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意义: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影响 [摘要] 经济增长问题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思想。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的认识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各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速、稳定、持续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古典经济 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 一、引言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渊源。它的某些结论,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有用的;有些观点,如同最初出现的那样,至今仍是争论的话题。 古典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源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当时英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经济学家必须对工业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基本促进因素及其发展结果予以科学的解释。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在古典经济学家中,对经济增长间题论述较多的主要有魁奈、斯密、马尔萨斯、李嘉图等人。但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密和李嘉图所提出的增长理论。 二、古典经济学理论解读 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最早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其增长理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引入了劳动分工;二是区分了“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类劳动。他认为生产性劳动占全部劳动的比例,以及劳动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决定国民财富增加的主要因素。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最大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同时强调,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因此劳动生产率与需求之间建立了互相促进的关系。对一个人劳动生产物需求的增长会提高他的劳动生产率、实际工资及他对其他人的劳动生产物的需求,这就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生产性”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即可生产价值,而“非生产性”劳动则不能够。经济增长能否维持下去,取决于全部劳动者中有多少劳动者愿意从事生产性的劳动。这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经济的增长能够持续下去的原因。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报酬递减规律。他对增长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指出经济增长最终将趋于停止,即达到所谓的”停滞状态”;二是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国民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土地上增加投资,得到的回报会不断减少。因此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经济增长最终会停止。决定收入分配的力量同样也会导致经济增长最终走向停止。这是因为劳动力生产出的剩余中,资本家的份额在不断下降,这一方面减少了储蓄;另一方面,利润率的下降减少了对投资的刺激作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投资和积累过程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在社会产品中绝大多数被用于非生产性消费,而不是生产性投资。古典经济学家所分析的经济增长过程遵循收益递减的规律,经济增长过程从长期来看将趋于停止,最终结果是一种停滞状态。但从那以后的200余年里,经济发展并没有出现停滞的迹象,这表明古典增长理论关于经济增长的描述并不科学。后来的经济学家指出古典增长理论的一个最明显的不足之处是他们关于规模收益递减的假定。他们没有观察到技术进步,只把增长过程看作是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与资本积累和市场扩大之间的竞赛。 三、新古典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成为现代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索洛等人建立的新增长理论,索洛(robertsolow)的《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贡献》和trevorswan的《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奠定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由索洛最早提出的增长理论源于对哈罗德一多马增长理论中缺陷的修正罗德一多马模型的缺点之一是假定生产技术是不变的,对于一个给定的储蓄能够实现均衡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只有一个惟一的数值。但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稳长的条件除非特殊情形,一般很难实现。所以,即使经济能够沿着一条均衡增轨道向前发展,那么这条轨道将犹如“刀锋’,一样狭窄,一旦偏离这条轨道,增长的路径将表现为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或经济收缩。 为了克服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局限性,索洛、斯旺、米德和萨缪尔森等经家提出了一类新的增长模型。这类模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认为哈罗德一多型的“刀锋”式的增长路径是可以避免的,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可以通过市场调整生产中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来实现。同时,索洛等人还指出:从长远度来看,不是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而是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索洛的增长理论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内涵,但其理论框架却比较简单而其精致。索洛等人的理论模型的核心是关于总量生产函数性质的假设,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生产函数具有下面的性质: 1.规模收益不变; 2.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 3.生产要素之间是可替代的。 对于当代各国而言,经济增长是一个备受政府、公众和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各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无一例外地将保证经济增长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指标;公众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繁荣和国民福利提高的前提,是解决其他经济疾病的万能良方。正是因为经济增长问题如此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注意力投入到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中。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速、稳定、持续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浅谈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意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及其政策意义 摘要:理性预期理论极大地丰富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建立在理性预期、市场连续出清和自然率假设上的新古典经济学,从货币和实际因素中探寻经济波动的原因,并提出独到的理论以解释当时出现的滞涨状况,得出货币政策无效的命题,因而主张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介绍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用理性预期观点解释的“政策无效”命题,以及主要经济政策主张。 关键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政策无效;自由经济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发展的背景、理论主张的简介 发展到现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已经经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提出理性预期、持续市场出清的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货币冲击对经济周期的作用,提出了货币与产出的相互作用中货币作为诱因的理论,并认为政府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它并不能影响总产量的变化,而只有未被预见到的货币供给变化才能真正影响到实际总产量。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小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沙金特,尼尔•华莱士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代则对卢卡斯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反对意见,从实际因素方面寻找经济波动的根源,提出了完全信息下真实均衡的变动,强调了技术冲击和货币的内在性等理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芬•基德兰德,明尼苏达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罗切斯特大学的罗伯特•巴罗等。 具体来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般都接受以下四个命题: (1)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 (2)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 (3)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 (4)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 第三个命题意味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也不存在。这是货币主义ⅰ与货币主义ⅱ的主要区别。 目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一起并列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派中的两大流派。 2“政策无效”的命题、主张以其意义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交替关系即使在短期内也不存在。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人们已经估计到货币供应量增长后可能发生的实际后果,从而采取了预防性的措施(比如预先要求提高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利息率)。这样,一旦货币供应量增加,就只能导致物价的上升,产生通货膨胀的变化,而不能使工资和利息率下降。所以,政策的变化连暂时的产量增加和失业率下降的目的都达不到。赫尔姆特•费里希对此说到:“理性预期导致十分不同的意义。由于经济当事人了解这个模型的各个参数,所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任何变化不仅引起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且也引起通货膨胀率预期的变化,从而不会对这一体系的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在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看来,“在货币政策的反馈规则之间做出选择对于具有合理预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中失业率的随机变化是无关的。 根据这样的观点,理性预期学派推导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即是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该命题认为,货币供给中的可预期部分对就业、产量或其他的实际变量均无影响,其中不能被预期的部分或货币供应量意外的不规则的变动,虽然能够对上述变量产生一定量的影响,但其作用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与波动。因此,政府的经济政策,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是无效,其结果都是引起通货膨胀。下面用ad-as模型加以分析。 ad 代表总需求曲线,as代表总供给曲线,yn代表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率水平下的国民收入水平。假定最初 ad 与 as 相交于初始均衡点 e。如果政府认为该国民收入水平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决定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需求。那么,按照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总需求将会从ad相右上方平移,产量和物价都会上升,失业会相应减少。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短期内货币政策将会产生效果,但是,在长期中,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失业率会回到自然率的水平,而通货膨胀率将更加严重。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对价格水平的预期并非固定不变或者仅仅依据过去的经验得出,而是会考虑到未来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情况。处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经济活动的主体会充分利用目前所得到的一切相关信息,较为准确的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化而造成的物价上升。于是,工资、利率等名义变量都会立即向上调整。结果,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分别从初始状态向左上方平移和右上方平移,新的均衡点仍然处在原来与自然失业率相一致的就业率水平上,只是价格水平因为货币政策的变化(增加货币供给量)而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上。 根据政策无效命题,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即便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也是一条位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的垂直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不存在任何替代关系。对此,卢卡斯说“当扩张的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就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任何刺激作用。预期得到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政策主张 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经济如果不反复遭受政府的冲击,就会基本上是稳定的。所以,他们认为,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干预经济生活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生效的暗含前提是:政府可以出其不意的实行某种政策以影响经济生活。但是,政府要取得社会的支持,就不能在经济政策上对社会搞突然袭击,而要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办事,这样,在理性预期条件下,政府的经济政策就是无效的了。 对凯恩斯主义的“积极宏观政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种批评看法:? (1)他们认为,日益增多的经验和理论证据表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在产量、就业或其他经济总量方面不会取得成效。即便在某些场合,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经济生活,但他们不可能克服经济周期。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经济学家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应该明确的告诉人们经济政策的后果。政策的结果确定性越小,实施政策就要越小心谨慎,因为任何一项错误的政策都会将事情弄得很糟。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结果大部分就是不确定的。因此,政策的制定就需要从容不迫,加倍小心,决不能用那些曾经使用过的大规模的凯恩斯主义措施去刺激经济。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对于许多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即使知道他们的结果,也仍然无法判断这种结果是不是符合公众的意愿。根据凯恩斯主义方法来制定经济政策的人,无法让经济中的个人去选择自己认为有良好结果的政策。他们是被迫选择这些政策的。其结果是,除非人们的偏好恰好和政策制定者的规定相配合,否则,这些经济政策很有可能是人们的处境普遍的变得更糟。 浅谈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意义: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摘要]宏观经济学具有理论的复杂性、发展性,表述方法多样性和实践多变性等特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性教学需以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为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使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达到目标,需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并改变错误的认识,要关心学生学习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认知条件。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创造性思维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技术类、工程类、人文社科类及有关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国内大多数学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它具有理论的复杂性和发展性、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实践的多变性、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等特点。国内高校在开设该课程时,一般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再结合中国经济实践加以分析讲解。但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用来分析这些国家经济问题的。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经济结构相对完整,企业有充分的活力,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较为敏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发展充分,为政策在各类市场的传导和协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这样,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由于机制惯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具有经济性、营利性和独立性的主体,还需要继续改革。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会使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中国的运用效应大打折扣。同时,在课序上多数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经济社会的了解,针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实际上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1]。在宏观经济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承担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因而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源至关重要。如有的教师对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颇有研究,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倍感兴趣,有的教师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需的资源,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近三年来,由笔者指导的学生论文,1篇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奖,3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论文”,2篇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这些虽然形式上是导师的成果,实际上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有研究生、年轻教师、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成果,是由团队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因为,无论理论探讨、数据调查,还是结构分析等,都是由团队一起来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计量模型,往往是这个团队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再由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专门给予指导。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方法,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果,成为一股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来促进学生的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造诣高,教师在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2]。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近年来,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教师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近30项,大多数是围绕现实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团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规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承担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笔者在进行“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曾组织师生参与了一个地 区委托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通过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这份由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得到了该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该区还组织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研究报告获得了“2006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并且,其中一名学生还利用调查中的数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获得“2007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3]。但对于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首先,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经济学学派很多,不同的学派假设条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学派的理论来解释,而同一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资金数量,还是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对此应如何理解?等等。在教学中,笔者团队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首先强化理论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还设计了“走近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低年级学生认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他们在经济学基础上存在的差距,特别是给准备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考研的学生指引方向。 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背景资料。社会实践、原型启发、问题意识和丰富的资料等,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少缺少的条件[4]。考虑到该课程理论性强,分析方法独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流派林立,并且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门发展变化最大的课程。对此,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研究与借鉴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料。近三年来,为了及时跟踪理论前沿,我们组织教师就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和新发现、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形成研究报告近20份;为了强化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对中国经济分析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的探讨、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0份。这些专题性教学辅助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 三、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有很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则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教会学生对经济变量进行科学的界定(即定义)。比如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简单的一句话,却有多层意思,首先,经济问题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没有资源的稀缺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带来了两大经济问题,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次,解决经济问题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之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哪些类型的制度及其特点;最后,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此可以激起学生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欲望。第二,注意假设条件。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教师在讲授之前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三角型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学老师问出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少有直接回答的,他们在思考!如此,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180度是有条件的,即平面上)。通过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经济学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结论的。第三,关注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四、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改变错误的认识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非这样不可”、“非理解不可”、“非搞出个新方案不可”、“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心理情绪使得人们爱动脑筋,这样就能排除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怎么去找问题呢?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进行资料数据的检索,或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所设想的事物(现象)相似之处,从而引起联想。比如,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去应届 毕业生招聘会调查,这样他们不仅能了解一个层面劳动力市场状况,还能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好就业的准备。我们在讲授失业与就业理论时,指导两个苏南籍的学生在苏南地区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需求结构特点;两个苏北籍的学生在苏北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供给结构特点。进而合作研究了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并提出了“订单教育”是解决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有效途径的建议。学生将理论知识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通过合作研究形式,融为一体,最后不仅这份研究报告获得“江苏省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而且这四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均被评为优秀。另外,教师指导的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取得成绩的时候,对以后的学生也产生了示范效应。一方面,学生研究成果的推广,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如总量是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较多的经济总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学生学习时往往凭感觉理解理论,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比如:A=B,能否得出A+C=B+C?这在数学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以此来解释经济现象时,就要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如果等式两边是独立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上述结论是成立的。当等式两边是非独立变量时,如在左边增加C时A会增加,右边增加C时B会减少,上述结论就不成立了。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三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间的关系了。再如,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究竟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学生的感觉上是欠发达地区穷,缺乏资金;而发达地区富,资金充裕。事实上,资金在发达地区投资收益更高、机会更多,从而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考虑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系统中反而资金过剩。 五、要关心学生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 低年级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热情,但往往把握不住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与学生一起对主题研究的重点进行分析,并充分估计到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SWOT法,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往学生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主题研究的外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比如,在调查过程中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企业秘密时,如何打消被调查者的思想顾虑获得可靠的数据,这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此外,建立可供学生进行调查的渠道,对研究性教学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主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建立调查访谈渠道,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团队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或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中取得很大成就,邀请他们参与指导学生,或直接对他们进行调查,使得研究性教学更加经济和有效。 浅谈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与意义:探析宏观经济学教学中课题研究式教学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研究式教学 课题研究 【论文摘要】课题研究式教学以来源于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经验,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学教学应用课题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并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问题导向性,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应用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有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同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例如曼昆和保罗·克鲁格曼,往往是在大学和政府机构交叉任职,这表明了宏观经济学确实是一门来源于国民经济运行和管理的实践性学科。由于宏观经济学涉及到复杂多样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发展完善中,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相对于国外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很多经济问题不同于国外,例如房价、消费者物价指数等等,往往具有特殊的发生背景和形成特点,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而我国高等院校多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宏观经济学基础课,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薄弱,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又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们经济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式教学尚无明确定义,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认为研究式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式教学指的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研究性地教,研究性地学,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它的特点是适用的普遍性。狭义的研究式教学则是指就某一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增强学员素质,提高学员能力为目标,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很难将两种方式截然分开的,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实施过程 高等院校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体现高校教学工作的直接标准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性直接表现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在校期间扎实的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培养。下面,结合我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式教学谈谈个人体会。 1.课题选择。这里的课题选择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要充分结合教师学期内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目标都要与你所要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承担的宏观经济学课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教学本人承担的研究课题,例如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学校立项课题、部级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承担的委托课题等;二是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当前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房价问题、人民币汇率、债务危机等。对于前者,由于教师本人自己承担的课题,熟悉本领域发展前沿和存在的问题,能够较好把握课题范围和发展方向,因此,一般也是由教师本人确定课题方向,让学生们在已有范围内自己选择;对于后者,这些课题都是学生们自己自由选择下来的,学生之间的水平和经验差异较大,影响到所选课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必须参与到最终课题的选择确定上来。我往往组织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开题报告,让学生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汇报一下自己选题的原因和想法,教师在这方面必须控制好课题难度,课题是否与课程相关、是否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就可以大致确定本学期展开研究式教学所需的课题了。 2.课题调研。研究式课题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成员不超过5名。调研需要提前布置,因为在学期初已经就学生负责组织的课题了,在确定教学日历、教学进度安排、考核文件时就应该将课题研究工作结合进来。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研究基础,经验缺乏,教师应就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研究工作过程、关键环节,特别是前期的文献资料搜集、资料归纳、问题提炼是必须重要讲解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组织进行课题调研的途径包括:一个是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这部分资料绝大多数是与数据等实证资料;另一个是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查阅图书文献,同时到中国知网等专业性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也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积累初步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奠定一定基础。此外,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我们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调研,例如组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 3.课题讨论。课题分析讨论是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讨论的具体形式、时间安排、点评均由教师主导。在实际组织过程中,首先由教师介绍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前沿课题发展,重点放在目前研究现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将来可能的创新方向上,然后要求每个小组组长汇报本小组研究过程、研究内容、提出问题和介绍观点,小组其他成员补充意见,其他同学就此课题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教师在此阶段发言要少,把更多机会让给学生。但教师在此阶段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有:调控学生发言,控制课堂时间,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表达思想,并让发言集中在学术层面;引导学生发言,启发那些在发言和表达思想上有一定困难的研究生,同时就有关背景知识可做进一步补充;发现问题。研究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技术途径一般而言都不可能是成熟的,教师应及时发现研究生所提技术途径所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做进一步的思考。讨论局限于课堂上,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交锋都可以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出来。个人的研究文章也在这个期间完成,字数可规定1000字以上。小组集体研究成果和个人研究成果均通过网络学堂“研究式教学”专栏出来。 4.课题总结。经过上面充分讨论交锋,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负责的课题显然有了充分的知识积累和信心,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课题研究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教学,因此,我们要在最后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首先要肯定目前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进步,特别是要表扬那些能够运用教学课程中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还有能够不囿于已有理论观点大胆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学生。在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时,必须要始终将学生的思考出发点拉回到教学内容上来,例如,我们讨论灾害影响有益还是有害时,可以归结于人们对GDP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可从中发现GDP局限性。通过由实践到原理的循环反复,让学生恍然大悟,或由于英雄所见略同而带来极大成就感,所以这些方式适合于学生感性、好奇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们更加重视对课程中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的应用能力。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极其丰富,而其所联系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是复杂多变,包罗万象,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研究式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独依靠一两个教师承担起来,是不可行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团队,在团队中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研究方向和科研基础,有的可能擅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析,有的可能更喜欢研究汇率问题,有的擅长于计量模型分析。实践证明,不同专业背景、研究经历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的效果会更好。 2.加强教师科研工作。宏观经济学课题研究式教学难度要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承担起比平时更多的教学备课任务,不但要熟知教材上的内容,还要熟悉掌握本专业发展前沿问题,了解最新的研究文献,并对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能够从实践中发现经济学原理的根源,对学生的研究内容、分析方法、观点建议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既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研究空间,又不能任由学生发挥,要时刻体现教学要求。显然,这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如果教师没有或很少承担、参与课题研究,就不可能持续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深化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上就不能有创新,就会大大降低研究式教学的实际效果,导致学生消极参与。 3.加强研究方法指导。在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实证分析法,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三方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变量定义。第二,注意假设条件。我们都知道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第三,关注不同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4.注意激励与疏导。大学生承担课题研究,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体现在求知欲强烈,有热情,缺点是经验缺乏,方法不得当,有时由于遇到困难和挫折,情绪低落,缺乏耐心。还有就是个别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发言不积极,不愿意接触社会实践,只对理论学习很感兴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时,要针对学生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计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前研究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课题研究的外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课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建立更多针对学生研究课题的调查渠道。 三、结论 课题式研究教学是一种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经济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会以及基于目标达成的问题解决。对于教师而言,通过课题式研究教学选择教学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将教学活动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过程,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共同促进、共同成长的良好循环过程。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浅析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 理论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从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的概念、特征、功能、结构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研究状况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指出了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信息共享空间(InfomrationCommons,IC)是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新型服务模式。自1992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现以来,已在北美尤其是美国大学图书馆迅速普及。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及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尤其是进入211工程的大学.基本具备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的条件。因此,介绍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 1.1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 1999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IC前负责人DonladBeagle在(IC构想》一文中通过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方式的对比,分析了IC的概念、构成元素以及服务方式等。DonladBeagle界定了IC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一种是独特的在线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可以获得多种数字服务.通过安装在网络工作站上的搜索引擎可以同时检索馆藏以及其它数字资源。此类信息共享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复杂的搜索、帮助和获取搜索结果功能的综合网站:另一种是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能够在整合的数字环境下管理工作空间并提供服务。这种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部门、一个楼层或者一个独立的物理设施.它构成了一种新的信息环境。并在第一种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图书馆员和新的服务。 美国教育委员会(theAmericanCouncilOilEducation)将IC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图书馆的调整,即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增加具备基本生产软件、资源存取和其它一些功能的计算机实验室:另一种是图书馆机构的一种变化,即增加一个计算机实验室,装有大量的多媒体创作软件,能够访问所有资源,广泛地将空间、资源和人员整合到综合图书馆服务的一个平台上,从而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服务。 Bailey~UTierney将信息共享空间模式细分为三类:①巨型信息共享空间(macro—commons)即信息世界,尤其是通过网络获得的数字信息;②微型信息共享空间(microconmons)即计算机/数字技术、外设软件和网络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③整合信息共享空间(integratedcommons)即提供用于研究、教育和学习的特定场所,尤其强调数字信息。多数图书馆采用第三种类型的信息共享空间.即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图书馆资源结合,由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和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咨询服务。 MacWhinnie把信息共享空间描述为“共同学习的场所,多媒体工作站,高科技教室以及小组研究空间”RussellBailey在《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用户需求的提高、数字资源和学术出版的进化》一文中认为,IC作为一个场所,既是用户知识享受的空间。也是满足其不同需要的最恰当的地方。 AndrewRichardAlbanese对IC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IC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是一个可以升级的一站式购物体验。”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Kranich认为“IC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存取和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通讯设施和资源等内容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它是民主活动的基础”。 尽管围外学者对IC作了各种各样的表述.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承认IC是指图书馆设立的一个拥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专业馆员及计算机专家的物理空问。这个空间为师生或学生之间的研究、教育及学习提供全面的服务。 1.2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 国外学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并没有形成共识.其中RobertA.Seal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RobertA.Seal把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归纳为:(1)无所不在(ubiquity)(每台机器都有一个相同的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2)适应性(utility)(旨在适应各种读者用户的需求);(3)伸缩性(flexibility)(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技术的发展);(4)群体性(community)(提供共同合作的发展空间)。其中,群体性是信息共享空间在大学图书馆很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因为该空间提供的高性能计算机、彩色打印机、扫描仪、高清晰显示器以及运行在电脑上的各种软件是学生们自己的电脑无法比拟的。另外.在这个空间。他们可以直接从图书馆员和技术专家那里获得比较专业的帮助。从RobetrA.Seal对IC特征的描述不难看出。IC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技术设备的先进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用户的合作性和对用户信息技能的支撑性四个方面。 l、3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 DonaldBeagle和MartinHalbert以及PhilipTramdack认为Ic需要提供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①为用户获取各种形式信息资源的用户提供向导和技术支持;②提供合适的硬件和软件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并为这些软硬件提供支持;③提供适当的物理空间支持用户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④明确指定这个机构的职责、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以及创作、支持和维护这些组织和服务的工作人员;⑤提供一个鼓励、指导以及支持不断改进的文化环境和机制。归纳起来,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凭借先进的设备、独立方便的物理空间、高水平的馆员及技术专家为用户的学术交流、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1.4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 NancyAllmang认为IC由物理空间(PhysicalCommons)和虚拟空间(VirtualCommons)构成。其中,物理空间是IC的实体,包括个人工作站和小组工作站、会议室、无线网络、写作实验室和休闲室。另外,还应配有图像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物理空间主要由技术和各类设备支撑。虚拟空间着重于“开放”,即开放存取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结合起来.即构成了IC的完整结构。 WilliamBaer等人根据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等八所大学图书馆的IC实践,认为最好的IC应该拥有以下八个组成部分: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协作学习室、电子教室、多媒体丁作站、商议站(ConsultationStations)、写作实验室(WirtingLab)、延长的时间(ExtendedHours)、休闲区(Lounge)和附属IC(SatelliteInformationCommons)。 DavidBollier将IC分为物理层、逻辑层和内容层三个层次,物理层包括电磁光谱、电缆、电线等;逻辑层包括一些软件和技术协议;内容层包括信息、语言表述和文化等。另外,他还分析了不同层次上存在的应用壁垒,如对上网计算机的管理、为各种软件设置许可协议和序列号以及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IP地址限制等。对图片等多媒体加入DRM控制等均妨碍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共享.图书馆建立IC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合法的框架内消除上述壁垒。 J.Koelker和M.Bobich在《德克萨斯教会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一文中介绍了美国德克萨斯州教会大学(TCU)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思想。该IC由四部分组成:(1)一个安静的含有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配有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络);(2)一个含有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3)一个安静但无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即“无声”学习区);(4)一个嘈杂的但不含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 由于IC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因此.学者们关于IC的结构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图书馆的IC结构也是各不相同。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是IC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空间是灵魂,没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就没有IC。 2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践 国外最早开展IC服务的是1992年8月.美国衣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走廊(InformationArcade,IA)”。IA投人经费共ll9,2万美元,其中包括私人赞助的79.2万美元以及大学拨款40万美元。1994年进一步扩建.将名称改为IfnormationCommons。IA由图书馆、学校信息技术办公室(orr)和学院三方合作,其目的是以图书馆为中心,连结传统印刷型资源和新型电子资源,支持校园内跨学科教学和研究。IA的工作人员来自图书馆、OIT和学院教师,并聘用兼职研究生和本科生助理。图书馆负责提供信息资源;图书馆员负责资源使用方面的参考咨询;OIT专家负责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支持.并为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学院教师负责制作课件和多媒体数据库、评价教学方法、推选信息资源和软件,并利用这些资源从事教学和研究。IA中还配备了电子教室和小组讨论室等设施,由多方工作人员共同支持读者的学习和研究.甚至进行一对一的指导。_l]目前,衣阿华大学Hardin图书馆的IC,拥有当前最先进的教育技术设施.既有高端的多媒体开发工作站、网络电子教室、学习室和会议室.也有提供数据库查询、网络信息资源查询、电子邮件收发和简单文字处理的普通计算机。 ARL现有成员馆123个,其中大学图书馆占90%。2004年7月,ARI在其成员馆中对IC实施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返回问卷的74个馆中,已开展ICt]~务的占30%。在建设资金方面,45%的馆得到上级部门专项拨款,41%的馆得到了私人捐赠。19%的馆设专项运行资金.预算为38.5~155万美元,平均ll0万美元。在服务设施配置方面,57%的馆开设新的务区。在资源方面。除了内容丰富的电子资源外,仍然配置大量的印刷型资源.64%的lC配置印刷型工具书。在人员配备与培训方面。绝大部分IC采用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人员结构。在返回问卷的20个IC中.90%配备全职人员,75%配备兼职人员,40%配备即呼(oncal1)人员,90%雇佣学生助理,85%配备图书馆员,55%配备1T:工程师。 加拿大Clagary大学图书馆于1999年创建了IC.并将其定位为连接用户和信息的桥梁。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改进,Clagary大学图书馆的IC受到了校内外用户的热烈欢迎。Calgary大学图书馆的IC的信息服务模型是3层结构,核心是专家工作人员,次外围是技巧、信息、技术支持和设施,最外围是信息资源、空间、设备和通讯技术。IC由专家工作人员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以期达到四个方面的成果,即技巧、信息、支持和设施。 Calgayr大学图书馆lC的核心服务理念是:IC是大学各个社团成员探索学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IC提供定向服务.即针对用户的提问帮助用户解决问题;IC是教学辅助设施,为学生进人未来社会做准备;IC坚持根据用户的需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IC是一种综合设施,为用户识别、定位、检索和操作信息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Clagary大学图书馆IC的核心服务方式是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即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允许用户获取硬件、软件、多媒体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用户只需要通过一个平台或窗口,就可以享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服务,获得各类形式的信息资源,直接得到各种问题的解答,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为了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跑遍整个校园,也不用费劲地为不同的专业问题寻找适合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或专家。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方式是IC的灵魂.是IC得以创建和使用的关键所在。它不但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方便快捷的学习研究环境,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1994年创建了它的第一个IC,在得到广泛的好评后,又建设了第二个IC,如今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利维图书馆的IC规模很大,提供几百台计算机并设有多个媒体实验室和写作中心等个人或小组学习空间。 1998年,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在BelmontAbbey大学图书馆馆长leDonaldBew的领导下组建了IC任务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随后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实施了该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J.Henning是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McPherson图书馆参考服务部的负责人.他在2004年l0月2日~2005年3月31日访问进修期间,对23个美国大学图书馆和2个加拿大大学图书馆的IC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将考察结果放在了他的个人网站上。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物理层面上,实施IC的图书馆都具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大多数都有独立的研究室。在人力资源层面上,大多数除了配备参考资询馆员,还配备了IT专家。IT专家有的来自学校的IT部门.有的是IT研究生.有的是图书馆的IT技术人员。 3 IC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3.1数字信息资源是IC基本的物质基础 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是提供数字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通过此项服务,可以使用户在相对集中的空间获得所需的全部文献,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研究与交流,达到增长知识、交流信息、启迪智慧的目的。因此,信息共享空间的物质基础之一是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没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信息共享空间将无从谈起。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尤其是21I:E程大学图书馆均在大力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各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大都超过了文献购置总经费的30%.有的图书馆甚至达到了50%.这就为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3.2馆员素质是决定IC成败的关键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IC的大多数用户并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用户的信息技能。这就要求信息共享空间的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各类专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对用户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提高现有馆员的计算机技能外,还应在人员招聘时重点招聘计算机技能较强的人才。同时,还可以招聘计算机技能较强的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担任技术指导工作。至于国外图书馆实行的由学校IT部门人员负责技术指导问题,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3-3科学的管理是IC的灵魂 IC建设不仅需要配置互联网、计算机设施和各种信息资源.需要技能熟练的各类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而且还要配套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和装潢舒适的馆舍空间。做得好.效果会远远超出传统图书馆咨询,做得不好,效果可能仅相当于咨询台周围的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因此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有必要对读者需求做充分分析,根据现有的服务流程以及馆舍布局、设备和人员情况进行规划,以达到用较低的成本投人,获得较好的服务效果。 3-4营销是IC成功的必要条件 对于我国图书馆来说.IC是一个新生事物,用户对它并不了解。因此,推广IC的难点恐怕就是用户需求不足问题。IC不同于电子阅览室,它主要是在利用集成的、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的同时,允许用户之间(同学与同学或同学与老师)交流、讨论学习或研究上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用户去图书馆大部分是独立借出学习或研究所需要的文献,或利用图书馆的空间阅览学习或研究所需的文献。按照IC的功能,这类用户不能成为IC的用户。只有那些有共同学习或研究需求的师生才应该是IC的用户,否则,IC与电子阅览室有何区别?既然如此,IC的用户群就极为有限了。因此,图书馆应该通过网站、海报等多种形式宣传IC,使用户广为知晓,从而使IC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图书馆绿色发展的理论要义与实践路径 摘 要: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低碳环保型社会,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更应该积极响应低碳、绿色环保理念,本文也将根据目前图书馆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调查,提出了有效的实行图书馆绿色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绿色发展;理论要义;实践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要考虑绿色经济的发展,就图书馆而言,不管是在建设上还是在使用上都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发展绿色图书馆的理念势在必行。 1 现阶段我国图书馆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知识技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使图书馆等建筑数量大面积增加,无论是从藏书的数量上还是从馆舍数量上都在不断增加,不管是之前建立的还是现在建立的图书馆,在建造初期和使用上都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有资料显示,上海大学的图书馆夏季每天的空调费就在一万元以上,而深圳图书馆每天的电费就在两万元以上,这些费用会给图书馆甚至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对资源也造成了巨大浪费。 2 图书馆绿色发展的意义 现阶段,全球都在面临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等问题,使可持续发展目标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图书馆等主要能源消耗者,在为用户提供资源、设备以及基础设施服务时对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对环境也产生的严重的破坏,因此,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使图书馆在各行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建造一个低碳环保、节约资源的新型图书馆,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到图书馆的管理当中去,使图书馆不管是在运行机制上还是在建设上都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 3 实例分析 目前,国外有很多家绿色图书馆都已经建成,为我国图书馆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以美国的克林顿总统图书馆为例,整个博物馆耗资1.65亿美元,整体结构由玻璃和钢制成,这座博物馆以建筑环保著称,图书馆的地板都是用再生橡胶制成,大部分的材料来源于废旧轮胎,而天花板则是用再生铝制成的,回收的汽水罐是天花板的主要材料,图书馆大楼所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建设的绿色房顶更是这座环保图书馆的新亮点,并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是屋顶花园有7厘米至22厘米的土层可以用来吸收并储藏雨水,用来灌溉草莓、草坪、玫瑰等各式各样的绿色植物[1]。 4 图书馆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1.提高管理员环保意识 图书管理员应该做到低碳办公,管理员在进行图书检查记录等工作时最好采用用电脑办公,如实在需要纸张办公时,尽量保证纸张的使用率达到最大,避免产生资源浪费,对未处于工作状态的电子设备,应及时关掉,减少电能的消耗,其次,管理员应加大宣传力度,将低碳消费、低碳服务的理念传达给用户,让用户自觉进行低碳环保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2.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 灯光照明、计算机、空调等电子设备的使用,是图书馆耗能的重点,因此,图书馆在建设初期就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设计上可以充分使用太阳能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第一,灯光照明,很多图书馆都采用范围照明,对这一区域进行整体照明,这种照明缺少考虑人流量的问题,当人特别少的时候,这种照明方法会产生很大的浪费,因此,可以采用模块式照明方法,只对部分位置进行照明,另外,可以采取插卡照明的方式,当需要照明时插入电卡,离开时只需要拔卡就可关闭灯光,还有,在灯具的选用上,尽可能选择具有节能效果的灯具,实现节能减排。 第二,计算机节能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计算机的使用量在不断增加,对电能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措施减少能耗的使用,在不使用计算机时要及时关闭或处于待机状态,不使用的外接设备也要及时关掉,需要使用计算机时,尽量减少屏幕的亮度,既可以保护视力又可以节约能源[2]。 第三,空调节能,对图书馆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依据实际负荷情况选择合适的冷热源,在购买设备时充分考虑空调系统的负荷特点和设备性能,进行空调机组容量、管道直径、水泵配置和末端设备配置,避免空调机组和水泵选型过大或水泵选配电机功率过大而低效率运行,浪费能源,其次,空调水泵的耗电量占空调总耗电量的15%到30%,因此,采用交流变频技术控制水泵运行可以有效节能,最后,新风系统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能耗使用量,在满足卫生条件的情况下,减少新风量等都可以有效节能[3]。 5 网络阅读代替传统阅读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渐渐地由纸质阅读转向电子阅读,对此图书馆也应该顺着时展的需要,将图书馆的书籍录入到W络共享数据库当中,用户需要阅读时通过这个共享数据库就可实现阅读,大大减少了纸张的使用。 6 结束语 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正在快速发展,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更要注重为社会服务,在发展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树立低碳环保理念,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使用,完成从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社会效益的过渡,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 关键词:图书馆;延伸服务;实践探索 摘要:延伸图书馆服务,即以新时期为背景,明确具体地展现和传播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精神,馆内的工作人员要将传统的工作形式、服务模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借助图书馆的丰富资源、硬件设备和技术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多元化、特色化的服务环境,延伸、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增强社会影响力。 图书馆延伸服务,就是立足于以往的服务方式,结合图书馆内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高新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无限可能地扩大,使图书馆传播知识及提高人们科学素养、文化道德水平的作用向更深层次迈进,丰富广大市民使用图书馆的形式,加强图书馆的服务影响力。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可以让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得到增强,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缩小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素养差距,提高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教育机构的影响。 1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理念 1.1普适性和开放性的理念 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组织,其工作主旨就是服务,而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也要着重于服务,因为服务的对象就是被服务者,因此,图书馆延伸服务就要具备普遍适合性的特点,这就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普适性理念。同时,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所以,图书馆延伸服务又要具备多元化的特点,只有具备了这两个特性,才能使大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得到满足。开放性理念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又一重要理念,所谓开放性,就是向市民开放资源、开放服务。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图书馆的存在,而人民又是社会的主体,图书馆的发展要符合人民的需要,因此,图书馆要以开放的姿态服务读者。 1.2人文性和创新性的理念 “读者至上”是图书馆的根本服务理念,广大的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主体,及时主动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广大读者能够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这就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人文性理念。以人文性服务理念为依据,借助一切合法的手段增强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意识,达到使图书馆馆内文献资源、服务供需平衡的目的,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读者至上”,使图书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得到展现和弘扬。另外,图书馆延伸服务还有创新性理念,创新一切能够创新的工作模式,全方位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1]。 2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内容 2.1服务对象的延伸 图书馆的服务主体绝大部分是走进图书馆内部的借阅读者,服务范围也仅限于馆内,所以,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对象应得到拓展,使更多人受益于图书馆。想要拓展服务的领域和对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住宅区的延伸。各地的居民住宅区是人口较密集的地方,把图书馆的书籍以流动、传阅的方式带给广大的居民用户,能够使社区居民受到文化书籍的熏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同时也能使书籍自身的价值得以展示。②农村乡间的延伸。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在我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可小觑,将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深入到农村,为农民提供农业参考咨询服务,能够推动农业的发展。③弱势人群的延伸。图书馆的延伸服务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面对生活。 2.2服务形式的延伸 图书馆服务形式的延伸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要内容,服务形式的延伸具有多元性,可以延伸时间、空间以及服务领域。延伸时间,也就是借助一些特别手段使图书馆的有效利用时间得到延长,使人们有更充足的时间使用图书馆。延伸空间,从根本上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增大图书馆的藏书量以及电子资源,例如扩大电子资源文档量、建立健全图书馆基础设备体系;第二就是增大服务覆盖面积,例如建立农村文化园、企业书库、街边图书馆等,使图书馆的服务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延伸服务领域,也就是拓展图书馆的多元化信息服务,例如建立掌上图书馆、举办图书知识竞赛、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等,使广大市民能够从不同方面学习到文化知识[2]。以上几种服务形式的延伸能够使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宽度和深度向更高水平发展。 2.3服务手段的延伸 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网络的急速前行,同时网络也为图书馆服务手段的延伸提供了创新的机会,网络的出现使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在虚拟世界得以扩展。一是实现了网上图书馆,广大市民不用出门就能借阅、归还书籍,方便快捷了人们的生活;二是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举办多种信息服务,如:参考咨询服务、网上答疑解难等。科技的发展为图书馆服务的拓展创造了契机。 3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模式 3.1流动服务模式 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模式有流动服务模式、总分馆服务模式、网络服务模式。流动服务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图书馆只要投入少量的资源就能进行流动书库、流动图书馆等服务模式。流动车内只要有图书馆借阅书籍所需的基础设施就能当场进行借书、还书活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流动图书馆占地面积小、活动方便,街边、闹市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对于那些住在郊区借阅书籍不便的人来说,流动图书馆无疑是最好的书库。当然,除了在城市开展流动书库这样的流动服务模式外,流动性的服务模式也可以在监狱、军队、乡村等地开展。 3.2总分馆服务模式 图书馆可以开展总分馆模式,在本地的乡、镇、村建立图书馆分馆,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从而拓宽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这样的服务模式,不但拓展了图书馆服务领域,还把图书馆的技术和文献资源带给了广大读者。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把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带到矿场、监狱、建筑工地等特殊的地方。图书馆与各组织、机构相互协作,可以让不同工作岗位的人都能享受到阅读书籍带来的乐趣。 3.3网络服务模式 当前,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工具,图书馆借助网络进行在线服务已经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点。共享性、开放性的资源服务为图书馆延伸服务模式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共享性资源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可以通过互联网把文化、资源传送到全国各地,构建起网络文化信息场地[3]。因此,图书馆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大力发展网络图书馆文化,逐步建立数字化图书馆,面向广大的网络用户开展一场网上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活动,实现互联网与文化教育的结合。 4图书馆延伸服务存在的问题 4.1思想观念上不重视 图书馆延伸服务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挑战,而人们在思想上对其不重视就是问题之一。一些馆内的工作人员甚至是图书馆的领导并不关注图书馆自身服务的延伸,延伸服务的主要工作者大都是从别的部门借调来的,这些人对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了解知之甚少,自身对延伸服务也没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就导致了图书馆延伸服务探索和发展的滞后。另外,一些图书馆的基础服务水准不高,在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探索和发展中,“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体现得不多,而最关键的还是图书馆自身对延伸服务的不重视造成了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缓慢发展[4]。 4.2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图书馆延伸服务发展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受图书馆的整体影响,图书馆延伸服务也存在管理体系老旧、工作效率低的问题,绝大多数图书馆都缺少专业的管理队伍来对延伸服务展开技术化、科学化的管理。同时,资源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小型图书馆、各分馆,这些图书馆书籍数量有限、信息资源老旧、图书形式单一,更缺少工作人员来管理这些图书,以致出现图书残缺或丢失的现象。总之,只有大力改进图书馆的管理制度,才能推动延伸服务的发展。 4.3人才资源匮乏 人才资源匮乏是图书馆延伸服务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第三个问题。多数的图书馆都存在人才资源匮乏的难题,这也极大地阻碍了延伸服务向更深层次发展。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图书馆的一些馆员专业文化素养低,对馆内的一些业务了解不深,服务观念不正确,对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开展更是不重视,不能及时主动地为读者提供服务和帮助。然而,专业的图书馆员是开展延伸服务的主力军,一些疑难问题就特别需要有强大专业背景的馆员来解决和处理,缺少专业的图书馆人才资源,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就很难得到发展。 5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策略 5.1重视服务建设,打造服务品牌 图书馆的延伸服务需要脚踏实地地进行,它不是图书馆为了美观的装饰品。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活动,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受到优秀书籍的熏陶,同时也能够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图书馆全体馆员都要积极着力于建设图书馆延伸服务项目,把原有的服务和延伸服务将结合,合理分配工作,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深度,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宽度。创造一个全新的延伸服务品牌是极其关键的,而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借助图书馆这个知识平台举办有科技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报告会、演讲、知识培训班等活动,建立多样性的阅读场所,如:老人阅读室、儿童阅览室、残疾人阅览室、建筑知识阅览室等多个阅览室。延伸服务还要多与广大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诚心听取读者的意见或建议,充分利用创新性的文化活动引导更多的读者加入到建设图书馆延伸服务当中,共同推动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探索和发展[5]。 5.2实行分馆管理,加强创新力度 创建图书馆分馆是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的具体表现。图书馆的总馆基本上就是当地的市区图书馆,而分馆基本是在离市区图书馆很远的城区建立,或是在住宅区、商业区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建立,如果整体条件成熟,还可以对各地的 分馆进行系统的管理,构建一个覆盖全区、便利于民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的组织,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淘汰意识。创新是每一个企业、单位、机构发展的巨大动力,图书馆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思想观念,把开放、共享作为延伸服务的重要原则。 5.3建立人才制度,培养专业能力 要解决延伸服务专业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图书馆就要投入大量的社会资源培养延伸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图书馆内的馆员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上岗工作前一定要获得上岗资格证,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定时培训,另外,图书馆还可以从社会上招聘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着手:第一,拟定专业人才培育方案,重点培养馆内的工作精英。把自身的基础知识编制成书,并不时地把图书馆的发展思想和理念传播出去,从而增强馆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6]。第二,建立专业人才团队,图书馆可以邀请一些权威人士对馆员进行特别指导,也可以定期举行座谈会,丰富、普及馆员的文化知识,使他们成为推动延伸服务快速发展的主力军。 6结语 在新时代环境下,延伸服务是图书馆发展创新的路径之一,这种服务的拓展和延伸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民族自信心,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图书馆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创新、完善自身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图书馆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做到最好。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探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已逐渐进入微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更加多元化,能够获取到的知识也更加丰富。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高校图书馆要想提升其内涵和服务能力,必须借助微媒体做好阅读推广工作。本文主要从微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意义入手,具体提出了在微媒体时代下促进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 微媒体 推广 实践 近些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微媒体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并很大程度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它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将其引入以促进发展。微媒体官方的定义是一种网络传播结构,构成因素为多个独立的点。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将微媒体定义为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共享信息的一种网络传播方式,而图书馆微服务就是利用这些微媒体提供给读者多元、个性的信息,使读者能够随时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促进读者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微媒体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意义 (一)促进全民阅读社会的建立 当前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国家领导人也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当前微媒体时代的来临,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传播,具有较好的时效性和亲和力,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重要工具。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拥有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源,但是一般只供本校学生使用,如果能打破这个常规,将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做好阅读推广微服务,提高高校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的利用度,响应国家建设全民阅读社会的号召,为全民阅读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微媒体时代的来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图书馆推广阅读的重要契机,高校必须抓住这一关键点。 (二)促进高校图书馆内涵的提升 高校图书馆做好阅读推广微服务,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内涵,高校图书馆打破常规,将图书馆资源与社会共享,在微媒体时代的帮助下加快阅读推广微服务的开展,能够使社会人民形成统一的意识,促进人们对社会的认可,提升人们爱阅读的意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开展,使得高校图书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从中获取相关反馈信息,然后针对需要进行图书的采购,完善图书馆资源。还可以吸引到各类社会力量帮助进行图书馆建设,促进图书馆藏书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拓展阅读推广微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利用更为高校的服务模式,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实现社会与高校的双赢。微媒体对图书馆业务员的技术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业务多是人工操作管理。新型服务系统的主要通过自动化操作,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所以在引进大数据后,会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数据的分析、管理、应用能力。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在相关方面只是进行简单的信息资源整合和管理,以此可以说微媒体时代为图书馆内涵的提升发挥了作用。 二.微媒体时代图书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具体措施 (一)为阅读推广提供咨询和参考微服务 图书馆管理人员要综合分析读者的研究方向、专业特点、阅读偏好等,这样才能确保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借助微媒体对读者进行特色微服务。以读者对于阅读的需求为基础,完成评估工作,然后针对读者需求创立一套咨询参考微服务体系,建立属于读者个人的主页,开发出具有读者特色的信息资源系统,让每位读者都有一个专门的链接和界面,建立的服务平台不仅要保证可以操作,还要能够收集意见,共享资源。如果读者在阅读和使用资源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邮箱等微媒体工具进行网上交流和问题的解决,促进咨询参考微服务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献资源,开展各类阅读推广微服务活动,提升全民阅读理念,提升图书馆微服务能力,扩宽服务功能,通过图书馆自身的影响力带动阅读的热潮,使所有读者都能感受到阅读的无限魅力。 (二)拓展阅读推广微服务的领域 高校可以定期举办针对不同人群的阅读活动,每次的阅读活动要确定一个主题,比如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可以举办以其为主体的微书评比赛,或者其他征文活动,还可以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评选书香家庭活动。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定期开展微阅读活动,利用微媒体各类工具向读者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了解读者更新的微服务需求,针对读者的需求进行及时的改进,不断提升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服务质量。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微媒体中的各类工具吸引更多的读者,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下到乡村、社区进行网络阅览服务,将高校图书馆的各类电子资源的使用权送给读者。甚至可以利用阅读推广微服务建立一个流动的网络图书馆,使周围的学校、社区都能享受到高校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利用微媒体的帮助将微服务渗透到企业、社区、家园、单位等地方,实现微服务的全面开展,拓宽微服务的领域,将阅读推广到各个层面,实现全民阅读的发展目标。 (三)利用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开展阅读推广微服务 高校图书馆应该注重对读者的微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定期开展微阅读培训,使每位读者都学会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资料的搜索和使用,学会深度挖掘知识,发送和共享信息,指导读者利用每天的空闲和碎片时间完成微阅读。对于不能随时进到图书馆阅读的读者,学校可以针对其推出手机版的资源阅读服务,图书馆技术人员通过对期刊中比较有价值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呈现到网络上供读者用手机观看。手机版阅读软件能够检索读者想看的任何内容,能够收藏喜欢的文章,能够查看最近阅读的内容,比较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读者的接受度较高,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自己想看的内容,在微阅读过程中,阅读水平和文化审美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 (四)面向老年读者开展信息推送微服务 信息推送微服务讲究信息提供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微媒体时代的到来方便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但是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已经属于社会边缘人群,无法掌握微媒体各类工具的使用方法,但是他们也希望能获取社会各个层面的最新信息和动态。为了实现老年人的阅读需求,高校图书馆也提出了面向老年人群的信息推送微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将老年读者集合起来建立专属于他们的微博和微信群,并手把手指导他们使用微媒体工具,使老年人能够获取到各类阅读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包括心理知识、笑话故事、养身保健、民歌民谣、健康运动、时事政治等,使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一个图书传递站,收集社会上捐赠的各类图书,将其送到边远山区等交通不发达、信息获取不畅通的地区,建立网络图书馆,使老年人能够随时分享自己看过的好书,为了阅读推广微服务的深入开展,高校图书馆可以联合社区开展以老年人信息推送服务为主题的各项活动。 (五)面向成年人开展阅读推广微服务 随着微媒体时代在人们生活中的深入,图书馆微服务也开展得越来越成熟和全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开展阅读推广微服务。对于成年读者,爱好一般比较广泛,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读者不同的兴趣建立不同的交流群,比如国内外名著阅读群、校园小说阅读群等,让所有有相同兴趣的读者聚集在一起,相互分享,相互交流,每个交流群的群主应该由图书馆人员担任,负责促进群内读者间的互动,听取读者的意见以在后续工作中进行不断的改进。也可以利用微信建立一个讨论组,定期在组内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内容,定期开展各类微服务活动,也可以组织群内的读者进行一些微阅读相关活动,增加读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全民阅读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借助微媒体各类工具,聚集所有成年读者,为其提供全天候、全面化的阅读推广微服务,使得图书馆各类图书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使成年读者能感受到个性化、细致的阅读推广微服务。另外,高校图书馆通过开通图书馆电子资源,读者可以登陆到电子图书馆中,阅读任何想阅读的内容。 (六)面向青少年读者提供阅读推广微服务 青少年读者使阅读的主体,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该类读者建立专门的微博、微信交流群,为他们提供各类阅读微服务,使其能够免费享受到高校图书馆各类图书资源。在交流群中的青少年读者可以随时掌握图书馆的最新动态和电子资源的更新状态,也可以在网上图书馆搜索到自己想看的各类图书资源,青少年时期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形成时期,高校图书馆为青少年开展阅读微服务,可以通过相关阅读内容的推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1]。高校图书馆可以将面向青少年的阅读推广微服务作为特色服务推广到周围的各个大中小学,使周围所有青少年都能享受到阅读推广微服务,也能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使一个双赢的结局。 (七)大力推进网络资源共享微服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文献资源的共享,使文献信息具有更好的流通性。众所周知的是,高校图书馆中拥有众多的图书资源,特别是与地方经济建设相关的电子文献众多,如果将其向读者开放,则具有更强的意义。高校图书馆可以以自身的建设状况为依据,对资源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整合,与兄弟图书馆一起联合起来,进而建设文献电子数目数据库,形成一个地方性的区域网络集群管理体系,以此来推动文献电子资源的共享微服务。我们可以通过微博以及微信等平台创造出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一站式、开放式的微服务格局,进而开展相应的社区微服务活动。因为高校图书馆中有十分丰富的教育文献资源,包含各种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级考试题库、多媒体学习资源、社区教育课程、网络课程以及精品课程,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面向社会的阅读推广微服务,特别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这会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为其提供阅读的机会。其次,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将各种资源发展为网上共享资源,对网络的传播规律进行有效利用,在图书馆网络中大力传播先进的文化与正面积极的思想,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读者喜欢的内容,然后再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对微博以及微信等平台进行充分利用,使图书馆管理人员与读者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共同推动当代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的网络传播。 结束语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图书馆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微媒体时代冲击下,图书馆要积极进行创新改革,扮演好社会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数字时代改变了以往的阅读方式,因其具有便捷性、移动性、实用性,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时,首先要加强推广媒介、数字设备的建设,进行数字阅读的宣传,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级的人,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推广、引导,提高全民阅读质量。 浅谈图书馆的推广与发展: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探析 [摘 要]阅读是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改善思维方式、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图书馆的藏书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丰富的研究资料、使人们欣赏他人的知识成果,还能从书中学到做人的原则和生活的态度。近年来,全民的图书阅读的比例一直在不断地下降,这就使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责任凸现出来。 [关键词]图书馆;阅读;推广 阅读是人们丰富精神生活、改善思维方式、调整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图书馆的藏书不仅可以提供人们丰富的研究资料、使人们欣赏他人的知识成果,还能从书中学到做人的原则和生活的态度,也是提升国家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软实力的重要战略阵地。近年来,全民的图书阅读的比例一直在不断地下降,这就使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责任凸现出来。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显现出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一、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和实践情况 很早之前,重视阅读的作用,对阅读进行推广就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问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设定了国际图书年,对阅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呼吁人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积极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后来又在世界图书大会上正式提出要进行阅读推广;并且在1995年召开的大会上,将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设定为“世界读书日”;为了进一步促进图书阅读在全世界的发展和普及,又在二十一世纪初,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出了“世界图书之都”。 我国在2006年,国家宣传部门就联合其他的部门一起发出阅读推广的号召,这得到了我国大中小城市的热烈响应,各个城市每年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丰富多彩,仅2013年厦门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就吸引了大约300万人的参加;国家领导者也对阅读推广表示出强烈的希望;中国图书馆学会也加快了自身发展的进程,在2005年就成立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后又丰富了自身的章程,规定要促进全民的阅读,此委员会在2009年正式更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使阅读推广成为了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关键任务之一。 在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实践方面,近年来,图书馆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其中不仅有通过图书展览供人们参观、进行专门的讲座、对一些与图书有关的内容进行培训和教育的形式,还通过收集人们的阅读心得和体会、采用知识竞赛、征文评比等方式,让更多地读者参与到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之中,参与的群体越来越广泛,不仅有年少的孩童,还有年迈的老人,不仅有教师群体,还有清洁工作者;一些图书馆还通过好书评比活动,使推广的图书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通过捐赠图书的活动,使更多的人群能够接触到图书;各个高校也通过扩充图书馆的书籍资源,使人们有书可读,推动阅读推广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欠缺实践性。图书馆在响应国际上和国家的阅读推广的号召的时候,对阅读推广的内涵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是对号召所包含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简单的借鉴和挪用,并没有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实际操作中,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没有针对具体的人群采取不同的阅读推广的策略,对于已经进行的阅读推广活动,也没有对经验教训进行很好地总结,对下一次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地改进,更多的是在阅读推广活动的参与人数、次数上下功夫,而并不考虑阅读推广活动实际取得的效果。理论界虽然有王余光、王龙等学者对阅读文化进行研究,但研究内容和深度明显不够,仍需要加强实践性的研究。 (二)阅读推广的理念不够科学合理。一些图书馆在进行阅读推广的活动中时,没有对各个年龄层次、各个研究范围的人群进行调查研究,其在挑选图书的内容和种类以及阅读推广的方式方法的时候采取的是“以图书管理员为中心”的理念,一切以图书管理员的主观判断来判定推广的书目。 三、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依据和政策指导尚存在不足。虽然我国各省市对图书馆阅读推广越来越看重,但是并没有给予较为明确的法律上的根据和政策上的具体的指导,这就导致许多阅读推广活动无法合法有效地进行下去。相比于重工业、以及其他轻工业来说,政府在阅读推广上所进行的投入还比较少。同时,由于各地的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加上政府还没有对各地的阅读推广进行协调,导致图书馆阅读推广无法在各省市形成合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地整合。 (二)图书馆自身存在的问题。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力度还是比较弱,其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一些宣传海报或者网站进行,阅读推广活动的频率也比较低,因此,无法达到很好地推广效果。在进行阅读推广,给读者进行介绍的时候,图书管理员的态度也不够积极,这就降低了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解决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的途径 (一)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在对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进行研究的时候,要注意对阅读推广的开展依据、对其中所体现出的教育学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图书馆应当担负的阅读推广责任进行深入的研究,必要时,可以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一些权威的学者的观点,从而使读者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图书阅读之中,并且能够为图书管理员指明阅读推广的方向,增添阅读推广的信心。 (二)对阅读群体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阅读推广不能只走个形式,不应只考虑人力、物力和财力花费的多少,还应当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阅读群体的调查和研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投入较少的成本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阅读推广活动能够更加适应面对的人群的具体需要。 (三)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进行指导。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缺乏行动上相应的指导,图书馆在具体实行中缺乏统一的方向和措施,许多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都无法达到先期预想的效果的现象。 (四)扩大图书馆资金来源。国家应当对图书馆投入更多的资金以支持图书馆进行图书推广活动,图书馆自身也应当寻求更多的资金进行活动的开展,例如可以通过展览等形式获得出版厂商和图书卖方的合作,这样还可以达到扩大自身宣传效应的功能。 (五)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奖惩机制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水平,促使他们能够尽职尽责地为面对的群体进行服务,积极地进行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 在世界各国,阅读推广日益提上各国的日程,美国还通过法律对阅读的权利进行保障,欧洲国家、亚洲国家也不断发起具有本国特色的阅读推广活动。我国应当努力去完善理论和实践,促进全民阅读的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网络管理篇1 0引言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充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所以如何才能保证网络安全,这是行业内技术人员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 1计算机管理技术与网络信息安全的特点 有助于保证互联网上信息的安全。在应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计算机管理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能积极深入到互联网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之中,这对于保证互联网上信息的安全以及防止人们的隐私泄露都能发挥出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之后,互联网上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更加安全。有助于强化监管。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需要监管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尽管目前监管部门对于监管工作的重视力度在不断提升。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过于复杂,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想要实现有效监管面临着很大难度。借助计算机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管理活动中的有效应用,能够为监管部门实施监管工作提供帮助,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协助之下,不断强化监管力度,使监管工作发挥出更大价值并取得理想效果。有助于最大限度降低网络风险。网络风险是人们在应用网络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风险,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上存在着很多网络黑客,他们会借助计算机病毒或者木马程序来破坏用户信息,盗取用户密码,导致客户的办公网络无法正常使用,相关商业信息被泄露,有的甚至还会导致经济方面的损失。所以借助计算机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能最大限度降低网络风险,提升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2存在的问题 应用效果。尽管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多数企业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提升,也在积极推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每个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部门或工作人员来负责此项工作,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问题集中在,很多企业所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当前最新的技术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病毒也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而企业在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方面,技术更新速度与计算机病毒的发展速度存在着明显的脱节问题。由于无法跟上计算机病毒的发展速度导致很多最新的计算机病毒都无法被及时检测出来并有效处理,当工作人员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在目前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现状在很多企业都有明显体现。权限控制技术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每一个人都能借助网络和相关设备与互联网上的其他用户发生联系。在这种背景之下,网络安全管理中的权限控制技术就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目前在互联网上肆虐的网络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也是通过各种途径连接到其他用户的电脑上,最终导致病毒传播。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用户的电脑并没有使用网络访问控制技术,权限控制不到位,这导致所有人员都有权限进入他人的电脑系统中。同时目前很多人也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及时系统告知相关行为存在风险,但依然会忽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这也导致计算机和网络很容易遭受各种攻击,所以权限控制技术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过程中,随着行业内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也在层出不穷的涌现,但很多企业在开展网络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注重对最新技术的应用。在传递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并没有认真做好加密工作,这导致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3应对的措施 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来建立防护体系。目前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普遍存在着缺乏完善的防护体系相关问题,所以结合目前网络安全管理的现状,有关单位,要将建立系统完善的防护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要紧紧围绕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发展环境,确保互联网平稳运行的目标来做好防护体系构建。在建立防护体系工作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程设计,在全面分析目前网络安全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出规范完整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同时也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防护体系明确监管部门,互联网运营企业以及企业内部网络安全维护人员的职责,通过明确责任、不断加大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力度,提升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有效性,做好此项工作,才能形成全方位的防护管理体系,才能第一时间解决网络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风险,有效抵御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威胁。不断加大安全管理平台构建。在目前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开展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缺乏安全管理平台或安全管理平台与用户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结合目前普遍存在的这一问题,企业要站在维护网络安全的角度不断加大平台建设,确保网络终端上的每一个客户都能借助计算机安全管理平台,享受到优质的安全服务。及时做好系统监测对于发现的木马程序、病毒以及风险网站进行及时上报处理。同时,也要借助管理平台的构建及时发现网络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定期做好网络漏洞的修复。同时,要结合目前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优势,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借助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对网络攻击的有效监管,及时做好应对;要对网络用户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对用户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进行风险提示,使网络用户能够不断提高对网络风险的认识,规避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不断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网络安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此项工作要想取得理想效果,需要优秀人才的积极参与,所以在目前要不断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目前很多单位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都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这导致很多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因此企业要定期在企业内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围绕最新的网络安全知识来展开技能培训,使每一个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都能借助积极参与来强化自己对网络安全工作的认识,使他们能够使用最新的技术来开展一系列的工作,才能借助最新技术的应用来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在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特别注意将网络安全问题的防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培训内容来开展,因为目前很多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都存在安全意识不足的问题,他们并不注意在平时认真做好网络安全防护,部分用户所使用的电脑连最基本的杀毒软件都没有安装,这就导致用户的计算机时刻处于危险状态,一旦因此而导致信息泄露等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在目前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同时,要积极从高等院校或社会上引进一些具备较高信息管理技术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网络安全管理队伍中,借助优秀人才的融入改变目前高素质人才不足的问题,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使企业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发挥出更大价值,使每一个用户都能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安全防范意识,规避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目前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过程中,相关技术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有直接关系,所以和部门都要结合网络安全管理的需要来做好相关制度建设,借助规范的制度来培养用户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才能有效促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4结语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对于提升网络安全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要不断加大技术应用力度,认真做好对管理现状的分析,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来加大培训力度,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来提升网络安全管理意识。 作者:张宏 蔡文红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计算机网络管理篇2 0引言 计算机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信息交流方式,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但是,人们逐渐发现在计算机应用中存在许多故障、问题,威胁个人信息安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不利于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发展。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增加相关技术研究的投入,通过更新信息保护技术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保证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当前计算机普遍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社会稳定性影响较大,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应当重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通过保证网络信息平台的稳定性,促进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1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1.1计算机软件存在漏洞 在实际技术开发过程中,部分软件由于缺少调试,具有安全漏洞,使网络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操作意识要求较高,但当前部分开发管理人员缺少安全意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缺少操作规范管理,导致软件开发中出现安全漏洞,严重影响网络信息安全。随着互联网使用群体的不断扩大,用户信息群体逐渐累积,信息群体的扩大增加了技术管理的维护费用,开发商不愿意进行持续投入。还有部分软件开发企业信息保护意识欠缺,没有进行网络信息保护系统的建设投入,导致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难度加大[1]。 1.2感染计算机病毒 当前计算机应用中病毒问题较为严重,病毒对网络数据破坏力较强,对用户造成损失及困扰较大,严重危害网络信息环境,不利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国家当前缺少体系化互联网管理系统,导致病毒问题肆虐,严重影响社会互联网的稳定使用。网络病毒问题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会对用户的计算机造成严重损害,网络信息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具有长期使用风险。病毒通过破坏计算机,导致用户信息数据丢失,长此以往会导致信息安全网络崩坏,是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1.3黑客的恶意攻击 互联网中具有黑客组织群体,该类群体具有专业的互联网信息使用技术,对计算机应用极为熟悉,可以通过计算机漏洞非法获取信息。黑客群体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对各类网站进行非法入侵,严重破坏互联网应用环境,不利于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推进。当前国家互联网应用管理体制中,缺少对黑客的管控,计算机应用开放性较强,不利于整体应用环境的管理,增加了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难度,影响了整体互联网环境的稳定性[2]。 2造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网络的开放性 受到计算机应用的特质影响,内部包含信息量较大,增加了整体管理压力,也提高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难度。互联网信息平台中信息传播速率不断加快,信息产生能力得到加强,信息泄露风险不断提升。在发展过程中,信息共享平台信息管理能力的降低给网络犯罪人员预留了一定的犯罪机会,导致网络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2.2病毒感染的风险长期存在 计算机应用中的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病毒入侵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优化,导致网络运行过程中难以及时发现病毒入侵,给用户带来较大损失。病毒感染问题是常见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但由于病毒类型、入侵手段的不断更新,一些安全意识较差的用户经常面临病毒感染,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计算机应用环境。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如果用户不小心进入了携带病毒的网站,计算机系统将受到破坏,导致运行系统崩溃,进而导致信息数据丢失,给用户经济利益造成损失[3]。 2.3防范机制不够规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我国互联网环境管理意识较为欠缺,社会并没有认识到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体系的重要性,导致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体系的建设投入较少,埋下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在计算机应用管理体系中,缺少体系化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系统,计算机应用信息丢失风险较大。部分企业受社会环境影响,内部缺少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并未建立内部互联网应用规范,易出现员工操作不当造成信息损坏等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员工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网络信息安全风险不断加大。 2.4缺乏高水平计算机人才 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实施都需要专业人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维护也不例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信息安全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整体效果,只有具备高素质的计算机管理团队,才能将更多的安全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系统的维护过程中。但是,在当前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国家缺少高水平人才培养投入,导致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发展动力不足。目前,我国仍处于计算机应用起步发展阶段,落后于其他国家,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缓慢,内部人才力量匮乏。相关单位缺少人才培养意识,内部人才管理体制不合理,员工积极性较差,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体系。以上是社会现存的计算机应用信息安全问题,在了解基本问题成因后,应当结合网络信息安全发展情况,提出合理技术应用方案,提升网络信息安全发展质量,构建良好的计算机应用环境[3]。 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有效应用 3.1防火墙技术的应用 防火墙技术,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建立“防御墙”的方式来抵御外部风险,从而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具体来说,防火墙技术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来隔断计算机内部网和外部网、专用网和公共网的风险因素,从而实现安全效益的最大化。防火墙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防范过程中使用频率比较高,可以在系统运作时,第一时间判断出系统中可能会存在的隐患,阻止一些非法程序的入侵,最大限度降低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风险。现阶段,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的应用日趋成熟,较为常见的防火墙技术类型主要包括4种,即代理型、过滤型、转换型和检测型,其中过滤型和转换型的防火墙应用范围较广,因此本文针对上述两种防火墙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过滤型防火墙主要是在信息访问时,能够对具有潜在风险的信息进行有效识别,并通过技术手段将其与安全信息进行分离,从而达到危险隔离的效果。而转换型防火墙主要是将计算机内部访问IP转化为公共网访问IP,通过转化技术隐藏起真正的IP地址,从而避免黑客攻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防火墙技术虽然能够起到保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应用效果会受到使用者的巨大影响。比如,在使用者获取外网资源的过程中,一般需要降低防火墙的等级,而在此操作情况的影响下,防火墙的防御能力也会随之下降,最终难以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3.2杀毒软件技术的应用 众所周知,影响计算机安全的主要因素就是病毒,在计算机安全防护的过程中,要想获得巨大的安全效益,必须要对病毒进行全方位的“消灭”,这样才能为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而杀毒软件作为一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计算机病毒检测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杀毒软件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对计算机系统内的病毒、木马等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同时也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清除,从而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从当前杀毒软件技术应用和发展的情况来看,其越来越趋于多元化方向发展,较为普遍的杀毒软件主要包括360杀毒软件、腾讯安全卫士、金山毒霸等,这些杀毒软件不仅能够起到清除计算机病毒的作用,还能达到预防病毒入侵的效果,其预防性特点极大地满足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 3.3信息备份与传输加密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信息传递载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有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需要[4]。在计算机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信息泄露、信息篡改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会给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可以将信息备份与传输加密技术应用到计算机安全维护工作中,从而降低信息泄露、信息篡改等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信息备份技术的应用对于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获取或传输计算机网络信息时,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或数据,应该进行备份。值得注意的是,备份信息应与源文件进行隔离,借助专门的储存设备进行备份,这样才能防止信息泄露或丢失所造成的严重损失。而信息传输加密技术通常被应用在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自动生成的代码和各类算法的结合对信息进行加密,从而预防信息被窃取的情况发生。一般来说,信息传输加密技术普遍应用于办公活动,而加密的信息类型主要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通过加密技术,上述信息的安全传递系数不断上升,同时也能缩小信息的获取范围。在网络信息传输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端口加密和路线加密这两种形式,端口加密主要是针对静态信息的安全加密,旨在强化信息的安全性能;路线加密则强调传输路径的安全性,旨在通过对传输路径进行加密来防止信息丢失或泄露,从而强化信息传输过程的安全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上述两种安全技术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备份信息没有与源文件隔离,加密传输应用的软件无正规资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上述安全技术的使用效果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应注重对以上问题的有效解决。 3.4身份认证技术与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在网络信息安全关系体系中,采用身份验证技术是一项创新举措,作为一种有效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手段,身份认证技术不仅可以强调用户的信息辨认,还能强化信息访问与获取的限制性,能够为计算机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总的来说,采用这项技术,计算机系统可以自行辨认用户的身份,对用户所提供的身份数据进行判断,实现合理使用计算机的一种有效权限,帮助验证用户的身份,保护计算机系统。具体来说,身份认证技术又分为密钥验证和人像认证两种,密钥验证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加密技术,即信息使用或持有者通过加密的方式限定信息访问人数,从而确保信息安全;而人像认证则是通过识别技术来强化网络信息与使用者的密切联系,通过赋予信息特定的人像特点来确保信息使用安全,从而最大限度地排除非法因素。而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是在杀毒软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安全技术,这类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对非法访问进行及时报警,从而提醒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及时处理。从本质上来说,不论是身份认证技术还是入侵检测技术都需要特定身份进行验证,这两种网络信息安全维护技术都需要以身份权限界定为基础,只有确保身份权限不被窃取,才能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维护提供重要的保障。就这两种技术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总体效果是不错的,但是也会存在一些缺陷,导致这两种技术的应用质量和效率有所降低,比如登录时间、登录地点较为随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身份权限的泄露风险,最终会对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5]。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计算机应用在社会中普遍化,许多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逐渐被发现,希望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予以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风险,进一步实现社会稳定发展。需要相关网络媒体企业重视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保护,加大研究技术的投入,最小化网络信息安全漏洞的出现概率。通过不断加强技术管理和应用,提出针对性的改良计划,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作者:杨光 单位: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管理篇3 计算机技术是在近几十年之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由于其在各方面的明显优势,已经在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投入使用,毫无疑问的是计算机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其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但也要注意安全方面,网络安全需要得到重点关注,一旦产生安全问题影响必然是不可估量,因此相关的安全管理和技术应用都要以预防为主,提高前瞻性。 1计算机网络管理分析 在计算机网络产生故障时,其影响有可能作用在整个行业或者企业的运行当中,影响大小与故障类型息息相关。若行业内技术人员发现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一零部件出现问题,需要在第一时间处理,否则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严重的后果。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要注意提高技术的预防性以及前瞻性,不仅能避免因此类问题产生过重的经济损失,还能促进网络体系的升级。在日常管理和运行维修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注意将系统异常情况仔细记录好,为后续的故障检修以及系统维护工作奠定基础。不仅如此,计算机网络性能管理也是重要的工作方向之一,尤其是针对网络资源展开的监管工作,能够将系统中产生的主要问题统一进行检查并分析,最终达到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效果。 2影响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安全技术的关键因素 计算机网络的环境复杂,涉及的内容也很多,容易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和系统安全情况产生影响的因素也比较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关键因素。 2.1缺乏对计算机网络的有效管理 虽计算机网络不断有相应的辅助政策出台,但系统本身复杂程度依旧很高,且漏洞始终存在。计算机网络需要有效监管,对用户行为进行约束,从而避免大部分安全问题。如常见的通过虚拟身份贩卖网络泄露的信息,在安全问题发生时,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不法分子进行制止和惩处,主要是计算机网络监管工作落实不够到位。显然,计算机网络监管是管理工作的基本,但目前我国的网络管理体系以及安全技术的结构都比较单一,大部分采用的是集中管理工作方式,这种方式统计大数据难度很高,但若不使用这样的方式管理又会比较分散,未来必然要构建更加有效的管理体系。 2.2计算机系统软件原因 大部分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管理以及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机本身的软件存在问题,这种问题通常难以避免。即便是日常的计算机系统应用也需要面临大量漏洞,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些漏洞发起攻击。因此,行业内管理人员可以针对系统软件本身进行全面维护及管理,以预防为主进行管理,及时找出系统存在的漏洞,并在第一时间修复,从而有效减少问题产生的次数。2.3计算机网络管理及安全技术落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但部分硬件设备与软件和系统发展不相适应,会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及管理造成明显影响,导致部分安全工作难以开展,最终对管理工作的推进和优化造成影响。 3常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3.1防火墙安全技术 防火墙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网络访问,并在不同的网络间建立起更安全的屏障,这样就能对内部局域网形成保护,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显而易见,防火墙的设置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不仅能将内外网的联系切断,还能够限制相互访问,保护效果和目的都十分明显。众所周知,防火墙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网络,只有安全的数据才能够穿过防火墙。防火墙本身的功能也十分明显,除了控制外界访问外,还能拦截内部信息,避免泄露,属于强制安全管理策略。从工作模式的方向分析,防火墙的工作模式能够分为包过滤、状态检测以及应用代理三种,结构则分为四种,即屏蔽路由器、屏蔽路由器+堡垒主机、屏蔽路由器+双宿主堡垒,以及双DMZ网络。常见的防火墙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3.2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主要是确认网络操作者实际身份,对黑客攻击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工作原理首先是录入操作者的数据信息,并在其使用计算机网络时进行认证,认证时要注意密码的隐蔽性[1]。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会选择将身份认证技术和防火墙技术配合应用,作为防火墙的增强与辅助方案,效果十分明显,尤其是在企业内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中尤为常见。 3.3数据加密技术 在信息化背景下,大部分信息资料主要是转化成为数据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在这样的传播方式与环境下,为保障信息安全和数据不泄露,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十分有必要。这也是数据加密技术的价值所在。数据加密技术能够通过对数据进行重组,促使其转化成乱码,接收数据的单位和个人,都要使用特定的密匙对数据进行破解,对数据信息的隐私和安全系数具有明显地提升效果。 3.4病毒查杀技术 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病毒属于主要威胁,因此行业内管理人员始终在寻找行之有效的病毒查杀方式[2]。当下常见的查杀技术对计算机杀毒软件的依赖程度都比较高,虽然能够查找出大部分的常见病毒,但实际上隔离和查杀的效果并不明显。针对此种情况,需要升级病毒查杀技术,在稳定识别的基础上,加强杀毒和拦截技术的优化,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系数提供稳定保障。 4计算机网络管理及安全技术 4.1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安全体系 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安全体系,是为计算机网络管理提供保障的主要方式[3]。显而易见,稳定的管理和安全体系建成之后能够给计算机设备提供更加稳定安全的运行环境,也能降低后续管理工作落实的难度。以某企业为例,具体构建方式为:该企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体系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对建成后的体系管理与优化,促使相关工作落实到位,整个体系的效果也就发挥出来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安全技术的升级与开展。不仅如此,在构建相关体系时,负责人也可以参考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但在构建自身的体系时,需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不仅要分析企业内部经营方向和管理方式,体系管理方案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与时代发展的速度相符。 4.2不断完善和加固防火墙程序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相关安全工作的落实中,技术人员可以灵活应用检测软件,将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异常因素检验出来,为后续管理工作的落实奠定基础[4]。大部分行业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诉求都是以预防黑客攻击以及病毒的侵袭为主,因此防火墙软件的应用率很高。在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防火墙作为预防性软件,也在不断地顺应时代发展升级,未来也必然会继续沿着已有的方向深入研究优化,发展前景良好。例如:某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中应用了两种防火墙软件,同时每隔1年会进行一次整体的检查与升级,若市面上发行了技术和功能更加先进的防火墙软件,也会选择更换,总之十分重视此方面的投入与管理,最终得到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4.3计算机网络中的加密技术创新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的落实过程中,各种信息的加密和传输始终是重点,加密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能够为计算机网络数据安全性提供更加稳定的保障。同时这种技术为信息提供的安全系数是比较高的,即便出现产生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泄密的情况,不法分子也很难破解,根本得不到加密信息所代表的真正内容[5]。例如:某企业的计算机网络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会使用两种密匙进行防护,同时,工作人员本身也要使用内部网络进行身份认证,才能够获得加密后的信息。获得信息后要注意,只能使用内部网络解密和分析存储信息,坚决杜绝在此阶段产生信息泄露。 4.4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 参与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自身安全意识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原因在于最终的计算机网络防护以及安全管理都需要工作人员落实和推进,因此其本身安全意识提高才能够保障数据安全。以某企业的做法为例,该企业不仅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内容融入企业文化,还经常在会议上强调,并要求全部部门配合安全管理部门落实工作[6]。一旦发现计算机异常,就要联系专业的工作人员处理,不仅如此,还要定期使用功能比较齐全的软件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检查。 4.5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的安全程度 计算机网络设计工作的安全程度是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解决措施,通常这一阶段的工作会受到极高重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负责人需要注意其前瞻性,避免在后续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问题。同时,设计工作在计划和落实的过程中,都要注意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若借鉴成功案例也要注意将其本土化,若本身已经有正在使用的系统,设计新系统时还需要考虑衔接的稳定性和顺利程度,以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安全系数为原则。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以及相关的安全技术,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以及其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近几年,网络信息泄露的情况屡见不鲜,面对这些情况,行业内工作人员应将其作为前车之鉴,降低安全事故产生的概率,以及其对人们工作生活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白静.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3):174. [2]刘延芳.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下的计算机应用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8):58. [3]张宇.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安全与合理维护[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5):158-159. [4]张丹丹.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探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0(12):157-158,161. [5]田冰.基于大数据时代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与管理措施的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9,25(4):151. [6]邹同浩,许学添,李俊磊.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相关安全技术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4):2-3. 作者:王蒙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篇1 随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总体质量。为更好保持高校思政教育优势及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做好对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思路分析,优化高校新时期思政教育实践机制,则成为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持续开展的核心关键。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实际教育途径较为单一,大学生获取教育资源信息的渠道较少,使思政教育实践能在短期内实现教育成果产出。新时期网络媒体的发展,则丰富大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路径,新媒体网络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也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部分阻碍。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入侵及意识形态渗透的时代背景下,做好舆论教育引导及思想安全教育防范,则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围绕新时期教育发展趋势的改变,科学地做好系统性教育优化,保证高校思政教育各个环节与各项内容,能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另外,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创新,必须具备可持续推进的基本特点。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能随时做好教育发展环境评估,并科学地探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在部分教育问题产生之前做好教育防范,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与有效性。 (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适应能力 近年来,革新高校思政教育思想,提升思政教师的教育互动能力,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开展,逐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新路线。之所以从加强教师教育能力及优化思政教育路径的角度开展教育创新,主要目的在于更好提升思政教育适应能力,确保思政教育能在各类不同环境下,均发挥积极的思政教育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良,也需要围绕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适应能力做好科学规划,保证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断培养大学生思政学习自觉性及自主性,使大学生群体能更好配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是在推进高校教育思想改革的基础上,为高校思政教育推陈出新夯实基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探索能力,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形成多位一体协同推进基本结构。进而,更好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多元化优势,弥补传统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不足及教育内容缺失。 (三)拓展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新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教育培养思路的转变,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应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科学地调整教育切入点,并在实现思政教育长效化推进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政教育突破口,使高校思政教育的推进能摆脱传统教育结构的束缚,进一步围绕多管齐下的教育思路开展教育实践。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良,则恰好是基于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新路径,面向更多领域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探索,力图在各个不同教育领域及教育层面,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使思政教育能在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的各个方面均能有所提升。改变传统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被动开展教育探索的状况,使高校思政教育能牢牢掌握教育创新发展主动权。以此,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水平开展奠定坚实基础[1]。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困境及难点 (一)高校思政教育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估 科学地做好思政教育评估,分析高校当前阶段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并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了解思政教育基本需求,是新时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有效性的关键。然而,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改良方面,盲目针对教育新理念及教育新思想进行引入,未能在教育评估体系的建设方面做好教育资源倾斜,使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流于形式,相关教育工作的推进,难以为思政教育实践提供支持。久而久之,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则失去本质意义。例如,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创新方面,一味地突出对教育新元素的运用,但在教育实践方面,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思政教育实践模式。教师及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问题评估方面,未能针对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反而,将教育问题归咎于大学生学习配合度不高。最终,使高校思政教育改良成为一纸空谈。 (二)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意识滞后 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前瞻性与先进性,确保高校能先于时代发展,制定部分思政教育问题解决预案,提升高校对思政教育风险的防范能力。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却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教育意识滞后问题,部分高校思政教育改良,虽然针对部分教育理念进行革新,但高校思政教育制度及思政教育考核机制,仍然是以较为传统的积分制作为主要形式。之所以,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产生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高校对于思政教育改良的理解并不透彻,未能基于思政教育改革的全面化推进开展教育部分,而是在加强对部分教育理念的创新之后,采取一种三不管的教育模式,放任思政教育实践野蛮生长。这一策略的运用,不仅增加教师的教育压力,同时,也降低大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使大学生对思政学习实践长期抱有消极心理状态,难以在思政教育实践方面保持一定自主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渗透能力不足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新媒体发展对于思政教育冲击尤为严重。通过新媒体途径开阔大学生视野,对于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而言,实际上具有一定教育帮助。但部分不良媒体的错误引导,则加深我国大学生阶层分化,使大学生阶层对立情绪日益严重,其个人思想也面向极端化发展。所以,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良,应针对加强对新媒体发展环境的了解,深入研究部分新媒体网络文化形成、发展历史,明确新媒体发展对于大学生实际影响,通过让教师深入新媒体网络环境,加强教师自身的教育感受能力。从而,运用教师的感同身受推进思政教育实践。然而,部分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良,却未能将拉近教师与学生思政教育关系及加强思政教师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了解,作为主要的教育改革方面,而是一味地强调对闭门造车教育理念的运用。最终,使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改良方面,仅仅对教育形式及教育方法进行优化,教育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进一步降低高校思政教育渗透能力[2]。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路及实践机制 (一)建立双向的高校思政教育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思政教育评估体系,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科学对策,也是充分发挥思政教育改良优势的重中之重。为此,高校应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建立双向教育评价体系。教师方面,应由思政教师与高校党组织、党支部牵头,开展思政教育问题研讨,分析各个阶段、各个流程及各个环节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并统一对相关问题进行汇总,明确高校新时期思政教育主体方向、主体目标。围绕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需求,制定教育问题应对方案。学生方面,高校应建立教育问题反馈渠道,从学生视角加强对部分教育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良。学生问题反馈或相关建议,虽然存在建议不成熟的问题,但学生作为受教育主要群体,其学习感受能力相对更强。因此,学生方面的教育建议同样存在较高的参考价值。通过教师、学生双向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高校能更为客观地对思政教育问题进行了解,提升高校对思政教育问题的整合能力,使高校后续阶段思政教育改良,能基于当前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合理地做好多个方面的教育调整与教育优化。以此,为未来打造具有良好思政教育氛围的教学新环境提供有力支撑[3]。 (二)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全面化开展 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全面化开展,是高校思政教育改良的重要目标,对于更好推进教育实践机制建设具有直接影响。对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改革并非单一对部分思政教育元素的运用及思政教育方法进行优化,而是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实践改革及教育课程结构优化等多个方面,实现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思路的全面性改良,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更好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新需求。首先,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实践改革,应从加强思政教师教育培训的角度,将新时期部分思政教育新概念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帮助思政教师加强对不同思政教育技巧的掌握,使思政教师能自主化地开展教育实践改革创新。例如,基于新媒体发展与大学生开展线上教学互动,调动大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帮助大学生营造良好线上思政学习氛围。其次,在教育方法创新及教育结构优化方面,高校应在思政教育规划的阶段,根据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采用对比法进行思政教育实践。譬如,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于西方教育模式尤为向往。高校则可通过建立西式教育、中式教育两种不同教育实践课堂,由学生自行开展学习对比。我国大学生由于长期接受中式教育,短时间内势必无法适应西式教育环境。此时,大学生将在教育实践中对西方文化渗透予以拒斥。这一教育过程,将为高校未来阶段思政教育实践的开展打下良好群众基础。所以,采用教育对比法开展教育创新,有助于更好提升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充分深化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实践。 (三)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互动能力与问题探究能力 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加强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引导,让教师能走入大学生精神世界,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通过加强新媒体平台的思政教育实践互动,使大学生能秉承更好心态参与思政学习实践。进而,解决高校思政教育渗透能力不足问题。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围绕加强教师与学生教育沟通、深化教师对新媒体网络环境的探究、研究等开展教育布局。提升教师对新媒体发展了解,帮助教师基于大学生学习需求,科学地做好阶段性的教育任务规划,保证教师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充分契合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需求。除此之外,高校应围绕新时期网络媒体发展,定期开展思政教育研讨,分析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思政学习的影响,明确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基本困局及发展问题,使高校思政教育能从问题探究的角度,更好制定科学的问题解决策略。随着高校对思政教育问题研究能力的增强及教师对大学生精神世界了解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政教育改良可以围绕新时期建立思政教育新体系,开展长期性的教育实践规划。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工作能围绕社会发展环境、教育环境的变化,有序做好各个不同阶段的教育规划[4]。 (四)打造线上思政教育实践平台 打造线上的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可以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大学生思政教育配合度不高问题,虽然或多或少受大学生自身学习意志及学习能力的影响,但高校教育氛围不佳及教育问题的频出,同样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高校应围绕思政教育改良思路的分析,打造线上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将部分思政教育内容面向线上教育实践进行转移,利用对线上教育资源的整合及线上思政教育环境的营造,激发大学生思政学习的猎奇心理,并从加强线上思政教育辅助能力及建立线上自主学习模式两个层面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加强线上思政教育辅助,是指面向线下的思政教育实践,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使线上思政教育能承担课程知识预习与线下课程教学内容补充的功能,完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线上自主学习模式,则是针对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考核机制,培养大学生思政学习的自主意识,运用优质线上思政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学习实践提供帮助。以此,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改良的实际有效性。 (五)调整高校思政教育考核策略 上文的思政教育改良难点及思政教育线上实践平台的打造,均对高校思政教育考核有所提及。其中,高校思政教育考核作为了解学生学习不足的重要途径,必须充分发挥实际的教育引导作用,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考核的开展,能为大学生思政学习提供多方面参考。但传统模式的积分制,实际上无法针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进行全面反馈,仅能对大学生知识记忆力进行评价。所以,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考核策略的调整至关重要,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另外,为更好配合高校线上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针对思政教育考核结构进行拆分,采用线上、线下双向考核机制,则有助于更好发挥高校线上思政教育优势,进一步为高校线上思政教育实践的开展做好充分铺垫。对此,高校应在思政教育考核的优化方面,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学习问题,作为主要考核方向,并在重点区域要求大学生写出自身对相关问题的见解。教师则可结合大学生对学习看法的分析,更好为未来阶段思政教育规划进行参考,提升教师对大学生思政学习问题的掌握能力。使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改良的推进,能更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总体质量[5]。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改变,使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能成为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推动力。高校必须在充分明确新时期思政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做好对思政教育改良思路的调整,并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机制,使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更好地满足高等人才教育培养的多元化需求。 作者:杜茜 单位: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篇2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作为衡量教育的标准之一,一直是常看常新的时代课题,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如何“树”人、教育人根本在于学生的思想引领,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价值认知,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领路人,他可以是学生的思想导师,开展思想引领教育、推进党团发展建设、保障学生安全稳定;他可以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学业进步、带领学生参赛获奖;他可以是学生的心理辅导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与学生谈心谈话;他还可以是学生的职业辅导师,帮助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学生职业技能。辅导员在学生眼里兼顾着多重身份,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1]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是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面对信息多元化的现状,每个人都在变与不变的动态中持续接受网络信息的影响,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00后”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了辅导员的中坚力量和骨干,时代在发展,思想在变化,如何与大学生面对面深入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共同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持续开展、逐步向好的过程性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辅导员在学生不断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好辅导员作为行为主体的重要职能,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脚踏实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2] 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现状 (一)新时代提出新要求 、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和外界不同声音的影响,思想观念容易发生变化,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许在网络上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大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思想不同、性格不同、认知不同,而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远意义。 (二)思政教育要求更专业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分为教学与活动两部分,但思政课程类型单一,思政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同时由于高校的辅导员仍旧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限制,难以突破这一局限性,无法与学生展开更好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成效不足。[3]辅导员作为个体,入职前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学习着不同的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也参差不齐,专业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高校会定期组织辅导员培训、交流等活动,目的是为了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改变“为教学而教学”的观念,应该实现与学生真诚互动、家校协同、线上线下融合的新矩阵。[4] (三)信息化带来新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00”后大学生缺乏吸引力,[5]他们从小生活在信息充斥的网络空间,他们感受的是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发展,享受的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累累硕果。他们好奇、质疑、情感细腻,专注思考,他们具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与数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适应与探索能力、创新与创造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讲授,对学生来说过于单一、注重逻辑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虽然科学合理,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仍旧与信息化时代的语境脱离,学生无法找到实践的意义,简单的教育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创新性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6] 三、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路径 “路径”通常指工作方式,“优化路径”顾名思义是更好、更高质量的开展工作。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其核心实质就是教育要回归本位、高校要回归本位,辅导员要回归本位,把思政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7]笔者基于在学生处的多年工作经验和工作实际出发,阐述如何创新性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推动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体系,实现全员育人。要重点关注辅导员与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支队伍建设,形成优势互补,共青团干部帮助辅导员更好的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团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帮助辅导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多点发力、形成合力、共同育人。要充分发挥专兼职团干部在联系、引领、教育学生方面的优势,与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取长补短,把思政育人贯穿于理想信念、组织建设、校园活动等各项工作中,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级目标,将思政教育的广泛性和学生个体的多样性统一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课程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与辅导员在教与学一体化的过程中配合好,形成协同效应,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携手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鼓励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式,脚踏实地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受益终身的课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8]2.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进阶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以学生成长规律为切入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学生进入大学后,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构建分阶段的育人体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辅导员在一年级要重点关注学生性格、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尽快融入班级群体、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积极发挥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能,指导学生开展学生教育和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二年级重点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学业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和社会实践、志愿奉献的意义,引导学生报效国家;在三年级重点发挥榜样示范导向,选树典型,成立PL朋辈带头人社团,通过五四表彰等活动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榜样引领体系,学校已有百余名学生陆续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电信奖学金”“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充分挖掘一批可亲、可信、可学的各类青年典型,引领广大学生争做“六有大学生”;在四年级加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引导学生找到人生意义所在,不断完善思想品格,鼓励学生践行“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毕业宣言,实现个人价值。3.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涵,实现全方位育人。辅导员要始终聚焦学生需求,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服务学生,营造高雅校园文化,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作用,积极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类学生活动品牌,使其成为涵养学生心智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辅导员要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校举办的“商务文化节”“三亚的冬天”“天涯音乐节”“旅游嘉年华”等多个活动,学生参与度达到100%。根据学生需求定制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体验,及时倾听学生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汇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00问》和《学生工作案例集》,通过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发挥服务学生“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衔接、协同发力的辅导员工作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分层分类建设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针对性、深入性探讨,在长期实践中要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目标、三大教育主题,四大教育平台。 1.树立“感情、认同、信仰”三个层次目标,推进辅导员思政育人工作。、自觉以实际行动践行;辅导员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对党团组织的思想认同与政治认同,进一步坚定学生信念;在志愿服务中升华信仰,通过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扶弱助残、环境保护等领域,义务献血、教育扶贫、血脉相连、光明连接等志愿服务项目,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找到人生的真谛,实现信仰的升华。 2.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团认知认同教育”三大教育主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定期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团认知认同教育”为教育主题开展主题班会、团建活动,形成“一学院一亮点、一支部一特色”,通过主题德育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团中央开展青年大学习”活动,每期讲解时政知识,高校辅导员可以借此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也是对思政网络教育的实践。辅导员要以“青年大学习”为思想引领工作载体,积极动员学生每周网上学习,将三大教育主题贯穿,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让学生真正明白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团认知认同的真正内涵。 3.用好“进支部、进骨干、进网络、进社团”四个工作平台。辅导员要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四个平台更好的发挥作用。思想引领进支部。通过推荐学习材料、举办主题团日活动、创新文化产品等方式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的走进团支部,让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意义并投身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思想引领进骨干。学生干部可以是普通学生的领航员,在大学,学生干部的影响力持续且深远,打造学生干部培训平台,建立覆盖校-院-班的学生干部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尤为重要,做好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求激发典型示范的领航能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创新。思想引领进网络。不断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打造学生思政新媒体阵地,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想引领特色线上活动,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力求夯实线上思想引领工作阵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理论阐释和现实解读,增强思想引领的覆盖面。[9]思想引领进社团。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通常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加入,所以辅导员要充分的运用社团平台,积极关注学生参加的社团,鼓励学生成立理论型社团,通过社团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社群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最大程度化的发挥思想引领实效。例如我校成立海南省首个“作为高校学工队伍中的一员,崇高使命需要我们敢于担当,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奋勇向前。辅导员要强化学生思想引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系统、科学、分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作为高校辅导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主动作为,认真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使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竞争力,充分挖掘学生“千人千面”特点,展现学生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美好品质。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我们要争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学生工作的热心人、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李静茹 单位:三亚学院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篇3 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教育发展历程中从未明确提出过分众教育这一名词,但采用分众教育这种思维方式来教育学生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论,这就是现在分众教育的初始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亟需为新时代大学生在思维多元、网络冲击、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做好人际交往、心理适应、情绪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解决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来培养学生和为谁去培养学生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应运而生。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概念阐释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区高校工作者如何通过一些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向大学生施加有特定目的、有系统计划、有具体组织安排的积极影响,促使大学生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社会预期的道德品质的人才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所谓分众化是一种动态化的过程和结果,是将原有的整体依据内外在、显隐性、环境变迁等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区分和动态发展,从而更加适应现实要求。而分众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分”,强调将广义的目标群体进行精确地细分,对受教育者了如指掌,根据“受众”的具体差异,在有针对性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把教育信息与服务有针对性地传授给指定“受众群”的一种模式。分众化是传统教育在分众时代覆盖大众的手段。分众教育能更精准和有效地击中目标“受众”,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新时代新形势下,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将教育资源分众设计并有效重组,制定更符合教育对象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过程中更注重个性发展、深度接纳和持续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工作目标。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元化的,并通过思想内化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意识、政治素养、人格修养、道德品性等的全面塑造。[1]通过采取分众化的教育方式使实施路径更加灵活,培养方式更加精准,教育对象的接受度更高,整个教育过程更顺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的教育效果更接地气、更优质。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当代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有利于为当代社会培养更多的全面人才。通过分众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模式,从大学生的客观差异性出发,开展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教育活动,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社会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全面性人才。此外,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完善社会现有形态,也让大学生更好地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升自身价值。 三、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发展 (一)新时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动力源 新时代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更具广泛性、开放度、多元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动力源泉。教育资源开放后能够进一步提供教学新动力,信息快速传播、获取方式多元化,能够继续扩展出新思路,数据采集整理及分析研究能够持续提供决策新方案,这种类似思政课分众化教学等创新思政教育的应用模式如雨后春笋。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彼此相互融合,有利于各类优质资源的发掘、组合和应用,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创新。 (二)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提出实际要求 新时代新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支持,同时也对其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使思想政治工作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获得持续化发展。一是坚持新思想铸魂育人。二是明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立德树人作为我国各高校立身治学之本,作为指导目标,引导我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确地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学生,并且使其立志将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分众化教育要真正立足教育任务,逐步引领不同类大学生群体走向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发挥聪明才智和能力优势,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中去。三是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新形势下,价值的多元、信息的裂变、新生代的快速成长、新智能媒体的崛起等,既为分众化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时机,也对其良性发展提出了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既要坚定政治立场,也要深刻把握环境变迁,着力打造出一支创新型、担当型、奉献型和学习型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同时,思政工作队伍应深入领会学习、贴近时代特征、跟随发展步伐、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内容,逐渐成为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渗透融合发展的行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变得更活、更强、更亮、更硬。[2] (三)新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提供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顺应时代发展、助推社会进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实施效果的检验棒。新时代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教育对象群体,设计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教育内容,组织各有千秋的育人模式,既增强了主流精神力量,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教育效果。新时代着眼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分众化教育立志因材施教,培养具有不同精神追求、不同学习认知、不同交往方式和不同心理状态的优秀社会建设者,他们未来会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才能,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路径 (一)精挖教育对象特征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满足学生的思想、学习、交往等差异化个体需求,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差异教育逐步由被动变为主动。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网络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与区块链的优势,动态分析学生的活动区域、生活方式、网络浏览习惯、交往人群等,梳理出不同群体的差异、特征和需求,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内驱力,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记录。可以效仿教学中错题库等理论模型,形成大学生个人特征数据库,以此研究制定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同时,教育方案要随着数据库的变化而及时做出调整更新。这种精准有效的分众化教育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学生群体主动参与教育的各个环节,他们同教育者一起提出建议,研讨思路,创新方法,调整方案,让教育效果更优化。辅导员可以联合思想政治、社会学、统计学等相关方面的专业优秀教师,利用大数据将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分层,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在课下空闲时间吸引和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建立分门别类的微信群、钉钉群组、QQ群聊等沟通渠道,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时事政治和热点新闻,在教师指导下为大学生提供案例分析,积极利用评论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 (二)精细优化教育方法 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培养引领不应该仅局限于思政理论的渗透上,而是以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为依据,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化培养目标,从学生本身的实际发展目标作为出发点,明确思政教育的方向,创新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方法。“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供充分学习和利用新媒体的好时机,尤其是后疫情时期,可以开设云端青年大学习、云端运动会、与你共读雷锋日记、与新农村书记云对话、居家隔离显厨艺等,必须让线下与云端、显性与隐性教育同频共振,让第二课堂也能走出校园,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能飞入云端。丰富的活动素材会吸引各类大学生群体,不但能突破时空赢得大学生们的喜爱,而且能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如今《跟柯南学科学》《高速列车概论》这样有故事情节、受众熟悉喜爱的课程广受青年学生追捧,学生纷纷提前两个小时进教室坐前排位置,课堂上座无虚席。思政课程亦可以包装成“音乐剧”“纪录片”,例如给理工科学生授课时可以让学生用计算机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年国民生产总值变化,来感受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感受新时代中国的综合国力;为喜爱音乐的学生开展思政课程时,可以用歌曲《中法战争歌》让学生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用歌曲《劳工歌》让学生感受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用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感受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的矛盾;在艺术学生的思政课堂上,可以定制创意文化涂鸦作业,用艺术作品表达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精心开展协同育人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路径中,精心开展协同育人,将教育对象、教育工作者、家庭、高校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个体应该积极主动地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一方面,主动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网络素养,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明晰人生目标。另一方面,积极投身实践,丰富自身阅历,磨炼精神品质,并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积极创造学生与创业人士、归国华侨、公益志愿者、劳动能手、革命后辈的交流机会,积极表达思想、吸收新理念、形成新思路,这有利于分众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持续开展。家校合力应该成为常态。众所周知,学生精神体系的构建与原生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师与家长间应存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如有效互动频率、价值认同度和默契互补能力都关乎教育成败。一方面,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要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摒弃完全依靠学校教育的思想和做法。同时,家长要挖掘和传承良好的家风及家训,要营造温馨有爱、积极上进的家庭氛围,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并将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学生个体的需要勤与教师进行交流,合力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了解原生家庭的整体情况,将学生的在校表现、“五育”情况、突出问题多与家长沟通,双方合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四)精修学生服务平台 大学生作为各高校的主体,其任务主要是学习,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应该围绕进一步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而努力。在开展学生管理的实践工作中,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层次的教育管理,就要首先着眼于打造出更系统、更负责的为学生们成长成才提供服务的平台。所以,学校方面必须真正充分认识到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并且努力将教师队伍提升为一支具有高标准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团队。身为一名教师,任何行为举止都将会引起学生们的时刻关注,被学生们作为学习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影响。高校应吸纳和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补充教学资源,引进一批企业精英、创业人士、岗位能手提升实践效果,打造一批网红爆款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主导网络舆论,从而构建思政教师的梯队化和多元化。政府部门应积极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优质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大数据平台,这有利于敏锐地捕捉网络变化并及时进行预判,有利于动态掌握学生个体的变化趋势,促进思政教育的数字化。 参考文献: [1]王天佐.大学生分众化差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137-138. [2]邹建良.着力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政工作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63-64. 作者:苏文捷 单位:沈阳大学
为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从而最大化电力系统价值,本文将深入分析在电力系统中电子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和应用。 电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而言有着保障性的作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电力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电力能源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安全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电力系统带给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性价值,我们就必须要深度分析,以此掌握仍旧潜藏的电力系统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和问题。 一、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子技术中电路交流技术与插件制造技术是最重要的技术。电子插件制造技术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半控型。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为二极管和晶闸管。因有着较低的能耗和较小的体系,所以能够充分完善电路的性能,大幅提高了电气设备使用效率。第二个阶段为控制型。该时期已经具备了自动关断功能,故被广泛的应用于电路开关,完善了电路系统。第三个阶段为复合型,其标志为电路集成,内容包括保护电路、动力、控制、功率器件集成。复合型有着更为紧凑的结构和更小的体积,使得电子器件具备了智能化、模块化、高频化、集成化特点,有着更加突出的环保性和节能性能力。 二、电力系统现存问题 (一)缺少规范性的临时用电管理 很多企业生产中都会应用临时接通用电方法,这种不规范的用电方式,很容易引起用电事故发生。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实际效益,甚至会带给整个电路系统极大的不良威胁。 (二)忽视电气设备质量和材料选型控制 有些企业在选择电力设备时候并没有重视材料和型号的仔细挑选,而是站在经济性的角度选择和应用。因此经常会出现材料质量不合格、型号不合适的问题。一些企业的无底线降低成本,只选用最便宜的材料和设备,不仅会带给电力工程极为不好的影响,同时也无法再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一旦出现功率过大、电压过高的情况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安全事故,威胁人们的生命与财产。 (三)不重视接零保护 很多企业都仅仅重视自身利益,追求工作效率,因此会刻意减低工作成本。从现状来看许多电力系统都没有安装TN-S系统。在一些施工人员专业水平低,缺少安全认知和安全意识的作用下,作业人员也没有重视机灵保护。所以才会在实际用电中时常发生用电安全事故。没有予以防护足够的重视必然会加大事故发生几率,这对电力系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问题。 (四)缺少安全管理的态度 由于电力作业本身属于特种作业,所以电力作业中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化素质,这样才能够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不良影响。作业中必须实时监护,以此提高作业有效性、作业效率。可是就现状来看,当前我国存在严重的专业人员空缺问题,为了弥补这些岗位空缺,电力系统不得不雇佣了大量水平较低的作业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因缺少安全意识所以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贸然作业影响作业有效性,甚至会引发安全方面的问题。一些工作人员因本身的技术水平有限,并不能第一时间发现系统问题,带给电力系统管理很大的隐患和损失。 三、电力系统中电子技术的体现与应用 (1)发电。发电主要有四方面体现。首先是静止励磁,它指的是将晶体管整流并自励方法科学应用替代励磁机。这所带来的效果便是结构变得更加简便且获得了更好的性能,另外也实现了成本的有效降低,大幅提高了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因省略了励磁机惯性环节,所以性能和调节速度也得到了优化。其次是变速恒频主要用于水力发电与风力发电,电子技术在二者之中的应用能够让电流保持频率恒定,以便发电机保持最大效率运作,提升发电机功率。另外是太阳能发电中电子技术是以大功率转换器身份出现的,能够提高发电机功率。最后的变频调速方面指的电子技术可以在提高风机水泵工作效率的同时发挥节能的效果。 (2)输电。输电主要有三方面体现。首先是在高压直流电中晶体管是代表性元件,有着较好的稳定性和电容量,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远距离输电、海底输电中有着不错的实用性,以低成本和高时效完成输电。其次是柔性变流输电,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其改进与调节众多参数,从而实现功率、电压的合理分配与控制。在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减少成本。最后是静止无功率补偿器的应用。电子技术能够有效减少输电损耗,降低设备容量,从而实现有功负载和无功负载的平衡,稳定电压,提高供电量。 (3)节能。节能方面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电能使用效率。电子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发电效率。在保障了发电量的同时减少了电流输送中出现的损耗问题,能够为无用功提供良好补偿,进而提高电能使用率。这对保障电力质量而言是重要的前提,对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扩大效益都有着很好的推动效果。其次是变负荷电动机调速。电子技术能够科学调控变负荷电动机,为其提供节能功能的支持,提高电力系统运行质量。当然需要意识到的是目前我国对于该技术仍旧停留在研究和探索阶段。许多技术细节仍旧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总结。 四、结语 通过总结与分析得出,面对社会不断的发展需要,我们就必须要处理好电力供应问题。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便是找出当前潜伏在电力系统中的隐患和安全问题,予以其正常运行更多的关注。为了最大化电力系统效益,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渐渐被引入电力系统,为电力系统带来了更为稳定、更为安全的保障。当然以未来视角来看,我国电力系统仍旧不够成熟,仍有许多环节和问题需待改善。只有结合社会对电力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改进电力系统,才能够充分发挥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的作用。在推进我国电力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人们带来更加便利、舒适的生活。
纺织工程论文: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探讨 [摘要]CDIO作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适应和生存能力为重点,注重知识传授、素质提高、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以CDIO教学模式为导向,结合我国现代纺织工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确定了纺织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培养目标。 [关键词]CDIO 纺织工程 实践教学 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纺织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不仅体现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更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社会,了解自己专业与行业内在联系的机会。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纺织产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已逐步由传统纺织转变为现代纺织。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优秀纺织工程人才成为我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科发展的新方向。针对目前纺织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较a窄,实践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纺织工程实践教学经过不断改革,并借鉴CDIO这一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确定了新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以实现对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具体为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和交流;企业和社会的构思,设计,试试和运行系统。通过对CDIO培养大纲的学习,不难看出实践教学是最能够实现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的教学环节。以CDIO培养大纲为指导确定的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将更加符合当代工程教育理念,培养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纺织工程人才。 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纺织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生活提供必备物质的重要工程领域。中国是世界纺织大国,化纤产量占世界1/2(4121万吨),棉花产量占世界1/4(631万吨)。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为61278亿元,同比增长8.7%,利润超过3506亿元,同比增长15.78 %,出口创汇超过2920亿美元。 以上海为龙头的翼形产业带长三角和以香港为顶,深圳、广州为基础的珠三角集中了中国纺织服装工业近2/3的产能,是全国纺织服装产业最发达的两个地区, 是纺织服装业的两颗“钻石”。从资产上来看,长三角占全国纺织行业规模的38.7%,从出口来看,江浙沪占全国的47.6%,上海、江苏、浙江设备先进,具有相当大的优势。长三角的产业链比较完整,从纤维到最后的完整产品,拥有强大的纺织机械制造优势,还有一批全国知名度高的纺织服装企业,产业积聚度比较高。区域位置优势提供了持续增长的纺织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大市场。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和新材料在纺织行业大量应用,纺织业的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更高层次的竞争。这需要以科技与时尚为引领,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因此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主动服务于上海市和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纺织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行业企业发展需求 现代纺织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生产装备的自动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以及生产方式的多品种、小批量和快交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现代纺织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纺纱”与“织布”,而是集材料、能源、信息、环保与一体,融汇了纤维、产品、管理、贸易、检验检测等多方面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纤维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各种高性能和功能性的化学纤维不断问世,纺织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纤维制品的加工设备日益高效化、精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使纺织制品也日趋多样化、功能化、健康化,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纺织制品与人体工程、环境保护及社会文化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使纺织工程内涵大为扩展,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断提高。迫切要求纺织科学与数、理、化、生等基础科学紧密结合,与材料、信息、环境、自动化、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要求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因此,高等院校培养高水平的纺织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紧贴上海现代都市产业及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需要,结合长三角地区对纺织品商检、生态纺织新技术、产业用纺织品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现代纺织科学与技术,注重纺织专业技术、管理与贸易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掌握纺织材料、现代纺织加工流程、纺织品设计与产品检验等专业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巧,具有较强计算机与英语运用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纺织与贸易高级复合型人才。以CDIO培养大纲为指导,并经过大量调研,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还将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向联系的能力;终身学习及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较好的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以及组织能力;工程系统认知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东华大学) 纺织工程论文: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文章根据理生态纺织品的定义然后对于生态纤维做了介绍和认识,最后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生态学,纺织工程,应用发展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基本的数量增加不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寻求的方针,纺织工程的管理才应该是咱们重视的,必定要加强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使用。 二、生态纺织品的定义 纺织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基础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技术在纺织产业中的应用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其发展纲要中亦数次提到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成果,为此,本期编者以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现状为主题,以助读者全面了解纺织生态学发展的概貌和最新的成果。 (一)、广义的生态纺织品 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全生态纺织品,是指产品从原材料的制造到运输,产品的生产、消费以及回收利用和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即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都要符合生态性,既对人体健康无害,又不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纺织品必须符合四个基本前提: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没有危害;废弃后能在环境中自然降解,不污染环境。即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特点。有机纺织品是指纺织品的加工、消费及后处理过程是环保、无污染的,因此,有机纺织品即全生态纺织品,例如有机棉产品。有机棉就是从种子到纺织品的生产过程是全天然无污染的,以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化肥和转基因产品。由于对全生态纺织品要求的严格性,致使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纺织品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是生态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二)、狭义的生态纺织品 狭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为部分生态纺织品或者半生态纺织品,是指在现有的科学知识水平下,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对人体健康无害或达到某个国际性生态纺织品标准的产品,是主要侧重生产、人类消费或处理等某一方面生态性的纺织品。 三、生态纤维 1、天然纤维素纤维 (一)、棉纤维 棉纤维是植物纤维素纤维,它具有优良的生态性,由于它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纤维无毒,对人体和环境无害,废弃制品经物理处理后还可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处理的负担,节约资源。棉纤维只要在栽培过程中杜绝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二)、亚麻与苎麻纤维 亚麻和苎麻也是主要的纺织品服饰面料的原料,植物纤维素纤维,如同棉纤维具有优良的生态性一样,由于它也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麻纤维无毒,不影响人体健康,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纤维可再利用,只要在栽培过程中使用的肥料、植物保护剂、生长调节剂等是无害物质,麻纤维就不受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三)、罗布麻纤维 罗布麻具有一定的可纺性和极好的生态性,天然抗菌、除臭,还具有天然远红外功能,是优良的绿色纺织品。 (四)、天然彩色棉花 彩棉是天然绿色纤维,不需漂染,所以对人体基本无伤害,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纺织面料崇尚回归自然的追求,符合生态纺织品的国际趋势。 2、天然蛋白质纤维 (一)、羊毛纤维 羊毛纤维具有良好的生态性,羊毛鳞片层和细胞间质中非角脘物质的化学稳定性较差,易被酸解,易被解脘酶酶华萃取,所以,羊毛纤维在自然界中易被生物迅速降解,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二)、蚕丝纤维 蚕丝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丝脘与丝胶,这些物质耐酸、耐碱性较差,耐日照性较差,在自然环境下易被降解,也易被氧化剂氧化和酶降解,降解速率高,分解物无毒,穿着安全。 (三)、甲壳素纤维 甲壳素纤维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多糖,具有很强的吸湿和透气性能,抗菌防臭,纤维呈碱性并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纤维易被生物酶降解,最终产物为氨基葡萄糖。 四、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1、顺应纺织品服装外销质检要求的变化 (一)、从传统的重视外观质量趋向注重内在质量检测 由于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更能反映其使用性能,因此有的国外客商已将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的条款。 (二)、对纺织品的质量指标更加严格 许多客户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对染色牢度等项目的指标要求明显提高。 (三)、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由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更为重视安全性、卫生性 欧美发达国家出台了相关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近期要实现服装全行业的绿色环保尚不可能,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要想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稳居第一的位置,的确需要这张“环保通行证”。实施绿色环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国内服装行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整体开发水平并不高,而对绿色环保所需的巨大投资必然产生畏惧情绪,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行业以及媒体宣传部门实施必要的宣传示范工作,使服装行业切实看到绿色环保生产所得到的巨大、长远的利益回报,从而使服装企业实施绿色环保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2、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成立跨行业的技术贸易壁垒委员会,下设纺织服装分会。加紧研究发达国家对纺织品服装设置的绿色壁垒,同时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纺织品服装合理的绿色技术防线。我国环保部门采用Oeko2Texstandard100制定了HJIB3O单独生态纺织品标签和图案及其管理办法,要求加强我国生态纺织品服装对内对外统一的形象。尽快建立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体系,制定内销和进出口三位一体的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这对于推动我国加快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与国际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加快“绿色产品”的开发指明了方向。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讲,今天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还只是凤毛麟角,许多固步自封的意识急需转变,大量落后的软硬件设施亟待更新。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的纺织企业在推动生态纺织品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3、发展生态纺织品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环保意识并制定相关环保法规,促使纺织企业改进技术,从事清洁生产,同时注重国际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变更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其次,制定并完善纺织品生态标准,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我国于1998年先后了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及甲醛的检测方法标准,但这些方法标准目前还难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接轨,特别是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还需重点研究解决样品净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关键技术问题;此外在纺织品杀虫剂、有机氯载体、有机气味等项目检测技术及标准上的研究也很不成熟。再次,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从原料上加以控制,采用绿色环保型纤维,如彩色棉纤维、麻类纤维、Tencel纤维、甲壳素纤维等;改善染整加工技术,开发采用无毒、易降解的染料和化学助剂,采用少污染、无污染工艺,如生物酶处理技术,提倡涂料印花、喷墨印花、数字(码)印花、转移印花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无水染色法)工艺等,“免烫”整理应积极采用多元羧酸型无醛整理剂(如BT-CA),有效做好空气净化和排出企业前的印染废水净化工作。 五、结束语 完成纺织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咱们的发展方向,这就坚决了咱们必定要走生态纺织之路。 纺织工程论文:基于人才培养的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探讨 摘 要:我国中职校纺织工程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纺织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企业的未来。文章分析我国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意见。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纺织工程;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业获得了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国许多中职校纷纷设立纺织工程专业,大力培养纺织工程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中职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改革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从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一、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1)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中职校教师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教师多数都是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培养中职校教师,而是研究型人才。这就使得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缺少中职教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另外,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一毕业就进入中职校教书,缺少纺织企业的工作经历和纺织工程实践背景。所以,很难切实了解纺织企业的现状,对于许多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材料不了解,导致教学针对性较差。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思维模式,课程安排上存在过分追求专业知识的内部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点,课程设置复杂,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大,而且抓不住重点。许多不重要的属于边缘的知识占据了大量的课时,一些晦涩的过时的理论知识依然被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目前我国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也就是说,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纺织工程的理论知识,而很少有参加实践的机会。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倒背如流,但是一旦遇到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原因就在于,在我国纺织工程专业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低,无法满足岗位的要求。 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创新教学模式。中职纺织工程专业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新教学模式,如:探究型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型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协作讨论型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同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我省近年来针对中职专业课程的特点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值得大家尝试和进一步探索。 (2)强化学科基础建设。纺织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材料学、组织化学、机织学、针织学、管理学、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还将涉及更多的新兴学科。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加强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不断拓宽专业面。除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应该开设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教师自身来说,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虽然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纺织行业的发展进步也是日新月异的,大量新技术和新机器不断被运用到纺织行业当中。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岗位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根据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转变教学观念。从学校方面来说,也应该为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条件,主要是让广大教师深入纺织企业的第一线,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努力让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校培养一支基础知识扎实,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 (4)创新专业课程模式。纺织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但是学校本身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必须借助学校以外的力量来实现这种要求。目前,我国职业学校都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纺织工程专业必须通过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让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校则根据企业要求制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这既能够促进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的革新,使其更加符合纺织企业的现实要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企业拥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对行业情况非常了解,最能跟上时代的潮流。通过校企合作,使这些工作在一线的人们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有效地弥补学校师资结构的缺陷,从而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结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纺织企业生存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纺织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中职校纺织工程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纺织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企业的未来。近年来,我国中职校顺应时代潮流,对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缺少长期规划,改革目标并不太明确,导致改革措施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合力,最终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面对当前形势,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措施,构建一个新型的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使我国纺织工程专业跟上时展潮流,为国家发展输送大批合格的纺织工程技能型人才服务。 (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 纺织工程论文:纺织工程中生态学的应用与发展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生态纺织品的定义以及生态纤维的种类,就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生态学;纺织工程;应用发展 1 生态纺织品的定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技术在纺织产业中的应用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方向。纺织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基础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 1.1狭义的生态纺织品.狭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为部分生态纺织品或者半生态纺织品,是指在现有的科学知识水平下,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对人体健康无害或达到某个国际性生态纺织品标准的产品,是主要侧重生产、人类消费或处理等某一方面生态性的纺织品。 1.2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全生态纺织品,是指产品从原材料的制造到运输,产品的生产、消费以及回收利用和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符合生态性,既对人体健康无害,又不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纺织品必须符合四个基本前提: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没有危害;废弃后能在环境中自然降解,不污染环境。即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特点。有机纺织品是指纺织品的加工、消费及后处理过程是环保、无污染的,因此,有机纺织品即全生态纺织品,例如有机棉产品。有机棉就是从种子到纺织品的生产过程是全天然无污染的,以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化肥和转基因产品。由于对全生态纺织品要求的严格性,致使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纺织品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是生态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2 生态纤维的种类 2.1天然纤维素纤维。 2.1.1棉纤维。棉纤维是植物纤维素纤维,它具有优良的生态性,由于它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纤维无毒,对人体和环境无害,废弃制品经物理处理后还可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处理的负担,节约资源。棉纤维只要在栽培过程中杜绝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2.1.2 亚麻与苎麻纤维亚麻和苎麻也是主要的纺织品服饰面料的原料,植物纤维素纤维,如同棉纤维具有优良的生态性一样,由于它也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麻纤维无毒,不影响人体健康,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纤维可再利用,只要在栽培过程中使用的肥料、植物保护剂、生长调节剂等是无害物质,麻纤维就不受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2.1.3 罗布麻纤维。罗布麻具有一定的可纺性和极好的生态性,天然抗菌、除臭,还具有天然远红外功能,是优良的绿色纺织品。 2.1.4 天然彩色棉花。彩棉是天然绿色纤维,不需漂染,所以对人体基本无伤害,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纺织面料崇尚回归自然的追求,符合生态纺织品的国际趋势。 2.2 天然蛋白质纤维。 2.2.1羊毛纤维。羊毛纤维具有良好的生态性,羊毛鳞片层和细胞间质中非角脘物质的化学稳定性较差,易被酸解,易被解脘酶酶华萃取,所以,羊毛纤维在自然界中易被生物迅速降解,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2.2.2蚕丝纤维。蚕丝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丝脘与丝胶,这些物质耐酸、耐碱性较差,耐日照性较差,在自然环境下易被降解,也易被氧化剂氧化和酶降解,降解速率高,分解物无毒,穿着安全。 2.2.3 甲壳素纤维。甲壳素纤维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多糖,具有很强的吸湿和透气性能,抗菌防臭,纤维呈碱性并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纤维易被生物酶降解,最终产物为氨基葡萄糖。 3 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3.1发展生态纺织品的措施。首先是加强环保意识并制定相关环保法规,促使纺织企业改进技术,从事清洁生产,同时注重国际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变更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其次,制定并完善纺织品生态标准,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我国于1998年先后了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及甲醛的检测方法标准,但这些方法标准目前还难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接轨,特别是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还需重点研究解决样品净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关键技术问题;此外在纺织品杀虫剂、有机氯载体、有机气味等项目检测技术及标准上的研究也很不成熟。再次,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从原料上加以控制,采用绿色环保型纤维,如彩色棉纤维、麻类纤维、Tencel纤维、甲壳素纤维等;改善染整加工技术,开发采用无毒、易降解的染料和化学助剂,采用少污染、无污染工艺,如生物酶处理技术,提倡涂料印花、喷墨印花、数字(码)印花、转移印花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无水染色法)工艺等,“免烫”整理应积极采用多元羧酸型无醛整理剂(如BT-CA),有效做好空气净化和排出企业前的印染废水净化工作。 3.2 顺应纺织品服装外销质检要求的变化。(1)、从传统的重视外观质量趋向注重内在质量检测。由于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更能反映其使用性能,因此有的国外客商已将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的条款。(2)、对纺织品的质量指标更加严格。许多客户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对染色牢度等项目的指标要求明显提高。 (3)、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由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更为重视安全性、卫生性。欧美发达国家出台了相关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近期要实现服装全行业的绿色环保尚不可能,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要想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稳居第一的位置,的确需要这张“环保通行证”。实施绿色环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国内服装行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整体开发水平并不高,而对绿色环保所需的巨大投资必然产生畏惧情绪,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行业以及媒体宣传部门实施必要的宣传示范工作,使服装行业切实看到绿色环保生产所得到的巨大、长远的利益回报,从而使服装企业实施绿色环保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3.3 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成立跨行业的技术贸易壁垒委员会,下设纺织服装分会。加紧研究发达国家对纺织品服装设置的绿色壁垒,同时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纺织品服装合理的绿色技术防线。我国环保部门采用Oeko2Texstandard100制定了HJIB3O单独生态纺织品标签和图案及其管理办法,要求加强我国生态纺织品服装对内对外统一的形象。尽快建立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体系,制定内销和进出口三位一体的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这对于推动我国加快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与国际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加快“绿色产品”的开发指明了方向。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讲,今天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还只是凤毛麟角,许多固步自封的意识急需转变,大量落后的软硬件设施亟待更新。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数量增加不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寻求的方针,纺织工程的管理才应该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因此要加强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使用。完成纺织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我国的发展方向,促使纺织业必定要走生态纺织之路。 纺织工程论文:纺织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施 摘 要:很久以来,不少中职学校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依然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实践能力差,陷入走出校门即面临失业的境地。如今国家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纺织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中职纺织工程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性分析,力求寻找一个合理的教学体系,并为纺织工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 纺织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 探索 实施 目前,人们对小批量生产、品种丰富多样、高效率完工的纺织产品需求量与日俱增。这种现象使得企业在面试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时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一些平时一股脑扎在书本的学生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无动手实践能力即无法生存,日趋成为每个中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的残酷事实。基于此,有些中职校开始行动起来,组织学生到相应的纺织工厂进行生产实习。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制度或规模的限定,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最终的结果远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现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很显然,单纯地寻求与工厂合作,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学校应该在纺织工程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有效地去实施。 一、纺织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越来越多开设了纺织工程专业的中职学校将实践教学摆在首位,注重学生理论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更多地摒弃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照本宣科的教学体系根源太深,好多学校所付出的努力并未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以后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差,拿到一个纺织项目往往是不会做也不敢去做,并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究其根源,是因为一些学校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基地小、实践设施老旧,教学方法老套、教学创新缺乏,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差。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要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确立思想和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是培养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和企业纺织生产的实践型人才。目标定位是为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培养生力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有: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实验设计、集中实践。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而建立,既要符合思想要求,又要具有可行性。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要因地、因时制宜,不断修改方案,从而保证其准确性。教学体系要求科学、新颖,满足大众的同时要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改革创新的意识。在原来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加上仿真、模拟的教学方式。实验设计是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有助于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集中实践包括生产实践、参观实践、毕业实践等。江苏省现在对中职校提出了“2.5+0.5”的实践教学模式,前2.5年主要在学校接受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剩余的0.5年主要在工厂进行顶岗实习活动。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增加他们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集中实践这一个环节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够让他们得到独立处理一些人际事务的锻炼。第三,实践教学体系能够让学生对纺织工程专业和纺织行业的认识加深,从而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该加强。实践教学相当于一块试金石,能够反馈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从而提高理论课学习的含金量。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保证 要保证所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扩建实践教学基地;二,增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改变老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赏罚分明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五、小结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和产品生产的中间桥梁,是学生由学校踏入社会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能够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未来,实践教学将成为学校教育模式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 纺织工程论文:关于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实行导师制的前期研究与探索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体制,本文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探索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实行导师制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内容、主要作用及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并提出了新形势下进完善导师制的设想和优化策略。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纺织工程;研究探索 0 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在我们国家导师制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近年来,随着各类高校招生的扩张,培养大学生的质量普遍有所下降,教育质量与扩招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并且高校正普及学分制和选课制,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已刻不容缓,这就是我院纺织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和前提。 1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目前这个时期学生一是社会阅历少,知识面偏窄。高中生所掌握的课程主要为应对高考,而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很少,对纺织工程专业更是了解甚少。第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接触社会少,有些人或自以为是,或自卑自弃,这些都是独生子女的常见弱点。 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正是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应运而生的,这种制度的实行能够给学生更多、更具体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成为社会合格人才。 2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2.1 保障学分制改革顺利进行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导师更加成功的完成教学、探索并完善学分制以及推动教育改革顺利进行;交流互动时间的增加使得导师可以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指导学生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 2.2 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大学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主动灵活地选修自己喜欢的课,这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学分制允许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角色转换,并做好学生选课的指导与服务,使他们将所学的课堂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自身素质修养。 2.3 促进教师进步的有效途径。 导师制的实施,可以说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与学生交流和为学生更好服务的平台,把教书、科研和育人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的过程,也是导师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过程,进而更好的促进教学。 3 实行导师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3.1 帮助学生系统规划学习与生活 引导或指导学生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大学学习与生活,分析和解决其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2 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导师不只是学生的良师而且也是益友,导师有能力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定相应学习计划,积极鼓励并耐心指导学生多多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尽早接触自己所学专业,提高自己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正确地做人做事的态度,所以导师应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恰当的做事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3.4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接触和理解较少,心理方面还相对不太成熟。而导师在与学生长期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关系,导师可以及时发现并协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防微杜渐,避免出现一些严重的后果。 4 完善导师制的设想和优化策略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尚处于试运行及探索的阶段,还需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4.1 人尽其才 近年高校扩招直接导致高校教师比较紧张,致使指导效果不尽人意。对此,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让更多的老师充实到导师队伍当中去;另外可以让退休教师加入丰富导师队伍,甚至可以考虑聘请有经验纺织企业或公司的技术人员作为导师。 4.2 个性化辅导 导师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和学习成绩等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授之以渔,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并协助学生完成人生规划。 4.3 考核与奖励并进 导师制实行后,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验证。因此,对于导师这一较为特殊工作的考核应该尽量细化和量化,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5 结语 在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推行导师制是一种旨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尝试。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主要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导师制的实行也会全面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纺织工程论文:基于多元化人才需求下纺织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是对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本文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学分制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结合纺织工程专业的实际,构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主模式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子模式,探讨了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多元化;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格局及经济水平的发展,高等教育不再是独立封闭的象牙塔,需要面对各利益主体的直接干预和间接影响,由于利益分配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培养目标、教育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多元化的格局。本文以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为出发点,结合纺织学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纺织工程专业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新时代,接受着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高等教育必须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专业范围狭窄、教学计划不够灵活、课程设置固定、服务面向单一的状况。只有积极进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才能适应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发展之路,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必须致力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迫切需要我们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培养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视野开阔、团结协作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来支撑和引领发明创造、创意设计、集成创新等工程技术。因此,构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纺织学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世纪以来,我国各院校纺织学科随着纺织工业的扩大和发展,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纺织学科的研究正在向高技术纺织品、纺织机械自动化、智能纺织品、高能物理技术、纳米及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功能纺织品等方面集中,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体现了高、精、尖的发展趋势。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与背景,纺织专业的培养方案如何改革、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做到删繁就简、吐故纳新,专业理论如何与前沿科技的结合、如何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的教学教材体系等等,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目前全国总体的纺织高等教育和纺织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纺织企业的需求,应该给学生补充向前延伸到高分子材料等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高分子化学、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基础知识及中间改造传统纺织的数字化、信息化基本原理与技术。 三、我校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促进措施 1.转变观念、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准,以学生内在素质的普遍提高为目标,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提高实践能力为切入点,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多样化的要求,使不同的知识水平、智力和能力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取向。重视发展协调人文学科,人文学科能够对大学生的人生境界人格特征未来的发展与成就产生重要影响并以各种形式对高素质高规格的人才培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注重内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方针。内蒙古工业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地方性院校,面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学校在注重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树立了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内涵提高为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12361”的工作思路,“1”是1个落实即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其他工作都聚焦于教学工作中,通过每学期教学质量奖的评定、教学能手的评选、教学技艺大赛的开展、职称的晋升等方面积极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2”是指2个注重即注重教风与学风建设。通过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规范教师的工作职责,以狠抓考风为切入点,实现学风的根本转变,形成教风的提高带动学风提高的良性循环体系。“3”是指3个提高包括教师业务能力、学生学习能力、教学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提高。采取“传、帮、带”及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计划等模式实现对年青教师的培养。对教学管理人员从队伍的稳定、待遇及业务培训制定相关的措施并实施;“6”是指即6项任务:(1)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我校现有6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文、经、管5大类,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多而全的现象,个别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学校在专业整合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充分改变过去专业设置偏细、偏窄的局面,进一步凝练体现办学特色。(2)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多样化:构建了主模式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子模式,建立宽口径的柔性专业方向,完修订善2013版培养方案。严格目标管理,通过选择专业、专业方向及第二学位、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成才走向,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弹性的培养计划和灵活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都有良好的发展。我校开设的第二学位有管理学、法学、计算机、外语四个专业,从1995年开办以来学生生源不断增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结合地区经济及羊绒、羊毛资源优势,在大纺织工程专业下设立了数字化纺织技术、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品贸易3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半学平台课程,后一年半按照专业方向学习,同时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充实柔性专业方向,方向设置上具备足够的开放度和弹性,以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课程体系实施专业“基础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课程包括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物组织、针织学、纺织品贸易等课程内容,模块课程根据不同方向加大纺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开设计算机在纺织上的应用技术、加工制造(CAM)、电子商务EB和纺织企业信息化管理、神经网络技术、新型纤维、色彩学、国际结算与融资等课程,学生不能仅限于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将大量的相关专业课程和感兴趣的课程作为自身专业的辅助课程来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专业领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3)学分制的推进与完善:我校于2011年实施了学年制下的学分制模式,2013年开始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入学按专业大类招生,第一、二年开设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包括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地点及考试。第三年学生自主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设置课程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进行安排。在课程设置过中,体现“文理结合,学科交叉,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已有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类型,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及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各专业方向的部分专业课都进行了适当的前移,例如纺织工程专业将纺织工程概论课程由第三学期提前到了第一学期开设,纺织材料学提前到了第二年学期开设,织物组织结构及纺纱学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专业课前移后使同学们有精力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就业和再深造创造了有利条件。(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对现有教材进行科学剪裁,把一些内容较简单或学生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接触的内容,只提出要点,作穿针引线的讲授,结合学科发展增加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学生知识的要求。打破传统的第一课堂授课的方式,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科研性、讨论式、实验性、创新性、独立性、灵活性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开设专业前沿课程,由多名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共同讲授完成。把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进行考试方式多样化的改革,加强平时教学过程的考核,将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阶段小测、小论文、写心得体会、技能训练、查阅资料各阶段的成绩记录到平时成绩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程结课考试中采取闭卷与开卷并举,笔试与口试、答辩并举,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并举,综合利用多种考核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5)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构筑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平台,强化实践育人的功能,拓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实践体系,主要有导师制工作室、创新实践课程、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开放实验、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活动组成。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把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类实践环节纳入实践平台,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长期以来我院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集团、包头鹿王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专业课现场教学、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建立了企业技术骨干与学院专业师“结对子”的专业工作室,探索了“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连续三年纺织工程专业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2%、95%、97%,毕业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6)强化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评价:我校实施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在学管理上强化教务中心的作用,形成了校教务处、学院教务中心的上下联动机制。实施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学校教务处与学院教务中心、督导组联合进行教学检查,建立班级学习信息员联系制,定期召开教师、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同行教师课堂评价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学过程管理。针对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将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有机结合,收集反馈信息,形成评价报告,一方面向校外公布,以应对外界的关注与批评,一方面反馈给教务处、院教务中心及任课教师,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面对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工程教育担负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的人才,必须从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制度人性化、培养评价全程化的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纺织工程论文:纺织工程学科实验与实践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高校实验和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苏州大学纺织工程学科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纺织工程实验教学或实践科学评价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纺织工程;实验与实践;教学评价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史量才先生创办的“私立女子蚕业学堂”和蚕桑丝绸实验场发展而来,开创了我国丝绸实验教学先河。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以“重基础、重实践、求创新、求发展”和“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实验教学理念,从构建“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开放型”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出发,对实验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研究。 工科实验和实践教学是一种通过动手操作或参与生产而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综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其评价体系必须采用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指标和方法。本文通过对目前工科实验和实践教学现状与动态过程分析、研究,同时考察纺织工程学科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教和学两方面,提出建立对纺织工程实验教学或实践整个过程进行科学评价体系的构想。 一、纺织工程实验与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以往的工科实验和实践教学一般都是以实验教师作为实验内容或实践环节的讲授者和示范者。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实验或实践过程中完全按照指导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环节很少,更谈不上对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例如,纺织用水总硬度和总碱度测定实验通过简单的化学滴定过程就可以完成实验,与普通化学的滴定实验没有太大差别,学生无需预习工作,按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操作就可以。实验完成后,学生对纺织用水对于总硬度和总碱度的特殊要求仍然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实验效果欠佳。从另一角度看,这种不太需要进行独立思考就可以完成的实验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目前采用的学生评教和督导评教结合的方式对教师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存在一定局限。在学生评教中,部分学生存在对实验教学不重视,容易从自身喜好而不是教学效果出发对实验教师的教学进行评判,对学生要求严格、负责,教学态度认真的实验教师往往得分不高,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实际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根据实验的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把握。而由于实验成绩的评定目前主要依赖实验报告和最终的实验数据,因此学生对教师的引导和提问不以为然,有时甚至产生反感情绪,认为其妨碍了实验进行。此外,教学督导队伍中从事过专业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较少,导致督导内容主要集中在实验计划、目标、内容和过程中的规范化方面,无法进一步深入。 由于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高度复杂性使这项工作成为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薄弱环节。目前,工科实验和实践教学一般都会从实验计划、实验目标、实验过程、实验内容、仪器设备完好率、实验报告等环节进行考核,但没有形成科学的、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1]。尤其对工科实验和实践教学具体过程的评价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这影响了实验教学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很多实验和实践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附属产物[2]。 结合苏州大学纺织工程学科的评估与建设及培养目标和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注重更新纺织工程实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验教学,普遍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增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这种实验和实践方案具有综合性和探索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3]。目前,各高校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都比较重视,但是对实验和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和指标却较少甚至缺乏,对于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方法也比较简单。不少高校主要还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对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无法全面、系统地反映学生实验的综合能力及进一步评价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4]。 实际上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应该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层次,需要用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程序与方法评定实验教学的效果[5]。例如深圳大学从实验教学目标与管理、实验教学内容与改革、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教学条件、实验教学效果六个方面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相关院校也建立了类似的评价指标,只是具体指标和比例稍有不同[6-8]。另外,特别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内容也进行过相关研究,一般认为应包括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验条件、实验教学过程以及实验效果四个方面。综上所述,目前普遍采用的评价方法中都是使用权重法对实验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进行计算,是一种相对具体、实用的教学评定方法。 二、纺织工程实验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得到充分落实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实验和实践能力测评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于纺织工程这种典型的工科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的成败直接影响本科教育质量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与口碑。在实验和实践评价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在整个实验过程花了很多时间在实验室中完成,但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是较多地使用书面的实验报告等形式,不能反映出整个实验和实践的过程优劣。 (一)在实验教学或实践环节加入互动元素 本文在实验教学或实践环节中加入互动元素,迫使学生必须进行独立的思考、判断及讨论才能将实验完成,无法按照实验或实践的指导书按部就班地操作,提高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并不能得到以往由实验教师准备的相关试剂直接使用,而需要自己进行各种试剂配制,了解实验药品各项性能,进行精确称量、配制以及后续过程。例如,纺织用水总硬度和总碱度测定实验首先要求学生进行EDTA标准溶液的配置和HCl标准溶液的标定。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为实验的进行准备标准溶液,而且通过配置和标定的过程熟练掌握了天平的称量方法、有效数字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个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同样重要、实验过程决定实验结果准确性的理念,大大提高了对实验过程的重视程度。在上述过程中,若标准溶液的配置和标定出现误差将严重影响后续总硬度和总碱度测定,因此促使学生对实验过程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此外,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还注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以往的实验都会提示用多大的容器和多少试剂配制某一浓度的溶液,而经过改革后都只告诉学生需要配制某一浓度何种溶液的信息,其他如容器选择、试剂称量及计算都需要根据实验后续过程的需要进行预估和计算,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大局意识。得出相关实验数据后,学生需要自己进行查阅文献或书籍,评价水的总硬度和总碱度是否符合纺织用水的要求,大大加深了对于实验的理解和掌握。上述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而且改变过去学生往往按照实验和实践指导书上的内容进行操作,致使完成实验后仍然对实验目的、目标等不是特别清楚,对实验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另外,通过对实验教学或实践环节的评价,使用权重法得出学生在实验教学或实践环节中各评价项目的总体评价,取代以往仅仅对于是否出勤、是否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情况的考查。例如,在实验报告的设计中引入了实验过程数据的记录,有效地跟踪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状态,避免了唯实验结果进行评判的不合理局面。 综上,由于将互动元素引入到实验或实践中,促使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实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最终才能解决问题、完成实验。根据纺织工程学科实验或实践教学的特点,指导书提供信息包括实验目的、可用材料、仪器设备等,学生根据上述信息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达到实验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需与实验老师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具体步骤的合理性等问题,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书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必须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验实际情况自己合理安排实验步骤、计算实验材料用量等。具体评价方案可以根据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查阅资料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研究报告表述能力等七大方面,制定每个大项的权重;其中每大项都具体制定出得分细则,将各项得分根据权重法计算后,最后得到一个综合评判的分数。而每大项的得分细则就可以通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与教师的互动情况进行评定,这样可以反映学生实验全过程情况。 (二)采用“三元制”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三元制”。一方面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对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效果等三大方面由学生进行评分,制定每个大项的权重;在每大项都具体制定出得分细则,将各项得分根据权重法计算后,最后得到一个综合评判的分数。 表1学生实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另一方面,采用专业教师评教的方式,从专业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三大方面根据得分细则对实验教师的教学进行评分,最后得到一个综合评判的分数。这样既可以从学生角度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又可以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更合理地评价教学效果。再结合教学督导的评价体系,例如可以从实验计划安排、实验目标制定、实验内容启发、实验过程指导、仪器设备准备等五大方面对实验教师的教学进行评分。这里的评分方法也是通过制定每个大项的权重,在每大项都具体制定出得分细则,最后得到一个综合评判的分数。最终再根据学生评教、专业教师评教和教学督导评教三个方面的分数、权重得出关于教师教学效果的综合性评价分数,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真实的实验或实践教学效果,防止对教学效果评价的片面性。 纺织工程论文:面向纺织工程的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仪器仪表学科领域唯一的大学本科专业,主要开设精密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试与控制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能面向各种国民经济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理论教学方面,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讨论,组织教师试讲和相互听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互提建议,高效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安排内容丰富的、面向纺织工程的实践环节。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培养环节。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纺织工程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仪器仪表学科领域唯一的大学本科专业,主要开设精密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试与控制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能面向各种国民经济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于国内各高校原来的学科基础情况不同、服务企事业单位对象有所不同,所以现有学科设置、办学特色、教学水平具有很大差别。为体现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按照新的测控专业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设置以及办学特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定位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专业方向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近年来各个工科高校着力发展的本科专业之一,但各个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各不相同,培养方案也具有极大差异化。本校测控专业的起步在国内较晚,自2006年开始招收测控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于机械工程二级学院。与天津同城拥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仪器仪表”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天津大学相比,在软硬实力和学生素质方面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本专业创始之初,就在探索如何有创新、有特色的办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本系对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及实验实习等各环节进行了探索,确立了面向纺织科学与工程,以纺织生产设备和纺织工业工序检测与控制为载体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12年,已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初,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本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东华大学,彰显了百年纺织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纺织学科建成并拥有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和实验基地,在纺织复合材料、纺织机械自动化技术和纺织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测控与仪器学科和专业知识在纺织工业中有大量的应用,比如对于纺织工艺、纺织材料的检测以及对纺织设备和纺织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关系到纺织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保证。如今在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下,国纺织机械设备发展迅速,纺织工艺有重大改进,对PLC、工控机、变频器等控制元件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与广泛。纺织设备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研究开发也是本校测控系教师的研究重点方向,因此利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知识对纺织工艺、设备进行了最优化的研究和大量改进,结合测控专业原有的实践与培养基础,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办学模式。 二、加强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实习就业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讨论,组织教师试讲和相互听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互提建议,并到其他开设相同专业的院校进行充分的调研,避免不同课程之间讲课内容重复,高效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在已有专业基础课设置之上,同时加大专业任选课的内容,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并充分体现了面向纺织工程的特色,专业拓宽类的任选课内容反映了本专业前沿技术。将在机械设备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中和纺织机械的故障监测与诊断结合起来,在光学工程课程中将高清晰CCD检测技术应用于纱线外观测试。本专业也加大了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如与德国莱茵―瓦尔科技应用大学,韩国国立庆尚大学等开设相关专业的国外高校交换了各自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就各个学校的培养特色和培养模式进行了交流。选用和编写适合的教材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校近年来出版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设计实用教程,测控专业英语等教材,从而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安排内容丰富的、面向纺织工程的实践环节。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纺织和纺机测试控制领域的各项技能,另外可以举一反三扩展到其他各个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支持和鼓励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开设设计性和综合型实验,提高此类实验指导课时费,加大实验耗材补助,推荐师生组合参加学校的实验教学比赛。组织测控系的教师和纺织学科、自动化学科的教师进行实验交流,探讨和研究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创新,进行实验的重新设计和优化改进。纺织机械动态经纱张力检测与控制原本属于纺织工程学生开设的验证性实验,现在经过变革和改进成为测控专业学生传感器课程中的设计性实验,并将纱线张力检测与控制实验设计理论方法扩展到对于梁、钢缆和受拉细长杆的检测与控制实验之中。此外结合纺织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在纺织机械和纺织工艺中的单轴独立驱动、多单元同步控制、张力在线检测与控制、自调匀整、电子送经与卷取、纺织品质量在线检测等领域,都已经过革新和改进成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实验内容,扩展后将测控专业知识灵活合理地应用到其他工程设备的检测、监控系统设计开发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还承担了校企合作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测控专业本科生可以利用这些项目助研活动使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培养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科技竞赛,以赛代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测控技术与仪器科技竞赛兴趣小组,每年在暑期开设单片机技术应用和测控电路设计等领域的培训制作夏令营,深受测控专业的学生欢迎。测控专业本科生在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的获奖比例达到全部学生人数的65%以上,特别是在纺织机电产品检测与控制竞赛和制作方面斩获不少成果。我校根据现有的实习实践条件和就业形势,制定了集中与分散、校企结合、学校派遣和自主选择多种形式并存的专业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学院所拥有的天津市现代机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现代纺织企业成套生产装备,远程液体染料无管路自动配液机,巷道式立体仓库等大型纺织机电装备,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习条件,实现学生与工厂企业现场设备的“零距离”接触。此外,学院与山西经纬纺机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建立青岛胶南纺织机械创新平台,和天津海泰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保证本专业的实习实践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还给毕业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机会。这种体系不但使得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纺织工程类专长,而且可以服务于其他工程应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作为曾经隶属纺织工业部的传统纺织强校,测控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在就业季也能搭上校内大批纺织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顺风车,每年有45%以上的本专业毕业生进入纺织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开发研究以及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如同检测与控制作为纺织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一样,本校测控专业毕业生也深受广大纺织类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三、结论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光、机、电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工程技术学科。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经形成了以纺织设备与产品信号检测、光学测量以及机电控制为特色,侧重于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围绕科专业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向纺织工程办学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并且得到较好的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纺织工程论文: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初探 【摘 要】以“卓越”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为主线,通过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程能力;实践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 1 指导思想 以“卓越”理念为指导,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培养“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专业特色和就业形势,多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对专业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各环节进行整合、优化,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设置了“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发展势态良好的专业方向,拓宽专业覆盖面,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及学生自由择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从事基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系统化,按学科类别整合课程设置,力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实践性环节与企业挂钩,让企业与学生尽快实质性的接触,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具体做法 2.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2.2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由过去的37周增加到45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近几年共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二十多项(国家级2项,省级6项);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2.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1)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是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 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3)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 校企结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控制 加强对毕业选题的审核;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时间和工作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文件的检查;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严格答辩环节。 3 创新点 3.1 立足行业,面向企业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3.2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3.3 突出两“重”,彰显两“强” 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4 绘制教学体系拓扑图和能力体系拓扑图 以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由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三层递进式的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有了显著的提高。 纺织工程论文:从纺织工程看现代工程技术的综合趋势及其方法论意义 【摘 要】对于纺织工程来说,随着技术的不断改革与进步,在工程技术实施过程中,人们为了使成本不断的降低,以及综合性的来推动其发展,所有工程技术越来越趋于向综合方面发展了。 【关键词】纺织工程;工程技术;综合趋势 一、从纺织工程看工程技术以综合为主流的客观形势越来越强化 (一)综合能力的上升与技术的全面性给科研课题奠定的基础 现以纺织工程技术做例子,真实情况显示:一是综合逐渐成了工程产品换代更新的重要来源,脱离综合开发新产品越来越艰难。比如,自古以来的织物,纱线都它们的缺点,从服装厂,染整厂,纺织厂和消费者等对这些进行自己的判断并且变成新的综合全面性要求以来,五颜六色的混纺纱大批出现,精致新奇的混织物引人注目。如上海第21棉纺厂以前出产的阔幅棉布式样枯燥,一些产品20年来总是老样子,前年他们和第一印染厂生成综合力量,才把印花和织花两种不一样格调的图案融合为一体,一年里一起试验完成了76个新产品。二是工程新设备,新材料逐渐依赖于靠综合方法来供应。就是因为综合,纺织原料超越了几千年来毛,棉,丝,麻等纤维的桎梏,很多新奇的化学纤维逐渐涌出,尤其是那些合成纤维的材料比例日渐上升。按照计算,在整个地球各样纤维的使用数量当中,九年以前合成纤维只有七百五十万吨,大概是棉花使用量的二分之一,时棉花使用量的3倍。 (二)工程技艺综合形式的主要力量正逐渐产生和进步 (1)工程技术已经不止靠阅历和经验的方法来处理问题,而是将越来越多的理论类学科融合在一起。在纺织这个融合点上,之前相互独立甚至任何联系都没有的理论学科产生了关系,成为了一些综合型学科体系,这些学科体系既包含基本的科学知识,又包含科学技术特点,还包含有社会科学的特征,比如纺织环保学,棉纺力学,生物染色学,合成纤维纺织学,服装生理学等。(2)很多工艺虽然有悠久的历史,独自成一体系,但是依然在和新技艺的融合里逐渐创新。比如纺织技术,不仅和其本身建立的新技艺相综合,像1783年约翰怀亚特和路易斯皮尔共同发明的三罗拉牵伸技术和新的加捻卷绕技术综合于1968年春产生的BD-200型气纺机;现代提花机设置了电子程序控制机构,原其织造图案提花技术则是对约瑟夫扎卡特在1804-1808年发明的成果的综合。另外是和纺织技术之外的多种现代技术相融合,尤其是50年代以来的红外技术,超声波技术,静电技术,激光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崭新果实,逐渐和纺织技术中的很多技术相融合起来,成为具有纺织业特点的综合技术。(3)科学,技术中很长时间不能使用等情形,正在呗综合形式所疏通。比如,现今新型纺纱有自捻纺纱,静电纺纱,气流纺纱,涡流纺纱,尘笼纺纱,喷气纺纱等十来技艺,这当中静电纺纱在生产中还没有得到重要使用的原因,主要是流场理论依据不够;而气流纺纱的完善,成熟和较大范围的应用于生产,则是生产,技术和理论有机结合的成果。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大工业生产中,整个过程是客观的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当今工程技术的所有重要的进步不仅要以社会生产为基本,还要以科学依据为灵魂。 二、工程技术以综合形式产生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 从整体来看,工程技术历经几百年以分化为主流的发展之后,综合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在近四十年来,以综合为主流的客观形式越来越强。纺织生产的发展进程,即是一个例子。良久的早期纺织,即使有男耕女织的分别,可整体仍是处于“自己织布”,“自己纺纱”,“自己种花”,“自己消费”的初期的综合为主流的时期。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先是纺织和植棉产生分化,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又把织布和纺纱作为它重要的生产部门,纺织进程也被分离成很多不一样的操作,而且独立化到这样的地步,导致每种操作技术成为特殊工人的专一职责。因此,纺织达到了以分化为主流的近代时期。纵使是纺织生产中的各类专业化,脱离了综合的作用,想要再独自深入是相当艰难的。若要最大程度的降低纺织过程中徒劳的中断,把染整,织造和纺纱技术建造在生产过程全部自动化的情况上,要从车间转变到流水,甚至要实现纺织物非织造生产,都需要将越来越细的纺织过程统而联之,越练越紧密,让全部的分化都得以综合当作联系的关键。 三、从纺织工程看现代在工程技术进行综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引进技术方面的问题,必须要明确和实施综合改善的原则。增强我国工程技艺水平的根本途径,既不能依赖于完全进口,也不能一味的复制仿造。只有进行综合性改善才是创新,才能创立并发展水平先进的,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工程技术体制。主要原因是他们既勇于面向国际实行综合,又擅长于发挥其很强的综合性改善能力。再谈我国曾引进气流纺纱设备一例,就是一个教训。前年常州,广州,陕西,郑州,上海,石家庄,青岛等地共有七个工厂,前后共消费几千万美元进口了约一百五十台气纺机,占我国那时全部进口气纺机设备的90%以上。弊端在于,虽然进口台数很多,可机型却只有西德和日本这两种,明显是仅想到使用于生产。若是转换到综合性改善的方面上来,就可以发现当今世界上其纺纱设备的型号不少于三十余种,而去年我国各个地区已投入生产第一代气流纺纱机,第二代气流纺纱机亦有所突破,我国在气流纺纱机的试验制造上拥有了综合改善的条件。所以,消费相同的外汇,比起各地方厂同一时间从相同的国家进口那么多相同型式的设备,不如各自向不同国家进口各种型号的设备,同时实施综合改进. 总结: 虽然随着技术的提升,纺织工程技术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发展,但是在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对技术的提升、引进以及培养更多的人才来对问题进行解决。 纺织工程论文:论纺织工程技术与相关问题 摘要:二十一世纪,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本人认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外来技术的渗透,在信息纺织、新材料纺织领域中加速纺织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及运用,争取在当今世界纺织产业格局中重构国际纺织产业分工链条,从而促进纺织产业的不断升级. 关键词:纺织工程;技术重要性;相关问题 引言 随着世界先进纺织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论文论述了纺织工程的技术的重要性,和纺织工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纺织工程技术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是中衣占首位, 这足以说明纺织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装饰织物及其配套产品涉及的范围也日趋广泛, 地毯、窗帘、名人字画、床罩、被套等等都以系列化、配套化、整体化展示着它的独特风格。就连客车、客机、客轮的内部装饰也为开拓装饰配套产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大都市文化娱乐设施的兴起, 更期待纺织装饰品为它们精心装扮。 纺织技术在产业方面也是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航天技术、原子能工程, 以及一切动态领域中均有应用, 如: 运载火箭、宇航器材、原子能工程的防辐射遮蔽物、防辐射工作服、各种交通工具的辅助、装饰材料等; 用于水利工程、采矿、农业、林业等技术的增强材料或遮蔽物; 用于土木建筑、设备安装及使用工程, 如: 吸音、隔音、传音、节能等材料及各种休息、娱乐场所的有关设施; 用于机械、电气、电子及复合材料工程; 用于医疗、医药、保健及公共卫生设施, 纺织品的潜在发展势头难以估量, 纺织专业的前景更是一片蓝天。 2纺织工程技术的发展 纺织业的发展在如今看来是一发不可收拾。它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用途。这还要追踪到20世纪的那两次改革。是它们把纺织产业制造技术彻底改变了。.前20 世纪40年代的产业革命给纺织送来了新材料和材料科学, 这一高新技术使纺织品的产品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那时候起, 研究人员学会了怎样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制造最适用的纤维和产品。 而在20世纪70年代, 则给纺织送来了基于智能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代制造技术, 使纺织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升。过去, 开发一个新的提花布, 从设计到生产大约需时15天-20 天, 而现在由于数码纺织技术的介入, 只要15m in -20m in就可以完成; 过去, 生产一种新印花布, 从花型设计到制版印花至少要数天或数十天, 而且还要多道工序予以配合, 但现在由于使用了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也只要十多分钟就能完成。 目前, 这些新技术、新产品虽还处在不断取代、完善及丰富的过程中, 但普及不会超过10 年-20年。现在企业界感到最急于解决的倒是怎样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创新技术的专业人员的问题, 除了其质量还要数量。 3纺织工程存在的问题 3.1废水 纺织废水主要包括印染废水、化纤生产废水、洗毛废水、麻脱胶废水和化纤浆粕废水五种。印染废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污染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印染企业每天排放废水量约300~400万t,印染厂每加工100 m织物,将产生废水量3~5 t。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纤维原料本身的夹带物,以及加工过程中所用的浆料、油剂、染料和化学助剂等,具有以下特点:(1)COD变化大,高时可达2000~3000 mg/L,BOD也高达2000~3000 mg/L。(2)pH高,如硫化染料和还原染料废水pH可达10以上。(3)色度大,有机物含量高,含有大量的染料、助剂及浆料,废水粘性大。(4)水温水量变化大,由于加工品种、产量的变化,可导致水温一般在40 ℃以上,从而影响了废水的处理效果。 3.2 废气 纺织行业的废气主要来自行业内的约两万台锅炉,这些锅炉总蒸汽容量约为6万t,其中烟尘排放达标的锅炉约占总数的85%。这些锅炉绝大多数以煤(包括一部分原煤)为燃料,这些煤含有一定量的硫,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燃烧废气、二氧化硫和烟尘,严重污染了环境。 纺织废气的另一主要排放源来自纺织生产工艺过程。纺织工业生产工艺排放的废气主要来自于化学纤维尤其是粘胶纤维的生产过程。化纤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二硫化碳和硫化氢为合成原料,由于工艺原因和过程控制的不彻底,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废气的排放。 3.3 噪声 噪声污染是纺织行业尤其是棉纺织行业目前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棉纺织厂由于大量使用有梭织机,厂内噪声达90~106 dB(A),而人耳对噪声的最大允许值仅为85 dB(A)。纺织车间的环境噪声平均在100~105 dB(A),超过了人耳对噪声的容许极限,故对工人听力损害特别严重,听力损伤可由听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噪声性耳聋。此外噪声还可引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生殖系统等多种症状。有报告显示,噪声对纺织工人健康影响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衰退、听力下降、心电图异常等症状,严重威胁妊娠期的女工及其子代的健康安全。在强噪声环境下还会出现行为功能损害、视觉反应时间延长、阅读能力下降、思维受影响等症状,这些症状将随时间变化愈加明显。 4应采取的对策 4.1建立健全相关的环境法规法律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加入WTO,纺织和服装产品的环境质量标准与国外相差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出口。为此,只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才能为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建立绿色通道。同时,还应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纺织企业的偷排超排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对污染问题严重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对小型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措施,对一味发展经济不顾环境的地方保护行为进行打击,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和企业大力扶持,鼓励和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绿色消费。 4.2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环保。国家应发挥自己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职能,运用经济手段对推行环保产品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对弱势环保企业予以扶持,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运用政策手段来调整纺织产业的布局,对存在污染问题的“三资企业”和生产设备与技术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坚决不能引进。合理征收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加大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开发高效低耗的节能环保设备,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燃煤锅炉的比重。在税收方面对环境产品和企业进行适当的减税甚至免税。 5纺织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改革开放20年来, 纺织业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从1978年的300万吨发展到目前的近1000万吨, 居世界第一位, 纺织品曾多年居全国出口商品之首。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 全国现有中等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2万余家, 2001年纺织工业总产值(不变价) 8895亿元,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 5%;纺织品服装出口533亿美元以上, 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201% ; 实现利润268亿元, 占全国工业利润的58%。 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贸易国, 是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 仅1999 年,纺织品出口创汇达480亿美元, 是仅次于机电出口产品的第二大宗出口商品。现在, 我国进入WTO无疑将给纺织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已有专家做过预测, 中国加入WTO 以后, 纺织品出口将大幅度增加, 纺织业将是我国得益最大的工业, 其就业需求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6%以上。 6结语 总之,从改革开放至今, 纺织虽然在中国的出口产品中已降到次要地位, 但中国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 全世界有1 /3以上的人穿的都是中国制造的服装。这几年, 中央采取棉纺压锭的措施, 许多入都误以为这是一个产业不景气的信号, 但实际的情况是从压锭以来, 通过新建和改制后重建形成的纺织制造能力已远远超过了原有的纺织能力, 甚至是成倍地增长,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许多新兴的纺织工业区(城), 简直可以说是星罗棋布, 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我国纺织工业正处在非常好的发展时期, 内、外两个市场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要努力提高我国纺织品质量水平,迅速建立我国纺织品标准体系,同时也要加强生态纺织品标准化管理工作。 纺织工程论文: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举办学术报告为行业发展献策 2013年纺织行业面临着国际经济形势仍充满变数、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等问题依然存在、节能环保压力更为突出等不确定因素,这些将对纺织行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如何切实有效地化解困难,突出重围?受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邀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为约500位上海纺织界同仁作报告,分析了当前局势,为上海纺织业的布局提供了新思路。 依然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纺织行业具有高度市场化特征,从长远看,发展中的阻力会逐步减少和消除。王天凯谈到,首先,医疗、卫生、建筑、交通等产业稳步发展,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使纺织纤维材料与制品的应用领域大幅拓展,为纺织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其次,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电子信息、精密制造、化工、生物等领域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将为纺织行业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撑。 此外,以高新技术纤维、高端纺织装备、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为代表的一批高端纺织科技成为国际纺织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其中部分技术在发达国家也仍处于起步阶段,是我国纺织行业加快创新发展、缩小与强国之间的差距的机遇。 创新成果应用是发展途径 当前,我国纺织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王天凯表示,贯通产业链的科技创新联盟虽在组织上已经搭建了一些平台,但效果仍不明显。 去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评选的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奖项就有170多项,但回过头看真正实现重大成果应用的一个也没有。 王天凯建议,纺织业内部要继续在体制上、机制上积极探索,争取早出成果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院校、社会组织各自发挥所长,着眼不同层次的人才开展培养工作,将人才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新形势下问题更显突出 此外,节能环保形势严峻。国家及地方在节能环保方面的量化任务、新排放标准要求,以及来自社会层面的舆论和国内外环保组织的压力不断增加,不仅使纺织企业面临提标改造任务艰巨、投入增加、资金紧张等问题,印染行业更出现了准入、用地、融资多方受限的情况,产业链中间环节发展空间狭小,长期将形成瓶颈制约,对行业发展全局产生严重影响。 王天凯建议,纺织业应实质性推进节能环保工作,集中解决当前排放提标问题。针对污染物排放提标要求,加大节能环保相关技术改造投入,扩大纺织清洁生产技术、污染物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落后技术装备有序退出。 棉花政策影响突出。国内现行棉花管理政策打破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仅引起了内外棉价差拉大,棉纺产业链竞争力严重削弱,效益恶化,更造成了国产棉品质大幅下降,以及棉纱大量进口削弱纺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等更为长远和深层的负面影响。2013年国储棉已成为国内棉花主要供给渠道,进口配额发放、储备棉抛售价格、棉花品质等问题都将对行业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王天凯认为,棉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减少棉价差损失,同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产品开发力度。(耿挺编辑:陶艺音)(上海市科协) 荷兰爱思唯尔代表团访问中国科协 5月6日,荷兰爱思唯尔集团(Elsevier)全球开放获取事务总监艾丽西娅·怀斯女士一行拜会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会见了代表团,双方就科技期刊有关合作事宜进行了交流沟通。 爱思唯尔集团(Elsevier)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文献出版公司之一,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其前身可追溯到16世纪,出版物包括世界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细胞》等,每年共有250000篇在其出版的期刊中。爱思唯尔数据库Science Direct是全球著名的学术数据库,每年下载量高达10亿多篇次,对全球的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兴平对爱思唯尔代表团的来访表示欢迎。他向客人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情况和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及中国科协在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国际化、开放获取出版等方面采取的措施。艾丽西娅·怀斯女士重点介绍了爱思唯尔的开放获取计划以及全球市场拓展计划。双方在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科技期刊开放获取、期刊在线以及期刊国际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共识。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巡视员王晓彬、爱思唯尔集团中国区政府事务总监张玉国等参加了会谈。(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纺织工程论文:基于网络的成人纺织工程函授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从传统函授教育的特点、现状和纺织专业人才资源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本校成人纺织专业函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办学资源状况,对学校成人纺织工程专业函授教育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充分借助学校现有网络平台,整合学校优势办学资源,采取了多项措施,探索做好纺织行业的成人函授教育工作新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背景;Blackboard;成人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成人函授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授课教师不熟悉成人教育规律、教师缺乏积极性和针对性、面授流于形式等诸多缺点,导致函授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传统函授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别性的特点,有助于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可以在导学、自学、答疑等阶段充分运用,其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自学方便,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成人高等函授教育若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教育,使传统函授教育与计算机网络等新的媒体手段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可辅助完成传统函授教育的各个主要教学环节,能够最大限度缓解成人函授教育的“工学矛盾”,弥补了传统函授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为函授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成为助推当前函授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1]。 因此,建设、完善适用的教学资源平台和数字化教育服务系统,可充分弥补函授教育自身教育资源的弱势和不足,从而使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了根本的保证,也是今后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所开展的教学改革探索研究也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 一、基于网络的Blackboard平台简介 Blackboard教育软件(简称BB平台)是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一个支持百万级用户网络教学平台,它以课程为核心,具备很多可独立运行并且支持二次开发的模块结构。它包括了学习管理平台、门户社区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评估平台等,为师生提供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BB平台具有成熟、稳定与可支持大用户量访问、交互能力强、多种语言支持等突出特点。目前BB平台正在各大高校兴起,但是BB平台并不是一个现成的网络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利用其所提供的功能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环境。教师在BB平台上开设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在平台上设置作业等[2]。 BB平台是交互式教学系统,为师生提供了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学习管理平台主要有五大功能模块,即课程内容模块、课程工具模块、课程选项模块、测试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突破了课堂授课的时空限制,能向学生提供更全面、广泛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可快速构建网络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大规模的用户同时学习,能够满足建构网络学习环境的基本需求[3]。 二、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机遇 我校成人教育从1987年开始起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学校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为首的大批纺织服装专家学者以及专业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学校的纺织、服装专业在全国具有较好的声誉,面对目前纺织行业对专业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学校应充分利用特色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同时,作为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也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样的重担,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为纺织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目前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上等,基本上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而没有很好结合与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仍沿用传统函授教育模式组织教学,即学生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师生间以信函、电子邮件及电话等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4]。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程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人们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的要求,成人教育发展面临困境,学校的特色纺织服装专业在成人教育中丝毫体现不出特色和优势。 另一方面,现阶段纺织行业的职工队伍的成人教育工程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整个纺织工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高校的纺织专业来讲,也是其自身专业改造、更新教学内容、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纺织工业也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纺织企业对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中部分需要企业选派进修来实现,这无疑为我校成人纺织教育事业重新崛起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发展好学校的成人教育事业。 学校于2006年就已经购买和陆续使用Blackboard系统平台,逐步实现了网络资源优势与高等教育完美的融合,BB平台的使用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学校也积累了很多应用和开发网络教学系统的经验。这一切为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为开展网络教学配合完善成人教育提供了思路、基础条件和经验支持。因此,为了摆脱我校目前成人函授教育的困境,探索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我们先以纺织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教学改革,即借助学校现有的BB系统平台开发数字化网络教育资源,将纺织函授教育传统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以函授教育多年形成的办学网络、成熟的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为基础,结合现代网络资源的优势,使网络教育作为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形成高等函授教育以自学、面授为主,网络教育为辅,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局面,这是对我校成人函授教育改革进行的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以期形成我校纺织类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全面带动我校成人教育新的发展。 三、教学改革探索 1.构建成人纺织教育新型课程体系。成人纺织教育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适应当前学员的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而重点讲求实用性,另一方面要密切结合当前网络背景下的新型教育平台。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关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高度融合,形成理论够用为度、专业面富有弹性、实践操作性强、“能力与素质”的教育平台与配套相应课程系列模块的新型课程体系,即搭建“3+1+1”的教育平台,所谓“3”为人文管理教育平台、专业与工程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第一个“1”为专业拓展教育平台,所配套课程系列模块仅作为选修课供学员拓展专业面而自我选择学习;第二个“1”为专业业务技能教育平台,分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以满足学员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5]。 2.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本着“学以致用”、“方便自学”、“操作性强”等原则,精选内容,调整比重,对专业课教学要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技艺性,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形成自己的特色[6]。同时教学计划充分考虑了基于网络平台资源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来制定,针对培养目标个体的差异设计了多种进程,不同途径的学习计划供学生进行选择。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教育课、学科基础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三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计划合理,学科基础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衔接良好,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得到了充实和加强,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尝试 [摘要]: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新方法。本文尝试从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注重探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3个方面进行了1些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 地理新课标中指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等。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逐年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试题1大亮点。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使地理教学独具魅力,让地理课堂焕发异彩,让平时的课堂教学有趣,同时让我们的学生应试有效,让地理教学这1门遗憾的艺术不再有遗憾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1、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着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确如此,以前,很多教学现状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学生总感觉到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 [情景1]:2004年12月27日,我在自己学校上过的1节课,至今记忆犹新。这节课,原来是高3地理的1节复习课。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可当我1走进教室。学生此起彼伏的喊着:“老师,看新闻;老师,看海啸新闻。”在学生的强烈要求声中,我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想想利用这个机会,与学生1起探讨1下海啸的相关知识也未必不可。于是打开电脑,利用网络,查阅了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的海啸的相关报道。学生兴趣盎然,老师及时分析海啸的形成机制,地震的分布规律,海啸中如何逃生的相关知识。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原先准备的教学内容并没有落实。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是那样的兴奋,那1双双渴望的眼神,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以前被动学习的痛苦感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出乎意料的没有备课的1节课,学生在极大兴趣的情况下,获得了海啸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树立起“1方有难,8方支援”的同情心。课后,班级里1位家庭经济情况很差的女生发起倡议,为东南亚的海啸捐款,自己带头捐了50元。在她的倡议下,全班同学积极响应,总共捐了1504.30元,送到红10字会援助中心。 [反思]:课后,我也特别兴奋,学生为什么兴趣10足关注海啸新闻?也许,这就是社会生活,这就是生活中的地理,发生在生活中的重大地理事件。当然,如果这节课老师不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勉强要上自己准备好的复习课,那么学生即使听课也可能会心不在焉。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肯定得不到发挥。 总结了这次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并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重大地理事件。我就事先作好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学生的表现也总是特别兴奋。比如,在这个学期初,受台风“卡奴”影响,全省开学时间推迟两天。我想,既然台风天气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他们肯定感兴趣。于是我利用网络,将气象卫星云图对台风的实时预报图,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对台风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学生也因为在暑假中刚经历过台风“海棠”、“麦莎”,记忆特别清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整节课也上得生动有味。 [启示]:教材再新,并不能及时将刚发生的地理事件写进来。可作为在新课标理念倡导下的地理教师,完全可以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话,学生学习将更有乐趣,我们的地理课堂将更具魅力。 2、让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1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1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法是1种良好的措施。美国当代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1个过程,不是结果。”这话极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观的1个重大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 [情景2]:2005年9月20日,我在上《月相》这1节课的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可是你们是否注意到,月面的圆的1面朝向的方向,出现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在时间上有什么不同呢?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注意过这样的情形,感到很迷惑,都瞪大眼睛,好象正在等待老师给出答案。 这时候,我及时给学生布置1个作业: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1个月,每天记录早、晚自修时的月亮,月面圆的1面的朝向、所看到它在天空中的方位,然后通过这些数据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可以几个人合作。然后试着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通过实践的观察,发现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即“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也就是农历上半个月的月球上半夜可见,在西边天空,月面朝西,农历下半个月的月球下半夜可见,在东边的天空,月面朝东。然后再搜集1些古人描写月亮的诗词,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请学生根据诗词所描述的情景,判断诗人当时是在农历什么时候描写的,推断大概的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把问题回答出来。 [反思]:如果老师没有创设情景,没有让学生进行记录月相变化的实践,直接由老师来讲述的话,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真正掌握月相变化的知识。通过这样1段时间的实践观察,再经过自己的探究,找出了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个收获比单纯的老师讲解要理解得更深刻1些,也更有助于记忆。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1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我在这 儿提到的是教师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实际上,在探究教学中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提出1些探究性的问题。 [启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 其实,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注重探究。学生自我发现知识并独立地掌握知识,正是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3、让研究性学习贴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探究能力;能够独立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要实现这1目标,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1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呢? [情景3]:2004年9月20日,有几位学生选择了《玉苍山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这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他们对如何开展研究感到很棘手,不知道该怎样制定方案。他们找到我,想让我提些建议。我经过思考后,向他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对玉苍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准备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前景又是想根据什么数据分析的?最后课题报告的呈现形式是什么呢?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后,终于制定出了研究方案。(见附录) [反思]:高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从开始选题----方案制定----开展研究----实践数据及分析----撰写课题报告等。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应该对学生开展研究整个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体验感受及其他方面的得失,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特别是对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要求学生1定要作比较详细的记录,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交流和研究,进1步完善研究计划。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数据的处理,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最后,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再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学生就可能会获得更深1步的理性认识。 [启示]: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两个板块。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各有自己的价值,它们完全可以建立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对学生发生作用。学科教学中的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材料,学科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拓展和延伸,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所形成的能力、学生所得到的信息和新知识又由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学科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会更有效,学生的地理学科的实践能力,将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高。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深信只要我们大胆实践,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必定会不断地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来。高中地理教学将独具魅力,高中地理课堂也将会焕发异彩,地理教学这1门遗憾的艺术将不再有遗憾。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的创新路径 中学地理学习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但初中和高中作为不同的学习阶段,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如何实现初高中地理的平稳过渡,切实把握教学衔接的“生长点”,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以尽快适应高中地理学习的需要,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人教版)和课程标准,并参照高中地理教学实际,认为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必须做好三点。 一、通览课程标准和初高中教材,做好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做好初高中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初高中教材,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明确哪些是需要补充的知识,哪些知识需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才能在高中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按照知识专题整理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及高中教学需要补充的知识(见下页表)。 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教师要尽可能地分析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或在新生刚入学时安排一次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便在新课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做好新旧内容的衔接。学生上高中的第一堂课时,笔者通常让学生自己到讲台前说一说对初中地理的认识,初中地理成绩如何等,大致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而第一堂课的作业也是让学生写一写对初中地理的认识,以文字的形式上交,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地理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变被动式传授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初中教材体系对初中地理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小“坡度”。例如,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教师可先通过地球仪及板图,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有关经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划分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把“时区和区时”等内容穿插进来。若进一步从区域空间定位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复习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画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并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沿109。E作地形剖面图,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和生态问题等,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 2.利用旧知识,挖掘新知识 在地理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降水量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和判断该地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及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例如,针对热带雨林气候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其典型的分布地区,如亚马孙平原。再通过对亚马孙平原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特点形成的原因。最后,通过文字材料、景观图片和统计图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热带雨林气候的认识。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初中地理知识作为高中系统地理的案例素材,精心选取不同的地理小主题,采取区域主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此来挖掘更新知识。如笔者在复习“日本”一课时,针对日本冬季的降雪天气这一主题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探究:“为什么日本海一侧冬季形成豪雪?为什么有‘白魔’之称的大雪在日本又有‘白炭’之誉?” 3.利用旧知识,整合完善知识 新课程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编写理念是相同的,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但由于是不同的教材编写组进行编写,在某些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的现象。例如,有关板块的运动、居民和聚落等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相差无几,甚至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上也相差不多。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没有必要重新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应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适当巩固、补充即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在初中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大都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能力。他们也比较爱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如何保护好并延续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为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要求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适当时机开设学法指导课。学法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中,如刚入学时可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导图做好新课的预习,边预习边用短线将相关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路径,还可在思维导图上用彩色笔对自己未理解的知识点做标记,便于上课时注意听讲,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及预习笔记,上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做好学习小结,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等。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 2.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 怎样结合材料进行观察与思考、理解与分析、综合与运用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例如,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区域差异对比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区域位置的对比判断和区域特征的对比分析,在对比和类比学习中把握不同区域的个性和共性特点。一是教会学生利用共同性思维进行区域差异比较,如海河流域和荆江流域洪灾产生的原因与两区域都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两区域地势低平,多洼地不利于排水有关;二是教会学生利用差异性思维进行区域差异对比,如通过对海河和荆江水系特征的比较来推导两流域洪灾原因,海河属扇状水系,多条支流同时进入汛期,且下游出海口单一导致洪灾;荆江河道弯曲,水流不畅,行洪缓慢,此河段为地上河,容易决堤,引发洪灾。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对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优化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堂优化;素质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渠道。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是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怎样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教育观念的优化 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作为一个人博学多才的重要标志的古代,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高考“指挥棒”对中学地理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积极性,忽视了提高学生和教师地理素质要求!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各种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高中地理学科已成为学生的一门必要素质要求的必修课。所以优化教育观念是高中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师既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作指导,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抓住机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同时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强研究,苦练内功,用好、用活课堂时间,面向全体学生,使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得到优化,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素质。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优化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则是指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理教师一定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地理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各校的实际制定出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将章节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并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高中地理教学要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因此,地理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包括认知领域和技能、能力领域,又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还要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提高学习效果。如果教学目标太容易,就激发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起不到激励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太难,往往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地理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教学目标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是可观测的。如果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含糊的、笼统的,那就难以观测。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含糊笼统的行为动词,克服地理教学目标在陈述时模棱两可的现象,而应使用意义比较单一的行为动词,如“说出”“列举”、“区分”、“解释”、“使用”、“分析”、“归纳”、“设计”、“计算”、“绘制”等,力求目标的陈述明确具体,可以观察、测量和操作。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教师的任务是选取重要的,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传授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的、基本的方法,便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在工作、生活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有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选择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地理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本着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点的联系,构建地理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理性地驾驭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认知地理规律的顺序性和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教师要具备现代教材观、教学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站在科学方法论和美学高度研究教材,把握教材,活化教材,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 四、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包括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优化等。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就是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成一个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有新课导入、传授新知、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等。教师要明确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复习铺垫要讲究简洁性;导入新课要力求趣味性;传授新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小结要体现高度概括性;巩固练习要注意多样性,体现出层次。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练习为主线。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凑,并突出重点环节,时间安排也要合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教师应汲取教学方法的实质和精华,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本班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教师的“教”必须致力于“导”, 并以“导”为主,服务于学生的“学”。通过启发,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情感,即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体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认知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最后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法指导是学生会学的保证,优化地理教学方法要把“学法指导”作为突破口,重视并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深化学法指导中积极、稳步地推进地理素质教育。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学科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投影、实物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实现地理知识的有效积累,形成学生新的地理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培养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21世纪,知识创新及其创造性的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思索。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适应地理教学的需要。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应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确定探究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学生探究的能力,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逐步形成。 二、在搜集思考中求最佳 中学生已经养成一个问题连续思考并产生多种想法的好习惯。针对这一特点,教师拟定一个问题供大家讨论,集思广益,待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法后,教师从中选择出共识,得出一个最佳方案,这种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作用在于,学生讨论选择中都会提出有创见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火花。这些设想与建议是地理课本中找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创新意识思索出来的,也体现了学生集体的智慧。 三、将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作为自然学科,在地理学习中还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并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促使学生创造能力和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教师要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打破常规求创新 现在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讲授知识。这类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摆脱了固定思路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并有创造性地认识地理现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热情。教材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已知的、现成的,常常是一个答案。仅对教材中已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记忆,思维会在定式化了的、封闭狭窄的、受到各种限制的单轨思路上发展而导致思维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这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教师要注意搜集克服思维定势的信息并设计独具匠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打破思维定势倾向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相反方向、不同途径去思索和探讨。 五、培养综合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相信,在高中地理中不断深化创新教学,一定会为学生开辟出一片创新教育天地,为21世纪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鲁教版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摘要】随着我国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的地理课程教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地理课程的应用范围很广,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求学生对此有所了解。笔者所在学校应用的是鲁教版的教材,与其他版本教材相比,更加注重教材的乡土地域特色。正因为此,更对本地地理学科的课堂教育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校在地理教学开发与应用中存在的困惑,笔者考察大量资料、文献,本文是以鲁教版教材为依托,对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探讨 鲁教版 地理 教学资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是当今社会热点与时代主题完美结合的产物,与社会生活的生产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坚持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对人地关系的协调有着重要的作用。按照学习的时间顺序将地理知识进行合理划分,先进行自然地理的学习,然后在学生对自然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研究人文地理,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教学思路是科学合理的,并经得起实践的考验。鲁教版教材为地理课堂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必须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下文将对此进行重点探讨。 一、地理教学资源定义 研究鲁教版教材下的地理教学资源,第一步就是要对教学资源的定义进行了解。与其他教学资源相近,地理教学资源在分类上,主要包括:图片教学、文字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以及师生间的互动教学,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体教学现在也越来越流行了,在媒体教学中地理教师将相关知识运用媒体的手段让学生们接受,地理教学资源从媒体的表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文字教材、语音教材和视频教材。文字教材又可以叫做文字表达的教材,也就是学生必备的地理书,是一种我们的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成本相对比较低、方便学生携带,方便我们使用的原始教材。语音教材,包括广播、听力、录音、mp3、mp4等等。还有与之相应的视频教材,例如:现今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地理课件等,学生可以在地理书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有相应的图片、视频加以理解,也可以理解为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接受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思维意识,地理视频教材也有:动画视频和非动画视频之分,综合应用多种媒体的表现优势并且有着非常大的交流与互动的特点。 二、合理开发利用高中地理教学资源 从鲁教版教材的特点来看,研究教的方法,应该从学生学的方法来。学生的学习要先从书本上得到一些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生看书的方法上下一些工功夫,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知道适合自己的方法的,所以教师应该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们在做短的时间得到最大的学习效率。 (一)教学模型的引导 一些学生领悟能力较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比较抽象的定义、理论使其深入理解知识点。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对此应有不同的教学,比如应用教学模型——地球仪,这样在讲地球自转经纬度、时区划分等知识点时,便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直观理解、领悟。融合相应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大脑随着教师讲解时地球仪的转动,也不断转动思考,不会出现教与学脱节的现象,更可以为后续讲解内容做好铺垫。如利用地球仪讲解地形图时,便可根据地球仪颜色分布,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为其以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类似的方法便于使一部分领悟能力较强的同学理解层次更深的知识点,理解其中原因,并不简单记住现象。 但是这种教学也存在一定弊端,不能够保证全部学生都理解、接受,从而对相关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为了更好处理这一问题,可以编排一些简单的教学口诀,用最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地理教师在课前精心制作的辅助教学软件,能够很好的解决书本知识枯燥、死板等弊端,使地理课变得动感、直观、形象、生动。在鲁教版教材应用的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与其他教材相比,鲁教版教材对知识点讲解的更加深入,要求与实践结合的更加紧密,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样一来,需要更直观的教学资源与形式来打开 一瓶颈。多媒体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巧妙的将这一问题成功化解。教师在地理课堂应用课前准备好的视频、图片,以及音乐资源,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趣味性,也达到了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整体性”课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点的对在网络、文献上搜索一些关于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视频、图片资料,并且将同样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这样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也是鲁教版教材着重培养学生的一个方面。经过师生课前的精心准备,学生对该现象的成因、影响会形成一定得印象,更有助于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然后在课堂中,将课堂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集中展示,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三)合理利用图表 无论传统还是现代的地理教学中,图表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更有层次的接纳地理知识,在笔者对鲁教版教材多年的运用于教学中发现,图表与鲁教版中的知识点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课堂中,教师在解答的时候,要围绕着“图”(地图,插图,图表等)来,因为地图把形象和抽象的概念结合了起来,是地理学习关键方法。学生看老师能从地图中知道这么多,他们自己也就渐渐会用图了。会用图,会分析图,会记忆图。地理也就学到了大半。例如:在海洋地理知识的讲解中,可以引用“海底地形图”,解析海底主要的地貌形态及特征,并归纳出海底地形的分布状态与规律。 高中地理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育改革之后地理教育者很大的挑战,不但要求教师教授知识,更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上的配合,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们对地理产生兴趣,从而运用媒体教学、书面教学等有效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与尝试,努力探索学生地理学习的新方法、新手段。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更加新颖、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则有着更高的要求。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高分、高升学率,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高中地理教学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第一,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的学生除了听课就是做题,天天对着习题集,一道又一道地解题,就像机器一样每天不停地转动,但是,真正的思考非常少。第二,教学方法滞后,教师成了一个帮学生解题的工具。知识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更重要的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所以,教学方法要以促进学生思考为重心。第三,重理论,轻实践。素质教育的实践不到位,不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创新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1.重视培养创新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稳固的基础知识。这些地理知识理论就像是一栋大厦的地基,地基打不好,就是有再高明的技巧、再好的方法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楼盖得越高,稳定性就越差,随时都面临着倒塌的危险。因此,地理知识理论虽然琐碎枯燥,但是,平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仍然要对地理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弄得清楚透彻。只有学生在日常的地理学习中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因为地理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没有基础知识作为坚固的基石,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具有了对地理知识强烈的好奇心之后,就会对地理问题变得非常敏感,就会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平凡事件中发现一些地理问题。这种敏感性同时也会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就会经常动脑思考,这个时候,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变得更加活跃。 2.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启蒙者,要把自己当成和学生一样的学习者、求知者。教师要站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确定教学方案、教学方式、作业的设置内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应该把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重中之重,而不是把自我的讲授作为重点,这样,才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其次,教师要采用比较新型的教学方法。学校的教学环境不再是像从前一样落后,已经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最新的科技因素来进行备课和进行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育、教学带了诸多便利的条件,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不断地学习新的科技知识,以此达到科技与地理知识教学的融合。因为,有些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所以,在地理课上多运用具有高科技的设备可以让这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3.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仅仅是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不是为了做题、考试、得分。 创新能力也不是在题海战术中学到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师可以多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而且增加了学习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同时,也要加强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创新能力,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将会事半功倍,不必再天天埋在大量的习题中。本文主要就高中地理教育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的阐述,同时着重分析了这中间存在的问题,以及最优的解决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与高中地理教学 (上海市育才中学 徐海红) 一、高中地理课改目标与八字教学法 近几年来,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浪潮。早在六十年代,育才中学在我国教育界率先进行了教改尝试。 七十年代末期,段力佩校长在总结教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这一 教学法,实际上是合乎世界性改革形势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1991年,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方 案出现了。随之,上海的高中地理学科也提出了相应的课改方案。方案的推出,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八字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比较高中地理课改方案目标和八字教学法,不难发现两者在体现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方面有相同之处。 1.在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上,都主张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学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育才中 学的八字教学法,不主张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积极引导又大胆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 生得到真正的提高。这种教法,与地理课改方案目标不谋而合。 2.在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一点上,把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具有创造潜能的人才作为改革的核心。提高素质 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开发潜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注重个体自由发展。这正是地理课改方案和八字教学法都注 重的问题。 二、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运用八字教学法的研究 1.“读”是基础 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阅读教材,掌握知识要点,把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高中地理教材中,尤 其是人文地理,有大量易懂需记、大篇幅陈述的内容。如,我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生产的成就和 发展等等,都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提纲自学阅“读”。“读”的方法:规定时间,带着问题思考阅读,教师适当 加以点拨。例如:指导学生读“我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成就”时,为了强调“依靠仅占7%的耕地,解决了占 世界21%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句话的含义,我在引出新课、列出阅读思考提纲后,有意打出投影片,将这 句话醒目地显示出来,呼唤起学生的阅读渴望。 2.“议”是关键 让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问题可以是教师预先根据内容设置的,也可以是课内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以 读议小组(由学习程度不同的前后左右四个学生组成)为单位,分组讨论,切磋琢磨,各抒己见,多向交流, 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这样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更多学生有发言的机会。例如,在讲 到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时,我将准备好的我国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分布的彩色投影片一一打 出,让大家讨论,并要求学生从有利和不利方面去考虑分析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在取得组内共识后 ,每组推选一人发言,全班交流。由于集思广益,开扩了学生的思路,独树一帜的见解时有发现。学生在议论 过程中,相互启发,相得益彰,提高了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带动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且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探索、发现、推理、想象、分析等能力。 3.“练”是应用 学生进行练习,不仅仅是完成作业,而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习题进行分析,在理解基础上进行练习。高 中地理“人类的经济活动”一章中,在介绍了产业部门分类的基础上,给学生介绍了生产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的差异。课程标准不仅仅要求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而且要求学生在技能上能初步学会分析图表,认识发 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差异。要看懂“世界部分国家三大产业的比重”结构图,准确读出美国、 缅甸等国三大产业比重的数据,并分析比较各自的差异,有一定难度。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从以下三个方面 着手:第一步,先帮助学生分析这幅三大产业结构图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和诀窍。第二步,我点 出表示任意国家的黑圆点,要求学生练习读图,分析判断属于哪一类国家,要求学生判断时掌握原则:发达国 家的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约5%以内),第三产业比重很大(如美国);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如缅甸)。第 三步,为了能让学生巩固知识,并达到正确判读分析的目的,我再精心设计了练习题目,从各个方位训练学生 判读分析产业结构图的技能技巧,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开扩了思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是诱导 这里的“讲”是点拨和指导,这与有些教师习惯用的传统的注入教学法——一讲到底,单纯灌输地理概念 、定义、条文、例题等是截然不同的。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读,可以让学生主动地从课本中汲取知识 ,打破了学生不会充分利用教科书而依赖教师讲解的习惯。但学生不一定一读就懂,正是由于学生在读的过程 中,常常似懂非懂,产生了疑难,才需要教师去讲解、点拨和指导。议,会“议”出教师备课时未能考虑的问 题。因此它反过来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学生议论时,教师要重点到一、二个组去听听,并及时进行启发和点拨 式的讲解。学生议论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总结要承前启后,要言不烦。练,不光是完成作业,而必须指导学 生对习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概念、定义、原理和地理事实。 三、运用八字教学方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除了八字教学法以外,还可吸收采用谈话法、自学导学法、比较法、发现法、综合法、纲要信号图表法等 。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基础上,灵活多变地用于地理教学中,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例如,高中地理“国土 开发整治”区域地理内容的教学设计,应富有综合性、比较性及区域性。其中,特别注意运用综合法,从整体 上认清区域内部各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在讲到重点开发区时,我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比较京津唐地区、沪 宁杭地区和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三个重点开发区,在读图基础上,把它们的地理位置、海陆交通条件、资源 条件等地理要素加以对照,比较分析各个重点开发区的地区优势、开发重点、环境整治的重点,并突出比较各 区的改善、开发与整治交通运输方面的重点。 基础性与最近发展区相统一。八字教学法的核心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教师的“讲”为学生主 动的“学”。这就要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面向大多数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考虑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通过教师对学生发展目标的确定和有效的点拨、诱导,学生的学习就会处于“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的 状况。如在弄懂太阳辐射强度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强度”示意图, 比较三束太阳光线通过大气的路程长短、热量散布面积的大小,各读议小组归纳出太阳高度角与大气厚度、太 阳辐射强度之间的关系,并联系日常生活中阴雨天和晴好天气的辐射强度,说明大气透明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然后,我又要求读议小组结合“世界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分析北非、中欧、北欧的纬度位置,它们年 太阳总辐射量的大小,并说明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启发学生掌握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分布规律以及世界太阳 总辐射量的总体分布规律。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以教科书为依据,在教师的引导下“七嘴八舌” 。故段力佩校长称之为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形式。但是,学生在读议过程中,也会出现散乱和不集中的情 况。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抓好“议议”。教师要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合理调控各个教学环节,使“读”“议” “练”“讲”有机结合,相互呼应,成为整体。 八字教学法实施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而要提高学生素质,真正落实八字教学法,教师素质的高 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学生读议中或读议后,能够给予学生一个简洁、精辟、深刻的评价,能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甚至会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飞跃。每当学生发表那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别出新 裁的见解时,教师因势利导地、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有时会使学生受益一辈子。以上这些,都 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精通的专业知识,并具有创新的思想与功底。因此,在八字教学法实施的过程 中,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不断实践、改革和创新。*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优化高中地理教学 自1997年9月开始在天津等三省市试行的高一《地理》新教科书,与老教科书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体现出新颖性和趣味性,具有信息量大和时代感强等特点,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面对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要强,要利于思考和便于讨论。此外,提问的设计要有助于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提问 这种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收集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科学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结合某节课教学目的的要求,设计出为课堂教学服务,且能使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的提问。这种提问的设计,由于是借助学生已知的知识范畴来完成知识的迁移,所以它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6.6)中关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我们居住的天津市的市内六区,面积由十多年前的161km[2]扩展到目前的330km[2],人口也随之迅猛增长,这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哪些问题呢?试从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及时总结,突出强调前三个方面。这样,既完成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学习内容,又为下一个内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问埋下伏笔。 二、将教科书中内容进行形式上的适当转换后设计提问 1.转换为示意图。这里所说的示意图,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课本中诸多陈述性的知识转换成具有一定内涵和联系,反映地理基本原理的隐含示意图。教师利用这种示意图进行提问,在教学中有许多好处,它可以简明扼要和形象地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隐含表达出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便于记忆。例如:针对高一《地理》(8.5)“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评价”这部分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如下的示意图进行提问: (1)若你作为开发者,你首先开发哪处旅游景点,为什么? (2)c和d处若景观特征雷同,但在质量上d处稍逊一等,你应该开发哪处旅游景点,为什么? (3)e处景点质量最优,你是否现在马上开发这个景点,为什么? 2.设计辅助教具。高一《地理》新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图表,它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验证知识、开发智力、形成能动认知结构过程的信息源。教师在备课中,应注意对教科书中的相应图表进行深加工,设计出具有观察思考和研究价值、便于提问的教具,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为说明高一《地理》(9.1)中,人口增长过快,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对图(9.3):人口、环境和贫困之间的联系图进行了加工,制作了复合投影片(三张复合),且在授课中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学生观察投影片及复合的动态过程,再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教科书,综合分析这三个问题,能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图(9.3)包容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也为学生理解人口过快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1)投影片ⅰ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给固定资源带来哪些影响?对环境和贫困状况有什么影响? (2)复合片ⅰ问题:人口过快增长又给未开拓资源带来哪些影响?对环境和贫困状况有什么影响? (3)复合片ⅱ问题:科学进步对环境和贫困有什么影响?能否全面遏制(1)、(2)两方面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利用各章节后“活动”的内容设计提问 高一地理新教科书增加了“活动”题内容,其中有部分内容是教师设计提问的极好素材。例如:我利用高一《地理》(4.4)课后“活动”内容1.让学生层层分析,在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有机联系的前提下,得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人们常常把植物作为自然景观的标志。 四、循序渐进,设计递进式提问 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地理现象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类知识,教师可将复杂知识进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难度,提出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取消这些假设,还事实真面目后再进行提问。 这种提问既适用于自然地理知识,又适用于人文地理知识和人地关系较复杂、难度较大知识的学习。它能在相对降低学习难度的条件下,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独立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高一《地理》(2.4),内容是对较复杂的地理现象的研究,我设计了以下提问,较轻松地解决了这一知识难点和重点。(1)假设地球不自转,表面是一个物质均一的球面(即没有陆地和海洋之分),那么,全球性大气环流怎样运动呢?(2)实际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它会使全球性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3)实际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它又影响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课堂提问设计得当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自身的情感渗透,使提问在学生心灵中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促进提问目的的实现,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对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优化的探讨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渠道。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是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怎样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呢?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堂优化;素质 1.教育观念的优化 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作为一个人博学多才的重要标志的古代,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高考“指挥棒”对中学地理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积极性,忽视了提高学生和教师地理素质要求!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各种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高中地理学科已成为学生的一门必要素质要求的必修课。所以优化教育观念是高中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师既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作指导,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抓住机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同时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强研究,苦练内功,用好、用活课堂时间,面向全体学生,使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得到优化,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素质。 2.教学目标的设计优化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则是指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理教师一定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地理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各校的实际制定出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将章节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并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高中地理教学要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因此,地理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包括认知领域和技能、能力领域,又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还要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提高学习效果。如果教学目标太容易,就激发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起不到激励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太难,往往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地理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教学目标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是可观测的。如果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含糊的、笼统的,那就难以观测。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含糊笼统的行为动词,克服地理教学目标在陈述时模棱两可的现象,而应使用意义比较单一的行为动词,如“说出”“列举”、“区分”、“解释”、“使用”、“分析”、“归纳”、“设计”、“计算”、“绘制”等,力求目标的陈述明确具体,可以观察、测量和操作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教师的任务是选取重要的,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传授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的、基本的方法,便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在工作、生活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有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选择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地理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本着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点的联系,构建地理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理性地驾驭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认知地理规律的顺序性和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教师要具备现代教材观、教学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站在科学方法论和美学高度研究教材,把握教材,活化教材,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 3.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包括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优化等。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就是将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成一个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有新课导入、传授新知、课堂小结和巩固练习等。教师要明确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复习铺垫要讲究简洁性;导入新课要力求趣味性;传授新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小结要体现高度概括性;巩固练习要注意多样性,体现出层次。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练习为主线。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凑,并突出重点环节,时间安排也要合理。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学科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投影、实物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实现地理知识的有效积累,形成学生新的地理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思考 一、更新教育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思想 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皆是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宗旨。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往往存在一种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教师看起来辛苦备课,努力教学,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惜一切,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学科成绩,这种教学思想是狭隘的,只是单纯地为了成绩而教,其最终的教育效果是不理想的。新的课程改革则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而不仅仅满足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它主要是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想水平、价值情感等。它不但重视学生的成绩,更关注学生人文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培养。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教育观的重新认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社会资源比较紧缺、环境越来越差,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除了提高学生地理知识以外,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方法 1.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知识,整个课堂都是教师一人在讲授,填鸭式地注入给学生知识,从满堂灌到满堂练都是教师教法在转变,而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也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所存在的普遍问题,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的累,学生学的累,不利于地理课堂教学的进步。因此,在新课改下必须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口合理容量”的地理内容时,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讲授内容,而是创设了一个启发式的教学情境: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搜集了有关专家学者对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的观点和看法,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分析专家和学者提出这些观点是否准确,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交流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环与人口的关系,从而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中提高教学效果的。一堂高中地理课堂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方法的适宜和得体。但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有一定根据。除了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教学条件等有针性的安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结合地理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选择的进行,除了进行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外,还有进行练习法等,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方说,在教授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时,因为涉及较多的地名、数据等知识,可以选择演示法来进行教学,通过图文的配合与分析,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地理表象,树立地理的空间概念。再如,在学习系统的地理知识时,因为涉及一些原理和规律等相关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掌握地理知识。当然,教学方法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即使在一堂地理课中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运用,能够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可以进行组合运用,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地理水平。 3.善于运用先进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非常重要。它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之一,不管是哪一个教学环节都要依赖于教学方式。有效运用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生动、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而且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学手段不断完善和现代化,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有重大的作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还可以把地理现象和情景以及变化过程方便快捷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一目了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传递给学生大量信息,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活动起来,提高了接受信息的效率,实现了地理高效课堂。多种媒体的利用化抽象为具体、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了课堂的趣味性、形象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动力的驱使下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呼唤创新教育,所以,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要勇于尝试,不断吸取新理念、接受新信息、掌握新动态、活用新教材、探索并实施地理教学新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技能和方法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潮流,进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作者:周营营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研究 一、改变自身教学态度,调动课堂气氛 作为学生,都愿意看到一个幽默、风趣、和蔼可亲、能做朋友的老师,谁都不愿看到一副板着脸,极其严肃的面孔。因此,作为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业务技能,也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有的教师会说,为什么听完课,我也是按照人家好的教学方法来上课的,而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这就是在于个人的自身魅力,学生喜欢这个教师,而教师也能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大家踊跃发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较好,越教越兴趣浓,而学生越学越愿意学,这是作为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学习的,个人情况不一样,就需要勇于改变自己,而不是墨守陈规,迟滞不前。 二、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运用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很多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的时候会出现不当的情况,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去安排课堂讲课的环节,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要熟记于心,时刻让课堂教学为此服务。此外,教师就要是考虑学生,学生才是关键,高中生相对来说较为成熟,而且现在的孩子通过接触网络,知道和了解的东西也比较多,因此,课堂设计要在学生现年龄阶段上下功夫,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知道他们想了解什么,什么样的方式容易接受,对地理哪方面比较感兴趣,除了完成教学目标外,适当对知识加以延伸和拓展,而不是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上课,要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 三、运用好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可以说多媒体的出现,让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以前不敢想,不能想的事,现在都能够通过多媒体来进行展现。这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易懂,让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有趣,让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轻松。多媒体教学,教师遵从以下原则,第一,不能把这样的方式当做看热闹,要真正的和教学目标联系起来,让这样的辅助方式帮助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对教学软件要熟练应用,不能在课堂上多次出错,导致尴尬局面,不能以课堂为实验,去乱操作,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厌恶,达不到教学目的。第三,不要图省事,让多媒体代替了教师,教师成为放电影的人,学生则成为观众,这是不行的,多媒体教学毕竟只是一种手段,更多还是需要教师去讲解,去和学生沟通交流。第四,多媒体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不要让图片、音乐、视频冲昏了头脑,而分不清主次,也切忌不要随意下载和观看与所学内容无关的东西,那样会养成不好的课堂习惯,让学生认为以后上课也可以看其他视频。 四、理论和实践统一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实用的学科,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作为理论性课程,高中阶段教育也没有实践的条件,但是可以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相联系起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当地的地形地貌,或者是天气情况,地理位置等进行探讨。有条件的,也可以组织去当地的气象部门,了解当地天气的具体情况。另外,就是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等,这都是和当地能联系起来的,也不难组织,这样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也能让所学知识得到应用, 五、总结 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现实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更多是能让学生对我们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现象有所了解。并且,在这个环境急剧恶化的大背景下,运用所学知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做好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好的基础,让我们着力于课堂基础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好地理,为以后解决某些地理方面的问题而有所建树。 作者:姜流洋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教学自主性培养意义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意义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新时期下,高中地理教学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然而,目前我国高中阶段地理教学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的重心仍放在课本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改的要求下,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一项任务,更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手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是其主要活动内容。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能力,就必须充分的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令其在掌握课本知识之外还需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并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为其实现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一)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的探究和运用知识、领悟知识奥秘,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高中地理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指导和监督参与过程。使学生能够调动各个感官,有更多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主动的观察、思考、总结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地理原理、总结地理规律。教师通过赋予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不仅能够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力,更加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其综合全面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源动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激励、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或提出趣味性问题供学生讨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令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的探究地理知识。例如,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红绿灯的作用及设计原理”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进而总结出三种颜色在大气中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同,来引出本节课教学重点内容。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更能够提高地理知识对学生的亲和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强化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 高中地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其独特的地方,即内容复杂且非常零碎,容易造成学生的混淆,不利于他们的记忆。就像盐度分布规律、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变化规律以及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等。教师应发挥其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对各种规律进行深入地了解,同时,还要教授知识梳理方法,强化他们的知识梳理能力,促进他们思考能力的提升,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不难发现,学生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虽然,他们能够对每章的知识点进行熟练的掌握,却无法有效地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串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进行针对性地训练,比如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然后在通过旧的知识来进行新知识的导入,将以前所学的知识和新知识进行有机地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连贯的地理知识体统。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有机融合中促进了他们地理知识水平的提升,并对他们的知识整合能力进行了有效地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进行有效地掌握,激发他们进行地理知识探索的兴趣,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增加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者:涂会华 单位:安远县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探析 1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落实新课标就必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师说了算,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在这种环境之下进行学习,只能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改提出了和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好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当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等于教师就袖手旁观,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发挥好自己课堂教学引领者的作用。只有教师为学生创设出适合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环境与条件,才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愉悦的氛围当中,学生们会身心放松,他们思维的火花会被点燃,在知识上探究的欲望更强,更希望能够在学习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让自己得到肯定。 2运用小组教学法,激活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法,从而赋予课堂教学活力,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其中,小组教学法是新课改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主人翁作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常情况之下,教师在进行小组教学时会对小组进行合理划分,在小组合作时,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运用小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让小组展开充分的讨论,为学生留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教师要走入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及时给予学生指正;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对学生做好引导,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要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说说本组讨论的结果,不管学生讨论结果正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都要给予肯定,多给予学生鼓励,保持小组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肯定。因此,在运用小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由于高中生都具有好胜心理,在竞争中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组获胜,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 3优化评价机制,对学生形成激励 传统的评价机制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单纯依靠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评价模式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评价模式的转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即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优点。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多个方面,除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思想品质等等,不管是学生在哪个方面取得进步,有突出的表现,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要由教师对他们进行评价之外,还要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等等,通过多种评价模式的相结合,让学生不断进步。 4把地理教学和生活相结合,从中体味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 地理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地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通过把地理教学和学生生活相结合,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地理知识,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了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如,在学习高一地理中“锋面系统与天气”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近几天的天气情况结合起来,我让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冷锋过境前、时、后天气的变化,课堂教学内容既具体,又生动。在新课改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要讲解方法和对策。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教师肯下功夫,一定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者:周占波 单位:江西省乐平三中
幼儿礼貌教育论文:对幼儿实施有文明有礼貌的教育 【摘要】所谓“一岁看小,三岁看老。” 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以至开花结果。在幼教工作中我们始终将文明礼貌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通过与同伴交往的亲身体验,使幼儿感受到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会让人受到欢迎,并能发自内心的去使用礼貌用语。教师、父母等与幼儿经常接触的人应起到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我们只有根据孩子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培育出健康、活泼、品德优良的跨世纪幼儿。 【关键词】 文明礼貌;教育;反思;教师;幼儿 幼儿文明礼貌教育实践中的反思与措施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也有人说:文明礼貌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 在幼教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文明礼貌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而在人们对知识对学习对教育重新进行思考的仿今天,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又不免令人深思,看看发生在幼儿园小朋友中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有一次,桥桥小朋友拿圈当方向盘开汽车,由于跑得快把其其给撞倒了, 其其小朋友从地上爬起来,眼里含着泪,气冲冲地说:“我要……”还没等其其说出“告诉老师去”,浩浩就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你挡了我的路? ” 其其涨红着小脸,撅着嘴巴冲了过去,一掌把桥桥推倒在地上,小朋友们都嚷了起来:“其其打人了”。 反思: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家庭条件优越,他们是家庭里的小皇帝,温室中的花朵,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试想一个缺乏文明礼貌教育,不懂得如何交往、和平共处的人在现代社会里会被人们所接受和欢迎吗? 镜头二:在一次区角活动时,来了一位其他班的老师,小朋友看了看,又忙着玩自己的玩具。此时本班老师马上提醒小朋友:“老师来了要怎么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有的小朋友马上醒悟过来打了声招呼,而有的小朋友眼睛看着玩具,手里玩着玩具,极不情愿的叫了声:“老师好”。 反思:文明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但是,是不是要发自内心?幼儿年龄尚小固然需要老师的教育与提醒,但是像有的小朋友手里玩着玩具或醒悟过来说了声“老师好”是为了听老师的话呢?还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这种做法对其本身的成长究竟有多大意义? 镜头三:在一次晨间谈话活动中,老师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吗? ”幼儿答道:“有礼貌的孩子老师才喜欢。”有的小朋友说:“有礼貌的孩子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五角星。” 反思: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说几句礼貌用语老师就给予五角星表扬,这就是孩子眼中的所谓礼貌。当然表扬鼓励孩子对的行为固然重要,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剖析文明礼貌教育更深层的含义? 否则只是培养了一些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镜头四:有一次晨间锻炼的时候,洋洋来晚了,没有圈玩了,她就去抢佳佳的圈,洋洋妈妈看见了,就从洋洋手里拿走圈给了佳佳,“洋洋……”洋洋妈妈话音未落,就见洋洋起手就打了她妈妈,然后放声大哭。 子小难道就表示可以任性地为所欲为吗?要知道习惯养成了就很难改了,作为母亲不知此时她是否意识到她的孩子缺少了最起码的道德素养——文明礼貌与尊重别人。 幼儿园如何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这一品德教育呢?它的核心应该是,爱心教育,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欣赏爱,理解爱,所以文明礼貌教育不只是教幼儿口头上的一些礼貌用语而是发自幼儿内心的。而它的本质是幼儿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人与人的相处。因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 通过与同伴交往的亲身体验,感受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会让人受到欢迎 幼儿的认识是较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平时我们口头传授的他们可能记了,但不容易理解。所以不易与行为联系在一起。正如前面的例子,或许平时幼儿会说“对不起、没关系”等,但真正运用并自觉使用, 实非易事。因此,应该注意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增加道德认识的情感体验。就前面的例子,教师作为引导者,应疏导幼儿之间发生的矛盾,让他们在此时此刻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就可以获得对方的原谅。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使幼儿亲身体会到讲文明、有礼貌可以使大家生活得更愉快、和谐。幼儿会留恋、热爱这个集体,他们也会更乐意接受来自老师的教育。 2 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让幼儿发自内心地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爱心教育要从幼儿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引导幼儿说说:“你从小受到谁的照顾?他们是怎么照顾你的?那你们又该如何对待他们? ”开展学会关心,学会爱的主题活动。如:《我爱我家》、《我爱小朋友》《我爱老师》等等,让幼儿通过亲眼观察,体会老师、父母的辛苦,从而懂得关心父母、老师,并把这种关心付诸于行动和言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当这种活动深入幼儿的心灵,他们就会有爱的行动。如:父母下班回家后,会给父母拿拖鞋换,并说:“爸爸(妈妈)辛苦了。”父母做家务时幼儿会说:“爸爸妈妈我来帮助你。”在幼儿园老师上完课,有的小朋友会跑过来说:“老师让我来给你捶捶背吧。”让幼儿认识和体会到不同职业劳动的价值,理解生活离不开各种职业,在和小朋友交往时能学会谦让,懂得用礼貌用语和别人交往。学会尊重别人,礼貌待人。 3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幼儿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为此,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创设符合教育任务和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讲文明、懂礼貌的环境。 3.1 要使幼儿学有榜样。 榜样来自教师、家长、同伴和他经常接触到的人。幼儿的特点是爱模仿,尤其喜欢模仿他尊敬的人。他们常常观察老师,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老师与老师之间也应热情有礼貌的打招呼,特别是本班老师之间的默契、融洽、文明,会带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要给幼儿做出好的示范,真正起到表率的作用。例如,有一次我看见平平没有椅子坐,我就把我坐的一把椅子搬给他,并对他说:“平平,请你坐老师的椅子。”龙龙看到我把椅子搬给平平,他就把自己的椅子给我搬了过来,说:“张老师,请你坐我的椅子。”这使坐在一旁的芳芳立刻起身把自己坐的椅子搬给了龙龙,然后从墙边又搬来一把椅子悄悄地坐下了。这一连串的反应只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没有教师任何启发和提醒,孩子们做的是那么自然.主动。可见榜样的作用对幼儿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幼儿自己的经验也是学习文明举止的源泉。幼儿观察同伴行为的好坏,比评定自己行为的好坏要快,而且看得清楚。因此,我就有目的的对幼儿行为加以引导。每天我都要把新的发现告诉小朋友。如:我对小朋友说今天下午穿衣服的时候,我发现晨晨对小颖说:“请你帮我系一下背后的扣子”,然后说了声'谢谢',小颖对晨晨说'不客气'。只要幼儿有礼貌的行为我都会告诉小朋友自己的新发现。渐渐的他们通过评定别人行为的好坏和自己的模仿从而积累了经验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 3.2 让幼儿有实践练习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仅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幼儿练习,还注重为幼儿创设一些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练习机会。当我发现幼儿不太会使用协商的办法来处理与同伴的关系时,我就创设一些条件促使幼儿与他人协商。如:幼儿每次从户外活动后进教室常常出现拥挤的革命现象,我就有意识地站在通往盥洗室到活动室的门口,开始时孩子们从盥洗室到活动室宁愿从空隙挤过去,也不同我商量请我给他们让道。后来我就有意识地问站在我后边的小朋友:“你要走过去,可我正在门口站着,你该怎样请我让开呢?”孩子开始和我商量了:“老师,请您靠边一点,我要过去。”我立刻表扬他:“你说得多好呀!本来我站在这儿是有事的,但是你这么有礼貌地和我商量,我应该让你先走过去。”有时我也有意识地为小朋友主动让道,并使孩子明白我的意图向我致谢。多次的练习使孩子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商量着解决问题,进教室拥挤的现象减少了,而且常常会听到“你先走吧!我等一会儿。”、“谢谢你”、“不客气”等文明礼貌用语。 文明礼貌教育应是教师长期、不懈地引导与教育下,让幼儿养成的一种习惯。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会给幼儿积极情感的培养和其交往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益”。“一岁看小,三岁看老。” 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以至开花结果。我们只有根据孩子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培育出健康、活泼、品德优良的跨世纪幼儿。 幼儿礼貌教育论文:幼儿文明礼貌养成教育缺失与对策 摘 要: 3-6岁的幼儿期是进行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塑造儿童心灵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广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文明礼貌的养成显得尤其重要,同时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找到适合教育幼儿的文明礼貌的内容与方法。本文重点阐述幼儿文明礼貌缺失的现状,分析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通过家园共同合作,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全面开展,使幼儿在礼貌待人、卫生习惯、文明交往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 关键词: 幼儿 文明礼貌 养成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品德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人们常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 这说明幼儿的可塑性相对于成人来说,无疑是强过成人的,因为他们没有过多的思维限制。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关键在学前期,学前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将在这个阶段奠定基础。而放眼当今的社会,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渐渐增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迫切需要改善不良的道德行为,改善我们的社会风气,而作为祖国花朵的幼儿园小朋友也正在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幼儿文明礼仪的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儿童语言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也是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1]而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因而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2]针对这样的特点,幼儿期的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内容也具有一些特定的内容,主要包括文明礼貌用语和行为规范。如:文明礼貌用语包括使用尊称、你好、请、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等;行为规范包括不争抢玩具、互相谦让、安静倾听、举手发言、打喷嚏时手捂着嘴、尊老爱幼、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等。 三、问题的分析 (一)文明礼貌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获得物质生活的提高的同时却对文明礼貌认识越来越模糊了,在幼儿园的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家长注重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却忽视培养孩子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正是因为社会各界的不重视,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乘车不排队、上车抢座位、公园里乱踏草地、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现象,对幼儿文明礼貌养成教育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一项对幼儿文明礼仪的调查显示,幼儿的文明礼仪水平还很低。幼儿礼仪水平好的约占总调查数的32.6%;中等水平的约占39.6%;差的为约27.8%。在设计的情景中,测查了92名幼儿,“进屋先敲门”的为“0”,“主动问好”的占35%,“接电话时说 “您好”等礼貌语的为“0”。另外,在回答“为什么不能乱插嘴”时,大部分幼儿回答“妈妈(或老师)要批评的”。幼儿对礼仪知识知之甚少,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相脱节。 (二)文明礼貌缺失的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的后果。 当今社会应试教育的重学习分数、轻文明礼貌行为的养成,导致幼儿文明礼貌缺失。我们进场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每年的四五月份各个小学开始展开一年级新生的选拔考试,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考上自己满意的小学,家长带着孩子奔走于各式各样的学习班,唯恐自己的孩子落后。至于孩子做人方面,考虑甚少,把孩子的不文明行为当成是不懂事,殊不知这样的不重视正是导致孩子成长中文明礼貌缺失的重要因素。值得提出的是现在大部分幼儿园开设各式各样的兴趣班、学前班,虽然教育局明确提出禁止开设各类兴趣班,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形势下很多幼儿园仍在私下开设,这样的现象令人担忧。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等候的时候不排队、坐公交车不给老人让座、随地吐痰、横穿马路等现象无处不在,在你看到这样的现象时,他们的行为也进入幼儿天真无邪的双眼里。幼儿生活在这样文明程度不是很高的环境里,又如何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呢?孩子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他们爱模仿,在公共场所,粗俗的语言,不雅的动作,恶劣的行径经常映入孩子们的眼帘,成人的一些下意识行为,都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言传大于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运用到文明礼貌的养成方面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家长和老师都对幼儿进行了文明礼貌的教育,但是在教育之后呢,你们也一样照着做了吗,你们是不是身体力行了呢,我想可能大部分人的家长和老师忽视了这一点,因为幼儿年龄小,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对抽象道理不易理解,即使再多的言语交流也不如一次真正的身体力行。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成人的身教会对他们产生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 4.家园合作不充分。 在工作中我们会听到家长这样抱怨:“孩子在幼儿园很听话,到家就很调皮。”我们看到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两面。绝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出语言文明,举止有礼,能够友好地与同伴相处,能够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等等。而在家里则变得不讲道理、任性调皮,与幼儿园判若两人。问题就出在幼儿园、家庭、社会(社区)的脱节上。幼儿园老师对于幼儿的要求在家里等不到进一步的巩固,没在社会中也得不到很好的实践支持,久而久之这种脱节致使教育失去一致性,最终导致教育的零效果甚至是负效果。 四、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为了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行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 1.幼儿园要把文明礼仪教育放在首位。 《规程》总则第五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十六条:“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4]这给幼儿园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幼儿园教师应当明确哪些是应该教给幼儿的、能够让幼儿受益一生的。知识和技能都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得重要。学会做人才是让幼儿受益一生的道理。 幼儿礼貌教育论文:论农村幼儿教育中的文明礼貌用语问题 摘要: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文明礼貌用语的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农村幼儿的年龄特点、生长环境和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方面等原因导致文明礼貌用语的流失,所以我们要规范幼儿的文明礼貌用语,培养农村幼儿的文明礼貌用语教育对于加强农村幼儿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农村幼儿;文明礼貌 人们都说文明礼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文明礼貌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时期,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文明礼貌用语教育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人格教育端赖于6岁前的培养。而6岁之前正处于我们幼儿教育时期,这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一个人只有在幼儿时期培养出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并持之以恒,将来才能发展成为一个高文化、高素质、高水准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人才。通过开展文明礼貌用语的社会调查,我们发现文明礼貌用语正在慢慢地缺失,特别是农村幼儿的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情况令人担忧。规范农村幼儿的文明礼貌用语已经非常迫切,文明礼貌用语的规范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农村幼儿文明礼貌用语缺失的原因 1.农村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及自主自控的能力比较低,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孩子们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孩子们这个时期好奇心十分强烈,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新鲜事物。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年龄太小,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分辨是非的能力,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大量的不文明语言,这是导致农村幼儿文明礼貌用语缺失的一个根本原因。 2.农村幼儿的成长环境。虽然现在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但是由于平均受教育的水平还比较低,加上现在家长和幼儿教师都重视幼儿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幼儿文明礼貌用语教育的认识不够。这样不但对规范幼儿文明礼貌用语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还会阻碍幼儿文明礼貌用语教育的发展,这是导致农村幼儿文明礼貌用语缺失一个重要原因。 3.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对幼儿思想教育认识不够。由于我国社会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幼儿园的物质设施比较薄弱,不能为广大的农村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农村的幼儿教育重点抓物质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了幼儿的思想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对幼儿文明礼貌用语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规范农村幼儿文明礼貌用语的意义认识也不到位,这是导致农村幼儿文明礼貌用语流失的一个社会原因。 二、如何规范农村幼儿的文明礼貌用语 1.针对农村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认知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他需要亲身经历体验过才会真正地明白这些文明礼貌用语的真实意义。我们平时教他们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在不小心撞到别人时要说“对不起”;在和人短暂分开时要说“再见”。可是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却很困难,总是要家长和老师不断地提醒才会记得什么时候要说什么,而不会自觉地去运用这些文明礼貌用语。我们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多给幼儿创造练习文明礼貌用语的机会,平时多注意幼儿的言行举止,让幼儿学会处理简单的人际关系,自己学会使用规范的文明礼貌用语,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如果幼儿出现错误,也不要盲目指责纠正,应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并自觉地改正,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幼儿自觉地学,用心地学,亲身体会到讲文明、有礼貌带来的快乐、愉悦、和谐和友爱,真正感受到文明礼貌用语的魅力所在。 2.针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家长和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共同承担起对孩子监督、指导、教育的责任。首先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到引导作用,如果家长和教师都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那又怎么给孩子做好榜样?其次,家长和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思想,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不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很正常,等孩子长大了就会变得懂事了,就会正确使用规范的文明礼貌用语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文明礼貌教育就应该从娃娃做起,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学习能力非常快,这个时期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将来再改就很困难了,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从小就给孩子培养出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让孩子明白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 3.针对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情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们要重视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这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在“十七大”的号召下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扶持力度,在提高农村幼儿物质基础设施的同时,重点抓农村幼儿的思想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并建设一支有水平的师资队伍。幼儿教师在加强幼儿思想教育、促进幼儿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增加进修和外出学习的机会,不断引进新的思想,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幼儿的文明礼貌用语教育的发展。 三、规范农村幼儿文明礼貌用语的重大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增多,文明礼貌用语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文明礼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时期不但是开发智力的最好时期,也是培养文明礼貌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出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已经成为学前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用规范的文明礼貌用语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可以促进社会文明和国家的稳定。文明礼貌用语的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这点很重要。如果从幼儿时期就学会讲文明、懂礼貌,培养出使用规范文明礼貌用语的良好习惯,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对促进社会文明和国家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幼儿礼貌教育论文:浅谈重视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对幼儿实行成功的文明礼貌教育,关系到我国的社会文明和进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繁荣。目前,我国有关方面在如何加强对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方面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不仅是一个法制社会,还应是一个礼制社会。古人云:“礼及身而行修,礼及国而政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我们国家要走向现代化,最大障碍,并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问题。资金可以积累,技术可以创造,也可以引进,但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这必须靠我们自己去提高。 文明的语言、仪表和行为,就如同一封介绍信,把自己的身份介绍给别人,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往往在他与人相处的言谈举止、文明习惯中就可以看出。 我们时常感叹,现在人们普遍缺乏公德意识,缺少最基本的礼貌行为。不懂礼貌,不讲礼貌而产生不良现象,使人有切肤之痛,另一方面,现在一些青少年,由于家庭的过份溺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目无尊长、贪图享受等不良品质和习气,这样的孩子将来能否成为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好公民,是令人质疑的。 文明礼貌教育要从幼儿园抓起,因为讲礼貌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体现出来的文明行为,也是我们的社会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要求,这种文明行为不可能与生俱来,必须从小开始培养,所以古语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养成了不良习惯,则会使下一步的学校教育难以奏效,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跨世纪人才。 著名儿童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讲,幼儿时期的可塑性最大,这个时期加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孩子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相反,如果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孩子很可能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等长大了再去纠正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必须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幼儿园的礼貌教育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做法和要求。 3岁幼儿即可懂得有礼貌是好孩子。来园见到老师时会问“早上好”,离开幼儿园时会向老师说:“再见”,当接受他人物品或接受帮助后说“谢谢”,自己碰撞了他人时会说“对不起”等文明用语。同时她们中的有些人可以做到有礼貌地称呼别人,如:×老师、爷爷、奶奶、阿姨、叔叔等,并做到不说难听话。 4岁的幼儿可以正确和有礼貌地称呼自己接近的人,能学会并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懂得在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要面对讲话人注意听,能听成人的话。懂得保护环境卫生,如:将纸屑、果皮等放在指定的地方,不乱放别人的东西。 5岁以上的幼儿能主动、热情和正确地称呼自己所接近的人,并正使用“请”、“您早”、“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能有礼貌地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别人说话时不随便打断,不乱插嘴,尊敬师长,愿望帮助他人做事。在见到别人手里拿着东西时会主动帮助开门或让座等。能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和卫生,可以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不折花草,不到处乱涂乱抹,自己离开集体或成人时主动打招呼,未经别人允许,不随便拿别人东西。 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谐的气氛对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习惯有很积极的作用。 在我们这所幼儿园里,文明礼貌用语无处不在,如“请”、“没关系”、“您好”、“对不起”、等。每个班级都有“文明娃”、“好宝贝”的评比栏目。教师每个星期都对本班的文明礼貌情况作一次总结,评选出本周的“文明娃”、“好宝贝”,并且为幼儿安排了许多丰富多彩并符合幼儿特点的活动,使幼儿专心一意地从事活动情绪愉快地与人友好地相处,学会了相互友好相处,礼貌相待,教师还将有关礼貌教育的内容寓于诗歌、歌曲和故事之中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是很有效的方法。教师每时每刻都会不断的提高和指导、教育幼儿。如:幼儿向同伴要玩具时,老师就要教幼儿说:“请你给我一个玩具好吗?”当同伴给了他以后,还要告诉他应说“谢谢你”。如此反复地指导提醒幼儿的礼貌行为,使幼儿形成习惯,达到自觉遵守,自然而然。 从每天早上老师们满腔热忱地在教室门口迎接小朋友,用“你好”、“早上好”的对话交流友爱之情,到晚间依依不舍的“再见”、“明天见”,从阿姨们的精心培育及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所给予的支持、激励和喜悦之情,到家长们对孩子的成长所表现的满意及孩子们对幼儿园的留恋之情,都说明了文明礼貌教育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榜样力量是无穷的,特别对这些幼小的孩子们,由于幼儿处于形象思维和模仿的初级阶段,任何映于眼帘和进入耳廓的东西都会刺激他们的大脑,形成深刻的印象,甚至成为行动的榜样。由于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可能去效仿那些不良的言行,所以,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成人都应当具有自觉而正确的文明礼貌的行为,要在点滴的生活小事和小节上为孩子作出榜样。老师与父母应自觉地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教师和父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在孩子心中享有威信,取得幼儿的依赖,幼儿会听从管理并会积极响应每一项要求,努力争取得到成人的夸奖。而当成人对幼儿破坏纪律或不礼貌的行为略微表现出冷淡的态度或目光中流露出某些严厉的神情,就能使犯过错的儿童不是感到委屈,而是感到惭愧,使孩子赶快纠正所犯的错误,为自己的过失请求原谅。 由此可见,文明礼貌教育必须从幼儿园抓起。从小施以礼貌教育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是他们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最起码的条件和素质。因此,我们的幼儿园应把礼貌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我们的家庭应配合幼儿园,对孩子正之以身,施之以礼,我们的社会则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在真诚友爱及和谐的环境中受到熏陶,踏踏实实地成长,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幼儿礼貌教育论文:浅谈三至四岁幼儿的礼貌教育 三至四岁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孩子们为了争抢一把小椅子、一个玩具、一张卡片而互不相让以至大声啼哭;一些孩子的独占行为非常严重,跟其他孩子难以合作;有的幼儿不善于与同伴交往,在小伙伴中的被接受率较低;个别幼儿身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侵犯性行为、破坏性行为,不能友善地对待其他小朋友,还有的幼儿则由于家庭教养不当,过早地出现了行为粗俗、出言不逊等不文明的现象等等。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幼儿园应该怎样做好幼儿的礼貌教育工作呢?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礼貌。对于礼貌一词的理解,有些人简单地认为在一定场合下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就是懂礼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未免过于表面化。我们在这里所提到的礼貌教育不仅仅指语言,它还包括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等诸方面的教育,就是要为幼儿创造一种优雅、文明、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礼貌的熏陶。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儿童体验礼貌行为的敏感期为2岁半至6岁,这个时期的幼儿开始注意并模仿成人的礼貌行为,是社会性和品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三至四岁的幼儿正是交往的独立性和交往范围显著增加的年龄,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这个时机抓好幼儿的礼貌教育工作,使他们向着高尚纯朴、乐观友善、诚恳谦虚的目标去努力,那样将会对他们的未来乃至一生产生积极而有意义的影响。因而,我们决定以此为契机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重视交往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幼儿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为礼貌教育的实施打好基础 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能否很快和他们的同龄伙伴相处,融入这个环境当中,这是他们一生中一个很重要的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幼儿园的教师在幼儿与成人交往中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的感情投资,以乐观向上的情绪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孩子,让幼儿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教师的一些哪怕是不经意的举止,如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拉拉他们的小手,给他们一个信任的微笑,都会带给孩子许久的安慰和快乐。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培养他对世界、对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主动积极地与人愉快地交往,要比教给他许多知识更重要,因为他能够从中得到智慧、信心和爱。 二、教师要为幼儿树立文明、礼貌的榜样,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孩子,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回顾几年来的教学经历,我发现孩子像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从孩子的言语举止、行为习惯等方面能一定程度地折射出教师的修养和水平。譬如,教师如果能够以优雅的举止、平和的心态、平等的语言、亲切的微笑对待每一位幼儿,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感染幼儿,理智而冷静地处理孩子们之间的各种纠纷矛盾,真诚地礼待孩子,那么,孩子会从教师的身上学会尊重和友好相处。而有的教师习惯于大声训斥,以命令的口吻压抑孩子,神情冷漠地要求孩子。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大声训斥就会处之泰然,并且也学会了粗鲁地对别人发号施令,从而影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正常发展。当然,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会有许多烦恼和情绪上的波动,但特定的职业给予我们特别的约束,所以,教师要时常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以免成为幼儿错误行为的源头。 三、运用启发式、情感式教育,注重日常环节中的随机教育,从小事中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逐渐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了与社会人进行交往的第一步,这对于三岁多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问题。面对这一特殊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应当运用启发式教育和情感式教育对幼儿进行礼貌行为的培养。譬如,在组织孩子进行各种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真挚的情感、儿童化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表情、童趣化的动作引起幼儿的兴趣,启发幼儿的想象,促使幼儿以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让幼儿在活动当中体验关怀和友情,体会礼貌行为给自己、给他人所带来的愉悦,培养幼儿对善良、高尚及美好事物的憧憬及乐观积极的良好心态。见到了熟悉的老师、家长、小朋友,应引导孩子们主动打招呼,表示礼貌和尊敬;孩子犯了错误,不要一味地责备他们,应给他们讲清道理,启发并鼓励幼儿勇敢地承认错误,大胆地向小朋友表示“对不起”;在来园离园时,提醒孩子不要忘了跟老师、小朋友、爸爸妈妈以及保安叔叔问一声“好”、说一声“再见”等等。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引导,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通过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宽容和谦让 三四岁的幼儿身上常常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独占行为,缺少与人合作的意识。在这一年龄阶段,我们应侧重于在生活常规培养的基础上,创设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有互相合作参加游戏的愿望,让幼儿将良好的生活习惯、礼貌行为迁移到游戏中,在游戏中得以练习和巩固。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反映的是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如玩“娃娃家”的游戏,幼儿通过扮演“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角色,赋予角色丰富的想象,站在角色的立场上,体验角色的情感,模仿角色的优良品质和行为,巩固所学到的礼貌用语,通过游戏逐渐懂得合作与谦让、关心与尊重。 五、重视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竭诚与家长密切合作,家园一致共同施教于幼儿 教师应主动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地互通信息,有利于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对于幼儿礼貌行为的培养和良好品质习惯的巩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孩子能在和谐一致的家园环境中健康成长,教师应向家长宣传教育目标,向家长提出一定要求,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现状是全家两代甚至三代人围着一个“小皇帝”在转,家长们过度注重孩子早期智力的挖掘和投资,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这就对我们的家园共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修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育是百年大计,不可浅尝辄止,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竭诚与家长密切合作,从而与家长在教育目的上达成共识,共同施教于幼儿。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在当今时代,文明礼仪更是体现出了它独特的内涵。但却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忽视了对孩子文明礼貌的教育。幼儿园作为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阶梯,必须担当起引领孩子走向礼貌、友善、高雅、文明的重任,为孩子创设真善美的精神环境,让孩子在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氛围中成长并传承。 (责编 潘冰) 幼儿礼貌教育论文:如何从小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 我们作为家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呢?可往往事不如愿,我们的孩子闹的我们头疼。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呢? 一、让孩子从小就懂礼貌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会用礼貌用语,让他从小见人就懂礼貌,并对他的行为进行指导。让他知道什么时候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并且要不断地进行练习和强化,在孩子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让礼貌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并为孩子从小营造一个文明礼貌的成长环境,我们家长要先讲文明,懂礼貌。给孩子做榜样,我们要成为孩子合格的第一任教师。如果孩子出现不礼貌行为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把礼貌的行为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怎么做。 二、让孩子学会主动交往 孩子长大了,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交往需要越来越强烈,不喜欢自己独处,大人干什么事情他都吵闹的跟着,并要求大人带他到处去玩,每次出外活动都是家长传授礼仪的好机会。如果在外出时遇到熟人,家长自己要主动向人问好,并及时提醒孩子问候:“阿姨好”,“奶奶早上好”等。并有意识地告诉孩子:“下次遇到熟人不用妈妈提醒,就主动向人问好,能做到吗?”逐渐帮助孩子养成主动与人打招呼的好习惯。 三、让孩子学会适应场合的说话 孩子说话不会向大人那样分场合,他们看见什么说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其实,孩子所说的话并不是想要故意侮辱或伤害别人,而是“童言无忌”。要避免此类尴尬,家长就要对孩子进行行为教育,孩子大了,需要学的不再只是“请”和“谢谢”,而是要以正确的态度处理和成人的关系,绝不能想说什么说什么,绝不能当面揭人短,以造成场面的尴尬和当事人的不快,要让孩子体会别人的感受,可以反问孩子:“如果别人这么说你,你会不会很难过?如果会,就不要再说。”也要告诉孩子,没有人喜欢和这种人做朋友,和孩子讨论他的情绪感受,建议孩子见人多说文雅有礼的语句,这样比纯粹的斥责更有效。 四、让孩子学会赞美 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学会赞美,不只是赞美别人,更重要的是培养他关怀、安慰人的能力,要让孩子做到这点,家长要以身示教,如果爸爸妈妈常常赞美他人,孩子的嘴巴也会比较甜,如果家长说话尖刻,孩子也难说出好话。除了身教,家长应多给孩子讲一些故事,因为故事里的好多人物角色,可以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明理、同情、怜悯与爱心的孩子,这样比单纯讲道理更容易培养孩子温柔关怀和爱的能力。 五、带孩子外出用餐时,学会安静 我们带孩子出去吃饭或聚餐,也得做好“预防”工作。出去前,先跟孩子说明今天到什么地方去,到那里不要大声喧哗,要听大人的话,不要到处乱跑。出门时,为孩子带一些小点心,在等候的时候让他先吃一点,缩短等候时间。或带孩子先看看餐厅周围的各种摆设和优美环境,让孩子找到乐趣,让他喜欢。那么他就会很容易遵守规则。用餐时,别一下子就把孩子喂饱,而是让孩子和大人一起吃,否则孩子一饱就精力充沛,很难再坐得住,还可把自己事先准备的好玩的东西拿出来吸引他。如果是好看的图书,让孩子一页一页地翻看,因为它比其它玩具更适合带到餐厅,更不容易摆落一地,也可拿出家里的相册,孩子喜欢看自己的照片,还可以问他:“这是在哪里拍的?”“那天做了什么事?”让孩子沉浸在愉快的回忆情绪中,而变的安静。 总之,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我们家长就要以身作则。耐心的教导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们的影响,成为我们心目中懂礼貌的好孩子。 幼儿礼貌教育论文:礼仪教育中小班幼儿礼貌行为的培养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因此家长把孩子看成是宝,真的是有点“含在口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吓着”的感觉,家长在这种有形兼无形的“疼爱”中,很多孩子的言行都失去了基本的礼貌用语和礼貌行为。而小班幼儿从一入园开始就跨入了一个陌生的集体,认识许多成人和同伴,他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交往活动增加,一些从未碰到过的矛盾和困难由此产生。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及结合我园习惯养成的目标,我园从11月份开始就对全园幼儿尤其是对刚入园的幼儿不懂礼貌,不会使用礼貌用语,遇到熟人不愿主动打招呼的不良习惯,进行了礼貌行为的培养,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针对这一个月的实际工作并结合自身体验,我认为对小班幼儿进行礼貌行为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师时时、处处、事事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3―4岁的孩子模仿力极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模仿当中,此时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教”,为此我们班的老师们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每天来园或离园时主动向同事、家长、小朋友问好、问早、说再见等,接待家长及来园客人做到热情礼貌 ,时时、处处、事事给幼儿做出好的示范,为幼儿做出行为学习的榜样。除此之外老师还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同伴行为的好坏,并且每天都要把新的发现告诉小朋友。如:今天起床后,老师发现刘璐瑶小朋友帮吴俊豪穿上了马夹,吴俊豪对刘璐瑶说:“谢谢你 ”,刘璐瑶对吴俊豪说“不客气”,小朋友你觉着他们是不是有礼貌的孩子?如果换了你,你会怎么来做?孩子们便会根据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积累了经验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 二、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鼓励表扬方法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孩子的经验来自与生活,又回归与生活,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多交流,让每个孩子都愿说、想说、喜欢说、主动说,同时教师在生活中要不断发现一些礼貌行为并且表扬和肯定讲礼貌的幼儿,如“刘钊睿真棒,每天都向老师问好”“逄淑涵变的有礼貌,老师听见她和逄丞小朋友打招呼了……”引导一些不主动或逃避向老师问好的幼儿。这样,幼儿不仅学会礼貌问候,更懂得如何礼貌的提醒别人。在老师和小朋友的共同努力下, 11月份,我们小班的孩子基本能做到见到幼儿园的老师要问“老师好”,见到自己班的老师问“X老师好”、见到小朋友要问好,离开幼儿园跟老师说再见等,知道了与人交往要使用礼貌用语,因此我们幼儿园里每天传播着礼仪的气息,洋溢着温馨,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初步形成了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渗透礼貌行为 幼儿良好的礼貌行为,是在各种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感受中形成的。各种活动是由而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活动,注重综合各种有趣的游戏,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从而避免只是机械的模仿所造成的做与说的不一致,因此必须寓礼貌教育于游戏活动中。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当有些幼儿给娃娃穿不上衣服时,教师可以及时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思考“我该怎么办?”,一方面鼓励会的幼儿要乐于帮助别人,启发着说:“别着急,我来帮你的忙。”另一方面,鼓励暂不会的幼儿要有自信心,可以“让我再试一试”,实在不会可以有礼貌地请求帮助:“请你帮我给娃娃穿上衣服好吗?”得到了别人的帮助说“谢谢”等。每一次游戏,都要提出说话礼貌、行为文明方面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幼儿认知,巩固文明的言谈举止,最终形成内在的需要和自觉行为。 四、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 3岁以前儿童已出现模仿性活动,但能力有限,模仿活动还不多,3岁以后模仿性活动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外部活动或动作,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都会引起他们的新鲜感,他们都想去尝试一下,因此不可低估孩子的模仿性,所以提供一些礼貌故事等,让幼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去学习榜样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习惯。在11月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结合小班社会活动《小熊请客》对礼貌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运用和巩固,让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知道了一些请客和做客的礼貌用语,同时幼儿感受到友爱同伴,礼貌待人的好处,事后我引导幼儿讨论:“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样来请客?如果你是客人,你会怎样到别人家做客?”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孩子们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一方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巩固了礼貌用语的运用。 五、家园同步促进幼儿礼貌行为的形成 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作为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孩子礼貌待人;别人有了困难热情地去帮助别人;适时地邀请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家的孩子来家里做客并学会有礼貌的招待客人等;同时家长还要为孩子树立榜样,经常带孩子出门走动,让孩子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学习父母的交际方式。 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对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形成行为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运用多种办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对幼儿进行礼貌的教育和行为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单位:农安县开安镇中心校幼儿园) 幼儿礼貌教育论文:浅谈对大班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教育培养 当我们走进孩子的生活,就会发现,在天真可爱的孩子身上,常常表现出一些不文明的言行,当他们在家当自己的意愿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发脾气、任性、不听话。文明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这种文明也需要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幼儿年龄尚小固然需要老师的教育与提醒,但是当大班的小朋友头也不抬头的说了声“老师好”时,我们是否要思考:这是为了听老师的话呢?还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针对这样的行为和现象,我们展开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关于大班幼儿文明礼貌习惯培养的渠道和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幼儿自觉规范文明礼貌行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儿童应该成长在良好的环境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老师、家长、同伴、周围环境都是他们重要的学习资源。 1.利用环境创设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为了给刚升班的幼儿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在教室内外环境布置上围绕的主题就是“文明礼仪”。墙壁上那“助人为乐的小鹿”、“活泼可爱而又热情好客的小白”等动物形象深深吸引着幼儿,感染着幼儿。我们还在教室门口开辟了“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的专栏,进行每月“礼仪宝宝”的评比,根据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礼貌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2.利用榜样示范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幼儿的特点是爱模仿,尤其喜欢模仿他尊敬的人。他们常常观察老师和家人,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幼儿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要用自己热情、礼貌、友好的态度去影响幼儿。同时要求家长要仪表整洁端庄,谈吐举止文明礼貌,处处做孩子的榜样,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文明礼貌的生活环境。 3.利用生活学习经验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教师要有目的对幼儿的行为加以引导,每天我都要把新的发现告诉小朋友。 如:我发现幼儿午睡后穿衣服的时候很有礼貌,就及时将情况告诉全班的小朋友“今天小朋友们起床后,我发现了阳阳对帆帆说:‘请你帮我系一下背后的扣子好吗?’,然后说了声‘谢谢!’,阳阳对帆帆说‘不客气!’,真是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只要幼儿有文明礼貌的行为我都会告诉小朋友自己的新发现。渐渐地,孩子们通过评定别人行为的好坏和自己的模仿从而积累了经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他们学会了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学会了热情礼貌地交谈,学会了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二)以教学、游戏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1.通过故事、儿歌、歌曲等形式,萌发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意识。故事、儿歌是幼儿喜爱的文学形式,大班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 以“三八”节的爱妈妈教育活动为例,语言活动儿歌《爱》;学唱歌曲《好妈妈》;美术《和妈妈一起拍照》等等,让幼儿通过亲眼观察,体会老师父母辛苦和关心,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把这种关心付与行动和言语。 2.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为此,我还将孩子们的礼貌教育寓于游戏之中。尽量创造条件开展角色游戏。比如在超市、餐厅的角色游戏中,让孩子接待、让座、倒茶,启发幼儿排队买东西,遵守公共秩序,并会使用礼貌语言“请”、“谢谢”“欢迎光临”等与“服务员”、“售货员”交往。孩子们还不断地交换角色重复进行游戏,礼貌行为得到了良好的练习。 二、将文明礼貌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中,巩固文明礼貌习惯 为使幼儿的礼貌行为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并巩固下来,我还将礼貌教育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抓住每个教育契机,巩固他的礼貌行为。如:喝水时不小心撒了别人一身;吃饭时碰翻了别人的碗;睡觉时和别人说话等等,这些都会产生矛盾,这就需要老师随时随地培养幼儿礼貌用语。让幼儿真实地体会到礼貌行为才是解决争执的最好办法,才能与小朋友愉快共处。当我发现幼儿不太会使用协商的办法来处理与同伴的关系时,我就创设一些条件促使幼儿与他人协商。 三、家庭幼儿园的相互联系,达成教育一致性 孩子在家中的时间要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的更快一些,更多一些。要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影响培养,必须要借助于家长的鼓励,要求家长督促,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我们从实际出发,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幼儿在家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情况,以便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我们还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定期召开家长会、电话家访、网站交流、填写成长足迹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使家庭、幼儿园之间的教育做到一致性。这样才能使幼儿礼貌教育工作产生实效。 文明礼仪就像和煦的阳光,温暖地照在每一个角落,照耀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孩子个个充满着朝气,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言谈笑语中,礼貌语言与文明行为就很自然地表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游戏之中。一种将伴随并影响孩子一生的良好习惯,在孩子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逐步形成。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益”。 (作者单位:北京明天幼稚十幼羊明园) (责任编校:白水) 幼儿礼貌教育论文:浅谈幼儿文明礼貌教育 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创新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提高幼儿的文明礼仪素养,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礼仪行为品质,形成一个从善、从真、从美的良好礼仪氛围。 儿童的礼仪是在其社会性交往中养成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养。本学期,我们主要从幼儿园交往礼仪这方面入手,着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及情绪情感的发展,也能帮助幼儿学习、把握社会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规范,发展调节自身社会行为的能力,还能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及社会化顺利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幼儿将来能成为未来世界的生力军、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打好基础,为幼儿终生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让幼儿学习交往礼仪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开展一系列活动。 1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礼仪教育是长期培养的过程,教师要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随时关注幼儿,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如幼儿园礼仪。 2创设良好的礼仪教育环境 2.1幼儿园公共环境的创设:在楼道悬挂礼仪标语、张贴礼仪图片;在园内设置礼仪板报专栏,提供相关信息;在幼儿园入口处,播放有关问候的歌曲等,从而营造园内的礼仪教育氛围。 2.2班级环境的创设 第一,班级主题墙面的创设。幼儿园各个班级要根据礼仪课程的主题进行墙面的创设,可以将礼仪三字儿歌布置到墙面上,让孩子时时都能看到,巩固复习幼儿已学习的礼仪教育内容。也可以将幼儿、家长收集的礼仪图片,幼儿在园、在家的礼仪行为照片,幼儿自己创作的礼仪作品布置在礼仪主题墙面上。 第二,班级区域环境的创设。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课程的需要,在教室中创设娃娃家、茶艺区、戏剧表演区、语言区等区域,并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在娃娃家,提供小沙发、适合孩子尺寸的桌椅、家具、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的服装道具,娃娃等物品,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如何接待客人、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如何照顾孩子,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礼仪知识。 2.3家长园地的创设:为了让家长熟悉幼儿的礼仪课程进度以及幼儿在园中的行为表现,更好地开展礼仪教育,我们可以在各个班级创设家长园地,在家长园地里开辟礼仪教育专栏,向家长提供一些礼仪教育的文章或相关信息。也可发动家长积极投稿或提供幼儿在家的信息(礼仪的图片或行为照片),吸引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家园共育。 3把礼仪培养与游戏相结合可以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 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直观的,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对礼仪认知的情感认同,利用游戏、情景练习等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达到习惯养成的目标。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运用自如的过程,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通过反复地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礼仪水平。 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内容,由于孩子年龄较小,我们要用晓之以理的方式引导孩子,动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做示范。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也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抓好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 幼儿礼貌教育论文:如何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 【摘 要】文明礼貌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清初思想家颜元有名言:“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注重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无论对国家、家庭还是孩子自身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如何幼儿实施礼貌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礼貌教育;直观教学;随机教育 幼儿日常生活中最接近的人是老师、父母、成人、同伴,特别在幼儿园,接触中常常伴随着礼貌与行为的体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良好的礼貌教育只有通过更新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及教育方法,才能使幼儿从礼貌行为的体验中,养成社会需要礼貌行为规范。 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性,模仿性强,认识的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因此,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去进行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练习,随着幼儿理解力的发展,引导幼儿明事理,以礼貌与行为相结合,逐步加深幼儿对礼貌行为准则的认识,提高幼儿礼貌行为的目的性、自觉性,使之处处形成良好的习惯。通过这些年工作的观察及教育实践,自己对礼貌教育在以下几方面做些教育尝试和探讨: 一、从情感入手,利用“直观教学”,通过形象生动化的教育手段,引起幼儿的兴趣去感知文明礼貌教育 小班幼儿3~4岁,根据年龄和心理特征,针对刚入园的幼儿不懂礼貌,不会使用礼貌用语。所以利用直观教学法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运用直观教具和故事讲述密切配合,自始至终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从故事所描绘的境界中不知不觉的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如:小班故事《四个好朋友》,主要教育幼儿讲礼貌、团结友爱,学习词“对不起”、“没关系”、“谢谢”。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运用手偶操作道具,使幼儿更加有兴趣而且身临其境的感觉。当我讲故事:上白兔蹦蹦跳跳地来,一不小心碰了小花猫一下。小白兔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小花猫说:“没关系,没关系!”通过手偶表演小白兔和小花猫的对话,幼儿从中体会到“对不起”、“没关系”礼貌用语的含意。由于手偶的生动形象幼儿听得入神,当我讲到小花猫一不小心撞到小狗一下……等,幼儿争先恐后的说“对不起、对不起”;当听到小狗和小鸡说“没关系、没关系”时,幼儿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样,运用教具的演示和直观讲述,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礼貌用语“对不起”、“没关系”,并且能牢牢记住。课间游戏时,我又组织了幼儿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会对话。并通过自身的模仿和重复礼貌用语,萌发了幼儿有礼貌的思想意识。 二、在日常生活中多采用激励法,使用随机的提醒与指导,并对幼儿的礼貌行为作出评价 中班幼儿通过一年的礼貌训练已有一定的经验,伙伴之间已建立了礼貌用语。每天清晨,是孩子们精力最充沛的时候,这时,老师可抓住这个机会,培养幼儿的礼貌口语表达能力。如:幼儿每天早晨入园时与老师、小朋友的问候,这样不仅培养了师生之情,而且锻炼了幼儿有意识的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还是比较小,他们的主动性强,自控能力还是很差,所以礼貌习惯还不是很好。有时幼儿在游戏或自由活动中常常发生互相碰撞的小事。我就会有意识去对他们说:“不小心伤到别人时,自己应该怎么说……”。双方幼儿就能正确使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教师在一旁鼓励幼儿相互拥抱或握手,表示得到同伴的宽容和谅解,教师抓住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向全班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礼貌行为获得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逐渐养成良好的礼貌用语习惯,并在集体中友好相处。 杜威说过:“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使它喝水”。所以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是多种方法,多种渠道的,只要我们针对幼儿的心理,让他们玩中学,在多种有趣的活动中挖掘素材,循序渐进地对幼儿加以引导,使他们在学习和玩中受到礼貌的教育。 三、巩固礼貌习惯,采取随机教育的措施,使幼儿不良的行为受到抑制 大班幼儿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即:将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礼貌行为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很快的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礼貌行为习惯。 在活动中,使幼儿尽量避免表现不良习惯,教师要有很强的预见性。考虑幼儿在玩耍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全面的估计。并想出积极的办法主动地进行正确的教育。如:户外活动时,班中的吴鸿颖小朋友总爱打人,有时会连续打好几个小朋友。为了杜绝他再伤害其他孩子,我把他叫到我身边,拉着他那胖乎乎的小手说:“颖颖,老师发现你长了一双能干的小手,从现在我要天天观察给你记一记,你的小手能为大家做些什么样的好事,我还要让所有小朋友都像你学习”。只见他眼睛眨了眨说:“好,老师我一定行”。后来我发现他确实很努力的在改变自己的行为。当小朋友摔倒了,他去扶起来还一边帮小伙伴擦眼泪,一边鼓励说要勇敢,偶尔课间活动他看见其他幼儿因争抢玩具打架时,他很正义的讲道理劝说:“玩具大家玩才对”。还有老师在扫地时,他会主动走过来说:“老师,我是男子汉帮助你收椅子”。因此,每次我都会当着全班小朋友说:“吴鸿颖的小手好能干哟!常常为我们大家做了许多许多的好事情,你们喜欢他的小手吗?”最终我不断的提醒和要求,吴鸿颖越来越积极的改掉了爱打人的坏习惯,变成了一个有礼貌、正直、善良、宽容和爱帮助人的好孩子。后来我专门在教室内设了一个小窗口“文明宝宝”的评比,根据孩子们的形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进行礼貌教育。 由此可见,文明礼貌教育,老师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深刻地感染幼儿,所以说教师必须“自修其身”、“自拾其身”当好表率。 四、结语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我们只有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孩子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礼貌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培育出健康、活泼、品德优良的跨世纪幼儿。 幼儿礼貌教育论文:家长应注重幼儿的礼貌教育 一、案例 案例一:在幼儿园,班上的老师教育小朋友与他人交往要有礼貌,如受他人帮助要说“谢谢”,称呼长辈要用“您”,等等。回到家中,果果小朋友把老师的礼貌教育付诸实践。晚饭时爸爸给果果夹了块肉,果果有礼貌地对爸爸说:“谢谢您。”而爸爸却说:“我们是一家人,不要这么客气。” 案例二:幼儿园放学时,妈妈带着一盒牛奶来接佳佳。佳佳喝完牛奶后把牛奶盒放在妈妈手上,妈妈随手扔在路上。这时佳佳说:“妈妈,随地乱扔垃圾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妈妈愣了愣,马上说:“妈妈手上的东西太多,只能先扔掉空奶盒,再说扔一次也没关系。” 二、分析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行为和态度都会影响幼儿礼貌行为的形成。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家长在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时所存在的不足。 1.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脱节 礼貌教育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幼儿的发展受到幼儿园、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同时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而言,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幼儿园教育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家庭的积极参与、配合必不可少。案例一中的果果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学习了礼貌用语和礼貌行为,并用于家庭的生活中。但是果果爸爸却没有与幼儿园教育同步,导致果果无法把在幼儿园所学运用至家庭生活中。究其原因,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园配合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及时与教师沟通,忽视了幼儿园礼貌教育在家庭的延伸。 2. 家长没有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模仿是学前期幼儿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他们喜欢认真地模仿和学习成人的各种行为表现。家长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幼儿的言行举止。案例二中妈妈的行为受到女儿的质疑后,仍没有及时改正,其言行对女儿起到消极的示范作用,影响女儿礼貌行为的学习。究其原因,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在幼儿礼貌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没有认识到幼儿模仿学习的特点。 三、家庭礼貌教育的内容 1.丰富幼儿的礼貌知识 丰富幼儿的礼貌知识是家庭礼貌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让幼儿知道有一些常规的礼貌用语及在不同的场合出现不同的礼貌行为,如知道做错事情用“对不起”、接受别人帮助时要用“谢谢”、他人跟自己说“谢谢”时要用“不客气”等。 2.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 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是家庭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有礼貌的讲话和有礼貌的行为。例如,能恰当使用“对不起”“没关系”“谢谢”“不用谢”等礼貌用语;做客时不乱翻动他人的物品,不随便要东西吃和拿他人的物品;别人休息时不大声说话,轻声走路;礼貌待客,能热情地招待客人,能正确地称呼客人,愿意与小客人分享自己的玩具等。 四、家庭礼貌教育的策略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由于学前期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家长在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时,首先,要循序渐进地对幼儿施加影响,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对孩子的要求,最终达到发展的目标。在使用循序渐进策略时,家长首先要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简单的要求,不能抽象、笼统,这样才能便于幼儿的理解和执行。例如,家长在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时,总喜欢说“见到熟人要主动打招呼”“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小朋友”等,却不具体地告诉幼儿怎样跟熟人打招呼,怎样去做一个有礼貌的小朋友。如果家长教育孩子在早上见到熟人主动说“早上好”、见到长辈不要用“你”而是用“您”、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要说“谢谢”等,这样会让幼儿知道具体怎样做。其次,要做到循序渐进。家长在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时,要做到横向有序,纵向有列,层层递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难度,促进幼儿逐步发展。例如,为了培养幼儿主动与熟人打招呼的习惯,家长可以先告知3岁幼儿见到熟人打招呼的方式,并在碰面时加以提醒;当幼儿4岁时家长逐渐减少提醒的次数,让幼儿渐渐形成主动问候熟人的习惯。 2.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 幼儿的礼貌行为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应该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首先,家长要为幼儿创造融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礼貌交往,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例如,当家长不小心撞到幼儿时,应该蹲下来真诚地向幼儿说声“对不起”;当请求帮助时,跟幼儿说“请来帮助我好吗?”;与长辈交往时,要使用“您”称呼对方。其次,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例如,家长可以利用带幼儿去朋友家做客或有朋友来家做客的机会,教育孩子如何做一位懂礼貌的小客人或小主人。 3.榜样示范 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非常强调观察模仿学习,认为幼儿的学习是源于对他人的观察,榜样是幼儿学习模仿的对象。自古以来,我国非常提倡榜样示范,所谓言传身教。家长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可以注意以下两点。 (1)家长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是幼儿礼貌学习最重要的榜样。孩子呱呱落地以后,最早接触的对象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他们。因此,家长应该发挥自身榜样的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希望孩子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做到。如前所述案例二中的妈妈,如果能听取佳佳小朋友的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垃圾扔进垃圾箱里,就会对孩子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2)借助文学作品榜样。文学作品是幼儿礼貌学习不可忽视的榜样。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里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家长在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时,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实时开发,感化幼儿的思想,引导幼儿的行为。为了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家长可以先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为起点,让幼儿思考“自己应该怎样做”,使幼儿通过文学作品所获得的认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如通过讲《 花帽子 》的故事帮助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同时指导幼儿将故事中获得的经验进行迁移,使幼儿积极思考并在生活中形成礼貌行为。 4. 教育的一致性 (1)家庭成员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要一致。在家庭礼貌教育中,家庭应该相互协调,使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左右贯通,保证家庭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的积极效果最大化。首先,家长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及时交流信息,一起商讨幼儿礼貌教育的问题。比如在培养幼儿礼貌行为时,家长应该沟通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幼儿的表现,全面、准确地了解幼儿礼貌学习的情况,为教育的一致性提供条件。其次,家长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家长要同心协力,密切合作,彼此信任,统一思想,统一教育行为,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更好发展。比如培养幼儿主动问候他人的习惯,父亲带着幼儿见到熟人时要求幼儿主动问候,母亲带着幼儿见到熟人时也应该要求幼儿如此,这样就强化了父亲的行为,有助于培养幼儿主动问候他人的习惯。反之,父母如果“各自为政”,要求不统一,就会导致幼儿无所适从,抵消了对幼儿的教育。 (2)家长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前后要一致。幼儿礼貌态度、礼貌行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积累的过程,这就决定家长对幼儿进行的礼貌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反复的工作。因此,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不能停留在某一次或某一段时间,应该连续不断地施加影响,而且这些影响要前后一致。比如培养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家长今天要求幼儿见到长辈要用“您”,不小心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而明天却不对孩子提出相应的要求甚至提出相反的要求,如此,幼儿的认知前后矛盾,不利于礼貌习惯的养成。 (3)家园合作,共同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一个人的礼貌行为的养成受到三方面的影响,即家庭、学校、社会。幼儿进入到幼儿园后,家庭和幼儿园两种环境同时对幼儿的礼貌行为的养成产生影响,家长与教师共同担负起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的任务,只有双方加强联系,才能对幼儿进行一致的教育。家长应该与幼儿园密切联系、合作,主动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了解幼儿园礼貌教育的要求,幼儿在幼儿园当天或一周(月)内礼貌学习的内容,教师的具体要求及幼儿的掌握情况等,并尽可能在家庭生活中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学到礼貌知识和礼貌行为。这样不但能巩固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成果,还可以进一步保留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案例一中的家长如果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并在家庭生活中加以配合,就会使幼儿园教育成效延至家庭生活中,促进幼儿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530022) 幼儿礼貌教育论文:在自主性游戏中对幼儿实施文明礼貌教育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自主性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的游戏,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能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学前期幼儿可塑性强,模仿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的干扰,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良好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适时的给予指导,利用角色游戏渗透文明礼貌教育,从而培养幼儿在社会交往中简单的基本技能。 关键词 自主性游戏 幼儿 文明礼貌教育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学习可以说就是游戏”。游戏中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自主性区域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玩的游戏内容多、材料多,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小舞台。这种健康、丰富的自选游戏,不仅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还能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意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在自主性区域游戏中对幼儿实施文明礼貌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的重要作用是能进一步加强幼儿的集体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及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为孩子今后踏入社会成为一个会沟通会交往的社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氛围,增强文明意识 良好的文明礼貌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 我们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几个幼儿较熟悉、感兴趣的区域,如娃娃家、爱心医院、超市、公共汽车站、工厂等。娃娃家的成员要到超市去买东西,去医院看病;超市里的物品需要工厂及时提供;各个角色还需乘坐公交车出行等,都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游戏氛围。在这些游戏区域中我们需要投入各种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材料,投放些什么,投放多少也都是很有讲究的。如我们在中班的“娃娃家”里投放了电话机,中班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逐步发展起来了,他们也有不少打电话的经历,可是怎样打电话呢?怎样打电话才是有礼貌呢?老师通过谈话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区域活动中的打电话游戏,使幼儿在不断的操作实践中巩固了拨打和接听电话的礼仪。其次,围绕“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这一主题来创设游戏环境,我们还和幼儿共同商量,一起在楼梯、过道、活动室外墙、游戏各区等醒目处张贴了文明礼貌宣传语,如“请”“你好”“早上好”“再见”“对不起”“没关系”“谢谢你”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习,每天念一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明意识,并在开展游戏时要求幼儿坚持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二、规则自定,开展文明游戏 1.标记与规则。 为了使得自主性游戏的游戏规则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我们会广泛听取幼儿的意见,引导幼儿反复讨论,最后将游戏规则制订为“三不”“三要”“三轻”,即不打人、不骂人、不争抢玩具;要有礼貌、要谦让、要商量;走路轻、讲话轻、拿东西轻。我们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这些规则,然后贴在相应的游戏区里。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讨论制订的,标记也是自己亲自设计的,因此,幼儿比较容易理解和遵守。自规则运行以来,幼儿游戏中的文明礼貌行为及合作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以往扮演顾客的幼儿到了“美食街”总是大叫大嚷:“我要××!”如今则是安静地排队购买,然后安静地等待服务员拿来自己需要的食品。又如建筑区的幼儿对“队长”这个角色非常感兴趣,以前常常是你争我抢谁也不肯让,有了“要商量、要谦让”这些规则后,许多幼儿都能克制自己心中的欲望,而自行解决这一矛盾。在这些游戏规则的正确引导下,幼儿懂得了与人交往必须要有礼仪行为及合作意识。 2.暗示与有序。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区域活动中做到仔细观察幼儿在和环境不断互动中的表现,挖掘环境的深层教育价值,使幼儿在环境的暗示下,不断地练习使用文明礼貌行为。如,在“梦想建构岛”游戏中,孩子们是在软垫上进行搭建游戏的,为了让孩子们有基本的游戏规则,我们在软垫旁边画了六双小鞋子的鞋印,说明这里只可以6人玩,如果鞋印上鞋子都放满了,其他幼儿就要到其他游戏区去玩了。“小舞台”也是如此,观众座位上摆放的“拍手”道具的数量也是起到一个暗示作用。因此,孩子们自己能够控制自己,他们会和同伴轮流交换角色,也能到其他人数少的游戏区域去玩。这样,可以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则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协调与同伴的关系。 三、适当指导,练习文明行为 “游戏是幼儿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园游戏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幼儿不仅爱玩区域活动而且会玩区域活动,在不断地与同伴、与材料的互动中,他们整理、表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使用文明礼貌行为。但是他们由于年龄小,交往技能不足,使用文明礼貌行为的意识较淡薄,所以活动过程中,要求教师认真地观察幼儿与同伴、与材料之间的互动的基础上,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文明礼貌行为,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有益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活动。 1.言传身教,多说文明用语。 在游戏中,要善于观察,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爸爸和妈妈在厨房忙着制作各种形状的饼干。这时来了一位小客人,爸爸想到了给客人倒水,只见他到来了一杯水放到桌子上,嘴里嘀咕了一声“喝吧”,却马上又去做饼干了。于是,我也当起了小客人,“咚咚咚”轻轻地敲起了“娃娃家”的门,“请问,有人在家吗?”我用好听的声音问道。“爸爸”和“妈妈”闻声赶来开门,“客人,请进请进。”说着“妈妈”的小手还将我带进了屋。“妈妈!妈妈!请你给我一杯水,好吗?”我要求道。“好的!”娃娃家的妈妈拿了个杯子递给了我。我马上说:“谢谢你!”妈妈回:“不用谢!”这时,刚来的小客人喝完了水,马上递给了“妈妈”很自然地说,“谢谢你!”妈妈也很自然地说道“不用谢!” 2.利用主题,体验交往乐趣。 我们在游戏前,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并预设各游戏区文明主题,围绕相关的主题,激发情趣,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如我班在本学期新设了“爱心热线”,我们就预设了“关心好朋友”文明主题,鼓励幼儿给没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打电话,问问今天为什么没上幼儿园,若生病了则送去问候,祝他早日康复,早日来幼儿园和大家一起玩。这样的游戏活动就能促进幼儿的交往,增进幼儿间的情感。再如,在“小舞台”,我们会先和孩子们讨论今天游戏的主题是什么,孩子们可以一起商量整个比赛的流程,鼓励幼儿轮流当主持人、评委、参赛选手、观众。当参赛选手表现出色时,“小观众”也可以恰到好处的献上花,台上台下交融在一起。总之,幼儿可以在预设的文明主题中自主游戏,从中体验交往的乐趣,感受文明礼貌的氛围。 3.组织比赛,促进文明发展。 如在“公共汽车”游戏区,“司机”是个抢手的角色,我班有几位小朋友常常抢着开车,很不讲文明。于是我们就和小朋友就这件事进行讨论,让大家轮流对他们进行教育,并帮助他们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轮流开车,还要进行“我是文明驾驶员”的比赛。在比赛中这几位小朋友的文明意识强化了,交通规则也在逐步跟进。“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每个驾驶员的通关秘语,必须在准确说出后方可当选文明驾驶员。孩子们在这样的自主性角色游戏中既玩得开心,又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促进了文明礼貌的发展。 4.个别教育,提高交往能力。 对能力较弱的个别幼儿,我们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说悄悄话的游戏区域——“私密空间”。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让他们从不愿意交往到与几个人交往,最后逐步过渡到与集体交往,并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乐趣,还可以有意识的安排他们去帮老师做事,鼓励他们主动与周围的人交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使他们的交往能力得到不同的提高。 四、整理归类,养成文明习惯 在自主性游戏中,不同的玩具、物品都有指定的存放空间和不同的整理方法,所以,让幼儿学会整理游戏中的各类物品是非常重要的。如幼儿在摆放游戏玩具、用具的橱柜上粘贴标记图卡,老师将自主性游戏中各式积木、娃娃、汽车等玩具、用具放在纸上,按住后沿着四周的轮廊画下来,撕或剪成图卡标签,用胶纸粘贴在各橱柜相应的部位,以示幼儿整理时应归放到某处。我们还利用图解的方法,将摆放整理玩具的步骤用图片或照片等形式出示,让幼儿明了正确整理玩具的步骤。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对玩具整理的常规,我们引导他们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幼儿参与下建立的常规要求才能真正的被其接受。因此,幼儿在一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里养成了主动收拾整理游戏材料、爱护游戏材料的文明习惯。 五、重视评价,提高文明素质 自主性游戏结束后,我们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同时树立榜样,强化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互评环节,我们要求幼儿能安静倾听老师和同伴对游戏活动的讲评,不随意插嘴,乐意采用更合理的方法进行下次游戏。通过讨论培养幼儿学会分析、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创造力,发展下阶段游戏。教师要善于观察和记录幼儿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情况,并把它作为下次游戏指导的重点。如发现幼儿游戏中争抢着买东西,把商店都挤翻了,则在评价时引导幼儿发现谦让、等待、排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方便。下次活动便把谦让、等待作为游戏的指导重点。这样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引导幼儿提高角色能力,逐步掌握技能;教师也可以某一角色身份参与表演,把一些必要的交往技能渗透于整个游戏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幼儿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 总之,在自主性区域游戏中对幼儿实施文明礼貌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它进一步加强了幼儿的集体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及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一学期来,我班大部分幼儿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了许多文明礼貌的道理,他们活泼大方,团结互助、富有爱心,健康快乐的成长着。接下来,我们会抓住在自主性游戏中每一个有利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从而让幼儿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体验人与人相互合作的重要和快乐,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礼貌教育论文:幼儿园开展文明礼貌教育的方法研究 精神文明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而文明礼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在幼教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始终将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 一、幼儿文明礼貌的内容 幼儿文明礼貌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礼貌常识。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如三岁的幼儿可能只懂得有礼貌就是好孩子,会说简单的“早上好”“再见”;四岁幼儿可以正确和有礼貌地称呼自己接近的人,懂得在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要面对讲话人注意听,能听从大人正确的建议和意见,懂得保护环境卫生等。在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环境中,幼儿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文明礼貌行为方式,并不断对其进行补充。 二、幼儿文明礼貌行为出现偏差的原因 1.幼儿园因素 在3~6岁这个阶段,学校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主要阶段。但现今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幼儿教师素质有限。教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有些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在个人日常行为中存在很多不文明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把智力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园里甚至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班与班之间成绩的攀比,制度和规范也越来越“小学化”,全然把文明教育抛之脑后,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暖、有爱的氛围。 2.家庭因素 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且家庭的一般模式为“4-2-1”模式,家长对子女容易过多地顺从, 在家中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一样对待,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行。 3.社会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可见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漠视红绿灯,乱穿马路等不文明的行为。在整个社会需要进行文明礼貌“救赎”的今天,社会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并不十分文明的环境,又怎能让我们的孩子出淤泥而不染呢? 三、幼儿园开展文明礼貌教育的措施 1.灌输理论知识,树立文明意识 我们要转变现代幼儿园的教学理念,从重视智力培养转变为文明礼貌好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在不影响智力培养的前提下,多开设有关文明礼貌教育的课程,教师可利用看图讲述、讲故事、个别谈话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幼儿文明礼貌意识教育,使幼儿逐步形成讲文明礼貌的正确观念;也可选取身边行为礼貌的幼儿作为榜样,或通过介绍文明礼貌典型事例的幻灯片、录像、故事情节表演等,采用提问的形式与幼儿进行沟通,让幼儿模仿与学习。 2.强化实践教育,养成文明习惯 在对幼儿灌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给幼儿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目前各幼儿园很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养成教育,即习惯养成教育。21天习惯养成法表明:良好的习惯需要21天来培养和形成。学校可以抓住这个教学中心,集中一个月对幼儿的某项文明礼貌行为进行强化教育,开展多种多样的文明教育活动,让每一名幼儿参与。可以让几名幼儿进行情境模拟演练,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让他们切身体验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幼儿的不文明行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渗透性是儿童养成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要将文明礼貌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中。 3.家园密切合作,巩固文明礼仪 幼儿的生活环境不仅是幼儿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家庭。针对有些孩子的文明礼仪具有两面性这个问题,家园密切合作非常重要。通常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向家长宣传开展培养幼儿说话有礼貌的良好习惯的目的意义,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说话有礼貌的教育策略等。考虑到大人的工作时间,幼儿园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家校通、家园联系手册等方式与家长实时地进行交流。这样既免了家长常往学校跑的麻烦,又能让教师节省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日常教育中。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幼儿园)
资源环境论文:论我国环境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一些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有时是以高消耗和环境的退化为代价的,在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建立起一整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利用国家、市场、技术创新和公众相结合的力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资源 经济机制 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加快,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作为代价的,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退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日益呈现。能否保证具有良好的环境资源成为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环境现状及问题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增加日益严重,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地方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环境问题引发的贸易争端日益上升,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困难压力。 (一)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2006我国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以2005年GDP总量计算,中国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失高达5470-12760亿元;在11个特大城市中每年因大气粉尘造成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达50万,40万人患慢性支气管炎。 (二)水污染突出。2006年全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为537亿吨,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于中度污染,四类以下水质占60%以上。目前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有7亿人在饮用大肠杆菌含量超标的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达42%。 (三)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呈持续增长势头。目前我国城市人均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440公斤。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产生生产垃圾1.36亿吨,集中处理率为54%, 200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1万吨,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置排入环境。 (四)农村环境形势极端严峻。目前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平均每公顷施肥量400多公斤,高于发达国家认定的225公斤的安全上限,我国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有机磷农药中70%是高毒和高残留品种,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力产生的工业污染迅速蔓延,污染灌溉面积占全国灌溉面积的10%。 (五)海洋环境总体污染严重。2006年我国近海岸约25%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其中近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平均为1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近岸海域总面积55%。 (六)室内空气污染,地面臭氧、汞污染等。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住房装修和家具使用超标原材料,室内污染引起的城市居民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臭氧产生的烟雾降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减少农作物产量,影响森林面积增长。中国的近地面臭氧浓度居亚洲国家之首。中国作为燃煤大国,汞的排放占了世界相当的份额,环境污染恶化导致地氟病、砷中毒、克山病和农药有机污染物对生殖能力的危害等等。 二、建立完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我国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环境管理执政能力 1.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环境统一综合治理体系。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部,通过增加预算和人员编制来加强中央政府环境执政能力,使其能充分履行在制定法规、执法、分析、监测和专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 2.调整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形成省以下治理直管体制,使国家环保总局与省级环保局建立直接行政负责关系,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环境执政能力。 3.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必要时可采用一票否决制。针对污染损害,加强民事处罚力度,并对严重的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二)建立适宜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改革现有价格体系,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反映环境外部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参与市场的经济行为人自发地将环境成本内部化。 2.完善和进一步改进财税体制,形成财税对节能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出台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新税种减少并停止对资源和环境有严重负面影响的财政补贴,强化对节能减排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财政贴息对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调节相关利益方在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并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以鼓励环境保护的行为。 4.严格节能减排的微观管理机制,为中国的企业引进环境健康和安全方面的生产标准,提高排污费标准,开展排污权交易。 (三)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建立环境后督察和后评估机制 1.鼓励地方、社区和政府组织以及企业界参与公开听证,福利诉讼以及其它自愿性的活动。 2.国家应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机会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 3.改善公众对有关污染物排放及其造成后果方面的环境信息的获取,以便使他们能以更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参与。 4.涉及环境保护和开发的重大项目申报应提前 公告,为公众更好地参与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四)推动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 1.突破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瓶颈制约,把能源、环境、农业、信息和生物等领域的重大适宜技术开发放在优先地位,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2.加快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促进能源供给结构的多元化、逐步改变依赖石化燃料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3.积极建立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五)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管理 1.优先保证饮用水安全,重点改善公共卫生条件。 2.立足资源化和循环利用,提高废物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例如,开发并推广沼气池,在条件合适的地区推广太阳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高度重视农村资源污染。探索低成本治理方式和技术。 4.研究和探索能够吸收和固定碳的农业耕作方式,以获得社会环境和全球化利益。 资源环境论文:论利用经济手段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 摘要 我国传统的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由于采取自然资源无价、原材料低价的做法,使原材料价格不能反映自然资源开发的完全成本,从而不仅影响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自身发展,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低效率利用和浪费,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是以自然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为基础,采用征收税费、押金、拨款和创造市场等方法,将自然资源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化到开发话动中,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促使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的区别是它注重效率。我国目前采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是:税务、资源产业管理、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等部门征收的税费,但存在着关系不清、缺少依据、作用不强、手段单调和挪用严重等问题,影响了其效果。笔者通过对经济手段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提出了如下建议:加强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核定主要自然资源的基准价值量;建立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体系;制定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费用—效益分析规范;取消补贴,提高原材料价格;实行自然资源开发权拍卖制度,建立开发权交易市场;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基金。 关键词: 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经济手段 从产业划分角度看,自然资源开发是第一产业。根据所开发的自然资源的性质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两类:一是利用生物资源的农业类开发,即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另一是利用非生物资源的工业类开发,即采掘业。由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自然资源又是作为自然物的入以及整个生命系统所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不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环境保护考虑,研究自然资源开发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模式的反思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技术落后的大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积聚财富的主要方式只能是大量开发自然资源,我国经济仍只能是资源开发型的经济。在实行资源开发型经济发展模式时,我国采取压低农副产品和原材料价格的做法,以刺激加工工业即第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如在七十年代,按当时汇率计算,国内原油价格仅相当于国际油价的26.4%,目前也只达到国际油价的77%(严绪朝等,1994)。这种做法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从长远看,则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1.1 影响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自身发展 产品低价造成自然资源开发企业长期低利、微利,甚至亏损,自身积累不足,难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制约了自然资源开发企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粮价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基础投人不足,已严重动摇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再如,石油工业全行业到1991年底,累计负债余额达691亿,资本负债率达到75%(严绪朝等,1994);国有重点煤矿1993年产煤4.6亿吨,亏损高达50多亿元,平均每吨原煤亏损达1087元(据王森浩1994年文推算)。 1.2 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低效中利用和浪费 产品低价除了造成自然资源开发技术的落后外,还迫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破坏自然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如1990年,我国原煤产量10亿多吨,竟消耗掉40多亿吨煤炭储量,回收率仅为25%;有的小煤窑采1吨煤竟丢掉8.9吨,回采率仅为10%(王和,1994)。另据对1800多个重要生产矿山的调查,70%的有用组分得到综合开发利用的矿山仅占2%;有用组分有半数得到综合开发利用的矿山只占15%;而75%的矿山其有用组分的回收率均在25%以下(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规划和地区经济司等,1992)。 原材料低价在刺激加工工业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使企业不注重提高利用效率,在资源利用上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以巨大的自然资源消耗维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目前,我国单位能源所创造的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法国的10.61%,前西德的9.09%,日本的7.56%,即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较低的,仅相当于印度的50%(世界资源研究所等,1993)。 1.3 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上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其养分损失至少折商品肥40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其他如沙化、盐渍化损失也达100亿元,草原退化面积接近1亿公顷,并仍以每年100多万公顷的速率在退化(曲格平,1989)。 森林覆盖率仅为13.9%,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2公顷,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并且每年以2-3%即230-345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我国3万余种植物中有4、5千种正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有的濒临灭绝(国家环境保护局,1987)。 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晋陕蒙接壤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6.5%,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3万吨/年,年向黄河输沙量近4亿吨左右,占向黄河输沙量的1/4。神府、东胜矿区废土废渣堆积总量达6800多万吨,其中有60%直接倾倒于河流,有的地方河道淤积,造成泄洪困难,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据测算,该矿区年环境成本为3819.6万元,平均每生产1吨原 煤的环境成本为1.05元(西安煤炭设计院,1990)。我国正在实行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与这一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改革自然资源的开发 模式,利用经济手段加强环境管理,减少资源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蒋庭松等,1991,1991,1993) 2.1 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理论基础:自然环境资源价值论 我国长期实行原材料低价的资源开发政策,除了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外,还因为理论认识上的一个错误,这就是片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没有价值和价格。 其实,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并不是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指出:“作为要素加人生产但不需要代价的自然要素,不论在生产中起什么作用,都不是作为资本的组成部分加人生产的……但是如果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需提供的产品比利用这种自然力所能生产出来的还要多,也就是说,如果必须在不利用这种自然力的情况下,或者说在人或人的劳动的协助下生产出这个追加产品,那末一个新的追加的要素就会加入到资本中[1]。”这说明,马克思认为,自然力没有价值存在一个界限,一旦超过这个界限,人类就要为此追加劳动,自然力也就具有价值。这是因为,自然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过程,首先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在一定限度内,自然环境资源可以自然地更新、再生、恢复和增殖;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强化,其自然再生产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必须付出劳动,这就使它具有社会再生产的性质。因而,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即为在其自然再生产能力之上,人类为维护、恢复、增殖自然环境资源所应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是再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考察自然环境资源价值,应从生产以及再生产自然资源所“必需的”劳动而不是“实际付出的”劳动角度进行,才不会因为人类的历史失误而低估了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 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后,为改善生态环境状况而进行的劳动,如治理污染、治抄保水、植树造林等,这类劳动可以称为直接劳动;第二类是在某项自然资源开发行为发生前预见到其将对生产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变该项行为本身所付出的劳动、或伴随该行为发生的同时而附加的劳动等,如开发替代品、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消耗等,这类劳动可以称为间接劳动。 2.2 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作用机制:外部不经济性的内化 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开发产品价格应当等于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外部成本(MEC)与边际使用者成本(MUC)之和.MPC是自然资源开发的边际成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成本;MEC是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损失;MUC是由于现在开发自然资源而放弃的其未来效益和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经济手段是通过各种方法,使这些成本能反映在原材料的价格中,从而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使资源开发活动循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收税和收费。这是经济手段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政府通过征收税费而使环境成本和资源价值直接反映在产品价格中,也就是将外部不经济性直接内化到资源开发生产过程中,从而刺激开发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由于存在市场竞争机制,若开发者使用了超过社会所必要的、平均的自然资源消耗量,或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程度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则其付出的税费(即反映在产品价格中的MEC和MUC)也就高,其个别劳动时间就会超过社会劳动时间,则在其将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时,其利润就会低于社会平均利润;反之,若其自然资源消耗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则会获得超额利润,这就刺激企业不断降低成本以追求更多的利润,而当大多数开发者的MEC和MUC都下降时,整个社会的MEC和MUC也会相应下降。 押金制度。政府要求自然资源开发者在开发前交出一定数额的押金,当开发者按照一定要求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补偿,如植树造林、复垦等以后,再将其返还,否则予以没收。这实际是通过押金迫使开发者从事前述第二类自然环境资源再生产劳动,这样该类再生产劳动也会反映在开发者的产品价格中,再通过竞争机制使其不断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使用。 政府拨款。政府对经济上不能盈利的环境保护项目进行拨款补助,从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这实际是由政府从事自然环境资源的第一类社会再生产活动。 创造市场。上述手段都是与价格有关的措施,而创造市场则是直接为环境商品创造一个市场,使其在市场上直接交换,最典型的创造市场是许可证交易。这一类经济手段也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自然资源的开发权和生态环境的使用权向经济效率最高和环境效益最好的开发者配置。 2.3 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优点:效率 由于开发者之间存在着知识、技术水平、装备条件等的差异,每个开发者有着不同的边际成本,存在着不同的最佳自然资源开发水平和最佳环境污染水平。在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环境管理时,往往会因“一刀切”而使开发者的资源开发量和污染水平高于或低于最佳水平,造成浪费,影响了效率;而经济手段则通过市场机制使各种资源在不同开发者之间得到合理配置,使每个开发者的资源开发量和污染水平均达到最佳水平,由个体最优从而实现总体最优,提高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 3.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及其评价 我国目前实行的经济手段主要是征收税费,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税务部门征收的资源税。《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中华人民共国资源税条例(草案)》规定了石油、煤炭、盐等9个资源税税目。 资源产业管理部门的收费。如地质矿产部门征收的矿产资源费;水产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征收的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建设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征收的地下水资源费;林业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征收的林地补偿费、伐除林木补偿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 土地管理部门征收的土地复垦保证金。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征收的排污资。 某些地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试行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 如福建省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征收环境补偿费;江苏省对集体矿山和个体采矿业征收矿产资源费和整治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选矿征收排污费;山西、内蒙古、湖北、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也制定了对自然资源开发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有关政策,准备付诸实施。 上述各种经济手段对于遏制自然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筹集环境保护资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政出多门,缺少协调。如上所述,各个部门与自然资源开发有关的收费名目繁多,有的相互之间重复,有的缺乏法律依据,没有得到明确的授权,这就削弱了国家作为自然环境资源所有者代表实现其价值的权威性,影响了这一手段的效果。 缺少科学依据,激励作用不强。没有根据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以及开发活动的损失为基础制定收费费率,标准偏低,从而难以刺激开发者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手段单调。如上所述,运用的经济手段绝大部分为征收税费这一种,而其他经济手段则运用甚少。 资金挪用严重。既然收取的费用是自然环境资源价值的体现,是自然资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那么,为了维护自然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这些费用必须再投入到自然环境资源的恢复、保护与增殖项目中去,但被挪作它用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挪用的另一个表现形式,也是最普遍、最不被人注意的形式是,根据管辖权限收费,安排使用。这就造成位于一地的开发者向在另一地的管辖者交费,这样,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就不能得到补偿,这部分价值实际是被挪到别处使用了。 4. 关于我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建议 4.1 加强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 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环境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的基础,税费及押金标准的制定,以及对交易市场的监督,都需要以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为依据。我国各级土地管理局组织力量,评定了城镇土地的基准价格,作为土地交易、调控土地市场的依据。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基准价值量进行评估,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4.2 理顺各种收费的关系,建立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体系根据自然资源开发产品的价格构成,从环境保护角度看,经济手段所要影响的主要是MEC和MUC两个部分。MEC部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环境污染损失,通过排污费收取;一部分是生态破坏损失,通过拟议中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收取,这便构成了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税费体系,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征收。MUC部分,以及部分属于MPC的公共部分,则构成了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体系,可由资源产业管理部门负责征收。建议根据这样的体系构想,对现有收费进行清理,保证两个体系之间、以及每个体系内部各项收费之间的关系明晰,并通过法律文件加以明确。4.3 强调费用—效益分析在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评价中的地位 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应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开发活动的效益及其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作全面估算,并进行比较,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成立后所要征收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的确定提供依据。 4.4 取消补贴、提高原材料价格 经济手段的核心就是使自然资源开发产品即原材料的价格,反映开发过程的完全成本,因此,应当取消对资源开发的财政补贴,放松对原材料价格的政府控制,使价格能够对资源开发者和利用者产生调节和刺激作用。也不必担心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导致通货膨胀,分析表明,真正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引起的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幅度较小,其最大弹性系数在0.6左右,即原料价格上涨1%,总体物价水平最多上涨0.6%;而且前面的分析表明,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最终是能够导致成本下降,从而使物价水平下降的。 4.5 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 在征收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的同时,应注意运用其他经济手段,特别是为环境保护创造市场,如实行资源开发权拍卖和交易。对一些缺乏税费征收标准或难以专门制定标准的开发项目,可在对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对开发权进行招标拍卖,将拍卖所得资金作为生态环境的恢复费用;并逐步建立开发权的交易市场。 4.6 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基金 将征收的部分税费集中起来,成立自然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助自然资源的恢复与保护,替代资源的开发,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工作,促进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象经营普通商品一样经营自然环境资源这一特殊商品,使其不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 资源环境论文:我国资源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 1.资源与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在恢复经济发展阶段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从现在起至二十一世纪中叶是我国的三步走的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总体经济目标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了完成这个经济发展目标,有关部门要协调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处理好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而这种观念也是我国政府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髓,关键是要协调和平衡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以牺牲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为代价追求短期的发展结果,而是要从社会和自然的角度出发,寻求发展中的平衡和共生共荣。人类社会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种情况下人类要结合实际情况,在保证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平衡的情况下,寻求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能源危机,我国也不例外,最突出的表现为我国的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储备量已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化工和矿物工业生产的需要,而作为人民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水资源,也呈现出短缺的趋势。此外,由此引发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表现为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质量下降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很大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由于各种环境问题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总体国民经济的增长量的百分之八左右,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尤其是作为占我国工业生产比重较大的化石能源与矿产工业,其每年因资源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占我国经济产值的百分之十七,不难看出,解决了环境和能源问题,将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 由此可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我们要想搞好经济建设,就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要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寻求更加科学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并且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来有效维护经济发展的成果,使我国经济发展走入更加理想的轨道,更快的实现我国的三期发展目标,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跻身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之列。 2.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发展的现状 我国有关专家和学者在资源与环境科学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基于我国自身的环境资源的特点和形势,全国的资源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阐述: 2.1研究队伍的专业性和丰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源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和教学队伍。这其中不仅包括各大高校的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还包括各种中青年骨干,可谓是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创新型人才。此外,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也相对完善和丰富,不仅包括包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绘、地理、水文等专业知识,还包括、生态、空间、大气、海洋和环境科新工程等新兴学科。就我国目前的院校设置情况来看,在这些从事资源和和环境研究的单位中,已经有二十八所院校开设了资源与环境学院,其中有资格和能力招收本科、硕士、博士的学校也突破了十五所,这无不显示着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发展状况正朝着更规范和系统的方向前进。 2.2我国具有许多世界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 自古以来我国就被喻为资源大国,并且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面积的特殊性,使得我国的环境和资源的跨度较大,也造就了我国的独特资源结构,使得我国的各种资源和能源在世界整体自然环境中起着较大的影响和作用。最常见的如对全球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的青藏高原;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和岩溶地区;面积广大的内陆干旱荒漠;活跃的大陆内部地震;绵长的海岸线和宽阔的大陆架及其典型的边缘海盆;濒太平洋成矿带;时代较完整的地层剖面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独特的东亚季风气候特征及其从热带到寒温带、从湿润到干旱区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等等。 2.3研究工作有着雄厚的区域观测能力与调查工作基础的依托 我国从事资源和环境方面专门管理部门众多,象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环保总局、测绘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中科院和高等院校,这些部门和单位有着长期、雄厚的观测与调查能力和工作基础,这对作为应用基础性的资源与环境科学不仅提供了获取数据的保证,也成为发展这一科学的重要力量。尽管我国在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明显的,主要表现在针对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跨学科研究较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研究不够,年轻、高层次的综合型学术带头人亟待增加;资料数据和仪器设备的共享缺乏保证等。 3.我国资源与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正跨入全球化、系统化、定量化的新时代,其研究方式和研究重点都在发生重大的改变。笔者经过认真分析和总结,认为其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种表现: 3.1整体观、系统观的研究思路得到加强 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正在跨越以往各类资源之间以及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界限,开始把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不仅研究其自然属性,而且加强对其社会属性的研究;重视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特别是重视选择典型区域进行深入连续地观测,揭示人类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政治化等过程对地球表层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并在高精度观测数据基础上,引入复杂性科学方法论建立动力学模型,为可持续性的资源开发与环境改善工程提供可靠依据。 3.2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和专项计划的组织方式成为主流 以往对单一资源或环境问题的单一机构、单一学科研究方式被针对单一或综合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联合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工程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跨学科、多部门研究方式所替代;并且无论在国际科学界还是在各国国家研究组织中,对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础研究往往是通过设立专门的研究计划来完成。 3.3研究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长期连续观测资料的积累与分析 重大研究计划往往有大型观测计划相配合。全球和国家尺度有关地球环境资源变化的长期观测、监测与信息网络正在形成,包括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00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等一系列全球性巨型观测系统;还有众多地区性和国家性大型观测系统;并且集地球空间信息存储、处理、传输和分析为一体的“数字地球”即将出现。 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资源和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的新的发展策略,上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资源环境论文:从物权法到环境资源法 鱼虾苗放流大海是传统法律解释不了的事件。这使得环境资源法浮出水面来。反映了人与物的关系从所有、利用和限制到所有、利用、限制、保护和涵养的变化历程。从物权法到环境资源法反映了人与物关系的变化和人类的反思。物权法不是万能的,而环境资源法也不是万能的。在私法中过多地加入环境资源法的内容,会搞得物权法不伦不类;反之,过分强调公权力在环境资源法中的作用也同样会使得环境资源法的目的难以达到。要正确认识物权法和环境资源法的关系以及公民个体对于环境改善的作用。 关键词 物权,环境资源法,放流增殖 据报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捕捞船只的增加,捕捞新技术的应用,海洋环境的恶化,莱州湾渔业资源日渐减少,经济鱼类在渤海基本形不成鱼汛,产量越来越低,已严惩威胁到全市的渔业水产和沿海渔民的生存和发展。面对严峻形势,莱州市从1994年开始利用人工育苗技术对日本车虾、海蜇进行增殖放流,收到明显成效。据了解,这样的放流,莱州市每年都要进行。[1]类似的放流在广东也每年进行。[2] 深圳市农林渔业局和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工作人员在深圳东部海岸大鹏湾海域举行粤港联合增殖放流行动,将600万尾对虾苗、10万尾红鳍笛鲷鱼苗、1000万粒扇贝和30吨花蛤苗放流到大海中。粤港两地渔业主管部门希望这次大规模的放流行动,能缓解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的危机。[3] 在物权法上,很难解释象鱼虾苗放流这样的行为。其是民事行为吗?其是民事法律行为吗?其行为的物权法律性质为何? 第一,增殖放流这不是抛弃。抛弃是弃之不要,而放流的目的是为了增殖,恢复生态,提高渔业产量;第二、增殖放流不是养殖。养殖是养殖人在固定的可控制的水域里进行的生产活动,而人工放流不是可以控制的,一旦放流,任其生长繁衍,自由流动;第三,增殖放流不是遗失。遗失是非处于本人的意思而脱离占有,而这些鱼苗虾苗是人们故意放入大海的;四、增殖放流不是埋藏。埋藏是认为地将一物隐藏于另一物,而以上的放流增殖显然不是。这是一种新型的人与物的关系,这是传统物权法无法解释的问题,这是人与物关系的新发展,是一种对自然资源进行涵养的关系。 人与物的传统关系及法律反应 人是大自然中力量最为强大的。人的力量强大表现在:(1)人是有组织的动物。一个人力量单薄不可为的,在强大的组织面前,任何庞大的物也会土崩瓦解;人类组织了公司、政府、社团等等组织,这些组织的力量之庞大显然是单个人的力量所不及的;(2)人是有智慧的动物。人可以做出许多发明创造,高度组织加上高度创造,人可以在地球上上至太空,下达地下;足迹便两极,身影现深海;遇山炸山,遇水搭桥;截大江,钻山洞;平天堑,填鸿沟;天空中庞大的铁飞机轰鸣飞行,空气中无线电波乱窜。人的力量可谓大矣!是故,在庞大的人力面前,鱼虾捕捞殆尽,山野鸟兽无踪……从前不能为之的今日可以为之:例如对电磁波的利用;从前人类获取的能力较弱,今天则能力较强:比如捕杀鲸鱼,可以动用现代武器,捕捞规模巨大;从前人类反作用于自然界的效果较小,今天则效果巨大:比如修建大坝、大江截流,建设核反应堆等;从前物的利用中污染较小,今天则污染严重:海水受到油污和大陆排放水的污染,天空则有大气污染、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产生温室效应等等。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能力增大,物的形态状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起初,人类利用的物为自然物,如牛、羊,而现在物的形态也是今非昔比变化莫测。比如小到看不见之微生物,大到万吨巨轮、摩天大楼、千里石油管线;长久者有黄金、土地,短暂者有性质易变之化合物;有自然者如牛、羊,但也有制造者如汽车、机器。利用方式也有重大差别。有自然利用者如用牛耕地,也有组合才能利用者如电灯和电源、汽车与汽油。 随着人类对自然反作用力加大,自然的面貌打上了人类活动的深深印记。大山穿洞大江截流;森林砍伐,青山变秃山;掘地三尺,深地里钻石被开采、石油被吸出;波涛万顷之中建立石油钻井平台;烂泥滩上树起钢筋混凝土大厦。按照现代社会的速度,人类的组织能力加上强大的科技能力,长城恐怕不到一个月就能建成。 人类社会之初,总认为大自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财富。肆意向大自然索取。结果大自然不但资源耗费殆尽,而且引起了气候变化。台风暴雨、山体滑坡、赤潮等等,无不是大自然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惩罚性的回应。 反映在法律之中,初始阶段,人类仅仅在物权法之中,对于过分索取的行为加以限制。例如,法国基于三种理由对所有权加以限制,其中分别是根据所有物的性质加以限制;根据滥用权利禁止的原则加以限制;根据法定的理由加以限制。例如,《法国森林法》L.311-1条第1款规定:“如无特别的行政授权,任何个人不得行使拔除或开发其树木的权利,或行使终止其土地用于森林业目的的权利。”[4]根据“所有权承担义务”这一新时代的立法精神,德国法院从1987年以来的几个案件中对不动产所有权创立了“情势限制性”(Situationsgebundheit)理论,或者称之为不动产所有权的“情势义务”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含义是:每一块不动产都和它的位置、状况、地理环境、风景、大自然等因素、也就是它的“情势”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不动产所有权人在行使其权利时必须考虑到这些情势,必须遵守因情势限制性而产生的社会性义务,并只能在其特定情势下从土地取得收益和为处分。一个理智的人总会根据其不动产的位置与公共福利的关系作出如何正确地行使其权力的判断。该理论强调不动产所有权的享有和行使必须服从于社会的平等和公众的利益。[5]中国传统法律中也有对于鱼网的密度进行的限制。但是,总的来说,当时的法律主旨仍然在保护所有和利用的阶段。对于自然界的万物,人类总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许多物进入不了物权法调整的视野之中。例如海洋是共用物;水是共用物等等。[6] 人类对限制人对物的过分利用的法律(限制所有权、限制所有权的取得方式等)仅仅开始在传统法律中修修补补地进行。当时,在人与物的利用关系中,物权法居于核心的地位。 人与物的现代关系及法律反应 但是现代阶段,人类已经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人开始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反思,并且随之发生了人类行为方式的变化。2005年日本世博会结束以后,所有最坚固的钢架或最漂亮的展馆都将无一例外被拆得片甲不留,甚至因建设而被移动的土石、树木也将在展后的一年中被原样移栽回去。从展馆上使用的可解体再利用的钢铁构架、废纸再制成的馆墙外壁与孟买麻材料制成的内部结构,到为展览提供的风力发电机,整个展馆建筑在拆除后都会再次 销售和利用,废弃物为零。[7] 这样,人和物关系的就从第一个历史时期过度到了新的历史时期,即从人对物的所有、利用和限制时期到所有、利用、限制、保护和涵养时期。在法律的反应上,从仅仅是在物权法刑法中进行支离破碎的规定,从私权救济和私权限制的角度保护环境到产生新的法律门类——环境资源法。 所有+利用+限制(民法、刑法等传统法) 所有+利用+限制+保护+涵养(环境资源法、城市规划法等现代法) 在人与物的关系发展史上,物权法和环境资源法都居于重要地位。环境资源法与物权法相比有许多共同点,都是调整人与物的关系;从对所有权的限制和相邻权的保护来看,环境法在内容和功能上与物权法的承继关系。但是环境法是物权法所不能为的情况下产生的,就象劳动法和劳动契约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侵权法、产品质量法和民法买卖法的关系一样,前者的产生都是由于后者的功能不足以完成现代社会的需要。 但是,物权法和环境资源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物权法的核心仍然是“所有+利用”;而环境资源法的核心是“保护+涵养”。两者的区别主要可以概括为: 1、物权法为传统法,而环境资源法为新兴法。物权的产生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环境资源法更多地是工业社会以后环境状况严重恶化以后产生的。 2、物权法为微观法,而环境资源法为宏观法。物权强调的是一个一个的民事主体的利益,关心的是“相邻通风采光”、“逾界自落果实所有权归属”、“典物维护修缮”等这样个体的、特定化的物的问题,而较少关注诸如“地壳”、“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大气质量”等这样宏观的问题;[8]而环境资源法较多地关注这样的宏观问题。 3、物权法为私法,而环境资源法为公法。物权法关注的私权利;而环境资源法关注的是公权力为主;两者出发点不同。一个人受到邻地工厂噪音影响睡不着觉,可能对于国家、社会、大自然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对于这个个体的私权利来说却是天大的事。 4、物权法为个体效益法;而环境资源法为社会效益、自然效益法。物权法要关注个体追求财富的愿望,以及保护合法财富,保护财富的安全流转;环境资源法更多关注社会和自然的效益。 5、物权法为个体权利和全体义务;环境资源法为全体权利全体义务。[9] 要正确认识物权法和环境资源法的关系 物权法不可能包罗万象,物权法的生存空间要受到限制,但是不能否认物权法的重要性。物权法和环境资源法两者都要强调。环境法是约束力,而物权法是扩张力。物权主体作为私权主体,尽可能想扩大自己的权利。例如捕鱼的时候,肯定想提高鱼的产量,于是,如果没有约束力,捕鱼者利用炸鱼、毒鱼、电鱼、强光照射鱼等无所不用其极。 环境法的约束力 物权法的扩张力 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是必须强调物权法的扩张力;同时要强调环境法的约束力。一方面要鼓励保护人们去追求财富、创造财富、利用财富;同时要防止为了追求财富破坏环境和破坏人类生存空间的现象。环境法的约束力要起作用。在法国现代社会,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的限制越来越多。尤其是针对不动产权利的行使(危险或有害健康的工业)。 资源环境论文: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大自然是一个严密的系统,任何种类的生物都与其他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种联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导致一系列的破坏,甚至会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混乱状态1”。雷切尔·卡森早在二十世纪中叶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中,便试图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觉醒。同样的,欧洲哲人海德格尔也在黑森林中发出找不到家园的哀叹。然而,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仍然对于环境问题忽视不理。当阿尔.戈尔在《难以忽视的真相》中谈论到全球变暖问题的严重性时,以几近无奈的语气自嘲道,“即使这样直白的数据,还是会有不少人认为,我在夸夸其谈,恐吓人们。而其中也不乏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们”。环境问题,确实已需人类关注。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总体分析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它们的关系,笔者建构一个简单的框架图,说明各系统之间的初始关系。 人口、资源、 环境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矛盾、相互制约,成为一个大系统、一个整体,整个大系统又由人类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构成。丰富优化作用而这三者都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则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人口、资源、环境,只要有一方出现非良性现象,就会破坏发展的基础,从而造成环境恶化和混乱,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圈。因而,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对每一方面都需进行调整优化。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个别具体分析 1、人口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当前世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当今许多科学家认为,全球人口对于环境的压力已经达到了自然界所能承载能力的极限。比如印度2011年普查人口所得数量已超过12亿,年增长率为17.6%,这相对于仅十来年前的5.6亿人口,已夸张惊人。有限的国土面积几乎已经在超负荷运作中,压力骤增。这样的危机背景下,人口对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是不容小视的。 因此,对于人口数量的调控,田雪原教授提出“全方位适度人口论”,笔者认为十分合理。他将其定义为: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人口数量是适当的,质量是稳步提高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即能够促进人口与其他发展因素协调发展的人口2。可以说,适宜的人口增长率和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人口条件。 2、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即为资源。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非再生性资源以及恒定性资源三种。对于土地、森林等再生性资源,可以重复使用,通过人工修整、营造使之再生;但若再生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便会产生资源短缺。亦即,我们索取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要有一定的限度,即不能超过资源本身或其替代品的再生或更替速度。另外,对于非再生性资源,使用数量有限,用去的量失而不能复得。那么,做一个简单的加法,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加上非再生资源的不可再生,总体来说,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处于稀缺状态的,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无可选择的必须建立在稀缺自然资源基础之上。(对于社会资源利用,取决于不同国家发展国情,此处在所不论。)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在当今社会,都处于稀缺状态。而同时,人的需求却有无限性。从而,形成了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这里不得不提到田雪原教授提出的“加权效应”。联合国的一项统计表明,1960—198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8亿,增长60%;同期世界能源消耗增长130%,倍加于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均能源消耗增长45%的“加权效应”所致。因此,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终将难以为继。 3、环境 在《寂静的春天》开篇,卡森便描绘了一个美国小镇遭受DDT污染的可怕情景。她意图通过这个描写来竟是人们不断增强的环境危机。卡森认为,“与核战争灭绝人类的可能性一样,人类整个生存环境的污染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一百多年前,恩格斯也曾经发出忠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环境无疑关乎着人类的生死存亡,而若是其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估计,环境因素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23%,换言之,全球23%的疾病起因可以归咎于环境原因。 “工业化20世纪的世纪病”哮喘病,每年可导致400万人死亡,并且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3。无数事例证明着,环境的恶化,可以说是人类所无法承受的灾难。近些年的非典、急性肠炎、疯牛病、核辐射等等,无不与环境恶化相关联。 由此看来,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生活,进而影响着人口的繁殖增长,并宏观的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构想 1、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 对于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控制措施主要采用优生优育的宏观举措,同时也能为人口质量奠定良好的自然和物质基础。对于我国这类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人口数量膨胀、人口素质较低的情况,宜从教育现状出发,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并同时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对于有些发达国家,人口较少、人均素质较高的情况,宜鼓励生育,同时控制外来人口数量,建立完善人口结构。 2、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 对于资源的合理保护,首先要分析造成资源环境恶化的有关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的双向发展。对于不同类别的资源,采取不同措施应对。如恒定资源类,只需控制其使用不污染环境即可。而对于可再生性和非可再生性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性资源,应限制开发,最小限度使用,发挥最大利用效益。 3、结合不同国家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不论对于哪一个国家,都是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笔者前已论述,当人口、资源、环境符合良心循环圈时,便可达到最佳发展状态。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想协调而建成一个自组织系统,需要尽量减少彼此的摩擦和矛盾,降低由此带来的损失和代价。可建立相应评估体系等,研究诸如资源环境的最佳人口承载力问题、经济适度人口问题等,以谋求可持续发展。 结语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内在的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开发需要控制人口数量,完善人口结构调整入手 ,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重,从而推进发展,以达到可持续的状态。 资源环境论文:对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水环境保护现状评析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都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一半多的城市缺水,其中一部分城市严重缺水,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缺水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我国水资源人均量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水涝以及旱灾,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水污染情况 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用水效率低下。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水利部门报告显示,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所评价的5万多公里河段中,受污染的河道占42%,其中污染极为严重的河道占12%。全国七大水系的水质继续恶化。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制造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等。工厂污水治理不达标。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治理不到位,废水流入江河,造成水污染。 农业废水。除了农产品加工这一间接水污染行业外,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等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大量廉价低质的肥料的使用。容易溶解而被冲入水中造成污染。近年来,杀虫剂的使用范围也在扩大,造成水的污染。牲畜饲养场的粪便直接排入饲养场附近水中,造成水污染。生活污水。尽管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近年来逐年下降,而生活污水的总量却在增加。大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中,势必导致水体中溶解氧急剧下降,因而影响水质,严重的使水发臭,鱼类大量死亡。 三、水污染治理办法 为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浪费和严重污染,应有适当的对策。 1增加水资源收费范围,提高收费价格只有施行较高的水资源价格,高额的水污染排污费,就会有效地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污水的治理和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环境效益双统一。在生活用水中,人们会养成重复利用的习惯。 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 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重复利用率为20%左右,低效的水资源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严重浪费局面。 3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破坏的处罚力度 地下生产作业对地下水资源有重大的污染和破坏行为,对这种污染和破坏行为,应收取地下水资源费、水资源补偿费、排污费,并严格要求较高的水利用率,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减轻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严禁超量抽排地下水资源,违者予以重罚。 4废水利用 为纠正以往把废水当作废物的错误观念,应该把废水称作污水比较妥当,借以提高人们对污水也是资源的认识,提高污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用洗脸水浇花,拖地,冲厕所等。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节水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 四、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成就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水利事业取得了跨越性进展。 1有效地减轻了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损失 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北方地区连续干旱。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和发展大局的水利基础设施,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3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得到加强 对全国31个省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水域进行了水功能区划。依法加强取水许可、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五、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首先是农业干旱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中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近年来农田干旱,水库干旱见底现象频发。农田受旱面积增加,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 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边远地区发生饮水困难,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 其次是城市缺水。中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 2用水效率不高 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左右。发达国家早在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 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亿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 中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 3水环境恶化 污水的40%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城市地表水,城市地下含水层受到污染。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超过补给量,全国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区,并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4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 华北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很高,缺水对生态环境已造成了影响。目前黄河断流日益严重,却每年调出90亿立方米水量接济淮河与海河,因此,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区域间的水资源的调配要依靠包括调水工程在内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综合上述,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不均,年内分配集中,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全国范围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 资源环境论文:国内人才资源管理环境 在推进人才工作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概念被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在“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中,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政府工作的战略目标。政府机构改革中,“劳动局”普遍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名称所代替,其背后除了机构职能的调整之外,更体现了政府将“人力资源”的理念贯彻于实践的决心。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说,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教材大都提到环境因素对管理的重要性。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而言,环境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指文化、机构框架、运行制度等关涉组织自身的因素,外部因素则主要是指组织外部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组织所在地的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因素。组织外部环境对于其人力资源管理往往产生重要影响。包括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标准的制定、管理成本的控制、管理战略调整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语境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考虑中国的社会现实,孙立平教授提出的“断裂社会”理论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十分具有解释力。 一、断裂社会理论“断裂社会” 这个概念主要是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呈现的新特征和新挑战。断裂社会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在社会等级与分层结构上是指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而且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第二,在地区之间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断裂;第三,表现在文化遗迹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断裂社会的实质是几个时代的成分并存,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在一个断裂社会中,社会中不同部分的要求的差异,有时会达到一种无法相互理解的程度。 ”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同群体和个人的合理欲求得以浮出水面,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合理诉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实践中,农民工、失业群体与在转型过程中掌握知识、资源的群体之间利益满足的程度显然不可相提并论。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日益凸显的问题背后存在一套不平等的动力机制,该机制的核心就是我国社会的权利低水平的均衡,“无论是对于穷人还是对于富人、无论是对于资方还是对于劳方,目前我们制度化的权利保护程度都比较低”。 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解决劳动争议,依法居中公断的执法行为,包括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依法审理并做出裁决的一系列活动。通常也简称为劳动仲裁。劳动仲裁制度具有不可或缺性。这主要表现在化解劳务纠纷的制度运作过程中。我国劳动纠纷解决机制常被成为“一调一裁两审制”,即主要有调节、仲裁、法院二审判决,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包括协商制。然而,劳动争议方如果想通过法院判决实现自己的权利,必须首先通过劳动仲裁机构的仲裁,即所谓的“程序前置”原则。 三、劳动仲裁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种本质性的作用,即可以提高公司的根本水平”。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来自企业,但是并没有局限于此,一些国家相继提出了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宏观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要求效率,同时更多地需要关注人力资本的公平配置和再生。然而,不论企业还是政府,其人力资源管理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在断裂社会的视角下考察人力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仲裁制度关涉政府、企业和劳动者,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客体,因而以之为载体为我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便利。从宏观视角来看,断裂社会中不同的阶层间存在较深的裂痕。断裂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一部分人被甩到主流社会结构之外,这部分人往往被称之为“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中部分成员即使其中部分成员能够回到社会结构中去,但是在低水平的社会权利均衡体制下,这部分人力资源的效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而社会权利的较高均衡水平建设的路径就是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劳动仲裁制度作为一种利益表达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正与这种路径需要相契合。首先,这有利于信息反馈。劳动仲裁机构一般从属于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因而,仲裁中所体现的问题可以较为方便的得以反馈。其次,有利于增加政府的回应性。劳动纠纷现之于政府部门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同时,有研究指出劳动仲裁的案例今年来由显着增加的趋势,仲裁部门工作强度大。然而在政府机构精简潮流中,仲裁部门的人员编制难以扩展,其压力不得不通过政府传到机制上传至决策部门,促使其调整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断裂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不平等必然会带来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不同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普遍的“仇官”、“仇富”心态正说明了这一点。从微观层面上看,企业组织尤其是大量雇佣农民工的企业无力阻止这种社会情绪的滋长和蔓延。企业管理中十分强调员工的满足感和认同感,而这正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断裂社会理论指出,社会权利的高水平均衡是解决社会不公的路径。这同样适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企业劳资双方的权利均衡能够防止资方权利膨胀给员工工作满意度、认同感所造成的潜在威胁,同时能给员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保障。集体谈判理论指出,劳资双方权利的均衡能产生使资方关注经营问题、调整发展战略等外部效应。西方发达国家的集体谈判制度相对比较成熟,劳工组织、平等就业法等为劳资双方的权利均衡提供了制度支撑。而我国尚未建成较为完善的劳工权益保护体系,只有一些零散的劳工权利保护制度。劳动仲裁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它不是一种权利主动保护机制,而是一种被动申诉机制。因此,它的作用在于为劳工维护权利提供制度激励。虽然这是一种保障性的激励,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个人的不安全感,从而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相契合。然而,每一项制度背后都承载着相应的价值,而且往往是多重价值。前已述及,劳动仲裁的程序前置问题与行政化已经引起学者们对该制度的质疑。程序前置的规则势必增加仲裁机构的 压力,亦有违仲裁请求方的自由选择权,过高诉讼化的结果导致行政资源的浪费。过度的行政化则可能一定程度上有碍于仲裁的公平公正,难以体现其“中立的裁判者”的价值。显而易见,这些问题不仅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价值相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度本身的合法性。 四、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可能机遇 1.政府的战略支持。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人才管理和战略规划工作也不断推进,人才问题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在推进人才工作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概念被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在“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中,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成为政府工作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政府机构改革中,“劳动局”普遍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名称所代替,其背后除了机构职能的调整之外,更体现了政府将“人力资源”的理念贯彻于实践的决心。政府的支持除了能够推广人力资源理念,同时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包括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建设以及社会人力资源培训、挖掘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2.有限的制度资源。从上文对劳动仲裁制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该制度对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所发挥的正面价值。而且除了劳动仲裁之外,还有调解、法院二审判决等制度能够在化解劳动纠纷时发挥作用。劳资纠纷处理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管理过程中的其他环节也有相关的制度规范。如《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对劳动者权益的规定,《劳动合同法》对招聘、录用的规定,各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用人单位的制约等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多个环节基本都形成了相对规范的法律制度,劳资双方的利益都能够在制度的框架内得以保护。 (二)现实挑战 1.紧张的劳资关系。断裂社会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使得一部分人被甩到社会结构之外。不规范的市场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引起了劳资关系紧张,劳资纠纷时有发生。包括劳动仲裁制度在内的既有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渠道功能,缓解这种社会压力。但是在纠纷产生之前缺少一种有效防止劳动纠纷产生的社会机制。劳动者方面由于缺少健全的组织,其利益往往不能得以凝聚,这大大加强了有关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频发的劳动纠纷则大大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2.制度不完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既有制度的缺陷。通过对劳动仲裁制度的分析,我们看到该制度在价值和功能上与人力资源管理多处相契合。然而,仲裁制度在运作过程中的缺陷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积极价值产生“中和”效果,该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一个对于劳资双方不具有权威性的劳动仲裁很可能成为其向法院申诉的障碍,不管是从政府还是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看,都必然造成管理成本增加和效率的低下。与仲裁制度并行的还有调解、审批等方式,但是实践中调解制度的作用难以发挥,有限的制度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次是制度缺位。断裂社会中公平成为人民普遍要求,我国相关法律虽然体现了该原则,但是并没有赋予其足够的价值高度。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对其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表明,中国语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也存在一些有利条件。与此同时,社会紧张、制度缺憾等制约因素仍不时现于管理过程,阻碍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无论是从“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观角度出发,还是从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角度来看,外部环境都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公共部门应充分利用既有制度资源,同时进一步扫除制约性因素,以营造“亲人力资源”的环境;而微观的组织一方面必须在制度的轨道内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应积极表达自己的诉求,以促进建设有利的外部环境。 资源环境论文:论资源与环境法课程在资源环境专业中开设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资源环境 资源与环境法 课程 论文摘要:目前,资源与环境法课程已经在资源环境类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虽说是法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对于资源环境类专业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开设资源与环境课有利于丰富教学授课形式,有利于学生了解常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利于完善资环类专业的科学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等等。 一、引言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胀,全球的环境急剧恶化,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土地的退化,水资源的缺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中国作为全球的一个发展大国,更是面临这样的环境问题,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了367万平方千米,并且还在增加。荒漠化也在迅速扩展,每年由于酸雨的破坏造成50亿美元的损失,并且殃及其他相邻的国家。1997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由于水、气的污染,经济损失高达540亿美元,这还仅仅只是间接损失。若是更为详细全面的考虑,直接经济损失2-3倍,甚至10倍。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国民尤为关注。为此,我们国家将保护环境制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资源与环境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种边缘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其内容涵盖了伦理,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在高校中开设资源与环境法是很有必要且具有意义的。 二、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的作用 (一)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环境法常识 资源环境法中有许多基本的常识问题,人们通过资源环境法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了解了这方面的常识,详细分析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如此恶劣,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 意义。 (二)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 开设资源与环境课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环境问题如此的严重,进行保护和管理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法律手段用其强制性,权威性等特征,成为主要手段。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更容易的约束其破坏行为,在高校开展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三)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助于完善资源环境类专业的学科体系 开设资源与环境课有助于完善资环类专业的科学体系,资环类专业课程开设多方面学科,而资源与环境法内容与其密切相关。如环境管理制度制定,农用保护,总体规划等解决环境问题,涉及了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要加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相关知识学习……要想保护环境,纯粹的自然学科知识远远不够,因为它涉及到了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方面。所以,社会科学的知识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法律手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以及资源与环境法教育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法律意识,知识水平等能力的提高等重要作用。资源与环境法应该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开设,去增强大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利于大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 人类要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大学生扮演着主要角色,通过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树立大学生价值观、环境观、伦理观。积极开展资源与环境法,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而如今,许多高校正在扩招,校园就得增设面积,校园就得规划,其中包括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引导大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比如说,爱护花草树木,垃圾分类投放,尽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等等。在实践过程中养成保护环境的日常行为习惯。 (五)开设资源与环境法有助于优化校园环境,创建“绿色大学” “绿色大学”的创建,需要我们每个人自觉的保护环境,保护我的的校园。在环境幽雅,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下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知识。古语曾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创建好的校园环境,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和谐价值观有机的结合,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以只让创建“绿色大学”只注重形式,要付出实际行动,让校园成为学生们发展的良好平台。 总之,在高校中开设资源与环境课程非常有必要。在资源与环境法课中,有些比较抽象的理论,所以可以采用非富多彩的方式授课,寓教于乐。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希望,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的改善,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我们加大立法执法和宣传力度的同时,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改善客观生态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资源环境论文:美国的农业生产和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1 美国中西部农业开发概要 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 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 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 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 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农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 土壤中的有机物,可以提高土壤的孔隙率,增进水的渗透性,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的肥力。但是,采用传统的农业耕作方法,会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从而导致土壤的保水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土壤的侵蚀,造成农地的荒漠化。 在明确了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及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弊端之后,有针对性的导入“保护性耕作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农作物秸秆、根茎叶等剩余物覆盖地表,或将秸秆粉碎后还田;在坡地上修建保持水土的水平梯田;尽可能地减少农地的耕翻次数,提倡免耕法等。 资源环境论文:深化环境资源法学研究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这两个体现新的发展观的重要历史文件,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和体制保障,也对环境资源法制建设和环境资源法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促进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时代赋予环境资源法的历史使命 自第一次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尝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苦果,而酿成这种苦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干了许多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蠢事。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和“十年动乱时期”,盲目推行毁林毁草开荒、围湖围海造田和打虎灭雀等征服大自然的运动,在“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唯意志论的支配下,搞什么“开荒开到山顶,种田种到湖底”和“大炼钢铁”,结果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近几十年来,尽管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退田还林还草,治沙治水治山,但由于欠账过多、积重难返、治理污染艰难和恢复生态缓慢,至今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恶化的趋势。实践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生态失衡即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不断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和影响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确定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1]人与自然的作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2]马克思在《一八八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与自然关系总和的统一,“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人类整个进步”及“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更”,即他心目中所追求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理解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4]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这两个方面。 目前,国际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和和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4月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报告,同年秋天由联合国第42届大会审议并接受。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5]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6]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中心、以环境为基础的发展,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环境系统维持最和谐的关系,认为只有当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时,可持续发展才能变成现实。《我们共同的未来》在其第二章“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结论中指出:“从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7] 李瑞环同志认为:“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必须调整发展的模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8]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9]他在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环境保护的领导者和见证人,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在香港城市大学发表演讲时将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称为绿色革命,强调这种绿色变革“是一种从物质生产方式到政治、法律及社会文化观念的整体转变,是一种‘大转变’,需要采取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大战略’”:“从政治、法律和道德上看,要把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生态系统的爱护纳入到政治、法律和道德体系中,把生命和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与‘人’一样公正、公平对待的‘主体’,同自然平等相处,崇尚简朴的生活和有节制的物质消费,人类的需求不能超越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10]2002年8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强调,中国将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 、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2003年10月,同志在三中全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和谐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发展。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共同任务。 目前,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和重要目标;各有关行业都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努力,各有关学科正在努力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理论指导。环境资源法是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法律保障,应该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环境资源法学工作者应该为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伟大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因此,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伟大时代和实践对环境资源法提出的要求。 二、环境资源法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它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环境资源法十分有效。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基本标志,也是环境资源法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和公益性的基础。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调整和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包括环境资源法在内的法的共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环境资源法的特性。从具体的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关系、目的与手段关系;从总体上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环境资源法这一独立的法律部门产生的基本原因、发展的决定因素、长期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环境资源法的主导方面、本质方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是为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需要,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途径和手段。 所谓环境资源法的调整,是指作为主体的环境资源法律影响、改变、协调(包括建立、产生、确认、赋与、作用、控制、改进、改善、消灭等)特定对象(包括人、人的行为、状态、关系、事项、工作和秩序等)的活动。在这里,主体是环境资源法。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包括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所发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所谓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环境资源法通过其制定和实施,影响、改变、协调(包括建立、产生、确认、赋与、作用、控制、改进、改善、消灭等)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资源法律调整是从法的运作方面描述法的实现、法在生活中如何起作用的一个范畴。 环境资源法律之所以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原因或理由是因为环境资源法律是人们的环境行为的行为规则。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作用下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法律中的人是由人的一系列行为构成的,人等于他自己的一连串行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11]行为是法律世界中最经常、最普遍、最常见的东西,是贯穿法律运行过程的一个最具活跃性、能动性的驱动器和关键因素;法之产生、存在的初始动因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化;行为是法律控制的直接对象,是法实现其价值功能的立足点;行为是法的根本内容──权利的载体。法律规范作为人的行为规范或行为规则,其主要功能和作用是规范人的行为,即法律规范规定人应该如何行动,包括禁止什么行为、限制什么行为和鼓励什么行为。所谓人的环境行为(环境资源行为的简称),是指作用或影响环境资源的各种人的行为或活动的简称,主要指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的各种活动或行为。显然,环境资源法律中的人的法律行为都与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和结果(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发生联系。人们的行为既可以作用于人也可以作用于物(包括自然、环境、资源,下同);作用于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包括形成、维持和改变等,下同)人与人的关系,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除了直接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外,还可能间接影响人与物的关系;作用于物的行为可以影响人与物的关系,直接作用于物的行为除了直接影响人与物的关系外,还可能间接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定、改进并实施环境资源法的前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与此相关的人与人的关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而通过制定、改进并实施环境资源法既能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能调整与此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 环境资源法律之所以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于法律的作用和功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可以为人调整的关系这一基本性质。环境资源法律之所以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由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决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演变是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动力,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变到一定程度,无论当时的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是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会要求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的调整范围是与日俱进的、也是可变的,在某个时期的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不愿意或不能够调整的关系或对象,在另一个时期可能成为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愿意或能够调整的关系或对象。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危机的恶化,环境保护事业的发达,以及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发展,当今所有的环境资源法律或法规,都毫无例外地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一部良好的环境资源法律就是一张人与自然关系的关系网,就是一幅反映、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蓝图。另外,法律具有调整、保护、教育、指引和评价功能,法律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法的作用或功能。随着法律的发展和演变,法律的目的、任务、作用和功能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法律具有越来越广泛的任务、作用和功能。环境资源法的作用和功能之一,就是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就是协调或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资源法学与整个环境科学一样,都认为人可以协调或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或调整的方式、途径或工具、手段可以多种多样,而法律只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 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又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还因为在环境资源工作或环境保护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有你无我的关系,而是一种共存、互容、密不可分的关系,即凡是对环境有影响的人为活动都可能同时产生这两种关系。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健全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12] 恩格斯在批判那种“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自然条件到处在决定人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主义历史观时指出:“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13]“随着对自然规律的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1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断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地控制自然力以便经济地加以利用,用人力兴建大规模的工程以便占有或驯服自然力,──这种必要性在产业史上起着最有决定性的作用”。[15]人类可以通过各种工具和方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法律手段、行政 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等。当代人类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调整(包括直接调整和间接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主要表现为人类随意污染、破坏、浪费、掠夺自然环境资源)调整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要表现为尊重、热爱、保护、改善、合理利用、可持续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环境资源法学主要研究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即法律调整机制。 环境资源法的调整机制,是指由环境资源法律调整主体、调整对象、调整行为(包括调整方法和调整过程)结合起来的整个系统的内部结构、内在联系和运作方式的统一,主要指环境资源法律对其调整对象实施影响、实现其调整功能的运作机理和运作方式。环境资源法律调整机制包括环境资源法律调整方法、调整对象、调整要素和调整过程等内容。环境资源法的调整方法是环境资源法的调整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调整机制是各种调整方法的集合或整合,是对各种调整方法运作的动态反映、系统控制。 随着当代环境资源法学的兴起,环境资源法正在形成其富有特色的调整方法和调整机制(简称环境资源法的调整机制)。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狭义上仅指专门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所特有的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即生态化调整机制。广义上是指环境资源法律部门所采用的各种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包括其他法律或法律部门所采用的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以及专门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所特有的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 环境资源法律部门是指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各种法律渊源的总和。环境资源法律部门包括环境资源专门法或专门法律规范,以及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有关的其他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专门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简称环境资源法专门法)是环境资源法这一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的主体部分。环境资源专门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是法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专门机制、主要机制、核心机制。与环境资源专门法相比较而言,其他法律或法律部门则处于次要地位,他们有关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规范数量较少、较分散、较单一。研究阐明并建立健全环境资源法的特有的调整方法和调整机制即生态化调整方法和调整机制,是环境资源法学理论研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化”是原苏联学者创用的一个词,原意是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之中,用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根据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具体情况,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环境资源法调整机制特别是生态化调整机制,是区别于传统法律调整机制的、具有特色的、环境资源法所特有的调整机制。它是对传统法律目的、法律价值、法律调整方法、法律关系、法律主体、法律客体、法律原则和法律责任的绿化或生态化。它以环境正义、环境公平、环境民主、环境效益、环境安全和生态秩序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以明确主体人和客体自然之间的法定关系、赋予人和非人物种的特定法律地位为特色途径,主要采用环境治理(environmental governance)方式(强调政府行政组织、营利性企业组织和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协调和结合,提倡环境民主和公众参与),达到保护人和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资源和可持发展经济、社会,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目的。生态化调整机制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而由专门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新创立的调整方法和机制;二是根据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以及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而由专门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将其他法律部门的传统调整方法和机制予以绿化或生态化(指用生态观点、环境观点进行改造、完善),而新创立的调整方法和机制。运用生态化方法,目前环境资源法已经形成一整套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或法律措施和法律制度),具体来讲主要是:环境资源调查(监测、监视、勘查、普查、抽查等)机制,包括环境资源调查、监测、监视、勘查、普查、抽查等制度;环境资源信息显示(报告、统计、公告、牌示等)机制,包括环境资源信息收集、统计、报告、公告等制度;环境资源问题预防机制(包括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功能分区和预警),包括环境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环境资源功能分区和其他预防预警等制度;环境资源行为机制(对环境资源行为的禁止、许可、行政要求、行为规范等),包括对环境资源行为的禁止、许可、行政要求等制度;环境资源整治、补救机制,包括环境资源治理、恢复、补救、补偿制度;环境资源行为激励和责任追究机制,包括各种激励制度、奖励制度、惩罚制度以及追究环境民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环境资源刑事责任的法律司法监督、环境资源公众参与制度等。 各国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实践证明,环境资源法不仅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可以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环境资源工作和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出发,研究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机制,是当代环境资源法学的主要任务。为此,必须打破包括法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不能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陈旧观点。人文社会科学应该与自然环境这一基础相协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中的综合,是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通过对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综合研究,恩格斯得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即:“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因此,任务在于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16] 站在综合自然和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高度,马克思指出了今后科学发展的趋势,即: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资源环境论文: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晚近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出于法治、权力制约及保护环境资源和公民环境资源权益的目的,一些国家从实际损害的适用范围、环境资源行政司法审查的范围、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的起诉权、环保及其他社会团体的起诉权、当代人代表后代人的起诉权五个方面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限制。为了与WTO法律框架中环境保护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其他规则接轨,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在结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有步骤地弥补环境资源立法的缺陷,放宽对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限制。 关 键 词:起诉权;实际损害;司法审查;利害关系人;环境团体;后代人 用司法审判来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现代各国法治的成功经验,一般说来,司法审查的范围越大,原告的资格范围就越宽,相应地,该国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政起诉权就可以得到越完备的保护。由于环境资源损害具有广泛性、积累性、持久性和恢复的困难性等特点,许多国家出于法治、权力制约及保护环境资源和公民环境资源权益的目的,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环境资源行政诉讼起诉权的限制。 一、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晚近发展 (一)延展实际损害的适用范围 传统的环境资源行政诉讼判例法和成文法把受到实际的损害规定为原告行使起诉权的前提。20世纪中期以来,在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和日益高涨的环保运动的压力下,环境资源行政损害认定的条件在一些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放宽,实际损害延展到了经济损失、人身伤害以外的其他损失领域。 在判例法方面,以美国为例,把实际的损害加以扩展的典型案例是美国诉反对管理机关程序的学生案(简称SCRAP案)。在该案中,5名法学院的学生联名对联邦州际商业委员会起诉,反对该委员会批准铁路部门征收2.5%的附加运费的决定。他们认为,增加运费可能使得一些可以利用但经济价值不大的资源(如小树枝)不能从资源产地运出去,导致浪费,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需求量却没有减少,从而会引起伐木、采矿活动和垃圾的增加。这项决定不仅会危害他们享用华盛顿山区自然环境的利益,还会危及国家的环境资源质量。最高法院认为原告受到了“特定和可察觉的损害”,且应把这种损害纳入实际损害之列。从而确认了原告的起诉权。[1]在这个判例的影响下,美国的法院现在可以因原告受到“美学上的损失”、“可能的损害”或“特定和可察觉的损害”等所谓的实际损害而确认其行政起诉权。[2] 在制定法方面,一些国家的环境资源基本法和各单行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不同程度地突破了传统的实际损害规定的限制。比如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第1369条第2款第1项规定:“对局长的这些行为的复审,可以由任何有利害关系的人向直接受该行为影响的此人定居地……提出申请。”“影响”的措辞就说明经济损失、人身伤害以外的其他损害或影响均可以成为法院确认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理由。瑞士把对公共环境的损害纳入到了民事和行政责任的领域,公民和社会团体可以基于自己对公共环境所享有的某些权益受到实质性或某些非实质性的影响享有行政起诉权。[3]为了保护集体的经济和环境利益,其权益受影响或者法律规定的公司、协会或者组织享有原告资格。[4] (二)承认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的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 传统的环境资源行政诉讼法一般均规定,原告必须是与某一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即行政行为的直接当事人、受害人或实际受影响人。[5]这一限制起诉权的规定难以满足现代环境资源行政法追求的价值目标。因为,在环境资源行政行为的直接利害关系人不敢或不愿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下,法院按照“不告不理”的原则可以不予受理;而一些受到行政行为间接侵害的人由于缺乏诉讼法上的起诉资格依据而难以起诉。这种规定既不利于法院纠正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也不利于公共环境资源的保护。因此有必要把环境资源行政行为的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纳入原告的范围。 日本、美国、印度和一些欧盟国家都对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的起诉权作了规定。在日本,“民众诉讼”与“机关诉讼”的原告可以是法律特别规定的以“选举人资格”及其他“与自己无法律上的利益的资格”提起诉讼的人。[6]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和《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等环境资源法律基于环境的公共性授权任何公民对任何违反环境资源法规的人或其他法律实体提起公民诉讼。[7]这种诉讼包括司法审查之诉。在印度,任何受到行政部门和市政当局的一个政府机构侵害的人,可以依法寻求适当的法院以公民诉讼的形式要求予以救济。当然,前提是一个正当、有效的 通知。以前,资格问题经常被提出,但是现在印度最高法院反复地确认了受侵害的个人甚至未直接受侵害的个人的资格。例如,在M.C.梅塔诉印度联邦案件(1988)中,原告并非是直接受害方,而只是一个从事恒河清除业和保护泰娅陵的富有公益精神的个人。[8]在比利时,法院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从判例法中间接地找到可以授予非直接利害关系人行政起诉权的依据,非直接利害关系人也可以因此获得向法院请求命令状的权利。[9]在希腊,基于环境的公共性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行政起诉权的标准已由直接的、个人的和现时的法律权益受影响延展到了间接的、公共的和将来的权益受到损害或妨害的领域。[10]在芬兰,在有关土地使用和开采的公益环境诉讼中,该市镇拥有土地的居民均可根据市镇法的有关规定对违法行为提起诉讼,无需注明直接的利害关系。[4] (三)授予环保及其他社会团体以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 行政团体诉讼是行政“集体诉讼”的一种,按照传统的理论,行政团体诉讼的原告都应是受害者,只要团体中含有非受害者,则这个团体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环境资源行政诉讼。美国最早确立环境资源团体诉讼原则的判例是塞尔拉俱乐部诉莫顿案。在该案中,原告塞尔拉俱乐部以塞尔拉?内华达山脉自然环境保护者的名义和环保团体的身份,对联邦内政部长莫顿起诉,要求撤销内政部国家森林局的一项关于批准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在塞尔拉?内华达山脉修建一个投资3500万美元的大型娱乐场的计划。法院最后因原告的诉状中没有指出其任何成员的利益因该项工程受损而判定原告缺乏起诉权。按照法院的观点,环保或其他团体以保护公共环境利益的名义起诉是不够的,它必须提出自己或其成员在美学、自然保护、经济、娱乐等方面的利益受到或可能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才能获得起诉权并作为原告出庭。[2]通常各种环境资源保护团体通过吸收某些对环境要素有权益的人加入,在这些人的环境资源权益受到侵害时,该团体即可获得类似于环保集团诉讼的起诉权。这种方法广泛地为各种环境资源保护团体或特殊利益集团用作保护环境资源、制止某些不合理行政决定的重要手段。后来,《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走得更远,它们规定,任何法律实体(当然包括环保及其他性质的社会团体)都可以向法院提起公民诉讼,向法院申请强制令、命令状或撤消环境资源行政行为。[1]如果该环保及其他性质的团体想要提起行政损害赔偿诉讼,它必须依照普通法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证明它的成员有受到损害的事实。在一些欧盟国家,制定法和判例法授予社会团体环境行政起诉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在瑞士,地方团体可以因其或其成员属于或邻近受影响区就可以根据妨害法规则获得环境行政起诉权。[3]在丹麦,社会团体起诉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其或其成员的环境利益受到明显的和实质性的损害,但是1994年的丹麦绿色和平组织诉交通部的行政诉讼案突破了这一标准。在该案中,交通部和丹麦绿色和平组织对一项桥梁的环境影响评价发生争论,由于丹麦绿色和平组织在环境影响事件中没有受到直接的、实质性的妨害或损害,它也没有被授权代表其成员的利益起诉的权利,因此它无权起诉。但是法院在分析丹麦绿色和平组织的构成和使命之后根据《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最后还是授予其起诉的资格。 比起个人的干预力量,环境资源行政团体诉讼的力量雄厚,态度一般比较强硬,有能力与行政机关周旋,并且可以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法院与政治家往往非常重视,不敢怠慢。[1]因而在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诉讼中被广泛采用。 (四)确认当代人保护后代人合理环境资源福利需求的行政诉讼起诉权 从伦理学的角度上讲,后代人有在未来的环境资源中生存的权利。因此从法律上提倡和保护这种伦理性权利是必要的,也是现实的。基于此,一些国家的宪法和环境基本法在立法目的之中对保证后代人合理的环境资源福利要求进行了宣告,比如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第50条规定:“在伊斯兰共和国里,保护当代人和我们子孙后代在其中生活的环境是公民的义务。”再如《匈牙利人类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本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的身体健康,不断改善这一代人和后代人的生活条件。”那么当代人的下一代及下几代正当的环境资源需求因为当代的环境资源行政行为一定或可能受到侵害时,当代人是否有权提起环境资源行政诉讼呢?各国的成文法律一般没有明文规定,有必要加以解决。 按照传统的法理学观点,后代人由于没有出生,因此只能成为环境伦理学意义上和后世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主体,而不能成为当代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主体。一些国家的立法在代际公平原则的指引下已经突破了这一点,开始在当代法的意义上承认并保护后代人的环境权益。[12]如1993年,菲律宾的45名儿童由他们监护人的代表安东尼奥为诉讼代表人,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菲律宾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合同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规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权的活动。菲律宾最高法院申明当代人和后代人都享有生态平衡和健康的环境的权利,承认这45名儿童作为自己和后代人的代表有对政府提起诉讼要求保护自己及子孙后代环境的权利。戴维德法官在向法院提出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发现没有任何困难判决他们能够为他们自己、他们的同代人以及后代提起诉讼。就生态平衡和健康的环境而言,他们代表后代提起诉讼的资格建立在几代人共同责任的基础上。”由于法院在裁决承认后代人属于该案利害关系人的基础上授予了孩子们诉讼权,政府被迫下达行政命令取消了65个出租森林的合同项目。[13]这个判例虽然发生在菲律宾,但对其他国家的政府来说,其冲击力是非常大的。 在美国等国,由于后代人是当代人生命的延续,因此凡是对后代人合理的环境资源福利需求造成或可能造成实质性或非实质性损害的行政行为,当代人可以基于对自身的损害或对“遗腹子”的损害等理由提起公民诉讼。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起诉权与菲律宾森林案中起诉权的性质不同,它属于直接而非代表性的起诉权。 (五)扩大环境资源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范围 日本的环境资源行政诉讼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是取消诉讼,它包括取消处分诉讼和取消裁决诉讼,是指原告请求取消行政机关的处分及其他相当于行使公权力行为的诉讼。其二是确认无效诉讼,即原告请求法院确认行政机关处分或裁决的有无及其有无法律效力的诉讼。其三是不作为的违法确认诉讼,是指当事人依法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而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时间内没有做 出答复或未给申请人的利益予以保护,当事人向法院请求确认该行为违法的诉讼。其四是民众诉讼,是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时,有资格的民众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纠正国家或公共团体机关不合法行为的诉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还出现了一些以现行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作为诉讼对象的“制度诉讼”案例。[6]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抽象行政行为也可以直接或间接侵害相对人的利益,如果受害人得不到司法救济,可能会放任行政权力的滥用。 在环境资源危机面前,美国加强了法院对法律授权行政机关自行决定的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比如美国在《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里确立了“公民诉讼”制度)。司法审查诉讼的受案范围既包括政府机关的大多数具体行政行为,还包括一些抽象的行政行为,有时甚至涉及环境资源行政规章的制定行为。其中法院对抽象性环境资源行政决策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著名案例为“公民保护欧弗顿公园公司诉沃尔普”,该案涉及到的争端源于运输部长决定使用联邦高速公路基金兴建一条横穿欧弗顿公园的州际高速公路的问题。有关法令规定,如果能选择另一条“审慎可行的”路线,将禁止运输部长批准使用联邦基金建设穿越公共公园的公路。原告指控,运输部长违背了这一指令,要求法院撤消运输部长的命令,最高法院在《行政诉讼法》第701条中找到了该案可受司法复审的答案,从而裁决原告有权要求就此问题进行司法复审。法院在此案中确立了“严格审查”的原则,“严格审查”原则的基本含义有三点:其一,实体法上的审查,即法院审查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超出法律法令的授权;其二是程序法上的审查,即审查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符合行政程序法;其三,审查行政机关的决定是否合理。对环境资源行政规章提起司法审查诉讼,较为典型的案例是塞尔拉俱乐部诉洛克修斯案,在该案中,原告塞尔拉俱乐部指控被告联邦环保局局长洛克修斯,认为被告在审批州的《清洁空气法》实施计划的规章中没有就防止州的实施计划对防止清洁空气地区的空气质量下降做出规定。法院赞同原告的观点,并对被告了强制令。美国在1977年修订《清洁空气法》时吸收了这个判决。[2] 奥地利宪法禁止行政机关与非行政机构的重合。因此普通法院不具有对行政机构做出的决定进行复审的审判权。在环境资源事务方面,行政法院在行政机关执行环境资源法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司法作用。行政法院有复审环境资源行政决定的审判权。另一方面,宪法法院拥有对行政机构颁布的环境资源法规、规章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复审权。[8] 二、我国关于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法律规定及其缺陷 (一)环境资源损害的法律界定及其缺陷 《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意味着原告必须是与具体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直接利害关系”是指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14] “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意味着原告必须是被侵害的实体性权利的享有者,且这种权利必须被原告“专属性”或“排他性”地享有。[7]而许多环境因素,如清洁的大气、洁净的海水在传统民法意义上属于“共用”或“公有”的“财产”,河流属于国家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专属享用权。因此按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原告不能对导致污染和破坏公共环境资源的非处罚性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这种立法状况对保护公共环境资源及公民合法的环境资源权益是不利的。按照特别法或特别规定优先于普通法或普通规定的原理,有必要在专门的环境资源立法中对《行政诉讼法》的局限性加以突破。《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控告”除了包含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之外,还包括向有关的国家机关告发一般违法与严重违法的事实或嫌疑人,要求依法处理的行为,[15]但是对于向哪一国家机关告发、采用何种控告方式等问题则没有进一步明确,因此不具可操作性,有必要由单行的环境资源立法加以解决。基于此,新修正的《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就明确地对环境资源行政控告权进行了阐述。如《水污染防治法》第5条规定:“因水污染危害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按照该规定,如果环境行政机关的非职权行为造成了环境损失或危险,侵犯了他人的环境权益及与环境权益相关的其他权益,环境资源危害的诉讼救济权只能通过要求排除危害或/和赔偿损失的民事诉讼方式来行使;如果环境资源损失或危险是由环境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那么环境资源危害的诉讼救济权只能通过要求排除危害或/和赔偿损失的行政诉讼方式来行使。[16]但是,这一规定没有明确界定“损失”二字的含义。从法理上讲,“损失”不仅包括实质性的损失,还包括视觉和精神感受等非实质性的损失。那么人民法院能否受理非实质性损害的环境资源行政诉讼案件呢?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和专门的环境资源立法都没有做出规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解决非实质性损害的参照标准以及公民、单位在视觉、精神感觉等方面的忍受限度等问题。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人民法院一般不会受理这类案件。 (二)社会团体以及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法律规定及其缺陷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第10条规定:“……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如果社会团体和与环境资源行政行为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众的作用仅局限于检举和揭发环境资源违法行为,那么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受害者基于外在的行政压力或经济原因不敢或不能提起环境资源行政诉讼,且环境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及有关的职权机关也没有纠正该违法行为时,危害或可能危害环境资源的行政行为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法律对抗。这难以满足现代环境资源保护和公众参与的内在需要,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会团体和非直接利害关系人在环境资源行政诉讼中的作用。我国已经有社会团体支持民事起诉的法律规定,如《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对于社会团体支持行政起诉以及环境资源团体能否代表其成员提起环境资源行政诉讼的问题,我国的法律则没有涉及。 (三)当代人保护后代人合理环境资源福利需求的起诉权规定及其缺陷 后代人是当代人事业、利益和血脉的继承者和延续者,是潜在的法律主体,其正当的环境资源福利需求也必须得到保障。而当代人及由当代人组成的当代政府和权力机关基于认识的局限性和利益追求的盲目性经常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后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为了抑制可能危及后代人生态安全的当代行为,有必要为保护后代人的合理环境资源福利需求设立一定的诉讼机制。而在诉讼机制中,起诉权的确立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却处于空白状态。 (四)环境资源行政行为司法审查范围的法律规定及其缺陷 《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2项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 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这种把抽象性行政行为完全排除在司法审查范围之外的立法规定已经难以满足WTO的司法审查规则和我国依法治国的需要。[17]在市场化和与WTO接轨的进程中,地方行政机关为了本地或某些单位或个人的利益,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侵犯国内外单位、个人环境资源权益和与环境资源权益相关的其他权益的现象将不可能杜绝,国外的受害者和外国政府因为中国行政机关的推委得不到救济而把中国中央政府推上WTO 争端解决机构被诉席的现象也将很普遍。[18]因此,有必要扩充环境资源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范围,以适应充分、有效和及时地保护国内外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法理,行政处理的结果具有强制执行力,这种强制力不以当事人的自由意志为转移,因此行政处理属于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16]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土地权属和水权权属的行政处理不服的人和单位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属于行政诉讼。但是1991年6月30日国家环境保护局在《关于环保部门能否就污染赔偿处理决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问题的复函》中规定:“如果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对环保部门所作的处理决定不服,既不履行又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环保部门不能向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应明确告知当事人就原污染赔偿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全国人大法工委在1992年1月31日给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正确理解和执行《环境保护法》第41第2款的答复中进一步指出:“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因环境污染损害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所作的处理,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这是民事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不能以做出处理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可以看出,在我国环境污染的行政处理不属于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事项。[19]我们暂且不论以上解释的合法性问题,就出于部门利益而缩小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做法而言,它是与法理是格格不入的。 另外,我国的一些环境行政法把行政复议作为提起行政诉讼的必要前置程序,甚至把行政复议结果规定为终局性和非可诉的处理结果,这种“穷尽行政救济”和排除司法救济的作法限制了当事人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行使,已经不适应于现代司法的专业化和陪审员聘请的专家化发展趋势,难以与WTO的司法审查规则接轨。 三、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晚近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从小的方面讲属于环境救济权的范畴,从大的方面讲属于环境权的范畴。和环境权一样,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从国际层面上讲也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特点,一般性指一些具体的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制度的创设、选择和实施在不同国家甚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一般性是由环境法和环境权的公益性以及司法制度的部分竞合性决定的。[20]特殊性指一些具体的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制度的创设、选择和实施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殊性是由环境权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司法制度和自然环境基础决定的。对于具有一般性特征的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制度,如能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制度兼容,只要它们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与WTO规则的接轨,那么就可以借鉴和引进。对于具有特殊性特征的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制度,中国在借鉴和参考前必须慎重,必须对其兼容性进行充分的分析。对于我们迫切需要借鉴和参考但目前不能兼容的国外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与WTO接轨的契机积极创造条件使其适合我国的国情。 从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发展的五个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出,延展实际损害的适用范围、承认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的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授予环保及其他社会团体以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确认当代人代表后代人的环境资源行政诉讼起诉权都体现在市场经济国家,且其内容都不涉及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重大改革问题,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环境保护和环境法发展的现状和内在要求基本需要一致,可以直接借鉴和参考。对于国外扩大环境资源行政行为司法审查范围的发展趋势,它涉及司法制度的重大改革和政治权力的再分配问题,但对我国来说,扩大环境资源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范围是在社会主义轨道上进行的,是符合WTO所属各协议的司法审查要求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既然国外环境行政起诉权的上述五个发展趋势均可以为我国借鉴和参考,那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呢?本文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指导思想 近代环境侵权法之所以把环境侵权损害的范围从传统的财产权、人身权、劳动权、休息权扩大至环境本身,是因为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环境的稀缺性日益明显,[21]如果漠视环境本身的价值,放任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人类暴露与环境之中的财产权、人身权、劳动权、休息权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连锁性地侵害,因此传统的侵权法肯定和保护环境的价值是人类自身的财产权、人身权、劳动权、休息权能够得到可持续地发展和保护的直接要求,同时这种保护客观上也间接地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得到可持续地保护。另外,对于后代人,无论从伦理还是法律的角度讲,他们的各种环境资源福利需求都应得到当代人的尊重和保护。[12]一些国家的法律和司法判例之所以肯定当代人保护后代人合理环境资源需求的行政起诉权,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后代人也能够在丰富多样和优美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二)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发展要以充分、全面地保护各法律主体的环境权为根本目的 发展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合理地限制环境行政权,使环境公权之间以及环境公权与环境私权之间达成一定的平衡,[10]但是,限制环境行政权并非发展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根本目标,发展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根本目的在于全方位地保护各法律主体的环境权。公民环境权的法律保护是由主权或权力在民的思想决定的。[22]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规定决定了国家必须在财力和其他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充分地保护公民各项法律化了的环境权利。由于传统的法律对新兴的公民环境权的保护不力,许多学者认为需要把理论性很强的环境权分解为“绿化”了的人身权、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等传统性权利是非常必要的。[23] (三)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发展要以加强司法和公众对环境行政权的监督或干预为手段 极端的权力必然导致极端的专制和腐败,属于公权范畴的环境行政行为,如果只局限于自我监督和部门内的监督(如行政复议监督),那么部门腐败是难以杜绝的,公民的环境权益也是难以得到充分和完备的保护的。只有用另一种权力来监督和制约环境行政权力,才能促使环境行政权力的平衡和妥善行使,营造相对公平的行政执法环境。[24]经验表明,司法是制约环境行政权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政治和其他基本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加强环境行政权的司法监督是必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按照行政诉讼法的原理,除了扩大人民法院环境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还要授予环境行政管理相对人乃至环境行政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受影响人以行政起诉权。只有这样,才能使对环境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由浅入深,由个案监督积累为经常化或准经常 化监督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真正保护环境法律主体合法环境权益的目的。 四、发展我国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立法应采取的措施 我国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立法缺陷严格地限定了市场主体、公众和社会团体对危害环境资源的行政行为进行干预的范围,既不利于环境资源民主原则的全面贯彻,防止非科学性行政抽象行为的蔓延,也不利于区域性和流域性环境的保护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合法环境资源权益的平衡保护。国外市场经济国家一些成熟的环境行政起诉权制度因为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一定的共同性被纳入到WTO的环境保护规则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投资、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之中,[17]因此,为了使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投资、贸易、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与WTO的规则及WTO各成员国国内的相关法律制度接轨和兼容,我们应该参考以上启示有步骤地发展我国的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是非常必要的。 (一)延展环境资源损害的范围 环境资源损害的内容应从目前的环境要素的损害、传统意义上的财产损害和人身伤害延展至视觉、精神感觉等方面的非实质性损害。 (二)扩大社会团体以及非直接利害关系人行使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案件范围 环境资源和其他社会团体以及非直接利害关系人的合法环境资源权益因环境资源行政行为受到非实质性的损害时,授予他们以行政起诉权;环境资源和其他社会团体的成员的合法环境资源权益因环境资源行政行为受到实质性或非实质性的损害时,承认该社会团体代表其成员起诉的权利;在排除环境妨害或消除环境危险的诉讼中,建立社会团体和与本案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民众支持环境资源行政诉讼的制度,在条件成熟时,还应确认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政案件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团体和公众提起环境资源行政诉讼的权利。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团体和民众对政府的环境资源行为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法律上的对抗与制衡。 (三)授予当代人保护后代人合理环境资源福利需求的行政起诉权 依照我国的法律规定,法律主体必须已经出生或存在,由于后代人目前没有出生,因此现时的立法不可能承认他们的起诉权。但是基于保护后代人环境福利需求的必要性,可以借鉴“保留遗腹子的继承份额”的思想,把后代人环境资源福利需求的损害和当代人法律权益的缺损联系起来,确认当代人的直接起诉权。如经过法理学的突破和立法改革,法律能够在将来承认当代人代表后代人的起诉权,那么就必须解决代表主体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各级人大可以设立后代人权益保护委员会,但是依照我国法律,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大就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没有必要再享有行政起诉权。有的学者认为应该让各级政府机构来代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又是区域或流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始作俑者”。因此学者们倾向于由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环境资源保护组织或当地的民众直接代表后代人提起环境资源行政诉讼。 (四)逐步放宽人民法院对环境资源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范围 人民法院对环境资源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范围除了《行政诉讼法》第11条的概括列举和第12条的排除列举之外,应结合实际和WTO的司法审查要求以及我国在加入WTO前所做的承诺尽量扩大环境资源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范围,把行政机关制定、的部分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也列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另外,把环境污染的行政处理纳入提起行政诉讼的事项。如果环境资源行政机关不愿卷进环境资源民事纠纷之中,可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法律,缩小环境资源行政处理的适用范围。当前,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正面临WTO规则的检验,我国应利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立、改、废的机会,把行政复议规定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非终局性的任意前置程序,取消或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作法。 五、结 语 深入地研究国外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晚近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和克服我国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立法的不足。只有逐步地完善我国环境资源行政起诉权的立法,才能使我国的环境资源的纠纷处理法律制度适应WTO规则的要求,才能使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和环境资源法的公平、民主原则在环境资源行政诉讼领域真正得到落实。 资源环境论文:试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 摘要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还处于“综合防治”阶段,没能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的调整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现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改和完善。环境管理上则偏重于微观管理工作,体制上“块块”管理,没有站在社会经济发展转变的角度,开展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和引导行业发展。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也不能仅仅单独对资源环境加以保护的问题去考虑,应当综合衡量环境与发展、科技进步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生态系统 ,制订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原则性的环境战略、法律政策。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从我国环境与资源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全文着重论述我国环境立法的修订与机构设置,以使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制体系畅通。 关键词: 环境 资源 保护 法制 引 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不可以否认的事实是:尽管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立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体系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环境问题产生的速度仍然远远大于环境问题解决的速度。中国社会几十年间经历了西方国家几百年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在这数十年急剧恶化,中国大众深刻体会到“千山鸟已绝,深溪不见蓑笠翁”的环境现实。为什么会这样?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究竟有那些不足之处?“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目的二元论在实践中是否可以做到协调和平衡?如何实现《“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相较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减少10%和“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 。虽然2007年这两项指标 首次实现年度双下降,但任重道远,环境与资源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突发性的破坏大事件时有发生,这和我国的环境状况相关联,有一定的必然性。如何理解并坚持同志提出的“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论断?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损害环境与资源为代价。本文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具体分析。 一、我国环境与资源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环境一直在默默承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工业污染、洋垃圾的流入和处理、水污染、空气污染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沱江特大污染事故”、“福建屏南环境污染索赔大案”、“松花江水流域污染”、“太湖蓝澡”、“塔斯曼海轮污染案” 等一系列危害环境的典型事件。 (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大气污染状况。伴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由于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大部分来源于燃煤,使得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城市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78.4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807.5万吨。全国酸雨发生频率在5%以上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32.6%,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区域占国土面积的15.4%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因此,控制煤烟型大气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重中之重。同时,2006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4985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汽车1399万辆),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以北京市治理大气污染为例,北京市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城乡绿化、植树造林,采取各种措施防沙治沙,并率先在全国实施国iv排放标准(相当于欧iv标准),使得北京“蓝天”纪录不断刷新,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改善。这是北京市投入大量资金、付出了不懈努力的结果。北京市政府对大气的治理工作可说是一个榜样。然而,相较于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其它城市却很难复制它的治理模式。大气污染治理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以小的代价取得合适的效果。 2,水体污染状况。我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iii类,iv、v类,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七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太湖、滇池为劣v类水质,巢湖为v类水质。2006年,27个国家监控重点湖(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ⅲ类水质的湖(库)6个(占22%),ⅳ类水质的湖(库)1个(占4%),ⅴ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9%),劣ⅴ类水质的湖(库)13个(占48%)。其中,巢湖水质为ⅴ类,太湖和滇池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再以北京市2008年1月大中型水库水质状况 为例,作为饮用水源地-官厅水库水质为ⅳ类;而北京市2008年1月河流水质状况,除潮白河水系大多在ⅱ类外,其它水系基本上处于无水、劣v2类状态 。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形势仍然严峻,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3,其它污染状况。2006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5.20亿吨,比上年增加13.1%。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303万吨,比上年减少21.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为9.26亿吨。2006年,全国近岸大部分海域水质良好,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远海海域水质良好。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7.7%,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三类海水为8.0%,下降0.9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为24.3%,上升0.4个百分点。全国海域共发生赤潮93次,较上年约增加13%,累计面积约19840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遏制。 (二)自然资源减少失衡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在世界平均值以下: 水资源为1/4(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2 200立方米,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森林资源为1/10, 耕地资源为1/5 (为美国的1/10), 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为世界人均的1/2。加之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联合国《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8%。中国作为世界受污染最严重的国家,正处于十字路口,目前的路是“危险之路 ”。 (三)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保护和改善生活、生态环境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目标在实践中相冲突,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的不可持续性消耗。(1)我国工业“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资源型)特点显著,且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很快,如2007年上半年,钢材出口量增长97.7%,钢坯增长40.9% 。由于出口产品中相当大部分是的“两高一资”型产品,如轻工、纺织、冶金、钢铁、机械等行业的产品,都消耗了大量能源,其旺盛的国际需求,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2)产业政策的不合理。《2007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第十三篇明确要加快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而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中,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篇第十九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3,4,5)款也明确了加快汽车制造业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大力发展作为消费主义驱动器的汽车工业,是否可行,有待讨论。而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5697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46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4.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534万辆,增长20.8%。预计2010年中国汽车数量可达到7167万辆 。若达到美国百人拥有汽车55辆比例,中国还将拥有七亿辆汽车。这相当于现在全球汽车总量,是中国的环境与资源无法承受的。(3)产品过度包装,回收利用少。由于没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引发的资源浪费现象涉及普通生活方方面面。一盒巨大的保健食品礼盒,只有中间位置摆放着几个小巧的瓶状物;一盒大红袍茶叶,包装得更为繁琐,除了外层的手拎袋和雕花木盒,还有内层的两个独立的小木盒以及盒内包衬的黄色绸缎、造型精美的密封罐,最后才是装在塑料包装袋内的茶叶……。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每年产生垃圾近500万吨,包装物含量就占22%。而中国包装联合会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包装产品生产总值为4100亿元,其中占70 %、价值2800多亿元的包装物被一次性使用即耗费,而这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因过度包装造成的 。而回收利用方面未能建立起了一套分类回收系统,大部分废物没有被回收利用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潜在危害很大。2007年8月26日,首次提交审议的国家性法规《循环经济法(草案)》针对过度包装仅做出了原则性确定。 2,节能环保新产品的缓慢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关系民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我国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10.7%,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 。2004年,中国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2001年以来,中国石油消费高速增长。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07年我国共进口原油1.63亿吨,同比前年增长12.4%;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以此数据计算,我国石油依存度已近50% 。在能源供应拉响警报的同时,各个城市的“亮化”工程毫无顾虑的美化着夜空。节能灯具、太阳能电池、风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能源的开发和使用进展缓慢,缺乏政府大力支持。而在国外,日本采取了“绿色税制”和补助金政策,对混合动力汽车有高达6万元的补贴;美国也实行一些税收返还政策,计划2006年1月1日到2010年12月31日,给予混合动力车和先进柴油车最高达3400万美金的补贴、补贴价减免 。 在欧洲,4000万人正从风电场获得生活用电 。 3,沿海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可能同时面对的污染大迁移。随着出口壁垒加剧、人民币升值、能源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自身推进产业升级需要,把那些一般性加工制造业转移扩散出去向成本更低的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珠三角地区企业很现实的选择。事实上,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沿海地区约有1万多家企业到西部投资创业,投资总规模达3000多亿元。中西部地区,现阶段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污染相对较小 。其生态环境却更加碎弱,一旦破坏更加不易恢复。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需要引导 。产业转移不应该把过剩的、污染的、落后的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去,而是一种产业升级的转移。中西部不能重复拷贝东部,重复引进,重复20多年前东部沿海对外资“饥不择食”的情况。而作为西进企业也要把握转移契机,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企业自身的整合升级。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现状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相关规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 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组成部分:1,宪法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规定。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与其他公害”;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2,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法的目的和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与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3,环境资源单行法规。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单行法律法规主要有《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环境标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细则、《自然保护区条例》、《城市规划法》等。4, 其他部门法中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3条关于不动产相邻关系的规定;第123条关于高度危险作业侵权的规定;第124条关于环境污染侵权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章第六节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此外,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也是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6条明确规定,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同我国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除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外,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二)我国环境职能管理机构缺位 环境管理是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环境问题的严重化,对环境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国家建立和强化了环境管理专门机构—1998年国家环保局升格为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环境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污染的行为,例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所谓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广义的环境管理的核心就是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政府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 按环境管理的范围可划分:(1)资源部门管理,各部委在职能范围内的规划和管理。如国土资源部对土地的规划和用途的监督,水利部对水资源的管理,林业部对森林资源管理等。(2)区域环境管理,它主要是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与环境目标,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制定区域环境规划等,包括整个国土的环境管理、经济协作区和省、自治区的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以及水域环境管理等。例如,海河管理委员会、准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委员会。(3)成立部一级专门职能机构,将国家分散的环保职权集中起来。新成立的“环境部”是我国中央环境管理部门;省、市级政府建立了地方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工业较集中的县一般也设立了专门机构或由有关部门兼任。在较大的工矿企业里,设有环保科、室或专职人员。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环境管理部门虽有设置,但具体管理不到位。如:(1)部门分工缺乏合作。我国对“电子垃圾”的管理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涉及的部门有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环保总局等多个部门。主管部门是不明确的,多个部门皆有职责,而实际后果可能是都可以管都不去管。管理体制的不顺畅致使我国对“电子垃圾”的进口、回收利用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地带,洋垃圾危害不容小视。此外,主管部门角色错位,既是“裁判者”,又是“运动员”,以致监管不力不公,甚至以行政手段干预环境执法。(2)经济手段调节作用没有引起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延伸责任(epr) ”制度是关于责任分配的主要制度。各国立法将传统的生产者责任扩展到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包括达到使用寿命后的处理。这种制度可有力地促进生产者在设计产品时考虑其环保性能和可循环利用性或可再商品性。日本2000年颁布的《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负责自己生产和进口产品的回收、处理;荷兰把rohs及weee指令转化为《电器及电子设备废料规定》 。而我国《循环经济法》去年才通过审议。(3)主管部门监管缺位对环境违法问题不作为,仅仅靠当事者的管理和监督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第三者的再监督参与,结合国家审计署的职能,施行环境审计。 (三)立法中的不完善 自《环境保护法》1989年修改至今近20年。面对日益恶劣的自然环境,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是覆盖领域不全,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如缺少土壤污染、生物安全、遗传资源保护、核安全等。而据报道,中国的入侵物种占世界危害性入侵物种的50% 。在《环评法(草案)》第四条曾规定,“制定对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区域开发、产业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即将一定类型的政策列入环评范围。这本来可以成为我国纳入政策法律环评的契机,但最终被以“缺乏可操作性、缺乏经验、立法条件尚不成熟”等理由而在正式立法中删除 。由于法规、政策的实施作用范围广,影响深远一旦有误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环境法律配套滞后,不易操作、原则性规定多,影响了法律的贯彻执行。在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却没有明确参与范围。大项目或污染重的项目,各级政府可以重视把关,中、小型建设项目却不在“评价”之列。而这些中、小项目不可能都建在园区,有些甚至紧挨居民区,却没有明确标准规定公众参与范围,使基层环保部门难以操作。3,许多新的制度与理念未能体现。排污权交易都没能在法律中规定。4,对当前环境问题针对性不强,缺少一部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如地方保护问题等。 5,环境法律法规中的处罚力度弱,缺乏强制手段,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江苏罚款的数额极其有限,最低的仅在1万元以下,而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最高只可决定20万元以下的罚款,超过20万元的,必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如此处罚力度,对于大的项目犹隔鞋搔痒,客观上甚至有鼓励违法之嫌。 (四)行政上的局限性 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以政府行政管理为主,公众监督、公众参与为辅的“行政法”、“政策法” 。环境保护法主要内容是确立国家环境基本政策、原则、制度、责任以及与其他相关法律在适用上的关系。然而政府不履行环境责任以及履行环境责任不到位,公众监督和参与制度则更是少之又少。以致政府权力过于集中成为我国现行环境保护制度的积弊所在,出现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1,环境职能部门的不独立性。环境保护部门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而经济部门和地方政府往往以经济增长为主要追求目标,双方差异导致冲突发生。如2005年水利部环保局信息权之争 。环境保护部门在人事、财政、社会保障体制上无法独立于地方政府,而各级政府却有足够的冲动去提高gdp速度,确保经济发展,缓解财政压力,往往难以对环境问题采取强硬措施。使得在环境问题刻不容缓的境地下,环境行政部门仍然是名副其实的冷衙门。履行环保职责的权力能力明显不足。以致罚款多少,环保部门竟要和违法企业去商量的地步 。 2,环保部门的权限设置不尽合理,处罚力度太小。例如,限期治理作为我国防治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其限期治理的决定权赋予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行使。环保部门只可以提出限期治理意见,而地方政府则可能为了某种利益而行政不作为,其结果是放纵违法行为并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或破坏。在法律明确限期治理范围和条件下,既然违法排污企业的行为已经构成了限期治理条件,就应当直接通过法律赋予环保部门决定限期治理的权限;而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虽然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却没有明确参与范围。2005年全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环评风暴”的结局是一共30个违法开工项目全部接受了行政罚款,但具体数额不等。江苏7个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火电项目均收到“罚单”,最高的罚款10万元,最低的则为5万元 。尽管“环评风暴”来得轰轰烈烈,但我们不竟要问,对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威慑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执法困局是近年来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的根源。 3,环境职能部门的垂直管理与区域化合作体制。由于环境具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跨行政区域性特征,所以对环境要求实行更加系统型管理及决策,设立高级别的协调和决策机构。我国环境资源被行政区划分割,由不同的主体行使管理决策权,加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不同,缺乏对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平衡和限制,最终导致环境破坏严重。环境行政管理体制设置只重视行政区划机构而忽视生态区域机构的弊端暴露无遗。现有的一些综合治理机构,如太湖流域的综合治理委员、淮河治理委员会、黄河治理委员会等只不过是协调通报监测机构。根本无法监管,也不可能综合治理。作为监督者,要想实现有效的环境执法,环保部门就应该实行垂直管理 。从区域环境资源保护的高度,统一管理环境保护工作。当今国际区域合作的经验值得借鉴,如欧盟、美洲国家组织、2003年11月中欧环境部长级政策对话机制正式启动等。英商6000万欧元购买宝钢600万吨co2减排量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 社会快速发展与污染加剧、自然资源减少相伴随,现有法律没有很好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国务院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提出,环境保护要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在法律、财税、金融、信贷等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普遍地建立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才更能有力和规范,才更能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同时,环保部门的各项监管措施才更能有效得到落实并产生强有力的作用。从法制建设的角度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 (一)加快现有法律体系的完善与顺畅 我国已基本形成的环境体系偏重于污染后的治理,未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落到实处。法律上虽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许可证等一些预防性制度,但这些制度本身的规定都不十分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法规,并且也有浓厚的末端控制痕迹。如,“污染者负担”原则中对“污染者”的界定就是强调直接排污者,实际也是强调“末端控制”,将环境保护责任施加于“末端”,施加于污染物的处理、处置,不利于“清洁生产”战略的展开,难以把污染控制延伸到对原料、技术、工艺等生产环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状况,当务之急应着眼于: 1,在现行《宪法》中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得到体现。1982年10月2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自然宪章》就指出:“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了给予其他有机体这样的承认,人类必须受行为道德准则的约束。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有赖于自然系统的功能维持不坠,以保持能源和养料的供应。” 2、重新审视《环境保护法》。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定已达20多年之久,经过几十年的施行,已与当今环境防治要求不相符合,应尽早修改。(1)立法目的二元化,即既要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又要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难把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后一目的占据了优势。有鉴于此,应明确环境保护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建议以“人与自然和谐”替换原第1条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 确立有效的政府环境责任制度体系 ,建立细化、可操作的责任追究机制。(3)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保证环境政务公开,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4)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范围。(5)赋予公众环境诉权,建立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6)加大处罚力度,赋予环保部门行政强制权 (限期、限产、停排、查封、扣押、没收),提高法定罚款上限(最高为100万元 )。 3,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地位和其它单行法规的修订。(1)环境影响评价法是从源头防治污染的关键,却势单力薄,收效甚微,环评范围狭窄。而放眼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将该制度扩展到战略层次。80 年代末,战略环评开始为全球广泛接受,作用于战略实施全过程(政策、计划、规划、项目),新的环评体系逐渐形成。如今,美国政府已经编制了好几百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 。而在我国如影视拍摄、自然保护区及名胜古迹的参观游览活动等,在目前都尚未纳入。不过,在地方法规中曾有一次不错的尝试。如2006 年 5 月,黄山市依据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黄山风景区管理条例》规定,在黄山境内景区拍影视剧必须先进行环境评估和论证,否则将被禁止拍摄。(2)环评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承担存在不足,客观上有鼓励建设单位违法之嫌。(3)部分单行法规急需修订。如《水土保持法》1991颁布、《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正、《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年颁布,都早已不能适应现今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 4,环境经济政策。人的环境利益分为经济、资源、生态、精神四大类 ,环境与资源的使用是有价值的,应当实行有偿使用。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 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在决策中把环境与发展综合起来(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decision-making)。因此,环境保护中的经济措施更为必要。具体要重视以下几方面:(1)调整税收政策。对“两高一资”产业高税收,对环保产品给予税收优惠,调整现阶段过低的资源税。(2)资本市场的调节。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可以有效地限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此前,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将环境外部的不经济性内部化,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4)贸易政策调整。改变我国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忽视资源约束和环境容量的发展模式,平衡好进出口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利益关系。(5)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变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认识误区,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综合决策。 (二)支持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与公共利益紧密相连,是伴随着罗马帝国的出现而产生于罗马法当中,公益诉讼的实质含义是,“原告代表社会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而起诉” 。 目下中国,以环境权为基础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限制较多,缺乏相关配套制度。例如以个人提起的带有公益色彩的案件一般难以得到受理或被驳回起诉。如2001年10月17日,东南大学法律系施建辉、顾大松两位教师以观景台的建设破坏了“其享受自然景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为由向南京市中院起诉市规划局,要求其撤销对紫荆山观景台的规划许可,法院未予受理。 环境权的概念一般解释为:公民享有适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环境以及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基本权利、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有关国际文件中,关于环境权有不同的具体表达方式。《斯德哥尔摩宣言》(1972)规定:“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人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联合国《世界自然宪章》(1982)规定:“人人都应当有机会按照本国法律个别地或集体地参加拟订与其环境直接有关的决定;遇到此种环境受损或退化时应有办法诉请补救”。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人类处于普遍受到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应该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气成果的生活权利。在我国关于环境权法律中的依据有:《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将环境保护确认为一项国家职责;《宪法》第二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公民可以广泛参与国家的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水污染防治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这些公民环境参与权的规定,不仅是确定了环境权的具体内容和行使方式,而且为保障环境权的具体程序规定等制定提供了依据。 在确立环境权基础上,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就有了依据。公益诉讼的产生打破了原有原告需与损害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的规定,很是契合环境污染广泛性特点。对当下中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1)推动环境保护法治观念的宣传。中国有息讼、厌诉的传统,致使法治观念淡漠,司法体制不健全、行政权力过于集中,有纠纷找关系的盛行。通过公益诉讼这种近似团体、集体诉讼的方式,由于其自身具有广泛性的,可以最大限度的宣传环境保护理念。(2)公益诉讼可以限制公权力的行使,制约政府不履行环境责任以及履行环境责任不到位 。(3)公益诉讼有利于预防利益损害、纠纷产生。例如,环境公益诉讼的提出,早于实际损害的发生,一条河流的污染可以影响人们的人身健康,但是,如在实际人身受到侵权发生之前可以通过公益诉讼提取救济,就能充分保护利益避免不应有的损害。据权威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自1998年以来,环境纠纷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递增,光是2006年仅投诉到环保部门的环境纠纷就达40多万件 。 如果相关部门不严格执行环评法,造成大范围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公民或组织可以通过环境公益诉讼来对抗造成生态破坏的私人以及通过行政公益诉讼对抗渎职的政府部门,从而鼓励和激发公众参与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积极性,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三)倡导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可以有效地制约政府的自由裁量权,确保政府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公众参与要求政府机关在做出有关环境的决定之前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并予以适当的考虑。公众的不同意见可以帮助决策机关及早发现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增加政府环境决策和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使政府的环境决策与管理更加符合民意和反映实际情况;同时公众也将能充分了解政府环境决策的理由和依据,使普通民众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表达,从而能够认同有关行政机关的环境决策,减少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使有关决策得到顺利实施。公众参与的方式是多样的,当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间环保组织ngo(非政府组织)成为政府和社会的桥梁。据介绍,我国目前民间环保组织已有2700多家,近年来这些组织日趋活跃,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纽带。2004年,北京地球村等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了“26摄氏度空调行动”,倡议企业参与节能行动,该行动影响范围逐年扩大;2007年深圳出台了《民间生态公约》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周建指出,民间环保组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然而在环境教育宣传方面,缺乏具体的法规对ngo给予支持。根据环保总局宣教司就环保宣传制定的两次行动纲要(《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和(《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要求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时,却把环境ngo排除在外,没有条款涉及到对环境ngo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同时,ngo也面临着身分的尴尬,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不能依法进行登记。而在国外一些国家却赋予了环境ngo的行政参与权。如泰国宪法第56条规定,对于那些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计划,实施前,须经由环境ngo、高等环境教育机关的代表等构成的独立机关审议;德国对满足一定条件的环境ngo给与自然保护领域的参加权认定(主要包括意见表明权、专门家鉴定书的阅览权),如果权力遭侵害可提起诉讼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环保ngo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倘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2,新闻媒体对环境的深度关注,使得破坏环境的行为赤裸裸的曝露在公从的视野下,为我们所熟知的有影响环境事件中都有媒体的身影。不久前围绕厦门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px项目 之争。最终市政府不仅邀请200名市民代表,面对面征询意见,且遵照了大多数的意见砍掉了巨大的环境隐患,让公众体察了政府对民意的重视。但若是没有媒体的广泛参与,很有可能我们只能在某一次重大环境问题反思中才能知晓px项目。 3,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倡导公众参与环保。减少和拒绝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如减少和拒绝一次性用品(筷子、杯子、纸巾、袋子)的消费;节约用水、用电、用油; 反对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引导自愿环境管制措施。在企业认证方面,比较有影响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014000认证,欧洲的emas(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认证等;在产品的生态认证方面种类较多,如德国的“蓝色大使”(blue angel)、北欧的“天鹅标志”(nordic swan)、美国的“绿色印章”(u.s.green seal)等;有的国家还有多个生态标签计划,如瑞典最常见的标签有nvironment choice和nordic swan。 公众参与对环境决策的形成具有重大益处。而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并未真正建立,为使其在环境保护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当:1,通过立法,确定公众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环境行政管理决策的范围,明确细节。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缺少明确的法律程序来保证公众参与的有效措施。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不能只有专家、官员、少数开发商参与,因为他们往往有可能因私利达到妥协,公众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2,建立完善听证制度,把公众听证作为决策过程的必要环节。让各方的意愿和利益得以表达,以使环境决策趋于合理。如圆明园铺膜听证会,是公众参与环保的有益尝试。3,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完善政府政务公开制度及环境状况公告制度,确立法定的环境与资源监测情况报告制度。调查表明,环境信息公开的指数全国最好的大概能达到60多分,但是全国还有上百个城市得分为零,包括污染非常严重的辽宁、吉林等地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在2008年内的施行,将有望扭转这种糊涂账境况。 结 语 环境法的基础是人的利益需求的多样性和环境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能力,环境问题发产生的本质原因是人类在追求和实现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利益要求时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生态利益所导致的。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环境事件,表明公众基本生存权、健康权日益普遍受到侵害,突出了中国环境法制度体系的缺失和弊端,迫切需要修改现行法律体系,完善法制建设。唯有如此,才可确保每个人享有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 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活情趣的权利。 资源环境论文:协调资源型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对策研究 摘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型城市终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如何协调好资源型城市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文章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分析了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影响,并制定了协调两者关系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资源型;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各个学科关注重点和理解的差异,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对城市化涵义进行界定,尽管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从城市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城市化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如果缺乏统筹规划,同时面临资源衰减,那么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将会积累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 生态环境指人类环境中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最直接相关的那类环境。是自然界中各种生态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复合生态系统,遵循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规律,也受技术、体制、文化等社会关系的支配。具有调节、净化等功能。 一、鄂尔多斯市城市发展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6752平方公里,总人口162.5万,其中蒙古族18.3万人,下辖七旗一区,毗邻晋陕宁,南临古长城,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与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隔河相望,属“呼包鄂”金三角地区。东部临近环渤海经济圈,西部沟通我国西北,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和东中西结合部,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作用。 (二)资源概况 1.煤炭和天然气储量巨大 煤炭是鄂尔多斯市能源矿产中的最大优势。鄂尔多斯市煤炭的储量大、分布广、埋藏浅、易开采,以高发热量、高挥发性、高灰熔点、低灰、低硫、低磷的“三高三低”闻名于世。鄂尔多斯市也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资源集中区,目前鄂尔多斯市盆地内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2337.44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一个探明地质储量超过万亿立方米的大气区。 2.无机化工资源品种齐全、建材资源遍布全境 鄂尔多斯市的无机化工资源品种齐全,蕴藏丰富。主要有天然碱、芒硝、食盐、硫磺、泥炭等,还有伴生物钾盐、镁盐、磷矿等,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广阔。 建材资源是鄂尔多斯市境内的又一大优势资源。资源遍布全市,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黄土、花岗岩、大理石等。 3.水资源相对缺乏 鄂尔多斯市是我国相对少雨和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年降水除少量补给地下水、水库和内陆湖泊外,由于植被覆盖不好,水土保持差,大部分通过黄河水系汇入大海。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总量为29. 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3. 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1. 0亿立方米,人均和地均占有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三)生态状况 鄂尔多斯市属内蒙古高原的鄂尔多斯高原,是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市48%的面积为沙漠化土地,东部为丘陵山区,干旱少雨、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但矿藏丰富;西部为高原区,属典型的荒漠草原;中南部为沙漠区,库布其沙漠居北,毛乌素沙漠位南,是国家“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地段;北部及南部边缘为平原区,属黄河、无定河冲积平原,是鄂尔多斯市的粮、油、糖、果基地。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且集中,风大沙多,年蒸发量为降雨量的十倍以上,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有40多天,十年九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四)城市建设状况 鄂尔多斯市建成区面积250.21平方公里,道路面积5034.94万平方米,供热面积7189.30 万平方米。全市燃气普及率达78.13%,污水处理率达93.2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3.69%。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9.05平方米。 (五)经济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实现了资 开发的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进入我国地级市前列,2012年鄂尔多斯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56.8亿元,比2011年增长13.0%。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20.0亿元,同比增长3.0%。 二、生态环境对鄂尔多斯市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一)促进作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优质的空气和水资源,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提高城市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的人口,加速城市化进程,同时增强农民进城的意愿,促进城乡一体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增强对周边地区的集聚效益和辐射能力。 (二)约束效应 恶化的生态环境会降低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水资源缺乏会使生产和生活成本提高,空气污染严重会增加改善环境的成本,土地资源被破坏会抑制城市空间拓展,从而减慢城市化进程;恶化的生态环境难以吸引投资和人才的进入,缺乏城市竞争力,从而降低城市发展速度;恶化的生态环境降低了人居环境质量,危害了人体健康,城市居民会选择迁出,这样就造成人才流失,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恶化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的形象,降低城市吸引力,不利于城市软实力的增强。 鄂尔多斯市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干旱并且沙漠化严重。而且,鄂尔多斯市处于能源工业发展初期,发展模式仍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和粗放经营为特征。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效应,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影响了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三、鄂尔多斯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一)走生态城市化发展道路,创建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就在于预防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病”,解决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做到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得子孙后代能够有一个永续利用和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对于鄂尔多斯市而言,“生态城市”是目前最理想的选择。 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城市环境基础差,科技水平、经济实力和人口素质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走生态城市化发展道路,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尤其是领导决策层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二要加强城市生态立法。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化、制度化是保障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三要建立生态城市化发展的管理机构。在政府领导下,设立跨部门的、综合的生态城市建设决策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四要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态城市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发展过程低污染或无污染,低消耗高产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 (二)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创建节约型城市 目前鄂尔多斯市的城市化发展,资源浪费严重、耕地占用过快、资源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面对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诸多不协调问题,鄂尔多斯市应该吸取先行城市城市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坚持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理性增长”的道路,构建节约型城市。在制定鄂尔多斯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时,应该注重城市化的内在质量,把速度和质量统一起来。要把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经济实力、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结合起来,使得人均gdp、人均居民收入和人均财政收入能够同步增长,居民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多方面内容的水平得到提高,整个城市充满创造力。 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需要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原材料,大力推行节约型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建设节约型城市。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产业,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社 会良性、互动关系。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鄂尔多斯市将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是必然选择。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政策,进一步完善公益林和草原生态奖补制度,全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落实“三区”发展规划,推进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5万人。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国家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好中心城区百万亩生态圈、企业碳汇林、乌审旗“一河三园”等地方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实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群众增收。二要提升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进一步规范资源开发秩序,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地质灾害整治和复垦绿化力度,积极化解矿区矛盾,推进和谐矿区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意识,坚持低碳发展理念,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体系。 结论 城市化实质上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生活水平提高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在区域发展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集中,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作为城市支撑的基础面临着退化。城市化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发展、能耗增加和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胁迫;生态环境的保护又通过限制人口、排斥资本和干预政策对城市发展产生约束。但是,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两者的关系是可以协调的,高速发展中的鄂尔多斯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未来还会面临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协调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资源环境论文:浅谈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 【摘 要】 网络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及利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环境下,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地方文献 资源建设 地方文献资源是反映特定区域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历史与现状的知识宝库。它是某一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历史纪录,是地方文化的积淀,是了解和研究某一特定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文化历史现状的主要情报来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方文献数量与日俱增,内容丰富,其含义也在进一步延伸。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地方文献除了包含以纸质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外,光盘版、电子版、网络版的地方文献日益增多,各地的信息化工程纷纷启动,地方网站、信息港、电子港、地方论坛等层出不穷,网上的地方信息资源以几何级数在增长。这些网上信息资源地方文献特色鲜明,个性突出,但是收集整理的难度较大,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一、网络环境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 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使文献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给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带来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了地方文献的内涵与外延 在网络环境下的今天,地方文献数量与日俱增,内容广泛丰富,其含义也在进一步延伸。其形式和内涵同过去相比,已有很大区别。现在,地方文献不仅在当地出版发行,也在国内其它省份甚至在国外出版发行,突破了"地方出版物"这种传统概念。地方文献不仅有了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等不同类型,也有了科技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新成员;载体不仅有印刷型的书籍,也有了缩微品、录音、录像、机读磁带等品种。更大量的地方文献不是以书籍的形式出现,而是发表于各种各样的杂志上,散见于各种会议文件中,甚至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商品性宣传品里,用更快速度、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因此,文献的揭示已不能再停留在书刊表面,必须深入到书刊的篇章或知识单元里,去对文献进行多层次开发,把文献加工成有效信息,广、快、精、准地向读者提供多层次服务。 2、扩展了地方文献的载体形式。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文献的载体日益丰富,如音像、光盘、多媒体等等。这些新载体对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及开发利用将产生重大影响。 3、加深了地方文献征集、整序手段的复杂化。 在网络环境下,文献采访征集加工处理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发生了变化,地方文献的征集不但依靠传统方式来获取,而且要通过网上搜索、电视转录等形式,去广泛地获取地方文献资料。而网上信息资源杂乱、无序,更新速度快。因此,网络下载的地方文献信息必须进行综合处理,深度加工和重组,使大量随机无序的信息资源转化成有序的、便于利用的知识。在网络、电视资源采集时,都必须使用高科技手段,要求工作人员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掌握高科技的能力,要求完善硬件设备环境。 4、宽泛了地方文献的工作内容 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储存与传递的新系统和新载体将极大地丰富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并将彻底改变"书本位"信息环境下形成的重视静态文献资料,忽视动态信息的思维定势,地方文献工作将围绕多种载体文献做文章,面对新的技术环境,地方文献工作内容将愈来愈丰富多彩。评价地方文献资料的质量标准也不只限于馆藏实体地方文献数量、结构和利用率,还要看在网络环境下,获取地方文献信息的能力。 5、拓宽了获取地方文献资源的途径 传统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获取的途径主要有:订购、征集、复制、交换、接收、呈缴、索取、捐赠等,而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方式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手段,图书馆既可以通过internet下载地方网站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利用数据库光盘、录音资料、传真、电话、email等多种途径获取地方文献信息资源 二、地方文献的收集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 在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收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仍将处于首要地位。在地方文献的收集中,网络带来的不仅是征集空间的扩大和征集手段的改变,也使得地方信息更丰富,也更见于不同载体不同文种文献中。为此,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应加强以下信息资源的收集:电视节目中地方信息的采集;实物资源的采集,包括地区物产实物,古建筑、石刻、匾额、名人手稿、信札、历史照片等特种资料;网上地方文献的收集, 包括网络数据资源,电子出版物资源、虚拟图书馆资源及地方网站和一些专业网站的信息资源;报刊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 地方老照片的收集。 三、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保障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将传统媒体文献转换成数字文献,以实现检索自动化,全面提升地方文献的信息服务力。 1、建立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是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基础建设。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要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著述形式、存于不同介质的原始数据以相应的电子记录组织成联机目录数据库,这是促进地方文献资源共享的第一步。在建库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相应措施:(1)目录数据应统一规则、统一原则、统一协调;(2)成立cnmarc格式维护咨询小组,指导marc格式的执行、修订、补充工作;(3)尽快建立各种规范文档,促进书目规范控制在全国实施;(4)成立数据库建设专家委员会,指导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5)进一步开发各种专题数据库,发挥各馆资源优势,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建立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地方文献不仅以书籍形式出现,更多的是隐含在某些文献的知识单元中。分散在各种各样的刊物上,散见于各种会议文件之中,甚至出现在各式商业宣传品里,地方文献和其他文献一样,力求以更快的速度和醒目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因此,除了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外,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地方文献资源中利用率高、有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地方文献,在不出现或解决了著作权问题的前提下,转化为数字化的可检索的数据,建成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传输上因特网,为网络用户直接提供所需的全文信息。 3、建立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非书资料数字化成为可能,利用计算机新技术,通过对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媒体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编辑、压缩等技术处理,把馆藏地方文献中的各种声像资料转换成电脑可识别的数字化资料,储存在电脑网络服务器上,实现录音、录像资料的网上视听阅览,建成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 4、筛选网上地方文献,建立网络地方文献专题全文数据库。在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享受资源共享,丰富数据库。 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丰富,所收录的资料全面系统,网络信息中有不少是经过筛选加工的二三次文献,包含了前人的劳动,是较成熟的信息,这对于自建数据库可免去大量的重复劳动;另外,对网络一次文献中的全文数据和图片资料等等,也可直接编排利用,不需再用手工录入或扫描,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和资金。利用网络信息建库,应根据特色数据库的搜集方向,选择一批有参考价值的网站和信息源,定期浏览,并根据需要设立相关主题词、关键词,从中检索、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此外,由于网上信息更新很快,新网站不断涌现,可借助搜索引擎或网络机器人自动搜索,密切关注,以便发现最新信息。 资源环境论文:GIS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摘 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资源环境的特点,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农业、及土地资源领域中的应用,并对gis在资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 1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is) 是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gis 以其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形象直观的应用界面、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等特点,能为现实地理空间上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研究提供方便、准确的管理和空间分析手段。因此, gis 与环境科学的结合运用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gis 与环境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相似性和互补性,使二者的结合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预期在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及环境地球化学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gis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gis技术就被应用于农业领域,从国土资源决策管理、农业资源信息、区域农业规划、粮食流通管理与粮食生产辅助决策到农业生产潜力研究、农作物估产研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基于gps和gis的精细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随着gis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方法和技术的成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逐步深入。从技术角度看,gis在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作为农业资源调查的工具,建立了农业资源地理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库的浏览、检索等,利用gis绘制农业资源分布图和产生正规的报表。 (2)作为农业资源分析的工具,gis技术已不限于制图和空间数据库的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重新导出新的信息,产生专题地图和进行地图数据的叠加分析等。 (3)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工具,主要是建立了各种模型和拟订各种决策方案,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4)作为农业管理的辅助决策工具,利用了gis的模型功能和空间动态分析以及预测能力,并与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它的现代技术(如rs和gps)有机结合,便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和辅助决策。 3 gis在林业中的应用 林业生产领域的管理决策人员面对着各种数据,如林地使用状况、植被分布特征、立地条件、社会经济等许多因子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借用传统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利用gis方法却轻松自如。 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随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做出决策就显得异常的重要。常规的森林资源监测,从资源清查到数据整理成册,最后制定经营方案,需要的时间长,造成经营方案和现实情况不相符。这种滞后现象势必出现管理方案的不合理,甚致无法接受。利用gis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及有关因子的空间时序的变化特征,从而对症下药。 林业gis就是将林业生产管理的方式和特点溶入gis之中,形成一套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减少林业信息处理的劳动强度,节省经费开支,提高管理效率。 gis在林业上的应用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 (1)作为森林调查的工具:主要特点是建立地理信息库,利用gis绘制森林分布图及产生正规报表。gis的应用主要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 (2)作为资源分析的工具:已不再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推导出新的信息。 (3)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工具:主要在于建立各种模型和拟定经营方案等,直接用于决策过程。 三个阶段反映了林业工作者对gis认识的逐步深入。 目前gis在林业上的应用主要有: (1)环境与森林灾害监测与管理方面中的应用,包括:林火、病虫害、荒漠化等管理,如在防火管理中,其主要内容有:林火信息管理、林火扑救指挥和时实监测、林火的预测预报、林火设施的布局分析等。 (2)在森林调查方面的应用,包括:森林资源清查和数据管理,这是gis最初应用于林业的主要方面、制定森林经营决策方案、林业制图。 (3)森林资源分析和评价方面,包括: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管理、用于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林权。 (4)森林结构调整方面,包括:林种结构调整、龄组结构调整。 (5)森林经营方面,包括:采伐、抚育间伐、造林规划、速生丰产林、基地培育、封山育林等。 (6)野生动物植物监测与管理。 1993~1997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的“中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现代化”项目顺利执行。以全国林业监测站点数据和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进行全国林地生态类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在空间上和时间序列上完整、系统的反映林地区域不同的生态系统特点、林种、群落特征及其林(树)龄。 4 gis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 gis技术最初在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应用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图件和属性数据的存储、查询等管理工作等,基本上没有数据的空间分析及其它决策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土地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土地评价工作(土地的适宜性或多宜性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评价、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城市地价评估、耕地地价评价等),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多目标规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现状分类与制图,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动态监测。 5 结论与展望 gis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从技术、地理信息、经济社会的需求等方面分析,在该领域有以下趋势: 结合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以电子政务相关工程为基础,推动gis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推广应用。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及企业的重要任务,gis在以资源、能力、生产、资金等空间综合配置、优化组合为目的的信息化建设中,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结合相应的应用工程,推动gis的发展。用往专业化方向发展,功能由通用管理功能转向资源评估、监督、跟踪分析等专业功能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各方面的矛盾及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诸多的关联性,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建议,需要功能更专业化的gis软件系统支持。 资源环境论文:网络环境下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科技系统、教育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三大群体的文献信息服务共建共享以及电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阐述了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正在开展的工作以及今后应该开展的工作。 关键词:文献信息资源共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资源已上升为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信息资源的共享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文献服务的基础,也是文献服务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随着文献资源种类的增加和价格的增长,人们对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期望越来越迫切。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建设的文献资源共享系统已具有相当规模。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正逐渐成为决策领导机关、图书情报部门及社会大众的共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 1.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1)自1998年4月,国家成立了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委员会以来,在国家层面上,以科技系统、教育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三大群体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开始了实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近年来,这些群体文献信息服务机陶在各自的系统内已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开展得很有声色。如在科技系统,科技部等部委组织推进的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图书馆组成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建设项目,其网络服务系统就是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采集、收藏和开发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科技文献服务系统。该系统目前有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外文会议论文数据库、外文科技图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会议论文数据库和中文学位论文数据库已在网上开通。 其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有,国防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中国工程技术信息网( cetin),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设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拥有30多个中心馆的全国医学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 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有,由国家计委批准教育部组织建设的以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cernet)为依托的网上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一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共建共享数据库。该网络系统由1个全国管理中心、4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文献信息中心和61所“211工程”立项高校图书馆组成。作为中国大专院校的信息保障体系,它不仅为全国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的研究营造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信息网络环境,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公共图书馆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网络有,由文化部规划兴建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信息网络工程,以及由国家图书馆等124家图书情报单位发起并成立的全国图书馆信息咨询协作网。这些网络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国家图书馆与各省、市、县图书馆连接起来,将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变为数字化信息,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2)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也卓有成效地开展。如以江苏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为龙头,从1996年起开始建设的“江苏省科技信息网”,到2000年底已经联通了全省13市64县及10多个科研院所中心,还建成了一系列具有江苏特色的数据库资源。1999年12月,浙江图书馆与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签定信息资源共享协议,同时,三单位还将进行联合编目,网络互联。上海于2000年建成了由公共、科研、高校、情报四大系统65家的图书情报机构组成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3)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及共享有了很大发展。近些年,电子文献的出版力度远远超过书本文献的增长幅度,电子文献的出版物大有取代书本文献之势。如重庆维普公司开发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1989 - 1999年收录有期刊7000种,2000年后收录有1.2万余种期刊的题录、摘要信息,学科范围覆盖理、工、农、医以及社会科学各专业,已成为国内检索中文科技期刊的重要工具。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和光盘国家中心共同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收录有5721种国内核心和有专业特色的期刊全文,到2000年底累计全文文章总量已达500篇,题录1000万余条。内容覆盖理工、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学、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它的数据库网络版有9大专辑,126个数据库,网上数据每日更新,是目前中文期刊收录量最多的一个全文数据库。镜像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除清华大学的“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外,还有维普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公司的“万方数据库系统”、书生公司的“书生之家”和超星公司的“超星图书馆”。目前,国内许多重点高校的图书馆电子文献的订购经费已超过总文献经费的300/0之多,电子网络文献的迅速发展已经给全民提供了更加便捷文献信息资源的途径。 2.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动态 2.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从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正以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形式全面推进,已形成了计算机网络大环境,共享网络建设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需要强大的支撑保障,加强各种类型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仍然是今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如江苏、上海、浙江、深圳、广州等已开始以各自的联合或协作方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整体化建设原则,建设公共、科技、高校的图书文献馆之间互联互动的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地区性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有的正开始起步,有的还正处于酝酿之中,在这些地区,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议题的会议,讨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以积极地推进本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发展。 2.2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目前,随着各种各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的建成以及因特网上免费文献信息资源的出现,国内各图书情报单位正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情况积极参与加入各种共享网络、知名网络服务系统,以及利用因特网上免费文献信息资源,构建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服务体系,使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广泛利用。文献信息资源联合订购也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今后凡价格高、利用率高、知名度高的重要文献信息资源仍应采取集团采购,这样既可以节约经费,又可以节省精力提高效益。 3.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完善 网络环境下,网络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凸显了其复杂性。用户在进行资源共享的时候,总是希望自身的权益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图书馆在提供资源共享的时候,必须满足用户的这种需求。因此,国家必须制定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得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图书馆立法是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图书馆法律都比较完善。我国图书馆在资源共享的建设的同时,也在逐渐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资源共享方面的法律法规大致包括以下层次:科技进步法、信息资源共享法、政府信息公开法;行政管理法规、国家与地方颁布的信息资源共享条例;共享管理的具体方法、共享管理建设规范、服务监督与评价办法、科学数据汇交方法等。随着国家对资源共享建设的重视,国家层面上的资源共建的规章制度也必将更加完善。另外,对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机制,资金投入机制,以及解决涉及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兼容等方面问题的制度建设也会更加健全。并且为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等配套措施,提高服务质量水平,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营造有利于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的制度环境。这样,就可以确保资源共享的稳定发展。 资源环境论文:浅论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安全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云计算 图书馆信息资源 信息安全 论文摘要:云计算将使数字图书馆在软件环境、硬件存储、应用平台与服务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同时也会使信息资源面临很多安全问题。在云计算应用过程中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行业标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存储,实现信息资源的保密性与完整性、严格划分操作权限、加强用户访问控制,以保障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 云计算是google提出的全新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等计算机科学概念在互联网上的实现。而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也更多地采用了web2.0的理念和技术,用于改善自身服务,扩展高端复杂网络应用,向图书馆2.0迈进。因此,采用云计算的模式作为数字图书馆的底层架构,在软件环境、应用平台、数据共享等方面能够极大地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是目前最具性价比、最可靠、扩展性最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处于早期应用阶段的云计算若想在图书馆大有作为,尚有很多不够成熟和有待商榷的地方,其中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尤显重要,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云计算将会带来的安全风险,以便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1云计算的功能特性 云计算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即把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其他设备上的大量信息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协同工作,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真正的云计算环境应该具有六个关键的特性:一是云计算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作为一个使用者,一旦用户连接到云中,那里存放的任何东西,包括文件、消息、图片、应用等都将变成用户的。二是云计算是以任务为中心的。用户只需关注自己需要做什么和应用程序如何完成任务,使用哪一个应用程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三是云计算是强大的。云中数百或数千台电脑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的计算能力是远非一台单独的台式机所能比拟的。四是云计算是易于访问的。由于数据存储在云里,用户可以从多个库中即时地检索更多的信息。与使用台式机不同,用户不再受到单一数据源的限制。五是云计算是智能的。随着各种数据都被存储到云中的计算机上,为了更智能地访问这些信息,数据挖掘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六是云计算是可编程的。大量需要利用云计算的任务都必须是自动化的。 2云计算给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变革 2.1便利的软件服务 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将不必购买本地安装形式的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操作系统及开发软件,所使用的软件都是以网络服务的形式由云服务商直接提供。sales force、googleapps和zohooffice等都是迄今为止这类服务较为著名的公司。 2.2超大规模的计算和存储服务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以云计算服务器为核心,动态部署虚拟的硬件提供存储和计算能力,并通过web云接入,为复杂网络应用提供可能,实现“无处不在”的访问。对于图书馆而言,无论是自建的还是购买的信息资源,将来都可以存放于“云”上,而不再需要“镜像”于本地,其存储和管理都由“云”来完成,从而克服目前图书馆服务器访问限制的瓶颈。 2.3方便的平台服务 平台服务为图书馆根据自身业务创建各自的应用软件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数字图书馆用户可以使用中间商的设备来开发自己的程序并通过互联网和其服务器传到用户手中。目前主要的平台服务包括google application engine(gae)企业应用软件引擎和salesforce的网络应用软件平台force.com等。 2.4全方位的网络扩展服务 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服务中介,至少在技术上能够将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库和一站式的检索界面结合起来,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组织、关联、导航甚至可视化服务,实现不同“云”之间的互操作。同时图书馆可通过即时通讯或开放多种web2.0的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定制服务、在线帮助等全方位的用户交互服务,以更为人性化的方式拉近用户与数字图书馆的距离。 3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 虽然云计算能够对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带来深刻变革,但是所有的信息资源都高高挂在“云端”而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无论是对于云服务提供商,还是使用云服务的图书馆,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安全风险。对提供商来说,如何保证用户存储在云中的数据的安全?对图书馆来说,如何才能相信提供商能保证云中数据的安全?这些都是云计算应用急需解决的问题。 3.1云服务提供商需要提供的安全保障 3.1.1如何保证用户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与可用性?虽然“云”从技术上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但从相关报道披露的2008年10个最糟糕的web2.0网络故障事件来看,其中有多项与云计算应用有关,例如亚马逊s3服务的中断、googleapps(在线办公应用软件)的中断服务、gmail邮箱爆发全球性故障,微软的云计算平台azure停止运行约22小时服务等。这些故障事件让那些还处在“云雾”中的多数业内人士和用户对于云计算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再度产生了忧虑和怀疑。 3.1.2如何为用户提供标准、规范、风险共担的服务?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亚马逊的云服务合同,就会发现很多条款是不合理的。比如第7.2条款中规定:我们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访问或使用、破坏、删除、销毁或弄丢任何你的内容或应用的程序不负有责任。在该合同中,服务提供商并不承诺对任何数据泄密事件以及被破坏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或义务。可见,由于目前缺乏云计算架构的安全模型和标准,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有可能规避大部分安全风险,而将风险转嫁给用户。 3.1.3如何得到用户的信任?信任问题是云计算发展过程中的大障碍。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认为,云计算要普及很不容易。他提到,人们会信赖地把自己的钱放到银行里,因为银行是国有的。“银行背后有政府的法律保证,但云计算运营厂商数据中心的数据安全却没有任何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在制度上的保证,因此用户不敢把数据放进运营商的数据中心里。” 3.2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需求 3.2.1数据资源的安全存储。图书馆对云计算最大的担心在于数据资源的安全性,无论是书目数据、读者数据、流通数据还是电子书刊、特色馆藏数据库等数据,一旦丢失,后果将不堪设想。云计算环境下本馆的数据、程序都不在本馆机器上,如何保证数据的意外丢失、毁损、非法收集、处理、利用?怎么保证明天这个“云”还存在?明天还能正常访问本馆数据?数据能否绝对安全将成为最基本的要求。 3.2.2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图书馆时代的知识产权问题在云时代不仅依然存在,并且还有新变化。图书馆购买云计算服务后,将自己的数据交给云,由云计算企业托管这些数据。从理论上讲,用户应该完全拥有被托管数据的知识产权。但是在现实中,云计算企业深知“数据核心”原理,因而他们会千方百计利用这些数据,并以数据整合、数据挖掘、知识服务的名义使用户数据利用合法化。近年来,oclc利用worldcat中集成的馆藏数据,开发出了一些新产品,如每季的大学与研究图书馆推荐书目等,这些产品知识产权的界定将成为新的问题。 3.2.3数据保密需求。图书馆的读者、借阅、财经等数据交给云计算服务商后,具有保密控制权的并不是图书馆,而是云计算服务商,而在云计算环境下要求保密的这类信息随着信息服务的多元化,将有可能出现在整个信息服务的收集、传输、处理、利用、存储和传播的各个环节,这将严重威胁各图书馆的信息安全。虽然每一家云计算提供商都强调使用加密技术来保护用户数据,但也仅仅是指数据在网络上是加密传输的,数据在处理、存储和传播时的保护仍然没有解决。 3.2.4用户权限管理。用户权限即合法用户可以进行的具体操作。用户登录到云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之后,可进行的操作有浏览、检索、下载、创建、更新(修改和删除)等等。但不是每个用户都可以进行所有的操作,不同的用户将具有不用的权限。在云环境下,图书馆数据的创建、更新及整合等事宜,仍将由图书馆负责,比如每年进行的大量读者数据的更新,馆藏书目数据的维护,以及随时需要提交的馆藏信息、订购信息等等。这样就要求云计算环境能够对普通用户、图书馆管理者和云计算服务商进行合理的权限划分与管理以保障数据安全。 3.2.5访问控制管理。访问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各图书馆信息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使用。云计算环境对于黑客极具吸引力,因为云本身不但集中存储了各种资源,对于恶意软件的隐藏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再加上云环境的高度复杂性,不可避免地会给黑客留下一些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寻找云环境内的安全漏洞,来窃取用户资料或破坏所存储的信息包括图书馆的各种数据,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手段予以防范。 4云计算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安全策略 针对上述云计算的安全风险及数字图书馆的安全需求,图书馆在云计算的应用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安全策略。 4.1相关标准及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在云计算应用过程中,图书馆界应该组织对于应用云计算所需的标准和相关协议的研究,形成行业的应用规范。同时,由于信息安全和保密问题,更多的是政策层面的问题,云计算企业的管理政策、企业信誉、甚至国家政策,都可能对云计算信息资源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需要整个产业链中的各利益相关者(包括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磨合、谈判和研究,以促成相关管理章程或政策法规制度的出台,从而对知识产权保护、责任追究及各方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4.2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存储与管理 云计算环境下为了保证图书馆数据的万无一失,对于服务商和图书馆来说,都应该采取更为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一方面,作为服务商应采用目前最为先进的虚拟化海量存储技术来管理和存储数据资源。虚拟化海量存储技术是采用数据副本的方式进行容错,它不需要冗余设备,通过对每个虚拟盘创建多个副本来提高数据可用性和访问性能,更适于在云环境下的海量存储网络系统中实现。另一方面对于图书馆而言,各馆也应自行对馆藏各种数据资源进行及时、全面的备份并长期、可靠地保存。 4.3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保密性与完整性实现 云计算环境下为了保证“云”中的信息资源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不被非法下载或恶意篡改,应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其核心内容公钥基础设施pki的应用。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是提供公钥加密和数字签名服务的系统或平台,由公开密钥密码技术、数字证书、证书发放机构(ca)和关于公开密钥的安全策略等基本成分共同组成。pki的建设和应用,使云环境下的图书馆可以在各种网络应用中方便地使用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为图书馆营造起一个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 4.4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操作权限管理 云计算环境下的图书馆可以根据用户信息需求的不同,将用户从低到高划分为若干个层级,并严格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目前较为成熟的权限管理与控制技术是特权管理基础设施pmi(privilege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它是基于属性证书(ac)的授权管理平台,它以pki体系为基础,向所有用户提供与应用相关的授权服务,能够在用户请求服务时进行权限验证,成为用户和服务提供者间的安全通信基础。图书馆通过pmi进行授权管理,使普通用户登录进入“云”后只能根据事先指派的角色进行数据查询;而承担图书馆数据维护工作的用户登录系统后,则能够按照该管理员的角色分派相应的操作权限,完成具体的数据维护工作。 4.5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用户访问控制 云计算环境下的用户身份认证对于数据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认证的授权用户才能访问云中的相应的信息资源。由于云计算环境的异构性、动态性、跨组织性等特点,不可能要求用户在使用每一个云资源之前都要进行身份认证,因此云环境下的图书馆可采用单点登录的统一身份认证方式,被授权的图书馆用户只需主动地进行一次身份认证,随后便可以访问其他被授权的资源。通过单点登录的统一身份认证与pmi权限控制技术,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的层级对应地设置不同的资源层级访问权限,二者形成匹配性,从而严格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以有效地保证数据与服务安全。 5结束语 云计算模式的出现,给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心作用的发挥带来了机遇。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具有动态的、自适应的系统组成能力与集成机制,能实现分布式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虚拟化,能实现更大程度的资源共享与协作。当然,目前云计算的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相信随着图书馆界对云计算技术的关注以及安全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行政执法探析 一是要加强对农业环境的监管。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环境的污染,要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普查和定点监测制度,对农业环境实行动态监管。要坚决关停并转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企业。同时,保护好农业用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要制定政策,鼓励农户和企业积极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和复耕;要加强对基本农田、标准农田、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带土地的保护,不是国家建设特殊需要,不得随意征用这类土地,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 二是要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坚持控制与治理并举、农艺与工程结合,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要加强对化肥、农药、鱼药、兽药、农膜、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积极运用检测手段,对农药的品种及使用量、肥料质量、兴奋剂、瘦肉精等开展全程监控,严格禁用高毒高残农药、兽药和鱼药,禁止在饲料中使用对人身体健康有影响的各种添加剂。结合“绿剑打假行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资源环境、损害农产品安全和假冒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和标志的违法行为。 三是要加强动植物疫病的监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动植物防控体系建设。要根据杭州城市的性质,加快组建杭州市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动植物疫情监测、疫情预防与控制、疫情收集与报告、疫情评估等业务,提升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强化外来动植物疫病的监控,实施动植物疫病的可追溯管理,消灭或基本消灭重大动植物疫病。 四是要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要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第三十五次常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农业部门要积极与工商、贸易、质监、城管执法等部门联合行动,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市场及餐饮消费等环节把关,对蔬菜、猪肉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管理要尽快全面到位,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五要加强立法工作。要充分发挥杭州副省级城市有部分立法权的优势,强化立法工作。2009年要加快修订《杭州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同时,要根据杭州都市农业发展的实际,围绕有关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安全预警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强立法调研,做好立法项目储备,使维护农业安全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配套。在强化对农业生产安全执法监管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素质,既要做到严格执法,又要做到规范执法,为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思路 1存在的问题 1.1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农业执法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知识面不宽、知识更新速度慢,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事农业执法工作属“半路出家”,只进行上岗前的短期培训,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懂执法、不会执法、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1.2农民群众维权意识淡薄 在市场检查过程中发现,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在购买农资产品时不懂识假辨假常识,不索要发票和合格证,不查看有关证照和资料,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农业执法机构性质不顺 虽然县上建立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但是是按“内部调整编制、理顺业务关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没有纳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执法人员的身份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待遇不落实,有后顾之忧。同时,种子、蚕种、兽药、冷冻细管等农资是农业系统下属单位经营,不利于农业执法单位工作的开展。 1.4农业行政执法经费短缺 国家、农业部、省已颁布实施的农业(种植业)法律、法规种类很多,农业行政执法量大面宽,需要大量的办案经费,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5管理对象法制意识不强 一是经营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货渠道不规范,质量无法保障,导致假冒伪劣农资流人市场,损农、坑农、害农的案件时有发生。二是农资经营者一证多点、无证经营、百货食品农资混合经营等问题仍然存在,大多数兽药经营门店没有兽药经营许可证,种子门店串乡经营,二级委托设点等现象比较普遍。三是部分私营和个体农资经营门店经营档案记载不全或根本没有建立经营档案,出了问题无据可查。四是农资经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从业人员没有相关的资质证书,缺乏农资基本常识。五是农资经营者在售后服务和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资方面做得不够。 2机遇与挑战 2.1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法律依据明确 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八十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2008J17号)规定,要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推进综合执法试点,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J37号)等文件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和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2.2法律法规赋予农业执法职责众多 到目前为止,陕西省农业厅编写的《陕西省农业法规全书》共收录了作为农业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规章有l11个,涉及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农业科教等方面,这些执法职责和权力法律要求公开、透明地运行。随着涉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陆续出台实施,赋予的执法职责越来越多;依法行政和行政问责制的实施、农业执法行为的规范等,使我们肩上的执法责任更加沉重。《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农业部门承担初级农产品的监管职责,由于农产品的多样性,给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县级农业部门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在执法实践中大多只能对可疑农产品采取肉眼等感官检查、判断,没有定量检测设备,导致执法取证难、查处难,加大了基层执法人员的责任风险,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2.3农资市场监管任务越来越艰巨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民生大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农业管理部门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等现代农业,以及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种上“放心田”的心愿,都与农资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方位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这既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加快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机遇,又是农业执法面临的挑战。因此,组建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公正、行为规范、廉洁高效、装备齐全、反应快速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 3思路与对策 要行使好法律法规赋予农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及行政许可等职权,就必须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农业执法人员执政能力和农业部门的整体实力,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3.1必须明确职责范围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及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原则,整合机构,调整职能,明确职责,建立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纳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依据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主管范围,按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的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执法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行使职责。县农业综合执法范围主要包括: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植物保护、农业转基因管理、生物菌菌种管理、农业环保、农机、农产品质量安全、蚕种、果苗、种畜禽、兽医兽药、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生鲜乳等。《动物防疫法》、《植物检疫条例》授权的各执法机构既可单独承担有关法律、法规的行政执法,也可以纳入综合执法范围。 3.2必须优化执法队伍 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公正、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全县农业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教育和执法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把执法能力、法律法规精通程度、依法行政能力和为民服务成效作为农业执法队伍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素质教育培训,实现农业执法队伍从提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转变,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转变,从注重行政处罚向执法服务转变。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严格规范农业执法行为,做到文明公正执法。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寓执法于服务之中,树立崭新的执法为民的农业执法形象。 3.3必须完善工作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执法工作责任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与执法机构内部职能层级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定期进行责任考核。制定《农业行政执法责任考核办法》和《农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建立农业执法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使农业执法和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建立健全案件报告备案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影响较大的、具有典型或代表性的、涉案和处罚金额较大的农业行政违法案件进行报告和备案。 三是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结合我县农业行政执法的实际,对执法内容、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期限、管理相对人权利进行公示。 四是协调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制度。农业部门与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分工负责,并积极协调配合,形成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的高压态势。 五是建立健全案卷评查制度。随时随地对执法案卷进行抽查、调阅,实行随案监督。 六是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执法部门要以适方式公开农业执法投诉举报电话、网站网址,建立投诉举报平台,接受群众、舆论和社会监督。 3.4必须构建诚信体系 构建农资诚信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假、以信治假、以德治假,从根本上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长效监管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对全县农资经营人员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经营;加强其业务知识培训,增强为农服务的本领。抓职业道德教育,保证不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农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农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查询、和案件通报网络化。三是指导农资经营企业、门店建立经营档案,记录产品名称、数量、进货渠道和销售去向,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实行质量可追溯管理。引导农资经营者推行农资质量管理公开承诺制、缺陷农资产品召回制度、售后跟踪服务等内部管理制度。四是认真总结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的经验,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业专业合作社连锁、农资行业协会等模式,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畅通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渠道。五是根据市场主体资格、经济实力、执法检查情况、守法程度、公众评议与信息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级,坚持每年开展县级诚信农资门店的创建活动,对信誉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失信企业予以警示或限期改正对多次违法且性质严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并予以重点监控。六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和种养大户为农资市场信息监督员,及时反馈信息,公开举报电话,制定举报奖励办法,掌握农资市场动态,加强经营门店的长效监管。 3.5必须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农业综合执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依法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农业执法机构和人员的经费列入同级财政足额预算,并逐步增加办案专项经费,确保教育培训、市场监管、质量抽检、伪劣农资处置、信用体系建设和举报奖励等工作正常、有序和高效运行。农业执法人员长期在一线从事执法实践,工作辛苦,应注意落实其福利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可以参照公安、纪检等部门的做法,给予一定的办案补贴和检查津贴。继续完善必要的执法设施设备,推行统一着装,改善执法形象。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执法信息网络,便于投诉举报、信息、监督检查结果的相互交流、许可资料查询,推进信息共享,提高执法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要严格执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3.6必须严格执法检查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行政管理在于作为。按照执法为民、依法护农的要求,围绕农业发展大局和社会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行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质量管理与标志检查、诚信服务与处罚教育三个结合,突出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种畜禽五大类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查经营主体、产品质量、标志标签、经营档案、违禁农资等五种行为。围绕重点季节、重点产品、重点对象集中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同时,要优化执法管理。按照先发展后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开展公正执法、公平执法、文明执法、和谐执法,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纠风、纪检等部门的监督,接受管理相对人、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监督。加强执法人员管理,狠抓作风建设,按照“团结、实干、创新、奉公”的精神和行为准则,完善各项制度,强化自身建设,树立农业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为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农民根本利益保驾护航。 农业执法论文:基层农业执法中的新问题及解决办法分析 摘要:面对基层农业执法执法经费不足、设备落后的新问题,农资市场面广量大、经营者复杂的局面和违法违规经营行动隐蔽的情况,提出了支拨经费、宣传服务、重点整治、强化监督和长效机制建设等措施。 1基层农业执法中的热门、难点新问题 1.1农业执法经费不足,办公条件落后,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一是许多处所财政拨款的经费只够用于执法人员工资的发放,甚至有些处所连工资都很难得到保障,使执法工作难以正常有序开展;二是因工作经费不足,导致执法设备缺乏,执法工作还是靠一支笔、几张纸和两条腿,使违法行动难以取证,影响了执法公平性和力度;三是许多处所财政变相地将行政处分款按比例返还,导致部分案件处分混乱,有的甚至履行处分款收支一条线管理,使执法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1.2农资市场面广量大,经营人员多而杂,监管难以全面到位 一方面,随着农资市场的放开,农资市场浮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向,个体经营者不断增多,经营人员也相当复杂,一些企业下岗人员和不懂农业生产、缺乏农资经营常识的人相继融入了经营农资的行列,有的人因利益驱动故意违法,有的因不懂法而违法,这些都给农业执法工作带来了许多难处;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执法因人员编制有限,面对县乡村宏大的农资市场,使农资监管很难全笼罩。 1.3违法违规的农资经营行动隐蔽,难以创造和取证 近年来,经过农业执法队伍对农资市场的严格监管,一部分农资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违法经营行动更加隐蔽,将违法农资不上门面柜台,而是暗处和下级农资经营者或者农民做交易。因违法违规农资大多价格较便宜,少部分农资经营者、小商小贩和部分农民贪便宜,购置违法违规农资,且大多数没有票据,使得下级经销商和农民很难维权,农业执法也很难取证。 2策略 2.1支拨执法经费是基础 建议将基层的执法人员全额工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工作经费纳入上级农业执法部门财政预算,改良执法设备,以有效地进步执法能力。 2.2广泛宣传服务是手段 本着服务群众的原则,积极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信息服务和技巧领导。一方面,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散发材料、现场咨询等多种情势,向农民宣传《种子法》、《农产品德量平安法》、《农药管理条例》等农业法律法规和农资识假辨假常识、重视事项以及维权道路,勉励他们向执法部门举报假劣农资;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知识讲座和市场检查等方法,向农资经营者广泛开展种子、农药、肥料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服务运动,告诉其违法经营的成果和导致农业生产事故的赔偿责任。 2.3突出重点整治是要害 一方面,在每年购置农资旺季前,由种子管理部门、植保部门、土肥部门分辨对农资市场的种子、农药和肥料实行抽检,凡是质量不合格的农资再送往有资质的检测部门复检,根据检测情况,决定是否让其在市场上销售;另一方面,农业执法部门在重要的农时季节,对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经营户进行拉网式执法检查。种子看其标签标识是否合法,是否为未审定品种,是否合适本地种植,内外标签是否一致;农药看其标签是否规范,是否高毒高残留农药,是否假冒登记证,是否过期农药,是否为国家明令禁止应用的农药;肥料重要看复混肥、有机肥、微生物肥及叶面肥的标签是否合法,是否有登记证,是否为过期肥料。通过检查,假如有违法违规经营行动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另外,还要对市场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一旦创造违法违规经营行动要立即予以禁止,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 2.4完善执法监督是保证 一是农民监督。农民创造有经营假劣农资的,可以向农业执法部门投诉、举报,执法部门必须建立档案、记载查处情况和处理成果。二是农资经营者监督。农资经营者创造其他违法经营农资的,可以向农业部门举报。创造农业部门执法不公的,可以向农业的监察部门或者同级政府的法制部门或者上级农业部门举报。三是农业部门内部监督。农业部门一般都设立了政策法规科(处),对农业执法的文书格式和程序、根据都进行审查。四是同级政府法制部门监督。同级政府法制部门可以调阅行政处分案件,吸收行政复议,对行政处分案件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五是人大政协监督。国民代表大会处所委员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处所委员会可以对农业执法部门的工作随时检查,可以明察暗访农资市场。六是上级农业部门监督。上级农业部门可以吸收行政复议,对行政处分案件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还可以对下级管辖领域内的农资市场明察暗访、检查督促领导,并可对下级辖区内的重大案件提取处分。七是社会舆论监督。由社会群众利用报纸、电台、网络和言论监督。 2.5建设长效机制是根本 一是健全工作责任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机构内部职能层级履行分级负责,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定期进行责任考核。二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将市场监管的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把好三关摘要:一要严格把好种子生产经营者资格准入关,对相干允许申请按照规定请求进行严格审查审核,不符合条件请求的,果断不审批;二要把好产品准入关,重点放在重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农药和肥料登记、产品的包装标签上,不符合规范的,不得流入市场;三要把好产品德量的准入关,在督促生产经营企业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的同时,组织力量进行监督抽检,对抽检不合格的产品依法查处,杜绝流入市场。三是完善新问题创造制度。向社会颁布了投诉举报电话和具体负责部门,设立举报信箱,并完善“有诉必接、闻报必动、接案必查”的处理机制;通过网络、案件通报交换,农业执法系统内部履行信息共享机制;县(区)各乡镇聘请2名以上农资监管信息员,及时报告违法农资信息,信息员履行金钱勉励机制。四是和谐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制度。农业部门和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分工负责,并积极和谐配合,形成严格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动的高压态势。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整体执法难题以及举措 农业综合执法是将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交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内设的执法机构行使的执法模式,是农业行政部门由专门执法机构履行法定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对农业及其相关领域实行监督管理的行为。其成立将有效地促进和实现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执法护农,对促进农业生产,有效遏制坑农害农现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助农增收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如何建好一支高效、精干、务真求实、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和机构,是摆在农牧部门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西吉县农业综合执法现状 西吉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是2006年4月经县编委批准成立的,属事业性质,股级建制,隶属农牧局领导,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主要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宣传有关农业法律、法规;二是贯彻执行有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三是承担全县范围内的种子、农药、兽药与农资监管及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具体承办全县及19个乡镇管辖范围内的农资市场监督检查及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四是负责查处全县农业违法案件,并配合协助上级和公安、工商等部门查处跨县区数额较大的农业违法案件;五是负责全县农业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和农业行政执法证件办理及审验工作。根据工作需要,人员构成均从农牧局内部进行调整,调整后核定编制21人,其中大学生8人,大专生9人,中专生4人;高级职称者4人,中级职称者6人,初级职称者11人;所有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有2名同志持双证上岗;平均年龄38岁。 2农业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综合执法程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法制建设越来越重要。西吉县是农业大县,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委托相关专业事业机构执法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变。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不规范,宣传不广泛,管理相对人和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认识不到位。从主观上看,一是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执法尚未全部展开,存在用法不到位、执法不力和执法死角等问题;二是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性质为事业机构,定性事业编制影响了参与综合执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客观上看,一是有的现行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好掌握,责、权、利脱节;二是有的农业领域农业综合执法法律依据不足,甚至无法可依(如肥料);三是县农牧部门经费不足,检查检测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农资、农产品和农业环境质量难以监控,制约了农业执法工作的开展;四是宣传力度薄弱,农资经营者、农村、农民对农业综合执法不理解。 2.2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农业综合执法依据实施的法律、法规数量大,专业种类多,专业性强。作为履行农业主管部门独立行使执法权的机关,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在以下4个方面的“统一”还不完善,一是执法标准和目标统一,但上下贯通还不衔接;二是建立与工作性质相互统一的工作机制还不健全;三是农资市场整治缺乏统一的行动方案,往往各自为政;四是建立跨区域查处案件的统一工作体系不健全。 2.3经费保障 农业综合执法是行政行为,罚款必须全额上交国库,农业执法机构是没有任何赢利收入的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机构。由于西吉县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头绪多,加之又是山区,地域宽广,交通不便,执法车辆少,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或有突发事件时,租车执法,摄像机、照相机等取证设备落后,电脑、打印机等基本办公设备不足,明显不适应现在涉农违法犯罪者作案隐蔽、手段高明的形势。 2.4执法人员的待遇 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开展执法工作常年奔波于乡村,很多时候休息不足,在查处案件时,常常还要接触有毒物品,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同时执法者与违法者是2个对抗的主体,矛盾突出,农业执法人员常常受到违法分子的辱骂,甚至殴打,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具有特殊性,执法人员也没有相应的岗位津贴,长期从事行政执法工作而编制为事业性质,人员在工资标准和职称评定上也没有特殊照顾等都影响着农业综合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加快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增强农业综合执法的责任感 农业综合执法人员是开展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主体,农业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要有强烈的思想紧迫感和执法责任感。首先,要明确认识农业综合执法是落实《农业法》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农业生产健康、安全、持续、有序进行,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性工作,是农业综合执法人员的重要职责。其次,实施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转变职能,加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监督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法治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实行政府牵头、部门协助、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三是实施农业综合执法是服务“三农”的迫切需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充分运用法治手段,紧紧围绕“打假、护农、保农、增收”的目标,加大市场整顿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2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一是着力推行2个分工:一方面要政令分工,让农业企业成为独立法人进入市场,行政领导不参与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政事分开,还权于政,将事业单位行政处罚权按上级要求集中到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并以行政机关名义实行,事业职能部门全力配合。二是推行有效工作机制。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与工作绩效配合,实行奖罚制度;按农时季节,由农牧局统一组织,职能部门配合,联合执法;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执法力量,统一案件查处,统一执法文书,形成经营组织配合、部门参与、相互衔接、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三是扎实搞好执法队伍建设。挑选办事精干、工作大胆、为人公正、已取得专业执法许可、长期从事执法工作、熟悉法律知识、专业素质高的优秀人员从事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组织参加上级执法培训,确保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造就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公正廉洁的农业执法队伍。四是着力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的原则。首先坚持依法行政原则。执法机关实施的行政处罚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执法机构职权与职责相统一,应作为而不作为、应不作为而作为都是违法,都应承担法律责任,着力纠正违反法律的行政处罚行为;其次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基础,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业执法体系,按照依法行政、依法治农、依法护农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切实转变职能,加快改进执法力度;再次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原则,农业综合执法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结合西吉县农牧业工作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自然条件、人口现状和执法现状、特点与实际开展工作。五是争取做到经费和制度保障。经费保障是搞好执法工作的前提,要多争取上级支持,在保障工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争取早日配备办案经费、办公用品、交通工具、通讯设备、摄像器材等。同时,为保障综合执法的合法性、规范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执法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应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执法责任制、农业综合执法错案追究制、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统计制度、农业综合执法公示制、农业综合执法处罚取证制度、农业综合执法回避制、农业综合执法文书送达制度、农业综合执法罚没款物收缴制度、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制度、农业综合执法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农业综合执法办公室制度、农业综合执法证件管理办法等,用制度规范执法人员言行。 3.3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有序开展 在普法宣传上下功夫,重点搞好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加快农业综合执法,除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与支持,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农业法规、农业依法行政的认识,提高广大群众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性,使违法行为无立足之地。 3.4在监督落实上下功夫,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确保执法为民,必须强化对执法权力的监督,要积极推行约束制度和群众举报制度、新闻监督制度、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监察监督制度、重大事情集体决策制度、社会公示和听政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制,对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应追究决策者的责任。 3.5规范执法行为,树立农业综合执法的良好形象 实施农业综合执法,要坚持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一要实现4个转变,即执法人员要由专一向多能转变,由依赖型执法向独立执法方向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执法转变,由突击性监督检查向执法经常化转变;二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全面履行法定职责,更重要的是立足当前,面对现实,克服一切困难,以法律为准绳,把职责履行到位,把权利用足、用好。为群众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正常活动提供保障,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行政执法调查与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高台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执法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法制教育,优化执法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行政执法;高台县;成效;建议 农业行政执法是依法治县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农业发展环境的优劣和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经过多次机构整合,当前,高台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初步形成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为骨干,农机局、畜牧局、农经局、农技推广中心、农检中心、减负办等其他职能单位相配合的局面,共有农业执法人员约30人。其中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成立于2009年11月,隶属于县农委,依法履行县农委的种植业执法权,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 1主要成效 (1)完善规章制度,并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对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管理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一系列执法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这样可以避免农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的发生。近年来,未发生一起农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2)加强法制宣传,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和送法下乡、农资打假等活动载体,广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知识,设立咨询台、曝光台普及农资识假辨假和科学使用知识,有效提高了农民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识假辨假能力。 (3)加大培训力度,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引导鼓励执法人员积极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培训,并结合实际聘请法律顾问和法律专家开展现场培训,执法人员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农业行政审批、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大对农资经营者法律法规培训力度,假冒伪劣农资案件明显下降。 (4)加大执法力度,合法权益进一步维护。随着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的设立,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有了抓手。近年来,每年立案查处种子、农药、化肥等方面的违法案件20件以上,收缴罚没款10万余元,调处农资纠纷20余起,累计为农户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2存在的问题 (1)工作认识有偏差。高台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目前仅执行种子、农药、化肥的行政处罚,畜牧、农机、农村土地、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有相关业务部门执行,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多乱杂,力量分散,各自为政,多头执法,重复交叉执法问题突出,各执法机构之间职能不清,责任不明,关系不顺,且没有突出的主体形象,导致执法工作的盲目性,进而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综合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执法保障跟不上。①经费短缺,政府部门没有下拨用于农业行政执法的专项经费,且执法过程比较落后,给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行政处罚带来较多阻碍,影响最终的执法效果。②执法装备短缺。尽管配备了车辆,录音录像设备,但现代的取证设备数量少、质量不高,无法保证执法工作的迅速性、准确性以及公平性。同时,在执法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统一着装,这样才能提升农业行政执法的权威性。③执法人员待遇不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未纳入公务员或参公管理人员,存在后顾之忧,不利于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稳定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的开展。 (3)工作能力不胜任。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绝大部分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属“半路出家”。仅通过短期培训学习,并考取上岗证,就开始从事该项工作,对相关的性质执法知识与技能仍比较生疏,进而影响农业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效率。 (4)体制机制不顺畅。①执法机构和执法机关的关系不顺畅。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是受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的农业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机构,以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名义执行农业法律法规,受委托单位的监督管理。执法人员对主体责任和委托义务理解有偏差,执法程序不规范,协作配合不够。②行政审批的事后监管和检验检测体制尚未完全理顺。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设施落后,检测能力和水平与农业部门日益繁重的农业行政执法不相适应。 3对策和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执法体系。建立健全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管理、行政执法公开公示、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执法过错和错案责任追究、评议考核等制度,加快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①扎实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构建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为主,与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机构相结合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②加强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构建以农检中心综合性检验检测为主的检验检测体系。③建立健全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网络,在农委内设法制办公室,综合协调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为主体,整合畜牧、农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执法资源,实行综合检验检测,形成专业管理机构相互协调配合,纵横交错、广范围的农业行政执法网络。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严把“进人、用人”关,将政治素质好,专业技术强,法律素养高,具有复合型工作能力的人员选配到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培训,使执法人员精通相关法律法规、准确应用法律条款、依法执行执法程序,达到文明、公正执法。 (3)加强法制教育,优化执法环境。①抓好执法人员法治教育,不断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行政。②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过程中,加大对农业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③农业行政执法单位利用开展市场检查、各项专项行动的时机,定期不定期对管理相对人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依法经营能力。 (4)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保障机制。把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县、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把农业行政执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执法办案经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大投入,进一步配齐配全农业行政执法办案硬件设施。执法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落实待遇,解决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后顾之忧,调动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罗黎晨 单位:高台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现状 摘要:植物检疫行政执法是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北京市大兴区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进行梳理,阐述了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的主要做法和采取的措施,并对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推进植物检疫执法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植物检疫;行政执法;现状;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国贸易的增加,植物检疫工作的任务从传统的保护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到新形势下的保障国家经贸安全,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可以说植物检疫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农业植物检疫执法工作是植物检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科学的做好植物检疫执法工作,有效地把好检疫关,服务好群众,维护植物检疫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确保植物检疫工作为我国农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这是植物检疫管理者和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大兴区植物检疫情况,对目前植物检疫执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农业植物检疫执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提升农业植物检疫执法水平提供参考。 1植物检疫行政执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1.1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加快 随着农业市场的发展,农产品流通加速打破了农产品地域的局限性,但随之也加快了外来物种的入侵和传播蔓延的速度。2002年之前,我区未监测到检疫性有害生物,2002~2010年,共监测到检疫性有害生物4种,虽然2010年后至今,我区未再监测到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但随着国际、外省市籽种等农产品流通我区数量增多,使我区植物检疫工作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 1.2社会对植物检疫行政执法要求更高 植物检疫行政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护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及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法制制度、农业贸易快速发展,对于农业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大兴区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基本情况 2.1植物检疫行政执法体制现状及人员配备情况 植物检疫现行行政执法依据为《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北京市农业植物检疫办法》,实施主体为大兴区植保植检站,负责本行政区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大兴区植保植检站设立植物检疫室专职负责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单位现有植物检疫执法资格人员23名,专职植物检疫人员3名,主要从事植物疫情的监测、普查和行政执法等工作。 2.2植物检疫行政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2.2.1拉网检查与专项检查结合 近两年,由于平原造林和新机场建设等原因,我区农资经营店数量、经营规模发生较大变化。所以我站将拉网检查作为重点工作,目的是摸清我区农资店数量、规模,全面掌握全区农资店经营情况,2016年经过拉网检查共统计经营单位158家,与2015年相比净减少22家。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机场建设进行了征地拆迁。同时为了增加执法的针对性,提高执法力度,执法人员结合换茬期、三夏期和西瓜、小麦等主栽作物的播种前期开展专项检查,加强对重点时期、重点作物的监管。做到事前提醒,事中检查,事后处罚。提高对主栽作物的执法检查力度。 2.2.2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 由于大兴区种子经营户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的特点,因此我站根据经营户经营规模和平时表现,将经营单位分为ABC三级,进行区别化管理。做到全面管理中抓重点,重点管理中分级别,提高执法工作效率,做好我区农资市场的监管工作。同时我站2016年施行了双随机执法制度,对经营单位和执法人员进行随机摇号,既避免执法人员任性执法,执法扰民,同时又做到了执法的科学性与覆盖面。 2.2.3宣传教育与执法检查结合 一是在年初通过执法检查与监管对象签订《大兴区种子经营单位保证书》,明确其守法义务,并发放检疫性有害生物宣传材料,宣讲植物检疫的意义等,深化经营户对植物检疫的认识。二是针对企业和经营单位开展集中培训。每年年初与种子生产企业召开座谈会,部署工作重点,传达重要精神,同时倾听企业的诉求,加强沟通,为企业更好的服务。开展种子经营单位的分片培训,通过培训通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提高种子经营单位的检疫意识。三是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和科普赶集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和培训。同时制作了相关展板在科普赶集和执法宣传中进行展示和宣传。四是把每年的9月定为植物检疫宣传月,通过媒体宣传、组织培训和在种子企业中悬挂条幅等活动,积极营造政府重视检疫、社会支持检疫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植物检疫监管水平,为更好的开展植物疫情的监测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2.4联合检查与行政处罚结合 注重与种子、肥料、农药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同时加强与工商、镇农产品安全员的联合检查。在市场检查中,通过与镇安全员协作,协助监管各镇种子经营户,做到监管工作下移,进一步增强了对种子经营单位的监管力度。行政处罚方面,根据执法检查和联合检查中发现的典型违规行为开展行政处罚,近几年每年均有针对违规调运开展的行政处罚案件。通过行政处罚锻炼了执法队伍,同时也震慑了经营单位的违法行为,提高了植物检疫证书持证率。 2.3取得的成效 2.3.1辖区内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检疫意识显著提高 通过科普赶集、执法检查、田间学校和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使辖区内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的检疫意识有了显著提高,同时通过与种子企业签订生产、经营承诺书,进一步规范了其经营行为,提高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 2.3.2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近两年规范经营行为,我区种子持证率明显提高,同时针对小麦腥黑穗病、瓜类果斑病等曾经发生的疫情进行关键时期市场检查;并从市场抽样,开展瓜类果斑病种植监测,确保我区种植西瓜品种不含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执法人员的努力,我区2010年至今未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切实保障了我区农业生产安全。 3存在问题 3.1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是各级检疫机构开展检疫工作的法律依据,现行的《植物检疫条例》是1992年颁布,距今已有20余年,《植物检疫实施细则》也有近10年没有进行修订。虽然北京市于2013年7月1日颁布了《植物检疫条例实施办法》,但由于实施范围和权限有限,也只能是在《植物检疫条例》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无法彻底改变植物检疫执法现状。但由于近些年无论是在种子的贸易量和贸易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条款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检疫执法工作,比如:植物检疫证书编号的编制方面,目前市场上种子包装袋上的检疫编号随意,位数不一,且无法从网上进行查证。在执法过程中很难通过植物检疫证书编号去判定该批种子是否通过检疫。 3.2社会对植物检疫工作认识不足 一方面由于植物疫情的初步发生涉及面小和发生后对于大多数人的生产生活影响比较间接等特点,媒体对于植物疫情的报道和关注较少,所以造成社会对于植物疫情的发生重视不够,对植物疫情的了解知识不够。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撤销了种子经营备案制度,种子经营单位只需要直接去工商局办理工商执照就可进行经营。所以造成种子经营企业对于检疫工作的不重视、不清楚。同时也造成执法人员对于辖区内的经营单位变化情况较被动,不能及时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 3.3植物检疫执法能力相对较弱 一是由于《植物检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由于制定时间较长,造成实际执法工作中可操作性较差,所以使执法人员的执法积极性不高。二是植物检疫执法工作各地区要求不一,比如植物检疫要求书的开具,现实执法中我站要求种子调运企业需对方开具植物检疫要求书,企业的反馈是对方所在地区不给开具,还有不知道去何地开具等现象。三是由于之前植物检疫工作主要是重监测、普查等业务工作,对于执法工作一直重视程度不够,所以造成执法能力、执法知识有待提升。四是目前执法人员均为事业单位编制,主要靠职称晋级决定人员收入。所以就造成执法人员还要参与其他业务工作,使执法人员精力不能集中。五是植物检疫执法工作还需要相关检验检测为依托,而目前针对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执法人员主要的手段还是通过眼看,检疫技术水平与应施检疫植物的检疫要求存在差距,影响检疫准确性。 4建议 4.1加快修订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 植物检疫法律法规是检疫执法的依据和保障,面对我国目前市场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及时作出调整,特别是针对近些年新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包括快递行业的规范、疫情销毁的补偿机制等都需要细化和完善。同时要注意新手段和方式的监管,如植物检疫证书能否网络化,实现实时查证,及时处罚,给执法人员足够的执法证据便于开展市场监管,同时也便于经营单位保管和查证。 4.2加强部门沟通,做到联合执法 植物检疫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也不是一个地区能够办好的事情。特别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植物检疫工作的一体化还需要进一步推进。要进一步加强与河北和天津植物检疫部门的协作,互通植物疫情情况和检疫执法情况,对于发现的违规问题能够跨地区开展检查和处罚工作。同时还要积极联合本地区的工商、铁路、邮政等部门,寻求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对于违规调运等违法行为形成打击合力,使不法分子得到应有的处罚。 4.3提升执法地位,增加执法力度 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执法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执法相对人对于执法工作也有了更积极的认识。但同其他执法工作相比,植物检疫执法还是相对薄弱。执法地位的提升一是靠基层执法人员的积极宣传和严格执法,同时更要靠执法体系的理顺和相关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所以建议将检疫工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形成政府主体责任,这样也有利于部门联合执法和推进工作。 作者:孙璐;赵安平;王美入;贾淑芬 单位:北京市大兴区植保植检站 农业执法论文:简析农业执法规范化的建设 1取得的成效 1.1规范了农资经营秩序 1.1.1强化日常监管采取日常检查、交叉检查、联合检查等形式,围绕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对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业机械维修网点等农资市场开展经常性检查。去年共开展检查158场(次),其中:与工商、物价、质监等部门联合检查6次,检查整顿门店358个(次),查处包装不规范、超范围经营玉米种子65小袋145公斤,过期蔬菜种子165袋,假劣蔬菜种子180袋,失效农药1845瓶(袋),超范围经营鼠药7瓶,禁限用兽药55盒,过期饲料添加剂9种110袋,现场纠正违法违规行为82起,使农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规范。 1.1.2突出专项治理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印发“农药市场监管年”、“兽药专项整治”等配套文件。定期不定期采取拉网式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进行监督检查,杜绝生产、经营和使用禁限用农药、兽药和在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瘦肉精等有毒、有害物质和违禁药品,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同时,督促千星食用菌、四季青蔬菜等5家农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产记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1.1.3狠抓案件查处按照“有闻必动,有诉必接,接案必查,查必到底”的原则和案件投诉举报、核实处理要求,严查经营主体、产品质量、标识标签等行为。全年共立案8起,其中:种子2起,农药4起,饲料、兽药2起,受理投诉举报15起,其中:大豆、玉米、蓖麻种子等群众上访案8起,处理答复率达到100%,协调补偿群众4000余元,挽回经济损失12万元,打击了各种违法行为,维护了农资经营秩序。 1.2增强了行业自律意识 1.2.1建立农资经营门店电子管理档案在全县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电子档案194家,其中:种子、农药、肥料43家,兽药、饲料17家。档案中详细记载名称、地点等基本情况和奖励及违法违规等相关信息,为进一步加强农资监管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1.2.2建立农资义务监督员队伍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村干部、种养大户、产业带头人、农口退休老干部中选聘了10名农资义务监督员。坚持每月最少与监督员联络一次,互通信息,了解情况,实现了监督员对执法人员和农资经营行为的双向监督。 1.2.3培养农资经营示范店按照经营种类在农资行业中选择基础条件好、经营信誉高、无违法经营行为记录的10个门店,创建全县农资经营示范店,使其建立质量责任承诺、缺陷农资产品召回等制度和警示牌,为全县农资经营行业树立了榜样。 1.2.4制定农资诚信经营体系评选办法为了规范农资经营行为,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发了《千阳县关于开展“诚信农资经营企业(户)”评选活动的通知》和《千阳县农资诚信经营企业(户)评选管理办法》,根据市场主体资格、守法程度、群众投诉等信息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级,实现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增强了企业参与诚信评选的积极性。 1.3普及了农业法律法规结合“五五”普法工作,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开展农业法律法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1.3.1加强执法主体培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把法律法规学习作为履行职责的第一要务,组织全队执法人员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行政许可法》、《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依法行政的能力。 1.3.2开展经营主体培训,强化依法诚信经营理念每年举办全县农资经营人员守法诚信经营培训会,邀请市县专业人员对全县农资经营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和农资科学使用知识培训。全年共开展农资经营人员培训2期300余人,编写《千阳县农资经营人员培训资料》16.7万字,印发240多套,开展理论考试测试2期4场(次),经考试合格率达到100%。通过培训提高了农资经营人员法律意识和业务技能。 1.3.3加强农民群众培训,形成依法治农氛围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科技“三下乡”、“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宣传了农资识假辩假技巧、法律法规和如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等知识。共开展宣传咨询活动52场次,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千阳县农资打假投诉举报奖励办法》等资料2万余份,制作展板39块,刷写标语20条,接受咨询服务6000余人。广大农民群众识假辨伪的能力得到提高、依法维权的意识普遍增强,提升了农业执法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全社会依法治农的氛围初步形成。 1.4转变了农业部门职能实行综合执法,将执法职能从技术推广、经营服务机构中剥离出来,有效地克服了政事特别是政企不分的状况,使执法机构专司执法,规范了执法行为,体现了农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也使农业管理、技术推广、经营机构能够各司其职,集中抓好本职工作,促进了科技与生产的结合。近几年来我县粮食面积几乎面积保持稳定不变,粮食单产和总产稳步上升,调整农业结构与布局,奶畜、蚕桑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一村一品发展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2存在的问题 2.1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业执法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知识面不宽、知识更新速度慢,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事农业执法工作属“半路出家”,只进行上岗前的短期培训,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懂执法、不会执法、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2.2农民群众维权意识淡薄在市场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在购买农资产品时不懂识假辩假常识,不索要发票和合格证,不查看有关证照和资料,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3农业执法机构性质不顺目前,虽然县上建立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但是是按“内部调整编制、理顺业务关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没有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执法人员的身份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待遇不落实,有后顾之忧。同时,种子、蚕种、兽药、冷冻细管等等农资是农业系统下属单位经营,不利于农业执法单位工作的开展。 2.4农业行政执法经费短缺国家、农业部、省已颁布实施的农业(种植业)法律、法规种类很多,农业行政执法量大面宽,需要大量的办案经费,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县级财政很少解决农业执法办案经费,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5管理对象法制意识不强 2.5.1经营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货渠道不规范,质量无法保障,导致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损农、坑农、害农的案件时有发生。 2.5.2农资经营者一证多点、无证经营、百货食品农资混合经营等问题仍然存在,大多数兽药经营门店没有兽药经营许可证,种子门店串乡经营,二级委托设点等现象比较普遍。 2.5.3部分私营和个体农资经营门店经营档案记载不全或根本没有建立经营档案,出了问题无据可查。 2.5.4农资经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从业人员没有相关的资质证书,缺乏农资基本常识。 2.5.5目前市场上经营农资的在售后服务和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资方面做得不够,他们一般只关心如何卖出农资。 3机遇与挑战 3.1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法律依据明确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八十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规定要继续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推进综合执法试点,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等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和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3.2法律法规赋予农业执法职责众多到目前为止,陕西省农业厅编写的《陕西省农业法规全书》共收录了作为农业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法规、规章有111个;涉及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农业科教等方面,这些执法职责和权力法律要求公开、透明地运行。随着涉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陆续出台实施,赋予的执法职责越来越多;行依法行政和行政问责制的实施、农业执法行为的规范等等,使我们肩上的执法责任更加沉重。《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农业部门承担初级农产品的监管职责,由于农业生产品种的多样性,给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县级农业部门尚未完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在执法实践中大多只能对可疑农产品采取肉眼等感官器官检查、判断,没有定量检测设备,导致执法取证难、查处难,加大了基层执法人员的责任风险,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3.3农资市场监管任务越来越艰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民生大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农业管理部门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等现代农业,以及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种上“放心田”的心愿,都与农资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方位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这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农、加快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机遇,又是农业执法面临的挑战。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公正,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同时又要兼备良好的执法装备和快速反应打击能力。因此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 4思路与对策 要行使好法律法规赋予农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及行政许可等职权,就必须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农业执法人员执政能力和农业部门的整体实力,更好的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4.1必须明确职责范围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及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原则,整合机构,调整职能,明确职责,建立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依据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主管范围,按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的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执法主体的执法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行使职责。县农业综合执法范围主要包括: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植物保护、农业转基因管理、生物菌菌种管理、农业环保、农机、农产品质量安全、蚕种、果苗、种畜禽、兽医兽药、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生鲜乳等。《动物防疫法》、《植物检疫条例》授权的各执法机构既可单独承担有关法律、法规的行政执法,也可以纳入综合执法范围。 4.2必须优化执法队伍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公正,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队伍。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全县农业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教育和执法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把执法能力、法律法规精通程度、依法行政能力和为民服务成效作为农业执法队伍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素质教育培训,实现农业执法队伍从提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转变,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转变,从注重行政处罚向执法服务转变。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严格规范农业执法行为,做到文明公正执法。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寓执法于服务之中,树立崭新的执法为民的农业执法形象。 4.3必须完善工作制度 4.3.1建立健全农业执法工作责任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与执法机构内部职能层级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定期进行责任考核。制定《农业行政执法责任考核办法》和《农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建立农业执法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使农业执法和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3.2建立健全案件报告备案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影响较大的、具有典型或代表性的、涉案和处罚金额较大的农业行政违法案件进行报告和备案。 4.3.3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结合我县农业行政执法的实际,对执法内容、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期限、管理相对人权利进行公示。 4.3.4协调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制度农业部门与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分工负责,并积极协调配合,形成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的高压态势。 4.3.5建立健全案卷评查制度随时随地对执法案卷进行抽查、调阅,实行随案监督。 4.3.6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执法部门要以适当方式公开农业执法投诉举报电话、网站网址,建立投诉举报平台,接受群众、舆论和社会监督。 4.4必须构建诚信体系构建农资诚信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假、以信治假、以德治假,从根本上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长效监管的基础性工作。 4.4.1对全县农资经营人员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法经营;加强其业务知识培训,增强为农服务的本领。抓职业道德教育,保证不销售“假、冒、伪、劣”农资。 4.4.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农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农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查询、和案件通报网络化。 4.4.3指导农资经营企业、门店建立经营档案,记录产品名称、数量、进货渠道和销售去向,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实行质量可追溯管理。引导农资经营者推行农资质量管理公开承诺制、缺陷农资产品召回制度、售后跟踪服务等内部管理制度。 4.4.4认真总结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的经验,推广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业专业合作社连锁、农资行业协会等模式,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畅通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渠道。 4.4.5根据市场主体资格,经济实力、执法检查情况,守法程度、群众投诉、公众评议与信息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分级,坚持每年开展县级诚信农资门店的创建活动,对信誉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失信企业予以警示或限期改正,对多次违法且性质严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并予以重点监控。 4.4.6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和种养大户为农资市场信息监督员,及时反馈信息,公开举报电话,制定举报奖励办法,掌握农资市场动态,加强经营门店的长效监管。 4.5必须提高各项保障农业综合执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依法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农业执法机构和人员的经费列入同级财政足额预算,并逐步增加办案专项经费,确保教育培训、市场监管、质量抽检、伪劣农资处置、信用体系建设和举报奖励等工作正常、有序和高效运行。农业执法人员长期在一线从事执法实践,工作辛苦,应注意落实其福利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可以参照公安、纪检等部门的做法,给予一定的办案补贴和检查津贴。继续完善必要的执法设施设备,推行统一着装,改善执法形象。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执法信息网络,便于投诉举报、信息、监督检查结果的相互交流、许可资料查询,推进信息共享,提高执法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要严格执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4.6必须严格执法检查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行政管理在于作为。按照执法为民、依法护农的要求,围绕农业发展大局和社会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实行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质量管理与标识检查、诚信服务与处罚教育3个结合,突出种子、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种畜禽5大类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查经营主体、产品质量、标识标签、经营档案、违禁农资等5种行为。围绕重点季节、重点产品、重点对象,集中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同时要优化执法管理。按照先发展,后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开展公正执法、公平执法、文明执法、和谐执法,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纠风、纪检等部门的监督,接受管理相对人、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监督,加强执法人员管理,狠抓作风建设,按照“团结、实干、创新、奉公”的精神和行为准则,完善各项制度,强化自身建设,树立农业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为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农民根本利益保驾护航。 作者:李剑英单位:陕西省千阳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行政执法完善路径分析 以“打假护农”为重点,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可以结合“三下乡”、“3•15”等活动加强法制宣传,送法下乡、送法入企、送法进基地、送法到农户,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识别真假农资的能力,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强抵制生产、经营、使用违规农资的自觉性和防范意识。二是与服务对象签好承诺书,从而进一步明确责任、规范服务对象的经营行为,确保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开展例行巡查和专项整治。采取日常例行检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加强与食安委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整合执法资源,形成齐抓共管联动机制。四是开展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和推行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格式。结合农资市场例行巡查工作,对农资经销情况进行全面的排摸,并登记造册,对有证农资经销户发放农业投入品经营档案,如实记载。五是认真组织开展农药监管年活动。配合相关部门对农药经销门店进行地毯式的检查,通过检查规范农药经销的秩序。六是开展专项整治。通过整治和督查规范生产秩序,进行地毯式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规范想象,逐一开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改正,如不改正,按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予以查处,以提高执法的公信力。 以生产基地为重点,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 一是狠抓重大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监管。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整合监管资源,加强对重点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严控农资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二是与服务对象签订责任承诺书,规范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的培训和辅导。四是加大抽检密度,建立抽检台账。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蔬菜基地产品农残例行监测制度。加大农产品检测频度,每7d安排2次以上深入基地现场抽检。五是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对各生产基地、种植集散地、集贸市场的每月巡查制度,重点检查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建章立制情况和台账记录等情况,控制源头污染,严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从严惩处罚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农业投入品行为,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对象、重点品种的整治。六是开展专项整治。对检查中发现的不规范现象,逐一开出整改通知书,限期令其改正,如不改正,按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予以查处。七是积极引导,加强宣传培训。在平时检查和督查活动中,充分利用现场有利条件,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狠抓“三网”建设,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通过各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联络员、乡镇农资市场监管信息员及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组成群众监督网。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和投诉信箱,建立畅通、便捷的群众投诉渠道,做到有报必动、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在监督检查中,充分发挥、利用好群众监督网的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监督的氛围。 继续做好宣传发动,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 一是宣传食品安全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科学的食品安全理念和风险意识,掌握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夯实吴中区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础。二是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知识,增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首责意识,促进依法经营;增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倡导消费者依法维权;增强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科学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服务水平。三是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知识,提高食品监管人员和企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标准知识水平,促进食品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和食品安全自控能力的不断提高。四是宣传优秀企业、优良品牌和优质产品,增强社会对食品安全的信任程度。(本文作者:钱洪良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农业局)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管理思路 1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的独特性 1.1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的概念农业执法档案是指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以及相对人违法事实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 1.2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的特点 1.2.1专业性强农业行政执法档案是农业行政执法活动的产物,是一定专业执法活动的真实记录。农业行政执法档案体现了明显的农业特点,其档案内容必须与农业科技、种植(养殖)方法和环境等相配套,其内容的描述必须符合农业专业术语要求,而且必须符合农业行业的特点。例如植物检疫、动物检疫、农机监理、农药管理等,它们活动的范围空间、对象目标等与其它行业都有明显不同,表现出较强的专业性。 1.2.2程序性严格一个独立的农业行政执法案件,从立案到处罚决定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如在农药市场执法检查中,查到假冒伪劣农药一案,从立案到作出处罚决定必须经过调查取证、询问笔录、勘验检查笔录、抽样取证凭证、证据登记保存、立案审批、检测化验、送达处理意见书、听证、作出处罚决定书、行政复议等全过程,直到结案所形成的全部档案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而且是一个完整的程序。而且不能用其他行业的档案代替。另一方面,执法档案必须成套提供利用的,拆开会使案件不完整,而且影响其使用价值。 1.2.3现实性能强主要表现在农业行政执法档案与现实的商品生产经营关系密切,不仅反映依法行政的查考作用,而且在提供利用中还有现实的作用,一经利用就可挽回经济损失,能收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故有现实性。 1.2.4存储意义大执法档案一般是某一专业执法活动的结果,记载了专业执法活动全过程的真实情况,如案件发生地、相对人,违法事实违反了哪一部法律法规,调查取证是怎样进行的,依据什么来作出处罚决定等等,在档案中都存有大量的相对人违法事实和适用的法律法规依据,必要时在执法上可以借鉴和利用。 1.3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的现实作用 1.3.1农业执法档案是执法活动的依据和凭证在农业执法活动中,一切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连续性,前一案例为后一案例提供依据。农业执法档案的依据性同农业执法自身的复杂程度以及记述的各起案例的复杂程度成正比,所记载的内容越复杂,依据性越强。主要表现为:一是管理工作依据,在管理工作中,无论是执法工作评价,还是产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等,都离不开档案;二是执法人员的劳动凭证,在执法人员的考核、选拔中,除人事档案外,还需要有执法档案做依据;三是在追究行政执法错案责任时起凭证作用。 1.3.2农业执法档案是进行交流的工具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各种各样的交流占有重要位置,同样,农业执法工作也需要交流。目前,农业行政执法刚刚起步,执法体系正在深化改革,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逐步走向规范化。执法档案正是交流、协作、借鉴的有力工具。 1.3.3农业执法档案是积累经验、提高执法水平的手段一是执法活动的真实记录,它记载着执法人员对案件的发现、调查取证方法和办案水平,记述了查办案件的全过程和最终结果;二是作为办案思路、办案方法、办案结果的载体,具有积累办案经验和提高执法水平的作用,使得农业行政执法档案成为办案经验和提高执法水平的工具和手段,对于一个执法单位来讲,如果有质量较高、数量较多的执法档案库藏就标志着它有比较雄厚的办案技术储备和基础。 2农业行政执法档案业务的主要工作内容 农业行政执法档案工作是执法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法活动的重要环节,各级农业执法机构应把执法档案工作与整个执法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其工作的主要内容: 2.1收集 就是把分散形成的但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执法档案接收过来,集中保存在执法档案室,以利于有关人员使用。 2.2整理 就是把分散收集来的执法档案,按规定程序,将其分别类、系统排列和科学编目,便于安全保管,更重要的是满足对执法档案利用的方便和需要。 2.3鉴定 就是鉴别执法档案的价值,需对档案不断进行去粗取精的鉴别工作,挑选那些需要定期或永久保存的档案,销毁那些无需保存的部分。 2.4保管 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好执法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保守机密,防止并克服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不利因素对执法档案的损坏作用,不断延长执法档案的保管寿命。 2.5编目与检查 农业执法档案数量庞大,成分复杂,要根据归档时的情形而形成的程序,按照一定的方法整理和保管。农业执法档案分类应从实际出发,当前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农机执法档案和农民减负档案等,在种植业中又分为植检、农药、肥料、种子管理等。同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提示档案的内容和成分,提供查找档案的检查和手段,方便于有关人员的查找和利用。 2.6利用 就是创造各种条件满足执法档案利用的各方面要求,积极做好应有的准备,包括编制各种查考工具,汇编各种参考资料,以及时有效的方式介绍和提供执法档案为各项执法工作需要服务,这也是保存执法档案的目的。 3做好农业行政执法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农业行政执法档案是执法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管理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有关农业档案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切实做好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的管理工作。 3.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搞好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的管理,领导是关键。因而,要建立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档案鉴~fJ/j,组和管理网络等组织,应把档案列入执法工作的议事日程,使档案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管理地开展,使之逐步规范化、标准化,走上依法建档的轨道。 3.2制订制度,明确职责 制订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是搞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规范管理者行为的主要手段。因而,要按照《档案法》的规定,制订《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保管保密制度》等,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 3.3加强培训,掌握技能 首先,要选用政治素质较好、熟悉档案管理工作、懂农业法律法规、热心于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和责任心较强的执法人员,担任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的管理员。其次,加强学习培训,既要管理人员掌握农业法律法规和档案知识,又要学会建立档案的实际操作技能,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不断提高管理者的业务水平。 3.4规范管理,开发利用 针对当前农业行政执法档案建立时间短、数量少、不规范的现状,尽快出台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办法,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分类,统一编目等,使档案管理规范化。同时,积极开发农业行政执法档案管理计算机软件,充分利用档案的信息源,发挥它在农业行政执法中的价值和效益,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做出贡献。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行政执法对策探究论文 摘要结合农业行政执法实践,分析了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监督并确保依法行政、突出重点并强化源头监管等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对策与措施 县级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中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已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1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绝大多数专职执法人员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1.2管理相对人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舆论氛围不浓 在市场检查过程中,管理相对人受到处罚时,往往以不懂法、不知法为由,推卸责任,逃避处罚,干扰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的性质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目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属于行政机关的比例不高,均是按“不增编制、理顺体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农业行政执法分散于各个基层单位。有的没有解决农业执法办案经费,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缺乏相应的配套和保障,以致于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4行政执法面临的难点 农业行政执法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相对人、执法人和行政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不同,导致执法难,难执法。有些由于认识不到位,行政执法难以放到应有位置,执法中取证难,处罚决定难以实施,执法机构履职无法独立完成,干扰因素多,法律法规未能有效落实;在少数地区,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日趋严重,管理机构重标识、轻质检,重处罚、轻管理,重外地、轻本地产品现象普遍存在。 2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2.1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将分散在各事业单位的执法职能统一起来,单立机构,专司执法工作,单独行使职能;把农业行政执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人头经费、日常办公经费和执法办案经费,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清政廉洁、秉公执法、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2.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管理相对人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只有努力学法,真正懂法,才能守法。法制宣传教育要建立一些长期有效的制度。使普及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标语、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全社会依法治农氛围的形成。 2.3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做到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依靠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 2.4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 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一是加强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明确执法机构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向全社会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投诉电话,接受管理相对人的监督,接受人大的监督检查,接受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纠正本位主义和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2.5突出重点,强化源头监管,促进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组织开展系列执法行动,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对农资生产单位强化重点管理;加强农资信用监管,指导企业建立生产经销档案等,引导连锁经营,建立完善激励和警戒机制;经常组织明查暗访,通报典型案例并予重点回访,对农资市场管理始终保持有力的监管态势;严厉查处坑农害农事件。通过集中执法、专项整治、明查暗访、接受举报等途径,及时掌握违法案件线索,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通过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结合农业行政执法实践,分析了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监督并确保依法行政、突出重点并强化源头监管等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对策与措施 县级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中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已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1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绝大多数专职执法人员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1.2管理相对人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舆论氛围不浓 在市场检查过程中,管理相对人受到处罚时,往往以不懂法、不知法为由,推卸责任,逃避处罚,干扰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的性质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目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属于行政机关的比例不高,均是按“不增编制、理顺体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农业行政执法分散于各个基层单位。有的没有解决农业执法办案经费,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缺乏相应的配套和保障,以致于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4行政执法面临的难点 农业行政执法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相对人、执法人和行政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不同,导致执法难,难执法。有些由于认识不到位,行政执法难以放到应有位置,执法中取证难,处罚决定难以实施,执法机构履职无法独立完成,干扰因素多,法律法规未能有效落实;在少数地区,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日趋严重,管理机构重标识、轻质检,重处罚、轻管理,重外地、轻本地产品现象普遍存在。 2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2.1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将分散在各事业单位的执法职能统一起来,单立机构,专司执法工作,单独行使职能;把农业行政执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人头经费、日常办公经费和执法办案经费,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清政廉洁、秉公执法、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2.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管理相对人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只有努力学法,真正懂法,才能守法。法制宣传教育要建立一些长期有效的制度。使普及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标语、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全社会依法治农氛围的形成。 2.3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做到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依靠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 2.4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 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一是加强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明确执法机构领导干部及执法人员的责任。二是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向全社会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投诉电话,接受管理相对人的监督,接受人大的监督检查,接受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监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纠正本位主义和地方及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2.5突出重点,强化源头监管,促进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季节,组织开展系列执法行动,严把农资市场准入关,对农资生产单位强化重点管理;加强农资信用监管,指导企业建立生产经销档案等,引导连锁经营,建立完善激励和警戒机制;经常组织明查暗访,通报典型案例并予重点回访,对农资市场管理始终保持有力的监管态势;严厉查处坑农害农事件。通过集中执法、专项整治、明查暗访、接受举报等途径,及时掌握违法案件线索,发现一起,严厉查处一起。通过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农业执法论文:对当前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思考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地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都得到不断加强,促进了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确保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各地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农业综合执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无法适应目前的农业执法要求和特点,如不及时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执法工作的进行,更会阻碍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综合执法 工作 思考 1 农业综合执法 农业综合执法是将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交给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内设的执法机构所行使的执法模式,是农业行政部门由专门执法机构履行法定的职责、义务和权利,对农业及其相关领域实行监督管理的行为。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法规不健全,执法过程有难度。我国的农业综合执法工作起步较晚,现行多数涉农的法律法规,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制定颁发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多数法律法规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部分法律法规不尽健全和完善,有的条款细则不够全面和具体,有的法规条款之间甚至存在明显的冲突。如《农药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农药经营主体对象不包括个体经营,但实际情况却是农药的主要零售方式多是个体经营者,也包括农药的生产厂家和批发商,还有像种子、化肥的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执法过程中造成了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执法工作的开展和进行,而且农药、种子、化肥等方面的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健康。 2.2 机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各地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不健全、不规范,在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执法不到位、执法不严、执法不力、执法死角、职责不清等突出问题。有的地区,由于主管部门领导干部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当地的农业执法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制、综合配备等方面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执法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质监、工商、公安等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足,易出现“断链”现象。个别地区因为职责不清甚至出现了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无人负责、无人管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开展。 2.3 缺乏专业知识,人员素质不高。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年龄偏大,多数人员是由农技人员转职而来,对农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不够具体,对新出台的一些农业法律法规不能及时掌握,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工作人员,学习能力较弱、接受能力较低、掌握能力较差,欠缺的专业知识和执法技能,直接影响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同时,因诸多原因造成了一些主管部门不够重视,认为此项工作可有可无,日常缺少一些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与培训,对待考核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错误做法,使相关执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得到提高,不仅无法更好地胜任执法工作,还会影响当地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 2.4 执法经费不足,办公设备欠缺。目前,各地农业综合执法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农业执法机构是没有任何赢利收入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机构,无论是办公设备还是办公经费都严重不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会涉及到交通车辆、通讯设备、现场勘测、摄像取证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办公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了设备落后、办公条件滞后的局面,无法满足当今涉农违法犯罪案件的现状,阻碍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进行。 3 加强农业执法工作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3.1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执法体系。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实施,不断完善执法体系,规范相关机构的设置,明确职责范围。相关机构和部门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特点,改进工作方式、工作方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科学用法、执法,不断改变工作作风,行使好法律所赋予农业综合执法部门的权力。同时,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还要做好监督监管,及相互支持、协调、配合工作,责任到人、责任到岗,实行问责制。 3.2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各地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认识到农业综合执法的重要性。要重视执法队伍的建设,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严格考核,依靠制度,强化管理,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农业执法人员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坚决杜绝滥用职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公谋私的行为,抵制执法腐败,为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维护农业执法部门的威信。 3.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办公设备。国家和各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执法经费及办公设备的补充与更新,与时俱进,使农业综合执法工作跟上时展的步伐,保证执法人员能够迅速地到达,进行取证、处理,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延误,影响最佳的处理时间,从而提高执法效率,促进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有序进行。众所周知,农业执法部门的工作对象是与农作物、农药化肥、动物检疫、水产渔政、环境监测等方面息息相关的,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因此,日常工作中,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违法违纪者必须依法从严从重处理,确保百姓的生存安全。 总之,在国家和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执法人员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确保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家乡的良好、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执法现状及其完善对策探析 几十年来,经过中央及各级政府和我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县农业发展状况呈稳定上升趋势,以务农为主的人们,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业执法作为真正可以确保“三农”群体利益的政策措施之一,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民的利益具有极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县的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全面加强农业执法只是推进综合执法意见》、《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关于执法的规定和要求,服务于人民,维护人民利益。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开放发展,对外的贸易不断增加,,农业执法也慢慢显现出了跟不上时代进程的弊端,而且这种现象在某些地区愈发明显。所以,如何正确面对农业执法现状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式,并有效的贯彻下去,是我们目前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我县农业执法遇到的问题 1.1 执法力度不够 我县的执法人员都是来自于本地,在执法过程中难免遇到熟人,关系网密集,不能使执法工作做到真正的公开、公正、公平。 1.2 相应的执法经费严重不足 执法过程中,经费是执法人员进行执法行动,解决执法问题等必不可少的。必要的经费保障,能提高农业综合执法工作,解决执法必要的交通、通讯、取证办案等所需经费,为农业综合执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1.3 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不少执法人员的选取并不是通过相应的正当过程,这导致执法队伍的能力素质得不到保证,在进行执法的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这使得执法队伍给人民群众的印象不满意。 1.4 执法部门相对混淆不清,主要部门不够突出 对于农业执法来说,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受到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下的传统思想束缚和影响,农业执法不能很快很好的深入人心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些因素导致了执法队伍不明白自己的具体执法对象,处理不了大的问题事故,现已成四不像的对外形象。 1.5 面对庞大的服务群体,执法人员相对不足 尽管我县已具备一定程度的执法队伍规模,但是,在实际行动过程中,每天遇到的大小事件并不相同,真正能够有效处理事件的合格的执法队员较少,这使得行事效率大大降低,而且人民对于执法队伍的评价和拥护日渐低迷。 1.6 各级监督力度不够 执法队伍的权利缺少监督,其中的腐败现象愈加严重。农业执法是真正关切老百姓生活幸福的,但现如今很多成为了违规单位的保护伞,为了利益,放下自己的责任而为其服务护航,这本不应该出现的。 2 我县就相应问题的整改措施 2.1 通过严格有序的录用措施,组建真正有能力的执法队伍 对执法队伍进行一定程度的删选,进行专题考试,问题处理,开展服务对象的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将真正能够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执法人员删选出来。完善录用流程,大量吸收有能力,有素质,有责任心的优秀的执法人员,扩充执法群体, 2.2 完善并加强对执法的监督机制 完善执法的监督机制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农业发展中,对农业的监督机制完全影响着农业发展秩序。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农业监督管理机制,我县的农业管理执法会非常的混乱。所以说加强农业执法监督机制是农业执法现状必须完善的一项。 2.3 明确农业执法的职责所属,使分工明确 一个完整的执法机制以及系统必须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中明确的分工意味着整个体系的和谐发展,对于农业执法过程来说也无一例外。我县的农业执法体系中应该有着分工明确的执法单位,每个执法体系中的一部分都尽职尽责,整个执法过程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完善执法体系就要使得每个执法单位分工明确。 2.4 保障经费的充足 执法经费不足是我县执法大队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难题,在农业执法过程中深受影响。如果说没有足够的经费,一些执法人员可能会因为一点小恩小惠做出一点对执法过程中不利的事情,不仅如此,执法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硬件保障,在此过程中会对执法结果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当对执法经费做出充足的保障。避免不必要的因素影响我们的执法进程。 2.5 对执法队伍定期进行法制教育,保证队伍的纯洁性 执法队员的素质教育、法制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执法过程来说。我县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保证队伍的纯洁性,使得队伍不能因为一个半个的不良人员腐蚀整个执法大队。一定要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深受法制影响,衷心为党,一心一意为人民做好事。队伍的正直影响着我县农业发展的进程,有了高效率的执法队伍,我县农业发展也会有很大的进展,因为有一个严格的因素约制着不良因素的发展。 2.6 加大执法力度,赏罚分明 在农业执法过程中执法力度的加大对农业执法来说是一个良性的因素。只有加大执法力度并且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对恶势力进行严打,对优秀的人才进行提拔,这样对我县农业发展有着很大的推进。会使得一个健康的正直的农业体系蓬勃发展。 2.7 综合治理,树立农业执法新形象 农业执法过程其实涉及的层面非常多,处理起来也很复杂,但是如果我们加强对农业执法的管理,树立一个新的执法形象对于农业执法来说是一个新的进展,并且要有一个跳跃性的发展。加强执法力度,打击贪污腐败,推进科学农业发展等对农业进行综合治理,对农业执法进行新的改革。 3 总结 总之,我县农业执法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有着比较先进的思想有着整体的执法机制以及执法人员,执法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还是遇到很多农业执法中的问题使得农业发展不是非常的健康,在农业发展中执法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对农业执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他掌握者农业发展的命脉,农业是否健康发展不仅取决于农民的因素,政府因素更加重要。全心全力、多管齐下,在农业综合执法过程中能够以党委的领导为主的内部监督作为基础,以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作为核心,并且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作为辅助,建立起全面的监督体系,相信执法部门能够健康有序、朝气蓬勃地发展。 农业执法论文:农业行政执法案件归档的重要性 [摘 要]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行业,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保证。而农业行政执法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加强和改进我国农业执法工作,对促进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案件档案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关系到档案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存,对保证地区农业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农业行政执法档案业务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对农业行政执法安全归档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档案管理顺利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农业发展 行政执法 档案管理 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行政执法能够保证我国的农业生产行为有序的进行下去,同时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保护城乡居民的健康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与执法相配套的农业行政执法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彰显了其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为安全的追溯、行政复议以及案件的来龙去脉提供全面的材料,同时也可以为农业中执法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对农业执法安全档案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应该从档案业务的内容和重要性两个方面确定。 1 农业行政执法档案业务的主要内容分析 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是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行政执法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各个部门的农业执法机构都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将档案管理工作和整个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在档案业务开展过程中主要的档案业务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就是将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各种分散的案件材料和值得保存,有价值的执法案件接收过来,并将其集中保存在档案室内的行为,以方便后续的使用;其次,档案整理工作。就是将分散的各种执法档案案件材料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相应的规定,对其进行分类整理,系统的进行排列和科学的编目,以利于对执法档案材料的科学保管,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对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档案进行全面的销毁处理;再次,档案鉴定。档案鉴定就是对档案的利用价值的高低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对档案鉴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档案的价值性,选择那些需要定期或者永久性保存的有价值的档案,销毁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行政执法档案;第四,档案保管。档案保管是指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好执法案件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保证行政执法安全档案的保密性,防止各种人为和自然以及社会等不利因素对档案造成的损坏作用。通过合理的对档案进行保管,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保证其发挥更大的空间;第五,编目和检查。在农村进行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其形成的档案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其成分都比较复杂,因此在对这些档案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应的管理程序进行编目。农业行政执法档案分类应该从执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畜牧养殖和农业生产等多种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管理,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的档案管理,对档案的内容、成分进行有效的分类。同时还需要提供档案查找的方式和手段,方便相关人员对档案进行查找和利用;最后,档案的利用。创造各种利用条件,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包括编制各种考察工具,汇编材料等,及时的介绍和提供相应的服务,全面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2 农业行政执法安全归档的重要性分析 2.1 农业行政执法案件归档是执法活动的依据和凭证 在农业行政执法活动开展过程中,一切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前面的案例为后面案件工作提供充足依据。农业执法档案的依据性同农业执法自身的复杂性以及案件的复杂性成正比。其中记录的内容越详细,其依据性就越高。主要表现在:首先,管理工作依据上。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不管是执法工作的评价还是各种效益的评价都离不开档案管理的支撑;其次,对执法案件进行归档处理,是执法人员的行为凭证。在对执法人员考核和选拔过程中,需要档案作为拼争依据;最后,在追究各种刑事责任过程中,档案内容起到凭证的作用,因此做好行政执法案件的归档工作十分有必要。要立足档案资源多方位的开发利用,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层次和领域,多编写、出版一些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经济效益的编研资料,扩大影响力,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同时,强化监督职能,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单位,限期整改。 2.2 对案件进行归档处理是进行交流的工具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交流工具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样,在农业行政执法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全面的交流。继续加大《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学习、宣传和贯彻力度,强化执法监督职能。我们要有重点、定期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农业行政执法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执法体系不断深化变革,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对执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了更高的要求。而将农业行政执法案件归档处理之后能够保证执法部门利用这些档案进行沟通、交流、协奏和借鉴,全面保证农业执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3 对案件进行归档处理是积累经验提高执法水平的重要手段 首先,档案是农业行政执法活动的真实记录,其记载了执法人员对安全执法过程中的手段和办案水平,记录了案件的整个查办过程;其次,作为办案的思路和办案方法以及办案结构的最终体现,对案件进行归档处理之后能够切实提高执法的水平,使得农业行政执法档案成为执法过程中重要的借鉴依据,提高执法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在进行农业执法案件档案归档处理过程中还要争取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重视,进一步支持、关心档案工作,提高档案员的地位、待遇,调动档案员积极性,安心本职工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档案员变动情况,抓好短期培训,发挥机关档案工作协作组作用,互相学习、交流,提高业务水平。定期开展检查考核工作,评比先进,交流经验,增强工作责任心。 结语 农业行政执法案件归档处理是执法过程中重要的工作环节,其能够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和执法水平,对于提高农业行政执法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一、国企改革背景 国企改革风风雨雨的40年中,国有企业不断在进行着经济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的尝试,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逐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慢慢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了自我经营的一种尝试。在传统的计划经济过程中,国有企业始终是政府控制市场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国企改革的40年后,逐步出现了“新国企”的概念。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这也是一种非常伟大的开拓与创新,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内部的部门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二、国企改革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方式过于陈旧。在目前来看,许多大型的国企对于档案的管理仍然选取特别古老的方法,必须使用纸质的档案为主要的档案管理工具,而计算机的应用,只出现在少数的国有企业当中,并且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国企将这些纸质的档案都存放在某些特定的场所当中,当有人需要去调取这些资料档案的时候,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查阅档案上面。或许这种查阅方式在计算机没有推广前是最有效的档案管理方式,但是随着计算机智能的普及,信息化的到来,这种方式就显得更为笨拙,而且随着档案的越来越多,原始的档案存储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显得与现在格格不入了。 (二)档案管理人员层次较低。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国企中档案管理工作还暴露出的一个问题是档案管理人员的层次、素质都比较低,在一个国企单位中,档案管理的这项工作一直都不受人们所重视,在人们现有的印象中,档案管理工作都是一些上了岁数的同志去进行管理,从国企的角度来看,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工作,所以很多国有企业没有专门设立管理档案的人,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混乱,也使的许多非常重要的文件遗失。同时,即使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人也难以得到学习与锻炼的机会。 三、针对国企改革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引进更新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压力特别大,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开展统计工作,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常用到之前的数据,如果单靠以前纸质版的资料进行查找,效率是非常低的,工作量也是极其巨大的,而且数据可能查找的不完全,不全面,这时,我们要引进更加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在现在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引入互联网进入档案的管理工作中是非常省时省力的方法,在网络化档案中,种类是特别丰富的,并且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如果需要什么数据可以随时去调用,无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再去查找。要尽力完善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大力开发档案的管理方式方法,让这项工作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对于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按时保质保量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最新的档案管理知识,目前这个阶段,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素质,国有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非常缺少年轻人,年轻人具有新的想法,新的创意,对于国有企业的档案工作管理的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上级领导部门应该多对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关注,组织培训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给档案管理人员晋升空间,增加其工作的效率。在对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时,应该多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的培训,使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 (三)加强领导层面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在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上级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要让上级领导更加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选择档案管理人员时,应该进行仔细的考察和调研,对所用的人一定要做到认真仔细,可以把工作做的滴水不漏,档案管理工作应该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千万不能选取工作态度马马虎虎的同志,对于档案的管理,应该同国有企业的其他科室一样,制定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的奖惩以及晋升制度,要落实档案管理工作个人责任制,谨防出现多人扯皮推诿责任的现象。同时领导层应该多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发掘有创意、有思想的员工,为档案管理工作献计献策,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实用化。 四、结论 总的来说,在国有企业中,应该高度重视并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中所反映出的一些很常态化的问题,并且要及时发掘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要不断研究这些档案管理常态性问题的成因,并且一定要利用科学的档案管理相关知识,有理有据地解决这些问题,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当我们真正利用好这些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好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工作是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警惕,时刻为企业服务。
优质护理论文:护士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体会的实施与调查分析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护士;工作体验;质性研究 〔摘要〕目的 了解护士在开展优质服务护理服务工作中的体会,为优质护理服务深入持续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 对53名二级医院补贴岗位级别的护士进行访谈、现象录音,按现象学研究的方法整理分析资料。结果 提出五大主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士转变了观念;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自身价值;杜绝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优质护理的实施仍需持续改进。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保障了医疗护理安全,得到了护士的肯定。 从2012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加强基础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一切护理工作均由护理人员承担,并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无缝隙的服务。在做好规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提供全程化,无缝隙的服务,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1〕,笔者通过近2年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实施,进行调查与分析,旨为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更加深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立意取样法于2012年1月——5元,对全院53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访谈。入选标准:①护理骨干。科室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并在护理岗位上工作10年及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②临床护士。在医院各个优质护理病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注册护士。53名访谈对象均为女性,护理管理及教育者8名,年龄(35.87±5.22)岁,工作年限(15.56±5.78)年,学历:本科2名,大专6名,职称:主管护师5人,副主任护师3人。临储护士45名,年龄(25.56±6.89)岁,工作年限(10.59±7.36)年,学历:中专25人,大专25人,本科3人,职称:护士30人,护师12人,主管护师3人。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根据53病例访谈对象预防后的结果修订而成,为开放式问题即:“请谈谈您对优质护理开展的认识?”优质护理服务的流程?优质护理服务开展的满意度?护士的分层管理有什么意见?绩效考核的意见及建议有哪些?您认为目前的开展情况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什么? 1.2.2资料收集与分析 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研究法为指导,采取板结构或个人信息表,访谈提纲,说明反弹目的、过程,再次澄清保密原则,建立良好的访谈关系,访谈时间为20-30mm/人次,谈话过程中应对方谈对象放松,避免访谈者引导、暗示、访谈对象鼓励受访谈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并做好录音。 2、结果 得出5个主题:优质护理活动使护士主动转变了观念;优质护理活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缓解了护患关系;优质护理活动的适时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减少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仍需持续改进。 2.1优质护理服务使护士转变了观念;在访谈过程中多名护士提到作为一名护士心理上不能接受给患者到大小便,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的认识不够〔2〕,思想上不能接受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的一部分。①学习领会文件主动转变观念,在社会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刚开始困难较大,组织大家认真领会、学习文件,从转变概念开始,通过医院、科室的宣传、讲解,慢慢地接受,可以主动去做,更好地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心中。②通过身先士卒年轻护士转变观念;护士长和资深护士为病人做基础护理,她们不怕脏,不怕累,我没有理由不去做,从而转变了观念,其中一名新上岗护士说:“作为一名从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我觉得不应该给患者倒大小便、擦洗等,认为这都是护工的工作,在看到护士长和老护士都能放下面子为患者做这些,我慢慢也接受了,现在做了以后就适应了,也不为难了。” 2.2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融洽了护患关系 ①排班模式的改变 APN排班以来,人人成为责任护士,实行弹性排班,无缝隙的护理工作,特别是改善了中午班能够及时拨出液体,满意度明显提高。②收到了护理锦旗,表扬信。最早都是患者给医生及全科医护人员送锦旗及表扬信,自从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接到了患者给护士的锦旗,还受到了无数表扬信,赞扬了护士工作的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③融洽了护患关系。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护士每天帮助卧床患者做晚间护理,轻病人送水到床头,增加了沟通。信任度明显增加。 2.3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护士给患者做基础护理,擦身、洗发、喂饭,患者及家人很感动,送锦旗、表扬信,护士们觉得非常自豪,护理组长们说:“我现在指导下级护士工作,自己则护理更多的患者,我自身的价值终于有了体现。” 2.4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减少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通过为患者做基础护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患者主动与护士沟通,讲述身体上的不适,及时提供病情。①通过APN排班,患者的呼叫铃明显减少,纠正了不及时拔液体现象,降低了患者的不满意和投诉,保证了护理质量。② 自从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医院把护士换给患者,我们就有时间边护理边与患者聊天,从谈话中发现与并且有关的问题,及时为患者解除病痛。 2.5优质护理活动的实施仍需持续改进。①患者的费用问题,经济条件差,不愿意接受。②素质低,没文化沟通比较困难。③人员不足,薪金不高等使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信心不足。护理人员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这种状况会使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④大部分护士只有治疗做完后才能做基础护理,很累,如果待遇能提高,更能提高护士的积极性。 3、讨论 3.1优质护理活动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需要通过有效的宣传和培训,帮助护士掌握护理理论,了解社会和护理的发展,认识护理专业及护士个人在当前社会健康服务重点作用和责任,实现自觉的观念转变。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全体护士是一次考验,低年资护士(80-90后),开始不接受,通过高年资护士带教,自己先亲自做,她们也就能接受了,而且做得很好,人人被动转为主动。 3.2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了患者和护士满意度。优质护理的各项措施拉近了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距离。增加了护患沟通,提高了满意度,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人性化服务,人文关怀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实施对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最终目地让患者受益,让患者满意。通过APN排班,分层次管理,绩效考核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护士待遇,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 3.3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医疗安全。通过护士给患者做基础护理,及时观察到患者病情变化,提供了病情的动态信息,通过分层次管理,提供整体护理服务,对护理工作有力提升作用,保证了医疗安全。 3.4患者每个人素质会有不同程度影响优质护理服务的进行。如为患者做基础护理是好事,但费用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配合,经济条件差者不接受,工作也较难做。护士需要不断的与患者沟通,讲解优质护理的重要性。让患者理解护士,觉得护士很亲切,同时护理人员要利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参与,去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 3.5优质护理活动存在个性化服务。重视“以患作为中心,为患者解决问题”的思想,患者入院时就介绍服务内容及项目,知道优质护理服务的内容,让患者理解,以便更好地配合。当然,还要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种族习惯去做,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论文: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优质服务的应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近些年来,医患关系不断紧张,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使得护理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心血管的发病率提高,使得心血管理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护理理念的更新与护理方法的改善是护理工作升级的必然方法,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日常工作中的融入到于优质服务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加强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是心血管内科发展的重要方法。因此,笔者选择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优质服务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 加强优质服务理论的教育 要使优质服务应用于心血管理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就要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思想上的培训,使其护理思想得到改善。医院应当对优质的方法与效果进行分析,使护理工作人员了解应用优质服务进行护理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医院更要引导护理人员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使护理工作人员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力求使自己的护理工作促进患者的康复与健康。在进行优质服务理论教育之时,培训者要帮助护理工作人员发现自己的护理优势,将自己的优势融入到护理工作之中,找到自己独特的护理方法。对于护理工作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科室内部要进行重点培训,将其结合为骨干小组,进行重点提高。心血管内科要就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定期开展思想大会,让护理人员交流护理经验。只有这样,护理工作人员才能明确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应当具备的思想素质,找到护理工作开展的出发点与目的。优质服务理论的教育是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2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优质服务的应用,需要护理人员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操作水平的支持。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能力与护理技术水平,是培养其提供优质服务能力的基础。在心血管内科科室之内,要组织拄人员进行医疗知识的培训,引导他们交流护理知识与技术。在进行交流与学习之时,科室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真正的提升。对于新进科室的护理人员,科室内部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对护理情境进行打种过,使护理人员角色扮演,配合着完成护理训练。对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可以利用真实的护理案例,让护理人员就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讨论。这对于护理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在进行护理人员素质提高之时,要将练习分成技术提高、思维提高等专项小组,对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专项讨论与实况学习以及院外进修学习都可以作为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的方式。只有护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优质服务才能有真正的实施者,得到贯彻与落实。 3 加强护患沟通关系的改善 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对于护理工作的开展与护理工作的成果有着影响。要进行优质服务的提供,护理人员要学会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要深入到患者的生活当中,了解患者的想法与需求。一般来讲,护理人员要从患者的身体情况、家庭背景情况、经济情况以及心理现状等方面对患者进行了解。护理工作人员要自主提高自己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从患者的文化水平出发,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只有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起平等且和谐的交流关系,才能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依赖感。有效的护患交流还能使患者更中听护理人员的医疗意见,提高护理成效。在护理工作实践当中,护理人员要学会为患者提供具有特色的优质服务。比如,每天要给患者一个微笑,带给患者一句真心的问候,与患者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等等。在工作之时,护理人员最好表现出主动性,对患者进行主动的询问与关心,主动发现患者的合理需求并满足等等。只有这样,护患通过言语与日常行为的交流可以实现良好的沟通,使优质服务自然而然地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 4 加强优质服务竞争的力度 为了使优质服务应用到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就要建立起一个有力的竞争制度,使护理人员意识到优质服务应当作为一项工作必要内容。首先,心血管内科科室内部要建立起一个优质服务应用的目标。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将护理质量的提高作为工作的目标。科室内部要建立起明确的竞争机制,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选出优质护理工作者。其次,要促进优质护理工作者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对于护理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性的激发十分重要。科室内部要利用考核标准来营造出一个服务至上,技术至上的良好工作气氛。在进行考核标准的制定之时,要对护理人员的优质服务思想与优质服务实践进行双重考核,严格工作竞争。最后,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对于优质护理工作人员,科室要为其设立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使其工资薪酬与日常工作表现相关。只有这样,优质服务才能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是对护理工作人员护理思想与护理行为的双重考验。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是护理工作的升级,更是医疗工作改革的重要实践。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加强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利用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加强护理工作人员对于优质服务的重视,将其应用于日常护理工作当中,促进护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心血管病人的快速康复。 优质护理论文:浅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优化护理工作模式 【论文关键词】 优质护理 工作模式 【论文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医院临床护理服务,丰富护理服务内涵,推动护理服务整体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2010年7月我院根据《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1]《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2]等文件的要求,我科作为医院的首批试点科室,在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护士工作时间及工作模式等进行了优化调整,并综合采取主动护理等多种措施加强整体护理,优化护理工作模式,通过思想动员、人员调配、逐步落实,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取得了患者满意和医护人员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我科现有床位40张,护理人员16人。 2 方法 2.1 动员学习 科室在接到护理部下发通知的同时第一时间召开全科护理人员会议,对基础护理如何更好地落实进行研讨,并组织学习全市其他医院为强化基础护理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我院及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吸取可借鉴的经验,以加深护士对基础护理内涵的认识。另外,纠正部分人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使她们充分认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既不是严格管理家属,禁止探视并陪伴患者的表面化、肤浅化做法,也不是硬性禁止患者自聘护工的简单化、武断化做法,而是要让护士履行对患者的护理职责,落实好基础护理。通过为患者提供到位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从而扭转依赖患者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承担患者生活护理的局面,切实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 2.2 人员调配和排班方式的改变 根据科室护士人数和人员结构特点,进行老中青相结合、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相结合的排班模式。在原有责任护士负责制的基础上,根据病房病床数建立两个责任小组和一个行政小组,每个护理责任小组负责20名患者的护理,每个责任小组有4名护士组成,其中以年资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组织能力强的护士为责任小组组长。每位组长负责2名患者,其余每个责任护士负责6名患者,护理组长固定每半年轮换一次,由主管护师或高年资护士担任,每组护理人员长期为一组患者服务。当责任护士不在岗时,由所在组的责任组长或其他责任护士代管。责任护士在工作中落实整体护理,把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对患者的治疗、康复以及健康指导融为一体,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护理服务。责任组长除担任一般责任护士工作之外,还负责所在组的护理质量检查和对年轻护士工作的指导。在对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主班护士、办公室护士确定职责后,在兼顾患者的需要和大多数护士意愿的基础上,调整护士排班模式,但总体原则是根据各时段护理工作量的不同合理进行人员配置,使得基础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2.3 责任护士提供全程、连续、无缝隙的满意护理 患者入院后,有责任护士作为首次接诊护士迎接患者入住本科室,并向患者介绍自己及其的管床医生、病区环境、住院制度,在5 min之内通知管床医生,待医生作出诊疗计划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医嘱。对饮食、用药、检查、术前、术后、出院等,病房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应有责任护士一一完。患者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出院时责任护士讲解患者回家后注意事项,给每位患者发放一张“爱心卡”,便于患者出院后随时咨询。 2.4 注重人文关怀,创造温馨病房 试点病区注重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科购置了供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康复器材,并在康复室安装了电视,便于为患者提供生动形象的健康教育。我们病区还为患者配置了电磁炉,方便患者加热饭菜;另外还为术后患者提供一顿免费早餐;为脑瘫患儿送玩具;每月召开一次患者座谈会,及时了解并解决患者的需求。 3 讨论 3.1 提高了思想认识,不断推进护理工作 大家普遍加深了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认识,逐步理解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从管理方式到服务模式与内涵的改革,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深化。 3.2 护士价值得到了体现,提高了护士满意度 过去护士只是打针、输液、发药,机械地执行医嘱,与患者沟通太少,使得护士的专业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护士自身也没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以后,基础护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并根据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按劳分配,多劳多酬,同时护士能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劳动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另外护士排班模式满足了护士的意愿,护士心情舒畅,满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3 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有了大幅度提高 我们病房自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后,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实行整体护理责任包干,使临床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全程、全面和规范的护理服务,保证了责任到人、工作到位,达到了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患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更为放心,同时感受到护士就在身边,体会到护士人员的辛苦,肯定了护士的工作。患者及家属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赞美和表扬护士,很多表扬信及锦旗都写有责任护士的名字。 3.4 实行责任制,落实整体护理,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 医生对护士是否满意主要表现在护士是能否及时的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能否及时地执行医嘱;能否与他们紧密合作等。由于实行了责任制护理,责任护士对其所负责的患者的所有护理工作(包括生活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心中有数。对患者而言:在住院期间有一名责任护士负责,对其的病情变化、合理需求及时的向管床医生告知;当医生开具医嘱、更改医嘱时,护士及时执行,保证了患者治疗的落实。医生的满意不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还表现在以实际行动支持护理工作。如我们科的医生在看到护理人员由于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去吃饭时他们就主动帮护士把饭买回来,为护理人员节省了时间及体力,使得护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完成。 做好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的主要任务。改变护理模式,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需求的长效机制。 优质护理论文:学习全国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马部长讲话的体会 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卫生部对护理事业的高度关注,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会议中马晓伟副部长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对当前的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为我们开创护理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坚厚、清晰的思想基础。对我们护理战线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鼓舞了我们的信心。其中的会议精神,更是为整个护理队伍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活力,必定引导着护理事业科学、持续、快速地发展。 基础护理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得很好!这一点我们是能够达到统一认识的。凡是在临床一线工作过的护理同志都知道基础护理的重要性,也正如马部长所说:护理就是护理,就是对病人的照顾工作。基础护理做好了,才能带给病人安全与舒适,才能预防和减少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我们也才能真正成为为患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使者;推行包餐制,实现无陪化,更是我们心中向往的一个良好、温馨的治疗、护理环境。所有治疗、护理包括基础护理都由护士做,这样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就更多,可以增进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度,护士与病人之间彼此都建立一种归属感,这不仅对于改善护患关系,还是对于病人疾病的恢复都是十分有好处的,从而也就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工作中,我们也在努力地与病人多接触,为他们解决生活所需,治疗所需,给予心理护理、人文关怀,把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都好好地运用到为病人解决问题的实事上去,争取为患者提供身,心,社、灵一体化的服务;同时我们还通过改革排班制度,调整班次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人力和工作时间,在向着“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这一目标迈进。我们都在很努力地去做,但还是未能达到那样的一种理想的工作氛围与环境。为什么达不到?因为不够时间;为什么不够时间?归根结底就是人力的问题。人力不足,护士的时间不够用,这种情况下护士只能优先为患者解决首要的治疗与护理,也就滋生了陪护的市场。或者会说:国外为什么就能做到?人家就能做到无陪化,基础护理也全部由护士完成,可以有很多时间陪着病人。去人家那里一看,也确实是这样。但人家的人力资源是怎样的呢?比如美国的人力配备,是一个护士管三到四个病人,而我们国内的普通病房通常是一个护士管十个左右的病人。虽然,近年来我们护理队伍的数量有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需求和欲望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在急危重症患者较多的大医院,这种人力配置已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同时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我们需要书写的交班表格也更多更细。所以,人力资源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人力上去了,我们不仅能做到,还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的护理要与时俱进,要持续发展。我们的护士队伍已从以中专层次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学历结构,大专以上学历层次的护士达到51%,整体素质在提高。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和多层次的护理服务需求,提供有一系列的岗前培训、分层次护士培训、各种业务学习、继续教育等学习活动,近年来派往香港国外学习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回来后发展成为专科护士。发展专科护士很重要,马部长的讲话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要协调发展。三基三严时时抓,年年抓,也确实得到了加强,但我们要与时俱进,要发展创新,这就有赖于专科护士的发展。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新技术,结合我们国内的实况和专科特点广泛推广并应用于临床,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患者。将学习领域、应用领域、研究领域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中山一院神经科派往香港学习的专科护士回来后把吞水试验和良肢位这些专科操作推广、应用于临床,大大减少了患者由于饮水呛咳而导致的误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肢体的康复,提高患者愈后的生命质量。这对于专科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的行业价值的专科价值。但我们护理行业的价值需要我们更多的人来共同实现,所以我们也需要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有学习,有交流,才有发展与创新。 “咱们的护理队伍的同志绝对是好同志,给点阳光就灿烂,不给阳光也灿烂。”马部长的这句话真的很让我们感动和鼓舞。我们护士从一开始就满怀激情,实实在在,挥洒青春和热血;通过不断地学习逐渐变得成熟干练;尽管内心挣扎过但头脑清醒,从不放弃;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这对她们来说已不是一种精神境界,而是一种工作常识;她们甘心忙忙碌碌于小小的舞台,多少次为了大家舍小家;在非典中,汶川战场中,她们又是巾帼英雄,如钢铁般的战士守卫群众、拯救生命。到为止国内已有54为优秀护士获得南丁格尔奖章这一国际护理界最高殊荣更是一个有力地 诠释。近年来,护士待遇在逐步改善,合同制护士待遇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但其实她们的压力还很大,合同制护士与在编护士在福利待遇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合同制护士在护士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个比例还将会越来越大,这样发挥他们的潜力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整体护士的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将一些激励机制运用到位,缩短合同制护士与在编护士的待遇差距,保障全体护士的权益。 通过对马部长讲话的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仅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关心与鼓舞,同时对当前的护理形势和任务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全体护理工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也必定秉承此次会议精神,夯实基础护理,发展专科护理,向实现“护理服务零投诉,护患关系零差距,病人护理零陪护”的目标迈进,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的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 优质护理论文:典型材料: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创新服务新亮点 我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以来,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医院广泛动员宣传,并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创建指导思想及活动目标,认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乳腺科病房为试点,转变工作模式,丰富服务内涵,夯实基础护理,不断满足患者的需求,让患者满意。如今乳腺科病区有整洁、安静、温馨的病房环境,热情真诚的微笑服务,专科特色功能锻炼健教室。“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已深深植入医护人员的心,并使其进一步的融入到患者的护理服务中。这种人文关怀服务从医生护士工作的每一件小事中让患者有温暖如家的感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护理服务亲情化 责任制护理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对患者身心健康给予全面、系统、整体的护理,使护士工作由管“事”到管“人”。责任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及时获取患者病情及心理等相关信息,有目标的为患者提供高效、全面、全程的医疗服务。 在患者入院时,护士会送上温度适宜的开水,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术前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更好的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当天,护士会为其进行床上擦浴,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患者床上小便难以排出,护士会为她按摩腹部,会阴冲洗,促进排尿;术后患者卧床,护士会主动为她们热好饭菜,端到床边,协助进食;化疗患者呕吐、无力,护士会为患者擦净污物,递上一杯温开水为其漱口,安慰患者;患者在住院期间过生日时,全体上班的医护人员会到病床旁送上生日贺卡及祝福;出院时送患者至电梯口;出院后,责任护士会给患者定期电话随访康复指导。 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舒展眉头,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去看待自己的病情,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在乳腺科病房,你不会看到患者痛苦的面容,只会看到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 二、真诚关怀行动化 在护理的过程中,乳腺科护士心有所感的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安慰、行为上的指导。将“关爱、尊敬”的服务理念融入到对患者的服务中,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想患者之所想,做患者之所需。用关爱的眼神、真诚的微笑、温柔的动作使患者感受到她们真诚的服务。每个护士都用自己的承诺服务患者,同时也在学习他人的优点,相互交流提高。对手术患者,交清患者的引流及切口敷料情况,化疗患者当天治疗及夜间睡眠情况等,使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放心。 三、追求技术完美化 为了减轻患者扎针的痛苦,护理部送派乳腺科主管护师陶瑾同志到外院进修学习PICC置管技术;乳腺科护士长辛云辉为解决沙袋加压易下滑的问题,亲自缝制专用绑定胸带,并指导乳腺科护士的按摩手法,解除患者的疼痛不适感;辛护士长每月组织护士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培训,从基础理论、新业务、新技术培训、院内院外进修等方面提高业务素质。加强临床带教管理,以身作责,使实习生认识到护理服务的重要性。乳腺科带教老师注重讲导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她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锻炼专业能力的机会。 四、专科健教特色化 医院也投入资金为乳腺科创建了多功能活动室。乳腺科医护人员针对乳腺癌疾病不同阶段进行康复指导。墙上安装乳癌术后康复训练器,并在墙上粘贴健康宣传版面,住院期间乳癌术后患者的功能锻炼,护士逐个指导,结合视频的锻炼方法亲自手把手教,从而更加完善了专科疾病康复及健康指导工作。责任护士根据乳腺癌不同阶段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不同的健康宣教。术前为病人播放乳癌术后康复操,使患者对术后康复训练有一定的认识。术后针对患者手功能训练情况进行肩梯、滑轮、肩关节回旋训练器的康复训练。乳癌术后康复训练器材室是乳癌患者术后的一个很好的康复场所,让患者患肢锻炼从根本解决。良性患者多数担忧以后的增生问题,乳腺科护士就加强健康教育,告诉患者疾病的起因,指导患者学会疏导压力,怎样在恰当的时候自查乳房、适当的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性、饮食的合理、衣着的穿戴,都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放松心态轻松看待疾病,定期复查以达到控制增生的目的。 五、满意服务远程化 优质护理服务展现出护士的自身价值,我们将遵循护理质量的科学管理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工作目标,升华我们的护理服务,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让患者通过我们的关怀和体贴的服务展现她们最坦然的微笑。我们相信这最坦然的微笑就是我们美丽的梦想,而这份美丽会一直引导着我们向前探索、实践,从而为之努力奋斗! 优质护理论文: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事迹:强化护理改革 真诚服务患者 强化护理改革 真诚服务患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纪实 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医院。作为首批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之一,兵团医院将示范工程定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可行的活动方案,建立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院长办公会例会报告制度,对每周工作重点及落实情况进行研究、部署。同时,为了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总体目标,医院紧紧围绕建立“岗位公开、条件公布、定编定岗、动态管理”的用工制度,从各个方面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并通过具体的工作以点带面,从试点开始,逐步推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拥护和称赞。 护理服务内容公开张贴 起初兵团医院将消化肝病科、肾病内分泌科、普通外科、关节脊柱科4个科室作为试点科室,按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实行岗位公开、责任包干制等,并把分级护理的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包括为患者实施的病情观察、治疗和护理措施、基础护理、康复和健康指导等内容,纳入院务公开。所有分级护理的具体情况,医院都会在试点病区制作相应的内容公示牌进行公示,并在每个病区、病房悬挂相关内容。“以前的护理服务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护理服务内容公开张贴之后,我们就能清清楚楚接受护理,明明白白地消费了。”患者李军高兴地说。 每月调查患者满意度 为了切实接受患者和社会的监督,实实在在为民谋利,兵团医院引入患者和社会参与评价机制,把患者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标尺。为了避免出现患者在住院期间不敢提意见的情况,医院在每个病区设了优质护理服务征求意见箱,由领导小组成员拆封、统计并反馈。同时,每月发放住院患者满意度表,征求患者的意见,及时召开医护患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寻找差距,提高护理质量。目前已收到表扬信40多封,建议15条。“我们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切实开展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使患者能切身感受到广大护士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感受到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兵团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袁德安如是说。 全程化护理服务跨过三道坎 为了能为广大患者提供全程化的护理服务,兵团医院要求各科室跨过三道坎,即优化护理模式、把时间还给护士、保障护理队伍的稳定。 医院建立了强大的护理支持系统,在时间和人力上有效地保证基础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比如医疗服务中心在承担全院各临床科室24小时患者做各项检查的全程陪送工作、取血、夜间急用药物的配送基础上,增加了配送病房使用的口服药品、静脉用药工作;消毒供应中心实行下收、下送;后勤办公用品和医学工程部所有耗材也下送到各科室;后勤加大了对保洁公司的卫生管理;职能部门各负其责,掀起一个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为改革重要举措的工作氛围。 通过落实责任包干制,探索和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对患者实施小组负责制整体护理,实施责任组长竞聘上岗及护士的分层使用,每名责任护士负责7~8名患者,医疗组与护理组相对固定共同的患者,以团队的形式为其提供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服务,探索了适合各专科特点和满足护士意愿的弹性排班方式,既保证了护理质量,又方便了护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调查,护士对此模式的满意度是99%。 为了让一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患者,医院简化了护理文件的书写等工作,从原来书写每一位患者护理记录需要30分钟以上减少到现在不超过5分钟。提高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待遇,相同职称护士的岗位津贴高于非临床科室,夜班费也增加了一倍。同时,医院高度重视对管理者及专科护士的培训,先后选送25名护士长去北京、上海、山东等地进修学习,选送造口专科护士、PICC资格护士、健康宣教护士前往南京解放军总医院等内地及疆内大医院进行专科培训,使全体护理人员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不断提高,以此来保证护士队伍的稳定性。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医院不断加大科学管理的力度,逐步建立健全了与优质护理服务相适应的工作规范、工作流程,整个护理团队实现了高质量、高水平,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为兵团医疗护理事业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在我科的实施与体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示范工程 ;实施体会 本文介绍我科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做法及体会。(1)加强了科室护理质量检查。(2)促进了三基训练的落实。(3)激发了科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性。(4)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及护医关系。(5)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护理的落实。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具体做法 1.1 学习新模式 医院护理部派护士长参加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研讨和学习,科室组织骨干培训。院内各科室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护理部主任多次组织全院护士进行专业学习研讨,使全体护士更进一步深刻理解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科室组织全科护士进行三基培训,内容主要是以病人为中心。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了科室护理人员的素质,不断充实了护理新知识。 1.2 制定有关措施 包括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各班人员的职责、评价标准。鼓励和带领全科护士认真实施好这项工作,将各项工作分配给大家,相信和支持她们完成这项任务。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条件,挖掘潜力,使她们看到了成绩。工作有了信心和勇气。 1.3 简化各项表格 为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我们简化了各种表格的书写,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反应良好。 1.4 实施方法 (1)组织分工:根据科室的特点及人员结构,科室竞聘了一名护士长助理协助护士长实施这项工作。科室护理人员分成两组,选出组长负责,协助组员完成护理工作,并检查指导工作。(2)上班方法:就是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充分利用,我们将晨间护理由早上8点提前到早上7点,根据每个护士的能力,负责一定病人数量的护理工作。(3)将各班工作职责做了重新调整,使护士能在各个岗位上尽心尽职完成各项工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2 体 会 2.1 加强了科室护理质量检查、监督制度 责任护士、组长、护士长形成了科室的三级结构,这种结构层次分明、责任明确。认真执行各班的交接制度,组长负责检查本组工作情况,护士长定期检查全科护理质量及基础护理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这样就加强了护士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性,进一步加深了责任护士对所管病人的熟悉程度。使病人的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落实到实处。 2.2 促进了护理三基训练的落实 三基是护士的基本功和为病人服务的基本要求。要真正实施以病人为中心,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必须要具有生物医学护理,社会、心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及良好素质。通过临床实践,使全科护士在新形势下,自觉的抓紧学习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全程化优质护理实施使护士明白操作培训不单纯为考试而训练,而是更好的服务病人。全科护士均在业余时间参加了大专或本科职业培训班,学习风气较为浓厚。医院组织的各种培训,大家都积极参加,使科室的业务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3 激发了科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这项护理改革,使护士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高度赞扬,扩大了护士的工作范畴。提高了护士对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认识,健全了完整的护理制度。以病人为中心,由责任护士对病人的身心健康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对病人有利、对护理质量有利、对护理专业发展有利,正确认识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开展是搞好现代化护理的前提,是促进我院护理发展的必要措施,护士从独立为病人解决问题中,看到了自身价值,增强了服务意识。其次是掌握用人之长的原则,使护理人员处在最佳发挥才能的位置上。我科选用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为组长,遇有问题找她们商量,充分发挥她们在临床工作的作用,以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断的思考问题,使科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和医护关系 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强化,时时刻刻以病人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以解决病人问题为目的,现在护士主动与医生交流病人病情及所需,共同分析病情,护士工作细心、周到,与病人关系融洽。充分体现出了护士围着患者转,医护、后勤围着临床转,为满足病人的健康需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护理体系。 总之,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是我院护理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每个护理工作者都肩负着新世纪发展护理事业的责任,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这一护理目标,努力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的进取完善,就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我院院情的新型护理模式。 优质护理论文:实践优质护理服务 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 【关键词】 优质护理;落实;基础护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医疗护理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提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以整体护理为根本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这是新时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卫生部在今年初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我科为积极响应卫生部提出的号召,开展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活动,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基础护理的理念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掀开了现代护理学的历史,现代护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心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甚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活动更注重人的整体性、自主性、生命内在质量的提高。在护理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水平,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独立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新理念渗透到护理实践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推行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 加强落实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总之,做好基础护理,既要有现代护理学的新观念,又要有丰富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知识,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内涵,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提高全程护理质量,得到患者的认可,使护理工作更完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落实基础护理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我科收治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老年患者较多,患者大多病程长、并发症多,需多次住院以控制病情发展。患者首次入院时,护理人员均要做到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患者入院的15min内备好床单元,妥善安置,完成病史采集,做好入院宣教。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虑,建立信赖关系。 3.2 实施亲情护理 我科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细节体现品质,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把“亲情”融入护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关怀、尊重的服务理念,在亲情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亲切感和安全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密切护患关系,加强沟通,让患者产生亲切感。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职务给予相应尊称,避免直呼床号与姓名,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了人文关怀。(2)加强科室间协调工作,对年龄大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外出做检查及治疗时,由医护人员或陪护先进行预约,然后用轮椅陪同推送检查,避免了患者到处找地方及排队,等候时间长引发的其他危险因素发生。(3)建立军人住院登记本,在节日或生日期间主动送上一张贺卡、一束鲜花,出院后不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延伸护理关怀。(4)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患者满意度。组织护士进行“练兵”活动,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让每个护士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对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可采取点名护士为其进行操作,让患者得到满意服务。 3.3 创建“温馨”病房 保持病室及走廊安静整洁,病室物品放置有序,让患者住院期间有家一样的温暖,得到高质量的服务。护理人员淡妆上岗,微笑服务,每天坚持两次扫床,及时更换脏被服,保持床单元整洁;床头设有呼叫铃,患者如需帮助,按铃,护士会立即赶到帮忙;病室走廊悬挂我国古代名医的画像及简介,体现中医的专科特色;卫生间标有醒目的安全温馨提示,防跌防滑,减少了意外发生,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住得舒适,能放心接受治疗。 3.4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一进行一次生活护理,保持患者“三短六洁”,协助卧床患者洗头、理发、擦澡等;为行动不便的病人订餐并协助开饭;指导并帮助卧床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翻身叩背及床上关节运动,解决患者的自理缺陷问题,鼓励自主活动,增强其自理能力。在对患者的亲切接触中,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及时的病情动态信息,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融洽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 3.5 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我科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由责任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责任组长每月组织一次健康教育,讲解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4 总结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要更好地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必须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只有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才能更好地把优质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护理人员心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我科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亲情护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创建温馨病房,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休养环境的同时,还带给患者全新的健康理念和被尊重、被关注的良好感受,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 优质护理论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护理管理体会 【关键词】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护理管理 护理工作是体现服务性较强的职业,患者的满意度就是评价护理服务优质程度最关键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围绕患者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创新思维,推行更易于患者接受的服务模式,是护理管理者应思索的关键问题。卫生部推行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契机。本院通过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示范病房活动,护患关系更加和谐,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促进了护理服务与患者服务需求、医学技术的协调发展。现将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护理管理者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1.1充分认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对促进护理工作的现实意义,把握契机,为推动活动的有序开展,达到预期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深刻领会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活动的开展对促进现实护理工作持续改进提高的重要意义,把握契机,借助活动开展的平台,通过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更满意的护理服务,重新塑造新时期护理工作者形象,建立起新型的护患关系,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将实际护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1.2成立组织,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考评机制,为活动的启动、实施、扎实推进提供有力保障为确保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作为护理管理者,要立足本院实际,围绕“示范工程”活动主旨,成立专项工作领导组织,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考评机制,逐步加以实施,为活动的启动、实施、推进提供保障。 1.3科学选定试点病房,注重氛围建设和环节管理效应,积极营造“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氛围结合本院各科工作实际,通过自愿报名,领导小组综合分析论证把关的形式,确定适合于开展“示范病房”的试点科室,从上到下形成合力,共同进行“示范病房”氛围建设。如组织召开活动启动大会进行积极发动,示范病房护士长在大会上做倡议发言,在醒目的位置悬挂明显的示范牌,公示服务项目及服务监督方式等,积极营造优质护理服务氛围,同时要坚定环节管理者的信心,注重环节管理效应,引导环节管理者结合本科实际以动态思维抓好活动开展过程的各项管理工作,迈好活动的及时启动、稳步推进、有效开展关键的第一步。 1.4通过召开“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解读培训会,教育引导培养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主动服务、优质服务意识让全院护理人员特别是试点病房的护理人员明确工作思路,懂得要以整体护理的理念夯实基础护理工作,才能达到优质护理标准,才能真正提升服务满意度,杜绝盲目工作、生搬硬套现象,为活动开展的有序、自然、流畅、有效提供一定的思路支持。 1.5以创新服务模式为主要切入点,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创新服务模式,倡导推行“亲情式”服务理念,护理管理者组织召开“亲情式”护理服务座谈会,让每位护理人员谈自己在设身处地工作的同时,将每位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呵护的思路认识与感受,为在实际工作中达到预期的服务效果奠定良好的意识基础,并以此为切入点,树立起优质护理服务新形象,有效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病人、贴近社会。 1.6依据考评机制,认真考评,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好总结改进提高工作,为下一步优质服务工作在全院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依据考评细则,对示范病房工作进行阶段性考评,及时发现影响示范工程工作的不利因素及需改进的不足,同时综合患者、社会各方面的工作意见及建议,召开阶段性工作总结分析会,该改进的工作及时改进,不断促进优质服务工作稳步推进,为“示范工程”活动在全院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应注重的几点效应 2.1领导重视效应领导高度重视,结合实际精心筹划活动开展的思路,注重氛围建设,积极宣传发动,做到活动开展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推进,全院上下形成合力,积极参与,主动服务,营造起浓厚的优质服务氛围。 2.2环节管理效应注重坚定环节管理者的信念,引导环节管理者要立足本科室实际,以动态管理的思维抓好开展优质服务活动的每项细节管理工作,务求实效,不走过场。 2.3积极引导效应做好环节管理者及护理人员的培训引导效应,让每位工作者深入了解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宗旨和目标,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主动服务,积极工作,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4阶段性总结,持续改进提高效应做好活动开展的阶段性总结工作,通过督查、考评及时了解活动开展的效果,及时发现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总结分析会,及时做好持续改进提高工作,为活动在全院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小结 本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将此次活动作为全院抓服务、树形象的契机,视为全院共同的工作目标,通过科学管理、积极引导,真抓实干,使护理人员主动工作优质服务意识发生了明显改变,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达到了开展活动的预期目标,此次活动的开展,夯实了本院基础护理工作,护理优质服务工作进一步改善,对树立行业新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优质护理论文:实践优质护理服务 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 【关键词】 优质护理;落实;基础护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医疗护理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提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以整体护理为根本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这是新时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卫生部在今年初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我科为积极响应卫生部提出的号召,开展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活动,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基础护理的理念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掀开了现代护理学的历史,现代护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心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甚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活动更注重人的整体性、自主性、生命内在质量的提高。在护理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水平,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独立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新理念渗透到护理实践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推行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 加强落实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总之,做好基础护理,既要有现代护理学的新观念,又要有丰富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知识,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内涵,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提高全程护理质量,得到患者的认可,使护理工作更完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落实基础护理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我科收治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老年患者较多,患者大多病程长、并发症多,需多次住院以控制病情发展。患者首次入院时,护理人员均要做到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患者入院的15min内备好床单元,妥善安置,完成病史采集,做好入院宣教。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虑,建立信赖关系。 3.2 实施亲情护理 我科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细节体现品质,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把“亲情”融入护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关怀、尊重的服务理念,在亲情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亲切感和安全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密切护患关系,加强沟通,让患者产生亲切感。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职务给予相应尊称,避免直呼床号与姓名,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了人文关怀。(2)加强科室间协调工作,对年龄大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外出做检查及治疗时,由医护人员或陪护先进行预约,然后用轮椅陪同推送检查,避免了患者到处找地方及排队,等候时间长引发的其他危险因素发生。(3)建立军人住院登记本,在节日或生日期间主动送上一张贺卡、一束鲜花,出院后不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延伸护理关怀。(4)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患者满意度。组织护士进行“练兵”活动,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让每个护士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对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可采取点名护士为其进行操作,让患者得到满意服务。 3.3 创建“温馨”病房 保持病室及走廊安静整洁,病室物品放置有序,让患者住院期间有家一样的温暖,得到高质量的服务。护理人员淡妆上岗,微笑服务,每天坚持两次扫床,及时更换脏被服,保持床单元整洁;床头设有呼叫铃,患者如需帮助,按铃,护士会立即赶到帮忙;病室走廊悬挂我国古代名医的画像及简介,体现中医的专科特色;卫生间标有醒目的安全温馨提示,防跌防滑,减少了意外发生,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住得舒适,能放心接受治疗。 3.4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一进行一次生活护理,保持患者“三短六洁”,协助卧床患者洗头、理发、擦澡等;为行动不便的病人订餐并协助开饭;指导并帮助卧床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翻身叩背及床上关节运动,解决患者的自理缺陷问题,鼓励自主活动,增强其自理能力。在对患者的亲切接触中,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及时的病情动态信息,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融洽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 3.5 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我科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由责任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责任组长每月组织一次健康教育,讲解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4 总结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要更好地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必须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只有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才能更好地把优质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护理人员心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我科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亲情护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创建温馨病房,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休养环境的同时,还带给患者全新的健康理念和被尊重、被关注的良好感受,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 优质护理论文:手术室护士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优质护理 【摘要】 目的 通过开展手术室优质护理为病人提供舒适安全的手术环境和提供让病人满意的护理质量。方法 运用“五个加强”法从术前访视,护理质量,手术室环境,护士业务技术,服务态度五个方面展开并进行实施。结果 通过开展手术室优质护理,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加强了手术室护士与手术病人的联系,增进了彼此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满意度调查中病人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由83.7%上升至98.5%。结论 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深受伤病员欢迎,是可行的,是必要的,既能提高病人满意度,又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同时增进了护患友谊,规避了纠纷和差错的发生。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优质护理 2010年6月我院在部分科室正式挂牌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我们手术室虽然没有挂牌,医院要求我们也应随之跟进,因此我们根据手术室的护理特点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建设中做到了“五个加强”,即:加强术前访视的落实,加强护理质量的提高,加强手术室环境的管理,加强护士业务技术的培训,加强服务态度的教育。由于做到了“五个加强”,使我科的伤病员满意率由原来的83.7%上升至现在的98.5%,取得了较好成效,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加强术前访视,做到三落实 1.1 人员与时间上的落实 在护士配备上严格按照手术床与护士之比配备,1∶3的比例配制,除护士长外,设有一名住院总护士,三名小组长,护士按新老搭配的方式分别安排在三个小组。当每天手术安排出来后,护士便会于当日下午深入到病人床旁与病人交谈。若护士手术尚未结束或手术拖台太晚,会由小组长或住院总护士完成此项工作,真正做到人员上的落实。时间上的落实:按常规每天上午11点前,次日的手术就安排好了。之后手术室护士便可在术前的这些时间中抽空对病人进行术前访视,每次时间在30~40分钟。 1.2 内容上的落实 我们在术前访视上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做到认真收集主客观资料,认真进行评估作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和护理计划。并在交谈的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我们手术室自制了一张术前访视单,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问候,让病人感受到亲切并表明来意,第二部分为手术前要请病人做好准备的内容共9条,第三部分为进入手术室后要做什么,让病人心中有数,共10条。第四部分为手术结束后应该做什么共3条。 1.3 效果上的落实 我们采取边做边问,一问一答的方法,以及边讲解,边让病人复述的方法,巩固落实要让病人及家属掌握的内容。通过图片让病人自己能够说出,明天手术前应做什么,应如何配合。对于儿童和老人,我们要让家长和亲属了解重点掌握的相关知识。 2 加强护理质量的提高,做到三坚持 2.1 坚持每日考评制度的落实 根据护理部的考评标准,结合我们手术室的工作特点,我们专门制定了手术室护士考评细则共150条,每日的工作均实行考评制,并且考评结果与奖罚挂钩。考评人员由老护士,小组长,住院总护士,护士长担任,做到公平,公开,公正。通过严格考评,在考评中认真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确保护理质量稳步上升。 2.2 坚持每月书面式个人质量分析的落实: 从今年1月起,我们开始实行书面式质量分析,每名护士要客观地分析自己过去一个月内的工作质量,找出制约自己工作质量提高的原因,在书写时运用pdca循环认真分析总结,每月月底上交记本上接受护士长的检查指导。 2.3 坚持每月科室质量分析会议制度的落实 质量分析会我们科已经坚持多年,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三便是质量分析会,在质量分析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查找制约科室护理质量提高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多数同志在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时能够提出别人的问题和科室应改进的工作,体现了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于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决不允许再次发生,此举与奖金挂钩。 3 加强手术室环境的管理,做到三把关 3.1 把好人员进入手术室这个关,做好进入手术室人员的岗前培训,进入手术室严格控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使手术室保持良好的秩序,做到更衣前认真检查手术人员的手指甲,头发,皮肤等,合格方发放手术室无菌洗手衣裤,在手术人员洗手,穿衣戴帽等严格把关。以确保环境不被人为污染。 3.2 把好手术室物品进出关,做好种类物品的管理,凡是进入手术室的物品全部脱掉外包装,并按有效期进行分门别类放置于指定位置,无菌物品走无菌物品专门通道,出手术室的污物通过污物专门通道。使手术室物品管理规范有序,并有定期监测报告,确保手术室物品的安全。 3.3 把好清洁卫生消毒灭菌这个关,手术室环境要达到无菌必须先抓好卫生清洁制度的落实,我科保洁员有5名,根据我科的工作要求我们特别给制定了手术室保洁措施,有具体分工,有达标要求,做到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对层流滤网坚持每周清洁两次。坚持术前30~60分钟的空气净化,确保病人进入手术室安全。 4 加强护士业务技术的培训,做到三到位 4.1 理论知识学到位,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我们从三基抓起,每次科室来新同志,都从三基入手要求打好基本功,每年在理论学习上都有安排和计划,每月都逐一落实,对年资高护士的要求知识要有提高,对职称高的护士要有科研论文等。以丰富头脑用过硬的知识赢得病人尊重。同时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4.2 基础操作练到位,在手术室基础操作上,十五项技术操作我们必须熟练掌握,护士从进科室的第一年开始便逐项过关,参加医院或科室组织的考核,直到过关。在手术室专科培训上做到坚持岗前培训,从手术室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到基本操作培训合格之后方可进入手术区。并且每月有一次教学查房,这是一次较为生动的培训课,授课老师由本科老护士担任,制作多媒体教案,图文并茂进行讲解培训。另外组织并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操作,如急救技术,战伤救护应急突发事件等的操作技术。 4.3 日常检查考核到位,检查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习培训的效果,我们通过早交班提问,周考试,月考试,跟班检查等形势,检查教学培训的结果,看看护士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考核成绩总结评估教学质量,为下一步制定学习目标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考核也能有效督促护士认真学习,找出不足之处,有利于学习上的提高。并且考试成绩与考评奖励挂钩,有效地起到了监督落实作用。 5 加强服务态度的教育,做到三经常 5.1 经常与病人接触,学会与病人交谈,要走出手术室深入到病人身边,多为病人服务,不仅仅限于术前,在病人的整个围手术期都可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病人及家属对我们的工作是否满意,存有些什么问题,利于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5.2 经常换位思考,学会站在病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及言行举止,我们让护士亲自在手术床上体验躺在手术上的感受和各种体位时的感觉,如果我们自己都感觉不舒服,病人在麻醉状态下的被迫体位会舒服和安全吗?采取演绎的形式,将平时不注意说出的生硬话语,表现出来,让大家体会感受。通过这些形式帮助护士提高认识服务态度的重要性。 5 3 经常想想我能为病人做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发动群众动脑筋,想办法,如:小朋友患者大家想到了准备一些小玩具,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可以用小玩具哄哄,老年病人进入手术室后,体位垫应更柔软,更应体贴入微。在对病人及家属说话时做到嘴甜一点,心细一点,爱多一点,温柔一点,礼貌一点。在做工作时做到行动快一点,动作轻一点,脑筋活一点,理由少一点,效率高一点。凡事都以病人为主,凡事都为病人着想,真正让病人感受到良好的报务。 通过以上五个加强,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建设中,我们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护理单元,根据自身特点做了应该做的事,却得到了广大伤病员的一致称赞,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来,我科和院里每月到病房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满意率逐月上升,病人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满意度明显升高,由原来的平均83.7%,上升至现在的平均98.5%。我们深感优质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和谐的手术及疗养环境,使病人早日康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为此将不懈努力。 优质护理论文:试论外科骨科的优质护理服务 【摘要】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改善,使外科骨科疾病病人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证,提高了治疗成功率,使病人的需求得到尊重,带动了护理方式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关键字】 骨科;优质护理;人性化护理 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护理模式的完善。优质护理服务除了包括关乎病人身体健康的基础护理,即以疾病为中心进行的护理活动以外,逐渐转变为同时致力于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其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将医疗护理与病人心理及社会密切联系,建立起新的护理模式。 外科骨科护理有其特殊性,优质护理有利于促进病人的恢复和减少身体残疾等后遗症的发生,病人康复过程中的优质护理,可以帮助病人达到最佳身心状态,提高疗效,促进恢复。 1 优质护理理念 外科骨科护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主要理念是人性化护理。优质护理要综合考虑医疗效果与病人反应两个方面,是一种整体有效的、个性化的护理模式。为提高病人身心的舒适感,以病人为中心,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和病人对医疗工作满意度的提高。 护理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医患之间的沟通。外科骨伤病人多为意外事故,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有助于使病人的情绪得到稳定,对于治疗与护理工作的进一步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指导病人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在治疗中,医护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基本技术,规范言行举止,给病人足够的尊重,用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树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对于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要详细向病人说清楚,疏导病人的情绪,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医患沟通中要体现足够的人文关怀,才能帮助病人建立接受治疗的信心,提高康复的效率。 2 注重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护理的效率、治疗的效果及病人的心理,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技术。 骨科病人大多需要卧床治疗,护理中主要保障卧床病人的舒适度,一般术后七至十天病人需平卧,可以用柔软物体垫高受伤的肢体,以减少压迫。在输液时,应考虑病人肢体的活动度,对上肢骨折的病人尽量采取下肢输液,下肢骨折的病人尽量采取上肢输液。护理过程中,手法要轻柔,除了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护理技术之外,还要注重病人对护理的感受及评价,给予适当调整。骨折创伤处的疼痛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及情绪。医护人员应该观察病人的病情,综合考虑,评估其疼痛的水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通过疏解情绪使其心态放松,必要是需给予止痛药。因病人卧床无法运动,护理人员应当时常帮助病人按摩腰椎及肩胛部位,并指导病人在保证身体不受损的前提下活动健康部位,促进血液流通,有利于促进康复进程。 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是优质护理的基础,也是护理有成效的前提,基础护理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外科骨科护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在掌握骨科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进相关知识,做到规范操作、专业护理、合理沟通,提高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3 优化住院环境 环境的清洁与舒适能够影响到病人的情绪,也是病人治疗及恢复过程中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和优化的前提。优质护理服务要给病人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体现人性关怀。要确保房间的每日清扫工作按时进行,为病人提供方便的饮水和饮食服务,尤其对于骨科活动不便的病人,要保证其生活所需物品。被服要勤于换洗,以免出现褥疮等症状,影响病人的康复及情绪健康。优质护理服务要以病人为本,使病人在轻松的环境中治疗,有利于康复。 4 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健康护理也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护理工作者应当在治疗过程中增进与病人的交流,帮助病人了解其病情,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病人要加强劝解,鼓励和支持病人,使病人的负面情绪得到纠正,使情绪趋于稳定。 护理人员要做到语言得当、行为得体,增强服务意识,确保病人接受优质护理。在与病人的沟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病人的不同情况。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有利于消除与病人之间的距离,鼓励病人积极接受治疗,这既是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护理及康复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5 人性化护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是优质护理的核心精神。确立“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提供优质优先服务”的宗旨,确保病人在医院就诊时的需求能获得最大的满足。门诊分诊护士在接待病人时,面带微笑,主动了解病人的要求和期望,用真诚的关心和蔼的态度服务于病人。查房时,主动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时,要以确保病人的安全、舒适为前提。提供的一切服务都要从病人的角度出发。 制订以人为本的服务质量标准,对每一个环节都制订质量控制标准,详细说明对服务的要求,使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为病人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服务,首先要求护士一视同仁,尊重病人,尊重其生活方式、人生观、治疗意愿。其次要以病人的病情特点为着眼点,提供质量高、有效、经济的护理。针对不同的病人,充分考虑其体质不同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提供不同的护理模式,使其恢复到最佳状态,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外科骨科护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首先在于规范护理技术及行为,从基础上保证护理质量的提高,然后要以病人为本,使病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达到舒适的状态。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而且对于提升医疗工作者的形象,改善医患关系也具有重要作用。 优质护理论文:开展优质服务做好基础护理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通过对护理服务的研究,优质服务及基础护理的开展,来塑造护理人员的新形象,从而提高各科室的护理质量。方法:对某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由此来研究分析基础护理的准确性。优质的基础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有强烈的服务理念,在营造温馨的服务氛围的同时,能提供人文关怀服务,做好每一个细节,并注意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从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结果: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向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形成融洽的护患关系的前提。护理人员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拓展护理服务的新内涵,塑造护理人员的新形象,提升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专科护理的质量,从而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 【关键词】 优质服务;基础护理;临床意义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压疮护理、晚间护理、晨间护理、口腔护理等,这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的的主要内容。医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是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本文将就五种基础护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做简单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基础护理的研究对象 2011年1月,某乡镇医院按照比例选取了96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待患者的态度等。其中,共有医生35名,护理人员61名。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对基础护理都保持着科学的态度,这表明医生与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极为明确。调查结果证明,加强医护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是理清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关系,提高医护人员掌握基础护理知识的准确性,以及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服务的重要因素。 2 五个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含义 2.1 压疮护理是基础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应时刻防止压疮的紧急发生,这也是急诊科科室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晚间护理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睡眠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在护理的过程中进行操作。而要想使晚间护理的服务效果达到目标及需求,要想满足患者的要求,就要在护理过程中找到问题所在,并据此制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再认真地加以实施。 2.3 生活护理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一项最基本的护理工作,其内容包含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诊疗期间,患者都是需要被关怀和照顾的。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从患病到痊愈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环境、卫生、睡眠、活动等生活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安排。 2.4 晨间护理是为了防止患者并发症的再次发生,使患者在护理中体会到清洁感和舒适感。医护人员应该在对患者的病情加以了解和观察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治疗和诊断。晨间护理的主要内容便是保持患者病床和病室的清洁卫生。 2.5 口腔护理对于患者来说,是有利于其进行住院治疗及恢复健康的,应积极应对。口腔护理一般采用含漱与刷牙的方式,来预防口腔内微生物的增长或抵触细菌在口腔内的繁殖生长,从而达到清除口腔异味,使口腔内部清新与舒适的目的。 3 分析与讨论 3.1树立新理念,拓展新内涵 护理服务不仅体现护理学科的价值,更是乡镇医院赢得患者信赖的基础。护理部要积极宣传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全院护理人员更新观念 ,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 3.2 塑造新形象,提升综合素质 医院应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利用工余时间进行职业道德、礼仪、心理、护理理论、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学习,使医护人员自身的仪态、语言、沟通技巧、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有明显的进步,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促进专科护理的发展。 3.3 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 3.3.1 营造温馨的氛围 注重乡镇医院的文化建设,将现代人文文化融入环境中,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营造舒适的环境,使患者身心愉悦。 3.3.2 提供优质的服务 把患者的需求作为首要任务,以优质的服务流程来完成患者的需求,以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为目标,用以检验服务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3.3.3 注重细节服务 在细节上做文章,让细节成就精品。坚持推广人性化的服务,让每一份真情填满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在各科的看诊室放置饮水机和一次性水杯,提供给患者使用;在每个看诊位提供患者放置私人物品的空间。 3.3.4 加强沟通和理解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要积极沟通,护理人员要多理解患者的痛苦,给予患者除治疗之外更多的服务,在心灵上多加关爱及慰藉患者。 4 结论 4.1 创新护理模式,提高专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1.1 我们现有的护理模式与世界先进的护理模式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并不符合我们对于护理质量的追求理念。思想观念对护理实践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乡镇医院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奖惩制度,把基础护理放入护理工作的概念里,这也是对基础护理质量确切有效的保证。 4.1.2 加大对生活护理的管理力度,将基础护理列入各级护理管理者的质量监控之中,强化基础护理的质前控制、环节控制和终末控制。 4.1.3 实行人性化服务护理模式,拓展护理服务新内涵,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并激励护理人员通过多种途径熟练掌握专科知识和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丰富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尤其是心理学、伦理学、交际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知识等,进一步提高个人修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从而提升专科护理的质量。 4.1.4 低投入高产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介于当今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及医疗机构的日益增加,医疗系统的竞争极为激烈,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取得患者的信任,乡镇医院才有深度发展的希望。为了在激励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乡镇医院必须扎实稳打,保持和谐发展,让人性化服务为乡镇医院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乡镇医院异军突起的核心竞争力。 优质护理论文:少数民族地区创优质护理服务的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创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556例患者实行全程护理服务。首先动员护理人员,学习各种相关文件及实施方案。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基础护理,在护理活动时应用少数民族语言来沟通交流并宣教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健康常识,在醒目的墙壁上粘贴用藏文翻译的常见多发病的防治知识。提供方便患者做饭的地方。改变服务流程。结果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患者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诊疗活动。结论 创优质护理服务,能及时的解决患者的需求,增进医患关系,556例中无投诉、无医患纠纷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满意率为100%,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优质护理服务 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自3月份卫生部提出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来,我院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试点病区并制定了实施计划。根据本地区少数民族多,生活习惯不一,卫生习惯差,文化层次不一,部分患者听不懂汉话的特点,利用少数民族语言交流沟通,改变患者的不良习惯,增加对疾病的认知。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注重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通过爱心护理,提高基本素质服务于患者,增加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医患纠纷,同时为医院赢得了良好声誉。 1 临床资料 从今年4月开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对556名住院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其中手术患者130名。民族结构:藏族387名,占69.60%、纳西族85名,占15.29%、汉族69名,占12.41%、彝族11名,占1.99%、回族4名,占0.72%。 2 实施办法 2.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活动开展以来,医院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文件精神,邀请资深专家讲授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让大家从思想上明确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每位护士利用工作之余参加医院组织的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每项操作均须通过严格把关的考试,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参加医院组织的护理礼仪培训,并通过媒体向全院医务人员及全社会展示护士的礼仪规范,使全院护理人员意识到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医院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因此,护士们在行为、形象方面有了新的改变。另一方面也给社会提供了监督标准,随时接受广大患者的监督;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护士的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原来的单纯完成工作变为现在一切为患者着想,护士与患者的关系也更为融洽了。 2.2 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每月组织业务学习、护理操作培训并严格考核,开展晨间提问;要求护理人员人人掌握《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规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并编制手册,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技能操作。以人为本,转变护理观念护理贯穿于患者的整个诊治康复过程中,护士假如没有爱心,缺乏理解与包容就很难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1]。 (2)试点病区实行分组包干病房,病人落实到责任护士。充实人力资源1:0.6。科室护士分各质量控制小组分别承担各自分担内容的督查工作。每位护士发挥主人翁精神,同时虚心接受同事意见,相互合作,发现不足及时纠正。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规范言行举止,尊重患者,从患者入院开始笑脸相迎,热情介绍,细心处置,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忌,建立信赖关系,减轻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独感。 (4)规范病房交接班流程。所有值班护理人员进行病员床头交接班,交班同时帮助病人整理杂物,进行适时健康教育。了解患者需求,并给于及时解决。每班如此,不厌其烦。 (5)提高健康教育质量。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沟通和交流,知识宣教。我院各病区均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除由专职的健康教育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外,根据专科情况在走廊粘贴宣传画,每月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的内容,用藏文翻译宣教常见多发病的防治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把握促进康复的知识及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 (6)最大限度的保证病人的舒适。定期检查病人三短六洁,指导、协助患者的清洁卫生,及时为患者更换被服。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根据不同的皮肤情况选择不同药物进行按摩预防压疮,加强管道护理,及时向医生汇报情况,尽量减少插管时间。 (7)关心手术病人。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较其它病人长,心里压力相对较大,因此更需要得到护士们的关心与帮助。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耐心讲解手术知识、手术配合及注意事项. 做好术前指导,术前训炼。加强病房巡视,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帮助他们做好术后锻炼,讲解康复知识以及注意事项,使他们尽早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8)每月向所有在院患者及家属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患者在院期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了解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并在下一个月加以完善。 2.3 人性化管理服务,爱心优质护理服务,是在提供临床护理服务活动中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其中心就是创新一种人性化理念,创建一个家居环境,奉献一片爱心[2]。 (1)营造轻松和谐的就医环境。病房布置以方便、舒适、实用为原则,每间病房安装数字电视;根据本地民族特点,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热饭菜、打酥油茶的地点;为患者家属提供夜间使用的简易床和被褥,以及收纳此类物品的房间。 (2)以细节体现品质,从细微之处体现关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善于从患者的眼神、表情、言语、体态中读懂他们的需要、痛苦和渴望。为病人打打开水;给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送顿早点等,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不遗余力的满足和帮助他们。 (3)工休座谈会是医、护、患三者沟通的纽带,是拉近护患关系的桥梁。每月组织一次工休座谈会,医护人员真诚对待患者,患者敞开心胸对医护人员讲真话、提问题。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或清楚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配合、支持。 2.4 公示分级护理服务标准项目、分级护理服务标准要求。护理暂理,党员公开承诺服务等。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 3 讨论 在少数民族地区创造一个方便温馨的住院环境,通俗易懂的少数民族语言交流和沟通,利用藏文健康知识宣教。推行爱心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充分保障了患者的各项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满意率由原来的925%上升到100%。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在患者及大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也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树立起良好的护理品牌形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经济效益。 优质护理论文:综述医院护理人员优质服务措施 护理工作是体现服务性较强的职业,患者的满意度就是评价护理服务优质程度最关键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围绕患者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创新思维,推行更易于患者接受的服务模式,是护理管理者应思索的关键问题。为此我科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入院护理 为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求护士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新病人,给患者和家属留下良好第一印象。并备好床单。护送患者至床前, 妥善安置,通知医生。及时完成入院体重、生命体征的收集。护理人员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及入院告知:向病人或家属介绍管床医生和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铃的使用、作息时间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通知护工送第一瓶开水。了解病人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如急诊入院,根据需要准备好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等。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忌,建立信赖关系,减轻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独感。 2、 晨间护理 采用湿扫法清洁并整理床单,必要时更换床单,手术衣。腹部手术半卧位(护士摇床至适当高度)。必要时协助患者洗漱。积极进行晨间交流:询问夜间睡眠,疼痛,通气等情况,了解肠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活动能力。 3、 晚间护理 整理床单,必要时予以更换。整理,理顺各种管道。根据季节开窗通风或紫外线灯管病室消毒1次/周,出院后进行彻底消毒。 4、 饮食护理 根据医嘱给予饮食指导,告知其饮食内容。积极主动协助患者打饭,肠内营养患者要求护士做好饮食指导,调配,卫生,温度,速度等知识。根据病情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反应。 5、 排泄护理 做好失禁的护理,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锻炼。每日会阴护理2次。 6、 卧位护理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卧位。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和肢体的功能锻炼,并按需要给予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必要时给予吸痰。指导有效咳嗽。加强巡视压疮高危患者,有压疮警报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7、 舒适护理 患者每周剪指、趾甲一次;胃肠手术每天协助泡脚1次。生活不能自理者协助更换衣物。提供适宜的病室温度,嘱患者注意保暖。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保持病室安静、光线适宜、操作要尽量集中,以保证患者睡眠良好。晚夜间要做到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 8、 术前护理 给予心理支持。评估手术风险,适当讲解手术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告知其禁食禁水时间、戒烟戒酒的必要性。如需要则给予备皮。做好术前指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拍背、训练床上大小便等。 9、 术后护理 准备好麻醉床,遵医嘱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做好各种管道标识并妥善固定各管道,保证管道在位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10、 患者安全管理 按等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病情发展情况。有输液巡视卡并及时记录。对危重、躁动患者予约束带、护栏等保护措施。危重病人使用腕带。患者外出检查,轻病人由护工陪检,危重病人由医务人员陪检。 11、 出院护理 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办理出院结账手续、术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术后换药、拆线时间,发放爱心联系卡)。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护送患者至电梯口。做好出院登记。对患者床单进行消毒。并通过家访及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工作[1]。 优质服务的本质是以病人的最终满意为目标,它是医院护理管理的核心。通过与每个病人互动交流,了解其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为病人量身订制和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通过以上护理措施,使护理服务不断完善,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患者的权益有所保障,创造一个文明、有序、和谐的医院环境[2]。 优质护理论文:开展护理查房,创建优质病房 【摘要】 目的 通过开展床边护理查房,提高护士的临床专业水平及患者的满意度。方法 通过护士长统筹安排,责任护士汇报病情,护理组长补充指导,所有护士共同讨论,护生提问等方式,进行床边护理查房。结果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及护士长的管理水平。结论 开展护理查房,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为创建优质病房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护理查房;护理程序;整体护理;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优质病房 近年来,随着“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大家对健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科于2011年5月开展了新型的三级护理查房,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激发了护士的求知欲,提高了护士的临床专业水平及患者的满意度。现将查房的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护理查房的目的 1.1.1 跟进前期(班)护理工作,关注护理重点对象。 1.1.2 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了解并满足患者的需要。 1.1.3 建立层级查房,形成临床护士教育训练的长效机制。 1.1.4 保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为接班或交班做准备。 1.2 护理查房的重点对象 1.2.1 新收危重患者,手术患者,特殊检查治疗患者。 1.2.2 住院期间病情变化多端患者或病重、病危患者。 1.2.3 诊断未明确或护理效果不佳的患者,潜在安全意外事件的(如跌倒、坠床、走失、自杀等)高危患者。 1.2.4 压疮评分超过标准的患者、院外带入ⅱ期以上压疮、院内发生压疮的患者等。 1.3 护理查房的内容 1.3.1 全体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 由分管护士口头熟练汇报患者情况,提出患者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包括依据)和护理措施(包括措施落实情况)。护理组长根据病情分析护理问题是否恰当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并当场反馈护理效果。 1.3.2 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的执行情况 要求分管护士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掌握操作的目的步骤,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变措施。如护理体格检查历来是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不为临床护士所重视。临床护士书写病历往往有抄袭医生体格检查记录的倾向。为了强化护理体检意识和统一规范程序,我们在三级护理查房中加入了护理体检的内容,促使护士真正关注、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1.3.3 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以及出院康复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护士的基本职责之一。我们要求分管护士在查房前完成各种宣教工作。护理查房时让患者复述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以及出院康复的健康教育知识,或者演示床上翻身活动、咳嗽咳痰、picc管置入术后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等等,以检查临床健康教育的实效,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1.3.4 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三级护理查房尤其是主管护士的初级查房,将护患双相沟通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并且以患者对宣教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沟通效果的唯一标准。它既满足了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使健康教育形式由单相转向双相,又有效地纠正了临床“重操作轻沟通”“只有沟通形式,没有沟通实效”的不良风气,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1.4 护理查房的组织形式 1.4.1 病房护士编制 在护理部及科主任的支持下,本科室共有护士16名(不包括2名助理护士)。职称结构为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9名,护士3名,助理2名。学历结构为:在读研究生1名,本科10名,大专学历4名,中专1名。将全体护士按职称、学历划分为5护理小组,护士与护师参与管床。 1.4.2 查房组织形式 本病区患者总数40人,分为5组。每组由护理组长统筹安排、指导,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共同管理,于周一至周五每天医护交班后分别对一至五组的重点患者进行床边的护理查房。 1.5 护理查房的方法 1.5.1 做好查房资料的收集 每天查房前,分管护士详细了解本组患者的诊断、病情变化、治疗、护理、辅助检查结果等方面,并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必要时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1.5.2 查房形式 要多样化,有提问、回答、补充,还要有实习护生的共同参与。对实习护生可采取互动的 式,护士长提问一些相对简单的理论知识、名词定义、观察要点让护生回答,护生也可对查房中存在的问题、疑点向老师请教,鼓励护生积极发言, 形成一个全员互动的查房氛围。 1.5.3 查房站立位置要求 主查者和护理组长站在病床的左边,便于检查,护士长位于床尾,全体护士按职称依次站在病床的右边。 1.5.4 查房程序 ①听:由主查者提出查房的目的,责任护士详细介绍患者的病情、主要症状及体征、心理状态、护理计划、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并提出现存在的护理问题,根据患者目前的情况,应优先解决哪些护理问题(包括心理、生理、社会)。病情报告的质量,也是反映责任护士的业务水平。②查:查体、查病历,主查者根据护理记录记载的情况进行护理体检,并向患者进行询问,以便了解责任护士对患者的阳性体征判断是否正确。通过与患者的交谈、观察再次收集患者资料,运用视诊、问诊、听诊、叩诊的方法来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分析判断护理问题打下基础。分析护理问题的准确性、护理措施的正确及时性、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护理病历记录的完整性。在与患者的交谈时,也能了解宣教工作的开展情况。③讨论:组织全科护士有导向地进行讨论,必要时进行提问,对不正确的护理问题重新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现存的护理问题,根据护理诊断修订护理计划,并做好该疾病健康教育工作。 2 结果 开展新型的三级护理查房,促进了护理计划落实,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激发了护士的求知欲,提高了护士的临床专业素质及患者的满意度,为创建优质病房打下良好基础。 3 讨论 3.1 护理查房的优点 3.1.1 有利于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 三级护理查房对整体护理工作是一个集体评价和总结提高的过程[4]。在收集患者资料时,护理人员不仅要了解病情,更要了解患者的病后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交谈时应注意沟通技巧的训练,提出护理诊断时必须有心理、生理、社会等问题提出;查房时要注意措施落实情况,注重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通过这一手段,培养了护士整体护理观念和能力,规范了整体护理工作,促进了整体护理的开展。 3.1.2 提高了护理质量 通过三级查房,上级护理人员(如主管护师)能对下级护理人员(护师、护士)进行检查、指导、发现和分析问题,有效的控制了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提出预防性护理措施,使患者获得更为安全、优质的护理[1]。 3.1.3 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运用护理程序三级查房,使护士的专业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与患者沟通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竞争意识[6]。另外在三级护理查房的过程中还能培养有关整体护理的正确思维方式,做到“活学、活用、勤思考”,而不是生搬硬套一些标准护理计划,从而提高了临床护士的专业素质。 3.1.4 推动护理病历书写内涵的发展 整体护理病历书写虽然在全国尚无统一标准,但与其相关的指导丛书在临床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合作性问题的预期目标的制订不应超过护士能力范围,应局限在护理能力范围之内。如血小板减少患者预防出血预期目标应为:①患者学会观察是否出血的方法。②能复述预防出血的要点。③能避免加重出血或诱发出血的因素等。这些目标适合护士,贴近临床,且在制订护理措施时操作性强,真正体现了护士在合作性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随着教学查房的深入开展,护理病历书写内涵正在不断充实、不断完善[5]。 3.1.5 加强护患沟通,创建优质病房 通过查房使护患关系得以融洽,恰当的语言可使患者感到亲切,同时也对患者进行多方面的宣教,使患者对我们的工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能很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从而达到患者满意,共建和谐、优质病房。 3.1.6 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水平 护士长通过对护理程序的应用给予补充和修正,对疑难的护理问题提出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促进科室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3]。 3.1.7 有利于护理学的发展以及护士地位的提高 因传统的护理教育使得临床护士的学历以及素质参差不齐,护理查房让大家将压力变为主动学习的动力,打破了医护附属型关系,变为医护合作型,患者发生问题,医疗和护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个病例进行讨论,制定出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将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从而推动护理学的发展[5]。 3.2 护理查房注意问题 3.2.1 与患者要有良好的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比如,查房开始前要礼貌性问好,与患者做些简单的沟通,查房结束后整理好病房,感谢患者的配合。 3.2.2 若需要做相关辅助检查,注意剪好指甲,以防指甲损伤患者。检查的时候动作轻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3.3 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顾忌患者的感受。对于一些特殊的疾病诊断,我们要采取保护性措施,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到患者的治疗。 3.4 查房的时候要严肃认真,不要过度喧哗,以免影响到同病室的其他患者。 总而言之,开展护理教学查房,调动了护士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增强了各级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规范了护理操作程序,提高了专科护理工作及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对薄弱环节加强培训,在实践中也不断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水平及护士的临床思维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促进了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临床经验的交流,增进了护理团队的合作力和凝聚力,融洽了护患关系,提升了护理服务满意率[2]。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床边护理查房,是创建优质病房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1.1 实行弹性排班: 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按“忙时人不少,闲时人不多”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班次的人力衔接,实行弹性排班。弹性排班使手术室的护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虽然手术室工作量增加了,但是工作秩序井然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医院、护士三方均受益。 1.2 实行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对护理人员德、能、勤、绩方面的综合评价,明确了科室质量目标与个人工作努力方向,量化护士综合素质,并合理引入激励机制,使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工作,加强了沟通协调能力,增进了医护之间的合作,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了手术室医生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整体护理质量。 1.3 实行分层级培训: 根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水平不一致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不同,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级培训,按护理人员的资历与工作能力分为n0级助理护士、n1级初级责任护士、n2级高级责任护士、n3级专科护士四个层级进行培训,高年资护士是低年资护士的老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护理人员个人所需的培训落实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去,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理培训的成效,有利于提高护士临床思维及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2 全面提高护理队伍综合素质 2.1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根据手术室工作特点,我科组织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形式多样、涉及面广,从基础知识到法律法规、新技术、新业务等,并及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对潜在的护理工作风险,做到提前防范,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定期向手术医生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个医生及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将问题及时反馈,制定整改措施,使我们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2 礼仪培训: 良好的护理礼仪可以无声地营造着完美的医疗环境,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了帮助医院医护人员塑造医护职业形象,通过职业礼仪体现出医护人员良好的文化素质,医院邀请礼仪老师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我科还开展护士礼仪讲座,让我们用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 3 以患者为中心,优质服务手术全程 3.1 术前访视温馨,将术前访视延伸至家属: 手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在探视时间访视患者,术前访视不仅要与患者沟通,更要与患者家属多沟通,使家属协助患者减轻术前紧张、焦虑等情绪。与患者沟通时先作自我介绍,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体位、麻醉方式等,交代注意事项,我们将各种体位、为何要禁食等事项制成图表,以图表的形式向患者讲解,便于接受。并指导家属手术当日在手术室外休息室等候,以便术中出现特殊 况及术后看标本时能与家属直接沟通。 3.2 术中护理用心,营造亲切、舒适的环境 3.2.1 微笑服务:患者进入手术室时,手术室护士热情迎接,微笑服务,态度亲切,语言温和,安慰体贴关心照顾患者,缓解其不安和恐惧的心理。 3.2.2 音乐解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播放手术室背景音乐,通过音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的恐惧与紧张,降低以此出现的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心理应激反应。 3.2.3 握紧我的手,跟我深呼吸: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或多或少都会紧张,手术室护士握紧患者的手,嘱其深呼吸,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尤其是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因疼痛不停的叫喊,手术室护士可握紧产妇的手,嘱其深呼吸,以达到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清醒的患者,时不时与患者的握手,与其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全麻患者复苏时,手术室护士陪护在旁,握住患者的手,询问患者的感受,根据患者主诉及时做好相应的护理,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及苏醒期。 3.2.4 陪人等候区人性化 我科在陪人等候区的墙壁上张贴不同麻醉的患者手术流程,使患者家属了解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的大致步骤,还安装了有线电视,杂志、报刊柜等设施,为患者家属提供减压环境。患者家属也迫切希望了解患者的手术进展情况[2],因此,责任护士定时向家属告知手术情况,让家属放心。 3.3 术后访视贴心: 术后1~3天,巡回护士对术后患者进行回访和探视。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体温、伤口愈合情况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等。通过与患者交流,一方面丰富了护理经验,另一方面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增加手术室的社会效益。最后征求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意见及建议,了解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程度,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4体会 优质护理服务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转变护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使病人得到实惠的优质护理服务[3]。在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从传统的机械性工作流程中解脱出来,尊重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是一种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激发了护理工作者的职业激情,扩大科室内涵。通过优质护理服务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手术护理不再是简单的操作配合,而是对患者生理、心理的全面服务,由原来的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务,激发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热情,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认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亚投行的建立对财经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建议 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亚投行的基本概况,比较研究亚投行与四大基础银行的不同点,并据此找出亚投行所需人才的特点,同时分析当前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方案对亚投行人才需求而言存在的不足,最后,给财经类大学提出指导建议以更好适应亚投行的需求。 关键词:亚投行;四大行;财经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亚投行的建立,是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第一步,是中国产生世界性影响力的第一步,是抗击美元霸权的第一步,同时,也给国内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新的就业目标。当前财经类专业院校在银行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国内四大行为主,随着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这便给我们在财经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亚投行的概况及分析 (一)亚投行的基本概况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亚投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2013年10月2日,主席提出筹建倡议,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投行是中方倡导的,专为亚洲量身打造的基础设施开发机构,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 截至201年4月15日,中国倡议推动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参与者已达57个国家。亚投行倡议的成功实现,成为标志性事件,最终结果也显示出各方对于中国合作共赢理念的认同。[1] (二)亚投行和四大基础的对比 1、定位不同 亚投行是国际金融体系治理的后继改革者。一千亿美元的法定资本使亚投行成为继欧洲投资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等银行之后,成为世界上大型多边开发银行之一,作为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是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亚投行基本定位决定其作用是一个推动经济领域区域合作和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推手。 与亚投行相比,虽然四大基础银行也向国际化发展,比如市场的国际化,主要指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融合,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循环和实现优化配置;业务的国际化,银行的业务由单纯的国内转向国际,国际业务占到总业务比重的一定规模,其海外资产和营业收入成为该银行体系总资产和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的国际化,各银行在世界各个国家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形成一个在统一的决策体系下进行的经营、各实体间通过股权或其他形式紧密相连的网络。就其实质而言:四大基础银行的基本定位主要还是服务于国内业务。 2、业务不同 亚投行的业务十分广泛主要在于为亚洲量身打造的基础设施开发机构,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用一系列支持方式为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包括贷款、股权投资以及提供担保等,以振兴包括交通、能源、电信、农业和城市发展在内的各个行业投资。 四大基础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主要通过国内外开展融资活动筹集社会资金,加强信贷资金管理,支持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中国银行为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及37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中国建设银行主要经营国内外不同领域包括公司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和资金业务。中国农业银行已由最初的农业信贷、结算业务,发展成为品种齐全,本外币结合,能够办理国际、国内通行的各类金融业务。 二、目前高校培养模式下的人才特点 (一)亚投行所需人才特点 实际上通过上文已经列举的亚投行的概况以及亚投行和四大行差异的比较,笔者认为亚投行和四大行的人才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总结出以下几点亚投行所需人才的特点: 1、国际化 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和各国的贸易经济来往也愈加频繁,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对于亚投行这种多国参与其中的区域型经济组织这一点更加明显。黄莺和吕宏芬等认为国际化人才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但是综合专家学者的定义可以确定的是,学者们普遍认为,国际化专业人才要能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际能力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5]。 亚投行要求员工能时刻关注国际形势,根据国际形势调整工作。同时亚投行员工的事务处理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亚投行员工应该了解不同国家的工作惯例和文化背景,恰当维护好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同时,在面对不同国家时,亚投行员工需具备一流的知识结构以满足不同业务的需要,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 2、复合型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人才。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专才而言的。比如:亚投行的员工应该了解包括交通、能源、电信、农业和城市发展等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中的某一行业的同时掌握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复合型人才相对于只掌握一个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人才而言,在处理问题上能够运用不同的知识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亚投行负责亚洲基础设施的投资活动,其业务范围十分广泛,相比单一能力的人才而言,亚投行会更加倾向于招聘复合型人才。首先,复合型人才凭借掌握多种能力知识的优势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其次在处理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时,复合型人才的发散思维的作用会比单一知识能力的人才要明显。 3、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能力是指保证不同背景的个人、群体、组织与部门、组织与政府之间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认同的一种文化素养和交往能力。在亚投行这样的工作氛围里,我国本土的员工将和许多外籍员工一起工作,也会参与到与不同国家的合作之中。这个和国内四大行的工作环境存在很大差异。 亚投行自然会要求员工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不仅是掌握第二外语,还包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和处理问题的习惯等。员工的行为和决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就会违背亚投行建立的初衷。同时员工应该了解本国的文化,坚定本国立场在国家博弈之中为国家争取合理的利益。 (二)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对亚投行人才需求而言存在的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国内出版社和专家学者撰写的,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多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就使得学生所了解的知识是适用于国内实践而不完全适用其他国家的操作习惯。 同时我国课程设置中还是将重心放在了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大多只攻读单一专业,这就使得学生知识面窄,不关心国际时事是无法了解国家之间关系的,如果不了解国家间关系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就容易出现失当之处。无法满足亚投行的人才需求。 在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和海外大学进行联合办学采取“2+2”等办学方式,但是这样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和海外大学联合办学可以让我国学生融入其他国家的社会生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习惯等,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那么针对大部分不能参与联合办学项目的学生而言,部分高校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安插在外语教学环节之中,但是我国的外语教学更多的还是关注应试或者听写方面,在口语交流和文化学习等方面仍然没能切实起到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目的。 三、总结根据亚投行的建立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补充 综上所述,就财经类院校来说,应根据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由适应到主导的地位变动适当调整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一些普及国际性知识的课程,如国际金融,国际法律,世界各国文化与习俗等等,使其更加贴近国际化,体现中国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应扩大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在其他各个领域的一些基础性常识,尤其是对于学财经专业的学生来说,复合型人才越来越炙手可热。最后,还建议学校增设一些英语口语教学的课程,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经调查,从2015级开始,南审便做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反映在金融学院,金融学院专业上比较接近亚投行:比如在金融学院增设精英班这样的专业,精英班采用全英文授课,人数不多,旨在培养一些具备国际视野与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的人才。这些都是以后进军亚投行的潜力股。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 摘 要:文中介绍了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研究,主要从核心能力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素质拓展体系构建和质量保障体系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该培养模式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计算机 0 引 言 我国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准是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标准,忽视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因而导致各层次的本科大学都是一个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社会的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各自有相应的衡量专业人才的标准。因而,对于高校来说,结合学科与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厘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型大学区别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师资选择,都将实践性和应用性贯穿始终。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开设大量突出实践应用的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类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支撑,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保障。 1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大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具备类似特性:第一,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每个专业的学生必定要掌握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这种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工作的成败;第二,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要具有延展性。在校期间学生可能掌握了某种或某几种现阶段比较专而实用的技术,但对应的面不广,这就不能算专业核心能力。也就是说专业核心能力可以确保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第三,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具有独特性。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分别为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学校办学特色。从这三方面考虑确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得竞争者无法模仿或模仿代价高昂,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本校作为一所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中,以京津冀地区为调研中心,通过走访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对IT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走访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全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等各种会议,了解计算机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技术需求;走访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IT企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确定在软件服务行业所需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跟踪走访毕业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及就业岗位,了解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优势,凝练本专业特色为“IT+金融”,明确本专业的专业能力为计算机编程能力、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硬件系统分析能力、金融信息安全技能、金融软件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金融行业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行业软件测试能力。 2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2.1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依托学校行业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理论和专业技术,熟悉金融、会计的基本知识及业务流程,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具有基本的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较强的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金融软件测试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解决金融领域信息应用问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知识要求:具备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金融、会计基础知识及金融业务流程规范知识;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应用技术;掌握金融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基础知识。 (2)能力要求: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又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为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高的情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职业适应能力;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维护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为具有计算机编程能力;具有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具有硬件系统分析能力;具有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金融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有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具有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软件测试能力。 (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2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并构建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以期能真正达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实现基本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导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课外拓展教育。 为实现专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高级编程、离散结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信息安全技术、金融市场与机构、会计学、银行业务综合实训、网络数据库应用、企业级项目开发、C/S项目实训、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移动应用综合实训、B/S项目实训、软件工程、项目综合实训。 为实现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金融业务软件设计、云计算与应用、移动金融应用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软件测试。 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了课内实验、实践课、专业实训课的实践课程体系,并结合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学科竞赛的形式,形成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大实训平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 2.3 开展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依托行业优势,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任务驱动、结果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研讨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针对不同教学环境,灵活应用这几种方法,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3)依托金融特色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资源,以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金融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带+练”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案例、练习案例,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积极练、勤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到多个验证型案例中,并在综合型案例中体现整门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最后在设计型案例中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点的同时自学并扩充前沿技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练边思,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为切入点,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支付宝、微信红包、P2P网贷平台、学生众筹、滴滴打车、美团等特色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 (5)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学生与企业、行业零对接。依托学校金融特色,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为学生打造实战平台。聘请行业专家为专业指导教师,并参与授课、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参赛以及指导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过程,此外,还安排学生到相应的行业、企业参加校外专业综合实训和专业实习,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课程资源全部放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学生账号登录后,能够查看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外,还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实验,并能够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查看教师的评定成绩及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的基本资源的上传,同时可以完成对学生的实验下发、实验报告收集以及实验成绩评定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 (7)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课教师将学习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为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采用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学生讲,或老师提问题学生讨论,或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或设置游戏环节及对抗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课下学生复习、交流、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课程考核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项目,最终以提交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并参加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素质拓展体系 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狭窄的“技术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相适应的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以及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素质拓展体系将第一课堂和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比如课程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微视频大赛、指法大赛以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横向课题研发,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5 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掌握了本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选派教师在企业一线挂职、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不同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对老师们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真正落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 结 语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突出“IT+金融”的培养特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对接的形式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后序将继续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基于市场需求的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首先,通过调查分析得出财经类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其次,分别研究财经类大学毕业生最热爱的三大类型职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公务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出每一个领域大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并以此探索解决方法。最后,对本文研究课题加以总结,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经类大学毕业生 就业方向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2016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可能只多不少。大学生的就业春天不会来临,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势必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激增。内外经济增速趋缓。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银行 (一)银行招聘应届毕业生具备的基本素质总结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银行招聘时的专业选择还是比较广泛的。但与此同时,银行招聘应届毕业生也具有一些硬性的要求,以工商银行为例,它的招聘要求就包括:有良好的英语能力,比如要求通过CET-4、CET-6等。院校要求:国家统招统分的第二批本科及以上全日制高等院校。 可以说,银行的招聘要求还是相对宽松的,但是不可否认,银行招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隐性要求”,比如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考虑,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受银行的欢迎,不过归根究底,本人的实力仍然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他的只能作为辅助参考。 (二)目前应届毕业生报考银行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主要从笔试、面试两大方面分析了目前应届生报考银行面临的难题。 关于银行的笔试,广大毕业生反映笔试通过的概率还是较高的,通过调查,银行的笔试多为机考,五大行的笔试难度较大,其他较小的商业银行笔试难度适中。广大考生首先是要加强考前练习,另一个是要合理安排做题顺序,将自己不擅长的题放到最后再做,尽量提高正确率。 银行的面试一直是最残酷的环节,特别是五大行,由于报考的人数太多,经常会发生10个人中只能通过1个人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有位在银行工作的前辈结合自己过去面试的成功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就是着装打扮要得体大方,建议佩戴手表以把握时间。其次就是站姿和坐姿要得体,不可太过随意。再次就是谈吐要大方自信,面带微笑并且要与面试官进行眼神交流。最后就是尽量多多表现自己,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要勇敢地扮演一个leader的角色,同时也要注意与组员之间的关系,不可过于咄咄逼人。 三、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会计师事务所 (一)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人才学历的要求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从事审计职业并不需要过高的学历,本科学历已经能够满足需求,可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时一个更需要经验、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职业。 (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只有具备较高水平的财务职业能力和经验才能做好审计。而想要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必须对CPA等职业资格有所了解。不仅如此,大多数事务所更青睐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才,这也体现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服务特色鲜明。 (三)对软件操作能力的要求 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半数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看中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尤其是对审计助理,百分之七十的事务所要求应聘者具备熟练的办公软件操作能力。而审计人员都是从初级一步步过来的,因此,应届毕业生对基础办公软件,如excel,必须熟练掌握,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提高效率。 四、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公务员 (一)公务员招录单位用人需求――以审计署上海特派员办事处为例 审计署的审计,是国家审计。总的来说,审计署上海特派办的招聘往往需要应届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学习能力与钻研精神。有责任心。 (二)对应届毕业生的启发 公务员不同于一般社会职业,承担了多种社会角色,如社会发展、社会管理的责任;社会关怀、社会服务的义务。所以想要做一名合格或优秀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自我的完善也成了广大公务员的一门必修课。对于现今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需要努力做到: 勤学。学习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基础,学习能力也是众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公务员增强党性、转变作风、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务实。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求真务实,是对公务员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高度的执行力。公务员的执行力直接影响政府的行政水平和效率,进而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政府部门政令不畅通、办事拖拉、甚至不好好办事等各类执行不力问题,使得群众产生了各种抱怨和不满,政府部门的信任危机也因此凸显。 五、总结与展望 目前,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与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给出了以下一些建议: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高校应为合作企业提供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机会。校企合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面对如今的严峻形势,财经类高校应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来制定培养方案、人才建设以及就业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创新之处,特别是在指定人才方案时,高校应与企业共同参与讨论,深化合作力度。同时,学校还应该为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理论提升渠道,将众多毕业生送入优秀企业,实现企业长远发展要求,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长期合作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新型人才,为企业谋取更大利益,走出一条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发展之路。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财经类院校大学数学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为实现财经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文章根据微积分课程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的特点,对微积分考试尝试了改革,从而提高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微积分;考试改革 财经类院校往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并具有现代意识、长远眼光的应用型经管类高级专门人才.而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数学通识教育必修课的《微积分》,它为很多经济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使学生掌握并运用数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优秀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可以学以致用,顺利脱颖而出. 一、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微积分》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理论课程,但是大学数学考试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统一参加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显然这样的权重分配更加侧重于期末的试卷成绩,形成了“一卷定结果”的局面,使大多数学生只以考试结果为目标,甚至只在考试前一周突击备考的方式来应对期末考试,完全忽视了数学学习过程.在我校15级学生中开展的调查问卷显示,有78%的同学认为此种考试模式不合理.另外试题的题型大都比较单一,基本是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翻版,而且计算题居多,少有应用题,固定死板的试题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分析问题而直接套公式、定理和定义的坏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无从谈起了.大学数学大面积不及格的现象,致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很大程度影响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直接放弃.这是大多数独立学院甚至各个高校所面临的普遍现象. 二、考试改革的目标 这样单一的凭借期末成绩去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明显是片面的缺乏科学性的,所以为了使学生掌握数学工具、数学思想,用数学严密的逻辑、严谨的思维去分析和处理专业问题,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我们尝试推行过程化为主的考试改革. 三、考试改革的几点实施办法 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制订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评定标 准,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将学生每学期的最终成绩评定权重分为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40%,平时成绩的分配情况如下: 1.分组讨论、动手实践(10%) 学生采取自愿组合形式分组,并推荐一位组长,原则是每组都要有数学成绩相对好的学生,这一点由每个班级的学委进行协调.上课时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坐在一起,方便课上讨论和解答问题,课堂上会有相应的练习题,给时间做并请同学回答问题,每组组长每次推荐不同成员回答,教师针对成员的回答情况给个人记分.每次课要使每组至少回答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掌握的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设定问题的难易程度,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特别是数学实验课及统计学中的实践部分,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动手实践情况打分. 2.过程化考试(20%) 根据前期问卷调查,60%同学建议增加考试次数,因此我们根据不同的大学数学科目决定考试的次数,一般是每章结束后进行一次阶段性考试,由同一科目教师统一出题,统一监考,来保证考试严格性和公平性,题型模拟期末考试,但是题量是期末考试的一半,总分为100分,最后取所有成绩的平均数.但是此种改革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是否应该学院增加教师课时值得商榷. 3.随堂检验(10%) 教师在结束一节完整的课后,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做一道思考题.例如讲完导数与微分的概念后,教师给出了这样的思考题:“一元函数的微分和导数是一回事吗?并说明一元函数中微分、导数、连续三者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以小组的形式限时十分钟的时间来解答,并以纸质的形式上交,这样就避免了小组与小组之间抄袭答案的情况,为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增加期末小组成员内部不记名打分的环节.在没有时间检验的情况下我们会布置课下做应用小论文. 4.应用小论文(10%)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准备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学生自己选择,也可让学生根据某部分章节内容或某个题的解法入手,一般没有完整的答案,由学生独立完成.课下搜集资料,进行实践调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可以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另外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最终目标,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使学生能在日常的学习中自动形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也会加大对学生毕业以后工作时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 5.额外加分(10%) 如果学生数学论文完成的较好,或参加数学类竞赛获得一定的名次,或在所在分组内表现优异,可以给定额外加分,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深入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 6.期末考试题型改革(40%) 现在我院期末考试题型为五种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证明题,但是每次题都是“换汤不换药”,而且计算题居多,我们计划改变题库形式,侧重于实际经济应用,针对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出题,增加与专业课的衔接,体现大学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地位.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改革大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促进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数学课程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强系统性等特点,再加上部分知识内容枯燥难懂,教师工作量的倍增,因此考试改革还存在着很多不可测的阻力与困难.考试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会持之以恒并争取尽早实现我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江苏财经学院世界大学城空间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摘 要: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世界大学城的建立已有两年,调查发现,我校世界大学城空间的使用有效性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本文将从获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建设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应用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影响的有效性几个方面分析世界大学城空间的使用有效性,这份研究对真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世界大学城;使用有效性;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吸收丰富知识的要求,越来越多新形式的教学方式的涌现代替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作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一个全新的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基于这样的平台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整合,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将传统的课堂学习和先进的网络学习相结合。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近年来,江苏财经学院积极推广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建设,在这期间,学校要求所有教师更好的建设空间、推动空间的发展、把空间建设成教学育人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交流互动平台和学生个人发展平台,致力于打造信息化校园。并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系。然而经过调查发现,世界大学城在我校的使用差强人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大二大三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共发放1000份网络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50份,有效率达到95%,通过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获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经过分析发现,会计学院学生登陆世界大学城空间次数、并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学习的时间均很少,往往只有当教师在空间布置了作业的时候,学生才会登陆空间学习。才会发生使用空间频繁的情况。其他时间学生几乎很少登陆并学习。而造成学生不常登陆甚至不喜欢通过大学城学习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包括:导航不清楚、访问内容显示速度快慢、常常出现部分内容无法浏览或者链接与显示内容不相符、在完善空间的时候,很多模块不能自动登录、不方便、不快捷,这些因素都使得空间使用者认为想要通过大学城空间获取知识比较麻烦。 (二)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建设教学资源的有效性 世界大学城空间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求教师扔掉手中的粉笔,更多的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来传授知识,当中需要教师熟练运用超链接的技术制作表格化电子教案或者图像教案,需要将教学资料分解为概念、案例、视频、图片等等形式上传到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相关的计算机技能,教师建设空间的有效性势必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 调查发现,70%的学生认为,空间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栏目设置“较好”,但有30%的学生认为这些栏目不能很好的指导自己的学习。说明空间建设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框架设计,但是在支持学习的细节功能上还有待提高。而这些都与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重建设不重应用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教学的有效性 如前文所言,学生使用大学城空间学习的时间较少,而在少数使用空间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空间中不同资源模块也有着不同的偏好。世界大学城空间的资源主要分为这些模块:视频讲坛、新闻分享、图库分享、资源下载、资料上传、留言等等。调查显示,在这些模块中,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资源下载”,而视频讲坛、新闻分享却很少有学生浏览。这说明自主性的深度学习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也反映出空间资源在实现真正的深度整合与深层学习方面还要继续突破。 (四)使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教学影响的有效性 空间教学在“提高学习效果”、“促进深层思考”等方面一般,在“培养学习兴趣”、“拓展思维能力”等方面较差。 三、讨论 通过纸质问卷与网络调查方法,从教学资源获取有效性、建设有效性、应用有效性和影响有效性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空间教学有效性,现有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的有效性处于较低水平,尚需通过建设使用与推广提升教学应用水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教学资源获取有效性方面 应当针对调查显示的诸如导航不清楚、访问内容显示速度快慢、常常出现部分内容无法浏览或者链接与显示内容不相符、在完善空间的时候,很多模块不能自动登录、不方便、不快捷等问题一一改进,这需要空间大学城的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持。同时需要加大建设项目和资源的宣传力度,关注学生的空间学习动机; (二)在建设有效性方面 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世界大学城空间的使用是对高职教师角色的一种冲击,必须认识到,高职院校教师由传统教师角色正向现代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信息技术的研究者、学习者。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教学活动的反思实践者。教师应该反复钻研,在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信息技术的受益者,就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教学整合的途径、方式、模式等。同时,教师还应规划并参与到终身学习的活动中,合理、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轻松地将教学资源、专业知识信息建立起链接,使之前孤立、不连贯的教学变成连续性、协调性的教学。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适应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三)在应用有效性方面 积极促进空间与常规教学的整合,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师和学生采用空间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真正使空间教学适应学习的需求和教学的发展;在影响有效性方面,积极推广基于空间的混合教学研究与实践,突破时空局限,强化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职业环境与财经类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查研究 【摘要】在近几年的社会环境中,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大学生就是话题的中心,就业取向是大学生人生选择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本论文主要对财经类职业环境进行简单的研究,并从大学生角度、学校角度和社会角度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职业环境 财经类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已经是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都进入低迷期,提高就业问题就成为了各个国家中的重点。自从我国高校开始进行扩招之后,每年的各类毕业生不断增加,社会中的需求严重不足,大学生就业形式复杂,所以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就成了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为了使这个问题能够解决,更加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非常必要。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以经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导课程,但相比于国外来说,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还是比较落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改善。 一、财经类职业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财经类的专业人才需求量还是很大,虽然目前应届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困难,但是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职业环境依然比较好,在各职业中,财经类的招聘需求量依然是前几位,根据调查表明,社会中对与财经类的毕业生接受意愿还是很大,有百分之九十的企业可以有长期需要。目前财经类职业环境的优势还有很多: (一)财经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 目前我国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或者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于财经类毕业生的需要还是很多,而且行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也很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的就业渠道也越来越多。比如有很多财经类的报纸杂志周刊等都不断出现,很多非专业性的综合报社都需要对财经做很多文章,这就需要大量的财经记者或者财经编辑,这就为毕业生又提供了很多就业空间,而且很多学校和培训机构也十分需要工作人员。 (二)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稳定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市场中对于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一直都很高,在职业市场的需求中可以占据前三名,而且有很多专家分析在以后的财经市场中,还有很多专业有发展空间,所以相对于其他的专业,财经类的职业环境还是非常好的,毕业生能得到稳定的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 虽然目前财经行业的职业环境相对良好,但是对于但学生来说,这也并不代表财经类毕业生就能在非常容易的就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目前我国财经类毕业生的知识体系还是不够丰富,缺乏社会经验,对于就业信息的获取也没有特定的渠道,只是简单的在网上看看招聘,道听途说。目前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较多,有严重的啃老思想,对于就业的意识也很薄弱。根据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研究,有百分之六十三的财经类大学生对自己日后的就业类型有模糊的方向。有明确规划的大学生仅有百分之二十三,百分之十二的大学生表示目前还没有考虑过就业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很多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与日后的职业生涯都没有太多考虑。百分之五十五的学生对职业只有模糊的概念和想法;百分之二十的同学表示对毕业之后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同学对于未来职业有二到六年的职业规划。而且目前很多毕业生都是从家里到学校里,两点一线,对于社会经验还是很匮乏。很多大学生知识利用假期进行短暂的打工,对于日后的就业问题和生活压力没有准确的认识。简单的以为毕业之后就能找到工作,没有就业的危机意识。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目的不清楚,在大学期间知识混时间得到文凭,不为日后的工作努力学习。 在学校方面,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导还是不到位,教师一般都是使用学校干部或者辅导员,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生涯培训,对于教学来说起不到好的效果。同时,在职业生涯教导中,学校的硬件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大部分都是集体进行讲述,只是单纯的教导理论知识,在实际的实践应用中很少,这种敷衍的教学方式让很多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参与到社会中的关键,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我们的职业能否顺利的进行,能否愉快的工作。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自己的职业观念,提高自己的规划能力,养成终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这样才能在满意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在大学生本身来说,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业意识,并对自己的目标进行激烈。如果有高目标就要努力克服过程中的困难,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向自己的目标努力。不断鞭策自己,让规划成为现实。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明白自己的缺点,了解自己的性格,并且对相关的职业信息进行了解,明白日后的射虎需要和自我的发展方向。对于财经类的各方面知识都进行学习辅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对于学校而言,可以组织大学生多进行职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能有正确的就业理念,增加社会经验,对于日后能够分配职业资源打好基础。 在社会方面,要继续发展财经行业,让大学生能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另外,在教育制度方面要持续进行发展建设。按照社会中的实际需要来设立学科、专业,控制好专业的人数,避免毕业生过于“拥挤”,就业困难的情况出现。另外,要让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化,提高大学生的培训和保障,让大学生的发展更加优化。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基于因子分析的财经类大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影响因素探讨 摘要:在财经类院校进行大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及其对成绩的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拟系统地研究财经类院校大学生数学兴趣培养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探讨提升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模式。同时,在社会就业背景下探索财经类大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和成绩的交互效应和优化调节效应,通过量化的数学模型,分析学习兴趣如何对成绩产生影响,进而提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兴趣;因子分析;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儒家文化 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数学教育家加涅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我国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应试教育方式的影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导致应付考试几乎成了许多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动力,造成了目前大学数学教育的效果差。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当务之急。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学习兴趣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能使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使人感知清晰,启发人的思维和想象,使人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体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习兴趣是指对所学材料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这种倾向使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给以优先的关注,并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自发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自觉调动其学习潜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习者体验到较深层次的满足与愉悦。[1] 数学学习兴趣亦指学习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持的积极肯定地认识、探索数学知识的心理倾向。当学习者对数学的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内驱动力”推动他孜孜不倦地探索进取,并不断取得成效。可以说学习兴趣是数学学习中活动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大学数学学习入门的“导师”。[2] 爱因斯坦认为数学是一门最基础的科学,绝大多数专业教育都需要培养数学知识能力,因为数学有三个显著特点,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数学应用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可是,这些特点也使得数学课堂使学生容易普遍感到枯燥、单调乏味,许多学生是在被迫无奈中学习数学的。消极的学习情感必然带来低效甚至负效的学习效果。如何改变数学教学中的这种状况呢,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也做出了许多研究。[3] 黄友初,杨万铨对大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指出:在数学的教学中要积极拓宽学生的专业思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或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对教学方式采取一定的变革,采用与学生“互动式”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讲点数学史知识,在数学教育中溶入素质教育,做好第二课堂的引导。但是由于课程内容的限制,并不允许所有知识点的教学都采用这种方式,但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刘美秀针对《财经类大学生数学思维与素养培养研究》[4]指出,对于财经类大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重要的“工具”或“方法”,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用数学的方式进行理性的思维”的一种崭新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一种良好的素养,即“数学素养”。受专业性、功利化、实用化、应试性的影响,许多财经类高校的学生把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科视为“正课”。虽然,有些学生也认识到了数学课比较重要,但数学课比较难学,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容易产生畏难的思想。另外,有些学生受中学学习方法的惯性的影响,只对解题方法感兴趣。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毕业后工作中很少用到数学。总之,这些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数学的学习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训练。所以,财经类高校的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认识、态度、方法等等有待进一步改进。 数学教学中,在任意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获得直觉和顿悟的思维方式,使用这类“非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获得新知识的猜想,形成进一步进行数学理性论证的前提和假说。通过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结合数学文化史、数学故事等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产生发展的原因,数学在历史上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开设“数学文化课”。总之,提高财经类大学生数学思维与素养是一个学科交叉综合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同学共同不懈的努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了有效提高财经类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从影响兴趣的内在机理研究其内化驱动因素、外在驱动因素和社会文化调节因素对大学生数学兴趣的影响情况。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南京某大学高校的100名在校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样本含量为男生44名、女生56名,样本的平均年龄为20岁。回收问卷中的有效问卷为95份,有效率为95%。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模型。本研究为了找出财经类大学生数学兴趣培养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如下模型,如图1。 在研究过程中,探寻影响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以及文化调节因素。 2.研究假设。基于影响财经类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因素,本文提出以下3个假设: (1)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受学生内驱认知和情感因素影响。 (2)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受学生外驱社会因素影响。 (3)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受社会文化的调节影响。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影响财经类高校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众多,既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同时也受到社会等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本文明确了兴趣心理结构的逻辑关系后,将影响大学生数学兴趣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以及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的调节效应,据此设计研究所用问卷。 在建立兴趣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相关因素中,将内在驱动力又分为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包括自我效能、学习目的等,如觉得数学学习是否太难,学习数学是否为获得奖学金等。情感因素包括学习兴趣、自信心等,如是否喜欢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获得好的数学成绩是否能增强满足感等。情境因素包括同伴影响、家长要求等,如周围同学喜欢数学导致自己也喜欢。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的调节效应包括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对数学兴趣的影响,以及社会就业需求对数学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如认为财经类学生就业工作后的薪酬高,学好数学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统计分析方法。运用SPSS.18对回收到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因子分析统计方法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 三、财经类大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因子分析 本文运用SPSS.18进行因子分析,对27个变量进行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过程中按照每一维度分别做了这两种检验,以期更好地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本次因子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炼因子,用方差最大法(Varmiax)对因子进行正交旋转。 (一)内在驱动力的因子分析 首先对内在驱动力部分的13个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学者Kaiser的观点,KMO值在0.9以上为极适合进行因子分析;0.8~0.9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0.7~0.8尚可进行因子分析;0.6~0.7勉强可进行因子分析;0.6以下则为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数值[5]。根据表1可知,题项的KMO值为0.871,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值为778.068,显著性值为0.000,显著性明显,说明题项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其公因子方差均在0.5以上,说明抽取的13个变量都能较好得对被抽取的因子进行解释。 表3列出的解释的总方差情况,从中可知,内在驱动力共提取了3个因子,它们的特征值分别为4.060、3.249、1.906,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70.888%,因此可以认为对因子抽取的结果比较理想。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情况如表4。从表4可知,旋转后的量表题项可以分为3个因子。其中因子1对6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B1、B2、B3、B4、B5、B6;因子2对4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A1、A2、A3、A5;因子3对3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A4、A6、A7。根据这三个因子所解释的题项的方向,分别对三个因子重新命名,第一个因子命名为情感因素,第二个因子命名为认知因素、第三个因子命名为自我效能感。 (二)外在驱动力的因子分析 对外在驱动力部分的8个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如表5: 根据表5可知,题项的KMO值为0.787,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值为230.868,显著性值为0.000,较为显著,说明题项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从表6中可以看出:其公因子方差均在0.5以上,说明抽取的8个变量都能较好得对被抽取的因子进行解释。 从表7可知,外在驱动力共提取了两个因子,它们的特征值分别为2.736、1.854,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57.721%,因此可以认为对因子抽取的结果比较理想。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情况如表8。从表8可知,旋转后的量表题项可以分为两个因子。其中因子1对6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C1、C2、C3、C4、C7、C8;因子2对两个题项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分别为C5、C6。根据这两个因子所解释的题项的方向,分别对两个因子重新命名,第一个因子命名为情境因素,第二个因子命名为条件因素。 (三)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的调节效应的因子分析 对量表的第三大部分的6个题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如表9: 根据表9可知,题项的KMO值为0.871,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值为778.068,显著性值为0.000,非常显著,也说明题项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从表10可以看出:其公因子方差均在0.5以上,说明抽取的6个变量都能较好得对被抽取的因子进行解释。 从表11可知,共提取了1个因子,它的特征值为3.758,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62.637%,因此可以认为对因子抽取的结果比较理想。 由于只抽取了一个因子,因此无法进行旋转,所以没有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可参看非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内在驱动力中,影响财经类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因素主要归结为情感因素、认知因素、自我效能感,其中对情感因素解释较强的因子为喜欢数学抽象思维方式的程度,对认知因素解释较强的因子为认为掌握数学知识对今后学问的影响程度,对自我效能感解释较强的因子为自身数学基础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外在驱动力中,影响财经类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因素主要包括情境因素和条件因素,其中对情境因素解释较强的因子为周围同学的数学学习兴趣对自身的影响,对条件因素解释较强的因子为考研中是否需要用到数学;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的因素也会影响财经类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建议 第一,从内在驱动力着手,要增强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只要肯努力,就有能力将数学学好。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从外在驱动力着手,包括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情境的改变,通过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以及漫画式的情境说明,让大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好数学。同时还可举办数学大讲堂、成立数学学习讨论组,让优秀的数学学习者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 第三,从儒家功名文化与就业着手,端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思想,使学生正确树立为社会做贡献、建功立业的理想,并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学习对以后的就业将会有所帮助,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内蒙古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摘 要】 本文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教育、实操教育;搭建实践平台,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载体,“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立创业协会(社团)、举办专项竞赛;设立创业就业扶持基金。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学生专业教育这三者实现紧密结合,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侧重让学生参加学校内外的实践,让学生对自我以及人生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形成自身意象,进而提升学生的事业心与创新精神,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形成创新创业行为。[1]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鼓励高校从学校类型、层次、特点和所处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可以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亟待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应纲领性文件要求,地方财经类高校应顺应并快速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潮流中,抓住机遇,根据学校自身类型、层次,从所属地域实际出发,探索出符合地方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这对于地方财经类大学跨越式发展、推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地方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内蒙古财经大学始建于1960年,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以经济学、管理学、理学为主,法、文、工协调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大学。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MBA(工商管理硕士)、MPACC(会计硕士)、MF(金融硕士)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形成了独有的教育模式。 一、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形成基础课以基础课和必修课为主、专修课、讲座课和实践课为辅的课程体系。 基础知识教育方面,主要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专业知识教育等课程。 在大学本科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自我认知、行业认知、实现路径等方面帮助毕业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优劣势、行业特点等内容,为今后的创业夯实基础。 (1)就业指导课程。为了使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我国就业形势,熟悉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科学地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站在时展的高度洞悉市场需求,完善自我,建立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市场规律的就业观念。本课程的设置应系统的为大学生介绍就业形势分析、就业能力、求职应聘与面试技巧、就业与择业和创业带动就业的内容,力求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指导。 (2)专业知识教育。大学生渴望创业,是创业的生力军,但创业仅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学习创业,将创业热情转化为创业能力,从而为真正创业做好准备,所以,为大学生开设创业的专业知识课程尤为重要。 ①必修课。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18学时,1学分。在本科第三学期开设,注重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必修课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对创业的认知开始,创业需要哪些心理素质、知识准备,如何进行创业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创新思维,各部分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环环相扣,将创业者需要的知识、能力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②专修课。专修课是对具备创业潜质,并且有浓厚的创业兴趣的学生进行的创业实践教育。本课程以短期培训班形式举办,每学期开设1期,每期开设1―2班。专修教育通过面试和创业能力测评的方式选择学生,以实训课为主要教学形式,主要讲授创业能力拓展、创业准备、创业流程、新创企业管理和创业风险应对等五个模块的内容。授课过程应与学生组建创业团队、选择创业项目、创业体验和进入创业过程结合在一起。[3]目的是指导学生为将来的创业奠定基础。 ③讲座课。学校要建立专家库,选聘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创业成功校友和政府相关人员到校作创业讲座。[4]专家的选择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尽可能涵盖各个创业领域的成功人士,便于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创业兴趣的同学进行辅导,使学生可以“零距离”的和创业成功人士交流。同时,积极组织生涯人物访谈活动。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从业者)会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5]通过访谈,了解该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获取相关职业领域的信息,进而判断你是否真的对该工作感兴趣,实际上是一次间接、快速的职业体验。 (3)实操教育。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以教学全程化、目标阶段性、内容项目化为指导思想,在本科教育的1-8学期,把实践教学内容内化为各个阶段的实践项目,具体教学内容包括:项目训练的目的、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准备、实践步骤、学生实践过程应完成事项和课后作业、实践效果评估等。 二、搭建实践平台 (1)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孵化园是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孵化园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具体表现为: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支持;指导学生新创企业的成长。[6] 孵化园要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有序地建设。场地要能够接纳10个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和5个注册新创企业入驻。相关设施要齐备,可以提供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和新创企业运作的房屋、水电、照明、网络和基本的办公用品。最后,还要有完善的软件支持系统,满足学生的创业实践需要。 (2)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应发挥各方积极力量,联系与各专业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单位,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校企共建的工程中心、实验室,可以直接建在企业,也可以建在学校,教师可以在这里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学生可在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专业实习、工程实习等。 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内蒙古财经大学在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努力为学生搭建集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创业孵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实践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指导和帮助,通过提供场地和设备保障、邀请专业导师团队、依托学生社团、构建活动平台等措施,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 2013年11月5日,由计算机信息管理学院20多名师生共同组成的“挑战者”创业团队入驻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挑战者”创业团队于2013年6月成立,并与内蒙古宇航人集团公司合作,为该公司承担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工作成果获得了公司和学校的一致好评。经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与计算机学院对该创业团队仔细考察后,批准其入驻中心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设备、网络、办公场地、创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 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载体 (1)“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 内蒙古财经大学近几年学生的挑战杯竞赛参与度已初具规模,2013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王楠、统计与数学学院梁猛与金融学院王伟华等7位同学的《对“城中村”改造前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探究――以呼和浩特市府兴营为例》的作品获得了自治区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的好成绩。学校以此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广泛进行创业活动宣传,举办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专题系列讲座和挑战杯作品巡展,在全校范围内深度宣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竞赛,提升此项赛事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进一步提高本校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2)成立创业协会(社团)。由内蒙古财经大学团委牵头,组织成立了捷迅创业协会,召集全校有创业兴趣的同学加入该协会,开展创业培训、创业讲座、联系兼职、进行素质拓展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创业综合能力。 (3)举办专项竞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模拟招聘会、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013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和包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内蒙古财经大学承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内蒙古财经大学分赛场初赛于2013年11月举行。通过此项活动,全力营造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着力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本领,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遴选和储备优秀项目,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 四、设立创业就业扶持基金 2013年,内蒙古财经大学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内蒙古财经大学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扶持基金,专门扶持“挑战杯”国赛获奖团队进行累进创新。 总之,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和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既能有效地缓解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又使大学生能在社会中充分体现个人价值。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各环节还存在许多问题,只有准确定位,从不同层面研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创新创业水平。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生活现状调查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结合心理学理论与体育专业学生心理特点,更为全面地调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为代表队的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为代表队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提出要求,为代表队再创佳绩献智献策。 关键词 田径队 课余生活 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生活现状为研究对象,对该校代表队学生课余生活进行调查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实验研究的需要,在中国知网上调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书籍,选取准确合适的问题构建调查问卷。 1.2.2问卷调查法 实验对象为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 1.2.3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山东财经大学田径教练员和班级辅导员的访谈,全面了解分析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队员课余生活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掌握第一手资料。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田径代表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一个田径队的项目、性别以及运动年限等情况往往与这个队的运动成绩等有很大的关系,另外,生活习惯、娱乐方式、性格特征等也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2.1.1田径代表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表1:田径代表队队员基本情况调查表(N=42) 从表1可知,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队员共43人,调查人数42人,其中,短跑项目和投掷项目都是16人,各占总人数的38.10%,跳跃类为10人,占总人数的23.80%,没有长跑项目。男女分布上,男生26人,占总人数的61.90%,女生16人,占总人数的38.10%,男女比例为1.6:1。代表队中项目分布均衡,虽然男多女少,但人数比例适中,符合体育类性别比例特点。 2.1.2 田径代表队运动情况调查分析 表2:田径代表队队员运动年限调查表(N=42) 从表2总结得知,田径代表队队员运动时间为3年以下的有10人,占人数比例为23.80%,3~5年的14人,占总人数比例为33.33%,5~8年和8年以上的各为12和6人,分别占比例为28.57%和14.30%,大部分学生都有3年以上的运动时间,有长期的体育锻炼经历。 2.2田径代表队学生生活习惯调查分析 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往往和其精神状态、生活满意度有直接关系,并且会影响到学习效率和人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习惯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情况。 2.2.1田径代表队饮食状况调查分析 田径代表队大多数人有用餐习惯,占总人数的73.81%,无用餐习惯的也较多有11人占总人数的26.19%;在午饭和晚饭的用餐规律性上,有92.86%人用餐规律,另外很少人用餐不规律,占总人数的7.14%。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田径代表队队员用餐情况基本规律,不过不规律情况主要存在早餐用餐上,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吃早餐的习惯。 2.2.2田径代表队作息情况调查分析 如果一个人有一个科学健康的作息时间,那么也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以及一副饱满的精神状态。所以,养成合理的作息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田径代表队队员生活休闲方式及人际关系调查分析 学生的休闲方式往往能够反映其心理健康程度,从心理学来看,健康的休闲方式可以作为预测心理情况以及其交际情况的指标。反过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人,其生活休闲方式和人际关系都不会太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学生性别比例适中,符合体育专业学生性别分布规律。 (2)山东财经大学田径代表队的学生作息时间并不规律,大部分学生有熬夜习惯,且晚起,午休时间过长。 (3)人际关系方面,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同学关系和恋爱关系和师生关系,部分存在社会关系,并且田径代表队学生乐于跟他人交流交友。 (4)自我感知方面,学生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并且大部分学生的性格和脾气都是稳定的,这可能和身体活动较多有关系。 3.2建议 (1)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养成科学规律的生活习惯。 (2)加强学校管理,丰富校园生活。 (3)加大学校餐厅营养供给,开辟多种营养渠道。 (4)丰富专业课锻炼内容,增加锻炼和学习的趣味性。 (5)培养学生心理学知识素养,科学评价自我。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摘 要: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更好应对风险和挑战,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综合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该项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今后应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除教学工作中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学习方法外,还应在社团活动将二者结合,多方位提高学生财经和思辨素养。 关键词:财经素养 思辨能力 雅典式教学法 实践教学 社团活动 引言 大学教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以宣讲和辩论协会为研究平台,对学生开展培训,做好学生的学习记录工作,加强教学管理,以研究出一整套完整的培养体系,结合教学活动,从课堂内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意义 财经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也是作为财经类学校学生基本要求,它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就业具有积极影响;思辨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言善辩,弘扬观点,更要求财经类学生通过思辨寻求共赢,它作为财经类学子的一项核心竞争力,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这两项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1.1是大学生必备生活技能。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是财经类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今后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处理财务问题,应该具备改善财务状况的基本技能,掌握财富增值所需本领、态度和综合能力等。随着全球化和数字技术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理财决定越来越多,思辨能力在个人操作和团队协作都表现出较强的影响力,而仅从课堂学习财经知识是不够的,思辨是通过日常的思索形成的成系统的思维方式。采取有效的课外培养,对结合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更好做出理财决定,养成良好的生活和理财习惯具有积极作用。 1.2有利于学生更好应对风险和挑战。随着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大学生理财变得更具有挑战性,在预期收益增加、经济前景预测等方面可能承担更多风险。为更好应对风险和挑战,在具备基本的财经素养的时候,思辨能力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有效做出财经方面的决策,进行理性思考,更好应对风险和挑战,这对促进经济和金融稳定都具有一定作用。 1.3能提高学生智力水平。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是财经类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大学是优秀人才培养摇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提升学生智力水平,这对学生更好走向就业市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1.4能更好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和今后工作来说,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内容,也是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存储信息,缺乏质疑精神,必然难以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此外,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还能提升学生智力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擅长发现问题,并应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二、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不足 尽管很多学校都认识到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的意义,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但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存在不足。 2.1思想认识不重视。任课老师思想观念落后,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忽视对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不足,课程安排不合理,师资队伍缺乏,教学管理不到位,课时安排,教材选择等各项工作没有落到实处,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教学和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单一,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简单排练,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应用不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不佳,制约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提高。 2.3忽视课外教育。大学生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也应在更多的学生活动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财经知识尚不足以传授完,素养的培养和思辨很少在课堂中涉猎。学生课外活动较多,但更重视的是趣味性,未将有效的能力与趣味活动相结合,造成课堂能力培养不足,课后活动效用较少。 三、财经素养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对策 为应对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更好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结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3.1明确教学目标。为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培养,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注重这方面研究,提高思想认识,从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以宣讲和辩论协会为平台,对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培训,做好实践教学和相关数据记录,构建完善培养体系。天府学院的校训是“崇文尚武、敏思践行”,利用现代财经观念,指导实用型财经人才培养工作。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具有敢于拼搏、艰苦奋斗的作风,并注重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加强学习。同时还要大胆实践,敢于行动,不要失去商机,并善于思考和行动,在思考和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 3.2创新教学方法。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十分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中综合采用以下有效的方法。 3.2.1雅典式教学法。天府学院注重雅典式教学方法采用,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从而更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将来工作需要。雅典式教学法产生于2 000多年前,最早诞生于希腊,采用启发、提问、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明辨是非,辨别真伪,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该方法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其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该教学方法倡导师生平等,重视启迪学生思维,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组织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多变。同时也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训练,让他们主动有效掌握教学知识。教学中应该重视该方法应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相互讨论,展开辩论,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提高。 3.2.2情境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只有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习财经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也只有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发挥价值,为实践所证明,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情境或现场观摩教学,有效开展财经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将财经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作为情境创设依据,让教学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掌握知识,提高知识应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除了采用情境教学法之外,还要应用实践教学法,带给学生以亲身体验,增进对理财活动的认识。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财经能力,天府学院鼓励学生创办学生企业,理论结合实际,并在宣讲与辩论协会的平台上建立良好的思辨能力培养体系,脱离仅是课堂培养的模式,课堂内外共同承担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职责。 3.2.3发挥宣讲与辩论协会的作用。宣讲与辩论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在辅助财经类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天府学院很重视教学中的演讲,强调语言和综合知识应用,但更侧重的是学生勇气的培养,未有成系统的宣讲与辩论的培养体系。宣讲与辩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注重批判性思维习惯形成和逻辑思维发展。故宣讲与辩论协会主要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宣讲与辩论话题选择,宣讲与辩论内容准备,宣讲与辩论技巧培训,组织校级宣讲比赛和辩论赛,每一次的活动和培训都有数据记录参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组织有效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弥补课外培养中的不足,有效锻炼学生思辨能力,辅助教学活动。 3.3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更好掌握所学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对财经类教学知识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财经素养和思辨能力提高。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财经知识的主动接受者,任课老师加强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主动提问的习惯,锻炼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增进相互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财经素养与思辨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教学中应该认识其重要意义,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财经素养与思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大学财经毕业论文:安徽财经大学软件工程在线考试系统 摘要:该考试系统是基于Web技术的B/S结构和SQL Server 2005的数据管理,针对传统纸质考试中教师对于出试卷,印刷试卷,监考以及批改等一系列不便,开发的一个充分利用了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考试系统,本系统不仅屏蔽了这些缺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增加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实现考务管理的自动化,实现大规模的考试,简化传统考试流程。 关键词:软件工程;在线考试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网上无纸化考试系统因其公正性、安全性、准确性、灵活性、随机性、及时性、方便性等特点,已经成为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认证形式。传统的考试方式一般要经过人工出卷、考生考试、人工阅卷等过程,对于一些课程来说,随着考生数量的增加,教师出卷阅卷的工作量将会越来越大,并且其工作量容易出错。考试系统的出现使无纸化考试成为现实,不仅弥补了传统手工考试的不足,而且还实现了考试的客观性、公证性、自动化组卷、阅卷,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不用印试卷,不用监考,不用讲评试卷。为了方便教师和考生,我们团队决定开发考试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以VB编程语言为主体实现语言,其功能在系统内部由源代码直接完成。用过操作手册,使用者可以了解本软件的基本工作原理。操作人员只需要输入一些简单的汉字、数字,即可达到自己的目标,方便教师们的监督管理。 1 系统需求 安徽财经大学软件工程在线考试系统的开发目标是实现安徽财经大学软件工程考试的无纸化,批改试卷的自动化,充分利用是计算机网络是软硬件资源,实现考务管理的自动化。经过了问题定义,对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此问题可行,进一步做了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等步骤,本系统包含用户信息管理模块,考试题库管理模块,考试模块,交卷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具体实现通过Visual Studio 2010实现网页设计,通过SQL Server 2005对数据进行管理和控制。 2 系统功能实现与结构分析 根据安徽财经大学软件工程在线考试系统的要求,,图1为安徽财经大学软件工程在线考试系统的功能模块图,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详细内容如下: 1)登陆模块:在登陆界面使用者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单击登录按钮,系统通过自动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若可以匹配则登陆成功,否则登陆失败。登录系统分为考生和管理员两种登陆方式。考生可以通过输入学号和姓名单击登陆,匹配后进入显示界面,显示界面显示考生的基本信息,核实正确后便可进行及时考试;管理员可以输入账号和密码,进入系统,通过数据库对用户信息,系统数据,考试评分进行管理。 2)管理员管理模块:本模块可以实现管理员用户对数据库的管理和控制,比如对用户数据库的查询,修改,删除,添加或者对试题数据库的查询,修改,删除,添加,对于用户数据库还可以实现对考试考试分数查询,通过此系统将学生该科考试分数直接录入学生教务系统。 3)考生管理系统:该模块可以实现考生对于考生本人的信息查询,添加,修改,删除操作,考生信息包含考生编号即学号,考生姓名,所在学院班级,考生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4)试卷生成模块:本模块的目标是通过代码控制试卷的随机生成,考生在点击进入考试的时候为考生呈现考试页面,试卷内容随机生成,要保证试卷分配的随机性,如邻座的试卷不能完全相同,如有相同的考题,也要保证题目的选项顺序不同。考生每次进入系统,程序自动的从数据库题库中抽取36 个题目。试卷内容分为选择题(单选10题、多选5题)、填空题10题、判断题10题、简答题4题、操作题2题。 5)考试页面管理模块:学生通过输入用户名密码,与数据库中的信息匹配成功后即可进入考试界面,系统通过试卷生成模块生成考试题目,考生即可开始答题。 6)交卷评分模块:考生通过单击交卷按钮或者考试时间结束交卷,试卷提交后考试剩余时间停止,系统跳出考试界面,后台程序根据之前规定好的题目分值自动计算考试成绩,管理员可通过登陆界面进入后根据自己的权限查看学生成绩。 3 系统数据管理与控制 本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和控制使用的是SQL Server 2005,它是用于大规模联机事物处理,数据仓库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平台,包含有SQL Server数据库引擎,SQL ServerAnalysis Services,SQL Server 复制等等技术,我们使用的是它的SQL Server数据库引擎技术中的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技术,利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技术可以编写和执行查询、管理数据库对象、监视系统活动等,同时还可以帮助数据库管理员完成日常维护和操作任务,提高数据库管理员的工作效率。 4 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5 结束语 一个功能齐全的考试系统不仅节省了基于因特网的考试系统突破了传统考试的缺陷,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本次开发完成了向题库中添加试题,修改试题,删除已经没有过时的试题,学生考试的试卷通过随机生成展示给学生,本文针对软件工程在线考试系统实现考务管理的自动化,实现大规模考试的无纸化,简化考试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开发出了简单便洁,容易操作的系统,能够有效的提高学校组织软件工程考试的工作效率。基于的Web程序设计容易操作,外观精美,通过SQL Server对数据库的管理控制,使得在线考试系统会越来越受欢迎,相信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未来,在线考试的使用会越来愈普遍,其功能势必也会被开发的更加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浅析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 有效地开发与利用青年教师人力资源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现有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应树立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全面规划和落实教师在职培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使教师的劳动能力得以合理利用。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青年教师人力资源 开发与利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各高等院校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相应地不断扩充教师的数量。相关数据显示,这几年高校教师的绝对数量和年龄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高等院校补充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特别是地方高校新吸收的青年教师在各高校的比例越来越大,有的地方高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甚至已达到全校教师的50%。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将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是指高校内具有从事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的总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高校通过多种有效手段,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使教师的劳动能力得以合理利用。高校教师作为高校的办学主体,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中最具有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源。它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推动高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开发和发掘不充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相对滞后。 目前就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来看,行政管理者还未真正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仍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代人事管理的传统思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理念还缺乏了解,在工作中既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又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视人力为成本,仅仅实施简单的人事行政管理。单纯地认为高校的发展就是靠资金的投入,资金的短缺是高校发展的瓶颈,而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瓶颈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片面地认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引进高学历或高职称的教师,却忽视了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和稳定工作。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稳定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性,但其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还未真正落到实处。 (二)高校青年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为了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改善学历结构,大多数学校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但当这些硕士、博士毕业以后却往往又不想再回原单位,由于人才流动不受地域限制,办理离职调动手续比较简单,因此培养的这些高学历人才很轻易地流失了。 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流失包括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显性流失主要表现在:由边远地区的高校流向沿海地区高校,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由办学规模较小的高校流向规模较大的高校,由一般地方院校流向“211”、“985”等重点高校;教师“下海”创业、出国、考研升学,等等。隐性流失则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教师难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本职工作中,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第二职业、社会兼职、应付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等事务上。 (三)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培训和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中心,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一,资金严重不足。一些学校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教师学历的提高和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引进上,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则缺乏培训资金。其二,对于教师的培训,缺乏中长期的规划,仅仅注意到眼前培训工作的需要。其三,培训内容面较窄且单一,仅重视理论培养,忽视实践技能的提高。其四,培训形式简单,多以岗前培训为主,忽视多种培训方式的结合。 (四)现有人力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开发利用。 对于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重“引进”,轻“开发”的现象。一些学校为了提高某学科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不惜“血本”引进年轻有为的博导、教授和博士,招聘范围甚至由国内拓展到国外,耗资不菲,却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这些博导、教授和博士来校以后,要么因实验设备、实验场所等条件达不到开展工作的需要,要么因主观难以适应学校整个内部环境而不能将精力全倾投入学科建设。这种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全局性地利用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阶层最不愿意面对的尴尬境地。所以,我们应该将现有人力资源向现实人力资源合理转化并加以发挥运用,即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为了有效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的劳动能力得以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 作为人才聚集地的高校应转变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职能,树立以“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管理理念。把教师看作是最有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把教师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相关机制,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现代教师管理模式,加快高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进一步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全校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投入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从而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教师的潜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二)全面规划和落实教师在职培训。 教师的教育培训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学校应当着眼于更新高校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全面规划和落实教师的在职培训。对于高校而言,应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高度出发,有的放矢地规划和落实高校教师多学科、多层次、多方式的在职培训,全面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应给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充裕的学习经费和优良的学习环境等条件,对于刚毕业不久的硕士、博士生,要加强岗位培训,使他们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掌握基本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与技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于35岁以下的讲师或副教授等青年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国内外高层次的研修班或做访问学者,促进其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其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激励”一词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行为动机的意义。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人力资源开发中,就是通常所讲的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它是针对高校教师的内心状态和心理需求并进而激发其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管理原则。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高校可以采取目标激励、精神激励、关怀激励等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评级、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学校根据青年教师的合理需要,运用目标的功能,可以激发教师的正确动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并把他们的心理与行为状态导向新的境界,推向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从情感入手,营造一个普遍相互尊重的校园,通过对青年教师的信任、尊重与关怀,满足其自尊需要,增强其归属感和忠诚度,使青年教师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调动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为保障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学校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约束措施和督查制度,以保证高校激励机制的实施。既要表彰合理及时,又要赏罚分明。 总之,地方高校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高校的第一资源,青年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掘青年教师的潜能,提高其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的看法 摘 要: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培养人才模式仍旧过多强调其理论性、忽视其操作性。以情境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才竞争实力,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情景教学;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一、情境教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情境教学内涵 情境教学是实践性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所修专业、课程及其专门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项目执行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1]。情境教学顺应了实践性教学的理念。情境教学的概念,首先由Brown,Collin,Duguid在1988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的论文中提出。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2]因此,情境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一种与现实相似的较为逼真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下鼓励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并对其行为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不但体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的教学理念,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整体策划、过程组织、应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其理论来源于皮亚杰(Jean Piaget)的个人建构论和维果茨基(Levs Vygosky)的社会建构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教学对学习基本持“去情景”的观点,认为概括性的知识学习可以独立于现场情景进行,而学习的结果可以自然地迁移到真实的情景中去[4]。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现代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该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由此可见,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构建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情境教学模式就是这一理论的有益尝试。 二、情境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模块化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特点,可进行以下几种情景模拟训练: (一)工作分析模拟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岗位设置的前提。教师可利用学校有利的资源,如超市、食堂、教学管理部门、保卫处等,预先设定几个典型的工作岗位和职务,这些岗位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各组选择工作分析的方法进行工作信息的收集和工作说明书的编写,最后应将所编写的工作说明书与对应岗位实际工作说明书进行比较分析。此种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计划和组织能力。 (二)员工招聘环节模拟 此环节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招聘环节和甄选环节。招聘环节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一部分学生扮演应聘方,撰写简历,从而学习简历的撰写技巧,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招聘方,根据所招聘的职位,制定招聘方案,设计应聘申请表、招聘广告等,并对简历进行筛选。面试环节,可采用模拟面试的方式,由招聘方设计面试题目,同时运用合适的测试方式,如压力面试、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来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而应聘方也能从面试过程中学习到面试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应变能力的加强。 (三)员工培训模拟 在讲授员工培训的内容时,可由学生轮流充当培训师,通过指定相关的企业培训案例,要求学生拟定培训制度,策划培训实施方案,并实施培训模拟训练,通过现场打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绩效管理环节模拟 在对绩效考评方法和技巧讲解的基础上,可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入具体的企业案例,让学生担任企业的绩效考评专员,拟定各部门或者职位的绩效考评方案,确定适合企业的绩效考评方法,并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进行绩效考评和考评后的绩效面谈,从而提升学生沟通和决策能力。 (五)薪酬管理环节模拟 可与绩效考评环节案例相结合,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设计后进一步进行薪酬体系的设计。或者也可采用人力资源沙盘模拟的方法通过不同薪酬方案的设计来探讨薪酬设计的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激励性和管理有效性等问题。 (六)员工关系模拟 员工关系环节主要关注劳动合同规定,劳资纠纷处理以及员工工作状态调查等问题,因此,可选择若干典型案例,通过模拟法庭来处理各种劳资纠纷案件,或者也可和上述招聘甄选环节结合,制定新员工录用劳动合同,掌握劳动法等相关知识。 由此可见,情境教学法通过与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相结合,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开展情境教学的的对策和建议 尽管情景教学法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比较灵活,互动性强,但依旧是围绕课堂来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教学前应做好充分准备。(1)案例要结合教学的目的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各模块具有流程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从人力资源配置开始,到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识人是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完全可以虚拟现实中的一个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的关键情景和问题都设置在同一个企业中进行讨论学习。(2)要对课堂讨论的内容多少、人员、时间和地点进行合理的安排,并预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作讨论准备,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有足够丰富或精彩的思想参与交流。 教学中,教师要要积极发挥“协调员”的作用,要注意通过适当的引导、点拨和鼓励,激发和培养学生临场敏捷思维能力和辩论口才。因此,情景教学环境下,教师的地位、水准不是降低而是提升,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讨论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借助提示、追问、反驳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的分析、归纳、类比、综合和发散等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恰当的肯定、表扬和奖励以及幽默自由气氛的营造,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愉悦之中高效率地使用大脑,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学习的能力。 教学后,教师要综合学生发言与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尽量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发言进行随堂评定。同时要求学生课后能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总之,情景教学通过多种方法的实施,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与此同时,情境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一的知识传授,有利于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简论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现今事业对员工的管理很重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大的今天。人力资源的管理不管是对国家和事业都意义非凡。我们要想在新的起点起航,取得新的成绩,就要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不断发展提升。本论文通过分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状况,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改进方法,以期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问题对策 一个单位里,不管是国有事业还是民有事业,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小觑。人力资源的管理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并且行之有效。但是,新时期,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固有的方法,还要不断创新。这其中,包括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等。众所周知,新的时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事业要抓住机遇,创造新的辉煌,不能全部都依赖资金的贡献,还要依靠事业员工对事业的贡献。事业里的员工本身就是事业的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宝贵财富创造价值,就要对事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 一、当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并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力资源是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它同时牵扯到体力、脑力两个方面的投入,在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指挥下,对于事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系统而科学的管理运营,进一步增强事业的实力和员工的创造价值。而经济师一职则在事业内部承担了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要么直接参与单位人才的培养,要么创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么从事人力资源体系的修订和完善。我国的事业对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较为传统,一般不过分突出其地位作用或者给予特殊的权力或者待遇。这样导致经济师开展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存在诸多掣肘和诸多不便之处,容易遇到各种阻碍和牵绊。再加之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往往缺乏持续性和连贯性,管理制度不太完善,人治大于制度,给经济师的工作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我国的大多数事业内部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往往被忽视,得不到决策者和上层管理者的一致认同。在事业的运行乃至发展壮大过程中,往往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不置可否,仍然按照人情世故的老一套来。机构设置不到位、人员配备不到位、工作权限不到位、思想观念不到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正规化、专业化管理极不符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设置不到位。许多公司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往往只是把原公司的人事部门换了一个牌子而已,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动气根本,推倒重来,所执行的功能也和原来的人事部门大致相同,没有以现代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方法对公司人员进行管理,仍然以传统的以“人”和“事”为主线的管理模式进行简单粗放的管理,经济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人员配备不到位。在许多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往往配备不足,有些人员是原来的人事部门人员,有些甚至是“皇亲国戚”,给老板的朋友或者亲戚找一个闲差,缺乏真正具有管理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管理人才。特别是经济师人才,在大型国企内部还拥有市场,对于一些小型的公司和事业来说,经济师职位往往都没有出现在招聘公告内。 3.工作权限不到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权力和权限往往不够,很多中小型事业一人公司、“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时候明明制度已经出台,也在正常地执行,但是在落实的时候会遇到来自各方的阻力,甚至涉及重大利益的工作都会撇开制度,完全变成了拉帮派、拼关系等不良行为的市场。 4.思想观念不到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得到许多公司高层和老板的认可,很多人还停留在陈旧的管理观念上面。许多事业并没有把“管理”放到重要和核心的位置上,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其他事务之后,将人力资源部门视作一个管管招聘、解聘、统计人员信息的闲散部门。 三、解决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科学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事业的效益提升和长远发展离不开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发挥,单位应让经济师特别是首席经济师参与到事业的日常运转和发展规划制定上来,科学地制定公司运转制度,正确审时度势,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科学完备的管理体系是经济师能够顺利展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体制保障,是公司能够健康持续运转和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制定完备的管理体系,第一步要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特别是要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各方面状态的走势,同时要认真分析事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找准目标定位,实事求是,不故步自封,不好高骛远。 四、结语 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单位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依靠人的努力,同时也和优秀的制度息息相关。事业的发展不仅要靠金钱的积累,也要依靠优秀的人才来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所以,要提升事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价值,一定要重视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因此,务必要谨慎地编制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培养全能的经济师人才,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推向更高。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论独立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 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压力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办学与教育的重任。独立学院作为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由于教育发展导向和方针决策制定等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在师资方面劣势明显。本文旨在通过对独立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深入分析,依据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浅析构建符合独立学院发展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处于竞争劣势的三本独立学院大学生要想冲破重重阻碍,超越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就迫切需要培养其核心竞争力。而肩负着培养人才使命的独立学院管理者, 必须使用科学的战略指引管理团队,建立并健全创新思路下的独立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各项具体制度,并完善管理方式,力求实现独立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强化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即是根据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要求,经过认真分析与研究,科学预测并分析自身在教育环境中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与措施,以确保学校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拥有足够多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规划,首先要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对教师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校不同的发展战略阶段,需要不同层次和不同结构的教师队伍。 2.优化人才招聘引进系统 人才引进是独立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高效的高校人才引进机制的建立对于缓解当前中国独立学院中如缺少教师,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新学科、新专业定位不准等重大发展问题极具建设性意义。此外,人才引进也是取得高质量教学水平的关键步骤。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绝不应该过度从传统公办高校引进教师资源,而应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具体特色创立其量身打造的人才招聘引进系统,从而有效解决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加强岗位聘任与考核系统的创新 加强目前独立学院岗位聘任与考核系统的创新,具体体现在对于当前教师岗位的聘任工作和教师任职期间的考核工作以及相应的薪酬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加强岗位聘任与考核系统创新的基本思路,首先要对全体岗位有宏观把握,分成大的层次。接下来针对具体岗位对所聘教师进行聘用,聘期届满后实行量化考核。使用量化考核能不断发现在使用定性考核过程中由于外界宏微观环境的变化所日益突显出来的各种问题。 4.改革激励方法 了解了高校教师的具体需要,还可以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对教师激励因素中可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激励措施。站在学院角度,应该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活动,积极购置相关书籍材料,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整个学校充满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在一个充满学习氛围的环境中潜心学习,努力深造。 5.鼓励教师发展的培训与开发系统 独立学院教师培训的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刚毕业进校的青年教师,二是新引进、调入的教师,三是在职教师。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独立学院的教师培训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岗前培训。通过这一过程,为新进教师介绍有关学校的基本情况、主要机构设置和主要校领导的工作部署分配,使新教师对学校情况了解具体全面。 (2)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方法培训。通过配备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进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巩固其对上述四门课程的深刻理解。 (3)教学能力培训。对新进教师进行培训时,可以使无教学经验的教师通过培训直接获得由学校骨干教师所提供的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 (4)在职培训。教职工只有不断获取最新的知识理论和技能,才能不断为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先进文化。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要构建完善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完善定编、定岗、定级制度,做好教师人力资源规划,并在推行绩效薪酬制的同时完善薪酬制度体系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日益加速,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更需要懂得自我导向学习,更新知识。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有促进作用。本文试图探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为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提供支持。 关键词:教师;自我导向学习;人力资源管理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开始出现!并引起很多研究者的认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学习化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1]。终身学习是未来发展的趋势,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今后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特别是“幕课时代的到来,教师原有的思想和理念以及对科技的操作的掌握都不能满足作为现代化教师的要求。作为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自我导向学习无疑是教师终身的课题。正如美国成人教育学者罗杰・哈姆斯特拉(Roger Hiemstra)所言:“在成人教育中,几乎没有什么领域像自我导向学习这样吸引研究者的眼球。”自我导向学习很早就有典范,比如,孔子、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林肯、爱迪生等都是自我导向学习的范例。Guglielmino(1977)将自我导向学习定义为:个人能够自己引发学习,并能独立而继续的进行,拥有强烈的欲望与信心,能运用基本学习技巧,安排适当的步骤,完成学习计划并加以进行。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为教师提供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是目前学校的重要议题,同时教师作为学校组织的成员,学校管理者应提供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以提高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 1 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了搜索。在“篇名”里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进行“精确”搜索,至2016年,只有18篇论文,说明目前关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论文还不是很多,主要集中研讨不同类型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现状。如,何基生《中小学骨干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调查分析》;李艳梅《中学英语教师自我导向学习情况调查研究》,都是关注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现状分析。而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及“人力资源管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0条记录,说明目前国内关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重要情景因素的较少,如何提供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促进教师自我导学学习的文章还是空白。本文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是国外学者及台湾的学者发现,组织情景与自我导向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Marsick和Watkins(2001) 研究成人的非正式学习时,发现不同的工作任务,可以为组织成员提供各样的学习机会及促进成员学习的动机。Lohman(2000) 亦指出组织环境会影响工作场所中员工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欲望与能力。台湾陈静怡(2003)提出组织气氛是否融洽,人员相处愉快与否,都将对员工学习动机、方式与效率产生极大影响。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学校组织如何为教师提供自我学习的外部环境,尤为重要。本文借鉴人力资源管理对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影响,探讨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下,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及积极性。 2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策略分析 促进教师自我导向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下,如何促进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为打造现代化、专业化的优秀教师提供基础,是学校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教师的行为有指向和指导作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促进教师的自我导学学习。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2.1 营造开放的、支持型的学校组织氛围 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要营造开放支持型的学校组织氛围,在管理中尽量以相信教师、肯定教师的方式去管理,不要过多的以“经济人假设”去看待和评价教师,打压教师的积极性。当教师工作取得成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肯定教师的成绩,并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关爱。管理者要善于倾听和接纳教师建设性意见,对教师的工作不过多干涉和限制或者太关注细节的问题,给他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的自觉性一般是比较强的。关注教职工的生活,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让教师安心地自我学习。为营造和谐的工作、学习氛围,办公室的条件改善,学校图书的配置等,都能影响教师的自我导向。 2.2 根据教师不同的需要提供激励措施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和学历的教师在自我导向学习也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年龄和不同学历的教师其内在需要也是不一样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也要考虑不同教师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做到激励达到最大效果。 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帮助教师确立自我学习的目标,做到根据不同年龄和学历层次安排不同的交流时间和学习机会,提供更贴近实际的帮助,领导和不同学历、年龄的教师交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历、年龄的特点,注意说话的技巧和方式,激励教师自我学习。对于年轻教师,新进教师,领导应该关注他们对教学和学校生活的适应性,让他们尽快能融入学校的大家庭里,并鼓励和丰富其自我学习的形式。对于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学历的教师,其学习先进知识和技能掌握要给予适当的激励,并且选取合适的教师进行校内、校外培训,及共同的学习交流。特别是在科研方面,教师需要学校管理者为其提供引导和适合的激励措施,比如说资金的支持、学术成果的奖励等。 2.3 重视教师培训并实施多元化的培训机制 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很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代表学校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重要培训,并根据不同的教师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机制,为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提高及积极性的培养提供条件。在组织教师培训中要根据教师年龄不同、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分别组织教师来学习,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适当安排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时间,让教师了解外面的发展形势以及学习外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的模式。培训的方式和内容以及形式,灵活多样,并且实用性强。引导其不断充实自我专业知识,建立专业晋升的激励机制。 在现代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教师培训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了解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技能。引导教师自我导学学习随时、随处、随地进行。让教师在学习中伴有团队的归属感。 2.4 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促进教师的人际和谐 同伴学习和同伴互助成为教师学习的主要形式,在教师自我导向学习中,离不开团队的作用。团队让教师吸收众人的优点,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建立好的学习型团队,需要教师之间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为促进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比如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师说课比赛等。开展多样的竞赛活动,可以增加教师间交流的空间,提供教师学习的平台。 2.5 引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发展 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必须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促进教师的自我生涯规划和管理的同时,能够很好地引导教师的自我导学学习。而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有赖于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及指导,学校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教师分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这样教师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未来方向,自我学习的动力和目前更加强烈。 3 结语 在学校组织环境中,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需要学校提供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学校主要可以从组织氛围的营造、激励机制的建设、开展多元化的培训、多样化的团体活动及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入手,让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得到更好地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探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尤为重大。经济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立足于新起点,要实现新跨越、夺取新胜利,就要不断改进和创新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制度。为此,本文立足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况,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期更有效地发挥经济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经济师 解决方法 问题 管理体系 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决定一个单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管理固然要靠方法,同时也离不开合理的制度和完善的实施方案。新时代的来临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强的动力,也为国家企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企业本身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资金,更多的要依靠企业本身的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本身的综合实力,就要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进行合适的管理。整个企业本身所包含的事情很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就需要经济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要素就是对经济师资源的管理,当然,发掘和培养人才始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因此,必须审慎编制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方案,健全管理体系,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依托制度和人才优势不断把人力资源管理推向新高度。 一、当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持久性,并非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力资源实质上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过程,它通常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在管理机制的制约和引导下,对单位内外部人力资源进行系统化、全局化管理,以达到提升团队竞争实力的目的。当前,承担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经济师在单位的营运和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或是直接参与单位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或是直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创建。我国的企业对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比较传统,而且一般情况下企业本身并没有对其制定相应的措施。这就对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有时也会导致各种问题,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长期性计划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持久性和一贯性,再加上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因此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陷入了一定程度的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单位长期的规划和发展。 二、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欠缺长远规划 人力资源的管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若一些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仅拘泥于表面,片面地把人员招聘和辞退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就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单一,同时缺乏长远的规划,未能立足于单位发展的客观需求编制人才战略规划。内部岗位的分配欠缺考虑,有的岗位人员配置不足,未能立即填补人才的空缺,阻碍了单位的正常运行。 (二)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有赖于一套完备的体系。目前纵观全国,很多单位并未根据自身所需构建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致使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严格的内容、方式和对象划分。此外,由于一些单位管理阶层的约束和限制,一线职工无法自主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仅传达上级的指示安排,进而丧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降低了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三)奖惩机制有待健全 奖惩机制作为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很多企业本身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在进行奖惩制度的制定时,没有遵从经济师的建议。要整体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就要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以更加鲜明的态度发挥人才管理的优势和作用。然而,为数不少的单位并未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无法综合培养和合理评估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此同时,若缺乏晋升机制,从长远看会降低广大职工的热情,助长其慵懒、浮躁、怠惰的工作情绪,对提高工作效率也是有害无益的。 三、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一)科学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一个单位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经济师的协同参与,单位必须要让首席经济师谋划未来的发展布局,精心规划科学的营运方案,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和主旋律,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在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得到根本落实的前提下,要着眼于人才培养计划,公平、公正、客观、中立地对待每一名员工,切不可偏向于某人,进而系统制定利益合作关系,以便为下一步的人才补充夯实基础。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完善的体系是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要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起系统的人才发展制度。必须立足于时代特征和经济社会新常态,有侧重地推行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切不可故步自封,照搬其他单位的人才管理制度,不然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其次,要善于从本单位人才发展现状出发,审时度势地出台有利于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和智力优势的政策,以保证改革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顺应单位今后的发展趋势。 (三)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培养合格人才 企业本身的员工其实都是十分优秀的,但一定要注重提升员工的竞争意识,只有提升员工之间的竞争意识,才能保证企业的活力。企业的活力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能促进创新性,又能提升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升员工竞争意识的基础上,要对合适的人才进行培养。同时,要以创新的眼光审视人才的发展,着力增强人才的综合素质,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工作干劲,使其形成强烈的竞争发展意识,这同时也是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职责。只有员工深切地感悟到竞争的残酷性和挑战性时,才能充分竞相迸发和释放自身的聪明才智,增强团队的整体活力,使单位又好又快地发展。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不但取决于专业型人才的数量,还取决于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在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同时,要促使企业向“一专多强”的方向全面发展,培养精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经济师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经济师要科学把握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人才发展和培养制度,激发每名员工的竞争意识,加大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力度,争做合格的经济师。企业经济师对于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源控制既能进行合适的把握和控制,又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企业经济师。 (作者单位为本溪满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真人图书馆与高校教师第三年龄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 关于老龄化社会与图书馆发展的议题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如何为老年人服务方面,而甚少关注老年群体对于图书馆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项目,既是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利用,又能助益退休人士达至成功老化,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自身建设需要与退休教师身心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达成图书馆发展和第三年龄教师个体发展的共赢。 关键词 真人图书馆 高校 第三年龄教师 人力资源 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人口局(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简称ECOSOC)在《2009年世界人口老龄化报告》(World Population Ageing2009)报告中指出:当下席卷全球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并将长期持续,且老龄化程度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因此,联合国以及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制定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在《积极老龄化政策纲领》(ActiveAgeing:A Policy Framework)中提出健康、社会参与、安全三大策略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其中,在社会参与方面,特别强调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对老龄人士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与价值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并协助老年人从事志愿服务,反对年龄歧视;倡导集终身学习、工作与休闲于一体的人生愿景。中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2亿,占总人口的15.5%。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以及老龄人口高龄化的人口情势是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面对的人口新常态。如何发掘并善用老年人力资源是因应人口新常态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联合国与世界卫生组织所大力倡导的通过社会参与来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政策思路,将原本被视为非生产性人口或依赖人口的退休群体转变为生产性角色(Productive Roles),这不但可以缓解青壮年劳动力资源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能拓展和彰显老年价值,丰富生命意义,增进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全社会的福祉。 1.第三年龄人力资源的特点 学者皮特・纳什利特(Peter Laslett)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年龄阶段,第一年龄为个体出生至其开始工作之时;第二年龄始于就业止于退休,亦即整个职业生涯阶段;第三年龄为正式退休至身心机能开始快速衰退的时期;第四年龄为身心机能快速衰退直至生命终点。第三年龄是身心状况相对健康的阶段,尽可能延长第三年龄而压缩第四年龄的长度是生命后期的理想状态。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的职业生涯中,其能力轨迹会经历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鼎盛期、维持期和衰退期。通常在45~65岁的年龄段,大多数人的职业能力处于高水平维持期。在紧随其后的第三年龄阶段,职业水平并不会陡降,而是会延续退休前的较高能力水平,然后才开始缓慢下降。此外,从认知发展理论的角度来看,人的智力可以被划分为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液态智力水平至青期达到峰值后会逐渐衰退,而晶态智力水平则到壮年期开始上升,并能通过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得到发展提高。因此,即便第三年龄人士的液态智力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但晶态智力的增进仍然可能令其总体智力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第三年龄人力资源的优势集中体现于其经年累积的知识和经验、尤其是其中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随年龄和阅历增长而增加的社会资本以及较低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所以,开发利用第三年龄人力资源有助于人类智慧和社会文化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尤其是高校教师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持续增加。现阶段我国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士的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在此制度安排既定的前提下,意味着高校教师职场期的相对压缩以及从退休到生命终点时段的绝对扩张,即:第二年龄阶段相对缩短、第三及第四年龄阶段绝对延长。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看,则是投资的收益期缩短。高校教师工作是脑力劳动,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是对知识的理解及创新,该能力在退休后不但不会随增龄而明显下降,反而还可能进一步提高。因此,高校教师第三年龄人力资源所蕴藏的独特经验价值和文化价值,应该被充分发掘善用,而不应被闲置浪费。有鉴于此,以知识和信息的集散地――高校图书馆为平台、高校退休教师以志愿者的身份提供真人图书借阅服务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对第三年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2.真人图书馆的缘起与现况 真人图书馆(Human Library)以人为“书”,特定个体的知识、信仰、族群、政见、经历等都可以成为“书”的主题。读者通过借阅“真人图书(HumanBooks)”与之面对面沟通与分享,于是阅读便不再仅仅是阅读者的单向行为,而成为人与阅读对象间的双向对话和互动。国外多以具有特殊经历或污名化的小众群体为借阅对象,通过近距离交流沟通,加深彼此了解,减少偏见,消除歧视。正如真人图书馆的创立者罗尼・阿博格(Ronni Abergel)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对话的时代,随着对话而来的是理解以及理解所带来的宽容,暴力与攻击源于人们彼此不了解”。真人图书馆让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人进行面对面沟通对话,藉此消除人们心目中对于特定人群的偏见或刻板形象。 真人图书馆发端于丹麦。1993年居住在丹麦哥本哈根的青年罗尼・阿博格因亲眼目睹朋友在种族冲突中受重伤而被触动,于是在哥本哈根成立“停止暴力(Stop the Violence)”组织,以此反对种族冲突,寄望通过真诚沟通让世人摒弃偏见、减少社会暴力。短短几年间,仅丹麦就有逾3万人署名加入该组织。2000年7月,该组织参与共同筹办丹麦罗斯克尔德音乐节(Roskilde Festival),主题是反暴力、鼓励对话及建立关系。真人图书馆于音乐节上首次设立,包括同性恋者、女权主义者、穆斯林、残障者、无家可归者等在内的、身份易遭致非议或歧视的75人获邀作为真人图书供音乐节参加者借阅。该活动旨在让所有参加音乐节的民众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对话来消弭对彼此的误解与偏见。真人借阅活动组织者提出“勿以封面度书(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的口号,鼓励读者挑战自己的偏见,揭下彼此的标签,直面标签背后鲜活的人和事。真人图书馆的雏形便由此而来。目前,真人图书馆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推广,在多元族裔国家的发展尤其迅速。真人图书的主题由最初的边缘化群体相关议题逐渐扩展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重要议题,阅读主题和参与范围日益广泛。 我国真人图书馆的开办以高校为主力。2008年,美籍华裔教授曾蕾在“图书馆2.0中文论坛”上,首次向中国图书馆界介绍了真人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而关于真人图书馆的研究论文则最早见于2009年林梦笑所发表的《图书馆活体资源刍议――以“活体图书馆”(Living library)为例》一文。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我国首家全面开办真人图书馆的机构,也是真人图书馆项目开展相对成熟的机构。该校于2009年3月首次开展真人图书阅读活动,以“鲜悦living library”为其真人图书馆命名;每期邀请校内外各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士作为真人图书供读者借阅,践行“以人为书,分享智慧;众人薪火,传承你我”的主题思想。截至201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共举办了37期真人图书借阅活动,收藏“图书”62册,共有1200余名读者直接参与借阅活动。与国外真人图书馆“一对一”的交流方式不同,“鲜悦living library"的理念更倾向于知识性、专业性,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活动形式类似于小型座谈会的问答交流。目前已有同济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一些公共图书馆开办了真人图书馆服务。 真人图书馆通过营造一个没有压力的阅读场域,令读者与真人书得以充分对话和互动,彼此坦诚交流,让不同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有机会互相认识和了解,为促进人与人的沟通理解以及知识和信息的分享提供了平台。此外,真人图书馆还为倡导阅读提供了新途径。但真人图书馆项目在我国的公众知晓程度很低,现阶段发展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高校图书馆,尚有待宣传普及。此外,尚无高校专门推出以退休教师为真人图书载体的借阅服务。 3.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在健康状况尚佳、智慧不减的同时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职业特点使其养成了对于时代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往往有更高追求。若其能继续投身于教育性活动,不仅可以奉献宝贵的智慧财富于社会、助力年轻一代成长,而且还能丰富退休生活、彰显其人生价值。真人图书馆项目,通过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的志愿者服务,一方面延长了教育投资收益的回报期,避免了人力资本的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退休后的无角色感,缓冲退休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其价值和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避免退休震荡,助推成功老化目标的实现 退休震荡(Retirement Shock)是指退休后,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并伴随着生理、心理的变化所产生的不适应和负面冲击。退休是重大生活事件,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一大转折,这一转折意味着原有生活秩序、自我认知与社会联系的改变,包括:与职场相关联的身份地位的丧失、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目标的重新定位等,因而容易出现退休震荡。退休震荡通常源于经济上的不安全感、人际关系的匮乏感、工作角色丧失及与社会脱节所致的失落感和无用感、对大量闲暇时间的无所适从、自我评价降低等。 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的概念缘起于1950年代,于1980年代开始普及,迄今并无严格的定义。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在个体从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中,如果免于疾病或失能,且认知水平和生理机能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并能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互动,则被视为成功老化。成功老化主要表现为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状况良好;第三年龄期逼近人生终点,第四年龄期被最大限度压缩。 社会老年学的活动理论和角色理论认为,从职场退休后,如果没有适当的活动填补工作角色丧失后的生活空白,则老龄人士的身心衰退会加速,因此需要寻求非强制性的、有意义的社会角色替代职场角色的丧失,通过新的角色活动重建生活目标及自我评价。非强制性角色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且非强制性角色的数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呈正相关。保持较高的活动水平可以令老年人内在需要的角色认同在角色支持方面获得更多的资源,而稳定的角色支持则可保证稳定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越明确,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实证研究显示,适应良好的第三年龄人士往往拥有多重生产性角色(Productive Roles),通过参与志愿组织、教会或休闲组织的各种活动获得符合自己身心特点的替代性角色。越活跃的老人越具有适应力,自我评价也更积极正向,幸福感更强。因此,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参与中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并保持生命的活力。同时,老龄相关政策和项目也应鼓励老人社会参与,并提供恰当的平台让第三年龄人士重新投入职场或参与志愿性服务,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退休人士发展新的社会角色。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正是符合这一需求的服务平台,退休教师藉此平台延续社会角色、保持一定的社会活动水平及社会联系,不但社会受益,还有助于退休教师保持稳定的自我角色认同,缓冲退休震荡,并可从中收获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有益于成功老化愿景的实现。 3.2肯定老年群体的贡献和价值,消除对“老”的歧视与偏见,增进代际和谐 传统社会文化将“老年”形塑为一种问题建构,“老”总是与衰弱、退化、依赖等相联系,而其与增龄伴生的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更丰富的经验阅历却往往被忽视。老龄政策设计也多聚焦于老年人的生计与福利,较少关注第三年龄人士继续服务社会的议题。社会上充斥着对老年的偏见与歧视,甚至一些老年人也不自觉地对号入座,进而强化了社会文化所预设的老年期的负面刻板形象。因此,第三年龄人士重新服务社会,仅延长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期,更是消除对“老年人是社会负担”的偏见的有力证据。 代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之一。不同代人由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的差异,加之生活经历迥异,难免彼此不理解、不认同、不接纳,从而造成代际关系的疏离、隔阂和冷漠。积极的代际互动有利于提升老龄人士的正向评价,帮助老年群体融入社会和维持社会关系,同时消减其孤独感及负面情绪,促进成功老化。第三年龄高校教师,通过真人图书借阅活动与年轻学生展开充分的代际互动,经由对话与沟通,增进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生活场景及其老化体验的了解,消除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歧视,打破老少两代以彼此年龄为标签的刻版形象甚至偏见,从而促进代际融合。而这正是真人图书馆的使命所在:通过对话消除偏见、增进理解与宽容。 3.3充实馆藏资源,促进图书馆对知识的挖掘、转化和传递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在大半辈子的人生历程中累积了许多无法从书本上直接获得的默会知识,当作为真人图书提供借阅时,其自身拥有的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便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真人图书在被“阅读”的过程中,并非如其他阅读介质一般是被动的客体,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导阅读过程,并且与阅读者有话语、情绪、肢体语言和表情的交流互动,而这样的阅读过程是有利于默会知识的转化与传承的。双方在阅读活动中分享观点、技能、价值与知识,思想反复碰撞交锋;阅读者与阅读对象彼此受益、共同成长,因此,“图书”与“读者”之间并无主客二分的截然界限,而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更能激发阅读过程中新知的产生。 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的集散中心,对知识和信息的发掘整理以及提高知识和信息传递的便捷性、高效性、可靠性是其知识服务的重要内容。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从两方面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水平:一方面,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的知识资源充实了图书馆的馆藏;另一方面,通过对真人图书阅读过程中默会知识和新知的挖掘、传递和管理,扩大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存量。读者与“书”于阅读中的互动令读者不易分神,同时能及时获得答疑解惑,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 3.4有助于彰显阅读的本质意涵 关于阅读的本质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批判性识读(Critical Literacy)观点认为:阅读是关于意义的建构,经由阅读者与阅读材料、其所处的生活世界之间的互动后产生,此互动过程重构了文本的意义,读者得以于阅读过程中诠释其所处的世界。既然认知与阅读的本质内涵是世界观的建构过程,而个体世界观的建构原本就与其生活世界中人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真人图书对于读者世界观的建构便具有了双重影响。读者在与真人图书的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有观点的往复交锋、有疑惑与偏见的澄清、有情绪和情感的传达、有超越语言文字的默会知识的传递;读者于此互动中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得以更加直观、具象、深入地理解阅读主题,并藉此对自身的生活世界进行重新编码和意义建构,从而其世界观的建构过程便于此互动中展开。 高校第三年龄教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人生智慧,在学生世界观的建构过程中理当扮演积极正向的角色。较之于讲台授业,真人图书可以更充分地展现其非学术领域的人生智慧和影响力,读者可以收获更多文字阅读无法传递的知识。一本好书,能以“言传”照亮前行的道路;而一本好的真人图书,不但能“言传”、更能通过“身教”‘引领读者人生的方向。 3.5提升图书馆多元化、个性化服务水平,助力阅读推广 随着网络和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阅读介质日益多样化,而纸质图书在阅读载体中的权重在降低。作为追求时尚、求知欲旺盛的高校学生,自然渴望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走下讲台的高校退休教师,以真人图书的身份供学生近距离阅读,这种轻松灵活、不拘一格的新鲜阅读方式既能满足学生对多元化、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需求,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推广;同时也是对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的践行。 4.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的组织实施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各个院系、学校的离退休处建立日常联络机制,这样便于汇集退休教师的信息。图书馆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每一位退休教师发出真人图书志愿者活动的邀约和具体要求,有意为之的教师将自己愿意出借的阅读主题、时间安排、出借要求等具体信息予以反馈。图书馆则据此建立退休教师真人图书资料库并加以编目,根据真人书的意愿、读者反馈等具体情况进行书目的动态调整。图书馆可以为真人图书志愿者提供指南或简短的培训,帮助退休教师了解真人阅读活动的主旨、原则及操作规范等,协助其确定真人图书的阅读主题。考虑到高校图书馆读者的特点,真人书的主题既可以与退休教师的学术背景有关、也可以是教师不适合在讲台上展示的非学术方面的积累和特长、还可以是学生群体高度关注的议题等。 图书馆定期开展真人图书借阅活动,通过在校园网和校园里张贴海报的方式宣传真人图书阅读活动,借阅内容、时间、场地、人数、借阅伦理等细节在对每一本“书”的介绍中均须明确规定;根据阅读主题的特点安排私密或非私密空间;学生则通过管理系统预约“图书”。每一次真人阅读活动结束后,读者和真人书填写各自的简短问卷,便于项目组织者及时获知反馈意见以改善服务。除了涉及态度和评价一类的封闭式问题外,问卷中还应设置阅读感想一类的开放性问题,该部分信息经汇总整理后可以在图书馆网站的真人图书馆版面中予以张贴,这也是知识共享的一种途径。 高校真人图书馆的组织运行应有别于公共图书馆的真人图书项目,应更多结合本校的文化传统、学科特点、读者偏好以及作为真人图书的退休教师的个人特质来提供适切的真人图书借阅服务。第三年龄教师在真人图书馆出借的“图书”内容和风格宜与传统课堂讲授有所区别,应更注重默会知识的传递,同时避免阅读活动演变为学术讲座。 5.人口老龄化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关于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学界并无定论,大体上指图书馆作为社会成员需要承担的关乎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非典型”的图书馆议题,包括经济、种族、环境、战争、社会排斥、宗教等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持久而深远,人口新常态正在形塑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都无法置身事外。因此,高校图书馆不应画地为牢,仅将社会服务局限于知识和学科服务等狭义的图书馆传统业务;而是应着眼时代需要,在更宏观的社会层面审视自身的角色和义务,广泛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主动承担与自身组织特性和资源优势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将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步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真人图书馆的诞生本身就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社会责任的担当。高校第三年龄教师真人图书馆项目,既是对“以人为本”、“知识信息服务”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的践行,又是积极回应老龄化社会现实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同时也符合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退休通常是老年生活开始的标志。然而,退休并必然意味着退出工作,而可以只是工作内容、工作角色的转换或另一种形态工作的开端。老年生活并非人生华彩乐章的落幕,而是新乐章的开始。第三年龄高校教师通过真人图书服务为社会奉献其宝贵智慧财富,一方面增强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退休教师老年期的生命内涵,还有助于延长其第三年龄的长度。因此,无论是从退休教师需求的角度,还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以及社会需要的角度,高校教师第三年龄真人图书馆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基于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本课题的总体目标是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视角,构建基于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教与改相结合的相关教学改革。这也正是《教育发展纲要》要求“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质量年报制度,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由教育部发起,旨在为未来各行各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的工程师后备军。它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本课题主要依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陕西省专业综合试点改革平台和人力资源管理教改卓越班,组建了企业导师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双导师团队,共同教学,有效协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并构建一系列学生综合素质y评指标体系,特色以期完善我校面向制造业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 一、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本课题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内涵建设项目出发,通过对制造业用人单位需求调查,参照国家人力资源职业标准分析,调整确定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以面向制造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为改革核心,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三维”课程体系,通过“三维”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理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学生应用能力和就业目标。具体根据培养矩阵推导出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为基础,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通过实施后,进行评价反馈,具体形成过程见图1-1。 图1-1 三维融合”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图 二、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课程体系实现手段 本项目基于制造业背景通过科学合理的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三维”课程体系,并通过“三维”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理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实施专业理论基础扎实、职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图2-1 “三维一体”课程体系框架图 (一)构建并实现了以面向制造业为对象的特色人才培养领域 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制定培养计划以制造业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上建立的制造业特色课群;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以制造业案例和解决方案为来源,在教学模式上以制造业实习基地和来制造业的企业导师;学生通过制造业为背景的职业资格《劳动定员定额管理师》考试认证;建立了制造业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指导学生培养。 (二)运用培训矩阵推导制定课程体系,确定了具有制造业特色的培养标准 课题组通过走访黄河厂、西玛电机厂、东方厂、华山厂等制造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座谈,又通过调研学习首都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湖南理工大学等六个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的高校,并且和已经毕业的优秀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进行座谈,同时参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确定了具有制造业人力管理培养标准,同时参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通过收集和梳理培训需求出发,确定制造业培训标准,按理论部分、技能部分和素质部分进行划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基础科学知识、企业管理基本知识、人力资源专业基础知识、制造行业知识、领导知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技能部分包括职业技能、思维方式、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素质部分包括团队精神、责任心、人际交流等;运用培养矩阵推导培训计划。 (三)以就业和应用为导向,建立三维的课程体系 课题组成员围绕本课题先后发表20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根据职业特点、就业需求和培养标准,以就业应用为目标,通过培养矩阵推导出培养计划,构建了“三维融合”的课程体系。即以职业应用为理论宽度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并将人力资源职业的典型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导的实践课程体系;全方位、立体化、渗透式综合素质训练的课程体系。的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 1.以职业应用为理论宽度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或岗位实际需要,以应用为目的,以理论应用为宽度,以课程类型和课群为基础进行运作。课程类别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课又分为专业理论课群、特色课群、职业证书课群、人际交往课群。特色课群包括《劳动定额》、《生产与运作管理》、《机械制造基础》;职业证书课群包括《劳动定额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员工心理援助师》。人际交往课群包括《管理沟通》、《领导科学与艺术》、《冲突管理》。 表2-1 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2.以职业技能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将实验和实训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并列的课程体系。按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设计实验实训内容与形式,设计了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项技能实训、人力资源轮岗实训、毕业实习、顶岗实践等,并编写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手册。 表2-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就业应用要求和职业特点,专门设计了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分布在并纳入教学系统。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线,侧重培养学生的人品素质、文化底蕴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从业综合素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表2-3 综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 实施步骤 训练时间贯穿第一学期到第七学期,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会做人;第二阶段:文化修养;第三阶段:技能强化;第四阶段:角色转换;第五阶段:融入社会;第六阶段:迎接挑战。 控制手段 建议学生素质档案,每年定期对学生进行测评,针对存在问题定期进行返馈,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突出体现“教与学、学与练、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形成多渠道、渗透式、全方位三维整合教学模式 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体现“教与学”的结合,主要表现在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互动式课堂,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建立系统化的由学生参与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学与练”结合主要表现在结合专业与课程特点,创造多种实训形式。如:课程内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业务综合实训、顶岗实践等,实施各种形式的模拟实践教学。将学生引进模拟实际的情景之中,在课外创造多种模拟教学形式,如模拟经营、案例分析、情景教学、计算机模拟等多种模拟实践的教学形式。在各类课程体系教学中“课上课下”结合主要表现组织学生成立各种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能力,体味人生,迎接未来的挑战。我系已有各种学生社团等10余个,学生在开展活动中进行学习锻炼,对学生的双导师制专业理论教师和企业导师可随时进行指导,邀请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经理到专业讲课。在各类课程体系教学中“校内校外”结合主要表现在校企资源的共享,校内主要完成理论与实验情景模拟实践课程,校外主要完成专业实习、项岗实践,通过课程和人员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校内和校外结合。形成多渠道、渗透式、全方位三维整合教学模式。 (五)建立了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培养联合体 从本项目开始实施课题组成员在校企协作中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为三维课程的融合实施提供资源保证。成立了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并建立了相关管理章程,为校企协作从制度上和体系上提供了支撑,企业导师由最近的五名发展到十三名,企业实习基地由六个发展到十七个。在专业实验班上建立双导师人才培养方式,初步实践了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组成双导师制框架,企业导师在2013级人力资源培养计划修定时参与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修改和调整,同时3名企业导师参与了实践教学课程大纲的编写及制造业解决方案和案例。从2010年开始企业导师在专业导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综合素质提升训练和课程设计方面进行尝试合作,目前各方反映良好。 三、解决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条件和设备配置不足 虽然课题组老师已经尽最大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但由于经费有限,有些教学软件和教学设备没有办法无法落实,导致有些课程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课程组老师一起努力并落实。 (二)实习基地、企业导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随着学生人数的进一步增加,再加上管理类学生培养过程中得个性特征。原来所建立的实习基地和聘请的企业导师远不能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扩大校企合作范围。 (四)传统教学管理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特色的要求 管理类学生培养,需要灵活机动,而不能仅用捆绑式的课堂教学来实现。所以应该给老师更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企业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从“心验”过渡到“体验”,逐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更加能够实现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的目标。 (五)专业老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还有部分专业老师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不足,需要给老师更多的到企业挂职锻炼,解决专业教师理论精通,缺乏实践经历的问题。 结束语:本课题主要通过对理论基础、现代评价模式以及国内外学生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遵循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生评价体系应具备的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发展原则、明确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基于学生综合素质y评指标的视角,构建我校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以职业应用为理论宽度的专业理论课程评价体系,以职业技能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训练课程评价体系等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其指标体系涵盖了所有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以及综合素质训练课程等的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形式以及实施步骤等各环节的内容。在理论实际中贯穿认知评价、重视学生情感和道德评价、重视学生技能评价、建立“发展型”的学生评价组织架构,构建毕业生跟踪反馈评价体系,以期对我校人力资源卓越管理师培养质量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浅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本文展开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企事业单位在发展中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企事业单位经济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逐渐成为影响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篇文章主要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其问题及产生因素的探讨,提出解决其问题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经济师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体系 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并从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实现对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创新。本文展开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研究,通过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具体探讨,从管理规划和管理体系等不同方面,展开了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能够为其他存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宝贵的建议,具有实践性研究意义。 一、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企事业单位缺乏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 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进程中,需要通过经济师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前景,从经济的角度展开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力。从某种角度而言,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事业单位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就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来说,我国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一般而言,企事业单位中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部分管理人员在对经济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时,仅从表面上对经济师进行理解,没有充分理解其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目前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其发展进程中,缺乏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性规划,并未根据自身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前景,通过经济师的长远规划和经济评估,实现对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此外,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实施经济师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其规划管理的形式也相对单一,无法有效对经济师人力进行适当的分配,以此限制了企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二)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一般情况下,管理体系作为充分管理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性质和质量的要素,是企事业单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就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形势而言,部分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对健全的管理体系,导致单位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管理体系能够依据,而出现工作懒散的现象。此外,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在对人才实施管理和指挥时,并未依据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现状进行分析,导致企事业单位在纳用员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此种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部分企事业单位相关的管理人员在企事业单位发展进程中,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未真正认识到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导致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二、解决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一)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 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实现对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能够有效实现对企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经济评估,最终实现对企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全面促进。在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过程中,一方面,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经济师人才管理人员能力的提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设立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对优秀经济师人才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经济师要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现阶段的发展现状,以及其经济发展趋势,为企事业单位制定阶段性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从根本上提升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管理规划能力。 (二)完善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 在解决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过程中,完善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是尤为重要的。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若想取得有效的发展,必须要从不同方面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创新。首先,企事业单位要大力发展和培养人才,通过对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其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要通过对自身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预测,从经济角度出发,分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合理性。 三、结束语 就当前社会发展现状而言,人才逐渐成为各企事业单位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经济师,在企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分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过程中,主要从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内在管理方面展开探讨,通过对当前企事业单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现状和管理体系完善情况两方面,全方位的探讨目前经济师在企事业单位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期望通过本文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能够为日后其他存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宝贵的建议。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 摘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将直接影响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创新和社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现阶段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结合教师人力资源的特征,从转变观念、科学管理和优化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教师人力资源开发 管理 教育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传播文化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人才竞争时代,要实现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就要始终重视高校教师――这一人力资源的合理的开发、组织、利用和培养,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目标,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培养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现阶段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特征 1.独立性和自我能动性强 高校教师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前卫的国际化自由主义的思想,他们会能动地自我管理、自我创新和自主探索新知,寻找属于自己的宽松的组织氛围和适合自己的自由的工作环境,培养出属于自己团队的科研小组。 2.素质高但结构不合理,闲置现象严重 高校教师普遍接受过较高程度的文化教育,大多拥有教授、副教授等高职称,但现阶段的博导大都是六十年代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们对新时期青年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产出的连续性;有的高校甚至出现老教师闲置而青年教师负担过重的人力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 3.奉献意识强但易于流动 教师曾被人们称之为最具奉献意识的职业。教师是成人、育才的向导,他们奉献全部精力来探索并阐述真理,实践并应用真理,不断的发展和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将自身的知识传播给下一代。但是受到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地域和环境的影响,许多优秀教师人才向更高、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转移,造成部分地区人才资源贫乏。 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需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者、塑造心灵的工程师、智力资源的开发者、传统教育的改革者、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和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其能力、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优劣和民族教育的兴衰。要想确保高质量人才的产出必须重视和实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结合教师自身的时代特色,围绕高等教育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培养其高尚的师德和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师队伍在负载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创造理想的团队氛围,稳定教师队伍。 2.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是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高校作为汇集人才、传播经典的高地和培养人才、知识创新的基地,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和开发人才是高校永远的追求。教师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其潜力开发的深浅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知识产出能力的高低,因此要实现教育创新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开发教师人力资源。 3.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 要确立人才竞争的教育战略思想,从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着手,通过开发教师的能力和提高师德水平、业务能力,不断地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发挥教师人力资源在推动社会的时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一是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运作机制不规范;二是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制度不合理;三是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不佳;四是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 四、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方案 1.转变观念 (1)“不求所有,但求所为”的创新性人才引进观。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不能单纯的重学历、重学术,要综合学校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等德才兼备的战略性人才;结合教师吸收、培养、保持、分配、管理等环节,真正做到“人尽才用”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根据学校的性质、人才市场的需求,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有计划、有意识的对教师进行能力开发、特长开发和品牌开发。 (2)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提高教师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教师人力资源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力量,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在思想观念上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和“智能管理”,注意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能级结构的合理搭配,建立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调整或辞退不能真正履行教师职责的人员[3],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合同制,促进教师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配置效率。 (3)建立科学、完善的培训和再教育机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培训和再教育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环节和基本内容,因此我们应在遵循教师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的目标,有针对性的对教师开展培训和再教育。 2.科学管理 (1)倡导柔性管理,提高教师人力资源的价值。高校应树立“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实行开放、民主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在专业探索、科研团队和工作时间上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自由空间;充分的尊重教师的自我价值和个人需要,鼓励和支持可持续性的教师自主开发;把握高校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教师队伍整体优化的合理竞争机制,建立积极进取的学习型组织,完善学术管理机制 (2)提高管理者素质,系统规划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和发展水平最终取决于管理者的水平。因此,要做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就要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知识、技术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不断地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扎实的业务素质,熟悉高校人才发展的规律,掌握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知识;全面的能力素质,通过知识培训和参观访问,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计划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 (3)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首先,对教师培训和再教育进行监督、跟踪反馈和评估。在培训总表现好、进步大的人员给予表彰,如适当地增加其科研方面的投入;其次,建立知识激励和评价机制。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纳入评价激励体系;再次,在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基础上,增加师德评价。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其行为和言论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3.优化环境 (1)政策教育环境。政策教育环境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导向性作用。因此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政策,广泛的吸纳所需的社会优秀人才,为高校的“人才计划”补充新鲜的血液,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再教育。 (2)工作环境。营造和谐、自由、宽松的工作和人际环境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之一,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浅谈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 要:独立学院的发展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的一条有效途径,独立学院的发展状况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全国高等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独立学院要立于不败之地,就不得不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与使用,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这不仅关系到学院的教学质量,还会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本文从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出发,分析独立学院在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及薪酬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对策 独立学院自从21 世纪兴起以来,发展速度飞快,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绩。而现阶段,独立学院虽然面临着一些发展机遇,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尤其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独立学院发展初期,师资大多依靠母体高校和其他公办院校的外聘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近年来随着独立学院规模的扩大,教师需求量也相应的增加,对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目前各大独立院校大批量的吸纳青年教师特别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教师队伍出现一种“非老即小”的现象,两级分化、教师流动性大等问题,成了独立学院发展一时难以打通的瓶颈,如何攻克这一难题,是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所独立学院,是由宁夏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院设有文学、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2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700多名。学院现有教职工490余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人员占65.7%;专职教师350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60%;兼职教师10人;双师型教师15人。 一、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 1、母体院校或其他公办院校的外聘教师 这些外聘教师主要承担着所属单位的教学工作和日常工作,另外与独立院校签订半年甚至一年的聘期,承担独立学院的教学任务。目前还有很大部分高校依靠外聘教师来承担学院的大部分教学工作,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也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 2、专职教师 这部分教师由独立学院自主招聘,签订劳动合同,实行“人事”,大多吸纳的是应届硕士毕业生,将成为主要师资力量,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对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专职教师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专职教师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专职教师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过高:2013年为82.7%、2014年为79.5%、2015年为74.4%。比例正在缓慢下降,但是均高于百分之七十。另外,我院目前青年教师中具备初级职称的占了绝大多数,而中级和副高级以上却寥寥无几,具体如下表所示: 3、返聘教师 从母体高校或其他公办高校聘用,这部分教学经验丰富,主要是一些离退休教师,年龄较大,而且要求的薪酬更高,承担教学的同时还承担各系部重要的行政职务。近些年来,随着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以及对青年教工管理人员的提拔,我院目前返聘教师的比例也在逐年降低,逐步得到改善。 二、独立学院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独立学院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大 新华学院与其他公办院校相比,专职教师大多数是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由于受到编制的影响,大多把自己的目标放在公办院校,独立学院好不容易花精力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一旦有机会又“跳槽”到公务员队伍或者公办院校,不乏许多骑驴找马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是外聘教师,仍然是独立学院的主要师资力量,大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教学理念,但是也有一些责任意识不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认真,经常出现随意调停课现象;外聘教师平时与学生沟通较少,而且由于其人事管理权限也不在独立学院,人员稳定性也很差,进而很难进行统一化管理。青年教师流动性大对学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的损失,令学院领导十分头疼。 2、教师培训机会较少,渠道较单一 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增长,教师作为传道者更加需要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所以针对教师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独立学院的教师培训主要包括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进修、出国留学、访问交流或合作研究以及学术等形式,其中,岗前培训作为教师的入职培训,培训内容不具针对性,出国培训及在职培训由于经费数额支出较大很难获得独立学院的支持,而其他少有的培训机会也被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个别专职教师包揽,其他人员获得培训的机会较少。 3、绩效考核标准难以量化,考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在绩效考核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在对教师考核的过程中,简单的把教师工作量作为指标完成的标准,而忽视教师的工作质量和个人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很难量化,在实际的考核中出现问题,考核指标不明确,考核结果不公平。仅根据教师的工作量来发放工资,绩效考核在其中发挥不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一些学校在实际的全方位考评中,学生以及管理层对教师的打分都是形式主义,一团和气,考核结果失去信度,难以评出优秀绩效人员。 4、薪酬结构不合理,外部竞争性差 薪酬包含基本工资、可变工资、福利等报酬。基本工资是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岗位性质、教师职称、工作工龄、工作能力等因素来决定;可变工资是对超额劳动或高绩效工作的一种货币形式的补充性劳动报酬,如浮动课酬;福利是员工的间接报酬,一般包括健康保险、带薪假期、过节礼物或退休金等形式。而独立院校教师可变工资部分大多只与教师教学工作量挂钩,激励性差,福利对比公办院校更是望尘莫及。特别是新进的青年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在横向对自己和公办院校就业的同学待遇比较时,容易产生失落感,导致工作积极性差,影响教学质量。 5、同工不同酬 目前独立学院大多都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薪酬分配显失公平,主要表现在独立学院内不同身份教职工不能体现“同工同酬 ”的要求 ,其中 ,收入较高的教职工都是高校和投资方委派的人员;而独立学院自身聘任的专职教师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较高低不一,在学院内部比较,则明显低于母体高校和投资方委派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造成同一岗位不同性质的教职工收入差距较大,不能体现“同工同酬”的分配原则,这极大地打击了自身聘任教职工的信心,这种分配方式一方面与劳动法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造成学院凝聚力、向心力不强,长期的不平衡感与被忽略感必然会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三、独立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1、完善招聘机制,提高教师的稳定性 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首先要从招聘入手,无论是外聘教师还是专职教师,都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选拔机制。在甄选阶段,应该注意选聘本土化,一方面可以减少异地招聘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就近聘用人才,稳定性高,他们可以安心工作的同时又能照顾到自己的家庭,而且他们对于薪酬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同时在一些重要岗位,高薪聘用一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而对于一些普通岗位,可以适度降低学历和职称要求,避免大材小用导致人才流失。 2、加大培训投入,建立多渠道培训模式 只重视人力资源的使用而不重视培训,使得教师对于自身职业发展路线感到迷茫,导致人才的流失,对于整个学校的教学将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所以加大培训的投入也是基于学院长足发展考虑,对于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的培训,鼓励其出外访学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开阔视野,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当然,自主培训也是一种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比如业余时间可以进行网络培训,通过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网络教学视频,弥补自身教学上的不足。 3、运用行为锚定量化方法,建立公正的考评制度 通过对教师公开、客观及细节的绩效考核,有助于独立学院筛选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并及时淘汰不称职的教师。将教师绩效标准进行量化,工作内容进行细化,通过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方法将他们完成任务中不同的行为定义不同的水平刻度,把定性的事情用行为刻度给出结果的分值,直观反映他们行为之间的差距,在比较中得出学习标杆。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例,可以编制一份关于评估教师课堂教学技巧的行为锚定量表,定期组织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及院领导进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分,并计入年终绩效考核分数,一方面能够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发现表现优秀的教师,并予以奖励。同时对于教师的科研成果、及学术创新等活动也要纳入到考核体系,不能单方面重视教学而忽略了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 4、调整薪酬结构,提高薪酬的外部竞争性 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的吸引和保留。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校,应该建立具有较强外部竞争力的薪酬机制。在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及福利中,应该着力加大绩效工资的比重,而绩效工资是根据教师绩效结果来决定的,在教学及其他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可以给予高额奖励。基于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制度,在薪酬分配时只“学历、职称、年龄”等硬指标,而对于能力这一软性指标没有加以重视,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5、同工同酬制 教育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教职工,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教职工享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应为其提供社会活动、表彰奖励、工龄和教龄计算、职务聘任和业务培训等权利。 这系列的政策措施,使独立学院教职工吃了“定心丸”。独立学院自身聘用的教职工薪酬可参考举办高校和投资方委派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实现同工同酬制。享受同等用工待遇,增强自身聘用教职工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稳定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发展。 所以建立以岗位为基础、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相结合的薪酬体系是独立学院寻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当然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笔者所了解的一些独立院校,通过提高教师超额课时费用、根据学生人数来核算课时费及晚上上课给予课时费补贴等,提高教师的收入,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薪酬的外部竞争性。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民办高职院校已经取得一定发展,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人力资源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资源,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力资源, 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高低和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教育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师人力资源方面缺乏以人才为本的理念,在人才的引进、使用和稳定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民办高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文化建设、师资培训及薪酬管理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对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政策支持,民办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在办学规模与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教师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力资源,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教师素质的高低和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学院的教学质量与口碑,关系高职教育事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目前在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尚缺乏“以人才为本”的理念,在教师的招聘、选拔、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 (一)学院高层及人事管理者尚未确立教师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首先, 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只重视传统教师人事工作,很少在院校设置独立的“人力资源部”,并且他们思维方式及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仅限于处理琐碎的事务,并没有对学院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深入的钻研,更没有为学院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与竞争机制;其次,对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基本的认识,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人事部门制定的制度主要基于领导的安排或意识,缺乏客观性,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监督机制,随意性大;再次,高层领导认为高职院校发展主要由于资金短缺,所以他们把经历过多放在资金的周转上,忽略了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吸引人才等。 (二)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新老交替。随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但是教师队伍的发展却满足不了学校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实践课指导教师严重短缺,根据调查,有的老师同时带4门课,一周课时达到22节;其次,教师学历偏低,普遍为本科学历,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30%的目标;再次,年轻教师与退休兼职老教师比例过大,骨干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出现了新老交替面临严峻形势。 (三)“单师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从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这是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的重要区别。但是,随着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却出现了“单师型”教师比例偏重,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的现象。这是因为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毕业于普通高校,他们虽然能熟练讲授专业知识,但是社会锻炼较少,实践经验不足,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动手、实训等能力,这些与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进行实习实训指导的“双师型”教师相比差距很大。 二、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积极建立“教师人力资源是高职教育第一资源”的理念。首先,民办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牢固树立“教师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在学院设立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逐步建立并完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实施过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加强对教师人力资源的深入研究,拥有完整的人力资源观念与思路,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做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 (二)探索和建立新的用人机制。首先,引进优秀教育人才不仅要从省内更要面向全国,这样才能做到“广纳贤才”;其次,在住房安置补助、子女就学、研究经费等方面要给予引进的人才支持和优惠,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再次,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同时建立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稳定人才,这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一个重要环节;最后,要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在生活、工作上给予支持,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通过举办联欢会、各项比赛等,营造健康、团结、温馨的氛围,让教师感受家的温暖,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以上措施,真正做到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不断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吸引。 (三)引导并加强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首先,在青年教师入职前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制定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结合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帮助教师树立职业理想,使他们能够把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到一起。再次,青年教师也应该根据学院的培养计划有针对性的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借助学院的发展实现自身的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研究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招聘到优秀人才从事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然而当下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师招聘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针对我国当下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存在成因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此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带来些许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高职;教师招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多种就业选择,高职院校的教师力量的空缺越来越大。招聘作为高职院校吸收教师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被广泛采用的同时还普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对此展开相应探讨研究和对策建议。 一、我国高职院校招聘教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的现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快速扩招带来的师资人员缺口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为了弥补师资力量的空缺,不断开展教师招聘工作。但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和本科类院校教师社会地位以及福利待遇的差距,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倾向于去本科类院校从事教育工作,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高职院校招聘到的教师大多是应届毕业的研究生,缺少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往往需要高职院校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培训。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差距,使得更多的高职教师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造成高职院校的教师力量空缺情况愈加严重的情况。 2.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存在问题。(1)教师招聘前期准备不足。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板块中第一个板块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规划,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也应当建立在详细教师招聘计划的基础之上[1]。缺乏科学理论和详细计划指导的教师招聘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当下我国的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工作大多缺少详细的准备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负责招聘工作的人事部门是缺什么人招什么人,没有具体、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招聘前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好,导致招聘工作程序混乱,严重影响教师招聘的工作效率和高职院校的形象。(2)教师招聘渠道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主要采用的是网络招聘和现场招聘两种方式。网上招聘信息后,人事部门会收到大量的应聘简历,这些简历鱼龙混杂,需要人事部门一一甄别,而且其中大多数简历来自应届毕业的研究生,真正满足高职院校招聘条件的应聘者寥寥无几。这种招聘方式不但会给高职院校人事部门带来沉重的工作负担,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而且招聘效率较低,难以招聘到真正符合招聘要求的人才。现场招聘的情况较之网络招聘也不遑多让,这两种方式都很难招聘到专业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等高层次或者高职院校急需的“双师型”人才。(3)教师招聘考核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会制定一套相应的考核程序,每一步程序都会各自考核的要点,但还是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招聘考核主考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并持证上岗,而是用人部门的领导凭主观臆断来面试,没有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使得教师招聘工作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给高职院校的长远性发展带来不利影响。(4)教师招聘成本较高、人员流动性大。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职院校的扩招,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福利待遇较之本科类院校的差距使得很多高学历人才不愿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师工作;高职院校之间也想尽办法互相争取教师人才。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制定出非常优厚的待遇来引进人才,给高职院校的财政带来额外的负担。此外,高职院校教师的人员流动性也比较频繁,具体表现为:由民办高职院校流向公办高职院校,由内地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很多高职院校新招聘来的教师还没工作多久就被另一所高职院校挖走,高职院校之间人事聘用方面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1]。 二、问题成因分析 1.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和规划。导致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工作和日常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缺少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和规划。没有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制定合理的招聘计划,导致教师招聘工作准备不足、招聘渠道单一、招聘考核不合理等问题;没有基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做出分析,只求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顾此失彼,影响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2.薪酬管理过于简化。对于招聘来的教师,薪酬管理过于简单,只是按照学历、职称、课时等进行薪酬计算,并没有把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与薪酬挂钩,无法形成绩效工资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2];另一方面,很可能因为过于简化的薪酬管理而导致教师资源外流,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2]。 3.高职院校过于偏重评估。高职院校为了评估需要,过于注重应聘者学历和职称的要求,本着参加评估的需要而大量高薪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忽视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高职院校真正需要的“双师型”人才和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人才聘用比例偏低。这种失衡的招聘比例,录用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但教学实践能力偏低的教师,影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还给高职院校的财政带来称重的压力。 三、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是高职院校招聘成功的必要前提,对此,人事部门必须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教师的需求与供给,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招聘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因此,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根据发展战略,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然后根据组织发展战略,做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编制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组织的整体发展战略。另外,规划的制定还要充分考虑到人员结构和层次的合理安排:既要重视教学部门,也要关注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部门;重视发展学术骨干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一部分高层次管理人才[3]。只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外部人才需求规划,高职院校就能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人力资源招聘[3]。 2.拓宽教师招聘渠道。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时应当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信息,通过互联网、专业性报刊和杂志、以及校园宣讲、教师推荐等方式招聘信息,虽然专业报刊和杂志等传统媒介的作用在当今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有所淡化,但这些平台能够更加直接地面对高层次、高职称的人才,招聘到更加符合招聘条件的人才。另外,还可以选择比较有名的猎头公司,通过猎头公司专业化的信息和指导,招聘到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的成功率会大幅提高。最后,还要缩减对迎接毕业研究生的招聘比重,增加对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从教师招聘方面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做出相应的准备和贡献。 3.制定合理的招聘考核方案。对于招聘考核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成立专业的招聘考核小组,聘请专业的面试官进行招聘考核,确保招聘考核的科学合理;另外,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师招聘工作时必须明确对应聘者的各项要求。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为例,在招聘时就应明确该职位需要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工作年限、语言表达能力和相应的教师资格等条件;还需制定合理的考核程序,针对应聘者的各方面素质做出科学、全面的判断。以笔试环节为例,不仅要通过笔试考核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还要对应聘者的教师岗位知识、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学测试等内容进行考查,同时还要降低笔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所占比重,让更多的应聘者进入到面试试讲环节,有利于招聘效率的提高和人才的选拔[4]。总之,高职院校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以科学人才观指导教师招聘工作,构建与院校发展相适应的招聘考核方案,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为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做出积极贡献[4]。 4.缩小招聘成本,提升招聘效率。针对高职院校招聘成本较高、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缩小招聘成本、提升招聘效率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时,要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招聘工作,一切工作以人力资源规划为指导,能减少招聘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财力浪费;另外,在教师招聘时应当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说明教师的离职责任和代价并据此签订合同,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控制教师人员流动频繁的问题。通过这两种手段的施行,将高职院校的招聘成本和人员流动频繁带来的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5.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对于招聘来的教师,要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将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水平与薪酬挂钩,设置绩效工资和有效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归属感,结合离职责任和离职代价,有效控制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较大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师招聘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招聘前准备不足、招聘渠道单一、招聘考核不合理、招聘成本高等,深究其形成原因,则是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制度过于简化、院校招聘比重不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提出了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拓宽招聘渠道、制定合理的招聘考核方案、缩小招聘成本,提升招聘效率、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确保高职院校教师招聘工作能够科学合理、快速高效地进行。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个人拙见,其中自然不免有偏颇失当之处,希望各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前辈和同行多多批评斧正。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浅析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是如今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对企业尤为重要,经济师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企业本身是对经济师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变革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要改革和创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问题需要经济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体系;经济师 1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企业的基础工作中投入脑力、体力和智力。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力资源。其次管理者通过对企业的沟通和指导,在企业合理且有效的管理系统下,对团队的内部和外部人力资源合理高效的运用,企业和团队通过管理的方法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最后合理运用企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会使公司更快速又稳健地发展。 企业团队目标的实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和意义,在企业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中团队和个人的目标也会实现,这是一种双赢的状态。人力资源在调整团队中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同时也在合理地组织安排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安排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从而达更好盈利的目的。[1] 2企业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上各种行业如果想要得到发展就离不开人才,当今科技的发展如火如荼,人们在享受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将集中在科技上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的身上。这些人才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师在企业中直接参与规划,是企业发展和规划的执行官。 2.1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不健全 企业中大部分员工被认为是公司的附属物,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是必须做到的一点,很多企业因为没有利用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和录用员工的时候造成了公司人才流失的情况。公司在对员工的考勤以及各种手续的办理时人力资源部不完善会给公司后续的管理带来很多不便,这些缺失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制度,使公司无法快速发展。 2.2人力资源管理没有长期的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与完善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但很多企业只是表面的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只适用于招聘和辞退中,没有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2]所以,很多企业中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长期的规划,管理的形式也比较单一,没有依据公司的需求和条件综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分配员工工作,对企业人员不够了解无法进行合理的分配,缺人的岗位无法及时地补充人员,种种因素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 2.3奖惩机制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中奖励与惩罚机制是重要的管理手段,每个企业中奖惩机制都占有着重要地位。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企业中都是不被重视的,企业在奖惩制度的制定时大部分都不会咨询经济师的意见。这种做法使得企业的奖惩制度存在十分大的漏洞,甚至会导致有的员工拿这些漏洞和缺失做文章。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奖惩时,会致使不公平事频频发生。奖惩制度的完善程度是影响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2.4缺乏新血液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中缺少新员工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企业若是一成不变就不会发展,企业中很多老员工的思想是陈旧老套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创新思想,需要与时俱进的变革,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缺少新的血液,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25人力资源吸纳使用不当 目前还有大部分的企业是家族模式,小的企业会因为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不够强等诸多因素在发展上受到许多限制,这些小的企业在初步成立和建设的发展时期想要得到自身所需人才十分困难,企业吸收的大部分都是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和应届毕业生,这个时期很难招聘到经验丰富且素质比较高的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员,这种情况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可用人范围,人力资源结构上也会造成极大的损伤,这些因素间接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和活跃性,那些想凭借自己真才实学升迁的员工也无法得到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3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3.1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管理想要得到保证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体制,人力资源要想进行恰当的管理,尽最大能力地避免问题的发生,制度的健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先发展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因为资源管理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对待人力资源管理师要做到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直接使用其他企业人才的管理体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做法会导致企业在管理中产生各种问题。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和评估预测进行管理改革,以确保经过改革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适合企业发展的。 3.2提高人才能力 为企业提供培养需要的专项型人才是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在管理中需要加大对员工的考核力度,企业中好的管理者出现之后,才能可持续发展,可发展的空间也会扩大。企业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创新意识,达到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适合企业发展的目的。 3.3针对企业制订合理发展计划 企业从战略计划中表明公司的未来发展需要经济师的参与,企业要让首席经济师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有了认识之后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在规范的管理体系制度下有规划有目的的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对待全体员工要做到一视同仁,利益合作关系也需要系统地制定,有了系统的支撑,人才的补充才能成为企业继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4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 培养员工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是经济师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员工只有认识到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才会有危机意识,从自身出现竞争的意识,竞争能激发人的潜能,树立一个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或是规划,更认真努力的工作,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5提高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理念,从这些理念中可以看到这个企业发展和奋斗过的痕迹,好的企业文化能促进员工更好地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公司的人力资本。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个企业文化和理念的传播者,管理者需要随时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实践中结合理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3]同时,企业中员工的追求与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如果保持一致,基本处于同等水平线时能够激发员工更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结论 如今人才在社会中的需求越来越多,逐渐体现出企业经济师的重要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需要企业经济师对其进行合理地把握和控制,在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经济师的培养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在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时,重点要培养内部员工的竞争意识,重点培养表现突出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优秀的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师。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这些条件都可以加快经济师人力资源的发展,完整的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建立能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产生互利双赢的局面。 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到了各个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在社会制度的改革中,高校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的模式也已经逐渐进入到了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然而当前的各校人力资源中所采用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呈现得较为混乱,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呈现出了较为慌乱的模式,相关的管理人员不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地控制,进而教师的绩效考核模式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对管理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排除当前的障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在建构的过程中才能够顺利进行。在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各个高校应该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结合自己学校的现状,建立一个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构建方式。 关键词: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 教师 绩效考核模式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目前的形势 当前,国内外的管理信息技术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这样也带动了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种信息管理技术普遍存在的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也逐渐被高校广泛的使用和认可。在此发展过程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关教师们的绩效考核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很不利于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对于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创新。高校在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过程中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如何将高校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成为当前较为重要的问题。随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构建的影响的逐渐增加,这些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然而,这些关注对现在的问题并没有提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得高校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构建过程中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教师绩效考核模式中面临的问题 1.高校管理人员对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了解较为浅薄 高校的管理层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基本认知的了解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绩效考核的发展速度较为快速,使得高校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的了解教师的绩效考核模式,对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了解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这将会大大地降低绩效考核为高校人力资源建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对问题的忽视只能使得解决问题的措施等出现滞后的现象,这样很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在高校中的构建和发展。不能够掌握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基本知识就不能够了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特征,进而也不能够运用这个特征。同时,不了解基本知识也就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优点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发挥,这会减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能够为高校带来便利的机会,说不定还会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建立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高校利用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技术较为落后 当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地改进过程中,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相关技术也已经以不一样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除此之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模式平台以不同的方式逐渐被公众接受,也逐渐在高校中流行。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对教师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还采用较为落后的绩效评价技术,较为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平台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在社会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平台的需求。当前,随着社会对高校要求的不断提升,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也相当重视教师们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而社会对绩效考核制度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当前,大多数高校还未赶得上时代的进步,所采用的教师考核制度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这使得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过程如果不能够采用较为先进的制度,很难在高校的竞争中长期稳定的发展。落后的绩效评价有时候会对教师们的教学效率作出不恰当的评价,这将会影响教师们的信心,进而影响教师们的教学效率,这很不利于教学事业的发展,对于学生学习的途径也会有一定消极的影响。 三、改善高校建立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方式 1.提高管理人员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理解 高校在将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有进一步的理解,除此之外,高校之间应该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得高校的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进行合作。在高校中应用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基本概念的认知能够帮助高校在创建人力资源管理中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过程中提高效率。假使能够将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相关知识合理的加入高校的管理制度中,再将其融入到高校对教学效率的管理过程中,再加上高校自身发展和创立的特点,将会为高校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只有掌握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的基本理念,才能够拓展其他方面,进而创新教师绩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由此看来,高校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正能量作用。 2.将教师绩效考核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作形式进行改革 较为先进的绩效考核制度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帮助改善高校对教师们的绩效评价,高校能够改善的包括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学校教师的特色,创建适合自己学校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制度。较为落后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只能够使得教学效率、管理效率等产生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对于高校在社会中的发展具有消极作用。将较为先进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应用到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能够缓解这种滞后性,能够为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带来新的发展前景。好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不仅仅能够帮助高校能够稳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效率,这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高校将绩效管理应用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也能够为其他行业作为参照,其他有兴趣的行业也可以借鉴高校中较为良好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为自己的行业带来最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的管理已经有了一段历史,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当前高校在将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高校应该在这种绩效评价将会成为主流趋势的背景下,运用适合自己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这样才能够大大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除此之外,高校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高校人力资源的特色,建立适合自己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方式。只有适合高校本身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才能够使得绩效考核制度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为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作出较为积极的影响。这样也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效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这样一来,高校的办学效率也会越来越高,这对于今后整个高校行业的发展都会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固发展也有好处。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篇1 成本会计工作包含成本的核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预测等工作。随着经济和企业的不断发展,成本会计已成为企业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逐步形成单独的成本会计体系,是企业管理会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经营效益,为经营决策提供更为真实可靠和有价值的信息依据。企业应认识到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适应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发展。为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提升运营效率。 1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1.1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节点前移 随着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财务工作环节也开始前移,不再仅关注会计核算工作,预测分析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促进了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从事中的成本核算控制和事后分析,转变为事前预测、规划和决策,成本预测决策成为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环节。由于成本预测和分析,可以为企业后续的成本管理提供预算目标,也可以通过本量利分析等工作方式确定企业的成本目标,为后续成本计划、成本核算等工作提供依据,已然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业之间产品服务同质化发展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成本预测是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2信息技术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方向 在如今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工作实现了高度的系统自动化,信息化也是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为如果成本核算管理等工作仍然是手工进行,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工作,不仅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还有可能因人为因素带来很多不可避免的失误,影响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系统来开展成本会计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还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对工作造成的影响。而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精进,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成本会计信息化进程必将加快,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1.3新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推动成本会计的变化 成本会计在发展过程中,账务处理和管理方法不断增加和优化创新,在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标准接轨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也逐渐与国际趋于一致。例如逐步推广的作业成本法,基于作业活动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企业成本,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然而,作业成本法是企业成本会计的下一步发展趋势和方向,并在不断完善。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一些管理方式,带动成本会计工作不断创新,日益精确。 1.4成本会计的范围愈加广泛 成本会计最初是为了控制生产企业在生产环节相关成本而产生的,其使用面较窄。而在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对于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视,成本会计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不同行业、不同环节、不同工作方面均得到了扩展。例如,成本不再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包括企业的销售环节、研发环节、管理环节等各个方面均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越来越多的行业重视成本管理,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服务业等,而且每个行业所关注的成本点不一样,销售服务也关注的是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控制。 2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相关对策 2.1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成本工作效率 虽然财务工作信息化已经很成熟,财务系统也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但是对于成本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尚处在浅显的阶段,还未实现全过程的全面融合。因为成本核算和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是成本核算的系统自动化,还应该是成本预测、控制、决策等工作全面信息化。目前许多企业的大部分工作都实现了系统的自动化管理,但是每个系统是分开的,信息并没有完全整合到一起,使得企业的各类信息并没有充分发挥协同效用。而且,大部分企业对成本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对核算的系统化建设上,并没有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成本预测、成本控制等环节。因此,为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成本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企业需要加强对于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将企业的会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融合,提升企业对各类信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企业成本预测、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提供更为准确和及时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成本会计工作效率,还可以通过有效的成本管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2注重成本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率 开展成本会计的最终目标不是将企业的各项成本降到最低,而是要在相同成本的情况下实现更多的效益,即提高投入产出率。因此,企业在开展成本会计工作时,不能一味地进行成本控制来降低成本支出,而是要关注付出成本所带来的效益。如果不关注企业发展需要,一味地压低成本支出,不仅会造成企业错失扩张的机会,还有可能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下滑。因此,企业要分不同情况采用差异化的战略,对于标准性的成本支出,可以通过合理地控制和核算降低标准成本,提高毛利率;而对于非标准类的成本,企业要重视成本投入与未来获利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对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3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学习,提高成本会计水平 企业要保证成本会计工作的质量,在完善自身成本核算管理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还必须选择和培养专业会计人员,提升成本会计工作的专业水准,并为企业决策提供精准可靠的信息。首先,企业应该专注于成本会计人员的选择和发展。企业要设置专门的岗位来满足成本会计工作,而且要选择具备专业会计知识,同时又熟悉企业各项成本细节的人员,在保证会计核算准确性时还能够根据企业特点来做好成本管控工作,以科学的方式提高投入产出率,最大限度发挥成本会计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其次,成本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补充专业知识。由于会计知识不断在更新,而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会计工作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对成本会计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因此,为了跟上发展的步伐,企业成本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保证工作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此外,企业还应要求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避免出现违规违法行为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2.4根据企业需求选择并创新成本会计方法 成本会计的核算和管理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个企业的生产性质、经营模式也各式各样。并非所有的单位都适用相同的成本核算管理方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性质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而并不是最先进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就一定是最合适的。另外,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也慢慢地积累了很多成本会计经验,企业可以借鉴先进的成本会计工作方法,并结合自身经验,创新开发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方法,以满足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要求,促进成本会计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服务。 作者:王莉 单位:聊城市水利工程总公司汽车销售服务中心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篇2 一、引言 成本会计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是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提高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关注程度,才能对企业的成本情况及经营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理解,这对于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 (一)企业成本会计标准的统一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原有的国有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很多私人企业以及个体企业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和发展,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进步和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规模、企业的管理水平也越来越高。其中企业成本会计这项管理内容得以快速应用和发展,就是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对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成本会计普遍朝着标准统一化的方向进步和发展。近年来,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在企业内部对于成本会计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且每个企业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保证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才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以及连锁企业的规划和建立,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标准越来越趋向于统一,这对于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重要影响。例如,在很多大型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成本会计的标准都是参照连锁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标准进行规划的,这样就可以形成市场范围内的成本会计管理标准一致化的目标,这对于企业成本会计规范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成本会计的国际化 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发展过程中,国际化也是最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这也直接造成了企业成本会计与不同国家的企业成本会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也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我国很多大型企业的成本会计在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参考发达国家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方向,并且对各自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法进行规范,这也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贸易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内私人企业以及个体企业在国际上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策略对我国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企业成本会计的电子化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数字化以及互联网产品对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计算机网络以及电子化产品的依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甚至可以说,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电子化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也必将朝着电子化的方向发展。这里所说的电子化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将对电子化的设备以及电子化的产品进行应用,这对于提高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以及成本会计的工作速度都会有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也不断增加。例如,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传统的企业成本会计只需要对单一的企业项目成本进行规划和分析。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影响下,企业成本会计不仅要对大规模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和整理,也要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情况以及预估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这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电子化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对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企业成本会计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中,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效率甚至是工作标准都与企业的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原因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这会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标准并没有发生相应的转变,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产生。从本质上讲,成本会计管理制度完善主要是由于企业发展速度过快,但是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速度无法与企业的发展速度相匹配,导致了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发展现状不匹配的问题产生,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二)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 在对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成本会计还普遍存在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工作效率不高主要是指,企业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其工作速度较慢,而且工作内容也难以满足企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这也直接导致了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成本会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而且,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对于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之所以会造成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两方面共同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过快,但是却没有把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现状与成本会计进行有效沟通,这也直接导致了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无法对企业的工作方向进行有效评估。另一方面是指,企业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工作方法落后,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产生。例如,在很多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以及工作方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这会严重影响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所以,想要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效率,一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关注。 (三)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水平不足 在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企业成本会计普遍存在信息化水平不足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信息化水平不足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本身对于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技术的理解程度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企业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无法对一些新型的信息化产品以及信息化技术进行应用。另外一方面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为企业成本会计配备相应的信息化产品,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最后一方面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设备,这也会导致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例如,在很多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规模扩大,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内容也过于烦琐,传统的信息化产品以及信息化技术已经难以满足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需求,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中无法对这些信息化设备进行应用,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水平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企业成本会计的提高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想要提高企业成本会计能力,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就要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这里所说的理论体系是指,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趋势,以先进的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为基础,建立不同企业的成本会计理论体系[1]。并且,在这个理论体系之下,对相关的成本会计工作人员开展具体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能力,这也是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例如,在企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企业的成本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在建立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对国际先进的成本会计管理理念以及管理策略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在理论体系健全的基础之上,也要对企业成本会计的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对企业成本会计理论体系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对理论体系进行快速的践行,这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管理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带动企业成本控制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应用新型的成本管理理念 想要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能力,还要应用新型的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这里所说的应用新型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讲。第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影响之下,企业的进步发展速度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这也就要求,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与企业的发展现状相融合,要求企业每一个管理模式发生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理念进行相应的更新,确保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理念与企业成本的发展现状保持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企业成本管理能力不断进步提高的重要表现形式[2]。第二方面是指,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管理人员以及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提高。在很多企业内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是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却在管理理念、工作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这也会对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想要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一定要对这些工作人员开展新型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培训,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对新型的管理理念以及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对这些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进行应用,这也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管理能力的重要基础。 (三)加强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应用 在新时代的影响之下,信息化技术以及信息化产品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之前已经讨论过,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于信息化产品及信息化技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3]。所以,企业成本会计想要进步和发展,一定要加强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应用。这里所说的加强信息化、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是指,在开展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市场上一些新型的电子化产品以及数字化产品进行应用。以此为基础,也要引进一些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管理人才,这样就可以根据企业成本会计的实际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情况,研发一些新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对于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带动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企业成本会计进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对信息化产品、数字化设备以及专业的管理人才以及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进行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带动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在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信息化以及数字化设备的应用之外,也要对信息化、数字化的人才进行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信息化、数字化的产品进行有效应用,这也是提高企业成本会计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重要前提条件。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化水平必须得到快速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策略支持,这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知,企业进步发展过程中成本会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企业成本会计也将朝着标准统一化、国际化、电子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管理制度、工作效率以及信息化水平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所以,想要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的进步和发展,也要在这几方面进行重点关注,尤其是要加强成本会计的信息化以及数字化产品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作者:王琼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篇3 在财务管理日常工作实施过程中,成本会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本会计在日常工作时的效率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最终质量,与此同时,由于成本会计是财务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成本会计能够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对成本会计相关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在保证将成本会计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的基础上,能够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成本会计相关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对腐败等问题能够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时还能够为各方提供具有真实和有效的信息作为依据。然而,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成本会计相关工作在具体实施时,与其相关的流程如果存在不规范、不标准等问题时,那么势必会引发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与成本会计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结合,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这样才能够实现成本会计的可持续发展。 1成本会计发展现状分析 1.1缺乏完善的成本会计制度 由于现阶段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很多企业在日常发展过程中,都会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上,以及如何让自己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力。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企业就会逐渐忽视了成本会计在其中的重要性,成本会计是财务管理当中非常重要一部分。而企业要想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就必须要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对成本会计制度的重视度不够,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将重点放在成本的预测方面,或者是成本的核算、控制等。但是却没有意识到成本会计在其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很多企业都会单独让财务部进行成本会计的工作,这样很难保证成本会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个部门在正常运作过程中,无法对其他部门的工作进行操作,这样很难保证提出的实施方案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企业在针对会计成本相关制度进行制定和落实的时候,不仅缺乏灵活性,而且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会计成本的管理。如果无法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那么势必会导致整个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执行力、成本决策的制定和落实等方面,都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影响。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经营策略,而且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遭受到严重的损失。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并没有制定和落实符合实际要求的成本责任制度和成本考核制度,同时也并没有将这两个制度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最终造成企业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 1.2成本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足 现代企业在开展成本会计相关工作的时候,会计人员可以说是其中的主体,也是主要执行人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企业在日常管理时,无法对会计人员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是通过简单的招聘方式聘请兼职财务管理人员。然而,由于缺乏必要考核与培训,以至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偏低,对很多业务流程的操作并不是很清楚。同时,这些工作人员可能同时在很多家企业兼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同时兼职的情况下,势必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另外,这些工作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强,所以很难实现对兼职财务管理人员的有效把控。如此一来,一旦出现问题,企业无法及时找到责任人,很多损失只能由企业自身去承担。 2成本会计发展的对策研究 2.1建立健全成本责任制度和成本考核制度 通过对现阶段成本会计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成本会计相关工作具体落实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很多问题的发生。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那么势必会导致成本会计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会影响到成本会计的未来发展。严重的情况下,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具体处理的时候,要结合实际,保证相关制度的构建,特别是成本责任制度和成本考核制度。这两个制度在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本责任制度的构建和落实,不仅能够将员工各自的责任落实到自己的身上,而且还能够保证员工能够及时完成自己的任务。成本考核制度的构建和具体应用,能够针对一些表现并不良好的员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样可以促使成本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因人员责任心问题对成本会计工作的影响。在针对成本会计中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时候,要想真正在实践中促使成本会计相关工作的制度得到完善和优化,必须要从成本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这两个角度出发,只有对这两个制度进行完善,才能够保证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发挥出制度的作用和价值。成本责任制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将公司开展成本责任的各种不同类型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落实。在指标分配之后,需要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的身上,这样可以促使每一个员工都会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公司管理制度体系得到强化,而且还能够推动公司整体凝聚力的提升。另外,成本考核制度在构建和具体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司各个部门相互之间的职能作用能够被清楚的划分,同时还可以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一些表现比较良好的工作人员,可以适当给予相对应的奖励,而一些表现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工作人员,可以对其进行相对应的惩罚。这种不仅能够对员工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而且还能够进行一定的激励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使成本会计的工作人员将自己的利益与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能够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2.2提升人才综合素养 当前企业在开展成本会计相关工作的时候,由于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普遍比较低,所以很多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另外,有很多造成成本会计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人才的匮乏。所以在针对这一现象时,企业要与员工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定期对员工进行培养和锻炼,促使员工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这样不仅能够促使成本会计的工作质量得到提升,而且还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3结束语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会计问题,比如制度缺失、专业人才匮乏等,还有个别企业对成本会计的认识度不够,缺乏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度等。这些都是现阶段存在于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企业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成本会计工作中的不足,才能够在实践中针对性的应用一系列解决措施,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饶培培.新财务制度下成本核算的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4). [2]熊之潔,庞敏.现代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势与对策探讨[J].商业会计,2015(04). [3]周春芳.现代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2(12). 作者:王平松 贺天明 单位:三峡大学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奉节发电厂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担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任的同时,还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进步发展的重要促进角色。本文通过对市场营销对策概念及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现状和目前的不足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总结概括出中小企业提升市场营销效果的实际对策,以供相关人员借鉴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1市场营销策略的概念 一个产品营销的成功与否与其对应的营销管理策路有着直接的关系,市场营销策略分很多种方式,比如:促销、打折还有某购物网站刚刚结束的“双11”购物狂欢节都属于市场营销策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份好的市场营销策略会使经营利益成倍翻。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讲就是整个企业的中心部分和核心部位,同时其也是使整个公司保证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所以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每一个中小企业都应该有和自己企业相应的企业市场定位,而决定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是否准确有效的因素就是市场营销策略。所以不论从哪方面来看,市场营销策略都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市场营销策略必须严格遵循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真正发展需求,以使整个企业的定位更加精准。 2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概况 2.1企业目标不明确 当今,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全部把自己的效益当成最终宗旨,即使一定程度上能带动社会经济进步,然而若单纯只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日后的经营难度也会加大。在当前新形势背景下,中小企业在经营层面应避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却不重视其他因素的情况,这对公司工作人员不公平,其仅重视经济效益,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在中小型企业经营过程中,应把诚信当成宗旨与行为准则,全面响应有关部门的指令,秉着负责于社会与人民的信念运行。 2.2企业经营模式有漏洞 新形势下,市场竞争激烈,公司运行方式并不完善,实际细节体现在管理制度及公司生产目的层面。当今,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个公司若缺乏相应清晰的产品规划,即无法掌握市场需要,导致产品滞留,将增加公司的经济压力,导致投入资金以及收入资金比例失衡,让企业承担过多资金压力,严重者将由于无法按期归还银行贷款使得资金链断裂,导致公司倒闭。目前很多公司都会有此问题出现,其经营方法不足对其自身发展进步有着深刻影响。 2.3营销管理理念落后 现如今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受到传统经营管理理念的影响,并且在经营管理方面,其理念也较为落后,根本原因就是营销管理理念太过于落后,缺乏创新,大多数中小企业对营销管理的观念都停留在产品推销方面,且没有认清营销管理环境,对营销管理的理念分析不够透彻和深入,经营方式仍然采用的是产品的营销和生产,导致中小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3提升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水平的对策 3.1业务特色策略 中小企业要努力开发新型业务,形成自身特色,特色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眼球效应”在这个网络大环境之下会显得十分抢眼,在“眼球效应”的同时适当推广中小企业的特色业务,抓住购买者购买心理,制定合适套餐。并不是说要一味迎合消费者,而是要了解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再制定适合的特色业务来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价值。 3.2促销策略 人们对打折或者促销的产品一般都没有什么抵抗力,抓住消费者的这个心理,根据这个心理制定促销策略,主要与中小企业下属零售店进行合作,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进行促销。具体的促销活动可以在大型商场、学校、晚会或节目赞助、广告、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通过这些渠道进行促销,中小企业一定会获得最大利益。 3.3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中小企业经营时,不能只安于现状,应居安思危,制定较为长远的规划和宗旨,让公司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使目前中国多部分企业有着很大的国际市场野心,然而实际落实规划过程中经常由于不同的原因(内在、外在因素)导致计划无法实施。公司今后的发展道路,如果要更加有前瞻性和发展性,就需要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并由此开拓国际市场。 3.4改善营销渠道 现如今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策略和营销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重要性,并且我国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也不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成熟,缺乏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营销渠道,导致我国现如今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必须改善营销渠道,从实体店到网络营销转变,现如今网络十分发达,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将企业内部产品进行网络直销,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强化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4结语 在企业竞争激烈到白热化的大环境下,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同行的竞争以及现如今消费者逐渐提高的消费需求和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对营销策略进行适当改革,解决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作者:黄勇贵 单位:广东东软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中小企业的数量在市场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经济市场发展中,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能够保证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但是,当前一些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本文主要对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1引言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是指在中小企业中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与营销手段,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定位,瞄准目标客户的需求。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建立准确的SWOT分析,对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营销活动制定科学有效的策略规划[1]。使中小企业通过科学有效营销策略对市场进行准确细分、明确目标客户,保证企业的市场营销效果。 2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首先,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就业压力问题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困难,而中小企业在我国的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口就业压力,给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其次,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中小企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调查表明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57%[2]。在全国大量的零售行业网店中中小企业占90%,我国出口产品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据60%。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可小觑。第三,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从事的是第三产业,这条产业链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加接近市场和消费者,在市场中较为活跃,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助推器。 3目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营销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内营销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一方面,由于对现在营销理念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设立企业组织构架时多以销售为导向进行企业资源的分配考量。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缺少专业营销部门及相关组织部门,或者即使设立营销部门,其配置及职能仅仅涵盖营销中简单的商业活动企划或VIS理念传播等少数几项职能[3]。另一方面,营销相关职能部门缺少相应权限,使部门地位沦为销售或市场部附庸。此外,由于资源投入较少,导致营销相关部门的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严重滞后企业的营销硬件水平。这些原因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日常运营中企业营销企划仅仅成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等领导的工作,缺乏科学系统的营销支撑,使我国中小企业难以摆脱长期以来的经验化营销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环境。 3.2营销理念落后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很多中小型企业虽然目前还能够保持现状生存下来,但是,企业管理者缺乏科学的营销理念[4]。在市场营销中仍采用传统的直销、跟销等传统的营销模式,这种传统的营销模式对市场需求认识不够,对市场营销信息搜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营销发展。其次,还有些家族式的中小企业中,由于管理者没有营销管理经验,继承企业后没有对营销管理进行专业的培训学习,缺乏营销理念,将营销看成传统的推销。由于缺乏科学的营销理念,在企业产品的营销中缺乏品牌营销、整合营销及产品组合营销的具体认识,同时在营销过程中也没有准确的营销目标计划,使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增加了大量的营销成本。 3.3市场定位不准确 由于目前部分中小企业的营销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准确的市场营销定位,它们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就犹如海中航行的小船失去了塔灯的指引,在市场发展中盲目的营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形成在市场竞争中盲目扩张的营销现象。此外,由于中小企中缺乏营销理念作为指导,在市场定位中没有科学的定位依据,企业对营销中的SWOT分析方法的认识较为肤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企业内外部优势分析不够全面,导致企业对市场营销中的定位不够准确。 3.4竞争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仅仅利用价格战压低产品价格进行竞争,由于在企业价格竞争中,企业的利润较小,因此,企业往往在内部克扣员工薪资。长期进行单一的价格竞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内部发展和企业的收益。同时在价格竞争中由于价格战的激化,导致一些破坏市场秩序的价格竞争现象出现,还使市场中出现大批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企业在竞争中进行单一的竞争模式没有体现产品的附加价值和企业产品的品牌价值,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没有注重创新研发新的产品,产品的单一使企业的品牌发展受到制约,使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4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容错能力较差的现状,在激烈的市场生存中更需要精准的营销策略规划。而现代市场经济具有螺旋加速效应,只有具备快速的企业营销决策及执行能力才能使企业在生存的前提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应该从“快”和“准”两个方面考虑。 4.1建立快速增长型的企业营销模式 现代企业营销能力源于企业组织运营管理水平与销售策略的精准对接能力。因此,在现在营销理念下企业的营销策略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营销组织体系得以实现。 4.1.1建立企业快速营销决策保障机制 中国企业传统经验型决策的正确与否与周期长短,偏重受决策者所处圈子及个人经验的影响。而现代型企业科学决策,多由企业运营中内外部信息收集能力、反馈渠道和企业经验所决定。后者科学可控性高,对预期的判断更长远。从经验型决策转变为科学决策,这是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快速型企业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要成为快速企业,必须通过转变决策模式,即从经验型决策转变为科学型决策,建立快速决策的机制,使决策快起来。通常认为小企业不具备建立企业相关信息搜集机制的基础,往往劣势就是优势所在。中小型企业要快速发展,只能将少数资源集中到几个关键目标市场,因此数据化信息来源集中、信息量小、便于统计且信息的有效程度高[5]。另外,组织结构多为扁平化或易于扁平化,信息传递及精确修正更灵活。同时,中小型企业在规范化数据搜集上产投比更优,从传统决策型向科学决策管理转变成本更低,收益更高。 4.1.2建立现代营销管理组织结构 建立完善的科学决策机制,离不开良性健康的管理组织结构的支持。而中小企业正缺少良性组织结构。彼得原理及帕金森定律等现象在各层次的组织中大量存在,使组织运行成本高,有效信息流速慢,最终导致企业决策快不起来。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企业盲目节省资源,对企业必备的关键部门缺少配置;重要部门职能不明确;没有合理的目标管理机制;人员配置不当;组织的人际成本过高。应该通过合理部门调整、优化人员组合、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体系,实现企业内部改革。企业管理本质是人的管理,把合适的人拼合成合理的组织,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保障组织高效运行。 4.2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 4.2.1合理制定企业中长期营销发展规划 三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管理,百年企业靠文化。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处于第一层次末期,本质是工厂,还不是公司,只能卖产品。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逐步建立自有的初级品牌,为企业向公司化转型提供支撑。鉴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的第一个阶段目标,应该是通过企业的公司化、产品的品牌化,成长为市场中的挑战者。先做成品牌,再做市场扩张。因为产品一直要寻找市场,而市场也会主动寻找品牌。所以,不应盲目进行市场扩张,当企业在一个局部目标市场做成数一数二品牌时,企业向整体市场扩张的阻力自然会变小。同时在这个发展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正确采用品牌策略。例如:双品牌、多品牌战略,能优化高低端产品搭配,增加市场份额;并容易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制定灵活的策略,进而分散市场领导者反击的注意力。当企业成功完成公司化转型,通过品牌的感性营销设计成长为挑战者后。才有能力建立以输出企业文化为导向市场营销竞争策略,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与市场话语权的市场竞争者。中小企业要实现第一阶段目标,首先要通过对竞争市场进行充分分析,制定出准确的企业市场竞争战略,并通过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组合的执行,占领目标市场,来完成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 4.2.2建立精简有效的市场调研机制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决策的容错能力较差,每一次营销决策都关乎企业的生死。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资源及条件所限,对市场调研的重要作用往往忽视,或虽然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却在市场调研科学营销决策与传统经验决策的成本与收益博弈中趋向于选择传统经验决策。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调研机制难以提供客观有效的决策依据,导致整个营销策略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市场调研的重要性,有效、合理调配企业资源,充分利用销售人员进行市场调研。 4.2.3准确定位营销战略和目标 中小企业不应满足于做简单的跟随者。应该针对具体目标市场定位于利基型跟随者,利基型跟随既是传统目标市场的跟随者,也是新兴细分目标市场的挑战者与领导者。 4.2.4重点开发“关键目标市场”的营销资源 由于中小企业资源有限,所以中小企业应依据市场定位与市场细分,关键目标市场制定可行性市场竞争战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营销资源集中在企业最关键的明星业务与潜力业务上。使企业在关键的目标市场上最大限度强化企业优势、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例如通过双品牌或多品牌支撑差异化战略。集中企业资源关键点是投放中高端化的第二品牌寻找新目标客户,占领新渠道,逐步淘汰低端产品,成长为关键细分市场新的领导者;在新兴目标市场采用设计高端化的第二品牌,要充分利用马太效应,成长为细分目标市场领导者。通过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再反向向传统渠道渗透,由跟随者逐步成长为目标区域整体市场挑战者。最终通过关键的目标市场,最大限度集中企业营销资源打造竞争优势,即通过双品牌正面防守侧面出击。先将企业公司化,产品品牌化,进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4.2.5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 企业的营销目标是通过品牌赚钱,而不只是卖产品。中小企业实现这一营销策略的关键应是以细分目标市场的市场需求为导向,预见性地对简单仿制产品进行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差异化,最终打造企业的盈利能力,才能使中小企业避免被市场淘汰。因此,产品设计创新应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市场细分基础之上。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市场营销能力远远落后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要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现代营销能力应将企业组织运营管理水平与营销策略进行精准对接,结合自身比较灵活的经营优势,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的营销能力。同时,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中容错能力较低的问题,充分应用企业的营销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精准营销策略才能使我国中小企业摆脱先天劣势,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竺亮皓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互联网下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互联网+”和“+互联网”等新型词汇的产生,表明互联网给商业企业市场营销带来了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互联网的大力发展也给商业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单一的传播途径被打破,更广阔的、种类繁多的营销途径不断出现,如何选择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一家商业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为此,社会中消费者偏好角度入手,结合商业企业的特点,结合引爆点理论,阐明商业企业如何获得当前最优的市场营销策略。 关键词:市场营销策略;互联网;引爆点理论 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是商业企业如何博取消费者人群更多的关注力以及关注力带来的购买潜力。关注力越多,消费者就会有更大概率去消费企业的产品。虽然目前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市场营销渠道增多,但是很多商业企业依旧要面对严苛的市场营销问题,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吸引更多的关注力以及制造更多的消费就非常重要。 一、从完善产品策略角度研究市场营销策略 首先,要树立一种国际化市场营销的观念,要注重商业企业产品技术的研发以及市场消费者的偏好波动,这是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最重要的部分,商业企业要不断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消费者偏好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策略。产品是一家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的根本,包括组合营销、定位、直接感官体验、系列产品的开发、品牌效应等,其中对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三种策略为定位、感官和价格策略。 1.产品定位策略 社会的发展经过了工业时代,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工业时代的特征是产品极大化生产,工业时代产生了流水线作业,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可以消费同等的商品。但是,随着这种趋势的加重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消费者关注范围扩大,其关注范围内一种产品的定位是否过于普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想脱离普通的品味,进入特定品味范围,以便区别于大众产品。所以,商业企业要把自己的产品定位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消费者关于产品的差异性观念,在保证产品的质量基础上在产品之上附加新的服务和产品个性属性,引导消费者形成产品讨论氛围,比如产品论坛、产品朋友圈等,将流动消费需求通过个性的属性和服务稳定下来,形成永久的消费人群。 2.产品感官策略 传统产品感官营销策略主要集中在视觉刺激上,传统的营销环境信息相对较少,繁复的传统视觉营销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直接的视觉刺激,并且跟环境产生了强烈对比,所以传统视觉营销可以带来良好的广告效果,但是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环境,使得人们可以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信息数量已经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人们转而投向营销信息质量上面。信息越多的产品感官刺激,反而会降低消费者的注意力,而信息质量高、信息表达直接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获得消费者青睐,通过研究,很多互联网企业的网页产品展示特点变化独到,消费者开始逐渐关注精简的产品感官刺激,精简的市场营销广告可以使消费者更快把握产品的核心信息,比如小米彩虹电池精简包装。 3.产品价格策略 除了上述两种策略外,价格策略也是一种直接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的一大策略因素。关于价格策略,其与前两种策略相辅相成。价格策略的核心思想是最大化长期利润,这就使得商业企业的产品价格设定不能盲目比拼价格,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是必须的,但是降低产品的价格却不是必须的。经济学中,有一种商品叫吉芬商品,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反而增加,而不是减少。最佳的价格策略就是让产品处于吉芬价格,吉芬商品的特点就是相对低档和必需。吉芬价格的产生需要产品定位、感官和质量等多重因素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适量让产品产生微量价格提升波动,可以刺激消费者产生一定的稀缺紧张度。 二、基于引爆点理论角度研究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就给商业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基于纯广告明星模型的营销手段所带来的冲击力已经逐渐让消费者麻木,同时,由于参与广告拍摄的明星并不保证广告产品的真实性,纯粹以打广告而制作的明星广告反而很容易被消费者打上“假”的标签,同类广告的数量对消费者产生的新鲜感刺激满足边际递减规律。所以互联网环境下诞生了新的市场营销策略。即事件参与型市场营销策略,商业企业的产品只是关注力的附带品,而商业企业本身作为主角参与了一个重大事件的整个演绎过程或者市场营销的氛围会对消费者有代入感,比如《跑男》中的RIO鸡尾酒和安慕希牛奶营销,相比传统明星广告的“硬植入”,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故事类市场营销途径。故事类市场营销就涉及一种理论,即引爆点理论。引爆点方式是通过让消费者主动关注一个内部事件从而扩大事件的影响力,而不是让消费者被动接受营销信息。引爆点理论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中所提到的一种观念,其表达的观念是,很多难以理解的潮流都符合固定模式,掌握了这个模式就很容易产生潮流和获取广泛关注力。通过结合引爆点模式和市场营销策略。传播者和传播渠道是打开营销市场非常重要的环节,传播者或者渠道的一个特点就是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传播者和专业圈之间拥有稳固的信任关系,专业圈产生的信息对传播者有足够影响力,传播者信任专业圈中的人、产品,同时产品足够引起传播者重视,传统电视媒体通过明星做广告也具有类似过程,但是明星广告本身具有商业属性,其是以推销产品为目的,而传播者并不参与商业营销,其出发点是因为产品的优异而推荐,而且这里的传播者和途径脱离了传统电视媒体和视频媒体的束缚,转而以微博、微信等纯文字和真实情绪表达,会给消费者更高可信度,而且很多情况下,传播者并不是主动推荐专业圈中的产品,而是消费者主动咨询,非被动接受广告传播,即图2中并不存在如虚线所示的单向通道,而是双向的,甚至只有向上单向通道。传播者本身不再局限于明星,传播者可以是任何具有互联网影响力的人,也就说明传播者可以是专业圈中的人本身,比如小米手机的市场营销。第三部分就是消费者,消费者跟传播者之间也没有严格的界限,消费者也可以是传播者,如微信朋友圈中的推荐,这里微信圈推荐不是微信圈广告,是非盈利的产品推荐。上述所讲是关于个别人对于市场营销的重要影响,其营销的效果依赖个人的性格特征及性格特征产生的影响力。 三、从消费者角度来研究市场营销策略 消费者角度是指消费者对于不同产品,其重点关注度不同。从消费者角度来研究就是站在消费者立场上,如何选择产品,消费者侧重点在哪里。每个消费者心里都有一套决策机制,用于选择最优的符合自己利益的产品,而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产品的市场营销是否成功。消费者决策机制满足的基本原则是,当消费环境安全时,消费者倾向短期即时效益的消费方式;而当消费环境危机时,消费者倾向选择长期保守的消费方式。这里的消费环境,不仅仅是指空间环境,还包括资金是否充足,一个行业是否令人信任等。消费环境的不同安全程度会让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安全感。当消费环境安全时,消费欲望就会更加强烈,而产生短期消费;当消费环境较为恶化时,人们就会感觉到危机,而产生长期观察的行为,保留基本的消费习惯,这里消费环境安全与否跟消费者所有的接触渠道中起关键作用的信息有关,是消费者一种主观感受,当对消费者影响很大的渠道整体保持积极态度时,消费者会感觉环境安全,反之感觉危险,所以,这就验证了第二部分传播者的态度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结合图3和图2,消费者会根据其最信任的传播渠道所展示的正面或者负面信息做出反应。当然,图2中消费者、传播者和传播渠道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稳定,如果消费者长期接收到质量低下的信息,那么消费者与传播者之间的渠道就会断裂。以2010年开始流传的广西迪卡玉米转基因事件为例,转基因食品在市场营销推广过程中遭遇了无法预料强烈抵制,原因就在于转基因食品让消费者产生了严重不信任感和危机感,导致人们消费欲望处于严重的低谷,甚至是强烈抵制。食品消费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只会涉及食品本身色香味问题,但是由于转基因触及到消费者生命安全底线,所以引发强烈反弹。从消费者角度思考市场营销策略的时候,需要考虑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一般人来讲,生理需求如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安全的需求成为当前社会的最基本的而且是长期的需求,任何触及安全底线的产品都会被淘汰;当下层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处于更高等级的市场营销策略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综上,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点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也逐渐以不同形式改变着,主要变化由传统媒体市场营销策略转变为互联网市场营销策略,只有定位明确,选择了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使得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取长期最大的企业收益。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一、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特点和现实需求 房地产作为商品,具有与其他工业产品截然不同的特性,导致其营销渠道也存在着不同的要求和特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所导致的个人信息获取量的激增,对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也有着新的要求。 1.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产品而言,房地产产品具有建设周期长、产品位置固定、产品关联项目多、价格昂贵等特性,因此其市场营销渠道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渠道关系时间久。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房地产的存在时间跨度长,因此渠道各成员间关系维系时间长,对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度要求高。二是渠道结构相对简单。相对于其他企业的销售渠道而言,房地产企业销售渠道往往比较简单,呈现出短、扁、少的特点,因此渠道冲突数量相对较少,但一旦出现问题,其性质往往比较恶劣。三是渠道服务要求高。房地产产品的关联性较强,从硬件的基础设备、生活设施到软件的物业管理等等方面,标准较高。四是渠道对象方向性强。渠道成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房地产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渠道成员的性质和群体特征,因此,在确定营销策略方面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2.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现实需求。 房地产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房地产企业市场销售面临的更多的困难。这也就要求企业市场营销渠道必须有所改变,以适应这一新的情况。一是营销推广的效益要求更高。房产作为一个特殊的商品,消费者在选择时会比较慎重,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房地产企业产品的趋同性增强,如何使自身产品更具辨识度,帮助消费者更好的记住产品,乃至选择他,就需要增强产品推广的效益。二是营销渠道的接触性要求更多。商、经销商、房地产经纪人、开发商的营销机构最主要、直接的功能是寻找购买者,通过消费沟通、讨价还价过程来说服顾客购买白己的产品。相对于以往的卖方市场,现实的房地产销售需要企业更多的走出去,与消费者接触,提高产品的影响力。三是营销渠道相关配合活动要求更丰富。随着购房者经济实力增强,越来越多的购房者购买住房是出于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因此其购房不仅仅为了买到遮风挡雨的房屋,有时又为了心理满足、身份象征、教育投资等方面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营销渠道所展示的内容必须的全面的,必须要从小区形象、服务人员形象等等方面给予消费者足够的信心。 二、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新的市场变化要求我们的营销渠道转变观念,主动出击,有所作为,以往的坐堂式的营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但从现实情况看,不少房地产企业对于营销渠道的关注并不多,片面认为皇帝女儿不愁嫁,缺乏对消费者的重视和工作观念的转变措施,导致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1.品牌营销重视不够,渠道成员缺乏自主性。 房地产营销渠道的一些成员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对产品营销没有科学的规划,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来实现销售。这些对于一些大型企业而言,问题尚不突出,但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如果其渠道成员没有主动性,不能借助自身的优势来增强产品吸引力,则往往出现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消费者持币待观的情况加剧,更突显营销手段乏力的问题。 2.渠道构成近似度高,产品竞争力展现不足。 通常房地产企业营销渠道是由开发商——本地商——消费者的结构模式,这种形式虽然实现了扁平化,但由于雷同性,往往使得企业间的差异性变小,竞争力有所降低。而相对于其他产业市场,企业往往对自身的营销渠道较为重视,往往给予其更多的便利性和自主性,从而使产品营销形式更具多样性。两者相比较则更具显示出房地产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僵化。 3.渠道服务功能缺失,客户体验问题较突出。 房地产的关联性要求其营销渠道成员必须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周到、贴心的服务,从而满足客户的多样性需求。但不少房地产商们在过去的巨大盈利模式下,养成了以我为主的模式,对客户关系重视不够,对构建忠诚性、持久性客户的培养体制不理解,没有形成培养渠道的意识,造成客户购买商品后,开房商就撒手不管,给客户造成了极差的购买体验,影响了产品的形象。 三、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适应新时代的关键所在 针对当前房地产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创新其营销渠道,就必须要立足于时代的要求,认清房产作为一个特殊的产品,其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性,从转变观念入手,增强渠道成员的自主性,增强渠道内部的协同性,从而提高营销活动的影响力和同步性。 1.观念创新,认清营销渠道的本质。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房地产营销渠道成员必须加快观念的转变,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切实从渠道上建立优质高效的通道。一是树立服务观念。渠道成员必须要通过服务来挖掘潜在客户,加强服务质量,真正满足购房者的多元性需求,建立消费者忠诚。二是树立诚信观念。改变传统的“店大欺客”的问题,实现房屋质量过硬、物流优质贴心,合同信守承诺的目标,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凸显产品的特征。三是树立价值观念。就是要建立品牌的角度出发,加深渠道成员对价值的理解,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用户体验感,维护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感。 2.成员创新,畅通营销渠道的通道。 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引入新的渠道元素,增强产品的认同感。一方面,可以加入网络元素。发挥网络技术传播性强,时效快的特点,将房产作为一个特殊的商品来加以宣传,利用3D技术来增强客户的体验感,用网络技术提高新客户的满意度。同时,可以借鉴美国房地产网络技术的优势,减少中间机构的麻烦与客户进行交易,降低中间费用。另一方面,规范房地产营销行为。企业要重视营销以及相关的物业公司的作用,规范其行为,建立规范严格的执行程序,帮助渠道成员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 3.内容创新,协调营销渠道的活动。 企业自身要加强对渠道成员的管理,理顺成员之间的相关关系,特别是组织营销活动时,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统一规范的渠道管理体系。同时,加强资源的共享,从而便于潜在购房者的选择和锁定,并通过统一的营销行动来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对于客户的投诉,必须要建立顺畅的受理、办理程序,将投诉内容区分设计、施工、销售、服务等等方面的内容,有效地协调渠道成员的行动,建立良好产品形象。 4.标准创新,塑造新形势沟通模式。 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模式,从而更好的了解客户对渠道成员的反馈,便于更好的加强渠道管理质量。一是区分评价内容。就是要选择能够体现营销渠道运转情况的内容作为评价内容,引入消费者评价体制,反映渠道建设质量。二是规范评价指标。确立评价指标权重和标准,从而科学的验证渠道建设效果,帮助渠道成员发现存在的问题,使房地产企业能够有效提高营销渠道建立效果。三是落实评价结论。通过资金分配比例、渠道商的选择等工作来落实评价结论,从而有效督促渠道成员来改进工作质量。 作者:陈怡 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与管理 摘要: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科技型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科技升级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成为社会生产力创新的重要体现。科技型企业是科技与市场衔接的纽带,只有面向市场才能使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生产中科技元素的提高。而这些都需要科技型企业在营销管理中更新理念,制定更科学的营销管理措施,为企业发展、服务社会提供更完备的技术支持,促进企业稳定高效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创新 科技型企业具有典型的科技研发特点,无论是生产模式还是产品提供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其市场竞争优势更为明显。近年来,在国家科技体制日益完善的大环境下,科技企业所发挥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更加明显。从当前国内科技型企业发展形式而言,多数企业对于技术可言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其视为管理重点,但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则有所忽视,进而形成了“重科研、轻市场”的发展形式,对企业对接市场、扩大科研成果影响力造成一定障碍。基于此,科技型企业需要对市场营销引起重视,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营销效果。 1科技型企业市场营销特性分析 1.1科技型企业是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科技型企业主要从事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应用,为社会提供含量较高的科技服务。在市场经济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科技型企业不仅要改变以往单纯攻关、回避市场的发展模式,而且要积极顺应市场环境变化,以信息化、高效化的发展理念面对市场,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市场竞争和营销推广,从而体现出新时期科技型企业的全新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紧跟市场需求在产品设计、升级中不断调整,进而为公众提供更有价值的科技产品。 1.2科技产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科技产品是科技型企业的重要产出形式,这类产品有着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应用价值。由于科技产品的特殊市场属性,造成其市场生命周期差异较大,但是产品的共同点在于需要较长的开发周期、成本投入较高、设计生产流程较为复杂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客户产品与市场营销之间的密切关系。高成本投入需要有相应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作为回报,才能体现其科技价值。通过市场营销,公众对于科技产品的价值才能有更全面的了解,进而加速其社会价值的提升。具体来说,两者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市场的协同性需求。从当前技术产品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任何技术产品都需要其应用环境,只有与之相关的市场环境需求一致,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的良性目标。第二,在价格方面弹性较小,与一般市场产品不同,用户对科技型产品的关注侧重于其技术含量,如果由于技术升级大量新品问世,那么过时产品必然会被市场淘汰,不在具备预期经济价值。第三,不可预测性。由于科技市场本身风险因素较多,因此对其未来发展很难做出准确判断。以上特点要求科技型企业必须紧跟市场脚步,通过市场营销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1.3科技型企业的市场营销特征 与一般企业相比,科技型企业在市场营销中需要有更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尽快适应市场环境,在竞争中获得一定优势。科技型企业在市场营销中需要与自身发展特点相结合,突出产品技术优势和技术服务优势,体现市场营销的引导性,强化服务意识,找准市场需求,做到技术与服务同步跟进。在营销过程中需要突出团队协作性,引入必要的技术支持,以此作为控制营销风险、突出营销成果的有力保障。 2科技型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与管理研究 2.1品牌营销战略 营销理念的建立是开展营销活动的重要指导,是以企业营销为切入点所形成的体系、规范性的发展运作思维。科技型企业在市场营销中需要积极转变营销理念,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市场需求变化经济调整营销行为,以此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品牌营销则是开展科技型企业市场影响的关键因素。科技型企业由于特殊的生产经营模式,很少构建标准化产品经营模式。市场主要集中在委托开发、生产等方面,以新品研发、技术服务为主。企业产品供应以制造企业为主,并非直接满足消费者。而且产品具有非标准化特点,产品之间具有高度联系。这些特点需要科技型企业进行营销的同时,需要树立起市场品牌知名度,从而增加宣传效率。企业品牌的塑造与其企业发展方向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构建起完善的营销网络,那么后续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成功推广将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从而使营销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科技型企业品牌的塑造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这就需要企业在市场影响中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增加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具体营销形式有展览会、技术创新论坛、新产品会等。一旦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影响力,就能够使科技企业品牌深入人心,其市场地位也会更加稳固,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 2.2定制营销战略 通常而言,企业为了控制经营成本、拓展生产规模,多数会利用批量生产方式,这些产品制造标准统一,价格一致,通过增加销量扩大市场收益。但是科技型企业不具备批量生产特点,往往的接到客户委托之后为其做技术开发服务,因此规模化生产显然与企业经营模式不符。但这一特点同时也成为企业营销创新的一大亮点。以客户需求为依据进行生产,这一模式在营销学理论中视为“细分市场”。每一个不同需求的客户都能够视为细分市场的一个分支,将客户纳入产品创新设计范畴,更能够体现出个性化、科技化服务的营销特点,进而形成定制营销优势。定制营销体现出科技企业在服务市场中为客户“量身定制”的特点,从而使营销理念与客户需求更加契合,充分体现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如果是技术条件较为成熟的产品,则需要在销售方面体现出个性化定制特点,如付款结算方式、技术跟踪服务等,这些都能够作为营销组合的内容。利用非标准化的定制营销方式,能够更好地迎合客户需求偏好。 2.3关系营销战略 关系营销是营销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指企业针对客户建立起的长期、稳定的营销关系,两者之间建立充分信任,从而使双方业务关系更加稳定。企业需要保证稳定的产品质量,价格适中,从而建立起长期和谐的交易合作关系。在关系营销中,最初客户群体的形成对企业的后续发展影响尤为重要,科技型企业需要做好客户关系维系,以此作为拓展新客户的基础。企业需要关注客户满意度,只有客户满意才能对企业保持信任,满意度对于客户关系维系的影响较之产品更加明显。这就需要科技型企业对有效客户进行科学的营销管理,长期合作周期。关系营销不但需要对客户做出相应承诺,更重要的是要履行这些承诺。即使交易已经完成,企业仍需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完成相应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关系营销常态化、持续化,稳固营销效果。通过关系营销,有利于构建起科技型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利共赢关系,企业也能够更及时、更灵活地掌握各类市场信息,为企业管理和生产创新拓展新途径。 2.4加大营销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营销人才 科技型企业历来以科技研发为主,对技术元素尤为关注,因此技术人才丰富而且素质较高。但是在企业面向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营销人才缺失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少营销人员都是专业的技术人员,虽然这些人员在技术营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对于市场营销理念、创新应用等认识不足,市场意识较为淡薄,服务客户理念薄弱,难以满足企业营销的实际需求。基于此,科技型企业需要在营销人才培养中继续加大力度,力争培养技术过硬、营销能力突出、懂市场、擅长公关的复合型人才,以此促进企业营销的全面开展。对于营销人员要组织专业的市场营销培训,提升其营销意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促进营销人员工作理念的转变,积极顺应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才能进一步提升营销成效。 2.5建立营销奖惩机制,保证营销效果 营销方案是否有效,关系到营销工作的最终效果。这就需要科技型企业根据自身营销特色,建立起有效的奖惩机制,将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营销绩效评价体系,鼓励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尤其是在市场开发中成绩突出的营销人员,要给予其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形成更完善的双重激励作用,激发营销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营销制度的建设中,需要关注营销人员的价值取向,引导其与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保持一致。尤其是在科技新品上市之后,由于产品刚刚推向市场,因此营销风险也会随之增加,这就需要进一步激发营销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切实促进市场开发进程。对于营销过程、营销效果进行监督监管,有利于提高营销成效。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更需要在市场营销中制定完善的营销计划。首先需要建立清晰的管理目标,并制定明确的实施步骤,保证目标得以落实。同时还需要建立经济责任制,以此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营销管理中体现出科学化、规范化特点,协调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模式。对营销计划进行动态调整,排列出营销优先次序,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按计划、分步骤执行,同时对其实施动态控制,如果发现与营销计划有出入,则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纠正。部门之间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协调管理关系,明确营销工作核心要点并主动配合。 3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型企业营销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发展、促进企业与市场接轨的必要手段。长期以来,科技型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对技术研发、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在面向市场、实施市场营销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缺陷,进而造成营销能力不足,难以与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这就需要科技型企业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积极培养优秀的营销团队,结合自身优势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并通过制度规范保证营销工作落到实处,结合科学的奖惩机制强化营销效果,为科技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祝文婧 单位:山东同智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市场经营策略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关键。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亦要有所转变,适时调整,亦满足个性化市场需求,促进自身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经济也不断的在进步,企业也应该跟进脚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寻找自己发展的空间,并且完善内部体制,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市场。而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营销,它能够为企业带来不竭的动力,能长久的立足于社会。因此有必要依据当前的状况,积极改进,以下就面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探究。 一、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分析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各行业带来了便利,尤其是网络以及通信的结合更是拉进了企业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因此,人们对于高技术的追求也加大。知识经济背景环境当中,人们从思维认知以及生活方式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转变,企业在面对这种情况下,应当充分调动积极性,为此,其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1.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竞争性愈加激烈。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国家范畴,为了能够在市场争夺自己的地位,他们各出奇招,就是想要吸引顾客,获得良好的效益。尤其是当前,企业已经进入到了全球竞争的环境中,这样的局面更是激烈。2.信息技术共享造成了企业之间关系发生变化。随着全球化以及市场的不断开放,现在的我们绝对不能再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待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无法用“非黑即白”来表示。通俗的讲就是并非传统的要么合作,不然就竞争,而是二者都存在,并且是双方共同协作居多,这样达到双赢,更好地立足于市场。因此,以前的营销手段也与现在有出入,必须要寻求与新时代符合的手段。 二、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初探 (一)创新营销理念,拓展营销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市场愈加的开放,现在要想是企业利于不倒的地位,除了拓展国内市场,还需要将眼光突破地域,走向世界。要加强这类人才的培养,不断为公司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从根本上使自身的营销理念以及思维得到创新和拓展。 (二)构建伙伴关系,增强竞争实力 所谓伙伴关系,是指对各方都有利的合作性关系,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自身所希望的目标以及收益。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竞争的广泛和激烈,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之间都有差别,因此显得比较复杂,不能用以前的眼光去看待,所以我们必须顺应潮流。1.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其类型也变得多样化,在单一产品中所使用的技术种类不断增加,比如生产手机,主板、屏幕等都有不同的厂商,而且其水平也有差异,要想达到最好的,就必须进行多方面的选择,与其他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伙伴关系,取长补短。2.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因此如何运用较低的投入、成本,并有效地转移到需求者或者顾客手里,成为了企业竞争有力的核心。与分销商建立稳定、可靠、高效的产销伙伴关系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3.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升级,我们也必须转变眼光,看到顾客的重要性,不断地进行资源的挖掘。并且要针对产品的特点,全面分析各群体的实际需求,与他们建立起伙伴关系,这样能够为企业自身保障稳定的消费,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重视市场细分,提高营销针对性 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服务的质量将会直接关系生存的状况。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享受精神方面也愈加关注,所以每个领域必须做好服务。要知道市场细分突出消费者需要的差异性以及与购买活动的异质性,以此为基础,将消费者群体进行划分,然后在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就于笔者供职的深圳市某自动化公司来说,其在服务方面充分体现了针对性营销理念。该公司的营销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承接研发设计/改装、制造机密机械设备和方案设计。如:手机、连接器组装设备及其自动生产线设备的设计、制造、组装;第二,精密机械设备设计安装、改造升级、维护保养技术支持;第三,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使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如此针对性的营销服务,会提高该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品牌效益 当前,很多企业通过与学校、社会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合作,这是非常好的选择,不太能够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同时也有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新的一批人才。随着人们对形象的重视,企业能否做好也关系其生存与未来的发展。在日常生活我们就可以发现,如果消费者对于某家公司有好感,就会愿意光顾;反之,则会敬而远之。为了避免后面这种情况的出现,企业必须关注自己的形象,构建文化特色,成立品牌,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促进效益的增长。例如笔者就职的深圳市某自动化公司获得了诸多方面的产品专利,比如:中空式轻载皮带线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用于闭环流水线的弯头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用于闭环流水线的可调托盘实用新型专利证;全自动贴膜机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全自动PCB贴标机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肘杆式压力机的施力机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手动压力机止回控制器外观设计专利证书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市场效益。 (五)加强双向沟通,推进互动营销 传统营销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单向流动,这就有碍于及时全面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制定出最适宜的方案。因此,建立双向互动的沟通刻不容缓。通过网络企业可以搜集更多的消费者的信息,而且可以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此来开发更加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要的产品。而且企业也可以利用网络来带动需求,形成“滚雪球”的效应,经济学家称之为“网络效应”,如果某位消费者给出自己对于产品所得到的效益,也会带动其他的人来购买。通俗一点就拿现在很流行的“微商”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当顾客给出优质的评价,也会因此带动自己的朋友圈,以此类推。这样自然就使得很多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市场。而且,这样无论是在生产还是销售或广告宣传,消费者都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广泛参与,既能够从心理上获得自尊和自豪感,又能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 三、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展望 (一)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树立 在新经济时代下,市场环境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企业要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销售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在此背景下,可持续营销观念被挖掘出来,这一营销观念开始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来确定营销路线。 (二)更多地关注消费者需求传统的营销策略中是以企业、产品输出为主,消费者被动的接受企业所销售的产品,但是可以看出这样并非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大多都是暂时的,并不会长久,导致企业出现“昙花一现”这样的局限,缺乏对未来的思考以及规划。所以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观念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这就必须要求相关的管理者以及实际操作人员及时地进行营销策略的设计,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分析目前消费者的需求,挖掘更多有潜力的客户,并且制定多样策略,可供选择。 (三)混合营销领域发展趋势明显 当可持续发展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大部分企业将提升品牌价值、培养长期客户群体规划到营销目标中。甚至有少部分企业为了能够顺利实现这一营销目标,其开始与学校、社会团体等非营利机构合作,因为当前的青少年、大学生等接触到的网络相对较多,这也是很多企业注意到的消费群体,同时有利于提高社会知名度,打造自身的品牌。综上,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我们也必须面临挑战。必须针对自身的情况,选择正确的道路。具体来说,企业要创新营销理念,拓展营销思维;构建伙伴关系,增强竞争实力;重视市场细分,提高营销针对性;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品牌效益;加强双向沟通,推进互动营销,以此增强自身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马茜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中小型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在我国大时代的发展下,中小型水产企业在整体经济形势下彰显突出,其市场营销策略尤为重要,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保护每个员工利益的需要,是保证ISO9001院2000质量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性预防体系正常运行的需要,要求水产企业的每个员工认真学习本企业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在这期间,水产企业为结合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需要不断拟定很多有关规定和管理制度,这些规章规定和制度逐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遵守。 关键词: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制度 目前,如果需要水产企业市场营销运行基本走向正轨,确实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来监督其各项工作,这套规章制度包括员工守则、劳动纪律、奖惩条理,各部门管理制度,各项财务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建立健全水产企业管理制度是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的需要,也是加强公司对市场营销策略的探究,增强每个水产企业做好自身经营的自觉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需要,同时对每个中小型水产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起着督促和监督作用,制定一整套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是未来让我国在远洋海上作业的发展奠定行为规范的准则。随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理念在逐渐更新换代,并且不断促进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崛起是必然趋势,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中小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必然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水产企业的服务要求也随之增加,合理利用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成为我国水产企业努力前进的目标。因此,水产企业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制度,把营销策略做为水产企业整体经营模式的重要手段,加大科学化管理制度,利用先进的科学化、系统化的财务数据分析比对,积累相关经验,抓好水产企业管理制度,确保水产企业流动资金安全为出发点,了解国家经济形势,掌握国家相关政策,伴随不断变化的当前经济形势和流通体制,对水产企业的预算资金有效利用,进而逐步形成了为国家近年来由于海洋资源的匮乏,积极发展远洋资源,国家在这方面给予企业很多优惠政策,为确保水产企业利益最大化,以及国家对水产企业的相关扶持,水产企业将被赋予更高的宏观调控职能。然而,在目前的水产企业管理工作中,有些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当前任务的需要,还在以陈旧的营销管理模式运行,对于此类水产企业管理的工作目标还不够明确,在执行市场营销策略上还存有一定的瑕疵,在节约水产企业运营成本内控制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水产企业内部考核制度还不够完善等等。因此,加强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管理的意义十分重大。随着加大对水产企业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预算管理,不仅实现了领导方式与财务管理方式相结合的转变,更加促进水产企业管理规范性,对水产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引用到市场营销管理当中更加显著。 2加强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方法 2.1节约水产企业运营成本 为节省水产企业的运营成本,完善水产企业日常管理与水产企业日常维护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随着两者之间在成本中的位置,如果水产企业有条不紊的实行财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加强水产产品日常管理和日常维护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尤其重要。水产企业运营成本的市场营销管理,其中包括水产产品日常管理所需的人工成本、仓储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水产企业应当完善日常管理流程,全面实行集中管理方式,减少日常管理造成浪费现象,降低人工成本为前提,也必须保证水产产品安全质量。最后加强对水产产品的管理,及时准确的对水产企业仓库环境进行检查,保证水产产品存放安全。对水产产品的出入库进行实时跟踪,保证有单有据,保证每个水产企业仓库都用干净安全,确保人民在日后食用中不会出现任何安全问题,水产企业在采购日常维护水产产品仓库所需材料时应该考虑综合现阶段的安全卫生状况,杜绝用有病菌的器具接触水产产品,要对现有的维护器具进行及时养护,提高对水产产品日常管理的安全性。 2.2建立水产企业信息化系统平台 搭建水产企业基本信息系统,在设计理念上,应按照以水产产品为主体、以市场营销策略为中心理念。把满足水产企业日常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以出发点为前提,优化水产企业管理流程、提高水产产品安全管理水平、满足人民日常所需。其次,在设计档案方法上,前提条件必须以深入分析业务为目标。制定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简单的模拟传统工艺流程,分析财务流程和仓储作业的深层次定义,通过高捷的信息化手段,对营销管理上出现的漏洞加以改造,达到水产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简略性。最后,在整体架构上,要能够将水产企业与人民日常所需的相关信息录入信息化系统平台中去,实现水产企业财务信息化数据库全面,安全可持续性发展。随时掌握各个水产企业仓库的库存量以及所在地的需求量,以便及时合理的调配资源,节约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信息更加透明化,对因需求量增大而导致水产产品仓库存短缺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专业技术平台上,一些新的信息化也应该在考虑范围之内,保证水产企业信息化系统在公众平台上的创新性。 2.3利用互联网+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网上销售 随着当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水产企业在此模式下,积极应对当前形式,为降低水产产品的运营成本,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低成本高效运营,通过网上调配,实时监控,提供智能物流查询等相关服务,不仅降低了水产企业的人工成本,还给国家水产产品安全的提高做好铺垫。通过水产企业推行营销管理制度,从细节上入手,由小看大的原则,利用互联网+开通智能物流服务,随时掌握每件水产产品的实时动态信息,帮助日常维护人员少的水产企业创造了先天条件,水产企业的日常维护人员可以利用APP客户端随时查看每件水产产品的实时动态,能够更好的掌握每件水产产品仓库的库存量,为企业日常管理提供了方便、便捷的服务,是互联网+模式的优点所在。所有水产产品的销售价格,首先由水产企业的生产部计算出生产成本,然后将成本表报水产企业贸易部,经生产部和贸易部讨论后制定出一个初步的销售价格,报水产企业相关领导批准后由财务部备案制定出在一段时期内的固定销售价格。如有价格调整,相关部门要按以上程序重新制定,根据此销售模式进行网上销售。并且在销售过程中,坚决不允许有赊帐,如遇特殊情况,需经水产企业领导批准后才可赊销,否则水产企业相关部门要负责赔偿因私自赊销而给公司带来的一切经济损失。 2.4完善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执行力 水产企业以全面市场营销管理为发展核心,不断的优化水产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且通过专业人员设立水产企业的财务决策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以及内部审计中心,完善每一个部门的职能来提高全面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工作效率,确保对水产企业实现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科学化编制和实施。水产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对科学化储备水产产品及利用科技水产品深加工的人才,进行奖励机制,调动员工热爱工作的积极性,为科学化管理水产企业创造良好的氛围。加强水产企业相关人员对外交流,通过培训的形式,对员工专业化管理水产产品仓库起到一定作用。针对水产企业各岗位员工的职责,合理分配任务,应建立一整套完善可行性高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激发工作人员潜在的能力,让水产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到管理各个水产产品仓库,促进大家明确自己的责任,使得各水产产品仓库的日常维护人员都尽其所能,将水产产品仓库的每份工作都做到尽职尽责,勤奋工作,这是水产企业推行市场营销管理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要积极适应国家对水产品安全带来的紧迫感,转变陈旧思想,制定合理的应变方案,为达到水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总目标而努力前行,为保证水产企业员工克服短暂的困难,通过不间断的努力学习,更新财务及市场营销管理知识,总结相关工作经验,改变市场营销管理方法,把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系统全面的深入下去。 2.5增加水产企业员工奖励机制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员工开发新的国内外市场客户,每开发一个客户,销售水产产品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一次性奖励500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按年度销售收入1%奖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既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又节约了费用支出,成效显著者,由车间班组长书面提出,经主管领导考核确认,报总经理批准,一次性奖励500元要1000元。计件工资员工,全年出满勤,无违章行为,加工水产产品质量合格率98%以上,全年工资收入在计件工资员工中占前10名,在符合上述条件者中选出5名,由水产企业生产部考核书面提出奖励申请,经主管领导审核确认后报总经理批准,公司将录用为正式员工,给予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发给全年工资总额8%的奖金。设备改造提高产量,自制简易设备,修旧利废节约资金,避免设备事故,减少损失,全年成效突出者,由所在部门提出书面有说服力的奖励申请,报主管部门审核,经总经理批准,可视贡献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司机安全行车,全年无任何事故,保险公司从保险费中返还的安全奖励给司机本人。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并得到有效控制和处理,奖励500-2000元。 3未来水产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管理的建议 作为水产品行业受原材料制约严重,应该多方面,多品种共同发展,结合原件生产旺季,来囤积原件,避免淡季原料不足,水产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管理,不仅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还给国家水产产品安全提供有利保障,从制定每年的市场营销方案开始,严格执行水产企业规章制定,对资金、固定资产、日常费用,以及人员职能的提升实时掌握,水产企业的卫生环境非常重要,要检查水产企业存放水产产品的仓库,为提供干净卫生的食品安全带来保障,为使市场营销管理能与水产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协调,有利于策划水产企业管理者与实施市场营销管理人员的沟通,让双方都能全方面的理解各自的想法,同时明白对方的意图,以便共同探讨合理市场营销管理流程,统一思想,让水产企业持续发展减少风险提供了有利保障。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下的中小水产企业,迎来了水产行业内外、上下的大量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诸多挑战。当前水产企业如果想在这高效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市场营销这方面开始着手,大力开拓其外部资源市场,全方面的及时处理水产企业在此方面困难。水产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关乎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要以水产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制定有效方案,不能脱离整体方向。总之,加强水产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是当今水产企业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我国水产品行业性质密不可分。水产企业应多吸取其他行业的成功的典范,再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改善市场营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管理制度在水产企业的地位,使水产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王少辉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供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初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的价值越发显现,电力企业作为为全社会服务的特殊行业,其经营活动结果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且与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对电力行业来说,不仅肩负创造丰富的经济效益功能,同时也通过运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电力企业承担着艰巨的社会发展任务与责任。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电力运行必须与市场同步,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在运行中科学营销才能形成市场导向,更好地服务民众,电力营销要把握好市场规律,以客户为中心形成独立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展现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在电力运行中,必须要把电力营销当成供电企业核心业务,不论是电力生产还是经营活动,均需要完全以电力营销需要为中心不断展开。文章主要通过对供电企业市场营销情况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企业营销策略与服务措施,以此提升企业营销水平。 关键词:供电企业现状;电力市场;优质服务 1我国电力市场现状 我国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计划经济时代影响较大的行业思维转变缓慢,行业进步不大,大大制约了行业的进步与发展,电力企业在我国是垄断性行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在长期发展中,不论是内部职工还是社会关注,均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可以说,我国的电力市场基本还保持着卖方市场的状态,但是,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电能越来越多,以往电厂发多少,用户就用多少的供电模式,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运行,我国对电力管理非常严格,用电指标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快,个别区域呈现缓慢状态,这又大大制约了电力的发展与供应,一些地区由于对用户用电严格限制,经常出现限电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与我国大力发呢的招商引资环境不成比例,出现了不协调因素。越是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对电能的消费量越多,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推进,电力基础设施投资也不断加大,电厂电网改扩建有了飞跃性的发展。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家市场经济逐步放开,一些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被打破,行业垄断格局不断消除,我国的电力市场也迎来了根本性转变,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电力的选择性增多,电力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就需要与市场接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只有全面快速的建立自己的市场,才能确保电力企业运行发呢,推动并促进电力市场环境良性建设。 2现阶段电力市场特点 2.1电力与国民经济紧密关联 电力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可以说,从一个地区电力消费水平就能看到区域性经济能力,电力增长量体现了当地经济指数,电力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始终保持着一定比值,电力弹性系数表明了电力消费量的情况,电力增长与国民经济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地区电力用量不稳定,则表明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2发供电潜力巨大 当前,我国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发供电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只有不断挖掘潜力需求,才是电力增长的关键。电力企业需要通过市场作用,不断进行调节与拓展,全面开拓电力市场空间,促进电力需求增长成为电力企业寻求发展的关键所在。 2.3用户对供电服务质量要求提高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人们文化素质整体性的提高,使人们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得到快速增强,特别是《电力法》颁布实施后,用户对供用电双方的权力义务认识越来越清楚,加之电力市场的供需矛盾的转变,用户要求供电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用户法律意识的提高,也能在供电关系中寻求自我保护,对供电企业不规范的行为能够主动积极的进行投诉,通过投诉量的对比,可以看到人们维权意识的提升,这就需要供电企业必须依法经营、规范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服务质量,全面体现营销价值,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电力企业营销策略与措施 3.1增加客户对电力的了解,全面提高服务能力 电力作为特殊商品,是一种单向产品,一经出售,不退不换。电力好坏的广大人民群众日常工作与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电力供求,电力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电力的认识不多,仅仅停留在使用上,供电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与群众的联络,通过丰富宣传、生动的图画和简单易懂的实验,不断吸引客户,让人们了解电力情况,让人们能够主动关心电力增长、电力知识,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增加客户对电力的认知了解,拉近与客户的关系,培养与客户的感情。 3.2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市场营销开展 电力企业要和其他行业一样,不断重视市场营销工作,要搞好企业市场营销活动,需要有多种方式方法。一是加强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组织和领导,全面建立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组织机构,通过组建专业的队伍,落实岗位职责,用制度进行约束,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电力市场营销活动,创造有用的价值;二是加强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人才建设,通过对人才有培育,合理选拔配备电力市场营销人员,通过专业的业务培训,扩大知识面,提高整体素质,在营销工作中,需要通过稳定、科学的激励和考核,确保营销队伍适应市场发展,满足营销需求。 3.3开拓电力市场促进电力增长 电力市场潜力巨大,电力企业应全面估好市场调研,通过对供需关系的掌握,全面控制好电力差距,通过适当的方式不断开拓电力市场,使电力市场用量不断得到增长。只有通过有效的主动营销,才能确保客户合理用电,实现客户与电力企业双赢。客户用电要合理、安全,同时也能节省费用,电力企业需要掌握客户心理,通过有效引导,增加电力供应,不断控制好负荷曲线,提高负荷率,只有这样,电力企业才能达到既开拓了市场,又增加了用电量的目标。 3.4积极开拓农村电力市场 我国供电需求差距较大,在国家大力投入巨额资金对农网进行改造的同时,电力企业要把握好良好机遇,开拓农村电力市场,这对电力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供电企业要不断把握政策导向,加快农网建设进度,扩大农村电网覆盖面,提高农电科技含量,通过对农村供电质量的改善,全面提高对农村供电的服务水平与能力,实现开拓农村电力市场的总体目标。 3.5合理利用价格策略扩大电力销售 我国电力企业的一家独大,使电力企业经营以老大自居,国家电网统一调度又了不良经营心理,电力企业只有改变这种传统思维,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才能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在客户最关心的话题中,电力价格则是焦点,那么电力企业就需要通过价值策略进行良好有效的电力促销,进一步扩大电力营销能力与水平。可以通过推行电价政策,实现分时电价,这样不但能够提高用电效率,同时也能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使发电机组能够在统一调节中实现更加科学、安全、稳定的运行,提高发电机组边际效益。适当取消用电的中间环节,减少用户负担,减少社会费用,达到直接降低电价的目的,促进电力整体销售。 3.6技术支撑为电力市场营销创造条件 要不断加快电力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建设,通过与计算机联网形成管理、控制、查询、监督为一体的用电管理信息综合系统,强化电网科技含量,及时分析用电负荷结构,最大限度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好有限的电力资源。 4结束语 电力企业走向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电力企业要想猎取市场,就需要不断引进营销理念,通过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基础设施改造,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形成可持续创新发展,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 作者:张江霞 田文颖 单位:山西省文水县供电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电力企业改革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电力企业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在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迫使电力企业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改革的内容比较多,既包括技术方面的改革,同时也包括管理方面的改革。市场营销策略属于电力企业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和研究在当前环境背景下电力企业应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希望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力企业;改革;市场营销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存活下来就必须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改革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就一直在进行,经过了由浅到深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电力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何解决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科学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进行有关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将从介绍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电力企业改革背景下应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 1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人们对电能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顺应时展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进入了改革时期。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的影响,加大了对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程度。其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行各业都开始意识到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市场营销策略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现阶段,电力企业越来越独立,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性支持。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电力企业也意识到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加企业效益。而增加企业效益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进行合理的市场营销。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2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第一,就是电力市场分布不均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用电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用电高峰期,进而出现了供电不足的现象,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大供应量。但是,电力企业主要解决的是发达地区的用电荒问题,对于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供电不足的现象仍旧较为严重,经常会出现停电、断电现象。而电力企业并没有对这些不发达地区的用电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电力市场分布不均匀不仅影响了一些地区人们正常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就是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缺少规范性。电力企业情况较为特殊,电力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财务进行管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但是现在很多电力企业都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同时也难以对市场进行准确地判断,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投资决策;第三,电力价格与市场存在较大偏差。目前,很多电力企业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完善电力网络系统上,从而忽视了电力价格等比较实际问题。现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定价方案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市场的了解不够,定价不合理。另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定价不准确。电力企业定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使得市场营销策略变得更加不合理。 3电力企业改革下应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 鉴于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存在较大的问题,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首先,应制定符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战略。电力企业的营销战略是其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参考标准,将直接决定市场营销策略的合理性。电力企业应依据制定的营销战略逐层确定市场营销部门的任务。第一,是决策层。决策层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并对相关职能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企业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同时,还应加强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联系,以便能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第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在企业中处于中间阶层,所承担的任务比较重。一方面要和决策层进行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营销战略。另一方面还要和基层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关注用户的需求变化情况;第三,是营销人员。营销人员是企业营销战略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最终营销战略实施的情况。因此,必须要提高营销人员的专业水平。 完成上述工作相当于是对电力企业内部的营销管理系统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使其变得更加规范化。其次,应加强和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要。市场营销的主要对象就是客户,只有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力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沟通比较少,从而影响了电力企业对市场的判断,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相关决策。因此,必须要加强和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例如,可以组织客户会议,面对面地了解客户的需要。最后,应完善全国电力市场。不同地区对电力的需求是不同的,电力企业在关注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时也应关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为了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电力企业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客户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并采用不同的供电策略。同时,还可以根据地区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4结论 总之,在电力企业改革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应加强对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使电力企业能更好的发展。 作者:齐大鹏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黑河供电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林业企业木材与林业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一、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1.交通运输不便 交通运输是我国当前部分林业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这种情况在我国北方林业生产地区尤为严重,如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的某处林场,由于公路交通运输系统还不够完善,车辆运输难以满足林业企业的需求,特别是在秋冬两个季节,此时正是木材及其他林业产品收获的旺季,然而由于缺乏便利的交通网络,运输车辆缺乏,导致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出现较为严重的积压情况,导致林业企业资金不能顺畅流通,出现资本固化情况,从而不利于林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缺乏完善的定价体系 在当前的林业市场中,各林业企业为了促进本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的销售,而通过不合理的竞价方式,来达到打压对手成功营销的目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林业市场还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及完善的定价体系。当前的很大一部分林业企业,都是通过自主定价的方式,来销售木材及林业产品,如某地区某种林业产品其市场均价是1330元/m3,而其最高售价达到1750元/m3,最低售价则是1260元/m3,虽然卖价低的企业能够较为容易的占据市场份额,有效打压竞争对手,但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不健康的竞价手段,对企业自身也造成很大的损失,难以为企业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对于林业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将是极大的打击,从而不利于整个林业企业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企业形象不好 当前我国林业企业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企业形象不好,这也是其林业产品在市场营销中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国拥有ISO9000国际标准认证的林业企业,其所占比例仍然不高,相当一部分林业企业不重视企业良好形象及品牌的塑造,在林业生产及管理方面,依然留有旧体制的印迹,产品依旧主要以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为主,而缺乏对附加值更高的林业产品的生产加工,从而使得我国林业企业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极大的影响到了其有效的市场营销,不利于其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其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市场营销的有效策略 1.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林业企业的特殊性质,当前我国有很大一部分林业企业属于国有控股性质,因此要想促进林业木材及林产品的市场营销,就必须引入政府力量,政府要加大对林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林业企业及其产品的投入。由于当前林业企业产品还缺乏足够的市场投资吸引力,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完善的投资机制,给予林业企业一定的经费支持,保障其拥有足够的发展经营资本。同时要想提升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必须加大对林业产品的科研投入,积极开展种子工程,研发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林业产品,提升林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快林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二是提升信息化水平。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林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林产品、产品生产,及产品经营信息网络系统,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归总,实现林业信息的网络公开化,从而保障林业市场信息的畅通;三是完善林业市场体系的建设,加强市场监管。政府部门应结合林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构建并不断完善林业市场经营管理体系,规范其市场行为,同时对林业市场的运营情况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对存在不法竞争的企业,要予以严厉处罚,同时完善林业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等。从而保障林业产品的高效营销。 2.做好市场营销工作 要想促进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的市场营销,在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外,林业企业也要做好自身的市场营销工作。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营销理念。林业企业要转变以往的坐地等客,以及寄希望于政府的营销理念,而应确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理念,以消费者为导向,强化市场理念,一方面要注重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构建绿色营销理念,注重提升林产品的营养及安全,最后在注重林产品的核心价值的同时,还要注重开发其附加价值,强化其品牌的打造,实施品牌战略;二是提升企业实力。林业企业间要加强相互的技术及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互动,企业形成强强联盟,促进产、加、商的一体化,同时各企业间要加强先进技术的交流,不断优化林产品的生产加工工艺技术水平,提升产品的价值及市场竞争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产品联盟的形式,来实现产品多样化的分销渠道,促进林业产品的市场营销;三是构建高效营销渠道。林业企业要想实现林产品的高效营销,必须加强与连锁店、合作社,及批发商等单位的合作,同时不断完善其市场营销网络,拓展其销售空间,实现林产品的一体化市场营销,这不仅能够有效的刺激林业企业生产,还能有效的降低其林产品销售风险,保障林业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创新林产品营销方式 要想实现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的高效营销,就必须不断创新其营销方式,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林业产品的市场营销,成为必然趋势。网络营销的一个最大优势是,买卖各方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获得大量林产品相关信息,然后实现网下交易,这对于降低各方风险,有着重要作用。网络营销的手段主要两种,一种是数据库分析,另一种是网上市场调研,营销方可以借助网路平台林产品相关信息,消费者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从而实现双方信息的透明畅通,促进林业产品的市场营销。 三、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的有效市场营销,对于提升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加大对林业企业木材及林业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作者:魏莉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水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大幅度上涨,这有力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电力营销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电力行业供求关系逐渐发生变化,电力营销理念也发生转变。在此形势下,大多数水电企业所制定的市场营销策略还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水电企业发挥创新思维,结合当前电力市场环境来创新经营理念及营销模式,使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样才能给确保水电企业在不断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得到稳健发展。 1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营销观念陈旧、缺乏服务意识 目前,大多数水电企业仍然将优质服务定义为发宣传单、微笑式服务、更新设备等方面,营销观念较为陈旧,没有从深层次解决电力营销服务存在的问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这就导致业务办理速度及供电质量得不到提升,通电损失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1.2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 水电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缺乏完善性,具体表现为没有从产品导向性转变为需求导向性。最为显著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员认为电力营销及服务是少数职能部门的事情,而不是所有部门的事情,在制定营销计划、状态检修及电力服务等方面,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这就导致电力营销没有覆盖整个电力行业。 1.3电力营销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目前水电企业并没有深入分析终端用户的特殊性,因此无法建立完整的售前服务及售后服务体系,这就会影响到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有效需求与电力结构之间存在矛盾,最终电力用户的满意程度不高。 1.4市场营销策略单一 目前,水电企业市场信息流通缓慢,这就导致水电企业无法及时了解电力用户的实际需求,无法准确分析电力用户的用电行为及用电潜力,从而影响到电力市场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水电企业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持系统,因而企业无法及时掌握电力用户的用电情况,无法指定多样化的市场营销策略。 2优化电力市场营销体制 优化电力市场营销体制是完善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基础,电力行业是我国基础性行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因此对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优化电力市场营销体制,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①塑造企业形象,做好外界宣传工作,推广用电、开拓电力市场,以此来吸引更多电力用户,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②开拓电力市场,创新电力营销观念,以此来应对变化多端的市场。③市场营销观念主要包括:生产观念、推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产品观念及市场营销观念。电力营销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还要能够促进社会长远利益的实现。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客户,水电企业工作人员要能够始终坚持为客户服务的宗旨,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以此来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提高水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⑤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水电企业必须要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这是水电企业的生存根本,更是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合理的电价、高质量的电能、稳定的电力系统及优质的电力服务等,都关系到水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水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电力市场营销是电力生产的最终环节,这就要求水电企业明确电力营销在企业运营中的中心地位,树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引导客户消费为手段的指导思想,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3.1差异化服务策略 不同的电力用户的用电特点、电力需求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水电企业根据电力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来对电力用户群体进行准确划分。对高需求的电力用户,电力公司要能够向其提供更多的技术及人力支持,以此来满足高需求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对于能够为水电企业带来利润的大客户,也应该提高对其服务待遇,例如为其提供业务办理的绿色通道;建立受话方付费电话制度;建立优质服务小组、配置专门的服务人员,主动提供专业服务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其提供一些特权,例如自由选择供电时间、优先使用新产品等。 3.2优质服务策略 水电企业要能够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建立示范窗口,切实提高电力营销服务质量,通过满足用户要求来推动水电企业的持续发展。其次,招聘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定期开展培训活动,通过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来使营销人员掌握先进的营销知识与技能,使其正确认识到市场营销工作的重要性;使其树立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能够提高市场营销工作质量,促进市场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树立主动服务、热情服务的意识,主动积极地向客户咨询,与客户加强沟通与联系,准确掌握客户的真实需求,充分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积极采纳客户的有效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服务大众。最后,需要定期与电力用户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客户意见,不断完善服务。 3.3信息化营销策略 水电企业需要针对不同客户来提供差异化服务,深入研究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知识,以此来掌握现代化客户关系管理方法。管理人员要能够综合分析并解决生产经营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分析并解决电力营销工作存在的问题。水电企业还要进一步建立客户关系营销系统,这是水电企业微观经营管理的需要。除此之外,水电企业还要能够建立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营销决策支持系统,重点突出客户细化管理及分析预测的功能,充分利用信息化营销策略来拓宽市场。 3.4电力产品策略 电力产品策略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电能产品质量策略。随着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电力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电能产品供大于求。在此市场形势下,水电企业要能够提高电能产品质量,以此来提高市场占有率。②电能产品差异化策略。水电企业需要创新电能产品组合,以此来满足用电客户的不同需求,吸引更多的用电客户,以此来拓宽用电市场。针对部分特殊性企业,要能够满足其用电特殊要求,为其提供高质量的电力产品。③电能产品品牌策略。目前水电企业面临着行业内竞争及其他替代能源竞争。这就要求水电企业实施电能产品的品牌策略,塑造企业形象及品牌意识,培养电力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在巩固现有客户的同时,开拓新的客户群体。 3.5用电促销策略 电力销售量由用电需求决定,电价水平决定了电力用户是否“买得起”,电网改造决定电力用户是否“买得到”,用电促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激发用户的用电欲望。这就要求水电企业关注买方需要,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切实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从而使电力用户在购买电力与享受服务的同时有所增值。与此同时,水电企业还要能够为电力用户着想,降低购买成本。例如:培育电站周边范围用电市场,进行小网售电,促进多经经营持续发展。积极和当地政府部门联合,引进外来用电企业,收购周边小水电站的电量整合上网,实现“双赢”。对当地用电企业给予一定的用电优惠政策,鼓励多用电,以此来吸引外地企业或者其他的投资者到当地投资,培育大客户市场。 3.6积极承包水电站运行检修,提高多经收入 水电企业要能够切实加大对外承包水电站的管理体系的运行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外承包水电站的管理体系、做好文体整改工作及业务指导工作,一旦在内审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整改并追踪检验。水电企业要能够建立基层单位与机关部室双向评价体系,以此来保障反馈信息的及时传达,以现有承包的水电站为窗口,积极吸引更多的厂外资金,继续承包更多水电站的运行、检修业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电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中,要能够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结合当前电力市场情况来充分利用本企业的各种资源,尽可能满足电力用户的基本需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需要以电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客户至上及提供优质服务为原则,发挥创新思维来加强市场营销管理,通过多样化的营销策略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动电力市场营销改革,刺激电力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拓宽电力客户群体,促进水电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作者:李芃 张露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一、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 建筑施工企业为其消费者提供的是施工服务,它的客户主要是项目的投资人或者作为使用人的业主,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营销与其他类型的企业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完全市场化的竞争。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对建筑市场完全放开,企业之间通过竞争获取业务,优胜劣汰,增强了企业活力。但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建筑施工企业工作,使得市场竞争加剧,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第二,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和营销具有一体化特征。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为不动产,生产方式开放性,同时生产周期长,这决定了其生产和营销过程具有一体化特征,不仅项目的前期阶段需要市场营销,而现场生产过程也要进行市场营销。第三,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不能退换。建筑施工企业不能通过退换已经出售的问题产品来补偿顾客的损失,挽回企业的信誉,因此,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将会长期影响客户的选择,进而影响到企业在某一城市或者地区的未来发展和机会。第四,建筑施工企业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工程项目只可以进行一次,因此企业需要对不同客户和不同的项目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了解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最大化地满足客户显性和隐含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 二、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的重要性 生产制造类企业首先关注市场营销,接着服务行业也开始进行营销,并开始进行市场营销管理。当前,各个行业的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要进行市场营销的管理,重视营销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保持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行业中占据的市场份额,保持核心竞争力,就要进行市场营销策略,实施市场营销管理。通过进行市场营销,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保障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为了将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为实际的购买行为,需要将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通过市场营销交到顾客手上。加上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独有的特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加强市场营销,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实现长远的发展。首先,建筑施工企业通过进行市场营销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购买能力和需求,以及产品售后情况等信息,从而分析市场的需求,并在未来能够针对性地完善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和竞争力。其次,产品的价值必须通过销售过程才能实现,通过销售企业还可以获得收入和利润,实现资金的周转,从而企业能够实现正常运转。因此市场营销是联系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加强市场营销,关系着企业未来的效益和持续发展,对企业稳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三、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的策略 加强市场营销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而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将市场营销的理念、方法和过程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企业主要业务的特点结合起来,制定适合自身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重视市场营销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加强市场营销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需要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进行施工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和自身的特点,加强市场营销,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占领市场份额,在行业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进行市场营销,不仅可以销售产品和服务,同时还可以与市场接触,获取消费者需求和产品售后等信息,提高资金的周转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对于市场营销策略的管理,将市场营销的理念融入到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同时提高项目和工程的质量,改善服务水平。将市场营销纳入企业总体战略和目标,从项目的前期准备,到施工过程,再到销售和售后服务,重视市场营销的管理,提高企业信誉,打造品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对于营销部门分配充足的人员与资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根据营销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不断地调整,提高市场营销工作对企业利润的共享程度。 (二)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收集市场信息,重点关注经济效益好的施工项目 市场营销的过程不仅仅是实现销售的过程,通过与市场接触,可以获取市场信息。建筑施工企业要鼓励项目部加入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借助他们的社会关系获取信息。同时,充分利用企业市场营销的过程,加强企业工作人员对信息的敏感性,收集市场信息,寻求经济效益好的施工项目。而对于那些盈利少但项目风险大的招标项目,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施工质量和信誉比自己高的项目,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无法满足项目需求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果断放弃,而重点关注那些在企业现有的能力范围内可以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的项目,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预测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改善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 (三)进行品牌经营,寻求区域市场 建筑施工企业要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形成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开拓创新,形成并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比竞争对手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建立自身的品牌。企业要将开辟区域市场作为开发工作中的重点,通过开辟区域市场,企业可以发现市场需求,进而进行更多的项目,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将市场营销管理融入到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在建项目就是企业在开发市场树立的品牌,因此企业需要做好现场与市场的连接,做好安全、质量和环保等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树立企业品牌。最后,企业要规范管理施工过程,保证安全生产和项目的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增强企业在特定区域的影响,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未来发展环境。 (四)完善投标评估机制,科学地进行报价决策 评估项目要搜集有关项目的各种信息,包括项目的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收入等,对这些信息综合分析,权衡风险、收益与成本。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投标前评审工作的监督,科学合理分析项目和市场信息,评估项目的可行性,选择最合理的方案实施项目。企业要实地考察项目,获取预测成本和收益的准确信息,综合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行性和收益,为制定投标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企业在进行报价决策时,以投标人员的计算结果和分析指标作为依据,并要预测和分析对手的可能的报价情况,比较与对手之间的优势和劣势,结合具体的项目,突出本企业的长处,必要时,可以修改或者调整投标决策。除了价格,也要考虑工程的质量、企业的创新之处等,综合分析与对手的差异,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 四、结论 建筑施工企业为了保持在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和长期发展,需要提高项目的中标几率,开辟特定区域市场,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不仅要不断提高设备技术、增加资金,扩大规模,还要改善其经营管理水平,尤其是加强市场营销策略。企业要善于收集分析客户、竞争对手、项目的资料和信息,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分析,在增加业绩的同时,获取了市场信息。企业还要将市场营销的理念融入企业管理和施工过程,加强品牌经营,这样才能保证其核心竞争力。 作者:杜迎凤 单位: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一、国际市场营销中,小企业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相比较于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小企业无论是规模、人才架构,还有管理水平和技术方面都并不出色。但是在国际市场营销中,正是因为这样,小企业得到了灵活,高效的特性。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可以根据传递的消息,更加快速,和准确的做出有利于市场变化的决定。不但如此,小企业因为规模的限制,在营销过程中,更加能够体现出个人的能力优势,找出适合企业的人才。在中国,因为人口密度的关系,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了国际市场的一大特色。在解决国内闲置劳动力的同时,低廉的劳动成本使得小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有个更大的优势。而且,国内的专业市场对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行业区域集中化的地方,能够提供小企业更多,更全面的讯息,在短时间内了解商品行情。依托这个条件,小企业能够更为便捷的开拓市场。2.劣势对于众多小企业而言,制约公司发展最为严重的方面在于管理水平的不足。很多小企业基础管理薄弱、企业制度不规范,生产经营并不严格等等,严重限制小企业的效率和发展潜力。其次,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使得小企业的创新方面严重不足,甚至是没有。劳动型密集产业如果不具备产品的升级换代,将注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还有,小企业对品牌价值并不看重,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商业信用和技术水平,质量水平,以及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的综合表现。所以,企业品牌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现在,越来越关系到小企业能否脱颖而出。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资短缺,小企业的自身实力薄弱,缺乏抗风险的能力弱,在财务制度上面也并不规范,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银行贷款也更多会倾向于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对小企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限制。所以资金的短缺也成为小企业的发展瓶颈。 二、开拓国际市场营销对小企业的好处和必要性 随着国内小企业数量的增多,市场渐渐趋向于饱和,小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开拓国际市场,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小企业面对的消费群体就会从国内变成全球,大大的延伸了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让小企业缓和了压力的同时,还能够得到发展。而,在越来越开放的全球化环境,使得许许多多的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追求新鲜的事物,却不是大品牌带来的固定模式。特殊化消费群体的产生和发展,给小企业提供了机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小企业有着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和独特的优势,必须牢牢抓住机会。同时,国内小企业数量繁多,但因为企业的管理水平或高或低,导致了小企业水平层次不齐。在国际市场当中,能够接触更加先进的经营理念,推进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无形之中加速了水平低下企业的淘汰和资源浪费。 三、结束语 总之,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营销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优秀与否将直接决定小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的成败。小企业应该完善企业的管理,树立国际营销的先进理念,抓住每一个机会,与此同时,也要学会扬长避短,依托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强化小企业的整体营销能力,并努力提高小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竞争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小企业必须面向国际市场,迎接挑战,重获新生。 作者:叶晓东 单位: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企业革新市场营销策略论文 市场营销实际上就是为了使市场的实际需要得到满足而采取的一系列与市场相关的活动。在新形势下,怎样在市场营销上进行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需要与顾客需要相结合来展开活动,进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一、目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不足 (一)企业营销观念落后 因为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趋向于保守,很多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很多企业始终通过传统的营销观念进行生产和营销,他们并未真正认识到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本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国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市场的客观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一些企业只顾追求短期利益,在营销过程中使用沿用以前的营销模式,企业的长远发展被忽略。 (二)缺乏高层次的营销管理 我国企业整体上的管理是缺位的,高层次的营销管理是缺乏的,同时整体规划程度也比较低。首先,一些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缺乏系统性,通过市场作为导向进行随机部署,加上受到传统营销理念的影响,不能做到内外相协调,过分追求短期利益,重视表面业绩,不能对市场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其次,很多企业缺乏高层次的营销管理,从根源上来说,很多企业并未认识到市场营销的真正意义,营销并不单单是营销部门的责任,企业应该将市场营销放在企业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 (三)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外多外资企业来到我国发展,我国企业面对这种挑战要想积极应对,就要在自身产品设计与研发上狠下功夫,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从现阶段的企业发展来看,我国企业受到国外企业的影响非常严重,市场开发能力并不是很好。另外,创新能力也是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政府已经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产与经营环境,但是恶性竞争、无序竞争等情况非常严重,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始终步履维艰。 二、企业市场营销策略革新分析 (一)革新树立买方市场观念 为了能够与全球化市场趋势相适宜,我国企业应该对营销观念进行积极的转变,对业务市场进行不断拓展。首先,企业应该树立起与时展相适应的营销理念。为了与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我国企业应该积极转变营销理念,与市场发展相迎合,对新的市场需求进行创造,对国内外市场开发工作进行不断强化。其次,企业应该将市场作为营销的导向,对企业自身的生产结构和销售策略进行规划,同时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引入国际化的市场营销理念,建立起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二)革新并完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对营销组织结构的建立进行强化,并对市场营销体系进行完善。我国企业管理层应该将营销工作放眼于经营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树立起整体的市场营销理念,并不是只有营销部门才能对这些工作进行负责。企业应该对所有部门的潜力进行充分调动,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工作做好,并对市场营销目标进行梳理,使企业全体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同时,企业还应该对营销人员的重要性进行充分重视,营销人员在推广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对产品的各项功能以及售后服务进行全面的介绍,对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将市场中的最新动态反馈给企业,将直接接触消费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市场调查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将其作为市场营销部门进行营销战略选择的一种有力依据。 (三)加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 在新形势下,科技竞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这一领域中,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将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在生产的具体环节中,并对产品设计进行不断的改良,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这样产品才能在市场中保持一种前沿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的营销意识较以前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增强,同时网络也开始在营销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时企业应该将市场作为导向,结合市场的实际需要对企业职能部门进行划分,并对人员配置进行调整,对有限的经营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与此同时,应该对新的营销渠道进行积极的引用,使客户群体得到扩大,建立起多层次、多角度的营销网络,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在营销渠道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市场需要进行考虑,同时还要注意与法律、社会道德规范相符合,营造起一种积极健康的企业创新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重视营销战略已经成为一种意义深远的课题,企业应该对自身条件进行充分的重视,同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考虑,对自己的营销策略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与市场需要相适应的营销战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对自身条件进行深入的了解,建立起买方市场观,并对市场营销组织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市场环境中的各种挑战进行积极的应对。 作者:姚雨龙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论文: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探讨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一)对供应商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供应商给企业提供各类原材料及设备,甚至是服务。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企业会对其供应商进行考察,这种考察主要包括所供应物品的品质及价格,同时也关注供应商在社会上的信用及风险控制等等方面的状况。而知识经济网络化的趋势则使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商业洽谈等活动,而这种方式已越来越广泛地深入人心。电子商务在成本、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使供应商的可选范围越发广阔。(二)对顾客的影响当代经济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市场竞争经济,这种市场可以被划分为消费者市场、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市场和国际市场。对顾客状况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让企业明确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定位,选定合适的目标市场,并以此作为企业营销目标进行强化营销。互联网的普及使营销成本降低、客户群体迅速扩大,使得互动式消费成为现实。(三)对竞争者的影响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将知识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必定会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第一,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知识,以及在知识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技术,传统的如土地等等力量已不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因。第二,企业最为主要的资产将会逐渐从实物资产转移到知识这种无形资产,如企业各类专利、商标及企业所取得的社会声誉,而人力方面最为重要的资产就是员工的知识与技能。 二、知识经济下企业应采取的营销策略 (一)全球化创新策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类商品在全世界流转。企业营销也早已突破一国、一地区的限制,并且其国别及信仰色彩逐渐退却,“全球营销”成为一种新的营销趋势。全球化的营销策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企业和产品名称追求全球性。企业为了切合全球化营销的要求,就需要对其相关名称进行深入斟酌,以期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接受。第二,扩张策略的改变。全球化营销必须摆脱地理的束缚,应从全球范围之内选择自己有优势的市场进行开发,并在其中精耕细作。第三,生产同销售的分离。传统企业最为典型的特点是产销一体化,而全球化营销要求企业在全球视野范围内寻求最佳的资源配置途径,实现产销分离,专业化运作。第四,跨文化管理。首先,要关注不同文化市场的需求;其次,就不同国别及文化的员工进行必要关怀,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团队所拥有的力量,发挥集体作用。(二)产品创新策略产品革新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显著,所以,它已经成为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制胜的法宝。所以,企业应当采取的策略有:第一,从核心产品层次进行创新。核心产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最为主要的依靠,企业可以加大对核心产品的研发,比如从其实用性与可靠性入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注重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要求。所以,产品研发费用也应该增加。第二,从延伸产品层次进行创新。客户购买了商品之后,为了得到良好的售后服务,客户会对企业提出自己的服务需求及改进建议。那么,企业就应该在这种售后过程当中发现商机,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商品的接受度。同时,可以对老客户形成黏性,这就构成了该产品的“延伸产品”。(三)实施顾客满意策略知识经济时代,客户不仅仅需要的是一款产品,更为重要的是追求与产品紧密相连的一切服务及信息。这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企业必须更快对消费者的诉求做出反应,对市场评价快速响应,最大限度上满足客户的各类需求。具体来讲,在营销的时候要关注于企业的生产流程、存货流程、订货流程等等的高度统一与衔接,让客户体验到优质、快速与便捷的商品供给服务。(四)开展网络营销目前,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网商借助于强大的网络体系而风生水起,人们不得不承认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商品生产与销售方式。而未来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强化。所以企业应该强化网络营销,比如树立企业网络营销的目标,网络营销各部门的协同作业及财务部门的支持等等。在此过程中要求企业最高层制定一个有效协商运作体系来规范与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林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工商学院
高校小提琴教学问题篇1 一、高校小提琴教学的意义 当前我国在人力资源上已经逐渐步入强国的行列,因此整个国家和社会层面对人才的培育也更加重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承担着很大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当下经济、政治、文化等实现共同发展的环境下,精神文明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当下的高校都争相开展更多关于音乐艺术方面的课程,并且希望通过课程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我国高校开设小提琴教学就是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策略,随着当下社会文化更加趋向多元化,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对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有效开展小提琴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音乐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结合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生源差异较大、学生演奏能力不足、学生素质薄弱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且结合社会对音乐类人才以及综合人才的需要来革新小提琴教学模式。 二、高校小提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 从生源的角度来看,当下高校小提琴教学中学生的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基础本身就比较扎实,因为他们对小提琴有着较高的兴趣,并且学习积极性较高。而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并且音乐基础较为薄弱也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无法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也应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在基础、积极性、乐感审美能力上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也为当下的小提琴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高校小提琴教学模式滞后 高校小提琴教学模式较为落后,这也是阻碍相关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关键。教学模式也是受到教学观念影响的,有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并且在授课中更加重视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音乐实践,这也会让学生学无所用,无法通过训练而夯实基础。并且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较少,教学方法较为简单,在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下,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受到限制,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学生对小提琴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也没有带领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样也无法将小提琴作品的灵魂呈现出来。 (三)缺乏专业的教学体系支持 高校小提琴教学缺乏专业的教学体系作为支持,因为很多教师更加重视单一的教学策略,在教材上选用的也是西方音乐学院的教材,甚至有些教师会将小提琴考级书作为教材,但是教材内容都是针对考试而设计的,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能力开展教学,这也会使小提琴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囊括了音阶、练习曲、奏鸣曲、协奏曲等内容,但是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我国高校在小提琴教材的选用上,也没有像高校声乐教学那样进行统一,在教材编排上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也会成为限制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因素。 (四)小提琴课时安排不合理 小提琴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更多的课程都是关于理论的教学,教授学生如何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却没有针对实战操作进行演练,由于小提琴这门乐器是需要学生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的,因此仅仅集中在理论教学是不够的。缺乏实战演习的学生仅仅会记住一些理论知识,并且在练习中也缺乏感情,没有技巧,进而无法实现高校小提琴教学的基础目标。 三、提高高校小提琴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革新教育理念 当前在高等院校中,小提琴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理念,而这种落后的理念是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重视理论演奏技巧等方面的教学,还应带领学生在演奏中充分融入情感,通过有效的情感教学将音乐的灵魂彰显出来,否则整个课程的开展是没有生命力的,并且演奏出来的音乐也是没有灵魂的。因此教师需要革新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演奏技巧进行教学,同时也应在理论教学上进行充分的拓展,将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纳入整个教学目标中。比如在教学中,一些学生的基础本来就不好,那么在授课时教师就应当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如果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教师就可以多花点心思,让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小提琴训练中。当然教师自身也应当不断提高素养,不仅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实战经验,以此结合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进而为提升高校小提琴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革新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小提琴教学的需求。教师应当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为基础,来带领学生不断提高小提琴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并且通过革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小提琴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教学可以在内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能促进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就可以针对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解决,也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层次水平差距不是很大的学生群体来进行,并且通过这种模式也可以构建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该范围中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主体,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其次,可以实现单独教育的模式。在班级中有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小提琴基础,这类学生基本能将作品的基本内涵阐释出来,但是在表达音乐时仍然会由于情感表达不够完善使整个音乐演奏缺乏感染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身状况以及课程教育需求来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单独解决,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在表演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个击破,并且更快地推动学生小提琴演奏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在小提琴教学中要重视诸多因素的引入,如审美因素、兴趣因素等,在学生进行小提琴演奏时,需要更加重视对情感的细腻表达,这样才能通过演奏来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是音乐所散发的魅力所在。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就应充分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来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呈现出来,这样也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并且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对大学生来说同样重要。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小提琴作品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并且使学生的每一次演奏都可以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也能够通过课堂练习来树立学生的信心。 (三)合理设置教学资源 小提琴教学需要合理设置课程资源。要明确教学实践和理论教学是同等重要的,通过有效的实践才能强化学生的小提琴技能。当前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存在着理论知识课程偏多的现象,因此学校应针对该方面的问题进行改革,有效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这样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要明确音乐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实践与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亲身去体验,并且留给学生一片自由想象的空间,这样可以让声音填充学生的感官。对于教学资源要精心设置,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细致的规划,要结合理论与实践部分以及课程进度来有效安排课程。教学资源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教师要勇于革新理念,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收集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并且制作成讲义带领学生学习,加大实践课程在小提琴课程中的比例,进而有效地配置教学资源,以此提升高校小提琴教学质量。 (四)小提琴教材多元化 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需要选用更加多元化的教材,通过科学合理的教材选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演奏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当下高校小提琴教学改革中应针对学生的基础来选择教材,这样才可以因材施教,丰富小提琴专业课教学的基本内容,通过教材的选择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教材中更多地设置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可以活跃整个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是多元化的小提琴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并且也能够以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结语 我国高校在小提琴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去重视。当下高校小提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应当结合当下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针对性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中较为落后的观念,与时俱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无定法,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以及课程资源状况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小提琴教学。 作者:姚霖 单位: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高校小提琴教学问题篇2 小提琴是极为优雅的音乐乐器,是公认的乐器中的王后,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够掌握其演奏技巧,并且这一乐器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的一种乐器,但是国内的小提琴教育几经波折,到了现在一些高校中的小提琴教育仍是不成体系的,这也是中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但是音乐的艺术性和欣赏性是高校小提琴教育所必须要传递的。 1.小提琴的教学在高校实践中显示出的薄弱之处 1.1学生的音乐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进行统筹性教学 面对着中国的教育现状,很多的学生在大学之前都是经历着应试教育,对自身的多样化培养并不重视,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小提琴这一乐器,在进入大学之后想要进行小提琴的学习,而这些学生相对于其他在小学、初中就解除了小提琴的同学来说,起点就不一样了,但是在实际的高校小提琴教学中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些学生的水平不整齐,有时候对老师讲解的内容琢磨不透,跟不上老师的进度,逐渐的被甩出教学的规划之中,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比较高的,选择小提琴专业课程的学生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这不利于教师进行统一的课堂教学,增加了教师因材施教的难度。 1.2一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足以应对高校现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小提琴的教学过程,还是沿用传统的文化课教学的模式,学生的学习空间非常大,但是这种课堂式的教学模式将会逐渐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渴望更加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而且在现在的大趋势下,学生的实际教育过程不应该是一个重视课堂形式的教育,而应该是多样化的,通过社团以及演出、小组间的练习等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却很少有高校的小提琴课程做到。忽视培养学生乐感和音乐表现力,使得学生对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技巧能够掌握,没有将音乐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不能深入地感受音乐的魅力所在。 1.3教学的课程体系、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和科学 我们纵观这些开办小提琴教学课程的高校,将会发现他们的小提琴教学教材参差不齐,很难有统一性的高质量教材,并且教师也发现了教材的问题,所以逐渐不根据教材进行讲解,但是这样对学生来说,将会很难把握教师的讲课内容,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偏离。并且系统性的课程体系不应该是这种追随于课本的讲授,而应该是重视实践过程,对于音乐的敏感性和艺术性是必须要经过实际体验的。小提琴教学课时较少、课堂时间较短,缺乏实战演练的学习,让学生变成只会讲理论,不会有感情、有技巧地演奏,从而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小提琴演奏家。 2.将高校小提琴教学现状进行改进的措施和步骤 2.1注重学生乐感的培养,提升音乐修养因材施教 一种音乐形式的形成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和系统,但是一个高质量的音乐作品的产生则需要有一定的乐感,也就是对音乐的理解和艺术性,这也是高校小提琴教育所需要提高的地方,特别是对现今的高校学生来说,这种艺术乐感的培养,将提升他们的审美等级,而教师的素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方面就体现的极为重要。 2.2融入现代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形成多样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的教学和一些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是不一样的,不应该将对文化课的要求生搬硬套到小提琴的教学中,首先就是课程的考核体系,不应该是通过对小提琴的理论知识进行测试,应该重视过程性的加强,提升学生在平时课堂中的表现力,并且老师也应该摒弃只对小提琴理论进行教学的想法,而应该是多样化的发展,形成专业的教师团队,鼓励学生参加课下的小提琴活动,成立学生的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一些演奏技巧、演奏曲目的特点等内容展开讨论,从而解决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 2.3注重课程系统的建立和选取适合自己的教材 对于进行小提琴教学的高校来说,既然开展了这一课程,学校就应该重视对这一课程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形成专业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的把握,要比文化课的课时安排长,让学生有足的时间进入状态,既能进行理论的学习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操作练习,并且不足之处由老师当场指出。学校的小提琴教材的选用不应该太过简单,但也不能太过专业,要适应学生阶段的需要,选取可学性高、容易理解的教材,并且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针对于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教材,才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可适当开设乐队排练课程,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小提琴演奏技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能使得学生快速地融入社会,而教学实践却能提升学生的技能学习和掌握。 结语 世界范围内,人类说着数百种语言,在最初的时候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但是音乐却是所有人都能听得懂的,这种旋律这种音符,给人以愉悦的心情和放松的享受感,所以我们常说音乐无国界。高校中的小提琴教育是必须要进行的,并且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不应太过死板,实行多样化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小提琴感受小提琴,提升自身对于小提琴的艺术修养,并且在实际演奏中加入自己的感情和民族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小提琴艺术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音乐的传播。 作者:吴虹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高校小提琴教学问题篇3 一、高校小提琴教学发展的现状 我们应该正视面对一些实际的问题,在高校小提琴专业教育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我国整个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变化,社会结构也在日新月异地不断更新,其变化速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小提琴教育体系的变更。这种变化速度上的差距,在一段的时间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两者的距离。高校费尽心力培养出来的小提琴专业人才,在走出校门之后,与整个时代的发展脱节,与社会需要的人才之间有着一定的数量上的差距和质量上的差距,以至高校培养出来的小提琴毕业生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是高校小提琴教学体系面临的现状,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最大问题。所以说,如何让高校出来的学生能够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到学以致用,在充分发挥自己价值的同时,为整个小提琴事业的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这才是高校小提琴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高校小提琴教学发展的常见问题 (一)课程的建设过于死板 正常高校小提琴专业的教学中,基本都是以手动教学为主,但文化课程同样重要,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知识的同时,都需要了解其知识点的教学理念和理论背景,这样能更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小提琴教学课程,教师很难将一碗水端平,而且课程的时间设置都不是很长,一般在四十分钟到五十分钟左右,教师在这段时间里不但要讲解好一节课所有内容的理论背景,又要传授手动实践应用,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想要完全掌握课内的所有内容是不太可能的。导致教师在很多的时间内不得不压缩所要传授的内容。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赶上课程进度向学生传授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而忽略了文化课程的内容,这样的课程设计,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二)忽视了学生教育基础不同的差异 由于近几年我国高校整体进行扩招的原因,导致学生进入学校的门槛较低,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在进入高等艺术院校之后有着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特别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差别更加明显。由于在进入高校之前,他们的目标不同、受到的专业训练基础也不同,家庭艺术熏陶不同,对于自己学习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导致他们要学习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在进入课堂之前对于小提琴的基础不一样,更有甚者只是为了在学校里要一个毕业文凭而已。小提琴作为一种在音乐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全面了解各种差异化的学生,尽可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情况进行因人而异的教学,但在正常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人施教很难得到真正的实现,最后导致教学效率底下,这不单单使教师的教学受到影响,还会受到学生的配合度影响。 三、高校小提琴教学发展的解决手段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 要想有效改变当前的高校小提琴教学现状,更大程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学校的中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校园这个平台学习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传授的点,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对于小提琴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高校小提琴教师来说,在进行教学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自身实力,懂得从自身找原因,并且吸取自己的经验教训,懂得取他人所长,补自身之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时刻要记住,自己是人民教师,时刻要做到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道德标杆,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及时了解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对小提琴的需求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以此提升学生的小提琴技巧。 (二)学校要提高了解对于小提琴的社会发展需求 现在高等学院有一个很常见通病,那就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运用传统老套的教学教材以及教学理念去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好像是一个大型的“加工厂”,培养出相同的技能理念和专业知识的学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和校方不能一直运用一种方式进行教育。综合来说,教育体系每年都要进行适当的变动,因为现在中国发展飞快,每年社会的市场经济思维都会发生变化,学校和教师应以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而现在普遍高等音乐学校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毕业的学生有一大部分从事与自己小提琴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者是根本找不到与小提琴专业有关的工作。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用二十世纪的教材,或者遇上个世纪相近的教材,来培育二十一世纪的学生,这是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要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总结出相关的经验,教师在进行高校小提琴教学之后,学生掌握了一些演奏的技巧,然后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传统的“口述型”教学并不适用于小提琴教学,教师说十遍,都没有学生实践一次掌握得快,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有效吸收,才能掌握小提琴这门艺术的精髓。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只追求教学进度,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课堂气氛的烘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点,教师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课外教学活动,在愉快的玩乐之后,让学生进行一些表演,对学生知识技术的掌握能力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以锻炼学生创新和随机应变的思维。第二点,音乐学院一定要有适当的艺术气息,教师应该和校方沟通,学校里定期举办一些音乐表演的活动和比赛,通过音乐表演和比赛检查学生小提琴方面的知识及演奏技巧,通过适当的比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比赛学生对自己的基础有一个了解,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一起进步。 (四)科学的设计小提琴教学方案 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从规范小提琴教学课程开始,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具体内容,为学生选择针对性的教材。在规范具体内容中,教师应该适当缩减一些教材公共性的科目内容,以节省课时,比如,作品的作者背景、一些与学生实际操作无关的政治内容,都可以进行适当删减,为专业课程空余出更多的时间,让教师在教授小提琴课程时有足够的时间,既保证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技巧课程的吸收。 (五)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漫长的练习过程中,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在持续变化中。小提琴是表演性艺术,所以,学生一定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经常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可以与学校沟通,科学利用高校人脉,让学生定期到歌剧院进行实习,在实践中提升演奏经验,锻炼心理素质。四、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小提琴专业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正在逐渐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教育体系。但是我们也应该正确认识到当下教育的不足,勇于发现其中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我们要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当下社会的艺术类人才,这不但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钱洁.传钢琴艺术之瑰宝承民族音乐之文化——评2011年中央电视台钢琴小提琴大赛[J].枣庄学院学报,2012,28(3):107-111. [2]陈晶.递薪传火桃李争妍——哈尔滨苏联侨民高等音乐学校音乐教育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4):43-47. [3]李尤.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小提琴专业教育方面的思考[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2):90-93. [4]何敏楠.高等音乐院校弦乐专业课程设置之中日比较——以四川音乐学院和日本伊丽莎白大学为例[J].民族音乐,2015(2):102-104. [5]樊海伦.新理念,新思维——论奥尔夫教学理念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运用[J].乐器,2011(9):42-44. [6]陈曦.综合性艺术类高校小提琴专业课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7]樊海伦.弦乐课教学的丰富篇章——弦乐重奏排练课漫谈[J].飞天,2012(14):57-59. [8]陈曦.综合性艺术类高校小提琴专业课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作者:王鹏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对于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探讨 【摘要】 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煤炭企业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硬、软技术,从管理理念、制度创新、统筹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研究,实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完成、使用。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重要意义; 途径; 完善机制 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从多方面进行推进和深入研究。 一、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财务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财务信息、集中管理各项财务资源、迅速作出科学决策,是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的需要 从经济决策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指导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过程控制,从而实现预定经济目标的作用;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促使企业履行法律的义务,维护正当的经济秩序的功能。会计信息对于现代社会的可用性已被人们所接受,而这种可用性必须以一定的质量为前提条件。 二、现阶段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项重大的管理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资金运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在现实中,往往有不少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而企业领导只顾眼前,缺乏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自己的企业,更没有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的领导仅把本单位有没有局域网作为衡量单位建设的标准,但建成之后却对用不用不大关心,对完善网络和开发信息资源未予重视。这种政绩观念占据了一部分领导的头脑,导致网络使用效能低下。 (二)有效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对立统一的。从国外大公司的先进管理实践来看,事权可以分散,但财权必须集中。而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层次过多,“子不认母”、“母不认子”、“集而不团”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职能部门分割,相互缺乏信息联系和数据集成,产、销、购、存信息脱节,原本集成连贯的业务被人为地割裂成多个环节。旧的管理模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尚未建立,母子公司之间对集权与分权的认识难以统一,过去一味强调的分权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要求。大多数企业集团内部没能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指挥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输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集中不起来,致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三)消极保安全,导致资源闲置浪费 安全问题是制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瓶颈,网上泄密、窃取、篡改事件在一些单位时有发生。因为担心网上业务处理有风险而将其束之高阁,仍习惯于面对面听汇报和有纸化办公,久而久之,信息化网络建设就成了摆设。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但现实工作中一些单位和部门除了采取常见的规避风险措施外,就再拿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将很好的办公网络系统闲置,最终影响了财会人员使用网络的积极性。 (四)管理软件发展滞后,难以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开发具有本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软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一样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软件,没有本企业的特色,而且目前市面上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分为两类:国外大公司的一些软件造价十分昂贵且不适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国内的软件对个别行业的单位企业管理功能的开发已有一定基础,但不适合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需要,加之相互间为抢占市场份额而不考虑软件的通用性。企业一旦购买了某公司的产品使用,就不得不面临上述的困难局面。 (五)提高操作人员技能,降低运行安全系数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它要求财会人员既要掌握财会知识,还要对网络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度。我国财会人员所掌握的网络知识还比较少,大部分财务人员不能熟练地运用及掌握使用网络的管理。不少财会人员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仅限于单机操作或文字编辑等简单功能的使用,网络运用仍然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状况使网络的安全运行难以保障。企业一般在遇到网络问题时都依赖或求助于外界专业技术人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一旦系统被非法侵入和破坏,轻者不能正常工作甚至瘫痪,重者会造成机密泄露,给国家和单位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完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统一会计核算流程 煤炭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准则或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会计核算办法等,对企业现行的资金支付、固定资产折旧、减值准备计提、资产损失确认、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同时,通过统一合并报表编制基础和编制标准,明确不同制度或准则间的调整转换模型,建立健全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真实反映企业整体的经营运行状况。 (二)统一会计核算信息化系统 煤炭企业应在统一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的科目体系、统一编码,将企业所有与财务相关的经营管理信息纳入统一的编码体系,为建立集团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信息化体系,实现各子企业与集团财务资料的联网做好基础工作,从而通过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对各子企业及集团的会计账目及相关业务进行核算,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准确地编制财务报告,为企业提供产品、部门、客户、供应商、合同等多项目的辅助核算与管理,为所属子企业提供特殊业务的核算、记录、跟踪全部业务情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收入、毛利等相关信息。 (三)构建高效有序的集团资金管理系统 煤炭企业应当在本集团范围内建立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系统或企银互联系统实现对企业整体资金的统筹调度,合理配置和使用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资金管理系统应当具有与企银互联系统及其他经营管理系统的接口功能,实现对全集团的资金筹集、划拨、运用等方面进行监控,能够及时反映集团总部和各子分公司的资金流向,并根据管理需要形成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与分析,实现资金的日常监管与控制。 (四)建立企业预算管理系统,强化财务的控制功能 根据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预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强化资金、投资、筹资、成本费用和财务风险的预算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预算控制管理模块要能够支持预算编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等全过程,并通过与核算系统的无缝衔接,有效实现预算控制、分析和预警功能。 (五)实现完备的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和决策分析功能 在财务信息实时、准确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和资产管理体系,支持多种数据查询和决策分析,集团总部能通过该系统对各子企业财务信息实施跨账簿、跨企业、跨年度、跨期间的查询,确保集团总部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各子分公司的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通过加快分析周期和频率,更好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绩效。 (六)实现职责分离、支持内部控制体系高效运转 财务信息系统必须完整地体现规范的工作流程和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通过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关系,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关键科目的关系,使内控操作流程的贯彻执行得以常态化、固定化、信息化;财务信息系统应当符合职责分离的要求,在功能上支持企业内审工作,可以随时查询内部控制事项的执行情况及检查的结果,以便集团公司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充分评估整个集团面临的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提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 (七)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操作一体化 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核心模块建设的同时,各企业还需要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功能列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即将财务管理流程与经营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财务信息系统要及时反映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业务活动的信息,并通过系统实时进行核算,做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四、完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在我国当前经济条件及煤炭市场环境下,加快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摈弃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树立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同样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和切入点,并尽快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财务管理与资金流向监控,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防范资金风险、堵塞资产流失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做到信息共享,避免财务信息失真问题。 (二)实施企业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单纯的网络技术问题,而是要以建立企业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实行企业内部统一财务软件和建立计算机网络为支持,以建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为手段,以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与资金监控,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全公司账务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原有的业务流程重新进行布置安排,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对现行的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进行统一规范,其实质就是对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创新发展。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对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而且必须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从企业基础信息化做起,有计划、有步骤,需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办法,分财务、物资、生产、销售等项目管理的顺序分阶段进行。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而财务管理则是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资金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奠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必须以资金管理、资金流量、资金流向为重点,加强资金集中统一管理,规范内部财务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工作制度,是现阶段大型企业加强和改善财务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适应现代集团公司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对子分公司的监控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下一阶段大中型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流程再造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初探 摘 要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业务的不断增多,会计电算化随之被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中,对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会计电算化仍然照搬手工会计流程,致使其存在信息及时性、相关性和共享性不足的缺陷,阻碍了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的实质性提高。所以,对企业会计流程进行再造突显其必要性。本文对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及其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会计流程再造 企业 财务信息化 会计核算 一、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 企业财务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流程再造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根据用户需求对原有的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整合、简化和优化,进而改变信息收集、处理和输出的方式,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信息生成与使用交互的一种新型会计业务流程。企业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有利于实施集中化财务管理。会计流程再造为企业实施统一的财会制度和财会工作流程带来了契机,通过在线生成记账凭证、集中自动划转资金、协同处理财务和业务,使财务管理各个环节中产生的信息汇总成一条连续的信息流,信息使用者可依据自己的权限从信息系统中获取所需信息;其二,有利于强化事前和事中财务管理。根据企业财务信息化要求再造的会计流程,可以实现财务管理重心由事后财务核算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通过实时结账提高财务信息的实效性;其三,有利于增强企业数据处理能力。再造后的新会计流程支持高性能数据库,极大地提升了财务信息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支持会计信息录入、会计信息查询、会计凭证生成和会计报表报送的远程操控,进而提高了企业财务信息处理的便捷性;其四,有利于实现财务与业务的相互协调和协作。会计流程再造后,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企业业务要求自动生成财务处理方案,确保财务与业务协同开展,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实效性。 二、会计流程再造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 (一)满足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建设需求 会计流程再造要符合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满足企业决策与管理的需求,通过调整、改造和优化会计流程,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首先,会计流程再造要实现企业经济业务数据的共享,减少数据处理的重复性环节,打破现有的信息孤岛;其次,会计流程再造要满足集中式管理模式的构建要求,统一各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强化财务集中管理;再次,会计流程再造要拓展会计管理职能, 使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过渡,增强财务决策能力;最后,会计流程再造要为网络化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保障,确保移动办公和远程控制更为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会计流程再造在财务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再造后的会计流程简化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流程,为会计工作提供了高效的业务处理手段,可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直接从原始凭证中主动采集信息、归类信息,不需要手工处理,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效率。同时,会计流程再造后,使会计信息采集工作与业务活动协同进行,大幅度地提升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完整性。会计工作从单一的货币信息处理延伸到非货币信息的处理,在将各种源数据信息存储于共享数据库后,再通过信息指令将相关信息同步输送到财务信息系统的会计数据库中,从而确保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输出同源,提高了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三)会计流程再造在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中的应用 会计流程再造可对现有的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在深入分析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进而提出解决意见,确保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首先,会计流程再造有效解决了企业会计工作重复性强的问题,通过简化冗余工作环节,提高会计业务处理的效率;其次,会计流程再造统一了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使得企业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分析难度,增强了同口径信息数据的可比性;再次,会计流程再造可支持高性能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使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财务信息共享,便于各企业和部门了解财务状况,履行会计监督职能。 (四)会计流程再造在财务信息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首先,会计流程再造应当充分考虑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确保系统的管理权集中于企业总部。企业要建立与再造后会计流程相适应的内部监管制度,对系统使用者查询、审计权限进行设置;其次,实现在线财务处理,可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在线或远程处理信息录入、记账凭证生成、会计信息查询、报表报送等工作,以减少业务流程运行时间,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再次,通过会计流程再造,可确保信息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使企业决策者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信息。 (五)会计流程再造对财会岗位结构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会计流程再造应当以用户需求作为基本导向,并以财务信息高效流畅作为设计理念,这是信息时代对会计流程再造提出的基本要求。当会计流程再造完成以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会逐步转 移到对信息用户需求的获取以及优化信息等非事务性的工作上,同时财务部门的岗位也会随之减少,这样一来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部分财务人员只需要熟练掌握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即可,而财务管理人员除了精通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以外,还应了解与财务管理相关的知识。由此可见,会计再造流程对财会岗位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浅论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工作职能转变 摘要:随着21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信息全球化被人们一致认为是当今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软件开发技术的普遍应用也给现代化的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正一步步的冲击着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这也给现代化企业的财务工作职能带来了新课题。日臻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和发展迅速的信息化时代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这些都将给企业的财务工作带来更加严峻的考验。本文主要以石化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为背景,从信息化对财会职能转变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职能转变的方向和其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简要的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会工作适应新时代要求进行职能转变的全过程。 关键词:信息化 财务工作 职能转变 影响 必要性 方向 问题 科技革命不断地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一个企业的企业价值与企业财会职能的发挥联系更加紧密,这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因而财会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则深刻的影响着企业财会工作职能的转变,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随之产生并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财务管理运作机制和高效率的财务管理水平,坚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赢得有力地位。 一、信息化环境对企业财会工作的影响 (一)对会计管理职能的影响 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更多的是从事会计本人单独进行核算与监督,而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等信息网络手段,通过erp等方法进行数据库资源共享。过去企业要做出各个部门的充分连接才能做成一项目标工作,而信息化的财会管理系统由于资源的可共享性大大减少了部门之间连接难的问题,不仅仅减少了工作量,而且各个部门可以面向企业的综合管理与监督。 (二)信息化条件对财会工作流程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队记录有严格的控制,以记录为基础,对公司的基本资金流动进行步骤性的分析与角色。采取传统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生成方式。而信息化条件下,可以通过erp模式,一改过去繁琐缓慢的结算方式,可以使资金的记录、分析与决策同步进行,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得各项工作连接的更紧密。信息化的会计工作也将工作流程采取固定的模式,避免了过多的人为控制,企业的财会工作也因此更加规范。 (三)生成结果的信息化 财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在汇报工作时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的实时更新和报告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企业的财会信息从收集到加工整理都实时的存储在系统的数据库中,会计从业人员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及时将信息发给上级。上级也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将意见反映给汇报者,实现双向互动方式。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会工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方式。 (一)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 事实证明,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更加适应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需求和汇报工作的进行,国有石化企业正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一方面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驾驭能力,通过向信息化方向的转变,企业能够快速的对内部信息和外部市场做出反应,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利益方面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正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要求,是大势所趋。 (二)是适应信息现代化坏境的本质要求 信息时代的快速推进追赶着每一个企业的行进脚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产业链不断升级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企业财务工作向信息化转变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如中石化的大型国有企业,更应该积极的将财务工作向信息化靠拢,以信息的快速实时性为轴,科技创新为轮,真正带动企业的飞速发展,努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的目标,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快速脚步。 (三)是企业规范化管理,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 信息化的大背景条件不仅使企业的 务工作从纸上转到了网络,更加方便快捷的财务工作避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减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促使了企业全面性系统化的调整,公司面向快捷精准的管理方式发展,加强了各部门协调处理各项工作的能力。企业的各方面管理统一规范,可以快速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信息化环境下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方向 在传统财务工作中,会计核算是其工作重心,但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有必要对其财务工作只能进行转变。 (一)信息换背景下,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基础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要谋求企业的发展,我们就要对这种现今财务工作的职能进行转变。会计核算不仅要符合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同时还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资讯,以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为企业进行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为此,企业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实现财务与业务信息的共享;同时还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优化,加大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对会计核算的支持力度,以此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信息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心 要实现信息化背景下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加强信息化财务管理是重点。为此,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资金运用过程的管理,通过明确的规章条款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化和规范化;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健全企业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为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奠定基础。 四、面对财会工作职能转变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很多企业并不是可以马上接受并且进行良好的运用,尤其是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够,经验不足等。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在向信息化职能转变中应该充分注意到下面几个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一名信息化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的管理人员,首先要从观念上接受新事物的革新,严格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财观念,积极培养全面认真学习的态度,重视信息化时代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积极参与信息化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刻苦学习,并以此带动整个企业信息化观念的快速转变。 (二)运行机制的管理和信息化设备的支持 一个完备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有一套强大的运行管理机制作后盾,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工作高效规范的运行,同时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不稳定的一面,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做到实时监控,防患于未然。看重把内部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和完备先进的信息化设备相结合的思想。另外网络存在着偷盗信息,黑客干扰等危害,因此对数据库数据的保护需要下大力度,不断完善更新信息网络系统,查杀病毒和恶性干扰,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营。 (三)高素质信息化财务人员的培养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全面高素质的人才就能在复杂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信息化的到来,不仅观念需要及时的转变,对财务人员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也是很大的难题。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对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要求更高,人员的知识结构也需要及时作出改变和调整。对此,在人员培养上应该下大力气,管理人员既要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又要对财务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同时需要有积极快速的工作效率。 (四)财务管理工作职能创新困难 对于一项新技术的实施,多数企业往往欣然于照搬照做,而缺少自主创新的环节。创新可以引领时代的进步,更能带动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如中石化这种大型国有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的开拓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财务工作中打破传统观念,建立强大的信息控制平台,借助有效地转变方式,有重点有目的的加快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 五、结束语 网络计算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财务系统的理财观念和经营观念,日益完善的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新的内容。信息化的多样性和时效性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同时也考验着每个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信息化的到来并没有改 变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还要看企业自身的调控与应变能力。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地运行机制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增强。由此也可以看出,一次以网络信息化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信息革命呼之欲出。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基于信息化的集团企业财务改革措施探究 摘要:当今时代,集团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带动了管理者对于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关注,顺应信息化时代特征,做好对于企业财务的信息化改革,成为推动集团企业发展的必要保证。本文以集团企业开展信息化财务工作为主题,通过对信息化财务内涵以及集团企业财务特点进行分析,着重地探讨了立足信息化,对集团企业财务工作进行改革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集团企业 财务 信息化 改革 措施 财务工作是事关集团企业生死的关键事务,做好财务工作,不仅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的结构组织状况,保证企业盈利,还可以充分地提升其竞争力,使企业在当前严峻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实现健康稳定发展。近几年,集团企业管理者为使本组织发展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开始立足于信息化的手段,对财务工作进行改革,同时还针对信息化财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财务工作进行了优化,实现了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显著优化。 一、信息化财务与集团企业财务概述 (一)信息化财务内涵 信息化财务,顾名思义,是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的信息化管理,它以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与设备为支撑,致力于借用系统化的信息管理思想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制度与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使企业财务工作的运行实现在整合高效的信息平台中的顺畅、透明开展,进而为企业发展中各项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财务工作支撑。鉴于财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企业对该工作进行信息化的整合管理,是保证企业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中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 (二)集团企业财务特点 集团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体现出鲜明的特点,即:1)集团企业的工作涉及到不同行业及领域中的极其宽泛的业务,而且各种业务应用的财务报表格式、核算方法等差异巨大。2)集团企业包括众多的子公司、职能部门、众多业务人员,各公司、部门、人员存在显著的素质差异,财务工作的开展难以按照预定的规划进行操作,也不利于财务决策的制定与执行。3)集团企业财务工作的数据繁多复杂,难以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编码、汇总、录入、管理,且财务工作流程众多,无法顺利实现优化,使得财务管理面临着流程的限制。 (三)财务改革的必要性 各种财务工作问题的存在,使得集团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出现了滞后性,急切需要企业制定统一化的信息平台,梳理财务工作流程,并对繁杂的业务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而且,集团企业也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平台,使自身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对于融资渠道及投资方式的灵活掌控。但是,上文所提及的特点也成为影响其信息化财务工作开展的限制因素,致使其信息化财务工作的实际开展遇到了诸多问题。集团企业必须立足于信息化财务工作的要求以及自身的问题,做好对于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改革。 二、集团企业以信息化为基础改革财务的措施 (一)强化信息化财务工作的理念 集团企业开展信息化的财务工作,牵涉到多个公司、部门及众多人员的参与,及时构建起统一的管理系统,也难以真正实现各项业务的一体化实施。这就要求集团企业强化信息化财务工作的理念,引导全体员工参与到信息化财务工作中,并自觉遵照信息化财务工作的流程协调配合开展各项业务。 具体来讲,集团企业要建立围绕财务管理的核心,构建在信息、过程、功能等方面集成系统的构建,并且拓宽信息的共享渠道,提升共享速度。同时,集团企业还要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构建以领导人员为核心指引的信息化财务工作小组,引进高素质的信息化财务人员,以推动各项财务信息的传递、整合、反馈及决策的优化制定与全面贯彻。 (二)完善信息化财务软硬件建设 集团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财务工作,必须结合自身工作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合的软件与硬件设备,争取为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高速、稳定的软硬件环境,以强制将各项财会业务纳入到信息化的管理中。 软件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数据库、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处理软件,以及erp信息管理软件,以保证集团企业的管理者在erp理念以及手段的指引下,借助高水平的计算机软件,对项目、物资、设备、人才及财务进行全方位高效的管理,进而推动各方面的高度集成管理。 硬件方面的构建主要包括高速、畅通、稳定、专业、安全的内部信息网络的构建,以及 对于计算机、打印机、影音录入设备、存储硬盘等硬件设备的准备,以保证财务工作者在开展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时,可以及时高效地实现对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传递、存储等。 (三)优化构建内部管控的系统 集团企业要保证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本企业的所有子企业、职能部门及人员中全面落实,就必须努力做好对于管理系统与监督系统的建设,借助硬性的体系,实现对于各部门人员工作的规范约束与引导。 管理系统的构建,需要以成本管理作为核心,要求各部门人员通过计算机与网络设备,针对财务工作中的购销业务、账款回收、账款拖欠、信用风险、坏账等工作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联系,以推动这些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避免本企业中更多的部门遭到不良影响。 监督系统的构建需要以各子公司的通信条件以及管理状况等为基础来设定,构建逻辑分明的网络平台,规范各单位财务工作的流程,要求各部门以统一形式组织开展财务工作,由集团总部依照合理的指标,对不同单位、部门的财务工作状况进行集中的审核、控制与管理,推动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有效实现。 三、结束语 相较于其他企业而言,集团企业的财务工作更加复杂,企业必须努力做好对自身财务工作特点及问题的研究掌握,立足于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恰当措施对自身财务工作进行改革。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要做好相关施工企业的工作,首先要做好该类企业的核心业务建设财务信息管理技术。因为财务信息管理是一个企业的最高机密,它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必经之路。只有深入掌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模式,才能确保施工企业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完善,占据发展空间,稳步推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占有一席之地。建筑施工企业信息技术的操作,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和提高,不断进行先进知识的研习,是提高科学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怎样在建筑施工企业里推广信息化经营技术,是当前施工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文章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希望以此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办法,更好的对中国的建筑行业进行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监控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与时俱进,许多企业也将推出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技术,促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相比较其他企业而言,建筑企业相对落后,信息技术还没有渗透到这类企业中,导致此类企业的管理相对落后。信息管理的构造,方式和技术还停留在陈旧的形式上,严重阻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蓬勃发展。所以,在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唯有掌握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优化的业务程序后,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将新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经营空间,实行管理创新,增强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环境,提升该类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通过以会计的信息系统化作为基础,实现一种全新的电算化,并运用网络信息管理,进行财务方面的核算、分析,进而对其进行监督和有效管理,形成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更多的信息化功能,使财务管理更加便捷和具有时效性。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体现在财务管理中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更加适应了现代化的企业发展需求,更具综合性,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一)财务信息的实时性 传统的财务报表,都是将数据以纸质的方式体现出来。例如在施工企业如果进行例行检查,想要查看一个单位的年度报表,这份报表并不能立即能看到,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为会计需要进行整理和汇总。然而如果一个企业实施了财务信息技术,那么财务方面所有的报表都会收集在这个体系里,想要查看可随时上网下载,同时还能与外部系统协同工作,例如网银、采购管理、OA等系统。只要连接网络,需要什么信息实时就可以用到,非常便捷。该体系能够直接和企业内部交易系统相连接,如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还可以通过银行等外部系统实行数据的互换,拓宽了交易的渠道,为工作人员节省了时间不用天天跑银行。使用财务信息化技术可以立即反映每个业务的施工情况,通过编制最新的盈利报告,完成信息的实时更新。在该体系中,财务报表和数据可以同步上传,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障了投资者的权益。 (二)数据资源的共享性 数据资源共享是财务信息管理的主要特征。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重要的软件和数据存储备份的信息是由有关部门统一维护,其他部门不能随意查看或是下载这些信息,进而保障了信息的安全。但是同一个系统的客户端可以共享数据和资料,从而解决网络不兼容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各种信息的使用效率提高,同时也使办公成本降低,还可以让财务人员跨平台进行操作,节约了时间成本。 (三)工作流程的可视性 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如集中化、规范化、统一化等,各部门要互相协调工作,同时带动和协调施工企业整体业务,这样才能达到财务管理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电子签名的审批和认证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所以应把各种报表和表格扫描进入该体系,形成统一的格式。这样,企业领导需要登录企业信息平台,对财务方面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督和审核。 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向,而企业规模越大、发展越快,财务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也就越多,这些问题制约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变革和完善。 (一)财务信息化需求不明确 我国的许多施工企业,对信息的需求不明确,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导致很多工作没法正常进行,停滞不前。相关财务管理者长期使用手工操作,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性逐渐养成,突然改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后,工作方式和之前的明显不同,导致了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接纳新的工作方式。特别是对以前没有任何电脑操作经验的财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就变得非常艰难。他们完全不明白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大致框架是什么,这样就会出现信息化需求不明确,不能按时按点完成工作,导致浪费时间。 (二)制度不健全 从总体上说,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技术指导,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在企业内部制度和管理上,由于大家各司其职,工作任务不同,所以制定的制度也要符合实际。同时企业财务信息管理还没有系统地指导,也没有被相关部门进行规范,导致信息系统不完善,没有合理的管理依据。 (三)财务信息化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为了将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到工作中,企业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以及企业人才培养的技巧。因为在此之前,很多的财务人员对于电脑的操作水平远远不足,之前一直是手工入账,突然转变入账模式,很多人会存在不适应。并且尽可能多启用年轻人,因为他们学东西快,而且容易上手操作。把信息技术引入到工作中,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相关人员。懂财务的不懂电脑,懂电脑的不懂财务,所以企业要综合培养既懂财务又懂电脑的人才,唯有这种方式才能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四)上级主管部门缺少财务信息化技术监控手段 施工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在决定和管理基层财务时,应当在充分有效的前提下,取得有效的信息。但是,由于缺乏信息平台和制度的可控源,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不能对下属单位提交财务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误区。 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发展对策 (一)对财务的信息化需求进行全面分析 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6个系统,分别是:财务管理系统,它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实时的数据分析;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最大化的完成会计决策的智能化,更好的分析数据资源;全面预算系统,能够运用多维的数据库,将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剖析;标准成本系统,对不同产品的成本增长点进行分析;存货控制系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为其提供可靠地存货管理方案;业绩评价系统,把企业绩效与信息化结合,预先制定绩效总的目标,运用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来实现对每个人业绩的实时考评。作为施工企业,首先要明确财务信息化的需求,要熟悉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操作流程以及六大财务信息框架的构成系统,从而确保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建立健全的信息化制度 一个企业想要发展,那么就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制约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由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并不是固定的,它会随时产生变化,因此要时刻对其进行调整。财务信息管理分为软硬件两部分,管理系统是软件部分,唯有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三)加强财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不管问题是什么,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而施工企业实施财务信息管理也是如此,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运用。因此,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人才来说,需要进行不断的打造和培养,多采取激励政策,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发展。 (四)改善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规范体系 建筑施工单位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它与很多相关联的企业都有财务方面的联系,比较系统化。因此,对于这类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具有比较完善和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才能顺利开展工作。 (五)财务信息系统设计为监控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施工类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不仅是统计报表类的工作,还需要对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所以,在建设这类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时就需要考虑一些实际业务信息的搜集,以便建立合适的监督系统。 五、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进行改革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形成全面提升的综合平台。其中,财务管理信息化构建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部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阻止消息的泄露。并且对于相关人员的缺失,则需要不断的引进和培养,这才有利于施工企业动态管理的形成,促进中国建筑企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李宇 单位:湖南尚上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逐渐采取信息化手段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也一样。将会计信息化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中,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化进行概述,并就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提出在财务管理中应用会计信息化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1引言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行业也逐渐实行信息化,在财务管理中,运用会计信息化手段,可以使财务管理更加便捷高效,进而使得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对于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企业也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而使得会计信息化发挥最大的价值,继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2会计信息化简述 会计信息化不同于以往的传统会计模型,其主要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优化改造,进而形成的新的会计模型。这样新的会计模型,将传统的会计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最大化地提升了会计工作的效率,进而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会计信息化的目标主要是运用新的信息化技术,将传统会计结算以及会计理论等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改革,继而让其更好地适应当下时代的市场需求。信息化是继工业化后新的时代变革。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逐渐普及,因此,实现产业信息化也将成为各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实行会计信息化,不仅帮助会计核算、决策、管理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支持,也帮助了企业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促进企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逐渐迈进。 3开机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3.1对传统会计功能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于传统会计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会计信息的生成方式以及传递方式上,传统会计中生成会计信息是需要会计人员对实际信息进行手动记录、整理,其记录的信息量较大且不利于存储。在实际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也需要人工来完成,实际工作效率不高,且会出现一定的人为误差,以及信息传递不能如期完成等问题。但是在实行会计信息化之后,其会计信息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里,会计人员不再需要手动的进行系列操作,而只需要将信息投放到计算机中,然后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就可以获得想要的数据结果。这种方式不仅省了人力,而且实际运作效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其所获的数据更加精准,在信息数据管理保存上面也都更加方便。在对信息进行传递上,会计工作人员也可以借助网络,将所要传输的信息直接发送给相应的管理部门,不用考虑时间地点的影响,这样也增加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在会计目标上,传统会计主要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整理,然后编制相应的企业报表,以便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营账目有清晰地了解。而会计信息化,更多的是借助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对财务整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到相应的会计数据,最后编制相应的数据报表,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更深一层的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根据相应的数据信息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3.2对管理者管理观念的影响 传统财务管理更多的是做好本职的财务工作,不求创新,更缺少一定的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其更多的是愿意把握实权。实行会计信息化,就会让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有新的认识,且体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还要财务管理者能够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管理意识,建立新的适于当前时展的管理观念以及原来没有的风险意识,进而更好地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紧跟时展的步伐,以此来更好的应对当前阶段的市场经济变化。再者,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于当前阶段的企业管理,所以,相应的管理部门也要转换观念,并制定出符合当前阶段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会计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更好地进行企业财务管理。 3.3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产生了一定影响。传统模式下,会计工作主要是靠人工来实现的,对于其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更多的是指向财务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人员的掌控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工作更多的是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其内部控制管理除了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外,还要对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由于其在管理对象的转变,也使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以及风险进一步增加。再者,由于会计信息化在实际运用时,与项目相关的账务对比工作需要借助信息化软件才能完成,这样就对实际的数据信息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中,一定要对数据录入进行严格把控,以此来确保账务信息的准确性。 3.4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传统模式下的会计工作,不仅需要人工来完成会计操作,还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为专业的会计知识以及职业精神。但是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该项工作更多的是由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来共同完成,这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其不仅要明白相应的会计知识,还要懂得操作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信息系统。但是当前阶段,很多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中,一些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虽然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技能,但是由于其对实际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并不了解,且对相应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运用的也不熟练,这样就会对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技术培养,提升其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4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4.1对财务管理内容和目标进行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会计信息化,企业要对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内容进行优化。在管理目标上,传统模式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式下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并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形式的企业经济发展。信息化背景下,无形资产越来越盛行。因此,企业也要将财务管理目标向这方面进行转移,将企业的主要财务管理目标转换到培养创造财富的人才上,且要对这些人才给予重用,然后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对这些人才进行大力培养。在财务管理内容上,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现金流,目的是保证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有充足的现金做后备支持。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知识资本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多。因此,企业要将盛行的无形资本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对其进行不同使用,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效益。再者,由于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所以,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内容优化中也要将风险管理考虑进来,然后对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估,进而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 4.2转变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 管理者要确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将人放在首位,所有的管理应以人为中心。当前社会,人才匮乏,企业管理中的各项工作都需要人才来完成,因此,企业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组织员工定期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计算机水平,培养出适于会计信息化背景的专业人才,而且企业还要对员工进行职业素养培训,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养。(1)管理人员要培养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安全风险,会危及企业财务,因此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要加大对风险问题的管理。树立风险意识,然后建立相应的防控体系,进而最大化的规避财务风险,继而确保财务工作的安全进行。(2)管理者应培养信息化管理观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应加大对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信息化,企业应将与会计相关的各部门的信息进行信息系统化处理,且形成一定的体系,以便于进行统一式的会计信息化管理。 4.3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会计人员更多的只了解会计专业知识,但是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还需要其对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掌握,如此才能更好地运用会计信息化技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阶段的发展,企业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企业可以选择与高校进行合作,也可以对自身的与内部员工进行培训,进而为企业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会计信息化,企业要转换其管理观念,并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此,才能确保会计信息化更好的实施,继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彭媛 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多媒体、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飞速发展,使人们传统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方式发生着巨大改变。会计行业也不例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工作,对财务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可以大大提升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本文以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并就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如何进行财务管理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建议 一、引言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的水平对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效率快速提升的保障,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把握好会计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通过信息化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会计工作,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会计工作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会计信息化具有普遍性、集成性、动态性三个特点。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化适用于所有会计所涉及的领域。集成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会计领域实现信息集成;二是在企业组织内部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集成;三是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的集成。动态性首先表现为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其次是会计数据实时处理;最后是会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化、动态化,使得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达到实时化、动态化,进而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时做出有效的管理决策。 三、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人工对会计凭证收集编制的,并对大量的数据记录及反复的查验与核对,费时费力,且易漏算、误算。会计信息化实现后,企业利用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对上述工作进行网络自动化处理,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实时收集、计算和分析,提升财务信息数据的传输效率,与传统人工操作相比,更为准确、便捷,将财务工作者从繁重的手工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财务信息管理的灵活性,增强了财务部门在企业工作中的参与度,财务部门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提升。2.对会计主体的影响。会计主体即是会计个体、会计实体,是会计工作人员核算及监督的特定单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范围日益增大,许多网络虚拟企业为了实现某个财务目标而成立运营,会计主体的定义被一次次刷新。但是,财务目标实现后,会计主体将自动解散,这必将对会计核算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影响。3.对持续经营的影响。信息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网络虚拟公司因市场的存在而存在,其成立与解散可能只在朝夕之间,持续经营的前提将在会计工作中逐渐失效,影响会计的核算工作,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者对网络虚拟企业要坚持维护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4.对会计分期的影响。会计分期是指企业在获取财务数据时所依据的每个会计期间,它划分了会计信息的时间长度。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可以在网上获得企业相关的财务数据及报告信息,不必再等到会计期间结束后获取相关数据或信息。企业的交易期间即是会计期间,这种模式更适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收付实现制将慢慢取代权责发生制,企业的财务数据更加真实、可信,财务管理水平大大提高。5.对货币计量的影响。目前,各国都是以本国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在市场交易流通中,虚拟货币、网上银行正在慢慢取代现实的货币。这让财务的计量变得更便利的同时,也加深了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的风险。同时,网络虚拟公司的出现推进了国际资本高速流通,使会计主体面临更高的货币风险。 四、针对于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如何进行财务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1.更新财务管理的理念。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财务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企业要重视人的发展,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这样才能紧紧跟随知识经济时展的脚步,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网络经济发展迅速,企业管理者还要树立风险理财观念,有效规避各种财务风险,从而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各种损失。2.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落后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停留在资金收支、企业资产的管理仅限于实物资产的管理上,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很少涉猎。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应随公司资本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公司的无形资产将得到评估。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的新要求。企业还要制定严格的财务信息管理制度,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3.财务管理的时代性。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曾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无形资产的管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已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既要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又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其他利益主体和社会利益的要求。除了财务管理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外,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发生着显著改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存货的收发存、资金的投产比和固定资产的保管等实物资产,企业资金流的管理是重点。伴随着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们认识到无形资本已成为企业资本构成的重要部分,且占主导地位,所以企业把无形资产变为企业决策的重中之重。风险管理也必须要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中,以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4.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企业需要培养更多能够同时掌握计算机知识及财务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来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有许多财务管理工作仍通过手工记账的方式来进行,并没有采用会计信息化处理,导致工作效率偏低,不符合现代企业的运营和发展的速度。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必须改变会计财务管理模式,因此企业对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要求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既擅长会计知识,又熟悉计算机知识,还具备电子商务知识,了解网络虚拟公司的财务运营情况,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储备人才。5.重视财务软件开发。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主要是通过财务软件的运行来实现的。目前,财务系统软件样式繁多,无论选择哪种财务软件,对企业来说,都有其优势与缺陷。因此企业要重视财务软件的研发,建立起更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软件,不仅降低了软件开发的成本,提升了软件的实用性及安全性,还便于后期软件的维护,最终达到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目的。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随之而来的挑战和风险,充分准备好应对策略与防范措施。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高效运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更具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王和芹 单位:图木舒克市前海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策略 摘要: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会计信息化得以在市场经济企业的发展中得到快速的普及。会计信息化的推广,使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发生了变革,提高了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效率,也优化了其财务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 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会计核算;会计功能;财务理念;财务目标 一、引言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积极的推行会计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针对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研究。 二、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受到的会计信息化影响 1.会计主体受到的影响。企业在进行网络虚拟及实体核算的过程中,已经将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模式相结合,并由此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实现了会计主体范围的增加。受到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的网络公司应运而生,其工作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某个财务目标,当完成目标后该主体会自行解体,从而就给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持续经营受到的影响。网络虚拟企业是企业会计主体的双刃剑,首先:他帮助会计主体增加了范围,其次也缩短了会计主体存在的时间。这种临时性的网络公司是市场需求的产物,受市场影响巨大。当市场不再需要其发挥功能时,其就会马上解散;因此这就给企业会计持续经营与核算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阻碍。所以,有必要提高对企业财务管理员工重视程度,削弱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在企业在财务工作开展中与网络虚拟企业结合,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及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或带来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坚持“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适度的与虚拟网络企业展开合作。 3.会计分期受到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实行会计分期,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所有会计工作期间获取相关财务数据,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能力。然后,将会计信息化应用于会计分期中,将有助于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方便企业领导者制定科学的发展方针。受到先进信息技术的影响,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制作、分析自身的财务数据与报告,从而就打破了“必须在会计期间结束才能得到财务信息”的弊端。这时,采用企业的真实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更加符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真正有利于界定企业每个部门发生的费用,不会出现成本费用划分不合理的现象。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为了能够满足企业快速获取财务数据的要求、适应日常财务工作的需求,采用“收付实现制”取代“权责发生制”的模式,将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三、企业财务管理受到的会计信息化影响 1.传统会计功能受到的影响。传统会计目标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也非常的大,比如在传统的会计工作里面把企业所需要的财务信息通过整理、制表就是会计目标,通过提供报表就可以为上层提供企业发展的财务及管理信息。但是,会计信息化使会计目标通过对企业信息进行系统、科学的财务分析,然后在得出了数据报表,更加有深度的展示了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同时也有助于有效的制定发展决策。另外传统会计的信息制造与传递也受到了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传统会计部门的会计信息是依赖会计从业者通过手动整理、记录、分析得到了信息,这样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也容易造成工作失误、丧失传递实效性、占用过多空间等问题。而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使传统会计工作中的会计信息生成方式发生了变化,会计人员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将会计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运用计算机软件,将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十分快捷、便利,且具有精准度较高、保存方便、节省空间等优势。会计信息在传递时通过会计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便可以轻易的通过互联网设备直接传递、储存会计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及时性、有效性。 2.内部控制受到的影响。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通过提高对资产的安全性、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财务数据的可靠性管理,就可以优化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为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奠定基础。而复式记账法与借贷平衡原理作为会计核算的重要方式,在借助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就可以提高企业财务员工的工作效率、简化各步骤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财务部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优化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3.财务目标受到的影响。受到市场经济体质的影响,各行业企业的经营规模、范围都在增加,进而就增加了各方之间的联系,在首付款方面频率也随之增多。因此,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库存与账目状况,会计信息化就成为了很好的选择。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的制作企业财务信息报表,利用专业的会计信息化设备及相应的财务软件,就可以完成精准报表的制作,然后及时传给深层决策者。决策者在利用科学的财务报表数据,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就可以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财务管理的有序性。因此,借助精准、及时的财务报表,决策人员就可以通过结合公司财务工作状况,做出问题及对策的分析,从而确保企业相关财务指标可以顺利完成,实现企业获利最大化,确保财务目标得以实现。 4.财务国际化受到的影响。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企业财务信息受到的国际经济压力不断增加,企业要想向国际市场发展,就必须根据国际会计信息需求不断的优化自身的会计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分析双方的优缺点,不断的完善、改革自身的会计信息工作处理模式与原则,实现国内国外会计准则的接轨。在财务管理制度的研究中,要充分引入多国货币及语言,提高自身的信息宣传力度。从而,在不断的发展中吸取他国优势会计领域发展经验,通过与自身发展现状与特点的结合,制定针对性策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企业竞争水准。 四、企业财务管理推行会计信息化时的发展对策 1.及时对财务理念进行更新。首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受到高科技信息时代财务管理理念快速更新的影响,必须为企业财务工作者树立符合时展的财务管理理念,重视企业财务人员的培养与观念的更新。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以“人”为中心,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做好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培养,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另外企业决策者建立“风险理财观念”,在当前经济市场行情复杂化、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财务风险也不断增加,所以必须为财务工作者建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其能够在变化莫测的网络时代第一时间发现财务风险、上报相关问题,从而为财务决策争取时间、降低风险损失。 2.完善企业控制管理制度。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企业要做好财务员工及财务内容管控。一是基于人员角度讲,企业要完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推行上岗责任制,明确细化各岗位责任与职能,通过下放一定权限的方式,提高各岗位职能落实效果,消除越权工作问题。二是要设立专业化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队伍,加强信息技术对财务工作的支持,并做好日常系统的维护与安全保障。三是企业应逐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审计监督,以此来真正实现对财务工作的管理。 3.明确制定企业财务目标。实现企业经济获利的最大化就是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该目标已经脱离了时展的财务管理要求。所以,企业在发展中要及时的修正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与时展相吻合的财务目标。受到先进技术的影响,企业的无形资产变得很有价值。因此,企业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生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合理运用,提高人才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另外,企业要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影响范围的基础上制定财务管理目标,确保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科学性。 4.增加财务内容。给市场经济时代提供服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存货的收发存、资金的投产比和固定资产的保管情况,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现金流,为企业的生产保证充足的资金流。受到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本逐渐常为了企业资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占据的份额不断增加。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提高对无形资产管理决策的能力,确保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正面收益。另外,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在财务风险控制中要基于多角度分析、评估、预测在市场投资与融资时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最后,企业盈利划分的参与者应包含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5.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综合人才的培养。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各种信息及网络技术已经纷纷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当中。因此,企业需要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培养计算机、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型复合人才来满足财务管理需求。在现实企业运行中,财务管理工作仍然采用手工记账方式,没有采用高端的会计信息化处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较低,跟不上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受到信息技术与会计信息化的快速更新与推广,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抢手资源。所以,企业要定时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计算机及会计、商务管理、虚拟公司运营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机会,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制造优秀人才。 6.完善财务软件。财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在企业推广中的媒介,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核算中所使用的财务软件种类繁多,因此企业要提高财务员工使用不同核算型会计软件与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水平,加大研发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财务软件力度,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积极的企业财务管理中推行财务信息化,及时的注意会计信息化推广、运用期间的影响与引发的问题,然后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制定针对性对策,将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曹月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高速公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研究 一、前言 财务管理信息化对现代财务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数据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的采集和加工是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前提条件,这些采集后进行加工好,要让企业内部和外部第一时间获悉,利用他们的价值。这样他们能及时作出决策和判断。 二、分析高速公路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一)没有重视领导的支持 财务管理信息化非常重要的。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作为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注重技术管理和领导的忽视支持。事实上,财务管理信息不仅是单纯的技术的问题,还需要对公路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要用白纸黑字将职责和权限明确的写出来,并张贴出来。制定,实施和执行,而不在技术人员的领导的支持是很难推广。 (二)没有进行整体规划 做好开发策略工作是为了获得很好的信息,首先要把企业最基本、最长久的问题要处理好,才能谈其他问题。因此,高速公路企业对自己进行充分认识,为以后有什么样的目标也确定了下来,还为企业的组织结构、政策、原则、标准、计量和评估做了大量工作。不准备实施是非常危险的。 (三)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还有改善的空间 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对财务管理来说有致命的重要作用,但仍有许多问题存在我国的管理制度。目前多数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还是很久以前的制度,没有与时俱进,随着企业发展,企业成长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很久以前的财务制度已不再适合现在的企业了,要淘汰了。 (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和应用能力不足 企业财务管理要想做的非常到位,就离不开企业信息化管理,因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财务管理发展和应用的重心所在。对财务信息是否能顺利进行起决定性作用。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为了给信息技术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的存在而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开发和应用的能力,再加上重视不够,如果财务管理没有做好应有的职责,会使企业运营资金断裂,使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不可信,类似这样的问题时有发生,要想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就需要将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和开发能力大大提升,让财务数据处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务必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而能满足要求金融和现金处理企业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在高速公路企业中应用对策 (一)领导的支持对于成功运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来说非常关键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离不开软件技术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大力配合,对管理流程、业务流程要求也很高,企业的制度要仔细审核,不符合规定的地方要进行优化,一切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各公路企业的领导者要深刻意识到这些问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是非常有必要建立起来的。 (二)合理规划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高速公路企业领导应该要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企业领导必须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和监督的实施,并在同一时间,广大劳动者要改变自己想法,让所有的人在高速公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这个想法和规划的思路。在同一时间,我们应该使高速公路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不能太低。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要十分完善 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对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来说有致命的作用,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安全性要有百分百的保障才行。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才能谈其他问题,例如,建立十分完善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十分有必要让信息技术在金融网络系统的安全控制进一步加强,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相当重要的,要能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 (四)要大力培育出高速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 人才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不能忽视这点。各个高速公路企业要加大力度与大专院校和大型金融软件企业的合作与合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优秀人才,逐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这是产,学,研相结合。进而尽量多的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让社会上多出更多的高层次财务管理信息化复合人才。 四、总结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财务管理信息化,它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财政管理信息化工作要进一步推广,使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真正落实到位,还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更进一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说很重要,让财务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笔者是通过高速公路企业来举例说明的,简单的介绍和讨论了高速公路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黄玲玲 单位:安徽大学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一、中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形势介绍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充足 在信息化建设期间企业都会考虑所属各机构的同步信息化,这样很多企业就要给内部审计机构提供一定的条件,例如配置计算机、网络等最基本的办公设备,还有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不仅仅投入了最基本的设施,还经过多种途径使用了审计软件,这样在日常管理和项目实施上就方便快捷了,同时也给审计人员提供了很多信息化审计工作经验。而且也有一些企业构建了审计网站,这样办公和管理自动化就可以很好的实现了,不仅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使得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也提升了,给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环境。 (二)扩大了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与软件的使用 在变革和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许多高新技术都被使用到审计软件的创新上,比方说系统的克隆、嵌入审计模块、并行审计等技术,很多的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在各类审计项目之中也可以有效的使用这些软件,不仅仅使得审计质量和效果得到了进步,同时促进了审计方法和途径的创新。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抓住了网络技术这一优势,实现了远程在线审计,这样信息的异地传递与共享就得以实现了,审计效率也实现了最优。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正规化 为实现审计信息化人才最优培养,审计署专门实施了全国性的计算机应用考试,各个领域的审计机构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也开展了不同种类的审计信息化培训班,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就此展开了活动,把个人信息化水平与审计人员能力考核相融合。截止到现在,计算机应用达标考试已是审计人员获取上岗证和评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首要条件。与此同时,企业在对人员实施分配与招聘的时候,也十分的关注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吸纳与配置,这样就给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二、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方案 (一)将数据采集、分析技术进行合理的使用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想实现信息化,对于分析数据一定要充分的掌握,注重采集式审计模块的审计程序可以使得信息录入功能更好的发挥出来,同时可以确保其安全性,对同步审计技术的审计程序实施很好的把握,这样可实现数据的实时在线测试,进而实现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多元化。在对上述程序实施很好把握的条件下,企业就要对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审计报告技术实施有效的创新,这样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进程才会得到进步。 (二)注重审计信息的利用速率的提高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要合理的把握,要注重复合性专业人才的引入。与此同时,企业要把握好审计质量的控制力度,将审计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企业对于内部资料与档案的管理工作要加强,这样会使得审计信息更加的安全,进而促进审计信息的利用速率的提高。这也是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信息化时代首要满足的条件。也只有满足这一条件,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才会取得长足发展。 (三)注重信息化审计组织体系的打造,使得内部审计信息化标准达到一致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建设实现信息化,首要应该打造信息化审计组织体系,进而可以更好的开展审计项目管理工作,经过一致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标准,这样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更好的规范管理,在资金充足的条件,确立一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平台,这样使得企业各个机构之间实现有效的交流,近而使得企业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得到提升。 (四)时刻把握好审计向服务监督审计过渡 在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对于审计工作要一点一点的进行改变。这样,经过静态审计向动态的转变,使得审计转变可以很好的保障审计工作的及时性,经过监督审计向服务监督审计的过渡,使得企业对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意识提升,经过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向审计重心过渡,使得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得到保障,进而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使得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三、中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形势介绍 目前,内部审计过渡到内部审计信息化趋势越来越好,这也给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进而使得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了,这与国际现代审计发展的步伐是完全相符的,目前企业内部审计正在过渡到事中审计、动态审计、远程审计等方式上,这也是内部审计机构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在这个环节上,对于国外许多先进的思想与形式要加以借鉴和学习,把其引入到中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当中。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整体步入第四阶段也不再是梦想。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化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信息化在各个行业的渗透效果越来越明显。企业审计工作向信息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将审计思想进行合理的转化,对信息化资源要进行有效的使用,注重审计信息化的研究力度,使得审计信息化技术与审计工作更好的融合。 作者:周一凤 单位:江苏华达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管理信息化模式下企业财务论文 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在企业的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过去或者企业现在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不仅与资产的获得和合理的使用决策有关,与企业的生产、销售、物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不是简单地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而是整合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将计算机本身较为科学、先进的手段运用到财务管理中。在信息化过程中主要运用企业信息化理论、企业财务信息化理论和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理论。我国在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中发展迅速,而且在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决策上也取得显著的成效,财务信息化也经历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财务一体化软件、和财务信息管理信息化三个阶段。在财务信息化的发张的三个阶段中财务信息管理化成为财务当今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准确地反应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风险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在随着网络快速的发展和各种软件的使用,以目标管理和预算控制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也在财务中得到快速的发展。 1.2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财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对信息的认识局限在计算机的使用水平上,认为财务信息实现了电算化就解决了财务信息化,对财务信息的认识只停留在IT替换手工的过程中,对实现现代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需求了解不够,不能够正确认识现代财务信息化的中心,对实现现代化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需求不够了解。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的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过程中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无需人干预,但是由于各企业部门之间不能进行相互的信息交流难以交换,企业资源也无法达到同步,难以进行信息的协调,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企业在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始终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在我国的财务信息化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存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中的现象,不能将财务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对数据的分析由于利益原因不能统一,不能够将企业涉及到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共享,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结构,每个结构将信息进行纵向或者横向的分割,形成过多的信息孤岛,从而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且在财务中也涉及到网络安全的问题,互联网是使用开放的TCP/IP协议,这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无形增加了网络的使用安全,在当今的电子商务过程中电子操作、分布式操作受到网络非法攻击的频率在增加,所以在使用中要加大交易的安全性保障和使用数字签名的确认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2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设计 2.1财务信息化协调模式的设计 在我国的财务信息协调化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之间除了财务中经常使用的ERP管理系统之外,在企业会计核算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之外我们还增加了财务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和财务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功能,在以上的各种系统中相关利益的主体系统主要通过Internet进行连接。在企业的ERP系统中通过XBBL转换各种文档转换成XBBL文件然后将XBBL中的数据财务信息进行传递和共享。 2.2财务管理信息化协调模式特点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模式主要通过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组合,使整个财务信息在企业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可以加大信息的传递效率和使用频率。可以及时将发生的财务关系传递在财务报告上,企业其他部门可以及时有效地分析财务问题,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作出判断和决策,这种实时化的财务信息有效打破时间间隔给企业带来的损害,在信息的传递上使用XBBL可以实现语言和财务信息的标准化,实现不同系统的资料共享。企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进行财务信息共享与收集,就会有更多的企业相关利益共享信息,企业就会从相关的利益主体之间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财务信息的来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由企业在自身经营中的财务信息,第二是由企业政府部门涉及到的财务信息,第三是由企业利益相关主题之间的财务信息。 3结论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就是最大化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财务信息化使用在财务报表中,增加财务的创新意识和财务信息的高效性。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拓宽了企业财务管理空间,有效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效性,使企业财务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 作者:童晓茜 欧阳佳佳 罗艳蓓 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商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现阶段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基础普遍薄弱。 对于企业而言最主要的工作是企业经济的增长,最核心的目标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进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足,出现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导致了信息化管理在企业财务中的无法正常开展使用。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足,会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顺利高效的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只有改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的现象,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数据处理技能的掌握能力,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进步。 2.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健全。 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是财务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是我国当前企业的管理体系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较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较差。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都不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也较为落后,没有跟随社会发展变化而改革,许多财务管理处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落后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往往会造成贪污、私吞财产现象的出现。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也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进而影响了企业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发展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会使企业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中造到淘汰。只有加强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加强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坚实,才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才能够减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失误的风险性,进而能更进一步的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减少财务管理资金链对企业发展的阻碍,从而保证企业不被社会的快速发展所淘汰。 3.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开发应用能力不足。 企业信息化管理开发应用能力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其开发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信息化的开发应用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但是我国现存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开发应用能力还存在太多的缺点,加上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足,致使企业工作缺乏资金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最终导致出现财务数据分析不够准确,出现财务失策的问题。只有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开发应用能力,才能够保证对财务数据处理的高效性,保证财务报表和资料审核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资金链现金的正常运转,进而能够满足企业的对财务现金处理效率的要求,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强化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财务工作处理的直接参与者,只有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财务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严谨性。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可以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工作处理的积极性,只有改变管理者对待信息化的信念,才能够加强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度,应该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对现代化财务管理的态度,才能够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以及保证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只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才能够促使财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才能够提高企业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保证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安全性,进而能够确保企业经济的更快速提升,进而企业的发展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的要求。 2.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 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最重要的内容是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想要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高效性,就需要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中处理数据的安全性。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是财务管理工作安全性的前提,因此应该加强信息化技术对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控制,对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各个层次都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因此应该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财务管理安全体系,使财务工作中的数据得到安全保护。只有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才能够确保企业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性,进而能够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改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 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保障财务部门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前提。只有不断改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保持时刻同步姿态,可以更好的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与信息化结合的高效性,进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内部的竞争环境,能够更好的激发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工作的精神。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效果直接影响企业工作的开展,只有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才能够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信息化管理在企业财务中的应用,可以保证企业的资金链条的正常运转,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进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进步。为了保证企业发展的长久性,应该强化信息化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加强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确保整个管理体系工作的高效开展。 作者:孙雪 单位: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财政局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1财务信息反馈不及时 在市场经济和多变的市场环境共同作用下,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企业内部各个管理部门由于自身的利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没有很高的准确性,甚至有些管理部门在财务报表中弄虚作假,导致财务管理人员没有很好的接收到各个管理部门的会计核算数据,导致企业出现亏损。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即将面临破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生存下去,从而进行违法偷税漏税,而另一些企业经营有力,利润大增,面对巨额利润也进行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由于企业有些财务管理人员喜欢凭自己个人意志喜好来进行财务管理,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化投资进程变慢,还有可能致使企业财务信息泄露,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要摒除企业管理人员以个人喜爱偏好和个人经验管理企业观念。 1.2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化正在建设之中,正在学习国外先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和理念。相对于外国许多企业来说,他们实行的是统一管理体制,有利于实现资金全面有效预算、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力度以及财务和资金的集中管理与调配。而我国多数大企业实行分级管理,一些大企业中分为多个子公司,在每个公司内部都有一套财务管理制度,在推进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不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会导致企业内部存在管理力度不够、资金周转困难等现象。所以要通过学习先进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1.3管理人员思想落后 有些企业单位内部的部门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始终按照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组织工作,不与其他部门沟通和交流,资源没有共享,这种行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步调不一致,有些企业财务部门好高骛远,不根据企业现状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在网络计算机服务器配置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在网络系统开发和使用软件方面缺乏经验和技术,没有统筹兼顾,导致生产经营不均衡,资金投入量过大。由于企业财务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对财务信息化认识不足,不习惯网上办公,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企业报表还是要靠人工手写。 2、加快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对策 2.1革新管理者观念 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主导所在,经营者的观念问题在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进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更新企业经营管理者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知水平,政府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比如培训、观摩等方式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信息化知识和财务管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2.2加大政府扶持 为了缩小我过去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企业内部应该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应该推行优惠政策,帮助扶持企业尽快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管理组织方式的转变,积极同其他企业单位合作,推动供需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加快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2.3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管理体系,无论是财务安全、信息安全还是管理系统安全都没有保障,所以,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在企业内部实行责任制,防止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做出违法行为;定期进行系统维护,从硬件到软件都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财务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对系统内部信息进行加密,通过发达便利的网络技术及时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产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 3、总结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产物,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管理技术经验,加强自身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争取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许丽霞 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校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综述 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环境不佳。 (1)财务管理信息化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尽管现代信息技术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财务管理理论仍处于完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摸索、改进。此外,与之配套的政策、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这不仅给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报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风险性,从而限制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范发展。 (2)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薄弱。一些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全面和标准化,造成企业财务管理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一些企业,由于经济上的缺乏,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投资的资金力度不够;一些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差,不能与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做到协调一致等等。 2.个别管理者对于财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并未设立专项的管理经费,因此在财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上不够完善,甚至由于管理的落后而造成一定的损失;一些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薄弱,保护手段缺乏,保密制度不到位,较易发生安全事故;一些企业管理者只重建设,不重联系实际,使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着盲目性和重复性建设的问题。 3.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比较落后。我国财务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相对落后,很多企业缺乏能够开发适合自身企业财务管理需求的软件设计人才,财务软件集成化程度低、通用性差,部分财务软件没有经过严格技术测试、财务数据安全保密性差等问题都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1.加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管理者应从根本上认识财务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各方人员的配合与支持;财务信息化建设是由财务管理人员来执行和实施的,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质量以及速度直接取决于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主要措施:一是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培训;二是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使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做到与时俱进。 2.不断推动企业财务工作和业务工作协调发展,推动企业财会业务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直面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全方位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为财会业务一体化创造了实现的条件。通过财会业务一体化建设,有效地使企业财务工作和业务工作协调发展,为企业数据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保障,实现企业信息的高度集成。 3.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加强企业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受财管人员的主观性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实施的效果。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风险预警的情况,从而及时化解风险,更为有效地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 作者:艾莉 单位:陕西铜川市气象局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及控制策略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内部控制的改变 (一)企业集团在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必然使得财务工作流程及方式有所改变,而且在财务组织结构、财务运行机制以及财务人员的管理上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给内部控制带来了多方面影响 1.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适时集中的数据处理方式使传统的控制方式发生了改变。我们知道,传统的会计方式正是通过职能的分割与人员的分工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而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按照计算机及网络数据处理系统组织起来的,账务处理过程全部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主要处理过程无须人工干预。而这种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传统的组织控制功能减弱。随着这种改变,会计工作常常随之划分成数据收集、凭证编审、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输入、处理、输出)、财务管理、系统维护等。 2.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使企业的内部控制范围不断扩大,内部控制重点也相应发生变化。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查错防弊,而财务信息化涉及的控制范围相应扩大,使得内部会计控制重点从岗位牵制、审核等制度控制转变为以网络安全、原始数据输入、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控制几个方面。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互传递愈加频繁,以往传递壁垒逐渐消失,由于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给企业集团的内部会计控制增加了难度。 3.财务管理信息化使企业内部控制手段和技术发生了变化。在财务信息化不断实施发展的情况下,控制方式和手段由手工控制转为手工控制和程序化控制相结合。财务信息系统要求在程序设计的各个环节、阶段为审计留下线索。所以,财务信息化条件下,原有的手工控制手段部分需要保留,同时增加了一些包含于计算机程序中的程序控制。一般来讲,财务信息化程度越高,必须采用更多的程序化控制。 4.内部控制的环境发生了改变。首先是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原来的财务、会计人员基础上更增加了计算机操作员、网络系统维护及管理人员等;其次是会计业务处理范围变大,除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外,同时还集成许多管理以及财务的相关功能;再次是提供使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的在线办公等服务;最后是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存储方式和存储媒介发生了变化。因此,企业集团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会计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控制。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新问题 1.建立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实施,企业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与手段已不适应于新的环境,因而建立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成为目前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加大。企业集团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关键随之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证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而在财务信息化实施中,内部控制的重点转为数据输入输出及网络安全管理等。财务信息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和风险。 3.财务信息化的开放性使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加大。财务信息化提倡开放,目的在于为会计与有关各方建立有机联系,创造条件,以推动财务管理的发展,促进企业管理。开放表现为软、硬环境的开放。其中硬环境的开放是内部控制风险增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会计信息一直被视作商业秘密。没有哪一种加密技术绝对安全,不法分子有可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失效。正是由于财务信息化控制技术的复杂性,加大了系统的控制风险。 二、企业集团应该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如何加强企业集团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对于实现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信息系统风险及企业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1.加强系统设计控制。在软件的选型与软件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加强选择控制,防止所选购的软件质量存在缺陷,或软件功能不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如果专项开发设计更应在设计需求方面注重控制的加强。企业集团的所购或开发的财务软件要经过严密的可靠测试,降低数据结构、程序结构隐含的问题会在后期系统运行中被触发或各种舞弊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2.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安全风险主要由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两方面引起,网络系统本身存在安全脆弱性,软件系统内部缺陷没被测试出来属技术因素,而组织内部没有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使用人员操作缺乏相应的操作规范,无控制标准与安全防范标准属管理因素。企业资产损毁、被盗等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也是系统安全控制的方面。 3.加强系统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包括工作人员的分工、权限的设置、必要的审批、日常的运行维护和管理都能够增加系统的安全控制,促进系统实施有效性的发挥。 (二)从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1.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明确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形成相互制约机制;制定和完善技术安全制度,从制度上防范由于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对系统安全的威胁;制定和完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通过内部控制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加强内部控制。 2.建立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内部审计是保障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集团应从加强会计信息资源控制、组织与管理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维护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控制等方面,加强包括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的建立。 三、总结 总之,由于不断变化的生产经营环境,财务信息化内部控制机制也将存在着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断面临新问题的挑战。因此,从财务信息化角度出发,随着未来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深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并针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步完善和提高,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将成为每个企业集团必须经历的漫长发展路程。 作者:关立艳 单位: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弹性化管理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摘 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实行弹性化管理是必要的,弹性化管理强调的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它可以在企业财务组织、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等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弹性化管理 财务管理 应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企业界尤其是成熟企业的共识。财务管理之所以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因为财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财务组织、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等环节。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当前,随着企业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人才对企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弹性化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实行弹性化管理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弹性化管理的内涵 管理学上的“弹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调整、自由发挥的空间,简言之,就是留有余地。众所周知,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影响企业管理的各种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这些因素本身带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加上各种管理措施的不完备性,导致企业在管理中无论哪项措施,即使在当时看来很有成效,也不能一成不变,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工作要有充分的弹性,要求企业进行动态管理。 弹性化管理指在管理工作中必须留有余地,能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对策,以不断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看出: 1、弹性化管理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留有余地”。也就是说,在一定弹性限度内有一个弹性范围。 2、弹性化管理的实质是体现了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通过弹性化管理,使管理者能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促使管理对象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管理的余地和适应环境变化的余地,以实现动态管理的目的。 3、弹性化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既能使组织系统内的各环节能在一定余地内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管理以加强整体配合,又能使组织系统整体能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在一定余地内自我调整以具有适应性。 二、企业实行弹性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事实上,企业的财务管理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只有合理利用弹性化管理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建立起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模式。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实行弹性化管理不仅必要,也是必然的选择。这是因为: 1、从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角度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是人,企业内的一切财务活动最终都是通过人这一主体来完成的,人尽其才是物尽其用的基础。因此,财务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人在财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给人以充分的发挥空间,才能使人的创造性转化为企业的前进动力。同时,人存在个性差异,具有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即人本身具有“弹性”。这些都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当实行弹性化管理。 2、从企业财务管理对象的角度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各种财务活动及其所体现的各种复杂的财务关系。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财务管理对象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分配活动等均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财务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会随时间不断变化,从而使之处于高风险状态。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要留有调整的余地。同时,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也日趋复杂,未来的情况变化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必须要与此相适应,实行弹性化管理。 三、基于弹性化管理的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财务组织、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评价等环节。一般而言,弹性化管理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均会得到体现和应用。 (一)财务组织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组织是直接从事和领导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财务组织的设置必须与该公司的经营类型和业务规模相适应,并符合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要求,机构内部的分工应明确具体、做到责任清、任务明。但是,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相应要求企业在不同阶段应依据业务需要来建立组织机构和分配财务权力。而组织工作的集权与分权,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关系,就是一种弹性的体现。财务组织一般有集权型组织和分权型组织两种,两种形式的组织各有优劣,集权型组织结构与分权型组织结构相比,财务权力集中,信息传递效率高,但工作量大;分权型组织则相反。因此,财务组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不能一成不变,选择何种财务组织要根据企业内外不断变化的环境适时做出调整。 (二)财务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决策是指对企业财务方案、财务政策进行选择和决定的过程,一般包括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一般而言,对于确定性的项目是不需要决策的,决策本身就是对不确定的项目进行抉择的过程。因此,在企业的各项财务决策中,弹性化管理是客观存在的: 1、短期经营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弹性化管理在短期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对现金、存货应留有一定库存的安全储备。企业预计的现金需要量一般是指正常情况下的需要量,但有许多意外事件会影响企业现金的收入与支出。持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便可使企业更好地应付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以存货决策为例,在企业财务实践中,存货的日需要量、交货时间均有可能发生变化,为避免发生缺货或供货中断现象而造成的损失,企业就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 2、长期投资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决策方法必须要根据市场环境和内部运营能力适时做出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前提就是投资决策应有弹性。长期投资决策的弹性化管理应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长期投资规模的弹性。企业必须根据自身资金的可供能力、投资效益或市场供求状况,适时调整企业的投资规模。二是长期投资结构的弹性。投资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风险或市场价格的变动,对现有投资结构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只有在投资结构具有弹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将弹性投资和固定投资进行适当结合,弹性投资的多少决定了投资存量结构的可调整程度。三是投资决策方法的弹性。投资决策方法有多种,包括投资回收期法、平均会计收益率法、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风险报酬率调整法等。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 决策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决策项目的特点灵活、合理地加以选择和应用。 3、筹资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筹资决策是依据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对企业资本结构、筹资渠道和方式做出选择,筹资决策的弹性化管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本结构的弹性。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保持资本结构弹性是财务运作的必要前提。长期以来的财务理论研究和财务实践表明,企业并没有最佳资本结构,对于大多数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只是一个区间,即资本结构的弹性空间。二是筹资渠道和方式的弹性。众所周知,企业筹资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金融市场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将引起不同筹资渠道和方式的资金成本和筹资风险发生变动,如市场利率、汇率、贴现率变动等。因此,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合理选择筹资渠道和方式。 4、利润分配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利润分配决策是对分配政策的选择和分配数量的确定,利润分配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分配数量上的弹性。按照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对当年实现的利润,不能“吃光用光”,应该做到“以丰补歉”,除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外,适当地保留一部分未分配利润。二是分配政策上的弹性。在股利分配政策上通常有固定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股利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等,一般来说,企业应尽量选择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这种分配政策的灵活性较大,对那些利润水平在各年之间浮动较大的企业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股利分配政策。 (三)财务计划中的弹性化管理 企业财务计划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在编制企业财务计划时,要特别强调“留有余地”,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利用弹性预算的方法来编制各种财务计划。弹性化的财务计划最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适应不同经营活动情况的变化,扩大预算的范围,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避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对预算作频繁的修改;另一方面能够使预算对实际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比较的基础之上。 (四)财务控制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控制是保证各项财务活动按既定的财务计划要求进行实施,使之不偏离财务计划的一项管理工作。如果要使财务控制在计划出现失常或预见不到的变动情况下保持有效性的话,那么企业所设计的财务控制系统就应该要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即是财务控制的弹性化管理。财务控制的弹性化管理要求企业在影响财务活动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原先制定的财务计划出现错漏的情况下,要适时调整财务控制方法和思路,及时地对控制标准进行修订,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等,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保证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五)财务评价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评价是以企业的实际核算资料和财务计划指标等为依据,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考核各项财务指标的执行结果,把财务指标的考核纳入各级岗位责任制,运用激励机制,实行奖优罚劣。企业财务评价环节中的弹性化管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评价指标上的弹性。目前,在绩效评价中,很多企业引入了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本身就具有弹性特征,正是利用非财务指标来弥补刚性的财务指标所无法反映或反映不够的信息,起到客观评价决策者行为的作用。二是在激励方法上的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部分企业实行的弹性工资、效益工资和股票期权激励等方法就是一种弹性化的管理方法。弹性工资、效益工资和股票期权激励给员工的努力工作提供了弹性空间,激励员工,使其目标与企业的目标达成一致,约束员工使员工不发生或少发生违反规定和道德的行为。 四、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的弹化性管理主要强调的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它是一把“双刃剑”,实行弹性化的财务管理,能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财务管理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但推行弹性化管理并不是弱化刚性管理,一定程度内的刚性是弹性化管理的质量保证,两者应该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总之,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面临的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外部环境,企业惟有主动地去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才能在市场风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 目的 以医院信息系统为建设平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医院财务信息化。方法 利用先进灵活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工具,开发基于C/S(Client/Server)结构的财务数据库和客户端。结果 通过使财务的信息化可以对预算控制起到辅助作用,HIS网络的特点使得系统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不但方便了预算的监控,而且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结论 本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满足了财务部门的需要。 关键词: 预算控制;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 医院财务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数据,监督控制预算的使用,对财务部门和决策层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医院对财务工作的信息化不够重视,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1 主要问题 1.1 高度信息化的网络系统和简单落后的财务系统并存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化、网络化在各大医院已经基本普及。大量的信息化工作覆盖在了医疗方面,如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PACS)等。这些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是财务系统在多数医院只是从以前的手工记账转变到计算机存储打印的方式,并没有真正进入信息化时代。这种状态跟医院高度的信息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对医院现成的内部网络资源的巨大浪费(图1A)。所以,提高财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成为医院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需求(图1B)。 图1 财务系统融入HIS系统前后的网络拓扑图(略) 注:A:相互独立的财务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网络;B:财务系统加入医院信息系统网络 1.2 严格的预算计划和落后的预算控制手段并存 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必须合理利用自己的资金,这些都是通过预算来实现的。因为决策层了解预算的重要性,所以每年的预算编制工作十分细致严格。但是在平时的财务工作中,控制手段却并不完善。比如,借款使用的是纸质借条,通过扣除一个固定科目达到借贷平衡,还借款的时候再根据借款使用情况,在借方的预算项目中扣除。这套流程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到年底清理所有未还借款的时候,往往发现有的预算项目中剩余的经费已经不够偿还借款,可是经费已经使用了,最后只好想办法填补这些账务。因为一个单位的预算科目可能有上百种,会计凭账本和借条是不能及时发现预算超支的情况的。这样落后的执行手段显然与预算的本来意义相矛盾(见图2A、图2B)。所以必须提供更先进的方法才能够及时反应预算科目的经费情况。 1.3 严格的审批和落后的信息反馈并存 预算的执行情况对管理监督部门应该是透明的。管理部门应该能随时了解相应预算科目的情况。目前多数医院主要是通过财务部门统计数据形成报表给上级机关,不但给财务部门增加了工作量,而且信息反馈也不能做到十分及时。 2 系统总体要求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原来的财务系统基础上,新的系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借款信息能够随时统计并防止借款因预算用完而无法偿还的情况;预算支出余额不足及时报警;预算科目不同层次统计;实现电子账本,淘汰老式经费本;方便网络查阅预算信息;数据安全。 3 系统构架 医院的财务数据跟HIS数据一样,属于医院内部业务数据,安全性十分重要。医院的HIS系统一般都是运行在独立的网络上,与互联网是物理隔离的。比如我院就有两套网络系统,一套是校园网,连接Internet,另一套是HIS网,与校园网是独立的。HIS网络中的计算机都有严格的制度和强大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控制,把感染病毒和人为破坏的几率降到最低,保持HIS网络的安全。如果财务系统运行在HIS网络上,不但在安全性上比互联网更有保障,而且在HIS系统机房的良好环境下,系统和数据服务器等设备的正常运转也得到良好的保证。这样,不但使财务系统实现了网络化,扩大了财务系统的使用范围,而且安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我院的HIS系统是基于ORACLE数据库的,而老的财务管理系统采用的也是ORACLE数据库,因此,开发新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老系统的一些优势功能,不用建立新的数据库实例,只需对表空间进行调整,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开发工作,而且因为都是采用ORACLE数据库,对技术人员的管理不会造成额外的压力。在客户跟数据库的联系结构上,主要有两种方式,即Clients/Server(C/S)和Brower/Server(B/S)。C/S即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每个客户机都必须安装客户端软件,客户端软件直接跟数据库连接,根据预先编制的程序读写数据库中的内容。C/S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对应的优点就是客户端响应速度快。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该结构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是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所谓3层结构。B/S结构主要是利用了不断成熟的www浏览器技术,结合浏览器的多种Script语言(VBScript、JavaScript等)和ActiveX技术,用通用浏览器就实现了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其最大的优点是便于维护、修改和升级方便[1~4]。根据系统的特点,会计客户端使用人员较少,使用地点固定,输入输出较频繁,且要求数据库反应快,所以采用C/S结构比较合理;而普通用户查询自己的电子账务,使用地点遍布HIS系统覆盖的每一台计算机,并且使用人员多,故使用B/S结构较为方便。 4 系统分析 要使程序设计贴近实际工作,同时还要使数据库的结构能够满足要求并且科学合理,就必须详细分析系统更加细微的功能,绘制出系统的流程图,这样才能把后台数据库和客户端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兼顾系统的工作效率:(1)系统需要录入每个预算科目的预算数目,预算可以在年初加入,也可以根据实际 情况在平时进行追加和减少,所有操作都有记录可以查看。(2)每次会计办理报销等手续时,系统能自动计算预算余额,如果余额不够就会报警提醒会计。(3)使用电子借据,把借款和某预算科目绑定起来(见图2C),当每一笔借款借出的同时就冻结绑定预算科目的相同数量的金额,直到还款的时候再自动恢复,这样就避免了借款数目大于预算余额的情况出现。(4)借款可以分批分期偿还,同时系统能够方便地统计借款情况,查看过期未还的借据。(5)系统先计算出所有最细科目的借、贷和可用余额等数据,再依照科目代码的逻辑关系统计各种层次预算的使用情况,并形成报表。(6)会计可以自由定制统计科目,建立统计报表科目模版,方便日后的常规统计工作。(7)普通用户根据自己的账户和密码可以在HIS系统的任何计算机上查询到自己预算使用情况。 图2 预算使用和借款的示意图(略) 注:A:没有借款的预算;B:有借款但是未绑定科目的预算;C:把借款绑定到预算科目后的情况 5 系统实现 因为我院HIS系统是军卫一号系统,该系统采用的是Oracle数据库,如果我们选择Oracle数据库,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小技术人员的压力和工作量,并且该数据库系统的各方面性能非常出色,所以我们这套系统的后台数据库也采用Oracle数据库。虽然Oracle可以在同一台服务器上开多个实例,运行多个数据库。但是考虑到HIS系统的压力和财务数据的重要性,我们把系统安装在一台独立的服务器上,并采用冷备份和数据归档并用的方式来保障数据的完整备份。在网络设置方面,合理规划虚拟局域网(vlan),充分利用使用vlan技术,不仅能够隔离广播、提高网络速度,还能加强网络安全和方便管理。虽然财务数据库服务器跟众多的HIS服务器都部署在网络机房,且都直连在核心交换机上,但是通过使用vlan技术,可以使他们在逻辑上属于不同的网络,减小因为在同一个广播域而产生的相互干扰。PB是强大、灵活的数据库开发工具,尤其适合开发C/S结构的程序。在财务客户端的开发中,大量使用PB的数据窗口技术,这样做可以提高开发效率,使开发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程序的功能方面。 6 系统效果 此系统的开发完全是根据财务部门的要求而来,每一个功能模块都经过实际操作人员和开发人员的反复试用和修改,所以是一套非常实用的系统(见图3)。图3 系统部分功能流程示意图(略)除此之外,该系统的结构和软件有很多的优点:(1)财务部门可以摆脱以前使用的经费本记账手续,各部门也不再需要使用经费本。把每个经费本变成一张磁卡,通过使用磁卡在财务部门办理报账、借款。(2)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是接入到医院HIS系统网络,所以各单位能够利用内部网络和计算机查看自己的经费使用情况,而医院相关管理部门也同样可以及时得到相应的经费使用信息。原来运行HIS的客户端只要安装软件就能够查询预算情况,变成财务的客户端,而医院不必为此添加任何设备。(3)使用电子借据结合纸张借据,在电子借据上绑定预算科目。这样不但可以及时方便地查看借据的情况、统计借款信息,而且还可以在借款的同时自动从绑定的预算中扣除,避免了长时间未还借款,又继续使用预算,到年底发现预算余额不够还款而超支的情况。(4)可以根据财务部门的需要,自动形成相应的经费使用月报统计,极大地减轻了以往会计手工统计月报表的工作。 7 讨论 HIS系统的网络平台上除了可以运行财务系统,还可以运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内部信息化系统,这种优势在很多单位是没有的。因为大部分单位的网络都接入因特网,内部的财务、业务等重要数据考虑到安全因素是不能够接入的。而医院的HIS系统多是专门铺设的网络,跟互联网是物理隔绝的,这就在安全方面有了先天的优势。如果严格控制接入HIS网络的计算机,再加上完整的制度和技术手段,就能够进一步加强内部信息的安全保密性。这也是医院内部相关人员通过HIS网络的计算机查看预算情况和使用磁卡替代传统经费本的物质基础。有的单位已经实现了磁卡替代经费本,但是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内部的安全的网络环境,不能在计算机上方便地查看自己的经费使用情况,十分的不方便。 因为这个财务系统与医院的HIS系统在同一个网络中,可以把HIS的相关财务软件、药品物资管理软件安装到财务部门的计算机上,方便对资金和物资的统计和管理;同时也为今后实现在财务系统中调用HIS中相应的财务数据,全面实现数字化医院提供了物质基础。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文章摘要】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是伴随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就如何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 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受到了企业家和经济专家的特别重视,而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对企业的生存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五个方面。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资金的耗费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影响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企业的消费和积累,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方利益。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任何一方面决策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其具体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企业实现要利润,就是企业的产品要实现利润。企业产品成本的降低,自然能相对增加企业的产品利润。企业管理者应不断加强对产品成本管理,努力降低各项费用指标。如,加强工资管理,减少节日加班,严格考勤制度,控制资金支出,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在人工费方面的支出,降低了产品成本。 2、有利于企业资金合理分配,健全使用资金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能及时发现企业资金的不当流出,及时发现资金浪费,能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 3、有利于货款及时划回,杜绝呆帐、死账生成。,发出商品及时办理结算,及时划回货款,能够有效的正常管理和维持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材料的及时供应及其他经营活动的开展。对于一时无法及时收回的货款,也要定期核对,办理签证,以保证债权的时效性,避免当期债权失去时效,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有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财务工作,包含了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企业经营的好坏,能从各项经济指标中反映出来,根据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企业资信水平,偿债能力等。可以预见企业发展前景,可以根据这些数字信息,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以修正经营方针、管理策略等,为企业改善管理提供可靠的资料来源。 二、发挥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的作用的方法 1、确立财务管理的在企业管理中的核 心地位。企业管理包括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这些管理大多是物质形态管理,其管理的好坏,最终要通过企业的财务状况来体现。因为,财务管理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过程,并可根据财务成果来分析企业管理中的优势,财务管理更具有经济过程的控制和事前的预测、决策作用。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加强企业管理必须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2、拓宽成本考核范围,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首先,财务部门不能局限于目前的成本核算内容,不仅要考核制造成本,还要考核质量成本、责任成本、销售前成本和后续成本等。其次,要大力推行目标成本和标准成本核算法,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通过目标或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成本差异的帐务处理来实现对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最后,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加大成本考核力度。把企业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划分为若干个责任成本中心,并规定这些中心的负责人乃至职工个人对他们分工的成本向上级承担经济责任。财务部门可利用财务信息的全面性,权威性和客观性公正地评价成本中心的绩效,实行成本否决,使财务部门在全员和全过程成本控制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 3、合理配置资金占用结构,发挥资金最大效能。加大财务部门对资金运筹的调控力度,建立客户信用风险分析制度,实行贷币回笼销售责任制,可对销售员实行“第一债务人制度”,进行责任追究和损失赔偿;要分析资金运转偏差,适时进行战略性的资金结构调整;要抓好资金流程管理,保证资金“满负荷”运转。决策失误是资金运作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企业财务部门不能只对内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更要注意外部有用价值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要研究市场。参与投资项目的推算论证,要把好财务预算关,全面分析贷币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投资回报率,要建立项目决策负责制,杜绝集体负责,最终谁也不负责的现象。财务部门要抓好资金的后续管理,防止企业资金过多地分流到工资福利、非生产投资等方面;合理制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尽可能用于扩大再生产,促进企业自我滚动发展;要实施资本金保全制度,监督管理好资本金。 4、加强企业投资和融资管理。企业要维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保持足够的现金流量,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是企业的核心所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是将得到的资金用到效率最高的投资项目上,只有科学的投资决策,才能带来最多的现金流量,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加强资金管理,科学地投融资,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现代企业融资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内部融资主要是把留存收益作为主要来源。外部融资是向企业外部筹措资金,一般有三种方式:(1)向金融机构筹资;(2)向非金融机构筹资;(3)向金融市场发行有价证券。内部融资可优化企业财务状况,增强企业资金实力,有助于可持续发展,但面窄量小;外部融资面广量大,但风险也大。要处理好自有资本和债务资本的关系:一方面要利用好财务杠杆利益。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债务资本带来的财务风险。科学的融资能使企业资金成本最低,收益最大。 总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企业必须形成与经营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系,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 的中心来抓,争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一、健全完善财务制度,使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每个运输企业应结合新准则出台一整套相对完整的《财务管理办法》,不但包括大的原则和规定,而且应包括具体的财务运作办法,应该细致到每一笔经济业务具体的财务处理,包括取得、填制凭证,会计科目的具体使用等作出非常详细的规定,这样,就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及可比性,同时,可使运输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有章可循(类似于肯德基的制作工艺流程),同时要建立财产清查、业绩考评制度。 二、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要搞好财务工作,不做到与时俱进的学习、培训,是根本不可能的。特别是新《企业会计制度》出台后,不学习培训,是理解不透、掌握不了、执行不好的;而且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的经营项目、方式经常进行调整,财务人员不加强学习培训,总抱着一本老黄历,这样就会两眼一抹黑,外行管内行。企业应针对新准则举行专门的培训班,并就新旧准则的差异联系实际进行讨论,确保每一个会计人员都能学习掌握好新准则,同时,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应定期(最少一个季度一次)举行财务人员培训班,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最近的法律法规的调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企业举行生产业务培训时,主管财务人员也应参加,了解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强化委派会计制度,强调一把手的财务管理责任。 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既与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有关,又跟财务人员的管理体制有紧密联系。运输企业由于点文秘杂烩网多面广,下属车站(分公司)较多,无法集中经营,对财务管理上有一些特殊要求,实行委派会计制度是一个很有必要的做法,对下属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全部实行委派制,其工资待遇、人事档案、提拔任免等全部由母公司负责,下属公司的收支必须经委派会计审核,否则不能开支,委派会计应列席各分公司领导班子会议,参与经营决策并有建议权,从专业的角度提出看法;对委派会计进行有计划的轮换,避免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造成思维僵化或与单位负责人的过度默契而放松监督;加强下属分公司会计后备人才储备,确保每个分公司至少有两人以上能胜任委派会计的工作,既可避免出现一人独大或能力差但无人可换的境地,也可提高委派会计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对于业务量小且办公区集中的单位,可建立直属于母公司计财处的会计核算中心,将财务人员统筹安排,加强对生产一线的监管力度,加强调查分析、预测工作,把财务工作重点放到管理上。同时,要根据《会计法》的规定,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坚持强调行政一把手对财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促使行政一把手在工作中全面考虑综合平衡,坚决支持委派会本文来源:文秘站 //计和财务人员的工作,确保母公司各项财务制度的顺利贯彻执行,确保财务会计工作质量,杜绝违法乱纪行为。 四、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确保质量与效率。 由于运输企业多数是网络化分散经营,站点多,接触现金的人员和环节多,监管难度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网络的建设,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应提高信息化程度,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很多运输企业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但其数据录入基本还是手工输入的办法,应该考虑将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的生产运营管理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包括客运售票系统、货运业务系统、收款系统等),生产经营的数据可按设计要求自动生成财务数据,包括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应收劳务费、应付车辆结算款等,通过信息共享大大提高财务核算的效率,同时,由于数据都是按程序操作生成的,不能人为的随意调节,减少弄虚作假的可能,最大限度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 五、搞好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好日常财务行为。 前几年,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抓财务基础工作,很多单位也通过了上级部门的验收,但财务基础工作有如起房子打地基,是越牢固越好,考虑得越全面越好,应该是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而且应该强调全员的参与,如果只是几名财务人员重视基础工作,那是很难搞好工作的,要将运输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以财务作业指导书的形式下发,具体规定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规范好了日常的财务行为,形成良好的按实施细则办事的氛围,财务管理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加强税务筹划,做到合理避税。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减低税务成本,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的新课题,运输企业应加强税务筹划,甚至可以设立专门的税务会计,专门研究国内外的各种税收政策,尽量减少税金开支,但坚决不能偷税漏税(比如同样是出租业务,如果是租场地给客户自行建房收租和建房后再出租给客户,其应纳税金就有高达租金收入12%的差别)。 七、搞好财务分析与预测,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 传统的财务管理侧重于核算并编制报表,现代财务管理则应在传统财务的基础上,增加财务分析预测工作,因为事后的核算只是对原来的经营活动的反映和 总结,但财务管理应加强各种数据的分析对比,特别是目前公认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发展能力等各项经济指标,这是反映一个企业最关键的数据,一个全面、准确、有见解的财务分析报告,能向运输企业领导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为下一步的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运输企业应全面推行按季度进行财务(生产)分析、预测制度,使财务管理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总结分析及应对措施。 八、加强审计监督,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及时发现问题。 审计监督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的内控环节中有特殊意义,运输企业要设立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及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其工作内容至少应包括离任审计、年度审计、专项审计等内容,特别是年度审计,应是审计部门的重中之重,这就好比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审计时要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尽量当年度的财务问题当年了结,避免时间久了,一个是当事人变动,一个是问题变得严重,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每个下属分公司的业绩,必须经过审计后才能确认,而且发现财务报表有人为调整情况时,要进行严肃的惩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年报审计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及时掌握一个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杜绝和发现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同时,审计人员要经常深入生产经营一线了解整体的经营状况和职工收入工作情况,要从经营管理上进行评估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财务报表上的审计。 九、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促进法律法规得到有效遵循。企业应按照合法性、有效性、制衡性、成本效益原则等设计适合本企业的内控制度,采取职责分工、授权批准、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内部报告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方法,特别注意不相容职务和岗位轮岗,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有效制衡机制。同时,要注意企业风险的评估,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采取措施分担或降低风险,使剩余风险处于企业的可接受范围之内,防止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此外,审计监督部门要定期对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使企业处于良性发展之中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研究财务管理和务模块在ERP中的集成性 [摘要]ERP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最大效益的集成系统。ERP己经在国内发展了一段时期,但相比国外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最大的问题是ERP中财务管理模块与其他模块的联系不紧密。本文正基于此,对于财务管理模块模块在ERP中的集成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财务 ERP 集成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ERP的导入和实施,ERP本身是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载体,它能将一些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在其他企业中传播,企业实施ERP等于引进该行业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与模式。 目前国内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并不高,实现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只是单纯的从财务处理的角度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负担,仅仅实现了由手工到计算机自动操作的步骤。其与业务的结合并不紧密,并没有发挥出财务管理的重大作用,加强 ERP中财务管理模块与业务模块的集成性就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 ERP中财务管理模块与业务模块集成性问题分析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国内的ERP软件集成度不高,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有调查资料表明,90%以上的企业都采用了计算机管理财务,部门级的财务软件虽然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实际上形成了信息孤岛,并未给企业整体效益带来明显提高。已形成的工作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财务与业务的信息集成,甚至有的企业主观片面强调财务信息的重要性而坚持让财务信息管理处于自成体系状态。实际上,企业的财务信息,无论是管理会计的预算、控制等信息,还是财务会计的应收、应付日常业务信息,都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二、 ERP中财务管理模块与业务模块集成性分析 ERP系统的财务模块与单一的会计软件在结构上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使企业的所有业务的信息都能够通过ERP这个平台得到共享,能够实时的处理,而后者需要会计人员手工从公司的各个部门传递凭证给财务部门,只是减轻了财务部门的负担,而企业其他部门信息仍然要通过手工传递,前者加强了系统之间的集成。系统处理的业务基本涵盖企业所有的业务,其中业务过程的数据来自各个业务子系统。因此,ERP的财务管理模块与其他业务模块之间有着密切的数据交流关系。 (一) ERP中财务管理模块与业务模块的集成性分析 总账系统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模块,它提供了全面的财务处理核算功能。业务模块的业务单据通过动态映射平台生成预制会计凭证后,传递、汇集至总账系统,再由总账系统进行后续财务处理,实现完整的财务核算流程。 (二)ERP中财务模块的数据流程分析 总帐账务处理核算模块与固定资产核算、产品成本核算、产品销售利润核算、工资核算、应收、应付往来款项核算等模块互相传递信息,总帐模块处于中心地位。而这些其他的核算模块又分别与ERP中其他模块有数据联系。比如工资核算与ERP中人事管理子系统的数据传递,产品成本核算与ERP中供应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各个模块的联系等。 三、 影响ERP集成性实施的系统管理论分析 任何一个ERP软件能否在企业中取得成功,并获得效益,关键在于实施和应用。任何一个高级的软件,没有得力的组织实施,只能被束之高阁。所以,企业引入和安装了软件仅仅是工程的开始,实施才是更艰巨的任务。实施ERP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影响ERP实施效果的因素是各方面的,所以需要使用成功关键因素法,找出最影响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使管理者能够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重要的地方,才能够提高ERP的实施成功率。 (一)主观因素 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参与是企业ERP实施成功的关键。因为ER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其设计、实施和运行需要所有职能部门、所有岗位及其员工的全面协作。只有高层管理者才能够具有这方面的协调和组织能力,帮助实现各不同部门的有效沟通,负责ERP系统的实施目标、ERP系统的实施计划、各员工在ERP系统实施中的职责推广和传播ERP系统实施相关知识。 (二)客观因素 1. ERP软件的选择 ERP系统要运作顺畅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软件。在选择ERP软件的时候,企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需求,然后再从ERP软件所拥有的功能模块、开发工具、是否配备齐全的软件文档、售后服务与支持、软件商的信誉与稳定性、价格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最后还应该去考察下己经在使用这种ERP软件的企业,咨询下他们的意见,最后再定夺。 2. 数据的准确性 ERP系统具有内在集成性,某个环节的错误将导致一系列连锁错误。可靠的基础数据,才一能运算出科学的结果;如果是不准确的基础数据,将运算出不准确的结果,甚至出现企业的负效益。如果企业为了一时的高效率,提供了不准确的基础数据,往往会造成整个项目的失败。当然数据的完善、正确依赖于管理的完善与提高,这就要求实施ERP的企业有一定的管理基础,有完整、科学的资源编码体系。ERP系统使有一定管理基础的企业的管理更加完善,更加高效,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但并不能帮助管理己经有问题的企业解决问题。 (三)环境因素 1. 外部支持 由于ERP实施的复杂性,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通常无法取得ERP的最后成功,企业需要获得外部支持。外部支持既包括ERP软件供应商的支持又包括第三方咨询公司的帮 助。咨询公司往往对某个行业有深入的了解,或对某种ERP软件有丰富的实施经验。因此,可以在系统选型、安装、测试、评估等环节提供专业服务,并且在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和管理变革中贡献力量。同样,来自ERP软件供应商的支持和服务也是ERP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ERP的安装、实施以及新旧系统的切换都离不开ERP供应商的帮助。 2. 内部约束 中国的市场环境与西方也有较大差异,ERP是一种综合管理体系,需要一个成熟规范的市场坏境。然而改革至今,中国市场体制仍不健全。在ERP产品市准入方面,缺乏权威的、合理的、规范的以及高效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造成ERP产品市场鱼龙混杂、良荞不齐。在ERP产品质量认定方面,还缺乏合理的、规范的和高效的ERP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事故认定规范,由此造成了ERP产品质量方面的许多法律纠纷。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公共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公共财务管理 管理 公共预算 资金管理 论文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管理绩效为主要内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为适应“新公共管理”的需要,各个国家的政府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公共财务管理改革,也强烈冲击着我国的政府公共部门。本文针对当前公共财务管理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公共财务管理的对策。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共管理和财政管理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财政预算由供给型财政向公共型财政的转变。由于公共财务管理是整个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管理模式的改变,必然会对公共财务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公共财务管理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公共财务管理的好坏接关系到公共管理的质量。作为公共财政和财务管理的结合,公共财务管理的本质是要提高公共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在最终目标的追求上与“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基本一致。可见,在当前倡导“新公共管理”的大背景下,公共财面对新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研究公共财务管理工作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寻求公共财务管理的新思路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公共财务及财务活动 公共财务也称为公共部门财务,应当包括政府财务、政府部门、政府机构或单位财务。财政界倾向于将公共财务称为公共财政,实际上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统的财政学理论把财政称为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而将公共财务称为企业财务和事业行政单位财务。财政管理既包括预算管理、税收管理,也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以及预算外资金管理。 可见,公共财务是公共财政的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i公共财政对公共财具有统驭作用,公共部门必须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从事财务活动。 2 公共财物的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2.1 公共预算问题多公共财务管理混乱《预算法》是规范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最重要的一项法律制度,是收支管理的基本依据。为了更好地贯彻预算法原则,我国各地正逐步推行部门预算、项目预算、零基预算等预算管理改革。然而,预算法的规定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依法理财、依法进行收支预算管理的氛围尚未形成,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执行中的随意性与长官意志太大,预算约束软化的状况相当严重。有的地方未经法定程序随意调整预算,支出预算追加频繁;有的地方随意开减收增支的口子,以权代法的现象屡屡发生;一些部门和单位不按规定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擅自扩大收支范围,提高收支标准。 2.2 支出不讲效益政府成本过高目前中国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有“业绩指标”、“保底指标”等,带有明显的“GDP化”倾向,至于成本指标目前还未纳入干部考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公务人员支出缺乏成本意识,节俭意识淡薄,支出管理失控,资金损失浪费严重。当前整个社会上奢侈摆阔之风盛行,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挥霍的现象比比皆是,公款吃喝玩乐屡禁不止,各种会议泛滥成灾,一些部门和领导竞相出国公费旅游、竞相进口豪华车享受也绝不是个别现象,这都已成为我国财政资金的一个巨大漏洞。 2.3 巨额负债多虽然《预算法》明确规定不准编制赤字预算,预算要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但各级政府、政府部门执行赤字预算,大量甚至过度举债的现象一直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政府公共部门财务受托责任不明晰,财务行为不理性,公共行为短期化严重,导致公共部门债台高筑,公共财务危机重重,严重威胁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西部地区,许多地方政府从财政上看实际早已“破产”,不少地方、乡镇政府基本上是在背负巨额债务状态下运行的。 3 公共财物的对策分析 针对对公共财物管理驯犬及其主要问题的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3.1 建章立制,为公共财务管理提供制度保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强制约束,财务活动的主观随意性就难以避免,要实行有效的公共财务管理,就必须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必要的法规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是做好公共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制度保证。目前应尽快建立健全一体化的公共财务制度,“要有健全的、以绩效导向的公共预算制度,形成公共财务制度链。”有关法规制度建立后,还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否则再好的法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政府预算,具有法律效力,是规范收支管理的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按预算程序办事。 3.2 合理配置公共财权合理配置公共财权,首先要深化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的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新型的预算管理机制,规范财权运行。其次,要理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客观需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对其应有的财权加以明确界定,做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按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层次性和受益范围,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范围。再次,规范财权,统一财力,就是要把一切收支管理权限都归属于政府财政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由预算统筹管理,而不是分散多头管理。我国改革开放是以财政的“放权让利”为突破口展开的,要解决腐败问题,首要的就是规范政府部门、单位的财务行为,逐步取消预算外资金,将规模庞大的预算外收支完全纳入到预算内管理,让腐败失去生存的土壤。 3.3 借鉴企业成功经验,引入先进管理技术由于政府部门、单位的非营利性,其借鉴企业成功经验的目的并不在于营利,而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西方学者比较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不同效率后,得出结论:企业效率远远高于政府。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提出以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的主题,主张引进竞争机制,大力降低政府成本。新西兰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了全面的政府改革,更多、更明确地在公共部门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以及市场机制,政府通过采取开源节流,将私营部门的 会计架构应用于政府预算制度之中、设立财政责任法等措施来降低行政成本。九十年代美国政府提出塑造“降低成本、提升效能”的企业型政府的新概念,按建设企业化政府的思路进行了行政改革。 3.4 改革预算会计,建立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体系,夯实财务管理基础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体系是制定政策、落实责任制、加强公共财务管理和务监督的基础和重要工具。我国现行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与共财务管理的信息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责信。因此,为了更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活动情况,提高政财务信息质量,应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为公共财务理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 3.5 实行财务公开,加强财务监督全面推行财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采用民主、公开方式,如构建政务网、政府会计网、政府采购网等信息平台,以及通过广播、电视、类报刊杂志以及各种新闻会,宣传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同时对公共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开“曝光”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评价权和监督权。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公路财务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公路财务管理工作是公路经济活动的纽带,也是公路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路财务管理总体情况良好,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公路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公路,财务管理,现状,时策 一、公路财务管卫里的内尾参 财务管理是一项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系统工程,其基本任务是筹措、供应和合理使用资金,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全面监督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认真执行国家政策、法令和财务纪律,维护产权、财产的完整性。公路建设的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各种资金的形成、使用、分配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工作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投资投入、费用支出与收费利润管理、专门基金管理、管理机构财务收支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等。 二、路财自杏管玉里的习见状 (一)部分指导思想不正,缺乏对公路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现象的出现增加了公路财务工作的难度,加剧了财务部门的工作矛盾。同时也淡化了财经纪律观念和法纪观念,使正常的工作关系、同志关系、上下级关系都蒙上了一层商品色彩,进而导致领导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有的单位、部门缺乏全局观念,办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基层的指导中,出现了检查不严格、制度不落实、指导不到位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基层单位检查走过场,只停留在提要求上,发现不了实质性问题;对基层单位检查指导不经常,时紧时松,上级强调一次就检查一次,或者对基层单位检查不细,敷衍了事,或者借口工作忙,放任不管。加强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环境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尤其要对企业排出的废气物进行质量监测和把关,尽量做到达标排放,避免不必要的事故、损失和罚款成本。最后,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成本控制。控制成本的思路和方法应建立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企业需建立起以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为中心的高效信息管理系统,为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提供基础。 三、环境成本控制的方式 (一)实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健全环境管理制度。首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实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做到杜绝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其次,坚持环境“三同时”制度,即坚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工作必须责任到位,投人到位,措施到位;做 到废水、废气、废渣、噪声达标排放。第三,在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同时,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开发环境成本软件,建立健全环境成本控制系统。首先,以初始化的方式,在现有的成本控制系统之上,把产品和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也设置在成本控制系统之中。而这些环境成本,包括主动性支出和被动支出,主动性支出包括污染预防和污染治理支出等,被动支出包括排污费、罚款、赔偿金等;其次,将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环境成本及其他成本,运用现有的成本控制方式进行成本控制,包括进行成本的预测、计量、核算等。同时,设立专门化成本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对能源、废气物、包装物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成本控制。 (三)大力推行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对于那些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环境成本高的必需品的生产项目,除加强企业管理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外,最重要的是淘汰那些落后的技术下艺,采用先进清洁的生产工艺。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财务管理实验项目开发问题的研究 【摘 要】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为走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难的困境,开始在校内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有关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的建设还不成熟,尤其是在实验项目的开发方面还存在诸多值得探索与完善之处。为此,本文从构建多功能的实验教学项目体系和开发高质量的实验项目两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使这一实践教学方式更加完善。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实验教学; 实践教学 一、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通晓财务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财务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理财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几乎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虽然各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均安排有校内、校外两个实践环节,但财务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大多因缺少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材而不得不以会计专业的实习内容所取代。至于校外实践,则由于多种原因,其实习的内容也很难做到与投资、筹资乃至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等财务问题相关。为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突出“专业特点”已成为困扰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道难题。近年来,国内有些高校为了走出这一困境,开始在校内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目的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有关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的建设还不成熟,尤其是在实验项目的开发方面还存在诸多值得探索与完善之处。本文将围绕这一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期为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的建设建言献策。 二、实验项目开发中的两个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在财务管理实验项目的开发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实验素材的真实性问题;二是实验项目的单一化问题。 (一)实验的素材缺乏真实感 开设财务管理实验课的本意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的理财环境下,运用财务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这一要求,每个实验项目的选材不仅应务求真实,而且为实现“理财者”身临其境的分析与决策过程,还必须模拟出较为真实的管理环境。换句话说,这种实验应力争成为开放式的实验,即实验项目所需达到的目标是明确的,实验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是学生在前期经过系统的理论教学之后所熟悉的,但究竟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如何采集或加工信息,如何根据信息的加工结果作出分析和判断,最终如何提出整体的解决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完全应由学生自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验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激情;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专业构造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使实验教学真正达到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然而,从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几种财务管理实验教材看,绝大多数实验项目达不到这样的要求。这些实验项目的普遍缺陷是:实验的素材缺乏“真实感”,验证的内容过于“书本化”,实验的重心大多是Excel软件的应用(即通过使用该软件使学生解决过去在纸张上所完成的作业)。显然,这种“实验”与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实践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实验的项目过于单一化 近一段时期,笔者通过互联网了解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高校开设了财务管理实验课,但从多数高校实验教学的大纲看,其实施的实验项目大多属于单项实验。所谓单项实验实际上是针对财务管理教科书中分布于各章节的每个重要知识点分别设计的实验。例如货币时间价值计算的实验、风险与收益衡量的实验、外部融资需求预测的实验、最佳现金持有量确定的实验等等。虽然完成这些单项实验有助于巩固和检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这类实验对财务理论与方法的运用过于单纯化、局部化,因而与现实企业理财的要求相差甚远。仅仅开设单项实验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今后在实验项目的开发中,加紧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实验项目的开发方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三、完善实验项目开发的构想 基于上文分析,笔者认为,今后要使财务管理的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实验项目的开发方面至少应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构建多功能的实验项目体系 按照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不同要求,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实验项目体系可由单项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设计型实验三部分组成。 1.单项实验。前已述及单项实验是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个重要知识点而分别设计的实验。由于这类实验涉及的内容较为简单,特别是借助计算机软件开展此类实验尤为方便,为此开设单项实验一方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课堂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类实验可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财务模型设计和财务分析的方法,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开展理财工作的能力。同时,它又为下一阶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开展综合实验和研究设计型实验奠定了基础。鉴于单项实验层次浅,大多又属于验证性实验,因此这类实验一般可随同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2.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类实验。要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开发好综合实验项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综合实验一般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实验选材的真实性。即应提倡选用来自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实用性课题作为综合实验的素材。美国商学院的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明显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案例大多都是根据企业领导者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编写的①。因为只有这样,才具有实战感,才能点燃起学生的创造激情。(2)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即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往往需要借助多方面的知识。例如在利用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实验时,其分析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常用的几类财务比率,还应包括对公司的成长甚至是可持续增长状况、公司的营运资金政策、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等多方面内容开展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善于调动各种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3)实验过程的开放性。所谓实验过程的开放性是指实验资料中设定的条件、数据在可行的前提下不必规定过于到位。笔者提出这一看法正是基于在现实的管理需求实现中,委托方不可能将需求实现所要走的技术路线及其数据资料全部提供给受托方,因此在设计实验条件时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留出足够的遐想与专业能力的施展空间,否则综合实验难免 将又变成呆板式的书本化训练。当然,“留有缺口”的实验条件势必导致实验结果的多样化,但这恰恰是为学生营造缜密思考与自主创新的先决条件。鉴于综合实验需要借助的专业理论知识多、难度大,因此综合实验一般可安排在大部分专业骨干课修完之后单独开设。 3.研究设计型实验。研究设计型实验是一种具有理论探索或实用设计型的实验。这种实验不仅应具有综合实验的基本特征,同时还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具体的设计任务。例如,借助资本市场的数据对现行的几种价值评估模型②进行研究,分析其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问题。又如,以可持续增长的财务理论为指导,以一家或数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增长的财务策略及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再如,根据某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客户信用状况及其承担风险能力的大小,为其设计出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方案等等。之所以提出设置研究设计型实验,一方面是想针对学生今后自身的发展规划(即是继续进行理论深造还是着手投入实务管理)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计划;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目前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普遍空泛而提出的一种改善方案。即设想今后可将研究设计型实验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引导学生在最后的能力培养环节拿出务实、精美的毕业设计。 (二)开发高质量的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的开发是实验教学的起点,实验项目质量的优劣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虽然已开设了财务管理实验课,但从总体上看实验的项目质量不高,大多停留在单项实验的水平上。为此,今后要使财务管理的实验教学有所突破,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创新精神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实践教学方式,开发高质量的实验项目,尤其是开发综合实验项目和研究设计型实验项目是最关键的一环。具体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应明确实验项目的编写要求,即编写的实验项目要体现目的性、真实性和代表性。目的性是指实验的项目应能体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体现通过实验所要检验的理论问题;真实性是指实验的选材力争来自企业现实的管理需求或与教师科研工作紧密相关的实用性课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代表性是指实验的项目应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征,以便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应研究、制定实验项目的选材路径。由于综合性实验项目与设计型实验项目的选材大多来自于企业现实的理财活动,因此如何收集这些素材也就成为实验项目编写中首先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提高这类实验项目的开发速度,高校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理财实践与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可考虑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建立起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由高校定期或不定期地派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加盟他们所承揽的商业性理财咨询与服务业务,然后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素材加工成实验项目,这样既解决了原有的实验项目不真实、缺乏实战感的问题,同时又培养了一批懂理论、善实践的教师,为今后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技术与人才的保障。 3.必须看到,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建设既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领域,同时又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因此,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政策,鼓励教师投身于实验教学的开发与建设。否则,没有相应的政策作支撑,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难免将成为一句空话。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 高校的财务管理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等各个环节,财务管理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管理不可替代的。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无论在观念上、管理上还是人员素质上仍存在很多不适应,财务管理状况不容乐观,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和核算方面出现诸多漏洞与弊端。因此,转变观念,加强预算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健全财务内控制度,对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意义重大。 关键词 高校 财务管理 漏洞与弊端 对策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多样化。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暴露出来,表现在财务方面主要是高校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存在投资盲目、融资困难、内控制度不健全、核算不规范等财务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论是对高校企业还是对高校都将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筹资办学的积极性,是摆在学校各级领导和财务工作者面前的一大任务。 2 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国有资产管理混乱,内控制度不健全,资产账实不符 (1)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一是固定资产的购建、验收、入账价值、入账时间与实际不符,部分固定资产没有验收入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二是验票不验货。这种做法主要是没有一个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负责验收。报账时,财务只管发票金额而不管货物验收。三是偏重金额验收,忽视质量验收,使不合格资产被当成合格资产验收入库,国有资产质量难于保证。四是验收时间不及时,特别是货款已付的固定资产,购入了很长时间而不验收入库,或者财务核算时因没有验收部门的固定资产入库单导致漏记固定资产,造成固定资产流失。五是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不准确,造成固定资产的虚增或虚减,使实物与价值不符。六是对报废固定资产不作报废核销手续,造成账实不符和重复购置。 (2)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求大求新,资产、购入资产闲置不用、使用效率低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学实验材料等低耗品采购分散,库存管理缺乏科学性等。 (3)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有关资产的转移,对该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该缴资金占用费的不缴纳,该收缴的承包费不追缴。这些明知是无偿占用高校的国有资产进行创收和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但由于出于对创收产业的扶持目的,高校实行了一些相对优惠的政策,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无形中放在次要位置,分配体制也过多地向小部门、个人倾斜,使投入的资产无法得到补偿。而一旦亏损,则将“包袱”甩给学校,由学校承担,致使国有资产受到侵害。 2.2 资金管理效益较低 (1)在资金使用上,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简单按开支标准支出,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 (2)融资筹资意识较差。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向财政要经费和向学生收费,经费管理的短期考虑较多。而如何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尝试多渠道筹资,实现学校跳跃式发展往往被管理者所忽视。如通过银行贷款、进入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及股票融资,利用加快应收款项和推迟应付款项管理进行短期融资等筹资方式很难被管理者接受。 (3)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只注重对现金的一般日常管理。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不同货币资金存放形态及转换以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资金闲置或不足,资金的时间价值被忽视,货币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 2.3 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财务人员素质较差,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一直以来,学校的财务工作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行政财务收支核算,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不高。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经费也从单一的财政拨款发展到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的格局,收支的形式也从初始简单的行政财务收支到目前相对复杂的以部门、以院系为单位的经费收支和经营收支核算,经济核算变化很大。但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和核算方面没有跟上,忽视高素质财会人员的配备,财务管理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收支核算上,财务部门在重大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分配政策等方面也参与较少,未能在资金管理中发挥监督作用,导致出现诸多漏洞与弊端。其次是财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滥用会计科目,不按正确的会计科目归集核算,造成会计资料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信息。 3 方法与对策 3.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思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学校由政府机关的附属机构转化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一个依靠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正在形成。在这样一个由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里,搞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高校财会人员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思路。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核算型报账制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在原有的工作职能和范围内注入新的内容。要树立效益理财观,逐步将办学成本与效益挂钩。要研究市场经济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和要求,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高等教育工作规律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随着目前各高校内部办学形式多样化和筹资形式多元化活动的开展,财会人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是高等院校办学体制的方向,既要认真宣传国家财经法律和有关经济政策,使各种形式的办学创收活动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又要帮助创收部门树立理财思想,同时也要做好一切服务工作,提供方便。在分配制度上要打破过去平均主义思想,要拉开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配距离,创收与不创收不能一个样,效益好与效益差不能一个样,从而调动全校广大教职工参与各项办学创收活动的积极性,筹集办学经费以增强学校办学整体实力。3.2 确立财务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正确地位 高等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涉及到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而财务管理是这一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高校的管理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把高校经济活动与社会紧密连接在一起。面对市场竞争和挑战,高校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校内硬件建设,尽快改善办学条件。而要做到这一切都离不开筹措足够的教育经费。财务管理滞后必然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因此,高校管理必须确立以财务管理为重心,深入进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3.3 加强科学预算,实现真正的预算管理 (1)科学编制预算方法。随着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加强预算管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科学地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必须在高校内部管理中普及预算管理的基本知识,重新定义高校预算的概念及内涵,制定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把高校的全部收支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新的预算管理要求核定预算,努力做到自求平衡,不允许搞赤字预算,拨款不足必须通过自筹资金予以弥补,进一步形成除政府拨款外,依靠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的新格局。 (2)强化高校的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高校实施有效的预算管理,可以通过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和制度,建立和健全一套适合学校具体情况的定额标准,如人员经费支出定额、公用经费支出定额、水电费、通讯费等单项或综合定额,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设立事后监督制度,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收支活动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以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使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控制经费支出。一是严格审批权限。学校各单位的经费审批,必须在年度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数额以内使用,特殊情况下的超计划经费应按照规定先申请调整预算,经批准后按规定执行。二是充分调动二级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实行“经费本”控制管理。实行计算机跟踪监控,采取“经费本”控制是实现学校财务预算管理,调动二级单位自觉理财积极性的有效办法。“经费本”办法即根据年初批准的各部门各项目的预算实行电算化管理,对各部门用款实施监控,随时向各院系处领导提供经费使用结余情况,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财务人员要做到无经费本或经费本上余额不足不予办理,严格按照经费本规定的项目、内容、范围审核报销。 (4)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科学配置学校资源,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是建立管理资产的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加强验收和使用管理;二是加强会计核算。学校财务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分类明细账,进行价值管理和恰当的数量管理;三是实行集中管理,分级分口负责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权属统一归学校财务处,实物管理权属及责任为资产管理机构或各使用部门,财务处在价值管理的同时有权监督实物管理部门的实物安全管理;四是固定资产的购进、拍卖、转让,原则上应先经学校办公会议及资产管理机构评估讨论,财务处审核无误报批核准后方可进行;五是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每年组织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对学校资产的品种、数量、存放地点进行盘点,核对财务账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实物账是否相符,确保固定资产账的账实相符;六是加强产权管理。学校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产权登记、界定、变动和纠纷的调处,保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外投资转移固定资产使用权一定要履行审批手续并坚持有偿使用,收取占用费。 (5)加强财务队伍的建设。配备具有相应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财会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管理与监督中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加大改革的力度,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促使高校综合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地服务于高教事业,促进高教事业的发展。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以及选择研究 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中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动力,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其中,财务管理水平是民营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企业规模的壮大、人才比重的提高以及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营业务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 近年来,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迅速,投资竞争的加剧,迫使民营企业更加重视进行科学的资金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一、财务管理主要的模式类型 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集中型、分散型及混合型。 三种管理模式各自具有优劣,不能绝对得将某一模式套用在特定的企业中。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所处的行业不同时,其适用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不同。 ①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一般主要运用于规模较小的企业中,这种模式下,企业的筹、投、赢、分的权力集中在管理层,下属部门只具备很小的财权。 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质上为财务核算。绝大多数的财务预算、投资角色、资金使用都是由企业所有者或所有者团队决定。 这种模式的具有统一管理、内部协调、快速反应等优势。而其劣势在于资金利用效率不高、财务风险较大。 ②分散型财务管理模式。分散财务管理指将财权下放到各部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它主要运用在超大规模的企业中。 该模式的优点是充分调动了部门的积极性,同时将财务风险分散到了各部门。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例如,各部门之间会对企业整体运营成本的分摊产生矛盾, 各部门投资和分配各自为战,缺乏整体意识,从而引致部门间的恶性竞争。 ③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是集中型和分散型的综合,它主要运用在中型以上规模的企业中。 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是, 在企业整体层面的保有核心的财务管理权限,而将部分财权下放到各部门。 集团财务管理机构对各部门起到协调的作用,其关注点是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改善和竞争力的提升。而各部门具有一定独立预算、投资和分配的权力,其各项活动需要受到集团财务管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克服前面两种模式的缺陷,既调动了部门积极性,又能很好地进行部门间协调。 二、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典型模式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 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特点是: 高度集权、家长式领导,财务管理实为财务核算,资金的控制权和使用权都集中在所有者的手中。尽管我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存在上述问题。然而,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已经运用了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建立了现代财务管理体制。 因此,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典型模式主要存在集中型和混合型两种类型。 1.中小型民营企业中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 我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为规模较小、 主营项目传统单一,主要竞争力来源于廉价劳动力或相对低成本的原材料。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的的优势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能够充分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财务运行简单高效。 所有者或领导者能够将资金集中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中,对资金预算、使用能够快速决策,同时能够及时得获得财务管理结果的反馈。公司财务人员的作用主要是日常财务核算以及定期进行财务汇报,而公司的财务风险由所有者承担。其次,对外财务关系简单。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筹资活动主要是商业信用下的借款以及短期银行贷款,几乎不存在其他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方式。另外,家族关系对财务关系影响十分明显。 中小型企业的财权主要集中在所有者家族成员手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合作和斗争, 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关键影响因素。 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的随意性高,企业的业务变迁和资金投向取决去所有者。近年来,随着房地产、金融市场等投资领域的发展,积累了一定资本的民营企业家将大量的实业资金投向这些高风险行业。 利润率较低的制造业已无法满足企业家们的逐利需求。 这样一来,原本稳定的主营业务被抛弃,企业组织也随之解体,我国东部沿海有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正在消失。 2.大中型民营企业中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市场经济的规则本身就是不但地优胜劣汰,在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企业在坚持中创新,在改革中谋求发展。 同时,在互联网、通信等高科技行业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让世界震惊的成就。 而它们的财务管理,也早已走向成熟,形成了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财务和会计职能分离下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不断迅速发展,相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其基本特征和主要优点十分显着,这里就不做赘述。本文重点讲述企业财务管理这一方面。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而企业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又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若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形势,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运作,造成财务危机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完善和改革,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那么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必然有许多新变化,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将财务与会计的职能进行了分离,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层面,那么企业财务管理在这一变化的背景下,有何进步又有何问题呢?其现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 新变化 第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比传统财务管理,其涉及的方面更加广泛。首先,企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再生产这四个基本环节,都必定与财务管理活动相关,需有财务提供基本的支持,这是最普通的财务管理的作用,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这一作用随着权责明确这一标准的落实,必将更加深入地影响企业的各项活动。其次,财务管理部门可以为企业从财务这一侧面反映出市场的相关信息,从而给企业提供科学决策的信息基础,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避免决策失误。最后,市场经济下,随着各个产业的发展与成熟,在各个产业里大都产生了产业集聚和产业分散现象,也就是说现代企业之间并不再只有简单机械的恶性竞争,反而分工合作、双赢共利的情况更加常见,也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也更多地涉及了企业外部的各种关系。这些财务工作所涉及的方面都与传统企业制度下简单的财务工作大有不同,财务涉及方面广泛化就意味着财务管理目标逐步多元化发展,这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新变化,也是新的挑战和机遇。 第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比于传统财务管理而言,其实质性含义其实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管理系统。具体说来就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可以通过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或者间接调节,对企业的投资、经营、分配等关键性活动都产生几乎是对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性的巨大影响,这与传统企业制度下财务工作和企业管理相关性较低的状况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在新背景下的一个必须重视的新变化,否则将不能发挥好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运作带来好的转变。 2 新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都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但现有财务机构设置却因财务人员素质低下严重妨碍着信息化、效率化理财,使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低、成效小,于企业发展并无多大益处。传统企业财务机构由于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财务管理而情况堪忧,不仅机构设置混乱,财务管理人员也大多不是严格按照招聘制度而来,却是企业管理者所谓的“自己人”,他们在传统企业制度下确实有值得信赖的地方,但是这些人大多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严重妨碍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知识化的进程,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 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现代企业的知识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必将迅速上升,这是毋庸置疑的,发达国家现有的经济结构和企业资产结构便是明例。也就是说,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变得至关重要,随着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企业资本形态的主要形式,现代企业制度就要求实施资本及其与无形资本组合的运营管理,才能适应经济形势,确保企业正常运营。而在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较多的是仅涉及有形资产,这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无疑是新的挑战与难题。 第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企业经营环境虽然变得更加宽阔和自由,但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企业财务管理须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格外关注,而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仅仅局限于对资金的管理,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管理则要求从中走出来,运用一些现代财务管理的手段,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减少蒙受经济损失、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的可能。 企业财务管理的变化与问题远不止以上所述,但以上却也着实为重点难点之所在。面对这些新变化与新问题,企业必须加快建立起有利于企业成长发展的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也要顺应市场经济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和现代企业制度,这个过程中就必然存在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各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本文接下来重点从企业人员、管理机制、核心环节以及技术层面进行研究探讨。 首先,从企业的人员入手。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的观念和能力。有哲人说,要改变行动,就先改变思想。同样的,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的极端重要性,然后要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与水平。这样企业管理人员才不会受制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甚至受限于企业管理者本身管理能力而使企业的财务人才聘用和培训存在欠缺。另一方面,要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改变其传统观念。对财务人员进行长期有效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的技能,在工作过程中胜任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因此,从财务人员的招聘、培训、管理到考核,都必须有高度的重视和科学的一套机制。这样才能使企业财务管理在财务人才和科学机制的协调护航下健康进行,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对现代企业的作用。如此,企业管理者与财务人员,都关注财务管理,懂得财务管理,整个企业才能受益于财务管理,更好地发展壮大。 其次,从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方面深化改革。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要严格经过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考核和财务分析这一财务管理体系,因而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的改革必将影响整个企业的体制机制。那么如何借助财务管理机制和制度上的改革,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来看,最迫切的是企业财务管理要建立起风险意识。由于传统财务管理仅局限于做账、报账等基础的财务工作,没有注意到其与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这不符合经济规律和企业 管理理论,也不再适应于现代企业制度,更不再适合于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和风险重重。因此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风险预测与风险应对机制,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再次,从企业投资管理和收益分配环节重点改进。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投资管理必须更加谨慎和科学,才能使投资有效、高利,这就需要利用企业财务管理,来充分做好财务分析,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企业投资有效性和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收益分配是企业经营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否做好收益分配,形成良性循环,财务管理必须有所改进,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工资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必须在分配环节上有所改进,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才能使企业投资有效,收益更多,同时分配合理,激发所有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从技术层面进行改进。在科学的制度和高素质人员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将原有的财务系统引入网络中,拓宽财务管理的空间,增强财务管理的时效性,这样才能提升财务管理的效能,使企业财务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及时了解到市场的一切变动,为企业集资、投资提供实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基础。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活动来看,利用网络技术,也可创新其管理。管理层可以利用这些网络技术及网络信息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目标决策。以信息网络为依托可实现资源整合,将网络与财务相结合形成网络财务,并且开发网络财务软件,实行动态的、实时的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内部网络,并实现与外部网络的有效链接,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 3 结语 总结全文来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应该从新形势下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入手,抓住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各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直接参与和间接调控作用,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继而推动整个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关于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财务问题一直是农村中存在的最敏感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改革、发展及稳定以及和谐农村的构建。因此,如何搞好村级财务管理,采取村级财务管理新模式,确保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是亟待我们思索和探讨的问题。文章针对目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模式 为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让农民休养生息,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2001年暂缓推行,2002年全面推开,2005年取消农业(特产)税。自2005年起浙江省也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意味着广大农村和农民从此步入了“后农业税时代”,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而且带动了农村各项改革,推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随着“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村级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也给村级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状况和问题。村级财务管理是农村财务管理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基层的稳定以及农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鉴于当前村级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总理(2004)曾明确指出:“要推动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因此,改善农村财务管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1)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设置不规范。根据《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不具备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应当在有关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根据目前我国村级的现状,对资金流量大、会计业务量大、经济发展较快的村级,应当设置会计机构。但是,一些应设立会计机构的村级,却往往没有设置。有的村级即使设立了会计机构,仅仅是多挂了一块牌子,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兼任会计主管,村秘书兼任会计,出纳会计一人兼,会计分工不明确,岗位设置不合理。在会计人员的选用上,有的村“任人唯亲”,缺乏有效的监督。(2)会计资料不完整,交接手续不规范。由于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所以村级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会计资料不完整、不规范现象。如收入账没有开具收据或开具白条收据,支出账没有支出发票或是白条发票,出差不填差旅费报销单,银行收付业务没有将相应的凭证如缴款单、支票头、进账单等附后,在村级,白条入账和白条抵库现象严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因故离职,必须将本人经管的会计工作移交给接替人员。没有办请交接手续的,不得调动或离职。但是,很多村会计离职时,交接手续不健全或没有交接手续,无移交清册和书面材料。(3)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核算不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如原始凭证的内容不完善甚至不真实、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不规范;账薄设置不健全,除了一本流水账外,无总账、明细账、往来账、财产物资账以及日记账等。 2.财会人员素质较低。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但大多数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出纳、会计往往也跟着换届,不能保证会计人员的相对稳定;也有的财会人员由村干部兼任,素质参差不齐,学历较低,缺乏会计业务知识,无证上岗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现象严重。 二、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原因 1.制度缺失,农村财务管理机制落后。目前对农村会计的管理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虽然有些地区在实践中探讨对会计实行聘任制、委派制等措施,对稳定农村会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大多数村会计的任用还是由村主要负责人说了算。 2.约束机制不健全,财务监控的力度不够。财务管理缺乏监督,特别是本村村民的监督。农民缺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部分农民认为这是政府部门、村镇领导的事,采取观望态度,没有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没有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造成财务资金流失。 3.财务管理缺乏保障。尽管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村级财务制度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影响财务制度执行的因素还没有消除,财务管理缺乏保障:首先,村级财务人员素质低,财会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低,会计财务处理不规范,没有能力提供一套清晰、完整的村级账;其次,村民与村委之间在财务方面缺乏沟通,使得财务公开得不到有效执行;再次,村民自主监督体系还没有发展起来。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财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4.理财观念落后。一直以来,从决策层到农村财会人员,都把农村财务管理定位在低层次、低水平的“管财”、“管账”上,理财观念淡薄,理财意识不强,理财行为缺位。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贪污腐败,侵害农民的权利;领导能力差,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这些都是造成财务资金不能得到有效使用的原因。 三、当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 1“.农村财务双代管”制。即在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政府委托经管站对村集体财务进行记账、代管资金。 2“.村账乡代管”制。既在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委托经管站对村集体财务实行统一管理,进行记账,但不代管资金。 3“.村账站审”制。即在保证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村集体财务账目由乡镇组织管理审查。 4“.农村会计委派”制。即村级会计统一由乡镇经管站委派,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账目进行管理。 5“.村级会计委托”制。即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召开全体成员代表大会,经代表大会同意,由村集体与乡镇会计委托服务机构签订委托记账协议,由会计委托机构对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记账。 浙江省农村是全面实行会计委托制的省份,它最早成熟于浙江省上虞市等地方。各地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都对委托制进行补充、改进。据报道,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430个乡镇、33156个村实行了会计委托制,分别占全省乡镇、街道和村总数的98.3%和98.9%。 四、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纵观上述几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都是各地农村财务管理实践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各有利弊。但都无明确的法律依据,而且都无法避免乡镇政府滥用职权、过多干预的问题。因此,推行农村会计记账制是一非常有效的方法。 1.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严格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建立简明、规范、适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着重抓好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 2.规范账务处理程序。要建立健全财务工作流程规范,所有财务事项都应当按照工作流程规范进行账务处理。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经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盖章;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并签字盖章;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按程序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接受县、乡(镇)农经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 3.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各乡镇应建立村财务代管中心,配备会计电算化的硬件和软件,财务代管中心记账、算账、结账、报表编制等一系列会计工作全部实现电算化,提高财务 管理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推进了财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行农村会计电算化,会提高财务公开的质量,推进农村财务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 4.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对单位财务管理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财会人员要实行培训上岗制度。财会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定期接受农村集体经济财务会计、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等业务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实行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地方,财会人员应经过相关知识培训合格后上岗。 5.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监督。主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审计监督,所在的县级农经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并结合财务公开工作,对集体土地征用、集体企业改制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项审计;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组织村范围内的“一事一议”审计;结合村干部换届工作,组织村干部的任期和离任审计。审计结束后,要将审计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布。 6.积极推行村级会计委托制。2002年以来,浙江桐庐县合村乡实行了村级财务委托制,建立了村级财务中心,当时全乡19个村的会计业务均委托乡村级财务中心。之后,根据农村财务管理的需求,把财务制延伸到生产组一级,陆续将全乡93个生产组的会计业务先后都移交乡村级财务中心。 首先,实行农村会计记账制,不仅可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可以避免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乡镇政府滥用职权、过多干预的问题。其次,具有法律依据。符合《会计法》要求。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记账管理办法》,又为会计中介机构开展农村记账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最后,具有现实条件。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农业企业、农户和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对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的会计服务产生一定的需求。村级会计的核算工作可以按市场规则运行,完全委托给记账机构,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加强对记账机构的监管实现对农村财务的监督。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对当前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速公路越来越多,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财务管理也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这一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做好对当前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将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二、当前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目前,在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财务管理上所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比如,整个项目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工作不规范,责任不明确等。另外,一旦确定了项目实施市场的总价,则单位就要对其做好对项目分解的工作,这样有利于企业计算分项工程的实施总价及单价,它不仅是包工队伍在签订总包和清包过程中可以依靠的依据。也是对施工对于及机械成本费用进行控制的依据。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并不好,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体系不完善 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施工时,我们一般都会将对材料供应部门及工程业务部门的控制作为主要成本控制方式,不过,实际的情况显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很难利用统计票据把各部门联系起来,更不能够形成一个以财务部作为核心的控制体系。这一问题的直接后果就是财务部门很难参与到工程的整个过程里面去,更难以掌握基层施工单位及职能部门的目标成本,而且对于机械的使用、材料用量、施工单位已完成工程量等也很难做到全面的掌握,非常容易导致管理的混乱。 (2)权利分配不合理 高速公路养护的财务管理中,当前还存在着项目经理权利不合理的现象,这主要是权利比较大,而对项目经理的制约却比较少。具体的表现是单位项目出现了各种工程款的代收代付以及进行材料及设备的代购的问题,脱离了我们的控制。 (3)财务控制与工程控制之间出现脱节现象 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中,很多单位都使用了工程完工、一次结算这一方法,容易导致很多已完工的资金不能够快速的进展,使其财务成本相较于工程的实际成本出现严重滞后的情况。另外,对于技术部门和材料管理部门的控制,财务部门也没有发挥出其应用的职能,很多时候,它往往就成为一个事后记账部门,这和我们最常的期望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4)核算过程不规范 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是在公路养护会计制度和相关的规范下指导进行的,但是,在当前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的对象存在着和这些规定不符合的情况,导致分项成本严重失真,加大了我们成本控制的难度。 另外,很多单位提供不了比较规范的施工预算,而且很难证明盈余指标的真实及准确。这里的盈余指标主要是在在经过相关测算后,提取完相关比例的管理费之后对外分包的结果。这种做做法属于粗放做法,受到以前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重,不仅很难适应我们的成本管理需求,而且存在的漏洞比较多,很可能导致虚高接受等问题。 三、针对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财务管理中问题的策略 面对上文提到的问题,我们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做好成本控制,一般来说,最有效的策略及措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财务管理的意识 伴随着公路养护单位在不断地改革,当前已经形成了公路经营机制,出现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趋势,因此,这些养护单位都会以获得最大的效益为目标,进而推进养护单位会计工作的丰富。这种背景下,单位领导更要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和意识,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提升财务管理意识,树立风险和效益均衡的观念。 (2)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够做好。随着我国的发展,特别在加入WTO以后,我们的从业人员面临着很多的新问题。身为财务人员,我们仅仅依靠以往的经验、模式等是很难成功的,因此,还要更具新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探索工作。根据笔者的经验,做好以下工作对我们从业人员的素质将产生较大的提升:掌握基础理论、掌握电算化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以及学好外语。尤其是第二点,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掌握好这一技术对于减少工作中的差错,提升我们工作效率有着非常好的促进效果。 (3)加强预算管理 一般来说,财务预算都是以单位当年的总体考核目标及支出预算作为依据来确定,主要包括融资预算、投资预算、收支预算以及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等,我们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可以使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具体的工作中,每年在年初的时候,省交通厅及财政厅将会投资方向、养护任务的预测、年度整体预算指标等,然后各个单位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本年度财务预算草案的编制,再将其报到上面进行审核。这个过程中,具体的编制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而针对大额对外投资,我们除了做好对已确定财务预算的执行之外,还要把这一预算纳入到预算管理总额之内,另外,对于大额固定资产购建的预决算,其审批权要由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及省交通厅统一掌握。 四、结语 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财务管理中的不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们工作开展的一大因素,针对这种背景,我们要提升财务管理的意识,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并做好预算管理的工作。笔者相信,随着我们在这方面越来越规范,将来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成本控制一定会做的更好. 财务管理研究论文:深入研究财务管理工作 日前,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财务管理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基础管理上水平”目标任务,深入谋划20__年财务工作,明确20__年市局(公司)财务管理工作重点为扎实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做精做细会计核算、提升财会队伍综合素质,推动大连烟草“卷烟上水平”。 进一步夯实预算管理软硬件基础,扎实推进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组织做好成本费用标准定额的制定和完善工作,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通过重点控制易受外部价格因素影响、标准不确定、数量波动较大、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费用,将成本费用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做好预算执行分析与评价工作,切实落实预算管理责任,强化预算硬约束;积极实施预算管理软件,为预算管理上水平搭建先进的信息平台。 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推动企业资产管理上水平。认真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依法依规操作,严格落实省级公司国有资产管理职责;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企业资产使用管理效率;以行业资产管理软件实施为契机,切实强化资产动态管理,提升资产管理效率;通过强化对多元化企业财务状况分析、积极参与多元化企业管理审计、落实多元化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推进多元化经营管理评价工作,加强对所属多元化经营企业的监管,促进多元化企业规范运作、效益提升。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全面提升财务监管工作水平。继续健全完善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体系,为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严格执行企业资金内控制度,积极实施行业资金监管软件,进一步提升资金监管水平。 做精做细会计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应有的财务信息支撑。继续在“细”上下功夫,从基础数据录入过程开始细分,为会计核算信息的多口径归集与汇总创造良好条件,提高财务信息查询、提取效率;从以往单纯使用财务软件完成日常核算的状况,向深入挖掘财务软件功能,加强数据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翔实的数据参考方向转变。 以提升综合素质为保证,提高财会队伍的履职水平。认真查找在基础管理、体制机制和思想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抓好财务管理自身规范,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提升财会人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业务交流,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继续深入开展财务知识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财会队伍职业素养。
教育哲学论文:法国中学的哲学教育 在法国,哲学是高中生的必修课和会考的第一门科目,但法国中学哲学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造就哲学家,也不是为了让法国人掌握哲学,而是为了培养公民。 ■法国年轻人的成年礼 很多年前,在一堂法语作文课上,听外教谈起她在巴黎高师预备班上的哲学作文训练。她列举的几道作文题中,我还记得一道。这道题让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它只有两个法语词“moi,je……”这两个字的意思都是“我”,后者是主语,前者是强调后者的同位语。“我,我……”,我当时心里直嘀咕,要求刚刚中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用4个小时对“我”做一番哲学发挥,大概只有这个产生过“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想的民族才能想得出来。 这种哲学训练,针对的并非是能够进入高师预备班的中学毕业生精英。2011年前,它是所有普通高中(分为人文科、经济社会课与科学科)和技术高中(以协助学生升学为目的)的高三学生必修课,而从2011年开始,法国教育部规定从高中一年级就开始哲学教育。并且,哲学是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科目,所有高中的学生,只有通过这一会考,才能毕业并有资格进入大学。用一个法国记者半开玩笑的话来说,哲学会考似乎成了法国年轻人的成年礼。把哲学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和会考科目,这是法国中学教育的独特之处。欧洲另外两个伟大的哲学民族——英国和德国,并未如此推崇中学哲学教育。在德国,哲学课只是中学生的选修课;在英国,哲学课则更多的是比较宗教课或逻辑课。在欧洲,除了法国之外,只有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把哲学列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法国按照哲学概念和主题来组织哲学课,训练学生对关乎人生、社会、政治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初步的哲学思考。 这些问题在最伟大的哲学家们那里,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为什么法国要求其国民在年轻时就开始加以思考?事实上,在法国,中学哲学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造就哲学家,也不是为了让法国人掌握哲学,而是为了培养公民。这解释了为什么经济社会科、理科乃至技术科的中学生都被要求学习哲学。中学哲学教育的本质乃是公民教育,因为哲学被认为有助于塑造具有自由精神、批判意识和政治责任的“开明公民”。 ■学习哲学是公民的权利 通过教育塑造公民的理念,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而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者试图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来锻造新法国所需要的理性国民。拉卡纳尔在大革命前是天主教修会的哲学老师,他在1793年进入国民公会后,积极参与国民教育改革。他认为,自由思考和发展批判理性的权利属于每个公民。显然,哲学对于培养自由思考和批判理性至关重要。因此,从大革命教育哲学的逻辑来看,学习哲学是共和国公民的权利。 哲学教育并没有能够在混乱动荡的大革命中得到实践,倒是被终结了大革命的拿破仑纳入到法国公共教育系统中。而此时的哲学对于拿破仑而言,只是对国家教育的工具罢了。 中学哲学教育并未随拿破仑垮台而终结,而是得以不断发展。在保守的自由主义七月王朝期间,1840年担任公共教育部长的哲学家库赞强化了哲学教育在中学的地位,并引入作文的形式来培养中学生的哲学思考和表达。 在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国和天主教会的斗争最终以确立政教分离原则告一段落,共和国因此在政治和教育上取得了完整的支配权。反教权和反旧制度的共和国致力于通过初级和中等教育向国民灌输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精神,中学哲学教育被认为是通过思考学习自由的重要途径,是共和国通过学校展开的公民教育的顶峰和完成。因此,哲学学习不仅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成为他们的义务。 在现代社会获得充分权利和尊严的个体,是否有能力运用自己的自由?这需要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具有思考能力。哲学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即将成年的少男少女们关注哲学问题,因此“自由是否意味着不遇到障碍”、“欲求不可能的事物是否很荒谬”这样的问题出现在会考当中,并不令人意外。 同时,共和国要良好运作,公民能够在自由中理解和承担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责任并且相互尊重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哲学教育也常常围绕一些对于政治和公共生活而言不可或缺的问题展开,如国家的权威、工作的价值、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等等。 ■哲学教育也常常遭遇失败 当然,哲学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也常常遭遇失败,并且失败的比率可能更高。我有一个法国朋友,他以一篇关于卢梭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之后一直在一所高中教哲学。有一次他给我看学生的考卷,试题是对帕斯卡的一段话进行分析。他对某些学生非常不满,批评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爱读书。他给我看了两份考卷,几乎是空白,只能得一两分(满分是20分)。事实上,哲学会考的平均分也就在10分左右。 哲学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一些根本问题和他们也是密切相关的。这种启迪和发现会影响他们一生,并非因为他们会成为哲学家或学者,而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人生和职业的意义,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对这些问题给出让自己满意的答案,而他们也应当以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去理解这些问题并探求其答案。 更为重要的是,中学哲学教育是对政治生活的准备。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在哲学课上就正义、自由、平等、国家、工作等问题所学到的知识和进行的思考,事实上是对他们成为公民的预备。差不多同时,他们获得选举权,在法律上成为完整的公民,将在生活中切身理解公民的政治和道德职责。人们只能在自由的运用中学习掌握自由,公民教育只能在政治生活中完成。年轻的法国人能够在政治参与中检验和理解哲学教育传授给他们的公民之道。 近二十年来,某些东欧、拉美国家也纷纷在中学中开展哲学教育,帮助年轻人通过自由思考来理解自由的价值。哲学教育成为民主化的重要内涵。哲学与民主的有益关联,取决于哲学的执著和民主的热忱能否在政治中化身为健全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德性。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分享1995年巴黎哲学宣言所表达的信念:“哲学思考在教学和文化生活中的发展,通过发挥公民的判断力——一切民主的基本要素——积极地推动了对公民的塑造。” ■2012年法国高中毕业会考哲学试题 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上午8时,全法国334464名报考普通类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开始第一门科目——哲学的考试。每位考生可在3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 人文科考生试题 题目1:通过工作我们获得什么? 题目2:所有信仰都违背理性吗? 题目3: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科学科(理科)考生试题 题目1:我们是否有责任寻求真理? 题目2: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加自由? 题目3:解释卢梭《爱弥尔》的一个节选段落。 经济社会科考生试题 题目1:存在着自然欲望吗? 题目2:工作,是否仅仅是为了有用? 题目3:解释乔治·柏克莱《论消极服从》的一个节选段落。 教育哲学论文:关于素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 摘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对中国教育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保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全面贯彻,要在实践中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它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峰回路转,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了“科技兴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政治思想保证。它的提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命运和前途有长远的决策性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切实贯彻、全面实施。 一、素质教育的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性与必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统一,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并非易事。素质教育的形成,正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果,它表明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研究国情,把国情作为我们办事情的出发点。研究国情的实质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果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就必然脱离实际,也就是违背客观性原则。我们过去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很重要一条教训就是脱离国情。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怎样根据中国国情来发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来由于经验不足,也由于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有偏差,参与了应试教育的作用,曾多次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教育和质量。”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教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及其指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来自于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呢? 我国的教育,是在旧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只有对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正确性,并自觉地为之奋斗,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谈得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自上而下传下来的,它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形成的共识。它始于80年代后期, 90年代初期,它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总之,认识素质教育的客观性,要十分重视对国情、省情、县情的研究,要反对本本主义和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完成,使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富于自觉性和创造精神。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任何的诸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的有机统一形成事物的整体。如何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素质教育,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所必须的。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我国教育实际的,从形式上看他是主观的,从内容看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各界的普遍理论与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就不能把握其整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 如何把握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诸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完成这个任务,但必须努力去研究他、实践他,以期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素质教育协调而健康地向前发展。下面试从三个方面略加分析。 从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看,我们习惯把素质教育称为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它简明而形象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以其具体内容而论,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和关系,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必须做全面考察。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来的,它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13亿人口中实行的。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它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和需求,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纪律、学会审美,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由于思想是人们行动的先导,所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有质的不同。 可见,素质教育是由前提、保证、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手段、措施等构成整体。其中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搞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了? 邓小平同志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因此,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估手段,不同点是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推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所以素质教育不是要考试而要对考试进行改革,有效地利用考试这个手段。只要学校存在,考试就永远不会完结。 二是搞素质教育不是就要多搞活动? 本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二者都应抓好,但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所以素质教育绝不等于活动教育。 三是是不是条件差的学校就不搞素质教育了? 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办学指导思想,所以无论条件如何,都应该搞素质教育。 四是打牢基础与升学选拔是什么关系? 应该明确,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只要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了,拔尖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 三、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指出:“实践主义(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他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他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社会生活本性是实践的。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并依据社会的规律去改造社会,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主体客观化。素质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理论武器和战略举措。 然而,它毕竟是精神的东西,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也内在地蕴涵在素质教育的内容中,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目标和紧迫任务,党和国家把素质作为关系到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所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遵循实践性原则,我们在实施教育进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丰富和发展素质教育“三个要求”的内容。 遵循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我们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是实践的前提,素质教育是符合我国教育实践的科学真理,在实施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标指导的原则,因为目标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育媒体的选择和教育评价。二是整体优化原则,要从素质教育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努力探求各要素功能的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三是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素质教育。 四是内启动原则,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内因,点起他们内在因素,使其主动接受外因的积极影响,并转化生成为自己的“营养”,成为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五是群体合作原则。在“教育社会化”的大教育观念指引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功能和社区教育的依托功能,构筑教育社会化体制,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们要真正把握他、驾驭他,是很不容易的。有时会产生顾此失彼,当强调这一方面又可能忽视别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又放松了次要矛盾,注意了特殊性又忽视了普遍性,或是相反。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增加素质教育的科学预见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坚持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就是要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因循守旧,具体行为是错误的,脱离实际,为所欲为是不可取的。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及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内容和方法诸方面的重大变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自我完善。实践表明只要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客观性、整体性和实践性正确把握就能在实施中由不自觉到比较自觉,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七大和第三次全教会、同志谈话精神为指导,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们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教育哲学论文:转变哲学教育观 摘 要:由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目的方面的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是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掌握好理论原理,能应付考试就可以了,以至使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模式下,受教育者仅仅被培养为恪守理论教条的保守主义者而不能适应新时期建设实践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拟就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目的错位的现状、原因以及改进措施作一分析论述,以求深化对于当前乃至今后哲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及其教育目的的认识。 关键词:哲学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 一直以来,理论界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概括为:培养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目的本身强调的是阶级性、知识性与规范性(或称齐一性),在此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成为了信念教育、“知识”教育与模式化教育的复合体,受教育者被培养为有理想、识“规律”、守纪律的人。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关于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问题逐渐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究竟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能够真正担当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目前的普遍共识是,旧有的“人才”类型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实践发展的需要,而具备务实精神、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引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创造出新的成就。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路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转变问题便成为广大哲学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深化与转变 教育目的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起始环节,它决定着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其结果。正所谓“一个好的起点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整体转变而言,深化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并成功实现其转型便处于决定性地位。而笔者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深化与转变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转变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于“知识者”的培养诉求,而引导学生按照哲学的本性,像“爱智者”那样去思考问题。在应试教育信条和工具理性主义的支配下,传统的哲学教育被简单地视作知识教育,其哲学教育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育的独特性被抹杀了。受教育者成为一种被剥夺了思想权力和想象权力的“不在场者”,他们学到的只是呆板僵化的公式体系,而不是充满思辩富含想象的哲学思维,只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而不是激情四溢的创新精神。在这样的哲学教育模式下,哲学变成了非哲学而受到学生的厌恶与排斥。实际上,就哲学的词源意义看,哲学是“爱智之学”,它来源于古希腊语philosophia,由philo(爱)和sophia(智慧)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很显然,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教育都应当是着重培养和激励学生的“爱智”旨趣,训练他们的哲学运思能力,引导他们以极大的好奇心与致极性思维去探索世界的多彩面貌与人生的本真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学科,不但继承而且发扬了哲学的“爱智”本性,其教育当然应该遵循哲学教育本来的理路,从而引导学生成为“爱智者”。 2 转变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于单纯“理论者”的培养目标,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积极地研究新事物、发现新问题、引出新结论,从而像“实践者”、“创造者”那样去思考问题。在传统的哲学教育中,哲学被定性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世界观的问题又被界定为“不是仅仅关于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有关整个世界,有关世界的一切事物的最普遍的问题”。按照这样的理解,哲学的任务就是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项目 ‘阶段性成果’”;基金项目编号为:川教函2006(486) 要对整个世界的构成及其发展图景作出完整的毫无遗漏的理论陈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体系的一个分支,也顺理成章地被诠释为描绘世界总体图景的、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体系。如此一来,受教育者就只需要做到将现成的理论公式体系烂熟于胸,便可成为无所不能的“全才”、“通才”,接下来的任务便是用理论公式框范现实世界,让实践的进程去牵就理论公式,而不能越雷池一步。似乎这样就可以让世界按照它的“客观规律”体系自然而然地达于理想境界(即共产主义社会)。然而,实际的情况是,现实永远不会屈从于理论,相反理论无论怎样标谤“绝对”、“万能”,在现实的问题面前,它都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而只能屈从于实践。以旧哲学的思维方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形态的唯物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拒绝任何对于终极真理的描述,它的真理是衍生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相对真理,马克思本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任何“终极真理”都起源于狂妄无知、玄想臆断,其归宿必然是僵化守旧、停滞不前,这对于有效地改造现实世界而言毫无益处。因此马克思主张从现实实践出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这正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需要大力弘扬的致思方式。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受教育者不应再是那种恪守僵化理论教条的保守主义者,而应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实践者”、“创造者”。 3 改变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只注重知性教育的片面性,以实现知性与德性统一、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当代哲学教育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极力倾注了革命导师对人的关怀。可当前的哲学教育往往只关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证性质及其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意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现实行动不是要去实现某个人之外的客观目的,而是要通过行动去实现人的主观目的,亦即行动是为了人的行动,因此其哲学也是为了人的哲学。革命导师的文本语言从头到尾都透露着对人们(尤其是无产阶级)现实生活境遇的忧思,而其倾毕生精力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正是一个人人平等、自由、和谐、富足的社会,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性原则只是作为工具而为德性弘扬服务的。既然如此,那么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应该让学生既学到革命导师在理论建构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证态度与科学精神,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时时从革命导师关注人的生存境遇的德性素养中受到熏陶,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实现知性与德性的融合。 二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错位的原因分析 1 从社会历史背景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赖以生长的现实土壤。作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它不可避免地倾向于以绝对真理化身的形象以掌握群众,这样它对于无产阶级的团结和统一性的形成,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路线、方针、政策的统一性和合理性论证,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这在无形中也促成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体化、教条化以及公式化的解读。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成了描绘世界整体图景的绝对真理体系,任何异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观点及想法都被斥为“异类”,而如此一来人们积极开动脑筋以探导世界本原及生命价值的活动就受到严重的束缚,哲学之思便让位于政治教化。 2 从理论赖以建构的思维方式看,用旧哲学的抽象本体论的思维去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造成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公式化的重要理论根源。旧哲学幻想一劳永逸地把握世界,因而本体论成为旧哲学的核心。但这种“本体论”的思维不但使哲学处于乌托邦式的幻想之中,总想描绘出世界的终极图景,而且使哲学远远脱离生活现实,成为只有用最高的哲学直观才能领悟的彼岸存在。这就造成了哲学处于生活世界之外,它的功能只是解释世界。如果坚持这种“本体论”的思维,势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凝固化和教条化,成为一种脱离实际的僵化模式,在这样的僵化知识体系的教育下是不可能造就出面向实践,积极改造现实世界的真正主体的,它所造就的只能是僵化思想的忠顺奴仆。 3 从目的错位的现实根源看,当代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模式的联姻共同造成了科学知识对教育世界的宰制以及人文教育的失落。自然科学知识的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催生了当达的工业文明,在利益价值日益凸现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备受关注,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在当前的教育中居于主宰地位,而德性教育、人文教育则当作教育体系的旁支末节而被弃之一角,这直接导致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对于德性教育的漠视,加之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中机械地认为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归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体系中是处于被决定的位置,自然可以不予重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培养的人显然只能是马克思文本中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而非全面发展的人。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目的错位的纠正措施 1 改变哲学教学方式,使其真正适应哲学学科的特点而成为一种激发理论兴趣、启迪哲学智慧、交流思想观念、碰撞内在心灵、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积极过程。在本来的意义上,哲学教育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对话,二是教化。这两个特点都应当在哲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用。对话是心灵沟通的管道,是人类智慧的积极碰撞,也是哲学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只在通过对话,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才能相互了解和理解,才有可能在交互作用中共同地去追导智慧和提升智慧。而教化亦不单纯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它不仅要求同学们学理论、长知识,更要求他们到社会实践中去生活、去感受、去体验、去践行、去创造,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和人格修炼,去沉思,去领悟,在对话与理解中改造外部世界,改造自我,增长智慧,获得大智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过程中,教师才有可能在与同学的双向互动关系中不断加深对于哲学的理解,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质量与水平。 2 改变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从实践出发以真正科学的态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文提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以旧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诠释。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解读为描绘世界总体图景的绝对真理体系。而这样的哲学是源于对某种超越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的普遍原理的先验认定,因此是不具有科学实证性的思辩玄思。相反,以实践为基点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如同实证科学一样立足于科学所揭示的现实联系基础上的理论”。不仅如此,实践的思维方式还时刻提醒我们,理论要始终面向现实,使理论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成为现实本身的构成要素,而不是对世界的外在说明。由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有限的感性活动,那么参与实践的理论也是有限的、可错的和探索性的,因此这样的理论就必然要求重视与凸显受教育者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探索精神与创造精神,这样的理论对于当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实现知性教育和德性教育的统一。前文提到,在利益价值日益凸现的今天,培养实用化的人才成为教育培养的第一目标,而体现人文精神的德性教育却不予重视。这显然不符合马克思对于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的哲学教育应该注重“为学”教育与“为人”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塑造知性主体的同时重视德性主体的塑造,使主体知性能力的提升从属于人的整体完善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在对学生进行知性授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传道功能,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德性教育、理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知识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使之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不仅应该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去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还必须积极地以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存疑者的角色去引导学生真正地依照哲学的本性去思考相关哲学问题,并相应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教育哲学论文:由数学史案例渗透数学哲学、教育思想的研究 数学知识呈现静态的和绝对可靠的特性,同一性原理体现事物只意味着它自己,它是逻辑学或精确科学的核心思想,它与进化的观点有明显矛盾。p=p,这里没有论证或历史考查,不涉及到心理学或哲学上的考虑,数学在这里是不变和绝对的,社会学和社会文化的历史很少顾及它们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数学家们的多次宣称,数学没有值得人们知道的历史。 1 数学哲学指导的数学史 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数学史是一种教条和闲谈,这种教条排除了可供选择的数学观点和立场,而把闲谈归类为脱离记录的私人沉思。若用这种方式理解数学,只能把它看成是一种终结的理论和完成的工作,这只能作为独特的现实呈现形式,与人类情感活动没有任何关系。此种观点是错误的,比如对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考等,那些重大的数学问题和它们的研究过程在数学史中占最大的部分,虽然它对于学生创造力的激励和真理精神的追求几乎没有帮助,但这种数学的历史观点对创造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因为连续性与绝对严密之后的一种错觉在有关的实践方面没有被人们很好的理解,所以这种研究的主题被逐渐放弃了。连续性是理想状态,不具有自然统一性,对于变化的构想都要有建设性的努力才可达到,并且要有认识论的观点做支撑,这样给人们带来一种警示。对数学教条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消极作用是历史的考虑,试图把历史用作揭穿假设的手段,在这种假设下,合逻辑的数学的发展成为错觉,有的时候还会步入抽象的意识形态领域。 valery说:“一个人有直接从活动方式中思考和联合的习惯,有只在眼前手段受限的情况下想象一个工作的习惯和从不着手处理来自一个与手段毫无关系的主题或想象的效果的工作的习惯。”所以只采取指出“人类”关心或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还说明不了历史的方法是正确的。而且要塑造对数学史极广泛的社会文化方法的范畴,使之对身边的数学问题和认知问题适用。 拉卡托斯说:“缺乏哲学指导的数学史,是盲目的,而背弃数学史里最有趣的现象的数学哲学,也是无知的。”然而我们和拉卡托斯的观点不同,不能确信特殊的数学哲学是从历史里证明是无误的或存在历史进程的完整的理性重建。 如今有很多论战是关于提及数学客体的时单词“real”的用法,这些论战没有在历史研究中得到解决,甚至于不可能成为这些研究的方向。它的目的首先是描述和分析,而不是替哲学辩护。不同于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那样不可能集精力于辩护。“现实”就赋予文化意义上的负载,并且比重要信息或物体的集合一定要多。实证主义者对数学产生怀疑,是因为数学所研究的客体都不具备实质性的东西。 2 数学在认识论的转变中得以发展 在研究数学意义发展和物质存在的问题时,我们确信这是需要并能解决的课题。为了解决这类课题,让学生体验概括和抽象的过程,而不是直接面对抽象的过程。 在19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数学和它的物体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它的新理论、新思想的变化。根据欧几里得公理化体系转化而成的集合论和形式公理学,它们的发展使数学变得越加抽象并且缺泛必要的解析。来自大范围远距离交流的必要性和抽象的纯数学的发展,这个历史事实显得非常古怪,它的符号形式既促进同时也阻碍了学习与交流,所以它遭到很大的讽刺。学生对此学习感到困难,尤其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极为重要的概念解释更加困难,而现代数学没能在这个意义上对所需的任何事物提供完整的解释,它们不是特别的假设与抽象,就是特别的技术与机械。所以不能把数学作为一个主题在校园里进行有实效的组织和追求。数学学习也要与其他学科相似,一定要对明晰根本性问题的广泛探究有帮助。 所以可以得出,由欧几里得公理化体系来讲,对其有意义的语句和可以理解的概念进行逻辑还原、组织与分析,好像留给我们思考的没有复原的基本工具,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都想回到过去的风格,而欧几里得数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把一切事物都化简成基本数学。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数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是被划分开来的。 关于数学和数学对象本质的本体论在认识论转变的基础上得以巩固和发展。若我们想要把数学史用于教育来促进人的发展时,正确理解这些转变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用实例说明从机械论证到关系思维和从直接的方法到间接的方法这个认识论的转变过程。 3 利用数学看待和分析世界 在19世纪到20世纪数学在希尔伯特和皮亚诺的公理系统下出现了深刻的大变革,并已成数学史上最感兴趣的事情。数学在19世纪被看作是陈述必要结论的科学,据此数学可以完全不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一个假说或是一种推理。在之前的公理系统就是不需要证明的,19世纪以后数学大厦的地基就变成了纯粹的臆测,只用他们可能的推论加以证明,数学涉及事物的理想状态,它具有系统化和分析思想的方法,同时也是自我反思过程,数学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元知识,但是皮尔斯与多数数学家和哲学家不同,连他本人都在否认数学的完全解析理想,他把数学看成在动态现实之中建立客体的可能性。 公理化体系所带来的态度看作是一种运动,需要“具体对象”为它起作用,数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事实和事物得不到正确的解释,这和莱布尼兹的充足理由律相悖。所以对解析态度不应过分夸大,如果夸大就象人能够预知他的所有结果。正确的观点是数学可以看作是推理形式和操作形式之间的一种递归和互动。 操作思维和操作思维所带来的观点认同从古代数学到笛卡尔观点这种转变是可能的,这其中不可缺的补充部分,被称为关系思维,莱布尼兹确信真理是可以证明的,认同关系和和理论,但笛卡尔认为真理与证明是没有关系的,更偏重于问题解决。19世纪初数学从一种语言转型成为结构科学时,数学很有优势,图示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成为思考的东西。 数学中的数字是在17世纪时变成一种语言,算术是在19世纪成为一种程序化,而且它是在代数观点下结构视图产生之后才形成的。所以数学的争论在19世纪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趋向、不同声音,每一种趋向都只强调两种基本的认知操作中一个,即对相似性和关系的研究。算术化程序试图根据具体化的实物和自然数来定义所有的数学概念,利用还原主义的方法来处理基本问题。例如复数对柯西来讲没有意义,只是成对的实数而已。相反正如一些数学家们所预期的那样,公理运动是想利用综合性的从上到下办法,通过推广公理的相关结构及原则,达到扩大它的理论的应用性并以此来解决数学的基本问题。 解析和综合两种观点基本组成了数学活动的实质,数学活动体现在一般化和具体化之间的递归活动,数学体现的是事物本质的抽象反映,一种思考是另一种思考的对象就是“本质的抽象”,这就是非常基本的现代数学思维方式。瑟斯顿从心理学角度称之为压缩,使人惊奇的是,数学是可压缩的,你可能费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和精力,分步的尝试从几种方法中找到一些结果,如果你一旦真正完全的理解它的结果,之后再从心理角度你去整体衡量它,马上就会发现有惊人的心理压缩。这样,数学就是一种创造或者成果的体现,并且不能独立于它在本质上的抽象上的发展,这样看来数学依赖来自行动的抽象更为恰当。但抽象一定与明确内省相反的过程不可分离,由此把之前的明确与分离形成一种主体感觉、思考、行为的特定方式。 现代数学已经具备了“关系思维”的特点,关系思维倾向于看待知识与现实等同,这是最大的障碍,与之相反,科学与数学,教会我们怎样看待现实世界,如何进行分析世界,数学史启发我们的是真理和人文精神,但它不是绝对的数学真理。 4 数学的分析和综合的交互作用 围绕公理方法展开的讨论,突出的显示了数学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的转变。到19世纪中叶,提出数学是否应该具有类似力学或几何学那样真正的价值,数学是否应该具有算术那样有自身心理结构,将数学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划分。代数学被视为是几何或力学结构的代数化,当人们逐渐认识到代数学对几何学的作用,它不是对对象的刻画时,这些差异就逐渐的没有了。关注的焦点发生了转移,转向认知和知识的内在动力上来。数学家们开始更加深刻的反思,反思他们自身的结构和活动,而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思。 单一的运算x+1衍生出自然数的加法与乘法,格拉斯曼运用这个定义证明了算术运算其它的所有重要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格拉斯曼公理包括了归纳法,但是在它那个年代却受到了猛烈的批评。holder相信涉及递归运算的那些讲述都不是公理,因为算术是先验的。若有人认为这些公式是算术公理,则他就会把相似的公理用于数论和分析中无数的概念,如此话算术公理的数量就会大增。这陈述不够明确,因为格拉斯曼没有处理困难的部分,会指责他的处理是不完整的,只给出讨论中的一些规则,就目前情况来看,这样说法比较合理, holder还未真正的领会数学公理系统,也就是数学公理系统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用数学推论来评估的,并不能完全表示直觉给出的基本现实。 5 如何正确理解数学内部的对立统一 19世纪初出现积分理论从柯西到勒贝格的转换,它用实证更多涉及算术近似法及不等式语言。 利用展示函数概念柯西在一定意义上做完了笛卡尔把几何向算术的压缩过程,他把几何简化成直线,当然就受到格拉斯曼等人的强烈批评,因为他们认为数学理论应该描述与某一主题区的关系。人们都认同通过连续函数概念的介入,由此数学能真正变得很适用,应该能够生成各种各样的直接的真理,对数学问题进行构思,使其与现实有直接关系,这种实证态度和公理运动态度是完全不一样,函数与连续的概念是同时发展的,连续性是函数的基本特征。柯西将数学转变成了外延理论,必须把连续函数设想成具体表述的等价类,而不能认为它的一些表述提供等价关系的外延公理等同,只能这样来理解函数连续的性质,但不能成为表示函数形式的性质。 狄利克莱和柯西认为,函数必须被看成是解析表达式,而解析表达式是建立于外延公理的基础之上。勒贝格利用假设解析表达式都成立,继而极大的推广了函数的概念,然后又从连续函数发展到可测函数,并且在实际检验的基础上,这个可测函数能包涵数学分析内能找到的所有函数,20世纪初函数概念的发展映射了数学分析的进展。 从柯西以来,可以依据函数的某一性质或推理来理解函数,而没有必要明确表述函数就能选出函数集,这是能够做到的。如柯西证明了具有这个性质:f(x+y)=f(x)+f(y)是连续函数,它没有给出函数f(x)=ax,柯西建立了对数学概念的一种全新的理解,据此数学概念可以依据它得出某一结论来给出定义,把概念理解成具有某种行动计划的操作性,这与过去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柯西是一位真正的现代数学家。 黎曼对积分充满兴趣,继柯西之后开始研究,与柯西研究的方式不同的是他从必要条件入手,黎曼给出了闭区间上可积的有界函数的定义,黎曼由此对连续性与可积性进行了区分,并且定义出非常重要的可积函数的概念,这个概念被人们看成“完全任意”函数中最大的子集,“完全任意”的函数从19世纪中叶以来,始终在连续函数的定义中处于尤为重要地位。黎曼将可积函数的概念进行了极大的推广,未来进一步概括可积函数的概念就是一定会发生的,黎曼对计算积分值的传统程序的做法是认同的。 勒贝格的做法是分割函数的值域,显然测量和可测性概念都可以定义积分概念,勒贝格的做法不仅仅将可测集和测度集的概念放在了中心位置,还步步加强了实证分析与公理化定义的方法论,托马斯·霍金斯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就是勒贝格建立了首个通用的积分理论,各种数学范例、定义、定理在勒贝格研究以前早已经存在着,可是它们缺少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完整性及连贯性。 作为微积分理论,从柯西就开始对连续性进行研究,距离概念成为邻近测量的适用性是连续性的定义与定理的唯一条件,由此建立了度量空间的抽象的概念,这个开放性的概念被定义成线的开区间概念,对集合x,不同度量标准决定同一连续函数,仅当x中的一个子集对一个度量标准开放,并且对另一度量标准个也开放。描述连续函数特征的工作就是选择一个拓扑结构,等同于选择一类开放集合,空间拓扑是它结构中的一个特殊性,并且非常适合成为公理化与集合论条件的特征,若没有康托尔创建的集合论,一定没有抽象测度理论与拓扑学理论。 拓扑表征对理解勒贝格的广泛的可测集、类集、可测函数都具有帮助作用,也有助于弄明白在纯数学中发生的事情,由拓扑学的概念可以简化一般形式的辩证与推理,它描述了数学探究和现实重构的特征。 那些给我们的感觉很抽象的数学思想,若只从历史的观点去研究,就变得很容易理解,过程到结构的转换还是相当有好处的,数学史作为描述成长与发展的历程,而数学哲学涉及到更多辩护的问题,这两个在教育情境中都具有了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历史的角度使我们对数学内部类似的对立统一有很多的理解,一是数学成为把人类的智慧释放出来的一种力量,它已起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纯数学的发生发展时常因为正式的严格证明而出现,这些证明是公理化的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为操作假说工作,但不能成为客观题材的说明。从柯西以来,对算术与积分论各自的发展描述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的指出,公理集合论是可用于数学和数理化最好的构架。 我想还是有许多人会觉得数学还是很陌生,那些建立于19世纪的集合和代数公理,可以被看成是集论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力的工具,正是这个矛盾才使得数学史的研究更有意义、更有启迪作用。 教育哲学论文: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本应该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人修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并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面临困境。因此,反思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如何走出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误区 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这些误区正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遭遇尴尬的真正原因所在。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政治化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政治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严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也就成了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混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变为思想灌输和时政教育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就变为政治说教和政策宣传的工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无形中把哲学教学的任务完全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政治化、绝对化、神圣化。哲学的功能侧重于“政治教育”,哲学成为“政治”的代名词。由于哲学的政治属性过于浓重,缺乏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忽视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功能。而这些弊端正是学生们排斥、厌恶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根本原因。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知识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比较重视,而对方法论教育相当忽略,将世界观等同于方法论,甚至以世界观取代了方法论。这使学生对马克思主意哲学方法论思想都不甚了解,更谈不上自觉应用,以至于他们学无所用、学无所得。我们不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知识。但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知识,甚至是一种死记硬背的认识,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同时也势必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庸俗化、简单化了。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条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反教条的。前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因为没有贯彻这一思想,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僵化、凝固化,只是作为僵化的教条和公式被运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成为“一成不变”的真理和照搬照用的公式。而我国在很长时间内照搬照抄苏联教科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照本宣科的原理教学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教条主义的体系,陈旧的思维方式,使原本极具灵活性的理论变得刻板、教条,成为照搬照用的公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丧失灵活性、针对性,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很少能做到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原理”所提供的一系列公式教条。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形式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和哲学教学脱离时代、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很少吸收当今重大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其他学科知识、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成为形式主义的教育。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走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科体系的完整和知识的系统传授,却忽视了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意义。一个明显问题是老师照本宣科,一厢情愿,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理解方式和思想状况,造成预期教学目的与实际学习效果之间的严重脱节。 2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出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须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出路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由重政治教育到重哲学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政治教育。我们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为政治服务,这是无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引导我们树立唯物论辩证法的立场去认识分析问题,当然有思想教育功能,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服务于现实政治的方式应该是有一定间接性的、隐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不能仅仅归结为思想教育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最为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改造学生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在于它的批判性的思维。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理论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通过批判获得真理,获得知识的能力。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由重世界观教育到重方法论教育 世界观不等同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须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把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有机相结合,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乃至做人的方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由重知识教育到重智慧教育 知识不等于智慧。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虽然理论本性不同,但也是追求智慧之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虽然也有知识教育的功能,但它更应该发挥启发智慧的功能。倪志安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起到一种真正的蒙智、纠智和惠智的作用,让受教育者得到思考能力和人格素养的培养”。[2]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和精神实质,不能止步于知识的积累,而应该着重于智慧的启迪,思想启蒙,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突破困境,承担使命就必须实现由重政治教育到重哲学教育、由重世界观教育到重方法论教育、由重知识教育到重智慧教育的转变。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哲学论文: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质量因素研究 一、显性因素 (一)教材以及考试模式 教学内容重复,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教材内容陈旧,不够引人入胜,这些都是马哲众所周知的问题。虽然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版本众多,但基本上还是沿袭了传统教科书的模式,也就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几个部分组合而成。它不但无法容纳随着历史前进和实践发展必须加以补充的内容,而且在表达已有基本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方面也存在缺陷,无法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核心的精神实质,缺乏对当代人类生存状态和前途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同时,当前大多数高校考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效果仍然采取课堂考试的形式,教师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似乎在考学生的记忆力。这种片面化的文本考试模式,排斥一题多解,拒绝异质思维,限制人的创造力,无法检验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结果往往造成高分低能。 (二)教法 教学方法单一,脱离学生实际。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大部分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式教学,这种方法重视理论、强调灌输,以教室、课堂、书本为中心,把哲学抽象成僵化的公式和枯燥的概念,然后再引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或案例加以证明。这种过于重视理论阐释,而忽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现成理论的机器,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导致许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缺乏兴趣。 有些不喜欢马哲的同学说:“强迫使我对马哲课没兴趣!”通常我们上这种课的时候都是一边听课一边在下面做别的事。对它说不上喜欢,主要是这种课通常听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听了后也感觉没有多大收获,而且它离现实又很遥远,无法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很多人都有这种盲从心理吧,上马哲课的时候容易受周围同学的“感染”。如果大家都经常逃课或者在课堂上做其他的事,那么自己会感到有点心理不平衡,也会那样去做。一次,两次,时间长了,也就感觉不到马哲有什么意思了。有些同学并不排斥马克思主义,但课堂上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强迫的意味。现在这样的学习不是学生主动去学的,而是带有很大的灌输意味,学生一开始就会对这门课带有一定的逆反或者反叛的心理。即使明明知道这东西是好的、是很有价值的,但就是因为你强制我学,所以我就不喜欢学、不愿意学。归根到底,这是导向性的问题,也是教育方法上的问题。 (三)教学制度 现在各大学都挂上了“素质教育”的招牌,“教育有层次,素质也有层次”遂成为一种时尚的观念,素质教育轰轰烈烈登上了高等教育的舞台。但实际结果又如何呢?熊丙奇先生在《大学有问题》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只不过是挂上了素质教育的幌子,是新瓶装旧酒的纯粹形式主义,实际上搞的仍是应试教育那一套。 本人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的观点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大学有三件事:第一,学会如何做人——这是最根本的;第二,学会如何思维———这是关键;第三才是学会掌握必要的高层次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人也曾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大学的核心不在教会学生知识,而在教会学生做人。而我们的大学在发展中却偏离了这一教育思路。 正如杨叔子教授所指出的:高等教育的时弊根于轻视人文素质。学校视办学如办厂,为了扩大生源提高效益,校方绞尽脑汁向学生灌输各种“有用”的知识,逼迫学生今天考这个证,明天考那个证,重教学生做事,轻教学生做人,表面上大谈素质教育,实际上却普遍表现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轻视,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过于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本末倒置,必然导致大学生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电脑荒于人脑,必然导致整个高等教育缺乏生机与活力。 在这种大气候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然沦为形式,不仅学生反感,就连一些教师也对此嗤之以鼻。为什么呢?就因为哲学作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恰恰是人文知识的核心,哲学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在高等教育为“立竿见影”的功利主义思想所笼罩的情况下,试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改革怎能取得较大进展呢? 二、隐性因素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从没有中断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而且一直都有反思改革,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效果还是达不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当然,这与受教育者和社会环境有关,但是除此以外,还应该存在其他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隐性因素。 (一)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在目前的哲学教育理念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的倾向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几条原理和结论。这种教育理念侧重解决学生认知层面的知识传承问题,却无法解决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信念并付诸实践的根本问题。同时,它使我们在教学中无意识地把哲学原理变成了教条,使原来充满智慧、灵性、能启迪思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一堆枯燥无味、晦涩抽象的知识。同时,他们当中还有一些人认为马哲是万金油,而马哲教育只是照本宣科。我们有的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常常习惯于用传统的旧观念和旧理论去解释、回答已经发展变化的新现实,即使联系不上,也硬要牵强附会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去寻找答案,这必然会让人们质疑:要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没有什么原则,要么就是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种教育必然使群众失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任。 (二)教育者的态度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普遍地存在着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威信,降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效果。本人认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是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普遍有三种态度: 一种态度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圣经看待。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左”的认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照抄照搬,结果是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的问题。由于照抄照搬的理论无法正确解释和回答客观现实问题,因而也就不能说服学生。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任。 第二种态度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右”的认识。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于一百多年前,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回答不了今天的现实问题,它已经过时了,应该用新的理论来取而代之。甚至有的教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演变为新宗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灌输教育是一种愚民政策,窒息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机。 第三种态度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来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坚持不是固守,也不是抛弃。它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基本原则是相对稳定的,不论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都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不能动摇。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理论则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充实和丰富,它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正如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三)没有对马哲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 许多人把哲学教育简单化,把其知识、方法的传授当作是“ 政治理论”的灌输。本来是“ 哲学上的说理”却变成“ 政治上的说教” 。应当承认,不存在脱离政治的哲学,但哲学有政治无法替代的作用,二者不能简单等同。政治是瞬息万变的,经常表现为一系列原则、政策和策略,而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史观、无产阶级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有机统一。它以稳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透过瞬息万变、复杂迷离的现象,把握规律,认清政治形势。哲学不是既定不变的知识和简单现成的结论,它为人们提供解决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问题以及评价真善美的正确标准。它重视的是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结论。把哲学简单等同政治,势必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缺乏思维的训练、理性的思考,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哲学理论教育和宣传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宣传教育完全是为当下的政治服务。而理论教育要一分为二,客观冷静是它的理性所在。它的变化服从于实践,它只忠于实践,并对发展着的现实社会作出理性的回答。但是,由于一些眼前的阶段性工作和政治目标的需要,哲学理论教育往往失去它的客观理性,而是围绕着政治目标不断地注释,不断地演绎。只顾一时的宣传教育效果,忘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本质,其结果是自己损害了自己的形象。过去多年来曾经把哲学当作具体政策的辩护工具,弄成政策图解,搞得极其简单化、绝对化、庸俗化,以至于造成全民学哲学而又全国主观主义大泛滥的荒谬局面,这段惨痛历史要引为子孙万代的教训,再也不能重演了。 (四)在教学方法运用中,认为举例就是论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进行哲学论证,而不是简单地宣布这样那样的哲学原理。只有通过哲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才会充分发挥出来。 中国的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家曾经说过:“凡哲学都要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高于其他哲学,就更必须有严密的论证。它的立场、观点、方法与其说是体现在它的结论中,还不如说体现在得出结论的论证过程中。只有通过论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对象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只是把结论当作如此的东西来宣布,就等于没有讲哲学。” 可我们有些教师以为举例就是论证,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只用举例为证的方法来论证某一条原理,严格说来这是不行的。何况有时候甚至连例子也举得不合适,同原理联系不起来,这就更不行。”我们要通过教学加强哲学的论证力量,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哲学不能只是用来宣布现成结论的,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这样的学科,那自然在课堂上留不住学生,反而招致学生的反感和厌恶。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包含着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严密的逻辑论证力量,凸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穷魅力。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作深入细致地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会给学生带来思想的收获、灵魂上的震撼和行为上的引导。 教育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瓶颈”与改革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建国以来便一直处于显学的地位,各种研究解读著作真可谓汗牛充栋、蔚为大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作为当今根本的素质教育亦是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不仅仅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更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培养的最重要方式。加强和改革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以使之更好地体现时代的气息,更加有效地培养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人的思维活动的独创性,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是一项至关重要且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前提与基础 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改革并不是一个新课题,迄今为止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此开展了深刻且非常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无论哪一种教学改革的成功都必定是与其所属科目的本质特性相契合的,忽视课程本身的特点而一味追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等方面的改革,无异于舍本逐末、事倍功半。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特质为前提与基础,在顺应这些特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真实有效的教学改革。关于这一点,孙正聿先生曾作出过相当精辟的概括。他认为,哲学是“向上的兼容性”、“时代的容涵性”和“逻辑的展开性”的统一。首先,“向上的兼容性”,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淀、结晶和升华,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这就是说,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则是思想性的历史,哲学与哲学史是密不可分的,离开“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哲学就会失去它的丰富的理论内容,就会失去它的至为重要的“历史感”。其次,“时代的容涵性”,是指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理论的力量,在于它以理论的方式去把握现实,使人们超越感觉的杂多性、表象的流变性、情感的狭隘性和意愿的主观性,达到对现实的全面反映、深层透视、理性解释、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引导。再次,“逻辑的展开性”,表现为哲学范畴的逻辑体系。用列宁的话说,概念、范畴是人类认识的“阶梯”和“支撑点”。哲学理论的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都只能是实现在它的逻辑化的概念展开过程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理论的力量,就在于这是一种理论的逻辑力量、说服力量、征服力量。当然,这段话是针对一切哲学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体现出上述一般特点外,更“熔铸着人类的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则熔铸着它的创始人及其后继者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深厚教养,因而具有一种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睿智通达的理论境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最能”以理服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充分体现、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这是取得教学改革攻坚战之胜利的根本前提与基础。 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瓶颈” (一)批判与前导性的丧失 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是一套为现实做注脚的“辩护士”理论,而是指引人们超越现实、奔向共产主义“自由王国”的灯塔。但现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未彻底摆脱为政治服务、给政治决策寻找理论依据的角色,现在我们很难再看到哲学独特的滋养主体、反思现实的批判功能,无处寻觅它对于现实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前导性理念,哲学日益成为“描红”现实的静态话语系统。上述束缚投射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中,便是本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人文教育被活生生“抽空”为纯时政性的苍白的政治道德说教,这样的教育根本无法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养,学生也无法从中获得科学实证与人文思辨的素质训练。由此看来,相当多的学生对本门课程表现出厌恶与冷漠也不足为奇了。 (二)“人”的隐遁 纵观马克思伟大一生的研究历程,无论是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是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人”都是马克思所关注的对象,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切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即使在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流通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论》中,我们也同样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同样,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论断里,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对人之彻底解放的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然而遗憾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过分关注了物质世界及其发展,强调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基石的论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认识是对物质存在的反应,社会历史是受物质生产方式支配的)。虽然这样的哲学体系也讲“人”,但这里的“人”只是物质运动的一个环节,整个人类历史也只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已,缺少对人及其能动性的基本关注,其中的“人”已被剥离为空空如也的符号,沦为表现历史自身发展的工具。应该说,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浸染着浓重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色彩,甚至让我们看到了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的身影。它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这些弊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上便表现为教材中映入学生眼帘的是满纸冰冷的逻辑与铁一般的法则,人的主体性、灵动性悄然隐遁,面对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教学,学生很难适应,更无从应用。 (三)教材的陈旧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主要取自前苏联的教材,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虽然其间多次改动,但主体框架与主要观点并无多大变易。例如,四大板块结构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格局仍未完全突破。另外,大部分的教材不是个人的研究成果而是集体劳动的结晶,这使它更像是材料与观点的集合,而很难显现出个性与独创性。对此,一些学者认为:“前苏联教科书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只是部分地阐述了某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较多在唯物史观方面),总体上并未反映马克思哲学的全貌和特征;即使在当时也不能说代表了它的最高水平。其中不少内容是属于‘前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以前达到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做了思想准备)的理论成果或形态。”近年来,不少具有创新价值的教材新鲜…炉,其中吸收了一些新内容,但有些内容目前仍是有争议的,如以实践唯物主义取代实践观的提法。这样陈旧的教材远远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教材呈现的理论与现实热点问题相距太远,大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和平与发展的问题、人权问题、全球化问题、科技应用所产生的伦理道德的冲击问题等等,并未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试想,这样一套远离现实、束之高阁的理论如何能塑造身处瞬息万变的时代潮头的大学生以健全的人格?如何能培养他们宝贵的独创欲望与卓越的创新思维呢? 三、在教学理念上,要大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人性光辉与批判前导的维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重视对人的关怀 如上所述,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所关注的领域,从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过程中建立和确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是人的生活世界,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同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一定要对人的存在、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和人的主体性等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实现哲学主题由“物质整体的世界”向“人的世界”的重大转变。将之称为“重大的转变”是毫不为过的,因为它涉及到的绝不仅仅是研究的主题,其中更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讲,对“人的世界”的重新关注,必然高扬了人的主体性维度,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这里的“人”已不是从前那个隶属于整体、依附于社会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是以实践作为其存在方式的创造自身历史与未来的充满自主力量的人。人的光辉的复现,同时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本体论由“物质”向“生成”的推移。所有这些转变,无疑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理念由僵化迟滞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使其恢复从前的生机与活力。另外,从现实的层面上看,研究主题的转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从单一政治或经济功能定位的观念转变到确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培养健康、高尚人格相结合的观念上来,使其从单纯灌输意识形态的观念转变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上来,也使其从单一的教学为本的观念转变到确立“教学”相关、“教研”共进的观念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智慧,更有健全豁达的人生观。这样的哲学才是“智慧之学”、“为人之学”,这样的哲学教育才是“育心之作”、“树人之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凸显“批判与前导”的维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里的革命性所指的不单是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也包含着对于我国现实社会的反思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该与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现实,不断地超越现实,不能仅局限于对现实的注解论证。一味用庸俗的实用观点和狭隘的政治观点来看待哲学的后果是严重的。长期偏重物质文明建设、令精神文明建设流于表面化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低效率。批判功能的重现,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焕发新的生机,彻底摆脱本本主义的僵化教条。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努力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导性,积极主动地为现实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导向性理念,在宏观标向上指引现实社会的发展。这一新的转向可以消除哲学把握现实社会发展脉搏的滞后性,改变其长久以来的“注脚”形象。转而走在了浩浩历史之江水的潮头,如灯塔般照亮我们前方的征程。这样的哲学教育充满了青春的脉动,学生们又怎会不欣然接受呢? 四、在教材体系上,要实现各部分内容的创造性重组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之体系划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大部分,内容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的联系未被充分挖掘,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便是要重建这四大板块的内在联系,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实践这一范畴在马克思那里绝不仅是指与认识相对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更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把握自然界的手段。实践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近年来,不少教材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物质观这一章的后面加入了实践观的内容,但这里仍然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物质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又如,唯物史观不仅仅是一个隶属于自然辩证法之一部分的自然历史过程,更是人创造历史、解放自身、描绘美好未来的过程。它是浸染着辩证法的、彰显着认识论光辉的开放性进程。再如辩证法,它不只体现为客观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运动规律,更表现为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辩证运动,这样的思想愈发明晰地揭示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只有深入探索上述闪光点,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体系熔铸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为了使上述设想得以实现,同时也考虑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知识体系也应随之进行分解和重新的排列组合,形成“树状”的知识结构体系。这种“树状”知识结构由“根知识”、“主干知识”和“枝知识”三部分构成。在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每一章的深入研究,首先找到贯穿于这一章中的基本原理作为知识“主干”,将构成这一基本原理的主要概念与范畴看作这一章的“根”,将每章中的其余知识视为本章的树状知识结构的“枝”,“枝”的意义取决于其依附的主干知识与根知识。主干知识遍布本章,而根知识则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每一章的知识体系中。“改革后的哲学原理教学新体系,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既体现出理论的魅力,又具有时代的感染力”。 五、采用史、论、著、比、实有机结合的方式丰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过分注重了原理的阐发,致使哲学教材沦为现成的结论、枯燥的条文与苍白的说教,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与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与丰富性。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史生论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对于哲学原理的编排基本上是共时性的,学生接受到的永远只是科学且同定的结论,冰冷又干巴巴的条文。至于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这样的真理产生之前,理论创建者进行了怎样深邃而艰苦的思索,这中间又与自身的哪些旧痕迹进行了彻底地清算,即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如何从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巢窠中涅磐重生的等等,我们无从得知,似乎真理对于个人来说是早已给定的,只需尽力接受就万事大吉了。正是这样的做法令教材变得枯燥乏味,学生读来亦是味如嚼蜡,难免产生厌恶、恐惧的心理。因此,在教材中引入历时性维度势在必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蜕变而逐步生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史正是对这一生成的科学描绘。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充分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流变历程,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原理的真谛。例如“人的本质”一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当引入马克思早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观点,使学生在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理论的嬗变中更精准、更全面地理解最终的结论。 (二)凭著丰论 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原典著作的科学归纳与概括,体现了原著的精华所在。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其一,教材不是原著,它始终只是中介,不是本原,它不能代替原著的学习;其二,由某一个体或群体所编撰的教材在全国或一定范围内普遍使用,只会使哲学教学变得单一、枯燥”。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一轮又一轮的归纳、概括、抽取极易导致对原著理解的简单教条乃至偏移曲解。前者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后者则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本质。如对于“生产力”这一范畴的理解,马克思本人眼中的生产力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包括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自然生产力等多个方面,但在传统教科书中,生产力却被曲解为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能力。因而新教材中应加强原著与原理的结合,实现以原理带原著,以原著丰原理的崭新格局。这样师生才能共同面对伟大哲学家的思想,感受伟人思想的真实脉动。 (三)借比彰论 这里的“比”有“比较”的意思,同时亦包括“借鉴”的含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应充分对比、借鉴中外优秀的思想成果,通过“扬弃”来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 首先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上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源于中国的,它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并结出丰硕的果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的相似性。历经几千年的锤炼而形成的中困传统义化的威力是巨大的。它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今天既是“活的规范”(延续着的传统),又是正在生成着的传统。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的重要手段。例如,中国文化强调“天、地、君、亲、师”,我们可以将之改为“天、地、国、亲、师”,这里改原来的“君”为现在的“国”很重要,“君”是一个具体的君主、政府,“君师合一”亦即政教合一,这容易产生极权,不利于民主的发展,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将其变为“国”字,则既保证了中国传统价值的有效延续性,又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观的结合。这里的“国”字既非政府,也非政体,而是“家团”,是country而非state。中国人经常用“家园”指乡土。“亲”不仅仅指父母,可以扩而广之。“师”也不只是指老师,还包括朋友等。再如,中国儒士所强调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同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这些洋溢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儒家传统在精神意蕴上,是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相一致的,应该实现二者的融合,以孕育和生发出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来,这也是新的工业民族精神之所在。如果我们哲学教科书能够吸纳进这些东西,则哲学教学将会别开洞天,肯定会激发出学生的极大兴趣来。 其次我们再来关注国外、尤其是西方现代哲学。一直以来,教材对于西方现代哲学的态度总的来说是排斥的,要么闭口不谈,要么简单冠之以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或不可知论之类的大帽子,不屑一顾。这样的态度不是平等,而是俯视,甚至是敌视。然而细细想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绝不是在温室中、在与致病因素隔绝的无菌室中产生与保持的。相反,它是在各种思潮的冲击、辩论、打磨中显露其金子般的光辉的。打开窗子,让新鲜的阳光进来,屋内的花朵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况且,西方现代哲学的思想也并非都是谬误,其中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这样做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而是旨在避免绝对化,能够对其他流派、思潮采取更为宽容、开放的姿态。这不仅仅是必要性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可能性的维度。“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是各种对抗和冲突激化的世纪,那么由于冷战的结束和人类面临的各种共同挑战,21世纪将会是和平竞争和对话协商为基调的世纪。对抗和冲突不会很快消失,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加剧,但问题的解决最终只能靠对话和协商。在此背景下,哲学领域以往那种势不两立的对抗也必将有所缓解,协商式的争论会使人们更多的接受。事实上,西方学术界已开始出现这种倾向。有一些哲学家不仅在试图超越西方哲学中各种流派和思潮的对立,也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寻找其共同点”。有了这样好的契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更应解除束缚,在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平等对话中展现其特有的优越性与先进性。 (四)依实话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与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借此来充分发挥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内在维度,同时也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从哲学的性质上看,它总是以普遍、抽象的方式来把握具体特殊、表现思想的,似乎与现实没有什么关联,实则相反。纵观整个哲学史,没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是完全抛弃现实的,时代问题始终是他们关注的对象,只不过他们采取了比较隐晦的方式将火热的激情与深邃的思想包裹了起来罢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更是倍加关注,因为它就是在不断回应时代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就是要使之保持开放性、批判性,既要对历史开放和批判,也要对现实开放批判,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开放和批判的交融中,实现对它们的超越。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不仅仅是对旧哲学传统的继承和批判,而且也包含着对其所处时代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这种哲学精神也是我们应该继承的”。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问题、制度伦理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无中心价值的价值多元、无序状态问题,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对现代社会、为现代化提供支持的问题,也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等都应关注。从国际方面看,经济的全球化问题,以及由此提出的全球伦理或普适伦理问题,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秉持的原则的伦理前提问题、人权问题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关注的,也是我们哲学教学所不可回避的问题”。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必须抛弃“原理加例子”式的假化的教材体系,真正将现实生活引入到哲学之中,这样的哲学教育才更能体现其开放性、批判性和超越性,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马克思哲学教育彻底摆脱目前的尴尬境况。这既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发展方向。 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来看,时代特征比从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上面提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全球化以普遍消除资本的区域性为特征,正是使资本重新组合。‘流动空间’正取代‘地域空间’,换句话说,地域正被网络取代,而网络不再对应于某一具体地域,而是被纳入世界市场内,不受任何国家的政治限制。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在历史上第一次不再联系在一起”。全球化已经深入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在这里,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了科技革命和以社会改革为中心的当代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所带来的巨大成果。然而如果我们向纵深处挖掘,会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重要的哲学课题:“一是知识增长、科学发展与技术革命中的哲学问题;二是人的自由解放运动所提出的哲学问题;三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前两个问题反映了当前举世瞩目的科技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两大潮流,在深层上,乃是社会进步同一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反映着人类在处理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既改造外部世界,又改造和发展自身。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的突出,则反映着人类在自觉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对自身的对象性活动及其方式的自觉地反思”。忽视了对这些哲学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势必会影响社会的长远、稳定、全面的发展。而这样的任务就需要也只能依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来完成。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才深化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及形式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才切实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时代的精华”。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四个方面的结合之间绝非是孤立的,而是体现出鲜明的整体化倾向。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必然与代表马克思某一阶段思想内涵的著作相关联,也必然会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发展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总是在与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在对现实社会凸现出的各种问题的深刻剖析中诞生的,这些经典著作的真理性、时代性绝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黯淡,如此等等。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体系不仅要在形式上形成树状的知识结构,还要在内容上形成史、论、著、比、实交相辉映的全新格局。 综上所述,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形成由来已久,欲彻底根治其弊症也绝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立足于长远的教育理念,站在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高度,以竭力造就创新人才的哲学精神为目标不断加快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坚决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教材体系的改革,就一定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实现质的飞跃,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哲学论文: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教育 本文对化学中体现的哲学原理作了简要介绍,并与其他学科作了类比,力图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以培养他们的哲学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功利性的紧张时代,我认为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化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哲学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将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一、现象与本质的教育 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构成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的、比较深刻、比较稳定的方面,它不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任何事物内部都有其本身的特殊矛盾,这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现象是事物的本质的外部表现,是事物的外在的、表面的、多变的方面,它能被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 2.例析培养学生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哲学思维。 (1)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这也是一个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只是在这个特殊的过程中,应用了黑格尔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门捷列夫透过六十三种元素的杂乱无章的表面现象,发现了原子量的变化引起元素性质变化的本质。这是透过事物看到本质的一个典型例子。 (2)将二氧化硫分别通入红色的品红溶液和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后,均能使其褪色,二氧化硫是否均表现了漂白性? 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学会用现象和本质的哲学观点周密、严谨地看问题,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现象,并认真思考,通过实验现象认识实验本质;学知识时,也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并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了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的掌握知识的内涵。 (3)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物质的本质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也就不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其性质却相差甚远。这是为什么呢?在金刚石的晶体里,每个碳原子都被相邻的4个碳原子包围,处于4个碳原子的中心,以共价键和4个碳原子结合,成为正四面体结构,这些正四面体结构向空间发展,非常牢固,因而金刚石熔点沸点都较高,并难溶于溶剂。 石墨的晶体则是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以范德华力相结合,因此片层之间容易滑动,石墨质软。但是由于同一层上的碳原子间以较强的共价键结合,所以石墨的熔点很高。 二、量变引起质变的教育 一位伟人说过:“化学可以被认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一切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客观事物的变化总是只有质和量的变化,质和量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呈现为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因此,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量变到质变的普遍规律的哲学思想非常重要。 1.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事物一种细小的、不显著的数量上的增减和事物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化学中,物质浓度的变化,分子量、原子数目、化合价、键能、温度压强等物理量上的变化,以及物质排列次序、排列方式空间取向、晶体类型等的变化,反应过程的程度改变等都属量变的范畴。 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例如物质的变化、同分异构体的相互转化、分子组成和反应性能的改变等。 2.化学中的实例。 量的变化引起质变的例子很多,如浓度、温度不同引起的质变以及元素周期表体现的规律等。 (1)浓度变化引起质变:稀硫酸具有酸的一切通性,但当改变硫酸的浓度时,随着硫酸浓度的改变,引起了性质的变化。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而这些正是稀硫酸所没有的。 在一个烧杯中放入恰好能反应的1l20mol?l-1的浓硫酸和20mol铜,反应也不能进行彻底。因为在整个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降低,“浓度”这种量的改变引起了质变,浓硫酸变成了稀硫酸,稀硫酸不能与铜反应,所以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所以得到的产物cuso4应该是少于20mol,而不可能是20mol。 三、内因和外因的教育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反应比比皆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本身的性质就是内因,也就是通常我们化学上所说的物质的结构。影响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就是化学反应所需的条件,即外因。例如,在研究化学反应速率时,主要研究了外因对反应的影响:双氧水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放出氧气,但只要我们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就可以制取氧气了。这是因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加快了化学反应进行。也研究了内因对反应的影响:铜在常温下不与稀硫酸反应,而铁可以,这是内因(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造成的。 四、看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教育 科技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今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就说明了科技的两面性——对人类有利和不利的方面。教师不妨带领同学们实地考察、询问群众,了解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五、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可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1.运用演示、实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具体地进行教育。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以形态的模式认识事物的本质。 2.多做研究性课题,如学习环境污染这一章节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考察,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观点,也可以培养学生量变到质变的观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哲学论文:西方教育哲学如何讲述之史学视角 在西方汗牛充栋的教育理论文献中以“教育哲学”的各种形式的文本不胜枚举。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什么是教育哲学”的一种应答。逻辑上可把“什么是教育哲学”的问题换为“教育哲学是如何讲述”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西方教育哲学的分析,从中反省教育哲学可能具有的真正形式。 一、教育哲学的讲述何以可能 但首先是,教育哲学的讲述何以可能?换言之,教育哲学究竟应该讲述什么?只有明确教育哲学讲述的对象,教育哲学的讲述才具有可能。王坤庆教授认为教育哲学之所以在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不被其他学科所取代,关键就在于其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可替代,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学科;在金生?教授那里,教育哲学的存在是为教育的应然性问题做一个哲学辩护,教育哲学是讲述教育的应然性问题。还有论者认为教育哲学讲述的是教育的存在之谜,追问教育之真。关于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人们回答各异其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对教育哲学何以可能的种种观点的穷尽归纳,而在于我们需要明白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它们生成的概念框架是什么。 概念框架是人们在思想中构筑经验世界并对思维中的概念进行整理的方式。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中人们形成的经验世界的图景也是不一致的。教育哲学构筑的是教育世界的图景,不过,这种构筑,不是常识的,也不是科学的,而是哲学的。教育哲学对教育世界图景的构筑,是在哲学的概念框架中来进行的。区别于常识的、科学的概念框架,哲学有自己所特有的概念框架,这使得教育哲学不同于教育科学。但是甚至在哲学系统内部,哲学也有自己彼此不同的概念框架。正如西梅尔(simmel)所说,“哲学就是哲学本身首要的问题”。譬如西方古典哲学和实证哲学,虽然同为哲学,但是它们分别是在思辩的和实证的概念框架中来营建各自的哲学体系的。因此,教育哲学的讲述必然也要受到哲学系统内不同概念框架选择的制约。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中会形成不同的关于教育哲学的“世界图景”。因此教育哲学的讲述离不开对哲学的反思,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离不开对哲学可能问题的思考。 同时,教育哲学的构建也离不开对教育世界着眼点的选择。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与教育世界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换言之,教育哲学讲述者所面对的经验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意义上也就决定了教育哲学的可能。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就意味着人们只有在对世界作出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关于这一世界的认识。因此教育哲学讲述者讲述的世界只能是经验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关于教育的感性活动。而由于人们对教育世界存在着不同的经验程度和经验范围,那么不同的教育哲学讲述者所面对的教育世界也就存在差别,人们关于教育的概念理解也就存在着分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也就为教育哲学讲述的对象的选择提供了差异。譬如如果我们把教育理解为家庭教育,那么在此概念框架中形成的家庭教育哲学肯定就有别于学校教育哲学。 因此,教育哲学讲述的种种分歧,是在于人们关于哲学和教育的概念框架选择的不同。在不同的哲学和教育的概念框架中,生成的教育哲学也就存在着差异。面对诸多的概念框架,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也就成为未决之问。但是,这种未决之问,恰恰是教育哲学有望成为可能的前提。无论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辩,还是对教育本体的存在反思,抑或对教育价值的执着追求,教育哲学都是教育和哲学的联姻。“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全部可能与必要都建立在对‘哲学’与‘教育’的关系认识上”。对教育哲学讲述何以可能的追问,应该上溯到关于哲学和教育何以可能的思考。 哲学和教育的可能,规定着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哲学和教育的可能只能是教育哲学前提而不是教育哲学本身,这就决定了教育哲学既不是哲学也不是教育学。对哲学和教育的可能的思考,可以由哲学史和教育史来回答。哲学史和教育史揭示的教育的可能也就决定了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但由于最终以文本形式呈现的哲学史和教育史,揭示的也不一定就是哲学和教育的本来的面貌,因此这也就决定了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不一定就是教育哲学应该有的面貌,而只能是教育哲学可能有的或正有的面貌。“在某种意义上,象教育哲学的这样东西是没有的,只有能用不同方法加以分类的各派教育哲学。”也因此下文对教育哲学讲述的种种可能的理解只能具有启发的意义,而不能作为结论的标准。 二、哲学史的回答:西方教育哲学讲述的几种可能 从西方哲学史来看,哲学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有规律的演绎过程,不同的时代实践派生出不同的时代哲学。以人类历史实践为线索,梳理哲学发展的脉络,可以揭示出哲学所呈现出的种种可能,进而可以把握教育哲学的讲述所具有的几种可能。 当人类还处在自然联系占优势的时代,由于人们尚远远不能破解处于优势的自然之谜,因此就难免给自然之谜以形而上学的解释,这种形而上学,也就构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本体追问,对普遍规律抑或绝对理念、普遍精神的追寻。这也就是传统的形而上学式的哲学。但是近代以降,自然科学的狂飚之势,尤其是实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实证精神风靡一时。传统哲学对本体的追问开始转向了对本体认识可能的反思。哲学从本体论必然转向了认识论。认识论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分析哲学破土而出,哲学在近现代再次出现了重大的转折。有西方学者对哲学发展呈现出的这种形式作出了精辟的论断:“首先,哲学家们思考这个世界,接着,他们反思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最后,他们转向注意表达这种认识的媒介。这似乎就是哲学从形而上学,经过认识论,再到语言哲学的自然进程。” 分析哲学的诞生,并没有终止哲学的自然进程。20世纪由于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科技理性不断扩张边界,人文世界日益受到挤压。克服人的异化、恢复人的主体性的呼声此起彼伏。对人的关注、对主体存在意义的挖掘成为西方哲学讲述的主流。哲学也进入了对既往的和现存的一切进行了批判和清思的阶段,哲学的发展开始呈现出多元的面貌,哲学的讲述表现出了多种的可能。哲学史呈现出的哲学讲述的种种可能,也必然给不同历史时代中教育哲学的讲述提供了种种可能。 (一)本体探求式的教育哲学 传统哲学执着于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追求,这就给教育哲学的讲述提供了一种可能(如果存在被讲述着的教育哲学的话),那就是以思辩的方式追问教育的本体。但是“在把哲学解释为关于”普遍规律“的学说时……其结果往往把哲学理论混同为其他的实证的知识。”哲学成为“科学的科学”。既然哲学是作为“科学的科学”,那么在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占据主流的时代,教育哲学对教育本体追求的可能形式也就是对教育实证知识的揭示。而由于当时教育哲学还没有从教育学中分化,故而教育哲学对教育本体也即对教育实证知识的追求是通过教育学来体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近代教育科学化运动”之前的教育学通称为“哲学的教育学”也就情有可原。因为在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时代,教育学对教育实证知识的追求必须有赖于哲学关于永恒存在,尤其是关于人性学说的支撑。显然通过这种思辩的途径获得的关于教育的实证知识也就只能是思辩的,教育学所呈现的范式也只能是思辩的,进而是规范性,而不是描述性的。所以,在哲学就是“科学的科学”的概念框架下,传统的教育学与其说是“哲学的教育学”,毋宁说是教育哲学的一种怪胎。人们建立教育学的初衷是对教育进行描述,但结果却走向了规范,教育学大厦本应是立足于经验,但结果却奠基于思辩。在此逻辑下,罗森克兰茨的《教育学的体系》既被看作是教育学,又被看作是教育哲学也就不足为奇了。尽管如此,教育哲学对教育本体探求的初衷,却对后来的教育哲学的讲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教育哲学界一度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挖掘就是这种范式的实践。 (二)价值规范式的教育哲学 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经过认识论的转化,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提供了种种可能。哲学家从过去致力于对终极存在的追问转向了对现象世界、经验世界的探究。而伴随着形而上学的被拒斥,传统的哲学教育学也走向了终结。教育学毅然迈向了科学化进程。显然教育哲学已经不能依附于教育学而存在了。在哲学认识论转化的背景下,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也就不再是对形而上学的本体追求,传统的哲学教育学,“一方面它借用了自然科学方法,以追求科学化、量化为目标,朝向建立教育科学体系;另一方面,它保留了哲学方法论基础,将教育学中具有价值和观念属性的内容纳入哲学范畴,朝向形成教育哲学体系。”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为教育哲学的可能提供了方向,在哲学拒斥“自在之物”的背景下,教育哲学也不再关注教育的本体,从而也不再关注教育实然,这些都交给了教育学去解决。教育哲学研究者所做的就是从各自的哲学观点中演绎出教育价值、教育目的,并试图根据这些价值、目的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在这种意义上教育哲学是一种规范性的哲学,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实践哲学。但是教育哲学讲述呈现的这种可能,反而给自身的可能带来了疑问,“教育倒反像仅是附在哲学骨骼上的皮肉一样,只用来阐明哲学的原则”。哲学演绎式的教育哲学如同哲学式的教育学一样,面临着成学的可能性的问题,然而也正是这种演绎式的教育哲学,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人类的教育思想,促进了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譬如处在这一时期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正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 (三)语言分析式的教育哲学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肯定,但是,他的教育哲学范式却并没有在学界得到一致的赞成。而当分析哲学的问世,教育哲学的合法性才得到了充分肯定。“在西方哲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中,教育哲学真正开始成为一个有清晰界限的研究领域,以其强有力的分析方法著称于世。”分析哲学改变了在此之前的哲学言说方式,哲学被打上了科学化的烙印,分析哲学家试图通过语言的分析来为哲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确定性。这也就为教育哲学摆脱以往对哲学的依附性提供了突破口,教育哲学开始真正关注自身,并能够为自身的科学性提供保证。显然教育哲学的这种可能性得到的认可归根结底还是哲学的可能性得到了默认。分析教育哲学依靠分析这一批判的武器真正展开了对教育理论的批判和清思。遗憾的是,分析哲学为教育哲学的可能提供了肯定的同时,也为其否定埋下了伏笔。分析教育哲学在文本分析的概念框架下,日益进入了逻辑的游戏,日益脱离了现实的教育问题,即便他们也试图对教育实践提供帮助,但是分析的方法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而且在另一种意义上,分析哲学的合法性本身也值得反思,分析只能是哲学的方法,而不能或至少不能代替哲学本身。所以当分析哲学走向式微的时候,分析教育哲学也就好景不长了。教育哲学的讲述再度成为一个问题。 (四)人文求索式的教育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在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演绎下,哲学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人的存在。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生命哲学的发轫,为后继哲学对人存在意义的观照更提供了可能。分析哲学之后,语言已经被哲学演绎成“存在的家园”,通过对语言、文本的分析来找寻人的存在的意义,成为哲学不可回避的主题。哲学主题的切换给分析教育哲学的讲述也带来了挑战,以分析的方式展开对教育文本的反思、理解、体察,并从中感悟教育的意义,使得教育摆脱顽固理性的干扰,让教育对象走出对象性的存在,成为教育哲学时髦的主题。这种教育哲学在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中都不乏存在,无论这些教育哲学所选择的教育着眼点是什么,它们字里行间都始终关注人的时间性存在,处处激荡着人文的气息,文化的关怀。然而,教育哲学的这种讲述方式依然没有摆脱自身对其上位哲学演绎的窠臼,同时,由于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哲学基于其方法论,在叙事方式上提倡“小叙事”而反对“元叙事”和“宏伟叙事”,这也就导致教育哲学研究者的视野不再是笼统的关注整个教育过程,而偏重于对微观的教学事件、课程开发、教育政策等进行哲学的审视。所以,尽管西方教育哲学的讲述在当代获得了全新的演绎,但是,西方教育哲学反而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教育哲学的规范性反而再次迷失了。正如彼得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谈到英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时说道:“我希望看到的是更加强调社会价值和人性的‘伦敦学派’的发展。但是,也许会有一种‘范式转变’,有某种新的东西出现,但是我却不知道新的东西会是什么。” 三、教育史的回答:西方教育哲学讲述的几种可能 教育哲学的讲述离不开教育本身。语言是存在的显现。只有人类教育活动的存在,教育哲学才有讲述的可能。教育史是教育存在的逻辑显现,很大程度上教育史中关于教育经验世界的描述,既是教育哲学讲述的消极界限(教育世界在语言之外是存在着的无),同时也是教育哲学讲述的积极界限(教育世界在语言中对人生成为无限的有)。因此教育史关于教育的讲述也为教育哲学的讲述提供了种种可能。 这里我们不准备考察教育的起源或史前教育,起源问题本身就带有形而上学式的追问。这一问题的回答在某种意义上需要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作为前提,因而本质上也就成为哲学需要回答的问题,尽管很多人把它纳入到教育哲学体系中来。我们关注的是教育史以描述的方式对教育历史形态的揭示。只有在这种描述性的概念框架中,教育史中的教育才能将教育哲学讲述的消极界限和积极界限融为一体。 我们知道,以文艺复兴为分期,教育史对教育的前后讲述,可谓大相径庭。文艺复兴之前,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还不是一种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即作为学校教育的理解。因为当时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尚为数不多,教育特权往往都还掌握在教权或皇权的手中,教育整体上还远未世俗化(偶尔也有例外,譬如拜占廷时期的教育),同时,这些教育在形式上也还停留在个别施教上,教育内容比较简单,教育方法也比较浅显,教育目标也还只是一种道德向善的追求。显然,面对这样的教育经验世界,“如何教育”乃至“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并不能够充分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也就必然决定着教育哲学讲述的必要性本身还有待思考。“自然,在漫长的岁月里,毕竟积累了许多经验,经历代有识之士的整理,形成了大量教育文献;惟这类经验总结,主要属于教材研究、治学经验、道德修养的规范及程序、教师风范之类。与其说是‘教育’的经验,毋宁说是‘学’的经验。”故而当时的教育现状限定了教育哲学讲述可能。因此,当我们有人把古代柏拉图的《理想国》作为教育哲学时,不免牵强附会,虽然其间不乏关于教育的许多讲解,但毋宁说它是一部政治学更为妥当。 到了近代,西方历史经过了中世纪痛苦煎熬的同时,也给人类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其中之一就是延续至今的大学。中世纪之后,“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多了。”教育逐渐走向了世俗化。在这种世俗化的过程中,伴随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问题也逐渐增多。于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也逐渐增长。但这种思考出自教育实践的需要,还主要集中在“如何教育”的问题上。因此,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必然离不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规范性也因此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理论讲述的主要表征。同时,过去家庭式的、个别施教的教育逐渐被学校教育、规模施教所取代,这就决定这一时期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难免也逐渐从家庭教育、个别施教逐渐转移到学校教育、规模教育上来。再者,中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从上往下延伸,中等教育、初等教育逐步发展,人们对初等教育,尤其是“对儿童教育的关注,自17世纪中叶夸美纽斯逝世以来,就已明确地提到历史的日程上来了。”所以,这自然也使得这一时期教育理论的讲述主要把视野限制在儿童教育上,教育哲学的讲述也难脱其咎。洛克、卢梭、赫尔巴特等人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述也正是在这种逻辑中进行的,而这一时期教育理论研究者对儿童教育、学校教育问题的关注,甚至影响了整个19世纪乃至20世纪一般教育理论的发展。但无论如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给教育哲学讲述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了一种选择。 教育史的讲述充满着很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在时代的进程中,从18世纪开始,教育普及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初等教育有所发展。到了19世纪,西方师范教育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要求。于是人们据此认为,“教育学之所以产生,实师资专业训练使然,而师资训练的需求,取决于教育事业的普及状况。”遂教育哲学的可能也就孕育于此。因此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教育学(包括教育哲学)的讲述都以初等教育的理论形式问世,而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价值无涉。但是,这些教育理论却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产生的。德国也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的繁荣,才能成为普通教育学的故乡。缘何当时教育理论不对高等教育进行必要的讲述呢?事实上,当时德国的洪堡理念已经颇具高等教育哲学的意蕴,而红衣主教牛曼的《大学的理想》也已经于1852年问世,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谈及的高等教育哲学框架在那个时代也已经成型了。然而,直到20世纪,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依然将教育主要定位在对儿童的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上来。难怪教育哲学家费茵伯格(feinberg,w.)指出,认为教育哲学的合法性基础在于“一般哲学基础”和“专业培训”的观念是不够正确的。而罗森科兰茨的《教育学的体系》由于其广阔的教育视野(该著作教育视野非常广阔,它分为三编,第一编是教育的一般观点,第二编是关于教育的要素:体育、智育、意育;第三编是关于世界教育的特殊系统:家庭生活、学校社会、公民生活、职业生活、宗教生活),后来被美国学者翻译并专门以《教育哲学》命名之,今天看来或许对教育哲学的规范性问题思考更具有启迪意义。 而当人类迈入20世纪,教育一改以往的从高等教育向初等教育下延式的发展路线,开始步入由初等教育向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上升式的发展轨道。高等教育逐渐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于是人们关于高等教育的哲学思考也变得紧迫起来,高等教育哲学也走进了教育哲学的视野中。在这种情形下,教育哲学的讲述已经不能也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普通教育阶段了。同时,当代教育也逐渐走出了围墙,走出了专业培训,从有限的空间进入了无限的时间。当代教育出现了三种新的现象:教育先行、教育预见、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教育经验世界的日益丰富性,给教育哲学的讲述也增添了丰富性。当1921年,德国教育学家j.r.克里茨玛尔(j.r.kretzschmar)在《哲学教育学的终结》中,宣判哲学教育学的死亡时,相反,人们从哲学层面对教育经验世界的思考却越来越多,教育哲学已经不局限在学校教育、儿童教育等问题上了。而时至今日,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网络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丰富的教育经验世界都可能会进入教育哲学讲述的视野。也因此,教育哲学的规范性越来越成为疑问。 四、结语 过去的已成为历史,但历史并没有完全过去。西方哲学史和教育史揭示的西方教育哲学讲述所呈现的种种可能,也启迪着我们今天教育哲学的讲述。既然西方教育哲学讲述的可能性源于哲学史和教育史,而哲学理论在不断演绎,教育世界也在日益丰富,因此教育哲学的讲述方式、讲述内容必然也在不断地生成。所以,教育哲学范式的探讨,如果脱离丰富的教育实践,脱离可能的哲学语境,这种努力必然是徒劳无益,而那种试图给教育哲学提供单一模式或唯一范式的理念,无非是一种话语霸权,更是有悖历史本身的逻辑。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教育哲学范式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教育哲学研究也能够呈现出范式特色,譬如分析教育哲学。同时西方哲学史和教育史也表明,教育哲学范式化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根植于时代的哲学,也根植于时代的教育。如果存在唯一的教育哲学范式,那也只能是在时代实践的广阔境遇中选择哲学,运用哲学的知识和智慧来审视教育、反思教育、批判教育,从而改造和创新教育。教育哲学的讲述真正能够得到认可的过程,也正是教育哲学在时代的教育实践中得到证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恰恰是教育哲学范式化的过程。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轻易地穿过历史时空,梳理出西方教育哲学讲述的种种可能,也不过是因为我们沿着历史实践的车轮碾过的痕迹,重温一次教育哲学的文本罢了。 教育哲学论文:融入科技哲学的高职通识教育初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也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使命。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努力探索和构建学生科技素质培养体系,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视阈下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通识教育”的要素包括:第一,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由、高尚的人,这一目的特点表现为明显的非功利性;第二,其教育对象是少数“社会精英”,只有“社会精英”,才能有闲暇超然物外,终日沉溺于非功利的活动中;第三,注重培养人的智能,教育内容全面、广泛。只有培养人的智能,才能使人成为自由且高尚的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为未来所从事的技术型职业做准备。同时,要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具备的融合型人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应用技能和高素质培养的双重重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造就技术与文化兼备、赋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当前高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加强对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科学精神”是指在长期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体现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中。“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高扬人性大旗、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精神。“科学精神”的性质与特征,有人认为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变革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及其认知成果的升华。其要点可概括为: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即客观、求实精神;科学怀疑精神即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断求知的精神;创新的精神;继承的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孟建伟认为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两种极端存在方式,对人类文化的创造所起的作用各异。“科学精神”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动力,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取得持续进步。同时,若无人文精神的激励,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维度的高职 科技哲学教育的合理性 科学技术哲学课程包括四部分: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通识教育维度下,在高职教育中施行科技哲学教育,解释科技哲学中的科学理论、科学观念,如科学理论与技术理论的结构、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本质、科学范式与技术范式的区别等。通过课程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哲学观,正确认识高职思想教育与科技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技术哲学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辩证思维方法,提高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关系到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其课程性质决定其人文主义思维方式与情怀。科技哲学课程的定位为:对科技发展进行哲学的反思,亦即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行人文主义的解读与反省。 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属于技术性教育和进入职业的适应性教育,还没有哪所高职院校设置了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哲学课程。这就大大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在我国,高职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办学经验尚需积累。当前,高职教育存在两种不利倾向:一是教育目的的功利化,二是教育目的的工具化。教育目的的功利化,表现在教育者一方,就是将主要力量集中在专业教育和应用开发研究上;在课程结构方面,知识性课程比例偏大,方法类、思维类课程比例相对较小,其结果是职业教育近于专业训练。表现在受教育者方面,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催生了文凭热、证书热、考研热等,社会现实促使高职教育的功利性增强。金耀基认为,今日之大学最流行的形象不是“象牙塔”而是“服务站”。由于社会需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不知不觉中大学日趋社会化、政治化和市场化。大学如斯,高职则更甚之。教育目的的工具化,使人越来越专业化、技术化,人成为科学技术或工业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和工具化所导致的结果必然违背教育的初衷,表现为只突出做事的教育,忽略了对人的全面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在急功近利思想和浮躁情绪的外部环境作用下,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失现象比较严重。《高等教育法》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思也需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来,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21世纪的科技创新人才,是高职教育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此,科学技术哲学应成为高职通识教育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科技哲学教育,让高职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功能进行哲学反思是必要的。 在高职院校培养体系中,融科技哲学于通识教育中,促进高职学生对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有正确的认识,完成自然和人性道德的完美统一。加强科学技术哲学教育对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有: 增强高职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全面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改变了世界面貌,科学技术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但创新不仅仅指科学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深层次理解。通过科技哲学教育,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系统思想。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对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利用会带来负面效应,科学技术有“双刃剑”的性质。对科学技术若没有全面认识,只看到和利用其功利性一面,而无视科技对人类和社会的负效应,将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灾难。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 在教育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辩证地认识、感受科学技术内含的人文精神,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能动性、主动性和科学理性。从某些方面说,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建伟认为,科学像人类其他各项创造性活动一样,充满着生机和最高尚、最纯洁的生命力,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它给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因此,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活动,它所体现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促进高职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有充分认识 “科学”、“技术”是两个不同概念。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区分两个概念之间的不同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科学和技术的普适性、可检验性和统一性为人们普遍认同。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至今,任何一种商品都是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复合体、统一体。通过科学技术哲学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对科学进行理性认识。学生在高职院校得到的不仅仅只是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理论知识更有助于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规律。因此,正确引导、认识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及其辩证关系,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是必要的。 强调科学技术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科学技术工作者或者是人文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在处理科学技术问题时既遵循科学精神,又顾及其人文社会后果。 建构科学人文的高职通识教育桥梁 素质教育是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看到当前高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主要途径,一是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二是培育高职学生正确的科学技术哲学观。 科学技术哲学课程的开设具有广泛的意义和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双重功能。面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讨在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哲学教育,弥补当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促进科学教育人文化,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哲学观念,而非单纯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不仅掌握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懂得如何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使之造福于人类。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中,“科技哲学”类课程是指针对理、工、农、医类研究生开设的政治理论公共课。目的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哲学这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培养出来的理工科研究生对科学技术的功能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在正确的科学技术哲学观指导下运用科学技术于实践。高职院校的专业或学科设置以工程、技术应用类为主,与普通高校的理、工、农、医类有相类之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并不能因为其学位层次较低就视科学技术哲学教育为可有可无;反之,对于毕业以后直接从事工程技术类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开展科学伦理、技术伦理教育,让他们具备工程良心,对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性质有全面认识是十分必要的。由于高职学生培养的特点是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理论与实践并行,所以,在高职院校开展科学技术哲学教育还是个崭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科技哲学教育不能像大学那样系统,可按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过问卷方式选取部分对象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科技哲学观进行调研,考察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基本认识、对科学素质课程的教学需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根据问卷调研报告设定选题目标。 第二步:以开设选修课程《科学与人文素养》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在高职教学中融入科技哲学的通识教育内容,为高职学生建构通识教育桥梁。选修课程《科学与人文素养》或专题讲座的内容力求体现当前最新科学技术实践的最新经验,科技的最新进展,让高职学生学习了解科学技术哲学是体现现代科学的理性文化,是人类理性发展到科学时代的产物。 结语 科学技术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觉地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高扬人的价值与科学价值的人文主义传统,具有浓厚的理性精神,它关联着人类的现实关怀。高职通识教育视阈下的科学技术哲学教育,无论是以科学技术哲学所特有的科学自然观和方法论清除形形色色神秘主义与现代迷信,还是对于培养具有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来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教育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意义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 我们认为,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说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这构成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方法论意蕴的理论出发点。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一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就是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个说法固然正确,但却未免简单化。因为它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个看法:似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学说涉及两个平行不一的领域,即作为客观现实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存在规律和作为人类主体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思维规律。其实,这两者是一致和同一的。作为主观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辩证法的正确反映,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的含义。而这一主观辩证法作为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在社会实践中被用以认识、规范和改造世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又具有了方法的意蕴。 据此,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作如下一个界定: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学说在正确揭示客观现实世界规律的基础上,又把这种认识作为主体的一种思维工具,反过来规范和改造客观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意蕴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和学说转化为人们认识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的过程。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转化为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体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体现出来的: 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范畴所体现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说体系中,范畴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正确摹写和反映,但它一经形成便又转过来规范现实。而这个规范现实的过程也就是范畴转化为方法的过程。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如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论及的那样,作为一种方法,就是使当时许多的自然科学家从“原子非物质化”的迷误与困惑中解脱出来。因此,范畴的方法论智能是以范畴在本质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属性作为基础的。没有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正确摹写和反映,就没有范畴的方法论意蕴。这也算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命题所体现的方法。与范畴的方法论意蕴相同,所谓命题转化为方法,其真实的含义也是指反映现实和规范现实的相统一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命题,其中尤其是那些重要的通常被称之为理论原则的命题,无疑都是对客观现实世界存在之规律的正确反映。只是基于这一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以此来规范客观现实世界,从而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也就是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命题转化为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特别加以研究,这就是,能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所有理论命题均能有效地转化为方法。显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直接涉及我们现在能否和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根本问题,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所体现的方法。根据列宁对《资本论》方法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普遍一般方法还具体包括如下一些方法:一是个别和一般相结合的方法;二是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三是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四是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结合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就其实质而言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具体展开和运用。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之方法论意蕴的意义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蕴,探讨理论如何转化为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一些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理论作为永恒不变的真理而到处生搬硬套,而实用主义者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片言只语为我所用,以此去任意的图解现实。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结论的灌输,而忽视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方法论意义。 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所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进行传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学说绝不只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天才思想营建的产物,这个学说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说既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科学世界观,更是我们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也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青年学生人格塑造和精神素质的总体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哲学论文:西方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反思与批判 高等教育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是一种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①他强调高深学问是高等教育共同的逻辑起点,认识论哲学认为高深知识本身就是目的,政治论哲学认为高深知识是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显然,他的哲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但是他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指出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观的三个局限性,并且认为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并不是在美国的高等学校中交替着占据统治地位,人本论也是高等教育合法性存在和发展的哲学,多元哲学观的冲突和并存才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基础,期望整合或者融合多元哲学观以实现高等教育整体功能是不现实的。 一、高等教育认识论与政治论哲学观关系上认识的局限性 西方现代高等教育发轫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城市生活及贸易复兴的欧洲中世纪社会需要大量受过训练的管理者、律师、文书、医生和牧师,正是欧洲中世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才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1150年)是为了满足意大利北部城市对罗马法学者的大量需求而逐渐形成的。巴黎大学(约1200年)则是神学的讲坛,是为了满足对神职人员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神职人员掌握着政治和法律的权力,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成为一名神职人员也就成为许多人的梦想。②萨莱诺大学(1231年)则是为了培养医生而逐步形成的。从最早形成的几所大学的原因来看,无一例外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于专门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过程中确立的。也可以说,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是以政治论哲学为主导的。 布鲁贝克认为,在美国建国初期,高等教育据以存在的合法依据主要是政治性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继承了德国大学的思想之后,高等教育开始主要以认识论哲学作为合法存在的依据。19世纪工业革命之前,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一直是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工业革命的力量催生了“威斯康星思想”,高等教育又担负起为公众服务的职能。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交替在美国的高等学校中占据统治地位。③诚然,洪堡时代德国大学改革运动所确立的思想对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大学开始注重高深科学的研究,既给教师提供充分的教学科研自由,也允许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自由,这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研究职能在大学的确立无疑是洪堡时期大学改革运动取得的最卓越成果和最明显特征,并在美国大学得到了发展。但是,洪堡时代德国大学改革运动的真正意义是于在消除长期以来大学不断衰退的现象,让大学培养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不再是传统大学所培养的腐朽无用之人。正因为柏林大学以服务于国家需要为宗旨,才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而得到发展。在这个时期,大学完成了其世俗化的过程。④洪堡认为:“总的来说,国家决不应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地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是远非政府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⑤洪堡的大学改革思想着眼的不是国家和政府的眼前利益,而是国家和政府的长远利益。显然,在哲学基础上,这是一种长远的政治观,不能简单地认为洪堡的大学改革思想是一种认识论的哲学思想。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继承了洪堡大学的精神,重视科学研究,重视高深学问,但高等教育最终还是为了国家的需要,仍然是以政治论而不仅仅是以认识论哲学作为其合法存在的依据。大学要长远地为国家和政府利益服务,就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就必然要摒弃经院哲学的教学,让教师和学生享有充分的教学研究和学习的自由。在19-20世纪,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并不是在美国的高等学校中交替着占据统治地位。“威斯康星思想”强化了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但并没有产生新的功能。这可能正是布鲁贝克高等教育政治论和认识论哲学观关系上所存在的局限性。 二、人本论: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另一个哲学观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不仅在政治论和认识论关系上存在着认识的局限性,而且在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内容上也存在着局限性,即高等教育哲学观不仅存在着政治论和认识论两种思想,同时还存在着人本论的思想。 在评述高等教育各种哲学观点时,布鲁贝克始终坚持以“高深学问”作为其逻辑起点。他认为:“高等学校有三项主要职能:传播高深学问,扩大学问领域,运用其成果为公众服务。”⑥认识论哲学是他反复强调并予以肯定的。他说:“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学问。……这种程度在教育体系的上层如此突出,以致使它成为一种不同的性质。教育阶梯的顶层所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⑦显然,布鲁贝克试图指出,由于初等和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不同的特殊问题,所以“从普通教育哲学中寻找线索是极为自然的,但是,要采用这种方法却是困难的”。⑧因而,高等教育的哲学观应基于高深学问。由高等教育的特征性出发是否能够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呢?仅因为教材的不同,高等教育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吗?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是基于高深学问还是基于“人”?对此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有着不同的认识。 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存在主义高等教育哲学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注重现实人生。存在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关注人的存在为逻辑起点;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强调学生在教育的帮助引导下自由、有选择、负责任地成为自由的人,以实现自我。其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波尔诺夫、尼采、萨特等。雅斯贝尔斯认为,个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他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下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⑨西方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传统,不少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家,也精辟地阐发过大学教育的人文理念。[10]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既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又服务于人的生命存在。换言之,教育的根本实质是保持和促进人的生命存在,生命存在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属,因此,教育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核心。教育的本体是人的生命存在。[11]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从教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中西方早期的教育并无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之分,教育的目的也包括了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也是为了人生命的存在,这种生命存在表现为人的自由、自在、自为的和谐发展。这是人本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 这种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 高等教育为何存在和发展,是高等教育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是高等教育存在的“根”是什么的问题,更是高等教育本体论关注的问题。有学者指出:“本体论是探究存在的现实终极性;表面上似乎看不出与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有什么联系,但本体论却是各派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并以两者为中介,对教育的系列基本理论和方法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12]高等教育本体论探究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是一种哲学形式的表达。它关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因而注重实现人生的人本论哲学是高等教育哲学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高等教育哲学的人本论思想并没有因为政治论或认识论的彰显而湮灭。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仍然深刻地影响到西方高等教育的实践。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人的教育,到纽曼的自由教育观,再到《耶鲁报告》的自由教育思想,都闪耀着人本论的光辉。从美国20世纪20~30年代、40~60年代、60年代未到80年中后期这三次通识教育运动来看,人本论思想对于西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美国,“大学本科的教育则始终相信应该以培养具有广阔的文化意识与修养的人才为鹄的”。[13]尽管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存在着不同之处,通识教育的发展更加起伏曲折,但是通识教育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的主题。[14]因此,忽视人本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对于西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是有很大局限的性。 三、冲突与共存:多元化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必然性 布鲁贝克认为:“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哲学流派已经太多了。面对相互矛盾的现实,每个作者都阐述各自的哲学理论,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哲学已经妥善地将高等教育的各种主张融合到一种连续统一的政策中。现在,我们缺乏的是把高等教育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15]我国也有论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政治论和认识论哲学在实践中的冲突是必然的,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两种哲学观在实践中有渐趋融合之势。[16]在高等教育领域,多种高等教育哲学观不可避免地会相互冲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可能会眼前交替地发挥某种主导作用,但是否能够对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哲学进行整体处理,或者不同的高等教育的哲学观是否能够融合,这确实值得斟酌。笔者认为,冲突与共存正是多元化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基本特点。 西方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关于大学的理念、理想、使命之争就一直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纽曼的《大学的理想》,加塞特的《大学的使命》,克拉克·科尔的《大学的功用》,托斯泰恩·维布伦的《美国的高等教育》,罗伯特·赫钦斯的《美国高等教育》,卡尔·雅斯贝尔斯(又译贾斯珀斯、贾斯珀)的《大学的观念》,罗伯特·沃尔夫的《大学的理想》,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赫斯顿·史密斯的《高等教育的目的》等等,许多教育家都分别提出了各自不同或相反的高等教育哲学观。这说明,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整体的哲学观可以统摄所有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也没有形成一种融合后的新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反而表现出多元高等教育哲学观共存的态势。 高等教育产生近千年来,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之中。20世纪,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更加迅猛,各种高等教育哲学观和流派都试图解释高等教育在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但高等教育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政府、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人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要从多个角度对高等教育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自然会产生代表各方利益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可以融合一切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来解释这种复杂现象。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多种需要才会产生多元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观也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作出不同的回应,共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适应了国家的需要,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适应了大学追求高深学问的需要,人本论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则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尽管多元的哲学观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不同的哲学观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或者在冲突中进行融合,共存是高等教育哲学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克拉克·科尔认为,多元化巨型大学是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与纽曼时代的“村庄”和弗莱克斯纳的“城镇”不同,大学的功用几乎无所不包,任何一种高等教育的哲学观都无法全面解释这种多元化巨型大学的功用。同样,用认识论的观点来解释社区学院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或者用政治论的观点来解释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显然都是不合适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从业能力的劳动者,是为了经济建设的需要,显然不是为了追求高深学问,人的自由和谐发展的目标也很难实现。在综合性大学中,则可能存在着人本论、政治论、认识论等多种哲学观的影响,这些多种哲学观可以共同促进大学多种功能的实现。高等教育是为了国家或社会利益、为了高深学问本身,还是为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些目标并不能够整体地融合起来,也不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在高等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哲学观多元共存,更加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哲学论文: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教育价值的角度 一、教育哲学是关乎教育价值的学??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根据各自的哲学思想阐述了教育是什么,从何而来,有什么作用,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教育哲学,拓宽了教育本身所局限的视野。在国外,“教育哲学”一词的使用最早来源于1832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该学校为培养公立学校教师专门开设了教育哲学讲座。80年代之前。美国教育哲学的任务是寻求教育的普遍性真理。中国教育界真正开始研究和讲授教育哲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是在借鉴美国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教育课程建设为出发点开展教育哲学研究。80年代之后,教育哲学的责任趋向教育的微观领域,致力于具体教育情境下教育??题的个别化阐释,通常被认为是正确理解和评判教育的有效工具。在学科功用上,教育哲学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本身难以解决的基本??题,通过对教育整体性的把握给予教育事业一个正当的价值尺度。进入90年代,中国的教育哲学的研究思路从建立教育哲学学科知识体系转向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研究,“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学科体系,就不能不研究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完备的哲学原理,有着丰富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智慧。教育哲学研究的角度一类是从哲学的体系出发来论述教育??题和教育实践,突出哲学基本原理视野当中宏观教育的本质:另一类是从教育的基本??题出发来做哲学分析,澄清教育当中相关概念的含义,突显微观教育领域的本色。整个前进的道路上,教育哲学与时代同步,但始终没有脱离对教育价值的深情关怀。 共同体以具有卓越品质的好公民来要求个体,个体不断获得关于生活的经验和知识,使灵魂得到无暇的教化。说教育单单是教化会给生活带来无法消解的隐痛。人极想从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上升到某种教育立场,在那里看到至善的灯塔,转化为拥有它的渴望,这才是教育的宝贵之处。教育的??题出在教育实践的价值虚无,以至于整个教育没有鲜明的方向,因此教育的根本??题归根结底是教育价值的??题,美好灵魂的生成需要经过价值的熏陶和感染。教育哲学审慎的赋予教育可能的价值,这种价值成为“自然好人”的必需,进而唤醒人类内在沉睡的潜力,促使一种寻求共同体永恒价值力量的爆发以确保共同体稳固的根基。诚然教育哲学根植于共同体的教育思想,思考整体的教育秩序。描绘出灵魂耕耘、德性自然培育的公民品质提升的图景。如果没有教育价值的教育是无意义的教育,显然教育哲学帮助教育搭建教育价值技巧的体系。 二、实践哲学本然诉求价值关怀 实践意指着人类理性生活的全部的现实以及进入现实之中,它是一种实在的生活范式,并且是由一种价值导引的生活。实践哲学的意蕴指向人类全部的现实性实践生活,人们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并改造着客观现实。一方面,人的生活是避恶向善的实践,更是追求价值应然的个性解放事业。实践哲学从价值的角度思考行为的正当、善和一些原则性??题,人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追求的价值又是怎样的?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实践的催化和付诸行动。实践哲学规定了人们善的实践活动的奋斗历程和获取有关善的实践性知识,并以此参与到实践当中,在实践中感悟实践本身的智慧,主动积极地尝试一切可能的生活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说,实践哲学是人意识观念中的生活走向可能性实践的哲学阐释,它统合有关生活实践的普遍性知识:实践哲学更是人们走向有意义生活的哲学努力,它赋予人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 实践哲学具有求真求善的实践品质,在具体的、变动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人们只能在探索生活价值的道路上把握它。实践哲学的实践品质表现为理性力量的导引,从而审思价值判断的合理性并以此走向真实的生活。如果孤立视实践哲学为确定、统一的规则,自然会破坏价值的本性,实践者也会因此走上机械的实践。外在的实践哲学表现为一种自由、开放、创造的实践境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价值干预的张力,使实践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图景融入一体。在此意义上,实践首先是有目的的价值选择,给行动以明确的方向和原则,继而采取自由意志的行动。实践哲学把人置于一个以价值为内核的实践链中,统一人特有的存在价值与实践价值。实践哲学承载着人们实践行为趋向生活至善的活动模式,对人们的实践行为的价值作出考察,以此关乎人类的生活。 三、教育价值:教育哲学与实践哲学共通的桥梁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指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一种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实践中主体人的需要与作为客体的教育活动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对这种关系范畴观念的认识就是人们的教育价值观,足以解释教育的正当性和人们为什么追求良好的教育。教育价值观同样是可变的,不存在没有教育价值的教育,也不存在永恒教育价值的教育。从另一层面出发,我们可以找到教育的终极价值,那就是使人过上良善的公共生活。教育价值强烈地诉求个体在幸福的教育场域中不断获得长足的完善和发展。康德说过,教育隐含着人性完善的重大秘密,正是通过教育带来了人类全部的善。追求善也是个体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并使个体能够体验到生活的快乐。 (一)教育哲学开启人们对自然好的教育实践的共识 1 教育哲学统合教育认识与教育价值 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主体性得到高度发挥。精神世界得到充分洗礼。教育当下的生活是事实,可以由经验来验证对于人们的必要和必须,而教育实践中关于善与恶、好与坏、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知识,不能用经验来取得证明。教育价值反映的是教育对人的有用性,是教育对人的主体效益。教育哲学的言说和阐释其实是对教育这种事物的意义评价,也就是说。教育与人的需要产生必然的联系。评价这种关系生成的效益的标准是人们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的深层??题是教育实践的根本性??题。蕴含着教育价值追求的动机。因而教育哲学一方面统全教育认识,另一方面致力于教育价值的筹划,教育认识与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人们的教育自觉性和主体地位,赢得人们对灵魂教育的共识和激情。 2 教育实践追寻价值判断的合理性源于教育哲学 对于教育哲学来说,教育价值的判断、选择和寻求是凸显个人主体性的过程。教育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探询教育价值应然的学术,它通过心灵的启发而达到受教育者追求美好生活的应然愿望,培养个体成为有独立人格并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时代精神。在研究对象上,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不仅关注当下人类教育生活的整体性状况,唤醒失落的教育公共精神,还对理想中的教育做出了期待和指示。从教育的普适性价值来看,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教育基本??题或将教育基本??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的一门理论学科: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题的一门学科。因此,教育价值需要教育哲学实践化,教育哲学本应该有一颗使个体走向善的虔诚之心。 教育作为向善实践活动的价值在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向善的教育同时兼有灵魂的善和外在的善。教育实践的培育在本质上是指不断地个体体验。关注人教育生活的意义是教育一如既往的追求,这绝不是不可能的教育理想。教育实践不能认为教育理想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否则人不会在教育中获得本来应该获得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教育哲学实践性乏力主要表现在教育价值的虚无。教育生活中,从表象看存在着教育价值。有规划个体社会化的统一标准。事实上,教育实然中淡化了教育本来所蕴含的鲜活生活本质的体验,虚构了一个枯燥的脱离教育实践的生活空间。教育哲学的核心内容是对教育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达成,其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哲学对教育现实性的尊重和反思,二是对教育价值走向可能性的挖掘和激励。基于教育价值视域里人的充分发展,教育哲学需要担负起搭建教育价值的逻辑框架,客观上决定了教育哲学走向实践的必然性。 3 教育哲学为教育价值达成的可能性提供内在驱动力 价值在实践中极大丰富,实践在价值中极大活跃是教育一味的奢望。教育哲学追求有关好教育的真理,热忱的探索实现教育价值的路径,这是教育哲学的使命也是教育的历史使命。更重要的是人类美好的教育生活急需切切实实地规引,首要的任务不在于忠实地墨守教育的诺言,而在阐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将成熟的教育价值情趣融入教育实践的预设、行动和反思性操作之中。因此教育哲学与教育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纯粹的天然的联系。教育哲学要走向教育生活,必须与生活展开对话,洽谈美好生活的由来、特质和技术路线。教育哲学如果避开教育价值的言说,只能加深教育的价值性危机。教育生活也不应该放弃对其本质性??题的理解和追思。为什么非要过当下的生活?意愿的选择还是被迫的接受?教育一旦陷入价值迷失的洞穴里,何谈人性的完善,何谈人有意义生活的生成。教育事业必须缔造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不断地理解教育意义新的历史表达。教育哲学不从教育价值的维度思索教育存在的理由,不对教育生活中的善执著地求索,教育永远不会拥有最高准则,相反会成为一个让人熟视无睹的静态概念。在此意义上,教育哲学无疑是教育生活最优秀的设计师。 (二)向善教育实践化的基础 1 好教育需要合理的价值判断 教育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对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教育不是人们常态观念下所指向的纯粹性学习。这就意味着教育不是随心所欲,人人喜好,它必须有实现远大理想的规范。教育目的体现在通过教化的方式建立共同体关于良善的生活,即教育的实践性需要一种思想的导向。教育的魅力倾向于对什么是好的教育的不断追??、达成,因而教育不是随随便便,人云亦云。其次,教育是个动态的概念,因动而活,因活而美。动态性是一种超教育的自然状态,它充分地实现着教育的公共利益。如果始终把主体性的必要性放在首位,教育的生存危机就会越大,因为个体的教育需求千差万别,没有好的价值判断和导向。就没有良善的教育,更没有智慧的教育。 个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选择教育合理的价值判断。可以说教育困境的真正源头是价值的迷失甚至是虚无,这对于教育的主体或者客体来说,都是莫大的教育伤害。传统的教育曾经信奉“不打不成材”的格言,实质上??题出在教育者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认为教育就是无条件的知识灌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规训,而是不加任何雕饰的教化,它使共同体中的人们在崇高理想生活的呼唤下通过实践完成德性向善的自然转变。正如柏拉图所言,理想的城邦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但那些希望看到它的人却可以在内心中见证并且分享它的存在。因此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当教育过程中诸因素不断地出现矛盾和对抗时,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生活场域的突变,教育不再是向善的事业,“利益”的不平衡留给教育者的印象是教育的可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做出价值选择才能实现教育的价值。杜威认为教育是民主的教育,有民主教育的前提是民主的教育哲学。毋庸置疑,民主的教育哲学规划好了良好教育的路径。并在对教育价值不断地辩护过程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哲学。进一步说,良好的教育都在实践中孕育和发展,好的教育在于教育哲学的实践化路径。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小的舞台,也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学校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实践平台,学校教育关怀学生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思索学生公民化教育实践带给整个社会的贡献。教育哲学的目的就是“找出教育真正的意义”,探究教育理想的内容、形式和哲学体系,建构关于教育自然性命题的知识。教育哲学是教育的意见向教育真理攀爬的阶梯,有着对当下教育现实“不满”的勇气,它不会淡然得迎合教育现实的不合理性,这也是教育哲学具有实践特质的动力。但是教育哲学绝非仅仅停留在口头对教育的合理性及教育真理的理论捍卫。而是在行动中见证教育丰盈的意义之根:教育哲学畅想着教育未来的美好生活,它以宽大的胸怀和积极地态度付诸于教育行动和教育实践。并不断地期待着崭新的教育可能性愿景。 2 教育哲学走向实践化 教育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教育哲学??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特别是当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对峙越来越明显而无法消解时,教育也一时无法取得巨大的超越和长足的发展。因此当教育原地不动地膜拜自身弱点的时候。就没有审视自身局限的意识。然而重要的是教育的利益和矛盾需要不断的消解或者弱化,从应然角度说要求某种价值来调适和平衡,促使教育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幸福场域。在这里,教育的应然不是悬而未决的可能性,教育理应在应然的感召下超越实然,在实然的现实中追求应然的可能,教育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此,而且教育哲学必须担当起这个责任。教育哲学更不是教育的宏大哲学叙事。而是实实在在地躬耕于教育事业,切切实实地解决时代变迁背景下教育的点点滴滴和是是非非,它有关爱教育成长和进步的奉献精神。 没有教育哲学的恩泽,教育不会树立起自己的信念,也不会轻而易举的找到自己回家的路。因此,教育哲学和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立刻得以显现,而且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继而教育哲学站在教育价值规划的图景上,在教育实践中践行其思想性指导,给予教育一个开阔的视野。教育事业只有单纯的理论性知识是苍白无力的徘徊,只有纯粹的实践性知识是盲目的前进。教育哲学如果一味地走从理论到理论的路线,在假设演绎中往返,它永远承担不起教育理论研究的任务,更不会达到教育的实践化。在这点上,教育哲学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因此,教育哲学要坚决避开两种倾向:一是基于教育哲学的思辩性而忽视对实践的影响。二是基于教育哲学的目的性而忽视对教育实践操作性模式的理论探究和整合。真正能够引导教化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哲学,能够恰如其分地把教育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紧密统一起来,整合到相得益彰的生态化境界。 (三)教育实践导向的本源 教育是关于人的教化实践,而哲学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教育虽有了自身价值的构建,但怎样实践的??题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重要??题。现代教育对人们精神文化培养的忽视,让人片面的发展,让人的心灵空洞贫乏。教育哲学关乎人生命的充盈性,它不仅在乎人的现实状态,更立足于人的未来状态,形成对教育价值的提前预设,这也是教育哲学回归最重要的地方。人们常常把教育看作是手段,甚至是对教育的麻木。没有一点情感渗透的教育曲化了人们对教育的憧憬和钟爱。事实上,教育实践活动需要理论来支撑,但当教育实践本身的理论不能很好的指导教育实践时,教育哲学的历史使命应然而生:对于教育活动的必要性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而间接地表现出来,促使教育不断做到反思与自我调试,实现教育最美好的愿景,这就是教育哲学的理想引导功能。反思从严格意义上去说,是指深深地思索,思索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思索关于自然纯朴的教育,更是对教育合理性的谋划;反思并不单单是形成共识性的教育话语,达成教育思想,追求教育真理,而是思索哪种教育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这就决定了教育哲学对教育生活的实践品质。教育哲学的实践品质就是教育哲学所拥有对教育的崇高理想与教育当下现实生活实践的高度统一。教育哲学立足于教育生活的当下和未来,整合出合理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地作以宏观上的反思与批判。微观上的修正与融合,使人类在教育中获得有关至善的技术和实践性知识。 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人类行为,实践者往往会依据一定的图式规划来认识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育实践的反思是教育理论不断形而上的创新。不是仅仅对教育实践本身的修正与超越。教育实践活动在本质是要超越教育主客体对感觉经验的某种设定。教育哲学积极建构教育实践的因素并成为达成理想教育经验共识的手段。在这里,教育实践的和谐状态是实现理想教育的本质基础。换句话说,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得最大程度上的教育意义是由实践活动内在的和谐度决定的,教育实践的诸要素要努力达成实践生产与实践环境的统一。如前所述,教育实践活动是正当性和合理性的统一,是现实和理想的统一。因此当教育实践在某个阶段出现个别因素的对抗状态时,教育哲学会进行合理的调节、融通教育实践的层次结构。教育哲学的这种角色源于教育生活的实际需要,要想整合各种相互冲突的教育利益,确实需要这种行为。在此意义上,当教育哲学试图澄清教育困惑,解决教育生活中的难题时,其角色越发明显。教育哲学理论向教育实践行为的转化过程中,第一次转化是前提,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而第二次转化是关键,只有落实到行动中才真正有意义。人们期望实现所畅想的教育过程,容易使教育走上不涉及善恶美丑等价值的价值中立的过程,教育就是人的心灵趋向美的教化过程,没有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教育实践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自由主义教育思潮对传统教育价值的颠覆既没有为教育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也没有为正当教育价值的确立提供一条可能的路径。 教育哲学是一门实践哲学,它给教育者提供反思的机会,批判的对当下盛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作出合理的辩护,以提高反思的实践意义和有效性。这种反思是修正性反思,正当性反思,更是自觉性的反思。比如说,教育常常认为道德教育是理论的教育,让学生能够背出道德规范就算完成了教育。其实,通过教育哲学的分析,我们发现道德教育必须在实践中践行,它是实践智慧的教育。道德教育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必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才能自然而然的发挥出来。否则,学生就会对道德教育失去兴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疑??:“哪一种生活最值得过?”显然他在思索当下生活的价值,并通过反思来确定美好生活的根基。美好的教育生活离不开教育实践,教育是善的实践活动。当不断追??教育能给我们什么、我们在教育中应该做什么时,可以看出教育是一项反思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教育哲学提供了回答这些??题的理论源泉。但是,教育哲学不能因追求指导教育实践而失去对理论思考的个性特征。教育的无序来源于教育目的的庸俗杂乱和教育实践的若影若现,扑朔迷离的实践镜像使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不知去向,教育理论和实践有了共同的教育信仰避免了教育因文本的差异性而带来的诸多疑惑甚至是教育的灾难。教育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需要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使教育不仅活在当下,而且瞩望未来;它扎根于教育现实世界,不断汲取教育生活的营养,在教育实践中探寻着有关教育培养人类美好品质的哲理。 四、结语 康德认为。实践哲学是整个批判哲学的核心。可见,作为教育哲学同样把教育指向了实践,开启了实践性的教育走向智慧之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的,实践的核心要义是善的活动,是否称之为人类活动,一看有无目的性,二看是否践行善的终极目的。当然目的的具体内容千差万别,目的存在于实践本身也可以栖身于实践之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育的实践性存在的伟大秘密在于人类有着天生追求完美事物的意识和行动的欲望。不管怎样,实践活动中人的根本性目的是最宝贵的,体现着无条件的善的终极意义。另外,教育的理性品质只能趋向于善,而无法在有限的时空范围之内获得终极的善,这是因为人的存在规定性中有着恶的必然倾向和向善的必然欲望。教育因人性向善而有不可替代的功用,教育让人成为丰富多彩生活的享有者。因此,教育哲学是让教育生命涌动的动力。 教育哲学是对教育??题的哲学思考,用哲学的方法和语言来研究教育??题,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学习的历程、知识的架构、人类的课题、权威的??题、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教育的方针等等。人们的素养和文化的传承、演变大多取决于教育。而教育孩子及公民存在着很大挑战,因为教育的过程是复杂的。其次,教育以人的生活作为生存基础,没有人的生活何谈教育的存在?教育是在美好未来的召唤下,不得不存在和发展于当下。不得不在所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归宿,教育哲学只有依托于现实教育的健康发展,理想中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即教育的理想才能如愿以偿。理想中的教育应该具有人的精神世界在不断成长过程中所张扬的那种诗情画意的感染力。人因教育而拥有了让生命无时无刻涌动多姿多彩的哲学旨趣。可见,教育哲学立足于生活实践又不断超越教育现实,通过规范引导教育生活的本质基础提升教育哲学的实践品性,是人在教育实践中追求精神家园的丝丝甘泉。 教育哲学论文:关于当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 摘要:当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基本现状值得关注,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失调,致使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不断出现矛盾冲突。通过分析这两方面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并从以人为本的哲学角度出发,思考对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整合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 矛盾冲突 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 高等教育主要从事高深学问的应用、创新和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以后,高等教育将由社会经济的边缘进入到社会经济的中心,国家、社会、个人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价值主体的多元化,并导致在高等教育价值的取向上不断涌现出矛盾冲突。因此,思考高等教育价值取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现状 所谓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高等教育主体对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以及在其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教育选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要根据不同主体的要求来调整其价值取向,从而产生了矛盾与冲突。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高等教育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在不断地交替演变中前行。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使人才的培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符合国家、社会的要求,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人、尊重个人的价值和主体性,通过教育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以社会价值为取向的高等教育,强调高等教育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人和教育被作为实现社会的政治、经济的直接工具,忽视个人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个人价值为取向的高等教育,个人为了获得利益把社会、教育当成利用工具,而对全面素质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的整体利益视而不见。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两者看似矛盾但并非截然对立,因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文明进步又终究是由社会主体的人来不断地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权衡与选择,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与侧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看不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2.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在20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矛盾冲突,表现在通过何种教育价值取向来满足利益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崇理性至上,追求真理,它注重研究物质世界,注重获取对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的工具的合理性。高等教育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它重视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注重获取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的工具的及价值的合理性。在国家和社会主要致力于经济发展的时代,人越来越被看作为单纯的劳动者和消费者,生产和消费利益的最大化成为最高的价值追求目标。正是在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下,忽视了对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道德信仰、价值理念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作为当代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价值取向,推进二者的融合,既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无疑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当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矛盾冲突的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在客观上推动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时代性与进步性。同时,也涌现出了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即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实现。分析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现代性价值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人类社会的现代转型不仅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使人们的道德信仰和价值理念也出现了重大改变,引发社会生产关系的异化和人自身的物化。现代人在追逐和获得物质财富的同时,又被物质财富所物化,迷失了人生的价值方向,人类正经历着现代性价值危机,这就产生了物质主义、科学主义、虚无主义等现代病症。人类似乎摆脱了社会的约束力,享有了充分的自由,实际上,人类是面临着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等方面所带来的新危机。在这种现代性境遇下,就已经预示着高等教育出现了现代性价值危机问题。因为高等教育已经以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对学生进行无原则的知识灌输,以形而下的技术塞满头脑,忽略了人的完整的精神生活,对知识和技术的重视遮蔽了教育的主动性,沦为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因此说,高等教育的现代性价值危机是其价值取向产生 矛盾冲突的一方面原因。 2.价值主体的多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客观存在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的突出特征是具有人的主体性。“所谓价值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与人、主体的本性和特点相联系,直接表现和反映人的目的、需要、能力。价值是以主体为尺度的,是依主体不同而不同、依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的”。②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与特定主体相联系的,具有明显的主体差异性,这种主体差异与高等教育形成不同的价值关系,出现价值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主体的多元化将会与社会现实发生诸多矛盾和冲突。从形式上看,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的自主选择,但它不是纯粹主观的,因为价值主体的价值需要总是受到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价值主体只能在社会历史所提供的条件下考虑并提出自己对高等教育的价值需求。因此,高等教育价值主体的多元化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这就需要在多元化中协调和明确价值主体的共同目标,对价值取向进行整合思考。 三、整合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果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不加以自觉协调,将会导致高等教育对人的培养趋于片面化,与其终极目标有所背离。因此,针对高等教育的现代性危机和价值主体的多元化问题,迫切需要从价值主体角度出发来整合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从而解决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 1.以人为本——整合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社会中感性现实的人的实践,致力于人的全面本质和自由的实现,将“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人与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这也是人类为之奋斗的最崇高的理想。在这一崇高目标理想指导下,高等教育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人也是社会存在物,同时,人有理性、有意识,具有精神属性。因此,“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③。具体说来,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就是促使“个体”的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在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使个体社会化,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尽可能完善的人,以便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所以,高等教育更要以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己任,将人从自然状态中提升出来,将个人的全面发展同个性发展、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塑造成一个充满主体意识和智慧力量的人,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地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能够不断地传承人类社会文化和文明。 2.以人为本——整合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理念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高等教育价值主体及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导致高校的管理和教育理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但是从价值追求的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过多的立足于国家的发展目标,从而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理念。“‘教育不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了人才’,‘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④。由此可见,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高等教育理念,精确地表达了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及其理想追求。在不同的时代或阶段,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它的时代特征和目标。现阶段,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目标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深化教育改革并适应新世纪的政治、经济、科技、综合国力、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挑战,坚持以科学、人文、创新融合为一体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努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全面素质的一代新人,从而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以人为本——整合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时代精神。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弘扬先进文化、塑造科学精神、增强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使命。因此,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与要求。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以时代的精神培育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和社会。面对现代化中物质主义、科学主义、虚无主义及功利主义等价值危机,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的日益显现,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不仅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还要使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形成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美好局面。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内容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对新课程理论的认识,从新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困惑3个方面阐述我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学的1些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在我县已实施两年多,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摸索,无论是对新教材的认识,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学习评价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1些体会。 1、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据统计,7年级地理上册有各类图表135幅。通过大量的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知识学习的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度的定义、特点、规律的学习,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而旧地理教材是将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1些图。这就让1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是死记硬背各个知识点。新教材的内容组织方式完全有利于学生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2、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⑴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时差、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从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天气预报、绘制各种图表、人口资源地理调查等。学生无论是在现在的思维训练、意识培养,还是在今后的日常生活旅游观光、野外考察、工程建设、统计等方面,都可以终身受益。 ⑵体现了“新的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 教材采用先进的结构模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位1体)是对以往的注入式、自学式、启发式、人物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诸多模式的优化组合,并10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补充地理资料,对地理现象的片断描写,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实材料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思维,给教学保留足够的思维和创作空间。 ⑶体现了“构建基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理念。 新教材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等遥感图像、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组图,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气象网站查询等,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富有时代气息。 3、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3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1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方式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这种编排,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2、教法初探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要求教师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有效问题。 营造1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善于调动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教师与学生成为互动的统1体。这是教学活动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行为爱好,研究教材,研究课程资源,找准时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营造1种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学”、“乐动”、乐于探究,从而达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共振。 2、教育要“回归生活”。 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走进教室的学生并不是1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1定的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地理学科植根于生活,回归生活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 3、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素养、思想品质和社会能力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心情与成败得失,对实现预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气氛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3、困惑与问题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遇到1些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难以把握。 过去常说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这话也许有些偏激,但有1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能引起教学方法的改变。因此可以说,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力度在1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渗透,而这1点恰恰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们试着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采用了开卷、闭卷及开闭卷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些方法也能在1定程度上检验出不同学生的水平,但却不能全面地检测1个学生的水平,很难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发现每1位学生的优势。而且,开闭卷考查的重点是不同的,开卷着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而闭卷着重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题材很广,涉及范围也大,而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能查阅的资料就更有限了,所以很难操作。再加上完成开卷题所需时间较长,这又加大评价的控制难度,降低了检测的信度,不易检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2、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学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也10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是10分困难的。 首先,教室的拥挤就连学生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都很困难;其次,教室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 3、潜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内容与以往相比,淡化了具体指示。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并不说明课好上了。如果教师不认真挖掘,那就会觉得1节课的内容太少了,没多少可讲的,也没有什么可学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中很多内容的教学,若单单就教材讲教材,未免显得有些单调。学生通过自学阅读,对教材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教师只按教材列出的内容顺序,1个1个地“讲授”,那么无疑会让学生感觉乏味,从而抑制学生的学习欲望。此时教师应通过恰当的选择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音(相)带、实物标本、照片、图片等]来丰富课堂教学。 总之,在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的整合;致力于寻找1条既科学又易操作的评价方案;积极探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的课堂艺术 初中地理教学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起始和基础。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课堂艺术?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入手。 1、造乐趣、诱使爱之。 学习地理,学生常常提不起来兴趣,怎么办?造乐趣,诱使爱之。例如:介绍地球的形状时,教师可以用形象的顺口溜引入:地球地球真像球,空中滚动不停留,山水人物何不掉?谁人答出我佩服。当教师拔动地球仪时,学生兴趣大增,积极探寻。又如:教学中国地理省级行政区划1节时,教师可让学生复制中国政区图,再剪成 34个省级行政小块。上课时,让学生分/!/小组拼图,比比谁拼得又快又好,学生兴趣大增。 2、借图形,学而懂之。 教学地理,教师要充分运用插图及地图册、挂图等教具,指导学生具体理解教材内容。例如,教学初1地理“大洲和大洋”1节时,教师可以1边分析课文,1边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从图形上建立1个知识形象:亚洲像1只“猫头鹰”,非洲像1尊“石器”,北美洲像只“鸟”,南美洲像个“倒3角形”,南极洲像“刺猬”,欧洲像挺“机关枪”,大洋洲像“火炬”。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归纳能力。 3、勤操作,知其然。 学习地理知识,没有试验操作,但老师同样要指导学生动手。例如,学习“比例尺”和“密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统计、计算;学习“断层”和“折皱”时,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带学生实地参观;教学风的“级数”和“降雨量”时,学生可以自制仪器,观察测试。这样可以进1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以上几点做好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就扎实了。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对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四个步骤分析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地规划教学的过程。”地理教学设计是把“教”与“学”的原理用于策划地理教学资源和地理教学活动的系统过程,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设计思想和技术应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笔者多年来,紧扣新课标,立足新课改,运用新技术,结合主持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地理“问题+活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积极摸索和实践初中地理“四化”教学设计,力求做到“教材处理生活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环节活动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并于今年上半年应邀在江苏省2011版初中地理新课标培训班上,成功展示了一节“四化”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赢得全省专家及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渗透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倡导的教材处理生活化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取舍、整合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力求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科学处理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 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信息化——展现新技术魅力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教学中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笔者倡导的教学过程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为课程整合的实施开拓了广阔天地。在教学设计中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活动。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在地理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确定学习主题,在网络上搜集相关数据、文字、地图、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时,要精心选择地理素材,进行取舍、整合,按照学生喜爱的方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教学,展现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无穷魅力。 总之,地理教学设计中,在教材处理上,要体现学习生活中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内容上,要用问题化的方式呈现,从而体现构建开放课程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环节上,要设计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趣味性活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要求;要运用新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既体现学科特点,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生动性、实效性。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谈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愉快教育氛围的营造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如何营造愉快教育氛围地理课堂,本人从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着手;把地理知识抽象事物形象化,营造愉快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会成功,体验愉快;利用活动和提高老师自身的形象等等措施融入地理课堂,把地理课堂营造成1个和谐融洽、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地理课堂、愉快教育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1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愉快是1种积极的情绪,它能促进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的运转,可以使人们提高行动的效率,起到推动的作用。夸美纽斯也主张“课堂应当是1个快乐的地方”。 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中营造1个和谐融洽、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呢?我的体会是: 1、培养兴趣,创建愉快学习原动力。 1.适时联系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热点进行教学。 学生总是比较喜欢新鲜的事物,时事热点由于具有较新的时效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西亚这1章之前,我联系当时阿富汗反恐战争为时事热点的情况,首先提出问题:现在正激烈进行的“反恐战争”发生在哪个国家呀?学生1致喊到:阿富汗!那么阿富汗位于亚洲的哪个部分呢?学生们便纷纷开始翻查地图,于是,很自然地进入了该章节的学习。再如,在讲巴西1节时,我对巴西国家队在世界杯上的表现稍作评论,便使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借用诗歌,谜语讲解地理事物。 诗歌,谜语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比较特殊的格式、形式。他们能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到《山地垂直自然地带分布图》时,我选用了白居易的“人间4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山地气温及热量的垂直变化,这使得地理事物更加直观、鲜明。还有,在讲“地图”时,我采用谜语导入:容纳万水千山,胸怀5湖4海,藏下天下名山,浑身绚丽多彩。通过谜语,使学生形成轮廓概念,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地图特征、作用等的印象。 3、通过相关的历史故事来辅助学生记忆,理解。 地理事物和天下万物1样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正是过去的延续。在讲到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并提问;为什么非洲许多国家之间的边界会呈明显的几何图形呀?很多学生踊跃猜测。最后,我给出答案,造成这种疆界的划分主要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便于达成交易,就直接在地图上用尺子划分各殖民地的边界,从而形成了非洲许多国家直线边界的特点。大家恍然大悟。 4、积极开展第2课堂,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除定期开展第2课堂活动外,还先后组织学生参观天象馆、气象卫星观测站等科普基地,拍摄月球表面、太阳黑子等天文照片,不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提高地理兴趣。经过1年的准备,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电脑排版,自编了1份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天、地、人》地理杂志,既提高了自己应用知识的水平,又使全校同学能1齐分享他们的成果与快乐。 2、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事物形象化,营造愉快氛围。 1、巧设比喻,便于记忆。 恰当地运用1些比喻,常起到“调味品”的作用,将知识趣味化。我们可把足球强国意大利的主体轮廓图形比作1只长筒靴,而西西里岛比作1只足球;将非洲的轮廓比喻为1把火炬。再如,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时,可指着《1月、7月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因势利导:这弯弯的等温线是否更像1个安图享受的人呢?热时向冷的地方(高纬)跑(突出),冷时向热(低纬)的地方跑(突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通过图片、实物标本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正所谓:百闻不如1见。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将地理事物形象化,直观化更有助于他们理解。因此,讲到“陆地地形”时,学生如何才能区别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呢?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将各种典型地形的图片投影出来,同学们在观察归纳后便都明白了。再如讲到“矿产资源”这1节时,学生对石英、方解石、硫铁矿等矿物比较陌生,我便将相应的1系列矿物标本呈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1时兴致高涨,很感兴趣。 3、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体验愉快 1、鼓励为主,给学生更多的肯定。 学生都渴望别人的了解,也比较爱面子,很多人害怕在课堂之上答错问题。所以课堂中,我很少点名提问。1般是将较复杂的问题分拆成几个小问题,按列或排让学生依次作答,使每个人参与的次数和成功的机会大增;若遇到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不正确时,我会马上给予鼓励和启发。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克服不良的心理习惯。 2、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对成功的渴望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没有竞争就没有成功。虽然时间比较少,但我们还是见缝插针组织了3次地理竞赛。比赛时无论场上队员还是场外观众,都全神贯注不肯放过主持人所说的每个字。如果本队选手答错了,马上传来1片惋叹之声,而1旦本队选手答对问题,便即刻欣喜若狂,呐喊欢呼,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3、具体对待,树立自信。 有个别学生由于小学基础太差,对学习地理产生较大的畏难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除了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之外;课堂之上,我亦会适时问他们1些简单的问题,或他们所擅长的有关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如:在讲到“美国的工业分布”这1知识点时,我提问1个对篮球很感兴趣的学生:这是1道扩展题,请看这幅《美国工业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然后依次说出用以上主要城市命名的NBA各个球队的名称。当这个学生1口气说出10几个颇有意思的球队名称时,班中掌声雷动。 4、利用活动,引导愉快的行为 “学”的主体是学生,1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所以,我会在课堂上安排1些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主动的去学习,这也是愉快教学不可缺少的1个环节。尤其是初1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都10分旺盛的时期,如果能满足他们这1心理要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有进1步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很多适合学生参与的小活动。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我安排学生制作“小地球仪”、“中国地图”、“手抄报”等活动性作业,并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讲评。同学们都很积极的参与其中。在讲到北美的“5大湖”时,我要求每位同学画1幅5大湖形状简图,然后,要求他们默记5大湖的名称,先提问能够记住两个、3个、4个名称的同学,再提问记住5大湖名称的同学。这样,不同知识水平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没有畏难情绪,能够愉快地接受这些知识。 1 2下1页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1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应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去寻找答案。如讲“非洲的地形”时,因内容多、不易记住,我就先在黑板上画了1幅非洲轮廓图。然后按高原、山脉、盆地3个 地形区分成组,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填到黑板上,最后再填上几个小的地形区,填完后让其他同学判断正误。整个课堂都活起来了,而且还产生了小小的争议。这时我再出面解答出现了的问题,然后边画边讲了“东非大裂谷”。这样1幅完整的非洲地形图就完成了。因为是同学们自己填上去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原本枯燥的东西也因此而变得快活丰富了。 课堂上这些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及时的参与。所以,它能不断地引起和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5、加强自身素质,创造“愉快教师”形象。 要让学生“愉快”,首先教师必须“愉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1个会心的微笑、1个亲切的眼神、1句幽默的发问、1个循循善诱的举止,甚至整洁、典雅的衣着,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情趣。因此,教师要注意精心备课,博览群书,充分准备。课堂上利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美好的愉快学习气氛,达到师生间的协调默契,将学生引导进神圣的科学殿堂。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不愉快因素,教师要以宽容、大度的气质,巧妙地融而消之。另外,还要注意作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让那些后进生逐渐加入到有趣的课堂教学中来。 作为地理科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我们正处在改革探索时期,认识到我们肩负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任务。只要我们努力探索,重视地理学的愉快教学,勤于实践,1定能够扎扎实实地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提高初中地理学困生学习动力的探究 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有。有一部分学生地理基础差,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学习缺乏动力,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对地理课望而生威,影响地理课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些同学甚至学业水平测试都不能通过,因此影响了学生学业的进步。如何提高地理学困生学习动力,在初中学习中非常重要。 一、首先学困生要掌握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除此之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掌握地理学科的特点,学习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提高地理学习动力。 二、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就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三、尊重地理学困生人格,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首先要掌握他们脆弱的心理,在政策上多倾斜,生活中多帮助,感情上多交流。细心观察留意他们的闪光点,抓住其闪光点让其优点更优,给他们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小天地。经常与他们谈心沟通、问寒问暖,以解决他们心里思想上的包袱,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了却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优先,多给予帮助和肯定,即使是一点滴进步,微不足道的一点儿,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在学校或在班级里设进步奖,给予鼓励。 四、要善于培养地理学困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困生自强、自立、自信,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上,提问时可以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回答,同时在作业的布置上分层布置,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小,容易完成的,对作业布置上要有计划,有步骤,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按循序渐进规律,他们就会很快获得一种成就感,找回自信。作为教师应该肯定他们的进步,正如"好话一句寒冬暖",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有时甚至要对他们学习上开小灶多辅导,不断的耐心的帮助,使他们迎头赶上;有时通过座位安排上结对子,一帮一,让他们进步的更快;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学困生采取友好态度,善意的帮助,使他们感到班级的温暖,克服消极情绪,不良习惯,找回自信,提高学习热情,培养积极向上,踏实进取的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战胜困境而获取成功的关键, 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我顺应学生的心理,课堂上针对每一堂课的内容和特点组织对抗性、趣味性强的综合竞赛,竞争中学生一个个成为紧张、兴奋的参赛者,课堂成为赛纪律、赛学习、竞争角逐的游戏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集体的荣誉、答题的成功、满意的分数、同伴的赞赏、老师的表扬,激励着每一个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入各项竞赛,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中严要求,善引导,多表扬,多鼓励,及时评价、强化,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竞赛过程和结果的乐趣,从而对地理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认识兴趣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如教学《黄河》一课,在学生了解了黄河源流概况和上中下游特点后提问:历史上黄河成灾的祸根在哪里?祸害在什么地方?根治黄河的关键在哪里?假如你是水利工程师应该怎样综合治理?请各位"工程师"提出新的设想,拿出高见。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地理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教材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放手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接触事物、主动认识事物,可以培养他们对地理课的直接兴趣。如讲地球的经纬线一课时,让学生用陀螺、乒乓球等器材自制模型,动手画出经纬线,分析经纬线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把学生带到操场,利用竿子在日光阴影下测定出学校所在地的经线,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产生和形成。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新课导入浅说 (江苏常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孙裕良)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 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新课导入设计的依据 要把新课导入设计好,首先要明确设计的依据。“新课导入”的设计最主要的因素有三:学生、教材和教 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附图 {图}) 从所周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还要以教材为本。在新课导入设计中,当然要充分考虑这三者 之间以及它们和新课导入的关系。在示意图中:(1)表示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 他们的认识水平),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2)表示教材编排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 据;(3)表示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导入设计的重要方面;(4)和(5)表示教师在综合学生和教材的各自 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新课导入的设计;(6)和(7)表示教师所设计的新课导入既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 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又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游离于其外。 在上述的依据中,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控制者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特点-- 年龄、性别、学历、地理专业知识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学素养,兴趣爱好,运用教材和地图及语言表述的能力 等等不同,扬长避短,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新课导入。 二、新课导入的要求 怎样的新课导入是好的,是成功的呢?基本上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一)趣味性 导入新课要注意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 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 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 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如有位教师在讲“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意义”一节时,上课伊始,他说:“现在正值改革开放,经济大 潮之际,假定我们地区在新疆合资办个制糖厂,需要200名技术干部。当务之急,是需要培训人才。请你们 各抒己见,派人到什么地方去学习制糖技术。”学生发言热烈,有主张去广州、深圳的,有主张去东北吉林的 。一个值得讨论的趣味问题,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他们引入新课要解决的内容。通过比较新疆、 广州、吉林制糖原料的异同,统一认识。教师小结道:“凡是主张去广州、深圳的都欠妥当。但是他们为什么 会犯错误呢?因为他们对地区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还不了解。我们要接受教训引以为戒,就必须研究学习区域 地理的方法……”新课在学生们高涨的情绪中,自然而然地展开。 (二)针对性 新课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如有位教师在讲“大陆漂移 假说”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世界地形图,并将剪好的各大洲轮廓图准备好。上课后, 教师说:“现在全球的陆地分为七大块,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边看边思考。”说着就把剪好的南美洲的轮廓图 先放在该洲的位置上,然后将它逐渐向非洲的西海岸移动。学生们表现出惊奇的神态。“可以合在一起。”终 于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是的,但这种吻合绝不是巧合,这一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的。以后 ,他通过调查研究,积累大量的论据,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简介这个假说,是今天这堂 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又如讲“等高线和地形图”时,有位教师一上课就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等高线地图,然后 提问:“这是某地的地形图,你知道哪里是山峰,哪里是盆地?选择怎样的路线上山是最佳的?”学生表示惊 愕。教师接着取出地形模型说:“这张图上反映的地形就是这样的。”学生们争着观看模型,兴趣很高。教师 接着说:“我们不可能处处都带上地形模型。但是只要能看懂等高线地图,就能知道各地地形的情况。这节课 我们就来研究等高线地图的画法和判读。”上述的新课导入借助教具和演示,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 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了铺垫。 (三)新颖性 导入新课的材料要新颖。老生常谈的材料固然有用,如麦哲伦航海等等,但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 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引人入胜。例如讲“时区”问题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9月24日凌晨2点27分 ,奥委会主席在蒙特卡洛宣布了有幸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为什么一定要在半夜里宣布呢?这一时刻 ,北京是几点钟?怎样计算这个时间差呢?今天我们一起把它算出来。”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 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越大,效果越好。 (四)直观性 新课导入时要注意直观性。教学时教师要用直观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解,把抽象的、远离身边的事物 ,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或示意性的教具或通过音像教学表现出来。如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教师上课 后就拿出三球仪,学生们立即被吸引住了。老师简单介绍后,就开始操作,并说,这节课就要观察地球是怎样 围绕太阳转的,搞清楚地球上的五带以及它们的成因……学生们异常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活动进入高 潮。又如讲《新疆》一章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教室里响起了“库尔班大叔,你在哪?”的欢快乐 曲声,电视里播映着浩瀚的大漠,白雪皑皑的冰峰雪山的景观,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穿着漂亮的服饰,塞外的奇 特风光,这些图像把学生带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祖国边疆,使学生如置身于西域的特殊环境之中。曲终情不尽 。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提问:“歌曲是哪一个民族的?”“他们生活在哪个省级行政区?”然后点明“本课的 学习任务就是了解这片遥远而又神奇的土地。”这一切都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大大减轻了理解教学内容的难度 ,紧紧抓住了学生。 三、新课导入的方法 新课导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里根据教学实践和平日的积累,举例探讨一些 方法。 (一)故事法 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所 决定的。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传说,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 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 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如讲《保护环境》一节时,一上课,老师第一句话“今天先讲个故事”。全班鸦雀无 声。“有个地方种植水稻,大米的质量很好,就是产量不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 所增加,当地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从1955年开始,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 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长越矮,这是什么病呢? 仅1963-1977年就死了不少人。后来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学生急切想知道)。原来,在这 个地方一条河的上游建了一座炼锌厂,工厂废水中含镉。工厂的废水流进河流,用这种水浇灌稻田,大米就含 镉,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就出现了上面的悲剧。”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巨大的疑问,激发着他 们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呀!”教师板书:保护环境。故事起到了 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们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 (二)质疑法 古人云:“学则须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教师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造成悬念,促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 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时区和日界线”时,教师说:“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寻找大航海家麦哲伦丢掉 的一天(引起兴趣)。麦哲伦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后,回到西班牙,船员们惊奇地发现航海日记明明写着 这一天是1522年9月5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9月6日,这是怎么回事呢?(产生悬念)大家能不能 帮忙把这天找回来呢?”讲到这儿,同学们的兴奋中心自然被吸引到这节难点内容上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 向他们讲授有关概念和换算,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将学生思维推向高潮。 运用质疑法,也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讲“地球的运动”(导入“时区和日界线”),教师:“同学 们,我们现在看几段录像,请大家注意观察,看一看地球旋转方向有什么不同。”先放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 播”之后的天气预报(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着),再放映江苏电视台“江苏新闻”之后的天气预报(图像中在三 元牌电视机的屏幕上地球自东向西旋转着),最后放映常州电视台“常武新闻”开播时的图像(地球自西向东 旋转着)。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教师又说:“如果地球旋转是跟江苏台放映的那样,太阳还会从东方升起吗 ?”学生们大笑,兴趣大增。这一导入不仅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在对比中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了思 维能力,同时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能力。 (三)图像图表法 图像图表法是利用讲解课本上的图像图表导入新课。图像、图表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利用。 如在讲《北部内陆两区一省》/:请记住我站域名/的“辽阔的牧区”一节时,上课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1页。“这三种畜种 都是全国有名的畜种。它们为什么会全国闻名呢?请你们用红笔把三河马涂红。”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一种 出乎寻常的作法,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此时老师侃侃而谈:“三河马身材高大,体形美观,全身披 着枣红色的鬃毛。(学生议论千里马,“日行一千,夜走八百”)三河马跑得很快,一千米的距离它只用一分 二十秒的时间就能跑完,是国内名马的冠军。”学生们发出惊叹声,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注意,这样好的畜 种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板书:“辽阔的牧区”,顺利地转入了新课。 诸如此类,课本上的彩图和各种图表都可以利用。 (四)引述法 引用讲述的方法是教师或学生把有关材料(有关地理内容的诗词、散文、解说词等)在一上课时,直接引 用或讲述或朗诵,如果运用得当,效果很好。如在教学“中国的疆域”时,先朗颂一段:我们伟大的祖国“有 广大的肥田沃土,给我们以衣食之利;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 ;有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给我们以运输和灌溉之利;有辽阔的海疆,给我们以交通世界各民族的方便”(引 自《选集》),然后展开“中国地形图”,激情满怀地赞颂“这就是我们可爱的祖国”,为新课的学习 创造了气氛,酝酿了情绪。 (五)复习法 《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坍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 知识,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如讲“黄河”一节时,有位教师是这样 导入的:提问:“长江为什么是我国的第一大河?”由学生回答出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通过江口入海的年 径流量均为全国首位。以后,又问:“黄河的情况怎么样?”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 河。”教师抓住这一机会,指出“错了!(学生大吃一惊,引起注意)为什么呢?请大家把黄河的长度、流域 面积和入海径流量与我国主要河流比较一下。”……顺理成章,转入讲授新课。 (六)地图法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突出特点。传授地理知识、讲授地理事实,分析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等 ,都必须依靠地图。在新课导入时也可以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旧有的知识,为获得新的知识开启大门 。如:讲“亚洲”,上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亚欧大陆图”或“两半球图”。教师提问:“亚洲的全称是什么 ?”“亚细亚洲。”“全称的含义是什么?你知道它的由来吗?”学生寂然。老师边指图边讲道:“亚细亚洲 的名称由来已久,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古时腓尼基人生活在地中海沿岸(指图上位置),他们善于航海 ,航海定方向时就把‘太阳升起的地方’称为亚细亚洲。这个古老的名字沿用至今。现在我们知道亚洲的位置 就是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和东部(指图)。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亚洲的概况。”利用地图解释题目,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点出了本课的中心内容或所讲知识的范围。如讲中国的“北部内陆两区一省”,一上课就提问:全 国还有哪两个区一个省没有给大家介绍过?说出它们的名称来,在“中国行政图”上指明;再根据地图来分析 为什么称它们是“北部”的和“内陆的”。当这些问题解决时,也就掌握了它们位置上的共同特点,为新课的 展开打下了基础。 (七)横向联系法 横向联系,是指联系运用学生已学过的其它学科(语文、数学、历史、生物、物理等)的知识,有效地利 用心理学的知识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对新知 识的兴趣。如在讲“平原和山区”时,教师一上课提问:“你们在语文课上学过一篇文章《为学》,谁会背? ”学生们争先恐后,站起来的学生琅琅成诵:“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停!文中的‘南海’指的是什么地方?”“指佛 教名地普陀山。”“对!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还有五台山,峨嵋山,九华山。我国有许多举世闻 名的名山大川,雄奇的五岳,秀丽的黄山等等,这 些都是可贵的旅游资源,今天我们就一起遨游神州,领略祖 国山川的奇光异彩。”运用横向联系需要特别注意了解学生已经学过的与正在学习的知识,使其能及时地配合 地理教学。如数学的正负数概念与地理上的绝对高度;古道丝绸之路与现在的新亚欧大陆桥,历史上的民族英 雄郑成功与宝岛台湾等等。 (八)电教法 电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代化手段。电化教学手段包括投影、幻灯和录像等,尤其是录像有 其立体感强、声图并茂的特点。如讲“中国人口”时,开始上课,教师就放映《别挤了》(录制的中央电视台 的“广而告之”节目),学生们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众多的乘客你推我攮地挤上公共汽车的场面时 ,情不自禁地说:“人太多了。”此时教师点拨说:“大家都看到了我国人口的特点之一就是多。1990年 统计数字是11亿6千万。这么多人在全国是怎样分布的,我国在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 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很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学习的重点上来。又如天气是人们所关心的,天气 预报每天都有,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讲“天气”时,先放一录像“气象云图”,暂停定像后 ,提问“谁能大致说出云图上哪些地域是阴雨天气,哪些地域是晴天”,平时学生不十分注意的气象云图,在 课上,引起他们的积极思考。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异常高,教师很顺利地进入新课。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新课导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准备。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不限于以上所述,重要的是各种方法 的目的是一致的:想方设法让学生迅速投入,使他们快速集中注意力,提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创造愉快的 学习氛围,要他们“愿意学”、“乐学”。 (二)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对不同的班级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 需要根据所教的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的班和较活跃的班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 于一个班来讲,新课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学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中,无 疑是良好的学习情绪。 (三)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我们说好文章的结构一般是“凤头”“猪肚” “豹尾”。在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就是“头”,它为“肚”“尾”的开启,为后者服务,而不是孤立的。否则 将其割裂开来,置其它部分于不顾,那么,再精彩的新课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如果形成了“虎头、蛇 尾、草包肚皮”那就令人深感遗憾,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避免出现的现象。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 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 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的核心部分。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浅谈在初中生物与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翻开历史的长卷,古往今来,德育这个词语比比皆是,比如,在学习中、工作中。其实,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德育在教学中尤为突出,因为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阶段的学生正缺乏这种观念,就对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一、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物和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不仅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整天处于学习压力的氛围中,缺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初中生今后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例如,在进行生物课教学时,因为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先实验后教学或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浓厚的科学氛围,体会到科学的谨慎性和严谨性,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多了一些严谨,少了一些粗心。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产生高度的感慨与崇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更加的热爱。其实,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就是德育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德育渗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总结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盲目性与分散性的问题,缺乏教学中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导致当完成教学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老师应该把有关德育方面的授课内容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把德育融入课程里,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和教学中所有有关德育的知识放在一起讲。 例如,老师在讲“初中一年级地理”课时,先把本书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一下总结,让学生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中一年级地理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讲一些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要想在世界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须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的良好意识。 通过在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环境、自然、人文特征,还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进而衍生出热爱祖国、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隐藏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然后在授课时,在适当的讲课内容中渗透一些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时,其中有些科学家需要老师去介绍,譬如:施莱登和施旺是如何发现细胞学说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实验的以及做实验的次数,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了仰慕和崇拜之情,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从而更加地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3.联系实际渗透法 在现今的初中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科学的认知、思想的觉悟、个人修养、实际生活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的渗透。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主要讲完善运输业,怎样去发展农业和工业的现在发展如何以及分布情况。知道主要讲的内容后,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去让学生观察了解现在的运输状况、农业发展状况等。通过了解,学生感觉到了当前生活与发展的状况并不理想,从而让学生生成想改变自己的家乡,甚至改变国家发展进程的想法,使学生热爱国家的心情进一步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成为优秀的人才,为自己的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方法与途径初探 一、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是否关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重展示、重设疑、重建模、重人格魅力)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启发]简要地介绍拼图游戏的操作方法及竞赛规则。 [学生活动] 学生出于好奇,跃跃欲试地进入竞赛活动状态中: 第一轮:可以看课本(《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页“1.7中国政区图” ),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一、位于东北的3个省;二、位于北部边疆的1个自治区;三、位于黄河中下游的6个省、直辖市;四、位于长江中下游的7个省、直辖市;五、位于南部沿海的7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六、位于西南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七、位于西北的5个省、自治区。)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二轮:不可以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三轮:正式开始竞赛,不可以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教师点评 :请记住我站域名/ ] 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成绩居前六名者,可以获得奖品(注:“中国政区拼图”竞赛游戏,在学生完成拼图时电脑可以自动记时)。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二、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地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下列变化过程入手展开探究活动:①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就越小,表示的内容也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就越大,表示的内容也越简略。②若需要一张内容详细武夷山市地图,则需要用大比例尺;反之,则需要用小比例尺;③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回教室进行交流与讨论,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请大家按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将篮球场画在练习本上(部分学生画在黑板上); [学生]学生根据比例尺计算、画地图(教师适时地引导); [教师]请大家讨论,同一篮球场为什么有的同学画得比较大,而有的同学却画得比较小呢?从中能否得出一些规律? [学生1]比例尺越大,画的图上距离就越长,反之就越短。 [学生2]我们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尺,从而画出所需要的地图。 [学生3]……; 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制作武夷山市地图、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三、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新课标阐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他们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初中阶段,以低起点小坡度激励学生参与多元性课外实践活动,是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水资源)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 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断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 “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四、合理的教学反思源自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信息论表明,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反馈信息等随教学进程不断调谐整合,确保教学系统信息转换流畅并且流量适中。教师能够且应当从学生知识技能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中及时捕捉信息,适时进行教学反思。要准确捕捉蕴含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就要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和原则,除了知识性评价外,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要多样性、多元性、综合性,注重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要快捷捕捉某一章节或片段的教学反馈信息,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形成性评价具有反馈及时、提出问题及时、管理调控及时等优势。实施形成性评价可尝试以下方面入手:①随时提问供学生单独或集体回答,评价他们听课情况及口头表达能力。②根据教学目标预设形成性问题供学生回答,判断他们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③实践中密切注意学生操作过程,看方法步骤正确与否、反应敏捷与否、有无创新意识,评价他们动手动脑能力。实践表明,进行教学反思之前制定恰当的评价目标,设计可行的评价方案是必要的。一个好的评价方案一般涵盖以下层面:一看学生学习态度好坏、积极性高低;二看学生上课时能否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回答问题正确性如何,地理学习能力如何;三看学生能否按时完成作业,实践或实验活动动手能力、速度如何,过程和方法是否合理,有无创新能力;四看学生能否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STS关系等。 总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因其涉及思想观念和方法论的方方面面,故而应当将其放在以学论教,以思促教大氛围中加以实践和探索。实践表明,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等诸多信息的获得,无不源自教师理智而有见地的教学反思活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改任务重、难度大,尤其应当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和思想能力不断得到开发和提高,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而报刊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在教学中适度适时运用报刊新闻,可以提高课堂效益,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报刊新闻配合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适时引入报刊新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众所周知“要我学”与“我要学”两种效果迥异。故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当前地理教改的关键所在。适时运用报刊新闻可让学生自觉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进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农业的发展》这一课前,我首先读了一则报刊短文:“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布朗预言:到达2030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同时粮食的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开始多数学生反应强烈,说这是杞人忧天,而当我详叙布朗的论据后,许多学生陷入迷茫之中。此时我加以引导,布朗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通过学习《农业的发展》这一节,我们就能找到驳倒他论点的论据。这样自然引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试,急于到课本中寻找答案,从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让学生自学,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国农业开发的潜力巨大,粮食前景乐观,中国人完全的能力养活自己。 2、拓宽知识面,增加趣味性。 地理趣闻是报刊乐于刊载的题材,恰当地结合到教学中,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到撒哈拉沙漠的气候是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时,补充介绍:撒哈拉阿加尔山区有在已过去的20世纪的8年里未下过雨的记录,其干旱程度可想而知!这里的气温日温差特别大,一日之内温差可达40-50℃,当地人常用“白昼烈日如烧,夜晚寒风似刀”来形容当地的气候特点,在起伏山区,当太阳下山以后常可听到劈劈啪啪的响声,初到这里的人还误以为是鞭炮声,其实这是由于热胀冷缩使石头爆裂而发出的声音。地理趣闻的引入使学生乐于上地理课,他们盼望教师给他们带来奇闻异事,浓厚的兴趣会变成巨大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 二、适时引入报刊新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供准确数据,理解课堂知识。 有些地理知识比较抽象笼统,报刊杂志能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 例如:讲到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时,适时引入发表在《中国经济时报》中的一段短文:“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的一项预测表明,在目前使用速度下,全球的石油最多还能用39年,天燃气为60年,煤为221年。”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煤、石油、天燃气等矿产资源是用一点少一点的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些报刊新闻牵涉到一定的地理学专业知识,可以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世界的重大自然、社会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这也是培养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的需要。 例一:联系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提出问题:长江中下游是指 以下的长江流域地区,造成灾害天气的原因是由于副高气压位置长期 ,使北上的暖湿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而形成的 ,长期偏 ,并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之故(答案:宜宾;偏南;锋面雨;南;稳定停留)。 例二:联系澳门回归问题(读下图) (1)经济特区:① ,② ;(2)A是 包括 半岛和附近的凼仔岛、路环岛三部分。已被葡萄牙侵占了400多年,我国政府将于 对A地恢复行使主权。(3)制造业、 、建筑业是A地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4)B是 ,是我国第一个 行政区。(答案:深圳;珠海;澳门;澳门半岛;1999.12.20;旅游业;香港;特别) 例3:联系1999年5月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提出问题:南斯拉夫联盟位于 半岛。轰炸时间-北京时间为1999年5月8日6时,位于东一区的贝尔格莱德当地时间则为 (答案:巴尔干;1999年5月7日23时)。 三、为寓德于教提供生动具体的事例。 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中的许多介绍我国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及祖国建设成就的资料,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学生感觉可信,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例如:在讲到长江水能的开发,正在建设之中的三峡工程时,补充介绍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水电站,其年均发电量为85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原煤,具有发电、环境净化、治水防洪、供水灌溉、开发航运效益等等。三峡工程确实是“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宏伟壮举。 一些反面事例也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感起到很好的震憾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如讲到我国水资源问题时,介绍作为“中华民族摇篮”-黄河的下游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断流的河段也不断向 上延伸,1997年断流时间达到126天,断流河段700公里。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上游地区对黄河水的过度引取和利用的结果。对这种情况学生感到十分震惊,纷纷表示在发展工农业生产时需要保护水资源,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节约用水。 总之,报刊新闻对地理素质教育的帮助在多方面,但也需适时适度。否则会主次颠倒,有暄宾夺主之感。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资料并与地理知识有机联系,才能使引入的报刊新闻恰到好处。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将地理教学模式全新提升,帮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独特区域性这两个特点又决定了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大量地图、图表、资料背景、对比分析、纵横联系等等方面知识的交叉,多媒体技术则为地理课堂提供了极佳的交流通道,它改变了地理教学中传统模式,使地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增添了课堂教学魅力,作为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好多媒体的优势。 【关键词】:地理学科特点; 多媒体技术优势 【正文】: 地理学科知识跨度大,空间性、综合性强,每章节都有不同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必须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方法去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思维和运用能力。而在当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将地理教学全新提升,帮助学生得到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地理学科应用的优势。 一、 地理课的学科特点 (一)地理学科具有整体性 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中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地理景观的变化,而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也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二)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 地理研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学习地理极重要的方面。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网位置、海陆位置等等信息;其次弄清地区内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气温、降水、植被等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经济资源、工业部门、主要农林牧产品、交通运输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配置原因。 (三)地理学科具有动态性 现存的地理事物是由过去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组成的。学习地理就要求我们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把地理事物同它所处的时空位置及其它事物联系起来思考。这也是地理学科独特的地理思维培养的方向。 二、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特点。 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图文声像并茂,并能够突出要点,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二)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特点。 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参与机会,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三)多媒体技术具有可重复性。 这种可重复性特点,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真实情景展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四)多媒体技术还具有针对性。 多媒体技术让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 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优势 (一)创设学习情境的优势,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能在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使缄默的知识变成清晰表述的知识”。关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我们常常会告诉学生: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之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7大洲。生硬的课本理论远离了学生的客观体验,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方式,运用多媒体动画呈现这个漂移的过程。板块是如何漂移的,是如何逐渐形成现有规模的,就会变得清晰,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而且这个过程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 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难以直接体验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地理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存在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说:极地地区的自然景观。我们在学习地理的时候都知道南极地的别名“白色沙漠”“风库”,在北极有庞然的北极熊,在南极有绅士的企鹅,但是这些我们普通人是看不到的,平时的课堂只能通过语言和图片理解。但是多媒体技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看到难以直接观察、接触到的各种地理生物环境。师生在地理课堂中共同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三)帮助学生获取课外知识,弥补知识结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多媒体技术就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如结合区域地理的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展视云南独特的建筑、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等景象。它的民族风情之美,使学生在欣赏少数民族文化与热带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底蕴的不断传承。有些知识是在课堂之外得到的,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发现价值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协作工具,结合课内的知识的同时,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找更多地理奥秘。 (四)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的地图具有形象、空间感、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白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的讲授,要求学生找出波斯湾石油外运的三条主要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地区。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良好的地理识图能力,空间感的培养。如果只是单纯的告诉他们海峡、运河的名字,一点实用性都没有。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好,但是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展现外运航线(中东地区与美国、日本、欧洲 石油运输的轨迹),知识点变得更直观,更真实,学生也易于理解。 钱学森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地理系统”,而且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背景资料,它不仅能反映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方法,它还能要求考虑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并从中进行探索,以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教学,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使地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具有课堂教学魅力。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新授课 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落实市教研室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根据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以及市教研室提出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共享——学会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市地理教研室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一套符合课堂教学素质化要求的教学策略。该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结构及具体操作要求如下: 【课堂结构】 一、明确目标 依据课标、教材紧扣三维目标,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学习目标,此目标不仅注重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学习目标呈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不拘泥于形式;学习目标是学生应达到的学习要求,应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目标应注重于双基的落实与巩固,体现地理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自主学习 1、问题的设计与呈现 教师通过认真备课,依据学习目标和教材编制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纲要,便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编制自主学习纲要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题目可以是知识结构、问题、填空、图表等形式。呈现方式可依据当地教学条件,多种方式呈现,例如,学案、多媒体、黒板、小黑板等。 2、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学习提纲,学习有关教材和有关资料,自主完成本部分内容。 三、展示交流 学生在依据学习提纲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与讨论。交流的形式包括组内各成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活动方式主要有互查、讨论、组内提问 展示类型主要包括学习成果展示、疑难问题展示、错题展示。成果展示即导学提纲中的学习成果,方法、思路等的展示;疑难问题的展示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模棱两可、一知半解或非常棘手的问题的展示;错题展示即学习过程中做错的题目,及错题的原因和思路的展示。 展示形式主要体现在组内宣读,生生对话;组间讨论,班内板演,投影;师生讨论、辩论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方式。展示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把握好时间和注重提高效率。同时注意对展示内容和对象的层次性和基础性。 四、自主构建 这是回扣目标,归纳总结的重要一环。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简练的语言建构本节内容的知识网络和体系。这一习惯和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备课和操作中需要教师灵活驾驭。 五、智能测评 1、精选习题 教师要全面把握学习内容,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重点,覆盖知识点,注重技能的培养,紧扣学习目标,尽可能地运用各种资料,精心编制科学、新颖的训练题。 2、测试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限时完成,书写规范;评价重在学生的互评,教师的点评及归纳式讲评;评价时注意学生展示能力的提升和讨论的深度与广度的提高,并利用好评价结果。 六、迁移拓展 针对本节内容,运用现实资料,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编制具有开发性、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集思广义,以达到知识迁移和开拓学生视野的目的。该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切忌课课必须有,牵强附会和难倒学生。 【几点说明】 1、本策略的理论依据 该策略符合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想,体现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的观点。 2、策略特点 该策略符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3、注意事项 (1)不要把该策略看成是僵死的框框,它只是一节课大体的设计程序思路。并非每节课都必须按以上六个环节机械进行。防止程序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时间顺序,或选择其中的某些或全部环节。每环节所用时间长短,可视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应突出“展示交流”环节。 (2)要充分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机会,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明确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活动所占时间,一般应不低于2/3。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和智慧进行积极的挖掘和发挥,并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最大限度地发展的教学模式。 在地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开展以“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攻方向。 下面笔者对初中地理素质教育谈几点设想和体会。 一. 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地理知识,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1.讲究课堂的导语艺术。地理课堂的导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开宗明义,直接引入;(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3)巧布疑阵,激发兴趣;(4)巧用诗歌,创造意境;(5)运用谚语等多种形式。这些导入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 2.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好的学习方法如同一把开琐的钥匙,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都至关重要。地理课的学法指导,一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三是教给学生总结归纳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这里要遵循的原则是:(1)要循序渐进;(2)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3)遵循认知规律的原则。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3巧设疑问,借疑生趣。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设疑恰当,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讲授七年级的“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就把手电筒和地球仪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对着灯光,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地球上会发生什麽现象 ?假使地球不转动,灯光照在地球仪表面上,会发生什麽现象?假如地球自东向西旋转,周期为24小时,又发生什麽现象?带着这些神密而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地球的运动”有关知识,使学生兴趣盎然。 4.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兴趣。课外活动,最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最适合他们的口味,特别有激发他们的兴趣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外观察、气象观测、小论文写作、播放地理录象、地理图片展览、地理知识竞赛等地理课外活动,是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自主学习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要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地理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指导学生预习,通过练习达标。九义初中地理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地理知识学习,都可以采用练习的形式去让学生预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练习题 的答案,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改变过去一味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达标。在地理教学中,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讨论,归纳总结而获取地理知识并形成能力。这种方式可按下面几个布骤进行:(1)预习课文,讨论学习目标;(2)交流讨论达标;(3)归纳总结;(4)进行测平补救。通过上面几个布骤,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师主导,抓好能力训练 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培养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抓好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1.通过读图训练培养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地图的种类很多,知识容量大,学生通过读图,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要注意读图技能的分层次培养,即:(1)看图例,识记地理事物的符号;(2)在图上观察、明辩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3)快速指图,强化记忆;(4)从看图寻求规律。其二是通过读图,使地理知识空间化、系统化,把读图与学习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地理知识体系。其三是通过读图,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联系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并注意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2.加强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知识与智力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个体潜在的能力和智慧进行积极地挖掘和发挥。因而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学好地理基础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2)通过地理观察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3)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最佳的记忆方法,加强记忆力的培养;(4)加强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是摆脱陈旧的思路,采用非习惯的方法,并产生新思维产品的思维。集中思维训练,以及读图填图,以及图文转化训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面向创新的问题,当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引导学生反过来 思考,往往会获得新方法、新思路。又如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应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活动,探求创造性的解决某些问题。 4.也可以通过地理课外过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前面提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想象力,还可以扩大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国策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这就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德育目标。 在讲授中国地理时,要指导学生认识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及有利的自然条件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树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献身精神。在讲授世界地理时,指导学生认识和熟悉人类生存的环境,认识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在世界地理教学中渗透热爱世界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增进世界人民友好往来的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教育学生保护森林资源,认识森林的生态作用及意义。教育学生珍惜矿产资源,懂得怎样合理利用等。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还要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例如讲授世界地理“巴西”一节时,将巴西的国情与我国的国情对照、类比,同时又将巴西开发内地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相联系,有机的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 综上所述,是笔者对初中地理素质教育问题的认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但要真正搞好初中地理的素质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科学论文:以科学发展观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调研思考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确定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原则,这是消防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客观规律的反映。对于企业单位而言,政府、部门、单位、员工四者都是其消防工作的重要主体,任何一方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在当前消防工作新形势下,积极建立和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员工积极参与”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切实提高企业本质消防安全水平,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试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供大家参考。 一、政府统一领导是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重要基础 消防安全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消防工作包括企业消防工作的领导,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消防工作是一项地方性很强的政府行政工作,许多具体工作必须以地方政府负责为主。在宏观规划方面,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的消防规划纳入城乡规划,负责组织实施;在火灾预防方面,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地区实际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并在重大节假日期间以及火灾多发季节,组织各类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火措施,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在消防组织建设方面,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加强消防技术人才培养,增强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的能力;在执法监督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公安机关报请的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责令停产停业意见,依法决定并组织有关部门实施。毫无疑问,有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甚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部门依法监管是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有力保障 政府有关部门对消防工作齐抓共管,这是消防工作的社会化属性决定的。各级公安、安监、建设、工商、质监、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对企业履行相应的消防安全监管职责。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加强对企业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并督促、指导、协助各类企业做好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建设部门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未经依法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给予施工许可;质监、工商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对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系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可以说,在政府有关部门依法监管到位的情况下,企业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得到了有效的督促落实。 三、单位全面负责是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关键环节 企业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消防管理的基本单元。企业对消防安全和致灾因素的管理能力,反映了社会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消防安全形势。消防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社会的监督和帮助不可缺少,但最关键的还是 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新修订的《消防法》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单位在保障消防安全方面的消防安全职责,明确了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在日常工作中,各企业单位要全面负责,认真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要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好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结合本单位火灾危险性特点,制定有效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消防宣传教育;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切实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等符合消防技术标准;严格落实各级、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认真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工作,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总而言之,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工作要常抓不懈,与时俱进。在消防安全意识上要警钟长鸣,在制度保证上要严密有效、在技防建设上要科学合理,在隐患排查上要全面细致,在事故处理上要认真彻底,这样才能真正将企业消防安全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四、员工积极参与是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不竭动力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企业消防工作重要的参与者和监督者,也是企业消防工作的基础。没有广大员工的参与,企业消防工作就不会发展进步,企业整体抗御火灾的能力就不会与时俱进。企业是集体劳动场所,企业的消防安全是人的作为和不作为的结果。作为企业层面来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内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文化氛围,凡事都要以员工的生命为本,企业领导及每个员工都应该尊重、保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各类企业要扎实开展好新工人入厂后的三级教育,重视和强制性执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并注重做好作为安全教育系统性工程重要环节的日常安全教育和督促工作。特别是对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作业的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督促其严格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对企业员工自身而言,要努力增强消防安全自律意识,自觉提高消防安全素质和技能,积极养成关心企业安全生产,事事注意安全生产,齐心协力确保企业消防安全的氛围,真正做到在企业安全生产中“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任何企业员工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责任,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只有全体员工自警、自律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增强了,企业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才会有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消防安全也就有了长期、可靠的保证。 现阶段对各企业而言,建立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员工积极参与”四位一体的消防工作机制,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建设,是我国长期以来做好消防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从无数火灾事故中得出的教训。消防安全渗透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企业单位以及每名员工在企业消防安全方面各尽其责,建立和推行“四位一体”的消防安全责任制,持之以恒,行之有效,一定能够增强企业广大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并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抗御火灾的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论文:以科学发展观加强统计部门工作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全球化,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经济、社会、环境、科技、人口、管理各个领域,统计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统计工作在与时俱进,但摆在我们统计工作面前仍然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当前统计工作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在穷于拓展统计领域、完成各种统计报表、承担各种普查、应付各种需求的时候,却没有时间好好地问问我们自己“统计工作应该如何发展?”。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深刻认识到统计工作的宗旨,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在现阶段就是为科学发展服务。即:努力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好务,努力为广大群众了解县情、改善生活、参政议政服好务,努力为各类经济体从事经济活动服好务。 一、紧盯用户需求,强化服务意识 统计部门关键问题是,如何为科学发展提供统计优质服务。基本思路是,统计人员要致力解放思想,提高统计能力;统计部门要服务科学发展,提高服务水平。”狠抓优质服务,有为才有位。 一是当好各级领导的“参谋”。多年来,县级统计部门主要用来完成国家统计调查任务,包括普查、年报、定期报表、专项和抽样调查等,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不足。当今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决策,要求统计部门紧密围绕决策所关注的新情况和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准确地做好统计信息报送和分析调研工作,做到有情必报,提早预报,当好参谋。对此,我们统计局提出了统计服务要实现“三个转变”的思想,即:由配角向主角的转变,由“数据库”向“参谋部”的转变,由后台向前台的转变。统计局每年都撰写了大量的调研分析报告,赢得了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同时,县委县政府为掌握各项中心任务的完成进度,也十分重视统计的跟踪监测和考核。近些年开展的县域经济考核、乡镇经济效益目标考核、支柱产业考核等,既促进了各项经济工作任务的落实,也显著地扩大了统计工作的影响。 二是当好社会公众的“益友”。过去,统计信息的采集和基本上没有考虑社会公众的需求。现阶段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广大群众了解国情、县情,改善生活,参政议政都需要获取大量的经济社会科技统计信息,我们已建起了对外的统计信息网站,今年加大统计“双基”建设力度,力争与乡镇统计站联网,与媒体合作加大统计新闻,很好地宣传郧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三是当好企业决策的“帮手”。目前,统计部门只要求企业填报统计数据,而基本上没有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生产经营开展服务。基层同志形容企业统计是“吃企业的饭,干国家的事”,企业对这种统计的关心程度不高。统计部门做好的“三项服务”之一,就是努力为各类经济体从事经济活动服好务。今后我们统计部门要“注重对行业、产业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参考信息。”要让各方统计对象也成为服务对象,让他们离不开统计,乐于配合统计。 二、改革工作流程,确保服务质量 科学决策需要高质量的统计服务,而统计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整个统计工作流程,包括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分析等几大环节的质量控制。如何确保服务质量? 一是改革统计制度方法,适应科学发展需要。相对较薄弱的基层统计力量,特别是反映科学发展的新需求而言,现行统计制度方法仍有笨重繁杂之处,意义不大的似乎不少,迫切需要的又嫌不够,改革是势在必行。要以国民经济核算需要为核心,兼顾各方用户新的需求来做好统计报表制度的加减法。如:农村农业报表中太细的产品分类可以删去,各类普查中的指标也不要贪多求全,调查项目少些更便于搞准。统计部门研究改进指标体系,增加反映民生改善、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指标。 二是积极搞好民意调查,畅通党政领导联系群众的桥梁。特别是电话访问调查,具有轻便、快捷、客观等优点。而且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和考核指导工作都有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和掌握民意的问题,近年开展的社会治安调查、组工干部形象调查、解放思想大讨论中“问计于基层”的调查等,都很受各级党政领导重视和社会各界欢迎。 三、狠抓“双基”建设,夯实服务基础 乡镇、企业基层单位是原始统计数据和信息采集的承担者,他们承担着绝大部分的统计调查,掌握着统计数据的源头,直接决定原始数据的质量,并影响统计部门数据整理、加工、分析与的工作质量,是整个统计系统的基础。因此,基层基础建设必须常抓不懈。 一是统筹任务,结成网络。现在乡镇每隔两三年、甚至一、两年就要承接某项大型普查任务,每年还有大量的年报、定报和一些抽样调查,都需要动员大量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担任普查员和统计员。可将他们逐步登记建“库”,今后各项统计任务、培训和工作补贴都尽量统筹安排到“库”中人员上,有任务时集中培训、调用,无任务时也经常联系,形成相对固定的基层统计人员后备军网络。 二是服务带动,发挥作用。基层统计也只有在既完成上级调查任务,又能满足当地信息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因此,统计部门要努力将服务下移或下送,让基层统计机构 和人员更有作为。如:通过帮助乡镇建立统计网站,当地统计信息,宣传地方经济;向基层发送宏观统计信息和横向对比资料,满足当地分析掌握宏观趋势的需要;通过对基层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统计考核,促进基层单位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通过组织受基层欢迎的专题统计活动,特别是为基层的统计服务,扩大统计在基层的作用与影响等等。 三是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如:利用一年一度的年报、定报工作会议,抓好以会代训;利用统计网站,开辟专门的统计业务知识学习栏目,方便各地基层同志随时查询;利用各类普查培训、专项调查培训,广泛普及统计知识;特别是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大规模地组织基层统计人员参加统计从业人员资格、技术职称学习考试,进党校、进大学集中培训等等。 四是加大扶持,改善条件。今年,我们加大扶持力度,根据“双基”建设,达标的乡镇将给一个乡镇统计站配备了一台微机来促进乡镇统计工作。将统计信息网络延伸到乡镇。 四、创新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在现阶段,我们面临着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而人员又不可能相应迅速增加的矛盾。解决问题的一条根本出路,就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全省统筹谋划、协同共建、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用三、五年时间,建成和拓展“三个平台,一个网络”。 “三个平台”,一是完善统计信息平台。进一步建成有强大数据库支撑的统计信息网站群,增大信息容量,增强信息查询效率,增进信息交互方式。当然,还可以向特定服务对象联网,与电视、报刊等媒体协同合作,把统计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扩散到全社会,让各界都能享受到便捷的统计服务。二是建成数据管理平台。核心是我们统计内部共享使用的各类数据库及其备份系统,也就是无纸化的统计资料档案室,保存和管理来自基层的调查数据和各级统计部门加工整理的汇总资料,包括普查和各类年报、定报资料。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采集并积累了巨量的统计数据,只有尽快建成数据管理库,才能及时地保存、方便地查询调用。三是建成报表采集平台。也就是面向基层调查对象的报表采集和处理上报系统。逐步建成了联网直报系统,通过互联网直接拉通了基层企业、单位与统计部门的报表报送渠道,提高了数据上报的时效性,也减少了一些中间环节的延误和人为干扰。 “一个网络”,就是“郧西统计信息网“,今后主要是要延伸到乡镇。 五、优化统计环境,形成服务合力 统计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要营造一个好的统计环境,除了依靠优质服务来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外,还有几方面的工作是需要进一步做好的: 一是加强宣传。针对目前对统计工作了解还不深的情况,我们要加大宣传,增进他们对统计工作的理解。 二是争取政策。积极争取地方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进一步扩大统计工作的影响力。 三是依法维权。就是要善于依法树立、维护和运用统计的权利和权威,以此来提高统计的地位。具体怎么做?除加大统计立法、普法、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拒报、瞒报、虚报等违法行为外,还要从进一步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入手,重点依法维护好统计权威。 四是加强部门合作。统计部门是各级政府主管统计工作和国民经济核算的直属部门,为确保统计标准一致、统计制度完整、数据权威可靠、统计信息共享,必须当好社会统计工作的管理协调者,这是责任,也是权利。必须肯定的是,统计部门不可能包揽一切统计事务,必须善于争取和依靠各业务主管部门的力量来完成各项统计任务,该分的分,该共享的共享,形成合力。 科学论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市,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要立足科学发展,坚持以工业经济为主导,以城市经济为重心,以县域经济为基础,以科学投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好中求快,又好又快,不断壮大经济综合实力。这个发展思路,把中央的精神和潍坊的实际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是在正确总结过去经验,准确分析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非常科学,非常简洁有力,为今后五年我市经济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按照这个发展思路,采取强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奋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好”与“快”的关系。要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这个原则,切实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协调、快速、持续发展。 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突出重点。要从潍坊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抓住影响全局的重点领域,聚精会神,奋力进取,开创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要科学发展工业经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工业强市,是潍坊科学发展的重点战略。潍坊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这个战略非常正确,近几年来,正是有了工业的科学发展,我市的经济实力才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我市科学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路更加清晰,即: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赶超战略,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实施优势产业、大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带动战略,全面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加快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空间;积极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围绕科学发展工业经济的这几个战略要点,抢抓机遇,努力拼搏,掀起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轮热潮。 二是要科学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中心城市的带动,这是不可背离的大趋势。我市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城市经济是不容置疑的选择。在科学发展城市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产业先导战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产业规模、层次和竞争力;要加大规划建设力度,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实施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的发展战略。要经过我们的努力,全面提升各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品质和产出能力,增强城市体系的竞争力,显著提高潍坊在半岛城市群中的地位。 三是要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域经济在我市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全市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都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上下要共同努力,取得县域经济发展的大突破,确保全市经济建设又好又快扬帆奋进。 科学论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市新农村建设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三农”问题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作为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迫切需要。 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而提出的关于中国发展的系统理论,是党在经济发展重要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同、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同时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为了更好的实践发展观,中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这“五个统筹”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具体目标,展示了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国家和人民需要努力做好的近期目标。科学发观展观一经提出,就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全国各地均掀起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从某种意义上看,科学发展观代表了广人民群众的心声,勾画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基本框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与时俱进的体现,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魅力的真实再现,同时也是时展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党在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初,中央“一号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二十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联。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手段等方面指导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为了缓和当前城乡差距过大的矛盾,而更重要的是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考虑,加以统筹协调,为城乡和谐、工农和谐提供保证。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我市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均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城市建设更是突飞猛进、一跃千里,然而相比之下农村则大大的落后,城乡差距日益突显,“三农”问题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农业怎么发展,农村怎么建设,农民怎么致富,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农村占据国家的大部分比例,农民是国家的主要人口,因此,农村问题解决不好,势必会动摇这个国家的发展基础,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牵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我市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肇庆市委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结合当地的实际,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初步显现:一是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园区经济发展。形成了金渡、金盛、金陶三大工业园和白金龙工业带、西区工业带以及镇级工业群体的“三园两带多群体”的发展格局。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市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业创品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孖宝”牌花生油获得省名牌产品和全国放心油称号,罗非鱼、罗氏虾、高岗围沙糖桔、金利剑花等农产品获得了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加强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重点抓好一批 水利防洪设施建设,使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战胜了连续几次强台风的袭击,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增强农业抗御风险能力。加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抓好严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构建了严密的疫病防控体系,我市连续几年没有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同时,全市农村道路、电网、通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四是生态文明村创建成效显著。深入推进以“五改五有”为基本要求的生态文明村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创建251条生态文明村、11条广东省卫生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五是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推进。村务、财务公开进一步规范,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成效显著,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社会大局稳定。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减轻农民负担取得明显实效。 但在肯定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个别地方和个别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存在偏差。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搞几条新村,只要建一批新屋,搞出一些新村,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就基本达标了;一些地方干部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没有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简单以为只需一年二年或三五年可以完成。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__市是个农业市,农业人口多,山区面积大,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还比较大,二三产业发展比较慢。农村集体经济还相对比较薄弱,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委会还有相当比例。山区的一些农民还比较穷,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优质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慢,科技推广、市场流通、社会化服务等亟待加强。个别的镇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民增收没有一个长效的保障机制。三是农村的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农民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依然比较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亟待加强。山区农村的脏乱现象还比较突出,村容村貌尤其是旧村的整治比较困难。四是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上不平衡。低朗地方与山区存在差距,城郊地区与偏远地区也存在差距;一些镇工作主动,通过办示范点,落实工作责任制等形式,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个别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不够,进展缓慢,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行动。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作为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一,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市农业资源丰富,但由于农村人口多,农村人均耕地、水面、可开发山地等资源仍然有限。我们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我市而言,首先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农业规划管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构建优势特色区域农业产业带。其次要以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为导向,努力建设农业“六个一工程”,打造农业品牌。通过加强规划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支持,扶持发展农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培育发展和巩固扩大一批专业村、专业镇,打造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再次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做大做强粮食加工、水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等产业;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建立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抓紧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招商引资载体,大力开展对台、对珠三角的农业招商,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培育、引进一批竞争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群体,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辐射带动农民融入产业化经营;落实省、市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要大力抓好农业科技进步。继续推动创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镇。实施优质种子种苗工程,加大良种良法引进与推广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推进农业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和“移动信息村村通工程”;大力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省级、市级、镇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水稻生产和主要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控。 第二,改善基础设施。要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发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用,示范推动农田标准化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基本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江河防洪、人畜饮水及山洪灾害防御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巩固创建林业生态市的成果,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加快改水、改路、改厕、改灶、改造住房步伐,深入开展省、市卫生村创建活动,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卫生水平。注重村庄建设管理,突出建立完善村庄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及公共设施维护管理的村规民约。抓紧村庄整治规划工作,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规划编制与建设,示范推动其他村庄的规划建设。 第三,完善治理机制。一是要加强财务管理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村账等制度,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争取在今年4月底前 基本完成(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使全市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二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建设。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建立村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并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努力建设和谐平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构建和谐文化。为着培养新型农民,要全力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要加强道德素质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农民,帮助农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创新意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移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社会风貌。要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民的科技素质。在夯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上,以市技工学校为主阵地之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农民免费进行养殖技术、种植技术、计算机技术、农机操作技术的培训和转岗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外出务工和经商创业能力,促进农民非农收入增长。三是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全面落实加强农民工工作的政策意见,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民工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要大力繁荣农村文化,通过加强镇、村文化站、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要稳定和充实农村文化工作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第五,注重社会建设,要以实施“五大民生工程”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农村“一保五难”等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为此,我市各级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农村“一保五难”工程,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要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二要推进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三要大力推进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建设;四要加快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建设;五要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六要加快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先解决农村饮用水含氟、砷超标的问题;七要全面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扶贫助学制度,继续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八要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病统筹、门诊补偿和困难群众大病救助等制度,提高保障水平,扩大覆盖面。抓好薄弱卫生院改造,落实“每村一个卫生站、一名医生”建设计划,强化村卫生站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另外,还要加快农村全面实现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步伐。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长期的任务,必须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坚定性、坚韧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既要充满热情,又要保持理性;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重点,稳步推进,使之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科学论文:机关房管所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际、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实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新飞跃。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是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过程的根本指导原则。所以我们一定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来推动我们的各项工作开展。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们只有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市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更应该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变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机关国有资产向集中统一管理的方向迈进。 一、目前机关国有资产分散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基本上是谁建设谁使用、谁使用谁管理的分散管理模式。从20__年我们对市级机关在用的办公用房普查情况来看,在用办公用房的总建筑面积109.2万平方米,由我们机关事务管理局集中管理的办公用房只有7.2万平方米,只占总在用办公面积的6.6%,其他大部分自行管理或委托物业公司管理的分散管理模式,这种管理体制和模式,使管理体系不健全,资产形成机制不完善,资产配置不合理,产权管理不规范,法规制度不健全,成为资产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分散管理从而造成了以下问题: 一是管理成本高。各个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后勤保障一家一户“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楼堂馆所你有、我有、全都有,资产得不到充分利用。 二是资产配置严重失衡。由于分散管理,缺乏合理统一的配置标准和相应的调控机制,政府难于对办公用房实行跨部门、跨行业调余补缺,致使各部门之间配置的办公用房数量、质量严重失衡,人均建筑面积高低相差太多,据20__年统计,高的部门人均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低的人均建筑面积不足10平方米,往往是权重部门办公用房多,条件好,设施配备齐全,在机关三大院外面部门有的处长办公室比我们的市领导的办公室面积还要大;权轻部门办公用房少,条件差,办公设施也只能一般般。 三是资产处置随意。由于分散管理,政府不能充分代表国家行使资产所有者的权利,各占有单位实际上行使着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不少单位随意将富余的房产进行出租或出让搞创收,用于单位的福利,我们平时说的就是单位的自留地,实际上也是滋生腐败的土壤,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往往造成公务员待遇差距很大,这种“苦乐不均、分配不公”现象,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四是权属管理不规范。由于历史和管理体制原因,在权属管理上普遍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一是产权不清,主要是主管单位与下属事业单位之间,往往是主管部门报建,财政拨款,下属单位做产权,当下属单位改制时,容易造成政府资产流失;二是对产权产籍档案疏于管理,资料丢失严重,造成无法办证,很大一部分无 法做产权,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隐患。 二、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存在问题的设想 针对上述的种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体制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家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所以,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机关国有资产向集中统一管理方向发展。 一要建立切合实际的管理体制。由于多年来分散管理体制带来诸多问题和种种弊端,已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建设管理、权属管理、调配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的新型管理体制。 二是推进权属集中统一管理。把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产权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明确职能定位,落实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明确其主要职责。使职能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能够灵活运用直接管理、委托管理、授权管理等方式,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和效益。 三是规范资产处置行为,促进资产合理流动。严格执行资产处置制度,规范处置程序,明确处置标准,健全审批手续,防止和杜绝随意处置资产。建立部门之间资产调剂机制,对闲置资产和超标准超编制配置的资产,进行调剂或拍卖,促进部门之间资产的合理流动。加强处置收益管理,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实行专户管理。 四是加强存量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强化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把资产管理的具体工作和责任落实到资产管理者和使用者,不断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严格控制利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是健全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现在国家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我们宁波还没有自己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以及相关各项配套具体措施,所以有必要加以健全,好指导今后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才能够解决对国有资产占有和配置苦乐不均的状况,合理调剂资产,提高对资产的使用效率,从而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只有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做到节能减排、减少资源浪费、才能铲除隐酿腐败的土壤。兄弟省市单位对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现在随着我市东部新城的加快建设,在不久的将来,行政中心将要东迁,这给我们对机关的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带来的契机,加上去年财政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国有资产进行了统计核对以及下一步我市将实行福利待遇统一发放,进一步给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带来利好消息,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机遇,一方面把现有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好,把基础工作做好,做得更扎实,以备今后不需之需,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我们面临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专业化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加强资产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大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 当然要实行机关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是改革,是要涉及到个别部门的切身利益,阻力肯定很大,我们要作好思想准备,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通过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机关国有资产就一定能够实现集中统一管理。 科学论文: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五里不同村,十里不同俗” 老生常谈抓落实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不少单位和党员干部都表了态,喊了口号,但要真正保证学习效果,只听声音是不行的,关键还要在行动上抓好落实。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科学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她描绘了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发展遵循的科学方法。蓝图绘就,道路指明,落实就是根本的任务。抓落实抓得越到位,认识问题就越深刻,解决问题就越彻底,推动工作就越见成效。 抓落实首先要找准症结。“五里不同村,十里不同俗”,抓落实应当紧密联系实际找准落脚点。单位有单位的不同特点,各级有各级的责职,各人有各人责任,照搬照套是套不好的。因此,我们在抓落实过程中还要做好结合和具体化的工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认真找准自身发展的重点问题、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长期积累的难点问题。社阳乡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其中心工作就是要统筹好保护水源与发展经济的问题,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有机统一;个别村党支部要把解决班子凝聚力不强,战斗力不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的问题作为硬任务突出出来;还有个别村党支部要把解决思想僵化、开拓创新精神不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办法不多的问题作为硬任务突出出来。每名党员都要认真检查自己的思想是否跟上了党的理论创新步伐,行动是否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能力素质与新的历史条件下履行职责的差距有多大等等。乡机关党员干部要深刻反思对农村、农民是否怀有深厚感情?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树的牢不牢?在本职岗位上是否勤勉敬业等。村支部党员要重点查找自身在培树文明乡风上是否当先锋作表率?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上是否当典型作标杆?把单位的薄弱环节找准了,把个人存在的差距找到了,就是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化、细化、转化,就能找到贯彻落实的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口,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抓落实必须得振奋精神。“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肢体怠弛则百兴俱废”。抓落实必须振奋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稳扎稳打,耍不得半点虚功,来不得半点懈怠;抓落实,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防止和克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在一片落实声中不落实的现象发生,防止和克服紧一阵、松一阵,抓一抓、停一停,虎头蛇尾的现象发生。这些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在工业经济发展受限制的不利条件下,坚持以“生态立乡”为主抓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促农业转型升级,基本实现“一村一品”,在保护了青山绿水的同时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成效显著。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发展还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隐含着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农民自身的素质现状与增收致富的愿望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部分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和能力素质与担当领头雁的责任还有较大差距,农村生产力水平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还不相适应等等。因此,需要全乡同志特别是党员干部振奋精神、锲而不舍,紧盯目标、咬住问题,立足本职、岗位践行,敢于较真碰硬、一抓到底,敢于攻坚破难、破旧立新,不断干实事、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克难奋进,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查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创出一个新局面,闯出一番新事业,干出一个新社阳。 抓落实关键在解决问题。检验一个单位或个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如何,关键看是否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硬指标,解决问题才是高标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落实,就要力求在解决问题上有所突破。比如,着眼农民增收致富这项内容,着力解决农民观念滞后、素质偏弱、增收途径不宽的问题;着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个重点,着力解决部分党员学习劲头不足、综合素质偏低、履职偏弱的问题;着眼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这个现实需要,着力解决部分党员精神不够振作,主动作为、无私奉献自觉性不高的问题;着眼树好自身形象这个突破口,着力解决部分党员自身要求不严、团结意识不强、作风不实的问题。除了上述共性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还要区分党员领导干部、机关干部、村干部、普通党员四个不同层次、8个行政村不同地域的问题,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防止“一刀切”。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克服这些困难,清除这些障碍,问题解决的越多、矛盾化解的越多说明抓落实的成效越好,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就能走得更好更快。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锲而不舍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在抓落实中明思路、讲科学、破难题,我们就一定能建设出一个环境优美、百姓富足、发展和谐、乡风文明的新社阳。 科学论文: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 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条件;社会发展既包括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正义、司法公正、市场公平等,又包括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知识文化教育、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本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就是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就是促进有关发展各系统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系统要素的优势和潜力,使每个发展要素满足其他发展要素的要求,完善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公共产品的占有趋于合理,享有的公共权益趋于均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充分有效发挥;地区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便利;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和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地区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地区之间 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条件,着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矛盾,不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求得暂时的经济繁荣,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过程,加快技术进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趋利避害,坚持开放的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进国内发展时考虑国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时自觉地注重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互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要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也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兼顾工作。统筹就是兼顾,实质是协调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变革。统筹是对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总体工作布置的要求,而不是把什么都“统”起来,不是要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不该干预的事情。统筹兼顾,首先是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全体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兼顾,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向再就业工程、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倾斜。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加、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当代人发展要泽被子孙,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二、需要正确把握和对待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看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正确看待gdp不能把发展与增长混同起来。“发展”包括了“增长”,发展要以增长为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公平等更为广泛的方面。有人认为,应当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提出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的观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只有明显的量的增加,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科技等明显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不平等、政治动荡。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受到了普遍的批评。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看待gdp。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考虑gdp的增速和趋势等因素,决定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因此,gdp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对它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肯定。但是,以gdp作为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难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结构,难以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合理性和社会公正性,不能反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情况。因此,如果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就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其质量、结构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上述问题相联系,我们必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反对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理由,忽视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和否定经济增长作用的倾向;又要反对用经济增长取代其他社会目标发展和实现的倾向。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三高”必然是低效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稳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三是努力节约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节约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以机制转换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三)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循环模式,努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指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新型生产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物耗和能耗量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同时,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清洁生产,将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发展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 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在生产投入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而传统工业经济则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必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日程。为此,一要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利用一定的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产品。二是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与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制定并实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大力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四是加强取水用水的定额管理,抓好废水资源化利用,搞好高耗水工业和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节约和代替工业。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和支配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和保证科学的发展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政绩观的基础和前提。在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适应全面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大力搞好经济建设,又要积极促进社会进步;既要推动城市建设,又要狠抓农村发展;既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又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适应协调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既要注重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速度和结构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统筹兼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总之,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这本身就是更大的政绩。这样创造的政绩,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越位”、“缺位”现象。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五个统筹”的思路,更好地履行职责。一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强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完善人口和就业管理,改进社会管理方式。三是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市场监管。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范围,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和信息服务。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四是加强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自觉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科学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好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 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是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飞跃。机构编制部门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部门,必须适应这一飞跃,自觉地把指导思想转移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用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解决机构编制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机构编制工作。 一、深入开展学习,加强理论武装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把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作为机构编制部门的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推进机构编制工作。 二、围绕发展主题,拓宽工作思路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围绕发展主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机构编制工作思路。 一是要开阔视野,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到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审视、把握和谋划,使机构编制工作更好地为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服务。 二是要纵深推进,紧紧抓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个关键,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机构编制深层次问题解决。 三是要形成合力,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等综合约束机制。 三、坚持以人为本,解决突出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好机构编制工作,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要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设立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和村级点,为农民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 二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创造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促进稳定和谐”的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该管的管住管好,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坚决放出去,交由市场、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去管。 三是要深化改革,提高行政效能。要稳步推进县乡机构改革,下决心撤销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部门,归并职责相同或者相近的机构,精简富余人员,克服机构臃肿、政出多门、人浮于事的现象。 四是要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公共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有关部门更全面地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科学管理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加强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根本性措施。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和“一支笔”审批制度,严格做到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在规定的限额内审批。要完善实名制管理办法,做到凡按规定批准成立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要实行定编定员,确保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职数相对应。 要探索试行机构编制公开制度,加大公开力度,除涉密机构外,各单位人员编制应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要着力推行机构编制考核评估制度,不断完善考核评估的内容和方式,增强考核评估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科学论文: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战略选择。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并将其主要概括为八个方面。这些阶段性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既有作为主导方面的成绩和进步,又有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形势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些阶段性特征全面、深刻的分析,充满了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精神。通过对八个方面特征的现象描述和本质揭示,人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国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这是必须看到和充分肯定的一个历史性的巨变。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两个没有改变":首先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与此相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没有超出也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的判断和立足点,从根本上来说,恰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产物,根本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开辟的发展道路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同时又必然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理论成果都属于一个科学体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由于实践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必然会有相应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不同阶段的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它们的一脉相承,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上的一脉相承;而它们的与时俱进,也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实现的与时俱进。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 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 (一)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之上的。不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发展,就不可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的,不计代价、不能持续、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紧紧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义,就要时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必须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与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集中起来,就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就必须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就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四)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我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统筹兼顾,关键是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特色优势产业中形成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真正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坚持好字优先,促进科学发展 (一)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把推进能源、资源节约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要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加快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要强化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约束,坚持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关键环节,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基本手段,把加强依法治理为重要保证,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确保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 (二)走工业化城镇发展之路,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我区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同时,鼓励支持各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增强工业对发展的主导作用。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今年自治区财政安排工业园区建设资金5亿元,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石化、钢铁、林浆纸、糖业等一批优势产业,力争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30亿元以上。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生物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组建大企业集团,培育发展强优企业。重点推进有色金属、橡胶、钢铁、制药、粮油等企业集团组建工作。推进__烟草工商业百亿税利工程。努力壮大以南宁_来宾一柳州-桂林为中轴的工业经济带,加快崛起以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以及贺州、__、玉林、贵港、柳州、河池、百色为两廊的工业经济带,推进"一轴两廊’’’’工业发展新格局的加快形成。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突出发展大中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形成城镇群和城镇带。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南宁、柳州、桂林等大中城市,抓紧推进南宁五象新区、柳州柳东新区、桂林临桂新区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加快发展一批县城和重点镇。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加快培育形成南北钦防、桂北、桂中、桂东南城镇群和黔桂走廊、右江走廊、桂东北、桂西南城镇带等"四群四带"的城镇发展格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在住房、子女入学、社会保障、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力争完成市政公用设施投资240亿元以上。加强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和实施。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古民居的保护。坚持深入持久地开展城乡清洁工程。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南北钦防开放开发,进一步振兴柳州等老工业基地,加快百色、河池有色金属和水电基地发展,提高桂林高新工业和旅游基地的带动能力,加强来宾、崇左糖业和锰业基地建设,推动__、贺州、玉林、贵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发展,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边境地区发展,实现沿海地区与其他地区优势互补、全面开放、共同发展。 (三)走改革创新发展之路,坚持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进程和质量。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始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积极推进各方面的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一批地方特色与行业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团。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深化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等各项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地方性金融机构的重组改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各类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快完善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和补偿机制。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资本、土地、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体制改革、医疗 卫生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和落实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营造全民创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进全民奋发创业。 (四)走全民创业发展之路,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全民创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力和动力。我们倡导全民创业,就是要把群众蕴藏的追求富裕、勇于创造的潜能释放出来,把社会积淀的民间资本、各种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使之成为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推动__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就是最广泛地利用民资、调动民力、集中民智,有效配置资源,凝聚发展合力,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以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硬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实施精品战略,深入挖掘,加强创新,整合资源,扶持名家,生产更多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精品。培育和扶持八桂民族音乐、漓江画派、山水实景演艺等优秀文化品牌,提高原创文化水平。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社会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地方志编纂和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继续办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推动__特色文化走向世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突出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以及一批城市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20户以上"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建设155个乡镇文化站。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抓好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实力,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 第二,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积极营造创业氛围。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更好的干事舞台、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全社会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第三,拓宽全民创业领域,构建全民创业格局。一是围绕发展第三产业,引领全民创业;围绕壮大产业集群,引领全民创业;围绕发展效益农业,引领全民创业;围绕搞活经济和商贸流通,引领全民创业;围绕社区就业,引领全民创业。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发挥政府组织、政策扶持、典型带动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二是着眼打造个体工商业主创业队伍,引导他们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创大业的雄心,扶持和帮助他们小业变大业,旧业变新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做大、做优、做强,成为新型企业家阶层。着力打造企业家创业队伍。保护和鼓励企业家的成长,形成爱护保护企业家的氛围,激发企业家追求快发展、大发展的内在动力,使更多企业家成为全民创业的先锋。着力打造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创业队伍。激励干部既敬业又创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创造性地为经济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着力打造科技人员创业队伍。扶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中介型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升级,使科技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打造经纪人创业队伍。加快经济组织创新步伐,成立各种产业协会、经济联合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充分发挥经纪人队伍在全民创业活动中的更大作用;着力打造群众性创业队伍,大力支持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创业;加强对城镇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的创业培训和指导,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新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城乡各类经济能人的作用,特别是要调动村委会、居委会中党员干部这个群体,使他们成为带领城乡群众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同志在__考察工作时要求我区实现"四个新":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我们一定要以思想大解放破解阻碍发展的难题,以思想大解放创新科学发展的思路,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思想大解放促进社会和谐与全面进步,以思想大解放营造促/:请记住我站域名/进发展的环境氛围。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抓发展,谋跨越,选好路径最重要。只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选准、选对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在不断的实践中有着新的举措、新的战略、新的视野、新的观念、新的精神风貌、新的工作作风,不断推动新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不断使人民群众获得新的实惠,享受新的成果,广大人民群众才会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新__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__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科学理论的威力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 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强化举措,重点推进,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我县而言,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了确保今年各项预期目标的完成,我县将以开展思想大解放为动力,进一步转变思想,创新思想,创新办法,坚定信心,增强抓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调动一切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全力抓好经济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我县将把握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 (二)千方百计抓好农业生产。组织县直各包村单位干部深入农村,指导和帮助农村群众做好春耕生产,尤其是抓好抓实六大基地建设,帮助群众解决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建设任务落实到位,按时完成。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增强农业抗击洪水。抓好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群众科学种养能力。 (三)切实推进工业项目和工业生产厂房建设。一是抓好支柱产业培育和重点企业的服务,对每个产业里面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服务、重点扶持、重点培育,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原料供应、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促进工业企业做大做强,以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一个以点带面的良好效应。二是扎实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和新建工业生产厂房建设,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加快项目用地审批,深入项目建设现场,服务项目,推进项目,促使项目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尽快投产,尽快发挥效益。三是抓紧做好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工业发展平台,促进企业进入集中区,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四是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四)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东部产业转移上,以珠三角地区作为主战场,充分发挥招商工作站的作用,采取小分队招商、上门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办法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引进资金、技术,争取招商引资工作有新的突破。 (五)加快城镇化建设。继续抓好滨江路一、二期工程建设。抓好城北路建设,尽快改善县城道路环境。推进城南开发区建设,完善开发区各项基础设施。加快旧农业局、水利林业局地块拆迁安置工作以及城南、城北便民市场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 (六)抓好社会稳定工作。加强安全用火、森林防火工作,预防和控制火灾的发生。加强防汛抗旱工作,制定和完善防灾抗灾预案,落实责任,提高应对和处置灾害能力。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从严打击客运车辆超速、超载、疲劳驾驶等行为,严格查处农用车、拖拉机违法载客以及驾驶摩托车不戴头盔等违法行为,确保不发生大的交通事故。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力度,大力整治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认真排查农村中因坟山、山林、土地、水利、宗族等原因而产生的纠纷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七)关注民生,造福民众 继续推进民政、扶贫、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开展农村低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切实加强对五保户、特困户、灾民等弱势群体的救济工作,深入推进优抚安置、双拥工作。扎实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项目,加强贫困村产业开发,促进贫困村脱贫致富。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高参合率。继续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工作,优化美化城乡生活生产环境。深入推进社会保障、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各项工作,全面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科学论文: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城市建设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在进行深入的思考的基础上,我以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定要与实际相结合,要与行业发展相结合,要真正将科学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根据建设系统实际,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在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建筑业发展上要有新突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困难,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今年中心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任务。同时,要围绕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和旧城改造,再排一批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拓展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和实施。还要精心编制包装符合国家拉动内需政策导向的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里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中心城市建设再创佳绩。我们要策应市委提出的大开放战略,加快培育建筑航母型企业,大力开拓外埠特别是境外市场,加快建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建筑业发展再上新水平。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强化发展意识,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上来,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促发展。 (二)在落实精致建设要求上要有新突破。精致建设是塑造城市美好形象的重要基础。坚持精致建设,就是要求我们建设部门在经典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整体性、个性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精心组织勘察设计、精心组织施工、精心实施质量监管,重点打造精品工程,争取出现建筑艺术品,努力做到“一草一木都是精品,一砖一瓦都是艺术”,充分彰显城市特色。我们要在巩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和攻坚年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扎扎实实开展“建设工程质量绩效年”活动,在深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固树立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切实履行建设工作者的应尽职责。 (三)在加强建筑节能和科技创新上要有新突破。十七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做好建筑节能工作,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的重要方面,也是建设事业发展潜力和空间比较大,很有作为的一项工作。要突出强化以实施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落实到每一栋民用建筑。要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利用等试点示范工作,争取多出省级、国家级节能示范工程。要大力开展以建筑节能、建筑结构体系、新型建材和质量通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科技研究,争取国家、省对研究项目的支持,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坚持把建筑节能、科技创新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着力推动建设事业节约发展、可持续发展。 (四)在建设领域民生保障工作上要有新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建设工作的根本目标。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突出抓好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后街背巷改造、小区整治、市政养护等为民办实事项目,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房屋拆迁安置、房屋质量、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等切身利益问题。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坚持“沉下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做到服务于基层,服务于民。要努力打造建设服务品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突破。科学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推动科学发展,对全系统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牢固树立全市争进位、全省有位置、全国有亮点的争先创优理念,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坚持“钻进去”,把工作当做学问做,深入调研,把握规律,努力成为建设行业的行家里手。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科学决策和驾驭工作的能力、狠抓落实和综合协调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和攻坚克难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和有效处置的能力。要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通过深入开展“学习恩来精神,争做富民爱民好公仆”等主题教育活动,从影响机关效能的具体问题抓起,认真查摆和整改群众反映强烈的党性、党风、党纪问题。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努力使全系统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实现新的飞跃,能力素质实现新的提升。 科学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思考 社会救助体系主要包括城乡低保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临时救济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等主要方面。建立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识不断增强,特定困难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救助。但由于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起步晚,许多工作尚处于探讨和摸索阶段。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社会救助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和怎样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谈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当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社会救助制度正向着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困难群体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但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救助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临时性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当前形势下,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用工量不断减少,困难群体逐步增多,临时性社会救助压力增大。城乡低保边缘群体和农民工家庭的困难没有纳入社会救助体系,救助操作难度大。困难群体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遭遇突发性灾害、不可预测的事故、难以预料的重大疾病等,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目前,对解决这部分的救助,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救助随意性大,救助金额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部门协作不顺畅。社会救助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涉及的部门也是很多的,既有民政、教育、卫生部门实施的救助,也有劳动、司法、工会、共青团、妇联、计生等部门提供的救助。这种救助主体的多元化、救助项目的多样化,是“暖民心、解民忧”的大好事。但各部门都从自身职能出发,所救助的对象不能互通,设立的标准也不统一,救助的时机也不一致,因而不可避免造成漏救和重复救助,有时甚至会发生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三)救助资金不充足。近年来,政府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虽然逐年增多,但从社会救助对象的增速与救助资金的增速相比,两者比例失衡。因此,仅靠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的救助资金,对社会救助工作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缺口,除城乡低保资金由财政兜底外,其它救助资金不可能做到按需救助。 二、当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救助法律法规制定滞后。现有的社会救助体系,都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期出台的救助办法,有的属于阶段性的,有的条款已不适合现在的情况,对不在现行制度范围内的困难群众难以实施全面救助,救助范围狭小。长时间的法权失衡必然导致社会失衡,群众利益受到伤害,也给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二)社会救助能力建设滞后。当前,救助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散、乱、窄”的现象。“散”主要是各部门各自为战,分别救助,易出现重复和遗留现象。“乱”主要是由于标准不同,民政、群团和其他部门对救助对象的确定、救助的财物的标准不一。“窄”主要是依赖民政和慈善机构的救助,社会各界救助的动力不足。 (三)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社会救助需要雄厚的经济支撑,财政投入需要不断增加,而我市又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水平偏低,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导至许多该救助的困难群众没有得到及时救助,救助的范围和金额也远不及发达地区。 三、对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社会救助体系是建立在社会基本保障基础之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程,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加大投入,加快建立全方位的资金筹措机制。按照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福彩资助相结合的基本思路筹集社会救助资金。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心协力,上下联动,积极协调,争取各级公共财政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投入力度。二是扩大彩票发行规模。把福利彩票发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发行彩票作为向社会筹集福利资金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彩票市场的调研,狠抓福利彩票销售工作,为我市福利事业的发展募集更多资金。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大力尝试推行“冠名慈善基金”、“项目运作”等慈善工作市场化劝募救助机制,精心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慈善救助品牌项目,形成全社会参与社会救助的新格局。 (二)着眼长远,加快建设一批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注重提高社会救助能力、综合减灾救灾能力、社会福利服务能力和优抚保障能力。一是争取将一批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和投资项目的总盘子。抓实抓细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工作,抓紧上报,力争早日立项,尽快审批。二是抓紧建设一批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当前特别是要加快做好民生工程中涉及民政工作的实施进度,尽快启动、抓紧开工建设已审批通过的项目,进一步调整、完善、提高在建项目。三是论证一批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做好全市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当前和长远发展 规划的调研、论证、编制和项目储备。加快推进全市重点区域综合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工程等项目的咨询论证工作。 (三)统筹兼顾,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救助步伐。随着“东进北扩”进程的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救助中,实行城乡一体化势在必行。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一是保障制度一体化。统一各种救助门槛、救助标准,做到应保尽保。二是资金使用一体化。救助资金管理坚持统一账户、捆绑使用原则,对城乡社会救助资金统一管理,按需分配,实现城乡互补。三是审核程序一体化。由户主向所在地居委会(村委会)递交社会救助申请,街道办事处(乡镇民政所)予以审核,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确保规范运作。 (四)搞好协作,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一是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形成民政部门主管,财政、教育、卫生、劳动、工会、妇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同心协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建立职责明确的分工协作机制。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使救助资金、物资、设施、信息等资源得到合理调度使用,避免出现施救中的重复、遗漏和标准不一以及相互推诿现象,降低救助成本。三是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信息网络系统。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动态地汇集城乡各类困难群众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化、工作流程化、救助规范化、数据一致化,有效地增强社会救助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使党的普惠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科学论文:结合实际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邮政事业发展 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充分证明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发展就没有出路,只有加快发展,不断积聚企业的经济实力,才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应对现实存在的困难;只有加快发展,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__邮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也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员工拓展收益增长的空间,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__邮政发展所面临的形势,认真研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发展障碍的科学方法,紧紧抓住十分宝贵的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持发展不放松,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团结带领广大邮政员工,披荆斩棘,众志成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把我区邮政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企业员工既是邮政发展改革的推动者,也是邮政发展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我们始终强调在邮政的改革发展中,要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用邮政事业团结人、凝聚人、激励人,真正把员工视为最宝贵的财富。要着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制度和规范。探索和完善长效激励机制,为员工搭建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给员工更多的人文关怀,切实关心员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宽容、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让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全面协调发展。要把科学发展中的“以人为本”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和各层面。不仅要满足人的自然需求,还要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人性化地处置企业与员工、经营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诸多现实关系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今后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使“以人为本”在日常事务中无处不在,并由理念范畴转变为企业文化范畴,成为企业与员工的共有价值观。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首先,要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运行效益的关系。速度是发展的基础,没有较快的速度,就没有较大的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也就谈不上发展。但是,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最终也会反过来制约发展。其次,要推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要改善南疆地区邮政的经营环境,大力提升北疆经济带邮政各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对全区邮政发展的带动作用。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央一系列支持__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件实施之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强化区域邮政协作,尽力缩小区域间差距,逐步形成区域间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三要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全面进步和员工全面发展,员工的素质和合法权益保障水平要得到相应提高,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迎接改革和发展的挑战。四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重大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上,由求生存向求发展转变,由靠政策向靠市场转变。在发展模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只重收入增长向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在发展动力上,由主要依靠成本投入拉动向投入、营销、服务、挖潜、管控拉动转变。在业务推进上,由过度依赖金融板块拉动向金融、邮务、速递物流三大板块协调发展转变,并加紧区域型业务的开发培植。在发展成果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和人力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支撑、员工素质提高和实施管理创新转变。 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注重统筹兼顾 要综合运用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方法,全面统筹发展和重点突破,不断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在适应中谋求发展,通过统筹兼顾实现和谐发展。要注重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整合、注重全行业的协调发展、注重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与邮政竞争性业务的相互依托、注重各业务板块间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注重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一要保持业务总量与业务收入的平衡,防止出现量收反差。要保持增长速度与效益质量的平衡,防止出现急功近利。要保持适度投入与良好产出的平衡,防止出现支大于收等问题。二要促进业务结构趋于协调,推动服务产品和手段优化升级,逐步缩小专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三要优化配置人力、资金、网络、设备、局所等有效资源,全面提高有限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四要统筹考虑和安排好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发展与稳定、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抓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本部门利益与顾全大局等方面的工作,分清轻重缓急,合理配置资源和精力,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五要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三个成果一起要,不断提升企业的文明水准。 科学论文: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部队建设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系统阐发,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执政理念实现了新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发展途径和方向。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对推进部队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增强推进部队建设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发展现的本质要求在于发展,用科学发展现指导部队建设,首先要强化发展意识,加快推进部队建设发展。 要强化推进部队建设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发展是绝对的。特别在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社会,加快发展更是一种时代精神、一种历史使命,不发展不行、发展太慢了不行、不思发展更不行。党的十六大在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战略部署,明确要求"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深入组织好学习贯彻,引导广大官兵以推进部队建设发展为己任,努力为实现新时期新阶段的奋斗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强化推进部队建设发展的现实紧迫感。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当前,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我军建设总体上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发展阶段的形势下,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部队建设发展。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导性思想,是积极应对新军事变革挑战,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必须坚持用关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决策统一。各级思想、指导各项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力量,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提升部队全面建设水平。 要强化推进部队建设发展的政治责任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具体到部队工作中,就是要围绕现代化这个中心,全面加强部队建设,不断提高部队打赢能力。这是党委、机关第一位的责任,也是衡量检验党委、机关履职尽责情况的重要标志。要坚决破除安于现状、不思发展,瞻前顾后、不敢发展,"难"字当头、不求发展的思想,不计荣辱得失,锐意改革进取。特别是在当前部队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更要牢固树立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对部队建设高度负责的思想,自觉做到风险挑战面前不辱发展使命、挫折困难面前不失发展信心、利益考验面前不忘发展大局。 努力提高部队建设发展的质量效益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部队建设,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确保部队建设全面发展。部队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党委、机关和基层各个层次的建设密不可分,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项工作的开展相互联系,哪一个环节、哪一个部位、哪一项工作薄弱了,都会影响部队建设的整体效益。抓好部队建设,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善于总揽全局,正确把握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坚持局部服从全局,把各项工作放到全面建设、整体推进的要求之中去进行定位分析,搞好统筹谋划,合理分配领导精力,统一调配人才、经费、物资,努力提高资源投入的综合效益。要坚持用全局指导局部,用全面建设、整体推进的标准来衡量各项工作的成效,及时找准全面建设的"短板"和弱项,在治短补弱中实现部队建设的全面进步。 要把握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确保部队建设协调发展。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全面建设不可能是各项建设平分秋色,整体推进也不可能是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抓部队建设必须善于运用"弹钢琴"艺术,在找准影响全面建设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带动一般,用重点突破激活全盘,这是确保部队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工作重点是相对的,不同的单位、不同的时期,工作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就当前来说,必须紧紧扭住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这个龙头不放松,用提高打赢能力牵引全面建设,用战斗力标准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确保部队建设方向不偏、重点突出、协调发展。 要把握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确保部队建设持续发展。部队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抓好部队建设,必须把做好眼前工作与实现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自己任内出政绩与部队建设长期受益统一起来,自觉克服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思想。作决策、抓工作,必须充分考虑部队承受能力,坚决防止"寅吃卯粮"’一届班子出政绩、几任领导探屁股的现象。要耐得住寂寞,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老老实实、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按照《纲要》要求加强一线指挥部、一线战斗堡垒、一线带兵人队伍建设,抓好基本教育、建好基本队伍、落实基本制度、完善基本设施,努力为部队建设发展积攒后劲。 紧紧依靠官兵推进部队建/!/设发展 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集中回答了实现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 要加大育才力度,提高官兵素质。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官兵素质是发展之本"的观念,切实把提高官兵素质作为谋求发展的紧迫任务摆上党委、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切实把能力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突出出来,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领导干部学习成才的紧迫感、自觉性,以领导干部真学真用的模范行动带动广大官兵,在部队上下营造出抓学习、强素质的浓厚氛围。要把创建学习型军营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战略任务深入持久地抓下去,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加大力度,确保取得良好效果。要积极探索发挥教育训练主渠道作用的方法途径,坚持以军为主、岗位成才,努力克服学习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形成培育人才与建设部队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要畅通民主渠道,集中官兵智慧。要充分尊重官兵在部队建设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官兵的首创精神,放下架子,广纳群言。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官兵,站到工作落实的终端去检验党委机关的工作成效,听取官兵对部队工作的建议,吸纳官兵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要积极拓展官兵意见进入决策的渠道和途径,结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问题的调查论证、专家咨询、征求意见等制度。要认真坚持双向讲评、民主建议日、基层事务公开、开展"三大民主"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度 ,强化官兵建设部队的主人翁意识,放手发动官兵为部队建设献言献策。 要坚持执政为民,维护官兵权益。要认真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牢固树立基层至上、士兵第一的观念,正确处理好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坚持把维护基层利益、官兵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心里装着基层、凡事想着基层、一切为了基层。要牢固树立官兵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坚持从基层最关心、官兵最关注、部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切实把基层官兵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下大力纠正侵占基层利益、插手基层事务的问题,坚决维护党委、机关的良好形象。 科学论文:统战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体会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针对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无疑是一项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党的事业发展到每一个历史关头,我们党都会首先提出理论武装这一重大任务。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执掌全国政权并且长期执政的党,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先进性,并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不断将新情况、新问题作为思考方向,从而以最新理论成果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口,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就是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我们才能更加自觉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才能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指导新的实践、推进新的发展。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与此同时,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比如: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挑战,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挑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尽平衡的挑战,个别领域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挑战,等等。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唯一出路就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而这个发展必须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发展的大起大落,才能把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 (三)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赋予了党的先进性新的时代内涵,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拓展了新的视野和空间。比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进程中,党如何顺应时展潮流和社会进步要求,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战略上积极应对来自方方面面不同的挑战和考验;如何按照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的执政要求,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平保障体系;如何在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党际民主、社会民主等有序政治参与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凝聚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进一步加强党与各派、社会团体以及各类中介组织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如何适应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变化,改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及吸收新党员工作;等等。这些既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从而使我们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推进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凝聚各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政治基础,也是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共同思想基础。近两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市统战系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指导统战工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可以说科学发展在重庆统战系统的初步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开创新时期统战工作新局面的一把“金钥匙”。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和开放型经济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全市各级统战部门和统战系统的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方面,特别是在服务科学发展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一方面着力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改进作风,下功夫解决影响制约统战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凝聚更多的人心、汇聚更多的力量,促进“五大关系”更加和谐,为重庆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总而言之,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富有成效地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各级党组织和每一名共产党员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同样也是统战部门和统战系统党员干部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作为统战系统的一名党员要以高度的责任、百倍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努力在学习中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在实践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正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信仰者、自觉实践者、积极推动者,积极有为地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和开放型经济贡献聪明才智。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突出统战特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统战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突出统战特色、突出实践特色: (一)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的头脑。一方面,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统一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素质,进而谋划统战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思路、创新统战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举措;另一方面,要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积极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前提是要对科学发展观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 使自己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对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规避,其强调的又好又快发展内涵极为丰富,即:不但关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更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不但关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涌流,更注重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调整;不但关注经济实力的增长,更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不但关注开发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更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但关注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且表现在并贯穿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的方方面面。而我们所做的统战工作,主要是政治性工作和社会性工作,其中既有自身科学发展的问题,也有服务科学发展的问题,还有团结凝聚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投身科学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准确地而不是模糊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统战工作。 使自己进一步深 化对科学发展观理论渊源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站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高度,对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结晶,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因此说,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也是指导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灵魂和总纲。使自己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实践依据的认识。任何科学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其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焕发出灿烂的光芒。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其产生于实践,也一定要回到实践中去。因此,我们必须在学习中推动实践,在实践中深化认识,进而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总结经验得失,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分析现实、查找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未来、完善体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实践更加深入、健康地发展。 使自己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群众基础的认识。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的受益者,也是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作为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组织派、无党派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多搞调研、多献良策、多做实事;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反映社情民义,协助党委和政府解决好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照顾同盟者利益原则,既照顾统一战线成员的具体利益,又引导他们为维护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利益团结奋斗;必须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争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坚定走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可持续型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要确保实现“六新”目标——改造主观世界有新提高,继续解放思想有新飞跃,提升履职能力有新进步,解决实际问题有新成效,创新工作机制有新突破,服务基层和统战成员有新作为。紧密联系实际,真正解决问题,有效推动工作,促进科学发展,充分体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使自己在改造主观世界上有新提高,就是要把理论武装贯穿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入心入脑,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服务科学发展的实际本领、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而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使自己在继续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就是要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力求使自己努力成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先锋,成为敏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进取的先锋,成为只要有利于科学发展就大胆闯、大胆干的先锋,进而转变作风、克服惰性、增强悟性,不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创新举措,积极探求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使自己在提高履职能力上有新进步,就是要继续巩固和深化“正己才能统人”主题教育活动,争做“学习型、思考型、民主型、实干型、创新型”统战干部,进一步强化大统战、大开放、大服务理念,努力使自己更加牢固地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着力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善于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执行政策、化解矛盾的能力,协调关系、促进和谐的能力,增进团结、合作共事的能力,凝心聚力、彰显优势的能力,以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在服务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独特优势。 使自己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新成效,就是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统战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与基层统战部门和统战成员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与解决涉及统一战线成员的利益诉求问题结合起来。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以重点问题的解决和难点问题的突破,带动各领域工作全面推进。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归纳梳理,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建立“挂账销号”制度。对涉及面广、基层和统战成员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方案,一项一项研究解决办法,一项一项制定整改措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也要拿出逐步解决的措施和方案,作出耐心细致的说明,以取得基层和统战成员的谅解。使自己在创新工作机制上有新突破,就是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统战工作实际,积极推动在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方面的创新。重点要在统战工作服务科学发展方面、在促进五大关系和谐方面、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在畅通统战成员参政议政渠道方面、在发挥统战部门协调作用方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加快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促进新时期统一战线事业的不断巩固与壮大。 使自己在服务基层和统战成员上有新作为,就是要积极为基层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以及全市统一战线成员服好务,帮助他们多出主意、多想办法,着力协调解决问题,让基层满意,让统战成员满意。要特别重视帮助解决统一战线成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把统战部门“团结之家、民主之家、交友之家、建言之家、温暖之家”的氛围搞得更加浓厚,让党外人士更多地感受到“家”的温馨。 科学论文:科学发展和艺术的关系研究分析 对于自然世界中生物的观察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提奥夫拉斯图被视为植物学的创始人。公元前300年,他着述了《植物历史》(又称《植物调查》),此书在哲学原理基础上将植物分类,描绘其各部分、习性和用途。迪奥斯科里德斯-普林尼所着的《自然史》是中世纪最受欢迎的科学百科全书。 十四五世纪的植物学研究以及植物学着作与普林尼传统有着根本的不同,这类作品皆是基于对植物天然状态的观察和描绘。奥托·布伦菲尔斯的《本草图鉴》(1532~1537)的插图出自汉斯·韦蒂茨之手,书中的插图要胜过相当保守的正文。而林恩哈特·富克斯的含有写生性插图的本草志中的插图自此至18世纪末都被频繁拷贝。博克于1539年出版的《新草本志,它们的特征、外观与名称》初版为加入插图,第二版开始收入了大量插图,与其合作的艺术家戴维·康克尔根据自然中的植物写生,也参照前辈的作品。康克尔的插图与博克的原创性描述相得益彰。16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家已经认识到科学插图的复杂性:画作必须精确,又要引人注目,甚至还需美观。 文艺复兴时期自然派艺术代表作品 14世纪以来,绘画作品中增加了花、鸟、甚至昆虫等对象。当然有许多情况是处于宗教目的,有时候,作品非常逼真写实,足以令现代博物学者能够辨认出画中的植物。尤其是以下这些画家的作品:乔托(Giotto),斯皮尼洛·阿来蒂诺(Spinello Aretino),波提切利(Botticelli),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或者其他国家的杨·范艾克(Jan Van Eyc),荷尔拜因(Holbein),丢勒(Albrecht Durer)以及帕利西(Bernard Palissy)的陶塑作品,这个列表可以无限延长,甚至写成一部“文艺复兴艺术家的自然史”,换言之,那是一部完全来源于他们的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动植物的历史。 博物学家可以从波提切利《春》这幅画中辨认出30种植物。虽然必须承认波提切利的精神是宗教性的,但我们可以清晰地从这幅画中看出画家对植物的描摹几乎达到了植物学图谱的细致程度。 例如,《圣尤斯塔斯》这幅宗教题材的蚀版画,它以宗教人物和宗教故事作为绘画的主题,但是从细微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画家对于植物的刻画,树木的种类有明显的区分。如果说这幅画还不能完全体现画家对于植物刻画的精心,那么我们可以从丢勒的另一幅名作《青草地》来窥豹一斑。《青草地》这幅画对植物形态的描绘几乎达到了植物图谱的细致程度,这种对于自然的生动写实的描绘证明了艺术家眼中的自然美以及自然的独特形式。 自然美在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原因 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们在确立了关于美的一些特殊法则的同时,又把是否接近自然作为衡量美的标准。在关于美的问题上把美与自然密切联系起来,这个论断已经与中世纪的美学观发生了明确对立。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由社会各个层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艺术家们以一种革新的激情深入研究自然规律,把透视、解剖、具有体积感的造型知识积累起来使得彼时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一种更为独特的风采。观念上的转变使得艺术家们更为关注自然本身的状态,而对于透视学、解剖学、比例学等科学的技法原理,探索出若干造型语言手段,使各种艺术技巧取得了重大突破。艺术与植物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1.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这么多个世纪以来,艺术家和科学家循着各自的几条道路前进。古代艺术家并不总是写实地描绘自然的形态,他们往往是为自然所感化,但并不愿意太过接近地仿制自然形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他们得到某些形式和图案上的灵感,但这些可能与自然中的实际形态相去甚远,以至于真实的自然几乎不能通过这些图式为人所认识。随着人们对自然更为深入的了解艺术家们开始选择更为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自然中的植物形态。例如,荷尔拜因的名作《圣塞巴斯蒂安》(St.Sebastian)(1516)中出现了如今很少见的单叶种野生草莓。 2.艺术对植物学研究的影响 从提奥夫拉斯图写的《植物历史》一书开始,在哲学原理基础上将植物分类,描绘其各部分、习性和用途,后陆续出现许多有关植物方面的着述,罗马的老普林尼则把当时所有的植物学知识写在37册的《博物志》书中,开黑暗中世纪“百科全书学派”的先河,但谬误很多。到达莱尚的《植物通史》出版标志着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植物学研究的巅峰。在植物学研究和编纂的过程中,对于植物图谱的描绘都墨守抄本图绘的陈规,当学者们意识到有必要通过对自然本身的描绘为古代文本提供插图,艺术家们就开始发挥他们的作用,文艺复兴时期对于清晰准确的图像的热爱最终补救了此前对于语言文字的迷恋所带来的缺陷。这些清晰准确的艺术作品更是对其后的植物学研究着作提供了好的范本。正是因为这些准确的描绘,为后来植物学的分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18世纪林奈的生物分类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科学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名城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宣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建设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大省建设作为富民强省的一项战略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保定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应充分发挥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努力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步伐。 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这也使文化建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使命。文化与政治结合,政治就会更加开明;文化与经济结合,经济就会更具活力;文化与城市结合,城市就会更具魅力;文化与社会结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不难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保定文化源远流长,汇聚涵养,沉实厚重,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资源丰富,享有“戏曲之乡”、“学生城”、“冠军的摇篮”等许多美誉。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多种文化在此交融沉淀,形成了独特的保定文化。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文化制胜”的今天,保定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深入研究、广泛宣传、转化利用、创新发展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看过去,保定影响很大、光环很大;看现在,危机很大、压力很大;看未来,希望很大、责任很大。鉴于此,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名城,是政治责任、历史责任,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尽管经济发展的压力很大,维护稳定的压力也很大,但绝不能等经济发展之后再抓文化;抓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抓经济发展、抓社会进步。当前,保定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的中心任务,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文化繁荣,加速文化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好地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全面进步。 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建设文化名城是一个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渐进过程。这里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防止和警惕急功近利的思想,充分考虑市情,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扎实推进。从目前来看,如何弘扬保定主流人文精神,如何打造保定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如何在保定培育一批大师级文化人才,如何打破机制体制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等问题,篇篇都是大文章,需要锲而不舍地长期抓下去。但在谋划长远的同时,关键要立足当前,尽可能办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从一件件具体事抓起。今年以来,保定从强化项目入手,谋划和实施了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品牌、文化精品创作、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利用等几个方面的20个文化建设项目,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再创文化发展新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建设“保定历史文化名人苑”、“关汉卿大剧院”、“文化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提高保定文化的吸引力和承载力。采取市场运作、企业认建的方法,计划投资近4000万元的保定历史文化名人苑已完成选址、前期规划设计等工作,并初步遴选出近40位入苑名人。 在打造文化品牌方面,重点是通过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在媒体开设文化专栏等形式,打造一批展示保定形象的靓丽名片。保定是河北梆子的发源地,我们计划每年举办一届河北梆子艺术节,邀请市内外名家表演、研讨,使其成为保定的文艺名片、河北的文化品牌。目前已成功举办中国·保定空竹艺术节、中国·保定20__首届篮球文化节等,既展示了保定形象,又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国家动漫产业发展(保定)基地正式挂牌,占地466亩、投资10亿元的河北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奠基,标志着一个动漫产业群体即将在保定迅速崛起。 同时,进一步整合演艺资源,深化院团体制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打造符合旅游文化市场需要的新的演艺团体,走“以景区景观为依托、与旅游相结合”的演出发展之路。前不久保定市艺术团与野三坡景区联合组建了“保定古城飞歌艺术团”,努力在文化精品创作方面,打造一台旅游文化精品戏,彰显保定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像云南打造《丽水金沙》、西安大唐芙蓉园打造《梦回大唐》那样,形成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靓丽文艺名片。 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利用方面,已着手实施保护、修缮淮军公所、光园等知名文物古迹的工作;直隶总督署西路的恢复已经动工,争取尽早使其原貌再现;古莲池“十二景”中的蕊幢精舍、鹤柴、绎堂“三景”正在原址复建。考虑到莲池书院曾与岳麓书院齐名,准备仿照岳麓书院的模式,在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出版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目前莲池书院研究会、莲池书院出版社正在紧张筹划之中。 总之,文化名城建设要从小事做起,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一些古建筑,当下没条件恢复,就要先把它保护起来。在保定工作和生活,有责任、有义务把文化名城保护好、建设好,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前人和后人。 科学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武器装备建设又快又好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包括装备建设在内的军队各项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在装备建设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积极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进一步提高装备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步伐,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世界军事发展日新月异,新军事变革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深刻改变着战斗力要素的内涵,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战斗力的关键物质因素,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我军武器装备建设正处于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肩负着新的使命和任务。近年来,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加宽广的眼光来审视发展战略,把握发展大势,遵循建设规律,创新发展思路,协调好机械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关系,统筹兼顾各种需求,合理分配建设资源,正确处理好需求与可能、近期与长远、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才能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加快武器装备的创新发展,满足多样化的军事需求,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随着我军装备建设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现出来。新一代武器装备技术密集、系统复杂、投入巨大、管理复杂,更加讲求系统配套,大力协同,对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们的工作与这些要求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比如:统的力度不够、资源配置分散、创新能力不强、配套建设滞后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越来越成为装备建设提高发展层次和质量的严重障碍。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探索符合现阶段装备建设特点规律的工作思路,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科学的发展方法,实施科学的决策和管理,才能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谋划指导装备建设的能力水平,才能切实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使我们对装备建设的指导始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始终符合装备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确保装备建设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全面提高整体质量和效益。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又快又好发展,就必须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搞好武器装备建设的顶层设计。武器装备建设的顶层设计,是一种从战略全局出发的总体筹划,是实现武器装备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胡主席提出的“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为我军武器装备建设赋予了新内涵,确立了新标准,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武器装备的顶层设计指明了正确方向。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科学确立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加强装备建设的总体论证和设计,科学处理好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各军兵种装备建设和全军体系建设的关系,主战、保障和信息支援装备的关系。坚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科学选准重点,全力确保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高,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穿到武器装备建设的顶层设计中,保证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又快又好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加快武器装备发展和形成战斗力的步伐。军事斗争准备是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直接牵引。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加快新型武器装备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进一步优化我军武器装备结构体系,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正确处理质量、速度、效益的关系,坚持“严细慎实”的作风,确保武器装备的高质量。确立同步建设、整体配套的观念,努力推进部队装备成系统成建制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在抓好新装备自身的体系配套、系统配套、保障配套的同时,将配套建设前伸后延、向外拓展,同步培植、发展和建设战斗力生成所必需的相关要素及条件,按照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要求,实现作战理论、体制编制、国防动员、战场建设、配套设施、人员训练和武器装备的同步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装备有机结合,为新装备“两成两力”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又快又好发展,就必须密切跟踪世界武器装备发展趋势,提高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武器装备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武器装备建设的战略基点,加快建立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在推进武器装备发展的进程中,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防科技人才队伍特别是领军人物。坚持抓好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集中力量突破急需解决和最具有带动性的国防关键技术,不断提高武器装备建设的原始创新能力。抓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创造性地集成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加快武器装备建设的整体水平和集成创新能力。牢固树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想,善于把引进技术与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创造性运用成熟技术和科研成果改造现有武器装备,不断提高现有武器装备的作战性能。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切实把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进步上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又快又好发展,就必须遵循新形势下武器装备建设的特点规律,实行科学高效的管理。武器装备建设是一个集高技术、高智能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科学高效的管理,对于提高武器装备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要准确把握现代武器装备和管理的新特点、新要求,坚持技术发展与科学管理并重,发展新装备与培养管理人才同步,走出一条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和低成本的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路子。坚持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实现武器装备建设管理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行政、法律、经济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转变,从分散多头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转变。进一步加强武器装备的全系统全寿命管理,从全系统全寿命管理角度来筹划和推进武器装备预研、科研、购置、维修保障、退役等各个阶段的工作,将中长期和近期计划有机统一,增强各项规划计划的有机衔接,加大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检查力度,确保各类建设项目协调有序地进行。积极运用系统工程、矩阵式管理、项目管理等现代管理的科学方法,深化装备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和武器装备发展规律的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以深化装备采购制度为突破口,大力推行竞争性采购和集中采购,改革和完善装备采购组织体系,加快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竞争择优、监督有力、整体协调、科学高效的装备采购制度。努力适应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建立能够更好满足各军兵种武器装备保障需求的装备保障体制。 科学论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创新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建新的伟大工程中担负着重要责任,用科学发展观总揽组织工作,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保证。在组织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牢牢把握新形势新任务, 紧扣时代要求,在不断创新中推动组织工作科学发展。 在理念创新中谋划科学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总阐门”、“总开关”,只有树立新的理念,才会产生新的思路和新的实践,组织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更新理念。要树立“服务发展”理念。“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回答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回答了新时期组织工作必须坚持的重心,科学发展观要求组织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着眼发展、服务发展、有利于发展的理念,找准切入点,增强组织工作的渗透性,使组织工作与经济工作、社会工作融合起来,在具体工作中把提拔了多少干部、发展了多少党员、引进了多少人才同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使组织工作出生产力、出战斗力、出凝聚力、出创造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应是组织工作的核心。组织工作为科学发展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说到底就是让“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最大限度的发挥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树立人本理念,首先要强化服务意识,强化组织工作为中心工作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服务的意识,搭建服务平台,延伸服务触角,提高服务水平。其次,要善聚合力,充分发挥组织部门“三个之家”的优势,要着眼尊重人、体贴人、理解人、关心人,通过推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把“家”打造成汇聚爱心、凝聚人心、鼓舞信心的“港湾”,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干部和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方式创新中实践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以科学的方式方法开展组织工作,是组织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有效的服务科学发展的关键。一要坚持民主开放。要登高远眺,广开视野。跳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思维模式,从根本上转变就党建抓党建、就干部抓干部、就人才抓人才的定势,坚持把组织工作放到整个时代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到党的工作大局下来把握,不断拓展组织工作领域,延伸组织工作触角。要“阳光作业”,公开透明。改变传统体制下形成的那种相对“封闭”、“保守”、“被动”的方式,以开放的视角、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精神来审视、谋划和推动组织工作,要拓宽与社会各界的沟通渠道,虚心接受干部群众的评价监督,建立民主开放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二要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新时期组织工作的基本要求。新时期的组织工作系统而复杂,既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又要整体推进;既要处理组织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关系,也要处理组织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既要做好业务工作,也要搞好自身建设。统筹兼顾要求组织工作着眼当前,立足长远,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同时也要总揽全局,抓住重点,要形成“大组织”的工作观念,整合工作资源,坚持干部工作、党建工作、人才工作、自身建设并驾齐驱。三要坚持贴近基层。省委在九届五次全会上提出“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工作导向,这也是对新时期组织工作的新要求,贯彻这一工作导向,要求我们走出机关,深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一线,采取“一线工作法”,在一线识别干部,培养党员,(文秘站:)发现人才,在一线掌握情况、查找问题、把握焦点,在一线解决问题、探索规律、提高服务水平。 在机制创新中推动科学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机制要先行,要着力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机制瓶颈,建立切合科学展的新机制体制,保障科学发展顺利推进。一是建立科学的干部选用新机制。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评价机制,以科学的指标体系、规范的操作程序客观公正的评价干部,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坚持“三个不吃亏”用人导向,进一步扩大民主,落实“四权”,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有利于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选拔机制,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上来,使能者在职,贤者在位。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工作新机制。要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观念,做好“牵头抓总”、“协调各方”文章,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以“大人才”、“大教育”、“大培训”的理念,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构建起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建立新的人才吸引汇集机制,在努力盘活本地人才的同时,采取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筑巢引凤,积极吸引外来人才。三是构建科学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格局。基层党组织建设要适应社会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的新形势,改变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有效的整合党的组织资源,全面推进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两新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扩大党组织覆盖,延伸工作手臂,以党组织为桥梁纽带,将不同层次的社会阶层、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促进科学发展强大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论文: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机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自觉用以指导实践,对于首都机场加快实现从"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机场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机场,是实现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的要求。民航"十五"规划提出,中国民航要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这一转变内含诸多奋斗目标,其中包括建成一个以上的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建成若干个全国性和地区性航空枢纽。纵观当前世界民航市场,航空运输的竞争也是航线网络的竞争,需要枢纽机场作依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航空运输市场的竞争态势日益严峻,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加紧大型枢纽机场的建设,以求获得竞争优势。建设大型枢纽机场,构筑中枢辐射结构的航线网络,壮大国内骨干航空公司基地,是增强我国航空运输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建设民航强国的支柱之一。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实现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机场的出发点和归宿。 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机场,目的是使航空运输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航业是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民航业的发展要服从并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即强调民航业的对外适应性。航空运输由于其对市场层次的界定而使其对国民经济的敏感度更高,因此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互动性更强。首都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统计资料表明,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400余万,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处于中等发达国家的起点水平。随着航空枢纽网络的建设,人民收入的提高,航空运输市场的服务范围将越来越广阔。可以这样说,航空运输的特性更加适应北京经济形态的发展方向、更加符合北京市人流、物流需求,航空运输将在北京的城市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首都机场是迎接北京奥运各国来客的空中大门,是确保奥运会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经济繁荣和人民风貌的重要窗口。 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机场,当务之急是实现由"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使首都机场尽快成为世界级的机场管理公司。受传统体制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机场的定性不清、定位不准,大中型机场目前虽然都已实行了企业化经营,但机场管理当局不仅担负着对机场这一特殊市场的管理职责,而且绝大部分还直接从事客货、配餐、机务等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旧的经营管理模式下,一方面,由于垄断缺乏参照、比较、竞争、淘汰,往往造成运营成本过高,企业活力不够等情况;另一方面,由于机场的特殊地位,对航空公司在资源使用等方面显失公平。实现由机场"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是要最终实现其与具体业务经营主体的彻底脱钩,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建立优胜劣汰机制,达到优化场内资源配置、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首都机场实现由机场"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立足于资本运作与管理,有利于保持其中立性,有利于为航空公司提供无歧视性、公平性的服务,有利于民航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机场,必须以一流的企业文化为依托。文化现象的根本是精神现象,文化力量的根本是精神力量,它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影响企业实力消长的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要素。1997年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1983年初名列《财富》杂志"500强"排行榜的公司,有三分之一已经销声匿迹。也即大型企业平均寿险不到四十年,约为人类寿命的一半。一般来说,企业能否持续地发展,取决于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1997年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等所做的《展望20__年》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全球67%的公司是基于核心竞争力来推动竞争优势的,到20__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5%。 建设一流的、具有首都机场特色的企业文化,就是要提炼一种凝聚人心、提供精神激励的方法论;就是要大力宏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要培育"时间、效率、价值、创新"的工作理念和昂扬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对首都机场来说,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成分越多,文化品位越浓,企业整体素质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 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机场,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最终要体现在每个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任何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以人为本,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以人为本就是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发展人的能力--包括人的能力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运用。企业"以人为本的发展"的意义在于:员工既是企业发展的受益主体,又是发展的实践主体;一个企业的发展,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人的努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上,把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放到整个发展投资的核心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要求首都机场的一切工作要以满足员工的物质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企业效益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为员工谋取切实利益,为员工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机场,要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员工可以承受的 程度的统筹兼顾,协调推进,防止或者减轻大的企业震荡,顺利达到预期目标。 实现由"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内涵不仅仅是变更一种经济体制,而是要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及其伴生的各种规则向市场经济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转变会有风险,因为制度的功能具有相互依存性。一个制度安排的效率往往依赖于其他制度安排。只有制度彼此协调,相互扶持,才能形成有利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反之,相互抵触,再好的制度安排也会低效或失效,出现"制度的不平衡陷阱",甚至导致新旧体制胶着,拉长转型进程,增加改革成本。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改革诉求日益多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又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总之,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的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机场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难题,能否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只要我们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又着眼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建设世界一流机场的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 科学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粮食经济协调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我区粮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写进了党章,并全面阐述了它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首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当前,我们正参加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根本要求,把学习实践活动的落脚点放在工作实践上是这次活动的根本目的。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区粮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对科学发展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思维观念,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我们正处新旧体制交替之间,深化改革之后的遗留问题丞待解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仅要认清当前发展的大好机遇,更应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立足未来,要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引领粮食经济健康发展,要用以人为本的根本方法,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努力创造粮食经济发展的明天。 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增强粮食企业发展活力 通过近年来的粮食流通领域改革,粮食企业在体制上已基本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随着市场不断发展,粮食企业尽管轻装上阵,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仍呈现一叶小舟,难经大海风浪严峻考验,随时有被淹没的可能。粮食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永立不败之地,必须立足未来,用科学发展观为理念,集国有粮食企业具有的资本、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更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领域的改革,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对企业以股份制改革、集团化、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机制体制方面的创新,促进国有粮食企业走上自求发展,不断壮大的路子。 (一)加强国有粮食企业干部职工的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教育 既要充分认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充分认识国际国内粮食生产和供求形势、价格走势存在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对粮食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充分认识国有粮食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又要在困难的形势下看到有利条件,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粮食工作的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国家对粮食生产、流通、储备等方面前所未有的投入,为我们做好工作创造的有利条件,为我们粮食流通产生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二)切实做到政企分开 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 粮食局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履行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对国有粮食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管、领导班子管理与考核、政策性业务的管理与指导、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管。为此,必须进行政企分开,提高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指导和服务上来,切实履行好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理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国有粮食企业的关系,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采取多种形式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就是对不同层面的国有与国有、国有与非国有粮食企业之间进行股份制改造,鼓励国有粮食企业经营者持股,非国有企业参与国有粮食企业股份制改革。除股份制改造方式做大做强若干各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开放搞活,例如靠大联强,我区粮食购销企业去年就签约加盟了江西粮油集团总公司,借助其资金、市场等优势,发展壮大自己,又如可以组建股份制粮食加工企业,对国有粮食企业的可经营性资产实行租赁使用和扩大非粮产业经营活动等。 三、贯彻省政府(07)6号文件精神,保持粮食企业协调发展 (一)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库容总量不减 目前,随着我市决战“两区”的战略部署不断深化,__区的旧城改造和新一轮城市规划正逐步实施,原座落在城区的第一粮库、长岗岭粮库等国家粮库的整体搬迁已启动,按省政府(20__)6号文件规定,国有粮库在城市改造过程中的拆迁必须做到库容不能减,拆一还一、退城进郊。我区已拆迁的第一粮库和待拆迁的长岗岭粮库拆迁和郊区重建工作,应得到区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做到已拆迁粮库经济补偿资金按时到位和新建粮仓用地的批准,以确保我区粮食储备库容在总量上不因城市建设国家粮库搬迁而减少。这也是我区今后一段时期粮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保证。 (二)整合重组国有资产 大力发展非粮产业 根据业务主管部门精神,已完成改制任务的国有粮食企业,对剩余资产应加强管理,做到保值增值。我局从二0__年开始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改制,现已基本完成。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三保一弘扬”要求,我们对改制后剩余资产,从新调查摸底,整合重组,大力发展非粮产业经营,既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并增值,扩大粮食产业发展阵地,又解决富余职工就业问题。 (三)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落实区本 级储备粮计划 完善落实地方储备粮计划,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是中央、省、市政府文件精神的要求,也是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需求。实践证明,建立地方本级储备粮对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平抑市场价格,确保人民生活和粮食安全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现在,从中央到省、市和兄弟县区都相继建立了本级储备粮。有关__区建立区级粮食储备的事项,我们对全区几年来的粮食产量、市场需求和费用测算,经调研后,已形成调研报告和方案,待区政府研究批准后实施。 总之。我们要认真落实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三个阶段六个环节的规定内容,做到结合实际,边学边查边改,要把行动落到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做好各项工作,在服务“三保一弘扬”中发挥好职能作用,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要求,为全区粮食事业,乃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论文:纪检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做忠实执行者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捍卫科学发展观的权威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政治责任,是做党的忠诚卫士的崇高使命。纪检干部必须从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的高度,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方面,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 一、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真学”,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勤奋好学作为毕生的追求;“真懂”,就是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学懂弄通,明白其要义,抓住其核心,明确其要求,掌握其方法,领会其实质;“真信”,就是坚信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真用”,就是要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加强世界观改造的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具体来说就是要从高举伟大旗帜、确保政令畅通的高度,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维护科学发展观的权威,坚决维护党的纪律的权威,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对我们这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要着力改变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和强调客观、无所作为的思想,强化奋勇争先、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改变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浮躁作风,强化求真务实、创新实干的科学态度;改变单一静止的片面思维方式,强化惩治腐败是成绩、预防腐败也是成绩的理念。 二、要树立科学执纪的新理念 树立服务大局理念。要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置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大局中去认识,在参与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发展,把发展贯穿于纪检监察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做到围绕中心不偏离、服务大局不犹豫、促进发展不动摇,确保反腐倡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树立执纪为民理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执纪为民,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应当成为每个纪检监察干部的不懈追求。要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深入体察民情,着力化解民忧,及时理顺民意;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从群众得实惠的方面做起,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树立重在预防理念。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和构建惩防体系的要求上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要构建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紧贴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调动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不断推陈出新,使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加强监督检查,以规范制约权力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重点,针对腐败多发易发的领域和部位、权力运行中的漏洞和缺陷,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三、要在服务科学发展上出实招 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本职,通过反腐倡廉建设,惩恶扬善,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要为科学发展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加优越的创业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营造良好氛围。 坚持刹风整纪,切实解决干扰和阻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侵害投资者权益、干扰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坚决查处和纠正党政机关少数工作人员为政不廉、效率不高、执法不公等行为,特别是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违纪、情节恶劣、影响极坏的典型案件要从严从快查处。 以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纪检干部要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反腐倡廉的各个环节,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努力构建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体现正确政绩观的考评体系与考评制度,引领广大干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要在真抓实干上见成效 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要求纪检干部掌握方法,提高本领,敢于负责,真抓实干。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学会辩证思维和统筹兼顾的方法,以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观察事物,完善政策思路和工作布局,既注意对腐败结果的治理,又强化对源头的治理,既注意对个案的处置,又注重打组合拳,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更加自觉、更加正确地处理好惩治与预防、治标与治本、廉政与勤政、政策与策略的关系。要学会战略思维和系统谋划的方法,从全局的、宏观的高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全面把握国际国内环境和形势发展变化,作出科学预判,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要学会创新思维和深入实践的方法,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始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动纪检监察工作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还要从政治、思想、道德、作风等各方面加强党性修养,经受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各种风险考验,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过去认为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是管理和监督,现在还应该加上服务。既有为党员干部服务的职能,更要有为老百姓服务的责任,我们要善于服务、乐于服务、学会服务。要始终保持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品质,身先士卒,躬身践行,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反复倡廉建设的坚强意志,谋划风清气正的政治品格,服务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人民群众看见实实在在的效果。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 摘 要:中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停留在各种知识教育上,更应该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本文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德育;策略;问题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小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观念不断形成的过程。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当前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很多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改变,比如中小学生过早、过多地接触网络,网络媒体中充斥着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多负面信息在新媒体中广泛传播,对中小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做到情与理的结合,使得中小学德育教育可以变得更加人性化、柔性化,引导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中小学时期正好是他们的性格、品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不仅要给中小学生传授各种思想道德相关的知识与常识,最重要的是让中小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从而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德育教育是一门必要的学科,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德育教育远比知识教育重要,教师必须要学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才能确保他们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心态。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要不断完善校内的氛围,对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更多引导和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中小学的管理过程中,对自己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存在的为一些思想问题进行处理,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二、加强柔性化教育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改革,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德育教育应该要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加强柔性教育,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叛逆的情况,教师越是对他们进行管束,则他们的反抗就越严重,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要找对方法,不要用过于强硬的手段,尤其是对于德育教育而言,柔性化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首先,教师应该要站在中小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很多中小学生之所以出现思想道德品质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找不到宣泄,因此在思想上变得极端。对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逐渐意识到将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作为德育教育的发力点,以中小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根本的重要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黑板”教育,要从中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辨证的思考,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诉求进行满足,减少中小学生错误行为的几率。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怀。教师应该要与家长之间多一些沟通,从而能够对中小学生的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作用,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各种状态的关注,从而能够积极掌握中小学生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并且与家长进行沟通,对中小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能有效地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 三、合理地利用新媒体 第一,利用新媒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德育教育与一般的学科教育不同,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学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这门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关怀,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关心,防止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重视,借助我国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怀。比如可以借助一些计算机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视频,对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讲解。第二,利用新媒体加强情感认知教育。德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认知教育,是学生的思想以及情绪的一种引导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人生以及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认知教育。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来学习,教师要借助新媒体加强情感引导,给学生更多的关怀,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可以借助新媒体为学生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和桥梁,使得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因此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四、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团结在一起,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在课堂之外组织游戏,如读书会、踏青活动、学雷锋活动等,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不断强化自己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丰富教育内容,提高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析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1.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 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 教师与学生之间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结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县进宝塘镇中学 426100)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团场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摘 要: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德育;团场教育; 问题;对策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弱化,应该受到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校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意识,避免德育教育的虚无、浮夸、等形式主义,提高中小学生的文明程度,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但是我们在教育设计过程中,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形式化的问题,以下问题比较突出: 一、家庭教育忽视德育 家庭是人生成长、生存、发展的初级场所,因而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孟母三迁,成就一代文化大儒;岳母刺字,培养传颂千古的民族英雄。”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本应该更加传承和发扬的家庭教育精神,在我们社会日益进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父母认为他们的任务是让孩子衣食无忧,因而父母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娇宠有加,呵护备至,一味迁就,百依百顺,甚至纵容等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德育意识的淡漠,至使家庭教育德育功能衰减,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另外一方面就是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把德育教育全推给学校,孩子在家期间放任自流。许多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甚至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 除了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外,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有时不畅通、家访有时不及时甚至不家访、对家长有时还存在不尊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有时我们还在经常埋怨家长素质怎么这么差。显然,这违反了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学校德育在这样的情形下举步维艰。 二、德育内容的形式化 与学业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相反,思想品德教育恰恰喜欢把学生当作道德知识的接受器,学生没有情感诉求,也没有自主建构。德育内容应该回归凡人生活,贴近凡人现实,即充分重视多元共存的社会中普通人的思想状态,而以往的德育习惯于用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来进行正面教育,或用典型的反面人物来进行反面教育,即习惯于用“超人”和“坏人”来教育学生。这样的德育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学校德育应该拉近学生与凡人的距离,“培养他们对多样化的尊重和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培养他们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能力。” 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将社会道德规范作为改造学生的“蓝本”,把学生看作是被填充的“道德之洞”,把片面的外部灌输作为促进个体发展的根本动因,采取强迫服从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它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无视学生的接受水平,把成人的道德观强加予学生,让学生不情愿地服从。例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第十条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属于较为抽象的内容,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找到适合小学生具体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实际的教育方式尚需进一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很难使他们将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更难将其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三、学校的德育有盲区 学校应该把针对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有些学校的师德培训仅限于班主任等从事德育工作的专职人员;面上的学习只是流于形式的读读报纸,传达文件,很少就提高师德修养展开专题讨论与交流,更不去在典型的挖掘与培养上下功夫。结果,学校只有少数人从事德育工作,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一般教师不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与道德感召力随时随地去影响学生,不能以满腔热忱的态度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来教育学生;极个别教师甚至误入歧途,严重败坏了教育形象。忽略师德教育的实质是违背了“育人者必先育己”的原则,有悖于“全员育人”与“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师德教育的目标应升华为发自内心的崇高的职业道德感、纯洁的爱心以及心灵拷问式的自省,决不能满足于遵守师德“底线”的一般要求。从而在心理上和认识上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症”,以致于使许多个体的不良道德观点乘虚而入,最终导致学生对德育的可信度下降,影响德育的作用和效果。 四、结合学校实际,改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1.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学会做什么人?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高中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高中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这个重点,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使各班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并扎扎实实地取得效果。今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由三个:责任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各班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含学生的认知水平、班级的德育状况、德育教育获得开展的状况等),选择一个或两个开展,今春班主任的期末总结也就是专题教育活动总结。 2.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中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知与行不统一,学生认知的道德规范不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各班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及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来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高一年级可在新课改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实践活动。 3.德育教育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校学生来源不一,团场中心和连队的德育教育,情况千差万别,各初级中学德育教育的多样性、不均衡性和个人成长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要求上对学生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树立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带动同类学生的发展。 4.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德育教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要注重调研,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5.德育教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关键因素。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倡导奉献精神,希望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能从自我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 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农村中小学德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且其牵扯面较广。所以,如何妥善地解决德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是整个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关键点。初步分析了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困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德育 困境 措施 一、农村中小学德育困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多元化、经济多样化,为农村的青少年群体提供了较大生存空间,但是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惑,虽然面临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是农村中小学德育也存在着如下几种困境: 1.德育工作环境复杂化 其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激发了人们致富的热情和潜力,但是也给农村中小学德育带来了尴尬境地,社会的变革打破了长期禁锢农村的传统理想和道德信念,让人们卸下包袱,可以大展宏图,但也对整个农村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其二,社会改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信念、信仰、道德缺失等问题。上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冲击着农村中小学德育,使农村中小学的德育环境变得复杂化。 2.来自社会、学校的德育压力逐渐增大 长时间以来,农村子弟都将当兵和上大学作为跳出农门的主要渠道。近些年,随着学校升学压力的增大、我国兵役制度的改革、高等院校的扩招及后续的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再次抬头,使得农民因对社会的误解而将其不满转移到学校教育中,并将其作为宣泄心中不满的工具。在上述两种情况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3.德育系统不完善 德育系统不完善,主要包括德育方法陈旧、德育内容单调、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另外,在部分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鄙农、轻农情况。例如,部分中小学中现有的德育评价机制,多年以来各中小学均缺少较为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使德育工作常处于“说比做重要、忙起来什么都不重要”的尴尬局面。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措施 1.强化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青少年的成才大局。农村中小学要逐步转变观念,避免重智轻德,反对智育和德育相对立的观点,理清学校办学思路,稳步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借助举办讲座、引发材料、课外活动,开会等重要形式,将学习制度化,强化学校内全体教职工对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多方合作,努力做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国农村中小学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但是多数学生并不明确其中的意义。因而,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爱国主义;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要想爱祖国爱社会,必须先爱自己、爱家乡、爱学校,不断地从身边小事做起;中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创造有优美的学校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均称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3.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单向式”教学方式,多余学生进行互动,在快乐的分为中教导学生;德育教育应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内外,依据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常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与习惯,教师要坚持事事、时时进行及多样化教育,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积极的参与学习,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德育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让知识教育与德育相互渗透,让中小学生首先学会做人,给学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4.学生、学校、家长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德育教育 农村家庭多存在着学生思想浮动较大、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条件限制等诸多问题,教师应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关心每位学生,共同奏响爱的主旋律;校内应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师生心灵对话”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撰写心灵日记、征集名言警句、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和挫折教育、组织感恩体验活动、建立导师制等活动,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真正领悟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5.改变以往的评价方法 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机制来正确评价教师,并将师德、育人效果、政治理论平作为学校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能仅凭分数来区分高低。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师互评、自评及家长评议结合在一起;要逐渐缩短评议的时间,可以几周评议一次,并向家长及时反馈结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网络文化大范围覆盖的今天,农村中小学德育在得到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中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德育发展的艰巨性,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理念,使用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做到树人先树德。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发展 摘要: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尤其是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由此可见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如何开展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将从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阐述,进而分析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课程改革 德育教育 新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推进,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化,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置于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中,产生诸多新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将先进的德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引发人们的思考,这些都需要科学的德育政策进行引领。新课程的改革使传统观念中落后的理论发生了改变,给中小学德育教育带了新的发展。本文将简要剖析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对学科教学和教材进行了改革,而且进行了超越学科体系的全方位改革,改变了传统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闭塞、时效性低的弊端。下面将简要阐述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 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1]。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称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更加强调德育的地位,重视德育的发展,培养综合型人才。需要学校不断进行创新,创造出新方法和新途径来强化教育的时效性,从知识传递过渡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各学科的教育中都强化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不断上进的优秀品质。在课程改革中,尽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德育课程面貌,强调在真实、客观的生命体中感受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 就此,新课程的改革解决了传统教育背景下道德与生活的分离局面,学校开始从教学向教育转变,引发了教学工作者对传统教育新的定位和思考,更加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性,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等,有利于德育工作的继续发展和探索。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 课程改革下中小学的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地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地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从教学方式上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2]。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是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三)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育机构要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对教师的导入方式、提问方式、行为举止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观念。比如备课充分、守时和负责等优良品质,要以身作则,给中小学生起到良好榜样,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并且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摈弃了传统观念中落后的理论,给学校的教育工作迎来的新的曙光,重视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总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并改进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下中小学的教育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传统教育方式中的不良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开创中小学教育的新局面。 (责编 田彩霞)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教师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以德为先,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注重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更是我们这一代教师挑在肩上的重担。在新的历史时代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又出现了新的特点,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学校的思想品德机遇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努力掌握和运用新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开拓创新,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中小学生时期正是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处理得好,就会蓬勃向上;处理得不好,就会误入歧途。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才能传承我国优良传统,才能复兴我民族大业,才能实现我中国之梦。目前,社会存在着一种不良风气,“技”从娃娃抓起,“德”却要从半百起步。这种现象岂不是轻重不分、本末倒置?还有一些所谓“重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其弟子的德育教育,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的却走向了犯罪道路。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小学时期尤为重要。 一、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修养 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有高尚的品德。这样才能传其道、授其业、解其惑。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是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首要条件,也是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保证。 二、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点滴做起 德育在教育中高于一切,要想使中小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要让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教育领域里的首要课题。然而,有一些学校把学生的名次、成绩、进入哪个重点学校班级摆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要把“育人”目标放在第一位,把“育人”放在教育阵地的最前沿。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例如,组织学生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进行演讲、歌咏比赛,以“为中华之崛起”为主题开展歌颂、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会,带领学生参观德育基地等。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会有很强的感染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有利条件。对于学校来说,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的体现。教学设施的陈列、学生寝室的布置、树木花草的绿化设计等要受到重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我做起。爱校园就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在校园内、在社区、在名胜古迹等公共场所不乱扔纸屑,不乱涂乱画。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捡到的废电池、锈铁钉、旧铜线不要随便丢弃,要学会收集起来服务于社会。这些活动会使学生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 三、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教师要起到“时代媒介”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花样多,中小学生获取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纷繁复杂。例如,网吧多、手机上网多,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侵蚀着学生的心灵。这就需要教师面对新形势,针对中小学年龄特征,加强这项工作。无论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游戏、从生活到思想等都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适应时代变化,起到“时代媒介”引导作用。 网络时代出现的一些现象,看上去好像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增添了一些不利因素。实则不然,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看到网络时代会给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开辟一个新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构建适应网络时代新的德育框架。比如当今中日关系紧张,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摩擦。教师可以在网络里再现抗日战争的历史,认清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分子丑恶嘴脸,防止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故技重演,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再如,通过网络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使口头说教化为精神沟通,这样就会给学生带来身心愉快,增强德育的情境性、情感性。教师“时代媒介”的德育引导会发挥更大作用。 四、对中小学德育教育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 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及时开办家长学校,与学生家长增加沟通,更新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摒弃那种不是溺爱就是训斥或是指责的教育方法,与学生家长共同进行对孩子德育教育。教师勤与学生家长沟通,不仅使孩子在学校能自如地学习文化课,而且还会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尊重、友爱的家庭氛围之中。 五、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教师要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其成长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方法。中小学生性格各异,一旦教育方法失当,就会使他们偏离轨道,迷失方向,甚至导致他们误入歧途。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他们德育教育时要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1.多运用表扬激励、批评说服的教育方法 通过对学生好的思想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明确自己的长处、优点,并加以进一步的巩固、发扬。对不良的思想、行为加以批评否定,通过讲解、分析、谈话、讨论等方式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正面启发,提高他们的觉悟和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和错误,使他们明是非辨真假,明确方向不断前进。 2.采取榜样教育方法 榜样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学生易于领会模仿。我们可以采用课本上出现的名人、名篇来教育。比如“人民作家”老舍、助人为乐的雷锋等都会使学生们受到影响、得到教育。 3.采用实际锻炼方法 为培养学生们的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各种社会劳动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等,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道德习惯。 六、结语 综上所述,教书先育人,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是教育领域里必抓的一项工作,也是当前最紧迫、最艰辛、最复杂的工作。教师是承担这项工作的主力军,教师在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启用科学化、规范化的指导,不断地采取新的方法注入新的内容,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人才。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论中小学行为习惯和德育教育的衔接 在近几年,尤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所有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集中反映在: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管理难度增大,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后进生和中差生队伍有扩大趋势。经常听到一些来自小学毕业生家长的心声:我的孩子进入初中不听话了!学生成绩不如小学里好了;小学里的兴趣爱好在初中得不到延续;甚至小学刚毕业就犯罪等等。我想这绝不是初中教育存在质量问题,也不是学生不听话的问题,而是由于我们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尤其是行为习惯,德育教育的衔接工作。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人做人,并从做人的基础上成长为各种人才。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政治原则、思想要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知识结构等一些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内化为学生内部的主体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新世纪祖国优秀建设者的有效载体。 众所周知,从小学到初中,无论从知识体系,学习方法、身心发展及兴趣爱好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变化,要适应这个变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据爱尔兰全国课程与评价委员会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中学后的第一周内能静下心来,但四分之一的学生需要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少部分学生要一个学年才能适应。而由于中、小学分开办学和分层管理,中小学德育各自为阵的现象普遍存在,随之带来的中小学德育未做到衔接的问题、在德育目标上未做到分层递进的问题、在德育内容上未做到循序渐进等问题,使得德育育人的途径没有整体规划,德育管理没有形成合力,使德育育人的功效受到影响。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环境,使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德育教育在初中得到连续发展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方面做好这个衔接过程。 一、从行为习惯上做好衔接 小学阶段学生都是在老师保姆式地扶着走。作业不但要老师逼着做,而且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追讨”才肯上交,学习很被动。而进入初中,这种被动式将很快被自觉主动性所代替,所学知识也从课内延深到课外,因此引起好多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就逐渐与优生拉开距离,从而产生自卑感,形成恶性循环。这时作为我们教师就要积极引导,耐心做好不同的学习方法的衔接教育,使广大初一新生有很快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如:举办一些学习方法指导班,初一新生学前教育班,或让初二、初三学生现身说“法”,谈谈自己如何适应初中学习环境的等等,使小学毕业生能在最短时间内与中学学习方法衔接。 二、从身心发展上衔接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发现和探索自我,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针对这些特征,老师一方面要尊重和支持他们的独立愿望,另一方面要指导和帮助,不要对他们要求过高,毕竟初一新生刚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眼里中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功课由2、3门增加到8、9门,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导致一部分同学走上了弯路,出现滑坡。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认为关键还是在老师,小学教师应该向初中教师交代每一位学生在小学时的表现情况,有必要时可绘制一张毕业生资源库表:内容包括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及生理,这样有利于初中教师很快地了解每个学生过去的思想状况,学习方法,管理方法和学习习惯,给学生搭好过渡的金桥,及时做好学生的身心健康衔接。 三、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衔接 1.开学头三个月班主任坚持跟班制,扶与导结合,在紧跟、勤盯中,培养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管理特点,熟悉校规校纪,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校纪校规,抓好迈好初中第一步的教育。随着工作开展,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放手,减少跟班次数,逐渐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让他们在方圆之中自觉成长,在规矩之中健康发展,切实抓好迈好初中第一步的教育。 2.从讲课起进行学法指导,宣讲中学生学习规律,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学会学习,尽早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3.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防好转差,这也是搞好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 4.组织指导好家教工作,保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向。 5.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严防好转差。 6.加强小学毕业班师生和初一年级师生的交流,增进相互的了解,让六年级的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中学的教学状况。 7.引导教育学生学会不断地总结自我,分析自我,找出差距,进而不断完善、提高自我,以尽快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 四、加强与毕业学校的联系工作 根据时展的要求和联系本校的实际情况,中学应与小学联合实施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切实、高效、鲜活的德育模式,比如:对每一届小学毕业生毕业后,毕业母校应向中学提供德育教育评价档案,尤其对部分问题学生和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有个别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全的学生,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应在小学建立思想品德档案,详细记录这些学生的性格和一些不良习惯,在毕业后转交给中学。从而使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要素系统横向贯通,环环相扣,形成合力,保证在德育过程中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联系性。同时,使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层次系统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保证各个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形成具有本地学校特色的学校德育模式。 总之,中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中小学校已经不应只把精力放在各自的课程改革上,更不应该各自为战了,中小学应该携起手来互相合作,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共同为未成年人的文化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他们健康成长创造一片蔚蓝的天空。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它具有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的成功是每个教师的追求与向往,更是家长,学生的期盼与梦想,但什么是教育的成功呢?仅仅就是考高分、上大学吗?如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和心态,就能改变这个人的人生。”即心理掌控命运。有一名学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复读,终于考上了清华大学。他在清华汽车工程系学完五年本科后,放弃保送清华直博,走上工作岗位。岂料,一年后,就是这个品学兼优、一表人才的小伙子,为了别人对他恋爱问题一句调侃的玩笑话,而轻生自杀。这让所有的人扼腕叹息。像这种问题在其他学校中也时常发生。学习特别优秀,智商很高,却应付不了生活中的小挫折,情商竟然如此低下。教育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一个认知体,他首先是一个生命体。就是说,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装知识的瓶瓶罐罐,只读书、读死书。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要生活得自在、有意义、有价值、能为自己,也为家人,更为国家、民族做有益的事。要如此,就要照比尔・盖茨所说:“我们的教育必须与学生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培养的必须是智能正常,有学习和探究能力,性格坚定,情绪乐观,人际和谐,既能积极面对环境的多种挑战、实现人生的价值,又能主动调整发展自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由于良心的自责是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老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他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别人打交道,甚至头脑里不断出现幻听、幻觉,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陷入心理危机而辍学在家。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后,得到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把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交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上次所犯的错误给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他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正真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的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宣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三)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四)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中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爱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展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了,是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应通过文化课“书本”这个载体来培养学生百折不挠、遇难愈勇的精神,学会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把自己推向成功之路。也只有培养其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才能把文化科学好。有了这种成功素质和精神,人生旅途不管有多少风风雨雨,都能勇往直前。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代中小学德育教育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仍有借鉴价值甚至指导意义。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做人做事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真正的学问。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一书中讲到《论语》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特别指出,此句的重点在于“时”与“习”,学问在孔子的思想上,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水平高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有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因此,这句话不能理解为:学到了新知识,时时练习就是很高兴的事,而应是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随时随地见习,随时随地体验,随时随地反省,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微笑。《论语》开篇就讲做人做事之道,可见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整理时就认为:做人做事的学问是孔子对学生的首要要求,是最基础的与最根本的教育。 上述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再来看孔子自己是怎样说的。《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要求学生: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友爱同事,处事谨慎,言而有信,爱人如己,亲近有道德学问的人;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学习知识文化。在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中,做人与做事是第一位的,我们将之总结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孔子的学生子夏是孔子杰出弟子之一,小孔子44岁,孔子死后,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他对孔子这一思想有深刻的理解。《论语・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的观点,看到有道德学问的人,马上跟他学习,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为同事办事能尽力而为,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一定可以说这个人很有学问。子夏作为孔子的亲传弟子,他的这一段话无疑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阐释与证明。 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如何做人,个人修养的内涵与外用,都有丰富的内容,系统的阐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孔子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为后世所景仰。 当今中小学教育中强调“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了重要位置,应该说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继承。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校不能有效整合思品课程,班主任、少先队(团委)、政教处、家长等德育教育的多种资源与多种渠道,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思品课程虽然其教材在不断更新,但教学方式的变革进展缓慢,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滞后极大地影响着思品课功能的发挥。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过分强调安全,使本来就匮乏的德育教育时间被挤占。另外在现有法律及管理制度下,对学生过多的宽容虽然克服了过去的严教之弊,但却使得许多学生胡作非为,无所畏惧,而学校无能为力。 根据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发扬孔子做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师表风范作用。当代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升,个别教师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唯利是图,在做人的品性方面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导致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和影响极大,使得一些学生思想扭曲,为人之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切实为学生起好模范作用。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其次,学校教育必须真正落实“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切实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保证德育教育的时间。每周定时的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真正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第三,德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愿意参与,乐于接受。我们所谓的德育教育不仅是老师讲,更多的是学生如何来理解,领悟其中的道理,以及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心得,不是老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说教。应多从学生身边案例为教材,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四,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坚决避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零效果现象。现在部分学生表现反常,在家表现良好,可到学校后就不那么守规矩了,有的学生则是在家里总是和父母吵嘴不听话,在学校里,却很听话;这种单方面的良好表现,就必须要求家校共育,家长和老师应多沟通,促使学生长期的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在某一方面某一个地方表现好,单方面的管教,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很有必要做好家校共育。 第五,要研究新形势下对纪律特差生的引导与教育,形成行之有效的、较完善的教育方法与制度,切实改变班主任单兵作战的不良局面。现在很多科任教师没有对学生负起应有的责任,认为学生的某些方面存在问题,那都是班主任的工作没做好。其实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管理学生,各学科教师都应齐心协力,教育好学生。教师的职责具有双重身份: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我们不能认为学生品行都是班主任的事,科任教师也有教育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关注其成长和发展,为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教育,注入活力与源泉。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研究 摘 要:目前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中学德育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对德育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网络型”教育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德育;研究 中小学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的信息,来源于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报道在其脑海中形成的社会图景。由此,如何开展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引导中小学正确面对网络信息,是值得政府、媒介、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德育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尤为突出的是设计活泼、色彩鲜艳的网络游戏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游戏是人的天性和本能,而处在生理、心理的“束缚”和“摆脱束缚”特殊阶段的中小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德育教育网络中的信息建设,一定要遵循“内主外辅”的原则,把重点放在拓宽教育信息的内涵上面,增强信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力。 1.要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列入学校德育和管理的常规工作之中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机构,将网络德育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高度上来,真正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并将这项教育内容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融入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去。 (1)策划主题活动。每年中小学生拥有近3个月的寒暑假,为避免中小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社会、学校、家庭有责任为中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汇演、计算机网页创意大赛、动漫制作等课外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性,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 (2)课堂成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在信息技术课上加大力度做好具体引导工作,让课堂学习不再是“锻炼”,而成为一种享受,自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道德观也会包含其中。 (3)学校要从管理和技术上进行必要的约束。作为教师不能完全阻隔有害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但应尽量最大可能地将有害信息杜绝在课堂之外。因此需要动员全体教师力量来建设现代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也进行应用,可以及时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进行更新、改正和维护。有了软件的环境,还应为学生提供具有创新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网络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2.学校德育要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构建学校网络德育体系 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判断和应用能力。在网络活动中中小学生的自我选择的比例较大,教育干预的比例较小,因此培养及发展中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了解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网络学习和生活,着重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等教育。中小学生上网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通过校园里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宣传橱窗、阅报栏等与校园计算机网络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积极、健康的立体文化环境。还可以开展网络德育课,注重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以及举办网络讲座。 二、积极培养适应德育教育现代化要求的“网络型”教育人才 加强网络技术培训、提高德育教育者的网络技术水平是构建德育教育网络载体的重要步骤。 1.在德育教育者中大力普及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对网络的体系构架和工作原理的了解与掌握,以熟练地运用网络来开展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常用网络软件工具,增强网络中的德育教育信息的表现力。在网络软件工具中,我们认为教师要着重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网络工具:一方面是有助于发挥网络功能优势的工具,如Foxmail,Outlook,Internet Express等网络浏览工具,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另一方面是有关网络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工具,如运用Frontpage2000、FlashMX等制作网页的技术。教师如果对这些技术只是闻其名却不知其用,则将直接影响教育者在学生中的声誉和威信,给德育教育网络化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着重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管理和维护德育教育网络的综合型人才 重点针对中小学生教育进行专业的网络德育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德育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网络德育教育的知识和方式,使他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必要的网络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要对教育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不同阶段网络德育教育工作。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中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 一、德育的重要性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二、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总体上讲,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是我国中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特点。当前,随着独生子女教育阶段的真正到来,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上一些不健康读物、影视和不良行为的趁机而入,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水平有明显滑坡。经济上升与道德滑坡成反比例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见,我们正面临着一种更深层意义上的危机―――思想品德危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刻不容缓。 2.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①不良现象的影响。当前社会存在着不少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一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贪污受贿、拜金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对中小学生有极大的腐蚀性。二是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等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三是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离婚率上升等某些社会问题,使一些中小学生价值观混乱。 ②家庭教育的缺位。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 ③学校教育的片面。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口头上都是以德育为首,而实际上近年来,过分追求升学率,放松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几乎成了课堂的“盲区”。造成了学校德育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推进德育工作的方法 1.从教师队伍抓起 首先,从提高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通过培训学习,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一些贪污盗窃、走私贩毒、赌博等丑恶现象是资产阶级义利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这些,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从而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要求教师挖掘教材,对全书进行综合归纳,把握教材中关于正确义利观教育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并在教学中用这些基本理论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政治教师在讲述 “个人主义”概念时,通过阐述“个人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认清了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反动本质,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有了正确认识;有的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了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的自觉性;最后,教师要联系实际,对学生引导疏通。对中小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空洞地说教,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3.以正面说服,学生自我教育为主 按照现代教育的思想,德育的过程不是靠简单的理论灌输和强制手段来解决的。它是一种理论上的指导,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上的实践和情感上的交流过程。“教育根植于爱。” 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理解、所信任、所爱戴,使他们自觉地意识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体贴,从而主动接受教育。教师要怀着慈母般的爱心,赞许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每一个闪光亮,清除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每一个污点。在做德育工作时,少对学生进行斥责和惩处。当学生的思想、言论、行为出现偏差时,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正面引导他们认识缺点和错误的危害,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改正。 4.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完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道德教育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方法上也面临着改革的需要。思想品德教育同其他学业教育相比,更要讲究教育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而要从教育者自我出发,在一言一行中收到成效,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加里林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同学,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来的。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有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由此可见,教师的无声语言对学生思想品德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5.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同时要注意加强对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家庭德育具有父母的言传身教、 身体力行和孩子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它融化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为了净化家庭德育环境,父母要戒掉酗酒、打麻将等恶习,以发挥家庭文明环境的感染力和父母的表率作用。 6.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主题鲜明的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并通过多途径开展教育。主要途径是政治课教学、班会、团队会和各科教学活动,学校的其它方方面面工作及各种活动也都要渗透人生观教育,学校还要发挥教师的楷模影响作用。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科教学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坚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有机地渗透人生观教育,切防生拉硬套。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关注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育担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而德育教育担负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基的重任,德育不仅促进了个体品德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当今的德育教育中,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虽然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加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的养成。但由于诸多原因,学生的素质不但没有得到提高你,反而呈下滑趋势,当今学生中“失学”、“失管”、“失控”、“失教”的“四失”青少年越来越多,“四失”青少年中犯罪比例居高不下。 “光靠警方监管是肯定不够的,家庭、学校等部门都应联起手来,将'四失'青少年犯罪率降低。 ” 1. 注重应试教育,忽略素质教育 国家虽然三令五申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但由于多年来形成以分数衡量学校质量高低的错误理念,使得许多学校比的不忽视素质教育而着力抓学生的成绩,因而也就淡化了素质教育。 2. 新的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就业率越来越差,即使大学生毕业也很难找到工作,因而也就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读书兴趣,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学生自律性差,家长又不愿意严格管束,使学生越来越难以管理,又加之教育法中的诸多条款,学生在家在校为所欲为,严重的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是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实施。 3. 网吧的普及,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但是由于管理的不到位,网络为某些唯利是图的老板提供了赚钱的机会,他们根本不管什么年龄限制,都可以进去,只要你上瘾,就不怕没钱赚,这样中学生的上网率高得令人吃惊,好多集沉溺于网吧而不能自拔,耽误了学业和前程。若不加以制止,势必危害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发展。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要想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校要把德育教育落实在实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素质教育,但由于衡量的标尺没有变化,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要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以学校为统帅,将各种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其他任课教师的作用,从孩子的教育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典著作,多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了解一些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多参观一些德育教育基地,对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国家应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违法乱纪的网吧老板。 网络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发展。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严重的威胁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国家应严惩非法经营的网吧老板,加大打击力度,同时,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使非法的网吧老板如同过街老鼠。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长。 (3)家长也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古语云:“养而不教,父之过。”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要多关心孩子,抽出一点空闲时间,多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化解孩子间的矛盾和纠纷,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同时也要和学校多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纪律状况,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加强对中小学升的德育教育,要真正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做到以人为本,遵循德育教育规律,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与中小学德育教育 目前在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之争、人才之争,要想提高综合国力,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才的多与少关键与教育教学。目前,教育教学的方向除了要教好学习还要教好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好中小学思想品德这一课。如: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题是要求学生分辨是非,做一名有礼貌、有纪律、爱劳动、尊老爱幼等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教学生心理健康和遵纪守法的一门课。 提高青少年的德育意识,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好这项任务的关键是抓好学校德育教育,而实现抓好德育教育是上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分不开的。所以给学生讲思想品德这一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彻底改变上课时以教师为主,死背课本内容的局面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属文科类教程。一前讲这类课,主要是教师讲课、学生背诵,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有些老师甚至说德育工作是学校负责德育的人员来管、与我们无关的错误观念、而忽视了德育工作的全面性,所以学校领导要抓好对老师的德育教育、要解放思想,实德方面要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等学习时间大力提倡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老师本身的德育意识。 2. 加强德育教育时要关注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 在学校设心理咨询室是民语学校刚刚起步的一项工作,学生在心里、生理方面没有生熟,所以他们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德育意识的浅薄使他们解决不了有些心理障碍、想咨询可不敢面对老师或同学,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坏的方向发展,所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生长中的青少年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任务。这种教育方式是路径是多样化的,如:小测试、知识竞赛、模拟心理咨询室等… 这种辅导应该倾向于在学生者群体里常见的心理问题为中心会达到最佳效果,从而引导学生能自己解决小范围的心理问题,遇到难题是会大胆的去咨询别人的好习惯。所以学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学生,理解学生。 3. 政治课老师要和班主任一同搞好本课的接受率,从而达到让学生吸收德育教育的效果 尊老爱幼是传统的品德,在课本中有文字或图片、漫画的方式描绘不良品的的坏处,甚至有些不良行为是犯法的,这些内容一方面是课文内容、一方面是德育教育。教好这些内容会达到双重效果。 4. 对不容易接受教育的学生、进行“看不见”的教育 所谓“看不见”的教育指的是:在课本上没有讲德育教育时可对这两个内容相关的有些方法,如:有些学生不好好学习、成绩差,可他们有某些方面的优点,可能爱劳动、也可能是个体育长处的。这种学生有一种坚强的性格,没有好的教育使把这种性格会往坏的方向发展,要教育好这些学生绝对不能用强迫的态度,反而讲些相似的社会上的例子,讲给学生要远离这些思想动态的教育、而激发这些学生对这个坏处的厌恶感、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门科学,不管专门从事这行业的人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思想品德课老师,要正确掌握这门课的规律,要科学的角度分析每一个细节,用科学的、灵活的、可行性的方法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他们幼小的心里灌输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 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教育的重点,影响学生德育的主要因素是道德因素,家长和教师应该围绕着影响学生的道德因素展开相应的道德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道德教育策略 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是每位领导、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受当今不良风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基础不稳定。为了消除不利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教育工作者要用战略的眼光认真地研究分析、影响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因素,并寻找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影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风尚对学生的影响。社会风尚是指一定社会中多数成员的价值取向,遵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状况。社会风尚是个人生活的真实世界,对个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而消极败落的社会风尚则会抵消甚至消解教育的作用。如,在学校附近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广播、电影、电视、网吧等渲染的暴力、色情、赌博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这些低级下流、腐朽没落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侵蚀着中小学生稚嫩的心灵,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是非、善恶、美丑界线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他们只注重个人主义而忽略社会义务,这正是社会风气对教育作用的抵消。二是道德教育缺乏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当前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只限于教育范畴,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尚没有《道德法》和必要的道德教育政策和条例。 (二)学校因素 一是有些农村中小学校,不注重德育阵地环境建设,没有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二是有些学校在考试和升学指挥棒下,未把全面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法律,存在重智轻德现象。三是有些教育者空调说教不注重实效。一些教育者苦口婆心,唇焦舌燥,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由于只作用于说教,没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导致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用不了多久学生就将其抛之脑后,学生把上课当成了老师的事。四是一些教育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另外,一些教师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学生很难“亲其师,信其道”。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自然形成的教育场所。中小学生的社会过程始于家庭,其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获得、性格的形成都里不开家庭的影响和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绝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这一阵地,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为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孩子是父母珍贵的财富,当得到他时,就意味着接受担负、哺育的责任。如,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这包括提供适当的衣物,有足够营养的食品,给孩子创造一个活泼、美观、整齐、空问适度的生活环境,还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家长还应为孩子学习创造适当的环境,比如,提供适宜的桌椅、学习用具、适量并适当的书籍,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应是民主、自由、和睦的。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平等,团结互助,有浓厚的学习风气,每个成员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健康活泼,好学上进,精神愉快,能够很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容易接受教育,促进良好观念和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律观点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中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防线。 一是学校要加强的阵地环境建设,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一定形态的校园文化必然对学生产生一定方向的引导,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环境和条件下,推动学生为长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把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内化成为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成长于其中的学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道德品质得到熏陶、得到升华,使他们良好的道德风尚得以形成。二是领导、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把全面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法律,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加强校纪校风建设,把学生的道德教育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以智育代表都好的局面。在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用教师多讲,学生的道德品质就得到了提高。如:课堂上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各项法规,搜集、整理在国家大法上有哪些感人至深的执法、守法、护法的故事。使他们懂得与自己生活学习有关的法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法德并重、守法养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爱心”育学生。 (三)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有关中小学生社会教育机构包括少难宫、少年之家、儿童公元、儿童影院、儿童阅览室等。这些专门组织的社会教育机构旨在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足。如:我校每年4月5日都要组织学生到黄台山抗日英雄纪念碑前扫墓,听革命前辈讲解迁安革命发展史,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这种氛围,家庭教育不能提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提供的基础设施,对学生长期的进行道德教育。 只要我们把全面育人作为教育的最高法律,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一定能建构起符合实际需要和社会需要、贴近学生而高效的道德教育体系,为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成为医院及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大数据凭借其数据量大、形式多样、来源广泛和处理迅速等显著优势,在推动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依靠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成为医院展开各项基础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成为新时期衡量医院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相关实践调查和访谈,可以发现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我国医院档案信息化建工作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大数据技术为医院管理工作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也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挑战,大数据时代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工作人员及管理理念,对应的软件硬件及配套支撑体系等都需要重新调整[2]。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和发现大数据时代我国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或建议。 一、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增强医院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价值的认识 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领导层的重视、资金投入。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医院在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理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沿用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手段和模式依然是当前管理的常态,一些医院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等一系列的变革仍犹豫不决,对信息化建设所能够带来的价值和优势认识不足[3]。另一方面,一些医院也正积极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但是大多数抱有即刻见效益的心态,一旦发现事与愿违,就失去了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耐心。另外,我国医院内部管理比较重视核心业务的发展,而对于档案管理这种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业务,大多数管理层忽视其管理价值,这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拖延了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针对以上现实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理念,加强医院领导层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首先,医院管理层必须形成战略发展思维,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医院战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从上到下形成全员参与并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氛围,明确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态度、力度和措施等。其次,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资金投入计划和方案,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在人员建设、平台建设、数据库管理设备购买等方面完善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措施。最后,针对一些医院资金困难和积极性不高问题,医院、政府和银行等可以加强互动合作,通过多渠道融资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补贴、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等,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项资金及时到位。 二、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水平 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是医疗数据形式多样化,数据资源规模庞大。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面对的是海量数据信息的不断积累、整理与保存,更为重要的是从这些海量信息中挖掘出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提升医疗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面对着广大的患者群体,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数据规模和数据结构等都与传统管理方式有着根本的差异[4]。因此提升现有医院档案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挖掘数据资源的有效价值是医院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存在的一大难点。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医院档案信息价值的挖掘提供了技术条件。首先,医院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建立符合医院发展特色的资源数据库。以病历档案为例,特色资源数据库不仅要收集病人的基础信息,还要将这些人员的医疗健康档案信息纳入其中,为以后卫生监管部门、公立医院、私人卫生机构、社区机构等医疗信息的协同和共享奠定数据资源基础。其次,为实现医院业务部门间的协同和共享,应该根据部门发展需求建立部门特色资源数据模块库,例如医保决策数据库、药品安全监测数据库、疾病监测预警数据库等,随着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医院特色资源数据库建立为深化数据挖掘和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另外,医院还要尽快打造智能检索系统,提升数据挖掘效率。档案利用人员通过智能化检索体系,在资源互通互联的前提下,满足差异化需求。这种智能检索体系可以在医院特色资源数据库之间覆盖搜索,各个不同类别的医院档案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起来。例如当前一些医院使用云技术支撑的智能检索体系,用户的登录界面简洁,搜索方式统一,医院各部门工作人员、患者等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可随意查阅所需的档案资料,大大增强了档案使用便利性和使用效率。最后,建立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尽快实现医疗卫生系统间档案资源的共享,包含数据标准、数据分类与代码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共享档案规范标准等。 三、重视档案数据资源安全性,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医院档案中存在着大量患者医疗健康数据,这些信息属于隐私。同时医院档案数据信息还包含了大量的科研攻关成果,这些数据信息极为重要,一旦丢失,后果严重。尽管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了先进的安全技术,但是在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网络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各医院必须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首先,要加大对医院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安全化管理资金专款专用。其次,建立医院档案数据信息硬软件安全周期检查制度。医院档案数据信息的储存设备要经常检查,及时备份或替换,保证医院的数字化安全工作稳定进行。再次,建立和完善医院档案网络安全管理架构,明确医院档案数据安全维护、整理和储存等流程。医院可以培养专业网络工程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安全外包的方式建立起符合自身需求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形成专业的网络安全管理手段,维护网络安全秩序,规避黑客入侵与病毒破坏。例如,目前我国一些医院正在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云平台建设,对不同保密级别的医院档案数据信息进行差异化管理,实现了不同级别数据安全归档。还有一些医院利用云计算技术的信息检索,构建智能化的检索系统。例如医生可以通过快速检索功能,查阅病人病历,为其科学诊断提供借鉴,降低治疗失误发生概率。同时,基于云计算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还将患者用药后的反应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有价值的临床数据资源库。 四、打造复合型档案管理专业人才,重视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从整体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滞后性,在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多数医院沿用了原来的档案管理人员[5]。这些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养与现有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岗位存在着知识素养不协调和不匹配的现实问题,对当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产生了阻碍。以医保档案管理为例,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懂得档案管理、临床医学、医疗保险等基础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安全等技术,而在现实中这类管理人才是缺乏的。针对复合型医院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缺失问题,首先,医院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知识纳入医院复合型人才培育计划,让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尽快熟悉和建立医院档案信息化专业管理知识系统,尽快适应并积极参与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尤其重点加强对岗位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员安全意识。其次,医院要为档案管理人员创建积极学习的渠道和环境,激发档案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专家现场指导、培训讲座等方式,鼓励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学习,提升员工档案归档、整理、储存、数据库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医院档案数据价值挖掘技术水平。再次,今后医院可在人员招聘及引进计划中明确档案信息化管理在人员招聘中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从源头上把关,使得新招聘或引进的人才具备专业的复合型岗位知识,提升医院档案专业化管理队伍水平。在医院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方面要定编定岗,档案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等与医院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相关联,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人员考核激励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医院可以和学校进行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计划,培育医院所需要的对口岗位人才;学校可以开设有关信息化、财务管理、大数据、云计算等有关的复合型人才培育课程,专门针对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操作岗位提供基本素养培训和知识教学。综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个医院正在逐步加快档案资源信息化进程,尤其是数字档案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档案信息资源,在信息化建设战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档案管理缺乏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支持将会限制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当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对大数据时代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逐步增强,积极主动地迎接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是信息化时代的医院档案管理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不论是对信息化管理价值的认知,还是医院本身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能力、相配套的制度、人员建设以及技术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困境。无论如何,信息化发展是趋势,各个医院应该坚持可持续性、科学性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最大程度地挖掘档案资源价值,积极参与到全国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 [1]王奉香.浅析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J].兰台内外,2021(18):35-36. [2]路倩.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探析[J].兰台世界,2021(9):101-103. [3]吕圣飞.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思考[J].兰台世界,2018(S1):100-101. [4]于文旺.谈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档案,2022(1):233-235. [5]何叶秋.大数据应用理念下医院档案信息化制度的建设[J].兰台内外,2022(4):7-9. 作者:高华 单位:阜新市中医医院
摘要: 大数据在推动我国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也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对大数据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研究,探索我国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提高医院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价值的认识;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水平;重视档案数据资源安全性,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打造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重视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关键词: 大数据;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理念;专业人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成为医院及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大数据凭借其数据量大、形式多样、来源广泛和处理迅速等显著优势,在推动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依靠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成为医院展开各项基础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成为新时期衡量医院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相关实践调查和访谈,可以发现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我国医院档案信息化建工作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大数据技术为医院管理工作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也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挑战,大数据时代的医院档案管理模式、工作人员及管理理念,对应的软件硬件及配套支撑体系等都需要重新调整[2]。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和发现大数据时代我国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或建议。 一、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增强医院对档案信息化管理价值的认识 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领导层的重视、资金投入。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医院在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理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沿用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手段和模式依然是当前管理的常态,一些医院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等一系列的变革仍犹豫不决,对信息化建设所能够带来的价值和优势认识不足[3]。另一方面,一些医院也正积极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但是大多数抱有即刻见效益的心态,一旦发现事与愿违,就失去了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耐心。另外,我国医院内部管理比较重视核心业务的发展,而对于档案管理这种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业务,大多数管理层忽视其管理价值,这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拖延了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针对以上现实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理念,加强医院领导层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首先,医院管理层必须形成战略发展思维,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医院战略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医院战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从上到下形成全员参与并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氛围,明确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态度、力度和措施等。其次,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资金投入计划和方案,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在人员建设、平台建设、数据库管理设备购买等方面完善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措施。最后,针对一些医院资金困难和积极性不高问题,医院、政府和银行等可以加强互动合作,通过多渠道融资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补贴、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等,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项资金及时到位。 二、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水平 大数据时代的特征是医疗数据形式多样化,数据资源规模庞大。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面对的是海量数据信息的不断积累、整理与保存,更为重要的是从这些海量信息中挖掘出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提升医疗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面对着广大的患者群体,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数据规模和数据结构等都与传统管理方式有着根本的差异[4]。因此提升现有医院档案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挖掘数据资源的有效价值是医院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存在的一大难点。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医院档案信息价值的挖掘提供了技术条件。首先,医院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建立符合医院发展特色的资源数据库。以病历档案为例,特色资源数据库不仅要收集病人的基础信息,还要将这些人员的医疗健康档案信息纳入其中,为以后卫生监管部门、公立医院、私人卫生机构、社区机构等医疗信息的协同和共享奠定数据资源基础。其次,为实现医院业务部门间的协同和共享,应该根据部门发展需求建立部门特色资源数据模块库,例如医保决策数据库、药品安全监测数据库、疾病监测预警数据库等,随着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医院特色资源数据库建立为深化数据挖掘和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另外,医院还要尽快打造智能检索系统,提升数据挖掘效率。档案利用人员通过智能化检索体系,在资源互通互联的前提下,满足差异化需求。这种智能检索体系可以在医院特色资源数据库之间覆盖搜索,各个不同类别的医院档案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起来。例如当前一些医院使用云技术支撑的智能检索体系,用户的登录界面简洁,搜索方式统一,医院各部门工作人员、患者等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可随意查阅所需的档案资料,大大增强了档案使用便利性和使用效率。最后,建立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尽快实现医疗卫生系统间档案资源的共享,包含数据标准、数据分类与代码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共享档案规范标准等。 三、重视档案数据资源安全性,提升医院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医院档案中存在着大量患者医疗健康数据,这些信息属于隐私。同时医院档案数据信息还包含了大量的科研攻关成果,这些数据信息极为重要,一旦丢失,后果严重。尽管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了先进的安全技术,但是在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网络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各医院必须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首先,要加大对医院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安全化管理资金专款专用。其次,建立医院档案数据信息硬软件安全周期检查制度。医院档案数据信息的储存设备要经常检查,及时备份或替换,保证医院的数字化安全工作稳定进行。再次,建立和完善医院档案网络安全管理架构,明确医院档案数据安全维护、整理和储存等流程。医院可以培养专业网络工程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安全外包的方式建立起符合自身需求的网络安全管理架构,形成专业的网络安全管理手段,维护网络安全秩序,规避黑客入侵与病毒破坏。例如,目前我国一些医院正在积极布局“互联网+”医疗云平台建设,对不同保密级别的医院档案数据信息进行差异化管理,实现了不同级别数据安全归档。还有一些医院利用云计算技术的信息检索,构建智能化的检索系统。例如医生可以通过快速检索功能,查阅病人病历,为其科学诊断提供借鉴,降低治疗失误发生概率。同时,基于云计算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还将患者用药后的反应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形成有价值的临床数据资源库。 四、打造复合型档案管理专业人才,重视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从整体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滞后性,在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多数医院沿用了原来的档案管理人员[5]。这些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养与现有的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岗位存在着知识素养不协调和不匹配的现实问题,对当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产生了阻碍。以医保档案管理为例,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懂得档案管理、临床医学、医疗保险等基础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安全等技术,而在现实中这类管理人才是缺乏的。针对复合型医院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缺失问题,首先,医院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知识纳入医院复合型人才培育计划,让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尽快熟悉和建立医院档案信息化专业管理知识系统,尽快适应并积极参与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尤其重点加强对岗位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员安全意识。其次,医院要为档案管理人员创建积极学习的渠道和环境,激发档案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专家现场指导、培训讲座等方式,鼓励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学习,提升员工档案归档、整理、储存、数据库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医院档案数据价值挖掘技术水平。再次,今后医院可在人员招聘及引进计划中明确档案信息化管理在人员招聘中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从源头上把关,使得新招聘或引进的人才具备专业的复合型岗位知识,提升医院档案专业化管理队伍水平。在医院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方面要定编定岗,档案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等与医院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相关联,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人员考核激励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医院可以和学校进行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计划,培育医院所需要的对口岗位人才;学校可以开设有关信息化、财务管理、大数据、云计算等有关的复合型人才培育课程,专门针对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和操作岗位提供基本素养培训和知识教学。综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个医院正在逐步加快档案资源信息化进程,尤其是数字档案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档案信息资源,在信息化建设战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档案管理缺乏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支持将会限制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当前越来越多的医院对大数据时代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逐步增强,积极主动地迎接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是信息化时代的医院档案管理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不论是对信息化管理价值的认知,还是医院本身的档案信息开发利用能力、相配套的制度、人员建设以及技术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困境。无论如何,信息化发展是趋势,各个医院应该坚持可持续性、科学性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最大程度地挖掘档案资源价值,积极参与到全国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型和升级。 作者:高华 单位:阜新市中医医院
艺术学类论文:度艺术学理论类专业建设热点与难点调查报告 摘 要:本调查报告力求以2013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整体发展为主线,着重选取本科教育教学以及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状况为调查对象,依据调查事实、统计数据和文献检索等资料进行梳理和剖析,主要探讨了以下八方面的问题:一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各层次学位授予点及本科专业方向设置状况;二是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设置状况分析;三是艺术学理论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问题探讨;四是与本科教学相关联的研究生培养问题分析;五是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六是学术研究面临方向或探讨进路模糊的问题;七是艺术学理论学科与相邻学科边界模糊的尴尬局面;八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契机与挑战。 关键词:[HTK]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专业方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学位论文;学术研究;边界;发展契机;挑战 引言 2013年伴随着艺术学学科门类的升格,艺术学理论学科遂成为该门类属下的一级学科,其发展有着显著的改观。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其一,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命名,避免了早先与学科门类艺术学同名所带来的混乱和麻烦,使学科定位和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尽管对这一学科命名及学科体系建构至今仍存有不同的看法,但在总体认知上学界还是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基本肯定这门学科命名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合理性,从而达成基本共识:艺术学理论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其设置遵循的原则,一是传统学科的定位原则,是对各艺术门类进行宏观、整体、综合的研究,旨在探讨艺术的一般规律及跨门类艺术的交叉规律,具有观照和解释人类社会所有艺术现象与艺术共性特质的学科特性,其基础研究包括史、论、评三个领域,这和相邻的哲学、文学等学科门类属下的一级学科定位相类似。二是现实原则,即学科定位与发展要适应现实的迫切需要,能够为国家和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例如,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研究方向的设立,便是关注现代技术的新进展,适应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从而使艺术学理论更具有多学科之间的渗透性,进而扩大其研究的范围。其二,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无论是研究生教育,还是本科教育在本年度里均有较大的发展,主要是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本科专业(艺术史论专业)申报的院校增加,使学科的覆盖面大幅度扩大,促进了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对艺术学理论学科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其三,从今年初开始,伴随着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人员人数的不断增加,相应的学术成果又有明显的增加,期刊数,截止2013年11月中旬统计,本年度约2200篇,论著约50部,教材约30部。从艺术学理论学科年度发展各项指标来看,有理由证明,2013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势头不弱于艺术学学科门类属下的其他四个一级学科。当然,在学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时,也存在着新旧问题的交织,面临着学科持续发展的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提出加强和改进学科建设的明确思路,准确把握学科定位,在学科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需要下,不断探究新思路和新举措。本调查报告力求以2013年度艺术学理论学科整体发展为主线,着重选取本科教育教学以及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状况为调查对象,依据调查事实、统计数据和文献检索等资料进行梳理和剖析,力求概括本年度学科发展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揭示出艺术学理论的整体状态,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年度咨询报告。 [HS(3][HT5H][JZ(]一、艺术学理论学科各层次学位授予点及本科专业方向设置状况[JZ)][HS)] 截止2013年11月底统计,2013年度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具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有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有69个。目前,以艺术学理论学科名义设立本科专业方向点的院校有50余所(主要是艺术史论、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等大类专业方向)。另据不完全统计,明确以艺术史论或艺术理论方向设立本科专业方向点的院校有5所,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史论(专业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专业方向)、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艺术理论(专业方向)、哈尔滨师范大学原艺术学院艺术理论(专业方向)和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艺术史论专业。这里需要说明,以艺术学理论学科名义设立本科专业方向点的院校,是指依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允许的专业范围内设立的专业方向。此外,从统计资料来看,本年度全国共有40余所院校的本科专业是以艺术管理或文化产业名目拓展专业方向,计有“艺术管理”、“艺术创意”、“艺术传播”、“艺术商务”、“艺术市场”和“文化产业”等。如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管理专业、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策划专业、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专业等。此外,综合院校、师范院校、工科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也都设有艺术管理类本科专业方向。 二、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设置状况分析 针对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立本科专业方向点的情况分析来看,基于设点申请的现实状况,各类先行设点的院校均是以专业方向名义招生,直到教育部于2012年底正式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之后方才开始有大量院校正式申请,这也是形成2013年度艺术院校、综合院校、师范院校和工科院校集中申报“艺术史论”本科专业热点效应的原因。由于所有申报院校获准招生计划需要等待至2014年初公布,故对于2013年度“艺术史论”本科专业的设点,只能根据全国各院校申请联络的信息进行预测,估计院校在30所左右。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就是依托原有的美术史论本科专业或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的基础上申请设置本科专业的。综上所述,表明两个特点:一是这些申请院校都十分看重艺术学理论学科的配套建设,希望完成从本科到硕士至博士学位点的整体建设,以推进学科发展,带动学科建设,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二是从目前申请院校来看,还主要是偏向艺术学理论和美术史论或设计史论这几类专业领域,这类专业转弯幅度不大,基本治学思路、研究方法和教学方式有相近之处。相对说来,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等专业,则由于研究对象和治学方式的差异,导致来自这类院校的申请相对较少。关于艺术管理专业,从现状分析来看,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只能是以专业方向的设点形式存在。虽说艺术学理论学科二级学科拟设有相应的艺术管理或艺术跨学科研究这样的研究方向,但主要是在研究生培养层面,可供本科专业延伸的条件有限,其原因:一是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新《目录》和新《规定》中没有确立为本科专业点,这样就无生长空间;二是管理学属于独立学科,对于艺术领域而言,属于跨界学科,艺术管理只是借力发展,学科生长空间同样有限。因此,这一专业点在本科阶段只能以借力发挥的状态存在。但现实状况是,仅以全国31所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包括解放军艺术学院)为例,均设有艺术管理类专业。如果再加上其他各类院校,保守统计其数目也在翻翻之上,这是一个庞大的教育领域。 三、艺术学理论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人才培养是本科专业学科价值最为显在的标志之一,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往都是以能否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作为学科建设成功与否的“晴雨表”。这一评价指标的思想根源,究其依据主要是教育部历次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规定》所言明的意图,即强调“本科学生能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事应用开发与管理工作”。这样一来,针对艺术史论本科专业的申报,也引发了对其专业培养方向问题的争论,归纳意见,有一种意见认为,本科开设艺术史论专业是改变以往单科专业教育模式,重点加强以综合艺术史论为主的跨门类、跨领域专业教学,着眼于知识拓展及审美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艺术创造能力,以适应全方位及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需要。另一种意见认为,艺术史论只能是较高层次的教育,基础还是门类艺术史论,如果专业指导思想及课程设置不明确,很可能会影响对人才基础能力的培养,弄得大而空,缺乏专业的精深度,难有适应的社会领域。再一种意见认为,理论与实践对于任何艺术专业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目前艺术史论专业教学中的课程编制,或者说课程结构存在诸多问题,诸如两者难以有机结合,如果没有彻底改变的措施或策略,容易导致学生毕业时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不足,无法适应社会对艺术学理论综合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许多院校建议召开全国性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就艺术史论本科专业的设点问题,诸如生源、招生方法、教学思想、课程编制、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等关键环节组织论证,制定相应的教学指导标准,力求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使之尽快摆脱目前的困境,呈现生机和活力,实现其应有的重要价值。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对待本科生就业认识的误区。如果说考察现行择业去向,能够接纳艺术史论本科专业学生的机构主要是事业型文化艺术创意及行政管理单位,诸如出版社、报刊社、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或艺术馆及文化宣传部门(高校和研究院所基本不含对本科生的吸纳,故不在列);民营单位则为辅,如画廊、艺术社团或演出公司等。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无论事业还是民营单位普遍趋于高学历消费,原本较低层次的工作岗位最适合本科生就业,但统统提升为研究生,甚至连硕士生都排斥,要求博士生入职,这种势必造成本科生去向日益狭窄,这不仅仅是教育界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人才结构合理配置使用的问题。那么,从另一角度来认识,将艺术史论本科专业当作是人文学科(即大文科)一部分来看待,培养目标可以认定是具有较为宏阔的视野和较为综合的素养,可以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对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跨门类学科研究进行宏观认识和应用。作为吸纳人才的储备,本科生中的优秀人才明确就是为高一层次学科点输送合格人才,即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培养高质量的基础人才,如同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长线学科一样,是学术薪火传递不可分割的人才储备。据此,艺术史论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特征可以拟定为:本科生应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较为扎实的艺术史论知识基础、较为综合的素养和较强的创造意识,能运用中文和一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资料查询和学术交流,掌握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或创作与策划、管理实践能力,具有运用艺术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针对某种艺术现象进行批评,可以从艺术跨学科研究中获得较为实用的知识,以服务于艺术和其他社会实践。本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能够继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或在艺术管理、编辑出版、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等部门从事策划、管理、编辑、评论、创作等工作。如上所述,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的招生和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环节,而且是重要的学科生长链条。当前,艺术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新形象以及国民艺术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具有不可置疑的重要性,而这项工作的推进需要各个层面、各类专业人员的共同协作才能够完成。从艺术教育的角度看,国家在培养从事各门类艺术专业的人才外,同时也需要能够在宏观层面上对艺术加以认识和阐释的专业人才。如此说来,传统的门类艺术专业对应各个艺术领域,且偏重专才教育,而如今,艺术文化事业的交叉与综合发展,对于具有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的培养就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一需求即构成了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培养的根本价值。此外,由于历史原因,艺术学理论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立以来,主要是在研究生教育层次上推进的,因而学科建设的成熟度也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育,这就造成了教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的倒挂。而适度促进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的发展,也能够为该学科业已形成规模的研究生教育,储备、输送更加对口的人才,使得这一学科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这两个层面上达到相对的平衡。就当前的状况而言,目前已经开展较为纯粹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本科专业方向的院校,在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其中,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该院下设的艺术学理论系,本科阶段开设的专业主要课程有:艺术导论、艺术史(包括门类艺术史)、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经济学、艺术管理学、艺术史学、艺术批评。从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来看,课程结构比较完整,尤其是在开设课程的思路上,与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立的初衷较为匹配,即这样的本科阶段教育尝试是有目的地按照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理要求进行探索和实验。另外,哈尔滨师范大学原艺术学院从2005年至2012年连续八年开设艺术学本科专业方向,以培养艺术学理论综合素质人才为目标。开设课程有艺术学概论、艺术史专题、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市场管理与策划,以及门类艺术理论的课程,诸如美术史、音乐史以及相关专业理论等。自该院于2008年划分为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以后,逐步改为美术学和音乐学本科专业。加之,在教育部颁布新《目录》和《规定》之前,要求重新申报专业方向,故2013年艺术学专业暂停招生。山东艺术学院也属于国内开设艺术学理论本科专业方向较早的院校,该专业方向设立在该院艺术文化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内,名为艺术学专业方向,其本科课程有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以及相关的艺术经济、艺术产业、艺术管理等。培养目标定为,具备较高的艺术理论和策划创意方面的能力,能够在各类文化艺术机构、文化传播系统、文化企业等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研究与教学、艺术编辑与批评、艺术项目策划与运作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相比而言,仍有多所高校开设以艺术学为名义的本科专业,其课程未能形成结构体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往往是以门类艺术的相关课程替代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必要基础课程。出现这种专业与专业方向不相配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地说,课程体系的不完备、师资配备的不对口、教材建设的缺失,特别是认识上的局限等,都使得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本科专业教育无法达到专业设置的根本要求。再从学科定位来说,艺术学理论在一开始已经明确其研究对象就是艺术,这可以称得上是先天的优势。事实上,美学、文艺学等文科专业也都给艺术予关注,对于艺术本身发展而言,这种关注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研究者及实践者的思路和视野。然而,美学、文艺学等专业的研究,仅从近年来发表的学术成果统计来看,他们关注的视域又大于艺术本身。试想,如果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已具备学科定位的天然优势下,还不能对艺术进行有效且价值凸显的研究,从而证明其无法取代的学科价值,那未免大大浪费了这样的先天优势。此外,从当下学科发展趋势看,美学及文艺学对于艺术问题的研究视域,实际上也在产生着某种转向,即逐渐拓展到更广的哲学、社会学等其他人文社科领域当中。这似乎暗示着,在艺术学理论学科建立后,美学及文艺学也在探寻着自己新的发展道路。在这样的学术相互推进、多元学科互渗互融的际遇下,艺术学理论学科如何能够既牢牢把握住自己的研究方向,凸显自身在艺术本体问题开展研究的学科价值,又抓住学术大发展的契机,着力明确发展方向,是本学科需要认真思索的命题。 四、与本科教学相关联的研究生培养问题分析 与本科专业教育相比,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应当说是已有一定的历史积累,且成熟度要强得多,其原因是:一方面研究生培养历史较长,如东南大学艺术学系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随后有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四川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学校相继建立自己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截止到2013年10月底,全国已有69家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其中,具有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单位达到20家,从数量上看远超其他门类艺术学科:音乐与舞蹈学12个,戏剧与影视学15个,美术学13个,设计学12个。至于艺术学理论硕士点,数目也远远超过其他门类艺术学科点。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学理论学科丝毫不逊于艺术学学科门类属下的其它四个一级学科。然而,从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来看,不难发现,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点承担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依然存在着杂乱现象。具体来说,许多院校并未按照既定的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美学、艺术管理或艺术跨学科研究等初步拟定的二级学科名目来规划专业方向。可见,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设置,在全国范围内还未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规范。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在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目前尚未明确学科目录和指导标准,从而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例如,某些院校研究生培养不分专业方向,笼统称作艺术学理论学科,结果什么专业方向都往里放,既有美学、文艺学的研究方向,又有大量门类艺术的研究方向,甚至细划到水彩教学和钢琴教育,使得学科点及研究方向成了典型的摆设,挂羊头,卖狗肉。这种状况是需要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着手加以解决的。同时,更要防止学科建设中抢山头、铺摊子、要指标的现象发生,为了达到招生数量增加的目的,全然不顾该专业的属性和师资条件。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加以调整和纠正,那么,艺术学学科门类升格的意义会全被串换、稀释,这对于学科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危害。由此可说,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由于规范缺失造成的诸多混乱,在一定程度上也将直接影响到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况且,在研究生教育中,至今还缺乏对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的探究,所谓的核心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各类选修课程仍处于缺失状态。至于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更是滞后,到目前为止还缺少学界认可的、规范的、通用的基础课程教材,诸如:艺术学导论、艺术哲学、艺术美学、艺术类型学、艺术学方法论、艺术价值论、艺术史学史、艺术经济学、艺术文献学、艺术学经典文献选读、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等。更不要说,尚未启动的事关提升学科研究水平专门化教材的编撰工作。此外,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仅从分类学角度来对近年来各个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进行评估的话,学位论文选题与学科立足研究方向的匹配就存在很大的不实。实事求是地说,这里列举的诸种现状问题,的确给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同时也引发了其他门类艺术学科,以及外界学科的非议。相对门类艺术学科而言,似乎并非缺乏明确的具体研究对象,而是对象太过庞杂,难以把握,以至于不能深入研究,因而使研究生教育方向显得空洞。归根到底,如果一个学科连内核问题都尚未解决,怎么能使其成为一个学科并且建立学科点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呢?这些质疑理应受到重视。不可否认,与本科教学相关联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科教育和教学,这也是本调查报告列出针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探讨的目的。由此看来,依据《目录》和《规定》,针对艺术史论本科专业明确培养方向和学科类课程建设问题的探讨已迫在眉睫,明确艺术史论本科专业方向,其教育教学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深化改革,再需要从师资选配上着手启动,这样才能避免研究生教育的种种问题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翻版出现,进而促使艺术史论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从课程开发、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等方面作出调整,呈现一系列崭新的、可行的、切实有效的变化。 五、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 艺术学理论学科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所存在问题,还首先表现在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始终没有明确的研究指向和学术积累。选题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本身的偏离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当然,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研究生的生源极其缺乏,基本上来自于各门类学科,造成学生将艺术学理论与门类艺术理论完全等同理解,从而在学位论文选题中表现出极为强烈的门类思维的倾向,这样的状况普遍存在于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过程。具体表现为,大量的门类艺术理论研究课题仍然作为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的选题,稍好一点的是,研究视角有所转变,但这一点在门类学科的艺术史论研究中已多有体现,仍未构成选题上的实质性突破,更难有选题指向性的创建。其次,就其他人文学科或者理工科转入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生源来说,他们大多对于艺术的理解非常感性,但同时又非常片面,虽然较门类艺术出身的学生而言相对容易建立一种抽象的理解观念,并且能够站在门类学科之上较为整体的来看待艺术,然而,真正当他们开始进行艺术或者艺术学理论的思考和研究之时,他们的理解可能依旧会停留在对于“艺术”甚至“美学”等非常感性的层面上,仅仅认为艺术或者艺术学理论可能会和“美”密切相关,甚至理解它们之间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等同关系。这样一来,他们对于艺术学理论的认识实际上就会被定位在一种局限与片面的抽象观念之中,从而导致学位论文选题停留在某种感性描述,深入不到艺术本体的研究当中。再次,由于指导教师本身来自于不同的研究领域,所以在指导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以及研究工作时,不免带有某种观念和认识上的局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没有帮助研究生对艺术学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甚至影响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中所谓“艺术一般”观念的形成和建立,更难以形成所谓的学术积累,有的学科点,十年甚至二十年也看不出对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体系脉络及升级研究的课题,从而导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的重复乃至偏离。 六、学术研究面临方向或探讨进路模糊的问题 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科研成果统计,表现在学术论文上,归纳来说有这样几点特征:从综合性大学的学术刊物及学报(社会科学类)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社会科学刊物来看,此几类刊物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关注实际上是远远弱于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的。例如,就《中国社会科学》而言,截止2013年11月出版的期刊统计,并没有刊登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论文。而这样的差距,一方面或许是由于综合类的人文社科类杂志对于艺术学理论类的科研论文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反思,艺术学理论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然,也表明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领域还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各种文艺或艺术类的专业学术期刊,则又会发现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科研又有着多个研究方向或是探讨路径:一是从门类艺术切入,进而升华到“艺术一般”的层面,展开对艺术以及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二是借助于美学或美学方法论切入艺术的研究;三是从艺术史或者门类艺术史的角度对艺术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从而以“古”观“今”或从“今”观“古”,得出较有价值的理论认识;四是从文化、哲学以及社会学等角度对于艺术进行本体的思考。以上所述的研究方向或探讨路径大致概括了当今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的主体方向,必须承认这些研究,拓宽了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路径,但从中我们也应该反思艺术学理论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否只要拓宽研究的路径,以美学、文艺学、社会学、文化学的视域对艺术进行观照,就意味着从门类理论上升到艺术学理论,从艺术个别抽象为艺术一般?方法的突破是否能够代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全部?艺术本体的探索是否就只能依赖于上述这几种路径?这是一个亟待探讨与追问的问题。 七、艺术学理论学科与相邻学科边界模糊的尴尬局面 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学科随之也从以前的二级学科艺术学被提升为现在的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在学科建制上确立了自己的栖身之地,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理所当然能够获得极大的进步。然而,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大问题,就是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之后,所面临的与相邻学科边界模糊的尴尬局面。比如说,艺术学理论与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美学,以及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属下的二级学科文艺学之间形成学科交织,甚至相互研究领域覆盖的关系。又比如说,许多综合性大学,在学科申报过程中也是将美学和文艺学师资加以整合纳入到艺术学理论学科中来。所以说,艺术学理论学科与相邻学科边界模糊的尴尬局面的形成有着多重因素。当然,从学科发展和学科交叉角度来说,艺术学理论与美学以及文艺学共同面对艺术问题进行探究是大有好处的。也就是说,从不同学术观念、不同学术视角和不同治学理路探讨艺术问题,能够使得艺术理论建设更趋完善。然而,也出现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这就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在这样的学术研究背景下,学科自身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我们看到,美学、文艺学的研究中或多或少地都牵涉到了对于艺术诸方面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美学,在20世纪以来的演变过程中已经越来越深入艺术的领域进行考察和探究,逐渐形成了艺术哲学、艺术美学等研究方向,其复杂性原因我们在此不作深究。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作为以艺术为其重要研究对象的艺术学理论,显得极为尴尬,如何建立起自身的学科优势?如何区分出与艺术美学或美学本身研究的差异?如果艺术学理论不能尽快建立起自身的学科优势,那么多足鼎立的态势又会让艺术学理论何去何从?我们在统计2013年度学术成果时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将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属存在诸多难度,首先是分类,其次是方向,都有模糊不清的问题存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各个学科都会有一定的本位思想,美学、文艺学、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归类认定不清,在艺术学理论的研究领域,会将美学以及文艺学的研究成果统计在内;而在美学领域,艺术学理论以及文艺学的研究成果也会被归入其中。江苏省2013年美学年会征集的论文就是这种状况,其中涉及艺术学理论研究的题目约占2/3左右。这一点实际上不论在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学术交流中,还是美学学科的学术交流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而这样的学科胶着态势,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而言,就会产生学科边界模糊的状况。表面上看,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外延扩大了许多,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不论从方法上,还是涉足领域,以及学术成果上都趋于多样化。然而,我们却是把较为成熟的美学方法、美学的研究思路或者文艺学的研究思路拿过来为自己所用,甚至由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新生”,促使美学、文艺学的从业学者“转向”研究,从而谋求发展空间。艺术学理论学科外延被无限扩大的同时,其学科内涵正渐渐被弱化,导致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不清。从历史上看,学科历史能够追溯到古希腊的美学,以及受苏俄影响在我国发展近百年的文艺学,在研究方法上较之艺术学理论要相对成熟。正因为如此,如果我们站在艺术学理论学科本位上把对于艺术的研究当作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话,那么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内涵在研究方法上的话语权实际上毫无疑问被美学、文艺学或多或少地蚕食了。而照此下去,研究对象上“艺术一般”的明晰,也会因为美学以及文艺学研究对象的宽泛性而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弱化,这一切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但艺术学理论的先天优势或者研究对象上的纯粹性,即研究“艺术一般”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也会因此而慢慢消解。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发生,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而言,必将遭受严重的威胁。话说回来,我们可以理解原本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设立,可以理解为是狭义的“艺术一般”理论研究,即将过去分门别类的艺术研究打通提升,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进行观照,而现在似乎是广义“艺术学”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类似于广义相对论覆盖了狭义相对论,其研究性质发生了改变。在此条件下,我们也看到,全国多所院校申报设立艺术学理论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点,就是将原有的美学及文艺学学科点经过整合申报。可见,美学及文艺学从业学者向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转向,正是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这种转向势必造成学科边界的模糊。举例来说,如果现在要统计全国美学及文艺学学科的研究状况,或是学科点的建设状况,那么艺术学理论学科点会不会被统计在列?反之,如果现在要统计全国艺术学理论研究状况以及学科点的建设状况,那么,美学及文艺学的学科点是否也在统计之列呢?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如果试图用科研成果来对全国各院校的艺术学理论学科进行排名的话,其结果一定会出现表里不一的尴尬局面。评估排列目的是什么?分类条件是什么?指标如何设立?当然,在此并不是要否认美学及文艺学对于艺术研究的学术贡献,美学及文艺学之所以能够强势进入艺术研究的领域就已经说明了它们在某些方面的优势。综上所述,艺术学理论学科目前面临的这种复杂状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因为这样的复杂状况实际上已经给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区别对待,那么对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势必产生另一种扭曲。艺术学理论学科具有自觉地从艺术(具体门类艺术)中来,形成一般层面的艺术理论,再转入到艺术中去加以实践指导或提升,这样的学术路径,实际上就是为艺术而“生”的学科。而当前如果因为其他学科的强势进入,使得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外延和内涵发生变化甚至慢慢消解学科设立的初衷,那么,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确实存在着问题。 八、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契机与挑战 综合考察艺术学理论学科(包括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诸方面的现实状况来看,其存在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学科演进的历史问题,又有学科现实发展的困境。诚然,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仍然沿着过去的老路走下去,而不加以调整与改进,那么,积累的各种问题将会彻底否定一个学科存在的价值,这不是武断的推论,而是现实的昭示。诚然,任何一个学科的推进,直至成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本报告所指出的问题,只能说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成长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科的成长总是要经历从不成熟、不完善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成长当然也不会例外。以下就调查研究问题,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契机: 1.厘清学理认识带给学科的发展契机诚如上述论及的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定位问题,艺术学理论学科与其他门类艺术学科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界限不清,甚至在某些学者看来,艺术学理论可以直接等同于其他门类艺术的理论,甚至被其他艺术理论所取代。这种观点在很多由门类艺术研究转来的学者中间较有市场,这也是艺术学理论学科真实性遭受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这种现状及遭受质疑的境遇,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特质,它是融通了各门类艺术,是建立在一般层面上的艺术理论。这种从整体上去把握、研究各门类艺术的思路,使得人们实现了从一个切入点能够“观看”到所有艺术门类的可能性。换言之,“艺术”肯定不等同于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美术和设计,因而需要有一套理论从一般层面去认识它、把握它。但如果因为当前“艺术一般”的研究还不够成熟,还不足以令所有门类艺术研究者,甚至学界信服,就轻易否认这样的一门学问的存在,显然是简单粗暴的。即便是站在门类艺术的角度去思考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美术和设计的艺术形式,也是不能为艺术“代言”的。或者说,门类艺术之所以能够被理解为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其他,必然有其内在的共性和联系。诸如,这样的问题放在任何一个门类艺术当中来讨论和研究都是不合适的,因为通过某个具体门类艺术的视角来把握其他艺术形式,无疑是管中窥豹,只能见其一斑。然而,被某些学者认为可以被门类艺术取代或消解到各门类艺术中的艺术学理论,却可以做到这一点。因此,从学理上说,艺术学理论已然具备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也就形成了这一学科发展的契机。在现实层面,艺术学理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设立,使得近年来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继续发展成为可能。随着艺术学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艺术学理论学科内涵和界限问题终将会清晰、明朗起来,可以说这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最为核心的保障。 2.社会需求带来的发展契机如果说从学理上为艺术学理论学科正名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话,那么,当下的社会需求以及大众艺术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就从实践上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在当前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由此,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包括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繁荣、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健康等目标,成为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的方针和政策,使得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为清晰,这也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此说来,艺术文化的发展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更加凸显。正如本报告在“艺术学理论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问题探讨”一节中提到的,提高全民艺术素养,实际上重点并不在于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美术和设计门类艺术形式的专业表现技巧的提升,而是在于培养对于艺术审美中感性表现的接受、认知、传达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艺术素质培养目标,既需要门类艺术方面的实践人才和理论人才,同时也需要具有综合性艺术素养的专业人员,甚至艺术领域跨界人才来共同合作完成。当然,艺术学理论学科除了理论研究外,还应有艺术实用人才的培养。诸如艺术与经济、艺术与科技等行之有效的促进社会艺术文化多方发展的艺术综合人才,这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学科博弈带来的发展契机目前,在人文学科中针对“艺术”这一对象的理论研究,实际上分散在多个子学科领域当中,主要是美学、文艺学、门类艺术学以及艺术学理论。其中,门类艺术学重点研究门类艺术方面的理论,而美学、文艺学以及艺术学理论则都在进行着艺术一般性规律的研究,只是各自选取的视角有些不同,但也有较多的重叠。在此,限于篇幅我们暂不涉及对美学和文艺学关于艺术理论问题讨论的评述,但美学和文艺学触及到的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既成事实,必然会引发各学科间的相互博弈。从现阶段来看,美学、文艺学、艺术学理论都对艺术理论有所推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三者甚至不太容易明确区分。如果功利地将研究艺术理论看作是一块“蛋糕”的话,那么,当下各个交织学科实际上就是在分这样的一块蛋糕。事实证明,学科之间的博弈导致不进则退,哪一个学科能够在艺术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展示出自身独特的价值,并且有效地把握艺术本体,甚至指导艺术实践,那么哪一个学科的研究就更容易为学界所接受,从而在博弈中占据上风。而一旦退却,其结果就是逐渐被其他优势学科所蚕食,直至替代。从学科定位来看,艺术学理论学科从一开始已经明确其研究对象就是艺术,这可以称得上是先天的优势。事实上,美学、文艺学对于艺术问题的关注并非坏事,对于艺术本身的发展而言,多种学科的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研究者及实践者的思路和视野。然而,较之于美学、文艺学对于艺术问题的研究,如果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已具备学科定位的天然优势下,还不能对艺术问题进行有效且凸显价值的研究,从而证明其无法取代的学科价值的话,那未免大大浪费了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从当下学科发展趋势看,美学及文艺学对于艺术问题的研究视域,实际上也在产生着某种转向,即逐渐拓展到更深广的哲学、社会学等其他人文社科领域当中。这似乎暗示着,在艺术学理论学科建立后,美学及文艺学也在探寻着自己新的发展道路。在这样的学术相互推进、多元学科互渗互融的际遇下,艺术学理论学科如何能够既牢牢把握住自己的研究方向,凸显自身在艺术本体问题开展研究的学科价值,是该学科需要着力强调和明确的方向;同时又抓住学术大发展的契机,是本学科需要认真思索的命题。4.艺术学科“空白”问题探究带来的发展契机除上述提到的诸多契机外,还可以看到一点,艺术范围内的诸多问题尚未得到研究者的足够关注,艺术学理论研究仍然有着多种路径与空间,如艺术伦理学、比较艺术学、艺术管理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等等,都是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少有涉足的领域,这些研究领域亟需一个学科对此进行专门的探究,只有努力将这些“空白”问题填补续上,艺术研究才能在一个更新的层次上获得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理论性问题,需要有一个学科去思考和研究。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实际上又是不断引导人们从新的角度认识和把握艺术,从而为艺术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如此看来,以某种纵观艺术全局的观点、方法和路径,来对艺术中一些尚未明确的问题进行统摄研究,是获得新思维、新认识的途径。从这一角度来说,对“空白”问题的探究将成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一个契机。 九、结语 总而言之,就艺术学理论学科定位而言,注重“艺术一般”的理论研究,探讨其本质与特征、功能与系统、审美与鉴赏等学科内涵,是其学科重要的基础所在。 众所周知,艺术门类很多,形式、样式、风格,以及题材、体裁的纷繁差异,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并不断地推陈出新。如何针对不同的门类艺术,把握其观念、形态、风格及表现等复杂现象,并作出整体性的观照,区别其个性与共性,将其共性归纳和构建成为完整的体系,解释艺术的性质与特点,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艺术的功能和社会作用,艺术在文化系统中的定位,以及“艺术一般”的种种问题,使之纳入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轨道,可以说这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在相当长时间内的主要任务。 与此同时,艺术学理论学科与相邻的一级学科,即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它们是共同推动艺术学学科朝着新向度发展的主力军。这也表明,立足于艺术学理论基础和应用实践的贯通研究,为跨门类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当然,也应当看到对于艺术学学科的认识还有许多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我们推论说当下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仍处于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契机与挑战共存。我们不能因为外界对于现阶段学科范围内暂时存在的种种不足和不完善的质疑而怀疑自身,甚至停下学科建设的推进脚步。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学理上,以及社会应用方面的价值是不容质疑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生及日渐增强的艺术文化大发展的需求,实际上已经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学科价值的完全彰显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迅速完成的,艺术学理论学科所需要完成的工作还有很多,尤其是学科的基本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实际上都处在机遇与问题同步增长的阶段。 于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价值与发展前景,不必急于用今天的显性成果去证明什么;关键在于夯实学科基础,厘清学科内涵,完善学科建设,并最终以丰硕的成果来证明学科价值。展望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必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楚小庆) 艺术学类论文:艺术学升门类后的艺术教育新思路 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是艺术教育界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自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的决议后,时至今日,诸多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文章,或阐述艺术学升门类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或思考艺术学科今后的发展走向。那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通过适应、调整与改革,各高校艺术教育部门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化、艺术教育面临哪些新问题、艺术教育工作者又该如何转变心态等,都需要重新梳理与总结。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艺术学升门类后艺术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紧迫的实践问题,如何使艺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与践行的课题。在2012年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本刊针对艺术学升门类后艺术教育面临的新形势邀请业内专家学者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今后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艺术院校自身规模的负重、学科设置的单一及滞后、与市场及行业的脱离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把本来让孩子自由发挥天性的艺术教育,又变成一种新的应试教育,很多孩子是被逼着去学艺术的,这样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从专家开始呼吁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至今已有10余年的时间,这期间业内学者对艺术学自身的学科地位、学科属性和学科方向等问题已进行多年的思考,而升门类后艺术教育及艺术学科内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吉象对艺术学升门类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盲目扩招——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些学校艺术类专业为了收学费进行扩招,比如某理工大学的二级影视学院,每年招上千名学生,却没有一个全国知名的学科带头人,这种情况是必须制止的。目前全国在校艺术类本科生近100万人,约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十分之一,数量太多,其实不需要这么多人考艺术,而且很多人学了艺术之后也没有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 缺乏规范——艺术学升门类后,有5个一级学科,每个学科都需要理顺。一是艺术学理论升级为一级学科,但是里面有很多问题,这个学科到底应该怎么发展,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各个学校自行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还比较好,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完全随心所欲,甚至个别学校连一个搞艺术学理论的教师都没有,居然也有这方面的硕士点,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能合格吗?再有,比如戏剧与影视学方面,问题更严重,现在影视热,一些学校便盲目扩招。升门类后,这5个一级学科,都有规范自身的问题。建议教育部组织每个学科的专家进行研究,比如艺术学理论,到底应该开哪些课?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课程设置有哪些?甚至每个一级学科里面有哪些二级学科也没有讨论。另外,还应该对师资进行培训,比如原来没有艺术学理论这一专业,教师是改行去做的,所以应该规范师资。 层次不清——现在艺术教育只是分门类,实际上还应分层次,比如在戏剧影视学里面,应该有少数是培养精英的,第二部分是培养电视台或电影的从业人员,第三个层次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这样分出三个档次,一是精英型,二是一般型,三是大众型。很多学科都涉及这样的问题。艺术教育还是应该培养尖子的,比如像北京电影学院,重点就是培养电影演员。 定位不准——目前艺术教育往往是专业艺术教育,其实还有广义的艺术教育问题,比如现在各个学院都在招艺术特长生,艺术特长生在招生时会加分,这是应该的,但现在搞成了一种新的应试教育,有些家长逼着孩子从小弹钢琴、跳舞、唱歌等,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因为以后可以加分,这样艺术特长就成了上大学的另外一块敲门砖,把本来让孩子自由发挥天性的艺术教育,又变成一种新的应试教育,很多孩子是被逼着去学艺术的,这样艺术教育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另外,目前还有一些学校没有真正进行艺术教育,甚至个别学校团委认为艺术教育只是搞活动,认为唱歌、跳舞等就是艺术教育,其实不是,真正的广义艺术教育,是要把艺术当成人们心灵的家园,这就是蔡元培讲过的以美育代宗教,这个宗教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家园,是精神的寄托。 吉林艺术学院院长冯伯阳认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快速扩张发展的同时,高等艺术教育的办学格局也经历了一场令人始料未及的分化与重组,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变革的激流中,在各种观念的冲击下,在理想的坚守与利益的博弈的同时,艺术院校自身规模的负重、学科设置的单一及滞后、与市场及行业的脱离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面对当下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面对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的艺术学科建设,面对中国日渐融入世界艺术发展潮流的趋势,艺术院校能否尽快实现内涵的拓展及转型发展,抓紧构筑跨门类、跨学科专业和全口径、紧密服务于行业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重新进行办学定位,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艺术院校的竞争,从来就不是规模的竞争,各院校的生存基础,也不会绝对地建立在规模之上,对规模的限制,即是提升质量的前提,未来的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选择和需求,会永远是以质量作为考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彭吉象教授在其代表作《中国艺术学》中用六个字概括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即道、气、心、舞、悟、和。把艺术的各个门类打通,它们的特点都是相同的。他认为艺术学这个学科,有很多种划分法,第一种划分法,比如艺术学理论,应划分为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这是参考文学的划分法。第二种划分法,是根据艺术概论,一是艺术创作、二是艺术作品、三是艺术鉴赏。第三种划分法,即在艺术学理论中,现在常用的划分不同门类的理论,比如艺术学理论包括音乐理论、美术理论、影视理论、戏剧理论等,把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抽出来进行研究,也是一种方法。第四种划分法,艺术学在西方发达国家,近一二十年来衍生出很多新的学科,比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管理学、艺术传播学,还有比较艺术学,我们现在还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比较艺术学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是因为以前在中国搞艺术理论的人非常少,各个艺术院校都重视创作和实践,艺术理论起步较晚。 与彭吉象教授关于艺术学学科建设及专业结构调整相呼应,冯伯阳认为,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在艺术教育使命的感召中,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艺术院校应尽快实现办学的内涵拓展和转型发展。他提出以下建议: 突破院校名称对办学内涵拓展的限制 我国目前的专业艺术院校名称多半是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确定而沿用至今的,其间,伴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各院校的办学规模都相应地扩大了几倍、十几倍,甚至数十倍,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各类艺术人才的需求,以及艺术学科自身的发展已经悄悄地改变着艺术院校的办学内涵,然而,人们将艺术院校的名称与学科专业设置对应的观念,或多或少地限制着艺术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一些省份设置的几所综合性艺术院校均已处于超负荷状态,在此情况下,按行政大区设置的单科性艺术院校就更难满足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对各类艺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于是,在艺术人才培养被盲目分流的状态下,专业艺术院校的生源质量受到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相应的制约和影响。有鉴于此,专业艺术院校理应主动突破院校名称的限制,大力拓展学科专业方向,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在培养多学科高端艺术人才方面承担更多的重任。 突破学科专业设置对院校发展的限制 2011年,当艺术学上升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后,标志着专业艺术教育从此有了自己的学科属性,按照新的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的五个专业类,从当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和艺术院校的现状来看,在学科规划和建设方面仍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艺术院校在学科专业类别方面的跨越和突破,将成为艺术院校内涵拓展的途径之一。 在教育部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除了艺术学门类下设的五个专业类中所包含的29种专业外,在教育学、工学、管理学等门类中的若干专业也可授艺术学学士学位。此外,许多学科门类中的专业都具有与艺术学门类跨界的可能,尽快构建学科门类内部的学科群以及跨学科的学科群,将对艺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限制 高等教育的扩招,曾一度使传统艺术教育模式陷入了严峻的困境,一方面体现在艺术教育规律对办学规模的制约,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办学规模对人才质量的制约,这几乎成了艺术院校面临的共同难题。近年来,随着各院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投入的增加,硬件条件虽然有所提升,但人才质量问题仍不容乐观。为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大家共同寻求的改革目标。 自创新型人才观念提出以来,对传统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已产生深刻的影响。创新型人才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我国教育规模达到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时,大家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际上也是在寻找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新的精英教育模式,也正是艺术教育在寻求的新的教育理念。 突破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的限制 作为公办艺术院校,一方面享受着政府主管部门在财政拨款及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的巨大优惠,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多年来形成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带来的冲击,艺术院校内部现行的人事分配制度已经不断地出现尴尬境况。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高校管理行政化的趋势,近期内仍难以转变,学术的力量、专家的声音还不足以影响和控制学校的决策。 艺术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与突破,既有待于国家政治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推进,更需要院校自身的改革与创新,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进一步落实和强化,随着高校自身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对高等艺术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艺术院校必然会摆脱各种束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突破单纯追求规模效益发展的限制 时至今日,如果不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招生计划的宏观调控,我国艺术院校的办学规模仍有扩张的空间和可能。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文化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大众对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渴求是规模扩张的外驱力,而艺术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则是规模扩张的内驱力。然而,艺术院校的转型发展,必定要实现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的转变。这不仅仅是对艺术教育规律认识的回归,更是对未来艺术人才社会需求的理性判断。 “多年来,由于诸多方面的需求及利益所致,‘艺考热’一直持续升温,丰富的艺术生源在支撑艺术类院校规模扩张的同时,也造成了艺术教育虚假繁荣的景象。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期的逐渐退去,尤其是当人们对接受艺术教育的动机逐渐趋于理性之时,艺术教育必将面临一次新的转型。我们应该看到,艺术生源数量的下降,将为艺术类院校寻求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创造新的机遇。而且,近年来在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呼声日益增强的同时,社会评价大学的视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专业特色、学生就业、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已成为衡量和评价大学办学质量和影响力的基本着眼点。”正如冯伯阳所说,“艺术院校的竞争,从来就不是规模的竞争,各院校的生存基础,也不会绝对地建立在规模之上,对规模的限制,即是提升质量的前提,未来的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选择和需求,会永远是以质量作为考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要实现办学的内涵拓展和转型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必然涉及改革。针对教学改革,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雷光耀提出教学中融合的必要性,包括:课程设置的融合,如合理合并一些相近的课程,如公共课程中的和声与曲式、乐理与视唱练耳等。教材的融合,指伴随着课程的融合而新编必要的教材。教学内容的融合,指教师有意识地加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改变由于过分强调完整性与系统性而造成的课程之间内容割裂的情况。雷光耀认为,无论是一类学科、一个专业或是一门课程,只有在有纵横发展坐标的参照下,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也才能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另外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很重要。包括教学管理者的前瞻性:政策的制定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改革。因为在现行体制机制下,改革若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支持,是难以为继的。教师要能在大视野背景下做学问,搞教学。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即此道理。 “通过‘录音笔’工程,将教师授课中的精华记录下来,形成体系,提升至理论高度,这样做可以帮助艺术类教师从一点一滴抓起,提升理论修养。”//“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知识结构与地方文化的对接。” 在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各艺术院校及高校艺术院系均不同程度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艺术学科今后的发展进行理性思考,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不断探索。 重视科研:调整理论与实践杠杆的平衡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执行院长赵炳翔介绍说:“艺术学升门类后,学校召开艺术学科发展和建设研讨会,发现了很多不足,以前我们只重视艺术专业的技能性,而忽视了艺术类专业的理论性与科研方面,这些方面始终是我们的一个软肋,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梳理一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师还是轻理论重实践,轻科研重技能,几乎所有艺术专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在这方面调整杠杆,包括科研的奖励力度、教师的考核机制以及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都做了调整,我们充分认识到,艺术学科升格门类后,我们应拿到一级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几个艺术学院资源共享,同时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加大对人才的投资。另外,从长远发展看,学科的整合,把每个学科的薄弱环节找出来,着重去加以弥补、修正,这时我们从本科专业开始梳理,严格按照教育评估的要求去做,至少理清我们还缺少什么,需要怎样去做,把艺术类专业抓实抓好。我们引进相关理论专家,辅导相关技能教师,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做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调整奖励机制,另一方面引进理论专家,促进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另外,学院通过‘录音笔’工程,将教师授课中的精华记录下来,形成体系,提升至理论高度,这样做可以帮助艺术类教师从一点一滴抓起,提升理论修养。” 赵炳翔认为,通过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全国各高校管理者及教师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艺术教育的发展及未来,了解各高校的发展情况及问题,共同探讨策略,共商发展大计,非常有意义。同时传达了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一些办学理念: 一是作为一所学校不可能所有学科都很成功,我们的原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1+X”设想,如将准备申报博士点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作为“1”,其他学科是“X”,成熟一个,支持一个,学校加大力度支持“1”,鼓励作为其他学科的“X”,这样就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 二是错位竞争,所谓错位,就是要比较同类院校有什么优势,相互取经,取长补短,这样就可以知已知彼,赢得一席之地,这样对学生的就业是非常有好处的。要看全国重点高校的长处是什么,作为市重点学校我们应该怎样错位,比如培养艺术类的师资,如表演师资,将来那么多高校总会需要教师,从2007年开始我们将表演分为影视戏剧表演和表演师资两个方向,这样就可以融入到师资队伍中去,几年下来,我们的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高校做了教师。 整合资源:将校园文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 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吴修林介绍了湖南文理学院在教研实践中的一系列作法:一是整合资源,将民族民间优秀文艺纳入大学艺术教育课程讲台;二是精心编排,把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品搬上校园文艺舞台;三是策划创意,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时代风采的文艺精品推上国家大奖台;四是服务社会,将校园文化与地方文艺融合为一体,高校师生浓情献演地方大舞台。 “在课程设置上,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课程建设,促使课程结构与地方文化的对接。学院的课程设置,强化在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中民族民间优秀文艺的纳入。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形成音乐、艺术和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课程结构。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设,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知识结构与地方文化的对接。将民族民间优秀文艺纳入大学艺术教育课程,其特色体现在多方面:一是指导思想明确。‘挖掘民族传统之艺术,围绕专业教学搞研究,立足学生成才重实践’一直是学院紧紧围绕的目标和动力。二是地方特点鲜明。常德丝弦、汉剧高腔、澧州大鼓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纳入了课程。” 地方院校结合自身所处地理优势开展特色专业课程及教学研究,并非只是在艺术学升为门类后才开始的,但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正如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柳青所说:“从近年正式刊发的教研论文与教育新闻报道及地方高校专业建设数据可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意识的增强,国内不少地方高校的本土音乐教研意识明显提升,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特色日渐鲜明: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学本科开设‘南音’方向,并申报成功‘南音’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3),后又创立南音专业,成立南音学院等;评弹走进苏州大学的课堂;九江学院成立青阳腔戏曲艺术中心与青阳腔戏曲艺术教学实践基地;涪陵学院与长江师范学院开展乌江流域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活动;漳州师范学院成立闽南民俗文化研究所;安庆师范学院开展黄梅戏艺术教育,成立黄梅戏艺术学院;昆曲成功地走进中国多所高校;绍兴地方戏曲进入绍兴文理学院的音乐教学课堂等事例说明,不少地方高校在新时期努力履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高校职能的同时,逐渐彰显出了强势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态势与鲜明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的教育特色。蓬勃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研教育势力,同时引领着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将区域音乐文化的教育传统纳入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当中,大幅度强化了地方高校的本土文化特色。” “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并不理想,也没有好的师资,很多高水平的艺术教师不愿意开艺术普及课,呼吁各位专家学者要给本科生上课,而不是只带博士生。高水平的学者要开一些普及课,要面向大学生讲课。” 今天的高等艺术教育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高等艺术教育学科设置的覆盖范围、生源的数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可看出高等艺术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艺术院校在办学模式、招生计划、资源配置、管理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高等艺术教育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自主办学空间有限。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如何在自己的领域里以改革的态度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地实现艺术学学科调整后对人才培养的优势效应,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普及教育,要培养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其艺术修养尤为重要。采访中彭吉象再次重申艺术教育包含两个方面,即专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二者同样重要。他说:“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并不理想,也没有好的师资,很多高水平的艺术教师不愿意开艺术普及课,而低水平的艺术教师又影响了学生的胃口,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呼吁各位专家学者要给本科生上课,而不是只带博士生。高水平的学者要开一些普及课,要面向大学生讲课。” 在艺术学升为门类后,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艺术教育构筑人类精神家园的旨归已经足够明晰,相信通过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通过高等艺术教育自身办学理念的完善,高等教育必将真正实现大学的理想和精神。 艺术学类论文:艺术学升门类后中国影视传媒教育发展分析 艺术学升为门类后,影视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如何培养新形势下的影视传媒高端人才,需要新的发展思路。回顾中国影视传媒艺术的发展历程,深切感受到坚守精神价值的意义。探究传媒艺术的新时展需要观念正确认知,也需要把握现实状况。 一、影视传媒艺术发展状况分析 毫无疑问,影视传媒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促发了快速发展现状。传媒艺术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构成的最为重要的对象之一,在影响人心、陶冶精神上举足轻重。而围绕传媒艺术的教育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大规模扩展。按照原有学科门类,传媒艺术长期以来一直置身于文学门类中,分别驻足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科和艺术学科中,其生存规则和发展所限也和其所依托一样得失相间。而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过决议,将艺术学独立为国家第13个门类,其中设立5个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成为包容于传媒艺术的一个一级学科。这既和中国艺术文化的地位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于艺术精神价值的更多认可息息相关,也是传媒艺术在新形势下跃升到新的平台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契机。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也伴随着艺术与传播文化的高速扩展,传媒艺术理应顺应时展需要成为一级学科来进一步建设。将视野放大到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传播的力量不亚于物质生存的力量,而随着国力不断增强,重视艺术文化和传播价值是衡量国家文化发展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中国艺术文化建设和传播力量的发挥顺乎自然,而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所迎来的新的契机,使得传媒艺术教育格局也将发生重要变化。 影视传媒艺术教育因为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而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就艺术而言,是伴随人类精神发展史而存在的重要对象,更是人类情感抒发历史的主要呈现。艺术学是公认的独立研究对象的学科,但作为研究人类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形态规律的学科,从来就存在却并非被格外重视,在阶级纷争和艺术形态至上的年代,艺术只是修身养性和小资娱乐的对象,不登大雅之堂的意识也表现在艺术学不太为学术所认可。但传播的兴起改变了艺术学的地位,某种程度上,依赖传播而走出象牙塔的艺术,在社会的认可度大大提升,而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艺术传播也日渐具有影响,但限于旧有学科划分,其在众多学科中没有得到专业人士预期的高度认可,不断涌现的对于艺术学地位的议论就情有可原了。人们抱怨的只是被轻视的不满、被划归门类的错误、被另类要求的误解等,所以,合理性的学科门类定位的渴望滋生奔涌也是事理所然。如今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名分真正确立,接着需要的就不只是理论上成立与否,而是需要观念的进步和自身完善的支持,甚至需要在自立门户时让自身理论基业得到夯实,同时应当在自身独立的精神支柱上论证强化。 首先,随着艺术门类的独立建制,影视和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独立性研究需要加强,确立自身独立身份和自有规律的意识需要强化。其次,有了自主掌握学科发展规律的可能性,对于影、视、广播、动画、新媒体等自身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认识需要更为扎实的理论支持。接着,“传媒艺术”的综合性特征的认知需要梳理,学科包容了戏剧戏曲、影视广播、动画新媒体等,其相互影响使得艺术既有本质如何把握,传播导致变化的异同都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 二、新形势下的传媒教育认知 艺术学升级门类后,艺术传播教育所面对的现实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我们所应对的任务也随之而生。 (一)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传媒的单一性教育面临综合性教育设置的问题。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直接带来学科教育影响的就是一级学科的大幅膨胀。此前,在2010年一次全国范围的一级学科调整中,原有文学门类下的整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增加了包括艺术学一级博士点和硕士点在内的130多所学校,其中包括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艺术传媒学科。按照2011年新门类建立后相应对应调整的原则,这些刚刚获批还没有静下心来的学科迅速跃入快车道:2011年申报新的学科门类下的五个一级学科的学校猛增,一下子就有424个学科申报点,其中报一级学科硕士点35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8个。和传媒相关的一级学科申报超过100个学科,其中报博士点一级学科中的“戏剧影视学”有17个学科,报硕士点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的有89个。显然,过度增长的学科遭遇到共同的问题:如何适应获批后新的学科建设和方向调整,尤其是综合性的人才培养问题。比如,即将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戏剧影视学”初拟设定11个专业: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制等。其中几乎都涉及或包容影视传播。而研究生培养的二级学科目录初步确定为: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编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摄影、戏剧影视音乐与录音、播音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教育。其中也几乎都涉及或包容影视传播。影视传媒的时代需求不言自明,但综合性的传媒艺术学理建设还需要假以时日来巩固提高。 显然,综合性是时代走向,也是传媒更好发挥时代影响力的内在要求,而影视传媒在成为文化产业的先导定位上,不能不扩大自身的视野,而影视传媒教育的综合性设置变化无论是实际需要还是学科要求,都已经迫在眉睫。 (二)传媒的学术理论阐释需要加深。在综合性明显的趋向中,学科自身、学科与学科交融的机理需要更为合理的理论阐释。在电影与电视、传播与艺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中的各自性状、交织可能都需要进行理论的探究。作为技术性强的已有学科,影视传媒学科在自身学科基础认知上一直有游弋和漂浮的成分,在艺术的精神性和传播客观性认识上都需要更为扎实的学理透视。实际上,艺术学科自身整体上也遭遇到门类建立后的理性认识矛盾,我们以往强调艺术门类确立对于艺术学科发展意义重大无可置疑,引起艺术教育界的不断研究也是必要之举。但5个一级学科的现有格局也未必被全部认同,主要原因在于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而影视和戏剧在表现形态上也差异大于归同,但为了学科独立的大归类而聚合的格局基本合理,但回到自身的划分就难免凸显一些矛盾。尤其是戏剧戏曲与影视广播的分立要求明显,却需要合理联系的麻烦不小,而传播特性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梳理更为迫切。显然归类的学科建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将来还将遇到如何考量一级学科的学术含量问题。理论如何梳理,理性如何对待技巧创作、学术理论和传播客观性的关系,正是影视传媒需要正视的问题。 (三)传媒学科教育的质量提升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尽管影视传媒迅猛发展是绝对的好事,但鱼龙混杂和缺乏明确门槛的问题也将凸显出来。不能不说,在此前原艺术学目录下放宽的一级学科点申报,也许在别的学科门类发展中比较自然,因为没有门类升格的新跃进,艺术学科在旧体制下的大膨胀和新规中的一级学科核定显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却不能不交织而造就学理和逻辑的难题。传媒艺术也是如此,迅猛发展的需求与扎实学历的支撑之间还有不小的裂痕需要弥补。简言之,艺术学科和传媒学科的质量忧虑相伴而生。专家们一般都认为艺术学科需要发展,但质量跟进十分必要。由于上一轮的学科论证有归于宽泛之嫌,而且是准许在8个原二级学科划分范围中的三级学科方向上进行一级学科申报,要由此来进行归并复杂化的新一级学科在学科门类意义上的对应,其拔苗助长的一些渴望,就容易催生刚刚建立的艺术门类大膨胀的一级学科局面。传媒学科也难以避免。在传媒学科申报者中,一些学科学理基础不好,而学科拼凑现象明显,教学科研带头人学术影响力很弱,队伍的质量也不高。如此这般的学科发展不免影响着影视传媒学科的发展质量。严格新生学科的对应理应成为重要问题。而在审核程序和甄别步骤上,依赖学科评议组的学术判断,与制定有步骤的删选规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既有膨胀发展的不利因素,也为真正需要并且也有条件的学科上台阶提供机会。及早规范传媒艺术学科的入道门槛和学科建设规格已经迫在眉睫,实施必要的准入制与质量监督也势在必行。而关键是确立学科在人才艺术质量把握与传媒水准的衡量上,否则,我们一些学科教学基本准则就难以确立,人才质量也必然不能提高。 总之,传媒艺术学科教育在适应时展大局与学理规范要求之间,在传媒的客观规律把握与宣传的意识形态性之间,在理论要求和实践性之间,都有新的探究问题需要细致的质量把控。艺术学升门类后传媒艺术学科获得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意义不可低估,按照艺术传播规律进行学科建设,更多依赖行家来评判、推进发展学科,促进传媒艺术学理更为扎实的深度建设,都具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独立成人”也就意味着更为宽广的心胸和视野。艺术学门类将要开始新的建设,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不是简单的番号变化,艺术学科性质内容的介定,才是学科为自立门户建设的重要事情。艺术传媒的自身理论基础建设和学科定位将会是下一步重要的工作,我们期望在传媒教育中,中国特色的传媒学科和传媒教育经验将得到确立,独立精神的艺术传媒摒弃随波逐流的屈就市场和娱乐放纵,高扬艺术人文精神的高尚性和传播的客观公正精神,适应新背景下传媒艺术发展规律,造就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三、新形势下综合大学复合型优秀影视高端人才培养构想 我们已经到了重新思考影视人才培养变化的新阶段,而其中电影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的先导性对象,这里着重从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影高端人才入手来窥视如何培养影视传媒人才,首先要对电影人才基本认识: (一)中国艺术教育包括电影教育经历着历史性的变化,包括观念变化和社会需求现实变化 一般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艺术教育,限于传统局限和艺术教育较为狭隘的局面,几乎等同于艺术技巧教育,艺术教育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唯一标准,以艺术表演对象和个人技艺突现为设置目标,课程体系基本沿袭苏式表演体系的路子。这是和物质基础条件薄弱相关的培养艺术专才的旧式路径,口耳相传的师徒教育和注重技巧忽略文化的教育成为简单精英教育的伴随物。包括电影教育在内,遵循的是艺术是个人技巧技艺的体现,看家的本领和吃饭的本事都在于技艺高低,于是推崇的就是艺术专一技巧教育。就整体社会形象而言,艺术也是高雅的代名词,专业艺术教育就是培养艺术专才的教育。这导致的是传统艺术教育成为精英艺术表演专才,技巧成为衡量标准,单一专才教育的时代必然性和人才培养必要性都无可置疑,以电影学院为代表的电影教育取得了门类区分、各自掌握专业分工的基本路子。其长处是以技能精到为目标分工合作的电影创作体制,保证了电影的综合性的聚合。但不能不看到其弊端可能是突现了在获得技巧专一的同时,其他关系到人的全面的价值的让位和文化素养的低落。电影人才适应少而精的专才教育也是时代之需,却不是长远之态。 近10年,被时展促发而逐渐醒悟的艺术教育开始观念和体系上的变化,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具有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在实践中凸显其价值。电影创作从单一性的电影学院分科教育到跨科类的创作(如摄影、美术系毕业生成为导演等),再逐渐扩展到戏剧学院等其他艺术门类人才崛起成为电影创作专才(包括在编剧、导演、表演人才上非电影学院分科培养人员成为电影创作崭露头角角色),综合性人才慢慢地从综合高校的各类学科学生中涌现成为电影创作的新生力量等。而这一新现象在电视台更为明显:越来越多非学电视人员成为创意主体的骨干。于是,时代需要高素养、综合素养艺术人才的趋势日渐明显。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成长的要求,和电影创作需要综合型人才的期望,超越了仅仅是技能教育阶段,而引起大规模的综合性高校影视专业的发展热潮。综合文化进入电影艺术学科教育视野、技巧之外的文化素养的迫切性要求加强、认可培养艺术家需要综合功底的认识扩大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艺术专才为唯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电影教育的多样化开始呈现。 而环顾国外,以电影教育发达的美国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等为代表)成为高端电影人才基地,跨学科人才深造成为美国电影创作主力、综合性大学培养电影出色人物的例子越来越明显,创作人才迭出于综合大学的现实,大大鼓舞了中国电影教育的综合性发展步伐。中国电影学科在综合性大学或综合性艺术学院发展迅速已经令人惊讶。 与此同时,综合大学的电影专业教育注重研究生层面的高端人才的优势得到展现,博士、硕士点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电影创作的技术型单一人才的景观。以MFA专业硕士人才为目标的电影艺术教育格局开始形成。中国电影教育已经走到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并驾齐驱的阶段,但专业分科性占据电影实践主力的长处和发展局限、与综合性人才增多却还不能影响创作大局的现象凸显出来。 (二)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培养的现实分析 综合性大学进入电影人才培养肇始于1993年,当时教育部批复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设立影视教育专业,这是综合性高校第一次染指电影教育。次年,北京师范大学被教育部批复设立了“影视艺术与技术”硕士学科,开始招收电影学硕士,后按照学科目录调整自然变成“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学科点。综合性大学的电影学科有别于专业电影学院的培养体系,在北师大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成熟,在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获得中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随后以此电影学博士点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又获得中国第一批为数不多的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高端电影人才培养在研究生不同层面得到发展。 与此同时,专业艺术院校如电影学院也开始在研究生层面招收高端电影人才,开始转变电影创作只要分科性人才的观念,综合性意识逐渐渗入专业艺术学院。而综合大学的电影高端人才培养则驶向快车道。 在这里,重要的是艺术教育观念的变化:包括电影创作不仅仅是分科技术人才培养而需要综合性素养教育,综合院校的电影人才培养自有其时代需要和独特性,专业艺术院校的电影人才也必须在人文综合素养和超越技术技能培养上扩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DV影像创作的普及性时代到来,电影的技术创作门槛降低,而创意的文化水准越来越重要。社会需要更多的影视影像创作人才,更多跨专业人才进入影视创作,电影人才期望高端提升的愿望增强,几所重要的首批MFA培养高校的艺术硕士报名人数高涨,更多电影人才培育学校跟进,高端电影人才教育需求增加。 在包括《阿凡达》带来的3D技术的风行和乔布斯的苹果手机所引发的创意创造的现实面前,电影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得到高度重视。随着视觉时代已经到来的现实,综合性电影创造人才的意义更得到广泛认同。中国电影教育迎来了综合性教育与专业性人才相互融合的时代。将专业性提升为综合性创造人才和综合性培养需要拓展跨学科意识,以及专业与综合相互为用的认识,促发电影培养新观念,恰逢其时人才培养意识促发了需要多校整合资源、联合培育电影人才的时代,复合型电影高端人才培养研究生学位计划肯定会带来电影高端创作人才涌现的新景观。 (三)如何创设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培养的思考 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需要强化理论观念和技能操作的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人才培养除了前述的最早开设综合性大学电影在职硕士、第一个综合高校电影硕士点、第一个高校电影学博士点以及第一个开设高校电影制作专业(培养出如演员潘粤明、导演宁浩),以及创设至今的大学生电影节为电影多样人才实践打下基础等外,形成对于综合性复合型电影创作人才培养多层次培育的经验。其中,综合性电影人才培育观念的确立第一重要,而培育课程和方式成为实现的保障,理论和创作实践结合的实施要求是促发因素,以师资保证和教师素养提高来支撑也是必要的措施。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获得国家唯一的中国电影史重大攻关项目的资助,周星教授和于丹教授的电影与电视课程分别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周星教授还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多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在电影历史与理论、纪录片理论、影视创作实践等方面获得突出成就。 由此,建立复合型电影高端人才培养机制势在必行。并由此提出如下贯彻设想: 在观念认知上:高端电影创作人才的概念,应该是具备综合人文素养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电影认知、理论思维观念先进和形象创作能力突出、把握综合性电影创作眼光又有操作动手能力的高端硕士以上人才。对象多样性:应当包括:A.现有艺术专业硕士;B.包括创设艺术专业博士和部分学术硕士在内的电影研究生培养对象;C.连通电影创作专业的5年制电影本科硕士连读培养对象;D.为在职电影行业人员专设的多校专修学位办在内的培养体制。在选拔方式上:A.以专设复合型电影高端人才培养指标和招收计划为主,兼顾从联合培养高校入学后电影专业学生中考核选拔结合的全日制人员;B.针对在职人员的选拔结合艺术硕士招生单独进行;C.针对已有成绩的从业人员培训学位班单独考核。在培养方式上:A.多校生源共同招收聚合、分阶段培育和分校综合培育结合;B.各校分别招生、多校交叉授课、集中优势专家讲授课程;C.分别培养小学期聚合交流创作研讨;D.各校分别和共同实践创作机构合作培养。关于毕业标准:毕业阶段多校互请专家答辩考核;创作作品需要校外专家参与评审;课程共同制定规定动作与各校自主设立差异性课程;毕业签章多校认可签署等。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 艺术学类论文:艺术学独立为门类之后的四个核心问题 摘要:该文研究认为,当中国的艺术学科独立为门类之后,有四大核心问题是必须尽快着手研究和解决的。即:新的艺术制度确立问题、艺术本土学理研究的问题、艺术教育规划问题、确立学术艺术观念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学理论;独立门类;核心问题;学科建设;学术艺术 中国的艺术学科建设在2011年的春天具有了新的、历史性的起点。因此,如何适应和推动中国的艺术学科之整体、完善的建设与发展,当下有四大方面的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一、新的艺术制度确立问题 从艺术体制批评的视点看,当下中国如何构建确立艺术学科新的体制,是一项首要的工作。构建艺术学科新的制度及其体系,在当下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现实问题。目前已经开始出现了——有人用习惯于原有学科制度来看艺术学科的新问题,长期如此是会极大地危害艺术学科的生存与发展的。 构建中国的艺术学科运行体制势在必行。这从2011年2月和3月国家有关部门相继颁发的学科文件之差异就可以证明。在2011年2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最新通过的将一级学科的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的议案内容中,将“艺术学门类”下设了四个一级学科:1301艺术学理论、1302音乐舞蹈艺术学、1303戏剧影视艺术学、1304美术设计艺术学。而在2011年3月由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2011年3月8日起实施)中,艺术学下辖的一级学科不仅变更为五个,而且在名称表述上也有变化,即:1301艺术学理论、1302音乐舞蹈学、1303戏剧影视学、1304美术学、1305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因此,涉及中国艺术学科建设的根本问题——艺术学体制问题是当下和最近未来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艺术管理系统的制度问题。在当下及最近的未来,中国艺术学界及其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行政学界等都应该好好研究中国艺术学科的社会地位和管理体系的问题。研究构建中国的艺术新管理体制的方法论是,在辨析原有合理内容的基础上,以调适和创立的方法予以完善建设之。比如:现有的“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的管理模式是否有变化?按照现有学科逻辑,其理应该分出一个名为“中国艺术家联合会”的新机构。如果从学理逻辑上看,文学应该纳入艺术学范畴,继而,“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就应该变更为“中国艺术家联合会”。如此,涉及艺术学的相关协会、学会等组织机构,以及有关艺术的法律、政策等等都应该有新的调整、构建、补充和完善。诸如中国艺术市场法等法规制度就需要加快建设。2011年4月11日的《参考消息》(13版)就刊文说中国的《美术作品维权“任重道远”》①。 其次,艺术教育系统的制度问题。这是艺术学独立为门类之后最实际的一个问题。在学校艺术教育系统,如今,虽然教育部颁发了艺术学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但是,各个一级学科下设哪些二级学科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这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比如:“书法学”是美术学的二级学科呢?还是三级学科?曾经一段时间,不少从事书法教育的人一直把书法学与美术学并列称谓,并由此认为提升了书法的学科地位。然而,从中国视觉艺术传统看,书画不分家。即,书法艺术是美术学科中的一个子学科,书法学最多与绘画学相并列。再从艺术学科学理看,书法这种形态的视觉艺术内在逻辑地应归属于美术学之中。在非学校艺术教育系统,目前更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比如,美术馆教育问题,在我国目前都是亟需完善的新问题。总之,这些关于艺术教育的现实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再次,艺术传播系统的制度问题。艺术传播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涉及艺术意识形态系统、艺术市场等形而下操作系统。艺术博物馆、影剧院、画廊、画院、大学、艺术品拍卖机构、艺术节等等的构建与传播的制度问题,在当下都是应该全面讨论的问题。 最后,艺术评价系统的制度问题。艺术批评关系到艺术创作、艺术历史书写、艺术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问题。然而,中国长期以来的艺术批评不说落后,至少是较为虚弱的状态。比如:艺术展览作品的评审标准问题、影视艺术作品的艺术审查标准问题、大众艺术评价观念引导问题等等。如今,应该趁着艺术学门类独立之机好好梳理性、原创性构建中国艺术评价系统的制度,以确保中国艺术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艺术本土学理研究的问题 目前,至少有三个现实的理由让笔者提出这个问题。一是,打开目前市面上流通的艺术理论著作中关于艺术起源论和艺术批评论等内容多是欠缺中国的艺术学说。二是,2010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美术卷》里没有收入一篇中国的艺术理论文献。三是,专门论述中国艺术理论及其体系的著作较少。尤其是缺乏20世纪以来的中国人自己建构的艺术学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及最近的未来,中国艺术学科建设的重任是要花大力气研究和构建中国自己的艺术学理。即,在艺术学独立为门类之后,如何有效构建中国的艺术学理是一个很急迫的现实问题。 首先,急需揭示总结出中国人自己完整的艺术学科理论。20世纪以来,如果说中国对于西方艺术理论、艺术历史、艺术批评等艺术学科的了解和认识还有盲区和不足的话,那么,中国人对自己的艺术理论、艺术历史、艺术批评的认识就更是盲区加误区了;如果说中国近现代以来艺术界有许多的创造贡献,那么,其主要是偏向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上。换句话说,当下一个准备去念大学的艺术专业的人,他接触的艺术内容基本上是非中国的艺术文化。比如,在绘画课上,首先是缺乏系统理论的教育,即使有一些零散的所谓艺术理论也是外来的。如,精神分析主义、符号学理论、接受理论、酷儿理论、结构主义理论等等。在美术史课上,基本不涉及艺术史观和艺术批评学说。即使有,也是人家的而非本土的艺术历史学说和艺术批评理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艺术、形式主义分析、图像学艺术史、社会学艺术史、经济学艺术史、体制批评、价值批评、社会批评、心理批评等等没有一样是中国本土的。然而,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中国艺术学科的发展和厚实不能缺失中国自己的艺术学理。笔者在2008年出版的《审艺学》②,就是在研究总结艺术变迁历史和自己的艺术理解与艺术创作基础上,在期望形成本土艺术理论的理想牵引下完成的。总之一句话,中国的艺术学科应该有自己本土的“中国艺术芯片”。中国艺术学科如果长期没有本土厚实的“中国艺术芯片”,中国艺术学科的一切发展都将会出现贫血征候,那是令人可怕和沮丧的事件。 艺术学:独立学科门类的学域扩张与学理建构 摘 要: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是从“文学”这一学科门类中独立出来;促成这一“独立”的学科目录调整,是对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这是一场历时14年之久的“独立战争”。艺术学力争成为学科门类的“独立战争”,不是向统摄自己的“文学”开战,而是向“文学”与“艺术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开战。这场“独立战争”之所以历时弥久,在于“逻辑理性”的水到渠成,但并不意味着“学科实际”的瓜熟蒂落。艺术学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主要是实施着学域扩张的业绩;而艺术学学理建构的成就,至少在目前就其主导方面而言,仍然是“文学”统摄的结果。探讨艺术学学理建构的独特性,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所谓的“文学思维”。所谓“文学思维”是一个比拟性的词语。就文学与艺术的创作思维而言,我们通常称为“形象思维”,它以始终伴随着形象、充溢着情感、运演着联想和想象以区别于“抽象思维”。但实际上,形象塑造的材料成为思维运演的材料是“形象思维”更深层的本质特征。对于艺术学的学理建构,事关学科门类独立后的学科品质。艺术学各艺术样式学理建构的特质,在于其具有极高技术含量的实践性,如何将这种“实践性”上升为“实践理性”,是艺术学学理建构的核心课题。应当注意到,艺术学近十余年的学域扩张主要是“解牛”之术而非“屠龙”之道的扩张,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的结果。作为独立学科门类的学科建设,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艺术作为职业教育的若干关系。 关键词:艺术学;学科门类;独立;文学;关系;学域扩张;学理建构;学科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了经过调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这个“学科目录”的颁布顺应了我国艺术界长期的、强烈的诉求,因而理所当然地引起了艺术界持久的、热烈的反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仲呈祥先生更是称“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史、学科建设史和人才培养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艺术自觉、艺术自信、艺术自强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艺术学成为“学科目录”中第13个“学科门类”。 一、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是从“文学”这一学科门类中独立出来;促成这一“独立”的学科目录调整,是对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这是一场历时14年之久的“独立战争”。 据我所知,14年前或更早些时候,艺术教育、特别是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艺术教育是比较薄弱的。这个薄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普通高校除师范院校外,基本上没有高等艺术教育。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由于定位于为中、小学培养音乐、美术师资,学科界域、学科层次都有所规限;而一些普通高校所设“艺术教研室”,基本上行使着开设美育共同课和课外活动课的职能。 其二,作为独立院校的艺术教育,其主体部分是培养艺术从业者的职业教育。这使得我们的艺术院校理所当然地把技能教育放在比学理教育更重要的位置,这也使得艺术教育在既定的“重道轻术”的教育理念中被“矮化”,特别对某些“早期专业型教育”(即在孩童时期便开始技能训练)的表演艺术更是如此。 其三,艺术教育由于艺术样式本身的多样性,各艺术样式的学理建设“存异”容易“求同”难,因而从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需求借助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这已属“哲学”学科门类了)的“他山之石”。这一方面体现出艺术学学理建设对于文学、美学学理的“追随性”,一方面其实还体现出艺术学各艺术样式学理之间的“排他性”。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在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层次上,艺术学在“学科专业目录”中从属于文学,在当时不仅有其合理性而且有其针对性——针对文学学理在艺术学学理建设以及艺术学学科提升中的积极影响和实践意义。这是我们在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的今天仍应铭记的一段历史。 二、艺术学力争成为学科门类的“独立战争”,不是向统摄自己的“文学”开战,而是向“文学”与“艺术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开战。这场“独立战争”之所以历时弥久,在于“逻辑理性”的水到渠成但并不意味着“学科实际”的瓜熟蒂落。 其实,早在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就确定中国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是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大门类。在这个学科分类中,“艺术学”与“文学”是并列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实际上,如果需要一个学科门类统摄并且仅仅统摄“文学”和“艺术学”的话,将原来统摄着“艺术学”的文学改称“文艺学”也未尝不可,只是本身还涵括着“语言学”庞大学科家族的“文学”未必愿意就范。事实上,“文学”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不仅在于其数千年来可考可研的文献积累和有知有识的学理建构,而且在于其作为社会交往工具和思维编程语码的普遍性。 相形之下,在“艺术学”的各艺术样式中,许多久远的艺术形态(特别是表演艺术形态)一部分靠“口传身授”来延续,一部分在只鳞片爪的文献记述中难以复原;而那些依托科技进步出现的新兴艺术业态,一时半会儿似乎还难以为传统人文科学的话语体系所接纳。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艺术作为学科教育的迅速扩张和高速发展,对应的是一个“浅阅读”的读图时代,是一个“娱乐至上”乃至“愚乐至上”的接受境遇。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艺术学,在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之时应清醒地认识到,实施着广袤的学域扩张并不意味着实现了伟岸的学理建构。 三、艺术学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主要是实施着学域扩张的业绩;而艺术学学理建构的成就,至少在目前就其主导方面而言,仍然是“文学”统摄的结果。探讨艺术学学理建构的独特性,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所谓的“文学思维”。 艺术界在欢呼“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之时,溢于言表的是自信、自尊和自豪(似乎少了些自觉和自强)。学者们似乎更乐意喋喋不休地去说艺术的发生早于文学的发生,说艺术的内涵丰于文学的内涵,甚至说《周礼·地官》便有“六艺”之说,而《汉书·艺文志》更把“艺”排在“文”之前……其实,这些说法都不是当下“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的主打理由,其不容忽视的理由主要在于学科的学域扩张和学理建构。 顺带说一句,“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并非今天意义上的艺,对它的言说只是比照出今日之“艺”的式微;而“艺文志”作为《汉书》的史述,关注的主要是“经史子集”中“集部”的文字而非“艺术”,《汉书》、《后汉书》另有“礼仪志”、“礼乐志”录述乐舞之类的艺术。 之所以提及这一点,是因为面对“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我们更需要的是超越自尊、自豪的自觉与自强。说到“自觉”,人们必然会想到“艺术学”旗号下各艺术样式的本体研究及学理建构,又必然会提及“文学”统摄时学理框架的借助和学理思维的限制。 事实上,从事艺术学学理建构的学者,由“文学”步入“艺术”领域者为数可观且成就甚丰。正如对于“美学”的研究有“自上而下”(自哲学领域走出)和“自上而上”(自艺术领域步入)之分,对于“艺术学”的研究也可以有文学学理的参照和艺术本体的升华。 艺术学类论文:文化视野中的艺术学门类建构思考 摘 要:艺术是否具有独立价值应当在文化精神层面上来认知,艺术学门类的建构同样需要文化视野的认知和阐释。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学门类的建立,不仅是翻身或者归位这样简单的问题,而是承认艺术精神是人类创造精神、艺术文化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要义。从艺术学一级学科到艺术门类的跨越,不仅是观念形态和等阶意义上的转变,其实还有文化构成的考量。从文化精神发展的角度看,艺术学科升为门类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大事,给予艺术文化和艺术教育更为开阔的空间,是需要艺术人珍惜学科发展机遇而不是放纵乃至于泛滥学科扩展,这才是艺术文化成熟与否的标志。 关键词:当代中国;艺术学;门类建构;艺术学学科;文化视野;文化认知;文化建设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不由自主地被裹挟入经济盘算的快车道似乎心安理得,人们计算文化指标也不可避免地用收益数据来证明,这里隐含了正常的不合理和合理中的不正常,因为,文化艺术另有精神层面的判定标准,是不是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才是艺术的最终判断指标。应当承认,艺术文化建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理所应当,因为从根本上而言艺术文化生存发展需要经济支撑推动。但更为根本的是艺术文化依存于超越物质利益之上自由畅快的跃进,艺术创造力和文化精神品格绝不取决于经济的赐予。所以,量化的增长需要辨析,而内涵的深浅更要澄清。就艺术学科而言,快速膨胀已经是事实,学科疾驰入快车道也不可阻挡,在2010年一次全国范围的一级学科调整中,原有文学门类下的整个“艺术学一级学科”从原本不过20多所学校,猛然增加了包括艺术学一级博士点和硕士点在内的130多所学校。紧接着,按照2011年新门类建立后相应对应调整的原则,这些刚刚获批不到3月还没有静下心来的学科,又一次迅速跃入高歌猛进的漩涡中:2011年申报新的学科门类下的5个一级学科的学校猛增,一下子就有600个学科申请报点,其中除了设计学170余个申报点外,报一级学科硕士点35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1个。按照基本对应标准,大部将得到批准,于是短短时间内,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将猛增十倍以上,艺术学科的数量发展春天似乎到来。 但我们需要进行艺术文化视野的得失思考。 在中国文化的建构中,艺术文化始终是核心所在,古代文人的文化标志除了科举就是书籍书写所代表的文化高下,而大众的有文化与否不是琴棋书画就是吟诗作对,能不能赏鉴词曲,会不会沉溺戏曲唱段都是一种判别的标志,孔子的成就包括有关对于六艺的注解和听了韶乐叹赏若干时光、李煜皇帝的误国也因为过于沉溺歌舞升平等等。艺术文化是文化含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知延续不衰,一直达到当今创意文化的认可层面——因为创意文化的要害是艺术的观念形态的创造性认定。国家在2010年第一次将创意文化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几乎就是高峰之态的认识了。 在艺术认知的另外一端,也显然是充满了无关社会经济利益获取的文化推进的热情。艺术学科的增长是和以往所谓关涉无用、休闲之类认识相反的精神认知高涨相关的。这就是如同巴尔扎克所论述的:“帝王统治的人民不过一朝一代而已;艺术家的影响却能绵延整整几个世纪。”①艺术不是短期的效益增长而是世道人心的濡染,所以,在文化的历史观中,艺术不亚于物质财富的意义和艺术创造对于精神的影响作用巨大而深远。 一、文化视野的认知 艺术学门类建立标志着艺术学科发展进入文化建构的新阶段。我们谈论问题的背景已经今非昔比,艺术具有了独立的门类,可以按照艺术文化标准和发展独特性来建设,其认知的视野就不同以往。首先,艺术文化的蕴积其实不在于外在的变化,艺术的积累是渐进性的,大起大落未必是福音,也难免不会混乱,自然,艺术学门类建立绝对是大得——因为在国家文化层面认可和社会文化的认知上,艺术地位猛然上扬有利于站到进一步发展的新平台。但同时,艺术的精神性文化价值却还没有得到同步理解,数量的外在功利需要还影响着艺术文化内涵的发挥。于是,艺术是不是具有独立价值就应当在文化层面来认知。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的审美精神和价值一直是备受尊崇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②何等崇高的艺术价值认定!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以学术评价为标准的肯定却一直将艺术学作为边缘而漠视。艺术其实是独立而个性的精神创造对象,但艺术研究和艺术学术的被看轻,和艺术学没有独立门类、以及集中到艺术门类的被忽视的问题上却是事实。奈何如此?个中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局限造就了缺憾的现状。艺术学一直屈居于文学门类中而缺乏昂首挺胸的气度。艺术与文学原本具有亲密关系自不待言,艺术和文学不仅是兄弟关系,按照艺术学家的认知,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包容了文学,至少应当说,艺术伴随着人类精神创造就得以出现,从发声而有歌唱、狩猎而有岩画,欢悦就有载歌载舞的肢体舞动开始,艺术已经成为与人类文化创造相互依存的对象。艺术精神是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她的呈现兴旺与否也是文化兴旺几何的标志。 可惜,在艺术学被长期淹没在文学门类的不恰当时期,艺术的明显被忽视伤害了艺术学科的正常发展,只是到了最近这一局面才彻底改变。艺术一直是文学门类中的一个分支,无奈安分守己几十年后终于得以分门别类而独立成人,这无疑是和艺术自身的发展壮大、中国艺术文化的地位得到高度重视,和社会对于艺术精神价值的更多认可息息相关。艺术学门类建立是艺术学科2011年最为值得关注的大事,因为这一举措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此开始的艺术将以独立身份开始自身的强身健体和布兵排阵的一系列工作。强调这一事件的背景,也不能不将视野放大到社会历史背景中来梭巡——随着国力不断增强,重视艺术文化建设成为衡量国家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中国艺术文化建设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迎来新的契机有其应运而生的经济文化必然背景。2011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将艺术学科从原隶属的文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升格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1301艺术学理论、1302音乐舞蹈艺术学、1303戏剧影视艺术学、1304美术学、1305设计艺术学。从2011年起,占据全国招生人数超过5%大数的艺术学生,将迎来全新的“艺术学学士”,自2012年开始,研究生将按照“艺术学硕士”、“艺术学博士”等艺术门类学位招生。2012年艺术学门类下的艺术各类型学生将按照艺术的课程培养计划实施教育。按照惯例,编号为第13门类的艺术学成为最新的发展学科门类。在2011年5月开始的一级学科大调整中,艺术学科成为最大动态规模的调整门类,也向学术、教育界证明艺术学的重要地位。 放置在文化背景下看待艺术门类建立,不仅是翻身或者归位这样简单的问题,而是承认艺术精神是人类创造精神、艺术文化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要义。“人类,只有人类,能创造自己想要的环境,即今日所谓的文化。”③这当然意味着人类具有文化建设的独有品性,也因为文化才是人类独有存在的精神意义。艺术与人类精神创造的普泛性价值还包含了艺术的个性创造的独一性意义的认同。如果说,在生存意义上,人类是趋同的群体追求,而艺术的意义则是求异的个性追求,那么强调艺术不是经济盘算,也不是群体创作的趋同自有其道理。 艺术学类论文:关于艺术学升级为门类的缘起\争议和一致意见的达成 摘 要:2002年,学者们呼吁将艺术学升级为门类。2009年,这种呼吁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支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开始组织讨论并草拟升级方案。2010年,升级方案在全国艺术学学科专家之间进一步得到论证,最后于2010年4月达成一致意见。这个方案就是把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下设5个一级学科(基础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与设计学、戏剧戏曲学和广播影视学)的最终确定的方案。 关键词:艺术学;学科;升级;门类;基础艺术学 自2002年起,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于润洋教授为首的许多学者就呼吁把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门类来设置。这种呼吁持续了八年,期间,不少院校的学者都加入到这种声音中来。直到2009年下半年,艺术学升级为门类的呼吁才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确定性支持,绝大多数国务院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也对这种支持作出了积极响应,并制订了相应的方案。2010年4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学科调整工作组成员、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教授在该院召集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院(校)长和专家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绝大部分国务院艺术学学科评议组的新、老成员都出席并做了发言,大家就艺术学升级为门类的基本方案达成了一致意见。 从学科升级动议的提出到国务院学位办对学科升级的实质性支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一个促进艺术学思考自身学科地位、学科属性、学科对象和学科方向的过程。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1997年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现文学门类下共有四个一级学科,分别是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艺术学目前隶属于文学门类,是文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共包含8个二级学科。最初把艺术学放在文学门类下,可以说是与艺术学的学科特征基本吻合的。因为学科是一个学术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概念,其主要作用还是体现在学术研究以及研究人才的培养上。此外,艺术学与文学相比影响也比较小。但随着艺术的快速发展,艺术学在文学门类下就受到了诸多限制。其最大的限制就是被“文学化”,其学科个性也进而受到文学门类学科制度的限制。其次,在近20年的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甚至从广度上已超越了文学。因此,再用文学的学科制度来约束艺术学,就必然会出现不少问题。譬如,对于学科的评价、对于学者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对于学术成果的认定等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达符号的形象,而艺术学所研究的对象则是以图像、声音、动作以及上述因素综合运用的形象。文学形象依靠人的想象在人的脑海中映现出来,而艺术的形象则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受感觉出来。针对文学形象的研究可以大量依靠以语言文字表达的论文来表述,而针对艺术形象的研究则不仅仅依靠以语言文字表达的论文表述,许多通过田野调查所得到的图像资料、声音资料以及通过文物考古所得来的实物资料、通过艺术展演所得来的形象资料都能显示艺术学的学术成果。文学资料的种类相对单一,其研究过程相对短暂,而艺术学资料种类比文学要更加丰富,其研究过程也相对漫长。由此可见,不能将文学学者的研究成果与艺术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放在同一个标准下用量化的方法来衡量。因此,学者们呼吁提升艺术学的学科地位,呼吁把艺术学从文学当中独立出来、升级为一个单独的门类,这样,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又符合学科特征的要求。 但在将艺术学上升为门类的过程中,艺术学自身的问题也同时涌现出来。这个问题源于国务院学位办对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下设的一级学科数量的限制。因此,原先设在艺术学属下的8个二级学科如何在升级过程中被体现出来就成为最大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最直接的做法有两个:一是删减,二是合并。学科制度是体现学科地位的重要标志,目前许多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院系都是根据现有的学科目录来设置的,如果目录变化了,就直接影响到艺术院校和艺术院系的设置问题。因此,哪些学科可以被删减、哪些学科可以合并就在艺术学科自身引起了争议。 这场争议首先体现在被删减的学科当中。根据国务院艺术学学科评议组的初步方案,原先在一级学科艺术学下的、与一级学科艺术学同名的二级学科“艺术学”被率先删减。其次体现在学科合并中,原先各自发展的美术学与设计艺术学被合并起来,成为美术与设计学;音乐学与舞蹈学被合并起来,成为音乐与舞蹈学;而戏剧、戏曲、广播、电视、电影被合并起来成为戏剧戏曲广播影视学。说实话,这种方案也是不得已的方案。但即使这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案仍与目前的学科设置以及目前艺术院校、艺术院系的设置之间有着诸多矛盾。 二级学科艺术学自1997年设置以来,全国已有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6家培养单位培养博士,61家培养单位培养硕士。如果被删减,首先面对的就是这些学生怎么办、如何安置,其次面对的是要不要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要不要研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关联性问题、要不要寻找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规律、要不要从宏观上来认识艺术现象等问题。而诸多相近学科的合并则使目前的单科艺术院校和艺术院系觉得尴尬,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培养单位没有完整的学科,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学科与别的学科放在一起无法明确学科重心,在学科线路上显得不够清晰。 二级学科艺术学被删减所引起的震动最为明显。那么为何这个学科被删减呢?许多学者认为,每个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历史及理论研究,因此就不需要一个涵盖所有门类的二级学科艺术学了;第二个原因是国外没有这个学科,中国的学科需要同国际接轨。但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学者们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二级学科艺术学最初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之一、东南大学教授张道一先生号召并于1997年在东南大学率先设立的,这个学科的设立得到了当时全国约60位知名学者的支持,其宗旨是要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寻找艺术的共同规律、促进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互相影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二级学科艺术学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虽然门类艺术学有自己的历史及理论研究,但长期以来,由于各自局限于自身的门类,许多问题都无法看清。至于国外有没有二级学科艺术学(德国、俄罗斯、日本均有),已不是中国该不该设置二级学科艺术学的理由。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中国特色。如果单纯地认为国外没有,中国就不能有,就会使中国的学术研究失去自信。问题的关键在于该学科合理与否,有没有相应的学科可以替代该学科。事实证明,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尽管二级学科艺术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其学科平台、学科成果都说明了设立这个学科的必要性。而在艺术学升级为门类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学科删减与合并的思考其实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属于二级学科艺术学的问题。因此,以于润洋教授、仲呈祥教授为首的部分知名学者都表现出假如把这个学科删减之后的焦虑。2010年3月初,他们在北京召集部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和专家进一步讨论艺术学升级为门类的方案。这次讨论把二级学科艺术学纳入重新考虑当中。 2010年3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学科目录调整工作组秘书、中央音乐学院丁凡教授分别给东南大学凌继尧教授和笔者打来电话,征求对学科升级方案的意见,凌继尧教授和笔者都明确反对把二级学科艺术学删减的做法。因此,丁凡教授希望东南大学草拟一个将二级学科艺术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的方案。事实上,在此之前相关方案已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南京艺术学院起草过,这次重新起草主要是鉴于东南大学的艺术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笔者在征求了多位学者的意见后,起草了两个方案,两个方案在学科名称上都倾向于采用“基础艺术学”的称谓。因为“基础艺术学”表现出对艺术的基本脉络和基本原理进行研究的特点。作为针对所有艺术门类的最基本的脉络和原理进行研究的学科,“基础艺术学”从名称上可明显区别于门类艺术学。为谨慎起见,2010年3月31日,东南大学在北京召集全国十余所院校的二十余位知名学者针对这两个方案进行论证。经过大家论证,倾向于第二种方案。会后,笔者进一步吸收了专家们的意见,修订之后于4月6日提交给了丁凡教授。 2010年4月13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教授召集的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和专家的工作会议上,仲呈祥教授向大家通报了近期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尧学院士协商的结果,提出了把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下设5个一级学科的较为确定的方案。这个方案包含基础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与设计学、戏剧戏曲学和广播影视学共5个一级学科。针对这个方案,虽然许多单科艺术院校代表提出了不同看法,但处于学科升级整体目标大局的考虑,大家通过了这个方案。会议委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教授牵头对这个方案进一步完善后上报国务院学位办。最后,于润洋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虽然许多单科艺术院校觉得学科合并会有不少问题,但总体上艺术学的学科地位还是提高了,相近学科合并后从原则上不会对学科发展产生负面效应,也不影响各单科院校建设自己的学科。他高兴地表示,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艺术学科升级为门类主要是考虑到维护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本项工作自2002年就开始努力,今天终于有了希望。艺术学学科升级为门类后将会大大推进艺术学学科的发展,也将会有力推动我国艺术事业的繁荣昌盛。本次会议之后,受丁凡教授叮嘱,笔者参照原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南京艺术学院起草的方案,并征求了张道一教授、凌继尧教授、黄教授、夏燕靖教授、李心峰研究员的意见,对方案作了完善(见附录),于2010年4月16日提交给了丁凡教授。这个总的方案就是把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下设5个一级学科(基础艺术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与设计学、戏剧戏曲学和广播影视学)的最终确定的方案。(责任编辑:楚小庆) 附录:基础艺术学一级学科设置说明 基础艺术学一级学科设置说明 方案草拟单位:东南大学 一级学科名称:基础艺术学(或一般艺术学、普通艺术学、宏观艺术学、理论艺术学、艺术学理论) 所属学科门类:艺术学 一、该学科简要概况 基础艺术学旨在打通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构建涵盖各艺术门类的宏观艺术学理论体系。有关该学科的研究自我国的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业已开始,分布于不同的学科当中。有关艺术学问题的研究在美学当中涉猎最多。19世纪末期,鉴于美学研究对象不能涵括所有的艺术现象,德国学者康拉德•费德勒主张把艺术学从美学当中划分出来。1906年,德国学者玛克斯•德索出版了他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并创办《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杂志,从而确立了基础艺术学的基本地位。这种主张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响应。我国学者最早于20世纪初致力于该学科的专门研究,代表人物为宗白华、滕固、马采。该学科在原文学学科门类下的艺术学一级学科中属于二级学科艺术学,与一级学科同名,学科代码为050401,设置于1997年。1998年,东南大学率先设置该学科的博士点。迄今为止,该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已有61家单位设置硕士点,6家单位设置博士点,1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约2000余人。 二、该学科培养目标 基础艺术学主要培养研究贯穿于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的总体规律的专门人才。与各具体门类艺术学不同的是,本学科培养的人才具有较为宏阔的视野和较为综合的素养,可以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发挥作用。 该学科吸收的生源为具有较好艺术理论基础的学生。因此,可根据社会需要,选择条件优厚的学校和应用性较强的方向设置少量本科专业,如艺术管理、艺术产业、文化遗产保护等。该学科的人才培养应着重放在硕士生和博士生层次。 基础艺术学的主要方向为艺术史、艺术原理和艺术批评学。 艺术史主要培养研究艺术总体发展历史规律的专门人才。 艺术原理主要培养研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关系进而研究艺术共通规律的专门人才。 艺术批评学主要培养针对艺术价值、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家等艺术创作和其他实践现象进行批评的专门人才。 以上方向在硕士生层次可侧重于基础性教学与研究,在博士生层次则需要更深程度的教学与研究。 三、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基础艺术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艺术原理、艺术批评。 艺术史主要研究艺术的总体发展脉络和历史发展规律,如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形成、艺术的发展规律、艺术的发展过程、艺术的未来前景与走向等。与各门类艺术学研究艺术史有所不同的是,基础艺术学的艺术史研究着眼于带有普遍性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的发展脉络。 艺术原理是基础艺术学的基础与核心,针对艺术的各种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和各门类艺术共通规律,以及艺术学自身的发展与建构等进行理论探讨,如艺术的本质与特性、艺术创作规律、艺术作品的构成、艺术接受原理、艺术传播规律、艺术学自身的地位、作用与建构,以及艺术政策、艺术管理、艺术产业、艺术遗产等领域提出的各种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艺术批评学作为“运动中的美学”,主要着眼于艺术在现实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实际进程与发展态势,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思潮进行富有实践性的批评,引导社会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关乎艺术在现实中的健康发展及在社会中的影响与传播,其研究的对象十分广泛,如艺术鉴赏、艺术价值、艺术思潮、艺术风格、艺术影响等。艺术批评一方面针对存在于各个艺术门类中的普遍现象确立评价标准、适时进行批评,另一方面将这种评价标准与各个艺术门类中的具体现象有机结合进行批评。 四、该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基础艺术学一方面要以门类艺术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成果。基础艺术学从具体的艺术现象出发,主要采取自下而上、横向比较等方法,探究艺术的本质属性、总结艺术的共通规律。同时,基础艺术学还借助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宗教学、民俗学、教育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 基础艺术学下设的三个二级学科的核心课程分别如下: 1、艺术史:中国古代艺术史、中国现当代艺术史、外国艺术史、艺术史专题、艺术史哲学、艺术史方法论、艺术史学史、艺术思想史、艺术考古学等。 2、艺术原理:艺术学原理、比较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传播学、艺术教育学、艺术人类学、宗教艺术学、民俗艺术学、艺术管理学、艺术产业理论研究、艺术政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艺术原理专题等。 3、艺术批评学:中国艺术批评学、西方艺术批评学、艺术批评方法论、艺术批评专题等。 五、社会对该学科的中远期需求情况及就业前景 在技术高度发达、社会结构趋于复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现象越来越纷纭多变,社会对于具有综合性素质的艺术研究、管理、教学和创作等方面的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广泛而迫切。单纯的美学人才局限于哲学,单纯的门类艺术学人才局限于各艺术门类自身。因此,在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当中,从总体上了解艺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传播等社会形态之间的关系和熟悉各个艺术门类、懂得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关系、了解艺术的本质属性和共通规律的人才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尤其是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文化建设被提升到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地位,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管理、创意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领域,都急需从总体上谙熟艺术基础理论和共同规律的综合性艺术理论人才。该学科人才就业前景普遍看好,可到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艺术管理、文化艺术遗产保护与管理、报刊杂志图书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有关文化艺术的编辑采录等十分广泛的行业、部门就业。 六、该学科的主要支撑二级学科 1、艺术史(中国艺术史、外国艺术史、艺术史哲学); 2、艺术原理(艺术学基础、比较艺术学、艺术跨学科研究); 3、艺术批评学(中国艺术批评史、外国艺术批评史、艺术批评原理); 七、该学科与哪些现行一级学科密切相关 基础艺术学与美学和门类艺术学密切相关。 美学属于哲学范畴,基础艺术学与美学交叉的内容为对于艺术美感的研究。基础艺术学涉猎美学,但不止于美学。基础艺术学与美学互为参照,互为借鉴,互相促进。 门类艺术学分别是对各个艺术门类的研究。基础艺术学与门类艺术学的关系为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基础艺术学从门类艺术学中获得经验与实证的基础,门类艺术学从基础艺术学中获得原理与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论支撑。 此外,基础艺术学与文艺学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交叉之处主要体现在方法论方面。文艺学主要针对语言艺术进行研究,基础艺术学则针对造型艺术、表演艺术以及与现代媒介相关联的新兴艺术进行研究。 基础艺术学与美学、门类艺术学、文艺学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互为补充。 八、新增设一级学科请说明增设的原因和理由 增设基础艺术学主要有如下4个方面的原因和理由: 1、门类艺术学培养的人才往往以门类为界,拘于一隅、互不往来,无以从宏观上审视艺术、促进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增设基础艺术学可加强艺术宏观理论的研究,满足社会对于宏观艺术理论人才的基本需求,促进艺术创作的活跃与繁荣。 2、基础艺术学与门类艺术学之间可以建构起一个普遍与特殊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生共赢的科学合理的艺术学学科结构。 3、门类艺术学无以从整体上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社会形态之间进行对话,不利于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使艺术在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增设基础艺术学可以弥补此种缺憾。 4、基础艺术学便于从整体观念上使艺术与社会成员之间发生关系,增设基础艺术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可对提高国民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责任编辑:楚小庆) 艺术学类论文: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学科的发展前景 艺术学科由文学下的一级学科升为与文学并行的门类,这种层面的学科调整,其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学科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一、促进戏剧影视学科发展 原来艺术学放在文学门类,艺术学是一级学科,戏剧影视是二级学科,比较而言,戏剧影视学科发展的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发展的空间增大了很多,促进了戏剧影视学科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对戏剧影视学科目录、人才培养规模与层次,以及课程和院系设置带来新的变化。可以预料,各人才培养单位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主动性和规模会有所增加。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我国戏剧戏曲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向逐渐完备、完善,各高校在原有戏剧戏曲史、戏剧戏曲理论、戏剧戏曲美学、戏剧曲艺史论、话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紧密关联的新的学科领地,又新增了比较戏剧、少数民族戏剧、戏曲创作、戏曲民俗学、戏曲文化传播等理论研究以及戏剧戏曲表导演等实践类研究方向,丰富了学科建设,实现了学科教育的全面培养。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电影电视学科主要发展和研究方向逐渐细化、多样化,并且向纵深挺进,例如中国电影艺术史、外国电影艺术史、非线编辑、摄像与实践、电视新闻与采编、大众传播、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研究、影视语言、电视频道及栏目研究、录音与剪辑、媒介传播、影视制片管理、照相与实践、摄像与实践、影视策划、电视艺术研究、港台电影研究、广告理论与实务、世界电影美学思潮、世界传媒发展研究、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运营与管理、中国电影现状研究、媒体发展策略研究、美国电影研究、网络电视研究等。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我国戏剧戏曲学科与电影电视学科的互动与融合会进一步加强,戏曲电影、戏曲电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有关戏剧戏曲改编成电影电视,有关电影电视改编成戏剧戏曲,这种改编与融合的研究会得到进一步深化、细化。因此,戏剧影视学科内涵会变得丰富,外延也会得到拓展。 二、推动艺术教育发展 戏剧影视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会促进戏剧影视教育的发展,也会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中国戏剧影视学科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国家艺术教育政策的力度加大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多,戏剧影视学科尤其是电影电视学科会进入全新的大发展时期。伴随着各地高校的电影电视专业或电影电视方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电影电视学科在原有的业务教学、理论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拓展了产业发展、文化研究、数字技术等多个教育领域,以期更好地应对世界电影电视产业化、数字化、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全国数百所高校陆续加入电影电视教育的行列,或者创办专门的电影电视学院,或者将电影电视作为独立学科加入艺术学院的拓展范畴,或者在原有的中文系或文学院范围内将电影电视拓展成为全新的专业方向,形成了高校电影电视学科教育的新潮流。电影电视学科体系在专业内容、人才培养、教育层次等方面多元化建构,形成了专业教育、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因此,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戏剧影视人才。 在国民艺术素养和综合性人才的素质培养方面,戏剧影视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影课程已经纳入了从少儿到大学生等系统化的美育教育范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下发多个文件,对影视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并以附件形式列出百部优秀影片推荐片目,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和大学影视教育。2004年,电影频道增加了“少儿影院”节目时段,各地也把收看“少儿影院”播出的优秀影片与学校的德育课、艺术教育课等内容结合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业艺术教育领域向纵深发展之外,在学科的普及教育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教育戏剧”概念的推广等,使戏剧戏曲在素质教育和文化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 戏剧影视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升格门类后,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戏剧影视成为一级学科,有些高校对有关戏剧影视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突出了信息社会和传媒经济时代对戏剧影视人才能力的新要求,与产业经济、新媒体和传媒文化有关的课程也成为戏剧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世界传媒发展研究、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媒介运营与管理、媒体发展策略研究等。 在一些影视艺术学院还新近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涵盖了管理学、影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理论和课程,是对影视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符合当下电影电视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体现了我国影视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与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积极。 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在戏剧影视学科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专业方向涉猎面越来越广、交叉性和文化内涵越来越强、与数字媒体交融逐渐增加的特点。同时,各类型和层级的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各有重点,特色更趋明显。如师范类院校专业方向以培养戏剧影视教育方面的师资为主,专业院校和职技学校戏剧影视人才培养则多随戏剧影视市场上实际人才需求方向转型,更注重编导类、表演类与剪辑类等方向,专业的倾向性、应用性高于对其文化的要求。 当今的戏剧影视教育,基于戏剧影视的专门领域与信息技术,体现了戏剧影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即面向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代表了信息科技与文化艺术结合的新方向。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戏剧影视教育注重学生艺术的原创能力、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培养具有新的人文、艺术、科技观念和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体现了戏剧影视学科交叉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艺术学类论文:理工类院校艺术学院教学管理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很多理工类院校都陆续成立了艺术学院,开设艺术类相关专业,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等。这有一定的办学优势,可将技术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在艺术实践教学中更倾向于科学性,有利于开拓创新。然而就理工类院校而言,对艺术这个特殊的行业领域,在没有培养艺术类学生的基础和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具备充满创造能力的艺术人才,是艺术学院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也是艺术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艺术学院专业教学的特点 (一)艺术学院专业教学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艺术专业教学是以艺术创作为载体,通过创作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理念及设计能力等,没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就无法表现高妙的艺术境界。因此,在艺术学院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多,包括上机操作、动手制作以及风景写生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中常常也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相互结合,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艺术学院不仅要重视实验室建设,还要开拓社会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艺术学院专业教学更注重教学方法 理工科专业教学是运用统一的概念、定义、推理及运算方法传播知识,而艺术专业的教学是重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已有的观点和技法,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求异创新、寻求新的设计理念和创意思路。艺术专业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自我意识强烈,注重个性发展,重专业,轻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学生独特的个性,因材施教,促使学生标新立异,在已有理念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和分析,产生新奇的创意构思。理工类院校要打破传统的学徒式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将艺术的本质规律贯穿于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眼光和批判精神,把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 二、艺术学院教学管理的特殊性 (一)艺术学院教学的专业属性 一般理工类院校经过多年岁月的磨砺和自身的沉淀,都积累了许多属于自己的规范化和模式化的东西,也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适合理工科教育的教学管理潜在的标准。用这些标准来衡量艺术学科教育,却有着本质的差异性。对于新开设的艺术类专业,这些理工类院校也不可能很快地改变现有的教学管理观念和模式来适应艺术学科教育的发展,不得不使用非艺术类教学的管理模式。但是,艺术学科教育与理工科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甚至在授课地点、授课人数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艺术类专业教学的专业属性被淹没了,没有形成突出的专业特性,并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二)艺术学院师资配备的特殊性 由于理工类院校往往过于重视教师的学历,招聘要求多为博士学位,但具备博士学位的艺术人才大多偏向理论方向,缺少实际动手操作等应用实践环节的相关能力。学校所设置的艺术专业(如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专业)应用性较强,这些高学历教师无法胜任技术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课程,譬如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合成、材料与施工工艺等。 (三)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从艺术学院教师本身而言,多为专业艺术院校毕业,个性突出、情感丰富,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方面和其母校的教学体系和规律是一致的,对理工类院校的很多管理规章和要求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在工作上难免存在抵触情绪,在落实学校下达的有关任务和要求上常常拖拉、工作不严谨。 艺术专业的师生天性及专业性使其个性突出,他们比理工类专业的师生更富情感,工作学习易受情绪影响。艺术专业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不仅要充当管理者、组织者,还要做协调者、服务者等多种角色,努力使教学管理与其它管理之间统筹安排,默契配合,协调一致。 三、理工类院校加强艺术学院教学管理的一些举措(一)根据艺术专业属性改变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 学校应根据艺术专业的特殊属性,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宜地制定出有助于专业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不能以理工类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来对艺术专业进行单纯的管理。例如,在时间安排和课程设置上不能全部按照理工类专业的形式进行,应以专业教学为主,公共课程或其它教学活动应在适当之时予以补充,甚至单独进行授课,形成以专业教学为主的良性教学秩序。 (二)建立有效的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并切实落到实处 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艺术学院及专业教师共同来完成的一件大事。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校内实验室,合理进行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其次,建立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学院要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利用各种途径联系公司或企业,签订实践教学协议。通过校内和社会双重的实践教学安排,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文化艺术田颖颖,韩帆,朱珠:理工类院校艺术学院教学管理探索(三)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综合实力 目前,国内理工类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时间较短,教育水平与国外同类大学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需要利用好现有条件,采用多渠道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综合实力。1.培养在职在岗的教师。根据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选拔优秀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带动专业团队形成更好的教学科研氛围,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组织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出国培训学习,充实自身专业素养,力争专业教学与国际发展接轨。2.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吸收国外先进的艺术理念和专业水平。 (四)充分运用激励手段,创建良好氛围 艺术学院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多样化和灵活性并存的活动,艺术教学的管理工作,在确保制度权威的前提下,要时刻注意遵守艺术规律的弹性原则,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富有个性的艺术氛围。 良好的教风、学风不仅要靠监督管理,更重要的是靠引导和激励。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对老师,学院要极力创造条件满足其在教学过程的合理需求,引导其将需求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学院将其优秀作品展出和收藏,颁发优秀作品收藏证书,并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或展览活动,以开阔眼界。 (五)加强自主学习,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 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工作需要,保障其最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要为学生成才服务,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工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学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探索新方法,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综合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理工类院校的艺术学院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教学管理者必须利用合理的教学管理方式,严肃而灵活地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力争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更要不断探索完善艺术专业教学,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提高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艺术学类论文:艺术学升门类后综合艺术院校学科建设中的思考 【内容摘要】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为高等艺术教育在学科建设方面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挑战。文章基于地方综合性艺术院校自身的特点,从学科建设在综合艺术院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发展中的现状分析,以及建设中的重点环节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得出以下结论:艺术院校在学科建设中首先要发挥和调动自主发展的内动力,构建合理的学科组织结构;其次,借力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外动力,充分发挥艺术院校服务于地方的优势,找准自身在高等教育大系统中的学科空间定位,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带动整体发展。 【关键词】综合艺术院校 学科建设 目标定位 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下达按进行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结果的通知》(学位办[2011]51号)的公布,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名正言顺地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标志着专业艺术教育从此有了自己的学科属性,同时也为学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学科门类的提升并不代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从当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和艺术院校的学科发展现状来看,在学科规划和建设方面各艺术院校仍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在学科专业类别方面的跨越和突破,将成为艺术院校内涵拓展的途径之一。经过两年多的适应、调整与改革,各综合艺术院校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学科建设在艺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学科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艺术院校的发展水平,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的彰显。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综合艺术院校的竞争力,如何在发展中保持自身的特质,如何使艺术类院校之间在艺术学升格后把握发展的机遇强强联合,形成合力,“突出重围”已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面对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面对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学科的构架,面对中国日渐融入世界艺术发展潮流的趋势,作为综合艺术院校需要重新审视以往的办学定位、学科构架,并尽快地、有效地实现其内涵的发展,在提升本体学科的同时,拓展艺术类跨学科专业和交叉专业,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各艺术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学科建设在综合艺术院校发展中的重要性 “学科”在英文里的解释具有多种含义,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严格的训练、规范准则、戒律、约束、熏陶等。在《辞海》里解释为:“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人类在认识和研究活动中针对对象,而将自己的知识划分出来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是指对同类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科学研究,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更替,学科活动不断导致某学科内现有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再系统化。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中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覆盖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实验室建设、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协调可持续是关键,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协调都会影响整个学科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艺术院校综合性和全局性的工作,学科发展水平是高等学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基础,是社会衡量一所大学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术地位等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不仅直接体现艺术院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更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因此,学科建设始终是高校各项建设工作的核心,是带动学校发展,提高学校教学与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整体水平的基础。 21世纪高等艺术教育的竞争,其本质就是学科实力和学科水平的竞争。哪一所高校在学科建设中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群、高水平的学科研究成果,以及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就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湮没。 二、综合艺术院校在学科发展中的现状 2011年,在清华大学举行的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上,来自五大洲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大学校长齐聚清华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中外校长热议的一个话题。艺术类高校同样要有这样的眼界与胸怀,能否将地方综合艺术院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一流的艺术大学是各艺术院校的共同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发展是长期的、脚踏实地的事业,浮躁、急躁是无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一流大学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几代人锲而不舍的付出艰辛的努力。牛津大学用了800多年的时间才拥有目前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此外,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及英国剑桥大学等一批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均是历经数百年时间才建成的。艺术院校要抓住艺术学升门类的机遇,迎接挑战。 艺术学升门类后,地方综合性艺术院校学科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一是综合艺术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结构不合理、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在学科建设中架构合理的体系结构是重中之重,在近几年的学科建设中,各艺术院校都有不同级别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有的院校还专门成立了学科办,但在发展建设中宏观思考和整体布局,以及发挥重点学科的引领作用是不够的。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学院整体发展与学科发展、学科办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在学科建设中不是只建重点,不关注一般。而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的优势和实际选择、调整学科方向,注重学科本体的发展,并利用综合性艺术院校的优势,构建各学科之间的联合与协作,优势互补,整体推进。 其二是来自部属艺术院校在资源等领域优势地位的压力和各类非艺术院校无序竞争、盲目扩招的生源与就业压力。首先,由于部属艺术院校先天的优势,在人才资源、学术资源以及国家的经费投入方面的保证,使得地方性院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得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有限的资源、有限的经费投入,留不住优秀人才,以及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都制约着地方艺术院校在学科发展方面的步伐。其次,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些非艺术类院校无序地抢占艺术生源,盲目扩招,使综合艺术院校的招生质量日益下滑,有的非艺术类高校的舞蹈学院在校生近两千人。还有的高校没有舞蹈专业的教师也在招收舞蹈硕士研究生。利益像被放出笼子的恶魔,破坏了大学之间平衡的学科生态环境。当然,没有哪一个高等学校是以规模取胜的。艺术院校之间的实力竞争,从来就不是学生数量的竞争,而是靠培养出优秀学生的质量说话,各院校的生存基础也不会只是建立在规模之上。任何一所高校发展的关键是学科建设水平,这是提升质量的前提,更是保证优质的基础。艺术类高校培养造就高水平的艺术人才并接受社会的选择和检验,唯一标准是学生质量。一所合格的艺术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要有学术发展的潜力或者要有社会职场的竞争力,因此建设一流的学科是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 其三是地方综合艺术院校师资团队领军力量不足压力。由于地方院校的先天不足,从外因看缺少使教师成长为学科专家的土壤与空间,缺少本学科高层次国内外交流的平台。从内因来分析教师比较安于现状,满足于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或在刊物上,缺少对本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卓越追求的精神。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认为:“迄今为止,衡量大学状况最可靠的指标是该校教师队伍的优秀程度。这几乎能决定其余的一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能够吸引优秀的学生、基金以及校友和公众的支持,并能赢得国内国际的承认,保持和提高高校声誉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善教师队伍的质量。”此外,教师、学生之间的缺乏纯学术交流和不同观点论战的文化环境,这与全国大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环境有关。艺术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百家争鸣哪有百花齐放。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齐默说:“芝加哥大学崇尚激烈学术论战是高产诺贝尔奖得主的‘秘诀’,学生和教师团队始终在‘充满挑战性’的氛围中做学术,任何研究成果都必须要经受得起来自多方面的、激烈的论战才能‘站得住’。” 其四是优秀的、有影响的原创艺术成果缺乏。综合艺术院校教师来源――以舞蹈专业为例,主要源自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以及本校优秀的毕业生。相同的教育背景和学缘结构是导致优秀的创作成果缺乏的原因之一。因为相同或相近的学习背景、知识结构、人文环境会导致具有“同质性”的教学群体和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像父子、母女、师徒,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言听计从,很难产生彼此间不同思维方式的“撞击”,无法形成创新思维的火花。当学生成为教师后只会延续师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无法挑战权威、挑战自我,无法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平等交流的空间,更无法产生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成果。 三、综合艺术院校学科建设中的重点环节 (一)准确的学科发展定位,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学科群。学科群是若干个学科间相互渗透,围绕共同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组合,学科间交叉、联合、协作,形成网络状学科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学科群可以产生学科协同效应,其发展脉络是:学科点──学科系──学科群。综合性艺术院校可以有效地发挥若干个学科系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跨学科群体,是学术领域的组合。在学科建设中注重学科间的联合协作,以发挥各学科互补的优势。这种联合有两种情况,一是以重点学科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加强重点,突出特点,带动一般,由若干学科合理搭建组成学科群,这种联合的优点:1.集各学科的专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2.在有限的资源内集中优势力量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二是列入学院重点建设的学科本身是联合交叉学科,如艺术院校的音乐学与舞蹈学可以联合协作民族音乐学、民族舞蹈学、美术学和舞蹈学的联合等,这种联合有利于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学科之间的科研、教学不断发展。 (二)凸显学科建设中的特色。艺术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坚持各自独有的风格,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内涵,是存在的价值和水平的体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持续性,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效果明显。全国五所综合艺术院校的巨大财富是在百年和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自较稳定的发展方式,并具有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秀的办学特色,并使之有别于其他院校。第一,特色凸显其学科建设中的优势,特色确定着在全国同类艺术院校中的地位与影响。著名的大学一定是具有特色的,但有特色不一定就能成为著名的大学。第二,形成特色的关键是在学科建设上注重特色、重视特色、体现特色;在本学科领域中努力处于知识前沿的方阵之中;在成果的转化中努力为社会的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在专业领域和社会领域中产生影响,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各综合艺术院校还要充分利用各自所处的地缘优势,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来加强学科建设,凸显学科优势。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一个空间范围独特的文化类型。所谓独特,就是与众不同,跟其他区域、其他地方的显著区别。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中地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将本地区特有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民族结构、社会条件、人文精神下形成的地域文化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凸显学科特色优势,这是综合艺术院校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 在学科建设中要将地域特色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各项成果上。例如,新疆艺术学院地处素有“歌舞之乡”“丹青之乡”美誉的新疆,在古老西域文化的深厚底蕴衬托下,其对于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成为显著的特色。舞蹈学科根植于丰富多彩的新疆各民族民间舞蹈之沃土,音乐学在古老的十二木卡姆的乐声中徜徉,美术学在中西交融的浓墨重彩中绽放,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氛围成为学科建设的特色,在5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各学科的发展始终将独特的地缘、民族、多元文化优势和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和科研优势,在地域文化的氛围中显现自己的艺术品格。 (三)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科队伍建设。正如季羡林所说:“一个大学,人才不是在课堂中教出来的,而是在大师所创造的氛围中熏陶出来的。没有一流的大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可见优质的师资队伍对打造优质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学科队伍是学科发展的主体,是学校发展的依靠力量。没有一流的学科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也就无法有一流的大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对学校而言是实力的象征、地位的象征。在艺术院校中大师体现着所在学科的学术思想、学术水平,因为大师的存在,学科发展才得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次,学科建设中合理的学科组织结构同教师成长为专家学者的过程相辅相成,学校应该对内搭建合理的学科组织结构,为教师的学术研究提供发展平台;对外搭建起一个通往国内外学科领域的桥梁,为教师提供交流、成长的土壤。两者之间互为条件,学科的发展、提升需要专家学者,而专家学者更需要具有优势的学科作为平台体现其学术的价值。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在学科建设中,从自主发展的内动力而言,要做到学科定位准确、学科特色凸显、学科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及团队具有良性发展的学术空间;从社会发展的外动力而言,要做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能够将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的有效资源,能够拓展出更为广阔的学科发展领域空间。 学科建设作为高校的基础性建设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方法多种多样。各个学校的学科基础不同,办学条件不同,运筹资源的环境和能力不同,学术底蕴、传统特色不同,因而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寻找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最佳途径。在艺术学门类下,每一个艺术院校都有着自己的定位与学科生存空间,在各学校大的学科生态系统中准确有效地拓展自身的学科生态空间,合理科学地定位本校的发展目标,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科建设进程,提升综合艺术院校的竞争力,是艺术学升门类后,综合艺术院校在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格局中可持续良性发展的首要任务。 艺术学类论文:“升门”后的艺术学学科与艺术分类 摘 要: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了经过调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从文学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在新的学术视野下,艺术学理论建设面临许多新的任务,新的艺术分类理论呼之欲出。本文对当代应用较广泛的几种艺术分类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再认识,并就此提出一种新的分类设想。同时还就新的艺术分类设想的内容、分类原则及其实践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学理论;艺术学门类;艺术分类;学科建设 艺术分类是艺术学学科基础建设任务之一。艺术学学科的分类理论因其内涵的丰富性、形象化和多元交叉等特点,要实现“多层多角”的分类理想,尚需时日。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经过调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①,艺术学由此脱离“文学”学科门类,成为“学科目录”中第13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升门”后的艺术学,在“调整后”和“学域扩张”②的新的学术视野下,分类问题再一次成为学科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一、艺术分类所面临的基本形势 在艺术范畴中,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绘画、建筑、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已经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电影、电视、动漫等后起形式更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当下,艺术呈现出总体繁荣的趋势。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各种艺术形式在追求最佳艺术效应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开始追求艺术手段的综合性和多样化。原本意义上的单个艺术形式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本能而发酵、膨胀和扩张,如:杂技戏剧化,器乐演奏歌舞化,声乐演唱伴舞常态化,戏曲表演话剧化,行为艺术的出现,新媒体的产生等。各艺术形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内涵和外延等方面都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随之产生了新一轮艺术形式的交叉与融合以及新形式的出现。艺术分类自然要直面如此多彩多姿的艺术形态。倘若照旧原封不动地以各艺术形式的名义进行分类组合,必然会遇到诸多新的问题。“升门”后的艺术学,首先需要迅速厘清文学与艺术的学术分界,更要在立足艺术现状,对既有的艺术分类做出新的判断、分析,并就此提出一种新的分类设想。 二、既有艺术分类方法分析 一般认为,在艺术学史上,首先提出依据某种原则对艺术形式进行分类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是模仿,并根据模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区分了绘画与音乐、悲剧与喜剧、史诗与戏剧等。我国先秦时期的《尚书・虞书・舜典》和汉代《毛诗序》中都涉及到对艺术分类的思考。20世纪以来,出现了真正具有现代形态的艺术分类学研究。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标准形成的,并在当代被广泛应用的艺术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时间艺术如音乐、文学;空间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时空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舞蹈。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听觉艺术如音乐;视觉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书法;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动态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静态艺术如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美术。 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实用艺术如建筑、工艺,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语言艺术如文学,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表现艺术如音乐、舞蹈、抒情诗;再现艺术如绘画、雕塑、戏剧、叙事文学等。 依据艺术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行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言艺术、表情艺术等。行为艺术是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通过某种行为方式展示其文化观念和美学态度的艺术;肢体艺术如舞蹈;语言艺术如文学,表情艺术如音乐、戏剧等。 从媒介的角度艺术形象可分为视象、听象、心象和视听形象。视象如绘画、雕塑等;听象如音乐;心象如文学;视听形象如戏剧、电影、电视等。 大体上看,上述分类方法中有些是按照“大艺术”的概念来分类的,譬如:“时间艺术”、“语言艺术”“心象”等类别,已把文学整体性的纳入艺术的范畴。这种大艺术观虽然从其实践的角度出发,但是作为更加精细、缜密的学科理论建设工程,不仅与“升门”后艺术学的独立学科思维相矛盾,也与早已成为独立学科的文学学科建设思想不相符。那么,如今做艺术的分类,首先,需要请文学③出局,并要对艺术中的文学元素如戏剧、电影、说唱艺术中的文学内涵做出新的恰切的阐释。再者,“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之分与“视象、听象、心象和视听形象”之分显然有着异曲同工之趣,特别是在作为“心象”的文学出局后,两者已别无二致,两相存在则缺乏理论的独特性和实践意义。第三,“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与“行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言、表情”的两种分类方法即使在文学出局之后也还有相类和缺乏自洽之处,也需要再斟酌。当然,既有的几种分类方法在学科建设和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意在立足于新的理论基点,发现和认识过往各种艺术分类方法的历史局限,从而为新的分类设想提供参考。 具体来讲,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划分的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的分类方法所反映的是生活中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时空观,是基于人类生活经验的一种由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所构成并被人们所普遍感知的艺术存在方式。在特定的感知范围内,以这种时空形式解释艺术,把艺术的创作与审美过程置于一个与客观存在相一致的特定的界域来进行,不仅符合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也与人的认知能力相契合,是一种具有共识基础和便于应用的分类方式。然而,又不能不看到,科学体系中的时空观是多样的,是挣脱了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感知局限的对宇宙天体及其客观存在的创造性发现。譬如:以霍金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是用十一维空间来解释宇宙的。高维空间不会因为它不被人类所感觉而不复存在,就如我们人类听不到超声波、看不到红外线的客观存在。现代科学认为,宇宙的许多自然之谜如黑洞、超自然力、意志力、时空通道等,以更多空间的理论才有可能存在和解释。看一看时间的“穿越”理论,空间的一维、二维、三维……十一维……二十六维、N维等理论,就不能不说采用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为艺术分类或多或少地显得有些奢侈和粗疏。时空概念更多的应用于超越生活经验的天文物理科学,也适用于几乎所有客观事物,并且是多义的、相对的,其内涵远远大于人类的艺术生活。现代艺术正以开放的姿态在作品中表现科学的、更加多样的时空观。一句话,时空概念不是艺术所独有的,这样的艺术分类不易真正触及艺术的特殊本质。 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的分类方法,与上述的时空分类方法似乎有相应之处――听觉艺术对应时间艺术,视觉艺术对应空间艺术,视听艺术对应时空艺术。所不同的是,以人的视听功能作为艺术分类的依据,能够从人的感官感受出发,体现了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基本路径和人性特点。尤其是关于“视觉艺术”的理论和实践,已使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依赖视觉而呈现的艺术形式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进而在“读图时代”获得了时代认证和现代意义。与之相比,“听觉艺术”显得有些寂寥,其同类较少,并且,作为听觉艺术主体的音乐艺术只能依赖“音乐的耳朵”来感受,又大大减弱了它的接受群体及其影响力。作为分类结构中的一支,听觉艺术的提法虽然明白无误,但是结构性的支撑力还显得薄弱。对于“视听艺术”的框定似乎也有些笼统和松散,致使戏剧、电影、电视等所谓视听艺术形式无需借助其理论,甚至完全抛开视听艺术这个称谓而竟自发展。这不禁使人产生疑问:这种分类方法是否更偏爱视觉艺术?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已然显得过于粗疏,因为世间万物无外乎动与静两种运动形式,并且,物质的动态和静态存在方式均具有相对性,这一分类方法对于认识各种艺术形式的艺术特性到底能有多大帮助? 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将艺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在去掉“语言艺术”之后,还应该看到,其中“实用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的关系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关系。实用艺术确实有着十分广泛的实践意义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一般认为,在人类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原始艺术都曾是实用艺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实用物品的审美性质,致使一部分实用物品最终发展成为纯艺术品。这一变化过程还将继续。再者,从理论上讲,能与实用艺术并列和相对应的,也许只能是非实用艺术或纯艺术,而不是其细类。 表演艺术与综合艺术其实也是有交叉的,尽管类似的分类方法在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等一大批原理性著述中均可找到,即使在作为经典释义的工具书《辞海》(1980版)中,也在“艺术”一词的释义中作了类似的表达:“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于表现的手段和方式不同,艺术通常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不难看出这也是一种大艺术观。问题还在于,被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的戏剧,又何尝不是一种表演艺术?但是,无论如何本文仍认为,这是几种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最为贴近艺术特性的分类方法。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将艺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的分类方法也是值得慎思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与其说该方法所列举的表现艺术如音乐、舞蹈、建筑、书法,再现艺术如绘画、雕塑、戏剧、电影,不如说以上每一种艺术形式无不渗透着表现与再现的艺术手法。任何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都反映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美学判断。尽管歌剧中含有主要用于叙事的宣叙调和主要用于抒情的咏叹调,舞蹈中有抒情性舞蹈和叙事性舞蹈,绘画有写实和写意、抽象与具象,但是,在操作层面上特别是在综合艺术形式里,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在同一形式乃至同一作品中的截然分离几乎是不存在的,每每使人难于分辨。表现与再现不过是艺术家艺术审美经验的主观倚重或曰同一形式的不同侧重而已。表现与再现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而将其运用于艺术分类则往往使各艺术形式和作品难分难解,以致不能真正实现其分类意义。 依据艺术行为的表现方式将艺术分为行为艺术、肢体艺术、语言、表情等的分类方法同样需要首先除去“语言”类。同时,其中的“行为艺术”与“肢体艺术”二者也存在矛盾,因为所有行为艺术都是通过肢体来完成的,有些肢体艺术本身就是典型的行为艺术。 尽管行为艺术不断地僭越艺术学学科规诫并获得新发展,但是它仍然“能够被匡正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对象”,被认为是传统架上艺术形式(绘画、雕塑)的观念化移置或拓扩,尤其是抽象表现主义之“行为绘画”(Action Painting)和“无形式艺术”(Art informal)的延伸和变异。④由此,行为艺术被作为艺术分类中的一个大的类别会引起质疑。本文认为,它起码不适于位居艺术类别的第一层级。 该分类方法将行为艺术、肢体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均以“表情”来概括,其做法也同样值得商榷。一般认为,表达情感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一切艺术形式都是表情的,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行为艺术、肢体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也有将表演艺术统称为表情艺术或单纯的将音乐和舞蹈称之为表情艺术,那么,这些基本特征也一定能够从行为艺术和肢体艺术中寻找到。可以说,这种分类方法没能在同一层面上进行。 三、新的分类设想、分类原则及其基本形态 受既有艺术分类研究成果的启迪,本文所要提出的新的分类设想立足当下,是从实践的、经验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并力求对艺术学学科门类进行整体性思考,来寻找和思考各艺术形式间的同一性、关联性和方向性。新的分类设想遵循如下原则: 1.只适于艺术学特性,反映学科内在联系原则;2.顺应与其他学科的外部关系原则; 3.从艺术形式的主体出发,去表象化、综合化,力推原型、元素和基本特征原则;4.力求穷尽类项,规避将不易归类的或具有综合性质的现象归入“综合”类、“假设”类、“其他”类等把问题堆积一隅原则;5.兼顾新形式的归属和未来发展原则。 本文认为,在艺术学范畴里,在艺术学与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电视等具体学科之间,还实际存在着一个中间层级――它集中了某些艺术形式的共通特性,并使各艺术形式相互联系与区别。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分类设想,即依据艺术呈现方式的介质不同分类,将艺术划分为动作艺术、声音语言艺术⑤、材料艺术、操作艺术、音像制作艺术。 第一,动作艺术。动作艺术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包括舞蹈(含戏曲舞蹈)、杂技人体技巧、哑剧等。其主要特征是:1.人的表演的本真性;2.人体技巧的真功夫;3.动作语言体系的特殊性和包容性;4.动作语言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时代性及个体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重要艺术活动中,包括国家艺术学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工作,杂技是被放在戏剧类中进行评审的。这从一个角度充分肯定了杂技与戏剧都是以人的自然身体为媒介的基于身体表现的艺术,以及身体技能对于二者的重要性,也肯定了当代杂技与戏剧在戏剧性、情节化方面的相关性。但是本文认为,这种做法模糊了杂技与戏剧在主体方面的重要区别――杂技是一种以人体技巧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戏剧则是以声音语言为主、以对话或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从基本属性来看,杂技与舞蹈更为贴近,二者同为动作艺术。 第二,声音语言艺术。声音语言艺术是以人的声音和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包括话剧、戏曲、曲艺、声乐等。其主要特征是:1.由人的声音创造出的语言和音乐艺术形式;2.多以艺术中的文学元素作为创作的基础。正如曲艺形式被直呼为“说唱”艺术。话剧突出一个语言功能。尽管戏曲以唱、念、做、打著称,但是一般的剧目还是以“戏”甚至以唱念为主。即使是以武生、武净、武丑、武旦、刀马旦唱头牌的戏曲武戏,也还是以戏为主,以武为辅,如:《挑滑车》《伐子都》《长坂坡》等。为此,还出现了专供欣赏武功表演的折子戏,如:《三岔口》《挡马》《杀四门》等。 这里之所以把声乐与器乐分离开,是更加看重声乐和器乐的相对独立性。声乐是由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产生振动所产生的音乐效果,而器乐则是由人操作物,使物体发出音响、音律、音频等的音乐效果。二者的发声材料和发声原理明显不同。在艺术实践中,声乐与器乐也常常被分开来应用,凡单纯的人体人声艺术都是声乐的近亲或本是它的归属。例如:声乐训练被作为戏剧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民间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载歌载舞。器乐学习和训练是另一套功夫,它是人与自身之外的其他器物共为介质的音乐艺术,当属于操作艺术。 第三,操作艺术。操作艺术是指由人操作物、人与物共同完成,乃至以物的某种性能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艺术形式。即:通过人的技能所产生的物理的艺术呈现。它包括器乐、木偶、皮影、魔术、驯兽等。其基本特征:1.人与物一同进入创作的共时性;2.始终在人的操控之中,使物的某种性能成为审美对象,“驭物为灵”;3.以人的艺术技能为主导,并由此决定艺术品水平的高下;4.离开人的操作其艺术效果便不复存在。操作方式一般有演奏(吹、拉、弹、打),耍弄(耍皮影、耍木偶、耍杂技道具),魔变(变魔术),驯化(马戏、驯兽)等。吹、拉、弹、打基本包容了乐器演奏中的所有管乐、弦乐、打击乐器;耍皮影、耍木偶、耍杂技、变魔术、马戏、驯兽……等,更是呈现出了人操作物的千姿百态和无限可能。 动作艺术中包含了杂技人体技巧。这里的杂技道具节目(如:手技、蹬技、顶技、走钢丝、抖空竹、舞流星等)和魔术、驯兽被作为操作艺术形式,在于着意强调人与物(动物、实物)在艺术呈现过程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如实反映杂技艺术⑥所含纳的“杂”之属性和技术特点。 第四,材料艺术。材料艺术是物化了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建筑等。材料艺术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一种可见形式,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完全依托于物、显现于物的艺术。其基本特征:1.依材质、材料性能、形态等特性在材料上形成;2.艺术品是为审美对象,艺术家与艺术品分离。例如:绘画由水墨、水粉、水彩、油彩和宣纸、绢、画布、画笔等材料实现画家的创作。艺术家的审美创造一经凝聚于物,便就此形成一个艺术品实体而凝固不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艺术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第五,音像制作艺术。音像制作艺术是指录音录像艺术形式。即:以镜头形式、录音效果等录制技术呈现的,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各种活动影像、声音效果的摄录、创制及放映与传播的艺术形式。包括电影、电视、广播艺术等。其基本特征:1.跨介质⑦;2.技术的作用显著;3.艺术家的现场参与与艺术成品相分离,即“缺席的在场”;⑧4.具有音像记录、合成双重属性;5.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制作;6.机构、团队形式的集体劳动。 音像制作艺术的跨介质性质不同于以往的综合艺术。它不仅是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的集合体,它还汇集了人、物、特定材料和技术设备等共同作用共同参与的艺术创作,突出了技术的特点。它是一种异质性综合媒介系统。 音像制作艺术与物化了的材料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先进技术引导下的成像方式和录音、传输方式,其物质介质本身均具有科技含量。譬如:当前影视技术已经出现了光-电子-数字成像方式,并有最终替代传统的光-化学成像方式和光-电子-模拟成像方式的趋势。由于人的审美需要,音像制作艺术还将继续积极引入高技术手段为之所用。 四、新的分类设想的实践意义 1.自始以来,宏观艺术学与各艺术门类之间缺乏理论打通与拓展,即缺乏对艺术总体的分解、分析,对艺术个体的归纳、综合。构建艺术总体与艺术个体之间的中间层级是艺术学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这为新的分类设想提出了学理性、实践性要求。 2.“要不要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要不要研究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性问题、要不要寻找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规律、要不要从宏观上来认识艺术现象”⑨等问题是当下艺术学的重要理论关切。新的分类设想具有建设性、创新性意义。 3.新的分类设想既是宏观的又是可以细致入微的,有望成为研究当前纷杂繁复的艺术现象的一个把手,把实践引向深入,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价值。 4.新的分类设想从艺术实践的、经验的、具体的事物出发,企望与既往的分类科学切磋、互补,所产生的科学价值和认识价值也不过是多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使命唯有――尊重过去,建设未来!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建筑电气工程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在现场管理中也面临着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进行现场管理时施工的优劣。分析如何在建筑电气工程现场管理控制中更好的应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现场管理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下面对建筑电气工程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论述。 1建筑电气工程现场管理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建筑电气工程现场管理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多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各个阶段,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建筑电气工程的现场管理不仅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和灵魂,而且对于整个工程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建筑电气工程中现场管理包括开始施工阶段、施工进行阶段以及施工结束后的整理阶段。下面对建筑电气工程在现场管理中的问题展开详细论述。 1.1施工准备阶段的问题 建筑电气工程现场管理出现问题的第一个阶段是施工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图纸设计、技术要求以及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上。在建筑工程开始的准备中,这些问题大大小小都会给施工的开展带来不良影响。由于电气建筑工程需要施工人员给予高度重视,所以在进行施工时,不论工程量的大小,都需要保证施工技术人员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建筑工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人员情绪带来的施工准备阶段的不足,切实满足建筑工程需要的技术条件与实际需求。 1.2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施工阶段的主要问题在于质量把关问题。其实,在实际的施工阶段,建筑电气工程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包括建筑成本、建筑材料、建筑手段等都是容易产生各种问题的。建筑材料的选择决定了建筑电气工程的使用寿命是建筑成本,建筑手段的选择决定了建筑工程呈现出来的状态,而建筑成本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些不同的方面都是建筑电气工程应该注意的事项。当施工材料进入施工场所时,不按要求进行签单活动就意味着现场材料的二次购买,不仅增加了建筑成本,而且也使得建筑工期延长;除此之外,当进行建筑手段的选择时,合理的施工技术会减少成本、降低工期、提高效率,但是如何进行选择也是一个难题。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技术的选择,同时及时满足材料的供给。 1.3工程结束阶段的问题 工程结束阶段就相当于建筑电气工程的完成、竣工。此阶段出现的问题不比前两个阶段问题来得深远、影响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建筑电气工程的负责人为了工程可以早期投入使用,难免会出现一些走捷径的心理,在进行质量验收时违规操作,进而促使验收的成功。其实而言,这种手段真的无可厚非,但是前提是建筑电气工程并没有质量问题和技术问题,工程本身是合格的。如果工程自身存在问题,工程负责人铤而走险存在侥幸心理,很容易在工程投入使用后造成质量事故,进而造成不良影响,危害自身和他人。 2建筑电气工程现场管理的应用措施 上面已经对建筑电气工程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电气工程现场管理主要在三个阶段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包括技术设计、工程质量以及竣工验收等问题。根据以上信息以及建筑电气工程现场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排查、整改。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施工开始前的质量把关 一个建筑工程的核心要素在于工程的质量,所以第一个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现场管理的策略就是进行建设阶段的全过程质量把控。在建筑电气工程的准备施工阶段,把控的内容包括建筑图纸的设计、建筑技术手段的选择以及建筑工人的工作态度等。虽然有些方面是把控的难点,但是也还要克服困难,进行建筑电气工程最开始的工程质量把关问题。在准备施工阶段,首先要对建筑图纸的设计内容以及设计合理性进行研究,同时确保技术交底工作的展开。同时,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在进行讨论之后,在实际的施工阶段,要确保现场使用的是之前已经确定的建筑材料。除此之外,当建筑工人对于建筑电气工程存在一定的消极建设情绪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排解,遇到的技术问题要各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保障建筑电气工程的圆满开始建设。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建设准备阶段,要在所有参与此工程的技术部门、工程人员、材料选择、图纸设计者之间进行一次大的讨论计划,确保各方人员准确的明白此项建筑工程,更有利于建筑电气工程的顺利进行。 2.2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把关 在进行施工时,材料的选择是尤为重要的。在此阶段的材料把关指的是对于材料的选择、材料的质量以及材料的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管理。在上文提到的关于签收的问题中,在材料把关阶段,必须由专人负责所有材料的签单事项,由专人签收、专业人员验收,这样才能节省建筑成本,实现图纸设计和实体建设的统一。材料把关并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只能由专人来负责这一区域,完成材料监管任务。借助人力来完成这一事项的重要方法就在于由负责人对于材料的相关问题进行负责,一旦后期出现材料不符合要求以及材料供给出现问题的,相关人员就要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当然,伴随而来的是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确保材料的准确、合理使用、避免浪费和影响材料发挥性能的情形出现。 2.3验收阶段和人员的技能把关 在最后的验收阶段,切记不能走捷径、出现侥幸心理。一项建筑电气工程的建设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筑工程的负责人和施工方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信任,但是竣工验收的程序必须进行,这样才是对使用者和施工方双方负责的表现。施工方、监管方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检查、核准等都是有利于工程建设的,即便是耽误了工期、造成了建筑成本的增加,但是也确实保障了使用者的安全,避免了更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仅内部人员在进行对建筑电气工程的监督、检查,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对工程本身进行验收指导,确保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责任的落实。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于,为避免建设过程中相关设备使用的问题,在工程开始之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确保其有从业资格和技术能力;同时,对于不符合要求和没有能力的施工人员杜绝施工。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电气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建设工程的质量,既是为他人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 3结语 在面对建筑电气工程现场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时,只要确保质量过硬、材料准确无误、严格验收以及技术过关等要素,就能建设出一个合格的建筑电气工程。建筑电气工程的现场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成本,提高了工程的建设效率,还有利于建设项目的长远发展。但是,究竟如何更好优化建筑电气工程现场管理的策略,还是需要不停地探索和发现,最终找到一个最佳方法。
会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一、网络经济呼唤建立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体系 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得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应用平台、开发技术、功能体系在不断的更新,会计电算化走向网络化已成为必然,迫切要求会计实验教学与之适应,以满足网络经济环境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目前许多财经类高校虽然大多重视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但是,很少建立信息化会计的实验环境,在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内容和环境上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实验教学内容单一、陈旧,层次低下 目前大多数院校所进行的会计实验教学仅限于会计信息系统“单一的子系统模式”的会计核算子系统,基本上只进行总帐系统的实验,要求和层次只停留于采用某个会计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建账、制单、审核、记账和编表的基本训练上,实验内容往往选择工业企业中某一时期的几十笔经济业务,仅仅在财务处理、报表系统上进行模拟实验,其他的相关学科以及如何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的使用很少涉及。 (二)缺乏系统的高质量实验教学教程 实验教学采用的会计软件大多是单用户版,这就决定学生只能进行单机应用模拟试验而不能进行网络应用模拟试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会计电算化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与之相适应而用于实验教学的会计软件已经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软件的发展。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只能在单用户模式下简单使用会计软件的账务、报表处理等功能而不会使用网络财务软件进行其他的业务处理。 要使会计实验教学获得满意的效果,好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就目前的情况看,实验教材尽管琳琅满目,但内容单一,大多是用友、金碟等会计软件操作手册的翻版,所给资料的业务只是帐务,诸如固定资产、材料等最基本的模拟数据都很少涉及,功能如此单一,如何能进行预测、管理、分析和决策等控制职能方面的教学?教材内容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开发技术、工具或平台落后。由于会计软件规模相对要小些,加上早期的开发者大多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士,所以一般都选择大众化的开发工具。目前尽管部分会计软件已从DOS转到了WINDOWS平台,但大多数软件的开发工具仍然摆脱不了DBF的文件体系,缺乏ORACLE之类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四)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表现在仅限于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学生没有深入实际工作中,不便于增强学生对财会部门内部信息及与其它部门业务信息联系的直观感受和消除模拟实验可能存在的不确信感。 因而,传统的电算化会计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会计理念,对电算化会计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发展信息化会计。因此,财会教学的一个首要方面就是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性教学研究。 二、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 (一)支撑平台 校园网建设为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和网上模拟实验提供了支撑平台和应用要求。首先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这为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方便的物质基础。学校的校园网将校园网络中心和各院、系实验室综合考虑进去,将光纤布到院、系实验室,形成校园网中心与院、系实验室正常的节点关系,提供模拟实验室到网管中心的宽带传输通道,这样,不需要投入就具有了基本的硬件基础设施;其次结合校园网建设,对现有的机房进行扩容和改造,对现有的计算机进行升级和更换,使其符合网上实验教学的需求。同时,将校园网布线到教师家庭、学生宿舍和上课的教室,扩大实验教学的覆盖范围。 (二)教学基础软件 多媒体与数据库技术日益成熟,奠定了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及一些基于WEB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已经成熟,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利用这些工具可以既简洁又方便的开发财务教学软件。这样就可以实现在网络财务环境下,抛弃传统财务系统所采用的小型数据库,而使用网络财务所采用的MYSOL、ORACLE、SQL Server等,为运用用友V8.X和金蝶等企业级网络财务软件提供数据库环境。 (三)网络版会计软件 网络版会计软件可选空间广阔。利用网络版会计软件进行实验教学,要特别重视教学软件的选择,选择那些功能强、安全性好、可靠性高、有代表性的网络版的会计软件。比如,用友V8.X FOR SQL SERVERE或金蝶等企业级网络财务软件作为教学实验软件,并且力争做到功能全。 (四)实验的组织 实验的组织要考虑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对实验的知识点全面掌握;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掌握如何以特定的角色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具体做法:将用友V8.X FOR SQL SERVERE或金蝶等企业级网络财务软件、模拟企业的会计资料文件安装在服务器上,将诸如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应收应付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工作站上,实验教师按照会计实务和实验教学的要求,设计多个实验角色,比如,系统管理员、财务主管、出纳、审核等,采用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每组模拟各自企业建立各自的账套,通过上网在各自的工作站完成诸如工资、存货、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核算,将各自系统产生的凭证,通过网络传递到总账系统,再由使用总账的同学完成审核和记账。期末处理时,可由总账系统完成结账,报表系统完成报表的编制。在每次模拟实验过程中,同组的同学进行角色互换,使得每一个同学都能体验财务软件的所有的操作,从而,掌握此软件的所有功能。 利用网络财务软件进行模拟集团公司跨地区、跨公司的管理,学生通过模拟使用合并报表系统可通过网络直接调用若干个自己建立的企业账套数据,再进行汇总计算,完成汇总报表的编制,进行财务分析。 三、实践教学基本框架:两个模拟实习体系,三种社会实践 对学生会计信息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解决:一是校内模拟,二是社会实践。 (一)两个模拟实习体系-课程模拟体系、岗位模拟体系 课程体系是以当前的课程为对象,按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单元模拟、阶段模拟、综合模拟。岗位模拟体系是按网络化会计的岗位进行模块划分,分组进行实习。课程模拟体系与岗位模拟体系不是独立的两个过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 1、会计信息化基础模拟 会计信息化基础模拟是在课程中进行的,属于课程模拟。会计信息化基础模拟的内容,主要是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系统设计、账务处理系统、其他业务系统、报表系统的设计框架以及实施。这是会计信息化其他有关课程模拟的基础。 2、会计信息化行业模拟 会计信息化行业模拟是实习阶段完成的,属于岗位模拟。会计信息化行业模拟是财会专业实践的重点。学生从建账套开始,完成初始化、输入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操作(完成手工和计算机两套账务处理)。此模块可划分为三个二级模块,即网络化会计岗位实验模块,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模块,行政事业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模块。 (1)会计信息化岗位实习模块。主要按会计信息化的岗位分别提供相关的经济业务。 (2)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可按几个主要行业分别设置模拟实习内容,如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以工业企业为主,其他企业为辅。提供一个小型企业一个月的常见经济业务。 (3)行政事业会计综合模拟。可按不同单位设置模拟实习内容,如行政单位、学校等,提供不同单位一个月的常见业务,由学生完成全过程的操作,此模块可作为选修内容。 3、财务管理模拟 财务管理模拟内容可在上述会计核算基础上,补充提供相关的基础资料,由学生利用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分析。 (二)三种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基地实践、顶岗实习 1、社会调查 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社会调查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调查报告可作为学生课程考察的一个方面。调查内容由代课教师根据课程所学内容进行宏观上的安排,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具体选择。社会调查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在时间安排上,社会调查可放在节假日进行。由于目前网络版会计软件或相关软件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中使用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学生做这样的社会调查是完全可行的。 2、实习基地实践 选择会计信息化比较规范、应用比较成熟的企业,与之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分批分期到会计信息化实习基地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实施信息化会计的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针对性极强的业务技能训练与感受。 3、顶岗实习 结合毕业实习,安排一定时间的顶岗实践。将校内模拟实践课运用到岗位实践中,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就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已签定就业协议意向的学生可离校顶岗实习。 以上仅仅对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以及实践教学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而在整个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需要解决,如师资培养问题,会计实验数据传输、接受过程的安全问题,与企业信息化的接口问题,信息化软件问题等等。 会计信息化论文:时展与会计信息化 摘要 会计信息化依据现代管理模式和最新信息技术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共享性、阶段性等特点;会计信息化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工作信息化、会计教育信息化、会计资料信息化和会计管理信息化等内容;目前实施会计信息化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特征与内容 实施难点与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全面应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是顺应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依据现代管理模式和最新信息技术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而,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与会计电算化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和信息平台。会计信息化涉及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和会计管理等所有会计领域,是会计系统的全面信息化,是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到会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要求对会计流程的重整和会计模型的重构。 2.智能化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因此,会计信息化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多元化 ①信息来源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广泛接收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信息量更大;②信息提供多元化。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期间不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既可以按既定的月、季、年来披露会计信息,也可以根据需要实时生成、提供会计信息,还可以对系统实施实时控制;③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如存货计价可以同时采用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在实际成本法下,也可以运用多种计价方法进行试算,比较差异,选择相对准确的计价方法。此外,由于系统接收了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④信息空间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会计信息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用户可以各取所需;⑤提供信息形式多元化。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等。 4.共享性 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通过Internet可以使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监会、政府管理部门、银行、税务、企业)实时交换数据,相互获取信息,实现信息高度共享。届时,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信息孤岛,它将逐步成为开放的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5.阶段性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同时在各方面都一步到位,是从手工会计方式-会计电算化阶段-初级会计信息化阶段,到会计领域全面的信息化阶段,进而实现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乃至全社会信息化,显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渐进发展过程。在不同阶段,会计信息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在企业主要表现为建立新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二、会计信息化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要求在会计的所有领域充分依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领域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进行重整,通过会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来满足信息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 基于工业经济社会的传统手工会计基本理论,如何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如何构建信息社会的信息化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是目前会计学界正在探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应根据信息社会的特点,在会计基本前提、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告原则等方面形成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并将这些新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在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中公示,让关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有识之士都能在网上随时了解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新成果,并就有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使会计基本理论在开放式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也占据一定的位置。 2、会计工作信息化 会计工作信息化主要是指按照会计信息化的要求,重整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包括企业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会计人员职责、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显然,会计理论体系的变革与信息技术手段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对手工会计模型下的会计业务流程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建立在手工会计模式基础上的传统会计业务流程必将进行适应性变革,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凭证的传递、审核等都将根据新的会计业务流程和新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会计实务工作的信息化实际是社会信息环境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的创新和会计实务工作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3、会计资料信息化 会计资料信息化包括会计数据的搜集、加工、处理和会计信息的输出、使用等的信息化。会计资料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会计工作信息化的直接结果。 4、会计教育信息化 在信息环境下,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建立会计教育网络系统,面向学校、面向社会,让在校会计专业学生、教师、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在会计教育网上学习最新的会计知识,讨论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辩论,交流学习心得、工作经验、失败教训等。会计教育信息化可以使会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在校会计教育、后续会计教育、终身会计教育提供信息资源平台。 5、会计管理信息化 会计管理是指财政管理部门对会计的管理工作,包括会计人员管理与会计信息管理两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会计人员信息系统和会计证管理系统,还可通过发达的教育培训网络,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知识的继续教育,使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新制定的会计业务处理规则等,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培训及时地传达到广大的会计人员中。会计信息管理主要是通过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财务法规、会计制度、财会规定等方面,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这种规范和要求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提供合法性支持和发展动力。 三、会计信息化实施的难点与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在此基础上实施会计信息化必然会遇到新问题,就目前来看,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难点主要是人才匮乏、软件功能针对性不强、财务与业务协同化程度不高、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等,针对这些难点,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1、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目前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只是利用电脑处理会计的基本核算,而大量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工作,仍采用手工操作,很多单位因缺乏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使财务管理成为空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无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会计信息化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具备电子商务知识,懂管理,善理财,他们既是专才,又是通才,真正既博又专。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对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培养目标的挑战。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变革,在会计学、管理学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实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是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2、完善ERP软件的智能化与人性化功能,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协同处理 我国会计软件正在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管理决策型方向发展,会计信息系统正在向功能综合化和技术集成化方向发展,软件系统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全面,但是针对性和适用性却比较差。商品化ERP软件、会计软件都不是针对某一类企业开发的,通用性比较强而专用性不够,所谓好的软件不一定适合自己,合适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软件才是最好的。ERP软件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和平台,商品化ERP软件必须智能化、人性化,各个使用单位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特点、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业务处理流程,能够轻松实现对软件重整,可以按需要进行拆卸和加载,真正发挥ERP软件的强大功能,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协同处理,实现数据高度共享,为实现会计信息化、进而实现企业信息化奠定技术基础。 3、确立电子数据的合法地位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人工会计的模拟系统,其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基本上是把手工的一套移到电脑上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依然是纸介质形式,那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而会计信息化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转变,更是时代的要求,是会计发展历程中的一场革命。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证、账、表不可能再以纸介质传递,会计数据可以在系统内外直接获取,业务与财务完全可以协同处理,根本没有必要像会计电算化系统那样,将电子数据转化为纸介质以确认业务的发生等,因此,电子数据如果不能合法化,如果不具法律效力,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需要法律上的支持,电子数据需要取得合法地位。 4、实施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保证信息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主要措施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虽然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但必须严格进行授权控制,对来历不明或者没有经过审核的业务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二是加强数据处理的控制。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可以采用集中分散式和授权式两种控制方法。集中分散式控制是指各个工作站分散输入业务,由网络服务器对全部业务进行集中序时处理,并对数据库实施统一管理;授权式是指各个工作站可以根据权限访问网络服务器,服务器则根据当时的忙闲决定是否接受访问。三是建立数据双备份制度,以避免因误操作或突然事件引起信息丢失;四是建立系统安全维护机构,由专业人员实施安全维护,提高警惕,随时防范黑客攻击和不法之徒的非法入侵,保证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 会计信息化论文:露露会计信息化建设经验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国为应对新世纪世界信息化浪潮而采取的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企业而言,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加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战略研究,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民族饮料工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多年来以“打造民族饮料的世界品牌”为己任,在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行财务信息化战略,有效地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露露的实践证明,财务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企业提高财务管理和核算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何更好地运用和发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提高我国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问题。 一、实施财务信息化的必要性 我国的集团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普遍存在着资金管理松散、预算管理困难、集团监管力度和时效性不足和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不高等问题,需要通过财务信息化的开展、各类制度的建设、监管体系的建立、管理理念的变革和基础工作的规范等综合治理,其中财务信息化的开展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随着我国企业组织形式日趋集团化,经营方式多元化,组织结构倾向于扁平化和网络化,跨行业、跨地区财务核算和管理等情况大量出现,集团公司必须及时、准确、完整的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以便对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控制和优化配置,将财务系统由核算型转变成为管理控制型。 二、公司未来发展对管理的需求 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力争在五年内产销量达到50万吨占领全国市场,再用十年的时间把产销量扩大到100万吨,把我国的民族饮料销往全世界。公司在实施管理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实现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以适应公司不断发展的需要。 (一)公司未来发展对运营管理的需求 公司的不断发展和未来发展规划对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找到一个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来为管理层服务。 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能迅速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劳动成本。要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种包括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在内的新管理体制,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的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要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社会组织,以社会组织的相互协作功能为基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有效信息交流沟通系统,迅速提高组织的效率。 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要把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发展为全行业和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以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出现要求企业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及信息交换技术,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办公自动化等功能全面集成优化,以支持产品协同商务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二)公司未来发展对财务管理与核算的需求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重要的决策支持系统。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信息,要把握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和决策性的原则。这些原则对满足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财务管理信息同样要适用,只有努力推广财务预算和分析功能,才能很好的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企业不仅仅归属股东,而且也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除了要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关注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还要求企业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兼顾社会效益,履行社会责任。 (三)财务管理内容也要进行创新 在创新财务管理内容中预算管理是首要点。通过预算目标的确定、分解与落实、执行与调整、评价与考垓等,反映企业对市场要求的应变和措施,对企业起到规划发展、协调行动、控制经营等方面的作用。 (四)风险管理的作用应高度重视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时,固定资产投资的加大、担保的增加、应收账款的滞收、生产资金的各有短缺等,企业有发展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建立资产财务状况评价体系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企业财务核算和企业运营管理相结合的财务信息化解决方案 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引进安易财务管理系统,实现公司了财务信息管理第一次飞跃。自2001年开始开发实施企业信息化到2003年,公司已成功的实施动行了ERP管理系统,为以后财务业务一体化铺垫了基础。2003年公司提出了财务业务一体化设计思想,并与吉大工易软件公司合作在原有系统基础上开发设计出了财务业务一体化《露露运营管理系统》。 (一)方案的提出 根据公司未来发展对财务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需求,最佳的企业财务解决方案应该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运营管理系统相结合的集成系统。在此基础上,公司融合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和传统的企业运营管理系统的特点提出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运营管理系统概念。 随着公司业务品种的增加和业务量的增大,将公司的产、购、销、存与财务管理结合起来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运营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建立起产、购、销、存一体化的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业务核算及登记全部由计算机一次自动集成。 (二)方案的实施 加强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财务业务一体化方案的前题是必须先有业务信息化的基础,做为一财务管理系统来说,数据的准确是最基础的,只有企业将信息化发展到成熟阶段业务数据才能保证准确,在财务业务一体化前,必须将公司分销、生产、采购、存储等管理模块完善,并在保证上线运行无误,这样才能确保传给财务的数据准确可靠。 对财务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管理的变革,业务流程的改进,会设计到组织结构的调整及人员业务的改变。首先对人员进行信息化认识上的讲解,其次对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及流程的培训。 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要对系统进行运行评价,要让所有人员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谈出自己的体会,由项目经理分析研究,对系统进行完善改进,促使系统更好的运行。 (三)方案的使用效果 目前,公司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完成,组织机构调整,流程优化已结束,各业务流程运行正常,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一个以客户为中心,以订单为导向,围绕实现成本核算所展开的各项业务流程的大型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系统已全面实施。 实现了公司的数据共享。在传统管理中,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不连接,财务数据要滞后并且容易出现失误造成数据不准确,财务业务一体化后,财务数据实现了直接由业务端的及时准确传输。 实现了公司资源的统一配置。公司所有资源经过整合后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能,物流资源经过整合使公司物流的流程更加合理,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商流资源和销售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资金流资源也得到有效整合。 企业财务核算和企业运营管理相结合的财务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实施还加强了公司的财务监督功能,提高了公司整体的运营效率。 四、加快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国企业综合竞争力 目前我国管理信息化正在企业中普遍展开,最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是ERP,但是国内企业ERP的应用处在十字路口,但是企业要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来优化企业资源,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已成为企业提高自己竞争力的一个主流。 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提出和实施在业内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希望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当中,逐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管理水平,为提高我国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会计信息化论文:时展与会计信息化 摘要 会计信息化依据现代管理模式和最新信息技术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共享性、阶段性等特点;会计信息化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工作信息化、会计教育信息化、会计资料信息化和会计管理信息化等内容;目前实施会计信息化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特征与内容 实施难点与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全面应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是顺应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依据现代管理模式和最新信息技术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而,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与会计电算化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和信息平台。会计信息化涉及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和会计管理等所有会计领域,是会计系统的全面信息化,是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到会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要求对会计流程的重整和会计模型的重构。 2.智能化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因此,会计信息化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多元化 ①信息来源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广泛接收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信息量更大;②信息提供多元化。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期间不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既可以按既定的月、季、年来披露会计信息,也可以根据需要实时生成、提供会计信息,还可以对系统实施实时控制;③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如存货计价可以同时采用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在实际成本法下,也可以运用多种计价方法进行试算,比较差异,选择相对准确的计价方法。此外,由于系统接收了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④信息空间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会计信息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用户可以各取所需;⑤提供信息形式多元化。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等。 4.共享性 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通过Internet可以使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监会、政府管理部门、银行、税务、企业)实时交换数据,相互获取信息,实现信息高度共享。届时,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信息孤岛,它将逐步成为开放的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5.阶段性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同时在各方面都一步到位,是从手工会计方式-会计电算化阶段-初级会计信息化阶段,到会计领域全面的信息化阶段,进而实现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乃至全社会信息化,显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渐进发展过程。在不同阶段,会计信息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在企业主要表现为建立新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二、会计信息化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要求在会计的所有领域充分依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领域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进行重整,通过会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来满足信息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 基于工业经济社会的传统手工会计基本理论,如何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如何构建信息社会的信息化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是目前会计学界正在探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应根据信息社会的特点,在会计基本前提、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告原则等方面形成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并将这些新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在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中公示,让关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有识之士都能在网上随时了解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新成果,并就有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使会计基本理论在开放式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也占据一定的位置。 2、会计工作信息化 会计工作信息化主要是指按照会计信息化的要求,重整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包括企业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会计人员职责、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显然,会计理论体系的变革与信息技术手段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对手工会计模型下的会计业务流程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建立在手工会计模式基础上的传统会计业务流程必将进行适应性变革,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凭证的传递、审核等都将根据新的会计业务流程和新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会计实务工作的信息化实际是社会信息环境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的创新和会计实务工作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3、会计资料信息化 会计资料信息化包括会计数据的搜集、加工、处理和会计信息的输出、使用等的信息化。会计资料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会计工作信息化的直接结果。 4、会计教育信息化 在信息环境下,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建立会计教育网络系统,面向学校、面向社会,让在校会计专业学生、教师、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在会计教育网上学习最新的会计知识,讨论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辩论,交流学习心得、工作经验、失败教训等。会计教育信息化可以使会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在校会计教育、后续会计教育、终身会计教育提供信息资源平台。 5、会计管理信息化 会计管理是指财政管理部门对会计的管理工作,包括会计人员管理与会计信息管理两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会计人员信息系统和会计证管理系统,还可通过发达的教育培训网络,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知识的继续教育,使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新制定的会计业务处理规则等,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培训及时地传达到广大的会计人员中。会计信息管理主要是通过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财务法规、会计制度、财会规定等方面,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这种规范和要求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提供合法性支持和发展动力。 三、会计信息化实施的难点与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在此基础上实施会计信息化必然会遇到新问题,就目前来看,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难点主要是人才匮乏、软件功能针对性不强、财务与业务协同化程度不高、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等,针对这些难点,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1、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目前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只是利用电脑处理会计的基本核算,而大量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工作,仍采用手工操作,很多单位因缺乏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使财务管理成为空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无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会计信息化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具备电子商务知识,懂管理,善理财,他们既是专才,又是通才,真正既博又专。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对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培养目标的挑战。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变革,在会计学、管理学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实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是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2、完善ERP软件的智能化与人性化功能,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协同处理 我国会计软件正在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管理决策型方向发展,会计信息系统正在向功能综合化和技术集成化方向发展,软件系统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全面,但是针对性和适用性却比较差。商品化ERP软件、会计软件都不是针对某一类企业开发的,通用性比较强而专用性不够,所谓好的软件不一定适合自己,合适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软件才是最好的。ERP软件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和平台,商品化ERP软件必须智能化、人性化,各个使用单位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特点、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业务处理流程,能够轻松实现对软件重整,可以按需要进行拆卸和加载,真正发挥ERP软件的强大功能,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协同处理,实现数据高度共享,为实现会计信息化、进而实现企业信息化奠定技术基础。 3、确立电子数据的合法地位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人工会计的模拟系统,其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基本上是把手工的一套移到电脑上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依然是纸介质形式,那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而会计信息化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转变,更是时代的要求,是会计发展历程中的一场革命。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证、账、表不可能再以纸介质传递,会计数据可以在系统内外直接获取,业务与财务完全可以协同处理,根本没有必要像会计电算化系统那样,将电子数据转化为纸介质以确认业务的发生等,因此,电子数据如果不能合法化,如果不具法律效力,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需要法律上的支持,电子数据需要取得合法地位。 4、实施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保证信息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主要措施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虽然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但必须严格进行授权控制,对来历不明或者没有经过审核的业务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二是加强数据处理的控制。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可以采用集中分散式和授权式两种控制方法。集中分散式控制是指各个工作站分散输入业务,由网络服务器对全部业务进行集中序时处理,并对数据库实施统一管理;授权式是指各个工作站可以根据权限访问网络服务器,服务器则根据当时的忙闲决定是否接受访问。三是建立数据双备份制度,以避免因误操作或突然事件引起信息丢失;四是建立系统安全维护机构,由专业人员实施安全维护,提高警惕,随时防范黑客攻击和不法之徒的非法入侵,保证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 会计信息化论文:浅析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改进 摘要: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在教材、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对于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是有着负面作用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完善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我们需要在调整教材和教学结构等方面进行改进,促进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完善。 关键字: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现状 改进措施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各行各业不断地渗入,职业院校会计学科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影响。为了满足教学要求,职业院校根据会计学科的性质,将会计与信息技术相互结合发展成为一门会计信息化课程,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将会计与管理信息技术融合的综合性学科。职业院校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有着较高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依据目前会计信息技术的要求,基于会计理论和信息技术,对职业院校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从结构和目标要求上进行系统分析,更好地促进和改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得该体系结构更加合理,内容上也得到不断充实,目标要求相对明确,打造新型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是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 一、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现状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目前主要就是存在两种。第一种就是比较简单的软件应用型。该种软件应用型主要就是要求学生要能够灵活运用简单的财务软件,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来对平时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的核算能力增强,不过缺陷就是管理能力会比较差,对于会计信息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还是比较缺乏的。第二种就是软件开发型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促使学生能够对会计信息系统软件有着详细地了解和运用,能够参与到软件的设计与开发阶段,对软件有着较为深入的学习。所以,该目标会帮助学生的软件能力较强,不过较多的计算机相关内容的课程,有时候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学习的重点。有的职业院校对于会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相关课程在教学上是缺乏的,这样也是会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的。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材过于陈旧单一 目前的职业院校在进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时所采用的相关教材在时间上是比较陈旧的,大多是在上个世纪末的教材,以涉及科学发展的东西还是比较少的,比较陈旧。所以,目前职业院校的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材在更新过程中是比较慢的,所以其中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也是比较落后的,对于教学中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是不够的,不能很好地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会计信息化教材只是注重财务知识和方法,对于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容涉及还是比较少的,一般都是在计算机的相关教材中来对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内容进行编写。对于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的结合在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方面还是比较空缺的。 (三)师资力量的信息化综合能力不强 目前的就业形势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师要求是比较高的,从事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师需要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对于扎实熟练的操作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对于会计信息化系统也要有一定的掌握。在当前的职业院校中,会计管理类以及计算机类的专业教师在师资配备上还是比较充足的,不过对于会计信息化理论和技术,信息化设计和应用及信息化的实践上的教师就显得不足了。而且,教师在专业面上是比较窄的,而且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尤其是高水平的会计信息化教师更是缺乏,这是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障碍。 二、改进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措施 (一)改善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结构比例 目前,想要更好地推进职业院校的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改革,最好就是从调整会计信息化课程的结构开始的,这是调整课程体系的核心。目前在改进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结构的过程中,做好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以及合理调整课程模块与课程模块之间的比例和关联是主要内容。另外,在构建以会计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会计信息技能为重点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必须要以实践应用能力为课程体系的目标,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改进课程之间联系是完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 (二)调整职业院校的教材结构 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的教材大部分都是过于落后和陈旧的,在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也不能够很好 地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和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这样调整职业院校的教材结构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加强实践性课程教材建设是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内容,直接决定课程教学的导向,教材的不断改善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实践性教材的使用,尤其是实践教学指导教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加理论及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运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时地将新的知识与方法纳入教材体系,改善教材内容,体现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发展。 会计信息化论文:谈谈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问题 摘 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问题:一是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说明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二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三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策,针对我国企业在发展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加快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关键词:我国企业 会计信息化 问题 发展对策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会计信息化成为主要的改革方向。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技术和科技水平有限,再加上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要高度重视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发展。 一、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已渗透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企业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领域,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为了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很多国家都在推动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借助企业信息化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美国在1954年第一次利用计算机处理职员工资以来,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企业会计信息化可以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企业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对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总而言之,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对于改革企业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和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1.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1979年开始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来,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网络化也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虽然目前会计信息化在我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和推广,但是会计信息化在我国企业中的发展速度仍比较缓慢,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截至目前,高级应用阶段会计信息化系统还没有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的企业还不够多。此外,crm、erp、scm等高级应用系统还不够完善,不能被有效地运用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中来。很多企业主要将会计信息化系统用于财务管理和文字处理等方面,还处于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仅仅将局域网的应用限制在信息共享层面上,不能充分发挥局域网的作用,不能将其应用于生产控制等领域。 2.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认识 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重要性,在企业会计工作中不能对会计信息化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说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于重视硬件的配置,轻视软件的配置。很多企业在购置硬件设备时投入非常多的资金,但却不重视软件配置,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硬件设备与软件配置不同步,不能有效发挥先进硬件设备的作用,也不注重开发和利用软、硬件资源,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二是重视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忽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与运用,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使先进的硬件设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对于相关人员的培训不到位,不注重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很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较低,不具备应有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也缺乏学习意识,限制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2)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存在 着体系不完整、实用性差、保守等方面的缺点,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此外,我国很多企业建设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还存在着很多缺点,如实用性差、过于保守、无法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等问题。目前仍然有很多的企业在沿用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如传统的手工报账、算账以及记账方式仍然在很多企业中被使用。在这种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下,不能及时记录和反映相关的会计信息,导致信息流通不畅、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会计工作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会出现很多问题,进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缺乏科学的管理 目前,尽管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也在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使会计信息化在很多企业中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发展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很多企业没有形成流程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与方法,管理流程、模式、方法还比较落后,无法使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不能充分发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管理作用。 (4)财务信息安全控制不到位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之上的,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基础。现阶段,网络的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网络病毒在侵蚀电脑的同时,也可能对电脑中储存的财务信息进行剽窃,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总之,病毒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企业的财会人员,如果不能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顺利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现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一旦出现安全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就会挫伤人们使用电子交易的积极性,使信息的安全与快捷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1.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企业内部,无论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会计工作人员,都应当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顺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因此,在企业内部,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信息化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再教育,提高他们的会计信息化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督导他们严格按照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制度和技术要求开展工作,以会计信息化提升会计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2.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制度加以改进和完善。要提高会计信息化制度的科学性、严谨性与可操作性,通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有效配合,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为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会计软、硬件技术水平 会计工作人员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实施者,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决定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及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与业务水平,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为企业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财务工作人员。此外,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也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与前提。因此,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满足企业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基础条件,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财会应用软件与硬件设备,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 4.推动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要求企业在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同时,要加强对其他方面业务的信息化改革,使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信息化建设更加平衡,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总之,企业应在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同时,加快整体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实现生产、业务和财务管理的一体化、信息化、系统化,保证财会与其他部门的有效连接,使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5.加强财务信息安全控制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 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所使用的软件作出具体的规定,使业内的企业交流与资料共享搭建一个安全的平台,净化网络环境,为财务信息的安全控制提供法律保障。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财务信息的安全管理。首先,应建立财务信息的保密制度,对业内的商业机密严格保密;其次,企业应定期对财务信息软件进行质量检测,及时发现软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后,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信息资料的管理,加强对电子档案的管理,确保电脑与所使用的网络的安全性,有效避免病毒入侵,防止病毒对资料造成损坏或泄密,对打印好的资料要妥善保管,并严格遵守相关制度,预防文件的丢失。 四、结语 新形势下,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与水平的重要举措。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更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及时发现企业在发展会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的自身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策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会计信息化论文:浅议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安全与风险控制研究 摘 要: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会计信息系统已在企业中逐步得到推广。会计信息化提升了企业生产管理效率,促使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由于信息系统自身特点,会计信息化也会带来不少安全风险。本文在介绍了会计信息化条件下,面临的各种会计安全问题后,针对性地给出了风险控制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会计安全 风险控制 一、会计信息化条件下风险类型 1.会计信息系统风险。伴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越来越普及。正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广泛推广,会计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通过运用集成化、系统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数据的高度集中和网络化传输,以此提高数据收集、传输、交换以及处理效率,缩短经营管理的中间环节,进而提高整个单位的科学管理水平。但是也需要看到一点,企业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存在风险,计算机系统极易受到外来攻击,或者系统本身出现问题故障,这些问题出现时就会导致相关的会计信息丢失,甚至系统瘫痪,对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极大干扰。而且由于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网络化、远程处理等特点,当某一地方出现问题时,极易造成大面积的影响。 2.数据存取及处理风险。电子数据信息的存取一般都是利用磁性介质工具来完成,这些磁性介质的使用给数据存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数据存取存在风险。它们往往都无法对数据进行追溯,一旦数据遭到篡改,通常难以找回原始数据。因此,假使日常工作过程中,会计人员不小心修改了数据,就很难发现并追回原始数据,这给会计工作造成困扰,增加工作量。而且,不全面的数据信息被计算机接受并处理后,会衍生出错误的后续数据,最终导致会计报表信息不准确,出现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另外,磁场介质常会被磁场变化等外界因素干扰,致使数据出现紊乱。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也越来越普遍,已不仅仅是依靠传统的磁性介质传播,扩展到网络传播层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计算机在遭受病毒感染后,不仅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系统,而且可以依靠远程控制继而感染其他管理系统,造成大范围的传播。病毒的传播速度也极快,往往会造成短时间内大范围感染。而且越来越隐蔽,在特定环境下会潜伏起来,在收到某些刺激时就会自动激发,激活病毒并产生连锁反应,感染数台电脑,很难清除干净。 4.黑客攻击风险。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管理者具有重要意义,是管理人员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其中的信息常会被竞争者或者咨询公司所觊觎。因此,存在黑客非法侵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现象,以此窃取数据信息,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危害,影响正常运营。会计信息化的大背景给黑客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之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极易造成企业会计信息被篡改或者泄露。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控制安全与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和道德教育。会计信息化的管理环境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会计人员既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技能,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正是基于此,在推行会计信息系统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兼具会计、计算机技术。同时,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信息安全理念,强化安全意识,减少风险。 2.提高信息系统软硬件管理水平。计算机和网络和企业推广会计信息化,实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证。只有计算机和网络的质量得到保障,会计信息系统才能正常运行。对于关键设备,建议通过双系统模式加以保障。并聘请专业的网络和计算机人员进行日常的管理维护,对重要设备的的使用要申请,获得授权批准才可借用,同时明确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要专用,避免不安全操作对信息数据的威胁。 3.防范计算机病毒侵害。企业应当配备专门的反病毒软件,及时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环境进行检测,并对查出的病毒彻底杀毒处理,并逐步实现得网络环境安全性的实时监测,以此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另外,会计人员应对重要数据及时备份,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经常性地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测试,减少黑客攻击的威胁。 4.健全以及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内控制度。(1) 施职责分离,强化系统内制约监督作用。通过实施职责分离可以有效增强内部控制力度,要实现会计信息系统内的有效的控制,可以在会计信息系统内设置操作和监管两个不同职位,相互牵制,对进行的每一个经济业务都做备份,会计人员的每一笔账务处理所产生的数据信息都会实时传输到监管岗位的计算机中,监管人员可以实现实施的监管。通过落实会计信息系统内的职责分离,来强化系统内的制约监督,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和权限,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保证各个岗位既相互制约又明确分工。 (2)严格数据处理操作规范。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数据信息对于企业管理运营具有极其重要性。因此,对于会计信息数据的操作管理要有严格的规范,避免不正当操作给信息数据带来风险,造成损失。对于实用信息系统的人员,要做明确的规定,详细规定好其操作范围和操作权限,严格保密操作密码,杜绝内部人员交换口令。同时对信息系统的操作设置权限,未授权的人员不能进行系统操作,以此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减少数据安全隐患。 总的来讲,企业积极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推行会计信息化,给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科学化管理水平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集约化管理。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系统自身的特点,在运用会计信息系统中难免存在不少风险,对会计信息安全造成威胁。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会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要实现系统内部的职责分工,相互制约监督,严格数据操作处理规范,切实维护会计信息安全,减少信息风险。 会计信息化论文:高校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教学研究 引言 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上述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研究”、“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erp原理与应用”、“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初级会计电算化”6门课程,此外,根据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未来高校有必要开设《xbrl应用实验》课程(或将其整合到现有课程的实验内容中去)。笔者根据10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对当前还没有引起大家重视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梳理,对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1 对相关课程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1.1 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对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差异较大,而且普遍对硕士研究生层次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学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从已经开设会计信息化相关研究生课程的高校来看,将“会计信息系统研究”作为课程名称的居多。开设了该门课程的高校虽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大相径庭,但是总体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为主要教学内容,另一类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高级应用与管理为主要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研究”课程应通过介绍国内外会计信息系统最新理论发展和实践动态,使会计专业研究生在了解会计信息化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深远影响,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管理控制、绩效评价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基础。 建议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如下6个专题:①会计信息化的历史发展:会计信息化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学科内容及知识结构;②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理论与方法:会计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维护;③集团财务与成本控制系统:信息技术在集团财务与成本控制中的应用;④网络财务报告的xbrl技术、标准及应用:xbrl的产生与发展、xbrl在中国的应用与未来的趋势;⑤it治理、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审计:国际国内的相关标准、规范、理论框架;⑥it价值管理及绩效评价:理论框架、绩效评价方法的应用。 1.2 关于“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 “计算机审计”不同于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即isaca (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是信息系统审计、控制与安全等专业领域唯一公认的全球性组织,自1978年以来,由isaca发起的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认证已经成为涵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与安全等专业领域的全球公认的标准,它的信息系统审计和信息系统控制标准为全球执业者所遵从。从cisa的执业内容来看,与人们理解和所熟知的常规审计存在很大差异。cisa主要对组织的it治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获取、开发与实施、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支持、信息资产的保护等进行审计,对组织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提供评价与建议。 而常规审计主要是注册会计师(cpa)对组织的财务信息进行鉴证。“计算机审计”课程应主要关注常规审计中cpa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要求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关注的是财务信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鉴证及其相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遵循的执业准则是审计职业界所的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准则,这类审计准则是在cpa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下开发的准则。当组织采用大型化和复杂化的信息系统时,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价过程中超过cpa知识范围的那一部分,就转为cisa的业务范围,这也是cisa的一部分执业内容。 笔者认为,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信息资产已成为企业的重点保护资产,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系统相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因此,应面向高校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单独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而不是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简单介绍一下。建议“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如下4个方面:①计算机及网络环境对传统审计的影响;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审计、系统开发审计;③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即caat(computer-assisted audit technique),包括审计人员如何利用计算机对财务数据或管理数据进行获取和检查,以及利用审计信息化工作平台开展审计各个阶段的工作;④网络审计、世界计算机审计及其发展趋势。 2 对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2.1 关于“会计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实验教学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会计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应主要配合课程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上机实验,使其理解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理解主要计算机会计应用子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计算机会计应用子系统的使用和日常维护,最终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理念,对it环境下会计业务流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综合应用企业管理软件中涉及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部分,并能将先进的管理方法与计算机结合起来,提出应用解决方案,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新型会计人才。 随着审计对象与审计手段的信息化,“计算机审计”的实验教学环节对于会计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将会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应是使学生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了解和掌握,使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审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计算机审计业务活动的具体运作方式、规则,掌握计算机审计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培育使用审计软件及相关软件工具的习惯,从而为今后从事计算机审计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 2.2 配合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建设 2.2.1 建立“xbrl应用实验室” 2010年10月,财政部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和xbrl技术规范,成为中国会计信息化领域的重要里程碑;2011年财政部组织了通用分类标准首批实施工作,各实施单位为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财政部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在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施通用分类标准,并鼓励其他省(区、市)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本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参加实施。可见,从xbrl的应用实践来看,xbrl的普及指日可待。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高校迫切需要将xbrl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室建设中去。2012年12月17日,财政部颁发了财办会[2012]47号——《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的第二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会计软件应当能够生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财务报告”,并在工作规范起草说明中指出,对工作规范新规定的会计软件必备功能(如生成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财务报告),软件供应商不承担免费为客户提供软件更新的义务。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配备的教学软件一般无法通过更新或升级的途径来获得与xbrl相关的功能模块,需要相关管理软件供应商考虑教育领域的需求,为高校xbrl实验室的建立与推广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 2.2.2 建立并完善“集团财务实验室” 从财政部刚刚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来看,对于处于会计核算信息化阶段的企业来说,规范要求“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逐步实现资金管理、预算控制、成本管理等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于处于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的企业来说,规范要求“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逐步实现财务分析、风险控制、绩效考核等决策支持信息化”。可见,规范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校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的实验室不能停留在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实验教学上,需要纳入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当前管理软件供应商提供的管理软件产品,可以分为部门级的(或称之为低端的)、企业级的(中端的)、集团级的(高端的)管理软件,一般而言,集团级的管理软件包含了丰富的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功能,如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与控制、绩效考核等等。高校如果要实现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最好是能够建立独立于会计核算信息化实验室的“集团财务实验室”。到目前为止,笔者了解到,从用友的集团级管理软件产品nc以及金蝶的集团级管理软件产品eas来看,还很少有高校配置这个级别的管理软件,即使配置了这个级别管理软件的高校,也还没有开始使用或者是还没有充分利用它们进行实验教学。所以,从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发展来看,高校会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需要满足社会需求,建立、完善并充分利用“集团财务实验室”。 会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发生了质的变革,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信息化的会计档案,而对这些信息化档案的管理也不能沿用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手段和方法。本文阐述了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档案 安全性 维护性 会计档案是重要的经济档案,随着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档案的产生与保管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手工记账中的纸质凭证和档案也被电子凭证和数字档案所取代,由传统意思上的档案变为了信息化档案。 1 会计信息化档案的特点 1.1 会计信息化档案的载体多样性 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纸质材料, 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资料和证据。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形成的会计档案, 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书面纸质的会计档案, 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中的会计数据和相应电算化环境下的财务软件系统等 1.2 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传统的会计档案直观性强,主要以书面纸质形式保存,可以不借助任何技术手段而直接查看会计信息,但记录信息量低,占用空间大,数据查找不便且不容易保管。信息化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环境下才能使用,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很强,但记录信息量大,占用空间小,数据查询简单方便且容易保管。 1.3 信息处理的便易性 信息化会计档案因其会计信息的数字化, 大大提高了会计档案的利用效率, 便于会计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但同时也加大了会计档案被篡改、破坏及泄密的风险。 1.4 保管条件较高 信息化会计档案存储介质十分精密,电子数据容易因温度、湿度和其他意外情况而丢失,对使用存放环境要求较高。 2 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2.1 安全性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档案的调阅将不再完全依赖于手工的查账,会计信息资料可以直接由软件查询,或通过拷贝光盘等存储介质直接获取相关资料,从而在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中保证档案的安全是首要问题。确保信息化档案安全首先要完善管理制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化档案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符合新环境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权限分级制度,实行岗位专人专职制度,对不同岗位赋予不同权限,在会计电子档案管理中负有不同职责,采取不相容职责相分离措施,严格岗位责任制,加强相互监督和约束。健全档案归档、档案查阅、档案目录登记和鉴定销毁管理制度,严防会计电子档案毁损、丢失和泄密。其次对信息化档案采取必要的物理保护措施。根据其档案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对于每一备份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最好做异地存放,存放地点还应远离磁场,注意防尘防潮防静电防高温。对这些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文档,还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以便在再利用或发生意外时能及时恢复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第三对传输、存档的会计信息化档案要提供保密功能,最好使用相关的档案管理软件能对产生的会计数据提供相应的加密措施,即使数据丢失,没有特定软件解密仍不能读取数据,保证其不会泄密。第四对保存有信息化档案数据的计算机应采取物理上的隔绝,只接入财务系统内部局域网,与internet互联网物理断开,同时还要严格禁止在相关的计算机上直接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必须用最新杀毒软件查杀完毕后才可使用,防止计算机病毒感染,造成数据被破坏。 2.2 维护性 在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中除了上述的安全性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极其复杂和困难的,那就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的维护工作,它要求其操作人员不仅要熟悉计算机软件的相关使用与维护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与计算机硬件知识。培养高素质的维护人员是作好会计信息化档案维护难题的前提,一方面,要对在职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以分层次、分阶段和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培训为原则,着重加强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意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进具备会计学、计算机、档案学和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符合型人才,逐步改变业务人员队伍专业结构单一的现状,满足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其次是信息化档案存储介质的选择。会计信息化档案主要是电子档案,对电子档案的保存需要使用一定的存储介质。在保证存储数据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存储成本,并选择使用更加方便的介质。现在数据的存储一般应以光盘存储为主,因为光盘作为一种光存储介质,其存储容量大,dvd光盘甚至可达4gb到8gb,而且有造价低廉、存储时间长、保存方便、对环境要求低等特点。第三是不同版本财务软件的存储。由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变化以及其它经济法规的出台,也会导致财务软件版本的不断变化,对于不同版本的财务软件,在存储其会计档案时,一定要将其对应的财务软件一并存储,以防止因为在不同的财务软件版本下会计数据结构的不同而带来的会计档案不能被借阅或者产生某些意料外的错误,影响会计信息系统档案的再利用。第四是财务软件的选择。在财务软件的选择上,不仅要看软件的功能,还要看软件的开发公司是否具有开发财务软件的资格和能力。此外,还应注意财务软件的兼容性,在软件更新换代后能不能兼容以前版本的财务数据,能否查询浏览以前版本的会计信息化档案。第五在利用现有软件调用会计信息系统档案时,要注意操作时间与会计期间的不同,即在查账和用账进行系统注册时,需以系统时间进行注册;当调用历史档案时,再修改会计期间的会计年份和会计月份,以查询相应的历史资料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操作日志中的跟踪是有意义的。第六是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硬件设备。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不断发展与升级,许多配置落后的计算机将无法运行新的软件,面临淘汰,但新的计算机又不能运行老的软件,无法查询过去的会计信息化档案,给查询工作造成麻烦。因此,应在计算机软硬件更换的时候做好记录,并将淘汰替换下的硬件和相关说明文档一并存档,以便在需要调阅前期档案的时候更加方便。 会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下的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摘 要]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构建了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框架,并提出了培养电算会计职业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电算会计岗位; 职业能力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信息化后的电算会计岗位与手工会计岗位相比,在工作任务、职责分工、内部控制要求上都有较大差别。如何使高等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具备电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是一个值得会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化下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的分析,提出了培养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会计信息化及其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2000年在深圳举行的“首届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理论界首次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从本质上看,“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在系统地位、目标、功能范围、层次、技术手段、信息输入输出、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并不是在口号或名词上的推敲,关键是一种观念的倡导,真正体现了网络环境下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转变。 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一) 促使会计从传统的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 会计信息化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发展。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更加方便和简洁,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如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工作可以由会计软件全部或部分完成。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繁杂、单调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发挥会计的决策、管理、控制职能。 (二) 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有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不管是在手工还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是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以及行业财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等。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会计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深入到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由手工记账转变为计算机记账,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转变为以会计数据分析为主,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由制造会计信息变为对计算机产生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工、分析、处理,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会计工作。此外,会计人员还必须具备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 (三) 对会计工作岗位分工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按会计工作的不同内容进行划分,相应地配备会计人员开展数据处理工作。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原先由会计人员分工完成的许多内容都由计算机集中自动地完成,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和岗位,因此组织分工和人员配备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当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企业内部传统的部门界线、数据处理职能分隔将越来越模糊。届时,企业会计组织内部的岗位职责都需要重新定义和组合。 二、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 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会计数据的来源与和方式、会计管理的操作形式、工作流程与手工会计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必须对原有的手工会计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岗位工作制度。信息化下的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实施信息化后的会计工作流程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手工会计岗位分工已不能完全适应电算化工作的要求。根据电算会计工作的流程和特点,企业的会计岗位分工应由传统的以账务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电算会计工作岗位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 系统管理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阶段,负责协调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软件评审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行阶段,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帮助系统操作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检查督促系统操作员对数据的备份情况。检查各操作员操作日志记载情况。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及时、准确地录入计算机,同时通过计算机输入界面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初步核对。根据数据审核员核实过的会计数据进行凭证过账。进行银行对账工作及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完成账务处理系统的期末处理及结账工作,编制会计报表,及时输出打印会计凭证和有关会计数据。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每天进行数据的备份并妥善保管备份数据。由于系统操作员的工作内容较多,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多个操作员岗位并进行权限设置和分工。 数据审核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原始凭证,及时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交系统操作员输入计算机。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输入后、登账前的会计数据和输出的会计凭证、各种账表。 数据分析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模型和分析时间,为企业经营管理及时提供信息。根据单位管理者的需要对企业的各种报表、账簿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以满足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前,应通过历史会计数据的分析,为决策提供详实、准确、有理有据的事前预测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通过对有关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实施情况(如进度、成本、费用等)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后,应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总结的分析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电算会计岗位和手工环境下的基本会计岗位并不是完全分离独立的,除了某些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如出纳和数据审核员),由不同的人担任外,电算会计岗位和基本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前提下交叉设置。 三、电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其主要工作岗位,我们可以构建出电算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框架(见表1)。 四、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 明确会计信息化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不同地区的会计信息化程度不同,因此各地区的高校应根据所在省市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信息化水平,选择恰当的培养目标。以广东省的地方高校为例,由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8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因此可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当的会计软件实操能力和系统实施能力的学生。中国论文联盟 (二)根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改革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是以理论教学体系为出发点的,追求的是以“学科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培养能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根据电算会计的工作流程,以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工作过程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使会计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职业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3部分组成。整个课程体系要以专业核心课为中心,而专业核心课应该是基于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开发出来的。表2是根据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框架开发出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以上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在传统的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基础上,根据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基础课可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除了讲授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外,还应讲授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会计软件的安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技术、病毒防护知识,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为系统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再如成本会计实务可以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erp系统中成本管理、生产管理等模块的内容,把手工环境和计算机环境下的成本会计核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 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确定了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后,还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明显不利于学生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会计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不断变革课程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电算会计技能,可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练习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实验中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各课程开课之前制订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其中案例的取得可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案例。例如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教师可设计一个大案例,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始终,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设计一个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基于手工会计工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货币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筹资、投资业务等会计核算工作。然后在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中,以同样的经济业务,基于电算会计工作过程,上机操作初始化设置、建账、凭证处理、记账、结账、报表输出等项会计电算化工作。通过手工会计处理和电算化会计处理的对比,让抽象、难懂的会计知识变得易理解、易掌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企业中承担会计工作。例如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可以根据电算会计下的不同岗位: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设置对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这种仿真的角色体验、真实的财务软件操作,营造出仿真度高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电算会计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 工作过程导向法 工作过程导向法即按照企业会计工作的过程设置教学顺序和内容。例如“成本会计实务”,可按照“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成本会计工作过程,按顺序开展课程教学,每一个工作过程设置一个小案例,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成本会计工作流程,把抽象概念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实际会计工作技能。 4. 设错教学法 传统教学往往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尽力避免学生的操作出现错误,使学生在理想的实验操作环境下按照老师的指导,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种方法看起来能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但学生一旦遇到实际工作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电算会计技能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运用设错教学法。教师可有意在学生经常出错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设置一些问题案例。鼓励他们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探索和分析,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发生的原因并自行设计纠正错误的方案,不断强化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减少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依赖。中国论文联盟 5. 实战演练教学法 在每门课程实验环节或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中都可以应用实战演练教学法。如校内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可借助一个中小型企业一个月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利用财务软件独立完成创建账套、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 (四) 制定电算会计技能考核标准 当前各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标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价不够重视。与手工会计岗位相比,电算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例如在手工会计下,即使总账和明细账对账不平衡,会计人员仍可进行期末结账,但在电算化环境下,如果总账和明细账的对账结果不平衡,系统将会拒绝用户的结账操作,会计人员必须认真检查软件内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调整错账后才能正常结账,这对会计人员的软件操作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明显,只对理论知识考核而忽略对电算会计实践能力的考核,难以全面审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学校应该制定一个电算会计技能考核的标准,可根据表1的电算会计主要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对学生是否具备完整的电算会计技能进行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可由老师自行命题考核,也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课程实验作品并结合口头答辩的方式,还可采用让学生在课后参加面向社会的一些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方式。如鼓励学生课外学习考取用友及金蝶erp财务管理专家认证、初中级会计电算化证,参加各级会计职称考试等。 会计信息化论文:试析会计信息化进程中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 【论文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前进和高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逐步享受现代化优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新科技的带动下逐步完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能力。计算机的发明是人类划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节约人力物力,提高效率,且更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人类发展文明渐渐走进了信息时代,信息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应用在会计工作事务中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时期新背景下的会计工作者,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应信息化的发展成为了新一代会计人员首要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从事会计工作多年,将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对于如何提高职业素质及加强业务能力,给予了综合的阐述,并希望本文能对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论文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人员能力 培养 前言 随着信息化建设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且已经成为了今天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对于会计工作事务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各个领域相关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计信息化就是把传统的会计工作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互结合,将以往的会计数据作为如今的信息资源,全方位利用计算机,互联网,通讯手段等作为首要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对于会计事务进行数据化的信息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信息化普及,不仅为会计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更好的做出自己的贡献给予的重要的技术支持,也为相关服务企业部门提供了更快捷准确的财务服务,使相关经营管理人员正确把握经营策略提供更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提高竞争实力,从而使其经济实力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所以在新形势下对于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1. 会计信息化的涵义 会计信息化是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已无法适应和涵盖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的情况下,由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一种从形式到内容的根本性变革,它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上升发展的新的阶段。会计信息化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反映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具有账务处理职能集中化的特点,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其涵义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整,并据以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地报告会计信息。 2. 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2.1范围广。从范围上看,会计信息化包括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会计教育以及政府对会计管理等所有会计领域;从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不只是进行会计核算,还包括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并根据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而且要以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为主,进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2.2开放性强。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大量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而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也可根据授权,通过互联网从系统直接获取信息,未来会计信息系统将日趋开放。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系统通过与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受货币和非货币形态信息,提供历史信息、现时信息和未来信息,空间渠道多元化;会计期间已不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可以快速地生成所需信息,并可对系统实施实时控制,提供信息时间多元化;会计系统在采用主体认定计算方法的同时,如果需要亦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进行试算,比较差异,提供信息渠道多元化;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会计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之外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和语音化信息。 2.3智能性高。会计信息化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离不开与人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未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 加强会计人员能力培养的途径 3.1提高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能编制财务预算,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对子系统进行设计,设计管理决策所用的各种内部报表,审查管理方案,编制内外部用户所需的财务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网络经济时代的财会人员应该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规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3.2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在计算机网络化的环境下,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熟悉计算机网络会计的一般知识,而且应该懂得计算机网络会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网络财务模式下,财会人员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的维护者。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必须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素质,让财会管理人员具备与管理信息系统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数据库、网络技术及计算机软件设计、操作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知识。 3.3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是财会人员从事财务会计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要求财会人员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有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事业心和人生态度。财会人员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必须廉洁自律、坚持原则、秉公办、遵纪守法,依法履行职责,维护财经纪律,敢于抵制、纠正、揭露违法乱纪行为,保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3.4加强会计人员职后教育。会计人员的执后教育是针对于在职的或已经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在其工作期间进行不定期的继续培养,以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是如今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财会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做好自身职能的转化工作,学量新的专业知识,努力向参与管理、参与经营决策方面转化。 会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影响的再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发展和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的深化和发展离不开会计理论的创新、指导与支持。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是否还能继续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其间学者们从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网络会计、会计信息化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传统会计面临的冲击和挑战,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的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会计工作流程、会计方法、内部控制、会计组织、会计人员等会计理论和实务领域及范畴。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导致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要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并没有触动会计的本质和内涵,在新的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仍然适用,只是需要正确理解其本质,对其重新认识和诠释。 应该承认的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的确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并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会计信息化究竟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哪些方面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是否属于实质性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真正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影响的论著较少,而其中探讨对会计实务和工作影响的较多,大多是针对会计的技术手段展开的讨论,特别是针对会计实务工作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的探讨,而探讨对会计理论影响的较少。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对会计信息化的涵义没有一个正确和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传统会计理论中相关范畴也缺乏正确的理解,因而无法准确把握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影响,也就无法判断传统会计理论是否还能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无法明确会计信息化发展和变革的方向。究竟是要对传统会计理论进行不断的修补,还是要发生质的飞跃,创新传统会计理论,构建会计信息理论新体系?这已成为制约会计信息化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因此,本文将在明确会计信息化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探讨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受到的冲击和影响,重新诠释相关范畴,从而明确应对的措施,以指导和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当时对会计信息化涵义的理解是:“会计信息化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整,并据以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的报告会计信息。之后,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诠释,但对其涵义尚无一致的界定。目前较权威的观点是杨周南教授在其论著《论会计信息化的tmaim体系架构》中对会计信息化核心内涵的界定:“在会计行业和组织或企业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会计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可见,从本质上讲,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过程,是技术变革和理论创新不断互动和融合的过程。 三、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及其重新诠释 1、拓展了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和形式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做出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是环境赋予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工业经济基础上的会计基本假设必然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是为了明确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立场及对其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传统会计主体是以有形的实体组织为主,有明确空间范围。但会计信息化下出现的虚拟企业等临时性的结盟组织使会计主体出现了模糊性、整合性、不确定性,更加不易确认,于是,有学者认为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再适用,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等假设来取代之。对此,需要明确的是会计主体并非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它应具备两个特性: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对自己控制的经济资源及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很显然虚拟企业是完全具备这两个特征的,其模糊性、整合性并不影响该组织的客观存在,其形式上的多变也并不影响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反而更加显示出其会计处理高速、便捷的优势。因此,虚拟主体的出现只是丰富了会计主体的形式,拓展了会计主体假设的范围,在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主体可以是实体主体与虚拟主体的并存。 持续经营假设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它是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原则的基础。然而由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主体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加剧,使得人们更难于辨别一个主体是否在持续经营,于是,有学者认为这动摇了持续经营假设存在的理论基础,提出应用破产清算假设来替代持续经营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持续经营假设并不表示企业不能破产清算,而是表明在正常的环境因素下企业能够生存,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遵循会计原则,对其经济业务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无论是传统意义上有形稳定的实体主体,还是会计信息化下的无形易变的虚拟主体,都不会无限期地存续下去,都会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只不过是存续期长短的差异,但这并没有影响企业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进行会计处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仍应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而对于那些存续时间较短的企业可使其提早进入破产清算环节,依据清算会计程序进行处理。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为及时总结企业的经营情况,人为地将企业不间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它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依据。然而由于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信息的实时加工和传送成为可能,会计期间的间隔可以趋向于无穷小,财务报告期的大大缩短,特别是xbrl技术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应用,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联机实时交互式会计报告成为可能,规定会计期间似乎变得不再重要。于是,有学者提出应用“交易期间假设”替代会计分期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比性,实时高效、个性化的会计信息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本质,它只会影响会计期间的长短而不会使其消失,也并未否定会计分期的存在。而如果以交易期间作为会计分期,因难以保证各个交易期间时间间隔的一致性,反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并假定货币币值稳定。它解决了会计计量的尺度问题,而货币性信息的效用则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然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虚拟货币的出现,企业间技术、资本自由流动的加剧,对非货币信息的重视,使得货币成为观念的产物,也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仅以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货币计量假设受到冲击和挑战。于是,有学者认为,应用以电子货币计量为主的“在线货币假设”替代货币计量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不排斥非货币单位的补充运用,而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也一直是以货币信息为主,非货币信息为辅,这并没有违背货币计量假设。虚拟货币的出现只是增加了货币计量的形式,加速了货币的符号化,使其变得更加无形和抽象,但这并未消灭货币或者超越价值抽象的范围。另外,货币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充分稳定的衡量单位,币值稳定作为货币计量的附带假设,所受到的冲击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也存在,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仍有必要坚持币值稳定假设。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基本假设虽然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其实质和内涵,只是拓展了会计假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其更加多样化,会计基本假设仍然适用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促进了会计目标的融合和实现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它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指明了会计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关于会计目标的讨论,理论界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应定位于提供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由于它们都把信息使用者当作一个完整的群体来看待,因此只能提供共性的信息,无法满足使用者个性化的需求。而会计信息化使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的实时双向交流成为可能,不同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获得多元的个性财务报告,充分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既有助于决策者的经济决策,又有助于反映受托者经营责任。因此,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目标应是两者的融合,即向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而这一点在新准则中已有所体现:新准则针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仍不够完善的现实,确立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同时说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体现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双重要求。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并未改变传统会计目标,反而利用其网络技术平台的优势,促进了会计目标的融合和实现,更好地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强化了会计的各项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的功能,即会计能够干什么,是会计工作本质的体现。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信息的处理实现高度自动化,会计的反映职能得到更好地实现。同时,由于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核算处理,使会计人员从繁杂、重复的会计日常事务中得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有助于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而会计信息的实时跟踪,使会计人员能及时了解企业内部各信息系统及供应链上的有关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会计的规划、调节、监督、考评、决策等职能也得到了加强。 4、突破了权责发生制的确认标准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会计只能确认企业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而对尚未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以及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则不能进行确认。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这一标准暴露出了很多缺陷:由于信息反馈速度慢;无法确认企业因长期生产经营积累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资本;无法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的信息,以及大量与信息使用者决策关系密切的预测性信息,因此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而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由于企业的收支均在同一交易期内完成,使得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收付实现制则成为会计信息化下会计确认基础的客观必然。会计信息化下强调的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重的确认标准。 5、丰富了会计计量属性的形式 会计计量既是其他会计处理程序的前提,也是其他会计程序的结果。一个完整的会计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包括两个要素: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仅以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难以对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准确计量,也难以反映产品和设备的真实价值,其反映的会计信息滞后,使得公司管理当局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会计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职能无法发挥出来,因此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得到完整、准确的反映,就必须丰富会计计量属性的具体形式,这一点在新的会计准则已有所体现:在新准则中,原来的历史成本原则已作为会计计量的一种属性出现,新准则全面引进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并明确了计量规则。公允价值的引用意味着会计确认与计量不再一味记录过去,更多的是需要面向未来。而由于各种计量属性各有所长,因此应尽可能根据各种计量属性分别计算,并将各自不同计量结果交给信息使用者,以更好地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6、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满足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的影响,同时也波及到与其相关的或以其为基础的会计原则。会计信息化下,信息使用者的投资策略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其信息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一些原来看来不相关、不重要的信息变得相关而且重要。而一些现在看来非常相关、非常重要的信息可能会变得次相关和不重要,这使得传统会计信息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变得不甚相关,相关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变化,重要性原则的侧重点也不得不进行调整。信息的实时获取和传递,以及提供信息的多元化,将更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信息的时效性。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灵活地选择各种信息组合,信息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更多地取决于使用者的个人判断,及时性和可比性也得到更好的满足。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更有利于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7、推动了财务报告模式的变革 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物,是会计处理程序的核心环节,主要目的是向需求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传统财务报告是一种定期报告模式,披露的主要是以过去交易为主、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单一的、货币化的、通用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信息者使用者对信息的全面化、多样化和及时性的要求。会计信息化下采用的是一种实时在线财务报告模式,它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提供的是一种更为全面完整的、易理解的实时交互式专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得到提高,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其范围涵盖财务及非财务、货币及非货币、历史及实时等全方位信息。而xbrl技术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更是推动了财务报告模式的变革,一种跨平台、跨语言、低成本、高效率、实时交互、面向未来的财务报告应运而生。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的确对传统会计理论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其表现出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但这种影响大多并未真正触动传统会计理论诸范畴的实质和地位,因为不少问题实际上在以前就已经存在,并非是由会计信息化环境带来的特有问题。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又产生新的质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会计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会计实践,进而不断作用于会计准则和规范等应用理论范畴,这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对会计应用理论的修修补补已经不能满足环境对会计系统的要求,亟需通过改变会计的概念结构甚至基础理论,并用新的理论去指导建立新的应用理论体系。因此,会计理论要想满足会计信息化环境带来的新变化和挑战,就不能停留在对传统会计理论的不断修补上,而是要发生质的飞跃——创新传统会计理论,构建会计信息化理论新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支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思想同传统的会计理论之间的日益不适应,迫切要求会计理论的变革和创新,呼唤会计信息化理论的诞生,会计信息化应该体现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变革的要求,积极反映会计与技术的结合及相互影响,构建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已成为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会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安全与风险控制研究 一、会计信息化下最为常见的安全和风险类型 (一)信息系统存在风险。 在企业中,会计信息化的程度会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科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提高,他们会使用高度集成化及网络化的分布式的系统结构,这样就更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采集的效率以及提高了整理数据、传输反馈和做出一些决策的速度,整体提高了办事效率,从而使企业运转变得更为流畅。然而在某一程度上计算机系统还是比较容易受到影响的,如果计算机的硬件或者是软件甚至是网络本身发生故障时,数据就会丢失,更严重还会导致系统瘫痪,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由于信息系统的分布式、对外开放性以及可以远程处理的特点,系统的统一性和可以控制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一旦出现某种问题,就会有更大的范围受到影响,而且想要恢复系统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二)数据存取以及业务处理方面存在风险 当前,一般使用一些具有磁性介质的工具来实现数据的存取,例如:u盘、硬盘、磁带机等等,这些存取数据的磁性介质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证据追溯性,假如篡改或一不小心修改了存储的数据,那么原始的数据就会被更改,而且很难找回原始数据。在日常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会计人员无意中修改数据就会变成很常见的问题,而且很难被发现,这就会增加会计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如果一旦接收了一些不完整的数据信息后,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之后所有的衍生数据都会变得不完整,一旦进入审计流程,这些问题都会会计业务发展的重大阻力,造成不必要的财务处理风险。除此之外,这些磁性介质很容易受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磁场变化、震动等。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出现数据紊乱就会成为常见的问题,这将导致整个会计业务的混乱,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存在道德风险 这个风险主要是指某些人非法侵入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目的是窃取该企业的重要数据和一些知识产权,更有甚者,他们会侵入系统内部扰乱系统的正常运作,给该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财务上的一些数据是一个企业最为重要的信息,其中包含了该企业不能公开的一些机密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是一些与其竞争的企业和某些咨询公司想要得到的情报。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大量的信息会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如果制造出一系列的监听设备或者是黑客软件,再加之一些企业内部人员做内应,那么就会出现大量的机密数据泄密事件,经大量数据表明,大多数的企业机密泄露事件跟其内部人员有关。 (四)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再是通过某些磁性介质,而是逐渐上升到网络传播的层次。而且计算机病毒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型的特点:1、扩散范围变广。计算机病毒在传染时,不仅仅能快速地扩展到某个财务系统,而且还可以通过该系统的远程实时操作的过程中,传染到其他的财务系统,涉及到的面积大大增加。2、传播速度极快。网络病毒大多数都具有很强的再生性,一旦接触到他就会通过网络无限蔓延。3、传播方式各式各样,破坏力极大。4、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一定的可激发性。随着技术不断地发展,计算机病毒具有了和单片机病毒一样的特性,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如果受到外界的刺激,计算机病毒就能够很快的活跃起来,而且想要清除这些病毒更是困难,如果有一台计算机没有被清除干净,那么就还会产生连锁反应,是整个网络系统全部被感染,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控制安全与风险防范措施 (一)提高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 在会计信息化的趋势下,会计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来适应复杂多变的信息系统环境,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会计技能,还要掌握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以便于可以处理和管理大量的数据信息。正是在这一要求下,企业在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种集会计、计算机数据处理与管理于一身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这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具体来说,对企业里现有的会计人员常进行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这将会对会计人员对认识会计信息系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会使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对职员进行安全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他们的安全意识,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安全风险。 (二)重视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硬件及软件的建设和管理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保障,所以计算机这一核心的质量需要得到充分的保证,不能因为一些资金方面的问题就要降低一些设备硬件的质量。对于那些关键的设备,必须采用双系统的方式进行强有力的巩固。除此之外,放置计算机的房间内的用于提供动力和照明的供电设备应尽可能地与计算机的供电设备区分开,还要配置不间断的电源、防辐射以及防磁干扰的设备等。在一些硬件的管理上,应该聘请专业的计算机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其他的人员一律不得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如果要用到该设备,一定要向上级提交申请,并确认不会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经授权后方可使用。还要明文规定,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要专门应用于会计处理企业的账务、填写账务报表以及其他的会计所需处理的事务,任何人不能未经允许将此系统用于对外开放的服务,更不能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上进行一些具有安全威胁的操作。 (三)建立防病毒的措施 在解决计算机病毒的问题上,我国研发出很多反病毒的软件,这些软件一般都会有效地检测出多数病毒,并且能及时的进行杀毒处理,并且具备一系列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监控的先进功能。除此之外,企业还要要求会计人员及时备份数据库,并且在不确定是否会感染病毒的情况下一定要是某些重要的软盘处于写保护状态。而且切记不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上打开来历不明的一些电子邮件,并且经常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测试和杀毒处理。 (四)健全以及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内控制度 1、监控和操作的职责分离,进一步强化系统内部的相互之间的牵制 职责分离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系统内部的相互牵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会计信息化系统内设立两个职位,分别是操作和监控,然后对每一笔业务都进行多份备份,当会计人员利用该系统处理企业账务时,他们操作的数据及相关信息会同步到监控人员的计算机上,监控人员进一步对这些数据进行备份,并且定时检测,以防出现意外的事故。一旦审计部门怀疑某些数据时,可以通过调用监控人员的备份数据进行检验,这样就强化了系统内部的相互之间的牵制。做到职责分离,使其工作范围都有很明显的界限,没有交叉和兼容,使各职位之间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 2、明确数据的操作及管理的权限 对上机操作的人员使用会计软件要制定明确的规定,其工作内容和权限都要设定,对该软件的操作密码严格保管,避免内部人员之间相互交换操作口令,最好的建议是使用硬件密码系统。严禁一切未授权的人员操作会计信息化系统,保证已经该输进计算机的会计凭证都是经过审核才登记入账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正常运作的重要因素是数据安全,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措施,还必须要提高高层领导对信息系统存在数据安全风险的认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各种规定,减少差错,以及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觉保护软件系统的安全,并能及时发现系统中的安全隐患及时给予解决,这对降低系统的安全隐患也是十分必要的。 会计信息化这一改革可以说是改变了以往获取及利用重要的会计信息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中会计的工作效率,将过去局部的、分散的管理模式的财务的管理转向财务远程处理以及集中式管理的模式,但是信息化也会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说它会增加会计工作的风险,一些信息有可能会流失,这就会对会计的要求有所提高,会计人员不但要有本专业丰富的专业经验,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与维护方面的知识,以便于他们能较为轻松的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信息化。 总的来说,会计信息化是传统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他使企业中的会计的财务管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及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且这一变化使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的方式发生了质的突变,尽管在某一程度上提高了会计的办事效率以及统计账务的准确程度,但是也改变了原来的一些比较有效相对安全的内控措施。所以,企业必须采取一些使用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风险的控制措施,才能够保障会计信息安全高效的运行,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运作,为企业的规范化、科技化提供扎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会计信息化论文:会计专业毕业: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及其意义 摘要:近几年信息化在企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建设企业,硕士论文信息化对于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影响最大,使会计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高速公路企业;信息化;会计 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管理是企业行之有效的一种内部控制方法,在一个企业里会计的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在进行核算时,货币是其直接的操作对象,直接联系到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会计的财务核算能够正确的指导企业的经营方向以及经营策略的制定,高速公路是一项大的工程,其中的会计职能更加重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会计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的形式了,目前的会计管理方式形成了一个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化工作模式。 一、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职能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中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高速公路经营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对于高速公路经营的核算主要是通过货币的运算,以及对结果进行统计、确认、分析、记录等步骤,最后对高速公路的经营情况做一个连续的系统的分析,通过在核算中发现的问题,来对高速公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监督职能就是针对高速公路中的每个和经济活动有关的项目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能够按照计划预定的程序进行,对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些经济活动作出监督,保证其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根据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可以把我国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单机应用时期、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局域网单项应用时期、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时期。 1.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单机应用时期。 高速公路多是国内的大型工程,会计的早期管理时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高速公路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而进行的生产管理的电子化过程。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电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在电脑的不断普及下,企业抓住了电脑能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便利,所以在公司的管理中就引入了计算机,其中会计领域深受益处,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会计行业的整体面貌,或者说计算机让会计的工作方式完全从一个形态进入了另一个形态,电子技术使会计的工作效率更高,并且结果更为准确,会计是企业的核心部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就是整个高速公路快速运转的推动剂,在更为快捷的财务预算系统下,高速公路的施工进程得到很快的提升。所以说这个时期可以说是高速公路会计信息化的初始阶段,虽然技术不成熟,但是却给高速公路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帮助。 2.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局域网单项应用时期。 对于高速公路的企业里,有着多个机构和部门,所管理的事物繁多,采购、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安全检查等等多个方面的管理都需要高速公路企业来承担,这样就为单机的电子会计系统提出了挑战,众多事宜已经不再是单机的会计模式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高速公路里会计就从单机电子信息系统向着局域网进行转型,这个时期中高速公路会计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职责,而是一个由多人组成的系统的职责,整个信息网的系统中分工明确,每个会计负责不同的区域,最后再由总的会计对上述的各个部分进行整合结算。这样就完成了高速公路会计的由单机向局域网系统的转变。 3.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时期。 这个阶段的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管理的水平就非常高了,这个集成的信息化的系统中,能够对整个高速公路企业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密的核算和严格的监督。这个时期的会计信息化是不断按照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而发展来的,具有系统性、准确性、全面性、完善性的特点。这个时期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大型的智能化工具,可以自动的对高速公路中每个施工的环节进行把握,做出科学的预算,为企业找到最有效的施工设计方案。现在很多软件开发公司开发出了多个企业会计管理的软件,实用并且安全,这是高速公路企业得以更为快速发展的有效工具。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近几年已经非常的完善,然而随着高速公路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改变,会计的信息化也会不断的升级,随着企业对会计的要求做出新的改变。 三、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1. 信息化在高速公路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意义。 对于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建设,核算是企业良好运营的大事,尤其是工程成本的核算,整个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施工、护理等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每个活动都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本,高速公路企业也是市场经济的实体,同样也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获得利润的最大化,科学的高速公路企业核算系统就为这种企业利益最大化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核算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成本核算、支出和收益核算永远都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也是企业能够得以继续正常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高速公路企业资金预算系统,这个工作过程正是会计的职能之所在,会计是高速公路企业中资金运算管理的直接参与者,这就需要会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而信息化系统就为这个体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使企业会计的管理核算工作更加的便捷,更加的方便,信息化的实现多是靠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固有的特点就是准确、快速也体现了出来。信息化对于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意义一方面就是在核算模式的升级,计算机使整个企业的数据运算系统能够准确全面的进行,节省了人力,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2. 信息化在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监督中的意义。 监督是企业中会计的又一大职能,财政是企业运作的主要风向标,会计则是对风向标做出统计和计算的人,会计对高速公路工程流程中的每个细节做出统计计算,这种统计计算也可以说就是一种工程监督,会计会对工程资金细节问题进行综合整理,哪边出问题都可以反映在会计的统计计算结果中,尤其是像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中,有人会觉得工程大很难做到管理的全面,所以就会打工程的主意,这些都逃不过会计的法眼。信息化对于 -- 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意义另一方面就在于监督管理上的便利。信息化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运算系统,更是一个科学的监控系统,能够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反映,在高速公路企业的监督管理中我们可以应用相关软件,对企业进行全程的检测,当会计的计算出现异常现象时,软件就能及时做出提醒,这样就不至于像以前一样,即使存在问题,被会计计算出来,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分析软件导致问题不能被发现,最后给企业带来危机时才被人们注意。信息化在会计的管理中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信息化对现代企业的意义重大,尤其是高速公路企业的会计经营管理这一方面,在给会计的管理带来准确便利的同时,还可以对整个市场的行情做出分析和判断,能够带给会计第一手的市场信息,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所以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信息化管理有重大的意义。 会计信息化论文:浅析加快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会计环境的剧变,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无疑对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应运而生。会计信息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及内容,对会计信息化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了加快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网络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及特征 会计工作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简而言之,会计工作信息化即指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会计信息化呈现以下特征: 1.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等现代技术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构建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和信息平台。会计信息化涉及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和会计管理等所有会计领域,是对会计进行的系统而全面的发展;会计信息化是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的全面信息化,是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对会计流程和会计模型的重构。 2.开放性。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现在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开放式erp,提供的信息不仅向企业内部各部门开放,也有控制地向企业外部开放,从而财务信息可以在原始凭证的步骤上就实现实时动态化。通过internet可以使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实时交换数据,相互获取信息,会计信息系统将不再是信息孤岛,它将逐步成为开放的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3.智能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有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离不开与人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 4.多元化。一是信息收集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广泛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和非货币形态的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信息量更大。二是信息提供多元化。在会计信息条件下,会计期间不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会计信息的披露既可以按年、季、月来披露,也可以根据需要提供实时的会计信息,并可以对系统实施实时控制。三是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如固定资产折旧计算采用的直线法,如果需要亦可以选用其他备选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进行试算,比较差异。四是信息空间多元化。由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既有货币形态信息,也有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既有历史信息(历史成本),也有现在信息(重置成本、市场公允价值)和未来信息(预定成本、目标利润),用户可以各取所需。五是提供信息形式多元化。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以外,也可以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算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等。 5.渐进性。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从手工会计核算到会计电算化,从会计电算化过渡到初级会计信息化,从初级会计信息化到会计领域全面的信息化,进而实现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乃至全社会信息化,显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渐进发展过程。 二、会计信息化在中国存在的问题 1.标准数据接口不规范。不同软件、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企业所必须的,如cpa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沟通等,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企业同外界的交流将日趋频繁,而软件和软件之间要实现信息集成就必须有标准数据接口,否则就不能实现自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如果他们所使用的软件不符合标准数据接口规范,那就将遇到很大不便,事实上在cpa的社会审计工作中已经遇到了此类问题。 2.财务会计软件研发力度不够完善。科技进步是产业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国际上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研发投人占其销售收人的5%以上,比较而言,中国的软件企业科技研发投人比较少,加之中国在信息化技术方面起步较晚,技术层次上本来就落后欧美发达国家一大截,所以很难开发出总体解决中国会计信息化系统所面临问题的软件。从市场效果来看也不好,至今没有出现成熟的erp系统软件。 3.网络安全因素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网络时代,企业将着力于面对网络给企业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这便决定了企业必然与外部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决定了企业需要集成和共享企业内部以及企业间信息的特性。这些共享或集成的信息包括诸如企业的财务信息和营运信息等各种信息,而其中的一些信息又是企业的商业机密,如若被竞争对手获取,就会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因而中国大部分企业在到底要不要实行网络财务、电子商务方面产生顾虑并处于两难境地。假如企业不进行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从而也就会失去了互联网所带来的种种商机,而一旦进行了面向网络的信息集成,又会担心有泄漏本企业的商业机密的风险。 三、加快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1.加强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首先,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之一。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信息反馈的过程之中,而反馈职能是信息联系和传递的重要形式。通过反馈职能的控制作用,校正信息,完善信息的联系和传递,并实现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完善,减少与目标的差异。离开了控制系统,信息的加工处理也就失去了意义。会计信息作为会计系统的输出,同时又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输入,在此过程中,通过控制系统信息反馈的作用,会计信息得到完善,并在控制制度的监督下成为再输出的信息。控制制度的反馈机制对会计信息进行了过滤和整合,从而保证了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其次,内部控制组成要素对会计信息的加工整体过程都起到了保证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程序包括了设计一套合理、高效的,包括分工、授权、记录、保卫等一系列控制程序的防范机制。控制环境中的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则从组织结构的设计开始,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形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通过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确保人员的胜任与道德。风险评估要素通过目标的确定和分解,及时辨别管理风险,使由于各种变化因素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下降。监督要素通过预算、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手段,持续地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为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合理的保证。 2.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第一,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推广,“复合型”人才需求剧增。这里的“复合型”人才是指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第二,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对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系统后,改变了原有手工记账状态下企业的内部控制,这使原有的审计程序受到了影响,审计固有风险中增加了软件运行风险,只有对电子凭证有深入了解并熟悉相关法规的审计人员才能胜任。第三,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将使hib(财会主管)人才成为热点。会计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烦琐的账务工作中摆脱出来,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分析和利用,预测决策等创造性的工作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管理者,这也是未来会计的主要责任。第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会计人才需求将会增大。会计信息化使会计信息处理有了质的飞跃,随着internet的出现,全球信息处理网络化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第五,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会计理论研究人才的需求将有新的选择。 3.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对财务软件的需求。会计信息化使会计系统的功能空前强大,与以往的会计电算化相比,对财务软件无论深度、广度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型数据库将会成为财务软件的主流;二是网络财务将会有长足的发展;三是功能强大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将逐步出现;四是财务软件本身功能日趋增强,功能进一步细分;五是财务软件将会出现统一的接口标准,对审计电算化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加强会计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因素。首先,对信息共享的过程进行监控。在施行信息交流和共享过程的同时,应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数据的动态控制,分析和推断出某个合作商状况是否处于正常情况,提醒管理人员及时分析并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消除风险隐患以防止实际损失的发生。其次,加强防火墙建设,免遭网络信息集成中的信息系统遭受外部黑客人侵的危险。企业要进行与其他企业的信息集成,其信息系统就必然会是开放式的,而网络上的不法分子可能寻找系统的薄弱环节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攻击,窃取企业的商业机密。但防火墙并不仅仅指用来提供一个网络安全保障的主机、路由器或多机系统,而应该是保障安全的手段,通过控制人、出网络的权限和身份认证等手段,迫使所有的连接都通过并接受防火墙的检查,建立一个网络安全协议,来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保护。
浅谈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论文 一、基于个性化发展财政学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平台 培养人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展开。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工作与学习的竞争力。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以“因校施教”为原则,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而非“因材施教”。传统的财政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拓宽本科生知识面、培养学习与创新能力方面。具体而言,就是知识结构完善、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熟悉财税基础理论、熟悉财税基本政策法规,具备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财税问题的能力。它忽视了与学生的兴趣、个人职业规划等个体差异性因素,这种在不以学生为中心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相对较差。现在,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正在双轨推进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与制度。面对近几年就业难的问题,培养创业型、创造型人才愈加重要。不过,对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相对于重视知识传承、学术养成、标准化教学、批量制造的传统财政学本科教育模式,就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种类型的高级人才:学术型、职业型、创业型与创造型等。况且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包括财政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基础较好,具有某些特殊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与潜能,其更易于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业型与创造型人才。个性化教育是引导个性生命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和充分发展为目的(冯建军,2004)。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应该从尊重和培养个体的个别性、特殊性、差异性立场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与个人职业规划,充分利用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引导学生向不同类型的专业领域、不同层次的专业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足够的条件,培养学生在财政学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财政学专业个性化人才的完整途径主要表现为:首先,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应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广博”培养原则,进一步扩充通识基础模块,增设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可以建立以思想政治类、工具类课程为先导,以经济学基本原理课程为核心,以人文素质类、科技类课程为辅助的综合课程体系。其次,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及拓展教育阶段。结合不同高校的特色,在突出专业培养的同时,围绕专业课程进行充分的拓展,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与个人兴趣,合理制定大学选修课程菜单。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建立以财税类课程为必修课,以经济类、管理类相关课程为选修课的综合课程体系,同时,辅之以学术讲座、第二课堂等开放式培养手段。选修课的取舍要体现不同高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体现不同高校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个性。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学生最大可能地选择自己最有兴趣的课程,激活他们的多元兴趣与多种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差异性发展。再次,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培养阶段,就大学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而言,本阶段培养手段与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积累和今后个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此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弱化理论课程的安排,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学术报告、学生科创、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社团活动、假期实践、毕业实习等方式,有组织、有目的、有成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为财政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个性化财政学本科大学生的具体方法 这种以培养个性化财经类本科大学生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应该以“问题—发展”模式为主。正如李亦菲在《个性教育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中所述:要努力超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尽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对话、平等、民主和互惠的关系,而不是先知与后知、控制与被控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种没有拘束的开放交流,是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在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教师可以组建多元的小型团队,引导学生各自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组建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团队。以公共收入与支出的部门为导向的“职业型”研究团队,以“经济与社会”为导向的“创新型”研究团队等。并将最近兴起的行为经济学、试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试验法,用于财政专业课程的讲授,将此教学方法运用于各种财政实践中模拟和实践,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应该以“问题———发现”型的新型模式为主,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辅,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一方面,要具备多层次的教师队伍,既要有研究型教师队伍,也要有负责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队伍,还要有针对学生特殊需求的专业辅导员队伍,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大学究竟是专门搞学术研究的地方,还是培养个性化、专业化、富有创新思维人才的地方,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另一方面,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延展到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国库、税务机构等财政活动现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积极投入。使“讲堂”变为“讨论”、“对话”、“研究”内容“发酵”、“火花四溅”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研究性学堂”,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来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但要注意在运用试验教学法时,要与课程的合理定位、内容设计和相关资源建设相结合。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应该受到约束,应该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成长。 作者:仇晓洁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浅谈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应以重视人的个性与个性化发展、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与拓展人才培养目标,拓展与完善教学平台,以经过修正的“传授――接受”模式为辅,以“问题――发现”模式为主,进而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优化。 关键词:个性化发展;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 一、财政学本科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思维 现在的财政学本科大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严重,一切还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主动性创新思维,没有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比较低,不会也不可能尊重个体的差异化发展。尤其是在财政学专业覆盖范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就更为突出。早期的财政学研究范围较广,从学科专业设置来看,一些大学的财政系除了现在所说的财政学专业之外,甚至还包括货币银行学、信贷、会计等专业。从研究方向来看,财政学专业还包括现在财政界很少涉及的财务管理和投资。伴随金融学、会计学专业的迅猛发展,财政学因学界的自我放弃,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甚至连财政部门活动都无法全部覆盖,在发展中甚至放弃了财政部门管理的一些领域,专业设置越来越窄,覆盖范围越来越小,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引起财政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受传统财政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影响,其培养的学生已明显与现有社会需求不相符。 在过去,财政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多输送到以财税部门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如今,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与财税机关人事制度改革的形势要求,财政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明显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不符。但各高校财政学专业的传统教学理念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教师依然主要结合教材,根据财政学专业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观点来更新自己的讲义,把相邻学科的知识点充实进来,一股脑儿地讲授给学生。这种强调“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即教师是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和把关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已有观念,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受到压制,使学生失去了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激情。这种注重学术养成、注重知识传授、注重批量化生产、忽视个体的差异化发展的倾向,严重束缚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就业空间本就不大的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相比竞争能力更加弱化,更加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财政学专业对本科生的教育同样如此,应当实行宽口径的培养,拓宽培养目标,除面向财税等政府部门外,还要面向各类企业、公共部门和非盈利组织。专业培养目标的改变促使传统的财政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必须发生改变。而在专业日益细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教育层次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要使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适应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就必须向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专业本科教学理念转变。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本科教学理念,是与传统教学理念有着重大区别的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强调重视人的个性与个性化发展,以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家长的尊重最大化原则。近年来许多高校也认识到这点,开始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并对财政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修订,尤其是财政人才的培养涉及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综合性大学。 二、基于个性化发展财政学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平台 培养人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展开。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工作与学习的竞争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以“因校施教”为原则,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而非“因材施教”。传统的财政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拓宽本科生知识面、培养学习与创新能力方面。具体而言,就是知识结构完善、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熟悉财税基础理论、熟悉财税基本政策法规,具备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财税问题的能力。它忽视了与学生的兴趣、个人职业规划等个体差异性因素,这种在不以学生为中心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相对较差。 现在,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正在双轨推进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与制度。面对近几年就业难的问题,培养创业型、创造型人才愈加重要。不过,对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相对于重视知识传承、学术养成、标准化教学、批量制造的传统财政学本科教育模式,就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种类型的高级人才:学术型、职业型、创业型与创造型等。况且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包括财政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基础较好,具有某些特殊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与潜能,其更易于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业型与创造型人才。 个性化教育是引导个性生命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和充分发展为目的(冯建军,2004)。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应该从尊重和培养个体的个别性、特殊性、差异性立场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与个人职业规划,充分利用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引导学生向不同类型的专业领域、不同层次的专业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足够的条件,培养学生在财政学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培养财政学专业个性化人才的完整途径主要表现为:首先,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应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广博”培养原则,进一步扩充通识基础模块,增设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可以建立以思想政治类、工具类课程为先导,以经济学基本原理课程为核心,以人文素质类、科技类课程为辅助的综合课程体系。其次,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及拓展教育阶段。结合不同高校的特色,在突出专业培养的同时,围绕专业课程进行充分的拓展,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与个人兴趣,合理制定大学选修课程菜单。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建立以财税类课程为必修课,以经济类、管理类相关课程为选修课的综合课程体系,同时,辅之以学术讲座、第二课堂等开放式培养手段。选修课的取舍要体现不同高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体现不同高校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个性。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学生最大可能地选择自己最有兴趣的课程,激活他们的多元兴趣与多种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差异性发展。再次,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培养阶段,就大学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而言,本阶段培养手段与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积累和今后个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此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弱化理论课程的安排,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学术报告、学生科创、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社团活动、假期实践、毕业实习等方式,有组织、有目的、有成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为财政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个性化财政学本科大学生的具体方法 这种以培养个性化财经类本科大学生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应该以“问题―发展”模式为主。正如李亦菲在《个性教育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中所述:要努力超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尽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对话、平等、民主和互惠的关系,而不是先知与后知、控制与被控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种没有拘束的开放交流,是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在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教师可以组建多元的小型团队,引导学生各自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组建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团队。以公共收入与支出的部门为导向的“职业型”研究团队,以“经济与社会”为导向的“创新型”研究团队等。并将最近兴起的行为经济学、试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试验法,用于财政专业课程的讲授,将此教学方法运用于各种财政实践中模拟和实践,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应该以“问题――发现”型的新型模式为主,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辅,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一方面,要具备多层次的教师队伍,既要有研究型教师队伍,也要有负责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队伍,还要有针对学生特殊需求的专业辅导员队伍,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大学究竟是专门搞学术研究的地方,还是培养个性化、专业化、富有创新思维人才的地方,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另一方面,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延展到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国库、税务机构等财政活动现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积极投入。使“讲堂”变为“讨论”、“对话”、“研究”内容“发酵”、“火花四溅”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研究性学堂”,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来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但要注意在运用试验教学法时,要与课程的合理定位、内容设计和相关资源建设相结合。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应该受到约束,应该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成长。 浅谈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培养财政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摘 要 对于高等财经院校的学生而言,财政学课程是他们初次涉入经济领域的一门陌生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设计和创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对财政学授课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高等财经院校;财政学;学习兴趣 财政学课程是高等财经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是学生较早接触的一门专业课。作为一门陌生的课程,加之财政学课程本身理论性就较强,学生往往觉得学起来枯燥、抽象,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教师一味地讲,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情绪变化,不去观察学生是否有兴趣和自己一起思考,这种教学氛围无疑是欠妥的,更何谈教学效果? 成功的教学必然与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相联系。财政学课程虽然理论性强,但通过“接地气”的教学方法设计,使学生对课程产生亲近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程的学习上也就更具积极性了。这种培养学习兴趣的“接地气”式教学方法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课余准备是基础,课堂设计是关键,课后交流是补充。 1 课余准备是基础 这里是指“课余”准备,而非“课前”准备。笔者认为,课前准备就是正常的“备课”工作,它是教学工作的必要也是正常的一个环节。充分的备课是课堂进程顺利进行的必备环节。可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仅有正常的备课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自己养成随时搜集教学资料的习惯,在平时的读书看报上,随意的网页浏览中,刷看官方微信时,与别人的言语交流中,等等,利用课余时间以种种途径搜集教学素材,不必耗用整块的大段时间,就往往可能找到一些可与课堂相关知识相贯通的资料、素材、案例或拓展知识,有些在学习知识之余还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谓一箭双雕。 正是通过这种平时在闲暇中的积累,笔者找到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幽默视频、谜语、冷段子、便于学生发表见解的案例素材、网络热词、和课程内容有关的小说书籍等,在度量权衡好它们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之后,及时做好整理归类,这极大地丰富了授课案例和教学资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让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名家理论感兴趣,就首先要将名家的生平轶事、性格特点等形象生动地讲给学生听,学生对人感兴趣了,就有兴趣去了解他的观点和理论了。 比如在介绍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相关内容时,一定会提到西方财政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及他们的著作《国富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笔者事先搜集到两位大家的生活经历和生平轶事:亚当・斯密性格孤僻,一生未婚,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而凯恩斯是个天才,一生风光,在诸多方面都有建树,精通投机赚钱,还娶了俄罗斯的芭蕾舞演员为妻。性格和生平经历的差别,使二人的经济理论观点也截然不同,从而引出亚当・斯密的“市场是万能的”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如此这样,学生对人物感兴趣了,自然就想探究他的理论观点,阅读他的著作,拓展知识面。 这种兴趣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平时课余资料的准备。就这样,每次在上课前的正常备课环节,再选用相关素材充实课堂内容。有了这些接地气的素材,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氛围就活跃多了,在课堂上能与教师一起主动思考,对课程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看出,课余的充分准备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2 课堂设计是关键 有了课余的资料准备,要使学生对课程真正产生兴趣,更关键的一步是要看教师的课堂设计环节。 1)课堂授课环节的灵活设计,能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比如,有一次上课时间恰逢元宵佳节,笔者就利用平时搜集的谜语素材,占用一半课时举行了财政灯谜会,谜面多涉及财政经济方面,猜中者还能得到一份小礼品。这样既烘托了节日气氛,另一方面也未太多耽误课程进度。学生争相抢答,也是对这一课堂灵活设计的肯定。 2)课堂中幽默视频与小段子的穿插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第一节课讲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时,先让学生阅读一段“90后出师表”的小段子,段子中提到某90后在没有教育资助、就业扶助、医疗保险、房价管控、食品安全等举措下的悲催结局,引出“如果有相关政府举措的话,结局会有什么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兴趣高涨,自己就列举出近在身边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从第一次课开始,就让他们觉得财政并不遥远,就在自己身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再比如,在讲到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时,会播放幽默视频《咱纳税人的钱都去哪儿了》,让学生对纳税人的钱,也就是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去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讲解,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去学习,定会事半功倍。 在学习财政收入――税收部分时,通过播放视频《中华税收历史》《你知道自己都交了哪些税吗》,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了解我国的税收发展史和税制现状。还有在讲到国债时,播放英语视频《十分钟让你了解美国国债危机》等,在动画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听力。 2014年国家新预算法颁布后,财政部官网上有一段《分分钟讲讲新预算法》的形象生动的视频,在讲到政府预算时播放给学生看,再让学生自己讲出来新预算法新在哪儿。看完形象的视频资料后,学生的回答是踊跃的,还表示今后会关心政府预算是否会实现真正的阳光化。这就说明学生真的是在从兴趣出发进行学习。 3)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设计,也是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的重要一环。比如,在讲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时候,引出一些现实中的具体案例,如“110警察该不该给居民代买早点或代开门――析论政府职能的错位”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结合课程知识,按组分工讨论查找资料,分组制作PPT,让每组学生代表在课堂上站上讲台,自己分析自己讲解,最后教师点评分出伯仲,胜者奖励,落后者也予以鼓励。这种以比赛的规则进行的PPT展示课,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强化了课堂的参与性,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再比如,针对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中的教育支出结构问题,结合我国近年来的高校连年扩招现象,在课堂上举办辩题为“高校扩招,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课程辩论赛,学生积极应对,自己选举辩论赛主持人,还邀请教师做特邀嘉宾,每组的四个辩论选手准备充分,口若悬河,还搜集了很多教育方面的资料和数据,这也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工作量。这种课堂形式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专业知识以外的譬如团队意识的培养和相关的能力技巧。 角色扮演的情景剧也是笔者安排的一种授课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经济问题,同时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出发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相对来说,政府预算章节的内容要显得更理论、更枯燥一些,这一章节中关于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内容的讲解,即可考虑采用这种角色扮演的情景剧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政府、央行、财政部、政府采购单位、市场个体等不同角色,通过自己参与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升这一章的学习兴趣。 3 课后交流是重要补充 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应利用课后和节假日多接触学生,与他们谈心交流,这样,学生尊敬、喜欢老师,也就会增强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在课后的沟通交流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除了以朋友的身份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之外,还应该和他们聊一些蕴含专业知识的小话题。比如:看到男生吸烟,就开玩笑地说这就是负的外部性;和女生聊她们喜欢看的韩剧,就说说其中引发的一些经济学效应;等等,寓教于乐,培养兴趣。 另外,多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读物,比如推荐学生阅读庄粉荣的小说《避税暗战》、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税收负担――税负转嫁与归宿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章节内容。这些小说读物能让学生在阅读小说跌宕情节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知识,而且教师在与学生课后交流时能有共同的话题。 4 结语 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应用性较强。如何将枯燥的财政理论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课程教学的重点所在。笔者通过上述“接地气”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在实践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技术安装过程中有许多需要严格控制的调试策略要点。相关施工企业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就必须加强技术管理,将安装细节具体化,更好地控制工程施工。 1引言 企业重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尤其加强技术的管理。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应该更加重视施工企业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对企业的技术管理以及设备安装的过程进行集中处理协调,严格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的安装以及应用管理,争取对安装及调试过程进行全方面的管理。 2现有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装的调试策略要点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装的调试策略要点很多,但具体实施条例仍然需要细化,仍然需要与工程具体情况相结合,保证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处理的关键,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处理的最终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2.1技术安装调试策略细则不完善 现有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技术安装的调试策略细则不完善,导致在工艺的具体过程中疏漏一些关键因素,导致整个处理工程的处理效果不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是目前这种细则的建立不具有时效性和明确性,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考虑现实中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装的基本指标,进行客观全面地对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具体化处理。 2.2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安装控制要点有待完善 有的设备安装过程可以经过精湛的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安装技术处理方案,可以极大的减少时间,保证工作效率。而有的工程必须要通过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才能够实现最优化施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其对环境的过大危害。相关安装人员如果对这些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技术控制要点情况不够了解,将会导致调试策略要点得不到有效控制,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 3技术管理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是交通安装工程管理的一大要点,我们应该就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装的各项调试策略要点进行严格管理控制,更好地为社会交通做出贡献。 3.1引进先进的技术安装方案 安装设计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延缓,问题的可控制度降低,是我们所不愿意接受并面对的。但是工作的步伐减慢,不仅与施工人员及企业的工作意识有关,更和相关技术使用情况有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应该不遗余力地加大投资建设,特别是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安装技术方面。目前许多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已经实现了安装技术及电动机带有专业的三维动画安装技术细则讲解,能够更好地指导安装师傅完成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装调试、运行。技术安装的调试策略要点需要现有网络技术的配合,通过这种处理管理方法,可以有效的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各项工作。 3.2加大技术控制要点的明确力度 电缆、轨道设备、环线施工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水平,如果和安装要求不对应,也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每一个技术安装的调试策略要点都需要更多的研发人员参与其中,从安装及调试开始对质量进行及早的控制,而不是先出现再处理,从开始就保证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装技术的质量。提高社会整体城市轨道安装的能力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要将这项工程管理作为改善社会环境一项重要工程,积极开展技术控制要点相关的培训。尤其是要让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装设计人员针对不同项目已有的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控制要点进行明确、设计,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安装模拟,制定出更适合安装技术实施的具体工程实施方案,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质量要点控制工作的开展。 3.3明确技术调试安装质量要点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不只需要高效实用的技术手段作为重要支撑,还需要制定明确的技术安装质量要点总要求纲领。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通过深入调研分析现有处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装技术及调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找出现有处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装技术及调试的具体问题,调整整体安装计划。现实中有许多软件技术可以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装技术及调试工作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进行模拟,为技术总要求创新总结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企业应该把这项关键工作做好处理,引入先进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担当起社会责任。 4结语 技术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装质量要求标准要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为铁道信号自动控制服务。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技术细节完善,需要更多的技术研发人员参与其中,从而更好地为将来城市发展服务,为社会现代化贡献一份力量。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从毕业生就业角度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摘要: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大问题,也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弄清楚的的问题。从毕业生就业角度看,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必须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毕业生 就业 素质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毕业生就业角度看,面对人才市场,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自身的素质成为就业和成才的重要砝码。因此,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21世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不容乐观。但对于那些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动手能力强,身为党员、学生干部的毕业生还是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走俏抢手。这说明只要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就业前景仍然十分光明。相反一些学生不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就会造成“产品积压”,门庭冷落。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也就成了衡量一个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作为高等学校,必须本着培养世纪合格人才的原则,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党的教育方针已做出了高度概括: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保证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知识教育轻全面素质教育的现象,导致相当数量的毕业生缺乏独立性、开拓性、创造性。这些人在思想上对成才理解还存在片面性。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即为人才;唯外语、计算机成才观,忽视其他知识的学习和时间;只把目光放在“应聘环节”,这是一种“近视”的成才观;不能正确认识水平与文凭的关系,即唯文凭成才观。许多人拥有过硬的业务知识,但实践能力、公关知识、管理知识、文史知识等较薄弱,一专而不能多能;在应用技能素质上创造能力缺乏,许多学生按既定模式去学习、工作,循规蹈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能主动地去创造机会,占领科技的制高点,投身于科技实践;也不能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取得科技成果。在心理素质上,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激烈竞争,心理上准备不足,表现在一部分同学关注社会发展不够,糊涂过日,考试及格了事;还有一部分同学心理极不稳定,经受不住学习上的压力和各种挫折,导致精神上的病态。这些现象在今天的毕业生中已暴露得愈来愈明显。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道德素质。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无论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还是合资、独资、民营企业,这些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重才更重德,把思想道德品质放在首位,那些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是他们首选目标。(1)政治素质。面对21世纪,加强政治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加强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有较高政治素质的毕业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具有对社会发展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性和把握能力。因此,企业领导往往把政治素质作为培养选拔人才的第一要素。在人才市场上表现为党员、学生干部极为抢手。(2)责任心和责任感。每个人所从事的任何一种职业都是社会生活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和不可缺少的环节,自己本职工作的成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更直接影响着单位的利益。因此每个单位都希望和要求毕业生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做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对那些盲目“跳槽”和频繁“流动”者往往拒而远之。(3)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精神。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能够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耐劳精神,乐于奉献,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那些只愿做将才,不愿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只想管别人,不愿被人管,处处讲条件争待遇的毕业生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 2.业务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水平两个方面。(1)专业知识水平是指要有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精深的主页知识,大量的新知识的储备。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了解本专业的相撞、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竞争和发展。(2)个人能力水平是指创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运用技术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动手能力等。从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看,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实际工作能力”偏低的问题,表现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只有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于实践,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必须重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3.文化素质。指大学生应具有较宽的文化知识和高品位的文化修养。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强化专业教育,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陶冶和文化知识的传播,造成了毕业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养不够,和社会的期望有一定距离。从毕业生自荐材料错字连篇,不懂得待人接物,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就可见一斑。文化素质不同于专业教育,不能单靠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来完成,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活动,促进学生把人文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而塑造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品位的文化气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全面发展。 4.身体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即使满腹经纶,才华过人,也难免壮志未酬。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调试能力是人才必备的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竞争机制无处不在,多种思想文化的存在,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等,无不冲击着每个大学生的心灵,引起部分学生认知失调,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影响了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和择业,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的培养。 四、关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激励 1.围绕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抓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增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类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那种以培养书本知识型、专才型、维持型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而代之以致力于培养能力型、开创型、通才型、社会型的新型人才。其次,要改变原先那种主要依靠教材和讲授的教育方法,增加实践类、动手操作类、科研类课程的比重,使学生技能素质、科研能力确实得到提高。 2.在培养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要加强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文学、艺术教育。通过哲学、文学、历史、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力、想象力、道德修养,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使他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灵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成为复合型的“社会人”。 3.优化校园第二课堂教育,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课堂教育的有利补充,具有很强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健全育人机制,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有力措施。参与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在多方面锻炼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大学校园内的各种“社团”、“兴趣小组”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把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完善自己健康丰满的新形象。校园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向前人、向社会乃至向外来文化索取,另一方面又对校园师生,对社会产生辐射,给人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师生通过亲自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种塑造,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4.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首先,要认真抓好试验、实习、设计等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效性切实发挥其巩固知识,锻炼能力的作用。其次,要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科教文化服务、勤工助学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帮助和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社会对人才的期望,使其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升华,而且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首先,加强身体健康的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地用脑、讲究卫生,去掉不良习惯。其次,学校要运用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例如开设心理卫生选修课,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发展,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深化,即为毕业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对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他们能否顺利就业,适应社会,站稳脚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高等学校的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买方市场条件下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有媒体调查报道称,2007年可能有六成高校毕业生面临失业。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已经全面转为买方市场。所谓买方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的社会商品、服务总量及主要结构性供给量超过了市场需求量的一种经济现象。我们认为,在我国存在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的总体态势,但目前更严重的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是有效劳动供给不足。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反映,毕业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主要原因是其综合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思想素质失衡、心理素质下降、人文素质匮乏和专业素质狭窄的系列问题。因此,在当今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全面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将从思想政治素质、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创新性素质和创造性个性等五个方面推动对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内涵进行全面培养,向社会输送综合素质全面的毕业生。 1.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首要条件。当代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是高校毕业生成为有用人才一个首要的条件,具体表现为:有正确的道德取向,并以此判别社会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能以理性的道德原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本能和物欲,保持人的自主性与人格尊严。通过对毕业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们不仅学会做事,而且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作为思维活跃,独立自主的新一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复杂情况的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热爱祖国,立场坚定,明辨是非,积极向上。但同时也应看到,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政治思想不够成熟,看问题偏激,做事极端,极易受各种思潮影响,所以在我国现代建设及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他们的爱国信仰,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融合人文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于一体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科技水平与人文素质修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素质已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高等院校作为传递科技文化、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必须努力实现高科技水平和高人文素质这两大目标,而培养具有高科技水平和高人文素质的人的教育,必须是综合素质教育, 即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相结合的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都有其合理的内涵与现实价值,专业技术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根本目的手段;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高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使人理解人身的目的和意义,这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之所在。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是全方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内涵也告诉我们两种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和传播学术研究信息,而且还要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思维、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的心性。整合后的教育是有其特定的精神内涵的:在教育内容上,它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实际知识,而且还应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在教育目标上,它力求实现人性与提高人力的统一,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掌握生产技能的劳动者,既具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又具创造并懂得生活的人;在教育价值上,它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与以个人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统一,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以求人类精神生活的完美。具体说就是将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使受教育者既具有较高的素质,又能站在专业的前沿。在一个受教育者身上同时体现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科专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自然贯穿着人文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技术教育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 3.培养健康的人格特质,努力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现代健康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指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健全的人格、广泛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力、进取心及承受力等。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出现竞争激烈、择业难、人际关系复杂等现象,学生们角色转换难,短时间内很难顺畅的进行心理调适,于是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厌学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发生自杀等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学生心理教育。首先,应教育、鼓励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证身体健康,这是一切的根本。其次,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与自身情况相符且较容易实现的近期、短期目标及难度较大,须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实现的远期目标。这样,实现近期目标的成就感与展望远期目标的压力感相互交织,学生们就可以在既轻松又紧张的环境中,比较顺利的 进行心理调适;再次,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向学生们开设心理讲座,调研工作,让专业人士介入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最后,在校园内应长期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4.拓宽创新教育渠道,提高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更需要的是管理人才,高技术人才,教育人才及交叉学科人才。新时期人才指那些专业知识突出,有创新精神,精通其他方面知识的全新人才,同时要具备包括生活能力、社会能力、工作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在内的多种社会能力。传统的象牙塔式教育更多的注重向学生们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导致很多的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较难融入、适应社会。于是,大学期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首先,要鼓励学生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各种文体、科技活动。其次,学校可以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广泛联系,建立毕业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深入社区,开展广泛的各种社会义务工作,使毕业生们在实践中树立学习精神,培养适应能力,建构创造性思维。 高等院校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重点是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通过构建平台、设置项目、组建团队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的活动中来,让学生不断获得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注重第一课堂以外的学生课外实践和科技活动,启发学生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将个人志趣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针对社会所关心、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展开研究实践。 5.强调具有“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创造性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观的本质,就是强调人的个性,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依靠受教育者的自我认知,认可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增强自我认识,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般来说,人的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包括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知识的丰富,主体能力的提高和主体力量的发挥。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其教育的成效。创造精神不能按任何人预先臆想或确定的模式塑造出来。创造性来自于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要培养毕业生的创造精神,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有利于激发毕业生的创造动机和发挥毕业生的创造潜能的科学氛围。营造科学氛围的最直接方式是引导毕业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激励学生创造热情,锻炼学生独立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系2005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立项课题“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之一。课题组成员:周茂平、何小陆、王洁、钟义红、赵玲、徐明臻。(赣教高字[2005]95号)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通过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能力的养成对大学生的成功就业至关重要。文章在分析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相关性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职场对综合素质结构化要求出发,提出通过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关键词: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 就业率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出现了一种新情况,一方面是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抱怨就业难,就业竞争大。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抱怨招聘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形成了“过剩”和 “短缺”同时存在的现象。我们在对这种现象调查中发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许多学生在校时一味读书,忽视了利用各种机会和资源进行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没有打造出专业学习之外的生活、工作能力。不明白在职场争夺中发挥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或能力,而是那些被他们所忽视的综合素质,即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沟通合作、持续学习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不但是大学生求职成功的关键,更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人才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大学生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竞争,是大学生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大比拼。所以学生要想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1 诚实守信 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其首要标准就是是否诚信。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求职成功,有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向招聘单位提供虚假的自荐材料,夸大、美化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实习工作经历。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伪造获奖证书、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也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把第一份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非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并愿意为此付出心血的事业。因而择业时急功近利只考虑报酬、薪水。很多时候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难以安下心来踏实工作。这种状况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诚实守信品质产生质疑,以至于单位不愿意招应届毕业生,就是招了因为害怕他们频繁跳槽也不敢委以重任。 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或就业信息不丰富有关。作为以培养人为中心任务的高等院校,除了从学生入校第一天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外。还要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早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人生目标、认清就业形势,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避免学生在毕业时措手不及的现象。 作为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要有一颗“平常心”,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根据自己的气质与个性特点结合就业现实,理性地选择一份既能满足自己需要、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又能促进自己潜能发挥的职业。一旦选定了就应该彻底收心,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2 吃苦耐劳 吃苦耐劳是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优良品质之一。20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很快得到了改善,艰苦的生活环境随之快速消失。再加上当代大学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他们在家中都是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小公主,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然就欠缺。这从他们的择业观上便可窥一斑。有的人恃才傲物,自我感觉良好,找工作愿留大城市,找单位讲究舒适度,在单位愿到办公室。因而很多毕业生很难顺利就业,有的就是暂时就业了,往往也经受不住工作艰苦的考验而放弃工作或跳槽。很多用人单位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毕业生最大的毛病就是怕吃苦”。现在很多单位用人越来越趋于理性,那些只是拥有高学历,而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拈轻怕重的,越来越没有市场。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大凡在单位里受到领导重视、得到同事尊重、在事业上有大发展的,都是那些在工作中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实干苦干者。 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要把这一宝贵财富永远记在心上,更要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沉下心来,从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干起;扎扎实实,从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上做起,不畏艰辛,不辞劳苦,坚持下去,必会大受其益。 3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学习能力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具有长期、动态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更受雇主的欢迎,因此它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在学习和能力的发展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仅仅将知识和学习视为谋取职业的外部手段,与自身的长久发展和精神提升分离。这样的倾向显然不能适应知识更新换代迅速的现代信息社会。对现代大学生而言,首先要学,不仅仅是专业的,还有非专业的,大学的学问资源比较丰富,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去旁听其他院系的课,或去图书馆去查阅一些非专业的书籍,读的书越多视野越开阔,对事物的观察和思维就会越深,这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另外还要经常去听一些学术讲座,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获得新知识新观点还可以了解发展的新趋势。懂得如何学习,比知道学习什么更为重要。 4 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能力,它是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才的一种直接的、外显性的竞争力,在人才招聘中颇受用人单位青睐。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忽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本身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而,很多学生基础理论水品高,实际操作能力差、书本知识掌握熟练,综合应用能力差,甚至不能学以致用,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实习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从大学到社会的连接点。大学生实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校内实习。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多参加校、系、班级组织的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既能从中经受环境的锻炼、丰富自身人生经验,也能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友谊,更能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其次是假期实习。利用假期去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还可以去做一些兼职,近距离地去观察一个机构或组织是如何运转的,他们在内部管理上是如何维持的,对外又是如何争取资源以及开展活动的。在此期间一定要腿勤、嘴勤,多问多看多学,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有利于突破书本知识局限,增强适应社会能力。主动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自觉跳出封闭的庭院教育高墙向社会学习,在市场中淘金。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应用性技能性的培训教育,增强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能力。 5 沟通合作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沟通合作能力也可以称之为团队精神。包括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无论是求职,还是在工作中与同事、客户交往,都要求个人能主动、有效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别人了解自己,也有利于与别人进行合作。事实证明,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沟通能力强的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很容易当学生干部和各项活动积极分子,也很容易引人注目,并能获得多项兼职。参加工作以后,很快融入一定的生活圈和交际圈,很快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工作中能够取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和帮助,事业上很快取得成就。相反,沟通能力差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沟通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锻炼和培养。校社团是培养沟通合作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大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需要与人沟通合作。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沟通合作能力一定能得到快速提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整合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等方面的资源,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作为大学生自身在日常学习之外,更要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提高和丰富自己的阅历,除了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构建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新媒体所需人才奇缺。但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却在下降。新闻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偏差,与人才的素质培养密切相关。着力加强新闻传播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考核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对整个学校教育效果的检查,又是下轮教育方向进行调节的依据。 一、构建考核体系的核心内容 (一)构建适应媒体发展的课程体系 当前各大媒体都在借助互联网发展自己的业务。新闻传播院校的课程体系也应随着媒体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现代媒体希望新闻院校的毕业生除了掌握基本的新闻技能,还需具备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媒体喜欢招收双学位的毕业生或者本科读经济,研究生读新闻学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多学科背景,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新闻敏感性,而且能够使他们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但目前我国高校的部分新闻院系专业课所占比重过大,一般在50%左右甚至有的院系达到总课程量的60%。而这类专业课程有的是互相重复与交叉的。例如,一个新闻专业同时开设了中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广播电视史,尽管这些课程都有开设的理由,但如果纳入同一套课程体系,必然会造成专业课程过多。所以精简合并专业课程,使其比重减少就能调整出一些课时开设其他学科课程。新闻教育正在从传统的培养新闻记者的职业性方向,转向更重视各学科的融合。 (二)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 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了一定政党、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认为新闻业务最重要的一个指导思想是摆正政治与技术的位置,反对“技术第一”,采取“政治第一”。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做到知识广博,视野开阔,才能在新闻领域里得心应手。在新闻教育中,专业知识是基础,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是灵魂,良好的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准则。大家一定记得发生在2007年的“纸包子”事件。当时的北京电视台做了一档名为《透明度》的栏目,栏目组记者以为民工购买早点的名义,要求做早点生意的卫某等人为其做包子,并自带了肉馅,面粉和纸箱,让卫某等人将纸箱经水浸泡后剁碎渗入肉馅从而制成包子,继而拍摄了整个制作过程,事件一经报道便引起了社会的恐慌,我们吃的包子居然有这样做成的。当警务人员将该新闻的虚假性曝光后,北京电视台与该新闻相关的负责人都受到了相应的惩罚。这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极其败坏的表现,更是一种因政治觉悟不高而导致的违法行为。这个例子引发了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新闻伦理培养的用人模式,势必会造就一批以赚稿费或其他东西为目的的“造假专业户”。 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承担起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 (三)着力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十年前,教育部启动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监测结果表明,学生身体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会越来越大,尤其是新闻传播类从业者,在外奔波时间多,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体育锻炼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重要方式,学院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提出相应的锻炼要求。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可以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压力大,会产生焦虑、压抑的不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学生产生的不良情绪和过激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另外,学院还应配备一名专职教师,在大学生感受困惑、迷茫、痛苦或受到挫折时,帮助其分析产生苦恼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中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并在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等处设立咨询电话和咨询信箱,使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及时得到帮助。 (四)重视学生发展性素质的培育 发展性素质是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基础上提出的。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发展性素质也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发展性素质通常体现为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性。而创造和实践性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必须通过大量有效的实践训练才能逐步形成。 首先,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校内外媒体社团兼职和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竞赛。如:主持人比赛、DV大赛和广告大赛等等。 其次,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和高校依托各自资源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建立的合作基地,是高校开展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立,不仅增强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亦使学生深入企业第一线。 第三,加强与传媒界的合作。学院与媒体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对在基地实习的学生,由学院和实习单位双重管理,同时从媒体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专业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既检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重要舞台。 二、构建考核体系的评价方式 新闻传播类专业由于其专业性质和就业面向的特殊要求,决定其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专”与“博”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丰厚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会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目前高校所采用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大多是“综合素质考核成绩=思想评议分+学习成绩分+奖罚分”的操作机制。这种综合测评,大多存在考核评价定性多,定量少的弊端。构建考核体系的评价方式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素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具体考核过程中,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比较复杂的情况可根据实际条件在量化计算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定性描述,必要时对一些特别不容易把握的指标做行为记录,不必给出综合评价,留待社会及用人单位在选才时根据记录做出判断。但在评价时要注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考核评价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通过考核评价激活学生身上的潜力,适时地提升自己。素质教育的评价应成为激励、鼓舞、唤醒每位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的最有效手段。 (二)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设置考核评价模块时,采取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相对评价进行的是横向比较,是让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寻找设定追赶的目标。相对评价重视学生个体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绝对评价进行的是纵向比较,是将学生的考核结果与事先设定的考核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判断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与差距。两者结合不但能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学生也可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目标,并通过纵向比较产生不懈追求的动力,获得进步的喜悦,消弥横向比较可能产生的不良情绪,真正能在评价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是素质考核的主体,考核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的应该是学生对自己预设目标实现的执行能力,考核的应该是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通过自我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考核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他评是对自评的督促和验证,对评价结果给予反馈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三、构建考核体系的实施方案 构建一个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综合素质考核体系是所有新闻传播类教育工作者所期盼的,它将对新闻传播类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第一步,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让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寻找设定追赶的目标,每学期结束后,由学生本人针对自己本学期的情况,对照自我规划,写出书面总结材料,给出自评成绩。进步比较大的可以给予适当奖励。 第二步,成立班级评价小组:各班应由班长和团支书牵头,成立学年综合测评小组。小组成员的名额分配应兼顾班委、非班委成员、团员和非团员成员。测评小组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具体指导下进行本班的综合测评工作。综合测评小组在每学期开学初对上学期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测评。学生班级应建立完善的班级档案,采用写实性的做法,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尽可能全面、详实地记录下来,作为综合测评时的参照依据。 第三步,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辅导员邀请专业教师、宿管教师和其他熟悉学生的教师组成教师评价小组,由教师评价小组给出教师评价。 第四步“班级公示:向全班同学公布初评结果,接受同学监督。 除此之外,在各项教育活动中,还需逐步引进企业介入评价机制,发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辐射作用。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校内教育的同时引入积极的社会教育,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地现代化、开放化和理性化。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与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非常重视的现象,本文就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基于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期望分析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的现状,探讨了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以及综合素质考核应该具备的基本内容。并以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深入研究了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综合素质;校企合作;独立学院;就业实践 如今国内外的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市场的供需较为严峻。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顺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企业的人才要求。因此,考核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此外,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还要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推广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人才市场来看,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也变得更加民主,拥有更加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人才的流动性也变得更加频繁,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越发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部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期望有如下几点[1]: 1.良好的专业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素质。要求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本专业的现状以及该领域的前沿展望有广泛的认识。 2.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的时候把思想道德列入考核的项目,是继专业能力水平之后的第二大重点考核内容,希望能招纳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具体上是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爱岗敬业,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3.更注重团队精神。现在众多企业十分重视团队意识,一个好的团队能带来的贡献远远比个体贡献值相加还要大。要求毕业生有团队意识和整体思维,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4.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是触发团队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团队气氛。同时良好的交际能力,会对个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5.有较好的动手能力,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可以说是如今企业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很多企业都担心会招到理论知识强而动手能力弱的员工。动手能力涉及到个体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1.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现状。独立学院是在市场经济下顺应我国教育改革趋势的大众教育办学模式,在十多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不断得到了更多人们和企业的认可。但这种办学模式仍然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地去革新、转变。所以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在管理和教学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困难。由于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体制和有别于其他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整体就业竞争上处于落后地位,学生的综合素质略低于公立院校。 2.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对在校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十分重要。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和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以后进入社会、进入企业的时候,能适应该领域各个岗位。同时,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毕业生就业好坏程度成正比,拥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现今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局限性。如今高校在设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实施方案时,大多都是以学校的角度,主要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以及培养学生。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综合素质考核的成绩往往是用来作为党员入党考核、评选优秀学生干部或者是各类奖学金评定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及考核项目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运作大而实际虚,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无法顺利市场趋势,无法为学生做出更好的锻炼、考核,进而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内容设置 高校在制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方案时,所考核的内容应该以更利于毕业生将来进入企业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为标准,能反映学生走上工作生涯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作为21世纪的综合型人才,除了拥有能自主刻苦学习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换,社会形势日益严峻,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受到来自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更是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正受着来自世界其他不同文化的冲击,容易被这些文化所迷惑。因此,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有正确的爱国观念、热爱社会观念,不可忽视。 2.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能为高校毕业生产生正确的人生指导。当代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很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思想道德修养的考核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责任感、法律基础意识;职业道德精神等等。 3.专业文化水平与素养。我国现在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时期,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对学生个人而言,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时,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而导致工作能力难以全面发挥,因此,这要求学生必须在在校期间努力地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全面系统地认识到行业及其行业发展的趋势,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行业相关的调研,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所以,专业文化水平与专业文化素养也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部分。 4.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进入企业不可或缺的必要素质。如果就业形势不佳,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创业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时候就要求学生在挫折到来之前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或在经历挫折时,有能调节自我心态的能力,使得自己能从容冷静地处理所遇到的困难。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实践中的探讨 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之外,还必须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更需要注重和加强学生的就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就业实践的可行模式。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许多的弊端,一是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环节;二是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没有体现其“专门人才”特色;三是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实践表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的就业实践模式在大学教育环节中显得十分重要。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教育行业和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逐渐进行发展而来的。这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又能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校和社会双赢互动的模式之一。加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校企双方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是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实现高校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选择,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校企合作可获取全新行业信息,拓展就业的渠道。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了解市场和各行各业的实时信息。学校以企业为对外交流的纽带,认识社会和市场的实时状况,不但增强了学校在本领域的知名度,而且提高了信息接收范围。同时校企合作还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让学校和企业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宣传,它不仅是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还是企业获得优秀员工的重要渠道。学生能尽快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进入工作角色,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团队凝聚力。 3.校企合作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学校作为人才输出方,要让培养的人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合作增强了领域和学校的沟通和理解,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实用技术人才。(1)正确树立新的、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监控体系,全力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之能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从而正确衡量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同时以此为根本进行有用的专业配套设置和有关的课程调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实践体系。(2)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促使企业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让学校的教学手段逐渐以学生成才需求为主线进行转化,对课程与课堂的教学改革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模型研究探索 摘 要:随着会计工作环境的变化、会计人才就业竞争的加剧,会计教育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毕业生角度开展调研分析,采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开发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通过对会计专业往届毕业生的面对面访谈,了解其过往几年实际工作中正反面的工作事例,用专业技术分析总结出会计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会计专业学生建立有效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 综合素质模型 知识 技能 职业素养 如果把毕业生看做院校输出的产品,其商品化后面的细分市场就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微型企业,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就必须清楚地了解该细分市场的需求,只有真正把握住市场需求,围绕需求去开展人才培养,我们的产品才具有市场生命力。 本文重点从员工(即毕业生)角度展开。课题组利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创建的能力素质模型理论,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选取会计专业绩优毕业生和绩差毕业生进行了调研,收集有效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现状 在素质模型中,识别素质和能力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知识:即包括从事某一职业领域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信息;技能/能力:指掌握和运用某项专业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技术;职业素养:指从事具体工作所应具备的深层次意识和习惯,它是决定个人职业潜能的重要指标,即冰山素质模型中水面之下的部分。 从本次受访的毕业生实际陈述的其现实工作中的情况,提炼出影响其实际工作表现或业绩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层面的现状如下。 1.知识层面 在知识层面,受访学生基本掌握了会计学原理、会计电算化、企业会计核算与账务处理等财务知识,但成本核算、纳税实务、财务管理等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 知识的教学比较局限于财务专业领域,这当然是可以起到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重点学习好专业知识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导致学生在就业后理解企业业务的进度比较缓慢,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适应性。 2.技能/能力层面 在技能/能力层面,受访学生在陈述自己做得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时,对于影响其工作成效的技能/能力的表述多集中在: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关注细节的能力等方面。 受访学生相关真实语言表述节选见表1。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就业后工作成效的关键能力都是做为财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技能和能力。 3.职业素养层面 在职业素养层面,受访学生对于影响其工作业绩的主要素质表述集中在:责任心、主动性、成就动机。 受访学生相应的真实语言表述节选见表2。 对于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技工院校毕业生而言,责任心、主动性、成就动机成为影响其工作成效的主要职业素养。其中尤其以成就动机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在素质模型三个层面的能力素质中,职业素养是最难培养和训练的。 二、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模型 综合本次调研的结果,结合企业管理中对财务人员素质模型的研究和运用结果,我们对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模型做如下总结。 1.知识层面 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税务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 2.技能/能力层面 (1)财务核算、税务处理能力 ①定义:收集企业财务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准确、及时地编制各类凭证和报表、计算并上缴应纳税款,完整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绩效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并确保正确性、及时性、合法性。 b.优秀水平:能够根据业务类型选择正确的会计核算原则和处理方法;能够审核他人的财税业务处理,准确判断正误;能够根据业务类型进行纳税筹划、帮助企业合理避税。 (2)学习及知识的转化能力 ①定义: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其转化成实际操作步骤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据各类交易的要求,正确分解并形成财务核算的具体操作流程。 b.优秀水平:能积极主动了解专业领域形成的新知识、新技能并运用到实际工作。 (3)沟通协调能力 ①定义: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意图,与他人达成共识,并能以合适的形式(书面、口头或其他)正确表达出来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正确、清晰表达自己的意图,掌握与他人的交流重点,能对可能影响达成一致的因素有准确的预判。 b.优秀水平:交流中能根据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对方达成共识,对产生的矛盾能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4)关注细节的能力 ①定义:了解实际工作中各个细节的具体工作,准确掌握各个细节的工作方法和内容,最大限度控制错误产生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够细致地检查凭证、账簿、报表等,数据准确率不低于99%;对他人提交的数据资料的细节性问题能准确判别。 b.优秀水平:能有意识地从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系统性工作的建立方面去思考减少细节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5)自我激励能力。①定义: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奖励和处罚的情况下,能自行设定工作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在没有外界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仍能保质保量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 b.优秀水平:在没有外界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能自行设定工作目标并排除干扰去实现。 (注:优秀水平是在合格水平基础上的能力提升,是在满足合格水平之后的进一步的培养目标。) 上述能力只是列举了与学生工作业绩关联度相对比较高的几种核心能力,也是几种需要重点培养和加强的能力。当然,要取得好的成绩,是需要多种能力综合发挥作用的。 3.职业素养层面 (1)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内心追求卓越的一种心理内驱力。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对自我绩效目标的高标准设定,以及采用各种方法提高绩效水平; ②愿意承担更多职责,将事情彻底完成; ③不断积累各种成就,对完成工作所需要做的一切事情都充满热情,努力达到标准或客户(包括内外部客户)的期望等。 这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其他职业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其自身能力的发挥。 (2)责任心。责任心体现在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是基于责任而形成的一种应该承担、敢于承担的意识。对于财务工作者,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责任心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 ①一种严谨务实、关注细节的工作态度; ②信守承诺,正确对待自己所犯错误的品质; ③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个人工作、行为符合规范等等。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责任心的缺失必然直接导致其工作质量下降;假以时日,必然强化其“打工者”的心理暗示,从而加大其职业积累的难度。 (3)主动性。所谓主动性,是指人在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来源于自身并驱动自己去行动的动力的强度。积极主动的人会给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觉,具备敢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品质。因此,主动性常常等同于超出工作需要或期望的某种努力。在具体工作中,主动性表现在: ①充分利用当前机遇,在尚未要求解决问题之前就积极了解问题,为将来解决问题提前做准备; ②对工作相关联的甚至工作之外的问题进行思考; ③积极发起变革或是采取行动以提高效率,处理现有的或潜在的问题,满足顾客(内外部)需求等。 (4)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对自己的观点、决定、能力的自我信仰。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自信很大程度来源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技能的熟练运用程度。而在实际工作中,自信心体现为: ①偏爱或热衷于向工作中的某些难题发出挑战; ②积极寻求独立,愿意以独立的姿态开展工作,对专业工作认真负责; ③在主要问题上表现出丰富的专业知识,愿意以一种明晰、自信的方式挑战他人的想法; ④在那些更有经验、更有知识的人面前也能有效工作; ⑤能妥善处理批评意见,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把握重心控制局面。 三、小结 在教学现状中,由于教育体系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在技能培养方面尚处于摸索期,一直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而对于职业素养,基本没有涉及。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 从素质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要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必须是在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三方面都要符合市场需求。 根据调查模型和会计教学经验,提出技工学校会计专业“企业化”的教学模式,教学以企业为中心,把企业的工作环境应用于教学,将实际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会计实践相结合,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构建以技能应用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企业化”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项目教学的情况下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教学,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主要采用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将学生引入企业的工作环境之中。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就关键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开展反复、针对性训练和评价的立体的教学实践体系,以确保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新时期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与学校的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将根据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分析,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提高英语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以及为高职院校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 高职院校 英语 策略 一、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调查分析 1.专业知识需求 通过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调查分析,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基本包括专业知识、人才能力、岗位素质需求三个维度。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专业知识需求中可以看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积累,对了解客观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企业中国际贸易类行业,对于一些高层次、高科技的系统化信息,需要以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大部分企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强、英语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中,企业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是胜任工作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而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作为工作储备。 2.人才能力需求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还体现在人才能力的需求上,能力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及专业的培养与训练。企业日常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中英文工作的处理问题,这就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实践能力以及实务操作能力。大部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最为看中的就是英语听说能力以及营销推广能力,不少企业中的中外文化与经济的交流非常频繁,掌握英语听说的实践能力将有利于帮助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因此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中对人才能力有着较高的需求。 3.岗位素质需求 对于岗位素质,是指在工作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对于岗位素质的要求则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善于沟通与学习的基本素质,这样在工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此外,应变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也是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及时应变,组织协调好自己的工作。其中,企业最重视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面对一些中英文工作时,能够拿出坚持的态度,认真完成工作。其次,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还比较重视团队精神,在团队合作中能够善于协作,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面临问题 1.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 高职毕业生是经济发展的紧缺性人才,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的根本在于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达不到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以及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力度不足。目前我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对于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高职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足,与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与高职毕业生自身英语能力不足,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备,没有完备的英语课程设置。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对于英语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实践经历少,以及师资力量较弱,教学方法与实际社会岗位需要脱节。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对策略 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方面应当注意完善英语教学体系,对英语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发展,对于教师方面应当对英语师资力量进行强化及培训。 1.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明确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最大限度的符合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中需要明确新时期企业的需求,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思路的改革。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精神,教学观念落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因此,在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中要注意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在实践运用中才能发挥出英语的使用价值,高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是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注重英语实践应用。高职院校应当以职业岗位需求的发展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相关的工作,创新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 2.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对策略中,还需要注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体系课程十分单一,分为英语技能训练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两种。其中,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是以英语语言运用教学为主,而专业英语课程专业性过强,理论知识过多,学生中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课程偏难,词汇量大,内容形式单一、枯燥,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也因此使得英语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出现问题。基于高等职业学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未来工作中更多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符合企业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职场英语运用的能力,调整英语难度,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情况以及企业需要创新教学体系。 3.英语师资力量的强化及培训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大,学校进行扩大招生,基于这种情形必将导致教师需求的增加,而在高职院校中,对于英语专业的教师相比于其他专业比较欠缺。目前高职院校中缺少英语教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素质教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着实践经历少,教学经验与教学技能弱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弱。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英语师资力量,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教师学历高低上。 毕业生综合素质论文:浅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从师任教的综合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已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主动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1. 应注重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观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教育观和教育思想;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艺术作品,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各个方面来欣赏、理解音乐,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 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音乐教师应具有“讲、写、唱、奏、演”五个方面的能力。“讲”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板书能力,二是指撰写工作总结和科研论文的能力;“唱”是指教师的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的能力;“奏”是指教师的钢琴伴奏能力和器乐演奏能力;“演”是指舞蹈表演能力,教师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和音乐“第二课堂”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这样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声乐技能与歌曲演唱,键盘乐的弹奏与即兴伴奏民族舞蹈与儿童舞蹈编导,合唱队训练,指挥常识,少年鼓号队训练,文艺晚会的排练,组织与节目排演,良好的乐理,较好的口才和组织能力等。 3.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要懂得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著名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掌握并能运用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中外音乐史等有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欣赏、合唱、合奏等能力;要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或两门的外国语言;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二、改革建议 1. 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出发点。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声乐教学中,要“唱”“教”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让高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会唱歌,又要学会教别人唱歌。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规律,而更需要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高师的声乐教学课程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 2. 挖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潜能,改进教学方法 (1)高师音乐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是运用“传授”和“灌输”的方式,这种方法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合起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分开。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里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角色及其与现在学习的关系,只是到最后一年的教学法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时才开始体验教师角色,才开始对自己是否已经具备教师素质和能力有所认识。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会弹会唱是不行的,关键是学会怎样教人会弹会唱。可根据学生的程度编成若干学习小组,相互讲解、辅导,激励学生的自我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变“教会学生”为“学生会教”,求得知识与应用的统一。 (2)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应提倡“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原则,比如讲“合唱”贯穿“和声学”,融入“和声”的知识;练“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上“钢琴”课时锻炼“视唱”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在单科知识的学习中,增加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相关的结合点。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偏于“专、深、窄”的现象。特别是技能课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的求深,让学生不合实际地练大型曲目,其结果只能是“一学期唱几首咏叹调,一年弹几首奏鸣曲。”需要强调的是在多能的基础上去实现“专”,力求“通才”与“专才”的统一。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结合新音乐课程标准,提高自身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可采取以下措施: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及新教材的使用;了解“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课程目标的学习;将新课程纳入《音乐教育学》课程中。音乐教育学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它涵盖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并和教育改革有实际联系;要组织师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音乐课程标准》,并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在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标准,实施自我掌握运用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形势探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研究 【摘要】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和文化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资源。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在当前国内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高校应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推动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全新就业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形势 对策 1 绪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等教育和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呈现出不容乐观的态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毕业生总数大幅度增加,就业率相对偏低,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问题。 目前,由于供需差别大、应届生就业不吃香,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薪酬逐年降低,假招聘铺天盖地,再加上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怕吃苦,爱面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根本利益的大事。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这会使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受挫,从而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本文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深刻剖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从中探求破解对策,希望能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2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1 毕业人数剧增 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每年以60~70万的总量增加。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是与往年持平。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增幅达19.9 。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率却出现了下降。在 3.3 高校专业设置适应不了市场需求 很多大学生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技能缺乏,这就与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关系,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大学生自身所学与实际工作相差太远,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大为严重。连年的扩招使得学校在师资、校舍、实验设备等方面都出现了紧缺,各高校也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地设置了一些新的热门专业,但仓促的设置不利于专业发展,从而使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矛盾结构突出。 4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率连年下降,人力资源过剩,用人职位日渐饱和,对我们来讲是相当不利的。如何正确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充分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在职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 首先,大学生要掌握好所学的基础知识。这是最基础的一点,是以后就业的铺路石,敲门砖。大学里一些看似无用的课程,在以后实际社会生活中应该十分有用,因为这些类似于哲学、社会学类的课程都是让我们学会怎样为人处事。此外,如果连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都没掌握好,那么如何去学习以此为基础的新知识?因此,把握好四年大学生活,认真学好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前提。 其次,要有擅长的专业技能。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例,由于计算机应用在将来应该会是人人都能熟练掌握的,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开发能力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刻苦的学习,努力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所学的技能多于其他人,就业几率才会上升。 第三,要善于为人处事。大学里很重要的一课时学会做人,学会为人处事,即如何社会交际。这一点虽然不能从表面上看出来,但会对以后的工作生活起到深远的影响。 第四,先就业很择业。首先是要找一份能够让自己生存的工作,而不是一开始就我到一份事业,只有降低自己的期望值,采取务实的态度去择业,才能让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立足之地。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实习或是做兼职,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树立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具备敢于创业的信心。 5 总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本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责任。 对于每一位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战。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偏低的现实问题,大学生要树立自信,不要盲目攀比学历,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同时,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遵循成才规律,先就业,再择业,此外,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市场需求,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要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大学生就业形势探讨:剖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 【摘要】金融危机风靡全球,各国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 因此,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各国面临和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引起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策略 人才交流市场人头攒动,09年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再创造新纪录,北大学子卖猪肉,这些现象都和社科院就业报告的数字互相阐释,共同指向一个话题——大学生就业是越来越难了。 这几年人们普遍感到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即使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或者海外留学归来,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并非易事。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各级政府正在积极落实国务院指示,努力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出路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和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形式,有必要形成以下共识: 1 要转变社会观念 现在中国普遍关心的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全球性问题。当然,相应的对策不是减少教育,而是通过公共政策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我们不能因为大学生一时的就业难,就否认当时大学扩招的必要性,因为现在世界大学教育都在普及。读书越多虽然不一定代表能力越高,但至少给了你提高能力的必要基础。扩招是我们这个民族一次高等知识和能力的转型,这个转型将是深远的。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学习掌握技能是正确的。社会要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风气。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能以为就业难就减少对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有知识的人才,才能够更快的改变现状,较快经济发张,促进企业调整,把祖国国力提升上去。 2 个人要调整好心态 由于“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使人们的就业方向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故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理性的选择就业。转变自己的一些观念: 2.1 大学生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使的一些企业和单位不敢大规模的招人,而且培育新人也将会浪费不少资源,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大学生等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大学生的薪资期望不能过高,毕竟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应当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再慢慢发展,提高自己的薪资值。 2.2 局部行业和局部地区人才过剩,从行业来看,大家都希望到一些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三资企业中去,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小型的企业就业。从地域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都愿意到大城市就业如北京、上海、深圳等,而不愿到西部等边远地区、基层发展,使的东西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故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发展,把学到的只是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从而即解决城镇等一些中小城市缺少人才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2.3 “一次就业,一生职业”的观念仍然存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积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时,大学生目前最重要做的是面对现实,既然现实不能骤变,我们最好的选择是先融入现实,再试图改变。再说,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3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促进就业的力度 面对年年攀高的大学生就业数量,笔者认为,政府的“一只手”要努力制定更为有效的措施,比如利用信息优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利用法律手段,保证各种人才就业的公平性;通过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强化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技能培训;通过宣传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观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从开始抓起,不要认为快毕业了才建立学生的就业观,要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目标,让学生们明白将来要做什么,要事先准备什么,提供新的行业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而政府的“另一只手”恐怕还得多做一些综合治理的事。譬如,不要急于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不要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学位而忽视教育层次的多元化发展;不要忽视社会结构复杂化和职业岗位技能化的发展趋势,固守高等教育“精英化”的老观念,要把学习书本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等等。国家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加大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力度,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4 高校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很多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中国的经济、社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高等院校,在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切实做到与社会需求衔接。同时,要不断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等。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有长远的眼光,多积累社会经验,客观地看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抉择。 大学生就业形势探讨: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总体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拉动就业的能力。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等经济发展现状,同时受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和就业定位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扩大大学生就业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影响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因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结构中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其就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迫切需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特点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导致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降低,尤其是由于处在经济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很多企业吸纳人才的能力都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也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城镇的发展本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也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开始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企业基于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趋势的预测,开始减少新员工的引进。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使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区域就业形势差别较大,整体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此外,企业用人成本也呈现出了逐年增加的趋势,也不利于企业吸纳大学生。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特点 受经济环境以及就业形势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就业观念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注重经济利益,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平台,在区域和行业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区域和城市,因此,出现了“北漂”、“蚁族”等群体。大城市在发展资源和平台上,更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回到小城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此外,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选择,相反,中小企业则受到冷落。其次,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有所转变,随着就业压力的越来越大,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竞争更加激烈,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面对压力、疏导压力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就业选择上往往比较盲目,缺乏目标和规划,甚至很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以逃避的方式和消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自信,增加了心理压力。此外,在就业定位上,很多大学生都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定位。进入大学后,盲目参加各项社团和校园活动,对未来职业方向和职业技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在面临就业选择时,才发现岗位的能力需求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差较大,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当前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 (一)就业岗位有限 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放缓,经济增速保持稳定,在就业拉动能力上,有所减弱。同时,因受教育体制改革影响,高校的扩张政策导致了大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人才供需的不平衡,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倾向与市场岗位需求不匹配 从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上看,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需要较高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的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局方面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但同时,由于我国第三产业起步较晚,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欠发达,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无法解决大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更强,无论是在薪酬水平、发展机会、职业成长、还是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而欠发达的中部、西部地区,则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到大城市去奋斗和拼搏,导致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过剩,竞争日益激烈,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域和农村则由于缺乏人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对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高素质专业性人才是经济建设的智力保证,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现代企业也更加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当前企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未来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二)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转型压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竞争力较弱。促进大学生就业,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党的十八大上,进一步稳定了深化产业结构,发展高回报、高效益、低能耗产业的经济建设策略,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大学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储备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路径探索 (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大学生就业 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拉动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根据2013年经济形势报告显示,过去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能拉动100万人就业,这个数字经过经济转型和调整还在不断提高;目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能拉动130万—150万人就业。可见,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坚持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同时加大力度,推动中部地区的崛起,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二)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 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应坚持扩大内需,鼓励居民消费,以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动力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第三产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对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大力发展金融、现代服务、交通运输、文化体育、信息等产业。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三产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岗位,吸纳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迫切需要提高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同时,推动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支持和鼓励小微企业的发展,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带动就业不仅能够创造社会价值,同时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创业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能够带动其他人的就业,从而提高社会的就业容量。政府等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通过税收优惠、项目扶持、降低创业门槛等手段,减轻大学生创业成本和压力,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增加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抗风险能力。将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作为典型案例,加强媒体宣传,发挥其模范和榜样作用,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民生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回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拉动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也导致了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发生转变,同时缺乏明确的就业定位,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而经济发展也使就业岗位更加有限,大学生就业倾向与市场岗位需求不匹配、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也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面临这种现状,应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大学生就业,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量,解决就业问题。 作者:黄自娟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大学生就业形势探讨:大学生就业形势与高校指导就业的发展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历年来不曾缓解,且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做了分析,也对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了摆在社会和高校及学生本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高校毕业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3年突破630万,2014年700万,2015年730万,这样刷新纪录式的增长,让大学生们感叹‘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相对于毕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就业人数却不见起色:据教育部统计,历年大学生就业比例维持在70%左右,据此可见,每年有近200万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 一、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人数庞大,岗位需求不足。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体力劳动被机器代替,收工加工被现代化机械取代,使得一部分劳动力面临着失去就业岗位的危机。这是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社会原因。但沿海地区仍有许多企业招不到专业对口的技术型人才,是市场结构过剩和需求不足的供需矛盾,也突出反映了大学生技能转变落后于市场转变的速度。2.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企业对求职者往往是在人数众多中择优录取,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牢固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求职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等,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企业在要求专业的同时,还要参照学生在校时的社团活动、兼职经历等。3.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够,同时存在就业观念的误区。高校在开展专业课程时,对社会岗位需求的预估不准确,前几年紧缺的岗位,等学生学成毕业这一岗位已不再热门,造成了许多大学生成了就业困难户。大学生在就业思想上的误区也是阻碍就业的一大原因。一些学生想一步到位,在大城市、工作体面、专业对口、工资要差不多等等,殊不知大城市的就业压力更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岗位不多,但消费水平也低,对于初入职场的学生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待遇不错、工作体面,这些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多年的努力、总结、积累经验,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实现愿望,而不是成为不去就业的理由。对于专业对口,一些学生认为既然学了这门技术,就希望能做这一行,不想浪费了在学校的学习。不断学习,缺什么学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学习,什么才真正能融入到工作中,才能被企业所需要。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就业指导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有力的的保障,也是最方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和进行就业指导的最佳场所。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尽早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然而我国高校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各大高校中,甚至认为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与学校关系不大,这样错误的观念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直到临近毕业才匆忙学习。学习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给学生的指导也仅限于毕业前提供招聘会企业、时间、地址等有限的信息来源,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仅限于学校提供的实习岗位和招聘会。在就业指导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的讲解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提供求职技巧等方面,对于传授给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等比较欠缺。 三、高校就业指导的措施及改革方法 面对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高校作为大学生起航的最后一站,有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研究出适合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1.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形成长期有效的就业培训机制。教育部门应充分和就业劳务司建立密切的沟通,实时掌握就业动向和人员流动情况,做到对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员的供求关系明了,积极引导和疏散就业供求矛盾,让企业岗位能招得到人,让就业者不再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把需要的岗位提供给大学生,把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带入到企业,让企业能最快时间找到人才,让学生不再盲目错过就业单位。在高校,要选拨具有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组成就业指导办公室,这支队伍要不断研究和改进就业指导的工作和方法,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性和实际性,并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及本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矛盾,使就业指导工作不脱离实际,不纸上谈兵。2.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应尽早着手。要树立大学生从一年级起接受就业观念全程指导的理念,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职业前景教育,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有初步的认识和憧憬。大二和大三,要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寻找适应社会的需求的方向。3.积极寻求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建立就业信息档案。高等院校应寻求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定制式合作,积极沟通,互通有无,增进与就业单位的联络。高校将就业学生的个人资料及专业方向提供给单位,包括大学生的求职意向、社交能力、就业观念等方面的信息,针对性的为企业筛选合适的人才,既解决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盲目性,也解决了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让更多的企业、政府单位走进高校,在大学早期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观念,既是对学生的早期就业指导,也是加深用人单位对本校的了解,实现双赢。 大学生就业形势探讨:大学生就业形势探讨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难在社会岗位需求已经饱和,而是别有他由。本文浅析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并从自身作为辅导员的角度提出帮助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辅导员;缓解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第一是大学生人数,2012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80万,到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了727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这庞大的群体将在短时间内迅速脱离课堂涌向社会,这就是大学生就业浪潮。就业是大部分人发挥其自身价值的通用渠道,对于大学生也一样,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实际能力不足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有的用人单位甚至不需要大学生,曾经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学生在现在已经褒贬不一,大学生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大学生就业被一道道门槛阻拦,有时甚至爆出“毕业即失业”的消极言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起因 (一)毕业人数太多,就业冲击波太大 以大学本科四年为例,现在的普通高等院校,在培养一个四年制本科大学生的计划中,会加入毕业实习这一必须经历的课程,但时间大多是大四下学期,实习结束后大学生将一起奔向社会求职,很少留在原来的实习单位,而几乎全国所有的大学毕业季都在同一时间段,这也就产生了大学生求职热潮。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却不会因为劳动力的增加而遍地开花,它们的需求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波动不会很大,因此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二)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大学不是一所技能学校,她所培育的是综合性人才,所谓综合性也就是在思想和行动均要有所提高,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而大学生的主要学习环境是校园,学习场地是在教室,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教材与讲义,有的教材为了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书中的例子离不开老师和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固然能够让学习的人深入浅出,但终究还是需要花费相当一段时间去转化并用之于实际的工作。 (三)自身期望太高 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改变,依旧停留在以前大学生就业优势时期。跨入21世纪以来,高科技的发展让许多行业生产方式已经走向规模化、便捷化、高效率、高质量。对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想要找到好的岗位需要准备的还有很多,而大部分学生都不这么认为,他们要求的是高收入,高福利。还有很多的大学生期待的是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工作和发展,认为机会多,待遇高,但伴随而来的却是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四)没有计划,职业定位不明确 大学计划与职业规划其实只是一个大学生大学生涯开始阶段的起始课程,但笔者将之作为一个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是有理可循的。一方面,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问求职人员的兴趣爱好,是否喜欢这份工作,期望在什么地方工作等等。对于社会的主流工作岗位不是研究而是生产,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仅作为相应的参考,并不是择选的主要依据,往往得到这类公司青睐的恰恰是有计划、有目标、思想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另一方面,有份实际可行的学习计划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而不会茫然无措,一技之长比一无所通要有优势得多。许多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总是乱投简历,而不会找准方向,简历内容也很普通,无法吸引注意力。 三、辅导员怎样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一)提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思想和生活的导师,其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到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辅导员应该身正为范,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基层工作者应该更加深入基层,与学生拉近地理和心理距离,处理问题时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提高在学生间的影响力是辅导员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二)帮助学生制定计划 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毕业生,辅导员都要积极广泛的组织学生为自己的大学和将来就业制定计划,计划是行动的前奏。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召集大家开展座谈会,或者进行相关讲座,还可以举办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活动,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活辩论赛等等。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引导,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帮助学生修改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争取这份计划不是好高骛远的空想,而是切实可行的导航。在平时注意督促学生履行自己的计划,有长愿景,也要有小目标,并可以通过班会形式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疏导 在以上的原因分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没有准确的定位,其就业思想与实际的社会发展变化相脱节。大学期间,对于就业心理辅导辅导员要密切关注这些学生,首先要动员班委会建立反应小组,要及时准确汇报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谈话或者讲座为学生舒缓压力,解决难题。同时可以联系心理学老师,为学生进行面对就业的心理课,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四)帮助学生实习 大学生就业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争论也是雨未停、风又起。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从本职工作中为大学生就业找方法,寻出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目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结合时势,与全国人民一道为中国绘制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而大学生将是圆梦的一支重要力量。做好大学生工作,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是我们光荣而伟大的使命。 作者:王猛 单位:辽东学院
0引言 公路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除应当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外,还应当对施工管理理念和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公路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我国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摸索,提出了各种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对现阶段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1现阶段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资质以及监理管理有待健全和完善 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公路企业自身的资质较低,甚至在没有资质的情况下挂靠有资质的公路单位来承接工程项目。在拿到工程项目以后,向挂靠单位缴纳一定的费用。同时,在公路施工管理过程中,对监理的地位不够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国内绝大多数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模式相对比较粗放,导致施工企业难以有效落实质量、成本和工期控制之间的关系。 1.2存在违法违规现象 根据我国现行的公路法规定,分包现象有明确要求,承包单位将工程分解后转包给他人;同时,还规定了承包单位可将部分工程分给有资质的单位施工建设,但是必须符合合同规定,并且经建设单位同意方可进行。对于公路工程项目主体结构而言,其施工过程中应当通过总承包单位来实现。其中,法律严令禁止承包工程层层转包。然而,从目前国内公路行业现状来看,无论是国营还是民营企业或者公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违法分包、转包现象,导致施工管理存在较大隐患,而且违法分包与转包会对公路市场秩序产生严重的扰乱和影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限制,则必然会对国内公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2.1创新管理体系 业主方与建设管理公司之间签订合同协议,拟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均由后者统一负责。建设管理公司与业主方之间为契约关系,前者按合同或者协议约定履行管职责。较之于传统的建设管理协议,存在着较大区别。建设管理协议明确约定了公路工程投资方以及业主方和建设管理公司的职责和权利。 2.2加强四大要素控制 2.2.1投资管理 公路工程业主方委托建设管理公司开展管理工作,在此过程中业主要求建设管理公司严格控制投资。在此过程中,建立专门的审批机制,如果合同变更与投资计划相关,则需审批后方可执行,有效避免了变更不当问题的发生。同时,笔者建议采用里程碑式支付模式,即便是合同额相对较小的项目,也可以采用该种方式按前期、制造以及测试三个阶段进行分期支付。虽然该种做法使工作量增大,流程也变得更加复杂,但是付款会更加详细和明确,而且能够有效减少部分财务成本,有利于实现控制投资的目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资金的管理与调度,以此来有效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减少财务成本;根据设计情况,制定融资方案,在签署协议之前与银行签署长期的借款协议,以此来确保公路工程项目融资。根据建设期间对汇率变化的预测,对股东投入资本金到账时间进行严格控制,以此来有效规避投资方汇率风险。在此过程中,应当开拓更多低利率融资渠道,实施精细化的里程碑式支付模式,以此来节约资金占用成本。 2.2.2质量控制 在建设协议中,对建设管理公司严格要求,以此来确保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以及采购和招标质量。拟建工程项目业主方在设计过程中,引进行业先进质量管理标准,并且与具体要求一同在工程合同中体现出来。在公路工程项目招标以及采购过程中,与政府部门以及建管公司加强协作,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制定合同采购策略以及招标方法。 2.2.3安全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公路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应当围绕着施工人员的安全开展工作,这既是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应当关注的焦点问题。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不仅关系着人身、财产方面的安全,而且还关系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能否实现。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化管理过程,与公路工程施工建设同步。实践中,应当以拟建工程施工现场条件为基础,制订一套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方案,并将其落到实处。加强公路工程土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应当注意施工现场周边环境,检查人员应当对周围可能会对施工安全产生影响的一些不利因素进行全面的排查,应当注意施工安全防护,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一律要求佩戴安全设施,严格规范安全防护。传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对于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对具体的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到位,导致各类事故频发。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求监理方对不同施工阶段的问题加强管控,对施工方、承包方进行协调,对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以此来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2.2.4进度控制 业主方应注重与建管公司的互动衔接,共同制定工程施工建设方案和计划,然后对施工进度进行动态跟踪管控,对节点按照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对重大延误工期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并且制订科学合理的方案。实践中,采用动态化管控方法,实时关注进度,及时对可能延误工期的问题进行预测预警。对于工程进度款而言,应当严格按照里程碑事件完成情况予以支付,将工程款支付与施工进度挂钩。各项目之间应当加强协作,减少施工工期延误因素出现,保证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进度。 3结语 在公路建设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现实条件下,公路施工企业应当加强施工管理,相比技术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创新更具有优越性。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当从多视角进行创新,同时这也是公路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不仅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还有利于工程管理人员对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等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控。但是,现阶段工程试验检测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难以促进公路工程建设的发展。因此,需要对工程试验检测工作进行研究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内容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内容复杂,包括以下方面:(1)要对施工所用的建筑材料,例如水泥、钢材等进行全面的检测,保证材料质量满足相关技术规范要求;(2)对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的配比以及稳定性进行全面的检测,确保材料符合规定要求。 2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 2.1提高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控施工原材料的质量。在公路工程开始施工之前,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保证原材料质量满足施工的要求。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对各个环节进行检测,确保施工建设过程的高度精确性。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工程试验检测工作提高了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2.2保证公路工程的施工进程 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使得工程施工更加规范化,进一步减少了公路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材料质量问题,防止出现返工情况。因此,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路施工的进程,使得公路工程能够在规定的日期内完成。 2.3完善公路工程的相关资料 公路工程施工量比较大,因此,公路工程的检测程序也同样复杂。在公路施工时,要对路基路面进行严格检测,并且需要对各个施工工艺环节进行检测,进一步完善公路施工数据,保证公路施工资料的完整性。在公路工程竣工阶段,还需要对所记录的数据准确性进行检查计算,确保施工数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使得公路工程的相关数据得以完善。 3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3.1工程试验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现阶段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中,一部分试验检测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工作不积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许多原材料的样本没有被抽取,导致抽取到的原材料样本失去了代表性,无法保证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 3.2工程试验检测仪器设备不完善 试验检测的仪器设备精度不高是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验检测仪器设备存在质量问题,会对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顺利开展以及最后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然而,在现阶段的实际检测工作中,一部分检测单位为降低运营成本,在采购仪器设备时,选择价格较低的设备,不仔细核对、检查仪器的各项性能,这种情况下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之外,多数检测人员在试验检测完毕后,并未对检测仪器设备进行及时的保养,在下次使用之前也没有进行必要的鉴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部分仪器设备加速老化,从而影响到试验检测工作的开展,无法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3相关部门对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管理力度不够相关部门的管理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乏完整的规章制度约束,使得检测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保障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次,相关部门没有将检测环节具体化,没有监督每位工作人员是否是按照检测标准来操作;最后,没有对工程施工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检查,无法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4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相关措施 4.1提高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检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升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以下几点措施:首先要完善检测人员的考核制度,制定出考核标准,对检测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记录,杜绝出现不按照具体操作流程操作的现象;其次是在检测人员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学习基本的试验检测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水平;最后,将检测工作人员随机分配到各个公路工程项目当中,通过不断练习和操作,快速地提升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检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满足试验检测工作的需要。 4.2引进先进仪器设备 检测仪器设备对检测结果具有重要影响,这就需要检测单位及时引进先进设备。首先,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了解国外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检测理念;其次,检测单位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还应重视对检测工作人员进行设备使用方法的培训,使得先进设备发挥作用;最后,检测单位在引进先进设备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购买正规厂家并且选择高精度的机械设备,减少因为检测设备的问题造成的工程质量隐患。 4.3加大对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管理力度 要想保障检测工作的顺利实施,一定要加大相关部门的管理力度。因此,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首先需要相关部门按照公路工程施工要求制订试验检测方案,确保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其次,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最后,一定要对公路工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再分析,确保数据的科学性。 5结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公路工程施工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被逐步重视起来,同时,也对公路试验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人员根据试验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方法,完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从而有效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蒋思晨,李晓丽,张鹏远.不同粉煤灰掺量高强混合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试验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1(5):989-994. [2]李滢.矿物掺合料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J].混凝土,2013(2):65-68. [3]尚晓峰.BRA岩沥青与SBS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J].公路工程,2016(4):78-83. [4]冯嘉,李秋义,宋菁,等.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试验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1(4):61-66. [5]冯庆革,张顺,朱慧英,等.矿物掺合料对全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907-912. [6]孙炳云,何英华.试验检测工作在公路工程中的作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2):76. [7]蔺全定.公路试验检测设备发展趋势与对策浅析[J].科技视界,2016(18):200. [8]宋建华.公路工程检测在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建材世界,2014(3):127-129. 作者:王珊珊 单位:唐山市交通建设试验检测中心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注重从经济性、舒适度、人性化及美学等多方面要求提升身边生活环境品质,建筑功能的多样化对暖通空调专业从设计、施工、运行多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暖通空调专业是贯穿于建筑周期最长的一个专业,从设计到施工,到调试再到后期运行维护,在经济、节能、舒适度上多环节和后期使用结果息息相关,最能体现一栋建筑设计的成败。因地制宜的合理选择能源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能源,节约能源,合理设计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室外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暖通设计施工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暖通空调专业从专业角度,为提升居住空间整体的舒适性、稳定性提供更好的保障。作为暖通专业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不仅要满足规范要求,还要从运行、节能等更高高度满足功能需要,乌鲁木齐作为严寒地区,冬季采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是全国采暖问题的典型,需要从设计、施工、运行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供暖系统不热问题 乌鲁木齐作为严寒地区,冬季必须采暖,目前常用的供暖系统为散热器系统和低温地板敷设供暖系统。目前散热器系统常用的方式有4种形式:水平单管跨越式、水平双管系统、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垂直双管系统。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使用散热器供暖系统的建筑冬季达不到供暖温度要求,多次到现场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如下。(1)一次水热媒温度不够;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973-2012,散热器集中供暖系统热媒宜按75/50℃进行设计,实际上热力公司提供的热媒参数往往在60/50℃左右,设计方散热器未按实际温差进行修正,造成散热器片数不够。(2)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973-2012,当系统为垂直或水平双管系统时,在每组散热器的供水支管上安装高阻力温控阀,单系统为单管跨越式系统时应采用低阻力两通恒温控制阀或三通恒温控制阀。设计方和施工方往往不分各种阀的形式,随意采用选购,造成系统水力失调。(3)水平(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的跨越管未缩小一级,使通过散热器侧的流量不足,达不到散热器的设计散热量;设计时未考虑散热器侧的进流系数,散热器片数不够。(4)管网未冲洗,管路内杂质较多,堵塞入户过滤器,堵塞恒温阀流道,造成影响使用。 2建筑冷风渗透过大影响建筑的供暖 建筑内部一般设有中庭、楼梯间、风道、电梯井及管道井等竖向通道,由于冬季室内外空气密度差,当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时,室内热空气因密度小,便沿着这些垂直通道自然上升,透过门窗缝隙及各种孔洞从高层部分渗出,室外冷空气因密度大,由低层渗入补充,这就形成烟囱效应。烟囱效应是室内外温差形成的热压及室外风压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常以前者为主,而热压值与室内外温差产生的空气密度差及进排风口的高度差成正比。室内温度越是高于室外温度,建筑物越高,烟囱效应也越明显。就一栋建筑物而言,理论上视建筑物的一半高度位置为中和面,认为中和面以下房间从室外渗入空气,中和面以上房间从室内渗出空气。在冬季,空气主要是通过各种外门从底层流入室内,在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采取必要措施减少影响。(1)对整栋建筑进行详细的风量平衡计算,对于首层、中庭等易形成烟囱效应的大空间加大新风量,保证建筑室内正压,减少冷风侵入。(2)风机入口增加保温密闭阀,减少烟囱效应带来的冷风渗透。(3)将建筑通向外界的所有门尽可能增设门斗,设置旋转门等或在外门内侧设置安装热风幕,热风幕可以起到阻挡冷风侵入的作用。(4)注重全过程,严格施工,减少缝隙。(5)建筑设计避免跨多层直接连通的空间,增加内部空气流动阻力。(6)设计时对厨房等排风量大的空间进行补风设计,避免出现过大负压,使室外冷风过多侵入。(7)外围护结构施工未按设计执行,填塞密实度不够,使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达不到设计值,封堵不好。 3设备运行噪声过大 噪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频噪声,高频噪声随着距离越远或遭遇障碍物,能迅速衰减;另一种是低频噪声,低频噪声是通过结构传播的一种噪声,这种噪声源头是某个运动设备产生的振动,振动通过结构传播到周围,周围的物体也产生了振动,振动使接触到的空气产生了振动,空气中的噪声传进了人耳,这种噪声就是低频噪声。低频噪声递减得很慢,声波又较长,能轻易穿越障碍物,长距离奔袭和穿墙透壁直入人耳。在建筑暖通空调系统中,噪声主要包括设备振动产生的噪声、电磁能量转换是产生的噪声、流体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噪声问题是暖通空调中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设计阶段,应根据建筑功能、结构设计的需要,合理地布置空调机房、设备用房、冷却塔等有振动源的设备用房的布置,避免将设备机房与有人居住的房间等噪声要求较低的房间贴邻,或者在其上一层、下一层。设备机房采取行之有效的消声和减震措施,将管道穿机房围护结构时管道与围护结构之间的缝隙应用具备防火隔声能力的弹性材料填充密实。空调机房采用减震设计,采用合适的减震措施减轻设备运转产生的振动噪声,空调机组、风机、水泵、风机盘管与管道系统均采用软连接。BIM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工程管理技术被应用到了设计施工及运行全过程中。施工图的设计阶段和施工前期准备阶段,充分利用BIM的可视化特点,在前期就将问题解决,避免出现施工后期发现问题后考虑到经济问题而对设计进行不合理的修改的现象出现,科学进行管道综合排布,合理地安排施工工序,避免各专业由于安装空间有限而产生的管道与管道及管道与支吊架紧靠而发生碰撞的现象。在后期的运行维护管理阶段,可根据管理程序进行维护管理,使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 4暖通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项目实施阶段作为建设工程中时间最长的阶段,做好项目管理,从投资、进度、质量3个方面来讲尤为重要,暖通工程的施工作为其中一环,其成本、进度、质量也是很重要的。科学合理的安排工序,会很好地避免重复返工、导致进度延误、成本增加这些现象的发生。不规范的施工还会导致后期使用效果不佳。那么,有关暖通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以下就这个问题展开相关的探讨。 4.1施工材料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材料竞争也日益的激烈,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采购方就必须与时俱进,了解新产品、新材料及与之对应的新技术。很多采购方不了解设备的技术参数、产品性能,随意购买,甚至一些采购方为减少成本,或者赶工期,采购的暖通设备质量较差或者达不到设计要求,导致后期使用后问题不断。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重视并做出相关的处理方案,加强材料的供给,加强相关设备的配置。对于材料要进行一系列的采购流程的制定,前期采购时要做到货比三家,使专业化的采购人员能够根据整个工程量进行成本质量的控制和采购的同时,也要保证采购材料的质量。采购后的材料需要从采购地运到施工的场地,但是在输送的过程中,经过长途跋涉很容易导致材料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进而影响整体建筑的稳定性。所以一定要确保材料运输的安全,就近进行运输,所以选择材料原产地与施工场地的距离也十分重要。选择后的材料需要进行定期的储存,但是一些施工方由于储存的经验有待提升,导致储存室所选择的储存场地不适宜,材料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出现返潮的现象,会破坏整体的工程质量,影响整体的供暖设备投入。 4.2验收工作 只是从材料设备以及人力资源的方向去管理整个工程质量,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做好验收的工作。验收工作的好坏是衡量整个建筑暖通工程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许多施工方为了谋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在验收的时候往往选择应付式的验收工作。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某个任务,忽略了验收的步骤,只看重验收的结果,导致各个步骤不能按照相关的制度流程进行验收。验收工作落实的不规范,会导致日后的使用出现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当出现问题时再去追究原因,会带来更多的损失。所以施工方没有做好验收工作也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重视。 4.3工程质量问题 任何工程的施工都要以施工质量为根本,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保证供暖管道的施工符合技术要求。例如,管道的坡度、走向以及支架的位置都会影响整个施工质量的稳定性。一些施工方忽略了这方面的施工,与设计图纸就有较大的偏差,更会导致整个工程质量下降。 4.4后期调试问题 任何暖通工程的施工完毕投入运行前都要加以调试,很多项目将调试过程省去,让运维方进行,而运维方技术水平不高、施工工具不齐全,造成管网水力不平衡,还有的阀门就没有开启,两个采暖期过完都没办法正常运行。 5如何更好的解决暖通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5.1了解整个施工的具体流程 施工人员在前期做好施工图技术交底工作,了解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充分理解设计理念,对项目将来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预判,要充分利用BIM技术,做好管线综合,合理分析建筑物内部的线路构建,合理安排各工种的施工工序,确保施工按既定的进度计划实施。 5.2严格按照设计、施工规范执行,注重施工安全性 安全性不仅仅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安全,也为日后用户的使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这里的安全性不仅仅围绕着施工的安全,也要对前期的设计以及所需要的材料,在某个施工环节中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需要什么样的施工步骤,都进行准确的估算。只有确保暖通工程设计的安全性,才能为日后的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些工作人员忽略了安全的重要性,导致安装前期没有发现什么不妥,到日后使用时候,会导致整个楼层受到影响。 5.3提升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 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设计工程的工作人员来说也是如此,一些企业和施工方为了节省经济效益,对于人才的招聘往往没有设置过高的门槛,他们采取低薪招聘的方式招聘一些缺乏素质,缺乏技能水准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改变自己的工作看法。甚至一些工作人员为了逃避责任,当发现一些施工漏洞的时候,也不上报,选择隐瞒处理。隐瞒处理在短期内可能不会让他们去学习更多先进的施工经验,了解建筑暖通设计的理念,只有不断的完善他们的个人,才能更好的满足施工的具体需求。 5.4加大网络技术的投入使用 暖通工程作为建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工程之后的发展意义非凡,所以要加大网络技术在暖通工程中的运用。本身暖通工程设计的项目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需要施工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设计方案,而网络技术能为设计人员提供更好的网络交流平台,他们在平台上能够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于设计具体理念的要求,平台上的交流能够使他们更好的提升个人的素质,提升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另外建筑工程的施工本身就能产生大量施工数据,在储存和查找的时候比较困难,而网络技术的存在改变了纸质保存的弊端,当对一些数据要进行集中储存的时候,通过网络技术不仅仅能够实现有效的储存,也能够实现有效的共享。另外,网络技术的投入也使整个工程更加智能化高效化,通过监控技术可以将整个施工尽收眼底,当日后出现问题时,便能查找施工的监控,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所以网络技术的投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建筑行业的需求,对暖通工程的设计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值得提倡。 6结语 总的来说,暖通工程项目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加大这种工程项目的投入,才能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相关工程项目的设计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面临的问题也较多,如果不合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甚至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损失。所以身为项目负责人应该明确整个施工的流程,对工作人员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以新颖的设计方法来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的需要,只有各方面都做出加倍的努力,才能为整个工程的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杰.高层建筑暖通设计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J].门窗,2014(12):269. [2]赵凯.暖通设计的施工问题与对策[J].城市地理,2016(10):173. 作者:苗劲蔚 单位:新疆维泰开发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