况,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寻求恰当的方法。 1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藏族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如下错误认识 1.1 “计划经济”遗留的思维惯性 相当一部分藏族大学生对大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上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什么都不用愁,他们从一入校就认为进了大学门,以后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反正自己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以后的前途国家会考虑的。所以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大学数学课程学习的警惕性,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确,大脑里带有深深的计划经济时代下大学生思维的烙印。 1.2 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数学专业是基础科学之一,表面看上去很难直接指导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生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忽视对数学的学习,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学好数学没有什么用,反正自己最后还是回去教中小学,在中小学用不到那么多的诸如微积分、向量空间之类的高等代数的知识,所以不喜欢学习也不愿意学习数学。 1.3 低估了大学数学的抽象与容量 中学数学尤其是高中数学由于内容少、课时多,有时会出现老师一节课只讲一个例题的现象。总体上来看教学容量不大,而大学数学的教学应该是使学生向自学能力提高方向培养的转折点,所以为了教学进度老师有时一节课讲10多页也是正常现象,并且中学教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关系更紧密一些,但难以与高等数学知识的具体、抽象直接衔接,加之学生初学伊始一般会用中学的眼光来看待大学数学的课程,往往会低估了大学数学的抽象与容量,使不少大学一年级学生一接触到“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就对数学专业产生了畏惧情绪。 1.4 故意降低自身学习数学的标准 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来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该地区经济不发达,信息传播很慢,在具体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也出现了对课本中部分章节内容的删减,所以他们认为反正自己毕业后要回到当地去,如果做中学教师也用不了那么多的高等数学内容,因而不深入地学习,只学一点皮毛而已,还有部分藏族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高考分数低,数学基础不好,只要数学考试过关就行,从而故意降低自身学习数学的标准。 2 如何走出误区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阿伯特•爱因斯坦(albereinstein)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2.2 吃透定义是根本 教学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和自身发展应用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这种需要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内在动力的关键,通过再现数学思想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需要,也使他们有探索的“愉悦”,这样的例子很多,本文不再累赘。至于吃透定义对藏族大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定义”就是通过指出概念所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3 温故而知新,自我去总结 大学数学的教学容量是不大的,为了教学进度老师有时一节课可以讲10多页也是正常现象,对数学概念及思维的掌握及诸如英语等课程的巩固,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前面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很快,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自我去总结,善于温故而知新,尤其《高等数学》与《解析几何》之间的知识点有很多是有联系的。学生的思维总是体验每一次总结之后得到升华,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在体验掌握成功的过程中得到开发。例如:在学完求极限的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总结诸如“利用连续性”、“倒数法”、“约简分式法”、“有理化法”、“设变量法”、“罗比塔法”等方法求极限。 以上针对藏族大学生提高他们数学素养的方法,只能说是最基本的几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种方法都能独立发挥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需要视具体情况与用多种策略,以求达到较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以上的这些探究也好,策略也罢,实施起来都离不开藏族大学生自身的勤奋,所以作为教师在授课之余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做人意识,树立竞争意识,使他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必须树立学习终身化的理念。这将会帮助他们根除对学习数学的思想认识误区。同时,还应激发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树立到更好的大学再继续深造的信心;到更大的城市谋求发展的壮志,使他们自己能够真正意识到具备数学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数学论文:探析提高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 摘要:本文从藏族大学生反映最多的“数学难学”的话题出发,探究如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便为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策略 数学素养顾名思义就是人本身具备的数学修养,它在数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数学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复杂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复杂性是社会复杂性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而藏族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更具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我们知道以往的数学教育受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影响,常出现对教学模式理解与运用的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通过建立统一的教学模型,也就是过多地注重了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对学生数学素养、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不够,使数学教育变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迫使学生疲于应付“八股”式的教学,逐渐产生了“数学难学”与“枯燥乏味”的感觉。在笔者多年的民族数学教学实践中,深为这种认识所困惑,因为我们发现学生们一旦对数学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后,会对后期的数学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不断地摸索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高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最根本的还是应该从学生本身出发,也就是将鲜活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这些对象的具体情况,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寻求恰当的方法。 1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藏族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如下错误认识 1.1 “计划经济”遗留的思维惯性 相当一部分藏族大学生对大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上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什么都不用愁,他们从一入校就认为进了大学门,以后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反正自己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以后的前途国家会考虑的。所以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大学数学课程学习的警惕性,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确,大脑里带有深深的计划经济时代下大学生思维的烙印。 1.2 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数学专业是基础科学之一,表面看上去很难直接指导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生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忽视对数学的学习,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学好数学没有什么用,反正自己最后还是回去教中小学,在中小学用不到那么多的诸如微积分、向量空间之类的高等代数的知识,所以不喜欢学习也不愿意学习数学。 1.3 低估了大学数学的抽象与容量 中学数学尤其是高中数学由于内容少、课时多,有时会出现老师一节课只讲一个例题的现象。总体上来看教学容量不大,而大学数学的教学应该是使学生向自学能力提高方向培养的转折点,所以为了教学进度老师有时一节课讲10多页也是正常现象,并且中学教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关系更紧密一些,但难以与高等数学知识的具体、抽象直接衔接,加之学生初学伊始一般会用中学的眼光来看待大学数学的课程,往往会低估了大学数学的抽象与容量,使不少大学一年级学生一接触到“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就对数学专业产生了畏惧情绪。 1.4 故意降低自身学习数学的标准 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来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该地区经济不发达,信息传播很慢,在具体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也出现了对课本中部分章节内容的删减,所以他们认为反正自己毕业后要回到当地去,如果做中学教师也用不了那么多的高等数学内容,因而不深入地学习,只学一点皮毛而已,还有部分藏族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高考分数低,数学基础不好,只要数学考试过关就行,从而故意降低自身学习数学的标准。 2 如何走出误区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阿伯特•爱因斯坦(albereinstein)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2.2 吃透定义是根本 教学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和自身发展应用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这种需要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内在动力的关键,通过再现数学思想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需要,也使他们有探索的“愉悦”,这样的例子很多,本文不再累赘。至于吃透定义对藏族大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定义”就是通过指出概念所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3 温故而知新,自我去总结 大学数学的教学容量是不大的,为了教学进度老师有时一节课可以讲10多页也是正常现象,对数学概念及思维的掌握及诸如英语等课程的巩固,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前面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很快,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自我去总结,善于温故而知新 ,尤其《高等数学》与《解析几何》之间的知识点有很多是有联系的。学生的思维总是体验每一次总结之后得到升华,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在体验掌握成功的过程中得到开发。例如:在学完求极限的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总结诸如“利用连续性”、“倒数法”、“约简分式法”、“有理化法”、“设变量法”、“罗比塔法”等方法求极限。 以上针对藏族大学生提高他们数学素养的方法,只能说是最基本的几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种方法都能独立发挥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需要视具体情况与用多种策略,以求达到较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以上的这些探究也好,策略也罢,实施起来都离不开藏族大学生自身的勤奋,所以作为教师在授课之余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做人意识,树立竞争意识,使他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必须树立学习终身化的理念。这将会帮助他们根除对学习数学的思想认识误区。同时,还应激发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树立到更好的大学再继续深造的信心;到更大的城市谋求发展的壮志,使他们自己能够真正意识到具备数学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数学论文:浅谈数学建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数学建模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了对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cumcm;数学模型;能力培养 一、引言 从实际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通过合理的抽象与简化,找出其内在的规律,然后用数学的语言———即数字、公式、图表、符号等描述出来,经过数学与计算机的处理得到定量的结果,并解释、检验、评价所得结论,供人们进行分析、预报、决策和控制,这种把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简化假设、归结为数学问题并求解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简称数学建模。较好的完成一道数学模型题目,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更要求学生具有知识拓展、综合运用、自学、创新、团队协作等能力,而数学建模的过程也正是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cumcm(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二、数学建模过程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几个方面 1. 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数学建模问题多来源于实际,其背景可能涉及天文、地理、医学、经济、管理等领域,cumcm的比赛时间仅有三天,这就要求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学和讨论来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要把各领域知识与数学方法、计算机应用有效的结合起来。 2.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和信息收集的能力。建模涉及到的学生未知领域很多,这就要求学生应围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图书馆、书店、网络中收集大量相关的信息,才能对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在有限且短暂的时间里搜集、浏览、去伪存真,迅速捕捉真正有用信息,这就大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和信息收集的能力。 3.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按照对模型机理的了解程度不同,数学模型可分为白箱模型、灰箱模型、黑箱模型。对于灰箱、黑箱模型,需要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证,能创造性地给出解题方法。传统的数学课程所涉及的问题,一般有精确的答案,而数学建模中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拘于一种方法来解决。 4.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攻关能力。三名学生为一小组参加cumcm,在三天时间内对所给问题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三人在竞赛中合理分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集思广益,密切协作,使个人智慧与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队员之间有分歧时,三人需要经过讨论寻求最优方案,必要时个人要做出妥协,这也是团队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5.数学建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利用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处理大量繁杂的数据,熟练应用mathlab、maple、sas 等数学软件完成复杂的数学运算,这是参加数学建模的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此外,数学建模中较多问题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更为逼真的模拟实验与检验,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6.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cumcm 比赛时间共72 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学生要选题、查资料、组织相关知识及思路、团队间讨论、编写论文,可以说三天的比赛时间对学生的体力、脑力都是极大的考验,经常会有参赛学生最后关头乱了阵脚,草草交卷了事。因此,数学建模竞赛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树立顽强自信、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三、对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探究过程。数学建模课程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教师应是提问者,学生是思考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评判学生工作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作法。 2.建模课程的讲授要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开始时讲授一些简单有趣的例题,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基本建模方法学习完毕之后,可以组织模拟竞赛,让学生在模拟竞赛中得到磨练。 3.重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课程讲授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书本中的固定方法、技巧,而是要培养学生知识转化、应用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案例答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重要的是体会其中蕴含的分析方法。 4.竞赛前一定要做好思想工作。建模竞赛对学生是一次锻炼也是考验,要让学生卸下包袱,不要过多考虑成绩好坏以及个人得失,只有以平和心态、团队为先的精神状态投入比赛,才能取得好成绩。 数学建模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起到了巨大作用。 作者简介:文冀中(1981- ),男,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助教。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大学数学是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创新能力培养则是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就如何通过大学数学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1)数学概念与数学运算;(2)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3)数学传授与数学理解;(4)教学与科研。指出注重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学习,注重数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大学生自觉投身于有趣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去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数学;创新能力 大学数学对于本科生来说是门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是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通过大学数学教学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须备加关注[1]。 一、数学概念与数学运算 数学概念和数学运算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对象。显而易见,数学概念的教和学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数学在自然科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之所以重要,集中体现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的抽象性使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终生收益,也使许多人对数学望而生畏。那么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主要表现在哪里?简言之,就是数学概念[2]。 学习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甚至研究数学的关键。作为大学数学教师,把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能够讲得通俗、直观、易懂是讲授成功的体现。作为大学生,能够透过抽象的数学概念看到其直观的背景,则是学好数学,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设想一个对微分和积分概念不甚清楚的人,无论其微分、积分运算有多么的熟练,他究竟能把微积分用到哪里呢?抽象的数学概念只有在真正掌握它,理解它的基础上,才能涉及到熟练、自如地运用它,富有创新的开发它,推广它。无论是数学概念的运用,还是它的开发研究都与个人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在这里,我们来看几个数学概念的例子:文字运算a+b是由日常生活中的1+2抽象而来;线性代数中“线性空间”的概念,形式上由八条公理组成,而事实上则是从通常带运算的三维向量抽象而来;代数学中“群”的概念源于物理学家对晶体结构的描述。后来,凡是对具有对称性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运动进行数学描述,群便成为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逆矩阵”概念用于线性方程组有惟一解时的求解,而“广义逆矩阵”概念则用于线性方程组无解或解无穷时,某种意义下的求解。 这些例子表明,繁杂的数学概念背后其实是极简单的数学现象。有时,借助直观化对理解数学概念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拓扑学中有一个“同伦”的概念,其定义为:对连续函数g,h:xy,如果有函数簇fi,对任何t∈[0,1],函数ft∶xy连续,且函数f(x,t)=ft(x)∶x×[0,1]y连续且使得f0=g,f1=h,则称函数g与h同伦。 初看这一长串定义,使人摸不到头脑,难以理解其实质。实际上,考虑其一个几何直观,“同伦”的概念就变得十分明白了。当g,h为实的连续函数时,g和h的同伦就是曲线g和h能通过连续变形而互相重合。这样,“同伦”这个抽象的概念不过是曲线“连续变形”的严格数学描述而已。 还有“等价关系”与“同余”的区分。集合上的等价关系就是对集合中元素的划分;而同余则是一种性质“更好”的划分。 大学数学中,数学概念比比皆是。学好掌握好数学概念对培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二、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 大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数学能力,即运用大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发明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更重要地反映在数学思想的素养上。事实上,我们说一个人数学能力强,有数学才能,并非简单地指他记忆了多少数学知识,而主要是说他有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数学理论的本领。对一个大学生而言,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可多可少,但掌握数学思想及数学思想方法则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后者是创新的源泉,发展的基础,也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背诵,忽略数学思想的讲解和分析,加之传统的考试制度,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两者面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关键不在于数学知识的积累和传递,而在于数学思想的领会、运用及其创造新的数学思想。大家知道,数学在科学技术各领域及社会科学的各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可见,数学对于其他科学的意义和作用了[3]。 怎样才能在各方面更加广泛地应用数学呢?加强数学思想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数学的科学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靠数学思想方法向科学各领域的渗透和移植,把数学作为工具加以运用,从而促其发展。著名科学家欧拉不仅在数学上有突出贡献,而且在力学、物理学、天文学、航海造船、建筑等许多非数学领域与部门也做出了重大贡献,集中一点就是他具有深刻的数学思想和非凡的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哪些数学思想需要强调呢?譬如极限的思想;把曲线看做直线的思想;把有限长看做无限长的思想;使得特异数学、特异运算出现的思想;二维空间、四维空间、高维空间的思想;数学的神秘性与数学美的思想等。 在利用大学数学的实例,渗透上述数学思想的同时,向大学生传输大学数学中各种各样的思想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数学传授与数学理解 大学数学(包括概念、理论、方法、与形态等)的学习,不能单靠课堂传授或翻阅资料,尤其对那些通过学习想要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学习数学的最佳境地是真正做到“数学理解”。而达到这一境地的有效途径,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善于、勇于、勤于独立思考。摆在我们面前的教科书,为了陈述的简洁方便或篇幅的限制,往往将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省略了,或者将许多活生生的数学思想、引人入胜的数学过程掩盖起来。因此,在学学数学时,则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深入钻研,体会数学含义,挖掘数学思想,再现有声有色、有骨有肉的数学内容,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4]。 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一定要反复体会和深入思考,试图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去解剖分析,加深理解,真正达到融会贯通,清晰明了。 有时甚至需要带着怀疑、挑剔的眼光看待书本。 只有对数学概念、原理的透彻的理解,才会有得心应手的应用,乃至出人意料的创新和发展。 四、教学与科研 通常,我们提到教学和科研,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大学教师的本职。实际上,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与正确认识教学和科研不无关系。 就人类科技知识的创造、积累和发展过程来看,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换句话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因此,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某些数学研究或数学实验,如相关研究领域中数学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相关学科中数学模型的建立等,对于优秀本科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这方面,每个学科都有数不胜数的成功范例。把科学研究看做教学工作的延续,那么大学生投身于与大学数学相关的研究课题中去就是一件自然而普通的事情。 总之,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概念的学习,注重数学思想的掌握,注重数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大学生自觉投入到各种有趣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去,无疑会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数学史的渗透分析 摘 要: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史,有助于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品质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史;渗透 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如果数学教学缺乏历史观念,那么就会减少数学的教育价值。因此,数学史对数学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具有数学史的知识,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那么数学势必被学生理解成是数学符号、数学公式和数学定理的堆砌,枯燥无味。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数学教师,在数学专业方面,除应有一定深度要求外,还应有广度。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数学教材知识体系,有机渗透数学史,使学生通过对数学史、数学发展趋势等知识的了解,加深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体会和理解,变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为生动有趣,使学生热爱数学,并肯为数学努力奋斗,这是数学教师的职责。 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应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历代杰出的数学家,不但有能够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独特成就,而且有吸收世界数学先进思想的创造发展,更有坚韧不拔为数学献身的不屈斗志。古有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的关于圆周率π的计算和令人称道的“勾股定理”;今有被杨振宁教授写诗赞颂的能与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相提并论的陈省身的纤维丛理论,有誉满海内外的数坛传奇巨星华罗庚和离“皇冠上的明珠”只有一步之遥的陈景润的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辉煌成就等,这些无疑都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能强烈触动每个期待祖国繁荣富强的学生,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 2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史是数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发展史,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数学史上三次危机的产生与解决,客观上揭示了数学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数学中每一次悖论的出现和解决,都对数学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杠杆作用。矛盾、危机、暂时的统一,循环轮回,此起彼伏,它孕育了数学的勃勃生机,进而推动了数学的不断发展,这些都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演变,认识数学的渊源和本质,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不断运动、变化、来源于实践的科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理解数学也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3 进行远大理想和意志品质教育数学难学是学生普遍感受的问题,学好数学需要高强度的智力活动,需要具有勤奋、勇敢、顽强的精神,这也是当今时代迎接各种挑战不可缺少的精神。数学史中众多历史人物功标数史,他们有着共同的可贵精神,勤奋刻苦,锲而不舍,严谨认真,孜孜不倦,数学史上写满了他们顽强、悲壮、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动人心魄和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结合数学教材,适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的拼搏豪情,在治学之道上给他们以谋略性的启迪。 4 对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的领悟数学史是数学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全面写照,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数学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不仅仅是只知道它的结果。从对平行公理的证明到非欧几何的产生,从代数方程的根式求解到群论的诞生,以及数学三次危机的产生和解决,其间无不充满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过程的精美展示。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有百益而无一害。 5 使学生坚定从事数学事业的信念数学史中有许多数学家,他们之所以能对数学孜孜以求,功标数史,或是得益于他们老师的启迪和点拨,或是得益于他们老师的慧眼识才并无私地帮助和培养。还有一些数学家,他们在数学研究工作中获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他们也为数学事业的兴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对人才的关心、爱护和培养的伯乐精神令世人称颂,这些都将砥励学生为数学教育献身的志向。 数学史,即数学发展的历史,它与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悠久。一部数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数千年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整个过程的一个侧面。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数学的每一项富有意义的成果,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只是概念的结果,而是人类世代相继不断创造的艰苦曲折的漫长道路。一部数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始终不渝地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而这种精神,迄今仍为我们时代所需要。 大学数学论文:提高西北高校大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积极性的思考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数学建模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2008-2010西北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情况,提出了提高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积极性的建议,主要是增强热情,积极组织,主动参与。 【关键词】 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参与;积极性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举办,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年一届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数学建模竞赛由最初的1992年的79所高校314个参赛队发展到2011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以及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1197所高校的17317个参赛队,成为了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在国内外都具影响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且数学建模不再是要求学生生硬地记住几条数学公式解决几道应用题,它的应用性强,应用领域广泛,所涉及的学科众多,有化学、生物、经济、金融、信息、材料、环境、能源等,所以不仅要求学生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更要求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数学、计算机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且参赛形式是3人组队,利用开放的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共同完成,最后提交一篇论文,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和竞赛中既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又能提高沟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 一、2008-2010西北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情况的统计及分析 1、数据统计 笔者对2008-2009年全国各赛区参赛统计进行了分析,并摘录了部分赛区参赛情况的数据,将其制作出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虽然西北赛区参赛队数占全国赛区参赛队数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却仍然低于全国年增加参赛队占全国赛区总参赛队的比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西北高校的大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较低。 2、原因分析 造成西北高校大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与内地高校大学生相比,西北高校大学生的基础较差,专业理论功底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而且数学建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更要求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数学,计算机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有些学生虽然对数学建模竞赛有参与的想法,且在对数学建模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参与,而在参与过程中受到知识结构和水平,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得不中途退出。(2)学校对数学建模重视不够,对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宣传、推广、组织力度不到位,以青海大学为例,青海大学近三年的参赛队都只有几队,而且都是教师通过数模选修课选拔出进行参赛的,每年竞赛学校都未发过通知,而且学校很少举办有关建模的讲座,以及开展此类活动,数学建模协会也是在近几年才创办的,由于学校对数学建模不够重视,数学建模的发展失去了最关键的引力,学生由此对数学建模反应冷淡。(3)教师的参与面窄也影响了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及活动的积极性,目前数学建模的指导工作大多依靠数学系的老师,而且其他专业的教师对数学建模了解甚少,教师的参与面窄,指导力度非常有限,而且很多学校都是在临近竞赛了才对学生进行一个月左右的集中培训,然而数学建模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的知识面广,不是短时间的“集中培训”突击应试教育就可以奏效的,这样的指导对学生的作用不大。 二、提高大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1、学校应提高对数学建模的重视程度,积极宣传和组织数学建模活动 西北高校大多都将数学建模作为选修课开设,对学生该课程的考核也很简单,所以笔者建议学校能将数学建模作为一门必修课开设,提前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掌握一些数学建模的理论基础,并同时开设数学实验课,要求学生掌握多种数学软件。学校还可通过学校网站,学生社团举办活动定期宣传数学建模,扩大数学建模竞赛的影响力,围绕数学建模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专家及有经验的老师开展数学建模讲座,由此营造一种良好的数学建模气氛。 2、学生应注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建模竞赛 学生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数学建模竞赛,并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丰富自己数学、计算机、工程等各方面的知识,并能将单科知识相互联系和渗透,同时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及社会热点,将书本知识应用于这些未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上,通过这样长时间的实践,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真正能得到提高,进而加深对数学的热爱。 3、学校教师应增强对数学建模教学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建模活动 数学建模不仅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对参与的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扩充,创造性地从事教学,做到将学科前沿及社会热点融入到教学中来,并在学生日常的数学建模活动中给予指导,主动地与学生共同去探讨,教师和学生能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能力。 三、结束语 由于西北高校的数学建模竞赛起步晚,且学生的基础较差,专业理论功底薄,加上学校对数学建模重视不够,以及教师的参与面窄,指导积极性不高,势必造成数学建模在校内影响和学生的认知面极其有限的境地,且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通过学校、学生、教师的共同努力将数学建模竞赛在西北高校中更有效的推广,促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建模竞赛中来,更好地完成学校承载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教育偏差和调整对策 【摘要】大学的数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有着较高的难度,而且对比于国外来讲我们国家的数学教育水平还是落后一些,无论是课本教育方面还是考试的模式都比较单一。本篇文章针对我们国家大学数学的教育现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并且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育;偏差;调整 前言 大学的许多数学老师,在长期的研究并探索之后有着成熟的教学理论与经验,并且在课堂上的整体效果也比较优良。但对与我们国家所有的大学数学教学来讲,多数老师还是使用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也就形成了数学的教育革新模式中存在偏差问题。 1.大学数学教育现状 1.1教学内容不够充分 教学内容不够充分这一问题体现在对课本的内容过度重视,只对当中的一些主要定理或者公式进行讲述,其他的就要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并且对于公式的来源与过程只是简单推理,这样学生不能够有效的掌握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对推导方面的重视度大大降低,这就造成了单纯的机械式记忆,学生不会主动的进行思考,也就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学生们就变成了只会记忆的机器。同时课本的内容编排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限制,教学内容的问题通常体现在注重形式过度以及按照固定的程序教学这两个方面,这样就不能有效的加深学生们对内容的掌握,并且在数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大都是进行简单的推导,然后分析与判断,所以书本中的自由内容积极些,不具体的知识点就会被很容易的忽略。然而这些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作用就是来培养学生们各个方面的能力。我们国家的学生非常重视计算能力,而学生在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与模型的构建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短板。 1.2教学方式的问题 儒家文化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历史文化思想,而且当时中国的教育方式也被认为是非常先进的,然而现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学校教育那时候是非常不同的。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一切的事物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国家的数学教育也收到了比较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通常是按照提出定理、给出概念、进行推理,并大量的练习这个套路进行的,大都采用灌输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会让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刻板印象,他们就会自然的认为书本中的东西就是真理,这样也就形成了呆板学习的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学习到知识的本身,所以也就让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受到了限制。而老师们也认为只有让学生们对书本的知识进行记忆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让教学的效果有所提升,这一问题也是目前数学教育当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1.3教学效果问题 很多学生往往在考试成绩方面会出现严重的波动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考试的题型在平时没有见过,或者是没有经过多次的练习,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足,只停滞在对书本中的定理与知识的理解层面,如果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学生也就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一状况也反映了教学当中有着很大的弊端,学生们在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很多学生在推理与计算能力方面都非常强,而在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上或者创新力上有着很大的不足。而且在数学的教学当中,老师们大都是利用灌输的方法,学生们在潜意识上也信任了老师的这一教学方式,所以他们并不会独立的对问题进行处理,这样学生们在独立的判断与分析能力上就比较差,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会让课堂的气氛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这也就让学生们会在学习过程感觉疲惫,最终导致学习的效果与课堂的效率都比较差。 2.大学数学教育偏差的解决策略 2.1进行全方位的教学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既要对具体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进行培养。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数学教育,让学生能详细的掌握数学的每个细节,包含理论的环境、历史因素、使用条件以及出现源头等一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重要知识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们体会到知识当中的精华与奥秘。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数学素养培养,让学生们对相关的问题分析并提出有关解决方案,建立数学模型,对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加强。只有全方位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一些综合能力,有助于他们在一些实际问题当中更快的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2.2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以老师为主,利用老师来对知识进行传播,而在国外通常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起到辅助性的帮助作用,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有它各自的特征,中国的学生大都比较缺乏创新的理念,但是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比较牢固。国外的学生在重新方面比较强,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综合以上两种教学模式来对当下的数学教育进行适当的革新。首先需要将学生在教育当中的地位提升,无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是受体,主要是进行学习研究,老师扮演指导的角色,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提升。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也能有效的提高数学的课堂效率。 3.结语 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们国家大学数学教育还存有一些许多问题,所以我们要对数学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让我们国家的数学教学与国际的数学更好的综合,让中国的数学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就要全方位的对大学数学进行革新,对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并且要让大学数学的教学人员意识到数学教育的难点,所以就将数学教育作为研究的主体内容,积极的去寻找大学数学具有的教育特点,将这些特点良好的使用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作者:李新海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教学转型发展探讨 摘要: 依据转型发展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本文提出大学数学教学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转型;从就业导向和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角度,确定数学建模为转型发展方向,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数学建模,学习方法 0引言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2015年4月河北省确定将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等10所本科高校列为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由此我院走上转型发展之路。作为基础学科数学教学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以数学基础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及计算机技术与数学建模结合能力为职业发展方向,突出应用技术类型院校的特色。 1教学思想的转变 大学数学教学不再只是忠实于知识传递和巩固理论过程,而是重点在于课程教育再创新和应用过程。在教学思想上,过去研究课程教学重“教学”轻“现实应用”,忽略教学效益和有效教学,现在教师站在教学“对象”角度分析问题,树立“一切为学生发展”为中心思想,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强调有效教学概念。例如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过程;以讲授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师生"对话"模式;从传授数学公式和思想转变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经验与观念,进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协同发展;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从教师唱独脚戏转变为师生交流、合作、互动的教学理念;从单向式教育过程认识转变为多向式认识,实现大学数学教育从单向“说教型教学”转变成“交互型教学”。 2教学观念的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动力资源。过去教师在课堂上重书本理论教学轻实际应用,学生学习重理论做题轻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根本,顺应时代的需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搜集数学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学会自主选择;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智商、情商、德商、心商和灵商。 3教学方法的转变 3.1提倡自主型教学方法 2003年我院针对《高等数学》教学实行一次自主型教学方法的尝试,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听课,感触颇深,自主型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育的能动性,体现师生双边互动。自主型教学法更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彰显个体与群体能否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张和思想,能否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权利和能力。自主型教学方法是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另外我院还鼓励教研室组织丰富多彩的自主型教学数学活动,如探究数学的某个内容或专题、有关数学实际与应用数学专题以及数学史有关专题等教学活动,提供学生自主性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自主型教学方法中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数学教育,如补习、补充、发展、深化,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益,使数学课程教学富有弹性,依据学生实际需求而将数学知识进行优化组合。 3.2推进分层教学法 基础数学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在大学一年级基础数学的教学中,由于全国中学高考教学大纲各不相同,致使学生数学学习程度良莠不齐,大班上课很难照顾到数学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为了避免这些学生掉队,以转型发展为契机,提出分层教学的教学思想的研究课题,现在小范围试点教学中探索研究,已经取得部分研究成果。 3.3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法 翻转课堂始于2007年,起源于美国,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模式。2011年引入中国。它是面向学生的视频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学习,然后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疑难问题。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决定权交给学生,使“教师主导”变成“学生探索”,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随着我院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活动不断增加,每年四月份“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数学建模”竞赛、五月份“认证杯”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和九月份“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数学建模竞赛的特点: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数学及相关学科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数学知识重新构建的过程,是学生重新赏识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真实理论学习的过程。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教研组提出了“基于数学建模推动大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研究课题,本项目研究目的是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育相结合,促进数学课堂教育技术发展。通过数学建模活动,逐渐完成老师与学生课上和课下角色转换,逐渐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传统教学模式中,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使二者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现在部分学生参与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中,初步取得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升。 3.4组织数学建模教学法 数学建模竞赛始于1985年,译成MathematicalContestinModeling(缩写MCM),也可译成Interdis-ciplinaryContestinModeling(缩写ICM),是交叉学科建模竞赛。从1992年我国每年九月份组织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答卷是一篇包括问题分析、模型假设、建立模型、模型求解、结果分析和检验的论文。数学建模竞赛是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团队合作、创新性的高水平竞赛,它要求大学生既有应用数学知识能力,又有与交叉学科重新构建能力,还要有计算机技术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能全面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协同合作能力。交叉学科建模竞赛为大学生提供数学理论知识与交叉学科融合及计算机技术三维一体化平台,展现数学理论是解决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重要工具,进而找到了数学教育为其他学科服务的“拐点”。数学建模使单学科脱离情境的孤立模块教学法转变成带实际情境的交叉学科可延伸模块教学法,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帮促者,学生的学习也从独立学习转变为协同学习,学生学习评价从理论知识与离散技能的评价转变为基于效率面向过程的评价,符合“少教多学”的现代教学理念。事实上采用数学建模教学法我院已取得可喜成绩,曾多次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和省级一等奖与二等奖。 3.5综合教学法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将成为终生学习者。大学阶段指导学生学会多种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成才目标之一。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站在教师角度看是教学方法,从学生角度讲就是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是站在不同角度的同一问题。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大学数学教育依据学科特点,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交互式和实验式等。通过综合教学方法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与数学知识,终极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终身学习者。大学数学教学采用综合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智商素质。 4大学数学的转型发展构想 通过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转型讨论,结合教学项目的探讨与研究,确定数学建模为大学数学教学发展方向,以数学建模教学模式为大学数学转型拐点,搭建数学与交叉学科相结合的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理论型转变为应用型,实现应用型转变为高技术型人才的设想,从而导向于学生就业渠道。发展数学建模恰好迎合从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方针。 5大学数学的转型发展存在的困难 快速推进大学数学教学的转型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夙愿。实现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以及组织好数学建模教学,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例如:合理的教学软件,多功能教室以及灵活的评分政策等,解决上述困难,离不开学院提供可调控的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和教学活动基础设施。总之,大学数学教学的转型发展是时代召唤,最终直接受益者是学生。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把数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正是数学教学思想转型发展的前景与方向。 作者:邓凤茹 张翠莲 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探讨 摘要: 数学文化作为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阐述了数学文化的内涵,分析了数学文化对大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并且就数学文化如何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数学文化;大学数学;融入 近年来,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抑或者是大学,在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数学文化的作用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但是,就大学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其中,这已经成为大学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数学文化的基本含义 对于“文化”大家都不陌生,“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也在逐渐发展扩大。数学文化是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家怀尔德提出来的,他提出了“数学———一种文化体系”的哲学观念[1]。当前,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观点已经被广泛认同,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数学,数学包括的内容将不仅仅是数学概念、知识和方法等静态事物,还包括数学活动创造的动态过程,体现出真、善、美的内容,也体现出数学家的品质、价值观、思维观念等内容。静态和动态内容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数学文化体系[2]。 二、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增加数学底蕴。在很多人看来,大学数学无非就是一些数字、公式以及定理等,通过各种数字的组合构成深奥的数学知识,语言表达直接、清晰,没有文化蕴意可言。然而,数学文化的融入,改变了人们对大学数学的看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也逐渐认识到大学数学中的文化底蕴。其次,增加学习兴趣。大学数学教学如果生搬硬套地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逐渐降低,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如果将数学文化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延伸,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背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增加学习动力。数学文化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将数学案例和相关的数学文化结合起来,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改变传统大学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数学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当中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数学文化教育观 大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期间,除了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之外,还要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播。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必要的知识内容,此外,还要让学生获得数学文化的熏陶,养成数学文化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观念等方面的进步。需要注意的是,强调数学文化观念的树立,并不是要求抛弃数学知识。 (二)深化教学内容,丰富数学文化内涵 大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了解哪些数学知识蕴藏丰富的数学文化,哪些数学知识蕴含丰富的数学价值观,哪些数学知识能够具备文化传递功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数学文化的内涵。首先,数学史的教育。数学教师要想将数学文化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中,数学史的教育不可或缺。在实际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适当地引入数学历史,将重点集中在划时代学科的诞生与重要概念的发展上,考察数学学科的演变,给出合理的评价和展望[3]。其次,数学方法的传播。数学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数学科研者研究数学的方法,另一个是采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数学科研者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公式的提出等;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包括推理法、判断法等。再者,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计算机、物理、化学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同其他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在进行极值的应用、微方程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物理、化学或者生活中的现实模型。 (三)增强情感教育,促进数学学习 数学文化的融入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将数学文化合理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解概念性或者理论性知识点的时候,找准时机将该理念的背景知识引出来,如该理念的提出者、提出的年代、发展过程等,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美妙。 总之,数学文化融到大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增加数学底蕴,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增加学生学习动力。因此,大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情感教育,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作者:黄君 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摘要 高中学生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后,即将步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在这个转换阶段,高中学生必须能够尽快地适应高中和大学的数学学习内容的转变,以便于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学学数学,全面提升大学数学的学习有效性,以保证能取得较为良好的大学数学学习效果。首先分析了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的学习差异,然后分析了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的衔接点,进一步分析了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有效转换,希望能对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转换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 大学数学;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转换 数学作为大学学习阶段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无论何种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要完成不同程度的大学数学学习。另外,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是基础和高等的关系,二者的跨度非常大。因此很多能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往往会觉得数学学习起来十分的吃力。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学习数学的时候就遭遇了严重的学习问题,经过长期的学习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之后,学生对于大学数学的学习积极性被严重的挫伤,提不起兴趣学学数学,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大学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大学数学的学习模式和高中数学的学习模式本质上也存在较大的区别,作为已经完全熟悉了传统数学学习模式的高中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立刻接触高自主性的数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学习方法自然不能完成自主数学的学习,而面对骤然改变的学习模式,不能快速适应并转变学习方法的学生,就会学学数学时手忙脚乱。 一、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存在的差异 (一)学习目标 高中学生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能够在高考过程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因此数学学习都是围绕题海战术来展开的。在学习过程当中高中学生只要不断的加强练习,提升自身的答题水平就可以了,对于数学体系并不需要深入的去了解和认识。但是大学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过是有效提升学生大学高数思维和实际作用能力的途径而已。因此大学数学很多时候都不对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约束,只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往往会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实际的数学学习进度,总是落后于书本的进度。这就导致了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能够掌握知识点,然后运用知识点完成数学解题,并在老师的督导之下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即可。而在学学数学时,面对系统化的大量数学知识和十分快速的课程进程,学生很难在当堂课上完全掌握和理解。另外大学老师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很少会组织学生进行习题练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果不能及时的转变学习方法,将会远远落后于数学课程教学进度之后。 (三)知识结构 高中阶段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和概念的深度和广度都是较为适中的,例如概率、集合、函数等的理论推导,所涉及的内涵学习都是相对容易学习和掌握的。但是,在大学阶段,我们学习的数学是抽象性、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高等数学,这就要求学生对于概念的内涵要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另外大学数学教材当中,会出现大量的数学符号,文字讲解部分相对减少,这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 二、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衔接点 (一)学习内容的衔接 在学学数学时,学生可以尽可能的精简那些在高中数学当中出现过,并且深入的学习过的内容,通过自身的掌握程度对该部分知识进行筛选,然后对于新增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在高中学习阶段出现过部分程度较深,学习难度较强的知识,在学习时往往会一带而过。而在大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就必须重点学习这部分涉及或者删除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在转换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知识脱节的问题。大学数学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数学运用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大学数学知识和高中数学有机结合,合理的利用高中数学这个有利的辅助工具,有效的提升大学数学学习效率。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高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断的完善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而大学的数学学习,则是对高中数学的深度广度的科学延伸。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还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数学意识,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赶上大学数学的教学进度。因此我们学生学学数学,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要能在活学活用的过程当中吸收当代数学的优秀研究成果,多进行数学相关知识点的开放性学习探究。 三、对于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有效转换 数学本身就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理论性的学科,在学习数学知识点时,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相关知识。而在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数学知识体系的严谨性、抽象性大幅增加。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想要在课堂上就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就需要事先进行预习。在预习时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过的高中数学知识,然后在借助多媒体设备查询相关内容,以便于能尽快找出学习存在的困惑。然后在课堂上重点进行难以掌握的部分的知识点,并将难点和重点记录下来,便于课后进行深层次的钻研、巩固,以便于提升大学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四、对于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转换的展望 大学数学可以说是我们高中学生即将要接触的新领域,但是大学数学的学习却也不是完全脱离高中数学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把握好学习方法的衔接点,在高中数学的基础上不断的拓展和延伸知识。在学学数学时,不仅要要擅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还要能通过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注重大学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大学基础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积极的进行大学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创意的,从而逐出的养成全新的数学逻辑。 五、结论 高中学生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即将步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在这个转换阶段,高中学生必须能够尽快的适应高中和大学的数学学习内容的转变,以便于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学学数学。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学学数学,能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的培养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以便于为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数学较强的逻辑性、理论性、系统性,都极大程度的提升了将要步入大学的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是阻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但在实际的学习方法转换过程当中,往往会存在较多的高中学生无法顺利的转变学习方法,从而使得数学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尽快的根据大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通过寻找衔接点,快速的适应大学数学学习,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大学数学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作者:张嘉芮 单位:河北衡水中学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教学通识教育应用 【摘要】 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国家、社会急需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本文分析了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及通识教育环境下大学数学教学的作用及目标,提出了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数学教学;措施和办法 当前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国家建设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通识教育强调大学教育的“宽口径,厚基础”,是一种交叉式的文理教育,是关于生活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一种非功能的、非专业性的、广泛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通识教育的现状 最近几年,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已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2所院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把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系统工作。复旦大学要求新生入学不分专业,一律进入“复旦学院”学习,进行通识类基础教育,根据学生的志愿二年级再到对口院系进行专业学习。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通识教育是在原专业教育基础上实施的“1+3”或“2+2”的教学模式,即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开设宽口径的基础课,以后再选专业。二是,进行一定范围的通识教育,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大学生必选部分通识课程,如计算机、政治、国学、大学英语等,这类模式最常见。三是,实施学分制模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满选修课程的学分就可毕业。如湖南大学实施的“以通识教育为目标、文、理教育为特色”的大理、大文两类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大力推进“通识教育”。那么通识教育环境下如何进行大学数学教学呢? 2通识教育环境下大学数学的作用及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数学是训练人的思维能力的科学,是简约化、法则化自然社会现象的工具。人们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来求解、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得出结论与公式,并进一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好数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概括性,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环境下大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是:除传授必要的数学知识外,要让学生学学数学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了解大学数学的作用及价值,提高其数学推理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学学数学,还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归纳问题、解答论证和给出答案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如何开展通识教育环境下的大学教学数学 教学与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掌握知识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只有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多方配合,才能搞好大学数学的通识教育,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3.1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 教学管理部门在实施通识教育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探索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并积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课程体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推进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大力开展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2教师的任务和职责 3.2.1重视通识教育,强化通识意识 教师应加强学生对通识教育长期作用的认识,在数学教学中强化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通识意识,强化对教育目标的理解认识,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各门必修、选修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通识知识,将通识意识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心中。 3.2.2融入有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宏伟目标,教师应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相关知识,应将数学史、数学文化、前沿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思想及有关内容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大胆质疑,努力创新,锻炼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应用及思维能力。如在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教学中,有多处涉及到有关数学家,在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他们的数学成就、成长经历及成功的经验,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家成长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及数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知难而上、不屈不挠、发奋图强、勇于进取的意志及精神。 3.2.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是搞好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培养有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另外在数学教学中还应适当增加讨论环节、实验环节,尽量采用小班教学。每次课后,教师应布置有关思考题,增加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并告诉学生下次课的内容,以便学生预习,给学生提供反思、质疑、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难度较低的内容,要让学生代替老师讲授,再由教师点评、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 3.2.4为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可有针对性地开设数学选修课 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让他们根据需要自主选择。 3.2.5交互使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 大学教学中,单纯依靠多媒体,不利于学生掌握公式的计算,定理与命题的推导;而单纯依靠板书,学生难以直观全面地掌握知识内容,教师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配合使用,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3.2.6加强网络平台及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 应经常更新网络学习资料,开设答题平台解答学生的问题。另外还应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重视教学、学习软件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学习环境。 3.3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为适应大学数学教学中通识教育的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一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学生做好笔记能在思维、学习进度上与教师的授课保持同步,学生选择性地记下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二要养成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的习惯。大学的学习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教师的课外辅导明显地少于中学,学生平时应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勤学多问,如有可能,学生遇到问题时应及时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不要一拖再拖,否则问题会积少成多,影响以后的学习。四要勤于动手,独立完成作业。学生一定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自己动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所学内容。五要学会通过网络学习。大学生应学会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精品课程,浏览教案,做有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对于未全部掌握的知识要点应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六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大学图书馆有多种书籍、报刊、杂志,能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通过阅读有关专业的书籍,杂志来很好地储备知识。 3.4学生处、辅导员的积极配合 学生处、辅导员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后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管理。部分学生可能不适应大学紧张的学习生活,有些人会出现“厌学”情绪,学生处的干部、辅导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对出现问题学生的教育,强调学好大学数学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处的工作人员、辅导员要与任课教师多沟通,了解所管班级学生的出勤情况,他们是否认真听课,记笔记,回答问题及作业完成的情况;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反馈他们的正确建议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5教学服务部门的工作 教学服务部门应认真做好有关服务工作,如确保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的正常使用,做好学生生活饮食的保障,确保供电、供水正常,课本及时到位等。 4结语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环境下的大学数学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有关数学教学思想、方法、内容并应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只有经过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通识教育的任务,培养国家社会急需的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韩晓峰 刘国栋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大学数学论文:通识教育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 摘要: 大学数学课程是非数学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其教学模式有其特殊性,尤其是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的考试模式更有别于传统数学课程的考核方法。文章主要分析了如何在通识教育的范畴内,通过有效的考试方法设计,构造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辨析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将考试反馈功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考试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 通识教育;考试方法;改革 一、通识教育与考试方法 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该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调节和评价的功能,恰当的考核模式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制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公平、恰当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1,2]。在通识教育的思想下,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是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或者数学修养是衡量人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素质或数学修养本质上不仅是指人的数学学历,更重要的是指人实际具有的数学文化水平。大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论证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运用数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自学所需的更深入的数学新知的能力[3]。大学数学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二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定量思维以及计算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4]。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目的、设计、实施和反馈构成了大学数学课程考核的要素,它们通过彼此交互和变化形成了大学数学课程考核运行的机制。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目的就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5]。这一考核目的是大学数学课程考试运行的核心,围绕这一中心,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实施考试。通过考试结果的反馈,检验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的效果,调节和评价教学效果,达到检前导后、健全完善的作用。因此,课程考核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人才培养有关键性作用,课程考核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大学数学考试现状及改进措施 目前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普遍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考试功能实现不全。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学生成绩构成单一,期末一次考试成为结论性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测与评价。其次,考试形式单一。数学考试大多以笔试闭卷为止,题目多是套用公式的成题。另外,考试的反馈功能没有得到发挥。课程结业考试后即面临学生放假,考试信息缺乏反馈,学生无法了解自己对课程的掌握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少于测评,与教师缺乏沟通。针对以上问题,2013年,在学校教务部门的安排下,东北林业大学首先启动了考试方法改革的工作。高等数学A课程作为第一批试点课程,全程参加了4+1模式的试点工作:学生每学期参加4次阶段考核和一次期末考核,学期高等数学A结业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10%,4次阶段成绩分别占15%,期末成绩占30%。经过统计评估,该考试方法有助于减少学生考试作弊,促进学生平时多下工夫、减少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2014年起,大学数学系列课程:高等数学A,B,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全部参加了考试方法改革工作。在考试方法改革方面,按照学校与学院的要求,32、40及48学时的课程,采用1+1模式(1次阶段考试+1次期末考试),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4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50%;48-80学时(不含80学时),采用2+1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5%,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80学时(含80学时)以上,采用3+1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同时也要求根据课程特点,考试方式灵活多样,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除了闭卷考试外,对于作业成绩、随堂测试等的评分,也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成绩。命题过程中,教研室对考试命题严格把关,命题、审题教师认真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命题任务,保证命题的科学性,试题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覆盖面广,难易程度合适,考试成绩分布合理,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试卷效度和区分度。考试有监考记录,试卷有评分标准。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判试卷,并按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的计算比例给出总评分数。教师非常重视考试总结,对试卷的内容、考生的成绩分布以及试卷的效度、覆盖率、难度、区分度等指标都做了详细的分析,总结试卷存在的问题和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为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这些都写入试卷分析中。试卷分析表、监考记录表、评分标准等见归档试卷。实践证明,考试方法改革起到了督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的反馈作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对每次阶段考试成绩和试卷的分析,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有目的改进教学工作,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通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探索考试方法改革模式,把通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探索融知识、素质、能力在内的综合性的水平考核模式是当代数学课程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于数学课程教学的探讨越来越多,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即学生拥有数学思维,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当今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改革考试模式无疑是最直接的方法。文章只是抛砖引玉,针对大学数学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改良和革新,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知识型人才。 作者:张春蕊 郑宝东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 大学数学论文:信息时代大学数学教育改革 摘要: 大学数学教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许多专业的入门课程。在信息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更是为学科的学习和基本提供了许多可能。但是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学急需改革,让数学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数学探索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信息背景下大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希望对大学数学教育有所参考。 关键词: 大学数学;信息背景;教学改革 目前许多大学的数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信息时代更无法适应学生进步,学科发展,所以需要找出这些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终实现信息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当前大学数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数学教师并不能有效适应时代,不能吸收信息化时代的精髓,不能高效率地开展高校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这种不适应主要体现在高校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统一,不能与时俱进。在数学教育中未能根据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依旧采用“教师主导,学生顺从”的单一教学,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在教学效果上依旧比较注重结果,忽略教学过程的考核模式。在信息化背景下,一些数学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也无法将数学研究融入更多的学科和专业中,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与信息化发展脱节严重,制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和发展。其次,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能有效适应信息化发展,严重影响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一些资质较老的数学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不能有效掌握信息化技术,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简单依靠板书、粉笔和口授教学方法,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大学数学的枯燥感,不仅让学生无法体会大学数学的魅力,而且还让学生厌恶大学数学。在这种传统教学手段下培养的学生在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匮乏,不能接触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大学学生不能有效将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融入大学学习,不仅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阻碍学生的成长。最后,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也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数学内容与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不一致,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依旧还是过去式,不能反映数学知识发展现状,以及预测数学发展的未来。在数学内容的形式上依旧采用演绎体系而忽略了非常重要的非演绎内容,注重数学公式、定理的演绎,而忽略对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和研究的探索,更缺乏数学知识的出处和来源探究,让大学数学内容成为“无本之木”。内容的机械化,知识的单调性都让大学数学知识只是一种模仿的知识体,不能推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不能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 二、信息背景下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和角色 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需要摒弃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落后观念,重新树立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下数学教学中的角色。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落后的观念,需要全面培养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大学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实现信息化“熏陶”,让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技术,并且能够运用信息化的眼光看待大学数学基础教学。另外大学还有积极培养新一代数学教师,利用年轻教师对信息化知识的掌握和接受,将大学数学知识融合在信息化中,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升级换代。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不能只是将教师定位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要摒弃标准化、程序化的模式,要以服务学生,利于学生发展和进步为基础,转变角色,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对学生的素质化教育,引导学生对大学数学进行探索和研究,启发学生创造力,真正成为学生的大学导师,而不是仅仅成为一名大学数学讲师。 (二)大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所以在大学数学教学中需要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变一成不变的“板书+粉笔”模式,在推导演算过程采用板书的形式,但是在一些比较形象的知识中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知识转化成图形和影像,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合作,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吸收,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获得高密度的教学知识,提高课堂的利用率。还有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时代,大学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多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利用大学数学微课,大学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寝室也能深入学习基础数学,在大学数学教育改革中应该更加积极获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网络学习和辅导,多借鉴国内外其余大学的公开课或者微课堂,让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更有意义。 (三)对大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信息化时代大学数学教育的内容需要更具前瞻性,不仅满足学生在学校达到要求,还需要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所大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上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信息时代借助信息的力量掌握任何一种技能和知识。所以在数学改革中要加大数学建模、数学实验课程的投入,多注重数学与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探索新的数学应用。 三、结语 在信息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育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迁徙能力,让学生在信息背景下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服务专业学习。 作者:赵明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高等教育数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不但能够保障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保障抽象的数学更加直观,让学生从数学中学的更多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认识数学,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信息技术;大学数学;教学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当前,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已经被信息技术所进入,在各年龄段的学校教学中也广泛的使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自从出现之日起就极大的影响着高等教育教学,逐渐改变其教学模式。数学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对信息技术要求较高。所以怎样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很好的融入信息技术需要我们思考和研究,以便于保障其在数学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大学数学的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笔者在本文中就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寻找使用信息技术高效开展大学数学教学,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一、信息技术解析 所谓的信息技术指的是使用网络、计算机等措施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贮存等等的相关技术。自从进行新的技术革命之后,在各行各业中信息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怎样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运用并造福于全人类成为很多科学研究者研究的目标。要想把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的发挥,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信息技术。上文中笔者已经揭示了信息技术的内涵,上面给出的解释属于现代信息技术层次。实际上,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日其,信息技术就已经存在。然而,就如今的社会而言,现代信息技术是人们更愿意接受的,这种信息技术的基础为信息、网络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由于计算机技术获得较快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由此而出现,有逐渐把网络技术代替的趋势,这就导致存储和传输数据更加容易。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有促进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更容易实现诸如快速传输等等设想。上述技术的存在把地球外网络化,地球村第一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人们可以在家里通过网络能够观察到万里之外的情况,。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出现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变革,如远程教学、现场直播等,这些技术也发展较快,人们生活改变的同时也让人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改变,社会的发展也会促进技术的提升,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经营,相得益彰。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 大学基础数学课程主要有:高数、线性代数、概论等等,上述课程不仅逻辑性较强,而且比较抽象,相对其他课程来讲,这些课程学生理解较难,不容易内化,所以学生学习的时候会出现一知半解,不完全明白的情况,严重影响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在高校数学课程引入信息技术之前,数学教学除了有一些几何形的教学器材之外,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然后在黑板上用粉笔进行板书。一些具有较强逻辑性或者相关的推理题,使用粉笔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固然能够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对于其他问题,尤其是一些具有较强抽象性的知识,如果还依靠粉笔和黑板,讲课效率会被严重影响,同时还大大限制了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多媒体教学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在大学数学课堂引入信息技术,其一,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并不是指提升讲课速度,缩短讲课时间。而是对课堂时间充分的利用,为学生讲授更多的知识,保障学生具有更高的知识量和眼界。其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会提升课堂的活跃度,死气沉沉的课堂被生动的课堂所代替,形象化所要讲授的知识,原先生硬的问题使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所学的内容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三,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课堂板书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小,教师可以在繁重的板书中解放而出,有更多的时间详细的讲解知识。有些数学题目具有很多文字,要是无法正确的理解题意,很难正确的解答。为了让学生充分的理解题意,就必须呈现完整的题目,如果板书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是使用多媒体技术却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直接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老师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进行全方位的讲解,从而提升课堂授课效率。其四,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常用的数学软件,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其五,依托信息技术,能够充分的使用案例教学模式。就概率论而言,学生不仅要对课本的知识进行学习,还应该重视该课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使用,但是这门课程具体的案例往往文字描述复杂、信息量较大。要是单纯的使用黑板和粉笔会极大地限制课堂教学,引入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具体事例。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 课高校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引入信息技术,还能够使用网络教学。依托网络技术,制作网络学习课堂,引入在线自学系统、测试西戎等等,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复习和自学,并随时随地的检验教学效果。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能够把更多的教学资源进入其中,更好的进行学习,让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获得提升。 三、结语 作为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如果科学的运用能够全方位提升教学效果,如果运用不当,会降低学习效率。所以,在高校数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需要众多的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改善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使用的方式,以便于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余梦涛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档案工作论文:档案工作如何在信息化社会下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步入或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资源的档案事业,在社会呈现信息化的洪流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为了更好发挥档案信息作用,档案工作必须从中调整发展思路,适应和跟上信息时代的前进步伐。 1.信息化社会的特征 信息化社会就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社会,它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技术特征,以信息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进步的基础,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标志,多样化、综合化、非同时化、分类化、优化、分权化等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 1.1信息、知识、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信息资源的开发、整理和利用,便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也直接关系到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而知识是信息的积累,智力是知识的激活。人是社会发展中最主要的因素,知识的激活需要人。为此,我们更应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 1.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信息技术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因素,人类史上无不是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信息技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更,推动着各国信息经济的发展。 (1)转变传统观念,积极为现代化社会服务。首先,要破除“重管理设施购置、轻服务研究”等做法,树立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得档案工作有利于档案信息的利用,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社会发展。其次,要变被动服务为“面向社会,多方联系”的主动服务,拓宽服务渠道,改善服务功能,并用前瞻的眼光来研究利用者潜在的需求,积极主动地为利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超时空限制的信息服务。同时,还要加强馆际交流,宣传和推销自己的馆藏 (2)塑造良好的鲜明的档案馆形象。档案馆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档案馆的总体评价和认定,是档案馆文化的综合体现和外在反映。一般来讲,档案馆应具有:一是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支持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是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档案馆应具备的形象;二是敬业爱岗、热情待人、满意服务、美化阅档环境,营造高效、舒适、健康、优美的阅档氛围,接受监督、改进工作的良好的服务形象。 (3)开展有偿服务,增强“造血”功能,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人们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克服档案事业经费的不足,提高档案利用水平,使档案信息资源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作为一个档案信息服务机构的档案馆,可以适当开展有偿服务这一手段辅佐档案馆固有的无偿服务形式,从而有利于引进优秀人才。 1.3社会更需要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科技带动了工业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进而使知识成为生产活动中的最重要因素。当前,知识经济不断兴起,信息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综合人才,信息人员、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增大。 1.4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化、节奏加速的趋势日益加强。电子计算机及其通信网络的发展加速了信息流动,从而使生产与生活和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化成为了可能,并且使人们的生活节奏速度大大加快,这正如“时间就是生命”一样宝贵。 2.信息化过程中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 2.1传统的档案工作观念落后,开放意识与创新意识淡薄。目前,档案部门仍然存在着“为保管而保管、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存在着“等、靠、要”,“安于现状”,不讲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旧观念,还存在着“闭架借阅”,“你查我调”等做法。 2.2新时期档案工作面临的经费问题。众所周知,档案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是当前以及今后档案事业发展的方向。档案工作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更新设备和技术等问题。为此,档案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但由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档案馆不可能单凭政府拨款就可解决事业经费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现在,政府拨款显得极其有限,经费问题成为制约档案工作发展的又一个因素。 3.信息化社会中档案工作的启发及对策 努力培养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人才,提高档案人员素质,积极更新改善设备和管理手段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但现代化设备要求管理人员素质必须现代化。为此,要注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一要努力培养与网络服务需要的系统分析和设计人才、数据分析与开发人才、网络设计与管理人才;二是积极让档案管理人员参加现代化培训和业务培训;三要抓好档案管理人员在职人员培训、进修,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水平;四要加强理论研讨。 总之,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我们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就要从档案的职能和档案工作的性质入手,研究当前形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各种档案信息服务手段,对档案进行加工和整理,并提供利用,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使档案信息真正地服务于公众,服务于社会。 档案工作论文:基层法院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北安市人民法院 基层人民法院的档案工作是国家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人民法院审判、执行活动的真实记录,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人民法院档案工作既是基础工作,也是保障工作,它是展示人民法院审判历史面貌的重要凭证,也是做好法院各项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条件。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法院档案的拥有量和使用量日益增多,这也对法院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人民法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在充分认识基层人民法院档案工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把法院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便捷化的轨道,使其更好地为审判工作服务,更好地推动法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基层法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1、法院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保护法院诉讼活动记录的重要工作。这些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法院工作活动的珍贵资料,大部分材料只有一份,是孤本,一但丢失或损毁,将造成无法补救的损失。 2、其保管的诉讼档案专业性强,使用频繁。特别是国家公安、安全机关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国家安全的工作中,需要经常查阅有关的刑事诉讼档案,以寻找破案的线索和证据材料及相关的法律依据。 3、保管期限长、数量多。随着法制社会的不断推进,诉讼档案数量不断增多,一直居全国各个系统之首;并且根据《人民法院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诉讼卷宗大多保存期限为长期或永久。 4、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随着全国法院审判信息管理系统的启用,各地基层法院不同程度地将案件信息(1-5年不等)录入电脑,事实上,形成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的局面。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国无史则国事无鉴,县无志则风土人情不明。以我院为例,从建国后至今,我院档案工作在当地档案管理部门、上级法院和院领导班子的指导和关怀下,经过一茬又一茬档案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现有室藏档案总数逾60000册,仅次于县档案馆馆藏。1995年通过黑龙江省档案系统档案管理标兵单位验收,为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重诉讼档案,轻文书档案。由于以审判工作为主的单位性质和由此而长期形成的习惯,直接产生了法院重诉讼档案,轻文书档案的问题。在保管、移交、清退、整理、归档等各个环节,诉讼卷宗都比文书资料受到了较高的重视,强调诉讼卷宗的重要性比强调文书资料的重要性多得多,甚至没有强调文书资料的重要性,工作移交也更多是针对审判工作和财物的移交。 2、缺乏专门档案管理人员,造成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法院诉讼档案是一项专业性十分强的档案,可是档案专业毕业的人员很少,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高,整体素质低,工作适应性不高,很难适应档案管理的网络技术、信息化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应用,对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在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往往工作不积极主动,工作效率低,档案意识淡薄,认为档案归属于个人行为,应该由相关的部门自行保管,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那些珍贵的资料没有能及时归档管理,有的在单位庭室个人手中,有的在各部门,导致档案管理的保密性和真实性存在巨大的缺陷。 3、对电子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由于我国普法教育的深入以及《诉讼费用交纳标准》的颁布实施,人民群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到法院诉讼的成本和门槛也大大降低,直接导致诉至法院的案件数量大幅度上升,档案数量也随之急速增长,可是各级人民法院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配备了电脑,却没有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很多时候仍然在使用纸质档案,即使把案件内容及时准确的录入到了电脑中,既不备份也不存档,一旦电脑出现故障、网络出现问题,很容易损毁、丢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全面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全体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中普遍进行档案工作重要性的教育。结合案件质量评查和年终工作总结等工作,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强调。针对普遍存在的重诉讼档案,轻文书档案的问题,要对文书档案的重要性进行特别的强调。与文书档案接触较多部门,更要特别注意提醒。平时在工作中要注意文件资料的保管,清退、移交要完整及时。文秘人员和档案人员要尽心尽责,及时敦促文件资料的清退、移交、立卷和归档工作。 2、严格公文办理程序是搞好档案工作的基础。严格公文办理程序,加强公文办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是搞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在收文办理的传递、签收、登记、分发、拟办、批办、承办、催办、查办、立卷、归档、销毁等程序和发文办理的拟稿、审核、签发、缮印、校对、用印、登记、分发、立卷、归档、销毁等程序中,要严格遵守公文办理程序各个环节的工作,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提高公文办理质量,避免公文的遗失和毁损,使所保存的档案既能全面反映法院主要职能活动情况,维护其历史面貌,又为档案的保管和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确定专职档案人员和保持其工作的相对稳定。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尽快配备专职档案人员并保持其工作的相对稳定。档案人员专职有利于增强对档案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保持档案人员工作的相对稳定性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档案人员的变动也应该有一个工作上的衔接和熟悉的过程,也就是要有一个传、帮、带的过程。不能简单的履行一个交接手续完事。 4、加快纸质档案电子化进程。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共存已经有目共睹,但是电子档案相对来说更稳定、更方便,更有利于长期保存和提供利用,为此应该建立两套制管理,更好的方便档案的合理使用,一是要提 高对原始纸质档案的录入速度,逐步实现软件管理,二是要实现档案管理设施的升级,对档案库房及档案管理设施进行定期检修和更新换代,科学的管理好新型档案材料,三是要规范电子档案的归档管理,一般以保存两套同版本的电子文件为宜,一套由档案管理部门统一保管,另一套由相关业务部门保管。在硬件管理上,也需要特殊的保管设施和环境,温度应保持在17-20度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35-40% 之间,还要有防磁设施等等。 5、加强基础工作,实现档案工作便民。加强档案基础管理工作,是加快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档案系统整体功能的基础,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体现法院档案工作的司法便民,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实现档案工作的便捷,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物质条件。二是统一分类号,保证准确检索,三是用关键词代替主题词,简化查找实际,提高效率。 6、坚持和完善档案利用的相关制度。档案法规定,我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档案利用应当坚持档案查阅、复制、摘抄的相关制度,完善审批程序,履行登记签字等手续。档案人员要严格把好档案利用的制度关,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给国家安全和利益,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带来损害。 档案工作论文:基层人行内审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建议 一、内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内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审计人员对内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实际内审工作中注重内部审计项目的实施,认为只要出具了内审报告,提出了内审意见,做出了内审处理决定,该内审项目就结束了。相对忽视内审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2、内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内审人员多数来自于各业务部门,从事过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很少,缺少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基层内审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原则知之甚少,开展内审档案管理工作时缺乏档案管理理论的指导,内审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制约了内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3、内审档案规范化管理的程度不够。由于内审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档案业务知识的专门培训,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对档案的基本操作规程又知之较少,因此,在内审档案资料收集、内审档案资料整理、内审档案资料归档、内审档案资料保管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规范化管理水平还有待与于加强和提高。 二、改进内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内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内审档案是人民银行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到它在人民银行业务经营和发展中的作用。要改变过去重审计项目的实施轻内审档案管理的观念,不断提高对内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一要提高领导的内审档案管理意识。随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内审业务量逐年增加,领导同志应该将内审档案管理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对内审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明确内审档案管理人员的任务和职责,加强对内审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二要树立内审人员的参与意识。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审计项目时,要树立参与内审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把在审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笔录、凭证的原件及复印件,要按照内审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详细的整理分类,应把此项工作作为内审档案管理前期工作来做。三要提高内审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内审档案管理人员是内审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必须树立他们对内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负全责的意识。 2、完善内审档案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制度就是行为规范,是要求审计人员共同遵守的、按统一程序办事的规程。要做好内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完善和健全一整套相关的制度。同时,还要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机制。一要完善健全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各种内审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归档程序、整理方法、归档要求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档案保管、安全保密等项制度,明确职责,确保档案不丢失、不损坏、不泄密。二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定期组织对内审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对做得好的要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内审档案人员的动力0,让他们乐于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工作做得差的要提出批评,责令他们及时纠正,并予以必要的处罚。 3、实行内审档案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内审档案管理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一要前期基础工作。每一个审计项目确定内审档案管理责任人,主审人负总责、审计小组长负分管责任,审计人员负具体责任,内审项目档案由项目主审人负责整理装订,形成制度与岗位挂钩、岗位与人员挂钩、人员与责任挂钩的内审项目档案目标管理责任制。二要做好中期的整理归档工作。每个内审项目完成后,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内审项目档案管理办法》进行操作。首先按结论性文件、立项性文件、证明性文件和其他文件材料进行排序,对破损的材料及时进行修补,字迹模糊的进行复制,与原件一起存放,然后再进行打码装订,并编制档案目录,最终形成审计案卷进行立卷归档,及时装入档案盒。所有档案均按立卷规则及时进行分类、排列和整理,材料齐全,档案目录完整,密级确定准确,实现了内审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化。三要做好后期的妥善保管工作。内审档案管理人员负责内审项目档案的保管、借阅工作。要设置内审项目档案管理登记薄、内审项目档案移交、借阅登记簿,对内审档案管理过程实施监督。在办理存档、移交、借阅时,档案管理员对其案卷的完整度进行审核,并详细填写各种登记簿。同时按要求将档案存放在专门的铁柜中,做到防盗、防火、防虫、防潮,实现内审项目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四要形成部门负责人、主 审、审计人员、档案管理人员相互监督的机制,共同将内审档案管理工作做好。 档案工作论文:做好燃气工程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燃气工程档案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做好燃气工程档案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管道燃气在城市中不断普及。燃气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文档材料、有建设前期批文、施工过程记录、竣工验收资料及维修保养记录等、这些文档材料全面反映了燃气工程建设的详细情况,对工程质量评定、工程竣工后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对新建工程的准备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因此、认真做好燃气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齐抓共管,密切联合,建立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网络 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是燃气工程档案齐全、完整、规范的重要保证。我们遵照统—领导、统一制度,分级管理的原则。成立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档案管理工作。由总工程师主管档案情报工作,成立档案情报室、设立专职档案员,在各业务部门及二级公司指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或专职档案员,形成了全公司的档案管理网络。同时,完善制度建设,修订岗位责任制及档案管理制度,做到职责分明,层层把关。无论是在工程各阶段还是单位内的各个部门、都能从组织上保证文件材料不疏漏、不散失、使档案管理工作达到了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2转变观念,超前管理 长期以来、我们对档案内容和工作范围的理解偏于狭窄。思想不够开阔,工作不能创新。对于各级各类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一种超前管理的意识、没有很好地和有关部门主动联系。没有将档案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导致业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各自为政、档案资料积累残缺不全、给档案的整理归 档带来了困难。近几年来、我们意识到档案工作不是临时性工作、开始逐步转变观念,制定一系列措施,对燃气工程档案进行超前管理。 2.1根据燃气工程复杂性的特点,拓宽档案收集渠道 从实际情况看、燃气工程建设是比较复杂的。它分有市政、燃气气化站、瓶组、住宅及酒楼餐厅工程等等、其中市政、燃气气化站及某些大型住宅工程建设周期长,从项目申报到工程竣工的阶段比较多。这种工程形成的文件材料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涉及部门和人员多。经历时间长、稍有疏忽、就可能遗漏。而酒楼餐厅及小型住宅等工程大多施工要求急、建设周期短、形成的文件数量不多,不易引起档案人员的足够重视。加之施工人员组成复杂、往往造成工程任务一完成。临时机构解散、而档案材料也随之消失。为了保证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我们一反过去等人将档案送上门的做法,档案管理人员首先了解燃气工程建设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及分阶段的工作安排、掌握了每一阶段工作中需要形成哪些档案资料、对每种资料的内容、数量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采取以下收集方法: (1)追踪收集。这种方法适用于工程周期短,形成档案材料快的工程、档案人员或兼职档案人员主动到现场询问和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工程信息、并指导和督促技术部门有针对性地收集档案资料。这种方法收集速度快、档案资料齐全、质量也比较高,但花费的人力、物力较大。 (2)分阶段收集。这种方法适用于建设周期长的工程。某些大型市政工程、燃气气化站工程及某些跨年度工程、我们始终保持与兼职档案员及施工、建设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并加强催收,尽力避免档案原始材料的散失、这样能保证工程档案的连续性、完整性、 (3)强制性收集。对某些人员分散、临时机构较多的施工单位、我们采用收取档案资料押金的做法、当一项燃气工程报建后。施工单位先交—定金额的资料押金:直到工程完工。施工单位将完整的档案资料移交给档案部门后才可退回这笔押金。这种方法对一些内部较复杂的施工单位具有—定的约束力。可以保证档案资料不会由于人为因素而流失。 2.2制定规范,及时立卷 根据燃气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科技档案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建立起工程档案管理的叫大件:分类大纲。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档号分类方法等,将燃气工程档案共分为十大类:(1)技术管理档案;(2)设备及仪器仪表档案;(3)储气(油)站档案;(4)工民建筑档案;(5)供气管线工程档案:(6)管线工程档案:(7)工程设计档案;(8)产品档案;(9)声像档案;(10)科学研究档案、并在每一类中确定了基本归档范围。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科技档案案卷质量要求与案卷管理方法》,坚持以规范化的作业方式。把应该收集旧档的文件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立出预备案卷。可以装订成正规卷的、及时把它们装订成正规卷、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3强化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燃气工程档案具有“‘次性”和不可回复性的特点。客观上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工程档案工作的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比一般单位的档案人员更全面。他们不仅要懂文书档案,还要懂科技档案,懂与燃气工程相关的一些专业类别档案、懂不同类别的档案的分类整理。因此、为达到燃气工程档案整理规范化的要求、我们对各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大量培训、讲解了燃气工程建设工作中会形成哪些类型的文件材料。哪些是属于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今后需归档、并讲解了具体的归档范围。同时,按照我们档案整理要求。对文件的起草、书写要求和制成材料的规范化、作了详细的讲解。使大家对档案内容提前了解,在工作个有的放矢。注意积累资料。这种培训将档案管理工作和工程同步进行。为今后建档工作奠定了基础,使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有—个切实的保障。 4通过开发利用档案信息,促进档案管理工作 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积累贮存档案是为了利用、而更好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反过来也会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燃气工程档案的形成是燃气工作者劳动智慧的结晶,通过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将其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又通过档案工作者提供给燃气工作者利用。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说,如果能将档案信息及时提供给业务部门和燃气工作者,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就会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档案部门做好建档工作。我们在近几年来实施电脑化管理、将档案资料及时输入电脑,随时为业务部门提供全巾管线、管网图,由于目前我市正在进行天然气项目建设、这些档案信息无疑为我市由液化石油 气换转为天然气的改造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每当业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从利用档案中获得信息时、他们都会更积极主动地向档案室归档文件材料、从而保证了工程档案的完整性,促使档案管理更上新台阶。 档案工作论文:完善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与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员的流动将会越来越频繁,这对作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环节的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综合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就一定会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新举措。 关键词:企业;人事档案;档案管理;流动人员 引言 在中国丰富的档案财富中,企业人事档案是国家档案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人事档案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探求企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必然有利于相关部门在管理中对有效信息的获取,推动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改革,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人事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信息,对其进行现代化管理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也是如此。现代化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存储、检索等,进而实现网络化管理,是当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档案库管理现代化。档案库的管理,需要以科学的手段来扭转“看堆守摊”的局面,以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内要求,可以建立人事档案信息的专用数据库。二是档案资料电子化。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技术,将档案资料整理输入微机,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章图片甚至声像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使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在档案查阅、借阅、归档、统计等日常工作方面实行微机化操作。三是档案服务网络化。利用局域网、互联网、党政网等网络平台,建立人事档案信息化服务系统。在人事档案专用数据库建立起来后,还要有一定的专门网络和专门网站才能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交换、流通,也才能实现人事档案信息的异地查询和人才流动管理。 二、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各环节 1.完善档案材料的收集。档案材料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物质对象,是提供利用的前提。档案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完整齐全、文字清楚、对象明确、手续完备。为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方面,要从人事档案收集环节本身进行规范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流动人员档案材料收集网络,根据材料形成的规律和特点采取定时收集、定向收集、跟踪收集、补充收集等方法。二是与流动人员或用人单位签订档案管理合同,以契约的形式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并严格执行确保形成的材料及时归档。三是流出或接收的档案必须完整、齐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档案材料或分批转出档案。接收人员在验收时,如发现材料不齐或丢失,要设法查找或索取必要的组织证明确保档案材料齐全、完整。另一方面,改变传统消极的收集保存方式。传统的档案收集实际上就是对人事档案的“接收”,是整理之后单纯意义上的档案保存,这样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意义。因此,要开展档案收集保管的新模式以改变现有的僵局。如有些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创建的“人事立户”的存档模式,即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存放是以用人单位集体委托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可以使用人单位与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建立动态联系,与传统意义上企业流动人员委托存档的区别在于克服了“人档分离”的现象,用人单位“直接用人,间接管人”,而管人主要是通过与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合作管理档案来完成的,流动人员的年终考核材料、聘干表、档案工资表和出国、奖惩等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先由用人单位完成,在制成正式材料一个月内送交人才市场,并由其根据国家有关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规定进行审核归档。 2.严格档案转递手续。随着市场经济与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员的流动将会越来越频繁,这就对其档案的转递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确保其人事档案安全、顺畅的转递是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的重点。人事档案的转递虽然有相关的规定与政策,其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使档案转递更为规范,使档案更能发挥利用价值。 国家人事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凭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人员流动的有效文书,向流动人员原单位开具调档函,原单位接到调档函15天内,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随档案转递通知单转交人才流动服务机构。转递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必须完整齐全,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转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经审核无误后,及时将档案转递通知单回执退回原单位。”“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接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须由流动人员或其现所在单位办理委托存档手续。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与流动人员或其现所在单位签订档案管理合同书,合同书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内容。”并且,档案的转递应通过机要交通或派专人送取,不得邮寄或交流动人员本人自带。应当交接的档案一定要尽快移交,人员流动后留下的档案,流出单位应尽快将其档案转递到人才市场或新用人单位,收到的档案经核对无误后,立即做好入库登记。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坚持管人与管档并存的原则,即人在档案在,人走档案走,档案与人不能脱节。 3.优化档案内容构成。优化档案内容构成,不仅要继续保留传统和共性的反映个人年龄、经历、社会关系等基本信息内容,更要突出创建反映个人专长、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个性化的内容。 一要创建能力档案。重点记载个人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继续教育情况,以及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注册考 试等反映个人才能的资料。二要创建业绩档案。要及时将企业流动人员的工作情况、工作业绩和在重大活动、重点工作中的表现及完成任务等情况存入档案,为凭实绩选人、用人提供必要的依据。三要创建诚信档案。要规范企业流动人员自身诚信状况的管理,重点记载政治自律、专业技术人员学术和技术水平以及个人公共道德与行为方面的信用资料,并加强推广应用。唯有如此,才能使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得以提升,有关部门可通过档案记载确定对企业流动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人们才会更加重视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少“无头档案”的产生。 三、拓展人事档案管理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是适应中国企业流动人员管理的新方式,是一种促进人才产业化,最终使人事管理变成一种公众服务的制度。简单地说,就是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实现人事关系管理与人员使用分离,即单位管用人,而一些具体的人事管理工作,如档案管理、计算工龄、评定职称、社会保险等,由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代管。随着新形势的出现与发展,人事制度也开拓了新的服务形式,实行“人事派遣(人才租赁)”制度,这在一些地区已经实行。它由人才市场担当员工的法定雇主,负责派遣员工的人事管理,实际用工企业同人才市场签订人事派遣或租赁合同,实现劳动关系转移,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实行人事派遣后,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一是用人单位便捷用人,打破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一体管理的局面,租赁单位用人,专业机构管人。二是人才资源共享。通过对高级专业人才兼职租赁业务的开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人力资源的社会共享。三是准确选人,规避用人风险。中介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利用专业化手段为用人单位圈定合适人选后再由用人单位进行面试确定,使招聘更加准确有效。四是可突破编制限额,满足用人需求。一些属于定员定编的单位可以通过派遣增加员工,这样用人单位可以在不扩大编制的情况下解决用人需求。 对于被派遣人员而言:首先,可以使人事档案等人事、劳动关系的管理得到保障,完善工作档案如工作情况、业绩情况、培训、健康及考核等方面内容,能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派遣人员合同到期后,若不再续签,由于其人事关系仍然由人事派遣服务机构。其工龄连续计算,并可继续为人员代交社会保险费,办理各种以人事档案为依据的各种证明等人事服务。 小结 人事档案是与人类个体密切相关真实的人生记录,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和完善的。随着市场经济与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人员的流动将会越来越频繁,这对作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环节的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综合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就一定会找到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新举措。 档案工作论文: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乡镇档案工作发展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来,开县档案局着力改变服务方式,对全县38个乡镇街道进行了档案业务指导,并就有关问题进行现场培训、答疑。从指导情况看,各乡镇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归档文件材料收集不够齐全。部分乡镇其内设机构为了自己利用方便,不愿向综合档案室清交文件材料,导致业务部门及人事方面的文件材料缺失较多,部分年度文书档案残缺不全,反映不出乡镇各项工作及职能活动情况。 二、档案整理不够规范。部分乡镇由于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变动频繁,业务生疏,缺乏档案管理知识及整理技能,致使档案整理不够规范。 三、档案的保管保护不符合“八防”要求。一些乡镇档案室无防火、防盗、防尘设施,甚至堆放杂物,少数乡镇木质档案柜陈旧破烂,不适宜存放档案;个别乡镇档案还有虫蛀鼠咬现象。 四、部分乡镇的专门档案、基建档案、农业科技档案没有移交综合档案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给档案的丢失损毁带来了隐患。 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乡镇学习、宣传《档案法》较少,档案意识不强,依法治档措施不力。二是部分乡镇领导重视不够,忽略档案管理,缺乏乡镇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意识。三是乡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带待提高等等。 笔者认为:档案做为记载乡镇各项工作开展及职能活动情况的重要载体,是日后工作查考、编史修志、落实政策、解决纠纷、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历史凭据,非常重要。因此,对应归档的文件材料一定要收集齐全,整理规范,各种门类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保护好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严防丢失损毁,为开发利用创造物质条件。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档案法》的学习及宣传,提高全民档案意识,制定切实有效的档案管理措施及制约机制,严格依法治档。 二、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乡镇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乡镇档案管理工作,添置必要的档案设施设备,要落实专人分管负责档案工作,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有条件的乡镇还可配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负责乡镇档案的管理及辖区内各门类档案的督促、检查、指导工作。 三、乡镇档案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认真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需要。 档案工作论文:全面提高干部档案管理水平工作汇报 多措并举 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干部档案管理水平 干部人事档案是客观记载干部个人经历和德能勤绩廉的文字材料,是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搞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是做好干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全面了解干部、准确选用干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市委组织部以档案达标上档升级为契机,坚持“严格规范管理、服务干部工作”的指导思想,按照“对照标准,查找差距,明确目标,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全面达标”的工作思路,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抓好落实,使干部档案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1家单位达到中组部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标准,总达标率为89。档案工作多次受到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的表扬。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高标准部署档案达标工作 市委和市委组织部的领导同志对档案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我们本着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下发了《关于实行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的通知》,迅速启动了全市档案达标工作。一是定任务。要求凡具备达标基础条件的单位必须全部按期达标,暂时不具备达标条件的单位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达标。二是建组织。从党政机关做起,各单位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制定了达标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工作人员具体办的工作机制。三/:请记住我站域名/是抓投入。采取多种措施筹措资金,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达标期间,全市共投入档案达标专项资金240余万元,购置电脑70余台、空调70余台、去湿机60余台,市委组织部干部档案室还投资一万余元在全省首家配备了红外线自动防盗报警系统和阅档监控系统。目前,我市所有管档单位全部配备了档案专用库房,干部档案在500卷以上的单位,全部达到“三室分开”(即:档案室、阅档室、办公室三分开)。计算机、复印机、切纸打孔机、激光打印机等设备一应俱全,防盗门、灭火器、温度计、去湿机等“六防”措施(防火、防盗、防虫蛀、防晒、防灰尘、防潮湿)全部到位,为实现全市档案全面达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强化措施,注重督查,大力度推进档案管理达标 为确保档案达标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建立工作台帐。组织各有关单位,逐条对照《暂行办法》、《考评标准》和《验收细则》,全面查摆问题,制订整改措施,形成工作台帐,实行销号制度。二是签订目标责任书。市委组织部和各管档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单位达标的等级、时限、奖惩措施等,坚持把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作为衡量干部人事工作以及测评单位主要领导工作绩效的标准之一,对按要求达标的单位,给予相关领导和人员适当奖励,对不能按要求达标的单位,不得参加年度评先,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定为优秀等次。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市委组织部抽调长期从事干部工作的同志组成13个督导小组,分包单位,巡回检查,进行分类指导,并实行每周工作进度通报制度,对排名后两位的单位给予批评,限期改正;对连续两次排名后两位的,由部领导对其主管领导进行谈话。四是加强统筹协调。为全面推进档案管理达标工作,市委组织部主管部长每周主持召开一次督导组长碰头会,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安排工作,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对相关单位自身无力解决,需要有关部门给予支持配合的,由市委组织部出面进行协调,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达标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建好队伍,提高素质,全方位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干部队伍,是实现档案达标任务、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学用结合、重在实效的原则,狠抓了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合理确定培训内容。组织档案工作人员学习《档案法》、《保密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制度,提高档案人员的政治觉悟和纪律观念。聘请有关专家和长期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结合工作实际,系统讲授党的干部政策和《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干部档案材料收集、归档暂行规定》、《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检查验收细则》等一系列业务文件,实行专职档案人员传、帮、带,现场传授档案整理基本技能,指导学员办理档案登记、查借阅、转递等手续,帮助他们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二是改进培训方式。采取了集中办班、以干代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坚持理论 讲解与实际演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研讨答疑相结合、集体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三是严格培训考核。为保证培训效果,我们在全市实行了档案员持证上岗制度。要求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要经过理论考试,并且每人要亲自动手整理出10卷档案,两项全部合格后方可结业,颁发档案员上岗证;对经考试、考核不合格的,要求限期达到培训标准,否则予以调整岗位。近年来,我市先后举办10期档案员培训班,培训人数300余人次,培训率达100。此外,我们还规定,各单位在配备、调换档案员时,必须报市委组织部审查、备案,严把了档案管理人员入口关。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的档案工作人员队伍。 四、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规范化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近年来,我们从干部档案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入手,逐步建立起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完善规章制度。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档案管理部门职责、档案工作人员守则、档案收集归档制度、整理制度、鉴别制度、转递制度、查借阅制度、安全保密制度等8项工作制度,使干部档案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制定工作规范。根据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档案目标管理要求,我们先后制定了库房建设和“六防”设施有关规定、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工作程序、档案卷宗整理工作规范、档案审核工作程序和规范等工作规范标准,要求档案材料收集上突出一个“全”字,坚持经常性收集、定期收集和集中收集三结合;在档案材料鉴别上突出一个“真”字,做到手续不完备的不归档、撰写不符合要求的不归档、材料涂改且无相应证明的不归档、多余材料不归档、不属归档材料的不归档;在档案材料编目装订上突出一个“好”字,做到分类整理排列有序,修裱装订美观大方;在档案审核上突出一个“严”字,凡不符合标准的,一律不准过关。并统一订购了符合上级要求的新型卷夹,制作了《接收干部人事档案登记簿》、《查阅干部人事档案登记簿》等10种登记簿和8项制度版面发放到每个单位,在全市实现了“五个统一”,即:档案管理制度统一、工作标准统一、档案卷夹统一、10种登记簿统一、持证上岗统一。三是强化制度落实。首先是达标工作结束后,专门开展了一次“达标工作回头看”活动,查漏补缺,防止反弹。其次是坚持每半年对基层档案室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各项制度规范的执行情况。第三是把档案管理与干部使用相结合。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坚持查阅考察对象档案,凡档案材料不全或“三龄一历”(工龄、年龄、党龄、学历)认定不清的,属本级管理的干部任用不上会,属对上级管理的干部任用不上报,属下级报来的干部任用不审批。在《干部任用条例》检查中,每次都把干部任免材料归档情况作为必查内容。上述措施,促进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的落实,实现了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要求档案卷宗“内容完备、材料精炼、规格统一、使用方便”的目标。四是积极探索创新。在充分运用传统管理手段进行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档案管理,在市委组织部档案室建立了电子阅档系统,通过计算机实现了档案查阅,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保证了档案的安全保密。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档案工作论文:事业单位登记档案工作思考建议 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的主要目的,是贯彻实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为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和其他管理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为事业单位服务。20__年5月18日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印发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管理办法》,对登记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具体规范。笔者认为,做好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增强专业性培训。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要把档案管理列入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由专人负责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需要积极支持档案员参加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目前,我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配备了3名事登干部,具体负责311个事业单位的年检登记、网上办公、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监督和档案管理工作,其工作量大,业务繁重,规范和提高事登档案管理水平,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组织专门培训,增强其专业性和稳定性很有必要。 二是注重基础性工作。登记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体现档案利用价值的关键所在。档案归档的基础性工作在于各个事业单位,我们登记管理部门需要从基础抓起。就要提高登记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举办登记档案管理知识培训班、下发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标准和范本等形式,提高登记档案员的档案归档业务知识,这样就从源头规范了档案,提高了档案标准,便于后期年审、网上办公、集中进行归档等各项工作。 三是发挥档案服务工作。登记档案最终的目的就是在于“信息”服务。对内在事业单位管理上,对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发挥好登记档案信息服务,就必须紧密围绕机构编制工作大局加强档案管理,抓好档案管理促进机构编制工作大局这个目标,应向经济发达地区学习,汲取档案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信息开发和档案资料编研完善工作,以提高登记档案的利用和服务价值。 档案工作论文:新时期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之研论 干部人事档案真实地记载和反映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任务能力等,是干部个人自身成长历史的真实记载,为组织、人事工作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合理分配使用人才资源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参考。 近年来,泗洪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了较大发展,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轨道。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组织、干部人事工作和人事决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也还存在不少弊端,面临着探索规范化管理的新途径。 一、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就泗洪来说,虽然地处贫困县,但目前县直有管理干部档案的单位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主要表现在: (一)从领导机构上看,各管档单位都成立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有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专职管档干部,领导机构比较健全。 (二)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的档案管理员占了80%,符合现代档案干部年轻化的要求。 (三)从文化程度上看,本科毕业占53%;中专占24;高中占23。管档干部的文化程度也基本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从培训情况看,管档人员都曾参加过县以上组织的干部档案业务培训,对做好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基础。 (五)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方面,能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抓好档案两库建设,较好地改善了条件,维护了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而且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认真严格地实施,为利用干部档案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但离领导和上级文件从高从严的要求,干部档案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比较落后。由于泗洪处在欠发达地区,属苏北的贫困县,县财政比较困难,由于资金问题,大部分的县直管档单位硬件设施都跟不上,部分单位是缺少设备,更多单位是设备老化或损坏,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素质不够高。由于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兼职过多,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工作调动比较频繁,因此造成业务不熟悉,短时间内难以胜任本职工作;还有的就缺乏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干部人事档案的材料收集归档不及时,致使有些干部档案材料不齐全。有些单位仍把多年形成的应归档材料积压在领导办公室或单位的库房里,未及时送管档部门,造成应归档的材料不能及时归档,使干部档案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及时的开发和利用。 4、干部档人事档案整理装订的质量较差。有的管档人员对整理装订工作的标准要求不高、执行不严、工作不细,有的单位干部档案室至今仍无整理装订必备的工具,且装订的工具式样也不同。 5、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落实程度不够。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但真正执行的时候却并不落实。如干部档案未编目造册,编制检索工具,查阅借用、转递手续不够完备;有的单位干部档案室里堆放杂物,“六防”措施不落实;还有的单位干部档案里的档案甚至出现霉坏变质的状况。 三、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其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应用,使干部档案更好地为党的干部工作和经济建设服务,近几年,泗洪县委组织部围绕干部档案工作如何提高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应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是搞好干部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改变干部档案管理较为落后的状况,首先应加强对各单位干部档案工作的领导,把做好干部档案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的议事日程。其次是加大资金投入。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有条件的单位应配全档案所需的设备设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定期检验维修库房内必要设备设施,努力改善干部档案管理的保管保护条件。 2、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队伍人员的素质。档案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干部的升降去留,因此必须把好用人关。首先,各单位和部门应选调那些政治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共产党员和优秀干部来从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档案管理人员,要立足本职,用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档案工作。其次,档案管理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他们在档案工作岗位上才能够有一定的业绩。第三,要定期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他们参加各级举办的业务培训班、进修班、档案知识讲座、竞赛、经验交流会、学术研讨会等,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第四,要关心档案管理人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评职称、提拔、家属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最后,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3、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档案材料是否齐全完整,很大程度上是衡量档案管理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做好干部档案材料的及时收集、归档工作。在收集归档材料工作中,应坚持“三勤”字,即嘴勤、腿勤、手勤。只有收集齐全干部档案材料,才能不断充实干部档案内容,全面反映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工作全貌,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原始依据,避免用人失误,造福于子孙后代。及时做好干部档案材料的转递工作,将形成的正式材料在一个月内送交档案管理部门立卷归档。坚持“标准化”整理装订干部档案,整理过程中要抓好材料鉴别归类上求准、材料加工上求精、材料切订上求好、验收入库上求严“四个环节”。 4、建立健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其次要坚持执行各项制度,用制度约束和规范干部 的行为。对干部人事档案有无建立名册,查阅借用有无履行登记,转递手续是否完备,库容室貌是否整洁等工作加强检查,并应作为干部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使其真正落到实处。 档案工作论文:信息化建设与档案工作心得体会 闵涛 信息时代的来临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并引起全球性增长模式和发展观念的变化。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包括档案工作在内的各行各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档案工作观念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需要。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认真分析信息化建设与档案工作的档案工作如何实现信息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建设与档案工作的关系 1、档案信息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产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作为原生信息源,越来越社会重视和利用,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档案的内在信息,也就是档案的内容,这是档案信息的基本部分;二是档案的形式信息,也就是档案的外在形式和特征,它依附于档案的内容有密切联系;三是综述、汇编等等二次加工信息。事实上,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就是为档案开发利用作准备,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和利用的过程,已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产业体系。 2、信息化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主线。信息是知识经济的主导和支柱。信息技术的发展最终将马人类联贯在一起,构成一个全球化的人和机器的共同体,形成所谓的“网络空间”或称作“邪气社会”的信息化环境。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的档案工作,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当然是贯穿全局的发展主线。 3、档案工作改革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消费将成为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源动力。在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信息部门担负着掌握、存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职责,有权利和义务对社会信息消费的需求作出反应,提供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是时代赋予包括档案部门在内的社会信息部门的使命,是经济发展途径变革的要求,是生产力进步方式转变的要求。生产要素发生了变化,信息将成为失去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由于档案部门作为重要的文献信息源的社会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使得经济发展途径的变革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各部门工作的发展方式和运作模式。 4、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改革的动力。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信息生产量大,信息内容丰富,信息需求量激增,信息效益不均。社会信息消费需求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生产需求,另一方面是生活需求。随着信息化建设,现阶段社会庞大的信息消费需求以及将来信息化程度加大时的潜在信息消费需求,者是档案工作改革的直接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档案本身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而不断扩大,不仅停留在查找和借阅上,而且可以和文化教育、社会休闲等方面结合,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此外,档案业务售货员、档案学科研究人员以及其他与档案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人们。当他们在工作中感觉到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急剧增加时,工作热情就会不断增加,责任感日益增强。而当他们作为信息的消费者,感觉到信息消费的不可替代性时,他们会更加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从而促使档案工作改革加速前进。 二、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新思路 1、加大投入,实现档案现代化。要保证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实现,和缓政府要值得投入财力,配置与档案信息化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改善档案工作软硬件环境,增加库房面积,购置档案装具,扩大室藏种类。 2、改革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信息时代,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档案部门迫切需要运用当今高新技术和知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一是计算机管理服务。这种服务在一些档案部门已基本实现了,如档案馆管理系统、小型档案馆室管理系统等都已应用和推广。目前市场上各种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很多,国家档案部门应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避免重复开发,并规范市场管理;二是缩微技术服务。目前不少地方档案馆通过缩微设备,对一些珍贵的档案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科技档案图纸的管理过程中缩微技术运用颇多,节约人力和馆库空间;三是光盘存贮服务。由于光盘具有存贮容量大、处理速度快的特点,可广泛用国防于档案信息全文检索、编目和参考查询服务;四是现代通讯网络服务。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如通讯卫星、邮电信息网络寺,将档案信息出去,使利用者在不同地域、不同时空利用档案;五是公共信息网络服务。档案信息部门充分利用地区公用信息网、国家公用信息网和国际公用信息网进行服务;六是视听传播服务。运用电视网、电影、广播、录音、录像等制作档案信息,并向公众。 3、培养人才,提高档案队伍素质。信息化时代,一切竞争,最终都反映在人才的竞争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工作需要大量“专”与“博”相结合的“通才”。这种专是跨学科的“多专”,而不是过去的“专一”;这种博是随现代化科技发展的“动态广博”,而不是过去传统不变的“知识广博”。这样的人才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好的稳定性,才能适应解决复杂性、综合性和跨学科的档案工作问题的需要。因此,档案部门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提高档案人员工作素质创造良好环境。一是档案部门在进行培训前,应做好需求调研,按需设计内容,将培训课程内容与工作相结合,也就是说,培训应该是因需产生的。二是制定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注重提高教学者层次,注重教学、自学、研讨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三是增加档案工作者之间、相关专业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其拓宽知识面,借鉴优秀经验,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的方法,更新知识储备。四是应加大培训内容中计算机知识的比例,强化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联系,重视网络知识的运用,注重信息能力、技术应用的培养,适当增加档案现代化管理课程的课时。 三、档案法制建设是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节点 由于档案的凭证作用可以有效地证明信息产权的所有者,所以信息时代档案工作越来越多地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进入信息时代,不但在理论上要解决“网络空间”、“虚拟社会”的法律约束问题,而且在技术上也必须尽快突破电子档案 的法律效力问题。只有这样,信息时代信息产权的保护才能落到实处。健全档案法规体系是档案法制化管理的前提,也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条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运用档案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使管理监督职能,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档案工作论文:档案工作创新心得体会 闵涛 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档案工作要适应这个要求,必须要有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要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旧的观念;要与时俱进,树立大服务理念;要摆正位置,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大环境中发展自己。 一、档案工作创新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四个关系 1、创新与基础的关系。创新不是凭空真象,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建国以来,我国档案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理论、方法和工作经验,这些对今后的档案工作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创新的根基。因此,创新绝不能抛弃这个基础,要在认真研究、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分析现在和将来的形势,在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 2、创新与现实的关系。目前,还存在社会档案意识不强、档案服务工作不到位、档案事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创新就要重视现实,面向未来,从实际出发,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打好基础、快速发展上求突破。 3、创新与学习、借鉴的关系。创新的基础,借鉴是创新的阶梯,创新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目的。档案工作创新既要学习行业专业知识,借鉴本待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又要学习和借鉴相关专业、其他待业知识、经验。要坚持“推陈出新”原则,运用批判、继承观念,在学习、借鉴中创新。 4、创新与实践的关系。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但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都林经过实践检验,凡是对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创新,都要大力推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创新服务手段是档案工作创新的主要内容 1、建立档案网站,开展网上利用服务。随着档案馆(室)内部局域网的建立,档案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建立档案网站,积极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电子文件的自动上传收集。目前在单机上形成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已尤为档案管理部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传统纸质档案收集有很大差异的是,许多电子文件的形成通过下载和上传就完成了,因此,档案冲床 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容器,在第一时间将其收集,并在档案馆(室)的服务器上归档。 3、开展在线服务。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参加档案展览、阅读档案复制件或公布件,特别是到档案部门利用档案原件的方式,在信息化时代里必然要发生变化。社会的全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使人们更注重洲的时效性,希望通过信息系统和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多种信息。因此,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必然逐步被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所代替。 4、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档案馆(室)查阅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文件的人员逐年增多。公民出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投资兴业等需要,希望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有关政策信息。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档案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方方面面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拓展服务领域是档案工作创新的主要方向 1、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档案部门既要面对淀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一切社会活动中利用或可能利用档案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又要针对性地为特殊利用者提供特定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事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建设、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加复杂,越离不开信息服务。对档案信息的单五需求必然将被对档案、文件、图书、情报检索资料的综合需求所代替。 2、加强横向联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问题在急剧增长,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建立联合目录是用统一的著录格式,联合报道两个或两个以上档案馆、图书馆(室)馆藏的档案目录,可使利用者很方便地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信息、情报;也可有效地缓解存储空间拥挤、人员及资金紧张等矛盾,并有利于各级各类档案馆、图书馆(室)馆藏朝着有侧重、有特色、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3、注重反馈,合理开发档案信息。反馈方法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 4、兴办服务实体,发展档案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室)的改革创新方向就是走信息化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创建档案信息服务产业,建立以档案信息收集、加工、贮存、检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实体,如档案技术服务中心等。 档案工作论文: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以及对策 一、电子文件定义及其特点综述 所谓电子文件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与纸质文件比较,电子文件有以下几个特点:?1 电子文件不再是直观的纸质文件,它需要借助现代办公设备才能阅读利用;?2 电子文件可以直接由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迅速地处理和传递;?3 电子文件的利用是可共享的,也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4 电子文件的保存条件和环境要求与纸质档案不同,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很高。 二、电子文件对档案业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1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而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技术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工作流程及方法、原则,如文件的立卷归档制度。文件的归档立卷工作是档案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文件形成后,由文书部门收集立卷后,交档案部门管理,一般一年归档一次。而电子文件随时产生,随时更改,存贮在计算机磁盘或光盘中。因此,它对计算机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归档,必须以磁盘或光盘的形式移交,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 2由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实体分类也可能将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需要,但在当今电子文件的环境中,文件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均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不再需要对它进行象纸质文件那样的分类整理。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3由于电子文件的保存价值同时取决于其自身价值和可读性,其鉴定的方法、内容、标准均将发生变化,原有的档案价值理论分析范围也将扩大,要分析电子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根据传统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文件应根据其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确定保管期限,而电子文件一方面由于制作方便,将产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另一方面由于用户的需要,信息和数据不断地修改和补充,因此很难划定固定的保管期限,况且目前电子文件的凭证价值尚无法律保证。因此,其鉴定、管理方法亦无定论。此外,由于电子文件信息载体的特殊性,其保管方法、要求以及检索和对外利用等方面也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之处。 三、电子文件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1对档案本质属性的影响 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如当事人的亲笔手稿、领导者的亲笔签署等,都表现出真实的原始性。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使得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其它信息,而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中的最后一个文本,没有草稿与印稿的区别,也没有正本与副本的差异,甚至文件与档案之间很难划定一条人为的界限。人们可以在机器上随时方便地复制电子文件,这样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这一档案概念就变得难以理解。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性和凭证作用如何确定?电子文件能否作为档案?是否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等,便成为档案界的一系列新课题。这些课题是电子文件能否转化为档案的关键,也是赋予档案本质属性新的内涵的客观需要。 2对档案来源原则的影响 来源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是尊重全宗,从内部来看是尊重原始顺序。目前,随着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后者愈益受到普遍关注。传统的观点认为源于来源原则的档案检索系统必须一律建立在文件形成者或信息提供者的组织机构及其文件的基础上。只有根据其来源,从形成者的法律责任和行政管理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正确整理和理解档案文件。而电子文件在形成过程中,不再严格对应于现存的机关、组织、机构这一现象而产生,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对文件信息复制、修改和重新组合、打乱或破坏文件的本来顺序。因此,要确定档案的来源,不可仅局限于寻找一个恰切的定义,或仅要求完整地保护全宗与文件系列,按照原始顺序进行整理等,而必须正确说明档案的原始联系,了解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文件组合的变化,应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丰富和发展来源原则。 3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内容的影响 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内容是由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以往的档案学理论研究是以纸质档案为主要对象,电子文件出现以后,档案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其理论研究的对象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一些定论、模式将被重新审视,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将得到更新和补充,原有的档案学科体系也将得到充实和完善。所有这些研究课题都应围绕电子文件来开展。如电子文件的整理排序技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等等,都将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档案界所应采取的对策 1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2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份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以防止信息损失。 档案工作论文:论档案保管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工作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档案保管利用过程中做好保密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出档案的库房管理和档案利用中的监督工作是做好档案保密工作的前提条件,掌握和遵循档案保管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原则和方法是做好档案管理的根本所在,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利用的关系是充分利用档案的关键环节,积极做好档案保密工作是保证档案在保管利用过程中完整、安全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档案保管利用;档案保密工作;原则;方法 保密工作是档案保管利用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档案在利用过程中安全的必要手段,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关系,笔者从事过较长时间的机要文书档案工作,现就档案保管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工作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做好档案保管过程中的保密工作 (一)档案库房管理中的保密工作 档案的库房管理是档案保密的重点。从总体上讲,档案库房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兴建,但是有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单位,往往将库房附设在机关办公楼内。应注意的是,不是任何一间办公室都可以用作库房的,从档案保密的角度来看,不宜将库房设在办公楼的最底层,库房门窗等应专门加固,以防盗窃。还应尽量做到库房与办公室分开,库房与阅览室分开。档案库房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制定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无关人员一律禁止入内。实践证明,档案库房的科学管理,是做好档案保密、维护档案安全的基本保障。 (二)绝密档案的管理和保密 绝密档案是党和国家的核心秘密,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和经济发展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因此,为确保国家核心秘密的安全,必须管理好绝密档案。 1、绝密档案应与非绝密档案分别保管。要设保险柜、保险锁、防盗器,从保管条件上确保绝密档案的安全。 2、提高绝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绝密档案管理人员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身份,有知密早、知密多、知密深的特点。他们对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负有比一般工作人员更为重大的责任,因此,档案保密工作好与坏,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个关键。绝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保密意识,不仅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经手的事情件件有头有尾,手续清楚,而且要防止“无形”储存在头脑中 秘密的泄露。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经常接触党和国家大量的秘密,这些秘密随着主人的社会活动被带到各个复杂的场合,往往一句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不知不觉中就泄露了秘密。所以档案人员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做到守口如瓶,万无一失,把保守国家秘密做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3、加强绝密档案的日常管理。绝密档案的调阅、移出、销毁等应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必须经指定领导人审批,认真履行登记、签字手续,任何人无权擅自调阅。绝密档案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对、检查,发现失密、泄密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补救。 (三)做好档案的保管期限与保密期限的区分工作 确定保管期限的原则是,正确分析和鉴别档案内容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根据本机关工作的需要和为国家积累历史文化财富的需要,全面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准确地判定档案的保管期限。而保密期限是根据国家秘密事项在一定时间内,如被泄露,将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的危害来确定的,它表示该国家秘密事项在其确定的期限内,受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保护,产生法律效力的时限。《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中规定:除有特殊规定外,绝密级事项不超过30年,机密级事项不超过20年,秘密级事项不超过10年。保密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上的以年计,在一年以内的以月计。这里所说的“特殊规定”是指制定保密范围的中央、国家机关可以规定有关保密范围中某类事项的保密期限为“长期”。对规定为“长期”的国家秘密事项,在授权机关作出解密前,其他机关、单位应当对其采取长期的保密措施,不得擅自决定解密和随意对外提供。 (四)档案涉密情况的变化 档案在保管过程中,其密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件贯彻的情况变化的。基本变化是升密、降密、解密。其中升密是极少数的,也是暂时的;大多数的,总的趋势是降密,直至解密。其变化原因有三:一是保密范围的变化;二是密级文件作用的变化,原来的密级文件指导作用与现在工作不相适应,已失去了指导作用,为此立档单位废掉了此类文件,密级自然消除了;三是保密时限的变化。原馆(室)所存档案涉密文件,只标有密级而没有保密时限,多数都是超期服役,例如,50年代的绝密文件大都需要按照《保密法》关于划定密级和保密期限届满自行解密的要求去做,这既反映了历史上划密工作的不足,也说明进行档案解密划控工作的迫切,因此应依据档案涉密内容的变化掌握划密标准,严防密级偏高或偏低,密期偏长或偏短。 (五)做好档案密级的调整工作 1、要贯彻落实《保密法》以及国家保密局、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发的《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的精神,在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大力协调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要严格执行解密划控的时间标准、有关涉密内容标准及保密规范标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二要主动接受保密部门对调密工作的监督指导,齐心协力搞好档案涉密文件的清查鉴定。严格划清密与非密的界限,确定哪些档案能开放利用,哪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哪些还不能提供利用,为今后进一步搞好规范化、标准化和涉密档案建设奠定基础。 2、要建立起法制的新秩序。对涉密档案的变化调整,不仅要立足于当前的实际工作,还要着眼于长远。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以往关于档案保密的制度还不健全,适应不了《保密法》的要求,需要完善增加新的内容。为了适应涉密档案调密工作制度化、正规化的需要,应建立以下三个制度:一建立划定密期制度,以便届满自行解密;二建立调密通知单制度,对保密期间提前解密或发生升降变化的密级文件,要下发通知单告知档案馆(室),以便衔接工作,及时掌握,适时变动;三建立涉密档案接收标准制度,加强涉密档案的规范化建设。 3、要加强涉密档案的科学管理。在调密工作中我们发现,过去经常把密和非密文件混合组卷、混合保管、混合提供,造成了扩散机密的漏洞。对此,可以采取分 段治理的办法。实施馆(室)藏涉密档案解密划控工作为界,对以前大量混订在卷内的密级文件可以原封不动,但在今后一般查档中只提供所查内容,不提供含涉密文件的原卷;外供卷时,可采取对与所查档案无关的涉密文件进行密封等措施。今后对密级文件特别是绝密文件应当单份盒装保存,彻底解决密与非密的文件材料混卷问题,堵塞过去那种因混卷在提供利用中造成机密扩散的漏洞,以及涉密档案文件分散不集中,日后调密不便的问题。同时,要按立档单位档案中的文件密级编制目录或卡片,建立涉密文件统计台帐和存放地点索引,为科学的管理,准确的掌握,有效的保密,及时的提供创造条件。 (六)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素养 1、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 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要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这既是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档案保管工作的目的。档案保管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做到不坏、不丢、不散、不乱。不坏,就是使档案保管得完好无损,不致因各种不利因素而使档案损坏。对已经破损的档案,要及时抢救。不丢,就是使档案绝对安全,不致因工作疏忽而使档案遗失或被窃,不仅保证档案实体安全,也要保证档案内容的安全。不散,就是要求档案的保管相对集中,不致因档案的分散保管而使档案管理不便,甚至造成档案损坏或丢失等严重情况。不乱,就是要求档案保管工作有条不紊,档案排架整齐规范,有规可循,有目可查。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保管人员要持之以恒,时刻警惕,防止档案的损坏,确保档案的安全,为档案工作提供物质基础。 2、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 (1)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客观地、辩证地、全面地研究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维护历史的真实面目,懂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和国家关于档案、保密工作的方针、路线、政策、法律和法规。要热爱档案工作,档案工作是各项事业的基础工作,是一项积累资料、收集和传递信息,服务于社会各项事业的重要工作。作为档案工作者,我们必须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要认真钻研,认识和掌握规律,干出成绩来。要忠于职守,勇于创新。由于档案部门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且人们对档案工作产生误解和偏差,档案工作被忽视、冷遇。为稳定档案队伍,发展档案事业,各档案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同时我们专业档案人员也应从自身做起,一方面,发扬不求索取的无私奉献精神,做好档案管理每个环节的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及时提出工作新思路,使工作取得新突破。 (2)档案专业人员要有一定的档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极为丰富的知识资源,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科学等广泛的领域;其知识涉及文、史、哲、数、理、天、地等各个方面。要管好这些档案。我们需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管理知识,要具有一定的古汉语、现代汉语和外事知识、一般法律知识和一定历史知识,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更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等。还要有一定的档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档案工作是一门管理科学,要实行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档案,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好档案学基础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要懂得档案学、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等基础理论,要熟悉和掌握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档案管理学知识及其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熟悉本单位及其业务各部门的职能范围、业务分工和业务知识,熟悉和掌握自己所管档案的内容及与内容相关的文史等方面知识。 (3)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 一直以来,人们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始终存在误差和偏见,认为它是“老、弱、病、残”做的事情。其实,恰恰相反,档案工作既有脑力劳动,又有体力劳动,工作艰辛而又繁琐,细致而又严格,常年不懈,周而复始,没有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精力是根本无法胜任档案工作的。所以,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是一个档案人员所必备的条件。 二、做好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工作 (一)做好档案利用中的监督工作 档案利用监督是做好档案利用过程中保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有效地发现并制止纠正档案利用过程中不利于档案保密的各种不良行为,从而做到既能利用档案,又能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具体说来,档案利用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制度建设。档案利用规章制度一般有阅览制度、外借制度、复制制度等。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利用人员确定不同的利用范围,规定不同的审批手续,使提供利用工作有章可循,在大力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同时,确保不失密、不泄密及文件的完好无损。各项档案利用规章制度的条文应严密而简明,便于执行,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 2、队伍建设。担负利用服务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是利用制度的直接贯彻者,对档案的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一是政治素质,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爱档案和档案事业;二是业务素质,要具备专业知识,熟悉所保管的档案内容,熟悉档案法规;三是文化素质,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能总结和分析利用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从中掌握利用工作的规律。此外,还要有敏锐的工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善于做利用者的工作,能独立处理利用中出现的一般问题。 3、监督措施。在利用中,要根据不同的利用对象的不同目的,掌握其心理和思想动机,加强重点监护。有条件的档案馆室还可以安装摄像监视器。对某些为获取凭证而来馆查阅档案的利用者,要防止偷撕或涂改档案;对一些平时养成看书划线或翻书沾口水之类习惯的利用者,要及时提醒。做好利用监督,还要做到三勤:一是嘴勤,勤宣传利用档案的制度与规定,勤与利用者交谈,掌握其利用目的与动机;二是眼勤,勤观察动态,置每个利用者于视觉之中;三是手勤脑勤,勤分析利用者的情况和利用效果,勤检查被利用的案卷,勤督促利用登记制度的落实。要在利用者离去之前,仔细检查翻阅被利用过的案卷和文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并在利用登记簿上备注说明。对于损毁档案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及时报告有关领导,以便及时查处,挽回损失。 (二)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利用的关系 保守国家机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日常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十分重视档案保密,工作尽心尽职,但由于在传统的保密观念影响下,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着重保轻用、利用不足的现象。由此产生一些弊端:大批档案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甚至有些很有价值的档案长期被束之高阁,变成一文不值的废纸,造成档案浪费;领导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情况,有效地利用档案;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价值也难以在利用档案的效果中体现出来。上述情况表明,档案部门改变传统的观念,在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切实完善工作职能,为领导决策服务势在必行。机密档案应该保密,但保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利用,是有时间、地点、范围限制的利用,保而不用只会失去保的意义,失去档案的价值。当然,利用必须是在保密基础上的利用,无限制的利用会给党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危害。所以,对档案工作来说,保密与利用两者都十分重要,决不可偏颇。 (三)进一步做好档案开放中的保密工作 一成不变地看待档案的秘密性,无视其秘密性的时效和范围,是不对的;但如果缺乏保密观念,对涉密档案无视其秘密性,无限地扩大开放利 用范围,也是错误的。因此,在开放档案为社会各界所利用的同时,应当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 1、做好档案的审查工作。审查工作是档案开放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开放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科学而准确地区分、判定档案的开放与控制使用范围。对这项工作可以分三步进行:一是初审,档案馆工作人员根据标准,对开放期限内的档案逐件进行审查,初步判定开放与控制使用范围。二是中审,由具有较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志,重点审查初审中没能判定开放与控制使用的部分档案,以确定其取舍。三是终审,由有关领导,根据初审和中审的情况,权衡利弊,进行综合分析、审查,最终决定与批准档案的开放与否。 2、做好档案的解密工作。保密档案是有等级的,其划分等级是根据《保密法》规定,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确定档案的密级,就是为了让档案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密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档案。但是秘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秘密保管期限届满,便失去了它的保密价值,为此我们就不能按原有的保密文件管理,而应该按照公开文件进行管理。这就是档案保密的时效性。向社会各界开放的档案,必须是到了一定时限的档案,要开放,必须先进行划密解密,把未解密的列入控制使用的范围。过去,许多档案馆,对其所保管的注有密级的档案,没有定期解密,影响了档案的开放利用。对划密档案进行解密工作,应当遵循保密法的有关规定,即:“国家秘密事项在保密期限内不需要继续保密的,原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的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应当及时解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16条。这也就是说,解密是由原确定密级的机关、单位或其上级机关进行。 3、做好档案开放前的基础工作。开放档案首先要做好档案开放的基础工作,即: (1)提高开放档案案卷的内在质量。利用原有基础,进行系统整理,达到分类科学、组卷合理、编目清楚、排列系统的要求。 (2)建立健全档号。要适应开放后检索与管理的要求。 (3)编制检索工具。一是基础性检索工具,如《开放档案目录》;二是骨干性检索工具,如《开放档案卡片目录》;三是文字叙述性检索工具,如《开放档案全宗介绍》、《全宗卷》等,使开放档案的检索工具逐步形成以骨干性检索工具为主,以基础性检索工具为辅,以叙述性检索工具为必要补充的检索工具体系,实现检索途径的多元化。 (4)准备好副本。对珍贵、重要的档案,应采取抄录、复印、照相等形式进行复制,搞好档案副本。 档案工作论文:怎样在编办文书档案工作岗位进行软件建设 笔者近几年在编办从事文书档案工作,通过对机构编制部门档案的整理,加之自己对档案知识的学习,认为有必要把自己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和了解,向机构编制系统从事档案管理的同仁作一番交流,共促工作。 毋庸置疑,近几年机构编制系统在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鼓舞下,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谱写着机构编制管理事业的新乐章。编办系统的硬件建设随着社会知识信息化和政府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尤其是伊犁州编办对档案工作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我们的工作硬件得到改善的同时,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建设,实践“三个代表”,实现与时俱进,就成为摆在我们档案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任务和课题.我们要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当前编办文书档案软件建设的指导思想。 要在编办文书档案工作岗位进行软件建设,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软件建设之一。先谈谈对文书工作的认识:文书事务是机关团体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文书工作既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业务性都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很细致的文字工作,是机关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体负责日常公务文书的收发、登记、运转管理、整理与保管公务文书等,机关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员,都要经常与打交道,文书工作人员要使公务文书稳妥、迅速地发挥作用,就要掌握文书工作的规律、原则和方法,学习探讨文书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寻求科学地组织文书工作的正确途径,借以提高机关文书工作的效率。尤其是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时代赋于我们神圣伟大的任务。机关工作的科学化、高效化,则是保证胜利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文书工作是各级机关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沟通信息、协调工作的重要手段,文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整个机关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还体现着一个机关的工作状态和工作作风。一个机关的文书工作健全,这个机关的工作就会有条不紊,各个环节运转自如,机关工作也就能够顺利开展。因此我们来说,在编办文书档案工作岗位上要进行的软件建设之一,就是要建立起统一的、科学的文书工作组织体系与规章制度,便于保证编办领导之间、领导与下级之间、处室之间、部门之间的联络畅通、运转协调,反映情况及时,处理问题迅速,并且有利于克服机关的官僚主义、文牍主义。 再谈谈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编办的档案是编办在公务政务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编办政务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历史的真迹和凭证,有着重要的查考使用价值。正因为编办档案是机关过去工作活动的记录,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熟悉情况、总结经验、制定计划、处理问题,常常需要从档案中查考过去的记载。如果有档案可查,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许多事实证明,编办各项工作都需要利用档案材料,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反之,就会给工作造成困难和损失;编办的档案和资料是领导和决策机构制定机构编制工作政策、研究机构编制工作理论的依据。编办的档案以其原始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特点见长,可成为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利用编办档案写出来的统计分析、调查研究报告、工作方案和建议,是非常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而且编办的档案有双重的作用,编办和社会都需要利用。档案形成之后,在一定时间内,主要利用者是编办机关,它是促进我们收集与保存档案的一种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则逐渐向社会各方面扩展,国家各部门、各项工作和人民群众都需要利用档案,不仅今天要用,而且将来也要用,档案保存的时间越久远就越珍贵。 软件建设之二、三、四。由于档案作用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何时何地发挥作用,是难以预期确定的。档案潜在作用的能否发挥,发挥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的客观需求性和档案管理的条件性。主要是:(一)受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文明程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档案不仅是物质生产的动力,而且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直接需求。因而,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档案的作用就实现的越充分。在编办文书档案工作岗位上要进行的软件建设之二,就是通过多种渠道,开辟档案发挥作用的途径,不能局限在过去习惯的范围甚至僵化的概念之中。(二)受社会档案意识强弱的影响。档案意识代表着人们对档案、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档案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的作用能否发挥,又受人们对档案、档案工作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影响,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档案的作用是随着人们对档案的重视和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扩大的。凡是人们对档案有认识的地方或单位,档案的作用发挥就好。反之,不重视档案,任意丢失与销毁档案,其作用发挥就不尽人意。所以改变过去的服务方式,变坐等利用者上门、被动提供利用为以多种方式积极主动地提供利用,是编办文书档案工作岗位上要进行的软件建设之三。(三)受档案管理水平的制约。档案管理方法的科学与否,档案管理手段的先进与落后,档案管理物质条件的优劣,都制约着档案作用的发挥。档案工作开展得好,收集得齐全,整理的科学,又 有各种检索工具,利用时一索即得,档案的作用就能较好地发挥。反之,档案的作用根本无从发挥。目前,我办的档案管理水平还不够高,技术手段也比较落后,基本上还是手工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所以在改善档案管理的物质条件下,强化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速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使档案作用能更快更好发挥出来,则是在编办文书档案工作岗位上要进行的软件建设之四。档案工作是机关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是维护机关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既是一项专门业务,又是一项机要工作。就其性质来说,可以概括为管理性、服务性、政治性。 软件建设之五。所谓管理,就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劳动对象和工作特点,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基本活动,有效地利用人力和物力,并促进其相互配合,达到最佳的结合,发挥最高的效率,以顺利达到人们预期的任务和目标。档案工作就是档案管理工作。这种管理工作,有特定的工作对象和整套管理档案的原则和方法,不同于一般的人、财、物管理工作。它是通过对档案的科学管理,发挥档案的作用,来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服务的专业工作;它要采取一套科学的原则和技术方法,组织档案的集中,进行系统化和鉴别挑选,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遵循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管理,做到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机构高效化,管理工作计划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满足社会利用档案的需要。所以在编办文书档案工作岗位上要进行的软件建设之五,就是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档案学知识,特别是档案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积极地学习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档案工作的发展。 软件建设之六。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是档案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档案工作能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为各项工作提供档案材料,才能赖以存在和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阶段,档案工作之所以发展较快,得到党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的关心和支持,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各行各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档案工作为之服务。我们认为,讲档案工作的服务性,并不降低档案工作,而是说明这一工作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它是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工作。所以在编办文书档案工作岗位上要进行的软件建设之六,就是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岗位,树立明确的服务思想,钻研档案业务,为振兴伊犁州机构编制事业服务,并在服务中求得档案工作本身的发展。 软件建设之七。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的工作。对于我们编办来说,机要性是档案工作政治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机构编制工作的内容有不少是涉及政府机密的东西,严守党和国家秘密,是巩固安定团结、保卫国家建设的大事,也是我们机构编制工作和档案工作者的大事和政治任务。所以树立正确的保密观念,建立健全编办保密工作制度,强化保密工作力度,自觉维护党和国家机密,是在编办文书档案工作岗位上要进行的软件建设之七。 作为文书档案工作人员,我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发扬敬业精神,对照档案局的业务指导和要求,建立起一整套适合编办工作特点的文书处理程序和制度,要在档案工作中奏出与时俱进的音符,在整理过程中增加科技含量,只要是能用微机处理的东西,都用微机进行处理,尽管所有这些工作很繁重、很不起眼,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但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它完成好,让编办的文书档案工作无愧于时代。 档案工作论文:浅谈如何做好档案保密管理和利用工作 1做好档案密级的调整工作 1.1档案在保管过程中,其密级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件贯彻的情况而变化的。基本变化是升密、降密、解密。要贯彻落实《保密法》,在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大力协调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要严格执行解密划控的时间标准、有关涉密内容标准及保密规范标准,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二要主动接受保密部门对调密工作的监督指导,齐心协力搞好档案涉密文件的清查鉴定。严格划清密与非密的界限,确定哪些档案能开放利用,哪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哪些还不能提供利用,为今后进一步搞好规范化、标准化和涉密档案建设奠定基础。 1.2要加强涉密档案的科学管理。在调密工作中我们发现,过去经常把密和非密文件混合组卷、混合保管、混合提供,造成了扩散机密的漏洞。对此,可以采取分段治理的办法。对以前大量混订在卷内的密级文件可以原封不动,但在今后一般查档中只提供所查内容,不提供含涉密文件的原卷;外供卷时,可采取对与所查档案无关的涉密文件进行密封等措施。今后对密级文件特别是绝密文件应当单份盒装保存,彻底解决密与非密的文件材料混卷问题,堵塞过去那种因混卷在提供利用中造成机密扩散的漏洞,以及涉密档案文件分散不集中,日后调密不便的问题。同时,要按立档单位档案中的文件密级编制目录或卡片,建立涉密文件统计台帐和存放地点索引,为科学的管理,准确的掌握,有效的保密,及时的提供创造条件。及时做好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工作。 2档案利用监督 档案利用监督是做好档案利用过程中保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有效地发现并制止纠正档案利用过程中不利于档案保密的各种不良行为,从而做到既能利用档案,又能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具体说来,档案利用监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2.1制度建设。档案利用规章制度一般有阅览制度、外借制度、复制制度等。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利用人员确定不同的利用范围,规定不同的审批手续,使提供利用工作有章可循,在大力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同时,确保不失密、不泄密及文件的完好无损。各项档案利用规章制度的条文应严密而简明,便于执行,并在实践中认真加以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 2.2监督措施。在利用中,要根据不同的利用对象和不同目的,掌握其心理和思想动机,加强重点监护。做好利用监督,仔细检查翻阅被利用过的案卷和文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并在利用登记簿上备注说明。对于损毁档案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及时报告有关领导,以便及时查处,挽回损失。 2.3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管理利用的关系。保守国家机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日常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十分重视档案保密,工作尽心尽职,在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的同时,切实完善工作职能,为领导决策服务势在必行。机密档案应该保密,但保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利用,是有时间、地点、范围限制的利用,保而不用只会失去保的意义,失去档案的价值。当然,利用必须是在保密基础上的利用,无限制的利用会给党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危害。所以,对档案工作来说,保密与利用两者都十分重要,决不可偏颇。 3进一步做好档案开放中的保密工作 一成不变地看待档案的秘密性,无视其秘密性的时效和范围,是不对的;但如果缺乏保密观念,对涉密档案无视其秘密性,无限地扩大开放利用范围,也是错误的。因此,在开放档案为社会各界所利用的同时,应当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 3.1做好档案的审查工作。审查工作是档案开放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开放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科学而准确地区分、判定档案的开放与控制使用范围。 3.2做好档案的解密工作。保密档案是有等级的,其划分等级是根据《保密法》规定,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确定档案的密级,就是为了让档案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密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档案。但是秘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秘密保管期限届满,便失去了它的保密价值,为此我们就不能按原有的保密文件管理,而应该按照公开文件进行管理。这就是档案保密的时效性。向社会各界开放的档案,必须是到了一定时限的档案,要开放,必须先进行划密解密,把未解密的列入控制使用的范围。 4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 4.1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要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这既是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档案保管工作的目的。档案保管工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做到不坏、不丢、不散、不乱。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保管人员要持之以恒,时刻警惕,防止档案的损坏,确保档案的安全,为档案工作提供物质基础。 4.2提高绝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绝密档案管理人员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身份,有知密早、知密多、知密深的特点。他们对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负有比一般工作人员更为重大的责任,因此,档案保密工作好与坏,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个关键。绝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高度的保密意识,不仅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经手的事情件件有头有尾,手续清楚,而且要防止秘密的泄露。把保守国家秘密做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4.3加强绝密档案的日常管理。绝密档案的调阅、移出、销毁等应严格按规定手续办理,必须经指定领导人审批,认真履行登记、签字手续,任何人无权擅自调阅。绝密档案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对、检查,发现失密、泄密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补救,确保绝密档案安全。 档案工作论文:浅析做好县级档案馆的编研工作 档案资料的编研工作是档案馆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档案馆工作水平高低的标志。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档案,利用档案挖掘致富门路,为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方便。作为档案部门,不仅要提供原始的档案资料,还要拿出更好的编研成果,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查阅利用工作。因此,档案的编研工作在新时期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正确认识编研工作,为地方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快捷、更详实、更系统的第一手资料,为社会各项事业提供服务,是我们每个档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编研工作不仅是提供利用档案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对档案内容的一种研究性工作,是历史研究、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保护档案原件,主动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有效方式,而且能作为一种学术成果的展示来彰显和提高档案馆的文化科研品位,因此,在许多地方,编研工作做为一项重要任务从而纳入档案馆的年度考核目标。 一、 编研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多数档案馆都下大力气,动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档案编研工作,但取得的成果都不甚理想。他们多数只是把原始档案材料按顺序进行了罗列、汇总、装订,根本没有什么研究性的成果体现,没有在"研"字上下功夫。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单一的查阅工作已无力应付的情况下出现的新的利用方式。这种利用方式不是对原有利用形式的排除,而是对它的一种补充和发展。编研工作包括编写和研究两个部分。编写是指利用馆藏档案资料,经过研究编写的各种专题参考资料,是对档案文献资料的简单整理加工。研究是指进行档案学研究和方法性、学术性研究。"编"是"研"的前提和条件,而"研"是"编"的深化和再加工,二者互为依存,共成一体。光有"编"而没有"研",不算好成果,而有"研"无"编"就像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 目前,许多县级档案馆编研的成果中大多是大事记、组织沿革、全宗介绍、文件汇集以及各种资料汇编等等。一般性的成果多,有科研价值、学术价值的精品很少,大多只是作为馆内的参考资料,很少用于对外的查阅服务。多数单位为了迎接上级的检查或年终的考核,仓促地罗列数据资料,简单地出几本书就算作他们的编研成果、根本不考虑实用不实用,存在短期性的行为,纯粹为了应付,这种作法是与编研工作的学术性、严肃性背道而驰的。 二、影响编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原因 多数县级档案馆编研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尽管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归根结底有这几个方面: 1、领导不重视。县级档案馆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日常的查阅接待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村级档案的建档工作,县里领导分配的阶段性的中心工作,下乡档案执法检查工作以及每年一度的集中立卷工作,还时不时地应付上级单位的各种检查活动。县级档案馆和市级、省级馆不一样,它直接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各种事情纷繁复杂,馆里的领导只顾去解决处理日常的工作和问题,根本无暇顾及这可有可无的编研工作,认为编不编都无所谓,影响不了整体工作的开展,况且上级也没有对编研工作下什么硬性的指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就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2、经费严重不足。大家都知道,档案馆是个清水衙门,是纯粹服务性的部门,没有权利,别人基本用不着求你办事。平时也没有什么灰色收入,全靠财政拨款。现在,许多的县市基本是吃饭财政,只要能顺顺利利地解决工资问题就算不错了,根本别想干别的事。每年拨给馆里的只有区区几万元经费,除去办公的费用,连一辆车都难以养活,更不要说再去搞什么编研工作了。但有些编研材料还不能不搞,于是馆里的领导就厚着脸皮向上争取,报告打了一次又一次,路跑了一趟又一趟,结果呢,腿都跑细了,嘴都磨破了,拨款的事如泥牛沉海,音信皆无。再细想想,也不能怪县领导,因为县里还有那么多人等着发工资,还有那么多迫在眉捷的事要去做,还有那么多下岗职工和贫困户需要去安抚。可以说,编研的事在县、市长眼里根本不值一提,是小事中的小事,他是根本不会批的。怎么办?自己想办法吧,于是就利用一切关系,这里求点,那里借点,再拉些企业搞点赞助,这样也只解决一部分的经费,于是乎,编研工作仓促上马,匆忙收场,压缩时间,压缩版面,压缩开支,从而使编研的质量大大降低,最后也只能作为馆里的辅助资料,对外根本拿不出手。况且,从事编研的人员,他们的编研工作是额外的工作,是正常工作之外的加班,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就不能很好的落实编研人员的生活待遇,调动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这项工作往往是有始无终。 3、编研人员素质偏低。由于档案馆比较清贫,无权无势,留不住人,都想到好的单位去,所以人员更替比较频繁。现在能在馆里干五年以上的业务能手廖廖无几,县级馆高级职称基本没有,中级职称也比较少,即使有职称的人,也仅限于一般的档案业务操作,对编研知识知之甚少,根本不能承担编研工作的重任。况且馆里大多没有专门的编研机构,没有专职的编研人员,搞编研的人员多为临时拼凑,缺乏专业的培训,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受馆藏材料的局限和传统模式的约束,馆藏有啥就编啥,可以说,这样编研出的材料只能算是摘抄集和汇总表,根本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三、搞好编研工作的途径 县级档案馆要想打破目前的现状,开拓编研工作的新局面,我们认为应从这几方面下功夫: 1、提高对编研工作的认识程度,从根本上加强对编研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馆里的领导要重视,把编研工作作为重要的业务去真抓落实。各馆要成立编研工作领导组,设立专门的编研工作办公室,并由一名馆领导亲自抓。对编研工作要有总体的目标和打算,还要有阶段性的步骤和实施方案。 2、建立健全编研机构,加强对编研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编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当前,县级档案馆有编研科的很少,即使有,一年中也出不了多少好的成果。并不是这些编研人员懒惰,不干活,而是他们无法干,守着成堆的资料无法入手,不知该从何编起,这就涉及到编研人员的水平问题。好的厨师能用简单的原材料做出丰盛可口的饭菜,而蹩脚的厨师守着鸡、鸭、鱼、肉却不知该如何下刀。编研工作更是如此,如何能在现有的馆藏基础上 编研出有科研和查阅价值的成果来呢?这就需要我们做高水平的厨师,需要我们具备高超的编研水平。提高编研水平有多种途径,可以从书本上学,可以向同行学,只要虚心学习,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任何难懂的知识我们都能学会。在学习培训方面,我认为省局和市局应抓抓这方面的工作,定期举办编研知识培训班和编研工作经验交流会。让各地的编研人员都能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要选调精干的业务能手充实编研队伍。要把那些热爱编研、熟悉馆藏、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的精兵强将吸收到编研队伍中来。经常地给他们打气、鼓励,及时地培训、充电,让他们永远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从而保证编研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3、千方百计保证编研经费的落实。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编研工作缺少了必要经费的支撑,那是寸步难行的。大家都知道,每年馆里的经费都很紧张,但我们决不能借经费紧张而放弃编研工作的开展。编研工作是我们档案人的本职工作,搞好编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不搞编研,我们档案工作者可以说整天是在虚度时光。对于资金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向上争取,争取市里、县里支持,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想办法,利用我们的馆藏,利用我们的专业技术,为企业为社会搞好服务,从而拉一些赞助、搞一些合作。对编研的成果,出不了大的可以出小的,不一定非要搞高级的版本,搞精品。要落实编研人员的待遇问题,只有切实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才能使他们踏踏实实地搞业务,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4、编研工作要紧跟当地的中心工作,要及时地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提供服务。档案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档案事业归根结底是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的,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所以,我们的编研工作要紧跟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走,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编研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强的政治敏感性,要密切关注党和政府某一阶段的、某一时期的中心工作,从大局出发,广泛地向全社会搜集资料,丰实馆藏,有针对性地编研出高质量的成果,更好地为当地的工作大局服务,为地方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只有这样,我们的档案工作才能取得各级领导的信任和重视,每年在经费的申请上才能有更大的主动性,才能干好我们想干的事。试想,若每年县里都拨给你一定的经费,而你却编出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至少说在一定时期内毫无利用价值的资料,那他还会再给你拨款吗?所以说编研也要讲政治、讲时效,要紧跟大局,服务大局。 四、提高编研质量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保证原始材料的齐全完整。对于一个专题项目的档案资料的编研,一定要有齐全完整的档案原始材料做基础,凡是涉及到这一专题的第一手资料都要收集起来,多多宜善,不能遗漏。只有收集齐全完整,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它的历史全貌,才能有所选择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编研出有价值的成果来。 2、编研工作要有"编"有"研",不能搞原始材料、原始数据的简单堆积罗列,要"编""研"并重。二者互为联系,缺一不可。目前大多档案馆编研出的材料只有"编"而没有"研"的成份,重"编"轻"研",这就降低了这一编研成果的利用查考价值。 3、编研史料要保证原始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即忠于史实和原件,不能随意对所引用的史实和原件加以修订和更改,在忠于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加进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观点。这是保证编研工作质量的根本性的原则。 综上所述,编研工作是县级档案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使编研工作出现了进退维谷的状况,这种现象延续下去,将会是我们档案工作者的一种失职和耻辱。我们要高度认识编研工作的重要性,要积极探索,集思广议,紧跟时代的脉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冲出困境,开创编研工作新局面,编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为当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档案工作论文: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工作做法体会 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的主要目的,是贯彻实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为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和其他管理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为事业单位服务。20__年5月18日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印发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档案管理办法》,对登记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具体规范。笔者认为,做好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增强专业性培训。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要把档案管理列入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由专人负责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需要积极支持档案员参加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目前,我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配备了3名事登干部,具体负责311个事业单位的年检登记、网上办公、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监督和档案管理工作,其工作量大,业务繁重,规范和提高事登档案管理水平,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组织专门培训,增强其专业性和稳定性很有必要。 二是注重基础性工作。登记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体现档案利用价值的关键所在。档案归档的基础性工作在于各个事业单位,我们登记管理部门需要从基础抓起。就要提高登记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举办登记档案管理知识培训班、下发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标准和范本等形式,提高登记档案员的档案归档业务知识,这样就从源头规范了档案,提高了档案标准,便于后期年审、网上办公、集中进行归档等各项工作。 三是发挥档案服务工作。登记档案最终的目的就是在于“信息”服务。对内在事业单位管理上,对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发挥好登记档案信息服务,就必须紧密围绕机构编制工作大局加强档案管理,抓好档案管理促进机构编制工作大局这个目标,应向经济发达地区学习,汲取档案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信息开发和档案资料编研完善工作,以提高登记档案的利用和服务价值。
赏识教育论文:师德——赏识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极为重要。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做医生的有医德,当演员的有艺德,做教师的有师德。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几天来的师德专题培训,更加强对自己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依法从教水平。 尤其在处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方面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赏识教育。赏识-成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也就是说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应该说,赏识教育的提出对于中国家庭教育而言是一剂良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父母们习惯了对孩子指责、挑剔、贬低,孩子即使有了进步也被要求“不要骄傲”、“好上加好”,如果不如人意就更不用说了。缺乏赏识、肯定、赞美的激励机制,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显得动力不足。 但对于赏识的“度”的问题,我想谈一些比较粗略的看法。大批父母以“赏识”为圣经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指出“赏识教育”的局限所在。在学校教育)中,赏识作为一种手段是必要的,运用得当,它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赏识毕竟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既然是手段,它就缺乏作为一种模式来推广的根基。对于一般孩子来说,赏识不可滥用。我们需要认识赏识的作用,但也不能把赏识作为万用万灵的法宝。 孩子是需要赏识的,但赏识要有节制,要有原则,要有具体目标,否则“赏识”就是一种让人上瘾的,单纯的赏识将造成教育的灾难。 首先,赏识不可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绝不等于“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换句话说,“赏识”其实改变的并非孩子的现实,而只是改变了孩子的心理感觉。如果对赏识缺乏必要的控制,无限度地对孩子一切方面“赏识”,孩子的心理感觉与孩子的现实便可能出现很大的差距。这时,孩子便可能满足于“赏识”提供给他的幻梦,而不愿去面对现实。这还不单单是我们常说的“被表扬冲昏了头脑”,更重要的是,如果教师过于强调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潜能,孩子的一种本能反应可能是让潜能永远成为潜能,他不愿意尝试着去使之成为现实。为什么?因为恐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更聪明,当自己真的在别人心目中显得“更聪明”之后,我们又盼望 保持住这种良好的感觉,我们会惧怕做事,因为它可能打破这个美丽的肥皂泡。在一部最近火热的韩国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细节:男主角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绝对不要夸奖你的孩子聪明,要是那样,他们就永远不会学习。 其次,赏识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孩子的手段,它之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心理前提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讨大人欢喜,每个孩子都信任大人的权威;而这又埋下了一种危机:如果一味用赏识满足孩子,并让孩子一味期待大人的赏识,最后可能导致一种“赏识依赖症”。原本,赏识孩子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可后来却转变成孩子努力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赏识。他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父母、教师当然乐于充当孩子的拉拉队,但问题在于,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发现,身后的拉拉队已消失不在,这个时候,他们还有信心和动力跑下去吗? 危险在于:许多孩子已经养成了因为表现良好就期待奖赏和刺激的习惯,他们念念不忘表扬,因为做好了一件事情而想得到金色的五角星,父母的夸奖或者金钱奖励。在整个童年以及少年时代,他们或许会是父母、老师心目中的宠儿,但一旦长成,成人的赏识失去作用,他们便或多或少地感觉失落,他们没有学会从自己的行为本身获得满足和动力,他们没有学会自己为自己加油。 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方,“赏识”有点像精神上的兴奋剂。它的确可以让人精神一振,力量倍增,但如果使用不当,它对身体的健康也是有害的。一位教育专家这样提醒:“如果没有标准,没有明确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赏识,就会演变为一种“精神鸦片”,而现实世界是不可能永远提供给孩子“赏识”这种鸦片的。”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它可以是一些人所热爱的事业,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而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赏识教育论文:小学“赏识教育”实施方案 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今天,赏识教育是实现自身和谐、生生和谐、师生和谐、团队和谐的秘方,是和谐校园的细胞工程,更是提高师生责任心和爱心意识的一剂良药。2011年我校进行过赏识教育尝试性试验,通过教师理论学习,行为引导,具体表现形式就是针对学生的“闪光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写“赏识卡”,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学生、家长也都能积极参与,满意度很高。回顾和总结了以往经验教训,就如何将赏识教育向更高更深的层面发展,特提出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宗旨,以创建“和谐校园”工程和学校常规教学为途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活动目的: 通过对学生的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培养学生正确地赏识自己和他人,树立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健康的心理,促使学生快乐成长。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我校的每个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进步、成长。提高师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品质,努力形成“赏识激励”的特色校园文化。 三、实施对象: 本校所有在校学生 四、实施人员: 全体教师,建议家长也参与进来 五、具体程序: 1、成立领导机构:赏识教育特色领导小组 组长:金新妮 副组长:陶遵君 孙亚敏 成员:全体教师 2、宣传发动,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学习本方案。 3、开展赏识教育专题讨论。 4、 在教师中征集赏识教育鼓励语言,制定课堂评价赏识激励语言及赏识课堂忌语。 5、采用赏识卡、语言激励、评价激励等方式。重在理念,形式不拘一格。 6、组织教师写好“赏识教育课堂雨露”及赏识教育反思。 7、鼓励教师在学生的评价报告书中写好赏识教育评语。 8、开展“拥抱赏识,远离抱怨”紫手环行动。 8、举行赏识教育经验交流会。 9、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方案,做好下一步工作计划。 六、对策与措施: 1、组织学习,形成对赏识教育的共识 本学期将把有关赏识教育的理论学习纳入业务学习的内容,德育处将搜集有关赏识教育的内涵、意义、理论依据,以及现有的他人对赏识教育的成功研究成果,利用周四培训学习的时间,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专题学习和研讨,从而使全体教师对赏识教育能有一个正确充分的认识。 2、赏识教育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统一 每个人都需要赏识,喜欢被赞美被肯定,由此生活而变得积极,学生更亦如此。尤其是后进生由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常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斥责。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自我评价降低,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身心的发展。因此,作为生命的个体,后进生更迫切需要被认同,被赏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以赏识教育为载体帮助后进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当前社会、学校进行研究实施的重要课题。这对于成长中的后进生来说是至关重要且不容忽视的。 学校此次开展“赏识教育”,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师生的热情,形成内聚力,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 3、赏识教育要因材施教 实施“赏识教育”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蕴藏着与众不同的思想,呈现着独一无二的性格。因此,老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此通过种种途径去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从而对学生的教育能更有针对性。 对于班内的一些后进生,尤其要多加以关注,多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在适当赏识的同时还要多提新要求,使其改掉不良习惯。 4、将赏识教育深入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是最有效的。在课堂上提倡要善用多用精彩的课堂用语,时刻提醒自己不说带有侮辱性的伤害学生自尊和自信的话。教师的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语,多用鼓励性的话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赏识学生就要坚信学生是聪明的,永远鼓励学生,从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们要学会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赏识,当学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态度要宽容,语气要和蔼,批评时不大声指责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充满尊重、信任,也许他们更懂得自爱和自信。所以本学期我们在课堂中实施《赏识课堂激励语言及忌语条款》评价要求:学校制定了激励语言120条和忌语60条。要求每位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在一堂课中至少使用四五句激励性评价语言,不得出现有损学生人格的污辱性语言,尤其是条款中规定的忌语60条。如发现教师出现类似忌语,将在课堂综合评价中扣除相应的分数。反之激励性评价语言没有达到要求也要相应扣分。(附:赏识课堂激励评价语言及忌语条款) 5、将赏识教育融入日常细节之中 赏识教育不应该是刻意的,而应该是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自然而贴心的。赏识他人除了表扬和鼓励的话语之外,一个温柔、慈爱的动作,也是一种赏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疼爱地抚摸一下他的头,高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友好地轻拍一下他的肩或背。一个饱含爱意、赞许的眼神,也是一种赏识,当孩子在课堂上有一个精彩的发言,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投以赞许的目光。一个和蔼可亲的微笑,也是一种赏识,当孩子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时,我们的微笑会让孩子的心田感到无比的温暖……我们要让教师认识到赏识教育无处不在,要做一个有心人。继续开展“赏识卡集锦”和“每周一记”活动,赏识卡的操作跟上学期一样,班级每两周更换一次赏识卡,制作成“赏识卡集锦”,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赏识。重点加入教师对学生能家长对孩子的赏识。操作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赏识5名学生,填写赏识卡赠送给学生。家长每月至少写一张赏识卡给孩子。这些项目均纳入教师考核和班级考核之中。德育处每周进行抽查,量化,打分。让学生在抒写赏识卡的活动中学会赏识他人,在每周的“发现”和“感谢”之中鞭策自我、提升自我。 6、开展“拥抱赏识,远离抱怨”紫手环行动 在全校教师中开展紫手环行动。做到不抱怨从我开始,将紫手环运动进行到底,让阳光积极心态照亮我们多彩的生活。紫手环运动目的是邀请每个参加的教师戴上紫手环以达到“三不目标”即不抱怨、不批评、不讲闲话。抱怨只会让自己更烦躁,更没安全感,没自信,而这些却一直都没发觉。自我检视一下:当我抱怨(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时,背后的原因严重吗?作为教师对自我的要求要高,有时无意中流露出抱怨的情绪,就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样的破坏性是巨大的,同时也会形成负面循环,所以要向铲除瘟疫一样,铲除我的抱怨情绪,时刻警醒自己。 7、注重赏识教育经验和成果的积累 将实施赏识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及时地记录下来,可以是一个成功教育的案例,可以是实施过程中的一丝感触,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反思等等。只要是做的,都可以记下来,最后汇编成教师自己的“赏识教育手记”。我们将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赏识教育经验座谈交流会,赏识教育随笔评比,优秀教育手记展评等。不断地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使我校对赏识教育的研究逐步走向成熟。 8、全面实施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赏识,作为一名教师还要能赏识自己的同事,赏识学生的家长。我们将利用队会、班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让学生也懂得如何去赏识他人,同学之间、同桌之间也要进行赏识。还将利用家长会和校报等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使广大的家长也能认识到赏识教育的意义,做到每天赏识孩子一次,以达到家长、老师教育的一致性,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赏识学生就要坚信学生是聪明的,永远鼓励学生,从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们经常会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赏识,当学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态度要宽容,语气要和蔼,批评时不大声指责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充满尊重、信任,也许他们更懂得自爱和自信。所以本学期我们在课堂中实施《赏识课堂激励语言及忌语条款》具体内容如下: 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1、要实事求是。既不滥用赏识,又不吝啬赏识,更不能错误地把孩子的特点当优点;夸奖要适度,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能事不分大小,都做过度的夸奖。因为不切实际的过度夸奖,容易造成幼儿的虚荣心,效果适得其反。 2、要全面对待。在赏识教育中,并不排斥批评。我们既要充分发掘孩子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促使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分清荣辱。只是赏识和批评的侧重点不能倒置,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应考虑艺术。这样,才能使孩子及时得到鼓励,又能知道自己行为的缺点,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是必不可少。赏识教育要成为教师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赏识教育论文:赏识教育在中职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的失意者,平时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地位不高,自信心不足,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可以让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对自己成才充满渴望;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激励中职生逐步进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赏识教育 中职生 自信心 教育观念 恒心耐心 从二零零九年以来,国家对中职学校加大了政策扶持,凡是农业户口学生、城市低保学生等困难学生减免学费,雨露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到二零一三年的免除学费,给中职学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源,可以说,除了“3+2”学生有较低分数等条件限制外,小中专、大中专几乎没有成绩、年龄等入学门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职学校中中考成绩在400分以上的很少,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一届不如一届是不争的事实。课难上,班难管,如何上好课,成为中职教师共同免了的棘手问题,在这种形式下,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既会教好学生,也会教学困生。中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是老师同学不待见的“差生”,批评打击是家常便饭,早已形成“橡皮脸”,所以批评教育已效果不佳,那么我们何不改变观念,用赏识教育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恢复自信,体验进步和成功的乐趣。 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周弘运用赏识教育,把自己全聋的女儿,培养成“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全国自强模范”,取得一系列荣誉,成为一个成功案例,那么,我们四肢健全的学生,通过赏识教育,也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1 赏识教育的益处 1.1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几乎所有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心很严重。这时,他们更需要他人的帮助、安慰、认可。而有的老师为了给学生以教训,往往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手段,对学生进行狠狠的打击,这种教育方法表面上让学生被迫“低头认罪”,另一方面的不良后果是: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破罐子破摔”。此时如果老师能及时采取宽容的心态,正视学生的错误和失败,给他们以安慰,分析失败的原因,这不仅能让赏识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甚至成为好朋友,同时使学生能更加珍惜老师的激励,奋发向上。 1.2赏识教育能挖掘中职生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其能力水平 我们在肯定个别孩子智力超群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都相差无几,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这说明老师要懂得教育理念,懂得欣赏自己的学生,不能实行一刀切,要承认中职生的个性差异,发现学生的任何一个优点都要肯定,帮助其发展,学生的缺点要及时委婉的指出,千万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1.3赏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耐挫力 赏识教育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失败,勇于放手,让孩子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得到磨炼,老师给予其勇气和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尝试,逐布发展了学生的独立性、承受力,使中职生能在失败中进行总结、分析,而不是在失败中倒下。 无论哪个孩子,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必定能发现他们的优点,所有的孩子都有获得爱的权利,爱才是老师最美的语言。即使他们做了错事,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如果说父母对自己子女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 2 赏识教育的方法 2.1赏识教育从提高学生自信心开始 中职生大多成绩差在英语和数学上,理解能力弱,智力中等较多,所以学校对小中专和大中专学生课程设置上进行改动,不设数学和英语课,只保留了语文,其他开设有: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体育等课程,那么这些课程难吗?不难!关键是自己学不学,只要愿意学,都能学好。所以不管以前学习如何,那一页早已翻过去,现在我们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你好好学习,遵守校级班规,那么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学都会成为未来的 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老师要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让每个心灵都有梦想,有梦想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有学习上进的动力。经过开学第一课的学动员,大多数学生都是信心满满,精气神十足。 2.2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恰当运用赏识教育 教师要把这些孩子看成是自己孩子,是在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孩子。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了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些都表明,赏识能使人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发挥,并能发掘人的潜能。因此我们要将每个学生都看做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他们的每一次进步而高兴,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喝彩。虽然有的同学成绩不好,却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和认同,当他们遵守纪律,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帮助其他同学时,都及时伸出自己的大拇指,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肯定,在每周的班会上对表现好的同学予以口头表彰,突出的同学给个棒棒糖、苹果、水笔等小物质奖励。 赏识学生要在每时每刻,因为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里坚信孩子的言行,宽容的允许失败,让这些“后进生”重新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感觉自己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只要他们在成长中觉醒了,巨大的潜能就会如火山爆发一样势不可挡。 2.3和家长配合,共同做好赏识教育 众所周知,中职生整体素质较差,身上或多或少存有不良习气,在初中是学习上的困难户,是被抛弃的一群人,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很少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最容易自暴自弃。但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独立的人格,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大多数厌学、逃课的同学,成长和生活环境比较特殊,有的是单亲家庭,孩子在性格上有缺陷;有的是父母忙于生计,做生意等无暇照顾教育孩子,使得孩子不爱学习,所以闲暇时常以朋友的身份与这些孩子谈心,帮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学生也乐意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日常烦恼告诉班主任,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关注,当他们在学习或是劳动纪律等方面有进步时,点点头,或是恰当表扬一下,使学生觉得自己还是有些优点,还可以做得更好,老师在关注自己,所以需要更加努力,才能不断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进步中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赏识教育论文:用矛盾分析法理性看待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然而,时至今日,对赏识教育的纷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其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结合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有必要对赏识教育给予理性地认识和反思。 一、正确认识赏识教育,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对事物作全面地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点论。反之,一旦在思想方法上陷入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就会犯以偏概全,好走极端的错误,就难以明白事理,难以做好工作。 赏识教育不管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方法手段,同样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赏识教育满足了受教育者尤其是一部分生理、心理上处于弱势的受教育者渴望被人理解、重视、尊重、关爱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能在一种宽容、温暖和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赏识教育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不顾及对象、场合、程度而到处滥用。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会贻害无穷。赏识教育也仅仅是众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并非拥有了这种方法就能使所有的孩子走向成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显然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片面认识。水的载歌载舞,能使鹅卵石日臻完美,而锤的严击厉打,才能使铁百炼成钢。赏识教育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成效。 二、恰当实施赏识教育,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企图用一种方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注定要失败的。对于教育来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他们呈现出的问题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必须针对他们的差异而作出不同的回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儿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做到具体分析;二是针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本身做出具体分析。 就个性特点而言,对于性格开朗,充满自信,上进心强的学生,没有必要把表扬整天挂在嘴边,一个期望目标的提出就是一种激励,过多的夸奖反而会带给他们不必要的负担;而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书面式的交流称赞、及时的提醒和进步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会让他们感到更自在和乐于接受。而最需要赏识的恰恰是那部分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而表面上又似乎若无其事、满不在乎的学生,对于这些同学,教师要做的也不是动不动的就表扬夸奖,而是首先主动地全身心地去了解他们并在此基础上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地接纳他们,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理解、重视的过程,然后再不失时机地亮出他们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一些可取之处,一步步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融入到班级集体中。而这并非是一蹴而就、单靠几句表扬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长期的责任心、诚心、爱心、耐心的付出和大量的艰辛劳动来完成。 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棒、棒、你真棒!”“好极了!”“你的回答太精彩了!”“很有创意!”“老师为你骄傲和自豪!”乍一听到这样的表扬,很多学生会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但久而久之,就有些“飘飘然不知所以了”,你棒我棒他也棒,到底谁棒?这也棒那也棒到底哪里棒?笼统、泛化的程序化赏识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会让学生产生迷惑和无所适从。所以,赏识必须针对学生所做的值得赏识的具体事情本身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具体有据,既要指出其优点所在,也要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指出努力的方向。这样,被赏识者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亮点,明确自己的欠缺,对自己有个正确的估价。周围的同学才能够心悦诚服,才能够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被赏识者才能真正获得激励和信心。这样的赏识才是学生们健康成长,走向成功的助推器,才是学生们所真正需要的。 三、合理运用赏识教育,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由于客观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必须把两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个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共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赏识教育”是南京周弘老师在教育女儿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提出的。他对自己的聋哑女儿周婷婷,通过表扬、激励手段开发她的潜能,最终创造了特殊教育的奇迹:16岁的周婷婷被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破格录取,21岁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到心理咨询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周弘老师把自己教育女儿的成功经验归纳为“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金钥匙。此后不久,赏识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范围内被大力推行。 毫无疑问,周弘老师对女儿的教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正是在这一成功特例的基础上,周老师根据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进一步归纳总结,提出了“赏识教育”。这遵循了由特殊到普遍的认识秩序。追根求源,赏识教育也有其理论基础,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尊重需要。只有当人的最本质的需要得到满足,即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人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尽管如此,在推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每个教育工作者也必须冷静地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什么时候该夸?夸奖的程度如何?因为每个孩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是不同的,具体需要也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把每个学生比作一把锁,那么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企图用一把“金钥匙”去开所有的锁,那只能是机械的、达不到目的的。所以,在运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切不可生搬硬套。应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全面把握好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坚持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积极倡导赏识教育,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问题要善于把握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做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也要做到统筹兼顾。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在倡导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有些学校搞得轰轰烈烈,提出不要批评,不要惩罚。甚至有些教育管理者提出,批评和惩罚是教师最无能的表现。一时间,课堂上表扬、夸奖之声不绝于耳,即便是有些学生犯了明显的过错,有的老师也是轻描淡写地说上两句。殊不知,这些做法已经走向了赏识的反面,动辄表扬,泛泛夸奖,不但失去了赏识的积极作用,还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们不但听不起批评,经受不了挫折,还会产生做事情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盲目自满的毛病,甚至会导致有些学生难以辨明是非、美丑、善恶。过去我们一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严师出高徒”,一味惩罚,动辄批评,一幅师道尊严的面孔,那是违背教学原则的,是片面的;而只有赞扬、夸奖,同样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我们倡导实施赏识教育,应该强调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多赞赏,多鼓励,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没有批评,没有惩戒。恰恰相反,对学生的批评和必要的惩戒不仅需要,而且必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学生的闪光之处,哪怕是细微的,也要大力表扬,而做了错事,犯了错误,理应批评,不能姑息。假如是很严重的错误,适当的惩戒会让犯错者吸取一个深刻的教训。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训告诉我,对学生既要赏识,也要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惩戒。其中的关键在于赏识要恰如其分,批评要方法得当,惩戒要讲求艺术。赏识为主,批评为辅,严爱相加,刚柔相济。这才是符合辩证法的一种正确的教育观。 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更不是万能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会理性地对其做出正确分析,善于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取其精华,并不断完善创新,体现出自己独特的育人风格,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育人氛围。 赏识教育论文:赏识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尝试 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赏识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教育财富和精神财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赏识教育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认识赏识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并对音乐教育中的赏识教育作初步的探索,旨在遵循教育规律,活跃音乐课堂,培养具备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小学生。在新课改下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千方百计保护好学生最珍贵的东西——自尊心,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鼓励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教好孩子的方法。”教育的责任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一、赏识教育的意义 “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了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教师和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和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能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 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信任孩子是赏识教育的原则之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怯懦的学生,他们不敢回答问题,不敢进行歌唱表演,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一眼。孩子们既有脆弱心态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前者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用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来激发他们。帮学生们树立自豪感,就要给学生力量,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更加自爱、更加自信、更加自强。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声音非常陌生,因为他们听到自己的声音是由耳骨传送的,与声波传送的有所差异。针对这点,我经常使用电脑对学生的歌声录音,让他们了解自己那美妙的音色,激发他们的演唱激情。 三、教师要用赏识性评价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首先要以发展的眼 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意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学习时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等赏识性的评价。其次,还要有一颗赏识之心,无论是成绩还是过错,都要用母爱去包容他们,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赏识中快乐成长,使他们在赏识性评价中获得自信。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和蔼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和亲切的引导,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在这样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会了欣赏别人、宽容同学的错误。而宽容产生的巨大力量让学困生消除了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能愉悦地接受老师的帮助,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自身的价值。 四、让学生在赏识性评价中获得方法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赏识性评价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活动,本质上是一次独创性很活的精神之旅,是一种从书面知识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因此,通过赏识评价来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必要。如何在赏识的同时进行引导,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同时学到学习方法?教师的巧妙引导显得特别重要。 在教学中,我始终把“赏识”与“引导”融为一体,在激励的同时,教会了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也在老师的褒扬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使得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赏识会让落后的孩子从黑暗中看到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赏识会让优秀的孩子喜出望外,备受鼓舞,充满自信。学生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学生增强信心,产生争取更大成功的愿望。要让课堂评价的艺术,唤醒他们的思维,点燃智慧的火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让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音乐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像春不吝啬风、夏不吝啬雨一样,不时地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每个学生的点滴精彩鼓掌,让每个孩子在音乐中自信地成长! 赏识教育论文:“自我欣赏”也是一种美——浅析赏识教育下学困生的自我赏识 摘要:自我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怀有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其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而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不仅仅是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起点,也是新时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小学赏识教育视野下学困生的自我赏识,即在教育者的赏识教育下,让学困生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据此,本文对学困生自我赏识在小学赏识教育中的意义和实施策略做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赏识教育 自我赏识 学困生 实施策略 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教育理念。小学赏识教育视野下的自我赏识,即在教育者的赏识教育下,小学生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小学中的学困生来说,学习中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容易形成敏感、自卑的性格特点,更甚者会出现自我放弃的学习态度。这些孩子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羡慕、好感和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成人的尊重便成为这些学生的第一心理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最高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可以通过成就动机训练来培养。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往往是追求成功而且不怕失败,竭尽全力争取好成绩。成就动机促使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规定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三个:一个是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动机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格特性,表现为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一个是人对成功的期待,是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一个是成功的诱因值,即人在成功或失败时所体验的情感变化,表现为满足感。 从这一理论来说,学困生的成就动机强度是较弱的。如果能在这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学困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自我赏识改变学困生的心理状态、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从心理上转变学困生,从而达到帮助学困生“脱困”的目的。 那怎样形成自我赏识呢?这就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多方面配合,形成自我赏识的实施途径。 (一)从教师的角度 1.带上赏识的眼光看孩子 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既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又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的赏识对于孩子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其他学生对于学困生的看法,也影响学困生对自己的看法和肯定。因此,教师带上赏识的眼光看学生,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赏识的途径。 首先,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不要为了赏识而赏识。过度的赏识,会导致学生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同时,教育者应适当把握赏识力度,不同学生赏识的程度不同。如胆小呆板的学生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学生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好学生、任性的学生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多鼓励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其次,教师的赏识要富有感情。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应该是师爱的自然流露,真诚、亲切地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2.给与积极肯定的有效评价 有效的评价应是积极恰当的评价。学生普遍存在很强的表现欲望,而学困生由于学习上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所以积极的评价更能激发学困生的表现欲,对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励他们不断进取,持之以恒的激励能促进成功。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以纵向比较的方式,努力发现学困生个体的进步和长处,才能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在“评价”中获得信心,获得自信,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二)从学生的角度 1.心理暗示 通过阅读故事、案例等材料,让学困生了解消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直接导致学业的落后;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利用榜样原则,介绍通过树立信心、提高自信,最后到达进步和成功目的的示例。 2.操作练习 除了知识上要了解自我赏识之外,很重要的是每天对它的练习。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练习:准备好纸笔,写下至少七件你对你自己赏识的事情,每星期做这个至少三次。久而久之,实验者写下的对自己赏识的事开始成为被人赏识的闪光点。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当你写下自己的优点时,你就会时刻关注这个优点是否发挥出来,是否让别人关注到,如果这个优点都无法让自己欣赏时,实验者就会更努力地做好,力争得到别人的赞同。一旦坚持一周以上,就变成了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也成为别人的欣赏点。自我欣赏要发挥其作用,势必也要对其进行定期的练习。 (三)从家长的角度 家长作为孩子的直接引导者和教育者,应当为孩子创造自我赏识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正确的行为和进步。首先,不要总是带着批判的眼神看孩子,多发掘孩子的优点和闪光点。其次,在话语上多带上鼓励和赞扬的色彩。对孩子表扬的话语也不要单方面的“你”怎么怎么,可以适当地换成“我”如何如何。比如:“你今天这么用功,我真为你感到骄傲。”稍作改动:“你今天这么用功,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引起孩子对自我的肯定,逐渐提高对自己的信心和动力。 家长还要鼓励孩子自己表扬自己。我们可以从早到晚告诉孩子我们是多么为他们骄傲,但孩子们迟早总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帮助他们的一个简单办法是指出他们做得正确的事,然后提醒他们从内心承认自己。比如,你的孩子在做了一件错事后主动承认错误,这时,你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你应该对自己说:‘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一件了不起的事’。”你可以教孩子玩一个自己跟自己谈心的游戏:让孩子自己给自己起一个名字,一个爱称,并且在心里这么称呼自己。这可以是一个显赫的头衔,比如“××总统”,也可以是一个甜甜的昵称。告诉孩子,当他们感觉疲倦、烦躁、懒惰的时候,就自己对自己说话:“来吧,小机灵鬼,只剩最后一道题了,我们一起把它做完吧,我知道你一定行!”告诉孩子,当他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他们都应该在心里赞赏自己:“哦,我知道你已经做了你应该做的,而且做得不错。我知道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自我赏识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学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也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诚如某位学者说的“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只要他们在自我赏识的过程中觉醒了,巨大的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快乐的心态,在幸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不就是我们家长和老师最大的期望吗? 赏识教育论文:中学生的赏识教育初探 【摘要】赏识教育是我国著名的赏识教育专家周弘经过了20多年的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所摸索、创造、总结出来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育模式。赏识教育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推广。 【关键词】赏识教育 中生学 教育模式 赏识教育是我国著名的赏识教育专家周弘经过了20多年的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所摸索、创造、总结出来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教育模式。赏识教育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推广。 什么是赏识教育呢?所谓赏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又叫激励教育)是指在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善于捕捉、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优点长处)加以不断地赞扬、鼓励,使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善于引导、先扬后抑,使其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从而醒悟,内心产生一种改正错误,要求进步的愿望的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方法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教育方法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缺点一味地批评、指责,不问任何情由,不给犯错学生申辩机会。有时甚至用学生的某些缺点、错误掩盖、抹杀学生的优点、长处。 赏识教育在今天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赏识教育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当前我国实施的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通过推行赏识教育,不断激发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优点、长处,学会赏识自己,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相信人人都可以成才。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的变为“我要学”,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勤学、团结、守纪、拼搏的良好学风,有利于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2)赏识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素质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要求在现代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学生的具体实际复杂多变。教育、教学方法不应是单一的。而应该是灵活多样,不断变化的。如何才能在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就要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通过推行赏识教育,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不断地加以赏识、激励、引导,使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学生内在的强烈追求知识的欲望,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使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发出来,从而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要求,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了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3)赏识教育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一种情感教育,它在教育学生时,主要从关心、爱护、挽救、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激励学生不断发扬优点长处,学会赏识自己,使学生不断奋发向上。对学生偶然出现的缺点、错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指责,而是站在同情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通过谈话,拉家常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诱导学生深刻地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及危害,并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委婉的批评,使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深刻自我反省,深受教育,并主动自觉地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既能使学生容易改正错误,接受老师的教育,搞好师生关系,又能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思想方面,对中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一个班集体是由不同的思想认识、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知识层次组成的复杂的人群集合体。每个学生的目的、愿望和动.机都不同。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性格特点、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根据教师所掌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纪律教育,因为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只有正确的思想指引,行动才会向正确方向前进。理想是学习的强大动力,纪律是学习的重要保证。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和守纪的自觉性,才会有学习上的不断进步。那么如何在思想方面对中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呢?它主要是通过运用赏识教育,从思想上使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优点、长处)。既要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又要学会赏识自己,发扬自己的优点、长处,充分地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可以学好,每个人都可以成才,激发每个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要求学习进步的愿望、动机、不断克服思想上消极因素,发扬自己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劣势,并在学生思想取得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赞赏、鼓励,使学生不断发掘潜能,自觉地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勤学、守纪、拼搏的良好学风。并在班集体中形成人人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人人为构建和谐良好的班集体而多作贡献! 我所任教的初一(4)班原来是一个学风差、纪律差、成绩差的班。早读、晚读不是读书声,而是讲话声、嘻笑声,比市场还热闹。针对这种现象,我通过搜集一些典型的教育材料,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全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触动和心灵上的共鸣,自觉纠正思想偏差和错误认识,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追求知识,刻苦成才的强烈欲望,并化为一种自觉学习的行动。 二、在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在一个班集体中,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的不同影响,导致 学生在学习进步方面的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有的学生学习进步快,有的学生学习进步慢,甚至退步。面对这种状况,教师怎样从学习方面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使全班学生学习进步、学得更好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入了解、分析学生学习不同情况,找出学生学习进步或退步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采取灵活不同的对策,通过运用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好差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据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等等。每个人的智力因素(即智商)的差别是很小的,并不是说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比成绩差、进步慢的学生聪明很多,爱迪生曾经说过:“成功=1%的灵感+99%的汗水”。其实,学习的进步、事业成功,除了智力因素、勤奋拼搏外,还包括科学的学习方法(或工作方法)。只要我们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拼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能够在学习上不断进步的,每个人都能够刻苦成才。当学生在学习上经过自身努力,取得进步时,要及时地予以赞赏、鼓励,以使学生在学习上不断发奋努力,不断取得进步,从而使中下层学生摆脱自卑的阴影,增强学好的信心和勇气,不断转变学习 态度,不断追求学习进步。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全班的教学质量。 三、在行为方面,对中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一个班集体中,中下层学生占大多数,这部分学生(尤其是下层学生)在行为方面经常容易犯错误。如对学习不重视、不认真、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上课不专心、懒动脑、讲话、开小差、不做笔记,有的学生甚至破坏公物,打架闹事。对这些错误行为如不及时教育、引导、制止,势必影响一个班集体的班风、学风的形成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为了有效制止这些错误行为,就要从学生的错误行为入手,分析并找出产生错误行为的原因。通过赏识教育,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委婉批评,用其正确行为引导其错误行为,指出其行为错误之处,鼓励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错误,并在他们改正错误方面取得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肯定、表扬、激励,促使他们不断地改正错误、争取各方面进步。 总之,赏识教育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方法之一,作为一门高深的教育艺术,正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接受、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赏识教育一定会在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结出累累的硕果,必将会引领素质教育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赏识教育论文:浅谈赏识教育与历史教学 新课改给师生新的机遇,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从教材形式都具有现实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学生也盼望在这次改革中他们能摆脱以往枯燥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下作业。的确在上课形式上有了大大改观,上课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良好局势开始。但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下,师生还是关心评价的标准——分数。另外历史与社会课有原来认为的老师上课划划,学生下课背背,到半开半闭卷考试,以及到现在的全开卷考试。随着考试形式的变化,试题的开放度大大增加,平时只认真钻课本的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而平时爱看课外书的同学的成绩却有了明显的提高,原因是开卷考试要求的知识面宽了,相对来讲难度也就增加了。历史与社会课的地位在初中五门功课中的地位也每况逾下。学校不重视了,其他老师也认为这门功课没必要和其他功课一样花大时间学习。只要课堂上听听即可。家长认为考试都可以看书了,还有什么好学的。对这门功课的工作不给予支持,如果有的学生语、数、外、科学作业没做好或成绩没考好,家长马上会与任课老师联系。但如果是历史与社会这门功课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任课教师与家长联系,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由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原因致使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这门学科,考试时成绩差,最终导致厌学。另外新课改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这样学生学习时需要的时间增多,作业量大也使学生厌学。 一、课堂是赏识教育实施的主阵地 你的心中有学生,学生的心中就有你。在课堂上,我常常会发自内心地表扬、鼓励学生:“你的观点有创意”,“你的回答很精彩”。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赞美的话语对待学生,才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才会亲近你、佩服你,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爱。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 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课堂教学,在校大多数时间也都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并逐渐的形成“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学科渗透、探索发现、多元评价、审美心理发现等多种教学法,以其他学科的教师相结合施教。新课程给我们这个机会,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施。同时,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二、作业是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作业也是我和学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我细心察觉某些学生的点滴进步我会写在作业本上。“今天你的作业做的真好!very good!”;“帅气的你今天上课表现很好,老师相信你是一个将来能成大器的人”。有的同学作业不做就交上来,我不去找这个同学,而是在他(她)的作业本上写上:“你今天按时教作业表现很好,但你昨天的作业没做完,老师知道你一定是来不及或有什么原因耽误了,老师相信你会找时间补上的。”等下次你批作业时你会发现,他(她)把上次作业全补好,并且这次的作业做的非常好。上课时你细心观察厌学学生的上课状态,看到他的点滴进步,我会在作业本上写上“今天老师发现你上课很认真,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作业做的很好,这证明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如果能坚持的话,明天会更好”。等你第二天上课时你会发现受到表扬的同学听课特别认真。我会不间断的表扬那些厌学学生,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老师能坚持,对自己和学生的帮助很大。学生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作业本上。有的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上“老师,这题我看不懂”。我会在题目旁边写上解题思路和鼓励的话语。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厌学有了很大改观,更重要的是学生相信老师。有的学生作业没完成,他会在作业本上写着“老师,今天的作业我来不及了,我下次会补上。”我在作业本上回复:“老师相信你。” 三、多媒体是实施赏识教育的现代手段 现在的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网络、拥有通信工具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作为家长和教师要利用好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积极的引导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家长和教师不妨用在网上聊天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关怀无处不在,从而和孩子们的心灵拉近距离。因此我会把自己的网名和qq号给学生,上网时我会给学生天南地北的聊。告诉他们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引导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今后要走的路。网络是个虚幻的世界,学生愿意向陌生人倾诉,在网络上可以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和梦想。而把精神寄托在网络上的人,多是现实生活中失意的人。在青少年中就表现为那些厌学的学生或成绩较差的学生。现实中不能满足对成功的渴求,在网络上会通过成功来满足自己心灵上的空缺。 运用赏识教育改变厌学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并且受外界的影响,厌学学生的变化,也时有反复。因此赏识教育并不光是说几句美丽的话,它要能点亮学生内心的火花。 赏识教育论文: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一直以来,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英语学习是以应试为主,为了应付各种笔试英语考试,在多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教授更多的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能运用英语流畅地进行交流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哑巴”英语已越来越成为学习英语最大障碍。而英语交际能力现在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一项社会生活必备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紧要,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地位就显得越发重要了。 关键词:赏识教育 英语口语 激励 1 赏识教育的内涵 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一种教育。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期待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话,都足以改变学生的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通过激励赞扬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其内心愿意学习,喜欢学习。这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内心的上进意识,进而由进步动机付诸行动。从而使他们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能够用所学英语进行日常对话与交流。 2 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2.1 用赏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用激励的办法让学生敢于开口,有兴趣并敢于进行口语训练,这是学生学好英语口语的关键所在。 2.2 用赏识教育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每个学生的智慧都相差不多,但最后的成就却大相径庭。这说明老师要懂得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高职学生在普高和职高时,培养英语的“笔头”应付能力,而口语的训练是少之又少,使“口头”和“笔头”不能达成一致。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有较强的“笔头”表达能力,却无法将其转换成口头表达,原因在于英语口头表达有心理障碍。教师在赏识教育的引导和鼓励下,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后进生要鼓励,好学生要表扬。赏识让学生在主观能动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天分,使英语口语每天都逐步提高,越说越敢说,越练越有兴趣。 3 赏识教育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施 目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以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水平,需要长期地培养和熏陶,其教育本身就贯穿于他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因此在这种教育中,尤为重视的是情感陶冶。因而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知识传授,而是以心理气氛的形成为准绳。 3.1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 情感是沟通师生心理交流的纽带,在教学中要充分应用自己的情感去引发、诱导后进生的情感潜势,以独特、深厚而有个性的真情来感染他们。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后进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来作为实施赏识教育的入口。因此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流利地英语口语,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精心准备教学,为学生做标准化的示范。并且尊重学生,激励并感化学生,为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打好基础。 3.2 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无论是在内容上、方法上还是速度上都要照顾好各种层次的学生,帮助每个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的英语口语水平必然是不平衡的。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因人施教,将每个学生存在的潜能给予充分开发的机会。对待学生的课堂回答或发言,尽量多说“good”、“excellent”、“wonderful”等鼓励用语;如果遇到学生的发言不正确,作为教师不要一句“no”就将其否认,最好说“good idea,but i don’tagree with you,in my opinion...”,尤其是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应在课堂上多给予关注,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引导其进行回答,增强其自信心。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制定三类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能熟练掌握对话中的主要句型,自编新的对话,即兴表演;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主要句型,并表演对话;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掌握主要句型,能够朗读对话即可。这样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目标,能够让他们都能达到一定的目标,这样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3.3 赏识教育要把握好度。 对于学生,他们渴望从教师那里得到关注和赞美,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此时教师的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任何方法的使用都有一个适度的范围,因此教师的赏识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当学生英语口语取得进步时,往往会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所以教师要多用肯定性和鼓励性语言,像“你真棒!”“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在这方面注意一点,事情就做得很完美了”,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固教师应该适时、适地、适人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对于尖子学生,应该在表扬的同时进行适当提醒,让他们知道“学无止境”,鼓励探索未知;对于中等生,应该在表扬的同时,鼓励向尖子生靠拢;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对他们所取得的进步,都予以肯定与鼓励,让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尊重与关爱,帮助其恢复学习自信,提高英语能力。当然不能对不同的情况都用相同的表扬,比如有的教师对学生回应均是一句“excellent”,这样让学生感觉不到差异,消除了其积极性。 4 教学成效 笔者发现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上质的飞跃,自信心的提高,英语口语成绩自然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赏识的语言和行动如温暖的阳光,融解人心中的冰山,给人们注入无穷的力量。在口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赏识教育,激发后进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形成“我要学”的心理状态,明白奋斗的甘甜,在语言能力和整体素质上都得以提高。赏识教育如同阳光,在阳光下长大的孩子,心智一定是健康快乐的。 赏识教育论文:用赏识教育催开班级管理的优质之“花” 【摘 要】:赏识教育是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是给学生一份信任、尊重和理解,与他们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沟通,让每个学生充分受到尊重和欣赏,努力开发他们的潜能并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关键词】:和谐 学习兴趣 凝聚力 当一个班集体没有建立起优良的班风、学风,没有取得喜人成绩时,许多班主任却怨这怨那:学生太坏啦.班干不得力啦等等.有的班主任说:“天天讲纪律,讲规范,为什么总不能改变班里的歪风邪气”.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单靠反复强调,天天批评这,批评那,就能建立进来吗?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 当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全国闻名的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因此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向农民学习,秉承洋思的理念,而不是一味怨学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属二流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参差不齐,思想品德等方面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一直都在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更适合我们这些学生?几年来,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积累,我认为可以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而赏识教育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是赏识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是给学生一份信任、尊重和理解,与他们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沟通,让每个学生充分受到尊重和欣赏,努力开发他们的潜能并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的一种教育方法,它能够全面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一、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谐班级的人际关系 据调查统计:中学生中要求被人理解、关心和尊重的占调查对象的82.4%,这说明了中学生需要尊重的强烈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尊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自卑感和失落感,赏识教育正好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赏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永远充满自信,则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其能力的幼苗都会茁壮起来。为此,我非常注意学生的发展情况。哪怕只有微小的一丝进步,我也会大力表扬。考虑到孩子们最愿意把自己获得表扬的情况告诉家长,以再次获得家长的鼓励,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双重动力。于是,我除了注重口头表扬之外,还精心设计了各类漂亮、精美的喜报,有“学习进步的”,有“纪律进步的”,有“回答问题进步的”......只要发现哪个学生稍稍有进步,就当众发给他喜报。但当他看到别人获得喜报时,眼里也会露出羡慕的神情,也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可是他属于“只有三分钟热度”的特点,一转眼就又不能自控了。眼看着别的同学都拿到了喜报,我也替他着了急。于是就单独找到他,对他说:“刘闯,你的字越来越好,作业进步也很大,这些老师都看到了。我认为你可以获得学习进步的喜报。老师已经给你写好了,就等班会课时发给你。但是我更希望你能获得纪律进步的喜报,那样我会更替你高兴的。你有信心获得吗?”刘闯非常激动,不住地点着头。果然,那几天,他在课上课下的纪律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把“学习喜报”放回“档案袋”时,我看到了他妈妈写来的意见:“刘闯获得喜报后太兴奋了,并且一再表示一定能得到纪律进步的喜报。这几天,他在家表现得也非常好了。谢谢老师给予了他自信的火花。”值得高兴的是,现在刘闯已经获得了纪律进步的喜报。 实践证明,在老师的赏识中,每一位学生在高兴、激动之余,都会加倍的努力,都会不断的进步。 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孔子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由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个别甚至品德、操行也有问题。这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失败和责怪声中,家庭、社会对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已降到了冰点。赏识教育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方。 几年前任教初一(1)班语文的时候,班里有位淘气的男同学,各科成绩都较差,别人经常挖苦、批评他,并当面预言他将来肯定没出息。然而,一句赏识的话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一次语文测验,由于该同学做了一道全班只有他答案正确的题目,在语文课上,我表扬了他一句:“××同学是我们班的佼佼者......”就是老师这一句不经意的表扬,激发了那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后来,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成了学校的语文尖子,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高中录取。 因此,我们有必要赏识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多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多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有时哪怕是一个点头、一个微笑或一个大拇指,都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要坚持以正强化为主:表扬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愉快,受到鼓舞。肯定和表扬学生的正确行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学习兴趣。 三、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有些班主任上班会课时,喜欢指出班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而对于班中存在的好形象却轻描淡写或者只字不提。他们认为:对学生要求越严格,学生的行为就会越完善。我却认为:只有集体有了凝聚力,学生热爱集体,能为集体着想,其行为就会规范。 每周班会课时,我都对那些做了好事、为班争得荣誉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做能给学生一种感觉: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我也应该为集体争光。从而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和信心,增强集体凝聚力。另外,我非常注意在集体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如上次的年级组拔河比赛,我在赛前便鼓励学生们,我们相对于其他班级存在着种种优势。使全班对赢得这场比赛充满信心。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的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周弘说得好:“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赏识是一座桥梁,是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班主任老师如果学会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便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全面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 赏识教育论文:小学语文赏识教育之我见 摘要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能在教学当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是赏识。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时刻赏识学生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下思想的包袱,学好语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赏识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越来越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一切教学实施都要从学生出发,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赏识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 赏识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爱上语文。 那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之灵魂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课堂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小男生:父母离异,寄住在外婆家里。因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呵护,他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他每天都蜷缩在座位的一角,那胆怯的眼神似乎怕见到春天的阳光,让人瞧着好心痛!下课的时候,只要一走进教室,总会挤点时间,温和地“赶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业,和他一同读课文。时间久了,其他同学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围过来与他谈天说地。看着他又害羞又激动的样子,我总是喜欢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脑袋。 渐渐地,他敢于和同学们亲近了。当他第一次在课上主动地站起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容地、有条理地回答完问题后,我仍然激动地凝视着他,赞许地频频点头,很久都没有回过神来。他似乎也很兴奋,不时地用眼睛瞅着我,这时,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的心贴得好近、好近。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他成了一个敢于发言而且爱笑的阳光男孩。 二、理性的激励——赏识之原则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呢?对于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觉得教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教师在迁就。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 可见,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一)精当的指导性 教师的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茫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赞扬学生时只是说“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样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评价,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二)强烈的启迪性 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比喻”。学生回答说:“小弟弟的眼睛是透明的,用水晶可以表现出小弟弟的眼睛亮。”这个回答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教师没有急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小弟弟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三、科学化的艺术——赏识之情韵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还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赏识教学需要以艺术化的态度去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一)春风微雨,不着痕迹 微笑是一种不露痕迹的赞许和信赖,它会让学生觉察到教师的一份温情与爱意。 既然甘为人师,就请别吝啬你的微笑!给予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下轻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青睐的眼神都会让他们享受到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我抽查了班里一位柔弱的小女孩背诵课文,她腼腆地站起来,如临大敌,结结巴巴地背了两句便停了下来,怯生生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我微笑着走过去,柔声地对她说:“别紧张,好吗?再想想,需要我给你提示一下吗?”她望着我充满信赖的眼光,咬了咬嘴唇,坚定地摇了摇头,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居然很顺利地完成了背诵任务。我又微笑着回到了讲台,这时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女孩的眼里已噙满了泪花,她流露出了感激的眼神。有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她从此再也没有胆怯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之于学生的这份绵绵的爱意,这份微妙的赏识,会让成功的学生享受到快乐,会让受挫的学生得到鼓励,会让懦弱的学生获得勇气,会让落后的学生感觉到善意。 (二)惩罚有方,批评有度 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但它离去的时候,会给你留下严肃的背影,使你警觉、反思,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具有“励志”性,催人向上。 总之,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却在不经意间磨损了学生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赏识教育论文:浅谈赏识教育对学生自我认识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那么,赏识教育对学生自我认识会产生怎样积极的影响呢? “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去找回自尊和自信,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对赏识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的大量的出现,对于他们的教育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赏识教育体现的就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就此,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浅谈一下自己对此的看法。 一、“赏识”和“批评”的认识 首先赏识和批评,就象人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每个孩子都有让他人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就有让他人可批评之处。但现在有些老师、家长对赏识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的现象。也有些老师,手里握着赏识和批评两种武器,却戴着“惟分是举”的有色眼镜,用的是“变脸”教育法。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笑脸赏识;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板脸批评;对学习中不溜的学生,表情平淡,既不赏识也不批评。作为老师就应该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去发现他们的优点,指出他们的缺点,该赏识则赏识,该批评就批评,不应戴着“有色眼镜”进入教室。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有让别人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让别人可批评之处。正确地赏识,可以给予他们以极大的鼓舞;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他们进步。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积极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指出他们的缺点,该赏识则赏识,该批评就批评,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挖掘他们多方面的潜能。 二、赏识则鼓励、信任和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中,我们常常对有些学生是“恨铁不成钢”。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忽略了一点:这些学生其实更期待鼓励和赞扬,他们其实更渴望上进。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一个积极的认识。“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每个人身上也都有闪光点”,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去鼓励他们,给于他们一个美好的目标,并给予他们极大的信任和期待,我相信他们会对自己更有自信。 其实,在班级中我们有些学生虽然学习不怎么样,但他的人缘非常好,源于他热爱班集体,乐于帮助他人,而且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强,让同学们感觉他们就像大哥哥、大姐姐,非常信任。我觉得这样的学生更期待别人的赏识,只要我们给予他们一些自信,给予他们一些信任和鼓励,就会很乐意去展示自己,上进的动力更大。 三、赏识则“两勤” 大家在一起常常说“不怕学生学不好,而是怕他们不学。”是呀,只要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学就是好学生。如何让孩子们主动地自觉地去学呢?作为老师首先要“嘴勤”。只要孩子们有一丁点的进步,我们就应该积极的给予肯定,如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你今天的作业非常及时,字真漂亮!”“你走路的姿势真美!”……我觉得这些“一丁点的进步”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其次,要眼勤。作为老师就应该拥有一双善洞察的慧眼,时时、事事去捕捉学生的点滴变化,不怕麻烦及时的给予对错的指出或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无处不在,其奥秘就是让孩子们拥有“悟心”,在不知不觉中去推掉压在身上自卑的巨石,让他们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就会形成一个崭新的面貌。这是我们老师都所期待的,所以说,“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可以说,赏识教育就是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每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以长处带动短处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对而言的是抱怨教育,他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我开始用看待朋友、同事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孩子们。我告诫自己一条定律,只要是自己想要开口批评学生,一定要等上五秒钟,这五秒钟的时间我要让自己静心来好好想一想,我这个话应不应该说,应该怎样去说。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后,我逐步把自己在赏识教育上的理解融入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我深深地认识到赏识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总之,赏识是一种认识和欣赏,是一种理解和信任,更是一种激励。它是在差异和尊重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良性的教育方式;是帮助孩子获得自信;是让孩子建立积极向上的动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真正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让孩子心灵的苗圃普照阳光,景色宜人,张扬个性,挖掘潜能,茁壮成长。 赏识教育论文:浅析幼师生自卑心理与赏识教育探究 论文关键词: 幼师生 赏识教育 行为管理 论文摘要: 本文作者针对目前幼师生的心理素质特点,结合自身班主任工作实践,分析了幼师自卑的心理原因,结合赏识教育的有关理论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能对幼师教师有所帮助。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中教育越来越受到青睐,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上高中。以我的母校安阳市内黄一中为例,我是1996年上的高中,当时一届是六个教学班,一个班70个人。现在一届是20个教学班,一个班80个人。学生人数增加了三倍,现在上大学已不是什么难事。而幼师正处在一个被冷落的角落,幼师的生源数量在急剧下降,幼师生的程度差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在幼师中专学校女生占绝大多数(97.4%)[1],她们一贯是不被老师关注、喜欢和表扬的,她们的学习、行为等各方面均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造成了她们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是心理群体不健康的表现之一。而处在群体学习、生活中的青年学生则属于高发群,其中,幼师生又是重灾区。[2]所以,加强对幼师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自信心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针对目前幼师生的心理素质特点,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我认为,对幼师生自信心的培养首先要了解其自卑的心理原因,再结合赏识教育的有关理论来施以措施,以促使她们健康成长。 一、幼师生自卑的心理原因 1.初中时学习成绩不好,处在经常被批评的状态中。 来幼师上学的学生许多都是学习成绩差、上高中没有希望的。她们在学校经常被老师批评、责骂,在家里也经常被家长训斥。幼师生的受暗示性很强,长期的批评使她们在内心深处就自己看不起自己,所以面对新的环境她们没有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而是继续逃避现实,得过且过,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旷课、迟到。这又会使得师生关系不良,继续招来老师的惩罚,而惩罚又会造成她们深深的自责。 2.自身行为习惯不良,缺乏自制力。 幼师生程度差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而且表现在行为的方方面面。她们做事情没有耐心,没有恒心。她们觉得自己的基础差,所以有时也想好好学习,但一遇到困难就不想努力,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愿坚持到底。她们做事情拖拖拉拉、磨磨蹭蹭,自己从来就没有对自己负责过,作业不按时上交,做操迟到,打扫卫生不干净。总之,她们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干净利落地马上做完,而是得过且过,能拖多长时间就拖多长时间。以作业为例,我教的心理健康课平时成绩是五十分,作业就占三十分,但是一个班总有十几个同学就不按时交作业,我催了数次他们都无动于衷。这种拖拖拉拉的性格使她们总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没有完成,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于是加重了自卑心理。她们的自制力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见别人玩,我也玩”“见别人旷课,我也旷课”“见别人谈恋爱,我也谈恋爱”,整天处在随波逐流的状态中,荒废学业,自我麻木。 3.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其实幼师生自卑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确切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初中时,考高中是她们唯一的目标。但是,到了幼师她们一下子不知所措了,不知道自己学习为了什么,很多同学觉得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减弱了很多。据我带的09级秋季班和10级春季班学生就“你的学习动机”问题的调查,40%的学生回答“好的工作”,40%的学生目标不明确,20%的学生是听爸妈或老师的意见。另据调查,幼师生学习勤奋程度同初中相比,自认为有所提高的占5%,差不多的占30%,有所下降的占40%,大大下降的占25%;学习积极主动的占15%,一般能完成学业但学习比较被动的占33%,对学业采取应付态度的占40%,不能完成学业,学习放任的占12%,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二、利用赏识教育提高幼师生自信心的方法 1.确立奋斗目标,摆脱茫然。 幼儿师范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学幼师被认为是没有多大前途的。其实不然,历史证明,启蒙教育是基础教育,极为重要,俗语云:“三岁定终身”,虽说这有些偏颇,但却是很有道理的。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主要以女性教育者为主,负责教育学龄前儿童也就是幼儿。幼儿教师主要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记得有一个很有成就的学者,当人们问他:你的成功主要是受哪位老师的影响时,他说幼儿园的老师。可见幼儿时的教育可能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我们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同志在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了“重视学前教育”。所以,学幼师是很有前途的,是大有作为的。“1300名研究生应聘卖猪肉”事件的背后,透视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而幼师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一片大好。我校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所以幼师生应相信自己的选择,在入学之初就确立奋斗目标。而教师应懂得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赏识,真诚地相信她们能发挥自身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读幼师没前途”的观念的误区。 2.相信学生,帮助她们找回自信。 从整体上看我们对学生的赏识不是太多,而是不足;对学习好的孩子赏识多,对学习差的孩子赏识太少。幼师生以前在家里、在学校经常受到父母、老师的批评,自信心已严重受挫,到了新的学校因行为不良受到老师的批评就更容易破罐子破摔。赏识教育是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善待学生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优点和长处。[3]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摆脱学生行为的消极影响,对学生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她们找回自信。我以前带的0715班的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常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我曾多次对她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任课老师也都对她不满意。后来,在改选班长时很多同学都选她当班长,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的态度把班级交给了她。没想到自从她当了班长以后,班里各方面的情况好了很多,而她也不旷课了,学习成绩大有提高。照她的话说是老师看得起我,我当然要表现好点给老师看。每个人都有被赏识的渴望,是老师的信任帮助她找回了自信。我们要相信学生,相信她们有自己的优点,相信她们都能成才。 3.加强行为管理,强化责任意识。 学习的压力、成长的困惑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幼师生感到茫然,感到无所适从。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就会出现自我逃避、松散不羁的状态。她们出现了很多行为上的问题,如迟到、早退、旷课等。教师应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她们进行行为上的约束,让她们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如我校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书面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和作业。教师就可以利用平时成绩来控制约束学生的行为。谁旷课就按规定扣她的分数,这样做还是很有效果的。再者,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德育积分来达到对学生行为的控制。但行为控制只是表面的做法,我们应注意了解学生行为不良的深层次原因。如我在心理健康课上就了解到一些学生行为不良是因为自我厌恶或家庭的原因。只有了解了学生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我们要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她们多一点赏识和关注。赏识可以是一个微笑,可以是一个眼神,也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通过赏识激发学生奋进的内在动力,唤起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一个人一旦有了奋进的动力,就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对自己的管理和约束。 总之,我们应对幼师生的自卑心理进行客观的分析,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自信心教育,强化学生的目标定位、责任意识。要多赏识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她们在自信中找回自我。但任何事物都要有度,赏识教育也不例外。赏识并不意味着纵容,在适当的时候也要进行批评。一味表扬,会模糊孩子的认识,必要的批评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希望幼师生能在赏识教育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升华。 赏识教育论文: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方法实践 摘要: 赏识教育是与训斥教育相对的,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让学生朝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赏识教育积极践行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关键词: 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氛围;平台;激励语言 赏识教育,即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肯定和赞美,并使学生在不断获得赏识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创新,逐步完善、超越自我。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该采取怎样的途径和方式来将赏识教育有效应用其中呢?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粗浅的意见和见解。 一、积极创设赏识教育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生通常不会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如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踊跃发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关,还与学生有着自卑、害羞心理有关,他们害怕一旦说错就会受到别人的嘲讽、讥笑,因为不敢轻易发表个人的想法与见解,语文效果自然也达不到理想状态。鉴于这种情况,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努力创设一种赏识教育氛围,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即使说错也没关系,大家对自己的态度是激励的而非嘲笑的,感受到被赏识的愉悦感和兴奋感,进而在日后语文学习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参与,并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例如,在课堂上,当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用期待的眼神望向班里学生,让学生知道我们希望与他们进行积极交流互动,希望听到他们的意见想法,从而让学生知道,我们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关注的。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要表达出我们对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欣赏和肯定,让他们因此感受到鼓舞,产生身心上的愉悦感,如此,被赏识教育的氛围包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热烈活跃,进而实现高效化的课堂教学。 二、为学生搭建赏识教育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我们就得为学生提供被赏识的机会,为学生搭建赏识教育的平台,即,让学生有机会得到赏识和赞美,体会到被肯定和鼓励的兴奋与愉悦感,进而对语文课程迸发更为高涨的学习热情,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并积极进取逐渐达到所制定的学习目标。比如,以《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必须爱护地球、珍爱地球,并明白应该以怎样的行动对待地球,于是,在这节课上,结合课文教学内容,我让学生讲述了自己在平时是否真正做到了爱护地球,如果有,实际行动是怎样的,于是,学生纷纷开始发言:“我从不乱扔垃圾,在大街上看到有随意丢垃圾的人,我会明确地告诉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应该爱护环境”“我也是,看到地上有垃圾,我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根据学生的发言,我对学生各种保护地球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表扬和赞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是十分正确的,尝到被鼓励和赞美的甜头,学生在老师这里得到欣赏和肯定之后,在日后会继续将珍爱地球的行为付诸行动,并且对语文课程内容产生十分高涨的学习热情。 三、积极使用激励性语言,使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在当前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常常对学生说一些抱怨式的语言,如“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回答不上来,你是不是笨!”“跟咱们班的×××比比,你真的差太远了,感觉你没救了!”“你的成绩真的太差了,老师对你特别失望”等等,这样抱怨式的语言,其实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很大的打击,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在学习上也会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缺乏自信。鉴于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得在课堂上抓住一切时机,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肯定或鼓励,让学生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是成功的满足感而非失败的自卑感,进而逐渐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比如,在学生回答完我们所提出的问题之后,不管正确与否,我们都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如“你的答案与众不同,说明你的想象力很好,继续发扬”“你的想法真独特,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一点,真惭愧”“非常好,正是老师想要表达的,看来你的语言组织能力真的很强!”等等,诸如此类赞美性的话语,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来自于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满足学生内心深处被别人夸奖的需求,进而逐渐树立学好语文课程的自信心。 总之,赏识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的一种教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的优越性,并且积极将这种教育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作者:王燕 单位:甘肃省敦煌市郭家堡中学 赏识教育论文:初中数学教学赏识教育研究 摘要: 初中数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交流的场所,赏识教育的运用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营造出更富有情感的教学过程,为数学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生命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优点,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赏识教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取得了诸多成就。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赏识教育 初中数学的教学条理性与理论性都有一定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较大的阻力,出现较多的困难。由于初中数学知识较多、较杂,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全面地掌握知识,容易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厌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良好表现进行肯定,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赏识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以尊重和理解,尤其是学习稍差的学生,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学生得到很大鼓励,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使学生自信心得到增强。例如,我班里有个学生生性内向、不善言辞,在学习中也极少发言,走路都会低着头不敢直视教师与同学,但是我发现在一次数学习题的练习中,他的答题习惯非常好,运算的步骤清晰,有逻辑。因此,我抓住了这次机会对他进行表扬:“数学学习要具有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保持答题步骤的清晰会对后续检查和学习有很大帮助,老师相信,只要你保持良好的答题习惯,就会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甚至超越其他学生。”这样的鼓励与肯定,使他发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逐渐对自己产生了信心,摆脱了自卑心理,在后续的不断努力中,产生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上数学课时逐渐变得更加积极活跃,数学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耐心 数学教学因为理论性较强,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因此,很难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足够的兴趣和精神。根据学科特点,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垂线一课时,教师通过开设疑问:“经过直线L外一点N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挑战心理。对于这种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与同学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能使自己的想法得到真正展现,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对于学生各种形式的回答不要急于肯定或批判,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创新,从而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宽松环境下,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中,有时学生在不经意间迸发的想法是极具创造性的,富有大胆的认知以及出乎意料的想象,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赏识性评价,引导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与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照顾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善于因材施教,对每位学生负责。每一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对于教学中的统一要求也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每个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教学和作业的布置。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时,教师布置作业时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完成基础的运算,学会运用方程式解决问题;对于中等生,则要求他们在一些常见综合题中学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式,了解它的现实意义,并学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优等生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开发课外资源,满足优等生的探知欲望。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完成并掌握了学习知识后,教师要善于采用表扬的手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做错了数学习题时,教师也不要急于批评教育,要善于分析、总结出现错误的原因,并认真指导,鼓励与安慰,使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从内心深处喜欢数学,从而增强自信,端正学习态度。此外,还有众多赏识教学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对学生长时期观察,抓住时机表扬,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此外,教师要注意将赏识教育与适度批评相结合,以防学生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无法端正态度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赏识与批评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作者:孟玉银 单位: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三中学
班组管理论文:新形势下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研究的历史新发展 摘 要:安全管理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企业变化、基层调整……新形势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可靠保证,就是要做到班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安全管理方法吐故纳新,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地落实基层一线工作,创出具有现代职业素养的班组团队。 关键词:新形势;班组管理;安全管理;新发展 2010年起,全国上下形成重视班组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氛围,真正将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落实到基层一线,植根于基础能力的提升和广大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力的发挥上,形成上下同欲、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各行业努力将班组、支局标准建设的核心内涵和关键行动统一起来,将持续深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纳入企业人才培养战略,明确把强势生存发展、智慧竞争取胜的要求,融入到基层班组长、支局长“敏锐、沟通、承担、进取”的职业素养中。如此大规模的班组长建设项目,将基层班组的重要性与班组长作为班组安全的关键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班组管理的新形势 1.新思想、新观念、新秩序 新思想、新观念、新秩序的企业发展新形势正在碰撞与摩擦中逐渐形成,处于一线工作,作为企业细胞层的班组成员们,反映在他们头脑中的是生活内容丰富化、思想观念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些本色的变化正悄悄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方面的创新与探索,迫在眉睫。 2.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 班组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氛围基本形成,通过多年深入基层的班组长管理培训,“三化”管理理念基本落实到班组基层管理当中。 3.新生、新潮、新星 当下班组团队中,有90%以上的班组成员都是80、90后的新生群体。这类群体同志,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光鲜的现代感,个人素质较高,思想活跃,纯粹的“动感地带”人,追求时尚、探索、不拘一格。因此,有意识地建立班组个性文化,用现代方式解读这群新新人类的思想、追求和对工作的认识,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达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统一。 二、安全管理的新发展:重点在班组,关键在岗位 班组是企业的基层组织,大量事故案例分析,9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班组,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设备隐患没能及时发现并消除等人为因素造成,而这些事故不仅仅存在班组工作本身,还发生在班组的生活、学习中。由此,安全生产不应独立于社会,也不可能单纯地提高,须融于生产、生活、工作中,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明确的风险性! 夯实班组安全管理是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也是减少或杜绝各类灾害事故最切实、最有效的办法。 班组长自身管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班组的安全管理。在班组长的任命上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严把任用关,把思想作风硬、安全意识强、懂业务、会管理的优秀生产骨干选拔到班组长岗位上来,不断优化班组长的配备,使班组管理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 三、新形势下,班组长应具备的安全技术素质 新形势下,各基层班组长应该具备的安全技术素质体现的根本,就是要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过程的八字方针:“事前想到,想到做到!” 1.事前想到 事前想到,不仅是简单地考虑到就事论事的安全基础隐患,作为基层安全管理者,班组长更应具备安全管理的深层思想,那就是要想得周到,并且要想得十分周到。 想“what”。首先要确定想什么,关键还是要想安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有哪些风险存在?有哪些危害危险因素?具体的安全隐患有什么?想“how”。关键就是要考虑如何消除这些安全隐患?想“key”。所有排除安全隐患的方式、方法的核心,就是要准确进行生产现场的危险辨识! 2.想到做到 想到就要做到,关键是如何做到。最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就是要“软硬兼施”。 “硬”件方面,制度、体系要全面、实际。安全管理制度及体系一定要有且有效,并能持续有效地应用于班组管理中。其中的关键点就是要制定出更细化、具体化的安全管理制度。 “软”件方面 ,关键是有效的管理方法。风险评估数据库自2010年底起在个别地区进行试用,经过2011年的使用与优化,班组安全风险的管理能力大大加强,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 四、新形势下,班组安全 管理的工作重点 1.管理风险 风险管理是班组安全管理的核心点,“预防”是班组安全管理的落脚点。重点工作,就是要做好危险辨识工作,确认工作过程及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对于班组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危险的发生比解决危险造成的危害更有效。 2.优化评估 平时工作中做好对风险信息的采集,是班组安全管理的基本工作与安全预防的前提。为了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及时性,针对工作环境的变化和工作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对采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评估,并做出安全管理工作事项的优化,增强班组工作的安全性。 3.落实制度 再好的方案和再完美的制度,都要落实于实际工作才会有存在的价值。实现良好的安全绩效需要有基于服从文化的规章制度和高质量的工程技术的保障,使大部分员工始终如一地、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强化安全的事务当中来。 4.宣贯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安全文化,是企业灵魂实现的保障。将安全生产融入企业文化当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安全核心价值,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班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安全管理研究在新形势下强化基层管理工作。夯实安全基础,提高员工素质,全面推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必须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业务部门全面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制度约束、管理严格、行为规范、运转有效的连队和班组管理体制。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安全本质,是安全管理的历史新发展,对企业安全生产有着深刻、长远的影响。 班组管理论文:试论基层班组如何开展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 论文摘要: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还末消退之时,县供电企业如何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契机,扎实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开展“本质型、安全型、和谐型”创建,不失为一良策。 论文关键词:电力;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当前,县供电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内部多头绪的管理给基层班组带来了大量繁重的工作。因此,如何实现本质安全就自然成了各级安全管理者热衷于讨论的话题。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如何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摆在基层安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供电企业的管理中,特别是在安全管理中,必须“以人为本”。作为供电企业细胞的基层班组,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安全生产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培训提高班组长的安全文化素质 如果说班组是供电企业的细胞,那么班组长就是细胞核,是基层站所的活力因子。因此,应提高班组长的安全文化素质,充分发挥班组长以身作则、带头遵章守纪、做好表率的作用。要求班站长熟悉人员的动态情况,注意分析人员的身体状况、思想情绪、安全行为、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在工作中做好人员的搭配和分工,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个性优势和组合优势,杜绝由于指挥不力而造成的事故。 二、发掘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动力源,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 (一)物质动力 物质动力是直接以人类物质需求为本源,促使人们以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为动力而做出相应的安全行为。如公司系统每年制定的《安全生产工作奖惩规定》,对在实现安全生产目标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员工,通过增发工资、百日安全奖、千次操作无误奖等形式,给予物质奖励;对 "三违"人员以及发生事故的责任人予以经济惩罚,就是物质动力的具体体现。要注意的是,奖励和处罚要认真对待,严格落实,不能走过场,搞“表演”。 (二) 精神动力 精神动力是安全管理有效的激励与支持。供电企业必须从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出发,推陈出新,探索新颖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要加强安全文化理念宣传,使员工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形成“我要安全”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氛围。同时,要加强安全知识、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宣传,使严守规程成为全体员工的基本素养。提高员工的归属意识、工作献身精神,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责任心强,工作积极性高,才能安全、有效地完成安全生产任务,避免事故的发生。 三、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来控制员工的安全行为,以安全的行为来确保生产安全的行为原则 (一)防止疲劳操作。疲劳操作和疲劳驾驶一样,很不安全。比如目前县支公司的巡检班,变电运行的工作时间采用轮班制,工作人员的作息时间不规律,生物钟易紊乱。特别是在变电站无人职守、巡检已是大势的情况下,巡检人员不但要在巡检班值班,还要到无人值班站进行操作和维护。人员的安全压力大,对为数众多的规章制度的掌握、熟悉有困难,且面对突发性异常处理及倒闸操作频繁,稍有差错就可能造成事故。若一天中既有操作、巡视维护又有设备验收时,就有可能发生疏漏错误。当有大量检修、预试时,停送电误操作的可能性就比平时大,在高温、高负荷阶段就容易发生设备事故。另外,大量交叉作业,也容易顾此失彼,忙中出乱,导致事故的发生。 (二)防止节日病。节假日也是电力事故的多发期。对节假日上班的运行人员来说,看到所有的亲友都在休假,心理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按"上一天休一天"方式轮班的运行人员,若在休息的那天应酬过多,就很有可能影响第2天的上班。 (三)防止“九十九天安全记录”现象。综观周围的企业,在我们的周围曾多次发生过安全记录在90多天的时候翻牌的情况。在安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接连发生多起事故,这就是侥幸心理作祟、放松警戒、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结果。 (四)积极开展班组反违章活动。再好的管理也必须通过检查和考核来落实。安全管理也是一样,作为一个群体,要想通过思想工作来实现工作效果的“百分之百”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作为一线生产班组,不能依赖于上级的反违章纠察来实现对本班组越轨行为的制止教育,必须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班组安全生产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反违章活动,及时制止身边的违章行为,开展安全思想教育。在这一点上,笔者所在支公司,几年来一直坚持的班组反违章活动,确保员工一有违章苗头就进行学习“反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是科学的,也是员工乐于接受的。 另外,为防止事故,应扎扎实实地开好班前会,结合风险管理、预计的操作及天气季节特点,开展危险点分析预控,检查员工的精神状态,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另外还有必要针对天气的特点,制定迎峰度夏六防应急预案。要把改善职工的劳动环境和条件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对高温时段进行露天作业的职工,要按不同的工种合埋安排作息时间,降低劳动强度。特别是在抢修工作中,要精心策划,合理安排。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保障人员安全放在首位,不要冒险工作。要把遵守劳动纪律提升到维护企业品牌形象、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高度来看待,增强班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工作中,要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增强人们对违章带来威胁的认识,克服麻痹思想,减少和防止冒险行为,立足通过“关注安全”,实现“安全发展”,实现班组长治久安,实现企业长治久安。 班组管理论文:浅谈调度班组的安全管理 摘要:该文针对目前电网调度对电网安全运行起到越来越关键性的作用,分析了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生产的因素,提出了提高调度班组安全管理的三个方面,从加强调度人员的安全素质管理、调度运行操作管理、调度技术资料管理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班组安全生产的管理机制,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安全管理 安全素质 操作管理 0 引言 电网调度是对电网运行进行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使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一个机构。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调度事故所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增大:调度班组做为电网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最直接的指挥者,其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对电网的安全运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总结多年来在调度安全运行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生产的因素,并谈谈对调度班组安全管理方面的几点看法。 1 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生产的因素 1.1 调度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是搞好调度工作的必备前提。实际工作中就有少数调度员缺乏责任心,习惯性违章现象不断出现,存在着使用调度术语不规范、凭经验、靠主观判断,造成误下令。 1.2 调度人员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差。调度员不熟悉电网设备的有关参数、母线结线形式、电网运行方式、二次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整定方案和工作原理等,以致误调度。特别是处理事故时,不能做到忙而不乱,惊而不慌,不能正确判断,果断处理,造成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使事故扩大,延误送电。 1.3 对调度操作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不严格执行“两票”制度。在实际调度工作中,存在对调度操作指令票马虎应付或操作完毕后有空再补填的现象,有的工作票的工作许可及工作终结手续不清,易造成误下令、误送电事故。 1.4 交接班制度执行不认真。调度人员未严格遵守调度规程,交班人员未把电网的运行状态、设备的缺陷交待清楚,接班人员在接班后也没有认真了解情况,及时掌握电网的运行状况和设备缺陷,特别在一些大型操作时最容易交接班不清,极易造成误下令。 1.5 调度人员与变电站运行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因当值调度员与运行人员之间的联系基本上为单渠道联系,随着当前电网网架的不断复杂、运行方式的灵活多变,在工作量大、操作任务比较繁重时,运行操作人员与调度员之间如果缺乏沟通就容易发生运行人员对调度员所下的令不理解就盲目操作,继而引起误操作的严重后果。 1.6 班组安全活动没有定期开展或流于形式。高质量的班组安全活动能有效地引导安全生产,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它不仅是对上级安全生产文件的学习过程,也是调度员提高安全意识,自觉培养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的好途径,对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1.7 有关电网技术资料管理不完善。班组基础管理存在漏洞,新设备的技术资料、继电保护定值单、电网运行方式安排和联系单、以及有关设备的一、二次图纸资料等管理不到位,未及时提供给调度员学习参考,使调度员在调度工作中缺乏依据。 2 做好调度班组安全管理工作,要从加强调度人员的安全素质管理、调度运行操作管理、调度技术资料管理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班组安全生产的管理机制,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1 加强调度人员的安全素质管理。提高调度人员的素质是安全管理的根本,抓人员的安全素质要三管齐下。 2.1.1 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在加强电网调度管理的同时,也应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到每一个环节,要求调度员始终牢记“精心调度,精心运行,超前发现,快速反应”的十六字精神,养成重视电压等级较高的主电网操作,也不轻视电压等级较低的小电网操作;既重视复杂的操作,也不轻视简单操作的良好习惯。 2.1.2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与经济利益挂钩,建立细致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能更好地提高调度员的工作责任心可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2.1.3 定期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务实安全基础,班组的安全活动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手段。调度班组要从提高安全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着手,使安全活动工作长期化、制度化。与生产紧密结合不流于形式,真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2 加强调度运行操作管理。是防止误调度、误操作事故发生的关键,要把好调度安全关,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2.2.1 调度工作要流程化、规范化。并严把“五关”。即:申请单各项内容填写的规范关:一、二次设备运行方式安排的合理关;安全技术保证措施的完备关;调度指令票拟写的审核关;调度下令的监护关。把住了这五关就把住了调度安全操作的基础关。 2.2.2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特别是“两票”制度,杜绝调度“三误” 的发生。应做到调度命令三坚挣坚持调度命令的预发制、坚持调度术语的规范化、坚持调度命令复诵制。 2.2.3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调度班组是集电网各专业的综合班组,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电网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2.4 熟悉各种反事故预案、做好事故预想。定期开展反事故演习。随着近两年地区电网负荷跳跃式的增加,季节性、结构性的缺电使电力供应严重不足,面对这种形势,调度员要十分熟悉并掌握在电网出现严重故障时处理方案,避免地区电网全面瓦解、崩溃。 3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主旋律,是调度班组安全工作的永恒主题。笔者认为在当前调度班组的工作量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而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做好调度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通过健全的制度,严格的管理,先进的方法,有力的措施以及全体调度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调度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 班组管理论文:化工企业班组管理探析 摘要: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化工企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化工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自身管理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而针对化工企业来讲,班组管理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从化工企业班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提升化工企业班组管理的措施展开了研究,希望能对推动我国化工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化工企业;班组管理;问题;措施 化工企业经营过程中,职工通常需要在污染较强、易燃易爆等环境中开展工作,因此积极加强企业管理,提升职工工作中的秩序性和安全性势在必行。班组管理在加强化工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该管理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通常单一的车间是实施管理的一个单元,班组工作由组长进行分配,并对职工工作中的表现等进行监督,更重要的是监督并引导职工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则制度展开工作,提升工作安全性。 1化工企业班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较差的执行力 通常情况下,化工企业经营过程中,班组同领导层之间包含多个等级,企业拥有较多的部门和机构,这种现象导致企业运行中实施班组管理需要经过较长的管理战线,不仅降低了企业班组管理的质量,还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但是化工企业的基层班组工作中,拥有紧迫的任务内容,而上级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由于管理战线过长,导致相关管理信息和资料无法及时的下发到基层班组当中,拥有较差的管理执行力[1]。这充分说明化工企业在实施班组管理的过程中,拥有较差的执行力,相关重要管理内容以及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无法得到基层班组的有效实施,严重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2)不深入的班组精细化管理 现阶段,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开始意识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总结出提升管理质量的主要途径,即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针对化工企业来讲,由于其生产性质的限制,导致其经营中要想提升管理质量,必须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够增加对细节的关注,并提升加工工艺[2]。现阶段,化工企业运行中,精细化管理可以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包括不同的岗位以及加工步骤等。化工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需要从原材料的购进入手,直至生产和加工的每一个环节,甚至需要考虑产品的保存等。然而,现阶段,我国化工企业实施精细化班组管理的过程中,尽管制定了明确的制度,但是没有对该制度的执行进行严格的监督,例如日常运行过程中,严重的原料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并且产品加工过程中,也存在质量监督管理不精细的现象。种种现象表明,现阶段我国化工企业班组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 2提升化工企业班组管理的措施 (1)从思想上加强对班组管理的重视 面对越来越激烈是市场竞争,化工企业新时期在积极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班组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时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对班组管理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组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包含以人为本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在这种情况下,化工企业在积极实施班组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以构建企业整体文化为中心,在文化的渗透过程中,促使职工提升安全意识,加强对班组管理重要性的理解。因此企业应积极为班组成员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促使职工能够进行广泛的交流,在积累大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促使职工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得以提升,并在工作中,将精细化班组管理进行有效实施。 (2)提升人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新时期,化工企业在实施班组管理的过程中,要想将精细化的理念进行充分的体现,应当积极制定并实施岗位责任制,促使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对自身的职能进行充分的了解,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充分发挥作用[3]。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中心,从职工个人不同的条件出发,在对其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和鼓励,促使其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的同时,更加认真的展开工作,注重对企业制度的执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促使企业可以提升经营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在飞快发展过程中,化工企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其日常生产经营同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职工工作中需要面对相对复杂而危险的工作环境,如果安全意识较低,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还会给自身带来生命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化工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想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应积极实施班组管理,将企业职工管理落实到个人,从而提升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行。 作者:张锦光 单位:唐山中浩化工有限公司 班组管理论文:班组管理安全风险应用 摘要: 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变电系统的安全运行不仅能有效保障电网安全,还能对倒闸操作安全性和紧急事故的处理时效和控制力度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班组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则占据了重要地位,消除变电设施运行中的各类安全隐患、杜绝违章和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水平等,全都基于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关键词: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变电运行;应用 安全工作,事关经济和民生,随着科技提高,现代化发展加速,电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离不开的能源,其需求量之大、使用范围之广,使得变电运行安全管控工作和相关安全风险评估在电力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而安全风险评估则对变电运行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安全保障。 1安全风险评估对于变电运行班组管理的作用 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具体指检查和评价变电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和隐患,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达到规避风险和实现生产安全的目的[1]。变电运行一线班组的传统管理工作中,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电力系统中各项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化和细致化,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应结合实际,不断提高和加强。 1.1变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极端重要 随着电力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用户对电力能源的安全性、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电网设备的运行要安全可靠,而变电设备运行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故障隐患的及时排除就显得至关重要。变电设备须先完成倒闸操作,也即根据检修计划和调度指令进行设备运行状态改变,而后才能实施检修。设备巡检及倒闸操作是变电设备运行维护的主要工作,直接影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以,变电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在整个电网系统运行中占据了极端重要的位置。 1.2变电运行管理中急需加强安全风险管理 在变电系统运行中的班组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抓好风险评估,加强管理和预防,是保证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提高安全风险意识。传统工作模式及管理方式都相对轻松,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部分员工仅限于抄电表和打电话的工作形式,巡检设备时走马观花,对于监盘也不认真,记录不能及时填写,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停留于表面而不深入思考,思想上的放松才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二是细化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一线员工普遍对于已有的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不够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执行中更是大打折扣,甚至仅流于形式走过场,严重影响了安全风险的评估效果。 2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安全风险评估的应用方法 基于工作内容和性质,变电运行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就一线班组而言,风险评估的管理工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基本策略是通用不变的。 2.1转变观念,强化意识,加强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 “安全为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要想深入员工内心,离不开管理部门的合理有效的管控措施。管理部门应该增加必要的教育培训投入,组织员工系统全面地学习技术规范和有关规定,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各种操作规范及各项反措。通过系统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强化员工的自我管理、约束和教育意识,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转变散漫随意的工作作风,重新树立“安全创造效益”的理念。从根源上切除思想隐患,为变电设备安全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 2.2改革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中的工作程序 依循电力运行规律,结合变电运行实际,积极创新,使安全风险评估程序更加科学可行,为变电运行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是电力发展的新要求。以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要求为基础,把降低风险和实现安全作为目标,借由危险的识别、研判、预估和比较,得出正确判断,向相关人员提供准确结论,以便其做出合理决策,从而保证变电运行安全无碍[2]。在规范的变电运行安全评估过程中,首先要检查变电设备,查找是否存在风险隐患,若有风险,需进一步评测风险等级进行闭环管理。若风险比较大,就要作出解决问题的判断,即风险等级是否超出正常区间,如若在正常区间内,判断结果为非紧急风险;如若超出正常区间,必须提醒有关人员采取措施降低风险。落实措施后,再度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不断如此循环,建立风险分析、评估和处理问题的有机良性循环,从而达到降低风险和保证变电运行安全的目的。 2.3强化安全风险评估细节管理 管理班组应特别重视安全风险评估的细节管理工作,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使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实际操作中,应在相关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综合管理生产环境、生产机械设备、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素质和现场管控等各方面,实时评估结合定期评估,自身评价结合上级评估,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估措施,扎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细节评估,确保谁评查谁负责[3]。对发现的各类风险隐患应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查找产生根源,划分等级大小,按照风险等级大小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应急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整改计划,强化落实措施,进而消除风险隐患,巩固安全生产基础。 3总结 变电运行的工作特点是设备量大、工作烦琐。变电站设备种类多、区域分散、采用运维站及运维一体模式后,变电站人员精减,运维人员由多向精转变提升,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逐步建立全方位、科学化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变电运行的安全有效管控,不断规避隐患、弱化并消除风险,才能使变电运行的运维一体模式持序安全平稳地深入推进。 作者:林东栋 单位:国网厦门供电公司 班组管理论文:油田供电企业班组管理探究 1引入激励机制,提升班组管理的精神动力 1.1加强政策支持,正确运用激励因素 电厂领导要重视班组管理,结合电厂工作实际,广泛征求意见,给予正确的政策支持,满足职工需求,以此进行激励,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班组管理的强化需要政策支持以及正确运用激励因素,企业单位激发职工欲望,就是提升职工工作积极性,让职工为实现需求而努力工作,一旦职工得不到满足,欲望消失,则职工工作积极性消失。所以,激励因素作用的发挥是强化班组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1.2激励机制要建立在长远目标基础之上 要逐步完善班组管理的组织倡导、指导推进、工作运行以及物质保障等机制,确保为班组管理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建立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任务而定,不能盲目制定,要确保目标在大多数班组可以实现,让班组及员工看到目标终点,处于有期望、有奔头状态,各班组组织要正确引导,创造有利条件,激发班组奋发进取的团队精神,挖掘班组内在潜力,发挥精神效能作用。 1.3提供物质保障,用物质利益刺激精神动力 名誉和物质刺激是激励机制常用方法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完成目标的班组和个人,电厂企业要兑现奖励,给予物质利益刺激和精神营养刺激,奖优罚劣,升优降劣,表扬先进,刺激后进,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2加强安全教育,树立班组安全生产意识 水电厂班组通常进行高空、高电压、高风险作业,安全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所以,电厂全体上下都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位,通过教育提高班组的安全生产意识。第一,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增强班组人员的安全意识。可通过组织学习的方式进行教育,也可通过警示宣传进行教育,安全教育是职工掌握各种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的重要方法,也是避免安全事故的重要途径,安全教育主要进行的是岗前安全教育、安全技术培训,岗上继续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重点阶段安全教育和培训以及设备更新时的安全技术培训等,让基础班组充分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另外,电厂教育机构要做好事故通报汇编工作,组织全体员工学习,通过血的教训,杜绝重复事故的发生,让全体职工认识到事故的严重性,从教育中吸取教训。第二,在班组内部组建“一带一”安全教育组,安排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老职工带领新职工或安全意识差的职工进行“传帮带”工作,并负责新职工的工作安全。第三,设立安全员。安全员除了熟悉本单位、本班组存在的风险和如何落实防范措施外,还要组织员工开展安全技能培训等活动,开展事故案例分析;作业前开展风险分析和识别,制定防范措施;规范管理安全用具,定期检查和校验;落实特殊时期、各时间段和大型作业的安全措施,执行相关规定。 3注重思想教育,打牢班组团队建设基础 3.1思想教育要体现针对性 通常职工思想有波动、情绪有变化在班组内反映得最现实、最迅速。在日常工作中,班组长要充分掌握组员的思维、意志、情趣、理想以及爱好特点等,采取不同方式,解决思想波动,消除不良情绪,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3.2思想教育要体现灵活性 充分发挥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的灵活性,把握因地制宜、立竿见影的特点和优势,探索班组职工思想变化影响因素,调动班组员工以生产工作为中心融为一个整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真正服务于生产。 3.3思想教育要体现民主性 要带动班组职工,全班形成民主、和谐的风气,一人有问题,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共同帮助,携手共进,增强组员集体荣誉感和共同使命感。 4重视带头作用,培养班组长综合素质 4.1选好班组长是关键 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班组长素质决定了班组的管理水平。在班组长的选择上,要注重对其个人综合素质的考核,既要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一个优秀的班组长,能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挖掘职工潜能,创造出一个思想作风优良,安全基础过硬的班组。 4.2班组长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按照所签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书,把班组的安全生产目标真正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班组职工身上,制定符合班组实际的、具有可行性的经济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不应付领导,做到“有功必奖、有过必罚”,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排查班组内存在的各项问题和隐患,将隐患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 作者:焦晓龙 单位:长庆油田公司水电厂 班组管理论文:工会企业班组管理论文 一、抓基础:强化班组基础工作 (一)以完备适用为原则加强班组制度建设 1.推行制度清单,规范基本制度和自选制度。 为兼顾制度建设的统一性和灵活性,推行班组制度清单制,区分“必选项”和“可选项”。将班务分工管理细则、班组台帐分工管理、班组经济责任制考核细则、班组文明生产考评规定、班组奖金分配方案、班组设备责任划分、班组学习培训管理细则、班组职工岗位绩效评价等列为班组必须制订的制度,其余如班组值班制度等可以参照上级管理制度设为班组自选制度。 2.强化重点突破,构建优绩优效的动力机制。 班组制度体系的核心是调动人员积极性、提升班组执行力,因此要把建设“绩效考评-奖金分配-评优评先”挂钩的“动力”机制作为重点,发挥制度对人的激励约束作用。各部门可以通过个别试点、逐步推开的方式,着力探索和建设班员议事、评优评先、奖金分配、奖惩激励等制度。在关系班组建设和员工利益的重点事项决策执行方面应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和主体作用;在奖金分配方面,要充分发挥班组“二次分配”调节职能,对班员岗位绩效每月进行量化,如检修工时制,运行职工绩效要量化到操作任务完成量、缺陷发现数量、小指标完成情况等,把班员在班组管理中承担的工作也量化到绩效考评中,切实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让班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从制度设计上减少员工职业倦怠,发挥工作潜能;在评先评优方面,要建立与绩效考评、经济责任挂钩的评先评优机制,规避以往部分班组先进轮流当等弊端,改进民主投票等简单化的操作手法,做到“评有依据、奖有实据”,切实让责任心强、绩效突出、作风优良的员工评为先进,让先进实至名归,评先评优不流于形式。 3.狠抓制度执行,推进制度文化建设。 好的制度就是适用管用,衡量制度好坏关键是看执行。在以往班组考评中,班组建章立制的考评浮在面上,今后应将班组制度执行情况纳入班组升级考评体系,同时还要对班组制度是否体现安全、节能、环保、文明、创新、崇学、和谐、人本、民主等文化理念进行评定。 (二)以精简高效为原则完善班组台帐 基层班组认为当前企业各类检查学习的台帐太多太繁琐。班组安全学习、政治学习等还通过传统的中心发言形式,已不能被身处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职工所接受。台帐是一种过程的记录,如何提高台帐的实效性、真实性是体现管理功能有效性的关键。组织职能部门应当梳理台帐、分清责任主次,各类计划、总结要尽可能合并,对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文件要坚决取消,为班组管理减负。 (三)以分层培训为抓手,推进班组培训工作 人是企业第一资源,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把班组培训抓细抓实,班组学习力不断增强,班组人员素质才能持续提升,企业培训工作也才能真正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对班组人员技能水平、能胜任业务的范围进行量化并与其绩效评价、奖金分配挂钩;将导师带徒、内训授课、技术比武成绩计入个人绩效、工作量。培训工作要充分调动老班员、骨干人员的传帮带积极性,挖掘内部培训资源潜力,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的团队学习氛围,将班组学习力转化成班组生产力。 二、抓龙头:推进班组长队伍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班组要建设好,班组长是“灵魂人物”,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班组长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班组建设水平、班组文化氛围、队伍生机活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谋求班组管理提升,必须要着力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 (一)丰富激励手段,完善“争优评先”机制 有激励才有动力。从人才选拔使用、职业发展上讲,班组长的职业晋升渠道主要是向专工、部门管理人员、中层干部发展。为保持和提高班组长管班组、带队伍的长期积极性,提高班组长的责任感和班组长岗位的吸引力,要进一步完善对班组长的选拔、任用、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建立多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激励手段上下功夫。 1.优化班组长选拔。 要细化班组长的任职条件、任职资格,对班组长的任职条件要区别于其他岗位,适当放宽学历、年龄等要求,降低班组长任职门槛,而将“重实效、重能力”作为主要导向,甚至可以破格录用,对广大职工起到激励示范作用。在方法上,班组长选拔也可引入民主选拔、竞争性选拔等手段。 2.开展“好班长”评选。 推行“好班长”常态化评选奖励机制。工会已建立“好班长”考评标准和实施细则,通过实事求是、好中选优推选出群众公认、业绩优秀的“好”班长,丰富班组长的激励方式,从而有效增强班组长的责任感、激发班组长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以持续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提升班组长综合素质、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二)拓展交流渠道,完善“能力增长”机制 班组长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管理能力。对班组长的培训要强化针对性,以学促干、以干促培。 1.开展班组长岗前培训。 嘉兴发电公司有关制度有条款要求进行班组长培训,但对具体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没有详尽规定,应尽早完善并执行,最好是班组长上岗前进行专业培训,或者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培训,或是对潜在班组长进行提前培训。 2.加强班组长动态培训。 随着时代的变化、管理理念的创新、技术的进步,要为班组长提供适当的外出参观、交流、培训的机会,不断更新、丰富自身能力,优化管理水平。 3.开展班组长岗位交流。 由于专业的壁垒,班组长的岗位交流难度大,今后要突出班组长“管”的能力,也就是弱化班组长的专业特长而强调管理能力。要实行班组长定期“轮岗”机制,促进班组长在管理上“跳出班组看班组”;提高班组长在班组骨干培养方面的积极性,避免班组对班组长业务能力的依赖性,规避班组“后继乏人”的情况;同时也带动对副班长、班组技术员的培养,通过“压任务”促提高。 (三)打破“终身”惯例,完善“新老交接”机制 提高班组长的职业成就感和岗位价值,关键要打破“终身”制,让班组长赶有方向、退有“空间”。考虑让班组长到一定年龄退下来做一些培训工作、安全监督工作,包括做班组建设考评工作等,此举一是可以解除班组长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明确班组长的职业前景,让班组长在职业生涯后期实现平稳“转型”,变带兵打仗为管事育人,从而也增强班组长岗位的吸引力和岗位“含金量”、荣誉感;二是充分发挥班组长的经验优势,让班组长的隐性知识为企业所用,这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部分;三是让班组长岗位不断新老“换血”,为年轻员工提供锻炼成长和发挥才干的机会,让班组长队伍年轻化,提高班组长队伍的生机活力。通过以上做法让优秀班组长政治上受优待、经济上得实惠、精神上有奔头。 三、抓内化:推进班组文化建设 推进班组管理提升,必须进一步发挥班组文化建设“柔性”、高层次管理作用,通过文化的“凝心剂”、“催化剂”作用,进一步提高班员对班组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全面发挥班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进“闪光”企业文化落地,深化文化强企,促进班组软硬实力的同步发展。 (一)理念提炼,让班组文化符号化 班组理念是班组文化的精髓,因此要着力对班组文化理念进行再提炼、再完善,突出“个性”,体现班组自身鲜明的管理特色。在理念口号上要做到朗朗上口、深入浅出,让文化口号成为班组成员的精神动力和座右铭,激励班组成员自觉地向着所认同的目标奋进,这将是班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促进班组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硬件入手,让班组文化可视化 1.提升班组形象。 对班组休息室、更衣室等进行形象布置,统一班组定置,优化办公家具、“职工小家”布置,结合企业VIS视觉形象系统开展设计和装饰,提升班组的外在形象,美化班员日常工作环境。 2.推进文化上墙。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相当部分的班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组文化,但要对班组建设上墙工作采用更加先进的工艺、创意,进一步细化、美化、优化,达到强化班组职工的学习认知,通过入眼入脑入心,发挥班组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典型引领,让班组文化人格化 先进典型是企业和班组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选树典型,强化典型引路和榜样示范作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具有弘扬平凡、激励进取的精神激励意义。各级工会组织要主导在部门和班组设立“明星栏”。大力挖掘和宣传员工先进事迹,做好先进“亮化”工作,提高先进员工的荣誉感、自豪感,促进员工比学赶超,在业绩考评的基础上,定期对绩效优秀、表现突出的员工事迹进行展示,让明星“亮”起来,强化精神激励。 (四)丰富活动,让班组文化亲和化 开展健康向上、员工喜闻乐见的班组活动,不仅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也是营造阳光氛围、积聚正能量、激活“细胞”活力的需要。工会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员工文化、文体活动,注意形式创新、点面结合,寓教育于活动,寓活力于活动。如开展安全亲情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工间健身活动,让员工劳逸结合,促进团队协助,强化人文关爱,缓释员工压力,促进员工身心健康。 四、抓创新:完善班组建设管理模式 (一)完善班组建设领导体系,从上至下落实责任 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落实任务和责任,最终都要落实到基层班组。因此认识上要到位,班组建设不仅是工会的事情,也不仅是职能部门的事情,而是各级管理层都需去做的事情。成立各级班组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组,专业部门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建立起“公司领导、工会牵头、部门负责、班组参与”的班组建设格局;明确科室职能部门、生产专业部门、分场、班组在班组建设中的职责。针对以往对班组建设的评价侧重于检查班组,忽视了检查各级管理层履行班组管理的职责。有针对性地修订标准,把部门班组建设成绩和部门业绩考评挂钩。另外在完善各级班组建设领导体系的同时,要设置班组建设专业工作组,制定工作组的工作细则、标准。让考评组更有针对性的指导班组建设,切实把班组建设融入专业管理和日常工作,形成整体合力。 (二)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有序推进班组对标管理,促进考评的公正科学。针对班组考评在科学量化方面的不足,借鉴公司运行管理多年来小指标考评机制,结合新增班组建设指标考评,建立班组对标指标体系。紧扣核心业务,梳理班组承担的重点工作,抓住指标设计这一“牛鼻子”,提高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指标全部覆盖核心业务。指标设置既要充分体现班组应承担的工作责任,满足核心业务开展和专业管理要求,又要剔除超出班组职责、与主观努力关系不大和体现一般性日常工作的指标,尽可能减少班组负担。增加信息系统自动采集指标,减少人为因素评价指标,确保指标导向明确,定义清晰,数据来源准确、可比。要在对标体系有效落地上积极发挥专业管理作用。对于不能自动采集的指标,要建立审查机制,确保依据充分、计算准确、公平公正。及时为基层提供专业基础数据和专业分析评价报告,指导各层级开展专业指标分析诊断,准确查出不足,制定并落实巩固提升措施,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精益化管理水平。如检修班组由各专业主管负责,选定标杆班组采样,根据专业考评指标量化到班组,建立指标数据库,每月按照工作完成情况自动生成分数。用实际数据排出班组考评名次,使评比结果更权威更有比较性。 作者:吕憬 单位:浙江浙能嘉兴发电有限公司工会 班组管理论文:思维模式下班组管理论文 1电力班组管理介绍 在班组管理中,目前存在两种思维模式,即传统思维模式和团队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团队管理模式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班组长为具有管理理念和思路的人;班组管理中,注重人性化和实践性,人人参与班组管理,班组长负责通透协调,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才干;倡导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管理理念,并使班组成员树立争创一流的信念;倡导爱一行、干一行的新理念,充分发掘成员的潜力和才能,使其为班组管理服务;学习和吸纳班组成员的长处,加强班组成员内部交流,扬长避短,集中优势,提高效率和效益;衡量班组管理的标准为效益,无效益则表示班组管理不到位;在班组管理中,尊重人、发展人,完善管理制度,同时与班组成员愿景相结合,体现管理的人性化。总之,团队管理模式是与注重集权、注重效率,以行政命令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完全不同的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可适应电力企业在新形势下管理的需要。 2班组管理转变思维模式的途径 在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未来,企业可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电力企业应未雨绸缪,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和模式,积极转变管理思维模式,在班组管理中,建立团队管理模式。班组作为企业管理的细胞,在保障电网安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团队管理模式,可提高班组成员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和创造性,完成班组和企业下达的各项生产指标。同时,团队管理也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因此,转变班组管理思维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障员工权利、尊重人、发展人的需要。实现管理方法上的转变,由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班组文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2.1培养团队精神与凝聚力 培养班组成员的团队精神与凝聚力。首先,提高成员的整体感,由班组长优化成员配置,各司其职,可在班组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出最大贡献;其次,提高班组成员对班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班组成员可从班组中学习到什么,对成员来说非常重要,由于班组成员总想获得一种归属感,希望在班组中获得友谊和关怀,所以在班组管理中,应鼓励班组成员互相鼓励和赞美,关心其他同事,提高班组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2.2以人为本的班组管理 班组管理的最高价值准则,应当为促进班组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是班组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成员心理需求和发展需求,关注班组成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使其勤勉事业,兢兢业业开展工作。此外,在班组管理中,应创造条件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来,使其在民主参与中获得教育和启迪,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谐团队,自觉规范行为和维护团队利益。 2.3创建特色的班组文化 班组的文化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班组活动的文化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而环境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文环境文化;二是物理环境文化。其中,物理环境文化,包括自然景色、作业环境、视听环境、娱乐设施、班组面貌等,可对班组的发展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人文环境文化,包括班组管理理念、团队民主氛围、成员精神面貌,以及人际关系、心理状态和班组长作风等,对班组发展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同时,也是班组价值观的外在和直接体现,也是班组形象和凝聚力的直接体现。一个班组的文化环境如何,主要由上述两个方面决定。为此,在电力班组管理中,应加强班组文化建设,根据班组实际,建立符合班组实际的优秀文化,使班组文化时时刻刻感染人、影响人、引导人,进而形成班组管理的内在灵魂和精神。 2.4坚持以成员发展为班组管理的导向 在班组管理中,应坚持“人人是人才,赛马而不相马”的用人理念,为每个班组成员创造展示品德与才华的空间,并用“赛马”机制激励班组成员,不断激发其创造力,挖掘其潜能,为班组管理做贡献。班组管理要始终以班组成员发展为导向,将管理体制转变为以员工发展为导向的模式。以班组成员为导向的模式,尊重人、发展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在这种模式下,班组成员的默契心照不宣,可相互认可、相互接纳和相互选择,并加强员工的培训与管理,使班组能留住人才、发掘人才和培养人才。 2.5充分运用互补整合功能 在团队管理中,注重员工的个性化,尊重员工差异,并让这种差异在日常工作中得以整合修补,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在班组管理中,利用互补整合功能,应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作为管理的目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收到最佳的管理效果。班组管理工作的原则为: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原则,“五湖四海”原则,充分交流原则和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原则。此外,在管理中,还要善于发现“不拉马的士兵”,作为班组长,应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审视班组成员的能力,善于给每个成员进行定位,及时发现那些“不拉马的士兵”,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和整体利益的提升。同时,在班组管理中,充分发挥班组长作用,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班组成员的信心和创新意识,做好班组管理工作。 3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管理水平的提高,均需要从班组管理做起。为此,就需要转变班组管理模式,将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团队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坚持一定的原则,注重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发挥班组长的作用,以带动班组管理整体水平的跃升。 作者:李朝东 单位: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遵义供电局 班组管理论文:检修班组技术管理论文 1、检修班组技术管理的内容 检修班组的技术管理内容包括了班组负责区域工艺流程、设备特性、检修要点及危险源点等资料的收集,现场检修技术质量监控和相关技术质量数据的记录收集,检修项目维修作业标准、技术标准、技术方案和总结的编写、改进及应用,班组人员技能培训和考核,班组人员的作业标准、岗位规程的制定等等。 2、如何开展班组技术管理工作 2.1检修项目部要有明确的可行的技术管理规划、体系、制度 (1)检修项目部技术管理的规划和策划是班组技术工作实施的前提。班组技术管理的规划和策划就是班组的上级管理单位(检修项目部)给班组竖立的一个技术管理目标。没有目标做什么都是盲目的,完全凭班组的自主性去开展技术工作更是不可行。在现有阶段检修企业班组长平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只有检修项目部首先进行班组规划,实行硬性的技术指标,让班组知道、了解有什么要做,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学习,把进行班组技术管理形成一种习惯,并逐步能够进行自主规划,制定班组的技术管理办法。达到这个程度以后,检修项目部只需进行指导和监控,最终达到班组进行自我管理的目的。检修项目部在给班组做规划和策划时要注意考虑到班组的技术实力,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会造成班组因能力有限而无法实现,打击班组及员工的自信心,过低又会因为目标很容易完成后造成班组继续提高的动力。因此目标的合理性也是项目部制定规划时特别要考虑的。 (2)检修项目部技术管理要有明确的体系和制度是班组技术管理的基础。体系就是要落实到责任人,从检修项目部到检修班组,技术管理责任都要明确到人。事实证明,一个没有完善的体系制度进行监控检查的管理是没有效率的。人都有惰性,没有一个完善明确的体系落实及责任分工就无法开展好工作,比如:一个检修班组长安排布置检修任务时分工不明确、责任人不落实,各个组员做事就会象无头苍蝇,都凭自己理解和自觉性做事,工作没有责任心,工作任务最后完成的效率和质量都不高。这就说明了不管技术管理还是检修管理时责任明细分工明确的重要性,有责任人、负责人,有分工了才会有人管、有人理,真正让技术管理付诸于行动。因此,检修项目部应该首先要建立一个从上至下、并细化到班组的技术骨干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作业区、班组的技术负责人、责任人,制定其相应的岗位职责。 2.2注重班组长技术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技术管理的核心 班组长是班组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组长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水平决定了一个班组技术管理的优劣,一只队伍没有一个好的领头人就无法把这只队伍戴好,因此,班组长各项能力的是否能达到班组技术管理的要求是班组能否开展好技术管理的核心。 (1)班组长要进行技术管理,首先得要有清晰的技术管理思路。管理是门科学,不论管理的大小,思路是引领管理的方向,最基层管理者班组长也需要有管理的思路。也就是需要清楚自身有什么样的职李德兴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责、目标,班组技术管理状况怎么样,如何及采用什么方式开展技术管理等等。检修项目部要注意对班组长管理思路的引导和培养,多开展相关方面的培训及交流,让班组长形成自主技术管理的理念,尽量避免压迫式的植入。思想决定行动。有了班组技术管理和发展意识,那么必然会有其行动的方针。人的自觉和不自觉地去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 (2)班组长有思路进行管理后,项目部还要对班组长的管理方法、资料规范编制能力进行提升。班组长由于自身能力、经历的限制,其管理高度、方法可能不一定科学有效,还需要进行引导、纠正,如考核制度是否合理,与人交流语言是否恰当,工作安排方法是否合适等等;班组长是班组具体技术资料的编制者,但资料的规范编制可能还不定很了解,需要进行针对性培训,不能让班组长做返工或不合格资料而影响其积极性。 2.3班组培训要抓好抓实,班组培训是技术管理的一个工作重点 班组是一个集体,班组优质高效完成检修项目的能力决定于班组整体的技术技能水平,而不是靠班长或某几个骨干,因此班组的培训工作也尤为重要。班组长要根据现场特点、员工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和计划。培训形式不只限于理论集中培训,还可以是讨论、交流、座谈、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2.4班组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做好班组技术管理的一个有效措施 班组的激励机制简单说就是要树典型,这个典型要有正面的也要有反面的。不论做什么事情,经济杠杆作用始终是最明显的,有奖有罚,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及竞争意识,提高工作完成质量和效率。班组技术管理工作要有相应的考核奖励措施,对技术资料编制、现场工作完成质量、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进行评价和竖典型。只有通过参照和对比,才能让员工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 2.5真正做好现场的技术质量监控工作是技术管理的另一个工作重点 班组检修活动是班组工作的主要内容,班组检修质量直接影响到作业区的履约工作,抓好技术质量监控工作也对我方检修技能的提升是一个促进作用。班组检修要做好检修技术交底,现场数据记录、验收确认记录、试车记录等,让现场检修技术质量受控。 2.6创造和谐、团结、向上,有竞争力和活力的班组是检修技术管理的目标 班组技术质量管理只是班组管理的一部分,班组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创建一个和谐、团结、向上、有竞争力和活力的班组,项目部技术质量管理也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为了营造班组的和谐氛围,应就以下三方面来开展工作。 (1)班组长和班员应多交流沟通。 (2)班组长要合理安排好工作任务。 (3)班组要能具有和谐氛围,开展好民主管理也很重要。班组有了良好的和谐氛围,才会促动每个职工在努力踏实地做好本岗位工作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为企业的未来谋发展。 3、结束语 班组技术管理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具有民主性的氛围,班组技术管理要注重实际效果,注重人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提高班组技术管理的水平。 作者:李德兴 单位: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 班组管理论文:龙固煤矿班组管理论文 1构建班组用人新模式 1.1公推直选班组长 班组长是班组的领头人,在班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龙固煤矿把选好、用好班组长作为抓好班组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对班组长的选举机制进行了改进,采用公推直选。目前,该矿所有在任的班组长都是通过这种机制产生的。从实际效果来看,基层员工选举产生的班组长作风正派、群众基础好、业务素质高,安全、责任、节约、效益等意识强。这一举措对基层,尤其是对班组的民主建设、对班组战斗力的提高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2评聘技师储人才 在公推直选班组长过程中,因岗位有限,难免有一部分技术全面、业务精通的员工落选,其工作热情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为弥补这一缺憾并最大程度地提高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矿井研究出台了《龙固煤矿内部技师评聘、考核办法》,通过民意测评、理论知识考试、实际操作考核等程序,分3个等级将部分人品好、作风正、技术精、工作实的员工评聘为内部技师,在他们授课带徒的前提下,每月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补助。这种做法在班组整体实操水平的提高、储备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1.3末位淘汰催竞争 为持续调动在任班组长和内部技师的工作积极性,矿井结合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绩效指标,并严格坚持绩效考核,对考核中连续两次排名靠后的进行诫勉谈话、三次则予以淘汰。将连续三次以上获得第一名的,纳入矿中层干部资源储备库重点培养。通过这种强势管理给予他们一定的压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通过有力的竞争,使各个班组都处于一种积极上进的状态。 1.4干部挂职促和谐 在班组安全管理上,龙固煤矿始终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超前防范理念,在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事故的超前防范和隐患治理。将安全、生产、技术部门中层干部全部派往一线班组挂职,坚持“三走进”(走进职工、走进基层、走进现场),不断强化超前防范工作,有效消除了各种不安全因素,极大地促进了班组建设和矿井和谐。 2建设班组培训新体系 2.1“一对一”讲解 为了让班组成员了解施工工艺、工序、设备性能,掌握安全要点、操作技能,解决常见问题、一般故障,班组成员中采煤机司机、综掘机司机、电钳工等专业性较强的工种培训全部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利用地面综合实训基地、电钳工实训基地、井下小工程模型基地等,系统地讲授、学习本工种相关知识,确保培训效果。 2.2“二帮一”授徒 龙固煤矿一、二线班组成员每人都配有两个老师,并签订师徒合同。一个是理论知识水平较高的在本班挂职的职能科室干部,另一个是现场工作经验丰富的内部技师。所有班组成员的老师半年调整一次。班组整体素质很快适应了先进施工工艺和设备的需要。 2.3“三统一”培训 在培训方面,龙固煤矿坚持做到“三个统一”,即矿组织的培训、区队内培、班组自培的培训内容全部由班组决定。班组根据本班特点,选择培训内容,自选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组自培。区队综合各班组提出的培训要求,利用周二、周五安全学习日时间,积极开展区队内培。矿培训中心再依据各区队提出的培训需求,每天分三个时段组织统一培训和学习。 2.4“四合一”学习 为了实现知识共享,培养“复合型员工”,进而提升班组整体素质,龙固煤矿在各班组推行“四合一”学习法,即轮流讲、结对子、同探讨、专题学。“轮流讲”就是每名成员结合本专业知识轮流讲课,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结对子”就是让不同专业的班组成员结成对子,促进各专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同探讨”就是班组成员聚在一起,就下一步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等进行共同探讨,各抒己见,寻求最佳方案。“专题学”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策划学习主题,由培训中心统一协调优秀教师授课,实行专题集中学习。这种学习法,打造了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一专多能的班组队伍。 3推行班组管理新方法 3.1开展“四无”班组竞赛 在全矿范围内广泛开展“四无”(安全无事故、管理无漏洞、员工无“三违”、现场无隐患)班组创建活动。按照月度考核、季度评比、年度总结的方式,对一、二线班组分别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评比办法,通过正向激励,逐步实现职工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增强了班组处理和协调问题的能力,把隐患和问题处理在现场、处理在第一时间,初步实现班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主管理。 3.2实施“三•四•五•六”班组管理 龙固煤矿在一线班组中强力实施“三•四•五•六”班组管理法。即:执行“三步骤”,抓实班前安全教育活动:一是确认精神状态,二是灌输安全知识,三是交代安全注意事项。落实班组内部工资“四挂钩”,调动班组安全生产积极性:与安全效果挂钩,与安全质量标准化挂钩,与工作量挂钩,与规范化操作挂钩。四者分别占工资总额比例的4:3:2:1。实施“五举措”,发挥班组文化保障作用:安全理念引导,亲情教育感染,素质技能提升,安全行为养成,团队精神聚人。班前会“六必讲”,讲清安全生产要点:必讲上一班遗留问题、必讲对遗留问题的处理、必讲当班安全技术措施、必讲跟班干部的主要职责、必讲特种人员的岗位要求、必讲可能发生问题的应急处理办法。坚持“六必做”,严格现场安全工作流程管控:一是坚持现场安全确认,二是坚持现场巡查,三是坚持现场兑规作业,四是坚持班中点评,五是坚持班后安全检查,六是坚持班后收工验收。这一管理方法推行以来,各类安全事故得到了有效遏制,各级、各类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整改,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和员工安全意识、规范化操作水平明显提高,员工自我保安技能显著增强,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和动态达标水平不断提升,安全效果持续保持了稳定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力促进了矿井的安全管理。 3.3强化“三化”班组意识 一是岗位管理价值化。把安全、质量、任务、节约、效益等要素全部纳入岗位价值考核体系,计入岗位绩效工资,促使每个成员努力创造正价值、减少零价值、消灭负价值,实现岗位增值、员工增收、班组增效。二是作业过程正规化。实施正规循环作业,严格按照作业流程正规循环图表,在规定的时间、由规定的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完成规定的任务。三是班组管理精细化。从规范制度、完善标准、细化流程入手,编制了涵盖所有岗位、工种的《岗位说明书》和《操作流程》,并出台了多项与之配套的考核实施细则,对班组成员的薪资待遇全部实行日清制考核,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 3.4搭建“十措并举”班组平台 为不断巩固班组建设工作成果,不断提高班组管理水平,通过开展“十措并举”(优化标准“精品”行动;规范操作“固化”行动;岗位增值“明星”行动;技术比武“选优”行动;拔尖人才“推崇”行动;创新创造“冠名”行动;记录刷新“赶超”行动;素养提升“登高”行动;节支降耗“挖潜”行动;爱岗敬业“奉献”行动)等班组活动平台,使被管理者成为管理的参与者,促进全员参与班组管理和班组建设。 4结论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龙固煤矿班组建设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本矿特色系统管理模式,为加强煤矿基层和基础管理,推进矿井科学、安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仅近3年来,矿井就有3个班组被评为江苏省先进班组。龙固煤矿的上述做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为类似企业的班组建设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值得有关单位学习和借鉴。 作者:徐成海 郝华 尹冠华 单位:徐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华润天能徐州煤电有限公司龙固煤矿 班组管理论文:班组长人才培养下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一、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特点概述 (一)基于素质要求的培养规格 号称“兵头将尾”的班组长既是直接的生产者,也是一线生产的直接指挥者和组织者。所以,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既注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品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班组长不仅要具备较为丰富的职业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人品和一定的管理能力。职业知识按岗位需求满足“必需、够用”原则,职业技能以行业职业技能证书为标准,人品主要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职业操守,管理能力则是具有良好沟通、团队合作、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培养方式 目前,“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培养方式得到了各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同。学生在企业定岗、定位、定员实习,在工作中培养职业素质和提高技能,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岗位操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到企业参加生产性工作,凸显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三)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是指从企业引进项目,将企业工程实践项目和虚拟开发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项目引领即在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项目,由学生参与项目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通过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任务驱动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并在营造的模拟情景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并寻找、搜索相关知识,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式不仅在工科专业得到运用,在管理类专业也可通过“案例引导”、“情境教学”等具体方式来实现。 二、高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该课程起步较晚,教学内容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体系,因此,对于“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由谁来教”等问题尚未明晰,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课程定位及课程目标不够清晰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新的课程,其突出特点体现在知识涉及领域广泛、文理交叉、具体内容跨度大以及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而理论界、企业部门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至今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致使目前“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目的不明确。有些学校将其定位为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有些学校将其定位为专业拓展课,有些学校教学偏重于掌握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论及方法为目标,有些则侧重于掌握CRM软件的基础与技术。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对于课程的定位及目标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课时及学分安排上也缺乏应有的论证。 (二)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不够严谨 由于课程定位及课程目标不清晰,造成很多高职院校“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在授课计划的制定上,无法确定课程应该包括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无法对“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体系进行准确的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及授课计划由授课教师自行确定,使目前“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体系呈现杂乱无章、各自为政的状态。纵观现有的各类客户关系管理教材,大多由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框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模块、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的实施三部分组成。在CRM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缺乏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导致学生学完了课程后对于企业如何运用客户关系管理,如何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的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如何实现销售、营销、客户服务自动化等问题,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此外,这种偏重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介绍的内容,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如同云里雾里,通过课程教学,无法使其有效地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实际应用技能。 (三)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基于该课程学科交叉性、发展不成熟及师资力量制约等因素,在“客户关系管理”的教学中,多数高职院校采用了PPT等多媒体方式教学,但仍然无法有效突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果缺乏实际生活中实践检验,那么,必然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学生无法将课堂中所学的死板的理论框架与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客户行为相结合,势必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 (四)课程实训教学环节建设薄弱 目前,CRM的实践教学主要还是围绕着CRM软件的演示进行,以对模拟软件的操作为主。学生实验时,根据实验指导教程按部就班进行操作,完成验证性任务,每一位同学的实验结果都完全一致,缺乏分析型CRM实验,致使学生失去实验的兴趣,难以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精髓。此外,对于客户关系的建立、拓展,客户信息的管理与分析,客户满意度管理等应用性内容的实训,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考核评价。 三、构建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体系 (一)课程定位及课程目标 “客户关系管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定位于专业方向课程,主要为销售员、客户服务专员、客户经理、大客户经理等营销岗位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根据高职“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使营销专业学生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以客户关系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实际应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拓展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 (二)授课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依据“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原则,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为目标,兼顾学生后续发展需要,选取符合客户关系管理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素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按照真实职业活动流程和工作任务设计典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为九个模块。以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为特色,将主要教学活动置于项目实践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三)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是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以引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对象并贯穿教学全过程,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MetroAG某分店客户关系管理方案”总项目,将总项目再分为九个子项目贯穿教学模块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参与完成各项目的实训任务,达到掌握各模块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典型项目为依托,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任务案例进行剖析,通过模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性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设计九大教学模块的基础上,根据项目总要求将教学内容再分为30个任务单元,在每个任务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带着任务积极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如对“模块二任务三开发客户”的教学中,通过设计“某汽车4S店客户流量不足的困惑”案例引出任务,让学生置身于案例中4S管理层的各个角色去思考问题,分析客源不足原因,带着任务学习客户开发的相关知识;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汇报任务成果,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实训环节的设计与考核 针对课程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要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丰富实践教学的途径、开展校企业合作”的思想,设计多层次的课程实训教学模式。(1)选购先进的CRM系统模拟软件平台,建设校内CRM实训室。完善实验指导教学资料,通过上机模拟操作,增加学生对CRM系统平台使用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熟悉系统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客户数据资料进行分析。(2)对每一教学模块设计适当的不同形式的实训任务,如课外调查、情景模拟、方案设计等。利用课外时间实施任务,采用课内汇报、考核的方式来展开。(3)借助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师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形式,增加课程实训的实战性,使学生在完成实际项目中历练能力。如组织学生参与某服务型企业开展的客户满意度调查、客户服务质量监控、客户开发等项目。为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在课程考核上要加强实训环节的考核,提高课程实训成绩的比例,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提高专业技能、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作者:夏超 单位:江苏省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班组管理论文:思维模式下电力班组管理论文 1电力班组管理的思维模式分析 目前,电力班组管理应转变思维模式。供电企业在抓班组的建设工作时,管理者要改变“班组管理与我无关”的态度,以免班组管理工作进入“盲区”;要转变“三多”,即“会议多、文件多、记录多”的管理模式,以免班组管理工作进入“误区”。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展开班组管理工作,指导、协助班组找到正确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尽可能不使管理流于形式,从而提高班组的工作积极性。传统的班组管理模式利用组织具有的强制性督促组员完成任务,各组员利用相互作用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使每一位组员都能更好地承担各自的责任。传统班组管理中的组员不是一定都要参加集体工作,且组员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因此,传统班组的整体绩效仅是部分绩效相加之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班组管理也应转变思维模式,班组管理的可采取团队管理模式。团队管理模式即分配给组员共同的任务,且必须合作才能有效完成。通过组员的共同努力,发挥合作力量,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可达到整体绩效大于部分绩效之和的效果。 2转变班组管理思维模式的基本途径 2.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责任分工 供电企业的班组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以班值长为主要负责人的班组组织体系。班组长作为运行班组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班组日常的生产管理、组织建设、成员的考核管理工作、制订工作计划和教育培训工作,通过激励创新、沟通交流,提高组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促进班组的健康、和谐发展;由主要班员担任班组的安全员,负责实施班组工作计划、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和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并协助班值长,认真贯彻安全生产的指示和规定,监督组员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制止违章作业等;班组的其他人员分别担任班组的资料员、物资员和综合员等,负责落实班组工作计划,负责技术资料、设备台账和工作记录等的收集、整理、归档,核对、掌握本班组所需的备件、材料、工器具和物资台账管理,并负责作业现场“5S”管理的监督、检查等工作。通过健全班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和完善班组规章制度,班组成员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做到了各司其职。只有这样,班组工作才能有序、高效地开展。 2.2践行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即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使电力班组在管理过程当中对每个班组成员一视同仁,组员可平等参与班组的各项工作。对于对班组工作起决定作用的方案,必须利用民主投票的策略,而在处理班组的各项事务时,应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执行。 2.3提高班组成员的凝聚力 要想做好供电企业班组精益化管理,需要提高班组成员的凝聚力。通常而言,在班组建设的过程中,班组精益化管理的重点是通过精细管理,形成一定的效益,不断减少班组内耗,从而提高班组成员的凝聚力,这也是实现班组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关键所在。供电企业实施班组精细化管理需要充分发挥QC小组活动的作用。供电企业应有效利用QC小组活动平台,将组员之间的计划分工与共同协作相结合、将自找问题与集体研究相结合、将自主分析与共同解决问题相结合,不断改进班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周围环境,使组员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甚至体验到生活的乐趣。经实践证明,只有员工拥有了主人翁般的感受,才能提高供电企业班组成员的凝聚力,才能增强团队精神。 2.4积极开展有效的绩效管理 要想做好供电企业班组精益化管理,需要积极开展有效的绩效管理。目前,供电企业广泛采用了绩效管理的方式,因此,在供电企业班组精细化管理中,同样可采用绩效管理的方式。具体可分为以下2步:①全方位推进班组绩效管理。应将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与业务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对优秀员工予以奖励。②优化班组绩效评价机制。要明确规定标准中的作业项,科学制订非作业项的相关内容和计分标准。在制订非作业项时,必须经过班组讨论,征求班组的意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及时公布评价结果,并公开征求全体员工的意见。 2.5建立常效机制,促进班组健康发展 要想将班组建设融入现代化的管理中,发挥班组在企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形成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不仅需要提高班组的整体素质,还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具体可分为以下2步:①建立班组建设动态管理机制。应依据公司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班组建设管理的办法和制度。具体而言,应认真贯彻执行班组长选拔任用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明确班组员工的岗位职责,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发挥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作用,激发班组长和班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基础。②将加强班组建设工作与提高公司综合管理水平相结合,加大对班组各项工作的检查、考核力度,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指导、考核,以全面加强班组建设工作,从而推动供电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向高的层次发展,制度,使乘务员的权利更有保障;大力宣传超劳可能带来的严重影响,以提高运输部门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资金,完善管理技术和操作技术,从而有效杜绝超劳现象的发生。 3结束语 机车乘务员的超劳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还威胁着乘客的生命财务安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认清该问题的严重性,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效措。本文提出的应对策略可供管理者参考、借鉴,从而使乘客能够安全、高效地享受铁路运输带来的便捷。 作者:李婷婷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厚街供电分局 班组管理论文:航天科研类班组管理论文 一、背景及问题 根据班组长访谈和对班组的问卷调查,发现五院科研类班组建设工作还“欠一些火候”,特别是管理效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科研类班组管理效能提升的问题,本文课题组查阅有关班组建设的理论书籍,借鉴其他央企的有效做法,多次实地调研基层班组建设情况,同事间头脑风暴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其中的核心就是通过研究、探索科研类班组的内在规律,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认识,把班组建设工作真正作为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从源头抓起,调查科研类班组的建设现状,找准工作“短板”,科学地确立班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推动班组建设工作创新奠定扎实基础。 二、经过及主要做法 为进一步提升五院科研类班组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采取“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准确了解科研类班组管理现状五院共有1315个班组,其中科研类班组683个。为了解基层班组员工的工作状况,查找科研类班组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升科研班组的管理效能,根据相关理论,本文课题组开展了一次五院科研班组员工工作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作目标和计划、工作效率和质量、学习和培训情况、压力和激励情况、班组长领导力等五个方面。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制形式,由课题组直接把问卷发放到员工手中,员工独立完成之后密封上交课题组,全程没有班组管理人员干预。第二步:锚定短板,深入分析影响管理效能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课题组深入调研并综合应用管理学中的“X理论”、“Y理论”、“Z理论”分析得出班组管理效能“短板”和需重点提升的要素项。通过对科研班组员工工作状况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科研班组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五院的科研班组管理对于“Y理论”和“Z理论”的应用比较到位,人性化管理和企业文化都做得不错,对于“X理论”的应用比较欠缺,科学管理的建章立制还不够完善,执行力不强。第三步:提升五院科研类班组管理效能的对策研究根据科研班组管理效能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必须从计划管理、学习管理、激励管理、现场管理、班组长领导力五个方面入手,强化对“X理论”的应用,将国际理念与班组建设实践相结合,集成国际、国内班组管理的先进方法、工具和模板,归纳总结现有的班组管理经验和案例,为班组建设开辟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方案如下: 1.班组计划管理提升 班组计划管理,就是围绕单位年度发展目标以及上级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计划,以提高集体与个人的工作效能,确保各项工作围绕组织总体目标高效开展,最终顺利完成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根据五院的科研任务特点,班组计划管理的思路是“制度统一化、模板差异化、实施信息化”,即在制度上统一要求制订周期性计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小结;在具体表格模板上采用适合各自工作特点的计划填报模板;在计划管理的实施上采用信息化支撑系统。通过优秀的计划管理,使班组计划既产生于工作目标又服务于工作目标,切切实实给班组以及个人的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确保实现企业总体发展目标。 2.质量管理提升 质量是航天的生命。科研班组最直接的工作产品就是一份份技术报告和技术成果,其质量高低,取决于是否有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基层班组要通过练好内功,达到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来推动班组工作的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单位需要的科研管理新体系,达到资源配置优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服务要求和产出。班组质量管理适用于班组全体成员,班组长(或班组长指定的人员)应要求全体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班组质量管理的流程、制度执行,并对执行的情况进行打分,适当给予奖惩。质量管理必须形成一种“草根文化”,广泛依靠群众的力量,形成群众性的长期运动。 3.班组学习管理提升 班组学习管理,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班组内部学习,促进班组成员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班组学习力、创新力和凝聚力的过程和活动。通过班组学习,可以提升班组成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的为科研服务;可以让班组成员劳逸结合,减轻工作压力,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可以引入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工具,提高服务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要想打造基层班组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班组成员的观念,倡导一种“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理念,并具体细化在四个方面:一是强调“终身学习”。班组的每一位成员要把学习当作是一种成长的状态,当作是一个需要毕生努力和坚持的方向,通过个人的持续学习来实现自我的完善和生命价值的完满。二是倡导“全员学习”。班组的业绩来自于全体班组成员的工作绩效,没有个体的努力则不可能换来班组集体的成功。因此,不管是班组长还是班组成员都要长期具备“学习”的状态。三是提倡“全过程学习”。班组要将“学习”贯穿于各项工作的计划、控制、执行、反馈等环节,使班组前进的每一步都打上学习的烙印。这就要求班组成员要做个学习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学习。四是注重“共同学习”。每个人要坚信集体的智慧高于个人的智慧,以“共同学习”的心态促进个人的成长,不断提升班组集体的学习能力,打造卓越班组。 4.班组激励管理提升 激励就是通过影响人们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增强或削弱其积极性,从而影响人们的实际行动。实施班组激励管理,旨在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舒缓员工的工作压力,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打造一支执行力高、战斗力强的团队。 5.班组长领导力提升 班组长领导力的提升是基层班组管理效能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鲁克说:领导能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班组长是否具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能否创建学习型班组,是衡量班组长是否卓越的主要依据之一。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科研班组长技术过硬、管理技能缺乏的问题,结合五项修炼的要求,可以从领导力的五个要素:领悟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凝聚能力着手,通过12项具体整改措施来提升班组长的领导力。 三、思考与启示 1.深入掌握科研班组管理现状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前提。 加强科研班组建设要充分掌握这一群体的特点,了解其管理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找出管理短板。 2.准确分析影响因素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关键。 找准科研班组管理短板,班组建设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只有准确地分析影响因素,科学地制定对策措施,才能真正促进班组建设,提升班组管理效能。 3.科学制定对策措施是加强班组建设的根本。 影响因素分析的准确性、对策措施的科学性、贯彻执行的及时性等是影响班组建设进一步加强的关键因素,只有围绕关键因素合理制定对策措施,重视前期的调研分析、统筹策划,准确分析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制定对策措施,才能切实增强班组的管理效能,促进班组建设实效。 作者:董嘉娜 李岩 单位:航天五院 班组管理论文:高速公路收费站班组管理论文 1高速公路收费站班组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各高速收费站都十分重视班组管理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以有效约束其日常管理行为,提升其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管理单位纷纷立足于其当前管理实际,制定各项有效管理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一些收费管理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星级收费班,并选出了相应的星级收费员和星级收费班长,极大的激发了其管理人员的管理兴趣和热情,提升了其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与此同时,收费班在其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较为系统完善的班组管理激励机制 收费组要想搞好班组日常管理活动,实现其管理目标就必须发动全体成员,积极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收费管理形势的发展,强化其创新意识和管理意识。因此,建立健全高速公路收费班组管理激励机制,对于提升班组整体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收费班组尚未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现有的激励措施不到位,激励作用十分有限。同时,班组的星级奖励机制面向的奖励对象只是个别成员,是一种个人奖励,且差距较小,不利于整体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同时,在实际奖励过程中,班组奖励的区分度不高,存在分配不均问题,导致优秀员工的工作热情难以持续,直接影响了班组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另外,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一些收费站会定期举办一些文体活动,以进一步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但实际来看,这些文体活动大多主题模糊,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难以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此外,还有一些班组缺乏成就感和竞争感,争先创优热情不足,不能根据其自身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对其工作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直接影响了班组价值的实现。 1.2班组管理缺乏目标管理 目前,一些班组实行绩效管理,要求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水平。同时,整个班组还以企业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方向为依据,要求各管理班组成员必须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子目标。这就要求各成员必须积极确定其奋斗目标和方向,积极进取,不断完善其管理行为,以有效地提升其工作质量。这本是一种班组规范化管理的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提升。但反观现实,我们发现高速收费站班组在制定管理目标时,仍局限在岗位安排和收费任务完成上,没有充分突出其管理活动的发展特点,违背了目标管理的初衷,不利于整个班组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高速收费班组目标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直接导致了管理秩序的混乱,因此,班组要想真正发挥其目标管理的作用,就必须保证其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当前的管理实际,不断更新和完善其管理内容,突出其管理工作的特色和意义,坚持以提升业务水平为目标,引导广大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目标管理活动中,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 1.3班组管理缺乏文化氛围 收费班组是收费站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虽然成员少,且管理活动范围小,但其具有消息灵、内容实、管理效率高等优势。因此,班组必须进一步加强其精神文化建设,创建高质量的班组文化,以先进的文化影响人、感染人、鼓励人。但在日常工作中,高速收费班组由于时间紧、任务忙、工作环境有限等,常会忽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无法很好地满足职工的求知欲望和精神需求,导致班组文化建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直接影响了其管理热情和效率。同时,文化氛围缺乏也是导致班组成员文化素质提升工作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1.4班组管理缺乏民主管理的意识 所谓民主管理,就是指让每个成员都发挥其特长和优势,并引导其广泛参与管理活动,为组织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因此,班组要想实现民主管理目标,优化管理格局,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各成员的民主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组织的日常管理需求,认真执行组织的各项决策,做到高效管理。目前,在班组管理中,班长作为整个组织管理的主体,直接负责整个班组的日常管理和最终决策,拥有一定的管理权。但其没有积极动员全体成员参与组织内部管理活动,民主氛围不浓,组织监督不足。因此,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自然会影响其管理状态,导致其民主管理作用不明显,不利于整个班组的健康长效发展。 1.5班组管理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收费班组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其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支持不足必然会影响整个班组的活动开展成效,进而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一旦离开了资金的支持,班组的管理活动就会受到重重限制,进而制约其团队的发展活力。 2加强高速公路班组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高速收费公路班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各收费班组应该进一步强化其管理意识,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具体来说,高速公路班组管理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完善班组激励机制是优化班组管理的动力 为进一步激发班组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兴趣,高速收费班组可以逐步建立健全其班组管理激励机制,积极肯定和奖励那些表现优秀的班组,不断提升其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班组管理形势,积极应对日常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有关研究调查显示,一个系统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推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班组必须不断完善其激励机制建设,提升其激励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充分发挥职工的特长和优势,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一方面班组管理激励机制是对员工和集体工作成效的肯定和激励,可以使其更好地投入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而推动整个班组的发展;另一方面班组管理还可以为班组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保障,有效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使其自觉调整其管理行为,并严格要求自己。 2.2全面培养班组长综合素质是优化班组管理的关键因素 一是必须创造一个有利班组长素质不断提高的环境,在思想观念上鼓励职工争当班组长,提供人才竞争,不拘一格选拔班组长。这有利于一批事业心强,富有管理意识、热心班组工作,素质较高的人才脱颖而出。另外,对班组长责、权、利明确规定,并制定优惠政策,包括晋级、奖励等方面;二是加强对班长的培养和管理。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班组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式,给予班长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进一步树立班长的威信,激发其管理热情和积极性,使其进一步明确其在班组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班长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其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其真正成为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三是积极扩大内部管理和交流,鼓励各职工积极交换其管理经验,并就如何做好班组管理工作建言献策,提升整体管理效率和质量;四是培养收费班长的四种职业能力,积极发挥其组织管理作用。具体来看,四种职业能力如下:①业务指导能力。班长是收费组收费管理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指导能力,指导各组织成员积极进行各项组织活动,在提升其管理水平的同时带动整个班组的高效发展。②协调组织能力。班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协调组织能力,根据岗位分工和员工的特点进行任务分配,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班长还必须进一步提升整个班组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③开拓创新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创新越来越快,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通过业务技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改进,推动班组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收费站及中心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高。④沟通能力。班长要想妥善解决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处理各种内部和外部问题,最大程度地保障班组的利益。班长可以通过积极与其他部门沟通的方式,了解各项工作的意义,进而做好管理工作,提升管理质量。 2.3创建学习型班组是优化班组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积极创建学习型班组,强化管理人员的学习意识和发展意识,不断提升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快管理创新。只有通过学习和培训,整个班组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升。二是积极创造良好的班组学习环境,创建良好的班组文化,推动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和规范化。员工可以从其兴趣和特长出发,不断学习新知识,以更好的适应岗位发展的需求。只有通过学习,班组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三是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将日常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好自组织评价和自我评价工作,及时改进不足,提升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四是积极拓展学习渠道,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如学术研讨、读书课堂、岗位互帮互助等,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兴趣,不断提升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结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收费班组作为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基层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最终发展成效。因此,各个高速公路收费班组必须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励精图治,迎难而上,主动适应当前的管理形势,以便更好地提升其管理效率和质量,积极进行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整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许云鹤 李治广 单位:河北省高速公路宣大管理处 石家庄经济学院 班组管理论文:土木建筑施工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政府安全生产管理 1.1政府统一领导 基于《宪法》、《安全生产法》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对全国、地方的安全生产进行综合监督管理。安全生产成为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一岗双责”,同时是当地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1.2部门依法监管 基于《宪法》、《安全生产法》、《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土木建筑行业部门,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质量安全司、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对全国、地方的土木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实施专业监管、行业管理和指导工作。 1.3企业全面负责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基于国家安全生产法规,企业应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管理制度等。 1.4群众参与监督 基于安全生产的相关法规,新闻媒体、工会、社区、企业、职员,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监督、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等。 1.5全社会广泛支持 全社会广泛支持反映了诱发安全生产事故原因的复杂性,如有来自工作环境自身的危险因素,来自家庭、社会对员工的压力,来自行业准入、工程项目准入条件,招投标环境氛围等。从安全生产事故的后果看,安全事故的影响也从过去的事故企业、人员,延伸到了社会大众。因此,必须发挥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 2项目安全生产管理 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延伸,由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为副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领导,,安全部负责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配合,由专业工程师(工程队长)负责落实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班组长在安全员的监督下组织现场一线安全生产工作。土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是以人员安全、设备设施安全和工程产品生产可靠为目标,以材料、人力资源、设备设施的投入,通过安全生产技术系统方法,以安全计划、施工计划、施工方法和标准规范为支撑,以项目资源(工期、质量、资金)、项目需求和安全管理能力为约束的系统安全过程,如图3所示。土木建筑工程特有的建造方式以工艺活动(过程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生产要素多变,每一项过程的投入资源、生产过程和产品均不相同,而且受环境影响较大,使其生产显著区别于工业产品生产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 3基于团队的安全生产班组管理 团队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是项目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土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风险在班组,危害以班组为中心,影响整个项目。只有把班组建设成安全生产的堡垒,及时消除、排解安全生产风险,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为此,基于矿山、电力行业平安班组建设经验、结合土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特点的土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班组内的互保、联保制度如下。 3.1互保制度 (1)互保结对子的原则:班组成员中,相互配合作业时,由两人及两人约定的组对,安全相互保障,形成安全生产责任共同体。 (2)班组成员必须以图表或文字的形式明确安全互保伙伴。 (3)每日工作前,班组长应根据当班人员实际情况,明确当天的互保组对,不得遗漏。形成每一项工作中的工作人员都是事实上的互保伙伴,并履行互保职责。 (4)互保对象设置,应采取老少互保,老新互保,男女互保,强弱互保,急性(格)与慢性(格)互保,胆量差异互保。 (5)作业中,互保组的双方要对伙伴的安全健康监督,做到4个互相,即:①互相提醒:实时观察组对伙伴,若对方有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因素或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时,应及时提醒伙伴,并纠正其不当行为,组对伙伴应应答对方呼唤;②互相照顾:互保组对伙伴要根据工作任务、操作对象合理分工,做到互相关心、为对方互创条件;③互相监督:互保组对伙伴要互相监督,严格执行个体防护标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管理制度;④互相保证:保证互保组对伙伴安全作业,互保对方不发生人身事故。 3.2联保制度 (1)联保原则:班组成员各互保组对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在作业过程中相互联系,形成安全相互保障的共同体。 (2)联保的主要方式:①提醒:在工作中发现互保对象以外的人员,若存在有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因素或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时,应及时提醒,并纠正其不当行为,相互之间应应答对方呼唤;②照顾:在工作中对互保组对伙伴以外的人员,做到互相关心,为对方互创条件;③监督:对互保组对伙伴以外人员应互相监督,严格执行个体防护标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管理制度。 3.3实证研究 结合德上高速公路建设,2011年10月—2012年5月,选取B1标段和B2标段各2个班组进行了作业班组成员间的联保、互保制度的宣传教育和跟踪调查工作。结果表明以平安班组建设为目标的联保、互保制度具有可行性。尽管土木建筑施工班组的稳定性差,但通过以联保、互保制度为基础的平安班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班组人员的安全意识,发挥一线工人发现、排解安全风险的能力,促进了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 4结论 当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日趋好转,但土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复杂,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针对土木建筑过程复杂多变的特点,强调了土木建筑施工作业班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借鉴煤炭、电力等行业平安班组建设实践,建议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班组内的联保、互保制度,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土木建筑行业平安班组建设对推定土木建筑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焱 周睿 赵挺生 杨西海 单位:江西省高速集团上饶至武夷山高速公路管理处 华中科技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在银行业的趋势与创新 摘要:金融行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其中银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主体,其发展情况、运营质量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大意义。而人力资源作为现代知识经济发展进步的支柱性力量,对银行业的合理经营、科学发展有较大影响,由此对银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要求。面对当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金融市场风险传导性增强、市场波动剧烈的情况,银行需加强自身管理以应对可能存在的危机、实现“稳中有升”的良好经营状态,从而也使新形势下实现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成为必然要求。本文介绍了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新趋势,并就推动其实现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银行业 人力资源管理 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对于企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而对于银行业这类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说,人才更是核心资产,是否具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将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形成巨大影响。而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更新丰富人才资源、为银行提供储备力量的重要手段,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在银行经营发展中成为关键环节。为了实现预期效果、发挥应有作用,新形势下银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由此适应银行业的发展要求,为银行业发展提质增效做出贡献。 一、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1.主要内容 (1)个体管理。个体管理是指根据职位需要与工作内容的变化有管理、开发人才个体的多方面能力,同时也需按照岗位要求和合理的用人原则进行人才的选拔和聘用。 (2)整体管理。整体管理的重点在于对人才队伍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通过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与环境实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升。 (3)人才开发。人才开发是指针对现有人才的不同工作阶段和状态进行能力开发,对于新职工应加强培训、帮助其熟悉技能,对于已熟练掌握现阶段工作的人员应通过转岗、晋升等方式使其实现更好发展,对于具有较大潜力的人员,应给予重点关注,对其进行核心培养,从而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 2.存在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重视。当前银行业仍旧缺乏对人才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的科学认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不足、缺少相关规划与建设,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重视将使y行业缺乏发展动力和潜力,限制该行业盈利水平,从而使得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的资金成本减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银行业的长期高效发展。 (2)缺乏完善合理的培训机制。培训是对人才进行开发的重要手段,面临当前信息爆炸式增长、知识更新较快的现状,企业需进行适时培训以提高人员素质。但就目前来说,我国银行业在培训环节较为薄弱,对于各层次员工的有效培训不足,从而使得人员技能更新不及时,也使得银行业机构发展缺乏足够创造力。 (3)绩效管理机制不科学。在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绩效管理,往往只侧重于绩效考核部分,而不从全局角度对绩效管理目标、流程、手段等进行规划,从而使得绩效管理较为机械化,不利于全面、动态地评价人员能力,使人员潜力的开发受到限制,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 二、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1.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银行业大幅增加了对智能设备的使用,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机器对人力的“替代”,由此极大削减了在银行业中从事性质简单、内容具有重复性的人员数量,增加了对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此外,虽然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仍属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状态,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这四大支柱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并且在许多业务上存在激烈竞争,从而使得对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 2.在人才开发上呈现超前性特征 高水平人才是稀缺性资源,而这类人才的开发工作也具有较大难度,往往在具有人才需求时难以及时寻找到符合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在银行业的人才开发中,超前开发将是必然趋势。在人才资源方面的竞争能力将对银行业机构自身能够形成竞争优势、实现高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于人才资源进行较早规划、有意识储备人才力量,及早“预订”优秀人才群体的企业,将在业务创新、结构升级等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从而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 3.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信息化、国际化趋势 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明显的信息化趋势。在诸如人员选聘、人员调转、合同档案管理、绩效薪酬管理等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增强管理科学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除了信息化趋势外,当下银行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这主要体现为对国际性人才的需要。随着人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增强,银行业对于人才的开发日益趋向于全球化,国界对于选拔人才的限制明显减少。 三、适应新趋势、实现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的对策 为解决当前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当前发展的新趋势,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银行业的创新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首先应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观念,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给予充分重视,从全局出发制定合理规划,形成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良好用人文化。同时,应加强各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的协调配合,有新增用人计划的部门应及时向人力资源部门反映,对后续选拔、录用、考核等工作应给予实时反馈,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银行业机构的发展。此外,应针对人才开发趋于信息化、国际化的特征制定相关计划,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适时发展、与时俱进。 2.建立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加强员工培训 由于当前金融产品更新较快,与之相对应的岗位需求不断增加,而人才是具有流动性的,为减少人才供求“断层”情况的发生,银行业机构应加快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其中包括选拔任用渠道储备、专业人员储备、干部储备等。此外,目前人才开发的超前性也对人才储备机制提出了较高要求,能否在人才储备上占据优势,对于银行业机构在竞争中的地位高低有较大影响。同时,银行业机构还应加强对各层次人才的培训,以保证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及时更新,使其更符合当前复合化、专业化的银行业用人需求。 3.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银行业机构应客观、全面地评价员工能力,将员工的专业素质与工作能力置于动态考评系统中,而不是单一、片面甚至机械地考核员工工作成果。同时,在得出相应评价后,应采取相应措施,使员工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工作能力、改善工作方法。此外,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四、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推动银行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盈利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我国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面对既有问题和发展新趋势并存的现状,银行业机构应从多角度出发制定措施,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新趋势下的创新发展,也使得新形势下银行业应对金融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强。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经笔者调查,我国早在1996年开始实施政府采购,通过多年实践,我国在这一方面获得了相关成就。然而随着时代的创新发展,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严重阻碍了政府采购目的的实现。本文将对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实践进行分析研究,以此促进政府采购工作持续进行。 关键词:政府采购 人力资源 管理研究 自我国政府实施采购后,采购规模也不断扩大,201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21070.5亿元,首次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765.2亿元,增长21.8%;占全国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分别达到12%和3.1%。然而随着采购规模的逐渐扩大,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影响到政府采购事业的开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政府部门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不断创新,以此促进采购工作有效开展。 一、政府开展采购人员管理的意义 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手段,为引领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三驾马车”之一。2003年政府采购法开始实施以来,我国政府采购从范围到规模都不断扩大,政策成效不断显现,无不彰显出制度的先进性和蓬勃的生命力。 政府采购工作要求较高、采购人员任务繁重,对采购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但是我国目前针对政府采购人员的管理还较为薄弱,既缺乏合理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也未能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因此,政府采购部门亟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改善和加强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政府采购事业的发展,充分保障公共利益,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 二、政府采购管理现状 1.政府采购人员管理水平偏低 政府采购人员划入职员系列进行管理时,对采购人员的队伍建设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以及职业发展未单列或重点思考,与此相对应的也缺乏相应制度规定,故相关工作在开展时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大部分采购人员来源于各个财政部门,对于采购相关知识缺乏全面了解,最终导致采购人员在实际采购中不仅无法起到有效作用,还会大大增加政府采购成本,长此以往,导致政府采购效率提不上去,采购事业难以做到规范合理。 2.部分采购人员价值观错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利益逐渐呈现出倾向性原则,最终使部分采购人员出现严重价值偏差,目前许多采购人员道德价值观已经逐渐发生变化,如在政府采购过程中,部分采购人员存在违规插手招投标的现象,向相关供应商泄漏采购人与投标人的相关信息,为个人私欲,向指定关系企业输送利益,逐渐丧失了采购人员职业道德,损害国家利益,不利于政府采购工作的有序进行。 3.现行绩效管理失效 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及其实践中,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特殊性、技术性、重要性以及复杂性未给予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工作绩效未进行量化或合理的指标设定,无法对工作绩效进行有效评价,与之相对应的岗位绩效工资也无法真正体现政府采购工作的价值,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导致政府采购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缺乏激励。 三、如何促进政府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开展 1.制定采购人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和工作规划 顺应采购人员专业化的大趋势,在无法改变现行归类方式的前提下,建议在编制职员队伍规划时把采购人员队伍建设作为职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列或优先考虑,通过开展政府采购工作任务预测和现有人员结构分析等,确定采购人员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分年度目标任务。建立政府采购人员队伍建设的责任制度,成立采购人员队伍建设工作小组,提供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确保采购队伍建设工作有人具体管、有人具体做;完善政府采购人员的相关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和廉政自律制度等,确保人员进出、在岗人员培训和考核监督等相关工作均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强化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通常体现在职业观念、态度、技能、纪律和作风等方面。 《政府采购法》规定,集中采购机构对其工作人员应当加强教育和培训,对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应定期进行考核等。2015年3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规定了采购人的职责和义务及禁止行为。但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道德标准,并没有详细的法律规定。根据我国颁布实施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结合政府采购工作的具体要求,采购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至少应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和服务群众四个方面。 (1)爱岗敬业是基础。采购人员热爱本岗位,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也才能干好所从事的政府采购工作。 (2)诚实守信是前提。采购人员只有廉洁自律、言行一致,切实履行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做到懂规矩、用规矩、守规矩、护规矩。 (3)办事公道是核心。它要求采人员在和供应商打交道时,要严格按照统一的工作标准,不带个人主观意愿,不受外界干扰,不设置歧视性的条款,不得有歧视性行为。 (4)服务群众是目标。采购人员既要为采购人服好务,把采购人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同时也要为供应商服好务,把它们当成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采购任务顺利完成。 3.建立良好的绩效考核制度 人力资源的管理核心就是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需要对下面几个问题给予重视。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绩效指标时,务必严格根据政府采购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工作现状来制定,一旦偏离了政府采购人员的实际工作,不仅不能激励采购人员,而且还会增加采购人员的思想负担及压力,难以实现采购人员个人与政府共发展的效果。其次,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方面,良好的绩效考核应包括奖励与惩罚机制,对于工作态度好,工作效率高的采购人员给予奖励,反之对于工作效率低、态度差的采购人员应当给予一定的惩罚,而这些奖励与惩罚务必很据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来进行判断。最后,政府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比较繁杂,所以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需要依靠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进行,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能够及时监测采购人员的工作情况,将人力资源的管理落实,进而发挥缋效机制的激励作用。 同时,将缋效考核结构与采购人员薪酬进行挂钩,确保薪酬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薪酬是所有员工关注的主要问题,薪酬的公平性及合理性会对政府采购人员工作稳定性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薪酬体系在政府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极为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制定相关薪酬制度未开始的时候,首先要调查一定的实际情况,把工作人员的需求做些真实细致的了解,从而为后续制定相关福利制度打好基础,尽可能地让企业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一来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薪酬制度以及福利制度的作用。所以政府人力薪酬体系的建立要重视对外竞争效率、对内公平。而且要确保员工的薪酬体系与其工作能力、工作环境等相符合,确保薪酬体系发挥其激励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采购管理非常关键,且属于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管理科目较多。因此,政府部门应针对采购各环节,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针对采购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应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通过法律的健全充分避免采购人员实行暗箱操作。同时还应为采购人员开展培训,它决定着采购工作是否能够良好地发展,对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培训机制具有一定作用,进一步促进采购管理水平的提升,充分实现政府采购人员管理规范化运作。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与思考 摘 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此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与思考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创新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兼具科学性和实践性,且实践性非常突出的专业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 1.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的实验教学部分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在部分专业课程中都根据课程特点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中具体安排了实践教学,如招聘与录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但存在的问题是: 首先. 各专业课老师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摸索实践教学. 相互之间是独立的,互相没有联系的,没有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整体协调进行; 其次,有些实验内容会重复进行,如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招聘与录用和薪酬管理课程的有关实验操作中重复进行; 再次. 课堂实践教学时数较少,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只占课程总学时的10%。 2.校外实习过于分散,不利于指导。让学生各自外出实习,虽然解决了实习难以落实和承担学生实习单位负担过重问题,但因过于分散,老师难以进行专业指导。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起步晚、发展快,现在企业虽然都设有人力资源部,但其管理人员中真正受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却很少,所以光靠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人员来指导学生,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现在企业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一般对接纳实习学生都不大乐意,怕麻烦,加之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到企业的学生日益增多,造成企业接纳困难,即使企业接受了,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3.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当前我国高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尽管可能学历较高,但没有从事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经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靠他们去指导学生的实践,显得“功底”不足,影响实践的效果。同时由于我国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较晚,且招生规模增速太快,所以,目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正规教育,属于半路出家,对于本专业的实践及其教学经验更显不足。 4.实践教学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一是目前高校大都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二是高校目前所采用的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难以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和实践能力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有利于实践学习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科研立项与参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服务活动等实践性环节并不纳入学分评定的范畴,不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同样存在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因此,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亟待建立。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具体内容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整个在校期间( 包括寒暑假) 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模拟实验、课程实验、案例教学、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在内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上述各种类型的时间按教学环节的实施,培养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应用的技能,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其中,案例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首先接触道德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增加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是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的开始; 迷你实验室既重视的实训,增设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是学生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技能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调查使学生进行搜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并进行企业方案评析的训练体验性实践教学环节; 校外实习是将所W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的实践教学环节; 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综合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创新性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结合我院自开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进行的实践教学的尝试与不足的分析,创新性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分为课程实验和集中性实践教学,并就这两项进行具体介绍。 3.课程实验。主要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4门专业核心课程:招聘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开设8学时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穿插到课程理论授课过程中进行。实验内容结合理论内容,多为验证性、设计性实验。 4.集中性实践教学。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以前实践教学的不足,本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重点考虑集中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内容、形式以及开设目的和开设学期等内容。开设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社会实践调查、ERP沙盘演练、素质拓展训练、人力资源管理实训、专业实习、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毕业实习。如社会实践环节在原有社会实践基础上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可采取多种形式。完善了学生品德修养方面实践部分。ERP沙盘演练课程的开设增强学生对企业整体经营流程的熟悉,并加强小组合作的能力。 5.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实习。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实习单位以自我选择和系部介绍相结合。方式是独立进行,由教师指导,每名教师负责约10名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下,毕业实习环节需加强过程的指导与监督和实习成绩的评定,以使其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结语 为使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顺利运行并取得较好效果,需要以下配套措施: 校内实验软件的升级与新软件的购买; 畅通的校园网络运行环境的保证; 校外实习基地的维护联系及新基地的建立; 实验教师量的增加与质的培养; 实践教学经费如学生实习的交通补助等的增加。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创新与挑战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与应用,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浪潮下,大多数企业已经基本具备了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引起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变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不例外。在大趋势的引导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应顺应时代的步伐,引进大数据的思维与技术,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将大数据的概念与内涵真正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中,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这将给企业带来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变革 1 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大数据的兴起,同时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加之物联网应用的大规模爆发,人类已正式进入数据时代。所谓大数据,它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借助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它有5个基本特征,即“5V”特征:数据量大(Volume)、种类多样(Variety)、价值高(Value)、处理速度快(Velocity)和精准性(Veracity)。基于这五大特点,大数据已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相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它也会发挥出极大的作用,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依据和动力。 2 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体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大数据内容主要有:基础数据、能力数据、效率数据和潜力数据。第一,基础数据。基础数据是员工基本信息的数据化,这些数据记录了员工各方面的原始情况,是员工的成长记录,它能够反应员工的个人素质情况,为人力资源部门招聘提供参考依据。第二,能力数据。能力数据是指能够在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员工岗前培训效果考核时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够反映员工在入职前的能力情况。包括员工培训经历、接受培训的时长、培训考核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竞赛的情况等。第三,效率数据。效率数据是人力资源部门为了准确了解员工工作效率,科学制订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计划的重要依据,包括工作完成效率,单项工作任务完成时间等相关数据。第四,潜力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员工现有的真实能力,还应重视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潜力数据是指能够比较客观反映企业员工劳动力持续增长状态的数据,为今后开展企业人员培养计划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提供相关参考,包括员工工作效率提升率和收入涨幅水平等。 3 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1 大数据在招聘管理中的应用 古人云:“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如果不了解企业中是否存在贤者,或有贤者而不用,或用而不委任相应的职务,那么不仅说明这个企业的领导人是“蠢材”,还可以预见这个组织是没有前途的。招聘是指组织由于岗位的空缺,需要人才的流入而通过采用一定的方法寻找符合岗位要求标准人才的过程。企业人才选拔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人岗匹配的程度。在过去招聘过程中,企业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在大型企业中,企业招聘负责人每天会接收到海量的简历,在这潮水般的简历中,如何能在短时间且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录用到优秀人才,是每个招聘者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通常情况,招聘负责人主要通过求职者的简历了解应聘者的各项信息,这种衡量因为数据的有限性和不精确性,通常是比较模糊、不太准确的。然而,在简历筛选后的面试中,面试官也仅仅是通过应聘者的现场表现和表述做出评价,并不能对应聘者做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有时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很多的招聘结果受到招聘者自身判断和主观偏好的影响缺乏科学的依据,这无疑会给企业人才招聘工作带来一定偏差和失误。然而,大数据的引用,会给招聘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通过挖掘数据资源,对应聘者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通过各类社交网站、微信、微博等形式了解应聘者的生活状态、学习工作情况、财务状况等各方面信息,充分了解应聘者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价值观,为成功招聘打下基础。此外,招聘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应聘者与招聘岗位的匹配程度,避免人岗不匹配,从而提高招聘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自身的文化制度特点、岗位的胜任能力要求以及企业对候选者的种种要求设计出一个可以量化的评价模型,将岗位要求和应聘者的特征进行对比和匹配,通过评价模型进行评分,用分数的高低确定最终的岗位人选。以量化的数据为企业选拔人才,将极大地提高企业人才选拔的效率和精确性。 3.2 大数据在员工培训管理中的应用 员工培训是指组织为了有效促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采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目前培训的形式、种类多种多样,以讲座、公开课、拓展活动为常见方式。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职能,是实现人力资源增值的有效途径。培训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与业务素质,改善绩效水平,提升工作M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和竞争优势。然而,目前很多企业的培训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企业领导对培训不够重视,敷衍了事,仅仅是用传统的培训方式在有限的期限内实施培训,培训效果不明显,员工工作效率和业务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甚至有些领导进入了一个误区,妄下结论,认为培训没有太大意义,越不重视、越没效果;越没效果,越不重视,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培训管理工作有了明显的创新和改革。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了解每个员工的特点,因材施教,找出最适合个体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制订出特有的培训计划,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培训效率,同时员工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实现了培训内容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大量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软件应运而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购买甚至定制这些软件,这些软件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内容和信息,也能够对受训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和考核,并将这些数据归入员工个人培训档案,生成个人成长图。 3.3 大数据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绩效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出考核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员工工作行为、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考核和评定,并把结果与薪酬紧密结合、不断激励员工进取的活动过程。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考核的科学化、合理化有利于企业创造出一个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主要通过制定绩效指标,定期对员工进行考评,考核者大多依赖有限的记录对员工进行考核评定,分析考评结果并与奖惩挂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这种考评中,领导的主观因素起到很大的作用,再加之考评方法不够科学化,造成考评的结果有很大的偏差。 然而,大数据改变了这一切,要想在考评中得到客观、公正,必须消除员工的机会主义和考评者的个人主义行为,优化考评方式,建立以数据为依据的员工考评工具。首先,管理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先进行每个岗位的要求和特点分析,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大数据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对员工工作行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最终计算出考评结果。其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员工知晓绩效考核指标的内容并进行充分讨论,听取各方意见,利用大数据共同确定考核标准与方案,这样可以消除考核中员工的抵触情绪,更加有利于考核的顺利开展。 3.4 大数据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薪酬管理是组织对员工薪酬支付标准、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及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薪酬管理同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薪酬管理主要依靠岗位或者技术制定薪酬体系,此时薪酬是静态化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能反映出员工的价值差异。而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对员工每天的工作内容及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并运用大数据技能进行分析,自动计算出员工的薪酬,提高薪酬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管理者可以通过企业的历史纵向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横向与其他平行企业进行对照参考,知己知彼,可以随时调整薪酬结构,使薪酬对内具有激励性、对外具有竞争性。 4 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4.1 信息安全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员工及企业的各类元素都可以用数据表现。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大数据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比如,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互联网中进行数据的传输,数据很可能会受到黑客的拦截与威胁;有些企业经常把数据保存在云端,使云服务商可以轻易的看到企业内部的全部数据,这样一来,数据泄漏的危险极大。然而,看似不起眼的人力资源数据往往是记录着企业员工所有的详细信息,包含很多的个人及企业隐私,一旦泄露,无论是被竞争企业还是被不法分子获取,后果不敢想象。 4.2 高昂费用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数据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成为可能。但是如果企业想借助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也要支付高昂的成本,而这笔费用并不是一个小数字。首先,要应用大数据,企业必须在软件、硬件上面做出很大的投入。无论是技术过硬的数据分析系统,还是价值昂贵的高配置硬件设备,都不是一般企业可以负担得起的。 其次,提供云计算信息服务的公司或供应商,在研发软件前期要搜集大量的数据并制作成数据库,这些资本投入是难以估计的,因此要使用大数据信息、享受大数据服务的成果,必须要支付昂贵的费用,这也对一些企业来说是难以负担的成本。企业要权衡利弊,不能盲目为运用大数据而得不偿失,失去企业竞争力。 4.3 数据结论的可靠性,大数据不是万能的 大数据的优势力量有目共睹,因此很多人认为大数据可以解决一切企业中的问题,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各项工作,对其过度依赖,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因此要认识到大数据不是万能的。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和信息不断流动、更新,一旦信息更新不及时或有一些鱼目混杂的信息混入大数据,就会使大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的可靠性降低,不真实的信息会给企业的决策带来失误,造成严重的结果。所以,企业不能完全依靠大数据,也要有辨伪存真的管理能力。 5 结 语 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技术,还处于初出茅庐之态势。大数据虽然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但也面临着信息安全、成本高昂、信息失真等问题的挑战。怎样合理利用大数据资源进行管理是每个企业应该探索的新领域。企业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大数据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与价值。笔者相信,随着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它将会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基于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与时俱进,给企业营造积极的发展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实现企业的人性化管理。该文主要对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实践进行分析,以期给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供电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与实践 人力资源在资金紧张的供电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很大作用。但是从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看,主要存在资源配置、管理职能及开发利用等误区,已经成为影响供电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充分发挥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培养科学化人才。 1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新职工的工作适应时间较长,人员队伍结构较矛盾 从当前供电企业的发展来看,供电企业已经提高了人才引进力度,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整体文化素养,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观念较新、朝气蓬勃、可塑性强,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吸收能力。但部分大学生依然存在适应力差、专业知识面狭窄、经验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供电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 1.2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有待提升 受教育环境和人员分散等因素影响,导致岗位分析较粗放,从实际分析可知,供电公司绩效管理更侧重于员工诚信和信用支持,尤其是公司项目中的绩效管理,很多项目的启动和规划均是随着项目实施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内部沟通不强,影响了绩效考核效率。绩效管理不严格,不能及时对员工行为及工作效益进行分析。同时,由于考核制度不健全,还不能控制员工的行为,导致员工实际操作和工作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失去了绩效考核原本的作用,已经成为影响绩效考核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内部激励手段不健全、政治应用手段单一等均不能满足员工需求,影响了供电企业的发展。 1.3 人力资源损耗较严重 人力资源损耗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供电企业的岗位兑换现象较严重,很多员工由于长时间在单一岗位上工作,长期以来已经熟练掌握了工作流程和方法,丧失了工作热情,工作效率较低下。此种重复性的工作,不仅会消耗员工的体能和精力,还会降低劳动效率,不能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人力资源损耗。另一方面,受现代化科学技术影响,导致企业员工知识更新速度已经赶不上市场发展需求,产生了人力资源消耗,此种问题与人才配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方式不当等具有很大关系。 1.4 竞争机制不完善 从当前供电企业的发展来看,绝大多数供电企业都没有结合实际发展,制定出一个健全的竞争机制,导致人才评价不全面,不能形成规范的竞争氛围,影响了供电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长期以来丧失了供电企业发展活力,产生的人员矛盾较多,影响了供电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法 第一,实施人本管理。结合供电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的以人为本理念,实施科学化管理,公平公正的对待员工,培养员工的积极创新意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与员工的交流,营造积极的企业氛围,提高人员归属感。 第二,合理设置薪酬。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规范薪酬评定制度,从薪酬方面留住人才,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第三,合理设置岗位。岗位分析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人力资源工作进展的基础。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分析岗位,结合企业发展需求优化岗位,进而选择合适的人员从事任职。 第四,加强规划。供电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给企业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而制定出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满足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需求。 第五,实施激励方法。根据员工工作情况,给企业制定合适的发展方案,同时从侧面激发员工的潜能,并给员工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加强业务专业知识训练,多给人员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3 创新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3.1 创新管理理念 将“以人为本”理念引入企业实际发展中,正确认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现代化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所以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采取一些措施,让管理者认识到人才的作用,制定合理的人才计划,促进人力资源工作开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构建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体系。供电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其主动性、积极性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必须实施激励,例如制定末位淘汰制,给员工适当的压力;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关心员工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实施员工动态管理。市场经济的变动,要求必须实施动态管理,按照企业需求,用制度管人,规范用人制度。加强考核程序审核,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激励并奖励先进。重新审定人员机构、编制和岗位,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3.2 构建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构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时,可以从3个方面做起:第一,加大人力资源资金投入,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给员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让员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第二,实现培训与使用制度结合。同时给员工提供职位升迁机会;第三,利用培训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3 控制人T流动,规避人员流动风险 人员流动增加了企业活力,同时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所以必须结合供电企业实际状况,控制好人员情况,减少不良风险。第一,利用内部流动方式减少员工流动;第二,人员流动时及时与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离职原因;第三,发生风险事故时,可以利用合同协议等方式转移当事人损失,提高人员的归属感,维持企业的长期发展。 3.4 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指标 为了给供电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必须结合企业发展,制定出合理、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供电企业可以将工作态度、安全指标与经营指标等列入绩效考核中,合理分配改革指标的比例,给供电企业员工营造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供电企业的稳定发展。 4 结语 人力资源与供电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促进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结合企业发展现状,优化人力资源队伍,调整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满足工供电企业发展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与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成为经济、财富增长的源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本文主要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并指出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改革创新;以人为本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经济体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变,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引用和管理也在慢慢发展变化。 就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历程看,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大量接触外国管理模式之后,除了少数国有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行为已经逐渐发生了改变,逐渐朝着传统人事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传统人事管理是指对人事关系的管理,一般是指人事部门作为组织内的只能部门所从事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它是在一定管理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和相关的事为对象,运用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手段,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的某种状态,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和。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完成组织管理工作和总体目标,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和绩效,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各种组织管理政策、实践和制度安排。 从国际范围看,这种变化反映了国家、地区和全球日益激烈竞争的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力特征、政府政策、法律和行业技术经济特点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组织在反应速度、产品或服务质量、组织结构形态、技术创新等方面适应日益加剧的竞争需要,并以此来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的新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企业生产方式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竞争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转向可持续开发型。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唯一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消耗、可以通过创新而不断增值能为全社会共享的资源。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可见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己成为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这就为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只注重对人力资源使用和管理的理念,转向对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管理。基于这样的认识,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与体能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掘,促进员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 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转向柔性的文化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象是知识型员工。他们需求的重点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和人际关系的改善,而是追求发挥特长和成就事业。他们需求的重点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这就要求转变传统的控制人、限制个性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柔性的文化管理,关注于培养人、塑造人,让职工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职工群体,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人力资源柔性的文化管理可以培育和保持一种自主与协作并存的企业文化。同时,网络组织下企业的柔性管理方法又要求企业不断调整人才数量和人才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从生产、管理的柔性化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正是新经济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种特征。 3. 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转向科学化和网络化。 知识经济下,高科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应用,使得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的操作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网上招聘―――使企业能够更快地找到以往要花高额费用“猎头”过来的人才。一些人力资源网站还提供人才测评、专业测试等在线招聘服务。公司也要建立自己的人才资源库,内部网络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线评估―――互联网络使得以往空间的障碍不再存在。在线评估系统实时录入公司所有员工评估资料,其强大的后台处理功能将出具各种分析报告,为公司的管理改进提供及时的依据。在线培训―――公司的培训成本将大大降低。网上沟通―――尽管网上沟通可能不具备面对面沟通的作用,但是毫无疑问,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使得信息交流更为直接、广泛、有效。在公司内部网上,可以建有员工的个人主页、BBS论坛、建议区、公告栏等。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首先要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向直线管理部门回归。这是由于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为市场迅速的变化,一方面组成集团,另一方面又将企业分组成许多独立的、自负盈亏的成本――利润中心。这些中心不但在财务、生产等方面独立自主,相应地在人事方面也享有自主权。 其次,要分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可概括为4个方面:人力资源配置,培训与开发,工资福利,制度建设。这些职能相互联接,原来由人事部门一揽子管理,现在由于内外环境变化,如社会专项服务业的发展,这些职能也出现分化,有些职能向社会服务网络转移,有的在组织部门各层次间分工,以达到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最佳管理并降低成本。 其三,突出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和制度化。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突出从战略的高度和制度化方面加强管理,强调发掘、发挥人力资源的能量,增强组织、集团的凝聚力,增强人员的使命感,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要柔性化,管理的柔性化,又带来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原来领导指令逐级下传,基层反馈逐级上报。高层信息多,下级占有少,信息分配的多少,决定权利的大校但由此建构的多层组织形式在信息高速传递和竞争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形下,极易造成反应滞后,错失良机。因之,精简中层,使组织扁平化成为一种潮流,如实行矩阵组织结构,在下层建立成本利润中心也是为适应这种变化。整个组织管理的柔性化、扁平化,必然地也使人力资源管理趋于柔性化、扁平化。于是适应这一趋势吸纳管理的新观念、新方式、新内容,厉行改革,实施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势在必。 结束语: 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竞争,于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不断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途径,调动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才潜能将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需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继续改革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这风云变幻的经济浪潮中勇往直前。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的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深入,我国知识产业迅速发展,公共图书馆建设作为知识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环节,具备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到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到群众获取科学知识的效率,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知识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图书馆;热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随着公共图书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的增强,其社会需求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以往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对于该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遗留下来许多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人员管理秩序混乱、人员技能知识不足、人员职业责任感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公共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改进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首先,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公共图书馆的人流量在不断增加,改进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维持公共图书馆人员秩序的重要内容,只有内部人员秩序稳定才能确保整体人员秩序。 其次,公共图书馆既是城市基础设施,也是知识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足,会影响到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知识服务的质量,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意义、发展意义和社会评价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后,公共图书馆归根到底是行政事业单位,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现阶段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管理秩序混乱。公共图书馆人员分工不明确,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员管理秩序混乱的结果。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人员数目众多,但是人员分工并不细致,存在很多人员责任交叉部分,和责任灰色区域。一旦公共图书馆发生失窃或其他类型损失时很难准确地进行问责,很难将责任明确到具体人员,这是管理秩序上的混乱。 (二)人员技能知识不足。在过去公共图书馆的社会需求还较低,对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较低,大部分在图书馆任职的人员学历水平较低,这种人员招聘传统导致了公共图书馆人员技能知识不足的现状,这些问题在中西部边远地区更加严重。现代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已经和信息技术产生融合,需要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某些导航、索引上的计算机操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专业技能知识需要增加,人们到图书馆进行资料查询的频率也相对增加,而某些专业性强、内容深度大的书籍分类需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辨识能力,这也变相增加了对公共图书馆人员技能、知识上的要求。 公共图书馆人员技能知识不足一方面会导致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会由于人员技能知识水平较低而降低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评价,影响知识的权威性。 (三)人员职业责任感不足。公共图书馆人员责任感不足直接后果就是图书管理秩序混乱,进而导致整个图书馆功能上的瘫痪。 一般而言,公共图书馆工作复杂程度较低,入职门槛较低,很多人员是在其他方面求职无望的情况下,来公共图书馆任职,进行图书管理工作,其职业归属感较低,相应的职业责任感也较低,这种状态极不利于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三、改进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一)进行部门分工和岗位设计。首先整个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看作一个大团队,需要将这个大团队进行部门分工,由几人一组的形式形成不同的部门,可以将书刊资源管理工作、图书馆业务管理工作、图书馆环境管理工作划归为不同部门负责。然后明确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也就是进行明确的岗位设计,图书馆工作各部门领导人(负责人)、一般员工的岗位进行确定,尤其是某些容易产生纠纷的工作要详细说明责任部分,这样在某一方面的工作出现问题时可以较为简便地进行追责和问责,进而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工作。 (二)进行员工培训。组织员工培训,一方面能够使其更加了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具体细节,有利于其在实际工作中形成自我工作的侧重点,长远来看,有利于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和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效率。并且在员工培训过程中,对于那些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人力资源进行重点培训,培训方面倾向于图书馆导航的信息化、目录检索的电子化,既方便图书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方便群众在公共图书馆中查询自身需要的知识、技能书籍。 (三)形成奖励考核机制。奖励考核机制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的一种考核和奖惩相结合的机制,这种机制一般在企事业单位中被广泛利用。首先,通过考核奖励机制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而有利于其自觉重视图书馆管理工作。其次,奖励考核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的一种肯定,有利于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归属感的培养和图书馆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此外在考核过程中,要由专门的组织进行,并且尽可能保证公平、公正原则,否则反而会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通过奖励考核机制激励人员工作热情的同时在图书馆内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氛围,使工作人员自发地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自发地提高自身工作质量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实践与创新 摘要:目的:探索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实践与创新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和2015年7月于我院就职的新员工,2014年7月入职的员工,设置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岗前培训。2015年7月入职的员工,设置为观察组,采用创新的岗前培训。比较两组培训实践效果。结果:观察组新入职员工的临床实践、医疗安全、医患沟通技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对观察组新入职员工服务满意度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新员工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岗前培训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新员工岗前培训,它能够使新员工快速适应新岗位,转变自身角色,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但大多数医院对新员工实施岗前培训时,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及文化方面的培训,缺乏临床实践的培训,导致新员工的操作水平较差。现选取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在常规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共52名,其中男15人,女37人,年龄24~34岁,平均年龄(27.42±3.78)岁,硕士8人,本科学历25人,大专学历19人,设置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7月我院入职的新员工,共54名,其中男16人,女38人,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8.17±4.04)岁,硕士10人,本科学历24人,大专学历20人。设置为观察组。两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岗前培训。成立短训班,实行14d集中培训。采用多种形式如志愿者服务、专题报告学习、军训和座谈会等开展培训,比如,聘请专家,针对某一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该科室工作方面的专题报告会,整个科室新入职员工集体进行专题报告学习,了解科室护理方面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及工作要点等。再比如,由医院领导与各个科室的主治医师、科室主任等召开座谈会,针对以往工作总结探讨,对未来方向提出建议。新入职医护人员集体参与聆听座谈会内容,加深对未来工作的方向性。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养、规章制度、医疗安全、医学人文、职业生涯规划、医院信息化、医患沟通技巧等。让员工了解医院文化、医院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思维模式和职业礼仪的培训。做好新入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重视医风医德教育,上岗前举行授帽宣誓仪式。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开展培训,通过播放医院宣传片,让他们详细的了解医院。向新员工介绍医院情况,包括医院现状、医院历史及发展方向等,开设专门的医学课程,体现人文精神。同时,增加拓展训练,新入职员工在基础知识培训后,模拟医患场景,让每个员工进入到场景中,与患者进行沟通,从而让他们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培训者,要对新员工的业务水平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使新员工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培训中得以业务水平的提升。 3.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评价两组新员工对临床实践、医疗安全及医患沟通技巧水平的掌握情况,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越好。培训结束后,让新员工参与临床实践中,并用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新员工服务态度等。让患者对新员工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4.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 二、结果 1.两组培训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实践、医疗安全及医患沟通技巧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患者对两组服务水平满意度的比较 患者对观察组新员工服务水平满意度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意义 做好岗前培训,能够为医院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医院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卓越的人才。新员工的加入,给医院增添了新活力。开展岗前培训,是医院人才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岗前培训,才能提升医院人才数量,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大多数新员工都是应届毕业生,虽然在学校接受了系统教育,但职业素养与实践经验缺乏。开展岗前培训,让新员工对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技能详细了解,尽快转变角色,更好的参与临床工作。认同医院文化的内涵,使他们快速融入到医院这个大家庭,促进员工间沟通交流,进而提升医院凝聚力。 开展培训,既提升了新员工知识技能水平,又提高了医疗整体服务水平,对于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岗前培训,新员工可以切身体会到医院对自身的重视与关心,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提升新员工对医院忠诚度。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实践与创新效果 传统的岗前培训,往往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创新传统岗前培训,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岗前培训模式。创新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展培训,培养出一批智能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在这种岗前培训模式下,无论是新员工的知识水平,还是实践技能,都有了显著提升。 3.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建议 新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对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尽管目前的岗前培训方式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日后培训工作中,仍需对岗前培训模式进行创新。开展岗前培训前,要充分考虑新员工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学习能力等,进而开展有效地培训。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我们结合医院工作特点,利用下午和晚上进行培训,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因操作技能不同,我们分时段分别培训。在培训形式上,我们运用传统授课和多媒体相互结合,构建培训平台,使其融合培训资源,打破培训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新员工实时培训。同时,还可以借助平台,对新员工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经过创新后的岗前培训,能够提升新员工业务水平及职业素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对医院信誉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创新方法与讨论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与指导,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指明了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创新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带动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本文在人员培训、绩效管理、激励方法、人力资源保养与维护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员培训 如今的时代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新型经济时代,是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人力资源的高速发展,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特点。纵观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发展趋势来总结全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比较简约化,用人机制比较灵活,企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综合起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例如,管理模式陈旧,人力资源投入不足,管理方法不科学,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完善等。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不断创新,从两个方面进行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企业人力资源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创新能从方向与方法上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指导与帮助。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能够在实际操作层面帮助企业雇佣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实践创新就是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各个流程进行创新,包括人员培训环节、激励与约束环节、人力资源保养与创新环节。 1 人员培训创新:企业总动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就是企业员工培训,但传统人员培训往往因为投入不足、管理者不重视、培训师水平不足、员工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流于形式,陷入僵局。要想在人员培训中有所作为,发挥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最大效用,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1 培训理念方面的创新 我国大多数企业不重视人员培训,一味招聘有相同岗位工作经验的新员工,殊不知,同样的岗位却因为不同的外部环境、工作部门、人员机构、对接群体等因素而有着千差万别的工作内容,因此,企业管理者拥有人员培训的工作理念并付诸实践是多么的重要。培训理念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职业技能、岗位职能、企业文化、团队意识等的培训内容创新,还体现在培训方式的创新。 1.2 培训责任从人事到各部门的转移 我国很多企业将人力资源培训的责任放到了人事部门,人事部门承担了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技能培训、企业文化培训等多方面培训内容。这种传统培训责任的划分是不合理的,一方面,人事部门的培训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培训各个方面的技能与技巧,与直接参与管理与实践的人相比并不能给予新员工更实际可行的培训;另一方面,人事部门培训出的岗位从业人员可能会在实际工作岗位上遇到重重困难,例如与部门直属领导意见不一致,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等。因此,人事部门负责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部门负责人对员工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企业人员培训最明智的选择。部门负责人对员工的培训关乎员工岗位职责与责任的履行,关乎工作效果的好坏;人事部门对员工企业文化的培训关乎企业的凝聚力与灵魂,缺一不可,二者的有效配合才能使企业大团体高效运转。 1.3 引导员工从培训的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 传统培训中,员工往往是被动接受者,接受从培训讲师那里得来指令,被动执行,培训形式往往是培训师唱主角,通过讲演或者视频形式使员工接受所要培训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往往会对培训师产生依赖,懒于思考。真正有效的培训就是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主动参与其中,并在培训中找到乐趣,学到技能,提升自己。为了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妨让员工成为培训的主角,征求员工意见,为员工制定有利于员工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并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合理培训内容与方法。 1.4 培训方式的转变 传统培训方式是将员工集中到某个封闭的屋子里进行讲授式培训,这种培训方式远远达不到培训的最终目的,因此,培训方式需要进行创新与转变。我国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培训形式从讲课式转变到实践中来,但还处于不完善阶段,培训形式设计远远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培训形式创新需要考虑到职业技能学习、合作意识养成、团队风气建设、自我价值提升等方面。 2 激励方法创新:企业经营参与法 我国目前人力资源薪资成本相对发达国家要低很多,一些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大量雇佣我国业务水平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就突显了本土企业在人才竞争方面的劣势。那么,本土企业就应强大自身实力,增强激励措施,防止优秀人才外流。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方法方面仍然延续传统方法,缺少创新。毋庸置疑,激励机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巨大作用:①可以吸引优秀人才;②有利于留住优秀人才;③有利于开发员工潜能;④有利于良性竞争环境的养成。激励机制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企业在日常管理实践中要将传统激励方法与现代激励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管理实践中应不断创新激励方法,要将物质激励做到实处,满足员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基本的薪资激励与福利激励可为员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与稳定的收入来源,合理的薪酬福利设计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人才能够长久的服务于企业,这里的薪资福利包括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教育补贴、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等。股权激励可以让员工有归属感,可以与企业经营者共同参与企业战略规划与发展,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3 人力资源保养与维护创新:健康与安全管理法 人力资源保养维护并不仅仅体现在对员工的福利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一系列关乎疾病与衰老的保障,还要对员工日常工作与身心健康给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人力资源保养与维护不应也不能仅仅体现在事后,事中保养与维护也极其重要。人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会产生疲劳,例如腰椎、颈肩、关节、眼睛等身体各器官的疲劳,而这些疲劳不被人们所重视,久而久之会影响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和精神状态等。另一种疲劳是精神上的疲劳,长时间重复、繁琐、单调的工作内容极易使人产生极度的精神疲劳,这种精神疲劳所带来的影响要比身体疲劳严重得多。这种劳动过程中的疲劳往往得不到企业重视,原因有很多,例如,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无暇顾及此层面问题;劳动组织制度对企业员工工作时间与内容分配不合理;全民对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的预防和保护还没有普及;市场竞争大环境没有给人以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如何引导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维护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如何加强人们对身体与精神健康的重视程度,需要做到如下几点:①将人力资源管理保养与维护写进法律,规范企业员工身体与精神健康的劳动安全检查制度;②规范企业组织制度,加强劳动时间与休息制度管理,引导企业关注员工劳逸结合;③加大劳动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呼吁人们关注自身健康。身体健康与精神愉悦是创造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关注劳动安全,关注职工的身体与精神健康,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同时,更应该预测未来的发展大趋势。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人力资源规划将更加系统和全面,企业将会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②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也将越来越关注知识型员工的全面发展;③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与网络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的虚拟化管理;④跨地域、跨文化、跨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现实。 梳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有利于我国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最新成就对接,有利于开创属于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总量较大,可待开发的人力资源规模可观,潜力无穷。如何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在数量上的优势,如何开发我国人力资源的潜力,需要经济与制度保障、企业积极配合与创新,更需要人力资源自身不懈努力。人力资源管理总结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与时俱进,努力创新,任重而道远。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浅谈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的竞争已经逐步取代资本资源竞争。如何开发与管理好自身的人力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必修的课程。虽然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改进。目前制约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和薄弱环节正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因此,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一、高新企业引进人力资源的研究背景 在人力资源的引进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应拓宽思路、改进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在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简单做法。为此,高新技术企业在加大急需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也应加大开发利用“外脑”的力度。“外脑”虽然从劳动关系的角度讲不是本企业的员工,但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其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丝毫不比内部员工逊色。“外脑”引进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使后者具有商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的目标;也可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服务于企业,使本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能跟上世界最新发展趋势。有时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项重点攻关课题,同一行业内的多个企业(甚至不同行业的多个企业)可以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结成“人力资源战略联盟”,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二、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较强的自主意识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型员工拥有某种生产手段意义上的技能,加之他们的劳动比较特殊,他们不愿意太多外力的程序化监督和控制,希望得到充分的信任,自我引导、自我尝试。 2.需要的多重性 知识型员工作为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的群体,他们的需要是具有多重性的。相对于成长、自主和成就,金钱的边际价值已以退居到相对次要的位置。 3.藐视行政权威 技能的特殊化和重要性,可以决定员工在企业的权威和影响力,这使得知识型员工容易产生清高的特性,藐视行政权威。 4.流动意愿强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更多地依赖于自身拥有的知识而不是外在条件或工具,他们可以随意地将装在自己头脑中地知识带走,因此,他们具有更大的流动性。 5.学习能力强 知识是高科技人才最宝贵的资本,为了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水平,他们拼命学习,不断地使自己地知识更新。 三、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员工重使用轻开发 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为追求短期利润,大量削减员工培训开发费用,对员工重使用轻开发。但在高新技术行业中知识更新速度快,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比如,软件开发人员,原来最初使用的是BASIC,后来就使用C语言,再接下来是VC,C++,JAVE等。这些开发工具的更新换代都需要开发人员不断学习也能获取。如果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其结果必然会使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员工的流失率上升。 2.员工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高新企业员工年轻化的比较多,成员之间几乎没有形成年龄层次。因此,在需要人员更替时,不能形成梯队,工作前后无法衔接,出现周期性间断,使领导群体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影响。一般而言,年龄大的有经验丰富、稳重老练、事业心强的特点,但缺乏创新精神,守业心理较浓厚,且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年龄小的精力充沛、思想敏锐、勇于探索创新,但易犯冷热病。假如领导层是同一年龄层次,就很难做到员工的交替与合作,更不用说什么高效能的管理了。 3.薪酬制度激励性不强 企业和员工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企业提供各种报酬,员工提供相对的绩效和人力资源,当员工认为报酬与其贡献大致成比例时,员工会对其交换关系感到满足。除了比较个人绩效与个人贡献的比例关系外,员工也会和同一组织其他人或不同组织的人作比较。当发生不公平的现象时会紧张,并会依据其个人所知的平衡,企图矫正不公平的现象。如果不能改变不公平现象的话,最终会离职。薪酬制度一方面要保持内部的公平,另一方面也要保持外部的竞争力。实际上,我认为,在薪酬制度上,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有如薪酬的增加没有使工作效率提高,每个人都能获得过不同程度的奖赏,优秀的工作人员会认为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得来的,并不觉得是额外的奖励。薪酬的增加如果没有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目的来确定奖励标准,那么这样的奖赏就毫无意义,也不会提高下属的工作热情。 4.员工之间重竞争轻合作 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越来越依靠团队合作,这就需要企业家重视人员的组合,搭配用人。现在有一种最新理念,即,21世纪最需要的并不是竞争力,而是资源整合的能力。即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采取相关的人才组合,合理搭配人才,使企业内各种专业、知识、智能、气质、年龄的人员,组成一个充满生机的整体优化的人才群体结构,相互启发、优势互补、互相激励,产生一种较强的“亲和力”。特别是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现代化大型设备的设计和制造等攻坚时,企业家如能合理组合人才,形成具有最佳结构的人才群体,就能发挥科技人才的集体智慧,联合攻关使之奏效。 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引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完全靠自己来培养一支符合竞争需要的人才队伍,即使在财力、物力上做得到,时间上也是不容许的。因此,面临入世后更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应在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存量的同时,积极大胆地实施人才引进战略。通过人力资源增量的调整,优化员工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从而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是指具备高智商,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与高级管理人才,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性,使高新技术企业谋求和网罗人才具有较高的难度。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刊登广告、校园招聘、人才市场、猎头公司等方式招募员工。高新技术企业想找到优秀的高级人才,与一般企业相比,必须更加别具匠心,富有挑战性。有时为了找到最优秀的高级人才,不得不进行深层次挖掘。在人力资源的引进过程中,高新技术企业应拓宽思路、改进观念,改变过去那种在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相互“挖人”的简单做法。为此,高新技术企业在加大急需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也应加大开发利用“外脑”的力度。“外脑”虽然从劳动关系的角度讲不是本企业的员工,但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其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丝毫不比内部员工逊色。“外脑”引进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使后者具有商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的目标;也可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服务于企业,使本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能跟上世界最新发展趋势。有时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项重点攻关课题,同一行业内的多个企业,甚至不同行业的多个企业,可以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结成“人力资源战略联盟”,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人才培养使用创新 [摘 要] 人力资源是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能够进行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只有抓住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磨合开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占有重要的一环。如果执行创新机制,减少人才流失,就不可以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引进人才; 挖掘潜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管理主要比拼的就是人才的管理,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牢牢抓住他的命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保障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在这个管理体系下人的培养使用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思路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出台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 结 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进而推动了信息和知识的变革,催生出新的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而应生的管理模式。因此,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进行探讨和分析,分析传统的人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自己后来的转变和革新,进而实现进行科学化、信息化的资源管理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转变 创新 一、理论知识的论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 企业创新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利用企业内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术、思想、管理系统和方法,以及其他的资源设计和创造,为我们的消费者和社会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最终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而人力资源理创新是企业创新中的组成部分,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就是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技术上的创新和管理上的创新都是由企业的人才创造出来的。对于企业而言,一个强大的团队组织,可以掌握多样化的资源,并且创造的价值是无限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指的就是以企业战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发展基点,不仅是走在最新科技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而且也是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并且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使企业的人力资本实现增值,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 (二)互联网管理思维 互联网管理思维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思维,主要就是由技术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心理上的革命性变化,经济不再是主要发展线路的思维,而是立体式的发展。“互联网+”的时代不仅是人与社会、人与企业组织之间进行交流时的桥梁,而且也是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媒介,这就是“零距离”时代的现象。因此,互联网时代就是展现出迫使企业和各个部门必须对市场、产品、客户,以及企业价值链之间进行详细的探究,并且能够应对整个企业生态系统被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的特性。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所以,企业应该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去管理人力资源,时刻紧跟互联网时展的步伐。 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介绍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工作任务主要被分化成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与发展、招聘与配置、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这六个模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都会根据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企业规章,利用网络的特点就是对企业人事信息调查、人才市场招聘、收集信息、人员实地调查和相关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等,进而达到保证企业员工行为的规范性和利益的合理性。 (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1)传播渠道滞后。在传统的招聘方式中,一般都会采用电视广告、报纸招聘信息,或者是个人电脑方式等。但是这些方式其自身就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如信息渠道的传播范围窄、信息传播的速度慢、招聘的成本高等。不仅导致人才流失,而且易造成就业滞后的情况。如某公司需要招聘若干员工,采用网络的形式和报纸的形式将招聘信息发出,虽然来求职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我国的就业人员在人才市场造成了大量的滞留现象,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招聘信息流传范围小,传播速度慢,长时间招聘导致成本过高等。 (2)员工培训模式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通常都会邀请一些专家和相关专业的老师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容易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还由于每个员工之间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不是非常牢固,培训的效率非常低。如在某大型讲座中,一些有资历的老员工,他们在这个培训中,仅仅是签了个到就离开了,根本就没有参与培训,让培训流于形式,反而企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3)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缺陷。绩效管理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的一项重要的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只有良好的绩效管理体制,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员工在工作时的满意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充分的挖掘出员工的潜能。然而,由于以往的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缺陷,导致大量有能力的员工因为个人才能没有得到合理的工资体现,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往往做出的选择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新举措 (一)运用互联网招聘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互联网的发展也渐渐的全球化,不再是传统的局域化发展。所以,招聘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的特点来企业的招聘信息,这种招聘方法的采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告等形式的限制被打破,而且也可以保证招聘到的专业人才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求职者能够快速地看到企业的招聘信息,并且也能够迅速的分析自我的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快速联系公司,不仅对企业人事部招聘人才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而且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进行互联网培训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培训来加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在培训时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互联网培训计划可以有效地改变内部员工培训计划和内容。在这种培训方式下,不仅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而且扩大了培训的内容,培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模式的培训,在时间和地点上方便了很多,员工可以自行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另一方面就是员工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与企业培训内容相关的资料,加强理解的同时,对员工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一个提升。 (三)互联网考核模式 企业绩效考核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仅是员工工作能力的体现,而且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业绩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和思想进步的过程中,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需要,应该要及时对绩效考核体系进行革新,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论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现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其管理质量的好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潮流,运用互联网技术这一新媒介,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运行,开启发展新篇章。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创新氛围与研发人员创新 摘要: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原动力。在管理过程中,企业突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组织创新氛围(OIA),从而可以有效提升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本文分析了SHRM、OIA对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具体的研发人员创新能力提升的措施。 关键词:SHRM OIA 研发人员 创新 研发人员是有效激发企业发展创造力重要因素,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他们创新意识,可以实现企业产品的不断优化升级,在生产成本,科技含量等方面不断领跑行业。企业要发展需要依托人才的高效利用,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是对企业员工招聘、培训、福利待遇等进行规划,从多个方面不断提升员工,尤其是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组织创新氛围(OIA)营造实现他们之间的相互积极影响,从而不断提升研发人员创新能力,企业创新动力不断提升。 一、SHRM、OIA对研发人员创新的影响分析 (一)SHRM对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影响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针对企业的员工,设计有针对性的人才招聘计划、培训计划等,根据员工的基本素养,设计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通过这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长期的企业人才成长计划,这一规划工作细致程度充分体现企业重视人才程度,符合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研发人员是企业产品升级的主要创造者,积极的SHRM可以通过大量的专业化培养,实现研发人员专业素养有效提升;通过有效的人才吸纳计划,实现企业研发团队的优化升级;通过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实现研发人员向心力的提升;通过人性化HR实施,实现研发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另外SHRM可以制定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措施实现研发人员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二)OIA对研发人员创新能力的影响 所谓的组织创新氛围,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创新理念,团队合作,领导支持、资源提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因素对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具体来说,第一,企业的创新理念。一个企业需要发展就需要创新理念,管理者要是具有创新意识,对企业发展有着长期和短期的计划,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有着积极的态度,对具有创新的理念有着自己明锐的判断,企业可以认可研发人员的创新。因此,企业创新理念对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性的作用。第二,团队合作。研发工作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有多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即实现研发团队的有效运转,研发人员之间的团队意识提升,相互配合,进一步实现企业研发力量凝聚,给研发人员的创新提供更好的平台。第三,领导支持。领导是企业管理者,他们掌握着企业的管理权力。当研发人员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研发环境,需要企业资金的有效支持,这些都需要得到领导的支持。只有得到领导的支持,研发人员的工作信心才能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影响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第四,资源提供。研发不是研发人员的空想,需要付诸实际,这就需要进行产品的实践创新操作,构建现代化的应用平台,这一平台的构建就需要企业在资源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这样才能支持研发人员的创新工作。 二、从SHRM、OIA激发研发人员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细化SHRM的各级目标,实现研发人员创新积极性提升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规划的目标设计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因为不断拓展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性,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实现企业研发人员的针对性管理,对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细化人力资源规划的各级目标。一方面,需要明确长期和近期规划目标,针对本年度人才招聘计划和长期的企业人才结构优化进行对接,实现每年的人才招聘符合长期的企业人才结构调整,从而最终实现长期的人才结构调整的目标。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细化各级规划的目标。目标的明确性可以实现最终工作落实的有效性,可以考虑自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否符合最终的规划目标。例如:按照工资调整规划,对企业研发人员的薪酬进行有效调整,其依据就是规划,因此需要进一步在规划中明确这一调整的目标方案和最终的薪酬待遇等,企业设计更为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实现研发人员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专业培训的细化,根据研发人员的专业知识需要,设计相关的培训计划和内容,让他们接受更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二)营造积极的OIA,实现研发人员创新氛围提升 企业实施更为人性化的活动,让研发人员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彼此的了解和交流,实现他们之间相互配合的能力,从而有效构建研发人员的团队意识,企业大局意识。同时企业领导需要加强对研发人员的关心。因为领导代表企业对员工的态度,领导对待研发人员的态度相对比较尊重、友善,研发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创新意识就被有效唤醒。另外,企业需要调动更多的资源,实现对研发工作的有效支持,因为研发工作需要较好的平台,这就需要企业在资源上充分满足企业研发人员的需要,基于上述几类OIA的营造,研发人员创新氛围进一步优化,他们从事研发工作的创新能力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SHRM、OIA可以有效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两个手段的细化管理,研发人员的创新潜能得到有效提升,企业的发展就有了原动力。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创新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企业都开始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问题,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可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立足与新时期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分析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创新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创新 为保证企业发展,很多企业都开始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储备培养或者招揽高素质人才,作为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确保企业经营中的市场经济效益,因此,在新时期下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创新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每一个企业必须经历的改革。 一、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计划,运用科学化的现代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招聘筛选、专业培训、评价考核、职位调整等一系列过程,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和工作热情,使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合理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类课程,宏观管理是立足于企业人力资源全局进行调控,改变当前落后的思想观念,保证企业发展方向适合社会需求并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微观管理是指以企业员工为主体,通过对企业内部具体的人和事物管理,保证企业员工可以充分发挥其工作潜力,以实现企业的任务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在18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中就曾已经被提出,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才得以明确认可,在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科学管理阶断、工业心理学阶段以及人际关系管理阶段。 二、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企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只有企业产品符合市场需要,才可以保证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得以稳定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认可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专业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为企业获取人才,并根据判断为职员安排最合适的岗位,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氛围,并完善相关的人员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为企业负责还要为员工负责,为员工进行定期培训,以确保员工的思想理念与设计发展紧密相连,寻求企业与员工的共同点,为企业创造高效益的市场经济。 2.适应时展 目前新时代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多变形和复合性,多变是因为随着时代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思想观念在不断进行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个人意识和个人需求,复合是因为随着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制度实施,世界的大门都在向中国敞开,因此,中国企业面临的社会人群已经冲破了地域和限制,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适应时展的步伐,才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前提,对企业员工进行全面综合管理的重要部门,它不仅培养员工的专业在、技能,还可以培养员工额创新性,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只有新的理念和新的突破才可以赢得市场的瞩目,归根结底,企业的创新就是人才的创新,只有保障人才的快速成长才能保证企业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创建辉煌。 3.企业改革创新的客观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众多企业为谋求发展必须要以时展为前提就行大幅度的企业改革,企业改革首先就要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创新企业制度,将企业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内部人员,加强员工培训力度和评价管理,保持企业高素质人才思想观念与企业文化的高度统一。在知识经济的大前提下,只有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企业管理制度,深化企业全面改革,以技术创新为质量保证,才可以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为企业增加竞争优势。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企业几乎将全部的发展重点都放在技术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的等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并不重视,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企业管理总会将员工作为企业固定资产来计算,往往忽略了企业员工具有的创造价值,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复杂繁琐,需要很强的科学理论指导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与专业能力,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相对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导致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高层都是由企业内部直接指定,不仅没有进行过相关的任职资格考察,甚至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会受到企业内部的制约而无法发展,从而使员工无法发挥出其最大的企业价值,此外,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高层自身专业知识不足,也无法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行制度创新,在企业进行深化改革时,不仅无法为企业提供高效人才,甚至会为企业发展带来制约。 2.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需要与上级进行协商,更为重要的是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就是通过自身判断和相关制度的实施,为企业寻找最适合的员工,并且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发展创造最大的市场价值。但是分析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明显缺乏科学规划,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员工的认识并不全面,也无法按照企业的职位需求安排适合的员工,除此之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单一,权限过于集中,对待员工采取同样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竞争意识,抑制了员工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无法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 3.企业员工流动性太大 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在企业谋求更快更好发展的同时,企业员工也在为自身发展进行规划,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不可替代的因素,每一个员工都具有自身特色和相技能,只有在合适的岗位上,员工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个人潜能,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可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内容就是通过整合企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招聘培训流程,为企业提供保留优秀人才并负责激励员工积极性,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但是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须有其名,对员工的个人情况并不了解,也没有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造成老员工的频繁跳槽,但是对不了解企业工作流程的新员工也没有合理的培训管理措施,较强的企业员工流动性,只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四、新时期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在新时期的改革影响下,员工的主体地位已经逐渐得到企业的认可,客观而言,企业发展要依靠的主要力量就是高层人员的管理观念和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确立员工的核心地位,围绕企业发展与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制定切合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例如员工可以设立相关的员工福利,为员工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在节假日组织活动或者设立年终奖金的评价,此外,企业还可以采取“赞美式”和“批评式”管理制度,对优秀员工给予充分肯定,对工作出现失误的员工进行及时问题纠正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另外,对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高层管理人员可以进行适度的权限分化,弱化等级差异,从而对员工进行更为全面的管理。 2.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 应用科学技术是为了更好的改善生活,然而合理运用科学技术同样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办公中早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除此之外,人力资源管理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制度管理。计算机技术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具有庞大的信息储存能力与远程控制功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规模势必会不断扩大,职位需求与员工人数也会不断增长,但是单单依靠人工记忆很难将每一个员工的优势特长、工作情况等进行统一,对此,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创建专门的管理信息库,对员工的个人状况进行记录,实现管理智能化,但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减轻工作量,相反,人力资源管理更应该对相关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和及时更新,此外,利用计算机制定员工评价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 3.创建合理的人才开发利用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围绕员工进行的人员管理,从企业人员的招聘遣退到员工的培训考核,都是经由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企业提供人才、保留人才并且最大限度的开发人才市场价值,因此在进行人才吸纳时,人力资源管理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专业技术、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对人员进行考察,在考察合格后还要依据员工的个人特色安排适宜的岗位,以保证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合理利用,此外,人力资源还要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考察和培训,考察是为了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员工的工作状态,培训是为了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还需要制定相关的员工激励制度,凝聚企业力量,避免人才流失和企业内部发生较大人事变故,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 五、结语 客观来说,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确实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新时期同样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今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这基础上,企业要想得以长期稳定的发展,还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状况,进行创新性的制度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论文:内隐观视阈下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培养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生毕业后能独立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复杂事务,用内隐观视阈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胜任力理论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内隐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胜任力;教学改革 一、内隐观视阈下创新胜任力模型 斯腾伯格(Sternberg,1995)指出,所谓创造力内隐观(Implicit Creativity Theory)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保留在个体头脑当中的关于人类创造力及其发展的看法。有关创新力内隐观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力的研究成为内隐观研究的重要方面。康艳红的大学生创造力内隐观调查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高创造性者的特征主要有:道德品质,异常人格,探究心理,自主性,才情,内在动力,独创能力,知识经验,发现问题的能力,智力,自强。熊建萍的当代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创造性内隐观的内在结构包括:独创性,宜人性,缜密性,聪颖性,良好社会性,知识经验,开放性。周霞的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认为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有5个维度: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品德。综合有关大学生创造力内隐观及其创新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文献,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特点,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二、内隐观视阈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模型的各维度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生不仅能运用所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理论等解决简单的管理问题,而且能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或者没有先例可循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不仅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理论,而且要有创新精神,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融会贯通,顺利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难题。 毕竟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除了绝大多数是例行性的问题外,还有少数的例外性的问题,对待例外性的,突发的人力资源事件,我们就得创造性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等解决它。管理学中有20/80法则,说的就是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例行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占80%,例外性的、突发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占20%。不要小看这20%的问题,它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成败。这些例外性、突发性或者新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碰到的机会不多,但很重要。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可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不良后果。这些20%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不能用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解决,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去处理。所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很重要。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抗压和人际协调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为企业和员工服务的,面向的是人,和人打交道,而人是有头脑,有思想的,是最为复杂多变的,所以如何善于与人沟通,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者还需要和领导、同事、下属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活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压力,具备抗压能力也是必要的。 三、内隐观视阈下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教学改革思路 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为核心,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胜任力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教学工作之中,通过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胜任力。教学理念要围绕着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这个核心进行,打破旧的教学观念,不断在教学工作中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地探讨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主动探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工作要贴近实战,教学内容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不断思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理论,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比如教师授课,除了采用提问法、课堂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还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情况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如实战案例教学法、实战情景模拟教学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胜任力,学生透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此外,为了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胜任力,还要加强学生实习工作,在原有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团队素质拓展实习的基础上,实现校企联合,让学生走入企业参加调研和实践活动。充分运用行动教学法,让学生产学结合,深入企业剖析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以供企业参考。 四、内隐观视阈下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教学实践 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为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教学改革思路,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创新,加强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战的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做了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关键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学习,所以在六大模块上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胜任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