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品牌管理论文:河南茶叶企业品牌管理及竞争力提升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河南茶叶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从品牌作用、品牌培植、产业化发展方面对其进行了说明;其次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了对茶叶品牌的需求;最后重点分析了河南茶叶产业的现状及品牌发展情况,并提出了品牌培植的举措。 关键词:河南;茶叶;企业品牌;管理;竞争力 中国不仅仅是瓷器之邦,也是茶之邦,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茶就非常注重,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比如“铁观音”、“龙井”等都有与自身发展演变历史有关的典故。而且,中国在很早之前,就对茶文化进行了构建,唐代陆羽编写的《茶经》,就表明了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以及人们的重视程度,今天在中国的南部省份,如广东、福建等地,还保留有从清晨喝茶至中午的习惯。 河南省位居中原,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园面积有220万亩,茶叶加工企业700余家,全省的茶叶产量高达6万吨,总产值近百亿元。其中,以信阳、南阳、驻马店区域为主要茶叶生产区,并且根据消费需求设置了高、中、低档茶叶。以省会郑州为例,其目前已有20多个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商户多达5000多家,可见河南茶叶企业之多。然而从综合市场、消费者、茶叶品牌、销售额度等来看,中、高档茶叶的消费居多,低档茶叶市场萎靡。总体发展趋势表明,在近两年,茶叶市场普遍较为冷淡,加上天价茶叶、高档包装、茶文化理念的相关概念产品的出现,整个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非理性走向,所以,河南省茶叶协会会长呼吁让“茶叶市场回归理性,让茶叶走近千家万户”。 一、品牌的概念、作用、价值 品牌主要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这些相关因素的组合运用,它的目的在于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将其自身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区分。与此同时,品牌也代表着企业向着成熟阶段的发展。通过品牌,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与文化推广出去,消费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增加对其的重视度。品牌不但可以带给消费者情感或功能等某些方面的满足,也是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保障,一旦遭到破坏,会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另外,企业培植起品牌不仅可以更好地区分竞争对手,简化追踪识别,并以法律的形式对自身利益与形象进行维护,还可以增加竞争优势,便于新产品的导入,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随着品牌的权威性得到公认,品牌还可以为企业的产品赋予更为特殊的意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茶叶为例,人们一提到茶叶,首先就会想到铁观音、云南普洱、信阳毛尖、龙井等,可见建立品牌的重要性。 二、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选择商品时,先要以自己所熟悉或者口碑较好的“品牌”为第一选择,因为品牌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从品牌的发展史来看,自十九世纪创立之初至今,它的内涵虽然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然而从产品真实性、质量来看,无疑却是最基本的品质保证,所以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品牌,就是选择质量值得信赖的产品。作为商品的一个标志,品牌包括形象、质量、性能,有品牌就意味着有承诺,有承诺就意味着性能优良,进一步也就意味着这个企业的形象好。选择企业品牌或者具有品牌的企业产品,则可以减少消费者购买时的风险。通常品牌也是消费者选择购买商品的一种有效策略,通过品牌可以减少消费者的购买障碍,因为在购买一些价格较高的商品时,由于经验缺乏,或者知识不足,往往对产品的品质、性能、质量等很难做出正确评估,所以以品牌作为一种选择商品的较佳方案,也是借助他山之石,有一定的优势。此外,品牌形象好、价格高、市场竞争力强,当它成为某个个体的占有品时,则会突显出拥有者的个性、品味、地位、身份、财富、阶层等,也是一种增加优越感的方式,这也就是很多人不愿意去买“山寨”货的原因所在。 三、河南茶叶企业打造品牌、提升竞争力策略 1、加强茶叶品牌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 从全国范围来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正在向理性化方向发展,品牌的引导力量也在不断增强,这也是克服市场鱼龙混杂的方法之一。另外,河南茶叶品牌如信阳毛尖等,都是比较有名的品牌,也就是说,河南已经有了品牌发展的经验,而且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这些所谓品牌的含金量大多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有的卖“概念”、有的靠“包装”,有的则通过夸张宣传,基本上是一个反方向的品牌战略,未能从产品的品质、性能、服务、营销等角度进行细致化的分析与管理。 河南茶叶企业若想取得更大的竞争能力,从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中赢得胜利,则需要注重品牌在消费者内心地位的保持与持续性。因此,河南茶叶企业还需要考虑到品牌的情感价值,通常来看,包括真实性、性能承诺、使用过程的快乐、获得的享受与下面反馈或认同。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企业品牌的情感价值层次越高,则品牌的效应越强,收益更高,可以将品牌上升到资产的高度,当然这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所以,在品牌、现有资源、情感价值之间,还需要进行一些协调与评估,不能盲目地因口碑好就大量进驻市场。 2、提升茶叶企业品牌的底蕴 河南有茶叶企业组织机构与协会(商会),因此,在提升河南茶叶企业品牌的底蕴方面,应该集中机构与协会(商会)的力量,共同进行品牌事宜的商议。然后,以培植品牌为中心,以扩大影响为手段,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最终实现产品品牌效应到产品的固定客户群体等。所以,需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有策划、培育、经营流程的品牌提升与发展战略。比如,在品牌发展战略计划中,先对自身的经营现状、市场环境、自身发展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具体分析,做出评估报告,在选择产品时,需要对目标市场展开调研,对消费者的茶叶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再以市场需求、当地环境、生产条件、选择产品的类型,对其独特性进行挖掘,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设,从品质、技术、质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体系、全面管理、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等方面增加品牌的基本要素,整体上构成一个以品牌作为总体的茶叶生产模式,并构成产业化的标准流程生产、经营。最后,需要给品牌起个好名字,注重独特性、新颖性、简短有力、易读易写易接受、可信性强、易引发联想、无文化冲突等,还要设计一个好标识,让标识、名字传达出品牌的形象,担当起与客户交流的角色,标识设计通常以简洁明快、灵活、适应性强、无时效等为特征。例如,苹果、麦当劳(M)、迪斯尼(米老鼠、唐老鸭)、奔驰(三星圆环)、海尔(内裤兄弟)、阿里巴巴等,皆是标识中的上品。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中小型民营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于是品牌管理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方式。因为在品牌得到消费者认可的情况下,企业将能在市场上建立良好的形象,从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本文将从实际出发,对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加强中小型民营企业品牌管理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小型民营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要在与大型企业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就必须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而在探索发展模式之前,中小型民营企业也需要做好自己的品牌管理。因为品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只有企业品牌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后,消费者才会对企业的产品有兴趣。所以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需要重视自己品牌管理,使企业获得与其它企业竞争的资本。 一、中小型民营企业基本特征 1.生产规模小 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都存在资本存量水平低的情况,且由于资金的筹措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同时,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没有较大的野心,只是追求微薄的利益,所以不会致力于扩大企业的规模,这也是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2.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己创办企业,以求得更好的生活。这就使得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数量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增长,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现象。另一方面,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在发展不好的情况下也不会有太大损失,所以中小型民营企业成为一般人创办企业的首选。 3.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投资较小,并且能在短时间内将投资转化为收益,所以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种类很多。这就使得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拥有经营项目丰富多样,经营体制灵活的特点。因为这样可以让企业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4.技术设备较为落后 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资金有限,所以一般不会在技术设备上投入较多资金,只要能满足进本的生产需要,企业就不会对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另外,一些落后的技术设备能够帮助中小型民营企业实现盈利,而对技术设备进行更新反而会需要较大的资金支出,所以管理者们通常选择保持现状。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品牌管理现状 1.品牌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 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尚不牢靠。尤其是在经过几次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经营更是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就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品牌管理迟迟不能取得实质性的发展,有企业甚至还没有进行品牌管理的研究。而在大的市场环境下名中小型民营企业又必须要对企业的品牌进行管理,因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品牌管理的重要性基本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形成。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目前的品牌管理只是一个规划,只有少数企业在开展品牌管理方面的工作。 2.开展品牌管理的企业难以取得实质上的进展 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经济实力和技术设备上与一些大型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中小型民营企业生产出的商品在品质上没有大型企业的产品好。而在面对大型企业的品牌管理时,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品牌管理相形见绌,很难在行业中的品牌管理上取得竞争的优势。而由于经济实力的限制,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品牌管理不能有更多的投入,所以就算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很难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三、中小民营企业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整体上的品牌管理意识薄弱 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者的带动下认识到品牌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必要的品牌建设。但是更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没有意思到品牌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是按照以往的生产管理模式开展日常工作。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品牌管理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企业的亏损,但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企业的管理者就是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迟迟不对企业的品牌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难以取得发展。 2.品牌的定位不精准 对于一些认识到品牌管理重要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品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体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企业对自己的品牌定位不够精准,导致品牌管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企业对自身的信心超出了实际的实力,导致品牌定位高于品牌的实际价值。而在出现这样的情况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3.品牌创建的手法较为单一 在进行品牌管理的过程中,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品牌创建手法落后,并且十分单一,这也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品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技术和资金的限制,中小型民营企业不敢在品牌管理上大胆创新,而是盲目地跟随其它企业的管理方式。对于一些大型企业而言,传统的品牌管理方式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如果不在品牌管理上大胆创新,就永远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4.品牌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资金不足是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也是因为资金的不足,所以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品牌管理的专业人才上极度缺乏。人才的引进势必会造成企业成本的大量增加,所以中小型民营企业处于对当前利益的考虑而不愿意引进更多的先进人才。另外,品牌管理专业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一般都能在大型企业找到工作,从而获得更多的报酬。所以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先进的品牌管理人才存在不愿意进入的情况,这样就让有意招揽品牌管理专业人才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品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首先就要加强对品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思想上的认识到位了,品牌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落实。这就需要对企业管理者进行品牌管理思想的灌输,让企业的管理者先认识到品牌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的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品牌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后,势必会在自己的企业内积极地宣传品牌管理思想,从而让所有的员工都对品牌管理有足够的认识。只要中小型企业的品牌管理意识得到强化,其它的工作都将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2.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品牌定位 对于企业的品牌管理而言,品牌的定位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销量。品牌定位得精准,企业将会因此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而品牌定位误差较大,则会导致企业蒙受较大损失甚至是破产。所以企业在进行品牌定位的时候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在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精准的定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品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出于对品牌定位的保障,中小型民营企业最好是通过仔细研究同行业内的大型企业品牌定位的方法,总结其中较为成功的经验,然后通过有效地学习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品牌定位上。 3.积极创新 品牌管理是现代社会中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品牌管理工作必须要满足现代社会对企业的要求,要将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意识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之中。对于传统的品牌创建方式,中小型民营企业可能会从中获得一些利益。但是,处于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企业的品牌创建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同时,保证企业的品牌能够长时间不被淘汰。对于大型企业而言都需要做到这点,对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就更是如此了。 4.有效引进先进的品牌管理人才 (1)主动到市场上寻找专业的品牌管理人才。面对大型企业对专业品牌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中小型民营企业很难在与大型企业的人才竞争中取得胜利。这就需要中小型民营企业主动到市场上去寻找人才,让人才知道到企业求贤若渴,同时用真诚打动人才,博得人才的青睐。 (2)给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虽然大型企业的薪资待遇会比中小型民营企业好,但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其它多种方式来吸引人才。诸如品牌管理人才上班的时间可以适当调整,或者在生活问题上帮助人才解决等。 五、小结 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来就不强,在品牌管理方面的缺陷更是导致其不能在和大型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一点优势。所以中小型民营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加强品牌管理工作,从而让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基于品牌管理的企业竞争力研究 摘 要:随着国际竞争时代的开始,我国企业的很多品牌也面临着较大的竞争。由于企业品牌的不断提升,品牌管理也不断成为我国企业的主要工作目标。特别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是发展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本文根据品牌管理在企业中的发展背景作为主要依托,讨论品牌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发展意义,从而找出相关的解决对策提升品牌管理在企业中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品牌管理;企业;竞争力 引言:由于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快速发展。品牌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变化中已经从资源型模式逐渐转换到了市场型模式。企业在发展变化中要立足于国际地位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对品牌的建设,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意识,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脚步。 一、品牌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发展背景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市场发展变化越来越大,企业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但这种强大的竞争力建设是发展在品牌的建设方式上的,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品牌建设就能产生良好的竞争地位。但这种竞争方式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它能够影响我国产业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品牌的竞争也能提升我国企业的地位发展[1]。目前,我过已经由很多企业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在加工组装方面,但对于科技型的装备制造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虽然劳动力、原材料都比较廉价,但先进的技术还需要加大的进步,所以在现展变化中,我国企业为了实现更好的竞争优势就要改变原有的品牌策略,在市场与品牌建设中都要积极,加强对资源、技术、人员能力、人员管理上的综合利用,从而使我国企业在发展变化中不断进步,使我国企业在发展世界强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使企业的品牌建设在世界中成为主要的竞争发展模式。 二、品牌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意义 (一)进行了正确的品牌定位 对品牌建设进行正确的定位,将品牌信息的传播和选择方式进行确认,从而保证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程度。企业管理者根据品牌的良好定位找出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形式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竞争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者不断加大对该品牌的认知和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增强了品牌文化 因为企业的品牌文化是实现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也是一个企业在共享中的价值观体现。实现良好的企业价值观能够保证员工的发展变化,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意识都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2]。因为企业在发展中最主要的就是品牌产品的建设,良好的品牌产品又是发展企业进步的主要根源,所以实现这种价值观的存在,提高企业在发展中的文化意识,从而加强竞争力的建设。 (三)提高了品牌资产 品牌资产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的基础,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对产品的选择不仅要满足自己在生产与生活中的需要,还要在购买中达到能够接受的价格。所以为了实现企业在精神上与物质上的需求,就要提高产品的品牌资产,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从而加强企业产品在竞争中的稳定发展。 三、提高品牌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对策 (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要提升企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就必须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因为一个企业要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能使消费者更愿意接受,从而增加企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所以一个企业要对品牌管理建设做好准备,首先就要对企业在建设品牌期间建立良好的信誉,只有建立良好的信誉企业才能使品牌管理建设提升更大的竞争意识,建立品牌管理的真实度、信用度,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但一个企业在信誉方向上的建立并不是短时间形成的,是不断发展与建设中,消费者对它认知度的积累,信誉的建立特别在企业发生危机期间树立了较大的积极作用。所以说,企业要将良好的品牌形象良好的树立,不仅要从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进行确定,企业还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确立。例如从企业产品的生产批号、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中来获得[3]。 (二)发展创新品牌建设 现代的社会发展是一个发展创新的世界,只有不断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案的建设,才能使一个企业立足于世界竞争中。所以实现企业品牌的创新建设,改变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因为社会的创新发展是不断进步的,所以企业的品牌建设也要随着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一个比较陈旧的品牌建设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消费者的发展需要,如果企业的品牌建设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显也会导致出现巨大的品牌危机,从而降低企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特别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没有重视到对品牌的更新建设,对品牌建设的兴趣比较薄弱、发展方式上没有一定的创新思想,长时间发展下去就要导致消费者忘记该产品,从而降低产品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所以说,一个企业在发展变化中做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对品牌实现不断的创新发展,这样才能使企业产品不断屹立与发展中。发展创新性的品牌建设,改变比较陈旧的品牌发展变化,从而增加企业产品在发展中的使用寿命。虽然有些企业在发展变化中已经更换了多种品牌的建设,但没有将品牌建设进行时代的更新就不能降低品牌危机所带来的危害[4]。所以企业在发展变化中,不仅要进行创新性的品牌建设,还要制定相应的品牌策略,形成自己独立的、具有创新性的品牌发展,从而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加强品牌的忧患意识 为了提高企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还要不断加强对品牌建设的忧患意识。由于当今的社会发展变化比较激烈,竞争意识比较强烈,所以在发展企业品牌建设中就要实时保持警惕,保证企业在发展中的稳定运行。企业管理者在对品牌建设中要时刻保持对品牌的忧患意识,加大对品牌危机处理的有效措施。因为企业管理人员或员工如果能意识到品牌在建设中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建设,就能更快的实现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地位。不仅如此,企业员工在具有忧患意识的前提下,还要具备一定的品牌应变能力。在企业发展变化中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教育训练,加强员工在品牌发展中的忧患意识和应变能力,从而使品牌危机在出现期间能够有效的解决[5]。 (四)在危机中塑造品牌形象 企业在发展变化中对品牌的管理工作不仅要保持对品牌的忧患意识,还要在危机发生期间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因为企业在发展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处理过程中间如果没有形象良好的品牌形象,就会影响企业在竞争中的发展方向。所以在危机处理期间,企业管理者要根据自己的品牌形象加强确立,保证企业利益与品牌形象的多方面实施。企业如果渡过发展危机后,还要树立新的形象进行确立,例如加强品牌的促销方式、加强品牌形象的形成等方式。把握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变化,进行及时更新,从而保证企业在竞争力的发展方向。 结论:世界在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发展变化。在21世纪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已经不仅仅是经济与技术上的竞争,也是企业对品牌建设中的地位因素。企业的竞争模式也不是单纯的产品竞争,而是企业品牌的地位的竞争。所以,为了使企业在发展变化中能够在世界中稳定发展,并实现自己在竞争中的价值,对品牌建设进行多方面的管理,从而实现更好的竞争优势。(作者单位:朗威品牌策划(北京)有限公司)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基于品牌管理下的企业管理 该文在分析我国企业营销品牌战略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品牌战略的内涵与其功能意义入手,探讨了品牌战略在企业营销中的作用。企业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竞争手段提高品牌意识,搞好品牌定位,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适应国际化潮流,建立强势品牌,提高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国内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企业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竞争手段提高品牌意识,搞好品牌定位,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一、完善品牌管理体系 一般企业战略咨询中,品牌管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指责: 品牌规划监控和品牌宣传操作,品牌规划与监控方面的工作包括:制定与审核品牌战略咨询;制定与审核年度品牌宣传计划;制定与审批年度品牌宣传预算;制定品牌宣传规范;品牌审计;宣传规范执行情况检查等等。品牌宣传操作职能方面的工作包括:品牌分析;制定全国性品牌宣传计划;全国性品牌宣传执行管理等等。 对于集团公司而言品牌职能的分工主要是指集团与地方在品牌管理上的分工。例如:集团公司以规划与监控为己任,统一进行品牌体系的规划与监控,统一负责品牌宣传,地方公司则在业务推广层面发挥重要作用和自主性。 二、以科技为后盾,树立“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品牌的时尚要素、个性化的突出 产品质量是创造名牌的基石。产品的竞争力表现为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竞争所依仗的则是产品的内在质量。一个品牌成长为名牌靠的是质量,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倒牌也大多是因为质量出了问题。所以,可以说,质量是品牌生命之所系。 此外,企业还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自己的设计开发能力。企业要敢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创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就必须在技术改造上下功夫。在世界个性化趋势的变化中,顾客的价值体验和差异化价值实现已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最终销售,个性化服务不可或缺。 三.强化市场营销,提高品牌认知度,将品牌战略有机地融合于企业整体战略,并促进整体战略的发展 市场营销是实施品牌战略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选择正确的市场营销方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品牌效应让品牌家喻户晓,扩大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战略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息息相关的。一个成功品牌形象的塑造绝不仅仅是品牌自身的事情,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重大战略决策,这些重大战略决策都要自觉地围绕品牌来进行,来展开。 四.遵循品牌设计规律,注重品牌形象,准确品牌的市场定位,品牌表现和传播的感性价值的突出。 品牌形象竞争并非全方位的竞争,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作某种新奇的或与众不同的事项,而是去操纵已经存在于心的东西,即将顾客心目中潜在的购买欲望挖掘出来,使之转化为消费冲动。企业应以市场为向导,以科技为手段来适应其的要求变化,如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搜集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偏好的变化,以及对品牌的意见,以便引导消费,不断开拓新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以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五、加强老板对品牌的重视和支持 品牌战略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对品牌进行持续、有效、一致的传播才能逐渐建立并提高品牌形象,在品牌传播过程中保证品牌必要的投入是品牌传播的关键,如果认为品牌不能迅速提高销售业绩,每逢缩减开支、减低成本,就首先缩减用于品牌建设方面的开支,品牌目标的实现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加强老板对品牌的重视和 支持,是品牌建设工作得以长期顺利开展的基础。 六、获得其他部门同事的支持、配合 企业负责品牌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依赖于其他部门同事的合作,由于他们没有从属关系,要设法领导无权领导的人的工作,除了让其他部门同事看到品牌工作对他们的价值外,设法得到他们的理解和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牌的建设过程是企业不同部门对于品牌建设活动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企业每一个部门,甚至每一个成员都深刻理解品牌的价值,在面对客户的过程中都为品牌增值,才能真正将品牌价值最大化。 21世纪的世界已进入品牌国际化的竞争时代,品牌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进入到千家万户。以品牌来建立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树立企业形象,是企业有效的市场竞争手段。品牌是产品的核心内容,品牌效应是其他营销手段所不及的。企业必须要通过管理制度、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要加大品牌国际竞争的战略研究和策划,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效率、营销策略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企业目前大多处于成长阶段,品牌实力较弱,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根据行业、市场和企业资源状况,趋利避害,选择最佳的品牌策略,才是明智的选择。比如现在比较通行的与具有知名品牌有效地组成协作联盟,提高自己品牌的社会接受力等。总之选择合适品牌战略,重视品牌营销创意和售后服务,以达到品牌轰动效应和强大冲击力,才能使品牌永葆青春活力,立于世界品牌之林。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管理学院)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我国光伏企业品牌管理浅析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光伏产业逐渐加入国际市场。但是自欧美“双反”调查之后,我国光伏产业遭遇重创,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渐渐凸显,而品牌管理则是其中之一。为此,提出相应管理对策,以期为我国光伏企业度过困境提供可资借鉴的意见。 关键词:光伏企业;品牌管理;问题;对策 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要,我国光伏企业迅速发展。2007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1088MWP,占据世界总产量的27.2%,跃居世界第一大国。但是,自欧美“双反”调查之后,我国光伏产业遭到重创,产业前路不明。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应当研究我国光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品牌管理问题,进而优化品牌建设与管理,最终寻求走出困境之道。 一、品牌管理的定义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称呼、特定语言、标识以及符号等,商品或企业以此作为与其他商品或企业加以区别的方法。品牌初始含义是将本商品与其他商品加以区别,是表现不同、提高辨识度的标识,消费者通过对某一品牌的认可,扩大其代表商品的影响力和销售额。总体而言,品牌具有排他性,是某商品表现出与其他商品显而易见的区别;品牌具有一定的价值,企业长期良好的信誉和质量都会体现在品牌上,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认可和青睐也往往最终通过品牌选择来判定;品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在品牌确定和建立之后,随着企业的发展,品牌也不断的成长,需要进步和提高,这就需要专门的品牌管理进行品牌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以好的品牌声誉和合理高辨识的品牌设计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进而提高商品的市场份额。 品牌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调整、规划、统合,以消费者为中心对企业品牌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管理,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和辨识,增大品牌效益,加强品牌在企业运营中的推动力,不断将商品口碑和企业效益转化为品牌资产,再发动品牌影响力提升企业效益的过程。笔者认为,企业品牌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加强:建立稳固的信誉;获取消费者支持;营建良好的关系;增强消费者体验。从这四个方面出发,管理者再对企业品牌进行规划、调整、整合、控制、修正,以发挥企业品牌的最大价值,并实现可持续、协调价值增长。 二、我国光伏企业发展现状 早在1958年,我国就开始对光伏技术进行研究开发。但由于应用领域狭窄、价格高昂、技术不成熟、市场发展慢等因素,直至2001年之前,我国并无成熟的光伏产业。2001年,无锡尚德太阳能首次使中国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超过10MWP,标志我国光伏行业正式步入萌芽发展阶段。在此之后,我国光伏企业迎来巨大发展,特别是2004年德国“上网电价法”的实施和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给我国光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契机。2007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1088MWP,跃居世界第一,并一直持续数年。 2011年10月以来,美国和欧盟相继对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和组件采取“双反”调查,我国光伏产业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海外市场的“冷遇”直接冲击到国内光伏产业,我国光伏产业多年来管理混乱、市场无序、应用开发弱、创新能力差、品牌效应低等问题均凸显出来。特别是我国光伏产业在国外几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缺乏忠实、坚守的客户群体,在遭受国外政府调查后,其影响力骤减,品牌几乎没有起到聚合、吸引的效果,其中品牌建设与管理效果之差值得注意。 三、我国光伏企业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定位不清。企业在制造商品、建设品牌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目标、找准定位,据此做出详尽的规划和方法。品牌作为企业对外宣传的重要媒介,必须要做到定位准确,尽量用简洁、干练的语言或标识将客户内心的想法概括出来,准确把握客户需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的选择和爆炸式的信息呈现使得个体选择时间有限。在这样一种客观条件下,客户对于企业的筛选大多会凭借对企业品牌标识的初步印象进行选择。而准确的定位选择,并将其表现在品牌设计上,是展示特点、抓住顾客兴趣的关键。例如,在手机电子行业,提起新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苹果,提到性价比人们则会想到小米,而手机质量则会想到诺基亚。这就是企业对于自身商品的定位,这种定位是价值追求的体现,并最终固化到商品品牌上来。 而我国的光伏行业对于品牌定位并不十分准确,以我国光伏产业巨头尚德公司为例。由于品牌定位不够清晰,从事太阳能电池、晶硅组件、非晶硅薄膜组件等产品制造,对于自身的发展认识不足,尽管刚开始取得优异的利润,成为光伏企业巨头,但是在遭受打击之后,其品牌战略设计失误被扩大,最终企业破产重组。尽管尚德的破产并不完全是由于品牌定位不准,但无疑这是尚德破产的重要因素,这种定位模糊的品牌一旦遇到颓势,势必会使问题扩大,导致形势失控。 社会生产的历史就是细化分工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业的分工更加明细。以波音747飞机的制造为例,一架波音747客机需要450万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来自6个国家的1,500家大公司和15,000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不能单独完成波音飞机的制造工程,必须有所专精,对某一领域、某一部件的制造达到优质标准,才能契合飞机的组装。笔者认为,光伏产业也应当加以分工细化。每个企业的品牌着重于该领域、该部件的制造即可,只有在加以完善、成熟发展之后,再进行更高层次的组装、整合,工作才能水到渠成。而与众不同的品牌特点也能成为消费者选择的依据。 (二)宣传手段匮乏。品牌是有价值、具备资产的商品,不同企业的品牌其价值也有所不同。企业利润与品牌知名度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高知名度的品牌往往能成为提升企业利润的利器,而通过广告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成为企业管理界公认的积极有效的方法。但是,这也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即扩大企业影响力、打响企业品牌就必须依靠广告轰炸来实现。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论企业品牌管理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摘 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虽然国内企业生产能力日益提高,但却出现了产品同质化的恶劣现象,随着国外品牌产品的大规模涌入,国内企业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国内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产品不仅要有质量保证,更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提升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 [关键词]企业;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知名度 我国加入WTO,为国内企业带来了更多贸易机会,也对其市场营销策略产生了很大影响。越来越多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企业的产品造成巨大冲击。国内企业要想摆脱目前面临的市场困境,就必须树立品牌管理意识,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大空间。本文从两个方面简要探讨企业基于品牌管理做出的市场营销策略。 1 企业品牌管理的必要性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展现企业的价值内涵,是企业产品在对外做市场推广时展示形象的有力手段,对产品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造成国内企业市场营销困境的原因 就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我国国内企业面临的市场营销状况并不乐观,造成这一不良现状的原因如下。 1.1.1 企业营销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受计划经济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的影响,市场营销观念落后,只是单纯地强调产品的推销与售出,忽视产品的售后服务,与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脱节,致使企业在产品市场营销中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1.1.2 品牌意识较弱 很多传统企业只注重产品的销量,而不重视企业的品牌管理,导致顾客流失,使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部分企业虽然认识到品牌管理的必要性,但由于起步较晚,缺少成熟的品牌管理体系,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与国外企业尤其是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1.1.3 营销观念具有局限性 企业高层在销售管理方面缺乏系统性,营销部门独占营销决策,忽视非营销部门的营销优势,致使非营销部门对企业产品的营销并不重视,导致决策缓慢,影响企业整体效率。 1.2 品牌管理在市场营销方面的重要意义 品牌管理是指针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品牌,综合运用企业资源,通过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来实现企业品牌管理的战略目标。品牌管理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步入市场经济后,市场环境存在多变性,跨国公司的进驻使竞争环境更为复杂,任何一个企业或品牌,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为延长这个周期,企业在品牌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快速调整策略。 此外,一个受市场欢迎的品牌要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有保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企业应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使消费者从因为品牌知名度购买,过渡到因质量水平较高而再次购买,增加“回头客”数量,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顾客的品牌忠诚度。 2 基于品牌管理下的市场营销策略 品牌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价值内涵管理活动,并不是独立于企业各项环节之外的,而是贯穿于企业各项产品生产环节中的,这也是企业品牌管理的价值所在。 2.1 产品定位 企业在生产新产品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该产品的质量、功能、消费人群进行准确定位。一旦产品定位出现偏差,产品的品牌形象也就很难树立起来。因此,为扩大市场销售,首先应为产品找到合适的品牌切入点,使其充分满足该项产品消费人群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令消费者认为“这就是我想要的”,使产品真正融入市场。 2.2 价格定位 虽然消费者一直追求“物美价廉”,但不同层次的产品在价格上有很大不同。因此,企业应合理定位产品价格。对于平民化、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如X牙膏,质优价廉,适合普通消费者,其市场空间就会相对广阔。 2.3 售后服务 对现代企业而言,销售不是企业推广产品的唯一目的,要完美呈现企业的品牌价值,还要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企业应在产品售出后,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主动与消费者联系,了解产品使用情况,让顾客在消费后仍然感受到企业的热情服务,以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2.4 品牌宣传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不同媒体,在广告中融入品牌文化内涵,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企业的优秀文化及经营价值观,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农夫山泉的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曾红遍大江南北,充分向消费者展现品牌理念,符合消费者追求天然的消费观念,大大提升了品牌影响力。由此可见,只有运用品牌管理来引领企业的市场营销,才能使产品更长久、更具吸引力,从而占领市场。 3 结 语 品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国内企业在品牌管理方面还比较落后,应积极从品牌定位、品牌服务、品牌宣传等方面努力,建设适合本企业的品牌管理体系,创造自身的品牌价值,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消费者认可并持续获得企业利润,必须走品牌管理之路。本文首先讨论了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房地产企业实施品牌管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 2013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走低,住宅成交量下滑,市场观望情绪日益浓厚,房地产市场竞争逐渐演变成企业品牌的竞争,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品牌具备强劲的市场拓展力和竞争力,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创利能力,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强化企业品牌管理,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产品品牌意识,是摆在房地产企业面前的重要且必修的课题。 一、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消费者购房行为日益理性化,对住宅的质量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对居住条件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优美、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受到了市场欢迎。房地产企业只有充分认清这种变化的趋势, 开发出有自己特色适销对路的产品,努力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就可以利用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在竞争中获胜。 (二)有助于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 由于品牌具有排它专有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旦顾客认可了企业的品牌或者某一楼盘的品牌和物业服务,就会对企业产品产生一定的忠诚度,进而降低了客户对房地产价格的敏感程度,使顾客具有较高价格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就使得具有优质品牌的楼盘可以按更高的价格销售。 (三)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房地产产品具有周期长、占有资金大的特点,产品开发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若企业具有良好品牌美誉度,楼盘一经推出就会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从而促进企业产品销售,加速资金的回笼,降低各种市场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企业缺乏专门的品牌管理团队 目前,一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乃至大企业都缺少专门的品牌管理制度与人才保证,往往由销售部门兼职进行品牌管理,但是销售部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楼盘销售任务量,从而忽略了品牌管理制度的实施。 (二)缺乏精准的房地产产品的品牌定位 目前,部分房地产企业品牌定位不清,出现定位过低或过高的现象,使得消费者对产品认知模糊,从而失去一部分有购买能力而被其定位吓跑的消费者。 (三)房地产企业品牌缺乏核心价值理念 部分房地产企业并不清楚自己核心价值的具体内涵,一味地贪多求大、力图包罗万象,结果使消费者无法正确认知。另外,房地产企业缺乏核心价值理念意识,品牌管理更多地停留在广告语、口号的层面,往往只给消费者留下了一个简单的产品属性概念,至于消费者的品牌感受更是无从说起。 三、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构建专门的房地产品牌管理团队 建立强有力的品牌管理团队,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快速制定品牌管理战略,实施企业品牌宏观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产品品牌的各项信息,以及每个楼盘品牌管理状况,便于管理者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对品牌的伤害,使得产品品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推动企业的发展。 房地产企业应该成立以企业高层领导人为核心的品牌管理团队,进行品牌制度的实施以及监督,同时每个楼盘的项目部成立品牌管理部门,以项目经理为核心进行日常的品牌管理工作。另外,聘请专门的品牌管理专家或营销领域专业,让其参与到房地产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有力地推进企业和楼盘品牌建设,使企业品牌发展和楼盘销售共同促进。 (二)准确把握房地产产品品牌定位 好的品牌定位对于企业创造鲜明的个性和树立特殊的市场形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产品定位,能使消费者了解品牌的价值特征和宣传点,最终与顾客的购买动机保持一致。具体来看,企业进行产品品牌定位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确定品牌定位的标准。房地产产品的品牌定位首先应通过详尽的市场调研,了解房地产细分市场,以企业产品的优势作为出发点。其次,产品的品牌定位要简单并清晰,不宜太过复杂,否则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误解。再次,产品的品牌定位一定要凸显本企业与其他房地产的产品区别,如万达地产主要以商业地产为主,其住宅和公寓项目以方便的交通体系和周边商业配套在市场上独树一帜。最后,房地产产品的品牌定位必须让消费者能切身感受到,并深有感触。如万科地产和中海地产的高端定位中,完善的物业管理服务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 第二,选择合适的品牌定位方式。品牌定位是品牌推广的前提,若不能找准自己品牌的定位,就会使很多推广工作的效果偏离方向。品牌的定位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产品的功能特点定位、以利益为导向的定位、以价值为导向的定位等。总之,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品牌定位时必须要体现品牌的差异性,同时要摸清消费者需求和消费心理。只有这样,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定位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三)明确房地产产品品牌的核心价值 明晰房地产产品品牌的核心价值可以让消费者清楚识别并了解品牌的竞争优势和个性,是驱使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忠诚于某一品牌的主要因素。在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的工作中,常常把品牌核心价值分为三大类价值主题:理性价值、感性价值和象征性价值。企业专注于不同的价值主题,都能使品牌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每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和成功都是企业房地产品牌在市场中的认可和进一步成长,从而强化该企业品牌的市场认知度。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住宅小区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是产品或企业区别于其他产品或企业的标志,对企业而言,品牌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因此,物业管理必须走以品牌为中心的发展之路。物业管理应当根据不同的目标客户、不同的物业类型,宣传自己的品牌,并逐步形成员工的品牌效应,结合所管理的住宅小区品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良性循环的品牌化发展之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科技的发展,企业为员工建设的商品房住宅小区已经越来越多的考虑物业管理的智能化。企业物业管理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采用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导的新技术,推出智能化管理,以降低物业管理的人力成本,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同时,可以推广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 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可以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使信息达到充分沟通和共享,从而使管理工作更加流程化和系统化。 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是人,物业管理的目标之一是要为业主和使用人营造“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环境。 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更需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与业主的接触和服务中要把人情味体现在每个细节中,注重对业主的感情投资,提高业主满意度。物业管理所从事的一切活动要以使业主称心、满意为前提,其核心就是要提供完善、优质服务。任何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必须捕捉市场信息,突出物业服务的人性化理念,将物业管理服务超越单纯的维修与维护,为小区用户营造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气氛,引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推行“零缺陷”服务的理念。 当前,企业物业管理正面临一个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关键时刻,物业管理行业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如何更好的研究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需要我们做出更进一步的努力。开展物业管理工作,就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文化需求、服务需求及主动参与住宅小区建设的愿望。 结合企业实际提出构建“文化住宅小区”的人居理想模式,强调由物化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实现传统家居理念与现代生活方式高度共融的“文化住宅小区”的管理目标。文化管理涉及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多种交流形式促进物业管理人与住宅小区成员之间的正常沟通,使“长幼有序,睦邻亲善”的传统住宅小区概念得以理性回归,并激发住宅小区成员共同参与建设住宅小区人文环境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培养住宅小区成员集体主义观念,进而深入到他们在使用物业尤其是在使用共用性较强的物业中,进行约束和引导,以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果。 积极倡导物业管理员工合理分工基础上的充分合作,例如在保洁方面提倡“人过地净,全员保洁”,安全管理方面提倡“全员防范,全员消防”等,以多层面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来弥补管理上的缺项和漏项。在住宅小区内,我们推崇“为业主节约每一分,让业主满意多一分”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开放,开放管理”。把热心住宅小区公益事业的住宅小区成员组织起来,参与住宅小区的安全管理和住宅小区文化建设。此外,我们还将借鉴行业内的成功经验,实施“管理报告制度”,每季度如实向业主报告综合管理服务费的收支使用情况,以及治安、保洁、绿化、住宅小区文化等各专项工作的运作情况,真正做到尊重业主权益。 服务文化的涵义在于“把提供优质服务视为工作的自然方式和最重要的规范”。服务连着业主和物业管理人,我们对两者关系的定位是:建立在权利与义务对等基础之上的合法契约关系。 建立这种认识能使员工真正尊重自身的工作,产生服务热情,自觉尝试去寻找满足业主期望的恰当方法,提供发自内心的“微笑服务”。业主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提出改进意见,服务产品的供方和需方均保持愉悦的心境,服务水准在平等互动的基础上得以提升。 企业为员工建设的商品房住宅小区文化是物业管理人与住宅小区成员共同创造的、具有住宅小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完美结合,住宅小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在居住区员工内建立一种“和睦亲善”的文化氛围,以取代住宅小区中正在蔓延的“人情沙漠”。以开展健康丰富的住宅小区文化活动为纽带,建立崭新的住宅小区公共秩序。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企业品牌管理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摘 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以竞争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完全买方市场几乎在所有行业都成为了现实,品牌营销成为了广大企业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市场营销行为之一。品牌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建设企业价值体系重塑的过程,也是这个价值体系获取社会大众认同的过程。 关键词:品牌管理;多媒体营销;企业价值 21世纪就是品牌竞争的时代。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得到了高速发展,能否打造卓越的民族品牌,已经成为国内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卓越品牌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对民族企业提出的要求,也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1 品牌管理的前提要素 1.1 思想要素 即一个企业应该具备的品牌理念和意识,这是实行品牌管理的根本。品牌管理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体系,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思想体系,如果不具备这种思想,就绝不可能建立真正优秀的品牌。它关系着品牌管理能否到位,并引导着企业的全员品牌意识,对整个企业的行为起着关键的影响,只有将品牌思想深入贯彻到整个企业,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品牌的良性发展。 1.2 管理要素 管理是优秀品牌得以建立的保证,它为品牌的建立搭筑了实施的架构。品牌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要充分对品牌战略的实施进行良好的规划,并且在组织形式和执行方法上提供一种规范,使企业的品牌策略能够正确地执行,从而保证品牌价值的实现。 1.3 产品要素 产品是品牌的载体,它是品牌生存的基础;而品牌是产品的核心价值,它代表着产品的高级形式。优秀的品牌一定要依靠优秀的产品来维护其价值,因为产品代表的是消费者的需求,只有产品被消费者接受,才会在消费者心目中积累起品牌的价值,否则失去了这个载体,品牌将无法生存。在产品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品牌才能发挥出强大、持久的力量。 2 国内企业品牌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缺乏系统的品牌规划 打造和维护一个优秀的品牌首先需要一个系统的规划,从而指导品牌建设科学有序的进行。而目前国内企业大多缺乏这样的系统规划,依然处于一种非常粗放的状态。 2.2 品牌意识有待提高 品牌建设是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求大家具备强烈的品牌意识。而就目前许多国内企业而言,员工的品牌意识比较淡漠,单靠一些口号或几项简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2.3 品牌管理不完善 品牌应该进行系统管理,这样可以防止负面效应的发生。而实际上许多企业品牌管理体系很不规范,对于企业标识的使用缺乏统一的标准;利用品牌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时也存在各种不科学的现象;对于总品牌与分支品牌的使用缺乏一个明显的界定;品牌形象的使用也不尽规范,等等。 2.4 品牌的营销推广滞后 品牌营销推广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品牌营销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二是缺乏系统的营销推广模式,这种局面严重削弱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 2.5 品牌空心化现象严重 品牌空心化的主要表现是品牌单纯的符号化,喜欢空洞的概念炒作,有广泛的知名度而没有差异化的忠诚度,品牌没有个性化的实际内涵,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这类现象在在国内比较突出,由于没有核心技术,消费者对于各类产品的差异化感知不多,停留在广告表面的宣传差异没有给消费者注入品牌的核心价值。 3 品牌管理的主要内容 3.1 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延伸,对整个品牌建设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企业应根据其历史与现状,结合已经形成的品牌形象,强化品牌定位,最终体现出企业卓越的产品质量与服务。 3.2 核心价值 品牌的核心价值最终不取决于企业自我的判断与定义,而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认同与联想。相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品牌核心价值的认同与联想比较稳定。所谓联想就是说当消费者在实施消费前,在众多品牌中对某个品牌很快产生价值认同,原因是他马上会联想到这一品牌的核心价值,这些核心价值最契合其消费需要。品牌核心价值的认同最终会成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成为其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 3.3 标识系统 品牌的标识系统包括名称、商标以及各种标准化能代表品牌特点的形象符号,包括服饰、装帧等等。品牌的标识系统也因为品牌结构的不同有所区别,分总品牌标识系统和子品牌标识系统。二者的关系是子品牌标识系统从属于总品牌标识系统,子品牌标识系统=总品牌标识系统+特殊品牌标识系统。 4 品牌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4.1 建立完善的品牌规范体系 包括品牌定位、品牌价值、品牌的标识系统、品牌的使用权限等等。特别是标识体系要进一步的标准化与一体化,甚至在服饰、信函、宣传品等细节方面,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4.2 加强品牌使用的规范化 品牌使用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行为。如在商标使用方面缺乏一个严格的标准,随意性大;品牌定位模糊,没有标准的文本规范;品牌使用的权限不明确,似乎每个机构都可以随意使用;等等。因此,必须强化使用规范,建立一个严格的使用标准,并时刻遵守这个标准。 4.3 明确品牌使用权限 在品牌的使用方面应该有个明确的权限,也就是总品牌与子品牌的管理与使用权限,子品牌的管理与使用权属于具体的执行机构,但不得与总品牌相冲突。 4.4 提高全体员工的品牌意识 一方面要在员工当中进行广泛的品牌教育,提高觉悟,深刻领会中唱品牌的定位、核心价值;另一方面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品牌建设的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品牌的标准化要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品牌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共同为建设企业品牌努力;另外,要把品牌建设与对员工的考核结合起来,任何有损于品牌形象的行为,任何违背品牌价值的活动都应该受到批评,如果给品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害,可以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只有全体员工参与,也受全体员工的监督,品牌建设才能获得良性发展。 4.5 加强品牌管理的专业化 加强品牌建设不是一个阶段或几次活动就可以达到目的,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管理也应该常态化。所谓常态化就是必须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这项工作,包括品牌规划、调研、管理等等,也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负责品牌营销。 4.6 多媒体综合品牌营销 在一个传播形式多元化的时代里,要在社会大众中营销一种品牌,使品牌的核心价值得到普遍认同,只是依靠一种简单的传播形式是不够的,而是通过平面、电视、广播、网络、手机实施跨媒体的宣传推广。问题的关键是针对不同的媒体受众对象采取灵活的形式进行品牌营销,同时要保持品牌核心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说采用不同的形式灌输给消费者的是同一种品牌价值。同时,在多媒体综合营销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营销重点对媒体形式有所取舍,这样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推广效果。另外在营销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单一的广告行为,而是以“新闻”事件营销为主体,挖掘新闻点,使广大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认同企业的品牌价值,提高品牌影响力。 5 品牌建设推进措施 5.1 基本原则 制定品牌管理体系推进目标要符合SMART原则: ・S-SPECIFIC具体的。能准确说明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工作本身,包括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试用率、占有率等。 ・M-MEASURABLE可衡量的。是指目标要能有考评的绩效标准来衡量成果,要确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试用率的具体数字。 ・A-ACHIEVABLE具挑战性。是指设计的目标,实现起来要有一定的困难,并不是轻而易举地达到的,然而也并非不能达到的,需要努力才行。 ・R-RELEVANT现实的。是指在设定目标时,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及各种资源和能力来看是可以达到的。 ・T-TIME FRAMED时间限制。是指目标的完成日期,包括中长期的最后期限及短期内可调整(因具体情况而变)的期限。 5.2 推进步骤 品牌管理体系建设一般应根据企业实际,分阶段有序推进: 第一阶段,主要是对企业品牌进行科学评估论证,制定品牌标准化系统,包括品牌标识系统、品牌定位、品牌核心价值以及品牌营销的基本策略。 第二阶段,把已经制定的品牌标准化系统落实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全系统标识系统的规范与统一,品牌定位与核心价值的教育,在企业内部达成共识。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实现思想与形式上的标准一体化。 第三阶段,按照品牌战略的要求,展开全方位的品牌营销推广,重点是品牌形象与核心价值的推广。需要强调的是,品牌推广应该跟整个经营战略相结合,通过广告行为与产品营销等多种形式来推广品牌价值。 第四阶段,通过综合性的品牌营销,获取广大消费者对中唱品牌形象与核心价值的认同,从而成为企业稳定的服务对象,具体表现在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第五阶段,对已经形成的知名品牌进行维护和发展。在保证品牌基本价值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随着时展与市场环境改变进行微调。 总之,品牌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建设企业价值体系重塑的过程,而且也是这个价值体系获取社会大众认同的过程。这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应该也必须处于核心的地位。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品牌效应的企业在市场中可以处于优势地位。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品牌管理包装印刷企业的新机会 消费者在面对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时,购买决策和行为的产生往往只有几秒钟。此时,产品的包装就成了最后一个抓住消费者眼球的“武器”,所以成功的日化品牌拥有者不仅重视在各种媒体上的宣传,更加注重产品的货架效果。特别是当新产品推出时,一个能在货架上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牢牢锁住消费者眼球的包装,对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就非常重要。 我们在走访服务品牌拥有者的包装印刷企业时,发现有很多具有卓识远见的老板已经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他们觉得包装印刷企业绝对不能只是一个盒子、标签或塑料袋的生产企业,而应转变为品牌拥有者的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应该协助品牌拥有者完成品牌管理、提高品牌价值。但是转变是非常难的,怎么做才是真正考验包装印刷企业管理者的问题。针对品牌管理,包装印刷企业不妨尝试以下几个方面。 (1)从颜色入手,提高色彩一致性 颜色应该是包装印刷企业最擅长的,也是产品在货架上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品牌的专有色,如可口可乐的红色、海飞丝的蓝色、汰渍的橙色等,必须在不同的包装形式、不同的产品系列、甚至不同的销售地点保持完全一致。如果包装印刷企业从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高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那么包装印刷企业就应该完全为品牌拥有者提供纸箱、彩盒、塑料软包装及标签等所有包装颜色一致性服务。 现在市场上的包装印前色彩管理往往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印刷方式,但是艾司科的包装印前解决方案可以涵盖胶印、凹印、凸印、柔印、丝印以及数字印刷,为纸盒、软包装和标签提供整体的色彩解决方案(如图1所示),协助包装印刷企业为品牌拥有者提供色彩一致性服务。 (2)提供完稿制作服务,保证设计风格的一致性 除了色彩,完稿设计的一致性也非常重要。品牌拥有者通常会有产品形象设计部门,负责某季特定系列产品外观整体风格的制定。然后将风格指引分发给下属设计或完稿制作供应商,完成整季系列数千个产品的包装完稿制作,最后确认过的稿件再经印前处理后分发给各包装印刷企业完成包装生产。 大的品牌拥有者之所以要经过如此繁琐的步骤,并且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完成稿件制作,正是因为大品牌拥有者意识到了一致性的重要性。包装印刷企业可以使用一些自动化的内容管理工具和动态完稿内容制作工具,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为品牌拥有者提供完稿制作服务。例如,使用艾司科的动态内容引擎和插件工具,可自动依据设计模板,完成多国语言包装完稿制作,协助品牌拥有者做好一致性工作。动态内容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提供数字资产的管理 品牌拥有者最终用于印刷的文件通常保存在包装印刷企业和一些制版公司。除了这部分文件,品牌拥有者还有结构设计文件、拍摄的产品图片、配方成分表、设计指引和设计元素、完稿文件等很多文件分别由不同的供应商管理。这些文件都是数字资产,属于品牌拥有者。品牌拥有者希望能够对所有的数字资产进行有效和可靠的控制。这样不仅能很好地控制资产的安全分发,还可以提高沟通效率和资产重复利用率。 包装印刷企业因处于供应链的末端,有天然的优势为品牌商提供优质的数字资产管理,只需有意识地注意品牌拥有者在数字资产管理上的需求,并且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软、硬件工具构架数字资产管理服务,就可以为品牌拥有者解决大问题。例如,艾司科网圣系统完全可以连接印前、生产管理系统,基于网络平台提供数字资产管理、审批管理、包装项目进程管理服务,进而达成品牌管理的最终目标,如图3所示。 (4)提供项目管理 每个品牌拥有者都会设置包装项目经理,随时追踪包装项目进度、确保包装准时交付是每个包装项目经理最重要的职责。通常来说,每个新产品准备投放市场时,品牌拥有者都会设置一个上架时间,再由上架时间和供应链各环节消耗时间来推算各步骤的交货时间点。例如,如果产品要在8周以后上架,那么第1周就要完成结构开发,第2周完成平面设计,第4周完成包装生产,第6周完成产品,第7周交付物流。每个环节都必须精准地按自己的交期完成任务,一旦某个环节延误,就会给后续环节造成压力。当整个供应链涉及数十家供应商,项目的数量是几百个的情况下,项目的追踪管理就变成一件极其复杂和繁琐的工作。同样,艾司科的网圣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包装项目,提供基于网络平台的、实时的包装进程管理,降低品牌拥有者的成本、缩短成品交付周期,如图4所示。 (5)提供个性化纸盒网络接单、印刷、切割服务 随着客户要求的提高和包装印刷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包装的订单量越来越小、设计越来越新颖复杂、应用的后加工物料越来越多,客户要求的交货期却越来越短。因此,包装印刷企业面临着非常大的成本压力,印张数达到1万的订单已经算是长单了。 为了争取订单,包装印刷企业通常必须提供免费的实物打样,这是一项非常耗时、费钱的工作。艾司科的3D包装模拟软件,配合网圣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在线3D模拟,而且客户还可以在网页上直接提交订单信息。再结合数字印刷设备和艾司科的Kongsberg小批量生产设备,从客户网络下单到切割出真正的纸盒,只需要1~2个小时。不仅可以缩短客户的等待时间,可以大幅减少包装印刷企业的打样成本。 此外,艾司科的虚拟商场软件还可以提供虚拟的货架服务,为品牌拥有者准确把握最终产品的货架效果提供参考。虚拟商场如图5所示。 总之,包装印刷行业的发展趋势一定是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工艺越来越多,订货量越来越小,订单量越来越多,因此包装印刷企业经理人一定要转变思想,把企业的未来定义为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创新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确保第一时间获得正确的色彩,在不牺牲服务和品质的前提下保持利润,竭尽所能缩短制作时间,与具有专业知识的伙伴合作,是每个负责任的经理人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我国企业品牌管理策略研究我国企业品牌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急需发展出强大的世界性品牌,形成各种大型的世界性企业,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纵观我国各个行业品牌现状,在国际舞台上显得弱小。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品牌经营现状的分析,从企业品牌管理的角度,对我国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品牌延伸、品牌传播、品牌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提高企业品牌管理水平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品牌管理;市场;消费者;对策 当今世界竞争的主流是经济的竞争,一国经济的发展必须是拥有一定量的世界级企业来作为支撑,而强大的企业是通过世界级的品牌来实现的。 世界品牌实验室评比出的2013年中国最具价值500强品牌中只有34个是世界性的品牌。2013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入围品牌有25个,进入百强的有CCTV、国家电网、工商银行、中国移动四个品牌,排名靠后。 据Interbrand公司对全球品牌价值统计评比结果,2013年度全球品牌价值前十名如表1所示。 2013年度中国品牌价值前十名如表2所示。 表12013年度全球品牌价值前十名单位:亿美元品牌名称苹果Google可口可乐IBM微软GE麦当劳三星英特尔丰田品牌价值9831693291792137880859546469474199239613725735346 表22013年度中国品牌价值前十名单位:亿美元品牌名称工商银行国家电网中国移动CCTV中国人寿中国石油中国中化中国一汽华为联想品牌价值39036380633681727173251772324720317693175316431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品牌在世界500强排名中只占有5%的席位,而且排名普遍靠后,本国企业500强中只有68%是世界性的品牌。中国企业品牌价值前十强价值总和远远低于全球品牌前十强的品牌价值总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我国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急需发展出更多的世界性品牌,形成各种大型的世界性企业,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1品牌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参考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品牌管理可以理解为企业通过投资行为形成自身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对品牌进行科学的运作,不断地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资源来提升品牌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11国外品牌管理的思想 (1)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比较盛行的是职能管理制,基本的思想是在企业统一领导下,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品牌的决策和计划,在各自的权责范围内行使权利、承担义务,该管理思想后来逐步被品牌经理负责制所取代。 (2)20世纪30年代宝洁公司在企业实践中总结出了品牌管理的经理负责制,品牌经理对该品牌的产品从生产、研发、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相关管理。经营绩效说明通过一个经理负责一个品牌的模式使宝洁公司的各个子品牌管理更具有效率。品牌经理模式到如今被大量的公司借鉴使用,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已经变得相对成熟。 (3)Rosser Reeves(1951)从广告传播的角度提出了USP策略,他认为一个品牌若要在市场中取得成功,必须拥有独特的销售主张,比如独特的商品效用是别的商品所不具备的等。David Ogilvy(1965)提出了品牌形象的观念,他认为品牌是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传播等的无形总和,品牌管理应该根据顾客的评价和企业自身的态度来作为依据。 (4)Jack Trout和AL Ries(1979)提出了定位的理论,通过详细地调查顾客的需求,从传播的角度找到产品本身在顾客心目中的特殊位置,从这个位置出发进行有效的品牌管理有利于品牌的建设。 (5)戴维・艾克(1990)提出了品牌资产的概念,他认为品牌资产是品牌所产生的能够增加或者减少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进而影响到顾客价值的资产;他提出了资产构成的五个维度:品牌的知名度、忠诚度、品牌联想、品牌品质感受、品牌上的其他资产。通过这些维度对品牌进行管理能够更好地把握经营效率,品牌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6)20世纪90年代奥美公司提出了“360度管理”思想。其基本的含义是品牌管理要从产品和顾客的任意一个联系点着手;目的是让企业的产品从任何角度都能做到向顾客传达准确的信息,让顾客满意。 12国内品牌管理思想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对于品牌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不多,大多是对西方相关理论的吸收和发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的行列,社会各界对品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关品牌管理的研究水平也将不断地提升。 (1)梁中国(2001)结合中国市场实际提出了品牌管理的“七力模型”,该模型从七个方面描述了品牌管理的关键流程。综合调查是建立品牌的开端;市场定位是企业品牌实际运作的切入点;品牌规划是企业品牌运作的充分准备;品牌审定是对前期工作的科学分析;品牌推广是建立品牌的实务;品牌监控是对品牌运作中出现的问题有效的监管;品牌提升是在阶段性总结以后对品牌的不断优化。梁中国的品牌管理模型得到了理论界高度认可,是我国理论界在研究品牌管理方面的重要成果。 (2)陈放(2002)提出了MBC品牌管理模式,借鉴世界上成功的品牌运作经验后他认为企业品牌管理应该是从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着手,企业应该有自己的质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传播模式等。李光斗(2004)围绕着市场产品高度同质化的现状提出品牌竞争力是从人力资源、营销、传播、企业资源、技术、企业能力等方面获得的综合能力。 (3)苏晓东(2002)提出了品牌的720度管理思想,他指出两个企业的行为360度,第一是战略―员工―团队―效率,第二是产品―客户―渠道―效益。在品牌与客户接触的任何环节企业都应该控制好沟通因素,也就是有效管理好客户的品牌体验和品牌传播。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我国连锁企业品牌管理重要性探析 摘要: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外资连锁企业与国内连锁企业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外资连锁企业凭借自身品牌优势,加快推进连锁经营的发展且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连锁企业的品牌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更多的国有连锁企业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到品牌管理所带来的庞大经济效益。这一现象的改变,不但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还需要连锁经营企业注重品牌管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自身品牌的规范化管理,共同促进我国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品牌 品牌管理 连锁企业 发展 品牌是指识别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也可以是上述若干因素的组合。换言之品牌是用以辨别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文字或图形的有机组合体。品牌也是生产、经营者为了标识其产品,便于消费者认识产品而采用的显著标记并以此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和劳务相区别。品牌是可以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 1 连锁企业品牌管理重要意义 1.1 创造企业良好形象 真正的连锁企业品牌其内涵应主要表现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在激烈竞争中取胜,连锁企业塑造品牌的过程必然要严格把守产品质量,精心维护品牌的信誉,不断提高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过程,是扩展连锁企业品牌知名度和提升企业及产品美誉度的过程,而这样的连锁品牌塑造过程也是企业建立良好形象和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过程。 1.2 扩大企业无形资产 深度挖掘品牌价值,将赋予产品超值形象价值,能满足消费者购买时的多方面利益需要,其中除消费本身的实用价值需要还涵括注重权威、身份形象、地位象征,看重成功等多方面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连锁企业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就是让消费者真正有一种消费体验,这样的品牌更能贴近消费者,能够培养忠诚顾客。 真正体现出了连锁企业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和市场价值的评估系数和识别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 2 连锁企业品牌管理重要途径 2.1 顾客主导品牌形象 良好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一个夯实的基础,与外资连锁企业品牌比较我国的自有连锁企业品牌形象需要飞跃的提升,这个提升要必须针对顾客为导向来进行。我国现有的连锁企业品牌绝大部分投入都是围绕产品或服务进行的,但是从连锁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企业通过消耗有形资产来建立无形资产以及企业资产,特别是核心资产日趋无形化,无形资产尤其是品牌资产已逐步成为企业的价值主体。 因此,我国连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半壁江山,将原有的品牌形象打造成以顾客为主导的品牌形象就尤为重要了。在一系列的品牌形象提升调整过程中,必须获得顾客的认可,品牌价值才有实现的基础。 2.2 完善品牌管理机制 任何一个连锁企业所处的行业都会成熟,在行业的成熟阶段,行业内各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都会趋同,出现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此时,竞争就将在“品牌”这个更高的层面展开。因此连锁企业与独资企业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品牌的建立和管理过程上也有着不同之处。品牌形象是产品在实际使用价值之外给予顾客的一种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比如归属感、身份感、荣耀感等,它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升华。这种品牌形象是需要企业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所有的思维模式、产品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主要反映在企业精神、理念、内部管理制度。连锁企业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公关事件、广告宣传等传达给顾客的一种企业品牌形象精髓。 因此,连锁企业在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中都应该注重品牌的管理,这样才能将连锁企业本身的品牌价值及企业文化清楚、明确、持续地传达给消费者。 2.3 注重管理人才培养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曾说,“我国自主品牌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是一项需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能否取得品牌强国地位并不断地保持发扬下去,不仅取决于各级政府、各个企业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能否积极贯彻品牌强国战略、协调一致地推动品牌事业发展,还取决于能否不断地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品牌管理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品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连锁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经营方式,在品牌管理上与传统企业相比较要求上更为规范。所以,连锁企业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打算,不能只盯在眼前利益上,要培养和锻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品牌管理人才。 2.4 不断增强品牌营销 品牌形象是连锁企业整体形象在外部市场上的表现,其目的是在文化价值观上与目标顾客达成共识,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从另一方面来说,连锁企业品牌形象的宣传也间接地向顾客提供了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以及体验的保证。在产品功能、包装与外观等方面通过市场营销等方式向顾客传达品牌信息。更深一层次说,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要体现连锁企业品牌形象价值,我们可以依靠品牌营销来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各种营销活动或公关事件,使之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从而吸引媒体的报道与顾客的参与,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打造连锁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换句话说就是在营销活动中,运用品牌形象造势和建立起一种新的产品和品牌需求联系,充分运用品牌力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所以说,正确地实施品牌营销,对企业有效地实现其产品的价值,有效地提升品牌无形资产,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都是功不可没的。 作者简介:徐静,工商管理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师。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优化房地产企业品牌管理 如今,互联网对于每个行业、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房地产企业来说,主要的影响是品牌对象的改变、品牌建设环境的改变、品牌价值作用增加以及品牌传播对象由传统线下客户快速向线上互联网用户进行转化。未来,客户资源争夺的关键在于对移动互联网用户资源的争取。社交媒体、移动应用平台作为线上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重要载体,获得快速发展,并最终改变了企业品牌的建设环境及场所。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品牌带来的杠杆效应将被无限放大,品牌对于企业的战略意义将愈发凸显。 从“做对产品,服务好客户,做强品牌”出发,房地产企业将借助移动互联网与技术革新不断推进品牌管理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一是诠释“房地产运营服务商”的品牌新内涵。借助移动互联技术,房地产企业意识到了现有客户资源所蕴藏的巨大价值及潜力,不断优化品牌资源配置,将品牌拓展的重心逐步向金融、医疗、教育、物流等社区服务领域倾斜,赋予企业品牌以全新内涵。 二是打造移动品牌传播新格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企业品牌传播的维度、途径、内容等,并增强了品牌传播的交互性,为企业与客户实现实时互动交流、进行品牌推广提供了新的展示场所。首先,品牌传播维度更趋宽广;其次,品牌传播途径更加丰富;再次,品牌传播方式趋向全景模式。 三是构建“客户参与、品牌共建”的新型客户关系。移动互联技术下社交媒体的发展赋予了客户品牌体验以新的定义与内涵。客户被赋予了参与权,主动参与企业产品与服务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受成为企业品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满意度不断提升。 移动互联网带给地产行业的不仅仅是工具、技术与应用,更是思维的创新变革及对行业发展的重新思考。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房地产行业信息。传统的品牌营销方式正逐渐被专业的房地产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所取代,并推动房地产行业进行一场市场营销的革命和创新。互联网经济对整个传统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和深远的,房地产企业应该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经济给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发展动力,及时把握市场变化,加大移动平台建设投入,深入挖掘品牌价值空间,做新型移动品牌建设的参与者,塑造出新型的强势品牌。 马骏,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核心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如今,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形势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我国正处在增长阶段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阶段。未来10年,仍然有6%~8%的增长潜力,但是要实现这些潜力,还需要加快改变。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的转变时期,国家的经济和需求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导致企业在要素市场、产品竞争、环境保护、综合需求等方面都面临新的变化,因此企业的战略要进行相应调整。 第二,从产业层面看,如今的房地产业已经由黄金十年转入白银十年。 第三,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对中国经济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传统产业正在一个个被颠覆。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最重要的就是未来的企业必须走提升价值的发展道路,然而品牌正是一个企业价值的综合反映。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做了11年的中国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研究,在现在这个阶段,研究品牌将更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正在做的,是把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进行计算,同时对如何提升这些企业的品牌价值做了研究。目前,中国房地产企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创新阶段,即商业模式创新阶段。过去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比较关注产品的创新,通过产品的差异化来提升价值。而现在,一个企业的创新开始转入到市场方式的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商业模式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开展的创新,很有可能是未来中国房地产企业创新的主导方向。 蒋云峰,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品牌项目研究负责人、中国指数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 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方法体系已经延续了11年之久,在今年有3个创新点:一是深挖企业品牌价值创造的内在规律,加强了对品牌价值与企业业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分析;二是探寻新形势下品牌价值新内涵,研究在新政策、新技术环境下,如何运用品牌价值,顺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积极采取对策,逆势提升企业业绩;三是开启品牌价值新领域,从相关产业链到非相关产业链,深化对房企品牌资产运营模式探索的研究。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探索,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显著成果。 第一,深度挖掘品牌价值增长核心要素,打造行业品牌发展全新格局。2014年,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期,房地产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受到考验,品牌对企业保障业绩、提升效益的作用愈发明显。 第二,加强品牌资产经营模式探索,轻资产运营促品牌效应增值。整体来看,以企业经营的业务边界和区域边界为标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品牌资产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以下3种:一是对外进行品牌资产输出。品牌效应提升经营杠杆,实现高收益。通过委托代建模式,品牌企业在向轻资产转型中实现由投资运营转为专业服务。二是对内进行品牌延伸。构建品牌全生态产业链,实现品牌集群化发展。品牌企业通过业务内嫁接和业务外扩展两种模式拓展新业务领域。三是跨区域、跨国界进行品牌扩张。优化品牌资产布局,奠定品牌可持续发展基础。近年来,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品牌企业充分发挥品牌特色,加快“国际化之路”的探索,实现了品牌资产的全球优化配置。 第三,围绕客户体验升级服务体系,全产业链联袂提升品牌张力。一方面是要聚焦客户接触点、完善全流程服务体系,品牌三度水平稳步提升。品牌房企注重“从客户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能力,优化和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及时了解客户感知,推动服务改善。另一方面是品牌叠加保障产品和服务品质,项目保值增值提升品牌张力。品牌房企与品牌家居企业在精装修领域合作关系日益稳固优化,产品特色突出,质量大幅提升,客户美誉度与房企品牌溢价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通过与品牌物业服务企业的合作,物业服务不断创新升级,同时开发项目交付后的保值增值,也成为房企品牌价值的重要内涵要素。 2013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保持平稳、持续回暖,部分热点城市和区域出现量价齐升局面。同时,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格局分化加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品牌作为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保证书,成为品牌企业竞争制胜的利器,为其成功实现业绩突破、以领先行业的速度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品牌抵御风险能力愈发显著,其作为企业核心竞争要素的影响力也更加深远。同时,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品牌建设的维度不断延展,品牌带来的效益将持续提升。对于品牌企业而言,应继续优化品牌管理,注重品牌资产价值的有效利用,铸就长青品牌,为长期可持续发展赢得先机。 企业品牌管理论文: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理念的服务型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内容摘要:品牌对企业来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品牌能够为顾客提供价值。本文拟从顾客感知价值理念的角度出发,探讨服务型企业品牌对于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及其影响途径。并以此提出了一些服务型企业品牌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服务 品牌 顾客 感知 价值 本文从顾客感知价值的角度对服务型企业品牌管理进行研究以及讨论。研究首先介绍了顾客感知价值的含义,然后论述了服务型企业品牌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途径,最后提出了服务型企业品牌管理的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服务型企业的品牌管理贡献一定的力量。 顾客感知价值的含义 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在顾客层面上竞争的加剧,顾客感知价值的概念逐渐形成并成为各国企业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顾客感知价值也叫做顾客价值,是顾客将其获得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与其感知到的利益进行对比后,对该产品或服务总体上的评价,是顾客的一种主观感受。现代生活中的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时,其所得到的价值已经不仅仅来源于产品或服务基本功能的实现,品牌也成为了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 服务型企业品牌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途径 (一) 品牌对顾客感知价值的直接作用 企业的品牌会向消费者传达着很多信息,例如用途、档次和质量等,从而帮助顾客选择以及降低购买过程中的风险。但是,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某些产品和服务时,其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所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基本功能,还有其他的目的,如展示个性和炫耀等。顾客利用产品和服务品牌的直接作用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由于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感知性等特征,使得该品牌为顾客所带来心理上的满足的直接作用和直接效果尤为显著。顾客希望通过品牌所表达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展现自我和体现档次。展现自我是顾客通过选择与自我个性和心情等相符的品牌,向他人传达着其自身的某些信息。如青年顾客选择就餐服务时很可能会选择必胜客向他人传递着“我年轻,我开心”等信息;体现档次方面就更容易理解了,顾客通过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品牌来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他人的认同以及自我心理上的满足。如银行针对高档客户所发行的VIP卡就属于这方面的体现。另外,品牌包含的大量信息也可以帮助顾客减少购买成本和风险。 (二)品牌通过服务质量影响顾客的全面感知价值 瑞典著名服务市场营销学专家克・格鲁诺斯于1982年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认为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是通过将其接受服务之前的预期(即为期望质量)与接受服务过程中的感受(即为经验质量)相对比而得到的。服务质量的好坏不再只是按照客观的标准来衡量,而是要加入顾客的主观因素。一旦实际的感受超过了期望,顾客就会感到服务是优质的,相反,一旦实际的感受没有到达之前的期望,顾客就会觉得质量不好了。该模型中,顾客最终感觉到的服务质量即为全面感知质量,它是将经验质量和期望质量相对比之后得出的。通过图1可以看到顾客在心中形成的期望质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企业营销过程中与顾客的沟通、大众的口碑、品牌形象等。经验质量是顾客通过对服务的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体验和评价而得到的印象。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是按照服务的结果和过程将经验质量分成的两个部分:一个就是技术质量,与服务的产出有关,指的是顾客在服务结束之后所得到的客观结果。另一个是功能质量,指的是顾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所经历和感受到的东西。 当然,单凭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是不足以决定技术质量的,这其中还有企业品牌因素的影响。例如,即使服务中存在一丝的失误,顾客也很有可能因为该品牌的良好口碑忽略这些,这就属于品牌的影响作用。 (三)品牌通过消费关系影响顾客感知价值 企业除了可以利用良好的服务来提高顾客的感知价值外,还可以通过品牌的发展维持优质的消费关系来影响顾客的感知价值。在优质的消费关系下,顾客一旦对某种品牌产生了归属感,则顾客购买该品牌的服务就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为了消费,而是更多地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并且这种满足是其他品牌无法代替的。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如果经常去某个品牌的店铺买衣服,而且感觉不错,就不太愿意再换成其他品牌了,这就涉及到了顾客忠诚度的问题。由于经常消费某个品牌的衣服,对这个品牌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建立了一定的信心,从而对其他的品牌就没有什么兴趣了。因为如果要选择另外一个品牌,就会增加新的了解成本,并存在很大的购买风险。所以,如果一个服务品牌能够与顾客建立良好的消费关系,则能够以此为该品牌不断地创造价值,而且有利于该品牌的推广。 服务型企业的品牌管理 (一)品牌资产管理 现在品牌管理理论认为,品牌是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概念,没有顾客,品牌就无从谈起。对于服务型企业更是如此。品牌能够给顾客带来超越其功能的附加价值,而且也只有品牌才能够产生这种市场效益。而市场是由消费者构成的,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阐述品牌资产,可以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源于消费者的资产,是消费者购买和不购买某一品牌所带来的效益之差。而且这种效益之差之所以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利润,是因为它在顾客心中产生了良好的知名度、与预期相一致的服务质量以及正面的联想等。同时这几方面也是构成品牌资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品牌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品牌知名度、服务品质认知度以及品牌意义。 1.品牌知名度的内涵共包含两部分:一是认知度,即顾客能从琳琅满目的品牌中识别出该服务品牌;二是回忆度,即顾客看到企业的品牌能够联想到该品牌的服务产品。建立服务型企业的品牌知名度通常可以采用以下的做法:一是创建独特且易记的品牌。由于服务型企业缺少实物性的产品,起一个特别且好记的名字就显得至关重要;二是不断地向消费者展现企业的品牌标识。标识的重复出现能够提高消费者潜意识中对该品牌的正面感觉;三是利用公关手段进行传播,服务产品利用广告渠道进行宣传的效果远不如实物型产品,而且广告费用较贵,所以可以采取公关手段去制造一些话题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2.服务品质认知度是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服务产品在品质上整体的印象,不单单包括服务本身,还包括营销品质。消费者对该品牌的服务产品认知度高才能不断地为企业提供利润,所以建立和提高企业的服务品质认知度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是注重服务产品的品质承诺。企业应该不断而且细致地追求服务的品质,这样才能有资格向消费者承诺;二是培养追求服务品质的企业文化。服务包括很多环节,而且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追求服务品质的企业文化,并让其渗入每个员工心中,渗入到每个环节中去;三是注意观察和收集消费者的信息。服务品质的最终评价取决于消费者比较经验质量与期望质量后的结果,所以不确定性很大,更多地了解消费者,因人而异地服务消费者有利于提高服务品质的认知度。 3.品牌意义是企业品牌资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每当提到该品牌时顾客最先能反应到的意识。同时顾客的经验又是形成品牌意义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形成良好的顾客经验对企业的品牌资产十分重要。由于服务的过程性特点,决定了要想培养良好的顾客经验,除了要注重服务的态度、技术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外,还要注重同顾客的情感交流,这也是优秀的品牌区别于一般品牌的地方,毕竟能够真正走入消费者心里的品牌才是大品牌。 (二)品牌忠诚度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开发新的客户固然重要,但是维持已有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开发新客户的成本要远远高于维持老客户的成本。通常有效的方法有:一是通过不断的推出新的服务项目来迎合消费者变化的偏好,通过公关等手段不断强化品牌在顾客心中的印象,不让消费者产生品牌转移的想法;二是提高消费者品牌转移的成本,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折扣,而且还要提供一些间接的价值(例如旅馆提供订票打折服务等),以此来增加服务差异性的附加值,附加值增加了,消费者品牌转移的成本也就增加了;三是增加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这方面往往对保持品牌忠诚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位顾客经常去某个餐厅就餐,点餐的过程中,服务生根据该顾客以往的点餐记录提供一些相应的询问,常常会使顾客对这家餐厅产生好感,即使稍微贵一点的价格也很可能被忽略。 企业在维持顾客品牌忠诚度的过程中还涉及到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一旦竞争对手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大的价值时,顾客就容易发生品牌转移的现象。所以服务型企业在进行品牌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对手的动态,并依次采取相应的措施。另外,一定要重视客户提出的问题并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服务品牌策略 由于服务具有无形性的特征,且通常其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等特点,决定了服务品牌策略的独特性。 1.在企业品牌基础上建立服务品牌。服务是无形的,并不能向实物一样为消费者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只有在其消费后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时候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企业的形象和口碑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该企业旗下的服务产品的判断。一个社会形象和口碑都十分良好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往往会让消费者潜意识里产生好的判断。所以重点建设企业品牌对于该企业旗下的服务产品有很大的益处。 2.建立服务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让消费者通过了解企业服务产品的特征,接受该服务品牌的过程,也就是让该服务品牌在消费者脑海中具有首要的市场位置。例如消费者想网上购物时,首先想到的会是淘宝、天猫以及京东等网站。建立服务品牌的目的就在于此,通过不断的经营,将企业的服务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消费者不知不觉中就能锁定该服务品牌,从而区别于其他。 3.品牌内在化。服务型企业中,员工作为连接顾客和品牌的重要桥梁,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为企业的服务品牌不断地注入生机和活力。而品牌内在化主要涉及的就是通过系统的解释和培训,不断向企业员工注入品牌的理念和主张,让其真正地理解和相信品牌。如此一来才能让员工自觉地成为企业品牌的一部分,从而在服务过程中有效地按照品牌理念去行动。 4.建立品牌资产评估系统。为使服务型企业的品牌资产不断增值,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品牌资产评估系统。该系统要能够准确地评估品牌的现时获利状况,并且可以利用市场占有率、品牌支持以及品牌寿命等指标建立品牌综合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最重要的是能够测定企业品牌的价值,涉及到的方法有:成本法、市价法、收益法以及要素综合评估法等。根据评估的结果对企业进行相应的调控,增加顾客的感知价值,以此来保持和提高企业收益。 5.持续投资服务品牌。企业对于品牌的投资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为其带了巨大的回报。所以对于企业品牌的投资一定要持续不间断地进行,就像读书是每个人一生的工作一样,投资企业服务品牌也是企业终身的工作,不能因为市场不景气或者领导人的变更等原因而轻易取消。
大学数学的教学篇1 1大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经管会类专业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招生中占比较大,而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是其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教育的基础理论课、必修课,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目前,高校大学数学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部分知识,这些数学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必要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1].现今,学校和教师都比较重视大学数学的教学,也对其进行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但一些客观原因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高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教学依然停留在“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上,使得在教学课堂上,学生主要以被动的听和记笔记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材情况与以前相比,大学数学的相关教材中会加入一些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例子,但由于教材基本是由数学专业教师编写,与经管会专业衔接不够紧密和深入,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教学情况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老师讲授,学生被动的听讲为主,课后学生再对课上老师所讲内容进行消化,未充分结合经管会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人数较多,课堂考勤和课后习题作业批改的工作量大.任课教师未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情况,且难以顾及到所有学生.学生情况现如今,经管会专业文理科生兼收,同时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大部分理科生数学思维较文科生活跃,数学基础相对较好,而文科生数学知识相对薄弱,学习方法也不够恰当,教师难以全面兼顾.学习情况微积分或高等数学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最早接触的数学课程,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且连续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大学数学枯燥乏味,学习提不起兴趣.同时,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课时少、难教学,所教授的内容之间又是环环相扣的,因此,教师会占用绝大部分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讲授.习题课少,部分同学只会书上例题,不会举一反三.课后学生自主学习缺乏指导.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未能及时解决,易影响其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引发厌学情绪.因此,通过教学改革,寻找到一个适合大学生学习大学数学课程的新课堂模式,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满足人才发展需要十分必要. 2基于“线上线下”的大学数学混合模式教学的优势 混合模式教学[2,3]是不断发展中的教学理念,其目的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电子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习落到实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本身具有独特的优势,充分结合力信息技术和各方面资源的优势,形成学生课前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内容自主学习,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未学懂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课后总结答疑的学习链. 3基于“线上线下”的大学数学混合模式教学的实践方案 “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工具我们选择基于雨课堂的大学数学课程为突破口,设计优化的智慧生态学习资源,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鼓励学生通过中国大学慕课(MOOC)平台免费注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运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制作全学期的雨课堂课件,依据雨课堂反馈的学生预习、复习情况实施精准教学.通过雨课堂平台反馈的学生自主学习数据,有力的促进了考核评价真正落实.大学数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准备工作电子教学包的制作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大一新生为例,大学数学课程主要针对的是经管会专业的学生,大一上学期所教授内容为微积分部分的前五章,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等内容.将课件分为三类进行制作:第一类是通过雨课堂提前发给学生课前预习用,包涵慕课(MOOC)视频,PPT课件以及检测题,学生能在移动终端随时学习的手机课件;第二类是适用于大学数学大班制教学的雨课堂授课课件;第三类是供学生复习以及期末模拟测试的平台,题型多样.教学准备首先,在教师电脑端配置好雨课堂软件环境,建立课程班级QQ群,以方便师生随时随地交流讨论;然后,师生都用微信关注雨课堂公众号,通过手机扫二维码或指定课堂码进入雨课堂,并把自己的备注信息修改为姓名加学号的形式,方便考勤与预习情况的反馈。大学数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具体实施过程课前布置预习内容.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把电子教学包中的第一类课件按照相应时间节点通过雨课堂推送到学生手机端,教师通过手机查看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根据学生预习中不懂的知识点,可以适当调整上课节奏.将学生通过雨课堂预习课件的情况,纳入到平时成绩中,更加有效的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完成课前预习内容.课中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反馈,教师再次梳理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层次分明.在上课前五分钟,利用雨课堂的签到功能,让学生进行实时签到;教师点击“开启雨课堂授课”,学生微信雨课堂端能同步推送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雨课堂的随机点名功能对学生进行提问,保证其学习专注度.借助雨课堂的答题功能,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置好测试题和测试题答案,让学生现场限时作答,雨课堂能对测试题中的客观题部分,将学生答题情况生成相应的柱状图,在电脑上显示出来.而对于主观题,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端或者电脑端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批改后可通过雨课堂将其答题情况反馈给学生.有助于任课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其及时调整授课进度.课后每堂课授课结束后,教师微信端会收到雨课堂推送的本堂课“课堂报告”,课堂报告的数据中,能清楚了解学生的到课情况、测试题答题情况以及学生所学知识不懂的反馈详情,同时生成“优秀学生”和“预警学生”的名单.根据优秀学生、预警学生、其他学生名单进行分组,使其互相监督、互相带动,共同进步。大学数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结果反馈“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主要有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需要完成大学数学课程学习,本次我们对会计专业的学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进行教学,其余专业学生仍然采用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学生的成绩反馈情况如下图所示: 4基于“线上线下”的大学数学混合模式教学实践的教学效果评估和总结 借助“雨课堂”和“慕课”等网络教学工具,能方便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沟通,有利于学生对各种资源的获取,同时学生在雨课堂的线上学习也给老师提供反馈,以此为数据进行分析,能更好地辅助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3].通过“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一学期的大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平均成绩比其它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专业成绩略高,说明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确实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使得老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作者:甘梦婷 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大学数学的教学篇2 1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大学阶段是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最关键的学习阶段,大学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很多高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仍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虽然非常明显,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延续多年,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1.1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 学生在整个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听和记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非常少,学生没有机会去表达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逐渐下降。 1.2评价方式单一 数学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只根据某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进行判断,并没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整个教学评定缺乏一定的公平性。 1.3未能落实个性化教学 由于受学生数学基础以及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各不相同。只有落实个性化教学,才能弥补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教学质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线教学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的学习,在面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还可以重复学习,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出现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2在线教学模式的不足 2.1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线教学模式多数情况是由学生自主操控,学生自己去观看教学视频,这阶段,学生并没有教师的指导,因此,在遇到一些重点、难点的时候,学生就没有办法去把握。 2.2缺乏团队合作 由于在线教学的学习过程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很少会出现同学之间的合作、探讨。 2.3学生要有坚强的毅力 由于在线教学大部分是由学生单独完成的,所以,学生自身的毅力是否坚强非常重要,如果毅力不坚强,极有可能会半途而废。 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将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有机整合,既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将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的实现社会对人文素养人才的实际需求。 4大学数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4.1硬件因素 第一,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主选择视频。第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互动,如果教师不在线,可以预先提出问题,待教师在线之后再对其进行解答。第三,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提供科学完善的学习建议。第四,在平台使用过程中还要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处理平台上的一些突发问题,定期对在线平台进行维护,确保平台的运行不受影响。 4.2教师因素 第一,大学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积极掌握数字时代的教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掌握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能够运用到的软件、硬件设施。制定混合式教学资料,选择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材,起到方便学生在线学习的作用。第二,数学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面授内容,弥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堂基础知识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数学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知识点,避免出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第三,数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好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工作,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平衡教学进度,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4.3学生因素 首先,大学数学教师要在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让学生牢固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来进行选课,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大学数学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在线学习的相关培训活动,并掌握在线平台的操作流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好友、同宿舍的方式组成一个学习团队,明确分工团队成员,轮流担任学习角色,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在线平台自测评估自身的学习成果,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量来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4.4教学评价因素 在开展教学评价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重点要求学生参与评价,并将评价环节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在线测试等学习过程作为最终的教学评价内容。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对自身学习情况的自我认识,意识到自身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知道如何运用在线平台来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能并不会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需要数学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监督和评价。 5结语 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混合式教学是由这两种教学模式中各自的优势集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短期看,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有时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其学习成绩还会更低一些。但是,长时间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作者:吕琳琳 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大学数学的教学篇3 2016年6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指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2]可以看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学的形态越来越强调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规模化与个性化是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一、大学数学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数学课程是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以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为例,以往大学数学课程都是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作了纯粹线上授课的短暂尝试,客观上促进了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比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有难以克服的“瓶颈”,而纯粹线上教学优点与缺点同样显著,此时如何对单一的线上和线下教学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这正是实践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探索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学院的智慧教室智慧校园等工程接连竣工,这为学院实践大学数学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改革创造了物质基础。 (一)大学数学课程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大学数学课程作为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通常包含三门课程,分别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传统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课时紧张。以线性代数为例,教材是同济六版《线性代数》,要学习五章内容,涉及行列式、矩阵、向量组和二次型等较多知识板块,课程抽象,可是却仅有40学时的授课时间,基本是上完就考试。加上军校学生训练多公差多,自习时间少,学习效果就很一般。 2.学习积极性不足。由于大学数学课程的高度抽象性以及教材语言的高度凝练,学生即使课前预习了教材,常常也是一头雾水,某种程度也挫伤了学习积极性,而且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多,压力大,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极少能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也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更加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上课打瞌睡的学生屡禁不止。 3.学情难以精准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一个知识点,譬如矩阵乘法,却无法精确了解每位学生对矩阵乘法易错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只能多强调几遍,通过同学们的表情神态亦或提问个别同学的发言正确与否对学情模糊判断。 4.大学数学的广泛应用难以体现。以概率统计为例,这是一门具有高度应用性的科学,其中概率部分的古典概型、全概率与贝叶斯公式、离散型与连续性随机变量和中心极限定理等内容都有大量生动的应用案例,而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呈现。统计部分运用MATLAB软件进行随机模拟和统计分析,画统计图,进行统计推断,这些数学实验其实能够很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可视化操作,同样面临着传统课堂教学中难以实施的窘境。 (二)大学数学课程纯粹线上教学的优缺点。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全面实施了大学数学线上授课实践,借助腾讯会议和超星学习通,完成了近40学时的大学数学的线上授课,发现了线上授课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不受制于教室的空间的限制,学生容量均在百人以上,学生随时可以观看视频回放。学生作业通过学习通上传,单元测验由教师在学习通上定时发布,学生定时答题并交卷,教师线上批改作业和试卷,真正做到了无纸化办公。但是,线上教学的缺点也暴露无遗,师生无法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线上教学还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及其不利,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学院在后期恢复线下教学时就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线上授课效果极差,这也说明就大学数学课程而言,线上授课不能完全替代线下授课。 (三)大学数学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学院2021年实现了为每一名本科学生和授课教师配备电子书包,内有爱课堂软件平台供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利用爱课堂平台备课,发布各种资料视频,学生可以在学生端接受教师发布的信息。绝大多数教室已经改造成了智慧教室,每间智慧教室都有自己的局域网和两块电子屏可以用来播放PPT和手写电子板书,也可用作电脑终端登录互联网。教师可以在爱课堂平台下进行课堂授课,这些举措都为教师实践大学数学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大学数学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笔者所在的教师团队探索了大学数学课程之一的线性代数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授课实践,教材是同济六版线性代数,在爱课堂平台下按章节进行备课,教授知识点共五章二十四节,将每一节授课划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课前环节线上发布预习视频、布置预习问题,教师从预习反馈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课堂授课调节侧重点,查漏补缺。课中基于爱课堂教学平台进行面对面授课,既有重点讲授重要知识点,又有线上发布课中问题抢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通过软件的反馈结果,精准掌握学情。课后环节发布授课课件供学生复习所用,同时发布课后习题和拓展案例,对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用录屏软件录制讲解视频发布给学生供其自主线上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该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延伸了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师备课时设计课前线上预习,对于叫难懂的知识点譬如矩阵的秩的概念,从大学慕课上精选优质的讲解视频,运用录频软件录取关键部分,通过爱课堂平台推送给学生,设置观看时长,教师可在平台教师端及时掌握学生的浏览情况。这相当于提供了一个线上教学资源,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客观上延伸了教学时长,学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一般视频时长较短,学生易于接受且不至于感觉学习压力加重,也不影响他们正常的作训公差活动。针对课堂授课完毕学生仍然存在的困惑譬如个别学生反映对行列式的展开定理的推论没听懂,教员可以就这个小知识点录制讲解微视频推送给该名学生供其课下观摩学习。这些举措客观上缓解了学时紧缺,授课进度较快与军校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相对很少的矛盾。线上学习不需要学生整齐划一地齐聚课堂,学生哪怕是公差在外,也可打开电子书包浏览教员推送的预习视频和复习课件亦或是课后拓展案例进行学习,这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 (二)丰富了教学内容。虽然线性代数较为抽象,仍然不乏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应用案例,譬如课堂学完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后,可以作为课后拓展为同学们线上推送物理中特征值问题的例子———梁的弯曲问题,还可介绍特征值在航天飞机定位中的应用。再例如学完矩阵的对角化后,可以为同学们制作小视频介绍其在马尔科夫链中的应用以及在网页搜索与网页分级中的应用等,既巩固了相关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线性代数的教学内容。 (三)活跃了课堂气氛。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其实很难活跃课堂气氛,通常学生都陷于数学概念或定理中作苦思冥想状。而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前预习环节学生自主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客观上分担了课堂授课的压力,为课堂教学多创造互动和讨论环节提供了契机,笔者在智慧教室的爱课堂授课平台下,课堂上提问学生设置随机挑人或者设置抢答环节,学生对此类互动通常感到很兴奋,也乐于在对问题讨论中辨明真理,课堂气氛因此活跃了很多。 (四)精准掌握了学情。课堂授课环节,笔者在智慧教室的爱课堂授课平台下,讲完某一知识点后,发布课堂习题,以选择为主,要求学生在电子书包上立刻作答,譬如学完了矩阵乘法,关于AB=0,我们知道矩阵A和B都可以是非零矩阵,当A是方阵时,只有可逆,B才一定是零矩阵。就这个知识点,课堂发布提前拟好的选择题,发现居然有不止一个学生认为A和B中至少有一个为零矩阵,通过查看爱课堂作答情况统计数据,知晓了哪些学生回答错误,精准掌握了学情,从而能够做到重点督促。以上四点是笔者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授课探索实践基础上的一些心得,他们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可以看出,线上与线下模式在授课中相互融合,彼此促进。从目前的学生反馈来看,普遍认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能够做到深入浅出,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好评。 三、大学数学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的需求分析 笔者基于学院智慧教室以及爱课堂平台的授课实践探索中,发现要想良好实践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必须要满足以下几点。 (一)线上授课资源的建设。在互联网大环境下,拥有海量线上教学资源,光是大学慕课就有众多大学数学国家精品课,对于这些资源,教员面临如何选择取舍的问题。教师线上发布学生课前预习用的视频资源、课中授课用的补充材料、课后探讨的拓展案例都需要教员的精心筛选甚至加工再造,目前亟待从无到有地建立一个优秀的线上教学资源库。 (二)问题驱动式的教学设计。光有线上教学资源远远不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对预习用的线上资源,不是发布给学生浏览就行了,还要给他设置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观看视频,并且尝试能够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堂授课环节,同样需要教师备课时设计好问题供课堂发布作答,教师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大学数学课程实践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尤其需要问题驱动式的教学设计,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思维。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下,无论是线上资源的筛选与加工,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或是课后拓展案例的研讨,都高度依赖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每一位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都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精进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月芬.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内涵、实施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6:19~25 [2]韩志祥.走向“双线融合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20,24:17~24 [3]李琛,刘兵,陈春晟,等.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应用[J].包装工程,2019,12:25~29 [4]周燕,肖莉,杨志成,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概率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25~126 [5]王慧丽.以应用为导向的概率统计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26):43~44,51 [6]郑文斌,林耀进,周豫苹.线性代数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21,2:80~86作者:单位: 作者:李苗苗
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行政监督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 摘要:行政监督运行机制对行政监督工作乃至整个行政管理都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主体素质有待提高、行政监督环境有待改善、行政监督程序有待改进、行政监督手段有待加强,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关键词:行政监督 运行机制 监督程序 监督环境 行政监督运行机制,是指在合理划分与配置各个行政监督主体权力、职责的基础上,为保证各行政监督主体公正、高效地约束行政权力,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而形成的各个行政监督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模式及其运作方式。 一、行政监督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1、有利于确保行政监督体制的有效运转。行政监督运行机制是行政监督体制发挥作用的重要系统因子。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行政监督机构的组织体系构成,行政监督工作的基本程序、具体工作方式,规范了行政监督机构的组织构架、人员配置、职权体系、权责关系,是行政监督机构工作、行政监督体制有效运转的组织实体保障。 2、有利于保证行政机关的廉洁高效。行政监督运行机制可以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保证行政权力机关及其人员的行为合法、合理。其关于行政监督工作目的、运转程序、具体手段的内容,是行政监督机构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据,行政监督机构依据这些内容,对行政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察督促,有利于规制行政权力机关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促进政府人员廉洁从政。 3、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行政监督运行机制的存在起到约束、规范行政权力的作用。行政监督运行机制对于将行政权力关入制度的笼子里,防止和减少行政权力及其工作人员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政监督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行政监督主体素质有待提高。从目前监督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来看,大部分的人员都能够做到遵纪守法、廉政勤政,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一是部分执纪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不高,执法手段单一。二是部分执纪执法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三是部分执纪执法人员科学文化水平不高,业务素质也不高。四是部分执纪执法人员工作的责任心不强。 2、行政监督环境有待改善。一是行政监督法规不完善,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现行法律对行使监督的程序缺乏详细具体的规定,对不服从监督的也没有规定如何追究其责任,群众行使监督权方面也缺乏法律保障及可操作性。二是行政监督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一定的偏差,缺乏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对行政监督工作的必要性缺乏本质、深层次的认识,缺乏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3、行政监督程序有待改进。我国行政监督运行程序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程序复杂,行政监督机关由于受法定权限的束缚,在实施监察的过程中多采用公文批转、转交下一级行政监督机关办理的工作方式,降低了行政监督效率;二是行政监督程序不完善,并未规定在何种情况下哪些行政监督主体可以通过何种方式以怎样的权限和职责开展行政监督工作,未形成监督合力。 4、行政监督手段有待加强。行政监督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监督手段。在当前的行政监督运行机制中,监督方式比较单一,在各个监督阶段往往仅采取一种监督手段,影响行政监督效果。另外,监督主体普遍重视具有追惩行政的事后监督,忽视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两个阶段。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使,才意识到要查处和惩罚。 三、加强我国行政监督运行机制建设的对策 1、完善行政监督运行主体。一要加强行政监督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干部队伍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讲党性、讲大局、树榜样,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不畏强权。二要注重行政监督主体的专业技术培训。通过讲座或培训,学习与市场经济相关的金融、法律、科学技术知识,熟悉各种法律法规和各种监督程序,提高行政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三要改善行政监督主体的领导结构。保持呈梯状的年龄结构、注重合理的专业结构、实现互补的智能结构、拥有和谐的气质结构,整个行领导班子必须始终保持认识上的统一、行动上的协调,形成充满战斗力的集体,担负起促进行政监督有效运行的重担。 2、优化行政监督运行环境。一要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增强自觉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的意识、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的意识、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的意识。二要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全国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改善行政监督客体——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为加强行政监督运行机制配套建设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深化行政监督体制改革,厘清各方行政监督主体的权责,为整个国家行政监督体系建设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三要创设完备的法律环境。加快行政监督立法进程,修订已有的行政监督法律法规,加强新闻立法和法规建设。 3、健全行政监督运行程序。一要制定合理的行政监督运行程序。加强监察机关的效能监察,增加行政监察机关公信力;通过立法形式,不断深化和完善不同种类的外部监督制度的规范及程序。二要促进行政监督运行程序公开。完善与行政监督运行程序公开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行政监督运行程序公开责任机制,明确规定各个单位和部门的职责,从群众利益出发,保证行政监督运行程序公开取得应有的效果。三要加强对行政监督运行程序的考评。制定合理的行政监督运行程序考评指标体系,并注重各项指标的科学性和精确性;构建合理的行政监督运行程序考评模型,并注重该模型的可行度检验;加强行政监督的信息反馈。 4、规范行政监督运行手段。一要改进人大监督方式。由被动监督变为主动监督,由普通监督变为要点监督,将抽象监督变为具体监督。二要充分发挥信访举报的监督优势。建立和完善信访举报的整个系统;保护举报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鼓励广大的人民群众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举揭发。三要规制新闻媒体的监督方式。不断完善新闻媒介自律机制,要求其必须以事实说话,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四要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手段。赋予监察机关适当的经济处罚权、财产申报权和没收权以及弹劾权;强化预防监督和监察手段,提高行政监察的科技含量。 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试论多元化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监督主体的多元化越来越明显,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主要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要素构成的监督体系。但从现实中来看,多元化的监督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有效的社会制约,但是在另一方面使多元化的监督主体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他们力量缺乏有力度的结合 ,监督合力较弱。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战,尚未形成一个分工合理 ,协调互动的有机整体。从而降低了监督的效率,削弱了监督的整体效能。所以需要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关键词:行政监督;多元化;形式;困境 近年来,厦门市实施多渠道行政监督方式,在不同是区域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社区居委会主任等担任行政机关社会监督员。福建省人事厅新近出台的《特邀人事监督员管理暂行办法》和《机关效能建设监督员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了监督员的权限和职责。其中,人事监督员有权检查、 监督人事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情况,有权参与重要人事人才工作,有权反映群众对人事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传递和参与调查基层群众对人事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检举和控告等。机关效能监督员有权检查、监督人事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勤政为民和高效从政等工作,有权参与机关效能建设的检查和考核,有权参与调查机关效能建设的投诉,有权对效能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了解效能建设的投诉问题的处理情况,有权对人事人才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是政府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的一重要举措。 并且在近几年厦门市首次通过政府立法形式,将厦门“红头文件”纳入社会监督视野,公民若对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有异议,可申请审查。由此可以看出行政监督多元化的发展在福建成为了一种趋势。 一、行政监督多元化现状 从厦门近几年来的行政监督方式来看,人们开始不断认识到社会控制力量的强大,将国家权力机关的公务行为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社会舆论,人民群众,政党社团都已经成为行政监督的重要方式。监督主体不断趋于多样化,除了政府内部监督,政府的外部监督主体既有国家机构和政治组织,也有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 然而多元化的监督主体是否充分发挥了有效的监督作用,从厦门市今年1―9月职务犯罪案件的数据来看,贪污受贿案件45起52人,渎职侵权犯罪案件12件13人。说明多元化监督在行政权力越轨滥用问题,权利的不当行使问题和政府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滑坡问题上并没有从根本上予以解决,违法乱纪行为任然普遍存在。 二、多元化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1. 行政监督机制的结构性困境造成多元化监督主体内部架构的失衡 行政监督机制的结构是指监督系统内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照特定规则,履行特定功能。一个良序运转的监督机制必然拥有权责清晰,分工明确,制度严密,功能稳定的内部结构。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源于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经常出现主体关系倒置,监督主体内部架构失衡的现象。这主要源于监督机制的结构性困境,主要体现为监督系统诸要素间的机构性紊乱,权力结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在现实中,无论是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都会由于权力结构的不合理而受到重重制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各种多元化监督理论最终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走入了专业化机构监督。从福建所聘请的社会监督员来看,他们最初的身份依然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社区居委会主任等,本身具有着行政职务,是体制内人员,他们所代表的实际上依然是内部的监督。所以行政权力的权威性,广泛性及不断膨胀的自由裁量权决定了分散的个体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督,无论是公民监督还是舆论监督在集权传统和体制转轨双重语境下的中国都很难与有组织化的专门机构来担当行政权力监督主体并驾齐驱。 2. 行政监督功能性困境造成多元化监督主体实难发挥作用 行政监督机制的功能性困境指行政监督机制未能发挥应有的权力引导与制约功能。多元化的监督主体按某种划分方式可以划分为权利型监督和权力型监督。权力型监督包括党委,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等,权利型监督则包裹派,民间社团,新闻媒体和普通公民。在权利型监督中,多数监督主体的存在缺乏独立性,代表性不强等各种问题,其实际的监督能力受制于多重约束,很难激发他们的监督热情,他们在利益表达上的封闭性及彼此间的横向联系不足使得本来就分散的监督权力会进一步衰弱。 3. 多元化监督主体的“碎片化”难以形成合力 从厦门聘请社会监督员和和“红头文件”纳入社会视野可以看出,我国较为系统的行政监督体系中,监督主体,方式呈现多元化。但在现实中我们却经常看到,多元化的监督中主体权责不清,互相推诿。对于一般性的问题,普遍关注的问题,各个监督主体愿意一起去监督。但是在敏感问题,棘手的问题下,各个监督主体开始推卸责任,无人问津。或者有报道,却无结果,造成了“有始无终”的局面。 4. 多元化的监督主体职责不清,责任推诿 监督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事件的责任就越来越难以进行界定。出了问题是各个监督主体变会互相推诿。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些贪污腐败问题越来越多的是依靠舆论监督来进行曝光,但对一些涉及到利益关系较大大案件,舆论力量的监督经常是有始无终。或者是说在不同的问题上,不同的监督主体有时候的观点和立场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程度也就不一样,造成了监督主体彼此间的摩擦冲突,使得行政监督工作难以落实。监督工作出了问题之后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同意予以规定和协调,现行法律也没有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职责范围,也很难进行准确的责任追究。这说明了我国多元化监督主体架构下,监督体系没有一个合适的监督主体对行政监督全面负责,总揽全局。 三、多元化行政监督存在问题的对策 1. 优化和调整权力格局 优化和调整权力结构既是行政监督功能性困境的解决方法,也是行政监督结构性困境的破解之道。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只有实现宏观层面上的权力转移,使得权力真正的从国家向社会和市场转移,才能彻底摆脱部分监督主体“有名无实”的窘境,切实提升多元监督主体的监督力。在权力的转移过程中,一方面,国家要主动放权,另一方面,社会、市场要积极扩权。在实践生活中,很多滥权活动在初期阶段实际上就已经被群众发现和举报,但是现有监督权力结构的不合理使得这些违法行为到了不可收拾,和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伤害时才受到制止和追究。 2.重视和加强监督立法,确立各级人大的核心地位 多元化的监督主体,责任难以界定,久而久之会消磨外部监督主体的积极性。要坚持确立各级人大在多元化行政监督网络中的核心地位。人大及其委员会应该通过统一的平台,将人民群众,社会组织,舆论及国家机关所反映的违反宪法的信息集中整合并确认,严格按照宪法规定的程序和步骤从具体层面上而非形式上进行监督,监督过程和结果要确保公开。另一方面,要指定专门的监督法,在明确和界定各监督主体职责与权限的基础上,从程序角度对人大如何指导并管理其他监督主体做出详细说明。 3. 建立统一的国家监督体系网络,形成监督合力 网络化的前提是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构建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行政监督体系。可以让日趋多元化的行政监督主体以网络为平台,以信息公开,信息共享为前提,互相沟通交流,为变分散监督为合理监督创造条件。加强管理,完善网络监督的法规建设,完善线索运用和反馈制度,真正为多元化监督主体提供一个畅通的监督渠道,进一步调动广大监督主体参与行政监督的积极性。通过机制引导多元化监督主体参与全面建立统一的国家监督体系网络,促进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监督网络的搭建可以促使行政问责主体和其他监督主体及时通过互联网 彼此沟通事件的进展情况,交流彼此的信息,通过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程度的监督,使得监督效能最大化。(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我国行政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行政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民主与法制的重要内容。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行政监督体系,但是其本身仍存在许多的不足,因此,了解行政监督的基本内涵,认真分析行政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对于提高行政监督的有效性、科学性,完善行政监督体制,遏制行政腐败,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行政监督;监督意识;监督机制 在我国,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出现了很多行政腐败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的改革发展步伐。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时期,政府的各项工作都卓有成效,在法治政府不断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在逐渐增强,全社会对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适时加强对行政权的制约,有效遏制行政腐败,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也是更进一步落实反腐工作的重要举措。因此,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已经势在必行;否则,行政执法的权力会被滥用,行政执法的目的将难以实现,公众利益也必将会受到威胁。现行的行政监督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缺陷,需切实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行政监督的内涵 监督就是监察、督促,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监督称为行政监督。现代行政观念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学者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提出了“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的著名论断,将行政从政治中脱离出来,因此对于行政监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1]。广义上的行政监督是指享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及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察与督促的活动[2]。狭义的行政监督就是指享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监察与督促的活动。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更倾向于从广义上理解行政监督,因为这样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行政监督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无论是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与组织或者新闻舆论媒体及公民个人,他们都是行政监督的主体,都依法享有各自的监督权力与权利。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监督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可以更好地制约行政权力,有效地惩治腐败。 二、我国行政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行政监督在促进政府依法办事、提高公务员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3]。我国已经形成了内外部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体制,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行政监督在实际的运作过程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具体来说,行政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督意识淡薄,公众参与意识差。监督意识包括监督主体积极参与监督的意识和监督对象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公众的监督意识不强,不能够正确行使国家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力,他们认为行政监督就是有权力的去管无权力的,而且由于当前我国行政决策的公开透明度不够,使得监督主体不能深刻认识到这一决策的危害性,因而不敢参与到行政监督中来,以免得罪人。作为监督主体的行政执法人员,有些执法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坚持原则,有的则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力素养,面对当前腐败现象“国际化”的特点,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已经迫在眉睫。就监督对象而言,一些国家行政工作人员缺乏对监督制约的重要认识,缺少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他们认为监督并不是针对他们而言的,反感甚至厌恶他人对自己的监督,更有甚者,竟然会对监督者进行报复,使得整个行政监督的法制化方面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目前行政监督体制下的监督意识不够强。 (二)行政监督主体分散,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是主体多、机构多、方式多、渠道多的多元化行政监督体制。监督主体的广泛性是行政监督的特点,主要包括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新闻舆论媒体以及公民个人等。这些都是行政监督的主体,但是他们都是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进行监督,各自分散展开工作,没有形成高效统一的集合体,处于分散运行的状态。而这样的监督方式,一方面使得监督主体各自的监督能力受到限制,难以发挥监督体系的最大效用,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监督成本和资源的浪费,造成分工不清的尴尬局面,最终削弱整个行政监督的整体效能,导致行政监督合力的缺乏。 (三)行政监督立法欠缺,法制化程度偏低。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必须始终坚持法制化原则,而完善的行政监督立法则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在行政监督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行政监督立法发展缓慢,行政监督法律供给不足,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例如,对于新闻舆论监督而言,法律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加以保障,仍旧是一个法律上的空白,导致新闻工作者经常在工作中受阻。还有就是,在一些专门性的监督中,由于法律缺少明确的监督规范和监督程序,也使得监督权的运行无从下手。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监督的效能,损害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 (四)行政监督形式单一,难以发挥整体效能。行政监督的形式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对于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而言,这三种监督应该同时存在[4]。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往往是事后追惩性监督较多,忽视了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只是在结果出现后给予补救,而忽视了预防的功能,这样容易造成行政偏差和腐败现象,导致行政监督陷入消极被动的局面。这样一来,会使很多公务人员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放松的心态,不注重事前的监督,不能积极有效地投入到行政监督中来,从而使得行政监督在长时间的僵持下往往难以形成巨大的威慑作用。 (五)行政监督机制不健全,行政公开程度低。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监督制度缺少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责任规制,使行政监督没有达到理想的监督效果,从而也使得行政人员的道德素养没有得到有效地提高,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构,才使一些官员滥用手中权力有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监督制度中有效地制约公权力的舆论监督机制还很匮乏。媒体监督仍然是我国行政监督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新闻法》的立法空白使得新闻工作者的舆论监督权受到多方的侵犯,不能很好地履行监督职责。此外,政府信息公开化的程度不够,也使得群众的政治参与机制有所欠缺,人民群众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声音,捍卫自己的利益。 三、完善我国行政监督的对策分析 为了有效地解决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健全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实现行政监督的最大社会效能,进而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对现行的行政监督进行完善,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增强监督意识,提高监督效能。从坚持行政监督的实效性原则出发,以最终履行监督职责、实现监督效果为目标,加强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的监督意识。一方面,监督主体应积极主动地行使国家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监督责任对于促进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合理行政的重要性。各监督主体之间应该相互协调配合,形成监督合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到行政监督中来,使监督落到实处,发挥制约行政权力的作用;另一方面,监督对象应积极自觉地接受行政主体的监督,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更应该提高自身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自我约束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做到对党、对人民负责。 (二)整合监督主体,形成监督合力。保持行政监督机关的独立性,是我们行使职权的基础,但是各监督主体之间的工作分散,缺少协调,监督尚未形成合力,已经严重影响了监督体系的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以整合监督合力。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可以先将各监督主体的目标加以协调,然后在监督过程中可以使各监督机构之间能够有机联系,互相配合,使各种分力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确保监督过程的科学有序进行。只有形成监督合力,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监督的整体社会效能,推进政府法制建设的进程。 (三)完善监督立法,确保法律供给。行政监督作为一种法制监督,必须始终贯彻其法制化的原则,将法律规定作为其一切活动的准则和出发点。在我国的现行监督体制下,应加快监督立法的进程,既要制定专门的监督法律法规,又要制定统一的行政程序法,使监督的过程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同时针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受阻的现状,也应加快《新闻法》的立法进程,并针对具体运行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并应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行政监督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四)完善监督方式,实行全程监控。落实行政监督的全程性原则,使行政职权的运作成为一个过程,也只有在运作的过程中,行政职权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必须重视事前和事中两个环节,并将事后环节放于事前、事中的基础上,将三者衔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否则,无论缺少哪一个,都不能算是完整的行政监督体系,不能有效地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从而破坏了监督制度的权威和公信力。 (五)创新监督机制,坚持行政公开。我们应建立相关的行政人员的道德机制,提高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并完善监督责任追究制,使每个行政人员都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我们也应该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加强新闻立法,以切实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权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始终坚持行政监督的公开性原则,进一步扩大政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公众参与行政监督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四、结语 行政监督是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保证党政机关公正廉洁的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行政监督体制对于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水平,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行政权力的合法、合理行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提高行政行为的社会效益以及依法合理促进法治政府的建设,优化政府形象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行政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完善,以提高行政监督体系的有效性,实现行政监督的最大监督效能,维护公众利益,建设法治文明。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论“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社会工作 专业高等教育 一体两翼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困惑,依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构建与实施“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组成部分,既要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规律,也要遵循着教育的发展规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但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许多问题与困惑:首先,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先于专业社会工作,然而从发展速度看,又远远快于专业社会工作。无论是社会工作专业还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都存在着社会地位不高,社会认同感不强的状况;其次,现在的大学教育理念普遍是教师本位和学术本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大学生实务技能的训练;第三,专业教育发展方向不明确。许多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出发点多为选择出路,寻求生存;第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缺乏本土性,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教育主要照搬港台和欧美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第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习不规范,缺乏足够的专业机构作为实习场所,学生缺乏专业实践能力。 因此,依据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结合有关院校的经验,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构建与实施“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 一、“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构建“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依据是生态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系统是由若干相联系、相区别的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碰撞与融合,共同促进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各子系统之间都有一定的界线,在各自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各自的“边界功能”,但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分为“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系统以输入输出的方式与环境发生作用,并发挥整体的功能。 社会系统被看做是基于要素和关系的动态体系,这一系统的复杂性突出了选择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运作都是在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选择。从宏观上看,我们所处的社会系统与其周边环境进而与世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通过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可以使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成为系统运作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系统的产物成为环境的选择。 二、“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内容 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基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现实,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构建“一体两翼”式教育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整合利用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为一翼,以整合利用校外教育和实务资源为另一翼,两翼并重,互相配合,共同为主体服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最终目标。 1.“一体”的含义。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各种知识。在这种单向授受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而作为一门把“以人为本”作为专业理念和重视实践技能训练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它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必须以满足学生需要和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也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要求,与社会工作专业对人的尊重、相信人的潜能等视角是一致的。 2.“两翼”的内涵。首先是以整合利用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为一翼,需要知道的是校内教育和实务资源可分为单位内和单位外两部分,这里的单位是指社会工作系(专业)所在的学院或系(部)。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院校师资缺口较大,特别是缺乏有社会工作背景的教师,基于现状,必须先对单位内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依据本院系原有专业的特点和教师的专业背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课程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比如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建立学术沙龙等;在科研方面,可以通过团队研究的方式,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学习,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专业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其次,以整合利用校外教育和实务资源为另一翼。作为一门非常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应用性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开门办学,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如聘请在工、青、妇、民政部门及社会福利机构长期从事准社会工作的工作人员承担相关课程的讲授、实习督导等工作;聘请他们参加课程委员会,帮助学校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当然,更重要的是在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实习基地、研究基地。比如我校与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社会福利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半边天基金会等单位、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实现了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结合。从2005年开始,每年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到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安置机构“阳光家园”和“阳光家庭”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利用专业知识直接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提供关怀和帮助。与香港艾滋宁养服务协会签订社工实习计划,选派学生赴香港实习,聘请香港资深社工担任督导。校外资源还包括在同一个省、地区,或一个城市的社会工作系(专业),它们之间可以建立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当然,“一体两翼”并不是任意堆砌的松散联合,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的。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需要和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生长点和功能指向,这决定着“两翼”的各个要素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是教育模式的本质规定性。就“两翼”来看,它们的功能也各不相同,“两翼”并重,互相配合,实现校内与校外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为主体服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为最终目标。 三、构建和实施“一体两翼”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确定本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要求我们要充分考虑本系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性质、地域特点。根据这些因素确定主要培养目标和科研目的。 2.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和实务的有效结合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中贯穿着教学、研究、实务内在统一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正是实行“一体两翼”教育模式的基础。价值观的建立需要一个不断学习和深化的过程,一般来说要经历理解、认知、实践和内化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在“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中均可得到实施。 3.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在本校及本地区的发展。“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要求要依据专业方向和特色,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团队力量,整合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开展专业研究,掌握实务经验,不断提高检验理论与实务之间契合性的能力,这有利于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地位,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一体两翼”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是笔者在专业建设中的一点思考,虽然仍有欠缺之处,并存在诸多问题,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但笔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力图排除万难,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贡献心力。 专业教育论文:浅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论文关键词] 人文教育 专业教育 [论文摘要] 人文教育不单单是人文知识的教育,更关键的是人文精神的培育。加强大学的人文教育有多种途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这条途径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存在着六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前提是大力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为此可采取多种措施。 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之相适应,对大学教育的反思也一直在进行。在反思的声浪中,有一个声音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中国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相对于条块分割、画地为牢,专业细分而视野局狭,重知识而轻能力、重书本而轻实践、重理工而轻社科等等问题,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更为令人焦虑的。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教育大多还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在如何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方面探讨不够;二是在发动广大教师参与方面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如何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重视和探索不够。本文主要就第二个方面谈一下具体看法和建议。 一、强化人文教育的目的 在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在谈具体的加强人文教育的措施之前,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有人认为:“人文教育是指文学、史学、哲学等基础学科以及艺术学科的教育。”…这个定义本身有一定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对人文教育目的认识的偏差,从这个定义中人们很容易得出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知识教育这一推论。但在大学中强调人文教育的目的,决不单单是人文知识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人文素质高的人,才会思考社会、自然、他人与自身的问题,才能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才能融洽地与他人相处,才能以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人文知识只有将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内化为一个人的品格、气质和修养,只有在人文精神层面上才能体现出人文价值,上升不到精神层面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提倡在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其目的是使大学不仅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还要成为人文精神的养习场,成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为人的全面、理性发展提供精神资源,开启心智,开阔境界,使人成为健全的个人。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缺乏精神与道德“底线”而做出令人瞠目结舌乃至匪夷所思之事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如“伤熊事件”、“火烧自家房屋事件”、“马加爵事件”,等等。这几起事件的当事人缺少的决不单单是人文知识,更为关键的是缺少人文精神,缺少人文关怀。 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主要措施 在中国大学中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的措施有三种: 一是通过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达成人文精神培养之目的。但如果目前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以考察记忆力为特点的考试模式不加以彻底改变,通过课程培养人文精神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反而通过开设大量人文讲座的方式效果会更佳,因为听讲座时,学生卸掉了对“通过”和学分的功利追求。 二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人文教育。这方面做好了功效甚大。这是本文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是塑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校园中浓厚的人文氛围就像一个大“气场”,它对身在其中的学生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教育作用。 (二)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大学的主流文化是专业文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专业课程。从教学内容上,专业课程约占总课程内容的60%~70%,占绝对优势,而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从时间上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所以,人文教育只有进入专业教育这个主阵地,才意味着真正进入了大学教育。从世界各国来看,都是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来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且为了强化人文教育,逐步增加了人文学科课程在本科教育中的比重。 第二,专业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关注点和个人今后安身立命之本,是大学生在兴趣和理想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这种选择具有较强的内驱力,在行为过程中,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素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在大学中,教师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依靠全体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正如华中科技大学马毓义教授所说:“倾盆大雨,只能雨过地皮湿,只有经常下毛毛雨,地表才能湿透。”专业教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就如同毛毛雨的作用。 (三)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可行性 专业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并不需要专业教师另外寻找人文素材,只需直接应用专业知识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就地取材就可进行人文教育。 首先,专业教育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从表面看,专业教育传授的是一些科学原理、数学公式,但是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枯燥的概念和数字后面却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一是专业知识本身渗透着人文精神。虽然科学规律是事物运行的客观法则,但表述这些规律的科学知识本身就是人创造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的主观性,渗透着人的精神,其内容仍是专业与人文的结合体。二是专业知识的应用渗透着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爱生命和人类命运的精神,它不仅关注研究对象本身,同时也关注其可能产生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后果。把专业知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是每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工作者的内在需要。三是专业知识中渗透着艺术和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和美的,所以解释自然的语言——科学也是美的。追求完美既是艺术更是专业的境界,正是丰富的想象力与和谐对称的规律结构,使自然、艺术和专业达到了美的统一。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实现美,是专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事实上,科学逻辑力量的内在和谐、理论框架的奇妙想象是具有极大的美学力量的,将学生引到充满情趣的科学殿堂,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美育。 其次,专业教育方式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教育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形成“质疑”、“解惑”、“去伪”、“求真”的思维。训练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它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同样体现着科学关于生活、关于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关于人生的态度及对科学本身的态度。专业教育是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方式——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反复验证,从而完成科学知识、科学能力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思考、实践科学探索,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二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意识。专业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进入社会实际,通过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巨大的社会需求,来培养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求证、求真、求实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发现的乐趣,发现问题、验证结果就是最大的回报。通过专业教育来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的意识比学习专业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三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科学信仰。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接受科学信仰,专业课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科学知识本身并不是干巴巴的事实,而是不断修正错误、走向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催人奋进的最好教材。 三、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径 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专业教师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第一,从专业知识延伸。在任何一门专业课程中都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材,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将这些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拓展开来,讲授给学生。如讲授学科、专业发展史,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的社会价值;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介绍学科中与当前国计民生密切关联的知识,以激发学生造福人类与社会的热情。 第二,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相应的人文精神。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不同的作用。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人文教育效果。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布置团队型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第三,以自身的行动影响学生。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一节课讲下来,课程内容学生不一定都能记住,但教师的学识、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师的为人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做一个好教师,用认真负责的精神感染学生,为学生做一个榜样。 第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孟母三迁,是因为她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同样,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培养作用。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容、向上、不惟专业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正是在这种平等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产生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接受了蕴含着人文精神的专业教育,养成了活泼、宽容的品行,强化了民主、团结精神,人文随知识渗透到了学生的人格中。 第五,与学生共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靠体验、感悟。教师要以自己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感悟,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教师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体会,贯穿在讲课的过程中。由此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很多人生的哲理,在感悟中提升其人文素养。 第六,以教师的人本关怀去影响学生。人文精神,说到底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人文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在教学中尊重人、相信人、关心人,把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兴趣和要求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教育的目的,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把学生当作加工的原料,让学生做学习J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重视教师的人格影响,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 四、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基本保障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本立而道生,加强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首先,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育,认识自己所承担的教育职责。目前普遍存在着对教育的认识偏差。在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上,重知识、重专业。很多教师认为“我是教知识的,教专业的”,忽视智慧、思想和灵魂的培育。在对教育过程的理解上,重视认知过程,误认为只有讲道理才是教育,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这种理解的后果,是将德育、素质教育变成了少数政治辅导员、德育教师的事情,广大教师游离于外,因而教育效果甚差。 其次,要积极探索提高大学教师人文修养水平的途径、方法和机制,造就一批推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师。这要本着“卡住源头,提升存量”的原则。一是要在引进新教师时,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使大学教师队伍的素养在其源头就得以改善;二是要加大在职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训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在职教师的人文素养,并研究形成一种促使广大教师自主学习提高的机制;三是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等学校要积极支持大学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支持教师参与跨学科、有实践针对性的课题研究,这将是推动教师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专业教育论文:论英国专业教育研究 [论文关键词]英国 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 [论文摘要]专业教育在英国主要指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英国拥有一整套促进专业教育发展、保证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和质保体系。英国根据社会需要将专业教育划分为多个层次,从中等专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一应俱全。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对应关系,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会贯通共同了促进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英国专业教育概况和发展水平 英国是开展专业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21年英国对专业教育就开始实行国家证书制度。主要是培养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显著代表是专业学位教育、专业文凭教育(因其所发的资格证书被称为文凭,所以中国教育概念下的职业资格教育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被称为专业文凭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主要体现在专业博士学位和MBA教育上。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是服务于特殊专业团体、定位于特定专业领域的一种学位。第一批专业博士学位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出现,其数量随后迅速增长。最近几年,每年大约增长20%。以英格兰的大学为例,1998、1999和2000年的专业博士学位计划分别有109个、128个和153个。专业教育研究生层次最突出的代表就是MBA教育。专业资格教育的典型代表是有150余年历史的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CIE)所推出的一系列级别不同的专业文凭教育[1]。在这一专业教育序列里,标准级文凭相当于大学预科,可以直接申请大学入学资格;高级文凭相当于大专层次;专业级文凭相当于本科毕业,研究生在学水平,可以直接申请研究生,高级专业级相当于研究生毕业层次。由于剑桥大学始终处在世界教育的前沿,因此,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的专业文凭在国际上可以和学历挂钩,在英联邦、北美、欧盟、澳洲等国家,包括哈佛、剑桥、耶鲁、悉尼大学、波士顿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瑞士酒店管理学院在内的近200多所高等院校的承认。此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机构还有英国皇家特许物流运输学会(CILT)[2]、英国皇家特许采购供应学会(CIPS)[3]、英国皇家特许营销学院等它们都可以从事从预科层次到研究生层次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所授文凭得到世界名校的认可。在专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以英国国际管理中心协会(IMCA)为代表的实战型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专业教育。 二、英国现代专业教育改革 现代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的英国专业教育。战后大英帝国,在反法西斯战争和英属殖民地人民独立战争的消耗的打击下逐渐瓦解。完整政治概念上的“大英帝国”被以经济合作、政治协作为主的“英联邦”集团所取代。英国的发展速度赶不上美国、德国、日本,甚至在欧洲已经沦落为二、三流的国家,但是英国不放弃追赶,在追赶中经济与政治方面以“英联邦”为依托加强联邦内的互惠关税,对外一直提高关税;实行联邦内互免签证等政策。教育方面大力提高科技教育的地位,将英式教育推广到“英联邦”内各个国家,力图增强联邦内国家共同的经济、文化基因。再分析英国现代专业教育时必须要指出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罗宾斯报告》,该报告提出:高等教育不仅要产生专家,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修养,而在这之前,对高等教育的界定仅限于大学教育。罗宾斯委员会把英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集中的阐述,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含义:它不只是指大学,并包含了继续教育中的高级科技教育等所有中学后的教育,它也不只是正规学士、硕士、博士课程,它还包括非正规的业余证书课程。这样才能全面地、多层次地、多样化地发展高等教育。在报告的指导下战后英国高等专业教育制度进行了三个阶段改革:第一,20世纪60年代初将部分技术学院改为高级技术学院并划归中央。第二,高等教育体制的双轨制。《1956年白皮书》调整了技术教育的结构,把工艺技术一直到技术学位划分等级,规定了11所高级技术学院为技术教育的最高层次,这就使学员在技术教育范畴内也能拿到大学学士学位证书,高等教育双轨制就此形成。第三,20世纪80年代末双轨制结束,40多所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的多科技术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与牛津、剑桥等平起平坐,这样就使技术教育与传统大学教育一样拥有颁发各级学位证书的资格,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三、英国专业教育的平等地位 英国按照企业生产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制定了由低到高的五级国家专业资格证书标准(NVQ)。并给予专业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同等地位,高等专业教育中不但涵盖大学、硕士水平课程,而且专业教育文凭与普通学历之间存在一个对应关系,二者可以相互沟通。专业教育中拿到三级证书者可以直接升大学。这种制度不但吸引了优秀生源,而且客观上确立了英国专业教育在全球范围的领先地位。英国专业教育的平等性,突出体现在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NVQ LEVEL5与普通文凭的对应关系上。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系统由国家职业资格理事会实施与督导,这个体系将目前所有的职业资格归入5个资格等级NVQ LEVEL 1--NVQ LEVEL 5,从第一级到第五级分别为:熟练工人;技术工人;技术员或监督员;高级技术员或初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或中级管理人员。5个资格等级与普通教育证书、文凭的对应关系为:中等教育证书;中等教育证书且成绩A-C;高级证书;学士学位;研究生学位。每级职业资格都有明确的资格要求。与国家专业教育体系相对应的还有英国皇家物流运输学院、英国皇家采购供应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制定的4级证书标准。它们与普通学历教育之间也存在一个明确的对应关系。 四、英国专业教育的特色 英国专业教育在英国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一直处于兴旺状态,是英国政府解决再就业培训的重要机构。为社会安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英国专业教育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英式“1+1+1”学制。第一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第二年到企业带薪实习、第三年回学校深入学习获取学位。这种学制能够帮助学生在正式就业之前对未来的工作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能够了解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职业中有怎样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最后一年回校学习中能够更好的把握学习机会,能够准确的选择自己的课程。 (二)英国国家学费“代金券”制度。英国高等教育与美国不同,大多数大学都是国立的。国家对教育使用立法与经济管理两种宏观调控手段。英国政府在专业教育中试用"代金券"国家付费制度。中学生毕业后可以得到一张代金券,学生可以用它来支付培训费用,一张代金券代表大约1000英镑。1000英镑使学生能够支付自己达到国家二级专业资格过程中的全部费用。 (三)国家根据专业资格级别制定工资标准。英国政府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级别来制定工资标准和每小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通过这种硬性保障措施来提高公民接受专业教育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整个国家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培养多层次适应国家发展的人才。 五、结论 英国专业教育制度具有很多先进,专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相互融通既保证了专业教育的质量,又能够为专业教育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进而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接收专业教育还是普通学历教育成为一个人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学生因成绩达不到普通学历教育院校分数线而无奈的选择。专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的平等性给专业人才同样攻读专业教育文凭、学位的机会,这从更深层次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大一新生专业教育形式创新实践研究 论文关键词:专业教育;大学新生;教育形式 论文摘要:大学一年级新生的专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清专业脉络,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提高学习兴趣尤为关键。本文结合测绘类学生专业教育过程,对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专业教育,从创新实践层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专业教育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增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评价,它包括专业的培养目标、理论体系、实践环节、发展前景以及就业去向等内容。[1]专业教育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努力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具有引领与导航作用。因此,有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创新学生专业教育体系。本文结合近年来测绘类专业新生专业教育实践活动,介绍总结了新生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做法。 一、抓好新生专业教育的几个关键点 大学生的专业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它是专业学习的支撑与动力,而对一年级新生开展的专业教育活动则是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教育环节之一。开展好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1、注意教育活动的时效性 新生入学后,从熟悉的高中生活到相对陌生的大学校园,因环境的变化,也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不适应的问题,其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尤为突出。因此应合理统筹规划新生专业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注重教育的时效性,绝大部分工作都应该在大一上学期开展,像告知学生学习过程、学习任务、学习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等则应在学生开始课程学习之前进行,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2、注重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新生专业教育应注重教育内容实用性,应涵盖学校教学环境、专业培养目标、学习方法等,内容应具体可见,而不是空泛的说教,尤其是充分利用已毕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面临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等例证,让事实说话,用生动活泼的事例和故事打动学生,使得教育更加实用,具有针对性,更具说服力。 3、强化教育过程的实践性 专业教育还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有机会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亲身参与,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的专业教育形式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也会更加充分和丰富。 二、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形式的创新实践 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涵盖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活动,从新生入学一直持续到一年级期末,笔者结合近几年学院在测绘类专业学生当中开展的专业教育实践,就如何创新活动形式,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1、充分利用校内外行业平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开拓学生视野 组织新生参观校园建筑、学院实验室是专业教育当中的常规做法,除此之外,学院更是把专业教育拓展到了校外: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博物馆这个专业科技平台,组织新生参观了解专业发展历程。通过博物馆声、光、电等专业的教学化、实体化、可触摸、可操作的展示手段,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直观形象;二是参观相关生产单位及数字产品生产中心,了解专业人员工作状态以及生产的工艺流程,使学生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有初步的印象,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2、组织高精尖专业仪器展示,提升学生专业兴趣 测绘专业对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离不开仪器设备的支撑。近几年专业仪器的发展越来越精密、尖端,从普通水准仪、经纬仪到测量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仪、激光跟踪仪、探地雷达、遥测直升飞机等,科技含量非常高。仪器展示期间,学院配备专业教师讲解,学生参观的同时还可以动手操作,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具体。高精尖的专业仪器设备展示、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3、开展“名师导航”及“博士论坛”活动,进一步强化专业教育与引导 学院院长为北京市教名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专业领域颇有影响,学院安排其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学院邀请国家测绘局副局长为学生做报告,讲解测绘学科发展最新前景;学院还安排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新生开系列论坛。通过名师、专家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引导,影响、感染大一新生,使他们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为大学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4、“职业生涯教育”与“校友访谈”相结合,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目标,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学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在大一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系列活动,包括全球职业规划师讲座、优秀校友“点拨”、学长经验交流会等。同时利用寒暑假,组织“直击职场”、“校友访谈”等活动,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经验指导的同时,也走出校园了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就业状况及职业发展情况,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这两项活动进一步强化了专业教育,巩固了专业认知。 三、新生专业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价 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创新开展以来,受到了大一学生的欢迎与肯定,解决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经问卷调查,92%以上的一年级学生表示通过一系列专业教育活动,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清晰具体。学校组织的专业教育情况调研座谈会上,测绘类专业学生对专业教育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肯定,显示出学院大一新生专业教育活动创新实践效果明显。 专业教育论文:论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 论文关键词:灾后重建 建筑专业教育 体系构建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汶川大地震后在灾区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建筑规范与建筑管理问题,及由这一问题所引发的的中国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一、 汶川大地震的启示 发生于2008年5月12 日14:28分的汶川大地震导致汶川及周边地区数以千计中小学生的丧生,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5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7人遇难,373612人受伤,失踪17918人,累计受灾人数4571.0965万人,这次灾难引起了国家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公共建筑的抗震设计方面的重视;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数千亿的财产损失,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建筑等相关行业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1.都江偃二王庙的主体古建筑没有倒塌,而近年为这配套而修建的仿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却倒塌了! 2, 农村有圈梁的房子没有倒塌,凡是没有圈梁的房子都倒了,还压死了很多人。 3.住在有规划审批制度监控下的房子倒得少,没有经过安全审批的农民房全塌了。 4. 经过新农村建设改造的房子没有倒,农民自建的房子全倒了。 以往我们对城镇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等方面在抗震方面的认识及其重要性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尤其是对村镇建筑的规划和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的不良也可见一斑。相关的惩罚机制不够健全、惩罚的力度不够。 二、灾后重建应该注意什么? 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是地震本身造成的,而是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和山体滑坡等造成的。因此我们在重建家园时,一要考虑环境问题,二要遵守国家建筑规范,三决不能偷工减料,四要要求施工单位绝对保证施工的安全,五国家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质量监督程序,建立农村房屋建设管理体制。 应该组织全国优秀的规划设计师来帮助灾区规划选址。以保证建筑物不要建在断裂带上,如果在山区重建,不能建在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或者山体崩塌的地方。 专家认为建筑地段包括:危险地段;抗震不利地段;抗震有利地段。其中抗震有利地段是指所选建设地址比较开阔,地基坚固,土石比较坚固,能够尽量避开断层和滑坡的规划地段。如果一定选择抗震不利地段规划建筑物,则必须采取相关的工程措施。容易出现滑坡的地段,坚决不要建设,必须另外选址。 1.由于我国农村建筑的现状是建房没有人管,没有任何人和任何机构管这里的安全,这是我国建筑管理体制的一个空白点,因此建立我国农村安全审批管理体系非常重要和紧迫。灾区安全审批管理体系的第一道防线是规划选址,第二道防线是建筑物的平面设计,第三道防线是建筑结构。在重建及以后的建设管理中这个安全审批管理体系可以为农民提供房屋建设方案,有专人指导建筑物的选址,提供平面设计和结构设计图纸,审查基础勘测资料和对工程进行监理,并为农民把握建材质量关! 2.完善国家建筑规范:汶川地震的发生引起人们对建筑质量、建筑物抗震性能以及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的重视; 按照此次房屋倒塌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一些规律: 1)抗震顺序:钢结构的房屋好于钢混结构的房屋,钢混结构的房屋好于框架结构的房屋,框架结构的房屋好于现浇楼板砖混结构的房屋,砖混结构的房屋好于预制板房屋。 2)学校房屋倒塌的很多,一是施工质量不保证,二是学校房屋设计的抗震裂度不够。 3)民房大多是预制板房屋,而且规划建设地点不好,房子所用钢筋也不达标。 因此我国的建筑设计强制规范和规划规范、施工规范、验收规范、监理规范、建筑材料验收规范等需要完善如:公共建筑物(如学校)的设计要加强抗震裂度,民房的建设要纳入建设管理体系,强调建筑安全保障,实行建筑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法规,加大违规惩治力度。 3.我国其他地区的存量房屋,尤其是农民房的加固也必须提到日程上来。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他地区的增量房屋的管理参照汶川灾区。 三、中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的重新构建 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等省数千亿的财产损失,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与建筑行业相关的教育体系的深刻的思考。 1.加强抗震安全教育;严格设计、施工、监理都应从对建筑从业者及在校建筑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加强教育入手,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漏洞。改进建筑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建筑职业技术的教育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要求按照抗震的标准修改国家的强制性建筑规范,在课程教育上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建筑规范变更、加强抗震设防标准的重要意义,理解并熟练运用; 3.改革目标 将安全意识贯穿每个专业、每门课程; 4.创新之处 把建筑规范、管理规定作为课程或实训内容纳入教育计划 将抗灾预防知识及灾后应急措施和灾后问题处理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在设计方面将人员疏散(逃生)方面的系统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将执业道德、执业操守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纳入教育计划 将建筑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范制作纳入教育计划 5.达到的效果:通过改进后的教育模式能加强学生对执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认识,使之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认真、严谨、公正的执业;通过改进后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方面加强理论认识以及在灾情发生时及发生后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实训能加强学生在抗震的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国家在震后即将出台的新规范、新条例的学习,让学生在以后的执业过程中轻车熟路。 专业教育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之我见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常规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制度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即从学生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到课程结束时的考试,对学生作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考核。 传统的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有两大弊端:①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会临时突击,把该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纯地去背去记,而很少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知识的含金量低,这样,四年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中,而很难达到质的飞跃。②传统考试会形成由于一次偶然失误而影响整个课程最终成绩的结果,从而也导致学生忽视日常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倡导实行动态的、全面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评价制度。考核学生成绩可以包括课堂发言、书面作业、科研论文写作等。 1.课程参与及评价。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明课堂参与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完全靠期末考试来争取好分数是不明智的,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才会有若干次让教师了解他的机会,而期末考试却只有一次机会。其次,选择适当的评价课堂参与质量的时机。笔者认为,课堂参与质量的评价应放在每一次课结束后,因为,课堂上的打分,会影响教师听取学生发言的注意力,同时也可能会干扰学生自由发言。比较好的做法是:每节课后,教师回忆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情景,标出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标出能推动一堂课前进的学生;标出能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贡献大的学生;标出那些被点到名才被动发言的学生;标出那些发言偏离主题的学生;标出那些有独特观点,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书面作业及评价。书面作业既能起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写作卷面会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论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出规律,加以评价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差的卷面大部分是鹦鹉学舌,重复题目中的细节,很难切入主题。 3.期末考试及评价。对于标准化的考试题,教师应给出每一主要步骤的评分要点,而对实务性的案例分析考试题,笔者认为应采用更粗放的评分方法,只要学生能找出案例中80%的主要问题,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判断思路、计算结果与正确结论一致,就可以给出较高的分数。 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与灵活的评分方法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动态的、多样的、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更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教育问题 素质教育的中心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使学生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同学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等内容的讲座,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这一要求,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具有超前性、实用性,要求学生增强对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财务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三点: 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教育必须摆到素质教育的首位。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学生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初期,接受正确、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素质教育主张淡化专业界限,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益处。我国学校专业设置总数曾经多至2 500个,之后,压缩到500个,目前约有25个左右。这种压缩不是知识面的压缩,而恰恰是知识面的拓宽,把相近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是与世界科技潮流由分化走向综合的大趋势相吻合的。这种拓宽与综合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对培养一流人才极有好处,素质教育不会冲击专业教育。 3.素质教育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笔者认为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并非是取消考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考核,建立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各种素质的考核体系,改变考试方法、内容,考核重点应放在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上。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创造力培养问题 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根本特点有二:一是首创性,能给予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活动;二是有社会意义,能给社会以有益的成果。心理学专家认为,创造才能是一种广泛的综合才能,包括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创新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及记忆力,产生思想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创造力完整、统一、有机的结构。为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1.培养创造力要以基本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先进的教育方法是以一定知识量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力培养过程的关键是把教育的重心从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转到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性和创新才能上来。创造力建筑在想象力上,而想象力又建筑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创造力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培养创造力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人的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点滴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其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与灵活性训练,要求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想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 3.培养创造力要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造力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科研作为教学过程的继续和深入,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广泛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的新观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创造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可以在创造性的学习中领略实现自我的乐趣。 专业教育论文:试论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 动漫专业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目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队伍的水平有限,培养的人才严重的脱离的社会市场的需求。通过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使我国的职业院校的动漫专业教育水平得到极大限度的提高。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的发展空间相对狭隘,教育资金的缺失,教育政策的扶持不到位,动漫专业教材的不统一以及动漫教育人才能力水平的良莠不齐。因此,培养一批极富创造力、具有文化底蕴、懂经营的动漫产业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日、美、韩等国的动漫产品不断涌入我国动漫市场,带有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原创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日、美、韩等动漫强国相比。这是因为少数国产动漫还存在观念陈旧、制作粗糙、手法单一、幼稚说教,甚至内容不健康的问题。 一、培养的人才质量令人堪忧 在我国,特别是职业技术类院校大多设置了动漫教育专业,开设了动漫相关的所有课程,的确对院校的招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有专家确对此感到非常的忧虑,专家认为:动漫教育是艺术创作的过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深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的能力水平。我们都知道,文化底蕴的形成非短期内速成的。香港一位资深的动漫专家对我国目前的动漫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学纷纷开设热门的动漫专业,已经偏离的基本教育原则。“人才质量达不到要求,势必影响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而动画产业的滞后又影响人才的需求量。”我国的动画人才质量和动画产业面临博弈。动漫的表达形式和基本内容对创作者的水平要求都很高,不仅仅是技术的要求。而且还有艺术素质的要求,计算机水平等综合素质的要求;目前国际动画产业已被日本、美国和韩国垄断,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方向必须是带有民族性的、民族风格的、极具民风的动画作品。动画教育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的重要。动漫产业与其它的文化产业一样,也具有岗位和技术的细分结构,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科技密集型的文化产业,目前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能辅导学生创作出极具中国特色的动漫教师。 二、动漫课程设置不专业 动漫教育是国内近几年突然新兴的专业。是国内公认的朝阳产业。社会以及家庭都赋予了很高的希望。目前,在国内,除了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少数几所开设动漫专业历史较长、积蓄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外。大部分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动漫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一方面表现在动画制作设备简陋,不具备动漫专业的硬件要求;另一方面学校没有专业的规范的动漫教材,动漫课程体系不完善;动漫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是专业的动漫教师,大多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担当动漫教师,更多的职业院校则是由社会上的专业动画人士充当教学带头人。开设的课程大多以平面设计为主,开设的动漫课程无非是卡通形象设计、二维网络动画、三维影视动画等等。开设的动画软件课程也是以ADOBE PHOTOSHOP、FLASH、3DMAX为主,后期动画合成软件仅仅讲授ADOBE PREMIERE影视剪辑软件。诸如MAYA、SHAKE、COMBUSION、ADOBE AFTEREFFECTS等专业的影视后期动画软件,因为教师队伍的不完善不成熟而只是让学生学习最基本最简单的功能模块。可想而知,这样的硬件设施、办学水平势必将影响我国职业院校动漫教育前进的步伐,从而危及整个动漫产业市场。 三、教师水平能力有限 动漫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型专业,本科院校目前培养的师资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大中院校对动漫专业师资的需求。而职业院校的动漫师资更多的是从社会上引进的,虽然具有从事动作制作的经验,但是作为专业授课的教师,欠缺的不仅仅是动作授课经验,而且更多的老师不知道如何去讲授动画课程。职业院校师资的另一个来源是通过让学院的老师参加短期的培训或者进修。通过这两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如此的教师队伍怎可以撑起中国动画产业的大旗。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普及,未来动画的制作方式更多的采用无纸绘画,无纸动漫培训在社会上已是相当的火热了。并且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将无纸电脑绘画纳入了教学体系。因此,提醒各位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更加努力的补充动画基本理论知识,动画制作知识,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动画专业教师。 面对目前的职业院校动漫产业教育现状,我浅谈一些关于改变现状的一些看法: 1. 动漫专业设置要适合动画产业的特点 动漫专业的学习对美术绘画基础的水平要求很高,具有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设置动画课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动漫专业其自身特点。动漫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综合美术素养的体现,不仅综合了电影、音乐、自然规律、网络等多门学科的艺术创作过程。动漫基础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辛苦的学习过程,大量的学习电影、音乐、戏剧等相关的动画知识,了解镜头语言、动画角色的创意,角色动作过程的创作,场景的设计等等都需要扎实的美术绘画基础。除此之外,动画创作人员对于物理学科要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可以利用计算机高级语言进行动画的高级控制。仅凭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完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动画作品。任何一部优秀的为人称道的动画品都是经过几十个甚至几百人几千人的创作团队完成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特别的突出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协作创作动画的能力。 2. 改变现有教学运作模式 现有的职业院校动画专业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动画理论基础、动画软件学习、动画创作阶段和动画产品化。而动画专业的教学运作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可分为动画角色造型人员、动画实施人员、动画后期合成以及动画制作技术总监四个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专业方向,因材施教,阶段性的培养教育。针对动画基础理论学习枯燥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赏析讲解经典动画片进行授课。动画的造型角色设计的教学重点主要是美术功底的强化与提高。目前,社会上大多数的动画实施人员大多来源于动画造型设计人员,他们既具有相当高水平的美术造型能力,同时对动画设备动画制作软件相当熟悉了解。动画后期合成人员的工作主要在造型和实施完成以后,对动画片进行整体的剪辑合成、效果处理等。这一部分人员对电脑动画软件的掌握更加相当熟悉。动画制作技术总监的工作主要是组织协调动画创作团队,整个动画片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所以,职业院校在动画总监的教学模式中重点培养动画总监的大局观,团队的组织协调能力,当然,全面的动画专业知识是必须掌握的。目前,国内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不是因材施教,教师授课没有针对性,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市场严重脱节。如此的教学模式,怎能培养出我国动画产业的栋梁之材。 3、校企合作是目前动漫教育的最佳方式 职业院校单方面的培养教育方式已经脱离了社会,体现在各个专业层次上。而动漫发展的方向和空间离不开校企合作。以下两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值得推荐:根据企业需要定向培养动漫专业学生的技能,把企业的项目的内容融合进职业院校的教学大纲中,根据项目要求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实战性的动画创作。同时,企业定期跟踪项目进展的过程,这样的合作方式校企达到了双赢的效益。职业学院对企业的选择不单是一个项目,要考虑整个动漫市场的需求。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学校与动漫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办学活力,推动专业建设朝市场运作的方向发展。盲目开展校企合作合作,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我国动漫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4、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技术骨干的重要阵地,必须首先重视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只有汇集了一定规模的高水平教师,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实力才能得到提升。教师队伍优先发展,职业学院要重视提高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要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院、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充分重视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大力提高学术水平。要在广大教师中提倡潜心科研和教学的风尚,反对谋位谋官的不良风气;要提倡专心致志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风尚,反对只看课时量的风气。重视培养现有教师队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才引进既要有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引进人才要严把进人关,切实保证引进的人才质量过硬。注重加强学科专业积淀。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与学科专业的建设进一步结合起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要有针对性和提前量。加强考核,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奖优罚劣。教师规模适度增加,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改善。在教师规模扩大的同时,要大力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水平结构。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引进国外高水平的教师,会大大节省教师培养的资金投入,并且通过外教的高水平执教能力,可以带动一大批学院年轻教师。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再以原有的模式进行,而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产学一体化,合理设置动漫专业课程,学校更可以根据结合自身的特点、教学思路,应对不同就业市场定位。认清职业院校动画教育的现实,目前的技术水平,把握现代职业院校动画教育的思路,对我国的动画教育发展方向进行剖析与探索,构建适应中国职业院校自身的现代动画教育体系。我们坚信,职业院校抓住动漫新产业发展赋予的办学机遇,克服困难、大胆革新、努力探索,一定可以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高吭 李玉柱 姬江涛 贺智涛 李心平 貌建华 罗四倍 论文关键词:行业人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面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已势在必行。通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农机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本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队伍的调整与完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为行业和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在长期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本专业教学团队于2003年起,在“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的资助下,以河南科技大学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试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级建设点建设为契机,系统地开展了“农业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研究。 教学团队在国内外进行了广泛调研,走访了日本筑波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同类高校。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参加国内外教育教学会议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剖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多种典型模式,树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新观念。走访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河南省坤达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郑州三中收获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强豫农业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洛阳卓格哈斯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000多份,对毕业生的状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提高认识,明确教学改革思路 树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合作教育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确定了“一条主线、两个突出、一个强化、一个目标”的教学改革思路。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突出学科基础,加强学科基础教育;突出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凸显办学特色优势;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工学、农学、管理学齐备的多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发展空间,开设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 二、全程互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结合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全程互动主要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具体实施方式有:(1)利用科研与生产提升办学条件。自2000年以来,本学科共计入校经费1000余万元,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研制成功各类实验样机如切割器实验台、风扇实验台、犁体外载测定装置等12台,价值60余万元。通过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专业课实验内容的50%以上。(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夹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设计等38周的实践环节,强化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建设了若干个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习训练。(3)生产实践发现的问题反馈于科研。针对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对玉米收获机械、玉米秸秆处理、玉米根茬处理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作业功耗,解决了双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配套主机宽度较大,田间作业开道困难等问题,正是生产实践对科研的反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利用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丰富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穿插到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以实际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丰富本科生教学内容。(5)用科研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本科生到研究项目中来参加课题工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有所用。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校基金与校实验技术开发基金的研究中要有本科生参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 建立了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2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3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四、强化能力,优化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由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训练组成。八模块由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工程训练、专业技能等模块组成,构建了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框架,占总学分的18%。 充分利用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以现代农业装备设计技术和先进农机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农机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技术为纽带,整合、充实、提升原有实验室资源。同时,依托形成的行业合作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全方位构建集农机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农业机器人技术、测试测量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五、专兼结合,形成教师队伍新结构 学校为企业举办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农业机械学习班,教师在行业协会兼职,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讲学或短期工作、实践进修,聘请企业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和学术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立足培养,重点引进,尽早规划,分步实施,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学术造诣较深、基础理论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逐步打造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采用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策略,鼓励硕士学位的教师读博的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条件好的重点实验室去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在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筹划下,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对青年教师予以扶持,吸收青年教师进入科研梯队,锻炼其科研能力。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他们在培养期结束后,都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合格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六、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 通过近两年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情况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优秀与良好占90%以上。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较高,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在对毕业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优秀与良好占91%。毕业生对多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可以发现,除了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之外,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到100%。这几方面肯定了本次教育教学改革路线的正确性。 专业教育论文:浅谈关于中职卫校开展入学专业教育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中职卫校 新生 专业教育 论文摘 要:中职卫校是为现代医疗行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其中强化专业教育,服务社会是中职卫校的办学宗旨和既定目标。笔者根据现状提出一些建议,认为利用好入学教育这一实践环节,开展入学专业教育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系统认知和热爱是极其重要的。 在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及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政策指引下,作为专门培养医护卫生人才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职卫校是为现代医疗行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其中强化专业教育,服务社会是中职卫校的办学宗旨和既定目标。学校能否积极面对人才市场化竞争问题,关键在于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特色。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他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这与学校的专业教育密切相关。因此,中职卫校应将专业教育作为自己的主阵地,充分利用现有特色专业的优势和办学条件,注重提升专业教育质量,促进中职卫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开展入学专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中职卫校学生受年龄、基础知识薄弱、社会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使他们对学校的专业学习适应力差,尤其是对所学专业认识不足,再加上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由此出现近50%的新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40%的二年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信心不足以及一些实习生理论基础薄弱、无法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的现状,严重的将导致转专业、厌学、退学、对口就业难等问题。 因此,我认为利用好入学教育这一实践环节,开展入学专业教育以培养和激发新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系统认知和热爱是极其重要的,对中职卫校教学管理定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目前入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中职卫校入学教育的内容包括校规校纪校风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班团队伍建设教育等,但还没有开展系统的专业教育。我认为原因有:第一,对专业教育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入学专业教育的重要性;第二,入学教育形式单一、教育主体受限,新生无法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状况;第三,忽视利用入学教育这一环节对新生进行专业兴趣的培养。 三、对专业教育的理解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题为《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增强吸引力”。作为中职卫校应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以适应医疗系统的岗位需求,力争实现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无缝连接。 1.专业是学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我国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了各种专业,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2.专业教育由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等内容组成。专业教育要求在系统讲授某一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3.我认为开展专业教育应注意三个特性: (1)专业教育的时效性。综合中职卫校学生的年龄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发展水平、适应能力等因素,在入学教育中进行专业教育的渗透是有必要的、有效的。 (2)专业教育的持续性。专业教育的过程、方式方法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上,主体不应局限于专业课教师。我们应把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融入学生入校学习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入学教育、平时的专业理论、实训课堂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 (3)专业教育的实效性。要求我们教育者根据专业发展、岗位要求及学生实际建立完善适用的评估体系,考核学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毕业生实现就业保驾护航。 四、开展入学专业教育的途径 为使入学专业教育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先分析中职卫校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认识、学习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施入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新生在入学选择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一项关于专业兴趣的调查中显示有85%的学生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带有社会热门趋向的选择倾向等,使其最终选择的专业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本人的兴趣和理想。 (2)对专业的肤浅认识:初中毕业期望掌握一种技能适应社会需求,但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入校时并不完全了解专业的特点、发展、需求,当学生真正接触到专业学习时,却感到专业理论知识枯燥乏味、不易掌握,无法适应专业学习。 (3)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性:由于学习内容的差异性、跳跃性使一些学生感到不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应用? (4)对专业就业前景的迷茫性:随着医疗行业用人门槛的不断提高,使得中职毕业生就业局面愈发严峻。学历的竞争和对前途的担忧已成为目前中专生的主要压力。 2.针对以上问题,现为开展入学专业教育的途径提出几点建议: (1)充分调查了解新生专业兴趣现状,为入学专业教育提供依据。招生办应以问卷调查形式调查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选择专业的理由、对学习本专业是否有兴趣?期望中的专业学习是什么样的?今后愿意从事哪些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通过调查分析,针对问题制订教育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在入学教育环节中使专业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 (2)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①开设讲座了解专业发展现状。中职卫校应邀请临床专家学者、专职教师或优秀毕业生等不同教育主体向新生介绍本专业更多更新的情况,激发新生对今后专业学习的期盼和热情。 ②了解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学习规划。新生可通过培养方案了解本专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必修哪些主要课程?如何完成课程?引导学生科学地制订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专业学习规划,帮助新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 ③引导新生找到适用的学习方法。在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各新生班主任应为本班介绍专业学习的学习方法,使其了解中职卫校与初中的学习方法不同,应当及时转变学习方法。 ④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组织新生参观临床实训基地,促使新生初步了解就业岗位对本专业的需求现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由此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点、工作环境、专业取向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邀请一些在本专业领域已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回校做讲座,介绍他们在工作中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学好本专业才能有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与专业人员的交流,能增强新生对本专业的就业自信心。通过此类的专业教育,能提高新生对专业的认识,既有学习的紧迫感,又对今后的专业学习充满信心。 ⑤各专业可组织新生座谈会,搭建交流平台。为使新生对入学专业教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组织新生座谈讨论,消除他们的顾虑,促使他们主动端正学习态度从而重视专业学习。 ⑥借鉴高校的做法,为新生安排专业学习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指导。总之,开展入学专业教育应注重实效性。 (3)应从新生入学起做好与专业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逐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 (4)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样学生会有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厚。二者的融合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技能型人才。 专业教育论文:试论对师范教育小教专业教育理念的研究 论文摘要:师范教育小教专业确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与世界性人才需求变化相适应,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实施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是课程与教材内容注重综合性、多样性、适用性,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实践性,德育管理注重层次性、开放性、立体性,评价方法注重多元性、动态性、激励性。 论文关键词:小教专业;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教育理念 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为教师的自身发展服务,这是当代师范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师范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师范教育小教专业如何实现其特有的功能,首要一条是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这是小教专业发展的命脉,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对“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师教育理念的诠释 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师范生、全面提高其素质与能力、使其特质潜能充分发展的教育。 第一,师范教育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师范生的智能水平差异和智能发展方向不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培养不同层级、不同学科发展方向的教师。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目标上按照胜任为本、能力为本、专家为本的三种类型教师培养。即:①胜任为本:每个师范生毕业后都能胜任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②能力为本: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外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其中一部分毕业生能成为双语为本、信息技术整合为本的教师;③专家为本:按照高起点、研究型的目标,为造就基础教育认可的教育教学专家打好基础。 第二、师范教育要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师范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纪素质;具有宽厚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国际有关方面的知识;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人际交往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与创业能力,适应教师专业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师范教育注重师范生主体的多样性、异质性和发展性进行个性化教育。挖掘其潜在特质,发展良好个性与特长,使其人尽其才。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师范生的智能优势,坚持以综合培养为主,兼顾学科方向培养,宏观上可分为中文与社会方向、数学与科学方向、外语方向、艺术(音乐美术)方向、计算机方向、体育与心理健康方向、双语教学方向等等,以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人才理念趋同化的特点日益突出,教育变革极为深刻,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师范教育小教专业确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灵魂与根本。 1.“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与世界性人才需求变化相适应 2l世纪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着共同的课题和危机,其解决需要全球合作、多角度合作,需要大批通识型与专业型兼容,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合作能力兼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兼有的发展型人才。同时,全球化时代个人生存发展同样需要具备多种能力。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呼唤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小学教育是重要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育,迫切需要培养素质复合、结构优化、能力全面、个性鲜明、具有时代教育理念的小学师资队伍。 2.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以课程改革为载体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时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课程目标将从单一走向多元;课程设置体现综合化、弹性化和多样化;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交叉综合,注重反映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教师开发与学生经验;师生关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互动,采用现代化手段,注重学生的探究意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迫切需要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时念,做到素质复合、知识复合、能力复合,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师范教育在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同时,还应该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示范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辐射和促进本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师范教育这一重要功能要求其必须率先树立时代教育理念,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发展与人事制度变革的需要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全面实施。村镇学校合并、教师缩编分流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同时教育市场的开放化,促使教师的岗位竞争日趋激烈,岗位流动日益频繁,教师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小学教师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这一改革现实要求教师个体必须具备宽厚的知识底蕴、高强的现代教学能力与创业能力,增强自己对教学岗位的适应力及社会适应力,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综观国内外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小教专业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师教育理念,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自身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一理念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教育本质论的内涵。 三、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师教育的基本途径 1.确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对接,与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理念 构建多元的现代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学科方向课程、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部分组成。加强必修课的拓展与整合,构建师范生必备的素质结构;增加选修课的类别与科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的选择性;强化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注重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增强师范生对基础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树立整合性、现实性、适用性、实践性,传承性与创新性共显的教材建设理念 在按比例采用国家级教材和省编教材同时,注重本校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和学生要成为教材的共同开发者与创造者,在引进开发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上都要体现教材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对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成果的载人,对学生经验的关注,反映地方与学校特色,突出实践环节。满足基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需要。 3.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师生观,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促进者和领路人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现代教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积极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科学开展动态式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科发展方向的差异,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冒尖,兼顾学困生,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体现规定性、适应性、发展性的个别化教学特点。 其次,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实现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换,从知识教学向能力教学的转换。注重学生探究意识与探究技能、思维的独特性与发散性、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积极开拓主动发展式教学途径,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与选择性。支持学生根据不同兴趣爱好和智力优势,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时空和方法,促进其主动发展。 同时,实施自学辅导式教学,突显学生主体,增大学生探索、研究的空间和自由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4.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为学生创设成长的政治环境,优化的学习环境,广阔的发展环境 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设潜伏、弥漫、浸染于校园并体现学校深层目的精神氛围,增强德育生态的支撑力,引导学校的文化主流,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师德素养、团队意识、创业素质、审美情趣及学术品格。通过学生个体与他人、与环境、与文化的对话,实现师生期望相容,互激共振,养成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情感及行为方式。 培育反映不同教育取向的环境文化载体。注重学校物质景观的审美设计,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和生活行为的熏陶与导引,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各种舞台,开通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和创造力,实现个人智能与集体智能互动,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全面提高,使其个性与特长充分发展。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辅导等各种渠道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学生创业发展提供意志品质上的支持。 5.实行教育疏导与开放式管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实行分层教育管理。注重教育的内化作用,做到德育内容层次化、生活化,德育方式多样化、心理化。加强对学生自主、自律、自立和选择能力的培养,根据层次教育的不同阶段逐步实行开放式管理,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学校提供优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自主支配时间,自主选择与利用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6.构建多元的、动态的、激励的、发展的现代评价体系 在指导思想上,淡化评价的甄另功能,使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的不断改进,真正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反馈性、服务性功能。 在方法和手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多元评价主体广泛参与的评价格局。注重过程评价,定性与定量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学生自评与他评,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互交叉,以增强教育评价的客观性与可信度。 在评价标准上,正视学生主体的多样性、异质性、不成熟性和发展性,承认学生个体在发展方向与水平上的差异,制定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亮点,增强自信,克服偏差,发展个体优势。体现评价的客观、动态、包容、激励等人文关怀。 评价内容要囊括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个体智能特征及发挥的程度、教与学的效果、有效教学与学习方式等,使教师真正成为每个学生发展的研究者、促进者。 面对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面对社会发展与转型对教育的需求,面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教育的需求,我们在教师教育的改革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师范教育小教专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理念,但是,这种理念还是比较粗浅的,我们将根据社会发展及基础教育的需求变化,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感悟,使教师教育理念更加与时俱进,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创新性。 专业教育论文:浅谈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创业要素 融合 论文摘要:把高职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体现了社会发展对高职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把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三个创业要素统一起来,实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师资队伍优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创建创业教学教育网络互动平台和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等途径,实现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企业家队伍的培育要求,使得创业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已经被提到国家教育改革的议事议程上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另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由于我国连续大幅度扩大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已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这种制约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创业型人才,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由之路。 1、我国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创业教育开展晚,创业教育观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人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都不对,单纯的认为创业教育就是针对一部分想开公司、做老板的学生,所以和不想创业的学生关系不大,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很多学生对创业漠不关心,也使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统计,连续十年,我国大学生毕业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一直在0.3%-0.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的比例。 1.2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欠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内容和目的都不明确。创业课程或者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或者是简单的把企业中创业培训课程复制过来,同时,大多数创业课程都是选修课,或是以课外辅导的形式出现,没有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重视。 1.3 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缺乏。现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师,虽然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大大增加,但有创业经验的少之又少,并且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专业全职教师,没有过多时间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对于创业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1.4 创业实践形式单一。现在各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形式大都是创业讲座,或者是创业大赛。只有学校单方参与,与企业的联系较为薄弱,不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没有呈现出创业教育实践的多样性。 1.5 政策不完善。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政策,但政策的普及和落实还不够深入,主要还是依靠学校自发组织实施。现有的商业环境没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如学生创业所需的资金支持,还有学生创业风险等。 2、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创业要素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必须要按照创业的三个要素来开展。 2.1 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要素的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创业意识的建立,是学生把握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的驱动力,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需要和冲动构成创业意识的基本要素。教育实践证明,创业意识是可以强化的,所以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建立,必须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在其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灌输于大脑中。如何让学生从思想上有一种创业的需要和冲动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考虑的重点。 2.2 创业知识。创业知识是创业意识的进一步的具体形式,是学生向创业能力发展的平台,是学生创业所必须的硬件。创业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对于创业风险的规避与创业能否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创业知识不是简单的讲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而应包括专业知识,创业所需法律知识,创业所用到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知识等。创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难点。 2.3 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创业要素的最高层次,是成功创业的关键。创业能力包括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等。学生具备创业能力是高职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则体现了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 上述三个要素是相辅形成,逐次递进的关系,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是创业能力的前提,创业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又会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 3、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目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质量观在我国高职院校越来越受重视,理顺创业教育的三个要素,按照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对学生的要求,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其融合的途径考虑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技能型人才放在同等的位置,探索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制定新的创业型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从“就业导向”向“创业导向”转变,把培育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在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3.2.1 深化教学内容。科学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机制,实现理论教学和创业实践相结合,目标要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将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创业实务知识的普及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具体做法上,可探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案例法、培训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对创业的兴趣;推行弹性学习制度,为学习者在校工学结合和创业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主动参与创业的兴趣;坚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等模式实施教学,注重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与实际创业实践活动的一致性,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3.2.2 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点,目标要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逐步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加大创业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投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 要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保证教学时间,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课程的考核,最后的课程成绩评估要给予创业通识教育学分和创业技能学分,并按照接受创业教育的时间增长逐步加大比例。 最后,创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注意创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因为创业实践课程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性质和特点的课程方式。 3.3 建设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而创业教育归根到底是创新的教育,广大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为此,一方面可以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专业培训,增强教师的创业实践教学能力。比如通过合作培训形式,把教师送到国内创新型企业培养,或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送到国外具有优良创业教育模式的学校去培训。又如制定激励措施,给予现职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 另一方面,从校外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作为“创业导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同时通过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着力培养学校"本土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最后,要完善师资队伍管理办法,留住人才,形成稳定的、高水平的、能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团队。 3.4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3.4.1 要把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渗透。通过举办创业论坛、规划竞赛、支持建立创业教育社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增加创业的热情。 3.4.2 学校要切实加强校内外创业基地建设,解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空间问题。既可在新校区建设中为大学生创业团队规划建设"创业园";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内场地,建立学生创业市场等创业基地,让学生增加对创业的直观感受,使他们能够在创业前亲身体验创业的过程,将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创业者增加经验,提高创业成功率。 3.4.3 要坚持项目带动,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要面向社会和企业,积极承担行业课题,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项目。也可以通过资助大学生创新项目立项、引入创业孵化机构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3.5 创建创业教学教育网络互动平台。在校园网创建创业教育教学网站和创业互动平台网站,开设大学生创业论坛、创业项目信息、创业案例分析、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为大学生学习创业理论、创业知识提供资源。通过网站,大学生也可找到与自己有共同志向的创业好友,彼此间可交流心得体会,还可以及时了解哪个地区有适合创业的项目,哪个地区提供了优惠场地、税收减免等,避免大学生创业常常出现的“盲人摸象”的状况。另外,大学生也可以与创业课程主讲老师之间通过qq群加以联系, 以便老师更快捷的对学生创业中出现的困惑加以指导。 3.6 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3.6.1 高职院校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政策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提高全体师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鼓励教师用创业教育思想教书育人,参与有关创业的学术研究,营造出浓郁的创业教育氛围。 3.6.2 为大学生创业尽量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如给予学生宽松的学籍管理环境,支持大学生建立创业协会,安排老师参与学生创业大赛指导,并创造条件使学生成果走向产业化,给予适当的创业资金支持,引导学生如何规避创业风险等,形成适合学生创业的良好教学环境。 4、结语 创业教育是新时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将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对于进一步创新学生就业与择业的观念,提升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综合能力,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问题探析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 问题 建议 论文摘要: 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改善的建议。 高等职业院校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也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仍然有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很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窄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 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会计业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才”的定位, 就忽略了“通专结合”的培养目标。而现今,会计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因而,“专才”的定位就和今天的社会不适应了。尤其有些学校的会计专业因只重视注重教育会计专业知识, 而忽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 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差, 不会与人协作,工作能力较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为依据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首先,一些课程内容上有重复,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商业会计》几门课程中的一些内容, 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课程设置上学校往往注重实务和会计制度诠释方面的课程而轻理论课程,这也导致了会计教材频繁更换,使得会计实践无法进一步深化,也就无法很好地满足会计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其次,在课程课时的设置上,一些例如税务等与会计相关的专业课设置较少,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无法和实际工作联系。 3.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差 会计专业本身对于实践性的要求很高,因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我们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知识外,没有地方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受到了限制。学生按照老师上课讲的方法可以较好的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但实际工作中却不知道如何编制凭证和登记账簿。 4.重考试轻能力 现在各种会计考试对会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学生为了将来找工作而参加各种类型的会计考证工作,教师教学也为适应学生的考试就业而做出各种调整。学生为考而学,老师为考而教,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致使学生过度关注考试分数和名次。这样一来,会计专业教学成为了考试的辅导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利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5. 师资队伍单一、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 拥有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完成。然而,现在学校里的教师大多是从专业学校毕业后直接开始任教,本身也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对理论研究较多而对实务问题关注不够。 二、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改革建议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该专业的职业指向。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经济管理理论和会计基础理论, 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 熟练掌握日常会计核算、电算化操作等现代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胜任与会计不同岗位群工作需要的具有一定职业发展潜力的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 2.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的设置力求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观, 强调以应用为目的和“必需、够用”的原则。还应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拓宽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包括税收、经济法规、统计、财政、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证券投资及分析等,增强学生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预测等实践能力。应设置的主要课程是:“综合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纳税申报”、“财经法规”、“经济法基础”、“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电算化”、“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3.强化实践教学 建立“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单独实践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计算机技术”等课程。同时,“基础会计”、“成本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课程和部分公共课采用上机、实训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纳入相应的课程教学计划之中。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应根据实训计划安排,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参中小企业组织的会计理论与会计业务学习,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改革传统考试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 完全推广素质教育并非易事,所以,我们应该将应试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考试内容、形式和制度上进行改革,考试可以采用以能力和素质测试为导向的多种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等形式,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克服以前单独通过期末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试形式,使得考试成绩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逐步转变观念,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5.组建和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团队 加强对专任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训练,首先,鼓励教师走出去, 参加一些协会或是行业的相关学习和考试( 如注册会计师考试等) , 更多地接触新信息和新知识, 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学校也可以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 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再次,学校也可以通过 下派教师到对口企业的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去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最后, 聘请具备教师素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在高职会计教学的不同阶段, 只有有序地交替、发挥专任和兼职教师的主导作用, 才能彰显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校内专任教师综合素质的持续提高。 专业教育论文:谈舞蹈专业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摘要]创造力是舞蹈专门人才的最高能力,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标、结果和归宿,从舞蹈专业教育的目标来看,应该促进舞蹈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内容来看,应该让学生掌握基础、多样以及合理组合的舞蹈知识;从过程和方法来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 [关键词]舞蹈专业 教育 创造力 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在舞蹈表演、舞蹈理论、研究舞蹈教学以及舞蹈创作中,都离不开创造力的参与。舞蹈表演中蕴涵着创造,一些作品只有通过表演才能被人把握,如玛莎•葛兰姆的作品也可以由别人来表演,但玛莎•葛兰姆能以独特而精彩的方式进行表演,这种表演才能中也蕴涵着创造力。舞蹈理论研究也蕴涵着创造力的表现,舞蹈理论要构建出一系列的舞蹈概念可以对现存的舞蹈资料进行解释,并将这些舞蹈资料组织起来,给舞蹈领域带来新的阐述或指出新的方向,这些工作都是非常有创造性的;舞蹈教学中需要创造力,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将组合分解重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离不开舞蹈教师的创造力;在舞蹈创作中更需要创造力,要创作出一个舞蹈作品,而且这个作品要通过舞蹈同行们的检验,表演,展示,和评论,没有创造力,很难经得起推敲,也很难编出振奋人心的作品。因此,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创造力的培养,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结果,是归宿。” 一、从舞蹈专业教育的目标来看,促进舞蹈实践能力的培养 舞蹈专业教育的目标是要为社会主义培养舞蹈人才,而创造力,是舞蹈人才的最高能力。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证明了艺术学科教学中,艺术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领域中,个体的感知或理解能力都比创作能力发展得早。但是艺术领域内情形却要复杂得多。至少在某些艺术领域内,理解能力要落后于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这一发现有力地表明了给儿童以充分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表演,制作,或者行动来学习的重要性。”舞蹈课堂教育不可能为学生提供所有现实中的实践情境,以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直接的运用。但是,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安排实践的环节,创造舞蹈实践的情境,对于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是为创造服务的,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育要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造就一些只有身体技巧的匠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很重要的部分是舞蹈教师的指导,以及不断的给学生机会参与到情境和他的表现之中。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安排的舞蹈创作是有计划有明确目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相对于学生的自觉创作,这种实践方式在舞蹈教学中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反馈信息,以促进他们创作过程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往往是创新的前提。增加舞蹈的创作实践这一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从舞蹈专业教育的内容来看,应该让学生掌握基础、多样及合理组合的舞蹈知识 创造力的发展与知识的关系密切,包含着知识的成分。知识对于创造力的作用,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如果就创意来说,一个人必须先要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他才可能谈到创造。要想在一个领域内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一个人必须具备这个领域内的知识,否则,他很难评价这个领域的问题,也无法判断哪些问题是重要的,而且他可能重复前人已有的发明。 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在舞蹈专业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有不同的价值和实现方式。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在舞蹈领域,陈述性知识是相对与舞蹈实践而言的回答舞蹈是什么的知识,比如舞蹈的历史,舞蹈人体运动科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生态学等等;程序性知识是舞蹈具体操作的知识,涉及舞蹈具体的操作,如舞蹈技能技巧训练,舞蹈的表演等等。 舞蹈技能技巧是舞蹈专业学生必须训练掌握也是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的一个衡量标准。舞蹈通过直接的技能训练可以达到舞蹈动作的自动化水平,但很可能只是某种局部技能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不是整个创造性的提高。在舞蹈专业教育中,不仅要重视舞蹈人才舞蹈程序性知识即的舞蹈技能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重视陈述性知识的知识,也可以称舞蹈以及舞蹈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从舞蹈专业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来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学生看作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向学生灌注知识,在舞蹈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问题意识,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求式,是学生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智力的发展,慢慢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舞蹈专业教育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的师傅带徒弟的科班教育模式的特点,因此舞蹈教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同时还要应该贯穿着启发的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善于思考和提问,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创造性人格的舞蹈人才。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舞蹈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主体教育观。注重学生舞蹈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舞蹈以及相关理论的教学。要求我们在重视舞蹈教学结果的同时,也要重视舞蹈教学的过程,在倡导重视培养创造力的创造型教育中,更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舞蹈教育中,我们不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体,更重要、更本质的是要把学生看作是生命体。树立学生主体观,就是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题精神,弘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舞蹈教育要培养出“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的舞蹈人才,同时也是有自己独立见解,具备完整人格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教育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的夙愿。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关于做好高职旅游类新生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新生;旅游类;专业教育;策略 论文摘要:新生专业教育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这一时期的教育引导,不仅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有利于培养其专业兴趣,增强职业意识,营建良好的班风和校风。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突出了新生入学教育,但却忽视了新生专业教育,新生专业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是很理想。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实践经验,在新生专业教育策略方面进行一些有益探索。 高职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在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的入学教育的同时,还会分专业对新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教育,这些教育包括专业思想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就业意识教育等。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专业教育和学风建设活动,引导学生从进校伊始便牢固树立“学习为学生第一要务”的思想,热爱学习、快乐学习。 一、高职旅游类新生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高职旅游类新生由于高考失利,心理落差较大,自卑心理较重,在报考志愿时随便填报专业。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表现出抗拒心理,总认为自己的专业比别人的专业差,专业思想不稳定,缺乏专业兴趣,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甚至要求更换专业或退学。很多学生人学后对旅游类专业认识不清,认为该类专业就是当导游、吃青春饭、端茶倒水、铺床叠被的,且对于该类专业学什么及如何学感到困惑,对毕业以后专业就业前景感到迷惘。 新生专业教育是新生在其人生旅途发生重要转折时的一个必不可少而又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是成功大学教育的开端和基础。大学新生的专业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做好专业教育,可以稳定新生思想情绪,树立大学生的正确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明确人生目标,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其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巩固专业思想。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高职旅游类新生的专业教育。 二、高职旅游类新生专业教育策略 1 通过召开旅游类新生专业教育介绍会,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专业认知教育。 专业介绍会主要围绕院系历史沿革、学科建设以及取得的突出成绩;专业发展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就业的岗位以及必备的素质与能力、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计划、主要课程、各学期课程安排、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的异同,如何学好本专业的学习方法;本校、本专业优秀校友事迹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要求教师采用多媒体形式,制作多媒体课件讲稿,充分运用文字、图表、照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生动清晰地展现旅游类专业优势与专业特色。一般安排教研室主任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进行宣讲。 通过专业介绍会,可以帮助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2 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举行“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专业思想教育。 通过该课程或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观念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了解当今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明确进大学并非进了保险箱,只有刻苦努力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才能学有所成,才能在迈出校门时赢得社会的认可。职业生涯规划是改变命运的有效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拥有多少财富。为此,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围绕自己的目标,缩短自己占他人的差距,为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3 实行以“树立专业思想,坚定学习信念”为主题的新生专业教育月活动,并使其制度化。 第一,召开大学新老生交流会。针对新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自学能力欠缺的特点,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帮助新生树立独立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老生就自己的学习经历进行现身说法,使专业教育更具生动性。同时开展图书馆入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各类学习资源,学会自我解惑。此外,专业课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旅游类专业必读书目,使学生主动学习。 第二,开展职业认知活动。即由高年级同学展示以任务导向的认识行业工作过程。学生先用中英文对新同学致欢迎辞,然后展示餐饮、客房或前厅服务的全过程,并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服务规范的讲解。在服务技能的展示中,高年级同学规范优雅的姿态必然给新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必然能让新生们体会本专业应具备的高超技能和美感。 第三,邀请优秀毕业生、星级酒店经理、旅行社经理等名师名家结合自身成长成才的经历,与新生面对面进行互动式交流。畅谈旅游业人才需求状况、旅游业发展前景、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为新生释疑解惑。同时,充分利用就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丰富资源,利用新生就业指导讲座、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规划学业生涯,明确奋斗目标。 第四,采用“专业教育引导+企业观摩体验”相结合的专业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新生专业教育。根据旅游类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组织学生校外参观高档星级酒店、所在城市周边风景区等相关企业。新生们通过参观企业和实地操作体验等形式亲身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了解工作内容。企业先进的设备、规范化的管理、员工们娴熟的操作技能让新生们大开眼界。参观过程中,新生们可以就专业课程如何学习、企业用人标准、专业就业前景等方面与企业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校内专业教育与校外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专业乐趣,更好更快的进入到专业的学习中。 4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生专业教育体系,将课堂教育、课外活动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中仍然存在的大一新生茫然,大二学生空虚,大三学生压抑、急躁的现状,加之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增多,压力明显增大,这使得专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入学阶段的即时教育,而应从根本上延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发挥专业教育的长效机制作用,将教育内容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以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开展专业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变化规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对大学专业教育从内容、层次、时间上都作出系统的计划安排,从学生进校直至毕业不间断地进行。全程化的专业教育不仅要集中安排在开学前一个月,与学生军训结合进行,而且教育内容应该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始终,使专业教育的开展具有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互动性、有效性。 三、结束语 通过新生专业教育,使学生“既来之,则安之”,对于专业“喜爱之,努力之”。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学习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无疑是痛苦的,不过即使一开始不喜欢,通过新生专业教育,也可以慢慢培养兴趣,也可以是“上错花轿嫁对郎”。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改革 论文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教育实践类课程 改革 论文摘要: 教育实践活动是塑造专业化教师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高师院校还没有把教育实践真正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职前教师培养依然遵循的是强调专业知识的理智取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亟待改革,要正确理解其专业意义,科学地建构实践类课程体系,恰当选择课程内容,正确地进行实施与评价。 近年来,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小学教育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教育实践问题却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导致职前教师出现专业情意淡薄、实践性知识积累不够、对实际教育教学体验不足、工作适应期延长的严重缺陷,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课程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突破这一瓶颈是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在教育实习之后,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 因此,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活动场所看,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2)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3)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4)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2)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3)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做到见习分散,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2.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辅导)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3.考核与评价 (1)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每年定期考核,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包括小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专业教育论文: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模式陈旧,在课程体系、实践技能、教材建设、考核评价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等缺乏高职特色。高职会计教育作为会计教育的一种新的层次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已在整个高职会计教育界形成共识。 1 高职会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会计专业也不例外,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目前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高职会计教育的模式还相对滞后;课程体系还有待调整;实践技能不够突出;考核评价制度陈旧;教材建设滞后于会计专业需要;师资队伍建设与个体素质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等问题。因此,要创建新的高职会计教育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2 创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了培养21世纪所需的会计专业人才,为了使会计人才适应当前市场,对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即通过用人单位考核、评价、调研、反馈等方式,思考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规格,客观务实给学生评价。结合会计职业能力所需知识和技能组织教育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是目前人才培养重点,要深入探讨教育教学新模式,主要从传统讲授知识转变为传授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从单纯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实效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从学生被动听讲转变为小组学习,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等。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致用”上。从课程分类上考虑有核心课程、特色课程和品牌课程;从课程横向 划分主要有:教育通修课,主要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主要包括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教育教学实践课,综合教育相关课、专业技能课。针对每门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训练以技能为主的要求。 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训练,涉及的知识面广,体现运用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通过技能培训,可使学生掌握生产一线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有利于缩短学生在生产第一线的适应期。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使知识与技能进行转化。教师应以实际工作案例为载体,贯穿所授课程,设计出系统、完整、类型多样、实用的实训方案或教程,利用实训基地,完成会计岗位仿真,达到学生对会计岗位和实际工作的认知。 改进考核评价制度,不能用一张试卷评判某一学生好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长远目标,切实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发展。其一,考试内容灵活化。对大学生的考核,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考核,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挑战。其二,充分肯定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具特色。学生如果能多方面发掘自己的才华,并发扬光大,无疑具有很大意义。其三,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按比例评分,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成绩。其四,可尝试采用口试,实践操作考核,证书、考级等方式,进行多种渠道的评价。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需要。会计教材建设在会计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在教材建设上要充分考虑一下几点:①培养目标准确进行教材定位,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能型人才需要,突出针对性、具有实用性、体现职业性、具有创新性;②优化编写队伍结构,发挥高职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优势互补作用;③突破传统教材框架,探索易于高职学生接受的编写模式。编写模式能够体现“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原则,能够深入浅,分散难点,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更易于高职学生接受。采用“项目式”、“工作过程导向”的编写模式;④加强校企合作办学,重视开发与“订单式”教育相适应的配套教材。“订单式”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化。⑤开发校本教材,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特色。高职院校服务和依赖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多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地方性、本土化特征较为突出。开发和建设校本教材,不仅是高职教材的补充,而且对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战略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在高职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对推动高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没有好的教师,肯定不会有好的教学质量,也不能培养出好的人才,所以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制订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其次,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引进双师人才;再次,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最后,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多出成绩。 总之,高职会计专业要培养出为社会所接受的“产品”,符合社会会计职业界需要会计人才,并以现代会计教育教学理论中的最新研究和成功高职会计教育个案经验为依据,充分体现其必要性和活力。 3 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展望 我们必须在掌握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同时不断借鉴国外会计职业的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十八大提出:如何更好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认为,要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遵循人的认知和成长规律,为国家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展望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突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做好规划与实施。引领和拓展新思路,强调“特色”发展,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二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根本任务,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要大力推进会计教育教学开放交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打造信息化平台,经常开展会计技能比赛和竞赛活动,学生毕业前力争取得多种证书。使学生达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的目标。 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其重点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最终成为会计专业方面的能力型人才。 专业教育论文:浅析论服装设计理念与专业教育的方向 论文关键词: 服装设计 设计理念 专业教育 论文摘要: 设计是服装企业跳动的脉搏,设计师是服装企业的关键。本文从设计理念的视角,分析专业教育中服装设计的教育方向,从而推动教育及服装设计的发展。 我国纺织服装以贴牌加工(oem)起步发展成为一个世人瞩目的纺织服装大国,以至于欧盟美国针对中国不断掀起纺织品贸易战。而中国服装企业面临的并非是发达国家所想象的金矿、银矿,而是重重困境:越来越低的加工费,越来越短的交货期,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越来越复杂的贸易政策,越来越少的利润……我国服装业的困境是重数量不重质量,重竞争不重秩序,重外向型激励不重内在改革的缩影。 这些困境的根源是我们对服装生产没有主动权。我们是oem中的接单方,而非发单方。其实很多企业在早几年就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尝试着去创造自己的品牌、中国的品牌或成为oem中的发单方。目前,国内已有80万至90万个服装品牌,但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叫得响,在未来竞争中,也无力与洋品牌抗争。中高档市场,总是洋品牌在一路领跑,洋品牌的服装满足消费者追求时尚的心理,换句话说,消费者更喜欢“洋设计”。国外的市场也是摈弃中国的设计,而只许中国生产。所以,创立我国服装品牌的根本在于提高设计水平。 服装是个文化消费产品,科技、时尚、审美是时装品牌的三大要素,设计是服装企业跳动的脉搏,设计师是服装企业的关键。在树立起我国的世界知名服装品牌过程中,设计师将起着决定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紧跟时尚潮流,缩小与知名服装品牌的差距。 首先,企业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表现。它是一个包括产品的功能要素(如用途,品质,服务,价格,包装等),厂商和产品的形象要素(如图案,色调,广告,音乐等),消费者的心理要素(如对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的认知,感受,态度,体验等)的综合体。长期以来我国服装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没有把品牌看作影响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这种品牌观念的落后,往往比产品技术落后更可怕。 品牌的建设是一种长期的文化建设,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利益。我国服装企业要发展,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打好根基,扎扎实实做品牌,一位著名的美国咨询顾问曾针对中国服装自身的品牌问题这样说——“品牌化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距离疾跑”。随着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融合的速度在加快,程度在加深,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服装企业只有建立起能够凸显民族特色,附着企业文化的高品质,高信誉的服装品牌,才能被世界市场广泛认可和接受。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品牌意识的力度,让学生在校内先熟悉了解一些品牌,逐步深入品牌,为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我国服装和国外真正的差距是设计师文化内涵的距离,是市场观念和品牌规划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差距。世界上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都是从深厚的传统文化的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各个历史时期和各国的民俗风情中发掘创作灵感,为人们呈现出纷繁多样的风格迥异的时装作品。他们常常将民族的式样和传统的装饰要素进行解构和重新组合,提取精神实质,再来创造现代,使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天衣无缝,并成为服装流行的主导趋势,向世界传播。我国很多服装企业设计人员不能在服装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不能把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融入到服装设计中。而耐人寻味的是世界服装流行款式,在许多原理及造型上,与我国的传统服装极为相似。如立领、盘扣、团花锦、斜门襟时常出现在t型台上。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让历史文化得到一种延续,使传统的服饰文化必须得到继承和发扬。 再者,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从设计的职业化开始,设计师和企业家寻找最合理的合作方式的尝试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国外知名的服装品牌绝大部分都是设计师自己创立的,当时的设计师都是公司的股东。换句话说,设计师都直接对自己设计的服装销售负责,直接和市场打交道。这样设计师有创新上进的意识,而且其设计风格也会传承下来,成为企业积累的财富。比如皮尔·卡丹,他的服装所蕴含的就是他本人的那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反映了他的那种文化层次。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在自己服务的企业里有一番作为,希望自己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同时也能为企业的品牌运作做出一定贡献。为此,就要求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文化气质,使他们将市场与设计有机结合。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的世纪,人们对文化具有更为迫切的需求。优秀的传统服饰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现代服装设计的巨大源泉。对于服装的文化内涵更要继承民族传统,寻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魂,寻觅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专业教育要结合学生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逐步积淀自己的文化,才能逐渐地走向成熟,走向世界。
1引言 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基于传感测量技术等一系列新型技术的推动作用,从而得到了智能电网这一新型的现代化技术[1-4]。智能电网所覆盖的方面较多,诸如发电、电力调度以及配电等,它需要协调好各服务对象的用电需求,为电网系统创设稳定的运行环境,并进一步降低运营所需成本。关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它最初被应用于金融领域中,此后逐步向交通以及能源等领域以延展,当前也成为智能电网的基本技术支持。 2特点分析 大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智能电网中,采取了大规模部署智能电表的方式,引入了更为先进的传感与检测技术,以便为智能电网的运行提供数据指导。数据收集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工作,其具有如下几大特点:(1)规模大。基于智能电网的大数据技术,其涉及的数据规模较大,伴随着电网的持续发展,负荷节点与电机节点正在持续增多,同时电网与负荷间也表现出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这意味着电网数据体量明显增加,而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存储时工作量也更大。(2)速度快。伴随着电网的持续运行,负荷波动普遍存在,且表现出很明显的随机性,在展开电网随机检测工作时,自然也会表现出随机性。如果电网的运行发生异常,则会进一步加快事故的演变,甚至会带来严重的损失,而基于大数据的快速性特点,则可以有效规避这一问题。(3)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①数据来源具有多样性,除了最为基本的电网内数据外,还涉及电网外的数据。②存储类型多样性,此处对结构化数据展开分析,它涉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输电线路等各环节所具备的信息,除此之外还会收集到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诸如高压线巡视的图像数据等。③采集周期多样性,伴随着数据类型的改变,其对应的采取周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3智能电网领域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3.1预测负荷波动和新能源出力 在整个电网电量管理系统中,负荷所占据的比重极大,它对于整体运行安全性会带来直接影响。当前,电网数据采集范围正在持续扩大,它也充分涉及有关于气象信息、用户信息等多方面内容,基于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抽象指标的量化操作,并明确其与负荷间所具备的关系,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预测到负荷变化趋势,从而提升了预测精度。受分布式发电接入方式的影响,新能源也逐步被应用起来,对于传统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而言则面临着适应性问题,虽然可以享受到电能所创造的便捷条件,但也需要充分考虑到负荷侧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就大型常规电源而言,它要想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并非易事,因此会对发电效率带来影响,进一步引发了能源浪费现象。基于大数据技术,则可以显著提升对于新能源出力预测的精度。丹麦一家风力发电公司则引入了基于BIM的大数据技术,从而展开对风电出力的预测工作,加之结构化数据的支持(最为典型的有地理方位以及气象报告等),所带来的风力涡轮机布局将会变得更加合理,与风力发电有关的预测精度也随之提升。 3.2源网荷协同调度 将大数据引入到智能电网行业中,对于降低预测误差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当前备受行业人员青睐的特性。基于新能源出力的方式,其存在较为明显的波动性,对于传统电力调度方式而言,只能采取旋转备用电源的方式进行处理。而伴随着电力市场的持续发展,则可以达到跨越常规电源出力调节的效果,以用户需求为指导而展开针对性管理,确保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基于市场调节手段,能够自发性的改变部分负荷,最终实现发电侧出力平衡。要想达到源、网、荷协调调度的效果,则需要建立在大量辅助信息的基础支行你,诸如新能源出力波动幅度或者是电网输送能力等,但受碍于技术水平有限,上述因素在电力交易过程中将会变得尤为复杂,此时则需要得到大数据技术的支持,理清各数据间所存在的关联,以此为指导展开协调调度工作。相比于传统的电网而言,新型的智能电网可以加大源网荷信息双向流动的效果,在特定的框架之中,各类源网信息则可以达到顺畅交互,从而保障了电网运行的经济可靠性。 3.3网架发展规划 在电网的多年发展下,传统的电网形式已经发生改变,逐步演变为智能电网,它也成为能源互联网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能够显著增强电网与能源网的联系程度。相较于新能源电网而言,传统电网的局限性较强,它对数据来源渠道的规划以及处理等方面都极为有限。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加之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使得新型智能电网的优越性更充分的彰显出来。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新能源接入的问题,此时工程人员提出了电转气的方法,基于特定的手段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天然气,以便更好地进行存储,但它的转化效率低,因此依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基于冷热气三联结束,它所带来的处理效果更为良好,且满足环保发展的要求,因此也能够提升对能源的阶梯利用水平。当前,各类新兴技术正逐步发展起来,能源结构的变革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它会再次加大电网规划与实际需求的差异程度。为了进一步推动网架发展规划工作,有必要引入大数据技术,在此基础上加之分布式能源等方式,以便为电力用户提供良好的用电服务。大数据所涉及的数据类型极为丰富,因此能够消除电网规划中的不确定因素,提升电网规划的科学性。 3.4大数据电网存储技术 智能电网的数据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即存储介质、映射地址、物理空间,采用虚拟化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硬件平台中,构建针对配用电数据的Master/Slave逻辑结构,对多有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自动筛选。以负载均衡的方式,对用电数据相关的存储资源进行动态分配,优化智能电网内部资源结构。在高峰时期对资源进行调度,优化系统配置,提升存储资源的运行效率。在这一过程中,预处理数据时,要先对数据进行筛选,以区分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对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转换,形成标准化元数据,并以XML格式将转换后的元数据存储至Master节点中。采用数据中间件技术,将各类元数据进行了整合、连接,并对XML数据资源库重新进行了配置,设置了检查、关联、删除等多个子模块,加强了管理效果,更有利于系统运行效率的提升。智能电网运行中数据具有高纬度、多源异构类特征,因此,在智能电网中可使用NoSQL技术进行分布式存储,从而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问题。 4结语 智能电网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发展方向,它充分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另外,传感测量技术的支持,打造出了高集成化的新型电网。它具有大数据的基本特性,最为典型的有规模化、快速性以及多样化。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能够推动电网基建事业的开展,提升智能电网的控制效率,为智能电网的稳定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根周.大数据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6,32(06):114-117. [2]陈敬德,盛戈皞,吴继健,徐友刚,王福菊.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高压电器,2018,54(01):35-43. [3]王晨阳.浅谈智能电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智能城市,2016,2(07):315. [4]施康,朱超平.基于大数据技术下智能电网配用电数据存储技术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8(02):65-67. 作者:白云飞 单位:新疆库尔勒中泰石化有限责任公司
财务与会计论文: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与会计变革分析 摘要:财务与会计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管理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会计是直接工作人员,所以对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对会计工作也会有所提高。新经济这个概念指的是区别于传统经济概念的经济周期,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经济周期现象能够有效避免。从本质含义上讲,新经济代表的是全球化和科技网络化,再这样的前提之下,财务会计自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本文结合新经济时代背景,对财务会计的变革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财务与会计;变革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广泛化和科技化越来越强,相比于传统的经济,由于企业在经济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例如资金组成和运营模式的改变,企业的资金模式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样,在新经济环境之下,我们需要从以往的模式中脱离出来,主动的学习和了解现如今企业的发展以及财务会计的特征,减少企业风险活动,为企业创造利益和减低成本。 一、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受到的影响 新经济环境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化,所以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创造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现代企业的运营变得更加复杂,如果企业不能够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变化,那么将会使企业风险增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了避免面临这样的问题企业在这方面需要投入更大的资源,投入巨大的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但这会使企业成本增加。在新经济时代下,由于便利的网络信息掌握及时有效,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度,对各方面资源信息获取更加及时,节约了大量资源,降低了经营成本,风险也随之降低。此外,新经济环境对企业的决策和一些生产模式都有影响,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生产,减少了滞留等,有效的降低了成本,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应得到提高,促使企业的运营管理不断完善,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收益[1]。 二、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与会计变革分析 在新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企业在对待财务的会计的观念上和概念上也有所提高,对传统的模式进行了改进,形成了适应社会经济模式发展的新观念,与世界经济体质发展符合。 (一)财务与会计在新经济时代下对企业运营的影响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企业财务和会计的特点,这两者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有主体性、盈利性。在企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再生产管理会变得更加复杂,所以相应的管理成本增加,交易成本是主要限制企I发展的因素,这一直以来就是一对矛盾体。现在大多数企业和社会经营团体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的,所以在新经济环境之下受到了挑战。在现如今,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网络经济交易的发展,这对交易是一种极大地变革改进,是一种创造,方便了交易,极大提高了商务贸易行为的效率。电子商务发展不再受到空间的限制,所以成本降低,交易率提高,企业的结构和运营也在不断的变化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内部机构发生巨大的改变,管理成本等有所下降[2]。 (二)在新经济时代下财务会计在供求方面变化 传统经济是现有财务会计的基础。但是在新经济环境下,供给曲线发生了变化,因为网络的原因,有些经济理论不适用,传统的财务会计难以维系。在新经济时代下,具有共享的特点,这样的背景下,边际效应的成本降低,对于有些产业,能够实现收益最大程度的提高。这样的情况下,财务于会计的重点和目光应该放在新的供求关系和收益变化方面。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技术,所以企业对人才引进和新的技术革新要予以关注,建设企业的技术团队,增加企业人员的福利制度,这样有效的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的收益具有促进作用。当然,现代股票的划分管理,实行相应的制度之后,财务与会计也将面临新的问题。同时,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讲求技术科技的融合创新,区别于传统的经济运营模式,企业的风险随时随处存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人员在这些方面,需要做好评估和及时处理问题[3]。 (三)新经济环境下财务主题内容的变革 在以往的经济模式下,财务受到限制,在新经济环境影响下,由于科技充当主体,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企业的的界限也不再明显,所以财务主题也发生了变化,现阶段,财务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相关利益的综合,其中包括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这是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的主题。同时在财务内容方面也发生者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科技是新经济时代的主体,是生产要素,企业原来的物质资本变为知识资本。第二,技术科技在当前时期的投入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的产业技术投入方向逐渐转向人才市场。第三,知识资产变成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结语 在新经济环境的影响下,现代企业必然向着信息科技网络化,在经济环境模式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财务与会计也在不断的发展革新,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这样的新经济环境之下,实际工作将会面临新的挑战,财务会计也会有更大的发展。 (作者单位:即墨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财务科) 财务与会计论文:互联网+时代的财务与会计的创新路径探究 摘 要:伴随“互联网+”的快捷发展,传统的商业经营、市场管理模式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对财务方面新的思维与理念的改革具有很大的争力,会计与财务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显然过去的会计方法已经跟不上社会的潮流,所以可以看出将新兴的互联网经济与会计学科相结合,不断充实会计学科的内在精神,发挥互联网在会计界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会计学科 财务管理 在新的互联网+时代,技术的改革换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企业转变成创新企业已经迫在眉睫,互联网拥有着丰富而强大的信息,其具备的功能也慢慢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社会,不断地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给整个财务市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会计界也毋庸置疑,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迎接互联网给会计行业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变化。此论文将试验着去剖析互联网+时代的财务与会计的创新路径探究,希望可以带给更多读者启发,可以得到更多学者的建议与参考,及时有效地传播有关这方面的信息。 1 会计行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改进的目标 1.1 会计理念缺乏与互联网时代的互动 很多人认为,会计行业是将各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现状反映出来,是对以往资金运动状况的概括和总结。而现今数字化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管理模式已经渐渐地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意味着传统的工作方式与陈旧的工作模式即将被淘汰,以后将会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省时,可以让全世界的人民共享资源,提高效率,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实时互相交流。由此可见,在会计行业中,与时俱进是很重要的,会计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纲领在创新过程中也应该与互联网的背景时代相结合,从根本上建立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正确地对信息收集和处理,对资金的运行有更大程度的认识与改进,发挥会计行业的创新精神,对企业的各种经营出现的问题都能很好地应对。 1.2 会计信息更新速度跟不上需求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社会,相信绝大多数的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了信息的获取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企业根本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这方面的信息,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盈利的机会,这是因为会计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才导致这样的问题出现,如果会计信息更新可以及时有效,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为管理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以方便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掌握准确的一手资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的经营状况将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1.3 缺乏管理人才 在当代,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企业需要大量的全能型人才来建立完善的管理财务信息的平台。我们需要的高端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管理能力。由于这种人才紧缺,因此财务管理发展过程也大大受到了影响。 2 在“物联网+”时代下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2.1 虚拟化的财务管理主体 我们所说的传统的财务管理的主体是经济实体,其拥有相对独立且稳定的物质利益。在当代,电子商务趋于成熟,虚拟公司也日渐增多,在运作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营销模式等。为了加强品牌效应和品牌创新,企业在不同的业务上实行集成管理运作,但是这个过程是暂时的,因此导致了财务主体的虚拟化,这就是虚拟化过程。 2.2 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同样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创新,新的经济形态下,在新的管理模式、经济政策无疑要和经济状况相适应。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已经具有巨大的价值,成为企业利益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现在的企业中,除了利用开发实体经济外,同样充分利用非实体经济使其成为财务管理的目标。 3 互联网+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3.1 合理整合资源 有许多在互联网方面成功的例子,这些例子显示出资源整合决定成败。互联网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企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来搜集、整合信息,既是财务会计转型的关键,也是企业发展的大趋势。资源整合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发展体系――从链到网的发展阶段。“网式整合”以消费者为中心进行资源整合,兼有产品商、技术开发商和生产商等组成。其通过外包、众包和联盟战略借以实现企业的运作,这种方式将为股东创造实现价值的新途径。 在资源整合中首屈一指的是苹果公司,其采用外包形式,因此不用采用过于昂贵的机器设备,因此减少了资金占用,也降低了项目的风险。此外,苹果公司采用众包等形式所结交的平台,减少了研发支出,因此占有了高额的利润。有数据显示,众包以及APP Store等项目的贡献利润占总利润的60%。由此可以看出,将财务会计的边界由单个扩展到整个生态网络当中,是大势所趋。 3.2 创新商业模式 当代的企业相争的模式,已不再是质量之间的竞争,相对应的是商品商业模式之间的较量。过去,我们重视技术创新,而不去重视商业模式的优劣,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是赢在了商业模式上。 百度虽然提供免费的搜索功能,但是其真正的赢利点是在广告的费用上,用这种方式,百度成为了我国最大的广告平台。阿里则是通过促进网上交易的商业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实体行业的理念,以至于电商在近期发展极为迅猛。阿里并没有工厂和实物产品,却只是通过提供交易平台来实现自我的盈利。同样,腾讯公司的免费聊天、有偿网络游戏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互联网时代下,其变化同样是日新月异,对财务会计有着诸多的启示。首先来看,为了使商业模式创新,需要确认标准、用户数量和一些必要的平台,这对于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维持竞争力和创新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企业追求商业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赋予企业最大的计量属性选择权。根据商业模式的不同,资产负债有着不同的分类方式。在不同的商业模式下,相同的资产在创造价值的能力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在新的商业环境下,显然需要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来赋予企业选择计量属性的权利。最后,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完善报告,包括财务报告,尤其是分部报告。腾讯免费提供交流平台,从而吸引部分用户去从事网络游戏,进而从第三方获取利益。分部报告中显示出,增值业务、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和其他服务四大基本业务板块构成了腾讯的主要收益方面。这与腾讯允许用户免费使用聊天软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3 发展智能制造模式 现在已经出现很多新名词“互联网+”“工业4.0”,这些都预示着经济条件在不断发展,机遇也在不断增多。“工业4.0”理念已经起步,其智能化制造理念也渗入各企业之中。小米在2014年销售额达到743亿元,相比2011年的5亿元增长了不知道多少倍,此辉煌的成就在于其代替产能过剩,通过智能创新,出产性价比高的手机。 智能制造模式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也对财务会计的变革有着启发性的影响。首先,智能制造的模式是个性化小批量的生产,成本必须细化。只有这样才能为每个订单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智能制造采用企业直接与客户沟通,减少中间渠道,这意味着财务会计在定价上也要兼顾着发挥作用。由于个性化和脱媒化的存在,每个客户的需求和订单上多少会有些差异,从而影响定价和生产。最后,职能制造的还有网络化协作的特点,每个产品都是供应商、商和其他部门的相互合作配合中完成的,这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去库存、清生产的特点,从而提高回报。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中产生的新观念,例如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创新再加上职能制造技术等,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财务会计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会计界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拘泥于象牙塔,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长处对自我进行变革和创新,不断拓宽科学的边界,丰富自己的内涵,来推动财务管理学的转型与发展。 财务与会计论文:税制改革对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影响和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态的转型和变化,造成了有些税制体系与现行的经济形态不相符的情况,必须进行改革。与此同时,相关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的核算方法和核算过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文章基于我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对我国历史上的重大税制改革事件进行了大体研究,并从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方面,分析税制改革对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的影响和对策。 关键词:税制改革 企业 财务与会计 影响和分析 引言 税制改革是指国家通过改变税制结构和税制设计,以达到增加社会福利目的的过程。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间,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经历了多次的税制改革变化,例如如今的税收制度是“完全税收制度”,但在以前,它曾是一个“不完全税收制度”,可见其变化之大。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税收制度的变动和改革与国家经济和人民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我国税制改革的历程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间,我国税制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1984年的第一次税制改革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上,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这项改革使我国的经济组成成分和企业的经营模式得到增加,此后我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1992年第二次税制改革 199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方针,同时提出进行国有企业所有制的改革,建立国有企业股份制,将国有企业的调整从经营权深入到产权制度的层面,以此为标志的国有企业现代化建立。这些重要的转变无疑也将对企业的财务与会计产生影响。 (三)2004年第三次税制改革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在税制上进行统一,把税收制度调整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要求的层面,同时提升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胜算和把握。这次的调整使我国的税收制度能在基本上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税收制度也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接下来主要就是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例如我国2011年试行的营业税改增值税,也是对我国税收制度的一个微调整项目。 二、我国税收制度改革对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与会计核算制度必须与国家的税收制度想符合,企业核算要做到不偷税、不漏税、不逃税,严格遵守各项税法制度的相关规定。因此,每一次的税收改革与企业密切相关,它能为企业财务与会计的核算提高法律依据和制度支持,保证企业的各项财务核算都是合法合规的。 (一)税制改革对企业增值税的影响 1.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影响。增值税专用发票由1994年的“进项税额抵扣”制度修改为“票到扣税”制度。 2.对应交税金的影响。以往我国在“应交税金”科目下没有设置二级科目“未交增值税”,导致企业在核算应交税金时杂乱无章,对当月的增值税是未交或多交、月终转入的应交或未交等多种情况分辨不清、理不明,企业“应交税金”科目的核算一片混乱。所以我国对“应交税金”进行改革,在其下级设置二级科目:未交增值税,更清晰地将进项额和增值税的各项金额区分开来。 3.对规范企业行为的影响。增值税发票是企业纳税和缴税的凭证,改革后的增值税发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虚开增值税或偷税、漏税的行为,同时还可以防止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时,虚高进项税额,损害国家财产,为保障国家税收和社会稳定提高保障。 4.对企业账务处理的影响。改革后的税制规定企业接受的应税劳务或购进货物要在专用发票上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而在企业财务核算中应按照应付金额或实付金额,借记“材料采购”或“商品采购”。因此在税收制度改革的前期,企业相关的财务和会计人员要及时了解和熟悉新税制的各项规定,根据规定来进行财务和会计的核算工作,保证核算的合法合规。 (二)税制改革对印花税的影响 印花税是针对合同、权力、许可证和营业账簿等各种应税凭证为对象征收的一种税,相对于其他的税种,印花税的税率要低很多,负税也相对轻,对财政有着聚少成多、广纳资金的效应。 (三)税制改革对资源税和房地产税的影响 改革后的税收制度明确了对资源税和房地产税的征收过程,指出企业在调整过程中的职责和应该承担的费用类型的征收责任,这为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和参考依据。 (四)对会计申报报表的影响 在过去的会计报表中,企业基本的业务收入,如销售、出租、转让财产、委托加工等业务都属于销售收入。但在新报表中,新增了视同销售的概念,视同销售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不属于销售类型,但在税收角度上是属于销售的特殊会计科目。新报表中,把主营业务收入中可以视为销售收入的和可以成为当期收入的经济活动都纳入“视同销售”的范围。新报表的推行简化了税收工作,也缩小了会计核算与税收之间的数目差距。 在旧报表中,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和全年销售净额等着几个项目时比较混乱的,为了降低税收征管的成本,改革后的报表中对销售收入进行了明确的划分,销售收入包括广告费、招待费及宣传费等项目收入。 旧申报表中件“现金折扣”产生经济额在“销售收入”科目下扣减,改革后的新申报表改变了现金折扣的录入方式,将其视为财务费用,连同其他折扣和销售退回归属于“主营业务收入”。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态是不断变化的,税收制度也要不断调整,所以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任重而道远,还需相关人员的不断努力。 三、企业应对税制改革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规划 企业应该将经营规划作为工作的首要,将自身经营的优势和特点与国家政策结合起来,在充分考虑内外部因素的情况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规划。在体制改革的大变化下,也必然引起企业某种制度的变化,因此企业要想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根据新政来选择合理的、更有益于企业成长的模式,才能更好地利用税制转型带来的机遇,同时对于企业不利的因素要尽量减低其伤害的程度。 (二)加强对财务的监督和管理 财务的监督和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出来的,它对稳定企业管理、规范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财务监督和管理工作,并在实际的运营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真正地发挥作用,帮助企业能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1.了解并熟悉税制改革。财务人员负责企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财务工作的要求从业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工作技能,了解并熟悉各项财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合法性、合理性及高效性提高基础保障。尤其是在税制改革的前期,因为改革后的税收制度的某些规定会与原来的会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企业财务人员及时掌握新税制的工作技能会为财务工作和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因此要积极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在储备新税制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认知,以便将税制要求更好地应用在工作之中,防止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 2.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新税制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核算是影响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一项工作,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在核算应付账款时,错误的将数目核算得比实际的数目大,就会造成企业资产的白白损失。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督,保证各项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避免了出错时查账的费时费力,同时也可以达到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的目标。 3.建立税务会计体系。税务会计是指将纳税申报、税金核算和税务筹划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会计体系,它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自然延伸,是一种符合我国经济形态的系统。在企业的运营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税务会计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所以要建立和完善税务会计系统,还需要财务人员的不断努力。 4.积极创造降低负税的条件。税制改革为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了一个积极有利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这次机遇积极创造降低负税的条件。首先,在购买企业材料时,要保证材料的质量,避免多次购买多次缴税。其次,企业财务相关的人员必须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及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新税制的各项规定,在保证合法合理的条件下,选择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模式,制定利于企业的税收筹划,让企业能够享受到税收制度调整带来的机遇和福利。同时在确定企业税收筹划方案之后,保证其得到严格的执行和落实,并且在以后的运营中加强对其的监督和管理,以便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企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目前在世界上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主体,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因此进行税收制度的调整和改革,使税收制度更符合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式,为我国的税收制度和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财务与会计论文:资本市场框架下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和运营过程中越加成熟。资本市场不断的变化促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我国相应的会计准则和财务管理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化。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市场的财务和会计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然而,要了解和分析资本框架下财务和会计问题,就必须了解资本市场框架下的财务和会计边界、资本市场下的财会信息作用,只有这样,在资本市场运行下财务与会计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资本市场;财务;会计 资本市场一般是指计量时间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上,由于其交易时间较长,风险自然存在的,且风险较大,但收入相对而言较为稳定。由于资本市场中交易标的特殊性,它需要投资者对其投资对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此时财务会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在资本市场中,部分管理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导致财务造假的案件越来越多,很多投资者都不再信任企业提供的财会报告,这使得我国企业的财会管理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对资本市场下企业的财会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才能使我国资本市场下财务会计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资本市场框架下企业财务和会计的本质与差异 (一)资本市场框架下财务和会计的本质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说明资本市场上的投资空间很大,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信息要求更多。但是企业的财务和会计信息不可能全盘托出,难以满足投资者的所有需求,这就对我国财务会计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一直都致力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程度,但对于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更为重要。如今,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扩展,企业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受到挑战。因此,资本市场框架下企业财务和会计的本质是提供能够满足投资者需求的、真实的、可靠的会计信息。 (二)资本市场框架下财务和会计的差异 在资本市场框架下,财务会计的边界主要体现在财务信息的披露上,财务会计更加重视信息的可靠性。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反应的是企业过去的生产经营情况,但是财务会计也具有预见性,能够反映企业的未来发展态势,是一个具有很强开放性的信息系统。资本市场是依托于现代更为完善的财务会计系统的,但财务会计在管理层会受到制度化的影响,管理会计应运而生。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与会计的界限逐渐模糊起来,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投资者需要大量企业财会信息。为了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满足我国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我国企业提供的财会信息会更加多,财务和会计的界限也更加模糊。随着资本市场上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开来。但资本市场上二者又是不可完全分离的,因此二者始终存在一定的联系,公司的运营需要结合财务和会计才能更好。且只有当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融合,才能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资本市场下财务与会计信息的作用 (一)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投资者在配置其资源时会根据资本市场上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只要这样,投资者才能放心将其手中的资源投放到企业中。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因此,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于维护我国资本市场正常运转,促进投资者合理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投资者只有根据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才能调整自己的决策。 (二)减少市场摩擦,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 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相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信息优势,造成生产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形成信息不对称,造成主动与被动关系的形成。企业的投资者如果不能掌握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的话,其投资就会产生很大的风险。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却可以利用信息优势牟利,投资者对于信息的甄别成本加大,加剧了市场的摩擦。反之,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却有利于减少摩擦,提高效率。 (三)提高管理者Q策效率 在资本市场下,财务会计与传统会计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投资者的,为了便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后者是针对管理者的,为了便于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只有将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企业的管理者才能通过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了解更多有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有利于管理者的决策。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迫切需要资本市场上的市场参与者提供完善的财务会计信息,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财务会计信息。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满足投资者正确合理决策的要求,以分配其手中的资源。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财会信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会计造假行为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国加强对资本市场框架下财务会计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才能提高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 (作者单位:遂宁市船山恒生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财务与会计论文:浅析如何利用财务与会计关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知识经济时代逐渐到来,企业管理在企业发展进程中体现更加重要。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各项管问题,促进企业更好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不单单只体现在企业获取更好经济效益方面,还体现在通科学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而企业的会计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没有会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难以开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财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论述企业利用财务和会计关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有一定助益。 【关键词】财务会计关系 财务管理 措施 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建立完善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强化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性力量,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优化和完善市场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生产和经营核心管理内容,要想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需要我们明确财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一、企业财务和会计管理关系分析 (一)工作目的不同 企业财务和会计之间的工作目的不同,企业财务工作的本质目的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其管理质量和效果会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结果更加丰富多样,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企业会计的工作目的主要承担了相关会计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将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完整核算的过程,其核算过程中受到特定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款的限制,最后得出的核算结构要保证合法、公允、符合规定,不存在偷工减料,企业会计核算的结果是固定不变的,需要企业的会计人员按照相应的会计制度开展工作,会计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统一性。 (二)工作的侧重点不同 企业财管管理产生的原因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客观的财务管理和财务活动,其工作的主要侧重点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货币交易执行成的关系和实体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含了企业的财务分析、财务预算、财务决策等内容,其侧重点主要是资金活动过程中的管理。而企业会计的侧重点是货币金额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读货币金额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对资金运行过程和最终的运行结果进行计量、计算和分析,最终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工作的职能不同 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企业管理行为和管理工作,其管理的内容、形式更加具有综合性特点,其在管理过程中,主要工作内容是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本身相关的系统性决策、系统性计划、系统性越策、分析和控制,通过对企业资金进行分配、管理和控制,不断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而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能是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管理,并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及时向投资者、权益人、员工等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传递企业有效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主要职能和内容,在工作中反应和监督是会计的主要职能,其传递出来的有效会计信息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有很大帮助。 (四)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要求不同 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综合性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工作复杂多变,所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各项工作内容要了如指掌,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而会计工作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经济管理工作,工作内容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因此,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工作要细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二、利用企业财务和会计管理关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分析 (一)做好财务和会计基础性工作 做好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就是要做好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工作,要准确、及时的收集和整理企业会计信心,从而为企业决策层做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和有效的会计信息依据,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会计信息,要严格相关凭证和报表的程序和格式等,结合会计信息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和条例,同时还要强化详细财务信息核算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监督系统,为避免会计信息操作不规范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要进一步优化企业财务会计环境,为更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二)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希望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是评价一个企业财务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财务管理目标制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反映出企业理财环境的改变,并能够结合不同的环境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基本要素和行为导向,更是企业财务管理实践过程中为管理层提供科学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保C企业整体财务目标和企业员工的个人财务目标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得到有机统一,这是企业在长远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保证企业财务稳定的需要。企业财务和金融融资渠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企业出现风险之后,财务管理人员要采取适当措施,规避风险,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三)确定财务管理环境和方式 财务管理环境说的是企业的理财环境。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涉及到很广阔的范围,主要包含了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要求。其中金融环境为企业筹融资金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不断拓展了企业投资和筹资的途径,保证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从而更好保证企业能够融入到市场规划环境中,给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资金环境。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性,不可分割,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失,因此,为了能够促进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就需要我们不断强化财务管理之间的有效融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具备远大的发展目标,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选择合适的的财务管理模式,顺应时展,同时,还要建立企业检查制度和预算监督机构,确保企业财务管理质量。 财务与会计论文:浅谈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摘要:财务与会计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准则颁布后,财务与会计的内容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易区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关系,本文作简单的探讨,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财务 会计 区别 联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财务”与“会计”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是那样密不可分,经常成对出现。过去,我们有国家统一制定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财务与会计各司其职。财务定政策,解决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会计定方法,解决经济业务事项的记录、报告问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2006年2月15日颁发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不仅包含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和报告内容,还包括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内容,也就是说新的会计核算内容涵盖了原来财务制度的内容。同时,近年来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会计热,会计打假、不做假帐的呼声很高,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似乎会计已经取代了财务,财务的概念已经淡漠甚至含糊不清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给我们带来许多困惑和不解。那么,什么是财务,什么是会计,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本文就这些问题作简单的探讨。 一、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笔者认为,财务与会计应有一个客观的界定,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概念不同 财务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融资和管理的决策体系。而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核算与监督,通过对交易或事项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并提供有关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资料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职能作用不同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侧重于对资金的反映和监督。而财务的基本职能是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侧重于对资金的组织、运用和管理。 (三)依据不同 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具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用由企业根据国家统一会计政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定的。而财务管理的依据则是在国家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单位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享有独立的理财自主权、自主决策权。 (四)面向的时间范围不同 会计是面向过去,必须以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是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和记录。而财务是注重未来,是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在对历史资料和现实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未来情况预测和判断的基础上,侧重对未来的预测与决策。经济业务或事项应不应该发生、应发生多少,是财务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影响其结果的因素不同 会计结论主要受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影响。企业选定的有关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既受到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限制,同时受到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制约。而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主要受到企业投资报酬率、风险,以及投资项目、资本结构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六)分类不同 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和管理会计(对内报告会计),财务分为出资人财务和经营者财务。这里的出资人是指独立于经营者之外的投资者、债权人,既包括现实的出资人,也包括潜在的出资人,如尚未出资但准备对某单位进行投资或借款的人。出资人往往关心被出资单位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而经营者在按要求对外提供财务会计资料的同时,更关心内部管理会计资料。 二、财务与会计的联系 财务与会计既有区别,但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联系主要体现在: (一)两者都是为特定对象服务的 即存在财务主体和会计主体,作用的对象都是单位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主要对价值形态进行管理。 (二)会计是财务的基础,财务离不开会计 会计基础薄弱,财务管理必将缺乏坚实的基础,财务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将缺乏可靠的依据。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普遍采用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有利于为企业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减少财务决策风险。 (三)财务与会计在机构和岗位设置上有交叉现象,在内容上没有明确的界限 单位在机构、岗位的设置上,除不相容职务以外,财务与会计岗位可以重叠。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同时也可以是单位财务负责人。有的财务部门或计财部门包括会计机构,同时履行财务、会计的职能。单位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单位要求,独立或参与单位财务计划的编制、利润分配方案的制定,以及财务管理和重大财务的决策。实务中,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可有机结合。 三、明确财务与会计的区别与联系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便于区分财务责任与会计责任 财务与会计的职能是不同的。在某些情况下,分清财务与会计的概念,明确财务、会计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如实行记账的单位,必须明确会计机构与被单位的责任,处理好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目前正在广泛推行的以记账为基础的政府会计集中核算,其基本前提就是单位理财自主权不变。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从单位独立出来,由核算中心会计核算工作,但财务管理职能仍属于单位,单位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的财务管理权没有变,单位债权、债务关系没有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单位的一切开支必须经单位同意,核算中心才能处理。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仍是单位。核算中心是记账,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责任,会计核算中心不能越权、越位,更不得平调单位资金。 (二)有利于搞好教学与科研工作 学校在学科设置、课程安排上,应合理安排财务与会计的教学内容,不能偏废。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会算账,而且要善理财。在科研中,应加强我国财务与会计基础理论与实务研究,在吸收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同时,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的概念和法律法规框架。在内容上既要注重会计标准和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国有资产存量大的实际情况,将促进企业科学理财与加强出资人财务管理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 财务与会计论文:国有企业改组上市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很多国有企业为了提高行业影响力和募集资产,会进行企业改组上市。目前资产改组重组主要是国有企业进行,但其财务实务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此,分析了企业资产重组的概念及内容,阐述了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中存在的财务与会计问题,并针对完善国有企业资产重组财务与会计问题的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保国有企业;财务问题;财务整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有很多国有企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稳步发展,但还有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经营问题,导致逐渐走向末路。为了使这些国有企业资产能够发挥作用,需要注重对其进行改制。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能够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1 企业资产重组的概述 企业资产重组主要是指企业法人的财产权、出资人所有权及债权人债权通过调整和改变,进行资本的重组,实现资本最大增值的目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能够确保企业主体效益最大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产权流动、整合等形式的调整,完善企业的组织和募集更多的资金。 收购兼并主要是指上市企业收购其他企业股权或资产,或通过扩股合并其他企业。收购兼并更加具有主动性,其主要是指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而主动向外扩张,收购和兼并其他企业。目前收购兼并在我国上市企业重组中应用非常普遍。上市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实现重组,主要会对股东、董事等管理层产生变动影响,并可能会采取全新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方式,以提高上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资产置换主要是指上市企业通过置换非核心业务资产,达到资产重组的目的。通过资产置换进行资产重组的方式,具有效果快的优势。资产剥离和所有用股权的出售,主要是指上市企业通过出售企业部分资产,以达到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的目的,从而促进上市企业经营方向的改变。 2 企业资产重组中存在的财务与会计问题 2.1 并购调研财务问题 企业进行资产并购重组必须依据调研内容,然而存在调研不完善,对所需要了解的问题不够全面,导致企业资产并购重组决策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企业产生影响。在进行调研时,首先要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资产部分、发展趋势及产业特点做出全面的判断,并需要紧密分析企业的资产结构和组成,判断其存在的财务风险,最后根据调研内容做出合理的评定。企业资产构成情况能够直接体现该企业的当前的运行状况,因此需要对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注册资本构成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研。财务风险能够体现被并购企业的财务运作能力,因此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工作人员素质等进行调研,从而判断被并购企业的营运发展能力。 2.2 资产评估财务问题 企业在资产重组中还需要做好资产评估工作,在评估过程中可能出现或有事项问题、土地使用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确定问题、净资产合同问题以及信息披露问题等。或有事项问题主要是需要估计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明确企业资产。企业在多年经营的发展下,会拥有很多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标等,因此需要评估过程中不可忽略该无形资产。在企业改制收购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则是评估值、账面值以及购买价存在较大的差异,该种问题需要结合当前会计准则进行确定。 2.3 并购协议的财务问题 目前我国主要存在出资者主体地位不够独立和没有真正出资者的问题,即出资者难以在产权交易中掌握真正的决策权。国有企业行政色彩较为浓厚,不利于企业创造最大化价值。其次还需要注重重组方式的明确,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分别采用受让空拳、收购净资产和增资扩股的房还是实现重组的目的。最后需要明确并购价格和支付方式,并购价格的确定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如企业发展潜力较大,可以适度提高并购价格,如果没有发展潜力且经营状况不佳,则应当降低并购价格。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证券支付和债券支付等,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支付方式。 2.4 财务整合与管理问题 当并购协议签订后,在重组整合中可能会出现忽视整合工作的情况,即在资产重组后没有做好财务整合和管理工作,导致企业难以顺畅的开展工作。另外有些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整合与管理的重要性,在资产重组后值进行对外会计报表的粉饰,从而导致资产重组没有起到作用。另外企业还可能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企业重组比较复杂,会导致风险的扩张。但很多企业只注重商品经营风险,对于资产重组风险的防范不够重视。 3 完善企业资产重组财务与会计问题的措施 3.1 借鉴国外先进资产重组经验,加强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多优势,为了促进国有企业在当前大好形势下的健康发展,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实现资本最大增值的目的。首先国有企业应当借鉴国外各大企业收购兼并的动向及后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完善国外资产重组方式,从而通过收购和兼并企业的方式,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实力的提升。另外企业还需要注重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企业资产重组之前,必须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学习相关的知识,如资产处理知识、财务知识及经济法规等,从而培养出具有资产重组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 3.2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目前国企存在财务管理水平欠佳的问题,如负债融资导致资不抵债,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国企首先要提高多渠道融资能力,即实现不同融资方式相结合,使企业资产足够稳定,不同资金来源差异不大,从而使企业通过合理搭配资金,创高经济效益。国企还需要注重对招商项目的确立,即企业管理层必须先对市场做好分析,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投资回报和胚胎能力的预测,促使国企改制具有更强的发展力。 3.3 提高企业改制透明度 国企改制需要注重市场化运作方式,即从审计、评估、法律事务等都必须符合市场规范。如果国企在改制中,存在就业压力问题,此时需要缓行员工剥离,因此国企改制必须要具有宏观性的统筹规划。国企市场化改制还需要注重中介服务机构,如法律咨询公司、资产评估公司及管理咨询公司等,从而保障国企改制后的整合更加完善。 3.4 注重企业重组完成后的财务整合 企业重组完成后,首先要注重资产运行效率的提高。如经营状况较差的公司,首先需要注重将不必要的资产进行处置,避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开支,另外还需要通过停止难以获利的生产线,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随后企业需要加强财务整合,以起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首先需要完善财务经营理念的整合,并依据财务理念的指引开展其他工作。企业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全新价值的提升。在重组之后,还需要尽快解决重组企业工作人员的问题,如具有管理能力、实干能力的工作人员可以提高其职位,从而实现对企业更加有效的控制。同时企业还需要注重建立和推广优秀的文化,以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所有工作人员为企业发展做出努力。 企业需要根据当前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管理制度,逐渐完善财务管理和核算体系,从而实现对财务更加有效的整合。另外企业还需要注重组织与机制的财务整合,通过引进和完善先进禁止,做好磨合工作,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企业需要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通过构建资金管理系统,控制现金流,加强财务防范措施,提高资金监管力度,使资金可以全面发挥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为了提高行业影响力和募集资产,会进行企业改组上市,以期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并购重组需要注重财务管理问题,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范,确保重组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企业需要注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改制透明度等,以期实现效益最大化,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财务与会计论文: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中风险识别及应对研究 摘要: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强化财务会计处理风险管理已成为众多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证券公司也不例外,在我国证券市场日趋成熟,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大背景下,对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我们审视公司内部潜在的风险,进而从控制与管理风险的角度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效率。本文从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表现形式出发,在对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证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与会计处理;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0 引言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指公司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账务管理出现偏差,致使公司存在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1]。自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开始试办以来,我国证券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金融市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行业加大力度进行业务创新及转型,在监管层放松管制和鼓励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证券行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证券市场获得了迅速发展。证券行业业务范围不断扩宽,产品类型日益丰富,资产规模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证券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观念冲击、市场冲击、业务冲击、人才冲击和技术冲击,证券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证券公司面临着诸多财务风险,比如净资本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收入结构不均衡,业务同质化严重,公司业绩很容易受股市行情影响等等。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识别财务风险并且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那么将极其不利于证券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随着市场的透明化、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完善化及法规化、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证券公司必须积极应对证券行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面对来自各方的危机。财务风险是一种很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风险,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风险管理基础,因此,如何规避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成为公司加强管理核心问题之一。 1 研究综述 在发达资本市场,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我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尚处在理论探讨与经验借鉴的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研究开始重点关注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刘恩禄、汤谷良(1989)第一次系统论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原因,探讨了企业该如何管理财务风险[2]。 一些学者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表现形式和特征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毕秋香等(2002)按照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以及风险的特征,将证券公司所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五大类,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并且针对每一个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归纳[3]。曾嵘(2006)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业务类型将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其他业务风险,同时具体研究了每项业务具体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对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而言,又可将其分为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IT技术风险等[4]。 部分研究主要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研究其风险控制。陈共炎(2005)从会计控制的角度研究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他首先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会计制度演进的状况,然后总结了影响我国证券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并结合一些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应当通过建立集中管理的财务制度提升证券公司会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充分发挥会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5]。冯玉明(2006)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6]。王学峰(2007)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7]。张玺(2013)针对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加强行业信用评级制度管理、建立健全证券从业人员的监督机制[8]。段丽巧(2013)分析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从财务内部控制环境、财务管理职务配置的优化等方面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9]。 一些学者重点关注了证券公司财务风险,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用的风险管理办法。许明波(2005)通过分析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设计了全面、系统、逻辑一致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指标框架及风险动态监测框架[10]。孟祥霞(2007)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应注重基础理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强化财务风险文化、风险管理教育和财务风险管理责任观[11]。俞邵峰(2013)对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与特征以及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展开分析与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加强证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有效举措与建议[12]。 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多数企业而言,证券公司的数据很难获取,尤其是财务方面的数据,更是缺乏,这给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财务管理风险的基础,决定了证券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尤其是一些证券公司希望通过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更是要保证财务与会计处理的真实行与合规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结果可以为我国证券公司的财务与会计处理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2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现状 国内关于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研究比较细致,涵盖了财务印鉴管理、发票管理、银行存款管理、涉税、会计档案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七个方面,落实到了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上面,并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决方案,这对于证券公司日常账务处理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国内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风险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研究内容都是从微观层面着手,以上研究问题虽然较为全面,但是并不能涵盖财务与会计账务处理的方方面面,并且多从实际问题出发, 并不能对整个证券行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其次,研究缺乏普遍性。国内的研究多从某一个证券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所以研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样虽然各个公司能够处理好自身问题,但是该公司的经验不能对其他公司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研究缺乏共性。 再次,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多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风险并没有一个全面的控制体系,导致在财务与会计的日常处理中通常是出现了问题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将会把证券公司置于一个风险较大的环境中,风险控制十分被动。 3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 3.1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思路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研究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理论基础。应当跳出微观层面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出发,深入了解证券行业的财务风险,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对于现有问题及未知问题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 第二,总结研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问题的共性。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严格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内部财务监督缺位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原因具有普遍性,研究应当针对整个证券行业,并非某个证券公司的某些财务与会计风险问题。因此,应当总结风险问题的共性,结合理论基础,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风险控制对策。 3.2 风险识别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对我国几个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较大的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进行走访调查,总结出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日常处理主要风险如表1所示。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拥有完善的内部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机制是保证证券公司成长的关键。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发现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普遍存在七种一级风险:财务印鉴管理风险、发票管理风险、银行存款风险、涉税风险、会计档案管理风险、实物资产管理风险和经纪人账务处理风险。上述风险分别对应若干个二级风险,并针对各个风险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4.2 建议 应当建立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对于风险的把控时间提前,提高应对风险的主动性。 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风险预警可以尽早发现并识别公司面临的各种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并对风险程度进行大致的评价,为中期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做铺垫。其次应当严格公司财务规章制度,明确职权分工,明确财务责任,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及控制风险的能力。最后,应当强化内部控制与监督,完善风险的控制及规避,总结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的经验教训,为以后处理由此类风险带来的问题提供借鉴。 财务与会计论文: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策略探析 【摘 要】目前,财务与会计风险客观存在于事业单位之中。本文以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的必要性为出发点,充分的剖析其风险的类型以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探析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防范策略。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事业单位逐步向市场化改革方向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在有自身特点的同时,还包含了企业财务与会计风险的特征。 一、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首先,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的加强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主要职责,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管理,保障了事业单位核算的完整与准确,最终能够全面、真实的反映会计工作的状况;其次,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的加强有利于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使管理层高度重视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最后,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的加强有利于对内部执行人员和管理者在无形中形成一种约束力,使其行使的单位职权合情合理、合规合法。 二、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含义及其特征 1.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含义 所谓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是事业单位所预期的财务与会计收益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实现,而导致损失的产生。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中的所有环节都有可能存在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由此看来,事业单位的经营收益必定会受到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影响。应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含义,对于加强其防范与管理的工作,乃至于提高事业单位经营效益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特征 非营利性是事业单位活动的基本特征,财务与会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很有可能带来财务与会计风险,最终导致财务与会计的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的效果,有可能造成事业单位产生损失。其主要包含了4个特征:第一,客观性特征,所有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活动的结果要么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要么就是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财务与会计活动中含有许多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为转移的不确定因素,其中包含:市场、国家政策等,而这些不能确定的因素却直接影响着预期的目标是否能够完成,因此,财务与会计风险具有客观性,任何性质和形式的事业单位也能不能消除其客观性;第二,可预测性特征,通过全面的分析可能发生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原因,可以预测到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发生,并且在发生了财务与会计风险后也可以对其接下的发展进行预测,有很多复杂的原因都可能引起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发生,而管理财务与会计的手段、方法与媒介也在随之不断得到更新,通过这些可以科学的预测到财务与会计风险发生的程度、时间以及范围,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的损害程度;第三,可变性特征,我国的事业单位处于持续的改革和发展之中,其财务与会计管理的工作内容、形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面对这种状况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发生也许会降低或不存在,也许会加大或激化,那么财务与会计的风险也就处于了变化之中;第四,不规则性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预测与防范财务与会计风险,然而能产生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因素不是固定的、不变的,这就很难确定出何时、何地、何种程度的财务风险会发生,甚至是有没有可能发生,虽然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的,但仍然会受到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使事业单位的财务与会计活动更复杂和多样,最终导致了财务与会计的不规则性。 三、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种类 1.支付风险,在改革相关事业单位预算制度的进程中,实施部门预算,调整和优化预算经费的支出结构,用来解决固有的预算经费间的相互挤占矛盾,而事实却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使得支付的风险较大;2.投资风险,投资现象在事业单位中越来越常见,分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两种,在对外投资时,若盲目投资或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则会带来财务与会计风险,在对内投资时,预算与本身的资金承受能力不符也会导致财务与会计风险的产生;3.筹资风险,财政拨款是我国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自己也需要解决其中一部分的资金,部分事业单位把资金投入到了周期较长的项目中,成本风险增加了,资金的压力也加剧了;4.核算风险,部分事业单位不能紧随新会计制度实施步伐,不能适时与先进管理体系接轨,特别是知识的更新和核算水平的提升都存在较强的滞后性,使得财务与会计核算效率不高,有较多的漏洞存在于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的管理过程中;5.债务风险,由于事业单位的营利性不强,举债能力受到了限制,获得贷款的能力更加弱小,债务一旦出现状况,相应的解决能力较小;6.管理风险,大部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仍处于待完善阶段,所以在进行财务与会计管理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致使会计信息不够精准,难以为决策者提供坚实的决策依据;7.道德风险,还未有完善的道德监管机制存在于事业单位之中,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晰了解自身应履行的义务与职责,道德风险系数较高。 四、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成因 1.内部成因 首先,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含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力度较低,监管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加之事业单位不够重视财务与会计工作,仅投入较少的资金,消极的影响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人员;其次,谋取个人利益,对财务数据的核算和资金的掌管是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若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很有可能发生会计信息被篡改、利用职位的便利谋取个人利益等现象。 2.外部成因 一方面,缺乏对财务和会计的外部监管,事业单位的监管机构监管的重点往往只在于单位是否存在违规现象,对于具体的内部管理的监管放在的次要的位置上,不够重视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的执行与管理水平,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低,外部的财务与会计监管不到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违规干预,地方政府为实现业绩与项目的完成,常干预事业单位的项目决策,一旦项目收益低,资金回收困难,事业单位的财务就会存在风险。 五、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策略 1.加强会计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 加强内部控制就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机制,在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文化中应加入财务与会计风险防范意识。首先,事业单位对风险的发生应时刻保持警惕;其次,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约的力度要予以加强。加强外部监督就应对外部的监管机制和事业单位间信息交流的方式进行改革,建立相关外部监管的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与会计工作提供客观的评价与建议,使财务与会计风险得以降低。 2.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财务与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的培训,使其与现代会计工作的需求相符。只有财务与会计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加强了,才能保证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全面性与精确性。定期的组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业务的培训,在提升其会计水平的同时,保障了会计操作的正确性。 3.及时披露会计信息 及时披露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对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揭示,以便于社会和机构对事业单位的经营及时、全面的了解。此外,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还能对会计工作进行一定的监督作用,使事业单位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对财务与会计风险更加的注重。 7.防范技术风险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内部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会计核算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控制体系,使会计部门的职责与技术部门的职责相分离。进行电算化操作过程中,对不同员工的操作权限予以明确,严格控制数据输入和输出双方职责的分离。 5.完善财务与会计管理体系 要想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管理的效率,就必须完善其财务与会计管理体系。对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管理的进展应从管理的监督进行全面的监督,对薄弱的环节应及时的发现与改善,确保各个部门对财务愉快的管理能够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便于从根源上减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发生。 六、总结 综上所述,在实践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管理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各种风险,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应按照风险的类别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探析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风险的防范策略既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还有利于保障了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对于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财务与会计论文:企业ERP信息化下财务与会计变革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ERP信息化,ERP系统的上线实施,使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推动了财务会计模式的不断创新。本文在实际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目前企业ERP信息化发展对财务会计的变革影响的研究,探索财务会计管理如何应对ERP信息化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ERP;信息化;财务会计 会计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古老是因为其历史悠久,年轻是因为其理论尚不成熟,直到现在,紧跟时展的脉搏,不断的发展和衍进,随着计算机网络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和ERP系统的实施,会计理论和财务活动发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在企业ERP信息化环境下,实现财务与会计职能的有效运转,实现财务价值的最大化,是摆在财务会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ERP信息化的应用意义;第三部分,企业ERP信息化对财务会计的影响;第四部分,财务会计人员如何应对ERP环境下的变革。 一、ERP信息化的应用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竞争环境不断加剧,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面对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不得不进行彻底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必须改进自身的管理水平,找到适应竞争环境的管理机制,实施ERP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国内ERP系统应用如用友、新中大、金蝶等,直至现在大型企业集团应用的ORACLE系统,ERP将客户需求和供应商的制造资源与企业内部制造活动整合在一起,强调有效管理供应链上各个环节,ERP系统实现了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集成,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 二、ERP信息化对财务与会计的影响 企业ERP信息化的运用,实现了财务会计从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会计基础理论体系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ERP信息化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会计理论的挑战 (1)对会计核算的理论前提――4个基本假设提出了质疑 会计主体:“虚拟企业”的出现,企业对会计信息的多元化需求,使传统会计主体的概念大大延伸。 持续经营:网络“虚拟公司”为完成一个目标,可在短时间内组建起来,而在完成目标任务后,便解体。 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信息的实时性可以及时产生所需的数据,如“产品日成本”、“日报表”等,不受会计期间的任何限制。 货币计量: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商务中电子货币的出现,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使会计系统能够采集和提供货币与相关非货币形态的信息。 (2)收集会计信息的变化 ERP信息化下,收集信息的方式增多:除手工录入编制的凭证,另有其他业务子系统(如生产部门、人事部门)对业务(入库单、工资表)处理后,自动编制的机制凭证;账务处理子系统定期(月、年)对固定业务(如计提折旧、结转损益)产生的机制凭证。 收集信息的内容不同:可以通过对各个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和接收信息,现代化工具如扫描仪、电子笔、传感器、脉冲信号式数据采集装置的应用,是系统收集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可能,内容包括货币形态与非货币形态的信息、历史的和未来的信息。 (3)会计核算形式以及会计信息交换方式的变化 ERP环境下的会计业务流程的数据时效性强,能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及时处理、存储和传输。EPR系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从数据库中生成各种形式和内容的账簿、报表,传统会计核算形式减弱。 传统的会计信息交换方式以纸质介质为主,ERP系统运用后,已呈现出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网络化、远程通讯化的趋势,业务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凭证由ERP系统自动生成,并自动传递到总账模块。 2.对会计实务的变革 ERP信息系统的实施,会计工作的信息直接来源各业务过程,记账凭证作为手工环境下的重要实体的作用将逐步淡化直至消亡。大量的会计核算工作实现了自动化处理,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从记账、算账、事后报账转向事先预测和规划,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分析、决策的管理模式。 3.内部控制方式的不同 ERP信息化下,原来的内部控制方式部分被取消或改变,如原来通过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的控制方式已被更加严密的各环节输入控制所替代,对进入系统的操作人员按其不同职能,通过设置相应密码,进行分级控制管理。原来的通过签字、盖章等方式实现的控制已被权限控制所替代。 ERP信息化后,会计工作由传统的事后核算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决策的方向发展,实现对整个业务过程的动态监控。借助ERP系统对所处理的财务内容中的核算科目与方式进行定义,在处理事务时还可自动生成核算分录,从而确保了财务资金与物质数据的一致性和同步性,并以此掌握当前财务资金情况,明确资金流向与规模,并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业务进行预测,及时根据财务业务发展及时做出财务管理决策。 通过ERP信息化的利用,可推动传统的会计从核算型迅速向管理型转变。这种转变同时也对财会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要求财会人员不但要具备会计核算、统计等基础会计知识,同时还能够有效操作电算化会计软件,还需要能够根据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决策。 三、财务会计人员如何应对ERP环境下的变革 1.完善会计基本职能 ERP环境下,会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之间,各业务部门相互之间可以信息共享,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以及输出等机械性工作全部或部分由前端业务人员及系统来完成,会计的功能向分析、协调、辅助决策转变。 ERP实现了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公司整合实时信息,使财务会计的管理控制功能真正地与业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从而使计划、预算、控制、分析的触角延伸到企业职能部门的最末端,会计的扩展职能合理的进行分配,为企业的运作提供决策支持。 2.转变会计人员角色 (1)与业务融合 财务人员往往以传统的观念将自身定位为专业技术支持者,往往表现出过多的技术倾向,财务没有与业务很好的结合起来,在熟悉战略、深入业务流程、推动业务发展方面的工作不足,以至经常出现财务与业务脱节的现象。 ERP环境下,要求财务对业务真正融入,通过融入式财务直接加入以利共体为单位的一线业务团队,充分参与到业务的全价值链中,基于业务的全价值链去考虑问题,并积极发挥价值创造作用。 (2)以市场竞争为导向 把一个大的市场化组织细化为若干关联小组织,以市场控制代替组织控制,以交易成本替代管理成本的内部市场化程度提高的过程中,要求财务人员要主动面对市场,以明确的市场导向渗入到财务组织的每个末梢。 3.提高ERP系统的使用效能 财务会计人员不能再埋头纠结于历史数据,而是需要面向市场、面向未来,财务工作重心从“事后核算”转向“事前算赢”,只有事前算出有价值的业务才可以做。 为提高ERP系统的使用效能,在规则制定方面,制定并统一的、详细的结算规范和规则,并随着业务的调整及时进行更新,自上而下要求统一执行,在合同制定环节即对交易方式进行规范。 4.参与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 ERP发展过程中,财务人员表现出的问题:首先,一部分财务人员的思维、习惯和做法局限在既往模式,无法突破、颠覆自己;其次,当财务人员提出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建议时,由于不能主动协调和系统改善财务运行的外围环境,加上沟通中的换位思考不够,以致经常处于治标不治本的应对状态,这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务人员突破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ERP的发展,要求财务会计人员从信息的处理者转变为业务管理者,从日常财务信息处理中摆脱出来,更好地关注企业的业务过程,实现其财务管理职责,参与、制定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为企业创造价值和竞争力。 财务与会计论文:浅析营改增对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影响 摘要:实行营改增最基本的目标是避免征税时候会重复进行,把收税制度进行合理化实施,提高企业的未来发展。同时,各种企业在营改增的实行下,产生了很多的影响。本篇文章研究了实施营改增对建筑类行业的改变和作用,其中有财务以及会计两个方面的问题。在这种问题的基础上,本篇文章研究探析了相应企业中的财务会计在营改增实施下的影响。 关键词:财务工作;会计核算;影响 一、营改增对企业日常会计工作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营业税的计算,在会计中是很简单方便的,即交纳增值税。其中包括五个记借方,即进项税额,已交纳税费,没有缴纳的增值税,一般情况下,还包括,营业税金和附加税以及应当缴纳的税费即应缴纳的营业税这几个会计科目。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后,会计科目增长到了九个明细科目:应当减少或免除的税费和出口时抵消而减少的内销产品应当缴纳的税费,有四个是记在贷方的:出口时退回的税费,进项税额的转出,销售项目的税费,转出时缴纳的增值税。 另外,在会计科目“应交税费”下面设立明细科目。刚才说过的,营业税费的计算时相对简单的,但是增值税的计算较之营业税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并且,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为企业的会计人员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包含缴纳税费时的申报、税票的认证和抵扣、税务筹划等业务,这些业务为企业的发展来说成为了一个危险区。加入真的有一个涉及税收的项目操作错误,就会发生企业风险的情况。 (二)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报告的影响 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的表中,营改增的变化在会计报表中的“固定资产”和“应交税费”科目里表现出来。我国的很多公司都是必须得有部分固定资金的,尤其是建设高速公路,道路桥梁施工等的企业,是需要有十多亿的固定资产。增值税将从固定资产中减除,固定资产将会减少,而企业的负债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增值税如果有发票的话,是可以抵消的,但是,有时候,增值税的缴纳是不会给发票的,导致企业的负债增加。进而对企业的资产产生一些影响,甚至,信誉问题也会降低。 在企业会计所制作的利润表中,增值税和其他的税务很不一样,在营业税改变为增值税之前,企业的总收入是包括所得税务的,然而,现在的收入却是减去增值税之后的,在这方面来看,企业的收入明显的是减少了的,但从整体上来说,企业的收入是没有变化的,因为企业的利润和收入是一定的。而且在公司的利润表中,增值税也没有再进行记录。企业会计的记录,不光只有负债表和利润表,还有现金的流量表,现金的流量也有很大的改变。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之前,企业对税费的收取都有详细的数据记录,而现在,营业税不收取了,所以,企业在营销和投资上面的税务明显的减少了,而税费减少,导致了现金流量的增长。营改增之后,还有了一项利于企业的优势,就是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扣增值税。这一优势是在营改增之前没有的,有了这一优势,企业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机械设备等的购买,促进了资金流动,增长了投资资金。 二、应对影响的具体办法 (一)进行宣传,打造良好环境 要想让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项政策得到有效实施,必须加大对这一政策的宣传力度,可以展开学习课程,并对员工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这样使得所有人员都能够熟知要求和规定,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管理技能水平。对于营改增政策的实行具有推进作用。如果参加营改增政策的工作人员,能够学习到政策的具体内容,可以提高政策进展的速度,保证其政策顺利进行开展。 (二)对于发票的管理 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进程当中,企业最重要的一项问题之一就是对于发票进行管理。国家已经制定了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规定,所以企业在发票管理过程当中应该遵循国家提出的管理规定,将发票管理工作做到最好。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营改增政策的顺利进行与对发票的管理是分不开的,对于虚拟开具发票的事情要严格控制,因为这有可能造成一系列风险。除了对于发票进行管理之外,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更应该进行加强。 (三)对内部的控制 对于银行业税务改为增值税的这一项政策,是很有必要进行的。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加强内部的控制,企业内部控制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加强内控可以使得其一样,免受风险侵害,还能对于企业的财务工作规划起到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当经济发生比较大的变动之时,企业还能平稳运行。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项政策对于企业其他方面的业务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一项政策。其实对企业来说还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的,企业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企业实现经济上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对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一政策进行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在营改增政策正式实施的过程当中,应该正确分析,每一个阶段的问题,对于每一个关键问题都要进行梳理,最后确定政策规划,进一步消除金融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 (四)加大政策力度,建立完善体系 营业税改增值税这是国家很重要的一项政策,至今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内,政策的极影响,被每个人看在眼里,但是,其中还是存在一些我们不想看到的问题,与最开始确定的目标有一点相违背。不过总体看来,这一项政策的积极影响还是很大的。我国是从2012年开始实施这一项政策的,对于参加这一政策试点的地区应该进行严格的规范,如果政策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建立完善的体系。这样可以为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政策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将这一项政策,作为重中之重,不可忽视。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企业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网络技术,提高自身的创新性,对于以前旧的思想观念,不能跟上时代步伐的要进行剔除。 (五)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 营改增后,企业应当更加完善企业的纳税筹划,及时更新和处理,税务性质的变化,代表着企业账务的记录方式同样会发生变化,同时,财务的风险也会变得不同,企业在和其他的企业合作时,合作商的选取非常重要,如果合作商能够有可以开增值税发票的能力,企业的可以减少资金投入,税务也得到相应的减少。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一定要加强,实际操作时要具有可操作性,减少税务缴纳,增长实际收益。 三、总结 综上所述,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一项重大政策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时候,企业可能会面临一些重大的困难,所以企业必须总结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改进政策,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企业财会人员要进行,素质培养教育,提高其技能性。这样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作者单位:河北中鑫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财务与会计论文: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问题分析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财务与会计职责的区分、两者分离的必要性以及具体分离模式。 【关键词】财务;会计;职责分离;会计监管;财务监督 现阶段,由于我国会计监管力度的薄弱、财务监督力度的欠缺,造成我国财会工作的诸多问题,较为显著的是会计信息失真,财经违纪行为频发。究其根本,在于财务与会计职责长期划分不明确所导致。现代经济管理中,财务与会计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随着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确立,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以现实工作角度出发,还是以内在原因来讲,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都意义重大。 一、财务与会计职责区分 (一)财务与会计的本质区分 现代企业以资金运行的形式来体现企业的运营活动称为财务,财务具体包括资金的投放和使用以及资金的收益和消耗等多项资金配备的运动过程,财务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安排解决企业与各方货币关系为本质。会计的计量单位是货币,会计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分析、核准为工作目标,为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 (二)财务与会计的对象区分 财务与会计从表象来讲似乎是相同的,但实质上财务和会计表现出企业资金运行截然不同的两面,财务和会计的管理对象有着本质区别。企业的资金运动质方面是财务管理对象,即资金本身的运动及资金本身呈现的货币关系,如资金在常日里的收入和支出、组织资金的征集和安排以及财务监督调控的实现等方面。企业资金运动量是会计管理的对象,会计体现的是经济业务中货币数量的变更,货币是会计的计量标准,其主要目的是计量整个资金运动过程以及记录总结资金运动结果。 (三)财务与会计的职能区分 财务在企业中的职能主要是管理,企业以最大化资金收益为经营目的,提高资金效益的有效途径即货币关系的良好处理,企业的资金运动质方面是财务主管,依据企业实际运营需求,配备企业所需资金,合理配置资产效益,以此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的资金运动量方面归属会计管理,核算和监管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凡是制定主体可以以货币体现的经济活动都属于其管理范畴,对外提供企业经济信息,充分发挥核算和监管职能,高效管理资金运行。 (四)财务与会计管理方式的区分 构造财务活动、调节财务关系的业务方法称为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财务方面的查验、剖析、把持、规划、评估和财务制度等方面。核算、辨析、检查三方面构成了会计管理方法,通过复式记账原理、指定分类方法,对企业成本、耗费、效益、资产和债务以及所有者权益等多方面进行完整、系统、全面的记录总结。 (五)财务与会计的作用形式区分 财务管理可直接调控资金活动,对企业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管理以及资金的调配和安排等实时管理,对资金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直接控制。会计则是核算和监管资金运动过程及结果,侧重于事后反映,如实对外公告。 (六)财务必须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外在原因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财经违纪行为频发,这都是财务与会计两者含糊不清所导致的,是财务必须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外在原因。会计和财务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会计工作负责为社会各界提供真实有效的企业会计信息,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客户、社会以及企业内部各级部门,同时满足其对会计信息的各种需求。而所有者的利益则由财务来负责,财务必须遵照所有者的意志开展工作,对企业财务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整体的组织、规划和控制。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实际的财会工作过程中,企业财务与会计模糊不分。究其根本,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是会计监督力度薄弱所致,财经违纪行为的发生是财务监督力度不够所致。因此,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机构分设,防止以上问题的产生。 二、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必要性 (一)适应产权划分 现代企业创建并完善相关制度,要求企业最终所有权、企业法人所有权、企业经营管理权三权必须分离,既相互约束,又相互关联,只有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才能完成产权的划分。其中,企业最终所在权指的是股东持股权亦或是投资者的原始产权;企业法人所有权指的是董事会的财产支配权,简言之即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经营管理权指的是经理的日常经营管理执行权。为满足三种产权划分需求,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主要是由于财务管理负责对象为经理班子,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权;而会计在负责经理班子的同时,仍需负责董事会,以财务报告形式约束、作用于经营管理权,会计还需整理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对内对外公告,为企业董事会的决策提供依据,为股东和投资者掌握企业运营状况提供信息。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会计机构必须要分开设置,职责明确分离。此外,现代企业新制度的确立,为企业拓宽了市场,为此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建立新型企业经营理念,更新企业效益观念,对企业业务事后反应必须及时。在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会更加复杂多变,突显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的分离势在必行。 (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新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新的组织形式以股份制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代表,呈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各界以及投资主体对会计提供的信息需求量与日俱增,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必须将企业的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加强会计职能,强化核算和监管力度,以此满足企业内外对会计信息提出的高质量要求。另外,仍需强化财务管理职能,高效运行、筹划企业资金。所以,必须将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机构独立设置,以此满足以上需求。经营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加强企业经济管理。 (三)现代企业制度需求 产权明确清晰、权责清楚、政企独立、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特点,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特点反映出企业在内部管理机构的配置上,需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究其根本,财务管理归属业务管理部门,会计归属内部控制部门,财务的经营管理具有直接性,而会计的经营管理则是间接性的。因此,会计、内部审计等相关部门对财务管理活动具有监督、控制的作用,由此展现内部制约原则,如果实行财务一体化,财务与会计职责划分不明确,则不能有效实施自我监管。所以,新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财务和会计职责必须分离,以此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的模式 当前,我国需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国有经营体制的转换,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即是社会化生产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而职责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的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机构分开设立,以此适应新型企业制度的要求。财务与会计两者之间的职责必须清晰明确,摒弃传统的认为财务与会计两者不可分观念,转换两者必须紧密联系的陈旧理念。首先,随着现代企业的迅速发展、高效运行,要求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清晰明确,进行分离。会计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客观要求,满足现代企业对于货币信息的需求而创建的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完成企业经济核算和监管是会计的主要责任,会计工作还负责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依据。与此同时,企业资金收支的组织、规划和掌握由财务负责,资金管理是财务工作的基本职责,为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充分的保障,同时确保企业经济利益平稳提升。由于财务与会计职能的不同,所以必须机构分立、职责分离,如只要关乎资金收支方面的工作,均由财务部门处理;而企业经济的核算和监管、企业信息的处理公告则由会计部门负责。其次,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之后,财务与会计必须将本身的职责执行好,同时两者不可完全相互脱离,仍需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以此提升管理效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会计职责的明确清晰,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保障会计工作的合法权益,同时财务人员的任免,必须遵照相关任免规定,另外,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工资必须得到保障,方可起到促进作用,展现职责的重要性。对于明知故犯、违反乱纪的行为,给予处罚、绝不姑息,以此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四、结语 总之,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并不是两者完全相脱离的,而是构建沟通桥梁,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交流,掌控企业资金运动方向。会计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部门做出决策的基础;而财务部门的管理,是会计工作开展的参考依据,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和会计部分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服务于企业。因此,企业财务与会计机构需分设,并且积极配合,认真贯彻、执行应尽职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财务与会计论文: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公路财务与会计工作 摘要:自从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融入到国际经济发展潮流中,在目前的国际分工合作以及国际竞争的过程中,随处可见经济发展全面融入迹象。对我国来说,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公路行业财务工作以及会计工作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公路财务会计工作的业务水平及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受到我国历史条件以及现实情况等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公路财务工作以及会计工作目前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行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所以需要我国公路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工作实现进一步创新,并且从根本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形势下公路财务以及会计工作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新形势下的公路财务以及会计工作等相关内容。 关键词:新形势 公路财务 会计 创新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交通运输方面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目前我国各级公路的建设规模均处于逐渐扩大的趋势。公路建设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经济健康发展以及文化进一步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公路的建设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工期较长、其次是建设规模较大、在城市设计范围涉及广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渐扩大对公路工程的投资规模,同时还将大量的资金投入至公路建设,公路的维护以及公路管理等方面。所以相应来说,公路财务工作任务量就会得到提升,目前我国公路谈工作逐渐出现很多的问题,上述出现的问题需要得到认真的审视以及正确的理解,促使我国公路建设完好的方面发展,促使公路工程建设呢按时完工,促使其质量得到保证。但是上述问题会促使公路工程建设工作受到明显的影响。 一、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公路财务以及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 我国公路财务以及会计工作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产生了很多方面的变化,其实际上是因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其他成员国家对我国经济施加相应的压力,即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来自世界贸易组织最惠国待遇原则等条例。上述存在的影响因素,自从我国加入WTO组织就开始显示出来,并且越来越明显。上述存在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公务财务以及会计工作思想观念,促使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同时还会改变运输竞争方法等多个方面。 二、新形势下我国公路建设项目财务以及会计工作存在的几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公路建设工程规模逐渐加大,在进行公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开始审视实际情况,促使对公路建设管理工作以及监督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强化。国家在针对公路工程监督以及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我国公路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我国财务管理工作方面,我们可以得到:目前公路工程建设管理局工作的过程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财务管理规范性差,财务管理水平普遍偏低,财务工作人员态度不端正等多个方面。上述方面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公路建设存在隐患。资金的利用率普遍偏低你即国家对公路投入的大量资金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我国公路残工作以及会计工作体现的不规范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偏低,第二个方面就是针对资金管理工作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第三个方面是没有严格有效的对资金进行控制,第四个方面是没有进一步明确相关账务记录,第五个方面是工程建设资金挪用以及贪污现象严重等。工程后期建设资金有大部分会出现控制力度不够的情况,公路部门之间协调性不够,难以准确地掌握工程的实际进度,同时还无法从根本上了解国内与国际上那些已经出现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所以难以促使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有效提升。 三、新形势下的公路财务以及会计工作的几点创新办法 (一)促使人才培养力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促使专业公路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得到提升是目前促使我国公路财务以及会计工作改善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财务管理部门来说,具备专业会计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的人才,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但对公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分析公路企业情况得到,公路财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熟悉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基础知识,可以做到活学活用,促使自己的知识面更为广阔,同时还要熟练操作工作,熟悉工作流程。这样一来,就需要我国国家以及企业方面均需要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如此,还要定期以及不定期的对本企业公路工程财务工作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邀请财务专家以及教授来指导实际工作,促使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促使会计核算质量得到保障 促使公路建设工程采购材料环节实现有效化,同时促使保管等工作顺利进行。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从根本上监督公路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财务管理部门发挥自己的监督职能,完成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以及完善。在财务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使用上述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科学的指导,避免财务问题的再次出现。不仅如此,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还需要对那部分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发挥效用的基础材料,机器设备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不管是材料以及设备的验收以及出库均需要详细的记录。防止计算机时间成本时产生误区,导致结果受到影响。不仅如此,还要严格有效的管理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资金的支出是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防止资金挪用以及资金滥用问题的出现。促使会计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促使会计核算质量得到基本保障。在上述的基础上,可以促使公路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强化部门跟部门之间的交流,完成信息共享制度的构建 我国在开奖公布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坚决跟世界接轨,同时还要跟其他国家进行信息上的交流,不断的吸取以及学习其他国家在公路财务管理方面所做出的工作。促使公路本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促使财务工作质量及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对于我国公路建设每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以及沟通需要进一步增强,协调交流活动,实现信息共享,促使我国交通运输质量以及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实现经济的发展,上述工作的有效完成,可以促使我国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核算工作实现进一步系统化已经全面化。 (四)促使财务以及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进一步发挥出来 在实际工作中,最首要的工作是分析财务管理部门的实际数据信息,在分析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评估,同时开展勘查阶段以及设计阶段等,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才进行会计核算,严格按照项目的相关支出费用跟兄弟来完成财务报表的影响编制。在考虑公路运行情况以及收益等状况之前,需要有针对的对公路建设项目完成可行性评估,同时还要完成有效的勘查工作,保证得到的锈迹信息是完整正确的,使用正确的数据信息反映该项目在财务上具有的可行性。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现进一步飞速的发展,公路实现大规模建设,这对公路财务以及会计工作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导致其需要承受巨大工作量,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会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从根本上遵守自身对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的相关制度,同时遵守相应的规范,在实际工作中,促使新管理途径得到开辟,与此同时,需要有效的借鉴国内以及国际的有效经验,促使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避免公路建设项目出现偷工减料等情况,促使公路质量得到保证,进而促使我国经济实现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财务与会计论文:税制改革对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影响和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推行了许多在税制改革方面中的活动,建立了一系列的公共财政框架,在科学理财、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加快推进了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过目前,我国的税制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会计产生了一些影响,本文就税制改革对企业的会计影响,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税制改革 财务 会计 影响 应对措施 所谓税制改革就是指利用税制设计和结构的边际改变来增加社会福利的一个过程。我国最初的税制改革是生产型增值税,现在已经转变为了消费性增值税,通过这样的税制改革,从而使企业的发展动力更加的强劲,那么税制改革对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又有什么影响呢?这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同时提出了一些应对税制改革的措施,以便保证企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的税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税制改革一共经历三个时期: (一)第一次税制改革(1984年) 在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种三中全会就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因此,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就逐渐变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制度并存的经济体制。 (二)第二次税制改革(1992年) 在1992年的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无疑使我国的税制又面临更大的考验和挑战。 (三)第三次税制改革(2004年至今) 在党的十六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两个百年”中的目标被提出来了,主要内容还是统一税制,以适应加入WTO后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第十四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分论坛“促进包容性增长的财税体制改革”上,亚洲开发银行的副行长就曾经指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第二大主体,在税制和财政方面必须进行改革,如果不改革的话,那么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巨大的挑战。由此可见,税制改革在中国是必然的,对于企业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我国税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兼顾公平、效率优先 我国一直以来都注重经济的发展,所以从过去到现在,已经摒弃了一味强调公平的思想,开始贯彻兼顾公平、效率先行的原则。在税制改革的过程中,核心内容是在兼顾公平的原则下,提升社会主体的效率。在我国现阶段,在宏观经济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税制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原则,将兼顾公平和效率优先结合起来。一个良好的税制改革不仅能提高企业的效率还能使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增强。 (二)与时俱进、贴近实际 现在的税制改革相比于传统的税制改革,在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明确的提出了与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税制结构。在进行的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与社会主义具体情况是否一致。当前的经济形势变化多端,要提高现行税制结构的适应能力,因此,必须积极构建有效的税制制度。 (三)立足国情、接轨国际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税制改革也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了,在我国加入WTO以后,由于国际上推行的是减税制度,加之我国国内的一些客观因素,所以在推动国内经济政治的发展方面,就不得不实行新的税制改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税制改革应当依据国家的基本国情以及考虑国家综合利益,然后借鉴国外成功的的经验,从而落实改革的方式。由于在客观形式不断变化的影响下,我国的税制改革涉及的范围在逐渐增大,所以立足我国的社会的基本国情就至关重要。 三、税制改革对会计的影响 (一)改革增值税对会计的影响 在进行增值税的处理过程中,之前在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的税金是禁止抵扣的,在经过税制改革后这部分是可以抵扣的,而在改革前,增值税的计算方式是将销项税减去进项税,税制改革后,又新添了部分销项税的抵扣项目;另外,随着2012年1月1日营改增的开始到2015年的收官之年,除特殊情况外,营业税所有行业均变为增值税纳税范围;所以,企业在进行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企业会计必须在“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科目”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改革环境保护税对会计的影响 改革环境保护税的目的在于监督会计的行为,会计最显著的职能作用就是监督和核算,而在环境保护税的影响下,会计必须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更加的精细化运算,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来征收,必须防止不合理的征收行为。 (三)增加新税种对会计的影响 增加新税种不仅使得税源拓宽,增加社会主体的效率,还能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进而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新增加的税种里面加入了会计明细科目的内涵,相比之前的会计科目,更为完善,所以随着新税种的增加,原先的形成的科目格局也将有所改变。 四、应对措施 (一)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企业要想充分适应当前的税制改革,就必须与财务会计人员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企业定期开展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活动,学习掌握各种税法的知识,完善高效的实行会计审核制度,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核算能力和技巧才是最重要的,对进项、销项等税额的核算要精准。 2、企业必须适应征管部门对企业纳税管理控制的高要求,同时处理好在税制改革中的一些抵扣问题。企业为了获取税制改革的扣税凭证,就应该避免一切不好的因素,促使会计核算的水平和效益。 (二)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1、对于财务会计人员,不仅除了要做好财务核算和管理等自身工作之外,还要熟悉掌握和了解新的税制以及各类经济事项。所以会计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在学习新税制方面的知识,从中发现企业和新税制之间的利弊关系,并且在工作规避掉不利的因素。 2、随着税制的改革,新税制的产生,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更严格的要求,比如增值税的计算,就是以严格的会计核算为基础的,如果不能精确计算,那么各环节就很难做到精确,最后的结果肯定就相差甚远,所以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加强基础工作,确保会计核算中的准确性。 3、找到会计与税法间的结合点,建立有效的会计学科体系,因为我国目前的财务会计学科体系中还没有设立相对独立的税务会计,以至于各项纳税业务都还是商品购销与利润分配相结合的方式,与计划经济中的管理体制相一致,所以就不适应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 4、健全自身制度,紧随改革的进程。在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下,在中国进行税制改革是必然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要落实好税制优化的原则,注意掌握好税制的完善性、和严密性等。各级政府部门更应该通过经济杠杆的原理实施宏观经济的调控,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纳税筹划,减轻企业税负 税制改革对于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企业要想在目前的税制改革下做好税收筹划工作,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实际得到的材料应该具有较高的完整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2、利用科学的策划切入点,明确规范相应的筹划流程。在企业从事会计的人员首先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进行筹划,达到降低企业税负的问题, 3、企业应对税制改革转型的方法首先是安排专人构建专门的税收筹划部门,其次为了保证在税制改革后企业能够获得良好的税收方面的优惠,必须保证企业自身条件与国家相关的政策相符。 4、筹划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不同的问题,并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筹划措施。 五、总结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税制改革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增加新税种、增值税等等内容。税制改革对企业的财务和会计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是必然的,这个时候企业就应该积极的协调税制改革制度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个契合点,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体化的进程,为税制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在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方案,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来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的环境,在根本上保证经济持续有序的发展。 财务与会计论文: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问题分析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财务与会计职责的区分、两者分离的必要性以及具体分离模式。 【关键词】财务;会计;职责分离;会计监管;财务监督 现阶段,由于我国会计监管力度的薄弱、财务监督力度的欠缺,造成我国财会工作的诸多问题,较为显著的是会计信息失真,财经违纪行为频发。究其根本,在于财务与会计职责长期划分不明确所导致。现代经济管理中,财务与会计是其重要构成部分,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随着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确立,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以现实工作角度出发,还是以内在原因来讲,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都意义重大。 一、财务与会计职责区分 (一)财务与会计的本质区分 现代企业以资金运行的形式来体现企业的运营活动称为财务,财务具体包括资金的投放和使用以及资金的收益和消耗等多项资金配备的运动过程,财务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安排解决企业与各方货币关系为本质。会计的计量单位是货币,会计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分析、核准为工作目标,为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 (二)财务与会计的对象区分 财务与会计从表象来讲似乎是相同的,但实质上财务和会计表现出企业资金运行截然不同的两面,财务和会计的管理对象有着本质区别。企业的资金运动质方面是财务管理对象,即资金本身的运动及资金本身呈现的货币关系,如资金在常日里的收入和支出、组织资金的征集和安排以及财务监督调控的实现等方面。企业资金运动量是会计管理的对象,会计体现的是经济业务中货币数量的变更,货币是会计的计量标准,其主要目的是计量整个资金运动过程以及记录总结资金运动结果。 (三)财务与会计的职能区分 财务在企业中的职能主要是管理,企业以最大化资金收益为经营目的,提高资金效益的有效途径即货币关系的良好处理,企业的资金运动质方面是财务主管,依据企业实际运营需求,配备企业所需资金,合理配置资产效益,以此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的资金运动量方面归属会计管理,核算和监管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凡是制定主体可以以货币体现的经济活动都属于其管理范畴,对外提供企业经济信息,充分发挥核算和监管职能,高效管理资金运行。 (四)财务与会计管理方式的区分 构造财务活动、调节财务关系的业务方法称为财务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方法主要包括财务方面的查验、剖析、把持、规划、评估和财务制度等方面。核算、辨析、检查三方面构成了会计管理方法,通过复式记账原理、指定分类方法,对企业成本、耗费、效益、资产和债务以及所有者权益等多方面进行完整、系统、全面的记录总结。 (五)财务与会计的作用形式区分 财务管理可直接调控资金活动,对企业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管理以及资金的调配和安排等实时管理,对资金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直接控制。会计则是核算和监管资金运动过程及结果,侧重于事后反映,如实对外公告。 (六)财务必须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外在原因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财经违纪行为频发,这都是财务与会计两者含糊不清所导致的,是财务必须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外在原因。会计和财务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会计工作负责为社会各界提供真实有效的企业会计信息,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客户、社会以及企业内部各级部门,同时满足其对会计信息的各种需求。而所有者的利益则由财务来负责,财务必须遵照所有者的意志开展工作,对企业财务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整体的组织、规划和控制。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实际的财会工作过程中,企业财务与会计模糊不分。究其根本,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是会计监督力度薄弱所致,财经违纪行为的发生是财务监督力度不够所致。因此,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机构分设,防止以上问题的产生。 二、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的必要性 (一)适应产权划分 现代企业创建并完善相关制度,要求企业最终所有权、企业法人所有权、企业经营管理权三权必须分离,既相互约束,又相互关联,只有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才能完成产权的划分。其中,企业最终所在权指的是股东持股权亦或是投资者的原始产权;企业法人所有权指的是董事会的财产支配权,简言之即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经营管理权指的是经理的日常经营管理执行权。为满足三种产权划分需求,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主要是由于财务管理负责对象为经理班子,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权;而会计在负责经理班子的同时,仍需负责董事会,以财务报告形式约束、作用于经营管理权,会计还需整理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对内对外公告,为企业董事会的决策提供依据,为股东和投资者掌握企业运营状况提供信息。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会计机构必须要分开设置,职责明确分离。此外,现代企业新制度的确立,为企业拓宽了市场,为此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建立新型企业经营理念,更新企业效益观念,对企业业务事后反应必须及时。在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会更加复杂多变,突显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的分离势在必行。 (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新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新的组织形式以股份制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代表,呈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各界以及投资主体对会计提供的信息需求量与日俱增,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必须将企业的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加强会计职能,强化核算和监管力度,以此满足企业内外对会计信息提出的高质量要求。另外,仍需强化财务管理职能,高效运行、筹划企业资金。所以,必须将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机构独立设置,以此满足以上需求。经营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加强企业经济管理。 (三)现代企业制度需求 产权明确清晰、权责清楚、政企独立、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特点,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特点反映出企业在内部管理机构的配置上,需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究其根本,财务管理归属业务管理部门,会计归属内部控制部门,财务的经营管理具有直接性,而会计的经营管理则是间接性的。因此,会计、内部审计等相关部门对财务管理活动具有监督、控制的作用,由此展现内部制约原则,如果实行财务一体化,财务与会计职责划分不明确,则不能有效实施自我监管。所以,新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财务和会计职责必须分离,以此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的模式 当前,我国需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国有经营体制的转换,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即是社会化生产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而职责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的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分离,机构分开设立,以此适应新型企业制度的要求。财务与会计两者之间的职责必须清晰明确,摒弃传统的认为财务与会计两者不可分观念,转换两者必须紧密联系的陈旧理念。首先,随着现代企业的迅速发展、高效运行,要求财务与会计职责必须清晰明确,进行分离。会计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客观要求,满足现代企业对于货币信息的需求而创建的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完成企业经济核算和监管是会计的主要责任,会计工作还负责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依据。与此同时,企业资金收支的组织、规划和掌握由财务负责,资金管理是财务工作的基本职责,为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充分的保障,同时确保企业经济利益平稳提升。由于财务与会计职能的不同,所以必须机构分立、职责分离,如只要关乎资金收支方面的工作,均由财务部门处理;而企业经济的核算和监管、企业信息的处理公告则由会计部门负责。其次,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之后,财务与会计必须将本身的职责执行好,同时两者不可完全相互脱离,仍需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以此提升管理效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会计职责的明确清晰,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保障会计工作的合法权益,同时财务人员的任免,必须遵照相关任免规定,另外,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工资必须得到保障,方可起到促进作用,展现职责的重要性。对于明知故犯、违反乱纪的行为,给予处罚、绝不姑息,以此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四、结语 总之,企业财务与会计职责分离,并不是两者完全相脱离的,而是构建沟通桥梁,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交流,掌控企业资金运动方向。会计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部门做出决策的基础;而财务部门的管理,是会计工作开展的参考依据,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和会计部分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服务于企业。因此,企业财务与会计机构需分设,并且积极配合,认真贯彻、执行应尽职责,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浅谈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如今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提高了会计处理的速度,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劳动强度,改善了内部审计信息质量,会计处理的准确性也大大提高。但同时电算化内部审计工作引起内部审计理论、技术及方法的改变、审计难度增大等新问题,这给传统的内部审计带来很大影响。因此,了解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分析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探索开展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和有效手段,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算化,内部审计,对策了解会计电算化环境变化下的内部审计,探索电算化环境下开展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可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审计入手,加强软件评审,完善内部控制,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准确、高效、健康的发展。本文从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目前现状、发展变化趋势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1.目前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市场上财务软件象用友、金蝶等软件,在设计时没有专用的审计接口,造成内部审计人员无法直接采集财务数据。有的财务软件虽有数据转化功能,对会计账簿转化的格式也比较简单。现在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展:(1)从单机使用到网络化;(2)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到决策支持系统;(3)从结构化系统到智能化系统。 2.实行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2.1对内部审计线索的影响 传统的手工会计中,审计线索以书面形式在反映纸上,主要包括会计凭证、账薄、会计报表及附注,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这些会计数据的勾稽关系进行检查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数据通过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存储介质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形式进行检查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内部审计人员无法通过肉眼跟踪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也无法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2.2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手工操作条件下,通过职责及人员分工形成的内部控制体系和通过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形成的内部控制系统,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安全。在电算化条件下内部审计人员很难通过肉眼对会计处理流程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全面的感性认识,致使内部控制制度效果的减弱。同时,由于机器故障、操作失误、程序处理和网络传输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等存在,也使内部审计风险增加。 2.3对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的条件下,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由人工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在会计电算化系统条件下,审计技术方法必须更先进。内部审计人员不仅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还要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执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跟踪文件,记录符合指定条件的会计处理事项及处理操作中的有关信息,以便日后审计人员跟踪追查。 2.4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影响;内部审计人员不紧具有丰富的会计、税务、法律、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了解一些的电子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 3.我国电算化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审计单位在不断加大内部审计力度,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扩大内部审计成果方面成效显著的情况下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计算机内部审计技术运用和发展不平衡;2.内部审计信息不对称;3.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缺乏;4.内部审计独立性差;5.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规范性的审计标准;6.电算化审计手段还是以手工为主;7.机构设施不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少,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易于篡改同时不易留下痕迹,因此要健全文档、硬件、软件维护、软件质量、审计等方面的控制制度,防止病毒的侵害,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合理分工,设置操作密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给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工具软件培训的支持 计算机审计软件分为专用审计软件和商品化通用审计软件。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务是经过培训学会如何操作和使用这些工具软件。由于审计主观性、灵活性比会计核算要大得多,所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培训,给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工具软件的支持,将进一步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 5.更新电算化下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方法 5.1建立制度审计 从职权制度、人员素质、硬件、修改方式及保密措施等方面审查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和完善。 5.1设置技术审计 在制度审计中发现问题时,可以聘请计算机专业人员与审计人员一起开展审查:(1)原系统设计的作用范围,注意数据共享的分配方式和传递路线;(2)阅读程序一览表和变更情况及程序流程图,知道程序的审计是会计电算化的核心。 5.2加强数据审计 对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可以用人工审查,如利润分配、费用分摊等进行抽查,验证两者结果是否相符,审核会计报表及经济业务处理合理性、真实性。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抽样检查,仍出现差错,可辅以计算机审计,利用计算机的存贮、运算、判断等功能,可以很快缩小审计对象并发现问题。 5.4结合新审计准则完善内部审计方法 新颁布的审计准则规定,审计方法不再是过去的制度基础审计,而是风险导向审计,即全面深入强调了风险审计理念。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风险评估成为内部审计中重要的环节,只有确定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点,才能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结论: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必然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给内部审计提出许多新问题和新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人员培训、审计方法、软件维护、制度建设等方面努力,以满足内部审计的要求。既要看到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带来的影响和不利的同时,又要充分利用网络化、自动化,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努力改进内部审计重点和工作方法,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和进行有关的内部审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希望通过我国电算化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不断完善,使我国内部审计更加有效、科学、合理。(作者单位: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浅谈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摘要】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及准确性,是会计事业史上一次重大进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会计电算化的引入在提高会计信息处理速度及准确性的同时,也对内部审计带来的新的挑战,传统的手工审计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电算化的需求,因此,研究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会计电算化;影响;对策 要全面落实《审计法》的各项任务,落实内部审计的双重功能,依靠手工审计是远远不够的。在信息十点,推广计算机审计,实现电算化是审计手段现代化的必然需求。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会计数据处理方式,也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挑战,带来了新的风险。 一、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对内部审计取证的影响。 当前,符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合格会计电算化软件总量已经多达上百种。但是实际操作中不难发现,由于各类软件适用环境不同,其功能、数据库、处理系统存在巨大的差别。内部审计要求标准化、规范化,而这样千差万别的电算化软件操作明显无法满足标准化、规范化需求,因而增加了审计难度。对审计人员而言,审计工作需要能够提供高透明度会计信息的电算化软件,而对软件开发商来说,首要影响因素是会计信息的保密,这就造成了二者出发点同源,但又存在冲突的现象。 (二)对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 人工审计可按照情况进行顺查、逆差、抽查,这些工作都有人力完成。在电算化条件下,审计技术必然发生变更。首先,电算化的推行带来了信息处理及信息储存介质的变化。人工条件下,会计信息处理的介质为人脑,电算化条件下,虽然人工决策依然重要,但其介质及信息储存方式变为电脑及磁盘,无特殊情况不在出具打印报表文件,要实现审查只能通过计算机进行。利用电算化系统,计算机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账务文件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能够很方便地开展如账务文件审查、抽样统计、财务数据分析等工作。 (三)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影响。 审计手段的变化造成人工审计条件下生成的规章、制度部分不适用,在电算化环境下运行旧规章,很可能存在漏洞,引发审计风险,因此,新审计标准与审计准则尚待建立。在我国,经济立法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经济事项充分发展之后,而计算机审计技术又刚刚起步,这就会导致规章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容易导致审计工作中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审计标准模糊等问题。 二、推动内部审计适应会计电算化的途径 (一)内部审计应规范化。 内部审计应当尽快实现以《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辅助审计》为基础,将内部审计流程梳理,构建各个环节的制度规范。一方面,要对财务软件进行规范,从审计角度统一进行登记,将软件备份与使用说明同意上报备案。另一方面,要按照《审计记挂计算机审计辅助审计》要求,构建具备可操作性的电算化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及相应工作技术。 (二)内部审计部门要强化对会计电算化内控的审计。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会计电算化容易出现安全漏洞,数据易于篡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财务软件安全运行,会计信息保密的重要基础。要对管理制度严格设置,对职责权限合理划分,要严防计算机病毒危害,及时备份并维护计算机系统,从而保障计算机设备安全。要加强对数据处理系统及数据本身的关注,着力做到: 1.职责分离。 手工会计系统中各会计单位职能划分已经较为合理科学,通常会按照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由不同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但是,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高度集成,各端口、各工作单位的职能分离及控制程序更为复杂,控制方法较以往也有了很大差距,因此,审计组织应当及时对审计系统的职责进行梳理,要检查数据系统各单位、各接口的分工情况、人员配置情况、职责分配与权力分配情况,检查内部审计各单位成员是否能够按照要求,在内部控制体系框架下运行,保障内部控制有效性。 2.安全控制。 安全控制一是要控制系统及软硬件安全,避免病毒侵害,硬件受损。另一方面要按照数据处理流程设检查机制,在保障人员工作规范的同时,将各地计算机设备包括外围设备进行检查。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相比之下,电算化系统的开发进程要大大优于电算化人才开发进程,人才机制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特征。首先,要强化思想建设,要让内部审计人员真正看到计算机的好处,如最基本的数据输入、法规查询、公式设置,通过使用促进原有审计人员对计算机便捷性的认识,增加其自觉性与积极性,而后分阶段,分步骤的提供培训,让审计人员真正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第二,要注重培训方法。可以分类进行,一类为组织中原有审计人员,要通过培训强化其专业知识;二类是引进人员,组织应该通过培养、引进,实现人才梯队补充;三类是要实现组织内部人员互补,通过相互配合组成审计小组,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开展审计。 (四)发展内审后备力量。 审计后备力量的主要来源为高等院校,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在高校中增设会计电算化的相关专业,或将会计电算化纳入重要考核成分,如专业必修、通识课等,扩大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的规模,增强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开展校企联合,通过企业实训在高校教育阶段培养审计人才,为我国造就一批专业型、复合型审计人才,提高我国审计力量。 作者:吴林林 单位:杭州导领科技有限公司 浅谈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浅议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给传统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初步探讨电算化环境对内部审计的诸多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内部审计 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迅速发展改善了审计信息质量,降低了审计工作的劳动强度,但电算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存在原有纸质审计证据减少、审计难度增大等新的问题,本文拟初步探讨电算化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内部审计的应对措施。 一、 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1.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1)从单机使用到网络化单机系统虽然能满足中小企业的基本需求,但从长远的角度,难以管理的近一步要求,要充分发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网络化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建立会计电算化信息网络系统,可以做到信息共享,实现信息的实时处理。 (2)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到决策支持系统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借助于网络或计算机,处理已发生的会计业务,反映、提供已完成。 2.我国当前的内部审计现状 我国的内部审计建立的时间不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内部审计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审计的重点仍侧重财务审计;审计手段落后,尤其当面对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时,很多内审人员无从下手;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足够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等。这就造成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二、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1.对内部审计线索的影响 由于会计工作电算化,使审计线索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将会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系统中,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传统的账薄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代之的是存有会计资料的磁盘,这些磁性介质上的信息是以机器可读的形式存在的,肉眼不能识别。 2.传统的审计技术手段在电算化条件下举步维艰 在手工会计的条件下,所有审查工作都是由人工执行的。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电子数据的不可见性,手工审计方法无法对会计电子帐系统有效地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仅用手工审计方式已无法对日益严重的计算机舞弊、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有效的检查,传统的审计工具也已很难适应会计数据电子化的需要。尽管财政部在有关会计信息化制度中,规定所有凭证、账簿、报表仍然应当打印输出,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增加审计的线索,但这些书面记录是否与会计软件正确的处理结果相同需进一步验证。因此,审计人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将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开发出既规范又具有充分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功能的审计软件。审计系统为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必须要有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计算机审计工具和适应审计人员执业环境的现代化管理手段。 3.审计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审计信息不完整,没有形成统一的审计信息资料库,对有限的信息资源进行充分管理和使用。在收集整理被审计单位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利用审计成果方面相对滞后,审计信息管理的缺失影响信息利用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审计信息共享程度低,影响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从国家整体经济运转及资金循环体系而言,财政、金融、企事业单位及由此形成的政府监管体系之间密切相关,客观上要求审计信息一体化,但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审计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信息难以共享。 4.审计内容的变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有关会计事项,系统就可能被不知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侵吞企业的财物。系统的处理是否合规、合法、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直接关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5.对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影响 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一般准则、现场操作准则、审计报告准则以及职业道德规范、质量检查标准等,这些准则在过去特定的审计环境之下对指导审计工作是很有益的。但在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处理工作在信息存贮介质和存取方式、信息处理流程、处理方式、内部控制方式与组织机构设置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以及审计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审计环境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手工审计中所制定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很难有效指导新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在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要求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审计标准和准则。我国也先后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的多项法规,但这些法规中只是提到少量关于审计的内容。所以,审计界必须加强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健全审计相关标准和准则,同时还要对相关的会计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两类法规相互配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制定与新情况相适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以利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 6.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影响 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审计对象也更多更复杂,内部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胜任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工作的。因此,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规等审计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此外,在内部审计组织中,还应培养计算机审计的系统开发人员,从事设计和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的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计算机审计系统。
教育经济论文:翻转课堂教育经济学论文 一、翻转课堂的易用性和公平性 教师将教学内容转换成教学视频让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在家观看,这将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果你以前从来没有做过这种家庭作业,你会怎么做?你在哪里去接受培训?你的技术工具从何而来?你哪来这么多时间?乔纳森•伯格曼(Jonatha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是翻转课堂两个引人注目的支持者。2006年,作为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教师,他们合作实施了翻转教学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的成功如此引人注目,以至于他们拥有了一份新职业,就是在研讨会或“翻转课堂网络”①上宣扬他们的翻转教学方法和理念。2012年他们出版了一本书叫作《FlipYourClassroom:ReachEveryStudentinEveryClassEveryDay》。萨姆斯在该书中说技术和时间不应该成为翻转课堂的主要障碍,他和伯格曼翻转他们的第一堂课仅使用了他们两台糟糕的电脑,另外在软件上花费了50美元;有很多简单且免费的程序可以帮助人们创建教学视频和其他教学材料,除了一个智能手机外不需要任何东西;他鼓励与合作的同事伙伴共同承担相应的开支费用。其实,翻转课堂的实施并非这么容易,仅仅是教学微视频的设计和开发就会让教师们望而却步。一般情况下就连参加教学竞赛的普通PPT课件都是由学校教育技术或计算机中心的专业教师来完成的,更别说微视频的设计开发了。实施翻转课堂其实是向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工作量,加大了完成教学工作的难度。教师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资金,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实际上就是增加了教师的“生产成本”。那么这种投入是否让教师个人收益增加呢?显然还没有一种很好的薪酬制度来补偿实施翻转课堂教师的额外劳动。虽然不能说教师是完全为了个人利益而从教,但教师额外劳动的付出理当以一定价值来体现。因此,要想实施翻转课堂并不容易,它的易用性并不容易体现。那翻转课堂的另一方———学生呢?翻转课堂教学是基于学生都具备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的假设。翻转课堂的支持者反驳说这并不需要最新式的智能手机或掌上电脑,教师只需付出一点点代价,将教学内容刻录低技术含量的DVD光盘发给学生回家观看,或者白天在校时提供相应条件让有需要的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内容即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或学校,学生家庭还是具备实施翻转课堂的物质技术条件,但翻转课堂的实施不是仅仅针对这些家庭条件较优越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而言,这显然不公平。 二、翻转课堂的适用学科领域 在翻转课堂引入中国后,翻转课堂在中国教育领域仿佛遍地开花,好像什么课程都突然变得需要“翻转”了,什么课程都能“翻转”而且都取得了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好的教学效果。事实果真如此吗?全校所有课程都可以进行翻转教学吗?翻转教学对所有学科都有同样的促进效果吗?也许翻转课堂的支持者会肯定地说“是的”。他们会引用由美国常春藤盟校赞助的培养数学天才的可汗学院为例,他们通过YouTube网站至少提供了3500段教学微视频。但是有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仅对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STEM)学科领域的教学才有积极的影响(Herreid Schiller,2013)。在此,显然不包括所有学科。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因为理科知识点相对明确,概念、公式、实验、例题等知识容易拆解,便于翻转课堂的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则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进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互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国外中学教学层面,有少量案例研究表明,由于引入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9年级数学不及格率下降了多达31%,科学不及格率下降了22%。还有一项实证研究,美国研究者对23名处于不及格边缘的学生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他们在家参与在线学习的参与率从75%提高到100%,与控制对照组学生相比,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的及格率也提高了11%。还有案例是在物理课上,教师准备了16段关于磁场的教学视频并实施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这种新教学法反应积极,他们表示很喜欢观看这类教学视频,并且能够自由回放进行学习;69%的学生表示在这种全新教学模式下,他们能从教师那里及时地得到所需的帮助;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互动时间向同伴学习是有价值的。上述研究只是少数学校的案例,至今仍没有能证实翻转课堂教学绩效的广泛的实证数据。斯坦福研究机构(StanfordResearchInstitute)最近对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使用可汗学院教学材料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小范围研究,他们发现数学学习掉队的学生不管是通过教学视频的翻转课堂还是接受小组教学都取得了同样好的成绩。“翻转课堂网络”对558名教师进行了调查,有65%的教师表示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FlipYourClassroom:ReachEveryStudentinEveryClassEveryDay》一书的作者之一伯格曼现在在凯尼尔沃思约瑟夫西尔斯学校担任技术顾问,他也承认有说服力的数据来之不易,但他认为现在正在进行的研究最终将消除外界的所有质疑。 三、翻转课堂的本意回归 随着翻转课堂追随者的增多,对翻转课堂的问责和评估呼声也越来越高,翻转课堂实践者所得出的结论将可能变得有问题。伯格曼并没有将翻转课堂描述为教学法的变革,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新方式,是利用旧思想的新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变得更具有创新性,使用各种方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而当翻转课堂引入中国后,部分教育者对其本意和实际价值显然存在误判。翻转课堂的兴起体现了广大师生和教育工作者对当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的不满,以及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方式变革的渴望和积极探索。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能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教育是教育,不是为了体现某个理念而存在的。这种源自欧美的舶来品和PBL(基于问题的学习)、专题学习网站、Moodle网络课程等曾被寄予改革中国教育现状厚望的名词,在没有大量实证数据支持及成熟操作模式下,翻转课堂不可能撑起人们寄望它来改变中国教育现状的美好愿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不能只是依靠纯粹理论的推演,而是要经过实证检验才行。这也正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所具有的科学特质和基本属性。翻转课堂究竟适用于哪些学科,如何实施才能真正促进教学绩效的提高,以及实施过程中具体教学情景的把握、学习指导的撰写、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任务的分解与递进、教学微视频的设计与开发、教学效果的测评与检验、翻转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等各个具体教学环节都还有待大家进一步探索、论证、优化。 四、结语 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消耗大量的教育资源,而具体到每一所学校,其办学资源都是有限的。在当今注重绩效的年代,如果没有大量实证数据来证实翻转课堂的教学绩效,教育主管部门及管理者不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全面推行一项前景不太明朗的教学变革。从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来看,它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也正是如此,翻转课堂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来证实。 作者:刘勇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经济论文:小学阶段教育经济论文 一、国外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的研究与借鉴 国际上较早开设经济教育课程的是美国、德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这些国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美国一直走在经济教育的最前沿,在经济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师资建设、教育支持系统方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韩国的中小学经济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起步,到80年代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分别以美、韩这两个东西方国家为代表对其小学经济教育目标进行详细介绍。 1.美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现状美国经济教育课程已经被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可见经济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美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主要在《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VoluntaryNationalContentStand-ardsinEconomic,1997)和《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待》(CurriculumStandardsofSo-cialStudies:ExpectationforExcellence)中进行了详尽的规定。(1)《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中的小学经济教育目标1997年,美国经济教育委员会(NationalCouncilonEconomicEducation,简称NCEE)颁布《全美自愿性经济学内容标准》。这是美国第一部关于幼儿班至12年级经济教育的国家课程标准。该标准在前言中阐述了经济教育的基本目标。知识目标:①理解基本经济概念,能够找出影响生活的各种经济问题,避免发生因不懂经济学而犯的错误;②了解有关美国经济的一些事实,包括失业、通货膨胀、现行的资费标准和利息率等;③理解人们看待经济问题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能力目标:①确定经济问题、选择、利润和成本;②分析经济环境中激励对工作的影响;③考察经济条件和公共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后果;④收集经济证据,比较利润与成本。为了实现经济教育的这些目标,教育委员会又制定了贯穿幼儿园到12年级的20条内容,针对幼儿园到4年级、5年级~8年级、9年级~12年级,每一条内容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基准。例如,该内容中的第一条为:学生能理解的生产资源有限,人们不能得到他们所要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结果是他们必需选择某些东西,放弃其他的东西。针对幼儿园到4年级提出:人们需要做出选择是因为不能拥有所想要的一切;经济需求是一种欲望,可以通过消费商品、享受服务或从事休闲活动得到满足;商品是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服务是可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行为;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决定了资源怎样被利用;一旦做出选择,就意味着其他一些东西被放弃;企业家是组织生产资源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人;生产者是指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人等15条具体基准。总之,美国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教育概念,开始学会抉择。(2)《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待》中的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美国全国社会科协会于1994年推出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是美国课程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社会科课程标准,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都影响深远。该课程标准以10大主题轴(thematicstrands)的形式构建了社会科课程结构。 这10大主题轴分别是:文化;时间;连续与变迁;人、地与环境;个人发展与认同;个人、团体与制度;权力、权威与管理;生产、分配与消费;科学、技术与社会;全球联系;公民意识与实践。其中“生产、分配与消费”主题轴主要涉及经济内容。该主题轴分别描述了学生在低、中高年级应达到的经济教育目标。低年级应达到的目标如下: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要学会区别“想要”和“需要”,通过比较自身与他人的经济体验去探索经济决策,进而思考这些决策给不同的群体、社区、国家等所带来的影响。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又对低年段作了详细的预期目标,被确定为:(1)举例说明稀缺性和选择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决策;(2)分清需要和想要;(3)从范例中分辨出属于私人还是公共的商品和服务;(4)说出构成经济体系的各种不同机构,如家庭、工人、银行、工会、政府部门、小型商业机构、大公司等;(5)描述我们怎样依靠特定工种和工作方式的工人,他们服务于生产、商品与服务的交易;(6)描述动机、价值观传统和习惯在经济决策中的影响;(7)解释并说明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8)描述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关系;(9)使用经济学概念如供给、需求、价格去帮助解释社区和国家中的事情;(10)用经济学概念分析当地经济问题,如怎样减少垃圾。从上述主题轴中的经济教育课程目标可以看出:(1)美国对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尤为重视。其目标的详细性和深刻性远超过我国小学阶段,甚至超过我国初中的经济教育课程;(2)目标的逻辑性。目标根据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用螺旋上升的方式来构建。(3)目标内容的全面性。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的基本要素,便于经济学知识的构筑。 2.韩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现状韩国中小学的经济教育是通过社会科课程实施的。1987年韩国进行了第五次教材改革,在课程中增加了大量的经济学内容,另外对各学段的经济教育目标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为:教育诱导学生从小关心经济生活,养成良好的经济生活习惯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的经济生活产生兴趣,并能用简单的用语来叙述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培养学生合理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和素质。低年级(1~4年级)重点放在养成正确的经济生活习惯和形成良好生活态度上;高年级重点放在能够正确理解与经济有关的基本概念,在较高的层次上关心经济生活,培养对经济生活的浓厚兴趣和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与素质。与美国相比,韩国没有独立的经济教育课程,而是通过社会科课程进行实施的。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教育目标会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的特点,如美、韩两国都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掌握基本的经济概念。可见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实施经济教育的重要性,它可以使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经济习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一直把“德育”作为社会科课程的主要目标,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美韩等国的经验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小学经济教育课程目标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教育在小学阶段涉及到的内容很少,相比发达国家,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小学尚未设置独立经济教育课程,只有少量与经济相关的内容存于社会科课程中,如品德与社会课程个别单元涉及了经济内容。随着“国家三级课程体系”改革序幕的拉开,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经济教育的校本课程,如浙江省兰溪市实验小学开设的《理财与生活》和宜昌市大公桥小学开设的《经营与消费》等。关于小学经济教育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所涉及,以下添加着重号部分为经济教育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经济教育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二)能力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相比较美、韩等国,我国对于经济教育目标研究的敏感度不够,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理论研究不足通过搜索数据库可以发现,关于经济教育的论文还比较少,专门写经济教育目标的论文更是很少,大多零散地出现在对经济教育情况整体描述的文章中。另外,对于国外的经济教育研究多于国内,如对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经济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都有涉及,而对我国经济教育研究的文章很难找到。且研究的深度不够,大多是对我国经济教育进行宏观的文本研究,缺乏深入课堂、深入实际教学中进行的调查。只有把文本研究和实际调查相结合,才能深刻把握经济教育的实质。 2.比较研究不够细致以中、美两国为例,研究者趋向于把两国的经济教育总体情况作一个比较,缺乏从微观视角入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作详细比较。就中美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而言,可以从“二者有什么共同点?二者有什么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等方面作细致比较。总之比较得越细致,越能深刻把握其实质,越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过于笼统,缺乏阶段性和递进性如美国在经济教育总目标下,对幼儿园到4年级、5年级~8年级、9年级~12年级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基准。对每个阶段具体应该掌握什么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而且每个阶段的目标呈螺旋式上升。以我国的《品德与社会》而言,经济学相关目标分散于课程的三维分目标内,缺乏不同年级或年段的目标,更谈不上目标的阶段性和递进性。因此,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亟待优化。 4.经济教育目标侧重在经济生活中道德品质的培养,缺乏经济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我们一直所推崇的,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再也不是一个谈金钱、谈利益可耻的年代。在我国社会科课程目标中,经济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混杂在一起,更多的是教育学生如何看待财富的问题,缺乏从经济视角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课程目标中的“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等原则,体现的就是学生在经济生活中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格。我国小学的经济教育可以说是以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为指向的。这一事实与我国社会科课程突出道德教育相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该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而,经济学相关目标也指向了经济道德品质的培养,经济教育被作为品德教育的一部分。与我国相比,美国经济教育以公民素质的培养为宗旨,即以培养理性公民为目的。经济教育目标包括了丰富的认知方面要求,以及选择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技能方面的要求。 三、我国小学经济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1.加强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的基础理论研究我国经济教育目标的研究相比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我国经济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其中包括目标、经济教育、经济教育目标等一组概念。这些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经济教育目标的起点。(2)对研究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对于经济教育目标的研究应该把文本研究和实际研究相结合,深入课堂,对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这样得出的结论对我国经济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际教学才更有借鉴价值。(3)引进国外先进经济教育理论。美国一直走在经济教育前沿,如对“朴素理论”和皮亚杰的“经济认知理论”的引进,为我国经济教育目标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2.优化我国小学阶段经济教育目标我国目前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包含在社会科课程标准之中,但对于经济教育目标涉及的很少,且不够完整和深刻。因此,我国经济教育目标急需优化。我们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思路:首先我们可以从目标的来源(学习者的需要、社会需要、学科需要)以及三种基本取向(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来厘清小学经济教育目标的确立依据。然后根据目标确立的原则———基础性与发展性、连续性与一致性、全面性与差异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对小学经济教育目标进行优化。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以及霍恩斯坦的目标分类理论,为我们目标的优化提供了思路。因此,我们可以把目标分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小学阶段的经济教育目标进行具体的优化。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设置独立的经济教育课程标准还不可能,但是可以把这样的优化思路用在社会科课程标准经济教育目标的制定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研制自己的校本课程,制订适合于本地区的经济教育目标。 3.处理好经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教育的发展,首先,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檀传宝针对学校德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提出了“一方面学校教育告别羞于言利的陈腐思维,直面经济生活的实际需要,提供充分、全面的经济(学)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学校教育同时注意开展‘富的教育’、自觉承担德育的超越使命等。两个方面相互诠释、缺一不可”。这里“富的教育”的思想源自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它指既要教会学生去创造财富,又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财富,实质上是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会驾驭财富,形成正确的财富观。我国目前的经济教育倾向于后者,注重学生经济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对经济学的知识和技能关注较少。在现实教育生活中,对我们个体还是社会而言,我们需要的是道德规则和经济规则的相统一。所以我国经济教育的未来发展,二者必须兼有之。 4.出台基础教育阶段的经济教育保障政策国外一些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得益于其对教育的关注,尤其是对经济教育的关注。相比之下,我国的经济教育还比较落后。因此,急需出台有关经济教育的政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1)从国家层面,应该出台有关基础教育阶段经济教育的文件,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动,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经济教育的发展;(2)在社会层面,允许更多的经济教育的社会团体出现,借助社会力量提高我国学生的经济素养和创业精神;(3)在教育层面,建立经济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制度,培养科班出身的经济教育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对话者”,教师本身也是课程,所以从教师出发,丰富教师的经济学知识,会对学校经济教育的提高起到直接的作用。 作者:房飞飞任京民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经济论文:剖析教育经济效益的因素和特点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活动创新知识教育经济学经济时代经济因素经济价值现实性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因素。以传播、保存、创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但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能否由潜在性转变为现实性,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内涵与类型 1.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内涵。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是一围或一地区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高等教育投资的比较,即高等教育间接产出与高等教育投入的关系。衡量高等教育经济效益,首先需要研究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计算出间接产出,然后以此与高等教育成本相比较,来确定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2.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类型。从国际上看,由于每个学者采用的划分方法不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有如下类型: (1)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个人效益是指由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所获得的经济收入;社会效益则还包括本人不能单独占有的,为社会其他成员共享的收益。一般认为,属于个人范围的收益,是从个人终身收入流量中扣除与高等教育收益相联系的税的支付,除此之外的高等教育收益则属社会效益。由于社会效益内容广泛,相比较而言,个人效益较之容易度量。 (2)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是指高等教育投资所获得的效益来自高等教育过程因素本身或归受教育者本人所享有,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高等教育生产因素所直接生产的利益,即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消费利益及获得的知识、技术;二是受高等教育者就业后所获得的薪金。间接效益主要指高等教育对于社会整体的贡献及经济效益增长两方面的利益。对直接效益的统计分析为计量间接效益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研究间接效益需要度量高等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量以及外溢性带来的社会效益。 目前,学者根据各自的理论建立了多种不同的计量方法,如舒尔茨把教育资本的增加看作做是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丹尼森把教育水平的提高看作是促进劳动力质量提高,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这都显示出由于计量理论方法不同而造成计量结果的差异。 (3)金钱效益与非金钱效益。不难理解,高等教育投资所获得的个人、社会效益中直接以金钱形式取得的,称为金钱效益,反之为非金钱效益。直接利用金钱收益的量化指标可以减少度量工作的困难但非金钱效益的客观存在,会给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度量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特征 经济效益,又称经济效果,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成果、费用与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其实质是对各项合乎预期目的的经济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最显露、最直接的效益,可以用明晰的财务指标来分析与计算,便于评价与考核。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多重性与社会性,成本与效益在时间上具有迟滞性,在人群上具有不完全对称性。高等教育的产出是多元的、复杂的,有着不同于物质资料生产的特点。 1.长期性和间接性是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外在表征。物质生产领域的投资是定期投入、定期发挥作用、定期收回,可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新增量的大小来判断投资经济效益的高低。而教育则是定期投入,劳动者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将在其整个劳动期间长期地发挥作用,因此,不可以把其经济效益简单、直接地用国民收入某一时间段内的增长量表示出来。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是其特点,一个优秀高中毕业生一般要经过至少四年培养才能本科毕业(如果加上研究生教育还需三至五年),毕业后仍然须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四五年,才能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时间上的长周期,决定了高等教育经济效益长期性的特点。同时,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还表现在为社会进行多方面服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2.高等教育的经济效果优于单纯的物质生产的经济效果。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认为: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远远超过了被看做具有实用价值的建筑物、设备、库存物资等物质资本。因此他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说:“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消费活动,它为受教育的人提供满足,但它主要是一种投资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取本领,以便将来进一步得到满足或增加此人作为一个生产者的未来收人。所以,我主张将教育看作一项投资将其结果看作资本的一种形式。由于教育成为其接受者的一部分,我把它称作人力资本。”他进一步认为:“美国国民收人增长中未经解释的某一部分甚或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这种资本的形成。”舒尔茨1961年在研究美国1929~1957年经济增长时指出,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的33%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生产力是提高了的生产力,这样的生产力更加有助于扩大再生产。也就是说,在费用相同的情况下,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比单纯增加劳动力和机器设备的数量,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一旦有了提高,就可以成倍甚至几倍地增加社会财富。二战以后,美、英等国都在逐年加大对高等院校的经费投入,使其成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补充科研队伍的重要基地,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实现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是科技大军的重要力量,他们承担着国家许多重大的科研任务,其理论创新、研究成果等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的任务,恰恰在于通过传授、继承和发展人类的生产技能和经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也就是说,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又通过受教育者现实的生产活动得以转化。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科技及管理人才的专业性教育,在社会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培养和输送具有高级文化科技水平的劳动力大军来实现的,即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的。这些高级专门人才在受教育期间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有别于物质资料,具有延时性的特点。 三、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本文仅就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来进行分析比较。 1.对高校的教育投入。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对高校的教育投入是对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地方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投入,以及企业或个人对高校的捐赠投入等等。加大教育投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物质保证。1980年6月,国家发出了《高等学校建立学校基金和奖励制度实行办法》的通知,批准高等学校建立基金制度。这一制度的施行能够使高等学校大力兴办校办产业、开展科技开发以及后勤服务;使高等学校对内、对外投资渠道更加丰富和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高校的学生培养成本。高校的学生培养成本是研究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核心问题。有人要说,教育投入不就是学生培养成本吗?准确地说,不是。至少不完全是。例如: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尤其是大型购置和维修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因为一次性投资可以多次参与教学业务活动,而且在若千年内被重复使用,并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和使用价值不变。显然,把它一次性摊人当年的学生培养成本,就会造成教育成本的不均衡、不科学、不合理。应当提取折旧,逐年分摊成本。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讲的学生培养成本不能单纯的以支出大或支出小来评定其优劣。由于高等教育所提供产品的具有特殊性,所以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应以高校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合理耗费来计算。这样进行的学生培养成本测算才是科学合理的。 3.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上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符合市场需要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而现有的某些专业社会不需要,社会需要的专业,高校反而没有设置。这对矛盾近年来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4.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进行了合并,没有进行合并的高校管理模式比较单一。所以,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一般分为集权模式、分权模式、混合模式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对应着不一样的财务管理模式。所以,不管何种管理模式,由于学校合并的出发点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就要求学校的领导层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 5.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在目前的形势下,高校的财务管理决不单单是一个记账、报账的会计工作,也不仅仅是财务一个部门的工作。尤其是合并后变成超大规模的高校,其经济活动总量持续增长的趋势不断增强,经济活动内容所涉及的领域也更加广泛。校内的经济责任制、内部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实施和落实不彻底。对外投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等。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 教育经济论文:教育经济利益质量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俄罗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启示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教育经费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质量令人堪忧、俄罗斯高校扩招问题、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问题、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灰色”消费、俄罗斯政府开始加大打击力度等,具体资料请见: 转型后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过10余年的发展,产业市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俄罗斯教育产业市场化后,经济利益与教育质量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同时教育质量问题为转型后走上市场的俄罗斯教育行业敲响了警钟。俄罗斯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令人深思。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徐明(1964-)男,黑龙江人,俄联邦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科学博士后研究员,现工作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与经济管理学院。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 俄罗斯教育部与财政部的教育预算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转型后俄罗斯教育经费在各层次的投入是向高等教育倾斜的,而教育投入的多寡却取决于国家经济运行状况。俄罗斯的能源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可以从其教育经费来源上得到答案。俄罗斯政府的预算取决于收入。俄罗斯能源产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这也意味着能源经济发展的好坏将会影响到国家的总体收入,从而会影响到对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大增,不但拉动了国内经济,各领域的财政预算也节节攀升,教育也因此获益。近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预算支出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百分比(%)为,1995年,教育总支出3.86%,高等教育占2.23%,1996教育总支出3.5%,高等教育占2.0%,1997年,教育总支出3.49%,高等教育占1.99%,1998年教育总支出3.44%,高等教育占2.06%,1999年教育总支出3.6%,高等教育占2.26%,2000年教育总支出3.75%,高等教育占2.28%,2001至今教育总支出均高于4%,高等教育占2.5%以上。由此可见,俄罗斯的高等教育预算与国家经济增长是成正比的,而俄罗斯国家经济的增长与能源经济的增长成正比。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出口。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公布的材料显示,俄罗斯整个财政预算收入的35%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工业。2003年,俄石油行业收入达718亿美元,其中石油出口收入达407亿美元,石油产品出口收入达145亿美元。也就是说,俄罗斯高等教育在获得的国家财政预算中,每100美元中就有35美元是来源于石油行业。但即便如此,每年俄罗斯有150万人中学毕业,继续读大学的是少数。这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俄罗斯一名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每年是2200美元,而国家只能投入500美元。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质量令人堪忧 不久前,俄罗斯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表明,有44%的家庭愿意交费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俄罗斯的许多低收入家庭只能将收入的3.3-7.5%用于子女教育。美国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支出是22%。这说明俄罗斯人对教育服务的支付能力尚且不足。与有限的支付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择校的边际费用支出,一些家长为使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还要额外支付数额不菲的“好处费”。这说明,尽管教育市场价格高,但消费者数量多,支付能力却较弱。在有偿教育条件下,俄罗斯的教育质量令人堪忧。整体来看,有偿教育的水平、技术保障、办学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将教育作为追求收益的商业性活动,而不注重质量效益。但也有的学校却将教育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将质量视为数量增加的必要前提基础。莫斯科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西里·茹可夫认为,只有在国家承担起经费的责任与义务的条件下,各学校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只是为了生存。[1] (三)俄罗斯高校扩招问题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国立大学预算内计划招生名额都多于自费名额。而私立大学却存在计划招生名额与实际招生名额的反差。如,1995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13.55万人,而实际招收5.24万人;1998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25.07万人,而实际招生17.71万人;2000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47.06万人,而实际招生35.72万人。[2]因为目前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俄罗斯国立教育要比私立的商业性教育有威望得多。这种供需矛盾是无法用增加国立大学预算外招自费生名额的方法来解决的。(类似问题在我们中国也同样存在。试想,如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扩大自费生招收比例,不但会影响到生源质量,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这种供需矛盾的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即便俄罗斯家庭中有44%的家长肯花大钱供孩子读大学(莫斯科市占50%以上),但并非肯花钱就能进入好大学。 (四)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问题 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问题历来以久。不规范的教育市场主要表现为违反许可证制度及教育活动中的行贿受贿等方面。俄罗斯教育部曾在70个联邦主体中,对大约700所高校及其分校进行过检查。结果表明,有100多所高校在违反许可证制度的情况下经营。 俄罗斯教育部最初规定国立大学招收的自费生数量不得超过预算内学生名额的25%。但是,如果至上而下的限制国立高校的自费招生的规定,会抑制社会需求。私立学校因有办学的自主权,开设了许多管理部、法学部、会计部等。这样本应进入联邦大学腰包的钱流失了。为了重新向国立大学吸引资金,教育部决定取消原定25%的限额。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处负责人柳鲍维·克拉夫佐娃提出,“原则上俄罗斯的高等院校可以招收70%的自费生”。[3]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只能获得余下的30%预算招生的拨款。任何一位校长,尽管想赚钱,也不想铤而走险。要知道国家预算拨款对他们来说是有保障的,至于他们是否能招来足够数量的收费学生对他们来说还是未知数。这导致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行贿受贿现象的出现,主要体现在决策人决定将某人招收为公费生或自费生、录取到某学校等环节上收取贿赂。“教育寻租”之风盛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五)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灰色”消费 上大学前要花一大笔钱。据社会问卷调查显示,约有36%的人花钱请家教,36%的人花钱参加各种补习班、备考班,32%的人为能被录取支付“人情”费。去年莫斯科市每个家庭用于考大学的平均支出是725美元,非莫斯科市的家庭是280美元。为考入首都内大学“人情”费要花2500~3000美元。根据高等教育经济支出统计的预测,未来80%大学生的家庭花钱上大学的费用,在俄罗斯的总支出将为年均8.8亿美元。总体上用于孩子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年均50亿美元。这其中4.2亿是“灰色”消费,它们大多进了家庭教师的腰包或用于行贿。[4]可见,俄罗斯教育市场化需要加强规模与规范化管理,以减少准大学生们在入学前就落入教育“灰色”消费的陷阱。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俄罗斯政府开始加大打击力度 对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俄罗斯早在1999年12月17日就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该法案规定,因教育服务质量破坏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有权终止学习合同并要求校方退还全部费用。随着向市场关系的过渡及收费教育的合法化,自费学生自然逐渐成为教育服务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者有权向国家质量管理局或法院投诉。此外,“国家有偿教育服务条理法案”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出台。为避免教育市场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国家推出了统一高考制度,2004年在莫斯科已有47000多名中学应届毕业生首次参加由国家统一命题的高考,这足以说明,俄罗斯已经开始为建立与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使教育市场化向文明迈进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工作。[5] (二)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90年代初受到市场法则变化震荡的俄罗斯教育体系已经自然走向平衡。时间使人们认识到了教育市场化的代价,认识到了无形教育资产、教育质量及教育价格的关系。教育将成为预算的间接收入款项已被俄罗斯教育界普遍认同。教育投资在现代社会是盈利事业。美国研究者及新西伯利亚科学家的分析研究所都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工作人员的25%,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多半是由他们创造的。也就是说,他们对经济的贡献要远远高于他们在居民构成中的份额。相反,教育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大约占四分之一的居民)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0%。目前,教育投资是赢利事业及教育消费是可以得到回报的意识,可以说已经普遍得到俄罗斯社会的认同。俄罗斯要加入世贸组织,教育也要入世,为此教育界曾忧患重重。[6]不过,随着市场观念的转变,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三)俄罗斯教育市场有步入良性竞争轨道的趋势 随着教育产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私立教育机构已从数量的竞争转向了质量的思考。这些机构更加重视现代化技术投入、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更多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与管理方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办学体制灵活,更适应市场需求,教师的待遇普遍提高。与此同时,国立教育机构为保持竞争地位,也在利用与开发原有资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管理机制。这说明俄罗斯教育市场正在步入良性竞争轨道。显而易见,俄罗斯的收费教育不但不会取消,相反,名望高的学校收费会更高。 (四)教育走向国际市场 在“冷战”的最初几年,美国总统的分析家在思考如何扩大美国的世界影响时,得出的结论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发展外国大学生教育。因为,对外国人的教育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收益。2000—2001年在美国高校就学的外国学生为547.867万人。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学院2001年有关国际教育交流的统计资料,外国学生仅学费支出一项就为美国带来约6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而用于学校教学的间接支出是95亿美元。美国政府对外国大学生的财政支持是45亿美元。这样,在一个学年内仅外国学生就为联邦各洲增加了近110亿美元的收入。澳大利亚作为教育水平弱于俄罗斯的国家每年在外国学生身上也能收入约20亿美元。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俄罗斯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收益指数,每年大学招收的外国大学生约8万人,国家的经济收入年均只有1.5亿美元左右。为此,普京总统指出,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不能没有前景广阔的教育体系。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是靠国家预算,还是商业基础。他号召高校校长讨论招收外国大学生问题,并着重强调独联体国家的大学生教育及其专家的培养问题。首先瞄准独联体国家的教育市场被普京总统列为是绝对首要的任务。 俄罗斯首先加强了对独联体国家留学生教育市场的开发,确立了国际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同样值得我们中国教育界反思的是,我国与俄罗斯有着优越的地域优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俄罗斯瞩目,教育水平与质量正逐步被世界认可,俄罗斯学生在其国内学习汉语的势头看长,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我国教育收费和生活消费水平远低于欧美国家,但我们却没有把吸引俄罗斯留学生的教育市场开发问题重视起来。) (五)加快与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 俄罗斯的一些高校为了与国际教育市场接轨和普及大众化高等教育,也开始实施学分制。在国际教育实践中,学分制在美国大学广泛推开。从1988年起,欧盟成员国为加速欧洲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开始在成员国内的145所大学普遍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保证了大学生稳定地接受高等教育,它已成为欧洲教育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到2000年已有一千多所欧洲大学推行了学分制,并以此作为大学之间交流与合作招生的依据。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在向国际化迈进的同时,正在建立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已经多次专门组织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体系实施问题研讨会,交流学分制经验。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大大地推动了俄罗斯与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为本国学生在国外大学继续深造铺平了道路。 三、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启示 目前,在俄罗斯,教育质量问题已经为俄罗斯敲响了警钟。在全俄罗斯,约有10%的大学达不到教育质量标准,俄联邦教育和科学监督局计划关闭一批国立和私立大学的分校,将有近百所分校被关闭。同时,自2004年9月起,俄罗斯开始禁止高校开办分校,并对现有的各高校分校展开教育质量大检查,不合格的专业、分校在关闭后,学生将被安排到其它大学继续学业。俄罗斯教育界长期以来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认为如果以纯市场化的态度来对待教育会有害无益,这将使教育与受教育变成一种纯买卖关系,而不是社会公益事业,也将脱离民族特有文化发展的基础。教育质量问题为转型后走上市场的俄罗斯教育行业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商业化教育都是精英式的、高质量的、有限制的。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俄罗斯也有力争向这一方向发展的意图,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从计划到市场,转轨后的俄罗斯教育产业历经十余年的论战、实践,逐步走上市场化。我们国家的教育产业市场起步晚,考虑到教育体制及国情的因素,虽可以走市场之路,但并不适合完全的市场化。不过,在整个教育产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教育产业交错融合,在很多方面,中、俄两国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困难极其相似。无论是普及式的初等义务教育还是精英式的亦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都被教育经费的“瓶颈”制约着。令人深思的是,中国教育受到的困扰来自的层面繁杂,远超俄罗斯,更需要教育立法与监督体系的保障;但俄罗斯的教育立法与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机制却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转型后的俄罗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俄罗斯教育产业的市场化就孕育和发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中,俄罗斯高等教育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经济论文: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研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 1.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既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曾对此作过深入而专门的探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5]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发展论”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说明。许多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6]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市场调节(“无形之手”)和政府调节(“有形之手”)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道德力量不仅影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活动的效率,规范经济行为和提供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分配公平),影响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一书中明确指出:“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即使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7](P134)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2.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指出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并往往决定着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的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们的继承与发展。明确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P840、83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明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文明。这种反作用不仅集中表现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直接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服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直接参与物质文明的创造,并使精神文明的成果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物质成果。同志也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论述了精神力量的价值。“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4](P14)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无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与转化,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的实践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3.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不仅由人的数量来表示,而且也由人的素质来表示。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7](P50)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 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回顾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道路时,曾深刻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8]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封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乃至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等,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8](P4)这充分说明了人的素质的改变是获取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就体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经济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所谓宏观作用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道德和经济思想,即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宏观层次上作用于经济以外,还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的发展直接发挥作用。人是经济的主体,作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他们的经济行为、经济生活总要受到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在现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人们确立现代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1](P120)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人们思想的解放、理论的创新和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紧密相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腾飞的宏伟蓝图,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自立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邓小平一再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要靠自己的发展。同志也多次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我们都很紧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面向新世纪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度,告诉人们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揭示发展经济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奋发图强的信念,振兴和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富而忘本”、“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从“思源”中领会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富而思进”,加快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为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作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经济伦理和经济思想,在全社会倡导进步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经济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现代经济精神的形成过程。现代经济精神是贯穿在现代经济全过程,影响乃至决定经济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具体地说,它包括经济行为合理、高尚的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等。树立现代经济精神,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从五个方面实现精神转变,即:必须把贪欲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使全民族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高尚的动机;必须把庸俗化的重商主义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观念转变为一种互惠互利观念;必须从只把自然当成劳动对象、资源对象的意识转变为人与环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生态伦理精神;在财富面前,必须把安逸、享乐意识转变为一种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意识。[9]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现代经济精神形成、倡导现代经济精神方面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10](P94)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先进合理的经济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率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经济模式。然而,市场经济如同一把“双刃剑”,具有经济和道德上的两面性。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冲动,而且难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对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和政府)的经济活动不仅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换言之,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保障,而且需要伦理规范使经济行为更加合理、更加文明。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行为不正当,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效率,国家经济实力也不能真正增强。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行为主体如果自身缺乏基本的诚信,而彼此之间又没有相互的道德约束,行为必定短期化,导致假冒伪劣、合同欺诈、“三角债”恶性怪圈等现象出现。最终不仅企业会失去市场,行为主体也会因缺乏稳定的预期而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据2002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福建省企业家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诚信缺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经济的进步问题,客观地、科学地分析经济形势,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观念,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公平竞争、精诚合作,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良好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提高对社会发展前景的认同与信心,同时揭示改革过程中的存在的矛盾、困难和风险,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认识环境、道德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素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和影响生产的效率和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视精神激励和潜能开发,不仅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共识,而且已成为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如果说,在战争年代,面对无数艰难困苦,需要一股决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一种战胜困难的拼命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同样需要理想和信念,激发起人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激励。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正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精神支柱。如海尔集团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长虹股份有限公司的“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价值观;日本日立公司的“和、诚及开拓精神”的企业精神;美国杜邦公司“通过化学为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更美好的东西”的企业宗旨等,都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不仅对于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企业道德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等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精神状态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从而造就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进取精神、开拓精神的企业员工。企业文化不仅使人们有了明确的精神追求,还会营造一种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文化氛围,融洽人际关系,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把个人生存劳动的目的同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自觉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效率具有双重基础,即物质基础和道德基础。在经济分析中,动力来自个人物质利益的假设是有局限性的。人是“社会的人”,除了有经济需求之外,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人的积极性,除了物质利益这一基本动因之外,还明显受精神因素的制约。在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物质利益对个人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会有所减退,而精神激励和道德激励的作用将有所上升。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性化原则,充分尊重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工作方法,企业、社会公共目标的激励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都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管理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为人们“应该如何行为”提供了价值信念上的共识,进而减少人们合作行为的“摩擦费用”,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与功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教育经济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与功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存在的理论依据,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作了概括。本文认为,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随着经济建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1](P119)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经济价值,实际上要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示怀疑,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分离开来,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是浪费时间。这正是导致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手软、一手硬”,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的认识根源。因此,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从理论上澄清一些模糊的问题,对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 1.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指出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并往往决定着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的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们的继承与发展。明确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P840、83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明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文明。这种反作用不仅集中表现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直接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服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直接参与物质文明的创造,并使精神文明的成果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物质成果。同志也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论述了精神力量的价值。“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4](P14)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无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与转化,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的实践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2.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既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曾对此作过深入而专门的探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5]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发展论”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说明。许多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6]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市场调节(“无形之手”)和政府调节(“有形之手”)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道德力量不仅影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活动的效率,规范经济行为和提供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分配公平),影响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一书中明确指出:“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即使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7](P134)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3.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不仅由人的数量来表示,而且也由人的素质来表示。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7](P50)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 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回顾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道路时,曾深刻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8]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封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乃至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等,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8](P4)这充分说明了人的素质的改变是获取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就体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经济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所谓宏观作用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道德和经济思想,即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宏观层次上作用于经济以外,还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的发展直接发挥作用。人是经济的主体,作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他们的经济行为、经济生活总要受到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在现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人们确立现代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1](P120)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人们思想的解放、理论的创新和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紧密相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腾飞的宏伟蓝图,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自立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邓小平一再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要靠自己的发展。同志也多次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我们都很紧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面向新世纪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度,告诉人们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揭示发展经济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奋发图强的信念,振兴和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富而忘本”、“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从“思源”中领会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富而思进”,加快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为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作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经济伦理和经济思想,在全社会倡导进步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经济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现代经济精神的形成过程。现代经济精神是贯穿在现代经济全过程,影响乃至决定经济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具体地说,它包括经济行为合理、高尚的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等。树立现代经济精神,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从五个方面实现精神转变,即:必须把贪欲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使全民族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高尚的动机;必须把庸俗化的重商主义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观念转变为一种互惠互利观念;必须从只把自然当成劳动对象、资源对象的意识转变为人与环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生态伦理精神;在财富面前,必须把安逸、享乐意识转变为一种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意识。[9]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现代经济精神形成、倡导现代经济精神方面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10](P94)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先进合理的经济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率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经济模式。然而,市场经济如同一把“双刃剑”,具有经济和道德上的两面性。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冲动,而且难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对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和政府)的经济活动不仅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换言之,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保障,而且需要伦理规范使经济行为更加合理、更加文明。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行为不正当,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效率,国家经济实力也不能真正增强。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行为主体如果自身缺乏基本的诚信,而彼此之间又没有相互的道德约束,行为必定短期化,导致假冒伪劣、合同欺诈、“三角债”恶性怪圈等现象出现。最终不仅企业会失去市场,行为主体也会因缺乏稳定的预期而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据2002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福建省企业家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诚信缺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经济的进步问题,客观地、科学地分析经济形势,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观念,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公平竞争、精诚合作,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良好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提高对社会发展前景的认同与信心,同时揭示改革过程中的存在的矛盾、困难和风险,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认识环境、道德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素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和影响生产的效率和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视精神激励和潜能开发,不仅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共识,而且已成为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如果说,在战争年代,面对无数艰难困苦,需要一股决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一种战胜困难的拼命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同样需要理想和信念,激发起人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激励。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正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精神支柱。如海尔集团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长虹股份有限公司的“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价值观;日本日立公司的“和、诚及开拓精神”的企业精神;美国杜邦公司“通过化学为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更美好的东西”的企业宗旨等,都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不仅对于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企业道德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等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精神状态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从而造就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进取精神、开拓精神的企业员工。企业文化不仅使人们有了明确的精神追求,还会营造一种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文化氛围,融洽人际关系,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把个人生存劳动的目的同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自觉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效率具有双重基础,即物质基础和道德基础。在经济分析中,动力来自个人物质利益的假设是有局限性的。人是“社会的人”,除了有经济需求之外,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人的积极性,除了物质利益这一基本动因之外,还明显受精神因素的制约。在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物质利益对个人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会有所减退,而精神激励和道德激励的作用将有所上升。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性化原则,充分尊重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工作方法,企业、社会公共目标的激励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都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管理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为人们“应该如何行为”提供了价值信念上的共识,进而减少人们合作行为的“摩擦费用”,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与功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教育经济论文:徽商创新教育经济 徽商,是以我国新安江流域为中心的安徽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商纵横明、清两代300多年,其从商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商业资本之大、延续时间之长,一度居十大商帮之首。徽商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绝非偶然,其在经商处世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创新精神是根本原因之一。 深厚的文化底蕴:徽商创新精神的孕育之源。首先,徽文化在商业认识上的突破为徽商创新精神的孕育提供了社会条件。南宋以后,特别是明代以来,由于朱熹、王阳明、王艮、王畿、李贽等对商业、商人地位有重新认识的思想家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和商人势力的增强,商人为“四民之末”的观念在徽州发生了动摇,逐步形成了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新四民观”。其次,徽文化熏陶下的高文化素质成为徽商创新精神形成的人本基础。徽州乃“程朱阙里”、“理学之邦”、“东南邹鲁”。徽商在幼年时期大多在由宗族兴办的学堂或书院受过启蒙教育,从贾之前就知晓诗书,粗通翰墨,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从贾之后,他们仍然好学不倦。许多人本身就是理学鸿儒、诗人、书画家、金石篆刻家、出版刻书家、戏曲家、经济学家、收藏家、科技巨匠等。 鲜明的进取意识:徽商创新精神的主体之魂。主要表现为:一是不甘穷困,矢志千里。徽商背井离乡、出外经商不仅仅是被动的谋生之举。徽州人的骨子里,早已把经商视作经儒一样的宏图,“走出徽州”实质上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阶梯。二是坚韧不拔,矢志不渝。徽商的行商之路艰险异常,仅走出徽州就可谓陆路有山障,水路有滩险,在跋山涉水中还要忍耐无尽的感情煎熬,而徽商没有回头,有的甚至几十年都不再回来,对于经商失败的,宁愿客死他乡。三是不畏挫折,百折不挠。许多人“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扰未厌焉。”(光绪《祁门倪氏文族谱诰封淑人胡太淑人行状》)四是不甘平庸,勇于超越。徽商之所以能够执明清中国商界300余年之牛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墨守成规、“小富即安”,而是志存高远,江春、胡天柱、汪定贵、胡雪岩、程量越等著名徽商的成功之路无不诠释着这一点。 丰富的商业实践:徽商创新精神的活力之本。徽商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塑造了极具特色贾儒结合、义利相兼的理念,体现了徽商的基本特征、基本倾向和整体风貌。他们强调“利在义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戒诈”、“戒欺”、团结互济等品德。他们不断创新商业技能。具体包括贾儒相济,运筹帷幄;以德治商,以信接物;忍辱负重,勇于开拓;趋时观变,抓住机遇;借助政治,垄断经营;无货不居,灵活多样,等等。仅就趋时观变、抓住机遇而言,大多数徽商都能够做到“相度土宜,趋物候”,即树立信息观念,根据市场行情制定灵活的商业经营策略。他们不断拓展经营范围。徽商崛起于明代中叶(16世纪),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商业发生了转型,即从以贩运奢侈品和土特产、为社会上层集团服务为主,转向贩卖日用百货、面向庶民百姓。(叶显恩《儒家传统文化与徽州商人》)从经营内容可以看出,徽商积极顺应了这一转型,引领了商业的时代潮流。他们努力推进组织和管理制度创新。在组织体系方面,徽商构建起以血缘与地缘相结合、寄籍地和侨居地互动的庞大商业网络,这一网络既有融资、组织货源、推销商品、公关、增强竞争力等经济功能,又有引进、吸收外地文化的效用。在具体管理制度方面,徽商在以往商业营运形式的基础上,推出会票制、合股制、伙计制、掌柜制(最早职业经理人)等制度。 自觉的传承衍播:徽商创新精神的进化之径。从横向看,徽商最大限度把创新精神和技能推向经商寄寓地。徽商在其兴盛的几百年间,其活动范围“几遍禹内”,所谓“山陬海涯无所不至”,尤其是在江南各地,徽商更是遍及城乡。徽商所到之处,其开拓创新精神和商业技巧总是影响深远,徽商敬业、执著、拼搏、进取、友爱、和谐等优秀品质深受赞扬。从纵向看,徽商尤其重视教育,使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代代相传,推陈出新。徽商的发展离不开徽文化,同时徽商又是酿造徽文化的“酵母”。徽商发迹后,出巨资兴修书院,教育子女经儒治商,使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技能遗泽后辈,发扬光大。许多徽商还著书立说,主篆或参与编著了大量商书,内容涉及水路交通,商业经营管理技能、商品市场规律、商业道德、商业行为规范以及天文地理气象、安全养生防骗等知识。 徽商创新精神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有:其一,以文化创新为先导。如果说,徽商代表了中国商业的一次崛起,那么首先是商业文化的一次革命,它倡导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商业道德,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商务理念,这一切都源于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影响。这深刻地启示我们,创新必须以文化创新为先导和前提,通过文化创新,在全社会营造以创新发展为荣的导向,形成鼓励尊重创新、宽 容创新失败的氛围,使创新创业成为全体民众的共识和践行目标。 其二,创新必须以务实权变为根本。“徽骆驼”和“绩溪牛”作为徽商的形象概括,体现的是坚韧不拔、勤恳务实和趋势求变、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统一。我们继承徽商创新精神,绝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把徽商的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和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统一起来,坚持务实权变,推进创新发展。 其三,创新必须以开放融合为动力。徽商历史证明,走出徽州是成就徽商的关键,而每一次地域的开拓都带来了徽商新的繁荣昌盛,这也有力地说明,徽文化只是孕育徽商创新精神的土壤,创新精神最终是在徽商搏击天下中形成的。这昭示今人,创新发展必须以开放融合为动力,只有紧扣时代,放眼世界,坚持开放发展,融汇一切先进的思想和制度、技术,才能不固步自封,坐井观天,引领时代风尚,实现持续创新发展。 其四,创新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为关键。创新之本是人,徽州建筑有一个特殊构造——“商”之门,最上一点是个元宝,代表效益,下面两个门框由人进出,代表商字中间的“人”、“口”二字,体现了“人本”思想。这警示我们,创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解放与扬弃,是自我素质的不断提升。今天,我们要创新发展,仍然要抓住提升人的素质这一关键,使人的素质成为撬动全社会创新发展的坚实“支点”。 教育经济论文:干部素质教育经济 [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干部素质干部队伍 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呈现出高科技、高智力、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它给干部的素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知识经济的前沿性特点要求干部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各专业、各领域、各学科的新知识相比过去都是十分先进的,可以说在各个领域独领风骚。尤其是以互联网、微软技术为龙头的信息产业,其发展之快、作用之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之深入,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知识经济的这种前沿性特点,对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问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在尽可能熟悉本专业世界领先水平的前提下,不断钻研新技术,接受新知识,结合本国本地实际,创造出更新的成果来。 2.知识经济的速变性特点要求干部有灵敏的能力素质。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技术更新的速度正以3—5年的周期率迅速发展着。在这个时代,天然的资源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关键,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标准是:素质、教育、机制的管理。这充分说明知识经济的这种速变性特征向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能熟悉和掌握现有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有灵敏的应变能力,不断快速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3.知识经济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干部有广泛的知识素质。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尤其是我国,虽说还只是初见端倪,但也完全可以看以,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某个行业、某个部门、某个领域,而是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广泛地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就其知识方面看,呈现出三个发展趋势:一是知识商品化,这包括文化商品化、知识物业化、文化知识经济化等等;二是文化知识旅游,它是集知识、商贸、旅游三位一体的经济,是典型的知识经济的理念化;三是知识产业化,它是知识经济的直接成果,也是知识经济的最终目的和最佳模式。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质量将越来越高,品位将越来越高,档次将越来越高,综合性的层次也将越来越高。因此,这就要求今天的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本领域的丰富知识,而且要能真正适应时展的要求,则必须有较为广泛的、综合性的文化科学知识。 二、加强干部素质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之举 从干部教育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目前干部队伍素质和干部教育的现状来看,有计划、有步骤、主动地把干部教育的重点从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干部队伍适应时展要求的当务之急,而且也是我们能否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之举。 1.干部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知识和能力素质的教育。 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由于所处地位和肩负责任的特殊性,其素质的主要支撑点是政治素质。这是他们与其他类别人员素质最大的区别点。因为,领导者政治素质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决策的正确性和对人民群众的致益性,影响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大政方针与发展方向,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的干部教育,必须用大的力气在这方面下功夫。而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对政治素质的要求,又不能沿袭以往基础教育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模式,而应侧重于站在时代的高度、全局的高度,较深层次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主动地掌握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最新状态,准确地预测其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政治嗅觉和敏感力,自觉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是重大决策与政治风云变幻联系起来,以增强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失误率,促进本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顾名思义,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毫无疑问,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单一地靠拼体力、拼消耗来发展经济,而必须靠科学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软件产业”来发展经济。要实现这一点,作为领导干部首先就必须增加自己的知识存量,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一般的、基本的科技常识,而且必须尽可能多地接受最新科技知识,用国际国内的前沿科技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知识存量中的科技含量与水平。因此,干部素质教育就必须想方设法为干部提高知识素质作贡献。干部教育部门不仅要为干部准备这方面的教材、教员,而且必须为干部获得最新知识提供必要的先进手段和设施。 干部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干部的能力素质。因此,干部教育要围绕知识经济对干部在能力方面的新要求,采取多种手段以提高干部运用知识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此,一方面可以运用互联网和其它高科技手段,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收集多种相似地方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来进行对照、比较,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用他山之石来攻本地之玉;另一方面,则可以把本地的多种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经济状态、主观愿望等制作成电子信息,通过互联网来征求各地专家、学者、能人、巧匠们的意见,或者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普求良策。 2.实施干部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干部是我们事业的中坚,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这部分人的素质不提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高要求,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建成。因此,一定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下大功夫抓好干部的素质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它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千秋基业,从方针政策,到具体布置检查落实,扎扎实实地抓下去。 3.实施干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建立配套的机制。 由于干部的选拔、使用、教育、考核等等各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这不仅仅只牵涉干部教育部门一家,而是一项涉及到组织人事、干部教育、监督、舆论等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因此,从考察、选拔到使用、教育等多个环节,建立起一整套干部素质教育的配套机制,是能否使干部素质教育真见成效的重点。因此,只有通过党委部门建立综合的干部素质教育配套机制,使之落实到各个环节,干部素质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开展起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也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教育经济论文:道德教育经济功能 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研究宏观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对道德教育所包含的经济意义认识不深,尤其在前一阶段,有一种理论似乎认为: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道德的沦丧是不可避免的事,也就是说,经济起飞阶段,不得不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这种思潮,对我国道德教育尤其学校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道德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重新探讨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研究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必须从研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本身的辩证关系开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也是辩证统一的,经济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物质的前提。作为精神生产的道德的发展,一种新的、进步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形成,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总要以一定的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而物质生产的落后和贫困,文化生活的空虚和贫乏是造成道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承认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不是唯物主义者。另外,唯物主义认为,在经济发展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生产力,一定要通过其他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其中首先要通过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制度来作用于道德的发展;其次,还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设施等等,才能促进道德的发展,这种“折光”关系是唯物主义者所必须承认的,否则也将陷于庸俗唯物主义的窠臼。 道德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是社会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因素,社会分工协作关系又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因此,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它在物质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道德对于经济发展的这种“折光”,正是通过这一中介机制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只有从历史形式来考察社会分工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进而正确分析道德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 物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唯物主义者是把它作为生产方式的重要因素来看待的。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便是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马克思不仅一般地肯定了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作了详尽的分析。 指出人们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新要素。因为分工协作“激发个人的自尊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并且认为“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生产的。”他还给这样特殊的生产力一个专门名称: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还说“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 以上分析表明,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它对现实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那就必须看它所属的那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其道德对经济的发展也必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这一点,是我们理解道德的经济意义时特别应该注意和把握的。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已经建立起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道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所不能比拟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它除了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外,又能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情况,是由共产主义道德的本质和内容所决定的。就其本质来看,正如列宁所说,它“是为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度服务的”。 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能动作用。我们对道德的经济意义的理解,也是以社会主义道德这一质的规定性为前提的。 道德的经济意义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工作去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这一主体而发生作用的。道德,离不开一定的道德教育,尽管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各异,但其对象都是特定社会个体的人这一主体。通过道德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品德。这一过程就是德育过程。而社会个体的人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参与又是以其智力、体力、思想品德三种基本要素同时发生效能为其前提的。在时序上没有先后之分。社会个体究竟把自己的智力、体力发挥到什么程度,单靠智力、体力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赖于社会个体头脑中的思想品德。假定社会个体参与经济活动时,其智力、体力是一个既定量,那么思想品德就可以比拟为这个既定量的调节器。它既可以促进这个既定量,也可以使其向负方向发展转化。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智力、体力的这种正负方向的调节作用,实实在在地表现出道德教育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着眼于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这种能动作用,那么,我们道德教育应使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那些观念,及时转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品德,从而使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调节作用向积极方向发展。在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决不应该放松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更不应该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来换取经济进步。从唯物主义关于道德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良好的道德风尚、道德规范,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政体上是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而工人阶级的领导又是由党的领导来体现的。 所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反映的那些道德,特别是作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在道德教育中占首要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道德及道德教育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要求,把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那些新道德观念及时纳入道德教育内容,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发展亦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呢?一般他说,我们应把下列观念纳入道德教育范畴。 1、进取与创新观念:社会个体的进取与创新观念表现为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它的特点是事业心强,有强烈的成就和成功的愿望及历史使命感,表现出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它对社会的贡献表现为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起带头作用。把进取和创新观念纳入道德教育范畴,就能使社会个体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力,使思想品德在调节智力和体力两因素中具有必要的张力。 2、时间和效率观念:时间和效率观念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观念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节奏都在加快,每一单位时间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日益增大。为此,珍惜时间,节约时间,讲究效率是社会个体必须具有的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加强时间和效率观念的教育,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道德教育只有真正把时间、效率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才能使社会个体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具有商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品德特征,从而实现社会个体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 3、法制与纪律观念:法制与纪律观念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必要的法制与纪律观念。我国以宪法为核心,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法律,“有法可依”的局面已经形成。因此,要求社会个体要具有遵法、守法的道德风貌。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教育,不仅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而且是依法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重要一环。道德教育把法制与纪律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团结的局面。这一点,对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是必要的社会条件。 道德教育所形成的个体的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这种能动性调节,是道德教育经济效能的表征。从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什么时候我们抓紧道德教育工作,什么时候社会风气就有明显好转,社会经济和生产率也健康发展;什么时候放松道德教育,就会产生社会风气不正的严重后果,这在种情况下,即使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也决不会持久。 在实践上回答道德教育的经济意义,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已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可喜的探索。据调查,由于道德教育不得力,社会个体思想品德差所造成的劳动态度差、劳动纪律松散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 上海市企业每年因此损失劳动生产率23--25%,损失国民收入195亿元,损失工业总产值286亿元。在管理行列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大。可以想象,前几年由于忽视道德教育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国将是十分巨大的数字,它相当于全国几十个大型企业全年收入之和,这一反证真实他说明了道德教育的经济价值。 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要求我们认真改进道德教育工作,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组织学校教育活动,从根本上克服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在教育内容上应当注意对社会发展的动态适应。不能只从抽象的内容上来局限道德教育,而应注重现实的历史的道德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所需要的基本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既应进入到精神生活的更深层次,又要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更广阔的层面。在道德教育的途径上,要紧密地和个体社会化结合起来。不仅要注意在功能和目标上协调家庭和学校的预期社会化,而且也要与人的继续社会化(职业适应、终生学习等)结合起来;不仅要进行道德社会化,还要指导好政治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学校生活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都要组织在道德教育的总目标下,使校园文化、风习传统、心理气氛、人际关系以及种种“潜在课程”,都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闭门“修养”是培养不出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也不可能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应当认真组织社会实践和道德践履,倡导各种生动活泼的讨论、调查和陶冶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阐明道德教育的经济意义,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提高对道德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认识,从而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热情。同时,我们在理解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时,首先要克服这样一种倾向,即简单地将道德教育等同于经济活动或经济效益。我们认为两者的“简单取代”不是对道德教育经济意义的科学认识。 其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树立道德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时,应避免产生“两张皮”现象,而应把道德教育纳入到社会实践中来,使其具有真正的活力,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教育经济论文:国外高等教育经济利益 转型后俄罗斯高等教育经过10余年的发展,产业市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俄罗斯教育产业市场化后,经济利益和教育质量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同时教育质量新问题为转型后走上市场的俄罗斯教育行业敲响了警钟。俄罗斯存在的一些新问题及其发展趋向令人深思。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存在的新问题 (一)教育经费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 俄罗斯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教育预算虽向高等教育倾斜但数额有限。转型后俄罗斯教育经费在各层次的投入是向高等教育倾斜的,而教育投入的多寡却取决于国家经济运行状况。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和教育的关系,可以从其教育经费来源上得到答案。俄罗斯政府的预算取决于收入。俄罗斯能源产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这也意味着能源经济发展的好坏将会影响到国家的总体收入,从而会影响到对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大增,不但拉动了国内经济,各领域的财政预算也节节攀升,教育也因此获益。近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预算支出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百分比(%)为,1995年,教育总支出3.86%,高等教育占2.23%,1996教育总支出3.5%,高等教育占2.0%,1997年,教育总支出3.49%,高等教育占1.99%,1998年教育总支出3.44%,高等教育占2.06%,1999年教育总支出3.6%,高等教育占2.26%,2000年教育总支出3.75%,高等教育占2.28%,2001至今教育总支出均高于4%,高等教育占2.5%以上。由此可见,俄罗斯的高等教育预算和国家经济增长是成正比的,而俄罗斯国家经济的增长和能源经济的增长成正比。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出口。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公布的材料显示,俄罗斯整个财政预算收入的35%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工业。2003年,俄石油行业收入达718亿美元,其中石油出口收入达407亿美元,石油产品出口收入达145亿美元。也就是说,俄罗斯高等教育在获得的国家财政预算中,每100美元中就有35美元是来源于石油行业。但即便如此,每年俄罗斯有150万人中学毕业,继续读大学的是少数。这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俄罗斯一名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每年是2200美元,而国家只能投入500美元。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质量令人堪忧 不久前,俄罗斯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表明,有44%的家庭愿意交费使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俄罗斯的许多低收入家庭只能将收入的3.3-7.5%用于子女教育。美国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支出是22%。这说明俄罗斯人对教育服务的支付能力尚且不足。和有限的支付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择校的边际费用支出,一些家长为使孩子能上一所好学校还要额外支付数额不菲的“好处费”。这说明,尽管教育市场价格高,但消费者数量多,支付能力却较弱。在有偿教育条件下,俄罗斯的教育质量令人堪忧。整体来看,有偿教育的水平、技术保障、办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方法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将教育作为追求收益的商业性活动,而不注重质量效益。但也有的学校却将教育质量视为办学的生命,将质量视为数量增加的必要前提基础。莫斯科国立社会大学校长瓦西里·茹可夫认为,只有在国家承担起经费的责任和义务的条件下,各学校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只是为了生存。[1 (三)俄罗斯高校扩招新问题 一直以来,俄罗斯的国立大学预算内计划招生名额都多于自费名额。而私立大学却存在计划招生名额和实际招生名额的反差。如,1995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13.55万人,而实际招收5.24万人;1998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25.07万人,而实际招生17.71万人;2000年全俄私立高校计划招生47.06万人,而实际招生35.72万人。[2因为目前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俄罗斯国立教育要比私立的商业性教育有威望得多。这种供需矛盾是无法用增加国立大学预算外招自费生名额的方法来解决的。(类似新问题在我们中国也同样存在。试想,假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扩大自费生招收比例,不但会影响到生源质量,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公平、公正新问题。这种供需矛盾的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即便俄罗斯家庭中有44%的家长肯花大钱供孩子读大学(莫斯科市占50%以上),但并非肯花钱就能进入好大学。 (四)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新问题 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无证经营新问题历来以久。不规范的教育市场主要表现为违反许可证制度及教育活动中的行贿受贿等方面。俄罗斯教育部曾在70个联邦主体中,对大约700所高校及其分校进行过检查。结果表明,有100多所高校在违反许可证制度的情况下经营。 俄罗斯教育部最初规定国立大学招收的自费生数量不得超过预算内学生名额的25%。但是,假如至上而下的限制国立高校的自费招生的规定,会抑制社会需求。私立学校因有办学的自主权,开设了许多管理部、法学部、会计部等。这样本应进入联邦大学腰包的钱流失了。为了重新向国立大学吸引资金,教育部决定取消原定25%的限额。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处负责人柳鲍维·克拉夫佐娃提出,“原则上俄罗斯的高等院校可以招收70%的自费生”。[3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只能获得余下的30%预算招生的拨款。任何一位校长,尽管想赚钱,也不想铤而走险。要知道国家预算拨款对他们来说是有保障的,至于他们是否能招来足够数量的收费学生对他们来说还是未知数。这导致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行贿受贿现象的出现,主要体现在决策人决定将某人招收为公费生或自费生、录取到某学校等环节上收取贿赂。“教育寻租”之风盛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新问题。 (五)俄罗斯高等教育的“灰色”消费 上大学前要花一大笔钱。据社会问卷调查显示,约有36%的人花钱请家教,36%的人花钱参加各种补习班、备考班,32%的人为能被录取支付“人情”费。去年莫斯科市每个家庭用于考大学的平均支出是725美元,非莫斯科市的家庭是280美元。为考入首都内大学“人情”费要花2500~3000美元。根据高等教育经济支出统计的猜测,未来80%大学生的家庭花钱上大学的费用,在俄罗斯的总支出将为年均8.8亿美元。总体上用于孩子高等职业教育的费用年均50亿美元。这其中4.2亿是“灰色”消费,它们大多进了家庭教师的腰包或用于行贿。[4可见,俄罗斯教育市场化需要加强规模和规范化管理,以减少准大学生们在入学前就落入教育“灰色”消费的陷阱。二、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向 (一)俄罗斯政府开始加大打击力度 对于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俄罗斯早在1999年12月17日就通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该法案规定,因教育服务质量破坏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有权终止学习合同并要求校方退还全部费用。随着向市场关系的过渡及收费教育的合法化,自费学生自然逐渐成为教育服务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者有权向国家质量管理局或法院投诉。此外,“国家有偿教育服务条理法案”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出台。为避免教育市场的种种不规范行为,国家推出了统一高考制度,2004年在莫斯科已有47000多名中学应届毕业生首次参加由国家统一命题的高考,这足以说明,俄罗斯已经开始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使教育市场化向文明迈进做好了相关的预备工作。[5 (二)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90年代初受到市场法则变化震荡的俄罗斯教育体系已经自然走向平衡。时间使人们熟悉到了教育市场化的代价,熟悉到了无形教育资产、教育质量及教育价格的关系。教育将成为预算的间接收入款项已被俄罗斯教育界普遍认同。教育投资在现代社会是盈利事业。美国探究者及新西伯利亚科学家的分析探究所都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占工作人员的25%,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多半是由他们创造的。也就是说,他们对经济的贡献要远远高于他们在居民构成中的份额。相反,教育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大约占四分之一的居民)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10%。目前,教育投资是赢利事业及教育消费是可以得到回报的意识,可以说已经普遍得到俄罗斯社会的认同。俄罗斯要加入世贸组织,教育也要入世,为此教育界曾忧患重重。[6不过,随着市场观念的转变,俄罗斯教育市场化理念正在趋同。 (三)俄罗斯教育市场有步入良性竞争轨道的趋向 随着教育产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私立教育机构已从数量的竞争转向了质量的思索。这些机构更加重视现代化技术投入、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更多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办学体制灵活,更适应市场需求,教师的待遇普遍提高。和此同时,国立教育机构为保持竞争地位,也在利用和开发原有资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这说明俄罗斯教育市场正在步入良性竞争轨道。显而易见,俄罗斯的收费教育不但不会取消,相反,名望高的学校收费会更高。 (四)教育走向国际市场 在“冷战”的最初几年,美国总统的分析家在思索如何扩大美国的世界影响时,得出的结论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发展外国大学生教育。因为,对外国人的教育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收益。2000—2001年在美国高校就学的外国学生为547.867万人。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学院2001年有关国际教育交流的统计资料,外国学生仅学费支出一项就为美国带来约6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而用于学校教学的间接支出是95亿美元。美国政府对外国大学生的财政支持是45亿美元。这样,在一个学年内仅外国学生就为联邦各洲增加了近110亿美元的收入。澳大利亚作为教育水平弱于俄罗斯的国家每年在外国学生身上也能收入约20亿美元。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俄罗斯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收益指数,每年大学招收的外国大学生约8万人,国家的经济收入年均只有1.5亿美元左右。为此,普京总统指出,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不能没有前景广阔的教育体系。新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是靠国家预算,还是商业基础。他号召高校校长讨论招收外国大学生新问题,并着重强调独联体国家的大学生教育及其专家的培养新问题。首先瞄准独联体国家的教育市场被普京总统列为是绝对首要的任务。 俄罗斯首先加强了对独联体国家留学生教育市场的开发,确立了国际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同样值得我们中国教育界反思的是,我国和俄罗斯有着优越的地域优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令俄罗斯瞩目,教育水平和质量正逐步被世界认可,俄罗斯学生在其国内学习汉语的势头看长,非凡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我国教育收费和生活消费水平远低于欧美国家,但我们却没有把吸引俄罗斯留学生的教育市场开发新问题重视起来。) (五)加快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 俄罗斯的一些高校为了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和普及大众化高等教育,也开始实施学分制。在国际教育实践中,学分制在美国大学广泛推开。从1988年起,欧盟成员国为加速欧洲教育的一体化进程,开始在成员国内的145所大学普遍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保证了大学生稳定地接受高等教育,它已成为欧洲教育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到2000年已有一千多所欧洲大学推行了学分制,并以此作为大学之间交流和合作招生的依据。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在向国际化迈进的同时,正在建立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已经多次专门组织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体系实施新问题研讨会,交流学分制经验。科学的学时计算转换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大地推动了俄罗斯和国际教育市场接轨的进程,为本国学生在国外大学继续深造铺平了道路。 三、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启示 目前,在俄罗斯,教育质量新问题已经为俄罗斯敲响了警钟。在全俄罗斯,约有10%的大学达不到教育质量标准,俄联邦教育和科学监督局计划关闭一批国立和私立大学的分校,将有近百所分校被关闭。同时,自2004年9月起,俄罗斯开始禁止高校开办分校,并对现有的各高校分校展开教育质量大检查,不合格的专业、分校在关闭后,学生将被布置到其它大学继续学业。俄罗斯教育界长期以来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认为假如以纯市场化的态度来对待教育会有害无益,这将使教育和受教育变成一种纯买卖关系,而不是社会公益事业,也将脱离民族特有文化发展的基础。教育质量新问题为转型后走上市场的俄罗斯教育行业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商业化教育都是精英式的、高质量的、有限制的。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俄罗斯也有力争向这一方向发展的意图,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新问题。从计划到市场,转轨后的俄罗斯教育产业历经十余年的论战、实践,逐步走上市场化。我们国家的教育产业市场起步晚,考虑到教育体制及国情的因素,虽可以走市场之路,但并不适合完全的市场化。不过,在整个教育产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教育产业交错融合,在很多方面,中、俄两国教育界所面临的新问题、困难极其相似。无论是普及式的初等义务教育还是精英式的亦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都被教育经费的“瓶颈”制约着。令人深思的是,中国教育受到的困扰来自的层面繁杂,远超俄罗斯,更需要教育立法和监督体系的保障;但俄罗斯的教育立法和监督体系的建立健全机制却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转型后的俄罗斯是一个布满矛盾的集合体,俄罗斯教育产业的市场化就孕育和发展在这个布满矛盾的集合体中,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新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经济论文:教育经济增长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分析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各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增长作用 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1.1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高等教育。伴随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1990~1998年间,我国高等学校的规模稳步扩大,全国普通在校生总规模从206.27万人增加到340.8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8.2%。受知识经济的挑战、社会需求的呼声、拉动经济的压力等影响,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提出“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在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进一步提出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1999年以来实行了高等教育的快速扩招,1999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56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逐步兴起,至2003年底,全国1552所普通高校在校生1108.56万人,校均规模达7143人,其中本科院校校均规模为11662人,高职(专科)学校为2893人。 1.2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大,政府、企业以及家庭都增加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平均2%的速度增加,2004年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在校生总数超过2000万,高校毛入学率超过19%,规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据最新统计,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加为21%,已经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3.4%到2002年的15%,仅仅用了12年时间就越过了国际公认的大众教育的基准线,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而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5%到15%的飞跃,美国用了30年(1911~1941年),日本用了23年(1947~1970年),韩国用了14年(1966~1980年),巴西用了26年(1970~1996年)。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阶段的时间比美国晚了60年,比日本晚30年,比韩国晚20年;目前,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0%,日本和韩国均已超过50%,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中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水平已达40%,不少发展中国家都超过20%;而我国高等教育现仅处于大众教育起步阶段。 2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 2.1发展高等教育,促进GDP增长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形成教育的固定资产。同时教育活动、科研活动也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目前全国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超过1000万,在读学生超过2亿。每年大量的科研成果还直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社会财富,因此教育可以直接作用于GDP的增长。除此之外,为教育服务的支持保障产业也会随着教育的发展而扩大,带动大量的物质投入和产出,因此教育的发展还可以间接作用于GDP,促进其增长。由此看出,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反过来教育的发展能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就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学的贡献,他应用经济增长余额分析法核算了美国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实证研究表明美国1929~1957年由于教育投资实现的经济效益(纯收益)为495亿美元,占美国同期经济增长余额710亿美元的70%,占美国1929~1957年国民收入增长总额1520亿美元的33%。林廷春在研究高等教育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时得出,1965~2000年间,高等教育存量增长1%会使台湾实际产出大约增长0.19%,尤其是工程、自然科学专业在此过程中发挥着最为显著的作用。我国学者丁兴富通过研究发现中国教育经济效益为,1952~1978年因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总贡献是962亿元(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占国民收入总增长额的41%;而从1978~1997年因教育水平提高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总贡献是7053亿元(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占国内生产总值总增长额的47.8%。 2.2发展高等教育,拉动国内需求的扩大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需不足造成的,但是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却是相当的大方,经常为了子女的教育“一掷千金”,因此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市场是市场经济改革剩下的最后一个卖方市场。因此,扩大高等教育招生,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及人们的需求,而且可以增加教育及教育服务的就业岗位,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带动教育支持保障产业的发展,如建筑业、教育金融业、餐饮业、出版业等,形成连锁反应,增加消费需求。据统计,2005年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人均储蓄已经超过1万元。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为了子女上学准备的储蓄占总储蓄额的44%,并认为教育消费是一个大的消费领域。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居民教育支出仅占家庭消费性支出的1%,低于同期印度的4%,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8%~10%的水平。20世纪90年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相应年龄组的人口比重仅为4%,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仅占同龄人口(18~21岁)的3%左右,加上成人高校在校生也不过7%,而到了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率已经达到21%。由此看来我国的教育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存在足够的扩展空间。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城镇居民教育支出在全体城镇居民的总支出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快速增加,目前中国城市消费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年均增速高达20%。1994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仅占城镇居民总支出的3.89%;2000年占到5.76%;到了2003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的6.42%;2004年虽然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到总支出的6.12%。和比重相比,目前的城镇居民教育支出更令人关注的是它的相对增长速度。相比1994年的130.33元,人均教育支出10年时间增长了283.5%,年平均增幅为14.4%。而同样在10年的时间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幅为11%,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平均增幅只有9.3%。教育支出的增幅要明显高于收入和支出的增幅。因此,教育供给扩大,教育消费的拓展空间将是巨大的。 2.3发展高等教育,增加个人收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仅认识到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等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也深刻体会到了教育对未来经济效益的直接影响。特别是高等教育,据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个人回报率为14.8%,对社会回报率为9.5%,个人收益率超过社会收益率。20世纪中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收益率逐年上升,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明瑟收益率(Mincer)1974年提出的教育收益率计算模型,反映受教育者由于多接受一年教育而使收入增加的指数)1996年为8.23%,1997年为9.68%,到1998年达到11.35%,已超过了物质资本投资通常为10%的收益率,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成为一项给个人(家庭)带来较高收益的投资。 3发展高等教育的相关建议 教育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素质,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高速增长。借鉴国外教育的发展历程,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3.1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并制定长期教育政策 我国在过去片面强调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事业性而忽视其产业性的一面,实行高度的计划性和一统化管理,经费来源单一,发展缓慢,没有充分开发市场调节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高等教育应当发挥其产业性的一面,而且有很大潜力。因此,应该把教育当作一种特殊的产业,通过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增加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计划经济的成分而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并使教育的产业性方面得以充分展示,树立正确的教育产业观,将教育作为基础产业引向市场经济的轨道。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力的竞争,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应制定长远的教育政策,发挥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3.2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教育主体多样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教育经费的供求矛盾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我国的教育业的主体大部分是由国家政府、地方政府投资的所谓公办学校,这样造成了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及办学效率不高等弊病。要满足高等教育扩展的需要,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以外,还要开源节流,广泛引进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个人或其他社会团体成为当今教育的主体,发展非公办高等教育。因为教育主体的多样化可以为教育事业筹措大量的民间资金,减轻国家的经费负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坚持学术自由与办学自主性,促进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可以保证高等教育从少数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乃至普及化阶段的成功过渡;可以为经济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输送大量适用人才;较好地满足人们对教育多种服务功能的需求等等。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学校私立化的程度很高,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含培训机构)、私立学校所占的比例一直高于50%。1995~1996年,美国共有高等学校3706所,其中私立学校2041所,占总数的55.34%。近些年,我国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据统计,2004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共有7.85万所,其中民办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含独立学院)228所,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187所,民办普通高中2953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633所,民办普通初中4219所,民办职业初中24所,民办普通小学6047所,民办幼儿园6.22万所。 3.3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终身教育的思想就已经提出,60年代开始流行,成为指导未来教育的时念。所谓终身教育,即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而非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足量的高等教育机构,使得高中后年龄段的人群中正在接受教育的人数占同龄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且持续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在美国,只要有学习能力需求的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我国在很多地区,尤其是中小城市仍然是一考定终生,于是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高考落榜将使很多人从此与高等教育绝缘。统计表明,在我国18~24岁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10.5%,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要达到50%以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趋势,虽然我国早在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GDP的贡献分别为1.47%、1.17%、0.68%,其中上海的贡献率最高,达2.75%,而青海最低,只有0.17%。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东部经济发展拉动中西部经济的崛起,必须平衡发展地区高等教育。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还有很长,我国应该发展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形式,同时提高办学质量,而不是只强调学生数量的提高,将高等教育由培育尖子型向大众化转移,为社会输送适用的人才。 教育经济论文:高等教育经济市场化 【内容提要】高等教育所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是高等教育体制造成的,因此,用传统的行政手段、计划手段已无法解决。高等教育需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下的高等教育市场机制应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只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所需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地暴露和激化。高等教育的规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标准都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教育思想僵化、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管理简单粗糙、效率低、效益差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和问题,就成为高等教育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用传统的计划手段、行政命令的方式已无法解决。因而,只能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现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不但发展速度快,而且质量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断地用市场手段去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使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成为市场主导型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最高,这为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强国提供了制度保障。 本文拟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现存的矛盾、问题、体制与机制的弊端,阐述市场模式的优越性,对如何转变思想观念、高等教育如何变革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高等教育规模偏小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从而达到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在建国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连续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对高等人才的需求相比、与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相比,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2000年,我国通过普通高考、成人高考进入高校学习的在校生总数为:本科生862万人,研究生29万人,合计890余万人。如果加上函授、自学考试等接受其他高等教育方式的学生,其总数已达11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1.7%左右。应该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近几年增长是很快的,与1995年在校生547.7万人相比已经扩大了一倍。即便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还是偏小,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45%,其中北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80%以上。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都已相继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阶段,并向高等教育的终身教育发展。 (二)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 高等教育不仅规模偏小,而且质量也不能令人满意。建国以来,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和计划体制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目的、内容、质量标准等,长期处于一种落后的、僵化的、不确定的状态中,背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此社会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生本身更不满意。广东省有关部门最近就高等教育质量,对高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对高校教学质量满意的仅为2.7%,而不满意的竟达77%。《中国教育报》登载的对12398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79%的人认为学不到有用的东西,77%的人认为所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80%的人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满意[1]。高等教育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的结构、层次不合理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层次既包含学历的层次: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也包括各个专业和学科之间的配比。从学历层次上讲,我国高级人才严重短缺,博士后、博士研究生人才缺口比较大。再者,我国的高级技术工人也严重缺乏。在深圳,有些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的薪酬与硕士、甚至与博士的薪酬相同。 从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来看,也没有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很多高校坚持自己成熟的学科、专业,不关心社会、经济的变化与需求,不关心毕业生的发展。比如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极为迅速,接纳社会就业的70%以上,创造的产值占GDP的近50%,可是到现在第三产业中的多种业态,并没有在高等教育中设置相关专业,严重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品质和质量的提升。 2.教育模式僵化,教育内容陈旧 高等教育模式僵化在这里主要是指培养人才模式的僵化。我国高等教育从创立到现在一百多年了,可培养人才的模式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思想、真理、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把他认为学生应该接受的东西强加在学生头上,学生没有选择的可能。这种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严重地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难以培养出独立性、创新性的人才。 在这种僵化的培养人才的模式之下,教育内容和知识的陈旧落后也就是必然的了。 3.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 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为:自由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没有自由的思想就没有平等、民主、法律等现代意识;没有创新精神社会就不能发展。而我国高等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这两点。造成我国大学生现代素质低、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 社会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只有创新。创新能力就成了竞争力最核心的部分,国家如此,企业、个人也是如此。 (三)高等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低下 现在谈到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时,人们往往归罪于政府投资过少。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教育经费的支出应占当年GDP的4%。而实际上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率为:1993年2.54%,1996年2.46%,1997年2.50%,1998年2.55%。1999年上升到2.79%,而同期以色列7%,挪威6.8%,美国5.8%,发展中国家巴西5%,马来西亚4.9%,韩国、泰国3.6%。从比较中可看出,我国政府教育拨款占GDP的比率是偏低的,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 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生均年成本大多在2万元以上,有的已超过3万元。这样的培养成本不论是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是对人们的收入状况来说都是极其昂贵的。这种昂贵的高等教育,国家和消费者都是难以承受的。在这极其昂贵的成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高等教育不讲效率、不讲效益造成的。如果与同是高等教育的民办大学相比,这一点就会看得更为清楚。民办大学的学费,低者每年3000元左右,一般5000元,高者8000元。这些学费之中,不仅包括学生的培养成本,还包括办学者的利润,扩大办学的投资等。国有高校与民办高校相比,办学成本有的竟相差10倍之多,很显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是被白白浪费掉了。 高等教育效率不高、效益低下既存在于宏观管理之中,也存在于微观管理之中。 1.宏观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国家集兴办者、投资者与管理者于一身。学校的兴建、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招生、分配等都在国家严密而具体的计划之中。计划手段造成以下后果: 第一,一方面是教育经费短缺,一方面是重复建设、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严重。第二,我国高等学校从建国以来,分分合合、搬迁重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给高等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流失。第三,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使用的随意性。 2.微观管理 微观管理主要是指大学内部的管理。我国现在的大学还是以完成上级的计划、指令、任务为工作方向和目标。完成了上级的计划就完成了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拨款和其他资源,没有经营之责,也就不用过多地考虑办学的效率和效益。 在高等教育这种效率不高、效益低下的情况下,教育经费的增加对高等教育来说究竟有多大的意义?会不会给得越多,浪费也就越多?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是政府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在这种体制下形成的大学运作机制造成的。 (一)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 1.集中控制 现行高等教育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它对整个教育行业形成了绝对的垄断。第一,垄断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不仅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资金、土地、实物等有形资源,还包括政策等无形资源。第二,垄断了高等教育的消费资源,也就是高等教育的消费市场。高等教育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仅体现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上,而且渗透到大学内部管理的各种过程和层面上。 2.纵向分级领导 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往往是以各级政府为主的纵向约束,高等学校只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是行政体制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延伸。办学的主宰是政府官员,而不是大学的校长和广大教师。行政化的高等学校完全按行政组织的规章行事,行政人员是学校运行的核心和主角[2]。这种体制是分级纵向领导的,领导的方式是计划、文件、指令以及各级政府的决议等。 3.用计划手段进行管理 在宏观上,计划管理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布局、层次和结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资源的配置等。在微观上,计划管理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的规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人事、财务、后勤、招生分配等都要按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种计划进行。这种计划教育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有着同样的性质。 (二)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1.剥夺了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使高等学校丧失了办学自主权,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一切都要听命于教育主管机构,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广大教育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的服务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都与高等学校本应有的地位极不相称,大学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2.限制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品质的提升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肩负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与之相适应。这种要求首先表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应不断扩大上。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终身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达到或超过50%为普及化教育阶段,接下来就是终身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0年近12%,尚未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更远远低于北美洲地区的80%。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合理造成的。 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高校每增加一名学生仅基本建设投资就达3.8万元左右,如果加上其他方面的投入,所需资金就更加惊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我国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也就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那么,因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需增加建设性投入累计约4500亿元左右。这种巨大的投入,仅靠政府是无力承担的。另一方面政府又严格限制其他资源介入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全行业垄断。民办高等教育的准入条件极为苛刻。 大学的功能就是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以任何理由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剥夺公民消费高等教育的权利,都是违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 上文谈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不能令人满意,这种状况也是由于高等教育体制造成的。高等学校不必对社会负责,不必对学生负责,只要对政府负责就行了。当一个产业不对它的消费者负责,那它就不可能对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映,也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由于扩招造成的,从而强烈反对高等学校再进行大规模扩招。其实,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什么时候高过?我国最好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每年招生几乎把全国高考的拔尖人才一网打尽,但它培养人才的模式,与其他普通院校又有多大的区别?清华大学在世界知名大学中排名二百四十多位;北京大学校长也说,我们没有世界名牌大学。现在,有的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下降是事实,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入学时的整体基础素质下降了,从教育增值的角度看教育质量没有多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僵化体制和单一的质量模式才是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根本所在。 3.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在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主要还是计划手段,这种配置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市场和个人的需求。第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和流动。第二,人为划定重点大学、重点学科,把有限的资源向少数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倾斜,这必将对大多数高等学校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名牌大学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而不是政府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政府越培养,大学功能越退化。 4.缺乏长远规划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始终缺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长远规划,缺乏战略构想。高等教育决策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短期行为居多。 (三)大学运行机制的缺陷 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形成的高等学校的运行机制,也存在着种种缺陷,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1.高等学校机关化、行政化严重 高等学校首先是一个办学实体,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学校的机构设置、管理运行、教育科研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一点。但现在高等学校的运行机制是反向操作的,不仅教育主管部门把高等学校看成是自己的附属机构,而且高等学校本身也把自己看成是准官方机构、准行政机关。党委、政府所设置的部门,高等学校也大都存在。行政机构、行政人员是支配学校运行的核心和主角,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都按行政权力的意志来安排。 高等学校内部的运行方式也是行政化的。学校把政府的有关计划分解到学校的各个方面,然后用行政手段实行,各级部门也只能去执行、去完成计划和任务。 2.人事分配制度僵化 与高等学校行政化机制相配套的是僵化的人事分配制度。人员的进出,干部的上下,刚性十足。这种人事制度不是根据需要设计的,更不是根据高等教育市场化设计的。分配制度也同样不合理,工资、奖金的多少,只与每个人的职称职位相联系。有了相应的职称和职位,即便是工作没有业绩也不影响其收入,所以,大家拼命的是职称职位而不是工作。 3.管理的封闭性、保守性、经验性 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几十年来没有大的变化,形成了一个相当封闭的系统,这个系统很少与社会发生直接的联系,也很少接受外界的信息并对此做出反应,这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是背道而驰的。正是由于管理的封闭性才造成了管理的保守性、经验性,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尝试都会遇到极大的阻力,对制度创新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4.教育观念落后 对我国培养人才观念的落后陈旧,刘道玉先生曾有过一段比较典型的总结:“‘三型三性’,即封闭型、重复型、记忆型与专制性、权威性、统一性。很明显,它们与现代教育的开放型、创造型、思辨型与科学性、民主性、多样性的理念是相悖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大学。”[3]在这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之下,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更难以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应该更多地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人才的模式,对现有的大学培养人才机制进行全面的革新。 三、市场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上述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的。不论是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是高等教育效率与效益的提高,都需要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客观要求 1.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已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了,各种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把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准备,不但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日常生活也会遇到种种麻烦。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走向普及化和终身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在规模上要有很大扩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性质要有根本性的变化。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是社会、市场的价值取向,是为受教育者将来的工作、生活做好准备,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竞争态势 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将以更快、更深的程度融入到国际体系中去。WTO中关于教育方面,共有四项约定:(1)教育服务贸易可以跨越国境支付,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和函授等方式进行;(2)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到国外求学或者培训,即到他国进行教育服务消费;(3)他国可以到东道国设立教育机构办学,或与所在国高等学校联合办学;(4)国外教师可以通过自然人身份到国内任教[4]。在上述条款中,目前我国已承诺兑现2、3、4项,第1项还可进一步谈判。这样,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将面临全面对外开放的态势。高等教育市场与资源的垄断将被彻底打破,对我国高等教育将会产生如下影响:第一,直接影响。一是国外的高等学校通过其优质的教育产品把中国的学生吸引到国外求学;二是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来国内办学,或独资、或合资。以上两方面将对我国高等学校造成强烈冲击。 第二,间接影响。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加速,中国的产业结构将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那么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结构、专业、培养方向随着它的调整而调整。 3.民办大学对国有高校的冲击 我国民办高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产生的。据统计,全国上规模的民办高校已达一百多所,还有一些国有高校兴办的二级学院。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市场不仅要对外开放,还要对内开放,民办高校终究会获得国民待遇,这就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将会与国外教育机构发起对国有大学的夹击。 (二)高等教育的属性 现在对高等教育能否产业化、市场化讨论的焦点,是高等教育的属性问题。高等教育如果属于上层建筑,那么它必然就会采取政治、学术价值取向;如果把高等教育看成公益事业,纯公共产品,那么也必然会排除市场化,排除竞争、效率、效益等这些市场化的手段。而持高等教育产业化观点的人认为: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不一样,它带有更多私人产品的性质,属于服务产业(第三产业)。这样高等教育就必然采取社会、经济的价值取向,追求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高等教育作为服务产品完全可以进行市场化经营。 通过对比,可看出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已大于社会的收益,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已远远大于社会的收益。高等教育已越来越带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产业进入市场。持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市场化观点的人,是没有看到高等教育由于其发展而产生的质的变化。这种观点将会严重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 可见,不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客观形势,还是高等教育本身的属性,都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对原有体制进行彻底的革新。只有这样,国有高等教育才能参与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提高质量、效益,优化结构,以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市场机制 1.法人治理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获得法人资格,拥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利,独立承担经济责任和民事责任才能存在和发展。高等学校要进入市场,进行产业化经营,必须获得独立自主的法人资格,拥有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人事、工资、财务、学科、专业、教学内容诸方面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独自决定。 如美国,联邦政府没有管理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高等教育由各州分权管理。州政府对高等教育也主要是宏观管理:制定高等教育市场的法规、发放办学许可证等。一旦高等学校创立,其管理、招生、课程、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师聘任等都由学校自主决定,州政府不得干预。法国对大学实行合同管理,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面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 2.供需平衡 供需平衡是市场机制规则之一。当一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这种商品就必然会抬高价格,企业因而获得超额利润。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种资金、资源就会聚集到这个产业中来,使这个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产品大量增加,供需也会趋于平衡。这时价格下降、利润平均,发展进入正常阶段。如这一产业的产量继续增加,超出了市场的需要,那么就会产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价格继续下降,一些质量差、效益差的企业就会亏损、甚至倒闭,退出这一产业。市场用这种方法淘汰劣质企业,使优者愈优愈强,以推动整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经济论文:创业教育经济社会发展意义 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教育体制深化市场导向改革的必然选择,有人预言它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亮点。在我国现阶段,创业教育应突出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创业教育证书被称为继文化知识证书(毕业证)、职业技能证书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这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等。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侧重教育创新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适合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大力推进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创业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一)有助于解放思想,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培育务实趋利、理性进取的商业精神。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改变新一代创业者基于文化习惯的心智结构,有利于扩大我国解放思想、开放改革的成果;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创业家和企业家孕育和成长提供更适宜的环境。 (二)内生出高素质的创业者,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 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会带给欠发达地区许多商机,欠发达地区的一批商业意识和创业技能较强的创业者能在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第三产业的需求中找到创业的机会。大学生具有文化知识方面的优势,且在进入知识经济年代的当今,这些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应该是我国创业者的主体,是在产业转移中创业活动的主体。但现状是许多大学生不具有起码的创业知识,既使有创业的愿望,在没有项目、资金的条件下,可望不可及。创业教育正是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适应性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学会捕捉商业机会,提高创业管理的能力。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过产业政策激励大学生开办自己的企业,能够借助产业转移的契机,孕育出一批高素质的创业者。他们的创业,不仅能带动就业,促进技术转化和技术创新,而且能够提高产业素质,促进产业高度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三)有利于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创新发展 在未来的高校竞争中,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教育部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就是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就是要在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中,推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必须有正确的定位,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特别是民营高校,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但要维持现有的竞争优势,必须面向市场、深化改革,提升能力。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将是我国高校的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而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则更晚。2002年4月教育部才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比国外晚了20多年。由于起步晚,推进慢,创业教育特别是进课堂的工作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声势,也没有引起各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创业教学还处于开展讨论、提高认识、少数试点的阶段,还不具备全面推开、普遍实施的气候和条件。 (一)缺乏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要纳入教学,其涉及方面广,实践起来比较复杂。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专门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他们面向本科生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必修课有三门,即创业管理入门、商务沟通与交流、创业实务。选修课则有五门,即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务基础。很显然,对大多数学校来讲,因为关系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增加很多创业方面的课程是不现实的。更深层的原因是,创业教育涉及到教学的系统改革,创业教育也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这就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改革问题,涉及到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因此,对一般的学校来讲,创业教育真正纳入教学还需时日。 (二)教师积极性不高 创业教育落实在老师,创业课程的开设也要靠老师,而老师对这件事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原因有三:一是这门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二是这门课程即使开起来了,学时不会很多,而现在很多高校教师的奖酬金分配是与学时挂钩的,这就牵涉到老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三是讲课的难度大,因为创业方面的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而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业的经历,他们也只能纸上谈兵,有学生欢迎程度的问题。 (三)创业资金的落实困难 无庸讳言,创业实践需要资金,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民营企业家设立的投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设立的创业基金。从总体情况看,目前这类基金不是很多,并且设立的门槛也很高,学生很难获得。那么作为创业教育实施者的学校,理应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问题,事实上这也不现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基金为300万,复旦大学的创业基金为1000万,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徐汇区政府、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创业基金则高达1.5亿。但他们的示范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大部分高校很难拿出大笔资金投入学生创业实践。 (四)创业场地落实较难 如果要开展创业实践,那就要有场所,要有阵地,否则就只能在电脑上虚拟,在纸上设计。创业实践的场地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有着特殊要求的场地,应该基本能模拟创业的环节,甚至对一些简单项目可以实施。一类是简易的,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可以,主要用来培养学生某种能力,或者进行某种实验。既然是场地就应该有房子、设备,除少部分条件好的学校外,大部分学校用于学生创业实践的场地都非常缺乏,要么是把牌子挂在某个办公室,没有建设专门的场所。 (五)高校的处境尴尬 特别是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重要性显得非常必要,高校领导对此都有清醒认识,但在投与不投,建与不建的问题上,学校也处于尴尬的境地。不投不建,教育需要,学生需要;投了建了,达不到预期效果,又会造成浪费,何况已经有前车之鉴。 推进创业教育的建议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及时行动。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创业教育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创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制深化市场导向改革的必然选择,发展创业教育正是引导我国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面对创业教育这新生事物,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要大胆探索,可以设立一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摸索适合实情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转变观念,特别是要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不能只认为学生毕业了,只是要找一份工作。要改变单纯的就业观念,树立既要就业又可以创业的新观念。在这方面,我们的学校、老师的观念还相对滞后。要真正开展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就该有所改造。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应该制定新措施,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去兼职,甚至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可以请一些企业、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业基地的兼职教师,在教师队伍上要有所创新。教育部已连续两年举办了创业骨干教师培训,专门举办培训班,来培训大学教师怎样进行创业。 扎实开展高校的创新。高校是高等教育市场的行为主体,要通过课程设置推进创业教育,同时要吸引企业加盟。我国许多高校多年来积极参加团中央和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挑战杯”,并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这些都为开展创业教育打下了一定基础。在创业教育的操作方面,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合理的机制,学校和学生个人应当形成一种有效的合力,学校的侧重点是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自由个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综合人文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并且为学生自主开展创业实践提供资金、环境、政策和其他条件方面的支持和保证;而学生方面的重点是在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个性和开创性,不拘泥于某一种创业实践方式,尽可能自主地开发和开展各种创业活动,大到创办一个公司和企业,小到提出一个“点子”或新想法,都应当纳入创业教育的范畴。此外,创业教育的操作和实践可以包括直接的资金运作、商务服务,直到各种各样的模拟实验和模拟创业活动。高校可以先开讲座,传播创业学的理论,逐渐从选修课,到专修课,通过设置创业的课程,使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接受一些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一旦有创业机会,任何专业的大学生都可能成为创业者。创业教育注重实践,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通过适合市场的方式,多渠道筹办基金。可请企业家走上讲台,用创业经历教育学生,也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企业,了解企业或者利用创业基金创办企业。 政府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大学生具备创业技能、参加创业活动。学习借鉴上海、天津的经验,将大学生创业纳入社会创业的系统中,让大学生在创业方面享有“国民待遇”。要制订系列优惠政策,通过贷款担保,基金支持引导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创业,且要建立专家诊所,帮助他们解决创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表明,风险投资机制的有效性,是科技型企业创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创业科技含量要高一些,因此在建立政府和社会支持体系时,要探索新的金融机制,要通过地方中小银行的建设推进大学生创业。 要加大对创业培训,创业教育,创业扶持的工作力度,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在谈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时,强调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变成人力资源优势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大学生、下岗职工、农民的创业教育是国民教育大体系中相互关联的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的有效协调运行,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协调效应和波及效应,进而产生111大于3的整体效应。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 教育经济论文:道德教育经济功能 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研究宏观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对道德教育所包含的经济意义认识不深,尤其在前一阶段,有一种理论似乎认为: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道德的沦丧是不可避免的事,也就是说,经济起飞阶段,不得不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这种思潮,对我国道德教育尤其学校教育工作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因此,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道德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重新探讨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研究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必须从研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本身的辩证关系开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也是辩证统一的,经济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物质的前提。作为精神生产的道德的发展,一种新的、进步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形成,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总要以一定的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而物质生产的落后和贫困,文化生活的空虚和贫乏是造成道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承认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不是唯物主义者。另外,唯物主义认为,在经济发展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生产力,一定要通过其他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其中首先要通过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制度来作用于道德的发展;其次,还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设施等等,才能促进道德的发展,这种“折光”关系是唯物主义者所必须承认的,否则也将陷于庸俗唯物主义的窠臼。 道德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也是社会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因素,社会分工协作关系又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因此,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它在物质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道德对于经济发展的这种“折光”,正是通过这一中介机制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只有从历史形式来考察社会分工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进而正确分析道德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 物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唯物主义者是把它作为生产方式的重要因素来看待的。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便是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马克思不仅一般地肯定了生产中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作了详尽的分析。 指出人们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是影响生产力的一个新要素。因为分工协作“激发个人的自尊心和集中他们的精力”。并且认为“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生产的。”他还给这样特殊的生产力一个专门名称: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还说“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 以上分析表明,作为精神生产范畴的道德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它对现实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那就必须看它所属的那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其道德对经济的发展也必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这一点,是我们理解道德的经济意义时特别应该注意和把握的。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已经建立起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道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的积极能动作用,是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所不能比拟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它除了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外,又能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情况,是由共产主义道德的本质和内容所决定的。就其本质来看,正如列宁所说,它“是为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度服务的”。 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能动作用。我们对道德的经济意义的理解,也是以社会主义道德这一质的规定性为前提的。 道德的经济意义主要是通过道德教育工作去影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这一主体而发生作用的。道德,离不开一定的道德教育,尽管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各异,但其对象都是特定社会个体的人这一主体。通过道德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转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品德。这一过程就是德育过程。而社会个体的人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参与又是以其智力、体力、思想品德三种基本要素同时发生效能为其前提的。在时序上没有先后之分。社会个体究竟把自己的智力、体力发挥到什么程度,单靠智力、体力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赖于社会个体头脑中的思想品德。假定社会个体参与经济活动时,其智力、体力是一个既定量,那么思想品德就可以比拟为这个既定量的调节器。它既可以促进这个既定量,也可以使其向负方向发展转化。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智力、体力的这种正负方向的调节作用,实实在在地表现出道德教育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着眼于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这种能动作用,那么,我们道德教育应使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那些观念,及时转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品德,从而使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调节作用向积极方向发展。在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决不应该放松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更不应该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来换取经济进步。从唯物主义关于道德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我们不难看出,没有良好的道德风尚、道德规范,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政体上是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而工人阶级的领导又是由党的领导来体现的。 所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反映的那些道德,特别是作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在道德教育中占首要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道德及道德教育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要求,把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那些新道德观念及时纳入道德教育内容,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发展亦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课题呢?一般他说,我们应把下列观念纳入道德教育范畴。 1、进取与创新观念:社会个体的进取与创新观念表现为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它的特点是事业心强,有强烈的成就和成功的愿望及历史使命感,表现出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它对社会的贡献表现为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起带头作用。把进取和创新观念纳入道德教育范畴,就能使社会个体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力,使思想品德在调节智力和体力两因素中具有必要的张力。 2、时间和效率观念:时间和效率观念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观念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节奏都在加快,每一单位时间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日益增大。为此,珍惜时间,节约时间,讲究效率是社会个体必须具有的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加强时间和效率观念的教育,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道德教育只有真正把时间、效率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才能使社会个体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具有商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品德特征,从而实现社会个体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 3、法制与纪律观念:法制与纪律观念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必要的法制与纪律观念。我国以宪法为核心,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法律,“有法可依”的局面已经形成。因此,要求社会个体要具有遵法、守法的道德风貌。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教育,不仅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而且是依法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重要一环。道德教育把法制与纪律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团结的局面。这一点,对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是必要的社会条件。 道德教育所形成的个体的思想品德对社会个体的这种能动性调节,是道德教育经济效能的表征。从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什么时候我们抓紧道德教育工作,什么时候社会风气就有明显好转,社会经济和生产率也健康发展;什么时候放松道德教育,就会产生社会风气不正的严重后果,这在种情况下,即使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也决不会持久。 在实践上回答道德教育的经济意义,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已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可喜的探索。据调查,由于道德教育不得力,社会个体思想品德差所造成的劳动态度差、劳动纪律松散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 上海市企业每年因此损失劳动生产率23--25%,损失国民收入195亿元,损失工业总产值286亿元。在管理行列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大。可以想象,前几年由于忽视道德教育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国将是十分巨大的数字,它相当于全国几十个大型企业全年收入之和,这一反证真实他说明了道德教育的经济价值。 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经济功能,要求我们认真改进道德教育工作,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组织学校教育活动,从根本上克服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在教育内容上应当注意对社会发展的动态适应。不能只从抽象的内容上来局限道德教育,而应注重现实的历史的道德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所需要的基本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既应进入到精神生活的更深层次,又要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更广阔的层面。在道德教育的途径上,要紧密地和个体社会化结合起来。不仅要注意在功能和目标上协调家庭和学校的预期社会化,而且也要与人的继续社会化(职业适应、终生学习等)结合起来;不仅要进行道德社会化,还要指导好政治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学校生活的一切方面,一切环节都要组织在道德教育的总目标下,使校园文化、风习传统、心理气氛、人际关系以及种种“潜在课程”,都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闭门“修养”是培养不出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也不可能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应当认真组织社会实践和道德践履,倡导各种生动活泼的讨论、调查和陶冶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阐明道德教育的经济意义,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提高对道德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认识,从而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热情。同时,我们在理解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时,首先要克服这样一种倾向,即简单地将道德教育等同于经济活动或经济效益。我们认为两者的“简单取代”不是对道德教育经济意义的科学认识。 其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树立道德教育具有经济意义的思想时,应避免产生“两张皮”现象,而应把道德教育纳入到社会实践中来,使其具有真正的活力,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技术与教育论文: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与素质教育 福州四中 刘新春[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我们正是遵循了这个指导思想,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也意识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实践。本文就论述了我们对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的认识;进而阐述了我们在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 素质教育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时期,一些常规科目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等,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新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不必再重复传统学科的这些过程,而应当直接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得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处理信息的这三项技能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指导性地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我们要培养的目标: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更新,意识到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并逐步培养起有效地去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作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掌握这些实用技术的,必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掌握这些技术;三是学会应用,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只罗列了当前阶段的大多数人所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变化,更没有照顾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对于信息技术课尤为显著。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指明,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明确了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自学时就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上述仅仅强调了非智力因素,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和自学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同样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例如,将教材中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象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和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等专题知识,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问题作出解答;有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学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材之外的知识,象各种简单动画制作软件,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阅读书籍、或查资料、或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之下掌握,在一段规定时间的自学之后,经过测评,让一些学有所成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计算机。勿庸置疑,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内容,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 对于实践课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探究、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基于学生作品的交流评价的教学方式。 例如,采用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甚至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机会。时间的积累只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加以监督和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各尽其能:多数学生应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要有所提高;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课外知识。 三、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 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的内容、适用范围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举一反 三。教学中我们尽量结合实际,以及计算机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计算机的文字、数据、图象处理,网络应用等内容,为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带来了极大方便,在问题讲述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试探学生的认知水平,探寻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光大,这对学生是莫大的精神激励。在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时,可以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再回来学习操作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实践性的认识。 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开发计算机应用,甚至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学生学习了数据库应用后可以为班级处理考试结果,为教师提供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还有学生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推广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还有学生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还有学生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编制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需要不断去探索。但是有一点是坚信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 技术与教育论文:试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展现在世人的将是这样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学习领域。它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拓展得无限宽泛,达到"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通过网络,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教材更多元化、立体化。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计算机可以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引发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全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育、一体化、宽泛的课堂、多元化的教材、新型的学习工具、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交互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下面,笔者试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前景进行粗略地描绘,并借此说明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教育变革的方向,促进语文教育尽快走出纯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快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1、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2、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1、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2、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1、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①"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②"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 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③"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④"资料处理利用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2、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之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关注,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速度快,更新变化极其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与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的必然结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进程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的广泛运用而日益加快,展现出其特具的魅力,把语文教育带入一个划时代的世纪。 技术与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它对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加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想、发展智力;对于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纪律,形成崇高理想;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对于发现人才,使有才能,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虽然还不太普及,但是,从我们的初步实践中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确实是大有可为的。 一. 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语文能力 在学习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狱中联欢〉〉着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看电影或电视〈〈红岩〉〉,看后组织学生讨论,谈看法,谈感想,谈收获,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成文章,在墙报上发表,在同学中阅读。这样,既使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培养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鉴赏等语文能力。 二.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为结合教学,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伟大的中华”为主题的红领巾读书会,在现有的教学软件中,挑选了“北京”,“万里长城”,“大运河”等课件,在队会上演示讲解,通过直观的展现,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历史知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有效地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 进行基本训练和智力训练 为了使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我使用了一些自编自制的录音带和电脑课件,对学生进行拼音、词句、说话、朗读和智力训练。所选材料有谜语、寓言、童话、故事、诗歌、对话,以及有关各种词句的各种问题。在训练中,有的要求判断,有的要求辨析,有的要求改错,有的要求复述,有的要求说话,有的要求朗读和欣赏,还有的要求对问题分析和评价等等。 由于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的声音、形象、色彩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保障课堂教学纪律,这就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在时间上提供了保证。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内容上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这就促进了课外活动质量的提高。比如电影、电视、录象和目前的电脑课件,把人、事、物、景等,通过声、光、色、形的谐和,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听得清楚,看得明白,知识和道理易于被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把这些电教媒体应用于课外活动,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听、说、读、写和欣赏、鉴别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纪律等教育,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技术与教育论文: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创造,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重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启动、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摆在首位。创造是一个人富有才智的体现,需要进行积极的智力劳动。人的智力不完全由先天的遗传性因素所决定,更主要的在于后天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一个人后天所受到的启蒙教育。 进入世纪后,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各级学校教育领域中的现代技术教学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小学英语课上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采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德智体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儿童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点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对周围事物迷惑不解的各种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开动脑筋,努力探索,逐渐学会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现代技术教学主要依靠多媒体系统、计算机软件、音像资料、影视以及教师自己制作的各种课件等等,在课堂上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英语的情景与氛围,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声与像、动与静、远与近、表与里、虚与实相互结合转化等特点,突出英语学习的形象性与动态感,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断激发他们听说英语的兴趣,利用反馈原理训练学生的听说英语的能力,增强记忆,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众所周知,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思维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现代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直观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习环境与条件。由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造学习英语的情景,就可以在课堂上尽量排除用汉语讲解的干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文秘站版权所有 小学英语课始终要以听说领先,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系统、音像资料、影视作品等中说英语的标准发音与优美语调、声情并茂的动画等,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模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充满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记忆力就能明显增强并且思维敏捷,而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则可以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进行小学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达到动脑、动口和动手。在教师的耐心细致的示范与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操作演示,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反馈原理来选择不同的演示方式与次数。 我从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少儿节目、正大综艺等中得到不少启发,在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在教这个句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套多媒体的游戏。在课堂上,学生最先是看到荧屏上出现无数个问号“?”重叠在一起,我按一下播放键,当荧屏的右角上显示出一只长耳朵,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英语说出这个单词,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于是我引出这个英语句型,启发学生努力去猜测,并且通过轮番地按下播放键与暂停键,分层次地在荧屏上展示这种动物的各个部位,逐渐从局部到全部,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边看边猜边说英语,还不时地发出笑声,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技术教学的乐境与奇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各种智力因素。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形象既能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提供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剌激,又能让学生积极地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克服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 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画面灵活多变,节奏快,有利于在创设学习情景时把学习过的旧单词与正在学习的新单词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句型中,反复进行操练,便于学生利用旧知进行理解,加强记忆,同时学习新知,建立“温故知新”的教学程序和知识结构。比如,在进行现代技术教学时,我就事先设计一个饶有兴趣的画面,把“苹果”、“硬币”、“猫”、“狗”等等英语单词隐藏在屏幕上的无数个问号的后面,随着画面的逐层次展开,竞猜游戏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在欢乐中达到英语单词与句型的最佳教学效果。 通过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英语教师,要上好现代技术教学课,除了不断提高英语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才能适应世纪的数字化时代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育才学校刘蓉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创造,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重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启动、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摆在首位。创造是一个人富有才智的体现,需要进行积极的智力劳动。人的智力不完全由先天的遗传性因素所决定,更主要的在于后天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一个人后天所受到的启蒙教育。 进入世纪后,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各级学校教育领域中的现代技术教学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小学英语课上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采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德智体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儿童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点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对周围事物迷惑不解的各种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开动脑筋,努力探索,逐渐学会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现代技术教学主要依靠多媒体系统、计算机软件、音像资料、影视以及教师自己制作的各种课件等等,在课堂上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英语的情景与氛围,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声与像、动与静、远与近、表与里、虚与实相互结合转化等特点,突出英语学习的形象性与动态感,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断激发他们听说英语的兴趣,利用反馈原理训练学生的听说英语的能力,增强记忆,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众所周知,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思维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现代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直观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文秘站版权所有习环境与条件。由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造学习英语的情景,就可以 在课堂上尽量排除用汉语讲解的干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英语课始终要以听说领先,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系统、音像资料、影视作品等中说英语的标准发音与优美语调、声情并茂的动画等,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模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充满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记忆力就能明显增强并且思维敏捷,而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则可以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进行小学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达到动脑、动口和动手。在教师的耐心细致的示范与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操作演示,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反馈原理来选择不同的演示方式与次数。 我从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少儿节目、正大综艺等中得到不少启发,在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在教这个句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套多媒体的游戏。在课堂上,学生最先是看到荧屏上出现无数个问号“?”重叠在一起,我按一下播放键,当荧屏的右角上显示出一只长耳朵,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英语说出这个单词,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于是我引出这个英语句型,启发学生努力去猜测,并且通过轮番地按下播放键与暂停键,分层次地在荧屏上展示这种动物的各个部位,逐渐从局部到全部,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边看边猜边说英语,还不时地发出笑声,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技术教学的乐境与奇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各种智力因素。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形象既能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提供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剌激,又能让学生积极地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克服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 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画面灵活多变,节奏快,有利于在创设学习情景时把学习过的旧单词与正在学习的新单词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句型中,反复进行操练,便于学生利用旧知进行理解,加强记忆,同时学习新知,建立“温故知新”的教学程序和知识结构。比如,在进行现代技术教学时,我就事先设计一个饶有兴趣的画面,把“苹果”、“硬币”、“猫”、“狗”等等英语单词隐藏在屏幕上的无数个问号的后面,随着画面的逐层次展开,竞猜游戏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在欢乐中达到英语单词与句型的最佳教学效果。 通过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英语教师,要上好现代技术教学课,除了不断提高英语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才能适应世纪的数字化时代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技术与教育论文:论计算机远程教育与多媒体技术 [论文关健词]远程教育 多媒体 虚拟现实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给现代远程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探讨了我国计算机远程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资源。远程教育这一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方式,正以其自身优势,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亮点。远程教育是现代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条件下,采用网上现代远程教育形式。扩大高校教学覆盖面,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与信息化时代巨大的社会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本文仅对其手段改革、实施的必要性、存在困难、方法等诸多问题作一概述,并着重阐述计算机远程教育中应加强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我国远程教育的现状 1、中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趋势虽然缓慢,但仍不失上升态式以EDU域名注册的网站以每半年增加几百家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从这一显而易见的角度来看,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献中就指出:大力发展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同时为加快速一步伐,同意社会力量或外资界人这一领域。在着眼于未来的互联网领域。教育是一个十分令人看好的投资方向。 2、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近程教育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在发达国家,网络教育的主体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像在美国,就有五千万成年人在学习。在过去五年中,美国的网络大学增加到300多所,约有80所大学允许通过网络学习获得学位。目前在中国一流水平的大学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北京邮电大学等也都已经开展远程教育或网上大学的招生工作。 二、远程教育实现手段的发展与现状 (一)远程教育的发展 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基于数据网络的计算机远程教育研究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步入实践。我国远程教育规划是1997年经酝酿提出的,1998年正式批准立项,1999年是整个项目启动的关键一年。规划的近期目标是到2000年要通过网络互联10130所各级学校,并使8000所贫困、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具备利用卫星上网的能力。目前,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等一大批大学建立了自己的远程教育实验室或远程教育中心,基于综合数据网的远程教育研究正在部分院校蓬勃展开。 (二)远程教育的技术实现 1、计算机网络:这个支撑网络远程教学系统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都具有下列组成: (1)接人部分:主要设备是路由器,主要作用是通过网络专线将整个网络接人Internet,从而使本网的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资源,而其它网络用户能够访问本网信息。 (2)交换模块:是整个网络连接与传输的核心,主要的设备有主干交换机、分支集线器和连接各模块的网络电缆,由它们组成整个骨干网络。 (3)服务器: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储存、,它们是对外提供教学与信息服务的主要实体,一般有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DN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等。 (4)网络管理:主要对整个网络进行监控、运行性能的监测、故障的预警和诊断等等;计费模块主要是记录网络使用者的资费信息,以控制网络资源的有偿使用。 2、软件部分 (1)多媒体授课系统从功能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课件点播系统。一个是同步广播授课系统。 (2)师生交互工具①共享白板:软件共享白板是一个为在Internet环境进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文本以及图形共享的区域。教师可以将一张图片贴入共享白板中。并利用系统提供的特定画图工具和文本输入工具,在所贴的图片上进行标记、说明。教师端的白板中的图形和文字可以通过In-ternet同步传递到交流环境中的其他学生端白板中。 ②语音、视频交互:语音交互是异地师生之间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为了增加师生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也需要师生间能够看到各自的视频图象。教师可以任意选择特定的学生端视频,也可以同时看到多个学生端的视频图象。学生端可以选择观看教师端视频。 ③同步浏览:在交流过程中,能够提供同步浏览的机制。教师可以通过键人URL地址,并将该地址广播到同一交流环境中的所有学生端浏览器。使得学生端的浏览器与教师端的浏览器达到同步显示。 ④网络题库系统基于Web的题库系统用于支持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组卷并进行各种类型的测试。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提供相应的组卷策略,包括智能组卷、相对评价组卷、绝对评价组卷,教师通过网络自动组卷后,下载到本地进行使用。 (3)答疑系统 ①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主持这门课程的学科教师,当教师对该问题进行回答后,系统将自动解答发送到学生的电子信箱; ②将问题公布在答疑布告牌上,征求解答,有人对其解答后,系统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该学生。 (4)作业批阅系统 作业批阅系统是基于WWW的协作式作业批改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提交作业,获取作业批改结果,并根据教师建议来修改和编辑作业。 (5)网络课件写作系统 开发网络课件写作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不具有专业编程经验的各站点教师编制网络教学软件。教学单位或教师可以通过该软件抓取素材库中的素材来构建网络课程或网络教学模块。在该平台上构建的网络课程,就能直接在网络上运行。 (6)远程考试系统 远程考试系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反馈给系统。 (7)远程作业系统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的布置、提交与批改是非常 重要的一环。老师可以通过作业系统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既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或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改完善。 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是90年代兴起的一股热潮,以往的计算机通过视觉才能接受信息,后来增加了“听”的功能,人们才把具有“视听”两种以上功能的计算机称之为多媒体计算机,并把这种技术称之为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它的发展非常迅猛,从一台计算机到局域网乃至国际互联网络,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微计算机多年来生硬、呆板的脸孔,换上了丰富多彩、形声并茂的漂亮面容。就其功能可以分成两类: 1、只具有“视听”功能,这种类型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运用于教学,除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具有集成性的特点外,其明显的优势是还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信息量大和能够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功能。人们常称这类只有“视的”功能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一般的多媒体技术。 2、具有“虚拟现实”功能,这一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除具有“视听”的功能外,还具有让人动手“做”,充分发挥人的“触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器官的功能,让人们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四、我国教育领域必须加强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 1、计算机远程教育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 Internet网的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普及率较高,美国、英国、芬兰、瑞典等国家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计划,并已开始逐渐实施。而发达国家推出的这些远程教育计划并不仅局限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而且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面对这一国际潮流,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应落后,应追踪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2、实施计算机远程教育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比较紧缺,现有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采用常规的措施和方法,例如建设学校,增加学校数量,所需投入太大,短时间内也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3、实施计算机远程教育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资源不但紧缺,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利用远程教育可以消灭贫困校、薄弱校,达到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序上的共享,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局面,以比较快的方式、方法扩大教育规模。 4、利用远程教育体系也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 五、计算机远程教育必须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远程教育网上资源是重要的,简单的重复书本是没有出路的。而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 多媒体技术设计和编制的新一代CAI系统,具有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的能力,改变了原来CAI中将知识仅以单一视觉或听觉符号表现的方法,使学习者能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知识信息,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教率。应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的cAI系统即称之为MCAI软件,亦称课件。 1、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形成专门从事MCM课件开发的研究机构。据了解,以前从事MCAI课件开发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出版社的电子出版部门;一类是软件制作公司或多媒体技术开发公司。由于强调市场,重视效益,其开发的产品给人的感觉是深人教学不够。实际上,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完全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件标准,分工协作,组织精兵强将进行开发,经试用修改不断完善。通过鉴定后,批量生产教学光盘,并将其做到网上,达到教育资源最大程度上的共享。 2、统一的MCAI的技术标准。现阶段MCAI课件的制作技术五花八门,以编辑制作为例,大多是手工编辑,费时费力,效率较低,虽然一些多媒体创作工具不断推出,但其适应面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有必要统一MCAI课件技术上的一些标准,如硬件配置、软件环境、创作工具、多媒体素材、文件的格式等。目前教育部基础司正在研制一种“傻瓜开发平台”,容易上手,极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MCAI开发。 3、研究智能型MCAI课件。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在MCAI课件中加强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它模拟教师,服务对象是学习者,允许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广泛的交互活动。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能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二)适当应用多媒体虚拟实现技术 现在,全世界已有2000多研究单位、大学、公司开展虚拟现实研究与开发技术,它将是90年代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l、通过远程教育,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艺术、医疗、建筑和工程、军事研究、金融分析等领域。例如在医学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借助它能够满足大批学员们动手操作的愿望。在外科手术中,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可以看到或感觉到微电脑生成的以假乱真的三维立体图形,交互作用的“触角”功能使外科医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手术”,得心应手地在荧屏中开刀。 2、建立虚拟现实远程教育环球网。它的使用与互联网相似,只要在浏览器中键入虚拟现实网络地址就可以相联。例如当进入某虚拟太阳系环境的网站时。可以看到各恒星的分布,感觉就如同亲身在太空中漫游一样。在观看不同恒星之余,还可以进入恒星当中查看并阅读各种资料。此外,在太空中还可以发现流星、恒星的转动等动态模拟。 结束语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才能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并能与现代通讯设施形成网络,构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远程教育系统。人们称它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 技术与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它对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加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想、发展智力;对于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纪律,形成崇高理想;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对于发现人才,使有才能,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虽然还不太普及,但是,从我们的初步实践中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确实是大有可为的。 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语文能力 在学习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狱中联欢〉〉着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看电影或电视〈〈红岩〉〉,看后组织学生讨论,谈看法,谈感想,谈收获,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成文章,在墙报上发表,在同学中阅读。这样,既使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又培养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和鉴赏等语文能力。 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为结合教学,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伟大的中华”为主题的红领巾读书会,在现有的教学软件中,挑选了“北京”,“万里长城”,“大运河”等课件,在队会上演示讲解,通过直观的展现,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历史知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有效地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进行基本训练和智力训练 为了使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我使用了一些自编自制的录音带和电脑课件,对学生进行拼音、词句、说话、朗读和智力训练。所选材料有谜语、寓言、童话、故事、诗歌、对话,以及有关各种词句的各种问题。在训练中,有的要求判断,有的要求辨析,有的要求改错,有的要求复述,有的要求说话,有的要求朗读和欣赏,还有的要求对问题分析和评价等等。 由于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的声音、形象、色彩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保障课堂教学纪律,这就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在时间上提供了保证。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内容上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这就促进了课外活动质量的提高。比如电影、电视、录象和目前的电脑课件,把人、事、物、景等,通过声、光、色、形的谐和,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听得清楚,看得明白,知识和道理易于被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把这些电教媒体应用于课外活动,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听、说、读、写和欣赏、鉴别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纪律等教育,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技术与教育论文: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当然,这种变革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本文拟将探讨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各个中间阶段,以期使广大教师对未来教育改革的广阔前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改变他们心中的固有观念,使他们能站在更高的境地来看待和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并且使他们看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完全可以以自己现有的条件,从不同的起点,加入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改革进程中来,从而鼓舞他们的信心。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和教育相整合大约要经历这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在第二阶段,人们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或者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在第三阶段,人们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传媒为基础的课程;在第四阶段,人们要求以 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四个阶段的具体情况。 一、计算机素养的培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亦被译成计算机文化)的培养。在计算机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时,这是十分自然的。由于计算机在社会中起着广泛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在学校教育目标中,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学校里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素养课。在这一阶段,人们往往是把计算机当作一种独特的东西来看待的,游离在学校各科日常教学课程之外。计算机素养课包括这样四种常见的模式:编写程序、计算机素养课、问题解决以及应用软件或工具。无疑,它们都给学校课程添加了新的东西。 1.编程模式 微机首先进入学校时,实际上无软件可用,唯一可用的是机器固有的BASIC语言。一般来说,数学和自然科学教师是最先尝试使用新设备的人,由于他们学习程序语言相对来说容易一些,因此,在许多学校,首先由他们改行教学生程序语言。 阿瑟·列尔曼(Arthur Luehrmann),被人们称为计算机素养之父,提倡将编程作为计算机素养的核心。列尔曼(1982)写道:“要想告诉计算机你想干什么,你必须能和它交流,因此,你就需要学习一门计算机语言,用它写下你的想法,检查、交流、并改进你的想法”。〖1〗他强调指出,计算机素养意味着用计算机做建设性的事,而不是零星半点的知识。一个具有计算机素养的人必须能写和解释计算机程序,能选择和解释别人写的程序,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计算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于许多教育工作者来说,计算机素养和编程成了同一语。 2.计算机素养课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计算机素养课应当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生存技能。如果学生要想在计算机上有效地工作,就必须获得这样一些技能:开机、操作软盘、打开软件包、使用键盘和鼠标。这些低级技能对所有使用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②计算机知识。涉及那些能有助于我们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知识和技能。它包括计算机的用途、计算机的滥用、计算机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趋势等。③应用技能。包括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这一模式强调使用已有的程序,让学生完成某些任务,这对日后生活需求是很有价值的。④编程。在计算机素养中,编程并不是为将来作程序员作准备,相反,只是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素养课既可通过已有的课程如常识课来完成;也可在各个年级中专门开设独立的课,将计算机素养的所有内容分配。 3.问题解决 有人(Norton,1988)将问题解决作为计算机素养的另一个模式〖2〗。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历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目标。在这一模式中,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通过问题解决的软件来实现,一是通过LOGO语言的学习来实现。但是,问题解决的软件都是一般性的,很难与课程联在一起;而LOGO语言到底与什么具体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关,也很难说清。因此,教师一般不会花许多时间来寻找合适的软件,也不会花心思去思考LOGO语言与具体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 4.应用软件或工具 到了80年代中,计算机素养课实施起来比人们想象的要难得多。LOGO语言的作用悬而未决,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问题解决软件。但教育工作者们仍然要设法让计算机发挥作用,于是,他们转向了应用软件。1988年,有人(Collis)提出,作为计算机素养的最普通的定义,应用已经取代了编程。〖3〗其理由是很充分的:计算机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校要为儿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既然人们的现实生活将与计算机密不可分,那么,学生需要在学校中学会使用这些工具。 在许多情况下,这一模式修改了已有的计算机素养课,编程和计算机历史等内容纷纷让位,生存技能成了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等应用软件的前奏。学生和教师都很兴奋,因为,计算机变得与他们有关了。 但是,也有人(Norton,1988)批评了软件工具模式〖4〗。这一批评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第一,工具模式一般只倾向于强调技巧,所 设计的作业任务只是为了满足软件课本身的需要,而实际上,只有当学生准备用工具应用软件来解决手头的问题时,工具应用才有价值。第二,工具常常被看作是中性的,对人对社会无所谓好坏,但实际上,工具从来就不是中性的,它对人对社会总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学生必须了解,计算机对他们自己和社会到底有何影响,而不是只学习如何使用它们。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计算机素养的定义及其使用存在着广泛的争论。也许,它可能代表了从编程、素养课、问题解决到应用的一个发展阶梯。每一种阶梯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受到过一些批评。这些批评者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些阶梯都把计算机当作一个特殊的课题,并停留在计算机本身之中。 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比培养计算机素养前进了一步。它将计算机看作是各级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整合取代了素养,但整合并不等于混合。混合意味着只是在学校出现了计算机设备,但硬件的增多并不表示“计算机革命”。关键是如何使它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因此,要用计算机来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 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课程;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或教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 整合应当是全面而深入的,我们应当在整合之中来考虑计算机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整合中,计算机素养课中的内容只要能反映某种需求,都可以采用。这意味着,学生并不是为了编程而编程,而是为了处理数据或证明某一思想而编程。例如,在数学课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和图象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编一段程序来加以证明。又如,在社会科学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社会调查数据,可以让学生使用数据库。再如,可以在课程中进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模式从一开始就缺乏课程作基础。这不仅仅是一个整合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如何从整体上看待问题解决。有关研究告诉我们,以往把学习问题解决看得太简单了。有人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指出,“虽然在某个特定领域可以教问题解决技能,但要想将这种技能迁移到其他领域,是很难达到的,因此,似乎没有哪种单一的问题解决程序,LOGO或CAI,能发展学生在日后生活中所需的广泛的问题解决技能”。〖5〗这些看法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反,告诉我们,要以课程为出发点,然后来仔细检查任何一个问题解决方式在实现课程目标方面的潜力。 有人特别强调工具软件的模式。认为课程整合只是意味着在任何合适的课程中使用软件工具,而不是只把他们与特定的课联系在一起。如在英语、数学、写作课学习使用字处理,在艺术和科学课中使用绘图软件,在音乐课中也使用软件,等等。 课程整合的方式为什么就比培养计算机素养的方式要好些呢?有人认为,首先,整合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其次,没有必要给学校增设与计算机有关的新的目标,相反,通过计算机应用,可加强已有的目标。第三,计算机成了一个伙伴,而不是一个对手。任何有关计算机会取代教师的担忧都将消失。第四,整合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计算机的,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们不妨想一想,什么时候开设过有关铅笔的课?也许只是对那些想做铅笔的人开过。那为什么要开设有关计算机的课呢?除了有些工具软件要教以外,实在大可不必。此外,整合会使人感到,计算机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和铅笔或计算器技术一样变得了无痕迹。教育工作者不把计算机技术与日常课程分开,能有助于计算机了无痕迹地结合在课程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计算机的存在,就象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我们关心的不是计算机或铅笔,而是课本身。 三、课程改革 在有些教育工作者来看,课程整合只是朝正确方向迈进了一步,但还远远不够。有人看到了整合方式中的重要成果,但也发现了它的不足。认为课程整合方式还没有认识到计算机独特的潜力。把学习和教育局限在原有的特定内容上,预先假定,已有的课程是最好的,不会受到挑战。整合还远远没有想到,有了计算机的独特性,有些课程需要改变,因此对某些需要作出改变的课程还支持得不够。这就是说,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上,整合还不够彻底。 有调查报告指出,大多数学生的学校经验主要是记忆教师和课本所给予的知识,做作业来练习所学的技能,他们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找到一些方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摆脱传统的角色。在寻找新方法时,计算机的应用应予以充分的重视。例如,让学生根据一定的工具,结合已有的知识,解决有关温度、湿度、气压和热量的关系的真实性问题。 约翰逊(Johnson,1991)对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有争议性的观点(见下图)。〖6〗 请注意,在一模式图并不特指某一具体的科目而言的,模式图中各区的相对大小也并不代表相应的内容量。这一模式图只是简单地表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模式图告诉我们,所正在教的内容中有一部分是不应当教的,尽管它们曾一度有价值;计算机有助于教我们现在未教的内容;不仅如此,计算机还增强了超越所应当教的内容的可能性。 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推想到,课程整合只是所正在教和计算机有助于教两者之间的交叉,它远不是终点,只是朝向更大目标所迈出的一步。同时,约翰逊的这一观点也提示我们,计算机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课程改革会牵涉到许多复杂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能会抵制变化。教育工作者们应当考虑一下计算机在它们工作中的作用,看看计算机能否有助于教、学和作适合于它们工作的事。社会希望学生发展高级思维技能、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要认识到计算机的独特性,在设计课程时要扩展已有的课程观念,不仅要强调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还要强调获得经验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四、全方位教改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传递工具的改变,整个信息传递模式的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拟:人类最初是用马车来传递信件的,不管人们对马和马车作出多大的改进,例如投资巨万改进马车或包装马使之更具有流线型,减少它在空气中的阻力,或装备马蹄,提高它的奔跑速度等等,但信息传递的速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将传统马车的效率定义为一个马力的话,那么,改良后的新马车至多达到1.2个马力,已趋于极限。但是,人们如果投资开发一个新型的与马车截然不同的传递系统,如汽车、电报等等,将会使传递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据说,在电报发明后的第5天,所有马车传递业务全都关张。这充分说明,传递工具的改革,将会使传递模式彻底变革。〖7〗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递手段的教育模式。同理,在信息社会里,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必将为以信息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教育必将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第四次教育革命”。前三次教育革命的内容分别为教育青年的责任从家族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采用书写文字作为与口语同等重要的教育工具;以及课堂教学与教科书的应用。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当然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旧教育思想,即传统的 教学观、学生观和学校观。 1.革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培养品德。两种教学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在何处,在信息时代,一切取决于效率,而教学的效率在于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把发展智力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不仅是由于现代生产技术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面把握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 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新的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所隐含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者要通过自己经验建构知识。这些新的应用重点强调学习过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这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 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进行课堂教学的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而现代的学校观则认为全日制、面授的、有围墙的学校是正规学校,半日制的、业余的,其他方式授课的远距离教学、无墙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场所,是正规的学校。 只有建立起现代的教学观,学生观、学校观,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学目标和内容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指出,二十一世界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①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 ②问题解决能力; ③批判性思维能力; 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目前人们主要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人们强调帮助学生参与真实性(authentic)任务和产生真实性项目。 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使用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为实现新的目标完成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提供了途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其他方面的工具软件能允许学生模拟复杂的科学、经济和历史事件及现象,从而探讨构成这些现象的变量与关系。例如,在澳大利亚,人们试验了综合课程的学习。〖8〗所谓综合课程,就是综合各科内容的交叉性课程。它是为揭示各门学科的相互依赖性、消除各门学科的界限而设计的。课程的内容划分成一个一个主题,学生以每一个主题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探询。教师将利用①能表现某一主题的基础性软件,如历险游戏、问题求解、模拟及交互式科幻小说等;②能反映这一主题的某一方面的辅助性软件;和③一般性的应用软件,如数据库、制图软件等,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2-3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他们应用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参与收集数据、提问、分析、想象、探索、讨论、决策、解决问题、发明、实验、评价等活动。这种综合课程的教学,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大班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教育学家已提出发现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真实性问题解决等多种教学方法〖9〗。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4.改革教育组织,学校面临着“重建或改革” 信息社会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多形式、多学制),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 教育的组织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在90年代,美国的学校正在卷入一场被称为“重建或改革”的运动。尽管不同的人对这些术语有不同的理解,但这些运动都强调为了使学校适应信息时代生活的要求,需要改革学校。重建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学校需要在结构和功能上作出改革,以更好地满足今天的学生的需求。 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的许多实现的途径。例如,多媒体技术能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活动。多媒体制作工具十分便利,有可能使学生创造出有吸引力的够得上专业水平的产品。又如,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讯技术将能促进本地和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之间的通讯,并且能帮助他们成为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更大世界的一部分。此外,在课堂中计算机工作的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合作、讨论和反思等等。在美国,远在阿拉斯加与华盛顿的两地学生,通过远程通讯,可以协作研究气象学问题,两地的学生同时收集各地方的气象数据,然后相互交流和探讨。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10〗 这种以真实性问题为核心的学习,要求学校在作息时间、空间布局以及结构上作出改变。这种技术成分丰富的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段落较长一些。传统的50分钟一节课不适于学生建构一个复杂的多媒体项目或做一个科学模拟方面的研究。以项目为单位的学习方法同样也要求学校有各种各样的空间和工作区,学生和教师能在校外相互联系。 目前,美国有许多试点计划和学校正在尝试新的结构、日程表和空间,以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例如,有一个被称为发现罗彻斯特(discover Rochester)的计划,〖11〗这一计划是为发展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而设计的,它是一项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工作。在这项计划里,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的学生,将从科学、数学、历史、文化和文学方面收集有关罗彻斯特环境的信息。学生在Macintosh机上通过文本、音频、图象、音乐和地图来交流他们的工作。学生每周有一整天花在这一项目上。罗彻斯特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展出了学生的多媒体项目。这个计划的初步结果是令人鼓舞的,学生和教师对这个计划热情很高,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们工作的质量,也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感。这类技术成分丰富的、以活动为方向的学习计划,将在学校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总之,计算机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教育目标,计算机素养课试图通过将计算机看作是一个独特的东西来实现这样的目标,计算机素养的培养包含编程、文化课、问题解决和软件或工具这样四个模式,它们都给学校课程增添了新的内容。相反,课程整合,能融合计算机素养的内容,但它直接服务于课程。由于不存在新的课程目标,因此教师不再为使用计算机而寻找额外的时间了。计算机是教师的同事,象铅笔一样,了无痕迹地结合在课程中。学生也不是为了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而是在产生需要的时候学习所需知道的计算 机知识和技能。当然,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整合只是朝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但还远远不够。课程不应当是静止不动的,相反,要利用计算机的独特潜力加以改变,要做那些用传统手段做不到的事。如果计算机仅仅支持现行的东西,就有可能妨碍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必须做出的教育新改革。在这些阶段中,每后面一个阶段在更高层次上将前面阶段包容,每前面一个阶段都有机融合在后面的阶段中。例如,在课程整合中,有时需要学生进行编程或使用工具软件。在课程改革中,课程整合中的某些模式仍然具有生命力。 这些阶段都值得我们仔细考虑,变化是循序渐进的。在本世纪的最后十年,有些教育工作者仍处于把编程视作计算机素养的阶段,许多人已接受了应用模式,还有些人则通往了整合之路,有些人甚至正在探索更加根本性的课程改革,还有些人则正在尝试新的全方位的教育的改革。他们的努力都值得承认,他们的工作都值得鼓励和支持。我们相信,全方位的改革和课程改革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许多中间的过度步骤。是的,计算机不能游离在课程之外,同时,它也不仅限于整合在课程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它的独特潜力。进行课程改革乃至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一个宏大的目标,是一条漫长而修远的路。 技术与教育论文:信息技术与语文创新教育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研究目的: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一方面,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另一方面,它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 结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仅最大限度的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可能,而且在新课改的征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研究时,也应注意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教育 新课改 优化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笔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的能力。 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特别是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最新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正在国际上迅速流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重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老师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因而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最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1.1 利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的基础是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像能力(包括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在这方面多媒体课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能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增加教学的魅力,其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上的教学效果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企及。 比如上《荷塘月色》一课,多媒体集形、声、色为一体,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再现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创设幽远的意境,并利用音乐渲染情境,为学生开拓无限的想像时空,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学生发展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便有了依托,有了进行思维加工的表象素材。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像潜力,大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任何一种传统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1.2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对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协作式学习”是网络教学的最重要特点,也是最重要优点之一。协作式学习提倡讨论、交流,鼓励自由发挥、自由想像,因此能集思广益,便于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同一小组(或同一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对同一复杂问题,获得多方面的(正、反两方面及其他方面)较深入的认识,这对于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无疑十分有好处。 “发现式学习”,强调通过网络这一丰富的资源库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这不仅有利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对于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培养辩证思维也非常有好处。 例如,教学《醉翁亭记》一课,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先建构“醉翁亭研究”网站,搜集多张有关醉翁亭形状的照片、多篇文字资料(有关文章字、词、句研究的内容,专家关于《醉翁亭记》的鉴赏文章,关于醉翁亭周围自然环境的科普介绍文章,关于醉翁亭得名的争论文章及史料等等),按照课本的训练体系,组织成“醉翁亭研究”网站。其中有些是课本内容,配以多媒体的图文声像,更多的是课本内容的补充,为学生的认识能力、个好留下发展的空间。网站的基本组织单位是网页,网页之间以超级链接的方式连接,另外再搜索因特网上有关醉翁亭的网址,把这些资料的地址和目录印发给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包罗中外、纵贯古今的因特网大课堂。学生可以把内容调出来阅读、思考,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协作、相互讨论,把自己的答案发表在论坛或聊天室里,也可以自己提出讨论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们通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了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每个同学都可在众多不同的看法中认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应强调的是,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是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把媒体的选择、使用与控制的权力交给了学生,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这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且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设计理念。 1.3 教师指导(或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为逻辑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运用计算机多媒 体和网络技术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却往往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这种技术手段不利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并非如此。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来发挥的。而教师指导(或引导)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进行,而“言传”(用语言文字表达)本身就离不开逻辑思维,这是因为语言和逻辑思维密切相关(逻辑思维的材料就是基于言语的概念),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向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示范。 信息技术与语文创新教育教学的整合不仅最大限度的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可能,而且在新课改的征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1 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条件。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故乡》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2 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那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声情并茂的朗读相得益彰,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形成板块式教与学体系。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2.4 可丰富作文素材,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2.5 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如教《春》一课,每学习一幅“绘春图”前后,都播放一遍配音乐配画面的朗读录像,让学生小声跟读,移情入景仔细品味,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目的。 2.6 可以让研究性学习的空间更广阔,学生的学习开展的更有声有色,而且成效会更显着。 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地从教的角度来考虑与之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不再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它更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事实证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研究时,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3.1 目的明确,讲究实效。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选择运用。训练朗读能力,可选用声学媒体。如让学生听优秀播音员和演员的朗读录音,也可录取教师或学生的范读播放。这样,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纠正朗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教读文学作品,适当地放映有关影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提高认识。总之,使用任何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目的都要非常明确,要讲究实效,科学使用,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起不了应有的作用。 3.2 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要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等,不能不加任何必要的指导和反馈,而只是单纯播放。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使其有机结合,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以保证教学效果。特别是所采用的电教媒体,应是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结合。 总而言之,恰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够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技术与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我们已跨迸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社会即将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种种潜在的危机,如能源匮乏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顿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秘站版权所有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蛮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 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秘站版权所有 .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以上只是简单地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才能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还应由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创造性地探索与开发。 总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技术与教育论文: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初探 小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南海之滨》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四、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五、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对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课外或校园的情报专栏等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制作、展示。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好帮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动请教他人,并积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合作设计制作。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学习。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 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技术与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学 [摘要]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艺术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网络学习环境中,通过人机交互、网络信息共享、学习信息作品的展示等,加强了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亲身体验,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有帮助。我们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如,利用校园网络,围绕阶段学习主题,把丰富的知识资源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有质量的、有个性的音乐学习网站,让学生随时可以欣赏音乐,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能够自然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享受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感受、想象、创造美 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的整合,拓展教师和学生获取艺术及相关信息的手段及选择的范围,是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在艺术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电教媒体进入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如录音、录象、投影、计算机等这些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灵活性和交互性,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教媒体。它们的进入,使音乐教育朝现代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理论趣味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依托互联网,开发艺术教育资源。采用信息技术、建立互联网平台、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都为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新天地。而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实际上,因特网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目前国内外许多机构和个人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学习网站。其中可供艺术教学利用的资源是巨大和无限的,这有助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有助于突破时空的限制,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呈现形式主要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它直观形象,活泼生动,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已受到普遍重视。音乐课堂上,精心制片,合理运用,效果甚佳。在音乐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如果注意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育结构,提高学生艺体素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实用,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粗心的小画家》是一首活泼、诙谐的歌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以新奇为主,通过请学生讲述《粗心的小画家》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动画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精美的动画片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学生,画面优美于是我便抓住了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一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 “乐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音乐是情感艺术,是人对客观形态高层的心理表达。其中的内涵,只有通过反复聆听、细微揣摩,才会获得较深刻的感受。课堂上,电教视听手段声色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给开阔想象视野、发展求新思维提供了环境。教材中的插图静止单调,音乐中的形象迷离模糊,若创造性地把这诸多因素绘制成投影或录制成像带,将死图变活图,动静结合、声像合一,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强化记忆,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还将触景生情,勃发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欲望。如教唱《小乌鸦爱妈妈》一歌时,音像同步,发现了小乌鸦和妈妈之间的关爱,学生用模拟或律动忘情地体验了作品的意境。借助语音设施欣赏乐曲,学生还会感悟到原汁原味的艺术形象,从而有效地调节音乐课堂的教学结构。 二、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想象美。 乐曲《采茶扑蝶》是根据福建民歌《采茶灯》改编的重奏乐曲。乐曲是由长笛、大提琴和竖琴三种乐器演奏的重奏乐曲,新颖别致,独具一格。乐曲基本上保留了民歌的原貌,只是通过让旋律在不同乐器上轮流演奏,不断变化伴奏形式,多次变换调性以及旋律装饰加花等手法,是音乐表现力更为丰富多彩。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认识“重奏曲”这一演奏形式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认为学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如何在教学中变深奥为易懂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我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演示民歌《采茶灯》的音乐主题,加上用多媒体制作地动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试唱歌谱,感受乐曲的独特风格;让学生哼唱、演奏乐曲主题片段,感受民间音乐的韵味,把音乐的尝试与多媒体的演示有机地结合;再让学生观看计算机演示的主题音乐曲谱,三种不同类乐器演奏,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易懂,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两只小象》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这首歌曲讲述了两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我用《两只小象》的碟片通过编辑组合,配以乐曲,编制成动画,创设演示情境。上课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电视上呈现象的迷面,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小象急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谈话进入新课教学,充分讲述歌曲、了解 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十六分音符的地方让学生发挥想象,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促进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三、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 柳斌同志在《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认为:“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因此,音乐教学要在启迪学生欣赏美和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创造美,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在上《小雨沙沙》一课时,先播放一段雨声沙沙的录音,学生听声音画画面,接着播放这首歌的旋律,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教师再用动画展示出一颗颗种子发芽,生根,长出绿油油的叶子,这样,新歌的意境全部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再看画面——听音乐,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词意,同时也培养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力。学会了唱这首歌曲,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表现种子的发芽、生根、长叶。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主题、旋律、节奏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实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艺术创新的能力。在欣赏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欣赏《新疆之春》时,多媒体展示新疆的风貌,学生如身临其竟,有的学生会不自觉的随着音乐轻轻哼唱,在表现时好多学生都投入到音乐之中,而且表现方法之多,又都个不相同,一节课后,学生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实践证明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它让教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容易,而且乐意学、勇于思维、敢于创造。 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课堂上的有效利用,为我们打开了更加灿烂的教育天地。教师们能够在这个新天地里更加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这个新天地里能够更加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感受到音乐独特的魅力。正像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我们的那样: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让我们在音乐教学之路上继续不断探索,为提高学生们的全面素质而不断努力。 技术与教育论文: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根本事业,是迎接激烈国际竞争、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基础。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教育应该成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从而置身于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正是基于对教育的这样一种认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过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战略性决策。为此,我们认为,今天我国包括课程教学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三个面向--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 今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战略性决策。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应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指导方针。我们认为教育的三个面向意味着:中国教育应在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中,以创新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中国教育应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中国与世界互动之中寻求自身发展的制高点;中国教育的发展应进行双向定位,即立足现实预测未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反观现实,从而将现实与未来的落差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正是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并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1999年,6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人人有责",从而把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也正是在这次全教会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速教育信息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今年,4月6日,我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率团出席了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这次大会发言主要围绕四个专题进行,它们是:现代技术教育、改进教学体系、改进教育管理和加强国际合作。陈至立部长就改进教学体系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在发言中,她不仅再一次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值得注意的是她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 正是从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施的重要性出发,正是基于对推进教育信息化迫切性的认识,我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必须在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对现有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时代必需的人的基本素养以及重视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认知工具开发的基础上,全面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以此作用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理念及其实施教育影响的方式。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等几个方面是研究与实施我国素质教育,是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教育质的变革与创新开启人类21世纪大门的重要依据。 (一)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回顾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看到,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的教育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迁,而面临着自身的变革与创新。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巨变的世纪。对过去一百年的回顾,我们既看到动力文明铸就了二十世纪工业革命的辉煌,同时我们也看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人口爆炸等工业革命的后遗症。今天,站在新世纪的大门前,我们已经看到,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地平线上,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犹如霞光四射的朝阳正在冉冉升起。它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新的百年、新的千年的开始。作为新经济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出现究竟对教育有何影响?在此,我们打算从知识、知识创新能力、人才以及教育的变革的内在联系出发,对此问题作一个简要说明。 众所周知,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尤其是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也因此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种新型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在知识经济中也相应地获得了至关重要的意义。显然,因知识经济的兴起而带来的社会的重要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正迫使我们对人的本质属性、创新人材的培养与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同样,面对知识经济兴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承担着国民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也必须经历一次观念、态度、内容、形式、技术、方法、评价的彻底全面的变革。显然,知识经济的重要启示必然导致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教育基点在迈向21世纪时发生战略性的转移,终身学习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定位。 (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随着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本的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这种着眼于知识创新的教育必然是以人的学习为基点的。为此,有人将"知识经济"称之为"学习经济"(Learningeconomy),形成人的终身学习的机制也必然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在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时,终身学习最根本的基石就是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虽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但它却是这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这是因为,作为智能化的技术,信息技术既包括基础设 施又蕴涵着人类的高级智慧。同样,离开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的更新只能是一纸空文,却不能从根本上完成一场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革命。因为,作为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乃是高新科学与高新技术的融汇,是最新理念与大胆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一体化,是研究与开发的统一。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理的应用本身就要求同时变革人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代之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以及相信人固有的强大学习潜能的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与此同时,信息科学技术、软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而且为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与认知工具。鉴于高新技术改革教育和改进人的学习方面的潜力,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这种高新技术已经成为营造新型学习文化的强有力的催化剂。教育领域中的任何改革,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在内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 显然,正是从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概念的全新理解出发,我们认为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工具、网络、计算机等)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由此可见,在新世纪中,学习将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个人、机构、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是知识经济的中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这场革命将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三)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 我们认为,以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宗旨的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成果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结晶,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门科学,它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使命就是试图揭示人脑是如何调用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在内的各个层次的组件,乃至全脑去实现自己的认知活动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学习与教学的实践之中,以改变目前学校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更加突现出学校教育的现状与社会对它们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因此,学校教育改革的急迫需求,使众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人员将目光转向脑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试图从中发现教育改革所需的依据。但是,长期以来,这一努力似乎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甚至于还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然而,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欧洲等相继提出"脑的十年"的研究计划,其影响波及全世界。传统理论的动摇、新理论的兴起、新的实验方法的创立、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科学领域的重新组合与跨学科的整合等,使科学家开始有可能以动态的、无损伤的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类被试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以揭示脑的高级功能的奥秘。特别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各个分支的通力协作使得具有清晰的数学和物理分析的脑高级功能的模型有望建立,对于脑的高级功能的认识也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一切暗示着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领域中的合理解释与谨慎应用将成为素质教育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要依据。为此,对有关如何在这两个领域之间架设桥梁的问题进行思考似乎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似乎意味着,在脑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互动之中我们将期待着一个新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新世纪的诞生。这似乎还表明,在脑科学与教育的联姻中,我们需要有一些新的理论与工具来评价脑科学研究成果对教育的潜在影响。总之,这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研究任务,不过我们深信,两个领域之间持续的对话将将有助于双方的沟通,有助于不同的话语系统的转换与协调并由此激励新的创新。 显然,跨越认知神经科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鸿沟理应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 我们认为,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其基本要点应该是将培养和发展人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十分重视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汲取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同时,我们试图通过对加德纳的多重智力学说和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学说的综合,全面更新与提升人的智力素质。 (一)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今天,基于知识与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由此,人们意识到传统的物质资本的指标已无法真正解释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专家们因此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将包括教育、通讯、基础设施因素在内的无形因素纳入其中。由新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展,物质贫困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然而,由于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的贫困"或"信息的贫困"则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在21世纪的国际生存力与竞争力。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了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将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人对信息的需求,培养人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我们还认识到,在加强各种教育产品的"信息素养"培养功能的同时,还应高度关注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的"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视觉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等的研究以期全面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 (二)统整的建构主义--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随着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人类学等视角对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和认知学徒制等研究的深入,以及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观点对学习与教学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引人注目。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关认识与学习的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6种主要的建构主义类型,它们分别是:激 进建构主义(radicalco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socialcotructivism)、社会文化认知观点(socioculturalcognition)、社会建构论(socialcotructionism)、信息加工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ingcotructivism)、和控制论系统观(cyberneticsystem)。上述建构主义流派尽管在认识论上,在研究的侧重点上存在着差别,但它们对知识与学习的看法又有着很多共同之处或可以互补。为此,我们主张在统整各派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汲取该学说的合理内核,并从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四个方面建构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 1、建构主义知识观 我们提出超越二元论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即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辨证统一、以发现为主导的知识的接受与发现的辨证统一、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的结构与建构的辨证统一以及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辨证统一,同时,还应该注意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的联系。为此,我们认为,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教材编写、认知工具的开发、相关的教育网络的创意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采都应当致力于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联系之中,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以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的惰性,增强知识的弹性、促进知识的远迁移。同时,在倡导建构主义知识观时,我们主张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应强调"以孩子为师",关注"后喻文化"的形成,以便使我们的教育能培养出超越长辈的新生代。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我们还主张,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为此,我们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等。 3、建构主义课程观 建构主义对知识与学习的重新认识必然导致课程观念与课程设计原则的更新。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编制;它还努力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建构知识提供大量认知工具,以拓展学习时空,增强学习能力;它还通过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以支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成功;它还充分利用超媒体和超文本以方便各种类型信息的嵌入、利用、更新从而提供跨学科、跨时空、面向真实世界的链接。 总之,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是与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课程设计理念。上述所有有关课程设计的观点及其主要目标都是试图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进行概念系统和技能的教学。因此。建构主义的课程设计观既不同于以培养一般思维技能为目的的内容抽象的课程设计,同时,它也跟传统的重事实与原理知识的传授并以文本教材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观点分道扬镳。它是在深刻揭示上述两种课程设计观的不足并在对这两者进行扬弃与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基于情境的真实和复杂问题的解决的课程设计观。一方面,该课程观批判一般思维技能训练与丰富的内容背景的分离,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另一方面,它对传统的基于内容的课程设计中的两个弊病:重事实与原理知识的传授(即重knowwhat类型的知识)和置于每章后面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将"产生式"概念引进课程的设计,以帮助学生通过条件-动作对的形式获取知识,从而在利用知识作为解决重要问题的工具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理解knowwhy,knowwhen,knowwhere,knowhow,knowwho等新的知识类型的能力,而这些难以编码的知识类型正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为进行知识创新所必需的。 总之,依据建构主义的课程观,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应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真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复杂社会。 4、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在更新知识观、学习观与课程观的基础上,我们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总之,建构主义的教学应该基于: 内容的真实性与复杂性 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 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 评价的激励功能与支持反思和自我调控的功能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 教学情境的浸润性(immersion)功能 5、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与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相应,我们的评价观包括: 目标自由的评价,即试图根据经证实的需求,提供用以评价任何过程结果的最客观的评价标准; 以真实任务为标准的评价,努力使教育更加关注真实任务的解决; 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以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 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更重视对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并同时注意有效评价跟教学的整合; 情境驱动的评价,由于建构主义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教学,所以评价的标准应源于丰富而复杂的情境。 依靠学习背景的评价:正由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是受到丰富的背景支持的,所以设计者和评价者必须考虑学习发生的背景。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确立多种形态的评价标准 以社会建构与协商的意义为标准的评价 (三)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综合--全面更新与评估人的智力素质的理论依据 加德纳将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或生产具有某种或多种文化价值的产品的能力"(Gardner,1983)。他对智力持复数观点,由此,他提出人类至少具有7种到8种智能,如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知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自然智能等。目前,他正在区分出一种生存的智能。多元智力说探究的是身心陶冶与身心锻炼是怎样形成人的潜能的。所以,多元智力说的实质并不在于将智力分成7种、8种或更多种,而是试图通过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与知识的表征方式促进以往被忽略的智能的开发,充分地发掘每个人身上隐藏着的巨大潜力,从整体上提高人的智力素质。加德纳自己也曾经说过,多元智力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被识别出来的智能类型还会增加,但是,他之所以要开列出智能的目录,其意图在于借助这样一份整合的智能清单,将每一种相关智力理论的局限性降至最低限度并使其在整合的智力框架中增强其长处。 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学说,将成功引入智力研究范围,试图从智力活动的产品在现实生活中成功与否的角度评价智力。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分析性智力是一种解决问题、指定决策和评判思维成果质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是一种能超越既定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一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智力三个方面的协调与平衡,是增强人的创造力并促使人在生活中成功的保证。 我们认为,上述两种智力学说的综合将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面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超越。为此,它们可以作为整体开发、全面更新与评估人的智力过程的理论依据并由此构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的重要要素。 (四)家庭、学校、社会共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开发人固有潜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我国国力、振兴中华民族的有效保证。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力量,理所当然地应该携手共建素质教育的平台。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必须依托于这个大平台。这场改革应通过开发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和相关网络资源等,努力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共创致力于终身学习机制形成的浸润式学习文化氛围,共同支撑儿童与青少年跨越时空局限的"基于丰富资源的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以及"互动合作的学习",实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的真实与虚拟教育的无缝链接,从而最为有效地、全面地提升人的素质。 总之,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涉及我国教育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问题,因为,它所影响的不仅是一代新人的培养问题,它还将深层次上影响我国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素质,并由此影响我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力与生存力。因此,这样一场改革应该代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方向,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内,这样一场改革应该面向全社会,具有开放性,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应该引起包括科学领域、教育领域、企事业单位、学校师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方人士的关注与参与,使整个社会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更新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共创学习文化。我们认为,只有在改革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进行教育的创新。 技术与教育论文: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育才学校 刘 蓉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创造,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重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启动、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摆在首位。创造是一个人富有才智的体现,需要进行积极的智力劳动。人的智力不完全由先天的遗传性因素所决定,更主要的在于后天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 阶段的教育,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一个人后天所受到的启蒙教育。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各级学校教育领域中的现代技术教学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小学英语课上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采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德智体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儿童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点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对周围事物迷惑不解的各种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开动脑筋,努力探索,逐渐学会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现代技术教学主要依靠多媒体系统、计算机软件、音像资料、影视以及教师自己制作的各种课件等等,在课堂上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英语的情景与氛围,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声与像、动与静、远与近、表与里、虚与实相互结合转化等特点,突出英语学习的形象性与动态感,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断激发他们听说英语的兴趣,利用反馈原理训练学生的听说英语的能力,增强记忆,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众所周知,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思维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现代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直观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习环境与条件。由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造学习英语的情景,就可以在课堂上尽量排除用汉语讲解的干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英语课始终要以听说领先,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系统、音像资料、影视作品等中说英语的标准发音与优美语调、声情并茂的动画等,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模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充满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记忆力就能明显增强并且思维敏捷,而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则可以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进行小学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达到动脑、动口和动手。在教师的耐心细致的示范与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操作演示,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反馈原理来选择不同的演示方式与次数。 我从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少儿节目、正大综艺等中得到不少启发,在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在教 What is this ? 这个句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套多媒体的游戏。在课堂上,学生最先是看到荧屏上出现无数个问号“?”重叠在一起,我按一下播放键,当荧屏的右角上显示出一只长耳朵,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英语说出 ear 这个单词,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于是我引出这个英语句型,启发学生努力去猜测,并且通过轮番地按下播放键与暂停键,分层次地在荧屏上展示这种动物的各个部位,逐渐从局部到全部,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边看边猜边说英语,还不时地发出笑声,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技术教学的乐境与奇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各种智力因素。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形象既能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提供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剌激,又能让学生积极地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克服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 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画面灵活多变,节奏快,有利于在创设学习情景时把学习过的旧单词与正在学习的新单词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句型中,反复进行操练,便于学生利用旧知进行理解,加强记忆,同时学习新知,建立“温故知新”的教学程序和知识结构。比如,在进行现代技术教学时,我就事先设计一个饶有兴趣的画面,把“苹果”apple、“硬币”coin、“猫”cat 、“狗”dog 等等英语单词隐藏在屏幕上的无数个问号的后面,随着画面的逐层次展开,竞猜游戏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在欢乐中达到英语单词与句型的最佳教学效果。 通过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英语教师,要上好现代技术教学课,除了不断提高英语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的数字化时代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育才学校 刘 蓉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创造,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重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启动、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摆在首位。创造是一个人富有才智的体现,需要进行积极的智力劳动。人的智力不完全由先天的遗传性因素所决定,更主要的在于后天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 阶段的教育,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一个人后天所受到的启蒙教育。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各级学校教育领域中的现代技术教学也得到迅速发展。在小学英语课上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势在必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采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德智体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儿童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点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对周围事物迷惑不解的各种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开动脑筋,努力探索,逐渐学会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 现代技术教学主要依靠多媒体系统、计算机软件、音像资料、影视以及教师自己制作的各种课件等等,在课堂上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英语的情景与氛围,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声与像、动与静、远与近、表与里、虚与实相互结合转化等特点,突出英语学习的形象性与动态感,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断激发他们听说英语的兴趣,利用反馈原理训练学生的听说英语的能力,增强记忆,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众所周知,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思维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现代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直观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习环境与条件。由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 造学习英语的情景,就可以在课堂上尽量排除用汉语讲解的干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英语课始终要以听说领先,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系统、音像资料、影视 ,!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充满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记忆力就能明显增强并且思维敏捷,而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则可以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进行小学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达到动脑、动口和动手。在教师的耐心细致的示范与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操作演示,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反馈原理来选择不同的演示方式与次数。 我从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少儿节目、正大综艺等中得到不少启发,在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在教 What is this ? 这个句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套多媒体的游戏。在课堂上,学生最先是看到荧屏上出现无数个问号“?”重叠在一起,我按一下播放键,当荧屏的右角上显示出一只长耳朵,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用英语说出 ear 这个单词,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于是我引出这个英语句型,启发学生努力去猜测,并且通过轮番地按下播放键与暂停键,分层次地在荧屏上展示这种动物的各个部位,逐渐从局部到全部,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边看边猜边说英语,还不时地发出笑声,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现代技术教学的乐境与奇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各种智力因素。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形象既能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提供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剌激,又能让学生积极地动脑筋,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克服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 现代技术教学展示的画面灵活多变,节奏快,有利于在创设学习情景时把学习过的旧单词与正在学习的新单词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句型中,反复进行操练,便于学生利用旧知进行理解,加强记忆,同时学习新知,建立“温故知新”的教学程序和知识结构。比如,在进行现代技术教学时,我就事先设计一个饶有兴趣的画面,把“苹果”apple、“硬币”coin、“猫”cat 、“狗”dog 等等英语单词隐藏在屏幕上的无数个问号的后面,随着画面的逐层次展开,竞猜游戏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在欢乐中达到英语单词与句型的最佳教学效果。 通过英语课的现代技术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英语教师,要上好现代技术教学课,除了不断提高英语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的数字化时代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技术与教育论文:谈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 【摘要】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其内涵包括:一、在教与学过程中应用的媒体及其开发与应用的技术;二、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即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技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教育技术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改革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教育技术;新课程;教育改革 一、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一词的定义,诸多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本上都是从教育和技术这两个词的定义开始讨论起的。然后在归结教育技术定义时又引用各个专家的不同说法。包括了国内和国外的, 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and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 国内的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从不同侧面对教育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有代表性的论述主要有: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1998)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观念形态)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何克抗,20__) 仔细思考各种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不管是AECT的94定义还是国内各位专家的说法,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不仅仅就是简单的把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教育技术的一个含义是在教与学过程中应用的媒体及其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另一个含义指的是分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即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技术。 二、教育改革的发展 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变民族命运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90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包括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教育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近几年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新举措层出不穷,大多数都把教育改革推向了新的起点。从素质教育的深化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了我国教育改革正走向良性轨道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三、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教育技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有着必然的联系。显然,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技术也有联系。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由“刺激———反应型”向“双向互动型”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求教师真正地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推理、归纳、实验等过程。那么如何做到将课堂动起来,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要运用多媒体去探索一些教学新方法,让学生的思维的空间扩大、变活。使学生成为课本的真正主人,成为教师的真正朋友。这里面说运用多媒体去探索教学新方法就符合了前面教育技术的两层含义: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用媒体的技术;二、析和解决教与学的总体过程,从而获得优化效果的系统方法。 其次,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这一问题上来看,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水平的高低的原由中就包括:“教师需要理解和专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只有教师完全的掌握并熟练运用教育技术才能达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达到若干目标之一“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当然,仅这些还不能全面反映出教育技术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密切关系。教育技术本身也面临着改革。那么对于高中新课程改革来说从多方面够需要更先进教育技术的支持,对于教育技术来说正好趁着这场教育改革将自身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改革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将全新教育技术融合到新课程改革中去,以取得整个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的胜利。 技术与教育论文: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知识经济呼唤教育要深刻变革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可归纳为: (1)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2)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3)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或支柱产业。 (4)地域、部门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和知识的产生、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 知识经济对教育领域也发起了全球性的冲击,新的教育革命是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的国家,都要面临的挑战。要在这次冲击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找住机遇,创造自己的优势,我国教育领域要高度重视这场革命,及时把握住刚刚开始的历史机遇,及早研究对策,做好思想、人才和技术上的准备,以赢得未来教育的主动权。江主席强调:“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其社会投资主要是人才的投资。人才的质量将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微软公司的崛起、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都说明了知识与拥有知识的人才的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这就是要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二、深刻理解教育技术内涵,抢占当代教育的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见1998年5月16日《中国高教育报》“制高点专题新闻”发刊词《勇立潮头》)因此,学校必须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何谓“制高点”?站立其中,可以纵观全貌,总揽全局,控制大局。教育技术之所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制高点”者,兵家必争之地也。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这就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必争之地。在战争中,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将军是个懦弱的将军,在教育战线,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领导和教师是不称职的。 抢占制高点是一场攻坚战。在战争中抢占制高点要有一支英勇的尖刀班、先锋队。在抢占教育改革制高点中,这个尖刀班、先锋队就是全国1000多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展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以及开展各项教育技术应用实验的学校,还有各级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和广大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师。因此,每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都应具有勇立潮头,敢当尖兵的气概,都要意识到自己作为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的尖兵、先锋队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 在战争中,要抢占制高点是要流血牺牲、付出代价的。在教育改革中攻占制高点,不会丢掉性命,牺牲的仅是旧的观念、旧的方法,但输入的是新鲜的血液。 抢占制高点是要有策略、要讲战术的。所以攻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学习,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每个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尤其是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曾对教育技术作出新的定义。这一定义对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认为必须强调: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我们强调: 1.教育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2.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与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开发。 4.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 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 要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要使教育技术真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其关键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遭教育新模式 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创造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思维有两个层次,一是科学创造层次,如科学家、发明家提出新的学说、发明新的产品等。二是个体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层次,对于中小学生,其创造性并不是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要完成一项具确“特殊意义的产品(一 种理论。思想或一种成品),而是指对学习者个体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开发和发展。这种层次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第一层次的基础。 创造能力是指实现创造思维所提出的新思想并形成社会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在信息社会中,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有助于创造教学的软件资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学试验,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开展专题研究,探讨创造教育的规律。其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是核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作指导 (2)要真正发挥教育技术优势 (3)要转变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 (4)要改变教学进程结构 (5)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墓础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受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与学理论的支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学习理论上,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只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被动反应者,忽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知识的灌输对象。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怎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和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中注重“三个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三个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全体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体素质,防止片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个性发展是要“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通常可用四个L来表达: (1)学会认知(1earning to know),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来培育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1earning to do),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来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1earning to 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重视发展性教学,建立“知识。能力一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素质教育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但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注意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积极把认知学习理论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因此,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 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 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 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 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 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请记住我站域名/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 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 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的课程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境包含有多种形式,包括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理解它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和特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2)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我们可以利 用CD一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3)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 (4)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5)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协商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这类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方式,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事物,通过教师的调控,教师可以监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可以互相通话、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的查询、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6)利用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利用平台创造作品。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汉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中,用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对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作出归纳、概括,进行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物理问题的探讨。利用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用集成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访问”和“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平等意识、积极参与和探索的精神。 (三)努力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四个基本要素。建构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要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 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4)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的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必然引起教学进程结构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
社会生活论文: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摘要] 本文叙述了电子商务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其中包括电子商务所解决的就业问题,物流对电子商务的需求,电子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电子交易,社会的进步需要电子商务,生活的进步也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物流 电子交易 自动化 信息化 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电子商务非常符合这个发展方向。 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当前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它对解决国民经济中的急迫问题有很大的作为。现在我就电子商务对我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谈几点。 一、电子商务能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 当前,电子商务网站为我国提供了32万个就业岗位,包括企业网站提供的就业机会达110万个,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业还会带来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我国一年的劳动力就业缺口在一千三四百万左右,如果电子商务搞得好,一下子就可以解决就业问当前,电子商务网站为我国提供了32万个就业岗位,包括企业网站提供的就业机会达110万个,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业还会带来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我国一年的劳动力就业缺口在一千三四百万左右,如果电子商务搞得好,一下子就可以解决就业问据2004年cnnic有关统计推算,全国网站总数为59.56万个,各类网站中,企业网站数的比例最大,占整个网站总体的70.9%,即42万个左右,直接吸纳了大约110万人就业。其次为商业网站,占8.2%。约有4.88万个网站,专门从事电子商务活动,全职员工在10人以上的,占40%以上,约有20万左右人员就业。电子商务网站总共吸纳大约32万人就业。 如果考虑网站以外电子商务及间接带动因素,电子商务吸纳就业的数字还会更高。例如,第三方物流和配送行业带来了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形成了电子商务师、网络营销等新兴职位。就业信息网站和大量人才供需频道都在为供需双方提供更多撮合机会,减少摩擦性失业,促进了人才资源更合理的配置。 二、电子商务发展与物流关系密切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物流被看作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石.电子商务涉及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四个基本要素中,前三流均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但作为四流中最特殊的物流,除一些信息产品外,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需借助一系列机械化、自动化工具传输。可见,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在20世纪初就开始发展物流,他采用的是以整个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统一从整体进行规划管理的管理方式,即中央物流化的物流模式。当美国在提出电子商务的时候,因为他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所以他可以直接将电子商务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衔接在一起,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日本也非常重视他的物流业发展,20世纪70年代时,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他用高效配送中心的模式发展电子商务,也取得很大的经济利润。 而在我国由于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尚未建成,我国的物流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起点晚,水平低,在引进电子商务时,并不具备能够支持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所以现行的物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体系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只有解决好物流瓶颈问题,才能真正通过电子商务来发展经济,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三、电子商务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在计算机互联网的支持下进行的商务活动。主要包括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货物递交等售前、售中、售后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及生产安排等多项利用internet开发的商业活动。从企业来看,电子商务是将企业的核心商务过程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以便改善客户服务,减少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从有限的资源中得到更多的利润。 1.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众所周知,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性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面对残酷的竞争事实,企业若想保持优势,经营者必须利用一切机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市场及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确保自己的竞争优势。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全球性贸易环境,建立了新型的商务通道,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各环节上,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2.电子商务能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 电子商务使以销定产更为简便易行,企业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自己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售前售后服务及付款条件等,客户各取所需,发出订单,企业生产部门根据电脑网络传递的订购信息及时安排或调整生产规模和品种,从而实现小批量、多品种、零库存、即时制造和交货的理想模式,适应现代社会消费潮流。电子商务的实施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交易速度,加快订单处理和货款结算支付,而且可以减少人为的疏忽,一些计算机程序基本能发现业务人员输入的错误信息而提出警告或自动予以纠正,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和浪费。这对严格要求单证一致的信用证结算贸易业务显得尤为重要。 3.电子商务能提高工作质量,扩大市场 电子商务增加了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无论双方是否跨地区、跨国界,空间的障碍已经消失,电子商务系统网络站点使得客户和供货方均能了解对方的最新数据,而且电子数据交换(edi)更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电子商务可以提供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服务,使企业能更及时、准确、充分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按时、按质提供客户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加强市场竞争地位。同时电子商务可以提供交互式的销售渠道,使商家能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本身的工作。 4.电子商务可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 降低交易成本,节省了潜在开支,如电子邮件节省了通信邮费,电子数据交换则大大节省了管理和人员环节的开销。此外,电子商务可以优化企业供应链,降低供应成本,传统商务活动是由多个中间环节组成的供应链完成的,这些中间环节必然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而电子商务可以缩短供应链的长度,减少中间环节与周转时间,节省物质资源的损耗。以商业企业为例,优化企业供应链,实行直销,可以减少库存和营业面积,降低周转与管理成本。据统计,在传统商务模式下,商品从订货到售出过程中的物流费用约占企业成本的18%~20%,国外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后,目标为将该费用比例降低到10%~12%。由此可知,电子商务的应用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四、电子商务带来的电子交易 目前世界上许多参与电子交易的消费者正在与支票道别,他们越来越热衷于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付款,并似乎与这种节省纸张和邮资的方式擦出“爱的火花”。伴随着电子商务的浪潮,网上付款方式逐渐深入人心。这种快捷和日渐安全的在网上支付购物货款、支付各项公用事业费用的账单,甚至进行个人网上理财的方式,让使用者大有时代弄潮儿的感觉,同时随着消费者对信息安全技术信心的提高,网上支付可望愈来愈受欢迎。 有些投资者深怕失去了先机而无法抢得网络市场,于是捷足先登这个创新的应用领域。如果说网上付款是呈百家争鸣的局面的话,那么由此而引发的网上付款服务市场的争夺战则刚刚拉开序幕。现在有很网站都有网上付款的功能,但是网上付款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消费者必须花大量时间前往每个网站支付不同的账单。网上付款服务对银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金库,因为银行可以通过提供这种服务收费盈利。对于商家来说,他们可以省却数百万美元的邮寄账单费用并且获得了销售新产品和服务的额外渠道,可谓皆大欢喜。 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互联网络来提供产品和服务信息,网上付款工具的研究发展是推进电子商务的首要工作, 电子商业付款方式未来发展趋势更加安全、便利、多样化。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商务活动过程,电子商务将带来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而其影响将远远超出商务的本身,它将会对社会的生产和管理、人们的生活和就业、政府职能、法律制度以及教育文化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电子商务发展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影响会越来越大,电子商务将人类真正带入信息社会。 社会生活论文:试论清代回疆社会生活中的民事习惯法研究 论文摘要 对于清代回疆社会的婚姻法,清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针对婚俗不同于内地的特点,既强调王朝婚姻法律精神的普适性,同时又注意照顾边疆少数民族婚姻的历史和特点,采取有别于内地婚姻制度的做法,对于前朝是一个历史进步,对于后代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 清朝 回疆 婚姻法 少数民族 清代的回疆婚姻习惯法产生于天山以南地区的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虽然各项法律法规在清代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成文法中有关婚姻的规范并不发达,婚姻家庭继承制度不完善。同时,由于在回疆社会中存在严重的民族不平等问题,很多关于少数民族的婚姻规范由于没有立法的统一权威,因此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权利基本是由其经济实力决定的。婚姻习惯法的执行主要还是来源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本民族传统法和道德规范。 一、清代回疆社会的界定 关于回疆的理解,研究清朝历史或者清朝少数民族习惯的学者都不可能回避这一概念的界定。清代文献中所称的“回疆”、“回部”,是维吾尔民族的聚居地,今属新疆的广大地区,在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区分。即便是清政府在天山南路的关于对少数民族的地域管理,也是笼统的。因此,关于回疆社会依笔者看来仅仅是泛指一个统治集权下的具有宗教信仰和少数民族文化演绎历史的特定地区,既是一个具有政治属性的概念,也是一个人文地理的概念,还是一个社会行政管理的概念。因此,纯粹的将清代回疆社会等同于其中的任何一种都是片面和不恰当的。它是一个由地理概念逐渐演绎出来的集政治、管理、人文等一体的阐释。无论怎样的定义,都离不开宗教和少数民族两大要素。回疆社会的称谓主要积聚于塔里木盆地的关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的地域、空间发展脉络。 二、清朝对回疆社会民族通婚的禁令 (一)对蒙汉通婚的禁止性规 清朝法律规定:“凡内地民人(即汉人)出口于蒙古地方贸易耕种,不得娶蒙古妇女为妻,倘私相嫁娶,察出将所嫁之妇离异,给还母家,私娶之民,照地方条例治罪,知情主婚及说合之蒙古人等各罚牲畜一头”,以此禁止蒙汉通婚。此项禁令,虽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废止,但至嘉庆六年(1801年),又复实施,处罚更甚于前。都制定了回疆蒙汉通婚的法律依据。直到宜统二年(1910年)清朝才正式废止“禁止汉蒙通婚之法律”。 (二)对汉族与维吾尔族通婚的禁止及法律后 清政府在经历多年战乱,恢复中央统治集权后,在当初只允许绿营兵与维吾尔族通婚,也只是类似于行政的文件,没有立法的权威规定。后在1794年正式通过立法的条文形式规定,对绿营兵与维吾尔族做了一些禁止性规定:“各回城换防绿营兵不准擅娶回妇,违者将擅娶回妇之弃兵分别则革,所娶回妇离异,仍将该管官分别参处,如由内地发遣新疆给伯克为奴之犯,亦不得擅配回妇,违者即将为奴人犯枷责,回妇离异,仍将该管阿奇木伯克参处治罪。”?可见,对于违反禁止性婚姻的规定增加了法律的问责及后果,对于管辖的相关行政官员或者首领将承担连带的责任,甚至是连带的刑法责任。从中可以窥探出清朝对违反婚姻规定惩处是何等的严厉和坚决,即便我们今天看来是如此简单的民事问题。 (三)禁止少数民族间的通婚 清政府不但禁止汉族与蒙古、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通婚,对于蒙古与维吾尔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也加以法律上的干预。尽管两个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同为穆斯林。但清朝统治者依然限制他们的互相通婚。地方官也有很多上报朝廷的关于两个民族通婚的奏折,对于这种情况,开始并不频繁,但随着民间交往的日益增多与市场交易、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两个少数民族之间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交流愈加频繁,通婚现象常见。为了维护统治权和巩固现在的社会关系,清政府强制规定了两个民族通婚的违法性。起初只是在地方的管理条例中加以规定,后来在《回疆则例》、《大清律例》中也做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大清律例》是清朝颁行的最重要的刑事法典,是处理民、刑事案件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三、回疆社会中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理论概括 清代回疆社会中的婚姻习惯法是建立在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上的,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虽然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和理论逻辑。但由于清政府的认可,因此也到了的一定的传承和发扬。比如婚姻年龄的限制、婚姻缔结的方式等,这些法律虽然也散见于清朝的各种法规中,但还是认可回疆社会中的民族婚姻习惯。 因此,基于这种认识,在清代回疆社会中婚姻习俗的产生清楚地表达了人们所认同的民事习惯的民间契约。笔者认为,较之前朝,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经过历代的发展,至清代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构架,特别是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婚姻概念。 回疆社会中,政府对少数民族婚姻法律方面没有专门的立法和规定,仅涉及婚姻、聘礼、婚姻的终止和治奸等几个方面,对于调整他们的婚姻法律事宜仅散见或夹杂在其他的法律中。这表明传统的习惯法依旧在婚姻家庭的规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历史上则有专门的成为法规定,如蒙古族的《阿勒坦汗法典》、《卫拉特法典等》。?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立法程序和稳定的统治集权,因此清朝回疆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婚姻法主要是靠传统法和道德规范的力量来维系的。 天山以南地区,以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在婚姻习俗方面的规定都有较为强烈的传承性,因为不同的民族之间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不同的部落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民族,形成了诸多与本民族生活习惯相适应的婚姻习俗。如蒙古族中关于一夫多妻制因社会地位等级的不同而做了不一样的规定,关于同姓不婚的胞族外婚制等;维吾尔族中关于初婚年龄、婚姻缔结的方式、重婚、离婚方式等都产生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 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婚姻习俗,都离不开该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和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即便是简单的婚姻习俗,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之上的。这就是清朝回疆社会中婚姻习惯的民族性。此外,作为习惯法,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有受到强制性规制的一面,哪怕它的产生只是经过一系列的民族认可和非正式的程序,但如果有违反的行为,依然要受到处罚和制裁。这体现了清朝回疆社会中婚姻习俗的强制性和具体性。当然,基于共同的信仰和相似的民族发展经历,如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婚姻习俗中都无不表现出了民族的信仰和期望。 四、清政府对回疆社会婚姻的态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清政府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齐宜”的总原则下,考虑到民族发展带来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此在指定清朝的少数民族单行成文法规的同时,已经认可部分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即赋予了回疆少数民族关于婚姻习俗方面的法律效力,也就是回疆的婚姻习惯法。此举虽然也是清朝统治阶层为了稳定回疆社会民心,维护一方社会秩序,都是出于统治阶级利益的出发点考虑,但已经是一个历史的改革和进步。 五、清朝回疆社会中婚姻习惯法的历史价值 对于清代回疆社会的婚姻习惯法的历史价值评价应该一分为二,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回疆社会的婚姻习惯法虽然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部分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做了禁止性的规定,并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确了相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即便是出于统治秩序的考虑,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少数民族之间的生产、文化交流,不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可就清朝在回疆社会的婚姻习惯法本身而言,在法律渊源、体系以及婚姻契约的文书程式等方面较前朝更为丰富和完善,也肯定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不加干预。从这个角度而言也体现了清政府相对较大的包容性。此外,关于婚姻立法的尝试、缔结婚姻的程序、违法婚姻的伦理等的有关规定也为今后政府的立法提供了积极的参照依据,也为融合民族关系、发展民族经济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社会生活论文:西藏乡村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趋势 随着西藏乡村 经济 结构中农牧业份额的下降和农牧业生产方式自身的现代 化,西藏乡村 社会 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西藏农牧业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生存型走向发展 型 西藏传统农牧业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牧民的生活内容 是围绕生存展开的,目的是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土地归户使用长期不变,畜牧私有私养长期不变政策的落实,农牧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可供消费的物质财富日益增长,直接用于生产劳动以外的剩余时间也越来越多,因此,农牧民生活中更多的花费和精力可以用于个人的享受、发展和提高,这样消费结构改善了,生活内容丰富了,个人的选择空间也日益扩大。 西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牧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牧民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生活消费结构向更趋于合理化方向发展,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有所下降,动物性食物及水果、蔬菜的消费有所增加;自给性的初级产品消费有所减少,商品和加工产品的消费有所增加。据西藏自治区 农村 社会经济 调查 队,1992年对堆龙德庆县30户农民的抽样调查 统计 ,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85年为306.18元,1992年上升到608.36元,分别占当年总开支的51.17%和67.10%;再从全西藏农牧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来看:1996年西藏统计年鉴中农牧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896.80元,与同期西藏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水平相比增长了74.60%,就生活消费内部各项支出来看,尽管农牧民家庭支出中生活消费品支出仍占绝大多数,但非商业性支出所占比重趋于不断增长。就堆龙德庆县30户农民抽样调查结果,从1985年到1992年间。增长了0.68个百分点;而1992年西藏农牧民的年人均非商业性支出为7.69元,到1995年增长到23.38元,递增了32.89%。 同时,农牧民生活消费品的各项支出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变化,与城市居民逐渐趋于接近(详见表一)。从表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差距在90年代初期比80年代中期小。 城乡消费支出结构的接近,说明西藏农牧民和城市居民消费观念正趋同一,而消费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 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藏 民族 的饮食单一,主食仅糌粑、牛羊肉,蔬菜吃得很少。解放后,特别是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好转,西藏的农牧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向丰富、营养型发展,而且由于与城市联系增多,受城市和周围厂矿“城里人”的影响,其饮食方式也逐渐复杂、多样化,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统计,1991年西藏农牧民人均主食消费支出106.28元,副食支出106.59元;到1996年时,人均主食支出为105.81元,副食支出191.18元;可见副食支出明显超过了主食支出。1985年到1996年间,牛羊肉等藏族传统食物消费量在下降,动物性食物及水果、蔬菜的消费在增加(详见表二)。 衣、食、住和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也逐步趋于增长,据1995年西藏100余户家庭的调查,西藏农牧民不再满足服装要保暖,而且追求服装色彩协调,式样新颖,对中高档穿着用品的需求量在逐步上升。农牧民不但穿传统的自制皮衣,也越来越喜欢穿化纤、呢绒、毛料的衣服,安多腰恰的牧民如今喜欢穿轻便汉装,被调查的45户农牧民中,每户均有8件汉装。拉萨城里穿汉装和西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追求轻便、价高、式样新颖的衣服,穿着式样的更换比农牧区都快。尤其是 文化 、娱乐等非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在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明显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自治区农调队对堆龙德庆县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1992年农民人均用品消费比1985年增长了147.8%;再根据西藏自治区1996年统计,1995年非生活用品的支出为110.51元,比1991年增加了81.7元,而且用品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娱用品和书报杂志费用(见表三)越来越高;笔者在1995年调查的100户家庭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和1996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同样也表明,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如 电视 机、洗衣机、录音机、录像机、汽车、摩托车等现代化用品逐步进入西藏农牧民家庭(见表四);唱卡拉ok、跳交谊舞、打台球、看电视、 电影 和录像等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西藏青年人的时尚 娱乐和休闲方式,并逐渐由城镇 传播 到广大农牧区。 广大藏区农牧民消费水平提高和结构改变对藏区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方面通过消费总量的增加扩大 市场 需求,刺激生产发展;另一方面,消费结构的改变对生产结构具有引导作用。西藏各地的非农牧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农民商品性和非实物性消费的增加,这是促进农牧民生活向发展型转换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全西藏的现实出发,当前在大力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的同时,合理引导农牧民消费,努力增加生产性积累和 投资 ,发挥消费在启动市场和提高农牧民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西藏农牧民家庭从封闭逐渐走向开放 与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 和分散孤立的社会 结构相适应,西藏传统农牧民的家庭观念强,大部分生产和生活行为都局限在家庭范围内,具有强烈的封闭性特点。现代 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西藏农牧民家庭从封闭走向开放。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农牧民家庭的行为目标从内向型变为外向型。许多农牧民家庭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再根据家庭消费的需要来安排,而是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生活方面也同样,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家庭内部满足的需要越来越少,由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这种开放式的循环,有助于增强家庭的稳定性,扩大了家庭的社会功能。 其次,家庭的 人口 生产从数量扩大向质量提高转换。对传统农牧民来说,由于家庭的封闭性,生育的子女越多,劳动力就越多,在本社区的地位就越高,所以人们追求多子多福。随着经济的发展 ,现代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已成为的共同趋势。虽然国家对西藏等藏区实行了照顾政策,允许一对夫妻生育3个孩子,但大多数年轻人只愿意生两个孩子,而且不在乎男孩还是女孩。根据笔者去年参加的“百户”调查表明,农牧民赞成计划生育的家庭比例比较高,分别占34%和26%,特别是年轻妇女不愿意多生孩子的比例较高。她们认为,孩子太多带起来麻烦,家庭负担重。所以农牧 民主 动要求采取节育措施。这种家庭生育子女的减少,使父母有能力在提高孩子的素质上下更大的功夫,同时他们自己也有可能提高科学 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这种人口生产功能的转换,使他们子女的 教育 就不纯粹是家庭内部的事情,社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强,据拉萨市1991年的统计,全市共有各类学校536所(其中中师1所,中学8所,公办小学54所,民办小学443所,企事业子弟小学20所),在校生49598人,农牧区适龄和入学率64%。据笔者参加的“百户”调查,1994年家庭教育费支出额为11233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78%,而且这些钱只为有子女上学的19户家庭的投资,按实际有教育投资的19户计算 ,户平均支出591.21元,即使按45户平均,也合每户249.62元。用此数字再与1993年户均支出56.55元相比,增长了341.41%,其增长幅度大大超过其他所有的家庭支出。再从西藏自治区1996年统计年鉴来看,全区农牧民教育及文化娱乐投资人均为30.95元。 第三,家庭关系中自由平等的因素增强。在传统家庭中,封建宗法观念和习惯对家庭成员的影响 和束缚很强,形成固定的等级体系,特别是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在《草地藏族调查》中记载“绝嗣之家,其妻室有父归父,无父归其兄弟近亲”,或“无父则将其女人与另一半牲畜、库物给其兄弟近亲中一人”。若某人“从牦牛身下救人,被救者则以女儿偿之,无女则给妹,无妹则给银200两”。根据这些条款,妇女可以与牲畜并列,作为财产的一部分转赠他人。贵族妇女也同样可以被当作礼物馈赠。据笔者在西藏那曲安多县调查,非亲属家的妇女不准入帐篷;家里以外的妇女不准到帐篷后面挂经幡的地方去;不能从帐篷后面的柱子里侧穿过;妇女不许在太阳落山后大声叫喊;妇女不能在家里的帐篷里生孩子,产妇不能摸灶台,产后3天不能接待客人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家庭的开放,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一些年轻人不甘默默无闻终老一生,她们走出家庭投身社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一些能干的妻子代表家庭参加社会活动并取得经济独立,为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创造了条件。 第四,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由于家庭的稳定和封闭性降低,西藏农牧民对以家庭为基础的血缘和地缘组织的依赖性降低,与此同时,他们与市场的联系增多。在社会活动和市场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社会组织,如西藏堆龙德庆县乃琼乡的科学普及协会、安腰恰乡的扶贫协会、合作经济组织等等。这些组织对农牧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加,它促进了农牧民观念和行为的社会化。 农牧民社会行为从被动保守转向主动开拓 在传统的市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作用下,农牧民的社会行为具有被动性和保守性,特别是佛教传入藏土的千余年里,佛教 哲学 思想对藏族 伦理 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在藏族 传统文化 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人生唯苦”、“四大皆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的说教,使生活中的人们缺乏进取心而安于现状;其次,“慈悲行善、忍辱无争”、“佛法无量,乐于施舍”等佛教思想的影响,使农牧民习惯于循规蹈矩,亦步亦稳,忍让退避,明哲保身;第三,慢节奏的行为习惯成为追求的目标,使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第四,社会生活单一化,形成超稳态的传统社会系统。 在当代这种开放的社会结构中,西藏农牧民的社会流动性明显增强。首先,职业角色丰富化,过去农牧民就是农牧民,祖祖辈辈都没有什么变化,而现代农牧民却面临非农牧民化和城市化的机遇,也有许多农牧民离开农牧业。即使从事农牧业,他们的生产方式与其他职业相比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中的许多人农闲时就到其他部门就业,体验非农牧业的经历。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使他们容易理解日益加快的社会变革,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第二,是社会角色的多样化。过去他们的社会角色十分简单,主要是家庭和家族中的角色,没有什么变化的余地。而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使他们不仅承担家庭角色,而且要承担社区组织和专业组织成员、农牧区乡村市场的买者和卖者,农牧业技术的学习 和应用 者等一系列社会角色,他们要不时地光顾商店、 银行 、学校,农牧民社会角色的丰富性迫使他们主动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开创自己的社会地位。第三,社会地位的流动性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西藏已有很大一批农牧民向非农牧业转移,他们通过市场经济的竞争,改变了以往那种被动的社会地位。第四,区域的迁移和流动性增强。随着农牧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他们离开家乡的机会增多了,活动半径超过了乡村的封闭界限,许多人长期到城镇和外地进行劳务和经商,积攒充足的资金后再返家乡。总之,农牧民的地域流动和迁移对促进西藏乡村社会的开放、交流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生活论文:广播文艺不应远离社会生活 白岩松在一篇文章中说到这样一段逸闻: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优秀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白岩松以自己多年工作经历悟出了一个重要道理,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主持人首先要学好怎样做一个优秀的人;在素质养成的基础上最重要的另一件事是新闻素质的养成。如果这两件事做好了,自然地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了。 广播电视主持人必须明了,就职业来说,主持人从本质上不是艺人而是新闻人。在这点上很多主持人的认识很不明晰。2008年以来,《南方周末》年年都要评出十大媒体关注事件,在赞扬《南方周末》的新闻敏感和驾驭新闻的气派时,试想我们的广播文艺节目,同样把握着媒体话语权,为什么没有评出有全国影响的“十大文艺事件”、“十大畅销书”、“十大金曲”、“十大曲艺”、“十大戏曲”、“十大电视剧”、“十大影片”?作为领先全国居于省级广电前列的江苏广电,我们有这样的资格也应该有这样的能力。但是纵观江苏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眼界远没有那么宽,气魄远没有那么大。“十二五”开始了,江苏广电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广播文艺节目也应适时作出调整。 1.在新闻大框架下生产和传播 广播电视的所有节目都应该考虑它的新闻属性,广播文艺节目也不例外: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党、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讲求导向与品味,紧跟时展,符合时代要求;关注社会热点,关心百姓生活;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等。 虽然新闻和文艺是分开的,但优秀广播文艺作品评选是在一年一度优秀新闻作品评选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广播文艺送评作品必须经得起新闻标准的检验。 新闻讲究时效,文艺节目也要讲时效。时效性既包括具体时间的概念,也包括节目的新意。《2010,更美好的音乐之旅》,看似一个纯粹的广播音乐节目,但作品紧扣世博会,以两位主持人游览世博会并联想旅欧经历,从“看世博”到“听世博”,把一般的音乐赏析放到世博会这个大的新闻背景下,富有时代感,制作精良,受到评委好评。 广播文艺节目《似曾相识燕归来——南京对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的记忆》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候的南京甘家坐拥九十九间半的大宅子,人称甘半城……自甘家大院向东穿过几条曲曲弯弯的小巷,在太平南路中段我找到了一家并不豪华的酒店——江苏饭店,当年还叫安乐酒家,60年前在这里的一次邂逅,严凤英也许终生难忘。”安乐酒家民国时期是和中央饭店、曲园酒家一样有名的饭店,后来成为江苏省政府的招待所,改称江苏饭店。为扩建,江苏饭店一年前就已经拆掉了,目前这里是一片待建的废墟。节目的细节没有考究,违反真实性原则。 2.题材广泛 许多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对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艺术界的重大事件了解不多,关注不够,反映也不够。日常节目中选题琐碎,更多时候图省事做了灌水的节目。很多节目动辄一小时甚至几个小时,听众听起来热热闹闹却所得甚少。 一些社会热点、年度热门词汇很少出现在广播文艺节目中。文艺不能离社会生活太远。文艺节目可以涉足的题材是广泛的:2010年的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风靡网络的十大金曲;央视春节晚会上的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打工仔集体舞等民工艺术团体;电影《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山楂树之恋》;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上海卫视《中国达人》、浙江台《为爱向前冲》(被停播)、湖南卫视《百科全说》的张悟本事件……这些在我们的广播文艺节目中反映得都不够。 一年一度,新闻界会评出各行业各门类的十件大事。广播文艺节目也应评选文学艺术、电影电视、戏曲音乐等各个文艺领域的十件大事。广播文艺节目编辑要做个有心人,先确定一个重大选题,提前进入,搜集资料,采访,创作——下一番真功夫,必定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3.树立创新意识 “江苏2010中秋戏曲晚会”连续送评几年了,已经很难博得喝彩声。近年来的戏剧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变化不大,需要有所创新。 创优必须创新,再好的作品,今年能得一等奖,明年就只能得二等奖,第三年再送,就很难得奖了。一是你不创新别人在创新,二是设立评优的初衷就是鼓励创新。有时候,一个并不精熟的节目因为创意好而获得评委一致称道。 常有编辑或主持人问自己的节目有什么问题,绝大多数节目都说不上有什么问题——而没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节目平庸、缺乏创意是最大的问题。 社会生活论文:浅谈关于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概念问题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社会 社会生活 文化 定格 论文摘要:“社会”是一个有机组织,它是建立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之上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类为了维护“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正常运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互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从而创造出种种“社会生活”。而文化又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定格,是维系社会这个有机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纽带。社会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体现,是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社会生活又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一个切入点。 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看上去似乎是极其简单的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伴随我们左右,然而当我们真正想把它们厘清时,却又显得无能为力。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究竟如何定义,学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其观点可谓是异彩纷呈。在讨论这两个概念之前,有必要对其共同的修饰语“社会”一词作出解释。中外学者对“社会”下过多种定义,到目前为止,学界已基本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即社会是以共同的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有学者认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特别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系统”闼;“它(社会)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合力形成的,并要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生产和再生产出来”唧。可见,社会是在生产和消费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元的、复杂的、具有共同维系力的有机组织。这种组织非常类似于佛教华严宗里所描述的一多互摄、重重无尽的“因陀罗网”。 对于“社会史”这一概念,克拉克曾说:“社会史是一个多义词,因为‘社会’行为过于广泛以至于不可能把它定义为一个学术范畴。”的确,社会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因为它涉及到太多的领域和学科。在这种多要素、多成分体系之下,很难用几个词来阐明它的概念。目前学界主要探讨的是“社会史”范围的具体问题,也就是说研究者在各自所理解的实践中不断架构社会史的研究体系。至于其研究对象究竟包括哪些,直到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我们不妨把思路转换一下,即从社会史的角度去研究传统的“分支”学科,如政治史、经济史、法制史等。因为即便是政治史、法制史这类专史,它不仅与社会上层有关,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与不同范围内的群体有关。当然社会史作为一种运用方法在每个领域所占的比重有可能不同,如在研究政治史或法制史时,社会史可能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小。而在研究文化史领域的时候,社会史所占的比重可能会大一些。所以,社会史首先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注重其它各个领域的社会内涵。研究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如何把所设计的理论框架与史实相结合,将其容纳到通史和断代史著作中,使社会史这一概念得到完整的体现。” 一、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在对“社会”这个范畴作出界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再来谈“社会生活”的概念。社会生活是人的活动,但这里的“人”已不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下,“相互联系”的个体或群体。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再来考虑“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狭义的人类社会生活首先是为了生存,包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也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广义的社会生活可以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之上进行考量,即人类为了维护“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正常运转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因为生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高质量的社会生活能够影响政治、经济的进程,并在思想领域里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本研究所界定的“社会生活”是:人类为了维护“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正常运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互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从而创造出的种种模式(方式)。这种模式是社会成员在一定条件下,由价值观所导致的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稳定形式,它是构成社会具体而又重要的元素,它的演变“综合地体现着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所以,我们“不仅必须分析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而且必须分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们如何认识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如何了解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甚至同一个体微观生活观念的差异;如何解决物质条件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差别;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一个时期内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可能不同步。社会生活的提高,并不能完全消除一部分人的贫困和贫富差距。在探讨和研究社会生活时,不仅要讨论社会生活的总体提高,而且应把着眼点放在社会生活总体提高反而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个问题上。因为社会建设的目标不仅是提高社会的总体水平和质量,增加社会财富,更要把总体生活的提高落实到个人生活的建设和发展上,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在以对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历史时期,考察个人生活差别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财富方面的差距,更应该注意人的能力的差别,因为社会更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对社会文化的理解 人类留下的种种生活轨迹,几乎都可以称为文化。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社会文化”?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我以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没有什么质的区别,因为它们都是人创造的文化,而人始终是处于社会这个客体之中,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所以文化即是社会中的人所创造的文化。如果非要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可,我认为只能从研究角度来说,即与“文化”相比,“社会文化”更强调在社会结构和运动这个客观前提下,来进行的整体和综合的研究。所以本研究所指的文化等同于社会文化。 古今中外学者对“文化”一词下过多种定义,有统计表明,从1871年至1951年间,中外文献所提出的文化定义约164种。1950年代后,文化探讨在各国展开,文化定义已不可粗略统计了嗍。梁景和先生通过对往昔若干文化定义考察,把文化概括为十大类型:即结构文化说、模式文化说、工具文化说、符号文化说等句。的确,文化一词包罗万象,很难用只言片语来清楚地阐述。我所理解的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定格,是维系社会这个有机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定格本来是电影镜头运用的技巧手法,乃银幕上映的活动影像骤然停止而成为的静止画面(呆照)。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问“凝结”,宛若雕塑的静态美,即短暂的静态。那么这种定格特征与文化又有何联系呢?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经过筛选后而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时间上和空间上)它会表现为一定的静态。当然这种静态形式上在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可能会延续几十年,也可能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然而本质上这种静态却是短暂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向前继续,文化也会随之不断发生变化,文化不断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被重新解读、改造、吸纳,从而转型为新的文化。可见社会文化是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时尚性,既具有交融性又具有变异性的一个概念。下面使用数学中集合的图示来说明之。 图中c、c、c:……c。既是前代社会生活方式下文化的继续,又是在新的文化因子冲击和碰撞下而形成的产物。它既包括积极的因素又含有消极的内容。那么这些新的因子(b、b、b:……b)从何而来呢?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总结生活的经验和教训,自觉地为社会注人的一种文化动力。文化离不开人,但是可以划分为各种群体如阶级、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等。但由于地缘、业缘、社会制度、阅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文化在同一地域、同一阶层、同一年龄段的群体中被刷新的程度也可能不同。有学者称之为文化的特异性㈣。由此而形成了研究文化的两种方法即“文化主位研究”和“文化客位研究”。但究竟如何使用,需要我们在研究中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并根据实践有所侧重。 社会文化更新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一定同步。一定时期内,物质生活取得进步后,文化可能滞后,甚至会出现倒退。如封建社会里,对祭祀、居住、服饰等方面严格的等级限制;今天出现的拜金主义、青少年犯罪等道德品质的种种弊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进步,而永不消褪的宗教等等。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社会文化中已经出现的新成分(如图中的c、c。、c:……c。),而且还要注意研究不变的和被抛弃的那一部分(如c~3b和cna),不变的那一部分指的是历史传承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在一定时期内还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同,能使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相处。被抛弃的那一部分姑且可以认为是文化的糟粕,“是指不能使社会形态朝着进步趋向变革的功能性模式”,对文化糟粕的判断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和文化的精华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可以相互包含、相互转化。因为它们不仅塑造着人的外形,也影响着人的心灵,它们的曾经存在或继续存在就证明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深人研究上述现象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而且对我们挖掘其内部的深层结构、剖析人们的文化心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社会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体现,是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作为主体的人类是在既定的文化条件下开展社会活动的。“文化作为一种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表征,其对人的社会生活提供着一种恒久性支持。”而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说也必然以各种具体的文化形式予以体现,所以说,“社会生活又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一个切入点”。正如有学者所说:“生活是一个窗口,它所展现的时代风云、社会变迁、思潮起伏为研究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 总之,社会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内,社会生活是其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它的“演变”体现着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而社会文化又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与进步,而这一切都要通过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的创新来体现。所以,社会生活的提高,社会文化的进步,必然会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概念”,不可能是完美无缺、无可厚非的,但它决不会束缚人类的研究进程,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一个包涵绝对真理和绝对科学的概念,它会随着学科研究的进步、方法论的更新而不断向前发展。对一种概念每一次较科学的界定,都是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肯定和促进。 社会生活论文:浅析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与农村社会生活习俗变迁 从农村妇女地位及农民业余生活变化分析 论文关键词:民国乡村建设运动 社会生活习俗 妇女地位 农民业余生活 论文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会生活习俗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促使妇女地位改观,农民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乡村建设者们在这些方面的宣传教育,也为日后农村生活的进一步变迁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出现了一次非常重要的社会运动,那就是乡村建设运动,它是由一些民间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发起,通过在农村兴办教育,发展生产,流通金融,改善公共卫生,移风易俗等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据统计,当时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本文试图从乡村建设运动与农村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角度,尤其是在妇女地位及农民业余生活变化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谨愿对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有所补胭。 进人二十世纪,经过辛亥革命的冲击,的洗礼,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番新气象,民主、科学等现代化气息弥漫在城市的空气中。但这种新气息在广大农村的影响是微弱的,农民大众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早婚、缠足、迷信等丑恶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到二三十年代,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先进的知识分子亲自将民主之风带到了农村,把科学之习送到了农民手上,使得传统的农村社会生活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妇女地位和农民业余生活方面。 一、妇女受到重视,社会地位有所改观 旧中国妇女深受传统礼教和习俗的压迫,处在社会最底层,而这种现象在风气闭塞的农村更为严重。进人近代以来,妇女地位虽有所改变,但农村妇女的状况仍然是不容乐观。乡村建设者们在进行乡村建设时也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负责人梁漱溟,1936年在山东省立十二校师范女生乡村服务训练处的讲话中,集中阐述了他对妇女问题的认识。他说:“妇女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中或说是文化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它是跟着社会大改造、文化大转变的问题而来的。”同时,他还看到了当时妇女地位的不平等,认为“在社会上妇女的地位,妇女的生活,有改善的必要”。有鉴于此,各实验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妇女的社会地位,妇女逐渐受到重视。 首先,女子的受教育权得到重视,开始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乡村建设者们鼓励女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同时他们还加强对农村妇女的职业教育和家事培训,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如定县专门设表演女平校5所,做推广妇女教育之实验,还为妇女开设有家庭缝纫纺织等课程。在邹平乡学村学专门设立了妇女部,使妇女有了自己学习和聚会的场所,她们可以边学习边从事编织等副业生产。惠平的乡村青年救护班从救护、卫生训练、父母教育和文化学习等方面对妇女开展教育。通过接受教育,妇女的文盲率有了明显下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定县。据平教会1930年所做的调查和推算,定县7岁以上人口约为33.03万人,文盲约27.4万人,占83%,其中男子计17.01万人,文盲率约为69%,女子计16.02万人,文盲率约为98%。12一25岁青年中,文盲率约为74%,若单以男子论,文盲率约56%,单以女子论,文盲率约94%;到1934年6月底,全县14--25岁的青年中文盲占39%,男青年中文盲占10%,女青年中文盲占73%。可见,女子的识字水平明显提高了。虽然在众多农村妇女中真正接受教育的毕竟是少数,但是它打破了长久以来束缚妇女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使女子有机会走出家庭,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其次,长期以来从精神上和肉体上压迫妇女的传统礼教和习俗被革除,这主要表现在缠足、早婚、买卖婚姻、溺女等方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尽管政府多次勒令禁止,缠足和婚姻陋俗在农村地区仍未去除。为了彻底取缔这些不良习俗,各实验地一方面在乡村民众中进行大力宣传教育,以各种方式进行劝导,说明其害处。如邹平乡学村学中教员利用课余活动时间,带领高年级学生通过演讲、办黑板报、喊口号、讲话剧等形式宣传女子放足、禁止早婚、破除迷信等,并且专门编了《放足歌》等寓意深刻的歌曲教给学生唱。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组织,制定具体条规,进行严格查处。具体表现在放足方面:邹平县专门成立了女子放足督察委员会与督察处,负责督察禁缠足的工作。各乡学设立了“放脚委员会”,具体执行县政府关于严禁青年妇女尤其是少女缠足的命令,如有再缠不放的,可以施以罚款。各乡学户籍室按户登记名册,检查落实妇女放足的情况。彭禹廷所在的镇平也明令规定30岁以下的妇女需一律放足,违者每月罚钱1000,至放大之日止。革除陋俗方面:邹平明确规定:“男未满17岁,女未满15岁者,不应订立婚约”,“男未满18岁,女未满16岁者,不得结婚”,“女家接受男家聘礼不得超过150元”,“违者按照行政法从重处罚其法定人及介绍人”。江宁实验区针对村中盛行的抢埔现象,明令规定禁止抢蠕。对于镇平农民的溺女之习,彭禹廷等负责人则制定法规,违者重罚,如果确属家庭贫困不能养育者,可送救济院收养。 经过各试验地宣传教育和行政查处,各地农村束缚妇女的丑恶现象有所消除。邹平第六乡乡学中“二十岁以下的女子次第把足都放了”,无锡各实验区婚丧改良成就显著,仅1931年1月就有3对新人接受劝导,没有大规模举办宴席。1934年11月至1935年3月,又有21户农民按照改良办法举行了婚礼,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江宁的抢婿现象也有效地得到遏制。总之,随着各项改良措施的进行,乡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再次,各实验地先后组织和成立了专门的妇女组织,有效地维护和促进了妇女自身的权益。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不断深人发展,各种形形色色的妇女组织开始出现,如女子夜校、保姆训练班、主妇会、闺女会、母亲会、女子放足委员会、妇婴卫生会等等。这些女性利益团体不仅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妇女的自觉意识,提高她们的独立地位,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妇女解决各种实际困难,维护她们的切身利益。如邹平的妇女组织由乡学村学倡导成立并受其领导,活动主要集中在教育、风俗改良和公共卫生方面。妇女部在妇女中开展启蒙教育,传授生产生活常识。1935年首善乡率先成立的妇婴保健会,由本地热心此事的妇女义务承担,负责本乡妇婴保健,并在县卫生院指导帮助下,先后举办了家庭卫生训练班和保产妇训练班,为5个乡培训新法接生员近百人。江宁的母亲会则主要是向16岁以下的妇女传授妇女保健和育婴常识。汤山农民教育馆的民众学校妇女工读班,其宗旨就是利用乡村妇女的闲暇时间传授一定的文字、常识,并提倡家庭工艺以改进其生活。此外,妇女组织还协助成人部、儿童部等其他组织参与植树造林、修河筑路、宣传卫生常识等社会事业,在整个农村社会改进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看出,农村妇女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是妇女作为农村社会的一分子,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突出表现,这更加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地区妇女开始在制度上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和传统礼俗的影响和束缚,农村妇女是作为男子的附属品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一些乡村妇女在政治上逐渐觉醒。根据国民政府1929年9月19日公布的“乡镇自治施行法”以及1930年7月11日对其的修正,“中华民国人民无论男女,在本乡镇区域内居住一年或有住所达两年以上,年满二十岁,经宣誓登记后为乡镇公民,有出席乡民大会或镇民大会及行使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之权”。这样,女性公民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和男性公民一样的政治权利。通过参加乡镇大会和乡镇长选举活动,一些妇女初次行使了民主权利,开始走人乡村政治生活。虽然农村妇女在实际参政水平上仍然有限,但这无疑是在农村长久以来僵化的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给妇女生活带来了一丝春风,启发和增强了她们的公民意识,社会状况有所改进。 总之,在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各实验区,农村妇女受到了重视,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也为日后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农民业余生活日趋丰富 娱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它不仅能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得到放松,而且能陶冶性情,培养人格。在农村,由于生活简单,缺乏各种文化机关和社会组织,娱乐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赌博、吸毒等社会陋习盛行,缺乏社会娱乐又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因此,定县实验区工作者提出“凡想改良农村的,对于乡村的娱乐不能不加以注意,以求用娱乐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改良农民的习惯,增进农民的知识,启发农民的团体及社会的意识”。其他各乡村工作者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把开展休闲教育,引导农民从事健康文明的文娱活动作为其改进农村的工作之一。 各种娱乐活动中最普遍的是茶园的设立。如无锡的民众茶园,其宗旨是“利用民众闲暇生活,由娱乐人手,以达提高民众智识技能,改良民众生活”。在茶园的壁间挂有许多含教育意义的对联、地图及通俗图画、标语等,还配有各种报纸、民众读物、识字挂图画片等。茶园的活动除了喝茶,主要有娱乐(打乒乓球、下棋、乐器弹奏、唱歌比赛等)、演讲、阅读书报、谈话(乡村工作人员与农民一起讨论问题)。此外,茶园还代农民写书信和各种契约。据统计,每晚都有40多个农民来茶园听书,结果“使民众之生活,得受陶冶,而有所改进”。晓庄学校的中心茶园,形式如同普通茶馆,只是壁间挂一些有意思而浅显的图表,并备有象棋、乒乓球等娱乐用品。茶园不准赌博、吸食鸦片,只许进行有益的娱乐活动。 平教会认为,戏剧在平民教育中具有焕发农民向上意识,介绍一般常识,施行公民训练等作用,因而“一方面研究实验乡村戏剧之内容与形式,一方面运用戏剧方法为农民教育之工具,以期增进农民对艺术的欣赏,创造民众化的戏剧”。他们根据乡村特点,创造改编了一批剧本,进行了多次公演,大大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在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师生则是排练文明戏,即现代话剧,然后送戏下乡,为农民演出。这些文明戏大都是内容健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他们还组织农民自编自演节目,如贺家村演出的三天,每天的观众都在1500人以上,三天结束后仍有不少人要求续演。 另外,还有许多试验区建立专门的公共娱乐场所和娱乐设施,以供村民娱乐之用。如邹平贺家村村学办了一处村民文教活动中心—达德园,园内设有图书馆阅览室、新剧社、音乐队、操场、武术团等,以上设施对全体村民开放。徐公桥地区先后建成体育场、公园各一处,供农民平常业余游憩之用。江苏省立汤山农民教育馆则建立娱乐室、民众运动场、弈棋室等。娱乐室内有留声机,无线电收音机,每间1日中午12时至1时开放,每次听众约70余人。民众运动场平均每日有三四十人加人练习,旁观者不计其数。举办象棋比赛时,参加者也十分踊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下棋兴趣。特别有意义的是,农民教育馆还专门设立了儿童乐园作为汤山全镇儿童游戏和运动场所。园中设备主要有秋千、滑梯、轩轻板、木杠、木马、石凳等,并经常组织儿童会、童话会、儿童运动会等活动。1930年总计人园儿童7294人,1931年8一10月份,每月人园儿童达一千数百人。 这些娱乐活动不仅使不少农民抛弃“不正当的娱乐,而以听书、下棋、乒乓、音乐、戏剧等为消遣的方法”,惠北实验区高长岸的一些农民在遇到重大节日和活动时还能自办音乐演奏会,而且使以前不太关心国家大事的农民,“也喜欢听时事消息了,自去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们天天要问东北的消息,而且愿意暂停田作,排队到县学部请愿”。可见,农民业余生活丰富的同时,公民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综上所述,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妇女地位及农民业余生活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大多学者也指出,这一时期实验区医疗卫生状况、社会风俗等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可见,这场运动对农村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方面,它动摇了传统妇女的社会地位,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改善了农村卫生医疗状况,削弱甚至废除了农村陋习。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运动大多采用宣传教育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进行,虽然乡村建设运动最后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结束,但宣传教育的影响,如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对陋习危害的认识,基本的卫生常识,以及农民自己在乡建运动中的所见所感所体验等,仍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农民的生活,这无疑又会对农村生活的进一步变迁起到推动作用。 社会生活论文:社会生活与道德教育浅谈 摘要:“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是时代对道德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这里的生活如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具有典型性特征,是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从这个方面来看相当于道德实践。但是与道德实践相比,“生活”则更具“童心”“童趣”,“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将会推动当下道德教育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道德教育;典型生活;道德实践 1“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论背景 1.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使然:起始于2001年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模之大,力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改革明确指出:课程应当“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1]“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自然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在道德教育上的具体体现。1.2以往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以往的道德教育已经蜕变为将“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2]”,把道德的形成、品德的培养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一种知识体系来对待,这就直接造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3]”的状况。这种状况反映在教科书上,就表现为“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教科书的呈现,往往以德目或道德规范为逻辑,强调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4],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反映在课程上,尽管德育课程不同于知识类课程,而德育课程的设计和编制却多采取学科类课程的形态;反映在教学上,表现为忽视儿童的行为变化和个体的内心体验,仅仅强调道德知识、概念的传授和规范的逻辑体系;反映在儿童的学习上,则表现为只重视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背诵,而不努力去实践这些道德要求”。因此,如果不进行道德教育的根本性改革,不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不良倾向的话,道德教育是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的。1.3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特点:少年儿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他们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生命表现往往是既有认知又有情感、意志和行为,此种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同时发生,并同时作用于生活的。因此,新的课程改革力求使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过程成为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少年儿童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与此同时,在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道德教育的结果不仅促使少年儿童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且更应该关注他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行为规范的养成,最终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6]。 2正确理解“生活” 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强调以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体现了课程指导思想对儿童的尊重。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应当说这也是教育的本质观点。少年儿童有他们自身与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与特点,不从这种需要与特点出发,教育几乎成为不可能,教育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7],才能做到有效、有针对性。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要求我们应该重视生活所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应该关注他们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以及他们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由此可见,这里的“生活”,如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具有典型性特点,应当是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从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典型生活应当是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因素的又与少年儿童密切联系的现实生活。因此,道德教育回归的“生活”,并非是普通的生活,随意的生活,或者说是具有自发性、笼统性和价值取向多元性的生活,这样一来,“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也就并非是将道德教育这一种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建立在了一个没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的基础上的,恰恰相反,道德教育回归的“生活”,应该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个人生活自理活动;模拟化的儿童真实生活,如有关家庭生活的游戏、以爱护自然为主题的儿童剧、情境对话”,以及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等等。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竞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之后,面对自己的竞争结果,往往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振奋有人沮丧,有人如过眼烟云又有人反思不已。不得不承认竞争的结果是残酷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冷静地分析竞争的结果,面对成功,我们不应该沉湎和陶醉;面对失败,我们也不应该灰心和气馁。我们应该正确地面对竞争,更要正确地面对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同学们都沉默不语,但是眼中却闪现出智慧的光芒。老师如此触景生发的激情洋溢又意味深长的话语,让全班同学都获得了教益。应该说授课老师这番话语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因素,早已超出了《小小发明家》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之外的,是具有典型生活的特点的,但是其教育意向、价值选择却是确定而又难以估量的。品德教育要以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关于这一点,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都有明确的说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强调:“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另外,《〈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道德教育回归的生活,不仅是一个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事物,而且还是一个充满了“童心”“童趣”的事物。 3“生活”与道德实践的关系 要弄清“生活”与道德实践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先来认识一下生活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说过:“全部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9]。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的外延应该包含生活的外延,而道德实践又是从属于实践的,道德回归的“生活”又是从属于一般生活的,基于道德实践和道德回归的“生活”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目的以及功用的一致性,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种不完全的却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结论:在少年儿童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回归的“生活”相当于道德实践;但是“生活”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与道德实践相比,它具有“童心”“童趣”。也就是说,“生活”相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更加有利于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这样看来,一方面我们承认并坚持“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观点,另一方面应当力求避免当下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泛生活化(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生活)倾向的做法。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应该关注他们当下的生活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同时更要注意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既可以防止以往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空泛、理性和教条主义的弊端重现,又为当下正在进行的道德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作者:郑玄 单位:山东省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 社会生活论文:社会生活中小学语文论文 一、在网络广播影视中学语文 电脑的运用,软件的开发,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因特网的兴起,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资源。以往听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种情况容易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使学生联想主持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有些电台播放的歌词非常优美,就像一首首的现代诗一样。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抄录下来,并反复地记忆背诵一下,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另外,有的电台还播放一些名家散文或者小小说。当这些文章配着动听的音乐以声音的形式呈现在学生耳边的时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听觉大宴。比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养花》时,我把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搬进了语文课堂,获得了成功。我是这样做的:教室内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布置。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他们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教师任主持人,台下学生都是观众和记者。就课文中的中心思想,老舍先生是如何养花、如何爱花的这些主题,教师、学生和“老舍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对话,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参与学习、参与实践。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及时精妙地加以点拨。师生在交流中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在交流中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二、在平时与人的交流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的学科,我们说话其实就是语文在生活中的呈现。当我们听了一个故事之后,把它完整地叙述给小伙伴们听;当我们放学回家后,把一天的见闻感受告诉父母;当我们走在大街上,边走边描述一下环境的变化;当我们跟父母去菜市场,与小商贩讨价还价,这些都是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表现。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生活阅历丰富的老人,他们经历过很多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倾听他们的故事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倾听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奇闻轶事或者民间俗语。这些鲜活生动的语言恰恰是我们平时语文课堂上所缺乏的。 三、在谜语对联歇后语笑话中学语文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流传下来的俗语和笑话等。这些古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如谜语这一形式。猜谜语其实是一种文字游戏,谜语有谜面和谜底两个部分,一个字、一个动物或者一件事物,都可以通过谜面的形式来形容出来,然后人们根据提示来猜出谜底。有些汉字的谜面,读起来生动有趣、概括能力强,当我们猜出谜底之后,就会非常轻松、愉悦地就记住了这个汉字的特点。当然,有的谜面概括的知识就更丰富了,如有的是对地名的描述,有的是对人物特点的概括。这样的谜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在猜谜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自己以班内同学的名字为谜底设计几则谜语。学生热情高涨,一则则精彩的谜面被设计出来。如:“夏日里的渴望———是清风(施青峰)”“结婚———成亲(程钦)”……总之,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语文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 语文学习应该是把已有的语文知识投入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要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践语文知识。 (一)生活中需要语文知识来进行点缀 在语文课上,学生都学过拟人、比喻这些修辞手法。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活学活用,运用这些修辞给班级书写文明用语,为校园树立新风。于是,“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不要弄脏小草的绿裙子”“悄悄地来,悄悄地去”“你给我爱心,我奉献绿荫”等一条条充满童真童趣、朴实无华的警示语从他们的大脑中迸发而出。“产品”一旦为生活采用,学生就能感受到语文在生活中的用处非常大,从而使他们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语文。 (二)探索社会生活中的神秘地带 我们都是一个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对学生来说,社会上有很多他们想触及的“神秘地带”,比如,城市水资源污染程度如何呀?革命圣地南湖有什么典故呀?卫星是怎么发射到太空的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好奇心,带领学生去深入到大自然和社会中考察研究,并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运用实物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论证法与合理想象、推理法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 (三)纠正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病症”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甚至错误使用语言文字的现象,对语文教学有一定负面影响。与其“严而守之”,不如“以攻代守”。因此,在语文课上,我经常向学生灌输一种意识:人人争当语言文字小医生,为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做贡献。于是,学生经常能从店牌、广告牌、电视字幕、报刊杂志中找出错别字、病句,从家长、教师、同学、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中找出不规范的、错误的表达。变大社会为小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这样,一个“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性循环系统就产生了。 五、结语 总之,语言来源于人类劳动,也是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通过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学习语言,着眼于他们看到乃至体验到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和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语文,从而让语文教学渗透生活,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在语文学习中体现语言学习的以人为本理念。虽然,我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有许多环节需要继续去探索,从而让语文与生活结伴同行,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生活因语文而辉煌。 作者:滕玉华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草碾小学 社会生活论文:从喜剧电影看真实美国社会生活 一引言 《笨人晚宴》是一部意味隽永的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叫蒂姆的年轻人为了讨好上司不得已参加了一个叫“白痴之宴”的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群完美的“白痴”结伴赴宴,届时评比谁带去的同伴是白痴之最。在晚宴的前几日,蒂姆偶遇了傻里傻气的国税局职员巴里,并“邀请”他与自己结伴赴宴以讨好自己的老板。但巴里虽然看起来愚笨,却意外地让蒂姆的老板出尽洋相,在晚宴上制造了轩然大波。从影片的名字来看,《笨人晚宴》讲述的是一场由上流社会举办的盛大晚宴。但从晚宴“邀请”到的嘉宾来看,所谓的晚宴不过是用来嘲弄和耻笑他人智商的恶意舞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笨人晚宴》所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当代美国社会栩栩如生的众生图。正如影片的编剧之一汉德尔曼所说:“我们都意识到了一个难以否认的事实,那就是我们正在解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最难得的是还维持了不多见的逼真感,让每个人在大笑声中,慢慢地寻求和体会每一个人物表相下的最为真实的自我。” 二杂陈百味的社会现实 1小人物的无奈人生看过影片的观众会发现,晚宴本身并非影片的重点。导演真正想呈现给观众的,是至纯至真的巴里。在影片中,巴里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他供职于美国人最痛恨的机关———税务局,每天做着最无聊的工作。不仅如此,还因妻子跟自己的主管———号称能控制他人、特别是能控制巴里灵魂的瑟曼有私情而离婚。应当说,巴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性人物,在他身上充满了小人物的艰辛与平凡。巴里的智商不高,却总以他一贯的、滑稽的“乐观”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在影片中,琐碎平淡的日常小事在他的身上都可以演绎成笑料百出的剧目,吃饭、开车、睡觉……这些观众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场景,由于有了他的存在,都变成了一出出让人忍俊不禁的滑稽剧。在观众的眼中,他的处世之道、待人之理处处显示出与社会的格格不入。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感觉到他成人的外表下面隐藏的是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童的心。但是,在影片中巴里的角色却是最为丰满的,虽然他外表疯癫,头脑不会转弯,甚至看过影片的观众还会觉得他的身体和意识形态里竟没有任何野心、斗志或世俗的东西。但就是这样一个愚人,却能够用自己的方式简单从容地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并采取简单明了的解决办法。在巴里看来,世界本来很简单,是人们把它弄复杂了。所以,我们需要承认的是,不管巴里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搞砸了一切,他的初衷都是好的,他想给蒂姆提供善意的帮助,尽管最终的结果是直接颠覆了蒂姆的生活状态。或许,这就是一种小人物的人生无奈吧。再说影片的另一个小人物蒂姆。在遇见巴里之前,他似乎正过着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时尚华丽的装扮、令人艳羡的保时捷座驾,还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公寓。如果不是向女友求婚多次被拒绝,蒂姆的生活应当算是当今美国社会大多数年轻人梦想的状态了。但是,这些外在的浮华终究难掩小人物生活的无奈。影片中,观众看到的是一连串的麻烦事———事业陷入窘境,爱情险些夭折,就连心爱的豪车也被人砸烂。这个世上难道还有比蒂姆更无辜的小资产阶级吗?但是,蒂姆却实实在在的是美国千百万小资产阶级生活的缩影———小如意,不如意,被挤压,挤压人,这是他们生活的常态。 2富人的畸形价值观以蒂姆老板为代表的上流社会的富人们不是影片的主角,但他们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代美国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畸形价值观。他们富可敌国,拥有权力、地位等小人物们所幻想拥有的一切。但他们却被这些人生附加值冲昏了头脑,以至于不知道究竟怎样的人生才算是快乐幸福的人生。于是,为了寻求所谓的快乐与幸福,为了找寻能填充内心空白的事物,也为了花掉那些多到不知道如何去花的金钱,他们的灵魂被扭曲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观众得以看到,在所谓的上流阶层中广为流行的一种庸俗糜烂的、变态的价值观———以嗤笑他人的智商情商为乐,以操纵小人物的人生为荣。因此,这场晚宴变成了一幅美国上流生活的百丑图,而巴里则成了不停搅动现场,以喜剧效果让那些贵族们以真面目示人的“鲶鱼”。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又何尝不是一次严肃而发人深省的现实披露呢?只不过影片用诙谐幽默的基调对此加以包装,让哲思与惆怅在搞笑中慢慢地渗透,让观众在大笑之后反复回味个中滋味。 3伪艺术家的装疯卖傻影片中,与上流社会富人们相得益彰的还有一个叫凯兰的伪艺术家。之所以冠之以伪艺术家的名号,是因为看过影片的观众一定会感觉很难将艺术家的称谓赋予这样一个满嘴脏话、有不良性嗜好、行为无比怪异的人。他用动物的粪便作画,把胳膊伸进临产斑马的阴道去“感受生命”,以“让人恶心”为作画的最高标准,就是这样一个装疯卖傻的画家,险些毁掉了蒂姆的爱情与幸福生活。观众也许会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勤奋踏实的人们得不到好的归宿,真诚善良的人们承受着多舛的命运,而那些疯狂变态的群丑们,却享受着无比惬意的生活。难道这就是导演所要呈现给我们的百味人生吗?事实上,随着影片情节的不断推进,我们不难发现,导演想要向我们呈现的,并非是这种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更多的是当美国大众消费时代的物质生活逐渐失去精神基础后,社会上所弥漫着的精神空虚以及随之而来的、以消极的物质享受和变态追求来填补空虚的畸形价值追求。 三真实温暖的生活写照 1像孩子一样感知世界世间万物皆有存在的理由。世界是否美好,取决于人的生活态度。影片中,巴里是一个有着孩童般心智的人。他善良、诚实、单纯、有梦想、兴趣独特,他喜欢替人着想,对朋友更是倾尽全力、义不容辞。可是,他也会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而不自知;他会一片好心却总是把事情弄砸;他会热心地帮助你,但却让你一发不可收拾地陷入更大的困境;他会在没有弄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帮你分析,直到把你也拖进奇怪的逻辑。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被视为弱智的人身上,保全了人性中最为美好的特质。对巴里而言,再复杂的人生在经过他那颗淳朴到原始状态的头脑过滤后,都会变得清澈透明。事实上,巴里绝对不是一个智商低下的人,他只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化程度低的人。所谓社会化,是指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每个人都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事规则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标准。因此,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们从事社会交往的基础。影片中,巴里之所以被归类于笨人,正是因为他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当人们都按照社会的规则规范行事时,巴里却只活在老鼠的世界里,他用自己的规则生活,与人交往。也正因为此,他才能够像孩子一样感知世界,并善于发现一切旁人看不见的美好。相信看过影片的观众一定会对晚宴上巴里的“梦想家之塔”有着深刻的印象。猴子、莱特兄弟、三明治伯爵、文森特•威廉•梵高、路易斯•巴斯德、本杰明•富兰克林和埃维尔•克尼维尔这些在旁人眼中原本风牛马不相及的人竟然都爬上了那个既有趣又鼓舞人心的“梦想家之塔”。其实,透过巴里,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上帝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放上了一份天赋,哪怕是一个笨蛋。而人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份天赋发挥出来,只要你敢于梦想,并且坚定信念地去努力,即使是一个笨蛋,也能创造出奇迹。 2像“白痴”一样敢于幻想在晚宴上,巴里的“梦想家之塔”为蒂姆赢得了人气,而那段关于梦想和梦想家的演说更是折服了千万观众的心。“梦想家之塔”告诉我们,所有伟大的梦想在最初未被人接受时,都只是人们眼中的幻想。可正是因为这些幻想,猴子可以直立行走和开口说话;因为幻想,莱特兄弟能让比空气重的胶合板飞上天空;因为幻想,世人有了夹着生菜和番茄的三明治;因为幻想,只有一只耳朵的梵高成了伟大的艺术家;因为幻想,路易斯•巴斯德发明了巴斯德灭菌;因为幻想,本杰明•富兰克林让我们认识了电;因为幻想,埃维尔•克尼维尔成了美国人眼中的超人。所以,巴里的演说向我们证明了成功的人在取得成功之前都可能曾是人们眼中的白痴。只不过,他们没有在人言可畏的世俗中退缩,而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梦想,奋勇前行。因此,人生就要敢于幻想,哪怕我们的梦想在别人的眼中只是痴人说梦。应当说,像“白痴”一样敢于幻想有着鲜明的美国特色。而《笨人晚宴》之所以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影片向人们阐释了一种好莱坞擅长的“弱者”的精神优势,一种单纯的、如孩子一般的执著,一种被广为推崇的美德和精神文化。这种精神优势绝不仅仅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更是变成一盏指引美国人日常生活的明灯。而有了这盏灯的指引,即使是最普通的美国人,也能敢于幻想,并为之不竭奋斗。 3像蜗牛一样向上爬美国不是天堂,但美国处处都是成功的机会,这是“美国梦”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在美国人的眼中,成功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事实上,美国社会中有着许多像我们一样的小人物,如蒂姆。影片中,他开着豪车,住着宽敞的大房子,可是,这些外在的浮华几乎把他拖成了负资产。为了继续舒适的生活,为了向女友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能够“从六楼升到七楼”,他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爬,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出卖自己的良心。蒂姆绝对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坏人,尽管他为了讨好上司而不惜利用纯真善良的巴里。其实,更多的时候,导演想向我们展现的,是在以蒂姆为缩影的美国小资产阶级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人性的残缺,是一种共有的让人同情的气质。他们自恃精明,他们拥有房子、车子、家庭、地位,这一切是那么真实,真实得逼迫着人们一步步像蜗牛那样向上爬。事实上,蒂姆的人生轨迹里处处影射着美国人常常津津乐道的“美国梦”,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众所周知,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主导价值观,这种强调个人自我设计、个人奋斗、追求个人价值最终实现的个人中心主义是美国社会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影片《笨人晚宴》真实地展示了传统美国社会文化的深刻底蕴。 4像初恋般珍惜爱情在《笨人晚宴》这部片子里,爱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因为蒂姆所有行为的初衷都是为了茱莉,为了他们的爱情,为了共同的美好生活。茱莉是蒂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为了茱莉,他才会拼命地想要升职,惟有这样,他才能让茱莉觉得自己配得上她。在影片的结尾,蒂姆终于明白,茱莉之前拒绝他的求婚并不是因为介意他的职位。他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茱莉就是他的惟一,他是多么地希望能够每天在她身边醒来,能够每天都看到她的脸,他是多么愿意为了他们共同的、简单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爱情,这个好莱坞永远不缺的话题,在《笨人晚宴》这部影片里就这样以一种平淡却又温馨的方式诠释了。其实,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不管我们正在经历的情感是生命中的第几次,都且珍惜它,像珍藏初恋一样。因为生活是平淡的,幸福是真实的。 四结语 《笨人晚宴》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可观的票房,也不仅仅在于它给观众带来了多少欢笑,更多的是因为它向观众展现了当代美国社会的群像。社会名流、平凡小人物,乃至晚宴上身怀绝技的“笨人”们,他们和他们身后延展出的精神意象与价值观念,让我们在有限的一个半小时里窥视了当代美国社会文化的繁华。幽默是短暂的,而幽默所营造的氛围和深度却是持久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笨人晚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社会喜剧,它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多方位诠释必将引发观众的深刻思考。 社会生活论文:社会生活教育启发 一、教育民主化、学术自由化。 熊佛西辗转到达四川,立刻开始导演(《后防、((吴越春秋》、((放下你的鞭子))、((中华民族的子孙、((抗战儿童等剧。为了让话剧演出活动伸入到社会各个角落,熊佛西意识到培养更多的专业戏剧演出人才是目前首当其冲的任务,他便向当地政府提出办一个戏剧学校是他此行的最大目的,“这个学校还要附设‘表证剧团’,一个农村演出队,以配合抗战。由于这些话是如此的‘堂皇公正’,又是在大庭广众中提出,便顺利地被批准了。”(苏枚整理:((遗爱在心永难忘:原四川省剧校在蓉校友集会追念熊佛西校长记实,戏剧艺术》,1982年,第2期。)熊佛西终于实现为人民办学,为社会办学的愿望,四川I省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于1939年8月成立,熊佛西任校长并兼任戏剧概论、编剧课的教学工作。“省剧校”成立之初,招收各类学生七十余名,学校口号为“本艺人的热情,守军队的纪律.以戏剧为教育,完成心理建设。”校训的中心思想即勉励每一个人,做爱国、正直、好恶分明的人。“向前进,向前进,我们是戏剧铁军,严守集体的纪律,抱着火样的热情,坚守志向,勇往前进!”从校歌歌词就可看出:熊佛西希望将学员们培养为一支“铁的队伍”。在此期间期间,熊佛西坚持“教育民主、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他聘请当时社会上颇有声望的名人来校任教,如任钧、张季纯、陈白尘、丁易、刘盛亚、汪漫铎等,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这些教师是社会上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对省剧校学生们进步思想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培养优秀戏剧人才,在最艰难的戏剧办学时刻,熊佛西仍然不忘图书馆建设是丰富学生知识的宝库,“不管什么学术只有在自由研究中显得有价值或者没有价值,限制禁止是不对的”。(熊佛西:《熊佛西戏剧文集》(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847页。)当时在省剧校图书馆里能读到古今中外各流派的书籍和理论著作,在白色恐怖的时刻,像(《资本论》、《联共党史》、大众哲学、《新华日报、《群众等民主进步书刊和革命书籍在社会上早已成为政治禁书,阅读或收藏这些书目可能面临生命威胁。而在熊佛西创办的这所“省剧校”图书馆里却可以自由借阅。省剧校学生刘沧浪在回忆时感动地说:“今天想起来,自己对戏剧文学有一定知识,有从事这种工作的兴趣,爱好,确和当时在学校时读了那么多好的作品分不开的呵。” 二、发展多元化、办学社会化。 熊佛西将其在四JII的演剧活动和人才的培养,直接作为投枪与匕首直刺敌人胸膛。他说“我们固然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剧作家,演出家,舞台装饰家,但我们更恳切的希望他们成为脑到手到脚到,吃苦耐劳,以活动为中心的社会教育家,来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来推动抗战救国的巨轮。”熊佛西要求学生成为踏实、有高洁人品的戏剧演员。因此,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把培养的戏剧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1939年他带领学生到成都演出《国家至上,演出将要开始之际,国民党中央军校带领士兵来捣乱演出,熊佛西将两个手榴弹绑在身上,到剧场门口守候,他说只要国民党敢来捣乱,就与之同归于尽。1940年,国民党为了监视剧校的办学思想,还专门派训育主任到学校监督,清理图书馆,检查来往信件,没收进步书籍,但熊佛西总是据理力争,在中共地下支部的支持下,国民党的阴谋未能得逞。“到了八十年代,原四川省剧校校友集会仍在追念往事:‘大家众口赞誉熊先生是一个爱国者,是一个对抗日救国为中心的戏剧事业作了贡献的艺术家’。”(苏枚整理:《遗爱在心永难忘:原四川省剧校在蓉校友集会追念熊佛西校长记实)),(《戏剧艺术》,1982年,第2期。)省剧校中的进步学生没有一个被逮捕,每当危险来临的时刻,熊佛西首当其冲站出来,为保护学生和他热爱的教育事业,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熊佛西把艺术、教育与实践融为一体,终生从事戏剧教育工作,从北京人艺剧专、河北定县农民话剧团到四川省立戏剧学校的建立,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戏剧学院继续培养话剧人才。熊佛西独特的教学模式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法则,时刻与时代相结合的演剧理念,对演员、导演的培养都走在时代的最前端,尤其是在办学中“通才”教育观的贯彻,他所培养的一大批戏剧人才,直到今天还仍然活跃在演剧事业中。熊佛西开创了我国现代话剧教育的先河,其人才培养模式对今天演艺人才的培养,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熊佛西在办学教育中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省剧校”的课余时间丰富多彩。每逢周末,学生们在简陋的舞台上,昏黄的油灯下,将话剧、曲艺同台演出,演出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化,如金钱板、打莲湘、山歌、民歌小调之类。学生们将这些演出节目加以改编,并将其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既能自娱自乐,又能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艺术修养,锻炼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专业教学培养之余,熊佛西将失学和失业青年集中起来,组成抗战表演剧团,经短期培训后,到各地巡回演出。坚持“我们的抗战戏,不但演给城里人看,还到农村去演给农民看”的宗旨。(苏枚整理:((遗爱在心永难忘:原四川省剧校在蓉校友集会追念熊佛西校长记实,(《戏剧艺术》,1982年,第2期。 三、文艺大众化。教育全民化。 熊佛西对学生怀抱真挚情感,尊重与渴求人才,强调戏剧的目的是为人生,为大众,为社会的艺术。他一生辗转全国各地,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为话剧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一样,这些中国现代戏剧家们以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精神、以家国为重任的社会责任感,对今天的知识分子,仍然有珍贵的启示意义。陈寅恪先生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定为北大精神,那么今天的知识分子更应该发扬这种艺术气节。尤其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关注底层人民文化生活的今天,为现实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更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在四川各地的演出活动中,熊佛西一直坚持在定县开创的剧场创新的尝试。1938年,他带领三万多名成都小学生,为十几万成都观众沿街演出,“曾以整个成都当舞台,四十万市民当观众,二千多的学生当了演员”,演出队伍成了一条长长的火龙,“三小时的群众性街头演出活动,使几十万民众一直与演员溶合在同一气氛中受到一次印象非常深刻的抗战必胜的教育”(辛慕:成都儿童:抗战儿童的筹备》,(《戏剧研究,1939年,第1期。)。将话剧演出与小学生们的爱国教育思想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剧中人物体现出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培养了一代爱国家、爱人民、有远大理想的新人。这支素有“铁军”称号的演剧队伍,在抗日战争威胁最严重的时刻,在熊佛西一如既往地带领下,艰苦地开展戏剧运动,在乡村演出一大批剧作。1940年冬天,省剧校由地下党领导,师生们一直参与很多与农民有关的工作,加上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剧校活动被当局觉察,经常被克扣经费,教师们好几个月拿不到工资,只能依靠典当物品为生,1941年春天,省剧校在四川省参议会强制命令下被迫解散。尽管这所抗战大后方的学校仅仅存在不到三年时间,但却在熊佛西的教育思想指引下培养了一大批戏剧人才,解放后有许多人成为我国戏剧界、电影界知名的演员和戏剧教育者。四川I省立剧校炮火中的成立,抗战剧团硝烟弥漫中的演出活动,一大批爱国学生的培养熊佛西抗战时代为教育事业不遗余力的努力,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始终能聆听到它在时展的长河里一路突奔、呼啸的声音,直到它汇入时代的洪流中。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教育应该始终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离开生活,离开社会,一切犹如空中楼阁。熊佛西的教育主张,正如廖奔所言:“熊佛西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人民的戏剧教育事业,他把话剧这一艺术样式介绍到中国来,传播到知识青年中,普及到广大民众里去.使之在中国的社会变革、民众启蒙、素质改造、美育教育的事业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历史功绩标秉史册。”(廖奔:世纪纪念一熊佛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上海戏剧》,2001年,第4期。)因为与他一起的老一批教育家们在中国最忧伤的时刻,挑起重担,把教育带进生活,让教育与社会同甘共苦,使教育成为引领大众前进的锋锐武器。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教育,熊佛西在抗战时期的教育观、办学观、思想观,始终与时代同步,他将话剧教育的“载道”功能镌刻上了时代的印迹,开启了一扇现代中国教育事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闪光风景线,也为我们今天举步前进的教育发展打开了一扇值得眺望的窗户。 社会生活论文:成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功能 我国的各类成人教育部门,担负着培养、教育跨世纪人才的重大历史责任,在跨世纪的时刻,对成人教育的各种社会功能进行重新审视,无疑具有现实的和历史的意义。 一、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 “成人教育主要是对走上各自生产和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教育。它能直接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不言而喻,成人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功能。 1.促进科技进步的功能。成人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促进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成人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通过发挥其教育的功能,成人学校能够为科技发展输送大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为科技进步及创新提供人力、智力上的保证;其二,成人教育的对象大都是在岗人员,其中不乏一些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他们在成人学校学到的知识能够直接作用、应用到生产第一线,能解决生产、生活中丞待解决的难题,从而直接为科技创新服务,直接促进科技的进步。 2.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功能。这里所谈的劳动力素质,主要是指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及技术水平。 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可以看出,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其所受教育的多少: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者的素质则越高;反之,劳动者的素质则越低。 通过一定阶段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劳动者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判断、思维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知识水平及技术技能,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开发能够与产业结构、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对于已经从业的劳动者来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以得到提高,经济也可以得到快速发展。 二、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 成人教育最基本的政治功能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政治思想素质,以使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自主行为及判断是非的能力等符合规范、符合要求。这里,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功能。主要指成人教育有对人们的认识、思维、意识、情绪、行动等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调节和引导。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之际,形形色色的新思潮纷至沓来,外来思维方式、价值观及外来意识,犹如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一齐涌入人们的眼前,令人眼花潦乱、目不暇接,在各种新思想、思潮面前,一些人往往茫然不知所措。 要使每一位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个人的努力不可或缺,家庭、社会、学校的综合教育亦缺之不可。就学校教育而言,通过对成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重视榜样、发挥典型作用的教育以及加强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教育课“两课”的主渠道教育,无疑可以使陷入困惑的人们少一些瞒怨和指责,多一些理解、支持和参与,激励他们积极上进,不断进取。 成人教育通过对成人政治价值观念的不断灌输,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政治态度、观念意识及理想信念。 2.规范功能。我们知道,现在的成人学员虽然思想较成熟,言行较谨慎,但他们的意识、思维、行为等较之以往已有了较大改变,可以说现在的成年人是很有希望与潜力的一代,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煜煜生辉的地方。但是,由于年龄、家庭、知识水平等因素制约,在一些成人学员的言行中,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随着学习环境的逐渐宽松,成人身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不合规范的行为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原则上讲,成人学校对于所有成人学员在接受教育期间,对其学习、人际交往、服装仪表、品德、行为等都有比较明确、清楚的规范性条文予以规范和约束,同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要求等也对每个人意识、行为予以严格的规范,从而使每个成人学员的行为、言行符合规范和要求。 强制性的条文规范——刚性规范,对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实属必然,也很必要,而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等对于制约成年人的行为也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柔性规范,能够让人们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深切地体会到一个人的行为,任何时候都不应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背道而驰;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更不能违法犯法;“个人利益”的获得与实现,必须要受到社会公德及法制的约束和限制。 三、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由于教育投资少,整体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仍是我国现实经济发展的潜在危机,所以需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对于成年人接受知识、更新知识、学历教育及上岗培训等具有十分显著的功效。 1.传递功能。这是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具有的功能。在成人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使我们的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 在“传道”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各种有用的文化知识,传递、输导给成人学员,通过持久、深入、由浅入深地不断传授,可以使成年人在成人教育中吸收、汲取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及现代科技知识。在成人教育中,教师是文化传递的直接者,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各种文化知识、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都会传导到社会成员的脑海中来,使他们充分掌握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工作岗位担任特定角色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模式,从而对他们的一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受益无穷。 2.创新功能。作为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教师,对文化知识不仅有传递、解释、传承的义务,同时也有选择文化、创新文化、更新文化的责任。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革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不言而喻,只有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其中,不断地对旧有文化、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文化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 我们知道,成人学员是社会的劳动成员,也是社会某种职业的承担者,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而且也是为了改造社会、造福于社会,所以在学习中成人学员渴望学到良好的文化知识,和先进、有用的科技技能。 综上所述,充分认识成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是成人教育走向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认真总结成人教育的实践经验,探索规律,为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好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服务。这是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社会生活论文:做好环境优化创造和诣社会生活 “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是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环境风险同步进入高发期。创新落实“两个率先”建设目标,需要保持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但这与极其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之间存在矛盾,特别是人民群众对生存环境需求日益提升与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善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必将加重“保民生、保稳定”的压力。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下一些地方禁、控、限项目呈现反弹、个别企业污防设施“开机迎客、关机送客”应付检查和违法排污、超标排污现象有所抬头的严峻形势,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环境执法效能水平,稳步构建和谐溧阳品位,是保障永续发展的睿智选择。 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永续效能 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作出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战略决策,这对加强环境保护监管执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重组和结构调整全面加速,促进了生态环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投入力度,当然环境监管执法工作同时面临新的巨大压力,突出表现在:大规模集中投资建设压力剧增,短期经济发展与环境监管的矛盾更加突出;降低环保要求保发展、“两高一资”项目和企业以牺牲环境“捞利益”的环境违法等行为出现反弹;突发环境事件仍处于高发期。应对环境执法难、难执法,环境矛盾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加强领导。 一要创新领导决策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升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实效性。要快速扭转并切实增强经济与环保并重、同步、优先发展的观念和依法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坚决有效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决策时坚决扭转重经济、轻环保的思维导向,要坚决杜绝以发展第一要务为名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唯gdp论英雄的行为后果,切实减轻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有效提升经济发展效能、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效益,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全市环境质量。 二要创新环保责任机制。要强化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问责制、追究制,将“环保一票否决”真正落实到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和政府、部门年度考核、评先创优等各个方面,并通过量化指标真正达到与领导的评绩、职务任免挂钩,促进区域环保工作领导力度再强化,依法管理抓到位,环境监察升效能,优化环境促和谐。 三要创新环境监察机制。环境监察机构承担着一个地区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的重任,其工作效能、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的优劣,环境安全程度的高低,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要切实加强环境监察机构能力建设,紧紧抓住扩大县(市)级人民政府权级管理范围的契机,创新举措快速扭转县级环境监察机构规格低、编制人员少、经费紧张、执法基础设施薄弱等现状,加大投入夯强环境监察机构的基础档次,加强培训快速提升监察队伍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环境监察执法管理能力水平。 二、拓宽思路,科学管理提升效能 应对环境保护任务加重、要求提高的新形势,环境管理必须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模式转变,拓宽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能,构建平安环境。一要加大投入,夯强环境监管现代化基础。要在现已建成环境监控中心、4座水环境自动监测站、3座大气自动监测站和在重点企业安装28台水、气污染物自动监控设施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推进环境自动监控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点位环境状况“说得清”进程,并为有效实施区域环境补偿和“排污权”交易铺就现代化管理基础平台,促进环境监管科学化再上新台阶,快速提升环境污染事故和矛盾纠纷的预警控防能力水平。二要创新试点并推广“排污权”交易。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改善难,长期困扰着各地环保效能的提升。经济发展必将带来排污总量的增加,反应在环境容量局限性的矛盾将十分尖锐。加快探索试点、推广“排污权”交易,有利于促进排污单位积极主动提升科技发展的含量,科学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推动企业生态环境系统的优化改良。通过实施“排污权”交易,更有利于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促升发展。溧阳今年重点推进纺织、印染、化工、造纸、啤酒生产等行业试点“排污权”交易企业14家,要积极探索实践、总结提高、完善创新,进一步加大“排污权”交易扩面实施工作。三要创新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防举措。要务实把握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契机,强化探索创新控防农业面源污染新举措力度,快速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指导、激励发展新型农业规模化合作经济,发展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和绿色环保产业(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创收,环境优化。 三、优化服务,科学减排促升效能 在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和经济转型期的今天,环保工作的重点必须转向控减污染总量。要以科学发展理念积极指导和帮助管理对象规避环保风险,提高生产科技能量和控污技能水平,精准实施iso14000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提升企业环保诚信度和品牌档次。要创新实施《溧阳市循环经济规划》,认真总结在对42家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强化监控措施,淘汰落后用能设备68套,强力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污染减排工程措 施,连续三年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以及已通过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审核企业10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8家、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62家、建成市级环境友好企业3家的实践进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不足和急需完善的措施,创优指导和服务企业提升环保诚信品位促发展。同时积极帮助企业向上争取发展循环经济和污控项目的环保资金补助,形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互动推进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优化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多措并举,强化执法维升效能 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依法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一要预警防范抓创新。要创新实施环境现场监察执法由“单一作战”向“综合立体作战”推进,着力扭转“走马观花、被动应对”向“聚焦重点、主动出击”转变,合理运用“蹲点式、伏击式、回马枪式”等监管执法方式,力争做到检查全面不缺漏,违法现行抓实证,同时加大节假日和夜间巡查、突击抽查力度,充分发挥其隐秘性、机动性强的优势,有效防范排污企业打时间“擦边球”偷排或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加强并同时科学合理安排特发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实战演练,确保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安全。 二要重点监管上水平。重点要在推进、指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限期整治污染、实施雨污分流、排污口规范化整治的同时,强化推进排污口安装流量计、cod、so2在线监测仪等高新技术污染监控设施,以及重点区域水、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并纳入环保部门污染源远程监控管理网络体系,真正做到随时掌控污染企业的排污情况,区域环境状况“说得清”、管到位。 三要环境执法严到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深度叠加和环境保护“执法难、难执法”的严峻形势,环境监管力度不能削弱而必须加强,环境监管尺度不能放松而有必要控紧,坚决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弊端。对环境违法事件的处理,坚守首犯教育优先、处罚为副、整改到位原则,对屡教不改、造成严重影响和经济损失的,坚决实施加倍征收排污费、上限罚款、限期停产整治、直至关闭等行政处罚措施;对造成特别重大环境影响的业主、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要依法采取行政或刑事处分措施,促进营造自觉依法保护环境的氛围。特别要创新实施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执法管理制度,能量化的坚决量化核准到位,该曝光的坚决曝光到位;进一步深化推进建设项目公众参与、环境质量日报和企业环境信息行为公开化等制度,不断创新环保工作公众知晓率,提升民众保护环境的参与率和监督水平;完善优化环保信息的部门、银行互动协作机制,扎实提升保护环境的执法效能。 四要科学运用税收杠杆引导调控环保行为。 要创新增强现行税制的生态保护功能,针对现行税种存在的适当性差、征收范围过窄、税负偏轻、减免过宽等缺陷,特别是有些税项对保护资源、控防环境污染起反作用的,要积极探索创新,完善加强税制立法,税种设定、范围设置、税率额度等的定位要向生态环境保护倾斜,进一步增强现行税制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有效发挥环境成本在调控人与自然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完善加强现行税制立法,探索开征环境税,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力度。要尽快通过修订完善现行税法,使税收征管真正体现调控人与自然和谐的巨大杠杆作用,逐步过渡到环境税征管到位。要通过加大依法征管税收到位力度,在全面促进依法保护环境的同时,提升环境污染防治基金的筹集水平,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尤其要在调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生产、经营产品和不法污染行为等方面创新举措,让环境成本以科学合理的税额融入投资、经营和消费成本。要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调整、控制的高能耗、高污染以及限制消费的行业和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加大以高税率征管力度,促进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加强税务、环保部门的互动协作,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经营行为、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或经营者,税务部门应依据环保部门的行政执法事实,对其课以一定期限、提高税率征税,并免除其享受减税或免税政策待遇;对长期守法的企业、经营者,予以减税优惠奖励。要结合生态市建设目标,加快实施生态植被恢复和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取消或调整不利于保护环境的优惠政策,合力推进转变科学发展理念,有效规范依法保护环境行为,全面促进绿色和谐社会建设。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瞄准重点,攻坚克难。依法行政,统筹兼顾。创新举措,共促“双赢”。 社会生活论文:浅谈思品教学社会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体式新颖,以其独特的编排风格和鲜活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认识和解决成长中的系列问题。该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亲近的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以八年级思想品德《明辨是非》一课为例,我将取材于学生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打抱不平引入课堂,学生感到亲切,兴味盎然。我随即抛出一个思考题:到底什么叫打抱不平?并把电视连续剧《水浒》中的主题曲中的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入课堂,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得出打抱不平应该是正义感的体现,说明案例中的当事人不能明辨是非,没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接着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有关正义与非正义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课堂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明辨是非》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自由畅谈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做的,从中体会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的重要意义。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我在执教八年级上册《自尊自信》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个老人。二是一名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个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尊重他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结论,同时学生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 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为例,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上网。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 思想品德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继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最终达到思想品德的课程目的。 社会生活论文:浅谈在社会生活中日本和谐文化的反映 摘要:日本的文化和精神极具特色,主要由中国、欧美及本土诸种因子混合而成。日本人自身创造力依靠引入外来文明得到启发,进而推进本国发展。日本文化的继发性形成了该民族学习和吸纳其他文化的价值取向。战后日本更是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从西方引进民主制度、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且与传统文化相整合,陶冶成一种新质的颇具东方特色的日本式的文明。日本正是依靠这种独特的文化和精神特质,踏上了其成功的现代化之路。正如戴季陶先生所说:我确信日本人具有一种热烈的“信仰力”。这“信仰力”的作用,足以使他无论对于甚么事情都能够百折不回,能够忍耐一切艰难困苦,能够为主义而牺牲一切,能够把整个民族打成一片。 一.日本人的服务意识 在日本,在任何场合是不用担心“露怯”的,因为任何地方都有详细说明。在新干线的列车上,每个座位的背后都表明了所在车厢和周围几节车厢的设施,注明厕所、垃圾箱、电话的位置,这些设施都用图案表示,如一男一女并列的图案,在燃烧的烟头上打上斜杠的图案,在说明的最后一行,又用日文、英文特别说明这些图案代表什么,如一男一女并列表示厕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日本的地图也十分周到体贴。走过一两条街,在街口就会有一张指示周围区域的地图,地图的设置不是上北下南之类的,而是空中俯拍式的,人冲着地图,就能立即找到前面、背后、右手边、左手边是什么,有人戏称,这是傻子都能看懂的地图。 日本的饮食可能不一定适合中国人的胃口,但进日本餐馆点菜却绝对没任何担忧。每个饭馆门口都有一个橱窗,里面是用蜡做的仿真的食物,展示出来的食物内容、形状、数量和实际端出来的完全一样。橱窗里没有陈列的,还可以看餐馆内的拍成照片的菜谱,吃什么菜、需要多少钱,在吃之前就已了然于胸。 二.日本人的质量意识 在日本上街购物,面对满大街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用辨别真假优劣,日本没有假货,尽管放心购买。从外表看两条一模一样的珍珠项链,一条标价2000日元,一条标价20万日元,那2000元的一定是人造珍珠,而20万的则是天然珍珠。看看商品的标价,消费者大致就能猜出商品的档次和实际价值。 仅仅用不卖假冒伪劣产品来评价日本,恐怕还远远不够,实际上,日本人的质量意识几乎已深入到骨髓里。在日本,房地产商销售的都是装修好了的房子,入住时甚至只需买一盏灯。房子在住了一两年后出现木门、木地板变形、墙皮开裂之类的“事故”根本就不会发生,如果真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房地产商在10年内会给予免费维修。所以日本人家中木地板、墙壁、厨房、卫生间都平整、光亮如新,即使住了很久给人的感觉也好像是刚买的房子。 在日本,最舒适的是上厕所。无论是在饭店、商场,还是地铁车站或街边小饭馆,进到任何一家厕所,墙壁、地砖、卫生洁具等都锃亮洁净。没有诸如水龙头跑冒滴漏,也没有马桶漏水或厕所门插销坏了之类的“别扭”之事,而且厕所均无异味。日本公共场所的厕所很少见到有人站立一旁随时清洁,那么厕所是怎么保持没有异味的呢?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洁具本身具有除臭功能,二是洁具表面制造得非常光滑,水能将污物冲洗干净,三是下水道设计得非常科学,不返味。 铃木三惠子曾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日本人的质量意识,她说,如果美国人首先发明了电梯的话,那他们可能会满足于电梯能上能下就行了,但日本人一定会改造它,让电梯在停靠时,与楼层完全处在同一平面上。这里的确体现着日本人人本关怀的精神。 三.日本人的自律意识 日本是地铁极为发达的国家,在东京和大阪,地下都是空城,从地面上任何一栋高楼往地下走,都能通向地铁车站。去往较远的城市时,还有高速的新干线。但无论是在拥挤不堪的地铁车厢里还是在新干线的火车上,都见不到一点垃圾。在车站站台,会经常看到人们手里拿着饮料空罐、废报纸等各种垃圾下车,并将这些垃圾分好类后投进垃圾箱。 排队是日本的一景。乘车排队、在公园里游乐排队、去餐馆吃饭排队、上厕所也排队。即使在一些大饭店一楼的厕所也常常排着长队(在日本,宾馆、饭店、写字楼等厕所都免费向社会开放)。到此“方便”的过路人只要看见厕所大门外有一人等候,就会跟随在后面排队,从里面出来一个再进去一个,那安静和耐心的样子很难看出来是急着上厕所的。在日本乘滚梯也排队。所有站在滚梯上的人都不约而同地靠左边站立,留出右边的通道给那些在滚梯上有急事需要行走的人。 在街上有一个有趣的景象是许多女孩提的手包都是没有拉链的。手机、钱包、照相机等一览无余地放在敞着口的包里。女孩们就拎着这样的包挤地铁、逛街。与此相同的另一个景象是,在东京和大阪,地上地下都是鳞次栉比的小超市,里面的商品一直摆到了大门外,既没有工作人员看守,也没有防盗磁、防盗门之类的仪器把守,但据说失窃率并不高。 四.日本人的未来意识 从社会信用和国民素质看,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守时、重信用、讲礼节;日本的企业亦以讲究信用、产品质量精良着称于世;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无论是走到拥挤的地铁,还是人头攒动的商场,地面都光洁如新,地铁的墙壁上也看不到乱写乱画的现象;日本人很少在公共场所抽烟和吃零食,更没有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日本人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繁华的东京、大阪,还是古老的京都,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交警,汽车、人流严格按红绿灯指示行动,一丝不苟。这种文化高度的和谐值得我们深思。 社会生活论文:文学社会生活个体生命重评文艺源泉 【内容提要】文艺源泉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给几千年来处于边缘地位的下层民众以文艺对象的中心地位。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文艺源泉被狭隘化。胡风的“处处有生活”之说是对文艺源泉论的补充,但胡风派对生活只看到了“斗争”的一面,而忽略了“和谐”的一面。文艺对象应当包括个体生命的各种存在方式。文艺创作的终极源泉是社会生活,直接来源是文艺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解释,是个体生命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文艺源泉论/社会生活/生命体验 【正文】 一 文艺源泉论是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是文艺思想的主导和核心;那么,强调社会生活作为文艺源泉的惟一性则是这一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单从哲学本体论讲,的文艺源泉论并无多少新鲜之处。从亚里士多德到车尔尼雪夫斯基,西方文艺理论史上一切唯物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都坚持文艺模仿或再现现实。自马列文论产生之后,文艺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又受到重视。作为辩证的唯物主义者,并不否认文艺家的主体作用,他有关文艺高于生活的六个“更”字便突出了这种主体能动作用。不过,文艺源泉论的逻辑重点还是在于强调客观物质世界、现实社会生活的第一性、本源性,而这几乎是所有唯物主义者的共识。那么,的文艺源泉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与地位究竟何在呢?笔者以为,在于他所说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内涵。将工人、农民和普通士兵这些最基层的人民大众的现实革命斗争、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文艺创作的主要对象并从理论上予以旗帜鲜明的倡导,这是前所未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文艺源泉论与其文艺功能论是密不可分的。 在的文艺观念里,工农兵群众既是文艺家师法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对象。其实,也是相信精英文化及其对群众的指导作用的。心目中的精英,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精英文化,便是无产阶级文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一般精英文化论者不同,认为“精英”不能脱离群众。近些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对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估计过低,这主要是因新中国建立前后他曾发起一次又一次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然而,本人即是知识分子出身,他虽未把知识分子等同于精英,但他似乎也是把知识分子当作“准精英”的。“准精英”要变为真正的“精英”,必由之路便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同时深入工农兵群众,了解工农兵群众,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灌输到没有文化的人民群众中去。要当群众的“先生”,先当群众的“学生”。当群众的“学生”,实即了解群众,了解其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学习其朴实的生活作风,在这一过程中改造知识分子自己的思想,去除非马克思主义的成分,最终还是为了当好教育群众的“先生”。从工农兵中培养新的知识分子,也是扩充文艺精英队伍之一法。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收效并不太理想,要教育民众还得主要依靠由学校培养出来的或多或少受到封建文化或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而这些知识分子一直不太令他满意。为此,新中国建立后他一方面试图改革学校教育,培养新型知识分子,一方面继续号召包括作家、艺术家在内的一切知识分子深入工农兵,强调工农兵群众的革命斗争和日常生活实践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惟一源泉。要求文艺家深入到工农兵中去,是文化建设的一种策略:他希望作家、艺术家通过这种“深入生活”,真正具体、细致地了解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乃至语言习惯,创作出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又体现出无产阶级新文化精神的作品来教育群众,从而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二 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文艺思想既有其一贯性,又有较重大的不同之处。之前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虽说明了文艺“高于生活”,但更强调“源于生活”;之后,特别是提出“两结合”创作方法的1958年以后,他虽然仍号召作家“深入生活”,却更突出了文艺的思想精神即“高于生活”的一面。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建国前后的不同命运即映射出文艺思想前后期的不同侧重。40年代的特别重视“实事求是”,赵树理式的从农村基层成长起来的作家由于特别熟悉农民生活,其作品形式又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正合乎的文化建设思想和文艺功能观。然而,建国之后的,理想主义精神逐步压倒了实事求是精神,他希望文学作品能塑造出充分体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工农兵形象,而赵树理的“吃不饱”、“小腿疼”乃至小二黑、李有才、孟祥英之类皆难当此重任,所以,“山药蛋派”从体现“工农兵方向”的文艺先锋沦落为“中间人物论”者。于是,塑造出萧长春、高大泉之类人物形象的作家浩然理所当然地取代了赵树理的位置。 的文艺源泉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抹杀;然而,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如前所述,其主要贡献在于给几千年来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下层民众以文艺对象的中心地位。但在后来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工农兵的生活几乎成了文学创作的惟一对象。以知识分子及其他社会阶级、阶层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在解放区文学以及建国后三十年的大陆文学中很少见到。题材的相对单一不能说与这种文艺源泉论无关。胡风派提出的“到处都有生活”之说正好弥补了文艺源泉论在实际操作中的疏漏或偏颇。胡风并不否认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他认为文学反映的对象应当是一切人的生活和斗争,不只限于工农兵。从哲学本体论讲,胡风的文艺思想与并无二致,甚至在广义的文艺功能观上,他们也有一致之处,即强调文艺要教育人民,要为现实斗争服务。但在文艺的具体社会功能上,分歧就出现了:要求文艺直接服务于政治,配合阶级斗争,而胡风仍坚持“五四”时期鲁迅倡导的文艺改造“国民性”的功能观。他认为,文艺的作用不在于向民众灌输某种具体而现成的政治观点,而在于强化民族精神,医治民众“几千年精神奴役的创伤”,激发其生命的“原始强力”。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胡风反对将“人民”神圣化,他更偏重于把群众看作改造和教育的对象,虽然改造、教育的目的还是为之服务。因而,胡风文艺思想的思想启蒙色彩远远浓于政治教化色彩。正因重思想启蒙,胡风历来主张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冲突及人物自我的心灵搏斗,即各种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人生准则之间的斗争,特别是表现人的奴性与原始强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表现得异常复杂尖锐甚至惊心动魄;他们反对把人们的思想及命运转变简单化,反对把转变简单归结为外力作用。路翎对李季的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的批评正体现了胡风这一文艺思想。其实,依照文艺思想,《王贵与李香香》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即用形象的方式证明“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的政治道理,这同《白毛女》证明“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一样,达到了用革命道理教育人民的目的。这个道理浅显易懂,虽未必能激发农民从精神上真正脱胎换骨,具备真正的现代意识,但却能激励其积极踊跃地参加到革命斗争中来。除了对文艺具体功能的理解不同,对“社会生活”的具体理解,与胡风的文艺思想也不相同。相比之下,茅盾本人的小说虽大多不以工农兵为主人公,因而不能成为体现文艺方向的样板,但他对文学创作对象的理解同具有更多的一致性,即都是从社会科学家或政治家、革命家的角度,将社会生活看作一个整体,将人看作阶级的人、群体的人之一员,从群体来把握个体;而胡风派看重的是个体生命的具体存在,他们是从个体生命出发来理解民族与阶级,理解民族性与阶级性的。从这个角度讲,胡风对文学创作具体对象的理解更符合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更具有现代性。 但是,胡风派对生活的理解仍有过于片面化之嫌,他们对生活只看到了“斗争”的一面而忽视了“和谐”的一面。将社会生活理解为个体生命的具体存在固然有其真理性,但文艺表现个体生命存在状态的领域要比“人生搏斗”广阔得多:它可以是一种生存状态、生存方式,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或对人类生活与生命的一种感悟与理解,或人的一种感觉、直觉、情感或情绪、心境。对于诗歌来说,表现对象就更多是一种人生的感受与体验,或一瞬间的感觉与思绪乃至幻想、直觉。其实,作为诗人的与作为小说家的茅盾,都是很懂创作规律的,他们的成功之作并不去图解政治观念,而是表现了自己对生命的感受与思考。“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都是作为革命家的诗人真切而独特的生命体验。“战地黄花分外香”,“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固然是政治家和革命战士的体验,“人生易老”却是所有曾经沧桑的个体生命共通的感受。既强调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惟一源泉,又肯定“诗言志”的古训。“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命题既可作唯物主义的解释,又可作唯心主义的解释。如果把“情”、“志”当作文艺的终极源泉,无疑属于唯心主义;但若把它们理解为文艺的直接来源,则并不违反唯物论: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才“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的。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可大致表述为:生活情志艺术 依照这种思路,对于现代西方的各种一直被称作唯心主义的文艺观,比如直觉说、情感表现说、本能说等等,我们若扬弃其哲学本体论部分,而把各种非理性的主观因素作为文艺创作的直接来源之一,也许更接近文艺的审美特质。文艺表现直觉、本能、潜意识等人类存在的非理性领域,它反映的仍是人的生活;不过,这不是人的外部实践活动,而是人的内在生命体验,而且表现的是19世纪以前整个世界文学史极少涉足的领域。如此说来,真是“到处都有生活”了!不是吗?卡夫卡和加缪们虽未深入工农兵,却也创作出了具有真正“生活”体验的文学作品。 关于社会生活是文艺作品的惟一源泉的命题具有永久的真理性,作家确实需要了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兵群众。只是我们不应把终极源泉理解为直接来源,把“生活”局限为工农兵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使现实主义作品,其直接来源也是作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或解释;所有职业,所有阶级、阶层的个体生命的生活或生命体验都是文艺作品的直接来源。那些反映工农兵生活的优秀作品,其价值就在于将以往很少被人关注的那些个体生命的人生体验进行了正面表现。我们衡量古今中外一切作品价值的标准,应当是看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深刻不深刻,或对生命体验的表现真切不真切、独特不独特、精彩不精彩。 我这里特别指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绝大多数作家们与西方各种形式主义批评家们在对待文艺源泉问题的看法上是并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的。他们不论把人类现实生活理解为异化还是荒诞、多元,都承认作品表现的是作家对世界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并不认为文学作品与作家、与现实生活无关。他们对上帝之死、对两次世界大战、对奥斯威辛集中营之类人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耿耿于怀,没齿难忘,这些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形式的冒险正是为了表现生命体验的独特。形式主义批评家们对于探索文学形式上的审美特征功不可没,叙事学理论填补了以往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空白。但一切形式主义批评的致命弱点是割断了作品与现实生活、与作家生命体验的关系,将文本看作是与生活无关的独立自足体。这违反了文学创作的实际,违反了艺术的真正规律,因为作品总是要传达某种社会文化信息、表现作者的某种生命体验的。作家单凭掌握花样迭出的讲故事技巧,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在于独特生命体验与高超艺术技巧的融合。 社会生活论文:古代社会生活面貌探讨 作者:李佳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南宋时期,宋廷迁都杭州,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南方经济得到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海丰经济社会向前跨越。海丰与外地的经济贸易活跃,主要运销的就是海盐这一地方特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海丰县志》载:“邑东南十里为和丰滘,二十五里为新滘,一望沃野,水道不通,疍民有东西溪之别,宋师将舟至凿通之,闽广盐商诸泊聚于此。” 可见,海丰当时已成为福建广东渔盐商家汇聚之地,反映出海丰经济因盐商贸易而繁荣的景象。宋代海丰盐斤(盐)除运销两广外,还远销江西、福建、湖南等省。销售方式有“官般”与“通商”两种。 这一时期,汕尾地区的居民主要为主户和客户。所谓主户,就是当地的越族居民;而汉民则称为客户。原住民是自秦以来,历经多次战争劫难而遗存下来的越族后裔,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成为疍民。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疍,海上蛮也,以舟为宅,采海物为生”。这些疍民们以舟船为房屋,以渔猎为生,传唱后世的汕尾渔歌也在宋代初步形成。南宋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云:“一为鱼疍,善举网纶,二为蚝疍,善没水取蚝。”汕尾地区越民在北宋仁宗时期曾遭受灭族之灾,北宋名将杨文广南征海丰南蛮十八峒,将历代遗存下来的越族后裔驱尽杀绝,迫使一部分再次下海为疍,一部分则逐渐被汉民同化。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海丰县有纳税主户1878户,客户7186户。由此可见,在北宋中叶,汕尾地区海陆丰境内的中原移民人数已经远远多于当地原住越民的人数。 两宋时期,汕尾平原地区居民多数以村寨为居所。这些村寨规模不等,但基本都筑有灰沙夯筑的高墙,非常坚固,稍大型村寨四角位置都建有炮楼用以防御外侵。位于海丰县梅陇镇西北的宋代金刚围古寨,时为金姓居民住所,古寨门楼两边灰沙夯筑寨墙为原建,高3米、厚0.6米、残长40米。海丰县赤石镇双空宫岭下的羊坑古寨始建于北宋,古寨呈长方形,东西面宽73米,南北进深92.6米,寨墙为灰沙夯筑,墙厚0.65米,高4.75米。古寨四周墙角各有一个方形炮楼,南北向各有寨门,北向为正门,门高2.19米宽1.26米。以正门为中心是一条大巷通道,巷道宽两米,南北走向,全寨形成三道十一巷的整齐布局①。赤石镇中建于南宋末年的新城古寨,呈方形构造,面阔92米、进深114米,寨门有三,正门坐北向南,东西各设侧门。寨门门楼高6.5米、宽5.75米、进深5.4米。寨内四角边缘各建置一个方形炮楼,每个炮楼都有小门通向寨内,四周围墙亦用灰沙夯筑,高5米、厚0.7米,古寨设计高大坚固易于守卫。 南宋末年,宋端宗和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南逃广东,汕尾地区海陆丰一代因此留有很多宋军及宋臣史迹。1276年,宋军南逃广东至海丰甲子港欲从东溪往西溪而来,但水道不通,宋军遂凿溪连通东西溪,兵船得以通过,随西溪到达丽江浦。由于宋溪的凿通,为闽广盐业的交易创造了极为良好的交通条件,故此闽广盐商往往在此泊船进行贸易。1277年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宋端宗等宋室进入陆丰甲子镇,驻驿于瀛江出海口的大胆山,待渡甲东,以图与文天祥南下义军会合,故而此山又被称为待渡山。汕尾地区人民在抗击元军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忠心报国的忠义之士。 宋端宗众人驻甲期间,得到甲子进士范良臣进食劳军三日,赐之为承奉郎,渔民郑复翁率其两子及各方义士勤王,被封为都统,他们在其后的历次抗元海战中先后壮烈牺牲。 两宋时期,随着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以及宋元战火所导致的人口流转,广东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加速发展。汕尾地区在这一发展期也获得的了较多提升机会,社会生活、经济状况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深度创新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政府管理也随之变革,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和创新。多中心治理由于其对公共产品特征的深刻分析、对民主价值的高度重视以及与多元化社会的适配性而成为中国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有益的新取向,是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深度创新。这种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将有力地促进当代社会基层治理的优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基层公共事务;业主自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事务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以政府为主导且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其中的公共治理变革也旨在探索新的治理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在城市基层治理变迁中,广大物业小区业主演绎了自我治理的民主序曲,其内含的多中心的治理逻辑是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深度创新,也是未来中国社会基层管理的新取向。 一、多中心治理与单中心管理的对比分析 单中心管理的基本逻辑及评价。单中心管理模式认为:为保证社会秩序的生成和稳固,就必须有一个权力中心,这个权力中心担负着创建和维持秩序的功能。在此体制中,处于权力中心的个人或集团就成为主权者,而其余民众就成为臣民。“统治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人类没有再大的权力可以交给其他人。最高统治者不必受国内法的约束,因为国内法只不过是他的命令;他可以任意地摆脱其束缚,没有人会向统治者要求财产权,因为所有财产权源于法律,即统治者的意志。” 霍布斯的这种论断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行政学创始人威尔逊在《国会制政府》一书中,提出的用于行政科学建设的范式所内含的核心理论是:在任何一个政府中总是存在一个占支配地位的权力中心;权力越一元化,它就会受到来自更为负责的单一权力中心的指导。社会学家韦伯所倡导至今仍广泛运用的“官僚制”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只有一个最高权威,命令和控制是其运转的基本的手段和方式。波兰尼认为“一元的单中心秩序”或“设计的或指挥的秩序”被一个最终的权威所协调,通过一体化的命令结构来实施控制。在这种秩序里,存在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并且依赖上下级之间单向的“指挥―服从”的决策与执行链条得以维系自身的发展。 综合而言,此种模式的主要观点包括:社会的秩序与发展需要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来维持,这个权力中心具有单一性和垄断性,国家、政府、权力、集体、统一等概念是分析的核心;政府具有无限理性,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社会的各种挑战;越是权力集中的政府就越负责任;政府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唯一生产商和供给者;等级制政府组织能够以最小的投入导致最大的产出。 事实上,这种模式至少有以下缺陷:首先是对政府的信任过头,忽视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的普遍规律。政府的权力集中并不必然导致高效率,只有将个人动力激发起来的组织才能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权力集中只是为统治者的意志实现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其自上而下的命令结构需要消耗很高的意思传递、行为监督等成本;其次是忽视了民间力量及其智慧,只有切合民间实际的秩序才能获得很好的维持,也只有公民自身才能够了解自身的需求与偏好所在,政府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对本来可以由民间来做的事情费心地设计一切;第三是对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趋势估计不足。社会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民主化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单一中心的治理结构无疑与民主化存在着无法协调的矛盾。 多中心治理的基本逻辑及评价。治理一般指“在政治系统的特定范围内行使权威,对政务或公共事务作出有效的安排,以达到维护政治秩序和维护正义价值的目的”。[1]“多中心治理”主张同时存在着多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单位,这些单位能够计算受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影响的潜在成本和收益,促进自身利益扩大;另一方面,体系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受着一般性规则的制约,又可进行调适,使决策者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保证整个秩序的稳定和运行,从而使这一体系成为富有活力的系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民众对于政府的期望愈来愈高,也愈来愈趋于多元化,而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中心供给”思路在庞大的需求面前是缺乏效率和回应性的,因此,以支持“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和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为特征的多中心理论就成为满足民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理想模式。 在治理主体方面,有多个权力中心同时进行,社会秩序的生成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努力构建的结果。在秩序生成过程中,来自于基层的力量和智慧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发展了以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为标准的物品分类方式,认为大部分公共物品都不是严格意义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而表现为具有一定竞争性或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这一特性的区分使得在公共物品生产和公共事务治理上,可以通过产权契约安排使相互独立的分散主体,将传统的铁板一块的公共物品按照地域、特性等方面分散化。每个部分拥有该物品的有限生产权,或公共事务的有限处理权,对自己生产的物品、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每个单位或主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多中心治理试图通过多种参与者提供性质相似,特征相近的物品,从而在传统中由单一部门垄断的公共事务上建立一种竞争或者准竞争机制,公民可以根据各生产者的相对优势,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各个生产者之间进行选择,从而迫使各生产者自我约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增强回应性。 在纵向治理选择方面,多中心治理强调集体行动应当尽可能在较低的治理层次上得到解决。强调多元、民主、合作、非意识形态化,指向的是政府向社会分权、权力回归于民众,鼓励公民参与地方或社区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全过程,倡导培育和提升公民的自主管理能力。 多中心治理意味着多种治理手段的综合应用。以政府能力有限为前提,主张政府和市场既是公共事务处理的主体,又是公共物品配置的两种不同的手段和机制,主张在公共事务的处理中,既充分保证政府公共性、集中性的优势,又充分利用市场的回应性强、效率高和社会组织的公益性、成本低的特点,综合多个主体、多种手段的优势,从而提供了一种合作共治的公共事务治理新范式。 多中心治理中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公共物品的生命周期中,大致存在着消费者、生产者、中介者三个角色。在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中,它们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来扮演。多中心治理既反对政府垄断,也不是所谓的私营化。它不意味着政府从公共事务领域的退出和责任的让渡,而是政府角色、责任与管理方式的变化。在以往的物品提供方面,政府扮演着公共物品的直接生产者和提供者,参与了整个过程,扮演着多重角色。而多中心治理则主张通过其他主体的参与,通过多种方式将公共物品的部分生产任务委托给其他部门来提供。政府的管理方式也从以往的直接管理为主变为间接管理为主。政府更多地扮演了中介者的角色,即制定多中心制度的宏观框架和参与者的行为规则,同时运用经济、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公共事务的处理提供依据和便利。 多中心治理也意味着权力向度上的改变,即公共事务权力从强调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运作转变为上下互动。意味着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它们在竞争性关系中相互重视对方的存在,相互签订各种各样的合约,并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政治管辖单位可以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一致地运作。”[2]11-12 综合而言,多中心治理包括着以下基本观点:本段归纳参考了黄德发:《政府治理范式的制度选择》[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114页。一个社会的权力中心具有多元性和分散交叠的特质,政府或国家是多极权力中最大的一极;政府具有有限理性,它无法胜任“无所不能”的角色要求,一群相互依赖的人可以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权力越分散,政府就越容易针对不同的公民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越容易进行及时的科学决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越容易防止权力的非公共性滥用,反之,集中的权力在信息收集、决策做出、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无法回避的劣势;政府官员和决策机构分享着有限、相对自主的专有权,来决定、实施和变更法律关系,其中没有一个机关或者决策机构对强制力的合法使用拥有终极的垄断权;政府并非是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唯一供给者,在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上,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有所作为;从长远看,民主政体的效率必然优于专制或集权政体,因为民主政体可以回避大的甚至致命的失误。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人类在寻求解决社会问题上的一次深刻的认识转折,它拓展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架构,超越了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的传统对立,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打破了社会科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即市场与计划、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等,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两者的合作过程,力图发展起一套管理公共事务的全新技术,强调管理就是合作。核心思想是要打破政府作为唯一管理主体和单一权力中心的现状,实现管理主体和权力中心的多元化。 单中心管理与多中心治理的对比。单中心管理与多中心治理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下表(见表1): 二、业主自治:一种更具有多中心色彩的基层治理 业主自治,是指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体业主,基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民主的原则建立自治组织、确立自治规范、自我管理本区域内的物业管理活动的一种基层治理模式。业主自治强调的是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和消灭均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思,原则上国家不作干预,只有在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不能通过协商解决时,国家才以仲裁者的身份出面予以裁决。私法自治的实质,就是由平等的当事人通过协商决定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业主自治的主体是实行自治的全体业主,组织是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民主;自治的事项是有关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其核心内容包括对业主委员会的民主选举以及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物业管理活动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业主自治是当代城市社会中带有多中心治理色彩的基层治理,这主要基于业主自治满足了多中心治理的诸多特征(见表2)。 三、多中心治理是当代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深度创新 业主自治是优化基层治理结构的积极探索。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探索适合的治理模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趋势将不可避免对城市社会的治理能力造成严峻的挑战,城市基层治理的问题将迅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基层自治能力的提高与自治资源的充分利用是缓解政府管理和服务压力、促进公民社会形成的必然途径。探索适当的治理模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国诸如公共权力在不同党派之间进行分配、党政分开、落实人大的权力、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的分权、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立、村民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等一系列中国政府的努力都可视为多中心治理的有益探索。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讲与国家向社会放权具有密切的关联,也带有与多中心治理内在逻辑相一致的成分。在这里强调业主自治是更多带有“多中心治理”色彩的基层治理主要突出的是业主自治在时下以及未来的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来自基层的强大动力,而且它对于日益庞大的城市公民的民主权利、秩序生成乃至日常生活都有普遍的、切身的联系。而业主自治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以为其他领域进行治理探索提供经验和借鉴。 多中心治理契合了当代社会民主化的必然趋势。多中心治理的基本预设是基层社会和民众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选择来有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比较而言,它更是一种自发的秩序或生成的秩序,而不是一种强制的秩序或构建的秩序。“两分法”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管理的本质属性就是执行性。这种理论主张将科层制的绝大多数公务员置于一种缺乏价值追问和感性认知的工具人状态,也人为地加大了由公民诉求到行政执行的流程周期和潜在成本。由于基层组织的回应性缺乏导致了官僚制的尴尬状况――人们已经无法容忍“官僚制”组织的专横、奢华和低效。事实上,随着社会多元化的深入,单一中心总会存在着回应不足的弊病,而熟知基层社会问题和诉求的基层组织却缺乏相应的治理权力。社会稳定与和谐更多地体现在基层秩序的稳健程度,所以,如何给民主化浪潮下的公民意志留有足够的治理空间是政府管理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事实上,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政府治理之道的变革,主要方向是“政府职能市场化、政府行为法制化、政府决策民主化和政府权力多中心化”。[3]而这“四化”本身又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系统。随着这种改革的不断深入,多中心治理将日益显示出其生命力。 多中心治理的深入发展将缓解传统模式的治理压力。中国渐进式改革是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模式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面对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前期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在于这种模式确保了改革主体的强势性,它可以有力地打破原有的各种制度和利益结构,可以对改革进行较为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强力推进,而且效果的取得也与当时的民主化程度不高、民间社会发育弱小、法制落后、经济发展压力巨大等因素高度相关。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民主意识不断高涨、法制环境趋于良好,更重要的是一个强调自我的多元化社会正在形成,这些都使得原有的政府主导型模式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危险,而且改革越是深入,民间的力量就越为凸显,政府的作用领域和程度将越为有限;政府必须探索一种能够容纳和整合民间诉求,并充分利用民间治理资源的新的治理模式,这种压力将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和网络民意的几何级膨胀日趋增加。而多中心治理所持有的是一种和现有政府管理模式完全不同的逻辑,它的探索和成熟必然会对未来的政府治理形成一个可替代的或可借鉴的有益进路。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及特征 【摘要】大众传媒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是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对于实现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合作管理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众传媒的自身性质及特点决定了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具有多维性、间接性、有效性和有限性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特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大众传媒如何借助自身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地位,积极延伸其社会协调功能,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出谋划策,奉献力量,已成为一个对于大众传媒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话题。 一、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成功实践 2011年11月2日,《大河报》刊登了一则题为《天冷了,请环卫工进店歇歇脚吧》的新闻,对郑州市环卫工清扫大街劳动中无处歇脚、无热水喝的困境做了报道。报道呼吁:“沿街的单位、商铺,愿意提供‘爱心歇脚点’,麻烦致电96211告诉我们。” 11月3日,《大河报》消息:“本报发行中心愿意开放所属36个发行网点,负责人表示,只要看到‘大河报’三个字,环卫工可以随时进来歇歇脚。”同时报道说“目前已有上百家单位、商家热烈响应”,愿意尽力帮助环卫工。 11月4日,《大河报》报道:“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就此事进行了批示,相关部门表示:将努力挤出地方,增建一批环卫道班房,以解决环卫工常年在路边吃凉饭、喝凉水,无处更衣和存放工具等问题。” 11月8日,《大河报》报道:“热水捧在手,暖了俺环卫工的心。”报道说,管城区市政部门设立了30个歇脚点,环卫工有了热水喝。300块“爱心歇脚点”标牌已经制作完毕,今起全市发放。 毋庸置疑,这是一起大众传媒积极延伸自身社会协调功能,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成功实践。和以往一样,某些问题在舆论的推动下得到了尽快解决,大众传媒的社会协调功能得到进一步验证和彰显。然而,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一案例,发现其中呈现出的三个鲜明亮点: 一是提出新闻诉求。这一新闻报道没有停留在只是单纯传播信息的层面,而是在信息的同时提出了明确的新闻诉求――暴露问题,出谋划策,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并向相关方面发出呼吁。在这一案例中,新闻诉求表现为“呼吁沿街的商家、单位向环卫工提供‘爱心歇脚点’”。 二是承担社会责任。“麻烦致电96211告诉我们”表明了传媒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和决心。把热线电话公之于众,等于把传媒自身放在了一个汇集和沟通信息的中介位置,从而担负起传媒在这一事件发展中的重要社会道德责任。 三是传媒做出表率。在提出明确的新闻诉求和承担社会责任之后,传媒以身作则,率先示范――“本报发行中心愿意开放所属36个发行网点,只要看到‘大河报’三个字,环卫工可以随时进来歇歇脚”。传媒用自身行动形成一种榜样和号召的力量,同时也为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从提出新闻诉求到承担社会责任,再到传媒做出表率,这一连串的提出诉求、承担中介与实际参与,最终促成了环卫工“喝点热水歇歇脚”这一问题的迅速解决,进一步彰显了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事儿虽不大,却如一股暖风吹在寒冬到来之际,让人暖暖地感受到人性的温情。 二、参与管理――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有效拓展与延伸 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能激励和引导公众,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不良影响和威胁;能形成舆论中心和议程设置,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能传递和规范社会道德,引领价值取向,了解、反映和协调公众的意愿;等等。《大河报》关于环卫工“歇脚”问题的报道及其解决之道,则是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有效拓展与延伸。按理说,报纸传媒通过新闻报道把某一事实公之于众,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职责。新闻本身自然可以反映部分社会群体的意愿和呼声,自然可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自然也可以发挥大众传媒一定的社会协调功能。但是,《大河报》并没有在传播信息,引起社会关注这一传统职能上停留,而是主动将自身置于社会问题之中,先是提出新闻诉求,公布联系电话,承担汇集信息的中介责任,然后又承诺开放发行点,供环卫工“喝点热水歇歇脚”。这一系列行为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协调功能”的约束,从激励引导、设置议程、传递规范、反映协调等一般性社会功能一跃而升至为“提出诉求,承担中介,以身作则,主动参与”的高度和境界。而这一系列行为,则使传媒无形中扮演了一次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角色,大众传媒从社会协调功能朝着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也日益显著。大众传媒如果循着“参与社会管理”这一视线望去,其社会功能的拓展延伸将呈现广阔的前景。当然,这需要大众传媒具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通过传播形成影响到提出诉求谋求解决,从反映意愿激励引导到置身其中充当中介,从规范道德引领时尚到积极参与主动承担,这种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拓展延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赋予大众传媒的重要使命,也是大众传媒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 三、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特征 社会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等。这类公共事务与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目前,我国社会公共事务呈现出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正在形成以政府为核心,各方多元参与的开放性公共管理体系。 费爱华博士认为:“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大众传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也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角色意识、发挥着积极的社会管理功能。”这是因为,大众传媒的社会性功能使它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正是大众传媒能够对公共事务管理产生影响的重要动因。而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管理者在维护公众利益、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共同价值取向则成为二者发生联系的结合点。 在社会管理多元化时代,大众传媒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再满足于对民众意愿的一般反映,而是要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了。它要参与、要担当、要管理、要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大众传媒的自身性质及特点决定了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多维性。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和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利用自身在信息预警、议程设置、舆论监督、促进沟通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重要影响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有时是信息引起预警,以减少危害;有时是聚集社会热点,引导舆论方向,引发政府关注;有时是通过舆论监督,暴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有时是通过信息公开,加强沟通联系,加快问题解决。大河报在“环卫工歇脚”这一问题上的新闻实践,主要通过其议程设置和促进沟通等功能,引发社会各界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最终促成了问题的快速解决。 间接性。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的多维作用如上述议程设置、舆论监督、促进沟通等,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而间接发生作用的,社会管理的最后决策与直接实施还更多地依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只有在一些特殊事务中,传媒才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直接参与管理和处理事务。虽然大河报在“环卫工歇脚”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把本报发行点提供给环卫工歇脚这一主动参与的“示范行为”,但这毕竟是“权宜之计”和一种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榜样引领,难以解决所有环卫工的休息问题。最后还是政府出头,决定“增建一批环卫道班房”,才使问题得以彻底和圆满解决。如何使这种“间接性”变得虽然间接但却强烈、虽然间接但却有效,应成为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效性。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往往能较快取得实效,在我国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及历史条件下,有些极端事件、社会难题一经媒体曝光就可以迅速得到解决。这种有效性甚至导致“媒治”的说法不胫而走,成为网络热词和人们期待通过媒体管理社会的愿景。大河报在“环卫工歇脚”问题上的新闻实践,从消息到促成问题解决只有一周时间,再一次显示了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特征。社会问题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参与才能较快地得以解决,这本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不高效的表现,这其中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体制和心理背景与原因,但无论怎样,这都是一个有目共睹的基本事实。正是基于这种“媒体一参与问题就解决”的社会现实,“媒治”才成为众多网民对改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美好期待。大众传媒需要自省的是,传媒人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和在我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支撑下,才有了这种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传媒人应当最大化地利用这种有效性,更好更充分地发挥自身在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有限性。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虽然有效甚至是高效的,但其参与的领域和作用却是有限的,在许多专业领域、特殊领域以及众多领域的深层次问题上,大众传媒还难以发挥更有效、更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现代社会管理体系中,大众传媒只能作为社会事务合作管理的一个重要成员参与其中,但它缺乏最终的决策权、裁定权以及执行权,因此很难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角和“领袖”。“媒治”一词只是客观反映了大众传媒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和人们对传媒参与社会管理的美好期望,但最终“媒治”必须也只能通过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法治”来实现社会管理。这种“有限性”特征将促使大众传媒清醒地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和位置,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主动参与,又不越俎代庖;既要合理有度,又不消极放弃,积极拓展延伸传媒自身的社会性功能,科学、合理、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 四、结语 如何明确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定位,合理发挥大众传媒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大河报在“环卫工歇脚”问题上提出新闻诉求、承担信息中介、主动参与解决等一系列行为,无疑为寻求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合理途径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这一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新闻实践中,大河报关注的是社会弱势群体,承担的是社会道德责任,付出的是信息沟通的辛苦,收获的是政府出面解决问题,带来的是寒冬里人性的温情,引发的是人们对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思考,何乐而不为? 管理是一种行为,行为需要谋划,因此,谋划是行为的前奏。出谋划策正是传媒人的强项,通过大众传播暴露社会中的某些问题并出谋划策,提出新闻诉求,甚至以身作则,主动践行,已经远远超出了大众传播的一般意义和大众传媒的一般职责,或许,这正是大众传媒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合理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大众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公共事务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所体现出的公共性特征使它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把大众传媒建构成社会领域的“公共空间”,是充分发挥我国大众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众传媒 公共事务管理 作用 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在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之处以及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与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在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的互补现象,是两者发生内在联系的关节点,而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它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在联系,不仅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也决定和影响着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预警作用 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言,大众传媒的预警作用通常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特别是对涉及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危的紧急突发情况,作出快速反应和及时报道,以引起公众的警惕或帮助人们了解突发事件和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2003年SARS危机之后,我国传媒对此次危机中主流媒体长时间的集体失语失真,造成传媒预警作用的彻底失灵,对疫情的扩散蔓延产生了直接影响的后果进行了深刻反思,在突发事件包括危机事件的报道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做到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公开。典型的是2008年春夏之交我国主流媒体对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地震所作的连续32天的现场直播报道。 事实表明,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公开,是任何负有社会责任的大众传媒所应该葆有的信仰与原则,及时、真实和公开地报道新闻,可以成为社会抵御突发性社会恐慌的预前反应,并且,从效率的角度看,这样的预前反应是成本最小的控制措施。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如果一个社会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关涉公众利益,特别是公众的切身利益的负面真实情况被隐瞒住,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危险,整个国家就仿佛被放在火山口上。任何社会都不可能避免天灾人祸,但是却有可能依靠媒体迅捷的信息传播所产生的预警作用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 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共同的社会责任。为此,政府在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增加公共信息传播的透明度,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大众传媒在危机管理中的预警作用,及时发现危机存在的前兆,及早采取预前措施,尽量把突发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议程设置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新闻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新闻传媒选择或突出报道的某些内容会受到受众特别的关注。这一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可以“重构环境”的机构,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式,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但为什么某些潜在问题突然显性化,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并进而直逼决策层;相反,另一些问题却始终寂寞无声,最后不了了之。对比两种迥然相异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社会公众而言,不理想的、不规范的、不能令人满意的社会现实状态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要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对象,还必须经过一个认识上的逻辑发展过程。这就是社会问题公共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社会问题的标志是出现公意性诉求。而当公共权力主体意识到社会公共问题已经妨碍整体社会发展,充分了解公众的公意性诉求并认同这种公众的政策诉求时,公共问题就会变成公共政策问题。而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对推动这个认识上的逻辑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本身,最大范围地接触社会公众,所以对于社会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首先作出强烈反应的是大众传媒。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公开性、直接性、迅速性,它能快速把少数人发现和提出的社会问题及对政策的期望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它对社会问题或某一突发事件大规模地连续性地加以报道,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大众传媒不仅对事件本身进行客观报道,而且会加以评论,以引导公众对事件性质的认知程度,引发公众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不断提高公众对政策问题的认知度,这就使媒介议程转化成了公众议程。而公众议程大多是涉及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因而会呈现社会舆论的“焦点效应”。而“焦点效应”又往往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就会促使政府接受来自公众的愿望和要求,进而对公共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正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作用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舆论监督作用 我国党报有自己的舆论监督传统,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政治民主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受众的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为适应这一新情况,我国新闻传媒开始就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政策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照,也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同时,受众对社会领域中不良现象的批评也常常见诸媒介。由于媒介对社会信息具有放大的功能,加之媒介在我国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所不具备的社会公信力,受众意见一旦被媒介刊播,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类似舆论的影响力。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中国质量报告”等栏目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些栏目较好地发挥了媒介舆论监督的功能。而且随着民众表达利益和要求的权利开始合法化,大众传媒作为公众的代言人,在形成政府与民意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氛围有了很大改变,在一定层次上突破了其固有的一些局限性,出现了跨层次、跨地区、跨类型媒体舆论监督互动的现象。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成本,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和传播格局,促进信息更快、更广、更全面地传播。虽然它自身的发展和它与传统媒介的整合仍处在发展变化中,但传统媒介已由开始的如临大敌到目前的和平共处、相互渗透。网络使新闻传播更具活力和张力,也使新闻传播具有了交互性,使受众拥有了发言权和参与感,双向互动促进了广开言路,益于政府决策和对舆情的掌握,及时通过灵活的政策与技巧调控舆论。它推动我国新闻政策走向宽松,让更多的普通人拥有了表达思想与意见的渠道。 近年来,网络传播大大促进了媒介间的协作,媒介之间的融合、交叉拥有正在成为中国新闻业新一轮改革的亮点,政策性的扶持已经有所表现。因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党和政府以及传统媒介都不能无视民意的存在,尽管有时网络受众的意见会千差万别,但正是这种意见市场的存在,一些观点在相互碰撞中进行着“自我修正”,促使人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 有效沟通作用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已经从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功能,通过双向对称传播,使民意得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提高政府服务的针对性。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传媒功能曾经较为单一,更多的是“唯上”,它多依附于政府组织,以政府权威的意志为导向来整合社会,而大众话语往往是虚拟的、被悬置的。具体地说,由于我们单纯强调大众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导致了传媒的泛政治化,舆论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其社会沟通功能被抽除。我们知道,沟通本应是一种真诚的对话,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信息的互换,它需要双方彼此平等、相互宽容,这样才能消除误解,达成共识。 而大众传媒在公共空间层面上可改变过去那种状况,对各方意见都给予相应的关注,并使在交往主体之间所展开的平等交流、对话、求同、合作是出于本能、发自内心的活动。让公众的意见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机会和以有效的方式公开地表达出来,不仅能够使政府及时、广泛地了解各种不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能够使各种潜在的社会摩擦与冲突的能量在“微调”的状态中得到释放和缓解,避免长期压抑和积累而引起爆发式的冲突和震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群众集体上访冲击政府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没能得到充分的机会和以有效的方式公开表达意见。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则有利于群众意见的公开表达,此外也可为政府工作的不断改进提供相应的服务。 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 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决策过程离不开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参与作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将一改“拍脑袋决策”为注重通过听政、议政、民意调查、专家咨询、民众参与等行政参与新方式广泛吸纳民意,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多个决策方案,供决策者抉择,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和决策水平。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参与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决策形成之前,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可以将不同文化背景、人生抱负、思想性格和能力素质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公开、公正的讨论,使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为政府决策提供资讯和参考,推动政府形成新的决策。二是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作为公共空间的大众传媒可为社会讨论决策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网络平台,在这里,个人、社会组织和团体就政府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交换意见,并提出各自的政见,供决策者决策时参考。大众传媒通过展开讨论,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意见,集思广益,可以启发和促使决策者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使决策更加合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此外,大众传媒还可对决策产生的过程予以监督。三是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大众传媒可通过对决策的解读,深化公众的理解,提高其参与政策讨论的意愿和能力,同时通过公众群体的反映使错误的决策得以取消,使不完善的决策得以完善。总之,大众传媒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和推动政府改革的强大动力源。 结语 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任一国家、任一时代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旨。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信息的枢纽和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现代化和国家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它作为社会公器所具有的公共性特征和公共品格,决定了传媒因素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应懂得善用传媒的力量,充分发挥它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大众传媒作为社会领域的“公共空间”,将更完整地发挥其协调、整合社会的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推进国家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 编校:施 宇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大众传媒与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 相关背景 众所周知,公共事务的管理最早出现在西方。在现代西方国家,为了维护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通常由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采取各种手段,对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资源的管理、公共服务的提供等。 我国对公共事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主要背景为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改革在关键问题上的关键性突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功能分化,迅速打破了原先的行政一体化结构,形成了市场―政府―社会的三元结构,政府由“无限政府”变成了“有限政府”。在这种背景下, “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关于我国公共事务的内涵界定,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认为“公共事务就是伴随社会发展过程发生的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利益的社会性事务。公共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与开展”①。而“公共管理是公共权力机关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为了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公平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正确运用公共权力和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②。这些定义基本概括了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尽管现阶段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政府的公共管理还处于未定型和不成熟的状态之中,但转变传统的政府工作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普遍共识。 而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的平台、监测社会环境的雷达、整合社会的调适器,近年来在涉及我国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住房改革、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如何正确认识大众传媒与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深刻认识大众传媒在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下笔者就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作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二者的内在关联 众所周知,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它包括报纸、期刊、书籍等印刷传播媒介和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以及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其主要功能包括:传播和沟通信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监测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整合、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等。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在以上诸方面的功能特点,使它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成为传递公共信息的平台、监测社会环境的雷达、整合社会的调适器。大众传媒也因此而具有了强烈的公共性色彩和公共品格。这使得它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 价值取向的契合。如前文所述,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维护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即“公共事务的理性目的是公共事务所覆盖的公众利益的最大化”③。而大众传媒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在信息传递沟通方面的需要。同时,它在监测社会环境、整合社会关系方面的职能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这表明,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管理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契合之处,即它们共同的价值目标是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 事实上,大众传媒的传播行为与以公共事务管理为己任的政府行为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在民主社会,政府与传媒都应是公众利益的代表。只是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政府与传媒在代表公众利益的表现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目标是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运用公共权力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其价值取向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西方不同的是我国政府传媒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政府对新闻媒介的控制是直接的刚性的控制。传媒作为党、政府、人民的喉舌,要求要忠实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维护大局,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党和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以稳定求发展,这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的现实有关,但其出发点还是为了代表维护人民的利益。 尽管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控制理念(如西方的制衡理念、我国的稳定理念),导致中西方政府与传媒在代表公众利益的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但它们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即政府传媒应当是社会利益的代表,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当是以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信息传播机制与社会整合机制的互补。如前文所述,大众传媒由于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已经成为社会系统的信息枢纽,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作为消除不确定性因素的信息本身的意义与价值逐步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在现代社会,由于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接触信息本身,最大范围地接触公众,凭借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大众传媒作为公开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影响越来越显著: 一方面,大众传媒传递信息直接、迅速、公开的特点,可以弥补政府信息系统的缺陷。一般而言,虽然政府也设置了种种渠道收集民意,但行政系统内部科层制的传递渠道往往具有单向度传递的特点,即信息主要沿自上而下的方向传递,而相反方向的传递则会遇到众多的阻滞,这样就会导致基层民意无法传递或传递失真。而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特点使它成为政府部门收集信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能最大范围地接触公众,它对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所进行的广泛报道和深度分析,可以成为普通公民向政府反映问题表达诉求的重要方式。这意味着大众传媒作为联系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通过大众传媒获取决策所需的信息;同时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递政府运行的相关信息,以争取公众的理解、支持。而公众通过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引起政府的关注,以伸张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机制应是政府公共信息传播机制的有效补充,也是广义上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作为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对公众的认知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来缓解社会利益集团的矛盾与冲突,协调各个部分的利益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的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表明,大众传媒的整合机制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政府应当意识到社会稳定机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经常把人民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并及时化解。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传媒的社会整合机制也应是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政府调控机制(公共权力运行)的强制性相比较,大众传媒社会整合作用的非强制性,更容易为社会成员接受,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地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目的。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在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之处以及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与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在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的互补现象,是两者发生内在联系的关结点,而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正确认识大众传媒与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大众传媒在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认识,而且对于现代社会政府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公共管理活动引导、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解析 摘 要: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重要的公共社会关系,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正逐步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职能。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是创新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民族关系”和“公共事务管理”是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内涵理解的两个重要维度,管理理念、管理实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构成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结构框架。本文还探讨了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同时,由于民族概念含义的层次性以及由其所决定的民族关系的层次性,深刻认识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概念还必须要注意其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性。 关键词:民族关系;公共事务管理;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 民族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和敏感性,决定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化的趋势。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里的重要的公共社会关系,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尝试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纳入社会管理的轨道,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使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逐步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职能。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概念和内容,是实践和创新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民族学和公共管理学交叉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公共事务及公共事务管理 理解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首先需要理解公共、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管理的含义是什么,这些构成了把握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事务的内涵 公共事务中的“公共”一词,是相对于“私人”而言的,其着眼点在于集体而非个人,强调某一或某些问题是为特定群体中的成员所普遍共有或普遍关心的。具体来说,“(私)是指一种‘以个人生活为中心’的状态,是在个人中心取向前提下所具有的占有形态和活动内容,而‘公’则是以集体生活为中心取向以及在这种趋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占有形态和活动内容”[1]。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它必须指向社会或群体的整体利益,强调私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其中不仅包含着收入、就业、住房等实际利益的维度,也涵盖了部分程序性的内容,如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地位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从“公共性”这一基本特征出发,所谓“公共事务”被界定为“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事务”[2]。广义上来说,对公共利益的表达和满足,一方面这些利益的表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另一方面这些利益的满足则有赖于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稳定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矛盾的及时有效化解、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等。从狭义角度看,公共事务就是指在狭义的社会领域中,公共部门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由此,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对象主要分为两种,即与民族关系相联系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从基本属性上看,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点。所谓非竞争性,主要是强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同于市场消费商品的非营利性特征,它们的提供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在于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基本需要,因而,任何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获得都不会降低其他人获得的可能性。所谓非排他性,则是强调所有社会成员都有相同的机会来获得和消费这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而不是向市场商品那样将消费对象限定于某一特殊群体,并构成阶级(阶层)区分的外显标志。与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等特点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边界和力量差异十分清晰,各方面发展力量相对占优势的民族相对于发展较弱的民族有着多方位的优势:在资本主义国家,各方面发展力量占优势的民族一般倾向于维持其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排斥这些民族,使其不能顺利享有公共产品;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在平等理念的指导下,努力保护和帮助各民族地区的发展,使各民族能够平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权利的真实性和广泛性的一面。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公共事务管理”?政治学、管理学和行政学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公共事务管理下了许多定义。 公共行政学视角下的公共事务管理往往从政府职能角度着眼,认为公共事务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活动,因而是一种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带有很强的政治性[3]。简单来讲,公共事务管理就是政府“规范和协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活动”[4]。进一步讲,公共事务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系统的社会政策和法规,来管理社会事务,规范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的活动。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主要有三层内涵:第一,是对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些事务涉及整个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第二,主要内容是指由政府管理的公共事务,具体包括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秩序、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网、解决社会危机等;第三,核心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政府干预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决定了政府的其他社会管理手段。社会政策的核心是福利国家或福利社会政策[5]。 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视角下的公共管理往往从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理论出发,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发育为第三部门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公民与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领域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国家和政府为了调和利益冲突和维持社会秩序对社会生活领域加以规范和监管[6]。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社会事务所实施的管理”[7]。由此,公共事务管理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政府规范有关社会事务,即政府的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为增进公共利益,依法对社会事务实施的组织化活动;二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8]。 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管理”概念建立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结构发生分化的基础之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对整个社会的事务的管理,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社会生活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近似于“社会管理”概念,是指作为对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建设和管理[9]。广义的公共事务管理与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并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只是在相对的意义上进行区分。广义的公共事务管理包括了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容,需要社会各子系统的管理来进行支撑;狭义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实现需要依托整个社会环境和其他各子系统的配合。公共事务管理“是在一定的共同价值基础上,人们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过程”[10]。具体来讲,公共事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及社会效率,其对象是社会事业、社会事务和社会价值,而其主体是政府和社会组织,这些主体通过综合决策建立起不同的公共管理模式。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再分配,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人民福祉,防止社会问题的出现和扩大。 总体来看,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它并不局限于政府,而且还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和各民族群众。公共事务管理的目标是要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追求社会公平和诚信。可以认为,在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政治敏感性极强的一种社会关系,进行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其管理主体不仅需要政府作为管理的主导作用,也需要一些社会组织协调。 二、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程度日益提升,并成为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分析和理解公共事务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就是指政府、事业团体等组织为了构建良好的民族关系,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对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处理工作和协调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各民族成员的利益需求,促进民族间的关系和谐,维护民族间的公平与诚信。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民族关系是民族学、社会学两大学科中的重要研究对象。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则是民族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交叉形成的一个新兴的、重要的分支,是管理学理论在民族学领域的应用,是对民族学与管理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谁来管理”、“管理什么”、“如何管理”是充分理解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含义时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第一,“谁来管理”是在从管理主体的角度来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其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社会组织的参与。第二,“管理什么”是从管理内容的角度来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其内容不等于政府管理的全部,也不等于民族事务管理的全部。由于对政府和民族社会的内涵与外延在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在理论上往往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于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扩展为政府管理或者民族事务管理,从而使其在内容上使趋于泛化;二是倾向于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缩小为狭小的社会生活领域,忽略了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以及文化管理之间的关系,使得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变得比较狭窄。第三,“如何管理”是从管理手段的角度来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在多民族社会中,对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的实现需要依靠社会控制手段[11],但是更多地还是有赖于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是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灵魂。 具体来讲,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政府发挥其管理职能,对民族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二是民族社会自身进行自我管理。从国家与民族社会的关系来看,政府与社会组织在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不同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提高民族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已经逐渐为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趋势。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是民族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般说来,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内容广泛,且实践性和实用性都较强,而且,由于民族关系的敏感性而使其充满了挑战性,要求在从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时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智慧。 三、民族关系中的 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容从一般意义上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日常生活诸多方面,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建设、教育普及、文化事业建设、民族宗教事务、国防建设、外事管理等内容。从狭义角度理解公共事务,即从狭义的社会领域出发探讨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基本内容,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事务。目前,在东西部地区之间、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地区间、城乡间、民族间在公共服务享有方面尚未实现真正的均等化,这一方面会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阻碍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另一方面也会因民族间的对比而催生社会不满情绪甚至引发集体行动事件,给民族关系的和睦蒙上一层阴影。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事务。社会保障体系对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各民族成员生活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之一,不仅有助于增进少数民族的物质与文化福祉,更有益于促进民族关系的和睦,巩固社会和谐安定的局面。三是少数民族就业事务。劳动就业是少数民族成员获得生活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少数民族成员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个体创造性的重要途径,而且在劳动就业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各民族间的交往频率和相互理解。四是民族基本住房和社区建设事务。“作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纽带,社区一方面与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其思维与行动提供资源、情境和规则;另一方面,又是构成社会之“器官”,是社会影响个人的中介”[12]。基于社区的这种中观性质,加强民族社区特别是多民族社区建设既是保障民族成员日常生活的需要,更是理顺民族关系特别是城市民族关系的需要。五是民族社会组织事务。民族社会组织是各民族从本民族利益出发建立起来的利益表达组织,在表达本民族利益诉求、争取本民族福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多民族国家中,一方面要发挥民族社会组织在调整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合理规范组织建设和行为,化解民族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和误解,防止组织的私利化转向。六是民族宗教事务。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多信仰宗教。宗教是一把“双刃剑”,对民族关系和民族社会的稳定发挥着双重影响,“一方面,宗教通过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引导信教群众的宗教行为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是科学与非科学、理性与非理性、道德与非道德相对而言的复杂统一体,因此,它具有滞后性、敏感性、触发性,当它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互动源’和‘感染源’时,宗教会对社会稳定起到负面的制约作用”[13]。由此可知,妥善做好民族关系中的宗教事务,是理顺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之一。七是民族工作与民族社会工作事务。“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关于民族地区工作和针对少数民族群体及民族人士工作的总称,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事务等多方面内容”[14];而“民族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依据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民族政策,对面临困境的各民族群体和个人实施救助服务的活动,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民族内部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15],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责任主体,前者单纯是国家政府部门的责任工作,而后者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协作互补。八是民族人口工作事务。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较大规模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迁移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人口流动不仅扩大了民族间的互动面,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复杂化,更是“民族融合的门槛,跨入其中的人们在此熔冶着共性,实现着民族过程的进一步推进”[16]。然而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既会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又会带来一些新的矛盾,成为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新的表现形态”[17]。九是民族社会公共治安事务。“社会治安作为一种良好的秩序状态,是与其他诸多公共产品紧密相关的综合性公共产品,它覆盖全社会,以其他许多公共产品为基础,同时也保障了其他公共产品的提供”[18]。 四、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结构框架 民族关系中公共事务管理的结构框架,具体包括管理理念、管理实践、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四个方面。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理念是指公共部门在处理公共事务问题,调整和理顺民族关系时所依据的价值标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理念既受到国家性质的影响与制约,也受到民族关系的基本状况的影响与制约。在根本的意义上,民族关系的内容和本质特征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既受社会制度和时展的制约,也与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和解决方式、途径相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19]。相应地,民族社会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理念也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资本主义国家,标榜“自由、民主、人权”,但实质上维持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在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维护民族间的平等关系是国家的基本理念。在中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既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是指公共部门在管理理念指导下,从社会利益和少数民族群体利益出发,以制度化方式解决影响民族关系的公共事务问题,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各民族成员的普遍需要的活动。简单来讲,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就是要以制度形式来解决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问题。管理理念不同,管理实践活动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在追求稳定和秩序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主要表现在表达民族社会利益诉求、协调民族社会矛盾、规范民族社会组织、维持民族社会秩序等领域。在追求公平和正义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更多地表现为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其中,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是实现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和民族社会公正的基本手段,也是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领域。在追求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理念指导下,当代中国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管理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管理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管理和建设民族社区、管理和扩展民族社会组织、管理和深化民族社会工作、管理和创新民族人口工作、管理和强化民族社会公共安全等领域。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是指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主体(公共部门)之间以及责任主体与服务对象(公共部门与少数民族)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通常管理理念决定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并不断促进管理体制的完善。相应地,管理理念的落实和实践活动的展开也有赖于由一系列组织和机制组成的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在一般意义上,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是指民族关系的社会管理的组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处理具有民族性的社会事务、规范社会组织、协调民族利益关系。在稳定、秩序的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更多地倾向于民族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民族关系危机管理和民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内容。在公平、正义的理念指导下,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则主要是与少数民族相联系的社会保障体制、社团管理体制、社会服务体制、民族社区管理体制和民族社会工作体制。从体制构成内容上看,当代中国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民族社会保障体制、弱势群体保护体制、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体制和民族工作体制[20]。 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手段是指在管理和解决影响民族关系的公共事务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理念的落实、实践的展开和体制的运行,最终都会有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政治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教育手段都是公共部门在管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时通常采用的手段。在多元化的多民族社会,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手段,同时也要及时吸取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补充和应用新型的信息技术手段。 五、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 在当代中国的特殊含义 深刻认识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概念,必须要注意这一概念在当代中国的特殊性。这主要源于民族概念含义的层次性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民族关系的层次性。中文语境中的“民族”概念具有四重含义[21]。第一重含义是指作为人类群体形式的民族,例如,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在此种意义上,部分文献和研究者试图用“族群”(ethnic group)来替代民族概念①。第二重含义是指少数民族,即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群体,是指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群体。例如,中国境内除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群体,民族教育、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等术语都是在这个意义上来使用民族概念。第三重含义是指主权国家境内的全体居民。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那些生活在同一主权国家内、接受同一政府管辖的人们群体可以被称为一个民族。例如,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群体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第四重含义是指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民族形式。中文中民族含义的层次性要求人们在分析具体民族现象时,根据需要来选取适当的含义。民族概念的层次性决定了民族关系概念的层次性,相应地,民族关系的含义也具有四重含义。在本文中,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主要是在第一和第二重含义的层次上来界定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的概念。 理解民族关系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也需要认识目前中国民族关系的现状。当代中国民族关系总体上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趋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形成并且不断得到巩固;56个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所形成的共同因素越来越多,作为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变得更高,自觉性在逐渐增强。但是,也要看到当前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中不和谐的因素。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是目前比较突出的不和谐因素[22]。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新矛盾的复杂性加大了处理民族关系的难度;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各民族共同因素的增多又提供了精神纽带。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跨区域社会性公共事务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提要] 通过分析我国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现状,借鉴国外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先进之处,就未来我国公共事务跨区域管理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提高我国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关键词:公共事务;跨区域;管理 一、公共事务及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 (一)公共事务。公共事务从广义上看,它可以被定义为组织的所有非商业化行为;从狭义上看,公共事务指的是组织涉及的政治活动及其与政府的关系。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 所谓社会性公共事务,是指不必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科技、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又如政府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它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而本文就是基于社会性公共事务展开了相关论述。 (二)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是指在城市群内相邻行政区之间,地方政府以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和协作为基础,以跨区域功能性项目为手段,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双赢或多赢,寻求合作,共谋发展,针对城市群成员政府共同面对的发展难题通过联合管治而开展的持续性活动。城市群政府跨区域合作管理的主体是由不同层次政府、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代表、专家学者所组成的一个“多中心”网络结构体;城市群政府跨区域合作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城市群内政府间多元的合作,破解区域发展难题,增进区域协调关系,拓宽区域合作领域,实现共赢利益格局,进而提高公共事务服务的质量。 二、国内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现状 (一)为何推行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形势下,当今世界步入知识经济和网络化时代,原本属于地方政府“内部”的社会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变得越来越“外部化”和“无界化”,区域公共事务涉及面更宽,区域公共问题更为错综复杂。显然,单凭地方政府之力“单打独斗”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挑战,又加上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必然会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因此,强调区域政府间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合作,寻求一条由“囚徒困境”向“双赢博弈”转化的城市群公共事务合作治理之路,日益成为政府有效治理的理性回归。 (二)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部分地方政府的跨区域合作观念滞后。在跨区域合作治理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存在着单打独干的意识,以及怕吃亏、怕担风险、怕负责任等思想,同时缺乏信用观念,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突出。这些滞后的观念导致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存在一定难度。 2、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管理法律体制不完善。我国区域治理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一些相关体制尚不完善、不健全,这极大地阻碍了跨区域合作治理的顺利进行。目前,区域公共治理的制度载体主要为区域政府间合作协议以及区域部门间合作协议等(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皆是如此);相应制度性规范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市圈规划等。由此看出,我国关于区域合作治理的法律缺失,导致地方政府在实行跨区域合作管理时因没有后续保障而不敢大力开展。 3、区域公共治理存在非均衡性。一方面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显著提高、区域拉动性增强。较之以前,区域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加深;但另一方面由于区域间发展不同步,导致区域间发展存在不均衡性。非均衡性使得部分政府不愿实现公共治理和资源共享。 由以上三点可见,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亟须解决的政府滞后观念、法律制度缺失、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当前区域公共管理的难点问题,如何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实现政府间跨区域公共治理的重要突破方向。 三、国外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借鉴 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美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大城市的边缘地带涌现出许多新城镇,地区的政治单元呈“碎片化”状态。为了适应大都市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同时又兼顾各市、镇居民的利益诉求,大都市地区纷纷通过政府间合作实施跨区域治理。 跨区域治理主张政府组织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由政府单边管理转向多边(政府、企业、公民、社会团体等)民主参与。同时,也代表着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互惠的民众与政府关系,强调政府间在自主性、共同分享、共同规划、联合劝募、一致经营等方面的协力合作。 再者,府际管理提出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与多方协商、调和的合作机制。注重建立合作型的组织结构,既包括政府系统内的各级组织,也包括系统外的企业、公民和非盈利性组织的参与。主张政府协商公民和各种社区团体的利益,营建共同的价值观,建设公共、私人和非营利性机构的联盟,以满足相互一致的需求。在美国洛杉矶,邻里政府和邻里议会的创设为解决跨社区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其被广泛运用于包括供水、跨区域的污水、消防、邻里街道等跨社区问题。 府际管理的兴起打破传统政府管理的区域和层级观念,有助于由传统的较为权威、封闭和狭隘的旧地方主义,转为强调权力或资源相互依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新地方主义,这对国内政府间关系的管理变革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建设思想 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主导者是地方政府,然而有些时候单靠政府的一方力量毕竟存在局限性,无法真正满足各区域的发展需求。区别以往制度设计中的对象,本模型引进另一方力量,即非政府组织,打破地方政府单一管理体制,并通过建立三个机制,即信息共享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动力激励机制,规范区域合作程序,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的共享交流,促使双方利益最大化,从而进一步实现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合理管治,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图1) (一)本模型的相互作用分为6个方面(合作对象) (1)地方政府1 地方政府2 (2)非政府组织1 非政府组织2 (3)非政府组织1 地方政府1 (4)非政府组织1 地方政府2 (5)非政府组织2 地方政府1 (6)非政府组织2 地方政府2 即不再局限于政府间或政府内部的单一交流,而是巧妙依托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然后再加以制度的约束,从而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本模型的合作机制(制度建设) 1、动力激励。制定双方一致认同的奖励协议,各区域提供优势资源共享,取得收益后,根据“投入比例”及“收益原则”,采取成果合理分配方式,从而实现跨区域治理的良性循环。(图2) 2、监督约束。为了防止合作中的机会主义,政府间可以利用权利进行相互监督制约。但涉及到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强制执行力将会使合作的预期效果大打折扣,所以需要设计一种契约来协调双方的合作,使双方在达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继续保持一个积极的合作态度,从而贯彻可持续合作理念。(图3) 图3融入美国的府际管理模式,借助第三方力量,将区域治理的合作双方从一种僵硬对抗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实行一种民主积极的合作形式。这里的第三方类似于美国洛杉矶的邻里政府、邻里议会等组织,主要负责协调区域管理双方的合作。故可建立这样一个第三方,作为合作的促成者与协调者。 3、信息共享。在互联网技术日益迅猛发展的今天,区域间的合作治理,就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庞大的信息数据库,来进行更加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共享交流。(图4) 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结构完整的跨域公共事务治理系统至少应该包括用户层、应用层、数据层三个层次。用户层对用户身份进行管理并提供交互界面;应用层是相关应用、服务程序的集合;数据层则是所有数据资源的集合,在此系统中一般是指RDBMS。 此外,根据目前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一方面不难发现庞大的数据资源中良莠不齐,且不能保证用户能够有效甄别信息真伪,因此无法真正保障用户的权益;另一方面数据资源本身的广泛性、全面性又决定了其也必定具有冗杂性,故用户对数据资源的检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即获取其所需信息需花费一定时间。所以,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增加“高效层”,其实质在于希望通过该层次的环节设计,能够有效改善甚至解决以上两大难题。高效层两大任务:①对信息分类整理,尽可能将其细化到各个小的领域,进而大大缩短用户检索时间,提高效率;②对数据资源进行甄别,将一些有危害性或潜在危害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构造一个整洁健康的数据资源环境。 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建设涉及诸多民生问题,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这也是各地方政府一直在不断探索的一条道路。本文就一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摸索创新,建立一套新的管理体系,从合作对象的选取与制度结构的设计两方面入手,详细描绘了建设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体系的蓝图,借此希望能为有关部门或组织提供一些建议。除此之外,解决跨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根本之处,还是在于提高公民自身的水平,同时再加以政府的合理管治,相信一定能够大大改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效果,进而日趋完美。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公共事务领域中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用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导致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品供给不足的缺陷逐渐加深。因此,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可从西方国家的改革中吸取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国外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的国家制度,构建出一个适用于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模式与新方法。本文构建出一种新的公共事务领域的管理模式:有效引进第三方部门的力量,实现“多元化治理”,努力加强政府宏观领导能力,促进我国公共事务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矛盾 公共事务是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关于个人、集体以及国家共同利益的社会性质事务,包括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和公共服务的设立与开展。社会不断发展,公共事务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各个国家的政府已逐渐认识到公共事务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已经将公共事务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 1 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物质文化水平处于较低阶段,人民的温饱问题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当时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基本上围绕着人们的吃、住、穿3方面发展。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不满足于吃、住、穿3方面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随着公共生活的逐渐丰富,公共需求也开始向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增长。这导致我国政府偏重于经济发展方向,在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同时由于公共事务膨胀过快,使得政府作为唯一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这一弊端开始逐渐暴露,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导致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偏低。公共财政赤字、管理成本不断上涨及官僚主义盛行等现象也逐步显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机构作为唯一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既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也不能使得人民很好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发挥社会力量,提高我国的社会自治能力。因此,改革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创建公共事务管理体制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2 构建公共事务管理新模式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因为通货膨胀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进行了改革。受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响,在众多的公共事务管理中政府的作用逐渐变小,很多非盈利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上的活动频繁,使得政府有着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责。 改革开放后,我国面临着公共事务需求不断增大,政府供给能力下降的双重压力,客观上使得政府很难对公共事务大包大揽。从我国公共事务发展现状来看,需借鉴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引进符合社会发展的公共事务管理新模式,这对我国的公共事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1 实行公共事务领域的多元化治理 在传统模式中,政府是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部门,也是公共事务的唯一承担者。公共事务管理机制改革就是要打破这一局面,重新调整与审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变政府作为社会中唯一权力中心的现状。新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强调多元化管理,管理层面不再限于政府,而是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或机构,将政府、非政府的国际组织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甚至是私人部门组合起来对公用事务进行多元化管理,改变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的观念。通过授权或分权的方式,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以及提供的权力分化给第三部门,也就是非盈利组织、公民自主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多中心组织机构,让他们和政府一起为公共事务的管理承担责任。 2.2 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的多元化合作 在公共事务的承担过程中,虽然第三部门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缺陷,缓解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压力,但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第三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且是非盈利性质的。从公用物品方面来看,第三部门所提供的物品一般属于准公共物品或混合公共物品。从公共服务上看,由于第三部门资金短缺,导致其服务对象存在着选择性和狭隘性,对于较大领域,如果由第三部门来服务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另外,我国政府为给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可向第三部门转移一部分责任,但这并不代表责任完全转移。政府转移一部分公共事务的责任,主要是为了可以从具体的、复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承担宏观领导的作用。在公共事务的分担层面,政府与第三部门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合作,可有效促进多个主体合作,实现在多个主体合作的基础上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性并提高其工作效率。 2.3 引进市场机制,实现“多层次竞争”的公共事务领域 公共事务领域中的竞争应该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角度、多主体以及多层次的竞争。首先是政府部门和其他主体的竞争,也就是让第三方部门组织社会主体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为公共事务领域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促进有效竞争。其次是主体间的相互竞争,也就是政府要求公民自治组织及非盈利组织之间进行竞争,从而为公共事务领域提供更好的服务。再次是关于政府部门内部之间的竞争,以最终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以竞争机制为导线,鼓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充分利用竞争手段进行优胜劣汰,淘汰服务质量差、价格高的服务提供者,壮大优质服务提供者,实现多方效益合作,最终为公众提供更高效、质量更高、价格更合理的公共服务与物品。 公共事务领域引进竞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公共部门合同制”的全新机制。“公共部门合同制”就是约束公共部门应该履行的公共事务的职责和要求完成的任务,并且针对这些约束协议加以规定,在这些规定中包含所必须的说明书。公共事务领域的管理不仅要依靠法律或预算等层级权威工具,还要签订合同,也就是谈判或者相互同意。在传统模式中,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以等级为链条的,此链条上的纽带就是命令,强调上级的权威和服从。但在新体制下必须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合同制,签订合同的双方地位平等,以合同为纽带,签订合同的双方被分为委托人和人。政府部门可作为委托方与第三方部门组织签订公共事务承担合同,从而使公共事务领域的产权更加清晰,责任更加明确,有效减轻政府压力与负担,避免公共事务管理效能低的现象。除此之外,针对公共事务领域的管理问题,还可以分权的方式解决,有效运用企业部门中先进的管理技术及管理工具,通过公共服务社区化、以私补公以及业务合同出租等多元化的方式,提高公共事务领域的效率、质量以及创新能力。 3 结 语 目前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公共事务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大环境,必须改革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借鉴西方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公共管理事务进行多元化管理,政府在其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我国公共事务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并未明确设定岗位及岗位群,致使培养出的人才“产销不对路”。文章以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探索与市场接轨的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对此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校企合作的开展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公共事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分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三大类。2005年,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继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后新增了公共事务管理专科专业。然而大多数高校的这个专业办学方向杂,课程设置都是从自身现有条件出发,因此大部分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并未实现本专业初创的预期效果,而且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一、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背景 国外在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始于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的文,其标志着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开始。1911年,纽约市政研究局创办了“公共服务培训学校”标志着美国公共管理教育正式启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掀起了对公共事务研究的热潮。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也成了很多国家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 在国内,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经济发展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有了很大的发展机遇。然而,本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并没有很好地满足公共事务管理第一线岗位的人才需求,也没有向相关行业、企业岗位有针对性地拓展就业面,大大限制了这个专业的健康发展。 2011年,范瑛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研究》一文中明确地谈到此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并指出构建本专业核心能力的六大模块课程体系[1]。2012年,刘玲娅在《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高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社会迫切需要应用型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并提出了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实践环节[2]。2015年,王绽蕾在《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与教学效果评估――以高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为例》一文中详细阐明了如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过程及评估过程中去[3]。2016年,李敏在《中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一文中分析了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探究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4]。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显著地改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发展窘境,开设此专业的各个高校也在此专业的发展道路上跌跌撞撞。 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现状调查 经调查,不同高校将此专业设置在不同的院系,包括人文系、法政系、管理系等。与之相关的专业有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等。不同的高校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开设的有不同的方向,例如: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行政人力资源管理;民办南华工商学院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的高铁管理服务和航空管理服务;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组织管理;湖南师范大学的安全保卫、行政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这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很不乐观,没有科学的发展体系,专业方向设置不明确,培养方向泛而不专,而且可以效仿和学习的案例很少。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于2016级首次招收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之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新专业的市场调研不充分。从现有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学生来看,他们对所在专业的学习方式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很茫然,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不感兴趣。学生们反映上来的问题大体可以总结为: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就业对口岗位模糊等等。教授本专业的老师同样也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没有经过系统的公共事务管理学习,对公共事务管理新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也在边摸索边学习,很难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困惑及难题。 三、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一)市场调研不充分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目前在国内发展尚不成熟,各个阶段的培养并未形成成套的体系,因此能够掌握的相关资源少之又少。这个专业在开设初期并未明确地指明发展方向,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课程的开设等问题考虑不足。 (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国内没有系统的、原版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教材,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和管理专业相关的教材。教学方式多采用传统的单一模式,以教授理论为主,较少设计实践环节,造成学生综合能力无法提升。市场急需的是具备扎实的复合型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因此只具备公共事务管理基本理论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些问题限制了这个专业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也对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三)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受办学层次的制约,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入学分数不高,基础比较薄弱。而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多偏理论,又接受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或满堂灌式的教学,所以无论是教学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够健全和系统。比如过分强调理论的讲授或是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因此产生了这样的现象: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管理理论,然而毕业后实际运用时却无法得心应手,普遍存在管理技能运用低下等问题。 (四)缺乏校企合作的探索 大多数院校并未设置本专业的相应方向,因此在校企合作方面展开较少。从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反馈来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较高,希望毕业生上岗即能用,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活动重视和加强模拟实训场所与实践基地的建设。然而从目前各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本专业在校内建设的实训项目明显不足,校外合作的实训基地也少之又少,严重影响到这个专业的特色教育。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要把以往设置的偏理论化的知识学习转向应用能力的技能培养。另外,在选教材方面,应选择侧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系列教材。例如将社区管理与服务选定为本专业重点发展的方向,除了开设社会工作基础、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还应该开设如社会调查、社会工作方法、社会保障实务、社区活动策划、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等课程。 (二)改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 根据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启发性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应用性强、交际性强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积极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一种独立自主、积极探索、善于合作、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也注意加大实践、实训教学力度,建立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o本专业的教学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要不断引进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本专业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定期到实践基地或合作企业实习锻炼,熟练业务,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要求本专业的教师定期做调研,发展自己的优势专业及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积极参与到学科建设的工作中来。大力倡导专业课教师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扩充自身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做好榜样。 (四)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相关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依据,以市场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社区管理能力和现代化办公技能为核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综合人才。主要的核心课程体系可分为六大块:思想政治素质类课程群、实用法律素质类课程群、现代基础素质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主干课程群以及选修课程群。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是决定学生是否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需要根据相应的方向确定课程。 (五)推行“产学结合”与“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 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推行“产学结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让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的领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社区管理与服务方向的学生可以深入社区,亲临现场,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去。通过深入到一线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巩固所学,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与一些企业或社区合作,让学生“半工半读”,这不仅为本专业合作办学开拓道路,还可以加强对学生业务技能的培训。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公共事务管理个人数据法律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入世后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许多运作对于个人数据的依赖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何能使这些花费巨额成本收集的个人数据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应,已经成为当前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作为个人数据拥有者所热衷探讨的课题。然而伴随这一课题同时值得重视的又极易被忽视的,就是如何在收集、加工、使用这些个人数据的过程中保护数据提供者个人隐私不受侵害。对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个人信息数据作进一步开发利用是必然的趋势,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必须同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以重视。如何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利益的平衡点,一方面使得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现代信息化手段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能使作为其管理和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得到切实的保护,已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对于这个问题的立法和制度建设都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写作的目的也仅仅是抛砖引玉,为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做一块铺路石,为立法者与制度建设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主题词】:公共事务管理个人数据隐私保护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个人数据的运用对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运行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彰显。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个人数据运用所产生的影响与结果不仅关系到老百姓方方面面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老百姓个人隐私的保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如何使收集的个人数据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应成为管理机构努力探求的方向,即个人数据的充分利用成为热衷的焦点,而个人数据的保护则并未提高到其应有的高度。经过了长期的实践,个人数据的有效利用确实为政府部门的管理、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最初对个人数据保护的缺乏重视,由此也引发了诸多棘手的法律问题。本文试图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个人数据的收集、加工及使用的整个流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参考意见。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本文所讨论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范围包括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公共教育机构、公共医疗机构、事业单位和某些特殊的企业单位(如水、电、煤、电信等公司)。我们认为,个人数据在这些机构和单位中的运用将会影响到个人隐私的保护。 一、个人数据流程中的问题探讨 1、个人数据的收集 个人数据的收集大致可分为无条件的收集和有条件的收集两种。前者目前只有通过人口普查这一种途径得以实现;而后者则主要是通过老百姓到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办理各种相关业务等多种方式来获得个人数据,即以业务为。例如我们熟悉的居民去公安局申报户口、办理户口的变迁,办理身份证,办理暂住证等业务就需要填报多项个人数据,而公安局就将这些个人数据输入电脑,汇总到它的数据库中。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重点考察了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个人数据收集的法律依据。然而,考察结果收获甚微,我们几乎没有发现此方面的法律依据,仅有唯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管理条例》赋予了公安机关在办理户口登记业务时收集个人数据的行政职权。聚精会神地阅读这一1958年由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条例,我们发现条文上仅只有相当笼统的二十六条,内容上对收集个人数据的具体方式、种类等则完全没有提及,而其中所用辞藻如“人民委员会”等则明显不合时宜。看来,要完全严格地依照此项条例来规范如今的户口登记管理操作已不具可能。据我们了解,当前对个人数据收集的普遍做法是,公共管理机构根据自己的业务工作需要,以现行的政策和惯例来具体操办那些涉及到个人数据收集的业务。由此可知,当前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在个人数据收集方面是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的。剖析造成这种立法上空白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立法本身具有滞后性,往往是新情况出现后要经历长期的立法准备工作,再等到立法时机成熟后才有可能出现一部新的法律;第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以前社会条件下几乎无法预见到今天的网络将得到如此飞速的发展,而当时的个人数据也根本不像今天得到如此广泛的运用并涉及到个人的种种利害关系,所以当这些冲突显现时,今天的信息管理者才会颇感措手不及;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公民的权利意识正不断增强,原本认为理所应当向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提供的个人数据如今也涉及到了隐私权的问题,公民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有可能受到侵害,所以产生了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民法意义上,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包括个人私生活、个人日记、照相簿、储蓄及财产状况、生活习惯及通讯秘密等。并未直指个人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而这部分信息在十几年前,甚至在五六年前几乎没有人将之与个人隐私联系起来,而在今天,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信息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以及任何人攫取之便捷将无法控制。这些信息原本在其相对人可控的范围内传播不被认为是隐私。而在这种不可控的条件下,这些个人信息对于其相对人来说也就成了需要保护的隐私了。若非迫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于个人的某些特定的权益,个人亦不会情愿提供这些个人数据。虽然现在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所收集进自己数据库的个人数据都基本采取了不对外提供的保密措施,但在获取这些信息时,或者说相对人在提供其个人数据时并没有得到任何承诺和保障,那么相对人在提供自己的个人数据之后对其可能对自己个人隐私权造成的侵害而担忧亦不无原因。我国《宪法》及许多法律中均有隐私权保护性条款,这里不加赘述,但正是由于前文所述的原因而导致的隐私范围的扩大,对于这些基本的个人数据作为隐私来加以保护的条款却是没有的。对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来说,相对人本来就处于弱势,需要加以保护。而对于相对人的这部分新“成长”起来的隐私的保护却是缺乏法律条文的有力支持的。我们认为在个人数据的收集阶段,一是要尽快填补个人数据收集在法律依据上的缺陷,使收集工作有法可依,得以有序进行;二是要对相对人的隐私加以重视和保护,这样才能鼓励相对人积极、全面、如实地提供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所需的个人数据,降低数据收集的成本,从而保证收集工作和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设想将在下文中加以探讨。 2、个人数据的加工 在进行个人数据的有效收集之后,进行加工整理来使其集合效应的新的使用价值得以体现,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我们稍加分析,却不难发现,对这些数据进行的任何加工整理皆是有明确目的的,而此目的即为了使用,也就是说在对收集来的个人数据的处理有这样一个过程:考虑其用途——以此目的进行加工整理——投入实际使用。由于目前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数据库都仅作本部门业务工作需要的使用,因此对所收集的个人数据所作的加工整理也相当有限。我们认为对个人数据的加工整理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下所作的内部行为,其直接产生法律问题,引起法律后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其真正的实际影响将在个人数据加工整理结果的使用上得以体现。因此我们对个人数据的加工整理这一环节也就没有作过多探讨的必要,而是把目光直接聚焦到个人数据的使用上。 3、个人数据的使用 个人数据的使用多种多样,其引起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也因之而易。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对个人数据的使用加以分类,逐个探讨。按使用方向分可分为内部使用、反馈使用(指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在对某特定相对人进行管理或提供服务时使用该相对人所提供的其自身的个人数据)以及外部使用。按使用层次分可分为直接使用、间接使用和混合使用。直接使用指对收集来的原始的、未经加工的具体的个人数据进行使用;间接使用是指对收集来的个人数据进行了批量加工整理后得出的结果数据的使用,而从该结果数据中已经不能通过逆向加工得到具体的个人数据了;而混合使用则是指使用中既有直接使用,又有间接使用。 (1)内部使用。内部使用中既有对个人数据的直接使用,也有对个人数据的间接使用。直接使用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司法机关部门依法行使对某个或某些公民的调查权或侦察权等而对个人数据进行调阅、摘录或复制,这些行为均属于在法律授权的条件下的合法使用。间接使用如根据大量的个人数据的一些统计结果来制定政策,分析研究社情、民情等。在这些情况下,个人隐私权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所依法履行的职权相较,处于下位,相对人不得以保护自身隐私权为由与之相抗。这种观点已经为我国及世界各国立法所采纳,也普遍为公众所接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使用也不存在我们探讨的空间。 (2)反馈使用。反馈使用大体上都是直接使用。由于其个人数据使用的方向性直指相对人本人,因此也就不会产生个人隐私权受侵害的情形。而根据我们了解,这其中产生问题较多的原因是由于个人数据未及时更新或个人数据出现差错等引起的在政策适用等方面关系到相对人切身利益的纠纷。如某知青子女为享受回沪政策故意减小年龄,在回沪后为了找工作又要求上海市公安局恢复其真实年龄。又如某人身份证号码与他人重号而遭银行、证券公司等拒绝提供服务。这些问题虽然不涉及个人的隐私问题,但说明这些个人数据上出现的问题对个人的利益有着重大的影响。从第一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造成问题的原因是相对人没有提供真实的个人数据而导致的,而第二个例子则显然是由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工作疏漏造成的。这两个例子是此类使用中的两个典型问题。对于例一中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是否可以因为该知青子女已经从其虚报的个人数据中获利而有权将错就错,拒绝修改其个人数据呢?而例二中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又应当为自己的工作疏漏承担怎样的责任呢?我们认为:对例一,应当对没有提供真实的个人数据的相对人处以一定的罚款,并需提供原始证据(如出生证)才予以更正;对例二,有关机构应当自行负责给予更正,而不能叫相对人跑来跑去地搞,必要时要给予相应的赔偿。而另有一点我们可以明确地从这两个例子中感受到的是:个人数据一旦被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所收集和利用,其性质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带有了一层公共事务管理机构职权所赋予的权威性色彩。该个人数据将不仅是表明相对人某方面特征的符号,而且反过来对相对人产生约束并影响其权益。这些,我们也将在个人数据收集机构与提供数据的个人的权利义务的设想中继续探讨。 (3)外部使用。外部使用也包括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 间接使用如向外部提供一些某方面个人数据统计结果等。由于其中某个具体的个人数据已经不可被推知,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外部使用已经不涉及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而是涉及政府保密部门是否认为这些统计数据本身具有保密的必要,依其政策来决定是否可向外部提供或向哪些外部单位提供。 直接使用中又可分为直接向外提供个人数据和仅提供个人数据服务(如个人数据的比对)两种。其本质在于前者是提供原料,而后者是提供产品,尤如前者是提供核电站用来发电的铀,而后者是提供核电站所发的电。 对于前者,在实际操作中是慎之又慎的。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家信息咨询等公司对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个人信息数据库十分感兴趣,试图商洽合作或买断等事宜,但皆遭回绝。由此我们认为,这种直接使用的个人数据的提供当然地涉及到了个人隐私的扩散问题,必须严格限制其使用范围或者仅限于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之间。但由此引出一个在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之间的共享个人数据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共享应当属于合理使用,因为这不仅避免了政府有关部门再一次收集如此海量的个人数据的重复劳动和巨额的成本投入,也使个人免除了再一次提供个人数据的麻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共享也应当有法律依据,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其权限设置也应当不同。这我们也将在下文中继续探讨。 对于提供个人数据服务这一种使用,鉴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我们认为不能抱着死守的态度,而是要正视其价值,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而我们孜孜以求的在发挥个人信息数据库的社会效应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利益平衡点也必将在这里产生。 首先我们要探讨一下目前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所拥有的个人信息数据库的定位问题。根据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在1996年3月通过的《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TheEuropeanDirectiveontheLegalProtectionofDatabase)中作出的界定:“数据库”是指经系统或有序的安排,并可通过电子或其它手段单独加以访问的独立的作品、数据或其它材料的集合。⑴从使用范围上分,数据库有两类,一类是根据国家、部门和个人的专门需要而开发的专用数据库,也称自用数据库(In-housedatabase)。这类数据库一旦信息泄露或系统被非授权访问,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它所面临的法律问题主要是保密问题。另一类是向社会开放的,商业性服务的商用数据库(Commercialdatabase),这类数据库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在收集、组织和整理过程中需要开发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并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会带来价值增值,因此,它受到适应的法律保护是必然的。以此标准划分,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个人信息数据库显然属于前者,然而再具体地来看,这些数据库中的数据又并非十分机密的数据,而是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的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个人数据,只要将保护个人隐私这一问题妥善解决好,其定位向社会服务性方向移动一些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模式要求的,理由如下: ①与商用数据库一样,公共事务管理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收集这些原始的个人数据材料,整理并按一定的形式组织编排。以上海市公安局的这个个人信息数据库为例,其建设前后耗时4年,至2000年已投入了1亿多资金,平均每收集一份个人数据就需7元(其中不包括数据维护、更新的费用)。而当前由于种种的原因,其使用仍基本局限于内部,远远没有发挥出其蕴涵的潜在价值,这点不难从众多咨询公司、信息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对它心存“非分之想”,多次试图高价收购的事实中看出。为了使这一巨大投资充分发挥其社会效应,让纳税人充分享受其投资成果,也为了鼓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积极从事这一社会受益的工作,有必要对这类数据库的定位作一些调整。 ②该数据库中的个人数据在社会中处于实际的垄断地位。除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外的其它社会组织无能力也不被允许大规模地收集个人数据;一般公民也不会情愿提供;而如果收集的个人数据达不到一定的规模,也就可能失去其利用的价值。事实上,社会上许多事业对这些个人数据有着迫切的需求,如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银行、保险公司、电信公司考查客户资信,咨询公司做市场分析,教育科研机构作教学研究等。美国HowardCoble1997年10月提出的H.R.2652法案(CollectionofInformationAntiprivacyAct)(美国众议院于1998年通过了该法案,并入《数字化千年法案》(TheDigitalMillenniumAct))更是涉及了一系列法定许可行为,包括从数据库中获取单个非实体部分的信息、利用数据库中信息核实一些被独立收集的数据、非盈利性的研究使用等。所以,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缓解对于这部分个人数据的供需困境,也有必要调整定位。 正是基于在这种数据库定位可能发生调整的情况下,个人数据所蕴涵的个人隐私面临被侵害的风险无疑就大大增加了。该类数据库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并没有法律来保护它。美国的H.R.3531法案则明确排除对政府有关数据库的保护,H.R.354法案中进一步指出政府雇员的和其他主要受政府资助机构为实现政府职能,并受合同约束来自政府独占性权利行为所产生的信息库将不在保护范围之列。目前在这类提供服务的使用中,已经有银行、保险公司要求公共事务管理机构进行个人数据比对。我们觉得这是为该类数据库合理开发利用开了个先河,但必须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及时建立规章制度,强化个人的隐私的保护。 二、国外和国内某些地区的立法状况介绍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谈的所要保护的个人隐私权已经与民法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有所区别。隐私权的概念,可以分为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前者强调个人私生活事务不受恣意公开、干扰的权利,此亦即民法上所指的隐私权;⑵后者则是指个人资料控制支配权,亦即赋予个人对其个人数据的收集利用的开发权和停止权、更正权等,换言之也就是个人对于其个人数据应有主动积极控制支配的权利,亦即本文所要探讨的隐私权保护客体,有学者将之称为“资讯隐私权”。信息的普及和发达,其影响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个人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利用比以往更为容易,这种趋势已强烈威胁到个人的权利,当个人数据可以轻易地遭受有心人侵袭与操控之后,个人隐私权利不免受到威胁。于是,“资讯隐私权”(informationprivacy)的概念应运而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对隐私权保护的思考,而转向以“个人数据保护”(dataprotection)为重心上,以对抗信息时代中隐私权所受到的冲击。 各国及各国际组织以“个人数据保护”为中心的立法和决议已经陆续发展起来,除了较早的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1980年9月通过《隐私个人保护基准》(GuidelinesontheProtectionofPrivacyandTransborderFlowsofPersonalData),及欧洲议会1981年签署的《个人数据保护协定》(CouncilofEuropeConventionFortheProtectionofIndividualswithRegardtoAutomaticProcessingofPersonalData)等规范外,欧盟于1995年通过《个人数据保护指令》(EuropeanUnion’sDirective95/46/EContheprotectionofindividualswithregardtotheprocessingofpersonaldataandonthefreemovementofsuchdata),此保护指令于1998年10月25日已经正式生效,该指令要求15个成员国都要立法去管理个人资料,并且特别规定第三国若未符合“适当”标准(adequacystandard),则为保护其人民个人数据隐私起见,欧盟将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其个人数据转移至该具有疑义的第三国。保护指令的基本原则大致如下:用途上的限制、数据的品质、安全性的原则、透明化的原则、同意权的原则、个人救济的原则。美国的相关保护除了用其《隐私保护法》来补足其《情报公开法》和《阳光下的政府法》之外,还散见于各相关文件中,如克林顿总统于1997年7月批准并公布的《全球电子商务架构报告》(AFRAMEWORKFORGLOBALELECTRONICCOMMERCE),此报告内容中关于隐私权部分中提到:要想让民众能放心在网络上从事商务活动,确保个人数据不被侵犯是重要的。而中国台湾在其八十四年八月十一日正式公布实施了《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以下简称个资法)。可见对“个人数据的保护”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们也应当加以借鉴,加快我们的立法步伐,来解决我们在实际中已经碰到的问题,保护我们公民的个人数据。 三、对策和参考意见 在分析研究了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个人数据的收集、使用等情况中的问题之后,我们试图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以供参考。 基于目前的国情,要建立一部独立的《个人数据保护法》似乎条件还不成熟,但就公共事务管理领域来说,个人数据的保护应当纳入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来填补这一领域的个人数据保护的空白。我们觉得要这样做的话,以下几点是应当贯彻的: 1、个人数据首先要确立对个人数据不得任意收集的原则。如《个资法》中规定非公务机关非特有目的的不得进行个人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如有特有目的要向事业主管机关申请登记,核准后发给执照,而申请登记核准后还须公告登载并供查阅。对于大规模的个人数据的收集只能是由法定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如公安机关等,按法定的程序来收集。或者仅限于公安机关,而通过立法规定政府部门之间的关于个人数据的共享程序来使有需要的部门获得相关的个人数据。而这种在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之间的使用范围的扩大也不得随意,法律应当规定何种情况可以扩大,何种情况不可;按照对个人数据的分类,哪些个人数据可以共享,哪些不可以共享;并对访问权限进行设置。总之,这种获得个人数据的行为,不论是收集还是从他处实现共享,都必须是法律授权的,也就是要有法律依据。 2、为切实保护个人隐私权,在个人数据的收集环节中就应当得以体现并作出相应的保证。明确收集个人数据的使用目的,并且明确告知哪些个人数据是必须要提供的,而哪些是可以选择提供也可以选择不提供的。个人不仅是个人数据产出的最初来源,也是其正确性最后的核查者,所以个人当然地对其个人数据拥有主动积极的控制支配权。当个人将其数据提供给收集机关时,这种主动积极的控制支配权即发生分化和弱化。所以,应当通过制度的方式来弥补这种分化和弱化,而个人也应当成为收集机关对该个人数据使用范围的参与决定者。当个人将其数据提供给收集机关时,当可以视为个人对收集机关所告知的目的的使用的同意,但其他目的的使用则视为不同意。我们认为在此阶段即可通过格式化的行政合同或其它协议来决定个人数据的使用范围并设立救济方式。而收集机关在没有同当事人协商并获得其同意之前,不得将当事人为某特定目的所提供的个人数据运用在另一个目的上。 3、法律应当对所保护的个人数据的客体包括公共事务管理机关可以收集的个人数据的范围加以细数。如中国台湾的《个资法》中规定:保护客体即是个人资料,所谓“个人资料”是指“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特征、指纹、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及其他足以识别该个人的资料”,亦即可以凭借该资料辨识谁是资料本人的资料。 4、法律应当规定个人与个人数据收集机构的权利义务。对于个人来说,法律应明确赋予其控制其自身数据的权利;在其按规定向收集机关提供其个人数据后享有获得相应服务、办理相关事务的权利等。同时个人又负有按规定主动、如实地向收集机关提供、及时更正其个人数据,保障公共事务管理机关顺利开展工作的义务等。对于个人数据收集机构来说,拥有按法律规定收集、加工、使用个人数据的权利以及维护其收集工作正常进行的权利等。其义务在于告知数据提供人其权利义务;告知所要收集的个人数据的范围和使用目的;保护数据提供人的隐私;维护所收集个人数据的安全和完整;透明化对个人数据的使用状况;接受法定监督机关以及公民的监督等。这里需要另外指出的是,由于个人数据一旦成为收集机关加以使用的数据,即具有权威性,对个人的权益产生影响,所以个人对其提供的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有责任,收集机关亦有在数据的收集、加工、使用过程中避免其出现差错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应当由过错方承担,如见前述。 5、法律规定应当约束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对外提供个人数据,并对公共事务管理机关对外提供个人数据服务树立宗旨并加以指导。对外提供服务应当符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旨,在“三公”的前提下向社会提供对外服务。避免由于对垄断数据资源获得途径的差异而造成不正当竞争。欧盟指令1992年的建议里有关许可的条款要求拥有任何特定信息唯一来源的数据库拥有者按照公平和一视同仁的条件许可任何竞争者使用该信息。法律应当规定对征信业及以收集或处理个人数据为主要业务的团体或个人、医院、学校、电信业、金融业、证券业、保险业、大众传播业等行业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和审批程序。 6、公共事务管理机构应当完善内部的规章制度,强化个人数据相关工作的管理,杜绝内部工作人员非工作目的的私自对个人数据的处理和泄露。 7、法律应当对个人数据使用的法定许可与合理使用的范围进行规定,避免个人隐私权的不合理膨胀。 四、结束语 对于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个人数据保护,我们现在所做的研究是肤浅的,许多问题尚未吃透,故不敢妄加评论。尤其是对公共医疗机构的个人数据保护的研究则完全没有涉及,这是本文的一大缺憾。 我国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对个人数据的保护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仅将研究中发现的有关个人数据保护的问题突显出来,希望在该问题的相互探讨过程中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为规范和完善我国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个人数据保护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公共事务管理论文:中国公共事务管理模式革新 公共事务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日常生活中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到市场秩序维护、大型水利设施的修建,以及公众的财产、人权和自由等权利的实现都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1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人民的安居乐业”。在我国,公共事务管理应以专业化管理为原则,建立在合理法律制度之上从而获得合法性已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共识。但当前国内对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还存在诸多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和争议,从而制约了我国公共事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转变溯源 依据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范式的解释,范式指在一段时间内共同体成员所公认的那些信念、途径、技术和方法等集合,它为实践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范式具有优先性,不仅能够提供可供模仿的成功范例,并且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时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主流。当然由于反常的存在和累积,总会出现新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即新的范式对传统范式的替代,这时就意味着发生了范式转换。[1]当前全世界范围内,公共事务管理已发生了从行政管理范式向公共管理范式的转变。 (一)行政管理范式的式微 19世纪末威尔逊开创公共行政学研究之初,指出公共行政应是政府、政党等对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政策的有效执行。威尔逊所发表的论文《行政研究》,以及古德诺所著《政治与行政》都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所谓行政管理范式早期见诸于伦纳德•D.怀特1926年出版的《公共行政学导论》中,意为行政之管理,即重视政府行政的管理学视角、途径、方法和技术。“所谓行政者,系管理人员与物料,俾完成国家创设置目的也。”[2]怀特此种定义正与同时期威尔逊和古德诺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论”相对应,也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以及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的行政体制相呼应,即将公共事务管理视为高效率行政管理的机制、方法和技术。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传统行政管理范式已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暴露出诸多弊端,“政治与行政二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期,熊彼特、杜威、布鲁纳、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等众多著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和论述“公共领域”,其中以哈贝马斯在1961年完成的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最具影响力,他认为凡涉及公共性的产品或劳务的生产与提供都应视为公共领域范围,都应有在法律保障下体现公民参与、合理性而非权威性支配的制度空间。萨缪尔森则在1954年发表的论文《财政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产品”划定标准作出经典界定,其主张凡具有受益上非排他性和消费上非竞争性的产品都应视为公共产品。“公共事务”理论则提出相对于私人事务而言,凡与政治、政府行政、社会责任、公共议题和公共信息等相关,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都应是公共事务。这些理论逐步成为公共行政实践与学科发展的重要理论渊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公共行政学运动则将公共价值、社会公平、公民参与和积极回应等理念注入传统行政管理范式当中。这些变化使人们对公共行政中的“公共性”日益重视,公共事务管理不再局限于传统行政管理范式,也使之日渐式微。 (二)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学用语较行政管理晚些,在西方国家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才开始作为一个专用术语而得到规范的使用。20世纪中期,公共管理理论已经初步形成,并作为对传统行政管理范式加以批判的产物出现[3]。为将其与传统行政管理范式相区别,故将其称之为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起初只是管理主义与新管理主义的体现。管理主义认为通过一组信条或实践所构建优良的管理将是治疗较为宽泛的经济与社会病疾的良药。新管理主义则进一步指出“精髓是将私营部门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技术运用于公共服务部门”,主张公共事务处理应从行政的传统特征,如官僚制、渐进性、特殊性等,转换成管理主义的新的特征,如经济、理性和普遍性等[4]。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与新公共管理运动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末迄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新西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香港、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新公共管理理念。基本理念是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重塑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产品与服务的输出,同时将民众视为顾客,尽力去满足顾客的需求[5]。正是由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得到广泛实践,使社会各界得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对其进行评估和完善,使其在与诸多新兴公共行政理论的竞争中受关注程度最高,影响力也最大,进而也推动了公共管理理论发展及其作为挑战范式的兴起。公共管理理论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开放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汇聚和吸收了包括新公共行政学派、商业和管理学派、公共事务与公共政策学派等大量不同学术流派的观点。当前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建立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使政府、企业、社会三者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更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和公众需要。其在许多国家的实践也行之有效地解决了诸多传统行政管理范式无法良好解决或者根本无法触及的社会问题。这些都说明了公共管理范式已成为公共事务管理的新近范式。 二、我国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转变的沿革与缘由 (一)行政管理范式更适应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召开并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宪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上而下以中央政府部门管理体制为主,与计划经济一致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基本模式。随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虽然经历过几次改革,也主要是围绕中央政府的分权和集权改革,行政机构精简和调整展开。这个时期我国公共事务管理主要还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并且导致行政机构大量膨胀、职能重叠、人员臃肿和效率低下的问题。1982年的行政体制改革也主要以减少经济管理部门,在城市以打破条块分割、增强企业活力和扩大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限为主,在农村则通过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行政权与生产经营权的分离,但此次改革主要是为经济改革铺垫,并未改变我国传统行政管理体制。1988年我国虽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加强间接管理的改革原则,但由于改革还是按计划经济模式要求进行,因而政府职能转变未达到预期效果,也未能消除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当中的问题[6]。20世纪80年代我国公共行政学恢复建设时期,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刚刚起步的阶段,政府几乎包办了社会当中的全部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也主要以“行政管理”方式展开,公共行政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也是围绕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展开[7],“行政管理学应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8]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公共事务管理实践与研究并没有超出行政管理范式的基本含义,即主要从政府行政的视角出发,以追求行政管理效率为目标管理公共事务。 (二)强调“公共性”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包括资本、人才、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要求。这些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一方面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加强宏观调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信息公开,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推动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求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步骤地把企业推向市场,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推动“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同时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和自谋职业人员的住房、社会保险和医疗制度改革。经济改革领域稳妥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大流通体制改革,扩大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些都促使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强调“公共性”,促进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服务对象和内容的拓宽。因此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在行政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涉及公民参与的公共领域空间逐渐增大,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方式出现多样化和多元化,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体现“公共性”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曾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的郭济教授就指出“关于‘公共’,有学者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1)和私人行政相区别。(2)明确了行政活动的目的和性质。(3)公共的性质决定了它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4)强调了行政活动的公共性。”“由于‘公共’一词具有上述这些主要内容,因此,‘公共行政’一词本身的含义比‘行政’一词要丰富得多。”[9]由此可见,在此时期我国行政管理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传统范式受到来自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的挑战,对于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强调“公共性”需要也日渐显现。 (三)公共管理范式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选择 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以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阶段。政府行政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如加强公共设施建设、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推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构建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等工作全面展开。我国社会经济步入全面转型期,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开始转变,相当部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以及公共事务的处理也已逐渐转移到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全社会在追求奉公守法、和谐共建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自觉或不自觉应用到公共管理范式的相关理念和方法。 21世纪以来,公共管理范式对于我国公共事务管理水平提高已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和公众需求日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公共事务管理内容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要应对一些新出现的公共问题。故早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就确立了“公共管理”作为一级学科名称,2001年又将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培养高级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的MPA定名为“公共管理硕士”。国内学者刘熙瑞教授也提出:“按‘政府推行政务’这样的涵义来理解‘行政’概念,就隐含了一系列缺失。包括:第一,它不能明确提示管理的目的,因而难以杜绝为私的成分;第二,公民参与与否不明确;第三,被管理的事务性质不明确,并没有强调必须是公共事务,因而难以界定管理的范围;第四,它在行政中是否接受公民的制约,也没明确提示出来等等。这就导致我们在使用‘行政’概念时有多方面的遗憾。”“为了突出民主,我国行政改革中必须采用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的概念,而尽量不用行政、行政管理概念。”[10]这些均体现了我国学界对于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转换的先知先觉。就此来看,公共管理范式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在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的共同选择,我国必须积极推进公共事务管理范式转换———从行政管理迈向公共管理。 三、构建我国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策略 当前在我国已经出现从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趋势,但这种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构建我国公共管理范式的主要策略包括: 1.明确公共管理内涵与外延。当前社会对公共管理内涵与外延认识不清,不仅导致公共管理实践与科研受到局限,也使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需求受到局限。当前不仅在学术界,更应在社会实践方面明确公共管理是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旨在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而从事的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的管理;行政管理则是政府制定与执行政策或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进行管理;行政管理仅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分支领域或重要手段。明确公共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将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对公共管理范式适用范围更加充分的认识,进而推动公共管理范式的实践。 2.增强公共管理理念的传播。公共事务管理理念不断转变与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公共管理理念传播也是在我国实现公共管理范式的重要环节。当前在我国应加强建立以合同外包或引入竞争机制的“市场化政府”,建立能够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民参与的“参与式国家”,以及建立公共物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等公共管理理念的传播,以使人们意识到只有在更广泛公共领域内,结合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面力量才能更有效地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和公众需求。 3.加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当前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还主要以偏政府行政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为主,对具备现代公共精神和理念,掌握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力度还不足。故当前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应将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平台,开放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边界,将公共管理的理念、技术与方法逐步融合在其中,并应加大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的招生规模。加强对当前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公共行政工作人员的公共管理理念、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发挥好公共管理硕士(MPA)在培养高级公共管理人才方面的作用。 4.推动公共管理政府实践。虽然公共管理理论在解决我国社会问题方面,经学术界长期研究和发展而日趋成熟,并逐步为大众所了解和熟悉,政府行政改革的目标也是在不断推动公共管理实践。但受传统政治文化和行政体制惯性的影响,当前在我国政府公共事务管理领域,传统行政管理范式依然发挥着绝对主导作用,导致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建设推进缓慢,公共产品供给的多中心体制和互补机制形成受阻,民生权益、公民参与、社会公平实现困难。政府积极进行公共管理实践范式,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有利于发挥典范作用,推动公共管理范式在我国全社会的实现,故当前我国急需大力推动政府公共管理范式的实践。 总之,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依然是公共事务管理最重要的形式,相关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还需逐步推进。社会对非营利性组织培育、管理和规范还不够,还需要加强我国公共管理相关的理念传播、人才培养以及具体实践。让传统行政管理范式与新近公共管理范式在处理公共事务的相互竞争中逐渐此消彼长,才能在我国完成公共事务管理范式的彻底转变。
人员管理论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新视角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呈多元化格局。然而,多种经济成份的并存又凸现出各自会计管理的特点。本文立足于这些特点对当前会计人员管理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结合法国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建立适应当前所有制结构与有效制约“内部人控制”并重的分类管理机制。 [关键词]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会计委派制 财务总监制 集中会计核算制 村帐乡管 一、 问题的提出 会计工作自从产生起,就天然地成为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一点早已被国内外政界、会计界及社会各界所共识。大家普遍认为,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基本上采用由国家和企业双重领导、双重管理的体制。各单位(特别是企业)均是国家行政部门的附属物,而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关系比较简单,会计人员双重身份的矛盾以及会计造假问题并不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与国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新形势下,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与其单位领导者的合谋现象虽不十分普遍却已不是个别。尽管某些会计人员试图依据《会计法》、代表国家利益进行核算和监督,但由于其自身的福利待遇、工资、政治前途均受制于“内部人”,因而让其代表国家对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活动实施监督似乎勉为其难。尽管国家一再强调会计监督的重要性,但会计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忍视的问题。如偷税漏税、知法犯法、会计信息失真等。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便逐渐出现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混乱,“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以及“私设小金库”等现象,从而最终引发了会计人员管理问题的讨论与改革。关于会计人员管理问题,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会计委派制”、“集中会计核算制”、“财务总监委派制”、“会计人员独立论”等。但是,上述创新模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行政机关、国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而对非国有经济单位会计人员管理的研究则明显滞后。笔者认为,这种格局的形成显然与健全市场机制、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要求不相适应。众所皆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不再是单纯的国有经济,许多非国有企业,如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各种农村经济组织均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现有的所有制结构还将进一步变迁。有鉴于此,本文试图结合现有的所有制结构,将会计人员的管理层面的改革覆盖到各种类型的单位中,并借鉴法国的经验,建立一个既符合国家利益要求,又适合企业管理特点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以丰富我国有关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方面的基本理论。另外,如何结合会计人员管理全方位地制约并克服“内部人控制”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模式及其评价:法国的启示 受私有制经济基础的决定,西方国家对会计人员大多是企业自己管理。作为会计人员一旦应聘从业,便标志着资格的确认,不存在统一的资格考试。从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等级的认可,会计主管的任免完全取决于聘用者。而受聘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职权、职业道德也完全立足于为聘用者服务这一点。但是,西方国家的做法也并非完全一致,尤其是对公有单位的会计人员,有些国家的管理甚至比我们还严格。比如,法国的会计分为两大系统,即公共会计和企业会计,所有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实行公共会计制度,全国有60000多名公共会计人员,直接由财政部派到国有单位(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会计核算业务由公共会计员承担,派驻单位不另设会计进行会计业务核算;对国有企业,由另设会计机构进行经营业务核算,公共会计员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业务,只监督其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并负责税款和其他应交国家收入的征收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当然,向国有单位派驻公共会计员,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由财政部任命或认可的方式:即中央政府的直属单位一般由财政部直接任命;特殊单位,如军队、外交等部门,由财政部和该单位共同任命;地方机构的公共会计员由地方选拔任命,报财政部认可。如果财政部不同意该人的任命,由宪法委员会下属的一个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机构组织听证会,然后投票表决其任命是否有效。在听证会期间,其任命仍然有效。为避免从业人员贪污、舞弊,法国规定:(1)公共会计工作必须实行轮换制度,即任何一个公共会计员在一个单位工作不得超过7年。无论何种方式离职都要提前6个月通知;(2)对担任公共会计员的人提出了特殊要求,一是要缴纳保证金。根据担任职务高低和服务单位大小,保证金不一样,平均每人需百万法郎。如果个人交不起,可由公共会计协会代缴。二是 司法假设。从公共会计员上任开始,财政部就要控制其本人和配偶的财产(主要是房地产)。公共会计员一旦被起诉,其房地产立即被冻结,待事实查清之后再按规定处理。三是公共会计员有规避条款要求,主要是:不得担任财政稽核检查员和一般公务员,此条款对其配偶也适用;不得担任市长或市长助理;在其服务的部门不得担任其他监督方面的职务。在法国,公共会计员尽管不是国家公务员,但只要在职即享受公务员待遇,其工资按公务员标准由财政部核定,由派驻单位支付。公共会计员退休后由财政部按公务员待遇发放养老金。 法国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收支项目的决策人与收、拨款的经办人必须在两个机构。决策人无权经手钱款。收、拨款业务必须委托公共会计员经手办理。当公共会计员在工作中出现错误时,除按规定承担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外,还要负责经济赔偿。 与西方相比,我国现行会计人员管理是一种“双重管理”模式。即由单位自行任免本单位的会计人员,负担会计人员工薪待遇,并决定其职务晋升与否;财政部门负责会计资格评定审查及会计工作的考核,从客观上保证会计人员的从业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会计人员必须至少取得会计证资格认定,同时符合财政部门的职业道德标准才有可能被单位聘任。各单位会计人员对本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财政部门从任职资格审核方面加强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监督是这一模式的特征。 纵观法国的会计人员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我们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所必须借鉴的:(1)不同单位采取不同的派驻方式。法国的公共会计员派驻不搞统一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经济性质、不同规模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如前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由公共会计员来承担,不设重复机构和人员,而企业则必须设立单独的会计机构负责日常经营业务核算。根据企业规模,有的只派一名公共会计员,有的则派几名;有的子公司不派,有的子公司也派,这要视具体情况确定。但无论何种情形,法国均要求公共会计员一律不干涉企业的经营业务,体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2)权力的高度分散与制约。西方人普遍认为,“权力会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为此,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国处处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限制权力、制约权力。如要求公共会计员必须实行轮换制、个人财产申报制、保证金缴纳制、决策和执行分离制、签票和收拨款分离以及有关的规避条款等,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公共会计员的权力,形成会计工作中”没有人不受监督,没有人不受制约“的格局,进而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3)完善的职业保障机制与奖惩机制。在法国,公共会计员是财政部派出的国有资产代表,具有工作独立、监督权力大的优势。并且所有公共会计员均享受公务员待遇,退休后领全额工资,但同时他们的责任又是重大的,如公共会计员若在工作中出现错误,要受严厉惩处,不仅需承担刑事和行政责任,还要负经济赔偿责任,有时还涉及本人及配偶的财产。 反观我国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笔者认为,根据〈会计法〉规定,由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无疑加大了单位领导的会计责任,促进会计信息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严格的会计从业资格制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中级及中级以下)考试制度、总会计师制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将进一步丰富会计管理的内容,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这是我们所必须予以肯定的。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会计群体的独立性差、不能有效抑制财务上的乱收乱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现象仍十分普遍。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人认为,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管理模式自身的缺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通过控制经营者的任免和报酬来控制企业,达到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目的。经营者通过控制企业的经营权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以完成受托责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虽然是一种委托—被委托关系,实际是企业的共同控制主体。会计信息是他们的沟通工具。所有者通过会计信息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并对经营者实施必要的干预。经营者为完成受托责任,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决策,最终又利用会计信息报告其行为结果。无容置疑,由于客观存在着“人风险”,理论和实践中又无法设计出一种完美的契约来消除。因此,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在目标、利益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会计信息成为决定双方切身利益的关键。谁控制了会计信息,也即控制了会计信息的加工制作人——会计人员,谁也就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模式中,经营者成了现实的会计控制主体。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则主要是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来实现的。为了粉饰自身经营业绩,各种虚假会计信息便应运而生。 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模式及其可行性透视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十分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现行经济模式及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寻找管理会计人员的最佳模式。比较可喜的是,近几年来,我国会计界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及做法: 1.“会计人员独立论”及其评价 所谓会计独立是指会计人员独立于委托者和受托者等利益主体,不受其中任何一方管理,只受会计准则约束。该观点认为,由于委托者的多样化,各个委托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利害冲突,为了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客观与中立,会计人员不能归属于多元利益主体(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劳动者等)任何一方,只能处于多元利益的边缘。会计人员只能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只能受会计法律、法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社会中介机构(会计民间社团)管理全国的会计人员。概括地说,会计人员独立论的实质是把会计人员看作是信息需求者的共同人。然而,笔者认为,这种“独立论”强调的“独立”却存在理论上的严重反差。 在典型的现代公司中,管理权与所有权相互分离,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处于公司之外,并不直接履行管理的权利,管理 的权利被授予公司经理。而公司经理分布在公司内部各个层次,且上一层级对下一层级同样有授权问题,使得每一个层级上的经理既是委托人又是人。如此一来,尽管公司内部各位委托人(经理)管理的权利来自于资本提供者,且人的工作归根到底是替代资本提供者履行特定权利和义务,但由于主人与人在空间上相互分离,公司层级上诸位经理具有双重身份,因而委托人对人的监督方式和调控方式不可能是“直接的”或“面对面“的形式,而只能是通过“契约”的手段。按照经济学人说的观点,公司是契约关系的综合。着名学者费玛指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也是契约关系的综合”。契约的实质是信息,并且经济学人说与会计在一定范围内是相互交叉的,原因是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产出是会计信息。无论在公司中,还是在资本市场上,相关当事人介入的各种契约总是与会计信息交织在一起。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会计人员,在委托关系中只能居于第三层次或内部层次,如果将其独立出来,会导致出资者、经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三个角色的严重错位,这显然不符合委托理论的要求。 2、财务总监制模式及其评价 从本质上讲,财务总监制度代表所有者利益,体现的是一种来自于产权约束的监督关系。目前,该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由财政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独资公司(除派驻稽查特派员以外)、国有资产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资产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四种企业类型委派财务总监。二是由产权单位向其下属企业委派财务总监。 笔者认为,由政府部门向国有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固然能对企业经济活动实行全过程监督,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寓监督于管理和服务之中,以解决国有产权代表缺位问题。但此种形式违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公司法》的规定,难以实现政企分离,更不利于消除政府对企业的不正当干预。所以,我们主张财务总监应由产权管理部门委派,经过一定程序进入公司董事会,对企业或公司法定代表人行使监督的职责,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也不作为财务负责人,以符合当前的改革精神及《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公司法》的规定。 3、集中会计核算制模式及其评价 所谓集中会计核算是指在基层区、县、乡(镇)成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会计工作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主要包括湖北宜昌地区实行的“零户统管”和湖北仙桃市“村账站(乡镇经管站)管”两种模式。 在基层地区实行集中会计核算制,既消除了各基层单位的会计机构及违纪的便利条件,又能有效地制约“内部人控制”,保证财务收支的合理合法,杜绝乱收费、乱摊派等现象,减轻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增强财务透明度,为从源头上制止铺张浪费、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提供可能,是一种应当予以肯定且有必要推广的合理模式。 4、会计委派制模式及其评价 从财政部近年来对一些试点地区和单位的调查看,各地会计委派制的试点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1)对行政事业单位委派。即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向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委派会计人员。在这种形式下,委派对象大多是单位的财会负责人、主管会计,有的还包括出纳;委派部门为地方政府(有些地方为财政部门)。 (2)对国有中、小型企业委派。这一形式的委派对象主要是财会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委派部门大多为财政部门,也有财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联合委派。管理体制是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委派、分职任免”的办法,对委派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作调动、专业职称、工资奖励、福利等实行统一管理,但工资福利等的负担形式各地有所不同,大多按照“谁用人、谁负担”的原则,由委派单位向用人单位收取服务费。目前向中、小型国有企业委派会计人员主要是在中小城市进行试点。 (3)企业集团内部委派制。即由集团(总公司、母公司)向下属企业或子公司委派会计人员,对被委派的会计人员一般由集团进行直接管理(包括行政关系、个人档案、工资福利等)。 (4)由乡镇政府对乡镇企业委派会计主管人员。其主要做法与中小型国有企业会计人员委派制的做法基本相同。 必须指出,并非所有的会计委派制模式均是理想、完善的模式。应当肯定,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委派制,不属《企业法》、《公司法》约束的范围,而且由于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所以由政府部门通过会计委派,以加强资金管理,这是天经地义的,并且符合国际惯例。由集团总公司向下属企业委派会计人员,这是基于强化集团自我约束机制与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水平的需要,是一种既符合投资者利益要求、又不与《企业法》和《公司法》相矛盾的理想管理模式。但对国有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委派会计,我们则持否定态度。无容讳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根据企业外部信息和内部会计信息迅速决策,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为此客观上要求会计应站在企业角度为自身经济利益服务。向国有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委派会计,片面强调了会计人员代表政府对企业的监督,弱化了会计核算和内部管理的职能,实质是传统会计管理体制的变形。这不仅会导致会计人员“双重身份”的再现,而且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相悖。其次,不利于搞活企业。现代企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还应当具有为实现其经营目标和经济利益所必需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对于企业来说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项权利的丧失均将意味着企业运行机制的被破坏。由政府部门对国有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会计进行委派,并由被委派人员代表国家行使资金支配和运用权,最终只能导致企业的自主权难以全面落实,降低企业的活力。 四、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理想模式选择:建立适应当前所有制结构与有效制约“内部人控制”并重的分类管理机制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其实是一种制度变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制度变迁必然要考虑其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否则就会影响甚至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只有把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及其选择,置于特定的会计环境中来加以研究,才能更好地衡量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先进性和效益性。 我国在经过十几年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目前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企业和相关领域。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经济成份已突破单一的国有经济成分,并呈现出经济成份日趋多元化的格局。考虑到当前会计所处的外部环境,我们在对带有传 统计划经济色彩的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扬弃的同时,必须使新的体制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要求。过去的那种只重国有经济会计管理、忽略非国有企业会计管理的理念,最终只能使某些部门形成会计管理上的真空,导致会计秩序的紊乱。因此,在微观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选择上,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而应根据当前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成份的特点及政企分离原则,适当借鉴法国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选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据此,我们不妨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理想目标模式定位为“分类管理”模式: 1、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国有企业的财务总监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下设的国有资产授权投资公司委派,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的财务总监由产权单位委派。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责是代表股/,!/东对企业经营者所从事的财务活动及重大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与决策。为充分发挥财务总监的作用,一方面,应保证财务总监地位的独立性,即财务总监的工资、福利及党团关系应由委派单位负责,另一方面应要求企业对重大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实行总经理与财务总监联合会签的制度。所有企业(这里指国有、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会计人员(除财务总监外)的调动、人事档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完全由本企业单位负责管理;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均由本单位负担,工资调整根据本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业绩确定;会计人员入党入团、进修深造及其奖惩由本单位党团组织及有关管理部门负责考核办理;会计人员具有单一身份,即只代表本单位行使有关权利。至于会计机构的设置和调整、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制订,均由企业在《会计法》和《会计准则》及其他法规的约束下自行安排。 2、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制度。对条件适宜的行政事业单位,由同级财政部门或其他部门成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在保持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各单位不再设立会计机构,并取消各单位的银行账号,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融会计服务与监督为一体。具体说来,在一个地方,可以设一个会计核算中心,也可以本着精简、效能、方便的原则,设立若干个。对乡镇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取消其单位的账户,实行“零户统管”,其各项收支由乡镇财政所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3、向不适宜实行集中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委派重要岗位上的会计人员。由各级财政部门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向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委派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或其他重要岗位上的会计人员。委派单位对象主要是人数或所属单位较多、业务量较大、不便于实行集中核算制度的市(地区)及市(地区)以上行政事业单位。委派的会计人员主要负责组织、管理、监督单位的财务活动和会计核算工作,其工资、奖金、福利及人事档案由委派机构负责管理。 4、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村账乡(镇)管制度。在保持村级集体财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一级政府代管村级账务。在实施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村级财务记账(集中核算)和村级会计乡(镇)委派两种具体形式。 5、实行单位内部会计委派制。内部委派是指业务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为加强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而实行的一种内部会计委派形式。具体实施时可采取对所属企业、单位会计帐务统一核算,集中管理;也可向所属企业、单位委派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负责记载和核算所属企业、单位的会计业务,被委派人员的工资、福利及人事档案一律由派出机构负责。 6、对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人员实行自主管理制度。必须指出,相对于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而言,由于其产权方面的因素,则不具有外部单位对其委派会计的理论依据,这些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任用完全由其自主决定。但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认定、继续教育及会计检查等仍应由同级财政机关负责。 当然,我们同样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会计秩序紊乱的源头主要在于“内部人控制”(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同样存在“内部人控制”),这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前面所述的对企业、有关单位委派财务总监或会计人员,都是基于制约“内部人控制”的需要,这也是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初衷。为充分发挥财务总监及被委派会计人员的作用,首先必须对财务总监以及被委派会计人员实施严格管理,逐步建立规范的定期轮换制度、业绩考核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全方位强化对“内部人控制”的适时监管;其次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监督及独立审计的作用。在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时,最为忌讳的恐怕就是“被委派人员与内部人的合谋”。在目前公司治理结构尚欠规范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加快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步伐。另一方面应通过财政部门,定期对国有企业经理层及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履行情况实施年度检查,强化执法力度,尤其是惩罚的力度。让承担责任的违法者受到真正的重罚,使之及时退出内部人的角色。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监督,前述检查可结合经理(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同步进行,或将“内部人”的会计责任纳入其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对非国有企业“内部人”的监控,不妨引进社会监督机制,通过诸如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内部人”操纵的会计信息进行再监督。但上述制约行为必须通过法律手段予以确认。 五、结束语 我们在明确了新型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之后,不能忽略体制本身所隐含的局限性,有些问题必须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结合研究, 似乎才有利于会计秩序的全面优化。如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上岗审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等。笔者相信,伴随着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必将还有新的契机。 人员管理论文:高校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管理机制建构 摘要:高校中层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工作绩效如何,直接影响着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高校综合实力的高低。因此,怎样从战略全局的高度,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对高校中层管理人员绩效管理问题的研究,构建符合高校中层管理干部实际的绩效考核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高校中层管理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绩效,是值得每一位高校管理者认真思索并勇于承担的重大课题和长期任务。 关键词:高校;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 在高校的领导体系中,中层管理人员是一批具有一定的组织、决策、指挥和管理权的人,是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开展工作、做好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学校领导与广大教职员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一、高校中层管理人员职务绩效考核制度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使高校的办学经费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机构臃肿、冗员过多、浪费现象严重、基础管理薄弱、效益不高等问题。这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包括人事体制特别是考核机制创新不够有关。其中,管理人员的考核流于形式、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是症结所在。如果不在高校管理人员特别是校级和中层领导职务绩效考核上取得突破,即使实行岗位聘任制、教育职员制,也无法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人浮于事等“老大难”问题。 (二)适应高校体制改革的需要 中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在高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绩效考核不是要不要实行的问题而是如何科学设计并有效实施的问题。具体说,对教师工作的绩效考核应当遵循育人和学术规律,引入同行评价,推进考核的柔性化;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应当创新思路,大胆借鉴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成功经验。 (三)促进高校领导人员梯队建设的需要 高校应强化学术权力,形成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格局,使教师的学术权力落到实处;另外,要在初中级管理人员中积极推进专业化进程,强化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职务的绩效考核,通过发挥高校领导岗位绩效考核的示范作用,尽快建立起“能力本位”、凭实绩用人的良好机制。 二、高校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管理机制 (一)制订完善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一个确定组织对员工的绩效期望并得到员工认可的过程[1]。绩效计划的核心是设定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的设定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目标确定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 设定绩效目标的步骤如下: 1.明确学校的战略方向。在制定高校中层管理干部绩效计划时,就要围绕学校的战略方向而进行,使中层管理干部个人的目标设定与学校的战略方向相符合,学校的战略意图能够通过中层管理干部绩效目标的设定而得以清晰体现,让每一位中层管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能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朝着共同的方向和目标努力。 2.明确中层管理干部的工作职责。为了更好地进行绩效管理,使绩效管理工作成功有序地进行,必须对中层管理干部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职责分析、界定和说明,使考评双方在工作目标、要求与职责上达成一致,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理性,也使绩效管理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对每一岗位的工作职责、考评指标、任职资格等作出具体描述,使它真正成为绩效考评的依据。 3.制定中层管理干部的绩效目标。从部门职能出发,依据职位职责,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中层管理干部的具体绩效目标,是绩效管理的起点。(1)制定绩效目标应强调严肃性,维护其权威性。中层管理干部必须在充分了解学校战略规划的基础之上,再分析本部门的分目标和分战略,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为什么做和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按照学校确定的整体目标制定各自的管理工作目标。(2)在制定自己的绩效目标后,要和分管校领导或部门负责人进行双向沟通,通过沟通将学校和部门的规划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工作目标来进行衡量。(3)目标的难度要适当,既要有挑战性,要根据合理加压的要求,每次制定目标的时候,适当提高难度也要符合实际情况。(4)长期的规划性目标,有年度的计划性目标,也有分阶段的具体性目标。 (二)重视开展绩效辅导机制 高校中层管理干部绩效辅导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绩效沟通,对中层管理干部提供支持与帮助,共同致力于绩效目标的实现。二是收集绩效数据,为下一步对中层管理干部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首先,绩效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始终,在绩效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学者罗伯特·巴克沃说:“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2]。良好的互动沟通,能使中层管理干部正确理解绩效管理工作,达到认识上的统一能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确保绩效目标的完成能提高中层管理干部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认可度能增进中层管理干部的情感交流,同时又是一个素质提升的过程能对中层管理干部提供适时而持续的支持与帮助,使其更加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共同致力于绩效目标的实现,共同提高绩效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战略方向和部门目标。其次,收集绩效资料。在绩效辅导阶段还要持续地进行绩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绩效资料的收集不像绩效管理的其他过程一样有时间上的顺承关系,而是贯穿整个绩效管理期间,渗透到每一个绩效管理过程当中。绩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可以通过与中层管理干部本人、上级、下级、同事及管理服务对象进行联络,采取360度评分法,以尽量客观的方式收集绩效资料,记录绩效表现,并尽量做到图表化、例行化和信息化。 建立绩效 档案。记录中层管理干部平时的绩效信息、建立中层管理干部绩效档案,不仅为绩效评估、绩效改进提供事实依据,而且帮助绩效管理主管部门发现绩效问题和优秀绩效原因,还有利于中层管理干部在绩效申诉时争取利益保护。 (三)构建、完善高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执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高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执行的激励机制,就是有关单位和部门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按照特定的标准和程序激发高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主体和客体(考核对象)的动机,引导他们努力实现绩效考核目标的一整套制度安排[3]。其核心功能在于调动高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主体和客体(考核对象)进行绩效考核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高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由“要我考核”变为“我要考核”,成为高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主体和客体的一种自觉行为。 (四)建立健全高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制度 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是高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程序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高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的目的所在、动力之源。如果只强调考核,不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束后就把考核结果束之高阁,为考核而考核,不仅考核会变得毫无意义,而且考核也难以进行下去。要保证考核机制的经久不衰,必须重视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把绩效考核结果与考核对象的利益挂钩,增强了考核主体和考核客体贯彻执行考核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建立健全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制度,是绩效考核价值实现、行为推动的根本保障。 高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结果可以在下列三个方面运用: 1.检验高校中层干部绩效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要明确高校组织的发展战略,至上而下逐层分解组织目标,上下级共同确定各层级绩效目标,上下级就绩效指标和标准及考核的方法达成共识。因此,绩效考核结果可以直接运用于检验高校中层干部绩效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分析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成功的经验、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具体对策和措施。根据高校的发展战略和绩效考核结果,调整绩效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为下一轮绩效考核循环设立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 2.推进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绩效预算亦称为效益预算,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由美国联邦高校首先提出并应用于高校支出管理的预算模式。绩效预算是一种预算方法,同时是一种以追求效益为目的的公共支出预算模式。绩效预算作为一种公共支出预算模式,要求高校的每一项支出都必须满足绩、预算、效三要素的要求。绩是指业绩指标,表明申请财政拨款是为了达到某一具体目标或计划;预算是指达到这一业绩所需要的拨款额;效是指业绩的考核及业绩与预算挂钩的方式。 3.支持看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党的十六大提出“注重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绩效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中国《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第33条明确规定,“考核结果应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职务升降、奖惩、培训、调整级别和工资等的重要依据”、“选拔担任上一级领导职务的人选,应从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称职的干部中产生。”《干部任用条例》把注重实绩列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加以强调,落实这些要求,必须科学运用高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结果,大胆提拔和使用那些作风优良、实绩突出的干部。 人员管理论文:在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如何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摘 要] 现代全国各个高校院校的人事管理正在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如何适应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切实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的素质,文章就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对日后的管理工作有些帮助。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素质提高 引言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人事管理部门正在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当代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将发生变化,将从过去的依靠指令计划、行政命令等行政手段转变为主要借助于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间接管理,科学管人,依法管人。人事管理行为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经验型、依靠政策型转变为依靠法律管理的科学型、现代化管理型。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注重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以及管理体制的合理化,注重人才竞争机制运行的活力和人事管理机构、人力资源开发部门的效率。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有新的管理者,或者说作为人事部门需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本文结合笔者在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就如何适应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人事管理者)素质进行探讨。 一、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总体要求 1.人力资源管理的总趋势是以人为本,本着认识人、尊重人、开发人、激励人的观念,把人看成是一种重要资源来管理,当作一种资本来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选人、育人、用人、留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是调动各类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必须运用劳动法规和劳动合同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协调处理单位的劳资纠纷,从而求得人与事相适应,达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人尽其才,事竟其功的目的。 2.人力资源管理的这种变化与角色的扮演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必须有过硬的人格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本的工作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人事工作经验等方面。我们要适应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就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要求人力管理者要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其人格品质应包括政治修养与职业道德两方面的内容。 1.政治修养一般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的精神,时刻以单位的利益为重,不为个人或小团队谋私利;有先进的理论素养和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敢于同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事业心强,有朝气、有胆识,勇于探索,锐意改革;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优良的思想作风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谦虚谨慎,公道正派,作风民主,平易近人。 2.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热爱自己职业。关爱员工、敬重领导;责任心强,认真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事无巨细,事事重要,事事都是责任;业务精益求精,时时、事事寻求合理化;具有探索、创新、团结、协调、服从、自律、健康等现代意识;树立诚信观念。诚信乃做人做事之本。 三、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广博的知识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其知识结构应是具有基础知识、相关知识、专业知识三个组成部分。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历史学等知识属于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显示不出有多大作用,但是在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方式的使用方面,却是自觉不自觉地可以应用到工作中去,这些基础知识需要了解。劳动法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国家的有关文件规定属于专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特点就是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因此,对经济法学、劳动法学需要精通,而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以及国家的相关文件政策是我们人力资源管理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的知识,是我们需要熟练掌握的,工作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我们掌握和运用的专业知识多少。 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体现在各个不同的企事业单位之中,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专业分工,要切实把工作做好,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单位的专业知识,熟悉生产流程,进行岗位科学分析。因此,单位的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另外,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计算机知识属于相关知识,我们必须熟练应用。 四、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主要是“管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强调提高员工的素质与能力,管理观念的转变。指导思想的转变:由“对工作负责”,“对上级负责”到“对工作的人负责”;管理方法的转变: 由“教你如何”,到“叫你如何”,再到“引导你如何”;管理手段的转变:由管理者的“中心指挥”变为“中心导向”;管理组织的转变:由下属的“参与管理”到“共同肩负责任”;管理职能的转变:由“组织、控制、指挥、协调”到“育才为中心,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管理环境的转变:由“简单”、“缓慢”到“复杂”、“多变”;管理者自我意识的转变:由“上级比下级高明”到“下级的具体专长和具体能力应高于上级”;管理内容的转变:由“简单的任务完成”到“建设高情感的管理场所”;管理目标的转变:由追求“一般”到追求“卓越”。 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是现代的价值观的核心,在人才使用中就要用其所长:用人所长,容其所短,把人才放在最能充分显示其才能的岗位上,智者尽其谋,勇者尽其力;用其所愿:在服从工作需要和服从分配的前提下,尽可能与个人的意愿、兴趣、特长结合,力求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统一;用当其时:珍惜人才的使用年限和最佳年龄。打破论资排辈、求全、平衡、照顾的束缚,大胆破格破例录用辈分小、资质好的青年人才。 五、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 仅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是否能胜任此工作,还必须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工作能力要包括写作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 1.写作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任务,人力资源部门的规章制度、文书通告等大多出自人力资源管理者之手。所以写作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基本功。符合人力资源工作要求的文字写作本身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组织能力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过程中计划、组织、安排、协调等方面的活动能力。日常工作要有计划性、周密性、协调性。 3.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表达能力是指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善于与人交流永远都是人事主管必备的素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观察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对周围的人和事从人力资源管理者角度予以审视、分析、判断的能力。 4.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有时是多变,因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也成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遇到突发性的问题并着手解决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 六、结束语 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我们需要按照上述的要求,在人格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本的工作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人事工作经验等方面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以便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 人员管理论文: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的对策 【摘要】煤炭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在构建和谐矿区的工作当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影响构建稳定的职工队伍,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作过程当中煤炭企业要以人为本,要从职工的具体情况来考虑,把握好煤炭企业离退休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对策。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实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煤炭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在企业建设的初期,奉献了他们的青春,等到他们退休之后,应该得到社会的保障。企业要对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的管理方式来解决这些职工的后顾之忧,从而为他们养老。在离退休人员管理的工作当中,煤炭企业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煤炭企业离退休管理工作涉及到的范围很广,管理的对象的特点相当显着:这些职工居住的地点很分散,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多煤炭企业离退休职工回到家乡生活,这给管理离退休人员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离退休人员的体力很差,也不会很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很容易就会产生孤独的感觉,从而引发多种疾病。还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的负担,离退休职工住院治疗的费用很高,很多职工都不能承受这么重的经济压力。 一、煤炭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面临的问题。 1、社区的发展不平衡。 由于社区的发展情况不同,这就阻碍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社区的建设才属于开始的阶段,多数社区的工作人员很少,而且社区活动的经费严重不足。所以,在这种没有专门的场地和工作人员,没有老人们活动的场所。还有一些社区聘用了一些管理服务的人员,但是他们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忽视了为退休职工的服务工作,而把精力放到了社会医疗保险上面。所有的社区都是属于城区办事处,没有专人来服务这些离退休职工,所以很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 2、管理经费的提留有很大的难度。 社区管理经费的问题制约了管理工作的落实。要想做好煤炭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落实经费的问题。本身企业应该把经费都上交给管理部门,但是一次性上交的难度却很大。煤炭企业给离退休人员的资金很有限,而且企业资产的分割有很大的难度,这使得资金很难去兑现。由于社区管理的经费比较紧张,社区的退休老人如果想开展各种活动,就没有资金的支持,导致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3、社区离退休人员的福利不同。 由于社区的不同的福利,影响了离退休人员对社区管理的看法。效益好与效益不好的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在医疗待遇等方面会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一些待遇好的煤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不愿意接受社区的社会化管理,而一些待遇很一般煤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希望尽快能够把社区的管理社会化。 二、煤炭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的对策。 煤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应该根据企业和职工的具体情况来考虑,切实加强管理工作的水平。 1、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要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社区管理工作能够稳定。 可以先把破产或者是重组的煤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纳入到社区管理,如果职工的档案移交工作不是很方便,就可以先不做这项工作。职工的档案要由专人来统一管理;在职工的保险方面也要能够制定相关的政策,来解决这些离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还要能够解除社区管理的离退休职工的各种问题,还要能够提高那些还没有纳入社区管理的离退休职工的积极性。社区管理要制定合理的制度,为社区的社会化管理的工作奠定基础。各级地方政府要把社会化管理的工作提上日程,帮助这些职工解决问题,制度有效的方案。比如可以确定社区管理的机构,明确工作人员的制作,落实管理的经费问题。还要一步步把所有的离退休职工都纳入到社区的管理当中,办理社保的机构要能够引导离退休职工办理相关的手续。 2、为煤炭企业离退休职工提高生活上的保障。 要完善职工的养老保险的制度,落实好他们的生活待遇。要确认好职工的出生年月和缴费的年限,把离退休职工的档案移交的工作做好,要及时办理手续。为了能够准确技术职工的待遇,切实保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办理审核手续的时候,认真把参保人员的各项信息核对准确,各个数据之间没有逻辑方面的错误,要保障养老金的准确。为了使得离退休人员的理解,可以先把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然后请本人来签字。如果由于没有得到个人账户对账单而无法办理退休的手续的时候,企业按照规定不支付职工的工资,而且这些职工的养老金还没有批下来,给退休职工造成了生活方面的困难,企业要为他们每月发放生活费,等到养老金发到单位之后,再扣除发放过的生活费,这不仅为退休职工提供了生活的保障,还保证了企业的利益。 3、筹集资金。 煤炭企业要筹集资金,从而能够保证社区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所以说要想做好退休职工的社区管理工作,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经济问题。所以,要从各个方向来筹集资金。要按照文件的规定,来解决服务工作的经费。还要向企业来收取服务费,对于改制或者是破产的企业要把管理费提留出来,企业如果不能一次性缴纳,就可以分几次缴纳。 4、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在已建立健全社区党总支、党支部的基础上,一是按退休人员党员的居住方位,建立退休夫员竟小组。对于原企业退休人员居住在其他社区的党员应与所在社区党组织联系,将组织关系转入所在居住地社区,就地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二是社区党组织应采取不同形式,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在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根据退休人员党员年龄结构、身体状况有计划地安排组织活动。凡重大节假日都应有组织地安排活动。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启发全体党员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保持党员先进性。三是社区和党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离退休人员的体质,陶冶离退休人员的情操。 5、采取多种形式使离退休职工老有所学。 学习是许多离退休职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党的各个时期重大政治活动,采取征订报刊、发放资料、办班辅导等形式,建立以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的常规学习体系,并做到对体弱多病、行动困难的离退休职工实行送学到家,对远涉外地、不能参学的离退休干部实行函学到人,对文化偏低、视力不行的退休干部实行帮学到位,切实做到党中央有重要会议、中央领导有重要讲话、报纸杂志有重要社论等相关内容,都要及时组织离退休职工学习。 总之,离退休管理工作做好了,既能更好地安抚离退休职工,又能间接地做好在职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使他们安度晚年生活,还能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巩固和发展煤炭企业 的建设成果。 人员管理论文:流动人员管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通过创新理念、强化保障、完善制度等来改进和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关键词】城市化;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对策措施。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将变得越来越频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人口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并加强社会管理问题的研究,并将流动人口的管理作为常态化的日常重要议程。 1、前流动人口的基本现状和特征。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必然带来人口的频繁流动,而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肯定存在人口流动增加。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阶段,经济运行中的市场配置必然要求不同产业和地区间的生产要素的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流动人口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1.1 流动人口总量剧增,绝对比例增加。 经济社会的告诉发展必然会导致人口的频繁流动,是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产物。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0 年居民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不一样的人口高达2亿6000 多万人,相比2000 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增加了80%。并且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比例正在高速增加,2010 年占到了近20%。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大大超过了本地常住人口,如广东省深圳市流动人口高达80%多;二、以青年为主,流向趋于广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流动人口分布已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重心,内陆较发达城市为中轴,西部中心城市为聚集点的格局,并且流动人口以80 后、90后青壮年为主;三、流动频率增强,管理难度加大。由于我国人口随着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遍及每一个角落。劳动着在选择工作地点时会综合考虑工资福利、工作环境、时间、交通等,以及对家人的照顾方面等因素,导致人口流动频率明显加快,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四、教育素质偏低,责任意识薄弱。虽然我国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开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年限不断提高,但高中文化和初中文化仍是流动人员的主体素质。教育素质偏低使得他们只能从事那些重体力、低收入,甚至高危险、低保障的活。加之缺乏亲和力、认同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五、刑事涉案面广。流动人口进城后,由于原有的生存社会支持保障网的断裂以及自身低就业竞争力,价值缺乏一定的心理辅导和有效法律包括,导致全国各地区很多刑事犯罪嫌疑人和被侵害对象中大部分涉及到了外来流动人口。 2、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的问题和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都很重视人口管理工作,但社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导致人口管理领域的问题产生,特别是流动人员管理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观念的排斥性。 虽然流动人口给城市建设个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但一些政府受传统狭隘思想的影响,流动人口被错误地看作是城市发展中的“敏感群体”、“边缘群体”、“流浪群体”等。 而且一些本地居民受“高人一等”的心理驱动,认识还停留在感性,有意地造成外来人员生活和工作的障碍;二、制度的二元性。传统的社会管理制度是人口流动的最大阻力。其中的户籍制度最大的弊端是将户籍与人们的享有的社会福利、社会地位、其子女接受教育等方面直接挂钩。 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存在着相对流动人口来说不公平的附加功能;三、资源的分割性。由于流动人口管理涉及的部门和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虽然在各行政系统间建立部门合作机制,但规划不统一,公共资源不能充分共享,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增加了人员管理的负担,导致人口管理和服务不到位;四、政策的自利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往往是依据地方政府的政策规章,而不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当本地利益和流动人口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会牺牲流动人口的利益来保护当地的利益;五、法制的滞后性。对流动人口管理的依据法规以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和规章为主,其内容大多是规范约束流入本地的人口,而没有本地人口外流到其他地方居住或工作相应的管理依据,导致了流出和流入管理的严重脱节,增加了流动人口管理的困难。 3、和加强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措施。 3.1 创新理念。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和服务优先的理念。相关部部门应将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服务中完成管理,管理中充满服务。二是树立公平对待和开放包容的理念。维护和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本着包容开放的政治态度,努力使流行人口享受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三是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加强流动人口法制理念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3.2 完善机制。 一是健全劳动力服务管理机制。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以及职业介绍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二是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管理协作机制,包括不同部门、系统、机构间的合作。构建我国市、县、乡、村四级流动人口信息互享工作网络。三是建立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管理机制。 构建区域网络互动平台,加强协作,及时动态掌握人员的流动情况。 3.3 改进方法。 一是以证管人。采用“旅店式”管理办法,加强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二是以房管人。建立健全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落实房东和租房者之间的责任。三是以业管理。要求用人单位建立员工信息报送制,加强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四是以网管人。充分利用计 算机技术,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工作平台,加强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录入、更新等工作。 3.4 强化服务。 一是提供均等化服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实行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保障他们的权利。二是实行吸纳型服务。培养服务理念,享有与本地居民相同的公共福利和服务,包括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三是开展奖励性服务。对那些给本地社会、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流动人口给予相应的入户奖励。四是推广自治式服务。 引导外来人员建立自治组织,加强该组织的培训管理和服务关爱工作。 3.5 统一领导,协调管理,建立流动人口专门服务管理机构除了市县镇三级建立管理机构,配置专门管理人员外,社区或村要设立协管员或户管员,负责登记、管理、检查流动人口的工作。其次,经费保障。各级政府应将流动人口管理经费纳入到社会建设经费,考虑在本年度的财政预算中。最后,法制保障。借鉴国外管理流动人口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 人员管理论文:刍议检察人员分类管理 记得五年前,德国一位著名的刑事法学专家,马克斯普兰卡刑事法学研究所的所长阿尔布莱西特教授第一次到我国一基层检察院访问时,曾参观该院一可容纳二三百人的大会议室,问及用途,得知是检察官们学习开会之所在,颇为疑惑。遂问及该院共有多少名检察官,答曰:近二百名。更为不解。五年前的事虽有翻译未能正确区分检察官及检察人员而造成的误解。但国外的专家学者及检察官同行们确实无法理解,在中国,至少在当时,检察人员等于检察官或者说约等于检察官,工作在检察机关每个岗位上的人员都希望并有可能成为检察官。虽然,1995年制定的检察官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检察官是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的检察人员”但事实上,在现实的检察机关中,开车的司机可能是检察官、看门的门卫也可能是检察官,而且由于资历、年龄、工龄等“硬件”上的优势,这些检察官往往较之从事审查批捕、审查起诉的检察人员的职级更高。这一问题的产生固然有历史的原因,但不容忽视的是检察人员管理机制改革的滞后造成的,而且直接影响着检察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法治需求的增加,司法公正作为社会正义的核心内容和保障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包括检察人员在内的所有司法官员的素质已成为制约司法公正的一大瓶颈。从总体上看,检察机关现行的队伍管理办法,基本上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党政干部管理模式,存在着录用人员标准单一、干部考核“千人一面”以及责、权、利不相宜等现象,影响了检察机关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制约了检察职能的充分发挥。为解决这一问题,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各地一些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的检察院从检察人事制度改革入手,研究探讨检察人员的分类管理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00年制定的《检察改革三年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检察机关干部人事制度,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实行检察官、书记员、司法警察、司法行政人员的分类管理,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将以检察人员分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检察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六项改革之一。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检察官的素质,加强对检察官的管理,保障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保障检察官依法履行职责,保障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检察院积极向全国人大提议根据宪法,对检察官法进行了修改,从而在法律层面上,为检察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创造了一定条件。 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意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即:自觉改革与检察工作发展不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与依法治国相适应、符合司法规律、具有检察特点的检察人员管理体制,是加强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落实检察官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包括检察人员在内的司法人员的基本要求,即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确保公正执法的客观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改革现行检察队伍管理模式,完善检察制度的重要途径。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有利于调动广大检察干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防范、遏制司法腐败和用人腐败,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检察队伍,推进检察改革和检察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必要保证。 根据部分检察院的试点和专项课题研究表明,检察人员分类管理作为人员管理模式的改革,其关键在于建立以“职位”(Position)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以改变检察机关普遍存在的“因人设位”,以人为中心,人浮于事的问题,尽快建立“以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注重工作实效,改进检察机关工作效率,逐步建立由职位决定待遇,按职位规范用人和考核奖罚的管理模式,使报酬与现时的实际责任和效益密切挂钩。而所谓职位指组织在确定了其组织结构后,为每一个成员规定的任务与相应的职责。职位是任务与责任的集合,是人与事有机结合的基本单位。职位的设定组织结构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组织运作的基本细胞。作为检察机关职能、机构、人员编制相对确定的条件下,按照《检察官法》、《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确定的职责,设置明确的职位并确定其职责是现实可行的。这里的“职位”可以是由一个人或多个人承担的一个或多个岗位的工作的综合。经过多年的检察工作的实践,各部门在综合考虑工作量、工作难度等因素过程中,反复调整、实践,形成了目前的若干人从事某一项工作,或者一人从事多个岗位工作,这是符合“满负荷工作”原则的。 建立以职位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实现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首先是进行职位分类。所谓职位分类,就是把检察院中常任的所有干警的职位,经过详细调查和评价,按照其工作种类和业务性质的不同,横向划分为若干类别和职级;再对各类别的职位按照其工作难易、责任轻重、所需干警资格和条件等因素,纵向划分出若干个高低不等的职级;在对各类别的职位分 级的基础上,再将各类别的职级加以比较,划分各个类别的统一职等;最后,制订出“职位说明书”,以此作为干警的录用、考核、晋升、工资、培训等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虽然,各地在试行分类管理时,模式不尽相同,但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大体可将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作如下类别划分: 1.检察官类:包括检察员、助理检察员,主要由受过高等法律专业教育,有较高文化(大学本科)和专业知识水平及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精通检察业务,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的符合检察官条件、具有相应任职资格的职业检察官组成。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权主要通过他们来履行。检察官的一切权利义务由检察官法调整规范。 2.书记员类:书记员应可分为不同等级,由文化水平较高(一般要有大学专科以上),熟悉检察业务及诉讼规则,受过专门训练的政治强、业务精的专业人员组成。他们根据检察官的指令和检察工作需要,在检察长统一领导下协助检察官办理司法文书,管理诉讼档案、文书档案,处理诉讼杂务,负责办案记录等。书记官的权利义务由书记官条例来规范。 3.司法警察类:此类人员应由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受过警察业务专门训练的司法警官组成。他们根据办案需要担负司法文书送达、现场勘验保卫、协助搜查、押解、看管暂留嫌疑人等任务。这部分人员的权利义务受警察法和司法警察条例调整规范,享受警官职级待遇,按警官警衔序列任命和罢免。 4.检察技术人员序列:这类人员不授检察官职衔,应按国家同类专业技术人员对待,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序列,享受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政治、经济待遇,职称由国家人事部门考试、考核、评定。 5.检察行政类:此类人员还可以细分为行政领导类、行政管理类和行政事务类。这部分人员任职条件和权利义务受国家公务员法和劳动法调整规范,他们不行使检察权,是国家公务员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中的国家公务员。 除此五分法外,也有依据检察人员所在职位的性质,将检察人员分为检察官、检察事务官和检察行政官三大类别。此种划分方式将书记员、司法警察和检察技术人员调整,建立检察事务官职务序列;将在检察机关中从事人事、财务装备和检察行政事务管理的人员归类为检察行政官,按照行政公务员模式进行管理。 无论是五分法,亦或是三分法。建立以职位为核心的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模式,都应当制作《职位说明书》,作为检察人员的录用、选拔、奖惩、培训提供依据。 职位说明书(job description)是关于工作执行者实际在做什么、如何做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做的一种书面文件。职位说明书使每个职位的职责得以清晰的界定,并且提供了该职位多方面的信息,这就为考核、培训、人员选拔、奖酬等人事工作提供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它使得我们能够提出一些更为深化、明晰的任职资格,尤其在素质和能力方面。职位说明书的编写尚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模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经过认查调研论证,组织编写了较为系统的《职位说明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作标识。说明工作的基本信息,如职位名称、代码、直接主管、下级职位、所属部门等。 2.职位设置的目的。用一句话简单地概括工作的主要功能。 3.工作关系。主要用该职位在组织结构图中的位置来形象地表明该职位在组织中的位置。 4.工作职责和职责细分。将工作分解为若干职责由主到次排列,并将每一职责分解为若干任务。这是工作说明书中最主要的内容。由于海淀检察院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每个职位上的任职者都会从事职责之外的一些工作,如统计员偶尔也要负责律师接待工作,一些上级部署的临时性工作任务也必须由领导指派下属完成。因此,由于对职责的描述中最后多有“其它事务”一项,这一项职责出现在大多数职位说明书中。 5.工作关联与工作地点。每个职位的担任者与检察院内部、外部人员的接触和联系也是职位说明书的一项内容,籍此可以看到每个职位与内外部的联系,使竞争上岗者了解职位信息。工作地点则说明职位工作场所的物理环境,和所具有的一些工作时间(正常工作时间、出差时间、加班时间)特点。重要的是,有一些职位所在的工作场所与其他职位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说法警要接触通风、照明低于正常标准的物理环境,监所处的干警接触的物理环境也比较差,在职位说明书中将其做出明确的刻画,这样使每个任职者对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6.衡量标准。在职位说明书的制定过程当中增加了对于每一项职责的衡量标准,这些衡量标准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对工作结果的衡量,二是对工作过程,也就是说职位的担任者在履行职责和完成任务过程当中的一些情况进行衡量,与原有的岗位责任制和目标量化管理不同,它既从工作的结果,也从工作的过程来加以权衡,由此比较容易抽取出准确一些的考核指标。检察人员的许多业绩既可以用量化指标的形式来表示,例如完成调研文章的份数,这样的业绩我们称之为指标性业绩,还有一些是无法量化的工作业绩,例如文件的归档,接待律师来访,出纳要做到帐实相符,等等,这样的一些活动可以使用及时性、准确性、满意度这样一些非业绩性 的指标。 7.工作的任职资格,又称为工作规范。已有的任职资格提得相对的宽泛,比如说都是具有较高的法律知识,拥护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纪等等这样一些说明。在此基础上,应对职位提出一些如品德、原则性、廉洁性、学习能力、进取心、责任心等增政治和业务上应具备的共同的素质和能力,同时根据人员分类的思路,对类别的差异提取出来一些诸如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等相对详尽的素质和能力,为人员的录用提供了一个相对准确的参照。例如,对于检察官提出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一些任职资格。 在任职资格最后的“其它”一栏中,任职者还可以提出诸如具有较为丰富的法律知识,能够遵守各项纪律等等这样的一些描述,或提出一些为该职位的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并且为日后加入其它信息提供了空间。 《职位说明书》对于人员的录用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标准,而这些素质和能力可以通过人员素质测评来提高录用的正确率,把好干警的“入口”。在着眼于人员能力提高的考核中,还可以将此列入考核范围。同时也可以对不同的干警进行内容和方式不同的培训和考试,比如说,对法警的培训和考试应当侧重于基本的法律常识以及基本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考试;而对于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和考试侧重于一定的管理学知识、法律知识,这样就避免了所有的干警都去参加同一类型的考试,获取得晋升资格,所学非所用的弊端。使培训和考试的针对性更强。 建立以职位为核心的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模式,还应当建立完善的职位考核评价机制。职位评价,又叫职位评估,是在职位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职位分类因素的比较,对职位进行差序化的过程。它是检察院确立奖酬制度的一个重要依据。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在设计职能评价体系时,参照了目前国际通行的职位评价标准,即日内瓦国际劳动组织确立的“日内瓦范本”。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选择确定职位评价的通用要素来建立职位评价的统一体系。按照日内瓦范本,认为对一切职位的相对价值都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测量,即:工作责任、工作负荷、任职资格和工作环境。根据检察业务的实际,该院参考国内相关领域的实践,选取了17项评价子要素,主要包括:1.工作责任:包括6个要素;职权、责任轻重、指导监督的责任、工作复杂性、工作方法、工作关联的直接目的;2.任职资格:包括7个要素:最低学历要求、知识范围、专业难度、工作经验、公文写作、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3.工作负荷:包括2个要素:工作时间特征、工作压力;4.工作条件:包括2个要素:环境舒适性、危险性。对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模式的设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协作的系统工程。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讲,该项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新世纪检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检察机关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改革目标。虽然检察机关在探索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通过部分试点单位探索分类管理的实践表明,对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分类管理是一次重大的检察制度改革,它涉及到机构设置、编制、职务和级别等许多方面,不是某个检察院能单独完成的。以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定的分类管理试点——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为例。被破例允许检察官的任免根据检察业务需要进行,只有从事检察业务的干部才能被任命为检察员或助理检察员职称改变了过去能上不能下,检察官的发展受指标限制的问题。因此在落实分类管理的过程中,该院首先将近30名检察行政人员的检察职称免去,但保留其任职资格。这就为检察官系列的人员让出了检察员、助检员的职称空缺,从而拓展了检察官的发展和提升空间,促进了检察业务工作。但职级的限制又使这项工作难以推进和推广。因此,为更好地开展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工作,应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应在总结各地检察人员分类管理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与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劳动部、财政部、编委等职能部门充分协商,依照相关法律,连同配套措施以规范性文件共同发文,在全国统一实施。 人事部、劳动部、财政部、编委等职能部门充分协商,依照相关法律,连同配套措施以规范性文件共同发文,在全国统一实施。 人员管理论文:乡镇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控制与管理办法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财政供养总量控制管理 乡镇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一直以来成为镇级经济发展的瓶颈,很多乡镇目前只是维持着吃饭财政的尴尬局面。因而,如何有效地控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规模,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迫在眉睫、积极求解的课题。为此,本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就建立编制、人员与财政预算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实行乡镇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控制以及管理办法进行了认真地研究与探析。 一、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基本情况 截止20__年底,调查地区乡(镇)级行政事业编制总数为11503人,占辖区编制总数的49.7。实有财政供给单位人员总数17341人,占辖区财政供给总数的55.5,其中:在职10124人,离休317人,退休6900人。按结构分,公务员972人,参(依)照公务员管理人员224人,事业管理人员1169人,事业专业技术人员6987人,技术工人509人,普通工人263人。按部门分,乡镇机关914名,财政所180名,司法所42名,镇事业单位1007名(其中在编在岗774名,落聘待岗、学历培训233名),国土资源所102名,卫生院1093名,乡镇卫生所109名,农村中小学5837名,乡镇各类离退休人员7217名,其他各类人员840名。 在乡镇的编制方面,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各镇在职全额供给人员和公用经费单位的人员编制平均为318.1名,其中各乡镇的行政编制平均为56.6名。实有财政供给单位人数各乡镇平均数为440.2名(含离退休人员为754名)。 二、控制和调整乡镇财政供养人员过多的管理对策与思路 出于机构编制是配备人员和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的“阀门”的考虑,实施总量控制与精减机构,是管理和压减财政供养人员的源头之举。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商配合,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调整和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协调运作的调控机制,最终实现财政供养人员编制总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一)明确职责,规范工作 机构编制部门要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机构编制工作的规定,严格机构编制管理。除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明确要求外,各级党政群机关不再增设机构。职能调整和任务增加的部门所需编制和人员,通过部门内部调剂和转变职能、转变管理方式、提高人员素质加以解决。事业单位不再增加机构编制,确需调整的,要按照“撤一建一”和人员编制内部调剂的原则办理。 组织、人事部门必须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单位编制员额内安排新增人员计划。满编和超编单位不得增加人员。机关事业单位按计划增加职工,须凭人事部门核发的增人计划单办理有关手续。凡无增人计划增加职工的,组织、人事、教育、劳动保障、民政等部门不予办理录(聘)用、调配、毕业生就业、工资核定、社会保障、退役士兵安置等手续。 财政部门要把机构编制和人事部门核定的人员,作为编审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拟定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对未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不列入政府部门预算范围;对超编人员和擅自增加的人员,一律不予核拨经费。 (二)建立机制,有序协调 一是建立机构编制、人员与经费管理动态监管系统。机构编制、人事、财政部门要统一建立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信息数据库,将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编制、经费管理形式及人员基本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监管。人事编制部门负责组织数据维护和审核,财政部门根据数据库中核定的数据安排相关经费预算,实现人事编制部门与财政部门共用一套数据,从根本上解决编制、人员和财政预算的同步衔接的问题。 二是建立鼓励分流人员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激励机制。县(市)级财政部门在财政体制调整、对下资金分配和财力结算时,应使之直接与乡镇减人、减支相挂钩,把财政供养人员的增减纳入激励性转移支付计算因素中。另外,县(市)级党委、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具体措施,鼓励支持乡镇机关事业单 位人员到企业、社区工作或自主创业。必要时可积极推行节编奖励制度,对空编单位给予适当经费奖励,切实鼓励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减少用人数量,不断优化人员结构,增强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 三是建立和执行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三核一代”制度。即,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及人员范围内,人事部门才能核定人员工资,财政部门才能列入部门预算范围并核拨经费,工资银行才能开设帐户并发放工资。对擅自增设的机构,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核拨经费。按照当前公共财政“乡财县管”的要求,在实行乡镇公教人员编制实名制的基础上,实现工资由县(市)级统发。对具备条件的其他乡镇事业单位,也要及时纳入工资统发范围管理。 四是建立和完善乡镇财政供养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控制目标落实情况列入乡镇党委、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内容,认真开展和贯彻好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增长和供养系数的控制工作。县(市)级组织、机构编制、人事、财政、教育、民政、劳动保障、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切实负起责任,在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上形成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并加大责任追究和查处力度,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法律效力。(三)措施配套,有效约束 一是合理确定和严格控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确定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控制目标,理论上讲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职能工作需要,即所确定的人员要能够满足正常开展工作、实施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需要;二是政府财力允许,即所确定的人员财政要有钱养得起。根据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实际,实施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应分类采取不同方法: ——行政政法编制数。20__年机构改革后,中央对地方行政、政法编制实施总量控制,并已经核定下达各地行政、政法编制。由于中央对行政、政法编制掌握较紧,各地为满足工作需要,核增了部分地方政法编制。鉴于行政、政法编制已经固化,因此核定机构编制总量中,行政机构编制按现有各级行政、政法编制数核定。 ——教育部门机构编制。按照中央和省制定的分类师生比例核编办法加以核定。 ——其他事业机构编制,综合考虑人口数、财政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地域面积、行政区划数等指标,采取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科学核定。 考虑到财政供养人员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艰巨性,总量控制目标可分步实施,逐步到位。乡镇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根据职位需求,组织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与此同时,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原则,科学合理地调整乡镇规模和布局,撤并个别人口少的乡镇,并防止出现改革后新旧机构交叉运行、新机构有名无实、分流人员难确定、富余人员分流难等现象,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是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工作“三个一”的审批管理制度。即机构编制工作由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一个部门承办,主管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一支笔”审批,机构编制部门一家行文。对未经县(市)编委会集体研究并经过“一支笔”审批,擅自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随意进人的,除其结果一律视为无效外,还要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由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编办“五不准”和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做到按政策办事,按规则办事,按规范办事,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 三是在实施总量控制过程中,除有权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外,严禁增加其他新的机构编制,也不得批准机构升格。对个别确因工作需要,在现有机构编制内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但整个始终过程要严格执行核定的行政编制数和现有事业编制数,不得突破。行政机关一律不准使用事业编制和变相扩大行政编制,机关、事业单位一律不得超编进人;缺编单位进人原则上在同级同类单位调剂;满编单位进人必须坚持“减一增一”;杜绝无编进人。 四是实施“阳光编制”,实行“一人一编一卡”。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需要,以及推进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综合考虑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地域面积、区划设置、财政供养能力等多种因素,机构编制部门应积极采取科学的数学计量方法,合理核定县乡党政机构领导职数和编制员额,以及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总量,全面落实编制实名制的“阳光管理”,实行“一人一编一卡”。对行政、事业、工勤编制以及其他专项编制做到全部实行严格分类管理,定编定岗到人,杜绝超编、超职数和混编混岗现象。具体执行中,要切实严把人员配备的“进口”关,疏通人员“出口”,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盲目增加,在全面清理机关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临时人员的基础上,认真执行党政机关“凡进必考”的考试录用制度,确保县乡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一律采取公开考试和严格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择优录用,杜绝“考不进来调进来”的现象。 五是实行“用预算管编制,用资金管人头”的办法,强化人员的经费约束。编制部门、人事部门核定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确定新增人员计划,要与财政部门做好事前协调沟通,坚持“有钱才有编,无钱就无编;有钱才进人,无钱不进人”的原则,扎实推行新增人员由财政、编制、人事三部门联合审批制,做到经费供应计划、编制使用计划、增人计划的“三级联防”。“用预算管编制,用资金管人头”,积极推进部门预算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对所有财政预算内未满编的单位进人,必须取得编制部门的“编制使用计划”、人事部门的“增人计划”和工资审批表、财政部门的“经费供应计划”。在实施中,对行政机关在编制定员内的人员增减,可执行“减人不减经费、增人不增经费”;对事业单位可实施分类过渡性激励政策:一是对已经清理规范机构编制的空编事业单位,财政部门除按其实有在编人员编制年度经费预算和核编经费外,可另将空缺员额经费的50%奖励给该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减人不减经费”的激励办法;空缺员额的奖励和减少人员的经费,可用于在编人员的奖金和福利;二是对满编的事业单位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财政部门不核减其经费,减少人员的经费全 额留作在编人员的奖金和福利。三是超编的事业单位都要在3年过渡期内把实有人员精简调整到编制定员以内,或将超编的财政供养人员转为经费自理人员,在精减调整期间财政部门可逐年按比例核减超编人员经费,3年期满后财政部门不再核拨超编人员经费。而对未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通过非正当途径挤进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人员,财政在单位部门预算编审和调整时,除不安排相关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外,还应同比例扣减单位的公用支出,进而从经费管理的源头有效杜绝人员无序挤编现象的发生。 六是加速推进事业机构改革步伐。根据十六大提出的“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要求,按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够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的目标,积极从三个方面来加速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从总体上收缩事业单位的规模。一是对凡具有企业化经营条件的事业机构,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积极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独立的经济或服务实体,财政不再供养;二是对于职能萎缩、名存实亡和长期不开展业务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三是对于职能相同或相近,业务相似的事业单位,积极进行合并,交由一个部门承担,从而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 七是建立健全干部职工社会保障制度。俗话说,“先修渠,后放水”,对符合条件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等切身社会保障问题,财政可通过政策配套完善等适当形式给予支持,降低分流转岗人员的后期生活和社会风险,切实维护稳定与和谐,使“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的古训在现实版中真正得以演绎。 人员管理论文:对公共资金管理人员职务犯罪分析和对策研究 为了深入研究公共资金管理人员职务犯罪,笔者试图弄清到底什么叫公共资金?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始终没有发现一个关于公共资金的明确的、统一的定义。虽然如此,还是有收获,笔者发现了几个省市的关于加强公共资金管理的“办法”或“意见”,基本弄清了公共资金的范围,公共资金是相对于财政资金而言的。财政资金主要包括:各级财政和税务部门依法征收的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等非税收入;各缴税缴款缴费义务人依法缴纳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和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支出;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财政性资金。那么公共资金主要包括: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征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资金以及缴款缴费义务人的缴款缴费收入和支出;各级国土房管部门和住房公积金经办机构依法收缴的住房公积金、商品住宅维修基金和公有住房出售收入等资金以及缴款缴费义务人的缴款缴费收入和支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等收支;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公共资金。 通过公共资金的范围,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资金涉及千家万户,造福全体国民。因此,保证公共资金安全高效廉洁运行,对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社会基础性作用。但是,当前公共资金领域贪污、挪用、私分等职务犯罪时有发生,影响恶劣,危害严重。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全国典型案例,精要分析公共资金管理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从监督角度概要提出预防措施,供同行或同仁参考。 一、公共资金管理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主要发生在三大领域。从前文公共资金的范围看,公共资金有十数项,但从目前暴露的或检察机关查处的案件来讲,公共资金管理人员犯罪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医疗保险领域。二是住房公积金领域。三是农村养老保险领域。如上海社保基金案、原湖南郴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李树彪贪污、挪用案被称为“中国住房公积金第一案”、云南省红河州民政局挪用6000万农村养老金建豪华“民政社区”案,就是发生在上述三个领域的典型案件。 (二)犯罪的手段主要是贪污和挪用,而挪用又占绝大比例。从公共资金管理人员犯罪的手段上看,往往是贪污行为和挪用行为相伴随,但是如果从单一作案手段角度讲,贪污案大概占三分之一,而挪用案大概占三分之二。 (三)犯罪的主体大都是公共资金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及其上级管理部门官员、财务人员和受委托管理公共资金的金融单位的人员。公共资金管理人员犯罪的主要集中在“三类人员”身上。首先是各种公共资金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及其上级管理部门的官员,包括社保局长、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农村社会保险处处长等等,这些人是易发职务犯罪的高危人群。其次是各种公共资金管理部门的财务人员,主要是指会计。如,原广西贺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富川管理部副主任兼会计廖某(女),在先后担任富川瑶族自治县房改办会计和贺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富川管理部副主任兼会计期间,伙同先后担任富川瑶族自治县房改办出纳、会计的唐某(女)多次以支付业务费、经费款项为名,开具现金支票从中国工商银行富川县支行住房公积金专户中领取现金不入单位财务帐并占为己有,后通过涂改银行对帐单并依据假的银行对帐单来记帐,从而隐瞒她们在住房公积金专户提取现金的事实。最后,廖某被判无期徒刑,唐某被判有期徒刑15年。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不要忽视公共资金管理部门的小人物,小人物也能做大案。三是受委托管理公共资金的金融单位管理人员。在实践中,有的地方政府将公共资金委托某个金融机构进行管理,所以这些受委托的金融机构的公共资金管理人员也会发生贪污、挪用公共资金的职务犯罪。如 ,原中国农业银行宁阳县支行营业部客户经理靳恩河,利用担任客户经理和经办社保基金的职务之便,采用销毁转帐支票、 偷盖公章、私刻公章、伪造虚假现金缴款回单和虚假进账单、对帐单等手段,先后31次骗取、窃取宁阳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事业处、宁阳县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处、宁阳县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中心等单位公款共计1160万元。 (四)犯罪的数额巨大,影响恶劣。公共资金管理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一个个触目惊心,涉案的数额一般都比较巨大,几十万、上百万、超千万,甚至是过亿元,而且涉案资金绝大部分被挥霍掉,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严重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利益,撞击了社会保障的根基,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 二、公共资金管理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 公共资金管理人员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人性的贪婪所致,或是制度的缺失使然,或是监度不力引发,或是发案率较低怂使,抑或、抑或等等。在本文中,笔者重点探讨两个方面: 从主观方面讲,公共资金管理人员职务犯罪是因为人性的贪婪所致。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曾精辟论述过花钱的4种模式:“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经济;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最有效率;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最为浪费;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不负责任。”我非常赞成这一观点,“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不负责任”的确是洞悉人性本能和体制弱点的至理名言。问题恰恰是,公共资金的管理者们正是“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为典型不过的代表,因此,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当局者,还是普通民众,根本不用相信,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这些“花别人钱为别人办事的人”会管理好、善待好、呵护好这笔钱。而大量的案件事实正好从相反方向证明了这一点,这些管理者中的部分利益熏心者会把公共资金当成“唐僧肉”,恣意蚕食,甚至鲸吞。所以,当前,在公共资金领域,有这么多大小“老鼠”或“硕鼠”被查处,就不足为怪了。而让我们胆战心惊的是,现在正有多少“蛀虫”钻在“公共资金的身体里”在美滋滋的“汲取营养”,而且即将或已经就是“肥猪”,但是他们不用怎么担心“被捉”或“被杀”,所以他们中的胆大者,终将会成为“老虎”,我不再“蚕食”你,而是直接“吃掉你”。 从客观方面讲,公共资金管理人员职务犯罪是因为监督疲软导致。 “我是‘新生儿’,你要管我,得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社保制度,还是住房制度,抑或是其他制度,这些都是我们党和国家保民生、抚民心、安社稷的重要的国家保障和福利制度。但是这些举措和制度也是近年来才被越来越重视,越来越被关注,越来越被强化。在我们国家,社会保障显然还是初始阶段,其保障体系、管理手段和监督措施仍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一些“精明”的公共资金管理者会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所以就趁着制度不健全“赶快捞吧”。 “我是‘混血儿’,你要管我,有那份闲心吗”。目前,公共资金的来源大概有几部分组成,包括国家拨付、单位配给和个人缴纳,当然还有其他情况,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研究的重点是,既然是这点钱(比如住房公积金)是来自不同部分,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各自的心理。首先,分析个人缴纳者的心理,或许是“我出的是对我来说是小钱,所以就懒得关心或经由”,或许是“我想管,可是我太渺小了,还是让别人去管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民众对公共资金的监督或弱化、或经不起风霜、或虚无缥缈。其次,在分析一下缴存单位的心理。一种是怠于管理,有的单位,特别是企业,本来就“躲着缴”、“懒得缴”,就根本谈不上去管了。另一种是疏于管理。反正是职工自己的事,既然有管理部门去管了,自己图省心,一般情况下不会去过问“养老金”、“保险金”、“公积金”的事。在这种情况下,缴存单位对公共资金的监督就抛到九霄云外了。最后,我们再看一下各级政府的心理,相比个人和单位,政府是最为“操心”和“精心”,让我们很感动。但是也存在问题:一是“过于相信自己的孩子”,公共资金管理部门相对于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孩子”,可是如果放松管理或是不闻不问,孩子就会“出轨”,干出胆大包天的事来。二是政府太大、太忙、太累,就你那么一个小事,随便管管,应付应付得了,是有心无力啊。所以,有时,在公共资金领域,政府监管就显得很松,监督只涉及皮毛,伤及不到筋骨。“我是‘乖巧儿’,你要管我,我就蒙住你的眼睛”。我们可以想一想,公共资金的管理部门,要么是级别、编制比较小的“二级局”,那么就是什么管理中心或是什么管理部,更小的就是某职能局的下属处科室,可以说都是“小庙”,不会有“大佛”来拜。可是,“庙宇虽小,却能养大和尚”、“池塘虽小,却能养大鱼”。所以,在公共资金领域的贪污挪用行为,作案跨度时间长,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但往往不容易被发现或暴露, 查处率较低。 三、公共资金管理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从公共资金管理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想遏制、减少公共资金管理人员职务犯罪的最根本、最管用的措施就是完善和强化监督。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强化对公共资金和公共资金管理人员的监督谈自己几点看法,供深入探讨。 加强公共资金管理运行的内部监督,保证公共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一是健全完善各类公共资金预算管理机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完善预算定额体系,细化预算编制,规范预算执行和调整,严格决算审核,加快推进预决算内容的公开,以利于更好地规范资金运行、接受各方监督。二是建立健全对资金管理人员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方面,要将各类社会公共资金的管理情况纳入部门领导考核的范围,将资金管理运行的结果与部门领导的考核升迁挂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财务人员实行统一委派制度,并加强财务人员诚信建设,通过实施诚信记录、完善诚信档案,并与职业资格年检、职位聘用和年终奖惩相挂钩,促使财务人员恪守诚信、遵纪守法。三是加强内部稽核审计机构对资金运行过程的监督,监察、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要突破部门限制,从对单一资金管理部门的监督延伸到对资金征收归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运行的全程监督,从事后监督延伸到事前、事中监督。四是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实现对社会公共资金的动态、全程监控。建议各类社会公共资金管理部门及相关经办机构新设银行账户时,应由相应的资金监督协调机构参照招标方式审慎选择商业银行,通过与商业银行依法签署资金存管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建立异常拨款支付报告制度和资金运行风险提示报告制度,以实现对资金运行过程的动态、全程监控。 加强公共资金管理运行的公开监督,完善、搭建、整合信息公开平台。一是政府要对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住房维修基金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资金,要建立定期制度,依法公开资金收支和结余情况。二是各资金管理部门要统一数据和技术标准,必须建立资金网上监管平台,将资金管理主体、审批情况、资金的总量和使用方向等信息即时集中反映在统一平台上,建立数据比对机制,实现资金管理全过程信息的公开透明、交换共享、集中处理和动态监控。三是在平台建设中,应当为审计、监察、财政等部门预留端口,便于审计、监察等部门进行有效监控。在此基础上,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逐步建立统一的资金监管平台。 加强公共资金管理运行的社会监督,建立、完善宏观层面的社会公共资金监督协调机构。建议对各类重点社会公共资金应分别组建和完善由 人大、政协、政府相关部门、资金管理单位代表,行业专家和社会公众代表等组成的资金监督协调机构,履行综合监管职能,负责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审查资金收支预算等重大决策,以增强资金管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民主性和统筹性,实现资金运行安全和效率目标的统一。 加强公共资金管理运行的检察监督,威慑犯罪。一是检察机关必须要准确把握公共资金管理运行的制度、规定,深入研究公共资金管理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和规律,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利用好预防调查这一手段,采取“系统抓,抓系统”的工作方法,以加强对公共资金的法律监督 人员管理论文:对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改善路径分析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在工作中的表现 1.缺乏专研上级文件的精神 高等教育正面临着重大改革,国家不断出台新文件、新政策,这要求高校管理人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执行性文件或者根据上级变化了的新政策处理学校事务。从而势必要求具体工作人员学习文件、领会文件精神、知悉文件规定,对上向领导汇报,明确政策边界及要求,对下向全体职工予以解释说明、宣传政策。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有部分同志不能积极接受上级政策文件的变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上报材料、程序方法依然沿用过去一套。这就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上级文件根本进不了校门,因为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接受领会文件精神;二是上级文件进了校门,进了机关却进不了学校下设的学院,因为学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根本不理会机关颁布的文件。 2.不去努力掌握本职工作业务 本职工作业务是做好工作的基石,不了解本职工作涉及的具体情况和相关知识,任何文件、命令都难以落到实处。如作为管理教学的工作人员,对本学院开设的专业、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哪些任课教师,都不熟悉;作为学院的人事干事,对本学院有多少教授、副教授及讲师,对本学院的重点专业及优势学科也都不清楚,等等。 3.缺乏责任心 工作人员在做具体工作时,能躲就躲、能推给别人就推给别人,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处理具体事务时,不能静下心来全面考虑事情始末,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提出优良的解决方案;而是浅尝辄止,草草交稿,事后也不能认真总结处置本事件的工作成效与得失。此外,工作粗糙、不够细致,也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等等。 4.职业道德危机 感觉前途迷茫,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领导在时装模作样,工作努力;领导不在,要么身在岗而磨洋功,要么是人也开溜。工作人员的迟到早退成了寻常事,人心涣散。不满意现状,成就感低。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1.工作重复性高、琐碎 与教学科研相比,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是重复性高、琐碎,较大部分的工作就是简单的重复。比如,招生工作中录取通知书的发放,一位工作人员在数小时内就要邮寄上百份的录取通知书,且不允许出任何差错,这个过程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容易给工作人员造成厌倦感。近年来有不少博士、硕士被招聘到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去,虽然显着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与层次,但是由于这部分人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因而对自身的期望值也较高,繁琐枯燥、重复性高的行政管理工作与他们的能力、期望值都会有差距,为此影响了其工作热情的发挥。 2.晋升道路狭窄 随着国家岗位设置文件的颁布实施,各高校大都依事设岗,按岗管理。为此,很多高校取消了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资格。而在高校的中层干部竞聘中,如教学、科研、研究生、学院等部门的岗位都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或者研究员专技职务作为参与竞聘的基本条件之一,这无疑阻碍了大部分管理人员的晋升渠道,将本就缺少的中层干部管理岗位置于更加稀少的境地。有的高校即使保留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评审资格,也是不兑现待遇。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无法出科研成果,很难达到高级职称评定要求的工作业绩,很多人也就是守着中级职称退休。即使参与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博士、硕士生,虽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但因不是专职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每日困于细致、琐碎的行政工作,久而久之,心思涣散,难以集中精力做科学研究,因此这些高学历的人员一旦进入行政岗位,虽然工作多年,但是评定职称时无业绩、无成果。基于此,导致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无目标、无动力、无热情、无希望,或者消极怠工,或者进入“得过且过”的低效工作状态。 3.收入偏低 据统计,2011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56061元,月平均工资为4672元。对于市属高校的科员而言,工资要低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这个收入水平与进入高校管理人员队伍的博士、硕士的教育投入和综合素质等是不相匹配的。而且首都的物价水平(尤其是房价)较一般地区高出许多,这更从绝对值上降低了高校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此外,由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是主体,工资福利向教师与科研一线倾斜,同样学历进入学校的 毕业生,因进入的岗位不同,就会享受不同的支持政策,如教师与科研人才有项目启动基金等。毋庸置疑,工资水平是一个劳动者的价值体现,也是培养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对于同样毕业于名校的硕博来说,因岗位不同而收入不同,很容易引起职业倦怠。 4.考核不体现工作业绩 目前,高校考核从人员类别上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和管理(服务)人员的考核两类。对于管理人员的考核,在现行岗位聘任制下,虽然有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及岗位要求,但是由于工作分析不到位,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由此确定的岗位职责及绩效指标不合实际,也缺乏有效管控,导致难以进行真正地以《聘任合同书》为内容的考核。现状基本是由领导综合考虑年龄资历等因素进行平衡协调,使年度考核评优“轮流坐庄”。这严重打消了优秀管理骨干的积极性,是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因。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改进职业倦怠的措施 1.领导要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决定着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的实现和办学效率与办学能力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决策能力、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资源及政策只可适当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要充分重视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这就要求领导在做决策时,要综合考量管理队伍现状,在职位晋升、工资福利、培训发展、内外交流等方面切实考虑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双重重视。 2.加强绩效考评,充分发挥年度考核的激励作用 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手段,通过它可以发现优秀的员工、合格的员工与不称职的员工,最终达到“促进、改善、提高”之目的。目前,根据《关于印发的通知》(京人发〔2005〕103号)规定,北京高校对工作人员考核的内容分为“品德、能力、知识、业绩”四个方面,考核程序一般概括为个人述职、群众评议、领导决定三个步骤完成部门推荐。由于是在部门全体人员共同参加下的群众评议,导致职工根本无法表达自己对同事的真实评价,一般简单以投票了事。鉴于管理工作难量化及工作效益滞后性的特点,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含努力专研业务而制订的政策、工作效率高、服务态度好、勤勉尽责带来服务对象对部门的优良评价等)很难在此种考评形式下得以体现。为此,要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相关理论,使用“领导评价”、“服务对象评价”、“日常沟通部门评价”和“本部门员工评价”等四个维度全面评价员工,达到比较客观、真实地反应员工一年工作的目的。另外,也要注意考评结果的使用,综合运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奖励,激励员工。 3.适度岗位交流,加强培训 研究表明,岗位交流可消除员工的职业倦怠。一方面,员工新到一个部门,接触新环境、新的工作,势必要投入身心,努力掌握本部门涉及的政策文件及相关业务;另一方面,新的领导与新领导的风格,新的日常沟通协调部门及工作关系,都有助于消除员工的疲惫感,激发工作热情。为此,对于政策性弱、历史牵连性低的岗位(高校大多管理岗位属于此类),在满1至2个聘期后,可以考虑岗位交流,这也有助于培养锻炼员工,提升员工能力水平。而对于历史牵连性高、政策性强的岗位,要对员工加强培训,比如采取校际交流、外出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及培训班等,开拓他们的视野,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也有利于缓解身心、恢复工作热情。 4.营造和谐办公室文化,创建积极宽松的工作环境 办公室文化及工作环境对人的身心的影响巨大。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不只是事业,情感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如能达到信任、理解与支持,自然就会产生一种互相眷恋的感觉,就会产生互相配合、共克艰难、共承压力之心。因此,作为领导要了解下属、关心下属、信任下属;作为下属要体谅领导、相信领导、配合领导;作为同事,要相互支持、理解与帮衬,由此凝聚成一种良好的办公室生态,这也是消除职业倦怠的一剂良方。 人员管理论文: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现代化之路 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现代化之路: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 摘要: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构成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现代化的目标体系。监狱管理人员“三化”目标符合监狱法治化、科学化、社会化发展战略,是有中国特色的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监狱;现代化;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现代化建设时期,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尽管监狱现代化进程滞后于国家的现代化总进程,但监狱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按照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要求,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监狱管理人员队伍是监狱工作的主体,是决定监狱事业发展和改革成败的关键。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现代化是监狱现代化的组织保证,也是监狱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监狱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一、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现代化的考量因素 1.政治制度。我国监狱难以摆脱的政治烙印,使得政治制度过去是而且未来仍将是影响监狱制度的关键因素。政治制度的演变直接影响监狱的性质、任务与实现形式,也直接影响监狱管理人员的属性、结构与要求。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逐渐完善,法治精神得以确立,民主意识日益提高,民本理念深入人心,监狱工具主义被摒弃,监狱的政治色彩逐步褪色,监狱的性质、物质形态和管理模式也会改变,社会对监狱工作的回应增强,监狱管理人员会被赋予新的定位、使命与要求。 2.社会制度。监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监狱制度变迁必然相随社会制度变迁。在一定程度讲,监狱现代化就是监狱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制度转型最深刻的表现莫过于社会治理结构的改变,公民社会的兴起使这种改变成为现实。在公民社会中,监狱!治理结构会发生深刻变化,一元管理体制必将向“国家—刑罚、社会—矫正、市场—经济”的三元管理体制演变。监狱理应适应监狱管理体制变化,重新调整监狱管理人员结构,更好地教育和改造服刑人员。 3.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变革,还改变社会的权力结构。经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不可避免地对监狱生产产生影响,社会企业参与监狱生产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监狱生产的市场化催生新型监狱生产管理人员,改变了监狱管理人员的结构与性质。 4.法律制度。监狱法律体系逐步完善,依法治监精神深入贯彻。监狱执法独立性增强,职业自治权显现,对监狱管理人员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5.监狱制度。监狱制度是影响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现代化的根本因素。近年,司法部提出了建设“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民警队伍的战略目标。这是适应新时期监狱发展的一大举措。但是,监狱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应该根据监狱制度的变化,合理调适目标要求,以适应监狱发展。现代监狱是国家和社会力量依据社会契约,有效管理行刑事务,惩罚与矫正服刑人员,维护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公共组织。监狱现代化与其说在于硬件设施,倒不如说是监狱管理理念、监狱价值追求、行刑手段、行刑主体的现代化。按照监狱“三化”建设要求,监狱应该积极探索符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新规律,加强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全面提高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的能力与素质。 二、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一)监狱管理人员职业化 1.职业化是监狱管理人员的价值需求。职业化不是固定的工作状态,也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背景。一个有职业的人不一定都是职业人。职业化的精髓在于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真正职业人应该具有执著的职业态度、独特的职业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价值观。监狱管理人员职业化要义就在于真正坚持监狱工作方针,树立依法治监的法治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遵守职业道德,遵守监狱工作的行为规范,履行法定义务,保障社会自由和公平正义。传承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人权等普世价值观,注重人文教育、人性教育,做实践现代价值观的表率。因此,职业化的首要表征就是监狱管理人员的内在价值需求。 2.职业化是监狱法治化的客观要求。监狱机关作为国家行政执法机关,承担着预防与惩治犯罪,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任。依法治监是监狱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举措。监狱管理人员要充分理解监狱的性质、任务、目的与要求,牢固树立现代法治意识。贯彻现代法治理念,不能因人而异,不能随心所欲,而要一视同仁,一以贯之,固化在监狱管理人员的职业行为之中。为此,监狱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职业化建设,用职业化的思维来思考法治,用职业化的态度来落实法治,用职业化的精神来推进法治,用职业化的道德来捍卫法治。 3.职业化是革命化的发展趋向。革命化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以往我们习惯于强调监狱的政治性,而相对忽视了监狱的普世价值及其内在规律。对监狱管理人员要求主要是政治觉悟高,组织纪律性强,身体素质好,而相对忽视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职业化建设就是要从传统的经验主义中解脱出来,从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中解脱出来,从单一的思想政治路线中解脱出来,用现代职业精神来武装头脑,占领思想阵地。 4.职业化是监狱管理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监狱管理人员职业化利于维护自身利益,保持职业发展。通过职业准入、职业培训、职业报酬、职业保障等措施,为监狱管理人员创造宽松、稳定、和谐的从业环境。 (二)监狱管理人员专业化 1.专业化是监狱科学化的必然要求。现代监狱进步主要依赖于对行刑事务的科学管理。我国台湾监狱学专家黄徵男指出:“事实上在监狱管理哲学上也无所谓‘单一管理模式或最佳管理理论’,因为管理成效的发挥与否,系端赖管理者如何因人、事、时、地制宜加以综合弹性运用。”监狱提升自身管理效能,激励 和组织各方成员努力实现其终极目标,共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需要依靠现代科学科技和管理理论,创新监狱管理方法,需要一系列科学的制度设计,创新监狱管理模式。监狱科学化要求监狱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用科学的专业精神履行职责,有效管理监狱各项事务。 2.专业化是社会分工的必然要求。专业化分工协作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方法。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监狱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监狱管理人员既要能概览社会潮流,又要能精通监狱管理的专业知识技能。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3.专业化是监狱管理人员队伍分工的必然要求。监狱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刑罚执行、看守管理、教育改造、生产经营、医务后勤、心理矫治等各项工作。这些工作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形成明确的分工体系。各个领域都应该有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当前,监狱基层管理人员都是看守、管教、生产一肩挑,忙忙碌碌,难有作为,缺少专业化分工与专业型的“专家”,极不适应监狱工作要求。监狱体制改革后,逐步实现监企分开、监社分开,监狱职能分工将更加清晰,为监狱管理人员专业化提供了组织保证。 4.专业化是监狱管理人员自身进步的必然要求。面对监狱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民警的知识恐慌、能力恐慌日益凸现。对于诸多专业领域的监狱工作,任何人都难以做到样样精通,面面俱到。专业化建设重在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培训,通过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培训和专业管理训练,使监狱管理人员掌握最基本的刑罚执行法律知识,同时精通本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 (三)监狱管理人员社会化 1.社会化是监狱社会化的需要。监狱社会化最根本的要素在于执法权的社会化配置。公民社会的兴起是当代中国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公民社会立基于国家、社会和市场三元互动,鼓励发展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实现公共管理权力的社会化和多元化。在公民社会中,监狱的权力来源不应是国家的强制力,而是社会成员共同达致的社会契约。监狱不再是政治统治的工具,而是一种社会自我修复的治理结构、一种特殊的公共组织。监狱权力配置由国家一元主体转向国家与社会、市场组织互动的多元主体。监狱管理人员构成相应变化,扩大为监狱警察、相关社会组织与监狱企业从业人员。 2.社会化是改造服刑人员的需要。监狱社会化已成为学界热论的课题,政府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监狱社会化以服刑人员再社会化为根本价值取向,建立社会互动和互信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参与监狱行刑事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程度。社会组织以其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中立性、慈善性,更适合担当教育矫正服刑人员的重任,更利于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社会组织终将成为监狱的管理主体之一,其从业人员也应是监狱管理人员的组成部分。 3.社会化是职能分工的需要。由于监管、改造、生产三者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单一的管理主体无法均衡实现各个目标。在有限理性的作用下,监狱管理人员会做出监管第一、生产第二、改造第三的选择,有悖于监狱宗旨。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将三种不同性质的职能分别赋予不同的主体,每一个主体完成一项任务,实现一种目标。这样既不会自相矛盾,又可以相互监督,有利于监管、改造、生产的共同发展。公民社会的兴起为这种职能分工提供了制度基础。因此,监狱管理人员社会化是监狱管理职能分工的需要。 4.社会化是监狱管理人员自我完善的需要。在长期封闭的工作环境下,监狱管理人员也容易出现“监狱化”倾向,突出表现为思想保守僵化。一个思想僵化的人,不可能突破原有的制度和体系框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监狱管理人员也需要进行再社会化。有学者用警察社会化的概念提出:警察社会化的内容包括警察基本生存方式和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个性和生活目标社会化以及角色社会化等。概括地讲,警察社会化就是要行为、思想、价值观的全面社会化。这些观点对于监狱管理人员也是适用的。监狱管理人员要成为一名称职的职业人,首先就要表现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 (四)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一个有机的整体 监狱管理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或缺,共同构成现代化的目标体系。职业化是三化建设的基础。只有按照职业化的要求,才能实现专业化。只有实现了职业化,社会化才能规范推进。专业化是三化建设的核心。实现专业化可以更好地管理监狱事务,赢得公众的信任与参与,促进社会化与职业化。社会化是三化建设的落脚点。社会化是监狱核心价值的回归,监狱管理人员的社会化也是监狱管理主体的理性回归。监狱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都要通过社会化来实现。 三、实现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现代化的路径 围绕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目标,打造一支思想可靠、训练有素、业务精通、执法公正、人民满意的监狱管理人员队伍,要大力加强相关法律、组织、文化、制度等建设。 1.完善监狱立法。顺应监狱工作发展形势,特别是监狱社会化趋势,进一步完善监狱立法。按照科学分类、专业发展、规范管理、适应社会的原则,从社会职能分工入手,实行职位分类,将监狱管理人员职位划分为看守类、狱政管理类、教育改造类、心理矫治类、狱内侦查类、生产管理类、日常事务类等类别。明确监狱管理人员的性质、定位、职责与构成,明确各类人员之间的协同配合。 2.加强职业培训。一是加强职业精神培训,培育职业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从业环境。二是实施精英教育。改变监狱管理人员现有的选拔模式,实行统一公开录用考试。改进当前警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切实把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实行高层次的精英教育。三是实施分类教育。建立和完善多级教育培训体系,根据监狱管理人员岗位类别,分级、分类进行专业教育培训。根据监狱工作的变化,及时更新知识技能,实现终身教育。 3.实行专业人员聘任制。现阶段,应大力培养监狱管理专业人员,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打破监狱内部繁衍的培养模式,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建立监狱公务员聘任制度,对监狱紧缺的专业人员,如心理咨询师、 教师、经理人等实行聘任制,根据《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公开向社会招聘。 4.培育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政府应在推行改造手段、行刑场所、改造形式社会化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服刑人员教育,并逐渐使之成为服刑人员教育的主体,实现服刑人员教育主体的社会化。由于历史与制度原因,我国的社会组织尚未具备完全的自治性,社会组织的发展还依靠外部政策环境的支持。根据这一特点,现实的途径可采取先行政府主导后放权的推行方式,坚持民间主导与政府主导相结合,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现阶段,应积极推动社会联合教育,扩大监狱与社会交流,增进社会共识,为社会组织参与监狱事务创造条件。改革监狱企业运行体制,积极推动社会企业参与监狱生产,实现监狱企业资源与管理人员的市场化,培育一批监狱企业职业经理人。 5.健全分类管理体制。在“国家—刑罚、社会—矫正、市场—经济”的三元体制下,监狱、社会组织、企业分别管理相关人员,但是不能因多头管理造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加强监狱、社会组织、企业的正规化建设,推行监狱管理人员分类管理体制,建立约束激励机制,保持监狱管理人员队伍健康发展。 人员管理论文: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 摘要: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是城市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营造关爱进城务工人员的氛围,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体系,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文化基础,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管理 进城务工人员是指户籍和家庭住所地在农村而工作在城市的非长期务工人员。现阶段,中国的进城务工人员有上亿人,他们是中国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进城务工人员来自农村,文化素质不高,流动性大,又居无定所,生活和工作没有相对稳定的保障,在就业、工资待遇、子女上学、医疗救治等方面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进城务工人员管理难度大,权益受侵害维权难,已经对城市文明建设造成严重影响。作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对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营造关爱进城务工人员的氛围 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却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反而受歧视,成了城市生活中缺少关爱、权益经常受侵害的弱势群体。这本身是一种社会不公平现象,也必然会延滞城市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首先要从思想舆论上把进城务工人员真正纳入城市生活中来。要营造关爱进城务工人员的和谐氛围,发挥新闻舆论的宣传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进城务工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明确他们的重要性、社会地位和作用。要表彰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先进典型,在人格上尊重进城务工人员,在生活上关心进城务工人员,在道义上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对克扣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歧视进城务工人员等现象予以曝光和抨击。要改变对进城务工人员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的现象。消除部分城市居民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心理,营造城市居民与进城务工人员和谐生活的舆论环境,形成全社会尊重进城务工人员、关爱进城务工人员的强大声势与良好氛围。 二、实现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的平等权 长期以来,中国采用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两级户籍管理制度,进城务工人员在许多方面的待遇如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福利政策享受、就业和住房等都和城市居民因户籍身份的不同而受到歧视。在许多城市都有控制进城务工人员进城落户的地方政策。虽然在中国法律制度中有明确规定,所有劳动者的经济、政治地位是平等的,进城务工人员也享有法律规定的一切劳动者权利,然而,因为户籍的不同,进城务工人员天然就带有外地人的色彩而不容易被接受。因此需要从制度建设上入手,努力从制度和法规上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在工作和劳动保护上的平等权。具体做法有:一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用工的要求,改变现有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城市户籍的含金量,使户籍制度在人员的市场流动性面前更具灵活性,使不同户籍的人在同一地区工作和生活享有更广泛的平等性;二是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加强政府监管部门的督查力度,使进城务工人员在劳动保护、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保护;三是进一步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在城市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都应考虑进城务工人员的述求。如在政府的福利政策上和社会救济上,增加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关注和投入;在子女教育上,适当调整现行的中小学按学区就学的教育政策,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采取措施方便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等。 三、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组织 政府是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和权益保护的主体。政府应逐步把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等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围。首先,设立相应的进城务工人员管理与服务机构,具体指导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和提供社会服务等,统筹考虑较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进城务工人员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做好与进城务工人员流出地的沟通与协调,做到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协调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其次,政府有责任组织和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与企事业事务管理,安排进城务工人员代表进入党代会、人代会以及企业职代会、会员代表大会,建立起他们反映意愿的渠道。在入党、入团、评选劳动模范方面,要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视野,逐步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 第三,组建进城务工人员工会或支持进城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组织。根据中国工会有关法律制度规定,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任何劳动者,都有权利加入工会组织,工会组织也有义务根据《劳动法》有关规定,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工会组织应把进城务工人员最广泛地组织到工会中来,围绕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待遇、劳动安全等问题,坚持主动、依法、科学维权,在与侵权者进行较量时,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申诉和要求,工会组织要较真,要积极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工会组织应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依靠力量。 第四,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受自身文化基础、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局限,又身处异地,工作和生活区域流动性大,在权益受侵害时,一般不会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诉求,也很少请律师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自身权益问题。也有的去寻求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只有监督权而无处罚 权,且只针对侵权极其恶劣的个案。多数情况下,进城务工人员只好委曲求全,与对方谈判私了。进城务工人员本身是弱势群体,在谈判私了中,谈判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体现,结果自然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受损。对于进城务工人员保护的主要部门——劳动监察大队,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相比,其监察力量不足,劳动监察事后监察多,处罚权限有限。因此,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各级政府要改变劳动监察部门人员缺少,装备落后,执法力度欠缺的局面,加大对劳动监察部门的投入,保证劳动监察部门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方面的配备。同时,劳动监察队伍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法素质和执法能力,努力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在履行劳动监察职能过程中,重心要往前移,坚持事后监督和事前监督相结合,劳动行政监察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加强专项治理和排查工作,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查处和打击非法用工、随意延长工时、克扣工资等行为,以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提起劳动仲裁和法院诉讼难问题,劳动仲裁部门和法院在立案和审理上要给予重视,遵循从快原则,缩短立案、审理、裁决和执行的时间,切实为进城务工人员维权之路开方便之门。 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 教育向来是管理的一个环节,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必然要和进城务工人员思想文化教育相结合。进城务工人员来自于农村,大都没有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思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多数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劳动,岗位性质多为较短期、临时性的。目前,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明显滞后。在市场化条件下,社会培训机构一般都是收费培训,许多成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参加培训人员都有一定的文化技能基础要求。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工作岗位临时性质的多,所在企业一般不愿意把培训经费花在他们身上。专门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免费培训渠道还没有。即便进城务工人员有职业技能培训的欲望和要求,但由于工作岗位的临时性和短期性,或因经济上的困境,往往舍不得投入培训成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进城务工人员也是城市中的一分子,接受文化教育和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他们人身的权利的体现。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是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和技能素质,提高他们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引导其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工人发展,获益的不仅仅是用工单位和进城务工人员自身,进城务工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对整个社会和城市的发展是有利的,政府也是进城务工人员素质提高的受益主体。同时,通过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还可以成为进城务工人员进一步服务于城市,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打下文化技术基础。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素质,是城市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不能流于形式,政府应研究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诉求,制定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规划,设立专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经费和培训项目。在教育和培训的组织上,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开展针对或包含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一是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工作人员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扩大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政府主办的培训机构,如人事培训中心、培训学校等,要督促他们把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列入工作计划,经常性地开展一些针对(或包含)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三是民营培训机构的培训,允许民营培训机构向政府申请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经费资助和项目立项,以开展一些专门的技能培训;四是鼓励用工单位多开展一些本单位员工(含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现代企业的劳动用工身份日趋模糊,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保证。加强对本企业内部各类员工的培训,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在具体培训方式上,可以采取就业前上岗培训、免费技能培训、鼓励参加工人夜校和成人学历教育等。在城市文化设施上,在进城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区域和行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进城务工人员夜校、工地学校、图书室、文化体育活动室等,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技术技能,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员管理论文: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改善路径分析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在工作中的表现 1.缺乏专研上级文件的精神 高等教育正面临着重大改革,国家不断出台新文件、新政策,这要求高校管理人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执行性文件或者根据上级变化了的新政策处理学校事务。从而势必要求具体工作人员学习文件、领会文件精神、知悉文件规定,对上向领导汇报,明确政策边界及要求,对下向全体职工予以解释说明、宣传政策。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有部分同志不能积极接受上级政策文件的变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上报材料、程序方法依然沿用过去一套。这就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上级文件根本进不了校门,因为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接受领会文件精神;二是上级文件进了校门,进了机关却进不了学校下设的学院,因为学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根本不理会机关颁布的文件。 2.不去努力掌握本职工作业务 本职工作业务是做好工作的基石,不了解本职工作涉及的具体情况和相关知识,任何文件、命令都难以落到实处。如作为管理教学的工作人员,对本学院开设的专业、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哪些任课教师,都不熟悉;作为学院的人事干事,对本学院有多少教授、副教授及讲师,对本学院的重点专业及优势学科也都不清楚,等等。 3.缺乏责任心 工作人员在做具体工作时,能躲就躲、能推给别人就推给别人,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处理具体事务时,不能静下心来全面考虑事情始末,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提出优良的解决方案;而是浅尝辄止,草草交稿,事后也不能认真总结处置本事件的工作成效与得失。此外,工作粗糙、不够细致,也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等等。 4.职业道德危机 感觉前途迷茫,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领导在时装模作样,工作努力;领导不在,要么身在岗而磨洋功,要么是人也开溜。工作人员的迟到早退成了寻常事,人心涣散。不满意现状,成就感低。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1.工作重复性高、琐碎 与教学科研相比,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是重复性高、琐碎,较大部分的工作就是简单的重复。比如,招生工作中录取通知书的发放,一位工作人员在数小时内就要邮寄上百份的录取通知书,且不允许出任何差错,这个过程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容易给工作人员造成厌倦感。近年来有不少博士、硕士被招聘到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去,虽然显着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与层次,但是由于这部分人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因而对自身的期望值也较高,繁琐枯燥、重复性高的行政管理工作与他们的能力、期望值都会有差距,为此影响了其工作热情的发挥。 2.晋升道路狭窄 随着国家岗位设置文件的颁布实施,各高校大都依事设岗,按岗管理。为此,很多高校取消了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资格。而在高校的中层干部竞聘中,如教学、科研、研究生、学院等部门的岗位都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或者研究员专技职务作为参与竞聘的基本条件之一,这无疑阻碍了大部分管理人员的晋升渠道,将本就缺少的中层干部管理岗位置于更加稀少的境地。有的高校即使保留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评审资格,也是不兑现待遇。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无法出科研成果,很难达到高级职称评定要求的工作业绩,很多人也就是守着中级职称退休。即使参与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博士、硕士生,虽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但因不是专职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每日困于细致、琐碎的行政工作,久而久之,心思涣散,难以集中精力做科学研究,因此这些高学历的人员一旦进入行政岗位,虽然工作多年,但是评定职称时无业绩、无成果。基于此,导致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无目标、无动力、无热情、无希望,或者消极怠工,或者进入“得过且过”的低效工作状态。 3.收入偏低 据统计,2011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56061元,月平均工资为4672元。对于市属高校的科员而言,工资要低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这个收入水平与进入高校管理人员队伍的博士、硕士的教育投入和综合素质等是不相匹配的。而且首都的物价水平(尤其是房价)较一般地区高出许多,这更从绝对值上降低了高校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此外,由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是主体,工资福利向教师与科研一线倾斜,同样学历进入学校的 毕业生,因进入的岗位不同,就会享受不同的支持政策,如教师与科研人才有项目启动基金等。毋庸置疑,工资水平是一个劳动者的价值体现,也是培养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对于同样毕业于名校的硕博来说,因岗位不同而收入不同,很容易引起职业倦怠。 4.考核不体现工作业绩 目前,高校考核从人员类别上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和管理(服务)人员的考核两类。对于管理人员的考核,在现行岗位聘任制下,虽然有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及岗位要求,但是由于工作分析不到位,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由此确定的岗位职责及绩效指标不合实际,也缺乏有效管控,导致难以进行真正地以《聘任合同书》为内容的考核。现状基本是由领导综合考虑年龄资历等因素进行平衡协调,使年度考核评优“轮流坐庄”。这严重打消了优秀管理骨干的积极性,是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因。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改进职业倦怠的措施 1.领导要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决定着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的实现和办学效率与办学能力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决策能力、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资源及政策只可适当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要充分重视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这就要求领导在做决策时,要综合考量管理队伍现状,在职位晋升、工资福利、培训发展、内外交流等方面切实考虑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双重重视。 2.加强绩效考评,充分发挥年度考核的激励作用 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手段,通过它可以发现优秀的员工、合格的员工与不称职的员工,最终达到“促进、改善、提高”之目的。目前,根据《关于印发的通知》(京人发〔2005〕103号)规定,北京高校对工作人员考核的内容分为“品德、能力、知识、业绩”四个方面,考核程序一般概括为个人述职、群众评议、领导决定三个步骤完成部门推荐。由于是在部门全体人员共同参加下的群众评议,导致职工根本无法表达自己对同事的真实评价,一般简单以投票了事。鉴于管理工作难量化及工作效益滞后性的特点,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含努力专研业务而制订的政策、工作效率高、服务态度好、勤勉尽责带来服务对象对部门的优良评价等)很难在此种考评形式下得以体现。为此,要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相关理论,使用“领导评价”、“服务对象评价”、“日常沟通部门评价”和“本部门员工评价”等四个维度全面评价员工,达到比较客观、真实地反应员工一年工作的目的。另外,也要注意考评结果的使用,综合运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奖励,激励员工。 3.适度岗位交流,加强培训 研究表明,岗位交流可消除员工的职业倦怠。一方面,员工新到一个部门,接触新环境、新的工作,势必要投入身心,努力掌握本部门涉及的政策文件及相关业务;另一方面,新的领导与新领导的风格,新的日常沟通协调部门及工作关系,都有助于消除员工的疲惫感,激发工作热情。为此,对于政策性弱、历史牵连性低的岗位(高校大多管理岗位属于此类),在满1至2个聘期后,可以考虑岗位交流,这也有助于培养锻炼员工,提升员工能力水平。而对于历史牵连性高、政策性强的岗位,要对员工加强培训,比如采取校际交流、外出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及培训班等,开拓他们的视野,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也有利于缓解身心、恢复工作热情。 4.营造和谐办公室文化,创建积极宽松的工作环境 办公室文化及工作环境对人的身心的影响巨大。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不只是事业,情感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如能达到信任、理解与支持,自然就会产生一种互相眷恋的感觉,就会产生互相配合、共克艰难、共承压力之心。因此,作为领导要了解下属、关心下属、信任下属;作为下属要体谅领导、相信领导、配合领导;作为同事,要相互支持、理解与帮衬,由此凝聚成一种良好的办公室生态,这也是消除职业倦怠的一剂良方。 人员管理论文: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上逐步多元化,编外人员成为事业单位用工的主体之一。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编外人员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编外人员 问题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上逐步多元化,编外人员成为其用工的主体之一。但是,编外人员队伍不稳定,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待遇普遍偏低。为了社会和谐稳定,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管理问题已不容忽视,这需要劳资双方的共同努力,转变观念,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事业单位中,由于编制的控制,招收录用在编工作人员速度放缓,随着老同志退休,空岗现象越来越突出,一些特殊岗位如保洁、厨师等,编内人员不愿意干,或者有情绪。 相对而言,编外人员好用,“听话”,工资又低,可谓一举多得。但是事业单位对编外人员缺乏有效的管理,仅仅限于发发工资,编外人员的考勤、奖惩以及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并未落实,劳资双方彼此心照不宣,你付出劳动,我付工资,仅此而已。编外人员大都是亲戚朋友介绍来的,未履行正常的招聘程序,有的甚至只是口头协议;有的编~'I-A员是年龄偏大,已达到退休年龄,在用工方面双方都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一旦发生工伤等事故,编外人员相关权益得不到保障,单位也喊冤叫屈。另一方面,单位对编外人员用工随意性大,有的基层单位不具备用工资格,但由于工作需耍,不与主管部门汇报或沟通,自行招用临时工,而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他们认为临时工是我用的,是通过节约经费用来支付工资,与上级单位无关。但是一旦发生劳动纠纷,用工主体就发生了变化,主管部门陷入被动局面。 二、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规范管理办法。 1.严格控制编外用工数量。其实,有的单位编内人员数量充足,完全可以通过转岗培训达到要求,但是由于管理者及编内人员的观念问题,不愿意安排编内人员或者编内人员不愿意在某些岗位工作;确需用工的单位应本着“必要、精干、高效”的原则,严格控制编外用工数量。 2.规范编外用工审批程序和招聘方式。不具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不得随意自行招用编外人员,确因工作需要使用编外人员的,应向上级组织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内容包括用工原因、数量、岗位、期限、经费来源、月工资额等。由主管部门会同人事劳动部门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招收。 3.通过劳务派遣方式规范编外人员管理。事业单位可以将编外人员的招聘及管理工作外包给劳务派遣公司,由劳务派遣公司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全权负责员工的招聘、培训、存档、工资福利发放、办理社会保险、处理劳动争议等业务,并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这是非常值得尝试的一种用工手段。它的特点是劳务派遣企业”管人不用 ’,用人单位“用人不管 ‘。它的优点:一是降低了管理成本。由于事业单位不与派遣人员发生直接的人事管理关系,不必增加专门的管理人员或机构,所以管理费用大大降低。二是用人机动灵活。 采用劳务派遣用人形式,用人进出灵活,不受编制限制,人员进出手续及具体的人事管理工作由派遣公司进行专业化地办理,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增减人员,用工方式十分机动灵活。三是减少劳动纠纷。由于事业单位和派遣公司是一种劳务关系,它没有与被派遣人员发生劳务或劳动关系,这样,事业单位就避免了与被派遣人员人事纠纷的发生,从而省却事业单位的管理精力,编外人员的相关利益也得到了应有的保障,达到了”双赢“。 4.将编外人员一同纳入职工队伍建设。把编Z]hA员视为职工队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鼓励他们为单位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要加强了解、关心爱护编外人员,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要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对一些年纪较轻、综合素质较高、有发展前途的职工,要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鼓励和推荐他们参加学历升级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5.在编外人员中渗透单位文化。文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理念。文化的价值在于融合硬的组织结构与软的人力资源,整合组织资源,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服务于单位战略目标。加强文化建设,既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也是单位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应把树立共同的价值观纳入人力资源管理,把单位文化渗透到编外人员中去,让编外人员感觉到组织的温暖,增强成为单位成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单位的利益和形象。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更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个编外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进一步促进备项单位事业的全面发展。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研究 一、企业流程重组风险应对计划 第一,流程选择。流程重组不能搞全线出击,需要在考虑该流程是否为企业发展的“瓶颈”,重组后能带来多大的效益,以及成功或失败的概率和影响之后,选择要进行重组的重点流程,建议以财务作为试点,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业务进行BPR,实现集成化财务。待财务流程理顺之后,再有选择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发电运行业务管理及设备检修业务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流程重组工作。第二,组织模型。传统金字塔形的组织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缺点,例如部门间摩擦大,管理费用和管理成本高,无效劳动相对较多,因此,应当采用扁平化和无边界化的组织模型,缩短指令传达路径,提倡一岗多能。建议设立流程控制点负责制,由控制点负责人主导整个业务流程,减少部门之间的责任交接,提高效率。 二、软件选择风险应对计划 第一,在软件选择之前要选聘值得信赖的业内专家或专家组,帮助公司进行需求分析,以及设计对软件的评估体系。为了选好咨询专家,建议公司加强市场调研,向同类型企业收集咨询专家信息,以及评价意见,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确定咨询企业。第二,设计科学的软件评估体系。公司项目实施小组与咨询专家密切配合,对软件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评估,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软件该评估体系。由企业内部组织精选出来的评估小组(由外聘信息化专家参加)进行评估。这样的评估小组对自己企业的需求很了解,在加上外聘信息化专家的帮助,会有很好效果。评估小组在听取软件供应商介绍和演示以后,可以进行充分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评分。 三、数据风险应对计划 第一,扎实推进KKS编码工作。建议在设备采购阶段即严格采用KKS编码原则,与设计单位及设备厂家通过设计联络会的形式确定全厂数据编码规则,并按照唯一性、标准化、易用性的原则编写KKS编码技术规范书,对以下三个阶段的各类技术数据进行规范:(1)规划设计阶段:电厂的设计图纸等技术文档数据;(2)工程建设阶段:设备的采购、安装、工程的质量、进度、费用等数据信息;(3)经营管理阶段:产生和积累电及热能生产实时数据、设备维护、成本管理、技术管理等信息。第二,建立数据核查机制。信息化软件上线后,保持原有管理软件与其同步运行一段时间,期间由项目实施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每周对信息化系统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可靠性核查。对同步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数据差异,要查明数据来源,分析差异产生原因,书面向公司高管进行汇报,由公司确定责任部门,限期进行整改。 四、软件技术风险应对计划 第一,强化技术规范书。由于实施企业在软件技术方面并不具备专长,所以在合同谈判阶段就要与软件供应商签订详实的技术规范书。技术规范书的编写要在咨询专家的帮助下,参考同类实施企业的相关经验,将信息化软件各项技术指标确定下来,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软件技术问题,明确软件公司的职责范围。此外在合同罚则部分中力争加大质量问题罚款项目和罚款金额。第二,编制工作任务书。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前,要求咨询企业和软件公司配合编制信息化项目工作说明书,系统阐述项目背景、项目目标、项目实施范围、项目工作计划与交付成果、项目阶段性成果及验收等内容,交由公司项目实施小组讨论并反馈意见、建议,最终修改确定,通过工作任务书明确软件技术方面的工作任务。 作者:许岩鹏 单位:北京京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下安全风险的防控 目前“项目管理”在国内外工程领域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各个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对安全施工的认识也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台阶,由政府牵头,齐抓共管,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但施工单位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企业,“重经济收入,轻安全投入”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作为项目管理单位,管理者如何规避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深思、研究的课题。 1风险规避的方式 项目管理方作为工程建设的参建主体,应以“降低事故发生率”作为出发点,增强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履行好管理义务,从而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护产品生产者的健康与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免受损失;同时项目管理者也要对公司负责,完善项目的管理流程,有效规避所要承担的责任,使公司能够得到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从项目管理者的角度来讲,如何规避风险,应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做好安全控制,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争取安全生产无事故;②要有完善的应急机构及预案,倘若发生安全事故,可立即实施应急预案,控制险情、降低损失;③完善项目的管理流程,要有切实可行的避责措施。当然这三个方面也是相辅相成的,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2做好安全控制、降低事故发生率的措施如何规避安全风险,降低事故发生几率,管理方应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去剖析,如:公司层面、每个项目的管理层面、与不同主体的沟通层面等。 2.1公司层面——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以“体制”和“人”为核心,加大公司的内部安全防范力度,提高整个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1)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制度,并大力落实制度的监督、检查体系,使其在每一个项目运行过程中都得到有效的运用;(2)公司内部要有健全的安全管理、风险管理驾控机构,并有可行的应急预案;(3)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教育,并给予考核,使每个员工都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通用安全技术、安全文化及公司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争取能让每个员工都能对工程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风险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2.2项目管理层面——加强项目执行阶段的管理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在执行公司管理制度的同时,需要项目管理者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如下工作:(1)项目进场后,确定项目安全目标,制定项目组的安全责任体系,使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人员,树立每个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2)将项目管理方、监理方、施工方等几个管理层面相结合,从上至下,要有完善的安全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措施计划制度、安全监察制度、事故处置制度、“三同时”制度等等,建立好安全管理机构,使制度层层到位,划分各管理层的责任,明确各管理层的义务;(3)做好对每个不同特征项目的分析,识别危险源、确定风险系数,根据危险大小、风险等级、危险情况发生的几率、发生危险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使项目管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4)紧抓施工项目的动态控制,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检查确保应急措施到位。 2.3与不同主体的沟通层面 工程建设项目是多个主体共同作业、共同努力的结果,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督单位、代建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测单位等等,这些参建各方虽然承担不同的责任义务、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关系,但仍然是相辅相成相制约的一个体系,必须加强沟通、协调,使管理更有效、更到位,使工程更安全、更优质。 3可行的事故应急措施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实行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因某些诱因,引发事故的可能性仍然较大。项目管理单位需做到:(1)接到险情报告后,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及合同的规定,第一时间向上级单位报告,及时启动应急预案;(2)及时到达事发现场,查看事故动态,从代建层面组织救援团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果断行动,做好警戒工作,防止事故扩大;(3)迅速制定抢险方案,组织抢险工作,抢险救援工作必须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4)积极配合做好救援现场的各项工作的同时,做好代建层面的事故书面上报工作;(5)配合进行事故调查工作及原因分析;(6)工程实行过程中,必须购买一切险及意外险,转移风险,降低事故损失。 4有效的避责措施 前面也提到,工程建设项目是多方合作的结果,作为管理方,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如何保护好自己,如何避责,是必须谨慎对待的问题。经过对以往国内外事故的总结分析,个人观点如下:(1)注重建设过程中影像资料的收集,包括:进场后的场容场貌、施工过程控制照片、会议影像资料及交叉施工作业区其他单位的施工照片等等,以防事故发生,能提供有第一手的材料;(2)勤查看现场,定期组织安全检查,不可停流于形式,对检查出的问题,形成记录,发放整改通知;(3)对其他责任单位的来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及时回复,制定出可行的对应方案;(4)对存在隐患的交叉施工,或影响在建项目实施的,要及时致函相关主体单位,澄清利害关系;(5)对监理、施工单位要勤发通知单,书面明确责任,并予以督促落实,不落实或不遵守的,予以上报或建议停工,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体制;(6)工程管理者的反应要眼疾手快,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责任意识,绝不推诿渎职,对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解决不了的及时予以上报,并做好跟踪落实;(7)对项目管理方不能表决的,要及时通过联系单的形式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沟通处理。5结语总之,完善影像、文字资料,做好资料管理工作,将责任进行分解,才能有备无患。 作者:孙林 单位:南京城建隧桥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风险项目管理论文 1按照项目的生命周期应该注意的问题 1.1计划阶段学生分好组后,要由学生自己依据给定题目编制工作计划,工作计划需要经过内部成员的多次沟通才能确定。通过对项目的范围和任务的分解,对资源进行分析等一系列操作后,可以使项目团队更有序的开展工作。以前有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计划就应该是准确的,所谓准确,就是实际的项目实施必须按计划进行。但实际工作中并不理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与计划常有不符。计划只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更合理的分配资源和时间。计划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是应该不断修改的。 1.2实施阶段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也会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实施,按照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过程开展活动。首先,学生要针对自己的任务进行需求调研。这个阶段,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资料,并实地考察市场展开调研等方式来了解自己的项目需求。其次,是实施调研活动。学生首先要准备一些前期调研问卷和资料准备清单,再经过客户的确认后,按照调研计划实施各项调研活动。调研结果也要取得用户认同,最好得到书面沟通确认。最后,是调研后续工作的落实,做好技术交流、解决方案等。做项目不是一个人在做,而是一个团队在做,如果没有沟通就向用户提供了自己的思路,可能会给整个团队的思路带来干扰。 1.3监控阶段教师在监控项目的进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情绪。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是实践教学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求,教师在达到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尽力满足学生的个人的需求。 2按照管理领域应该注意的问题 2.1范围管理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范围管理,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范围,引导他们明确哪些任务是自己的任务,哪些任务不是自己的任务。同时,帮助学生对项目进行WBS分解,也就是把项目分解为若干小任务,再把若干小任务逐层分解为更小的任务,直到具体的工作包。划分WBS时,可以按时间进度为依据。第一层是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框架,每层下面再把工作分解,直到最小的工作包。这样划分会比较直观,时间感也会比较强,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MicrosoftProject项目管理工具,用该软件完成进度计划时,就能自动为WBS的各个层次任务编码。 2.2沟通管理沟通是通过各种渠道反馈信息发送给接收方,并得到接收方的反馈,最终达成双方的一致意见的过程。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沟通合作的机会,学生在需求阶段需要和客户沟通;在开发阶段需要和团队成员沟通,还需要阶段性的与客户进行成果确认;在测试阶段,测试团队需要和开发团队沟通等等。在真实的IT项目中,沟通是项目中最重要的任务,沟通工作占据了团队成员的绝大部分精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沟通。让学生知道“沟通”是什么,为什么沟通,怎么沟通。在项目中,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是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在沟通中过分执着于说服他人,而忽视、甚至忘记了沟通本身的目的,那么项目一定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2.3进度、成本、质量的平衡在一个项目中,项目的范围、进度和成本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质量又受到这三个因素影响。在项目教学的实施中,进度和成本多多少少会出现偏差。所以,教师要教学生把PDCA的思想贯穿项目始终,同时合理使用甘特图、挣值分析等项目管理方法帮助学生对进度和成本等要素进行控制。 2.4文档配置管理团队中设置了专门的学生进行配置管理。及时地对文档进行管理,可以方便后期一系列活动的进行,同时也可以完善组织过程资产,不断积累教训和经验,方便以后的借鉴。 2.5风险管理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分析到采取相应措施的一系列过程。实践教学中一定会有各种风险存在,比如学校对课改的支持程度、团队成员的技能、小组长的管理能力和责任心等。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高风险识别的意识,并引导他们处理风险,减轻风险对项目实施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当出现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控制情绪,端正态度。然后客观地列举出问题,并列出导致问题的原因,与学生一同讨论解决方案,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2.6变更控制“变”并不糟糕,糟糕的是缺乏规范的变更管理过程。在课程开始时,就要确定变更流程,一旦出现变更,就要严格按照变更流程实施。首先由变更的提出方填写变更申请。项目小组长进行变更影响分析,若认为变更是必要的,则上报变更委员会评审。如果审批通过,就实施变更,并对变更过程实施跟踪,对变更结果进行验证及归档。若变更委员会没有批准变更申请,则由项目代表与变更提出方进行沟通,传达拒绝变更的决定。 3结论 教师在开展项目式教学中,应该紧跟企业需求,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作者:刘冬王香平薛丽红单位: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研究水电项目管理模式与风险分析 1.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在规模、工程内容、建设要求以及涉及面等方面都与传统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缺点。合理地规避风险,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就是特别重要的举措。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成熟并且优点很多的项目管理模式,当然每一种都有其局限性。如何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自身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和项目业主来说是最重要的。下面介绍几种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1.1首推工程总承包(EPC)模式。EPC模式的项目管理有以下内容:一是能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控制,降低成本;二是使工程周期缩短;三是增加科技含量,使工程质量得到优化。当前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就是EPC模式。为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首先建立项目目标计划,分解之后对子目标进行分散控制。要想合理管理,掌握项目管理核心内容的内在规律是基础,合理的组织和管理是重点。 1.2积极推行风险型建设管理(CM)模式。积极推行风险型建设管理(CM)模式比较适用于我国水电建设的实际情况。有几点值得考虑:(1)CM模式根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确定CM承包商来协助业主;(2)CM承包商的早期介入使设计与施工结合,可以减少水电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避免了不必要的合同索赔;(3)CM承包商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约支出并且合同公开透明。 1.3大胆采用项目管理承包商(PMC)模式。在我国,可以选择PMC代之管理项目,在一些水电工程项目业主对工程技术和管理不熟悉的情况之下。在我国还没形成具备全面管理能力的综合性公司之前,选择涵盖项目建设所有阶段的PMC服务是比较明智的。向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转化是我国的相关企业正在努力的方向。目前我国具备综合能力的管理类公司比较缺乏,为了提高PMC的管理效率,使公司的效益与工程本身的建设效益结合起来,可以按照工时、利润和奖励相加的方式来计取费用。 2.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分析 为保证工程项目总目标的实现,业主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都会增加投资者的风险。下面对现行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 2.1参与方关系复杂,内部存在利益冲突。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的参与方众多,涉及投资人、建设单位、承包商等。各参与方利益矛盾与冲突十分复杂。建设过程中任何一方的过错可能对整个工程造成损失。 2.2管理体制不健全。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大多没有固定性,由政府插手投资和管理。人员的权责不够明确,因为项目完成之后,人员会调走,那么谁来承担风险?这是不明确的。由于分工不明确,政府部门既审批又直接参与建设,这样一来,监督作用完全是形同虚设,整个管路水平都得不到提高。 2.3项目管理不规范,造成“三超”。存在着一些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致使项目实施并未与规划相统一的后果,直接增加了造价。参建人员随机组合在一起,责任心不强,不能实现投资、建设、管理的统一,容易造成“三超”现象,即“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 2.4施工单位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有些施工企业内部造价估算定额体系不够完整,在不了解自己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为了中标而盲目报价。工单位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毫无察觉或者是存在侥幸心理。 2.5缺乏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是工程能否安全有效建成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可以实现科学合理的人事分配,各尽其用,各司其职。 2.6监理机构受制约,影响工程质量。为保证工程质量,我国建立了专门的保证体系,并且以抽查方式为主监督建设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而施工单位认为监理单位偏向业主,这样监理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受到制约,导致出现偷工减料、施工方法拙劣、工程验收不规范等各种影响工程质量的现象。 3.总结 不管是投资主题还是规模不同,任何的水电工程都应该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以达到降低风险、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健全管理体制、吸纳优秀管理人才、增强风险意识等等都将会对水电工程质量的保证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杨立柱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建筑业项目管理风险与预防 一、经济方面的风险 经济方面的风险主要体现在:(1)招标文件。招标文件是招标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合同条款以及投标者须知等都有潜在的经济风险,建筑企业需要仔细研究分析。(2)市场价格方面。主要是材料市场价格、设备市场价格以及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变化,尤其是价格上涨,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承包价格。(3)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政府对工资、税率和税种等实施宏观调控,都会给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进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当前我国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我国建筑企业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经营者和工程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都比较薄弱,没有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没有将风险管理纳入项目管理的内容中。尽管有些建筑企业采取了一些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但是还仅仅局限于在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一些保证工程进度、安全和质量的措施,没有明确的、系统的风险管理目标,缺乏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方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的重要性。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只是重视工程数量和质量,忽视了施工技术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的相关经验。 2、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很多建筑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制度化、系统化以及程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主动实施风险管理的意识,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在决策过程中主要依靠个人的经验来判断,有些决策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持带有盲目性,使得企业化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增加了企业组织机构运行的相关风险。 3、没有给予合同管理足够的重视,索赔意识淡薄。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合同体现着其的利益,是建筑企业经营的重要载体。对合同的管理和对索赔的管理是建筑企业相关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防范外界风险的关键性措施。科学有效的合同管理,能够使建筑企业的项目工程利润增加10%~20%,而通过优化技术使工程项目增加的利润不会超过5%,可见,合同管理在增加建筑企业利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国内外承包商对合同的管理普遍认识不足,缺乏索赔意识,客观上增加了建筑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没有发挥合同在转移风险和再分配风险方面的作用。 4、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数据可靠性较差。一方面,当前,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数据可靠性较差。主要体现在:在投标期很多承包商都缺乏对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没有对拟投标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透彻的分析;在施工期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种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估计不足,没有充分预测,使得风险到来时,缺乏全面的数据支持,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只靠经验进行临时决策来处理风险,风险管理的成效较低。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还没有建立业主、供应商、分包商等的信用档案,不能对业主、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信用进行动态分析,无法为投标决策、选择供应商和分包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三、加强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提高建筑企业各级项目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一方面,建筑企业的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良好的风险回避意识,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使操作人员能够熟悉新的工艺和方法,熟练掌握工作需要的技能;管理人员能够懂得新环境下项目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另外,建筑企业还应该遵守行业的法律法规,严禁无资质企业挂靠和非法转包,对发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资质、技术能力以及资信等进行严格考察,避免承担工程项目的连带责任。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应该选派不同的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对于那些风险较大、工程复杂的项目,建筑企业应该选派知识水平较高、施工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加强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对项目的支持,合理配置资源,尽可能减少由于承包者自身原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2、从内部加强对工程资金的控制。工程款必须要进企业的账户,经企业审查后再拨付项目部,严格监控工程资金的流向,一旦发现资金问题必须立即进行纠正;在签订施工合同时也与业主进行约定,工程款不打入指定的企业账户,产生的后果由业主承担;在选择投标工程和项目部时,对于那些资金不到位的工程,要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项目经理承担。 3、加强预测过程和决策过程中的风险监控。加强对预测和决策过程的风险监控是建筑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投标决策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调查和预测,主要工作包括:分析并研究相关的文件,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条件,调研当地的原材料市场,研读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等,将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找出对工程项目影响较大、引发较大损失、出现概率较高的风险因素,针对每一类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并制定风险发生时能够尽量减少损失的应急对策。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对内部管理报表和财务报告定期进行分析,识别企业资金、财产和效益等面临的风险,此外,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还应该了解本企业公共关系网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给企业有效化解危机提供品牌支持。 4、建立健全建筑企业的风险监控系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管理。首先,事前监控主要是建立起风险预警体系。风险预警管理是指采取超前或者预先防范的管理方式,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一旦在监控过程中有风险发生的征兆,应该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控制不良后果的发生。其次,事中监控主要是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管理,对项目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实施有效管理。在组织内部建立抵御风险的机制,以施工项目为中心,把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在企业和项目两个层面上设立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并确定责任人,给项目的成功奠定组织基础。再次,事后监控是制定应对风险的应急计划,实施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保持工程项目管理按照既定计划进行,不发生大的偏差,为了保持工程项目建设的高效率,应对各种风险的应急计划是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应急计划包括对风险的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完成计划假设、风险影响和适当的反应等。 5、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有些风险是可以转移、分散的,关键是处理风险的方法手段要正确,策略要得当。在防范和规避某些风险时,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企业的利益,减少相关损失。例如: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就可以通过联合承包、工程保险、将某些单项工程分包等方式转移风险;承包商也可以在施工技术图纸和合同管理上,找一些有利于承包者的条款和数据,避免损失或者保证在遭受损失时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和建设项目的特点,及时对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相关风险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范并控制风险,才能使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保证建筑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作者:谢春珍单位:湖南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和风险控制 1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项目管理 1.1世行贷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在政府长期的经济管理中,政府作为借款主体,对于经济的管理经常会使用行政的手段来完成,而项目管理中通常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并且注重所获钱物的分配,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不能对项目实施宏观调控,致使项目开始后,各部门之间不能良好的配合,缺乏科学的监督检查,如果国内的配套资金不足,项目单位会出现资金短缺的困难,严重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当前我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主要分为国家,省,地,县四个级别的管理机构。而地级管理机构是以地方政府为主要领导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并将小组分为项目计划,财政管理和项目主管等部门,这些部门对项目投资计划的申报,审批,资金的拨付和偿还管理等工作进行负责。而与项目相关的设备,物资的引进和供应统一由省级机构进行管理和调配。 1.3管理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项目管理中,各个管理机构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形成良好的协作,使得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够理顺,工程设备和供应的物资材料不及时而出现各环节脱节等现象,有些项目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从而影响整体项目顺利开展。 2加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的措施 2.1转变政府职能,提高项目效益。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中,要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对政治和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同时,对世界银行贷款的资金实现有效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益,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2.2综合管理,全程控制。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项目管理主要分为项目选定,项目准备,项目评估,项目谈判与签约,项目实施监督,和项目后评价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大量的论证,实现各个环节的科学衔接和延续。 2.3理顺部门关系,加强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力度,做好各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部门间的协作,使每个机构和部门真正的了解自身的权责,互相沟通,互相监督,真正的做到工作交接的顺畅。 3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风险控制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理念是在贷款项目实施过程中,世界银行可以利用向受援者提供合适的可利用资源,积累的经验与受援者共享,改善其生存条件,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3.1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科学决策,规避项目风险。在贷款项目立项时,必须寻找符合双方合作要求的基本点,根据项目地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政府建设正常和发展目标,在世界银行政策和我国发展需要存在一致的情况下确定贷款项目的设立。同时,由于贷款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必须对项目进行超前准备。另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需要经过世界银行和我国基建程序进行报批和评估,并加以论证。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人力和技术的投入,对项目可行性进行严格论证,并在世界银行评估和国内提供数据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立项,从而规避项目风险。 3.2加强风险预测,规避市场风险。风险无处不在。相关部门必须及时的了解市场动向,掌握汇率和利率的变化形势,利用外汇期货保值,建立偿债专户等办法规避市场的汇率风险。利用利率互换法和外债余额递减等方法来规避利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相关部门必须善于捕捉市场变化的信息,并对其加以分析,加强风险预测的准确度,采用这些措施进行及时的防范,保证资金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3保证资金及时供应,规避运营风险。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经常会出现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落实,从而影响项目进程的情况。因此,世界银行和国内部门需要做好合作沟通,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金融资,做好资金回收和偿还的时间计划,实现资金的再次利用,从而防止项目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放生。 4结束语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是当前世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贷款的项目。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世界银行贷款。对于国内来说,此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严格的条件和一定的风险。因此,在此类项目中,管理部门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项目管理和风险预测与控制,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共同协作意识。对于内部项目管理做到全面管理,提高财务资金的有效使用率。另外,加大风险评估力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规避,从而达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肖振宇 单位:广州珠江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项目管理过程质量风险控制探讨 摘要:对企业项目管理活动而言,工业过程控制是项目管理活动的主要方法,是融合企业运营目标和管理资源的创造性活动,不仅代表了项目管理团队的事务性管理水平,也体现了企业战略运营目标在工作中的具体显现,项目风险控制是对项目管理活动的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体现,也是对项目管理成效的最直接的管理体系的早期布局和过程控制工具,是项目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不仅应当引起管理参与者的高度重视,也应当成为管理活动中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的主要方法论和现实工具。本文按照质量管理风险控制的思路,依照项目管理活动的基本脉络,简要分析项目质量风险控制方法对项目管理各个运营阶段的影响。 关键词:项目管理;质量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大型工业化目标,对所属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和整合的经营性活动,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创造良好内部环境和外部格局提供了有力保障的管理活动,对推进企业良性发展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项目管理是融合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质量控制创新的的实践经验和验证要素,是充分体现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管理集成活动,整个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管理对象,而管理活动和质量控制活动的有机融合,才是项目管理有效性的具体保障,项目管理的前瞻性和对工业化过程的指导性特征,更进一步的对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要的是在项目管理活动中风险控制对于项目管理活动的预判性和风险影响性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针对项目管理的特征,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总结,以达到持续有效改进的管理目标。 1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的表现特征分析 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质量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前置性工作,是对于在管理活动中所有不确定的可能导致损益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对起影响性进行评价的过程,对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起到分析,评价和行动指南的作用。质量风险管理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组织机构为识别、量化和降低会影响质量的产品、操作、供应商和供应链的风险而创建的合作解决途径,其集合了领导力、业务流程、文化和技术能力。通过对上述概念与项目管理概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共通性:二者都是对现有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的具有整合作用,只是质量风险管理是管理方针,质量体系要求和实践活动经验的文件化体现,而项目管理工作则更多的体现了对管理活动目标和实质性的资源的整合。而对于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而言,质量风险管理贯穿始终,并能够以体系性的指导模式对管理行为和评价体系施加影响,并对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2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表现方式 质量风险管理用来分析、评价和控制管理活动以及由此衍生的所有活动过程各个周期的风险。被前瞻性以及回顾性地应用在管理活动当中,是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出发点,质量风险管理是用来识别、评估和控制质量风险的一个系统程序,它可以知识和工艺的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控制应与最终保证质量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的目标相关联;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投入水准、形式和文件应当与风险的等级相当,因此可以成为项目管理过程在方案论证过程中,进行项目工程分析和对策表制定过程中的主要应用目标和方法,同时应用质量评价过程方法论也可以反向的对目标确定方案进行论证和风险评估,所以质量风险管理方法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表现方式具有相互融合互相印证和相互检查的特点。 3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流程表现方式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故通过感知风险,了解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对项目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归纳,同时对在项目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表现方式进行预判,通过调查表和模式对照表进行分析,通过流程图过程分析找到各个管理活动中的潜在失效模式,为后续风险控制提供数据基础。风险衡量是以风险识别为基础蓝本,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进行归纳中介,通过行业经验和专业团队分析,对项目管理活动的重点过程,重点节点进行风险分析,协调项目各个资源的工作和时效性,采用定性或定量向结合的方法,确定项目影响重要度分析,并籍此做出风险控制能力和控制目标的预判。进而实现项目风险的节点和控制目标图,实现目视化管理和控制。风险控制,风险识别和衡量的最终目标是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已经预判和量化的风险目标进行规避和控制,以尽可能的减少风险损失,充分开展故障模式影响与危害性分析,并利用风险控制的经验,为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提供创造性的提高和借鉴。其主要目标是控制风险的发生概率,实现风险回避,通过提前的对策控制损失,对于已经显现的风险采用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风险制度化审查和改进,对于风险的评估,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对风险的控制效果和风险本身所处的状态进行审查评价,是企业通过技术改进或其他措施降低风险,并上升为企业管理策略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企业项目管理风险审查制度,对项目管理活动的控制目标和风险控制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在管理各个阶段的偏差特点和趋势,对风险控制效果和改进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形成项目管理活动风险评估的制度化,建立企业项目管理目标管理的质量控制基础。 4项目风险控制的资源特征 项目管理是融合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质量控制创新的的实践经验和验证要素,是充分体现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管理集成活动,整个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管理对象,而管理活动和质量控制活动的有机融合,这一特征体现了项目管理活动的资源性特征,同样的道理,对于项目风险性控制单元来讲,也依然充分体现了这一资源性特征,对于项目管理活动不能不做翔实的分析,科学的加以利用和总结。明确的团队目标性,对于风险目标的构成和认识必须明确,包括了项目目标和风险目标控制的定性和定量目标都应当是明确的,实现途径和控制策略也是细致的和目视化的。精细化的任务分解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方式,对于风险控制主要是体现在风控目标的对策和行动目标,采用甘特图是基本的控制方法,可以将任务分解成以子任务以及完成周期为代表的对策实现体系,明确各类任务目标、应用节点、交付物,以及检查体系等等能够对任务进行量化的方案和措施。项目资源的整合,按照项目管理理念,建立适合项目管理的运营团队是第一步,一般对于一个成熟的团队,自然是包含了有有时间保障且有能力执行的资源分配,并且各个专业的资源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风控管理模式下的工作自然也应当吸收各个专业的精英,尤其是风控管理专家应当在团队中处于能够主导管理活动的地位。保障了资源的有效投入,加上科学务实的工作和方法应用,项目的科学性和效率性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优化资源配置策略,确定资源投入边界——KANO模型,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Kano)和他的同事FumioTakahashi提出的满意度+KANO分析,是主要的资源评价体系,对于充分的资源投入而言,工作时效性分析是评价,更是对持续提升项目管理活动的一种鞭策,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配置,是投入的资源精炼化,效益最大化。 5项目风险管理的突发事件控制管理 尽管对于风险控制而言,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对风险的预判和风险控制,以达到减小不可控因素的出现,但不可避免的风险事件也许会超过我们的预计,尤其是风险因素为自然因素的时候,处理突发时间就变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又一个重要课题,突发时间来源于人员变动、技术因素、客户需求变更或沟通问题等以上主要外界因素。项目管理团队建立之初,首先是要保障团队的专业性和项目分类技术的完整性,当然有条件的能够有后备人员当然是最好的,但对于一般公司,能够保持和外部相关专家的密切联系是解决人员变动的良好方法,这一不但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更可能保持技术的前置性和创造性,对于解决技术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保障充分的资源,充分体系项目管理,资源优先,资源优化的原则和团队目标。 6结语 项目管理系统,是依赖于计划系统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通过计划编制和实施、计划调整再到计划编制这个不断循环过程,计划编制时必须充分评估风险的存在,做好风险控制工作,进度控制才能具有一定的弹性,以确保项目目标的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 作者:唐创新 单位:南宁燎旺车灯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开发风险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公路工程建设管理软件的开发,对其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了一般的分类、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建设工程;软件工程;风险 0引言 建设工程是一个产生巨量内容的地方,这里的内容包括文档、数据、图片、音像等。而软件则能让这些内容有效地积累存储并通过最有效的手段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软件工程和建设工程的结合是工具和内容的结合。在这基础之上的大数据工作,才是财富最大化的未来。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概况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是指将建设工程业务操作的过程通过软件化手段实现,例如审批、填报、记录等。通过搭建软件平台或软件系统,初始录入各类项目管理用的内容,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更新信息和数据。不似一般的小软件开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需要承载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同时还有复杂的流程处理。这就决定了该类软件的开发面临的风险不同于一般的软件开发,其风险特征既具备普通软件开发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开发风险及分类 风险是指客观存在的,对目标达成具有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风险分类方法是根据风险性质、风险的来源、风险产生的阶段、风险产生的后果、风险发生的对象等进行的,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项目管理软件开发按照上述五种分类方法有如下风险因素。按风险性质分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资源风险;按产生阶段分为:业务开发、需求阶段、业务分析、接口、软件开发、交付使用;按产生后果分为:重大、较大、一般、轻微;按发生对象分为:业主风险、开发团队风险(业务团队风险、软件团队风险)、市场团队风险。 3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各阶段面临的风险分析 3.1软件开发阶段面临的风险穷举 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管控的前提是对风险进行识别,找出某一过程所有可能的风险因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对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各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利用穷举法对其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3.2业务开发风险 业务开发风险是指出在项目市场开发阶段所面临的不确定性。(1)项目的不确定性。项目团队、开发团队缺少配合或经验缺失,对项目策划、建议、实施措施理解、分析不到位,导致项目本身在落地之前产生了易主、取消、降低投资等风险。(2)市场不稳定。一些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必须依托市场经济或工程项目进行,当这方面发生政策变化、重大变更以及建设单位对项目软件的需求降低时,容易产生项目中途流产风险。(3)业主心态。如何抓住业主的痛点,真正解决业主的问题,或者仅仅是从业主的角度出发思考项目管理软件的做法,是项目开发经理应该深思的问题。(4)自身实力不足。项目管理软件结合了建设工程和软件工程,建设工程不同于其他行业,例如金融、互联网等,其透明度高,讲究资源效率。工程行业自身的资本运作密集,项目建设流程模式固定并且存在许多的“漏子、暗道、关系、利益”等,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疏通、业务分析和软件开发实力,难以做出成功的项目管理软件。经常可见有许多项目管理系统开发完成以后闲置、弃用,就是因为这些原因。 3.3业主风险 和以上开发阶段来自于业主的风险不同,这里的业主风险更多的是强调业主在项目软件项目开发决策和执行力上存在的风险。(1)因为是建设工程的原因,业主可能存在自身业务能力不足导致软件开发初期,功能需求不全面、不详尽、模糊的情况。(2)部分业主因为存在建设管理程序不合法,例如图纸准备不到位就招标施工、随意调整施工进度、重大变更多等,对软件部署时的数据初始化、部分功能使用造成严重影响。(3)项目管理软件属于新型的工程建设费用,国家对此暂未出台相关取费标准,因此对于软件开发、使用的资金来源,部分业主解决能力不强,导致软件开发和使用受阻。(4)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要以合同为主线,早制定、早落实合同内容。(5)因为建设管理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在知识体系上的不同,需求方经常会给出软件难以实现或在合同、投资范围内难以实现的功能要求,从而产生搁置、重启需求调研、功能调整等风险。 3.4需求阶段风险 如果软件开发是业主、业务团队、软件团队的三级开发结构,那么需求阶段的风险就是业主和业务团队之间的信息过渡。了解这个阶段的风险尤为重要。(1)需求细分不全面。需求细分,其实是对软件开发所需要的一切原始信息的分类。业主本身积累了足够庞大的知识量和隐藏的管理行为,需要进行细分挖掘。(2)需求调研不充分。需求调研不够深入,自身缺乏对建设工程活动的更多认识,从而产生遗漏、错失相关需求信息。(3)需求信息不对称。在需求调研、收集的过程中,因为记录、理解的原因,需求信息发生了错位,偏移了业主的初衷。(4)需求文档管理不规范。需求阶段要做好文档记录,对相关会议进行备案,对业主的需求要进行充分确认,形成规范有序的文件档案管理制度,防止出现软件开发问题找不到源头,增加开发成本和难度。 3.5业务分析风险 要将传统的建设工程的知识体系、管理行为、结果过程通过软件实现,首先要对建设工程所涉及的一切业务进行深入分析。(1)业务流程不确定性。建设工程的审批流程、上报流程、验收评定流程等,涉及的人多、单位多、文件多,在实际操作中,流程具有可变通性、不定期性、人员代签等问题。(2)业务内容生成难度大。建设工程的业务内容具有涉及面广泛、数量庞大、牵连性强、专业性高等特点,而软件开发需要集中处理大量的业务内容,同时准备好初始化数据,需要软件工具、专业人员、组织管理等多方密切配合。(3)软件化后的现实风险。软件化的弊端是固定化,少了灵活性,对于工程建设人员可能会带来体验性的风险。因此要尽可能设计得合理,从工程人员的习惯出发,讲求实用性、适用性。(4)业务架构与系统架构。针对项目质量、进度、计量支付、档案等的业务管理存在内在的关联关系,在软件化的时候,要注重各模块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关注各模块内部数据的调用和资料文件的归属。 3.6接口风险 业务团队和软件团队的对接是真正实现项目管理软件开发的最重要环节,提高业务人员的流程策划能力和软件人员的业务熟悉程度同等重要,让双方在交错中实现软件的顺利开发。(1)需求理解不到位。单纯的文档化需求分析及设计交接很难形象直接地展现需求方对软件开发的各种要求,软件人员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文档的背后,然后梳理成自己的逻辑。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发生需求曲解、重新设计、修改困难等风险。(2)设计思维差异化。在原型设计功能不能满足建设工程软件项目开发的时候,因为软件开发人员的固有思维模式,其对界面设计、功能点选取、流程设置、角色配置会有个人的惯性设计方式。(3)资源配置不合理。软件项目开发是一个将业务工作持续软件化的过程,有点儿边设计边施工的感觉。这个时候软件方面要合理地配置各项开发资源,包括人力的投入曲线、进度计划的制定、业务人员的工作安排、基础数据的准备等。 3.7软件开发风险 软件开发风险已经有很多专业性的风险研究,在这里不做相应说明,仅列出软件开发可能面临的风险类型:①软件开发技术不足。②配套软硬件风险。③软件开发管理风险。④软件开发安全风险。⑤人才组织风险。⑥文化风险。 3.8软件交付使用风险 (1)市场风险。体现在长周期软件开发项目中,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比如竞争对手更新更快的产品出现,研发产品市场地位下降;项目建设投资发生变化,费用投入减少;环境舆论对新产品应用带来的不良影响,尤其是跟风产品。(2)使用测试风险。主要体现在系统集成以后,因未有充分准备或潜在软件bug而出现大量的问题。(3)用户体验风险。软件开发过程客户参与度不高造成的使用习惯风险,体验不佳;对软件使用说明不够详细全面,造成用户使用障碍。(4)二次开发风险。跟工程返修类似,因部分功能大量调整或新增功能,以及系统整体功能、稳定性、适用性等出现严重bug,而面临二次开发风险。 4总结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归根结底是一种产品,应积极应用产品开发的相关管理方法。但也一定要注意到建设工程的特殊性,要深入分析软件产品在跨行应用时的“入乡随俗”和“技术先进”的共融方案。业务设计和软件开发要紧密结合,但也要有各自分立和结合的机制。业务需求要清晰,转化为软件设计要确保“不失真”。加强和重视产品开发过程中容易发生并带来影响较大的风险,合理规避和减少风险损失,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作者:杨文广 单位:深圳高速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4G工程项目管理风险控制论文 现代企业营运发展中,项目管理这种具有明确计划性、特殊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营运发展中,构建完备的项目组织,制定项目计划,控制项目工作时间,细化项目流程,注重风险控制,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项目实施进行中,从多角度出发降低企业营运风险,加强项目管理的实效性,是每个项目管理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将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有效结合,保证项目实施顺利高效完成。中国通信行业迅猛发展,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推动下,中国各大城市正以稳健的步伐走向4G时代。2014年11月5日在北京举行“2014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发展论坛”,工信部多位领导做主题发言,总工程师张峰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发展提出了四点意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一个个通信企业对各项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2012年中国开始在试点城市做4G实验网,2013年14个城市投入4G建设使用,2014年中国100多个城市加入到4G网络建设中,网络覆盖5亿多人口。取得4G工程建设资质的国内外企业有华为、中兴、普天、诺基亚、爱立信、英特尔、鼎桥、NTTDOCOMO等。工信部要求每个城市4G建设中,基站建设必须由至少三家公司来完成。在共同工程界面下,促成工程建设的良性竞争,避免出现垄断后的一系列问题。在这种短兵相接的及其直观的工程竞争中,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各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一定要在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上下功夫。 一、4G项目工程建设具体特征 项目是企业用来执行大范围的、相对一次性的业务流程的临时性组织。具体说明项目是项目导向型企业为实施相对一次性的、短期到中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到大规模的业务流程的临时性组织。中国通信企业在建设4G项目工程中,工程实施符合大型项目特征。投入资金超亿元计,历时时间12个月以上,组织参与者5-7个领域(含外部合作者),内部资源至少500个内部工作日,项目覆盖面10-30个城市。4G网络建设中,具备施工资质的企业有华为、中兴、普天、大唐、烽火、鼎桥等,国外有诺基亚、爱立信、英特尔等。按照工信部规定每个城市4G基站建设不论移动、联通还是电信,都要引进三个到三个以上施工企业,以保障工程在正常有序竞争中进展,不允许因垄断企业出现而降低工程建设质量。中国4G建设早在2012年开始在定点城市建设实验网,2013年在中国14个城市进行第一批一线城市建设,2014年进入第二批大规模二线城市建设。我们中国4G网络采用自主标准体系的TD-LTE建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具备中国自主行业标准,对中国民用通信行业的稳步快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从中国移动主推TD-LTE技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将TD-LTE/LTEFDD混合组网建设,三大电信运营商2013年二期工程招投标标的来看,中国整体4G网络工程建设将投入1000亿元;从投入资金上看,是中国通信事业发展中建设资金投入最高的工程;从工程建设时限上看在12-15个月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从参与企业看,是由多家企业竞争而形成的庞大项目工程体系,将带动数万从业人员。中国4G通信网络建设对任何一个公司来说都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从整体的4G项目工程进展来看,重要具有以下的项目工程特征:首先,中国自主研发TD-LTE通信技术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不再依赖外国,形成具有中国竞争力的通信技术,以此来争取世界份额。中国政府大力支持4G项目建设,积极推进4G工程进程。TD-LTE技术能否成为全球4G主流技术,主要问题在于是否能在1-2年间成为商用主导。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工程时限是关键。其次,国内4G施工设备供应商实力强,竞争激烈,是施工企业一次难得的企业发展战略机遇期。4G项目工程建设综合考量一个企业的实力,从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具体施工到网优运维,而待网络成熟后,移动终端、内容提供商及运营商也会随之获得发展机遇,实现业绩提高。4G在改变运营商竞争格局的同时,也使得产业链上的投资机会各有所异,未来谁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成为行业今后最具有悬念的预判。 二、项目管理风险控制与应对 4G工程是由每个工程施工单位来进行的子项目工程组成。这样投资巨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工程,要对项目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充分认识到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计划性,对项目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项目管理风险要有深入明确的认识,并细致分析风险,如风险识别和评价、风险政策、风险控制、风险应对等。 1.风险的识别 在大型4G项目工程建设中,利用已有的项目建设经验对其展开调研。项目营运风险主要由不健全或失败的内部流程、员工、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的风险。对4G项目工程营运风险有以下的认识:首先,项目建设过程风险。4G项目工程招投标结束后进入到实际工程期,项目建设过程的一大重点是项目时间。项目一定是在某一具体时间内完成。在时间轴上,展开项目过程,人员组建设备进入组装调试培训交维项目完成。项目完成的时限性由项目合同相关条款规定,直接影响工程效果,随之产生项目过程风险。其次,项目建设员工风险。项目组织中,团队成员的专业技术、协作精神、风险意识,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项目经理职能作用的发挥,项目内部成员人员配备,技术培训,良好企业文化,在共同目标下努力实现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这其中员工的约束力、技术能力,以及对团队是否忠诚等,是存在的员工风险。第三,项目建设系统风险。4G大型项目建设中,项目组的工程实施是由强大的企业团队力量为后盾,这包括企业的技术研发、产业部、销售部、工程部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多部门协同运作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各种沟通联系处理、及时反馈改进等,使项目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存在系统风险的可能。第四,项目建设业务风险。4G工程由多家网络供应商承办,实力雄厚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竞争态势。本企业的业务风险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整体4G网络供应商的各项实力如核心技术、市场开发运作能力、项目施工建设实力等,在共同业务平台上被展露无遗,这是各公司综合实力的比拼。这些情况对公司声誉和品牌树立及全公司长远发展战略都有影响。 2.风险评价 项目工程建设存在的风险因素较多,对风险有全面认识和预估十分重要,对风险因素进行科学有效评价,将风险预估做到清晰量化,保证项目工程效益最大化。对于风险的评价,我们可以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分析评价。现行企业风险管理中,较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风险收益法、风险价值法、压力测试法等。对于项目风险的评价方法很多,每种方法有其适用范围,根据具体项目风险评价内容,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各类风险评价,形成适应项目营运机制的项目评价体系十分重要。对项目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采用管理人员易于理解掌握的风险评价方法和风险评价表述,以适应项目管理中对营运风险的正确把握和处理,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出保障项目工程高品质进行的工程决策。项目工程进行中,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形成一整套联动机制。从事前的针对风险识别内容,依据相关风险评价方法,确立与4G工程建设相适应的风险评价体系。如果项目工程建设中出现风险,积极依照危机应变程序展开工作,做好危机善后,将损失降到最低,并且对现有风险体系进行评估调整,避免再次出现风险。 3.风险控制 针对4G工程特点,我们对项目工程建设风险进行分析识别,更好地控制风险要构建风险评价体系,以便进行良好的风险监测。技术层面上,运用适合4G建设的风险评价法。管理层面上,组建以项目经理为负责人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针对风险内容进行全员培训,以加强风险意识。4G项目工程建设中,全体项目成员同时也是风险责任的承担者。从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工程项目实施上,具体内容明确各项要求。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项目质量,保证工作效率,确保工程在合同规定内完成。4G项目建设条件艰苦,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各个员工分管工作项目多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必须加强项目组内员工的培训,以适应高强度工作环境。运用良好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文化强大凝聚力,提高对团队忠诚度,降低员工流失风险。4G项目建设是团队协作工程,项目组是一个企业的代表,必须依靠企业强大的技术实力、人力和财力等,多部门协同配合,针对问题及时快速高效处理。4G项目工程建设竞争激烈,项目组是企业竞争的急先锋,在短兵相接的红海中,企业应给予项目组最大的支持,从各方面帮助项目组控制营运风险,树立起企业优质的信誉,体现企业实力。 4.风险应对 4G项目营运过程中,风险出现后要积极应对。首先,明确是否预测中的风险内容,迅速启动危险应变程序,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其次,危机善后,对出现的风险问题查找原因,快速解决。第三,风险体系评估整改。分析风险出现原因找到风险管理漏洞,调整风险管理措施,积累宝贵风险处理经验。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项目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更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完善的项目工程风险管理,正确全面分析行业竞争环境,形成立体风险管理机制,具备清晰稳健的风险控制与应对机制,使风险管理直观简洁高效,有助于现代通信企业在重大行业机遇期健康快速稳步发展。 作者:徐宁姜肖张兴林单位: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齐齐哈尔高等师范学校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基于风险控制的项目管理论文 一、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项目管理遭遇问题探讨 A市电力公司因较缺乏统包商经验,导致项目工作推动并不如预期理想。虽然早有预知统包商相关工作必定有异于熟悉的业务(规划设计、监造或项目管理等技术服务工作),但经过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经验,才能真正感受到许多不曾碰触或需直接面对的问题,使得A市电力公司在工程服务领域有新的经验与啟示,现将项目管理过程发生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下: (一)新型态业务的角色转换与思维差异 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是A市电力公司新的业务尝试,且统包工程在既有的组织编制下成立项目计划执行。虽然工程内容与往常技术服务所承办工程差异不大,但工作性质却截然不同,而工作观念与心态则需配合角色转变做大幅度调整,例如不能再过度理想化采用高成本建材、复杂造型等设计,而需更严谨考虑成本与施工难易度,以降低计划成本方可确保利润。否则以超高等级的刚性路面设计,不但成本较高,更会导致施工专业厂商寻觅不易。因此,统包设计与传统设计(发包商先行委托完成细节设计再发包施工)的观念不同。施工阶段A市电力公司的角色已不再是监造或项目管理单位,而是必须调适为担任承包商的事实,除需接受发包商工地监造(AE)人员的指示之外,对分包商需要包容,不能再将自己定位为另一个监造单位,否则工作推动不了,最后还是要统包商自己来收拾残局。因此,对施工公司而言,随着业务转型,心态与角色的调整绝对是踏入统包工程门槛的第一步。 (二)风险转移分包商 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约有20个分包厂商,总分包金额约占统包合同金额的86%,也即A市电力公司自己开展工作的比例仅约14%,但却须承担100%的统包工程合同责任,统包风险很大,故分包商的优劣将是成败的重要关键。A市电力公司虽有协助厂商遴选的采购制度,但大都是从事技术顾问服务的长期合作伙伴,这与满足变电所统包工程所需的合作厂商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度不全及与重要分包项目的厂商既无合作关系又不熟悉的情况下,增加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A市电力公司也仅能利用合同手段,将统包合同风险转嫁由分包商合同承担,并进而牵制分包厂商。然而,分散过多的分包商造成过多的分包界面,增加管理的风险,反成为最棘手的界面管理问题,以致整合、协调工作煞费苦心。又A市电力公司变电所统包工程估验计价机制是采用三阶段方式(土建取得使用执照、机电系统递升加压完成及加入系统完成),若分包商财力不足,资金调度需求往往无法按三阶段方式计价,反而需按月或按期计价。因此,统包商必须准备充裕的资金或须具备高度灵活的资金调度能力,否则仅靠预付款支应,不容易解决分包商对工程款的期望,这也让统包商增加敏感的财务调度风险。 (三)统包工程的设计变更及其增减帐 统包是采用总价决标精神,这应保障发包商在功能效益上的基本需求,但实务上要求统包商提出与投标价相同的工程预算,其目的仅是满足统包合同总价金额。项目管理时因发包商需求变更才有所谓设计变更的事件(合同变更),否则统包商只要符合规范的条件将设计、施工过程完成,发包商就应依据验收结算的合同金额支付价金。因此,发包商对统包设计成果,除非有降低品质(或等级)、效用的风险,否则应仅办理规格、功能符合合同规定的接收,也即统包工程设计以“功能”为导向,不应像传统设计对数量及差价做严格的限制,甚至变成变更设计只有减帐,增加工作反而不得要求加价的矛盾现象。 二、结论与建议 从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经验,获得以下的结论,以作为工程技术施工公司未来参与、承包及执行统包工作中降低项目管理风险的参考。一是统包工程备标成本较一般传统工程要高,专业分工需求也高,备标团队组成庞大,且统包工程大多以竞争张力较大的方式来评选优胜者,若要在短期的内即组成坚强的统包团队确实不易,故若未及早寻觅策略性的合作伙伴来培养默契,很难降低备标成本及提升团队竞争力。另外,统包工程等标期时间紧凑,统包商在仓促的时间内完成招标基本设计及估算工程费时,极易发生错估成本,投标风险因此增加。二是以施工公司担任统包商而言,机电设备分包商在意的是市场占有率,其价格谈判空间有一定行情,所以风险相对单纯。反而是土木分包商较不易管控,若发生争执或管理不善,其引发的风险远超越统包合同所能承受的范围,因而选择合作分包厂商更应谨慎小心。在参与统包工程的策略方面,应采用提高承包量的方式,因为变电所统包工程组成模式及工作内容近类似,可推展至其他变电所统包案,只要资金运作允许,可通过大量生产及经验累积模式争取多所变电所统包工程,在工料采购成本及资源互通下,创造统包利润。三是工程技术公司承包统包工程与原业务型态不同,统包商工作的重要角色是工程施工者,必须自行安排及控管工程的基本工作,而非仅是审查、督导、监督而已。因此,进行工作角色转换之外,心态也需跟随调整转换,并且是从上(公司决策主管)至下(参与的基层员工)的转换,否则将有适应不良甚至不堪负荷的疑虑。A市电力公司B县变电所统包项目计划一路走来艰辛的路程来看,确实学习到许多前所未有的经验,因而以工程技术公司单凭本身优越的项目管理能力,想要跨入新业务型态的统包领域并不可行。对工程技术公司而言,除非设法扩大自己的主导权(如自行投资成立营造厂以控制土建项目管理风险),否则全部依赖分包商的表现,统包工程确实有存在相当不可预知的承包风险。 作者:侯健单位:北京银泰置业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风险投资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1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尚有许多不足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投资资本退出困难,退出渠道不完善。从国际上来看,风险投资资本的退出渠道包括主板退出、创业板退出、OTC市场退出、股权转让、管理层收购和清算等。我国现阶段的规模有限的证券市场,使得风险投资主要为大企业服务,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扶植比较少,再加上在我国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发展空间的创业板尚未发展成型,这些使得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够顺畅,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尚不健全,严重阻碍了风险投资的发展。 (2)风险投资活动支持力度不够。从风险投资的支援体系上看,由于我国风向投资起步较晚,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在扶植企业发展方面提供的优惠政策较少,就我国现有的经济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来说,我国长期实行科研开发经费由政府财政或者行政主管部门层层分配的管理体制,尤其是科研与生产与商品化严重脱节,有些地方与风险投资操作规则相违背,风险投资相关法律与法规不健全,对风险投资发展缺乏有效激励措施、明确的发展计划和规范化的管理方法,不能适应风险投资的发展。 (3)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缺乏。风险投资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不同于一般投资行为的投资活动,风险投资行业涉及到众多知识学科,比如投资、审计、管理、财务、以及部分高科技专业知识。据统计,71.88%的创业投资结构认同好的风险投资家团队是风险投资项目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风险投资家是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经营管理,同时具备丰富的金融资产投资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风险投资行业中掌握如此众多学科知识的投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人才的不足也严重限制了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 2完善我国风险投资运行机制对策 (1)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渠道,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直接导致风险投资资金规模偏小,这就在源头上限制了我国投资行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寻找更多的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渠道。结合国外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风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可以从社会个人资本、国有大型公司、政府资金、相关机构投资组织等方面拓宽风投资金渠道。同时,注重民间资本的合理应用,合理筹集社会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个人资金等民间资本。 (2)建立一套分散风险的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风险难以消除但可以进行合理分散从而降低风险,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风险分散投资机制是保证风险投资行业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将投资资金分散到多个投资项目中,并采用分批投资、资金资产组合投资、不同投资主体联合投资、建立投资咨询管理体制、风险投资项目监督监管制度等方式来分散与降低投资风险。也可以借鉴世界各国推崇的有限合伙制来分散投资风险,提高风险资本的运行效率。我国有限合伙制的模式建立了风险投资结构,但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双方的契约约定基础上的,其运作必须有规范的法律规范作保障,因此,我国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有限合伙制的推行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风险投资创业难度大、风险高,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让方面都给予风险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大政府在优惠政策上的执行力度,应将发展风险投资作为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和专门机构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快如《风险投资法》、《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进度。 (4)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培养专业性风险投资人才。风险投资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不同于一般投资行为的投资活动,风险投资要求投资者不仅要具备管理、投资、金融、风险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拥有敏锐市场嗅觉、果断决策能力等多方面优秀素质。在我国风险投资行业中,这样的高素质风险投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人才的缺失已严重影响了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健康发展。培养一批符合要求的优秀的专业风险投资人才是迫不及待的,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通过选择一批开设风险投资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和培训机构,加快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加强对国外优秀风险投资人才的学习力度。国家应鼓励相关人员走出去,与国外优秀的风险投资专家学习交流。定期选派一些风险投资者去国外进修,学习国外一流风险投资者的操作经验与技巧,争取尽快培养一批具有世界风险投资水平的投资专家。最后,政府机关应该鼓励国外优秀的风险投资者进入我国风投行业,加快引进一批在国外风险投资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专业人才来国内从事风投事业。并组织科研机构人员专门研究“高精尖”技术,以确保技术资源的丰裕,为发展风险投资提供牢固的技术基础。总之,政府方面要鼓励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加快制定相关的风险投资鼓励政策,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加快对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国外优秀风险投资人才的引进力度,争取从制度与人才两个方面强有力地推动我国风投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林芳张媛媛孙学珊工作单位: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风险管理贯穿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最为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各种灾害性后果。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应对等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管理方法。从风险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阐述风险的来源、识别、分析、评估与控制,希望对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险;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1风险的概述和特征 1.1风险概述 风险的定义最初出现于1901年美国的A.M.威利特所著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风险是关于不愿意发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这一定义强调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其后许多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给风险下了各种大同小异的定义。 虽然风险的定义很多,但大致可分两类,第一类定义强调风险的不确定性。第二类定义强调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风险是一个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它可能带来不确定结果的综合效应。 1.2风险的特征 风险的特征指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包括:客观性、不确定性、可预测性、损失性、结果双重性。 2项目风险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 2.1项目风险的定义 一般认为:项目风险是指由于项目所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影响因素,使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期望产生背离,从而给项目相关利益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2.2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 形成项目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于项目发展与变化情况的认识和应对决策等方面出现问题,包括: ①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 ②信息本身的滞后性特征。 ③项目信息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方面的问题。 3项目风险的来源 项目风险来源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项目风险会有不同的引发来源。主要包括: (1)自然风险:指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房地产项目造成影响,从而对房地产开发商和经营者造成损失。 (2)政治风险:指由于政策的潜在变化给房地产开发和经营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政治环境风险、政治体制改革风险、环保政策变化风险、战争风险、经济体制改革风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风险、住房制度改革风险等。 (3)经济风险:指一系列与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包括:融资、财务、地价、市场供求、工程招投标、国内经济状况变化等方面的风险。 (4)技术风险: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技术结构及其相关变量的变动给房地产投资可能带来的损失。包括:科技进步,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革新、建筑材料改变和更新、设计变动和计算失误、生产力短缺等风险。 (5)社会风险:指由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从而给从事房地产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城市规划、容积率变更、区域发展和文物保护、社会治安、公众干预等风险。 (6)国际风险:指因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对地区性的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国际投资环境风险、货币汇率变化风险。 (7)内部决策和管理风险:指由于开发商策划失误、决策错误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预期的收入水平不能实现。包括:投资方式、地点、类型选择、组织管理、时间管理、合同管理等风险。 4项目风险的识别 4.1风险识别的定义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有:识别引起风险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主要因素,以及这些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何。4.2风险识别的过程 (1)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首先要辨认所发现或推测的因素是否存在不确定性,然后确认这种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 (2)建立初步风险因素清单。把客观存在的和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列出清单,应包括各种影响环境、决策等。 (3)确立各种风险事件并推测其结果。根据初步风险清单中所列的各种主要风险因素,推测与其相关联的各种可能性,重点是资金的财务结果。 (4)制订风险预测图。分析某风险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潜在的危害。 (5)对风险进行分类。首先能加深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能辨清风险的性质,有助于制定风险管理目标。 (6)建立风险目录摘要。这是风险识别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通过建立项目风险目录摘要,可将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汇总并排列出轻重缓急,能给人一种总体风险印象图。 4.3风险识别主要方法 (1)分解法:就是将项目管理过程中复杂的难于理解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成小系统,这也是人们在分析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2)故障树法:就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风险分解成各种小的风险,或对各种引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解。该法是利用树状图将项目风险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分层排列的方法,这样容易找出所有的风险因素,关系明确。 (3)专家调查法:包括集思广议法和德尔菲法。其中后者是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于五十年代初发明的。它主要依靠专家的直观能力对风险进行识别,即通过调查意见逐步集中,直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一致,故又叫专家意见集中法。 (4)流程图:用于给出一个项目的工作流程,项目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信息的图表。 (5)情景分析法:通过有关数字、图表和曲线等,对项目未来的某个状态或某种情况进行详细的描绘和分析,从而识别引起项目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 (6)财务报表法:根据项目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为基础,将每一会计科目作为以风险单位进行分析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汇总,得出结论的方法。 (7)敏感性分析法:研究项目生命周期内,当项目的变数以及项目的各种前提假设发生变动时,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会出现何种变化以及变化范围有多大。 5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 5.1对风险评估的认识 风险的评估就是在前期预侧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估算出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种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将影响风险管理的决策,它的准确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正确性。 5.2风险评估的方法 按性质分为定性、定量及两者结合的方法。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等;定量的方法主要有蒙特卡罗模拟法、图形评审技术、风险评审技术等。按用途分为:风险源分析识别、风险发生的概率预测、频率统计分析、风险后果的评估、风险决策、管理计划和对策的制订等方法。按适用评估对象分为:针对工期、事故(或故障)、合同、管理、汇(利)率、自然气候、工程地质条件、灾害、预测和决策等的分析评估方法。 6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1)减轻风险。通过缓和或预知等手段来减轻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缓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 (2)预防风险。是一种主动的风险管理策略,通常采取有形和无形的手段。 (3)回避风险。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 (4)转移风险。指将风险转移至参与该项目的其他人或组织,所以又叫合伙分担风险。 (5)接受风险。指有意识地选择承担风险后果。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接受风险是最省事最省钱的风险规避方法。 (6)储备风险。指根据项目风险规律事先制定应急措施和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项目风险计划,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应急措施。 7项目风险控制 (1)项目风险控制概念。 风险控制是指利用某些技术,如原型化、可靠性工程学以及某些项目管理方法等设法避开或转移风险。 (2)项目控制步骤。 前面所做的一切研究,目的就在于实现良好的风险控制。在结合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议使用以下风险控制步骤:①与现在在职的项目成员协商,确定人员流动的原因;②在项目开始前,把缓解这些原因的工作列入已拟定的控制计划中;③当项目启动时,做好人员流动会出现的准备,采取一些办法以确保人员一旦离开时项目仍能继续;④建立项目组,以使所有项目成员能及时了解有关项目活动的信息;⑤制定文档标准,并建立一种机制以保证文档能及时产生;⑥对所有工作组织细致的评审,使更多人能够按计划进度完成自己的工作;⑦对每一个关键性的技术人员,要培养后备人员;⑧在项目里程碑处进行事件跟踪和主要风险因素跟踪,以进行风险的再评估;⑨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保持对风险因素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软件项目管理的精髓 缺乏真正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导致软件项目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做到真正风险驱动的迭代式开发,尽早排除架构(性能上)的风险也是最重要的。因此,风险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的第一管理要点。 当笔者三年前读到《漫谈企业应用项目的软件开发过程:一个PRM系统实施的经验与教训》时,就发现它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好文章。 国内类似这样的软件工程案例分析太少了,很多人没有时间写或舍不得与旁人分享其中的美妙,何况这篇文章还是专门针对XP、RUP并涉及到敏捷统一过程实践的。 除了这篇PRM(伙伴关系管理)案例外,Johnson其实早在2002年7 月还发表过一篇《从一个项目谈XP在国内的应用》,该文在网络上流传甚广。 这两篇文章好像是国内互联网上最早公开的XP(极限编程)实践案例,还是尝试XP、RUP整合的案例。姑且不论它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敏捷,整合是否成功,但这两个应用案例的结果恰好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其价值就在于真实性和典型性,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 不管结果如何,PRM原文的篇幅不长,却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笔者认为这个项目无论从商务角度,还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是比较失败的。 PRM系统虽然通过2个月紧张的敏捷、迭代开发并准时交付使用,但却后来出现性能问题,大半年之后仍然没有通过客户验收,不但有几十万尾款没有收到,而且还影响了开发商其它项目的投标。 为什么一个曾一度成功按时交付的系统,在新旧系统数据集成、上线运行的几个月后会出现严重的性能问题,并暴露出系统架构设计上的缺陷,导致迟迟无法获得客户的信任,让项目各方都陷于被动和尴尬呢? 是XP、RUP不行?还是敏捷过程、方法不行?有没有可能事先避免这种典型的风险呢?以上所有这些有趣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敏捷开发的基础是首先做到迭代式(Iterative)开发。迭代不仅仅是把整个系统开发任务逐一分解、按阶段分步骤来实现的。 如果迭代的含义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提出用迭代演进式过程取代瀑布型开发模型也就毫无意义,因为我们做任何工作本来就是要一天一天、一块一块地来完成,不管瀑布型还是演进式皆如此。 迭代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加速客户反馈,显著地消除开发风险,这就要求每次迭代结束必须有一个可运行、可演示的系统。这时的系统可能功能上还不完整,仅仅是一个骨架,但它总是系统开发中最难、最重要同时是风险最大的部分。 RUP核心之一:风险驱动的迭代 风险驱动的迭代是RUP的核心特征之一,XP对此强调的不够,在早期的XP项目中主要是客户驱动的。所以,真正的迭代式开发在项目早期就允许客户对可运行的系统进行验证,从而使项目的风险减到最小。 开发工作也应该根据风险的大小来安排,通过迭代及时调整优先级,风险越大的任务越应该及早设计、实现、测试和反馈。 我们知道,RUP从风险驱动出发把一个软件项目分为四个阶段:起始阶段、细化阶段、构造阶段和移交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着项目的四个里程碑。起始阶段主要消除项目的业务风险,细化阶段应该尽力消除项目的主要技术风险:架构风险(同时包括功能和非功能两方面)。 很遗憾,PRM项目是在到了项目最后一个阶段:移交阶段。在系统运行了几个月、数据迁移完成之后才发现架构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性能缺陷需要修补。重要的是:在项目之初的合同上其实就已经对数据迁移、上线运行的要求作出了规定。 这导致了最大架构级风险:系统性能满足用户的真实需要吗?直到临近项目结束也未能被消除。实际上PRM项目的“细化阶段”并未真正完成,建立稳定、可靠的系统架构的里程碑目标也从未达到。 在项目几近成功、圆满结束的时候,突然爆炸一颗硕大的“地雷”(严重的系统缺陷或问题),导致项目进度拖延甚至失控,人员失和,资金拖欠,这就是软件开发中最糟糕的一种情况。 不幸的是,这种在各种经典教材中都能大量看到的案例,再一次地在已经(部分)采用了敏捷XP、RUP实践的PRM项目上重演了。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事先防范PRM项目这颗延迟爆炸的“地雷”呢? 当年PRM项目已经花了10个月的时间,却仍未能通过客户验收。前期用了2个月完成功能开发,2个月部署和试运行,从第5个月完成实际数据导入、开始正式运行起,就出现了严重的性能问题。 随后的6个月基本上都用在了系统的性能优化和改进上。总体上项目开发给人一种手忙脚乱、进度失控的感觉。现在看来,PRM项目的进度至少延误了一倍时间。 软件工程不相信眼泪 如果PRM团队和客户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系统潜在的性能问题,明确了对系统容量的要求;如果PRM系统的架构师拥有足够的设计经验,系统表示层、控制层和数据资源层在上线之前就已经得到优化,提供了足够的性能;如果架构设计评审产生了真正的效用;如果 PRM 团队做到了完备的系统测试;如果时间能够倒流……。 所有这些“如果”当中,只要有一条灵验,那么那颗可恶的“地雷”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PRM项目可不可以做得更成功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妨逆向思维:如果PRM团队能够把这个项目重头再做一遍,把吸取到的教训和学到的软件工程“新”知识都用上,在5个月内提供满足客户实际要求的系统应该足够了,至少PRM团队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项目他们成功的几率肯定会大许多。 规避风险,成熟的软件工程可以设置几道防线,采取许多措施。如果PRM项目按照RUP 风险驱动的迭代方式来做,那么从项目一开始我们就应该对需求、架构进行更为细致、全面的分析,既包括功能,也包括非功能,还可以通过多次迭代反馈来确认分析的结果。 假设如果不知道有哪些风险,我们又如何来防范?所以,关键是要建立一张随着迭代演进不断被动态更新维护的风险清单(RUP工件叫Risk List),制定出防范其中所有主要风险的预案。 就PRM项目而言,一方面,功能开发不是一个重大风险,因为有旧的PHP系统、源代码和现成的算法可以参考。另一方面,J2EE的应用架构设计得不好可能会存在性能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更多放到系统的非功能风险上(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等)。具体表现为:客户应用访问的最大并发用户数到底是多少?我们交付到客户手里的系统最大容量又是多少?怎样才能保证系统的性能?如果上线后性能达不到,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怎么办?等等。 明确了项目所面临的重大风险,比如系统的性能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需求和设计方案制定出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测试计划。包括在客户可接受的响应时间要求下,系统最大能够支持多少个用户的并发访问(具体可细分为增、删、改、查等多个操作类型)。 明确了项目的风险、需求还不行,作为风险预案的落实,我们还应该进行系统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设计,真正(通过编码)做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架构(框架)基础,通过迭代开发、测试和评审对此进行验证。 在开发阶段,系统还未部署,如果我们无法获得真实的用户和使用环境怎么办?用模拟测试!对,如果严格按照 RUP 风险驱动的迭代演进式开发进行管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应该还是有机会尽早发现这个问题的。 但是,这种方式可以消除局部的缺陷,但却很难发现全局性的架构问题。对于软件架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往往是行不通的。 PR项目虽然模仿X迭代周期,甚至每天都开例会(这有点像Scrum),很容易获得真实的项目情况,就像"掀开地毯下面的东西",保证了初始版本的准时交付(在保证PRM前期进度方面,迭代还是有功劳的),却仍然没有能够防止较大风险的发生(交付系统几个月后才逐渐暴露出性能和架构上的质量问题)。 可以说,这并没有达到XP或RUP迭代开发的最终目的。在项目初期,没有把合同中已经提到的数据迁移视为一个关键风险,是前期分析工作或者说整个项目的一大失误。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项目管理中如何协调好成本\进度\质量\风险之间的关系 摘要:系统集成项目中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项目成本、进度、质量、风险的管理。只有协调好这几个要素的关系,实现对整个项目的整合。才能够有效地实现项目管理。最终达到用户需求和保障公司的利益。 关键词: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项目计划;利益相关性;需求调研;阶段性评估;文档跟踪 1 前言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核心就是要通过合理的项目计划和有效的沟通,对项目成本、进度、质量、风险进行协调和整合,确保项目的组成要素在适当的时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顺利、成功地完成项目。 我所负责的建筑材料自动检测管理系统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项目。从技术角度看:主要包括机柜安装,强电安装,综合布线部分、网络设备调试,检测系统软件安装调试等。从项目关系方角度讲,有多个协作的硬件设备提供商、网络系统集成商、软件系统服务商以及作为项目总负责的我院信息中心。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涉及业务广泛、技术复杂、多方参与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 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项目成本、进度、质量、风险控制对于一个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对这几个要素进行协调整合的难度。因为这几个要素都是项目的相关利益者不容忽视的。该项目是湖北省建筑材料自动检测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的进度、质量和成本等,受到来自其主管部门的严格要求和控制,因此,项目的整体管理十分重要。 2 项目计期是项目要素协调整合的基础 项目计划是一个用来协调所有其他计划、以指导项目实施和控制的文件。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全面、周详的计划,才能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并最终取得成功。项目计划记录了计划的假设条件和方案选择,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参照,并确定了关键管理审查的内容、范围和时间,同时,为进度评测和项目控制提供了一个基线。合理的项目计划,是协调和整合项目。并使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 在建筑材料自动检测管理系统项目中,我们对项目计划具体内容的确定,结合项目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参照我院项目计划编制的模板。抓住本项目的特点,召集各方面的专家分析项目特点。着重在项目组织、管理过程、沟通机制、技术过程和进度等方面,及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方面进行规划。我们在制定计划之前或在制定过程中。与各方面进行充分沟通,对项目整体计划内容充分协商后敲定。 由于该项目涉众较多,为了更好地把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在项目计划过程中,会同技术管理部门、分管领导进行了利益相关性分析,作为我院内部使用的一个项目计划附件。这些分析帮助了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如何协调好成本、进度、质量、风险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 如何实现项目的成本控制 首先,系统集成项目是相关技术或者相关设备在企业业务中的应用。其项目的实施都建立在用户提出的项目需求之上。然而,由于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以及项目实施的时间较长,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业务需求却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发生了变化,致使项目不得不重新进行调整。这是影响项目成本的主要因素。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项目组前期调研不够深入,没有全面掌握用户方的真正需求和这些需求可能发生的项目风险,以及因此可能带来的项目进度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项目的深入,用户对项目在业务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想要控制这种来自需求改变的成本增加,项目负责人除了在项目前期进行更加深入的项目调研外,还应该加大和用户的沟通力度,让用户对项目在业务中的应用可能发生的变化,有更清楚的认识,便于我们驾驭项目,从而更加有效地控制成本。 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用户对项目质量和项目进度的需求因一些变化越来越高,不断增加的项目需求,将使项目预算不断增加。从而形成影响项目成本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于这种情况,项目负责人要区别对待。如果确系有助于项目期望的实现并能够帮助用户提高项目实施效果的需求,哪怕影响到项目的成本和延长项目的实施周期也要采纳这种需求,这是对项目的一种有益补充:如果与项目期望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的需求,则通过和用户进行有效的解释和沟通,尽量不采用。 最后,项目成本的另一主要来源是人力资源成本,因此,在看到项目的硬件、软件等硬性成本同时,也不能忽略人力资源这一软性成本。有效控制项目实施时间、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人力资源浪费是控制这项成本的关键。 4 如何实现项目进度的控制 首先,要明确项目期望值,做好需求调研,围绕用户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目标,目的是满足用户需求。与用户需求关系不大或者毫无关系的内容。缓建或根本不建,将项目资源聚焦在更容易把控和量化的目标上来。项目实施完全围绕该需求进行,这也是项目实施中最重要的一点。 其次,系统集成项目是需要多部门、多环节充分协作的系统工程,任何部门和环节的时间延误,都会导致整个项目实施周期的延长。因此,对影响项目进度的“短板”环节,进行着力攻坚,促进其与项目的其他环节步调一致,协同共进,能够有效保障项目的实施周期。 再次,信息化项目往往周期较长,因此需要针对项目的实施阶段制定项目时间保障机制,保证项目每一天都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对项目的进度进行有效掌控。 最后,由于信息化项目涉及面较广,参与人数众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项目的把握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项目开始前需对参与项目的人员甚至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项目普及性培训,在项目进行中进行相关的项目培训。提高每一位参与人员的项目能力,才能有效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从而保障项目的实施周期。 5 如何实现项目质量控制 信息化项目的质量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IT技术本身(硬件、软件、系统)的质量控制;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IT技术应用于用户的质量控制。对于前者,我们可以依照国家的质量标准进行考量,而对于后者,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并难以实行量化控制。但无论如何,信息化项目的主体是用户,检验IT技术应用于用户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则应该是项目在用户中的实施效果。因此,做好信息化项目中的质量控制需做到: (1)对项目技术方案进行适应性评估。信息化项目的最终效果体现在用户的应用上,因此,不适应用户实际情况的方案即使技术再先进、架构再稳定也不是好的方案。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在指定项目方案时。首先要对其进行适应性评估:一方面,评估项目方案与用户其他项目的技术路线是否一致。信息化项目是影响用户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是与其他项目紧密相连的。如果信息化各个项目的技术路线不一致,将会导致信息化项目间信息流通不畅、数据接口不一致,形成各种信息“孤岛”;另一方面,评估项目方案与用户业务的结合程度。信息化系统最终用户是业务部门,因此。项目方案要适应用户的业务需求,并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临策铁路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文章以临策铁路建设项目为主体,以项目实施过程为主线,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针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工程量大,建设工期长,投资巨大,易受不可抗拒因素和意外事故的影响的特点,介绍了应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方法。 关键词:临策铁路;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0引言 临策铁路工程项目具有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多和影响重等诸多特点,有必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具体地研究临策铁路工程风险发生和变化的规律,使之尽可能接近并反映实际的情况变化,防患于未然,以便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我国的风险管理水平仍处于引进、吸引和消化阶段,与国外差距明显,借此国家大力进行铁路工程建设的时机,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铁路建设中去,从临策铁路建设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将有助于不断完善提高我国风险管理理论水平,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具体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将有益于经济建设,也将是时代的需求。 1临策铁路项目概况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对煤炭、金属矿石等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致使国内资源更加紧张。充分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建立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稳定、安全、经济、多元化的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将是提高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蒙古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铜、铁、铅锌等金属和煤炭等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开采条件好的特点。中蒙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的经贸合作历史悠久,因此利用蒙古国资源有较好的内、外部条件和明显的地缘优势。修建临策铁路十分必要。 临河至策克铁路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境内,项目东起京兰通道的包兰铁路的临河车站,向西北方向依次经巴彦淖尔市的杭锦后旗、阿拉善蒙的图克木、苏红图和额济纳旗,然后向北利用在建的嘉策铁路至策克口岸,线路全长755.159公里。 本线的建设对促进边疆地区繁荣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促进沿线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铁路工程建设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1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是加快铁路建设的客观要求 以临策铁路为例,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四种:铁路建设基金、国债、地方政府、企业投资、银行贷款。逐步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主题的改革,既带来了铁路建设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铁路建设的财务风险。为了保证铁路建设资金的有效运用,满足大面积快速铁路建设的需要,必须全面重视铁路建设风险的管理。 2.2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铁路项目的管理水平 近年来,铁路财务加大资金集中力度,全面开展银行账户清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为和谐铁路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目前铁路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职责不清、资源利用效益不高、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存在缺陷、风险预警机制还没有建立、风险管理人才缺乏等。 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利于树立铁路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企业提供相对安全稳定的理财环境,增强自身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决策质量和管理水平。 3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特点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宏大、投资巨大、影响深远,所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项目从立项到完成后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必须重视风险管理。通过分析临策铁路,可见铁路建设项目风险具有如下特点。 3.1风险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任何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对大量风险事故资料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这就使人们有可能用概率统计方法及其他现代风险分析方法去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同时也导致风险管理的迅速发展。 3.2风险的动态性 临策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与风险分析的动态性具有如下3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各类项目风险随项目建设进程的发展依次相继出现。如管理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价格风险,政策风险经济周期风险,技术风险等。 第二,风险分析与管理具有较为明确的阶段性。一般地,项目风险分析可分为明确问题、辨识风险阶段,风险结构关系分析、建立或选择模型阶段,风险参数估计阶段,项目风险组合评价与结果解释阶段,风险对策与决策阶段等。 第三,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存在于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即存在于项目建设开始到项目竣工为止的全过程。 3.3风险的环境适应性 各种风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通过项目建设特定的环境和各种可能的途径进行组合,形成特殊的复合风险。 任何一个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外界环境进行人流、物流与信息流的交换。同一类型的项目在不同的项目建设环境中,其风险所受环境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临策铁路项目也不例外。 3.4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如临策铁路建设项目工期大约两年,线路全长755.159公里,投资估算总额为431625.4万元,每正线公里571.57万元;其中静态投资418058.23万元,每正线公里553.6万元;贷款利息8989.22万元;铺底流动资金4530.95。这些因素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及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这是重大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特征之一。 4铁路工程加强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4.1建立铁路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风险管理贯穿于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对于风险管理应该指定专人负责。在项目承揽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项目的决策风险,此时应在公司本部指定一名负责人,随着项目的进展,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动态地识别、评估及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监督实施。参加项目风险管理的人员应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合同管理人员、现场管理人员、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组成。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部应指定专人负责牵头组织有关人员动态地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同时指定公司风险管理机构对项目部进行技术上的支持和决策上的帮助。 4.2注重铁路工程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是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对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风险将可能给工程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应根据铁路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在理论上通过适当选择合同的计价形式,来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 4.3发挥风险管理系统的作用 在项目设计阶段,业主和设计单位应先预测影响项目目标的重大风险,对各种风险状况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即进行项目的敏感性分析。在投标报价前,施工单位应考察和分析业主的经济状况、工程款落实情况和支付信誉。在投标报价阶段,施工单位要熟悉招标文件,做好现场勘察,考虑投标单价和总价中的风险因素。在订立合同阶段,对于过分苛刻的合同条款应该提出修改要求,以减少合同风险。在目前工程项目规范机制有待健全的情况下,要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抵御和抗拒项目风险的能力,从企业的自身管理入手,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系统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化解风险,并不断探索预防、控制、转移工程项目风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4建立完善的铁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机制 铁路工程项目风险包括工程延期、费用超支、工程质量不符合原定标准等几种情况。铁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规避和转移风险、有效控制风险。因此,应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工程风险管理调控机制,并且尽量避免行政干预。同时也应注意到, 工程风险管理在我国铁路领域尚属新生事物,铁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应尽快完善铁路工程安全管理法律体系,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铁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 5结语 加强铁路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是实现项目进度、质量及费用目标控制的前提。加强项目风险管理,要立足于收集、分析和预测,特别要重视经验在项目风险管理中的特殊作用。正确及时处理风险铁路施工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保证工程项目工期短、造价低、质量好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广播电视论文:提高基层广播电视编辑的业务水平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整档新闻依据重要程度或内容的组合而产生的编辑活动。主要职能是通过编缉活动,使整个广播电视传播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使整个广播电视传播活动质量更高,效果更好。其任务就是把纷繁复杂、各种各样,表面上看都以其个体的形态存在着,但其间诸新闻必然存在着某种相似,关联及相互作用的新闻稿件按其规律编辑成一档完整的新闻。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素质在整个电视传播活动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广播电视新闻作为可观其形、闻其声的传播形式,决定了其分工多样性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看重多条新闻的排列和组合,还要在考虑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尊重大家创作意愿的同时,最后把握整组新闻的形象、内容、精神状态和新闻指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舆论导向和社会导向。新闻的指向性往往综合体现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政治敏感性、党性、社会责任感和个人道德情操、思想修养及受众的心理反映等,直接关系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个人素质和编辑质量。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首先应充分认识编辑能力、编辑知识、编辑技能的互动性规律。 笔者曾接触过这样三种类型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一种是就稿件编稿件的编辑。这类编辑往往是就案头的稿件信手拿来,只注重单篇稿件的文字修改,再按顺序排列成组,但节目制作出来后,稿件与稿件之间缺乏互动性和连续性,社会导向表现不明显;一种是生拉活扯,牵强附会,任何稿件都要与当时的政治活动相挂钩。还有一类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一味的追求收视率,只注重“卖点”,缺乏主流新闻。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编辑把编辑能力、编辑知识、编辑技能独立地区别开来,缺乏互动性,影响了电视新闻编辑的质量和效率。本人在从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感悟到:能力和知识、技能既是紧密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一方面,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能力是掌握知识和编辑技能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编辑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在学习和编辑实践中获得的,离开了学习和培训,能力、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三、加强学习和训练 1.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做好广播电视编辑的基本功,也是发现记者人才的关键,又是把握新闻方向和增强广播电视宣传力度的重要保障。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编辑记者只有在“为什么”上下功夫,在激活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上作文章。如果缺乏了这两个意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使受众和记者难以判断和选择,最后成为党委、政府、社会及受众的垃圾新闻。 2.良好的思维品质。一是思维有广阔性。二是思维要有纵深性。三是思维要有敏捷性,对新闻的反应要快。四是思维要有逻辑性。五是思维要有独立性。六是思维要有宏观性。要做到对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心中有数,对稿件内容的选择能审时度势,抓住“热点”,把握舆论导向。 3.强有力的组织指导。应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包括开办栏目,制定方案、采访策划、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等,同时要与记者、通讯员形成鱼水关系,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形成整体宣传合力,打造品牌栏目。 4.灵活的文字表达。广播电视新闻与其它媒介的传播方式不同,对文字的修改、标题的拟定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如何使它们灵活地搭配、使用,都需要花一番功夫。特别是文字的表达特别重要,应当有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言之有情,言之有物,承上启下,力求整体美,给受众以简洁、明快的感觉呈现生活化、平民化、故事化、情节化、人物化的编辑风格,拉近新闻事件与受众的距离。 5.隐没的“坐骑”素养。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具有为他人“坐骑”,为他人做嫁衣而默默无闻不图回报的精神,使编辑与记者、与受众具有相容性。编辑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作支撑,时常激励自己发挥“镙丝钉”精神和培养“心境无私天地宽”的素养。 总之,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素质,不是单一的追求什么,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培训、总结中一点点提升,才可以在电视媒介中赢得发展的空间,在主动适应中寻求拓展,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表者,成为海量信息的过滤者。 作者:闫风帆(河南项城电视台,河南 周口 466200) 广播电视论文:乡镇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 乡镇广播电视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概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广播电视产业是整个信息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体。广播电视业集各种信息的采集、生产加工与传播为一体,每时每刻向全社会民众提供新闻、文化、经济、娱乐等各种节目信息,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镇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始于1998年。发展至今,区、镇、村、组广播电视实现光缆联网,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覆盖率由当时的20%提高到现在的69%。装拉线共320条,立水泥柱1280根,吊线62公里,光缆长度79公里。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把无形资源变为有形资产,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迅速地传遍千家万户,送去了党的政策,送去了科技致富信息,也送去了丰富的文化大餐。镇广电站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区广电中心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整改线路,整合网络,统一管理。增强了竞争实力,把产业做强做大。该站创新机制,确保有线电视村村通、长期通、户户通。对专职维护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签订用工合同,择优录用。有线电视线路一律按标准化施工,对以前架设的线路全部升级改造。在优化服务,塑造广电新形象的同时,为服务好用户,制订了《服务承诺》,公示了服务、举报电话。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城区2小时服务到位,村里12小时服务到位。站里还从镇人大代表、村居干部、执法执纪部门、社会知名人士中聘请了10名行风监督员,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实践证明,只有广播电视网络畅通了,电视节目办好了,服务质量提高了,电视用户才能不断增加,党和政府的声音才能真正传遍千家万户,网络发展的后劲才能凸现,群众才会真切感受到广播电视带给他们的诸多实惠,广播电视才能拥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二、我镇广播电视产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现状: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我镇的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1、广播的人口覆盖率 我镇的无线广播覆盖是以fm为主,中央、省、市办节目三级混合覆盖,人口覆盖率为100%。有线广播近年来出现了下坡现象,但高架的高音喇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无线的广播网络,我镇还保留许多用户,每天播放新闻、地方文艺与生活节目,深受听众欢迎。 2、有线电视入户率 到目前止,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3000户,占总户数的69%,丰富的荧屏,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3、事业基础 (1)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镇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已初步建成宽带信息多功能业务网。有线广播电视已发展成为镇信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经济状况目 前我们的经营收入来源大体是有线电视维护费,有线电视的初装费是28.26万元,维护费达205万元,共计233.26万元。 5、人才队伍情况 全镇广电队伍总人数为9人,其中大专以上5人,中级职称以上1人。 (二)存在问题 但从我镇运行的情况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发下四点: 一是收费方式落后。这种收费方式落后,主要是采取站里工作人员先填写好通知书,然后挨家挨户上门发放,用户再将维护费送交到镇里。这样的收费方法一是耗费精力太大。 二是资金回笼不齐,尚有2%的滞留维护费。不象电话用户,一过欠费期就自行停机。 三是台风季节多,线路受损大。我镇地处沿海,台风多。光是就经历了5次的台风,线路刚整修又重刮台风,重复损失,对我们的打击很大。其次,这两年道路工程、农民住房拆建工程加大,线杆转移量增多,也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量。还有在工程施工当中,许多群众要出来干预,对我们的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阻碍了工程的如期进行。 四是人力紧缺。目前我镇有线电视站干部职工共9人,正式编制的3人,职工6人。地域广大,因人手少,在抢修服务方面有时造成衔接不上。 五是没有执法权,打击偷接、私接现象力度不够。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每年都要发生10多次,偷接、私接者大都是外来民工,他们租住在简易房内,用针戮的方法将线引进,破坏了光线,大大地降低了清晰度。而基层广电干部没有执法权,对此事只能采取当事人赔偿的手段,这种缺乏力度的方法不能使当事人慑服,偷接、私接现象重蹈旧轨。如果上报上级部门来处理,外来民工一是居无定所,发生事情后当夜出走,二是本人经济力量有限,根本不认处罚结果。 六是广播趋向滑坡。有线广播在90年代以前是红极一时,自从有线电视和调频调幅的收音机的普及,有线广播一路下滑。目前我镇镇级有线广播全部通到村里,但因各村的经济承担力有限,几乎所有的村(居)没能将广播线路引进农户。但有20个村(居)架设了高音喇叭,基本上能开展一般的宣传工作。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重要精神为指针,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保证,以“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广播电视宣传为中心,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线,以更好地为宣传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服务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把广播电视搞强搞大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广播电视科技开发和应用,使我镇广播电视发展总体水平在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指导原则 1、服 务推动原则。广播电视是一项政治原则性很强的服务业,肩负着传达政令、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推动和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托。精办各类节目、打造优质品牌栏目、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娱乐与信息需求服务,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本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广播电视宣传和技术队伍,使广播电视事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科技创新原则。科技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是科技的生命之源。 3、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准确把握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力争规划既有近期与长期的指导作用,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协调发展原则。本规划应兼顾广播与电视、无线与有线、卫星与地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协调发展。 5、资源共享原则。通过广播电视专用网与其它网络,实现本地和外地区的广播电视节目与信息内容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质量。 四、广播电视的发展环境 (一)地理环境 我镇位于经济发达的路桥区东部,与滨海工业新城相比邻,属于台州高速经济圈,具备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经济与相关产业基础。全镇总面积为44.4平方公里,辖51个村(居),东方大道、疏港大道纵横而过,水、陆、空交通十分发达。 (二)社会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使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在调整中持续稳定增长,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生产总值14.62亿元,是的1.92倍,年均递增17.7%;财政总收入5707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1万元,分别是的1.91倍和1.51倍,年均递增17.6%和10.9%;工业总产值49.35亿元,是的1.42倍,年均递增9.2%;农民人均纯收入8152元,年均递增12%;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7.48亿元,是的3倍多;招商引资累计完成近1800万美元,年均递增49.2%;外贸出口完成交货值3.5亿元,是的8.94倍,年均递增72.9%,自营出口企业自实现零的突破后已经增加到9家;标准厂房建设累计完成13万多平方米。 (三)人口情况 到底,全镇共有常住人口64000人,18900户。由于工农业发展需要,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他们同样是广播电视业的服务对象。 五、发展目标 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体制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战略性转变,行业服务于社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们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广播电视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多,服务手段也要朝着“广播”、“窄播”、“点播”的方向全面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需要。本规划的发展目标如下: 1、广播传媒 继续提高有线广播的接入率,保持传统广播手段的阶段性优势。 2、电视传媒 提高服务质量,扩展入户率,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为人民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节目。 (1)电视节目点播,安排两大类,一是标准清晰度节目,通过网络汇集成千上万部影视片供观众选择。二是高清晰度节目,为观众提供数字影院级的若干大片,辅以多声道,让赏心悦目的影视大作走入家庭,使观众真正感受到家庭影院的魅力。 (2)音频节目除广播各类信息外,通过点播手段为听众提供多种“发烧”级曲目,把消费者带入梦幻世界。 (3)广播式的因特网,利用广播电视的采、编、播优势,通过广电宽带网络与视音频多媒体网站开展广播式因特网业务,向用户提供实时视频新闻、下载影视剧目、音乐娱乐节目、图文信息和游戏节目等。 (4)继续发展宽带互联网业务:利用以太网技术继续开通个人用户宽带上网业务,为增强吸引力扩展用户群,要在提高速率、降低成本、扩展内容上下功夫。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视音频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都需要有各自的专网。如:政府办公网、公安网、税务网、教育网、金融网、卫生网、社保网等等。我们路桥有线广播电视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络资源与优势,通过专网与虚拟专网为这些部门与行业提供联网服务。 六、实现规划的对策与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抓住创建滨海工业城的难得机遇,大气魄、大手笔、大动作发展我镇广播电视事业。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树立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推动机制创新,理顺内部关系 机制创新包括广电内部组织机构的创新、用人机制创新和运营与维护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定的战略需要一定的战略组织配套。在广播电视发展规划的实施方面,同样要有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来研究行业动态与科技发展,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正确组织领导规划的实施。 用技术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理顺内部关系,整合系统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三)加快建立广播电视科技新体系 建立广播电视科技新体系应沿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进行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积极推进、分步实施”的方针,加快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建立覆盖全镇的网络体系,节目生产与交换体系、技术维护与管理体系。 (四)实施联盟经营战略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越来越开放,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行业,闭关自守就意味着落后和被抛弃。在行业资金、人才和科技能力都还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努力与国内外同行和相关的信息界建立事业与科技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争取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实现社会资源行业化和广播电视事业跨越式发展。特别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镇的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目前已具有相当实力,已经成为当地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于我有利”、“为我所用”的前提下,吸收民营资本投入我们的基础性建设,对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广播电视人才结构体系。全面开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胆使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先导性作用。 (1)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的先决条件。而要使各级政府对乡镇广电站给予高度重视,就必须舆论先行,积极引导。 (2)加快区镇网络的延伸,目前我镇极有个别偏僻的地段还没有拉上线网,造成入户率偏低。 (3)增加重要道口高音喇叭的架设。有线广播目前仍是一种有效的宣传工具,在进户不利的情况下,可有针对地架上高音喇叭,充实听众的听觉空间。 广播电视论文:浅析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摘要]本文探讨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收集途径和方法,着重分析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重点提出了收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视听资源,以满足用户对民族地区视听资源的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1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的发展 数字化是21世纪广播电视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随着数字、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广播电视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并孕育着新的内涵和契机。WTO、西部大开发、广播电视集团化、"西新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以及"211"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给地方民族广播电视带来了新的发展和变革,促使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信息资源更加趋于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抓住机遇、注重和加快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是我们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建设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充分有效地发挥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资源的作用,将有助于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事业的特色化发展,有利于地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满足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保护地方民族文化数字遗产和民族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民族地区网络化资源的建设,弘扬民族先进文化,推动世界间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都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资源的收集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56个民族,各民族有着丰富、浓郁、深邃和璀璨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信息资源,以其独特的神韵,丰富和影响着世界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白族是大理的主体民族,其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资源极为丰富。如电视录像专题片:《大理古塔》(获1985年中央台国际交流节目奖)、《古城大理》(获1988年第二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绿星"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民族体育大观"栏目推出的白族专辑片(30多分钟),其展现了大理白族的霸王鞭、双飞燕、绕三灵等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以及苍洱风光;云南省电视台、大理州电视台多次播出的音乐电视民俗片《石宝山歌会》,以及大理白族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民族节"开幕式文艺节目电视实况转播等重大喜庆节日和民俗风情专题广播电视片,我们都应从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整理这些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使之有序化、特色化和数字化,以便更好地满足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 1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资源 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资源,均指通过广播电视和地方有线电视节目播出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民族旅游等有地方民族研究价值的广播电视信息,其代表着各地方民族的先进文化,代表着它们的崛起和腾飞,将这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视频信息资源,通过声像多媒体技术、现代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和存贮(光盘存贮、镜像存贮和磁盘阵列存贮),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数字化信息资源。 2 2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节目的采集 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声像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信息资源,来预知广播电视节目和采集所需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特色视听信息资源,使之磁性化存储和数字化存储。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其方法有: 2 2 1 电视导航iTV随着各种传输网络的开发和建设,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如何在众多的节目中看到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内容,是件令人十分关心的问题。电视导航iTV作为国人开发的电视节目下载工具软件,属绿色软件,可从网上下载。它利用了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数据库的强大查询功能,可方便地下载最近一周的电视节目,收听网上直播电台,同步显示影视剧的剧情、电视栏目的简介,并可选定所需的节目内容,在节目开演前15分钟内本软件会用声音和闪动的图标通知你注意收看。还可按分类和各种组合条件查询电视节目,选定电视节目,收视采集所需音视频视听资料。 2 2 2 电视+录像机的采集录像机的全称为磁带录像机,是利用磁性录放原理记录和重放图像信号与声音信号的机电设备。录像机用于记录时可以记录图像和声音信号,用于重放就成为电视节目源。重放的视音频信号可用于传输显示,也可用于复制和编辑录像。在现代电视技术中,存储电视节目的手段目前主要有录像机录像和激光视盘录像。它们将随时间分布的电视信号转变成以空间形式分布的磁信号或光信号,从而实现了电视节目的记录、存贮和延时播放。我们收集地方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信息源,可用其方法和设备进行采集。 2 2 3 电视视频采集卡我们可以利用最新的应用电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来收集、整理和保存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如电视视频采集卡:具有独特的电视节目录像功能。可接收、显示、动静态捕获来自外部摄像机、录像机的标准音/视频信号,并按照高质量、高压缩率的MPEG-4格式保存,以供我们作后期处理。可接收全频段(包括CATV增补频道)电视信号,将普通PC机变为操作方便、高性能、多功能的电视机。结合视频捕获及MPEG-4压缩编码功能,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式将所需的电视节目录制在硬盘中,刻录制成光盘,以便保存和利用。 电视视频采集卡,还可完成定时电视节目录制任务。自动下载全国各大电视台的电视节目表(电子电视节目单EPG),极大地方便了我们选择电视台或电视节目,并可依照电视节目表上的时间安排进行定时录像,以及完成高质量的电视、录像、音视频的捕获任务。 2 2 4视频点播系统的采集视频点播就是VOD(VideoonDemand),也称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的进步,使我们主动、方便、快捷地选择和收集所需广播电视视听信息。视频点播系统分为:影视点播、KTV点播、有线电视台电话互动点歌和视频广播。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等节目,就是提供网上直播。这部分节目有其很好的视听资源可采集。 2 3地方民族广播电视光盘资料的收集 地方民族广播电视的特色栏目和节目多数已趋于光盘数字化,并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我们应注重这些资料的收集。其收集方法和途径有: 2 3 1出版社收集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出版社征集音像出版信息,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光盘资料进行订购或邮购。如云南音像出版社、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西藏音像出版社、西海民族音像出版社、太平洋影音公司、上海新文化广播电视制作公司、上海音像公司、广东音像出版社、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九州音像出版公司、 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都出版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光盘资料,应重点收集。如由宾川县广播电视台录制,云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面介绍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东南亚著名佛教圣地鸡足山的《灵山佛都---鸡足山》VCD光盘。该光碟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鸡足山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和奇秀的自然风光,展现了鸡足山独有的风土人情、素食风味、原始植被,具有较好的观赏性、知识性和资料性。2 3 2市场购买随着地方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和音像出版周期的加快,好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节目很快就制作成光盘资料,我们应留心走访,及时购买。如云南广播电视公司制作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揭秘》、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东巴文化之灵》、《摩梭母系风情》、《白族三道茶》、《大理兰花》、和大型电视专题片《梅乡风情》,以及云南广播电视公司发行的《白族传统民间舞蹈精选》等,都是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光盘资料,应设立专项资金,重点购买,形成特色,使之成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一个亮点。 2 3 3广播电视台的采访收集大理人民广播电台苍洱调频节目多次受到各级表彰和奖励,先后有一个节目获国家级政府奖二等奖,三个节目获国家级政府奖三等奖,三十多个节目获省级一、二、三等奖,一百多个节目获州级奖等,都是值得收集的广播资料。云南电视台的《民族与旅游》、大理电视台的《风、花、雪、月》等频道节目,有其丰富的地方民族视听资源,我们应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合作,同心协力,共同构建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库。 可见,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信息网即广播电视台,有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拍摄和制作出许多优秀的电视专题片,这些资料片有其较好的观赏性、知识性和历史性。如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家电视台的《名城摄影》中播出的,同时又通过黄河台,在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播出的大理电视台拍摄的《大理三月好风光》、《大青树下的故事》、《古镇上的古乐团》三部专题片,《五朵金花的儿女》(二集电视剧,白族音乐轻喜剧片)、《大理白族的名胜古迹》、《大理白族的建筑艺术》、《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以及由大理州人民政府与中影公司影视片分公司联合摄制的歌舞电视片《苍山歌声洱海情》等等,都是值得收集的资料片。对于促进地方民族文化建设,推动地方民族旅游和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2 3 4 文化系统和私人的走访收集地方民族文化系统的文化局、民族研究所、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民族歌舞剧团,以及民间私人,通过长期的民族艺术文化活动,自制、保存和收藏了及其丰富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料,我们可采取信函、走访等方式,对这部分资料进行收集。 3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开发利用 抓住广播电视建设和发展的契机,搜寻地方民族广播电视信息网和具有多民族文化特点的人文资源,利用现代声像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挖掘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视听资源,充分有效地揭示其资源的价值,使之更好地丰富地方民族文化,并朝着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推进,为丰富深邃的世界民族文化,拓展新的视野,构建新的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信息库。以此促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民族文化信息的需求,推动民族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世界民族文化信息资源的繁荣;有助于各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播,为地方文献工作拓展了新的视野。其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趋于视频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快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顺应民族地区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建立"入世"后与国际间交流的、具有特色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多媒体数据库,拓宽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民族地区先进文化、经济和民族风情旅游,乃至世界民族文化的建设,都将展示出独特的韵律。建立具有特色的地方民族各类型多媒体数据库,增添地方民族网络化和虚拟化站点的视频资源,以及多媒体数字图书馆;加快区域性、地方性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特色化建设,构建地方民族文献数据库信息中心,都将推动着地方民族文化、民族旅游和民族经济的腾飞。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广播电视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广告经营、节目生产经营、网络经营、网站经营等业务。近几年来,宜昌市区不断加快广电产业发展步伐,产业功能和良好的开发前景正日益显露出来。从总的发展状况来看,该区广电产业仍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机遇与挑战、优势与瓶颈并存。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大做强广电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加快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特色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广电产业的优势分析 总的来说,区广电产业具有以下四大方面的优势: (一)产业资源丰。广播电视拥有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丰富的频率资源和完善的节目系统等优质、充裕的产业资源,具备发展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广电行业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遍布城乡进入千家万户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有线电视传输覆盖网具备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资源和内容资源优势。在内容服务方面,广播电视系统拥有最完整的信息搜集、加工体系。它的基本信息功能决定了它能不断汇集着各方面、各层次的政治经济信息,形成庞大的信息库,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还有一个方面的优势,是广电传媒长期以来在受众心目中形成的公信力和品牌效应,国家对文化市场的保护政策和扶持力度等。 (二)市场需求大。区幅员辽阔,人口多,区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多,农村人口39万多,城市人口12万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区域文化资源丰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发展广电产业市场广阔,前景良好。首先,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会极大地解放文化生产力。其次,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民的收入会出现大幅度增长。再次,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场馆建设等公共文化建设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前广播电视已成为受众最广泛的传播媒体,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空间,广大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三)工作基础好。一是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近年,区广电部门顺应文化体制改革大潮,在内部运行机制、人事分配机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激活了运行机制,增强了综合实力,为广电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拥有一张优质的广电网络。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建成了有线、无线、卫星多技术、多层次混合覆盖的广电网络,其中有线网路覆盖12个乡镇(街办)、100个行政村,终端用户达4.1万户,已形成全区一张网的格局。三是拥有不菲的综合效益。区广电部门坚持品牌战略和传媒经营理念,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经营创收达1136万元。 (四)发展空间广。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区广电产业功能的开发相对薄弱,除了广告经营、网络经营以外,可以说大部分的功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更不要说实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了。广电网路产业收入达900万元,而作为广播影视的龙头产业—电视收入却不足300万元,且大多集中在广告这一块,节目制作与交换几乎未涉及。数字电视经营主要集中在城区,用户很少,农村市场尚未启动。宽带数据业务虽已正式启动,但相对电信、移动、网通、铁通来说,市场占有份额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产业远未涉足。正因为如此,区发展广电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发展广电产业的劣势分析 虽然区广电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但要真正形成产业,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面临体制、资金、人才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体制不顺。一直以来,广电体制属于行政事业型体制,存在三大缺陷。一是资源的垄断性。广播电视资源属于单一的国有国营体制,没有民营,拒绝外资,行政职能与宣传职能、经营职能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以行政权力为基础的高度垄断型资源占有。二是市场的封闭性。由于四级办广播电视的历史的原因,广电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划为中心的自我封闭体系,壁垒森严,画地为牢,各自为营,闭关自守。三是结构的分散性。广电传媒之间诸侯分割,独处一方,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广电传媒内部,机构设置多,管理松散。广电体制的三大缺陷,导致广电资源浪费、管理粗放和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效率低下。 (二)政策不优。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如《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等。但我区地方性文化产业政策不够系统和具体,如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配套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或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等尚未制定出台。关于广电产业发展的政策基本没有,而且部分政策文件还限制广电产业的发展。政策不优,导致广电产业发展环境不宽松,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投入不够。如今,重装备、高消耗的广播电视已越来越成为资本密集型行业,投入大、产出大,投入小、产出小。由于没有政府的帮助和产业政策指导,银行不敢贸然贷款给广电发展产业。相对其他产业,广电产业起步晚,基本没有原始积累。近年,政府在广电公益性事业建设方面投入多,在广电产业发展方面投入几乎没有。虽被业界视为朝阳产业,没有金融资本、也没有原始积累、更没有政府对广电产业的资金支持,广电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由于投入的不足,导致广电设施不完善,装备不佳,无法开展数字电视和多功 能业务,再好的广播剧、电视纪录片题材等也只能等待,无法投入生产制作。 (四)人才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广电媒体在用人上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近亲繁殖严重,造成从业人员急剧膨胀,人才寥若晨星。一些人才由于不能满足市县的收入水平和发展环境,在条件成熟时会跳到更高的发展平台,市县广电往往被动地成为上级媒体的人才输出基地。目前我区广电从业人员182人,专业技术人员仅有80人,占总人数的44%,专业技术人员中仅有26人取得中级职称,无一人取得高级职称。广电人才紧缺由此可见一斑,不仅缺乏高素质的名主持人、名编辑、名记者等拔尖人才,就是一般的专业技术人才也难以满足,更不用说高层次的既懂广播电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了。 三、加快区广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广电行业未来的“两化”方向即传输数字化、节目市场化,结合区实际,要切实加强市场运作,不断拓展经营空间,逐步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广电产业健康发展,推动广电产业跃上新台阶。 (一)改革体制增活力。要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不断深化广电体制和机构改革。一是把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面向市场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使经营性业务逐步走上产业化轨道。二是根据广电特点,探索实行制播分离制度,除新闻类、社会访谈类节目外,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节目和其他栏目可逐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行节目的招标采购,收入按市场机制分配。三是鼓励民营资本以参股、合作等形式,大胆尝试组建民营有限责任公司、[:请记住我站域名/]广告制作公司、民间节目制作公司,将部分电视节目特别是广告经营等业务要全面推向市场实行民办民营。四是深化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用人制度上的“铁交椅”,实行全员聘用制、干部竞争上岗、职工双向选择、栏目制片人竞聘制;打破分配制度上的“铁饭碗”,推行“买新闻”制、制片人制和效益工资制。 (二)开发产品求市场。发挥广电资源和品牌优势,开发更多的广播电视产品进入市场、占领市场,推动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一是打造本土化的文艺品牌节目。通过举办才艺展示、歌咏比赛、玫瑰之约等大型文化活动,推进《走近》等系列专题片和重点题材影视剧的生产制作,提高本地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可看性,扩大广播电视的品牌影响。二是丰富有线电视节目频道。尤其是提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丰富多彩的专业频道,实现频道专业化、节目窄播化,凸显频道性,形成固定的用户群。三是开发多功能服务产品。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改造,在传输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节目基础上,推出诸如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政务、网上证券交易、高速因特网接入、会议电视等多功能服务产品。 (三)多方出击拓空间。发挥广播电视的资源、人才优势,多方出击,积极拓展广电产业发展领域。一是可以利用有线网络资源,开设在线互动游戏。二是利用人才优势,开发计算机软件和提供互联网技术服务。三是可以利用现有丰富的库存视听资料,加以开发,实现二次利用。四是可根据广播电视传播信息的特点和优势,开发相应的衍生经营,如成立电视产品专卖店,开办电视红娘和房产等信息中介服务等。五是密切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适时开展ip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业务,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六是可适时介入社会优势产业,拓展产业发展的跨度,如旅游、演出、证券等产业,这些产业市场利润丰厚,是广播电视不可轻言放弃的一块大蛋糕。 (四)联姻联动谋发展。一是巧借平台。对于资金投入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如数字电视,我区可以借助宜昌搭建的数字电视平台,并借鉴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发展我区的数字电视业务。二是与周边地区联动。利用本地广电的资源优势,与周边发达地区广电进行联合,实行区域联合与优势互补,拓展产业发展的地域跨度。在影视剧、专题片的制作生产上,立足,走出,加大与有实力有影响的传媒机构的合作,提升内容生产的产业度。加强与周边网通、联通等相关信息产业部门的强强联合,积极推进宽带信息业务的开发,以广电的内容优势抢占信息产业市场。三是与其他媒介联姻。广电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与互联网联婚,孵化催生广电网站,如三峡传媒网。并借助广电同行和其他纸质媒体的优势,实行跨媒体合作,比如联办广播电视报刊。还有影视剧和图书出版的“联姻”等。 (五)规范管理优环境。要使还处于襁褓中的广电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政府的推动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一要优化政策。给予广播电视积极优惠的经济政策,减轻税负,如免征所得税、政府调控资金等;鼓励、支持广电部门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新的资费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吸引、鼓励各类资本广泛参与广电产业发展。二要加强监管。出台广电产业宏观调控的政策法规,如制订有线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影视剧和纪录片的题材规划等;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节目制作公司和广电产业经营项目,要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搞好配套服务;加强市场建设和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对非法传送广播电视节目、非法生产制作影视剧等开展专项整治,确保广电产业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加大投入。对广电综合大楼、发射台、转播车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完善广电设施,为广电产业发展夯实基础。对广电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如有线网络双向改造、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等,政府要给予资金补助和信贷贴息等方面的扶持,推动广电产业做大做强。 广播电视论文:谈广播电视对道德建设的作用 一、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广播电视要坚持“实事求是、正面报道、服务公众”的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先进事迹鼓舞人,以模范人物引领人,以高尚情操感召人,以饱满的热情报道符合时代精神的新事迹、新典型,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并对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事例给予正确的引导、公正的评价。 (一)以歌颂时代精神为主旋律 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精品栏目《感动中国》,它以感人的事迹、震撼人心的精神,鼓舞着公众在坎坷中前行。还有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对于身边普通人先进事例的报道,一次次唱响着时代的主旋律: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去保他人安全,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在社会经济转型、道德观多元化的今天尤为重要。广播电视要大力宣扬此类先进事例的报道,为社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正确的评价标准,引导公众的行为,引领道德风尚,倡导时代精神。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 广播电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歌颂世间的真善美,批判社会的假恶丑,宣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如,中央电视台二套播出的《2012中国年度经济/:请记住我站域名/人物》终身成就奖的获奖者郭鹤年,他将爱国主义与人生价值密切结合起来,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令人敬佩,是社会公众学习的楷模;黑龙江卫视的《帮助》栏目,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央电视台三套《温暖中国—我身旁的好人》栏目,通过讲述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展现人间真爱,传递爱心,将希望撒向人间,歌颂了人间的真善美,引导了公众的道德行为。 二、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作用 随着广播电视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新的时期媒体的监督职能日益凸显出来。舆论监督的特点是使社会舆情群众心声得以公开、充分表达,以求得社会成员的心理平衡,并及时化解矛盾,取得很好的监督效果和社会反响。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通过人们内心的信念、外在的舆论压力来规范人的行为,广播电视作为舆论引导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时评、社论、连续报道、记者走访调查等形式实施舆论监督,对于社会上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错误行为、丑陋现象给予批判及加以纠正,可进一步完善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现今,不论是中央电视广播还是地方电视广播,都高度重视道德舆论监督,纷纷通过开设栏目、专题、系列报道等形式,通过对一些不道德行为的批判教育公众。中央电视台的《道德观察》将观察的视角放在百姓身边发生的事上,贴近生活,取材真实,对生活中违反道德、有悖情理的事情进行评论,效果良好。黑龙江卫视的《说和》,关注农村生活,通过对婆媳之间、邻里之间、夫妻之间发生的矛盾进行调和,倡导“仁义礼悌孝”传统美德,以情理动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发挥广播电视文化的影响作用 现阶段,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时期,文化处于多元包容的发展阶段,广播电视节目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公众的日常生活、道德水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些影视广播作品粗制滥造、哗众取宠,内容消极、低级趣味,为了吸引眼球以错误的价值观颠覆传统、践踏道德,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例如,一些娱乐节目为了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以所谓的犀利语言恶意攻击他人,宣扬扭曲了的价值观,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污染了社会环境,败坏道德,影响恶劣。广播电视工作者要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从大局出发,本着对工作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时代负责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指导,制作更多优秀的广播电视作品,激励人民群众开拓进取,不断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新风尚,谱写道德新篇章,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广播电视局狠抓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 广播电视局狠抓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广播电视局认真贯彻落实峄城区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的观念,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为全区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广电局领导班子通过认真学习并身体力行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照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严格要求自己。 广电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反腐倡廉工作要求,准确把握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总体思路,坚持做到“三个更加注重”,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把反腐倡廉工作落到实处。 二、抓队伍建设,特别是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和新的目标岗位管理制度建设 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全员岗位目标考核奖惩责任制,并将其作为作为评先树优、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该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和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把岗位责任制分解落实到人。广播电视宣传中如果由于人为原因影响宣传工作正常进行,或出现失实报道,轻者给予批评教育,取消评优评奖资格,重者给予纪律处分。对违反规定搞有偿新闻的,立即调离原岗位,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同时还要追究部门领导责任。 三、抓好有线电视对外服务工作 在有线电视对外服务方面,按照机关效能的要求,建设了综合服务大厅,做到制度上墙制、一次性办结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六项服务承诺制度。为经济园区架设了6.3公里的光缆线路,开设光点6个。现根据园区发展情况开通光点4个,基本上满足了园区开发商看上有线电视的需求。同时在服务上做到有求必应,收费人员如有违反规定乱收费的,根据其收费数额大小及其影响程度,给予警告、记过直至开除处分,同时还要追究部门领导的责任。有线电视维修人员无故拖延时间,使维修不及时,影响用户收视,轻者批评教育,扣发奖金,重者停止工作、停发工资、做待岗处理。切实把优化经济软环境的要求落到 ! 二〇〇七年九月十四日 广播电视论文:对市广播电视局开展舆论监督的几点探索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权利,也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反腐工作需要舆论监督,党的十三大至十六大政治报告中也都明确提出重视和发挥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名扬中外的“四大民主”:即“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而实现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就是舆论监督,新闻媒介作为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广电总局最近下发文件,要求各市级以上广播电视部门要在黄金时间开设舆论监督性栏目,其中监督性报道不能少于50%。 近年来,我局相继开办一批舆论监督性栏目,并对充分发挥广电媒体的优势开展舆论监督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行风热线》《新闻快报》《邢台广播电视报行风评议专版》等栏目,其中《行风热线》栏目是近年来我局着力打造的拳头栏目,该栏目以“三贴近”为宗旨,上为政府解忧,下为百姓解难,自推出以来,倍受社会各界、国内媒体的关注,一位邢台的市委书记评价该栏目是党和群众的“民主线、连心桥、监督岗、服务处”,20__年,该栏目还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地市级电台荣获全国新闻名专栏奖。该栏目的主要运作机制是每天早起半个小时时间,邀请市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在直播间直接通过热线电话和群众交流,答复和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年四月,按照市委制度,市级领导相继走进了直播间,进一步加强了群众问题的解决深度和广度。舆论认为:市级领导走进直播室与群众直接对话并能形成制度,这是邢台市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名牌栏目“行风热线”的一个重大创新,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截止到20__年6月10日,“行风热线”共开办2100期,接听热线电话18000个,接待群众来访20__人次,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4000多件,解答政策咨询5000多项。其中,为农民挽回因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210多万元;退还学生教育不合理收费70多万元;解决医疗乱收费,退还患者200多万元;认真解决群众因办理各种证件而遇到的乱收费问题,退还群众不合理收费280多万元。受到群众的好评和市领导的赞扬。两年来,接听群众电话4000多个,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热点难点问题,受到群众的好评和市领导的赞扬。《新闻快报》是20__年4月我局新推出的舆论监督性电视栏目,这个栏目是电视台对全台节目大改版的一个重大成果,从近一年的运行状况看,栏目定位、风格、形式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等诸多方面都很成功,很快被广大观众认可。截止目前,该栏目共播发224期,新闻报道826条,其中监督类报道672条,接到的来函来电达4000多件次,还有的为表示感谢,向栏目组送来了锦旗,沙河市留客村的3位村民代表,将一面写有“党的好助手、群众贴心人”的锦旗送到电视台,感谢《新闻快报》栏目客观报道了他们因纠纷而影响浇地的问题,促使存在多年的老问题得到解决。市领导也很看重这个栏目,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市委副书记石玉春同志多次勉励我们把《新闻快报》办成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的名栏目。该栏目不负重望,被评为20__年全市名栏目,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 总之,舆论监督栏目在邢台广播电视领域落地开花,让人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对栏目为何如此受到领导重视、媒体关注、群众欢迎的现象进行了积极研讨,一致认为: 一、作为党和政府功能的拓展与延伸,舆论监督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好结合点。开展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选择那些“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把握好党和人民利益的结合点。舆论监督影响面大,它不仅涉及到被监督的部门和个人,而且还涉及到舆论导向的问题,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就是要“帮忙不添乱,敢言不越位”,关键是要选准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事件和问题,同时,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是舆论监督的根本出发点,应着眼于改进工作,心中时刻想着大局,切切实实把度把握好。去年非典期间,针对城市角落存在的不良环境以及部分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的有悖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展开报道,受到领导重视和各界关注,问题得到迅速解决。又如今年2月15日,家住园东小区的居民们向《行风热线》反映他们已经有两个星期享受不到物业管理服务了。接到反映后,记者来到园东小区深入采访,并以《小区居民不满物业收费,物业公司停止提供服务,园东小区居民被垃圾困扰》为题报道了此事,消息播发后,负责园东小区物业管理的市城建开发物业公司高度重视,他们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见,并于3月13日晚召开业主大会重新协商小区物业收费价格。这家物业公司的经理表示,即使业主不交服务费,他们也要坚持服务,他们将以更加优质的服务赢得住户的满意。3月15日,记者再次来到园东小区采访时,发现堆积在楼前的垃圾已被清扫一空,小区内的环境焕然一新。 二、搞好舆论监督,在制度层面上还要加强完善和创新。搞好舆论监督,一方面要确保其导向和实效,使之切实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体现“三贴近”,避免经济利益驱动和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急功近利的不良现象,维护广播电视的权威媒体形象,另一方面也要从大局出发,充分尊重和激励采编人员的劳动积极性,抵制来自各方的压力。这就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加以考虑和完善,建立有利于舆论监督生存的内部良好机制。近年来,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制度建设。一是重播重审制度,确保万无一失。二是节目审查制度,建立了由 局长任组长、主管宣传的副局长任副组长、各媒体负责人为成员的编委会,从政治和大局出发,加强节目的审查把关。三是建立全局每周节目ABC评审制度,加强节目的评议、评比。四是完善奖惩制度,对采编人员的稿件提供数量、质量进行量化考核。五是出台全局《舆论监督性节目播出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舆论监督性节目的运作机制。 三、队伍素质是搞好舆论监督的基础条件。舆论监督直面社会现象的是与非,因此,搞好舆论监督,对采编队伍素质提出了高要求。为此,我局着力通过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业务素质培训等措施,强化了采编队伍政治责任意识、法制意识、角色意识、质量意识,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道德观的培养,要求栏目组及其采编人员时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目标提高自身素质。在具体报道中,要坚持客观的原则,不把个人恩怨、好恶色彩带入报道,不充当个别利益冲突的工具,努力树立关怀弱势的人文精神和不阿权贵的独立品格;要树立法制观念,充分重视发挥法律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在舆论监督中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树立角色观念,作为舆论监督的主体,作为推动舆论监督工作的内因,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修养,在自身的思想深处真正树立起搞好舆论监督工作所必需的角色观念,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争得社会各方面、各部门的理解和配合,使舆论监督工作充分展现其原动力,确保舆论监督健康、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对新闻线索的高度敏锐性,以高效到位的舆论监督引起公众的关注,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重视,有效的引领舆论导向,促进矛盾的缓和和解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我局在积极总结开办舆论监督性栏目,实施有效监督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了舆论监督性栏目的创新和升华。 一是充分整和广播电视媒体资源,加强媒体联动,力求形成合力。针对局属各广播电视媒体、传输网络等单位在业务上相对独立,没有形成巨大合力,充分发挥出广播电视的整体优势,我局进一步提出了对广电资源重新整合,形成媒体联动优势,并首先在《行风热线》实现电视播出上进行可行性尝试。即通过《行风热线》节目同时在有线电视频道直播,并配合该栏目系列跟踪、反馈性栏目《热线追踪》《热线回音》实现电台、电视台有线频道同时运作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行风热线》节目的影响,增强监督实效。 二是扩大监督面。随着“行风热线”工作的发展和知晓范围的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为满足群众的需要,从20__年起,“行风热线”在原来参与部门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林业局、文化局等8个职能部门,参与部门由28个增加到36个,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新闻快报》则随着其运作方式的逐步完善和成熟,正在尝试加大政法系统的报道力度,特别是对案例的报道,力促使执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完善各项制度。1、市级领导走进直播间实现制度化播出。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有关文件,并对市领导走进直播间的时间作出具体安排,保证了市领导走进直播间的经常化。2月12日,在防止禽流感时期,副市长任保伦走进直播间就我市防止禽流感的形势和措施同听众进行沟通交流,为群众解疑释惑。3月30日,正值农村春耕备播时节,任保伦再次到直播间就农民十分关心的“三农”问题及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同听众进行对话,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2、实行回访反馈制度。“行风热线”旨在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办事实、办好事。为使群众问题真正得到解决,对部门热线中接听问题的处理情况实行反馈制度,定期反馈处理结果,加大监督力度,并根据反馈情况,回访听众,听取听众对问题处理的意见和满意程度,对部门实施二次监督,使群众问题得到解决。3、为保证节目质量和问题解决落实效果,“行风热线”对参与部门实行考核考评机制。节目组聘请20名热心听众,坚持每天对上线领导的业务水平、服务态度及部门对“行风热线”工作的重视情况进行评定打分,节目组也每月对部门作出综合评定,测评结果每季一公布,从而有力促进职能部门工作作风的转变。 四是创新报道形式。1、增强报道的现场感、突出时效优势。《新闻快报》努力突出“快”的优势,如接到线索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有时还赶到了110、120之前到现场,不仅增强了报道的场效应,也进一步赢得了群众信任,西崇礼街居民回迁楼因楼房质量纠纷,打电话给栏目反映,记者10分钟内赶到了现场,早已等在那里的居民高兴地喊道,“电视台的《新闻快报》来了”。在了解情况后,欲留下电话号码再联系,院内的群众却异口同声地说:“不用留了,我们都知道,7301057。”“快”的优势还体现在播出时效上,采拍节目严格实现了当日播出。2、进一步增大跟踪报道、连续报道的比例。跟踪报道、连续报道是增强监督实效的有力形式,也容易引起群众持续关注,从而督促问题的改进和落实。 五是加强服务措施。1、各监督性栏目纷纷开辟服务热线,受理群众举报,接受群众咨询。2、坚持“走出去”,为各有关部门主动服务和接受监督牵线搭桥。为落实市委领导提出的“行风热线”直播间服务与深入基层服务相结合的指示精神,“行风热线”积极策划、筹备走出直播间活动,坚持每两个月走出直播间一次,深入到市区、厂矿、 社区、学校、农村。今年3月15日,“行风热线”同工商局、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局一起,开展了3.15大型咨询服务活动,现场接受消费者的咨询和投诉;5月16日,“行风热线”冒雨深入到临城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向农民进行了宣传,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对两次活动“行风热线”都进行了现场直播。 广播电视论文:论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摘 要:浙江广播电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许多创新之举。渠道、内容和资金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关键词: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引 言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与生俱来就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又因其传播迅速、受众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广播电视产业属性的不断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受到极大冲击。因此,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当前广播电视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任。 相对于文艺演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节目制作、播出、传输、覆盖、接受等多个环节,涉及技术、内容、管理等多个层面[1]。因此,在总结和评价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时需进行多环节、多层次考察。浙江广播电视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有许多创新之举,尤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渠道、内容和资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保障,这也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二、渠道建设:覆盖全,技术新 以功能划分,渠道建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技术平台集成创新两个层面。[2]基础设施建设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目标,保证所有公众都享有广播电视的视听权。新技术平台的集成创新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更高目标,满足公众对广播电视视听效果的需求。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效显着。自1998年开始,浙江省按照中央部署先后实施了三轮“村村通”工程,至2012年5月底,全省所有乡镇和99.9%以上行政村实现了有线电视联网,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1343万户,农村有线电视实际入户率提高到90.7%。在巩固“村村通”工程成果的基础上,浙江大力实施“户户通”工程,计划到2015年,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此外,浙江省还推出了农村广播“村村响”、“广电低保”、“广电进渔船”和乡镇广电站设施改造等一系列配套工程。至2012年底,将达到100%乡镇建立广播站,95%以上行政村(社区)建立广播室。对农村“低保户”实行有线电视入网费和收视费全免政策,使全省城乡“低保户”群众都能收听收看到有线数字广播电视节目。2012年将完成3000艘渔船卫星接收设施安装任务,完成200个乡镇广电站设施更新改造的目标任务。 数字化浪潮推动着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技术的不断更新。近年来,浙江广播电视在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平台。截至2012年6月底,全省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到97.1%,大中城市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率达到98.5%,其他城市达到90.8%。同时,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全省农村地区整体转换完成率和双向化改造完成率分别达到66%和47%。 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等投资组建的华数数字传媒集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浙江省有线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发展的省级主体,信息化的主平台和全国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内容应用服务的重要平台。2003年,华数率先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转换过程中推出双向互动模式,将“数字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业务进行了融合,开创了跨网、跨屏、跨媒体的“全媒体”模式。2010年华数承建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成为全国首家可以正式商用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同时,华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数字节目内容库,储备了数百万小时的精彩视频内容,为三网融合业务提供重要支撑。 三、内容生产:公益性节目比重持续增加 播出内容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落脚点,内容的优劣决定着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多个领域,内容本身难以衡量和取舍,但内容所表达的价值观、功能定位应该是可以把关和把握的,广播电视的播出内容应该传达健康、积极、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体现信息传播、社会教育、舆论监督、文化娱乐等功能。 浙江广播电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创新,无论是省级广播电视媒体还是市县级广播电视媒体,节目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公益性节目的比重持续增加。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旗下的12个电视频道和7个广播频道,有影响力的名牌栏目和精品栏目基本上都以公益性节目为主,如浙江卫视举办的大型新闻行动《五洲四海看浙江》、《创业创新在基层》、《走向蓝海》,荣获“全国10大创新创优栏目”的《我爱记歌词》、《江南》,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的《范大姐帮忙》、《小强热线》、《1818黄金眼》、《钱塘老娘舅》等民生栏目。广播的《阳光行动》、《浙江第一线》,分别开设了“厅长在线”、“向人民报告”等系列专栏,邀请省市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走进直播室,与全省民众开展在线交流,发挥了通达民意、沟通社会、化解矛盾的积极效果[3]。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还创新举办了中国电视观众节,开创了广播电视“为观众办节”的先河,每年吸引2000多万人次观众参与,被称为“电视的榜样”、“观众的节日”。此外,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举办的“风云浙商”、“浙江骄傲”、“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省十大民生工程”等年度评选活动,影响也比较广泛。 2002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专门开播了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立足全省、面向城镇、服务基层,体现了地方性、联办 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点。2007年9月,浙江广电集团实行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和浙江公共频道的整合运营,改版后的浙江公共频道收视率不断攀升,形成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节目。比如浙江最前沿的创新致富资讯杂志节目《新山海经》,浙江首创的电视流动舞台形式的平民草根互动竞技节目《流动大舞台》,浙江唯一一档房产装修舆论监督服务节目《房产装修我来说》,超大容量的新闻资讯节目《雪倩说新闻》,以及浙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评选、浙江新农村“创业创富”大赛、“新农村冲击播”浙江特色乡镇全方位电视助推行动等品牌活动。 四、资金投入:多管齐下,兼顾效率与公平 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资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单一的公共财政供给难以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 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依靠浙江省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资金优势,并综合运用多种财税优惠政策。资金在投入与使用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与水平,并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 浙江省建立了对农节目服务专项扶持资金,从2008到2011年,用于对农节目服务工程建设专项资金1500万元。乡镇广电站设施改造工程已纳入浙江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政府每年投入2000万元予以保障。“户户通”有线电视联网工程建设的资金主要由各广播电视台及网络公司负责承担,省级财政原则上不再另行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所需资金由省财政及用户个人共同承担。“户户通”直播卫星设备购置费由用户个人支付100元,其它由省财政补助。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省直播卫星服务管理机构,承担了全省直播卫星设备的采购、发放、维修、服务等工作。 同时,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浙江广电有线网络的运营主体,对已加入到浙江华数公司的市、县(市、区),主动承担其所属自然村、行政村有线联网任务的相关建设经费。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运用市场机制,不断增强经营实力,全力推进技术装备的改造提升,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优质平台。2001年以来先后投入20多亿元,引进配置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16讯道高清电视卫星转播车和各类卫星转播车11辆,建成规模不一、功能各异的数字化广播电视演播厅21个,完成电视制作楼整体改造、广播5.1环绕声录音棚、卫视高清新闻演播厅和非编网改造等重大技改项目。计划投资启用50亿元,用5年时间建成“浙江广电传媒大厦”和“浙江国际影视中心”两大省重点文化工程项目,成为迄今浙江省投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现代化广播电视建设项目。 浙江广播电视紧紧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建设、内容生产和资金投入三大支柱,彰显了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势,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较好地满足了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广播电视论文:对广播电视档案的管制和利用探索 单位领导层面的人员要转变观念,从自身做起,明确单位领导者是进行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单位的领导力度。结合单位档案管理的实际和需求,制定适用于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员工工作行为。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要经常性地对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更正问题。建立档案管理责任制,将管理责任落到实处。并依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和规范标准,对单位内的档案进行归档范围和管理职责的划分,将重要声像档案的管理作为档案管理的重点,对日常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指导。针对比较有专业特色的档案资料构建按照专业划分的归档管理制度,这为及时归档和保证档案的完整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出同时掌握广播电视业务知识和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和利用能力的高端人才。定时定期筹集一定资金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从点滴积累起来,使档案管理设施和技术越来越完善。转变观念,增强档案管理和开发意识广播电视档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重要知识资源,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媒体工作人员,从电视台办公室的档案管理人员到电视台领导层领导,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要对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重新塑造档案管理与服务的良好形象,让档案资料信息作为重要的服务公众生活的手段。可以加强与广播电视用户的交流与沟通,积极收集用户反馈信息,作为今后自身工作方向的指导,从多个层面满足社会公众对广播电视档案的信息需求。还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他们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耐心和责任心,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信息化程度为了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信息化程度,首先要对广电单位内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做出合理准备和规划,在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新闻信息数据收集是基础,要搜集各种类的档案信息资料,并加以整理和归档。要确定选用何种应用软件,确定进行信息化系统管理和维护的方法;其次要在广播电视单位内建立和完善广播电视档案网络数字平台,将其重点放在功能性和互动性上。根据我国广播电视目前的状况,现阶段至少应该对在线咨询与答疑、档案查询与参考、杂志邮件及个性化页面等具有互动功能栏目进行开放和管理;实现信息化的重点是在档案管理多媒体信息系统中建立档案管理数据库,实现处理相关的文字和多媒体信息。在数据库中,相比简单的文字文件来说,图像和视频数据的存放、管理和使用等相对比较复杂和困难,所以要重点对数据库进行选择和建设,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和利用程度,真正体现信息化给档案管理带来的好处。 广电档案中声像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声像档案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是广播电视档案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部分,由于其以旨像录制技术为基础,以传递丰富多彩的画面和声音为特点,一直是最具有史料鉴赏和文献收藏价值的档案,是电视节目中记录效果最好的载体,所以,对声像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做到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要积极了解当前形势下广播电视工作的各种新闻、政策和要求,培养自己开阔的思路和敏捷的思维,掌握当前广播电视大局,并建立服务大局的意识;要努力学习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知识经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和利用档案资源,充分了解各类档案信息,结合当时广播电视工作重点,敢于抢抓热、难点问题。对档案资料进行合理编研,使声像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和真实,也就是说要提高音像档案的利用率,在原有档案基础上创造性地挖掘出更多、质量更好的电视音像资源。广播电视档案是广播电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广播电视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有利信息支撑。声像档案本身不仅具有重要的保存收藏价值,还能够很大程度地促进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加强广播电视档案中声像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主持人的情感控制的策略分析 1.前言 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即使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作为一个传统媒体,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承担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节目的丰富性和不断的推陈出新,节目内容越来越新颖,所以节目主持人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一些主持人也被人们所熟知,比如白岩松、崔永元、王小丫、欧阳夏丹、孟非等一大批主持人。 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除了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在节目过程中与观众互动,有效组织,还要具备较高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在直播过程中,更是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主持人的概念 节目主持人,是指在广播或者电视节目中,为听众护着观众主持节目的人。主持人不同于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主导地位,他或者她利用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个性,在直接面对观众的同时,要负责好组织节目的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的整体。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是积极主动的,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够有效的掌握节目,控制节目。 主持人的概念具有多层含义,一,是真实的个人身份;二,代表社会公众形象, 其一言一行要为全社会负责;三,在节目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第一人称;四,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起到积极主导作用。 3.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3.1语言组织能力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要通过语言传递信息和组织整个节目,所以说,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是一个主持人尤其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但是,主持人不是说的越多越好,而是要会说。所谓会说,就是指在恰当的时间和时机说恰当的话,这不同于能说,主持人其实很多时候是倾听。一句话概括,就是指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3.2广博的知识结构 由于主持人可能主持不同本文转自的节目,而不同的节目就涉及到不同的知识面,比如天文、地理、自然、政治、历史等都有可能涉猎,所以说,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应付自如。 3.3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 判断一个节目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主持人是否很好的驾驭和完成节目的内容,能否淋漓尽致的表达节目的主题和意义。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就相当于一个导演,现场节目的控制,节奏的控制,气氛的调动都依赖于主持人。例如最近比较火的节目《职来职往》,节目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以来节目主持人。当应聘者紧张时,主持人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调动了现场气氛,缓解了应聘者的紧张心理。 3.4专业素质 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的主持风格。白岩松曾直言他就不太适合主持娱乐类节目,而比较庄重的节目,比如,“感动中国人物”这类节目就非白岩松莫属。像这种新闻评论性节目就要求主持人机智大方,而像“非常6+1”这样的娱乐节目,则要求主持人清闲活泼。一个节目的主持人可以说是节目的代言人,其风格和形象要符合栏目的风格和定位。主持人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节目,同时,也要根据不同节目的特点,调整自己。 3.5语言技巧 主持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跟观众交流,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应该使用口语。而且口语应当亲切自然、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同时具备生活化。与此同时,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使用第一人称。在语言的运用上常常采用“我认为”、“我是这样想的”等这样的语言。 4.主持人的情感控制技巧 4.1建立情感联系 在节目主持过程中,要想有效建立情感联系,就要采用有效手段来提高建立情感联系的技巧。一个完整的节目,就要有起点,高潮和落情点。高潮应该是一个节目最核心的部分,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对高潮节奏的控制。作为主持人,要事先了解节目的过程和节奏安排,才能在节目的过程中因时而异采用有效的手段。只有如此,才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和赞扬。 4.2掌握诉求艺术 主持人只有对观众充满真情实感,能够深入了解和熟悉观众的艺术趣味和求美求乐的具体要求,才能够掌握高潮的情感诉求艺术。节目主持人必须在对节目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品位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观众的情感体验,丰富其创造性,从而为节目增添光彩,从而增加自己的情感控制。 4.3有效把握情感 节目主持人在提高自我文化修养的同时,还要提高政治判断能力和把握情感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做到个人情感服从大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5.结语 随着各种媒体的快速发展,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需要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主持人。而优秀的主持人就要做到具备良好的语言控制技巧、较强的主持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作为主持人,就要充分了解节目的要求,全面提高情感控制的能力,一方面流淌出真情,一方面又要抑制住真情,努力调整自己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在节目过程中做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局民主评议行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省市县对民主评议工作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县广播电视工作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县关于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着力解决妨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推动广电行业加强作风建设,加快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根据文件要求,我局行风评议的重点内容是: (一)加快职能转变,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以推动科学发展为着力点,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真正实现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自己的职能出发,积极主动地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坚决纠正不讲标准效率低下、不守规矩乱作为等突出问题,提高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办理效率和质量。坚决纠正吃拿卡要、态度冷漠等不正之风。建立健全公开承诺制、首问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考核评议等制度,加强对公务人员履行文的约束,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三)积极改善民生,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惠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自身职能出发,积极为群众、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抓机关带基层,加强政风行风建设。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领导机关带头狠抓工作整改,形成抓班子带队伍、抓机关带基层,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良好局面,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全面提升部门和行业的社会形象。 (五)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行政权力监控机制建设。积极建设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抓好实施重大决策措施、处理重大社会问题的政务公开,加大办事公开力度。重审职权目录,优化工作流程,制作部门的职权目录和流程图;查找廉政风险点,划定风险等级,形成风险等级和防范措施目录,形成股级以上干部廉政档案,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三、重点工作 一是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和管理工作。凡省已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立即停止审批,防止出现管理漏洞。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针对我局行政审批事项的性质和特点,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监督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开展行政权力廉政风险评估监控工作。 1、明确单位和岗位的权力。参照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清理出的权力,结合我局所担负的职责,进一步细化权力项目; 2、查找廉政风险点。对所行使的全部行政权力,采取自已查找、组织审定等方式,找出每一项行政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腐败的风险点; 3、确定风险等级。依据廉政风险点的多少和权力的重要程度、权力行使的频率、腐败现象发生的几率等内容对行政权力进行廉政风险评估,按照风险大小确定为a、b、c三个等级,制定出我局“行政权力廉政风险等级目录”; 4、提出风险预警防范措施。要采取保廉承诺、警示教育、风险提示、廉政谈话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家的防范和自律意识。 5、加强廉政风险管理。通过实行廉政风险公开,建立廉政档案等形式,加强对廉政风险的管理,促进我局行政权利运行监控机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 1、是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根据我局修订后的《行政权利廉政风险等级及防范措施目录》,按照县委文件要求对流程图进行修订,方便群众监督。 2、认真抓好动态公开。严格执行重要行政权利运行登记备案制度,规范填报内容。 3、建立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化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加强领导。局领导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支部书**担任,副组长由支部副书记**担任,局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的具体工作。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制度融入到权利行使的全过程,促进各项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开展。 三是统筹推进。把“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与“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干部作风建设年”、“机关效 能建设”、“民主评议行风”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际效果。 四是加强督导。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局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广播电视论文: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FM99.9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本文通过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fm99.9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网络深度融合的具体事例和创新做法,分析其在跨界传播、媒体融合方面的成功实践成果,引发在当下全媒体视域下融合创新、跨界创新的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全媒体;品牌平移;跨界传播;融合创新 毫无疑问,信息传播已进入全媒体传播时代,诸如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能否取代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是否消亡这样的争论尽管还在,但是人们显然更多地关注媒体之间能否跨界,不同媒体能否发挥各自的媒体特性,在全媒体传播中如何形成功能互补的问题,从而满足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和细分,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在全媒体的背景下,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服务,受众则变成了用户,传统媒体的升级在本系统内已经无法完成,媒介需要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将自己所控制的内容资源跨越本系统进行跨界增值传播才是真正的发展机遇。 一、传统媒体遭遇黑色星期五,fm99.9顺势而生 《都市快报》是陕西广播电视台有着10年历史的品牌节目,收视份额和美誉度一直位居西安市场之首。但对其日常的收视率进行分析时,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到星期五,收视率总会出现缩水。不是因为节目内容发生了变化,而是受众消费媒介的习惯变了。综合各方的数据,可以发现,每到周末,都市的人群外出比例大幅增加,周末的媒介消费习惯完全和工作日不同,受众是按照自己方便的时间接触媒体。另一方面,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城市的扩张、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情趣的丰富,“在路上”成为人们新的生活形态。这说明,受众的移动化让信息碎片化,媒介空间化,如果一个媒介不能在某个空间中满足受众的某个移动的时间,媒介将很难准确的到达受众。 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传播需要考虑在全媒体的视域下如何实施跨界传播,用不同的媒介形式覆盖不同的人群。从“在同一个时段能够覆盖更多的受众”的传统思路中跳出来,力争实现“在不同时段覆盖更多的受众”。于是,就有了以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市快报》的广播版为主打的调频广播fm99.9的诞生。他的开播标志着当时的陕西电视台进入全媒体融合传播的新时代。其最大特点是跨界传播,跨媒体运作。fm99.9整合了以《都市快报》为首的电视新闻资源,以“最快的连线新闻,最范儿的心情音乐”为节目定位,全天24小时无缝播出。来自赛立信收听率调查数据显示:刚刚开播一个月的fm99.9迅速跻身西安上空近30个频率中的第8位,最新的数据显示,这个位次已提至第6位。fm99.9以其鲜明的节目特色成为全国第一个广播电视深度融合的广播频率。 二、最强dna打造的金蛋——fm99.9实现的创新实践 1.最快的连线新闻,n方通话的有效运用,让fm99.9迅速成为第一新闻广播。电视办广播,其本身就具有先天的优势。首先,电视的资源,特别是对一档品牌节目来说,进行品牌的跨界移植和传播,天生的亲近感会让一个新的广播频率迅速成长。fm99.9的新闻节目基于电视版《都市快报》的资源优势,主打“最快的连线新闻”。《都市快报》的新闻热线83145678,每天有近两千条新闻线索,这对任何一档电视栏目来说,都是无法消化的新闻资源,fm99.9则通过整合现有线索资源和采编队伍,充分发挥广播做连线报道快速传播的优势,让fm99.9迅速成长为第一新闻广播。广播节目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又有转瞬即逝的传播特点,如何在第一时间尽可能把新闻事件的原声原貌客观真实的展示给听众,如何透过表象对新闻事件抽丝剥茧、进行深层次挖掘,让广播新闻连线更生动、情节更富有戏剧性,fm99.9将n方通话的模式引入广播新闻连线报道,凡节目中遇到有新闻点可挖的热线,编辑、主持人都会大胆尝试这一新鲜模式,对新闻进行进行式报道和延伸式链接。实践证明,n方通话系统模型是一种符合广播新闻规律,使广播新闻变得立体起来的全新模式。列举几个事例阐述n方通话在广播传播方面的优势。 2010年7月13日15时40分,接到新闻热线西安北郊有人持枪抢劫。fm99.9立即启动新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打破栏目界限,及时跟进、实时连线,以最快的速度,多层次多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长达6小时的现场直播,直至案件告破。在前方记者发回现场报道的同时,fm99.9还通过新浪微博及时传递抓捕抢匪进程。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腾讯网、网易新闻、西部网等19家知名网络媒体纷纷转载fm99.9的新闻内容,使fm99.9成功实现全国范围的网络传播宣传。2010年7月29日凌晨0?13分,一名从甘肃天水赶往西安治病的女婴被堵在西宝高速上,生命垂危。接到热线后,在fm99.9主持人的调度下,一场护送天水宝宝的“爱心大接力”在凌晨展开,西咸两地广大出租车司机、私家车主、医生、警察、120救护车听着广播将天水宝宝从高速公路一路护送到西京医院接受救治。这场连续四个小时的独家直播报道第二天就被全国各地30余家门户网站转载,西安晚报以整版篇幅对fm99.9此次报道进行追踪,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专程赴西安就这一事件制作专题节目。在fm99.9对新闻事件进行跟进是报道的同时,行业内又在对fm99.9的报道展开跨媒体转载,从而进一步扩大了fm99.9的影响力,报道的成功也进一步验证了fm99.9在广大出租车群体、私家车群体中的广泛号召力与影响力,体现了n方通话这一广播新闻报道新模型的威力。2011年11月14日早7?40左右,西安太白路与科创路十字西南角嘉天国际公寓一层店铺发生爆炸,冲击波伤及路边公交站侯车人员和行人。fm99.9接到线索后立即启动突发事件报道应急预案,派出多路记者赶赴事发现场、医院进行采访报道。在最先做出广播连线报道的同时,通过fm99.9官方微博、西部网等媒体第一时间发出文字消息。全国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fm99.9的第一手消息,一时间使fm99.9成为该事件官方消息的渠道。fm99.9再次成功实现大范围的网络传播宣传。 2.最范儿的心情音乐,谁在听广播。谁在听广播?最主要有三大群体,一是出租车司机,二是有车族,三是学生。从听众的角度,fm99.9专门设置了一档《夜班taxi》节目,从晚间0点一直到凌晨6点,6小时大时段无主题节目,在其他广播频率轻视夜间节目,甚至放弃夜间节目之时,fm99.9看准夜间市场和机会,用频率主力团队强势开辟夜间收听市场,节目主动引导出租司机参与节目,节目中为出租司机解答政策、法律疑难问题,倾听出租司机讲述生活不易,化解听众愁苦,引导出租司机在节目中互相点歌、唱歌,成为一个有用、有趣的夜间听觉盛宴。现在fm99.9已经全国第一个夜间六小时大时段全时直播的广播频率。以《宿舍飙歌会》为代表的音乐娱乐节目在西咸两地的高校间引发参与热潮,《宿舍飙歌会》、《都市狂欢夜》等品牌节目的主持人微博每期节目的参与量突破千人大关,1个半小时的节目短信参与每期高达300条以上。其外场活动“全城热唱”、“校园歌喉战”听众参与热情高涨,活动现场高潮迭起。 3.经济类节目全新经营模式。fm99.9的各档经济类节目表现也甚为抢眼。《美食娱乐天地》送出了数千张白吃卡,每周一次“白吃团”活动运行。到目前,越来越多的听众表示愿意以“掏钱来陪吃”的方式参与节目的线下活动!房产类节目《都市新家园》在房产业界赢得广泛关注,节目嘉宾很重视参与节目的机会,每次前来做客直播间的嘉宾都要求保存节目资料,而节目与嘉宾的良好沟通也使得这档节目目前积累了丰富的房产产业链资源,对进一步开拓节目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4.频率活动、策划独具创新,吸引商家高度关注。开播以来,fm99.9还针对不同发展时期的目标受众的特点,策划实施了一场场特色明晰、受众参与度强的外场活动,深得目标受众——出租车司机及私家车主的广泛关注。 2010年2月8日、12月23日、2011年12月27日,fm99.9成功举办了三届“taxi新年联欢晚会”,共有约5000名的哥的姐现场观看了晚会的盛况。节目实况不但在fm99.9节目中播出,并且通过fm99.9官方网站,以及陕西广播电视台二套都市青春频道广泛传播,在出租车行业引起热烈反响,现在,出租车司机已成为fm99.9最坚定的支持者,fm99.9“taxi新年联欢晚会”也成为了出租行业的品牌活动。 2010年 “3·18”的哥王涛遇害案发生后,fm99.9专门印制了上万份安全提示车贴向出租司机发放。联合《都市热线——周姐帮忙节目》在广电中心门前举行了为的哥募捐活动,发动全城的的哥的姐和私家车车主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得到出租车司机及私家车主的广泛参与,活动现场频现感人场面.2010年、2011年6月,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fm99.9两次主办 “爱心世园齐参与,爱心送考暖人心”西安世园会爱心送考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频率开通热线接受需要送考服务的考生报名,将报名考生与参与送考的广大私家车主及出租车司机进行配对,并在高考当天派出15路记者,全方位报道高考信息及送考活动。2011年7月开始策划并实施的宿舍飙歌会全城热唱之校园歌喉战,在西安八所高校举行针对西安高校的线下活动,选取每所学校的飙歌达人进行年度大pk,组成全新本地歌唱天团“玖立方”。在这些针对目标受众所设计的活动中,f99.9在稳固出租车收听人群的前提下,在私家车车主和学生中获得良好口碑及广泛关注。 fm99.9的创新之举,带来的跨界传播的受益也非同一般。它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内容上的支出成本,全天24小时开播的调频fm99.9员工不到30人,在岗位设置上fm99.9没有设置记者,一线岗位只有编辑、导播和主持人,所有记者都是电视版《都市快报》的记者,这样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技术优势,发挥不同媒体的协同效应,fm99.9把同样的内容根据不同媒体受众的不同需求多次利用,争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三,跨界传播也为广告客户拓展多元化的盈利渠道, 一次售卖,多次传播,使得跨媒体集团在价值评估方面比单一媒体公司更受投资者追捧。开播后第一年的收益就比原先翻了5倍,今年继续以20%的速度上涨。收听率也稳居西安地区广播频率第一阵营。 fm99.9在电视、广播、网络这三网合一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优秀表现,在第三届中国品牌媒体高峰论坛上,陕西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fm99.9以跨界传播、融合创新的成功实践;n方通话打造最快连线新闻的独特报道模型以及开播以来的快速成长表现,被评为“2009—2010中国最具品牌创新力的广播频率”。 两年来我们的感受是,身处全媒体的时代,每种媒介都必须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功能互补,融合创新、跨界创新,最终成为全媒体产业格局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台实施业务通道建设的关键环节 为了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环境,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于2008年下半年着手全面推进实施员工多通道职业发展的建设工作。两年多来,在广播、电视的绝大多数部门中普遍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给员工提供了业务方向的职业发展通道,为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重视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提高,淡化官本位思想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结合2010年在江苏广电总台广播传媒中心开展的业务通道推进工作,谈谈开展业务多通道建设的一点体会。 一、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明确业务通道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认真学习《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业务通道员工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2009年度业务通道启动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这项工作开展的各项细节。 其次,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分四步走:1.准备工作;2.沟通和调研;3.制定实施细则;4.报批和实施。 第三,梳理核对人员信息,为多通道人员模拟进岗创造条件。 第四,开展多通道工作培训。请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针对多通道的认识、多通道体系设计思路和典型案例三个方面,对中心100多名科以上干部进行了培训。 二、反复沟通,找准各部门实施的难点 2010年3月到5月,广播人事分部先后两次深入部门进行沟通调研。 第一次沟通,围绕5个话题展开:1.为什么要进行业务多通道建设;2.广播实施多通道建设步骤;3.总台专业通道设置;4.员工多通道进岗模拟;5.需要人事部门和实施部门共同完成的工作。通过第一次沟通,让部门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要实施,怎么实施,以及人事部门和实施部门的工作分工。 第二次沟通,就各部门在拟定的实施细则和人员模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入进行讨论。就新闻广播部如何解决历史遗留的老人安排问题和实施时间问题,各频率导播和行政岗位是否进入业务通道问题,广播技术部实施范围问题,形成初步共识,个别难题形成建议意见报中心领导和总台人力资源部研究决定。 三、将多通道建设作为促进员工业务能力提高的抓手 广播传媒中心员工行为短期化倾向较为明显,比较重视收听率、收听排名等指标,不太重视支撑这一数据背后的业务能力的学习和提高。为扭转这一不利于业务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趋势,我们在多通道上岗条件上强化了对持证上岗和专业技术职务的要求。 四、通过多通道的实施,提高一线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 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广播各部门在人才业务建设方面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像新闻广播部和生活广播部无论是各项管理制度建设、播音员主持人和记者编辑队伍持证上岗率都很高,说明该部门领导重视管理和业务能力建设。也有一些部门的员工对专业人员持证上岗和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该部门领导进一步督促推进。 五、条件设置上,岗位安排上要照顾好两个年龄段员工的积极性 广播新闻部和广播技术部有较多的在编老体制员工,一些老同志的能力体力已跟不上现在工作岗位的要求,一些老同志只愿承担他们份内的工作,对部门安排的其他或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不愿多承担。但他们毕竟还在工作岗位,且占据一定的高级岗位。由于指标所限,如果他们不让岗位,表现优秀的年轻人就没有机会。还有一些现在还未进入高级岗位的老同志,他们工作态度积极,业绩较好,一直对进入高级岗位满怀期待。如何实施才能正确处理好两个年龄段员工积极性的调动问题?我们在条件设置上,既安排了年龄条件,又给符合一定业绩条件的超龄人员安排了破格条件。对指标超标的部门建议为改革付出一定的成本,将已在岗的老同志作为存量保留。 六、坚持绩效导向和薪酬挂钩原则 让具备什么条件的员工岗位晋升?如何让上岗的员工永葆工作动力?坚持绩效导向的原则。以往职称与待遇挂钩的年代里,职称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业务通道。职称评聘基本上以学历、资历、获奖、论文等硬条件为导向,且一旦上岗就要一直聘下去。发展成为职称评聘只与过去做的好有关,将来做的好不好无所谓。业绩不好的人,只要硬条件符合,要想晋升,单位还没有太多的约束手段。造成忙事的人没有时间准备材料评职称,评上去的相当一部分人是业绩不太好的人。所以,不论是上岗,还是续岗,都要以绩效为导向,以业绩论英雄。 此外,业务通道与薪酬挂钩也是必须坚持的。一方面,在什么岗就拿什么薪(目标薪酬标准和基本薪酬),一方面,业绩达标的员工一定要拿到与同一行政职务相当的薪酬水平。这样才能淡化官本位思想,才有可能让业务好的人在业务岗位上大放异彩。 业务通道建设是一项长期坚持才能见效的工作,它的成功实施还需要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管理制度的配合,政策和制度还需要不断探索优化。 广播电视论文:浅析三网融合的推广与广播电视传媒体制内含革新 摘要 2010年是中国推进三网融合的关键之年。国家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对广电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传统、新兴媒体而言,是博弈也是合作。借三网融合的东风,广电将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以融合为契机,广电应加速体制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转变运营模式和经营理念,适应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以融合为平台,推动事企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链形成、“大媒体”产业融合。广电传媒正面临着革新开放的新纪元。 关键词 融合 多元 集约 分权 法制监管 市场化 融万物之钟灵,合天地之毓秀。宋朝陈亮于《书赵永丰训之行录后》有言,“天人报应,尚堕渺茫;上下融合,实关激劝。”融合,调和、和洽之意。融合与分离若即若离,影形相继,于多维空间内交错相织,架构而成多元世界。信息融合、文化融合、产业融合、人才融合、资源融合,“融合”一词已经融合入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生活等众多领域。传统媒体日趋向“大媒体”产业转变,时至今日,三网融合逐渐被人们熟知。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在全球化语境中,三网融合的稳步推进将改革信息、文化的传播形式及传输渠道,更对社会价值观的重组及整合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也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百花齐放搭建了平台。 三网融合是全球信息产生发展的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西方发达国家把它作为新一轮it技术竞争的重要内容。1996年,美国公布了《新电信法》为三网融合扫清了法律障碍,此法允许长话、市话、广播、有线电视、影视服务等业务向渗透,整个电信市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竞争性准入许可。我国也较早提出了三网融合,2001年3月15日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2006年3月14日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再度提出“三网融合”,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201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并审议通过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 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三网融合工作将分两个阶段进行。2010年至2012年为试点阶段,以推进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阶段性进入为重点,制定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不断扩大试点广度和范围;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升级改造,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基本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915年为推广阶段,要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0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主持召开了国家三网融合协调小组会议,会上通过了三网融合试点方案,明确了试点阶段主要任务和试点区域应有的技术管理条件。在试点方案中,广电总局独家负责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包括epg计费管理、通过有线网开展完整的互联网接入、数据传送和ip电话业务。对于广电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一 大时代融合氛围中广电节目内涵的延伸与发展 河道交错,孕育人类文明;历史纵横,文化源远流长。智慧的火光照亮中世纪的漫漫黑夜。现代性在社会、文化领域复苏,引领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如先贤有言“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 ”。自由、民主、平等、法制思潮相互冲击,汇成河流,洗去蒙昧的泥淖,启示的浪花跃于历史的长河,短暂的一瞬,折射出万丈光芒。世纪的更替,轮回的流转,文化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丝绸之路绵延于无垠沙漠,交汇亚欧文明;茶马古道辗转于平原沟壑,通达古今。文化如溪水,潺潺涓涓,流淌至今,万物生。文化交流最浅白的表现形式和载体是信息的互换,媒介是传输信息的桥梁。鸿雁传书,古道驿马,信息交互穿越时空,跨越国界,在波折与撞击中,文明之光普照时代。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快速发展,为民族沟通,经济融合,民主全球化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奇异的思想、先锋的理念在这“新时期”交汇,这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饕餮聚餐。合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原则,理性解放,呼吁创新是目的。作为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广电在融合浪潮中的地位攸关重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与信息产业和其他一些优势行业企业相比,广电在开放的程度、市场化的程度、思想观念解放的程度都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缘于制度、政策、社会环境的制约,但关键的是观念的滞后。笔者认为滞后与先进本是相对而言,并没有精确的界限,滞后向先进的演化是历史选择的过程。人类的发展历史也是文明的演进历史,新世纪以融合为原点而推进的时代变迁,也是再文明的过程。在此再文明的过程中,广电的社会功能、传播功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广电媒介既是向导,也是引领“解放”的先驱。【1】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3985套开路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有线电视网络400多万公里,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31%、97.23%。广电媒介在全国范围内的高覆盖率为新时期的再文明提供了物质性的保障,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域、跨风俗融合还有赖于三网融合的普及。 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领域,表现为惊人规模的“金融资本”流动。此外,今天的全球化还体现为由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互联网的兴旺普及。全球化的过程对于不同民族而言是兼容、吸纳、创新的过程。近一步而言,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而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趋同逐异的后果是社会变迁,是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甚至会引起民族国家间的冲突。举例而言,【2】当新自由主义成了新的世界主流思潮。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求“平等和公正”不再是国际政治生活的主流。什么新殖民主义,什么南北谈判等等,统统让位于全球化,让位于各国间的自由竞争。表面上看这种信仰提倡每个人和每个国家,无论贫富,都必须自己帮助自己,自己拯救自己。实际上这种信仰提倡的是强者对弱者的“自由竞争”,资本对劳动的“自由竞争”,强国对弱国的“自由竞争”。“选择”与取舍是化冲突为融合的有效途径。让新自由主义成为符合本民族特质的自由主义。互联网的普及是文化全球化的载体,正确把握经济需求和社会责任,促进虚拟与现实的共生在于取舍。广电传媒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低级趣味与雅致新颖的界定基于选择。对于不同文化内容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体系。反向来看,有利于社会价值体系发展创新的文化内容是正确的选择,笔者认为,这是广电传媒在融合浪潮中履行“守门人”职责的要义所在。在日益视像化的人类生活中,广播电视充斥着喧嚣和肤浅,价值探求的淡化,深层思考的缺失。价值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更是广电传媒自身在多元价值取向环境下取舍标准的要求。民主与法制为历代有识之士追求,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公民意识的觉醒是民主思想传播的表现。自20世纪90年代起,民生类节目兴起,互动的形式,平民化的视角让此类节目广受社会各界好评,百姓享有话语权,民愿民生得以反映。在多角度反映人们生活的基础之上,培养公民主动参与社会建设,解决社会问题是民生节目发展的新方向。客体与主体地位的转换才真正是民生利益的所在。 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界,阴霾密布,万马齐喑。帝国主义的侵略,北洋军阀的独裁,压制进步势力,禁锢人们思想。新文化运动如一夜春风,吹皱死寂的湖面。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轰轰烈烈展开。自由主义,民主科学的思想广泛传播,开启民智。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思潮可以在这次运动中找到源头。创新是民族得以延续的源泉,创新是交融后的扬弃和发展。多元是融合的延伸。介于跨国界文化交流活动的展开,世博会、亚运会的举办,多元化的意识形态正逐渐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体系。不同的文化之间虽有撞击和冲突,但正是在“逐异”的过程中新锐的思想萌生。作为国家宣传机构的广播电视传媒,担负着文化外交、国际讯息交流的重要职能,在多元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应为多边交流搭建宽广平台。以客观中立的视角剖析时事风云,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前沿思想,拓宽广度,吐故纳新。在中央台的引领下,积极开设国际频道,互换优秀专题节目、影视作品,可谓新时期的开启民智。如何在“文化壁垒”和“文化桥梁”的角色中自如转换是“新时期”广电面临的挑战。由于中国广电业高度的行政依附性,广电业的格局是按行政区划和级别建台,各自为政、分散发展。这种带有地方保护性质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多元文化的传播。作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广电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捍卫者,但是不能因为少数有反动倾向的激进思想而因噎废食。相反,提高政策容忍度,减少跨地域跨国界信息传播障碍,也许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途径。时期先进的西方理念、白话文运动对思想解放、清除封建落后礼教起到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业的根本职能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是广电传媒发展的内涵和准则,不能与“喉舌“作用等量齐观。有朝一日,当民主与平等遍及世界的每一角落,文化法制也许可以和政权机构分庭抗礼。文化领域的自由平等主要体现在话语权和知情权得以保障,政策管制的放松与法律条文的完善是由封闭到开放的过渡。【3】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就出现一股政府对媒体特别是电子媒体放松管制的潮流。1996年,美国颁布《联邦电信法》,将放松规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法制的完善对于广电和政府而言应是“双赢”的,法律、法规比政策的透明度要高,法律、法规使我国文化政策规范化、具体化,更具稳定性,也给予了广电更大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它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现代通信和传播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由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形成了微波、光纤通信网络,克服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将世界更进一步地联结为一体。人们在享受信息资源的同时,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信息缺乏管理或管理不善,信息的、传播失去控制,产生了大量虚假信息、无用信息,造成信息环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产生。繁杂的信息干扰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降低决策效率,甚至导致决策失误或是难以作出最佳决策。近些年日益兴起的“快餐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学者认为【4】快餐文化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社会生活的激越节奏和激烈的竞争态势使得每个回到家中的人唯一的愿望就是让脑子和身体同时得到休息,让思维去放松,让情绪在最简单最直白的状态里获得愉悦,因此,社会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必然形成文化的大众化、平民化。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方式增多,文化的“快餐化”势所必然。当然也不能否定快餐文化的实质就是文化含量稀薄,蓄意炒作、相互复制、膨化发泡的观点。笔者认为,把握“取舍”原则是广电传媒在一片喧嚣中紧跟时代节奏,稳步发展的关键。信息的利用价值应该成为取舍的标准。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文化传播应具有教化和普世的影响力。因此广电节目选材的锲子应当精准,内容应更有深度、针对性。避免全国电视节目盲目跟风,同质化低质化现象泛滥。凤凰县有线台在此方面有先见之明。《凤凰民营之窗》、《凤凰旅游产业》等一系列节目紧扣重大经济决策,对各类经济动态信息进行准确、及时、深层次的报道,使得经济信息能够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领域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信息服务才刚刚开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产业开发价值,有助于节目经营,推动广播电视产业改革。合理的重组整合信息、趋长避短、化庸俗为雅致应该在取舍过程中得以体现。“多元”的含义是丰富的也是值得把玩的,信息的繁冗未必是多元;文化形态的多样未必是多元。笔者认为,多元在由“广”到“精”再到“广”的融合演化过程中产生,是创新的源泉,是集约的精粹。因此选择、整合、延伸的理念对于信息时代的广电传媒而言是值得秉承的。快餐文化是多数人的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或许也可以成为少数人的“简约文化”。 二 三网融合环境里广电传媒内外管理体制革新 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对外开放在上层建筑领域的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传播观念的改变,给传播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广电传媒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以体制改革、数字化和产业化发展为标志,以体制上从计划事业型向事业产业转型,技术上以模拟技术体系向数字技术体系转换,功能上以传统传媒向现代传媒转变为主要内容。广电体制改革在整体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电体制就是指广播电视的组织制度和体系建设;广播电视制度,是指由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决定的,由广播电视所有权、广播电视基本性质、广播电视基本目标等方面所构成的体系。【5】有学者认为,广电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广电生产力是信息生产力。与之相应,广播电视体制就以一种生产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广播电视体制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体制研究,寻找能够合理促进广电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广电体制凸显了广电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与中国的行政区划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制度相适应。体制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壮大,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问题。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格局基本上是与行政区划向对应的。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计划体制色彩,现行广电体制特点如下:首先是国家所有,政府主办;其次是管办结合,二位一体。各级政府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办”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职能,又是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监管者,承担着“管”的职能,集宣传、事业、管理三种职能于一体,对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负责;再次是四级办、分级管,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市)。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管理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快为主”。即省本级及省级以下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接受上级政府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与本级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以地方领导为主体;最后是公益性、各级各类广播讨电视台是以实现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的事业单位,不是营利性组织。不难看出,我国广电机构格局基本上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设立,管理高度集中,部门旁多,就目前来看,形成了以省级广电集团为基本单位的“诸侯林立”格局。走过80年风风雨雨的中国广电体制有其传统的优势。四级办、分管的模式促使广电能够比较有效地完成党和政府的宣传工作,实现广电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功能,保障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障人们享受公益型信息服务的权利。换言之,中国目前的广电体制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广电媒体作为事业机关和宣传机构的功能。强有力的具有高度行政依附性的广播电视体制,在实施大的事业项目时有利于统一认识、集中精力、快速有效的推行和完成计划。当然,弊端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从广播电视格局上看,广播机构不能突破行政壁垒,散滥现象无法根治,发展空间饱和,层级矛盾突出。“做大做强”是我国广电业的一个梦想,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对外开放环境下发展广电业的必然要求。从管理体制上看,政事不分、管办不分、多头管理;电视管理机构的数量也十分庞大,这就使得广电管理的权限过于分散,层级过多,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低下。我国的广电体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正在从原来适应广电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转向不适应广电生产力的发展甚至是阻碍广电生产力的发展。广电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任何一种改革或改良都与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广电体制改革亦然。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技术力量是广电体制形成演变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广电业的格局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由政治需求决定的。中国广电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关系是政治体制决定了广电体制的面貌和结构,广电体制为政治体制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广电体制是政治体制的一部分。计划体制下的高度行政化管理体制有利于党和政府对广电机构的直接控制,有利于保证宣传效果和意识形态安全。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地方资源,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有利于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快速推进我国广电事业建设。在“新时期”里,各行各业在技术、理念、管理体系等方面全面升级。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和广电产业的发展,行政壁垒不利于广电节目的流通、体制内部的更新。虽然广电集团也通过各种形式尝试进行跨地域运作,但是行政壁垒依然难以逾越。各行政区划内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发展空间区域饱和,层级矛盾突出。高新技术,特便是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广播媒介在节目制作、传输模式、覆盖范围、商业模式上都有很多异于传统的地方,轻松逾越行政关卡,因此新媒介从经营、管理、运作多方面向广电提出挑战。笔者认为,职能集约转变、机构精简是广电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建构法制化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可以说是对政府职能的“分权”。严格准确的执法,对相同的管理事项、同类的管理对象进行普遍调整。减轻政府对广电体制的监管职能,凸显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即可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亦可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壁垒,为广电提供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媒体集团化背景下的新两级办电视是广电传媒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的举措。两级管理体制是广电业发展初期,对应于大行政区划逐步建立起来的;多级管理体制对应于中央、省、市、县四级行政体制;新两级体制加强了中央和省(区)两级管理权力,减弱了市县广电局的管理权力,以期提高管理效率,给广电产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具体阐述,两级模式对于各地方广电来说,可能意味着堵上了一扇进入新媒体运营的大门。因为即使地方广电可以建设播控分平台,但分平台必须使用总平台的管理体系、用户服务体系,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广电的权限。两级模式,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和各地方广电合作的机会。iptv、3g手机视频牌照的机构往往很强势,而在两级模式下,各地方广电自建播控平台的热情受阻。这样,电信运营商可以绕开iptv、3g手机视频牌照商,而与各省级地方广电开展合作,出钱出力建设分平台,开展相关视频业务。这是符合大媒体融合需求的。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地方广电局,地方政府、地方党委宣传部的权限也应受到一定限制。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可以由逐渐完善的法制部门承担,宣传文化部门、机构与地方广电机构形成地域性的媒体集团,直接受控于。精简机构,缩短节目融资、制播、审核的过程,以节目的社会公益性为内在尺度,积极面对市场,强调节目的使用价值和“使用率”是广电在转型时期应注意的方面。此外,笔者认为,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形成,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媒体传播业的立法进程迫在眉睫,应争取把行之有效的政策提升到法律高度,保障文化事企业的发展。 三 三网融合浪潮中广电传媒运营体制的挑战和创新 电视业务是广电企业的传统业务,也是核心业务,是广电企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国内iptv用户数迅速增长,截止到2009年底已经达到460万,其中中国电信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给有线电视运营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随着三网融合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电信运营商将正式获得经营iptv的牌照,同时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这进一步威胁广电企业的电视业务,使广电企业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由于广电运营商是政府事业单位体制,广电传媒缺少相应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全国只有少数广电运营商完成了“政转企”的转型,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我国的电信运营商经过多次改革与重组,积累了丰富的市场化运作经验,在业务运营、营销、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具备比广电运营商更强的能力。此外,广电网络的整和程度较低,基本是省网层面的网络整合,大量的有线电视用户仍归尚未完成整合的县级的有线网络公司所有,进一步整合有较大难度。这无疑也增添了广电在三网融合后市场化运营体制改革的障碍。笔者认为广电运营的市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制播方式的市场化,融资、传输的市场化。 制播分离是广播电视体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制播体制并不是单一的孤立体制,它本身就是广播电视体制中产业体制的一部分。我国广播体制正在从制播合一向制播分离的阶段过渡,民营电视制作机构不断增长,节目交换初具规模,制播体制改革的主体是制播分离,但是制播分离并不是制播体制改革的全部分。“制播分离”概念最早于20世纪初提出,是指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与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分别由不同单位负责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制播分离在封闭的电视发展模式上打开一个缺口。其先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学者研究指出,制播体制改革牵涉到的电视市场有资本市场、生产市场、播出市场、流通市场、消费市场、调查市场等。制播分离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制作效率,节约制作成本,减少浪费现象,并且能够考虑到受众多元化需求。对于电视台来说,与制作公司合作,采用外包、委托制作、交换、贴片广告等方式从社会制作公司获得更为专业、成本更低的节目,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与制作公司合作,同时也有利于节目市场的成熟,制播关系市场化程度提高。有学者提出,在学界一片“节目多元化、社会化”的呼声中,也应区分“制播分离和制播分立”的含义。笔者认为,对于“制播分立”和制播“分离”的探讨不能妄下评论,必须在传媒产业化的环境中结合整个广电传媒的运作体制分析,多头管理模式是现行广电管理体制的特点。新两级制度,一定程度上是对原有体制的革新。“事企分离”也许将成为广电发展的主流趋势。审核监管体系的完善应与“事企分离”同时进行。加强与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合作,进而与之融合,促进广电事业单位和传媒企业集团的分离,事业单位逐步向审核监管、宣传、舆论调控的方向发展。简而言之,也就是“制播分立、事业分离”。制播分离促进了电视产业进程,为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电视领域打开了一条通道。从根本上改变了在节目制作和发行领域由政府和电视台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机制开始起作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全国性的节目市场和发行、销售网络。在节目领域率先打破地域与行政分割,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同时,引入分离模式,也有利于我国电视业与国际接轨,与国外的资本融通和节目交流将变得更加容易。制播分离首先在节目制播领域形成产业链,而这一链条也是整合电视产业链中的开始部分和最重要的部分。 四 三网融合后大媒体产业的形成和广电集团的发展 【6】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传媒市场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传媒领域内部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还是十分僵化的,资金严重短缺和资产闲置共存。一方面难以利用闲置资产调剂收入、增加收入、扩大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难以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广电为例,环节壁垒森严,条块分割、条条分割困局严重,难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我国自主创新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建立、设备产业化、规模试验、运营体系建立等工作,初步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民族工业为支撑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以产业化为方向,服务社会为任务,广泛融纳社会资金,反哺体制是移动多媒体占据优势的措施,值得广电借鉴。 经历了大致150年的历史进程,电信业和传媒业终于从各自分立的产业状态经过产业融合演变为新的产业形态大媒体产业。【7】大媒体产业现象并不是孤立的个别的产业现象,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产业现象,信息传播领域的产业融合是大媒体产业形成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在“三网融合”的条件下,电信业和传媒业的融合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大媒体产业是一个跨越国家地区边界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运作,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的产业体系。三网融合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显现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场比特引发的技术革命把“地球村”全面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生存成为“村民”未来生活之一。其二,跨媒介,即大媒体产业涵盖了多种媒介形式,而且不同的媒介形式之间还正在发生并进行着相互之间的媒介融合。三网融合最终将成为三屏融合,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排名前五的广告大国。自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出版社从105家发展到578家期刊,从930种增加到9468种。图书产品从1.5万种增加到24.8万种。印数从3..5亿册增加到62.93亿册。近些年,先后建立近100家传媒集团分属报业系统、出版系统、期刊系统和广电系统。再次为跨产业,即指大媒体产业突破了原有电信业和传媒业之间的产业边界,打破了原有的相分立的格局,跨越了原先不同的产业范围和领域。 传媒集团的形成是大媒体产业业形成的必经环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广电集团化建设的市场环境仍未形成。【8】广电集团是指一个实力(或少数几个)实力雄厚的广电媒体为核心,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以及资产、产品技术、契约等多种形式链接在一起的媒体联合组织或利益共同体。广电集团化就是若干广电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电集团的过程。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得手”实现频道、节目、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协作,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过程。“四级办”虽然促进了我国广电初期的大发展,但是它也造成了我国电视格局过度行政化的现象。行政区划和级别的壁垒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经营管理,集团化恰恰是一种通过企业间的联合而形成群集经营效果的过程。它们可以打破企业之间的封闭状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自中国加入wto后,外国广电传媒进入中国的方式将倾向电视节目和频道落地,与中方合作进行本土化节目制作等,直接和我国广电传媒业展开竞争。而我国的广电机构普遍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高,竞争力不强,和国外的广电传媒企业比起来,实力相差甚远。集团化的形成有利于整体实力的提高,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为集团跨媒体、跨地域经营创造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中国广电产业的格局。举例而言,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的《第一财经日报》,就是先在集团内部形成“第一财经频道”和“第一财经频道”品牌后再与广州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推出。三大强势媒体合作,铸就了中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地域报纸。“第一财经日报”的成功运营值得广电借鉴。截至2009年,我国付费电视节目达148套,节目市场化的大气候逐渐形成。有学者呼吁,付费电视节目应以内容为核心,资源的匮乏是付费节目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付费节目的推广,推进广电与互联网的融合。付费节目除具有鲜明的特色外,还应为受众提供实用、有价值的信息。互联网便捷、高效,渗透性强,做为多种信息呈现形式的载体更符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具有着广电和传统媒体难以匹敌的优势。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前提下,广电若与互联网合作,将付费节目以网络电视的形式制播,或许可以获多的盈利。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新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育与探索 摘要:在探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综合改革,建立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本专业的特色化发展探索新路。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学 人才培养模式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不仅老牌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开办了该专业,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加入了竞争的行列。在红火的办学热潮中,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却不太令人满意。重庆文理学院于2003年在文学与传媒学院设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近几年来,文学与传媒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的指导下,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拓展实践培养途径、优化学生能力评价机制等方式,建立起较完整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该专业的发展摸索出一条新路。 一、课程改革:从补充到融合 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建设之初,学院通过调研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和收集学生的意见,增开了部分基础课程。但实际效果不理想,理论课开得越来越全面,面对市场多样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变动的能力太低,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时量的增加还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此,学院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毕业实习的管理。希望把社会生产实践作为专业教学和课程学习的补充和延伸。2008年初,配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举措,学院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结构调整采取了变补充为融合的思路,充分肯定社会生产实践本身的重要地位,从一种相互融合的思路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 1.课程类型多元化,行业专家进课堂。学院通过特定考核机制,遴选部分课程,聘请了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业界精英进入课堂。由于学校远离省会主城办学,学院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意见,在该专业灵活开设短课程、微课程和学术讲座,让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昕来自社会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 2.试行顶岗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为进一步增强该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良性机制,学院在二年级、三年级试行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制。实践基地或者用人单位可以通过项目报批的方式,申请一定数量的学生直接到相关工作岗位去顶岗工作,由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在工作岗位上,学生基本能尽快熟悉业务。有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另外,学校和学院各拿出一部分资金,要求该专业教师进入传媒机构或者传媒企业学习或顶岗工作。如2010年暑期,该专业有3名教师分别进入《重庆晨报》和重庆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学习,时间为30天至40天。教师不仅熟悉了业务,也提升了能力,更新了知识。 3.整合院校两级课程,增强课程的广泛性。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学院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又进行了3次微调,一是在总量上压缩了学时学分,增加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二是在保证该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将专业选修课分为播音主持、报刊编辑、网络编辑三个模块,让学生根据兴趣与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三是增大了选修课的范围,在学科专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提供为公共选修课平台。 二、培养途径:从多渠道到全方位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改革初期,学院把重心放在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上。在强调理论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拓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内涵,多渠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于此同时,除了专业教师,邀请学生管理人员、校外专业人士参与指导学生,将校园媒体和校外媒体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舞台,构建出一套学生大实践教学体系,力求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灵活开展多种实践形式。通过教研室研讨,对《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纪录片创作》等传统理论课程明确要求拆分出理论教学课和实训教学课时,分别制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期末以项目制的形式交出作品。学院组织学生集中参加校内外重大活动期间的短期实践,例如如学校所在地重庆永川区的近几年的房交会、旅游艺术节和学院艺术节等重大活动,都由该专业学生承担了摄影摄像、新闻采写、网页制作与维护等相关工作。此外,学院成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升领导小组,由专业教师牵头成立了“新闻采写与选题策划”、“新闻摄影与摄像”、“电视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制作”等多个兴趣小组,一至三年级学生每学期参加一至二个小组。指导教师督促小组成员每学期独立或合作完成至少l件作品。 2.拓宽专业能力培育平台。学院以学生社团星湖写作社主办的报纸《星湖》、学生刊物《清风》、星湖网站以及校园电视台为基地,建立固定的校内实习点。经与其他学校和其他院系联系,把该专业的学生以学生通讯员的形式配备到学校各部门和其他院系,承担摄影摄像以及新闻采写工作。学生通讯员所采写的新闻稿件,经相关部门教师指导并经领导审核后。发表于校内外各媒体,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建立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和改革前该专业学生指导队伍主要由该专业任课教师构成不同。经过学院的组织和挑选,建立了由一支稳定的学生能力培养指导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兴趣小组和工作室的指导,学生管理人员协助指导学生报刊、网站和重大活动报道。负责学生专业技能比赛的指导,学校兄弟院系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相关教师负责对学生通讯员进行指导,校外专业人士根据项目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各指导教师都能尽职尽责,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学习效果良好。 三、责任主体:从管理者到执行者 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因为压缩教学课时等问题涉及到教师的具体利益,曾遇到很大阻力,甚至学生也不理解,觉得额外增加了很多任务。一方面要实现改革目标,一方面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院主张全员参与改革,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层层落实;逐步引导指导教师的角色转变。 1.提高改革参与者积极性 学院在压缩原有课程课时的同时,让教师全面参与改革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参与到学生能力培养指导体系中。讲授课程仍然按照讲授时数来计算工作量,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和训练则按照项目制,以作品、成果和质量来计算学习成果。在每项新的措施执行之前,学院组织相关师生召开说明会,阐明具体目标和做法,兴趣小组的有效运行和项目制的实施,以及校内外灵活的实践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具体的管理中,改革方案的目标指标都分解到具体的个人,学院对系、教研室、兴趣小组、项目小组和工作室,对每一层级分别考核。 2.引导指导教师角色转变 该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注重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不够。学院有意识地引导专业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成为理论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外出培训、组建工作室、参加项目等方式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在课程改革中,学院也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在《电视纪录片创作》等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就以pbl教学模式为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师针对这门课程的具体情况,将基本的创作流程分为确定选题、进行拍摄、后期制作、成果交流、成绩考核五个阶段,将全班进行小组划分,按照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般情况进行分工,分为编导、摄像、后期、场记、撰稿等。教师从讲授者变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对每一个阶段和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评价机制:从考试到考核 1.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配合学校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工作,学院选择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部分课程作为改革的试点。在课程评价方式上,改变原来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改革成绩构成比例,构建以项目操作效果为主的期末综合成绩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方式的变化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平时的知识运用,注重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例如《电视纪录片创作》课程,改革前期末综合成绩的构成比例为:课堂讨论5%、平时作业5%、期中作业20%、书面考试70%,改革后为课堂讨论10%、实训10%、期中作业20%、影片评价60%。 2.推行成果评价方式 对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以及课程学习以外的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项目的效果检验,学院变教师评语的评价方式为成果评价方式。学生的一部分成果直接接受社会评价,如校内外重大活动项目的成果、学生通讯员的实践成果、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以及工作室所承接任务产生的作品。一部分成果接受师生评价,这种评价是柔性的,通过受众信息反馈和受众调查获得。这部分成果主要是社团报刊、网站和校园电视台节目。另一部分成果由学院专门组织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这部分成果主要是兴趣小组、技能训练、学生项目产生的作品以及学生的课外作品。 学院组织成果评价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项目验收、作品评分。学生需要激励,学生成果展示,学院根据学校教学改革的安排。调整课时,将每学期的17周设为“学生技能训练展示周”,在这一周,通过技能比赛、成果展示、成果汇报、成果交流等形式,对学生作品和训练成果集中评价和验收。 当然,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教师,都曾碰到了很多新的问题,遇到了新的困难,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年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思路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在借鉴其他院校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实践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广播电视论文: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现状和规范研究 摘要 本文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中不规范现象为例,分析主持人语言失范的自面效应,并提出提高主持人语言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广播电视 节目主持人 语言 规范 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在国务院随后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普通话的内涵得到完整的表述:“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1994年启动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语言文字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国家广电总局将普通话水平达标列入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上岗条件。2000年lo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首次确定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广播电视如需使用方言,必须经过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的批准。 普通话得到空前推广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水准的提高以及广播、电视等有声传媒的普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水平代表了传媒语言的规范程度,应该成为推动全社会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窗口,并担负起重要的示范责任。时下主持人的语言总体上较为规范,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语言中频频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的错误,另外还出现了外语化、方言化、杂交化、扩大化等语言问题,不能不引起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失范 现代汉语由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构成。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失范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1 语音错误和缺陷 (1)容易混淆的字词 汉语言文字中存在着大量的多音多义字,有些因词性不同而发音不同,有些是因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而发音不同,如,《新闻快报》的主持人将“载(zai)重”读成了“载(zai)重”,将“应(ying)届”读成了“应(ying)届”,将“参与(yu)”读成了“参与(yu)”;《财经早8点》主持人将“悄(qiao)然”错读成“悄(qiao)然”,“拖累(lei)”错读成“拖累(lei)”;《1818黄金眼》主持人将“粘(zhan)贴”念成“粘(nian)贴”;《玩物创智》中把“头箍(gu)”的“箍”念成“ku”;浙江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快报》主持人将“绯(fei)闻”读成“绯(fei)闻”。 (2)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 南方人说普通话常见的错误就是平翘舌音不分,如z、c、s、与zh、ch、sh经常混淆,这些会影响听众对词义的把握。如《城市之声》广告中把好吃(chi)读成好吃(ci);《旅游之声》的主持人将“路况综述(shu)”读成“综述(su)”、“迅速(su)”读成“迅速(shu)”等;《社区发言人》栏目中女主持人把“沧桑”的“桑”念成(shang);《浙江房产报道》的主持人将“陈”读成了后鼻音;《整点新闻在线》主持人将“氛围”的“氛”读成了后鼻音。 (3)音变错误 这里所说的音变是指语流音变,即在实际语流中,前后的因素或音节相互影响,从而产生语音的音变,常见的有“一”“不”的变调以及轻声、儿化。如《小智热线》“一模(mo)一样”应该为“一模(mu)一样”;《旅游之声》:“一辆”读成了第一声。 2 词汇使用不当 词汇方面的错误和不规范使用主要体现在词语、成语的错用以及方言词语、网络词语的滥用误用。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具有稳定与演变两重特性。基于这两重特性,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也具有坚持与调整两重特性。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规范标准要以坚持为主调整为辅,要全局坚持局部调整。为了推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要妥善处理:哪些规范标准要坚持不变,哪些要做出调整;如果要调整,什么时候调整。而广播节目中出现的词汇应该反映了语言文字稳定、规范化的一面,应该是积极向上、正确常用的词汇。但由于收听压力或直播节目等各方面的客观因素,主持人在使用词汇时还是出现了种种错误。 (1)词语、成语的错用 有个别主持人在使用成语时往往望文生义,词语、成语的规范化使用还有待改进。比如《新闻快报》的主持人想表达不太令人满意的意思,结果用了“差强人意”(“差强人意”是说还能令人满意);想表达某一阶层首先接受试验的,结果用了“首当其冲”(“首当其冲”的意思是最先受到攻击和遭受灾难);想表达说话人理由充足、自信满满。却用了成语“信誓旦旦”(“信誓且旦”意谓誓言诚恳可信);《早间新闻在线》主持人在结束节目时说“感激您的收听”,“感激”一词使用不当;《发靥发靥》栏目女主持人说:“不是关系所在”,应改为“不是关键所在”;《拨拨就灵,就灵就灵》“让那个贼有了威慑力”中“威慑力”用在贼身上显然错误。 (2)方言、口头禅以及网络用语的不规范使用 广播电视频道的一些自办栏目,因为要迎合普通大众的口味,或是本身节目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网络用语、方言和口头禅。虽然语言是开放的,跟随时代潮流的,但是过度泛滥的不规范用语也是需要广播节目重视并加以改进的。例如《快乐晚高峰》主持人经常夹带方言主持,在10月28日16:30——17:30一小时中共出现了9次方言,其中如“藏藏好”等方言语用法,城市之声主持人用“小姑娘家”、文艺频道主持人用“听拎清”等方言。 主持人的网络用词也非常泛滥,如《私家车下班路上》主持人用“够牛的”、“咪咪小”、“拉风”,另外还有“我觉得你在找抽”、“比较雷人的观点”等等。这会让部分听众听得丈二摸不着头脑,影响了广播语言通俗易懂作用的发挥。 同时,很多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多次出现“这个”、“那个”、“然后”等口头禅或是句子拖长尾音,直接影响了节目的流畅性和整体性。 3 语法不规范 广播电视中因为有很多是直播节目,主持人都是临场发挥串词,因此存在很多语法的错误和不规范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搭配不当。 大部分搭配不当的情况是动宾搭配不当,如《私家车下班路上》主持人说“大家一起将问题和困扰一起探讨与沟通”,问题可以探讨,困扰不能沟通。浙江新闻综合频道的主持人说“提高沟通艺术”搭配不当,应是“提高……水平”。其次还有中心语和修饰语的搭配不当,如《整点新闻在线》主持人说“有效地停放和管理,“有效”与“停放”搭配不当。《浙江房产报道》中出现“出台的政策更加激烈”这样的搭配错误,城市旅游之声主持人说“这绝对不是一件安全的选择”,量词用错。 (2)重复累赘 重复累赘是主持人在广播节目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不仅说的人拗口,听的人也是百般别扭,对节目的流畅性有很大影响。例如“一起共同来关注”、“逐渐离我们远离”、“步伐不断停步”等等。 (3)缺少成分 由于某些句子较长,主持人在播音时忘记了定语的中心语,如《新闻快报》中主持人说:“针对部分产品中含有甲醛,……”句子中显然缺少了“的事件”这个中心语;浙江新何综合频道主持人说“探讨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应为“探讨解决金融危机的措施”。这是考验主持人综合素质的,也给主持人“说好普通话”增强了难度。 二、主持人语言失范的负面效应 1 影响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 据对“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的调查研究,虽然媒体及受众对主持人群体的社会关注多于对其的职业关注,但是造成主持人负面影响最多的却是节目主持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如针对主持人语言能力的庸俗、方言(语言不规范)、口误,指向主持人气质风格的低俗、煽情、娱乐化等关键词占了60%,这说明主持人群体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更容易破坏主持人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为什么有时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稍有纰漏,如直播时的一次口误、一个哈欠会立即影响到主持人的媒介形象。 2 影响传媒在受众心目中规范使用语言的榜样作用 1998年印发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宣传提纲》中对推广普通话工作思路做了这样的表述:“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传媒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标识,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语音是媒介的声音形象,在全国人民中发挥着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受众如何正确使用规范语言。如果出现了过多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问题,将严重影响传媒在受众心目中规范使用语言的榜样作用以及普通话长期以来形成的声望。 3 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语言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播音员主持人语言因广播电视媒体无可比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社会上、在群众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期的青少年而言。节目主持人的言语失范行为,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为了在竞争中求胜,提高收视率,一些主持人放弃职业的社会责任,片面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甚而将这种低俗之风蔓延到了儿童节目中,已严重污染了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4 滋长方言优越感 用方言播放节目,滋长了方言优越感,获全国百佳栏目的《阿六头说新闻》调查数据清晰地显示:观看该节目的人群结构25岁-55岁占有55%的比例,而这个年龄群体往往是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消费能力、最有决策权的人,也是广告商最青睐的目标客户人群。媒体宣扬的这种语言上的优越感,使城市的外来人口和非方言区人口,相对地就会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泛方言化的媒体节目在无形中不断提醒非方言区的人口:你不懂本地方言,你融不进当地社会,你无法平等分享公共信息资源和其他资源,从而导致本地域受众文化上的优越感。 5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节目主持语言中“农民工”、“丐帮”、“城市寄生虫”这一类带有歧视性的称谓,既不符合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也不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原则,人为地强化了不平等的意识,伤害了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的尊严。随着人们的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的觉醒,由主持人语言失范引起的这类负面效应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提高主持人语言素养的建议性策略 1 实施问责制,规范传媒语言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确立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2006年12月2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通过《浙江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办法,并于2007年4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九条规定: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达到一级甲等,其他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达到一级乙等。2007年3月22日,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印发《认真做好我省首部语言文字法规章宣传贯彻工作》的文件,对如何宣传贯彻《实施办法》提出了要求。 现在的社会普遍浮躁,传媒人员、播音员对自己的业务刻苦钻研不够,主持人的语言素质没有多大的提高和长进,而且缺少配套的业务培训制度。实施问责制在现阶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责任到人、严格落实的监督机制,对于减少差错、提高传媒的传播质量有着较好的作用。另外对于懒散懈怠不够敬业的传媒从业人员批评教育是必要的,必要时可以辅以相应的惩罚措施和经济手段。 2 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主持人语言文化素质 许多广播电台、电视台选择主持人只要有一张漂亮脸蛋、一个好听的“声线”就可以了,大多数主持人没有经过规范的语言训练,他们对语言在传播中重要性的认识还很肤浅。 从业务特性来说,主持人是语言工作者,他们的言语状态是业务水准高低的标尺。主持人的语音、语气、语调以及用词造句,不仅表现为外部形态。而且能反映出他的文化、思想、智慧、情操、审美等内涵,是主持人传达节目内容、体现个性和才学的重要窗口。主持人的语用方式比“照本宣科”的播音创作困难很多,不仅受内容、时间、环境的严格制约,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思维与表达同时起步。面对话筒、面对观众,一张口说话即抵达信息输出的“终端”,完全脱离控制。却又要对每句话负责。 主持人若要获得较高的言语技能,必须把练口才和练笔才看作同步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工作之余,进行积极有效的业务培训成为提高主持人语齐文化素质的必要途径。 3 辩证地处理直播言语与生活言语的关系 目前的节目主持中,主持人要正确处理直播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关系,不仅不能回到书面化、主持腔的老路上去,而且要树立播出用语口语化、生活化的观念,在剔除自然形态的生活语言不规范成分的前提下;注意汲取日常生活口语的营养。在坚持语用规范的前提下,对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状态的语言既有积极的吸收,也要有坚决的扬弃,做到不媚俗、不奉迎低俗的视听需求,这是广播电视主持人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也是广播电视节目最起码的审美要求。 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是国家语言文字发展的必然,是中华千年文化发展的呈现,更是时代赋予广播电视工作者的重任。在节目主持中出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的现象警示着每个传媒人:优秀传媒人之路漫漫,其修远,还需上下而求索。广电节目主持人只有潜心学习文化历史知识,了解语言文字的渊源,提高语言文化素质,在文化的土壤中扎根,才能从根本上说好普通话,办好广电节目。 广播电视论文:谈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维护措施 摘要:广播电视节目的优质传输,最终目的是要带给观众精神上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本文结合实际,详细阐述了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与sdh设备的重点维护措施。关键词:广播电视;传输;维护 广播电视节目的优质传输,最终目的是要带给观众精神上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因此广播电视节目的技术质量就相当于是每个电视台的生命线,制作出高技术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固然不易,但是如果节目的传输质量不高,再好的节目也会大打折扣,严重影响节目的收看效果。以下从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与sdh设备的维护两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方面的管理。 一、传输系统的日常维护措施 1.传输设备日常维护的特点 先导性 宜防微杜渐,毋亡羊补牢。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在线安全性 传输设备都是在线设备,而各电视台的播出时间越来越长,很少有维修、维护时间。这就要求在日常维护、维修前要做好周详的计划,考虑好应急措施,这样才能对在线设备进行维护,以确保安全传输。 群众性 调动每一个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提高预防意识,补漏拾遗。 平凡性 日常的技术维护工作无名无利,琐碎、繁杂,往往感到麻烦、生厌,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把个人名利置之度外,默默无闻地做好日常技术维护工作,细微之处见精神,平凡小事寓于伟大精神。 2.加强日常技术维护,以确保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 日常管理中,要坚持开好每周一次部门安全传输例会,对上一周安全传输情况通报及点评,其中对故障处理的方式进行详细的点评及总结,不断改进应急预案。同时,为确保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各部门要制定技术维护检修规程,并提出要求如下: (1)维护检修工作实行日常值班巡检与定期专业检修维护相结合的方式。 (2)技术维护人员应熟练掌握系统框图及信号流程,遇到问题能迅速查出故障点,进行维护检修。 (3)在检修中如需要调整设备,改动线路,应由分管同志仔细确认,并做好详细记录。 (4)维护检修完毕在机房工作日志上做好详细记录。 (5)机房维护检修工作实行日巡检、周检、月检、季检、年检制度。 (6)每逢节假日或重大播出时间,需提前做好系统和设备的维护检修,确保系统和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7)检修配电机柜等电源时,一定要至少两个人配合进行,确保人身设备安全。 机房根据其工作特点制定有关专门的维护检修规程,都有具体的日巡检、周检、月检、季检、年检内容。按照维护检修规程,机房认真做好传输系统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及系统指标的测试,及时掌握系统信号通道情况,确保通道指标在规定范围内,使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以确保传输质量。不断总结完善数字传输的维护检修规程、应急防范措施,从而加强维护检修工作的条理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3.完善的设备维护工作是安全传输和高质量技术指标的保障 在日常使用中,要遵循科学规律,对传输系统进行维护,力争把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环境,以及各种设备的技术要求,制定了详细的设备维护计划。对在用设备采取定期清理维护的措施,制定了各种相关设备运行状态、时间、维护情况的一览表,使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一目了然。 为了确保传输质量,传输系统要注重技术改造工作。随着电视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设备不断涌现,其技术指标随之不断提高。要定期对传输系统进行测试,认真分析测试结果,同时做好老系统和新系统的维护工作。 二、sdh设备的维护 sdh光同步数字传输设备是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特别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规范的接口,灵活的复用方式,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维护,很强的兼容性,而普遍应用于高速、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中。sdh设备的维护可以分为例行维护和故障处理两部分,以下重点介绍故障处理的维护方法。 sdh设备的维护可以分为两类:在网管中心使用网管计算机的网络维护和传输机房内的设备维护(网元维护)。 1.网元维护人员的故障分析方法 网元维护人员故障分析的基础是设备告警指示灯反馈上来的告警信息,由于设备和单板反馈上来的信息较少,分析、定位告警的难度相对来说较大,因此要牢记各告警灯闪烁所代表的含义,在日常维护中要时刻关注告警灯的闪烁情况。 首先从整体上观察设备是否有高级别(危急和主要)告警,这一步可观察机柜顶的告警指示灯。不过注意,只通过机柜顶的告警指示灯,可能会漏过设备的次要告警(次要告警机柜项指示灯不亮),而次要告警往往预示着本端设备的故障隐患,或对端设备存在看故障,这时还需要通过观察各单板告警灯的闪烁情况,以分析、定位故障点。 在设备故障时,往往是设备的很多单板都是红灯闪烁,这时为避免混乱,分析的原则是:先分析线路板,再分析支路板;先分析告警级别高的单板,再分析告警级别低的单板。 2. 网络维护人员的故障分析方法 用网管计算机对设备进行监控,可以看到很多细节性的信息,包括告警和性能,并能对全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观察。这对于告警分析、定位是极有利的。但又面临告警、性能信息太多,无从着手分析的局面。对于这一点还要遵循前面讲过的分析原则:先观察分析高速部分(线路单元),再分析低速部分(支路单元);先分析高级别告警,再分析低级别告警。因为设备出现故障时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告警、性能事件,但只有其中几个告警是基本告警,与故障息息相关,可通过这些基本告警直接定位出故障点。还有一些告警是由这些基本告警衍生出来的,不能通过它们定位出故障点。 3.常用的故障处理方法 通过单板告警指示灯的状态,或从网管计算机上观察到的告警信息,再结合告警信号流程图,就可大致定位出故障点。这时就可采用具体的方法来精确定位和排除故障。常用的故障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自环 对sdh传输设备而言,维护设备最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自环。设备的自环有多种。设备外自环:检查对站端及光纤链路是否有故障。设备内自环:检查设备内部是否有故障。设备内自环又可分为:线路板自环;支路板自环;外围设备自环,分别检查各自的单元是否有故障。通过设备各种不同的自环,就可层层分离出故障点来,从而排除故障。不过自环时须注意:不要使接收过载,有时须用衰减器。 替换法 “替换法”也是一种常用的sdh设备故障处理方法。“替换法”就是使用一个工作正常的物件替换一个怀疑工作不正常的物件,从而达到定位故障、排除故障的目的。这里的物件,可以是一段线缆、一个设备、一块单板、一块模块或一个芯片。“替换法”适用于排除传输外部设备的问题,如光纤、中继电缆、交换机、供电设备等,或故障定位到单站后,用于排除单站内单板或模块的问题。 仪表测试法 “仪表测试法”指采用各种仪表(如误码仪、万用表、光功率计、otdr等)检查传输故障。 三、结论 安全传输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考虑传输工作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而且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节目制作、存储、播出和传输的安全管理体系,最终安全优质地传送到广大观众的屏幕上,在这些方面还有大量工作亟待完成。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也可以称之为巨量资料,指的是一种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撷取、管理、处理,也无法整理为有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资讯[1]。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种类繁多、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等特性。大数据的特点为电子商务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契机,受到国内电商的广泛关注。以阿里巴巴为例,该公司迈出了大数据应用的第一步,构建了“淘宝数据魔方”,开放网站所有的交易数据,把数据利用和分析做到极致。 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现状 在传统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下,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案,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相脱节;其次,课程内容不够新颖,只注重传统知识的讲授,没有加入专业前沿问题的探讨;最后,教学模式脱离实际,以理论传授为中心,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大数据时代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新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电子商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予以关注。 (一)对数据收集处理的新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信息量急速增长,在数据的收集方面,庞大的信息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的信息基础架构的承载力;在数据的处理方面,对数据实时处理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企业现有的计算能力;在数据的挖掘方面,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变得极为困难,增加了大数据应用工作的繁重性。由此可见,大数据应用于电子商务面临着收集和处理的困难,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引入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先进的理念,构建数据仓库来装载庞大的信息量,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价值量大的内容,利用OLAP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多维分析,以克服大数据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二)对人才专业技能的新要求 企业将大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后,往往不能直接将其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仍然需要电子商务人员凭借专业知识,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将其转化为对管理决策有价值的信息。基于此,许多电子商务企业正在积极部署大数据战略计划,不断引入数据分析人才,创建大数据研发团队,从技术的软层面真正解决大数据的挑战[2]。由此可见,仅具有收集处理大数据的能力是不够的,对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力才是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将电子商务领域中最前沿的课题引入课堂,使得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对课程培养方式的新要求 面对庞大的数据量,电子商务仍然在原有的平台构架中运行,容易造成架构不稳,随时可能出现数据资源及系统资源不足的实际问题,导致平台操作缓慢不畅。因此,为了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时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况、对系统构架进行现场维护尤为重要,并且需要针对平台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操作方案,而不是理论知识的生搬硬套。由此可见,大数据在电子商务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系统故障等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在电子商务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引导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敏捷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当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现状,结合大数据时代对电子商务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可以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三个方面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提出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设置,引入商务智能技术 在课程设置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应该迎合大数据发展的需要,引入商务智能等前沿课程。相应的增加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构建数据仓库收集数据、采用数据挖掘处理数据、利用OLAP分析数据,使电子商务专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商务智能技术,从而增强收集、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以解决企业在大数据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二)调整课程内容,注重前瞻性与新颖性 在课程内容方面,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还应补充电子商务前沿问题,注重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与新颖性。在大数据时代下,教师需要以互联网为基点,对电子商务中出现的新理念、新思维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以“互联网加思维”的方式,对电子商务的授课内容合理设置,以提高教学质量[3]。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学生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掌握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而迎而合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改进授课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授课方式方面,可以引入产学研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产学研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教育方式,在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知识应用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4]。以产学研模式为基础,以实际工作岗位为纽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还增加了与知名企业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可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成为新时代下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五、结论 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应用面临新的挑战,电子商务人才需要提高专业素养以满足企业的需要,电子商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中,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授课方式,学生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信息经济时代下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孙婧豪 刘吉成 颜苏莉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大数据挖掘平台的应用 1前言 在海量数据时代环境下,以往的主流软件工具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要求,对于医疗行业来讲同样面临着大数据的挑战。云计算和大数据是相辅相成的,云计算技术为海量的、复杂的、多样化的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了有效平台,该平台下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快捷地收集到可靠真实的医疗信息,而且云环境下的数据集存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进一步优化了数据挖掘模式。 2大数据与云计算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医疗数据规模迅速扩大,数据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不论是病理分析图还是医疗影像都产生了大量的医疗数据。区域医疗数据虽然是医疗大数据的组成各个部分,但其数据来自百家医疗机构和百万人口的区域,一个患者的信息资料要保留50年以上,而且数据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医疗数据中每个患者的数据不仅包括临床诊断以及用药建议、医疗影像以及分析决策、(非)结构化文档,还包括患者大量的在线实时数据,仅仅一个社区医院就可以生成多个TB级甚至PB级的(非)结构化数据,所以说海量医疗数据名副其实。云计算技术是被称为是21世纪的技术和商业革命,如今已成为IT行业主流技术。云计算技术是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存储、数据计算以及数据动态分析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基础构架和商业模式,该模式可以为用于提供便捷的、快速的、可用的、足量的计算资源,并且用户按照用量付费,只需要进行少量的管理工作以及与云计算供应商进行必要的互动。云计算技术是在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对于云计算来讲,大数据是一种重要应用环境,而对于大数据来讲,云计算则是其IT基础和驱动力,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大数据规应用的广泛推广,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在医疗数据规模以几何级形式增长的情况下,数据挖掘平台是医疗数据中病历数据、诊断检验数据、影像数据等内在数据得到有效应用的关键所在,所以基于云计算的医疗数据挖掘平台是医疗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3云计算在医疗数据挖掘平台中的应用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可定义为“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过程,能够发现隐含在大规模数据中的知识,从而指导决策,主要涉及特征化、区分、关联或相关分析、分类、聚类、演变分析等。”数据挖掘在金融、交通、军事、电子商务、医疗等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相同其他领域,医疗领域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有很大不同,因为医疗数据包括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信息资料,例如诊断记录、影像资料、治疗决策、用药方案等等,这些数据除了包括结构化数据之外还包括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因此医疗数据挖掘的应用效益和收获最大。基于医疗数据的复杂性,医疗数据挖掘也存在极大难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诊断记录、治疗决策、护理过程等复杂的医疗程序导致了医疗数据的海量性特点;二是医疗数据类型多样化,不仅包括数值型数据,还包括图像、语音、视频等等类型数据。总之,医疗数据的海量性和异构性为医疗数据挖掘带来极大难度,需要具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技术提高数据挖掘的效率和准确性,这就是云计算。 3.1基于云计算的医疗数据挖掘平台架构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其强大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以及数据管理能力让大数据丰富的信息积淀不再是镜花水月,云计算在改变计算机运行模式的同时也正在改变这个世界。云计算以及其分布式结构是实现云构架的重要途径,云计算的应用实现了网格计算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等概念,通过互连的计算机来完成计算任务,并根据应用需要获取各种资源和服务。中国电子学会将云计算技术定义为“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包括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等)是动态、可伸缩、被虚拟化的,并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云计算环境下的医疗数据挖掘平台的设计结构主要包括云计算环境、数据采集、数据清洗以及并行分析4关键个部分。海量数据挖掘技术对云计算的应用主要是其低成本分布式并行计算环境,云计算的应用不仅极大减少了应用成本,同时也为海量数据挖掘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3.2云计算环境下的医疗数据挖掘的应用 医疗大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主要表现正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学图像挖掘、生物信息学研究以及促进公众健康等方面。1)数据挖掘技术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云环境下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使医疗数据中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分析是难题(例如图像分析和识别技术),对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功能的进一步优化提高系统智能性。可以为医生对患者的诊疗提出有效建议,同时也可以将诊疗医生的大部分工作内容和时间流向护理人员,让医生摆脱繁琐咨询,有利于规范医疗工作流程,提高诊疗效率。2)医学图像挖掘:医学图像时医疗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医学图像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例如CT、MRI、PET等等影像学资料为人体各种疾病或者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3)生物信息学-DNA分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的基因组计划产生了大量的基因组信息,基因信息的识别以及鉴定是基于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将高效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基因工程有利于进行基因信息分析,可挖掘潜在的更高价值的信息,为基因工程的研究提供决策支持。4)促进公众健康:利用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传染疾病进行快速检测,对疫情的发展态势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应对策略。另外,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可以覆盖全国的患者电子病历数据库并及时准确地提供公众健康咨询,提高健康风险意识,这将有利于改善公众健康监控,降低传染病感染率,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4结论 云计算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是大数据时代医疗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云计算作为一个新型资源共享平台为医疗信息应用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的资源和服务,而云计算环境下的医疗信息服务也将新的建设平台。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的医疗大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处理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作者:林枫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微企网络安全防范分析 近几年,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科学信息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点点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各种云物流、物联网、云计算等大数据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近几年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来临,信息安全问题、数据泄露问题开始频有发生,对于一些微商企业,信息技术是其发展的载体,大数据是其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来源,而信息泄露问题的频频发生,在损害其利益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大数据时代,微商企业的发展需要对网络安全进行防范。 1概述 大数据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巨量的资料,具体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高增长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料。在新时代,大数据的广泛被应用为一些微商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与发展机遇,大数据推动了信息技术发展,同时也为微企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2微企网络安全现状 2.1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不足 大数据时代,人们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技术的保护意识,虽然在大数据的安全防范上拥有一些严密的防范程序与防范手段,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一些用户仍然缺乏安全意识,很多用户在各种网站登录的用户名与密码非常的简单,有的甚至是多个网站登录使用的都是同一个用户名与密码,并且在登录时不设置安全口令,在一些公共场合随意地登录公用WiFi,并在使用公用WiFi的情况下进行网上金钱交易,通常会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盗用客户信息与银行可信息,这对用户自身信息的维护与金钱的保护非常不利,一些非法的黑客很容易从用户的登录信息中获取用户身份具体信息,进而对用户造成许多不同程度的伤害。 2.2管理制度的落后 在实际对网络安全维护的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的缺乏对网络安全造成的问题是在管理中涉及到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大数据时代,微企开始慢慢走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微企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各种商品与生活用品。用户在购买商品时,需要在购物网站注册一些诸如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银行卡账号等各方面的身份信息,微企网站管理者可以很轻松地获取到网站用户的各种信息,由于缺乏管理制度的约束,管理人员对网站疏于管理,对于用户信息没有进行及时的维护与权限保护,导致一些非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一些非法的途径盗取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而给用户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扰与财产损失。 2.3计算机病毒对微企网络安全的危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对网络信息的处理上,网络技术人员研发了许多新的防毒软件,对用户的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保护,但是,任何的防护措施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防毒软件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病毒软件开发者为了进一步获取用户信息,也对病毒软件进行了非法改进,为其穿上合法的内衣,对各种病毒的开发与散播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形态,进一步对用户计算计与身份信息造成了威胁,计算机病毒通过各种不一样的形态与方式,无孔不入,用户在进行网络浏览时,在不知不觉中计算机可能就被病毒侵害,而目前,网络上一些病毒对大数据的侵害攻击程度也在不断加大,并且对大数据进行攻击程度也在不断加大,集中对用户的各种信息进行盗取。通常,计算机被病毒侵入可能会使之整个运行系统瘫痪,而对于一些在微企网站有过交易信息的用户来说无疑会造成身份信息泄露、造成其财产信息无法得到保障等后果。 2.4网络自身的系统漏洞 就网络自身系统来说,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漏洞。一些软件设计人员为了给自己提供方便,通常会给自己的软件设计“后门”程序,这种做法当然也会给黑客带来一定的方便,而倘若这些漏洞被利用,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一般用户在使用各种程序以及硬件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人为的因素,也可能会对网络系统造成漏洞危害。微企是以网络技术为发展载体的,当网络系统由于用户自身使用不注意而造成漏洞危害时,其破坏性往往是非常强大,这些漏洞的存在给许多不法分子盗取用户信息的机会,进而对用户自身造成危害。 3微企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3.1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技术 加强网络使用安全防范意识,提醒用户在登录购物网站时一定要避免在网站登录时设置过于简单的用户名与密码,尽量使用数字、字母等相组合的登录密码,同时避免在多个网站登录使用同一个用户名与密码,并且要不定时地更换密码,提醒用户在登录网站时要设置安全口令,对自己网络路由器的设置,在设置时要尽量选用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的访问权限方式,在公众场合不要随意登录公用WiFi,并且不要随意使用公用WiFi进行金钱交易,以免造成个人银行信息泄露,进而导致金钱利益的损失。加强对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管理人员在对网站信息进行管理时要具有充分的责任意识,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在发现有非法分子企图盗取用户信息时能够及时地找回防护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网络技术,可以为微企网络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一个网络技术的保障,技术保障对微商企业未来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发展具有具有重要意义。 3.2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提升微企用户信誉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一行每一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任何企业的发展与管理都需要制度的协调与规划,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技术、软件的管理,建立一个有体系有制度保障的网络信息管理环境。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于一些与管理技术无关人员要杜绝他们接触任何与网络管理信息相关的计算机、路由器、信息管理平台等,将用户信息泄露的几率降到最低点。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对管理过程中出现工作人员为盈利出卖用户信息的行为,根据相关管理制度予以严厉处罚。 3.3加强网络病毒的治理与防范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病毒,一定程度上对微商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困扰与隐患。对计算机网络的治理与防范需要采用一种积极且又强硬的态度,首先,可以加强对计算机防火墙的部署工作,将那些对网络安全造成危害的不安全因素排除在外,进而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同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网络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地利用特制杀毒软件对所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杀毒处理,并且及时地对杀毒软件进行更新处理,确保杀毒软件能够及时地识别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威胁的病毒软件。 3.4加强对网络系统漏洞的修复 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发展速度飞快,网络世界变化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速度极快,在这速度的背后相应的也隐藏着许多的问题与漏洞,计算机网络系统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计算机系统的网络修复能力以及正常运营效果。加强对网络技术系统的修复,需要避免网络病毒的攻击定时修复补丁,提醒微软用户不定期地下载新型的漏洞修复软件,及时地安装漏洞修复软件,通过这些防范措施,加强网络系统的漏洞修复工作。 4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微商企业的发展是一次机遇同样也是一场挑战,大数据时代下的微企发展之路更为艰难,微企需要在技术更新、软件更新、信息监督、漏洞修复、安全管理等各方面严格进行管理为企业发展创造动力,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微企网络安全问题涉及用户各个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微企网络安全问题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与管理,同时,作为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为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技术,为营造一个良好的微企信息网络环境而不懈努力。 作者:李瑞 李栋 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合同管理标准化研究 一、概述 西方有句谚语,财富的一半是合同,合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数据时代下的经济活动具有种类繁多、数据量大等特点,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具备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合同管理贯穿经济活动的整个流程,合同管理能力的高低则是管理者流程优化能力的重要体现。合同管理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商务活动的集合,包括前期考察、调研、谈判、拟定文本、签订等环节;二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与控制,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包括对合同履行风险的控制,以及合同各环节的参与者的监督。利用标准化的管理方法进行企业合同管理,可以更为有效地避免签订对企业不利的合同、提高合同管理工作效率。 二、当前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企业管理者重生产、重订单、轻管理,尤其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有的企业没有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有的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管理的部门或管理人员,有的虽有相关合同管理制度及合同管理部门,但管理混乱或无序。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工作的无视或不够重视,造成合同管理工作主题缺失或管理无序。 2.合同审核不严,缺乏风险控制机制。由于很多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审核的法律事务部门或企业法律顾问,有些企业设立了法务部门,但企业法务部门的法律顾问和各有关人员在合同管理中的具体责任和权限的规定不够明确,不能充分或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如在合同谈判和签订时把关不严、合同条款表达含糊、法律或合规性审核不够严格、合同履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潜在风险。 3.合同的管理和履行效率低下。企业缺乏高效、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及审核程序,合同的洽谈、起草、审核、签约、履行等环节无法紧密衔接,造成合同管理无序混乱,合同履行效率降低;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准确高效监督及反馈程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4.缺乏标准化管理体系。没有制定涵盖合同起草、谈判、审核、签订、履行、监督的合同管理制度和统一的合同编码体系,使合同管理缺乏制度依据;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履行合同条款的能力进行评审,对于企业常用业务合同进行文本格式化和通用条款优化等标准化工作没有开展。 三、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合同管理也是一门科学,要尊重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大数据时代下,合同管理亟待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使企业合同管理标准实用可行。 1.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是经济和时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经济合同客观地反映着生产和流通的现实经济情况,它作为联系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纽带与桥梁,在保障生产生活、经济发展顺利进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混合所有制和大数据引领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企业改革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愈加活跃,经济合同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构成了大数据时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元素,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就客观地向我们提出了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问题。 2.合同管理的现状是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的潜在动力。由于非标准化合同管理带来诸多问题,给经济合同的审核、履行、监督等环节带来很大困难与不便。要做到提升经济合同的履约率,减少合同纠纷,减少合同管理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必须实施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大力推行合同管理制度化、编码体系的标准化、内容条款规范化,以及合同文本格式统一化。 3.合同管理标准化是降低合同管理沟通成本和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可把合同管理的各项业务活动内容、业务间的衔接关系、各自承担的责任、工作程序等用标准的形式加以明确,这样可以使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大大提升合同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合同管理标准体系的模式 企业合同管理纷繁复杂,在大体上可将标准体系划分为管理和操作两个层面: 1.管理层次包括《合同分类编码体系》、《合同审核管理标准》、《销售(采购)合同管理标准》、《特殊合同类管理标准》等标准,这些管理标准分别对合同分类编码及各类型的合同在拟定、审核、签订及履行全过程中的管理部门及其职责、管理方式及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2.操作层次包括《合同格式文本标准》、《合同要约推荐标准》等标准,格式文本是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一般在积累总结经济活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的,完备成熟的格式文本不仅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五、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具体措施 1.合同管理制度的动态化。制度是基础,没有制度,任何管理工作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合同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任何企业都要建立健全适合于自身的的合同管理制度。首先要看有没有合同管理制度,其次要看合同管理流程有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管理制度执行,最后要看现有的制度是否适应目前的企业合同管理,若不适应,则要对制度进行修改,将合同管理制度纳入动态化管理,合同管理制度要随着合同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范围和形势的变化而改进,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让制度成为制约合同管理工作的瓶颈。 2.合同编码体系的清晰化。一个企业的合同的编码体系一般包括合同承办部门的代码、合同签订日期、合同序号、合同分类等,在合同编码体系中,合同承办部门代码和合同分类较为重要,一个能够清晰地表达了合同承办的主体,一个能够清晰地反映合同的类型,合同承办部门代码一般以部门英文缩写或部门在企业的习惯性代号作为编码,合同分类一般按照合同的经济性质分为销售合同、采购合同、技术合同、担保合同等,合同分类看似简单,但直接关系到合同处理的方法,如果处理不好,会为以后的合同管理流程带来很多不便。 3.合同审核流程的层次化。企业的合同管理要有一个明确的合同审核流程,审核流程要分类制定,各审核人员要责权清晰,层次分明,将一般合同、重大合同、特殊合同审核和签订的权限具体化,由于合同履行和监管也大多是由合同审核的参与人负责,通过完善合同审核流程,将合同审核流程层次化,进而明确各层次在合同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 4.合同档案管理的日常化。合同管理中的档案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它是一个与合同管理相关数据的归集、整理的过程,在大数据时代,合同数据更加复杂,应当更加重视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合同承办人或者合同管理人员要按照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主动收集合同相关数据,包括合同签订前的项目审批文件、考察、咨询、谈判会议记录、法律及合规性审核等材料,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标的物签收、核验、合同变更等材料,合同履行后的经济效果评价、合同总结等材料,形成完备的合同管理档案。合同档案要纳入常态化管理,做到合同管理数据随产生、随收集,做到洽商记录不过夜、合同备案和审核意见表填制不过夜。 5.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互控化。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工作是一个互相衔接、联动的体系,每个岗位虽然分工不同,但对其他岗位都有纠错、互控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相互促进,提升合同管理的水平。 6.合同文本的格式化。合同文本的格式化首先以合同法为前提,尤其是格式化合同涵盖了法律规定的主要条款,在客观上起到了法制宣传的作用,提高合同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和履行合同的自觉性,加强合同文本格式化的普及,也可大大减少经济合同纠纷。 7.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是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保障,要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开发适用企业自身的合同管理软件系统,加强合同处理流程的信息化,不断提升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六、结束语 企业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合同管理规范的需要,制定出适合自身的经济合同管理体系标准,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经济合同的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现代化经济交流。 作者:陈杨 宋晓庆 靖哲 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京兴国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分析 1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之概念界定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认识其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以落实,应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大学生社会实践,一方面加强了他们相应专业学科技能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学生将专业学科技能和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鉴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高等院校一定要在其中发挥良好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各种模式,尤其要重视和社会发展形势变化相结合,推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来,更好地为大学生教育服务。 首先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各方面表现更加成熟,他们在基本心态、突发问题处理、适应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相应的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和应对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本科生的社会实践更多抱有一种应付的心态,游玩的心态,想着无所谓只是出去增长点见识、增加点阅历,遇到问题很容易退缩而不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而研究生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和其专业知识有了更加紧密的结合,另一方面也是锻炼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因而带有更强的目的性、实用性,相应的也就更加认真更加重视了。同时本科生社会实践的最终成果大多是一个心得体会而已,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则要提交相应的社会实践报告,甚至有调查问卷,的要求等等,特别重视对于其社会实践成果的要求。 其次,作为医学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医学院研究生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实验、临床实习。实验、临床时间占去比较多,社会实践的开展多集中在第一学年的暑假。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并将实践成果服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大都设计比较缜密,将实践的地点放在基层,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基层群众的具体需求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提高自己。通过在基层的医疗卫生实践经验,医学研究生可以了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疾苦,了解国家医改政策在基层的实施现状,从而能够为国家医改建言献策,加快其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明确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自身特点,这是我们加强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和创新的基础。上述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的特点,医学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的特点,这两方面内容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比较困难的是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数据分析技术,对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相关数据信息加以有效分析整合,从而提出新的社会实践模式改革与创新,保障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长期有效发展。 2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首先,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学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全局设计、相应的激励和考评机制,专业导师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不够,学校各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缺乏有效的指导,多数高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开展。其次,社会参与度不够,大部分的医学院校缺乏稳定的,与专业结合度高的社会实践基地,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缺乏长期的合作,往往会挫伤指导老师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这也是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最后,医学研究生课程、临床实践和科研压力大,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社会实践。由于地域和经费等方面限制,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长期在固定的地域内开展,且活动形式单一重复,多以义诊结合问卷调查,不同时期开展的调查内容也容易出现重复,即内容和形式没有创新性,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孤立的,没有统一可供社会、学校和研究生参考共享的数据平台。面对目前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在国家全面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医学院校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推动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个性化和数据化,从而解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管理脱节、课题设计不够新颖、不够深入,社会、学校和研究生之间相互孤立等问题。 3大数据背景下的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对策 大数据是一般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海量数据,通过现有的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等技术,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交换、整合、分析,促进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带来数据大共享、知识大融合、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④在教育领域,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是大数据的主要应用。大数据与教育的结合是方方面面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应用就是通过对高校主要数据模型的梳理,对高校管理、教学和科研所产生的数据资源进行行挖掘、分析和整合,建立一个学校、学生甚至与社会交互式的共享数据平台,使学校利用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决策,减少决策行为的盲目性。医学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掌握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医学技能,也要兼具一定的创新能力、服务意识和人文素养。社会实践使医学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应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主观意识得到强化,是培养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必须得到重视。新时期要确保医学研究生实践活动长期稳定开展,学校、社会不仅要参与进来,还要抓住大数据技术带来的。 第一,学校的制度与投入保障。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结合管理经验编制社会实践指导手册等。结合医学研究生学专业背景、学科特色及培养目标,将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培养课程之一,提高医学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采用项目制等形式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程度。学校还应在课题设计、专家指导等方面加大投入,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提出新的设计思路和形式,突出时代和地方特色,变阶段性实践为经常性实践,有层次分时段地开展实践活动。最后,根据医学专业特点,筛选出具有较高理论或者实际研究价值的实践项目,作为研究生硕士论文课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促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二,要让社会参与到实践中来,是保障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稳定的关键。社会实践的开展不是学生或者学校单方面的活动。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必须是学生、学校与社会三方面高度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校企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发展新机制,为医学研究生提供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克服教学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断层等问题,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针对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问题,学校和研究生要一起努力,主动吸纳社会资源,通过企事业单位赞助冠名、学校与政府联名合作等方式,为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第三,要抓住信息社会大数据的机遇,提高辅导员和研究生的信息素养,医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其培养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应系统的管理和整合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信息的分析管理,在医学院校在研究生社会实践方面加快推动信息化水平,指导学校和研究生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数据时代医学高等院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加强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开辟一个社会实践信息化管理模块,建立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并对实践活动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相关的分析报告,建立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评价标准,以优化社会实践开展机制,促使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不断创新,提升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健康发展,促使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理论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发展。 作者:孙平 单位: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关键技术分析 1大数据时代下的软件工程服务工程和群体软件工程 在软件工程的发挥在那中,近几年来面向服务的软件工程越来越多,即软件服务工程。以服务为建设的基本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化,通过分布式的应用和互操作性虚拟化管理对对软件工程进行维护。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将网络中的软件虚拟化,强调互操作性,解决分布、动态变化情境下和异构环境下数据,解决的系统集成和协作的问题。在多个新兴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随着网络化、服务化的大环境,软件开发也逐渐变得开放,通过信息共享、学术交流,进行协同开发合作,在用户评价的基础上建设性价比较高的软件。其中,开源软件是目前较为成功的软件习作模式。因此,开源社区中的合作模式、结构等,也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但是,常规的研究方法并没有较大的突破,一些学者开始使用社会网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中,开发组的结构逐渐从核心成员趋向外围开发者,并产生了更多模块化的特征。除了开源软件具备一定的典型性之外,群体软件工程中更提倡的是建立在众包基础上的开发方式。众包是一种分布式的解决方式和生产模式,无论是开源软件还是其他的商业软件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责任分配、提出创意或解决问题等。因此,在进行软件设计时,无论哪个阶段,都可以通过众包的方式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2众包软件服务工程中的大数据 在软件服务工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密集型数据,包括历史密集型数据和流式密集型数据。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学者在关注众包软件服务工程中出现的密集型数据和流式数据,尤其是在线服务。如何将密集型数据的分析、价值、平台、基础设施等作为服务,是目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软件服务工程的核心问题。从众包软件服务工程来看,不管是服务消费方、众包服务开发提供方,还是平台管理和运营方,都有着离线密集型数据和在线的流式密集型数据。这些数据的传输直接决定了软件的服务寿命,和众包软件能否进行良好的开发协作、正常运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些密集型数据,本质上仅仅对内容的数量进行了描述,但是并没有标注出内容的特点,缺少语义化单位矢量。因此在对密集型数据进行分析时,不仅仅要对原生数据进行分析,还要对密集型数据的主体——数据所属领域的专家进行分析。以知识为核心,对密集型数据进行分析,保证软件服务的寿命。 3密集型数据科研第四范式 在2007年,吉姆•葛雷提出了数据密集型科研发现“第四范式”的愿景。提出在进行密集数据的研究时,要建立统一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强调了大数据存储在计算机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实践研究中,传统的一、二、三范式的研究方法难以对密集型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目前大多数的软件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为有效的服务信息。我国有学者在2012年,在进行大数据方面的研究时,不能仅仅局限在计算机模拟,即第三范式中。要建立独立的科研第四范式对密集型数据进行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密集型数据所需的研究方式和传统的研究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不仅要在研究方式上进行转变,还要转变思维模式。在进行研究时,首先要建立科学、完整的第四范式,当有了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之后再逐步转变为第三范式。因此,在进行大数据的研究时,首先要确认第四范式的方法以及结构,并对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在对第四范式进行研究建设时,首先要对大数据整合驱动的软件服务价值进行分析。在对密集型数据进分析时,传统的数据生命期信息学流程已经难以适用,无法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模拟。要由原本的数据、信息、模型、模拟推演的过程逐渐转变为数据、信息、知识、价值服务、策略意义的第四范式模型。在全新的研究模式中,要对数据整合驱动、需求度量价值、情境约束等进行分析。其中,知识及价值服务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和重点,要针对密集型数据整合服务领域,对密集型数据将的处理、管理、分析、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提高密集型数据生命期信息学流程驱动软件的服务生命期,对目前第四范式建立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4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的发展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软件工程中,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而不是在研究中进行实践,核心在于如何对传统的软件理论进行创新突破。在其中就涉及到有关大数据第四范式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问题,如何将其和第一、二、三范式的理论、算法、技术标准等进行融合。大数据在最初提出时具备三种特征:体量、增速和多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数据的特征也越来越多,如价值、真伪性、可证性、可变性等,对软件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软件工程的研究中,要不断的创新传统的软件技术,解决限制软件工程发展的客观条件,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密集型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促进行业发展。 作者:王符伟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符尔锡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信息化问题初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农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大农业时代的到来。如何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在大农业时代的作用,成了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1]。农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普遍而系统的运用于农业的过程,其本质表现为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以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及相关行业人员收入,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2]。 1大数据时代下的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1农业信息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农业信息化具有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农业信息化集成了现代科技的多方面技术与成果,如3S技术、数据库和互联网通讯等;农业信息化的专业化表现在可针对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任一环节进行全面专业的分析与管理;网络化则主要体现在农业信息化以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媒介为依托,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的优势;多媒体化则体现在农业信息化的传播方式多样化,如文字文本、图形图片、声音和视屏等。 1.2农业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实施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业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收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民收入与科学素养,改善了农业人员的生产生活环境[3]。 1.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转型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产业化具有市场化,区域化,规模化等特点;同时,是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信息化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农业走上了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良性发展轨道。 2大数据时代下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政府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业信息化的中心思想是实现信息化,但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区域,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率偏不高,许多乡镇村无配套的农业信息化设备或是配套了设备,却因为无网络而导致无法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 2.2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与政策支持 虽然,现在每个乡镇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但相关工作人员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专业技术知识落后,许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推广的是已经过时的农业技术;同时,农民又苦于没有及时专业的技术指导。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需加大力度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及时的技术更新,以便于其更好的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并且要加强技术人员与农民的技术交流,第一时间掌握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及时调整更新[4]。同时,制定详细的政策以支持农业信息化的长期有力发展。 2.3缺乏统一的标准与管理,信息共享程度低 由于涉农信息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如农业、水利、土地和气象等部门,而各相关部门在信息的管理上又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信息分散冗余,共享性差等问题。减缓了效率的同时,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及管理,构建共享平台也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之一。 3建议对策 3.1发挥政府指导地位 由于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因此,政府应该加强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在信息传播上,政府是主要的传播主体之一,政府应积极提供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平台。 3.2继续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健全法律法 规政策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促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快速有序的进行。同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促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有法可依,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究,切实运用法律法规与政策引导等措施,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3加强农业互联网与农业数据库的建设力度,大力推广电信终端服务 现在,人们的生活正被互联网改变,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但是,互联网在农业信息化的领域相对其他领域来说还是显得单薄,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农业互联网与农业数据库的连接,将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并能实现数据的自由共享,并提升数据的使用效率[5]。同时,也应大力鼓励研发推广电信终端用户软件,如农业类APP等,以方便大众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6]。 4结语 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比过去仍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要能积极面对并改进农业信息化中的不足,抓住大数据时代这关键的机遇,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够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 作者:尚海滨 史国强 郭艳双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的职业教育管理变革趋势 1对大数据以及职业教育管理大数据的分析 大数据也就是数据较大,PB以及EB数据量级较为典型。在大数据中,还涵盖发现、收集以及挖掘、应用数据,相比于常规传统的数据库以及软件技术而言,其规模以及复杂程度较高,且处理范围较广。 1.1对大数据进行分析 所谓大数据就是将数字计划让的结构状态作为基础,将其划分为三类,分别为: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将数据的应用类型作为依据,也同样可以分为三类,即:海量交易、海量交互以及海量处理数据。对于大数据而言,其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概括起来可以表述为“4V”,也就是Volume(容量):指出大数据具有较大的数量容量,且有较好的完整性,对于非结构化数据而言,在总数据量中,其规模以及增长就占80~90%之间,相比于结构化数据增长速度而言,超出10~5倍;Variety(种类):指出了大数据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异构性特点,较为典型的代表为:视频,图片,微信以及微博等,也就是需要在海量以及种类较多的数据之间找到其内在的关联性;Velocity(速度):大数据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能够适应发展实时性需求,但是在应用中需要借助实时分析以及非批量式分析两种模式;Value(价值):应用大数据进行操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借助此数据使洞察力得以提升,分析价值得以体现,这同时也是大数据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大数据时代具有较深的影响,且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中,纵观历史,大数据并非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在过去时代,也涉及大数据的应用,但是在应用中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大数据一直处于潜在状态,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近年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科学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大数据才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其不但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一种技术,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企业、统计、医疗、科学、互联网以及移动等数据。 1.2对职业教育管理大数据的分析 大数据的预警性、预测性、共享性、动态性以及差异性特点较为明显,应用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大数据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职业教育管理系统中,在课程管理平台以及在线学习平台中应用较多。 2对大数据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变革趋势的分析 2.1大数据的预警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及时性特点 对于大数据的预警性,具有一定的标准,一旦数据有异常情况发生时,就可以借助一定的机制做出警告信号,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效解决问题。此种方式也满足了底线管理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利用大数据的预警性特点时,需要具有一定的容忍度以及临界点、基准点,对发生的情况进行判定,判断其是否可以接受,在超出可接受范围内时,就应该及时做好应对措施。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魔毯”,能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有效的监控,借助家用地毯,将传感器按照进去,以对老人下床以及行走时的速度、压力进行预测,以便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测,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时,还能够通过信号装置将警报发送给系统绑定的亲属,大数据的此种应用方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在职业教育行业中,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应用,对学生的出勤状况以及课堂表现、精神状态进行分析,杜绝一切可能发生的隐患,以使学生都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 2.2大数据的预测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前瞻性特点 在预警工作中,还需对临界点进行参照,以对不良现象进行判断。但是预测则不同,其没有参照点,也不会有不良现象产生,主要判断依据就是事情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性。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大数据的预测功能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各个电商网站中,利用对点击对象的搜集,成功交易记录,对相关关联性进行挖掘,以对用户的兴趣以及需求做好预测将销售的前瞻性特点得以有效发挥。此外,较多商家还借助评论等环节使自己的信用增加,借助收藏操作使用户黏性得以增加。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充分应用大数据,能够有效预测学生的学习以及需求、职业教育舆情以及决策,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前瞻性特点较为明显。在对学习进行分析中,就是借助数据以及模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潜在表现做好预测。比如:对于单个学生来说,就可以借助计算学生回答问题的停留时间、复习情况、对错情况、参与讨论情况等,做好记忆分析,从而评价以及诱导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可以借助对鼠标点击情况的记录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分许,以此找出需要重复以及强调的知识点,对学生群体行为的活动轨迹以及规律进行预测。 2.3大数据的差异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个性化特点 对数据的预警以及预测需要借助大数据的宏观性,对于大数据来说,还拥有微观的特点,也就是借助对用户相关细节的记录以及分析,从而将学生的偏好判断出来,以使管理的精准性特点得以加强。职业教育的理想目标就是因材施教、个性化管理以及培养多样化人才。而应用大数据能够将不同个体数据作为依据,对其差异性进行辨别,使职业教育以及管理的针对性、精准性加强。在学习中,各个学生有不同的水平、学习方法、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内容,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使学习的负担得以减轻,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升,学生也能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应用平板电脑,在其中录入课本内容以及课后习题,以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也能够有效提升。此外,电脑还能够精确的计算出操作各项程序所耗费的时间,以便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针对思政职业教育管理工作,也可以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从而分析出某一特定时期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开展针对性较强的职业教育以及管理。对于传统职业教育而言,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以单向灌输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无法对知识内容进行选择,针对性较低,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有较强的厌倦以及逆反心理产生。而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职业教育工作特点较为新颖,其主要就是针对小众,强调师生互动,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的方式搜集各类职业教育信息,从而对知识内容进行选择,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特点。 2.4大数据的共享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整合性特点 对于职业教育管理,应该充分应用整合性服务理念,其主要就是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中心,将信息技术作为服务的平台的一种综合服务。为了使海量数据资源能够服务于不同的用户,就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开放性以及平等性、自由性的特点,从而完善整合性服务。在学校内部,应该将信息平台充分的应用起来,从而使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都能够做好整合,管理的便捷性以及高效性也会随之提升。也就是说具有高性能的计算系统能够使软件资源更为丰富,使开发的平台能够服务于全校用户。 2.5大数据的动态性特点反应了职业教育管理权变性特点 所谓权变管理理论,其认为没有适合各类情况的普适性管理原则以及方法,所有事情都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作为管理者而言,应该对内外部因素做好分析,并对其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做好总结,以便能够采取较为适合的管理模式以及方法。 3职业教育管理策略分析 首先,应该将教学观念转变,在质量意识增强的同时,还需要使市场意识得以增强。此外,还需要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国际意识增强。其次,需要将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来,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训练,同时,还需要做好教学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最后,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将师资队伍进行扩充,以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4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写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制度,在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作为管理者,就应该加大重视力度,以使职业教育管理的变革更为顺利,促进职业教育行业的有效发展。做好大数据的应用,能够使教育管理者的数据素养以及能力得以提升,转变了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实现了数据共享,使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以及信息化,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者:李晓龙 单位:河南省会计学校 大数据方面论文: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作用 回顾人类会计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财务的产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财务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了完善和更新。从这一发展规律中不难看出,财务会计的发展必然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或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实现财务会计的发展与经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协调。随着现代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的数据量逐渐增多,并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趋势、数据结构复杂化的发展变化态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无论是国有大型企业,还是私营的中小企业都在加快脚步追赶着大数据发展的脚步,希望从中能够发现企业实现财富的途径和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身价值。 一、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与产生的影响 随着人类时代背景的不断演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步伐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与时俱进、及时创新。作为时展的必然产物,会计工作的发展必须与时代同步,必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完善,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会计工作应收集并存储更多的具有多种结构的数据资料 信息时代的发展所带来的大数据所蕴含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有用信息也是无法估算的。大数据技术更为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所需数据治疗提供来便利条件。企业通过有效的收集各种大数据,帮助企业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企业抢占竞争优势的一种必然趋势。企业的会计部门作为直接与各种数据、资料、信息相接处的部门,如果能更好地利用这种大数据时代所创造的大量的数据资料,将为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第一手的信息资料,便于企业进行各种决策。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能够熟悉信息技术,能够快捷的、准确的从众多数据资料、繁杂的数据形式中探寻到有价值的数据,用以全面反应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发展状况,消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例如: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与内部控制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微利时代成本的高低将成为企业获利的关键性因素,在大数据时代下,专业的成本分析与控制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还必须对企业的各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环节、企业的内控流程等进行了解与高度关注,对各种指标及时进行把控(如:生产效率、产品报废率、各种产品成本的差异、各种费用的使用情况等数据指标)。并在成本控制系统地帮助下,充分挖掘相关成本数据,并对成本数据进行合理的分配、归集、构成分析等,从而为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帮助。 (二)会计工作应更加关注非结构化数据带来的价值 目前,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中主要是针对具有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各种处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等都为会计人员进行结构化的数据处理提供了便利,在这方面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对于结构化的数据计算、汇总、统计等工作已经非常娴熟,即使是在遇到较大的数据量时,也能在相应的商业软件的协助下完整这些工作。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很多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和组件成为数据界的主流,这种本质上的取代和飞跃不仅仅体现在数据量的变化上,更充分体现在数据所产生的价值中。因此,这就要求会计工作要想真正从海量的数据资料中找到具有丰富价值的数据,就必须充分分析这些数据中的价值,并努力从中挖掘非结构数据,数据价值挖掘的越多越能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竞争的优势。 (三)应不断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要 会计工作是一项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决策信息的系统化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们对于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适用性等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关注,这也就引发了企业会计工作目标的变化,并逐渐完成了由经济管理的责任向决策责任的转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计算的应用、数据信息容量的增加、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而这些要求对于会计工作而言是难以预测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企业的决策者们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个性化发展趋势,这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会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的改进中应努力遵循这一基本原则,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四)有效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准确度 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编制主要是建立在基本的确认、计量、记录的基础上的,由于技术手段的缺乏与不完善,企业的财务数据、相关的业务数据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资源,并未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有的企业在进行决策时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对于决策需求的数据信息并未及时的、充分的得到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导致数据之间的整理存在难度,数据的使用效率偏低,从而影响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精确性、可用性,例如:很多财务管理的数据在为企业生产财务报表后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和价值而处于休眠状态中。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高效率的处理、整合各种海量的数据,并从中挖掘更有价值、更能促进企业发展的数据,从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数据的准确性,使其向着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五)全面促进财务人员的角色转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会计人员拜托了传统的角色性,不仅仅进行简单的记账、符合、报表分析等工作,而是想着进行高层次的会计管理工作的方向转变。传统的会计人员通过对报表数据的分析,简单的为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决策者提供数据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建立在财务报表基础上的简单的数据分析不足以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的财务人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探寻企业发展所需的信息,彻底打破传统的Excel数据分析中所不能实现的数据分析难题,通过这些数据的本质看到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现状,并及时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从中揭示企业的不足,为转变经营者的思路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大数据网络时代会计工作的新思路 (一)顺应时展作为会计工作的总纲领 会计工作实务是在不断变迁的外部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并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革。因此,会计工作必须结合密切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社会背景,让会计的发展顺应时展的潮流。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数据信息的途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快捷,因此,会计工作的发展必须以适应时代潮流作为总纲领。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重点工作 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源泉,并在企业价值的创造与转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看似稳定,实际上隐患重重,很容易在员工中造成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呈现出碎片化的现象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才能提高海量数据的生产力,因此,以人为本将使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工作的转变。例如:长期以来,财务人员都是脱离了企业的业务实际,坐在办公室中部门造车,业务财务人员则实现了将财务与业务的完美结合。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深入打破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和环节中,将业务信息直接转变为各种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为企业提供更为专业的财务分析。在这方面海尔集团的业务财务人员的成功转型就做的较好。 (三)信息技术的支持将大大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物联网、互联网、企业内部网络之间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因此,离开了信息技术的支持,针对打大数据的收集、处理、输出、分析等将受到重重阻碍。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手段、成为击败对手的重要武器。例如:物联网就以其广泛的通信网络作为基础,实现了物联网与信息需求的结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了顺应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需要而得到不断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在大数据背景下,降低了资金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总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选择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整合数据的能力将不断增强。面对新形势,企业的会计工作必须及时进行创新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娟英 大数据方面论文:微信大数据营销客户关系管理 在过去,传统的客户销售是通过展会、用户登记、购买客户资料等方式取得客户线索,然后通过电话、邮件、上门拜访等方式推进客户下单。传统的CRM就在于维护和关怀这些已消费的客户过程中,促成客户的再次消费。现在,随着实名制社区和电子商务的普遍化,用户之间产生的人际关系链,也就是人脉价值,通过这种人脉价值最终能实现交易数据跟交互数据的融合。微信这一优秀的SNS传播工具体现的正是这种人脉价值。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直接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进行点对点的直接营销。这种商家与用户一对一的交流,可以帮助商家实现CRM(客户关系管理)。但是,如何利用好微信平台的这种客户关系管理的功能,很多潜在的商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实质上,这是由于对微信CRM的本质和原理缺乏认识。 一、微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活动自动化,使企业能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为目的的一种管理经营方式。也是一种以"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为基础,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客户关系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软件技术。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CRM实施的基础。微信CRM的本质,是在微信渠道上利用微信的特点和接口而扩展的CRM系统。商家可以通过CRM插件(由专门的软件技术公司制作)对每个关注它的用户进行标签、分类等,从而形成动态的SCRM(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利用这个动态的CRM,商家可以完成针对客户关系链大数据的客户调研、用户结构等调查工作。微信SCRM,实际上是将微信用户粉丝从关注、查询产品信息到接受服务咨询、参与调查与调查或营销活动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形成用户的特征描述,并基于这些特征将微信用户加以分类、存入CRM数据库,作为后续传播、营销的基础。所以,如果微信平台上没有用户关系链大数据,则无法实现此类精准的行为跟踪、归类以及后续营销活动。1.微信CRM的功能当前的微信CRM有许多开放式的对外接口,最广泛的是短信,通过短信可以给顾客发送信息。另外,扫描二维码也可能进入一些应用场景,例如让顾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录入商品信息,查询商品、价格、款式等。在不同的企业CRM的功能设置是不同的,但通常都具有以下几种功能。1)小型企业可以通过Excel等方式管理查询客户信息,但大型企业需要更快速地查询客户。微信CRM是用户关系链中的用户信息集成的客户数据库,包括客户的联系方式、特性、成交记录、跟踪记录等。2)通过庞大的微信CRM用户数据库,可以建立上层分析系统,从而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3)微信CRM可以规范企业的作业流程,让各个部门之间按照CRM系统的业务流程工作。4)利用CRM的“自定义菜单”功能来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有效互动,例如了解最新优惠信息、查询消费记录、开展“电子会员卡”等。2.微信CRM的典型模式一般企业的CRM管理过程会面临两类典型情况。其一,为众多的客户提供通过一次交互完成的、高频次的交易。其二,为较少的客户提供通过多环节完成的、长周期的交易。而微信CRM的典型管理模式通常有三种。(1)一对一模型:企业将收集大量用户数据,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每个客户的需要。在面对公司大业务量客户和重点客户时,适合采用一对一模型。(2)传统的CRM模型:传统模型中,用户数据主要用于客户分类。针对不同特点的用户群体进行分类管理,向其提供不同种类的产品和服务。一般业务量较少的客户,适合采用传统型CRM模型。(3)个性化沟通和目标定位模型:本模型面向所有客户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基本相同,也会结合客户的个人偏好及目标市场的需求对产品与服务进行适度调整。一般地,对比例较大的非核心客户强调的是服务范围和服务的及时性;对数量较少但对公司收益贡献较大的重点客户则提供较集中的、纵向的、积累的成长型服务。3.建立微信CRM的步骤对于企业建立CRM的目标即是建立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结构,以最佳的价值定位瞄准最具吸引力的客户,最大化地提高运营效率,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企业建立微信CRM一般遵循CRM的管理思路,从以下五步建立CRM系统即可。(1)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建立客户信息数据需要搜集用户的资料信息,包括:对客户类型的划分、客户基本信息、客户联系人信息、客户跟踪记录等,此外还包括可能的与目标客户和维护老客户相关的信息,如业务商机信息、行业动向信息、产业动向信息,变更信息、用户投诉等。(2)分析和了解客户。通过搜集和详尽分析市场的信息对用户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后,可以对客户进行细分营销及管理。一般,可以从企业的性质、企业规模、主要业务类型、业务量、行业发展、经营状况、风险评估状况等全面地反映客户的实际情况。(3)客户关系维护。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老用户的维护,由客户服务人员配合销售部做好重点客户的维护和服务,将公司资源集中于“黄金客户”的关系管理,完善客户的维护管理,加大关系营销的力度。(4)客户关怀与服务管理。此功能主要包括服务请求、服务内容、服务收费等的管理,详细记录了服务全程进行情况,将相关信息反馈传递至信息部门。(5)客户增值管理。结合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及根据客户信息库获得的资料分析客户潜在需求,为客户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得客户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挖掘。 二、微信关系链管理 如果微信平台上没有用户,微信SCRM的价值则无法体现。所以通过微信的社交功能,建立微信关系链是实现微信CRM的前提。1.建立人脉资源数据库的策略人脉既是资源也是资本,有效建立人脉资源数据库可以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微信企业的客源人脉,一般是指在运营工作中与各类客户打交道而形成的人脉关系。有效管理维护好企业的经销商、商、客户等人脉资源,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交网络工具通过直接的沟通交流,能够创造口碑,赢得推荐,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微信平台的人脉资源关系链的裂变形成了人脉资源库的大数据,能够为企业促进商机。所以,在制定人脉资源选择行动计划时,资源结构要科学合理,例如性别、年龄结构、行业结构、学历与知识素养结构、高低层次结构、内外结构、现在与未来的结构等。人脉圈子结构若过于单一、单调,会影响人脉资源的质量。在拓展人脉资源的过程中,要从长远考虑,应注意人脉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人脉的深度即人脉关系纵向延伸的情况,达到了什么级别;人脉的广度及人脉关系横向延伸的情况,范围(区域与行业)有多广;人脉的关联度则指人脉关系与个人(或企业)定位从事行业的相关性。所以,利用裂变效应拓展建立人脉资源圈,需要关注成长性及延伸空间。企业在运营微信平台拓展人脉资源的规划时,通常可以按以下步骤实施:确定发展规划评估人脉资源现状明确人脉资源的需求设计人脉资源结构制定人脉资源规划制定拓展营销行动2.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精准锁定微信公众号的信息传播通常是由用户主动选择的,排斥性较小,并且发送的消息类型丰富,形式比较灵活多样。企业通过对微信媒介平台微信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给有需求的用户发送需要的信息,加速推动了精准营销的发展。精准营销是为产品、业务、内容等寻找可能会感兴趣的潜在目标用户的方法过程。要尽可能地精准地锁定目标客户,就必须对目标用户的行为、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并与需要营销的产品、业务、内容相匹配。通过微信,将用户行为细分为若干个可操作的维度,例如,进行用户分组、地域范围控制等精准消息的推送,根据不同的分组特点,给用户发送个性化的内容,让主动添加公众账号的用户都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这样,营销人员便能根据既定的营销目标,结合规则模型来实现精准选取用户,进行精细化营销,同时能够结合客户行为分析挖掘更丰富的客户价值,也可以根据用户行为对用户进行细分,发现未能满足其需求的细分群体,挖掘新商机,开发针对性的产品。 三、线下数据分析和商业决策的大数据营销应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营销属于小众营销,但由于互联网的“喇叭口”效应,很容易造成一种“势”,圈内意见对于圈内外消费者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现在很多人购买产品时,首先会上网搜集信息,会到各类论坛上寻找其他人的使用感受等资讯,因此网友圈子就成了信息的聚合点。比如搜房网上,一些楼盘的业主对于楼盘的评论,几乎成为了影响其他人购房决策的重要因素。按照大众营销做广度、小众营销做深度的原则,圈子营销最重要的就是做深做透,突出个性化服务营销的特点。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圈子营销。第一,组建圈子,做好线上交流与线下的各类活动;维护圈子数据库,做精准客户营销。如,长安铃木通过组建铃木车友俱乐部,通过线上交流、线下交友、出游活动来扩大长安铃木的品牌知名度,并通过扩大圈子影响力及实际的服务工作,影响到了更多的潜在客户,对扩大销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圈子营销是较为精准的营销手段,由于同属某一类爱好的人群,容易建立信任并建立联系。铃木车友俱乐部按照车友们的不同属性类别建立起关联数据库,当有新品信息或者活动时,就按照不同属性类别有选择地发送信息或者组织活动,这种精准的圈子营销能够达到快速品牌推广并形成口碑传播的效果。第二,与目标圈子群体进行合作,支持和赞助圈子活动,或者制造正面新闻话题,让圈子成员广泛参与,开展有针对性的客户营销。如一些户外运动装备企业经常与各类登山野营的团体、协会、“驴友会”等组织合作,通过这些组织的进行信息传播和营销渠道的建立,可以扩大品牌知名度取得很好的营销效果。又如,必胜客曾与社交网站及网上聚集地360圈作为合作对象。在360圈上参加必胜客活动的用户,都可以加入必胜客的“食尚”潮人圈公众圈。必胜客的营销策略是通过人群特性与产品特色融合的方式进行的创意营销。活动按照参与人群的不同性格进行用户细分性格类别,再将不同特色的必胜客食品与之相匹配,向不同性格的食客推出不同特色的食品,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第三,与部分圈子中的意见领袖合作,通过意见领袖传播品牌价值。必要时可以进行合作,共同分享和发表产品的信息及使用经验和感受等,以实现低成本营销。总结随着社交网络的全球扩张,企业在互联网中应逐渐转型,借助数据库技术为生活服务,数据大爆炸正在改写市场营销规则。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并提高企业价值的必然要求。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旨在建立新的营销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以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关系实体,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微信客户关系管理大数据营销正是通过对人脉资源的关系链的整合同时通过线下活动与微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创新营销。 作者:陈嘉雯 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广东省电子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思维对开放教育数据挖掘的启示 一、大数据思维 (一)大数据思维的内涵 对于大数据思维的诠释有多种说法,《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所谓大数据思维,是指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1]。王建华认为:大数据思维,指的是用大数据思想文化去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大数据思想文化也就是用大数据去反映事物发展过程的环节、要素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多种模型模式加以控制,以达到精准解决各类问题的目的[2]。黄欣荣认为:人们迅速地以数据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和理解、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思维[3]。不管哪一种诠释,都包含两层意思:数据可以反映问题、数据可以指导问题的解决。借助大数据思维,开放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够进一步靠近并挖掘教育教学的潜在现实,有机会深入探索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发展。 (二)大数据思维的特征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从数据本身出发,认为大数据有三个主要特点,分别是全体、混杂和相关关系。全体,指的是收集和分析更多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看到很多随机抽样得不到的细节。混杂,指的是接受混杂,大数据时代追求的,是在宏观上失去精确性,在微观上获得准确性。相关关系,则是指应该关注“是什么”,而非“为什么”[4]。黄欣荣将大数据思维与小数据思维相比较,从数据的增长速率、使用范围考虑,认为大数据思维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平等性、开放性、相关性和生长性等六大特征[5]。周世佳从数据产生的状态、处理的模式、结果的呈现样式出发,认为大数据思维的特征是:整体性与涌现性、多样性与非线性、相关性与不确定性、并行性与实时性[6]。大数据思维是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数据思维有所差别。本文从数据对象、关注点、数据处理方式、支撑技术等方面总结归纳了大数据思维与传统数据思维的差异,如表1所示。 (三)大数据思维的教育应用 大数据思维在商业、金融、通讯、经济、医疗等行业的应用已有较长时间,近期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而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7]。然而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不深入,“教学应用大数据分析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几年才能成熟。”[8]2012年10月,美国教育部了《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的报告,宣告了“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的教育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掀起人类教与学的又一次变革[9]。目前,大数据分析已应用到美国公共教育领域,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10]。美国教育部门创造了“学习分析系统”——一个数据挖掘、模化和案例运用的联合框架,旨在向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更好、更精确的信息,从而了解学生到底是“怎样”学习的[11]。美国的新兴企业“希维塔斯学习”(CivitasLearning)运用预测性分析、机器学习来提高学生成绩。加拿大“渴望学习”(Desire2Learn)教育科技公司的“学生成功系统”(StudentSuccessSystem)通过监控学生阅读电子化课程材料、提交电子版作业、在线与同学交流、完成考试与测验,让其计算程序持续、系统地分析每个学生的教育数据[12]。2013年是中国的大数据元年,也是我国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应用研究的起步阶段[13]。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掀起了基于大数据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相关研究的热潮,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迅速发展起来。部分高校开始实践对教育数据的挖掘与利用。清华大学的“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众多学习者在平台留下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学习者对哪些知识点比较感兴趣、哪些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使用频率最高等规律[14],进而打造更具适应性的智能学习平台。华东师范大学对校园网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改善用户体验[15]。浙江大学通过对资产的归纳、整理,最终形成权威、全面的资产数据,并基于资产数据提供数据查询和分析服务[16],帮助教务处更好地利用教室、实验室等资源。 二、开放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数据应用现状 (一)开放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数据类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部署了众多学习管理系统,比如三级“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形成性测评系统、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除此以外,还有招生、教务、考试报名等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不但存储着海量学习者信息及学习过程数据,还存储着大量的管理数据。2012年,葛道凯等人根据教育活动中技术手段的差异,将教育数据来源划分为传统教育数据和远程教育数据。根据业务活动的不同,将教育数据挖掘的数据来源划分为教学数据、管理数据、科研数据三大类。[17]1.教学数据挖掘远程教学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类数字化学习环境,既可以是保存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上的日志数据[18],还可以是图片信息、动画、视频、地理位置信息等,前者多为结构化数据,后者多为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随着智慧课堂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各种电子教具、智能设备逐渐进入课堂,课堂教学过程也会产生并保存丰富的数据。对教学数据进行挖掘,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能够实时洞察学习者的行为,从而预测和把握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学习态度乃至学习模式,学校、教师可以为不同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与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2.管理数据挖掘管理数据主要来自于教育机构、部门使用数字化管理系统过程中录入、保存和管理的数据,主要表现为结构良好的报表形式。比如人事管理、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师资管理等常见系统。在现今管理中,学校决策很多时候仍然主要依赖领导的经验和直觉,而非基于客观的数据。大数据思维可以重构决策路径。挖掘并分析管理数据,能够为教育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实现对管理对象(学生、教职工)及各种业务流程的更好理解,并据此优化各项管理工作。3.科研数据挖掘目前许多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信息资料已被转换为数字形式,存于数据库中,并可通过各类检索系统检索使用。科研数据结构良好,非常适合进行数据挖掘。将科研数据库,如文献数据库、政策数据库、语料库等的原始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可提高研究效率,优化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实现全面、快速、准确地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基于CNKI期刊论文数据库的“终身教育与远程教育”之关系的文献研究[19]。 (二)开放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数据应用现状 尽管开放教育领域早已形成了“大数据仓库”,但学校缺乏对数据的集中管理与有效利用,对数据的应用相当有限,绝大部分数据只是沉寂在数据库中,很难从中发现规律和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业务部门难以提出数据的准确需求学校的业务部门对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主要出于业务驱动,业务流程结束后,数据也随之沉睡,数据分析处于被动状态。此外,很多业务部门不了解大数据及其应用场景和价值,尚未形成大数据思维来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提出大数据的准确需求:要优化某项业务,到底需要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应当如何获取?采集的数据要按什么标准进行整理、挖掘和分析?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应做到什么程度?2.对数据的应用受制于平台和技术学校各级各类学习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产量很大,但对数据的保存和利用率总体偏低。就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来说,存在数据类型多样化、数据读写瓶颈、存储压力、系统性能瓶颈、数据分析效率低、数据安全等问题。比如开放教育的教务管理系统,庞大的学生成绩数据已超出传统系统的存储和分析能力,导致对成绩数据的处理停留在简单的查询、统计、打印和报表阶段,未能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获得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信息[20]。3.现存的数据分析是零散的、割裂的大数据时代,强调形成机构内部各模块数据、数据库网、多媒体数据、各类平台数据、各类信息载体数据之间的互联,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但现有的教育数据存在机构化、部门化问题,数据呈现割裂、零散状态,数据分析也较少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教务处会有意识地整理每学期的在籍生人数、各专业人数、开设课程明细、学期选课人次、学生到课率、按期毕业率、学位获取率、退学率、终结性考试及格率等数据,但却很少挖掘这些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关系,更不用说不同部门数据之间的联动关系。4.缺乏专门的数据分析岗位及人才大数据时代带来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拥有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模式,但现有的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仍然习惯使用传统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短期内很难具备面向未来的数据分析技能。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对数据分析相关岗位和人才的需求态度尚未明朗,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门槛较高,许多大数据技术在成熟度和可访问性方面暂时不及传统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套件,可用于帮助系统管理员熟悉这些环境的补充分析工具也非常有限。 三、大数据思维对开放教育数据挖掘的若干启示 (一)自上而下,形成教育教学管理的数据思维 随着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成人院校在办学种类、办学规模、专业结构和数量、师生来源、甚至所处环境都会发生变化。对开放教育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有助于成人院校找准办学定位,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也为学校改进和加强宏观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检测模式和评估技术。大数据思维的推广应用,需要学校的管理方式、架构、技术均与大数据时代相适配。因而有必要在区域或学校层面形成整体的大数据战略,并将此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通过大数据思维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与学校日常工作相整合,通过协调化方式,所有部门共同培养和提高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共享海量数据所需的思维与技术,逐步实现数据管理的常规化、即时化、网络化、公开化。 (二)从智慧校园建设入手,为数据挖掘与分析创造充分条件 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出现,校园信息化建设应尽快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过渡。智慧校园建设通过把传感器嵌入到校园的各种系统中,将校园管理的众多软件系统平台融入到校园云,实现云、物联网、互联网的串通联接,由此可实现校园实时数据的获取、存储和加工分析,从而为学校发展和教学应用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智慧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实体,对实践大数据的价值提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1]。此外,智慧校园还包括大数据的标准体系、校园数字化生态环境以及相应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22]。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逐步开展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应用,实现对教师网络教学行为、学生远程学习行为、学生个性特征等的分析和预测,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供适时引导和帮助,提供学校运转的实时动态数据,助力教学管理科学化、智能化。 (三)脚踏实地,充分挖掘和分析现有数据 大数据时代,数据类型丰富,除结构化数据以外,还混杂着大量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掌握分析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一个持续的挑战。学校应将结构化数据挖掘作为大数据思维应用的切入点,注重收集和存储用户信息和行为数据,为将来各项应用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借助已有的数据分析手段和研究方法,借助数据指导开放教育的发展。在初级应用阶段,可以考虑从教学数据、管理数据两方面进行教育数据挖掘:1.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挖掘(1)学习者特征识别:识别学习者特征,特别是学习者群体的特征,并依据某些关键特征对学习者群体加以细分,有助于做好前期的教学设计,并为个性化学习的实施提供依据。比如“学生数量统计与趋势预测”和“学生特征分类与相关分析”。(2)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分析: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中师生学习过程的数据,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如登录、浏览资源、发帖、练习等行为和行为发生时间,以及各类资源、课程模块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可视化和挖掘。比如“学生登录行为分析”、“学生资源浏览模式分析”、“师生交互论坛分析”和“学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等。(3)师生交互分析:对网络教学平台交互论坛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帮助教师诊断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以便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2.基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挖掘(1)教职工管理:从人事信息数据库、后勤信息系统、师资管理和测评系统挖掘现有数据,对学校在人才引进、教师绩效评价、教师发展、职业规划、后勤管理、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帮助。(2)学生管理:基于学籍数据库、招生数据库开展数据挖掘,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为学校的招生决策、就业指导、毕业生追踪、课程设置等提供有益帮助。比如挖掘学生修业结果数据,开展毕业生(辍学学生)特征分析、毕业(辍学)结果影响因素和毕业(辍学)时间影响因素分析,进行毕业(辍学)结果预测规则和毕业(辍学)时间预测规则等。 (四)着眼未来,做好数据型人才储备 大数据时代,学校的管理决策、课堂的教学决策和对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决策都将依赖于海量数据的分析结果,数据分析与挖掘将逐渐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除了注重提升各部门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外,成人院校还需有意识地培养和储备以下人才:1.大数据管理人才在大数据教育应用的萌芽阶段,学校对大数据管理人才需求的迫切性要远超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过去的教学、管理经验甚至可能成为现在的束缚。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挑战,除设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岗位外,管理者必须要有意识地转变思维方式,学会用数据思考、说话和管理;必须学会用大数据的方法,去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2.大数据技术人才[23]要想对教育教学数据进行充分挖掘,成人院校无疑需要一批懂得大数据,且善于研究大数据、深挖大数据的专家。这部分人才要综合掌握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知识。(1)数据科学家: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精通各类算法,能够直接处理数据的人。(2)数据架构师:精通开放教育各项业务,了解业务需求和业务系统架构,能够把数据和业务进行对接的人。(3)数据工程师:能够搭建数据存储、管理以及处理的平台,并支撑数据科学家提出的数学模型或算法的运行。 四、小结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开放教育和成人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开放教育必须从以往的小数据思维迅速转换成大数据思维,以适应这场急速的变革。通过对数据的获取,分析和智能化信息挖掘,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帮助学校形成科学的决策,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客观依据。如此一来,开放教育制定的教育政策将更具前瞻性和引导性;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将真正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发展,教育模式将逐步从传统课堂的集体教学向数字化个性教育发展;教育评价和学习分析将从传统的经验性向客观性发展。 作者:马祖苑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应对策略 一、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的意义 首先,为智力劳动成果提供有力保障。档案管理是一种对最新智力劳动成果进行保护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智力劳动者的重视。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智力劳动成功进行有效保护,使得人们在智力劳动中更具有积极性,更能够发挥其在社会生产与服务中的作用。其次,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大幅度提升,使得档案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能够有效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再次,促进档案管理工作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目前,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单位的普及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相关的软硬件配置也在逐步提升。然而,由于档案管理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相关投入不足,进而导致信息化深入程度不足。而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须要进一步提升其紧迫性,进一步提高其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二、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的应对策略 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应具备智慧化,其目标是通过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最大限度提升档案资源的整合建设能力与开发服务能力。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建设“大档案”,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逐步来临,更应该积极改革,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以数字档案馆为载体构建档案大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下,档案数据资源庞大、结构复杂、种类众多,档案管理部门要坚持成本和效益原则,以数字档案馆为载体,加强档案大数据资源的建设,是未来大数据时代档案馆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一,要严格按照“存量数字化”原则,积极推动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当前,绝大多数的档案还处于传统载体状态,其数量巨大,将其数字化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我们档案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要注重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地推动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其二,要严格按照“增量电子化”的原则,全面开展原生电子文件的归档与接收工作。目前,在很多企业与政府单位办公中,自动化的普及程度正在逐步提升,各级档案馆的新增档案大多有数字副本,面对这一现状,须要从源头上抓起,将新形成的电子文档及时归档,并将其及时地接收进档案馆。 (二)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利用新兴技术扩展档案服务 要严格按照“社会需求”的准则,积极运用新兴技术,拓展档案服务。每个机构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的档案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善于运用新兴技术,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快速而准确地确定那些最能够反映该机构专业的业务资源及社会需求的信息资源。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收、藏、借用”的一般性服务,而是对档案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编辑及研究,开展丰富的、高质量的服务活动,进而满足社会日新月异的需求。 (三)以云计算为手段重新评估档案基础设施 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数据仓库架构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仅仅从存储层面来看,仓储构建者需要面对两个方面的压力:其一,大数据规模急剧增长,现有的共享磁盘难以适应其海量数据的存储。其二,海量的大数据结构非常复杂,现行的以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存储方案难以兼容无模式的非结构化数据。云计算作为大数据时代非常重要的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类问题。而由于不同档案业务之间的硬件需求是不平衡的,不同服务的应用高峰期也较为分散,这就使得存储期与服务器常常会出现空闲时段,如果这种问题长期存在,便是对硬件设施投资的一种浪费。而将云计算融入其中,对整个档案行业的服务器及存储器进行整合,为各级档案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能够有效地节约重复性的设施建设成本,同时,还能够有效免除那些技术能力较弱的档案部门在应对日常运行与维修方面的困难。 (四)注重大数据技术在档案智能检索的运用 不同的档案数据具有不同的价值,而在海量的档案数字资源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对于用户而言是非常具有难度的,因此,如何从这些海量资源中提炼并挖掘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并且将其以人们很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给用户,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在档案智能检索中,能够有效提升传统档案利用服务的流程,让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快速地查询档案资源,对于提升整个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也具有莫大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在新世纪,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的海量信息衍生了巨量的数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资源的收集、存储、挖掘、编辑、检索等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加深对大数据的认识和分析,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当下乃至未来档案管理的重要应对策略。 作者:周姝莉 单位: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民俗文化资源开发 一、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环境变迁,地域性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出版作为文化积累的一种有效形式,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走进书店,有关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俗风情旅游类的图书琳琅满目,这是一些地方出版社重视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结果。湖北拥有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具风格的民俗文化,将此类文化资源变为出版资源,可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湖北民俗的方方面面。以孝感的孝文化为例,先后出版的图书包括《董永传说》“孝感(孝南)民俗文化丛书”等。这些图书的出版被著名剧作家沈虹光认为是“抢救民俗文化遗产,功德无量!”可见,开发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就是以编辑出版为手段,以图书为载体,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实现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扩大其传播影响力。 2.增强出版产业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早在20世纪初,中国民俗文化就成为文化出版的一个重要源头,为出版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既有朴实的物质民俗,也有丰富的精神民俗。以《湖北民俗志》为例,它分为劳动生产、经纪商贾、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令、宗教信仰、医药卫生、民间文学、民间语言、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民俗工艺、名胜古迹,共13编,每一编下面又分为若干个大目和子目。对出版业来说,这些类目蕴含着丰富的选题资源,搜集、整理和出版这些资源,可以增加图书选题的多样性,繁荣文化出版市场。另外,即使是相同的出版内容,变换一下出版形式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推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该套丛书以内容广、价格低而受到读者的欢迎。随后,2014年吉林出版集团又推出“流光溢彩的中华民俗文化(彩图版)”系列丛书,将我国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推动“中国元素”走向世界文化市场 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中具有突出的价值。纵观这几年的图书版权贸易,中医、保健类传统文化图书一直是版权输出的主打品种。例如,在2014年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鄂版图书《禅意东方》《新编家庭中医疗法大全》等传统优势类图书与反映现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图书并驾齐驱,成为输出内容题材的主力军。我国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条件,各地区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元素。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不再局限于某地某人,而是能转化为文化资本进入全球的文化市场[1]。因此,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有助于推动“中国元素”走向世界文化市场。 二、大数据对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影响 1.大数据理念的力量 民俗文化出版利用大数据的关键,是如何从海量的民俗文化资料库中发现价值,寻找隐藏于其中的市场前景,将大数据转化为可向受众传播的知识信息产品。基于大数据的民俗文化出版,不仅可将某些“小众需求”的民俗文化内容推送给特定读者,还可以根据读者需求定制某些特定内容,更好地实现营销与内容相关联。长久以来,我们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重在保护,比如抢救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本土民俗事象等。然而从长远来看,只有将保护与创新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改变了信息的搜集、储存和传播方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市场转化率,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一方面,出版机构可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市场预测、选题策划和营销,将大数据转化为出版生产力,从而实现按需出版;另一方面,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来说,大数据为其提供了了解用户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更精准的为公众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 2.大数据技术的支撑 众所周知,大数据的价值在于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获取有用的信息。因此,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以及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对获取最终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都开始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信息化存储与开发,建立了很多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库。无论是出版者还是民俗文化拥有者,都必须明确原始数据的采集与存储是开发民俗文化出版资源的基础,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才是资源开发的关键。大数据分析技术包括数据挖掘、可视化处理、预测性分析、语义搜索和数据管理等,除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外,普通人一般会选择借助第三方数据分析系统来完成分析任务。例如,“开卷在线(B/S)全渠道数据查询分析系统”,用户通过浏览图书信息及销售数据,即可一站式完成市场信息的调研。该系统为编辑的前期市场调研与选题策划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参考信息,可以启发编辑的选题思路、印证选题的合理性、指导选题的后期策划,还可以通过查看各渠道榜单及不同渠道之间的对比数据,来了解不同渠道的销售特点、消费者的接受态度等[2]。 三、大数据视角下民俗文化出版资源开发的内容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可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信息和物质资源[3]。本文所探讨的出版资源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由于民俗文化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有关民俗文化的信息资源非常可观,这里根据湖北省民俗文化的特点和优势,选择了四种类型的出版资源来展开论述。 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湖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丰饶的荆楚大地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遗产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近年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名录体系日益完善,理论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湖北省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80项(106个项目保护单位)、省级名录312项(466个项目保护单位)、市(州)级名录903项、县级名录2815个项目,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技艺、美术、医药等。较有代表性的有秭归端午节、鄂州雕花剪纸、云梦皮影戏、恩施摆手舞、荆州花鼓戏、大冶石雕、天门糖塑、武当山庙会、嫘祖信俗、潜江草把龙灯、巴东民间历法、松滋烟茶礼俗等,这些非遗资源为文化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图文音像素材。无论是荆楚文化、三国文化,还是屈原、诸葛亮等名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每一项都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都可能成为图书选题的对象。然而目前,出版市场上选题雷同、内容重复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说明文化资源开发能力不足,文化活力未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市场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对地方出版社来说,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是其重要的选题资源,应该用富有创意的内容和形式来展现其独特之美。比如,吉林出版集团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起来,对其深入挖掘和边缘探索,编排出34本“流光溢彩的中华民俗文化(彩图版)系列丛书”,内容涵盖民间节日、饮食、民居、技艺、美术、礼仪、传说、音乐、武术等。 2.民俗文化旅游类出版资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与旅游热相对应,旅游类图书也出版市场上大放异彩。根据亚马逊中国2014年11月的数据显示,游记图书是近三年旅游类图书排行榜的榜首。可见,一个地区的旅游升温往往能成为旅游类图书的新宠,比如西藏的骑行热就带动了以西藏为主题的旅游类图书大量问世,出现《慢骑中国》《飞行骑:笨鸡走川藏》等[4]。现在有很多地区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情旅游。此类旅游需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一定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大众对民俗文化信息的需求,出版社在这块领域是可以深入挖掘并有所作为的。湖北被称为“千湖之省”,既有美不胜收的山水风光,也有深厚独特的人文韵味。近十年,湖北103个县市区共诞生了136个文化品牌,包括以“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孝文化之乡”“中国编钟之乡”为代表的20多个国字号文化名城和文化之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更是将8个市(州、林区)的多种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融为一体,诞生了十大核心景区,包含武当山、明显陵、长江三峡、古隆中、荆州古城、昭君故里、曾侯乙墓编钟、龙船调等诸多令人心动的文化旅游符号[5]。这些传统符号或品牌在现代化环境下可以转化为资源优势,以新的载体形态在文化市场发挥新的魅力。 3.少数民族出版资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达28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68%。全省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和蒙古族6个。湖北有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恩施土家苗族是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地和巴土民族文化的诞生地,这里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有吊脚楼、风雨桥等民族建筑,有哭嫁歌、摆手舞等民族歌舞;有南戏、傩戏等地方戏曲以及牛王节、女儿会等民俗事象,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巴土文化资源,不仅是湖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出版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不少出版社以此为选题,打造出多个图书品牌。例如,湖北人民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先后推出“巴土文化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内容包括巴人源流研究、巴地域研究、长阳名人传略、长阳土司源流研究、土家族撒叶儿嗬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除学术研究性质的出版,少数民族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也有一定的市场。目前,恩施不少学校已把民族民间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如百福司民族小学,每周有一个下午是土家语课程,帮助当地青少年了解土家族的历史文化[6]。作为教育的配套,少数民族语言类教材和教辅资料是出版社的又一突破口。 4.数字化出版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出版业的最大变化在于从图书出版转为基于数据的内容服务。内容服务的前提是出版资源的数字化,以及服务对象的明确化。近几年,数字出版的发展势头迅猛,数字出版对民俗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突破了传统出版的时空限制,大大提高了民俗文化传播的效率;第二,它的大容量、便携性等特性扩大了民俗文化的受众面;第三,它将图、文、声、电等多媒体元素融为一体,以非线性的方式丰富了民俗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因此,数字出版是重塑民间民俗文化品牌的重要渠道。湖北不仅有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资源,而且是华中地区数字出版产业的聚集地,拥有国内首个以“打造产业生态”为概念的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还拥有以江通动漫、海豚传媒等为代表的原创动漫等系列文化品牌,这些都是湖北数字出版的文化资源宝库。开发湖北民俗文化数字出版资源,可以湖北已有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用科技手段为其注入创新元素,将传统文化产品的内容优势与数字出版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出版产品的文化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使传统民俗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例如,荆州云文库(非遗文化)数字出版中心,旨在将荆州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向数字出版方向发展,是民俗文化数字出版资源开发利用的典范。另外,网络文学中也不乏一些表现民俗或民族文化的优秀之作。例如,荣获2010年度“长江杯”网络小说大赛一等奖的作品——长篇小说《巴方舞者》(曹宗国著),被认为是民族文学中表现土家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精品,该作品后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更名为《巴山旧事》,并参评茅盾文学奖,实现了民俗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升级。总之,对民俗文化来说,在大数据理念和系统的支撑下,可以把一般性资源变为优质的出版资源,将传统传播模式变为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新模式,从而实现民俗文化新的繁荣和出版市场新的突破。 作者:张炯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质量探析 1大数据时代及其特征 1.1大数据时代的概念 “大数据”一词最初是由欧美国家提出的,正式提出“大数据”清晰概念的是20H年6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所的报告一一《大数据:创新、竞争力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Bigdata:Thenextfrontierforinnovation,Competitionandproductivity)。报告中强调,“数据己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并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世界己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既不是新产品也不是新技术,而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所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但这一现象的出现,却直接促使我们进行创新和变革,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1.2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随着大数据进程的深入,大数据时代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数据容量大且来源广泛大数据一般是指规模在10TB以上的数据量。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数据量,首先是因为各种现代化仪器的广泛运用,使人们能够更快捷、完整地感知更多的事物;其次是因为通信工具的利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克服空间和地域进行联系,特别是机器——机器方式的出现,交流的数据量得以成倍增长;最后是因为集成电路价格大幅度降低,使很多物品都有了智能的成分。(2)数据种类繁多并蕴含巨大价值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种类由过去以直接数据为主导的结构化数据转变为以音频、文档、图档等为主导的非直接数据。由于非直接数据未经过任何的加工处理,使得其所包含的数据和信息并没有发生折损,所以这样的数据中包含着更加巨大的价值。(3)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信息需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大数据对于价值挖掘的重要性,于是,人们的信息需求也变得膨胀起来。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越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挖掘价值的能力越进步。随着信息获取的通道日益增多,对人们来说信息的获取己不再是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获取如此容易,人们转而注重能满足自己个性化需要的信息。 2大数据时代给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带来的影响 2.1会计信息数据呈海量化趋势 企业将从实体销售布点,建营业实体门市经营模式,向利用互联网虚拟门店销售模式转变,苏宁易购,王府井网上商城,成百上千亿的网上交易,如淘宝一个服装网上门店一天的销售量,就可能达到100多万件。海量采购、海量供货、海量结算,体现企业经营交易大数据、海量化。有交易,就有会计信息。这海量的交易数据,会计上如何及时有效地核算存货、往来;如何及时有效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对会计人来说,无宜是会计核算新的革命。 2.2海量交易使会计核算数据来源多元化 企业新经济模式,体现企业经营环境与外部组织的更加协同,交易信息的更加扁平,而结算的信息化要求更加迅捷。淘宝网、易购网,供货不在企业内部,而在实体企业,通过网上采购供货方式;资金结算支付,不在企业内部,而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实施。因此,会计信息生成方式已不仅仅依赖于企业内部生成,企业第三方反映海量交易的数据和结算数据采集与交换,成为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重要来源,是会计核算数据重要组成部分。 2.3会计数据处理量大,核算周期要求更短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我们会计核算周期界定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按照海量交易的会计核算要求,以月、季、年的报账方式,显然不符合数据时代交易频繁、数量庞大的特点。网络交易,如果一天不进行会计报账处理,就会产生大量数据堆积,退货的、报损的、交易结算误码的,给会计处理带来的问题,也是成批量的。面对大量交易产生的会计数据,唯一办法就是加快会计核算周期,及时处理产生的所有会计问题。 2.4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会计核算的必然趋势重要工具 应对数据时代交易,会计核算的进一步信息化,显得十分迫切。基于企业闭环建立的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信息化系统、企业会计制度,已难以满足企业互联网时代海量交易的特点。过去企业,一套会计软件,可以解决会计核算问题,现在可能需要的是一个大的会计系统,才能满足会计核算和管理的要求。 3大数据时代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对策 3.1会计人员与信息使用者应实现按需定制 大数据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需要财务报表,也需要报表背后的数字,更多的数据可以让使用者看到企业更多的价值。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一是经过汇总加工后的综合信息,二是这些综合信息背后的明细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下,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信息要改变传统直接数据式的单一接触点模式,要将其发展为“三接触点”模式,即经济业务数据、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知识+行为模式。会计人员不仅要按典型的信息提供流程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还要及时获取信息使用者的行为结果反馈,以对自己提供的信息形式及内容进行调整,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使用者则不仅可以获得会计信息,还可以获得经济业务数据。 3.2推进会计人员与信息使用者协同收集数据的模式 在收集与加工阶段要扩大数据源,不仅收集传统会计流程中会计人员关注的信息,还要将其他能够反映经济业务全貌的信息收集到会计流程中来,其中既应包括直接数据,又应包括非结构化数据。无论是从企业业务部门还是从第三方传来的数据即应包括直接数据,又应包括诸如原始票据、合同、电子邮件、影像资料等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此一来不仅扩大了财务数据的来源,又挖掘了财务数据的深度。另外要将与企业进行交易的第三方纳入到会计流程,提供印证经济业务的信息,强化业务的真实性,丰富数据来源。通过财务上对供应链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管理,企业能够实现财务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在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供应链企业、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壁垒被突破,会计人员利用与外部组织的信息便利,充分集成信息,收集能够反映经济业务全貌的信息,既能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又能对整个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监督资源的配置。 3.3缩短会计核算周期,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储存处理的数据特别多,所以为了能够缩短会计核算周期,一定要引入处理能力特别强的电子计算机。它不仅能够大量的存储我们所需的各种数据,而且及时、准确的对这些数据进行核算处理。将电子计算机运用到会计核算领域,实现会计电算化,打破了以往的人工核算操作的局限性,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具体、更准确的信息,提供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而且,电脑代替人脑更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这不但节约了会计成本,而且使计算机中的数据实现共享,从而减少了核算中的错误,适应了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此3.4提高会计云计算应用,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云计算在近几年兴起并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上,在云计算模式下,企业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普及会计信息化,但云计算的应用要保证其安全性和高效性,对此,企业在选择服务商时必须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慎重选择云会计服务商,同时还要对服务提供商进行评估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另外企业还应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因为当企业实施云会计之后业务流程、机构设置都将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若不能提前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仍然不能快速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化。 4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科技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大数据时代不仅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多元化的有效渠道,而且使得很多社会信息变得更为公开和透明,在大数据时代下,对于企业而言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机遇在于如果企业能够及时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要,调整原有的会计信息核算模式、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员工素质、多渠道的收集会计信息并做好反馈评价工作,那么企业必定会做出更为明智的未来发展策略、获得更多的客户支持和利润回报,反之,如果企业仍固步自封,满足于过去单纯的会计系统统计会计信息模式不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更会使企业陷于危险的境地,总之,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数据的数量、来源、核算周期以及会计信息化水平等诸多方面,企业要想在发展的浪潮中立于不地就必须要适应这几个方面的改变,适时调整会计流程重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作者:温航 沈英 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大数据方面论文: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研究 一、大数据中的新闻传播理念 大数据改变了我们的新闻呈现形态、原有的新闻生产方式以及对新闻的态度,这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久而久之意识形态自然就会变化。于是,新闻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必须具有某种特定思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提出“新媒体的本质就是数据分析。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到了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如果数据被赋予背景,它就成了信息;如果数据能够提炼出规律,它就是知识;如果数据能够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分析的基础之上为我们提供正确的决策,它就是资源。”获得的数据量越大,挖掘到的价值就越多。大数据本身的复杂性,已经超越了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本身。大数据思维概括大致有三个纬度:定量思维、相关思维和实验思维。其一是定量思维,大数据的原则是一切数据都可以被采集,一切数据都可以被监测,尽量贴近大众的生活体验,用精确的具体数据来分析时下的新闻事件,赋予其背景就可以提供更多描述性的信息。其二是相关思维,一切数据都存在无限的联系之中。当代社会,新闻传播作为社会群体性沟通的一座桥梁,着眼于微观的数据收集和内容分析,提炼出其中隐含着的规律,就可以通过相对复杂的交互式、动态化的图片和视频等形式来呈现这类新闻,使新闻传播研究主题更丰富且视角更多样化。第三是实验思维,一切数据可以被测试,并且联系消费社会,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决策,形成不可预估的资源。那么新闻传播理念随之变成首先是描述,然后是预测,最后产生定制,以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快乐原则”为宗旨,适应并满足受众的需要,并根据其需要的变化来加以创作,一方面是出自新闻传播自身展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不断创新消费需求的结果。 二、大数据中的新闻传播方法 大数据是大势所趋,它开启了时代转型之门,我们要审时度势,积极主动学习、利用大数据。数据并不完全是客观的,在大数据的大背景下,沿用传统研究方法显然不能解决问题,新闻工作者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寻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继而参与对相关事件发展趋势的预测,让新闻和数据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都指向精确和深度报道的要求。大数据是因为对它的分析使用,才产生和体现它的价值,由于数据的嘈杂,如何分离信息与噪声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方法显然代表一种新的趋势和全新的视野,即基于受众使用和满足的考察中,加强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关注,与先进制作技术接轨,告别静态图表,生动展现新闻事件全貌,这就需要专门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和专业传媒技术人才,拥有与之相符合的职业素养,数据并不代表真相,只有有用的信息才是决策的关键所在。所以,大数据时代的新闻生产模式和呈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创新的,新闻传播研究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相应变革,拓宽视野,与大数据的大背景结合起来。 三、结语 大数据的潜力十分巨大,对于新闻传播研究来说,面临时代变化做出积极应对是必不可少的。大数据现在并没有定型,但是从大数据视野下看新闻传播研究,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映,新闻传播是动态的,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尽管难以预测,但大数据也是动态的,其背后存在的逻辑与规律,数据分析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大数据改变了传统观念的新闻生产方式,在数据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无法摆脱数据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打破传统思维,重新来审视当下的新闻传播研究。从根本上说,其内涵侧重于在当今社会所引发的信息方式的变革,数据统计、信息生产和目标精确性已然造成新闻传播理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但海量的数据信息以及数据之间互相关系如何分析处理,同时也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然,在更大的程度上,这也是对新闻工作者专业敏感以及数据加工和处理能力的考验。 作者:邱小璐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下的管理学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逐渐涉及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当今的时代,是经济时代,更是环境保护时代,农业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农业是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农业本身具有的价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不但可以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领域,还可以促进农业传统的思维模式转变。 2.依据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格局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但是农业的外围环境可能会发生大变化。例如,我国加入WTO、知识经济的转型,都直面的说明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质,这说明我国的农业经济政策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3.我国的国情是小规模农户经营的方式,土地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以及辽阔的地域性质,土地的制度和农业的经营衍生的政策和法律研究,是农业经济管理学后期的研究方向,如果政府的政策实施的姣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会出现巨大的突破。 4.我国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经济计划体系,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问题和外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城市化问题等等。农业经济管理后期研究的主要关键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应用以及注册的研究等方面。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和建设 我国的农业进入创新期不久之后,就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拥有扶摇直上的发展趋势。但是,也出现了两个老大难问题。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于的缺乏,农业的经营规模不是很大且比较散乱,基础的农业和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因此,农业的生产经营相对较为薄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从过去传统的关注数量转变为质量和数量共同发展,农业的市场经济体现出了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和传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矛盾。提高我国的科学进步,对农业的经济管理要予以加强和重视,大力的开发人力资源,对于我国的农业结构要进行调整,对于农业的生产经营程度要进行提高,增强资源的产出率和利用率,要注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问题,减少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成本,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自身的素质,这样,才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注重实施学科发展目标,创新和培养出人才和智力支持,为了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必须要提供出有效合理的科学经营管理方案。我国的农业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要具备以下因素。要锻炼和培养出可以管理和经营的实用型农民企业家,要发现和培养出可以掌握农业发展的宏观大局管理者,要挖掘和培养可以促进科学发展的研究理论型专业人员,只有达到了上述的条件,才可以实现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进行结合。 三、结束语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都处在一个转型创新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向更高的领域去探索。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进行培养人才,努力的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发展作用,积极的配合国家经济的调整和政策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科作用,才能更好的服务全社会。 作者:刘思成 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研究 1结合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根据本班人数,遵循自愿原则,设定团队总数为5个,由学生自行组织团队成员,并选出队长。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队友意见,自由的选择活动主题,由队员合作撰写活动申请书。在申请书的格式方面,以自然科学的基金申请格式为参考,具体包括研究内容、创新性、立项依据、研究路线以及预算经费等项目内容。 此外,由于该教学活动具备社会实践功效,因此在申请书内应加入风险性评估与可行性分析等内容。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把申请书上交予任课教师,而任课教师则需对学生申请书进行审批,根据审批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在讨论中,选出较为优秀的项目,再由教师牵线、学生参与的方式,取得与村委会或者是农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寻求合作,以实习的形式真正落实该项研究活动。每一个团队制定出申请书之后,则可根据研究内容具体开展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均能主动参与其中,于期末时组织学生答辩,计入总成绩。而在答辩环节,要求台下学生能够主动提出至少一个问题,实现双向互动目标。 2对教学活动呈现出的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结合几个学期实践性教学效果而言,该项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专业实践主要以模拟性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具备交叉特性,且在不同的国家,或者是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实践性教学方法与内容都各不相同。 在我国,许多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还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条件的限制,其教学内容偏于单一性,不仅教师难教,学生学习起来也感觉到有较大难度。为解决上述问题,鼓励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农业的生产部门以及农业企业等之间的合作,建立合作机制,促使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对企业经理管理方式与成效取得初步认识,对国家关于农业方面的调控措施也进行深入了解。 3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强调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业企业想要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聘用专业型、综合型人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农业经济的管理人才,使其具备统筹兼顾的能力。 鉴于此,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要加倍重视,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实践性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巩固专业知识,为社会打造出综合型人才。 作者:刘艳梅 单位:东营职业学院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谈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 一、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 (一)需求的领域 1.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正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这一现状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要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大量的既懂农业,又懂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来推进农业的信息化和机械化;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将是未来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当前,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通过城镇化,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并且为农民就业、多种经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统筹了城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具有高知识水平、新技术能力和懂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投入进来,从而更好地为新城镇的建设和新的市场秩序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需求的数量 从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知识结构重心偏低、农村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也不利于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据统计(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2),目前黑龙江省文盲率仍高达2.49%,每7000亩土地只有1名农技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兽医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技术人员。据课题组于2013年5月份对黑龙江省5个县市(方正县、龙江县、双城市、富裕县和集贤县)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学历、高知识层次的人才;而大部分现有农民对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不满意,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提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或者能有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需求的结构 当前,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新型劳动者。也就是新型农民,他们是未来农村人才的主体。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小农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对于未来的农村新型劳动者的要求是热爱农业、思想活跃,要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2.农村管理人才。目前,农村基层的管理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造成管理效率底下等诸多问题。据统计,黑龙江省的农村管理者中,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者占到70%以上,领导干部中,中专以下学历占60%。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管理人员的数量提出新的要求。3.农村教育人才。只以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的主体,会造成培养数量少,结构对应不上等问题。而农村教育更需要本地的教育人才,通过就地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从目前来看,黑龙江省的农村教育人才明显不足,并且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二、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给现状 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给,主要依赖于农业高校及相关的农业科研机构来提供,总体来说,供给形式包括人才培养、成人教育和农民培训等几方面。 (一)学生培养 学生培养指的是本专科高校正规学生培养,培养的机构主要指的是农业高等院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全面推进大众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各类农业人才。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数为608万人,按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比例来看,占全部毕业生人数的1‰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毕业人数不到1万人。黑龙江省开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只有3所,分别是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每年毕业人数有200余人,即使加上硕士博士也只有300人左右。 (二)成人教育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育人才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是成人教育,培养对象主要是农民、基层干部和农民企业家等。首先,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农业高校将培养重点放在对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高学历农民上;而对于基层干部和农民企业家,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进行深入培养。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针对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学校开展了“村村大学生”计划,争取为每一个村庄培养一个农民大学生;针对农民企业家和其他农业基层干部,开展了MBA和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计划;针对其他农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开办了网络教育、函授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近年来,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获得了一致好评。但是,从供需角度来看,成人教育的供给还远远不够。虽然黑龙江省农民培训数量一直保持一个较大规模,但农民受培训的比例却是逐年降低。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及相关政府文件统计,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比例从2000年的11%下降到2012年的5%。另一方面,农民高等学校的师生比例也极为不协调,2012年农业高等学校师生比为1∶13,农民技术培训学校的比例更是达到了1∶372,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三)社会培训 社会培训是另一种主要的人才供给模式。在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上表现为农村经管领导人才、新型农民的培训。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人才及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与地方共同承担培养一批能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优秀党政领导人才和农村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人才队伍。这种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科学种田、合理经营,努力实现既能高产量、又能高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共同进步;二是面向新型城镇化要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要求,进行转移培训,建立培训基地,使农民掌握市场经营等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整体素质。据历年的《东北农业大学科技资料汇编》的相关数据统计,黑龙江省高等农业院校已培训各类农业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100多万人次,其中省级、市级农业领导干部10万人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万人次。 三、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供求中存在问题分析 经济学上的有效供给,首先是指能够带来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产品供给。它不仅要求产品在品质上适应于市场需求,而且要求产品在价格上与购买者的支付能力和现实购买欲望相适应。如果一种产品不具有真正的使用价值,那么就不能形成有效供给。因此,质次价高、与购买力不相适应的供给不是有效供给。在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供求中,有效供给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种“有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量“有效”,也就是需要人才供给的总量大于人才需求总量;二是结构“有效”,也就是各类别人才的供给与服务也要相对应和均衡。而从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求分析来看,存在着两大问题,分别是供求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 (一)供求总量失衡 从供给总量的纵向变化来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取得很大的进步,首先,体现在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上;其次,反映在对农民、农业企业家和基层干部的培训数量上。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相应人才。也就是说,需求的速度要远远大于供给增加的速度。首先,从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上来看,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受高等教育程度极低,而高校供应数量增加很慢,并且一些“对口”专业的学生并不会真正到农村或农业系统工作,导致实际人才供应数量很少,总量上不能适应需求。据课题组在哈尔滨市农业高校的调查,愿意去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只有40.1%;其中,农村籍大学生占整体的73%,但毕业后愿意回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只有占43.2%。其次,从农村和农业系统自身人才培养来看,大部分的具有培训和深造意愿的农民、企业家和农村干部,并没有更多机会。据课题组调查,80%多的农民都有着继续深造和培训的要求,但只有不到5%的农民能得到培训的机会。 (二)供求结构失衡 从供求结构来看,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存在着结构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农业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培训内容和社会需要的不一致等方面。 1.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主要机构的农业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却不能“适销对路”,出现供给错位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总是受社会就业的方向的干扰,大力发展了社会热门专业,而忽视了自身面向农业、服务农村的定位和功能。最终导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形式和实践等都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立刻投身农村建设的需求。 2.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合理 在对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企业家进行的培训中,由于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普通农民受培训的机会很多都被侵占,而接受专业培训的往往是基层干部居多、农业企业家居多,甚至,部分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培训机会,而最终目标只是通过拿到一个学历获得更多出头的机会。例如,针对东北农业大学“村村大学生”实施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73.4%的被访农民居然不知道有这个计划。可见,具有培训意愿和真正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农民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培训。 3.培训内容和社会需要的不一致 农业高校及相关机构培训农村人才的内容贫乏、方式单一。例如,许多农业高校囿于传统教育的精英式人才培养观,过于注重理论研究,而忽视应用研究;在对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常常开设一些与实践要求、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的课程,培训的“供”与“求”存在着明显“错位”现象。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从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求分析可以看出,该类人才供求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从供求总量上来看,存在着供不应求现象;从供求结构上来看,存在着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培训内容和社会需要的不一致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以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以农村农民为对象,进行基层招生,培养具有农民身份的大学生;又要培养出献身农业的“落地型”人才,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和领路人,并采取措施鼓励这些通过培训拥有高文凭的农民毕业后回家乡,投入家乡建设。把农民培训正规化,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技术骨干和重点示范户的培训网络。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中介服务等方式,开展培训,通过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二)加强政校、校企之间的合作 应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统筹利用农业高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农民和农业企业家等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营销方式、农业企业管理等。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政府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例如,政府可以为高校提供各种政策优惠,而高校要培养农村紧缺的经济管理人才;政府还可以引导农业高校与地方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高校学生和培训的农民提供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实际技能培训的基地。 (三)完善公共政策,并向农业高校倾斜 一是从经费上支持农业高校及相应的农民培训机构的发展。要将农业高校建设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体系中来。设置农业高校培育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专项经费,重点进行培养。二是制定农业高校的土地征用、税收优惠等政策。具体可借鉴美国的赠地运动,提供为农业高校赠地、进行税收减免和特殊学员的学费减免等措施。三是制定面向农村农民招生、办学的优惠政策。加大农业高校对落后农村地区的定向招生优惠力度,对于落后的农村地区紧缺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要适当增加名额、减少学费征收、加大奖学金力度,以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 作者:余志刚 黄凤 李翠霞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更加注重农业产品质量,重视对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关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就需要让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广泛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逐渐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也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农业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提供服务,还能够为农业经济政策提供支撑。农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也能促进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 3.农业经济日趋产业化 农业经济产业化带动了农业产品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台农业合作政策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也发展迅速,通过利益联结在一起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大型企业实现了农业产品生产标准化,大大提升了农业产品质量,很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大型企业的生产供应提供了保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4.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农业经济体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政府部门应该增强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大力推广各种高新农业技术,逐步调整农业经济战略结构,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并且积极推动农业经济体制和农业技术创新,这些措施都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1.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首先必须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推行规范化的农业管理,并制定合理的工作部署,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和培训,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让农业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中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推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在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转变农业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进而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其次,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的多元化发展。第三,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有效统筹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内部出现的冲突,及时纠正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转变自身职能,推行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4.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强对农业科技的市场监督和管理。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在农业生产总体投入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还很低,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通过多渠道筹集农业科研投入经费,促进我国农业科研的发展。明确农业科研在国家公益事业中的作用,明确规定各级部门在农业科研推广工作中的职能,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投入管理机制,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科研投入的需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给予一定的鼓励。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广大农民的整体科学素质,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培训,针对不同层次人群制定多样化的培训方案,扩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范围,大力提高农民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培养具有现代农业技能的新型农民,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应该努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桑玉丽 单位:河南开封县农业局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数字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可行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无法满足不同受众的多种需要。 不同的农业信息产品的使用者,他们对农业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质量要求都不一样,因此农业信息产品的提供者也必须根据受众不同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水平的信息接受者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能够提供的农业信息大多是一些新闻时政和农业科技类信息,以及转载其它网站的信息,市场前瞻性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关于地方农业经济的信息较少,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无法为大部分信息接受者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 2.农业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是近几年才受到关注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国农业系统的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来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既深入了解农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调查显示,现服务于我国县、市两级基层单位中,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不具有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本专科学历,很多都是从农业类专业毕业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相关培训而转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岗位上的。由于缺乏具有专门的计算机知识的技术性人才,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只能从事一些初级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工作,对一些农业信息还不能进行深度开发,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步伐。 3.农民的农业信息化能力不强。 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再加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农业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较差。此外,很多农民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接受专业的信息化培训,计算机水平较低,无法有效依靠网络获取和农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阻碍了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对我国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的应用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相关负责部门要密切配合,尽职尽责,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承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主渠道的职责。同时,政府要在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政策、人员和资金保障。其次,各级政府必须尽快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惠农政策,提供政策扶持,确保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相关政策的研究,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使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调整我国利益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政府还要组建专门的监督队伍,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到位,防止因建设不当等原因而造成资金浪费的情况发生,严厉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 2.加强农业经济信息网站建设。 农业信息网站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需求,加强高质量农业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根据农业信息资源接受者的不同,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和处理,从而既能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完整、准确和实效,又能满足不同接受者的信息需要。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站信息的交流与制度,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 3.加强对农民与工作人员的培训。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农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农业信息化实施程度的高低。因此,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强对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来充实农民的农业知识,普及计算机相关知识,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使用能力。此外,还必须对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通过网站知识推广和远程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信息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建立一只专门的优秀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制定又会政策吸引信息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的建设中来,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信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4.加强农业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 尽管信息网络在资料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存储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以其强大的交互功能,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民网络的覆盖率还比较低,而传统媒体也以其覆盖面广、形式直观、传播迅速的优点依然赢得大部分农民的坚定支持,现如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依然是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做好农业信息服务,还必须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让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作者:何亚玲 单位:宣威市来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探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1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 1.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1.2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1.3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2.1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2.2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2.3学科互补性战略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够将这些学科进行分割研究,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作为核心内容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的过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笔者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出发进行分析,要想解决一些经济转型期间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制约的问题,就必须集合广大农业经济研究者的才能,并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指明道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马维东 单位:九台市土门岭林业站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际运用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述 由于目前我国农业还是以资源为主要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运用程度比较低,因此提高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加快农业由单一的传统模式向科技化信息化转变,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变农业发展中技术信息以及供求信息匮乏滞后的现状。应充分发挥农民在市场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根据市场中的各项发展因素,做好经营决策中的各项发展,达到实现增收的目的,从而满足市场农业对于农民的各项要求。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际运用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活动之一,与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并且已成为农业发展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我国的农业资源在类型上比较多,且在种植经营中的差异较大,因此,了解我国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化经营管理的力量,推进新农业农村在经济方面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征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在于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生长环境信息化、农村经济经营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村市场发展信息化以及农业技术教育信息化和农业发展政策法规的信息化。其特征表现为以高科技的技术以及信息产业为依托,实现以高新知识和最新技术、设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大力改造。其次是在农产品发展的内部以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间进行信息化的互相渗透。当然,信息化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大规模经营,以及引导农业经济向集约型发展,由此来降低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成本,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最后,在原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引进经济发展的竞争机制,使农业发展在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具有竞争性,尤其在高新技术的引进、新产品的研发利用、经营方式及渠道方面实现优胜劣汰,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2、如何进一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中政府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职能作用,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地位,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实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分工,增加资金的投入和政府统筹性的管理。其次对农业经济管理实行资源的整合,加强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合作,提升农业经济中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农业信息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交流共享机制,规范农业经济信息的标准化,逐步来推进农业信息系统化和资源共享化的集成整合平台,实现农业经济数据的共享。重视对农民的知识培训和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的建设。尤其对广大农民的知识培训以及现代化高新技术手段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在农村进行知识信息教育的普及,对于提高农村经济的科技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当然,加快建设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做好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结合也尤为重要。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是农业发展中的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和农民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大力发展,我们应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技术,与时俱进地发展信息化农业经济,与国际农贸经济接轨,提高农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我国当下农业发展的重心,实现农业经济信息的共享,加大农业发展中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以及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是当下农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农业经济互联网建设、信息化基地建设和信息化服务团队建设是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关键。 本文作者:王强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新安镇政府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浅论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进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新进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扩大 1.农业经济管理将延伸到食品科学及相关方面 过去的农业是“保障性发展”,而如今它已经跨越成为“促进性发展”,成功跨越的原因有两点:1)传统的农业部门呈现缩小的势态;2)农业中的一些问题正在改变,如农产品产前、产后的各个环节问题,尤其是在农业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农业的产后环节比原先更加重要,诸如农产品加工、流通、标准化、质量与安全等问题将越来越重要。 2.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互相渗透 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环境时代,由于农业自身是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体,与环境联系密切,事实上,农业在自然保护和生活舒适性保护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功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渗透到农业经济管理研究中,不仅仅充实了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也将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方式。 (二)农业经济政策研究仍占主导地位 在目前和以后可预料的时期里,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变化不大,然而农业经济的外部环境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例如上述的市场供需变化、加入WTO、知识经济等,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我国农业经济的应用和政策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改变。 (三)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1.随着传统农业部门的逐渐缩小和农业涉及问题的逐渐增多,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促进性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品产前和产后等各个环节。尤其是诸如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深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产后环节,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注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由于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农业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渗入,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方式也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3.现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农业也不例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各国对于农产品的国际化自由贸易都持谨慎的态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缺乏,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4.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而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知识资本不仅不会在使用中减少,而且会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知识资本遵循的是递增规律,这无疑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提出挑战。因此,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概念和方法将会被更多地引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当中,并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递减规律造成严重的冲击。 二、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建设的发展建议 (一)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特色 当今的农业经济正面临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难题,三农的问题互相交错并且非常复杂,除此之外,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来研究农村工业化、农业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才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才能够正确地处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够正确地建立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农户经营的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团队的建设并提高其科研水平 深化教学改革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整个学科的队伍水平,拥有一支强大而有质的学术团队和人才队伍。因为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学术团队的支撑。目前这样一个知识结构的学术团队首先有一个知识相互借鉴、中西融合、前后贯通的问题,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对这个学术团队进行培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向上发展。 (三)培育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科融合的新增长点 不是在原有基础水平上的补缺和填平,也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建立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科的升级和发展。学科交叉是当今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和整体化发展的产物,它呈现出各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相互补充、学科边缘的拓展、产生横断学科态势的现象。 本文作者:徐彦霞 单位:曹县桃源集镇人民政府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摘要: 本文重点概述了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经济也得到有效发展,农民对土地的利用率要求发生了改变,既要满足温饱供给,还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及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思考,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使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发展。 1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1信息化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农业经济信息化规模持续扩大,并逐渐渗透于农业经济各环节中,而要将农业成果转变成农业生产力,还需发挥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1.2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改革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增强信息管理水平,有利于增加农村与城市、国内与国外间的信息交流,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使农业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 1.3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存在较为分散,想要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综合竞争水平,首先就要规范市场,建立符合标准的现代化市场,使群众能够买到放心的农产品。农业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方面的信息,还可以为农业经济及生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性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备不足。需要增加设备的投入应用,完善城乡农业信息化。增加信息网点,让农民与时俱进从网上了解农业信息,并建立农业技术交流群,实时农业经济发展相关信息。二是缺少信息化服务人才。由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高,致使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应加强培育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使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同时兼备专业的农业知识。三是信息化资源转换方式不灵活。当前可选择的交流工具有很多,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各个地方的新闻,但是关于农业经济信息方面的资源却较少,大部分农民很难有机会得到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指导。四是农民信息化意识较为淡薄。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新事物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网络 网络是接收和传播信息的载体之一,要想实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先完善信息化网络。有些乡(镇)城市还未通网络,政府应给予支持,带头建设信息化网络。只有获取有价值的农业信息,才能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以此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决策的参考依据,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 3.2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投入力度 一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市场调研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收集与整理,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对市场动向进行分析。二是在经济管理中农业资金分配上,需要了解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信息,然后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最后确定出农业生产资金的分配方向与分配方式。三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技术,如种植、饲养技术等相关资料进行查询和学习,然后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3.3培养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时,需要增加推广力度,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经济信息化人才,同时,鼓励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参与到基础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中来,要以能力为主、学历为辅,培养一支高素质、高修养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以利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3.4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要充分重视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建设落实在每处,整合各种资源,优化分配,增强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4结语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完善农业信息化网络,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通过先进农业经济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有效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摘要:新农村大背景下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概念,对农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管理策略 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逐渐重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这由于农业经济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能促进农村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对农业和农业经济有质的飞跃。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农业经济管理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区域性经济指导方针、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的管理行为。狭义而言,农业经济管理是基于当地的环境条件、市场经济规律及当地人文特色发展的农业经济的管理行为,与宏观广义管理不同的是,狭义的农业经济管理更强调的是特色性和区域性,是对特定农村地区生产要素的整合、计划、发展、调配的过程,并使用信息化和产业化的模式促进生产方式的更新管理。 二、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发展向着现代经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体现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不同,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更具敏锐的市场眼光,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的发展重心由农业经济的质量管理向可持续发展管理倾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管理理念贯穿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 2、产业化 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向着经济产业化管理理念转变。随着国家对农业经济指导方针政策的增加,农业经济合作发展的经济模式得到极大的推广,这就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集成化、产业化,形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因此,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向着产业化管理模式发展。 3、信息化 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引入。构建新农村的过程中,计算技术发挥了巨大的积极意义。而信息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经途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向着信息化迈进。这就促进了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更具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经济的管理。 三、农业经济管理问题 1、管理意识落后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领导对此足够重视,已经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政策。然而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执行队伍中,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仅仅针对国家的指导原则进行管理,并未突出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也未因地制宜,制定本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模式。不仅如此,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脱节,仍然秉承计划经济的理念,不能与新农村建设背景相适应。 2、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管理工作遵循的重要制度,对管理行为有着制约和指导意义。然而,缺乏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现行的管理体制并不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还存在守旧、陈旧的管理体制,这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管理的效用发挥也有消极的影响。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要求与市场与时俱进,缺乏对生产要素的调配、整合、发展的现代化完善的管理体制,生产要素不仅不能全面系统的循环利用,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也不能有序的开展,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3、管理模式滞后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方式对制度的执行,体现着管理者的思维。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管理方式信息化和现代化,要求管理人员使用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经济的运行情况分析、研究。然而,存在着管理模式滞后的现象,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运转,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采用纸笔记录并进行数据管理,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缺乏,信息的传递、存储、运输、共享并未达到最优状态。即使农业经济管理配套了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并未转变管理模式,信息管理配套硬件也成为了闲置的固定资产,无法发挥作用。 4、管理队伍专业素质低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关系着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处在基层,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素质普遍落后,管理人员队伍的组成结构倾向于老年化,这部分管理人员思维陈旧,思维更新速度较慢。同时,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的制约,管理人员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敏锐度不高,无法做出科学的、准确的农业经济走向判断,还存在着盲目管理,不基于客观规律做出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政策,导致了农业经济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弱 农业经济的发展管理不仅仅是依据宏观的经济发展思路来指导,更是基于当地经济的客观规律来提出促进当地农村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然而,部分管理人员存在高高在上的思想,并未深入到群众中去,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理论政策,实践性指导非常缺乏,对政策的执行能力有限,管理仅仅是表面文章不具实践性,是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管理的。 四、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1、重视管理职能,转变思想 农村经济管理简单的说是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为依据的管理活动。具体的说就是结合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以及市场环境,并以国家在经济上的政策方针为指导,确定未来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最重要的对信息化再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要素以及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不同环节进行计划、决策、控制以及组织协调。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履行应有的管里智能,强化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责任与义务。当地政府应时刻强调对农业经济发展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开会下乡检查等方式,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通过培训和学习等方式,转变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守旧的管理思想,树立系统、全面、创新的管理理念,明确管理人员的岗位智能,使管理智能更具体、更细化。 2、创新完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的管理制度是一切管理工作的纲领。首先,领会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统筹性指导意见,吃透国家政策纲领。其次,制定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可行性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遵循当地市场经济规律和当地环境条件客观性。再次,建立创新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尤其建立有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资源,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人力资源情况、气候环境条件等,创新制定区域性鲜明的管理制度。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合理的规划是基础、经济的发展是首要、增加收入是关键、管理体制是保障。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以经济为发展中心,并转变管理模式,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农村经济制度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完善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第一,使农业发展的理念得以改变,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使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得以转变。第二,通过深加工来转变农产品的形式,拓展销售市场;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第三,让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予以提高、农业的安全能力得以保障、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使农业的竞争力以及农村经济得以增强。 3、构建管理队伍 管理人才是农业经济管理重要软件资源。壮大农业经济管理的队伍,改善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迫在眉睫。一方面,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把握和现代化技术设备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待遇的方式吸引年轻有为的管理人才进入农业经济管理的基层工作前线,为管理队伍注入创新、青春的活力,同时,用优秀的管理人才带领管理队伍增强对是经济发展规律的敏锐程度,提高管理水平。 4、转变管理方式 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遵循客观规律,与时俱进,转变经济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产业化发展管理方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要求建立产业链,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协调农民、市场、企业的三者关系,促进生产、加工、出售各个环节的可持续性。第二,信息化发展的管理方式。政府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物质投入,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发展,要素的分配和资源的利用、共享可以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平台实现,达到信息数字化处理的管理方式。 5、强化执行力,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农业经济的管理需要深入基层,基于当地的环境条件和客观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政策,指导当地的经济发展。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指导政策和方针要强化对其的执行效力。二是做好农民的利益协调机制,农业经济的发展要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用科学手段解决农民的经济纠纷,畅通农民利益诉求的渠道,丰富农民的现代化生产的技术能力,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富源县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东部,国土总面积3251平方公里,县内总人口79.46万人,其中约90%为农业人口,再加之地区相对湿度偏大、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光照热量条件良好,这也为其农业经济建设带来诸多利好。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也从各个方面落实工作,并深入研究,希望为地方农业经济繁荣发展增加有利砝码。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机制;优化对策 富源县现代农业发展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以后已经基本确立,它基于地方优势农业产业,分别在粮油、魔芋、畜牧业、渔业、经作产业、农业机械化产业等方面做到了专项规划,基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量,为县内农业经济管理规划出以粮食安全为主体、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为目标的农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了对富源县现代化农业事业推进的有利保障。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以富源县为例,它就基于地方政府各个部门展开了三农事业,有效推动了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完善过程,并基于各项惠农政策及保护制度为农业经济管理制定对策,对农业体系、技术设备、农研水平等方面加以调整提升,希望进一步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迎合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有效优化。截止到2016年底,富源县全县借助多元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实现了45.48亿元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收入,比2015年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增长17.3%,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做法 为了跟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完成“十三五”规划,富源县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做到了多方面着手问题,希望从多个角度来实现地方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为此,文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2.1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优化对策 2.1.1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基础 富源县一直以来都在推进兴水工程,希望成为“兴水强县”,现如今每年县财政预算都达到4000万元以上,专门作为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地方饮水难问题,这也是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的第一步。从2012年开始,县内地区4年来共建成水利工程280件,平均每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都达到25万亩,蓄水总库容也超过12000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超过17000万立方米,解决了当地4万人口的饮水问题。再者,富源县也在不断推进交通建设,希望推进以通乡、通村公路为主要核心点的农村路网建设,为农民解决出行难问题。到目前为止,富源县在交通路网建设上已经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以上,建成了水泥柏油道路498公里,基本实现了全县124个行政村全交通路网覆盖,为地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1.2增强农业经济管理项目 富源县畜牧业是地方重点农业产业,目前县财政每年都投入2200万元用于扶持大河乌猪农畜产业发展,建立养殖小区(241个)和万头猪场(12个),大力发展规模户(1130户)。另外在地方蓝莓产业发展方面,富源县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希望将寨子口蓝莓作为地方示范种植项目来打造全省最大蓝莓基地。为此,当前县内已经种植蓝莓13000亩,总产值超过6000万元。以上项目都从局部产业发展辅助促进了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地方农业经济机制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 2.1.3增强农业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2016年之前,富源县已经对县内202.47万亩集体林地确权发证,总计发放林权证11.1万宗、10.11万本,覆盖11万农户。另外还包括了流转林地38宗550万亩,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8万亩。在此基础上,地方农业经济也推进了专业化经营步伐,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种养殖协会18个,这些都实现了富源县农业金融改革的有效推进,保证了云南省三农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步伐[1]。 2.2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优化对策 在促进局部农业产业实践优化后,富源县地方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也在不断优化,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2.1富源县已经开始健全并逐渐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新机制,具体来讲基于两方面着手工作。一方面借助政府力量来积极推动农村地方土地流转制度,实现不断创新。为此,富源县农村骨干劳动力也在逐渐向城镇地区转移,希望共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工作。该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与等级工作基础上来实现依据民情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体系更新,推动征地改革与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并对纳入到城镇建设用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项目进行严格规范。为此,富源县还实现了对农村承包管理信息网络的有效管理优化,希望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来提升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能力,做到对地方农民群众合法土地权益的切实保障。 2.2.2富源县政府也在农村生产资源集约化经营模式上下足功夫,希望农户个体在依法与自愿的前提基础上,实现对农户自发性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建设的有效指引和规范化运作,并基于土地流转方式来扶持地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借助产业龙头来拉动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对农村闲散资金资源的有效集聚,同时增加高级农业技术及人才的合理基层流动,克服传统中个体农户生产及销售能力薄弱等问题。另外,基层政府还在不断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每个农村专业合作社都配置了专门技术辅导员,帮助专业合作社之间形成技术产业联动,最终形成规模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2]。 2.2.3富源县在不断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由于当地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十分偏重于对地方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实质上却影响到了地方农户的纯收入水平提升。为了确保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可持续有效增长,富源县专门深入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希望为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体系,并基于地方政资源及天然禀赋优势,大力引导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运营过程,为县内形成了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生产目标,成功打造特色农产品体系,扩大了地方农业经济管理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2.2.4富源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步的又一做法就是基于农产品经营管理者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也方式,以此来拉长农产品价值链,解决过去地方农民出售初级农产品难以获得稳定高收益的现实问题。现如今富源县在农产品生产地深加工产业建设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像农产品仓储、运输、拣选、包装、保鲜等技术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也让农产品的物流损耗率、农产品质量得以保证。再一方面,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侧重于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价值产业链的构建力度强化,希望以技术力提升来优化产业升级,利用区域集聚手段来为区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竞争优势,逐渐形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团规模[3]。 3总结 为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富源县也已经做出多方面努力,解决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在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与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上做到了双重优化,这也为更好推动富源县未来三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山东省作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省,深受国家的关注。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经济的管理现状,然后探索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然而,相较于工业发展,农业经济发展较晚,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后,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发展投入的力度,促使其向着健康、有序、长远的方向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其问题 1.1现行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过程中,随着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社会结构,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1]。在现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运作下,落后的管理方式导致管理工作的执行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质量和效果,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协调各方利益方面还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难以实现多方利益共同发展。 1.2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国家领导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为此还出台了许多政策,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给予了正确指示。然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在落实具体工作时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管理工作执行力严重缺失,未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究其根本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在思想观念方面较为落后,其思想认识未能与时俱进,停滞不前[2]。 1.3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未能明确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国家建立的相关制度或颁布的政策落实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效果不良,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健全,无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直接影响农业市场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2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方向 2.1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为了满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应当不断尝试创新,大胆探索,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和完善,促使其与时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地方政府与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出宏观调控的职能,鼓励先进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2.2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关注和重视 在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农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基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应当提高自身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努力增强自身执行力,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3]。与此同时,基层农业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者思想观念的教育,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思想观念的先进性,促使其思想认识与时俱进。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者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职业素质,促使队伍整体执行力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除了满足上述要求,还应当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和产业化。 2.2.1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在国家有关部门方面,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地方政府方面,应当落实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并对基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给予一定支持。在基层经济管理有关部门方面,需要合理使用经费购进信息化设备,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渐加快。 2.2.2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 在中国农业产业化建设逐渐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基地得到了大规模建立,国家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也颁布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鼓励建立农业合作关系[4]。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服务中介组织等也得以成立,在利益政策的实行下,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市场化。与此同时,农产品基地的建立,促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逐渐趋向标准化,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除此之外,农产品基地的建立也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带动了广大农民以及农业从业者的就业,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不仅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极大发展,还为广大农民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入。 2.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综合能力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对各领域发展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应当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逐渐转向信息化方向,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具体来说,应当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者信息化工作水平,对其实施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信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与此同时,还应当阶段性的组织农业经济管理者参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促使其工作执行力得到显著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只有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现状,综合分析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才能找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方向,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宓增军 单位:山东省平邑县温水镇人民政府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在农业发展中应用科学技术使我国国农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也在不断发展中。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用现在的农业管理中,我们应该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发展中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在保证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正确方针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改革。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新时期;发展 1.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1.1 学科间交叉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不仅仅只是某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而是多个学科之间进行融合,然后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互补和融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之间的叠加,而在从全局出发,把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的着力点,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学科之间的升级和发展。目前学科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步成为趋势,同时发展方向为多元化。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做好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工作,对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最终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和互补融合。1.2 农业结构调整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之一,人口基数大,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人均所占资源比例相对较小,没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这样就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我国传统的农业管理结构与当前现代化农业管理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意识到当前社会是科技进步的时代,我们要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及时调整农业结构,配置并优化资源,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开发,将农业经营导向组织化。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促使当前农业产品符合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根据时代和市场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及时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保证在经营过程中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新时期我们应该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把握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1.3提高科技水平,重视团队精神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的主管贡献,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不是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团队之间进行协作,进而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队伍主要是由国内的科研学者组成,但是在新时期,我们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队伍建设,积极吸纳国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不断培养学科中的新骨干,然后不断提高成员之间的科技水平,发挥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方向 2.1农业经济应用研究借助政策研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主要是由中小规模的农户经营的,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国土辽阔,不同地域之间差异很大,所以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研究,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一直是把“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在农业经济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样就导致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隔离,改革开放后如何能够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改革,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2.2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受到的压力和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环保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考虑环保问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人们生活方面的舒适性问题,同时也要将自然保护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够充分考虑环保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全贯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2.3农业经济管理趋于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充斥着这种形式,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农产品差异是很大的,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在世界大环境中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和往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在日常的农业经济管理中提倡走国际化路线,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将我国的农业经济推向世界化,农业经济管理中采用土地报酬递减作为理论基础,在知识经济作为导向的现代社会,农业生产管理中知识作为基本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在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的深化应用,知识得以积累,这样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上时展的脚步,农业经济管理中要不断深化知识资本,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倡导国际化观念。 结语 总之,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要不断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及时调整原有的农业结构,提高队伍成员的科技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国际化发展,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研究,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及发展 摘要: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的粮食与资源保障,因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成为了当前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为实现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本文将针对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农村地区;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而做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影响着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和解决,以保证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1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体制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步伐 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得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却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革新与完善,总体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低,不仅制约着农村农业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优化,也难以保证利益协调与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1.2 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农业经济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而现阶段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对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但还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的监督体系,导致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执行中,规章制度内容与相应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1.3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足 许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都存在着综合素质能力不足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相关知识以及管理知识都有所掌握,然而多数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知识体系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单一性,综合素质与能力相对缺乏,加之多数管理人员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意识不强,导致管理工作难以与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经济形势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速度。 2加强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与时俱进,加快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必要手段,只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才能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立足现状,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指导农业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加强监管,保证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到位 为了保证农业经管理工作的切实规范落实,还需要尽快建立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管理需求相适应的配套监管体系,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的监督与管理,在确保各项管理制度措施落实到位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利益分配不均,管理不规范,以及违规操作的行为,予以查处并及时纠正,要严格监督农业经管理工作中相关资金的使用情况,避免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类不规范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2.3 以学促管,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加快完善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和渠道,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高校方面主要是开设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专业,通过系统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社会方面,可以借助社会教育机构提供成人教育资源与课程,既可以作为人才自学的途径,也可以作为现有队伍成员再教育的有效措施,兼顾农业经济与管理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支由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组成的优秀工作队伍,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以科学完善的教育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3总结 本文对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了分析,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着手,就当前形势下加强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进而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比例,因此,发展农业经济刻不容缓,但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有许多问题丞待解决,农业经济现况不容乐观,国家对发展农业经济十分重视,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困难,从科学的角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 关键词:农村经济;科学管理;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比城镇经济发展速度要慢,城镇与农村两极化明显,贫富差距加大,为改善这种现状,政府部门要从科学角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优化,将高新技术引入农业经济发展,采用管理手段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经济遇到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城镇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大部分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建设农村经济的主力大量流失,使得农村发展停滞不前。 1.1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由于农村居民对教育不太重视,教育设备跟不上,教学条件不足,大部分完成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普遍留在城市发展,种种因素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1.2城乡收入差距明显 虽然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仍然与城镇经济拉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比不上城镇经济,并且经济增长速度也比不上城镇,导致收入差距加大。 1.3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农村经济主体为农业生产,但是随着工业生产的进行,各种错误的土地使用方式,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制约着农业生产,此外,我国的农业生产为小型的、分散的模式,各自料理一亩三分地,这种分散模式不利于推广新技术、优良品种、推广新工具,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也不能够实现。 1.4政府部门投入不足 尽管政府部门一直都有重视农业发展,但是由于农业地域广,农民各种分散经营等原因,政府部门的投入并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以我国农业现状来说需要政府部门更多的投入、引导以及政策支持。 2科学经济管理的举措 2.1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程度 为推广高新科技、优良品种与新工具等高新科技,需要大量文化程度较高的、思想开阔、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新农民,因此要加强教育投入,支持义务教育,并且要开展各种农业知识培训,培养出新一代的掌握高新科技的农民,建设出新农村。 2.2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坚定不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现阶段随着我国粗犷型工业的发展,以环境为代价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部分地区已经走上了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人们要知道这种先破坏后治理的花费是无比巨大的,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走绿色农业经济道路,重视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好环境,不占用下一代的生活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以发展的条件。 2.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落实政策 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加大力度发展农业经济,关键就在于政策引导,落实好“三农”政策,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引进人才,并且统筹城乡的各种优势,建立信息网络,构建渠道,这种种举措都离不开政府支持,因此,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好政策。 3科学经济管理的策略的促进作用 3.1因地制宜,依据不同条件挑战经济管理的内容 由于农村各地地理、环境、资源各种条件不同,因此制定经济管理的内容也要因地制宜,立足于本地优势,从实际出发,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各地经济联系,采集信息,组建信息网络,寻找与本地种植相适应的公司合作,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民创收。 3.2完善经济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科学经济管理制度的出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指导作用,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向,农民将力量都汇集在一起,大力发展新农村,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3规避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科学经济管理的出现,规避了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发展粗狂问题,将农村经济发展引导为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又能够循环,为农业发展不断添加绿色动力,整合农业结构,优化农业规模,推动发展高效率、大规模、机械化农业,激发农业潜力。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无法满足不同受众的多种需要。农业信息的受众主要包括农民、农业经营企业、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和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等。不同的农业信息产品的使用者,他们对农业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质量要求都不一样,因此农业信息产品的提供者也必须根据受众不同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水平的信息接受者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能够提供的农业信息大多是一些新闻时政和农业科技类信息,以及转载其它网站的信息,市场前瞻性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关于地方农业经济的信息较少,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无法为大部分信息接受者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 2.农业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是近几年才受到关注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国农业系统的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来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既深入了解农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调查显示,现服务于我国县、市两级基层单位中,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不具有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本专科学历,很多都是从农业类专业毕业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相关培训而转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岗位上的。由于缺乏具有专门的计算机知识的技术性人才,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只能从事一些初级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工作,对一些农业信息还不能进行深度开发,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步伐。 3.农民的农业信息化能力不强。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再加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农业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较差。此外,很多农民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接受专业的信息化培训,计算机水平较低,无法有效依靠网络获取和农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阻碍了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对我国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的应用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首先,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相关负责部门要密切配合,尽职尽责,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承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主渠道的职责。同时,政府要在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政策、人员和资金保障。其次,各级政府必须尽快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惠农政策,提供政策扶持,确保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相关政策的研究,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使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调整我国利益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政府还要组建专门的监督队伍,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到位,防止因建设不当等原因而造成资金浪费的情况发生,严厉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 2.加强农业经济信息网站建设。农业信息网站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需求,加强高质量农业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根据农业信息资源接受者的不同,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和处理,从而既能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完整、准确和实效,又能满足不同接受者的信息需要。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站信息的交流与制度,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 3.加强对农民与工作人员的培训。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农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农业信息化实施程度的高低。因此,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强对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来充实农民的农业知识,普及计算机相关知识,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使用能力。此外,还必须对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通过网站知识推广和远程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信息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建立一只专门的优秀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制定又会政策吸引信息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的建设中来,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信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4.加强农业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尽管信息网络在资料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存储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以其强大的交互功能,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民网络的覆盖率还比较低,而传统媒体也以其覆盖面广、形式直观、传播迅速的优点依然赢得大部分农民的坚定支持,现如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依然是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做好农业信息服务,还必须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让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作者:何亚玲单位:宣威市来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管窥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1信息化角度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1.1实现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 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大潮中,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农业经济经营的产业化和模式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农产品服务通道和农产品销售贸易通道的方式,拓宽农业销售渠道和交易方式,进而为企业实现快速的贸易提高条件。 1.2实现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变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之中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造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区别于传统农业,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转变。 1.3利于农业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存在劳动力素质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等系列问题,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所需要,而将信息化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科技后盾,则可以提升农民科学意识、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并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的通道。 1.4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加强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快农民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通过市场的实际需求调节农业生产,科学决策农业生产计划,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并拓宽农业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调动并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种植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并加快新农村的建设。 2信息化角度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在加快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信息技术的开发资本受限制。主要受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两方面的限制:在人力资本方面,由于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毕业人才多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参加工作,尽管这方面的受教育人才很多,但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当中仍然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就导致在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发展严重缺乏人力支撑,并对农业生产带来峻的挑战;在物质资本方面,由于农业的自身的资本积累缓慢特性,加之大多数的经济建设都集中在工业信息技术开发领域,在农业信息技术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少,就导致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工作受资金的限制。其次,是来自科学技术本身的限制。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需要,这就需要相应的技术创新改变现有的传统生产模式,整体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技术创的新层面,实现技术创新对农业的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作用。 3提升信息化角度下农业经济管理应用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队伍的建设 首先,对于农村大多数农民群众素质普遍较低的问题,应该重视广大农民科学信息化素质的培养,展开必要的科学加强的农民培训,并普及农村信息化教育,提高农民认识农业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其次,应该借助信息网络开展远程推广培训教育组织农业信息在线培训学习,并学发挥农技推广站、涉农部门的作用,建立必要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最后,科学的组建一支农业信息化经营专家队伍。应该加大对农业信息管理、农业信息经济、农业信息技术三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将现有的工作人员升级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作为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可靠保障,进而实现整体的提升信息化综合经济管理水平。 3.2强化政府的科学职能作用 提升信息化角度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林不开政府的科学组织领导。首先,政府单位应该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地位,科学合理的对信息化开发建设资金、系统日常运行投资费用等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确保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其次,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健康发展。应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有关政策的研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社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在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及管理手段方面都存在很多的缺陷,这严重制约这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农业发展质量。因此,建设基于信息化视角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作者:高月平刘淑华单位:吉林省抚松县农业局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探究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发展的脚步。因此要想提高农林经济管理的实效性,必须紧跟时展的脚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对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完善,运用信息化技术来支持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主要对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措施 1我国当前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1.1农林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国内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在管理制度方面还未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农林经济管理制度,加上在农林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度不足,相应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随意性,不利于农林经济稳步发展。 1.2农林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农林经济管理而言,人作为管理工作开展中的执行者,自设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工作进行的成败。但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农林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水平薄弱,没有了解市场发展的形势与农民的需求,思想顽固守旧,无法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工作岗位的需要,给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1]。 1.3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模式上,部分地区的管理仍以人工操作方式为主,虽然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农林经济管理模式得到改革创新,但在部分偏远山区的应用范围还未得到普及,无法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的发展。例如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虽然已经购买了相应的财务信息化设备,但受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与操作水平的影响,不会使用新的新设备来管理,坚持以手工操作模式进行,导致农林经济管理的财务数据整合、处理与保管工作的效率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农林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完善的农林经济管理制度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合理的规划是前提,经济的发展。增加收入是核心,管理制度是保障。因此为了促进农林经济稳步发展,必须依据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形势来创新农林经济管理政策方针,将对农林产品的生产、加工、分配以及消费管理的内容纳入到机制中,形成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农林经济管理制度,明确农林经济管理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工作职责与义务,保证责任到人,避免出现管理问题,人员之间相互推诿。并统一规划农林经济管理的工作流程,将有关的政策方针落实到农林产品的培育、加工、维护以及市场销售中,实现管理的规范化[2]。 2.2提高农林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的脚步,定期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与到培训工作中,强化管理人员对农林经济管理认识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管理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的需要。例如为了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让每个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脚步,需安排全体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一年2次的继续学习,掌握新的管理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并针对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势,设立专业化培训班,邀请专业的电商专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电子商务平台中农产品的销售流程,提高他们的管理服务能力。 2.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必须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建立一个农业经济管理的电子管理系统,从已有的纸质财务账单向电子版的数据账单转变,以提高数据信息的共享效率。此外,为了提高数据储存、传输的安全保密性,还需有效运用加密技术,避免农林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盗窃、篡改,甚至是删除[3]。例如为了提高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加大电子设备的资金投入,购买电脑、系统软件以及其他辅助设备,通过Excel表格处理软件来筛选、统计与整个各种农产品的收入情况、农业经济增长幅度以及收支均衡度,详细了解经济发展中的态势,明确农业经济下一步发展的计划方案。 结束语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想顺应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作者:盛乐音 单位: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变得更加重要。然而,农业经济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就农业经济管理分析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造成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几项措施。 关键词:农业发展;经济管理;改革;建设 1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多,地区范围大,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如何平衡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当代农业经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需要农业经济管理者有效的协调;最后,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与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相适应。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基层政府认识不到位 在当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政府对发展农业经济的认识不充分,国家在许多地区推行了新农业建设,然而,许多基层政府没有充分掌握新农业建设内涵性的东西,忽视农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位置,因此,新农业建设带来的效益并不大。 2.2农民群众信息化意识薄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信息化生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然而,处于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的偏远地区,农业种植区教育和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农民群众信息化意识薄弱,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力,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生产水平的高低。 2.3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核心动力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工作,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许多走出去的劳动力不愿意重返家乡参与到农业建设之中。加之青壮年的外出务工,也造成了农业建设力量的缺失。 3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基层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 对于解决基层政府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的现象,首先应当使基层政府明白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化改革农业教学模式,发展农业教育事业,为农业经济管理培养有用人才;另外,基层政府应加强人才流失意识,树立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同时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修缮破旧房屋、道路,加快自来水工程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修建农业文化体育场所,提升农民身心素质。 3.2给予农民、大学生优惠政策,吸引青壮年、大学生回乡建设 农业建设缺乏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到农业搞建设。国家应适当给予农民、大学生优惠政策,鼓励其回乡建设,这不仅解决了农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难题。 3.3倡导保护环境,鼓励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且良好的环境可以给予庄稼良好的生长环境。国家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工厂排放污水、废弃等污染环境的行为,严禁公民恶意放火、燃烧秸秆的行为。另外,政府应鼓励农民适当使用化肥、农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土地和地下水的污染。 3.4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产量扩大策略,如建国初期为了根据英美的发展步伐,而在农业开展了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国内外发展需求来对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不能单单依靠提升农业产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关注环境对农业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5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经济逐渐向知识型农业经济过渡,从而为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提供便利。目前,随着“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其可以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丰富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更好的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结束语 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内的稳定。如何有效地使农业经济管理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科学素养,使农业经济发展与现代科技发展有效结合,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目的。 作者:乔居凤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明星镇人民政府
财务管理论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考 摘要: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诸如产权不清、体制不顺、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等财务问题。如何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财务管理体制、资产管理方式、预算管理、约束机制等几个方面的新变化,探索建立既适应高校未来发展需要,又符合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工作一项紧迫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理顺高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财务关系;二要加强后勤集团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三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从设立后勤服务集团财务部、建立健全集团财务部的业务流程、完善后勤集团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等几方面入手,建立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如何理顺各种财务关系,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建立既适应高校未来发展需要,又符合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工作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是将高校的行政管理职能与经营服务职能分开,组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后勤社会化实体,变高校办后勤为社会化办后勤,最终实现后勤服务的社会化。通过理顺高校与后勤的财务关系,规范会计行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后勤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特别是财务管理体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高校后勤改革的需要,其弊端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管理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出现了很多经济实体,这些经济实体为了拓展社会上的业务,必须取得相应的资质,注册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企业在注册成为独立法人实体以后,对于财务核算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2.约束机制与发展问题。随着高校预算管理体制的改变,为保障高校正常运行所需的后勤服务费用,由高校预算拨款改为后勤集团向接受服务的部门直接结算收取,资金的流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改革后,后勤集团与各接受服务单位形成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市场约束,建立了用户的消费选择机制,形成内在的市场驱动力。一方面,各经费使用部门提高了自主理财的积极性,增强了节约意识;另一方面,增强了后勤集团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促使其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资产管理与监督。改革前,后勤实体占用的资产作为高校资产的一部分,一般无偿使用,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主要侧重于资产实物形态的管理。改革后,资产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非经营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评估后作为高校对后勤服务集团的注册资本金投入,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控制,管理的目的由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方面转变,对资产的保值增值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起一种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控股关系。 二、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 面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种种变化,如何建立新的财务管理体制呢?借鉴近几年各地社会化改革试点的经验,笔者认为,总体思路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理顺高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财务关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新体制,做到既有利于高校对后勤集团的财务监督管理,又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积极稳妥地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理顺高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财务关系,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前提 1.搞好资产的产权界定和评估,规范分离行为。资产界定评估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起点,明晰产权关系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后勤集团的前提和基础,规范分离可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社会化改革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进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完善投入机制。资产剥离后,后勤集团进入模拟运行或准社会化阶段,高校应继续支持后勤集团的建设和发展,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纳入高校的中长期财务预算,分年度投入,补充后勤集团的资本金,作为国有资本投入,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后勤集团的经营成果,壮大实力,培育后勤集团的造血功能;另一方面为将来后勤集团的股份制改造打下基础,避免产生新的产权不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社会化服务价格收费管理。社会化改革以后,必然涉及到服务结算价格和收费标准的问题,高校应合理确定后勤集团服务的范围、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和收费标准,建立科学的财务结算关系。国家有明确收费标准的,应严格执行有关申报、审批手续。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应参照社会价格,并尽可能采取市场价格。对于某些敏感的服务价格调整,必要时可以采取听证制度,以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4.资本保全与收益分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的原则,高校剥离的资产一旦脱离了高校的资金运动轨道,就代表高校的股权投入到后勤集团的资本金中去,高校按股权享有所有者权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不直接干预后勤集团的经营活动,后勤集团经营期间,高校除依法转让外,不能抽回投资。后勤集团在产权明晰、责权分明的基础上,在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前提条件下,自主地进行资产的运营,享有资产的处置权,高校不得随意将资产收回,也不得干预资产实物形态的改变。 收益分配也必须规范化,高校只能以资产为纽带,以股权的形式,通过后勤企业的盈利来分享投资收益,而不能通过收取费用的形式实现。那些要求后勤集团上交资产占用费、租赁费或者折旧基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不符合资本保全原则,更谈不上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加强后勤集团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 规范分离以后,后勤集团就变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要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契机,建立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培育自我造血功能。随着高校投入的逐步减少,尽快完成三步大跨越,由“高校养后勤”到“后勤养自己”,最终发展到“后勤完全服务于高校”,这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关键。 内部财务管理模式剥离后的后勤集团是由若干个经济实体组成,业务涵盖饮食住宿服务、交通运输、医疗 卫生等多个行业,应采取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别核算的紧密型管理模式。做好事业会计核算制度向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转换工作,做好与高校母体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建立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明确成本的开支范围,引入责任成本等现代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的重心下移,划分若干个利润中心,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和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成本考核体系,找出差距,使经营成果显性化、真实化。 (三)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保证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减轻高校负担,提高服务质量,最终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如果没有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高校对后勤资产的控制将更加弱化,极有可能加速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的保证。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高校纪委监察部门以行政监督为主;高校财务部门主要以财务监督为主;后勤集团财务部门对各经营实体的会计控制;高校审计监察部门对集团财务运行情况进行审计检查,是对财务监督的再监督。除以上专业监督以外,还应做好群众监督,建立和完善消费者监督体系,保证后勤对教学科研的服务质量。通过以上努力,切实建立起一个以专业监督为主,群众监督为辅,二者有机结合的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 (四)实行后勤会计委派制建立财务通报制度 实行会计委派制有利于高校后勤资产的保值不流失,有利于保证后勤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有利于后勤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后勤完全脱离高校以后,高校应停止会计委派。 在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同时还应建立财务通报制度,后勤实体财务应按会计制度要求,及时向高校财务部门报送真实、准确的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重大财务事项要及时向校级财务部门汇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现行高校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出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财务部门在改革的过程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和支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系,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办法,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促进高校后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实现高校后勤的真正社会化。 财务管理论文:财务管理职能分层:以人为本视角 [摘要]当前,财务管理职能的观点众多,但大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这主要在于忽视了“人”对财务管理及其职能厘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重新厘定的财务管理职能,就需要兼顾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职能、财务经理财务管理职能和一般员工财务管理职能,以及财务活动管理职能、财务关系管理职能、财务活动管理与财务关系管理共管职能等层面,充分考虑和发挥“人”的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财务管理职能;职能分层 一、引言 一直以来,对财务管理职能的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观各种观点,不难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不足集中到一点,就是没有从“人”的职责作用角度,仅就财务管理甚至财务活动谈财务管理职能,使这种职能缺乏活性与灵性,以及财务管理职能应用上的不人性。因此,克服和纠正这些不足,就需要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财务管理的人文光环和人性光辉。 “以人为本”中的“人”应是集合名词,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其“本”则是事物的根本、基础,社会历史的主宰、主体、主人,指导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价值标准、尺度,以及哲学上的本原、本质,经济学的本位,等等。财务管理不论如何定义,财务管理职能不论怎样论述,都不能脱离其中有“人”起作用、有“人”在作用这个根本因子;都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中究竟需要哪些“人”,所需之“人”为“本”的根据何在?所有“本人”如何分担、履行和发挥相应的职责?在这方面,已有许多学者研究提及,如裴伯英、干胜道、汤谷良等人认为企业可以大致分为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三个层次,并且区分了所有者财务的职能和经营者财务的职能;王斌、张延波(2002)的企业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也指出财务管理职能由出资者财务职能、经营者财务职能、财务经理财务职能组成。由此而论,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价值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参与者不仅包括会计人员、财务分析人员和管理层,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广告宣传人员等(欧阳令南,2005);财务管理职能发挥好坏,既涉及企业及其成员的根本利益,也需要各方面人员充分履行好其职责。据此,笔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直接涉及的“人”类就可区分成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和企业员工四个不同利益主体和行为主体(即企业内部关系人,本文不考虑与企业财务管理间接利益相关的外部关系人);相应地,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也就可划分为所有者财务管理的职能、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的职能、财务经理财务管理的职能和一般员工财务管理的职能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的职能又因“四类人”在财务管理的财务活动管理、财务关系管理、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共管之职能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从而使得财务管理职能层次特色更加鲜明和“人性”。 二、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 所有者财务管理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监管资本的营运,并对其资本的投量及其形成的存量或增量进行调整的财务管理行为,目的在于确保资本投放和营运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增值性。它的职能主要如下: 1.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职能 财务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价值垫支与增值的经济活动,资本价值垫支及其增值是财务活动的内涵,资金运动的环节和过程则构成了财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我们可将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收回以及分配等一系列资金的组织、运用和收益的活动,称为企业财务活动。财务管理首要和基本的,就是对财务活动或资金运动的管理,其常规内容包括资金筹集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和资金分配管理三大方面。 财务活动管理包括对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管理。财务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资金流动与流向的过程,其管理也就是管理资金的流量或变量,主要包括筹资职能、投资职能和用资职能;财务活动的结果直接表现为资金的增量或减量及其所表现出的存量,是对资金运动结果的研判、评比,以及资金运动结果下的资金利益分派和资金存量配置问题,具有检查、分析、考核、评价、分配资金职能。 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要求所有者必须摆正自己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责任委托者和资本所有者地位与决策把关者和权益监察者角色,最大限度地促使其所委托的责任得当有效、所投放的资本保全增值、所把关的决策科学可行、所监察的权益充实完整。具体来说,一是投资职能。所有者必须高度明确其投放资本的最终性目的或实在目标,以决定其具体的投资方式和途径、资本结构调整的内容和形式等。二是考评职能。所有者必须充分关注企业的会计资料、财产状况、运营态势和涉及资本变动的系列行动,及时监督考评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保护其自身财产和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三是用资职能。所有者必须围绕资金内部配置和资金耗费与收回中不同资金占用形态进行调度安排,使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资金分布合理、搭配恰当,及时发现并消除资金积压、浪费、损失等问题。四是检查分析职能。所有者必须认真检查和预防其在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的稀释或受损,尤其是对股票筹资、控制权性质的投资受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等,要有效采取一定的干预、监督和分析措施,以保全其资本和权益。 2.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职能 财务关系是由于财务活动而产生的资本权能处理关系,是不同资本权能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关系(彭韶兵,2003),也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与有关各方围绕各自的社会责任承担和履行而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靳能泉,2008)。对财务关系的管理实质就是针对财务关系形成、维持、保护和发展等而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财务管理职能主要和具体的体现,就在于财务关系管理职能上。由此确定的财务关系管理职能就是指企业内各方财务活动当事人在财务 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协调、公关、营销等功能。 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主要体现为营销和协调职能。财务管理不仅体现在对资金及其一系列关系的管理上,而且体现于对与其相关的服务、知识、创意、智慧、技术、创造力和管理体系等更多知识资本的管理中;不仅需要注重其来源运用的管理,而且需要关注和强化其对内对外的宣传推介、沟通交流,从而培养和形成一种具有自我特色的、被人熟知可借鉴或推崇的优秀企业财务管理文化。这就需要财务管理的营销职能。财务关系在这种营销职能的推动下,将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因为优秀的企业财务管理文化更注重各种财务关系的协调运转,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协调职能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反映着企业理财主体与财务关系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状态。由于财务关系一般都表现为在财务活动中形成的相互联结的财权分割、财责划分和利用分配关系,涉及到企业与国家、与投资者、与其他经营者、与债权人、与内部组织和员工等方面的利益关系,因而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关系人,运用不同的方法技巧去处理好其中的利害关系,协调出一种平衡和谐的财务环境。 3.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职能 财务活动的管理和财务关系的管理不是分割和独立的,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通过相互融合与协调的方式,共同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因此,财务活动管理中必然也必须涉及到处理和协调各种财务关系的事宜,而财务关系体现为财务活动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和责任关系。要达成稳定的财务关系,要使各种关系协调发展,就必须也只有实现企业财务活动及其与各种财务活动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均衡协调和责任的有效分担,才能调整和协调财务关系,使得财务活动顺利开展。从此意义上说,在管理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过程中,必须正视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靳能泉,2007),必须发挥两者之间协调共管、和合管理的职能。 在这方面,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主要有决策、监控与管理的职能。作为企业决策层的所有者,必须围绕企业融资、投资与再投资、分配、资产管理、养老金管理、收购兼并、金融工具的使用等进行经常性的决策、监控与管理。因为财务决策层应是大量信息的知情者、财务症结的诊断者、财务失败的反战者和财务危机的预警者。将决策和监督与管理结合在一起,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章和协议合同等加强财务监督,保证和监控各类财务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和科学发展,财务活动才能得以有效组织,财务关系才能得以协调发展。 三、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职能 管理层类经营者是指企业董事会成员和总经理阶层。他们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主体,在按所有者确定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进行经营活动时,具有财务管理方面的资本支配使用权、费用开支权、商品定价权、按绩取酬权等,又是承担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责任主体,在管理企业全部法人财产的过程中,对企业全部财产负责,包括负有所有者保值增值责任和债务的还本付息责任等。由此可知,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就是指管理层类经营者在企业内外的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对一些基本财务事项和动作的产生、发展、变更乃至其结果行使判断决策、组织领导及其理顺协调等权力的系列行为,其目的是通过对整个企业财务活动的决策、指挥和监督以及财务关系的协调、理顺和维护等,促使企业树立良好的财务形象,减少内部摩擦,提高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所有工作的有序性、和谐性、高效营运性。因此,管理层类经营者的财务职能,在总体上体现为日常财务决策以及组织和协调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包括资本筹措、运用和分配等财务战略的确定,有关财务管理内部组织及其责任单元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关内外基本关系的处理协调,财务活动过程的控制和财务活动结果的考评等。具体是指在财务活动管理上的投资、用资、检查分析、分资、筹资和考评职能;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协调、公关和营销职能;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决策、管理、监控职能。只不过相对于所有者财务管理职能宏观性较强而言,这些职能基本上是针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日常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及其过程和结果的检查分析、考核评价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关系处理、形象宣传与塑造等。 四、财务经理财务管理职能 财务经理财务管理是指财务经理及其所处部门和有关财务人员行使公司财务管理执行权的行为,是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管理的操作性和践行性活动。其对象主要是流动性资本的效率效益、流动性债务的产生清偿,以及公司内部各种财务关系的纵横协调等。财务经理要在总体把握和具体运用其财务管理内容的过程中,充分明了并认真履行自己在现金管理、融投资决策、信用管理、财务预测,财务规划分析和分配、与有关银行各方的关系处理、公司营运的直接协调和具体控制、各项避险策略的拟定等方面的责权,具体职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财务活动管理中的职能。这项职能主要体现为通过一定的筹资渠道、运用相应的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集企业所需资金的筹资职能;对所筹集资金按特定方向、方式、时间、额度、结构、风险投放到具体对象上,形成企业生产经营要素的投资职能;以及资金内部配置、资金耗费与收回中的用资职能;同时还有涉及其中的检查、分析和考评职能等。从财务管理角度、用资主指两方面(用资职能就是指企业)做到这点,完全需要企业高层至一般员工树立和践行节约的观念、成本效益的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等。具体表现为:一是根据公司财务战略的要求,对公司将来的投资计划和资金流入流出做好预测规划,并将制定出的公司日常财务计划和预算报董事会和总经理批准后切实落实;二是在将公司日常的财务计划和预算付诸实施时,应通过自己对资本筹集、投放和分配等的专业判断、科学评估和具体操作把握等,使其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得富有创新和卓有成效;三是在组织公司的日常收支和资本流转以及组织参与财务分析、考评等具体事务中,加强日常的财务监督和财务关系协调;四是要站在公司财务管理体系的大局全局立场去思考和关注公司财务管理的良性运营情况和科学发展方向,为管理层类经营者、董事会和总经理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正确有效决策和监督,提供较基础、较实用、较有利的依据资料。 2.在财务关系管理中的职能。财务关系管理的协调、公关和营销三个职能,对财务经理财务管理同样重要。比如,财务经理财务管理的公关职能,就是需要财务经理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公共关系维护发展、企业整体公关战略制定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财务“软”实力和竞争力。因为,财务公共关系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塑造良好财务形象的艺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下,不论是对已有的还是潜在的财务关系人,企业在筹资、投资等财务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其滋生权责授受、资金往来、利益分配关系。正因为如此,才使企业有更多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合作,使企业达到财务业绩良性循环的目的。因此,企业在处理财务关系、加强财务管理时,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财务公关的职能作用。 3.在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共管中的职能。财务管理其实是一种 信息管理,是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对不利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控制的管理,从很大意义上说,也可等同于会计信息加统计信息加理论分析。从此意义上说,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最直接、最重心的财务经理,就需要以其代表所有者或管理层类经营者对企业财务、会计、经营活动承担理财、控制和监督职责的特殊治理地位,基于财务信息的收集、储存、流转使用等而认真履行管理、监控、决策与和合的职能。这就是:做好其核心工作即低成本地吸收资金、合理地使用资金;负责制定财务政策、作出资本预算、进行风险管理、参与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定价、参与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和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积极履行和最终实现其在预测与规划、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协调和控制、避险策略,以及围绕企业及其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目标所努力改进的事项,如提高公司每股盈利、确定的预期收入、债务决策、红利分配决策等方面的主要职责等等。只有如此,才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情况,揭示企业各项工作所存在的态势,协调政府社会事务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等之间基于社会责任承担和履行的经济利益关系,表现这些经济关系处理中的不同状况;才能保持财务活动一定比例的并存性、一定速度的继起性和一定规模的收益性,才能做好财务关系这一寓财务活动之中的本质问题的管理;才能产生根植于企业内部各人员“齐心”、“真心”,以及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甚至竞争对手之间“合心”、“合力”的和合发展力与和谐竞争力。 五、一般员工财务管理职能 员工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一道防线,必须得到稳固和加强。这除了企业及其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创设宽松的财务管理内部环境、塑造先进的财务管理人文精神等外,更要依靠广大员工在发挥积极参与性、主观能动性和价值创造性的过程中,切实履行和承担其用资、检查、分析、考评、营销、协调、监控、管理与和合等职能,使其自觉自然或外在使然地而有一种“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正确行为理念。比如,员工在财务管理中表现出的时间缩短、开支降低、消耗减少而非窝工度日、逃工谋私、在工不作、做工无效、浪费牟利等节约和成本效益观念和行为,就是良好的履职表现。再如,从生存的基度、稳定的角度、发展的丰度,立足强化财务战略观念;从长远的高度、创新的准度、改革的强度,增强财务战略管理意识,有效践行适合企业现实而又不迁就于企业现实、满足企业发展而又不受制于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的战略观念和作风,是每个员工实际参与企业融投资过程和理财事务中应有的职责。又如,以质量为中心、以质量责任为重点、以岗位工作的质量要求为准绳、以质量职能实现为目标,人人接受质量教育、人人树立质量意识、人人关心质量效果、人人灵活质量方法的全面质量管理观念和作为,使员工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真正达到“始于识别企业需要、终于满足企业需要”的目标,也是员工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最后,员工对企业发展巨大商机和生机的时时关注;根据企业实情、市场实际和社会实需,在寻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多注重客观现实和实际效果、多兼顾过程付出和成效创造的作为;在实际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前中后,对其各环节、各方面进行的有关方案选择、数量规划、比例关系、质量保证等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员工财务管理的职能。 六、基本结论 1.财务职能、财务管理职能与理财职能,既区别又联系,本文研究只就财务管理的职能。 2.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制度框架下,企业财务管理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所有者、管理层类经营者、财务经理和一般员工的和合努力;设计与界定企业财务管理职能时,应充分考虑和发挥“人”的因素作用,其中,财务经理因其职位和职责以及作用的特殊性或特定性,应成为财务管理职能分层厘定和实现的重要力量。 3.从企业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所包含的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对财务关系的管理以及对财务活动管理与财务关系管理的再管理等方面来看,由“人”实施的财务管理的职能分层也应基本围绕这些方面,只不过各职能有所主次或侧重而已。 财务管理论文:股份制与年薪制下的财务管理 作为那些想进行“二次创业”、试图尝试从传统产业向现代高科技行业转移的企业决策者们,一定要从本案例企业的惨痛经历中吸取教训,不要简单地过分迷信股份制和年薪制的功效。 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科学、高效的组织形式,年薪制作为现代企业的有效激励方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并在实践中被逐步推广和运用。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股份制及年薪制下的财务管理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呢? 某企业实行股份制和年薪制一年后,实际亏损近2300万元 本案例企业的控股股东是一个净资产为5亿元左右的集团性企业。该集团主要从事房地产、物业管理、传统加工业等业务。集团的领导者敏锐地意识到,集团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力争营造一个百年企业,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集团的领导者果断地做出向高科技产业进军的决策。经过多方努力,该集团将高科技企业定位在上海,并得到了上海某著名高校的60余位从事IT行业研究的博士的技术支撑,最终定位在银行系统的平台结算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上。为确保该企业的高效运做,集团的领导者对该企业的运做模式定位为股份制加年薪制,以期吸引高素质的IT人才加盟到企业中来。具体做法是:集团通过出借资金的方式将资金借给掌握关键技术的科技人员,借此确立了关键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合法股份,该类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近40%;授权关键技术人员招聘技术人员,所聘用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一律实行年薪制,年薪在15至20万元之间,外地人员还一次性支付10至15万元的安家费;为充分调动关键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集团不介入该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从中我们不难清晰地看到,该集团试图超脱地以大股东身份分享高科技给其带来的丰厚回报,该集团的领导者的胆量和气度确实令人赞叹。 那么该企业的实际运做效果如何呢?最近,笔者有机会了解到该企业的运做情况。经过一年的实际运做,实际的结果与该集团的预期大相径庭,一年的实际亏损近2300万元。这一数字令人震惊!经过深入了解,笔者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概括一句话则为:缺乏制衡机制、管理失控、费用开支过大。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工资过高且冗员过多;二是,财务监督形同虚设、费用开支没有约束。实际已经面临不追加投资公司运转不下去、追加投资有去无还的境地。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经过认真地分析后,笔者感悟到如下两点:第一,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高额年薪制,不能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只能助长人们的惰性;第二,股份制作为良好的企业组织形式,只有在科学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下,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优势;第三,当自然人不是以“真金白银”投资入股,而是以超越其自身的偿债能力被动地从他人那里获取所谓的准“干股”时,并不能激发起这些所谓的股东的自我约束意识。 股份制与年薪制有利于现代财务管理方法的充分运用 一般说来,股份制企业能够构建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创造必要的外在环境,即该类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主体明确、动力充足。从而,使该类企业在财务结构和资金成本安排与选择、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利润分配中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取舍、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流动比例的把握乃至各项业务周转率的控制中,充分利用现代财务管理的科学方法,借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行之有效的年薪制作为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员工收入的最大化,实现企业效益与员工收入双赢的格局。 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与股份制企业相比,对现代财务管理方法的运用则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就国有企业而言,由于其所有者的人格化问题一直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因此国有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主体存在缺位现象,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进行财务管理的动力不足。如果我们再把国有企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环境运行中再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国有企业的筹资、投资实质上其决定权并不掌握在企业的手中。如果说国有企业还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话,我认为其活动的范围也就仅仅局限在生产和经营环节的流动资金的管理上。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由于受到筹资和投资决定权的限制,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很难真正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展开,因此出现了重复生产、产品积压、效益不高的现象。而就私营企业而言,虽然其产权是明晰的、实施财务管理的主体是明确的,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其财务管理活动实际上只能按照“老板”的意志和悟性来进行,因此往往会发生贪大、求快、盲目扩张的现象,企业的资金结构安排不合理,流动资金周转趋于紧张,到期债务偿还较难。 股份制和年薪制不会自发地形成科学的财务管理 通过本文对案例企业实施股份制和年薪制实践过程和实际效果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该企业控股股东的决策者简单地认为,实行股份制并附之于年薪制就会产生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作为大股东可以分享“丰盛的晚餐”。而实践的结果远非如此,沉痛的教训应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实施股份制后,必须利用其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使管理层在限定的范围内活动,才可以避免管理失控。年薪制只有配以相应的考核指标时,才能激发其员工的积极性,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格局。否则,在人们固有惰性的作用之下,企业只能见到“费用频频发生、不见收入进账”。由此可见,股份制和年薪制,只有在科学的监督、约束和考核机制下,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功效。否则,只能是“牺牲”大股东,“幸福”打工人。 财务管理论文:公共管理下的高校财务管理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财务管理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胡德教授对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性进行了归纳,认为新公共管理主要有七个大的方面:(1)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专业化、职业化管理转变。即在管理之中引入了专业化的管理模式,让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2)注重对绩效进行考核,在整个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业绩评估和考核的标准,并使用有效的测量方法;(3)注重对结果进行严格的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论注重的是最终的产出,即结果,而不是注重过程;(4)新公共管理将单位进行更小的划分,注重引入企业的单元划分模式,将公共部门的单位进行详细的划分;(5)引入了企业的竞争机制,以竞争的方式促使公共管理部门向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面发展;(6)引入了企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在公共领域引入了企业成功的管理模式,注重业绩的奖惩;(7)重视纪律与节约,在公共领域建立起有规制性的制度,同时在资源利用上更加注重了节约和利用效率[1]20-26。高校财务是高校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保障,在整个的高校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财务管理显得至关重要。高校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对高校财务在收取、支出等相关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高校已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即高校不再只是单独地进行教学活动,而且是在向着教学、科学研究、专利发明和生产经营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高校职能多元化的发展,高校的财务来源也呈现了多元化。高校的财务来源既有政府的财政拨款,也有政策性收费、科研经费、科技研发收入以及生产经等收入。在高校财务支出方面也呈现了多元化趋势,既有教师的各项福利支出、学生的助教、助学岗位工资支出、科研经费支出以及各项设备设施的维修、购置等支出。因此,对高校财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高校和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尽到的职责,也是高校健康运转的重要的保障。 二、当前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高校财务部门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科教兴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在对高校资金投入过程中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传统的国家统一计划拨款,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转变为实行分级计划拨款,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近些年国家加强了对贫困生的自助,这部分资金也就变成了财务管理的重要资金。然而,在财务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当前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预算存在片面性高校的财务预算是指高校安排年度内财务收支情况的重要的计划性文件和财务执行的重要依据。预算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年度内的财务收支状况。因此,高校的财务预算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部分高校中财务预算体制还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财务预算还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财务预算只是财务部门自己的事情,编制的财务预算是按照上级财务部门的要求所编制成的年度内的收支情况报表[2]58-59,这些对高校的财务预算来说是存在片面性的。高校的财务作为整个高校健康运转的最终的组成部分,应该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编制财务预算不仅仅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还需要校领导进行监督和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也存在着片面化现象,预算编辑的范围不全面,属于学校和各个部门的财务没能全部纳入到学校的整个财务预算之中,这种片面性的财务预算不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出高效的整个财务收支状况。(二)财务使用存在低效率和浪费现象,缺乏专业性管理人员部分高校在财务使用上存在低效率和浪费现象,欠缺专业性的财务管理人员。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中国公办高校的财务经费主义来源于国家和省政府的财政拨款,并没有要求高校对所购置的各项资产进行折旧预算,在这种状况下,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就会只重视社会效益,而忽视了整个购置资产设备的经济效益,有些教师只是重视对教学设备设施的利用,而不重视对这些教学设备设施的保管和维护,部分高校在各部门购置的教学设备设施过程中存在这种现象,即这些资产一经购置成功就为其所占有和使用,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以致于资产使用效率低,浪费现象突出[2]58-59。有的高校只重视要资金购置各类教学设备,确忽视了所购置教学设备的实用性,同时也放松对所购置设备设施的预算管理,一些教学设备设施购置存在不合理现象,学校没能真正建立起设备购置的监督约束机制。目前,在绝大多数高校还没能够建立起健全完善的教学设备购置的责任机制,这就致使部分高校的领导在教学设备购置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购置的教学设备得当与否并没有责任的承担,致使购置设备设施存在浪费现象。(三)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资产使用中存在着流失现象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方法有所完善,但是也不能忽视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高校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失现象。这种状况主要体现在:(1)部分高校虽然表面上建立起内部和外部的财务监控机制,但是在实际财务使用过程中没有能够有效地进行财务监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监控不力的现象,整套的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形同虚设,没能够发挥应有的监控作用;(2)伴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的职能已经不仅仅是教学,其活动范围有所扩展,在这种情况下,在科研经费的支出、教学设备设施的购置、基础建设项目等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近些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展,绝大多数高校热衷于投资于新校区的建 设,对基建资金的投入和使用缺乏有效的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致使部分高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资金浪费、腐败等现象。(3)高校在科研经费、工作人员及教师日常出差报销方面存在着监控缺失。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科研项目作为高校竞争力的一个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高校科研项目和经费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内部和外部监控不合理现象,同时工作人员和教师在日常出差报销方面也存在监督无力状况。比如说有些教师在做科研过程中,存在着骗取科研经费状况,利于课题研究的机会,通过采用多开发票进行课题的报销等方式来骗取科研经费;一些工作人员和教师在日常的出差过程中也存在多开发票进行报销的现象,在这些方面目前高校财务的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还存在缺失。((四四))债债务务负负担担过过重重,,财财务务分分析析薄薄弱弱,,贷贷款款风风险险日日益益呈呈现现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尤其是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财务呈现更加复杂、多层次的特点。近些年来部分高校热衷于新校舍、新校区的建设,由于高校财务资金的有限性,在这种状况下,高校不得不向银行贷款进行新校舍、新校区的建设,这种银行贷款很容易使高校的新校舍、新校区得到顺利建设,但是也给高校增加了还贷的压力,贷款风险日益呈现。加上目前高校的财务分析薄弱,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停留在一定层面,对于财务资金的结构、效益缺乏系统性的分析,以至于从根本上缺乏对财务资金的整体状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认识。尤其是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对贷款资金缺乏科学有效的分析,致使高校盲目地进行扩建工程,从而增加了高校的投资风险和还贷风险。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阈下高校财务管理的途径 高校财务是高校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保障,在整个的高校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财务管理显得至关重要。伴随着高校职能多元化的发展,高校的财务来源也呈现了多元化。近些年来虽然高校在财务管理制度和方式方法上有所完善,但是在财务的实际运转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可以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引入企业管理制度和方式方法以及多元化的监控机制来完善中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一)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校财务预算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在预算方面存在的片面、不合理现象,高校应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把所有的资金收支情况都要纳入到财务预算编制中来,要保证财务预算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将单位进行更小的划分,注重引入企业的单元划分模式。作为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可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按照学校的各个部门来进行预算编制,预算经费要实行定员定额编制,保障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同时,高校的财务预算需要保障其规制性和严肃性,在年度内对学校审定的财务预算,在原则上需要坚持执行,不能够任意进行调整。(二)引入专业化管理方法、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引入企业的专业化的财务管理的方法,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兴起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经验和方式方法来重塑政府部门,进而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针对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也可以借鉴新公共管理引入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成功做法来重塑财务管理部门。一方面需要引入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且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其扎实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应对财务风险的意识及能力,同时需要培养财务管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能够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树立起健康的职业观[3]46-49;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引入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方法来进行管理,对财务资金进行详细的划分,对所购置的设备设施进行严格的财务监控,以确保财务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三)建立多元化的内外监控机制针对当前高校在财务内部监控机制形同虚设和外部监控机制缺失的状况,急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一方面需要加强并完善现有的内部监控机制,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树立监控的职业观和道德观,能够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同时需要财务管理人员真正落实内部的财务监控,无论是日常的设备设施购置支出还是科研经费支出以及日常的出差支出,财务管理人员都要对其进行监控,确保资金的科学合理利用;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起外部监控机制,笔者认为高校可以引入独立的审计和监督机构来对高校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监控,以弥补内部监控的执行不严、监控不力的现象。(四)提高财务分析能力,树立正确的风险观针对当前高校在存在的贷款风险,笔者认为高校需要提高财务分析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当前在高校财务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单纯分析历史数据和对财务的相关信息进行解释等单一层面上,需要对财务的整体结构、效益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以确保财务分析的科学性。同时高校财务部门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这个风险包括收入来源风险和融资风险[4]41-43,尤其是对于部分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所进行的银行贷款,高校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防止风险的呈现. 财务管理论文:对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探索 1建立健全证券营业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对于证券行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因此,证券企业必须针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机制。首要的是明确财务管理的会计流程,明确每个会计流程上的责任人和团队任务,制定证券企业的财务管理指导纲要,明确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对于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财务预算、财务风险评估以及财务监督审计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公司的发展现状,制定不同时段内的发展规划,为财务管理做好指导工作。 2加快证券营业部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财务工作的信息化也得到了普及,通过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流程进行指令化操作,可以快速的实现财务管理的电算化,结合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真正实现符合公司财务管理现状的人机交互操作,这大大的简化了营业部财务管理的技术流程,降低了操作失误带来的业务风险和损失,同时,通过与其他的证券公司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匹配,可以快速的实现数据共享,大大的增强了证券营业部的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 3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证券财务管理人员是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的主要操作者,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将直接体现在财务管理的实际效果上。在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团队中开展财务管理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熟悉度,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财务失误;在人才引进中,注意对于高素质专业财务人才的引进,提高证券营业部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评级活动,针对财务业务能力、信息化操作技术等等方面,进行业务评优,促进财务人员对于财务管理法律法规、财务基本知识、财务信息化操作水平等方面的能力的提高。 4完善营业部财务管理的预算管理和风险管理 财务预算是证券营业部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已经掌握的历年的财务信息资料,基于财务分析技术,可以制定出在下阶段的财务支出计划,做好财务预算工作,财务预算需要有效的财务预算审核监督,建立专职的财务预算管理部门,通过监测证券公司的财务实况,来对财务预算进行评估,最终提交有效的财务预算方案;在证券营业部内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根据预设的风险评估机制,对具体的财务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评级,从业务内容和技术环节上进行营销分析,进而为下一阶段的财务活动提供指导依据;与此同时,建立一个基于财务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对营业部的具体业务活动做出财务评估,为公司的证券营销策略的建立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数据。 5总结 证券公司中营业部的财务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分析了营业部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完善证券营业部的财务管理提供了几点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财务管理论文: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目标的探讨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已成为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的共识。我们之所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因此,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我们应从成本控制入手把财务管理目标推向一个新阶段,这是企业目前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目标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已成为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的共识。我们之所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 ,都与财务管理有关 ;企业的生产、经营、进、销、调、存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的反映和调控。企业的经济核算、财务监督 ,更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中枢 ,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是一种客观要求。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资金运动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地"流动"。资金活 ,生产经营就活 ,一"活"带百"活" ,一"通"就百"通"。如果资金不流动 ,就会"沉淀"与"流失" ,得不到补偿增值。正因为这样 ,资金管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亦是一种客观必然? 2莆窆芾硎且桓鐾暾难坊疃獭R话惆ú莆裨げ狻⒉莆穹治觥⒉莆窦苹⒉莆窬霾摺⒉莆窨刂啤⒉莆窦喽健⒉莆窦觳椤⒉莆裾锒系然方凇U庑方谥械幕疃唤鲇肫笠倒芾硐⑾⑾喙?nbsp;,而且都处于"关键点" ,而"关键?quot;是控制和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区别于经济管理中的其他管理工作 ,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因此 ,抓企业管理应以抓财务管理为基础,为入手点。这样 ,既可以抓得实在 ,又揪住了"牛鼻子"。并把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全方位地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去,既包括产品成本,也包括人才成本等,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成本控制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能否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还取决于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否则,再好的成本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我们应从成本控制入手把财务管理推向一个新阶段,这是企业目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着重探讨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管理目标等问题。 (一)、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大约在15-16世纪,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城市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期的股份制公司的出现要求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诞生了。但这个时期的财务管理还仅仅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附属部分,还没有自己的独立职能,也缺乏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这只能财务管理的荫芽时期。到了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产业革命进入完成时期,随着股份制公司的不断扩大与逐渐完善,为了适应怎样筹集资本、发行股票,怎样分配利润的需要,才产生了专业化的财务管理。我国企业管理和理财的发展应该说是走过弯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不是以追求企业效益为目标,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口号下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3年,党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行科学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才被重视起来。目前,国有企业正在加快企业改制工作。单一的国有企业正朝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混合型经济形式发展,经营者与企业职工持股使国有企业和广大员工真正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之后,将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与法人治理实体。? ⑾执笠挡莆窆芾碇贫扔攵云笠挡莆窆芾硖岢隽烁惹懈叩囊蟆!?BR 一、 财务管理要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企业投资决策关。 决策是企业管理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决策是有成本的,这一点容易被人忽视。例如一个正确的决策为企业盈利100万元,如果失去了机遇,没有作出及时的决策,这个决策成本就是100万元;如果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不仅没有赚到100万元,反而亏损了100万元,那么,这个错误的决策成本就是200万元。因此,决策也必须讲成本控制。投资决策昌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因之我们常说: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财务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投资决策关。投资是指投放财力于一定的对象,以期望在未来获取利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有很多种类;从投资回收的时间划分,有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从投资的方向来看,有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以投资对企业前途的影响为依据,可分为战略性投资与战术性投资,以及初创投资与后续投资;确定性投资与风险投资;相关性投资与非相关性投资等等。这些分类是从逻辑划分的二分法划分出来的,每一种投资本身就具有多种类型的性质与特点,例如一项长期投资本身,它既可能是战略性投资,又可能是风险性投资等等。因此,我们在考虑投资时必须把好以下"四关": 第一,财务管理要为企业把好经济行为关。必须明确投资是一项经济行为,必须从经济规律中去寻找依据,从而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根据资料调查过若干个国有企业存在不少失误的投资决策例子,其中一个很大的失误原因是没有从经济规律本身去决策,而是?quot;政治"、"人际关系"等因素轻率地作出了投资决策。例如一个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听命于某位上级首长的"暗示",给上级的老首长的儿子的一个公司投资300万元,结果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又例如一个很成功的国有企业的总 经理,为了回报他的故乡,强行主张在他的故乡投资500万元办厂,而他的故乡却不具备办这种工厂的条件,结果厂是办成功了,却年年亏损,成了这个企业?quot;沉重包袱"。甚至还有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把国有资产随意地投资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和身边的人,严格地说,这已经是一种腐败行为,是一种犯罪了。这一种投资方式在资料调查的投资决策失误中竟占40%左右,是一种十分值得重视的现象。另一种投资决策失误是投资决策者本人素质差,官僚主义,独断专行,自己又不懂经济规律而拍脑袋作出的决策。这种投资方式在资料调查的投资决策失误中约占50%。 第二,财务管理要为企业把好调查研究关,严格按国际惯例办事,按法治办事。投资决策是一个过程。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否则不能轻易投资。特别是对外投资,即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或者以股票、证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一定要按国际惯例办事,对投资方的资信、财力等诸多方面有可靠的证明。合同要严格把关,符合有关法律手续,切不可留有隐患。 第三,财务管理要为企业把好投资管理程序关,做到投资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不同种类的投资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而有不同的管理程序,需经不同的部门审批,例如:有的投资,总经理个人可以做出决策,有的投资需经董事会批准,而有的投资则需报上级部门审批。 第四,财务管理要为企业把好成本控制、风险与收益关。投资的目的是要有效益,要赚钱,因之必须实行投资成本控制;要有风险意识,尽力规避风险;投资要有效益,还得及时回收,以确保投资成功。 二、 财务管理要为企业管好资金,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目前,不少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资金入不敷出,存在资金缺口;二是资金被挪用、被挤占;三是叫人头疼的"三角债"。如何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当务之急。当然,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其次要通过短期筹款和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第三必须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形成新的"三角债"。据笔者对一个装饰工程公司的调查,这个公司在做装饰工程时,挪用工程资金,挪用材料资金,三角债现象相当严重,也存在偷税漏税的违规操作。后来,这个公司加强了资金跟踪管理,制定了资金使用"四个到位"原则:一是材料费按要求分配到位,不得挪用挤占;二是员工的工资,按施工定额兑现到位发放;三是国家的税收,按税法预留到位使用,不得违规;四是管理费,要按规定分解到位使用,不得拖欠。由于有了这"四个到位",这个企业的资金流通与安全便有了基本的保证,可见,搞好资金管理也完全是办得到的。 三、 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和责权明确的法人实体,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建设一个团结、开拓、廉洁的领导班子是搞好企业的关键。从防止腐败着想,企业必须加强监督作用。正如交通规则一样,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自由。在企业约束机制之中,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财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不按财务制度办事的人,要改于抵制,直至向上级反映情况。企业的财务人员从根本上说来,是对企业资产负责,而不是对某个具体的总经理负责,而从法治上说,又必须保护财务人员的职责与个人权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 四、 财务管理要掌握好新形势下的合理利润分配,调动各层次人员积极性。 利润分配是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投资者的决议对企业净利润所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在企业中起到杠杆作用,它对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我国企业利润分配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按劳分配"的口号下,实质上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这也是不少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厂长、总经理工资收入与一个普通员工相差无几,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不合理的。有一些厂长、总经理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临到退休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心理不平衡。个别人竟敢铤而走险,知法犯法,贪污受贿,形成所谓的"五十九岁现象"。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科技工作者收入同一个体力劳动者也相差无几,这也是利润分配十分不合理的现象。在利润分配上吃"大锅饭"是一种落后意识,是有很大危害的。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质就是打破利润分配的"平均主义"。小平同志又提出"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就是为利润分配进一步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科技工作者可以以科学技术入股分红,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等,可以说是利润分配在新形势下的必然结果。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将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分配形式,职工持股,经营者持股将使企业和员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润则视其参股比例不同而不同。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的利润分配如何才能更合理,更能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从而调动各层次、各种人员的积极性,是财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二)、成本管理控制目标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类产品的性能、质量相差无几,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则是价格,而决定产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则是成本,因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产品的价格。成本管理控制目标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此外,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还必须要兼顾产品的不断创新,特别是要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绝不能片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采取偷工减料、冒牌顶替或粗制滥造等歪门邪道来降低成本;否则,其结果不但坑害了消费者,最终也会使企业丧失信誉,甚至破产倒闭。 如有甲乙两个服装公司生产同一规格的裙装,所用面料、人工都一样。甲公司生产100件成本总额为2000元,单位成本为20元,乙公司生产100件成本总额为3000元,比较而言,甲公司生产成本低于乙公司,但乙公司多花费的成本是因为请服装师设计了一种流行款式,并改进包装。结果,甲公司产品售价每件30元,而乙公司生产产品售价为每件50元,由此我们看出甲、乙公司成本 支出带来的收益不同,乙公司明显高于甲公司,这种差异就是成本效能差异。 产品单位成本越低越好,要不断扩大产量,通过单位产品固定成本的降低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成本效能理论认为成本效能习性也是成本的一种状态,它通过对企业的成本剖析,将成本划分为基本成本和效能成本。基础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通常的。原有的情况下耗费的成本,如上例中甲公司的单位成本20元即为基础成本;效能成本指企业在原来的基础上为改进产品质量,增加或调整产品功能、改进产品设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功能、扩大产品知名度所花费的成本,如上例中乙公司改进款式、包装所花费的成本。效能成本虽然使单位产品成本在基础成本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但它却能通过增加少量成本支出形成更大的价值,如乙公司单位产品仅比甲公司多支出10元效能成本,但却可以形成20元的增值价值,从而使乙公司单位产品盈利达到20元,而甲公司仅为10元。 一、 因不只限于产品数量。 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就必须先了解成本为何发生,它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关系对于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其成本动因是产品的产量,按产量进行这部分的分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制造费用就不一样了。传统成本管理对制造费用是先归集,再按一定标准(通常是生产工时),将之分配到各种产品中。这里面就隐含着一个假设:即制造费用的发生也是与产品的产量(工时)为直接相关的,并且是呈正比例比例。这种观念是适用于大工业时期的生产特点的。在这个时期,产品品种单一,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是花费在产品的制造上面,而更为集中地体现为产品的直接成本即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上。制造成本尤其是直接制造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的发生与产品的产量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当然选择产品数量作为成本动因,但当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的时候,这个缺陷就变得突出了。很明显,诸如生产准备、材料搬运等费用的发生与投产次数非产品的产量(工时)直接相关,因而虽然小批量生产、工艺复杂的产品单位单位直接材料成本和单位直接机器工时相差无几,而前者的单位制造费用则比后者大得多。很明显,现代企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产品的制造成本并非与产品生产数量直接相关,或者说至少不是只与产品数量直接相关。如果还按照传统方法计算产品成本,会高估低科技含量产品成本,而低估高科技含量产品成本。成本计算的错误导致企业生产决策的错误,这对于企业来说,是足以致命的。那么,要准确控制产品的成本,就应该从成本的多重动因入手。产品成本的发生,有些与产品数量(生产工时)相关,有的与非产品数量相关,那么,我们就必须按与成本发生相关的其它因素去追溯计算成本。既然产品数量不是成本动因,那什么是成本动因呢?如果说是产品,那么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在不同时间、不同企业,其成本会不一样呢?事实上,产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劳动本身创造了价值,相应的,是企业的各项劳动,而不是产品本身导致消耗成本的发生。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使企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的效益,就应该从作业入手,力图增加有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的效率,同时尽量减少以至于消除无效作业,这是现代成本控制各方法的基础理念,其他各种概念都是围绕其开展的,因而也是本文的立足点。 二、 成本的含义变得更为宽泛 传统的产品成本的含义一般只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即包括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而将其他的费用放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一律作为期间费用,视为与产品生产完全无关。在其他费用占企业总成本比重较小时,这种做法是"差不多"可以的。然而,现在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查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发生。一般的理解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从第一件产品投产到最终停产(停止销售)的过程,这只是一种表层的认识。严格意义上的产品生命周期是企业引入该产品概念开始,到企业放弃与该产品相关的一切业务活动为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另一方面,顾客使用该产品的整个消费过程也应包括在内,因为,消费过程的各种情况也是产品竞争力的部分。因此,广义的成本概念,既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中游),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上游),同时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下游)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相应地,对于成本控制,就要控制这三个环节所发生的所有成本。 三、 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方法有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是企业的一种战术的改进,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形态。但是,这种的成本降低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是成本管理的一种改良形式。现代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它成本。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 四、 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 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中,时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行业的各项技术的发展变革速度已经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很短。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确立在行业中的"老?quot;地位,就要尽快的抢占市场。跟在别人后面永远只能捡别人的剩饭,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缩短设计、开发的生产时间以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时间的竞争力还表现在顾客产品服务的满意程度上。顾客购买商品,其所得到的价值不仅仅限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性能,还表现在产品所附带的服务上。今天的顾客认为:没有相应售前售后的服务,就代表企业不打算作这笔交易。企业能将产品及时地送到顾客手中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顾客的意见采取及时的措施,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这样既可以获得市场,又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动态。 五、 成本控制的范围扩展到整个企业 一说起成本,似乎这只是会计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事情。这种认识极为有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的成本动因的理解是企业战略高度上的,它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无形的成本动因。要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要求企业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共同的努力。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环境发生了剧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成本控制的手段,另一方面,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而成本优势的取得绝对不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在我国,对成本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企业管理者要及时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控制方法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迎接入世的挑战。 六、 成本管理的思想要创新,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来获得更大的产品价值。 传统管理会计的思想是增加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固定成本以使产品单位成本下降。这是一种单纯地降低成本思路,是成本管理的初级形态。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关心已从数量上转向更加关注质量、外观、花色、功能、品牌、售后服务等方面,相应地企业的生产也要从数量增加向产品功能、花色、外观、质量等方面转变,小批量、多品种、多功能是买方市场大多数产品生产的特 点,单纯地依靠产销量的增加降低成本越来越困难。成本效能理论给人们一种创新思路:从单纯地降低成本向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来获得更大的产品价值转变,以成本支出的使用效果来指导决策,这是成本管理的高级形态。 七、.成本管理的导向要创新,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市场的设计和售后服务阶段。 传统管理会计关注成本总额与产品数量关系,成本管理的重点是根据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计划,建立责任会计,进行生产过程控制,应该说这是很有必要的,但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仅对过程控制还远远不够,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面向市场的设计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成本效能理论要求企业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和本企业的资源状况,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功能、品种及新产品、新项目开发等提出要求,并对销量、价格、收入等进行预测,对成本进行估算,研究成本增减与收益增减的关系,确定有利于提高成本效果的最佳方案。 (三)、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中存在问题 当前,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成本控制没有落到实处,成本管理的思想没有得到创新。存在其主要问题是: 1.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缺少 ,是影响财务核心作用难以很好发挥的主要问题。企业普遍注重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 ,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 ,对会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 ,会计人员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 ,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 ,对介入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 2.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或出于认识原因 ,或出于奔忙 ,在核算事务中,导致出现重核算轻管理 ,重视资金运作和会计结构 ,轻视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淡化了财务管理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 3.企业改革不到位。大多数企业厂长、经理既是企业资产的代表者 ,又是企业经营的负责者 ,也是职工和自我利益的代表者 ,在这样三职集于一身的情况下 ,厂长、经理任命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必然要对这位经营者"负责" ,迫使会计人员做假帐、报虚数 ,形成"厂长财务"、"经理报表"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谈何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 (四)、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对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存在问题采取必要措施 近期以来 ,人们普遍意识到企业管理已经到了不抓不行的时候。据有关方面对我国2000家亏损国有企业的调查表明 ,政策性亏损占整个亏损企业的9.9 %,客观原因亏损占9.2%,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亏损占80.9 %。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有 : 1. 在认识上要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以抓财务管理为主,带动整 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促进企业发展。 2. 在组织上 :财务部门负责人应由国有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考核任免 ,在经营者的领导下工作。以利于财务部门按照财会法规独立处理业务 ,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性 ,也利于财会人员在企业管理中大胆提出不同见解 ,发挥其管理参谋作用。 3. 在财会工作上 :要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以会计核算为基本 ,以财务管理为重点 ,在抓好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 ,加大财务管理力度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和作用。 4. 在措施上 :有组织、有计划地给财务人员创造学习条件 ,促使其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建立财务人员工作业绩考评和奖励制度 ,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的积极性 ,为加强财务管理献计献策。培养财会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核算 ,更重要的是善于理财,善于管理。 (五)、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挥财务管理核心作用 为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使之真正发挥核心作用 ,就必须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为此 ,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 1、是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 ,使企业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 2、 应当建立会计信息系统 ,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为企业决算服务 ,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 以会计核算为基础 ,开展全面的经济核算 ; 4、 是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宗旨 ,建立资本金制度 ,防止企业行为短期化 ,维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5、 是以强化成本核算为手段 ,促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加强和提高 ,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职能作用 ,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 ,努力降低耗费 ,促进效益提高 ;六是以资金运营为"主动脉" ,讲求生财、聚财、用财之道 ,合理筹集资金 ,优化资金结构 ,合理分配资金 ,加速资金周转 ,做到投入小、产出大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务管理论文:发挥信息管理作用,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1.1 使用计算机计价收费,网上传递信息,明显地减少病人排队、走路、询问及等待结果的时间,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1.2 执行物价政策,规范医疗收费,所有的收费项目、价格对病人透明,保护了病人的合法权益,明显地提高医院信誉,增加了医院的无形资产。 1.3 医疗有关的各项统计工作,基本上都由信息系统完成,原部分工作人员可转向对数据的质量监督或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提高管理能力。 1.4 指导药品储备,保证临床用药,防止药品积压,降低药品损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5 向领导提供即时性数据,随时掌握各病区的医疗动态,掌握床位使用率、周转率、了解医院药品的使用、库存及消耗等信息。从“终末管理”转为“过程管理”。 2 利用信息资源,完善财务管理 信息系统的运行,使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各种财务数据使用价值大为提高。并且最大限度的转化为可利用信息,成为资源。 2.1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医院财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时间性很强的工作,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容量增加的时代,财务人员必须掌握现代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需要,我院从1997年开展会计电算化,到1999年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全部财会人员已基本掌握电脑知识,并能熟练操作。 2.2 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在手工作业时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经过许多财会人员历经艰辛整理产生的各种数据,由于工作量大,提供的时间延迟,造成数据不能有效的转为各方所需的信息。现在随着医院经济的发展,业务量的增加,各种数据的计算、分类、归集、存储、整理、分析等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条件,财务人员由原来的30人减少到25人,且工作效益也比以前大为提高,降低了人工成本,为决策者提供大量、准备可靠的会计信息。 2.3 为医院预算编制提供了现代化手段。财会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查询、调用各个时期的财务指标,且指标体系的设置规范科学,为预算编制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数字依据,无论纵向还是横向,均能比较各预算项目,帮助找出趋势和规律,使预算效果更全面,更合理。我院预算主要采取基数定额法;按床位数和床位收费标准以及病床使用率计算医疗收入,按预算的药品收入和差价率,编制药品收入。支出从各个方面综合按基数法、比例法、因素法来计算。并对预、决算的执行进行比较、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明确责任,作为科室考核的指标。 2.4 信息网络,为医院成本、效益核算的运用提供了技术空间。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后,现阶段医院成本效益核算已逐渐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传统的手工核算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财务管理需要,信息网络,为医院成本、效益核算的运用提供了技术空间,按要求,成本核算既适应现代医院管理工作需要,又能正确反映各项工作的成果,我院的具体作法是考虑计算机应用普及的成熟度兼顾半手工与网传递相结合对医疗活动中各考核对象的所有收入按一定比例设定利润提成公式,把所消耗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作为成本支出计算收支结余,然后根据医疗任务、服务质量、医德医风、指标定额完成等情况、再按比例进行分配,月评季奖。定期以各种形式(报表、图形、文字分析资料等)向各科室公布,达到了分配向知识倾斜、向贡献倾斜、向重点岗位倾斜并兼顾公平,已收到良好效果。 2.5 利用网络技术,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为更好更多地占领医疗市场,必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进行投资活动,无论那一种投资,财务部门均应在其中发挥参与的作用,既考虑到医疗条件改善带来的投资效益,又考虑到各种因素所产生的风险。利用网络技术对医疗设备投资,必须进行项目的调查,了解该设备市场信息、价格、行情,结合本区域卫生资源现有状况以及患者的承受能力、各种风险可能性的大小等。从中选择技术先进、性能良好、能及时产生经济效益的设备。对大型基建投资,必须在立项、可行性研究、整体布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环节上进行预测、分析和筹划,向领导提供客观、全面的数据资料,使领导决策真正到科学化、规范化。 2.6 分析经营成果。医院的经营成果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效益,作为经营管理信息和工具的财务分析,应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综合分析医院的经营成果,现代信息技术为分析经营成果提供条件。运用各种财务指标根据有关会计资料和统计数字通过一定的综合评价技术去反映医院业务经济管理现状,我院从如下几个综合指标进行分析;1业务收入预算完好率用来检验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执行预算的结果。2药品占业务收入的比重和增长反映医疗成本水平。3万元固定资产、百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及其增长率是合理配置资源,强化经济管理考核的综合指标。4人均业务收入和人均业务工作量,是医疗规模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反映。5单位业务收入水平(每门诊人次收费、每住院床日收费)是衡量医疗业务服务收费水平的重要指标。6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比例,是调整结构,按岗定编,合理分配指标。7管理费用占业务支出比直接反映医院成本和管理水平。8医院成本费用率表示各项业务消耗和事业补偿的比例关系和医院综合管理水平。9综合药品进销差价 率是医院平均水平和考核药品经营管理状况指标。10资产负债率适当负债是补偿资金不足的渠道,但应控制在20以内。11业务收到结余率≥12,净资产结余率≥7,总资产结余率≥6几个综合指标反映医院经营管理水平。 以特色取胜,提高检验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办学水平 陈芳梅 李 进 黄居彬 (广西卫生管理干部学院检验系 南宁 530021) 所谓办学特色,就是指办学的个性化。面对21世纪和知识经济,高职高专在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同时,如何发展个性教育,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走特色办学之路,是高职高专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我院检验系自1953年创办以来,经过了近50年的办学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教学改革,迈出了以特色取胜,提高检验医学教育办学水平的可喜步伐。 1 明确的专业办学定位是特色形成的基础 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专业定位是首要的、根本的因素,这也是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是我们提高办学水平的出发点和归宿。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从我区检验专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我系办学定位。 1.1 层次定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临床检验医学技术也日益迅速地发展着并成为医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我国的检验医学教育在当今的医学院校中已形成了多级化、多层次的格局。目前我国检验医学专业办学的学制大至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专五个层次。不同的高等医学院校办学层次各不相同。从我院检验专业办学来看,无疑定位于检验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这一层次。 1.2 培养目标定位:检验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满足未来检验医学新技术发展对检验人员这一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检验医学工作第一线培养合格的高等检验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即检验技师为培养目标的。 1.3 学科性质定位:检验医学也称实验室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特色突出的专业,是 业技术人才,从而使我国成果鉴定专家库中的专家真正成为我国当前各学科学术水平的代表,这样的专家所作出的鉴定结论才最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2.4 加强科技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当务之急。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要以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为标准,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讲奉献、讲进取、讲职业道德,拒绝拜金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成果鉴定中的人情风、拜金风。 2.5 各省、市、自治区科委应加强对科技信息检索机构的管理。对指定的检索机构应加大投入的力度,改变检索设备落后,数据库少的局面,使科技检索能够真正检索到世界或全国范围内的有关学科的权威文献。 2.6 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中的“主要研制人员名单”这张表格中加盖科技成果鉴定专章。这样可杜绝随意更改研制人员名单的现象,使研制人员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 财务管理论文:对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一、ERP系统的优势 (1)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文化影视企业来说,强调不同部门的实时动态配合,部门协调与岗位配合的问题,ERP系统的管理重在整体性,能很好的实施整个企业的整合管理。ERP最大的特色便是能对整个文化影视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相对于传统的单一系统更具功能性,它采用模式化的设计方式,使系统本身可因企业需要来支持并整合,对于文化影视企业这种人员多、部门分布广的企业来说,能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2)在数据存储方面,能将原来的分散数据整合起来,使其得以完整、统一,提升了数据的精确度;ERP系统能很好将文化影视企业的部分间的横向联系紧密起来,提升管理绩效,而且在与客户的互动方面,能充分的掌握市场取向,有助于促进企业与上下游的互动发展关系。(3)因为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现实事务达到一定程度时,难免会犯错误。ERP系统管理的关键便是现实工作信息化,能把现实中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表达出来,及时有效且正确率甚高。(4)ERP系统构建了统一的平台,为财务数据的获取、传输以及校验等一系列工作提供了依据,影视工作人员可以客观的判断,加强了可操作性,使整个操作流程公开透明,减少了徇私舞弊的情况,让记录真实可靠。 二、文化影视企业实施ERP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文化影视行业与其他实体生产行业一样,必须主动适应消费市场从而推动自身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文化影视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差距,在不完全理解ERP实施环境的前提下,就贸然实施,由于对企业的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发展战略等都只是一个模糊的理解,没有对企业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和调研,导致了企业在实施ERP系统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1.对ERP系统的认识不全面ERP系统的内涵是丰富而广博的,但其实施过程却比较复杂。对于文化影视企业来说,很多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只是了解到了ERP系统的优势,或者仅仅是看过相关的报道,根本没有进行深入、全面、准确的了解和学习,追随潮流,为了赶绩效,买来就开始使用,不仅造成企业不能正常运作,还甚至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2.ERP系统不能有效运行ERP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必须依靠完善、流畅的生产系统。但在文化影视企业里面,由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企业中部分人员的市场意识不强,对于新的管理模式忽视不理,不远变革,再加上外部市场法规不健全,行政干预时有发生,这一系列突发事件以及外因的干扰,企业管理者就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在处理企业的人事问题,这就导致了整个工作受到干扰,不能正常按照预定进行,处于不可控制状态,ERP系统就不能有效进行。3.对于系统的过分依赖一旦企业使用了ERP管理模式,其业务运作就会更加依赖于ERP系统。系统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种过分的信任与依赖,使业务流程的改变促成了企业的业务风险。由于审批工作的简化,就降低了合同控制的严谨性,往往因为人为的忽视或者遗忘,造成合同不能及时审批,延误。4.ERP系统缺乏灵活性虽然电子技术的发展相当先进,但系统的固定性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很大的麻烦。一旦操作人员将采购合同数量录入错误,将直接导致系统计算财务数据、采购资金、采购工作量等一系列数据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又不能轻易发现,只有在差距很大时才有可能进行审查,另外,系统会隐藏错误,这就给企业的正常运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三、ERP在文化影视企业应用中的改进措施 1.加强对ERP系统的认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企业管理中也不例外。在激烈的竞争中,文化影视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借助各种方法和工具来提高管理水平。文化影视企业管理者应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ERP系统软件,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深入考虑企业的具体需要、实施条件、管理基础以及投资能力等一系列因素,做好前期准备,为企业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2.加强财务管理者与技术操作者的沟通在一个集成的环境下,当生产经营系统正常运行时,很容易驱动管理工作的进行,而由财务管理系统来节制生产经营时,就会变得相当困难。因此,加强财务管理者与技术操作者之间的沟通相当重要。不同系统数据格式不同,财务管理者在互相转换时会出现数据转换错误。如ERP系统的数据传不到电子商务网上,电子商务网上数据下载不到ERP系统上。3.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拥有良好的工作系统,再配备精英的工作团队,工作才能事半功倍。在ERP系统的操作中,基础人员的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是ERP系统数据准确的基本保证,也关系着汇总核算等一系列数据的正确性,因此,只有确保每个工作岗位人员的工作的准确度,才能提高整个ERP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对于文化影视企业来说,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人员的分布特征以及工作性质,定期开展对不同工作岗位人员的培训,对其岗位要求务必践行到位。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对玩忽职守的员工进行一定的惩罚制度,加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 四、ERP系统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发展前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的流量越来越大,企业的发展需要处理、分析的数据越来越多,以前单用户处理的软件就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因此,网络化和基于Internet的ERP系统将全面应用于各大企 业的财务管理系统。ERP系统的一体化功能和网络功能的不断补充,将节省很多人力以及物力。资料的采购只需要在电脑上采购看中的原料便可;贷款也不需要支票、汇票支付,只需要通过网上划拨即可。财务管理系统的智能化通过操作简单、方便,业务分析智能化,决策支持智能化等一系列优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必备的系统软件,成为生产发展的趋势。五、结语ERP系统在文化影视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为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为企业的信息沟通提供便利,以其现代人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有效的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改善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使企业在竞争中有一个广阔的平台,不断创新,寻求更长远的生产发展。 财务管理论文:浅析财务管理目标和发展模式 一、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因素 (一)所有者。企业的所有者,也就是企业最初的直接投资人,对财务管理的目标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进行的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表决,企业经理的任免也由董事会决定。另外,企业所有者也是企业收益的分享者和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因此,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重大影响。 (二)企业债权人。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企业后,一般都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便按时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因此,债权人必然要求企业按照借款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尽量做到能够到期偿债,维护企业债权人的利益。 (三)企业职工。企业职工包括一般的员工和企业经理人员,他们为企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劳动,必然要求取得合理报酬。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有权分享企业收益;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相连,当企业失败时,他们要承担重大风险,有时甚至比股东承担的风险还大。因此,在确立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职工的利益。 (四)国家税务机关。国家为企业提供了各种公共方面的服务,维护企业的社会环境安全,因此要分享企业的收益,要求企业依法纳税。国家作为企业不请自来的利益分享者,带有强制的色彩,而且分享企业很大份额的利润,因此,对企业财务决策也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这些企业集团利益者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利益集团相互妥协、共同作用,借此来实现他们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所以,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最大。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定位 财务管理目标(整体目标)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应明确财务管理是干什么的,在一定的经营环境下需要做好哪些工作,企业经营的各部门和各环节期待其完成哪些任务。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资本运动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是搞好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工作。企业经营各部门主要希望企业财务管理可以提高资本运动的质量和效果,为搞好企业管理提供财务方面的支持。根据以上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应该以资本运动最优化作为信息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如果用一个指标来表达,就是全部资本内含报酬率最大化。以此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既考虑了全部资本的营运质量和效果,又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且可以在不同投资规模的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之间进行对比。 在确定了全部资本内含报酬率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总目标的基础上,还应设置几个辅助性的财务管理目标,以促进企业资本运动质量和效果的全面提高。 考察企业的资本运动过程,既要看到它的动态表现即一定期间的流量,又要看到它的静态表现即一定时点的存量。企业资本运动过程实质上是流量和存量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所以,资本运动最优化目标又包括资本流量最优化和资本存量最优化两个分部目标。从资本流量最优化目标来看,它可以通过现金净流量最大化来体现。因为现金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现代企业资本运动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现金净流量的大小上。只有实现现金净流量最大化这一目标,投资者、企业、职工、债权人以及国家的利益才能有所保证,否则,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就很难得到满足,账面上的利润也只能是画饼充饥。从资本存量最优化目标来看,它又包括资本成本最小化和资本利润率最大化两个具体目标。前者是对筹资工作的要求,后者是对投资和资本营运工作的要求。 三、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几种模式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分为“集权型”、“分权型”和“集权和分权结合型”三种。 1.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公司的所有业务都有企业上级管理部门进行统一控制和统一管理。其特点是大部分财务管理决策权集中于上级主管部门,下级分公司、部门很少涉及到企业的决策权,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由上级控制,资本筹集、投资、收益分配、资产重组、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事项也都由上级统一管理。尤其我国早期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权限很大程度上被政府和国家控制,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虚设,财务管理工作失控,经济效益低下。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的建立,传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日益显露出许多问题和弊端。 2.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下级部门和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上级公司和管理部门以间接管理方式为主的财务体制。各个下级部门和子公司在资本融入及投出和运用、财务收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职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方面均有充分的决策权,并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作出重大的财务决策。 3.集权和分权结合型财务管理模式。绝对的集权和绝对的分权是没有的,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模式强调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是一种集资金筹集、运用、回收与分配于一体,参与市场竞争,自下而上的多 层决策的集权模式。上级公司主要侧重对方向性问题的集权,对下级公司的具体事务则可分权,强调结果控制,但不对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只是有选择地对重大问题进行控制,在这种模型设计中,集权、分权程度的把握是集团财务管理的一个难点,若运筹得当,此模型既能发挥集团上级公司财务调控功能,激发下级部门和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经营者及子公司风险,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有利于综合集权与分权的优势,是很多集团追求的相对理想模式。 财务管理论文:浅谈医院财务管理 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属于医院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会计与统计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各大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工作和统计工作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本文从会计与统计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关系出发,然后进一步说明了会计与统计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上结合的作用,最后提出了一些结合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会计与统计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相互应用 1.统计方法在医院财务领域中的运用 统计学作为一种数量计算与分析的方法现已广泛的运用于医院的会计核算的各种环节中。首先,从医院财务管理部门整理会计资料的过程来看,就需要运用统计学的数量管理方法。比如,医院财务会计中存货计量的平均移动法的原理就是统计学的平均数原理。其次,从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分析财务信息的方法来看也需要用到很多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比如,以统计指数为基础的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再次,随着各医院单位经营管理的日益精细,需要从会计分析提供对市场的预测和企业行为的决策,从而建立了以统计学为基础的“管理会计”,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为医院提供生产经营上的决策。比如,采用统计学中的趋势分析预测模型进行销售预测与成本预测等。 2.会计方法在医院统计领域中的应用 会计学反映的是微观计量行为,主要对医院的资金运转、流动情况进行反映,采用的是复式记账的方式,从各方面反映和记录医院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统计工作中,也有许多指标要从会计工作中获得。比如,医院统计核算体系中的资产负债核算,流动资金核算都采用了大量会计符号与会计平衡式,在这里统计核算的方法也都是采用了会计的复式记账的原理。另外,我国很多医院在部门统计中,也有很多指标需要从会计核算中获取。 3.会计与统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上结合的作用 (1)会计和统计的有机结合是今后医院医药分离的核算基础 根据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对药品进行统计分类时,必须把药品的收入与其相应的支出情况单独列出,而相应的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也应根据这些要求把药品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分别从医疗收入和支出中进行分列。 (2)会计和统计的有机结合是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的保障 根据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有关要求,在财务管理工作要对各类医保病人的门急诊、病房医疗收入的报表统计并单独列出,从而进一步分析各类医保病人的治疗质量与产生的医疗费用情况。在相应的会计处理上,也要把各类型医保病人在就医过程产生各类费用进行单独核算。 (3)会计和统计的有机结合是医院有效开展日常财务工作的保证 医院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包括病人门急诊次数核算、医生工作量核算、医院各项成本开支,药品收入,病人各项医疗费的核算都需要通过统计的方法进行,而这种统计的核算要采用会计复式记账的方式进行,医院采用的核算计量原则,是统计与会计核算都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 二、会计与统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上结合的措施 1.改变医院部门设置,调整统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 医院财务管理上要有效的结合会计与统计工作,首先要对部门设置上进行改变,应把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归入财务部门,这样使其在工作中自然的与后面的会计工作结合起来,另外管理人员也要把对统计工作人员和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职能进行调整,使统计工作人员和会计核算人员都承担一部分会计核算或统计工作。 2.进一步提高医院会计与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为了确保医院财务管理会计与统计的有效结合,要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管理部门会计工作人员和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要结合医院财务管理实际需要,对于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要增强其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其掌握运用会计记账的方法,对于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提高其统计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三、完善医院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统计与会计有机结合的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分析系统,对于医院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分析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进一步结合医院财务管理中的统计与会计工作,就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医院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此系统对医院内外部各种信息进行统计与会计核算处理,从而加强医院的事务预测、财务分析和控制功能。 总而言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和统计的有机的结合对于医院财务管理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与统计的结合也将日趋紧密。通过政府、医院以及相关财务管理部门的努力,医院财务管理部门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的工作也将开辟新的局面。 财务管理论文: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摘要】企业是一个多元利益的共同体,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与各利益主体相关。本文分析了股东财富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两种理财目标的局限性,并提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 利益相关者 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与归宿,对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起着导向作用。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关系到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和财务管理实务内容的界定,因而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从分析股东财富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两种理财目标的局限性出发,提出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一、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存在的缺陷 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经历了“筹资数量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力运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该目标与以前各阶段的目标相比,是具有较大进步的: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考虑了时间价值,有效地避免了夸大企业盈利水平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激励。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目标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1、只强调股东的利益,对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 该目标主要强调股东的利益,往往会导致经理基层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之间产生分歧、对员工利益重视不够、甚至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行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成为与实体资本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经济的长期、持续和快速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智力资源。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不仅实现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而且实现了企业财富分配原则从货币拥有者向财富创造者的转化,这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把实体资本所有者作为唯一股东,以其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唯一财务目标,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2、量化指标——股价的波动较大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衡量指标是通过股票市场价格最大化来表现的。而事实上,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不仅包括企业经营业绩,还包括政治形势、国家地区的经济政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等理财环境,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股价出现较大的波动。这也就让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量化指标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出股东财富的实质变化,从而使该目标失去公正的标准和统一衡量的客观尺度。 3、可能引起企业行为的短期化 虽然前面提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但仍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股价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不惜采用一些违法的行为。比如美国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虽然短期使得某一部分股东的财富增加了,但最终却使企业陷入了困境,也让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蒙受了巨大损失。此外,企业的一些战略性投资,如人力资本投资、无形资产投资、高科技研究投资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可能都难以见效,短期内不会让股价上涨,可能使股东对这些投资失去兴趣,结果造成企业丧失长期竞争能力,无法实现长远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4、在我国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较晚,目前虽然经过不断的扩容,但整体市场规模仍然较小。上市公司在全国的企业总量中所占比例也极小,对广大的非上市企业来说,其价值无法确定,也就无法应用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个财务管理目标。 5、与社会财富最大化存在一定矛盾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在契约参与的其他各方收益固定的前提下,实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就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即Y=a+X,a为常量,当X最大时,Y也最大。但是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目标并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比如美国学者萨克斯在一篇着作中写到“像清洁的大气和水这样的共有财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垃圾场,因为他们不考虑这些毫无利润的人们普遍的消费愿望,更谈不上对市民全体利益的考虑了。”这种只考虑企业局部利益,而不顾全社会利益的行为也许是符合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但绝对无法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 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公司是一个多元利益的共同体,是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客户、政府之间产生联系的桥梁和中介。由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和财务主体的多元性,产生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和均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 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因为只有当参与企业的各方的利益都实现最大化时,资源的配置才达到了帕累托有效率,当每个企业的资源配置都实现了帕累托有效率,也就达到社会财富最大化的状态了。而且既然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了,也就避免了只强调股东利益的弊端,有利于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歧、协调股东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协调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多赢”。 笔者认为,虽然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借鉴价值,但仍然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1、不可能实现所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股东要求投入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经营者要求更多地享有成本,员工要求提高工资和福利,债权人要求保障其本金的安全和利息的按时获取,供应商要求及时支付货款、建立稳定的销售关系以降低风险,客户要求企业提供价格低廉的商品或劳务、延迟支付货款,政府希望企业能在增加国家税收的同时解决社会的就业,社会要求企业维护生态环境等等。然而,这些利益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是无法兼得的,往往是实现某一方的利益最大就必然会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比如对股东来说,经营者所得工资、奖励等,正是其所放弃的利益;要实现经营者享有成本的最大,必然会导致股东利益的降低。由于在一定时期,企业能创造的经营成果是一定的,因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愿景而已。 2、相关者利益中股东利益仍应占主导地位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考虑相关者的利益,但如果过度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完全否认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让企业来办社会,把过多的社会职能交由企业来完成,也是片面的。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是一个追求利润的经济主体, 它首先是因为股东的投资而存在,实现股东投入资本的保值与增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如果将股东的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提并论,就会将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增加就业率、保护环境等社会责任与股东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了。这样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会迷失方向。 股东对企业承担的风险与企业其他利益主体所承担的是不相等的。股东将资金投入企业后,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将得不到预期的收益,而且还时刻面临着企业破产、血本无归的威胁;而债权人的资金投入,会定期收到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当企业破产时一般也能从企业的剩余财产中优先获得部分甚至是全部本息的补偿,因此债权人的风险小于股东。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都只是接受雇佣的劳动力,接受的是一份事先设定的合同收入,企业破产时也具有优先受偿权,所以其风险更小。至于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客户等的风险与股东也是无可比拟的。 因此,股东的利益在企业的相关者利益中仍然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 3、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具有不可计量性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中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无法用比较综合的指标来分析计量。而如果是联立方程组,其中的变量也不好设置,即使假定已经建立了包含所有目标变量的方程组,如何求解也是个问题,因为这些变量的变化方向不可能是单一的,也就无法解出答案来。因此,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并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需求。 三、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现代企业的理性选择 既然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是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为了兼顾相关者利益又同时考虑到股东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中的主导作用,笔者认为,现代企业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1、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相关者利益均衡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来说,其利益存在的基础是企业这个载体的存续,如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无法得到保证,也就谈不上企业的相关者利益均衡了。而在企业的这些利益相关者当中,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负责的主体只有股东。股东投入的第一笔资金产生了企业,在企业的各项重大发展阶段中都离不开股东的正确决策。因此以股东利益为代表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奠基石,也是相关者利益均衡的前提和基础。 2、相关者利益均衡的结果也会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对经营者实施有效地激励措施,经营者会在激励机制的约束下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企业关心职工的利益,为他们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后,员工也会发自内心的关心企业、为企业服务,从而增加企业的效益;企业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在重大的财务决策中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就能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让企业尽可能地使用资金成本较低的负债资金,从而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企业关心客户的利益,在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上多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满足顾客的要求,也有利于稳定客户群体,从而保持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如此这些相关者利益得到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经不断地改善,生产经营效果也将进一步优化,最终就能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因此,对于企业这个多边利益关系的总和体,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是缺一不可的,但要实现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将基于利益相关者均衡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指明方向,才能保证财务管理系统更加稳定、有效地运行。
教育教学类论文: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初探 摘 要: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文章针对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多采用传统计划任务型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专业系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方案,即确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育目标,创建“专业引导―理论学习―创新实践”的全过程培养模式,旨在为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院校;教学改革;本科教育 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市建设及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地方院校一直发挥着人才支撑的重要作用[1]。目前,在我国2600多所高校中,地方院校占95%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自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院校承担了主要的扩招任务,本科招生规模大幅上升[3],目前,管理类本科招生规模居地方院校前列,可见,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我国地方院校而言具有较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4]。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推行十多年,但大多数地方院校本科生教育继续沿袭传统计划任务型教育模式,各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分工负责制,模块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导致人才培养分散化、随机性较大[5],尤其是地方院校师生比例小,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缺位,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不到位,尚未建立起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 (一)改革目标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功能[6]。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校的层次与水平。人才培养责任重于泰山,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高校要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更要对用人单位负责,不能让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必须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合格人才。我国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重点任务之一是解决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不明确,全过程培养监控与管理体系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一种新型本科教育教学模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特色鲜明、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为我国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二)改革思路 本科教育是地方院校发展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从对社会、家长、学生及用人单位负责的战略高度出发,运用逆向工程的思想方法,面向社会需求,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进行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了“专业引导―理论学习―创新实践”的全过程教育模式;定位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由专业系负责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优化,承担专业教学,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监控责任;学院级业务型领导应回归专业系参与专业研讨活动,指导和支持专业系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对专业教师、辅导员及教辅人员进行重新定位,优化以专业系为核心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改革辅导员按年级配置的惯例,根据专业配置辅导员,通过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促进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 (一)明确专业系的人才培养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确立专业系为本科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专业系负责提出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从入学教育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责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各教学模块与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实施全过程专业引导,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习实践训练,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确立以专业系为核心的组织运行机制 1.建立以专业系为核心的分工协作培养体系。以专业系为核心,建立专业系与有关院系进行教学分工协作,以及与课程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导师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专业系负责全方位人才培养;任课教师既要进行知识传授,又要关注学生学习心态、专业意识和学习引导;辅导员侧重思想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侧重学习、学风引导;专业导师负责专业引导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加强协同配合和工作衔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完善专业系教学活动制度。明确专业系教学组织的责任与义务,进一步规范各专业教学活动计划安排和内容,要求将学生培养进程和有关问题纳入专业系日常教学研讨活动范畴,使全体教师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专业系教学活动不仅要讨论专业课教学进程及教学效果,教材选择与使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创新,课程考试改革等情况,而且应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引导、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掌握、专业意识、学风考风建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探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实施方案与措施。 3.健全班主任制度与专业导师制度。由于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规模较大,师生比例小,因此在学生大一、大二年级配备班主任,加强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和自主性引导,培养良好的学风,使其尽快转变角色;有条件的院校大三、大四年级可以设置专业导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负责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4.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专业系要负责对毕业生情况的跟踪,一方面,掌握毕业生发展动态,聘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经验交流及信息反馈;另一方面,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其对管理类人才的专业、规格及素质的要求,建立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有利于提升学校及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及影响力。此外,还可以通过QQ群、飞信、微信等通信工具建立在校生、毕业生、教师和知名校友的互动交流平台,支持毕业生反馈其就业与发展、职场经验、职业规划和有关建议等信息。 教育教学类论文:基于分类教学的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通识教育往往以人的素质和技能提升为目的,而且通识教育不是某一类、某一学科的教育,而是包含人文艺术、社会管理、科学技术等诸多学科领域的体系性的教育。因此在选定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意通识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和内容的差异性。 关键词:通识教育;分类教学;教学方法 通识教育的目标与专业教育不一样。简单说就是不以知识的识记为目的,而以价值观和精神理念的接受、内化为目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与专业教育区别对待。目前通识教育效果不佳,除了对通识教育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外,教学方法的失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在对通识教育内容分类的基础上,并以哈工大深研院正在进行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为例,分别探讨相应的通识教育教学方法。 一、以熏陶为核心的人文艺术类课程教学法 人文艺术类课程是通识课程类别中重要的一类,一般包括文学、美学、文化、艺术等课程。这些课程讲授的内容多是文学艺术作品、美学现象、思想文化等。这些内容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都要依赖于人的情感思维发生作用,如文学常被表述为“文学是人学”[1]。 文化艺术类课程的情感性特点要求我们在讲授此类通识课时不能像讲授专业课那样以概念、规律和定理为主,而是要尊重情感的接受规律。对于情感和以情感为基础的人文观念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相关知识的讲授。这些只是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对象,而不能真正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点。这也是目前我们的两课教育和人文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即熟知并不是真知,人文知识的了解并不代表人文观念的接受,更遑论人文精神的养成。 根据行为心理学观点,对于情感和观念的接受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情感的认同和观念的内化。即把外在的情绪和观点移入接受者内心,让接受者心悦诚服的接受。这种情感的认同和观点的接受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来实现。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熏陶法”。比如《文艺与审美鉴赏》课需要我们把抽象的美和艺术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厚的人类情感传达给学生,因此我们需要大量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绪共鸣。在创建情境时我们一般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感性材料,并减少PPT中的文字叙述,以尽量激发学生的官能感觉。在调动学生的感觉情绪后再辅以老师的讲授。如在讲悲剧美时我们会用影像展示作品,待学生进入观影状态,被影片所打动时再点出悲剧的美学特征。此外,人文艺术课还要发挥老师身教的作用,即老师的讲授要饱含感情,要先把自己投入到感情中去,这样学生才会信服。 与熏陶法相似,并且可以配合使用的是经典导读法。经典是经过历史磨炼、沉淀下来的人类优秀的精神文化宝藏,其往往对人的精神和心灵有着巨大的震撼作用。歌德曾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察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至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2]在这方面我们借鉴国外的名著通识课程,在一些课程中,如《中国文化原点导读》中老师会提前布置阅读任务,然后再进行课堂导读,最后组织小组讨论。不求多、快,只求精、深。从而避免了一些课程走马观花,只求面广,不求甚解的弊端。 此外,人文教育需要稳定、持续的影响以激发学生心灵中的善端。因此我们的通识教育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教育。我们应该利用学生课余休闲和阅读的时间,为学生提供持续、正面人文影响。为此我们优选国内外一些精短的名家作品编成《人文读本》。按照古代君子自我成长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步骤分为数卷,发放给学生阅读。我们在选文时注意文章的深度与可读性结合,从而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二、以体验为核心的社会管理类课程教学法 社会管理类课程是人文通识课中又一重要类别的课程。他的突出特点不仅仅以知识的获取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和管理活动中的能力。通识课体系中涉及此类的课程主要有言语逻辑类、创业管理类和沟通交流类等课程。这类课程的关键是要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实际参与其中,在做中学。通过自己参与和实际锻炼达到心领神会,具备某种能力的目的。因此这类课程的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切近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这种教学思想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中。 1.案例法。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后来在很多课程中得到运用,收效良好。案例法是一种分析归纳式的教学方法,它不同于我们在专业课讲授时常用的演绎法,先通过讲授一般原理和公式,再用具体练习和例子去巩固强化所学的公式。在案例法中老师现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再提供几个成功的案例,最后通过不同案例的归纳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知识,而学生也在思考中得到了能力锻炼。案例教学法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 2.情境式课堂。情境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与其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环境,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提供互动的教学平台,通过多种反馈方式来实现评价系统。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讲课、考试和维持纪律,最重要的任务是布置学习环境,供应必要的资源。教师要设计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启发、鼓励、指导和帮助学生。比如我们的《言语交际课》,老师会把课程分为两类,一是普通社交类交流,一是辩论类。然后选取不同的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其余同学充当观众并未参与的同学打分、寻找存在的问题。课程一般是小班上课,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锻炼的机会。 3.体验教学法。是使学生直接接触讲授对象,通过经验感知达到课堂上无法达到的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我院改革后的通识教育中,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接触和体验。如《西方礼仪简介》、《公共演讲技巧》等。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也不仅局限于相关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学生实际经验的体验与相关事务活动、相关习惯规则的熟悉与养成。针对于此,深研院尝试让人文教育走出课堂,要让学生体验和习惯所讲授的内容。如西方礼仪简介就把课堂放置在咖啡厅、西餐厅来学习西方进餐礼仪,在与外籍教师、留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学习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社交礼仪和沟通技巧。 三、以主动性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类课程教学法 科学技术类课程是理工类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体系中较具特色的一类课程。这类课程包括一些公共数学课、逻辑推理课,甚至还包括哲学课。科学技术类课程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采用一种探究式的态度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尝试研究了如下教学法。 1.问题导向式教学。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老师把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教学材料,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教授;以多学科的综合课程代替单一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制;以学生为中心代替教师为中心。课程往往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课程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近几年在中国越来越流行的教学法,但是目前主要在中学推广,大学课堂涉足的相对较少。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认为在大学课堂引入翻转教学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将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践中我们对翻转课堂进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在线教育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并重新设计了翻转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这方面我们突出的例子是《应用随机过程》课。在这门课中我们利用学校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平台把课程需要的教学录像和PPT、习题上传上去。然后我们要求学生要在线完成学习和习题练习任务。在学生学习时,我们通过这一教学平台搜集学生学习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老师会通过分析结果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然后调整学习进度。着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决定是否要补充内容,是否要重新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在课堂环节中我们设置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生的自我陈述。即不同的组选派代表,讲述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面临的困难。第二个环节是小组之间的交流。这是在完成自我陈述后,要求不同小组对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价。根据研究表明,讲述一个问题要比学习一个问题难的多,而评价一个问题又比讲述一个问题难度多。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评价、比较可以互补有无。自己的问题可能已经被另外一个小组解决。而且小组间的交流与评价还可以在学生中造成竞争的情境,鼓励学生的学习劲头。第三个环节是老师的讲述。在完成前面所有环节后,老师应根据前期掌握的情况对问题进行精准的讲解,这样可以节约课上宝贵时间。在讲解中老师可以根据情况,采用逻辑演绎的方法,从知识到问题;也可以用归纳的方法,从问题到知识。最后,老师要应根据本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为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应掌握的知识点的理解。 教育教学类论文:传媒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初探 摘 要: 传媒类高职院校以培养传媒从业人员为主要目标,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改革成效现状分析,为推动传媒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媒 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传媒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领作用表现得愈益明显。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乃至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提高传媒从业人员素质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传媒类高职院校以培养传媒从业人员为主要目标,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对提高传媒人员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笔者将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安徽广播影视技术学院、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9所具有代表性的传媒类高职院校为样本,根据各院校官网及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数据,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对这些院校近年来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进行分析,对推动传媒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传媒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湖南传媒产业优势,与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共建,携手湖南教育电视台创立了“前台后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各专业不断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影视动画专业形成的“以项目为纽带的跨专业学生联合实训实践的共同体教学组织模式”,凭借学校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通过整合入校企业在设备、师资和项目方面的资源,将大量真实项目、商业项目引入课堂,真正实现了从“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升华。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以校企共建生产性实验室为契机,不断进行“基于‘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使学校和企业结成职业教育共同的教学主体,多途径推进专业教师入企、企业专家入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近年来,学院依据订单式培养模式创建了“中铁传媒班”、“力方国际建筑可视化班”、“茂洋邮轮乘务班”等订单培养班,教学成效显著。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依据校媒融合的办学模式,不断完善“多渠道培养,融通立交”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打造全媒体校园,构建全真型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突出“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如主持与播音专业创建的基于“特色通道班”和“现代师徒制”的专业技能小班化人才培养模式,便于因材施教,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安徽广播影视技术学院秉承“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校训,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前堂后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如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施的“前堂后台、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教学遵循“适度”原则,经由“前堂”体现“知”的基础性,而实践教学则以能力为本位,经由“后台”突出“行”的主体性,对提高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效果显著。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内涵发展、特色立校,深入探索中国式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法”的办学理念和“厚德力行、博学勤思”的校训,学习和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逐步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已发展成为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教育培训基地。近年来,学院为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走独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之路,探索出现代“学徒制”教育新模式。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坚持校企联合办学,形成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如学院成立的江南影视动画“产学研联合体”,通过与各知名动画企业签约,满足学院艺术设计系学生教学实训与毕业实习基地需要。学生通过参与合作单位的动画制作学习,强化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同时有利于合作企业优选学院的动画专业毕业生。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秉承“大艺术”教育理念,以生态专业群为基础,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构建了“大艺术范围的多专业综合联训”人才培养模式,将多个关联专业的实践教学纳入同一项目中,开展真实性生产实训。这种多专业联动实训,既保障了艺术项目创作的实用性,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同时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形成的共生、协作、互赢局面对提升专业之间的核心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坚持教育教学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不断深化“多领域兼容、交叉渗透的大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的基本特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方向,效果明显。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凭借自身独具的“影视”特色,依托集团优势,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旺进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如影视表演专业根据横店影视城剧组拍摄的淡旺季,进行了“三段式,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 从以上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情况来看,各院校均已依据办学理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相当的改革成效。 (二)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的灵魂,是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专业建设水平代表着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紧扣传媒行业发展和湖南文化强省建设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地设置、调整专业,逐步形成了以现代传媒类专业为主体,以传媒艺术和传媒管理类专业为两翼的专业发展格局。学校目前共设有40个专业(含方向),涵盖了7个专业大类,重点建设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财经三个专业大类。近年来,为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学校以二级学院建设、完善二级管理体制为契机,着力打造六大专业群,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带动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抓住重庆经济发展与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全面提高,扶优扶强,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的专业建设总原则,优化专业布局,整合专业资源。目前,学院共设置艺术设计、播音与主持、广播影视制作、动漫制作技术、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20个,重点打造以新媒体应用为特色的数字传媒类、适应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需要的现代经济管理类及适应现代城市化建设的现代服务类三个专业群。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依托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广阔的行业资源,设有全日制专科专业24个,形成传媒艺术制作和传媒数字技术两大专业群。近年来,学院各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目前,学院主持与播音专业和摄影摄像专业被评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 安徽广播影视技术学院立足传媒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共开设专业30个,包括艺术设计传媒、电子信息、文化教育、旅游、财经、交通运输、土建七个专业大类。近年来,学院各专业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稳步促进专业发展。目前,学院基本形成了省、院两级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体系,确立省级重点(特色)建设专业11个,院级特色专业4个。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德合作办学优势,开设专业20个,涵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前端创意设计、中端加工制造及管理和后端销售推广全流程岗位群,形成印刷包装、新闻传播、经济贸易、艺术设计、机电工程、广播影视六大专业群。目前,学院拥有骨干示范专业3个,安徽省特色专业5个,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紧贴区域行业与经济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设置,2015年学院保留招生专业28个,形成服装设计及展示、艺术设计、影视编导、动漫创意、表演艺术、现代服务六大专业群。近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策略,加大投入,夯实基础,提高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5年,学院六大专业群均被列为无锡市和江苏省的重点专业建设群。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国家文化部高等艺术教育的共建试点单位,强调艺术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培养技能型艺术专业人才。目前,学院共设有14个专业、24个专业方向。近年来,学院遵循“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和思路,突出特色专业建设,推进专业群的整体建设与发展,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4年,学院先后有影视动画、电脑艺术设计(游戏美术设计与制作)和编导专业分别获得上海市重点专业建设教学设计大比武三等奖、一等奖和三等奖。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研究,专业布局覆盖广播电视产业链,现设有13个专业。近年来,学院专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大多数专业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软、硬件条件建设已完成,学院拥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1个,特色专业4个。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按照“扩大规模、狠抓内涵,坚持特色,错位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影视文化艺术产业链设置专业,构建影视艺术、影视制作、影视管理、影视旅游和影视创意五大专业集群。目前,学院设有16个专业,其中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影视表演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从以上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改革情况来看,各院校专业设置传媒特色鲜明,专业建设集群化思路清晰并已取得很大成效。 (三)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工作,是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将课程建设视为学校中心工作,从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抓起,深化“教学做”课程教学改革,重视课程资源建设,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目前,学校共建成精品课程56门,其中包括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含教指委认定)5门;37门优质核心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教学资源库共享课程;8门省级名师空间课程等。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基于打造全媒体和现代电子商务综合素养,全面整合各专业课程体系,重视精细化课程建设。依据《重庆传媒职业学院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的思路与体例》,尝试分步骤对专业大类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精细化建设。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坚持“专业学习和就业实际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内容和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对接”、“课程设置与专业证书对接”、“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六个对接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改革,重视课程标准建设,推行“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安徽广播影视技术学院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夯实基础,争创精品”的原则,逐步将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程纳入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范围,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选择、课件制作、实训教学、教学研究六个方面进行推进,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及时更新相关内容。目前,学院拥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含mooc)36门。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坚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融合,引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进课堂,毕业生对学院开设的核心课程有效性评价高。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10门。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以专业群为基础,在对专业群和专业定位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群共享课程平台化、专业核心课程职业化、课程体系模块化、首岗技能证书化”原则建立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学院建有21门院级重点课程,4门无锡市精品课程。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坚持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双证融通模式,精选课程内容,突出核心技能培养。目前,学院共有市级、院级精品课程8门。 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实行“以证代考”的课证一体模式,将岗位知识和职业资格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建立,充分融入高职教育课程当中。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坚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与操作能力培养。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选修课比例大幅度增加,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和微课建设。目前,学校已有6门精品课程实现在线共享。 从以上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情况来看,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重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是近年来各校课程改革的主线。 三、结语 纵观以上9所传媒类高职院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可以看到:虽然各院校办学时间和发展历程不同,但因为各学院精准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它们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均能紧抓职业教育特点,围绕传媒产业不断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探索,改革思路是完全一致的。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前提,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源于先进的教育理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决策层必须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特别是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件学习,吸取高职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把握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 教育教学类论文:财经类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在当前“互联网+”新常态刺激下的经济发展,及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都预示着“互联网+创业”的时展黄金期已经到来。作为能迎合“互联网+”新常态发展需要,将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重要纽带专业的国际商务,财经类院校更应该注重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以有着发展国际商务地理优势的广西财经类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为例,着重从挖掘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优化创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建议,以期为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1.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1.1我国“互联网+”新常态下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需要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加强创业教育使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创新创业”,并专门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推进互联网商业迅速发展。所以,激励和支持群众创新创业已成为在“互联网+”新常态下的政府工作重中之重。《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并加大教育资源投入,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而高校大学生将是创新创业培养的重点对象,也是最能快速适应“互联网+”新常态的群体,所以目前各大高校已开始边探究边实践创业教育课程,力图在高校中普及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既是高校的教育职责,也是响应政府号召的举措。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强调学生要跟上时代需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和增强创业意识及能力。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仍以高校为主导,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对等,且未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1.2广西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有限 目前,广西大多高校的创业教育都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财经类院校亦是如此。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其创业教育资源有限,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刚毕业便到学校执教,企业经历和经验都不足,不能给予有效的创业实战经验传授,大多数教学还处于理论传授阶段,以致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还需自行摸索和完成,不利于接受实践锻炼和收获实战经验,也不利于团队之间的经验交流,难以成功实现创业团队孵化。财经类院校在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需对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承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目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限,教学以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缺乏实验课教学和实践教学,没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及时吸收优秀企业创业先进经验等问题。因此,急需专业知识和企业资源来完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改进教学方式,为创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1.3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由于广西创业教育还在摸索阶段,发展较慢,广西大多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目前大多高校只有一门《创业基础》的限选课,广西财经学院的国际商务专业亦是如此,且未列入必修课,共计32学时,2个学分,对于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而言,创业基础教育不可少,但在“互联网+”新常态下,国际商务专业面向的是国际互联网更广阔的市场,有更多创业机会的同时也会遇到更多挑战,需要接受更多创业知识和包括网络技术全方面的创业知识储备去应对,所以仅仅只是创业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满足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需求的。 1.4国际商务专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国际商务专业面临着广阔的创业市场,是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重要纽带专业,最能迎合“互联网+”新常态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背景下,具有地理发展优势的广西高校中的国际商务更应发挥其专业优势。此外,该专业的培养使学生在学校便已掌握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谈判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本可为创业打下良好基础的能力可在前景广阔的外贸行业施展才华,但这些能力却只停留在创业理论教学引导上,缺乏“互联网+创业”的实践教学引导和实战经验传递,也缺乏有优秀创业经历的企业家的指导,使本有的专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2.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2.1优化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导向,符合“互联网+创业”新常态发展要求,并根据社会反馈意见及建议,及时查找并解决不适应国际商务特色专业建设的各类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对于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需特别注重将实践教学融于理论教学,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创业计划设计、综合性实验教学、创业模拟训练、创业项目辅导、创业基地实训、创业竞赛指导等实践教学模块课程,扎实做好理论基础研究,拓宽专业知识领域,搞活实践,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2强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由于广西高校中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属于财经类院校的广西财经学院在国际商务专业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也只有一门《创业基础》的限选课,也没有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去广泛普及创业教育知识。对于国际商务专业而言,面向国际互联网市场,需适当增加除了创业基础课程之外包括互联网技术应用等的创业技能课程,如网络技术基础课、战略类选修课、市场与运营类选修课等。具体课程名称如《网络技术基础》、《创业与风险投资-MBA》、《管理成长中企业》、《社会创业与社会创新》、《创业者的市场研究》等课程,逐步完善创业课程教学系统。 2.3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方法 国际商务专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渠道需创新,除普通招聘外还需将原学校到学校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输送到创业企业中学习,积累实战经验,并可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开课或讲座为学生传道解惑,从而壮大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经验丰富,自然在教学方法方面也会有所突破,除传统授课方法,还将广泛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模拟式、互动式等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其中参与式互动教学方法,就能有效促进教师由原来的“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并将案例分析、社会调查,课堂模拟、图示、讨论、辩论、演讲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穿插讲课其中,以增强课堂凝聚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网络、多媒体、电子图书馆等新兴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增强学习主动性。 2.4强化实践教学 创业教育需强化实践教学地位,严格按要求设置课程实践教学,鼓励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和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开设KAB教育培训、BEC商务英语、互联网商业020等新模式一类课程,购买“大学生创业实战模拟平台系统”,开展创业专业知识和实战模拟培训,帮助开拓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通过“大学生创业实战模拟平台系统”还原真实创业环境,让学生完成创业计划书、了解企业创办登记工商税务流程及管理新企业的决策,使学生了解企业创业过程,分析和总结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和结果。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与国际商务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基地,把创业教育课堂搬到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体验创业过程中积累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还需在基础课堂教学基础上开创学生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强化性实践课堂,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增强学生创业素质。 3.结语 本文针对“互联网+”新常态下财经类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特别根据广西财经学院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时代热点需求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力求突破原有的单一教学方式,探索除理论教学之外,利用好020等互联网商业新平台,增加实验课和实践课教学方式,同时结合增加校外企业优秀创业家培训平台,促进国际商务专业优势的充分发挥,提高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帮助国际商务专业的同学用所掌握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来提升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去迎接新时代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教育教学类论文: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我国地方院校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文章通过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并从组织协同、明确专业系主体定位、师资队伍、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保障机制,为我国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哈理工 我国普通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院校承担了主要的扩招任务,其中管理类本科招生规模居于前列,因此,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对我国地方院校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用人单位对管理类毕业生能力和素质下滑的质疑,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结合社会需求和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了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将专业系定位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以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为培育目标,构建以专业系为主体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生工作互动融合,组织创新与教育教学改革兼容并蓄,理论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使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树立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改善了教学环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并促进了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协同发展。 一、管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一)定位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 在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过程中,学院明确了专业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各专业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幅度提升,专业系主动承担人才培养从入学教育开始到毕业答辩以及毕业后的沟通全过程教育与管理责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专业系不仅积极与各有关院系协调沟通各门课程教学情况,而且更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二)规范专业系教学活动和内容 自实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来,学院各专业系每周教学活动已成惯例,在专业系教学活动中,专业教师不仅交流课程内容及其教学进展情况,先进的教学经验与示范,而且重点交流各班级学生学习态度、课堂出席和学习效果以及实践教学的安排,使专业教师充分了解本专业学生的知识学习进程和能力培养情况。 (三)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学院采用“逆向工程”方法修订管理类各专业教学计划,在全校率先通过验收。学院各专业均增设“专业引导”和“社会实践”课程;新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管理”课程被列入全校选修课。同时,开展了课程考试改革,专业课程结构优化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使其知识链更加系统和完整。 (四)优化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学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专业系在不断完善“社会实践”课程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以保证各专业学生能有系统训练和规范的实习训练机会。这不仅提高了各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必要的管理实践认识和技能,彻底改变了多数地方院校管理类学生实习较难落实的局面。 (五)学院学风与考风显著改善 自实施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以来,学院晚自习出勤率一直保持优秀,连续三年在学校名列前茅;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风貌不断改善,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考试违纪率大大降低;学生补考率、留降级率均低于往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过级率和就业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六)学生创新大赛成绩突出 近年来学院鼓励和支持各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取得突出成绩。据统计,2010-2013年在 “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应用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等创新大赛,共获全国一等奖15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26项以及一大批省级及学校创新奖励;并获多项优秀指导教师奖和高校组织奖。 (七)学生工作取得进展 学院按专业配置辅导员使学生工作的连续性和规范性明显提升,各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工作管理经验实现有效积累和直接借鉴,提高了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同时,辅导员职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学院两名辅导员代表学校参加黑龙江省辅导员技能竞赛,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其中1人还荣获同类比赛全国三等奖。此外,辅导员考博及申报和主持各类研究项目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八)教学和学科建设成果丰硕 2010年至2013年,学院获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及奖励159项,其中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高教学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校教学成果奖10余项;规划教材10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省教改项目10项,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2项,校教改立项40余项,“ERP原理及应用”评为省级精品课。此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也促进了学院的整体发展,1个本科专业为国家试办专业,2个本科专业成为省重点专业;1个学科获得省优秀重点学科,2个学科获博士后流动站,2个学科梯队被列入省领军人才梯队,1个基地被评为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重点研究基地;1个团队被列入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二、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保障机制 (一)组织协同是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前提条件 管理学院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是一种系统性探索,因此,组织协同是综合改革的前提条件,在以专业系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实现教学组织协同,实现学院内部各专业系教学组织协同以及专业系与其它有关院系的教学组织协同;而且在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方面也要实现组织协同,要做好与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校团委等各部处的沟通协调。由于学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体现了教育创新、教学改革与组织创新的有机结合,不仅需要学校各有关部处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与配合,以形成良好的教改环境。 (二)专业系是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主力 在传统计划任务型教育模式条件下,大多数地方院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主体不明确,专业系缺乏对全部教学环节的监控与协调,承担各专业有关课程的教学单位之间缺少必要交流机制,影响了本科人才培养效果;应充分认识专业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专业系建设,明确专业系的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专业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和纽带作用。 (三)教师队伍是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重要支撑 以专业系为主体的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人才培养的终端责任要落实到教师队伍上,教师队伍的质量、规模与结构成为改革成功与否的支撑点,因此,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关键,学院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优秀博士毕业生,以充实师资队伍;同时,鼓励学院青年教师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及到大企业或大机关进行实践;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培育特色专业研究方向,实现专业系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发展,为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四)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需要有效激励 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如果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难以深化改革和形成良性持续效应。由于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直接涉及各专业系、教师、辅导员的实际利益,对广大教师的劳动需要给予认可和激励,如增加课程考核改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增加专业系负责人的岗位津贴等;同时,学校各部处亦应转变观念,主动支持和服务于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大投入支持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课程考核改革等具体方案的实施,以有效激励其改革不断深化和持续发展。 (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与管理机制的创新,还关系到学生工作、教师团队、激励考核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这都需要地方学校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否则,学院要承担较大的改革风险和成本。因此,地方院校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应采取渐进方式,结合各学院及专业特点分阶段稳步推进。同时,培育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在学生、教师、辅导员中努力创造一种积极学习、勇于实践、诚实可信、交流共享、开拓创新的理念和文化,不断积累正能量,以加快其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进程。 三、结语 面向创新型国家与省份建设需要,结合各校与地方实际,地方院校应有针对性的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在教育部积极推动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对以专业系为人才培养主体和责任主体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探讨,为我国地方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供了借鉴和有益参考。 教育教学类论文:“互联网+”时代农科类院校教育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农科类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与视角。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浅谈了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教育,并提出了农科类院校在互联网+农业、农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互联网思维方式,为适应当今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农科类院校;研究性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尤其是当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学校建设及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015年,“互联网+”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一计划也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同。同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农业是“‘互联网+’行动”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培育多样化网络化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这些都充分说明互联网在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中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农科类院校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势来实现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更加有效地服务三农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在互联网+农科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教育 教育现代化必须依靠教育信息化,这是不容怀疑的。如果把互联网仅仅理解成一种新的工具,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互联网本身并不能改变教育,但它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教育政策。发达国家十分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极进行信息基础建设,许多国家都已建成了教育信息网络。此外,国外政府和教育部门也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如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教育网计划,美国ISW引入教育领域,欧盟的“尤里卡计划”,韩国的“虚拟大学”等。我国于1989年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1993年开始搭建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教育网,2000年开始普及并推行教育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将其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托现代科技发展,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成长方式也随之改变。以往“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的传统教育正在向“一张网、一台终端,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演变。 二、农科类院校的互联网思维 1.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现已在我国进行的如火如荼,并已经改造和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当农业遇上互联网,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互联网+农业”到底是概念还是出路等问题仍在热议。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农业是互联网行动的核心领域之一,通过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培育多样化网络化服务模式,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虽然在这条发展的路上仍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例如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低以及深度融合的问题。此外,还有认识上的偏差,片面认为“互联网+农业”就是农业电商。农科类院校作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要把互联网思维嵌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努力做好专业与农业产业对接、课堂与企业单位对接、人才规格与社会需求对接。 2.互联网+农科教学。农科类院校的专业课程大多是多学科交叉,对实践能力要求强,学生既要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又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此外,农业生产周期长,易受环境、天气等因素影响,农科教学受到多方面影响,自然教学效果会不尽如人意。进入21世纪,农业正在转入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阶段,农科类院校的教学也应引入互联网思维,借助新媒体技术,解决以往因农业生产与教学不匹配所带来的诟病。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学校和教师首先应明确“教”与“不教”的范畴。“教”即教学生自学时出现的难点、最容易出错的点以及学不到的知识点;“不教”即不教学生已经知道的点、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点以及教了暂时也不会的知识点。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高效地利用课堂与互联网平台。其次,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打造网络教学平台。譬如不同水稻种植区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学习,既可以以文本、图形图像等形式展现,又可以邀请所在不同区域的高校专业教师在平台上实时实地的为学生解疑答惑,运用现代手段凸显不同水稻种植区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异同点,让学生及时更新和补充信息资源,还可通过与素未相识的不同高校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增进学术交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第三,信息化的今天,互联网为我们重建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例如学习过程与整个作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行数据形式化采集和描述,对其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教师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即时进行教学控制与教学反思,利用互联网整合大量的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生也可以尽快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利用互联网真正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水平。由过去教师缺乏数据支撑只顾盲目狂轰乱炸式教育教学方式向通过数据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转变。这类智慧化学习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指导方案。 3.互联网+农科人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因素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目前,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倾向于学科化、基础性和研究性,农科类院校所能提供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创新环境有限,学生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提升,从而造成农科类院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创新素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要推进“互联网+农科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首先要让农科学生清醒认识“三农”特点”:农业具有区域性、鲜活性、季节性、突发性等特点;农村具有分散、支付困难、基础设施差等特点;农民的特点是意识不到位、素质差、文化水平低等。“三农”问题历来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及农民生活都有很大改善,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也很多,在互联网时代,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得以解决或缓和,在思路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实践。例如:在种植管理环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类似“私人医生”的“私人专家”在线咨询;在生产与销售环节,由传统的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的基于互联网的订单农业。其次,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开展不同层次和区域的学术讲座、论坛、在线咨询、短期培训、与用人企业单位互动等多样化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本专业、跨专业、跨校、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交流活动,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宽松和谐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创新人才。第三,在互联网时代,农科类院校应本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基于企业问题的学习模式,强调把专业知识学习设置到复杂的、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平台上多人多学科的合作来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开展“互联网+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学以致用;再如通过网络订单培养、共建基地等措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无缝对接,形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解决当今农业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需要农业人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原始的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型、复合型、通用型人才。互联网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共享,是对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农科类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创新和发展适应当今潮流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把农科教学进一步推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培养新型农科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教学类论文:高职医学类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广大青年学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职的思想文化阵地是高职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此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在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各班开设了思想政治课各门课程,认真拟定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计划,认真规划开设思想政治课的各门课程。认真实施和完成“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医学类;思想政治 在组织实施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报告会、辩论赛、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高职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思政课”的教学中,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任务。 二、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 我校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按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通过教学,使学生做到知法、守法、用法、护法,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树立必须的法律观念,法律素质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念基础和前提条件。高职思想政治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为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要求,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四、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围绕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善用启发式、讨论参与式、案例分析式等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总体的把握与理解。能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学生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主线。在教学中,加强教研室的教学方法探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究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教育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在高职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学生“参与式”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参与备课、参与研讨教学重点、难点,参与共同研究制定教学方法、共同编写教案,参与教学,使学生更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和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五、思政课教学改革结果分析 在教授的3个教学班级中,学生人数共计200人,专业分为:护理、临床等两个专业,高职学生对教学改革后的思政课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就参与情况、考试成绩、践行情况方面各不相同,就改革的结果进行分析: (一)学生的参与情况 在参加的200各调查的学生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人数为56人,愿意参与的人数为120人,觉得改革的意义不大的有90人,不愿意、无所谓的为34人。 (二)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虽然进行了为期两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但从学生的参与情况来看,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单纯的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程度还有待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思想政治课程在学院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还未得到体现、行政管理的缺位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高职医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开展。 教育教学类论文:中医类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的探讨 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成人的特点是有一定的生活和工作经验、自学能力较强、能主动学习。 成人教育可以被理解对上述人的教育,成人提高学历的目的主要是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其次是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它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针对成人的特点,如何建设适合成人教育的信息平台成了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特点是投入大,技术性强,时间跨度较长,但一旦建成具有辐盖面广、自动化成度高、便于管理等特点,因此各高校近年来都加大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力度,对于我们中医成人教育如何适应时展,建设属于自己特色的信息网络平台也显的越来越迫切和紧迫。建立基础设施有软件和硬件建设两方面,硬件方面:要有场地、技术、设施、资金、人员,这些都需要学校给予支持;软件方面主要有办学单位来提供,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网络平台的使用、维护、管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小视,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没有好的基础万丈高楼即使平地起,也是危楼,隐患之楼,因此不能有急于求成,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基础建设要有前瞻性,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能用个三五年就成了制约本专业发展瓶颈;基础建设要有拓展性,对于网络基础建设要留有一定的拓展模块,这样可以对今后其它专业或学籍、证书、课程、考试、教学、科研等留下一定空间;基础建设要有实用性,要让学生、老师对所设计软件一目了然、便于操作,不能给人们有雾里看花的感觉。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时展需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就显得愈加必须和紧迫。但对中医成人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来说,信息技术要求技术性强,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要求平台建设者要有熟练的教学管理经验,并能对各种模块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教学模块不仅要使学生、老师便于操作,还要使学生、老师在平台上能够互动,在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进行查讯的同时,要设置科研模块、精品课堂、专家授课等,并对教室安排、考试安排、试卷处理、成绩报送、成绩查讯,做出合理组合,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很好的技术能力,如果是外行管理内行的话不仅是对基础建设没有好处还对今后的工作中发生突发事件不能有效的处理延误教学进程并对网络的维护开支方面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节约成本、便于维护使我们的网络平台建设达到最优化。网络平台建设需要很多基本要素,如果没有这些基本要素是根本没办法建立网络平台的,在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计划,但有些学校不愿意公开教学计划,主要是怕其它相关学校来模仿,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你在给学生出成绩单的同时,其实已公开了你的教学计划,至于教学时数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自行安排,如果怕教学计划公开就不在网络上显示,这将是网络平台建设的一大缺陷,教学计划的公开有一个很大好处就是让学生提前知道要学的课程、内容、目的、方向,便于学生提出合理化意见,更好地促进教学计划的改进,在改进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改进,使其相互推动,相互补充,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网络平台建设。 三、加强资源开发和应用,促进网络交流平台建设。 成人中医类网络平台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要立足于传承、授业、解惑并成为交流切磋技能的平台,中医院校的特色就是中医、中药,医药是一个整体,医离开药就成了空洞的理论,药离开了医药就失去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医药相互依赖,互相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中医的另一特色是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按摩、骨伤、艾灸、熏蒸,在这一领域如何让学生手法、进针要点、穴位作用、药物运用、骨质结构、熏蒸部位更直观、更便于学生学习继承我国传统医学,就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软件内容,使我们医学资源图文并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样有利于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只有让大多数学生都容易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医学知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交流平台活起来。第三个方面是如何让医学影像、血液循环系统、经脉、经络、骨络结构、人体穴位相互结合,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并能任意地拆分组合,这就要求计算机技术非常地娴熟,在信息时代只有把我们把传统文化与计算机发展相结合才能促进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才不致于顾步自封,要使中医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医,就要将自己的文化精髓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看的懂、摸得着,这样别人才会信服,才不至于有人说中医就象算卦,中医不治病、西医挑战中医之说。只有将我国传统文化粗入浅出地讲明白、讲透澈才能堵住对中医说三道四人的嘴,如果连自己都讲不清楚自己国家传统医学文化是怎么回事,自己都不敢给自己下方用药,只想着在别人身上做试验的人,只把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停留在口头上,只是说自己的传统文化好,那怎么能让别人信服呢?要促进中医发展就要不断让拓展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把传统文化搬到网络上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与之互动,这样才能营造出学习中医药的良好的氛围,促进中医药的发展让世人所接受。 四、加强信息化平台管理和维护 对中医类成人教育来说: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就是将信息,按照确定的时间和地点传送给广大师生用户,便于校师工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要有顶层主管、分级管理、引导归类、逐步完善,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顶层管理,顶层管理着不同层次、不同端口,如果没有主管负责,每个端口都可以任意出入那必造成网络数据流失,顶层管理就是要把不同管理权限下放到下一级,由二级管理者进行二管理,二级管理者主要起到上下沟通的作用,在管理本职内的各个端口的同时,要审核校内、校外办学机构上传的内容,及时上传更新数据、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完整性,三级管理主要是引导归类将不同的信息及时在不同模块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模块进行查讯,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授予不同的权限、不同的审阅查看内容。对课程建设管理平台方面,要针对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的权限,按树形管理方式进行网络平台管理,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西求同时也保护了知识产权。对网络平台维护方面要经常更新路由器的软件系统,随时监测网络并及时处理出现的故障,作好信息审核、信息校对、信息问责,其实对网络平台的管理主要是对软件的管理,只有充分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才不至于出现问题后茫然不知所措,只有对业务知识非常熟悉才能与网络平台充分融合为一体,出现问题才能及时得到解决,做到不等、不靠、及时、准确地解决问题。 建设中医类信息网络平台就是要继承发展传统中医文化,继承中医文化首先要有一定的人群参与学习,只有广泛的参与者才能孕育充分的学习积淀与氛围,只有大家都能学的会、看的懂,才能使大家有学习中医知识的积极性。发展中医文化就是要有创新,中医的创新就是新的治法和疗效,中医近年来在延长人类寿命、抗疲劳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中医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大放溢彩。 教育教学类论文:如何在少数民族类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一名教师,身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任务级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新课程无论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还是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如何在少数民族类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体现新课程理念?我认为,要顺应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只有认真学习和体会课改的新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钻石教材,才能适应课程教材改革。 一、认真学习,转变观念 为了培养具有时代特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当前我们教师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跟不上时展的要求,落后于当今教育的发展形势,势必会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教育者要抓住机遇、紧跟形势,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随时更新教育思想。 要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此就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提倡下,每位教师认真地学习了《新课标》,掌握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是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不是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是不能够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此外,《新课标》还透露出这样一个根本的语文教育思想,即语文教育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一切语文教学与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了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我还大量翻阅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式培训丛书,如《走进新课程》、《聚焦新课程》等。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课改培训。在学习中,亲近了新课程,掌握了新课程的本质意义。为今后自己的课程教学行为能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钻研教材,用好教材 在新课改中,新教材为新课改提供了平台。教材仅仅是一种资源,如何用好教材呢?我认为使用好教材的关键是掌握好课程标准精神和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及其特点。为了用好教材,我们学校订购了苏教版教材,成立了实验工作小组。开学初,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每位教师认真通读了新教材、大家有这样的认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其“新、实、简、美”的特点,融传统文化精华和当今社会的最新成果于一体,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他们在打好语文学习基础的同时,打好一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从实施新课程改以来,我始终围绕教材优质的新文章,以教材为依托,实现了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创新,在本校教研员、学校领导的跟踪督导下,基本上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研究学生,促进发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基础如何?原有的生活经验怎样?有什么样的爱好和需要?他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怎样的学习最有效等一连串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和探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进行调查,全面了解学生,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让他们想学。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让他们会学。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在学习时有毅力有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康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发展。 四、大胆实践,合理借鉴 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逐步探索形成的。在新课改的氛围中,我对教学设计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教”更好的适应“学”的需要,怎样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质疑问题、体验感悟、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展开教学活动,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改的施行下,我虚心地学习了有关实验区的教育理念。其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有四点:⑴教学氛围宽松而和谐;⑵教学目标简要而明确;⑶教学过程贯通而有序;⑷教学手段有效而得体。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提高自己对新课改新亮点的敏感程度,善于抓住典型课例,深入剖析,从中受到启发。 新课程的综合化趋势需要教师的互相合作,教师也会在合作与共享的氛围中受益非浅。在新课改工作中,我善于吸收同一教研组教师的经验,吸收不同学科、不同学校教师的优点,经常与实验教师交流讨论,集思广益,互通有无,资源共享。能积极参加市、县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竞赛活动,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我主动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尤其是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家长可以充当多种角色,从而延伸新课改的实施空间,拓宽新课程的实施渠道。 总之,在新课改的工作中,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意识,这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我们作为新课改下的教育者,必须树立起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的教育思想。当然新课改的新理念、新课标、新课程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但同时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问题,如课堂纪律较乱,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教学进度极慢等。在今后漫长的教改中,我们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和新课程一起成长,争取做一名真正的合格的适应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者。 教育教学类论文:教育教学中的“无类”与“分类”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是由中国儒家大圣孔子提出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不能按照人为标准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每个人的发展都不统一,为了因材施教,最为合适的教学理念就是“分层推进”。 “有教无类”和“分层推进”这两个教育理念实际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互为区别,彼此联系。 “有教无类”属于师德范畴。强调“为了一切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士兵突击”精神。这一理念的贯彻,体现了教育平等的基本思想,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能够实现全方位人才的培养。 “有教无类”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 (1)要有爱心。不论贤愚美丑,性格如何,德行怎样,都得一视同仁。在实际教学中,就要善于鼓励表扬,多用启迪感悟。 (2)要善于发现。无论什么人,都有值得赞扬的地方;德、智、体、美、劳,总有一个是他(她)所擅长的。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而鼓励教育,使之发展成有用的人才。 (3)要尽力做个多面手。既然学生是各不相同的,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那就尽力要求教师是个多面手。谈教学工作,能渊博善导;做思想工作,能循循善诱;表扬同学,能挑起斗志;批评同学,能恰如其分。这样,肯定会更关注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发现特长,更加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开展教学。 所谓“分层推进”属于实际教学范畴。由于学生个性发展不统一、水平不一致,还有就是目标追求各不相同,因而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有收获,就必须分层推进。 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展现: (1)设置问题。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问题,可以加星号设置个别思考题。在设置分值时候评分规则要细致,细化到每一分如何给。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得到相应分数。 (2)布置任务。要求分层对待,较优学生可提高要求,较差的学生就要放松要求,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3)提问。根据难易提前准备提问学生,备课时就要多投入精力。每次总有一些基础问题是学生会的,给每个层次学生参与的机会。 (4)考试讲评。除了表扬真正优秀的学生之外,还要表扬进步学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促进整体进步。 (5)谈心。要给每个学生准确定位,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让学生自己能明确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进步的途径。在这个环节上,要求教师要照顾学生的自尊,讲究表扬和批评的艺术。只有合情合理,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教育理想的实现需要“有教无类”的心态,教育实效的完成有赖“分层推进”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本着爱心、热心、耐心,关注所有学生,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双丰收。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
行政管理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制度建设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等等这些俗语或古训无不在阐明一个道理:无论是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一个单位的平常工作,还是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转,都必须靠一定的制度来维系。好的制度能持社会的正常秩序,提高社会效率,减少社会管理成本。那么什么是“制度”,它包含哪些方面的范畴呢?根据辞海及通常的解释,制度是指人们在行为中所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是人类行为的规范或约束规则的总称。通俗地讲,制度就是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或共同认可的模式。 作为社会细胞之一的单位,其内部管理也常常会涉及到如何进行制度建设的问题。这里,制度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保证单位能否良性、有序发展的前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因制度设计的缺失,引发出种种的尴尬。 那么怎样才能完善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各项制度,构筑单位管理的基础网络呢? 凭着本人的学习理解与管理实践证明,要抓好一个单位的工作,长期保持一个集体团结和睦、有条不紊、健康有序、高效廉洁的运行,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 第一,完善职责分工制度,使之责任明确。要用制度的形式把所有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加以确定,规定在拥有哪些权力的同时,必需明确相应的义务,真正做到责任“落地”,守土有责。 第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使之有章可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单位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因此应建立健全日常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议事决策制度、廉政责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等,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滋生。 第三,严格工作督查制度,使之工作到位。“法贵在行”,有了制度就要按制度办事,用制度规范行为。否则,制度再好也只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形同虚设。必须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对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任意违犯的,要严肃查处,保证政令畅通。 第四,坚持阳光作业制度,使之公开透明。有人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单位所有重大事项的决定与执行,都必需要客观公正,透明有序,自觉接受各种监督。坚持做到管理公开,程序办事,决策民主,群众参与。 第五,落实外部监督制度,使之体系完善。“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加强监督制约,是促进正确使用权力,不犯或少犯错误的重要保证。要健全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和追究责任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纪检、监察、组织、审计的工作监督和人大政协的法律、社会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 第六,规范“一把手”权力行使制度,使之首端控制。现实生活中,一把手的权力得不到严格有效的制约,存在有权无责、权大责小、权责脱节问题。因此,应建立健全规范“一把手”权力的系列配套制度,形成首端控制的权力制约机制。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讨论重大问题一把手末位表态,一把手不直接参与项目工程和分管财务,对用人失察、决策失误的要追究责任。 在建立和完善制度的同时,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制度要合理。要保障和维护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要真正体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2.制度要切实。要符合客观环境,要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一定是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反应。不切实际或盲目照抄照搬的条款,无疑是一纸空文。 3.制度要稳定。执行制度要保持相对连续性,不能朝三暮四,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4.制度要含情。制度要体现人情味,单位应推行人性化管理。制定制度时,在规定一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包容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以便充分发挥个体优势,为共同目标服务。 5.领导要垂范。执行制度领导要身体力行,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执行制度的表率。不论何时,榜样的力量都是很大的,有道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总之,只有坚持用纪律束人,制度管事,令行禁止,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有章可循,保证我们的干部少走弯路,不走邪路,才能保证一个单位健康、有序、效率的推进各项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法制化构建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而行政管理法制化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只有扎实推进行政管理法制化,才能实现依法行政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一、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意义 行政管理法制化是指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将行政管理置于法律的调整与支配下,切实保证行政活动能够依照法律进行,从而使行政行为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道路。行政法制化主要体现在法制意识的培养、行政管理组织法制化、行政管理职能法制化、行政管理程序法制化等方面。法制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宪政和人权保护的坚实基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的法制意识薄弱、依法行政能力欠缺,因而,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对推进整个社会的法制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依法行政是维护政府形象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中,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的行政行为直接影响着公民的各种权益。依法行政不仅是一种政治理念,更是一种政治道德和社会价值。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落实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 二、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现状 1、行政管理程序法制化滞后当前,我国的许多行政程序还没有实现法律化、规范化,许多行政行为的步骤、方式仍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野蛮执法、越权执法、滥权执法、以权压法等行政违法行为屡见不鲜,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受到了很大的质疑。这些大大降低了行政执法的效率,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此外,由于执法体制不畅、行政管理体系不完善带来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扰民执法等许多执法问题。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例,涉及的监管部门有十几个,结果是大家都管,但是都管不好。这种重复执法不仅带来了行政执法资源的巨大浪费,还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2、行政管理执法方式落后行政管理执法方式落后集中体现在城市管理中。由于执法人员素质、执法环境与执法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行政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社会管理主体单一,政府是唯一的社会管理主体,社会机构、民间组织等很少参与社会管理;缺少长效管理机制,执法部门热衷于专项执法、运动式执法,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少整体考虑和长远规划,缺少长效管理机制,以致于群众满意度低、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 三、推进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几点建议 1、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内容,法治不仅体现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上,更体现在人们的法制意识、法律素养等方面。因此,推进依法行政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变革,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在现实中许多执法者将法律作为统治百姓的工具,执法手段简单粗暴,在民众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为此,广大执法人员应转变执法理念,应树立服务意识、理性执法意识,将执法作为增进民众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手段。执法观念决定着行政人员的执法行为,影响着执法效果。因此,执法者应树立行政服务、民主参与、平等互动的执法理念,自觉约束自己的执法行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应在严格遵守法律的情况下,提高执法的能动性,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完美统一,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全面提高行政执法能力要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执法人员素质建设。应通过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等方式,使广大执法人员树立正确的正确的金钱观、权力观、人生观,能够自觉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能自觉做到文明执法、规范执法、严格执法。同时应完善法律制定与修改的程序,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修改和完善法律,促进法律建设的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应建立完善的法律学习培训制度,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培训,以提高其法律素养。此外,还要培养执法人员的行政程序意识,使执法者能够严格按程序执法,能够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各种合法权利,促进执法公正。推进执法组织建设也是加强行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应理顺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行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多种利益关系,现实中因部门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推诿扯皮、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必须从体制上理顺各个执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的部门协调机制。此外,应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和执法责任,建立完善的执法责任制,将执法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杜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应建立明确的执法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加强执法管理监督,强化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3、进一步完善执法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是在行政执法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如行政法规中背离法律等级性,越权立法的现象普遍存在;行政法规之间相互冲突,造成执法难的现象屡见不鲜,等等。为此,应完善行政立法制度,提高行政立法质量。如在立法之前应建立科学的立法规划,并对立法项目进行充分的论证;应完善立法程序,通过调查、座谈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通过立法听证会等方式来保证立法的公平性、合理性。另外,还应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修订过时的、不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法律法规,确保法律法规的科学性。依法治国是我党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为此,我们应深入研究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法制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全面提高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水平,深入推进我国的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 行政管理论文:机构编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体会思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研究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了相关意见。认真学习之,深感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义重大,机构编制部门责无旁贷,必须深刻领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真学习,加强研究,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精心部署,坚定不移地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向前进。机构编制部门应切实做到“五要”: 一、要明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从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协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改革创新;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二、要掌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明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方法,为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提供理论支撑。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从本县实际情况出发,确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原则和步骤方法;坚持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个重点,统筹兼顾,稳步推进;重视民主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运用法治手段推进和保障改革;遵循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积极借鉴国内外公共行政改革的有益经验和通行做法。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法:在改革战略的谋划上,要注重系统思维与问题意识的统一;在改革任务的部署上,要注重长期目标与近期重点的统一;在改革举措的实施上,要注重质的突破与量的积累的统一;在改革进程的推动上,要注重自下而上广泛参与与自上而下集中推进的统一。 三、要抓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在改革过程中,机构编制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职能,明确部门责任,确保权责一致。必须 做到: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四、要落实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 根据各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合理调整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在中央、省、州确定的限额内,需要统一设置的机构应当上下对口,其他机构因地制宜设置;调整和完善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不再保留的,任务交由职能部门承担。要严格控制议事协调机构设置,涉及跨部门的事项,由主办部门牵头协调。确需设立的,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整合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监管。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相关财政政策;认真执行政府组织法律法规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严格控制编制,严禁超编进人,对违反规定的限期予以纠正。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配合制约机制,加强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五、要积极配合做好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机构编制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与其他部门一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要抓紧制定县政府机构改革、议事协调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方案,制定和完善县政府工作部门“三定”规定;要严肃纪律,杜绝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的行为发生;要重视研究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舆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行政管理论文: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的论文 一、海洋行政管理学发展现状 海洋行政管理学始自20世纪后期人类对于海洋利益的高度重视。超越陆地,走向海洋,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空间成为社会共识,如果说古代海洋开发利用与近代航海时代停留在尚未完全成型、统治管理职能不够明晰的政府的引导之下,那么近几十年来海洋事务的兴盛,则是由成熟的管理型行政的政府统摄之下推进而成,海洋行政管理获得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内涵。海洋行政管理学正是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研究人类海洋事务管理规律,服务于社会对于海洋快速增长的需求。中国海洋行政管理学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学者与海洋部门官员对于海洋领域具体管理问题的论述。进入21世纪,学者逐渐开始由实证研究转向理论提升的过程,作为一门学问的海洋行政管理学也在其中不断地得到展开,如郑敬高于2002年出版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目前学界的研究集中在海洋行政管理学定义以及海洋行政管理学框架体系设计上。最初的研究尚无明确的“海洋行政管理学”定义。学者通过基于海洋管理学探讨“海洋行政管理”,略加阐述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学界对于海洋管理学的定义突出政府的主体作用,这与海洋行政管理学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相合。 王琪在《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一书中引述以往有关海洋管理的定义,如美国学者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在《美国海洋管理》对于“海洋管理”的定义:“指政府能对海洋空间和海洋活动采取的一系列的干预行动”。早期国内学者对于海洋管理的理解近似于海洋行政管理的定义,比如“海洋管理市政府对海洋及其环境和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而王琪等编着的《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多是从倡导海洋管理的高度,着重介绍海洋管理的已有研究成果,并且将海洋管理归于公共管理范畴,认为“海洋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涉海公共组织为保持海洋生态平衡、维护海洋权益、解决海洋开发利用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所依法对海洋事务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这一思路与世界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一脉相承,海洋行政管理学只是以专业名词的身份出现,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篇章,也没有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2013年3月出版的《变革中的海洋管理》一书中在公共管理的思路下审视行政管理,辟有“海洋行政管理”一章。在该书中,王琪等认为“海洋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尤其是政府部门依法对涉海行业及涉海事务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并且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海洋特色、系统性、以政府为核心等原则,将海洋行政管理体系划分为基本理论、管理组织、管理行为以及工具、具体实践、海洋行政伦理、海洋行政管理发展等六个方面,并结合国内海洋管理实际,具体分析了海洋执法体制与海洋政策问题。这部分论述关涉海洋行政管理定义、构建原则、体系设计等基础内容,可以视为学界系统探索海洋行政管理的代表,为海洋行政管理学科以及海洋行政管理学自身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海洋行政管理学》一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总结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的着作。 海洋行政管理学从属于行政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以及一般规律的科学”,因而行政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对于海洋行政管理学具有总体的规范效应,但是海洋行政管理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具有学科的独立性,它是“以涉海行政组织及其行政实践行为为研究对象,要揭示海洋行政组织的职能、结构特征,海洋行政组织的运行过程和运行规律,更要研究海洋领域中的特殊管理问题”,由此海洋行政管理学既要研究传统行政管理已有的行政职能、行政组织、海洋政策、行政法治等内容,也要展现海洋信息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岛管理、海洋应急管理等特色部分,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从而兼具行政管理学以及海洋特色内容。针对海洋行政管理学的框架体系,国内学者还有其他表述。郑敬高在《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中将海洋行政管理的体系分为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海洋立法与执法管理;海洋政策与决策;海洋权益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等几个方面。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书主要从行政法的角度进行阐述,全书的体系也类似于行政法教材的体系。吕建华等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将海洋行政管理学的体系设计为“海洋职能、海洋制度、海洋战略、海洋决策、海洋实施、海洋财政、海洋伦理”等七个方面。现有的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依然没有达致理论自洽。其一表现在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不足。原有研究只是原则性的将其理论基础划分为行政管理学以及海洋科学理论,这种思路无疑是对的,然而由于缺乏细致的理论再分解,因而缺乏较强的理论解释力;第二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缺少管理行为工具层面的论述。以往只是在论述政府职能时提及经济职能,体现资源分配作用的海洋政策以及海洋财政没有凸显出来,而海洋政策与海洋财政正是与海洋管理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部分。此外,正式着作中缺少海洋战略的规划设计,这与国家层面海洋强国的整体实践不能有效衔接,因而也不能体现行政管理学的问题导向意识。理论体系的前瞻性设计影响着后续理论发展乃至具体实践,实践的需求又会反作用于理论,推动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海洋行政管理学本就是由海洋管理实践所触发,当前海洋强国建设的实践更是呼唤着完善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指导,由此需要重新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二、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原则 中国海洋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历 经几十载发展,海洋行业管理、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区域管理等方面已经具备较为丰富的素材,从明确构建原则出发统合素材、形成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就水到渠成。 (一)工具性原则 行政管理学自19世纪末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浓厚的工具性与应用性色彩,它是以威尔逊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为了解决政府管理无效现实以及政党分肥现象而逐步创造出来。技术与效率成为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题,尤其以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为最显着。虽然此后新公共行政与新公共服务等理论对行政管理工具性价值取向大加鞭挞,然而,新公共管理运动却不断提醒世人行政管理追求效率的合理性。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本身就是民主与效率价值此消彼长的过程。行政管理的发展史证明面对新兴事物,效率是初始阶段的首要价值。针对海洋这一新兴领域发展而来的海洋行政管理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走上追求工具性价值的道路。突出工具性价值,强调应用性,能够引导人类实践迅速适应海洋的易变性;并且海洋事务的发展首先需要海洋科技的支撑,技术的发展本身就蕴含着对于工具性管理的需求,因而,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不应放弃工具性价值,应结合海洋科技,更好的服务人类海洋实践。 (二)差异性原则 海洋赋予海洋行政管理学相较于传统行政管理学的鲜明特质,这样海洋行政管理学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以及具体研究领域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管理学。一方面,海洋行政管理学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提供制度支持为研究目标;其研究对象聚焦于国家海洋事务有效管理的规律;另一方面,海洋又使得海洋行政管理学具有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比如针对海洋信息、海洋环境保护的研究。因而,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需要遵循与传统行政管理学相差异的原则。 (三)系统化原则 构建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需遵循系统化原则,即“海洋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相互联系、符合逻辑性,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这就需要认真考察理论整体与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达到逻辑自洽的效果。比如,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内涵与外延意指何在,其外延能否已由各个子部分有效呈现;子部分之间演进的逻辑顺序又是如何,是否遵循一般行政管理学的规律等。系统化原则有助于海洋行政管理学形成完整规范的体系结构,解决以往该领域理论的碎片化现象。 (四)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可做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与工具性原则相对,生态性原则呼应人类对于环境问题的严重关切,在海洋行政管理学中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侧重海洋环境管理的研究,为人类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提供解决工具;二是注意西方理论在中国文化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性,海洋行政管理学在美国也有着自己的学术观点,发展中国海洋行政管理学必然要借鉴国外成果,然而需要利用中国的文化生态加以检验和甄别,不可盲目照搬,单纯从纯学理角度引入国外理论。 三、海洋行政管理学的框架体系 按照人类一般的认知规律以及行政管理学现有的框架体系,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框架可以包括海洋行政管理学概念阐释、海洋行政管理理论基础、海洋行政管理理念、海洋行政管理主体、海洋行政管理行为工具、海洋行政管理实践等六个部分。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一般行政管理学理论和海洋科学理论;理念层面包括海洋意识与海洋价值、海洋伦理相关理论;管理主体部分按照传统行政管理的定位,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实践部分内涵管理客体内容,并且应该是海洋行政管理学海洋性特色的体现,意即包括海洋权益管理、海洋环境管理等。由此,从管理理念到管理主体、行为工具、管理实践部分的设计,体现了由精神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再到操作层面的演变。 (一)概念阐释 在构建框架体系时,概念的区别为体系构建提供边界,因而厘清概念尤为必要。海洋行政管理学研究首先应该认真处理“海洋管理”、“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综合管理”等基本概念的关系。对于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一般将“海洋管理”定义为“政府以及海洋开发主体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开发活动、海洋权益等进行的调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海洋管理涉及多元主体,这与强调政府单一主体的海洋行政管理有着明显区别,借助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区分,比较容易在海洋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概念区分上达成共识。然而海洋综合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则很难简单加以分别。现有的研究将海洋综合管理定义为“国家和地方海洋行政部门依据法律法规,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和教育等手段,对海洋权益、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等事关全局、影响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公共问题进行决策、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及行为过程”,海洋综合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主体都是国家和地方海洋行政机关,海洋综合管理属于高层次的战略管理层面。学者在编写教材体例上多将海洋综合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并列,但是没有给出明确的分类理由。笔者认为,随着行政国家的发展,政府往往借助行政、立法乃至部分司法功能达成预定的公共目标,加强海洋的区域管理亦或是综合管理,都是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应有之义,因而海洋综合管理可以归于海洋行政管理之列。此外在美国学术界。美国的海洋行政管理分为海洋资源管理、海洋工业管理、政策与冲突解决、海洋环境管理四类。这种分类方法侧重于海洋经济价值的开发以及海洋环境保护,但是不能完全照搬。海洋资源管理内涵广阔,参与主体以企业为主,更多的属于工商管理或者经济管理的范畴;海洋工业管理可以说是政府经济职能的体现,没有必要单独列出;至于强调海洋政策以及冲突解决,意在加强所属海洋权益的维护以及国际国内海洋争端的处理,这对于目前中国复杂的海洋事务具有借鉴意义。而美国海洋行政管理(Marine Administration)已经将研究范围从“海岸带(coastal zone)扩展到海洋深处(marine),并且将陆地、海岸带、海洋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海洋行政管理实践中还将注入全球、地区、国家视野。”在中国海洋行政管理学体系的构建中应注意明晰海岸带管理与海洋行政管理的关系,在设计基本框架时要突显海洋行政管理与陆地行政管理的差异,与国外海洋行政管理相接轨。 (二)理论基础 一般性行政管理学理论是指发展较为成熟,可以为海洋行政管理学借鉴的管理理论。权变理论强调组织所处的环境决定着所适用的管理观念与技术手段,以变化与因地制宜的思维方式指 导管理实践;整体治理理论赋予管理者统摄全局的视野、管理过程的开放性。海洋科学理论侧重于海洋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在海洋事务方面的运用以及提升总结。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海洋生物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海洋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繁殖、生长、分布和数量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阐明生物海洋学的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增养殖,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依据。”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海洋是具有高度复杂性与流动性的存在,海洋行政管理学需要重视海洋自身的客观规律。海洋生态学与系统论作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体现出海洋行政管理学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旨趣与尊重海洋自身规律的科学精神。 (三)管理理念 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念包含整体性、国际性、生态性。海洋事务具有明显的整体性与国际性特征,海洋行政管理关涉的领域包括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等,其管理在地域上有着明显的梯度,由于海洋自身的流动性特征,使得在上述范围内的行政管理需具备整体化思维;海洋行政管理相对传统行政管理,一国政府在海洋行政管理领域的行政行为不仅对本国公民产生影响,而且对于周边国家乃至更广的范围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海洋行政管理政府行为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国际化色彩;此外,海洋本身也是全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均需遵循海洋环境的生态规律,否则将会付出高昂的管理成本,因而海洋行政管理理念更应该突出整体性、国际性、生态性,注意海洋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协调国际海洋事务,不要局限于传统的一国或者一区的范围之内。 (四)管理主体 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管理主体自然以政府为核心,研究内容包括政府职能、涉海行政组织。政府职能包括政治统治职能与管理服务职能,海洋行政管理学更应加强对于行政组织的管理服务职能的研究,尤其要明晰行政组织职能的边界与职责,以优化涉海行政组织结构。中国海警局的成立是对海洋行政组织具有的维护海洋公共秩序与海洋国土权益职能的确认与优先体现,但是不能就此忽视引导海洋有序开发利用和激发国民海洋意识等经济、文化职能的有效实现。职能决定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的结构域过程影响着组织的行为,也影响着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同样,组织的结构与过程对其顾客或者服务对象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组织问题是公共行政研究者和实务者必须首先考虑的中心问题。”以往“九龙闹海”、多头治理海洋事务的局面使得中国在处理国际海洋事务时捉襟见肘,虽然这一情况随着海洋事务委员会以及中国海洋局重置、中国海警局的设立得以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如何有效整合原有的涉海行政部门、优化涉海组织内部结构是一项全新而又紧迫的课题。 (五)行为工具 海洋行政管理学需要研究海洋行政管理实务中的行为工具,以更好地服务实践要求,这主要包含海洋战略、海洋政策、海洋财政、海洋法治。海洋战略大致分为总体战略与子战略,如海洋强国战略与海洋经济战略的划分;海洋政策主要是为落实海洋战略服务,注重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海洋财政主要针对政府在海洋领域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状况,包括海洋财政占总体财政的比重以及财政手段在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有效使用;海洋法治包括海洋立法、海洋司法、海洋执法等一系列过程,其中海洋执法集中体现出海洋行为与技术工具的发展状况。 (六)管理实践 这部分内容应该着力突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特色,体现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具体门类,可分为海洋信息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应急管理等。海洋信息管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海洋信息数据库,将其作为海洋行政管理的资源共享平台;海洋环境管理是政府为维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进行的管理活动;海洋应急管理包括一般性海洋突发事件应对(如海上溢油事件)以及非传统型海洋突发事件(如各种形式的海上恐怖主义活动)。 四、深化海洋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思考 (一)跨学科整合 亚里士多德最早进行了学科划分,近代启蒙思想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变革,学科细分成为发展潮流。社会科学领域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也有了较为明确的边界,威尔逊与古德诺的学术努力又将行政学从政治学分离出来,使行政学获得独立学科地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后工业化社会特征凸显,这就使得原有泾渭分明的学科之间有了许多共同主题或者学问交叉点,甚至有学者如张康之认为,“诸如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可能会整合成为社会治理的科学”,这就意味着后工业社会环境下,学科间由分化走向综合将成为趋势。随着当今行政管理领域对于公共性等价值理性的高度认知,以往过分注重效率等工具理性的做法得以纠正,海洋行政管理学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发展,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其理念中具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品格。海洋科学从本质上是对技术的推崇,也就是对于工具理性的重视,如果仅仅出于认识海洋的目的,工具理性已经足以应对,然而,海洋的多重价值使得人类的开发利用不会单纯停留在认知角度,人类必将对海洋展开全方位、立体式的利用,其中涉及大量组织、协调工作,单靠海洋科学无力回答实践要求,因而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入手,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一方面要借鉴海洋科学研究所揭示出来的海洋自身活动规律,掌握涉海科技,尊重海洋的客观规律,探求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限度;另一方面应该探索政府与涉海其他主体的关系,探索政府管理海洋事务的有效方式,为海洋事业的发展供给完整的制度架构与管理手段,开拓海洋科学的运用平台,并为海洋科学的实际应用注入价值理性。 (二)争取学术话语权 “话语权”一词多见于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领域,学术意义上的话语权是指“在学术领域中,说话权利和说话权力的统一,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的统一,也就是权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一”。从“权利”来看有“创造更新权、意义赋予权、学术自主权”;从“权力”角度则有“指引导向权、鉴定评判权、行动支配权”。学术话语权的取得,有赖于学术 的数量与质量以及相关学术组织的建立。海洋行政管理学归属于行政管理学,但是目前海洋行政管理学在行政管理学难以进入正统研究行列,缺乏基本的学术话语权。仅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历届年会以及《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为例,历届年会收录的文章中,《中国行政管理》自1994年到2013年间仅有孙迎春的《公共部门协作治理改革的新趋势———以美国国家海洋政策协同框架为例》、吕建华与高娜的《整体性治理对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李白齐的《对我国海洋综合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等少数文章。海洋管理类学术组织也只有中国海洋学会、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中国海洋领域如海警局的设置等实践的广泛开展,为海洋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实践上海洋事务的勃兴与理论层面海洋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失语”形成鲜明对比,这就迫切要求海洋行政管理学从加强海洋特色管理研究入手谋取学术话语权,积极响应海洋实践的需求,以期成为中国行政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分支。 (三)深度开展海洋管理实践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的海洋管理实践由来已久,春秋时期齐国就开始重视开发渔盐之利。建国后也比较重视海洋领域的管理,并且由最初的行业管理发展到综合管理、区域管理,重点集中于海洋行政执法体制的有效整合以及国际海洋事务处理,但是,相比美国、日本、韩国等海洋强国前瞻性的出台海洋基本法律以及相应的海洋发展战略等举措,中国的海洋管理实践具有较强的被动性,缺乏长远设计。同时海洋实践缺少传统行政管理有关行政组织的成熟理论,因而,学界应当加强对于诸如三沙市等涉海行政组织内部运行规律的研究,为海洋行政组织的深入整合提供借鉴。 五、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管理思潮已经给自威尔逊、韦伯等就已确立起来的传统行政管理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诚然,公共管理以其多元主体参与、民主协商的对话方式等特点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公共管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理论范式,其中就有管理主体空心化的危险。有学者指出,西方公共事务管理经历了“政府科层、企业市场、公民社会网络”三种治理模式,以上三种模式的协同互补出现的“元治理”模式则使得政府成为唯一主体,近年来金融危机、各类非传统安全等社会治理需求也使得政府重新扮演着应有的重要角色,这说明以政府为中心研究的行政管理学并没有丧失发展活力。与此相对应,海洋以其流动性、复杂性、国际性等特征更加需要政府的良性介入与有效引导,加强对于政府管理海洋事务的研究有助于国家海洋事业的顺利发展,海洋行政管理学未来也将有着长久的学术价值与生命力。 行政管理论文:房地产行政管理的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房地产行政管理是房地产经济学和行政管理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在房地产经纪领域内,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作为房地产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对于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了解房地产管理的政策、法规级管理规定和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提高分析和解决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搞好这门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1.课程教学方案 制定课程教学方案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和首要任务。近年来建筑工程学院开展毕业生职业岗位适应情况的专项调研为基础,全面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对课程教学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房地产和物业管理课程组的成员,以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全面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系统思考和设计了本课程教学方案。 课程教学目标是制定课程教学方案的基础和落脚点。《房地产行政管理》课程以“懂”与“会”、“学”与“做”、“知识”与“能力”的跟进关系为主线,主要设计了掌握房地产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房地产行政管理工作流程;依据目前建筑市场特征,能够实际进行市场调研、分析,项目实践的参与,对房地产管理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实务、案例、实际调研、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目标规划,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具体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团队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咨询公司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针对岗位任职要求,共同研究、设计了本课程教学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根据房地产企业行政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编制课程标准和具体授课计划,合理选择教学场所。 (2)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在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构架下,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模式转换。 (3)结合房地产行政管理岗位任职要求,在分析典型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模块化教学、模块化考核。 2.课程教学方案实施 (1)教学内容 按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路,针对房地产行政管理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科学创设学习情境,认真选取教学内容,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须、够用、兼顾后续发展为度”的原则,根据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不断细化的要求,将《房地产行政管理》课程的学习情境确定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和物业管理政策与制度等。为了确保教学组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论证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及渗透关系,使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一体化,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整合与秩序化。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地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团队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创建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如“实例+实战”教学法、“沟通+鼓励”教学法、“项目驱动+情境体验”教学法、“启发+互动”教学法和“学+做+考+创”教学法等。在教学组织进程中针对不同模块的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写、做的能力。随着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改革,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开发了与课程教学模块对应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实现了专兼教师在网络空间内共同组织教学。 行政管理论文:论关于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机制的思考 摘要: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是指对行政机构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对行政管理结果的考察评估,促进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笔者在提出如何寻找行政管理评估的有效性问题后,论述了经济学上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探讨了利用该方法进行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可行性以及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成本收益;机制 行政管理工作是各类行政机构的一项经常性、主导性工作,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目标。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是指对行政机构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进行监督检查,看其是否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否认真、正确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是否努力为人民服务,是否降低了行政成本。具体内容包括,(1)是否依法依规办事。即在行政管理中是否执行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办事,是否执行了内部行政管理制度。(2)是否完成计划。计划既是行政管理的指南,又是行政管理的目标,也是行政机构之间的一种定约形式。定约的执行情况就成为评价行政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标准。(3)是否合理。即在行政管理中是否合理地、有效地使用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条件,充分发挥了现有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取得了理想的行政管理效能。 一、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有效性 行政管理效能越来越多地成为考量行政机构行政能力的指标,但是由于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机制的缺位,行政机构进行行政管理效能评估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效能评估不及时,不能有效发现行政管理中出现的低效问题,不能及时对管理方案进行纠正和完善;二是效能评估不到位,不能评估到行政管理中的每个环节。评估了面上的工作,不能深入到点。或者正相反,评估了个别点上的工作,忽视了整个面的工作。 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方法选择的不恰当,往往是由于不能选择成本一收益比最低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作用,就要提高行政机构科学决策的水平,就要设计更好的效能评估工作程序。以成本一收益为核心的绩效评估可以为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提供科学工具,有助于工作程序的科学化,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评估质量。通过成本一收益分析,一是对不同行政管理领域及相应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能选择具有最高净收益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目标;二是对不同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方法的成本一收益比较,能选择行政管理成本最低、净收益最高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方法。 二、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 成本一收益分析是指以货币单位为基础对投入与产出进行估算和衡量的方法。它是一种计划方案,是预先做出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单位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要考虑具体经济行为在经济价值上的得失,以便对投入与产出关系有一个尽可能科学的估计。成本一收益分析是一种量入为出的经济理念,它要求对未来行动有预期目标,并对预期目标的几率有所把握。经济学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是一个普遍的方法。经济学可以用它来研究各种条件下的行为与效果的关系,探究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将成本和收益的概念推而广之,几乎可以无所不包,其他社会科学也可运用它来分析人的行为。 行政管理行为是一种公共物品,是既无排它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是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事实证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不能完全由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来解决,必须由行政机构提供,这就是行政机构行为的指向和价值。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来分析行政机构管理行为的效率是可行的,对于行政管理效能评估工作同样也可以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来考察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行政机构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行政机构管理行为的对象是庞大的社会成员,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分析所用的数据收集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是,不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估机制进行有效地评估,就可能因为无效的行政管理行为导致的行政成本提高,资源浪费更是难以计算。相对来说,建立行政管理效能有效评估机制不失为一项正确的选择。 三、建立符合成本一收益原则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机制 行政管理效能有效评估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是非常复杂的,其中的制约因素很多,有政治问题,涉及价值冲突、权力冲突;有法律问题,涉及评估机制的法律框架;有技术问题,涉及评估的适用范围、分析方法、以及质量控制和结构设计;还有行政文化传统等等。 借鉴经济领域有效评估的成功经验,在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中引入有效评估机制要做以下工作。 1.制定法规,确立行政管理效能的有效评估制度。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是行政机构进行行政管理的必要内容,所以,此项工作要依法依规进行,需要相应的法规规范。 2.确定行政效能评估有效评估的适用范围。要充分考虑到分析能力、资源有限性以及效率等,应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确定行政效能评估中有效评估程序的适用范围,可集中在关键部门、关键领域,针对突出问题,从而增强行政管理有效评估的可信度和可用性,由点到面,不断摸索经验,稳步推进。 3.确定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机制的责任,要具体落实到相应部门,明确职责、明确任务、明确方法。 4.使用统一、灵活的分析方法。对所有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事件都运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方法可根据对可行性和成本分析的实际判断来确定。在选择分析方法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好的分析需要一定的专业判断,不能拘泥于一种方法,也不可能只用一种方式。 5.寻找有效的数据收集机制。数据收集是有效评估最困难的环节之一,有效的评估取决于有效的数据收集,有效的数据收集是做出正确评估的基础。数据收集的方法是:(1)直接征求公众意见,尤其是受行政管理行为影响的公众的意见,具体方法有公开问卷调查、接待来访、热线电话、网络收集等等,这种收集方法得到的数据要进行认真分析,去伪存真,要保证数据的真实;(2)相关学术机构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工作,相关研究机构也在做一定的数据收集,其中的部分数据是有价值的。 6.相关信息的公开。行政管理效能评估的分析、资料及其数据收集过程要公开,要接受群众的监督。 总之,行政管理效能评估机制不仅涉及复杂的制度设计、技术操作,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的问题。实践中,可区分不同行政管理效能评估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具有普遍性或者是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实验,从而找出一种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而且较为稳妥的评估方法。 行政管理论文:计划生育行政管理的理性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近年来得到不断加强和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深刻剖析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规范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的同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计划生育 行政执法 理性思考 一、准确把握行政执法的内涵与规范计划生育行政执法 什么是行政执法?“执法”是指国家机关依法实施法律的活动,它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也包括国家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以及国家权力机关的执法。因此,所谓行政执法,是人们对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执行法律、法规活动的统称,是行政主体执行法律的行为。 要准确把握行政执法的内涵,规范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行为,应当特别注意行政执法的几个最重要特征: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定性,行政执法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执法行为的职权性,这就是说行政执法必须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并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行政执法保障的强制性,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代表国家,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行为,故其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行政执法过程的程序性,这就是说行政主体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准则和程序。 总之,只有深刻把握行政执法的内涵和其最基本的特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才能在其工作过程中真正做到规范执法。 二、目前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自费执法”现象仍然存在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在其执法过程中往往因利益的驱动,使其执法行为扭曲、变异,特别是部分基层计生行政部门,往往对执法队伍实行自收自支或差额拨款的方针,由此导致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以“利益”为指向,出现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自费执法”现象造成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行为与执法目的的严重背离,并衍生出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二)违反程序执法时有发生 法律的执行要求执行者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所规定的一整套程序和步骤来展开。而在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由于长期以来就存在这样一些认识偏差:计划生育是国策,怎么干都有理;计生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而计生法规条条框框太多,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太繁琐、太慢,削弱了工作力度;基层不必讲法制,执法就是凌驾其上……。这些错误认识使一部分计生执法者无视计生法律、法规之规定,或者为了追求工作的效率,不依法定程序,甚至违反程序执法的现象十分普遍。虽然它没有背离执法目的,但违反计生法律法规之法定程序的执法行为同样是对法律的贽渎。 (三)职权异化 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执法权是一种职权,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职权往往被异化为个人权利或者个人特权。其职权异化的表现有:一是以“人情”作为计生执法的尺度。其执法尺度的依据是违法者与自己是否有人情关系,这种关系的亲密度如何。二是权钱交易。在计生行政执法中,有些执法人员把职权蜕变为个人私权,并将其作为筹码进行权钱交易,使得违反计生法规者逃避了应受的惩罚。三是滥用权力。比如,在计生执法中以权谋私,武断专横,拖延履行职责,该罚不罚,处罚程度随意而定,甚至因个人恩怨而刻意报复等等。总之,职权异化在计生执法中形式繁多,几乎难以罗列穷尽。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寻找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目的是为了规范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并把计生工作推向更高层次,因此,必须寻找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它对法治实践具有重大影响。现代社会强调“法律统治”,崇尚法治,政府同公民一样必须受法律的支配,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服从法律规定。因此,要克服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 (二)切实强化计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针对执法人员而言的。计生行政执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与未能很好贯彻这一精神有关,比如“自费执法”、违法程序执法就是没有贯彻“有法必依”,而以“人情”为执法的尺度则是对“执法必严”的违背。因此,必须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切实强化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通过教育引导,转变他们对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错误认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法律才是其执法权力的来源和依据,不依法就无权执法;最终要使“依法行政、依法执法”成为他们工作的习惯。 (三)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 要克服计生行政执法中的种种问题,必须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计生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完善,一方面要靠整个国家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例如探索更有效发挥人大、司法等机关的监督方式。然而这些监督机制监督的范围和领域较广,所以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事业自身的监督机制。 四、结语 总之,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新旧管理体制的转换过程中,计生行政执法领域存在一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只要我们正视这些问题,并不断探索各种解决的方法,这些问题是一定会得到解决的。 作者简介: 赵作杰,渭源县会川镇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 行政管理论文:职能转变和体育行政管理体系改善 一、我国政府体育事业管理方式的回顾 我国现代体育从西方传入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现代体育传入中国。但由于旧中国连年战争,经济发展迟缓,现代体育虽然得以传入,但运动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低下的水平。 第二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利用体育作为展示新中国形象、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由国家集中全社会资源,建设专业运动队伍,通过体育运动成就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是最大的政治需要。这一时期,体育为政治服务、为外交服务的特点十分突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在体育战线上把计划经济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上世纪末,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重要阶段。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伴随着我国重返国际奥运舞台,体育扮演了极为重要的特殊角色,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专业竞技运动体制的黄金时期,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我国的体育综合实力已经大大超过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的排名。在这一阶段,中国体育运动开始打破封闭,逐步开放,专业竞技体制形成并巩固,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必然导致全社会普遍的价值重建。随着政治功能的弱化,体育的其他功能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政府对体育事业的管理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长期以来由政府包办的体育事业面临着深刻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49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30年里,我国体育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和发展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体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举国体制”的建立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相关,计划经济体制特有的集权能力使我国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提高了部分竞技运动项目的水平,运用行政手段推广和普及了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集中资源培养、造就了一支体育工作者队伍。这一时期体育事业管理方式既针对竞技体育发展,也针对群众体育发展,它是一种组织资源,在这种体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得到极大的发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体育事业自身不断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组织管理方式固有的缺陷日益暴露,即“一切体育事务都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来操办和控制”的方式已经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1992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特别是2002年8月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形成“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组织架构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方式”。由此,以政府自身改革为主的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探索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到本世纪20年代,我国人均GDP将翻两番,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居民消费结构将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发生变化,从衣食住行的基本层次向文化娱乐、教育保健等方面较高层面发展。体育在满足人民娱乐健身消费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体育作为生产健康的产业,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世纪的中国体育正在与国际接轨,以适应现代体育功能转化的趋势。不仅要通过体育来彰显民族精神,弘扬爱国热情。同时,还要发挥现代体育的其他功能,使体育比赛和表演成为现代文化娱乐的主要载体之一。 应该看到,体育活动的本质是文化的而不是经济的,它起码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生产部门。但是,文化对经济可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时代,我国体育不但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而且要积极通过体育的综合功能,以健康为导向,满足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广泛多样的身心需求。 二、我国体育事业传统模式的缺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从无到有,并在管理全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发展模式;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我国现有的体育事业发展模式尚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是: 第一,政府机构自身改革滞后。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政府本身的改革。当前政府体育行政机构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致使体育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体育局系统内的事业。同时,社会体育组织职能虚化,社会各方面兴办体育的积极性、创造性很难发挥。 第二,在体育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管理方面,政府职能定位不清。在观念上视体育为纯公益性事业,在实践上把体育机构作为事业型单位来对待,排斥公有制以外的体育企事业单位的生存和适度发展,这显然违背了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所有制结构应该和我国多层次的生产力结构相适应的基本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政府对体育事业的财政投入难以确保。由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职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很低,不能很好的按市场需求来扩大体育服务和发展体育产业,使得体育事业发展经费的来源渠道单一,经费异常紧张。尤其在体育事业整体的物质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没有财政投入的持续增加就难以确保政府对体育事业发展始终保持足够的控制力。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相互交往日趋频繁,体育事业规模日益扩大,体育经费需求日益增加与国家财政供给乏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第四,体育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体育资源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用人制度使得体育事业单位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动力,各种体育资源浪费严重,体育管理工作效率和效益低下,制约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再定位 目前国际上体育管理方式大致可概括为两种:政府办体育和社会办体育。它们的区别体现在办体育的主体、动力和资源配置方式三方面。政府办体育的主体是各级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动力源于满足政府的需求以及由此得到的财政投入和自身拥有的行政权力,资源则是用计划手段来进行配置; 社会办体育的主体是各类事业法人、社团法人、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动力源于满足大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以及由此得到的实际利益,而资源是由市场机制来进行配置的。因此,从实质上讲,政府办体育是指通过行政力量来管理体育的方式,而社会办体育则指通过市场力量来管理体育的方式。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世界性的政府改革大趋势。新的政府理念为各国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代表着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新趋势,其中,也包含了政府的体育管理职能的再定位。 第一,政府服务以公众或市场为导向。新的政府行政理念注重政府的服务作用,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公众的需求向公众提供服务。我国的体育管理工作已经处于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过去那种以行政命令为政府行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已不能给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带来活力,必须改革我国体育管理部门的决策机制,淡化计划经济下的行为方式,加强市场导向力度。 第二,政府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新的理念认为政府行政必须关心其行为的产出和结果,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也应该相应的考虑改革成本,包括经济代价、政治代价和人力资源代价等方面。这对于我国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转变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我国的体育工作必须重视成本和收益,提高工作质量。 第三,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新的管理理念主张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这样可以缩小政府规模、精简政府机构,减少开支,提高行政效率。我国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宏观间接调控职能(分级管理、授权监管),微观的直接操作则应交给相应的利益主体,从而实现微观主体责、权、利的统一。 第四,政府行政中引入市场化模式。新的管理理念主张将市场机制引进到政府的管理活动中去。在体育领域,市场化模式可以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政府体育行政部门采用私人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行使某些管理职能,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益分析、提高效率等。二是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应在公共领域的社会体育管理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 四、我国政府体育管理职能改革的重心、方式和关系 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行政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趋势,结合我国政府体育管理职能发挥现状,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政府体育管理职能改革的重心、方向和关系。 第一,职能重心的转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重心要向运用各种必要措施和合法手段,为每一个体育组织、团体和个人参加体育活动制定规则,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内外环境的方向转变,并把主要注意力、发挥作用的基本点明确无误地放到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和无法通过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得到有效解决的体育社会事务领域。 第二,职能方式的转变。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构造起在政府指导下的以满足大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激励与约束并存、权力与义务对等的社会化的体育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微观基础,承担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公益性体育和有影响的重大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任务。目前我国在这几方面虽已取得重大突破,但并未真正建立起理想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而仅仅处于向新体制的过渡之中。 第三,职能关系的转变。不同的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使以及管理主体之间职责权限的划分问题,是实现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当前,应按照“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的要求,①理顺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总会、奥委会、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单项运动协会、各类体育企业以及其它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其“定位”,改善各微观主体的运行不规范、职能不明确、自我生存能力弱以及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 五、我国政府体育管理职能转变的新途径 1.精简机构,适应市场化形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也将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那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包打天下”的角色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悖,也与市场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不相适应。当务之急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简政放权,集中精力把握大势,增强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意识,能综合协调和正确运用竞争、经济杠杆的机制,让市场机制更好的发挥作用。 2.从以直接参与体育事业发展为主向以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为主转变 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不应再包揽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事务,而应将其重点放在市场失灵、社会不能的公共服务领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多角度、高质量的服务。 3.将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市场化 所谓公共服务职能市场化是指在体育事业的公共服务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将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功能优势有机组合,提高政府功能输出的能力,其目的在于利用市场功能的优势来弥补政府功能的劣势。公共服务市场化恰恰是利用政府权威制度对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进行决策,利用市场交换机制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4.从体育资源配置职责向管理体育发展秩序职责转变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优化资源配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将全球范围的体育资源进行最有利的配置以便更好地提高优势体育资源的效率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政府本身并不是这一问题的直接解决者。政府的职能应向管理体育发展秩序转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体育事业的发展当中包含很多双方或多方的合作与交易行为,这需要各方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如果市场秩序条件比较完备,交易的成功率就高,合作的成本就低,使市场主体预期收益得以顺利实现,最终促进体育事业向前发展。体育发展秩序离不开一国的政治、经济及法律环境,培育良好的宏观大环境对于建立合理、良性的体育发展秩序非常重要。对良好宏观大环境这一公共产品的供给只能由政府承担,这不仅体现方便、节省和效率,而且也体现了社会的公正。 5.大力培育体育中介组织,建立、健全体育经纪人制度 社会中介组织是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产物,是资源控制权由政府部门高度集中向社会和市场分散转变的产物,同时它又促成多元化、社会化的资源控制体制和配置体制的形成。政府职能转变需要中介组织来参与,因为它们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土壤,离开中介组织,容易出现权利真空,而这会使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重新走入恶性循环。我国现阶段的体育中介组织为数甚少,运作不规范,功能单一,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和约束,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政府应该从制度、法律等方面为我国体育中介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经纪人的运行在激励体育消费、繁荣和规范体育市场,以及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体育产业的后发国家,我们必须加快体育经纪人队伍建设,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行政管理论文:谈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公共管理学的问题引起了行政管理学界的关注。其中一个基本问题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公共管理学就是行政管理学,两者的差别是由于翻译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是有区别的,二者不能等同。但这种差别何在?后者没有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笔者认为,在今天的中国探讨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不能仅仅以西方学者的观点为依据,而主要应根据中国目前的理论与实践来探讨。本文试图首先通过对公共部门的科学界定来确定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究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 一、关于“纯粹的”公共部门与“纯粹的”非公共部门之区别 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然而这个整体又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可以对这些不同的部分给予不同的称谓,如社会团体、社会群体、社会部门等。其中,有关这些社会部门的分类,人们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运用不同的标准对之加以区分。例如,传统社会科学一般将整个社会部门分为政治部门、经济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科学技术部门,等等。为了从更宏观上对社会部门进行分类,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会部门管理的规律,当代一些社会科学家将整个社会部门区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为政府组织,这是纯粹的公共部门;第二部门为工商企业,这是非公共部门,西方的一些学者将之称为私人部门;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之间的一些部门,这些部门非常复杂,有的更具有工商企业的特点但又不同于工商企业,往往被称为公共企业或公益企业;有的则更类似于或依赖于政府组织,往往被称为非政府公共机构。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投资兴办和经营的自来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资兴办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非营利性的公共医疗机构以及类似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中介组织等等。 政府作为所谓“纯粹的”公共部门,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里所说的公共事务包含了社会中除私人领域(按西方学者的观点,竞争性的工商企业一般属于私人投资领域,因而这方面的事务被划归于私人领域,属私人事务)以外的所有事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过私人或私人组织来进行处理,小到个人的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大到组织生产、经营管理;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由私人或私人组织来办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会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维护、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公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智力开发,等等。有关这些事务的管理,必须由一个超越私人或私人组织之外的公共组织来进行处理或加以管理。第二,政府组织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把这种权力称之为公共权力,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理由:一是这种权力就其性质而言,它总是表现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某一个阶级的权力,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私人权力。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尽管皇帝把皇权当成自己的一种家族权力,但它实际上是代表整个封建地主阶级的,离开了它所代表的整个阶级,这种权力就不会存在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政府组织的权力被宣称为是一种来自于全体公民的权力,尽管它实际上仍然是有产阶级的权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已经被写入了共和国的宪法。一句话,自从政府产生以来,几乎所有社会的政府组织的权力在性质上都是公共的,当然,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在“公共”这一概念下所隐含的意义有所区别。第三,政府组织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我们知道,政府要通过行使其权力来实现其职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资源为前提。没有一定的人、财、物作基础,整个政府组织就无法运转起来。而在人、财、物等资源中,从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对财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础的。政府组织的财政来源于全体公民的税收,因而其财政实质上是一种公共财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国土、矿山、水利等重要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全民所共享的。第四,政府组织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单独提供给每一个人,而是自动提供给社会中的所有人。例如,国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便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保卫着该国的全体居民,而不需要每一个人单独购买。因此,单个个人不会花钱也可能享受公共物品 ,即所谓的“搭便车”现象。这样,单个个人一般不会自己花钱来购买公共物品,这种物品只能由政府来购买或提供。第五,政府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服务组织,从理念上讲,它应该把全体公民当成自己的服务对象,它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对于政府组织来说,凡是追求自己本组织、本部门利益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因此,政府应该是一种“公益人”而不应该是一种“自利人”。它应该也只能把追求和维护公共利益作为本组织、本部门的行为目标。在这里,公共利益应该理解为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当然,在一个存在着不同阶级、不同团体的社会里面,由于不同阶级之间、不同团体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而且这此不同阶级、不同团体的利益与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也可能发生冲突,因此,在政府如何对待社会共同利益的问题上也有一个哪个阶级、哪个团体的利益优先的问题,但这并不能因此否定政府组织行为以公共利益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事实。 竞争性工商企业作为“纯粹的”非公共部门,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竞争性工商企业的基本投资主体,在西方国家主要是私人,因而其权益主要归私人所有。这表明,这类组织所控制的资源,实际上归企业的所有者所有,因而是一种非公共资源。当然,这里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个人,而可能是多个人的联合,但其产权是非常明确的,因而每个人所享有的权益也是非常明确的;在我国,国有资产也将逐步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在有些竞争性企业,虽然国有资产还占有很大比例,但已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实行自负盈亏,因而也正在逐步向真正的非公共部门过渡。第二,竞争性工商企业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一般属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能够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够分别按竞争价格卖给不同的个人,而且一般不会对他人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个人对私人物品的消费是可计价的,这样的物品可以由私人自己购买,而不必由政府来提供;其价格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加以确定,而不必由政府来加以控制。第三,竞争性工商企业的行为价值取向是本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竞争性工商企业活动所遵循的是“经济人”原则,这种原则实际上是一种“自利人”原则,其目的是追求本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尽管企业必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有益于整个社会的价值,但就其基本动机而言,为社会提供产品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这种经济人的实质正如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利己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1](第14页)。这就是经济学家眼中的“经济人”,这也是竞争性工商企业的基本特性。 以上分析表明,“纯粹的”公共部门与“纯粹的”非公共部门之间至少存在以下三点区别:一是在它们所占有的资源问题上,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所占有的是一种公共资源,公共权力也可以看成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而作为“纯粹的”非公共部门的竞争性工商企业所占有的是一种产权明确的非公共资源。二是在它们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政府组织所提供的是一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竞争性的工商企业为社会所提供的则是一种私人化的产品。三是在它们的行为价值取向上,政府组织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其行为的价值取向,而工商企业则往往以其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其行为的价值取向。 二、关于第三部门及其与公共部门的关系 第三部门即公共企业或非政府公共机构既不同于竞争性工商企业,也不同于政府组织,但又既与竞争性工商企业相联系,也与政府组织相联系。在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有这样一道供讨论的问题:“思考一下一种从纯粹公共物品到纯粹私人物品序列是有用的。在一张纸上画出这种序列并用下面这些例子填上:纯粹私人、大部分私人、一半私人一半公共、大部分公共、纯粹公共。”[2](第1211页)这个问题表明,从私人物品到公共物品之间存在一个链条,并且这个链条又存在着由细(私)到粗(公)的变化。同样,在竞争性工商企业与政府组织之间也存在着一个链条,这个链条也是变化的,即第三部门由这样一个链条构成:公益性企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第一类组织即公益性企业,如城市自来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城市公共工程公司等。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由政府投资或政府投资为主体,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物品,生产由政府垄断,其服务或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但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必要时由政府补贴。如果套用萨缪尔森等人的话来说,这类组织所生产的是大部分私人或一半私人一半公共的物品,其性质属于(竞争性)企业化倾向比较明显的准公共部门。第二类组织即公共事业,如公立幼儿园、小学、中学;公立高等院校;政府投资兴办的科学研究机构;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如老年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院等。这类机构的基本特征是:主要由政府投资,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部分资金由其为社会服务所得收入予以补充;其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产品,其服务或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但一般不实行企业化管理,政府对这些组织实行必要的行政管制,要求这些组织的活动优先体现政府的意图,甚至直接用来为实现政府的目标服务。这类组织所生产的物品或提供的服务,按萨缪尔森的说法,是大部分公共的。第三类组织即非政府公共机构,如中国妇女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等,这类组织活动所需的经费一般可能由政府或财政提供,如中国妇女联合会等组织便是如此;也不一定由政府或财政提供,如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便是如此。但无论其经费是否由政府或财政提供,它的职能在很大意义上与政府相似,承担着很多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或公共服务工作。这类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基本上是纯粹公共的,至少也是大部分公共的。以上三类组织除了分别具有上述特征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非营利性。当然由于这三类组织所具有的“公共性”程度的不同,它们所具有的“非营利性”程度也不同。一般说来,第一类组织还具有一定的“赢利”,即“非营利性”程度较低;第二类组织基本无“赢利”或只有少量“微利”,“非营利性”程度较高;第三类组织就其实质而言属于完全无“赢利”组织,因而是真正“非营利性”的。可见,从“营利性”这一特征来看,第三部门由从“少量赢利”组织到“微利”组织再到“无赢利”组织这一系列组织或部门构成。 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部门应该既包括“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也包括“准”公共部门即第三部门。第三部门之所以被归入公共部门,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第三部门主要是一些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其生产或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公益性,即为公共利益服务,这与政府组织即“纯粹的”公共部门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二,第三部门市场化程度较低或非市场化,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因此它与政府组织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被当做政府组织用来实现其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第三,第三部门为社会提供的产品也往往是一种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这与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物品是一致的,至少基本是一致的。第四,第三部门的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第三部门也应向私人资本开放,允许私人资本进入某些第三部门,毫无疑问这是对的,甚至是一种趋势。但私人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不可能是完全市场化的,它必须受政府的高度控制,其产品或服务价格必须接受政府的行政管制。第五,第三部门的“非营利性”与政府组织以“公共利益”作为行为价值取向的目标或原则是一致的,即都是以一种“公益人”而非“经济人”的面貌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三部门很难被归入私人企业部门或竞争性工商部门,尽管它不属于“纯粹的”公共部门,将它称之为“准”公共部门是合理的。 三、关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其与行政管理学之同异 什么是公共管理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公共部 门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科学。既然公共部门既包括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又包括作为“准”公共部门的第三部门,因此,公共管理学不仅仅要研究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而且也要研究作为第三部门的公益企业和事业组织、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问题。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与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共同构成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从上述关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的观点看,公共管理学与目前我国学界所公认的行政管理学至少在研究范围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语中的PublicAdministration一词就被译为“公共行政”,至80年代这一学科在我国恢复时,“公共行政”一词广泛地被“行政管理”所代替。在政府和学界的共同推动下,行政管理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被很快地发展起来。从那个时候起,我国的行政管理学就被定义为研究政府组织及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规律的科学,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也就是说,从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看,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仅仅是政府组织自身的管理以及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至于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即公益企业与事业组织的管理问题、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问题,则在行政管理学的视野之外。 据此,我们认为,仅就研究范围而言,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在以下方面是共同的:无论是行政管理学还是公共管理学都必须研究“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把探讨政府组织如何高效率地运用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或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政府部门的组织问题、领导问题、决策问题、执行问题、监督问题及其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既是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共性问题,也就是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但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别: 第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不仅仅是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的管理及其规律问题,而且还应包括作为“准”公共部门的第三部门的管理及其规律性问题,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仅仅限于“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的管理及其规律性问题。仅就这一点而言,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就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前者的研究范围要大于后者的研究范围,或者说,前者所探讨的范围是后者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公共管理学所研究的是“纯粹的”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共有的规律性问题。在公共部门中,“纯粹的”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之间是存在着明显区别的,既然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它们各自的管理方式及其规律也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说,它们各自都有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研究这些特殊的管理方式和规律并不是公共管理学的任务,而是行政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任务。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纯粹的”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既然都是公共部门,因此,它们除了具有各自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外,还应有共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研究各种公共部门所共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才是公共管理学的任务。由此看来,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全部公共部门所共有的管理方式与管理规律,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则仅仅是“纯粹的”公共部门所特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三,公共管理学所关注的是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现有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它在研究“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时,也是把政府组织当成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机构的,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把政府机构自身管理好,以便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公共管理学看来,包括政府组织在内的所有公共部门都是管理的客体,至于政府机构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地位,公共管理学则关心不多,而这一点正是行政管理学所十分强调的。行政管理学把政府机构既看成是管理的客体,又看成是管理的主体。当它把政府机构看成是管理的客体时,它所强调的是要把政府机构自身管理好;当它把政府机构看成是管理的主体时,它所强调的是要求政府把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好。而在公共管理学的视野里,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一样,只是性质以及方式不同罢了。因此,公共管理学更强调公共部门自身的管理,而行政管理学则更强调公共部门(“纯粹的”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也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区别。 行政管理论文:企业行政管理作用及存在问题分析 【摘 要】企业行政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是企业立足市场竞争的根本保障。因此,正确认识企业行政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当前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与建议具有显着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政管理;问题;改革;发展 一、企业行政管理作用 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我国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行政管理促进企业员工的学习与发展,建立学习型的先进企业;也可以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并且将其转化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中去。这样,就能够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被忽视,照搬党政机关的模式过多。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处于一种比较新兴的发展阶段,过多地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把生产和销售发展主要的地位,其他部门几乎可有可无。尤其在一些中小型企业当中,在管理方式上非常教条。有些企业甚至不去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部门,没有系统的管理体系。(2)一些企业管理缺乏现代化模式,无法做到真正的现代化管理。这些企业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中只是粗犷地进行一些日常事务的登记。这样不仅缺乏现代管理的手段,更是没有现代管理的意识,而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企业事务部透明,间接地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损。(3)企业行政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关注点仍然较为集中在企业行政活动中的具体事务上,例如办公室的管理、后勤提供管理、档案摆设管理等等,这样的一种管理体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匹配,从而也忽视了行政管理本身所能发挥的重大的作用。 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措施 (1)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为了解决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现存的一些问题,有必要在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企业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这要求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甘当幕后英雄,企业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还必须强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社会上许多企业都设有企业管理部,但由于很大一部分企业管理职能往往还保留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管口”和“行政口”二者的职能往往发生重叠和冲突。为了避免这种互相重叠和冲突造成的互相削弱,“行政口”与“企管口”必须合而为一,要将一般企业的“企业管理部”的职能注入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其企业管理职能。(2)选择规范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中的“游击作风”、“打乱仗”的现象是我们应当大力反对的。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企业的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执行,经营者也不可能及时的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失误,从而给企业带来败局。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应该在于设置合理有效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和结构体制,使各部门各岗位在行政管理工作的协调下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3)联系实际开展工作。企业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反对“为管理而管理”;必须坚决摈弃形式主义,切实讲究实效;必须大力讲究勤俭节约,反对大手大脚;必须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和可能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方法,一切以企业利益为最高原则,反对泥古不化、因循守旧。(4)构建企业行政管理新体系。首先要构建企业行政管理的权力体系。构建企业行政管理的权力体系就是设计企业行政架构,企业行政架构的设计与应时而变是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内容,这一问题主要涉及企业组织的概念、类型、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设计的原理和内容、企业组织力量的整合、行政流程的结构设计、职能分解、岗位设置、人事相合等。其次要构建企业行政管理的技术体系。企业行政管理需要技术支撑,企业行政管理的技术体系包括: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领导与管理,这部分是关于在组织中行政管理人员如何进行有效领导与管理的内容;企业行政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企业行政控制与监督。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政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当前国内的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管理模式单一、流于形式缺乏现代化管理模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企业文化积极构建合适的、规范化的企业行政管理,为保证企业的长足竞争力,维持企业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 行政管理论文:行政管理与行政体制的改革 行政管理及其有效性主要以科学、效率、效果、效益为基本着眼点,立足于改革和创新,重在实效。它涵盖着不同的层面,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当前我国整个改革进程中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改革总体推进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展开,对日常行政的指挥、监督、控制成为强烈的必需,科学化管理的需求日益上升。实践证明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务效率与质量。对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问题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行政管理要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行政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入。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其次,是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再次,是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请记住我站域名/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 二、现行行政管理存在的误区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并将其作为管理上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一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科学决策的替代,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行为,这是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绝对不是一喝了事。还有一种管理误区就是多定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这需要监控、需要调研,这都是管理题中之义。制订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是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措施 1.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推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 政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一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二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刨造者;三是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而不应该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左右。 在这个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政府职能要突出理顺“四个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不能“缺位”。针对当前政府工作存在的“错位”现象。要强凋由“经济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即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 2.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如财政税收改革、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等。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根据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应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并相应调整收支关系。 3.推进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市场化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在这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迁面前。应该说社会体制改革是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如何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以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成为制度创新的新课题,在探索社会运转和社会服务新机制,形成一套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方面做出努力。此外,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行政管理论文:展望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新问题分析 论文摘要:行政管理 政府行为 行政行为 论文摘要摘要:当前行政管理面临新的形势,但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观念、管理方式、程序、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方面跟时代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按照政府行为的科学性、民主性、法治性要求,行政管理必须在严格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程序、加强行政监督方面做出切实努力。 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新的形势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非凡是在政治领域,其对我国的整个政府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必须正视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新问题,并探索使之完善并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行政管理模式。 一、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新问题和不足 首先,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观念有待改变。改革开放* 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为了适应以市场取向为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培植资源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改革进展缓慢,尤其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些行政管理观念尚未摈弃,诸如直接干预、微观管理、人治管理等,在部分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相反,许多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观念,如民主参和的管理、法治化管理、自治管理等,又尚未建立起来。假如不及时解决这个新问题,将难以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竞争。因为在市场经济要求下,首先约束的是政府行为,要求政府必须遵守市场法则,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运行规则,尽快树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观念,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清除旧的管理体制、观念和垄断利益。我们要尽快摈弃那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被实践证实已经是过时了的行政管理理念,形成新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理念。 其次,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方式有待改进。市场经济要求在一切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以法律手段为主,尤其是在对外活动中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和国际接轨。为此,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中国在加入,-.的谈判中,承诺按照,-.规则办事/即应该按照被时间和实践检验了的、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接受和公认的、迄今为止仍被视为公正和节约成本的国际规则办事,再也不能片面强调所谓的“中国国情”“、中国特色”。过去,我们虽然也宣称要按国际规则办事,但往往是中国化的“国际惯例”,如我国目前虽然也实行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这样一些国际惯例,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据国家有关部门对 0个国家投资项目的稽查发现,其中真正公开、公平招投标的只有’1,有"21的项目招投标失灵,未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我们要切实改变行政管理方式,坚持以法律手段为主,建立一套规范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并使这套法律体系和国际上的规则相衔接,以便形成真正公平的市场竞争。就目前而言,必须系统地清理各部门的法律、法规,对那些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法规、规章,必须逐步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第三,我国行政管理的程序有待完善。我国至今尚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立法,既缺乏行政程序的宪法规范,也没有缺乏法典化的行政程序予以规则。并且在现有的行政程序立法中,往往重事后程序,轻事前和事中程序。行政程序的参和性弱,公开度低,对违反行政程序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行政程序的参和性的强弱和公开度的高低,是行政程序民主化程度的重要体现。在我国,相当一部分行政程序缺乏民主性和参和性,没有说明理由、听证程序,甚至于当事人没有申诉权。市场经济需要我们按照行政管理程序办事,提高办事的效率,真正做到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这对我国现行的行政程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按照法治化的要求构建完备、透明、适应国际规则的行政程序体系。 第四,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行政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行政管理水平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的要求。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公务员队伍的素质还不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也比较低,开放市场后,国外企业进来了,要求和国内企业平等竞争,从而需要政府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尤其是对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公务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凡是各级政府的决策水平和行政领导的决策能力,这也是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所以说,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行政管理水平。 二、完善行政管理对政府行为的要求 完善行政管理对政府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政府行为的民主性。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而非政府才是唯一的经济主体,企业的经济自主权是其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政府应将蚕食、侵夺企业的权利还给企业,政府行为的政治价值定位是追求民主。通观历史,国家权力重心下移是历史的潮流和内在选择,其趋向表现为国家本位让位于社会本位,官本位让位于民本位。入世后,中国的这一历史进程必将加快。民主在经济纬度上表现为企业主位,在政治纬度上则凸现为人民主位,政府政治行为的民主性是其经济民主性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主体的地位不断强化和实现,必然促使其作为政治主体地位的强化和实现,这一历史进程是不可逆转的。按照市场规则运作决非仅在经济框架范围,更是政治观念、制度设计及运作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民主宪政观念下的传统文化改造、构筑民主的生存土壤对我们而言决非轻松,更非过时。政府行为的民主性是经济民主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政治制度设计、运作符合民主的人文关怀,摈除传统体制下的政府行为的非民主性及民主不充分性,加快由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的现代政治行为模式转换。政府行为的民主性是其科学性的前提。广泛、充分地实现民主,汲取社会力量和资源,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政府行为科学性的实现。 其次,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实行市场经济,非凡 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不仅仅意味着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更意味着政府应在全球视角下解读其管理行为。随着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政府间的交融、沟通进一步加强。借此机会学习、借鉴它国政府行为所体现出的时代进步意义和科技成果,可以促进我国政府行为的科学性。电子政府和网络政府的迅速成长,行政信息的快速膨胀、政府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等都需要我国政府摆脱传统的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陈旧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同时,在加入世界统一大市场后我国和世界的交往将进一步加深,和此相适应,政府间交流也应上升一个更高层次,诸如选派优秀的公务人员出国学习、交流,邀请国外优秀的管理专家到我国讲学,加强政府间信息的沟通等。政府行为的科学性体现的是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无关的实践理性,是全人类共同的进化文明。从政府行为的行政成本而言,科技界乃至政府内部都应努力提高我国行政技术的科技含量。在追求政府行为科学性的过程中,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这也是企业化政府、廉价政府的内在要求。 第三,政府行为的法治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文明的成熟性是市场经济实现的必要条件。政府行为的法治性是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体对政府行为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面临的一次严重挑战。不论是具体行政行为,还是抽象行政行为,不但要符合形式法治的要求,更要符合实质法治的要求;不仅要符合实体正义的内涵,更要符合程序正义的内涵。在法治行政下,社会的主体地位从以往隐性、附从地位上升到显性、主体地位。政府行为的法治性要求立法、司法、执法、普法等诸环节加强法治建设,即严格依法行政,树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和终裁的法治意识。政府公务人员应该率先垂范,任何对法治的破坏即是对正义的最大讽刺。政府行为的法治性应在开放性、全球性的视角下,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更多地和国际接轨,而非盲目自闭地强调特色。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从法制行政到法治行政,对我们而言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就目前而言,要有效地控制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行为、构筑社会权利的保障机制,这是政府行为法治性实现的重要举措。 三、完善行政管理的途径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 首先,严格依法行政,将行政行为契合在法律和理性的框架之内。依法行政就要做到既严格地合法行政,又充分地合理行政。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应当符合正当的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办法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其次,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功能。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打破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统一、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公共服务体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简化公共服务程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第三,加快行政程序建设,保证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公开,听取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意见,要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和权和救济权,并严格实行回避的制度。要切实保证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事前陈述和申辩,事后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以及对重大事项,要求听证的权利。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必须在行政决定中说明理由。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使权力侵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通过法律化和制度化的完备规范,切实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程序权利。 第四,完善行政管理监督制度和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要完善人大监督,对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当严格实行依法报送备案的制度,对报送备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权力机关必须依法严格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不能使这种备案审查流于形式。要完善司法审查制度,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管理活动依法实施监督,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予以审查。同时,还必须加强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包括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和专门监督。上级行政机关要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制度,通过层级监督,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工作,并和检察机关密切配合,互通有无,形成监督合力。最后,要完善 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通过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促使行政管理工作严格依法、公正地进行 行政管理论文:公共资源型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探讨 内容摘要: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委托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公共资源型景区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区 行政管理 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 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 旅游景区实施委托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旅游区(点)经营管理上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规划与评定》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景区(点)的经营,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例在立法的高度和操作性上都已无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这种法律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大大削弱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现有的旅游法规、规章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不同归口管理单位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力度,统一处理旅游违法行为;此外,还可借鉴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立法经验,促进旅游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合理规划旅游景区 目前,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公共资源,大部分经营者、管理者都只追求其经济利益,规划缺乏长远性,过度开发、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摒弃以往的资源导向的开发战略,转向创新规划开发。创新规划开发即景区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因此,国家相关旅 游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旅游局首先应对旅游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规划编制单位由旅游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规划编制完成后力求认真实施,使其在开发经营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景区的长远发展,加强对景区资源的长远保护,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景区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顾及到周围社区的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行政管理论文: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 【内容提要】政府的产生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的服务性质。21世纪,服务将是行政管理职能的必然选择。为公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将是行政服务的主要对象;而效率与效益,将是行政服务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判断行政服务的标准,则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综合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最终依据将是用“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衡量。 【关 键 词】行政管理/服务/衡量尺度 21世纪,以服务为方向的中国政府职能选择将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政府将按照企业化的方式努力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并自觉把“效率”和“效益”作为自身服务水平的内在评判尺度,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外在的评判尺度。 一、服务: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职能设计 管理在本质上就是服务,服务理所当然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21世纪中国政府必然也应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理念,进行职能的再设计。 1.管理就是服务 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本质上管理与服务是统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体产生分化,并逐步形成群众组织(包括国家),各组织内部及各组织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各组织成员为避免无谓的消耗,以最少成本换取最大利益,相互订立契约,把自身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形成公共权力,由全体成员选举的少数代表掌握。掌握权力的少数人根据其成员的要求,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同时,各组织之间也基于同样原因签订盟约,把部分权力交给凌驾于其他组织之上的组织(国家政府),管理全体社会的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组织及其成员赋予的权力为公众利益服务。因此,从本质上讲,管理就是服务。 2.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 政府是公民间契约的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日益脱离并凌驾于社会之上,但这种服务性质不可能改变,只不过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政府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政府作为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种,也是为社会需要而存在,为社会利益而存在。因而,它必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为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而不是相反。政府行政在理论上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制行政,而应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行政。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能。现代西方各国政府的职能再设计也正是出于这种选择。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行政管理陷入信任危机,引起了国际性的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西方各国通过多方面探索,最终选择了服务职能,实现了由过去重管理控制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到开始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中国的行政管理,离不开国际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殊性,更何况中国政府本身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最终实现政府职能的方向性选择,就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 3.转变观念:“小政府”与“大服务”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取舍。但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面干预,强调行政管理。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及公民本身还没有意识到政府就是服务机关,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能”角色,不该管的也要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我们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习惯于政府的全面干预和行政控制,不仅不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而且对政府过分依赖。公民更是“势单力薄”,一味指望政府能“为民作主”。一方面权力主体没意识到自己的权力,自然也不对政府提出什么要求;另一方面,政府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忽视了权力主体的权力。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树立新的行政理念,从制度和体制及运作机制上,使行政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其次,还要求权力主体观念也要有所转变,要认识自己的权力,争取自己的权力,限制政府的权力,主动要求政府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 二、政府该为谁服务 既然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那么,政府到底该为谁服务呢? 1.为公民服务 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契约理论”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民与政府、公民之间的政治契约的基础上的,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公民之间的契约或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权能委托,政府应保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维护和平的社会秩序,充当公民的忠实“奴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公民有权收回委托之权能,选举出新的政府。众所周知,政府机关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它们的运转和活动靠公民所交纳的赋税支持,公职人员靠纳税人来供养,公民是公职人员的“衣食父母”。政府为公民服务,反映公民的意愿,为公民利益尽心工作,完全是应有之义,应有之举,而非政府单方面的“恩赐”。 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模式。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管理过程就是基础设施、治安、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公民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以尽可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争取消费者的支持。 按照这种理解,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服务,而且要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否则,就难以赢得公众的支持,从而失去存在的基础。 各种理论虽然理解的角度不同,但它们都证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政府必须为公民服务。 2.为国家服务 行政管理是国家发展的产物,它通过自身的管理活动来发挥、实现国家的职能,执行国家的意志。它不可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服从于国家、服务于统治阶级。行政管理在本质上是为国家服务的,政府代表并为国家的利益开展活动 。 任何国家都有安全的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内部安全是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政权丧失,保持国内稳定。政府为实现内部安全,维护统治,一方面要代表国家利用暴力工具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的意志、法律和政策,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另一方面则采取改善福利等措施协调和缓解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保护内部的安全和稳定,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外部安全就是要保证主权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它国侵犯,维护国家的尊严。政府代表国家通过外交、战争等方式实现国家的这种安全需要。 在内外安全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下,统治阶级还要努力发展本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事务,以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政府通过执行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能,为国家经济文化等发展服务。当然,政府代表国家与它国开展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竞争,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政府为国家服务的应有之义。 3.为社会服务 政府职能除了为国家服务和具有强制性的一面之外,还具有为社会服务的非强制性的一面,这是由国家和社会关系决定的。专制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颠倒,国家日益凌驾于社会之上,对社会超常控制。现代民主社会,才真正体现了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按照社会的指意运作的内在涵义。国家与社会的这种关系“具体化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权组织与社会、国家机构与社会民众的关系。一句话,是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关系”,所以, 国家要为社会服务。政府则代表国家执行这种服务职能,这种服务具体表现为政府为市场服务,如“培育市场体系、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进行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缺陷”等;为企业服务,即“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检查监督”;为社会良性行为服务,如:环境保护、治理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法律和制度、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公民服务,如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民权益。 三、21世纪中国政府:掌舵而非划桨 “今天我们政府失败的主要之处,不在目的而在手段”。 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何种方式提供服务,是我国各级政府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1.掌舵与划桨 现代国家的政府,既具有决策与指挥的职责,又具有执行和操作的职责。如果把决策、指挥比作“掌舵”的话,那么具体的服务执行就是“划桨”。掌舵是一种方向性、目标性的引导,而划桨则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从另一方面来理解,“掌舵”是政府方针政策等宏观方面的服务,而“划桨”则是具体的服务。 2.掌舵而非划桨 彼得·德鲁克在《不连续的时代》一书中说:“我们面对的不是‘国家的逐渐消亡’。相反,我们需要一个有活力的、强大的和非常活跃的政府。但是我们面临着选择,选择一个庞大的但软弱无力的政府,还是选择把自己局限于决策和指导从而把‘实干’让给他人去做的强有力的政府”。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以治理而实行治理的政府。这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这是一个‘治理’的政府”。当代管理者也认为:“任何想要把治理和‘实干’大规模地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只会严重削弱决策的能力。任何想要决策机构亲自去‘实干’的做法也意味着‘干’蠢事,决策机构并不具有那样的能力,从根本上说那也不是它的事。”政府不是“实干”的机构,而是“决策机构”。因为“政府并不善于划桨”,政府的职责只能是“掌舵(决策)”而非“划桨(实干)”。政府的义务是保证服务提供得以实现。 3.满足公众的需要 政府是决策机构,如何掌舵,即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并不能由政府自身说了算,而要根据服务对象,尤其是政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公众的要求而确定。 政府使用纳税人的钱,为公众服务,理应“以顾客为中心”,按照公众的要求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需要,就是说政府的服务要面向公众,而不是面向权力;政府对公众的利益、需要和要求应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政府的一切活动要围绕着公众的切身利益,树立“公众至上”意识,一切以服务对象的满意为标准。 4.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工作中去 政府服务也是一种经济行为,需要进行收益——成本分析,只有其收益高于成本才是合理的。因此政府服务也存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要求。在政府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把竞争注入到政府服务工作当中将有助于实现政府服务“低成本、高收益”的预期。同时,这也是满足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打破政府垄断的有效途径。 政府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内部的竞争。在政府同类部门中政府雇员以及为政府服务的机构,如印刷、会计、采办、通讯数据处理,车队、修理等之间开展竞争,可以解开官僚主义的死结。二是政府与私营部门的竞争。在一些由政府垄断的服务中,如交通、电信、邮政、水电等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垄断,给政府形成竞争压力,迫使服务质量的提高。三是私营部门之间的竞争,把一些政府可以撤手不管的服务,诸如清除垃圾、城市环卫、医疗卫生、职业培训等通过招标方式出租或承包给私营部门,实行“有偿服务”,由市场来完成,可减轻政府负担,以便政府更好地“掌舵”。 竞争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至少能使我们的政府服务质量有所改观。 四、效率与效益:政府服务的价值评判 行政效率与效益是行政服务的核心问题,贯穿于行政服务的各个环节,是全部行政活动追求的目标,也是检查政府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政府服务的好坏都要经过效率与效益这一对价值判断标准的检验。高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是良好行政服务追求的目标。 1.效率与效益的可比性 广义的行政效率是质与量的统一,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数量上的规定性,是指行政服务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率,即所谓狭义“效率”;质的规定性,是指行政服务的社会和政治价值,看其是否达到了有益于社会,能够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既定价值目标,即“效益”,这是对行政效率的社会性评价。 “效率”(狭义)与“效益”虽同为行政服务的价值评判标准,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或者说,二者之间具有某些可比性。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二者的一致,却忽略了它们的区别。“效率等于效益,效率越高,效益越高”,这话包含了部分真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从效率中获取相应的效益,二者成正比。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如果行政服务活动远离了原定目标,或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其效率越高,结果就越糟。这表明,效率越高,效益也可能越低,甚至成为负值,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成反比。只有当两者 以最恰当的方式结合起来,并产生最佳值,效率与效益才可兼得。否则,为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视行政目标的正确与否,会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带来重大损失。 2.短期与长期的统一性 衡量行政工作的真正效率与效益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作出恰当的评价。有些行政活动刚开始,效率或者很差,效益很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日趋成熟,效率会逐步提高,效益也会日益明显,并最终变得极为可观。因此,对效率和效益的追求,不能只看眼前,仅在短期效率和效益上作文章,还要顾及长远利益,更不应为片面追求短期的效率和效益而损害长期的效率和效益。任何放弃长远效率和效益的行政行为,都不可能真正实现行政服务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所以,对效率和效益的考察,既要看到眼前,又要防止急功近利。在相当多的行政服务领域,例如环境保护等,更应把眼光放长远些,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实现行政服务的短期与长期效率和效益的统一。 3.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人民满意”为尺度 效率和效益的统一及二者长期性的统一,都只是政府服务的价值评判原则问题。对于政府来说,终极目的是要实现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究竟什么样的服务才是高效率基础上的高效益,则有一套客观的判断标准和尺度:就是看政府服务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最终依据“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进行衡量。 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需要”,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这种现实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语)。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都要根据“三个有利于”标准进行判断。我国的政府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根本任务的,其服务质量的优劣,服务效益的高低,最终也要看是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增强了综合国力,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是一种实践标准。政府的服务是否达到了这一标准,最终要依据“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衡量。政府服务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好处……都主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这是对政府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服务的最具权威性和决定性的价值评判。 行政管理论文:村镇思政工作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工作已经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如何抓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必须面临和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在新时期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基层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最终决定我们事业的成败。中共共产党人早在1934年2月召开的“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就“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领导群众夺取革命和建设伟大胜利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否则就会使人们的根本信仰、根本信念产生动摇,甚至迷失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定推进,甚至有不少地方过上了小康生活。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就是农业生产滑坡,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与此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在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各种落后思想卷土重来,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出来,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有如下几种表现:一是有的农民思想觉悟滑坡,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漠。由于有些地方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抓得不够,再加上一些利益失调,甚至个别干部腐败现象,有的农民对社会主义渐渐失去信心,价值观混乱。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下降,有的基层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假”、“大”、“空”、“形式主义”的问题,部分工作人员从主观上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为了政绩,往往主要抓经济建设,搞形象工程。对群众的主观思想看得比较轻,认为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看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的干部素质偏低,精力不集中,工作方法简单、模式化,缺乏灵活的工作艺术,这就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难做,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信心。三是干群关系紧张。有的基层干部作风不硬,自身不廉,脱离群众严重,搞特权主义,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于是群众思想上存在抵触情绪,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些集体单位经济薄弱,村里各种开支都向农民伸手,这就导致农民负担有增无减。四是农村集体观念的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经营。虽然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膨胀了。许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多年,根本不参与集体活动,更不交税、交费。另外,随着部分地方集体经济的衰落,村集体吸引力弱化,农民不满和失望情绪增加。 三、在新时期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以及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针对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多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加强针对性、主动性,提高实效性。 (一)发展农村经济经济上的落后会严重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实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群众自然会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最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如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的农民增收困难“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人民群众注重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人民群众的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我们的政策和工作真正体现群众的愿望,使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抓好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建设一支作风硬、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工作队伍是当务之急。首先,抓好乡镇党委的自身建设。乡镇党委是农村党组织的核心力量,要从思想、作风、纪律各方面进一步提高党委班子的政治敏锐性,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提高干部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加强廉政建设,不以权谋私,不请客送礼、行贿受贿,要始终保持党员干部的一身正气;继续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艰苦朴素、勤俭持家,提高领导水平和艺术。其次,要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建设一支领导能力强的班子。完善制度,做到财务、政务公开,接受百姓的监督,管好农民的钱,用好农民钱。再次,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民主的原则选择好干部队伍,不任人唯亲,任人唯钱;坚决杜绝跑官卖官、拉选票的现象发生;教育、培训干部,提高其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政治与实践的结合,树立办实事、讲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 (三)搞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农村广播、电视、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农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提高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和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定期举办各种培训活动,讲政治,学文化,传播科技知识,认识封建愚昧活动的危害性,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要树立典型,抓好群众性学科学、学法律、比收入、比贡献活动的开展,通过“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倡导符合“小康”社会的健康、文明、崭新的农村生活。 (四)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方略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在农村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样也离不开法制建设。在农村中要加大法制的力度,对那些以权谋私、通过不正当途径致富而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人,要严格按照法行政办事能力,文明执法,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中职教育论文:对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讨 中职教育发展强劲。但发展的背后存在着理论体系不完善、思想观念落后、生源质量滑坡、制度建设滞后、经费投入不足、专业设置盲目、师资力量缺乏、教材建设滞后等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为克服存在的问题,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扩大宣传、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制度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增强特色品牌意识、加强教材建设等。 一、 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理论应关注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垂听职业教育实践的要求与呼声,对新现象、新问题做出迅捷应答。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品格,既能够使理论研究尊重客观、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又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理论随实践变化而动态发展;彰显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鲜活的时代性。近几年,西方的许多职业教育理论思潮、流派、理论和方法蜂拥入境,职业教育研究者应努力构建我国职业教育与外来职业教育理论科学结合的构架,这并不是指对中外职业教育理论进行简单的组接、拼贴,而要面向未来,立足当前实际,机智地吸纳其精华、壮己之筋骨,予以创造性的整合与发展。我们既强调理论的守成,更倡导理论的创新,不断创新、日益发展的活理论才会生命长久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更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要积极引导人们改变唯学历论英雄、鄙薄职业教育的落后人才观念,真正树立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现代人才观念。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就业前景非常看好。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技工荒”、“高级技工荒”的现象,在沿海地区甚至是“千金”难求一高级技工。 二、 创新培养模式,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此,中职教育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以下几种可供借鉴:1、实行校企合作,以订单式培养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中职学校短期内设置相关专业,学成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方式。2、、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3、积极推进工学交替,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4、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实行学分制。根据自己爱好特长和基础条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完成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取得独立从事某种就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育模式和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质量评价考核制度,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2、实行专兼结合,积极聘用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3、制定科学的师资培训、培养制度,突出职教特色。政府师资培训机构应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总体要求,改革培养师资的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在职教师,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4、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近年来,我国的许多职业学校派出大批的教师到各地访问,进修,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有些学校还与外国的学校合作办学、办专业,把外国的教材、教师都引进来,产生了比出国留学还要好的效果。5、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考核晋升制度,以提高职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稳定职教师资队伍。 三、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推进各项制度建设 首先、克服无序招生。1、政府应出面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由省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所有中职学校包括社会力量办学的招生简章进行统一审查,统一向社会公布,以提高中职学校招生简章的可信度和严肃性,不允许中职学校自行招生简章;2、应建立起对中职学校重要办学指标客观公正的评估和公示制度,以增强老百姓对学校的知情权,增强考生分析选择的透明度。3、,建立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制度。对出现一些违规行为,实施一定的处罚制度,如限量招生、限期整改、媒体曝光等。 其次、贯通职业教育的纵向办学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满足学生进入高层次院校学习的需求。职业教育的作用和特色,决定了它不可能只是单一的低层次教育,而应为多层次、复合型教育。在职业教育系统内,不应该只有中职和大专两个层次,还应该有高职本科、应用性硕士、博士等各种层次。除学历教育外,还应该有非学历的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这些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之间不能是孤立的、割裂的,而应该是互相连接,上下贯通的统一整体。 再次、创特色教育,树品牌意识。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在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和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应显著地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学校要树立自己形象的品牌,要有名专业、名教师、名学生。要加强科学管理,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验室及教学设施,有高水平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更具竞争力。1、争取更多政府投入,改进教育教学条件。2、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尽可能多的职教学生得到受助,以提高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为更多的贫困学生提供学习和就业机会。3、建立开放性的适应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多元投入体制。政府应用优惠政策扶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解决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和教育用地相对紧张的困难,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学校要和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服务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争取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鼓励一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投资举办职业教育,广泛争取国内外职教项目资金,促进中外合作和交流。 中职教育论文:探索中职教育教学模式 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 探索中职教育教学模式 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 中等职业学校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深化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学籍管理等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保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劳动者。 一、树立与中等职业学校相适应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一线员工。中职学校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教育教学思路就是:先成人,再成才。 具体做法:通过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养成教育为手段,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为此,学校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学校在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德育课程之外,把学生学会生存、健康生活等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德育内容,纳入到综合素质教育中来。没有教材,学校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根据需要,自编校本教材。三年来,学校已经为学生开设“生活、健康、礼仪、安全、理财”等课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与本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校企零距离接触培养形式,让学生一边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一边在车间实训、掌握一技之长。 学校以“企业的满意,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评价办学质量的方针。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以考分为依据,应该以毕业生受企业欢迎程度、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胜任程度、职业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等综合评价,为此,学校改革中职教学考试制度,实行学校、企业、社会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不以分数论高低。 二、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使学生成长为企业的合格员工 为了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企业的需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通过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1.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 学校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来开展进行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其主要内容是: (1)学分制。学校采取“复合型学分制”模式,即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学内容及学分;第二学期由学校安排必修课、限选课教学科目,学生按学分制选择选修课的学习科目;第三、第四学期采用学分制形式,完全由学生自行选择(必修、限选、选修)学习科目;第五、第六学期进行校外生产实习,学生到各自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2)学生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学校采取复合管理模式,即学校在班主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学校、班级、家长共同管理学生的复合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有: ①管理组织形式。以年级组长牵头,班主任负责,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的复合管理方式来管理以班级为单位的每位学生。 ②管理目标。按学期给予每学期的管理目标,使学校的管理易于实现,便于规范、检查。 ③管理过程。注重过程的检查与考核。教学即管理,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都包含着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学生档案,清晰记载学生在校成长轨迹。 ④学校与学生家长构成一张没有漏洞的网,一起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家长参与学生的管理,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全面、更彻底。 (3)弹性学习制度。学校学生可提前或推迟毕业,也可开展半工半读活动。 2.开展半工半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 “专业技能是练出来的”。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必需在从抓“练”字上着手。练,不仅要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 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半工半读试点学校,我们始终把与本地企业合作,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开展半工半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主要工作有: (1)为开展半工半读定身打造相应的教学进程计划和教学计划。 ①学校自2010年起,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学校的教学计划做了重大调整,制定相应的“半工半读教学进程计划”。一是根据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分别制定各个专业的“半工半读教学进程计划”,具体明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下企业工学结合的时间,并向学生和家长公布;二是加强对促进半工半读在职业学校教学中起积极作用的宣传工作。通过政策解释、开办半工半读学生经验交流会、公布学校半工半读的实施方案、签订协议等形式,使学生和家长都能清晰地了解学校半工半读工作意义与措施,使半工半读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上的一个特色;三是以半工半读进程计划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总日程表。学校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都以此计划为指导,所有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进程开展工作。 ②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基本要求,以及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进程计划,分析和确定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教学中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以文化基础课为辅,以加大半工半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重点,设置课程和安排课时。同时,突出以“强化技能操、培训学生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做”为中心,使学生真正能掌握操作技能。 (2)加大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为半工半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半工半读工作的成败,管理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把半工半读工作开展好,就必须首先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会管理”的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为了做好这篇文章,学校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养并选拔优秀教师参与到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和企业密切合作,在企业中招聘既有一手“绝活”又具有管理能力和丰富生产经验的“师傅”作为半工半读实训管理教师,全面指导学生开展半工半读工作。 (3)密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使半工半读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学生在企业开展半工半读时,更需要精神生活。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密切联系起来,在学校半工半读管理教师的参与下,学校在半工半读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比如导入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民族节日晚会、宣传板报等,这些不仅缓解学生紧张工作的压力,延伸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而且也娱乐了合作企业的员工、丰富企业文化,让企业更充满朝气与活力。 三、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 学校实行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校学生采取多元化考核。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即从学生成人和成为合格员工两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每一个学生。成人的评价,以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来开展,即以校内评价为主,校外评价为辅。主要评价内容有日常行为表现,生活与适应能力,同学、教师、家长、社会、企业的总体评价。合格员工的评价,主要内容有资格证书、半工半读评价、顶岗实习评价、企业的评价等。 四、以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以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探索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2008年初,学校制订了“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五年规划”,鼓励全体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深入企业生产实践,促进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1.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2010年,学校选派教师15人,占学校教师的25.9%,2011年学校选派教师28人,占学校教师的48.3%。通过几年来的各类培训,学校双师型教师由2010年初的6人,增加到目前的34人,双师教师人数增加28人,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8.6%。 2.通过与企业合作、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来培训教师 学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培训。学校自2010年起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工作。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从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开始,将学校教师深入到企业第一线接受企业培训工作逐渐常态化、制度化。经过近3年的培训,学校已有33名教师接受企业培训,占学校教师人数的56.9%。 经过企业生产实际培训后,这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他们的教学也更贴近生产实际了。 3.选聘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 选聘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工作,我们不仅在开展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时,将企业中既有一手“绝活”又具有管理能力和丰富生产经验的“师傅”作为实训管理教师,也将这些技术人员之中的优秀者,直接选拔到学校的教职工队伍中来。 2010年,学校从企业中选聘实训教师12人,到学校任教企业技术人员2人;2011年,学校从企业中选聘实训教师16人,到学校任教技术人员5人。 中职教育论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中职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中职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2010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校企合作与七项重点建设任务均紧密相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成为中职学校创建示范校的重要环节。作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我经过近一年半的探索和研究,认为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使中职学校培养出对接市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中职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理论认识 (一)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虽然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5%,我国仅占30%左右。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虽然在90%以上,但就业对口率平均仅能达到30-40%,三年就业稳定率也仅为50-60%,学生就业薪金也不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不高、岗位操作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不强是主因。 中职学校为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但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办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自拟实训项目、实施自我评价,根本无法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二)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无缝对接的关键 实训基地集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承接、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将日常教学实训融入企业产业链,使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学生与职业岗位“近距离”接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本质所在,它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的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与工作岗位无差别的实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实质性对接。 二、实践探索 ㈠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教学实训与生产(经营)同步,与技术服务同步,突出实训的生产性、岗位的真实性、技术服务的针对性。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拓展,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高层次培养,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 1、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按照投资主体,可将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划分为学校主导、企业主导、校企共建三种模式。 (1)学校主导模式。学校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人力资源和技术实力,建设所有权独立的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如:超市、网店、宾馆等。资金来源于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实行企业化管理,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实训。该模式最大优点是生产过程、教学实训安排完全由学校掌握,自主性强,方便灵活。缺点是一次性资金投入较多,缺乏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与管理,教师实践能力提高不充分,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不够规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007年,我校注册成立经贸超市,建立起经营性实训基地,满足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专业部分实训的需要。运营过程中,只有一名教师参与超市经营管理与学生指导,其它包括商品上下架、信息处理、商品营销、收银盘点等所有工作都由学生负责。根据教学内容分课程实训和经营实训,课程实训通常集中两周时间,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技能要点;生产实训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选择在课程实训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掌握技能。 (2)企业主导模式。学校提供实训硬件环境和学生实训管理,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组织学生进行实训和生产。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生入校后,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及教学实训实习计划,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来校,集中半年实践指导实训生产。该模式的优点是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强,节省教育成本,缺点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特点使技能培养不能得到全面落实。 我校日文数据处理专业与大连泰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确立了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由学校承担、专业技能提高由企业负责的基本思路,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实训实习计划,明确了日文录入、日文排版和日文制图岗位的基础和岗位技能标准,学校按企业要求配备实训生产环境,购买高配计算机和高端服务器。学校将前三个学期的教学与实训标准分解成阶段目标,贯穿于日常教学,坚持日练、周测、月考核、学期大赛的方式对师生予以奖惩,极大地促进了目标的达成。第四学期企业安排技术担当来校进行实训生产,通过专项强化岗位技能,学生就业稳定率达85%以上。 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取得的成效更为突出。该专业与大连动漫产业基地中的大连艺美数字有限公司、大连东方龙动画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实施教学与实训。坚持小班教学,探索校内师徒教学模式;以动漫产品为核心,突出素材及时性,将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引入教学;坚持企业技术骨干担当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技能学习;坚持6天教学时间,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术训练;坚持周测试和月考核,将过程性评价作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的重要依据,保证学生技术达标;坚持引企业真实项目入学校,实现课程内容和岗位任务有效对接。学生凭业绩表现顺利就业,高薪不再虚拟。 (3)校企共建模式。在设备购入、技术支持、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人员等方面,校企双方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共赢。该模式最大优点是降低了实训教学成本,企业能选派优秀人才投入实训,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缺点是学校安排实训的自主性降低,生产与教学会有矛盾。 我校船体焊接、船体装配两个专业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钢结构制作有限公司建立了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订单培养船舶制造技能型人才。到第四个学期,满18周岁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生产性实训。2011年该公司成立了两个“经贸班”,从班长到成员清一色经贸学生,“经贸班”的两位班长都仅21岁,是企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班长,月薪高达7000元。抓生产的副总经理以及工会主席负责在技术、管理、心理等方面跟踪指导,“经贸班”的健康发展体现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2、校外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有两种模式:一是基地建设资金完全由企业承担,二是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企业,其余部分由学校出资。这两种方式都由企业负责实训与生产,学校负责招生、教学和学生管理。最大优点是校在厂中、厂中有校,学生的实训环境就是将来的工作岗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升较快。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学生实训,大幅提高实践能力。缺点是学生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难度大;校企在追求教学效果与生产效率中存在矛盾;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与现行固定资产管理体制间的关系难以理顺。 我校休闲体育、航空服务专业由于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的资金比较多,职业环境很难达到“真境”,因此,教学实训基地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设在企业内也是一条可行之路。我校航空服务专业主要与南航及国航合作,学生从第三学期进入航空公司的安检、总台咨询、票务服务、贵宾室服务等岗位上轮训,休闲体育专业按照健体教练和高尔夫球场管理两个培养方向分别派学生到大连韦德伍斯健身会所和大连红旗谷高尔夫有限公司进行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训后返校,进行理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提高很快。这种工学交替的实训模式,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以螺旋式提升。 日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高薪就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学校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上又推出了崭新举措。学校拟承包大连鼎雅会所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由教师与学生一道进行会所的日常运营,以经营实战实现教师、学生、学校三者共赢。学校还与大连全景阳光合作,将古书籍录入项目引入学校,让有文字录入专长的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熟练掌握技能,达到企业标准后“无缝”走上工作岗位。 3、区域共享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作为实训教学与生产实践共融的平台,区域共享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最佳契合点。它基于本地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区域同类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逐步形成实训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该基地的建设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在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下,引入企业文化,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区域同类专业实训基地的重复性建设,以高水平的实训平台促进师资水平、实训质量的提高,促进校际、校企交流。缺点是教学实训安排比较复杂,要统筹考虑教学实训及其它功能的实现。运行过程中设备的折旧与维护保养、工具和材料消耗的费用较高,导致真正的持续共享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㈡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1、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现代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要使实训基地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必须将眼光放远放宽,才能保持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度合作。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支支持校企联姻;行业要主动指导校企合作,制定行业标准。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后,双方要制定章程和管理办法,成立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达成发展共识。 2、教学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均承担保障实训基地顺利运行的责任。学校和企业要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确定双方的责权利并签订相应协议,依据协议条款开展深层次合作。 对中职学校而言,要建立起校长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各司其职,中层干部和专业教研室主任贯彻落实检查考核的四级管理网络。明确教务主任和实训中心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分工,协同促进实训基地的运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建设、运行、管理、效益目标及规章制度;明确每个专业的岗位能力目标和项目教学实训目标,制定能力标准和实训质量评价标准;明确每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企业共同制定有效的生产性实训计划;引入行业和企业标准,执行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检验等标准,保证实训产品质量一流。 为保证生产(经营)性实训的有效运行,学校应设置“校企合作产业部”,负责与行业、企业间的合作联营、技术开发、财务经营决策,协调校内教学、科研与生产等的关系,保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有效对接。 3、教学监督机制。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不能只由学校来完成,要按照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堂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坚持多方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模式,注重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训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产品评价、职业素养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有点评、有跟踪、有指导;产品评价要依据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严格评判,尤其对于特殊岗位的评价要采取关键环节不符合标准的一票否决制。 4、财务管理机制。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投入大,设备种类、性能不尽相同,在实训中产生的消耗和管理成本等凸显出实训基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设备的采购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的运转、维护保养有专人负责。生产性实训还要加强成本核算,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 使获得的利润更加切实地用于实训基地的运转、发展上。 三、思考与分析 目前,中职教育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正以多种形式迅猛发展,但由于经济环境、行业背景不同,校企共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仍有不完善之处。以下仅就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思路。 1、因专业而异,选好建设模式。在2010年国家新专业目录中,中职学校开设专业涉及类321个专业927 个专门化方向,每个专业的专业技能都有其特殊性,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选择上要达到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就需要校企高层领导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出发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做出科学发展的决策。 2、科学解决校企双方开展生产实训的矛盾。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共赢,但由于校、企存在不同的利益目标,对学校学生、企业员工在生产实训中的管理、使用也会存在分歧。解决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换位思考,在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站在对方的角度,得出易于被双方接受的解决办法。 3、借助生产(经营)性实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论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训,只要有企业技术骨干参与,都是专业教师业务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好机会。专业教师参与实训,还能加强学生的实训安全管理、纪律管理,协调校企关系,是校企合作长效运行的具体措施之一。 4、生产(经营)实训要开发多种资源。生产(经营)实训不应仅停留在产品和经营本身,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能力标准、实训教学计划、课程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等都应作为校企共同开发的资源。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一个全新而又复杂的课题,在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上,各地区、各中职学校都刚刚起步。我校在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等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这是通过办学实践总结出的成果。在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各中职学校唯有持续创新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真正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职学校的创新发展。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未来发展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校企合作是各种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道路已被世界职业教育证实。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但校企合作总体上说还处于初级阶段,校企合作如何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和创新。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是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等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使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学校、企业、学生、社会互利共赢,就学校而言,其优势在于培育技能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同时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对企业而言,其优势在于可以储备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就业的渠道更加畅通和宽广;对社会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够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二、几种常见校企合作的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用人单位提出用人标准,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签订订单,然后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企业参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制订,通过讲课等各种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及企业文化传递给学生。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 2.“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每学年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接受技能培训。 3.“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办班,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组建管理团队,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和基础文化可教学,企业负责专业教学、实习实践等。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得到了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得到符合自身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三、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今后发展模式的研究 结合当前形势,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努力创建“校内有企、企内有校、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新办学模式,实现校内教学场地企业化、企业生产经营场地教学化,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学习心理都发生变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会得以转变,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就业能力、职业技能及创新能力。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工学交替为手段、企业参与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创新模式。 1.校企互动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使学生做到车间、教室合一,强化企业意识,让学生真刀真枪动起来,确保技能训练到位;学生、学徒合一,学生实习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教师、师傅合一,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理论、实践合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块化实训,在实训中学理论,在学理论的同时去操作;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育人、创收合一,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2.产学研模式。是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可以获得企业的适当资助,学生可以通过观摩和专业技师的指导,学到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教师也学到企业的专业技能,有效促进了双师素质的发展,同时使学校的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教师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研发,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校企合一模式。即学校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自己创办公司或经济实体,公司的所有成员都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实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公司对外承接业务,专业带头人为公司法人代表,学生一进学校就从最基层干起,跨入校门后就有两个身份:学生与公司员工。学校自创的实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学生不是为了实习而实习,而是一种实战的训练,使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突破了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实现了就业“零距离”上岗培养目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自创的经济实体也利用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多渠道解决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为学校的多元管理模式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总之,我们今后要在创新中不断总结经验,为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制定相关制度进行多层次交流,确保校企之间实行深度合作,学校、企业、学生均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和学校各方都满意,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会更好。 中职教育论文:浅析中职教育《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改革 浅析中职教育《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多元性,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即令其掌握“一技之长”,在我国尤以中职教育比较发达。所谓中职教育是在完成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实行的职业学校教育,形式有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等。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各种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风起云涌本文由收集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级各类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但当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涛声依旧”,没有多少实质的变化。以下本人就中职教育《机械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如何改革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中职教育《机械基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机械基础》课程具有涵盖面广、知识量大、章节联系松散、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多等特点。一般传统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满堂灌。就算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把原先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上了屏幕,教学手段变了,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本质变化,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难以创造活跃的气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对工作原理理解不清、对应用特点产生混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等现象。所以,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是《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迫切任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在教学中变革教学模式,学以致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势在必行。 二、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举例来说,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即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所以对中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首先,中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岗位针对性”。 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再次,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换言之,中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中职教育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 三、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 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 1、全面更新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 。 有位职教人士曾经感慨:“其实最有条件去实现开放教育的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开放;最有理由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也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这在某程度上道出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惟有这样,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请进来”和“走出去”才是理所当然;惟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能的结合,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有效”。 在教学中,我们将学生从教室带到了实验室(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室),把机械基础中涉及到的和生产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部融合到每一个实践课题中去。 2、革新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在备课中合理配置课堂各要素。 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是关键。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以能力形成为设计思路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作为备课内容的主要体现,教案设计至少应该包括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讲解的先后顺序、教学方法、以及最后要达到的效果等,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课堂提问会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悬疑,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状态,从而吸引学生去探索这一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使之富有启发性,切合学生接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必须紧扣课文,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并有助于培养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解螺纹种类及应用时,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台虎钳中螺纹是什么形状?②自行车轴上螺纹是什么形状?③车床上丝杠螺纹是什么形状?④三种螺纹截面形状是否相同?为什么?再想一想,生产生活中,哪些场合用到螺纹?虽然螺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常接触到,但需要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后才能正确回答出。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自然引导他们得出结论:自行车轴上螺纹采用三角形螺纹,因而联接强度高,自锁性能好;而台虎钳和车床中传动螺纹采用梯形螺纹,因而其强度高,螺纹对中性好,传动效率高。通过合理设疑,然后举例验证,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动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兴趣是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深入浅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质疑对学生的学习是重要的,心中有了疑问,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只有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自信心,才能充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2)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实例来授课,比如从缝纫机踏板机构、汽车雨刮器、车门的启闭机构讲解铰链四杆机构及其演化形式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从自行车飞轮、家用晾衣架引出棘轮机构;从电影机卷片机构、六角车床的刀架转位机构引出槽轮机构。如此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利用实物、模型、挂图、参观等增加感性认识。 不能照本宣科,要利用现有的教具、模型等实物,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验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一定提高。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带着一种好奇心理进入学习中。如讲螺纹连接时,可以准备一些常用的螺纹连接件,如螺栓、双头螺柱、螺钉、紧定螺钉、螺母等。把抽象的知识点演变成生动的、易理解的具体形象,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主要研究机器的运动、受力、动态性能,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抽象的运动原理问题,陈述过多,课堂上花费较长时间又不容易完成的内容,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以解决一些口头语言难以表达清楚,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或是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或整堂课都需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需要推理、演算则还需要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互相结合更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指将文字、图像、动画、影视、声音等媒体结合起来,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感官世界。通常使用的多媒体投影机和大屏幕可以讲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给学生明显的视觉效果;配合视频展示台可以展示各类实物大小、颜色、形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演示光盘、网上教学,实现人机交互;电视、录像机、影碟机可以用来放映不同影像,使学生如同身历其境;加之配合录音机、功放、音响等设备可收到良好的听觉效果。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满足学生全方位感知信息的需求,使得教学直观易懂,学生认识深刻,记忆持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多媒体教学省去了大量板书时间,加快了课堂教学进度,增加了教学内容,教学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4、调整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1)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调整教学内容。 让学生更清晰的掌握所学知识,对有关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将知识重新组合。例如,理论推导和繁琐计算可以不做要求,只要记住结论,会用即可。对新出现的国家标准、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要及时补充到课程中来,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2)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的实质是全体参与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适当引导、点拨、鼓励学生去动手、去思考、去归纳总结,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 中去。例如联轴器的功用和类型,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可以安排学生自学。老师可以把有关问题写在黑板上,规定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查找问题的出处,也可查阅相关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由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再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大有裨益。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自学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学习惯的培养,教师应尽可能地多提供这种机会给学生。 5、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1)教师要经常自主学习和参加各种专业培训。 打铁需要自身硬,教师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尽可能地多去学习和培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应当不仅具有机械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设备的有关知识等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成竹在胸,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起来,上起课来才会得心应手。 (2)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知识培训。 研究发现,中职学校里能够很好驾驭多媒体技术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实现数字化环境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性能和信息素养。学校应采用针对性、实用性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培训。 总之,在中职教育《机械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根据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课堂有效”原则,全面、有效的进行更新传统课堂教学观念,革新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调整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中职学生走出传统课堂教学的陈旧模式,把中职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伴随“新一代”农民工成长 中职教育伴随“新一代”农民工成长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急速转型。从2010年起就在新闻中不断看到“用工荒”, 有的企业直接打出 “保证不加班”的横幅,还有的提出“钱多,人傻,快来”如此“雷人”的招聘广告,目的就是为了“抢人”。在这样的就业环境和背景下,中职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中职教育培养的很多“80后”、“90后”成为“新一代”农民工。 一、国家中职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中职教育的现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目前中职教育的现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人才目标,并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现在的中职教育是国家财政给予在校中职生每人两年3000元补贴,国家现在对中职教育又出钱又出力,这为现在的中职教育铺平了发展之路,也为中职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初中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这给中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源就是财源,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的中职学校,其健康发展是难以保障的。根据统计,近几年来初中毕业生数量将会逐年上升,这将为中职学校提供大量的生源。从原来的教育局压力招生,变成家长主动选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以2011年秋季招生为例,某校职业中专从原来的600多人的艰难招生变成招生2230多人,近4倍的成长。职校招生规模也呈逐年上升之势,原因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与政府的提倡引导有关系,也与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有关系,因此中职生源与之前相比,转趋稳定,人数递增。 第二,对于农村在外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深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上中职学校学生入学的门槛低、教育的收费低和国家的补贴支持,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的父母来说,经济已经不是问题,更希望通过学校培养孩子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所以也容易被城乡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接受。不像原来一些人提起中职生的时候,总是会联想到一些符号或标签,诸如“中考的失败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等,他们用别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认为只要在职业学校里学生不犯大的错误,不扰乱社会,中职教育就等于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与学生自身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学生家长对自身子女的认识和对中职教育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就业率高,在不少行业还备受青睐。凭借着“用工荒”的东风,许多中职学校掀起校企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方式。在金融风暴后,次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的多数企业都陷入“用工荒”时期,因此中职学生到企业实习或顶岗的门槛降低了,加大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途径。如某校3000多学生,毕业生基本都去实习或顶岗。这是中职学校前所未有企盼不及的好事,解决了以往难以达到的实习、见习的难题。对于学校发展和对学生成长都有好处。 二、“新一代”农民工现状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呈“三高一低”趋势: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生活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干不长,频跳槽,发展空间小,努力成效低。”根据该报告提供的数据,受访的农民工有66%的人换过工作,其中有25%的农民工在过去7个月内跳过槽,农民工一份工作的平均时间只有2年。在这之中,“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尤其突出,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一份工作的持续时间只有1.5年,而“90后”农民工一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更短,只有0.9年,与老一代农民工一份工作持续4.2年相比大大缩短。 出来打工的目的——当城里人、见世面、找机会。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有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样本总量的85%,构成主体。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224人,占近三成。这与第一代农民工以中小学学历者为主形成鲜明对比。新生代农民工视野更开阔,对城市文明和生活的认知和依恋远高于父辈。在问到“出来打工的主要目的”时,选择把“希望过城里人的生活”、“出来见见世面”、“寻求发展机会”3个答案放在前两位的超过80%。 就业能力较差——单位都是学校推荐、老乡推荐。与城市同龄人和从农村考入大学的毕业生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明显不足,这导致他们的就业能力较差。关于“如何获得目前这份工作”,近45%的人是通过亲友或老乡介绍,自己主 动找工作的仅占三成。在问到“找工作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选“没有技术”的占31.6%;选“学历太低”的占31.12%;选“户口受限制”的占11.22%。 业余生活很“宅”——听音乐、看电视、上网。业余时间“减压”方式,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都很“宅”。其中30%的人选择听音乐,20%的人看电影或电视,18%的人上网浏览或聊天。选择其他途径的很少,把“户外活动”作为第一选择的仅11人,把“参加体育比赛或文娱活动”作为第一选择的仅6人,把“加入某个社团组织寻求帮助”作为第一选择的仅1人。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找“同乡或亲友解决”、“自己去解决或默默忍受”两类的占比接近50%,这意味着有近一半人选择在小圈子里解决劳动纠纷。 三、中职教育如何推动新一代“农民工”成长 第一、在中职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通过“新一代”农民工的现状了解,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并没有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稳定的工作。根据统计,目前新生代农民工90%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受教育水平比1980年前的老一代农民工大为提升,有85%左右的人都拥有高中或者是中职教育的背景。但即便如此,60%的人因为对上一份工作条件不满而提出主动辞职,38%左右的人在辞职后处于失业状态,而且失业状态平均持续半年左右。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位同学这样表述:“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都吃不了苦。我来到服装店以后受企业文化的影响,自己进步了很多。后来的也参与面试新来的年轻人,她们往往开始时雄心勃勃,但是最后落实到工作中又受不了束缚。就拿简单的穿高跟鞋来说,一天两天可以,好多人第三天、第四天就受不了。” 这样的就业形势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是直接把培养的人输送到岗位就称为“就业”,怎样通过学校对在学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告诉学生这样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何通过先有的就业状况,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达到理想的就业环境和就业目标。 第二、中职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真正培养学生拥有专业特长优势,可与所有人公平竞争。 用人单位方面,现实中普工需求量最大,但工薪低,无吸引力,因为现在的大企业基本都是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因而大部分普工都是生产线工人。这对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人,可以从基层干起也可以拥有专业技能,就现在的企业来说技术工需求方面需求,还是比较大的缺口,就以某企业的情况来说一般的普通月薪就在1800-2300左右,包括加班费用,但是同一批的学生有些同学拿到了电工资格证,加上对生产机械熟悉,变为专业技术人员底薪上调至3000元左右还不含加班费,这就给我们中职教育提了一个很好的醒,专业技术的培养,将成为中职学生进入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个方向。现在的大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对于动手能力强且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趋之若鹜。 第三、中职教育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 原来企业一味地追求利益,许多学生都从事终而复始的车间工作,在同一流水线上每天反复做同样的事情上百次,甚至几百次。这样的封闭式的工作环境,如果学生不会 自我调节,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就拿富士康发生自杀事件来说,领导的批评、工作压力、同事间的摩擦等等细小的事情,就演变成为“自杀”的导火线,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的陨落又一次给中职教育和企业敲响了警钟,要求学校和企业都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心身健康的学生和员工,社会、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关注“新一代”农民工的成长。企业不但要增加工资、改善环境,更要注重员工的心理成长。同样,学校在这里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在学校教育中,要让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文化、企业的氛围,快速进行角色转换,调整好心理状态,从容地进入社会;加强自我的心理建防,学会排放压力。这都对我中职教育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有上述几点缘由,可见,中职教育在促成“新一代”农民工成长时扮演着主要的角色,要把这个角色做好中职教育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就搞好“新一代”农民工服务工作提出几条拙见。 中职教育论文:我国中职教育财政保障政策的必要性与纵深研究 我国中职教育财政保障政策的必要性与纵深研究 我国中职免学费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我国中职免学费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在我国中职免学费相关政策出台的过程中,对于这项政策的必要性已有过很多研究论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共识。一是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作用来看,它既属于高中教育层次范畴,又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其作用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素养和劳动技能的初级应用型人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也是当前教育结构中发展最为薄弱、最需要支持的一种教育类型。二是从政府职能来看,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辅助社会弱势群体是政府的两个主要职能。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正是政府职能应该尽量涵盖的。三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民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仍是个农业大国,有约8~9亿的农民,他们的子女,也往往因经济条件所限,难以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常常在初中毕业后终止学习。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既体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又有助于调整教育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农村青年就业问题。四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属性正在逐步上升,竞争性和个人收益有所弱化。因而,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免费也是合理的,它是中等职业教育产品属性演变的必然结果。它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平。 (二)国外中职教育免费情况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经费、教育制度建设、实习实训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职业教育对年轻人吸引力较高。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政策中,就包括免学费、发放生活费补助和实习补助等政策。在欧洲国家,高中阶段普遍实行免费教育制度。据统计,欧盟有22个国家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不收取学杂费,免费范围还包括生活成本及学费、材料费、交通费,甚至补助住宿费等教育成本。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的高中阶段也实行免费教育,各个学校的职业教育项目不需缴纳任何费用,而加入当地的“地区职业教育中心”(area vocational centers)更会享受到一些生活方面的补贴。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国家和地区,免费的公立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之中,加拿大等国甚至发展出了“免费学校教育权”的概念。被视为中国竞争对手的印度也宣布将在2020年前实施免费的高中教育,也包含中等职业教育。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也在实行免费的高中教育,如中亚的塔吉克斯坦。这说明,高中阶段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化完全有可能走在经济发展水平之前。 反观我国,重视和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是近十多年来意识到制造业高速发展过程中技能人才紧缺已成为经济社会集约化发展“瓶颈”之后才开始的。有关中职教育免学费的政策,是2009年才开始逐步实施,且范围仅限于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远未惠及全体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因此,从自身纵深发展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看,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从多个角度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其中经费投入必不可少。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广东珠三角地区,考虑到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工人数量和结构性的紧缺,大部分县市已开始给予中等职业学校“全免学费补贴”。 免费中职教育的政策、中职学生实习补贴等政策还只是开始,如何更好地降低中职学生的求学成本,还有待政策上的深入研究和完善。 (三)我国免学费政策的出台及其实施过程 200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从当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同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的要求。随后,一些省份开始了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举措,中职学校招生时,普遍对生源广泛宣传了国家的这一政策。 2009年12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要求“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我国中职免学费政策的效果分析 (一)社会反映 免学费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学生的中职求学成本,调动了很多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上中职学校的积极性。“我们农村来的学生上中职,国家有补助,我已经享受了国家中职生资助政策,每学期1750元,一年3500元,我上学家里不用掏一分钱,而且三年中职学习都不用掏钱,我还有实习工资,所以,我打算边实习,边考大专,争取学业有成”①,“免费政策让中职校起死回生”②等大量类似的报道说明,教育成本是很多中职生源家庭、尤其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选择是否继续升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第一调查网“中职教育免费提案应支持还是反对”的网络投票调查,明确投票表示支持的占71%。③中职免学费政策大大地解决了贫困学生读中职学校的困难。而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部分就是贫困学生!中职学校在招生时纷纷将“免费教育”作为“卖点”,提高了生源选择中职学校的“经济”砝码,进而提高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二)数据分析 自2007年以来,应届初中毕业生逐年减少。在生源逐年萎缩的情况下,普通高中为使在校生数不至于大幅下滑,纷纷降低录取分数线。很多中考分数原本只够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却上了普通高中。这一情况成为了影响中职学校招生重大因素,导致中职生源明显减少。但事实上,我国中职学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人数并未明显减少,尤其是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反而逐年持续增加。在全国开始实施免学费政策的当年(2009年),各中职学校纷纷打出了免学费的亮点来刺激招生,在初中毕业生源比上年减少70.25万的情况下,中职学校招生数却比上年增加了25.35万,在校生数比上年增加了67.72万。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这说明,我国中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对于中职学校的招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对中职学生流失问题影响的分析 中职学生流失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求学目的不明确、教学管理达不到学生的期望、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学生身心状况不稳定、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影响等。其中,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而辍学者占一定比例。虽不是全部,但中职学生,尤其是农村中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比例较大,这是公认的事实。这种状况给中职学生的学业增加了负担,很多学生省吃俭用,还对要不要出去打工补贴家用而犹豫不决,难以专心学习。所以,免除学费减轻了那些有可能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学生的后顾之忧,减小了这部分中职学生的流失,并有助于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但这部分学生与因其他原因而辍学的中职学生相比只是少数。因此,不能期待实行了免学费政策就大大降低甚至消除中职生辍学问题,而应针对中职生辍学存在的各种原因,通过改善中职学校管理和师资水平,加大实习设备的投入,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使学生流失率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中职教育论文:浅谈网络游戏模式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现状 教学质量 网络游戏模式 [论文摘要]从中职教育的现状出发,结合网络游戏的互动形式所具有的教育潜质,分别从专业理论知识、素质教育等方面分析网络游戏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指出人们对网络游戏所持的多为偏见,建议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引入网络游戏的因素 在很多中职学校里,学生对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不感兴趣,却把大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游戏中,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原本就处于就业劣势的中职生更加不具备竞争上岗的条件,前途不容乐观。于是,网络游戏成了家长和学校眼中的“精神鸦片”、祸害学生的洪水猛兽,必欲灭之而后快。但是,换个角度想想,既然网络游戏对学生具有这样大的影响力,能否把它应用在教学中,取其利而弃其害,使之产生令人满意的正面效应呢?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及教学现状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准备教育,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人才。这种人才的规格特性,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联系的紧密性。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在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达到相应的水平,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但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其一,中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弱,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对专业理论知识难以掌握;其二,限于成本,中职学校很难为学生准备齐全的、正在行业岗位一线使用的工具设备,学生一旦到了实际工作环境就手足无措,连设备都认不全,更不用说进行操作了;其三,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滞后于现实需求。职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从小就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习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心理脆弱,经受不住风雨和磨练,空洞的校园思想教育对他们很难起到作用;其四,团体意识教育过于死板。现有的校园生活虽然会尽可能的为学生制造集体活动的机会,课程实训也会要求小组完成,但是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用纪律强制参加只能走走形式而已,甚至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很难形成团体协作观念。相比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力持续疲软,网络游戏则迅速的俘虏了中职学生,让他们废寝忘食、乐此不疲,那么从“寓教于乐”的角度考虑,与其使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把网络游戏排斥在学生的生活之外,何不把网络游戏的优点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不妨进行一些分析和设想。 二、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的知识结构与游戏中道具的铸造和组合。当前流行的各种网络游戏中,某些道具如药品或武器,都需要玩家自己寻找各种原料进行制造或铸造,那些希奇古怪的原料和复杂的组合方式,玩家会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观察、试验或者向同伴咨询而掌握。在这个以掌握虚幻知识为目的的交互过程中,学习者会充满热情的去主动学习,最终大多能成为游戏中的行家里手。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最让学生觉得难以掌握的理论知识譬如:计算机专业软件设计的语法结构、建筑专业工程计算中的公式、机械专业零件制造的步骤、化工行业的方程式等如果能自然而然的融入网络游戏情境中,成为完成游戏环节的一个重要线索,这样一种知识载体在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方面,相信会远胜于枯燥的教科书和呆板的多媒体课件。 机械式的熟练操作与游戏的升级加分体制。在机电专业里的车工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实训操作部分,但在具体实施时,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足够数量的车床能提供给每个学生进行充足的练习。如果设计一个网络游戏,用键盘、鼠标和显示器模拟最新样式的实际操作设备,在机房里进行操作练习。既有直观生动的画面和音效引起兴趣,又可以在游戏中引入“积分升级”和“联网竞赛”的机制,当学生不断做重复练习时,根据他的操作效果,会看到经验分逐渐接近升级的限制,获得一种满足感,同时在联网竞赛的过程获得紧迫感。有了这种虚拟环境的刺激效应,即使再枯燥单调的重复练习,也可以充满兴趣的完成。 三、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行探索学习,在游戏者进入游戏那一刻,他便进入了一个复杂的学习环境。在某些游戏中,玩家往往要通过小心翼翼的侦察、试探才能开辟一片疆土;或者尽可能扩展活动范围,通过与系统设定的各种人或物打交道,获取行动的线索。在游戏中,玩家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学习状态中,而且游戏对玩家的行动都能给予及时的反馈,且这种反馈一般都能启发下一个环节,这样就富有成效的形成培养探索能力的良性循环。 挫折承受能力的改善。现在不少专家建议通过进行挫折教育来解决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说参加一些艰苦环境的夏令营之类。这种亲身体验的活动效果虽然很明显,但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不能安排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而在网络游戏中就可以很方便通过设置各种虚拟的闯关难度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获得坚强勇敢的生活态度。这种游戏中的精神打击与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挫折比起来程度当然差得很远,但有了类似的受挫经验再加上心理教师的相关辅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定会有所改善。 团队协作能力的增强。组队一起闯关是网络游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跟朋友配合去完成任务、攻城略地是游戏中的必须掌握的技能。要想在游戏中生存,就要融入团队,以整体利益为重。如果不能与团队合作,整天拖团队的后腿,那么就会被队友抛弃。为了避免陷入这种困境,同学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小结 通过上文分析,如果游戏开发公司、行业部门和中职院校能够结合各方资源、共同努力,按照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设计,结合现实的工作环境、岗位要求、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开发出适用于中职教育的网络教育游戏,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得到接近真实的感受。既可化害为利,把学生从网吧中吸引回来,又可以作为传统教育方式的辅助工具,让中职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 中职教育论文:浅谈中职教育中物理学教材的改革 浅谈中职教育中物理学教材的改革 中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讲话中指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所谓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中学阶段的、正规的学校教育,以三年学制为主。当前,摆在中职学校面前的迫切任务是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把文化知识学习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物理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有关理工类专业的基础类文化学科。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及物质基本结构的学说。具体地说,按所研究的物质运动形态和具体对象,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力学、声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以及对气体和液体的研究等。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中职生而言,物理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而对于中职的物理教师来说,不能从学生的基础与需要出发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脱节,让学生体验不到物理课学习的意义。其后果是,学生既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又不能发挥物理课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从而使物理课的学习成了枯燥无味的“鸡肋”。如何让学生从害怕物理学习到喜欢物理,如何让物理为中职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教材的改革。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降低知识难度 中职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差,教材的知识难度应有所降低,可以调整知识的广度。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却怎么也理解不了所学内容,例如电势能、电与磁的关系等。还要注意与初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并适当提升,以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引入专业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写道:“所谓课上的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针对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和对物理现象缺乏感性认识的实际,物理作为基础科目,在编写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遵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注意与专业课的联系,引入专业知识。这样既能降低物理的抽象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例如在讲力学知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何汽车的底盘质量都较大?(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汽车前进的动力是什么?(地面对主动轮的摩擦力)汽车拐弯时的物理知识有哪些?(①司机要打方向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乘客会向拐弯的反方向倾倒——由于乘客具有惯性)等。在讲声学知识时,可以介绍鸟巢工程等。在讲核能及其应用时,可以引入氢弹、原子弹的知识等。在讲电路知识时,可以引入数控专业、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较多的列举学生身边生活、将来工作中会碰到的实例,力图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注意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面向实际应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相关知识讲解后,多设置“广角镜”和“物理与技术”等栏目,更加突出职教的特色。 三、增加实验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规律多从实验中总结得来,并最终需用实验来检验其正确性。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问为什么。它主要是询问的过程。对中职学生来说,大多数缺乏较高的物理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这也是造成中职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困难的原因之一。为突出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特点,多设置一些学生实验,以及设置“做一做”和“实践活动”等栏目来强化实践环节外。学生在学完相关知识后,能马上动手实践,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增强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并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前主席焦塞姆说:“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即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取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生平事迹介绍。 物理学的定律、定理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出自实践的要求,并且与物理学家联系在一起,如卡诺定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但课本上有关这方面的介绍很少,有的只有几句话。大部分学生希望了解物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产生创新成果的过程与思路。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产生创新成果的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物理内容,吸取科学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运用等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职各专业的学生,虽然将来不大会做专门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所从事的职业,无不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赵凯华教授的话“一个民族只有普及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崇尚科学,才能告别愚昧,自立于今日世界的民族之林。” 总之,教材在编写时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注意通用性,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关注职业岗位和当前就业形势的需求,为中职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高中教育的推进,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教育实行分流,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九年义务教育的毕业生往往把普通高中作为第一选择,导致中职学校只能招收“后进生”。这种状况给中职教育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学生不仅学业水平较低,而且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普遍存在缺陷。因此,对于中职学校教师来说,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能只是对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应当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贯穿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好实现教育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一、抓住契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之道 下文以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教学情景为案例,阐述了教师应抓住契机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上午第一节课的铃声敲响,笔者和往常一样快步走上讲台,向安坐在教室的学生巡视一周后,目光落定的同时,一句“同学们好!”脱口而出。“老师好!”学生回应着笔者的问候。礼毕,笔者便拿起学生名册进行考勤。随着笔者念出的每一位学生名字,都会听到一声“到!”并看到学生高举自己右手。临近考勤结束,笔者对着名册念出“郭东涛”(化名)时,只听到教室里传来了一句“我在这里!干什么?”声音宏亮却透露着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有故意找茬的意图。 笔者循着声音巡视课室,找到了该学生。于是,心平气和对他说“以后考勤,念到你的名字时,应声‘到’并举你的右手让老师看到就可以了”。笔者的话刚说完,该学生就说“好!我以后就这样举手。”在说这话的同时,他把右手的中指竖起其他手指收紧掌心,做出不雅的手势,还把这一手势高高举起。片刻间,教室里许多学生在哄笑,这一幕,让笔者顿时感到人格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好好教训这个顽固的家伙,把他送到学生科给予他严厉的纪律处分,这是很多教师对这样的学生采用的常用做法。可是,这个念头刚刚闪现,笔者就否定了这种做法,因为采用这样的惩罚手段,并不能使学生因此得到很好的转化,因为学生只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代价,并没有明白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错误,实现教育的目的。教育要使学生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一定是学生心悦诚服并且有知错能改的觉悟和行动,这才真正实现教育的真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于是,一个新的主意涌现在笔者脑海:要抓住这次机会,对学生开展一次育人教育。于是,笔者平静了许多,面对嘈杂声四起的教室,略为提高声调对学生说,今天的考勤先到这里,我们下面先来讨论郭东涛今天考勤应到的“手势”问题。主要讨论清楚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个手势的意思,二是作为学生考勤时用这个手势合适与否。随后,课室安静下来了,笔者清楚其实安静代表的是学生们内心都明白,刚才该生所作的手势是粗俗的骂人手势,但谁都不敢站出来说,只好以沉默表示彼此的心领神会。经过短暂的停顿,笔者对着面面相觑的学生,说出了一番内心话:同学们之所以不好意思说出这个手势所表示的意思,是因为我们都是人,不是动物。老子说过,人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诚信之心。如果没有这“五心”,就会失去人性,和动物一样只有兽性而没有人性。我们来职校求学长本事就包括我们要不断修身养性,是修人性,而不是兽性,我们都在努力让自身散发迷人的魅力,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最后,笔者就学生应该怎样尊重老师的人格问题,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笔者的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来广州小聚,大家在聊天中得知这位朋友经过多年奋斗,已成为拥有400多位员工的董事长,资产过亿了。为此,笔者一方面为他的智慧和干劲所折服,另一方面也顺着话题恭维几句。就说,“当今社会像你这样的大老板真是人前人后都受人尊敬”。他却回答,“当今社会只有你们做老师的才能得到人们真正发自内心的尊敬。现在社会普遍都有一种仇富心理,对于老板大家都想一骂为快。当然,一方面是一些老板富裕后却为富不仁,该骂;另一方面,人们常会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做老板经常会被人骂,甚至自己公司的员工都会骂老板“坑爹”,给的钱少。但敢骂老板的员工顶多算是‘牛人’,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尊师重教已成为社会共识,谁敢骂老师那可不是‘人’了。”故事刚一讲完,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刚才还是异常得意嚣张的郭东涛站了起来说,“老师我错了,请您原谅我的无礼和冒犯!”笔者给了他一个下台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随后,笔者对学生说,你们都是好青年,将来要在社会成就一番作为,一定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学会做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立足社会,成就事业。未来属于你们,大家一起努力吧。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很显然,对待有过错的学生,惩罚并不是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只有以生为本,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实现育人的目的。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破除惩罚学生的桎梏 由于中职学校的许多学生存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缺陷,教师需要在教育活动中强化德育的功能。长期以来,教师固守着“师道尊严”的观念,在学生违规违纪行为出现时,尤其是学生挑衅教师的权威和尊严时,教师常常采用惩罚的方式,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制裁,一方面是为了制止违规违纪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由于这些惩罚目的正义性的存在,人们很少对教师的惩罚学生手段进行质疑。但是,随着现代教育“以生为本”理念的确立,人们发现教育手段的运用,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得到有效发展,而对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仅用惩罚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因为教育即生长,它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一切教育,一旦没有保护好这种天性,没有唤醒主体的觉醒,没有触动学生的生命和灵魂,这种教育就是蹩脚的、拙劣的。所以教育要能深入人心,净化灵魂,就一定不能只用惩戒,而要讲究教育的艺术。说教不是教育目的,惩罚更不是教育的初衷。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通过引申圣人先贤的哲理和借用一些生活小故事,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和主动判断选择,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点燃人生的智慧,这是教育的真谛,是每位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实现中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艺双馨的技能人才目标,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同时需要做好育人的工作。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也是教育艺术的追求。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 中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 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稳步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很多中职学校都在探索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方法的改革,以建立起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但是,中职教育的改革不仅是教育目标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变革,且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革的需求,因此,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因而在全世界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和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德国,此法是提倡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能力。这种模式不强调学习的系统性,不是简单的一种教学方法,也非几种教学方法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前提的指引下,由一系列的跨学科的、能组成体系的综合教学模式,老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而学生不再仅仅是接受者,而更多的是行动的主体,老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来学习,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总的来说,行动导向是“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一种新颖并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采取以小组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以案例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自主制订计划和获取信息,然后实施计划,在此过程中与教师合作和交流,通过实践——认识的循环模式来达到处理问题、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行动导向”教学法总体的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因此,教师的活动制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兴趣为导向,能力为目标为原则。 学生为中心: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制定一个学习任务,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负责人,共同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充当学生的服务者和协助者,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由于学生是主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自主处理问题和积极主动学习能力。 兴趣为导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论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教学按照课本上的安排进行,然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教师设置学习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学习,学习效果就会得到保障。 能力为目标: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具有实效性,它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实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去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环境下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点 (一)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在社会和企业需要不仅需要技能优秀的人才,也需要具备综合性能力的人才。在以 “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中,学生的技能不仅得到提高,其他的能力也逐渐形成。教师只是组 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中心,这就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其他人的协作,锻炼了团队协同力;通过自己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培养了决策能力。 (二)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校的长足发展 总的来看,由于现在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以及中职学校自身的问题,我国现在中职学校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这就导致中职学校仅简单地依靠做广告招生这种原始的方式来获得发展。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的主要工作都是集中在招生和就业上,教学过程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教学,教学过程中要么照本宣科要么草草了事,再加上中职学校教学资源也不足,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习得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毕业生的质量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学校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只有学校转变教学理念,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实行定点培养,以企业真实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中职学生的社会认可度才能提高,中职学校才能摆脱依靠广告招生这种简单的发展模式,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 最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增长,一些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出现了技术性人才短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中职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不高。这种现象说明了现阶段的中职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学到的知识不能用到实际之中,学生的素质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因此,中职学校就要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毕业生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结论 在中职教育中,将“行动导向”教学法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目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提高,对中职教育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中职教育《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实训教学在电工与电子技术专业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位置。通过实训环节的实施,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锻炼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活学活用的技术水平。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将实践环节安排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原有基本模式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遵照教学大纲要求,按教师规定的操作程序,学生跟着老师来一步一步地完成规定的实验步骤。这种实验模式相对呆板、封闭的,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改革原有实验教学模式,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增强“趣味性”,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要注重对实践学习的主体——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课堂上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1、实践一体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实验实训教学是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应用体现的必备技能表现,《电工与电子技术》的系统理论比较抽象复杂,因此,不能仅靠“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与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必备教学方式,可以在其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重视实践应用的科学态度,这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其它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2、实验实训一体化动手兴趣的培养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但由于电子技术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由于缺乏动手训练的机会,对实验课程有一种由惧怕、畏难到逆反的心理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先设计一些简易的、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趣味性较强的一些实用的小制作、小家电的维修等操作内容,从“紧密联系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软硬件建设 1、实验室建设要突出实训 在实验室建设中,学校一般都配备有实训教学的成套设备。这些设备都已设计好固定装配的电路模块,学生按图装配,往往数分钟内便可连接好电路,可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效率。但由于学生本身对电路元件和线路的连接缺乏直观感和亲身经历感,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印象不深刻。所以,实验室的建设,不可一味追求成套设备的使用。且成套设备价格昂贵,属于“傻瓜”型,只利于理论原理的演示和学习,并不利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室的建设中,一定要注重能突出实训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训室及元器件库的建设和利用。 2、实验实训一体化教材建设 要求教师能结合本校学生和实验实训条件的实际,选择或编撰 撰出特色鲜明的实验教材,这将为提高实验实训教学的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系统的实验教材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详实(2)紧扣教材(3)及时更新和补充 三、从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环节中找质量 1、实验实训的预习与准备 要求学生在实践前充分预习和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效率。每次实践课之前,教师应提前布置实践课的内容和实践预习要求,并要求学生上交包括实践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总结等内容的预习报告,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2、实验实训一体化课程的组织与指导 实验实训一体化过程的组织与指导是整个实践活动的关键。应将动手能力有差别的学生三至五人,合理的划分小组,安排好组长,以方便小组活动(例如元件的分发、同学之间必要的讨论和问题的反馈等)。 面对难度较大,估计问题较多的实践活动时,为了避免混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安排几名实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提高实训质量。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中,既不代劳,也不放任。应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排除故障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成绩的评定 实验实训成绩的评定是督促和检查学生做好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验证性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检查学生的实验实训报告来完成。其主要内容为总结实验实训过程、提出问题和见解、分析或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4、实验实训的考核 实验实训考核是提高实验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通过对平时实验报告的评分及对学生独立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来最终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实训考核的实际是检查学生平时对实践活动是否认真对待和独立完成的重要手段,综合的实践考核应分为理论考核和动手操作能力考核,理论考核部分可包括全学期实验实训所涉及内容, 动手操作能力考核可抽查某一个实验实训活动中的表现并要有一定的变化。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重在思想修养教育 中职教育重在思想修养教育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原本让学子为之向往的中等专业学校,一度报以冷门,学生毕业后工作不包分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建设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能力强的、创新型和实用型的中等职业建设人才,中央重新调整了职业教育政策,接着一系列教育大政方针的陆续出台、一项项教育惠农政策的颁布,中等职业教育再度成为热门,原本无人问津的中专学校一一转型,私办中等技工学校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他们担负起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历史重责。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包括中职生思想的转变、教育的方法、课程的设置、教书育人的标准等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中职生的生源 国家近年来的教育思路是:限制高中招生,增加中等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兴办中等职业教育设施,鼓励农民工的培训。这就决定了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的中考落榜者、社会青年和农民工。 中职生生源的现状 笔者就当地一县城职业中专调查发现:本校27个教学班,除了两个短期农民工培训班外,剩下的教学班学生百分之八十是应届初三毕业生,百分之十五是往届初三毕业生,百分之五是社会青年,参差不齐的生源就决定了他们就读中职学校的目的各异。 早出社会早挣钱,减轻家庭负担 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孩子没能考上高中,本来学习就不好,即就是上了大学也不一样吗?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苦读四年,花费了大量的钱财,照样找不到工作,而中职生短短两年,,学校负责百分之一百的就业,早学一门手艺,早挣钱,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2.“读书无用论”,孩子在校仍可“茁壮”成长 如今的家长都把孩子捧在手心上,怕他冻着、饿着、摔着…….许多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就是提供最好的生活,提供优越的环境,宁愿自己吃苦受累,生怕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吃一点点苦,在学习上部分暴发户家长更是稀里糊涂,名目大胆的对儿女说:孩子,学不进去,就不用太勉强,有爸妈在,你过得一点也不比别人差。经常的误解,用钱堵塞求知欲,导致其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再加之不完善的教育体制又保障了他们的“权利”,学校成为其保育院,教师成了义务的保姆,使他们长期养成好吃懒做、不求上进、不懂知恩回报、缺乏责任心的时代“低能儿”。中职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相似,学校仍可以全方位继续监护,再混几年,将来再说吧。不至于过早走向社会,学校毕竟是一块净土,再向大长点吧!“掉鼻娃能上个啥班呢?” 3.文凭、证书成为就业的“敲门砖” 相当多的社会青年,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流落街头,打架斗殴,一副“混世魔王”的姿态,其根源在于没有工作,缺少的就是这些所谓的知识文凭、能力等级证书。中职教育方便了他们,继而摇身一变成为中职生,自己坏习惯只要稍微收敛一下,就可混一中专文凭,何乐而不为呢? 4.躲避社会、家庭责任,享受政策实惠 不论何种目的就读中职学校,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初中毕业生暂时可逃避父母的唠叨,无事可做,中等职业教育学业较轻,不用劳神伤闹,再加之中等职业教育甘肃自2009年起开始实施减免学费政策,每年每生至少可享受1500元的生活补助费。 三.中职生良性的思想品德习惯亟待健康培养 大凡中职教育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用人单位感觉中职生相当一部分不是不能胜任工作,而是对工作不负责任,个人品德极差。诚然,每年有大批的毕业生奔赴岗位,然而工作有成就,事业辉煌者少之又少,很多毕业生在新的岗位上,短期内根固在大脑中的恶劣思想开始作祟,自认为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太远、工作乏味、收入待遇低、约束力强、受不得半点委屈等等。不是炒老板的鱿鱼,就是老板开除了他,过起了“啃老族”或者“急嫁族”的生活。但为了适应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必须先育人——次教书——再就业——后创业。具体点就是中职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尤为重要。治病先治本,教育先治根,根就是思想,思想观念不转变,教育产品只能是废品。正如批评家朱大可所言:“教养在所有财富中最昂贵,做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有钱的中国人更重要。”每届毕业生开学,先花大气力进行思想品德整改。且以后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就读期间应常抓不懈。 四、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应抓的几个方面 1.思想品德课设置的意义 2.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制养成,它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体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职业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成就 性格。习惯影响个人品德。习惯决定未来。 3.利用真实案例,重新认识自我,客观公正地自我评价,大声说出自己的优缺点。2009年4月10日大连一名高一学生在家自杀身亡,一封不到50字的遗书中错字连篇,究其原因就是富家公子死于精神“贫血症”。父母过渡的溺爱,在家养尊处优,不学无术,最终无情的社会促使他走向不归路。 4.强调劳动锻炼,应用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含辛茹苦,懂得感恩,知道回报。以下两份报告就能说明中国教育的问题;在发达的德国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被明确地写进了法律:6~10岁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的孩子要负责擦洗汽车和给菜园翻地。16~18岁独立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外一份各国中小学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仅仅12分钟。我们是一个农业发展中的大国啊! 5.选用名人事例激励,组织议题,专题讨论,如时下流行的一些观念,如“钱万能”、“知识无用论”、做社会负责的有用人才。 6.培养责任心、礼仪、团队协作精神。社会是有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和谐社会就是由以这些个体鼎立协作构建。学会欣赏,懂得尊重、宽容、平等、热心地对待他人。 7.有必要与家庭联袂举办发达国家流行的“交换生”活动,提倡节俭。优越的生活要懂得珍惜和向往,艰苦的生活可作为今后前进的动力,做有上进心的人。 8.确定志向,设定人生目标。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就像大海的航标,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就无存谈起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价值观和奋斗目标。通常目标可制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 五、中职教育的展望 无论何种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尊严,将来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无论什么样的成就大致是建立在个人能力、勤奋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以祖宗荫庇,父母保佑为前提,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中职教育要立于不败之地,劳动技能的培养不是重中之重,劳动技能一直在随时代的变化而不得不再学习,而良好的思想修养伴随一生,所以中职生思想修养教育是事业根基,打好根基,必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教育。 中职教育论文:浅谈中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论文关键词]物流管理 一体化教学 课程设置 [论文摘 要]文章从中等职业教育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重点阐述了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具体分析了现代物流管理教学的特点,并对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中国的物流业飞速发展,与之相矛盾的是物流人才的奇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有效地缓解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压力,但在办学过程中,仍存在着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企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技能操作不满意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适应行业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用人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活动课程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互脱节,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1.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安排中,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 现代物流管理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如: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及信息处理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地把各子系统设置为各门学科课程进行教学,相互之间难以有机衔接,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不利于造就“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若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将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符合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4.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是专科教学计划的压缩版,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因此,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能力联系断裂,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用工不仅仅需要经验型、技能型、技术型的人才,更需要一批掌握多种不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物流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从上岗操作型转为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方法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集计算机网络、物流管理软件、现场物流设施设备的综合运用于一体,既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又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物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想 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突出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要坚持学以致用。使教学计划既有科学性又适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上,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确定教学目标,将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为将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职业技能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应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突出实用性。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随着技术更新的步伐加快,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要。因此,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市场导向。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更新课程,紧跟市场需求。 2.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中职物流主要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学校应配置一个大型的物流实训基地,内部设施设备应与一般物流企业基本一致,包括货架、叉车、传送带、pos机、打包机等,同时还应配备一个电脑实训中心,为运输仓储中的单证制作及传输提供技术保障。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 结合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领悟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特点,在实际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学中可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同时,结合物流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可推广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资格是劳动准入的重要依据。国家人力资源好社会保障部提出:要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和劳动准入制教育培训的实施。今后所有新增劳动力都将持证上岗。物流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应在教学中推进职业资格证,通过参加“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系统检验学生的技能,培养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中职教育论文:浅议深化教学改革 创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 原则 措施 论文摘 要:中职教育,是为了能够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技能型的专业人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的中职院校也必须积极的实施改革,并且主动的借鉴国外的优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的深化教学改革。 中职院校,是为国家、社会、人民培养以及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也是我国中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而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再满足于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要求。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的中职院校必须及时的、正确的认识到社会这个大环境,并且尽早的实施改革、贯彻改革以及深化改革,在借鉴国外或者是一些其他优秀中职教学优点的同时,还必须严谨的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而展开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目前中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职业素质教学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也是在不断的改变,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社会的需求了,最为明显的就是中职人才的职业素质。在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不够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的教师甚至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差异,而这样的教学模式,自然是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岗位要求的。 2.不重视实践教学 中职院校所重点培养的是技能型的人才,而这种人才在掌握好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实践能力,因为国家、社会、岗位所需要的是能够切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质人才,而不是只会说不能动手做的表面人才。然而,就我国中职院校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来看,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甚至忽略了对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而直接影响了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脱离了现实 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口号虽然已经在耳边响了很久很久,但是大多数的中职院校仍然还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点,更不用说在行为上去贯彻。比如说一些教师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以自身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断地通过课堂板书、课外作业等等来完成对学生的教学。而这种过于落后、过于自主、过于封闭的教学模式,不仅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实施、贯彻以及深化,更直接地造成了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的现象,进而影响到中职学生的发展。 4.学生的文化水平低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家长只重视自己的事业、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业,甚至认为考不上大学也可以花钱继续读书,而越来越多的私立中职也应需求而产生。这些学生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甚至连学习态度也没有端正,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中职教育教学自然是难以顺利实施、成功实施的。 二、我国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制订原则 1.坚持全面培养与定向培养的统一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中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重要、最为沉重的任务是就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技能型的人才以及输送全面性的人才。正是因为这样,中职院校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着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在国外的同等教育中,校方往往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之外其他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够有效地将其他能力的提高有机的转换、融入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从正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又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说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定向的培养并不意味着不能够展开全面培养,而全面的培养也并不代表不能够从中贯彻定向培养,只有坚持两者统一,才能够培养出适合国家、社会、人民以及岗位要求的人才。 2.坚持学科教学模式与职业能力教学模式的统一 中职教育存在着双重性,而正是这个双重性决定了中职教育教学模式计划、制订的特点,那就是既不能够完全的通过模块式来展开具体的教学,又不能够完全沿袭普通中等教育学科化的倾向。所以,应该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借鉴cbe教育思想,进行合理的、适合的教学模块设计以及切实的课程设置。必须在能够突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性。中职教育的职业性,还决定了中职教育教学的计划制订必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重点,并且以职业素质为中心,正是因为这样,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借鉴cbe的教育思想,以模块教学为主要的课程设计方法。除此之外,中职教育教学还存在着多层次性,而这个特性决定了在展开中职教学计划制订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相对比较系统的职业训练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教学,从而建立完善具有稳定性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平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由于生产技术不断进步而产生的岗位迁移以及岗位扩展性的要求。 三、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1.建设、充实教学资源 要想成功的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必须先积极的、大力地引进并且培养中职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因为人才才是信息化建设的灵魂所在,如果没有了人才这个重要的载体,即使拥有再多的资源或者是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够完全的、有效的发挥出作用。另外,就是要加强中职院校软、硬件的建设,就我国中职院校目前的形式来看,虽然大多数的教学设施正在不断的改善,但是却仍能够满足实际教学的要求,所以必须更进一步地加强中职院校软、硬件资源的建设、完善,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中职院校中,教师不仅肩负着理论教学的任务,而且担当着实训指导、技术推广等任务,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中任教的教师是适应时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不失时机地推出政策,培养一些本身基础较好,且理解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在教师的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或到实训基地开展演示性教学,都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培养语言能力,掌握至少两门以上的语言,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双语教学,使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也可以适应国际人才的需求。 3.注重实践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和生活相结合,把生活中有意义的现象和实验带进课堂并进行改造和创造利用,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效果,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启发式创新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把学生无形的想法转换成有形的物品,这一过程就是创新。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如: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设计等。教师可根据自己和学校的情况举办各类课题研究活动,吸收感兴趣的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 总而言之,中职教育教学是我国教育机构的重要构成部分,而面对逐渐暴露的教学问题,中职院校必须及时地、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改进中职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深化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这样才能够从源头上消灭这些负面影响,才能够引导中职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中职教育论文:浅论中职教育电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电化教育 改革 论文摘 要:随着目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职教育对电化教育也产生了必然的需求。经验表明,电化教育不但可以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改善课堂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采用电化教育方法,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善效果明显。另外,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其中电化教育是重要的一环。因此,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达到促进中职教育整体发展的要求。本文简要叙述了中职教育电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了电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中职教育电化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的中职教育中,为了满足课程需要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由于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和重视程度不一样,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开展的并不充分,主要现状为: 1.多数中职学校都已经认识到电化教育的重要性,都开展了电化教育。出于中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电化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目前多数中职学校都开展了电化教育。虽然电化教育的开展程度不同,但是电化教育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已经被多数中职学校所认识到。 2.电化教育已经为中职学校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学获得了最直接的影响和提升。电化教育的开展,使中职学校丰富了现有的教学手段,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提高和进展。 3.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促进了中职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教学方法。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对中职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影响很大,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此外,电化教育也改善了现有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二、中职教育电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开展电化教育成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品质的必然手段,无论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还是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开展电化教育都是很有必要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职学校普遍开展了电化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为了中职学校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就成为了必要的选择。中职学校的电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方面: 1.为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电化教育对中职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了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因此,中职教育要想健康发展,改革电化教育成为了必然选择。 2.为了深化电化教育取得的成果,必须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当前中职学校开展的电化教育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对中职教育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要想适应中职教育的新形势,就要不断的探索,改革现有的电化教育模式,使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改革电化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品质。考虑到电化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成为了我们必然的选择。实践证明,改革电化教育,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电化教育的作用,对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品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目前的多数中职学校开展电化教育情况的了解,中职学校电化教育在开展实施和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进行妥善解决,将会影响电化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中职教育电化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没有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缺乏创新。目前多数中职学校为了达到自身发展的要求,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突出问题是:没有分析学校电化教育面临的形势,在电化教育开展的时候,缺乏创新意识,无论是理念还是手段都比较陈旧。 2.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需要及时更新。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成为了目前电化教育开展中的大问题。从理论上来说,电化教育理念是指导电化教育开展的理论基础,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理念陈旧,直接导致电化教育开展效果不理想,因此,陈旧的理念需要及时更新。 3.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虽然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通过对这些学校的了解,有一些学校存在着应付的情况,只是象征性的开展,并没有真抓实干,并没有深入下去,学校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彻底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化教育取得积极地效果。对于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1.对目前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当前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和成绩,就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这不但是电化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2.对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的理念进行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的基础,对于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理念进行及时更新,用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使电化教育快速发展。 3.中职学校要明确电化教育的作用,要对电化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的电化教育对中职教育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因此中职学校要明确电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必须对电化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使电化教育能够在中职学校中得到广泛的开展。
化学毕业论文:提高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讨 摘要: 结合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建设实践,提出教学渗透科研,创新依靠能力,实践关注结果,选题结合专业,研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改革模式,旨在提高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关键词: 科研;选题;教学改革;毕业论文(设计) 0 引言 2014年教育部引导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促进高校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不再是闭门造车,培养大量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待业者”[1,2]。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强弱。本文结合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建设实践,仅就提高化学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谈几点看法。 1 教学渗透科研 高校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还要从事相应的服务地方的科学研究工作。有的教师已形成了科研团队,有的教师在自己的科研路上持续探索。教学与科研不应是两条平行线。在教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了解一些与实践应用相关的研究内容,会使枯燥的课堂活跃化,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直接渠道,教师通过学生的反应,发掘志趣相投的学生,在平时多交流多培养,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埋下伏笔或打下基础。学生通过教师的科研,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对自己的未来会有一个直观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学习,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将科研渗透贯穿于课堂,对学生和教师而言,是双赢的。 2 创新依靠能力 商洛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生自己写好项目,立项后,自己摸索如何研究。有的项目和自己的专业不相干,指导教师不能发挥指导作用,有的教师由于工作繁忙对学生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创新项目不能很好地完成。第二种是教师主动找学生。该校教师年度考核中指导学生创新立项加分不少,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写好创新课题的项目找学生,立项后学生因为对项目不了解无从下手,有的学生甚至立项后就忘了这件事,快到结题时,教师自己发一篇文章,挂上项目编号学生姓名,项目也就顺利结题了,学生和教师都得了荣誉,看似双赢,表面之下,学生获得了什么,能力没有提高,项目走了过场,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本意。创新要结合自身的能力,在创新中,教师是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的;在创新中,学生是设计路线开展研究的。创新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指导创新性项目,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质,找到“志同道合”的队友,一起进行科学研究,更好地向毕业论文(设计)过渡。 3 实践关注结果 大学生在校期间,会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创新实践等,化学专业的学生还包括各类实验课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应注重结果。这里的结果不是最后的分数,而是学生真正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思考了什么,简言之就是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实验课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环节,也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延伸,不能仅靠一份实验报告评判学生实验能力的强弱,而应将评判标准延伸至实验课程的各个环节,建立一整套的评判标准,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各个实习环节中,学生要抓住实习机会,发现问题并展开讨论,从专业和兴趣出发,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将这个过程转化为创新过程,申报创新项目,主动完成创新学分,而这些环节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而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实验环节能力的培养,学生逐渐具备了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能力。 4 选题结合专业 在毕业论文环节中,选题是第一个环节,也是毕业论文质量保证的前提[3]。实践证明,选题不当,则会“老虎吃天,无法下爪”,轻则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重则使学生产生放弃、敷衍了事心理[4]。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过程是收获、充满喜悦的过程,而不是一无所获、消极懈怠的过程。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应以选题为突破点。选题内容应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和学生的实践经历相结合,和学生的考研方向相结合,和学生将从事的工作相结合,和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但不管哪种结合,最终都要以“服从所学专业”为最高原则[5]。这样,一则指导教师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二则毕业论文(设计)有教师项目经费和技术支持,有坚实的基础;三则从事毕业论文(设计)学生有兴趣、有实践经历、有知识积累和动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时,应将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方向等详细信息告知学生,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出发,选择合适的指导教师,进行适合的科学研究工作。教师不应为了自己的科研课题顺利完成,对学生挑肥拣瘦;学生也不应不切合实际,选择不适合自己的指导教师。 5 研究注重过程 毕业答辩时指导教师全程回避,其他教师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知之甚少,所以就导致有的学生因论文写得好和答辩说得好就拿了高分。然而毕业论文(设计)成果不是写出来或说出来的,而应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因此,在科学研究中应注重学生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而不仅是最终的答辩表现或论文(设计)。考核中,整个研究过程应该占有绝对的地位。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将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系统化:选题-文献查阅-综述-初步研究-深入研究-结论,严格把关各个环节,只有过程扎实,结论才更让人信服。这样,也杜绝了学生不进行科学研究,仅凭几篇文献就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也监督了教师的指导过程,不使指导教师流于形式。 6 实践应用 本文中的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模式自2014年提出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已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该院2015、2016两版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中强调创新学分,从预习-操作-思考-结论等环节对各项实践进行考核,学生动手能力明显提高。近两年学生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80%都与商洛地方特色相关,90%来自教师科研项目。通过跟踪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使得毕业答辩更公正,以及对优秀的毕业论文进行奖励,以激励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较2014年之前明显提高。 7 结语 本文提出了教学渗透科研、创新依靠能力、实践关注结果、选题结合专业、研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改革模式,通过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从而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改革的同时,全面提高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还需要其他环节的配合。考虑到学生考研、就业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客观实际,建议在大二、大三年级就要加强科技论文写作并参与科研实践,使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前就有了写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储备,从而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化学毕业论文:关于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的几点探索 摘 要: 本文以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例,介绍了该学院对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探究和摸索,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有效缓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关键词: 化学化工 毕业论文(设计) 高校转型发展 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中最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及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现阶段高校的毕业论文都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个学期,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及就业冲突,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为此,我们对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些卓有成效的效果。 一、目前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有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实力突出,学生选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有些教师有较深的工科背景及横向研究经历,学生选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深入研究的潜力。毕业论文(设计)所在的第八学期恰恰是学生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学生往往忙于就业,无心论文,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复试、资格证考试、公务员考试冲突[2]。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往往依托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实验实践时间需求较大,导致很多课题刚刚获得突破就急于结题,有些课题还未优化结果就要撰写最终结论,一些很有潜力的课题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就随着毕业而被束之高阁。学生为了突击应付毕业论文工作,只好假题假做,甚至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2]。这些做法不但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应该的作用和意义,还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败坏学术风气。 二、针对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所做的探索 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我院经过大量研讨和调查后,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探究。 1.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 因为毕业论文环节放在第八学期,就业等原因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进度、质量,所以我院尝试对毕业论文(设计)灵活化处理,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至第七学期开学前三周的时间段内申请提前选题,部分学生暑假即可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考研深造的学生可以利用长达一年的毕业论文系统的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化工设计类的学生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和化工设计竞赛的准备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于就业的学生则避开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 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化学专业的学生已经修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及相应的化学实验,已经基本具备处理化学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3];文献检索、专业英语、毕业论文写作及学年论文更是为毕业论文工作的提前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完全具备实现的基础。 2.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 高校本科实习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将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提前至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的话与实习工作并无太大冲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是第七学期开始,同时是本科实习开始的时间。这得益于我院的另一项探索即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我院与实习单位达成校外毕业论文(设计)合作教育协议,针对确定从事该行业的同学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合作培养,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可以在实习单位参与一线生产的同时,完成第七、第八学期的相关学业。 三、毕业论文(设计)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问题 针对毕业论文(设计)施行的一系列的举措,我院很好地缓解了毕业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毕业论文期间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共有241名成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李全良老师等指导的毕业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两届所有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均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 总之,根据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缓解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较明显地提升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化学毕业论文: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改革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化学类专业学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分析了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安排时间、实验室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 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化学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最后一个实践性的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已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选择论文选题、查阅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而得出结论,最后形成毕业论文。文章从化学类专业本科论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改革的重点。 一、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选题新颖性不够。 选题是毕业论文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目前主要采用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很少有学生会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自主选题。就近几年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来看,尽管多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所选的选题比较合理,但仍有不少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存在许多问题。如同一老师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连续几届的选题相似度较高,实验目的、实验药品与材料、实验路线都出现某种程度的相似,选题单一。 (2)毕业论文与找工作、考研相冲突。 本科生毕业论文在培养方案中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学生考研和找工作与之冲突,这对毕业论文的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有些学校班级考研人数达到一半以上,竞争日益激烈,考研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研上。另外,毕业生择业在时间上正好与毕业论文相冲突, 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好工作, 就把毕业论文放到了从属位置,对论文的实验工作投入明显不足。 (3)实验室条件限制。 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学生人数连续增加,而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导致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实验中所需的实验场地和设施却得不到保障,从而限制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进行和质量。 二、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重点内容 (1)采用分组组合的方式。 根据化学类各专业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根据分组组合的方式进行组合,把学生按毕业论文设计中需要实施的实验类型分到同一个组,组里的成员可采用相似的实验过程但选用不同的实验试剂与材料。采用分组组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后,学生学习就不再是老师和每位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同学之间共同交流学习的过程。论文选题环节的时候,组合内的学生就需要对实验设计和内容进行交流,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方法。 (2)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校企联合指导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的学生毕竟要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工作,因此这也符合了毕业班学生对化学、化工类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兴趣。化学、化工企业需要生存,同样要面对创新这一课题,而企业往往缺乏人才,但却拥有充足的经费,这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 (3)教研室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由于完成毕业论文时间不长,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加强对自己课题组的实验督促工作。让学生和老师展开讨论,这样既督促了实验进程,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 指导教师为学生把握好方向,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示, 但不能陪作, 更不能包办。 三、结语 对于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安排时间、实验室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实验分组组合方式、校企联合方式、教研室学术交流活动,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从而使学生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化学毕业论文: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摘 要:该文针对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好学生论文的选题工作,充分发挥导师在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及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过程监控等因素,初步探索了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应用化学 本科毕业论文 质量保障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实践性环节,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课题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具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因此,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3]。该文针对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这一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毕业论文选题随意性、不科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主要表现在有的选题偏离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只是把科研项目简单地分解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课题,由此造成一些学生完成毕业课题的难度过大,从而很难保证论文质量;另外有的则选题过于随意,毕业课题只是专业综合实验的简单延伸,由此造成毕业论文内容不充实,过于简单,有此造成一些学生的论文质量不高。 1.2 一些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存在偏差 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各种基本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在选题确定后,学生应根据所选课题按时按质完成选题所确定的课题内容:包括查阅、综合和分析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设计相关研究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同时根据实验研究所得的数据及时地进行分析与处理、撰写论文等。但一些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存在偏差,认为毕业论文环节只不过是走走形式过过场,认真对待与马虎了事都能正常毕业,由此造成一些学生对待论文的态度不端正,个别学生甚至出现拼凑相关实验数据现象,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从根本上得不到保证。 1.3 一些带教导师对指导毕业论文的观念存在偏差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观念是否正确,以及其对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的导师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在指导过程中,忽视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要求,放弃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个别教师同时指导多名学生,由此导致教师不能全面关注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很难做到对学生进行全面详细的指导和及时对学生的研究方案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影响其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2 保障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几年来我们从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论文选题要求、中期检查、论文四表填写要求、论文撰写要求、毕业答辩要求等多个环节进行探索,以保障该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质量。 2.1 切实做好学生论文选题工作 该校应用化学专业都有传统的导师制制度,许多学生从大三开始加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另一些学生申请有学生科研课题。由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就从此切入点着手,尽可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与导师制及学生自己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这不仅符合学生对毕业论文研究课题的兴趣,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更好地做好毕业论文,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打好基础;对于其他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在明确导师后,结合导师的科研方向,由导师列出难易程度适当的相关研究课题,让学生自主从中选择毕业论文课题,以激发学生做毕业论文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保证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质量。此举通过填写及检查学生的“论文选题登记表”来尽可能减免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不科学的现象。 2.2 重视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从大三起,通过专业负责人对学生进行毕业环节的教学内容重要性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高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其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能力训练与培养的重要环节,又能有效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对毕业论文环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介绍各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利用专业导师制制度,让学生针对自己对某个科研方向的兴趣选择导师,以尽早介入导师部分科研工作。使其尽早学习如何正确选题,如何查阅文献资料,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如何解决实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为做好毕业论文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2.3 充分发挥教师在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在毕业论文过程中,切实做好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是保障学生论文质量的前提。当前很多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也部分协助导师参与本科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因此,指导教师可以利用每周和研究生交流的时间,规定本科学生也参与每周的面对面的交流,交流期间导师不仅要和学生探讨毕业论文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帮助调整学生的不良状况,促使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真正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此举我们通过由学生填写“导师指导记录表(学生、导师双方签字认可)”来体现教师在论文期间指导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督促教师能更好地做好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2.4 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过程监控 严格遵守学校教务处、学院相关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如下。 (1)在导师指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或由导师列出相关研究课题,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后填写好论文选题登记表,包括:选题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简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手段及步骤,主要参考文献,研究时间进度安排等;经导师检查签字及专业负责人审查通过并签字后,学生方可进入实验研究。 (2)导师须经常关心及指导学生的论文课题研究,对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及解决方法;同时学生须填写好导师指导记录表并双方签字认可。 (3)校教务处、学院及专业组织相关专家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进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登记表、导师指导记录表、论文进展程度、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同时检查学生论文是否每人一题,学生之间是否存在重题现象;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数是否小于6人等(严格规定一个导师最多指导6名学生)。 (4)学生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经过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审查合格后,学生才能进入答辩,答辩时规定指导教师不能参加自己所指导的学生答辩,答辩结束后,答辩教师必须填写好学生答辩记录表并签字。 2.5 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及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本科毕业论文服务 充分利用教育部资源化学及上海市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让本科学生在毕业论文时期能利用其良好的实验条件及实验仪器设备,获取有效的与论文相关的表征数据,以保证论文完成的质量。 3 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综合实践性环节,其完成的质量是对毕业生综合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查,也是对毕业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课题综合设计能力等进行科学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好学生论文的选题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及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过程监控力度,对于保障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无疑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化学毕业论文:“导师制”在提升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摘 要: 本文结合当前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针对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探讨“导师制”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关键词: 导师制 本科毕业论文 化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完成四年学习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全面运用,是高校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综合性考核。毕业论文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随着我国高师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平均占有教学资源明显减少,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另外,由于高师院校长久以来以培养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主要目标,忽视对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偏重于基础理论学习及当前师范院校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降[2,3]。这一趋势必然影响高师院校整体教学管理,成为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和适应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改革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强化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成为高师院校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实际情况,针对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导师制”在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1.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问题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校化学专业是以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因此,与其他大多数专业不同,化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及毕业论文环节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实践及总结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各高师院校在狠抓毕业论文和本科生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毕业论文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4]。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实践,认为目前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1)论文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论文选题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等;(2)由于就业形势变化和考研的冲击,使毕业论文投入时间不够,导致毕业论文的完整性、研究深度及论文格式的规范化得不到充分保障;(3)多方面客观现实原因使论文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本科毕业论文缺乏重要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创新性和延续性普遍不高;(4)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管理机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导师制”的特点及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指导教师在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论文选题、调研、实验设计与开展、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都十分关键。因此,如何优化配置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源及相关机制,将是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及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本科生“导师制”指通过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课题,以科研作为纽带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在传统“辅导员制”基础上,“导师制”的实施将成为提高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培养化学专业本科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论文选题以科学前沿研究为导向 近年来高师院校扩招使本科毕业生数量大幅上升,一方面使每位老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为学生论文选题时间很仓促,常常导致论文目标定位不明确、选题质量不高。“导师制”的实施使导师的前沿研究课题成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在这一体制实施过程中,本科生在大一或大二阶段就可以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通过前期对课题相关内容的探索、实践和理解,让学生更早地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同时,由于选题是经过导师和学生大量查阅文献资料、长期探索和实践之后凝练出的新课题,因此论文选题的可行性更强、意义重大。 2.2论文研究时间和经费有保障 根据高师化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毕业论文主要在第7~8学期内进行并完成。前已论及,由于当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和考研的冲击,使毕业论文投入时间不够,实验型论文的完成更是如此。另外,由于部分指导老师在科研能力和经费上的欠缺,这些因素常常导致论文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导师制”使学生在几乎整个本科阶段的课余时间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毕业论文中,使毕业论文完成具有充足的时间。同时,导师科研课题的开展充分保障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 2.3论文撰写质量提高及格式规范化 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科学术语的准确表达、论文格式的规范化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和个人科研素质的高低。本科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参与研究的同时,将在课堂学习之余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有更多机会与高年级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无形之中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使学生在团队中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对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大有裨益。 2.4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 “导师制”实施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人生奋斗目标,制订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等,在学生自我发展中发挥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和提高。 化学毕业论文: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探析 摘要:化学专业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进一步充分就业,本文在深入分析2009年至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措施和建设好化学专业的设想。 关键词:化学;毕业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它涉及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成为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化学专业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师范院校,如何培养优秀的化学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何探索师范化学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服务于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是我们学生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深入分析2009年至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措施和建设好化学专业的设想。 一、近五年来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毕业生就业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3年五年本科毕业生共912人。其中875人就业,年终平均就业率达到96.4%。统计表明: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良好。 2.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2009―2013年,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于党政机关的2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28%;就业于国家事业单位的41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6.86%;就业于国有企业的44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03%;服务基层项目的109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2.46%;考取硕士研究生的9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0.29%;自主创业的8人,占就业总人数的0.91%;入伍的6人,占就业总人数的0.69%。统计表明: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依然以工作相对稳定的教育事业单位为首要选择,就业逐步向基层倾斜,基层就业项目成为就业热点,同时,为缓解激烈的就业竞争,考研升学也开始成为很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自主创业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3.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2009―2013年,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云南工作的有665人,占就业总人数的76%,其中选择在昆明就业的有202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3.08%;选择在省外工作的毕业生有91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0.4%。调查发现,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以学校提供的招聘信息为主,部分来自家庭,绝大多数毕业生是在校园招聘会上寻求工作机会,“故土难离”的观念和信息渠道来源单一是影响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因素之一。 二、做好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个培养过程综合成果的重要体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根本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是学校品牌的衡量标准之一。基于2009年至2013年近五年来近千名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以及未来就业市场趋势,我们认为对于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一方面教育行业仍具有较大潜力,边远地区和基层教育将需要大批量的化学专业毕业生为落后地区、边疆地区的基础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化学化工产业行业是化学专业职业需求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从事化学化工产业方面的人员,无论是科研人员或产品开发人员,都存在短缺,化学化工产业行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做好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中学化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化学专业技能。借助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活动促提高,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丰富阅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指导绩效。为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应从以下三方面不断完善和充实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一是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专门工作机构;二是建设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队伍;三是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即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通过“全员化、职业化、全程化”全方位地为培养学生就业力提供指导和保障。 3.加快信息平台建设,畅通就业信息渠道。认真做好毕业生信息资料库,动态完善数据更新,加强与各类人才网站的链接与合作,尽可能建立广泛的毕业生自荐平台,积极开展与校外各级各类就业服务中心、人才市场等单位的信息服务和联系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除举办师范专场招聘会外,积极组织广泛、细化、专业性的小型专场招聘会,如化工企业的招聘会,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 4.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业。近几年,自主创业成为新的就业方向,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税收、贷款等多方面优惠政策。2009年起,云南省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为首次创业人员在省内自主创业提供贷款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服务、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措施,简称“贷免扶补”政策,鼓励自主创业。统计表明: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不多,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业。 三、进一步建设好师范化学专业的启示 2009年至2013年五年来,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共912人,其中875人就业。从中可以看出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能比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应用理科人才的需要,主流是比较好地,但从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出发,如何进一步建设好师范化学专业,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应当引起重视。 1.拓宽专业口径。按照发展趋势,随着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高校的毕业生要由“专才”向“通才”转变。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结构上要实现大专业、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同时加大校级选修课程比例,加强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 2.优化专业课程。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是其专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十分重视坚实的理论功底与扎实的实验动手技能,注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加强深度,发展边缘科学,探索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鼓励引导一部分的学生能够发展为科研攻坚人员,在此基础上主修课程基础化,选修课程模块化,优化专业教育课程,把专业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3.加强实践课程。加强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还易于鼓励创新、团队协作的氛围形成。尤其是师范专业,更强调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云南师范大学自2013年起,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将原有的师范化学专业总课时从2745课时削减至2684课时,在第七学期安排了全学期的教学实习见习,从课时上保证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参与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技能。 4.改进教学方法。化学教学的内容应从学科导向职业导向演变,积极开展课题教学,采用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和锲而不舍、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形成。 作者简介:刘莹(1981-),女,云南昆明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及研究。 化学毕业论文: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摘 要:该文从毕业论文安排时间,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指导教师,学院资金配套等方面对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接着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化学类 质量 现状 对策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科研、设计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1]。以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发现毕业论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毕业论文的质量有待提高和改善。该文从本科化学类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出发,提出了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和方法。 1 本科化学类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 1.1 时间安排的不合理 本科毕业论文安排的时间比较靠后,基本在大学的第8学期,而这学期正是学生正在忙于硕士考试面试,找工作,考编等,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认真做毕业论文。 1.2 学生的重视程度欠缺 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认为只要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毕业论文可有可无。甚至有及个别学生到网上搜索或抄袭他人的论文。 1.3 老师精力不足 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够强,认为本科生做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不需要认真指导,只要通过就可以了。很多老师每人指导8~10个甚至跟多学生,由于学校别的教学任务很多,老师的精力有限,毕业冷文中老师指导跟不上步伐,无法对所有学生进行较为详尽的指导。 1.4 学校的资金配套跟不上 学校的配套资金不够充分,导致有些科研实验不能顺利进行,无法得到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有学生合成出一个晶体,需要核磁共振,透射电镜等都达不到,只有XRD,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这显然对分析所合成晶体的结构是严重不足的,而老师的基金数额有限,无能力购买此类仪器。 1.5 安排毕业论文任务不够具体 安排毕业论文比较笼统,只说时间节点而没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监督毕业论文的各个阶段。虽然学院很重视文章的重复率,但文章的具体内容以及创新性重视不够。 2 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对策 针对以上常见问题情况,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有针对性的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具体对策如下: 2.1 合理调整毕业论文的时间 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这可以根据教师的自愿或学生的意愿进行。根据我对大学四年级做的问卷调查发现,65%的学生希望在考研和找工作之前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工作可以提到第6学期末或第7学期初进行,那时学生还没开始准备考研和找工作,学生精力比较相对充足。今年的毕业论文我将4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到了第6学期将近结束的时候进行,有的学生暑假在学校开始着手做毕业论文,效果很好。 2.2 毕业论文选题要合理,试剂药品的申报时间要提前 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要采取学生给题,学生自选课题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自选课题,指导教师负责给学生的选题把关。教师给题可以适当向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靠拢。选题结束后,就可以调研文献,选择要用的试剂药品,进行试剂药品申报工作了。因为从试剂药品申报,审批,招标到试剂药品到位大约需要4个月的时间,所以学院要督促指导教师提前组织学生选题并进行试剂药品的申报工作。 2.3 积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 引导学生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让学生明白本科毕业论文是对本科中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以后的研究生学业甚至以后的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一部分学生可能到中学任教,任教过程中有职称评定工作,目前评定职称要求有相应的论文。但是中学实验条件非常有限,所以完全可以在做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完成一些科研工作,这样实现了毕业论文和以后要求论文的双赢。今年有2个学生从开始选题到实验过程以及初稿,终稿的准备中都是非常卖力的,选择了一个比较新颖的与食品分析化学有关的题目,毕业前已经被期刊接收并发表,在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后被学院评为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了。这样既让学生感觉到了成就感也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毕业论文。 2.4 增强老师的责任心 增强老师的责任心,相信学生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试着在老师指导下申请学生科研立项,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锻炼科研习惯,培养科研能力。每个老师都是从学生来的,只主要充分的锻炼,学生也会是实验操作以及数据处理的好手。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完成学生科研立项的申请以及结题工作,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对学生未来的研究生学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5 学院要有适当比率的资金配套 学院要重视毕业论文,给予适当比例的资金支持,毕竟化学专业需要的药品和仪器还是比较多的。适当配套较精密的仪器是顺利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以合成某有机物为例,合成需要的药品及实际能比较容易的购买到,但是合成出后产品的表征是需要一些精密仪器的,只合成不表征的有机合成石无意义的,因为没有这些仪器的帮助确定合成的物质是目标物质,其他的性质都是空话。另外学院要着眼于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加强过程监督,最开始有论文开题答辩,有中期检查,最后有又正规的毕业论文答辩,通过答辩不合格的可以让学生重新修改以及添加数据进行二次答辩。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套路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 3 结语 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四年本科学体能力的体现。对化学院的学生来讲,毕业论文不仅是所学知识的体现也是实验动手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体现。不仅学校要重视,知道老师和学生更要重视,指导老师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具体的引导学生重视毕业论文,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老师要提前着手锻炼学生指导学生相关仪器的用法,指导学生学会处理相关实验数据。学校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督促学生积极完成毕业论文。只有学校、老师、学生配合好,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才能有好的保证。 化学毕业论文: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旨在通过对该校2006、2007、2008级化学类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分析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化学类;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对策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形势严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就业倾向、就业质量、就业认可度等方面问题,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006、2007、2008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近三年毕业生进行问卷和跟踪调查,并进行分析,找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对策。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率。经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见表一),绍兴文理学院化学类专业2006~2008级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6.18%、96.77%、97.39%。由此可见,近几年对于化学类毕业生就业总体比较平稳,变化不明显,但是其中不同专业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以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为最高。 2.就业区域选择。毕业生就业流向与生源区域比,即该区域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与生源地毕业生人数的比率。经调查,绍兴文理学院招收的化学类学生以浙江省为主,比对2006~2008级化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区域和生源区域比率(见表二),外省生源毕业生在长三角区域就业的较多。经分析,其主要原因,第一,医药化工产业在长三角地区比较发达,尤其在绍兴、台州等地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政府扶植力度大,人才需求量大;第二,学校与周边企业联系密切,同时创新了教学就业模式,不仅与企业合作组织专场招聘会等,而且开展“3+1”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增强了彼此的了解,促进毕业生早日实现就业。 3.就业性质流向。2006~2008级化学类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逐年存在一定的变化。经调查(见表三),化学类学生毕业后参加相关事业单位的招考(包括教育局、医院等)的比例在增加,从2006级的27.29%到2008级的37.85%;选择继续深造(包括攻读研究生、出国留学等)的学生比例逐年在下降,从2006级的10.19%下降到了2008级的5.88%。当然专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虽然最终在企业实现就业的比例仍是最高的,但这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是在参加事业单位招考失利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说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发生着变化,很多毕业生择业观变得更为现实,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是大多数此类层次毕业生的首选,有的毕业生既考取了研究生又通过了教育局招考,在抉择中往往会选择后者。 4.就业价值取向。如表四,由于就业价值取向不同,使得不同专业方向的化学类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存在差异。化学(师范)专业毕业生有着明确的就业目标,希望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毕业后首选参加教育局招考。药学专业女生居多,医院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受到大多数女生的青睐,而近几年医院评估升格客观上促进了药学专业毕业生在医院实现就业,更对药学专业学生产生促动,很多药学专业学生在低年级就确定了报考医院的就业目标。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虽然有些课程与化学专业相近,很多学生也完全能胜任教师岗位,但由于一些政策方面的限制,在很多地区无法参加教育局招考,使这些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定位非常明确,就是扎根企业。当然,也有一些毕业生没有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性格、爱好和家庭环境有关。 二、存在的问题 1.就业面和就业层次有待提高。调查显示,普通高校化学类毕业生整体就业面相对较窄,选择专业相关的事业单位的较多,一些毕业生甚至只认定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其他都不考虑,无形中限制了就业选择。省外尤其是西部省份的毕业生,毕业后大多希望留在长三角地区,而忽视了生源地一些更好的机会。对于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所选择的岗位来看,整体层次和就业岗位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学历和工作经验所限;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社会畸形用人机制的影响,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要求应聘人员为“985”、“211”高校毕业生,本科生完全能胜任的工作也要招研究生,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普通高校毕业生进入高层次单位的机会;另外,受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海外高层次人才纷纷回国,一些大型企业又削减了进人数量,客观上对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也带来了一定冲击。 2.就业心态差,就业期望高。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面对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导致一些学生在择业的意向上往往不切实际。一些毕业生过多地考虑“档次”、“面子”之类问题,对一些工作条件差、待遇较低的单位和农村乡镇企业则往往不加考虑,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甚至想毕业后就能拿到高额的工资,高不成低不就,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就不了业的怪现象。 3.实力不足和对信息不重视,导致就业机遇难把握。一些毕业生或专业能力不强,或职业素养较差,实力的不足,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当机会出现在面前时,也无力抓住机会。信息对于毕业生来讲就意味着机遇,但很多毕业生直到毕业才重视起来,缺少针对性准备的时间,容易丧失机遇,另有一些学生要应对各种考试,无暇顾及就业信息,也会导致一些就业机会的流失。 三、对策与建议 1.从学生个人实际出发,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身实力。当前不少化学类毕业生对自身价值无法正确判断和对就业岗位的不熟悉,导致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对于未来前途和发展缺乏必要的自信。对此,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和意识,不好高骛远,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树立就业信心,寻找切合个人专业和能力的就业单位。毕业生要了解自身,调整就业心态,用平常心去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情绪。同时,需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2.学校总体出发。①因势利导,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教育如今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重视,加强职业规划引导,力求使大学生在低年级就树立明确的目标。不少高校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目前其成效不是很显著。高校间、学生间还存在着差异。普通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建立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邀请专家、校友、企业家等来校开设讲座,提高就业指导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防止大学生盲目就业和对未来工作产生茫然。同时,要全程跟踪,做好调研,增强实效。另外,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相得益彰。②构建就业平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依托学校,积极完善校、院两级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掌握就业信息,并借助网站、QQ、微信、手机短信等现代化媒介,及时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每位毕业生。运用营销理念,探索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借鉴枫桥经验,责任落实,积极发挥领导、班主任和教师的作用,适时营销,挖掘就业资源,使之形成合力,拓宽就业门路,更好地为毕业生服务。 化学毕业论文: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教学改革的方法 摘 要: 本文在对本校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某一具体科研课题,在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技巧、动手能力、论文撰写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收获。但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严重,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课题[1]-[3]。 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原因如下: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每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开始准备考研、找工作、出国等。毕业和就业时间存在严重的冲突。有的学生为了找工作而向学校请长假,这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一般学校很少发生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原因而不能毕业的,所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非常不认真。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论文有更大的区别,有些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要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经费保障才能有效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资源非常有限,特别是相关外文数据库几乎没有,教师和学生无法查阅最新的外文文献资料。学校提供的毕业论文专项经费有限,实验所需的药品和测试条件不足。大多数普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没有科研项目,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这势必造成对学生指导得不到位,老师由于工作量大而态度敷衍。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很难完成具有一定水准的实验性毕业论文。 二、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方法 (一)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正确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部分学生往往是在应试教育指挥下进行机械性学习,严重缺乏创造性,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毕业论文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的不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好的课堂。学生和老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此重要性,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教师是指导者和领路人,要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在指导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国家和学校应加大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力度,加大对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资金的投入;使得本科毕业论文在物质上得到保障,解决普通教师由于经费的缺乏而限制了论文水准的问题。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在课时配备、津贴补助、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鼓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教育,建立有利于毕业论文创新的教学机制。 化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短暂的毕业实验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和其他专业相比,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中。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牢固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具有扎实和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获得更新和更前沿的知识与理念。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课题组,尽早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在大二、大三就进行相关的科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加快了科研项目的进度,调动了教师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经过更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往往能凭借自己的体会写作毕业论文,从而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目前,我院很多大四学生已经成为教师科研项目的得力助手,毕业设计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较好结合点,体现教学与科研很好结合的范例。 实验室高端仪器向本科生开放。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课件,向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各层次学生开放实验室等,把高端仪器设备的应用和实验技术推广到本科实验教学中,既提升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又提高了贵重仪器的利用率。例如,X-射线衍射仪、电镜、核磁等现代仪器和技术的培训与运用,可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仪器的操作,培养运用现代技术与技能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扎实的技术与技能。 (三)改革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方式。 对于毕业论文不要拘于形式,将对化学本科生的专业要求落到实处,毕业论文中形式的东西可以弱化;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多元化的学习成果替代单一的本科毕业论文。 美国是公认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美国大学可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科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毕业形式,例如公开发表的专业性学术论文、专利,完成各种项目或写作调研报告等。在美国,不仅很多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而且有的专业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有国际先例,证明可行。对待毕业论文要综合考虑中国国情和外国经验,在确保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鉴于高等学校是多层次性、多类型性和专业的差异性,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化学专业本来是一个实验学科,周期很长,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失败。毕业论文开题的课题不一定顺利,但在失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弱化对毕业论文教学的过程管理,强化结果管理。毕业论文时间本来就不充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等形式的东西应予以弱化、取消。但应强化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从严要求毕业论文的评定;加强毕业论文的工作检查,对于那些抄袭、剽窃、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一票否决制,延期毕业。 化学毕业论文:结合导师制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运行新模式研究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的实践教学环节,其质量的高低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当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现状, 反映出本科生的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低下的问题相当突出;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对解决时下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尝试。 【关键词】导师制;毕业论文;材料化学;本科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能力,是对大学生本科四年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和审核,同时也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 本科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普遍缺乏系统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因此,有必要经过本科毕业设计这样一个过程的系统训练为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者服务社会打下基础。同时,本科生毕业设计对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1-2]。 1 材料化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 材料化学专业是研究从制备到废弃全过程中材料的化学性质,其研究范围很广,既包含了整个材料领域,又包括各类应用材料在有机和无机等多领域的化学性能,它是一门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在工业化生产中与化学和材料有关的问题的学科。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材料化学跨越了材料和化学两大类学科。是一门既具有交叉边缘学科性质又含有应用理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同时,正由于材料化学学科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所不同的教学难点和盲区。这就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提高了难度,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不断的转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逐年下降。高校教师指导的学生和毕业论文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导致每个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指导。并且在考研、就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无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于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对毕业论文持应付态度,得过且过,导致论文质量普遍不高。毕业论文工作易流于形式有的选题偏大或选题落后于当前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有的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内容空泛,缺乏现实依据和说服力,更没有从理论到实践转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试验设计和研究技术路线不合理,试验数据错误;有的毕业论文仅仅是罗列了相关的文献内容,简单概述他人的成果与现状,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甚至存在着抄袭论文的恶劣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已经达到了所需的某些硬性要求,但其论文的质量并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因此,改变本科毕业论文的现行状况,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3]。 2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对策 2.1 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常规的本科教学环节,它是高校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首要环节,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综合技能训练。要想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当其冲的是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学生,同时也是对老师的要求。通常可以采取动员大会、学术论文大赛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从而使教师、学生乃至管理人员认识到毕业论文工作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 2.2 加强过程管理,实施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需要学生、指导老师和组织协同配合,以学生为毕设主体,指导老师为主导,组织管理提供保障。从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来看,主要包括从选题到答辩等诸多环节,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从而使毕业设计的管理更加合理规范。具体到每个环节,首先应严把命题关,完善选题管理办法,所选题目应具有时效性。其次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资格,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好毕业论文的组织撰写,教师应明确各阶段的要求,检查进行情况,并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毕业论文在经过指导老师和的审查合格之后,学生才可进行毕设答辩,同时成绩的评定标准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实施质量监控机制也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监控机制主要包括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三个部分。由校、院、系三级共同承担整个机制的运行和管理,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个环节实行跟踪监督,结合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强化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制度,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2.3 全面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指导教师作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主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指导教师的筛选机制,保证指导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形成一支责任心强并且科研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的强有力保证。在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学术探索和课题申报的大环境下,应尽快确定本科生指导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分析并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应有的训练,使其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些不仅可为后期的毕业论文的开展奠定基础,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更为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者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3 科研导师制的特点 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之一[4-5]。以科研作为纽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本科生导师制度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以学生为本,师生积极互动 实行科研导师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思维和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在实施群体化教育的同时适时的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制,以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有效的补充群体化教育所带来的在个体方面的不足。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行模式下,绝大多数的学生依然将大部分的精力停留在书本上,缺乏独立开展开学研究的能力和实践训练,也很难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应用于实践。但在科研导师制的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标、有步骤的进行科研研究,既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付诸研究实践,又能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导师也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专长,从而制定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在研究实践的整个过程中,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能得到不断的提高[6]。 3.3 操作性、实践性较强 科研导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一个有价值的科研课题相联系,围绕着这个课题双方展开交流和沟通。科研导师要想引导学生深入课题进行研究,产生独到的见解,富有创新性,实用性,就必须加强实践环节。只有深入到实践中去,才可以让学生对课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3.4 工作具有延续性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建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制定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在校四年期间,除常规教育之外,学生还接受了导师从科研到工作、从思想到行为各个环节全方位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4 科研导师制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也有教学和管理上的客观原因。总的来说,所反映出毕业生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态度不够端正、科研能力低下等问题是相当突出的。导师制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端正科研态度,提高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有效地解决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根本目标不在于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而是旨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拓其眼界,并同时使其科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多层次领域学科的学习成为可能。这种教育模式也为大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在开发提供了机遇。同时,学生较早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在科学实践中学生可以不断的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科研之余,导师同时要负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些都要求导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身作则,从而更好的发挥引导和榜样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也是对我们现有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补充。随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强大冲击,以及大学生对新事务接受能力强但分辨能力弱的特点,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与导师之间、同学之间开展积极的思想交流,要求学生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并能够接受他人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而且还有助于通过迁移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 综合分析以上情况,本研究项目拟探讨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来,改变现有学生在大三下学期甚至大四才着手毕业论文工作的运行模式,改善现有导师制的运行状况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作为探索专业发展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运行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化学毕业论文:药物化学毕业生实习带教心得 摘 要:结合药物化学实习带教情况,在药物化学毕业实习带教时有如下几点体会:结合实习生专业意向选题,让学生对预期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培养学生调研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锻炼学生处理试验数据并归纳整理成毕业论文的能力。上述几点体会为培养并提高药物化学毕业生综合能力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药物化学 毕业实习 带教心得 教师富有成效的带教方法能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收获颇丰,能大大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对毕业生的实习带教实践,浅谈毕业生实习带教的几点体会,以期提高药物化学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并对实习带教的同行提供方法参考。 药物化学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涉及先导药物分子的发现,新药的发明,药物分子及中间体的化学合成、生物合成,化学分子的药物化学性质测试与分析以及药物分子的活性评价。是一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在药物化学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多个学科知识的参与和综合应用,药物化学的研究离不开天然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合成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及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参与[1~2]。 1 结合实习生专业意向选题 结合药物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有目的的选择毕业实习的研究课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按实习生的专业意向选题也是学生所渴望的。教师在实习带教时应多了解实习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毕业后的专业意向,如有的同学希望毕业后进一步深造继续从事药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让这类同学多从事基础性研究。有的同学希望毕业后到医药相关企业工作,可以让他们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医药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或是到学院的附属医院药房进行实习。针对我院相当大比例毕业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这一现实情况,除了本院老师的研究课题供毕业生实习参与外,学校也为毕业生开辟了校外进行基础性科研项目研究的途径,例如到医药企业的研究单位进行实习。毕业生的选题意向也与个人的兴趣点有关,有的学生喜欢西药的化学合成,有的喜欢从事中药的化学提取,而有的喜欢从事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即从事药理相关的实验,有的同学喜欢药物化学性质的测试与分析可让其主要开展药物化学性质测试方面的实验等。针对实习生的专业意向及个人兴趣开展毕业实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对预期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 针对学生的毕业意向及兴趣选题后,带教老师首先给实习生阐明选题的重要性,免得出现有些同学经过半年的实习毕业后才“恍然大悟”觉得自己选错题了,或者觉得糊里糊涂收获甚微。学生选好研究课题后首先要熟悉研究素材,对自己将要参与实施的研究课题有个清晰的整体的把握,可以预知研究过程结束后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并对预期的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有所预知和了解,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学生从选择课题到进入研究状态的时间,也可以避免由于对研究思路不明徒走弯路。 3 培养实习生调研文献的能力 选好研究课题后,实习生组织调研文献的能力融汇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中,包括对实验结果的预知评价和分析过程以及研究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调研文献的能力不仅影响学生对实验材料的准备,更是关系到实习生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文献不仅仅包括狭义上的各种期刊数据库中的期刊文献,还包括各种相关的教材或工具书的查阅,工具书如药理实验方法学、各类药物化学相关教材等。数据库文献资料如CA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ACS数据库等,以及比较简单的中文数据库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等。带教老师应给实习生介绍上述常用数据库的在线查阅方法,增强实习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实习生实验材料准备能力和遇到问题时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实习生实验操作能力 上述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后,实习生已经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了比较清晰完整的全局认识和把握,这时就可以有条不紊的进入实验实施阶段。对于药物化学等化学相关学科的实验研究,在学生进入试验室做实验之前,很关键也是很有必要的一点就是带教老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这是毕业生顺利完成实习并培养各项综合实验操作能力的前提。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非一日之功,需要实习生在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勤加思考,善于总结。带教老师可以把自己多年的试验或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适当引导,使他们明白试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在实践中增强试验操作技能。 5 培养实习生处理试验数据并归纳整理成论文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试验研究部分完成后,将试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归纳结果得出结论也显得非常重要,这是整个实习阶段的收尾工作,优秀的毕业实习生必须是善始善终的,这一点做科研的人应该深有体会,有的人试验做的很好,可惜整理结果的能力差,或者说文字处理能力差,这会直接影响研究论文的质量和发表,本科毕业实习生一般对撰写论文方面的要求很少,毕业实习论文的写作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实习生整阶段的实习成绩。尽早培养处理数据和归纳整理研究结果的素质和能力对本科生进一步深造从事科研工作等方面都大有裨益。在处理试验数据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有一些化学软件或者其他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例如,SPSS、EXCEL、MATLAB、Origin等软件的使用。 6 结语 通过上述对实习生毕业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把关,结合实习生专业意向及个人兴趣选题,在熟悉了课题材料的基础上首先对预期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在试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试验操作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做好后期的数据分析,结果归纳工作。按照上述模式有利于提高药物化学专业毕业生实习的质量。实习带教方法探讨已成为当前有实习生带教任务的同仁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结合药物化学实习带教实践,指出笔者在实习带教过程的几点心得体会,与有相关经验的同仁分享交流,也为药物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毕业生实习带教方法的优化改革提供参考。 化学毕业论文:初中化学毕业班计算教学与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计算包括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呢?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首先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概念,在形成时应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他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化学式含义及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出示了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的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论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的方式,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并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同学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4.注意对学生思想的教育,要进行人生理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目的,增强信心,提高复习的自我意识。 5.积极搞好教研沙龙,通力合作,集大家智慧,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以教材、科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思路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完成说课――讨论――导学反馈案。 (2)落实复习环节:读、讲、练、测、评、补(六环节复习法) 读:预习、练习,发现问题; 讲:按知识体系,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提炼学科思想方法,理清基本题型,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练:精选习题,学生训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测:进行单元测试、定时练习查漏补缺,训练应试能力; 评:全批全改――统计问题――课堂讲评; 补:及时纠错,矫正练习(二次过关)。 化学毕业论文:从毕业设计反思化学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摘要:化学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探索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本科毕业设计则是高校对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检验和训练,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反映的问题入手,对化学专业选修课体系的构建、实践、效果评价提出一些建议和探讨。 关键词:化学专业;专业选修课;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毕业之前最好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可以学习、深化、拓展所学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创新,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或读研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最近一轮的毕业答辩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之相比,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修养却不高,主要体现在课题调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献检索能力不高、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能力欠缺、专业视野狭窄等。[1-2]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了化学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设想,存在诸多问题,继而让人们反思必须对原有选修课体系的设置、教学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一、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导致教师人均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人数增多,因此相对而言,指导教师投入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精力相对减少;同时学生就业压力也在增加,找工作、研究生备考等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开展时间冲突,导致学生投入到毕业设计的时间非常有限;另外,对于学生大学四年总成绩而言,毕业论文只是相当于一门课程,对就业和考研影响有限,因此不少同学存在应付思想。 在对毕业论文的安排和检查过程中发现上述原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下降。笔者发现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献检索能力不高 目前,本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大多是教师科研项目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课题选题是固定的,通常学生在拿到课题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利用文献检索技术收集、积累、分析课题相关的资料。通过文献检索,弄清楚针对本课题别人研究过什么,有哪些论点,目前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如何;然后总结资料,围绕课题做出可行性实验方案。但是学生检索能力不高,不能有效利用、分析前人的资料,导致认识不清,无法独立开展实验工作。 2.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严重欠缺 学生缺乏基本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 语言不够专业化和学术化;另外,书写格式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对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绘制及说明等方面。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学生平时缺乏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这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对该方面的选修课学习不到位。 3.缺乏科学分析及创新见解 在教师悉心指导下,学生即使可以较好地完成文献综述及实验设计部分,在实验结果处理,整理提炼课题成果阶段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大部分学生只能对已获得结果加以简单描述,既缺乏理论上的分析论证,更少有学生本人的综合分析及成果提升。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对专业选修课普遍存在混学分心理,没有很好地利用选修课拓展专业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因此,对于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学生仅仅是了解了科研的一般过程,并没有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今后的科研之路学生还是不知所措。 二、化学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在教学改革研究大背景下,鉴于我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切实有效地进行化学专业选修课体系的构建、实践、效果评价研究是必要的。[3]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侧重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化,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或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弹性,且须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目前国内高校对化学和化工类系列课程开展了大量研究,例如教育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又于2000年启动了“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众多研究及教改工程大多关注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整合。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人们开始科学合理地开设专业选修课,为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拓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和管理开始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环节。针对化学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探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选修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目前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共设置了21门专业选修课,包括仪器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学品实验、有机合成化学、有机合成综合实验、有机波谱学、高等有机化学、配位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材料化学、现代分析技术、无机合成综合实验、分离技术综合实验、科技软件及应用、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专业英语、现代企业管理与产品营销、化学工程设备、化工制图、化工安全技术。选修课程的设置综合考虑了四大化学外的化学理论教学课程、拓展实验课程以及工具课课程。但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例如无机化学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解配位化学,而配位化学同时也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由于不是同一任课教师授课就会出现内容交叉。此外,课程开设的时间需要进一步调整,例如物理化学实验大部分需要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但是介绍数据处理的选修课要在大三才开设。因此,在遵循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探讨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确保课程设置上的连续性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非常必要。 2.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专业选修课的内容是专业相关知识的延展和深化,同时还具有随着时代变化及学生的性质进行及时调整的基本要求。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把握专业前沿和热点研究成果。目前,由于学生和教师普遍对选修课重视不够,导致部分选修课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当前专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对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另外,有必要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探索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3.开展师生座谈会,修订培养方案,规范教学大纲 通过师生座谈会,在学生范围内就选修课开设课程数、开设时间合理性、课程设置的连续性等方面进行交流,获得反馈问题;在教师范围就学生思想动态、授课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课程控制方法以及教学效果方面进行交流;综合问题所在,制定解决方案。一方面,就反馈意见、开设课程数、开设时间合理性、课程设置的连续性等方面优化课程体系,根据教学效果及学生反映的情况针对性地修订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广泛调研,借鉴国内现有的成功的教学改革,制定完善、可行的教学大纲。从毕业设计反映出的问题入手,结合行业的现实需求和要求,在进一步了解社会、企业对化学专业人才期望值的调研基础之上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反应动手能力的实践环节。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探索适合课程性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三、结语 在教学改革研究大背景下,鉴于我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评价,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并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实现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法、确立专业特色、造就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化学毕业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本文阐述以工为主的院校中作为理学专业的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做为教学环节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的本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以提高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就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研训练,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到实验计划的制定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检索到论文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都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接触科学、感受科学、品味科学、走进科学,一点一滴的接受科学教育,一点一滴的树立起了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必须独立研究完成,促使学生必须去接触实际,开展科学实验和搜集实验数据,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效果非常突出,相对于其他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作用极为重要。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本课题组对对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改革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 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间弹性安排,提前进行。选题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也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以前毕业论文的选题通常都在第八学期进行,实施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后,允许把选题时间调整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这种弹性安排,可以提前让学生介入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同时选题时间的幅度拉长,可以有效协调完成毕业论文与找工作之间产生的时间冲突。毕业论文题目提前进行公开,实行双向选择。过去教师指定学生的研究项目较多,这在选题环节上就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的创见性。为了使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上更能体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毕业论文题目提前制定,结合指导老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确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提前对学生公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申报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项目,但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通过开题答辩后,确定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项目。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严把关,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单位需求,企业需要锻炼学生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把学生按企业不同需要目标确定不同毕业论文题目,真题真做。针对近几年企业对质检员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对去企业质检部门的学生我们与测试中心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第七学期进入测试中心,利用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给学生确定产品分析测定方法建立的论文题目,熟悉现代分析测试仪的使用,以利于学生去化工厂、药厂、煤矿企业的质检部门工作,特别是为女同学提供一条很好的就业渠道。对去煤化工企业的同学,多数是去甲醇厂等,确定学生做碳一产品合成的题目,以产品为主线,催化剂为核心,进行碳一化学品合成的毕业论文研究。对有意去药厂、精细化工厂做研发的同学,以合成某一精细化工产品为毕业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之外,实做的产品也是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外,对考研的学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设置子课题为毕业论文题目,提高题目难度。 三、延长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所占的时间原本较短,又往往受到就业、考研等事宜的冲击,因而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锻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能力。因此,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大幅度提前,可以提前到大四的第一学期开始。此时经过前面的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本完成,学生有了一定的空余可支配时间,对本专业的学习也开始产生出兴趣,希望更多的了解与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从容完成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立刻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互为促进,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增加硕士研究生担当助理指导教师 由于目前形势的发展,对本科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实践素质。让本学科的研究生辅助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科生,一方面研究生刚刚从本科阶段过来,可以总结他们的本科论文的一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研究生已经过一定的科研实践的训炼,并且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可以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充当本科生助理导师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具有现实可行性。 五、低年级学生提前进人教研室从事科研实践 对于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自愿的原则,安排学生进人教研室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例如科技论文的检索翻译,或实际参加项目,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这样在实际环境中和各教研室教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于耳濡目染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分配毕业论文题目,完成毕业论文。 六、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 为了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指导毕业论文不认真负责的老师减少其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促进作用和强化作用,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七、结束语 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毕业获得学位的必修学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上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可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已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生研究问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相一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 作者简介:薛丽梅(1968-),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专业建设改革。 化学毕业论文:加强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实施以及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笔者在指导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的经验和体会,从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角度入手,对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为该专业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综合素质;科研项目;实践能力 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的一个综合性应用专业,它囊括了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交叉领域的相关知识,是两大专业知识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一个专业。目前很多综合性高校均开设应用化学专业,但专业的方向和培养目标均是按照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优势而制定,如齐齐哈尔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主要以高分子材料为研究方向,大连理工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以染料和化学中间体为主要研究方向,西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以油田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还有东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依托大庆油田和大庆石化两大企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油田化学和精细化工相互依托的两大研究方向,但最终的目的均是培养各类大中型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和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最关键环节。因为通过毕业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检验在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具体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一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锻炼机会。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和高水平人才,往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采用科研项目所涉及的方向作为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课题,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激发大学生动手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者将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将大学生送到企业,利用企业的优势,通过双导师指导的方式,实现校企互利的目标。本论文从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着笔,探讨如何加强毕业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科研项目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较好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往往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广,个别的科研项目还需要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并且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这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很难达到,在校的大学生虽然到了大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对该专业的专业知识有了较丰富的掌握和理解,但是对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融合的能力还欠缺,虽然在大学期间做了很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有了基本的操作能力,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对学生的要求随之降低,往往是大学期间的实验操作基本是按照教科书或实验老师的已定的步骤原班不变的进行,学生的创造性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很难得到充分的提高。因此,对于依托科研项目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必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 一、结合学生能力科学选题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重要的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也必须遵循科研项目的原则,利于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选题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的同时,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使学生真正能在毕业设计期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表1为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12年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 表1显示,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课题,均为科研项目的子课题,由于在校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短,仅有18周,很难及时完整地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因此,就需要指导教师对科研项目进行合理的拆分,设立多个子课题,且子课题不是对科研项目进行简单的拆分,而是根据学生情况和科研项目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拆分,拆分的子课题具有完整的研究方案和研究内容,且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毕业设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表1中毕业设计课题有实验型,也有理论分析型,这些课题的设计正是遵循了上述原则,使学生在完成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同时,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性质的指导不是像大学期间专业实验和基础实验那样简单的布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而是要求指导教师尽力为毕业设计的学生提供实验环境、仪器以及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术氛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提取文献的精华;如何根据查阅的文献,结合自己的课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准备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献或课题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自己毕业设计课题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让相关的课题或相关领域的课题在一起讨论,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发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合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理解,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工两大专业之间的一个交叉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尤为重要,该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之间均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尤为重要,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多年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表2为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某指导教师指导大四学生期间的记录。 表2的内容显示,该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本着激发学生想象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原则,每一次指导,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将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交流,对科研及工作应有一个认真、主动、积极以及负责的态度。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能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很好地迈过理论学习向工作实践的过渡。 三、因材施教,严格要求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设计从大四第二学期的第一周开始,共18周,时间较长。同时这学期也是比较复杂的一学期,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需要花一些时间去找工作;一部分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需要抽出时间复习复试的课程,准备参加复试;还有一部分学生虽已找到工作,但所签单位要求提前到单位去实习、工作。毕业设计对马上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学习的学生至关重要,学生也比较苦恼,一方面想好好的做毕业设计,另一方面不想放弃工作或研究生复试。作为高校的指导教师,一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要求学生在18周内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对于结合科研项目的课题,能较好地完成科研项目的计划进度。对有特殊要求的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呢?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在毕业设计的第一周,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建议学生合理选择课题,如对于想到单位工作的学生,建议选择综述性的课题,同时可以结合工作的内容,将综述和实践同时进行;对于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选择需要时间较短、理论深度较高的课题;对于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建议选择难度较低、耗时较短的课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选择难度适当的课题。 但是,对于这种改革或教学方式,并不是对学生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学生制定课题的整体计划,详细规定学生每一周的工作内容,定时与学生交流,解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确保学生在18周内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如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某教师对于综述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制定工作计划、详记查阅文献的目录以及文献的总结内容,并要求每周讨论两次;对于实验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制定实验方案、自己组装实验装置,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并每周至少三次讨论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实验现象,两周一次学术交流,同一组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实验内容以及看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十年的毕业设计实践和探索表明,毕业设计是在校大学生从高校跨入社会关键的一个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过程,通过该过程,能更好地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也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课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好方法。 作者简介:李翠勤(1978-),女,河南省南阳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油田用化学助剂以及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及应用。
英语经济论文: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育低效的语言经济学分析 商务英语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每年有众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最终能够应用英语、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却极少;而与此同时,真正需要应聘者既具有过硬的语言能力、又可以处理商务事务的岗位又招不到合用的人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目前的商务英语教育投入很大,产出很小,投入和产出的效能比低下。商务英语人才是否真的过剩,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提高商务英语教育投入产出的比率,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语言经济学(lingua-economics)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教授jacob marschak于1965年提出。作为“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他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语言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媒介,具有经济学本质的东西:价值(value)和效用(utilit)、费用(cost)和效益(benefit),他认为这是影响人类语言活动的内在机制之一。语言经济学研究由此兴起。这门学科的主要理论观点有以下几种。 1.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 加拿大教授francois vaillancourt指出:“如同通过工作经验或通过诸如数学和历史学科正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一样,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这种人力资本又不同于知识和技能,它既有先习得的母语也有后习得的第二语言。语言作为人力资本之一,能使人们获得其他知识和技能。这表明语言可看作是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成为获得其他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的本钱。补充是“指人们通过语言这一工具学会其他知识和技能,来服务于雇主、家庭和社会”;取代是指“人们直接利用自己不断完善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来从事与语句有关的工作”。 2.学习第二种语言是一种经济投资 语言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决定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甚至让自己的子女从小就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部分原因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即考虑到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作为一种经济投资,其成本表现为学成这门外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物支出;而其效益则取决于学习者学成这门外语之后,使用该语言的时间的长短和应用该语言的广泛程度,以及由此而获得相应的效益和效用。 3.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 “语言不分大小,也不论其通用程度如何,都能为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服务”。语言的使用体现经济价值,但语言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某一特定语言的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各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该语言的供需规律的支配。语言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人们在语言的帮助下完成某项工作,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人们依靠语言从事某项职业或参与某项活动,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语言在劳务市场中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这样,受雇者的语言熟练程度越高、使用外语的经验越丰富,其依据该语言所取得回报越高。 4.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 某一语言的经济效用(utility)取决于该语言在不同市场上的使用程度,包括在劳务市场上是否急需、在私人和公共消费市场上的应用的频繁程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常用。在某一特定地区内,使用某一特定语言的个人和机构的数量,即使用该语言的密度,是决定该语言经济效用的首要因素。 二、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育投资收益率低的原因 商务英语教育投资收益可分为静态收益和动态收益两个方面。静态收益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耗费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成果之间的比例率。动态收益是指在承认商务英语教育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投资的前提下,由一个周期的教育投资而引起的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创造的价值的衡量。静态收益为动态收益的前提和基础;动态收益的实现为静态收益的提高提供了保证。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育投资收益率低跟这几方面的原因密切相关。 1.学生英语语言基础薄弱 民办本科院校受办学条件、办学状况、办学资金来源等方面的限制,所招收来的学生基本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学识基础就相对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处于相对较劣势的地位。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学生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学习动机模糊,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佳。有的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不甚了解、不熟悉,有的搞不清英语被动结构,有的对于时态的正确运用不熟练,有的常常在主谓一致方面出现问题。与这些学生同时期接受大学教育、将来也是在职场上同台竞技的竞争对手们,却在上述各个方面都优于他们。而另一方面,大学商务英语教育又在用几乎同一的考核标准去衡量他们。这导致了商务英语教育投入产出比低下。 2.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有所脱节 教学内容与教育投入产出密切相关。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达成的程度。针对目前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苗情况,较为适中的教学内容应既能夯实学生语言基础,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及交际能力为目的固然是好的导向,体现在目前的教学中,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内容远远多于就语言规律及规则本身进行研习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去习得和掌握为完成该任务而需具备的语言技能。而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上各个单元之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联系性相对较弱,各个方面的知识之间较难建立起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使学习者较难将这些联系性不强的内容转化为可以自由运用的心理语言和心理知识。 3.教学方法未能因材而施 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进行及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商务英语教育投入产出的重要因素。随着教学法的演进,现代教学法既要做好传承与发展,又要注意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相适应。传统的教学法如语法翻译法注重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则的掌握;后来的一些教学法如交际法则比较注重语言意义和语言功能的掌握。在具体的教学中,就基本形成了重语言结构规则和重语言意义功能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操作。实际的教学情况是偏向于“一边倒”。要么完全是语法翻译式的听说教学模式,这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么是追求交际式的教学法,其初衷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在不断的交际活动中习得语言的规则并自觉运用的能力,去忽视了目学生基本语言素质不过关、语言习得能力受限这一客观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西方学者认为,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在一定的场景下进行思想、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它受到场景、交流内容、发送人和接受人的文化修养、交流意图与沟通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交际活动的双方必须根据这些制约因素去选用适合当时当地的语言,使说话得体。按此理念,学生得有较多的学习时间及一定的语言环境;而这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难以保证。 4.教师专业素质服务教学尚显不足 这里所说的教师素质是指教师的专业学识素质。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所使用的语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并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学生能熟练使用英语来辅助完成各类商务活动。商务英语学科覆盖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营销、公司财务、国际金融、跨国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底;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在上述某一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或对各领域有最基本的了解。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从教者,大部分是英语语言学专业或英美文学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商务基础知识;在某商务领域有深入了解的专业教师,在语言方面又不能做到精准熟练。随着商务英语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涉商趋向于普遍化和专业化,教师商科学识素质的劣势地位越发突显,表现出了一些后劲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商务英语教育收益的投入产出比势必受到影响。 三、提高民办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育收益的策略与建议 针对目前民办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办学成本高、收益低;投入大,产出小的状况,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改变这种现状。 1.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充足的生源固然是民办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良好的教学效果、过硬的教学质量、高效的专业教育则是稳定生源的有力保障。保证这一切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即为生源素质。因此,民办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招生时,首先要对于学生语言基础素质严格把关,不能以牺牲生源质量为代价保证生源数量。在此基础上,针对大部分学苗语言基础薄弱的现状,要积极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言学理论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的内在动机来自于对学习材料或学习任务的兴趣;学习的外在动机来自于对未来工作及生活等的憧憬。学习兴趣的培养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学生发现并掌握语言的一般规律,以规律指导语言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有动机;克服学习的急功近利情绪,大学教育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能力塑造的过程,不以“有用”还是“无用”为学习的前提;根据学生情况,辅助学生制定专业学习的长远目标,并制定相应阶段性的学习计划;调整学习方法,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无疑是提高教学收益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避免两种倾向,做好一种结合。这两种倾向一是忽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过分注重语言本质及规律的学习,实践操作少,灌输多,输出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不足。第二种倾向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输入不足,教学形式上过于推崇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方式,输出不准确甚至影响交际。这样一来,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没培养好,语言知识的规律也没掌握,自然在就业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学生的实际情况的确是语言基础极薄弱,学生毕竟也还要参加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因此应在二者之间寻求相对平衡,做好交际能力培养与语言知识掌握之间的结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是学习真实原汁的语料,教师帮助学生在语料分析和读解的过程中去发现、认识并掌握规律。作为输入性质的学习语料,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选取适合其水平的外文财经类报刊原文进行教学,在相关主题上设定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在操作的过程中去习得语言是如何运用的,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3.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 交际式的教学方法在目前英语教学中较为推崇。这就要求学生一要有较多的、甚至是全天的学习时间和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二是要以良好的语言素质为前提。而在目前语言环境欠缺、学生语言素质又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很有必要探索并完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总的原则应是实证教学和规范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证教学学习规范的、真实的语料,帮助学生认识外媒报纸原文、商务会议、谈判、采访、电话录音等在实际的商务情景中是如何使用的;通过规范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按照语言的规律,它应该是什么样子;通过规律去指导实践、去提升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在此基础上,将重视语言结构的传统听说教学法和语法翻译教学法与重视语义功能的交互式、任务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 4.加强师资建设以优化教育资源 提升教师素质是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环节。民办本科院校一方面应积极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语言素质的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迫在眉捷。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对专业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涉及到语言教学商务背景知识的讲解时,可以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操练的内容与实际商务活动中真实情景之间的联系。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赢得国内外进修、深造的机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领域最新的发展势态,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清楚社会的进步给商务英语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保证教师水平、能力的长足提高。为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应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企业动作环境,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以更新过时的教学内容;鼓励并支持教师不断深造。 英语经济论文:浅析语言经济学映射下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教学 摘要:语言经济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经济投资,学习者关注的是学习后预期的经济效益。受语言经济学的影响,有效教学追求的是一定教育资源的投入,获 得尽可能多或大的产出,是受教育者的进步和发展。4a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促进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教学,有利于培养市场需要的翻译人才,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教 学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商务英语翻译;有效教学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跨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言经济学理论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推崇,被广泛 应用于教学研究领域。语言具有经济价值,语言学习是一种经济投资,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学习的投入多寡和学成后预期收益的大小。这 与当前教学领域推崇的有效教学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把语言经济学与有效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当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语言经济学内涵解读 语言经济学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马沙克(jacob marshak)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他主张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成本、收益 及其相互关系。后来的研究者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学习语言是一种智力投资,学习者可以直接利用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从事与语言相关的工作,也可以把语言 作为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服务于社会,从而取得经济收益。学习语言是一种经济投资,具有投资费用和投资预期效益。投资费用(成本)表现为学习语言所 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物支出,而效益则是指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效益和效用,经济效益大小取决于它在职业活动中和在市场上的 使用密度,而使用密度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度,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学习者的经济效益。同时,他还认为语言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投资并能促 进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者是将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从投入到产出都置于一个理想状态,即学习者也即培养的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语言经济投资的产出有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内部产出的关键因素是教学质量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外部产出的多寡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需求 起着决定性作用。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的有效教学 纵观中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阐释,有效教学的“效”,可以概括为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求,它所关注的是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益”即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还要求教学效果 与预设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并且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有效率”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 取得学习收益的最大化。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有效教学的焦点是教学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注重教学效果的提升,追求一定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或大的产出。高职教师首先要认清高 职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立高职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职场,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着力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努力改善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费时低效”状况。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国际商务活动日趋频繁,使商务英语在我国的语言经济价值日渐凸显。为此,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而商务英语翻译则是本专业的必 修课。它融合了基础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商务、专业知识及翻译技巧,实现在国际商务环境下有效传递商务信息的目的。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沿袭本科翻译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翻译技巧和翻 译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忽略翻译实践练习。翻译素材多以文学性文本翻译为主,缺乏真实性翻译材料,无具体职业指向性。翻译练习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由于缺乏 应用文本,如广告、产品介绍、商务信函等的翻译实践,学生翻译能力低下。因此,翻译教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学习者的劳动付出和收效之间的比例失衡,向社会 输出的“产品”不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语言的使用价值降低,学生难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商务英语学习也就不能取得一定的收益。要解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 展的尴尬局面,教师必须思索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通过分析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着手,最大限度地 实现有效教学,培养出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课教学的经济效益。 提升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有效性的4a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困境,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翻译能力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定位,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多年 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经验,笔者探索出实现翻译课堂有效教学的4a,即引(alluring),议 (analyzing),做(acting),评(assessing)的教学模式。 引即以未来岗位中的真实任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课堂教学目标,并通过创设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 入课堂。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建立在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示范(刺激)模仿(反应)重复(强化)的教学导向上,通常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某一翻译 理论或翻译技巧,学生亦步亦趋地模仿运用,反复操练,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通过不断重复和机械性地训练达到“刺激反应强化”的效 果,从而使学生的翻译水平得到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过于呆板,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亦严重 不足,容易导致低效或无效教学。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图片、录像、背景材料等创设情境,以各种各样的未来职业 岗位中的真实任务驱动课堂。这些任务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练习,强调的是以意义交际为基础,以完成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教师以任务为主线 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驱动学生实践翻译活动,使学生获得和积累相应翻译知识和技巧,锻炼翻译能力。例如:在讲解商标翻译章节时, 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耳熟能详、色彩缤纷的商标,或插入真实的大公司的商标样本,例如海尔、雅戈尔、欧莱雅、王野电动车等。在内容上贴近现实生活,学生 会觉得他们是在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与接触,感到课程学习的实用性,激发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议即学生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主动学习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以及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讨论掌握特定任务所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 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通过对所呈现翻译任务的剖析,教师提示任务中所涉及文体的特定翻译技巧、所涉及的某些关键词的翻译等,引领学生从翻译技巧、词汇选 用、相关商务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为译文做准备。教师的提示方式根据教学实际可以是直接、明确的,也可以是间接、含蓄的。例如:“公司介绍”翻译时,呈 现工作任务“海尔集团是中国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 略和国际化战略……”之后,教师引领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了解海尔集团的背景、企业信息;分析上述公司简介在词汇、句型、语篇等方面的语言特点;查阅 有关语言辞典、翻译工具书以及网络资源,解决翻译难点(句中加波浪线部分的翻译)。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讨论,为确立译文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严谨的翻译观。 做此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可以小组形式展开来进行翻译活动,每小组4~5人为佳。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到翻译课程的特殊性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组员应该 是按照英语水平和掌握商务知识的好、中、差,以合理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以利于小组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可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另外,教师还应该明 确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权利和义务,清楚每个组员的角色,如组长、汇报员、资料员和记录员等,教师对全过程实施监督,避免只有组长和记录员在忙碌的现象,确 保无“闲置”的组员。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和发言深度给予量化,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完成任务的 活动中,就相关翻译内容畅所欲言,表达观点,所有成员的观点都能被倾听,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翻译方法,看到自己的差距,明确学习方向, 就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效教学目的。小组讨论完成后,每个小组的“汇报员”向全班学生呈现本组的最佳译文,这样,全班学生既可以接触到不同的 译文来进行比较评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又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满足表现欲,从而增强小组集体荣誉感,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 果。 评对学生完成的典型翻译任务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引导调控作用。教师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 察,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情况,给出总结性评价。传统的翻译教学强调以内容和结果为中心,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译文进行讲评,多半是对译文加以指正或修 改,最后拿出“完善”译文。教师对学生的译文过多指责,势必影响学生对翻译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挫伤学生对翻译的兴趣,有时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并且 由于教师过多注重对译文的评议,往往会过多地采取经验主义的东西,这种做法不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翻译教学的评 价环节是教师在学生完成翻译习作后指导他们开展自我以及小组成员相互间的评价和修改,让每个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做出反应,教师适时做出评价 和引导;或是就学生译文中的问题向学生提问。例如:为什么这样译,有没有想到过其他译法,这种译法有无逻辑矛盾,是否与文章其他部分相连贯,等等。让学生 对自我的思维过程和产出的译文进行分析、归纳,教师因势利导,指出其中蕴含的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例如:只见交易会上 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译文:the commodity fair is filled with seas of people and a wide range variety of commodities satisfying various demands.结合学生译作,教师指出鉴于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为了译文通顺,可采用“省译法”,省略用来渲染气氛而语义重复的“人声鼎沸”和“琳琅满 目”。通过师生间充分交流、讨论、争辩、合作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来提高翻译评价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对所学翻译知识的意义建构。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教学受语言经济学规律的影响,认为教学是一种经济投资,关注的是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均衡发展,兼顾市场 经济的功利性,从社会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出发,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4a 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改革高职院校先理论后实践、理论服务翻译实践的传统教学框架,而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翻译实践中总结深化翻译理论与技巧。以学生 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活动的展开,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在“译”中学习技能、在“译”中体验规则、在“译”中积累经验、最 后在“译”中形成能力的教学理念。互动综合性评价的焦点在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的表现,体现了翻译有效教学重过程、轻结果的教学思路,锻炼了学生评 析译文的能力和实际翻译水平。 英语经济论文:基于经济一体化环境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探讨 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经济的发展中阶段,也处于国际中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对于许多国际化的贸易往来也并不是很多。因此,为了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加入到国际化经济大生产的行列中,就必须在企业间合作中寻找突破口。这就需要一批优秀的英语翻译专家。但就我国目前的商务谈判来说,其范围仅限于国内的一些企业之间的谈判,而对与国际中的其它国家进行商务谈判的行为却少之又少,这一方面取决于我国的现有的经济地位,而一方面也是取决于我国缺少与国外企业谈判的专业性英语翻译人才,因此,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已经成为了推动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的学科与手段。 1、 商务英语的由来 我们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商务英语都是由其最基本的英语学习转变而来的。自九十年代起,英语就是我国的热门学科,也一度成为国内需求量及其高的一门专业学科。但在我国进入wto以后,由于人们都看好了这一专业的发展前景,学习英语专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使国内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传统类型的英语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于经济市场的要求了,而对人们于英语的要求也变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对于商务英语来说,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英语和商务谈判有效地相结合,培养出一批在英语方面有着非常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的人才,以便于在与外商进行商务谈判中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学科自出现在我国以来,已是被受观注。客观地来讲,商务英语翻译专业作为一个要求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出现在了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它将英语学科和商务谈判学科相结合,把英语学科灵活地运用到商务中,同时把商务专业学科渗透到英语的学习中去,以达到合二为一的最佳效果。 2、 商务英语在学习中的不足 对于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学习来说,其所要下的功夫远远大于普通英语和商务学科的学习。因为商务英语这门学科要求学习者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将英语和商务两大块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熟练地撑握,并能够在实践生活中得以灵活地运用。这就需要学习者们要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基础或是商务专业基础。因为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同时学习这两门最难的学科是极具挑战性的,到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是英语也没有学好,商务也没有学好。这不但浪费了其几年的保贵时间,也会给学习者的心灵上带来不小的伤害,更会给教学中带来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资源浪费。而对于那些相对比较优秀的专业性人才来说,虽他们具备着扎实的英语专业技能和商务专业技能。但是,他们并没有过真正的实践,而所有的这些都是理论性的知识,如果真遇到实质性的谈判的话,他们的专业也是派不上任何用场的。 3、 商务英语专业的前景与发展趋势 对目前的国际市场经济来说,其发展趋势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状态。在今后的国际化经济贸易往来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有贸易合作方式。在我国与国外的各大企业中也会开展些多层次,多种类的经济交流。在国际化的经济大生产中,每个国家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经济、贸易以及政治、文化方面的独特之处,因此这就需要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管理者们也越来越清楚地了解到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对自身企业的良性作用。而这时,商务英语的翻译对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就起着及为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未来的各种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商务英语翻译的用处是及为广泛的,这为我国的企业的经济发展与国外的企业活动中建立起了一架无形的商业桥梁。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给够掌握地使用英语语言并能将其成功地应用到商务谈判中对企业来说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对于时代新形式下的经济发展而言,商务英语翻译专业学科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演变,不断地进入到了高科技的时代。也因而,商务英语翻译学科是具有着很广泛的发展前景的。 4、 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理念 在社会新形式下,商务英语的各种发展都离不开商务英语教学课程的开展,而创新类型的人才需求和培养也是和其商务英语教学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新形式下我国企业和国际化企业的迅猛发展是离不开国家对这种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人才的专业性技能的高要求的,从而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其今后企业在国际化大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因此,其改革也直接制约着复合型人才的质量培养和高水平的要求,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与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是有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寻求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关系的。 4.1、建立良好的课程设计 要想真正的学好商务英语翻译这门课程,我们就必须首先要对其进行一系列合理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所针对的重要目标是面对于国内的各大企业,针对于他们所需求的商务英语翻译专业人才来进行有规律地受教。将其基础专业课程和其教学的内容大体设计成为具体训练技能的各种项目,对针对不同的要求科目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再跟据不同的考核结果来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以达到其专业技能熟练掌握的程度。而针对市场中目前所存在的不太理想的某些教学现状来讲,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也是同样需要实行课程项目的合理化的,制定出完善的整体教学方案,以达到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双方面配合,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用性人才。 4.2、教学中的实用性知识讲解 对于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授教。比如在商务英语谈判时,如果对方递过来名片,你要如何用商务英语的形式对你所属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讲解;再如,假设在商务的过程中,对方递过来一份英文合同,学生要如何用专业的术语将合同的内容分毫不差地翻译过来,甚至连合同中的小的标志性文字翻译、商标的翻译、标识的翻译等等,都要做到详细且无任何的差错。假如在谈判中所要谈判的内容是和其商务旅游有关联的话,那就要求学生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各种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要了解各地的饮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的不同意思与翻译的不同方式。另外,因为商务英语教学中不仅有专业性的知识,还会有许多其它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如商务英语的意译、音译、直译、分译、合译、增译、省译等等诸多的翻译方法,并且要教授学生们各种不同的语法在不同的环境下的译法和意思,使学生们充分地了解到商务英语翻译在实际应用中的各种语句转换方式和状态。教师们还要将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知识性学习内容完整地教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可以真正地理解和明白,而这些,都是要有良好的设计课程方案来作为辅助完成的。 4.3、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模仿 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老师要把学生们带入商务谈判的假定环境中,使学生们在假定的环境中可以很快地深入角色,重现各种商务谈判的全过程,使学生们能够在假定的谈判环境下快速地掌握住商务谈判中英语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摸拟出一些类似于合同的合同方案让学生们两两一组进行翻译与练习。另外,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老师们要根据相应的课程安排与设计,寻找到和某一单元教学主题直相关联的翻译合同。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选取与学生学习课程或是与社会经济活动中关系密切且实际性较强的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与实践。教师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案例来详细地向学生讲解英语翻译中的专业性的各种知识点及在进行中所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并且在授教过程中适当性地渗透一些翻译的小技巧,将本来枯燥的翻译知识与技能生活化,从而引起学生们对于学习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兴趣,并将翻译案例与翻译的各种技巧相结合,化枯燥于无形之中。 结语:在社会主义新经济时代下,商务英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新时代商务英语翻译人才,也才能为社会贡献出更多的知识力量。 英语经济论文: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英语成为全球经济交流的通用语言。高校英语教育应能够为地方发展服务,而我国有些地区英语教育服务能力差,限制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空间。本文主要探讨地方英语教育对其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在我国高素质建设过程中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说明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区域;经济发展 一、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有很多省份是农业大省,粮食运往全国甚至出售国外,粮食作物出口需要应用英语,因此,英语教育能够有效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会吸引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游客都来此旅游,因此,为了提高游客的舒适度,服务人员一般要具备英语交流能力,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我国地方经济发展除了靠农业和旅游业外,有的还依靠工业、汽车行业等,这些都为提高我国GDP值助益较大。 二、经济发展决定语言需求 目前,经济发展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紧密,尤其是农业大省和旅游业发达地区,对英语的要求较高。我国中部地区位于经济发展和物流流通交界位置,这些地区也是将物资销售到国外的主要枢纽,全国各地的商人都有可能集聚在此,语言沟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还有些地区是历史文化古城,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这些地区的交通及旅游的发展需要用英语传播。由此看出,在社会发展中语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地区英语覆盖程度决定了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同时地区发展情况决定了英语在各行各业的需求程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我国地方高校英语教育是对地方普及英语的一种重要方式;提高地方高校英语教育质量,对落实我国语言教育政策、提高全民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高校英语教育能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及技术的全面发展,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因此,发展地方经济应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新政策,引入新兴物资,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只有科学合理的交流,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学习一门语言也就意味着要学习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了解该语言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文化差异,而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因此,我国高校应加强英语教育,细分专业英语,如医学英语、工程管理英语、报关英语等,争取短时间内提高各行各业人们的英语交流能力。第二,高校英语教育可以促进地区外贸经济发展。地区的经济类型分为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两种,我国为加强英语教育,在各行各业都设有对应的英语教育,以期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对应的专业人才,保证对外交流的畅通性,推动经济长效、持续地发展,同时引进外资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技术,减少因交流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摩擦和争端。第三,高校英语教育能够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其亮点,如今我国文化与国际文化接轨,许多外国文化受到青年人的喜爱,学习英语能帮助人们了解异域文化,加强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对国际商业规则和贸易规范的认识,从侧面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四、高校英语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看,整体提高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速度较慢。高校英语教育首先应该根据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程度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其次,应该重视英语普及范围。在高校,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接受英语教育,其中包括基础英语教育和专业英语教育。英语基础教育是高校英语教育的根本,重点提高学生的口语、听力、精读、泛读等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明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商业发展之间的不同;专业英语是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行业专业词汇教学,教师应用多种教育手段,避免学生机械性地学习英语,让学生在掌握专业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和了解英语的内涵,学习英语文化,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除此之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进入岗位后懂得英语的重要性,并且从实习过程中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侧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密不可分,高校学生和教师以及企业从业人员应客观认识英语学习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了解英语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高校英语教育是学生英语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决定未来就业的关键。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应该立足于本地区特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作者:吴祚安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经济论文:高职英语教育经济协同发展 摘要: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推动京津冀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高职英语教育处于京津冀区域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不断变化,使得河北省高职英语教育对于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文章通过在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对河北高职英语教育重要性、存在不足以及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协同发展;高职教育;重要意义;发展策略 高职英语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形式,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京津冀区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河北省对此做出很大的贡献,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的供给和输送。京津冀区域迅速发展,使得大量优秀人才被吸引,积极涌入该地区,但是落后地区却渐渐缺少人才,河北省高职院校正处于这种风险中。因此河北省高职院校应当正确看待优势和机遇,立足于经济发展的优势,重点发展学校教学,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京津冀区域输送人才,推动和服务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 一、京津冀区域对河北省高职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1、经济支持 京津冀区域对河北省高职英语教育提供了经济支持。现今,当地财政拨款是河北省高职学校的大部分办学经费来源。当地越高的财政收入,就会对于教育办学经费投资越高。 2、生源市场 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大部分家庭已经达到小康社会,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外,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教育费用。许多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进入高等院校,进行职业教育。少部分人出境务工、到外国留学,提高自身再培训、再教育的需求,高职英语教育为其提供了广泛、准确的生源市场。 3、就业市场 京津冀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区域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传统的、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淘汰,被技术密集型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所代替,导致就业结构变化。英语应用型的人才被外向型的经济发展发达地区所需要,且逐渐扩大需求。使得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就业市场得到扩大,进而造成河北省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招生数量得到逐渐扩大。所以,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河北省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职英语教育迅速发展。 二、河北省高职英语教育存在问题 1、高职院校受到河北省社会不公正对待 河北省属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重点区域,但是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发展却没有能够发展到预期既定的目标。其中除了政府财政拨款、院校竞争等等原因,还有一个较为隐蔽的社会原因,即河北省区域内仍然存在对于高职院校的不正确对待。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学生毕业之后找工作,学生提及学校以及所学英语专业都觉得没有竞争力。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抓住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遇,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英语教育水平、质量,积极参与英语教学评估,重视英语教育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创办有特色、有实力的学校,建设有特色、有实力的英语教育专业。 2、高职院校政府财政投入少 河北省政府对于河北高等院校的财政投入少,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小的比重,而高职院校在政府教育经费中所占比重也很少,造成各级财政对于高职院校经费投入少的问题。从社会投入实际情况中得出,现今大多是企业不再对高职院校进行指导和投资,因此企业对于参与高等院校办学的热情度不高,这是由于河北省高等院校对于社会投资企业的奖励机制缺乏造成的。从家长和学生方面来看,高职院校学生里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贫困家庭,家里经济负担重,无法承担高职院校高额的学费,并且学校对其无法提供健全的助学贷款,使得高职院校办学所用资金压力也日益增大。河北省在校生人数多,而教育财政基数小,造成高职院校投入增长的速度与学校规模无法成正比,加之学费标准不高、中央财政拨款不多等等因素,河北高职院校教育经费长期处于全国最低的平均水平。因此,河北省高职院校投入财政经费、构建稳定有效机制,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3、京津冀区域高职院校竞争大 高职院校竞争的内在矛盾主要源自中等职教、国外院校、民办高校和自学考试、普通高等教育、短期培训的矛盾。而高职院校竞争的外部矛盾主要源自学生和家长、社会各种用人单位、国内外其他高职院校以及各个竞争对手的矛盾。两者在不同的范围和程度,对当地高职院校的发展造成冲击。我国现今的教育体制下,高职院校受到多样的教学模式和办学主体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资源的竞争,且竞争激烈。我国部分生源首先是由于普通本科学校的扩展占据。另一部分生源被本科学校二级院校的知名度和教学资源所吸引。因此,河北省高职院校在发展初期处在生源市场弱势的境地,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推动各个高职院校的融合和交流,同类高职院校之间竞争激烈。中职教育事业的占有率也对河北省高职院校的生源市场有一定的冲击,且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教育资金周转不灵、优质师资短缺的问题。此外,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注重学校的就业率、社会美誉度、综合力量、师资团队等等,而河北省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和特色。用人单位重视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实力,进而对学校进行投资,选择优质的毕业生。地方的高职院校如果缺少资源、毫无特色,就会在当地的市场规律下被其他更加强大的院校所合并。河北省高职院校处于京津冀区域虽然有自身的优势,但是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只有加快学校的发展,创办有特色、有实力的院校,才能在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得自身竞争力得到增强。 4、河北省高职院校就业率偏低 河北省经济迅速发展,导致“用工荒”、“用工难”的问题,河北省高职院校由于高等教育的逐步扩招,导致部分院校学生毕业出现就业难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推算河北省高等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将会更低,更何况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特色和实力,会造成学生毕业后,学习的知识没有实际用处,因此待业人数将会更多。随着河北省高等院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而学校设置的专业仍然无法适用于当今经济文化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也就持续偏低。这也是社会、政府、高校以及市场需要重视,共同探讨的问题。 三、河北省高职英语教育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 1、教学方法的合理准确 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必须要和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保持一致,教学的重心和目标必须放在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译几个部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应用性学生,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应用英语,并且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社会发展迅速,日益国际化,社会要求人才的技能也更加提高。而许多外籍人士到我国参观、考察、投资、工作,所以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应用型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教会学生练习口语,使得其口语能力得到培养。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词汇量得到增加,让其能够和外籍人士在生活中、工作中具备基本交流的能力。英语考试时,不仅仅凭借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评,还应当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察。 2、英语教学阶段的有效衔接 英语教学阶段存在很大的问题,即教学脱节。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学的知识在上大学时候就没有用了,因此不进行巩固和学习;英语等级考试已经在大二进行考试,因此大三以后学生对英语课的学习也就怠慢了,甚至不再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在工作时,已经忘记了学校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每个学习阶段的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将初中学习的英语知识进行重新设置和更新,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效衔接初中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3、建设雄厚的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是学校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所以,河北省高职院校必须建设雄厚的师资力量,使得师资结构得到优化,为保证教师的稳定性和教师利益,制定相关的政策和鼓励机制。但是也应该对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教师必须对自身的英语能力进行强化,听、说、读、写、译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对于各个西方国家的习俗、英语特色、禁忌、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以后工作中,跟外籍人士交流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4、有效改革教材 大部分高职英语教育的教材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都没有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英语教育的相关教育部门,必须对相关教材进行有效合理的改革,使得教材能够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避免教材仅仅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教材中可以多设置实践和活动的板块,培养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口说英语,学会说英语。也可以在改革的教材中,添加相关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如果有一定的资源和条件,还可以自行编写适合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教材,使得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有利于毕业之后的知识,为学生奠定工作的优势,在京津冀区域找寻自身的用武之地。 5、形成英语专业特色 河北省高职院校在发展中设置的专业太过重复,专业重复的比率超过其他院校的80%,而英语教育专业却缺少过于的重视。因此,学校应当立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的背景下,重视人才的实用型和应用型。英语教育在此背景下,就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重视教学课程内容的标准、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工程。在教学过程中,寻找与英语专业相关的产业,积极开拓和发展,争当该专业的重点专业,使得自身英语教育专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为京津冀区域输送英语应用型的人才。 6、提高英语教育层次 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服务层次的提升,另一方面其实是重视学生就业,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其中包括示范、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所以河北省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观念进行改革和摒弃,积极的寻找适合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英语教育的层次,校内对教师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进行奖励,鼓励教师对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教师实行聘任制,对英语教师实际口语能力进行定期考核,强化教师的英语素质和技能;对学校实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实行奖励制度,进行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引导学生、教师进行传统观念的改变,重视口语、重视实践、重视交流,在实际活动中,提高学校英语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京津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河北省高职英语教育发展相统一,高职英语教育能够在京津冀区域获得自身的认可,展现自身价值。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河北省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京津冀区域也为河北省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就业的方向。文章通过对京津冀区域内河北省高职院校英语教育重要性、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策略的探讨,强调两者的统一和密切联系。 作者:冯莉 褚爱平 史岩 刘天真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保定学院 英语经济论文:商务英语翻译经济探析 摘要: 1985年特•莱维提出经济全球化以来,虽然对其没有一个学界公认的定义,但是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无论是学界还是普通百姓都深有感触,且这一“化”作为一个过程在不断加深。而英语在世界的广泛使用一方面是美英两国的实力使然,另一方面,英语又在全球化过程中使美英两国获益颇多。那么,商业英语翻译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下对经济的推动到底如何,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商务英语;翻译 1经济全球化背景 虽然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提出以有近三十年的时间,但是如何准确界定这一概念,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定义是:商品、服务贸易、资本流动规模、资本流动的形式在国际流动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虽然上述定义存在着缺陷,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所展现的特征:(1)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相互依赖程度加深,这是经济全球化最为直观的特征;(2)全球的经济贸易准则渐趋一致,这是合作的基础;(3)国际经济合作的协调机制加强,各种多边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运用现代的科学和生产力这一经济手段,国与国之间通过协调配合,在相互认同的经济规则下进行的多边经济合作,而这一合作作为一个过程在不断深化。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国际的交流不断加深,而交流的障碍不仅在于利益的冲突,更是一种文化的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这之间的差异是交流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障碍。跨越这一障碍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学好每一个国家的语言,另一种是各国间找一个共同的语言,即国际语言。 2国际语言———英语 英语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之一,但这个之一所具有的影响力是其他所有之一加起来所不能及的。英语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的剧作为首的文学作品对英语的传播产生了巨大作用。到了大航海的殖民时代,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尤其是在南美洲,英语的传播到了一个新阶段。而随着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不断向外进行文化和经济输出,英语更是到了国际通用语言的程度。我们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英语的重要程度。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十余个近四亿人口,有约七十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用语或第二语言。联合国189个成员国中有120个将英语作为本国外交人员与外国领导人进行交流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十亿人口学习英语,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在以英语作为母语的数十个国家中,占全世界70%以上的财富。全世界的出版物中70%以上使用英文,60%的广播电视节目使用英文。从这些数字中,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英语在世界语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可以看出,英语在商业交流中的地位,毕竟它与70%财富挂钩。 3商务英语翻译在经济中的推动作用 商务英语翻译是英语的一个应用领域,其主要是将英语与商业相结合,将商业的内容用英语表述,作用仍然是在商务活动中起到媒介和桥梁的作用,使双方能够将交易顺利地进行下去。那么,商务英语翻译在推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3.1方便国际交流,促进经济合作 在上两节我们分别论述了经济的全球化和英语的重要性,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所要跨越的语言障碍中所给出的解决途径显然是选择一种都能接受的语言要更为经济和实用,而这一选择无疑是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可以将语言这一交流的障碍破除,从而使得各国的经济主体之间可以顺畅地交流,从而产生经济合作。经济合作就会产生竞争和分工,在竞争中各国不断优化自己的产业布局,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应对外部压力,从而使得世界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高。分工产生的直接作用就是各国或区域的优势和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在这样的竞争和分工中也会使得竞争力较弱或者在分工中在产业链底端的国家和区域处于不利地位,形成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但是我们应该看大的是,虽然差距在不断扩大,但是每个国家的财富总量是在不断增长的。 3.2有利于形成统一的贸易规则,破除贸易中的文化壁垒 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都是在已有的文化浸染中进行的,而各个国家由于文化的差异会在经济交流中形成文化的壁垒,在经济交流中难免存在贸易规则的冲突,而商务英语翻译可以改善这种文化上的壁垒。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翻译人员会有意无意地接触美国和英国的文化,这样就有利于打破经济主体之间的文化鸿沟,找到一个中间的文化媒介。同时,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通过强大的文化渗透也会对各个经济主体的文化产生影响,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这样,文化的差异就会逐渐减小,更容易形成一个普适的贸易规则,只有在一个各自都有认同的规则框架下,贸易才能顺畅地进行,有了经济冲突才有一个解决的依据,使经济主体之间能够相互协调。 4结语 语言的主要作用就是交流,这可以说是语言的显功能,而语言的隐功能是语言作为文化载体体现的。语言是灵魂的外壳,更是文化的外壳,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对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耳濡目染。那么,商业英语翻译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体现在语言的显隐功能之中,促进交流打破语言障碍,增加对各自文化或者作为媒介的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打破文化障碍,这是商务英语翻译对经济促进的主要作用,其他的功能也都是两个大的功能上演化出的。 作者:李斯琦 单位:本溪市高级中学 英语经济论文: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生态位思考 摘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使商务英语在我国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生态位(ecologicalniche)主要是指统一种群在生态系统当中,其在时间与空间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性关联与作用,通过对商务英语生态位的分析和思考,可以进一步实现对英语学习者的积极引导。该文首先对商务英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其次对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中的生态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明确生态位在商务英语中的定位、发挥出生态位效应,实现商务英语的公共产品转化等内容,提升了我国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能力,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生态位 语言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的核心领域,其主要是通过对经济学理论以及方法的合理应用,将语言进行变量性、参数性的分析,从而研究语言对经济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大量研究表示,将语言经济学引入到目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当中,对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完善和改革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语言经济学具有一定的语言学属性,因此其受到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只有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下,对商务英语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考量,才能实现对商务英语的合理应用。在语言学与经济学的双重领域中,生态位也成了其中的核心要素,其在经济学中主要是指有利可图的商机或利基,其作为目前语言经济学领域中常用的关键性语言,也与商务英语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性。 1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教育的研究现状 语言经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型边缘学科,其结合了语言学、教育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中的主要问题,并揭示出了语言的经济学本质,主要包括价值和效用,成本和效用。大量有关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表示,其不仅可以实现对语言与经济之间优化关系的探索,同时也为日后语言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1]。商务英语作为目前英语教学工作开展中的关键性教学内容,其主要是以适应学生日后的职场生活为主要目的,从而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有关涉及日后商务活动的基本知识,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英语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习西方企业的管理思想、工作理念等,以此来更好适应国外的生活习惯,实现对西方文化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国内针对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发现商务英语教育的研究核心总之就是为了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务英语人才动态需求以及其之间相关性的客观性原因研究和分析,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有效利用,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水平的综合发展[2]。 2语言经济学视角下商务英语中的生态位 2.1明确生态位在商务英语中的定位 生态位概念的提出,使其在诸多领域方位内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主要是由于其可以充分表达出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的时间以及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相关性功能和作用,而在商务英语中的生态位,也具有其相对不同的定义。比如在VeryawesomeanduniqueHTML/PHPwebsite、Buynicheblogwebsites以及Welcometonichesoftware中,生态位(niche)分别具有生态语位、利基语位以及小众语位的含义[3]。由此可见,应当从根本上明确生态位在商务英语中的定位。在语言应用学领域当中,英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社区,而商务英语作为英语中第一种变体,也可以将其归纳为一种社会方言,其与其他专业英语相同,可以利用niche对其进行归类,并凸显出其所具备的生态位特色以及属性。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应当重视商务英语是英语变体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语位,其不同于其他英语学科教学,其应当帮助学生实现从事商务活动能力的提升,而这就要求商务英语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商务知识[4]。第二,应当充分展示出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对于商务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其将语音充分的应用于商务活动当中,而这也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并对教学方法进行现代化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努力,促进其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利基。第三,形成对于商务英语的主观控制能力,即在商务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实现对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部分较为详细的内容不应当仅停留在表面的学习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英语语言的有效利用,提高自主控制商务谈判的能力,以此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2.2发挥出商务英语当中的生态位效应 由于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较高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实现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才能有效发挥出教学的实时性特点,并以此来为学生的综合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语言信息作为商务活动开展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生态语位,其更需要体现出与时代相结合的现代化特点。首先,应当在教学充分利用流行语教学,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和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s,IPO)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逐渐转变为一种公共产品,其不仅降低了社会交流的成本,同时也成了共享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5]。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应当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提高对英语语言的使用能力,发挥出其巨大的公共价值,使其成为自身谋利的资本。其次,应当重点研究语言的认知适应力。受到商务英语适应能力的增强,如CPI和IPO等专业性术语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部分相关学者曾在对商务英语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时发现,语言即为对认知生态位的一种适应,人类的获得语言的能力就是在日常的知识传播以及相互依存的生活当中[6]。通过对商务英语的深入理解,实现对商务英语中生态位效应的合理定位,可以充分提升语言的价值,明确交易双方的实际需求,寻找更为突出的利益合作要点,达到双赢的效果。最后,注重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由于其自身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应当通过社会调查以及资料研究等方法,实现对商务英语词语的深入性分析,并加强对句子的深入了解,挖掘出自身的语言实践应用能力,提高语言应用的灵活性。 2.3发挥出商务英语中的生物文化生态位 语言具有较高的文化属性和价值,这主要是由于语言处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所产生的含义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差异实际上就是生物文化生态位与制度的结合体现,而这也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出商务英语中的生物文化生态位[7]。第一,语言作为一种制度性的表达形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其所要求的基本用法,方能体现出权利与利益的再分配关系。商务英语是目前的一种新兴英语教学内容,其可以实现对利益效度的有效权衡,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衍生利益功能的合理支配。第二,语言制度应当充分遵循民族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尤其在学习商务英语的过程中,应当在遵循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通过对传统文化与商务英语学习的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8]。第三,充分发挥出语言制度的博弈作用,即商务英语工作者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对产品营销渠道的拓宽,同时也将从根本上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基本保护,发挥出了商务英语当中的生物文化生态位。 3结束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现代化的改革,英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开展中的核心内容,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商务英语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到来下,实现了商务和英语的有效融合,并为我国培养出了大量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综上所述,生态位作为一种体现客观科学规律普遍生命现象的理论性概念,其也适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语言作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语言生态位的分析,也将为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商务英语作为目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其也充分满足了当今世界对于语言知识的基本要求,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者:陈丹杰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英语经济论文:产业化英语教育语言经济学 摘要: 目前,传统学校课堂模式已满足不了部分人才对英语知识技能的需求,以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英语教育产业便应运而生。从语言经济学视角来看,我国当前英语教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我国英语教育产业与产业化市场运营机制之间还有一些不适应性,应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推进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大量培养专业化英语人才,促进形成标准规范、竞争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英语教育产业,为我国英语人力资源开发做出贡献。 关键词: 英语教育;教育产业;语言经济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动,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各层经济体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大,要求不断提高。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实行,我国教育经费的总量大幅度增长,教育规模呈阶梯式扩大。教育投资的结构发生了急剧改变,教育成本逐渐由政府承担转向由个人和家庭承担。蓬勃发展的英语教育产业和日益壮大的英语尖端人才群体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教育意义的同时,也导致我国教育的发展出现不均衡。 一、语言经济学的内涵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语言经济学就已经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存在了。语言所具有的经济学属性是由美国的“信息经济学”开拓者雅各布•马尔沙克(JacobMarschak)揭示的,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信息交流工具,它还同样拥有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效益(benefit)等四种经济学本质属性(Ja-cobMarschak,1965)。首先,语言人力资本是一种工具性资本,它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资本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他人力资本。第二语言的习得之所以能够称为人力资本,是因为第二语言能够成为人才获取其他知识与技能资本的途径和工具,提高人力资本的附加值,实现人力资本在生产上的一种经济投资。其次,不同的经济成分带来的经济效益及价值是不同的。在英语教育的人力投资中,成本-收益之间的平衡点很难预判。在我国,英语教育投资通常分为公共投资和个人投资两部分,它们都属于社会经济成本。对于学习者学习语言而言,共同投资和个人投资的重复在导致教育结构不合理问题加剧的同时,又影响了供求市场的支配问题。再次,语言的经济属性受限于诸多因素。语言是否能够在劳务市场中成为一种人力资本,取决于它是否适用于某一特定地区或领域,即该语言使用的广度、深度和密度。由于英语教育受众群体具有多样性,英语教育产业很难形成寡头市场。由此可见,语言的经济效益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将语言的经济属性尽可能多地体现在其所能够获利的经济资源上。 二、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动机、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的英语教育步入产业化阶段,与此同时,国家也在不断推动和完善英语教育产业化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金融环境和经济形势。如果要分析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就要厘清英语教育产业化的实质。英语教育产业化的突出表现就是需支付一定报酬才能享受英语教育,而现代社会对于英语技能的需求促使这种交易的达成。当英语教育产业提供的服务低于社会需要时,就需要有更多的机构出现来弥补这种供求不平衡。单就英语技能所能带来的个人利益来讲,升学、晋升职称、考研等都要进行英语素质的考核,英语课程已经开设到了学前教育阶段。有数据显示,我国超过95%的行业都需要英语方面的人才。但是教育市场的供求关系又不能完全用经济学中的“供给和需求模型”来解释,因为供求曲线是以价格和需求为两个基础变量来构建的,但在教育市场中,价格的变动并不能直接决定和影响教育市场需求的变化。英语教育产业化的市场主体主要为中外合作办学、英语培训机构和英语音像制品。目前,我国庞大的英语教育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据统计,1995年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仅有71个,但现在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已增至2371个,在校生总数更是高达56万人。在英语培训机构领域,截至目前,仅少儿英语培训的市场份额就已经占到整个培训行业的70%,而英语音像制品所占市场比例也越来越大。 三、英语教育产业化的语言经济学意义 由于中国近年在涉外经济市场中的活跃程度不断加深,在国际经济市场活动中受文化差异、社会制度、发展程度等的影响也日渐显现,外语也就成为中国涉外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特殊的经济背景和语言环境下,为了消除这种障碍对我国国际市场活跃度的影响,英语教育产业必然要成为一种有形的社会经济资源。 (一)英语教育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一系列产业链条的经济增长 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人力资本,它的形成是知识技能的积累和延伸,而它的获取所耗费的经济成本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投资。英语人力资源除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社会英语教育产业的辅助。英语教育产业的最普遍形式就是英语培训班,以北京新东方学校公布的2015年数据为例,其年净收入为2.877亿美元,而其所教授学生人数也已突破60万人次。在这些数据背后,包含着一个经济团体的成功运作。每个学员在进入新东方学校学习之前都需要预先支付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课程费用,这些费用为新东方几万人的庞大师资团队提供了薪酬支持。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各类语言类出版物、教学声视频、网络课程等,又为英语教育产业形成庞大助力。下图是以北京市为例,0~6岁孩子的家庭每月教育花费及比例和7~18岁孩子的家庭每月教育花费及比例情况图。由此分析,家庭教育支出的增加反映了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也改变了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这种改变直接反映在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上并作用于其他各产业的发展,又同样反作用于家庭生活水平。另外,从消费的角度上来看,语言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经济属性中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与语言传播相关的各种收益,都不会直接影响语言学习的消费数量和质量。 (二)英语教育产业的持续发酵促进形成全球化经济与文化共同体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英语教育的基本形式仍是本土化施教,拥有外籍师资的培训机构较少。许多国人目前主要是通过学习语言摄取西方文化。无论是文化还是精神文明的创造与传播都离不开语言,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全球化更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所以,国人学习英语的愿望更加迫切。邓炎昌、刘润清曾在《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一书的前言中提到:“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只有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才能够真正地深入地掌握英语。”[1]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共同体,必须将学习西方语言和熟悉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人类表达思想感情和观点的方式都是遵循一些固定的原则。语言本身是一种交流的符号,它反映了一类人在表达言辞时的惯式,也是人类表达一定范围内各种规则制度的信息承载体。由于语言的存在,不同社会中的习俗、法规等才能交流互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的教育是语言的教育,所以文化的汇通离不开语言的文化导入功能。英语教育产业在实现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实现了语言的文化功能,这种实现也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在语言人才创造的经济效益上。 (三)英语教育产业为中国的教育产业乃至其他经济体增添国际竞争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了英语学习需求的扩大,这种需求推动了英语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其输出的英语专业人才在国际市场中的活跃身影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良好的英语技能无疑更有利于打开国际市场。英语人才自身的语言沟通优势所创造的贸易商机和经济利益,能够大大降低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的语言交易成本。英语教育产业培养出的语言人才带来的社会收益同样不可估量。当前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语言人才的增加对企业甚至国家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的影响都可以算作英语教育产业的间接产出。 四、我国英语教育产业化的弊端 在我国,英语教育产业仍属于新兴产业,有关政策还在不断更新完善过程中,英语教育产业发展不完全成熟,存在诸多弊端。 (一)英语培训行业牛骥同槽,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英语培训行业缺乏品牌,专业化条件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培训机构为获取经济利益不注重培训质量。有关英语培训的小广告充斥大街小巷,“25天轻松考过四六级”“押题宝典在你手,考研英语不用愁”等广告语夸大其词。英语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我国英语学习浪潮刚刚兴起,英语专业水平较高且具有熟练教学能力的人才缺乏,导致英语培训市场良莠杂出的一些培训机构为了招揽生源打出“外教牌”,但很多外教并不具备专业的语言传播及教授技能,甚至有些培训机构为降低成本招用在校大学生,这些学生往往专业知识不扎实,英语发音不标准,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各类英语培训机构课程计费没有固定标准 家长“望子成龙”热衷于送孩子上课外辅导班,许多商家看准商机,纷纷开设各种层次的辅导班。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培训价格扶摇直上。导致许多课程所提供的服务与定价不相匹配,动辄上万元的培训费令人咋舌。根据语言经济学的观点,语言的习得是一种对人力资本的经济投入。学习一门外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若是不能与相应的效益和效用成正比,它就有悖学生学习这门外语的预期收益。学习的最好效果是在学习后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所以语言的教育培训应基于学生的这种“收益-成本需求”合理地制定收费价格标准,让教育物超所值。 (三)英语教育产业城乡分布不均,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据统计,2015年6月进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主要集中于我国的大中城市,这些城市教育环境优越,教育质量较高。相比之下,我国农村地区的英语水平却普遍较低,尽管新东方等英语培训机构已开设线上培训课程,但受众群体仍以城镇学生为主。消费需求决定市场规模,农村居民对英语的求知欲近年越来越高,但相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较低的收入导致没有多余的家庭支出来支付昂贵的英语学习费用。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城乡英语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尤以听力及口语水平差距最为突出。 五、对英语教育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英语教育行业进行整顿,尽快消除上述弊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大力开发语言类人力资源。针对语言的教育,应充分将个人实用和社会利益综合分析,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统筹规划。 (一)完善英语教育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把控行业内教育质量 第一,一个好的培训机构必须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教育设备、教学场地以及师资的高质量;第二,教学的内容必须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填鸭式灌输;第三,教师的聘任制度必须透明严格,除需拥有规定的上岗资格外,还应有学历专业方面的限制;第四,所有英语培训机构必须服从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的监管,履行社会义务。 (二)严把英语教育培训收费标准,建立健全收费监管体系 再好的产业如果没有合理有序的规划和干预,也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没有规范化的市场化运作,就很难健康有序地发展。国家应制定系统科学的收费标准和监管及处罚条例,使英语教育产业法治化,实行英语培训按质收费,按量计价,不以软硬件水平作为最主要的定价标准。另外,国家应要求各英语培训机构将其收费标准和项目公开,不搞隐性收费,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应适应国家当下的经济形势和市场规律。多元化的英语类教育培训市场只有走上“标准统一、竞争有序、规范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184,才能将该产业的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定期对注册培训机构进行调查,对于违反行业准则和规范胡乱收费的培训机构,依法追究其责任。 (三)缩小城乡英语教育水平差距,改善农村地区教育,消除城乡之间英语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 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必然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发展速度的不一致使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为缩小这种差距,国家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农村地区教育的政策,并鼓励农村地区自主改善教育现状,加大教育类经费的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师薪资待遇,通过实施城乡教育帮扶等措施,尽最大可能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六、结语 21世纪的教育理念趋向于全球化的交流和学术合作,各国之间互惠共通、资源共享。新的趋势和英语教育产业投资模式的改进要求我国的英语教育政策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政府应制定英语教育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平衡我国各地区的英语教育。扶持英语教育产业大幅提高国民英语水平不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需求,更能体现我国致力于国际化的气度和姿态。语言教育的投资既能产生个人收益又能带来社会效益。英语教育产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应加强引导和调控,让这一新兴产业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使其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道路。 作者:赵晗毓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英语经济论文: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课程探讨 摘要: 文章尝试从语言经济学理论角度探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以语言经济学为理论指导,首先分析了《商务英语沟通》课程现存的不足,然后指出应从改革课堂教学设计和加强校企联办的实训基地建设来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应优化教学思维模式,关注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养成,从而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沟通;实践教学 一、语言经济学理论 随着近几年研究学者们对边缘交叉学科的愈发关注,语言经济学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语言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与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相重叠,是一门非常有前景的前沿科学。被赞誉为“信息经济学”的领航者的美国经济学家Marschak曾在《语言经济学》(发表于1965年)一文中指出,人类社会自从产生语言的一刻起,语言就成为人与人交流中重要的沟通工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日新月异的进步,语言同其他重要人类资源一样,愈发表现出其经济属性。一般来说,人们把语言的经济属性归纳为:费用(cost)、价值(value)、效用(utility)和收益(benefit)。在商务沟通中,这四项语言的经济属性更加明显化和直观化,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愈发密切以及各国经济合作愈发频繁的情况下,商务人才如何在国际贸易沟通中实现语言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范畴。我国高等学校是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基地,为了满足近些年中、高级国际商务人才的市场需求,高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非常重视,尝试开设了很多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其中《商务英语沟通》课程成为商务英语专业的重点科目。本文尝试从语言经济学理论角度探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进而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二、《商务英语沟通》课程存在的不足 从语言经济学属性方面来探查商务英语沟通课程现存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费用高、价值低、效用差、收益少”。 (一)课堂讲授模式僵化 由于商务英语是英语专业领域中的新兴专业,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思维都受传统教育英语专业很大的影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授课的内容过分依赖于课本与教材。在课堂上,教师讲解更多的是商务的专业词汇和简单的外贸会话,在一对多的教学方式下,大多数学生都是处于机械的模拟状态,缺乏实践能力的应用。一般来说,一堂课下来,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 (二)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 首先,由于商务英语自身的属性特点,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要点的更新速度要落后于社会对毕业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例如,当下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已经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B2B和B2C联合销售模式,但是教材中还停留在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的B2B模式。同时,因为课堂内容依赖于教材,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国家贸易中,商务人员应掌握的知识不仅仅包含营销策略和外贸对话,还应掌握一定相关的管理、财务、保险、物流等行业知识,能与对方企业沟通。 三、商务英语沟通课程创新改革 结合普通高等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商务英语沟通课程改革应围绕商务和英语两大关键点,凸显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和高效性。《商务英语沟通》课程教学目标要加强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的专业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进而更深一步掌握商务知识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社会竞争力的成长。从语言经济学角度解释,《商务英语沟通》课程教学目标要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投入,提升学生专业语言沟通能力的有效性,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估价值,获得“教与学”的高收益。 (一)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 《商务英语沟通》课程可分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基地实训两大部分。 1.改革课堂教学设计。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可参考任务型教学模式和语言经济学理论,构建商务经济活动的模拟场景,为学生模拟逼真的商务专业英语沟通环境。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商务理论知识和专业词汇表达,同时还需要参加商务实践社会活动。在课内外双重结构的学习模式下,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并且能更加充分地运用商务沟通技能和策略,从而更好地掌握各种商务专业技能,如管理技能、团队协作技能、营销技能以及人际关系相处策略等。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中,教师可参考授课学时和学生知识能力程度,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商务模拟场景。例如,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国际贸易实务》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的基础上,可设计电话预约、机场接机、工厂(或公司)参观、商务谈判以及投诉理赔等环节。 2.加强校企联办的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的商务沟通价值高低是由用人单位来评估的,所以学生在投入学习成本之后能获得多高的收益,取决于学生自身语言沟通的运用程度。专业程度越高、沟通越熟练的沟通语言其经济价值就越高,那么使用者被社会和用人企业的认可度就越高,其获得的经济收益就高,这完全符合语言经济学原理。建设校企联办的实训基地,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签约保持长期的教学和实训合作,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科特点,为实习生提供适合的实习岗位和平台。例如,在跨境电商的平台上,实习生可做为公司客服,与外国的顾客进行真实的对话。实习生可以通过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逐步提高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沟通策略。同时,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客户,学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到不同文化对顾客消费习惯产生的影响,掌握不同文化下,顾客的大众偏好,以及所需商品的特殊性。学生在企业实习不仅仅能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还能真实体验到小组合作、管理模式以及人际关系相处等宝贵经验,为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和工作单位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优化教学思维模式 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跨国经济、政治、法律相关专业沟通人才的需求,所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掌握和应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开拓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养成学生自主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四大能力培养模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学习者对跨文化意识学习的投资,是为了在较少的资本投入下,获得较高的商务能力和较多的资源与收益。同时,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又为自身增加社会文化资本价值,提升了自身的社会生存竞争力。一般来说,在跨文化交流中,对文化差异敏感度愈强的商务人员,更能较准确地感知对方的真实态度和想法,预测对方的行为,从而增强己方在商务活动中的有利局势。笔者建议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还应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掌握目标国家的商务文化和商务沟通惯例,克服因本国与目标国文化相异而产生的商务沟通障碍。在国际贸易中,了解目标地国家的社会政策环境、经济发展趋势、具体目标地的地区性经济法、劳动法、行业规范、竞争环境等,对高效实施经济活动、保证己方收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国际商务贸易中,商务人员要面对各种临时的突发性问题,一名合格的商务人员要能够积极、专业地解决各种问题。成功的沟通是建立在人与人主动交流和积极应对的基础上。所以,培养学生商务英语沟通能力,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有意识思考能力的培养。由于中国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经历的都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思维普遍僵化,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缺少主动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设计小组模式互动练习,分配角色,让学生都带着自身的任务参与到小组讨论,逐渐习惯从被动思考到主动思考。实训实习也能比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应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结束语 《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作为一门教授学生语言实践运用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壁垒,以语言经济学为理论指导,遵循经济学规律,保障学生的投资成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优秀的商务人才。 作者:张玲 单位: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英语经济论文:电子商务英语外向型经济探究 摘要: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商务英语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贸易交流和谈判不可缺少的语言之一。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策略。在这一背景下,电子商务英语的运用将促进经济的发展。为此,分析了如何将电子商务英语应用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英语;外向型经济;经济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高校电子商务英语教学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了大量的语言人才,使我国在外贸交易中处于主动地位。电子商务英语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语言、管理、经济等多个学科,传统的语言教学和培养忽视了语言习得者能力的提高,这对于人才培养和经济进步具有制约作用。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在外向型经济这一大背景下,教育者应实现对电子商务英语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培养语言交际人才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全面的英语知识体系,并且注重语言文化的传递。电子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语言的礼貌性、准确性都是影响贸易成功的主要因素,商务英语在贸易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1电子商务英语体系的构建 要确保电子商务英语积极作用的发挥,首要问题是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是为我国商务领域输送人才的重要部门。其在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任务和流程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1教学环境构建和改善 商务英语顾名思义,是商务与语言的结合。事实上,商务英语涉及多学科,在教学中要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效率,首先要构建完善的教学环境,构建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促进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我国商务英语教学来说,应设置分层次的语言教学。如可将商务英语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以语言的基础知识,适当的语言文化等为主。在讲述过程中,要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并且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语言培训和练习机会。完善的体系要与专业的方法之间相互配合。在第二个阶段,要关注商务英语的实践和应用。一方面,学校要构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商务环境,使学生对课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争取实训的机会。商务英语具有复杂性,只有在语言交流中,学生才能了解语言的交流原则,才能降低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失误。现代商务英语教学,由于大环境的缺失,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即使认识到语言应用的重要作用,但教学环境无法对其起到督促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社会上大量的商务英语人才缺口就是最好的诠释。近年来,随着商务英语专业扩招,高校更是将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培养忽略,教学趋于流程化,同时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为此,在新时期语言教学的构建上,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确保商务英语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题材商务英语的写作模式,确保英语教学的专业性。与其它专业英语不同,商务英语往往涉及经济、贸易等诸多方面,一旦出现错误,将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教师还应在良好的环境基础上,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其掌握专业的商务英语高级口语技能,当然这一教学内容要在初级阶段提出,并在高级阶段实现。语言教学具有层次性,但各层次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另外,对于教材的改革也是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基础,基于语言教学和贸易交流的需求,商务英语教材还应涉及营销、管理、谈判技巧甚至是历史学等多个方面,教育部门要明确商务英语教学目的和教学需求,不断完善教材内容,使语言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未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1.2构建电子商务英语实训模式 随着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兴起,高校的商务英语课程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而以往的英语教学强调理论而非实践,这造成学生的交流能力下降。为此,学校应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重要手段就是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交际与基础知识教学的结合,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所谓实训模式,是在一定的任务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学生语言的习得和掌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断的完善。并且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的语言失误更少,语言的专业性更强,符合商务英语的教学目的。商务英语要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通过见习、单项任务以及综合训练这一教学流程。首先:见习期。教学实践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商务英语课程的合理性,并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标准。而见习则是学生进入实践,培养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见习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增强,并且了解了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有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增强。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保证学生认识商务信函,并且掌握商务信函的写法,安排学校学进入企业实习,使学生掌握不同产品的生产流程,从而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打好基础。其次:单项技能训练。这项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商务贸易的主要实训项目为:外贸商务函电、商务谈判技巧、产品市场营销以及相关单证和实务的处理等。单项技能训练是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流程,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的知识,并且通过连贯的方式为学生讲授商务英语涉及的单项技能训练,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最后:综合实训。综合训练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最高级阶段。为促进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单项技能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在学生为进入企业之间,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实训机会,或者通过典型案例的重演,使学生掌握全新的商务英语思考。仿真模拟企业、实施典型案例、学生亲历参与、教师全程指导这些密切结合,才能提高实训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作为主体,这样才能确保其在工作角色扮演中换位思考,培养其专业能力。 2电子商务英语在外向型经济中的应用 2.1电子商务英语对我国县域经济对外发展中的应用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对国际文化的理解不全是其主要问题。为此,如何避免文化冲突是电子商务英语的主要目的。为此,要使学生学会尊重客户需求,培养开放的思维,使更多的小城镇经营者掌握和了解国际交流技巧。电子商务英语的主要作用是承载着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并且是全球最大的英语交际“网站”。在网站建立过程中,企业可以了解产品的信息,并且了解与其合作方的需求和文化,从而降低了成本,并且有利于交易的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与外商的交流成为其主要问题,县域企业人才缺乏造成其发展处于窘境。为此,应帮助县域企业进行转型,为此培养和输送专业的商务英语人才,确保其发展。 2.2商务英语应用于营销网络平台 目前,网络交易平台是商务英语的重要表现。商务英语在企业营销网络平台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通过专业的语言体系向客户介绍产品并提供服务。并且确保介绍过程的正确性以及确保客户的使用安全,商务英语具有严谨性特点,因此无论是其介绍用词还是广告用词都应做到准确无误。尤其是在商务广告中,要体现语言的灵活性。并且注重企业形象的构建,实现商务英语与客户之间的共鸣要求语言使用者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电子商务语言具有全球性,在这一语言的应用创新上,首先要以准确和表达精准为基础,在以条件下完成语言的提炼,使商务语言能够获得客户的认可。当然,商务英语信函在商务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商务信函的专业性无可厚非,是确保电子商务进行的关键。 3总结 总之,商务英语对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种复杂的学科,商务英语不但可以促进谈判效果,还可以完成企业产品的全球展示。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中,实践环节的缺失是其主要问题,因此为促进商务英语积极作用的发挥,应从其目的入手,注重实践环节的实现。外向型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者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引进和培养掌握商务英语,并且能够进行商务谈判的人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多个新的领域,商务英语应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更应发挥其对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通过电子商务英语的调整和改革,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国际地位。 作者:杨瑞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英语经济论文: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教学研究 1语言经济学的解读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科学,涉及经济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学科的领域。语言经济学最早是由美国的经济学家Marschak于1965年在《行为科学》杂志所发表的《语言经济学》一文中提出的。Marschak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他指出,语言自出现起就成为人类交流不可或缺的媒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其他的资源一样,它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具体可概括为:费用(cost)、价值(value)、效用(utility)和收益(benefit)。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语言经济学日趋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新兴学科。在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下,本文主要讨论以下重要理论: 1.1语言是人力资本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这是语言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无论是母语的掌握还第二外语的掌握,对个人或是集体来说都是一种资本。从个人角度来看,掌握某种或几种语言,一方面可以通过不断完善语言知识和技能,实现语言的效用(比如做编辑、翻译等直接和语言有关的工作),从而获得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学习其他技能,综合个体总体技能服务于社会以获取收益。从集体的角度来说,某个地区或者集体的语言综合技能指数越高,那么所产生的效益汇报就越大。这说明,语言的普遍性比稀缺性更能体现其价值。 1.2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体现经济价值 从社会市场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劳动力自身掌握的技能,数量越多,质量越高,那么相对资本就高。同理,语言技能做为劳动力掌握的技能之一,也对劳动力的资本价值与酬劳收入有相对的影响作用。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统计,第二外语的掌握程度与劳动者收入成正比。例如,学者Grin对多语种的北欧国家进行了英语使用能力与个人收入情况调查研究,他选取瑞士为代表。结果指出,在排除其他干扰项(地域、性别、年龄等),英语作为一项外语技能,普通民众掌握的程度越高,得到高薪酬的几率越大。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出以下结论:学习英语是对劳动力本身的资本投入,具有经济价值;而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语言的使用熟练程度与社会用工需求度,这是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具体体现。 2商务英语教学中的经济语言学 资本就含有价值,实现效用,并有机会获得收益。那么,作为教育者和研究者,利用语言经济学结合教育学、人力资本理论,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商务英语作为特殊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其重要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随着近年的中国经济的高发展,国际贸易的日益繁荣,商务英语,尤其是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收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语言经济学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进而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1语言经济学对商务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性 自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界从多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涉及学位定位、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迄今为止,商务英语研究已经取得了卓越有效的发展成果,但是面对全球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各大小企业对专业的英语商务人才的要求从求量发展到求质。企业要求职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外贸理论知识与英语语言知识,更要具备商务沟通与专业技能操作的实践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实践能力越强的求职者,对用人单位越具有价值,企业付出的薪水成本越划算,所以,利用语言经济学指导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2语言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应用 迎合语言的市场供求关系,满足商务人才市场需要,构建合理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商务英语培养式。相对于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具备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人才。根据经济学理论中最基本的市场供求理论,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前,应该调查社会所急需的商务人才层次、规格、偏重与需求量变化等方面的数据,然后根据学校自身的客观条件(如师资力量、学生来源等)确定可培养的商务人才层次,设计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保持对人才市场调查的周期频率,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前瞻性的教学目标调整,以求实现最有效、最经济的培养模式,以相对较低的培养成本和学习成本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收益。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开展以校企联办为基础的商务英语实践情境型教学收模式,这是一项优化教学成本和创新教学模式的新型商务实践教学实验。通过校企联办,减少高年级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边际成本,实现人力资源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培养实用性、熟练掌握商务技能的跨文化沟通人才。校企联办实践教学模式有诸多优点,首先,学校可以掌握企业的用人要求。有些企业需要应聘者提供BEC商务英语中级或高级证书,或者专四专八证书,涉外秘书证书、报关员资格证、翻译证等等。有的企业在面试时,考查应聘者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以及简单的商务事务的实际处理能力。例如,发一封正式的询价邮件或用英语无障碍与外商电话沟通。学校在掌握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之后,就可以有目的地、有方向地、有前瞻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毕业生在步入社会时,容易被用人单位录用,获得较高的薪酬,实现高价值的资本回报。其次,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在校生的实践商务技能。课堂实践教学只是实践教学的第一步,通过模拟的商务场景,构建商务语境,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学习商务实践技能。但是,校内课堂受场地、时间、人数等客观因素限制,无法全面训练学生的实践商务技能,学生需要真实的商务平台学习和锻炼商务技能。校企联办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境。最后,校企联办不仅只对学校有利,同时也对合作的企业有利。在学生在企业学习的阶段,企业可以派出专门的教导员和观察员,关注那些素质高、能力强、有培养价值的学生,通过接触和沟通,优先选定实习生。对于企业来说,有机会先了解、后选定实习生,并在实习期就培养实习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降低企业新员工的淘汰率,合理降低企业人才录用和培养的成本。 2.3转变商务教师培养模式 商务英语教师的职业专业化发展是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4年,中国北京继上海(2001年)成功举办了APEC峰会,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愈发巨大,中国对外贸易愈发活跃,至此,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务英语人才缺口巨大,各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剧增。但是,本应与之对应发展的商务英语教师数量和质量却相对滞后。各高校现有的商务英语教师多事从英语教育和语言文学两个方向转型的教师,而且多为中青年教师,商务英语教师的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质量也难以让人满意。大多商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并没有受到过本专业培训,在备课时,通过教材了解课程和专业,在授课时,仍然使用传统英语教育方向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有很大差距,效率很低。根据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可以这样理解,付出同等的时间、精力、人力与设备,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成果收获要低于普通英语教育专业。对于商务教师来说,大学英语教育以及普通英语方向的教师能力培训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必须主动探索和寻找本专业的职业培养模式和方法。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英语与商务两门学科知识,相关的商务实践技能,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等能力和素质。对此,一方面,教师需自身主动进修,提高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和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努力规范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化,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平台,鼓励和支持商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 作者:张玲 单位: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 英语经济论文:沿海港口经济发展商务英语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也是几年前国家定下的战略发展目标,江苏沿海港口发展机遇。根据《江苏沿海大开发规划》,该地区将以连云港港为核心,联合南通港、盐城港共同建设沿海港口群,大力发展国际航运和现代物流,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陇海兰新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逐步形成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尤其是连云港市国际贸易、国际航运、现代物流等涉海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如何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二、商务英语专业开展实训师资研究的重要性 1.商务英语实训师资教学研究的不足。 目前国内有关本课题方面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有关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研究室分开的,没有融合。没有专门针对商务英语实训师资培养的研究。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现有的研究,主要面向广义上的地区与学校。很少有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热点,特别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2.商务英语实训师资研究的价值。 商务英语专业是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基础,强调和重视商务操作能力以及岗位工作能力为目标的。因此,实训内容在商英专业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环境,加大他们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研究,结合连云港地区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师资培养实践,对商英实训师资建设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阐释,找出适应江苏沿海港口经济发展的实训师资建设之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面向“一带一路”与江苏沿海港口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师资培养途径: 1.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师培养机制建立的研究。 取得当地政府、所在学校支持,投入一定建设资金,建立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师培养机制。制定系统的、动态的、长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同时建立对本机制的质量监管与监控,检查、诊断、考核与奖惩贯穿始终,确保机制的健康发展。 2.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师资培养方法与途径研究。 通过本研究,力争建立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师资系统化、整体性的培养方案。内部培训方面,要对教师进行校内培训与学历进修,同时建设商英实训教师教学团队,将教师自我发展与协作性发展相结合。外部培训方面,要加强与商务企业的合作,工学结合,实现教师顶岗实习,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更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培养要加入经济社会发展内容,学习国家最新经济发展政策,地方区域发展政策,更好地结合本专业实际进行教学。 3.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师资培训内容的确立研究。 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的内容涉及面很广,这就要求在对实训师资培养的过程中,培训内容既要重要化也要丰富化。除了传统的商务英语专业要求的单证、函电、口语谈判操作外,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加入新的师资培训内容,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企业一线经验积累,把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加入师资实训内容。 4.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师资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研究。 要保证商英实训师资的培养质量,必须建立一个严格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实训师资的考核评价标准重点在于对教师商务实践操作能力与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全面公正地评价教师培训结果,有效保证教师培训效果。同时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商英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型比赛,鼓励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作者:牛抗 单位:连云港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经济论文:语言经济学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分析 摘要: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则,较为理性地分析当前大学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进一步推动语言经济价值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并且根据经济市场的根本需求,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自主认知以及学习能力。在相关课程安排过程中,则应当加强语言知识和个人技能培养的充分结合,并通过英语学习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最终实现大学生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视域;大学英语;教育分析 作为理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语言经济学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作用。其中语言经济学以经济学为切入点对语言进行深入分析,将语言作为基本变量,进而从语言的形成,后期发展以及具体演变等多层面展开综合分析,最终准确发现语言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相关联系。以语言经济学为基础展开当代大学英语教育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当前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进而不断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质量。 1语言经济学的价值分析 语言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借助语言能够较为顺利地完成大量特定任务,进而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二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语言形式,而为了进一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基本需求,应当加快外语能力资源的储备,从而获得一定的间接经济效益。三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习者塑造更为强劲的自信心,有效提升个人成就感和自豪感。但是,对于语言价值的具体分析应当根据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深入分析,从而对语言经济学中涉及的效益理论、动态调整以及适时变化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整。加强对语言价值的分析能够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能力,改变传统语言的研究模式,从而对过去复杂难懂的语言研究结果简单化和真实化,最终准确反映出以语言学习为基础形成的利益驱动机制。因此,当人们开始对某一种事物以及行为进行客观的分析,把其所具备的社会属性以及经济利益,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主观能动性。在进行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外语学习外在动机,同时还需要协助学生发掘学生自身的内在动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大学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对策 2.1实现英语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要 当前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大学生个人英语基础会存在较大差别,而该种差别也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特点,因此建议在新生进入大学之后安排一次摸底考试,然后根据个人英语水平进行班级划分,采用该种方式能够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存在的基础差别,尽可能满足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诉求。此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基础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重点。而大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也会直接影响到英语教育的成本投入。基于此,在大学教育的前三个学期将英语作为必修课,而从第四学期开始则应当使其成为选修课程,从而有效满足大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化需求。 2.2实现英语与专业的有效衔接 在长期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我们都将英语作为一种单纯的语言知识,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语言信息和语言文化。其实,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信息和文化内涵的缺失,将会使其成为一种单纯的工具,却不是一种现实意义上的语言[1]。基于上述分析,在语言的实际学习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提升语言的基本内涵,从而充分发挥语言的应用功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开设双语教育,有效提升英语的实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推动我国高等院校英语的进一步发展。 2.3实现英语教学不断优化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将其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更需要借助科学的文化知识传递方式提升语言的应用性,最终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基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在能力,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使其充分融入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中,进而推动我国英语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2]。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当前所具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和改善,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推动双语教育模式的发展,最终实现英语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2.4提升英语教师的学科素养 在我国教育内容改革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优秀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较强的人文修养。基于该种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避免大量英语教育资源的浪费。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构造总体可以划分为三种,即文学、语言学以及翻译学。根据当前的大学相同的课程安排方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专业特长发挥,更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压制作用。 3结束语 就当前来说,在高等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借助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推动英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英语教师的个人专业特长和自身潜力,从而提升大学英语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应用技能,最终保证大学生能够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作者:顾雪梅 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英语经济论文: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才需求上也呈现着更为多样的变化。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对学生进行的英语教育也会随着地域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因此本文即为高校英语教育能够更有利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的诸多途径与方法进行了的探究,以期能够搞好高校教育的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高校英语;区域经济;关系;改革策略 1.前言 就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已经形成了“区域经济圈”、“地方经济体”、“经济发展城市群”等形式,并且每种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国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尤为紧密,因而这样的发展状况对于高级英语人才的需求无疑是非常迫切的,同时高级英语人才对于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其作用日益得到凸显。因此,对于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对其进行有效的培养已经是高校英语教育密切关注的问题。 2.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关系 2.1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英语教育的影响 首先,某一地区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会带来企业的技术化和信息化,并且能够不断促进企业与国际的接轨步伐,因此,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会涉及到各种国际业务的开展以及外贸经济的发展,这样会使得企业需要一些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高素质人才,因而这样的人才需求势必会影响到高校英语的教学方向、目标等的制定与改革,使得其能够朝着更为实用的教育方向发展。因此,居于区域经济片区的高校应当非常注重采用实用型的培养方式。其次,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来看,我国主要形成的经济大格局主要包括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部持续发展。在国家进行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区域核心经济的发展也已经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快速发展进入到了多元化的调整阶段,比如一些正在兴起的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带、长江三角区经济区等。这些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断吸引着外资外商,因而为使得相关外语的高素质人才的严重匮乏。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也使得很多企业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大规模转变,这对于英语专业的技能人才而言,其需求量无疑会更大。这样会使得高校英语教育在招生以及教学上为了能够与社会发展相匹配而做出更为有利的调整措施。 2.2高校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全球发展的大浪潮之中,经济一体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因此为了能够加快区域经济对外发展的步伐,需要我们做好面临各种挑战的准备,使得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占据有市场开发、技术创新与管理等方面的优先权。而语言无疑成为了对外发展的奠基石,语言在对外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反映出一知识差异、文化差异、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差异等,因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高校的英语教育问题,从而冲破对外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需要对专业英语给与足够的重视,比如机械工程英语、工程管理英语、医学英语等,使得这些专业性人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技能,在本专业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从而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告诉发展。其次,高校英语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外贸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其经济的发展都可以分为国内经济与外贸经济。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会对学生进行更为系统与全面的英语培养,让学生能够更为细致地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贸易习惯等等。如此教学能够为市场提供符合其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外来技术引进以及资本引进等等都会有所帮助。最后,高校英语教育能够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整个经济区域的外语教学需要高校英语教育的有效带动。因此,高校英语教育能够为人们的发展带来新思维、新文化,因而非常有利于促进外贸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商,这样会使得区域之内与外商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从而使得这样的频繁而日益密切的交流逐渐渗透到区域的生活与情感等领域,从而不断促进区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最终实现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 3.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的策略 3.1与区域实际紧密联系 高校英语教育想要更为贴合区域实际发展的要求,首先即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对区域的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这就需要高校英语教育应当以市场运行的要求与体制为导向,结合学生自身的英语素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标准与学校体制。对于不同区域而言其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因而这也会导致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因区域而呈现了较大差异。因此,只有将高校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使得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不断满足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英语教育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来培养人才,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应当能够按照市场运行即是以及市场要求来进行开展,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贯穿在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学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3.2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说,英语应用能力贯穿于英语专业乃至非英语专业的教育之中。高校英语教育中英语是基础课程,有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培养,同时英语作为语言应用技能课程值得是翻译与写作等。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基础课程不断积累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而英语作为语言应用技能课程可以使得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以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应当结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英语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教学内容。比如相对于发展旅游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在高校中开展外贸英语、饭店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会显得尤为必要。这样会使得学生在学习具体英语运用的过程中还能够学习到更多与经济市场体系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也可以增加更多与英语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增加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使得英语学习不至于过于机械化。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那么在踏入职场之后也会更快、更为灵活的熟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从而使得自己的所学能够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得到有效发挥,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肯定,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3.3实现校企联合 如今高校所主张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尽管有些专业的设置以及教学会主动寻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却很难做到。随着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因而对于高素质的英语实用性人才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加大,学校英语教育如果不科学的寻求改革势必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对实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建立起相关的联合实际训练基地,将企业相关行业的专家与高校英语教师融入在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积极邀请一些企业的专家对学生进行资源共享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从而实现校企人才共育的目的。这样的校企联合能够在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使得企业也能够在人才的应用上更为得心应手。总结总而言之,高校英语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及模式的调整。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够实现协同发展。因此,对学生而言,高校教育应当不断转变教育观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不断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企业也应当能够密切配合学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而实现校企联合。我们知道知识就是经济,知识就是力量,因此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会起到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只有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立足于现如今的发展状况,与时俱进,使得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英语人才,才能够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孙宇
浅析影响纳税服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税收服务质量的若干思考 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是税收征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是税收征管部门在建立和谐社会中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近年来,特别是20__年5月1日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把纳税服务确定为税务机关的一项法定义务以来,全系统始终坚持把优化纳税服务贯穿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全过程,并就此采取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十一五”期间,国家税务总局将进一步推进纳税服务质量的改善。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笔者对近年来全系统在纳税服务中的实践与探讨,做了一些粗略整理,并从中产生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近年来全系统对纳税服务的实践与探讨 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为纳税人在依法纳税和行使税收权利中,提供的能够满足纳税人合法、合理需求与期望的行政行为。围绕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近年来,全系统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摸索。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截止到20__年底,全系统先后建立了53个办税服务厅,并按照综合服务、发票管理、申报纳税的分类方法对服务窗口进行了统一设置和规范。同时,通过落实“一窗式”、“一站式”服务和全程工作制度,为纳税人申报纳税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纳税服务规范。几年来,全系统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着力在各项为纳税人服务的制度建设上狠下工夫。不少单位建立了“首问责任制度”、“公开办税制度”、“着装上岗制度”“文明办税制度”等制度。特别是20__年11月,结合CTAIS上线运行,市局对全市的岗责进行了统一规范,并于20__年8月根据税源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下发了《税收管理员工作规程(试行)》,使基层各岗位的职责更加清晰,工作流程更加明了,服务要求更加明确,为纳税服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是加强税法宣传,增强税收政策透明度。为不断提高纳税人自觉照章纳税的意识,全系统大力加强了税法宣传力度。在办税服务厅安装了电子显示屏、触摸屏、咨询台、税法宣传栏,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和采取在《北京税务》杂志开辟税收论坛、纳税人信箱、纳税指南、纳税导刊栏目以及向纳税人免费发放税法宣传印刷品等方法措施,广泛宣传税收法律、法规,并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新办税务登记的企业开展培训,努力增强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透明度。 四是提倡公开办税,提高纳税服务意识。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文明办税、公开办税,坚持纳税人所办理的所有事物尽量集中到办税服务厅办理,纳税人所办理的具体事项尽量集中到一个窗口办理,有效提高了纳税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纳税人希望重点解决的几个具体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质量,近年来,市局采取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召开纳税人座谈会听取意见、发放调查表抽样调查等形式,对全系统在纳税服务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了解摸底。总的看,纳税人对全系统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所采取的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时也希望我们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应简化发票领购手续。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通过向500户纳税人发放《纳税服务情况调查表》的形式,对我市开展纳税服务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涵盖了宣传辅导、发票领购、申报方式、“一站式”服务、办税环境、文明办税、纳税咨询、纳税人权益保护等十个方面内容。其中,一些纳税人对领购发票手续过于复杂意见比较集中。他们认为,当前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审批过于严格,增值税专用发票核定标准过高,增值税专用发票核定的数量、次数不能满足纳税人经营业务的需要。对此,希望能够采取措施,简化发票特别是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领购手续。 二是应进一步改善申报缴税方式。调查中,尽管80的纳税人对现在的申报缴税方式表示满意,但在所进行的十项调查内容中,其满意率却排在倒数第二位。他们认为,现在的申报缴税方式在方便纳税人方面不够人性化;网上申报、电子申报的普及率以及相关技术支持尚待提高;纳税期间,还有排队等候现象,希望通过延长征期时间加以解决。 三是应科学设置办税服务厅。在对东城、西城、崇文、宣武、门头沟、昌平、大兴、丰台、朝阳、海淀10个分局的15个办税服务厅受理申报户数情况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每个办税服务厅平均受理户数为10935户,多的竟达到29074户。如此大的受理数量,不仅使基层税务人员超强度工作,也使优良的纳税环境和秩序难于维持和保障,加重了纳税人办税时的心理和精神负担,摧生了厌烦甚至不满的情绪。对此,纳税人希望科学合理的设置办税服务厅,保持好优良的纳税环境。 四是应加强对防伪税控系统技术服务单位的监督与管理。截止到20__年6月,全市共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63529户,其中使用防伪税控开票系统的纳税人为62805户,占98.9。从我们对3720户使用防伪税控开票系统的纳税人进行调查的情况看,大多数纳税人对我们提供的服务表示满意,但有155户纳税人对防伪税控系统技术服务单位服务单位的综合评价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要求我们税务机关要加强对这些单位的监督一管理,使他们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五是税务部门应尽快解决涉税信息资源的共享,减少并逐步杜绝各种报表的重复报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听到一些纳税人对各种报表的重复报送问题有意见。他们认为,税务部门应加强内部协调,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以降低纳税成本,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三、提高纳税服务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客观地说,纳税人所反映出的问题,虽然侧面各异、角度不同,但说到底还是一个纳税服务问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仅靠我们省市一级税务机关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的(如发票管理问题、缴税方式问题等等),但是,只要切实从主观上作出努力,在解决上述问题上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以“纳税人为本”的服务宗旨。首先,必须摆正“公仆”位置,给予纳税人应有的理解与尊重。想纳税人之所想,急纳税人之所急,切实把为纳税人提供周到全面的服务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其次,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继续开展好“假如我是纳税人”的讨论,坚持从纳税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理解问题、去解决问题。同时,还要诚心诚意地听取纳税人的意见,掌握纳税人的心理和工作需求,做到“雪中送炭”,以真诚的态度和过硬的作风,赢得纳税人的信赖,做纳税人的贴心人。 二是要继续加强税收法规的宣传,使纳税人知法、懂法、遵法。要采取及时的、形式多样的、务求实效的宣传办法,通过税务网站、税法 公告、报刊、电视以及办税服务厅的公告栏、电子触摸屏等进行宣传。通过宣讲的方式做到税法入企业、学校、社区的作法广泛的宣传税收知识。在办税服务厅要设立税收咨询窗口,为纳税人答疑解惑,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税收知识,逐步提高对税收法律、法规的遵从度,共同营造依法治税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此外,对纳税人反映出来的问题,本级部门无力解决时,应在积极向上级反映的同时,主动地向纳税人做出必要的解释,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强理解。三是要以税收信息化为依托,努力改进纳税服务方式。当前,全税系统已全面提升了税收信息化水平,CTAIS系统给纳税人带来了诸多方便与好处。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坚持“科技兴税”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快推行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特别是通过“金税工程”三期建设,充分利用因特网技术,逐步实现和拓展网上登记、网上年检、网上申报、IC卡申报、网上退税预审、网上认证、网上下载表证单书等,为纳税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通过筹建纳税服务中心,建设12366服务热线,及时解答纳税人不懂的税收政策,及时受理、处理、答复纳税人的投诉、举报要以及纳税人需要办理的各项涉税事务,确保纳税人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规范。最近,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纳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全系统应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作好《规范》的贯彻与落实。进一步规范纳税服务工作,完善纳税服务体系,明确纳税服务方向,细化服务措施,努力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五是要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纳税服务工作的关键在于质量和效率,要对纳税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实行科学、有效的监督,质量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纳税服务工作,要在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为纳税服务工作创造一个相对较好的服务平台,要加强对一些服务单位的管理与监督,按照服务规范的要求定期的进行检查和评价,使其在注重效益的同时做好为纳税人的服务工作。 六是要进一步规范办税服务厅。办税服务厅工作职责及职能、制度,应对纳税人公布,对外公布的咨询电话也应按照业务分类归口进行公布。通过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与设置,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办税。同时,建议市局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完善办税服务厅设置,积极改善办税环境,提高办税效率。 七是要继续积极推行电子申报。截止20__年6月,全市私营以上纳税人实行电子申报的为70,个体工商户实行电子申报的只有66,推行电子申报还有相当潜力可挖。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如为纳税人提供免费的网站等,积极提高电子申报率,为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和效率、降低纳税成本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缓解办税服务厅拥挤排队现象的发生。 八是要进一步提高税务人员素质。税务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除要熟悉基本的政策、法律、法规、工作流程外,还应具备事业心、责任心。要加强学习与培训的力度,努力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开展岗位能手评比,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打牢为纳税人提供良好服务的素质基础,推进纳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的一个永久的话题,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我们还很多工作要做。今后,我们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纳税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为全面提高纳税服务水平而努力。 浅析影响纳税服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以科学发展观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质量是衡量各项工作优劣程度的用语。纳税服务是一项工作,自然也有一个质量问题。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是优化纳税服务认识和实践的过程,是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要确切地把握纳税服务意涵 坦率地说,人们对“纳税服务”的诠释尚未一致、歧义颇多,对纳税服务的实践影响较大、值得关注。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很有必要首先回答何为纳税服务。笔者以为,纳税服务的规范表述就是“为纳税人服务”,也可延伸表述为“为纳税人的纳税服务”。 (一)纳税服务是多主体的服务。税收事业不仅是税务部门事业,而且是全民公共事业。既有必要、又有条件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的各类公共组织都在纳税服务主体之列。其中包括国家税收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包括党政宣传、教育系统和经济主管部门,包括涉税社会团体和中介行业组织等等。实际上,多主体的纳税服务是社会分工、协作的反映,是必然现象。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税务机关是涉税政务主管部门,是从事纳税服务专门机构,因而是纳税服务众多主体中的基本主体。 (二)纳税服务的直接对象是纳税人。既然如前所述,纳税服务就是为纳税人服务,那么毫无疑问,纳税服务的直接对象就是纳税人。不过应当表明,这里之所以将纳税人限指为纳税服务的“直接对象”,是因为涉及理念问题:第一,劳动创造税收,直接地服务于纳税人,实际是间接地服务于创造税收的劳动者;第二,纳税人纳税,事关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的为纳税人服务,实际是间接的为人民服务。 (三)纳税服务的着力点是“纳税”。前文已述,纳税服务的直接对象是纳税人。然而,纳税人需要服务的事项众多,纳税服务的各个主体不能“乱打乒乓不着点”,应当有一个共同的着力点,这就是“纳税”。可能有人认为这会使纳税服务作用受到局限,其实不然:第一,“纳税”是纳税人依法核算、扣除税收的过程,与纳税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与社会公正公平密切相关;第二,“纳税”是征、纳双方依法互动办税、最终实现税收的过程,与征、纳双方乃至全社会办税成本密切相关;第三,“纳税”是社会总产品初次分配过程,对社会再生产具有反作用,与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密切相关。因此将“纳税”作为纳税服务着力点,其意义既重要又广泛。 (四)纳税服务的功能取向是增进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指出,纳税服务的功能取向,不仅在于保护、增进纳税人的个别利益、即期利益。这是因为纳税服务的有否、优否,既关系纳税人财务损益,更关系国家财政损益;既关系个别税源增长,更关系宏观经济发展;既关系个别纳税人涉税负担,更关系社会的公平公正。所以,纳税服务的功能取向,是在依法保护、增进纳税人个别利益、即期利益基础上,保护、增进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亦即根本利益。 二、要更新纳税服务观念 纳税服务观念的正确与否、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纳税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观念具有相对稳定性,要保持纳税服务观念的正确与先进,就须不断自觉地更新它。当前,就税务机关而言,为了持续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很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一)增强政治使命意识。这就是:通过优化纳税服务来践行党的宗旨。我们党是执政党,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税务是党领导下的工作,践行党的宗旨是既定的政治使命。纳税服务是一项经常性的税务工作,虽然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纳税人,但最终的受益对象是广大人民。在这个意义上,为纳税人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优化纳税服务工作,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就不再仅仅是一般的税收业务,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使命。可以肯定地认为,只要我们不断地增强政治使命意识,就一定能够更自觉地开创纳税服务新局面。 (二)转变税务施政理念。这就是:通过为纳税人服务来践行“服务型税务”。我国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税务是政府的涉税政务部门,理应向“服务型税务”转变。在 “服务型”意义上,一切税务工作都有着服务属性,都是为纳税人服务,并通过为纳税人服务来实现为国家利益服务、为人民利益服务。这是合乎时代潮流和历史进程的、新型的税务施政理念。我们要牢固确立“服务型税务”这个理念;要以纳税服务为基本途径来践行“服务型税务”这个理念;要通过优化纳税服务工作、提高纳税服务质量来实现“服务型税务”这个理念。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点。前文已论及一个观点,即纳税服务就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这里还要提出一个观点,即因“发展”为人民根本利益之所系,所以,纳税服务首先要为发展服务;又因“发展”必须是科学地发展,所以,纳税服务要为科学发展服务。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观点,我们应当坚持这个观点。在纳税服务工作中:第一,要着眼于全局,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第二,要着眼于和谐,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第三,要着眼于长远,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目标。总之,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盘筹划、分类安排、突出重点、精心落实各项纳税服务措施,使之获得更广、更久、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用。 三、要健全纳税服务法制 毋庸讳言,我国有关纳税服务的立法工作迫切需要加强。目前除税收征管法对纳税服务有少量规定外,其他纳税服务规定多是见诸税务机关的规范性文件或是会议材料,不利于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来全面推进纳税服务工作。不过,这里提出健全纳税服务法制,并非一定要就纳税服务单独立法,但以适当途径将其关键要素法定化还是必须的。 (一)将纳税服务意涵法定化。目前,“纳税服务”只是一个使用频繁的涉税工作语言,其内涵和外延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思的表达有失清晰和一致,易使实际工作限于茫然而难以形成正确思路。因而,急切需要深入讨论“纳税服务”定义,及时将其概念化,并提升 为法律或行政法规层面的规范用语,以便有利于组织开展实际工作。 (二)将纳税服务主体法定化。前文已述,纳税服务具有多主体特征。只有多主体共同提供服务,才能满足纳税人多样化需求。但现行税法,包括程序类法律、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在内,或因管辖范围所限,或因所涉事项列举不够,清晰规定纳税服务主体的往往多是“主管税务机关”,尚不足以支持构建多主体纳税服务格局。因此亟需通过制定税收基本法来明确各个纳税服务主体,以便使纳税人获得更全面、更便捷、更有效的纳税服务。 (三)将纳税服务职责法定化。纳税服务之职责产生于纳税服务之需求。纳税人在纳税服务方面到底有哪些需求,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些需求虽然有多方面的个性差异,虽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只要用科学方法进行处理,总是能从个性中找出共性,从发展变化中找出规律性,并将其转化为相应主体的职责,再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相应主体的法定义务。必须指出,也只有在纳税服务职责成为相应主体法定义务后,纳税服务需求的满足才有切实保障。 四、要完善纳税服务组织 毫无疑问,推进纳税服务工作、提高纳税服务质量,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支持。组织具有聚集、转换和释放功能。完善纳税服务组织,有利于聚集、转换、释放各个纳税服务主体的纳税服务功能,使之形成强大的合力来为纳税人服务。 (一)建立社会性的纳税服务协调组织。在纳税人如此众多、纳税服务需求如此多样的情况下,各种纳税服务力量需要广泛动员、全面运用,各个纳税服务主体需要有序分工、整体联动,各类纳税服务资源需要深入发掘、整合利用,建立社会性的纳税服务协调组织,不失为提高纳税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这类组织宜由县级以上政府牵头、税务机关负责日常事务、所有承担纳税服务职责的主体参加,按某种章程或规则运作;其主要任务是统筹、指导、协调本区域纳税服务活动,努力实现目标一致化、分工清晰化、规划配套化、动作协同化、效应乘数化。 (二)健全税务系统纳税服务扎口管理组织。目前国家税务总局业已设立、省级国税机关正在筹建纳税服务机构,市县两级国税机关的纳税服务机构也在规划之中。如果地方税务系统也能普遍设立这样的机构,那么在税务系统就会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的纳税服务扎口管理组织。 健全组织,不仅在于普遍设立相应机构,还在于合理配置职能;只有合理配置职能,才能发挥组织功能。笔者认为,税务机关纳税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能可归纳为7项,即:规划、创制、指导、协调、沟通、协作、实施。 所谓“规划”,主要是制作区域性和系统内的、近期和中长期的纳税服务规划建议案;“创制”,主要是创建本级机关有关纳税服务的各项规制;“指导”,主要是对下级机关纳税服务给予业务指导、技能辅导、理论引导;“协调”,主要是协调本级机关相关机构纳税服务类事项;“沟通”,主要是以调查研究方式与系统外的纳税服务主体、与纳税人沟通;“协作”,主要是受权与系统外的纳税服务主体、尤其是国、地税部门之间开展协作;“实施”,主要是直接办理职责范围内的具体事项,如运用自办的、或其他有权使用的信息平台对外涉税信息。 (三)扩大涉税中介组织。中介组织的涉税服务是国际通行的、有偿的、契约式服务,是社会化纳税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为我国广大纳税人熟悉和接受。现在受权开展纳税服务的主要是注册税务师事务所,其中不少“年纪轻、个头小、体质弱”,服务能力不强,尤其与我国企业大量“走出去”投资后出现的纳税服务国际化情势很不适应,急需“强身健体”。为了助其强健,有必要推动执业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为了推动执业竞争,有必要逐步、有序地扩大竞争主体,扩大从业者范围。可参照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做法,让符合条件的境内注册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和境外同业机构依法加入我国纳税服务中介组织行列,以促进我国纳税服务中介组织尽速发展壮大,在全社会的纳税服务活动中显现更突出的作用。 五、要改进纳税服务工作 纳税服务意义重大,纳税人期待也高,税务机关压力倍增。应该肯定我们以往做了大量工作,但审视过后也不难发现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统筹不力、合力不足、持续不够等欠缺,很有必要加以改进。 (一)加强统筹,努力使纳税服务与征收、管理、检查等税收执法活动一体化。首先,既应注意服务与执法机构的相对独立性,更要注重其密切相关性。要在统筹兼顾原则指导下通盘思考、统一筹划服务与执法机构的工作,使之保持协调、同步。其次,既要注意服务与执法具体目标的差异性,更要注重其总体目标的共同性。要努力寓服务意识于执法之中,使执法转化为服务;寓执法意识于服务之中,使服务转化为执法。如此,才能使服务与执法免为“两张皮”,实现“一体化”,事半而功倍。 (二)全面推进,努力使纳税服务的各项具体工作落到实处。纳税服务是庞大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提高纳税服务质量,需要全社会各个纳税服务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而为。就税务机关而言,日常的纳税服务工作可概括为5项,即税法宣传、政策解读、纳税辅导、办税支持、法律援助。“税法宣传”之重点,在于提高全社会的税法遵从度,营建公开、公正、公平的税收环境;“政策解读”之重点,在于发挥税收政策调控功能,培育税源税本,促进经济发展;“纳税辅导”之重点,在于提升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能力,以免发生涉税风险和损失;“办税支持”之重点,在于优化税务人员配置、场所设置、工具配备、程序构建,降低纳税人办税成本和时耗;“法律援助”之重点,在于运用国际税收协定和跨国税务协作机制,为纳税人解决跨国税务纠纷提供支援和协助。以上各项工作各有所重、各有其用,只有全面、全力加以推进,纳税服务质量的提高才可能成为现实。 (三)深化管理,努力使纳税服务工作上水平。建立税务机关纳税服务项目体系,并将项目分解到各级各类组织和各个岗位,使之转化为工作任务;建立与项目体系相配套的目标和责任体系,使项目进一步转化为各级各类组织、各个岗位的职责;建立与目标和责任体系相配套的考核、评价、问责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纳税服务的压力与动力转化机制。我们还要在推动建立全社会纳税服务协调组织的基础上,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措施,以便这类组织有效运作,并发挥应有功能。我们更要时刻关注国家宏观调控需求和纳税人有关纳税服务需求的变化,因时因事制宜调整、优化管理措施,使之成为提升纳税服务水平的又一保证。 浅析影响纳税服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PCIS模型在纳税服务质量中的运用分析 【摘 要】 PCIS模型即税务文化模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政府逐渐从经济建设主导型向社会服务主导型转变,纳税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税务部门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能。在新的形势下,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和强化纳税服务工作日渐受到各级税务机关的重视。实践证明,通过文化的指引、鼓励、制约、凝集来提升纳税服务的品质,对提升纳税服务质量、促进税收事业和谐发展、树立良好国税形象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PCIS模型; 纳税服务; 质量 一、概述 税务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建设相对于其他形态的文化建设而言,对于提升纳税质量,乃至构建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在我国税务系统对于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日益加强的同时,人们对税务文化建设的认识却依然未达成明确的共识,有些人对税务文化这一概念表示怀疑或者不认同,甚至误以为这是在追赶文化热。因此,从现实角度来看,构建完整的税务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或者说建立健全税务文化机制以提升税收服务越来越重要而且越来越迫切。 二、税务文化内涵及模型建立 (一)税务文化的内涵 PCIS模型即税务文化模型,税务文化是税务系统在长期的税收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富有税务特色的指导思想、税务精神、行为规范和税务形象的总和,是各种物质形式、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在实践中累积而成的总和,它包括物质体系、行为体系、制度体系和精神体系四个层面。 关于税务文化的含义,国内的学者还没有达成共识。而国外的一些学者认为“一国特定的税务文化是与国家税务制度特别是执法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全部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总和,它历史性地植根于该国的文化中,因为相互影响而产生依赖与联系”。其实研究税务文化,不能简单地从管理人的角度出发,还必须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 (二)税务文化模型的建立 税务文化的主体包括政府、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根据他们在税务文化活动中所形成的关系,建立一个税务文化模型(如图1)。 如图1所示,税务文化的三个主体之间相互联系,但由于三方在税务活动中都以自己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因此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如何让政府按照社会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来行事,成为一个大难题。假设政府官员的正常薪资为A,他利用职权获得的额外利益为B,政府官员滥用职权被发现的可能性为C,滥用职权被发现罚金为D,处罚的概率为d,那么他们面临两种选择:1.公众(纳税人)利益最大化;2.自身利益最大化。 假设政府官员做了第一种选择,他的预期效用为Ew(以货币计量),那么他们得到的将是好的名声。如果其选择第二种F,它的预期效果用I来表示,即在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为:I=A+B;当他们滥用职权的行为被发现,则效用为A-Dd+B(1-d),那么I=(1-C)(A+B)+C[A-Dd+B(1-d)]=A+B-Cd(D+B)。 根据上述公式,政府官员只有在违背委托人意愿且违背发现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纳税人利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就是通过高薪养廉这一途径,也就是增加政府官员的固定薪资。 当然除了政府官员的因素,还有纳税人和征税人的因素,纳税人:逃税和不逃税;征税人:稽查和不稽查。假设纳税人的真实收入为Z,税率为Y,逃税比为X,被发现所承担的罚款率为W,纳税人履行税收的服从成本为R,稽查成本为S,则会出现4种情况,如表1。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纳税人偷税的影响因素很多,被发现的风险很大,假设把纳税人的逃税概率设为P,稽查概率为O,则期望收益为: 期望收益(O=1,P)=P(YZ+WXZ-S)+(1-P)(YZ-S) =PYZ+PWXZ-PS+YZ-S-PYZ+PS =PWXZ+YZ-S 期望收益(O=0,P)=P[(Y-X)Z]+(1-P)YZ =PYZ-PXZ+YZ-PYZ =YZ-PXZ 令期望收益(O=1,P)=期望收益(O=0,P),则PWXZ+YZ-S=YZ-PXZ,P*=S/(WXZ-XZ)。 综上所述,纳税人的逃税概率高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纳税人本身、征税人、政府官员等。 三、税务文化提升纳税服务质量的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树立税收服务理念 当今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税务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税务文化。通过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提供创新学习培训场所,完善监督约束体系,从而促使税务干部素质的全面提升,呼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税务部门要树立新的税收服务观,做到“全心全意”和“群众满意”。 (二)坚持依法治税原则,立于科学实践之上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税务文化,必须强化依法治税,这也是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根本和保证。通过合理、严谨的税收法制体系,健全税收执法体系,营造税收法治氛围,确保先进税务文化创建过程的健康、有序进行。而科学是文化发展的灵魂,建设税务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化传统、税收法制等多门学科,在创建过程中,只有不断研究、科学实践,才能不走弯路,形成健康向上的整体文化意识,发挥税收文化的综合效用。 (三)建立纳税服务评价反馈机制和创新与激励机制 加强规范化建设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将纳税服务的形式、内容、要求、标准以及奖惩措施确定下来,形成一整套全国税务机关皆应遵守的纳税服务规范性文件,使纳税服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考核指标,将每个岗位的职责进行细化、量化。健全纳税服务内部和外部监督考核体系,畅通评价渠道,采取网站评价、问卷调查、面对面或背靠背倾听意见建议等形式开展纳税服务考核考评,从而形成内外联动的全方位的服务品质监管体系,真正做到以制度文化规范纳税服务。 四、PCIS模型在提升纳税服务质量中的作用 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之一,税务文化建设是在当前新的形势下税务机关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进行完善的重要措施,对于提升纳税服务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税务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税务干部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增强他们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当前和谐社会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而税务文化建设遵循了这个原则,并立足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税务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人的自觉能动性。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国家之间变幻莫测的关系,社会上消极颓废的生活方式、对糜烂人生的追求,价值取向趋于低级庸俗和道德行为衰败堕落腐化,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税务干部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的思想扭曲、变形、异化。而税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就是解决关于‘人’的问题,包括人的思想、精神、情感、态度、行为等等。”因此,通过税务文化建设能够使税务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增强税务干部和纳税人的主人翁意识,塑造税务干部勤奋敬业精神,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弘扬“为国聚财,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理念,以此改善税务机关的公众形象。当然税务文化建设只是一个引导,还需要全体税务人员的共同努力,要真正做到“为国聚财,执法为民”,这必须得深深融入所有税务人员的思想意识中,促使税务人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转变,最终“主动服务、勤于服务、敢于服务和规范服务”。 首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则是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特征,因此税务部门应该正确处理两方面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通过简化办税程序,优化办税手段;保障国家税收同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关系。努力实现服务动机与服务效果的统一,既要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又要注重服务的质量和实际的效果。 其次,当前社会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现象,有的干部因为受外界影响,缺乏改革创新精神,没有上进心、事业心,缺乏责任感等,还有的干部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盲目攀比,只讲待遇不比奉献。要从根源上抵制各种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想的侵蚀,坚持以先进的文化为指引,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通过先进税务文化的指引、鼓励、制约、凝集作用,引导税务干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思想作风正、服务意识强的税务干部团队。 税务文化建设与传统的管理理论单纯强调制度的硬约束不同,它更强调不成文的软约束。虽然规章制度对一个组织来说是必要的,但是每个人的行为很难完完全全根据规章制度来做,人不是机器。这些只是外界的强制压力,这种压制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影响。心理深层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税务文化能使员工在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使其真正从内心上接受,这样可以减弱硬约束对员工心理的冲撞,削弱其心理抵抗力,从而对税务人员产生强大、持久的约束效果。这种心理或是精神上的约束是一种从心理上对自我的管理与约束。 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个方面的建设,即深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用这些先进的税务文化来提高税务人员的精神品质,彰显广大税务人员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形象。加强税务文化建设能够以崇高的精神引导税务人员塑造良好形象,以科学的机制规范税务人员塑造良好形象,用丰富的活动教化税务人员塑造良好形象,以优雅的环境影响税务人员塑造良好形象。 2.加强税务文化建设有利于税务部门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优化税收服务。税务文化建设通过对干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干部的服务思想,从而提升税务部门形象。良好的形象会使纳税人对税务部门产生信赖感,提高纳税工作效率,提升整体形象。税务文化建设也具有凝聚功能,当一种税务文化的价值观被广大职工认同之后,它就会成为成员之间的一种粘合剂,从各方面将成员团结起来,使其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这种凝聚作用,员工会对单位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把他们个人的思想感情同命运与国税的兴衰密切联系起来。这种向心力,必然会形成巨大的整体效益。 3.税务文化建设有利于建立起新型的税收征纳关系。任何文化的前提都是以法律为准绳,而税务文化也不例外,在建立新型的征税关系时要把税收文化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依法纳税机制,税务文化规范是展现税务文化功能所必需的规范主体,而税务文化只有建立在税务文化的制度层面上才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税务文化规范对税务文化体系起到了整合的作用,使其各构成要素得到有机调节,促进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合理化。 4.从国际环境层面来看,要有效克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就得紧紧把握住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机遇,而税务文化建设对此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税务文化建设,就是要有机结合税务文化的各项功能和税收的各项工作,以此充分发挥税务文化促进宏观调控、改善投资环境、服务经济发展等重要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只有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了,纳税服务质量才会相应提高。 五、结束语 构建税务文化是促进税收服务质量提升的最好举措。税务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是对税务服务规范化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体现了和谐社会下以人为本、科学创新的理念,文化具有渗透和辐射的作用,税务文化通过其独特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夯实管理基础,从而达到巩固和提高税收管理的目的,以最终实现税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管理。 “以人为本,科学创新”是税务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同时,纳税服务质量只有以税务文化建设为依托,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依法纳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唯有将建设税务文化和提升税收服务质量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税务文化力量达到最佳效力,才能找到与纳税服务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税务文化建设活动持久地、健康地、稳健地开展下去。 浅析影响纳税服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纳税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 摘 要:目前,虽然在纳税服务环节中软件和硬件都得到了升级优化,但对纳税服务工作质量的评价机制尚显得不甚完善。依然还是单方面的考虑产出,没有很好的效率角度考虑投入。往往平时不常开展纳税服务的评价考核,只是在年底开展一次纳税人满意度调查,这种相对匮乏的纳税服务效果反馈使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的了解纳税人之需求,并随之作出相应的规范与调整。基于此,笔者尝试提出一些关于如何建立纳税服务体系中评价机制的想法。这种考核评价主要是由纳税人考评,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综合而成。 关键词:纳税服务;纳税人评价;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 近几年,纳税服务受到相当重视,国家、各地区国地税都开展了多项惠民便民的纳税服务工作,通过大范围的开展,使我国的纳税服务整体质量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条件等差异,软硬件设施等不同,无法形成一个全国适用的标准化纳税服务体系。对各项细节亦未能规范化定义,因此,难以进行全国统一规范的量化考评,那么纳税服务工作是否有效的开展,各项措施是否得到真正落实,纳税人对这些服务是否认同,由于标准各异,从而难以衡量、评估。为此,我们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无论推行的服务政策为何,都按照同样的考核方式进行。 一、纳税服务体系中评价机制存在的现状 一般来说,考评机关在获取纳税服务质量反馈上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开展税务机关部门内部自我评价或上级评价;二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外部资料信息的收集。一般来说,对于业绩的评价包含内部评价以及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所指的是在机关的内部进行评价,它的构成主体主要包括考评机构、税务机关相关领导以及税务人员等。它的进行是需要设定一系列的指标来进行支撑的,除了纵向的评价以外,还可以进行横向的评价。外部评价构成的主体包括群众、政府、各机关部门等。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通过窗口评价器的采集。对于纳税者来说,可及时有效的对所获得的服务进行评价,从而有利于优化服务质量。第三,通过《纳税人问卷调查表》来进行信息的采集。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人民群众对业务办理的满意度、文明度。第四,通过电话进行信息调查搜集采访。第五,开通相关网站,采纳民意。第六,当地政府机构积极开展行风评议等活动,从而获得纳税人的宝贵建议。 二、纳税服务体系中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纳税服务工作日趋进步,但是工作人员对纳税人需求不够充分的掌握,对纳税人满意度不够充分地了解,这些无一不是阻止着纳税服务工作进一步优化的绊脚石。具体来说传统的纳税服务评价考核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欠缺科学的考评方法。一直以来,对于纳税服务工作的评价,是由地方政府组织以及省、市国税局组织等政府机关所组织以及创建的规范化办税服务厅、评选服务标兵等活动来进行评价的,通常是通过走访、电话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而这些方法将会导致评价的主体、内容等方面无法达到统一,从而使得评价工作无法规范的进行,对于各方面搜集来的信息,只能够进行对于信息简单的分析处理,无法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判断。 (二)量化指标的缺乏。就目前的工作阶段来说,对纳税服务以及人员的评价仍然只是停留在了表层。对于在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与评价仅仅只是单纯的对他们的服务态度、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对于规范化、个性化服务的评价,则少之又少。对与征管质量以及相关的执法行为来说,则缺乏具体的考核指标,无法进行较为科学的统计和分析。 (三)外部评价存在一些缺陷。从理论上来说,外部评价应更有客观性和真实性,但目前开展的外部评价的实施都是通过组织内部所完成的,因此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目前来说,群众虽然通过信访等方式对执行人员的工作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绝大多数主要反映的是税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等方面,但是对于税务信息等其他方面来说,群众的监管少之又少。第二,通过税企座谈会、企业走访等形式可以跟纳税人进行直接的交流沟通,但我们也必须要意识到,这样可能会使得纳税人无法讲出真实的感受。第三,调查问卷的形式需要调查者对于调查的内容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但是通常来说,基层的调查者无法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最后,利用纳税热线以及网站进行调查仅仅只是解决了纳税人所提的具体涉税问题,而那些积累的大量纳税人的问题,并无法得以有效的解决。因此,上述所列调查方式虽然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仅依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三、对建立纳税服务评价机制的建议 纳税服务评价机制应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各项因素,全方位、360度的综合评测。例如,从纳税人、机关内部、第三方获取信息,外部、内部都有兼顾,把握好主观、客观的尺度。首先,应当进行详细的量化考核,使结果能够直观的呈现出来。对不能直接量化的定性指标,先进行区间的划分,每个区间进行赋值配分。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5级量表即: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和不满意,并根据相应的选项匹配不同的分数。 纳税人评价指的是纳税人对服务质量的评价,它是通过定期与即时测评、投诉等相关方式所进行的,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对纳税人进行调查、接收投诉等方法来获得相关的信息。这项比重占评价分值的35%。 它是指系统内部进行的自我评价,它的信息来源主要包括自税收征信息系统、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监控,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包括有上级评价、下级评价、自我评价三个方面,其中自我评价依据应主要提取CTIAS软件和税收执法管理系统的数据,计算出税收综合成本率、税收成本弹性、纳税服务人员结构比等一系列百分比,根据事先设定的区间进行赋值。占纳税服务评价分值的35%。 对于第三方评价指标,外部纳税服务调查应当委托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这样以来,准确度以及评价方法将会更为精确以及科学。通过专门的机构进行数据调查,对政府工作的绩效进行评估的方法,而调查所需要的工具、样本的数量以及使用的方法是按照相应的需求数量所确定的。在对数据进行调查统计后,应当有专门的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生成结果。评价结果主要包括最新静态结果和历史动态结果。这个比重占分数的30%。 其中,纳税人评价每季度进行一次统计计分,内部评价每月进行一次统计计分,其中上、下级机关可视情况于一季度结束进行考评,但需每个月公布下级机关的内部评价,实时更新。第三方评价于半年进行一次。同时,上级税务机关需在半年时根据三方数据综合出所有考评结果进行公布,每年两次的考评建议纳为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等的考核项目,并相应给与物质或精神的奖励惩罚,以期能不断对工作进行总结和优化。(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医药企业论文:生物医药企业R&D融资渠道结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作者:辜团力 陈海声 曹晓丽 【摘要】目前,生物医药企业r d融资渠道结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从政府、外部信用机构和企业自身等三个角度分别提出解决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规模不足的有力对策。 引 言 在现代社会里,r d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这一点在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r d活动,生物医药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出新产品、对老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从而可以节约其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产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获得先发优势;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企业的r d活动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而融资渠道的宽窄、深浅直接影响着公司的r d投资资金。因此,加强对企业的r d融资渠道管理成为企业的重要工作。 一、r d融资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股权融资(通过筹集资本或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利润再投资(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银行贷款、商业信用、政府资助等方式。上述融资渠道构成了企业的融资渠道结构。而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r d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为企业利润再投资,具体的融资渠道结构如下: (一)股权性r d融资罕见 股权融资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为筹集资本,这种方式为以r d新产品为公司目标的任务型公司所采用;第二种为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这种方式为上市公司所采用。当前资本市场低迷,而任务型的公司并不多见,因此,利用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取的资金并不多。 (二)利润再投资是绝大部分企业r d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投入比例低于相关标准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企业的意向融资顺序大体为“利润再投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这与“啄序理论”相违背;而从融资规模来看,生物医药企业r d资金提取比例多集中在[3%,5%]这个区间,而根据国家的相关指导,高新技术企业r d资金提取比例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而国外企业则甚至超过10%。绝大部分企业尚未达到国家要求,也远远低于国外企业。 (三)r d融资中银行借款比例不确定,如为单纯的r d融资,很难获得银行借款 由于大多数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直接目的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者扩大规模生产,而不是为了单纯的r d活动,而在获得贷款后,企业有可能将部分贷款用于r d活动,而企业对该部分贷款也没有专门的管理。因此,很难分清楚银行贷款有没有、究竟有多少用于r d活动,银行贷款占r d融资的比例无法确定。但若为单纯的r d融资,由于银行的谨慎态度,不愿承担r d的高风险,因为银行不会提供专门的贷款用于企业的r d活动。 (四)部分企业利用商业信用筹集r d资金 利用商业信用的方式又包括两种:一种为通过r d项目的新产品客户预先收取一定的款项,若项目失败,则该资金可以不用全部归还;另一种为与合作投资者共同开发,利用自己的信誉寻找可以信赖的合作者,而两种方式的最终结果都分散了r d活动的风险。但利用这种方式筹集资金的也只是部分企业,而且金额也非常有限。 (五)政府资助的r d资金占资金总需求的比例不大 大约只有10%的r d总需求资金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其r d活动相对具有更高的风险。因此,该比例并不大。 二、r d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狭窄的矛盾分析 生物医药行业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r d资金的投入,因此要扩大r d资金的投入。而目前我国r d融资渠道单一,导致企业r d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除应扩大利润再投资外,应更多地借助于外部资本。但在当前的融资市场上,要通过外部资本来获得r d资金的可能性不大,这主要因为: (一)r d活动的特殊性使其融资渠道有限 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的r d活动具有风险较大、结果不确定、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不熟悉行业动态及投资特点的投资者将会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前止步;而当公司的资产是无形资产如技术、商业机密等时,从传统渠道外部融资则会更为困难。 (二)银行不愿意提供资金扶持 1.上述r d活动的特殊性,使银行望而止步;2.银行贷款成本较高,包括r d投资项目评估的成本;3.当前银行呆坏账金额较多,为控制风险,银行严格控制了贷款的条件,并追究责任到个人,使放贷人员在放贷过程中更趋于谨慎;4.绝大多数公司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不能获得贷款担保,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银行不太可能把有限的资金放贷给高风险的r d项目。 (三)政府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的科技投入非常有限,面对众多的企业r d项目,这部分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如前所述,政府投入的仅占总资金需求的10%左右。而且,在资金投入方向上,也呈现出“嫌贫爱富”和“轻实验性研究,重应用研究”的倾向,大企业、风险较小的应用性开发项目获得的政府扶持更多,而更需求政府扶持的中小企业、风险较大的基础研究型项目获得的r d资金较少。这种情况极大地降低了政府扶持资金的效用。 (四)资本市场不能为企业的r d筹集资金 这主要表现为:1.我国主板市场缺少层次,只能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中小企业根本无法进入,且当前资本市场乏力,大企业为防止股权稀释也不一定愿意利用资本市场筹集r d资金;2.虽然创业板市场对企业入市的要求比主板市场低,但对技术还不成熟急需资金的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来说,保荐人制度、严格的信息披露等限定都是一道壁垒;3.中小企业板建立时间尚短,需要生物制药企业和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人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这个市场。只有经历了资金供求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之后市场才能繁荣,而这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瞬间。 (五)商业信用参差不齐,难以区分 我国企业的商业信用普遍不佳,这就导致了相关机构在提供资金过程中,担心资金的回收问题。而且,目前我国相关的信用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也没有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故相关机构无法分清楚参差不齐的众多企业的信誉,在提供资金过程中心存顾虑。 (六)信息传递不畅顺 信息传递不畅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r d融资过程中,部分企业有时为达到融资目的而不惜制造虚假数据或隐瞒不利数据以符合相关标准(如银行贷款标准、政府资金扶持中的关于自有资金比例的标准等)。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投资机构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他们无法了解企业真正的情况,因此,不敢贸然提供r d资金。2.由于信息障碍双方无法了解各自的需要,而若通过营利性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寻租费用一般来说都不低,导致交易成本过高。 三、拓宽生物医药企业r d融资渠道的对策 要拓宽生物医药企业r d的融资渠道,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练好内功、提高融资能力、降低r d风险,而且需要整个社会提供一个宽渠道、低成本、高效率的环境。具体来说,要解决生物医药企业r d融资结构的问题,需要从政府、外部信用机构和企业自身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从政府方面来看 为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作为企业r d融资的宏观管理者,应在政策导向、资金扶持、企业监管、信息沟通等方面来努力: 1.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鼓励技术创新,促进生物医药行业r d投融资的积极性。政府应秉承“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公开、公平、公正;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相结合、不支持消极和不保护落后”的原则加强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以鼓励技术创新。 2.加强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改变扶持方式。政府应该首先适当扩大对生物医药企业r d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鉴于财政逐渐向公共财政转化这一事实,且若过多的财政直接投资于企业r d活动,会产生很多负面作用,因此,在目前适当增加直接投入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采取间接投资的方式。这样既能使较少的财政能力发挥较大的杠杆效用,又能做到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相结合,发挥出二者各自的优势。此外,由于各个企业的r d资源有其比较优势且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政府应调整扶持资金投入的方向,改变“嫌贫爱富”和“轻实验性研究,重应用研究”的倾向。 3.加强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建设。由于目前我国的信用制度还未建立起来,而r d过程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没有良好的信用监管制度,外部机构不敢贸然把资金投入到这种高风险的活动中。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信用的监管,建立相应的信用制度,加大对违反信用制度的处罚力度。 4.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信息的不对称和相关信息的不足始终是生物医药企业r d融资过程中的重要难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企业和外部投资机构自身的努力外,政府还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作为:(1)完善信息沟通的机制和方式;(2)建立与生物医药企业r d项目融资紧密联系的信息服务体系。 (二)从外部信用机构方面来看 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存在对r d项目风险的疑虑,同时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因此,外部信用机构普遍对r d项目有“惜投”或“惜贷”的心理,这使生物医药企业的r d融资更为困难;而实际上,我国的大量资金并没有投资出去,导致资金被闲置、浪费。因此,外部信用机构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大对r d的投资。 1.完善现有的信用政策。目前,外部信用机构应根据生物医药企业的特点,既要考虑项目的风险性,又要考虑项目的成长性,制定一套适合生物医药企业r d项目的信用管理方法,在信用担保、授权范围、审批环节等方面体现灵活性。 2.创新金融品种,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根据生物医药企业r d项目的特点以及对金融服务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服务方式,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对生物医药企业的r d项目要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帮扶解困,逐步提高其经济效益,促进其健康发展。 3.积极获取信息,对合适的r d项目提供融资。要改变外部信用机构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外部信用机构自身应该对项目进行评估,从而获得客观的项目信息。同时,也应该与企业交流,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加强对企业信用的评价。 (三)从企业自身方面来看 企业是r d融资和使用r d融资的行为主体,其行为直接关系到r d融资能力,因此企业需要扩大内源筹资,提高外源筹资的能力。 1.从内源筹资来看,绝大部分企业的r d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超过5%,低于国家标准和国外数据。企业应该提高利润再投资的比例,扩大内源融资,同时应保障有一定的现金流量来支撑r d活动。 2.从外源筹资来看,企业为获得外部资金等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1)提高自身素质,这些素质具体来说包括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控制风险能力和企业的信用等。只有自身有良好的素质,才能使r d外部融资成为可能;(2)要加强与外部机构的信息交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自己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通过信息传递给外部机构以吸引外部投资机构;二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外部机构的投资需求信息,争取与最合适的投资机构进行合作,尽量使r d外部融资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四、总结 生物医药企业r d融资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由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只是当前市场经济的曲折反应。而上述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就可以解决,也不是仅仅从生物医药行业着手就可以解决的。解决上述问题不仅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更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 医药企业论文: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策略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然而,在这种好的形势下,还有很多医药企业还在管理水平低、药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开拓能力差、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产权制度单一等一系列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医药企业必须采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售后服务的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策略,以加强创新来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药企业 创新策略 一、我国医药企业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医药工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特别是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计划免疫范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医药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然而,很多医药企业的发展还是在靠规模和优势打天下,广泛存在管理水平低、药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开拓能力差、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产权制度单一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医药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策略 面对目前国内、外环境变化给我国医药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医药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能为企业的成长提供新的血液,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是企业的生命。因此,医药企业必须通过制定和实施创新策略来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1.以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世界医药行业呈现出制药高新技术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高新技术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由于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扩散速度不断加快,企业难以长期享受某一技术创新成果的收益,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成果保护的也更加有效,使技术的模仿和引进更加困难,因此,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重点做好以下基础工作:第一,要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根据技术创新的自主开发战略、合作开发战略、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战略和模仿战略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应建立自己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走“仿中有创,创中有仿,仿创结合”的发展道路;第二,要做好技术的预测、评价和选择工作。分析医药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进行准确评价,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三,要做好研究开发过程的管理工作,包括对研究开发的项目决策、研究开发的资源配置和研究开发项目的实施等过程的管理。 2.以产品创新,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随着世界各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药品的消费出现差异化需求,从以治疗为主转向治疗与预防、保健并重,医药企业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我国医药企业产品创新的重点领域应放在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和优势化学原料药上。医药研究的重点应转向预防和治疗慢性及老年性疾病、代谢失衡及癌症上来,而这正是中医药的特长和机会。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开发适合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坚持以质取胜、树立品牌形象、搞好中药材生产、扩大中药出口,另一方面要通过进行中药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中药的国际化实现中药现代化。 3.以营销售后服务的创新,增强企业市场开拓能力 由于产品、技术、生产很容易被竞争者模仿从而失去竞争优势,而营销售后服务由于难以模仿则能较长久的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应通过合理地调动、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在营销、售后服务两个领域不断地进行创新,以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确保技术创新的成果成功地走向市场,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4.以制度创新,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企业制度是造成企业竞争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医药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第一,要对现有医药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通过内部产权重组和外部并购,将规模较大、管理较先进的大中型企业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可试行经营者和职工持股、期权激励制度等形式。第二,要通过战略重组,实现规模经营。根据全球巨型跨国制药企业资本购并高潮迭起的趋势,我国医药企业应以自身条件为主,以市场为基础,运用市场机制组建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同时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特色经营的优势,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第三,要大力发展配送、零售连锁经营和医药电子商务。配送制是高效率的流通组织方式,有利于医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效率,实现物流现代化。零售连锁经营是把社会化大生产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原理引入商业经营领域,以提高规模经营效益的一种企业经营组织形式。 5.以管理创新,实现对企业的战略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企业应该运用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对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和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构建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透明、民主的企业决策机制,良好的员工知识交流和沟通环境,以及企业文化,更好地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知识共享与创新,以团队精神凝聚员工队伍。在知识经济时代,战略管理作为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要活动内容,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战略管理强调用企业战略指导企业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通过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和战略控制,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从而实现对企业的战略管理。 三、结论 通过对我国医药企业现状分析,认为医药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品创新,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营销售后服务的创新,增强企业市场开拓能力;通过制度创新,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通过管理创新,更有效地实现对企业的战略管理。 医药企业论文:基于产业集群的河北省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趋势,依托集群发展应是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的有效途径。目前河北省医药产业已成为河北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河北省医药产业的发展特点,构建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然而虽集群企业内已形成价值体系,但企业依托集群成长的潜力尚未发挥,因此应基于集群的企业创新成长制定若干对策。 关键词:河北省医药企业;集群模型;创新成长 产业集群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重要的趋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同处于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集合模式。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近年来,在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圣地亚哥和北卡罗莱纳研究三角园等五大生物技术集群,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欧洲莱茵河上游谷地的跨国生物谷,已成为欧洲生物技术的中心。我国国内的一些医药企业也呈现出集聚发展的现象,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京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医药是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历史悠久,企业众多,各项经济指标在国内名列前茅。目前,既迎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领域的激烈挑战。河北省的医药企业如果能够依托集群,充分利用集群的优势效应,将有利地促进企业的创新成长,达到单个企业所不能及的成长速度。 一、依托集群发展是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的有效途径 集群内聚集了许多同质和关联度很高的企业群体,集群中实践活动的“面对面交流”的有利条件支持着知识、人际关系在不同机构之间的顺畅流动;集群具有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企业的经济行为往往根植于共同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集群的网络特征则有利于知识外溢,也有利于集群内的知识开发和创造。集群内垂直联系的企业、水平竞争的企业、中介机构、教育与研究部门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相互扩散,有利于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在集群内可以促进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并能够在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过程中充分地开发企业的智力资源,提高知识构建和组织竞争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药产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创新是不可或缺的竞争优势来源。事实证明,创新始终是国际制药巨头们的战略发展重点,也是其立足的根本。比如新药的研发,一大特点就是周期长、技术环节多、风险大,新药开发所需的各个技术平台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逻辑关系,组成产业的创新链。在集群内部,创新链中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集中和协作将发挥出增值效应、加速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因此,依托集群发展是医药企业创新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 河北省是一个传统的医药大省,化学原料药和中药材加工及中成药的生产有一定优势,具有建设主导产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生物制药、医药批发、连锁药店、零售、流通,具备良好条件、产业链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医药产业体系,成为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末拥有规模以上入统企业158家,其中大型企业3家、中型企业28家、小型企业127家。根据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 (一)集群内企业已初步形成交错型的产业价值体系 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主要制药生产厂家发展历史较长,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实力。从图1可以看出,这些企业之间联系密切,竞争与协作同时存在。集群企业带动了上游的化工原料、包装材料、药材种植业和下游的药品批零企业、药房等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交错型的产业价值体系。地处环渤海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给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系统和技术力量雄厚的研发支持系统,医药物流系统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将为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助推器作用。 (二)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创新成长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河北省医药产业集群结构模型中可以看出,存在供应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流通系统、研发支持系统等较为完善的集群构成体系,但是缺乏良好的资源规划而尚未发挥最大的效率。许多企业之间关联度不大,在产业链上形不成上下游关系,在行业技术或产品原料、市场方面也形不成竞争关系,它们之间在技术创新、获取市场信息方面缺少交流,缺少竞争,每个企业面对市场都是孤立的,在信息交流、市场营销、物流服务等方面形不成共享网络。每个企业的运行成本和交易费用都高,企业活力受到限制,创新效率不高。 三、基于集群的河北省医药企业创新成长对策 (一)明确定位,实施资源整合创新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比如,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估计,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南方一些成功的产业集群,例如浙江的很多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很快,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产业链的培育,在一条产业链上,有最终产品,有半成品,有原料,如果把一个产业链构筑起来,可以为另一条产业链提供配套和服务。如果能把产业链做好做大,产业集群的优势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地区吸引了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产业链,有这样的配套能力。河北省的医药企业应当根据集群的供需状况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对自身的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核心资源集中于某一领域,既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又为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做有效的支撑。比如石家庄市政府规划要发展医药物流和医药金融体系,未来发展潜力很大,企业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着重于利用集群的优势资源,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利用集群的优势效应进行技术创新 医药企业是河北省的重点发展产业,多项经济指标在国内名列前茅。要保持在医药这个“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竞争地位,就必须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集群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和扩散的。技术创新的产生离不开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和知识存量,产业集群中存在着社会资本,使得在产业集群各主体之间的知识产生溢出效应和共享。正是基于集群网络的结构根植性和文化根植性,一旦有新产品或工艺技术在集群内出现,很快就会在群内传播、溢出和渗透,从而则将一个创新活动发展成一群创新活动。 因此,企业应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利用集群的学习和创新效应,有效整合科研院所、工程和医学临床机构等资源,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扩大在集群内的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根据国家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规划和河北省未来的医药产业发展方向,首先应加快建设高新生物制药工业园区,进行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化水平;其次应把握住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三是结合传统中药优势发展现代中药,加大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和中药现代化技术开发,研发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可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品种,努力在国际市场上增强河北品牌影响力。 医药企业论文: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来为医药企业开展实施知识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医药企业 知识管理 问题 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现代知识管理正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医药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力军,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再续辉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1]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 1 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走的是技术驱动、厂商推动,以技术和系统的先进性为目标的路径,没有与企业的业务、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结合起来。学术界与技术开发部门对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路线还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具的支持,致使企业的知识管理建设与企业业务脱节问题严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多,成功的案例较少,直接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2 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2.1 政府重视不够 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己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制定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管理工作规划和引导,没把企业知识管理摆在与技术改造同等重要的地位,资金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适应知识管理建设,没有为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物流、税收等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还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等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知识管理,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但是从全国来看,知识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是滞后的,这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企业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尤其是缺乏行业标准,给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也带来了阻力。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和应用。 2.4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直接制约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一是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二是网络资源贫乏,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有关,还与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较差。四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2.5 支撑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知识管理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等单位,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相当不完善,受我国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这种现象目前已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3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 3.1 领导者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外的企业cio一般都是由副总裁来担任,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高度一致,并真正落实到实处。而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领导对知识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知识管理意识不强,存在短视行为:只把知识管理工程视为企业的形象工程和政策性事物,或者把信息部门设在某一部门之下,只有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没有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创新精神,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3.2 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管理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符合知识管理要求。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是在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的,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即使企业有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3.3 知识管理投入不足 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早已存在的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受到极大的刚性约束,不能较好地满足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缺乏;有的是因为企业业绩一般,有一定的资金可用于投资,但由于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而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还有的是因为企业效益很好,因此仰仗政府的保护或自己的垄断地位,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不大,投资及建设功力不足。 3.4 企业信息加工水平低 企业知识管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只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基础管理(包括数据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国外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变得易于存取,便于共享,以供企业领导决策,真正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3.5 知识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医药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匮乏是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首先,企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缺乏熟悉计算机的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其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再次,企业尤其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推进企业知识管理是否成功、降低风险的关键;最后,鉴于医药企业的专业特性,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还应当具备医药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医药企业论文:基于DEA方法的中国医药企业经营效率比较分析 摘 要 目的:比较分析我国上市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方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基本原理,结合dea超效率模型,通过研究不同类医药上市企业的经营效率,找出优势经营效率企业经营的关键所在,并通过比较分析经营效率相对较低企业存在的问题。结果与结论:大部分上市医药公司能够处理好资金的结构问题,但是经营效率相对较低的公司主要存在成本问题,还有部分公司则是资产投资不足,有待改进。 关键词 dea 经营效率 超效率 我国的医药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增长迅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同其他行业一样,医药行业中部分企业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实力,扩大自身的经营能力,逐渐开始在市场上募集闲置资金,发行公司股票。我国医药企业在前进中不断发展,但是,跨国医药企业也在不断进入中国医药市场,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个大环境下,以我国上市医药公司为代表,分析各企业经营效率是否因此得到提升显得十分有意义,有利于改善我国医药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医药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增强医药企业的竞争实力。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法选择 研究企业经营效率的方法包括具有确定生产函数和无确定生产函数两种方法。具有确定生产函数的方法往往是理想化的方法,在假设各种条件的前提下去计算,缺乏客观性。而数据包络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ylsis,dea)方法是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与多产出的决策单元(dmu)是否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具体方法是把每个评价单元作为dmu,再由众多的评价单元作为评价群体,通过对投入以及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以dmu的各个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同时还可以运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有效和弱dea有效的原因以及应该改进的方向和尺度。根据医药上市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要求医药企业必须进入生产经营的最佳状态,即dea函数所描述的生产前沿面。此外,dea方法不需要准确的生产函数,因而减少了相应的误差。因此,本文选择dea方法来研究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问题。 1.2 超效率dea 模型 1978年,著名运筹学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charnes、cooper和rhodes提出了运筹学的一个新领域:数据包络分析,其模型简称 c2r 模型。 但dea模型有一个弱点,就是可能计算得到的有效决策单元较多(即效率评价值为1的决策单元),如想对这些有效单元继续评价,c2r模型是无能为力的,andersen于1993年提出的超效率评价模型则能够对dea有效单元进行排序。 超效率dea模型在对第j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时,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将被其他所有决策单 元的投入与产出的线性组合代替,而第j个决策单元排除在外,c2r模型则是将本单元包括在内的。一个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使其投入按比率增加,而效率值保持不变,其投入增加比率即为其超效率评价值。实际上这个模型只是在对有效单元j进行评价时,去掉了效率指标小于等于1的约束条件,此时会得到大于等于1的效率,我们称它为超效率,并用此来区分原来均为相对有效的单元的效率[1]。而c2r模型中小于1的决策单元因其约束条件并没有改变,所以,最终得出的效率值也不会发生变化。 1.3 决策单元和指标的选择 1.3.1 单元的选择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情况,因而对于存在亏损的企业不予考虑。本文选取的是医药上市公司中经营效率相对较好的医药企业为决策单元,数据来源于各公司的年报。 根据2011年医药类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报告,结合研究的目的,将决策单元分为5类,分别为化学原料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中成药和化学制剂。本文收集了27家医药企业的公司年报数据,其中包括4个化学原料药企业(海正药业、天药药业、新和成、新华制药),4个生物制剂企业(天坛生物、新技术、科华生物、通化东宝),5个医疗器械企业(华润万东、鱼跃医疗、乐普医疗、信立泰、阳普医疗),8个中成药企业(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药业、康缘药业、沃华医药、天士力、云南白药),6个化学制剂企业(恩华药业、白云山、恒瑞医药、人福医药、红日药业、现代制药)。 1.3.2 指标的选择 目前多位学者对上市企业的经营效率有研究,基于相关文献,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指标一般包括偿债能力指标,例如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指标,例如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反应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例如总资产周转率;成长能力指标,例如存货周转率;股本扩张能力指标,例如每股净资产等[2-5] 。结合相关文献,本文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反应企业经营规模的指标、反应企业资产结构的指标、反应企业收益的指标、反应企业获利情况的指标和结合医药企业的特殊性,以及结合上市医药公司年报中数据的客观情况,本文选择了8个指标作为输入和输出变量(表1)。 2 超效率dea模型分析 dea模型分为投入导向型(input oriented)和产出导向型(output oriented)。投入导向型是指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小化的模型;产出导向型是指在固定投入的情况下,产出最大化的模型。由于搜集的数据是经营效率相对较好的医药企业,产出情况在医药行业中相对较好,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企业投入最小的情况,以及企业实际情况与投入最小化之间的差距,因此,选取投入导向型模型。 2.1 计算结果 通过dea frontier软件,按照5类公司分别计算,结果见表2。 2.2 结果分析 2.2.1 化学原料药类别 4个原料药企业的规模收益均不变,海正药业为dea有效,其他3个企业均为dea弱有效。虽然海正药业是dea有效,但新和成药业的超效率远远高于海正药业,在目前情况下,新和成药业增加391%的投入,仍然为dea有效,新和成药业可以通过提高主营业务成本和资产总额来提高综合的经营效率;天药药业的超效率为2.33,即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133%仍为dea有效,想要提高综合的经营效率,则需要增加主营业务成本、资产总额的投入;新华制药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86%仍为dea有效,需要增加资产总额的投入来提高其综合经营效率。同时化学原料药企业的超效率均值约为2.67,说明化学原料药企业在原有的投入基础上,增加167%的投入仍为dea有效。 2.2.2 生物制剂类别 4个生物制剂企业规模收益率均不变,天坛生物、长春高新技术以及科华生物均为dea有效,而通化东宝为dea弱有效。但是,通化东宝企业的超效率远远高于其他3个企业的超效率,该公司可以在原有的投入水平上增加1 554%仍保持dea有效,但因其dea弱有效,可知该公司资产总额投资相对较少,较高的超效率则说明该公司的其他资源利用充分,因而通化东宝公司想要取得较高的综合经营效率,可以通过增加资产总额相对数量的方式来实现。这4家生物制剂企业都能较好地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其平均的超效率为5.13,说明生物制剂企业在原有的投入基础上,增加413%的投入仍能保持dea有效。 2.2.3 医疗器 类别 由表2可知,医疗器械企业华润万东医药经营无效,规模收益递减,主要原因在于其资产负债率相对于其他的资源配置结构较低,而其他企业经营效率均为有效,其中鱼跃医疗、信立泰以及阳普医疗为dea有效,乐普医疗为dea弱有效。在4个dea有效的医疗器械企业中,阳普医疗的超效率最高为4.34。乐普医疗次之,虽然其为dea弱有效,但是相对于dea有效的鱼跃医疗和信立泰医疗,其超效率较高,说明该公司主要是因为资产总额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了其综合的经营效率,但其公司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都较高,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资产总额的投入比率来提高其综合经营效率。医疗器械类企业的dea超效率水平差别较小,其超效率平均值为2.48。 2.2.4 中成药类别 8家中成药企业均为dea有效。其中,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药业、沃华医药、天士力药业为dea有效,康缘药业和云南白药为dea弱有效。沃华医药公司的超效率在所有统计企业中最高为18.27,符合假设的规模收益不变模型。其他企业可以参照其经营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相应的资金结构来优化公司的经营效率,康缘药业可以通过增加销售费用来提高其经营效率,云南白药可以通过增加其资产总额的投入来提高其经营效率。在我国,中成药企业占据比重较大,企业发展较为成熟,上述数据也表明,统计中的中成药企业均能较好地处理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以及资产负债率情况,其dea超效率平均值为3.62。 2.2.5 化学制剂类别 化学制剂企业中的白云山和现代制药经营效率无效,且规模效应递减;恩华药业和红日药业为dea有效;恒瑞医药和人福医药为dea弱有效;白云山和现代制药主要存在主营业务成本投资和资产总额投资不足的问题。在这6家企业中,红日药业的dea超效率值较高,而且为dea有效,其他企业可参照其投入配置方案来提高各自的经营效率。化学制剂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营业务成本和资产总额投入不足,进而影响了经营效率,化学制剂企业dea超效率的均值为3.51。 2.3 各决策单元超效率综合分析 根据表2所得数据,将27家企业按照超效率由高到低排序,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dea超效率排序前10名的企业中,有3家生物制剂公司、3家化学制剂公司、1家中成药公司、2家医疗器械公司和1家化学原料药公司。相对来说,我国生物制剂公司的经营效率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生物制剂公司的靶向性药物和基因药物,相对于化学药物和中成药来说治疗效果好,能够较为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取得的收益可以弥补研发所需的费用,进而保证资金的流动,提高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最终提高整个公司的经营效率。 3 结语 我国医药企业的经营效率普遍较高,在所研究的27家医药上市公司中,海正药业、天坛生物、长春高新技术、科华生物、鱼跃医疗、信立泰、阳普医疗、东阿阿胶、众生药业、三金药业、敖东医药、沃华医药、天士力、恩华药业和红日药业共15家企业为dea有效,天药药业、新和成药业、新华制药、通化东宝、乐普医疗、康缘药业、云南白药、恒瑞医药和人福医药共9家企业为dea弱有效,华润万东、白云山和现代制药为dea无效。虽然通化东宝、恒瑞医药等9家公司经营效率为dea弱有效,但这些公司的超效率普遍较高,大多是由于其资产总额投资不足而导致dea弱有效,因此,只要通过稍微调整资产投资,便可提高其经营效率。整体来说,生物制剂类医药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最高,统计中的大部分医药上市公司均能较好地处理好资金结构问题。 医药企业论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模式改革 摘要: 本篇文章首先对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从了解层度不够、没有树立明确的创新意识两方面入手,对当前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我国医药企业对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 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改革 一、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整体条件较为滞后,这给企业财务发展水平带来了制约。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财务机制以及财务管理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就给财务管理理念以及财务管理元素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力我国财务管理各个元素的快速改变,针对财务来说,不管是实现局部性还是全面性改革创新,其主要作用就是想要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迎合当前时展变化,给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财务管理创新是实现经济全球发展的重要需求。随着时代的飞速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来临,要求着各个产业结构都要在全球范畴内发生调整和改变,这样可以落实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经济效益关系,并且这些经济效益之间需要采用的计算方式会有所差异,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其要求,因此,实现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和改革,必将可以迎合经济全球化要求。 二、当前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了解层度不够 针对医药企业运营管理而言,假设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对财务管理有全面的了解,那么就会给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带来阻碍。假设我们站在社会角度来探究,高效的医药企业管理层级,可以在明确企业发展标准的同时,还能对企业运营范畴进行合理规划,以此给有关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直接影响。但是,结合当前情况来说,大多数医药企业的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对财务管理层面有深入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其在企业运营和管理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弊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这就给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的影响,他们更依赖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没有投入创新措施,进而导致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处于窘迫的局面。 (二)没有树立明确的创新意识 就根本而言,财务管理创新并不是说将一些新型的管理措施融合到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而是利用一些新型的方案以及管理方式,来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以此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同时还能提升医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进而给医药企业的今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就当前医药工作实际情况来说,医药企业大多数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都没有建立明确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和改革意识,这就使得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不管是从财务管理水平的角度出发还是在财务工作效率方面,都没有达到企业管理标准。大多数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依然采用原始的财务管理模式,针对这种管理模式出现模糊界现象而言,一般没有注重上报问题,导致问题积累逐渐增多,进而给医药企业埋下更大的财务隐患。 三、我国医药企业对财务管理工模式创新措施 (一)加强财务风险应对力度 要想实现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就要从财务风险的视角出发,应用高效合理的应对措施,把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进而保证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一,站在医药企业税务风险的角度来说,医药企业需要保证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严格依照国家制定的财务管理需求来落实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医药企业还要对税收方式进行规范,实现企业投资的转型,尽可能根据一些风险业务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控制措施,从而保证各项新型业务的统一管理。针对医药企业退税风险而言,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解决出口业务的过程中,需要定时和国家退税机构进行交流,同时将企业现阶段出口信息汇报给国家税务机构,确保医药企业可以得到国家给出的退税资金。其二,医药企业可以应用合理的措施来处理资金链条出现的各种风险。一方面,医药企业通过延伸对外融资途径的方式,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发展投资资金。另一方面,医药企业需要加大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及时对库存货物进行处理,提升资金流动量,防止给医药企业带来更高的贷款利息。 (二)规范创新企业财务管理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医药企业要想全面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财务管理模式规范的方式来实现财务分析方式的创新。首先,针对规范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来说,医药企业需要具备充足的高能力、高素养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时给其足够的信任,要求他们及时把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上报给企业领导人员,并且,医药企业还要培养一些后备人才,以备不时之需。其次,医药企业还要对财务分析模式进行创新,利用财务横向对比的方式以及和其他企业进行比较的方法,来提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此外,医药企业还要做好运营情况管理和解析工作,借助高新技术来实现财务分析。最后,医药企业还要制定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财务管理原则进行适时调整,结合医药企业运营管理标准来落实财务管理工作,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在满足企业运营标准的基础上,来实现企业原有业务或者新增业务的创新和完善。 (三)完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 为了实现医药惬意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转变,就要做好相应的财务管理应对措施,构建一支具备高能力、高素养的财务管理队伍。其一,医药企业可以利用多岗位培训的形式,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各个岗位职责的认识,例如,医药企业可以采用轮流的方式,让企业工作人员可以掌握不同的财务知识。其二,企业需要全面发挥企业老员工的指导效益。医药企业可以不定期安排老员工和新员工的信息沟通,同时采用老员工带新员工的方式,全面激发老员工的引导效益,同时还能确保新员工可以尽快的适应工作。其三,医药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激励制度的形式,来全面跳动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在提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保证医药企业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工作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各项活动的运营,同时也决定着企业今后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医药企业要想得到稳定的发展,就要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改革,通过采用加强财务风险应对力度、规范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等方式,提升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力度,从而促进我国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运行。 作者:许传青 单位:山东省日照医药集团公司 医药企业论文:医药企业营销优化分析 [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2009年至今我国新医改愈加深化,对药企的适应能力也要求更高。如何脱离早已形成习惯的营销模式、制定新的营销策略安然度过“阵痛期”,正是正大天晴面临的难题。文章将以正大天晴为例,通过EFE/IFE、SWOT分析其优劣势,制定新的营销策略,以帮助其度过转型期。 [关键词] 矩阵分析;营销策略;转型;SWOT分析 1引言 医药行业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它的健康规范化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以及新医改的深入推进,中国医药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后的瓶颈期,对医药的需求依然庞大。同时,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享有人口老龄化、农村基础医疗条件提升、消费结构升级等诸多有利条件。作为一家制药企业,正大天晴主要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专利申请已超过100项,其产品疗效在肝病领域具有领头优势;而且正大天晴在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代表性,如何转变策略、建立新型的营销模式是正大天晴的难题,也是本论文的主题。 2正大天晴企业外部EFE、内部IFE营销环境分析 2.1正大天晴的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2.1.1政治因素 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80年代才正式进入中国的医药企业井喷,出现行贿受贿、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太过依赖仿制药等问题,医药市场越来越混乱。2015年新医改进一步深化中国医药行业管理力度,新的监管环境给正大天晴制药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挑战。 2.1.2经济因素 1990年以来我国经济便长期以GDP增长超7%的速度高速发展,有利于医药行业发展。而2015年中国GDP增长首次跌下7%,医药制造业也受医保控费、招标降价等政策影响放缓增速。此时正大天晴却逆流而上,提前一年完成了销售额百亿元计划,成为连云港第一家销售额达到一百亿元的医药企业。 2.1.3人文社会环境 首先,西医进入中国刚过百年便已成为主流,一是因为其治愈快速比中医高效。二是因为中医在国人心中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技术,患者盲目追捧老中医而不遵年轻中医的医嘱。中医便慢慢出现在调理和绝症二者之中。另外,正大天晴坐落于苏北临海小城连云港,人情往来频繁,基层管理弊端多。因此正大天晴着力于国家的新规定,逐步向专业化营销转变,吸纳药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比例逐年增多。 2.2正大天晴的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2.2.1内部优势 (1)资本运作好。正大天晴的前身为连云港东风制药厂,在日渐衰落中时任厂长努力寻求外援并多次与员工协调,终于与正大集团在1997年合作成立连云港正大天晴医药有限公司。正大集团的注入使天晴资金链不断,财务状况良好,为制药保驾护航。(2)创新力强。2015年,正大天晴投入科研经费占预算销售收入的9%,有力地支持了其项目研发和创新发展,新申报临床品种36个,新立项品种71个;2015年新增专利申请120项,其中发明专利112项;授权公告36项,包含发明专利16项,国外授权公告6项。(3)产品结构初步调整。肝药与非肝药的比例由2013年的8∶2,调整到目前接近7∶3,抗肿瘤新产品得到多家医生询问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可见正大天晴已经认识到要适应如今的社会不能仅在肝病领域发展。 2.2.2内部劣势 (1)地理环境。正大天晴坐落在江苏北部的小城连云港,苏北的地理位置不能吸引大量优质人才前来,所以正大天晴便把财务部和研发部搬往南京,然而收效甚微。而且小城镇人情关系较浓,不利于基层管理。(2)营销方式。医药市场营销在新医改的推动下越发正规,而改变需要时间,裁减人员需要魄力,因此正大天晴现在的营销方式还是“客情”为主,学术方面为辅,努力向学术方面靠拢。EFE加权分数为2.4,稍稍低于矩阵理论平均分,说明机会小于威胁,表明了正大天晴应该转型营销策略。IFE正大天晴得分为2.6,微微高于矩阵平均得分2.5,即表明正大天晴在自身创新及品牌规划上很有主见,已具备初步转型的能力。 3正大天晴药业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3.1优势分析 正大天晴公司的优势表现为肝病领域领头羊,注重自主知识产权,非常看重研发。(1)肝病领域。正大天晴早在80年代便放弃多线药品,主攻肝病领域,可以说是以“肝”起家,如今肝药产品占全国医院肝病用药市场18%的份额。(2)知识产权。2008年,正大天晴拥有独家专利的新药异甘草酸镁获得第十届中国专利金奖,成为为数不多的中国专利金奖之一;2008年专利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50%以上;2015年新增专利申请一百二十项,其中有发明专利一百一十二项、授权公告三十六项,包含发明专利十六项,国外授权公告六项,尤其是针对安罗替尼的专利就有十四件。(3)看重研发。2015年,正大天晴投入科研经费占预算销售收入的9%,共取得临床批件30个,生产批件2个。新申报临床品种三十六个(其中化药1.1类五个、生物药两个),新立项的品种七十一个,超过原计划三十多个。2015年是正大天晴公司1.1类新药临床前研究最多的一年,也是生物药立项最多的一年。 3.2劣势分析 正大天晴公司还较为缺乏具有药学专业知识的生产人才,生产成本较高,导致普药的市场竞争力不强;自身历史带来的基层管理不善导致一线营销人员经常更换,是行业内有名的“留不住人”。 3.3竞争机会 正大天晴肝药研发技术全国领先,其中药现代化技术领先,可以充分利用自主研发能力,扩展产品线宽度。 3.4竞争威胁 2014年正大天晴在医药行业的排名为第20名,仅连云港便有不下2家药企与其排名不分上下,在产品方面各有优势,更不用说外企的强大竞争力。而正大天晴上市失败对于资金链的需求就比同区域已经上市的恒瑞公司更大。 4正大天晴原有的营销策略 正大天晴原有的营销方案中,市场渗透并不全面化,主攻几家大医院和大科室;市场开发太过注重医院,基本不涉及药房;产品开发占比虽然逐年增加却离老牌医药企业的比重还差很多,可见其缺少重点部署。 5正大天晴优化后的营销策略 5.1专业化的发展方式 5.1.1市场渗透 市场渗透应该全面化,通过更大力度的营销方案提高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加销售人员、加强公关工作。主攻几家医院的几个科室已经不再适用。因此正大天晴更应该全面化渗透,而不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5.1.2市场开发 正大天晴应该通过进一步市场细分,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投入新的医院或科室,寻找并强化更多的企业目标市场;医药电子商务发展和国家越来越规范的各项规定要求正大天晴不应该将市场局限于医院,更应该面向药房,开辟专线营销人员专攻药房,并适应日益迅速发展的电商行业。 5.1.3产品开发 2015年正大天晴在南京江宁开发了一块520亩的研究中心,并将科研中心从连云港搬到大学林立的南京,对大学药学专业毕业的人才每月补发1000元。另外,正大天晴即将于近两年上市的抗肿瘤新药也受到了医生与医院的期待。 5.2一体化发展方式 正大天晴已在全国设立200多个办事处,但是需要前向一体化,在全国各地根据市场大小分布进一步细化设办事处并选择合适的经销商。随着医改的推进,基层医疗条件逐步提高,今后也许能看到更大的市场。同时进行后向一体化,可获得独特甚至更优越的商品或垄断商品的供应,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稳定供求关系,防止供应商之间联合或需求者之间盲目竞争。 5.3新媒体化的发展方式 5.3.1药品的特殊性 2005年12月起处方药不得在大众媒体上刊登广告,医生和患者通常没有渠道去了解相关的药品知识,造成药品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因此正大天晴公司应该积极创新营销方式,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培训与教育,为医生打造专业权威、互动式平台,为患者提供全线产品及全方位、差异化的互动式服务平台。 5.3.2多渠道整合营销 建设多平台立体传播的营销模式,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营销方案;同时不拘泥于传统“客情”营销与专注医院的一条线;多开发药店与网上药店对正大天晴的发展更好、风险性更小。 5.3.3社交网络线上与线下结合营销 正大天晴可以自行研发App,宣传公司情况前景与药品信息;也可以进行更简单的公众号开发,将公司公众号做得学术化、趣味化,从而进行大范围宣传。同时秉承学术推广思路结合新媒体针对肝病领域举办各类线下会议;对不同级别的医生进行学术及产品教育,既可以宣传公司对于学术专业的积极性还可以给医生留个好印象。 6结论与不足 6.1结论 正大天晴作为一家在肝病专科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大制药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第一,在营销的渠道上采用子公司划分区域办事处的模式,更好地进行细分市场管理和细化市场营销;第二,向学术化转变,多举办学术讨论会议,得到医生的专业认可;第三,实施品牌营销策略,通过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建立品牌危机处理机制,提升企业及品牌形象。 6.2不足 由于政策、市场、营销环境等方面随时变化,本论文对正大天晴所处的营销环境和信息不能做到全面的概括,一方面对新医改的解读不完全,在市场信息的挖掘方面还不是很充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各制药企业的复杂性和各地区实际状况的不同,在市场营销策略上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办事处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 作者:蔡萌 崔友洋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医药企业论文:医药企业营销渠道策略 [摘要] 医药行业关乎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医药行业包含了多学科先进的技术,也包含了很多高科技的产业群体。我国的医药行业现处于转轨的阶段,很多的政策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管理制度等都为医药企业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机会与希望。营销的渠道是医药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只有对营销渠道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够确保医药企业稳定的发展。文章就医药企业营销渠道的现状及策略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医药企业;营销渠道;消费者 一直以来我国的医药行业都是持稳定发展的状态,但是随着政策与市场发生变化,医药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对很多的消费者的消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我国现在正在推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制度,这项制度的产生规范了处方药广告的管理。我国先后颁布了很多药品分类管理的制度,对处方药也实行了凭处方销售,不仅如此还将我国执业医师的制度进行了完善。医药企业的营销渠道是至关重要的,进行营销渠道的管理必须需要企业对自身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在。所以文章对医药企业的营销渠道进行现状的分析并且提出解决的策略。 1医药企业营销渠道的现状分析 关于医药企业我国在2006年出台了很多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致使医药企业向着规范的方向发展。有很多的医药企业为了能够将自己的药品宣传出去,会做很多虚假的广告,而这些法律的出台会对虚假的广告进行制约,使得虚假的广告减少。那么现在医药企业的营销渠道应该怎样发展下去?医药产业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还是在持上升的趋势。想要在众多法律法规的包围下实现医药企业的营销渠道目标就要首先明确目标,是做销售的网络还是运作区域的市场。营销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营销的目标是要快速的将产品推销出去,收获消费者的好评,来建立企业的诚信度与消费者的忠诚度。只有明确企业的目标,才能够进一步的确定营销的渠道与方案。医药营销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者,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将药品推销出去。消费者是营销的主宰者,在当今的这个时代,消费者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同一款药品由不同的企业进行生产,但是如何才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将自家的药品卖出去才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所以企业一定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医药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对于一些小型的医药企业而言,招商越来越难,传统的招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今的社会。医药企业进行招商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点是想要将资金快速的收回;二点是想要通过招商来建立属于自己的营销网络;三点是想要快速的占有市场。现在同一种种类的药品有很多,例如治疗感冒的药品就有几十种,这些同类的产品想要通过招商得到发展,就要先将区域的市场做好。现在有很多的医药企业在宣传的时候选择了路演招商的形式,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小型区域。 2医药企业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医药行业关乎了人们的切身利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医药行业,但是医药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营销渠道方面,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医药企业的发展。医药企业对经销商的管理缺乏性有很多的方面。首先,缺乏营销策略的指导,医药企业一直都在依赖经销商在做推广的活动。但是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主要的问题就是厂家将经销商视为主体,让经销商进行销售的主导,这样就导致了产品最终被推销出去的权利是和厂家无关的。厂家会和经销商产生很多的矛盾,一旦矛盾产生最终影响的就是销售的市场和厂家与经销商的利益。所以生产商在营销渠道的分销体系当中,应该与经销商签订有效的合同,在合同中写明彼此之间的责任,这样才可以让经销商按照厂家的要求进行营销。其次,在经销商的选择策略上也存在着问题。经销商之间也是存在着竞争的。现在的商业格局是多变的,单单靠一家来控制市场是不会有发展的,所以在同一个地区延伸出不同的营销渠道是很重要的。商业渠道的竞争需要不断被提升,有些经销商可能适合零售,有些可能对分销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对于同一个区域应该寻找不同的经销商,对经销商进行不同程度的考察,寻找符合要求的经销商。但是很多的医药企业在经销商的选择上存在着偏差,有些企业在选择经销商的时候没有将问题考虑清楚,也没有针对自身产品的优势与劣势进行详细的分析,最终导致产品没有真正的宣传出去,宣传的效果也不好。最后,企业对经销商的支持与合作不够。经销商负责将企业的产品推销出去,需要一系列的支持,医药推广有很多常用的手段,而这些常用的手段是需要根据市场的销售进度不断完善与丰富的,这并不是统一出现的,而且出现的方式呈多种多样的。这些多样的方式有临床的专业资料等,要将这些方式相互配合使用。临床的资料是非常有用的,这些资料提供给经销商,目的是将渠道的商业内容进行丰富,而且还可以检验商业推广的程度,将信息共享。当厂家有信息的时候,要及时提供给营销的渠道和终端的环节。将产品销售的进度开展后,就可以实现对经销商的经营了。 3医药企业营销渠道的策略 近些年来,针对医药企业的营销渠道有很多的政策出台,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将营销渠道整改。以往在医药企业促销的活动中是以医院为主体的,但是现在将医院的分量减轻了,药店的比重增加了很多。药店是现在药品最重要的销售渠道。 3.1建立营销的渠道 首先,想要将产品推销出去,就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营销渠道。在建立营销渠道之前应该先育市场。国家有规定,药品是需要企业通过传播的手段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通过传播对药品有基本的认知,人们可以通过在药店和医院进行购买,形成市场的需求,这样就会使得所有的经销商主动与药品的厂家进行联系。一旦经销商开始与企业进行洽谈,企业就要根据药品的特点和对经销商的各种考核选择对的经销商,然后通过经销商进行药品的销售。对于新的药品而言,无法对发展前景进行预测,而且新药与老药不同,既没有口碑,也没有信誉度。很多的经销商都害怕风险所以会有所抵触,一般的试点区域又受到小的问题的困扰,所以企业应该先借助媒体的作用,利用广告等手段与消费者展开沟通,将市场的需求有所拉动,一旦有广大的群众了解了新产品,就会带动经销商的热情,促使经销商来对产品展开营销。其次,要借助优势的渠道。有一些产品已经在地区内有一定的销售基础了,并且很多的经销商也与厂家达成了共识,这个时候就可以直接利用已有的优势渠道进行市场的扩展了。利用直接存在的优势渠道有很多的好处,最主要的就是不需要增加前期的广告费用和开发的费用,众所周知,广告的费用是比较高昂的,所以用已有的渠道会省下很多的资金。对于很多的企业而言,采用已有的优势渠道没有很大的风险,也不用对当地的医药市场有深层次的了解。因此在进行营销的时候,两种营销渠道都是有效的,将先育市场在选择渠道与直接利用已有的优势渠道结合在一起使用的效果好过于采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方式更有效果。 3.2调整营销的渠道 没有一直能够保持竞争的营销渠道,所以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的需要与实际的情况对渠道进行调整。医药市场是随时会发生变化的,企业应该及时地对渠道进行调整。首先,要对已有的营销渠道保留,然后根据实际的需求来增加或者是删减渠道,这样可以将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的结果,还可以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其次,要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将营销人员的素质提高更加有利于提高产品营销的效率。企业也要定期地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组织人员参加考核。只有考核达标的人员才可以继续工作,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继续学习,直到考核通过。 4结论 营销渠道是药品营销的最重要的环节。虽然医药企业的营销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与问题,医药企业要增强对营销渠道的处理能力,只要不断地对营销的渠道进行完善与调整就会实现医药营销的目标。就可以让医药企业在竞争如此大的市场下稳定长久的发展下去。 作者:刘海波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医药企业论文:医药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在简单分析应收账款风险概念及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三个方面探究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相关管理策略。 关键词: 新形势;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中的药物流通直接面向市场,依靠市场进行生存,所以各类应收账款较多,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倒闭等问题时有发生,使得企业需要面临着一定的应收账款风险,加强对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文章将结合时展的客观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与浅见,希望能够对医药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应收账款风险概念及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应收账款风险概念 应收账款风险指的是市场因为市场经济的自由性、债权和债务关系在解除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在赊销企业应收账款回收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风险因素。应收账款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直接风险与间接风险,直接风险指的是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受益,使得企业受益降低,具体包含资金周转风险、机会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坏账风险等等;间接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应收账款直接风险而造成的各类企业利润降低、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等风险。 (二)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首先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应收账款风险产生主要是由于市场变化条件而引发的各类企业行为造成,比如一些企业以赊销的方式吸引顾客,久而久之便会引发故意拖欠的问题发生[1]。其次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风险意识不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匮乏等方面因素所造成,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构建完善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风险预测与风险评估能力不足[2]。 二、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着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药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应收账款风险,然而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中没有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强同时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结合市场变化条件,注重合作单位综合能力的分析,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缺乏信用管理部门的医药集团势必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因素,不利于医药集团的可持续发展[3]。 (二)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 医药集团相关管理人员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意识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企业管理人员较为注重经济效益,注重销售的过程和药物的研发,然而却忽视了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对合作单位的风险评估意识不足[4]。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医药集团发展中就会产生较多的风险隐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应收账款风险水平。 (三)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 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发生几率,然而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企业中的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没有结合医药集团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制度。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就会易于发生赊销审批过程不合理、销售绩效考核不合理等问题,销售人员考核指标完全只考虑销售额而与应收账款的回收毫无关系,这就不能调动销售人员催收账款的积极性,对医药集团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方式分析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方式进行科学管理。 (一)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应收账款事前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各类风险分析的发生几率,是新形势下医药集团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医药集团可以建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进而为医药集团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 1.设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 医药集团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中所遇到的各类销售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中的管理人员需要与销售部门、财务部分相互合作,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掌握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工作中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能够科学分析市场环境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为医药集团企业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提供更多的数据保障。 2.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 信用政策是由信用条件、信用标准和收款政策所组成,完善的信用政策能够保证各类活动的有序开展。新形势下医药集团需要重新规定信用审批人资格和权限规范审批流程,明确医药集团中销售人员申请赊销期限、现金折扣、赊销额度等财务部门复核具体情况,各类销售活动需要通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综合评估,对客户的道德品性、资本实力以及偿付能力等进行总体评估,并将道德品性作为评价客户的第一指标。 (二)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 应收账款事中控制中,主要是通过规范合同管理以及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等方式开展,将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中的风险降到最低。 1.规范合同管理 规范合同管理主要是在客户下单之后,对医药产品的优惠幅度、产品质量以及产品数量方面存在疑虑的客户进行综合管理,避免客户拒付款或者延期付款等问题发生。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需要细致分析销售合同,保证各项活动需要符合公司产品真实性。同时,需要特别注重付款的时间以及需要承担的各项责任等等。 2.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 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拖欠时间越长,其收款难度也会增加,最终变为坏账的几率提升。所以新形势下,需要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医药集团可以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账款的对应分析,逾期的欠款需要特别注意,一旦逾期欠款金额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不断提升,则需要及时与销售部门联系,做好催款工作,及时跟踪账款结算情况,确保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与循环利用。 3.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 新形势背景下,医药集团需要不断完善应收账款催款制度,结合不同的拖欠时间、拖欠期限,采取不同的催款方式,将第一催款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将个人催款的落实情况直接与其绩效相互联系。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销售政策,明确规定销售中只有产品质量或包装问题才可以退货,制定完善的退货标准、退货订单以及退货验收制度,通过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保证各项活动的科学、合理运行。 四、结束语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医药集团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保证医药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形势背景下,医药集团可以通过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方式,真正解决当前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中存在的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问题,为医药集团的快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降低各类应收账款风险几率的发生。 作者:彭强 单位: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企业论文: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研究 [摘要] 近几年,我国的医学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医药事业也随之发展。医学药品事业的发展关乎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国家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事业。随着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事业的竞争也在逐渐加强,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加强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就医药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医药企业;信用管理;销售管理 信用是一个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在医药企业的经营之中,信用销售管理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为了避免账款回收中所存在的风险,大多数采用现货现款的交易方式,或者是先付款后交货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对新产品的推广有所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这种经营方式与我国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不相符,进而对我国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有所影响,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医药企业应该加强信用销售管理。 1我国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医药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相应的信用管理功能,甚至有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信用管理知识没有任何了解和涉猎。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忽略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没有理解信用管理在一个企业之中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价值,尤其是在医药企业之中,多数管理者缺乏信用管理的意识。由此,我国大部分的医药企业缺少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进而无法有效地利用企业信用进行市场的开拓,导致医药企业的发展止步不前。 1.2不能准确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效益实现 如果企业实行信用销售,那么在企业销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和物流不相符的现象,致使企业无法及时进行货款的回收,并且使产品销售所消耗的资金无法获得相应的补充,最终导致企业在这项交易之中投放新的资金,影响企业的利润。虽然信用销售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入利润,但是其并没有实现现金流入的增加,通过赊销方式所带来的收入,是以企业的信用为基础,进而获得某些虚拟的资产,并不能带来实质上的收入与利润的提升。 1.3没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我国大部分企业缺少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是由于其对企业信用管理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缺少专业的管理部门。部分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职责并没有明确的部门进行管理,有些企业由销售部门承担、有些企业由财政部门承担。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用管理,进而无法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销售部门的基本职责是加强企业的业绩,而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企业的资金流量,其对客户的信用背景并不重视,进而无法准确地判断交易中所存在的风险,导致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产生工作活动上的冲突,致使销售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促使企业信用销售管理质量下降。 1.4对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有所缺乏 对客户的信用档案缺少了解会使公司出现诸多问题,总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在业务管理方面,业务人员没有对医药零售药店的客户进行相应的调查,对其资信状况并不了解,可能出现企业在收账的过程中发现该药店已经倒闭的情况,导致企业的资金无法回收;企业对赊销客户没有充分的了解,如果销售人员没有合理全面地进行工作的交接,那么很容易出现赊销客户查询不到的情况,导致企业的账款无法回收;面对数量庞大、关系复杂的信用客户,有些企业在核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并且无法及时发现这种错误,导致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收款的动态和债务企业的营运详情缺乏了解,从而造成人为坏账的出现,为企业带来损失;如果追回、索要应收账款的相关凭据出现丢失、散落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时收回应该收取的账款,并且只能收回部分账款。或者有一部分账款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回收,然而由于凭据的缺失,没有足够的证据,进而导致账款无法收回,最后为企业带来损失。 2建立有效的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机制 2.1加强医药企业信用营销管理的意识,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营销管理的意识是企业建立有效信用营销的基础。企业之中,信用管理部门相当于财务部门,其都是企业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为了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企业应该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该部门可以由企业的总经理直接领导。从事信用管理工作需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其要求信用管理的总负责人具有扎实的信用管理知识,熟练的信用销售技巧,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内勤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档案管理技术,能够进行有效的信用分析;外勤人员需要具有相应的法律知识,能够依靠法律知识进行符合要求、具有效率的电话催款、商账催收等业务。除此之外,还需要诸多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辅助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 2.2完善对医药企业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 完善医药企业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是医药企业提升信用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企业需要执行相应的信用政策,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通常,按照销售渠道的不同,其可以分为五类:企业直接对客户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而对顾客进行销售;企业产品经由医药物流配送企业的配送,再通过医药批发商、零售商,最后销售给顾客。根据这五种分类,企业可以对医药的批发商、零售商、商以及物流配送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信用档案管理。根据营销管理可以分为两类顾客,一种是普通客户,另一种是核心客户。其以“二八”原则作为基本的划分标准。具体来说,如果80%的客户实现了20%的销售额,那么这种客户就是普通客户。反之,为核心客户。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客户的地域或省份进行划分,或者根据客户与企业之间合作时间的长短进行划分。完成客户的分类之后,企业要对客户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其需要收集的主要内容有三项:首先是客户的基本情况———法人代表的相关信息、企业的注册信息、企业的经营范围等内容;其次是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财政状况,尤其要对该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的信息加强了解;最后就是对本企业与对方公司的合作情况的了解,其中包括双方的合作时间、合同内容、结算方式、付款进度等多方面的内容。企业通过对这些情况的了解,进而对合作方的品德、资本、能力、条件、抵押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地判断。除此之外,在进行企业信息归类管理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尤为重视。一种情况是企业通过零售商对顾客进行销售的这项销售渠道之中,零售商大部分为医药店或者医院。如果零售商为医院,并且这个医院正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那么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仅根据上述三项内容进行判断,因为这类医院经常会进行长期且大量的医药企业货款的占压,用这种方式减少医院从金融企业中的贷款,进而减少利息费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医院院长会在几年内进行更换,而新院长常常会以各种借口对上一任院长所欠下的货款进行拖欠,最后导致医药企业增加收账费用或者导致收账困难;另一种情况就是医药企业与将要进行制度更改的药商进行交易,这其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性质的药品批发、零售商都需要进行制度的更改。如果医药企业对药商需要改制的情况有所了解,那么其需要加快催款的步伐,避免改制后货款的拖欠;或者用仓库中的过期药品进行抵账。最后导致医药企业回收账款困难,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2.3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程序,加强对日常应收账款的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信用管理工作必须建立符合操作的工作程序。为此,可以建立三段式的管理,也就是对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有效的事前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拖欠风险的发生,实施事中控制能够避免部分拖欠的情况,事后控制可以挽回拖欠所产生的损失。进行全面控制可以有效减少企业坏账。日常收账的管理也是企业销售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产品销售给客户之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货款的回收,那么企业就无法完成经营周期,进而导致企业得不到相应的利润,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2.4提升销售人员的素质,创建合理的销售人员考核指标 销售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账款的追收效率,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销售人员能力的培养,提升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创建合理的销售人员考核指标。为此,企业需要将回收率和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进行捆绑,从而促使销售人员更加积极地做好回收账款的工作。在考核指标的创建方面,其需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销售额;另一方面是坏账的情况。 3结论 综上所述,医药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是企业经营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加强企业信用销售管理有利于企业对风险的规避。为此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销售管理制度,加强账款的回收,提升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企业的发展。 作者:段嘉 单位:武汉联合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医药企业论文:医药企业营销渠道问题策略 一、我国医药企业营销渠道的现状 1.选择全国总经销或者是总。 采用这种模式的药品生产企业通常在全国范围内按照一定条件选择一个有影响力的医药销售企业作为总经销商或总商,授权其总经销或总厂家的一个品种或者是多个品种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市场销售,从而实现厂家的市场营销目标。 2.选择区域总经销或者是总。 采用这种模式的药品生产企业在某区域市场(一般在一省或地区市场)只选择一家资信情况较好、有影响力的营销能力强的医药公司作为区域总经销商或总商,来销售自己的产品。 3.药品生产企业独自构建药品营销渠道。 即药品生产企业自己建立销售公司,由自己的药品营销人员全权负责整个区域市场药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宣传,进行营销渠道建设及渠道成员关系的维护等工作。一般资金实力雄厚的药品生产厂家会采取这种做法。缺点是需要自己建立办事处,成立分支机构,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会增加成本,同时也增加了营销管理难度。 4.选择直接销售。 药品生产企业在自己固定营业场所外,由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面对面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的营销方式。优势在于:这种方式大大减少药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了销售过程中的渠道成本,为客户提供了更为便利性的服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这种现款模式,保证充足现金流动的同时也降低了资金回笼的风险。缺点是人员繁杂及销售人员的素质也存在差别,难以保证服务质量,企业形象及药品的销售推广方面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管理难度加大。 二、目前我国医药企业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对营销渠道控制较弱,导致管理失控 目前,经销商或商的渠道模式是大多数药品生产企业首选的渠道模式。在市场竞争中,经销商对于厂家的重要作用和市场地位逐步显示出来,在市场开发过程中,总经销商或商全权负责产品的市场推广、品牌创建及销售渠道,药品生产企业很难参与监控和对营销渠道进行管理,不利于长远发展。另外,随着药品市场销量的增大,市场份额的提高,一些经销商实力迅速壮大,谈判能力增强,从而与厂家在谈判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一部分经销商在与厂家的合作过程中,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断向药品生产企业提出各种要求,比如降低厂家供货价格、延长应收账款的期限、增加明目收取上架费、要求追加促销费用以及各种各样的赞助费等。 (二)营销渠道结构不合理,导致渠道功能严重弱化 传统金字塔式营销渠道结构不利于厂家与消费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由于药品营销渠道流通环节较多,厂商不能直接和客户接触,远离终端客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厂家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医药生产企业难以掌握真正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甚至信息在层层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信息失真现象,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使渠道效率下降,进而使渠道功能弱化。 (三)营销人员经营理念落后,服务水平较低 企业受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还根深蒂固,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还未确立。有些营销人员包括有些管理者不注重学习和培训,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及经营管理意识。营销人员市场意识淡薄,不重视营销渠道的建设,尤其是网络建设滞后,缺乏科学的库存管理和客户数据库管理,不能很好地协调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在一些区域内经销商之间进行价格战,相互压价,低价恶性竞争,增加了企业营销成本及经营风险,制约了药品营销渠道的发展。 (四)营销渠道运行效率低,渠道冲突矛盾重重 远程管理是渠道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这方面经验不足。商、经销商、零售商之间为了自身利益,常常会有窜货行为发生,引发渠道冲突。同时他们同药品生产企业之间也会出于各自利益,出现一些摩擦和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比如渠道成员对大客户的争夺等。加上一些医药生产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协调和管理好渠道成员,平衡好渠道成员各方的利益,导致整个营销渠道运行不畅,运行效率低,致使整个营销渠道竞争力不强。 三、完善我国医药企业营销渠道的对策 (一)转变营销理念,完善渠道管理措施 第一,树立消费者为中心的渠道营销理念,即由传统的以企业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转变,构建以顾客需求为起点指导整个营销流程的营销体系。做到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努力提高消费者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发挥企业营销渠道功能,使营销网络高效运转。第二,对企业已有的营销渠道进行认真梳理重新审查,加强对营销渠道的营销审计,对于营销效率较低的营销渠道进行渠道整合。 (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渠道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以顾客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现有经销商按照一定的条件实施分类管理,可以根据各类经销商的资信情况和实力以及营销能力将其分为不可合作及可合作经销商两大类,淘汰不可合作的经销商,营销工作重点放在可合作经销商上,对客户档案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整理。在此基础上企业再将客户档案的设计内容与管理方法由总经销商扩展到所有的分经销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客户档案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对客户及市场全面、系统、专业化的全方位管理,提升药品生产企业的渠道管理和信息处理水平。 (三)构建扁平化的分销渠道,提高渠道运行效率 与传统的营销渠道模式相比,渠道扁平化简化了销售过程,缩减了某些销售环节,减少了中间商数量,节约了中间流通费用。药品生产企业采用扁平化的分销渠道,药品直接从厂家到达消费者手中,供需双方直接见面,信息反馈及时无障碍,药品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药品结构,快速做出营销决策。 (四)重视信息化和网络渠道建设,强化远程管理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营销信息化、网络化是实现企业创新营销的重要手段。药品生产企业应转变思想,重视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建设,建立专业的网络营销渠道,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强化远程管理,重视并加大网络开发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网络开发队伍的水平与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作者:徐辉 李长华 彭万程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内蒙古银行哈尔滨分行 医药企业论文:外资过度并购医药企业风险对策 1外资并购在我国医药产业的现状 1.1在并购规模上,医药外资的并购越来越大 医药外资企业在我国进行的并购活动其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21世纪初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医药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并购活动还仅限于一些较小的股权购买。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外资方独立建厂和独立经营。但是,从2008年医药并购案德国拜耳收购东盛科技“白加黑”等OTC品种开始,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并购行为愈演愈烈。紧随其后,在2010年11月1日,法国制药商赛诺菲-安万特以5.206亿美元收购中国药品生产商兼分销商美华太阳石集团公司,完成了跨国医药巨头对中国本土OTC(非处方药)药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笔并购案。当年12月初,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宣布,以约7000万美元(约合4.66亿元人民币)现金收购南京美瑞制药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该并于当年年底完成。美国雅培制药公司也透露,在完成62亿美元对比利时苏威医药的收购后,正在整合其在华业务。可以说,中国医药市场这块大蛋糕正在被为数不多的世界医药巨头蚕食。过度的并购在后期必然会出现相应的负面的效应。 1.2外资企业的并购目标多选择我国的优质医药企业 起初外资药企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期,很少对中国的医药企业感兴趣。从1999年到2010年之间,鲜有大的并购之举。而在这10余年间,其他行业如日化用品、食品等行业的外资并购却进行的如火如荼。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国医药企业自身素质有关。本土药企GMP管理、生产流程和制备工艺控制等许多环节与外资企业有着实质上差别,收购一个中国药厂之后对其的后续改造成本远超过重新造一个药厂的成本。如今的制药企业对于药品生产的控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自2010版GMP颁布执行以来不仅质量上有提升,而且在品牌上也深得人心。国内的制药企业实力越强也越容易引起跨国药企的并购欲望,这成为外资开始对本土企业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伴随着中国医药企业的生产技术的不断的改善和更新,药品的质量也不断的提高,更有一些企业如先声药业、恒瑞、扬子江药业、正大天晴制药等公司,不仅仅在生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其销售方式和宣传也深入人心。外资企业往往选择我国制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进行收购,形成了如海正辉瑞、先声默沙东、赛诺菲民生制药等企业。以求在中国医药市场上能够快速站住脚并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1.3从并购的控制力度来看,外资并购呈独资化趋势 随着中国对外资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大,医药外资企业从合资到独资的发展速度持续增长。起初外资企业通过收购我国上市的外资企业的部分股权,维持在较小的份额下进行经营。但是,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股权的交易和市场的经营过程,外资企业往往会抓住一切的机会收购合资企业的股权,直至掌握合资公司的大部分股权或者完全兼并。外资企业通过这种方式不断的兼并我国优质的医药资源。这样以来外资企业对于我国医药企业的控制力度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我国医药产业研发资源将大部分集中在外资企业手中。长久以来,我国的医药产业难以出现较高质量的新研药物的出现。 2外资过度并购我国医药企业的影响 2.1外资并购着力于控制整个行业,部分产业被外资垄断倾向已出现 医药外资企业进行并购行为,其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希望在并购的过程当中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弱化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通过并购消除潜在的竞争对手,从而实现对整个行业的控制,甚至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在医药产业,外资企业的快速并购已经对我国的医药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垄断的现象开始出现,比如赛诺菲公司的来得时产品,在糖尿病市场中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其价格也在各处的招标环节中居高不下。长此以来,产业的相对集中度将会不断提升,逐渐形成几家独大的局面;另一方面,形成部分垄断的公司也会利用自己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提高行业进入门槛,限制市场的充分竞争 2.2外资并购致使民族品牌大量流失,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缩小 品牌是一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体。在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国内所有的知名品牌都相应的对外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拖缓了外资企业的扩张速度。于是外资企业就可能会采用并购这种手段来完成对障碍的清理。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扩张,我国的民族品牌也在不断的消亡。这样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空间将会被无限的压缩,甚至灭亡。 2.3外资并购削弱了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增强了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 在技术上保持垄断地位是医药外资企业获得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对于核心的技术外资企业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把控。第一种,对于市场上的某一技术手段或者是产品十分看好,但由于原有公司销售网络不够完善,资金不够充足,被外资企业抓住空子,利用并购的方式将该技术拿到手上。第二种,公司利用国内医药企业需要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需求,提出兼并要求,但是在真正进行并购以后又采取严密的手段防止技术外溢,使被并购企业的销售网络图做嫁衣。最后,造成被兼并企业始终保持低技术水准,对外资企业的技术高度依赖,最终导致自己原有的研发能力严重衰弱,从而国有企业只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加工厂。 2.4外资并购阻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弱化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跨国公司一般是通过并购投资方式将在本国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东道国,或是将原来集中在本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的一部分转移到东道国。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跨国公司一般不会将自己最先进的技术或工艺转移到东道国的分公司,并且还会利用各种手段阻碍伴随跨国并购所产生的技术外溢。这种生产过程中的分工级差和技术垄断优势使得东道国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弱化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安全问题随之而来。医药外资企业新研发出来的产品往往会在其自己所在国进行广泛的销售以后,经过完全的市场竞争以后,直到在本国的发展速度降低或者在本国已经不再具有竞争的时候,才会将该产品通过并购投资的方式将产业转移到我国,或者将一些部分生产工序转移到东道国。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只会转移一些较低端的技术内容,长此以来,我们国家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被弱化,并且不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的后期发力。 3维护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对策 3.1立法层面:结合国外已经成熟的相关立法经验,加强我国相关立法力度 美国等西方国际对于产业安全立法上起步较早,形成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相对比较成熟有较多的实践经验。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医药产业相对集中度比较高,为了避免垄断事件的发生,同时也为了保证制药企业的专利保护和提高其进行研发的积极性。必须要有一个既能防止垄断案件的发生又能保证制药企业利润保证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保证医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医药产业呈现出多小散乱的现状,相对集中度较低,缺少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对于国际医药巨头的进入中国往往面临的状况主要是被并购或者在竞争中逐渐的被淘汰。如此以来,我国医药产业相关资源将主要集中在外资巨头手中,将会出现垄断的现象发生。如何能够在有效的市场竞争上既能保证制药企业能够获得利润激发其进行研发的动力又能够保证市场在一个良性的情况下健康的发展,是一个需要政府在法制层面建立一个完备的法律制度,而不能过多的干预市场。 3.2政策层面: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自身整合,调整对于外资的利用和依赖程度 对于我国制药企业分布多小散乱的现象以及低效能的仿制品大量的重复生产的问题,我国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引导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行业竞争力,可以在和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市场竞争中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素质的同时,又可以防止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占据过大,而导致我过医药行业的自身控制力的降低。调整外资使用的整体战略思路,医药外资企业掌握着目前国际上最领先的技术,还有很大一部分医药产品的专利在外资企业手中。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们必须要依赖到外资企业,但是我们一定要仿制外资企业利用这种优势来并购我国的龙头企业,而是鼓励我国在此类产品中的研发进度以及加大对于快到专利期限的产品的仿制力度,并提高药品的生产的质量,替代相应的专利产品。 3.3技术层面:大力支持医药企业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研发和创新是我国医药产业安全保持的根本所在。长期以来,我国药品生产主要依赖引入外资和依赖外资取得相关设备。即使是仿制药也无法达到原研产品的制作工艺。现阶段,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央企的规模来吸收具有相应品种企业资源,创建大规模的研发创新实验室,利用校企联合的方式把市场上的需求提供给高校,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来为企业服务。同时企业在获得高校支持的同时完成对于高校的反哺的工作,输送科研基金和设备支持实验室的后续的研发能力。国家创建企业研发投入的硬指标,比如要求企业每年对于研发的投入必须维持在当年收入的10%以上,分梯度设定研发投入的资金总额。对于研发投入大的企业给予奖励政策。 作者:马明 冯国忠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医药企业论文:医药企业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一、医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1)市场性风险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又不够成熟,这个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最终使得我国的医药企业面临着结构性调整和周期性调整的巨大压力。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的药价还是普遍的偏高,同时我国现在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市场有着明显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为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的种种现实情况都使我国的医药企业面临着更多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2)环境和法律类风险 医药企业承载着人道主义的责任,它所面临的环境和法律风险就更多。环境的变化和法律政策的改变都可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严重的后果。新版GSP质量管理制度对医药企业带来很大影响,新制度要求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冷链储存运输等规定,企业的经营成本肯定会上升,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企业如果通不过新版GSP认证,将会面临停业的危险。除此之外,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也会增大医药企业的运营风险。而这些都是现在的医药企业无法预知的。 (3)财务性风险 企业需要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运转,主要有正常运作、生产的资金和经营销售资金,其中经营销售的资金可以转入生产资金中。但是,随着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医药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每年都有不少企业面临亏损倒闭。并且面临的融资困难加大,融资的成本有所提高,偿债的风险也就随之提高,从而使得整个医药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且不够稳定,这种财务风险就随之产生。 (4)声誉风险 对医药企业来说,面临最大的声誉风险即产品质量问题。医药企业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往往当产品出现问题时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声誉风险。 二、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具体途径 (1)建立健全医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进行着改革。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医药企业也应该适应市场化发展的具体要求,真正实现医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有效的把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结合起来。我国现在不少医药企业都是“内部人控制”的经营模式,内部人就可以决定企业走向,这样还不能很好的让企业规避风险,相反的可能会降低企业在面对风险的反应能力。医药企业应该限制控股股东的权利,完善股东大会机制,协调好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完善信息纰漏制度,以确立严谨的内控体制,为医药企业提供实时的、准确的信息,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2)强化医药企业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 风险管理制度的前提就是做好企业的风险评估的工作。要想很到位的做好这个工作,就需要收集实时的信息,根据信息的走势,迅速的做出相应的对策,以减少或者避免医药企业的损失。所以,风险管理的工作是基于风险评估之上的,只有把相应的风险评估做好了,才会有相应的对策,才会规避可能的风险。医药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主要就是医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来自多个方面的,主要针对风险管理工作,减少企业的损失,防患于未然。 (3)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人力的管理 风险管理是医药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医药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因此,企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应是所有人员一定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等,同时结合自己企业的情况,建立财务核算体系,强化预算管理,发挥预算的预知性能,实施资金活动控制,加强资产管理,规避有可能的风险。医药企业体制的改革需要大量的人才,对人才的发掘、聘用应该引起医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视。医药企业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有能力的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注重医药企业内部员工的团结合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这样更容易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在面对可能的风险时有更加坚强的决心。医药企业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样企业的运作就会顺畅,工作效率也会提高,最终对风险的预判就会更准确,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药企业的发展。 (4)实施严格的采购管理体系 建立供应商档案,收集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变化,积极为公司引进新品种。认真审核供货单位和销售人员的法定资格,考察供货单位的质量保证能力和合同履行能力;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审核供货单位和销售人员的法定资格,考察供货单位的质量保证能力和合同履行能力。严禁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原材料;并且在采购管理体系中建立起岗位牵制制度,避免采购权利过于集中在某人或某部门手中,以防出现徇私舞弊现象,有条件者,可以通过招标进行药品原材料采购,并设置一定的资质门槛。 三、结语 医药企业承载着人道主义的责任,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同时医药企业也是风险较高的行业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规避可能的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医药企业应该做好信息采集、流程控制、管理控制、信息分析的工作,最后来进行风险评估,增强企业对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最终让医药企业不仅可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且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作者:姜艳慧 单位:台州上药医药有限公司 医药企业论文: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论文 一.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经济改革之前,医药企业可以通过药品批发商等中间环节将药品销售到医院,再销售到患者手中,也可以直接将药品投放到医院当中,并以高回扣、降低价格的方式获取医院市场以及非处方药销售市场,致使整个医药行业的销售网络十分混乱。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持续和深入,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通过取得国家认证资格的中间商才能将药品销售到医院和各零售环节。另一方面,随着医药行业竞争的加剧,许多医药企业都将目光集中到少数几类获利高的药品上,同类药品过量生产,类型繁杂,使得市场销售更加困难。随着同类药品的过度生产,使得药物的推销和滥用加剧,对于低收入者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 现代医药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适应新的医药市场规律,努力完善自身营销管理,建立建设有序的销售体系。首先、组建自己的销售团队:将熟悉医药和营销专业的人员组建在自己的销售团队中,可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进行招聘。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熟知企业文化,忠实于企业的经营理念,掌握企业产品和竞争产品的特点以及自身产品的优势,掌握市场情况,充分培养他们对企业产品销售的自信,成为市场销售的生力军。在维护渠道和市场秩序,开展区域促销活动和反馈市场信息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第二、理顺销售渠道:包括理顺现有销售渠道和发展新的销售渠道。不同产品对销售渠道的要求是有区别的。企业的独家产品适合与区域销售实力强的知名渠道合作,按照其对市场的辐射能力可分为一级渠道或二级渠道等,这一方面可增强产品在该地区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也保证资金的回笼。质优低廉的普药产品适合与区域销售覆盖能力较强的连锁企业合作,以增强产品的覆盖面和上柜率。当然,不管是新产品和老产品,都应该对合作企业有不同的销售政策给予支持,以体现互惠互利,维护共同发展。随着医药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医药连锁逐步成为一种崭新的模式,很多大型的医药商业同时经营医药连锁,使药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逐步减少,医药商业利益得到保障、积极性得以提高,药品价格也更加实惠。第三、全面加强销售成本管控突破价格制约瓶颈:随着国家对药品管理的加强,药品招标、基药价格管控等使企业药品价格得到了相应的控制,特别是基药产品价格的控制和稳定非常严格。另一方面,企业面临药品成本的节节上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工成本的逐年提高和产品更新周期的缩短都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如何保证质优价廉、如何使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不仅仅是对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对销售环节成本的管控也非常重要。只有合理控制销售成本,才能突破国家对药品价格的制约,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现代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全员营销 (一)全员营销的营销理念 全员营销是以市场为中心,将企业资源和手段进行科学管理的营销方式。企业对产品、渠道、价格、促销与成本、需求、服务、便利等营销手段进行组合,使营销过程更具有完整性。企业全员将市场以及营销部门视为核心,以顾客为导向进行营销工作。全员营销需要企业的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各部门目标统一,企业全员达到统一。随着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医药企业要建立以市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高低直接意味着企业的营销成果高低,努力提升客户的服务质量,完善医药企业的相关售后服务,不仅能够使本企业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也能保证能够在市场上长期保持优势。 (二)激发企业整体潜能 在全员营销理念下,医药企业各层、各部门需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使企业的整体潜能得到提升。首先高级管理层需要完善企业的顶层设计,制定出良好的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中要格外强调使企业各部位全体人员结合为一体。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全员的力量,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此外,企业营销部门需深入市场调研,努力了解市场销售状况以及消费者的反映情况。只有充分了解市场的情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才能有目标、有针对性地生产出市场上需要的产品,才能更好的占有市场,获得更大利润。而随着企业营销策略的不断完善、营销人员能力的提升,产品销售量的上升,营销一线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也将得到提升,这样不仅个人的业务和能力得到肯定,企业的利益也将得到体现。营销部门与售后部门沟通交流也非常重要,及时了解企业产品的售后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四.小结 医药企业要取得更好的市场利润,除有好的产品外,还要有适应市场的营销策略和良好的营销管理。加强营销管理,完善营销策略,使企业内部实现有机统一,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营销成果。 作者:殷俐 单位: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医药企业论文:医药企业内部会计论文 一、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 医药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据统计口径:我国现有医药工业企业3613家,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4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目前,由于大多数医药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生产成本剧增,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科技投入不足,导致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我国医药企业,尤其是在发展中的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受重视程度直接取决于企业主的态度。另外,企业主要是以重要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为主,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其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对现金、应收账款、采购、资产管理、投融资等重要项目实施程序控制和人员控制。 (一)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范围广泛 作为医药企业,常规性的业务循环包括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成本与费用循环、存货管理循环、人力资源循环、固定资产循环、货币资金循环、商业智能决策管理等。与一般企业内部控制不同的是,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更加广泛,医药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应根据其业务循环应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等内部控制的全部内容。医药企业的会计控制主要内容包括职权控制、资金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内部审计控制、风险控制等,将一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进行了更深入的拓展。而管理控制主要是用制度、流程来规范管理行为,即标准化操作。也就是说,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从业务流程和控制环境两方面同步着手进行管理。 (二)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在执行层上的监控管理力度加大 医药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力度是从严的。这是由医药制造行业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医药生产厂家制造出来的药品质量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安全,为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加大监控力度,医药企业必须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更高要求推动了医药制造企业重视质量管理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三)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处在动态的环境管理中 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导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也冲击了全球医药市场,医药市场在压力之下将重构格局。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从而给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虽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推进以及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升给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这一机遇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负面影响来自于对药品价格水平下降的担忧,不确定性更多来自于政策的执行力度。新医改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全民医保和新医改将进入实施和推进阶段。另外,医药卫生行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营环境,以及不定期爆发的各项公共卫生危机,因此,医药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公司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可以说,未来几年,我国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环境是不稳定的,将随时处在一个动态管理的环境之中。 (四)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心在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系统能够识别医药企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生产厂家管理构成的风险程度。对影响医药企业内部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评估是评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前提。医药企业应根据药品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来降低生产经营的风险,并且汇总出现的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解决,从而降低风险的形成。正是因为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医药制造业,风险大,风险评估的迫切性非常强,企业应使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因此,医药制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涵盖公司内部产、供、销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如资金的管理、原料药的采购、药品的生产、药品质量安全控制等落实到各个环节。除此之外,医院还要根据生产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做出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达到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 二、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加强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也起着调节和约束作用。下面以广州白云中药厂为例来分析目前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状况。广州白云山中药厂成立于1988年5月,占地面积12000多平方米。公司正式在编员工一千余人,其中科研技术人员占一半以上,公司现拥有九大剂型,140多个品种,主要产品有:板蓝根颗粒,复方丹参片,口炎清颗粒,消炎利胆片,六味地黄丸、穿心莲片,脑心清片,丹红化淤口服液,以及白云山凉茶等。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现已发展成为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广州建设中医药强市的排头兵企业,华南地区最大的单体中药制造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从1999年以来,连续8年保持年均35%的高速增长,目前拥有的拳头产品板蓝根颗粒和复方丹参片,分别在国内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60%和51%的份额。 (一)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比较薄弱。 有些制药企业原来的内部会计控制只是建立在一个会计部门的基础上,由于受规模大小、业务量大小不一,这部分医药企业并未建立起规范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会计机构十分简单,通常只有出纳和会计两个岗位,而采购和应付款、销售和应收款、成本核算等一般不单独设岗。可以说,这些小制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全没有形成体系。究其原因,是因为领导者还没有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只是企业成本控制,会计资料的完整无缺等。对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事后的监督都流于形式。 (二)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到位 目前很多医药生产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主要体现在: 1、内部控制环境与医药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定位有直接关系。 医药企业的管理者是纯粹的“经济人”,把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的最高目标。在这样一种经营理念下,医药企业的管理者就会认为整个药厂都是归自己管理,没有必要再额外增加内部会计控制的成本,能帮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管理者就会出现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其概念模糊的现象。例如:广州白云山中药厂在客户信用档案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缺陷。本公司在近两年来一直是采用现款现货的销售方式,但是由于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根据市场开发的需要,公司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发比较偏远的地区市场,公司业务员为了能够完成当年下达的销量任务,擅自将客户信用档案做假,加之财务部门的审批人员对其审核时粗心大意,造成应收账款增加的风险以及资金周转受到较大的影响;在合同管理方面还存在欠缺,曾因一份订货合同重复提货,造成公司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同时缺乏对半成品的管理控制,导致财务成本加剧。由于今年上半年部分省份受到严重旱灾,而我公司的原材料供应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省内沿海地带,尤其是云南的三七产量大幅度下降,三七价格由去年的每公斤70元上涨到现在360元,达到了价格的最高点。由于仓库管理员的严重失职,导致价值10多万元的半成品被盗,无凝给我司的生产雪上加霜。 2、医药企业管理者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自律性。 一些管理者长官意识浓厚,权力高度集中,对药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没有上心和尽力,上级不能有效监督,下属不能发挥应有的牵制作用,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3、还有一些领导者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认为会计的职能理解为记账、算账和报账,并没有把财务工作纳入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忽略了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参谋。在建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敷衍了事,造成内部会计制度不完整,缺乏可操作性。 (三)费用支出失控,生产成本增加 一些医药企业在生产经营逐渐加大的同时,成本也在逐渐的增加,从营销投入费用到销售折扣,再到企业运营费用,这些都对成本控制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目前,部分医药企业为了打响公司的品牌,允许销售部门经理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一部分费用没有明确规定,导致销售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使原本微利的医药企业出现亏损;有的医药企业由于财产物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存货采购、验收、保管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存货中。例如:白云山中药厂虽然在年初时要求各属下部门做了全年费用支出计划,而在年终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并非严格按预算计划执行,常有超预算的行为发生,而财务部门没有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到年底核对,才发现实际费用开支已大大超过预算,年初的预算计划成了一纸空文,预算控制没有达到实际的预算作用。 (四)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医药企业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人员由国家行政指派,因此存在一个最为突出的就是“内部人控制”现象,即经理层作为内部董事实际控制着公司的经营决策权。结果造成董事会不能真正履行职责,或者履行职责时忽视公司利益,损害股东利益。作为制造与销售企业,广州白云山中药厂存在物资采购管理不善,出现质量问题。在物资采购管理方面比较松懈,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本来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就不够完善,而对采购管理的处理又是“人际关系”化成分居多,从而导致了采购管理上的混乱。企业的采购管理不但应该抓,而且应该抓好抓紧。而家庭式的关系网只会忽视质量把关问题。只有严格、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五)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与监督、检查、考核体制不健全 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在监督和整体考核上还相对欠缺。而一个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仅要求制度化,同时还应配有相应的检查与考核制度。目前,部分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与检查流于形式,没有建立相应的评判考核制度。此外,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制也不健全,各职能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协调与监督,各行其是,导致会计信息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完成,同时对内部审计也不利。 三、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对于规范医药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改善医药企业经营管理和增强竞争优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医药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目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而制定的一种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会计控制办法。建立有效的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和模式对于改善经营管理,防患于未然,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经济条件下,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和稍纵即逝的经济机遇背景下,医药企业不仅要求会计提供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而且在提供信息的同时需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而药企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将是我国药企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就以广州白云山中药厂为例,来探讨关于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及成因。 (一)企业领导和经营者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医药企业领导和经营者在价值观、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等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约束,受外界因素影响,想方设法要使利润最大化,而置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对他们来讲,能盈利才是最重要的,自己足可以保证财产的安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就是对管理经营权的干涉。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关心企业能否盈利,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往往不愿意去关心,更不愿意带头执行。对内部会计制度建立及认识,还十分的片面,认为建立内部会计控制防止和纠正错误,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内部会计控制运行的良好环境也无从谈起。这些思想的存在导致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也妨碍了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不仅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而且严重地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够科学,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失去效力。 医药企业一些不相容职务尚未完全做到相互分离,不能对内部会计控制行为进行有效监管。比如请购与采购、采购与验收职能不分开等现象大量存在。对重要的岗位如药剂、药品、医用设备及耗材采购部门负责人长期不进行轮换,权力过度集中,长期固定的工作环境及关系形成的非法利益根基,有时即使下属人员轮岗,分管领导不调整分工,仍然有操纵的可能性,对重要职位和关键控制岗位没实行回避制度。在广州白云山中药厂案例中,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在设置上不够科学完善。首先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必须有职责明确,责任到位的组织结构作保证。合理在各内部机构配备主管人员来履行各部门的职能,执行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受串通舞弊的限制。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可以避免一个人单独从事或隐瞒不合法的行为提供基本的保证,但是,它并不能完全防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和部门共同作弊行为的发生。这样,就要通过实行不定期的岗位轮换制,不让同一人在同一岗位上长久呆下去,通过定期审计等方式,把串通舞弊控制在最低水平。 (三)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致使内部会计控制弱化了执行力度 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自己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而目前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一切以管理当局要求为准,信息随企业管理层的意愿而变,他们垄断了相关的信息,从而使得有关信息沟通不畅,其违法行为难以暴露,从而不能得到及时遏制。畅通的信息沟通可以保证各有关部门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管理和控制,便于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在本文广州白云山中药厂案例中,广州白云山中药厂目前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特别是在合同管理方面,目前由于受各种流感的影响,加之我公司所销售的药品是带有季节性,药品销售订单一路攀升,而公司生产能力的有限性,时常会一份合同分批发货的可能性。由于销售部门后勤人员的粗心大意,也抱着出了事情由财务部门承担一切责任的态度,没有做好每一客户的发货记录,两部门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医药市场波动使成本与效益出现不对等,降低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 医药制造企业由于今年受天气变化无常,原材料价格突飞猛涨,国家多次出相关文件控制药品销售价格政策的情况下,公司为了生存,打开市场,打响品牌,积极倡导各职能部门节省各种日常开支,在管理岗位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上采取了少而精的策略,目的为了减少成本的支出。但这样就会增加经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差错的风险。受运行成本的限制,影响了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 (五)审计监督体系的不健全,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发挥效应 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体系,是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执行的保证。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法、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有的管理者认为“内审监督”和“会计监督”是同一回事,误导产生“内部审计工没有什么重要意义”的想法,使得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另外有些内部会计制度虽然确实有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被束之高阁、形同虚设,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实际行动和运行中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种种因素都导致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面临着种种问题,这就需要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加以改进,以适应社会和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四、完善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正是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对医药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企业内部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建立一整套完整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对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具有前瞻性的重要作用。 (一)医药企业应在合同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等生产业务流程方面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 一些医药制造企业出现合同管理混乱、物资采购管理、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半成品管理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监督混乱所造成的。 1、建立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即对企业的所有合同实行全面、统一管理的制度 内容包括确定合同管理职责;规定合同管理的原则和基本内容;规定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的程序和要求;规定合同管理人员和合同承办人员的岗位资格要求以及对合同管理人员与合同承办人员的考核奖惩等。 (1)财务部门应同销售后勤部门加强沟通,保证合同的正常管理,保护公司财产物资。 销售后勤部门应当在每拿一份销售合同到财务部门开销售订单时,必须要经过后勤部门主管人员认真的审核、批准,确认该份合同没有在重复出货的情况下,才给予开销售订单。财务部门开订单人员根据财务部门主管人员的双重审核、批准下移交给开单人员,在开单人员经过系统的复查无重复后给予开单出货。作为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财务部门应和其他部门一起从人事制度、签订、履行等三方面堵塞漏洞,以减少损失。 (2)销售后勤部门人员必须做好每一份合同的发货记录 从源头做到发现问题,杜绝问题,提高企业风险意识,做到以公司为利益中心,这样就形成了各部门之间的循环控制,起到事前的控制作用。针对广州白云山中药厂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在其生产业务流程方面管理的现状,该企业不仅要和各部门一起制定合同管理制度,还要注意合同文件的管理,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以随时做出反应。尤其是企业的购销合同,它在经济纠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购销合同管理混乱造成的经济损失量多面广。 2、统一物资采购流程,完善客户信用档案管理制度 针对物资采购、客户信用档案的建立制度不健全,采购行为不规范,缺乏有效的采购约束机制,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特别是物资采购计划、消耗管理有名无实,用料无计划,造成采购物资积压、浪费,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客户信用分析和控制制度。 销售部门主管人员可以根据产品销售情况,市场开发的需要,信用部门根据调查表或通过信用评估机构对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报告,做好相关记录备档。财务部门通过各级领导的审核下,结合目前市场的需求,共同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 (2)对于物资采购的供应商进行市场投标、招标的程序进行,对供应商的规模、信誉、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进行归档管理制度 防止内部人勾结供应商,为了达到自己的私欲,做出对公司不利的行为。加强物资队伍建设,提高各部门物资工作的关键。必须注重加强对现有物资人员的岗位培训,保持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合理选择进人渠道,决不能由各级领导随便让任何人都来搞物资材料工作。采购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培训,使之感受到本岗位的重要。 (3)我们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在物资购销工作中必须掌握市场信息的变化,发展横向联合,建立长远的稳定供货、销货渠道,以便获取质优价廉的物资资源,认真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增加透明度,使采购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严格地把住出关。 3、加强半成品的流程管理 针对半成品的管理,要有半成品仓库管理流程,对半成品的质量与数量及防护状况予以有效的管理,以保障生产顺畅和产品质量。半成品仓库进出及储存的管理,应设有专人负责半成品的跟踪及后期管理。 (二)建立联署审批制,改善预算、监督问题 1、建立财务联署审批制 在医药企业组织结构中设立财务总监,由分管财务的副厂长和财务总监联合署名审批财务支出。财务总监不管具体的支出业务,只审核支出的合法性。这样,一笔支出必须由分管副厂长和财务总监两个人联合署名方能核准支出,形成了权力的制约机制,避免了腐败的产生。推而广之,厂长(董事长)审批的支出必须由党委书记联合署名;中层业务部门领导审批的支出必须由财务科长联合署名等。有效。 2、建立健全报表和成本预算审批制度 在内部建立起成本管理报表制度和成本预算审批制度,让各部门定期编制成本预算,从而规范成本控制工作。此外,成本控制责任人应建立相应的成本监控台帐,及时记录成本发生情况,通过与成本预算的比较,及时发现偏差及时进行调整,以便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分析成本发生额,对将要发生的各项成本采取措施进行监督和控制。 3、确立预算管理理念,强化预算控制 (1)加强责任人员管理,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应加强对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内部监督,建立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等制度,杜绝个别负责人独断专行、胡作非为;加强对职能部门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的制度,以杜绝部门权限过大或集体徇私舞弊;加强对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和定期稽查制度。 (2)强化预算控制主要做到:企业应当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预算指标的审定要符合实际情况;预算控制指标差异的判断标准要符合实际情况;避免通过做假账人为操纵预算指标的实现程度,使会计信息失真。 (三)从根本上推动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进程 1、引进内部会计控制的先进人才,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 内部会计控制是由相关的会计人员执行的,因此,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内部会计控制的质量。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与医药企业的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企业要对于即将上岗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其次,应该制定员工的工作规范;再次,还要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考核,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最终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医药企业不能只注重对营销人员的培训与教育,而忽视会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人员进行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进的技术错误。要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财经纪律,在注重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体针对上述案例,白云山中药厂应引进内部的竞争机制,大胆聘用财务技术好、高素质的人员。确立全新的用人标准,用全新的理念认识和发掘人才,用全新的方式在国内外招揽会计人才,用全新的管理模式配置和激励财务人才,从而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2、做好生产成本预测工作 不仅要对医药制造业的供、产、销全过程进行成本管理,还应在产品的研发阶段对产品设计、工艺制作和专用设备等方面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以便准确预测该产品投产后的实际耗费的成本,掌握新产品的经济性,力求从各种设计方案中选择成本最低、功能最强的最优方案。对此,成本管理人员应加强对产品成本的预测,准确掌握产品成本耗费情况,并及时与财务部门进行交流,向其反映成本情况,参与到企业产品的技术改进决策活动中,协助技术部门最大限度的降低产品成本。 3、逐步建立全员参与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首先,要在财务部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并在下属的生产车间、班组以及技术、采购部等部门设置相关的成本控制和管理专员,使全员参与到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来,最大限度的调集企业员工关注成本控制,将责任者能控制的成本指标分解后落实到具体的部门、车间和班组,使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成为全员关注全员参与的系统性工作。 (四)强化内控意识,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行为和制度的完善程度,然而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良好的运行起关键性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强化企业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使之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一方面要建立内部会计控管理领导责任制,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好环与领导的业绩政绩结合起来考核,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五)完善会计监督检查体系,强化会计监督检查工作 医药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避内部控制风险,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监督检查体系。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的作用,全面强化会计监督检查工作,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转,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 1、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检查工作 内部审计部门应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进行全面内控检查或局部内控检查。审计部门应每年对全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应在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报告中据实反映,并在向董事会报告后进行追踪,以确定相关部门已及时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 2、社会审计的监督检查工作 社会审计的监督检查工作是企业内部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客观评价。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首先要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是在审计过程中独立进行的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测试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如何设计以及是否得到执行。注册会计师完成上述符合性测试后,即可根据所获得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客观评价,指出企业内部哪些属于控制较强的部分,哪些属于控制较弱的或可能产生差错、舞弊的部分,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五、小结 综上所述,广州白云山中药厂在企业规模得到扩张,实力壮大以后,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观念管理,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措施,消解财务管理的弊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企业做大做强。广州白云山中药厂作为我国医药行业的一枝奇葩,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措施实施上很有代表性,笔者以白云山中药厂为例,希望中国的医药企业在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和革新上能够更大的提高。
休闲体育论文:关于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体育休闲旅游 发展对策 宁波 论文摘要:宁波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性、产品开发缺乏力度、产品规模偏小、缺乏专业化管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强化政府主导,创导核心区域效应,走集约化经营道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宁波旅游品牌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不仅在于观景、观光,而更看重健身与体验,在旅游度假中释放工作压力,在参与活动中体验愉悦和舒适,体育休闲旅游已逐步成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和时尚追求。 体育休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从事各种休闲娱乐、身体锻炼、运动竞赛、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和手段,促使旅游者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休闲旅游活动。本文阐述了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优势,同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南翼,毗邻上海、杭州。全市设有11个县市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人文荟萃,山川秀丽,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名胜古迹、自然风光闻名全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山地休闲旅游资源、重大节庆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等,是理想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宁波近几年来旅游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3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8.2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市gdp的10%。2006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6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16亿元,同比增长22.4%,占全市gdp的11%。旅游业成了宁波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宁波体育休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宁波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形成已有10年时间,这里是中国男篮“八一队”的主场所在地,而且是中国wcba八一广博文具女篮主场,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还有蜚声乒乓赛坛的宁波海天俱乐部。10,年来,连续引进的国际与国内系列重大赛事,为宁波竞技体育比赛表演添上了一笔笔靓丽的色彩,使宁波拥有了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吸引了大批体育爱好者和旅游观众的参与,为推动大众化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体育场地的资源而亩,宁波有大型的体育馆、水上运动基地、高尔夫俱乐部、网球中心、凤凰乐园、跆拳道俱乐部、溜冰俱乐部等。就可供体育休闲旅游的自然资源而言,宁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里的山谷(如浙东大峡谷)、温泉(如宁海温泉)、河流(如奉化江、姚江等)、瀑布(如千丈岩)、海岛(如大榭岛等)、沙滩(如宁波象山的黄金海岸等)、森林(如四明山等)等极具观光休闲价值。围绕着这些资源,近年来宁波市政府制定了11条特色旅游线路,这些线路包括绿色世界之旅、时尚体育健身、海滨风光觅胜、霞客踪迹寻觅等。除此之外,宁波市政府还推出了5个体育休闲旅游的特色项目,即海滨休闲游、高尔夫健身游、“挑战自我”拓展训练、布龙水乡游与体育夏令营。这些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资源,为推动宁波市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二、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地理区位优势。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的经济中心,也是该地区的一个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目前,宁波已建成的高速公路骨架中,呈明显“十”字形。一条是从舟山向西经宁波、杭州到达安徽的黄山,另一条是分别从上海和苏州越过跨海大桥的沿海大通道,宁波正处于这两条高速公路的交点,南北向沟通了华东和华南两个国内最大客源地,东西向连接江西安徽,扩大了旅游腹地。另外,杭州湾大桥的建成通车,直接沟通了沪杭和沪甬高速公路,变以前长三角旅游交通“一条道走到头”为旅游交通的“三角形回路”,实现所有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3小时交通圈。宁波旅游网络区位优势明显,这种地理区位优势对宁波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客源市场优势。宁波市的国内旅游以短程旅游为主,客源市场主要是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二翼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近年来由于假日经济的兴起,宁波往往成为这些城市居民短程旅游的首选点。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宁波与上海及江苏省苏州、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陆路距离明显缩短在3小时经济圈内,将使更多的上海及附近游客利用周末和其他假日到宁波休闲旅游。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t”,型推进战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21世纪中国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同时也是21世纪中国旅游业极具活力的增长极,每年出游人口近1亿人次。宁波不断提升的传统旅游资源质量和内涵与不断开发的新型休闲旅游产品,使宁波休闲旅游资源优势更加突出,完全有实力吸引更多长三角区域游客来宁波进行休闲观光旅游,最终宁波旅游市场将会在长三角区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优势,并形成稳定、快速发展的客源市场,也进一步加快和推动宁波休闲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 3、政府的政策支持。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同时,《纲要》把“改造提升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作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根据2006年公布的《宁波市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宁波将通过10-15年的努力,使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具备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重大单项体育赛事的能力,基本满足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训练的需要。在宁波市域,以4处市级体育用地(体育公园)为中心,以11个县(市、区)级体育设施为节点的两级网络格局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在宁波中心城区,要建设以“西片体育中心”和“东片体育公园”为核心的“两核七心多点”的城市体育设施布局,这里的“七心”指7个区级体育中心,“多点”则指的是多个居住区级体育设施。这样,“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的体育设施空间框架正在形成。 2006年,宁渡市又公布了《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这一规划,宁波将致力于培育体育旅游市场,发挥区域优势,建立特色项目,加快体育旅游业发展。这些都为宁波体育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有力支持。 三、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性。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区域协调、产业融洽发展是其快速发展的主要思路。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联系资源属性的相同与相似特点,打破区域内的行政界线进行整体开发,形成主题形象,从而带动全局。但目前宁波的体育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开发缺乏统筹性和协调性,各县市往往依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旅游资源,各自为主开发旅游产品,没有与周边环境形成友好集约的联动发展,很少站在宁波市整体高度或某一资源主题形象指导下的资源联合开发。 2、产品开发缺乏力度,特色不明显。近几年宁波已建成具有特色的体育休闲类旅游景区不多,尽管形成以奉化商量岗高山滑雪、象山渔山岛海钓、慈溪龙山滑翔伞、宁海野鹤湫攀岩等体育特征明显的休闲项目,但由于大部分都在初级开创阶段,无法形成本市及在更大范围的足够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象山渔山岛海钓项目,渔山岛是华东地区乃至亚洲最好的海钓基地,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极佳,适合举办高规格的国际性比赛和吸引国外海钓爱好者,是体育休闲特色项目,但由于缺乏开发力度,相关配套系统和服务跟不上,让更多爱好者望而却步,项目资源还处在原始与初级开发边缘。 3、产品规模偏小,与周边互动效果差。宁波近几年新增加的以休闲型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投资资金大部分来源社会民间资本,由于投资主体的发展眼光受到观念、自身实力、运作能力的限制,形成大量民营资本投资的景区和景点发展模式单薄,内容单一,规模较小,与周边环境互融性差。如奉化溪水漂流,尽管开发的漂流点多达4处(还在不断扩大),但由于模式单薄,投资金额规模只有几十万元,没有利用周边“三农”环境优势,将单一漂流融入吃、住、娱、购等游客、体验者欢迎的农家乐内容,扩大经营内容范围,因而制约了资源的利用价值,发展空间被挤压。 4、缺乏专业化管理。体育休闲旅游是以体育为特色。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产生的新型休闲旅游项目,其大部分都属一定危险性体育运动项目,应该纳入专业化管理范畴。但宁波许多景区、景点,尤其规模较小的项目,明显缺乏专业化管理。如奉化溪漂项目,在游客溪漂过程中,保护人员基本为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的当地农民,也未形成溪漂专业技术保障的有关操作规则,更缺乏处理高危体育运动项目的应急预案和措施,最终使这些高危体育运动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处于专业管理的真空地带。 四、宁波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对策 宁波有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要吸引旅游客源,形成现实的旅游消费市场,还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本人认为目前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创导核心区域效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理念的主导、政策的主导、规划的主导,创导建设宁波体育休闲旅游相结合的核心区域。要树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开发”的思想,突出体育与休闲与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紧密结合的大旅游概念和产业格局,发展思路要形成在长三角区域具有明显宁波传统人文名胜资源优势,更具有独特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优势和核心区域板块效应。发展形式上要明显区别于上海的都市风光、杭州的湖光山色、苏州的园林水乡景色,形成有宁波特色的“海洋+山水+赛事”的体育旅游主体形象。 ①以象山、宁海海洋资源为平台,形成帆船、帆板、游艇、滑水、海钓和其他海上休闲活动,结合休闲、度假、观光、购物、娱乐及吃、住、渔家乐为一体的海洋休闲旅游板块,打造长三角区域优势最明显、吸引力最强、板块效应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优质海洋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群。 ②以宁海、奉化、余姚、鄞州、慈溪山水资源为平台,形成户外运动、攀岩、拓展、滑翔伞、汽摩运动、汽车拉力赛、滑雪、滑草、溪漂、钓鱼,结合休闲、自驾游、农家乐为一体的山水体育休闲板块,打造长三角区域最具体育特色、项目最多、内容最丰富、配套服务体系最完善的体育休闲产业群。 ③以宁波都市高规格重大体育赛事资源为平台,形成以观看cba联赛、国家女排系列赛、其他重大赛事。利用节假日期间举行的开放式体育赛事形成的城市景观体育赛事、体育场馆开放,结合休闲、观光、购物、娱乐、吃、住为一体的都市景观休闲体育板块,打造长三角南冀赛事中心。 2、走集约化经营道路,组建大型旅游企业。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建立体育旅游产业化机制,是开发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相关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专门化“集约化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体育旅游的产业化运营机制。以宁波旅游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与体育部门联合开发,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大型旅游企业有能力实行旅游资源集约化,产业组织集团化,开发精品休闲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例如,可以利用跨行业的互动开发,建立体育休闲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基地等,对宁波体育旅游景区资源和环境实施转化、优化,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价值发现和价值提升。可以为体育休闲旅游者设计、提供更为丰富的消费产品、新鲜体验和优质服务,充分激发旅游者的消费潜力。可以利用企业的品牌与市场影响,开发诸如旅游保险、旅游金融、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投资咨询等相关多元业务,占领广泛的市场等。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专业化管理。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操作上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活动参与时带有较大的危险性,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项目的管理水平,对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十分重要。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休闲旅游运动的实践和指导、保健与安全、救生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那些危险性比较大的休闲体育项目必须进行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以使参与者的伤害事故最小化。 宁波市相关管理部门一方面应加强体育休闲旅游人才的培养,可根据自身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与市场需求,与省内外相关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体育休闲旅游高级人才。同时,在政府层面坚决实行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从业人员岗位——教育同步成才机制,形成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的制度,促进旅游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宁波体育旅游品牌。体育休闲旅游项目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营销策划、宣传与促销策略的研究非常重要,政府应加强对这方面的投入和对企业的指导。一是宁波政府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可联合目标市场的相关部门、企业开展联合促销,向客源地旅游消费者传递与渗透旅游信息,引起旅游消费者对宁波体育旅游产品的注意、兴趣,产生好感与信任。二是举办与体育休闲相关的节事活动,加强对重大赛事的宣传营销,烘托气氛,最大限度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扩大影响力。三是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制作一些专题宣传或栏目,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和介绍宁波的体育旅游产品,扩大体育休闲旅游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而提高宁波体育旅游的市场认知度,塑造宁波体育休闲旅游品牌。 休闲体育论文:休闲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 【摘要】休闲是一种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超越精神的对生活质量、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追求。它既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加快发展休闲体育,不仅有益于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益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休闲体育经济社会发展构思 休闲和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是追求人类全面发展的一种过程。社会学家把“休闲”看成一种社会建制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发展人个性的方式。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学家对休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体育运动方式来进行休闲,是一种由内部动机引发的自觉行为,使人能在知觉上感到自由,在活动中体会快乐,在交友中形成信任,对工作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它能使人暂时逃离现实世界、寻找自己的生活空间。 休闲体育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当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子正在加快,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同时,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及家庭成员不断减少,这会使以前由子女照顾老人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转移给社会,而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采取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国民体质,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矛盾的积极对策。① 休闲体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都想选择一种让身心愉悦快乐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健康才是人最大的财富”,“有健康才有未来”。由此看来,体育消费需求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有效组织体育生产活动、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条件,可以带动体育市场的发展,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来扩大内需,以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② 休闲体育增强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力质量。体育运动有利于改善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平均高出0.6%~10%。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首要要素,其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的提高,进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开展经常性的休闲体育活动来实现。 休闲体育可以拉动体育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休闲体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不但对体育用品需求量有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对产品的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同时能够体现人性化、个性化、时尚化的体育用品将是消费者的首选。同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被大多数接受,体育培训、咨询将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使得体育消费逐渐兴旺,体育产业潜力巨大。 休闲体育推动体育服务业的开发。休闲服务与其它服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城市化和以物质商品生产为主要基础的经济模式,并依靠自身实现企业化和掌握信息的能力。由盲目针对全体大众的经营理念逐渐瞄准固定对象的经营理念开始突现,根据消费者的口味来设置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活动环境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越来越多,新的服务理念常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经营效果,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体育休闲会馆越来越多。 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因素 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增长趋缓且不稳定,总体消费水平普遍较低。根据消费的一般规律,居民消费支出按照梯次推进的顺序,依次用于购买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体育消费属于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范围,需要的收入弹性较大,因此,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不会有较快的提高。另外,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已全面推开,教育、医疗、养老和就业体质的改革正在陆续出台。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原来由政府和单位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及子女上学等社会保障,将全部由居民自己承担,影响居民未来生活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居民预期支出加大。同时面对下岗待业、收入增长趋缓且不稳定的情况,人们从紧消费。普遍存在的这种心理和行为,使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尤其是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难以形成排浪式、成规模的需求。 经济发展不平衡并带有城乡和地域差异。目前,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与我国社会的二元结构有直接关系,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的差异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由于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会导致人们不同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质量,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消费结构差异。从地区看,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体育休闲娱乐产业已经成为本地区社会投资的热点,人们对体育休闲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空前高涨,体育休闲娱乐市场空前繁荣,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些都制约着体育经费投入水平、体育消费水平和人们需求等方面的发展。 闲暇时间不足和生活方式制约了居民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要大众化除了提高城市化水平之外,还需要有时间上的保障。从经济学上讲,人的自由支配时间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可以自主安排;二是必须有钱充填这个时间。在闲暇和收入之间,人们一般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选择。只有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们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弃收入,而更多地选择闲暇,这时体育消费才会有更多的时间保证。③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影响休闲体育的发展。居民体育活动离不开必要的体育场所,而居民体育发展中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人口众多,场地奇缺。中国的体育场地还有一个特点,即大多数不属于社会,不属于社区,而多属于部门和系统。中国城市中很少能找到社区体育场馆,农村更谈不上体育场馆。对象和场所不足必然会制约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 发展我国休闲体育的策略 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参与体育活动意识的新观念。体育活动意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体育活动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正确的体育活动意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21世纪,人们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休闲体育已在情理之中,“花钱买休闲”的观念己深入人心。对小康社会的人们而言,新价值观正在取代旧价值观,这一时代的人正处在一个典型的世界观转化过程之中,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一个扎实的基础。 利用多元化投资,大力开发场地设施,提高现有场所、场地的利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大众体育的基础条件之一,体育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加快体育设施建设除了需要国家加大投入之外,各地区的体育行政部门也要做好引导工作,运用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资模式,鼓励非国有投资人与社区联合兴建多功能体育场馆、设施,并以优质的服务和合理的价位为居民提供健身场所,带动居民参加体育锻炼。④ 充分发挥职能与媒体的宣传功能。在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的了解情况调查中发现,只有少部分居民了解全民健身计划,大部分居民对此并不了解。没有意识到自身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针对这些情况,也可以采用一些集体活动,最重要的是对此进行大力宣传,开展一些宣传性活动来扩大社会效应,促进体育本身的发展。广泛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开展持久的宣传,使体育活动深入人心,同时,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感召,进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政府的行政职能和媒体的宣传功能会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两方面的积极配合,能够充分动员社会力量,为居民体育健身营造一个良好的健身氛围。 结语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满足人类追求、体验文化需求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在表现固有精神价值、推动体育发展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由此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和主动参与意识。“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不运动可能会使人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疾病越来越多;而运动既可以缓解脑力上的疲劳,获得生理上的平衡,又可以赢得精神上的自由,营造心灵上的快感。因此,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新型健康观的形成,休闲体育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追求生命意义,探索生命价值,将成为这段时期人类反思的主题,而人们追求的轻松愉快、健身强体、修身养性、缓解压力与恢复体力的生活方式,将为休闲体育的繁荣架起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同时,这种生活方式还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大大提高国民的整体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幸福生活,进而达成实现现代化生活的共同意愿。 休闲体育论文: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 【摘 要】与竞技体育市场相比,休闲体育市场具有市场大、前景好、效益高等特点。拓展休闲体育市场不仅是发展和完善体育市场,积极推进体育事业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既要做到观念更新、与时俱进,又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 【关键词】创新 拓展 休闲体育 市场 一、与竞技体育市场相比,休闲体育市场有显著的特点 体育市场包括竞技体育市场、休闲体育市场、体育投资市场、体育生产与经营市场、体育广告市场、体育彩票市场等等。竞技体育是指参赛队和个人为了一定的荣誉和成绩而进行的竞技比赛体育。休闲体育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的体育。休闲体育市场是指为了满足休闲体育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体育投资、体育用品生产、经营、体育产品广告、体育彩票发行、休闲健身活动、体育服务等开发建设的市场。与竞技体育市场相比,休闲体育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大 第一,参与的人多。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参与竞技体育活动的人是具有专项技能的人,是受技术和年龄限制的,它的参与人是特定的,尤其是消费的主体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的,是人群的少数;而在休闲体育活动中,参与的人数众多,不受技术和年龄的限制,有老、中、青、少、男、女等,社会各个层面、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是人群的多数。 第二,市场需求大。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目的,概括地说,一是体育健身;二是体育娱乐;三是体育交往。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有各个层面、各个年龄段的人,参与者的动机目的既有共同点也有爱好兴趣的不同,那么在休闲体育活动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在体育健身、娱乐、交往中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也具有个性和多样性,而且会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增多,增大,由此会推动着把体育生产和经营事业做大,把休闲体育市场做大。 第三,涉及行业多,辐射范围大。拓展休闲体育市场,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要解决众多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人们的吃、喝、玩、乐等物质、精神生活资料的需求,这就涉及到众多的从事体育器械、设施生产和服务行业,包括重工、轻工、机械、电子、建筑、服装、餐饮、住宿、旅游、交通、出版、文化等多个行业和经济领域,休闲体育经济辐射的范围很大。 2.前景好 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小康社会的标志,这个指标指出了人们的经济收入用于食物的消费小于40%,相对地说,用于投资和精神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费用就相应的增大。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据有关方面统计,参加体育活动占人们精神活动的第三位,随着全民健身热潮持续升温,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更多,休闲体育市场的需求会不断的拓展;而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自身经济条件的收入变化也能够支持人们进行精神文化娱乐和休闲体育健身活动,我国的休闲体育市场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起步发展的。按照恩格尔理论和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实际情况,拓展休闲体育市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3.效益高 拓展休闲体育市场不仅会产生较大社会效益,而且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社会效益说,“通过拓展休闲体育市场,不仅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也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在目前深化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国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困难,怎么样解决社会的失业和再就业问题,怎么样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和条件,这不仅关系到失业人员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通过拓展休闲体育市场,可以为解决再就业提供途径,使一部分人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从事体育器材、设备的生产,或从事体育商业经营,或从事体育休闲服务,或从事体育广告传媒等工作,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从经济效益上说,拓展休闲体育市场,使一些企业、商家和个体经营户拓展了投资领域,从中获得商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拓展休闲体育市场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拓宽投资领域,改变投资结构,使我们能利用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发展。 二、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 第一,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要树立服务意识。拓展休闲体育市场,就是要拓宽体育消费领域,优化体育消费结构,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消费者是上帝,作为休闲体育市场的投资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服务者以及管理者,都要有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要把休闲体育市场的消费者真正的当作主人,要为他们的需要着想,要为他们的吃、住、玩、乐着想,要为他们的安全着想,要使他们真正的感受到休闲体育市场是他们休闲娱乐的乐园,是体育健身的好去处。 第二,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体育经济创新体系,支持体育经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体育经济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体育产品生产和经营企业集聚,促进体育经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三,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还要加快转变体育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体育产业结构、经营结构、服务结构优化升级。在拓展休闲体育市场建设中,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体育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四,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体育经济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体育产品的品牌。 三、以创新为动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的对策 1.对于拓展休闲体育市场,国家和政府要制定出优惠政策,要拿出有力度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扶持办法和措施,招商引资,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休闲体育市场建设。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拓展休闲体育市场是开发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拓展休闲体育市场的重要力量,对他们的作用,既要肯定,又要引导。 2.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拓展休闲体育市场是与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的,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景,因此,要用满腔热情的态度支持和扶植这个新生事物。拓展休闲体育市场,对于政府和管理部门说,既要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的规划,又要有具体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在一些边缘地区建立区域间休闲体育市场也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嘉惠区域各方的利益。 在拓展休闲体育市场时,要防止一哄而起,一拥而上。如何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先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可行的方案和步骤,逐步推行,逐步完善,使其科学发展。 3.在拓展休闲体育市场的建设中,进行休闲体育器械、体育用品生产和经营者,必须本着对人们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的态度,要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坚决反对假冒伪劣的休闲体育器械和用品进入休闲体育市场,对此,有关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休闲体育商品和服务的监管力度,依据法律和监管条例,狠狠打击不法生产商和经营商违法行为。而且还要全面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的职能,站在新起点,开创新局面,进一步加大对休闲体育活动者的消费教育和指导的力度,健全消费教育的咨询服务体系,健全消费维权社会监督体系; 4.拓展休闲体育市场,“进行休闲体育市场运作,必须培训专业管理人员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并通过他们来宣传和传授休闲体育活动的安全及专项体育活动的技能知识,使人们能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愉快的休闲体育活动,这样,也可以减少因盲知造成的安全伤害。 5.拓展休闲体育市场,也是推进公益性文化创新,增强公益性文化发展活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拓展休闲体育市场建设,不仅是经济建设,也是公益性文化建设,会使社会公益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因此,在拓展休闲体育市场的建设中要注意结合各个地方的具体实际情况、客观环境和条件,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建设,而且要体现出地方文化特点、区域文化特点、历史传统文化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中华民族历史公益性文化丰厚资源,让人民共享公益性文化发展成果。 休闲体育论文:关于江西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 [论文关键词]:江西省 休闲体育产业 swot [论文摘要]:利用swot法分析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目前发展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以及威胁因素,认为专业人才匮乏和营销策略滞后是当前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丰富,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江西省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加,消费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人们假日和自由时间日益增多,休闲需求也愈来愈强烈。这些无疑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亚洲运动会等重大体育赛事的进驻,预示着中国休闲体育的美好前景。能否抓住有利时机,促进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全省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等问题。本文采用swot法对江西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实用的产业发展对策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swot分析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 二、结果与分析 1.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分析 (1)居民余暇时间增多、休闲观念提升 我国实行每周双休日工作制及“三个长假日”以后,居民全年的闲暇时间已增加到114天左右,每年有近1/3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就为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创造了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竞争和环境变化给人们所造成的压力增大,人们越来越寻求通过休闲体育运动来增进健康、缓解压力、度过余暇。休闲体育将逐渐走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进一步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2)体育健身服务市场日渐兴旺 十五期间,江西省体育系统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省广泛开展了五个“亿万人群健身活动”(亿万青少年、亿万老年人、亿万妇女、亿万职工、亿万农民),举办了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坚持开展每年一次的全民健身周、送体育下乡和体育进社区活动,使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明显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全省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35.7%。目前,全省地级市以上体育系统向社会经营性开放的各类体育场馆有56个,其中从事健身健美服务的9个,与此同时,民间资本近年来也纷纷投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场馆和设施,据南昌市工商局统计,南昌市目前登记注册的从事健身服务的企业总计有451家。如果加上宾馆饭店、居民住宅小区内和学校对外开放的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南昌市从事体育健身服务的经营性场馆估计超过1000家。体育健身服务场所,以其时尚、新潮的经营项目和现代、灵活的服务方式,在人们恢复心理健康和保健健身热潮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体育健身服务市场的日渐兴旺是江西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3)体育彩票业稳步发展,成为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有力补充 在十五期间,江西省体育彩票销售16.59亿元,共筹集体育公益金5.9亿元,缓解了体育资金不足的现象,为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目前全省体育彩票发行量与沿海发达省市相差很远,但从纵向比较来看,全省体育彩票发行量增长速度还是很快,2001年1亿元,2002年1.68亿元,2003年3.09亿元,2004年2.62亿元(受西安宝马彩票事件影响,当年全国体育彩票发行均受影响),2005年8.2亿元。同时相对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与江西风彩比较,2001年体育彩票只占市场份额21%;2003年以后占市场份额50%以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江西体育彩票业稳步发展,成为江西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有力补充。 2.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的劣势分析 (1)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秩序混乱 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江西省尚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机制不健全,因此发展秩序较混乱。主要表现在:1)休闲体育产业经营部门在总体数量上不少,但价格定位偏高,适合大众休闲的场所反而不多。2)由于投资者缺乏专门的行业管理宏观控制,导致各经营单位休闲项目设置重复现象较严重,缺乏个性与创新,而且在总体空间布局上不尽合理,地级市市区商业繁华地段经营点相对过于集中,而周边县城及新建社区比较稀少。3)缺乏行业管理控制,导致各经营单位休闲项目设置重复现象较严重,缺乏创新。 (2)企业经营状况:整体盈利能力较弱 目前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基本上属于微利行业,体育健身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较弱。据调查可知,赣州休闲体育服务业每百元营业收入实现盈利大约为3.3元,每百元成本费用实现盈利为4.9元,不少经营者认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利润还不如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据周秋林的调查,江西省的体育消费水平,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11.8%,100—200元的占58.25%,200—300元的占13.5%,300以上的占18.37%。由此可见,受收入水平的预算约束,居民目前只能承受较低的体育消费价格,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利润空间还很小。 (3)社会各行业系统发展不协调 休闲体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医疗、交通、商业、旅游、文化、安全等众多部门系统。只有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休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近两年江西省“假日经济”的火爆消费中,暴露出社会各行业系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休闲体育消费时出现的交通拥挤、餐饮脏乱、住宿不配套、服务质量差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机遇分析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十一·五”规划的机遇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休闲体育活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指标,是提高全省居民的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手段,也是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全民健身热潮持续升温,休闲体育产业将会展现出庞大的需求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提到: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加强城乡基层和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保护发展民族民间体育。深化体育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和投资体育产业。科学谋划“十一·五”体育发展,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切实做好当前和今后时期的休闲体育工作,对全省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2)南昌举办2010年城运会的机遇 南昌作为2010年城运会的举办城市,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机遇。1)继2008北京奥运会后,2010年的南昌城运会将进一步掀起江西人民的健身热潮,为休闲体育产业提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群体。2)江西省良好的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将成为体育旅游的好资源,吸引国内外众多的外来消费者。3)城运会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必然会刺激周边辐射区域休闲体育经营单位健身娱乐资源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更好的服务环境。4)2010年南昌城运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引导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4.江西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挑战 (1)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的缺乏 目前江西省休闲体育产业领域的专业经营管理队伍较弱,决策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相对匮乏。现有的产业经营管理者中,许多人是退投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其他一些无专业知识基础的人员。他们虽熟悉体育工作,但缺乏对市场运作和经济规律的了解,缺乏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知识与技能,因而不能将体育产品或服务有力地推向市场,不能促进体育产业化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一些投资商和经营者虽熟经营之道,但却又缺乏对体育产业的了解,对体育产品及其市场特点、规律等认识不足,无法将体育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2)休闲体育产业营销策略的滞后 休闲体育市场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市场,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谁要成功地占有这个市场,就必须及时开发市场营销组合,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营销策略与手段,以达到产业市场发展目标。但目前江西省大多数休闲体育经营单位由于营销意识的淡薄,以及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因此营销策略相对滞后,很少融入现代人文、绿色营销等先进理念,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从而更好地占领该市场。 休闲体育论文:浅析休闲体育社会价值的诠释 论文关键词:休闲;休闲体育;社会价值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目前社会中时兴的休闲体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详细剖析了它为什么产生以及发展的原因,并结合相关资料和有关专家的论点探讨了它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社会价值,作为抛砖引玉,借此能为以后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1、前言 “休闲”在几千年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中,始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中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随之产生的社会价值更是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推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日益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也越来越多,所以休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合理度过我们的休闲时间、怎样提高我们休闲活动的质量等等,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件重要事宜,并且它也将成为我们理论工作者重点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休闲及休闲体育的定义和内涵 “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郑玄笺:“休,美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以礼承天之休。”杜预注:“休,福禄也。”“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其次,有限制、约束之意。《易·家人》:“闲有家。’川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因而,它不同于“闲暇”、“空闲”、“消遣”。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文化象喻,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了价值意义。而在英文词义的考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暗喻。英文“leisure”一词源于法语,而法语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希腊语中“休闲”为“skole”,拉丁语为“scola”,意为休闲和教育,认为发展娱乐,从中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在以上两种层次的提法中其实都隐约提到了体育休闲活动的内涵,只是未加以提炼。)这种精华的涵义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至今还存在,并因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而区别于其它娱乐活动。 体育作为当今社会一种主要的消遣、娱乐手段,它是时尚的体现,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在我们休闲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越显重要。所以如何正确把握和了解休闲体育的理论界定已显得十分重要。国内有学者曾提出:“休闲体育是工作、学习之外参加的各种身体活动。”在此我们先对休闲体育的特征作简单的描述,它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四种特征:(1)可选择性,即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方式有很多;(2)娱乐性,即休闲体育它可以使参与的人们在个人精神和肉体上得到放松、休息和享受,而不等同于竞技体育和普通的身体锻炼;(3)创造性,即休闲体育与运动环境的融合、同伴的交往以及各种活动方式中,其相对开放性的社会空间,就是创造与表达认同感的环境,就是既有延续性又有创造性的过程;(4)探索感、新奇性与冒险精神,即很多当今的休闲体育项目都是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当其难易程度与行为者相匹配的时候,行为者就会高度投人与享受,从而忘记了时间与周围环境的存在,进人“畅”的最佳状态。根据以上四种特征我们就可以为“休闲体育”作以下的定义:“它是在空闲时间内进行的,是以一定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而产生的最佳的心理体验,这种有意义的生活、运动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休闲体育。” 3、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 3.1促进大众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健康”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再仅限于生理的指标,而把精神健康和社会性也放在了人的健康标准的坐标系中来。身心健康模式正取代医药健康模式。这一概念就不仅是指身体问题,而且也涉及到情绪、精神、思想和社会健康各因素间的微妙平衡。情绪健康包括:调节压力、缓解情绪波动;精神健康包括:仁爱、意志、意识、情感、反思等;思想包括:教育、成就、事业发展领域的问题以及思与想的能力;社会健康包括:个人与朋友、家庭和社团之间的关系状况以及个体融人社会的能力。有一种普遍性的倾向,认为医药和保健品能够维系人的生命健康,延缓人的寿命,但研究表明,高度普及的医疗服务对于健康只起很小的作用,而婚姻状况、家庭是否幸福、工作情况、与周围的人相处是否愉快、是否能得到他人的关怀、生活的环境(生态的和人文的)、受教育的质量、对自我认识的能力等更能决定人的健康状况。而以上这一切在通过休闲体育锻炼后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 应该说,健康和休闲体育有很密切的相关性。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休闲体育是人们在自由支配时间的过程中主要用于满足精神生活需要所从事的各种身体活动。但从文化的层面看休闲体育,它是一种理智的精神态度,意味着一种静观的、内在平静的、安宁的状态;是一种沉思的状态并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在以劳动时间为“轴心时间”的社会中,休闲活动的主要功能仅体现在为恢复和补偿劳动体力和精力的消耗而存在。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网络化的高度发达,使得人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倒转成为可能,也就是说,人的休闲时间会越来越多,休闲在促进人的健康方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按新的健康观来说,其实健康和休闲体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更取决于人的心境。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休闲十分推崇,重视休闲与健康的相互影响。中国人以为“闲能生慧”、“心闲体静”、“心宽体健”,以达到修身养性、提升人格之目的。古人以为,宁静能容纳百川,当内心宁静时,感知特别的敏锐和细腻,这时,你会听到大山的叹息,流水的欢笑,微风与小草的对话。而置身静境,人很容易进人悠闲,甚至心地明澈。“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琴棋书画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由此可见,休闲体育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休闲体育在人的生命中将越来越重要。要关爱健康,就更要珍惜休闲体育机会,因为,休闲体育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健康、更光彩夺目。 3.2丰富杜会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体育是一种超越语言、政治和社会制度障碍的国际交流语言,非常容易被不同肤色、不同种群的人们理解和接受,无论年轻人、老年人、有钱人、贫困人,都能在体育这个广阔的社交圈中无隔阂地自由对话,自.由地追求健美、健康、和谐与快乐的生命、生活方式。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体育事业已经极大的激发了广大老百姓对体育的热情。其中竞技体育所展现的力与智的较量,往往能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形象,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威望、荣辱息息相关。由于胜利者被捧为英雄,变为家喻户晓受到尊敬的人物,由于他们超群的表现使人们着迷,因此容易调动广大人民的情感,人们跃跃欲试,产生亲自投身体育行列或督促与自己有关的人如配偶、子女、亲属、朋友投身体育的强烈欲望。自然,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成为体育竞技活动的真正参与者和竞技场上的获胜者,但他们可以把竞技体育当成休养身心的休闲体育,从而可以在休闲健身活动中获取健康、快乐和交际,改造生活环境,获得良好的身体健康水平及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 人类有着统治其他物种的能力,而且能自觉地重建自己的生态系统。但是,人类依然受制于物质和资源所确立的法则。我们像所有其他生物一样依靠于其他物种,而且要根据可供的食物能源和营养情况,调整我们的数量和活动,学会生存。人类要生存,首先要调整自己的社会状态。在越来越拥挤的生存空间,休闲体育运动发挥着稳定剂的作用。地球上的人口有越来越多的发展趋势,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和瘟疫,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加强人的侵犯行为,而人的攻击性之猛烈,其暴力行为之残酷,是任何动物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随处可见斑斑血迹。人类的智慧,在战争中得到充分利用。到21世纪,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有着巨大杀伤力的核武器,足以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体育场使发泄原始形式的攻击性有了各种形式的替代物,并借助文化性的仪式得以升华。并以此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 人们理想的生活空间,是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享受阳关的照射和绿荫的抚摸,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完善和谐,而休闲体育运动的方式正好给人们提供了这个机会,它不仅加大了人们微观活动空间,也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宏观的心理空间,在富有田园牧歌的自然环境中从事休闲体育,人们可以重新得到自我,发展自己无所顾及又无所不及的本性。 3.3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休闲产业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必须考虑的因素。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格局的变化,在体育休闲业就业的人数占整个就业人数的比重相当大。不仅解决了失业问题,而且促进和改善服务,增强了人的休闲欲望,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随着收人水平的增高,体育休闲产业的市场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据美国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美国人有1/3的休闲时间,有1/3的收人用于休闲,有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据美国权威人士预测,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人“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体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产业在2015年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有一半的份额,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让人把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 据权威部门测算,到今年年底,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800美元。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分别降至40%和50%左右的水平。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在走向新世纪的时候,已经由生活质量型消费取代了温饱型消费,沿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先生产、后生活;只有工作创造价值,消费损毁创造价值;以及休闲是资产阶级的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革。随着工作时间的缩短(包括工作形式与工作时间制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出现),人的闲暇时间将越来越多,这对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创造性、提高国民素质,都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社会发展的现实表明,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正在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大中城市中,各类休闲活动已成为经济活动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也越来越依赖于休闲要求的实现,这种休闲产业的发展随处可见,诸如,在都市中河、湖、港口附近区域的商业开发、娱乐设施、餐饮服务、体育竞技,还有体育旅游观光、名胜古迹的开发利用,以及节假日和各类庆典场合的商业倾销,各类非职业技能培训式的成人教育,众多高雅艺术的蓬勃发展,所有这一切无不反映出经济模式在向以休闲为依托的经济转变。甚至标志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其大部分内容同人的休闲有关(比如公园绿地、艺术场馆、社区宁静程度、自然环境状况等)。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并建设这些条件,那么,对于日后的经济繁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地方都把他们的娱乐设施、商业网点、鲜花草坪和休闲服务看作是经济投资的一部分。 3.4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杜会安定团结 休闲体育是人们在从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质量和精神寄托。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它是有意义的、非功利性的,她给我们一种文化的底蕴,支撑我们的精神。因而,它被西方学者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和精神态度,是灵魂存在的条件。她还可以愉悦人的身心。建立于休闲体育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是休息娱乐,或是学习交往,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产生美好感觉。人与自然的接触,铸造人的坚韧、豁达、开朗、坦荡、虚怀若谷的品格;人与人的相互交往能变得真诚、友善、和谐、美好。休闲,还会促进人的理性的进步—许多春智、哲学思想得以产生,如:天人合一、生态哲学、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都与休闲紧密相连。休闲,还为补偿人生活方式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它通过欣赏艺术、从事科学研究、享受大自然,不仅锻炼了体魄,激发创新的灵感,还丰富了人的感情世界,坚定了人追求真善美的信念,表达和体现人的高尚与美好的气质。 体育比赛靠严格的规则来确定强与弱、快与慢、高与低、多与少、重与轻、长与短、大与小等定量化的等级和差别,然后决定胜与负、名次的先与后,荣誉的多与少,利益的大与小等等。竞赛的过程是直接的对抗,硬碰硬,毫不含糊,立竿见影。国际竞赛一结束,马上就可排座次,奏国歌、升国旗。虽然每场比赛至多几十人出场,但却可以使亿万观众如痴如醉,激动万分。运动场上隆重的礼仪,运动员高超的技艺,惊险而剧烈的竞争场面,无不扣人心弦,使人们原始的攻击本能移情于此,而不至给社会造成危害。这充分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人类借此和平交往,实现人性的升华。休闲体育如同竞技体育一样,都是在具体环境中构造出来的,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存在许多或然因素,因而不存在一个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休闲模式。休闲的效果取决于每个个体的经济条件、社会角色、宗教取向、文化知识背景及类似的因素。因此在个体与个体参与过程中的相互合作、竞争都会促进人们社会交往的和谐性,从而更进一步的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休闲体育论文:高校休闲体育课程改革初探 一、高校在进行体育课改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缺失 相比于高校开展的其他课程,体育课程除了具有教育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竞技性,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程的专项改革时就不能够采用简单的课改模式,需要在改革的各个阶段制定针对性的部署,使体育课所特有的娱乐性和竞技性能够被充分地发挥出来。根据一些高校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来看,许多学校在进行改革时都太过于重视其中具有的竞技性,通过一些体育项目的竞赛来作为日常体育课程开展的教学内容,但是这种课改模式忽视了体育课自身具有的娱乐性和教育性,这种竞技性的融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一小部分体育能力出众的学生自身对于体育课的兴趣,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来讲,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削弱,这无形中就增大了体育课改的实施难度。 (二)人文性和社会性的缺失 对于人文性和社会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各个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的实际改革时,忽视了与社会体育之间的有效结合,而实际上社会体育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性更强,更具娱乐性。而在实际的课改过程中,这种社会性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都使得无论是在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上,还是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都不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大程度的吸引力,使得许多学生在无形中就逐渐失去了对体育课本身的兴趣,这样就会对体育课改工作的开展造成阻碍。其次,由于一些高校在进行体育课改时往往更加注重功利性,高校的管理人员经常将一些具体的课程改革工作当作是一些教育管理手段的示范和管理工作的业绩向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邀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个课改工作实施方法中缺乏对人文性的注入。最后,一部分高校由于长时间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于体育课程开展的具体过程和形式并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思路,这同样会导致整个课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人文性。 (三)课改的实施效果较差 实际上,高校之所以要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最终使我国青年一代人整体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可以发现,许多高校在开展课改工作时并没有取得很明显的实施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度不高,另一方面,学校本身辅助课改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各个高校对于体育课改工作的有效落实和顺利实施。 二、休闲体育应用于高校体育课改实施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优势 (一)休闲体育具有的教育性影响了课改的效果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其是否具有正确休闲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实施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闻媒体的有效传播,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途经越来越广泛,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如果不对这些信息进行控制,就会影响到这些学生未来的成长。因此,推动健康、休闲的体育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休闲体育一方面能够树立健康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的进步,进而促进学生的自身身心健康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而这同样也是高校进行体育课改的主要目的。通过在体育课程中融入休闲体育,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培养学生对休闲体育的兴趣。 (二)为高校的体育教学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和环境 由于休闲体育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通过休闲体育在高校体育课改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之间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促进他们情感上的交流,进而培养团结意识和集体意识,最后还能够帮助高校的学生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在体育课程中添设一些休闲体育活动,还能够帮助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构建各种情景,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体会到社会不同角色的功能和职责,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具体需求,同时还能够在无形中锻炼自己的体格,保证学生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休闲体育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具有非常强的趣味性,尤其是一些户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通过一些减压活动的举行,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多走进自然的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实现高校体育课改和休闲体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结合模式 首先,加大休闲体育的应用宣传力度,通过适当的宣传来引导学生们选择他们自己喜欢和习惯的休闲体育项目,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们加强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从这点上来看,休闲体育的融入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兴趣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其次,学生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经济情况以及学生整体的体育素质有选择性地、科学地购买一些休闲体育用品。通过休闲体育用品的运用,一方面能够使得整个体育课改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和休闲,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体育课本身的娱乐性,实现了学生对于各类体育运动知识的有效普及。最后,帮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为学生们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并能够结合每个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对其学习任务的实施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规划。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更好的体育观,另一方面还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高校学生整体的运动能力。 (二)具体结合措施 1.加强休闲体育具体项目的合理化融入 在进行休闲体育项目和高校体育课改工作有效融合时,学校势必会引入一些具有代表性、大众化的休闲体育项目,但是在引入这些具体的体育项目时,学校要参考自身实际的教学情况,这样才能够确保休闲体育的项目合理、有效、科学地融入到体育的教学内容中,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拓展学校所开展的课程空间,保证体育课程的开设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具体的合理化融入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学校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将休闲体育合理地融入到高校的体育课改过程中,具体要求学校能够考虑到休闲体育所具有的广泛性,使休闲体育有目标、针对性地和高校自身的实际体育教学目标相互融合;其次,学校还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课改的工作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创新,这样能够使学生参与到体育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于课改的参与度和兴趣度。 2.为学生制定专项的休闲体育计划 在进行休闲体育的有效融合工作时,学校应该在确保学生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享受休闲活动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由于休闲体育本身具有很强的约束性,需要在一定的监督下进行各项活动的开展,而在实际的监督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际角色的有效扮演,能够让他们懂得如何处理好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而实现学生自身社会适应力的有效提升。体育课改后的新型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兴趣程度对于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此,学校在进行休闲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科目开设时,可以在学生中进行一个兴趣调查,通过调查的结果有选择性地开设一些可以实施、同时又受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通过一些体育社团的建设来带动学生们对于体育项目的有效参与 在进行休闲体育在学校的建设时,离不开良好的体育文化,对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一些体育社团,这些社团可以是某一项具体的体育项目。通过社团的建立,就能够将拥有共同体育兴趣的学生组织到一起,在局部推动该体育活动的建设和发展,并通过这些学生的宣传,带动其他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到这些社团中来,最终实现这些体育项目在该校的快速发展,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就可以更好地将这些流行的体育项目加入到自己的体育课程开设过程中,也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4.建立全面性的成绩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成绩考核中,教师经常是以某一种体育项目的具体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而进行休闲体育的课程改革,需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课程开展的重要目标和基准。因此,对于学生体育课程参与效果的考核方法应该侧重于学生在参与休闲体育课程之后的收获。对此,在进行实绩考核工作时,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侧重点,从学生意志品质、合作精神、体育成绩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互评的方式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和积极向上的性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休闲体育融入到高校的体育课改工作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积极效果,使学生的体育课程参与度大大提升,同时也实现了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有效提升,这种融合模式值得在我国高校大力推广。但与此同时,高校在进行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时,还需要准确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发挥休闲体育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作者:董海洋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休闲体育论文: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浅析 1两种概念由来 在新中国刚成立时,为了使人们的体质得以增强,“群众体育”概念开始出现,该种体育的主要特点为其主要力量是政府管理,将行政手段作为主要保障,主要形式就是单位体育,并且该种体育多是被动参与的。群众体育有着十分明显的中国特色,具有计划经济体制颜色,并且还存在一定政治意义,在改革开放之后,群众体育出现很大程度的变化,从管理方面开始转变向国家与社会联合承办,在性质上开始转向福利型与社会型相结合,在空间上开始转向家庭、单位以及社区相结合,在形式上开始转向多人主动参与,在目标及内容上开始转向多元化。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社会体育”概念。 2两种体育概念的异同点 2.1两种概念的相同点 (1)两者的功能相同。任何体育形式以及体育活动在作用人们身体的同时也作用于人们的精神,因此这两者在功能方面都存在健身性以及娱乐性。(2)两者的时间相同。对于这两种体育来说,都是人们在闲暇时间时才参加的,所以这两者在时间都具有闲暇性。(3)两者动力相同。这两种体育在动力上都具有主动参与性质。(4)内容相同。这两种体育概念,无论是什么运动项目都能够将它们表现出来,所以两者在选择运动项目方面具有趋向性。(5)两者与竞技体育以及学校体育之间有着相同关系。这两种体育与竞技体育以及学校体育之间都有互动性存在。一方面,两者活动内容以及活动形式都能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进行运用,同时学校体育也为其发展奠定一定基础;另一个方面,竞技体育中所包含的运动项目能够休闲化与社会化,同时休闲体育以及社会体育也能够竞技化。 2.2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1)两者的性质不同。休闲体育一般会同时发生消费行为,参加者要有一定经济基础,所以休闲体育属于一种盈利性产业。对于社会体育来说,一般来说都是免费性质的,所以社会体育属于福利性事业。(2)两者有不同范围。休闲体育的教育意义以及产业性质,使之超出社会体育范围,向学校体育以及竞技体育延伸;对于社会体育来说,其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以及社会体育之间是严格根据相应范围来进行划定的。(3)两者有不同的组织形式。休闲体育一般没有强制性,参加人员没有明显的组织化特征,并且有着十分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但是对于社会体育,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较强组织性的。(4)两者有不同目的。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虽然在健身娱乐方面具有相同功能,但由于休闲的真正快乐就是心理体验,因此休闲体育更多的是在追求娱乐,但并没有将健身作为主要目的,但是社会体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强身健体以及防病。(5)两者的分布不同。一方面是两者的人群分布不同,由于休闲体育具有消费性特征,所以从目前情况来看,其主要的参与人群还都是高收入人群,而社会体育所具备的全民性特征也必然决定其参加者是各个收入阶层的人群;另一个方面是两者的地理分布不同,休闲体育的产业化性质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平衡的,所以休闲体育主要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和地区存在,对于社会体育来说,虽然其在地区与城乡之间也有一定差异存在,但其特征决定其在全国各地遍布。(6)两者的运行机制不同。休闲体育的主导就是市场机制运行,休闲体育得以发展的主体就是市场,也是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手段;社会体育的运行机制就是政府主导,国家与社会结合承办,社会体育的发展主体是政府,同时也是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手段。 3两者之间的关系 所有事物的产生以及发展都是以一定社会背景为基础的,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也是一样。在我国社会体育的出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休闲体育的概念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虽然正在快速增长,但是相对其它发达国家来说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在各个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区域以及城乡之间是不平衡发展的。所以休闲体育在我国仅仅是刚起步,所覆盖的人群以及地区是十分有限的,其发展也将会非常漫长。与此同时,在我国的社会体育领域内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在农村以及西部地区仍然有很多困难存在,社会体育也必然会在我国长期性存在,并且有着十分艰巨的发展任务。根据我国目前的社会背景,社会体育及休闲体育也必然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与我国共同存在,这两者之间不是替代或者等同关系,也非包含关系,两者之间是一种交叉及重叠关系。 4未来休闲体育的发展对策 (1)要将当前以及长远发展作为出发点,将休闲体育产业纳入到国家以及地方发展总体规划内,要在政策、法律以及体制与机制等方面来进行配套改革,从而对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以及扶持;(2)要与地理、资源优势以及市场需求相结合,对休闲体育的相关服务产品来进行开发,使其呈现出多样化,从而使之与休闲体育的多层次服务要求相符合;(3)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一方面要对健身娱乐产业以及竞赛表演产业进行进一步发展;另一个方面要对相关产业进行整合,使休闲体育和其它产业进行协调发展;(4)将人们的消费意识以及消费水平提高,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方式及方法将人们的消费意愿调动起来,另一方面要将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及个人收入不断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能力提高;(5)培养有关的各方面人才,一方面高校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开设一些相关专业以及课程,另一方面要鼓励有关从业人员对各种进修以及培训积极参加,使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5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观念也必然会有所提高,休闲体育产业必然在我国会有较好的发展。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有着一定差别与联系,辨析两者的异同与关系,对发展体育事业以及休闲体育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有关体育专业研究人员,应对其有一个科学正确认识,从而更好服务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在此希望本文的有关内容对体育专业研究人员能够有所帮助,也希望广大体育患有研究者能够不断探索,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朱念 单位:凯里学院 休闲体育论文:民族文化背景下的高校休闲体育文化 一、校园休闲体育文化内涵 休闲体育文化指人们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在休闲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并共同享有的、关于这一社会现象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制度规范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高校休闲体育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校园特定环境下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分支。广义的学校休闲体育文化指学生和教师在闲暇时间里,以自身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为手段,以自身获取感情体验为目的,在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文化属性角度看,校园休闲体育文化是集休闲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复合体,一方面是学生和教师在多种体育活动中自愿选择,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本着休闲娱乐的态度和情感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满足。从文化层次角度上看,校园休闲体育文化包含精神、物质、制度三个层面。精神层面主要指参与者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健康价值观是其核心和本质体现,决定了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占有主导地位;物质层面主要指校园中各种休闲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和体育师资力量的配备,主要起保障作用;制度层面是学校为保障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和休闲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措施,是校园休闲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校园休闲体育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过程中,三个层面相互制约、协调发展。 二、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1.独特性与地域性。地域和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新疆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条件造就了高层冰山积雪与冷湿草原、中层湿润森林与裸岩、低层灌草绿洲、荒漠构成的立体型新疆独特自然生态系统,新疆天山南北形成了两个各具特点的生态区域,天山以北地区,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受北冰洋冷湿气流的部分影响,形成多降雨的湿润气候,有利于森林和草场生长和发育、发展畜牧业。为了适应当前畜牧业为主的生活方式,承担起繁重的生产劳动,在平时的劳动和生活演化出了一些骑术类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叼羊、姑娘追、赛马等。受西南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天山以南地区降雨量较少,夏季漫长,冬季短暂,生活在这里的群众主要从事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活动,经过历史的变迁会产生一些民族摔跤、荡秋千、拔河、武术、脚斗士等传统体育项目。 2.民族性。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创造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包含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由于受所属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的影响,在表现形式上,体育的文化内涵彰显强烈的民族性。新疆每个民族都有内容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牦牛是生活在帕米尔雪域高原的塔吉克族的主要生产生活工具,牦牛叼羊则成为塔吉克民族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哈萨克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许多骑术类项目,如赛马、姑娘追等。 3.休闲性与娱乐性。为了达到抒发令人愉悦的情感和健身娱乐的价值追求与目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创造出各类体育活动,着重人的情感愿望和身心需要的满足,自娱自乐的、消遣的和游戏的活动赋予民族传统体育休闲项目以娱乐性,在平常生活活动和民族节日中,人们参加欢悦的休闲体育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达到娱乐消遣的目的。 4.多元性与交融性。自古以来,新疆各民族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形成了色彩斑斓、具有丰厚底蕴的传统多元民族文化,也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在体育间的交融性。如赛马,是哈萨克民族中很有特色的传统体育,经过历史的发展,现在是一项深受维吾尔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广泛欢迎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新疆马上项目在14个地州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八个少数民族中都有流传,可见传统骑术运动已从天山以北的游牧民族中广泛流传,并影响到天山以南以及整个新疆地区的各民族中。 三、构建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地方特色校园休闲体育文化的必要性 1.有利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总体战略及发展任务中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关于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方面也明确指出,要把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相融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也为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校园休闲体育文化提供了政策和法规,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校园、提升休闲体育文化氛围提供了可能性。 2.有利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是民族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原始社会,民族传统文化的承继主要以家庭、社会、民间自发的方式进行。当今社会,学校教育应该承担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利用高校独特文化传承和加工地,运用科学方法有计划地将民族传统体育贯穿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形成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高校休闲体育文化环境。 3.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增进学生民族情感和身心健康。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高校可以使少数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来自各民族的同学相互学习和了解,依靠民族高校优势资源平台,加入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形成具有独特风格体育课程体系,实现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教育的体育课程体系,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民族传统意识,强化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四、构建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地方特色校园休闲体育文化的策略 1.精神层面上加强学校师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精神层面是校园休闲体育文化的主导和核心,在校园中要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体育行为和学生传统体育文化素养。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和休闲体育文化氛围,大力宣传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健身、娱乐功能,加深学生对少数传统体育项目的理解,培养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休闲娱乐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和认同,提高学生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意识与行为。 2.物质层面上加快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和体育环境设施的建设。体育课程方面,现在的体育课程深受体质健康教育和竞技体育的影响,课程内容主要为西方竞技体育项目,教学从动作的学习到场地器材的配置规格都是竞技和固定化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很难找到,学校体育课程应确立促进学生科学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和发展蒙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性质定位。合理利用本地民族传统体育优势,优化课程结构。如可把新疆特色民族舞蹈,如麦西莱普等,进行改变创造,使其成为新的符合体育课程标准的创新课程、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课程。器材设施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空间和资源,加大校园体育设施和器材建设,合理布局健身器材和健身场馆,积极开展丰富的休闲体育活动,在体育场馆和器材发挥健身功能的基础上,凸显校园多元民族的体育文化底蕴,物质层面的文化和学校文化协调发展。 3.制度层面上为保障校园休闲体育文化的构建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政策。高效、完善而强有力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和健全规范的体育规章制度是校园休闲体育文化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校园休闲体育文化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是一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准则。一要建立校园休闲体育文化的组织机制,加强各部门的组织管理。在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各级单位应成立相应的基层组织及专门的体育领导小组,做到层层落实、层层分抓。二要出台有关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的相关政策与制度,实现体育文化活动的制度化以及规范化,还应注意高校的类型、条件、环境等差异,这决定了体育文化活动的政策、制度应有所不同。三要积极加强并注重休闲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基层组织形式,把学生吸引进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组织,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使体育工作自然纳入规范化、民主化的轨道。 五、结语 在新疆独特的多元化民族文化环境下,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使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休闲体育相融合,在提高学生健康体质的同时使现代的休闲体育活动更能彰显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突破思想观念,积极借鉴其他民族高校发展休闲体育文化的经验,才能建设有特色的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的新疆高校校园休闲体育文化。 作者:杨冠强 单位:石河子大学 休闲体育论文:小议古代文学典籍中的休闲体育 一、古代典籍中的休闲体育 生活在古代的人们休闲的时间较多,大多数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进行休闲活动,其追求的休闲境界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明朝时期已经开始流行泡温泉养生了,并且根据温泉这一词语,许多文人墨客不得不为之填词作曲。古代杨慎诗人的《安宁温泉》一词曾写道:何如碧玉温泉水,绝胜华清礜石池。” 苏轼曾这样评价过:“汤泉吐艳镜光开,白水飞鸿带雨来。”清代时期的张凌云曾经给象鼻温泉题过词,他说:“入浴能教人似玉,到来几许貌如花。”还有许多诗人写过有关温泉的诗词,不过最终可以借用张凌云的诗词表达统一的观点便是“春寒我欲频经此,童冠讴歌乐岁华”,即是表达经常来到温泉中沐浴,能够使心态平和,感受到岁月年华的美好。 在古代生活中,养生除了上述的方式还可以通过饮食达到养生的目的,《寿世保元》记载过:食为半饱无兼时,酒至三分莫过频。此句话理解为饮食达到半饱的状态就行,饮酒不要太过于频繁,旨在说明人要控制饮食,不要过量饮酒能达到养生的效果。民间最热闹的场景莫过于逛庙会了,古代妇女的地位普遍较低,女子一般都要做到大家闺秀的标准,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在庙会来临时,女子却可以出门凑热闹,观看各种活动与大街上摆卖的各种商品,出门感受集市的热闹与繁盛,为心灵与眼界平添一丝休闲享受。 《周敦颐集》中记载过周敦颐与朋友或是路人一起结伴至山水间游玩,进行作诗、吟诗、谈诗,并被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住,而连续几个月流连忘返的句子,表现出古代诗人为除去内心深处的烦杂,追求宁静、休闲自得的生活状态而“游于山水间也”。 文学经典意识在古代人们对天地、自然、社会等中能够得到彰显,“诗”除了具有政治、社会思想意义,还能表达诗歌所具有的特定规则与法则。古人喜欢诗词歌赋,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光,还能锻炼脑力与思维活力,促进身心健康。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具有较强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的观念与经学的观念出现对立,并且与经、史等具有多种特点的文学相隔离,这样在品味文化经典中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不同学派所秉持的思想以及对休闲的观念看法存在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更容易了解到古代典籍中的休闲娱乐活动之趣味。伦理道德在古代人们心中占有神圣的地位,是不容任何人所侵犯的,而休闲活动便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礼”在孔子的思想以及教育中,能够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包括射箭、投壶、乐舞等多种娱乐项目。 人们在进行娱乐项目时主要是追求清静无为、高雅休闲的生活状态以及愉悦的性情,贴近自然,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在西周时期,“武力征诛”与“敬得敬礼”思想同样重要,人们在休养生息过程中普遍愿意进行“饰之以礼乐”。 二、结束语 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对于休闲体育的形成以及演变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其中具有浓郁的民风特色以及象征性寓意的活动在传承中会保留其特征。古代休闲体育的目的主要是让人们学会放松,保持自然、愉快的心情与生活情调,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 作者:吴慧倩 单位: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休闲体育论文: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市场需求分析 1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基本概念的辨析 1.1户外运动的定义 2003年,时任国家登山管理中心户外运动部主任的李舒平在“登山户外运动在户外运动中的研究与对策”一文中提出:“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的体育运动项目群。”可见,户外运动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户外体育休闲,一是户外体育竞技探险。 1.2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关系 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结构进一步的认识其关联。由于户外运动具有探险性,我们将这一因素考虑进来作为基本结构要素之一。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体育与休闲的结合成为我们常说的体育休闲,它也还包括户外休闲和休闲旅游。这是以休闲学为主体,从休闲学的角度来探讨体育休闲,这是休闲的细分,是以娱乐身心、体验为主。而户外运动是从体育学的视角进行细分的运动方式,它包括体育探险、户外体育竞技和探险旅游,是以挑战身心极限为主。体育休闲条件舒适,轻松自在,通常被称之为“腐败型”户外运动;体育竞技探险条件艰苦、紧张刺激,身心都会承受极限挑战,又被称之为“自虐型”户外运动。 2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资源优势 2.1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自然资源优势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全省总面积48.5万平方公里。西有青藏高原相扼,东有三峡险峰重叠,北有巴山秦岭屏障,南有云贵高原拱卫,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四川盆地。整个四川盆地又可以从西到东又可以分为川西高原地区、成都平原和川东丘陵地区。四川的山地资源丰富,境内河流众多。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冷暖适合,湿度适中。 2.2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人文资源优势 民族风情浓郁。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4个,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第二大藏族聚居地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各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休闲方式和体育竞赛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优势。四川是全国的人口大省之一,庞大的人口基数增加了群众参与户外运动的可能性。人们对户外运动的了解和认识度比较高,加上开发商的大量进入以及俱乐部相应的建立,使得群众参与户外运动的可能变成现实,很多群众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体育休闲和户外运动。技术力量雄厚。四川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和四川山地救援队有技术娴熟、体能充沛的专业人才;成都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烹专等院校设置了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专业,开设了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专业课程;所有这些都为推动四川省体育休闲户外运动顺利开展培养了大批的骨干力量。 3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走向户外,走进自然,并自觉地与运动健身相结合起来,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热潮。四川省就成为了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一片热土。就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市场需求我们在四川省内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获得样板632份,讨论以下的相关问题: 3.1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兴趣 如图2所示,参与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频率每月1次的占总数的12.7%,每月2次的占15.1%,每月3次及以上占17.2%,不固定的占50.9%,1次都没有的占4.1%。从这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调查对象都参与过户外运动,而且多次参与户外运动的比重也非常之高。同时,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调查对象对户外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而且都有参与户外运动的愿望。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得出,人们对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浓厚的兴趣,对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3.2对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项目的需求调查 如表1所示,人们参与的户外运动项目主要集中于登山、野营野炊和徒步旅游,之所以这3种户外项目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总结主要原因是这些项目出行简单,对场地、装备都要求不高,难度、危险度都不是很大,比较舒适和休闲,适于大部分人的需求。 3.3户外运动用品市场需求分析 3.3.1户外用品的价格定位 本次调查还对体育休闲与户外用品价格的满意度进行了考查,用以体现本文对户外运动市场的全面了解(见图3)。结果表明,被调查者的大多数人认为户外用品的价格定位偏高,满意度只有7.9%,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之和占总数的46%。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户外运动装备是针对特殊要求而生产制造的,都具有一定的功能,而要达到这种功能的良好效果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就非常高了,同样户外装备使用的也是高科技材料,所以制造成本就比一般服装、用品高出许多。再者就是相关部门对户外产品的价格定位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很多定价都是虚标的很高,也就是说其中的利益巨大。 3.3.2购买体育休闲与户外用品的人群分类 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数量。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属于文化奢侈需要,消费具有弹性程度较高,比较难于达到饱和度的特点,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产品需求”是消费者的心理变数,“购买力”是消费者的行为变数,按“产品需求”和“购买力”,将四川省购买体育休闲与户外用品的消费者进行分类。(1)低需求、低消费力者。对体育休闲与户外活动缺乏基本认识和经济能力,认同、接受力低。中低收入者是这个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调查中显示有70.1%调查对象的生活费余额在500元以下,他们的生活依然维持在不宽裕的状态,没有多余的能力去进行这个领域的消费。(2)高需求、低消费力者。对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感兴趣,对户外休闲产品认识较专业、品质需求较高,但消费力或对产品的消费价值观较低。这一部分人是目前四川省内以及国内户外运动产品的主要消费人群,他们主要是大城市内的年轻人、学生以及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善于了解和接受前沿的咨询,关注户外运动及其产品并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在消费力上属于中低水平。(3)低需求、高消费力者。对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兴趣一般,对户外休闲产品认识不够充分、产品要求不高,但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这类人是专属户外品牌商家的目标群体,是实现商业目标的基础,但这个群体也是其他所有非生活必须消费市场要抢夺的目标群体,所以如何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如何培养市场,将会是一个长期投入的工作。(4)高需求、高消费力者。对体育休闲与户外活动非常关注,对其产品要求很高,并且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这一群体是户外休闲产品、户外休闲消费概念的核心受众,对相关产品及品牌有较高的忠诚度,他们容易接受商家设定的消费观念及功能宣传,有能力消费高端产品,是商家借以影响其他群体的媒介,但这个群体是4个群体中规模最小。 4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安全救援 4.1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安全状况 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不断快速发展,在活动过程中的伤害事故也频频发生。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开展体育休闲和户外运动有很大隐患。2009年1月29日,四川省简阳市9名大学生趁春节放假之际,相约前往都江堰市赵公山登山,因不熟悉山区冬季自然气候变化,不知山上积雪后地形难以分辨,冒险从赵公山顶穿越泰安镇。在途中因前路中断,大雪覆盖迷路。同年5月,美国爱德嘉峰登山队攀登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海拔6618m的爱德嘉峰,但在原定的下撤期内,3人未按时返回大本营,由于山区没有通信讯号,大本营队员无法与攀登队员取得联络。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失踪。2011年国庆期间,2“驴友”在雪宝顶遭遇雪崩1死1伤,10“驴友”和一名向导、3名背夫穿越四姑娘山失去联系2周。一系列事件为户外运动敲响了警钟,如不重视安全问题将严重影响四川省内的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发展。 4.2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救援的现状 户外运动救援机构应该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领导下,由各地方、各景区具体实施救援的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救援体系。1979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省登山协会正式成立(后改名为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负责四川省内山难与户外运动事故的处理。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山地救援工作委员会,是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2009年在四姑娘山国家级风景区又成立了四姑娘山应急分队,在泸州成立的山地救援队救援犬基地,现有救援犬6只。四川省山地救援队的主要职责是,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省体育局的领导下开展救援工作,主要负责四川省境内的山地救援工作及其他各种地质灾害救援防灾减灾培训等各种救援工作。协会成立至今,共处置登山户外运动事故失踪及遇难救援20余起,得到了外交部、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四川省人民政府、社会各界及失踪遇难者家属的肯定及表彰。 5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存在的问题 5.1管理关系未理顺权限责任不清楚 政府管理层次过多,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以及很多不该管、管不了的事务性工作,继而削弱了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社会社团管理型由于各自特定的利益关系,在管理中的利益分配、沟通与协同等方面也不易能够协调,甚至会发生争执和相互抵制等问题。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是一项集体育、旅游、教育、科学探险为一体的新生项目群,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单单靠政府来进行管理和监督,是很难得以实现的。 5.2参与者价值观念和安全意识的偏离 一些“驴友”热衷于“穷游”,认为参加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花钱越少就是表现自己水平越高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淡漠,必须得装备器材、后勤支撑缺失,拿生命当儿戏,“AA制”结伴出行而无责任主体,进入景区不如实报告行动方案、活动内容和行进路线,由人为失误导致的山难屡在此类人群中发生。 5.3户外俱乐部管理不规范户外专业人员匮乏 在调查中发现,现今市场的户外俱乐部、拓展培训公司参差不齐、良莠难辨,市场门槛过低,准入较为自由随便,缺乏管理监督,有些根本就不具备组织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资质和条件;收费无物价部门审定,从暴利到价格竞争无所不有,形成恶性竞争;领队和教练缺乏系统知识的培训,水平难以提高,缺乏资质的“滥竽充数”也不在少数;市场供需双方尚没有意识到活动性服务的质量构成。 5.4户外用品缺少制定标准,产品品种价位过高 户外体育休闲产品呈现为趋同化,产品品种少、质量差问题普遍存在,缺乏创新和对产品的深度开发。户外休闲产品价位不够大众化,相关部门也没有对价格问题制定标准,致使户外用品价格一直趋高不下,使消费者望而却步。尤其是围绕着登山、野营和漂流穿越等项目,对消费该服务的文化内涵和技术知识的挖掘还在摸索阶段,从而抑制了该产业的继续发展。 5.5四川省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救援存在的问题 目前,四川省救援的联动机制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救援的基础配套设施缺乏,以及救援资金无法到位,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造成了断流等,是当前在救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联动社会上的救援组织、医疗、公交消防部门的资源,设立政府统筹联动管理机制,以畅顺解决应急救助、资金垫付、善后处理等系列复杂问题,整合成一套一体化的救援体系,对四川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救援具有重要意义。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四川有优秀的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四川省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为旅游这个支柱产业带来更多的客源和资金不失为一种创新手段。但是,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中有很多项目属于高危险性项目,5.12汶川大地震”后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安全问题就更为重要。政府要加紧制定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政策法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安全管理,才能促使四川省的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科学、安全、健康、有序的发展。 6.2建议 6.2.1以防为主 大力开展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安全知识教育通过教育手段增加参与者和从业者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强化登山户外运动组织机构的安全文化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从而规范登山户外运动管理,减少相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登山户外运动的认识,唤起社会公众对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问题的关注。 6.2.2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为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政策法规能够从政策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角度来规范和指导登山户外运动从业人员的行为,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从而为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定、实施登山户外运动救援法,从救援主体、责任、义务和救援保险等方面予以规范,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6.2.3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系统 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预警是指围绕登山户外运动安全收集相关信息并采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未来的登山户外运动安全做出判断、发出警告的方法。通过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预警分析,可以探明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利于登山户外运动安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也给登山户外运动安全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预警对政府制定未来登山户外运动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登山户外运动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6.2.4研发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安全网络监控系统 相关的科研单位研发了一批与应急平台相关的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如美国的NEMIS国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FEMIS联邦政府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和CAMEO计算机辅助应急执行管理系统等,包括遥感影像的生成和3D-GIS地图,而有大量真实遥感数据的支持,能够产生高真实感的三维地形地貌,还可利用3G多媒体传输音像数据远程移动传输,可以在现场施救、监控和可视化指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救援队伍找出事故发生地提供了便利途径,大大加强了遇险者获救的机会。 6.2.5强化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预警系统 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安全预警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系统的行政组织机构应是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系统。应该融合体育局、气象局、公安局、卫生局和信息机构等职能体系。整合信息通讯指挥系统,加强应急指挥信息网络建设。在安全信息上,要充分利用当前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的普及,提前天气预报、疾病灾害、地质情况等的信息,以便户外运动者掌握及时信息,快速调整运行路线和方案,减少因为信息不了解而产生的伤亡事故的发生。 6.2.6建立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救援联动 救援联动机制是为了实施户外救援而建立,涉及到与户外安全各相关层面的组织机构的分工与协作。可以在应急委员会下设置分支机构,并将相关部门的一些机构吸收为常设单位,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分析遇到的灾难险情,随时修订完善各类计划,使之更加切合实际、更能发挥每个部门的作用。事件发生时,动员各方力量,组织应急反应,进行应急指挥。提供应急经费保障,组织反应迅速的安全救援系统。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社会需要相一致的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专门基金,用于进行预防、处置、补偿、设施恢复等项目。除此之外,还要动员社会各机构、各阶层的力量,如民政部门、保险公司、慈善机构等,定期进行资金募捐,以平时备急需,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救援经费,为政府承担一定的经费开支。组织反应敏捷、行动迅速的安全救援系统,协调各相关层面的组织机构和包括登山户外运动救援的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 6.2.7推出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保险制度 保险对个人来说是风险发生后主要的经济补偿手段,对俱乐部来说是意外事故发生后迅速恢复运转的有力经济支持,而对管理者来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体育休闲与户外运动保险的设立,为登山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份保障,为我们的户外爱好者减少后顾之忧,也为救援队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必将推动户外运动的发展,也有利于救援工作的进行。 本文作者:陶宇平、林健聪、李超、段素红 单位:成都体育学院户外运动教研室 休闲体育论文:和谐社会下高校休闲体育教育 1基于和谐社会下高校休闲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自然、社会和人是和谐社会的三大基石,其中,人是最为活跃的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体育活动,增强自身体制,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锻炼身心,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手段。在和谐社会中,休闲体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了对个体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人文关怀,具有人文价值;二是对于增进人际关系,扩大内需,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有重要意义;三是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共处的自然机制[2]。大学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休闲教育,可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品质和休闲品质,从长远看,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身心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构建完善的高校休闲体育教育体系符合时代需要,很有必要。当前我国休闲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对高校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还比较少,加强对高校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高校休闲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校休闲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需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同时参考人本主义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在构建体系前,首先应明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教育课程的程度。因此可将高校休闲体育教育体系界定为:教育者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教育,实现休闲教育目标。其中,高校休闲体育教育体系由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构成。这些要素构成统一的整体,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实现教育预期目标[3]。 2.1目标体系构建 高校休闲体育教育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休闲需求,通过教育,改善学生的生活品味和质量,明确休闲价值取向和目的,并帮助学生确定休闲在生活中的作用、位置,使其从中受益终生。休闲教育的目标是多方位的,包括普适性目标、个性化目标和终身性目标。普适性目标包括:(1)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休闲体育观念,提高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2)向学生传授休闲知识与技巧,并使学生认识到休闲在生活中的作用、价值;(3)提倡休闲的大众化、平民化,单户休闲体育的功力心态,注重休闲体育的文化和精神内涵;(4)研究适合大学生的休闲途径、方式,尤其是人休闲体育与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5)学生对某一项或几项活动感兴趣,以及为学生提供更多便利和高质量的休闲体育服务。个性化目标是指以人为本、尊重差异、重视体验、自由选择和生命教育。而终身性目标是指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以及兴趣、习惯和能力一体化。 2.2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在休闲体育教育中,坚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休闲意识,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休闲体育能力,将育人作为教学载体,并注重向学生渗透休闲体育理念与人文理念。构建休闲体育内容体系,是构建休闲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内容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休闲与体育学科系统研究;二是社会生活。在构建教育内容体系前,首先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内容体系与教材内容体系的关系。从文化角度看,休闲体育教育是休闲与教育的一体化表现,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而从教学的角度看,属于以“休闲运动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休闲意识和休闲体育技巧。休闲体育教育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主要内容涵盖休闲哲学、休闲文化、休闲基础学和休闲体育技术原理等。休闲体育教育内容体系包括理论内容、实践内容和隐蔽内容三个方面。其中,理论内容包括休闲体育技术、休闲体育知识、技巧和技能,与休闲相关的理论内容,比如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心理学和体育经济学等。而实践内容包括:一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如舌尖、摔跤等;二是休闲化竞技运动项目,比如足球、田径和健美操等;三是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比如啦啦操、探险和蹦极等。隐蔽内容是指体育场地、地理位置、空间时间和休闲体育文化氛围等[4]。 2.3体育教育模式构建 教学模式是指根据一定的原理设计一种具有相应结构与功能的教学活动策略或模型。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多样,但都是基于基本理论上构建的,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根据本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一种模式服务于相应的教学目标,评价教学模式的优劣,主要是看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为了更好达成休闲体育教学目标,需选取和确定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培养合作能力,可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体验成功采用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启发智力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而提高学习技能则采用模仿教学模式。 2.4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学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进行测量、分析和价值判断,为决策提供有价值信息的过程就是教学评价。休闲体育教学评价也是这样一个过程。高校体现体育教学评价需考虑评价标准、进步程度和是否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等因素。由于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多维的,教学目标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所以不能采用单一量化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而应完善休闲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首先,休闲体育教学的教学情境不确定,用单一的方法或模式无法评定艺术化的教学活动;其次,休闲体育教育评价属于价值判断过程,由于价值是多元的,如量化评定,则意味着否定了教学价值观;最后,采用量化评定方法,忽视了对教学活动的矫正及调节功能,且未对学生的创造性等进行评价。因此,这就要求建立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教学评价等在内的完整评价体系,促进休闲体育教育的发展[5]。 3结语 在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开设休闲体育教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休闲意识、休闲技能和知识,均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健康也有重要的意义。在该文中,笔者在分析高校休闲体育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构建完整的休闲体育教育体系。 作者:吕涛 单位:河海大学 休闲体育论文:休闲体育理念之篮球教学论文 1休闲体育理念对普通高校篮球实践教学内容的影响 传统的篮球课教学多数是以传授基本的技战术内容为主,过分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和技术的完整性,无论是实践内容还是理论内容都过于竞技化,违背了学生的锻炼需求。在休闲体育理念的指引下对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和实用性的篮球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休闲体育理念。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其接受能力也不同。为了把大部分喜欢篮球的学生吸引到篮球场上,只有降低学生的学习门槛,教学内容可以以花式篮球为主进行教学。花式篮球是传统篮球运动的一种夸张的延伸,没有固定的战术,也没有统一的要求。花式篮球内容多样,气氛热烈,强调个人技术,侧重表演,对球员要求低,符合现代大学生求新求异的思想,具备了休闲体育的挑战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将花式篮球融入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中,打破传统的篮球球性和基本技术教学模式,是对篮球基本技术教学的有利促进。学生喜欢篮球运动,往往是被篮球比赛的无穷魅力所吸引,但在休闲体育理念下,篮球教学中比赛不是单纯意义的竞技比赛,而是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享受参与运动和实现自我的过程。篮球比赛中频繁的身体接触和碰撞,使很多喜欢篮球比赛,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篮球比赛中去,尤其是女生,强烈的身体对抗让这些学生成为了篮球比赛的“看客”。在现今篮球高身体对抗的大背景下文式篮球作为一支新生军异军突起,文式篮球的意思就是非身体接触或少身体接触式篮球。热爱篮球,讨厌过度身体接触是每个文式篮球支持者的选择原因。休闲体育淡化竞技要求,注重健身娱乐功能,并不是不讲技术标准,相反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提高。 2休闲体育理念对普通高校篮球理论教学内容的影响 目前,普通高校篮球理论课教学内容主要以篮球规则和裁判方法为主,简单介绍篮球运动的产生、发展和趋势,,内容单一、枯燥,方法简单,学时少,实用价值不高,忽视体育文化的培养,偏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体育课不仅要锻炼大学生健壮的体魄,还要传授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教学中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尽量删繁就减,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篮球文化知识和篮球欣赏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技能和规则的同时,还了解不同的篮球文化知识,同时还学会如何欣赏篮球比赛、评价比赛,消除不良的体育观赏行为,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体育水平,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结语 休闲体育是现代化社会的产物,健身是基础,娱乐是核心,符合现代人们的追求。传统的篮球课教学多数是以传授基本的技战术内容为主,过分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和技术的完整性,无论是实践内容还是理论内容都过于竞技化,违背了学生的锻炼需求。在休闲体育理念下将花式篮球融入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中,打破传统的篮球球性和基本技术教学模式,是对篮球基本技术教学的有利促进。在篮球教学中用文式篮球的方式进行教学比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率,完善技、战术运用能力,培养团体协作精神。 作者:王道君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 休闲体育论文:传统休闲体育文化研讨 从古到今,不管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还是普通民众都是通过歌舞百艺、云游山水、猎奇习武等活动来实现个人的志趣追求,这些追求包括:闲适恬淡、怡情益智、自在无我、修身养性。我国的居民体育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其趋势为: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从封闭保守型向开放进取型转化、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从依附型向自主型转化。但“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型,绝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也不意味着社会方式的另建。相反,是在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与继承的辩证统一中实现的”[5]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要充分注重本国、本民族优秀休闲体育项目的传承,越是民族的,越是属于世界的,越是传统的,越是有生命力的。不能照搬移植、盲目崇拜西方的休闲运动项目。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休闲体育的内涵独特而又丰富。整理、挖掘我国古老的休闲体育文化对发展各地的休闲经济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这过程中,要考虑到本土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既要吸收西方先进的休闲理念,领会其智慧精髓,更要与我国传统的休闲体育文化精华相融合,使本民族优秀休闲体育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也是学者的当下义务。 (一)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市民娱乐生活追溯 自南宋以降,市民日常生活精神的归宿地主要表现在以瓦市勾栏为载体休闲娱乐场所,这些场所具有地域特色。南宋都城临安(现杭州),文化娱乐活动十分普遍,这些活动的举办以谋生和营利为目的,娱乐市场发育日趋成熟,多表现为庙会、节庆等娱乐集市的公共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庙会、节庆是一年一次,不乏举行大规模的娱乐活动,形成娱乐“集市”。临安的著名茶坊,比如清乐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具备休闲、娱乐、健身、艺术欣赏等综合功能,顾客云集,茶坊成为市民的休闲公共空间。瓦市是南宋临安市民的主要娱乐场所。在瓦市中举办的影戏、角抵、百戏(杂技)等十种常见活动类型,“勾栏”文化是南宋临安市民的娱乐生活的重要表征之一。“勾栏”因用栏杆或巨幅幕布围隔成固定的表演场所而得名。当时临安城内外的瓦肆多达23处,其中北瓦一处就有13座“勾栏”。[6]南宋临安城因此成为全国的表演艺术中心。通过各种表演,“勾栏”吸引和聚集了临安的大量市民和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市民的娱乐生活的重要场所。 (二)传承与整合:保护与发展浙江省传统休闲体育文化的思考 1.保护浙江省传统休闲体育“文化空间”刻不容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学术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为“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了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所相关的文化空间。所以传统休闲体育存在的文化空间的保护对传统休闲体育的整理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空间的改变,毫无疑问将导致吮其“乳汁”长大的传统休闲体育文化的变迁。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文化的迅速更替和全球一体化的冲击,特别是对于现代化高度发展的浙江省而言,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某些传统休闲体育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狩猎文化必然遭到很大的破坏,同时现在传统节日的气氛也越来越薄,依赖于传统节日的许多传统休闲体育项目也就失去了其生长的土壤。对于这种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无法将那些文化还原,这也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我们要采取的是正确的保护和引导措施,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使传统休闲体育项目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使它以传承整合后的另一种方式延续下来。保护传统休闲体育项目本身就反映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传统休闲体育反映了特定的一些群体的精神内涵,是民间百姓的表达形式,是文化的载体,那么它的存在一定是一种群众化、娱乐化的文化样态。要保护传统休闲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就要避免传统体育休闲过度专业化、竞技化的发展,保持它原有的娱乐性、修身养性的特点。我们要在现阶段的社会文化状态下,找到既能让传统休闲体育项目和谐生存,又能让其很好传承的“文化空间”,对于保护岌岌可危的传统休闲体育,避免传统休闲体育的发展处于边缘化状态,是刻不容缓的。 2.浙江省当代休闲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不能摈弃本土资源由于外界的强势文化的渗入和侵蚀,浙江省原本丰富多彩的传统休闲体育项目,逐渐发生了失真、淡化和衰落,但是浙江省的许多传统休闲体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出许多竞技项目的沃土。在现代体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浙江省的传统休闲体育项目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参与这种传统休闲体育的方式主要有民间传统体育节、旅游观光活动等。比如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带的“余杭滚灯”,融健身、舞蹈、曲艺于一体,集力量与审美于一身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深受百姓喜爱。“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对滚灯所做的描绘。杭州近郊的余杭,南宋时即为京畿之地,庙会活动频繁,“滚灯”做为俗节迎会仪仗中必出的特色保留节目,十分盛行,历经八百余年历史而不衰,“滚灯”作为一项吉祥之物、强体之器已成为余杭民间历史文脉传承的一项物化之证。随着“”的影响和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传统庙会大多消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滚灯”的活动和展示机会,“滚灯”一段时间遭遇濒临失传的危险。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余杭滚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余杭滚灯作为浙江省唯一进京节目参加了表演,70多名滚灯队员在开幕式上向全世界展示了这项中华民间文化运动的瑰宝。此外,五常十八般武艺在杭州市余杭区五常民间自发操练,群体传承,是中华传统民间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当地人民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具有重要的价值。2004年,五常恢复成立了杭州西溪(五常)民间武术队,全队100多人。当年参加第二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大会,获得34金10银15铜;2007年,在首届全国农民武术大赛上,获得2金1银7铜;2008年,受邀赴巴西,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盛行在嘉兴市南湖区的“嘉兴掼牛”,是嘉兴回族同胞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又称之为中国式斗牛、摔牛或甩牛,掼牛既是力量的交锋,又是技巧的熟练运用,更是胆略和勇气的考量。掼牛士面对犄角似剑的怒牛,镇定从容,以力量加智慧将其掼倒,场面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充满了阳刚之美。嘉兴在元代时就有回族人聚居,并建有清真寺,历史上嘉兴汉人与回人曾多次共同进行大规模的体育比赛与表演,因此,掼牛是汉、回两族人民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共同发展的见证。经过多年的演变,其活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成为嘉兴当地武术、文化、旅游综合并举发展的重要载体。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高杆船是盛行于江南水乡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浙北桐乡一年一度的清明“轧蚕花”,高杆船是蚕花庙会的主要内容,该技艺的特点是在水上表演,高杆船最基本的表演形式是船在水中行,杆在船上立、人在杆上翻。有爬竿的和调吊的各种技巧,表演者身着白色服装,形同蚕宝宝绻曲昂首,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高杆船是集强身、耍技、观赏于一体的娱乐性活动,充分展现了水乡、蚕乡的双重地方特色,其传承脉络清晰,在江南水乡旅游胜地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西部缙云地区的“缙云迎罗汉”是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其中压轴节目是迎罗汉中必演的“叠罗汉”,由身强体健的壮年汉子当罗汉柱,分层叠在下面,前后、左右4人当插翼,上面还有几位小孩子扮演成戏剧人物,高高在上当罗汉顶,亦称罗汉心。众人叠成各种形态,如罗汉井、千手观音等。缙云迎罗汉活动给农民提供了一个自娱自乐的平台,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为繁荣和发展乡土特色文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浙江省丽水地区的景宁以打造全国畲族文化基地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流的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和一流的民族文化弘扬体系,启动畲乡发展的“文化引擎”,利用畲族传统体育古老而神秘的特点,帮组畲族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从景宁举办“三月三”赶野猪、操石磉等省级非物质文化传统体育休闲活动中可以看出,畲族传统休闲体育将结合旅游开发沿着商业化之路走下去。通过以上案例的阐释,浙江省传统休闲体育得到了很好的现代演绎,我们发展传统体育不仅忠于它的过去,更要面向它的未来。结合旅游开发、走商业化发展之路既是在解决传统休闲体育的生存危机,又是承担将传统休闲体育推向更加成熟的历史责任。当下,随着浙江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浙江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刚性增长。浙江的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生活的休闲化已成为社会的一种趋势。发展休闲经济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还可以推进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积极、文明的体育休闲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平衡、校正、补充和协调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10]浙江省会杭州正打造“东方休闲之都”,休闲体育在浙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浙江发达的经济与民间强劲的消费能力为休闲体育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浙江市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群体气质对当代浙江休闲体育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内生效应。浙江省休闲体育文化的本土资源丰富,当代休闲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不能摈弃本土资源,从中挖掘、提炼传统休闲体育文化具有现代生命力的因子,合理传承和整合,并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市民三位一体的主体联动机制,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细分市场,尊重市民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大众性、原创性。 作者:郭怡 单位:江育恒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休闲体育论文:高校亲水管理休闲体育设置的思考 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政府部门、赢利与非赢利机构等部门得到相当广泛的就业机会,大致可在休闲体育工商企业(如休闲度假村、高尔夫会所、健身休闲俱乐部、休闲会所、温泉度假饭店、户外与拓展训练机构、体育旅游公司等)、政府或公益机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主题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活动与竞赛场所等)、休闲体育事业机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单位就业。亲水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有两类:(1)海洋运动休闲指导人才,如海洋运动专业教练和海洋运动专业裁判等;(2)海洋运动休闲管理人才,如海洋运动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人员、主题乐园经营管理人员、休闲度假村经营管理人员。 1学科和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休闲体育是教育学,亲水运动管理是管理学。主干课程:休闲体育:基础休闲学、休闲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学、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休闲体育活动策划与指导、体育技能实践课系列突出三个项目群:时尚体育类(游泳与救护、潜水、帆板、帆船、冲浪、轮滑、体育舞蹈、健美运动等);自然环境类(登山、野外生存、拓展运动、场地高尔夫球等);体育文化类(围棋与桥牌、竹竿舞、珍珠球、养生等)。亲水运动管理:(1)休闲管理。包含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赛事组织管理、营销管理等课程。(2)海洋休闲资源管理。包含海洋学、海洋生态与环境、海洋观光、海洋休闲资源规划与管理、海洋运动俱乐部管理、海洋运动产业概论、海洋运动经营与管理等课程。(3)水域运动专业。包含游泳、水域安全与急救、操艇、浮潜理论与实务、水肺潜水理论与实务、水中有氧运动、冲浪、钓鱼、风浪板、帆船、水上摩托艇、游泳、教练指导实务等课程。 2结果与分析 2.1两个专业的交叉点 休闲体育与亲水运动管理从定义上看是两个不同学科,一个注重体育的休闲;一个是在亲水运动上的管理方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方向。但是休闲体育中的方向其中就涵盖了亲水运动上的管理。是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比较。也是休闲体育与管理专业的交叉点,是边缘学科的体现。体育管理学的出现也扩展了体育学的功能。 2.2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基本相近,注重点有偏差但不大海南岛地处热带,全岛面积约为3.4km2,管辖约200km2海域面积,环岛绵延着1580km2多的海岸线,其间分布着50多个风光旖旎的海湾。所以在海南地区所说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基本上都是亲水运动的项目。培养的人才都是具有懂管理掌握休闲体育(亲水运动)技能,能够去指导、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上的两大类基本相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上有所区别较大。但在就业方向上,基本没有大的区别。 2.3学生来源不同休闲体育招生来源是参加体育高考的学生,而亲水运动管理是普通高考的学生。从几年的招生来看,亲水运动管理的学生报考情况一直不是很好,由于考试对该项不的认知度不够、自身的体育条件不能适应该项目要求。调查发现90%的亲水运动管理的学生是由于报考时服从分配进入到该专业的。休闲体育的报考情况相反,由于新开设的专业名额有限,现在满足不了报考的考生。教学过程上看,亲水运动管理的学生涉及到运动教学课程,达到基本掌握的技术、技能有很大的难度。 2.4体育特长生与普通高考生差异两个专业都要基本掌握和了解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一个是喜欢而且具备体育要求的基本素质;另一个就是不喜欢或对体育有畏惧感,大多是都不具备体育基本素质的要求。愿意和不喜欢二者表现出来的结果差异就有比较明显了。再有我国的素质教育的方式和考核却是应试教育的方法造成体育技术、技能的差异。有些学生从来没有从事过运动技术上的学习和训练。更谈不上对体育的认识了。 3结论 (1)在就业过程中,两个专业就业的情况基本相同;出现竞争同一个位置的现象。管理上的能力比较看,各有所长,但差距不大。从体育技术、技能看,差距就非常大了。(2)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体育技术、技能课掌握的情况差距很大。甚至亲水运动管理的学生达到不了基本要求。(3)居于现有的招生情况,能否对亲水管理专业招生时加试体育考核。(4)从就业看,也可以考虑扩大休闲体育招生数目取消亲水专业的招生。减少学校的重复设置,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 作者:付英伟 单位:三亚学院体育学院 休闲体育论文:创建休闲体育实践教学机制 1休闲体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优化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根据各校休闲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围绕这一目标,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要面向市场,实现从知识向能力培养、从共性向个性转变,重视理论综合应用与实践综合能力,必须从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实践化改造、专业技能社会化实践教学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实践教学等三个层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培养出具备基本工作能力,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的休闲体育应用型专门人才。[6]为了更好地体现实践育人,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将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次构建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见图2)。 1.2合理安排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 为了更好地利用好学生的时间,保证实践教学效果。从大一进校开始到大四毕业不间断地安排实践教学,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连贯性和针对性。第一阶段:实践育人观念的意识培养阶段,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初步形成职业发展的基本意向。主要是指大学本科教学的第一学年。入学第一周开始组织学生统一参加学院组织的学业生涯教育,组织休闲体育专业相关专家、教授和主要课程教师主办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对休闲体育专业的认知能力,提高休闲体育专业以实践性为主体的意识,让学生从内心切实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休闲体育专业的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的重要性,为今后实践教学开展奠定基础。通过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入学教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系列讲座等,培养休闲体育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纪律性,熟悉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第一个寒假社会调查了解所在区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和岗位需求情况,为专业方向的选择提供现实支撑。在第二学期让学生尽早进行专业见习,让学生与实习单位见面,双向选择,相互了解,让学生进入休闲体育产业实体感受岗位能力需求。前10周组织学生参加岗位认知实习,学期末安排素质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以及责任意识,确保学生在企业见习期间基本的行为规范,为大二的专业方向选择和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阶段:实践育人观念的实践提高阶段,目的是通过教学改革、课内外一体化、工学结合等形式真正使学生具备从事体育产业相关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发现自我优势,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大学本科教学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本阶段主要是专业知识系统学习的阶段,专业课程要根据需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互不分离,采用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参观学习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如将教室与实验室一体化进行课堂教学,将企业化场景搬到教室,让实验引领理论教学,让学生走向企业;教师可利用周末或“五一”、“十一”等假期带领学生开展一些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微型实践和参观实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教学知识并且通过实践转化成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实践提高阶段需要实践教学紧密贴近所学课程,课程联系社会,实现从做中学,从学中做,确保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应用型、操作性以及实践性;通过到企业参观或见习,让学生明白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中的不同,从而有意识地储备今后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针对性地弥补自身不足。第三阶段:实践育人观念的能力拓展阶段,目的是实现学生休闲体育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转变,这一阶段安排在大学本科教学的第四学年。尽可能根据学生意愿提供实习岗位,由学生全权负责实习岗位的职责,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做到毕业实习有的放矢,与就业相匹配,实现从顶岗实习到毕业上岗。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实习专业知识学习到专业素质提升,再到专业能力拓展的阶段。第四阶段:实践育人观念的创新创业阶段,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赢得市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可利用高校良好的场馆设施和师资力量为社会提供大众健身休闲、企业赛事活动以及各类体育项目培训等社会化服务。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今后拓展休闲体育产业市场、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防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流于形式,特在培养方案中安排3个学分,以保证学生的参与以及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交流和专题讨论等活动,给予一定的学分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为载体培养休闲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尽可能要求学生结合专业开展课题研究,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3拓展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 校企合作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实践教学应该是休闲体育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休闲体育专业作为一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新兴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就业的敲门砖,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可借鉴发达国家在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实施“双元制”,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7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通过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实践计划方案、新生夏季实习计划等形式创造实践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将所学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8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创建了融合大学实践教学与公民教育有机统一的服务学习教育模式。[9学生通过利用自己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社区服务来服务他人,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和增进学习的相互促进。正是由于发达国家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以及组织方式的多样化,才使学生开拓了视野、提高的就业能力,为本国乃至全世界培养出大量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在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企业委托培养与学生顶岗实习相结合,根据学校特点和专业方向,在休闲体育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上选择“工学交替”、“项目引导”、“任务驱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产学研一体”等实践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完善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是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除了包括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教学的安排以及教学模式的设计的总体把握外,还应该考虑到实验室的管理、实习实践的管理以及实践教学的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休闲体育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组织建设,落实管理职责结构决定功能,从国外发达国家实践教学管理的经验来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对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一般均设有实习生办公室,各系也设有实践学期委员会,负责实践学期的正常进行。[10日本大学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主要集中在学部和各系,实验室无论是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还是实验的研究中心,仪器的使用效益都比较高。[11]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学院可设置“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领导委员会”,并成立“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实践教学文件制定、方案修改以及指导休闲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具体工作,从而使教职员工提高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将休闲体育实践教学工作真正做到有专人管、有人负责,确保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强化运行管理,确保各环节协调配合运行管理是组织的运转、活动的计划、指导、控制的过程。强化休闲体育实践教学运行管理首先要求专业负责人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修订培养方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同时要求结合休闲体育专业特点,为学生实践教学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比如积极拓展校内实践实习基地,通过体育单项俱乐部、学生社团、学校创业园等平台为提供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其次,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的计划、指导和控制。对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系统化的全程质量监督体制,确立实践教学督导制度,规范实践教学工作程序。同时,注重协调好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及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做好实践教学环节不同要素的合理调配,以最大限度发挥实践教学资源的效能,确保实践教学环节与其它环节协调配合。深化制度管理,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实践教学运行制度建设是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在多方面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补充和完善各种实践教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一套覆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验室及实验设备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教学管理各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如《休闲体育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休闲体育实践教学管理制定》、《休闲体育实践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办法》等方面的管理方法。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合理制定实践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和学院办学定位,按体育旅游类实验室、健身休闲类实验室、安全事务管理实验室、高尔夫实训中心等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践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因“室”定“法”,从而确保制度建设贯穿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用制度约束人,减少人为因素影响。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能加强休闲体育专业网站建设,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切实做好休闲体育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从专业认知教育、大学生入学教育、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到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每一个环节都可实现网络化管理。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对实习见习、社会实践以及实验实训环节做好及时记录,并做好统计、分析和归档工作,及时向院系和学校有关部门提供实践教学方面的准确数据。逐步构建由校院两级督导组、系部巡查组、学生信息反馈站构成的信息系统,由系教学办负责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核实,及时了解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与服务等各方面的信息。专业负责人应该通过学生信息员、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渠道及时了解实践教学环节的各种信息,并形成定期网上制度。在组织相关专家和同行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课程的课程标准,以及实践教学中听课、毕业设计(论文)合格标准、实践环节检查等各项工作中使用的各种评价标准,通过网络,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高休闲体育实践教学管理效能。狠抓安全管理,确保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休闲体育实践教学无论如何改革,“安全”总是头等大事。只有制订安全教育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准备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才能防患于未然。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要定期开展安全教育,签订安全教育责任书,每次出外参加实践教学活动需要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最大程度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2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为达到各类竞赛所要求的技能,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主、社会实践基地为辅,设立不同的实验实训平台,吸引不同爱好的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实训平台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从而缩短与未来岗位的距离,加速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塑造。将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推进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的操作模式,推进学生、教师、企业相结合,教学、科研、运动项目相结合。以行业岗位技能要求,指导休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努力探索符合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产学研合作,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利用高校优良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资源,通过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体育需求,让部分师生参与体育服务项目的运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参与到体育产业的运营与管理,提高市场开拓意识和项目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和体育产业企业合作,以重点攻关项目的方式引导和推动休闲体育专业科研发展。加强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实践教师,特别是能指导体育产业实践教学的“管理型”教师和能指导新兴运动项目教学的“教练型”教师,逐步形成初、中、高级职称兼顾的实践教学师资结构。 作者:沈纲 董伦红 单位:常州大学
文学教育论文:探论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论文摘要: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境良莠不齐。本文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结合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就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对策。 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案的集中体现,它是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按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务必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目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一、重点搞好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得到统一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对于这种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 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说法众多,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主要涵盖了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的教学,是以言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活动,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符号性以及人文性是其辅助的特征。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情形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工具性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努力培养学生以语言作为工具,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是其关键所在,而并非应试教育中通过考试、升学,唯分数论成败,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成绩,主要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教师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分数是根本,对学校而言升学率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通过教学改革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质应当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能力等,由之前有形的的表现形式转化为有着极为深刻内涵的内在无形的形式,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科学可行教学法,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享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成效非常明显。 文学教育论文:浅谈文学教育与文学应试之矛盾 一、 问题的提出 语文固然有语言文学的含义,全国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也占到了约四分之一,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南师附中高中正在使用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更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但就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文学教育一直处于低幼水准,高中学生对文学的隔膜与浅近功利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性缺乏症常常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实在不能让人乐观。 如果从整个当代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匮乏这个大背景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语文教育正在做的与其本身应该负载的功能不相对称的原因,同时也就不难理解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的缺乏的必然性。一句话,学习是为了高考,高考不考文学,学它何用?每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不是必有“不得写成诗歌”这一条吗?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从能力上来说,一个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叙事诗与能够写出一篇记叙文孰优孰劣真的那么明显?再说,一个习惯于用哲理诗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人却不得不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写一篇议论文(当然不必枯燥无味,但这样更为保险,江苏语文阅卷点主任何永康教授每到一地讲座,不是必谈“保险文”吗),这不是赶鸭子上架是什么? 然而,我们纵使撇开文学教育的修身育人功能不谈,仅从高考这一浅近的角度来看,文学教育也到了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时刻了。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高考模式已经顺时应势作了一定的调整,语文试卷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今年已有教育行内行外的多家报刊消息说200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比重将占一半,且要增加对考生作文文学性的要求,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进行文学教育?如何进行应试文学教育?考,当然就得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而因为文学教育本身的个性化、非标准化特征,必然给应试背景下的文学教育带来极大的难题。要考,又没有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悖论。 二、 文学教育的特点 文学是艺术范畴,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甚至在于它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比如同样的一首诗,让五十个学生各自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就是文学的、艺术的,如果非得五十个学生对同一首诗达成绝对一致的认识那就只能是糟蹋艺术,糟蹋文学!正因为此,文学不便于教,不便于考,甚至也不便于学。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学习一首诗,一篇小说,更多的是让学生知道有这样的一部作品,就它的常识性问题进行一些介绍与阐释,以利于学生去理解、领悟其中的艺术性,而恰恰是这部作品的艺术性是我们万万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的。 这样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了难题:你如何启发学生去感受一部作品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作品的个中滋味?如何把你自己对一部作品的情感稳定藏起来而不致误导你的学生在领悟这部作品的艺术性之前就已经从你语言中,甚至从你的脸色上判断这部作品的优劣?更重要的,你如何从更高的角度,从文学史乃至艺术史的高度上去评价学生所作的艺术判断的高低与优劣。事实上,我们的教师所多的是常识,是对作品字面上的理解,所少是恰恰是对这部作品艺术性的高妙把握。 简单点儿说,我们通常认为疏通字句,再多读了几遍,乃至耳熟能详,就算完成了文学教育,其实这些都只是文学教育的准备与铺垫。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展开联想,使学生尽可能地进入作品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之中,于动情处歌泣流连,于沉思中绞尽脑汁,才是入门。入于作品之中,出于作品之外,有所收获,看人生通透明朗,处世事游刃有余,可算过院。读得万卷书,行得万里路。言由其衷,行不逾矩,见高山而知仰止,望大洋乃悟兴叹,方谓登堂入室。至于恣肆,至于卓尔不群,至于苦心孤诣,孔孟之后,非敢奢望于今日之教育。 三、 文学怎么考 但有一点人们似乎很有信心,那就是文学引入高考之后可以考察学生的文学水平,并由此衡量其“素质”,其实恰恰是这一点让人迷惑。 如果我们认定了高考的分数与一个学生的实际文学水准并无什么必然的联系,那问题就会简单的多,考就是了,反正是一张试卷,考什么其实都一样,都是考学生背书做题猜答案的功夫。但遗憾的是主张将文学引入高考并认为这样就是素质教育者不在少数,其实这样只能造成阅卷的更深层次的不公平。 本文不想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再添什么乱,所以放弃“素质”,不谈,只想就文学以正面免冠照的形象进入高考后的状况作点儿猜想。 文学鉴赏题是近几年来每年高考必考的题目,通常是对一首诗歌“分析正确的一项”,古诗新诗都有,占3分或6分。但这仍然是我们所说的常识性考试,不是真正的文学性的考试,是文学常识的另一种考法。现代文阅读理解题中同样对某一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这句话通常是一句具有文学色彩的话,即要求学生透过字面的意义,透过修辞手法看出它本来的意思,这样的考题如何我们不作评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个题目也不是文学的考题,它考的是语言。作文似乎是最应该接近于文学的考题,然而所提供的材料,或者所提供的题目都是毫无文学性可言的,比如“假如记忆力可以移植”,比如“尝试”,比如“战胜脆弱”,这样的材料,这样的题目本身给考生提供的信息与文学就完全是两码事,再加上所要说的话就是那么一些,还谈什么文学性? 这样的回顾对于我们是有益的,因为2000年的高考题再有革命性的变化也只是原有题型变化,最多出现一两个新题型,增加一两个新要求,如此而已,因为首先要保持的是高考题型的连续性。毕竟,那是高考,是十三亿人的高考。 到底,文学怎么考,换句话说,怎么考文学?有如下几种可能: 一、 体裁上不作限制,可以并且鼓励写成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 二、 改变供材料作文的形式,提供某种实物或图形,自由写作; 三、 考文学鉴赏; 四、 必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与多种修辞手法。 诸如此类,但问题首先不在于考生有没有经过这些训练、能不能写得出来,同样的,让那些“文学”去考“不得写成诗歌”的考题是赶鸭子上架,让“不得写成诗歌”前提下教育出来的考生去考什么“文学”也是赶鸭子上架,或许,更难。而更重要的在于试卷怎么改,因为上文所说的文学的非标准化特征必然带来评分的困难,对于阅卷老师来说,文学是难以把握的,更何况我们有的阅卷老师自己并无文学修养可言呢?考生意气风发写了一篇“文学作品”,恐怕命运只会比老老实实写一篇“记某某某二三事”更不可捉摸。 四、 结束 我们既已知道文学离我们的课堂如此遥远,我们又知道了文学离我们的考试如此之近,2000年将成往事,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 文学教育论文:浅论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论文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文学教育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 [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就业 教育创新 师范 文秘 [论文摘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实施就业教育创新已成为必然。在承袭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方法基础上,针对当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改革汉语言文学教育机制,是从根本上改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必经之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教师方向,另一类则是文秘方向,本文就这两个方向的就业教育创新给出几点建议。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提倡创新性课程设置。身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是对后代人影响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深刻的群体,中国的人才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前瞻性、创新性观念,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培养一批预备队员,以便他们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习下去,为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必须对传统的“一听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封闭,很多同学都带着“熏”和“浸”的意识在听课,当然,这种听课方式可以好好的感受大学教师的学者风范,体会他们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述,但是,很多同学听完后脑子里面什么都没留下,也从来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去让自己以后的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学生纳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熏”、“浸”之后的“刺”和“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学生不仅在本专业可以学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本专业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生将来步入教师队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增强课程设置的人文性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当下小学和中学教学都提倡人文教育,对小学生、中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给学生减压,所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性元素是对同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去上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先把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同学,让同学们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提一个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具有建设性。 2.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要通过理论性的课程汲取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扎实的实践知识。作为一个教者,他必须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不懂得实践,就有“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的感觉,学得再好,不懂得教,也不是一个好老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势在必行。老一套的实践方式无非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出去实习一个月,这种方式可能对某些同学有用,但是它只是给同学一个实践机会而已,并没有在观念上给学生们一个实践的转变,有很多同学并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等到自己适应老师的角色之后实习已经完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从观念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进大学就有老师的观念在他心中,在大学四年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期间。这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四年的工作经验。 二、文秘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文秘方向的学生就业方向要远远大于师范类的学生,记者、编辑、机关单位的文书等等都比较适合文秘方向的同学,但是近年来文秘专业毕业生表面上的供不应求和实际上的就业质量不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分析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趋势和就业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提高文秘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文秘专业的建设指出努力的方向。从文秘专业就业方向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工作的的共同点都写作。 小结: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强,适合市场发展的人才,闭门造车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产学结合以成为现代教育办学的宗旨。高校就业教育与教育一样重要,汉语言为学专业不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加强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当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必不可少。 文学教育论文:谈语文学科生命教育的渗透 《语文课程新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括对生命意识的重视,与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教育。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文内涵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讲究策略,把握合适的机会,适时对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语文学科集社会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在生命教育方面具有不能比拟的优势。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当我们将教材中一些现有材料中的积极向上的“感性材料”细水长流源源不断地输入学生的心田,必然会对他们的情操志趣起到滋润感化的教育作用。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也有很多,如在研读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点,在阅读感悟中体会生命的珍贵,在语文活动体验中感悟生命教育的价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研读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点,珍爱宝贵生命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课文,对蕴含生命哲理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如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就很值得对文本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挖掘。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中,可以充分挖掘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史铁生作为一位残疾作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剖析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想关于死的事”: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该就此结束,一死了之?又想“我为什么要出生”?想通了这两个问题后,又继续想了“怎样活的问题”。这些不都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最好的素材吗?地坛风雨沧桑而生命更为精彩更为炽烈——落日映出的最后的灿烂,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落叶“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这些景象,正暗示史铁生虽然残疾但还是要坚强地活下去,甚至是更为坚定地活下去。而读者也很容易得到精神鼓舞,获得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史铁生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除了地坛成为他精神的支柱,给了作者生命的启迪外;还有他的母亲一直陪伴他进行着艰难的跋涉,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她对待苦难的命运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以及她奉献给儿子的毫不张扬的的母爱。这些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独生子女,自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难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作为语文教师,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要用心体会课文中的生命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如何做一个懂得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去关爱生命的大写的“人”。 二、在阅读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理解生命价值 在挖掘到生命教育点之后,怎样让学生所接受,让它随文本潜入学生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我觉得手段很多,朗读感悟、小组探讨等都是有效的手段,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进行渗透,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生命真谛。如果把它上成思想品德课,一味地说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文章。《祭十二郎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及作者的亲情观念和人伦观念。韩愈以满腔悲情,悲老成,悲兄嫂,悲整个韩氏家族,因侄儿之死十分悲痛,所以他在文中悲叹“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然而作者想到今后的责任,即使如此悲痛欲绝,即使感到对人世没有什么留恋,但韩愈还是坚强地面对生活承担起抚养并教育十二郎子女的责任。“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对此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作品中真挚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认识到个人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生命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理解生命的宝贵价值。 再如,必修二上的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老画家贝尔曼为了让病重的年轻画家琼西有坚强的意志力生存下去,在雨夜为常春藤树画上最后一片叶子,自己却因此而患上肺病死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挽救了琼西年轻的生命,更温暖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生命的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琼西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西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他们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与希望的赞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也让我们学生更理解了生命的价值所在。 三、在语文活动体验中感悟生命教育的价值,释放生命张力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通过研读文本、朗读感悟等渗透生命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悟生命的真谛。语文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可以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如我们教授了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后,开展了“直面挫折”的语文活动体验课,让学生围绕“怎样战胜挫折”进行小组讨论,在活动体验中,学生懂得了要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的道理,懂得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的重要性。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读物,摘抄有关生命教育的名言警句,促使学生的思考与了解,并指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也可以围绕生命专题进行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体会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要抓住有利于学生表达自我,对生活的认识的感受,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 我们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意在引导学生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我在教授了这个专题后,布置了一篇以“大自然的启迪”为题的作文,我们年级里印发的四篇佳作,都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典例。如陆紫兰同学从校园里的马樱花的开放中获得这样的启示:马樱花不因我的悲伤而留恋冬天,也不因我的喜悦而延长花期。你欢乐或者忧伤,它都在那里静静地绽放、凋零。所以我们要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在评讲这篇作文时,除了从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肯定其优点,引导学生借鉴外;更从文章的立意层面作拓展延伸——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做,同时请两位同学即兴发言。通过作文评讲,学生既学到了由物及人的写法,懂得了文章的立意要积极向上,同时思想上受到了洗礼—— 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要学会努力绽放自己,证明自己。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其自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传承文明,塑造灵魂的使命。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不同的生命阅历,学生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因此,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按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从课文实际内容出发,注意对文本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挖掘,运用形式多样的各种方法来挖掘出文章内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食粮,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优势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文学教育论文:谈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比较模糊,因为它不像法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历史重任,还担任着提高全民族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和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挖掘。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培养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并非要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 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文学教育论文:远程教育模式下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 英美文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但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对于远程开放教育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目前英美文学的教学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我们作为远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利用网络媒体技术探索出适合时展,符合学员要求的崭新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 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就要让学生能够良好地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英语,所谓灵活,就是要求学员除了具有书面表达能力以外,还有口头表达能力在这其中包含着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而口头交际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有着良好的掌握外,还需要对所使用目标语言相关国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文学就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哲学、人文、美学等方面的价值,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2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学生不断地完美人格、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个人素质的过程。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英语专业的学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应该只把它看到语言知识和交际工具,而是应该从文化入手全面提高学员的基础知识、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所以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中关键性的课程,同时也是非英语专业学员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英语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 传统教学模式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障碍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虽然对于英语学员的学习十分有益,但是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其中的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 课程教学时数少 英语专业本身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较多,而英美文学相对于其它科目来说实用性不强,因此在考试和功利等因素的影响下,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设置通常周学时不超过3学时,有限的教学时数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太少了,无法正常完成教学内容,因为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通常会包括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导致了任课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量,也就使得任课教师要抓紧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授课方式也使得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既然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学员有着很多的益处,那现在却出现了学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呢?本门课程对于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外还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那么从学员的角度来说,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在语言基础方面,学员在英语语言方面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如果作品内容都没办法理解哪还谈得上赏析呢?其次,学员还要对英美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与特点是与当时历史时代背景有关。可是,学员本身对这门课程却有着很大的抵触,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比较生涩,再加上历史事件较为遥远这都成为学员学习的障碍,也就减少学员的学习兴趣。 三、 多媒体技术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有效融合 在远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来解决英美文学教学中学员遇到的困难呢?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匮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小、信息量传递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一个教师即使再博学,也无法达到网络资源所覆盖的信息面。3在网络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任课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的知识容量,扩大信息传送途径,从而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目前英美文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主要有PPT文档、视频材料、音频材料和网上的文本资源。 1、 PPT文档 PPT文档是多媒体教学资源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可以将普通的文字教学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员从而加深学员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大部分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对于学员来说都是陌生的,且难于理解,所以越是对于学员来说生僻的内容越是需要用直观的形式引起学员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任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幻灯片将平面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并且在其中还可以穿插地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知识,这样就能解决传统教学形式中学生对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内容溃乏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种情况。 2、 视频材料 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学员除了要掌握文学背景知识以外,还要了解各个文学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其中还包括文学作品的赏析。提到文学作品的赏析,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与掌握文学作品的内容,但是对于学员来说文学作品的长度过长,其中又会出现一些生僻的词汇,这些都会成为学员学习中的障碍,从而直接导致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浓。在现如今,多媒体资料日益丰富的今天,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视频与音频材料将文学作品以生动的形式来呈现给学员,组织学员收看英文原着电影,以此拉近学员与英文原着作品的距离,学员还可以通过影视材料与英文原着对比,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观点,减少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困扰, 提高学习英语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课堂学习效果。 3、 网络资源 英美文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区别,本门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从文学作品中吸取给养,提高文学素养,因为课程中理解的内容多于记忆,而理解的任务是任课教师无法替学员来完成的,只能依靠学员自己来理解与领悟。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来引导学员来完成这部分的内容,让学员利用网络来深入地了解文学背景与文学作品,将网络作为学员自学的工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电子邮件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予以指导,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批改作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上网搜索文学电子书和文学评论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文学学习中。 四、 结语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员掌握文学基本知识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来弥补传统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中的存在的弊端,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英美文学课程课堂的教学效果。 文学教育论文: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措施 1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的理念 大学英语教育可以说是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教育,应关注与学生的英语技能、英语情感以及英语使用,英美文学类课程进入大学英语教育之中,无形地给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文学情调,即为文学人文情怀,这就要求在英语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坚持新型的人本教育理念。其一,实现“技能教学”向“素养培养”扩展。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于英语知识的传播,而对于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设置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英语专项技能提升,如英语交际能力、英语应用文书写能力等,同时,相对于技能教学来说,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更为缺失,这不仅背离了素质教育之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文思想、情感以及心理等,而英美文学类课程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其以文学情境创设、中英文化比较以及中英文学教育的方式,加入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内容,充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者正适应了现代社会对社会性人才的需求标准。其二,实现“教师结构”“教材结构”向“学生结构”转变。素质教育条件下,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基本,展开“以师为本”、“以教为本”的教学,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缺乏了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造成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而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以情境教学为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教学的情境范围,如展开文学人物对话、进行文学场景模仿等,这就使得学生的表现力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主体性发展。 2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的环节实践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非专业英语教学来说,一般设置于大一、大二,是每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出于对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多元性发展的要求,大学英语内部课程设置越来越偏向人文教育,而英美文学类课程设置成为首选,但是在其课程改革中,必须以各环节的人本性落实为基础,才能实现英美文学教育功能的实现。 2.1英美文学类课程目标改革 英美文学类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基本,服务于大学英语整体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基于英语言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基本教学目标,英美文学类教学通过创设交际对话场景,让学生观看文学作品电影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言语感知力、理解力和应用力。文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教育,这就要求英美文学类课程目标定位于人的力量的实现,即为人的技能培养与人文培养上,这就要求其课程目标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提升上,通过其课程目标的指向作用,再展开教学内容的挑选与教学。如设置学生审美感受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教材内容补充或是教材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2.2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精选英美文学作品,展开作品教学。英美文学类教学展开的基础是文学作品,在对教材的选择上,不仅要适应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要以精美的文学作品为主,其包括审美性、对比性、教育性、情感性以及人文性的教学内容,例如选择《简爱》展开情爱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选择《理智与情感》展开人性纯美教育;选择《雾都孤儿》展开历史情感教育;选择《老人与海》进行人与自然之挑战,人性能动力教育等,促使包涵丰富而又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被学生认识与感知,让这些民族的、人民的精神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本发展、社会发展和心理发展。2)选择“大众性”作品,展开学生心理教学。这里的“大众性”作品是指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或是着名的作品,便于学生理解的作品,用此类用作品展开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因为此类文学作品本身含有较高的人文精神,更多是基于学生的心理要求,因为学生对这类作品本身就已经有所感知,或是因为作品影响力而想去了解,所以,在设置课程内容中,尤其是在展开教材教学中,要适应于学生的心理要求,这不仅能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最大程度上适应了学生的心理走向,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3)教学内容设置人本化,展开阶段性教学。对于非英语专业来说,英语课程一般作为必修课设于大一、大二,由于此阶段是大学生进入校园的起始阶段和适应阶段,其心理新鲜感与滞留感较强,所以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进行学生心理分析,采取阶段性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如在大一上学习,学生心理处于高中向大学升华过渡期,在其中对情境性教学的适应性较弱,所以教学内容要以轻快、感受的基本内容为主,如展开优美诗歌赏析、进行电影欣赏等,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情境感受能力;在大二时,则偏重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展开情境教学,如进行文学情景对话、角色演出等。 2.3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1)以阅读、欣赏为基础,培养学生文学感受力。对于文学类学习来说,文学感受力是展开教学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适宜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以美文阅读、音乐播放、诗歌朗诵以及影片欣赏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提供平台,这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喜爱度,而文学揭示普遍的价值,描述日常生活之故事,这不仅让学生充分感知文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促使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形成。2)以“寓教于乐”“师生互动”为手段,创设学生学习主体性情境。课堂是实现学生各项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主要场地,文学自身的情境属性,要求英美文学教学必须有高氛围的情境进行支撑。一方面,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采用角色教学、模仿教学、场景教学等方式,将教材人物引进课堂等。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主体性,实现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力。如采用合作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以有效激励方式,促使学生各抒己见,这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而且有效地将学生变为课堂主宰者。 2.4提升英语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 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养与能力的形成,要展开有效的英美文学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提升,这不仅要求教师加强基本英美文学知识学习,丰富其教学技能,而且要求教学具有较高的文化、思想以及素养。 3总结 素质教育下,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其课程目标定位上以整体性教学目标为基础,以自身课程特点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根本,以全面化的指导理念作用于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学方式的展开上,同时,加强英语教学素质培养,以强有力的教师素质为支撑,来实现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情感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文学教育论文:谈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 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到今天,素质教育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可是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实施者不容回避的问题。语文教育则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各种建设人才的培养都要从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开始,语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高中语文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教育目标体系的内涵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教育。由于语文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清楚地界定语文素质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几乎是不可能。一般语境下多将语文素质分解为语言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这样五部分。 语言素质:语文素质中最基本、最稳定的部分。指的是识记汉字的量,积累词汇的量,语言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文化文学常识的了解,文学名着的阅读,对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的关注程度,以及正确的普通话语音和规范化地书写汉字。 心理素质:语文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指的是学习语文的兴趣、毅力、良好习惯和情绪,对学习策略的调控能力,以及正常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品德素质:指的是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学传统和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文中学做人。 智能素质:指的是以理解为其本质的听话和阅读能力,以表达为其本质的说话和写作能力,以思维为其本质的观察能力,以语言为其工具的社会交际能力。 审美素质:语言素质与语文能力中最高层次、最富球艺术性的部分,指的是对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发现和感受,并具有初步的赏析和评价能力,以及包括音乐、美术、书法在内的广泛的艺术爱好和兴趣。 六、提高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途径 “大语文”观认为,生活就是语文教育的课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这无疑为我们进行提高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教育开辟了广阔的视野。因此,我们在寻找最佳途径时,既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也不能在生活的海洋里失去了方向,而应该把内外课堂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主渠道。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并把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渗透到学生的社会实践及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上。做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且这也对于培养学生尽快适应现代生活起到积极作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才最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所以,课堂、课外、生活三者相联系,并且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的时候,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实施。 二、提高语文素质的方法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对话”式教学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 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建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做的开放氛围,以平等的关系,引导学生敢于说“不”,勇于探究,在交流中对话,在对话中创新。 例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第13自然段写了母亲三件事,那么母亲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朗读课文相关语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刚开始还没有投入进去,甚至有些不好意思。于是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朗读了“母亲亲筹巨款送我上学”这件事,也许是受了老师情绪的感染,同学们变得主动起来,甚至有的同学朗读的时候不觉有了哭声。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真诚地叙说也感动了我。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一种平等对话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2.语文素质的提高,知识积累不能忽视 在语文教学中,不注意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乏,学生的语言源泉就会干涸。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语文素质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而要做好知识积累,就要在“记”“背”上下一些功夫。“背功”为识记能力,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力的训练、词语的积累、语感的形成,以及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这种“积累不能局限于课堂,在课外、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产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感情。这些爱祖国,爱亲人,爱老师的感情,才能引起学生蕴藏在心底的真挚感情,才会使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样,提高学生素质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能否适应当今飞速前进的社会,心理素质的好坏至关重要。设想一位满腹才华的师范学院毕业生,站在讲台上语无伦次,手脚发抖,满脸汗珠,这怎能是优秀的人才。究其原因是心理素质太差,因此,中学生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讨论。刚开始,可能不太容易,没关系,可让学生在上课前对自己说“这节课,我一定要回答两个问题”,这样,慢慢锻炼,就会有很好的效果。此外,还要多参加一些公开活动,不为得奖,只为参与的过程,长此下去就能慢慢养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切实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不仅是家长、老师、学生的呼声,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教育论文:语文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前,不少学校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并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然而由于从业人员数量过少,专业水平又普遍不合格,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以课堂为主渠道,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不失为一条弥补的好途径。而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教学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浅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张扬学生个性 中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空前迫切,独立意识强,渴望与他人沟通,渴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尊重,渴望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到成功。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中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创造,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标新立异,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应该是宽松与严谨、严肃与活泼、热烈与深沉的有机统一。这种情境氛围的创设,可以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文本的距离,丰富与活跃学生思想,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份活气、增一份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使人一下子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教师不应该轻视学生的感受,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二、挖掘教材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语文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成的,学生可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数百篇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因素综合且并存的。教师要正确处理和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资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1.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的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报复、自杀现象触目惊心。青少年对自己(他人)生命的漠视,令人忧心。在震惊、惋惜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广大学生而言势在必行。只有从小教导青少年敬畏生命,才能促使他们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因此,在课堂上当我们慷慨陈辞赞颂“文天祥宁死不屈”、“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临危不惧”的英雄壮举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树立“生命最宝贵”的理念。诚然,英雄的事迹可歌可泣,但不一定值得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们学习和效仿。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以帮助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无疑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和自信心。 如学习《小桔灯》,教育学生学习小女孩在困境中仍对生活充满信心,镇定、乐观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等课文,教育学生学习那些革命者在黑暗社会中坚强地站出来与反动势力英勇地斗争,他们的自尊、自强、自信心是何等强烈,又是多么不容易。同时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体会、写读后感,深深地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学生常会因为学业担忧、社交障碍、生活失意等而忧郁苦闷紧张,从而产生挫折感,影响到身心健康。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他们从中吸取力量,以书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调适心理。遇到挫折,首先要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多方分析原因,不能怨天尤人,再尽力去补救或改变,走出困境。 如学习课外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那坦然面对挫折之精神就值得学习。他四十几岁才进入长安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可一年后就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挫折。可他并未消沉,而是蔑视权贵,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让学生在阅读伟大的心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入各科教学之中,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角落,这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尝试。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与同行们一起开辟一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文学教育论文:古代文学视域下体育教育的论述 对于姜太公来说,他自己把“人鱼”都忘却了,所以在这首诗中主要突出的是一种乐观、宽容的初始心态。白居易在对待人和事物方面,也积极地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他面临人生困境时,就算是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无论是遭遇到了怎样的打击和挫折,都要笃定地生存下去。或许通过这样还有机会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价值,并有机会洗刷莫须有的罪名。白居易正是通过此诗,借助垂钓这一活动来展现自己内心中的思想情操。在另一个诗人吕从庆的创作中,通过以钓鱼为主题,说道“我志不在鱼,毋问寡与多”,其中传达出来的思想境界与白居易的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同的,宋代苏轼创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明代王兆云的《王世懋性嗜佳山水》等都共同展现了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和人生志趣。古人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养身,并说道“养身先养心”。的确,无论是做什么工作,首先应该追求的是一份好心情,体育运动不仅仅能锻炼身体,更主要的是借助体育锻炼这一形式能获取好心情。明代刘基着的《郁离子》一书中,其中讲到一个《郑有躁人》的寓言故事,从反面来说明一个不擅长射箭等体育活动的人就无法进行自我改善。寓言中的人物直到病死后,都还不明白他的病源是因为内心的暴躁。 体育运动是一种健康的锻炼方式,体育运动中有一些是竞技型的活动,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搏击有很大的关系性。有些体育特长者不仅身强力壮,还在搏击、砍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造诣。因此,从古至今,所有练习武功和刀剑的人,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熏陶。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文学作品对这些道德高尚和严以律己的人进行歌颂,而对于一些居心不良、欺世盗名的人则进行批判和讽刺。在清代纪昀着作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录了打虎的事情。书中说道安徽旌德县有老虎已经打伤猎户多人,于是当地人特地去请远近闻名的唐氏打虎家族,把人请来后,其中一个是老翁,已经长满了须发,并不断地咳嗽;另外一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众人对此感到十分失望,但在最后还是依靠这祖孙两人的力量杀死了老虎。从这一则故事中可以得知,祖孙两人自身拥有不凡的绝技,但他们只是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有需要的地方,而并没有以来博得众人的热捧。在《清史稿》中,王来咸是一个专门帮助人解决纠纷的人,有一个人愿意出高价让他杀害他的弟弟,王来咸果断地拒绝了。他认为兄弟之间的不和睦很多都是为了争夺家财,但不论责任在谁的身上,兄长找人去伤害弟弟都是禽兽行为。只要是真正武艺高强的人,往往都是不轻易显露出来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地使出自己的绝招来伤害他人的。 在《甘凤池》一书中,大力士张大义听闻甘凤池的名声后,特地从济南来到了京师想和甘凤池一较高下,但甘凤池拒绝了他,而张大义则执意要和他比武,并在脚拇指上佩戴了一个铁套,意图通过这样来处死甘凤池。出乎意料的是甘凤池借助他的脚,反而使张大义的拇指套入了铁套之中。甘凤池在扬州的时候遇到了身强力壮又懂轻功的马玉麟,马玉麟看到甘凤池坐在地上心中感到一阵不悦,于是要和甘凤池比武,但在最后他却十分羞愧地狼狈而逃。最有趣的是清代吴炽昌着写的《淮阳难子》中,描写了一群脚夫和一个力气可以劈断树木而又十分自大的人,这些人竟然都不及一个遇难沿路乞讨的女子。最让人深深折服的是当这个女子把这件事告诉她父亲后,她父亲严厉责骂了她,训斥她不应该用泰山压顶势来伤害别人,并责骂她说,这样的行为是会“败人衣食”的。 从中可以看到其父是一个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情操的人,而这个女子也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施以颜色的,并不是做得很出格。这些摘选自不同朝代和文本的故事,都采用生动的语言和情节来说明了一个道理,即思想道德和个人的修养在一个擅长武功的人的身上是很重要的。在《礼记?射义》中也记述道,一个惨败的将军和亡国的士大夫以及不能守护家族利益的人虽然不能参加射箭活动,但对他们应该以礼相待,这是因为永不倦怠的学习和根深蒂固的礼仪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从中可以说明,体育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民族的文化,它的总体状况可以集中展现出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程度和水平,而反映在个人的身上,就集中展现在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之上。 文章中所摘选的一些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都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庄子?达生》中记录了一则故事,吕梁游在三十里外的飞瀑下面,而在四十里外鼋鼍鱼鳖都不能够适应,更别说吕梁在这个之下。所以孔子认为他必定会死,并命令弟子沿着河流去救援他,但令人吃惊的是吕梁竟然毫发无损地回来了。孔子问他其中的缘由,吕梁说他是随着水的漩涡而前进,与上涌的水一同出现,并且完全依照了水的性子,这也正说明了吕梁熟悉水性的原因。无论是哪一种技能,都必然是在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积累而来。还有些古代文学作品则详细地讲解了日常学习和体育训练中应当遵循的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指导下取得成效,反之相悖而行,只会带来害处。在《孟子?告子上》中描写了一个《二子学弈》的寓言故事,说明在学习和运动训练中都要十分的用心和专心;摘选自《吕氏春秋?审己》中的《列子问射》一书中,则主要强调“悟”在学习和运动中的积极作用,领悟其中的道义和规律是极其重要的;在《庄子?达生》一书中记录了《东野稷败马》的故事,说明人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要根据自身体力的承受情况来看,这和训练马的道理是一致的;在《孟子?滕文公》中讲述的《王良与嬖奚》的故事中,特别强调学习一门技术应重视规律性的作用,并应遵循公众共同遵守的规则。古代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前秦时期着作的寓言故事《羿射不中》,还是《赵襄主学御》,都共同说明了:无论是在学御上,还是在学习射箭的过程中,都不应该把成败看得过重,而是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技能。而在《吕氏春秋?壅塞》中讲述的《齐宣王好射》的故事中,则从反面印证,如果学习射箭时只喜欢听别人的夸奖,并欺骗自己,是永远都不可能学好一门技能的。另外在《列子?汤问》一书中所记述的《造父学御》的故事中,专门讲述了学习御术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 这些摘选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对我们今后学习任何一门技能都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同时也借助这些体育上的技能来说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潜在规律。综合来说,以体育作为主题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分别从多个方面给我们一些思想上的教育和学习上的启迪。每一个求学者,都应积极地完善自身的人格和思想情操,并要适当地规范自己,从而进一步来指导我们今后的人生,做一个积极进取、海纳百川的人。 文学教育论文:技工古典文学教育研究 一、古典文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材设计上存在“厚此薄彼”现象。以现正使用的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3版教材《语文》为例,教材将学习内容进行阶段分类。一些优秀、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如节选自《红楼梦》的《宝玉挨打》虽然也纳入了课文学习的范畴,但却作为鉴赏作品排在课本的最后。前面的单元内容已经将教师的授课计划占得满满的,很难腾出多余的课时进行古典文学的学习、讲解,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难以接触到古典文学的教育。 2、教师思想上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存在惯性思维,惯于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力求让学生掌握这些好学、易学、能用的知识。对于需要花时间、需理解、重领会的古典文学教育,教师囿于自身的文化功底、兴趣爱好等因素,觉得教古诗文不如教现代文轻松自如,往往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古诗文进行肢解,机械训练,极尽繁琐之能事,把美的语言变成了僵死的符号。 3、学生学习上存在“不学亦可”的思想。技校生的文学知识基础薄,底子差,往往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厚。他们的学习目的较为明确,技能知识的获得对他们而言更为重要,单纯的人格与审美教育在目前很难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二、古典文学教学中的技能因素 实际上,古典文学教学本身包含了多种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 1、听的能力。古典文学中不乏美的诗歌、散文,细心听,用心领悟是古典文学必备的基本能力。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同音字、同音词的存在也是一大特色,在“听”中锻炼学生前后词语的连贯能力,用心领会其中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日后在求职、社交活动中能够准确把握他人话语意思,加强沟通。 2、说的能力。古典文学作品适于朗诵,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朗诵、演讲技巧,培养学生公众演说的能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进行古典文学作品的朗读训练,能使他们掌握停顿、快慢、抑扬顿挫等语言表达技巧,语言流畅且富于逻辑,使得学生敢于说话、善于说话,也使他人愿意与其交流。 3、写的能力。很多学生都会写,但很难写好。当前是信息迅猛发展的年代,“火星文”、“3Q体”、“鲸鱼体”等各种奇文异字层出不穷,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现正接受教育的学生。面对这些难以理解、稀奇古怪的不规范文体,古典文学作品是最好的纠正范本。古代作家对写作要求极高,用字遣词不仅考虑词义、通顺,更要考虑意境、语境,一字一句都经过反复推敲而成。掌握准确、简洁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的书写交流。 4、分析鉴赏能力。一篇古典文学作品,我们不仅要分析当中的人物形象、主旨思想,更要联系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挖掘文章背后的深刻内涵。同样,这种分析鉴赏能力不会局限于文学作品,更可运用在对社会现象的解读和对一般事物的分析上。对于社会中各种繁杂事物,我们都需要一种客观的判断、鉴别能力去了解原委,掌握关键。在古典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分析、鉴别的技巧,形成良好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三、加强古典文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1、充实课本选材 (1)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加入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大众性的作品,教师教授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要强调其艺术性、故事性,更要着重对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进行讲解,如《三国演义》的领导艺术,《西游记》的团队精神等。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岗前教育”。 (2)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加入一些与专业课程有较强联系性的古典文学作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大多以理工、经管类为主,古代有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涉及了大量的科技、商业内容,适当加入相关的作品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 (3)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加入一些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古典文学作品。现今频繁使用的应用文文体都与古代应用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优秀的古代应用文简洁、精美,如现在家家户户门口贴的春联,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请柬、信函,更是体现了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在教学大纲加入古代应用文的写作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甚至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的写作技能。 2、提高教师素养 技校语文教师应夯实古典文学基础,要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如果只知道搬书本搬教材、照本宣科讲课,是很难培养出优秀学生的。语文教师的知识应该说在大学期间就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一点可能被忽略了,那就是教师本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背诵与积累。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交流中,妙用已学或将学的古诗文,给学生做出榜样。当然要带好头,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要有长远的眼光,教学古典文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更是提高他们的职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 3、创新教育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从而创造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在古典文学的教授上,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情感以及接受知识的具体情况出发,创设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创新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转换角色,成为与学生平等研讨的参与者,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发现和感悟的过程中,实现个体能力的提高。 4、引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选准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导入课堂尤为重要。古典文学作品大多具有经典的故事情节及有趣的人物形象,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特点,以耐人 寻味的故事情节和鲜活有趣的人物形象吸引学生关注。现在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已以电视剧、电影的形式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这些也是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红楼梦》“黛玉葬花”的片段,引导学生去学习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及时代背景。将古典文学作品中优秀的思想内涵与现今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也是引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不能局限于了解苏轼被贬到黄州的遭遇及体会其感情变化,而应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理想受挫、身处逆境之时应如何面对,启发学生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这样更容易拉近学生与古典文学的距离。 文学教育论文:民族文化文学教育思维 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俄罗斯文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坛,群星璀璨,作家们以反对封建农奴制度、追求人性解放和人身自由的抗争精神,以同情小人物坎坷命运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了俄罗斯社会的进步,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历史添加了光辉的一页。他们所展示给人们的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他们所创造的富有哲理、栩栩如生的语言,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俄罗斯社会最为动荡的年代。俄国的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俄罗斯社会的舞台,荡涤着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此时,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纷纷亮相,出来表现自己。俄罗斯文坛上,出现了流派纷繁的局面。除了传统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继续发展和创新之外,象征派、未来派、阿克梅派等现代主义的流派也相继兴起,开创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历史向我们证实,每个民族的文学都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因此,一个人文学修养的高低,标志着他文化素质的水平。由此可见,不仅文学家、语言学家的文学修养要高,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对文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物理学历史上的罗蒙诺索夫,既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语言学家。我国的鲁迅和俄国的契诃夫都曾学习过医学,后来他们都成了世界知名的文学巨匠。 文学有两个重要功能,即教育功能(воспитательнаяфункция)和教养功能(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функция)。前者为提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功能,后者为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的功能。文学能促进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语言中的许多成语、典故、新词、新义或源于文学作品,或被文学作品所认定。如俄语中的человеквфутляре(套中人)源于契诃夫的作品;сплечдело(万事大吉)源于格里鲍耶多夫的作品;汉语中的“罄竹难书”源于《旧唐书?李密传》;“风马牛不相及”源于《左传》。这些语言现象没有文学、历史或其它方面的背景知识,就很难正确理解,更谈不上准确运用了。成语голодныйфранцузворонерад(饥不择食)中,为什么要用француз和ворона两个成素,而不用англичан和курица或其它词表示,是历史背景所决定的,正如汉语成语“司空见惯”中的“司空”不能用其它官职代替一样,因为这一成语来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人们正是通过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大量语言材料及表现手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及表述能力,使语言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生存环境、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生活习俗。这一切对语言都有直接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对这些现象有具体而形象的感受。这里我们不妨摘引一段普希金在《杜布罗夫斯基》中对俄罗斯人犯讳的描写:Вдомесмотрителясиделвуглупроезжий,оннеспрашивалсебеничай,никофе,поглядывалвокноипосвисталквеликомунеудовольствиюсмотрительши,сидевшейзаперегородкой。(在站室的角落里坐着一位旅客,他不要茶,也不要咖啡,他望着窗口不断吹口哨;这使坐在隔壁的站长老婆老大不高兴)。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得知,客人吹口哨对主人是不吉利的征兆,会给主人带来麻烦,从而引来“站长老婆的老大不高兴”。由于比喻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广泛运用,某些作喻体的词逐渐获得了指喻或联想意义。如俄语中经常遇到трещатькаксорока(喋喋不休地说,像鹊鸟似的),болтливыйкаксорока(像喜鹊般的唧唧喳喳)。这种比喻使сорока(喜鹊)一词获得了“铙舌妇”的指喻意义。 俄罗斯童话中有сорока-воровка(偷东西的喜鹊)的形象出现,又使сорока能联想到воровка窃贼)。汉语中有一付广泛流传的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因而使得“松树”获得了“长寿”、“青春永驻”等象征意义。“松鹤延年”也对此作了印证。社会在不断发展,新鲜事物在不断涌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表达新鲜事物的新词新义必然在语言中出现。它们往往首先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后通过各种媒体进行传播,最后在传播领域和文学领域中进行加工和选择而加以确认和吸收。汉语中的计算机———微机———电脑和俄语中的электронно-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аямашина----компьютер----электронныймозг就处于被选择的阶段。这里文学对语言起到了丰富和净化的作用。由此可见,语言教学中文学的教养功能是不可缺少的。文学作品能激发人们的形象思维。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感染给读者,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教人明辨是非,惩恶扬善,催人奋进;一部坏的文学作品能毒害人的心灵,把人引向邪路。这就是文学的教育功能。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学教学决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教授技能。它们自始至终承担着育人的职责。 正如伟大的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所说:Поэтомможешьтынебыть,ногражданиномбытьобязан.(你可能成不了诗人,但必须要做一名公民)。因此,文学的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突出。文学是为社会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和时代的要求去审视文学作品。作品中的思想和主张,我们或接受、或扬弃、或吸收、或排除。但文学教育功能的发挥,应根据文学自身的规律进行。文学创作是以情感人,理寓于情之中,我们审视文学作品时就要以理释情,从审美的角度去发掘作品的内涵。在过去的文学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文学教育功能,在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时存在着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特别偏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而忽视了审美原则对审视文学创作的意义。这样,有些作家和作品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十年动乱时期,有人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把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称作“文艺界修正主义的鼻祖”,称他的名着《一个人的遭遇》是宣扬“战争恐怖”和“叛徒哲学”的大毒草。我国着名翻译家草婴因为翻译了这一着作而受到了“批判”。这种做法,完全失去了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的原则,也背离了基本的审美原则。在我们的文学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作品,正确认识社会和时代,从而正确对待俄罗斯文学的价值。不仅要从中学到俄罗斯优美的语言,了解俄罗斯民族的生活,还要吸取其中的精华,丰富我们的知识。只有这样,文学教学在俄语教学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文学教育论文:分析新闻传播广告的古代文学教育 一、教学重点 汉语言文学传统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知人论世,详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重点还在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重点强调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并以此来理解文学史的演变过程。而在新闻与广告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应该结合新闻学广告学的理论知识,把教学研讨的重点放在二者相结合的地方。首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看到新闻传播广告的内容。例如《西厢记》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反封建的思想、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等等。而对于新闻与广告专业来说,教学的重点不妨放在由元稹《莺莺传》到王实甫《西厢记》的演变过程,用传播学的理论解释其中的原因。元稹的《莺莺传》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并受到时人的称赞。《莺莺传》的思想观念是唐朝门第观念和门阀制度的婚姻观念下的产物。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创作于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追求。所以产生了以“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为主题的《西厢记》。从中可以看到,对于作品的改编也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与时代的影响息息相关。同样,还可以引述后人对于王实甫《西厢记》的评价,启发学生思考《西厢记》的传播。同样,在《梧桐雨》教学中可以介绍引述《汉书》等资料,联系王安石《和王介甫明妃曲》等昭君题材的作品分析梳理昭君故事的演变过程,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于昭君的不同理解。其次,在新闻广告专业古代文学教学中,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新闻广告素养。现有的古代文学教育多反映的主流思维,大学生尤其是新闻学、广告学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换句话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以《西厢记》为例。主流观点认为该部作品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在选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的时候,不妨让学生提前读一读司马光给王安石的来信《与王介甫书》。司马光曾说当时朝廷上下对于变法的态度是“士夫沸腾,黎民骚动”(《赐参政知事王安石不允断来章批答》)。并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信,即《与王介甫书》,来反对变法。王安石在回信中言:“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可见悔故也。”说明王安石决定抛开其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坚持推行自己的既定方针。结果,变法还是失败了。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后人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讨论。而对于新闻传播与广告方面的学生来说,不妨从舆论舆情的方面讨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教材引申 面对新闻与广告专业的学生,除了让他们了解一些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该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新闻广告元素,对此要发挥引申。例如讲《诗经?卫风?氓》,可以讲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中包含的古代实物交易中的广告元素:实物广告。讲白居易《曲江》“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的时候,可以结合张籍《江南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李中《江边吟》“闪闪酒旗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谈谈其中的酒旗文化,谈谈古代的招牌广告。关于教材的引申发挥,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现代新闻广告对于古代文学的运用。例如讲杜甫时。可以联系《杜甫很忙》事件。杜甫很忙是2012年3月发生在新浪微博上的一个涂鸦、恶搞语文课本插图《杜甫像》的网络活动、话题,“杜甫很忙”成为3月末中国互联网的热词之一,并被商业广告利用。某公关团队和新浪微博先后声称此次网络行销为其策划。从传播的角度看,可以看到现代网络对于经典的解构,反映了当下人们的解构心态。此后。“杜甫很忙”事件继续发酵。众多商业人士继续演绎“杜甫很忙”的创作,推出各种各样的广告。例如:2012年4月2日,杭州市,街头出现了“杜甫很忙”的广告。被恶搞的杜甫推着一辆购物车,旁边配着文字称:“杜甫很忙,现在买钻流行去卖场。”4月,在京东商城首页,杜甫成为三星笔记本的“代言人”。沈阳华邑世纪城的房地产广告打着杜甫很忙的图片,配着“安得广厦千万间,买到现房才欢颜”。除此之外,长春中冶蓝城、重庆金悦城、重庆中房千寻等项目也运用了杜甫形象进行宣传炒作。尽管,这种恶搞的经典人物的方式有待商榷,但至少说明了古代文学与现代广告的结合。再如讲白居易《长恨歌》的时候,可以引申发挥到西安华清池的大型历史实景山水歌舞剧《长恨歌》。该剧斥资5000万元,打造具有亚洲唯一的全天候折叠式全色真彩LED软屏、国内首创水中机械组合多变式立体活动舞台和户外演出设施全隐蔽式设计,成为中国最大的水上舞台,并请来了国内一流的音、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大师和阵容庞大的专业演出团体,倾力打造这台完美的演出。该剧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台组合元素,以白氏《长恨歌》为歌舞剧情节线索。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科技之奇为一体;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人间与仙境、传统与时尚交融一起,较好地演绎了该诗主旨,给人无限遐思。由此,可以启发学生引申思考当代旅游业与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的结合:随着张艺谋发展了中国第一台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后,中国各大景区都对当地古典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比如三峡艺术团的《盛世三峡》,张家界的《天门狐仙》《魅力湘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梦回大唐》等。启发学生把古典文学与广告结合,经典的古典文学本身已经为人所熟知,广告在古典文学与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发挥,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在讲《西游记》的时候,可以联系近年来对于《西游记》的影视剧改编。1982年,用六年时间拍成了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轰动一时。上世纪90年代,香港TVB电视台分别拍出了《西游记》(1996)和《西游记2》(1999)。到了2002年,台湾八大电视台与香港中天 公司联合投资,再次拍摄了《齐天大圣孙悟空》。接着刘镇伟和周星驰合作了《大话西游》系列。 2010年,浙江永乐影视制作公司制作了《西游记》。在讲《红楼梦》的时候,可以联系87版的经典《红楼梦》,也联系当下出现的红楼梦热潮,百家讲坛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以及由韩三平担任总制片人,李少红担任总导演的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启发学生分析在光电媒体下中国古代经典的传播的优劣得失和当代人对于古代经典的接受心理,进而鼓励学生研究在新的技术下、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传播古代经典的对策。以上从三个方面谈了为新闻传播与广告专业学生讲授《古代文学》的教学策略。其实,还可以运用设置思考题,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等方法,引导学生把两个专业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只要教师主动了解一些新闻传播与广告专业的知识,结合古代文学的知识,用心思考,总是可以发现两个专业的知识结合点,给新闻传播与广告专业的学生以更多的古代文学知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启发。 文学教育论文:对远程教育模式下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索 英美文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1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但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对于远程开放教育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目前英美文学的教学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我们作为远程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利用网络媒体技术探索出适合时展,符合学员要求的崭新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 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就要让学生能够良好地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英语,所谓灵活,就是要求学员除了具有书面表达能力以外,还有口头表达能力在这其中包含着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而口头交际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有着良好的掌握外,还需要对所使用目标语言相关国家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文学就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哲学、人文、美学等方面的价值,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2因此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学生不断地完美人格、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个人素质的过程。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英语专业的学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不应该只把它看到语言知识和交际工具,而是应该从文化入手全面提高学员的基础知识、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所以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中关键性的课程,同时也是非英语专业学员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英语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 传统教学模式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障碍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虽然对于英语学员的学习十分有益,但是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其中的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 课程教学时数少 英语专业本身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较多,而英美文学相对于其它科目来说实用性不强,因此在考试和功利等因素的影响下,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时数设置通常周学时不超过3学时,有限的教学时数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太少了,无法正常完成教学内容,因为英美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通常会包括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选读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导致了任课教师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量,也就使得任课教师要抓紧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授课方式也使得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既然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对于学员有着很多的益处,那现在却出现了学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呢?本门课程对于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外还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那么从学员的角度来说,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在语言基础方面,学员在英语语言方面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如果作品内容都没办法理解哪还谈得上赏析呢?其次,学员还要对英美文化和历史有所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与特点是与当时历史时代背景有关。可是,学员本身对这门课程却有着很大的抵触,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比较生涩,再加上历史事件较为遥远这都成为学员学习的障碍,也就减少学员的学习兴趣。 三、 多媒体技术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有效融合 在远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去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来解决英美文学教学中学员遇到的困难呢?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匮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小、信息量传递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一个教师即使再博学,也无法达到网络资源所覆盖的信息面。3在网络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任课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的知识容量,扩大信息传送途径,从而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目前英美文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主要有PPT文档、视频材料、音频材料和网上的文本资源。 1、 PPT文档 PPT文档是多媒体教学资源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可以将普通的文字教学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员从而加深学员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大部分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对于学员来说都是陌生的,且难于理解,所以越是对于学员来说生僻的内容越是需要用直观的形式引起学员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中任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幻灯片将平面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并且在其中还可以穿插地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知识,这样就能解决传统教学形式中学生对于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内容溃乏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种情况。 2、 视频材料 在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学员除了要掌握文学背景知识以外,还要了解各个文学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其中还包括文学作品的赏析。提到文学作品的赏析,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与掌握文学作品的内容,但是对于学员来说文学作品的长度过长,其中又会出现一些生僻的词汇,这些都会成为学员学习中的障碍,从而直接导致学员的学习兴趣不浓。在现如今,多媒体资料日益丰富的今天,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视频与音频材料将文学作品以生动的形式来呈现给学员,组织学员收看英文原着电影,以此拉近学员与英文原着作品的距离,学员还可以通过影视材料与英文原着对比,形成自己的文学鉴赏观点,减少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困扰, 提高学习英语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课堂学习效果。 3、 网络资源 英美文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区别,本门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从文学作品中吸取给养,提高文学素养,因为课程中理解的内容多于记忆,而理解的任务是任课教师无法替学员来完成的,只能依靠学员自己来理解与领悟。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来引导学员来完成这部分的内容,让学员利用网络来深入地了解文学背景与文学作品,将网络作为学员自学的工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用电子邮件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予以指导,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批改作业;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上网搜索文学电子书和文学评论资料,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文学学习中。4 四、 结语 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员掌握文学基本知识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来弥补传统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中的存在的弊端,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英美文学课程课堂的教学效果。 文学教育论文:对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讨 一、我国高等教育中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1.实用理念下英美文学受到空前冷落 由于受到不同理念的影响,从1990年以来,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对诸如《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实用英语的教学和学习,更加注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专业英语等级考试,而对英美文学这个英语主干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学习外国文学不会对提高英语考试成绩有太大的帮助。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英美文学受到空前的冷落,师生只强调学好语法和词汇,掌握好语音的准确发音,培养好听力理解能力,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种忽视内涵丰富的文学教育理念和方式,导致学生外语整体素质较低,跨文化的交际能力较弱。 2.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有待完善 对于英美文学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的就是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对教学内容上事先进行了规划和统筹,不具有创新性。而且,在这样的模式下学习英美文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分析以及想象力的提升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审美意识在刻板、僵化的模式教学中渐渐丧失。这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急需完善。 二、英美文学教学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开阔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宽容精神 英美文学主要凝聚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结晶,是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和审美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是意义重大的。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英美文学作品过程中,不仅可以对西方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西方文明进行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充分了解和认识,进而可使他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2.提升审美情趣,加强文学艺术修养 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对语言的充分分析和揣摩,进而来研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主要思想,这是培养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对语言的欣赏能力的一个过程。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文学艺术修养方面的提高,还可以开拓知识面和人生的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从而陶冶情性,提高人生的境界。 3.培养思辨能力,促进人文素质提高 学习文学作品可以获得鉴赏能力和美学修养的提升,还可以培养学生构建健康的道德观和高尚的审美观。这主要是因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渗透作用极强,文学语言的丰富多样也可以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学习素材。英美文学有很多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方法,对这些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英美文学的教学模式 1.更新英美文学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应对一些教学中的陈旧、过时的观点进行及时的更新。在讲授英美文学作品时,应重视对一些文学常识的介绍,增加对文学研究理论等知识的重点讲解,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 其次,除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经典作品外,还要背诵其中一些优美的语句。教师可以把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思想与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人生,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 第三,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安排。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适当安排和课程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诸如将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改编,或者进行舞台表演,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应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其创新与创造的能力。 2.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的一些能力和素养没有得到提升。因此,有必要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师生的广泛交流和互动,增强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目前比较流行且实用性较强的Jigsaw模式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这个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配合能力、相互合作的和谐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利用Jigsaw模式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首先要合理设计需要教授的课程,然后进行分组教学。初次分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避免强弱结合,否则学习能力水平低下的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参与学习了;另外,教师的作用也非常关键。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进行有力的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且,也要注重对课堂效果以及信息的反馈。课后,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回访,按照反馈的结果考虑以后教学的课程设计,不断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 在此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英美文学作品包含的丰富思想,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灯的能力也将得到快速提升。 3.创新英美文学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因此,亟待创新英美文学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减少教师写板书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就会改变原有的学习状态,不再被动地去听课,而是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主动地去寻找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思想和内容,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备手段之一。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一门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外语类的学科建设中,尤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做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思路,适时更新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推进英美文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让素质教育贯穿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始终。 文学教育论文:高校英美文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普通高校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设置的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着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课在外语专业曾经备受青睐。然而,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大潮冲击下,功利主义泛滥,实用型的课程如口语、听力、翻译课等成了重要的专业课程。英美文学课则显得可有可无,逐渐被边缘化。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大压缩英美文学课程。根据调查,河南省大部分本科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时仅为72个学时,其中,英国文学36个学时,美国文学36个学时。每周两个课时的文学课,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概念不准确,内容不完整 英美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是作为两门课程还是一门课的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外语学院都是把英美文学史和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两门本应分开的课程合为一体,称为英美文学。还有些学校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这门课,只在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分别开设一学期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学生对整个英美文学史没有系统和宏观的把握,就直接研读作品,使学生只掌握少数具体的作家作品,对各个文学流派、文学传承以及与时代的联系缺乏整体掌握。 (二)课时安排偏少,边缘化趋势突出 为迎合重商主义的社会风气,全国外语院系刮起了一股砍削文学课的飓风。更改教学大纲,削减文学课程,并不顾自己的实际,硬性增设经贸、金融等课程。英美文学课从一二十人小班的、讨论式的教学变成了一两百人的大班讲授式,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的课程。有的外语院系干脆把英美文学课定为选修课,英美文学课遭遇严重的“边缘化”。 (三)开设时间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很多学生尽管是英语专业,但在大学一二年级很少接触英美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文学功底差,到了大三突然接触深奥的文学作品,如经典剧作《浮士德》、《麦克白》等,感到艰涩难懂,因而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我们除了要重视专业教育外,也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加强学生在文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而学习外国文学是提高综合素质有效而重要的一环。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不利于英语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大大降低了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大学英语专业培养的将只是翻译工具,而不是全面发展的英语专业人才。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师,应该以提高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为己任,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走出英美文学课程困境,充分发挥英美文学的人文价值。 二、英美文学课程改革措施 (一)调整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内容 许多年来,英美文学的教材一直沿用“文学史+选读”的固定而陈旧的模式,教材按照历史顺序,分别列出各种各样的文学史知识,如所有作家的时代背景、生卒年月、作品概况介绍等,这些内容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其实,将宝贵的教材篇幅用来介绍背景知识是不科学的,这可能会让学生忽略文学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并提升文学批评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我们的建议是在作品之前设置一些预习作业与问题,让学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查找和总结作家介绍和作品背景,将宝贵的篇幅留给文学作品本身。作家和文学作品的遴选也是教材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往往是厚古薄今,尤其是早期的经典着作对古英语涉猎过多,如学生在文学课的开始就遭遇内容晦涩难懂的古英语诗歌《贝奥武夫》,难以把握作品的精髓与内涵,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英美文学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名家名作不胜枚举,教材的设置和作家的取舍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宏观把握下的重点筛选,比如在讲美国文学中的当代戏剧时,应将重点集中于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戏剧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并将他们的写作风格、历史传承进行对比研究,对其代表作如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进行对比阅读分析,找出现代人的孤独、欲望和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等剧作家想要揭示的共同主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不同文学时期的科学把握,也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降低学习难度。 (二)改革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模式 由传统的英美文学教材衍生出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英美文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则疲于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根本谈不上自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见解和思考,更不用说对文学经典的鉴赏与文学情趣的提升。由于教材死板,授课方式墨守成规,英美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历史课,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具体的语言知识点,而没有提升对文学文本的整体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英美文学教师可以尝试设计研究性课堂和实践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开始时,由教师推荐一些有关英美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课题给学生进行研究,如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研究、美国梦文学研究、美国现代戏剧研究等。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承担不同的课题,并在课堂上用幻灯片等方式陈述研究结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可以 采取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举办英文诗歌朗诵比赛、英语戏剧表演、适时组织收看英文原版电影等。 (三)采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手段 英美文学远离我们熟悉的母语环境和语言习惯,且跨越时代久远,陈旧、落后的“书+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情景,难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多媒体设施不足和设施陈旧等问题,高校应加强在这方面的投入,为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广铺平道路。 首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抽象、晦涩的文学作品通过视频、音频等材料更生动、直接和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耳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改善英美文学课堂上沉闷、单调、枯燥的教师一言堂的顽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能更大限度地克服授课时间与授课场所的限制,有助于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向课外有效延伸,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 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形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刻钻研材料,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出为之服务的方案,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技巧,使媒体发挥更大的作用。授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懂得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快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有效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提高。 本文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质量现状的研究,针对普通高校的英美文学被“边缘化”的现状进行了探讨,指出英美文学课程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并探索了英美文学教材选择和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好英美文学的兴趣与热情,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有较好的人文素质的优质外语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学教育论文:古典文学教育危机分析 一、中国古典文学面临的危机 首先,整个社会的古典文学水平普遍偏低。在当今的中国,不说用口语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文章,不认识繁体字的大有人在。中国古文博大精深,是世界最难学的语言和文化之一,其中“假字”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在中国各大古典电视剧中,由于怕电视观众看不懂文言文,而对其字幕的配制全套是白话文。其次,古典文学人才的严重匮乏。现代教育中,也许只有大学开设的汉语文学专业的学生和一些古典文学爱好者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而大多数只是迫于义务教育或无意识而接触到它,古代的文学着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中国古典文存在危机的原因 首先,文学教育以现代文学教育为主。、新文化运动至期间,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只有以鲁迅为代表的的文学思想。直到1978年,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恢复高考,才让中国古典文学教育重新回到教育的层面。但由于深受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还是以“照本宣科”的教育理念为主。 其次,应试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以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为例,中国的高中教育,老师会给出文言文中高考的重点,而学生则根据重点去刻板的面对高考。从2002年开始,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的诗歌鉴赏考查由选择题型变为简答题型,改变了以往的诗歌鉴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变为选项分析能力考查的状况。 第三,现代文学多元化的趋势对古典文学造成威胁。文化也是在时代中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发展,1998年,第一本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使台湾和内陆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网络文学的狂潮,此后的题材除了爱情,也有历史、武侠、恐怖、魔幻、侦探、悬疑、纪实等,拉开了一股“新新人类”的“新新文化运动”,人们更加愿意喜欢阅读新颖的题材类型。文化种类的增多,人们更愿意接受网络带给我们的快捷、娱乐化的信息,使得古典文学的地位更加削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典文学的教育。 第四,古典文学的接触渠道较少。中国教育的模式普遍是填鸭式教育,这也让在校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古典文学的机会只限在课堂。但书本上的文言文、古典相对于中国2500年的历史文化来说,只是凤毛麟角。同时由于古代文学在地域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繁密,民族众多,自古以来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使得学生在接受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如何面对古典文学教育存在的危机 首先,加强教师的职业知识素养。古典文学的传教,不一定要按严肃、古板的方法。而是要课内课外的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也必须加强古典文学“深”度、“广”度,才能满足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讲诗经侧重于艺术的角度,突出情感的渗透;讲唐宋文学,侧重想象力的发挥,扩散学生的思维;注重自己在各方面知识的扩展,不应只按教材式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将古典文学拓展到学生心理。 其次,通过多渠道传播学生宣传古典文学教育。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把古典文学上传到网上,让更多的人能够方便、快捷的阅读古典。老师经常带动学生到名胜古迹、博物馆等地进行交流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美;不断拓展古典文学的传播渠道。 第三,在先进的网络技术中发展古典文学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随着电脑的走家入户,我们的学习、写作条件已相当优越。我国最早论述为学问题的着名专论——荀子《劝学》即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联翩喻体强调了诵读积累的重要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方法常为人们所称道。古典文学电子版的出现,能给那些爱好古典文学又无迹可寻的人,提供一个大量的传播信息库。 四、结语 读古典文学,就是读祖先内心深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倾听最原始的民族召唤,我们甚至可以将读古典文学看做是品古典文化。网络快捷,信息交流容易、自由、个性甚至先进性的影响,我们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随着现代学科分化的发展与审美自律观念的确立,形成了专业化的古典文学教育,我们应该在人类教育史与当代教育体系这个坐标中确定古典文学教育的位置。当然,在古典文学面临“失重危机”的今天,古典文学的发展也需要全民的支持,在中华名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让我们中国文学精髓——古典文学,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营销界论文:“中国英利”世界杯营销价值分析 [摘要]世界杯已经过去,但是世界杯赛场上的汉字广告却仍然令人记忆犹新。但是,世界杯80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中国内地的赞助商却引起诸多质疑声,有人认为,中国英利数亿元赞助扔向世界杯,无异于打了水漂。但事实胜于雄辩。不论从品牌营销、品牌认知度的角度,还是从传播效果来看,中国英利的世界杯营销无疑都是大赢家。 [关键词]世界杯营销 世界杯赞助商 品牌营销 传播效果 南非世界杯已经过去,但世界杯赛场的广告栏上首次出现的方块汉字仍然令人记忆犹新。中国英利、哈尔滨啤酒和百威,这在英文占统治地位的世界杯赞助商市场上,让广大的中国球迷眼前一亮。据了解,这是世界杯80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来自中国内地的赞助商。但“中国英利”,豪掷数亿元、每场却只露面8分钟的营销大手笔,则让其营销策略置身质疑声中。 质疑的焦点在于:有专家认为,世界杯的受众主要是普通观众,而赞助商也一直以消费品品牌为主,而英利集团,这个连中国人都很陌生的从事新能源的企业,在业绩亏损的情况下,却拿出数亿元资金砸向世界杯,更是让人觉得打了水漂。 一位新能源产业的同行表示他们是不会在世界杯等体育赛事上做投入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销售路径分为B2B和B2C两种,B2B占主导地位,B2C只是作为补充。当通过B2C模式销售时,终端消费者可能还是会倾向于当地分销商的推荐来购买产品,而不是认品牌。因此,他们基本是通过行业杂志或者行业展览会、研讨会的形式来宣传自己的品牌,以便让地区经销商、上下游企业有所了解。中国英利作为新能源企业,企业采购是最主要的销售路径,而世界杯的受众主要是个体,这是同行不愿把资金投进体育赛事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太阳能的受众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多是企业采购,采用世界杯营销方法有点不妥:第一,很多公司的决策者并不是球迷;第二,英利这类电池产品的购买决策过程比较复杂,会涉及到采购、工程、决策层等多个层级。当然,B2B的产品虽然做赛事广告是有益的,但推广效果不一定会很好。 但是英利公司却持不同观点:“英利”品牌在世界杯上的亮相,肯定会加深终端消费者的印象,有利于公司的业务拓展。按照英利的预期,英利此次在世界杯上推广的着眼点是品牌知名度,他们认为能吸引到三类人关注便“知足”了:一是球迷,他们能“模糊记起有英利这么一个发音,或者这两个汉字”;二是想知道英利公司的人,他们愿意上网查询看看英利到底是干什么的;三是业内人士,他们会通过世界杯对英利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由此看出,英利此次出招世界杯,最主要的目的不是销售额迅速的提升,而是品牌推广,让球迷和业内人士认识和熟知盈利品牌。那么“中国英利”的世界杯营销,到底是像有的人认为的“摆乌龙”呢?还是其卓尔不凡的营销奇招呢? 我们先看看“中国英利”世界杯营销做了些什么? 2010年2月3日,英利与国际足联(FIFA)正式签约,成为南非世界杯赞助商。英利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可再生能源领域内赞助世界杯的企业。 根据国际足联的要求,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赞助商共分为FIFA赞助商、世界杯赞助商和国家赞助商三类。其中,FI-FA赞助商为主赞助商,这类赞助企业可使用国际足联标识8年,一般与国际足联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世界杯赞助商是以单届世界杯作为赞助对象,可以使用当届世界杯标识4年;国家赞助商则要求赞助企业必须是举办国国内的企业。英利属于第二类,与它并列的多是消费企业,包括百威啤酒、麦当劳等6家。 据英利的内部人士透露说,英利此次的赞助费用达数亿元人民币。根据国际足联对南非世界杯赞助商赞助费用的要求,赞助费底线是8000万美元,这意味着英利至少得花5.4亿元人民币(但据说,因为经济危机的缘故,实际赞助数字可能低些,有人说是2亿。)。这还不包括后期的广告投人等宣传费用,一般而言后期的投入是前期投入的数倍。 英利投入了这么多,那么他们得到了什么呢? 根据协议,从6月11日南非世界杯打响的那一刻起,全部64场比赛中每场90分钟的比赛都将累计有8分钟的时间让全世界球迷看到英利的宣传广告。英利还将享有包括部分门票、场地广告宣传和媒体版权在内的全球市场营销权,以及在世界杯足球赛场馆内的球迷乐园展示其太阳能产品的权利。 也许另外一串数据更令人眼前一亮。本届世界杯单场收视人数纪录当仁不让地被中国获得,有2400万名中国观众收看了韩国队2~0击败希腊队的比赛。世界杯开幕不久,英利在某搜索引擎的“用户关注度”大幅升高了425%。 下面我们来简单论证一下英利的世界杯营销到底值不值。 有体育营销专家称,一个企业在平时要投入2000万美元才能让自身品牌的全球认知度提高一个百分点,而在如世界杯这样的主要体育赛事中同样投入2000万美元的赞助却能让企业的全球认知度提高10%。 品牌营销概念告诉我们,品牌营销这种行为是指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和过程。最高级的营销不是建立庞大的营销网络,而是利用品牌符号,把无形的营销网络铺建到社会公众心里,把产品输送到消费者心里。使消费者选择消费时认这个产品,投资商选择合作时认这个企业。 良好的品牌价值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可以保障企业市场的不断扩张,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然而,良好的品牌价值还应该向社会、向消费者不断地加以传播,使之家喻户晓,才能发挥扩大市场的功效。 显然,中国英利的世界杯营销走的是品牌营销的战略。无数事实说明,品牌营销选择体育营销尤其是世界杯营销非常有效。体育营销主要是在树立品牌方面功效不凡,体育营销强调的是品牌,强调品牌的认同感和优越感以及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体育营销是品牌创建中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世界杯与品牌营销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仅此一点,英利的2个亿就值了。 换个角度,我们再从国内认知度的角度来看看英利的营销值不值。 笔者于2010年7月26日百度搜索中国英利,找到相关网页约2000,000篇。 二百万篇网页,也就意味着有同样数字的新闻报道存在着。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个数字应该还会增加。此外,全国很多报刊、网站、电台、电视台,都是将中国英利对世界杯的赞助当作一件重要的新鲜事报道。这种传播效果是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其价值! 同样,通过赞助世界杯,一样可以达到做电视广告的效果。有2400万名中国观众收看了韩国队2:0击败希腊队的比赛,这2400万名中国观众就是“中国英利”广告的受众。这个价值有多大?怎么计算?还有国外的观众呢?一共多少?一场比赛2400万名中国观众,10场比赛呢?20场比赛呢?……而如果拿钱去电视台 做广告,得花多少钱?有心的读者可以拿世界杯期间央视的广告价格计算一下。 而在市场方面,赞助世界杯对英利产品的市场表现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世界杯开赛以来,英利光伏组件的需求大大增长,各国客户纷纷表示希望同英利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英利在光伏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地位明显提升。 同时,在世界杯期间,英利在证券市场表现也颇为抢眼。2007年6月8日,英利绿色能源的股票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交易,股票代码“YGE”,当时IPO价格为每股11美元,共融资3.19亿美元,成为第四家在纽交所上市融资的中国光伏企业。根据世界杯期间美国纽交所数据显示,从世界杯开赛前的6月7日至7月23日,英利官方网站点击率增长5倍,英利股价上涨了3.8美元,总市值纯增5.6亿美元 世界杯效应,使得英利收获颇丰。目前许多南美、非洲的政府层面的项目,已向英利抛出了橄榄枝。在金融领域,也有不少银行和英利签署了战略合作。 当然,英利产品不是大众消费品,这的确与赞助世界杯的其它赞助商有所区别。也许,从传统的营销策划角度来说,这是不足之处。但是有一句话说的好,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过去赞助世界杯的都是大众消费品,也许从英利开始,我们的广告策划专家就要修改教科书了。 重大赛事的体育营销,可以在赛后一段时间继续展开,它其实是企业整合营销的一部分。整合营销就是为了建立、维护和传播品牌,以及加强客户关系,而对品牌进行计划、实施和监督的一系列营销工作。整合就是把各个独立的营销综合成一个整体,以产生协同效应。这些独立的营销工作包括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包装、事件、赞助和客户服务等。参与营销的企业不能忽视后期的营销推广。赞助在营销策略中所铸就的只是无形资产,企业如果要真正有名有利,就要把赞助所获得的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的资产。而它的价值真正实现就要靠对赞助活动的理智判断和赞助后期的整合营销。重大赛事期间,要高举高打;赛事之后,要细水长流。在这方面,不少知名品牌都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后来者学习参考。英利如果在对世界杯进行体育营销之后,再进行相关的后续品牌推广,“组合拳”效应会让这笔巨额营销支出收获更多。 企业品牌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的、长期的工作。中国英利的这个广告做得值不值,还要看它的长远规划。不过,不管中国英利命运如何,中国英利的世界杯营销都将成为品牌营销的著名案例。 责编:周蕾 营销界论文:论公关主题的营销边界 摘要:随着商业信息的泛滥,消费者对商业性传播日益警惕和逆反,而公关活动的隐性与软性却能大行其道。但是, 作为企业的惯用手法,公关活动所引发的效应却有褒有贬、参差不齐,本文认为这主要涉及到公关主题的边界性问题,只有熟练掌握公关主题的营销边界,公关策略方能为我所用。 关键词:公共关系;营销;议题传播;边界性 营销专家阿尔.里斯曾经借“广告是风,公共关系是太阳”[1]来比喻广告是暗含强迫的硬性传播,而公共关系则属于软性传播,充满弹性。公共关系的“软性”主要表现在:企业操作的低成本性、操作的灵活性、传播的主动性、影响的深远性等等,这些都是硬性广告所不及的,因此公关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渗透于企业的营销环节。 然而免费的午餐并非人人都能轻松吃到,每一次公关主题都恰似拉动一根橡皮绳,绳的两头都得拉紧,这样才能产生话题张力,但这拉力又不宜太过,否则得不偿失。因此这个“过”与“不过”之间所产生的张力就形成了公关主题的营销边界。 一、公关主题的营销底线:挑动话题情绪 现代社会资讯超载,每个消费者从早到晚,不知要接触多少的讯息。因此要吸引注意力, 公关主题的策划需要奇招制胜,以挑战各种尺度。 1.新奇性、娱乐性、趣味性 商业社会紧张、压力大的特点决定了新奇、娱乐、趣味性的传播永远具有市场, 它不但降低了商业信息的生硬性,逆反性,更是刺激消费者主动接触、主动传播的原动力。 2004年,汉堡王可谓创造了一大经典。当时,汉堡王由于受麦当劳的打压, 市场份额下滑。为了应对竞争,重新启用了20世纪70年代的一句旧广告口号:想怎么吃就怎么吃(have it your way),意味着消费者具有多种个性化选择,汉堡中的番茄酱、沙拉、辣椒酱等可以随便食用,而不再被动接受标准化的套餐。 但由于囊中羞涩,汉堡王策划了一个以“听话的大鸡”为主题的活动:在网站上放了一只由人扮演的大鸡,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无论想让大鸡做什么动作,只须在网页空格处输入指令,大鸡马上照办,每位网民可以通过平均7分钟的接触来考验大鸡的能耐。在网站开放后的头48小时,大鸡在房间里正经的、疯狂的、性感的、关爱的表情与表现(遇到不雅指令,一律用“鄙视你”带过)竟吸引了2500万的点击量。这种现象甚至引起著名的 《纽约时报》和《时代》杂志的专题辩论。在整个活动推广期间,据统计总共5亿网民参与,这5亿的点击不但引起目标群体的关注,还把他们直接带进了汉堡王的门店。可想而知,汉堡王通过区区5万美金的传播费用在大众抵制广告的时代创造了一次营销奇迹。 在我国,此类个案也层出不穷,例如百度在网上投放的《唐伯虎篇》等系列电影式广告 ,微软的以公益的名义的‘I’m计划”,百事可乐的“后舍男生”等都是利用搞笑图片、视频、FLASH、文字、活动等方式传播企业理念、商业信息。 这种公关策略的趋势是: 以网络为传播平台;吸引消费者娱乐性参与及互动;鼓励消费者自主传播、主动扩散。 2.挑战传统 传统,一直是每个民族赖以延续的精神核心,也是区别各个族群的基本要素。但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无论是东西方,对于美、快乐、健康等公共性话题,却有着相近的看法。因此,一旦选择了这些传统型的公关议题,要想挑动话题情绪,只有另辟蹊径,大胆逾越传统边界,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世界知名品牌联合利华旗下的多芬就深谙其道。2004年,多芬推出“真实的美丽” 这一公关主题,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多芬选择了中年妇女和邻家女孩这些完全真实的女性消费者作为传播主角,比如选用满脸雀斑的中年女性,配以标题“有瑕还是无瑕?”,选用满头银丝的老太太,配以标题“灰色还是出色?”,选用体型偏胖的女性,配以标题“超重还是出众?”,这系列问答式主题的抛出彻底超越了传统观念上社会对于美丽的既有标准,挑战了惯有的思维模式,并通过网络的迅速传播引起社会女性阶层的热烈关注和讨论。多芬这种打破传统观念的公关主题的选择,不但使得多芬这一品牌在一片沉闷乏味的美女传播现象中脱颖而出,还深深唤醒了生活中众多对自己容貌不甚满意的女性内心的自信,从人文关怀角度传播了企业所推崇的更广义、更健康、更平民化的美丽新观念,自然也赢得了众多女性消费群体的认同和好感,其营销效应当然不言而喻。 3.紧随社会热点 公关重“势”,除了当今的主动出击自己造势之外,更简便的办法就是紧密关注社会热点,紧随社会潮流顺势而为。 西单一直是北京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2006年冬天的一个星期天,西单商圈的消费者发现熙熙攘攘的街道中,出现了一个大型的用雪堆积的北极熊,随着人流从旁边穿过,渐渐的,可爱的北极熊一点点的融化,最后彻底消失,仅留下一地水渍。原来“消失的北极熊”是世界最大的非政府环保机构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出的系列公益活动之一,旨在告诉大家全球变暖的危害。 由于社会热点总是随着时代潮流潮起潮落,因此要及时把握住社会热点,就需要策划人员知识丰富、触感敏锐、视角广泛、了然社会脉动,锁定时代潮流 。 二、公关主题的营销上限:承载话题的能力 创造有趣诙谐独特的主题是公关策划的职责,但引发的主题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以更宏观的视角留心公关营销的上限,才能在挑动话题的同时又不逾越主题张力,以获得最佳的传播效益。 1.社会价值观不容挑战 历史的累积让每个社会都形成了既有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尤其是关涉社会道德层面的一些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更是植根公众内心的东西,不允许其它声音的挑战与戏弄。 台湾大众银行MUCH卡――《曹启泰篇》,曾经就小小地触碰了公众的道德神经,并引发了连串的社会反应。银行启用因借钱声名大噪的人物曹启泰为其广告代言,并在文案中强调“借钱并不可耻,借钱是高尚的行为”之价值观。此言一出,遭到舆论及各界挞伐,尤其是不少民众认为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最后这支广告终于导致台湾“新闻局”限定深夜播出的命运。虽然随后由于广告主的从善如流以及公关人员奋力解释、澄清、更正,终于力挽狂澜, MUCH卡意外的得到公众的理解,取得不错的议题效应。但这件事还是给我们提了个醒,在关涉到社会固有的价值立场时,即使议题不触及法律法规,同样需要谨慎为之。 2.竞争对手利益小心触碰 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公共关系中一项重要的关系。激烈的竞争使得这些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敏感而脆弱。共同的生存环境又迫使这些企业间需要维护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平衡,因此企业的营销传播包括公关传播更需要顾及同行的利益。 前几年的农夫山泉“天然水-纯净水”之战相信很多人还历历在目,类似的恶性竞争甚至恶劣的口水战大多是以竞争者之一的个别“言论”引发。其实有竞争才有合作,因此在个别企业不顾一切的抛出轰动性议题时,最好还是环顾四周,以免赔了夫人又折兵,惹火烧身。 3.民族情感不容亵渎 随着经济全球化,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就必然涉及随着传播对象的转换,传播内容要求与当地文化背景相谐调的问题。近年频繁发生的引爆民族情绪的传播活动,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 2003年丰田汽车在国内引发了系列失败的文化议题,让丰田车在市场上连连受挫。在丰田车的“霸道PRADO”广告中,一辆名为霸道的汽车停在两只石狮子前,一只石狮作敬礼状,另一只则向下俯首。配以文案“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其二为“丰田陆地巡洋舰”广告:该车在雪地高原上,以钢索拖拉一辆影似国内的绿色解放车般的卡车。这两支广告引起国内网友肆力抨击,认为是“明显的辱华广告”,甚至引发后来的签名拒买日货,系列风波弄得丰田灰头土脸,不得已对中国消费者的公开致谦信。去年发生的立邦漆也犯了类似的错误,为了在广告中传播油漆“想不到的光滑”,在广告创意中“让中国龙从涂用了立邦漆的柱子上滑落”,没料到这样的玩笑信息大大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情感。 历史的积淀使得每个民族都会形成情感的敏感区域,无论大到一段史实还是小到一个图腾,都可能牵扯出一个民族内心深出的疼痛,这些敏感禁区也是公关议题不得轻易逾越的雷区。 三、结论 有人说真正的公关,在世界观上必须是平等、互惠、双向的。[2]所谓平等,主要指传播过程要充分尊重消费者,包括情感、价值、心理、文化、习惯、宗教等多个方面;所谓互惠,就意味着除了自身利益,还要兼顾环境中多重组织群体间的利益,每一次公关活动都力求组织和其公众共同利益的最大公因数,这也是公关的核心精髓;所谓双向,则要求发起公关议题的组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尽量通过公开角度进行议题回应与处理,而且要讲究时宜。 的确,公关议题的策划如履薄冰,但只要把握住互惠这一核心原则,在公关议题的边界里,其运作会更加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 营销界论文:张家界烟草公司“精品盖红河”品牌市场细分和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通过对“精品盖红河”的市场进行细分,构建品牌竞争营销策略.提升了张家界烟草公司的“精品盖红河”的竞争力和销量。 关键词:张家界烟草公司 精品盖红河 市场细分 营销策略 卷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品,也是中国近二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由国家以行政手段实施全方位垄断经营的唯一商品。我国从1984年实行烟草专卖制度以来,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强化和保障烟草专卖制度的实施。在国家烟草专卖局领导下,中国烟草总公司及所属的2000多家工商企业依法组织烟草专卖品的生产经营活动,我国烟草专卖制度实行的是完全专卖、国家专卖的专卖形式。我国的卷烟市场需求旺盛,国际国内烟草品牌众多,但没有任何一种品牌能为所有市场服务。能满足所有消费者。任何一种烟草要想拥有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群体,通过营销策略占领一个细分市场,张家界烟草公司“精品盖红河”品牌的市场细分和营销策略取得了较大成功。 一、“精品盖红河”市场细分的标准 1950年,美国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率先倡导品牌发展战略研究。得到了理论界的热烈响应。奥格威指出:每个广告都必须对品牌形象这个复杂的象征有所贡献――把每个广告看成建立品牌声誉所作的长期投资。此后,国内外学者及企业界对品牌理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品牌营销方面对品牌识别、品牌传播、品牌形象、品牌资产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较多富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结合,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科特勒先生将品牌问题看成一个过程,即品牌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决策者面对的是一系列品牌决策。将产品品牌化是一个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同时可以增加产品价值的决策过程。他分析了使用品牌的五大好处:其一,有了品牌名称,企业可以较容易处理订单并发现其中的问题;其二,品牌名称和商标对产品的独特性提供法律保护,不易被模仿;其三,可以吸引到忠实和有利于公司的顾客;其四,有利于公司进行消费者市场细分;其五,有利于树立公司的形象。 “精品盖红河”主要采用按消费者职业和按销售价格来细分市场。首先确定“精品盖红河”目标群体的不同职业身份,再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和根据消费者职业来确定产品价格和不同的营销方式。同时市场细分除按消费者职业和按销售价格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精品盖红河”品牌进行市场细分。其一,按照地理变数:按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市场细分,分为张家界市内消费市场、武陵源市场、桑植市场、慈利市场;其二,消费者变数:按照消费者的职业、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教育文化水平等进行市场细分;其三,消费者的行为变数:行为因素即与消费者对卷烟牌号的购买行为特征相关联的因素,这些因素一般是市场细分的最佳依据,如一般场合还是特殊场合,是自用还是送礼,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还是为了炫耀、赶时髦等。据此可以把消费者主要分为:事业成功型消费者、享受生活型消费者、品位高雅型消费者、节俭实用型消费者等。 二、“精品盖红河”目标市场的定位 市场定位就是通过企业对其产品或是服务乃至企业自身所做的一个可以使消费者在一大堆信息中一眼就能找到并能保存更长时间的一种宣传方法。从现代企业的营销战略上看,品牌的定位主要是通过目标市场的定位以及市场定位来完成的。目标市场定位也叫产品定位或竞争性定位,是塑造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或形象,并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使该产品在细分市场上占有强有力的竞争位置。产品的特点或个性可以从产品的实体即:产品的品质,包装,造型等功能上反映给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产品塑造出来的形象如:时尚、豪华、典雅等消费者认知的心理上传递出来。目前主要的三种定位方式分别:避强定位,对抗性定位及重新定位。前两种定位方式主要是针对其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竞争地位(主要表现为:资金实力和市场份额),而第三种定位方式则是针对销路少,市场反应差的产品进行二次定位。采取恰当的产品定位方法,对品牌进行定位,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扩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有着重大的影响。 卷烟消费行为的差异决定了用途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品牌的差异化。在对市场的广泛调研之后,结合张家界烟草公司的资源,准确地选择细分目标市场。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知道“精品盖红河”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44岁以下、月收入为3000元以下的青年人,因此,此收入段的消费者是我们主要的目标市场群体。对该目标群体的销售将采取商店推介、人员促销、广告宣传销售等手段,来吸引众多的目标消费者,以提高“精品盖红河”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以及消费者对红河品牌忠诚度,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那些乐于尝试新产品、消费习惯多元化、对新事物较为敏感和接受能力较强、可拉动消费品牌变化的消费群体也是该品牌的目标市场之一。 张家界市卷烟市场的高档烟市场容量大,品牌集中度相对较高。而隧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高档烟的需求也呈明显增长趋势。因此公司决定采用“避强定位”与“对抗性定位”相结合的方式,即根据“精品盖红河”在不同目标市场的销售状况及与相同竞争品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定位。“特制精品黄果树”、“国际五一”、“双喜醇香经典”等三种品牌香烟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其消费者群体并不稳定,因此“精品盖红河”对该三种品牌采取“对抗性定位”策略,以维持“精品盖红河”稳定的市场占有率。而“精品白沙”在境内和省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精品盖红河”在各个方面的竞争均明显处于下风,在这种情况下,“精品盖红河”应避开该卷烟领域的竞争,寻找定位空档,采取“避强定位”策略,将自己定位为低价高档品牌,吸引那些既讲究吸烟档次,又比较务实的消费者,从而建立自己一块独特的销售市场 三、“精品盖红河”营销实施策略 营销是品牌竞争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再好的产品,只有在市场上推广开来并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才能最终获得经济效益。张家界烟草公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建立完善的营销机制 一是修改过去销售经济责任制,突出考核单箱值、产品上柜率、市场占有率、信息反馈率、零售户满意率等指标;二是理顺以客户订单为标准的全新营销流程,要建立“人单合一”的订单管理模式,把营销员薪酬与“精品盖红河”订单及连带业务挂起钩来;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围绕品牌干。以鳃鱼效应激发活力,做到既稳定原有市场,又培育新的消费群体。对有潜力、市场空间大的地区,通过认真研究消费者特点和习惯,有效地开拓周边城镇区内的“精品盖红河”卷烟市场。 2、突破传统的营销策略,实行关系营销策略 古典营销理论和实践的中心都强调与客户建立交易而不是建立关系,大量的研究论述也都集中于售前、售中,而非售后活动。然而,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进攻性营销的成本远远高于防守性营销。关系营销过程就是围绕将潜在顾客发展成为企业忠诚的拥护者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其宗旨是营造客户忠诚,也是关系营销的最高境界;其目标就在于通过同顾客结成长期的、相互像存的关系,让初次光临的顾客成为长期惠顾的买主,然后再逐步成为公司及其产品的坚定支持者,直到最终成为公司的积极拥护者,津津乐道地传播公司的美名,形成潜在客户引以为据的推荐市场,从而对公司前景发挥巨大的作用。关系营销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将视野跳出一次性交易的范围,而关注重复购买及对顾客的高度承诺,真正地“将顾客视为最珍贵的财产”。 将顾客推上忠诚阶梯并非易事,必须做到深入并确切地了解每一类顾客对“精品盖红河”的真实需求,从而实现自我充实、巩固和提高,以便差别化地继续保持颐客满意。做到与客户建立关联、提高市场反映速度、建立与客户长期而稳固的关系和追求回报,借此把现实买主转变为“精品盖红河”卷烟的长期客户、支持者和拥护者。 3、利用电子商务技术来进行营销 网络技术成为继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新兴的“信息经济”的基础,以因特网为核心支撑的电子市场营销将是未来市场的主流。通过建立张家界市的“精品盖红河”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通过电子布告、在线讨论、电子邮件等形式,以极低的成本实现“精品盖红河”营销全过程和及时的信息收集。售前:向消费者提供丰富生动的“精品盖红河”产品信息和相关资料,并使界面清晰且易于操作执行,消费者可以在线比较同类产品然后做出购买决定。售中:无需远足、交款、排队和与商场工作人员交涉等,在网上,一切都那么简单迅速。售后:可以随时与张家界烟草公司联系,得到及时的服务。 4、加强客户服务工作 在我国目前烟草行业品牌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客户服务”在竞争中已经逐渐成为了新的焦点,其在烟草工业企业争夺卷烟市场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服务营销理念,在客户服务上大胆创新,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品牌忠诚度等途径来提高品牌让渡价值,这将有助于“精品盖红河”品牌的战略培育计划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胜出。 5、促销 发挥促销作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利用传统的三大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但由于烟草广告禁令的存在,使烟草企业对于媒体的利用空间越来越狭小,这也同时激发了烟草企业的营销创新精神,在不违规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途径、手段和方法,为自己的企业和产品作宣传,达到了异曲同工的妙用。张家界烟草公司主要的促销“精品盖红河”方式如下。 (1)礼品派送促销 在各个辖区举行派发评吸烟活动,购买一包赠送一个打火机,增加产品与消费者的接触,提高“精品盖红河”产品知名度。礼品由专门设计人员设计一系列入见人爱的赠品,随包(烟品条盒)赠送,例如印有红河产品标识的帽子、T恤衫、雨伞、打火机、箱包、钥匙扣、手表等精美礼物。 (2)产品评选活动 为鼓励零售户,可以在“精品盖红河”培育计划中做一次最佳零售户评选活动,活动期内在每个辖区选出一名销量最好的零售户,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货源奖励。 (3)庆典或与重大时事相联系的活动 庆贺进入千禧年,加入世贸、申奥、国足冲刺世界杯决赛圈等等,都成为本局大做广告的题材。另外针对香烟具体的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场所开展有针对性的促销,如结婚、升学、宴请等喜庆活动,结婚使用一定数量后免费提供花车,有季节性地对一些升学、聚餐等活动集中开展促销等等。以“精品88盖红河”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促销活动在全市、区、镇全面铺开,新产品一面市即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精品88盖红河”新品牌以简洁、明快的包装,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品味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营销界论文:数据界定价值:新浪世界杯网络营销数据解读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互联网对球迷的渗透与影响力逐渐增强。在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结束后,艾瑞对“网民关注世界杯的途径”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在世界杯营销中,互联网成为重要的载体。而随着中国网民人数超过3.84亿(截至2010年1月15日),互联网的体育力量更是日趋主流化。 2006年7月25日世界著名的调查机构尼尔森的《中国互联网杯羹世界杯》主题调查报告指出:“随着意大利队幸运地捧走大力神杯,全球瞩目的世界杯足球赛终于圆满落下帷幕。此次盛会不仅仅独属于足球、体育,更属于将体育盛况传播给全球十几亿球迷的各种媒体。而互联网媒体用4年时间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力量,证明了自己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独特魅力。” 遥遥领先的竞争优势 从1998年至今,新浪先后3次成功地深度报道世界杯。凭借着既有的用户基础、优秀的营销策略和庞大的采访队伍,新浪建立和保持了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赢得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认同。 据Alexa、iResearch、Chinarank、CR-Netratings等多个第三方数据机构的监测报告,新浪体育频道的月均覆盖数、日均覆盖数、独立访问者、流量等参数,无论是网民的日常点击浏览还是在重大比赛时段,新浪都稳居体育类网站榜首,相对于网络媒体竞争对手形成了很明显的领先优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的“世界杯球迷信息来源与互联网使用行为研究报告”指出,在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互联网报道中,73.8%的网民主要访问新浪网查看信息,新浪在网民首选网站和品牌忠诚度两项指标调查中均获得第一。同年尼尔森的《中国互联网杯羹世界杯》调查报告评价说:“新浪世界杯频道,以其丰富的资讯量和快速的更新速度以及长期积累的品牌效应,成为众多中国网民不可缺少的世界杯伴侣。” 强大的受众拉动力 新浪在3次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凭借专业、丰富的媒介资源与独特的营销策略,在既有的用户基础上,拉动了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将目光转向了赛事报道即时、丰富的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全面性与高互动性,进一步激发了网络球迷参与赛事讨论的热情,满足了球迷抒发情感的心理需要。 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新浪成为中国足球队独家互联网合作伙伴。据艾瑞的调查数据,30%以上的网民把新浪作为其浏览世界杯足球赛新闻的首选网站。在世界杯足球赛比赛期间,新浪策划了20余场中国队教练、球员嘉宾聊天活动,创下了1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视频嘉宾聊天的纪录。除此之外,网络球迷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的新闻跟帖达到了49万条。 2006年德国世界杯,新浪对网络球迷的巨大拉动力再次得以印证。新浪的德国世界杯网站创下了中国单一体育赛事访问量新的纪录,据Nielsen/Netrating第三方统计,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有超过5768万的独立用户访问了新浪网世界杯网站。比照CNNIC当时对中国网民数量的统计,访问新浪世界杯网站的独立用户数接近中国网民总数的一半。与2002年韩日世界杯相比,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有25万多网友在新浪撰写世界杯博客,文章超过110万篇。新浪网民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的新闻跟帖超过了230万条。 不断加大的网络广告投放量 奥运会给了众多企业一个综合提升品牌形象的机会,通过各个项目的比赛卷入不同的受众,满足受众的个人偏好,使品牌宣传效果达到影响范围的最大化。相比之下,世界杯足球赛的内容更为具体,赞助商可以更准确地表现品牌内涵,凸显品牌个性,有利于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因此,赞助商在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同时,针对带有明显消费特征的球迷进行营销的策略与手段也要有所不同。 同为互联网媒体,其释放能量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2002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新浪在众多互联网媒体中脱颖而出,成为网络营销队伍中的领军者。2006年德国世界杯,新浪再次续写体育营销的传奇:上百家品牌商在新浪投放广告,在与各大网络媒体的竞争中,新浪体育网络营销大战为其带来了800万美元的广告收入。 世界杯足球赛只是一个开始,如何更好地整合各种网络资源,帮助广告主与赞助商更有效地投放广告,让更多的中国网民观看丰富多彩的赛事内容,享受更多的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个性化服务,是新浪始终追求的目标。 营销界论文:营销渠道中边界人员间私人关系研究 [摘要] 虽然边界人员间私人关系在中国营销渠道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迄今这方面研究仍然比较匮乏。本文探讨私人关系的定义、构成,以及类型等几个基础性概念问题。基于文献回顾与访谈,研究发现:(1)私人关系是工具性成分与情感性成分的混合体;(2)私人关系是一个多维度构念,其中感情和信任是两个主要的维度;(3)依照关系双方之间是否存在情感因素,将关系分为公事公办型与商业友谊型两类。 [关键词] 营销渠道边界人员私人关系友谊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企业的营销实践活动中,私人关系是一个基础性变量。中西方营销渠道行为中存在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中国企业更注重私人关系,往往是先有个人间关系,然后才有组织间业务关系,组织间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私人关系发展的结果。因此,中国渠道成员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不可避免地会体现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特点。 迄今为止,当前营销理论界所侧重的仍然是组织层面的关系,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大多都是从一般意义上探讨关系的重要性。基于私人关系的重要性与该领域的研究现况,笔者认为对中国渠道成员关系的研究必须要引入合适的人际关系思想,即从人际视角探讨组织间关系。本文关注私人关系的定义、构成,以及类型等几个基础性概念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清晰界定可以帮助企业正确理解关系营销在中国市场环境下的特殊内涵,从而使得企业在实践中为自己营造一个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私人关系的定义与构成 营销渠道中,边界人员指代表本公司与其他渠道成员打交道的人。他们是渠道活动和渠道行为的具体执行者,是企业与渠道之间的桥梁。换言之,渠道边界人员之间互动是渠道企业间互动的主要界面,因此,边界人员间私人关系对渠道企业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过,现有关系文献没有特别地关注于营销问题,它在营销情境中究竟意味着什么仍然缺乏详细的理论分析。 1.私人关系的定义 专门进行关系的概念研究的文献到目前为止还非常少见。现有文献从互惠性、社交性和工具性等多种不同的视角描述或定义关系。 一些学者从互惠性角度定义关系,关系即指一种个人间形成的持续不断的互惠的友谊。这种互惠是含蓄的,没有特别的规定,仅仅是一种潜规则和社会契约,但关系各方必须小心遵守,如果违背将使其在双方关系和整个关系网络中遭受损失。一部分学者强调了社交性在关系建立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两个个体之间长时间的、频繁的交往与互动能促进友好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乐国安等学者(2002)则将关系定义为在现实社会的实际活动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包括认知、情感的心理关系和相应的行为表现。还有一些学者从工具性角度描述关系。在他们看来,关系就是一个人为了某种特殊目的(一般是获取利益)而有意采取的行为。这种关系既可能是掺杂个人之间感情因素的,也可能是纯粹的互相利用的关系,但更多的是目标培养式关系,即一些人有目标地培植与另外一些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的人的关系。 综合上述学者观点,本文认为:渠道边界人员间私人关系指边界人员之间基于共同的交易和交往历史而刻意发展形成的凝聚着双方情感和互惠潜规则的“友谊”,但这种友谊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讲的友谊,因为它建立在实现边界人员个人及其代表组织的经济利益基础之上。彼此的熟知、经常性的感情联络与体验、互惠的帮助和支持则是其形成和深化的意识行为条件和外化表现。 2.私人关系的构成 关系是一个复杂构念,要对其进行测量,必须要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关系的维度是什么?Kipnis(1997)识别出关系的3种成分:感情、互惠、面子,并且认为感情是最重要的关系维度。Park和Luo(2001)认为互相帮助、保留面子和感情是关系的必要组成。Tsang (1998)等学者认为信任也是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Lee和Dawes(2005)对香港、中国大陆经理人的访谈结果显示关系由保留面子、互惠、感情、信任和互动等五个方面组成。然而他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情是最重要的关系维度,而面子与互惠和其他渠道结果之间关系不显著。综合上述观点,感情与信任可能是私人关系的主要维度。 感情指人的情绪,它是关系的最重要成分。中国人习惯于把感情与关系等同起来,经常互相使用这两个词语。中国人倾向于将友谊分为两类:一个是基于深厚的相互感情的友谊,自愿为朋友牺牲自己;另一个是商业友谊,既有工具性成分也包含一定程度的感情因素。即使当两个个体间交往仅期待相互利益交换时,感情对于他们而言仍是必要的。 信任指一个人在某种不确定条件下与另一方相关或交易时对其行为所持有的有益于而非有害于自身的信心。一般认为,信任由可信性与善意两种基本要素构成。可信性是指可靠性,基于可信性的人际信任显示边界人员行为的一致、稳定和可控制。善意是指渠道成员一方真诚地对另一方的利益感兴趣和追求双赢动机的程度。基于善意的信任表明一方相信另一方边界人员会关注共同的福利及在需要时提供帮助和合作支持。 三、私人关系类型 为了识别我国营销渠道中边界人员间私人关系类型,我们与多个行业内的20位渠道边界人员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受访者多数在本企业具备5年以上从业经验,他们是本企业与目标企业接触的主要界面,对于要调查的内容比较了解。大多数访谈者均指出,我国营销渠道中边界人员之间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朋友关系,经济利益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基于访谈结果,本文将私人关系分为两类:公事公办型关系和商业友谊型关系。 1.公事公办型关系 交往双方只关注与生意相关的问题,仅在工作场所接触,他们之间没有深入地个人互动与沟通,不向对方暴露自己生活中的任何隐私。即使未来交往还会持续,交往双方可能不愿意或者认为没有必要相互了解,因此双方之间也就不会产生任何感情因素。许多被访谈者指出,私人关系作用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差异,垄断行业或强势厂商销售代表就没有较强的动机与其分销商边界人员发展私人关系。双方之间彼此相遇或打交道,只能依照当时的实际利害情形而行事。 2.商业友谊型关系 定期接触、企业间相互依赖的增强和合作的需要都可能促进边界人员间友谊的形成。但是商业环境中,一个人目标与另一个人目标相竞争,因此边界人员间友谊表现出更强的工具性色彩,友谊的存在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工具性目标。访谈中,一些被访谈者谈及到这一现象,即由最初的只考虑经济利益向同时考虑经济利益与感情因素的转变。我们将这种包含工具性成分与情感性成分的关系称之为商业友谊型关系,它类似于熟人关系。关系双方都相信对方关心、照顾自己,并且互相支持和互惠,或许因为这,一方感觉与另一方可以共享真正感情安全,彼此之间可能暴露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隐私。在这种关系下,双方之所以保持在一起是出于商业原因的考虑,如果工作联带被切断并且没有未来商业关系的潜能,关系将倾向于终止。 四、结语 在中国营销渠道中,私人关系是一个基础性变量。但是文献多是从组织视角探讨渠道成员间关系,而忽略了人际关系在组织间关系中的角色与作用。要更好地理解中国营销渠道中渠道成员的行为,以及人际关系对组织间关系的影响,就需要对私人关系定义、构成,以及类型等几个基础性概念问题进行清晰地界定。 本文研究发现,(1)私人关系是边界人员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刻意发展形成的,但交往很可能使关系由只考虑经济利益转向同时考虑经济利益与感情因素;(2)私人关系是一个多维度构念,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维度是感情与信任;(3)基于关系双方交往中是否存在感情因素,将关系分为公事公办型与商业友谊型关系两类。后续研究要尝试建立测量营销渠道中私人关系的量表,实证性地研究私人关系及其各维度对渠道权力、信任、关系承诺等重要关系构念的影响,也可以检验不同关系类型下各构念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营销界论文:基于消费者市场边界的有限营销理论浅论 [摘要] 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压力日趋严重的营销环境下,作者创造性提出有限营销理念,认为有限性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观念,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根据消费者市场需求相对有限性原理,把消费市场的营销自觉做到适可而止,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满足消费者市场相对有限性的需求,避免奢侈与浪费。 [关键词] 有限营销资源科学发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整体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之俱来的也存在以能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环境压力日益严重的局面。我国已经深刻面临社会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有限这一巨大矛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的严峻局面,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改变了发展战略,做出了以“生态文明”为标志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调整。 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在微观经济领域意义巨大,任务繁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一战略调整的成败。市场营销作为微观经济生活主要组成部分,她是生产领域连接消费领域的纽带,不仅指导和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也影响指导消费,她涉及到微观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到中央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作为指导企业营销实践的营销观念决定了企业营销行为,因而对于营销观念及在此观念指导下的营销策略应做出相应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二、有限营销理论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1.消费者市场的有限营销理论的现实基础 营销观念就是企业经营观念(哲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企业如何看待顾客和社会的利益,即如何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之间比重的关键。其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为中心组织企业经营活动。市场营销管理观念可归纳为五种,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场营销观念。即企业的营销观念先后经历了以“生产”、“产品”、“推销”、“消费者需要”、“兼顾消费者、企业、社会的利益”为中心这样的五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又演变出诸如 “绿色营销”、“关系营销”以及“整体市场营销”与“顾客让渡价值”等营销理论。而本文要提出的有限性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观念,她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根据消费者市场需求相对有限性原理,把消费市场的营销自觉做到适可而止,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满足消费者市场相对有限性的需求,避免奢侈与浪费。有限性营销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强调消费者消费需求的相对有限性。这就决定了有限营销是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精准营销。科技是有限营销的质规定;精准是有限营销的量的约束。 2.消费者市场的有限营销理论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和消费观念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对人的本质所作的完整的概括。 (2)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中的 “生活性需求”相对有限性和 “发展性需求”的无限性 ①人类自然性需求即“生活性需求”相对有限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消费观所称的“需求”是人的自然需求,即人作为动物为延续生命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并没有太多的社会的意义。那么,资本主义消费观所称的人们的“消费欲望”又是不是无限的呢?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分析中,人的自然性需求包括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具体地指对日常衣食住行的需求(为满足饥、渴而需要吃、喝,需要穿衣、休息、睡觉等)和对安全、安定的需要(财产安全、人身安全、职业安全、健康保障等方面的需要)。资本主义消费观认为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例如,当世界上没有彩电、冰箱、洗衣机这类产品时,人们并没有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欲望。当这些产品诞生于世后,人们对它们的需求欲望也随之产生了。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新产品和新服务也会不断出现,因此人类的消费欲望也无穷无尽 。 这是从长远动态来看的结论。而在那些未知产品诞生以前,某一特定技术状态下生活资料的需求应该具有相对的有限性。例如,在特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人的一餐饭的消费量是有限的;一个人每天晚上只能睡一张床;一个人同时只能驾驶一辆小汽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消费观中 “消费欲望”只看到动态的未来的无限性,而没有看到特定阶段需求的相对有限性。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不全面的、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是十分有害的,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的无限物欲。而“人类自然性需求”即“生活性物质资料的需求”相对于人的“精神需求”,要耗费多得多自然和社会的资源,是造成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以能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环境压力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客观存在的特定阶段的需求的相对有限性,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a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能否实现以“生态文明”为标志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在人口负担重,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我国,尤其要重视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欲望”的有限性。绝不能追求“一餐饭钱一头牛,还吃一半扔一半”、“房子越造越大”、“出门必驾车”的生活习惯。在人的无限贪欲面前,自然资源已不堪重负,难以实现 “生态文明”。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全国推行的“节能减排”与“生物替代能源”等营销战略都是“生活性物质资料需求”相对有限性与“资源稀缺”动态平衡的活生生的写照。 b避免人异化成物的附属,导致人的精神世界的迷失。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市场主体、政府事业单位把物质刺激作为屡试不爽的治人法宝,有多少人在追求享受丰厚的在物质生活的同时,心灵正承受着荒芜与困惑;对物质享受无限贪欲扭曲了、伤害了多少灵魂。 ②人的社会性“发展性需求”的无限性 正如前面所分析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不表现在人的自然属性。而表现在人的社会属性,因为人的生产劳动、自觉能动性和追求自由与解放等方面的特质,都充分表现在人类及其活动的社会属性中。而人的社会属性需求又具体表现为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需要表现为人对归属感、爱情、友谊等方面的需要(朋友交往、伙伴关系、参加某些团体或集会等)。这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所耗费的资源相对于“生活性物质资料的需求”是极其有限的。 尊重需要表现为人对希望得到尊敬、赞美、赏识和承认地位的需要。(荣誉、支配权力、地位等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为人的希望自我潜能和才能得到极度发挥的需要(成功的成就感、能力得到体现等)。这两者可归纳为“人的社会性发展需求”。是人类追求自身完善及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所产生需求。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描绘了光辉的前景:社会实现了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人获得彻底的解放和全面的发展。即人们对自身完善及社会进步与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人的社会性发展需求”具有无限性。 “人的社会性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人的自身精神上的修养和人的科学实践活动。所耗费的资源即“发展性物质资料需求”相对于“生活性物质资料的需求”也是有限的。 ③相对有限的“生活性需求”和无限性的“发展性需求”的辩证统一 人的无限性的“发展性需求”能够不断地提升社会和生产的科技水平,使社会和生产不断朝着更加环保、更具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迈进。同时也能够为“生活性物质资料的需求”提供换代新产品或全新产品,拉动“生活性物质资料”市场在新的科技水平上展开一轮又一轮的竞争,赋予相对有限的“生活性物质资料需求”以新的内涵。从长期的历史时期来看,“生活性物质资料需求”也表现为一定的无限性;同时,有限的“生活性物质资料”市场为无限性的“发展性需求”提供施展的空间,为无限性的“发展性需求”的发展提供动力。可见,相对有限的“生活性需求”和无限性的“发展性需求”是辩证统一的,即“有限性”为“无限性”提供发展空间和动力;同时“无限性”不断赋予“有限性”新的内涵, 朝着更加环保、更加节约资源的方向发展。使之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性物质资料需求”相对有限而“发展性物质资料需求”具有无限性。但相对有限“生活性物质资料需求”耗费了绝大多数的资源,是使得“资源相对稀缺”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有限营销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市场的相对有限性是相对于发展性市场的无限性而言的。以上是有限营销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 三、结论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了“生活性需求”相对有限性和 “发展性需求”无限性的结论,因此在消费者市场的营销中必须贯彻有限营销的理念。有限消费观念是消费者自觉优先消费科技环保型商品,自觉抵制铺张浪费,为有限营销企业的“有限产品”具有优先被购权,有力推动有限营销企业的发展。有限营销企业宣传指导有限消费观念,突出自身的科技型、环保型特色,提供价廉、环保质优的“有限产品”,数量只是够用为度,避免消费者出现浪费行为。 营销界论文:商业信息交流的新境界:整合营销传播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市场营销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尝试到全方位渗透的过程,它对推进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贡献可以说有目共睹。目前,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广大企业和经营者又面临着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快速学习和采用国际上一切适用的市场营销新思想和新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最起码与国外商家和国际品牌在同样的认识层次上竞争。本文结合介绍诸多跨国广告公司的认识和实践,阐述一种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共识的商业信息交流新方法:整合营销传播。 一、“整合营销传播”的内涵与提出背景 按照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定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有位市场营销学者也简洁地把它概括为“一种生活标准的创造与传播”。市场是由一切具有特定的欲望和需求并且愿意和能够以交换来满足此欲望和需求的潜在顾客组成。卖方构成了成业,而买方构成市场。卖方把商品(或劳务)送至市场,并与市场取得沟通;买方则把金钱和反馈信息送至行业。 从中可知,信息交流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原来一般商家的认识是,与市场取得沟通,要靠的是诸如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直效营销、促销包括新近流行的公司网站等种种传播工具。在这个问题上,90年代国际上流行的新概念叫做“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简称IMC)。美国广告商协会(简称4A,其所属的会员被称为4A公司,具有全面服务的能力)对之的定义是:“一种作为营销传播计划的概念。确认一份完整透彻的传播计划有其附加价值存在,这份计划应评估各种不同的传播技能在策略思考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一般广告、直销回应、促销以及公共关系――并且将之结合,透过天衣无缝的整合提供清晰、一致的信息,并发挥最大的传播效果。” 我们知道,讨论信息交流的理论或策略,必然要在宏观上考虑我们所处的信息和媒体环境,因此,整合营销传播观念的确立有它的背景。那就是因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会全面变革,它需要我们重新考虑营销和传播的方式。整合营销传播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美国西北大学的舒尔兹教授在他的专书中说到,“如今电脑,尤其是全球性的电脑网络,引发了个人时代的来临和因应运而生的营销技术。由于电脑有收集、存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功能,而且可以在工厂、办公室、实验室,甚至在家中广泛使用,因此电脑已经改变了一切。”40岁以下的人经历着从口语传播到视觉传播的转变,“这彻底影响了我们的沟通和传播的方式。”媒体的零细化取代了大众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当每个媒体的视听众愈来愈少时,每个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所接触的媒体却越来越多。因此,来自各个信息渠道上的代表某品牌、公司或营销组织的信息要清晰一致。传播已从单向形式转为双向沟通,它的最佳方法是利用许多不同形式的数据库。整合营销传播企划模式的起点就是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数据库。借助数据库,营销者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生活形态图景,这样组合安排各种传播工具,可以让信息传达到每一个可能的消费者与品牌的“接触点”。 二、美国4A公司对IMC的新看法 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是于1991年由美国西北大学的Caywood等人首先发起的。随后形成一股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尽管时间已过去多年,但舒尔兹通过以126家美国4A成员为判断样本的调查研究证实,关于IMC的概念仍然在不断发展之中。尽管理解不一,但这并不妨碍商投入精力于它们所认为的“IMC”计划中。舒尔兹的调查发现,60%的小型商投入了它们50%以上的时间在客户的IMC计划中,而在中型商和大型商中,这个比例仅为46%和36%。调查还发现,在预算的分配上,广告仍是老大,占了客户59%的预算(平均)。而促销、营销公关和直销营销分别占了18%、9%和12%。1993年,舒尔兹给出过IMC的定义:“IMC是一个营销传播规划的概念,它认识到对一个多样化传播方式(如一般的广告、直销反应,促销和公共关系)的各个策略性角色作评估后,所形成的一个综合性计划是会产生附加价值的……联合这些方式,以获得清楚的、一致的和最大的传播效果。”对于这个定义是否把握了IMC的真实含义,舒尔兹把强烈反对设为1分,强烈同意设为10分,结果得到综合平均分为6.31(标准差2.26),显然是部分赞同但并不坚定。调查中4A公司给出的评论是: 整合是一种关于建议怎样和什么时候使用媒体的主意。 开始点是消费者和产品讯息。 需要增加测量和定量分析的元素。 它超越策划的层面,它是效果导向。 它影响顾客的决策过程,从“意识”到“售点”。 它是一种关于所有能够运作的工具的整合战略。 加上它开始于消费者的需求。 显然,大多数商表面上同意这个定义,但它们看上去仍在寻找可测定和可执行这个概念的一种额外的补充。 三、日本电通对IMC的独特解释和运作 日本电通是日本第一大的广告公司,又是全球著名的跨国广告公司。日本电通似乎并不套用“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它声称自己提供的是“全方位信息交流服务”(Tot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s):“凡是有信息交流需求的地方,必定存在着电通的活跃领域。以全球性的视野来探索和开拓这个领域,提供创造性的卓越的信息交流服务,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它涉及的四大类领域见表所示。 尽管电通的“全方位信息交流服务”与诞生在西方的“整合营销传播”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它是建立在自己独特的“战略性信息交流”理论的基础上。它的范畴包括两个坐标方向:企业水平/职能水平,信息传达/信息创造,两两组合构成四个信息交流领域。 企业水平的信息交流是为“表明企业目的”的信息交流活动,指企业、团体、行政机关等经营体为追求与环境(相关公司或客户等)的协调,进而提高自己的形象而是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把企业、团体、行政机关等经营体作为“市民”进行交流活动。 职能水平的信息交流是指为“维持企业活动”所必需的信息交流活动,如为企业生产的产品、举办特定活动、招聘人才等具体事物性而做的广告和宣传活动。 信息传达是指希望达到正确传达信息的效果,它是基于“形式信息”的交流效果理论。 信息的创造是指希望达到产生相关信息的效果,它是基于“含意内容”的交流效果理论。 下面,我们根据电通提供的全方位信息交流服务对这一模式作解释。 1.企业水平/信息传达领域 如电通为佳能(CANON)公司赞助实施的《UNEP地球环保摄影作品大赛》。为了引起全世界的人们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关注,由UNEP(联合国环境计划)发起,并在以“生态学的佳能”为企业口号的佳能公司的赞助下,举办了世界规模的摄影大赛。向全世界展示了佳能公司与“地球环境问题”相结合的企业形象。 2.企业水平/信息的创造领域 主要业务是企业形象识别。企业形象识别是企业等经营团体从与自身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体――职工、股东、客户以及消费者和地区环境的关系出发,对自己的经营环境、事业范围进行调整、刷新自身的企业形象而开展的宣传活动。 3.职能水平/信息传达领域 这是传统的营销传播的范畴。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及海报、销售现场广告(POP)、户外广告(霓虹灯)等促销广告。 4.职能水平/信息的创造领域 强化创意的功能,获得震撼力和冲击力的传播效果。如高质量、系列化的品牌形象广告。 四、服务管理理念下的IMC 跨国广告公司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中,充当咨询顾问、智囊角色的地位日趋突出。这是对广告“服务理念”的深化。电通运用庞大的电通网络及长期实践所积累下来的信息资源,以解答广告客户提出的所有问题。彼德?杜拉克、奈斯比特、大前健一、罗伯特?赖希和其他许多预测专家都同意下一个趋势:从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的过渡。在服务导向的组织和服务导向的社会中,忽视顾客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管理学家要求企业注意倾听顾客的呼声,对顾客要求及时回应,关心顾客的满意度,甚至应该使顾客的每一次购买都成为愉快的经历。 在西方流行服务管理和服务营销的思潮中,一个代表性的成果就是金・卡尔松(Jan Carlzon)的《真理契机》(Moments of Truth)一书,他是根据自己在激烈竞争的航空业中取得成功管理的丰富经验而写出。“每一次接触都让员工感到‘真诚的重要’,它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作为斯堪的纳维亚(SAS)航空公司的总裁,卡尔松在谈他的看法时说: “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每年的乘客多达1000万人次。平均每个乘客要接触5个公司员工。因此,公司的形象便是1000万乘5的累积。也就是说,它每年要接受5000万次严格的检验。这5000万次独特的、永远不会重复的机会正是一个我们可以用一种难忘的方式来表现我们不同于其他竞争者的机会。我们的工作是设法在这5000万次严峻的考验中不出差错!” 这种服务思想对作为传播商带来什么借鉴呢?答案是要注意每一个与顾客接触的信息沟通机会。 跨国广告公司达彼斯显然注意到了“真理契机”的伟大成果。公司声称“履行品牌的承诺,营销’真理契机’”。达彼斯相信每一个消费者接触都是关键的,所以公司帮助客户整合营销组合的所有要素。 因此,整合营销传播的精髓是一种完全的顾客导向。它呼应了服务管理的思想内涵。 五、IMC的新成员“网络广告” 跨国广告公司BBDO把自己的服务范围定为全面的营销服务内容,包括“营销咨询,分销研究,产品研究,消费者研究,定价,传播企划,策略性发展,创意发展和执行,媒体企划,媒体执行和监测,公共关系和公司形象策划等等。整合的概念,既包括媒体渠道的整合,也包括“业务范畴”方面的整合。随着新兴通讯技术因特网的出现和流行,信息传播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因特网已被公认为继电视、广播、报刊之后的第四大媒体。 网络广告主要是利用因特网上基于超媒体技术的万维网(WWW或Web)工具。它有旗帜(banner)广告、按钮(button广告)、主页(homepage)形式、电子邮件(e-mail)形式和赞助(sponsor)形式等多种形式。万维网作为信息媒体的独特性原因在于:建立网站比较方便和便宜;全球联网;为每个进站的用户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声音的分享必然是同一的,没有人能盖没其他人想听的声音;最初的安装成本较低,当前登录因特网的障碍极小甚至不存在。作为一种广告媒体,Web改变了传统营销传播的成本结构,它使得市场营销者和广告主在本地计算机屏幕上实现显示文本、画面、图表和声音的超链接,能够制作垂手可得的有效的全色目录,提供屏幕上(On-Screen)的排序格式以及引发定量或定性的消费者反馈信息。 “网络传播”已经纳入整合营销传播的范畴。跨国广告公司在自己的业务范围或组织布局上,纷纷加入“网络传播”的服务项目。比如麦肯在1997年春成立“Thunder House 在线营销传播机构”,提供与所有数字传播平台相关的全方位服务。智威汤逊在自己的网站上声称自己是第一批为客户开发交互性Web站点开发的全球商。现在,它的客户遍布北美、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灵智广告也在全球致力于发展这个新兴媒介,“网”住所有机会。它声称拥有全世界广告公司中最大的互动营销网络(部门或子公司)。由于全球微处理器科技领导者Intel公司是灵智的重要客户,它为灵智开展网络传播业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协作资源。作为灵智全球互动传播(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网络的主要成员之一,灵智香港的互动传播部(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Unit)为其客户如英特尔及飞利浦制作了许多万维网站(websites)及网上广告活动(Web Banner Campaigns)。这个互动传播部门具有完全在公司内独立制作的能力,并与其他部门协同运作,成为灵智香港公司IMC结构的重要一环,确保客户的品牌定位与价值在不同的营销活动中维持一致。 以整合的观点看,Web是一种介于直接销售(它是拜访者使用的是一种对话方式)和广播式广告(它被设计用来详述产品和提供信息,产生消费者意识,但没有交互性)之间的方式。人员推销通常是工业营销沟通组合中最重要的工具。而广播式广告在向消费者传送信息中占得绝对优势。从购买决策过程看,在需求识别的前期阶段以及发展产品说明书和寻访供应商的过程中,网站在营销整合中起到提高成本效益的作用,在接近评估和选择的购买阶段中也同样很有用。其次,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反馈信息上,网站也是高成本效益的。因此,Web站点可能被典型地视为工业营销者搞直销活动(Bto B)的帮助,也是向消费者做广告(Bto C)的附加方式。 营销界论文:世界杯营销的新媒体典范 从韩日世界杯到德国世界杯,互联网参与世界杯的报道越来越主流化,但彼此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一届世界杯视频网站也加入到竞争中来。以往互联网参与世界杯报道,更多的是转播和转载传统媒体的内容,凭借快速和海量的信息赢得网民的青睐。但在德国世界杯上,互联网的报道已经开始呈现同质化,各大门户网站之间的差异和特色并不突出。 作为新浪世界杯报道策划团队成员的葛景栋,深知本届世界杯报道面临的压力。如何能打造一届具有差异化特色的世界杯报道,如何让更多的网民关心关注世界杯,经过反复的研究,新浪最终确定了“原创内容+微博”的组合策略,来打破网络竞争的僵局。 原创视频《黄加李泡世界杯》开创跨媒介传播典范 以《黄加李泡世界杯》为代表的新浪原创视频节目,是新浪世界杯原创内容报道的又一大亮点。据了解,《黄加李泡世界杯》首次实现了互联网从电视获取节目――向电视提供线索(拍客、互联网UCC视频)――向电视输出节目的颠覆性转变,是中国互联网原创视频节目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开创了巨联网与传统媒体在网络原创视频节目上,实现跨媒介传播的合作典范。“这是新媒体打造的最有亮点的世界杯节目。该节目一方面落地执行好,包括与纸媒、电视台等进行很多合作;另一方面,形式也很有意义。原来的世界杯等报道,门户网站要向电视台购买内容,通过这个节目,则实现了内容的双向提供。”互联网资深评论人刘兴亮认为。 据了解,从5月17日首播以来,这档节目在关注世界杯的电视观众和网友中拥有很高的受众基础。《黄加李泡世界杯》节目与陕西卫视、浙江影视频道、福建体育频道、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鼎程传媒、航美传媒、华视传媒等近百家媒体合作,同时,湖南卫视海外频道还将这档节目拓展到海外市场。据CTR央视市场研究数据显示,目前这档节目仅覆盖电视观众就达2.48亿人次;另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4400万人次网友在新浪在线收看这档节目,创下由互联网公司制作的同类原创视频节目收视新高。此外,据艾瑞世界杯网民调研7月8日数据显示,《黄加李泡世界杯》节目在关注世界杯的网友中拥有很高受众基础,70%世界杯网友表示收看过这档节目,其中80%以上的网友表示喜欢这档节目。 新浪微博一骑绝尘成为互联网主流评球方式 互联网在本届世界杯上最大的收获非微博莫属。其中,基于门户微博的历史地位、用户基数以及行业影响力等综合因素考量来看,新浪微博在本届世界杯上可谓一骑绝尘,成为网友参与世界杯评球互动的首选平台。 据艾瑞世界杯网民调研7月8日数据显示,微博成为本届世界杯中,网友使用比例最高的网络互动产品,52%的世界杯网友通过微博发表观点、参加互动。而新浪微博在微博产品中更是遥遥领先,在目前网络上微博产品的用户表现中,毋庸置疑居于领先地位。在使用微博关注世界杯的网民中,70%以上的网友都使用新浪微博,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 值得一提的是,在万众瞩目的阿德大战的2个小时内,相关新浪微博数超300万条,创下自世界杯开赛以来的最高值,其中微博发送量峰值达到3000条/秒。 自6月11日世界杯正式开幕以来,新浪微博围观世界杯里的聊球热度一直在持续增高。截至目前,新浪微博上世界杯相关微博数达4000万条,有超过250万新浪网友披上了自己所支持球队的国旗,而这也成为了中文网络世界中大型体育赛事互动平台目前所到达的最新高度。 CR-尼尔森副总裁马旗戟表示,微博在世界杯开赛前的一些突发事件上的表现让人们了解了微博的特性,依托于新浪媒体平台上的新浪微博在南非世界杯上的表现可以用‘惊艳’二字来表现,将微博所具有的及时分享、互动、交流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把精英观点与民间智慧完美结合起来,新浪微博已经成为网友参与世界杯互动的主流平台。 营销界论文:沃尔沃汽车影院:娱乐与体验营销的跨界 沃尔沃为伦敦市区汽车影院项目提供崭新的车辆,期间使尽浑身解数为观众提供一流的娱乐体验,融入“沃尔沃创领人生”的品牌主张。 自从1933年美国新泽西州Richard M Hollingshead在他家后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汽车电影院之后,这种娱乐休闲方式随着汽车的普及很快风靡整个北美地区。 英国人对于这种观影方式带来的浪漫感觉同样是相当向往的。7月初,由文化爱好者、苏格兰人Damian Barr策划、沃尔沃赞助的“Volvo Starlite Urban Drive-in”(starute市区汽车影院)在伦敦东部地区著名的老杜鲁门啤酒厂开张,分别于2、3日播放影片《Grease》和《Dirty Dancing》。其独特之处在于,汽车影院的所有车辆都是崭新的沃尔沃,不过广场最多只能同时容纳25辆车,每辆车可容纳两名观众,他们通过车内的无线电接收装置接收影片的声音。由于这些车是事先就在荧幕前停好的,所以观众根本不用亲自开车,没有车、不会驾驶的人也只需花25英镑买一张票,就可以享受这种乐趣。 由于概念的新颖,最先播放的两部影片的网络售票渠道一开通,30秒钟即售罄。在starlite成功地吸引下,有更多的人排队预约今年秋季的票,作为约会的新去处,体会一把地道的美国式浪漫情调。主办方还为观众提供了免费的饮料和爆米花,该影院附近的Brickhouse餐厅也专为观众准备了Starlite菜单,包括汉堡、夹肉面包和甜土豆派,外加圣代冰淇淋或巧克力冰淇淋,甚至还有女服务生踏着溜冰鞋随时满足观众的订餐需求。 沃尔沃公司一名发言人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对公司突发奇想开展这样一种别出心裁的营销活动作出解释:“沃尔沃的口号‘沃尔沃创领人生’的意思就是要丰富人们的生活,并为他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体验,汽车影院的点子契合我们的品牌主张,让我们的品牌通过一个有趣且独特的方式同更年轻些的消费者深入接触,增强其对品牌的好感度。” 该活动的发起者Barr是20世纪50年代美学的狂热爱好者,他曾同许多汽车制造商洽谈,最后发现只有沃尔沃的理念同其观念相符。他说:“我们需要一名合作伙伴,而并不是一位赞助商,并不是要简单地将其大大的logo印在所有的东西上以达成其宣传的目的,在这点上,沃尔沃公司比较能理解,并不过多干预。” 沃尔沃对Starlite的创意和成功相当满意。比如在汽车影院第一次播出影片的时候,他们组织了一场由400人参加的派对,在首映影片《Grease》的歌声中,演员进行了呼啦圈表演,每个人都兴高采烈地吹着喇叭,站到车顶上去跳舞,真正在同沃尔沃一道狂欢,进而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与此同时,屏幕上播放了一则关于汽车影院历史的纪录片,尤其是那些由沃尔沃参与建造的,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品牌的认识。 该营销模式也吸引了一些大的电影制作公司同Barr洽谈合作事宜,要求在沃尔沃汽车影院中首映其影片,酒、美容及食品品牌的赞助也纷至沓来,想参与到下一阶段的主题活动中。除了沃尔沃,福特同样也积极尝试这种创新的营销形式,在当地广播站的协助下,于今年夏天在英国的11个不同的地点选择了供参观的豪华古宅赞助播放一些户外电影,作为其为新款Galaxy(银河)上市所做的营销工作之一。 有营销人士认为,沃尔沃将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同消费者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有效地将消费者同品牌之间既有的关系转化成购买的动力,促成其购买决策的制定,跳出了一味卖产品的套路。允许潜在的消费者亲身体验,并将这种体验娱乐化,有利于参与者长期记忆并将其二次传播。 营销界论文:媒体品牌化趋势下广告网络的跨界营销 近日,国内领先的智能数字营销平台传漾科技在艾瑞年会上分享了对于跨界联动的最新实战体会。《广告主》记者在会议期间采访了传漾科技CEO徐鹏先生和战略拓展总经理张静女士,与他们聊起了媒体品牌化趋势下的品牌广告网络和社交网络。 整合营销视野下的Ad NetWOFk 张静在演讲中用“GROUPON”来类比AdNetwork。她谈到,GROUPON本义就是“族群聚焦”,集量采购产品并分发,而传漾的Ad Network团的是媒体并应用广告优化技术搭建平台。总结为12个字就是――集中采购、精准定位和批量分发。 传漾从2009年初建立至今,不断地扩大传漾特色的Ad Network,打造了百余项经典案例。在营销过程中,传漾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挖掘、清洗,聚敛了3亿多具有不同兴趣特征的cookies群族,这些是媒体配比、广告影响度、重合度和持续效果的基石。 张静介绍,整合营销在Ad Network里可以定义为是跨越并联通多家网络媒体平台。而品牌广告网络与联盟是有本质区别的,主要是媒体定位和访问量的绝对区分。在加入技术含量的广告网络世界里我们先关注的是品牌,然后是品牌和效果的兼容,这个营销过程中产品和潜在消费者是一对一的互动,随之通过网络媒体“对话”。绚丽的富媒体实现会更会令你欣赏品味同时收获效果。例如传漾科技打造的成功案例优e。从信息到引起注意,无非是吸引目标人群的关怀,互动信息同时期望您成为优品生活优e购的忠诚粉丝。不难发现,品牌广告网络的媒体用户定位垂直,细分,并有相对专业级的忠实人群是适合产品或平台的发展。 基于Web3.0的社交网络 LinkediN创始人雷德霍夫曼曾谈到,Web3.0,网络就是“社会人”,是那些正在产生大量真实信息的真实个体的集合,所以要“读懂您的粉丝行为”。 作为活跃用户,徐鹏的微博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他谈到,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营销必须要有颠覆传统的勤奋和智慧。张静也谈到,如果说社交网络是,那微博就是中的一条船。但是这条船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微博信息在国外指定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中国可以总结两点,第一,消息来得快,也去得快,再爆炸性的新闻持续度也不超过两周,另外中国的粉丝大多数还是受权威媒体和意见领袖的主导。在这个基准上,一次话题的引爆想要给互联网带来病毒式的裂变传播,在中国还是要将各种传播方式整合在内的。整合营销是基础的建设,任何一家媒体都达不到垄断。那么不论是还是其中的一条船,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中庞大的注册用户要成为你产品或平台的忠诚粉丝是需要一段时间培养。媒体的现状,说明各领域的媒体传播方式是非常丰富的,在整合ATL线上电视,平面和互联网各类营销做整合,对于每次曝光都是有增值效益的,每一次品牌的曝光量一定会增加粉丝对您的关键字搜索量。 徐鹏认为,传统媒体势必要扩大到数字媒体中,未来会有更多的传统媒体品牌去做这样高质量的网站。从数字媒体到传统媒体门槛就会比较高,各种审批也会让人很头痛的,媒体品牌化整合营销的主战场还是在互联网。在这个主战场上,传漾仍会深耕技术平台,通过垂直媒体的资源和广告优化技术同时服务于品牌和电商客户,实现了品牌传播和效果兼容。传漾更偏向组建更为开方和自主交易的广告平台,并使底层应用平台免费化。 徐鹏最后说道:“基于创新技术的广告网络将助力媒体在数字时代强势实现品牌化,同时也将为广告主和公司的精准传播带来更加丰满的投资汇报。未来广告网络的价值空间非常广阔,传漾科技愿意以更加前瞻的眼光和更加开放的心态,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多赢。” 营销界论文:顾客信任是市场营销追求的最高境界 [摘要]在以“产品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转变的情况下,顾客满意是市场营销追求的目标,而市场营销的最高境界则是顾客信任。这就包含满意和信任这两个层面。怎样促使两者可以有效地结合,笔者根据工作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顾客满意;顾客信任;客户关系管理 一、概述 营销是企业对市场的研究开发和策划创造,是联结企业与社会的纽带。在以“产品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转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从满足顾客的需要出发,要从顾客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考虑问题,追求是顾客满意市场营销的目标,而顾客信任是市场营销的最高境界。 二、顾客满意与顾客信任的区别 一般而言,顾客满意是顾客对企业和员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性综合评价,是顾客对企业、产品、服务和员工的认可。顾客根据他们的价值判断来评价产品和服务,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顾客服务的目标并不仅仅止于使顾客满意,使顾客感到满意只是营销管理的第一步。在企业与顾客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的过程中,企业向顾客提供超过其期望的“顾客价值”,使顾客在每一次的购买过程和购后体验中都能获得满意。同时,顾客也会将他们的感受通过口碑传播给其他的顾客,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形象,从而使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的盈利与发展。 顾客信任是指顾客对某一企业、某一品牌的产品或服务认同和信赖,它是顾客满意的不断强化的结果,与顾客满意倾向于感性感觉不同,顾客信任是顾客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肯定、认同和信赖。 一般情况,企业往往将顾客满意等于信任,甚至是“顾客忠诚”。事实上,顾客满意只是顾客信任的前提,顾客信任才是结果;顾客满意是对某一产品、某项服务的肯定评价,即使顾客对某企业满意也只是基于他们所接受的产品和服务令他满意。如果某一次的产品和服务不完善,他对该企业也就不满意了,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感性评价指标。顾客信任是顾客对该产品以及拥有该产品企业的信任感,只有在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为顾客不可或缺的需要和享受时,行为信任才会形成,其表现是长期关系的维持和重复购买,以及对企业和产品的重点关注。 三、从顾客满意到顾客信任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贿赂顾客可以培养顾客信任 企业有一种流行的做法,希望通过回馈来招揽顾客、留住顾客,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属于顾客贿赂,这种做法对培养顾客信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顾客贿赂从实质上来说是在某一次购买活动获得利益好处而感到满意,一旦现实后,不会是企业的信任者,久而久之,购买者在可能每次购买活动中形成“依赖效应”,得不到利益的好处就不再支持企业,转而可能投向竞争对手,长此以往,企业在这种活动中得不偿失。 误区二:顾客数量的增多意味着顾客信任感增强 顾客信任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多方面的,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由于“口碑效应”,老顾客会推荐他人购买从而增加新顾客,这是人们认为顾客数量的增多意味着顾客信任感增强,这是不对的。顾客数量企业对熟悉的有丰富消费增多的同时,可能导致老客户服务水平下降,一起老顾客信任度降低,与此同时,新客户的信任度尚未建立,导致企业的顾客群体呈现一锅“夹生饭”,对企业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实际上,老顾客的信任感是在对企业、产品、服务不断地重复购买或接受服务的长期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的,属于企业盈利的忠实群体。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度扩大客户群体是可以的,但一定做到宁缺毋滥,切勿盲目扩张。 四、提高顾客信任水平的途径 1、转变企业观念,树立顾客信任的观念。企业为主、以利润为中心属于传统的企业观念,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就要求以顾客为主、以顾客满意为核心、实现企业与顾客“双赢”营销竞争观念。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员工都要转变观念,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顾客期望。中国正在迈向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的创新,要认真分析顾客需求,加快基础技术应用的研究,如超导、纳米、左手材料等在军工电子领域的应用问题。要在顾客预期之前就引入新的服务形式,向顾客提供他们需要得到的服务,而且要提供连顾客自己都预料之外喜欢的东西,从而达到超前于顾客对它预期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培养顾客的信任度。 3、提高企业形象,重视员工素质。企业必须创建鲜明的组织个性与组织文化,树立企业形象。通过产品质量水平、品牌特征和服务交付体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点,而这三个要素营建并保持,关键是在同所有与组织有关的人员的素质。企业每个员工的态度、精神面貌、服务等对企业的形象也非常重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顾客信任”。因此,人员是体现企业形象的关键,也是实现“顾客信任”的关键。人无完人,企业也是也一样的,企业也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如果产品质量存在一些问题,而企业员工和管理者没有把这些问题有效处理好,就会导致顾客对企业的信任感降低。 4、建立顾客反馈信息的长效机制。科研单位在交付科研产品后,难免有不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企业对顾客诉求的态度是影响顾客信任度的关键环节。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建立并畅通顾客诉求渠道;(2)及时为顾客处理产品问题;(3)跟踪问题产品和顾客满意状况。通过建立顾客反馈信息的长效机制,企业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顾客对企业满意的程度,以及对企业的意见,有针对地开展业务。,从而提高顾客的信任度。 5、及时兑现向顾客作出的承诺。“一诺千金”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态度。多次的“一诺千金”可以加快顾客信任的形成。绝对不能在顾客中形成“华而不实,言而无信”的形象,这是降低企业信任度最忌讳情况。 五、结束语 随着科研事业单位改制的不断深入,面向市场是改制的最终走向,近几年以来,我所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把顾客满意和顾客信任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顾客关系管理是培育和维系顾客信任的重要方法,顾客关系管理可以有效挽留现有顾客,并且还能使企业找回曾经流失的顾客,顾客关系管理现在越来越成为企业优化顾客服务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宝。 营销界论文:德性营销战略的界定及其市场价值体现 内容摘要:随着企业伦理的兴起,道德和战略的结合日趋紧密。承认道德的行为是一种责任,化道德优势为竞争优势能促使企业更积极、更坚定地履行道德责任,这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特殊利益团体的兴起、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和企业信誉在管理中地位的提升等企业面临的关键环境因素,决定了企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融入道德,符合道德标准的营销战略也将在多方面凸显出其价值。 关键词:德性 营销战略 价值 引言 德性在伦理学理论体系以及日常话语中,其意义体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和道德认知、道德践行的境界及德行习惯和趋势。也就是说,德性是一个中性词,既可体现为善的德性,也可体现为恶的德性。因此在一定的话语背景中,德性和道德、美德、品质等范畴具有同等或相通的意义。不过,在惯常的理论话语中,“德性”一般被界定为体现道德主体卓越品质的崇高道德境界和善行习惯与趋势。本文也以此种惯常理论话语中的德性概念,即“善的德性”分析和阐释营销战略问题。 德性营销战略的界定 一般认为,企业的营销行为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商品或劳务的价值转换活动。企业通过营销行为出售使用价值,获取以货币为衡量尺度的交换价值;而消费者则通过他的购买行为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从本质上看,营销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价值交换关系的体现。这种交换关系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价值为载体,以价值为基础,价格为符号。 在营销管理中,营销活动一般由一个过程序列和一套支撑系统所构成。菲力普·科特勒认为此过程至少有五个环节:境内后勤、操作、境外后勤、上市销售、服务。支撑系统由四个部分构成,即采购、技术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基础设施。在这个营销管理体系中,营销活动主要涉及三大类关系,即:企业间的关系,如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即以营销活动为核心,战略性地规划与安排各部门的职能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为了使企业运转更为高效,同时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一个成功的企业在其营销过程中,必须协调好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尽管协调利益关系的方式可能多种多样,但互利性应是其中的关键,是最重要的甚或是最基本的。 但是现实商业活动中的一些独特现象,互利关系对其仍然无法解释。比如,一个企业的营销体系是具有相对“粘滞性”的。企业一般不会随意更换零售商或中间商,且往往有相对固定的供应商。消费者一般也习惯于选择那些他们用惯了的商品,并且通常对自己认同的品牌情有独钟。其实,就企业自身而言,总是希望具有长期固定的消费群体,即使是对新市场的开发,也是冀望于在未来变“新顾客”为“老顾客”。因此,企业的销售活动不仅仅是要让消费者满意,更深远的目标还在于建立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信任关系。 在企业对长远利益的寻求中,企业和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利关系都是以信任关系为支撑的。这种信任关系不仅仅是互利关系的维系物,同时,“公司诚实经营的好名声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尽管在短期内,忽视严格的道德准则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从长远来看,符合道德标准的做法与日渐增多的利润是一致的”(罗伯特·F·哈利特,2000)。 营销战略中融入德性的现实必要性 (一)企业解决道德危机的现实方式 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企业要实现这一目的,不能不考虑消费者及社会的利益。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在其营销活动中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事实上,企业只有把这种准则融入其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才能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最终达到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为了眼前利益,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做出了严重的违法与违德行为: 在产品制造领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优质产品及服务是企业营销活动最基本的责任。但现实中,假冒伪劣商品已被人们称为“仅次于贩毒的第二大公害”。 在销售领域,企业的责任在于将产品或服务及企业本身的真实信息传递给用户。而在现实中,无论是广告、人员推销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违背道德的行为。如虚假广告、误导性广告及内容与形式不健康的广告;操纵及强迫欺骗顾客购买的行为。 在价格领域,采用掠夺性价格、欺诈性价格、垄断价格等较为突出的违法与违德的行为。 可以说,我国许多企业的营销道德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这一点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对企业、消费者、整个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企业营销活动中贯穿营销道德是从企业内在机制上、根本上解决企业营销道德危机的方式。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虽然说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要通过追求利润这一经济职能达到为股东利益服务的基本目的。但企业还是一个社会组织,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第一,社会赋予了企业权利,有权利就应有相应的责任。社会进步要求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同步发展,因而,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企业应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尽责尽力。 第二,现代企业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有显著的影响力,如就业问题、环保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企业、社会的共同责任。企业有责任参与解决与自身经营范围相关的社会问题,况且企业最终将从改善了的社会中得到好处,企业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企业是个开放系统。企业与包括消费者、供应者、竞争者、政府、社区、所有者、员工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了维护和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企业有必要在履行经济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上,履行道德责任。 (三)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 21世纪,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源短缺、环境保护等一系列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都导致了企业面临的竞争程度日益激烈。为了应对这些新的挑战,伦理道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般来讲包括以下几方面: 在信息社会里,竞争的范围愈加广泛,程度更趋激烈。随着企业活动的复杂和环境变化的迅速,分权不可避免。在信息时代,分权有可能导致失控,巨额损失可能在瞬间形成。事实证明,失控和损失往往不是因为人员的知识和能力问题,而恰恰是因为品德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员的道德素质便成了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一个重要保证;由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共同的,这也要求企业为保护环境而进行自律;资源短缺问题则要求企业积极开发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人类面临的大量社会问题则进一步拷问伦理道德,如何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系列问题揭示出企业在竞争中,仅靠有形资产己不足以取得竞争优势,决定成败的关键往往取决于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无形资产。 营销界论文:哈尔滨啤酒的世界杯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 啤酒业是竞争最激烈的产业之一,而足球赛事与啤酒有着密切的联系,每逢足球大赛期间都缺少不了啤酒品牌的身影,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介绍哈尔滨啤酒作为2010年南非世界杯官方指定啤酒的营销活动形式,运用市场营销知识分析、提炼出哈尔滨啤酒在世界杯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即将到来的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营销活动起到借鉴意义。 一、哈尔滨啤酒世界杯营销背景介绍 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00年,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制造商,其生产的哈尔滨啤酒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至今仍风行于中国各地。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大陆第五大啤酒酿造企业,2004年哈尔滨啤酒被百威英博啤酒集团收购。 世界杯是球迷四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啤酒则是他们宣泄激情的载体。为了全世界10亿人口的观赛群体,啤酒行业关注世界杯,其实是抓住了足球迷躁动的本源,看重世界杯给啤酒行业带来的强大推动力,无论是市场销量还是品牌推广方面,世界杯正是啤酒行业各品牌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哈尔滨啤酒世界杯营销活动简介 鉴于世界杯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啤酒行业与世界杯千丝万缕的联系,百威英博旗下的哈尔滨啤酒果断出击,成为2010年南非世界杯赞助商,并成为南非世界杯官方指定啤酒。对于哈尔滨啤酒来说,成为世界杯官方指定啤酒之后如何整合独占的资源,合理开展世界杯营销,是本次赞助行为的重点。以下是哈尔滨啤酒在世界杯期间的营销活动: (一)新版广告上市,为世界杯营销造势 2009年12月初,哈尔滨啤酒在央视和腾讯网等门户网站推出其最新的广告,哈尔滨啤酒与世界杯奖杯并列一起,中间是醒目的蓝色字体“哈足球冰冻南非”。而在哈尔滨啤酒的官方网站上,闪着金光的世界杯奖杯格外耀眼,“最冰爽的啤酒助威最火热的赛事”。 (二)“荷兰三剑客”之一的古力特担当形象大使 尽管不是世界杯赛场上最顶级的球星,但古力特以长辫飘飘造型深得人心的球星,也绝对是中国球迷最熟悉的足球偶像之一。邀请古力特的加盟,无形中也显露了哈尔滨啤酒借势世界杯的良苦用心:征服中国市场。而古力特飘逸、爽朗的性格则正好与哈尔滨啤酒的品牌形象相吻合。 (三)围绕世界杯主题开展“哈足球,冰冻南非”个人足球技巧比赛 作为世界杯期间哈尔滨啤酒举行的世界杯主题活动重头戏。百威英博官方公布,2010南非世界杯期间哈啤还将在全国20多个城市启动足球技巧训练营,并举行“哈足球,冰冻南非”个人足球技巧比赛。由于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和诱惑,让本次活动获得巨大的成功,数以万计的球迷踊跃参与,成为中国球迷津津乐道并积极参与的活动,提升了哈尔滨啤酒的品牌在中国球迷心中的知晓度和美誉度。 (四)其它营销活动 此外,哈尔滨啤酒开展了世界杯主题的大篷车,足球技巧训练营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在超过20个城市进行巡游,配合“哈足球,冰冻南非”个人足球技巧比赛。此外,哈尔滨啤酒还进行了消费者促销活动和在线互动,让中国消费者畅享世界杯,畅享哈尔滨啤酒。 三、哈尔滨啤酒世界杯营销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关的对策 (一)要制定整合营销传播规划 世界杯作为一项重大的国际体育活动,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推动品牌价值传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世界杯这个活动本身会很快过去,但企业要善于抓住由此延伸出来的活动,在时空方面尽可能拉长、放大,通过前期的导入式传播、比赛期间的强化传播、比赛之后的巩固传播,实现企业品牌与体育活动紧密结合,使企业以较少的投入在较长时间内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要进行风险和效益评估 百威花巨资把哈尔滨啤酒捧上2010年南非世界杯官方指定啤酒宝座,确实令业界颇为震动。然而业内认为百威花这么多钱去为哈尔滨啤酒开展世界杯营销,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冒险的。2010南非世界杯是啤酒品牌角逐的宝地,央视世界杯的广告含金量已经达到12万元一秒的“天价”,因此,哈尔滨啤酒在加大广告宣传、开展丰富的世界杯营销活动的同时,应注意合理预算和风险评估与监控,避免投资过多导致对企业资金链的伤害。 (三)世界杯营销要尽量让消费者主动参与进来 哈尔滨啤酒的一系列世界杯营销策略能让许多的球迷参与到互动的活动中,感受足球世界的激情与活力,而能否坚持这种互动性以及形成更加广泛的互动模式,让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体验,是哈尔滨啤酒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事实证明,一种能吸引消费者参与互动的营销模式,往往会取得较好的回报。 四、结束语 哈尔滨啤酒世界杯营销活动是很有成效的,他们充分利用了本次世界杯盛会的影响力,在啤酒行业掀起了一股代表哈尔滨啤酒的蓝色旋风。同时也是存在很多不足的,企业在开展世界杯营销过程中应从整体上完善市场战略,渠道建设,品牌建设;在局部上紧抓细节,健全各种制度,要制定整合营销传播规划,进行风险和效益评估,并且尽量让消费者主动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哈尔滨啤酒的赞助行为实现最大的价值。2014年巴西世界杯即将到来,哈尔滨啤酒在内的啤酒行业将再次借助世界杯进行营销新一轮的营销活动,而世界杯营销的战役也将再次打响。 营销界论文:跨界策划思维在营销战略中的运用 摘要:在一个“酒香还要勤吆喝”的商业时代,营销战略对企业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营销战略能否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创新,是营销战略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消费文化的多元化体征日益明显,营销战略中的跨界策划思维便成了营销新时代对营销战略的迫切要求了。 关键词:跨界,策划,思维,营销 一、跨界策划思维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当前的市场,产品和品牌过剩是最明显的商业特征,而同质化现象的普遍性,更加造成了企业经营的困境;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特征; 消费者多元化消费的特征之一,是跨界消费,跨界消费行为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感性,个性鲜明、追求独特成为消费者重要的消费特征;跨界消费的这种特征,对同质化严重的当前商业环境,无疑构成重大压力,也使得传统的营销战略面临实施的困境。 突破同质化现象给企业带来的困局,差异化营销是重要的手段;也就是说,寻求差异化营销是打破传统的价格战的有效途径,而实现差异化营销的关键途径,就是实施跨界策划营销! 跨界策划是一种新锐的策划理念和思维模式,通过嫁接外行业价值而进行创新,制定出全新的企业和品牌发展战略战术,让原本不相干甚至相互对立的矛盾,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产生新的亮点,进而完成企业和品牌质的蜕变,即给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带来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迅速提升,又实在扎实地开创市场新蓝海,创造销售奇迹。 二、跨界策划思维是一种企业创新行为; 陷入思维定式是一种常见的思维现象,对于企业而言,长期经营之后形成的一套经营思路,也很容易变成企业经营的“思维定式”,在这种企业经营的“思维定式”的自觉不自觉的影响下,企业经营思路往往难以形成新的突破,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行为;另一方面,企业长期经营一个市场之后,往往会使眼光局限于这个固有的市场之中,往往缺乏主动的去突破这个市场边界的主观意识,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跨界策划本身就是企业的一种创新行为。 三、跨界策划思维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具体实施跨界策划营销战略的时候,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避免盲目的跨界营销,以致于走入为跨界而跨界的误区,结果不但无助于企业营销战略的提升,反而造成企业发展思维新的混乱。 实施跨界思维营销战略,一般来说,必须遵循这么几个原则: (一)以切合消费者的消费价值为出发点; 企业通过营销行为将自己的产品推向消费者,从而实现产品的变现,只有产品变现成金钱,才能实现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品牌建立乃至升级等一系列目的;所以,营销的本质就是销售,而销售所面对的就是各种类型的消费者;因此,任何营销战略的制定,都必须建立在直面消费者这个基础上;从这个角度出发,任何的跨界策划,也必须以消费者为根本的对象,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去研究如何实现跨界策划; 成功的跨界策划,首先要做好与消费者的沟通,沟通的目的,是如何通过对消费者表层的、多变的行为和需求,来发现其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消费价值,只有发现消费者内心的消费价值,才能真正去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跨界策划营销战略。 这就要求和消费者进行沟通的营销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通过消费者一些微妙的言行,来解析消费者内心的消费需求,发现消费者内在的消费价值,从而为跨界策划提供扎实的消费心理依据。 (二)以具有互补性和相互契合性为选择跨界对象的原则; 跨界策划的目的,是追求壹加壹大于二,从而实现企业市场蛋糕的做大;但是,不可否认,虽然跨界策划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愿望和现实总归是存在差距的,壹加壹小于二的情况的出现,不是没有可能。 不是任何两个事物跨界相加都可以成功的;在选择跨界对象的时候,两者之间必须有一定的相似性关联性,跨界对象之间只有具有互补性,才能取长补短,形成创新,两个对象彼此都具有相同的短板,是无从达成优势嫁接目的的,也无从实现企业创新。 所以,实施跨界策划战略,必须在跨界对象也就是合作对象的选择上严格筛选,高度重视跨界对象的契合性与互补性。 (三)以创新重构市场为根本目的; 不破不立,这是一个哲学的命题,放在跨界策划的营销战略上来,同样是如此;跨界策划的营销战略,首先必须是对原有市场的打破解析,但是,打破不是目的,打破是为实现创新建立一个新市场做基础,打破的根本目的是重构市场,但是,这个重构市场,不是简单的市场区域内的重新组合,而是追求一种创新,跳出旧的市场思维,形成一种新的市场思维; 所以,实施跨界策划以求在与跨界对象相互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搭创新,是解构市场所要追求的效果;这种混搭创新,即是对原有市场区域的突破,也是对自身营销理念的突破与提升,从而实现高度竞争区隔力的优势嫁接。 时下很多企业热衷于多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盲目的跨产业,什么行业都要进入,多行业渗透,把自己当做无所不能的商界能人;另一个表现是品牌的盲目扩大化,核心品牌都没有巩固好其声誉度和客户的忠诚度,以及美誉度,便天女散花般的盲目衍生出规模宏大的品类,结果是原有的核心品牌没得巩固,新品牌却造成大量的技术研发力量和资金与营销力量的挤占,一旦一个点上出问题了,便土崩瓦解;可以说,多元化之殇已经成了这几年国内许多企业最终衰败乃至消亡的症结所在。 跨界策划营销战略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力求避免这一现象,坚持适度跨界原则,任何的跨界营销,都必须立足于自身对所跨越的新对象有充分的掌控力的基础上。 总之,跨界策划不但可以对企业提供全局性和全程性的策划服务,更重要的是,跨界策划本身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创新性思维模式,就是对传统的营销理念的一种突破和提升;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营销战略,必然会越发重视立足于跨界策划的基础之上,以求更加贴近市场实现营销战略目的。(作者单位:旅游商贸国际教育分院)
贸易经济论文:经贸局加强贸易经济发展意见 为坚定不移地促进外经贸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鼓励我区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进一步营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结合我区实际制订本意见。 一、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一)鼓励企业注册国际商标。当年内到境外注册商标,逐国注册的,每件奖励0.5万元;按马德里协定注册5国(地区)以下的,每件奖励0.5万元,5国(地区)以上的(含5国),每件奖励1万元。 (二)对当年被评为“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企业,每家企业奖励10万元。对当年被评为“省市级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企业,每家企业奖励5万元。 (三)鼓励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当年凡以自主境外注册商标出口且当年出口额达到1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 (四)鼓励企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贸流通企业,取前十名,前五名每家企业奖励3万元;后五名每家企业奖励1万元;生产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达100万美元以上的,基数内每美元给予0.01元补贴,基数外每美元给予0.02元补贴。每家企业补贴最多不超过10万元。 (五)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对自主创新产品列入区级及以上新产品开发计划的,且其出口额在50万美元以上取前十名,第一名奖励10万元,每下降一个名次奖金递减1万元。 二、鼓励开展加工贸易及出口制 (一)鼓励开展加工贸易。对年加工贸易出口额较上年有所增长且加工贸易出口额350万美元以上并名列全区加工贸易出口额前五名的全区各类出口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年加工贸易出口额200万美元以上且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增量名列全区前十名的全区各类出口企业,一次性奖励1万元。 (二)提高加工贸易管理质量,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资质升级。对当年被海关评为加工贸易A类及以上等级的各类加工贸易企业,每家企业奖励1万元。对当年实行与海关联网监管的加工贸易企业,每家企业奖励2万元。 (三)鼓励企业开展出口制。区属外贸流通企业采用制出口区外产品,且其出口退税在区外生产商所在地办理的,根据出口额,给予每美元0.03元的奖励。每家企业最多不超过20万元。 三、鼓励扩大进口业务 (一)对于进口总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贸流通企业,以上年进口额为基数,每增加100万美元奖励1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二)对区属生产型企业开展进口业务的(除设备外),以上年进口额为基数,每增加100万美元奖励1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三)因进口业务需要,在*区建立保税物流中心或保税仓库的企业,给予每家企业10万元启动资金补助。 四、继续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一)鼓励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对区属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的保费支出,给予40%的补贴。每家企业补贴最多不超过30万元。 (二)鼓励企业参加境外专业交易会。企业经区政府批准赴境外参加各类交易会,每个摊位补助1万元。每家企业当年补贴最多不超过10万元。 (三)鼓励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和广州中洲展。对于参加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的,给予每个标准摊位50%的摊位费补贴,每家企业最多不超过1万元。对参加广州中洲展的企业,给予每个标准摊位50%摊位费补贴,每家企业补贴最多不超过2万元。 (四)对区属企业参加反倾销应诉及开展WTO咨询服务的经费给予30%补贴,每家企业补贴最高不超过15万元。 五、鼓励企业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一)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加快“走出去”步伐。区属企业经批准当年在境外设立生产型企业、贸易性公司、办事处的,每家分别奖励6万元、4万元、2万元。每家企业奖励最多不超过10万元。 (二)鼓励企业开展外经业务。对开展外经业务,同比有增长且金额达1000万美元以上的区属企业,每家企业奖励5万元。对当年获外经经营权的企业奖励1万元,有实绩的企业奖励3万元。对承建我区境内外资工程,且标的金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区属施工单位,予以奖励5万元。 (三)鼓励区属企业积极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进口。对开展品牌经营、品牌合作、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管理合作等工作的,酌情给予奖励。 六、鼓励企业多渠道培养外经贸人才 (一)鼓励区属外贸企业在职职工参加由区外经贸局组织的各类高级管理类培训、经营管理人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报检员、货代员及外贸财会人员等培训和参加国际商务系列考试,取得证书的,按培训费的50%补贴给企业,每家企业最多不超过2万元。 (二)鼓励区属企业参加由外经贸局统一组织的人才引进招聘会,对招聘费用给予50%的补贴,每家企业补贴最多不超过0.5万元。 贸易经济论文:进口贸易经济发展作用调研 长期以来,人们在评价对外贸易发展时,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出口或贸易顺差上,“高出低进”成为对外贸易运行的主要特征。目前,我国连年巨额贸易顺差伴随着大量的贸易摩擦,使外贸发展前景堪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贸易平衡成为摆在当前外贸发展的突出位置。本文从*进口贸易发展现状及对全省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入手,分析了全省进口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进口贸易发展的因素,提出要实现全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就要转变发展理念,关注进口,采取有效措施扩大进口。 进口和出口是一国通过国际交换实现国民受益最大化的两个环节,二者缺一不可。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评价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时,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出口或贸易顺差上,“高出低进”成为对外贸易运行的主要特征。目前,我国连年巨额贸易顺差伴随着大量的贸易摩擦,使外贸发展前景堪忧,另外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巨额经常项目顺差转化为大量货币投放压力也给国内爆发通货膨胀带来隐患。为促进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贸易平衡。促进贸易平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新审视进口,关注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6.08亿美元,增长到*6年的626.59亿美元,成为全国对外贸易大省。然而近年来进口增长远远落后于出口增长,出现了较大的贸易顺差。目前,全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战略转型期,关注进口,重新审视进口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效扩大进口,成为促进全省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进口贸易现状及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进口贸易发展现状 1、总量规模不断扩大。1981年全省进口总额仅2.07亿美元,到*6年全省进口总额突破210亿美元,达213.97亿美元,25年间进口规模增长了102.4倍,进口年均增长20.4%,高于同期全省GDP年均增幅(12.7%)7.7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1981年的1.9%提高到*6年的2.7%,在全国进口市场的占有份额有所上升。 2、进口商品以工业制品为主。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我省不断调整进口商品结构,通过积极鼓励和组织生产所必需的原辅材料、物资设备等生产资料进口,以弥补和增添新的资源和要素来支持经济发展,进口商品结构较为合理,1996年以来全省进口商品中工业制品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6年全省进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品占81.5%,初级产品占18.5%。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的分类上看,初级产品大部分为生活消费品,工业制品中大多为生产资料。全省生产资料进口主要包括:一是经济发展急需的资源性产品,如原油、钢材、铁矿钞等,约占全省进口总额的10.4%;二是机械及运输设备,占进口总额的37.7%;此外还有加工贸易和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同时,随着对外贸易水平的提升,全省进口商品中技术含量有所提高,*6年,全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为114.99亿美元和54.76亿美元,分别占全省进口总额的53.7%和25.6%。 3、进口贸易伙伴日益增多。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全省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新市场,在出口市场不断拓展的同时,进口贸易伙伴也逐渐增加。1990年全省进口额超过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仅2个,到*0年增加为11个,*6年突破20个,达21个。 4、外商投资企业是全省进口的主体。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全省进口贸易的主力军,进口规模大大超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全省进口份额保持在70%左右(*6年略有下降)。*6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进口153.98亿美元,占全省进口总额的66.4%。 (二)进口贸易对全省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随着进口贸易的发展,虽然人们对进口贸易在调剂余缺、弥补资源不足、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等方面发挥作用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关注的焦点更多还是放在出口和贸易顺差上,更重视出口发展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轻视了进口,对于进口对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还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1、投资品进口对投资水平的影响 通过对比全省*0年以来资本形成总额与投资品进口的增长情况表明(见表1),在*1年至*6年间,除个别年份外,大部分年份投资品进口增长,资本形成总额也增长,尤其*3年以前,投资品进口增长加快,投资水平也不断攀升,从*4年开始,投资品进口增幅有所趋缓,而投资增幅也比较平稳。 可见,通过进口投资品,尤其是很多技术设备的引进,可以提高国内生产和技术水平;同时,进口也意味着更多地利用外部资源,可有效缓解国内资源的约束,提高投资水平。从我省来看,进口产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是典型的进口投资品,仅此项进口就占历年进口总额的35%以上。通过进口机械和运输设备,加速了对旧生产线的改造,促进了新生产线的建成和新投资热点的涌现,大大提高了全省投资水平,促进了投资的增长。实证分析表明,通过进口投资品,将资本转化为生产能力,可以提高国内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打下良好基础。 2、消费品进口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通过对比*0年以来全省最终消费与消费品进口增长情况,同样发现(见表2),六年中除个别年份(*3年、*6年),有四年消费品进口增长,最终消费也增长,消费品进口下降,也影响最终消费的增长,如*1年全省消费品进口比上年下降8.5%,全省消费总额增幅也由*0年的11.9%回落至8.0%。 实证分析表明,通过增加消费品进口,能够使国内居民可选择的消费品种类增加,促进国内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提高生活水平,增加福利,进而改变居民的消费选择和行为,对提高消费水平产生促进作用。这是由于消费不单单是由收入来决定的,如果消费者偏好发生改变,其消费选择行为必然会发生改变。消费品进口恰恰增加了消费者选择的消费品种类,因而会改变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有效促进消费升级。同时,通过进口新产品或质量性能较高的消费品,能够带动和刺激国内企业对新消费品的跟进和生产,刺激厂商更加重视生产质量,提升标准,使进口消费品的过程成为替代生产的前奏。 二、进口贸易发展问题及制约进口发展的因素 (一)进口贸易发展中存在问题 从上面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进口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投资和消费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在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发展理念引导下,人们对进口贸易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进口贸易发展一直滞后于出口贸易发展。 1、进、出口结构明显失衡。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总量规模日益扩大,但出口和进口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也日益突出。1988年以前,全省出口和进替发展,贸易时而顺差时而逆差,但1989年以后,在对外贸易总量中,出口份额不断提高,进口比重持续降低,*6年这一比例扩大到65.9:34.1,全省进口系数(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不断下降(见文后附表2)。尤其是*4年以来,进口增幅与出口增幅差距进一步扩大,全省贸易顺差规模急剧攀升。1990年全省贸易顺差仅5.59亿美元,*0年上升至45.93亿美元,*4年突破百亿美元,*6年更达198.65亿美元,全省贸易顺差占全国贸易顺差总额的10%。 2、进口市场的集中度过高。全省进口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大部分集中在亚洲,占全省进口市场份额的七成。*6年,进口额居前三位的贸易伙伴是台湾、日本和韩国,均集中在亚洲市场,进口额分别为46.57亿美元、25.07亿美元和22.86亿美元,仅从这三个市场的进口额就占了全省当年进口总额的44.2%。虽然,近年来,进口来源地不断增多,但所占的份额仍较低,如*6年全省从美国和欧洲市场进口为22.07亿美元和24.07亿美元,占全省进口总额的10.3%和11.2%。全省对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进口依存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以及进口和出口流向的较大差异(我省出口的主要市场是美国和欧盟,而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表明我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存在不平衡,这不仅会加剧出口的贸易摩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进口市场的控制力和谈判力。另外,一些原材料进口过于集中,也会加剧进口市场波动对原材料供应的影响。 3、进口主体不均衡。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是全省进口贸易的主导力量,随着外商投资的不断增加,其进口占全省进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就使得全省进口商品多是为加工贸易出口配套服务的。国有企业进口比重不断下降,由*年的21%下降至*6年16.3%;集体和私营企业进口近年来增长较快,占全省进口总额比重由*0年的1.3%上升至*6年10.4%,但所占份额仍偏低。经营主体发展的不均衡,不仅使全省进口产品结构受到影响,也由于经营单位服务跟不上,使部分的进口业务需求外流,影响全省进口规模扩大。 4、生产消费性进口多。目前,在全省的进口商品中以生产资料为主,而在生产资料中又以加工贸易所需的零部件和生产中所需的能源为主,属于生产消费性的商品多,吸收性的进口,如先进设备、工艺等的进口少,导致大量消费性进口支撑着低效率、粗放型增长模式的运转。 (二)制约进口贸易发展的因素 1、“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战略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外汇短缺和资金短缺的局面,我国的开放政策从鼓励出口、鼓励引进外资开始,因而从开放初期的大力鼓励出口到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提出的“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对出口的重视在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中一直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对出口能够带动国内投资和就业的增加,并能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对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的认识和不断扩大出口的认同达到了高度统一。在这种战略导向下,人们对进口作用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调剂余缺上,多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进口,对于进口在满足国内产业升级和需求变化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没有充分认识,使得进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长期被低估,进口贸易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2、发达国家对技术产品出口的封锁政策也使进口贸易发展步伐受阻。技术进口是一国技术进步的重要供给渠道,任何国家仅靠自身的发明远远无法满足技术进步的需要。尤其现代技术越来越强的集合性、规模性和国际性,也使得任何一个国家的技术发明活动都越来越离不开外部世界,也都不得不大量引进国外的现成技术,尤其是基础和原生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外先进技术的进口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新技术的需求明显增加。*4年以来,全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规模迅速扩大,*6年已占全省进口总额的25%以上。技术产品进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经济技术的不足,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我国执行科技封锁政策,导致我国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简单技术或者滞后技术居多,真正的尖端科学技术很少,因而目前进口的这些产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却很难从技术上真正推动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发达国家的封锁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口贸易的发展。 三、转变观念关注进口,采取措施扩大进口 当前,世界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也正处于战略调整期,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注重贸易平衡发展,日益成为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大课题,进口在对外关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愈发突显。在这种发展形势下,要促进全省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在继续做好出口贸易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进口贸易,转变发展观念,从出口导向转为进出口相结合,采取措施有效扩大进口。 (一)转变发展理念更加关注进口 第一: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必须关注进口贸易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政策的取向是扩大出口为主,通过扩大出口,不仅奠定了我国出口大国的地位,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诚然,扩大出口从创汇的角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对外贸易中一个国家的经常帐户的赤字最终只能靠经常帐户的盈余来弥补,资本帐户只能解决短期的融资问题。然而,随着对外贸易规模扩大,进口和出口发展不平衡,导致各种贸易摩擦频发,巨额贸易顺差也增加了国内经济运行风险。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进口在对外关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突显。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技术知识相对于国外来说较为落后,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必须通过对外开放、通过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来吸收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技术经济赶超,增强国际竞争力。从我省来看,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在加快制造业发展的进程中,急需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一些稀缺性资源,因而,扩大先进设备、技术和紧缺资源进口、关注进口对经济发展作用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二:进口贸易发展有助于出口结构的优化。出口竞争力的强化必须依赖于国内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出口结构的转变,又有赖于进口的促进。在传统上,我国出口产品生产主要依靠国内廉价劳动力资源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价格竞争优势、靠对国内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取得的出口地位,这样便形成了以价格竞争代替质量竞争、以大量的初级产品和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为落后的制成品为出口品的出口结构,因此我们要与发达国家创造同样多的外汇就必须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耗费更多资源,从而形成出口创汇导向的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模式,长此以往,就难以为继。而关注进口贸易发展,通过合理有效进口是改变这种不合理出口结构的重要途径。因为通过高技术中间产品进口,可引发的国内技术模仿和创新,进而促进国内知识技术进步、更充分更有效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质量竞争优势,形成合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产品出口结构。 第三:发展进口贸易,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在经济增长的源泉、动力和机制中,除了资本、劳动、技术、人力资本和制度等因素外,生产要素投入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中所产生的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让生产要素由高投入低产出部门流向低投入高产出部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进口贸易过程中,必须注意进口商品结构的优化。那些相对于国内来说技术含量高,经济价值大的贸易品是我们优先考虑的进口对象,即在贸易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多地让贸易的创造效应大于其转移效应,从而加快国内技术的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进口贸易发展 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结构,是实现全省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当前扩大进口也具备了有利的条件:国家关于进口政策日趋优化,关税调整降低了进口的成本,人民币升值也有利于进口经营。 1、立政策。要抓住当前扩大进口的有利时机,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引导进口贸易发展。首先要适当引导企业进口重要的、技术含量高的设备,以促进省内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加速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制定进口信贷优惠政策,适时增加进口担保业务,尤其对鼓励进口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要优先提供优惠贷款和进口担保。目前,省内已出台鼓励进口的相关政策和办法,各相关部门要注重落到实处,确实发挥政策效应,激发企业进口积极性。 2、优结构。扩大进口已是大势所趋,但提升进口水平优化进口结构更胜于扩大进口规模。扩大进口目的在于提升本土产业竞争力,而非只是简单追求进出口贸易金额的平衡,因而,在扩大进口规模的同时更要突出强调不断优化进口贸易结构。首先,要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真正把需要的好东西引进来。在大力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同时,要着力扩大基础性自然资源、原材料的进口,鼓励引进初级产品和高耗能的半成品和成品,实现“以进养出、以进带出”,逐步实现进口扩张和出口升级的良性互动。另外,根据市场需要,充分利用目前人民币升值的有利时机,适当扩大消费品进口,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促进国内消费品升级换代,促进国产商品的质量和档次提升。其次,要力求进口贸易伙伴多元化,要扩大从主要出口市场的进口,尽可能减少贸易摩擦,可充分利用各种展销会、洽谈会,寻找合适的进口来源。 3、重协调。要发挥进出口商会、有关行业协会和主营企业的作用,对大宗产品进口实行集中采购、统一对外谈判,建立一套有效的“价格卡特尔”体系,引导企业在主要大宗进口商品定价权谈判中逐步发挥主导作用,避免由于相互竞争而导致进口商品价格被提高,利用采购数量上的优势来换取在价格等方面的谈判优势,规避国际大宗产品市场价格风险。 贸易经济论文: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 摘要:根据协整检验分析,我国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要比出口的促进作用小得多;从短期动态关系来看,出口和进口都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进口小得多,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较弱。 关键词:经济增长,进口,出口,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从亚当.斯密提出“剩余产品出路”的学说以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都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E.哈根等从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来探讨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等[1]。 李京文(1996)[2]通过经济增长模型的实证分析,指出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彭福伟(1999)[3]发现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较弱。陈家勤(1999)[4]认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杨全发(1999)[5]对巴拉萨(Balassa)[6]建立的模型带入我国数据进行检验,认为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刘晓鹏(2001)[7]认为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较弱。Lawrence(2000)[8]在部门的层次上检验了日本1964~1985年和韩国1963~1983年的进口和产业政策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发现进口是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Onnolly(2005)[9]用75个国1965-1990年的专利数据来代表这些国家的模仿与创新,量化了高科技产品进口对进口国(发展中国家)模仿与创新的溢出效应,来自发达国家的外来技术对进口国单位资本GDP增长的贡献大于其国内的创新。Lawrence(1999)[8]在美国对20世纪80年代100多个制造业产业中国际竞争力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进口竞争刺激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Wang和Xu(2000)[10]考察了工业化国家间通过资本品贸易和外商投资而产生的R8D溢出效应。 以上研究成果在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时因忽略了相关重要变量而使得检验和经济解释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跨国(地区)的截面数据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OLS回归分析方法要求所使用的数据是平稳的,如果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关系,则容易出现伪回归现象[11],另外,已有的研究假设所选的国家具有共同的经济结构和相似的生产技术,这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对于所研究变量的定义和时期的选取也会影响经验结论等。上述对于单个国家(地区)时间序列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实证模型中信息集的选取的差异;模型滞后期选择的差异;模型方法及检验统计量选择的差异。例如,进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往往是经历一定的时滞,若忽略这一因素而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就会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通过分析进口、出口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协整关系,并进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深入地探讨了进口和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数据和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出口总额(EX)、进口总额(IM)来反映对外贸易状况,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经济增长。本文依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从1985年至2005年的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以1985年为基期的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折算出1985年为基期的国内实际生产总值。为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分别对上述三个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其对应序列记为LEX、LIM和LGDP。1.对GDP、出口和进口对数序列的ADF检验中,包含了位移项(intercept)和趋势顶(trend),因为从图1中可以看出,这二个序列都包含一定的位移和趋势,如果不考虑位移和趋势就可能产生错误的单位根判断;而对差分序列的ADF检验中,则既不包含移位顶,也不包含趋势顶,因为图2显示这二个序列都不包含位移和趋势。 2.*表示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示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GDP、出口和进口的对数序列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小于在10%显著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不能通过ADF检验,这三个序列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而这三个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在5%显著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不存在单位根,都是平稳序列。GDP、出口和进口的对数序列是一阶平稳序列,因此可以进一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性。 2.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ECM 本文采用使用Johansen极大拟然估计法检验经差分修正后的平稳序列LEX、LIM和LGDP。Johansen方法建立的VAR模型对滞后期的选择比较敏感,所以采用AIC准则来确定最佳滞后期。在滞后期数确定之后,再对协整中是否具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进行验证,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12]。在5%的显著水平下,经济增长与出口、进口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根据Granger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ECM)。因此,可以使用Engle-Granger两步法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第一步,先建立长期关系模型,即对水平变量(ordinaryvariable)进行OLS估计,其方程如下: LGDP=4.526845+0.623032LEX-0.049701LIM(1) (13.53709)(4.293514)(0.291202) =0.967508S.E.=0.096935 从进出口总额与GDP之间的长期关系来看,GDP对出口的弹性为0.623,而对进口的弹性为0.0497,出口比进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影响,而且进口项的系数未能通过t检验,即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第二步,建立短期动态关系,即误差修正模型。将长期关系模型中的各变量以1阶差分的形式重新构造,井将长期关系模型所产生的残差序列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在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中,对短期动态关系逐个进行检验,不显著的项逐渐剔除掉,直到找出最适当的表达式。笔者用EC表示长期关系方程(1)中的残差,通过试验,得到两个比较适当的表示短期动态关系的误差修正方程方程(2)和方程(3)。 DLGDP=0.0797+0.0246DLEX+0.04695DLIM-0.22869EC(-1)(2) (13.1998)(0.6363)(1.1951)(-4.5138) =0.62412S.E.=0.017467DW=1.16937 DLGDP=0.0813+0.06274DLIM-0.217152EC(-1)(3) (15.0472)(2.1034)(-4.683832) =0.61325S.E.=0.01712DW=1.2987 这两个方程中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方程(2)说明从短期动态关系来看,我国的GDP和出口、进口序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进口比出口对GDP的增长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这不仅表现在进口项和出口项系数的大小上,而且也表现在进口项的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而出口项的系数在10%的显著水平上才通过检验。由于DLGDP、DLEX和DLIM本身就是增长率的含义,因此,进口增长率每增加1%,GDP的增长率将增加0.047%,出口增长率每增加1%,GDP的增长率将增加0.025%,而上年度GDP、出口和进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229的比率对本年的GDP增长率做出修正。 方程(3)是在进一步剔除了不太显著的出口项后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它表示在短期内不考虑出口对GDP的影响时,进口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进口项的系数说明进口增长率每增加1%,GDP的增长率将增加0.063%,而上年度GDP、出口和进口的非均衡误差以0.217的比率对本年的GDP增长率做出修正。 3.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Granger(1987)[13]指出,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则这些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要么滞后差分项的系数联合检验(一般用F检验)显著,因而存在短期因果关系,或者误差纠正项系数显著而存在长期因果关系。因此,在确定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后,就可以构造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调整速率及短期互动影响井观察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表3为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得到的估计结果,对表3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表3第一列数据分析各变量对GDP增长的短期影响及长期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进口对GDP的影响仅在两个时滞后在10﹪的水平上对GDP有正向影响,可能是因为进口相对减少了内需。另一方面进口的增加将会淘汰落后厂商,所以起初进口的增加对产出增长有负向作用,但两个时滞后,进口的机械设备或原料会提高生产效率或加工后的产品销往国外赚取附加值,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4]。我国长期以来所实施的进口政策是鼓励生产性资本品的进口而限制消费品的进口,在我国的进口中包括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我国短缺的原材料,这无疑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变量均通过长期均衡关系来影响GDP的增长,每年LGDP的实际值与均衡值的偏差的约6.6﹪被纠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黄国祥(1999)[15]和贾金思(1998)[16]的观点。 (2)总产出对进出口影响不显著,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战略仍处于外延式、粗放型增长阶段[17],出口以价格竞争为主,未能有效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增加值,从而影响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实行的不断提高制成品出口比例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仍然是停留在粗放型、数量型的增长上,还未能实现有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及附加值的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2]。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t检验统计量,EC为反映短期对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纠正项。 4.格兰杰因果检验 对各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0﹪显著水平上,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但经济增长不是出口的原因;经济增长与进口之间以及出口与进口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协整检验分析,得出的结果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要比出口的促进作用小得多,这与新古典经济学“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假说相吻合。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一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从短期贡献和长期贡献两个角度来分析。从短期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三个因素。但是,如果从长期供给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则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两大类。要素供给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知识进展等等,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反映了一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一,经济增长集约化的程度.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而这些因素都与进口和利用外资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短期动态关系来看,出口和进口都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进口小得多,而且出口项系数不能通过5%显著水平的统计检验。这说明就短期动态关系而言,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进口来实现的。就当前情况而言,扩大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但要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尽可能的保持进口的同步增长,要尽量保持进出口平衡,因为我国现阶段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出口导向型,进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仍然相当大。 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较弱,主要是因为传统上我国出口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依赖对闲置资源的利用。我国正逐步放弃传统出口增长的贸易战略,我国的初级产品出口基本上是符合市场调节机制的。我国的出口增长是可以获得贸易利益,并可为剩余资源找出路,故而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的制成品出口主要还集中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便发挥我国劳力和资源的优势,在国际上,这必然会面临劳动力和资源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的有力的竞争,致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根据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出口迅速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同时能够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从中长期来看,为了发挥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应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的增长贡献,加强附加值高的产品的出口,是贸易出口尽快实现从劳动力和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向质量和技术为主的集约型的出口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贸易经济论文:努力实现工业和贸易经济新跨越 “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是市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创业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的新变化、实践的新发展、人民的新期待和科学发展观的新内涵,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进一步推进“创业创新”,努力实现舟山工业和贸易经济新跨越。 从舟山经贸工作的实践来看,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大转移的背景下,保持全市工业和贸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条件下,保持二次产业与一次、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如何在资源能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的条件下,保持环境优良和可持续发展等等,是新的形势给经贸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树立世界的眼光,跳出舟山看舟山,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尽心尽责,奋发有为,努力发挥舟山的区域资源优势,营造区域核心竞争力,争取新的优势和保持可持续发展。 舟山工业和贸易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一条海洋特色的发展之路,必须要以加快创业创新为动力,着重抓好六项工作举措落实: (一)把抓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创业创新的重要手段,不断壮大临港工业规模实力。要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引导临港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加快推进船舶工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重大船舶修造和石油平台制造基地。积极推进修造船行业的整合,大力推进船舶产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步伐,努力在首制船型、造船关键技术和现代造船模式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全力发展船舶配件制造业,加大船舶配件制造的招商引资和专业集聚区块的建设力度。做精做细水产加工业,进一步提高精深加工水平,积极推进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药物、海洋保健品的研发和生产。科学规划、合理确定临港石化产业集聚区块,加快推进一批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力争临港重化工早日成为临港工业重要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培育一批销售上百亿的临港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 (二)把优化生产力布局作为创业创新的有效依托,不断推进产业集群区域集聚。根据舟山群岛“一体两冀”和舟山本岛“南生活、北生产”的发展格局,围绕连岛大桥的建成和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对舟山工业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带来的新变化,加快推进从海岛型工业向现代滨海型工业转型,从传统的服务业向现代化的涉港涉海服务业提升。抓好全市工业规划和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完善工业和商贸流通生产力布局。根据全市不同岛屿各自产业特点、区位特点和港口资源优势,在重点产业发展上作专门规划,以形成特色鲜明、产业联动的岛屿型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以本岛北部整体开发为特点的临港工业产业带建设,重视项目的筛选、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为工业创业创新发展提供一个大平台。 (三)把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作为创业创新的有效形式,不断激发企业的创业创新活力。把技术创新作为战略基点,把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当前自主创新的重要形式。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培育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水产加工、船舶研发中心等区域性和行业性技术中心的功能。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品牌战略,努力推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全面发挥企业的创业创新活力。 (四)把努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和新兴产业培育作为创业创新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产业发展创新工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建立节能目标责任考评、投资项目节能评审、节能降耗工作预警等三大机制,完善目标责任管理机制;推进节能示范企业创建,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冷库节能新规范、节能技改项目、合同能源项目及清洁生产项目实施等“六个一”节能工程,完善重点领域推进机制。严管重点耗能企业,积极开展重点环境问题整治,切实履行好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责,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和任务。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加快培育和发展资源利用率高、具有较强创新水平、环境影响小的新型临港工业,积极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宗货物加工、海水淡化、风力发电等产业,努力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五)把发展大商贸作为创业创新的全新领域,积极推进涉港、涉海现代服务业发展。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服务富市”战略,紧紧围绕港航开发、特色产业培育和现代化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市中心商业带,形成以定海城区—临城新区—普陀沈家门为中心,高亭、菜园、沥港、台门、岛斗为副中心的基本商业骨架。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海岛特色餐饮业、拓展批发零售业、提升旅游住宿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培育水产品、船舶船用商品、佛教用品三个特色市场和成品油、船用钢材、粮油商品三个物资市场为支撑的六大市场;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建成以农村现代流通网、社区便民服务网、旅游商圈服务网为体系的三大现代服务网络。着力培育会展业、休闲产业、商务楼宇产业三大新兴产业,基本形成以会展商务、休闲娱乐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更好地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六)把构建要素供给服务体系,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创业创新的根本保证,不断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强化各种措施,集中各类资源,确保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和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全力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落实有序用电方案,努力保障电力供给;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及行业节水工作,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在本岛北部建设上下游配套型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千方百计狠抓资金筹措和供给,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加大政府扶持创业创新支持力度;进一步创新要素保障的供给机制,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工业要素保障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培育发展,努力实现优势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统筹协调;抓紧培养和引进临港工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劳动力,实施临港产业工人队伍培育,努力解决好临港工业高技能人才和熟练工人短缺问题;不断倡导创新强工、创新强企的文化理念,为创业创新提供精神动力。 贸易经济论文: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作风整顿领导班子剖析材料 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成立于1994年,现有干部职工21人,班子成员5人。在过来一段工作中,班子成员高度团结,求真务实,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克服了不少困难,在对外开放及招商引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我们的工作仍存在不少的差距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建设不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不来,无从谈行动。局班子集体思想建设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认为局机关工作人员少,班子成员少,局经济实力差,领导班子集体都能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从而在我局开展思想教育没有多少必要,出现了一年不组织一次活动,不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这样一个现状,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之间沟通少,不能更好的领会、贯彻落实上级的精神,内部工作失调。由于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经常性开展党内活动,培养年轻干部意识,对干部职工的思想、生活、工作关心的少,对他们的要求也不高。交心谈心少,征求干部干部意见建议少,认为他们年轻应该无条件地执行命,没有很好的实现民主集中制。 二是党的意识淡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理想信念动摇,出现了思想空虚、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甚至消极颓废;2、政治观念淡化,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3、宗旨观念淡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决难题少。在新的形势下,党的意识淡薄从主观上讲是忽视了理论学习,放弃了世界观改造的结果,从客观上讲,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①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有多样化导致一些党员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在多样化的价值面前,在形形色色的人生哲学、社会思潮面前,价值选择出现困惑,产生误区,人生观转向,道德观混乱,是非观模糊,价值观扭曲,正确的理想信念淡化、动摇。②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价值观念向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倾斜。把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变为对金钱和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一切向钱看”的信条。③社会变革所引发的深层次矛盾和社会问题造成思想上的困惑和理想上的迷失。如有看到党内存在消极腐败现象,就对党失去了信心。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党员干部心理上的强烈冲击。对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迷惑甚至动摇。⑤忽视和放松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带来的后果,对党员特别是对领导班子集体的意识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联系实际不够,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使党的意识和正确的理想信念难以牢固地树立起来。出现党的意识淡薄现象其危害很大,如不认真加以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侵蚀党的肌体,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干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二、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不大 班子集体带领全局人员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中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差距甚远。 一是项目包装不力。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是招商引资的基础,抓好项目的开发和落实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局班子成员思想统一,形成共识,已把项目开发、包装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列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前段时间,局班子集体组织了一定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招商项目开发、包装工作,但效果甚微。收集的很多项目,没有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没有按照符合产业政策、符合县情、符合国际惯例、符合市场需求,多数招商项目没有项目建议书、可行性论证报告,有些项目只有简单的几个数据,没有深入的分析论证,尤其是规模大、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高科技、深加工的项目少,对客商的吸引力不大,对外招商的成功率不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投入少,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1、资金投入少,搞项目开发,前期工作投入大,但又不一定能成功,可以说是劳命伤财,费力不讨好。2、精力投入少,没有深入实地考察,去了解项目资源情况、工艺流程、市场前景,许多项目都是闭门造车,实用性不强,开发价值不大。 二是观念陈旧,工作思路不广。认为内陆山区没有多大的资源优势,搞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靠的就是优惠政策,哪个地方投资环境好,政策优惠,哪个地方就能吸引外商来投资。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一些地方优惠政策都必须取消,再出台优惠政策就与国家政策不相符。面对这种新形势,没有适应新形势,创新招商手段去开展招商引资,行动上没有从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去留住客商。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受机构改革的影响,认为招商局反正下半年要和商业总公司、物资公司合并成立商务局,以后再考虑。 三是工作中产生畏难情绪。现在我县全民招商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很多部门认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只是招商部门一家的事,参与、支持的少。因而班子成员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过程中由于种种压力、层层困难,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在工作中难题多、困难大,年年要成绩(今年市里下达我县的任务是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1.3亿元),年年争第一,难以为计。认为招商部门没有地位,没有发展前途,好不容易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外商创造了一些条件,我们是开门迎商,部分职能部门却是关门打狗,真是无力回天,失去了信心。 四是为企业服务缺乏力度。在局班子集体的努力下,县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由于局班子成员为企业服务意识不强,贯彻落实优惠政策力度不大,使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发生了,使一些不该出现的现象也出现了。多数的投资商是因为看到我县的优惠政策不错,才来溆办厂,结果厂还在建设,各种收费纷纷而来,优惠政策中规定减免的,也不能减免,收费标准也没有按照优惠政策征收,投资商意见很大,导致一些半途而废,移址地方。许多的投资商不愿意主动申报项目,什么原因呢?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县的优惠政策不能落实,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外来企业的经营者是一个弱小群体,他们千里迢迢来溆浦投资搞开发,依赖的是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依靠的是招商部门和各职能部门领导班子服务水平和贯彻落实政策的力度。 二、学习抓得欠紧 一是理论知识学习不扎实,同志曾经指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很多,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而且必须有紧迫感,必须提高自觉性。”因此理论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局班子成员忙于事务,忙于具体问题,而静不下心来读书、读报、学理论的时间少之又少,造成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流于形式,没有很好理解、领会它们的深刻内涵,把握实质,运用其立场、观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对理论学习重视不够,没有健全完善学习制度,把理论学习看作是软指标,敷衍了事。 二是业务学习不精。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在内陆山区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更需要熟悉业务、了解县情的人才。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领域、地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主开放市场,转变为wto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市场,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已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掌握国际贸易、资本营运、涉外法律法规,按照国际惯例办事。过来一段,班子成员还没有完全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只是在内部组织学习了招商引资的工作程序,招商项目的包装、管理,项目意向书、合同书、章程、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等基础知识,对入世以来国家出台的政策法律、法规,掌握得不透彻、没有得到灵活运用。什么原因呢?对我国出台的涉外法律、法规、政策等没有一套全面的书籍,认为入世以后,按国际框架,国际惯例办事有五年过渡期,慢慢去学,加上我们是内陆山区,真正和国外投资商接触的少,有些东西现在用不着,所以在组织培训、向外宣传方面力度不大,各部门主动开发包装项目、招商引资氛围不浓,从而影响了全县对外开放的进程。 三是对学习缺乏正确的引导。全局干部职工21人,要讲文化素质还算可以,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占18人,其余3人都有中专学历,大家学习热情也较高,大部分同志都在自学升学历,在文凭上下功夫,但是他们学习目的的并不十分正确,只是为捞到文凭而努力,不是深化自己知识为适应本职工作需要下苦功。全县的“三外”工作需要知识面广而深,专业知识强的人才,现在要讲文凭大家有,但工作起来都棘手,形成了客商咨询项目情况,不懂项目内容,无法解释,客商投诉,请求解决问题,对法律法规不懂,把握不好尺度无法协调。下去对客商企业进行调查,他们对财务不懂,对生产工艺流程及产品销售不懂,无法进行指导和建议,回局汇报也无头绪,这种局面形成主要是局班子认为年轻人爱学习,去深造是件好事,而疏于正确引导,明确指导他们,我们不但要有文凭,更得要的是要学用结合,学用对路,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提高全局的整体素质。 三、工作作风欠深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县委、县政府十发重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改善了县内软硬环境,加之溆浦有一定资源优势,国内外客商纷纷踏至我县兴办各类企业,给县域经济增添了新的成分和活力,这是件大好事,同时,也要求我们工作作风更加深入,勤下去,多了解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多提些合理化建议。但是,我们作风欠深入,下去较少,就是下去,也是走一趟,对企业想,急什么,要干什么,解决什么等方面了解得少,出主意、想办法的少。由此,客商投资企业出现合资双方管理磨擦,工农纠纷,周边矛盾,与部门的供电、供水、收费等矛盾都纷纷而来,可以说是是烽烟四起,局班子成员成了被动临时的消防队员,顾此失彼,救了这家顾不了那家,无法忙过来,往往事与愿违,造成了客商有气,领导着急,我们憋气的极不利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对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缺高度认识。同志早就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并提倡我们的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市委书记欧阳斌同志也曾在大会上讲过,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供养我们,我们就要把群众办事,我们的干部要沉下去,要以我们的情去感动他们,帮助他们办一些实事。对照伟人和领导的讲话,局班子成员从认识上仍缺乏深刻的领会和理解,或多或少还存在对周围环境缺乏周密研究和调查。特别是对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缺乏认识。认为招商引资部门和农村工作没有多大联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群众得到实惠,这些工作都应由其他部门去落实。因而在履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关心他们的生活,体察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问题等方面做得很不够。 (二)缺乏深入下去,调查研究,解决矛盾的办法和力度。俗话说得好“办法总比困难多”,也讲过:调查研究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要象“一朝分娩”。客商企业矛盾之所以屡出不穷,就是我们缺乏对出现矛盾细致调查研究,作认真的剖析,然后从中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和建议。过来一段局班子成员下客商企业调查研究次数少,工作作风不深入。一些企业从办厂到今还从来没有去过,所以对他们的企业地址、生产经营情况、市场运行情况、环保要求以及存在的矛盾和纠纷等问题都是通过电话联系,很不全面。主动为企业服务意识不浓,一般一年只到企业去一次,大多都是企业出现了矛盾和纠纷由局班子成员反映以后,我们才出面协调解决,比如说天星堂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及大江口冶炼有限责任公司不要是出现了问题,我们还不知道溆浦有这么两家引资企业。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健全下基层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加之,我县执法内容多,而我局没有执法处罚的主体资格,甚至连协调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些负面作用给我们工作造成了一定阻力和影响。只要局班子成员带头保持勤下去,沉下去调查协调,多跑部门请求支持,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力度就自然加大,出现的纠纷和矛盾就会相对减少。 四、加强局财源建设欠力度 我们建局时间短、底子薄,财政状况一直处于困境,我们除财政拨款外,无任何收费项目,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历史旧欠较多,无法支付上面政策允许的各项正当经费。加之我局工作性质特殊,需要出差下乡较多,客商来我县的接待费用大,等等所需经费仍是个大缺口。因此,做任何事情都精打细算,比如说编印2004年全县招商项目目录,制作光盘,前期工作都已准备就绪,但因经费不能按时到位,局里又无资金垫付,导致这项工作不能完成。几年中,局党组也想过一些办法,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无法改变现状。是否我们没有优势?是否我们无法走出低谷和困境?这必须从我们自身去找原因:一是没有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充分看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优势,没有以自力更生的原则奠定思想基础。我们身处“三外“工作部门,有与外部打交道的先决条件,各种信息渠道较多,再者,我们又有劳务输出的权力,这些都是我们的相对优势,只要把握机会,开发财源并不困难。二是在局财源建设这点上欠缺齐心协力。局里财政情况如此艰难,大家都看到,但到底怎么办,怎么去做,大家还是没有形成高度的统一认识,也没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许多工作中有机遇抓不住,没有机遇又干瞪眼。 五、组织纪律抓得欠严 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工作搞得好不好,是否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就看纪律抓得严不严,现在干部职工遵守组织纪律大体是好的,认真检查起来,尚有一定差距,出现几种不良倾向:一是领导都出差开会去了,大家自由自在,缺乏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二是迟到、早退现象存在,缺乏制度的约束性。三是什么私事小事甚至别人事都请假,缺乏自觉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性。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抓组织纪律欠严,力度欠强,制度约束兑现欠到位。当然我们工作场地在老干乐园,环境也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同时,看到一些单位在纪律方面比我们还差,我们还算过得去的,主要原因是怕得罪人。因此,出现了一些松散现象。 存在上述的问题,我们班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现象,认真总结,以这次全县干部作风整顿活动为契机,加强班子的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观念,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变观念,加强服务,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发挥班子积极作用,艰苦创业,团结务实,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在“三外”工作中有新的突破,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贸易经济论文:物流服务质量促进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物流的服务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国际经济贸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我们也逐渐认识到国际物流对于国际贸易的促进与交互作用。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我国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并加大物流体系建设,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本文先分析了国际物流对促进我国对外经贸的作用,然后讨论了提升国际物流的关注要点。 关键词:国际物流;对外贸易;贸易经济 一、国际物流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作用 1.推动对外经贸发展 当下我国的国际物流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方法,这种国际物流虽然能够满足国际贸易需要,但是在效果上差强人意。为了实现国际物流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应根据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物流需求,形成一个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物流体系。中国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国际贸易活动有望长期开展,国际物流需要调整自身结构和服务方式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2.促进对外贸易规模扩大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广泛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国际物流发展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国际物流网络与交通运输网络紧密结合。形成以中国为中心,构建起一个国际物流运输网络,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时控制,实现国际物流的网络化与智能化。目前,我国的国际物流应加强联网,重点把握住接壤国家的经贸往来,这样能够在物流运输距离上占有绝对优势,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并扩大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规模。 3.降低我国对外贸易成本 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贸易而产生的,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国际物流具有很大的成本压缩空间。国际物流发展向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能够有效减小我国的对外经贸成本,提升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空间。通过国际物流网络体系的建设,还能够降低我国对外经贸的成本,有利于在国际经贸竞争中打价格牌,以求长期稳定发展。 二、我国国际物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物流运输速度有待于提高 国际物流运输速度没有达到预期要求。我国的中外贸易活动频繁,国际物流对贸易的成交效率有影响,如果国际物流机制臻于完善,就能够在贸易达成一致后快速完成交易。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大众对工作效率的要求非常高,如果物流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成交速度,就会失去竞争力。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和相互联系的。如果国际物流服务质量好且速度非常快,则能够有效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增加我国对外经贸的收益。 2.国际物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规模扩大 国际物流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有直接影响,国际物流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效率直接决定了订单的数量和贸易成交量,国际物流工作效率低,就会直接导致中外经贸往来受限,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对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日的国际物流发展较早且运营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外贸易经济发展。所以,只有中国的国际物流发展强大,才能够促进中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3.影响了对外贸易的成本 国际贸易成本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即销售成本、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销售成本的影响因素较多,很难有削弱的可能性;生产成本与物料和物价息息相关,也几乎没有降低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物流成本成了唯一可以减小成本的因素。 三、提升我国物流行业服务的要素分析 1.丰富运输方式 国际物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运输,运输方式决定了运输的速度与质量,因此,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才能够实现国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海陆和陆路国际贸易往来频繁,所以,国家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在海上运输和空中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等方式上下功夫。此外,还要充分借力以强化自己的物流发展,比如管道运输和多国家联合运输等等,不断丰富运输方式提升国际物流的服务质量。 2.提升仓储服务质量 决定国际物流的服务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是仓储,国际运输货物中很多货物对运输过程和存储温度以及湿度等有严格的限制。国际物流的仓储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信誉度,如果储藏条件都能够严格达标,无疑会促进物流和中外经贸的发展,直接损害我国在国际经贸中的诚信形象。 3.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是国际物流中的特殊环节,指的是在开展国际物流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消费者需求或者货物性质对货物进行拆分包装或包装装饰印刷等,这是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增加消费者满意度的重要方式。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货物运输中的流通加工,在确保货物安全完整的情况下进行,确保物流活动的进行能为整个贸易活动做出成本压减贡献。 4.货物装卸与信息管理 货物装卸看似是国际物流中技术含量较低的环节,对货物以及贸易活动的影响不大,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该环节十分重要且可控性小,既要确保货物在规定时间内安全转移,又需要保证货物装卸本身的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国际物流活动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管理的支撑,国际物流信息比国内物流信息更加完善及时,每一个环节的运输时间和现象都能够被完整记录在信息管理系统当中,使贸易信息有据可查,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完整的安全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物流对于中外经贸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提升国际物流的服务质量,才能够为中外经贸活动提供基本的运输保障。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已经在国际上有了很强的影响力,中国正处于“走出去”的阶段,国际物流对中国商品“走出去”的速度有直接影响。因此,物流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国际物流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运用物流专业知识和国家经贸发展的知识来逐步完善国际物流服务,为中国的对外经贸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作者:袁斌 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贸易经济论文:电子商务下的对外贸易经济研究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电子商务环境下,全球经济逐渐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经济模式也发生变化,对外贸易变得越来越便捷。电子商务对我国经济贸易起到降低对外贸易成本的作用,它在信息交流普及的今天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业务。它不仅能降低对外贸易成本,更能提高交易效率。开展对外贸易寻求持续性的合作与交流以便实现有效的合作共赢。本文主要对当前电子商务对对外贸易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对外贸易;电子商务;作用;对策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新的优势,影响着传统对外贸易烦琐的操作程序,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节省许多不必要的费用。电子商务技术对我国经济影响深远,是我国对外贸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将从电子商务的介绍入手,分析其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从而提出我国利用电子商务发展对外贸易中的对策。 一、电子商务的涵义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性活动,电子商务活动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人们之间的各种商务活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交易。电子商务帮助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增加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使得商务交易更加简单、方便,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增加交易的成功率。 二、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推动了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变 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下的对外贸易方式和原先的方式不同,很多公司不再花高额的费用去租办公室或者店面进行商品贸易,通过电子商务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多变的市场动态和消费需求,市场虚拟化应运而生,使对外贸易的经营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显著地降低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成本 企业在进行贸易时,产品和采购成本密切相关。电子商务是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减少中间环节亦节省一笔费用。买卖双方企业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又增加了交易量。 (三)创新了对外贸易运输方式 随着对外贸易的运输方式不停发展,物流体系向立体化转变且每一个步骤都得到了高效率的管理,对外贸易物流系统可以得到电子商务信息的调节和控制,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开始变得个性化,创新的运输方式,以更高的要求来进行运作。 (四)电子商务提高对外贸易交易效率 对外贸的卖家和买家采用标准的合同和保险凭证,既节省了传送的时间,又保证了交易的效率。通过网上办理相关业务,可以提高办理业务的灵活性,为卖家与买家带来方便,大大地提高了交易成功率。 (五)促进了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 国际分工全球化不断地提高,也成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国际货物贸易中信息产品逐渐代替工业制成品,国际综合电子化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六)加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电子商务有助于寻找国际上的合作伙伴,发挥企业的品牌效应,从而扩大企业的业务量,外贸公司利用网站上的海量信息,了解客户的相关信息和资讯,减少企业在信息量不足情况下的资源流失,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完善自身产品和根据市场节奏进行自身的革新,逐渐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然而,电子商务不仅能提高交易量,更能促进对外贸易方式的改变。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之所以所占的分量相当,是因为电子商务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地完善。电子商务能积极参与国际间合作与沟通,电子商务能够打破时间的限制,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关税与税收也造成了电子商务的一系列新的难题,我们只有不断吸收国外相对成熟的电子商务技术,才能解决这些难题。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研究 (一)增进互信完善信息交互平台建设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对外贸易,利用国际通用的电子商务交流工具,积极推行国内电子商务软件服务平台的升级工作,中国企业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积极学习海外知名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形式,在合作的过程中强调技术研发交换分享与平台开发的资源整合,积极地开展国外电子商务经济交流模式的引入合作,实现更加全面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创新。需要企业负责人运用网络营销的思维,并且积极寻找海外客户,开展持续性的营销活动创新,了解海外地区的市场情况和主要消费需求。 (二)倡导交易模式优化升级,拓展业务 在第三方担保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把握商机,实现互联和互信更好地提升国内企业的对外贸易环境反应能力,适应当今网络购物发展的需要,在瞬息万变的商业市场,并且实现商品交易信息的无缝传递。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需要有更具效率的货运公司的配合,进行销售信息的快速对流,实现买卖双方经济交往的对称性建设。 (三)电子化的商务实现降低企业成本 通过国际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企业网站为客户提供在线商品目录,转变了传统交易模式,为企业节省了在交易磋商期间所投入的各项费用。企业运用相关软件,突破了传统私人电子数据交换的局限性,实现电子化企业运作模式,降低企业成本和投资,但我国对电子商务运用处于初级阶段。 (四)突破实现战略思想和改变经营理念 企业需要不断推进组织形式的改革,转变传统经济中点对点的发展模式,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可能,有效地实现共同发展的协调。在经营理念的实践活动中,要向合作共赢的模式进行发展,并且要将对外经济的组织结构进行创造性建设,将对外经济贸易的协作功能做到最大化。利用网路型的平台和工具,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对外经营企业扁平化的发展模式创新。 (五)实现对外贸易创新营销 电子商务的应用,促进了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实现了网络营销模式。通过电子信息进行网络营销,为实现企业开放式的目标提供了便利条件,实现企业信息在国际互联网快速传播,促进了企业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总而言之,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中,电子商务发挥着强劲的推动作用,电子商务对外贸易是对外贸易中的发展趋势较好的一种。通过对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更新,已经扩展了商务贸易能力,更将推广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商务贸易发展的一剂猛药,我国企业迈向对外贸易市场的脚步就能够行进一大步。我国高度重视电子商务技术,企业就要抓住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机遇,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市场,推动我国全球化发展方向,这样才能促进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的健康发展。 作者:梁煜武 单位:广州东华职业学院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吕梁市农业学校,山西 吕梁 033000) 摘 要:生态环境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问题不断出现,这就对我们如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然后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又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农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的重要。而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农业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二者缺一不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生产的粮食产量将大大减少;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这些年来,为了发展农业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短期上来看,农民获得收入,但如果长此以往,放任此行径,必然带来生态的危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后。另外,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水资源的浪费从未停止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水土流失量是50亿t,约占世界的1/12。同时,我国50%的土地处于干旱地带,常年少雨水,该地带沙漠化现象严重,平均每年增加3000km2。另外,我国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草地退化、沙化现象严重,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直接决定资源是够得到优化配置。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产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国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各地资源分布不均。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农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我国沿海地区应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多种植其特色植物和农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我国东北和内陆地区可以发挥其地理优势,多种植粮食作物,一来足够满足全国粮食需求,而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增长农民收入。 2.2 大力l展科学技术 广泛推广科学技术与服务,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过良好的保障,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率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以及科技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国在科技兴农方面,还需要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创新。 2.3 实施城镇化战略 实施城镇化战略,促使农村过剩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减缓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从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于我国城乡人口不合理的现实情况,致使全国大部分人员滞留在农村,从而导致农村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因此,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有直接和高效的作用的。另外,我国也要保证人口的科学布局,不仅要保证农村人民能够转移到生活条件好的城镇,同时保证农村人民能够在城镇生活下去,这就要政府在城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稳定房价,为转移的人口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城镇生活,并生存下去,实现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减缓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 2.4 加快农产品的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药、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第1大国。我国在农业化肥使用方面是严重超标,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毒”产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我们知道,农药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严重的方式之一,它会造成土地板结、碱化,严重的导致土地无法再生,无法种植农作物。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同时发展科学技术,发明环境和谐型的农药,从而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效率。 3 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2者之间不可偏废。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依法办公,全国人民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和富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东北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东北地区城市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日趋恶化的难题。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强城市绿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加强城市生态修复,提高东北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东北地区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东北城市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1.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退化难以遏止 水生态平衡失调愈演愈烈,以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湿地破坏最为典型,干旱地区绿洲和植被日趋萎缩,灾害日益频繁。由于过度砍伐,可供开采的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森林的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有增无减,部分城市已经饱和,甚至黑土资源都受到侵蚀。部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大庆市原来的湿地资源很丰富。由于油田的深度开发,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大量的湿地被开发利用,许多湿地变成了泥浆地、排污池、废水排放池,土壤、植被及湿地水体的污染加剧,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在逐渐减少,湿地萎缩,功能丧失。 2.区域性水污染严重 水污染程度加剧会导致水体中和周围地区动植物大量死亡,使水域生态物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进一步降低水环境容量。水污染也直接减少了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数量,导致水质型缺少。有的地区河流严重污染,使流域附近居民陷入守着河流没水吃的窘境。2010到2012年三年间,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持续增加,增加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黑龙江省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5792万吨,增幅为16.6%;辽宁省2011年比2010年更是增加了16387万吨,增幅为23.2%,虽然在2012年有所下降,相比2011年的增加量16387万吨而言,降幅较小。2012年,东北三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67663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6%。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大于100万吨的省份有10个,黑龙江省排在第3位;全国氨氮排放量大于10万吨的省份有11个,辽宁省排在第10位,同时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类排放量上,排在第3位。 3.城市空气污染危害严重 从总体上看,东北城市空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北地区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使得汽车尾气正在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新型“罪魁祸首”,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2013年底,哈尔滨市民用车辆比上年增加12.4万辆,总量达到142.2万辆,比上年增长9.5%。其中,汽车总数突破百万辆,达到100.5万辆,同比增加11.2万辆,增长12.6%。哈尔滨市整治大气污染压力最大,提出2017年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要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10%。目前,哈尔滨市建成区将不再审批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钢铁、建材、焦化、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项目,现有的项目也要逐步向外转移。 4.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越积越多 2012年,吉林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差距明显,一半城市的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吉林市和白山市却低于50%;辽宁省的鞍山、抚顺、本溪和丹东更是低于30%,超过90%的只有沈阳和大连;黑龙江省相对其他两个省份要好一些,只有双鸭山在50%以下,其他城市都在70%以上。除工业固体废物外,生活垃圾也是固体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东北城市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多,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由于处置能力有限,很多城市并非是对垃圾进行处理,而是堆放垃圾。大量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这些废物经过雨雪淋溶,可溶成分会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或随水从地表向下渗透,向土壤迁移转化,富集有害物质,使堆场附近土质酸化、碱化、硬化,甚至发生重金属型污染。这些有毒物质在土壤中发生累积而被植物吸收,毒害农作物,威胁人们的食品安全。 二、东北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立治理大气污染的长效机制 要以增加城市绿地为主构筑城市景观,构建自然生态体系,突出城市特色。绿色植被能够很好地吸附灰尘,吸收有害气体,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城市公园、街道两旁的树木、草坪都可以通过叶片来吸纳烟灰和粉尘。此外,修建屋顶花园不仅能够使建筑物减少紫外线辐射,增加建筑物使用寿命,同样能够起到治理大气污染的作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进行调整,对城市交通格局进行调整。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改变经济增长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引导和限制那些能耗物耗高、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在区域层面上建立大循环模式,即工业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把不同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能源和原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由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向主要依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转变。 3.注重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安全 从水量、生态栖息地、水质恢复三方面构建水生态安全体系。不仅考虑环境水质标准的限值,更强调从维系水生态安全出发,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从水源地保护区,城市景观水区,水污染总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建设。同时,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防洪抗旱并举,坚持涵养水源、节约用水与防止水污染相结合,市区污水处理厂加大运营力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的供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城市公益设施的配套完善问题。 4.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坚持减量化、无害化 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应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处理处置设施进行短期和长期规划。在短期内,使固体废物和垃圾远离城市,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长期,使其远离生物圈,脱离物质循环,坚持永久安全的原则集中处置。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垃圾分类、处置方式,使人们的观念改变并付诸实践。企业投入正常运营后,可实现对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具有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5.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保的经济政策。 (1)、实行绿色信贷政策。h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必须建立起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行为纳入征信系统。企业贷款时需出示排污许可证和环评批复等有关证明材料,对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未通过环保审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不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积极支持环保型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开展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减排环保型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从而提高企业环保责任意识。 (2)、完善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一是大力提倡“绿色税收”,即提高环境税,特别是能源税,可以抑制污染排放,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二是改革资源税,完善其环境保护功能。应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应将森林资源、土地、草地、水资源纳入征税范围,并适当提高征税标准,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资源以及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课以重税。三是把传统的排污费转为由地税部门收取环境税。对污染企业提高征税标准,以此提高排污企业环保意识,促使企业改进技术,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摘 要]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业化步伐在逐渐侵蚀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大部分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而我国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不重视以及过度追求利益导致环境受到了极大破坏。我希望能够通过本文所讲述的一些内容,研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发大家的思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工业化 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世界,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将会大大降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目前我国由于工业化发展迅速,并且以火力发电较多,导致我国大部分省市直辖区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雾霾天气,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果没有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那么经济得不到有效的进步和改善。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良,例如当前科技的进步,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保护环境的产品,例如分类垃圾箱的出现、绿色低碳汽车的出现……这些新型产品都是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逐渐重视起了环境保护而做出的一些努力和贡献。 2.环境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第二,很多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如果环境得当那么就能够大大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比如说有的环境是可再生的,如果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根据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周期和时间来合理的安排开采工作,那么就能够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现在很多企业都过于追求眼前的利益,眼光狭隘,没有看到长久的角度,导致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危害。 总之,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如果经济毁灭了环境,那么经济就相当于自断后路,失去了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及关键 人类从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至今,一直都在不断的了解自然,改变自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更加的粗暴、简单,对自然实施了大规模的破坏,虽然说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各种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就是大自然做的对人类的惩罚,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空间。 因此可以说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部分物质资源等都是间接或者直接来源于大自然,如果没有大自然为我们提供无穷无尽的财富和资源,那么我们根本无法在这个星球上长久的生存下去。经济发展需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可持续发展同样也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和关键。只有人们能够重视环境保护,重视从点滴生活做起,才能够真正的深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人们的思想和态度正在发生变化,人类开始逐渐重视起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从我们生活的环境就能够看出,现代化的垃圾桶代替了传统的不分类垃圾箱,城市绿化环境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推广的很多现代化的低碳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都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深化了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之,环境保护于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基础所在,环境为经济提供资源,经济反过来则需要反馈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只有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大力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主要是为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环境保护不仅能够使得生态环境中的可再生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长时间的使用。比如说需要大量水资源的相关产业,产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循环时间,从而合理的安排工业生产计划,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可再生资源的重复再利用。而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则应当尽可能的做到每一份资源都能充分利用,同时防止过度开采现象,促进生态平衡。就以当前石油产业为例,在发展石油产业的时候,人们应当降低过度开采石油现象的频率,石油挖一些就少一些,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在开采过程中应当合理的考虑到发展经济的环境保护的作用。 在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发展理念来进行,尽可能将污染扼杀在摇篮里,避免污染源对环境产生过多的破坏。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具体对策 1.个人应当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 首先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的理念,当前人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贡献来改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对于他人破坏环境的现象要加以制止,做一个守法、环保的公民,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一份绵薄之力。 同时为了深化可持续发展经济,人们也可以从出行方式的变更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可以降低私家车的出行率,步行或乘坐公交车出行。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能够有效提高空气质量状况,降低雾霾天气的出现。 2.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控制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对相关污染环境较为严重企业的监管,对这些污染严重企业进行定期的监督和审核,很多工业企业往往白天排放符合规定的污染物,但是一到晚上借着夜色就开始排放超标污染物,政府部门应当着重重视晚间时段对工业企业的检查力度,保证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 3.国家有关部门构建全面有效的政策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家应当构建全面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来限制重污染的工业部门,比如说可以限制更高标准的污染排放,这样工业部门在进行有毒气体的排放时就会将污染气体进行深度处理,从而有效的保证了生态环境。国家也应当投入一定的资金来研发新型低碳绿色技术,使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真正对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2] 结论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在受到人类过度发展过度开采的影响,人类应当清醒了!人类应当对自己做出的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负一定的责任了,从现在开始坚持可持续发展,重视环境保护的理念还不算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质,猿只肪潮;だ砟睿才能够真正与生态环境做朋友。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摘 要:从城市园林绿化的含义切入,指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分析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业、工农业、 交通业、 贸易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园林城市应运而生。 一个城市能否永续利用,环境的好坏是很重要的因素。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并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起到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作用。要想使我们的城市永远美丽、整洁,不仅要绿化,更要把城市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2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2.1平衡大气中的CO2和O2 绿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CO2,释放O2,这对地球上O2和CO2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人口的增加,氧气消耗大,二氧化碳浓度高,这种平衡更需要绿色植物来维持。 2.2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绿地对城市工业和交通所排放的大量污染气体有阻挡、吸收、滞留和过滤的作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具有净化空气能力。 2.3减弱噪声 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能吸收声波,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5dB~10dB;乔灌草结构带30m宽可降低噪音3dB~5dB。 2.4改善城市小气候 城市园林在酷热的夏季,其枝叶形成浓郁覆地,直接遮挡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而且也阻隔了来自地面、墙面和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同时, 城市绿化地段有强烈蒸散作用,它可消耗掉太阳辐射能量的60%-75%,因而能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高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在严寒多风的天气里,也能使温度降低较为缓和。 2.5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一般以乔灌草相结合。配置这些花、草、树木不但具有显著的生态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布局合理、设计美观的城市绿地不仅可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使人赏心悦目。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花、千姿百态的造型,均可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 3 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较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高,致使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总体水平偏低。 3.1绿地生物多样性不充分 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 单调,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 3.2发展不平衡 各城市之间、城市的区与区之间,城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绿化的发展不平衡。 3.3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问题 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 3.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是法制观念有待提高。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无人问津;其次是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 4 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 城市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每个人都希望居住在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爽、鸟语花香的地方,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过渡膨胀,伴随而来的是垃圾、有害气体、噪音等的急剧产生或增多,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4.1大气污染 目前,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火车、飞机等产生大量的煤烟、粉尘、硫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4.2水体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所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地面径流,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大量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入河流,使河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变坏,尤其是饮用水水质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4.3环境噪声 随着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的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来源增多,噪声分贝增大一般来讲,噪声在50dB以下,环境是安静的,而各种车辆造成的噪声一般都在80dB以上,有的达到180dB以上,造成人们心理紧张以致耳聋。 5 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 ,不断提高城市绿地定额指标,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应实施以下4种可持续发展措施。5.1提高认识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力量薄弱,城市园林绿化基础差,居民绿化意识低下等,这些决定了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宣传教育,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合理定位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 5.2转变城市规划观念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已有了质的扩张,不仅是城市的点缀和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且被历史性地赋予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功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应再像过去“见缝插绿”补窟窿,或者为应付规划用地指标,将完全不能绿化的“废地”充实到绿地队伍中,而应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体现绿色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5.3遵守生态学原则 从生态学基础理论来研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是如何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遵守生态学原则。 5.4以法治绿 制定各种园林绿化管理公约和管理办法,使城市园林管理有法可依。 园林管理部门要与公安、林业、工商、城管、交通、建筑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对毁坏城市园林绿化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6 结语 总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方面,站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城市园林绿化事业。21世纪的城市,应该是高度园林化和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现城市园林化、花园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效果的研究 摘要:公共选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与否。本文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授课形式等教学手段进行了改进和实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效果提高较大。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教学效果 0引言 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环境教育[1],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2]。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全球环境问题,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使命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其涵盖内容广泛[3],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多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授课 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而目前我国多数大学都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学时数相对较少。必然要求对讲授的内容做到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我们在查阅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筛选了以下几方面的素材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同学:(1)列举出你认为的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2)全球环境问题。(3)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问题。(4)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5)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6)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7)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措施。(8)物理污染、微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9)八大公害事件介绍。(10)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11)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工业园区。(1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3)当代大学生如何肩负起环境使命?由于所讲的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及以后的工作密切相关,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以专题的形式紧密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多样化的授课形式,转变教学主角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填鸭式的,课堂上始终是老师作为主角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其缺点是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尝试了让学生当主角的授课方式,每学期拿出3-4学时让学生分组准备材料进行课上讲授,由同学和老师共同打分并记入平时成绩。同学们都能认真准备,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讲到精彩处常常博得满堂掌声。一次一名学生在用多媒体讲解时假想了一个奇特的沙漠耐旱动物,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我仍然记忆犹新。在每次课前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本周内发生的环保大事,可以口头的形式、或者制成幻灯片到前面来讲解,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在纸上交给我,下堂课由我讲给同学们听。此外还采用了课堂讨论以及定期布置小论文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3调查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当前我国高校以公选课出现的环境教育多数都是缺少实践部分的[4],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实践项目供学生来完成。这种活动一方面可以填补实践教学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4灵活公正的考试方式 为了保证多数同学都能顺利地拿到学分,很多学校都将选修课的平时成绩提高很多,有的甚至达到了50%,此外由于选课人数众多,如果仅凭考察出勤和作业等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公正客观评价学生带来了困难,而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实践环节纳入考核标准,比如积极主动发言的就要增加平时分,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需要卷面考察的部分应避免单纯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可以防止学生到网上直接下载论文蒙混过关。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门大学里的公共环境教育课程而不是专业课,面向的学生来自多个专业,知识背景相差较大,所以试题的内容应当难易适中,深浅得当,既要覆盖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也要突出一些热点问题,可以多设置一些灵活多样的题目,如结合环境热点问题的材料分析,可有多个答案的填空题等等。 5教学效果的检验 为了检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效果,我们设置了一套基本知识测验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课程进行到2/3时发给同学,每名同学领取两份,其中一份自己回答,另外一份拿给没选本门课程的同学来回答。以2008年和2009年统计调查结果为例。 2008年和2009年参加选课同学获得高分人数明显多于未参加选课的。以2008年为例,选修本门课程的有5人获得满分,64%获得80分以上成绩,60分以下的仅有6人;而未选修本门课程的无人获满分,仅有15%获得80分以上的成绩,55人在60分以下。2009年数据显示:学生整体环境意识有所提高,选课同学中有8人获得满分,80分以上人数增加到72%,而未选课的同学中仍没有人能获满分,获得80分以上成绩人数达到了25%;与2009年相比,无论是选修还是未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其不及格率都有所降低,但未选修本门课程的不及格率仍然较高,远远高于学习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同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浅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摘要: 2l世纪的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文本通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谈论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以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建设规划 0引言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要受到外部性问题的影响和政府政策的支配,而且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因此,如何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 环境保护“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保护是指为了避免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它包括管理和治理两大部分,即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在产生环境污染后,做好综合治理。 1.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发展质量好,市容环境景观美,生态环境状况佳,人民生活水平高,社会治安秩序优,抵御灾害能力强。发展直接关系着全国的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支撑着生命系统的延续,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随着传统发展,环境与资源正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显得越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的实现,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足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2当前环境现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局性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气污染呈发展趋势。水体有机污染加重,饮用水源水质大降。噪音影响范围扩大,影响程度加深。生态失衡问题加重,出现“热岛”、“荒漠”等问题。自然生态系统退化,进一步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因此,我们必须研究环境的演变规律,认识环境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环境的生产、恢复和补偿能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以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3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加强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3.1 要制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规划是“龙头”,环境保护必须有科学的规划,以保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前瞻未来;既要强调环境保护,又要注重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既要明确战略思想,又要设计具体工程,尤其要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 3.2 要建立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保障体系依法加强环境管理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只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3.3 要加强综合管理和治理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要建设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综合管理和决策机制及相应的体制。要建立环境综合监督制度,确定环境的综合评价标准体系。要全面推行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污染源评价、污染监测、综合评价、预测研究、模拟实验、系统分析和治理规划等内容。 3.4 要改进工业生产技术的流程和管理要加强工业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加强污染的预防,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物耗少、能耗少、排污少而效率高的高新技术工业;发展并扶持环保企业和环保技术的开发。 3.5 要有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的作用停止对污染严重企业的贷款;对环保企业和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贷款、税收方面予以扶持;对污染企业要从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中收取污染税;推广污染集中控制措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走上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3.6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治理污染产业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针对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为目标,通过普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建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价值观,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教学手段的多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为提高高校环境教育质量、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素养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教育;教学改革;生态素养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严重制约了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目标,并在十八大中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了能够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必须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1],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进而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是文明的宣传者、创造者和推动者。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观念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建成生态文明社会,能否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在此笔者以我校本科生全校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结合其他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经验[2,3],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高校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为主,通过普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同时激发学生的环境责任感,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接受并执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价值观。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进行相应调整。 1.强化生态学的系统思想和平衡理论。生态学是环境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生态学的一些概念和词汇,所以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往往心存轻视。但是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生态平衡失调所导致的,而生态平衡失调主要是由于人类在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时,忽视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而造成的。从多年的授课经验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以及我国环境政策的制订的理解都是非常表面的,缺乏对其背后原因的多角度深层次的系统剖析,其主要原因就是对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及生态平衡理论认识不足所造成的。因此,在讲授生态学的内容时,同学们所熟悉的概念、词汇等略讲即可,重点在于帮助其理解生态学的系统思想和平衡理论。具体可通过一些案例来启发同学们进行思考,如温室效应是由于能源的消耗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由此又引起了一系列物种多样性的改变;又如污染物处理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等。通过引导学生们对环境问题的多角度思考,使其能够从系统性和生态平衡的观点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重视环境伦理学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环境伦理观念的支撑[4,5]。环境伦理观念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动力来源,而目前高校的环境教育大都偏向环境问题的分析和环境保护知识、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对环境态度、环境责任以及环境伦理的培养,从而无法成功激起广大学生有效的环境行动。因此,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讲授上,应重视环境伦理学的教育,确保大学生接受系统的环境伦理知识,使其了解自然、了解环境、了解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从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逐渐养成爱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道德观念和良好习惯[6]。环境伦理学的教育可以在环境保护知识教育过程中穿插进行,如分析某一具体环境问题成因时可从道德层面深入剖析;或者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教学时,向学生讲授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等。除此之外,还应辟出专门的章节进行系统的环境伦理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使学生们在充分了解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自觉遵守环境伦理道德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3.注重案例分析的实时性拓展。环境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生态学、资源学、环境学、伦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目前大多高校选择清华大学钱易院士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该教材内容丰富,基本涵盖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各方面内容。但是教材的更新毕竟具有一定滞后性,难以与当前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同步,如当前社会的热点PM2.5和雾霾问题,教材上几乎没有提及,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因此,单单依据教材来制订教学大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考虑到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可采用教材章节设置的思路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以当下公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问题及环境保护形式和政策作为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当下发生的环境热点事件进行深入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更能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与参与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7]。 三、教学方式的多模式创新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门公选课,面对的是来自全校各个院系、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如何深入浅出地将一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的内容阐述清楚,并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颇大的挑战。因此,授课过程中,可在传统教学模式之外,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专题化讲座。由于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他们更多关注且熟悉的是当下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政策,如雾霾、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物种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专题化讲座可以就某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影响危害、解决方案等进行完整系统的讲授。同时在专题化讲座过程中,更便于开展小组讨论以及课堂互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果。专题化教学目前已经尝试了两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对一些热点的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有了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效果良好。 2.利用优秀视频资料辅助教学。目前,随着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相关的影像资料日益增多。如果在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之外,采用适宜的影像资料进行辅助教学,将会给学生留下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讲述全球变暖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让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缘由及危害,以及措施、希望和行动;《子熊故事》展现给学生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等。这些影像资料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了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和思考,结合课后的小组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增加主题讨论和辩论。人们对于很多环境问题的看法并不相同,或者说,当把一些环境问题与人类自身利益联系到一起时,往往容易形成不同的观点。因此,可以在讲课过程中选取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设计小组讨论或辩论,使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关于素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解决雾霾问题和工业化问题等。学生可以分成两组,互相辩论,在阐明各自理由的同时,了解对方的观点。通过辩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锻炼了他们进行研究型学习的能力,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四、结语 为了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目标,必须加强环境教育,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在于:第一,知识比较容易理解,没有繁杂的公式推导,但是内容却非常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由老师在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在下面难以集中精力。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强化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教学效果。第二,环境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想让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技能和知识,而是也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引导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思考和伦理思考,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真正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建设我们的美丽中国。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农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旅游度假村开始出现,但是由于相关的农村旅游开发项目没有对环境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使得一些农村旅游度假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因此本文通过对农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来思考如何有效的平衡农村旅游开发与农村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农村旅游项目的合理与可持续开发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旅游 环境保护 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农村旅游度假村项目的出现可以说是为许多偏远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福音,但是许多地区在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想法,没有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使得许多农村旅游资源得到不可逆的破坏,从而使农村旅游项目在经历了初期的收益之后逐渐走向没落,没有做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农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农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于当地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对于一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农村来说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资源的供应成了当地农村旅游开发的压力,因此许多农村选择过渡开发当地资源,比如一些水资源比较不足的地方为了能开放旅游项目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过渡开发导致了水资源环境的恶化,因此在对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避免大量的旅游基础设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要对公路、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保护,以避免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原有的自然风景,而且由于许多度假村的大量出现导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不够严格,对于一些垃圾的处理以及一些废物的排放都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与限制,使得许多风景区的自然环境受到大量白色垃圾的污染,导致风景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在许多的旅游风景里,有许多素质低下的旅游者会对旅游风景区里的环境进行故意的破坏,导致许多旅游风景区里的自然风光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农村旅游风景区的开发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对当地的一些珍稀动物的生存造成困难,使一些珍稀动物因为环境的破坏而逐渐消失。 二、农村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农村的旅游业想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使农村旅游的开发与对环境的保护两个问题之间维持平衡,要保证在对农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使农村旅游业能够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同步进行对农村旅游环境的保护,因为一些特殊的旅游环境极其珍贵,一旦遭到破坏就会永远失去,因此对于这一类的生态旅游环境要进行严格的保护,以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同时在对农村旅游项目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对对农村环境造成大量的破坏,因为环境破坏严重的话将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要求,而且若是在后期对环境进行治理的话将会付出更加巨额的代价,因此在对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进行环境保护的规划,使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之间能够得到有效的平衡,当然环境保护比不是完全拒绝旅游开发的,而是要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因此在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积极的挖掘可利用的旅游资源,比如对一些古老的建筑进行资源的挖掘,使一些快要损毁的古老建筑能得到重视,从而进行相应的保护,因此在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的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同时也要对环境进行必要的保护,同时要对游客进行良好的管理与引导,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合理有益的开发,使农村旅游项目的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旅游可持续开发的策略 由于大部分的农村地区都拥有着大量的旅游资源,比如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古老的农村建筑使得在都市生活中疲惫许久的人们可以来到充满自然气息的农村里来感受自然的安宁与美丽,从而使身心得到良好的放松,因此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要多根据农村旅游资源的特色来进行有目标性的建设,来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旅游资源,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策略来引导农村地区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旅游资源开发,比如在开发农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产业进行严格的限制,同时可以对农村的生态系统进行适度的开发,比如可以建立起一个动物园之类的地方,来增加农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使相应的农村旅游资源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同时在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还可以引进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手艺与生产技术,来牢牢吸引住游客,使游客对于这里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还要加大对旅游环境的管理,比如对一些污水的处理,一些白色垃圾的处理以及一些珍稀动物的保护,相关的部门要对旅游区建设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的把关,最后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要使当地居民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就必须要使当地的居民受益,使他们得到形成良好的自然环境就是他们获得受益的根本的思想,从而使他们能够做到自发的保护环境,使当地的农村旅游项目能够可持续的进行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时时刻刻的考虑到环境问题,因为农村的环境旅游资源是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根本,只有保护好农村的旅游资源才能使农村旅游项目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摘要】本文综述了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定义、主要内容、现实紧迫性以及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企业的影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下一步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海洋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且已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融入到海洋经济发展中。它强调的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到海洋环境的友好不污染,海洋资源的节约不浪费。其理念是强调海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以及不会对后人的生存发展环境造成危害。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如下: 1.1海洋经济与环境保护统筹发展。传统的海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味的粗放式超高速发展,会造成海洋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而海洋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污染会阻碍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环境没有污染之前,就要做好海洋经济和环境保护统筹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其他发展不同的是,只有在环境和资源做到了有效的保护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改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传统的海洋经济发展由于科技的不发达而严重依赖于海洋资源的高消耗以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且污染环境,已经不符合时展的绿色要求。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一流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来优化生产作业,从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发展的新趋势。只有做到低消耗高产出才能够减轻环境与海洋资源的负担。 2 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的就是要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节约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海洋环境保护要基于海洋经济发展能够持续进行为前提,不能因为一味的强调海洋环境保护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样经济的发展也要以环境所能承受的净化范围之内为原则,最大化的减少环境污染。做到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统一而不是对立。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辅相成。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同样,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又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只有做到统筹兼顾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权衡好短期和长期的利益,才能解决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国成为海洋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大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解决我国人口众多带来的海洋食品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 3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海洋环境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日益恶化,海洋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参照《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数据,我国2005年的海水未达标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些区域包括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以及锦州湾等,其中部分靠近大中小城市的水域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环境污染不仅导致了海产品数量减少而且深受污染。这种受污染的海产品又被运到厨房上了餐桌,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污染水域的海滩遭到废弃,相应的旅游业发展也受到了阻碍。面对日益污染的海洋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传统的靠牺牲环境还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现实,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人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选择。因此,实施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各国迫在眉睫的任务。 4 行政干预等海洋环境管理手段对企业的好处 4.1 消除企业在海洋贸易中的壁垒。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各个国家敏感和高度重视的问题。各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也从以往的内部管理向外部管理发展。很多国家为了控制海洋环境的污染,制定了相关限制进口的措施。因此,未来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从过去的非关税壁垒发展为绿色壁垒。因此,只有强化海洋环境管理,才可以让企业在海洋经济贸易中争夺话语权,消除相应的绿色壁垒。 4.2 促进企业实施绿色清洁生产。通过行政干预等海洋环境管理手段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实施绿色清洁生产,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以往的末端治理污染模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绿色清洁生产已经成为海洋环境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能够有效的解决涉海工程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4.3 促进涉海工程企业治理环境污染水平的提高。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涉海工程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在环境管理时,要自觉的通过方案设计、工艺流程检查以及评审等管理手段将海洋环境保护当作企业内部的一个管理目标。企业应从海洋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自我约束,通过管理评审等企业内部管理办法来提高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 5运用法律等海洋环境管理手段来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1 优化对海洋资源和环境功能的划分。兼顾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统筹并协调好各个方面的主导功能,从功能上对海洋区域进行划分。从海洋环境保护的角度去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综合考虑勘探海洋资源的分布量以及海洋当前的环境状况和今后的发展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区域进行功能上的划分,有效并恰当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5.2 减少企业排污量,对违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相关的行政管理单位要对污染源直接排入海洋中的企业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研究控制近海区域的环境净化能力以及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使得污染物的排放在海洋环境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坚决抵制“先污染后治理”的想法,做到排污负责制,谁污染谁就要负责治理等。督促企业研发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海上作业,引进一流技术专家及知名管理人才对生产线进行优化,做到资源循环再利用,最大化的减少的污染物的排放,对那些偷偷排放污染物或污染物治理不达标的企业坚决查封,做到一旦触碰底线和违反规定的要零容忍,从而在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实现海洋环境的保护。 5.3 全方位检测海洋环境,建立相应的海洋自净区。我国海洋面积大,孕育着大量的生命,其在自然变化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对海洋中的废弃物可以进行稀释、氧化还原以及降解等自净活动,这是海洋自我保护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建立相应的海洋自净区域用于控制污染物的乱排放和总排放量,实现定点监测。此外,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全方位多角度的跟踪,对污染区域要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理。做到在海洋自净能力范围内,有效的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4 倡导科学海上作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海洋资源。传统的海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海洋资源的粗放式利用,一方面导致了大量的海洋资源被浪费从而污染了海洋环境。另一方面导致了海洋资源的过渡消耗从而出现资源枯竭活减少不能支撑海洋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积极倡导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海洋资源循环再利用,最大化的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5.5 建立健全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细化各个现有法律中的执法内容。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让行政执法部门在海洋环境保护中做到有法可依以及执法必严等。只有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细化,才可以有效的进一步规范涉海企业作业管理,减轻海洋生态负担,确保海洋的生态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6 结论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海洋环境保护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同样,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以环境污染为前提。要统筹兼顾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从整体规划海洋长远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协调规划好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的统一发展。让海洋环境在得到保护和有效的改善后,能够有力的支撑起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从传统的对立状态转变为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局面,促进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成为海洋大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偏重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影响,这给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灾难。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系统的、协调的、不破坏旅游生态环境为目的发展,是为千秋万代造福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以独特的东方神韵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我国应在提高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护好旅游的资源,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鼓励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允许浪费和各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倡低碳消耗,高效率的统一经济增长模式。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为基础,强化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持续发展。资源是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基础,因此保持好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环节。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的条件之一。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性。生态保护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进步的发展是我们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体。 环境保护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和重要内容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应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匹配起来。因为经济利益上的趋动,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自然景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当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只有采取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措施,才能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重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建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能够达成一个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把旅游资源开发真正融入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将传统的被动式保护变为积极的保护。 可持续的发展旅游,与环境的保护应做到以下几条: 科学地有计划的开发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尽可能地减少因旅游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建立旅游投资效益的评估体系。建立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制止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在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防止因短期行为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制定包含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的环境论证,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旅游开发的决策过程中,应保护各级政府、相关的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有正常的参与渠道。与此同时,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把旅游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充分考虑旅游区的特殊功能,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对旅游区环境与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障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是世代人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为目的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其人人都自觉保护环境。旅游,其内涵博大精深,上包括天文,下包括地理;前浓缩历史,后展现未来。既是我们丰富的教科书,又是培养我们情操和体魄的广阔天地。由于旅游者文化层次不同,欣赏品位各异。要使每一旅游者,在每一次旅游中都有健康的收获,当然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作为旅游的管理者必须先提高自身素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去引领各界人士认识旅游的内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发大家,自觉地把旅游和保护密切相连,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 在旅游区应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采用先进的废物处理技术使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和垃圾得以迅速的处理。加强科学研究,与科研院所加强沟通与联系,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 国家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资金支持。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总体规划,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评价旅游业给我们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避免"亡羊补牢"。我们今天的可持性发展旅游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一件永久性的保护资源的工程。 (作者单位:沈阳市植物园)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镇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步伐加快,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新兴行业。经济繁荣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逐渐转向国际、国内的旅游行业。旅游已成为人们繁忙工作之余一种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娱乐方式,但由于旅游开发者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旅游基地,并且民众的旅游环保意识也较弱,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文章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阐述,深入分析目前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促进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1.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前提,在保护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将环境保护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可持续发展为旅游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保障旅游者、环境、经济三者利益的均衡性才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目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长远、健康的发展模式,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更有着维护环境利益的责任与使命。 2.旅游业的表现形式 旅游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维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满足现代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需求,同时又能达到保护环境,均衡生态系统的目的,将旅游业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性 协调性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首要条件,生态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协调好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旅游业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要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规范旅游行业的综合行为,保障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开发潜在客户资源。 (2)系统性 旅游业所涉及区域广,经营业务多,但都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或者其他经济活动是相通的。就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各个人群、各个领域都共同推进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业进行系统性管理能充分发挥各资源、各个区域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旅游售票、线路、导游以及旅游消费都是系统性的管理。系统性对旅游业发展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独立的、超前的、单一的旅游发展形式不能形成规范化、系统性的旅游规模,其做法相对滞后,不仅不能满足当前较大需求的旅游市场,接纳大量的旅游人群,而且还阻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大众化 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旅游早已不再是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没有年龄、区域的限制,已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传统的旅游来说,出国旅游签证成为限制人们出行的主要原因,出国旅游对年龄、性别以及从事职业等都有严格限制,并且还必须具有较高经济实力的人群才有能力加入出国旅游行列。旅游的限制条件增加,不利于旅游业向良性化,大众化发展。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国旅游不再成为国人的奢望,出游线路明确、交通便捷、价格优惠等有利因素,使得各国的旅游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就我国而言,旅游业不断趋于大众化,其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1.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由于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不仅带动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为旅游开发商创造了较大利益,以致许多旅游开发商为谋取更多经济利益,不进行实地考察,盲目加大了旅游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开垦山林,填湖泊,挖沼泽,造温泉等旅游项目,使得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不仅不能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还使得很多有利资源浪费。许多旅游基地都要结合客流量、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于许多旅游基地开发商来说,这都是较大的经济投入。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行为,如建立旅游基地、加大宣传力度、修建道路等系统性的行为。 除此之外,许多旅游景点出现商业摊位过多,土地占用量过大(如停车场、房屋等),偷盗野生名贵动植物等不良现象,使得旅游资源浪费,旅游环境质量下降,对旅游景点形象造成不利影响,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2.旅游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较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几方面,其一,由于旅游者在旅游地随意扔垃圾、采摘花草等行为为热门旅游基地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加之旅游管理者对景点的环境维护不到位,并且开展一些不适合景点发展需要的旅游活动,使得环境污染受到的污染程度加重。其二,景点附近的环境维护较差,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使得旅游景点资源受到严重影响,不仅使景点游客数量减少,而且还影响着景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其三,许多旅游景点都有许多商业摊位及商业铺面,由于游客较多,摊位的顾客量加大,产生了大量生活废水、污水、垃圾。对旅游景点的长期发展来说,这些商业将是重大的生态环境污染源,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 旅游者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是旅游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行动者。但就近几年我国旅游市场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游客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我国旅游业已成为了大众消费、全民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一直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对此则需充分发挥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 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游客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乱采摘等不良行为较普遍。许多游客的自我约束以及遵章守法意识差,对景点旅游资源不重视,故意做出一些有违景区规定并且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这些不利环保的行为都是需要严格制止与约束的。另一方面,乱刻乱划的现象严重,许多旅游景点都存在名胜古迹被刻字或者被乱划的情况,使得名胜古迹遭受破坏,影响其存在价值。所以作为旅客约束自我不良行为不仅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更是我国文明旅游时展的迫切要求。 4.热门景点人满为患 许多旅游景点在旺季旅客供给量远远超过景点游客承载量,许多景点为获得较高效益,出现超额售票的现象,使得交通堵塞、住宿困难、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经调查显示,我国的游客有90%以上都愿意选择旺季出游,因为旅游需要结合季节、气候、时间三大主要因素选择是否出行。对于热门景点的环境问题,有近18%的游客非常重视,45%的游客比较重视,30%的游客处于一般状态,7%的游客漠不关心。对此可以看出,对我国热门景点的环境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游客处于较强的环保意识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国景点生态环境。除此之外,景区是幽静清雅的环境,人数过多将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影响旅游氛围,令热门景点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所以控制游客量将成为热门景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动,也是旅游业长远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策略 1.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建设的同时还应将环境保护纳入主要考虑范畴,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其一,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基地的建设应在我国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实施,对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严格审批旅游基地开发项目以及基地建设的批文,在保障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的前提下,确保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其二,开发旅游资源应树立起防范于未然的意识,在建设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将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真正确保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其三,由于近几年旅游资源开发出现的生态破坏严重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理,对已破坏的生态资源加强整治力度,尽最大可能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以上三点不仅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控制,还需要旅游基地开发商提高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将环境保护放于首位 旅游已成为一种大众休闲模式,加大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旅游主张的核心是以环境为首要条件,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主要发展趋势则是以绿色、生态、环保为主要方向。目前,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我国开发新的旅游模式不仅是游客的迫切需求,也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将旅游业向乡村引导,使乡村的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使乡村依靠旅游业的发展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在建立绿色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还应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倡人们参与到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行列中去,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拥有大量的旅游景点和生态旅游区,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将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开展一些有利于环保的特色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为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道路。 3.加强游客素质教育,提高旅游环保意识 我国旅游业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契机。我国景点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游客的不良环保行为,提高游客素质,保障旅游质量已迫在眉睫。首先,应加强对游客的素质教育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从事旅游业以及旅游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意识。旅游从业人员应该肩负起引导游客提高综合素质的责任。再次,政府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游客提高素质,遵守旅游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从根本上解决游客素质薄弱的问题。除此之外,作为游客,自身应该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加强自我约束,做一名合格的旅游人员,不仅是现代旅游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 4.合理规划景点游客数量,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合理规划景点游客数量是确保旅游环境质量的有效前提,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计划和科学合理的人数规定方案。首先,旅游部门应结合各个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对游客人数的容纳量进行合理的审查,确定实际容纳人数。再次,通过售票的方式,核定游客人数,在景点规模固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发挥旅游景点的旅游价值,达到经济效益和旅游休闲的双重目的。除此之外,旅游相关部门应针对各个旅游景点制定适合各个景点特征的规章制度,严令禁止,条理清晰,明确规定,保障景区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保护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作为旅游业稳定发展的关键保障,良好的环境资源能够将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提供给广大游客。要想推动我国旅游业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必须要从根本上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的方式来带动旅游业的进步。本研究主要结合我国旅游业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二者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总结、归纳了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期待更好地指导旅游业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环境保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内旅游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但就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污染现象严重等,极大的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展环境保护与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利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旅游业的发展,明确旅游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 从基础定义的角度来看,旅游业为第三产业,主要指的是集旅游景点、旅游景区、饭店和旅行社等主体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的统称。旅游业、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和作用,资源导向是旅游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资源依托于生态环境,如果无法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必然也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干扰。就旅游景点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其运行效果、吸引力强弱及景点质量均与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直接相关。所以要想实现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环境质量,为旅游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一方面可以促进景区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自然生态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水资源短缺成为一项严峻的问题。国内当前缺乏科学的水资源开发方案,存在严重开发不当的状况,恶化了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一些含有水景的景区数量逐渐减少,使旅游生活用水的可利用量也明显降低。此外,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在旅游景区中很多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肆意排放,使大量旅游水资源被污染。 其次,部分旅游地区中存在水土流失的状况,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只关注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注重对植被和地形地貌的保护,致使原有的地貌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剧。旅游景区的宾馆、水库、公路等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峻,不仅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给景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然后,近年来旅游景区大气污染问题也逐渐被提升议程,同其它环境污染问题不同,大气污染可能会出现跨区域蔓延的状况,影响范围较大,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大气污染主要体现在气候改变、酸雨及粉尘污染三个方面,人们排放的有毒气体对臭氧层造成极大的破坏,气候温度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海平面也逐渐升高,甚至一些海边旅游景点面临湮没的危险。大气污染物还会通过酸雨的形式对水资源、土地造成污染,长期还会导致景点建筑文物被严重腐蚀和损坏。这与气候和酸雨两大环境污染不同,粉尘污染的危害在于降低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使粉尘颗粒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对旅游者的观赏体验造成极大的干扰。 之后,作为旅游环境问题的一种特殊表现,生物旅游资源的降低也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虽然我国在生物旅游资源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因为人们缺乏正确的开发和保护理念,未将生物资源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导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生物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珍贵生物的种类快速减少,濒临灭绝,观赏性较强的植物数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森林资源明显减少,我国当前的森林覆盖率比全国水平要低,人们肆意的砍伐和占用林地面积,净化空气的树木明显不足,影响了旅游质量。 2.人文社会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在人文社会方面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旅游景区的很多文物破坏、污染状况非常严重。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景区的接客量越来越多,乱写、乱吐痰、乱扔垃圾、违规捕鱼、违规照相等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都危害了文物古迹。 其次,在一些充满神秘感和少数民族特色风情、文化的旅游景区中,游客并没有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亵渎了当地民俗文化,给当地景区民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商业人员利用景区民俗文化来赚取利润,使民俗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发生了改变,均严重危害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旅游景点的民族文化艺术逐渐消退,很多艺术文化朝着低俗的方向发展,无法体现出旅游景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在向游客销售礼品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礼物的外观和新奇性,礼品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民族艺术文化根本得不到体现和展示,旅游市场中充斥着大量劣质的产品。 三、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力度,协调处理环境保护工作与旅游业的关系,通过良好和充足的环境资源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 1.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就是旅游资源的质量,而旅游资源的关键在于环境,只有确保景点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旅游景观的效益。自然旅游资源是在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所以实施旅游景点的保护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制定出健全、完善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按照一定的流程循序渐进的开展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构建出高质量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 应将建设旅游设施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两项工作整合起来,秉承科学性、计划性的原则和理念,全面贯彻和落实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规划制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开发旅游资源。还应尽量于自然保护区外实施旅游设施建设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景观,理性的开发和规划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保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出现盲目开发的状况,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2.基于旅游企业经营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要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职责,有效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发展和动态的视角来开展旅游业务。承运、组织旅游活动的主体就是旅游企业,其在执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要开拓全新的环保型旅游业务,研发设计出农业、森林及生态等生产环保型的旅游产品,并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科学的挑选和设计,以免脆弱的生态地区再次遭受破坏和污染,在确保旅游景点具有较强恢复能力;二要对旅游时间、人数进行科学的管控和限制,对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游客能够自主约束旅游和消费行为;三是增强导游的生态旅游理念和理论知识,将生态环保内容更加有效的传输给广大游客。 作为旅游接待设施的一大主体,旅游饭店在落实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工作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饭店要将“绿色、生态”作为经营的主要理念。具体对策如下:(1)对饭店生活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回收和利用,降低垃圾的排放量,并在旅游饭店内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的设施和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2)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现象,通过有效的节水措施来实现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3)向游客提供可再生旅游产品,避免使用一次性、污染性较大的产品。 3.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游客的消费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保障消费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1)明确当地旅游景点的风俗文化,将旅游目的调整为感受民俗文化艺术魅力,遵守当地风俗习惯,在观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不要做有损文物的行为;(2)约束自身的旅游和消费行为,将垃圾存放到规定地点,并收集好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避免垃圾对景观环境造成破坏,争做文明旅游者。在收集和处理旅游垃圾的过程中,要按照不同的类型来处理垃圾,对具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进行进一步的使用,优化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感受;(3)游客要减少一次性消费产品的使用,例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等,这些一次性餐具在较长的时间内很难被降解掉,还会对土壤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使用一些可降解的绿色和环保型餐具。游客要主动参与到有益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贡献自身的力量,推动旅游业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均衡发展。 4.基于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地区旅游区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配套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并出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制度。在健全的法规体制的保障下,要基于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来规范和约束旅游资源开发者的行为,严厉的惩治破坏旅游景区环境的行为。 政府机构和旅游管理部门加大对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旅游企业、游客心中,从而使旅游业向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绿色生态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还要构建一套可行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综合性的分析环境的适应性,创建出全新的生态型旅游区,对旅游区的污水处理、生物保护和地形地貌保护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开发旅游资源时,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适度性的原则,把握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的重难点,避免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将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工作整合起来,实现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一方面能够优化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应基于整体性的角度,统筹性地把握各方面的要素,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经营、旅游消费行为、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作为切入点,使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从而推动旅游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论环境保护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使用。现阶段我国仍然以重工业为主,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急需加强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围绕我国环境发展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资源 环境工程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被提出的,当时工业迅速崛起,而工业迅速崛起的背后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当时环境问题远没有现在严重。因此,当时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由于局部污染导致的环境问题。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如今,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更多能源被开发和利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本身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威胁和伤害,环保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这一意识的产生和深化进而推动了环境保护工程的发展。上世纪末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工程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并进一步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对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性发展这一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这一思想在我国经历了漫长时期,充分展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建立的发展关系。21世纪初为了解决更加多元化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以及大部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与此相应纲领和基本议程。充分肯定了这一理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1世纪对外国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国家为了应对环境问题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能理论深入人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产生共识。在多年环境保护工作中,我国积极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国情,投入到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工作中。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理念被提出,伴随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理念很快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为我国顺利开展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目前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环境保护并不只是单方面的,包含的领域较多,比如建筑、政治、科技等都可以作为环境保护内容。由于领域各不相同,因此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关于定义自然也就有所出入,但毋庸置疑的是都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我国已经召开多次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会议,会议指出,这一理念既要使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为子孙后代谋福祉,避免由于人类能力的提升导致环境破坏问题越发严重。 二、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 我国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一直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社会发展。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4亿,并且每年人口数量正在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人口数量过于庞大直接导致我国环境发展缓慢,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的问题很难彻底解决。根据专家统计,到21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直接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均资源占有量将减少约四分之一左右;其次,老龄化问题严重。老龄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主要问题,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将增加子女赡养负担,而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比如医疗等问题。据统计,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突破3亿,这也意味着老人的赡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难题。 2、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环境建设的和保护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离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速度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但是企业随意扩张等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约束。第二,效益方面。我国环境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提升,但是环境工程施工单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难于管理,对我国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极为不利。 3、环境和资源因素 社会环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大气污染为例,对我国六百余座城市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城市大气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汽车数量猛增造成的。此外,水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在我国内陆地区较多,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且空间分配极不均匀,北少南多。 三、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环境的增长离不开劳动力、资源以及科技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当逐渐提高这三个要素的比例,实现累积增长,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环境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力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劳动力问题也始终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劳动力并没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但是却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上述三个要素中,要优先发展科技,只有科技得到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在环境保护方面实现了稳步提升,从整体上来说,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环境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科技方面不但没有取得进步,反而下降。科技创新率也在持续下降,这样一来,环境和科技就出现了矛盾,科技创新速度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环境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科技创新,从我国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应体系也将逐渐完善。环境体制的转型将会对科技创新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结语: 综上所述,自从我国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相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过于庞大,无论是在人均资源占有率还是在人均资源利用率方面都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正在进行工业转型,转型过程中必然需要对环境体系进行调整,而这一过程将会遇到重重阻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 摘 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全校共选课。为了更好地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关系,作者从教学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此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出几点教学改革。 关键词: 环境保护 教学模式 高校课程 1.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使环境污染加剧。同时,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和资源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面对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只有当其基本思想和概念为人类都所了解和掌握时,人类才能保护好环境,并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环保素质将对我国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高校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定位及特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校开设的一门环境保护类课程,它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学为理论基础,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边缘学科,也是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于一身的交叉学科。 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西发展》也是全校共选课,该课程介绍了当代资源和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实践途径,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其涵盖内容广泛,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多样,所以需要将灵活、丰富的教学法渗入日常理论和实践教学中。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方式探讨 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赵本良,2015)。针对其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通过案例教学、小组报告、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罗国芝,2012)。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不足是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应更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采用课堂理论教学、课堂讨论、社会调查及小论文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案例教学。利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引发学生思维共鸣。如在讲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管理等章节内容时,由于其专业性强,较枯燥,因此可以辅以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2课堂讨论。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 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探讨, 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孙成访,2008)。可以选择某个专题或者当前热点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题讨论,如结合现状谈谈此举对当地生态环境及鱼类生态史的影响等。 3.3专题式教学。以某个专题为核心展开,如可围绕当代生态、环境、资源现状展开,以我国现实施的某些环境专项为切入点,通过全面介绍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4团队式教学。针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特点,可组建一支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及学科领域的团队,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摘 要:如今世界上各国都把环境问题列为头等重要的问题,要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将环境也要保护好,这俨然成了国际上各国所面临要解决的大事。就拿我国来举例说下,我国虽说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也很多,因此人均资源那是相当的匮乏。同时我国现在的生产模式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还有人们消费模式不对等的,这样的发展形势是十分不好的。因此,延伸到大范围,对于全世界来说也是一样有影响的。所以我们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使我们的世界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原因与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但是也同样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环境恶化的加剧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当今社会上的头等重要的事情之一了。众所周知的是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因此本文就对环境保护和可以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针对现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一些方案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为保护环境和构造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首先一点我们要知道的是要想处理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就要对环境的保护工作措施做到位。当今的社会为了发展就不顾一切的破坏环境,对环境的不重视,完全就是只想到现在的利益,完全没有顾及到长远发展,要是长久这样下去会对往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为了与环境和谐的发展,就要重视处理好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和社会的建设中要保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高度和谐, 因为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致统一。不然的话,若是我们只是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本就不考虑对环境的保护,重视眼前利益不考虑子孙后代的长久发展,这样就会导致统一遭受破坏,造成更大的严峻局势。这样既不能保证人们发展的需求,环境还得不到保护。 二、现在所存的环境问题 现如今世界上的大体环境状况是:局部在改善,总体在恶化。现在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环境在被污染和生态在被破坏,虽说,目前世界上在对保护环境的工作还是做的不错,但是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下面我们就看看现在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指出的一点是大气污染严重,造成这一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煤炭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其中煤炭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原因。大量的火电厂为发电,需要燃烧很多的煤炭,烟筒排放出的大气悬浮颗粒甚是好多。对于一些地区在冬天为了取暖也同样需要燃烧煤炭也会排出很多的大气悬浮颗粒。还有的是在一些地区还燃烧了含有大量硫化物的煤炭,在那里会经常下酸雨,对大气同样是有害的。到了当今随着汽车的急剧增加,汽车尾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其次还的就是对水资源的缺乏,虽说,在近些年来国际上对工业排污,加强对废水的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城市生活排污水量却是日渐增多,其中对生活用水排污的处理进度远远跟不上其排放的速度。还有就是一些国家严重干旱少雨,就造成他们对地下水过度开发,这样水资源的供应更加缺乏,有些严重的更是对人民饮水安全和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于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造对成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总认为对这些环境保护属于大事,我们是个体对大环境的影响不大,认为这是国家政府部门要管的事,久而久之,就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保护环境是国家的事与我无关紧要。还有就是人口在不断的增加,虽说目前有的国家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但是总体趋势还是在增长的,就像印度以及我国就还是在快速的增长的,这样就会对资源的需求增大,消耗也会加剧。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就会肆意大理过度的开采,对大自然造成破坏,造成环境恶化的严重。 四、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对更好的对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要加强自身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要打破传统的观念,正确认识到保护环境不单单是国家政府的事,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保护环境和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不浪费每一度电、每一点水做起,使每一个人都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其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因为缺乏约束的东西人们往往会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为了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对环境保护颁布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对人们进约束,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要跟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对其有规划的,有重点的颁布相关法律,使其在发展的时候更加规范化,这样才能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兼顾到对环境的保护,做到在不破坏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发展, 使人与环境可以和谐共处,只有这样坚持的发展下去,我们的一切才会协调,因为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现在利益,又能给子孙后代有发展的空间。为此我们要改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尽可能的形成生态,与环境友好的模式来对其进行发展,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算是可以做到对环境的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微课教学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微课作为新时代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微课教学模式在教育界的普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这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在微课课堂上,教师主要是以某一个知识点教学片断作为重点,观看相关视频资源,然后进行针对性地讨论和讲解。这种小规模、短时间的教学模式虽然内容少,但信息传递快,很适合当代的高职教育。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微课的特点,将教学效率推向新的高点。另外,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区别,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两者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一、对微课的认识 (一)“微课”呈现方式 微课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吸取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内化为自身的特点,并且转化成一种全新的模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微课虽然时间短,内容少,但是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并能构成虚拟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中,包含和传统教学相似的内容,有教学设计部分、学生测试部分、教师评价部分等。这些相关的课堂组成部分在微课教学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了微课虚拟环境构建的实现。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上课时间短。普通的课堂一节课被定为45分钟,而微课只有5~10分钟。在这种上课时间的对比之下,微课可以算得上精短了。微课更利于中小学生的发展,因为它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短时间的注意力和控制力更好。 2.微课教学主要是针对重点和难点的,一般是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比传统的内容要少得多。微课反映的内容是课堂某个阶段的内容,并不是整个课堂内容的映射。虽然课程内容较少,但是知识内涵和意义影响力很大,是整个课堂的精华所在。 3.资源容量较小。微课的视频容量比较小,一般有两种方式可以进行选择。第一种,在线观看,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在线答疑,一起讨论交流,共同进步。第二种,下载观看。学生可以自由进行下载,随身携带于移动设备中,想看的时候随时随地观看。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也是非常有利的,也有助于教师的进步。 4.课堂内容情景的构建。微课一般选择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讲解,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助于学生突破。虽然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视频,但是要想完成一个模拟的微课体系,要想构成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还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来共同支持。课前课后的准备,教师的提问和评价,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等,这些资源共同支撑起一个完整的虚拟学习空间。在微课的各种经典案例的观看过程中,教师吸取视频中好的地方内化为自身的技能。遇到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直接借鉴。与此同时,可以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对比,改进自我的不足,促进教师的成长。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水平一旦提升,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有所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课程强调一个内容,不会牵连出其他的知识点。选择的研究问题一般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来源于学习或者生活。学习上主要有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突破,生活上有教师生活经验的传授、教学反思和评价。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微课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少,一般都是5~10分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研发教材,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体,并没有强调主体概念。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教师在选题材是要选择自己有足够把握的,可以信手拈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跟学生一起愉快地交流讨论,更好地引导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学习具有突出性、针对性,这样学习起来不费力,学习效果较好。学习时间短,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传播知识,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快捷性。 (三)微课理解误区 误区一:人们往往以为微课就是把完整的一堂课进行压缩剪切,剩下了知识的概念、定义还有纯粹的理论知识。跨过了学生讨论和教师分析的环节,也跨过了沟通交流的环节,剩下的是没有营养的,不值得学习的。其实不然,微课主要是在短时间内针对重点,突破重点,加强理解。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重点,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形式。误区二:微课就是讲解PPT。每个教师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水平来选择不同的微课制作方法,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还是选择幻灯片的形式。那么就要求教师制作高水准的幻灯片了。如果幻灯片上只有文字,没有任何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教师也只是机械地念,语调和语速都很平淡,那么这样的微课形式让人乏味,学生也会缺乏学习的兴趣。误区三:微课的内容必须来自课本。微课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来自各种渠道。可以是教学范围内的知识,也可以是教学范围外的知识,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微课的内容由老师来决定,并不是强调课本知识点的重现,可以传授给学生课外知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误区四:微课只能由教师讲授。微课具有灵活的主导权,可以让老师单独完成,也可以完全由学生参与完成,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微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由学生决定。最大化地为学生考虑,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水平。 二、高职专业课微课制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微课选题不宜过大 普通的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所有教师都想充分利用这45分钟,大量地传授知识。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涣散,长时间的灌输知识也容易让学生失去主动意识,缺乏学习兴趣。而微课的教学时间很短,所以说选择的教学内容有限。教师不可选择繁杂的知识点讲解,这样忽视了微课的意义所在,也容易使学生分心走神。微课就是在短时间内对知识重点进行讲解。这样的一个精短的过程,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既不能表达课程的中心思想,也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但是在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多个微课组合叠加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多个短时间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学生只要在手机上多花5分钟就能上一节课,轻轻一点,上课的时间地点也可以自主安排,自主决定,学生也很乐意去学习,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 (二)微课形式要特别,内容要新颖 微课内容如果只是文字和知识点,没有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学习兴趣。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微课应该包含文字、图形、表情和动画的良好结合,这样才能首先在形式上保证吸引学生观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会提高,课堂的效率就会提高,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也会有所提高。一堂微课内容,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保证好了这些,然后再在制作上花心思,就能较好地完成微课。制作形式要新颖,避免纯文字,加上生动形象的视觉内容,也不能太空洞了。制作的主题要富有创新意识,制作效果要符合学生的口味,要能吸引学生观看。 (三)选择恰当的平台学习 视频观看是微课学习的核心内容,要保证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大量视频可以观看。由于资源的匮乏,地区的限制性,视频的来源就成了一个主要问题。如何做到让所有学生都能有视频观看,教师就要发挥教育主导意识的作用了。教师要结合各地区的情况,应用各大社交软件,选择可实施的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如果能确定一个平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微课视频,并不断更新补充内容。这些学习资源保存于这个平台当中不会丢失,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观看。充分发挥了平台作用,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高职专业课微课制作的方法与建议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的视频,所以说,制作视频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要求视频制作者有处理文字、图像和音频等多方面的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微课制作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根据高职工商管理课堂的教学方式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微课。不管选用哪种方式制作视频,都要保证视频的质量。 (一)理论型课程 教师利用一些录屏软件对课堂内容进行录制,主要是对幻灯片放映过程的录制,还有实际软件操作过程的录制。录制之后,利用其他的后期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剪切,修改处理,以达到标准水平。如果学校的教学设备足够先进,那么完全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电子白板可以自动地录制视频,录制完成之后再使用配音软件配音,这样就能直接制造出微课视频了。这种录制视频的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课,在理论课上,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选择,想看视频就可以看视频,想听音频就可以听音频,最大化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二)实践型课程 教师利用一些摄像软件对课程内容进行摄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训操作项目。要充分展示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步骤,还要注意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训情景。教师要指出重点,并引起学生注意。遇到某点重要内容,还需要亲自做实验示范,避免学生犯错。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做好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才能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对课程摄像来说,可以用摄像机,也可以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但是要保证像素。如果视频的清晰度不好的话,就等于是白费心思了。摄像过程尽量少拍其他的东西,对准黑板,再对准教师。一个视频中如果出现了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学生极容易分心。录制之后,还需要结合相应的处理软件,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保证像素、声音,全面确保视频的质量。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制作微课。根据优秀微课制作者的经验,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对于理论课,要录制屏幕内容和录制音频;对于实训课,就要用摄像的方法了。要想制作好微课录制,一个教师必须做到两点:第一,根据课程内容,明确地知道课程的属性。然后选择相对应的方式来进行。第二,结合自己的经验,选择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制作。制作要避免大篇幅的文字内容,避免学生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根据高职教学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微课是很好的教学方式。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微课可以很好地结合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从技术上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丰富度。第二,微课的小规模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分解成片段,突出了重点内容,并逐一突破。这一教学设计很适合专业化的教育。第三,微课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以课前课后随意选择。微课的制作要依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制作方式。微课的制作要富有新意,要体现创新意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微课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有效管理研究 1高职课堂特征 课堂,这种环境比较特别,在课堂开展的教学活动整体结构有五个特点:①多元性。即课堂会产生许多差异性的任务和事件。②同时性。指课堂里的许多事是在同时发生的。③即时性。上课,随机性很强,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能够快速反应。④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⑤历时性。学年开始发生的事件,可能对学生后续时间段的课堂行为产生影响。 2课堂管理现状分析 (1)评价课堂管理的若干机制改革滞后。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和水平提高,各项高职教育改革也逐步推进,如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估迫使高职院校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评比与验收提升了高职院校科研教改能力等等。相对这些改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其它专业一样,对课堂管理评价机制的改革无疑滞后了,可以说高职院校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如老师怎么样去管理课堂才是一堂成功课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从某一堂课该如何管理去培训教师和规范学生也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同时,有些管理制度评价体系本身就内部无序、甚至冲突,而且没有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2)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青年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力量,成员中许多人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机会走进相关专业的一线岗位,实践经验的积累几乎为零,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差距很大。 (3)移动数据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课堂自律能力。 在信息化校园时代在白热化的招生竞争下,各高职院校都配有免费的无线局域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成为学生的必备工具,学生在教室进行移动上网成为现实。 3强化课堂有效管理的对策 (1)从改变评价机制深化课堂管理改革。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管理要以实践为导向、以成才为目的,改革包括对课堂组织、知识内容、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和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的改革;课堂管理改革的最佳效果是打造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注意力中心,评价革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倡导评价考核过程化:在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中纳入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成果等;适当精简卷面考试形式,考核评价方式向情景模拟对话、调查报告、学生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转变;适时开展学业的多方评价,也就是教师、学生自己、家长、实习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 (2)强化青年教师相关培训。 我们要对照主席“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首先,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教育,让他们从教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收到激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师德师风观,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地引导教育学生,用本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课堂。其次,业务精湛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要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青年教师通过入职培训、下企业锻炼、结对拜师等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真正做到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符合双师型教师标准。最后,指导青年教师严格按教学规律和课堂教学要求组织教学,不断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艺术性。如语言上把控制语调语速,版书规范整洁,了解学情,掌握动态,守时守信,求真求实等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广大学生对本专业的积极性。 (3)课堂规则的设计。 俗话说,计划是控制的基础,无计划,控制就无从说起,纠偏就更不可能;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可以确保课堂学习有序开展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次上课时应给学生明确课堂学习规则,慢慢地这些行为规则就可以变为学生自觉意识,会落实到具体的课堂和学习中。这些规则的制定,不仅要规范学生行为,而且要让学生明白规范的意义。当然,教师制定这些规矩前,也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考虑学生改进空间,从事规则拥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教育理论认为,某种教学方法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种方法并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和精神需求,才能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但并非教师个人主宰课堂,高效率、丰富多彩的课堂可提升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考,应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平台,让学生成为展示自己的机会,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教师应充分相信和解放学生,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养,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机智灵活处置多因素间的关系协调,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开展顺利并取得良好效果。专业教师通过一些试验,发现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强,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5)借助互联网优势强化信息化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以及高职院校强化多媒体设施、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得到推广使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特点。据统计,95%以上的高职生拥有手机,其强大的功能在课堂上表现在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和看电影等,学生表现出的热情远远超过了课堂学习。所以,顺应学生的网络情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是一种合理科学的疏导,也是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手机教学,有如下两种有效渠道:一是授课内容可以由任课教师在课前上传至空间,学生借助手机在网上进行预习、复习和自测等,对有疑问的可以利用手机进行网上搜索或者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由教师现场答疑;二是课堂上教师先讲授知识点,将要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提出,学生借助手机等工具围绕任务或问题积极搜集资料,然后小组开始讨论并在课堂发言,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解决问题。这种课堂充分考虑了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为它完全打破了学习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视觉上的限制,使学生学习的时代感和探索感得到强化。 4融洽、愉快课堂氛围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与行为的起因、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有关,源于特定需要,想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和意愿表现。学习动机作为内部动力推动着学生学习行为和条件的产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它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与学习动机变化方向一致,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取得满意效果。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而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科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对于好行为进行奖励和坏行为进行处罚,促进学生课堂行为规范,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以促进课堂教学提升。 (2)教师走动式教学。 任课教师上课时如果总是站在讲台上,长期以一种姿势对着学生,强度和频率都一样,学生很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如果教师经常走下讲台,采取走动式教学,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讲课效果将更生动、形象和具体,与学生的距离逐渐拉近。此外,讲课过程中,教师语言表达风趣幽默,将能有效缓解课堂紧张而严肃气氛,创造轻松而愉快气氛,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将更好。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应该将教学过程打造成无拘无束,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良好互动,否则,什么教学方法都是无效的。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师不喜欢学生,学生的学习就得不到教师关心,帮助学生进步更无从谈起;学生厌烦教师,就会抵制教师,教师所做一切,学生都会不满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要平易近人,喜欢学生,客观看待学生,从心底关心学生成长。师生友好的关系和诚挚的友谊,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成为学生热爱学习的感情基础。良好师生关系分课内和课外:课内,教师应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调动学生兴趣。为此,教师应强化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新知识的不断学习。课外,强化师生沟通,了解学生需要。为此,教师要以平常心和学生沟通,多关心多问候,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也应大胆和教师说话,真诚交友,寻求指导和帮助。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市场和就业,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就在于,以职业技能和应用技术为教授核心内容,无论教学还是实践都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密切跟踪学习前沿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终身教育是人们在经历九年义务制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后,进入工作岗位,仍在坚持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受教育者的年龄没有门槛性规定,时间跨度可以延长到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可以是自学,也可以是接受培训,还可以听讲座、逛论坛、参会议获得知识文化和技术,没有固定的形式。既可以通过书本和口授学习间接经验,也可以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对于劳动者而言,终身职业教育非常必要,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培训新技能的过程。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最好平台,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一、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主导 职业培训的主体多种多样,有企业内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也有社会机构组织的科普培训、公益讲座,以及非政府组织举办的面向某些特殊性岗位的培训,例如对社工的培训、对志愿者的培训,这当中也涉及到一些医学、教育方面的职业能力。目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是政府牵头、劳动者参与、社会协同的办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和公益性。政府主导的优势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能迅速打造终身职业培训平台,投入资金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受任期和执政思路所限,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延续性不强,刚开始的阶段会投入较多,如果没有形成品牌和特色,可能在后续阶段就会流于形式。作为教育公共事业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在社会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政府的关注点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区域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成熟度也有所不同。 (二)层次多元 终身职业培训涵盖的范围较广,以培训的内容分类,包括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创新创业培训,以接受培训的人员分类,可以分为在职人员培训、岗前培训、再就业人员培训、一般性社会知识培训,以培训的时间分类,包括项目培训、岗位培训、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有些职业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定制,有些培训则聘请业界的知名人士讲解,还有的由员工自我培训,职业培训的过程也是企业员工“传帮带”的过程。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对职业培训比较重视,会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培训,员工自觉学习的意识更强,终身职业教育的参与度更高。而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合伙企业等职业培训体系相对薄弱,企业和员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对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因此这类企业中的终身职业教育进展有限。 (三)覆盖率低 终身职业培训在企业的覆盖率普遍不高。在国有企业,职业培训和党性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在私营企业,许多员工从入职以来就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职业训练,只能在工作中摸爬滚打、边干边学。对于一些政府主导的职业培训,由教育局或人力资源局牵头,通知辖区企业派员参加,由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所以企业参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抱着“抓壮丁”“凑数”的心态参加培训,因此迟到早退的现象较为严重。在人们的意识当中,终身学习、职业培训也没有成为一种常态,认为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知识文化已经够用,学习是浪费时间,“纸上得来终觉浅”,拒绝“纸上谈兵”。这些人没有意识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引导人们在工作中以正确的方法处理问题十分必要,因此自觉主动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强。 (四)实效有限 职业培训是一项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时长、传授的知识、实地调研的单位、实际操作的项目,都要进行周密的规划,否则培训容易沦为“走过场”,没有发挥实际效用。有些职业培训,教授的不是具体技能,而是一些广为流传的工作态度,讲解的不是怎么干,而是应该干,培训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让学习者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也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目前社会上也有不少市场化的培训机构,但教授的知识多为考研英语、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等应试型内容,面向的不是职业技能,而是从业资格,有不少人虽然参加了培训、通过了考试,但职业能力仍然欠缺,无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不得不“回炉”重塑,这也反映了当前终身职业培训的弊端。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构建终身培训的体系的可能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具有办学优势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专业工作机构,与企业办学、社会办学、劳动者自学相比,存在巨大的优势。首先是师资优势,高职院校拥有大批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经验,同时还掌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心理,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其次是场地优势,企业办学需要腾挪出专门的学习场地,社会办学需要租用人流密集处的大教室。而高职院校本身拥有教学场所,不仅拥有教室、课堂、图书馆、实训基地,还拥有一应俱全的后勤保障,食堂、体育场、宿舍楼,解决了职业培训的后顾之忧。再次是经验优势,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是教书育人,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相长,学校从专业设置、企业联动、师生管理、经费运作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与企业内部“小打小闹”的短期培训,以及社会上专业门类不齐全的“偏科”培训相比,具有更大的管理经验优势,也更能促进终身职业教育朝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二)校企协同具有实训优势 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生产运营,不可能抽出大量的人力和充足的场地从事培训工作。社会培训受制于办学条件,也没有丰富的实践应用型资源。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长期保持着校企合作,与各行业、各领域的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无论是生产性还是经营性行业,都或多或少拥有实训平台,为职业培训提供了一个仿真模拟的体验环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到企业去实习,工作地点较为分散,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自由很大,这类职业培训就必须有专业部门来协调。高职院校是胜任这一任务的最好选择,在长期的教学培训中与企业建立了大量的业务往来,有利于整合校企资源,利用好学校和企业“两大平台”,有助于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有些高职院校本身就与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形成了人才定向培养、企业基地实习、实训平台强化训练的办学模式,将这种模式拓展到社会终身职业培训中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要,发挥培训效益。 (三)政府支持具有平台优势 与社会开办的零散式职业培训,企业的专项性内部培训相比,高职院校的终身职业培训更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专项性资金和相关政策配套。社会上开办的职业培训一般侧重于一个或几个专业内容,综合性、系统性不强,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教师流动性大。企业的内部培训针对某个专项进行,与企业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缺乏公益性和持续性,推广和普及意义较低。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整合师资力量、社会资源,设置社会需要的课程,结合政府的区域规划、产业导向、目标任务来培养人才,针对性和指向性较强,因此更能得到官方支持。而终身职业培训可以改变培训载体不足、平台不大的困境,由政府主导、高职办学、企业协同、社会支持、公众参与,打造一个终身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政府将科技经费、服务业引导资金、人才资助资金投往这个平台,能够推动高职终身职业培训的蓬勃发展。 (四)在职培训具有需求优势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开办终身职业培训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有广泛的社会需求。现在社会开办的职业培训门类众多、竞争激烈,但形成品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培训机构较少,如“新东方”“蓝翔”等职业技术学校,涉及的行业有限,还有大量社会急需的岗位职业缺乏优质知名的培训机构来组织。特别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点更新“,互联网+”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一些职业营运而生,如网络营销、淘宝客服、图文处理、物流运营等,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相关工作人员急需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以胜任本职工作。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齐全,而且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品牌和社会信誉,由于是专业办学机构,也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和新设特色专业,培养岗位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能够利用晚间、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开展培训,制定课时得当的职业培训“套餐”,为劳动者提供了很大的时间便利,因此也会获得较大市场需求。 三、结论 终身职业培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劳动者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需要,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面向社会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能够充分整合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采取校企协同的实训优势,运用政府支持的平台优势,挖掘在职培训的需求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管理人才。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与船舶及建筑中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将学生看成是一块夹在两片面包中间的肉,他们在学习期间需要经常性地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其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所以从产生之初,这种教育模式就收到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纵观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教育,他们都十分重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业主导型培养模式,即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转嫁给企业,让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灵活培养各对象学生,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第二,学院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教学工厂”认为教育的主动权应该归还院校,实行以“院校教育为主,企业培养为辅”的教育模式;第三,企业、学校合股培养模式,即极大地解放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以董事会制完善与企业的关系,将高职院校的运营与现代企业的股份制模式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效果。作为舶来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从引进至今仅30年左右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大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则仍然在高等院校。所以,对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见识,也可以有效激活市场,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之间仍存在脱节。 1.1学校与学生之间。 学生已经显示出对学校方提供的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满,集中表现在对学校整个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满,并对培养方式的陈旧、单调和不够科学提出了批评。相反,学生对知识教育表示认可,并对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1.2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 矛盾集中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毕业生希望进入企业后直接从事管理工作,但企业大都要求学生从基层操作岗位做起,在实际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能力后,择优安置到管理岗位。从客观分析,首先是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同时也无法给予企业正确的甄别信号;其次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需要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现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沿袭本科甚至是研究生的管理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傍本科味浓,学科化教学仍然严重,认真学习本科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本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工商企业管理教材有相当部分是本科的,从理论教学到案例分析都是学科化的,实践性不足,缺乏高职特色。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缺乏实用性。一是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课程与普通管理类课程的差别不大。二是涉及面广但不精不专,学的多反而变得肤浅,使学生无法融会贯通,无法灵活运用。三是教材滞后。在案例教学中,科学、翔实地反映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太少,大部分专业教材及管理案例来自国外,许多案例教学变成了被动的案例讨论与分析,难以解释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案例中看不中用,模拟现实的机会不多,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因此有工商企业管理无专业课的说法。专业实习难以有效开展。由于工商企业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供应、生产、销售、财务、质量检验、战略规划等,要想安排学生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全部实习一遍是非常困难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二、加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 1.适应区域形势发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发展现状,可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了解工商管理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善于沟通与协作,勇于探索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健康身心,能在工商企业一线从事执行及基层管理工作,包括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1改革课程体系。 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其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具体是:一是核心课程要精练,不追求广而全,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管理沟通、商业伦理、职业礼仪、艺术赏鉴等课程。三是增大选修课比重,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术氛围。 2.2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由此社会急需大批了解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懂得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的管理人才。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2.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是应切实重视和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习自立性的原则,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是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专业实践,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一,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改进实践教育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的适应能力。第二,要走出校园,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第三,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4.1拓宽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 一方面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师的专业互补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可以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4.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一是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首先,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新技术、新技能以及产业发展概况,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岗位实践、项目研发等活动,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转变;此外,要大力支持专业教师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努力成为本行业域内的专家。二是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要从企业引进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或操作技能娴熟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从科研院所聘请一些专家、教授来校讲授本专业最前沿知识,加强对校内专职教师的“传、帮、带”。加强与企业行业联动,增强办学的针对性,降低办学成本,扩大学校影响,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工商企业专业起源于市场,其人才培养也应还原于市场,让市场来检验人才培养的成效。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推广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不断见成效。 作者:韩红蕾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 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高职教育活动是以职业化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所谓职业化人才培养,就是学生在进入到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时候,就是以成为职业人为目标而进行各种学科的学习,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然而纵观我国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技能教学的重视却远远超过了职业化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因此相关教育活动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现状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是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对象,近年来,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好。由于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都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自身在就业时的压力逐步变小,然而在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面临与同行业竞争的压力。就业门槛低,岗位上竞争加大,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面临的最为实际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水平的教育,而在于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未来进入企业,由于工作性质都是与经济、管理相关,自身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没有对职业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会很快被企业所淘汰的。只有让学生热爱自己的行业和工作,了解如何在岗位上提升自身,才能使其更具备发展潜力,更好地迎接工作带来的挑战。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对于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不及技能教学完善,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完备,在教学活动上不深入。这就使诸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也能上手,然而自身缺乏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自我的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后劲不足,难以胜任工作上的长期发展。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1.对于职业心理的建构 职业心理,是对于对职业兴趣、人职匹配、生涯发展方面进行的研究。性格决定命运,对于职业人来说也是如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庞大的专业门类,其中涵盖多种细分的专业以及职业方向,选择哪一种具体的门类作为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一般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相关概念。然而,如果引入职业心理构建体系,则能很好的通过各种行为分析、性格分析,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查布苏斯(Chabassus)和齐托瓦斯克(Zytowski)认为该书讨论了后来帕森斯在其职业选择的心理学中(thepsy.chologyofvocationalchoice)讨论的三个概念:优良的决策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的(决策信息);某人长于某事(相合,congruence);与某个职业的匹配同时需要能力和兴趣(相合的成分,componentsofcongruence)。通过对于信息、特长、能力与信息的分析,不同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能确定自身所长,因而能更好地确定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减少盲目性。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可以借助多种职业能力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心理的教育活动,通过心理辅导、拓展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认知职业、认知自我,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关于职业发展、就业活动方面的信息,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未来从事的行业建立正确的认识,保证学生职业心理是积极向上、正确发展的。 2.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鼻祖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执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现。对于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未来走上职业道路之后,可能在企业中从事的是财务、管理类工作,这些工作对于个人自身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一旦在这些问题上出现差错,个人的职业生涯甚至命运都会发生重大转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校内部接受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其自身在工作之后不会走上邪路,成为称职的职业人。高职院校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好的方式,还是将学生置身于类似工作环境当中,让学生体会到真正工作时的感受,并且模拟处理一系列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校,可以通过“模拟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具体的经管工作中的各种辛劳,让学生能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对于可能出现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展示正面和反面案例,或者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要用事实来说明职业道德问题对于职业生涯的影响,让学生对职业、工作心生敬畏,从而自发的遵从职业道德。通过这两方面的尝试,不仅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会有所提高,也能对工作产生新的认识,行得正,走得稳。 3.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职业规划课程目前在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有开展,然而开展的深入程度却还有所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是比较复杂、深入的。外部环境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组织环境三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政治与政策的变动、经济增长率、高新技术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大环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大体走向,是客观的。所谓提高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事,更是需要学校在相关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支持,尤其是在信息提供等方面。作为学校,需要集结就业指导部门、辅导员,动用已毕业学生的资源、合作企业的资源等,为在读学生提供一系列最新的就业信息、行业信息、企业信息支撑,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与行业发展、外部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有效改善以往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实际工作活动脱节的问题,这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创新。 4.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挖掘 当代,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比拼的不仅是实力,还有运气的成分在其中,然而许多学生却难以正视就业中的挫折,一出问题就心态失衡。很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就业理想,想要进入管理层,然而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却经常受挫,学生会感受到巨大的挫折感。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的性质和自身专业的特点,树立良好的心态,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让其要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有效应对压力,同时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在自觉自愿的条件下,加强对于自身职业、专业的钻研。在传统意义上,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授,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一种重要职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是否能长久保持先进性。除此之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还要培养良好的抗压能力,要加强对于精神抗压能力训练活动,培养其坚韧的品格和耐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吃苦、受累,同时又积极乐观,能有后发制人的能力。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必定如虎添翼,具有更长远的发展前途,职业之路也会走的更加平稳、顺畅。 三、结语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其实在目前这一阶段,还是主要体现在对于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重新认知方面。以往的职业教育,培养重点在学生的技术、技能方面,对个人自身的长期发展和职业发展并不看重,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管理人才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工作责任也更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化人才培养在理念上就要进步,在重视人自身发展的同时,尊重人自身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从而打造具备个性化、持续性的个人职业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创新思维引领下,高职职业化人才培养需要从职业心理、职业素养、职业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使每一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能走上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并且在走上工作岗位上之后后劲十足,得到更加长远、持久的个人发展。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实施途径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创造性与协调组织能力,不能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整体不高。因此,深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尝试运用模块教学理论,依据课程体系将不同课程模块划分为不同的板块。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以及其他课程等5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经济法规”、“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等课程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23%;专业技能课主要由“连销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基础”、“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的理论与实训课构成,占总学时的比例约为44%;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学校特色所开设的一些课程,如“东莞经济综述”、“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沟通”、“公共关系”等,占总学时的5%左右;另外5%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的需要,在全院教师所开设的一些特色课程中自行选修。可以看出,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仍旧局限在学科方面,对于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相对比较少,同时,过于追求课程体系的大而全,缺乏将相关学科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呈现趋同化现象 人才培养目标指的是基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所需要培养的人才所设定的一种预期。在教学活动组织和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其得以进行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中,任何活动的开展通常都是基于这一目标来进行的,例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水平进行有效评估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该目标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与市场“适销对路”的人才。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一个人学历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反映其管理能力与水平,而我国高职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基层管理者,这就导致课程体系设置内涵不清晰、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另外,在该专业的教学目标设置中,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趋同化现象。尽管各高职院校无论是其办学条件还是历史文化,甚至是在区域依托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这一差异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未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各校自身的特色或不同。因此,在市场需求不断多元化的今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无法较好地适应市场发展。 (二)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 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课程体系结构缺乏职业性与前瞻性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对缺乏职业性,同市场发展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在课程的教学中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却相对较少。3.在课程的开展中,应用性的课程比例较低,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学科的设置缺乏实际性、前瞻性等,缺乏对市场发展的有效调研,普遍存在着照搬的现象。5.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少,没有充分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缺乏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6.学科没有有效地同职业岗位进行对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时脱节现象的发生。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培养和发展中存在片面性,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工作岗位后,无法良好地开展和适应工作。 (三)综合能力及技能培养有待强化 通常来讲,要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是一个非常适用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状况。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所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应用,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课程的配置水平都相对较低,而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则相对比较偏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受限,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错误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践课程存在脱节现象,还有的院校为了能够凑足学分,在课程体系中重复进行实践课程的设置,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课程实施途径单一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普遍重视对专业类别的系统性发展,同时,在学科内容上也主要追求专、精、深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类别中理论教师占据着较大的比例,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和技能教师、实习教师的比例却比较低。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能力远大于实践能力的现象。由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匮乏和能力的不足,导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不高,就算建好的实验室等基地也大都成了摆设,使用率相对比较低。同时,高职院校的课程实施途径比较单一,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大多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模式,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社会和企业的衔接相对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比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创新意识。 (五)考核形式僵化,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现阶段,我国各高职院校教师通常都具有较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考核,在大多数课程中都倾向于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来进行,采用论文来考核的方式仅出现在少部分的课程中。一些类似于创业策划、演示等方式的考核,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通常很少采用。而在考试中,通常倾向于采用闭卷考试,只有少量选修课会采用半闭卷或者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题型的设计方面,通常涵盖了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和计算等。因此,这一评价方式最终反映出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缺乏对于主观性分析和扩展性的考核。通常来讲,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其相关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客观知识的传授,然而,学生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基于现实环境所进行的相关决策和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能力,是难以从理论知识中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过分重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完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来。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不断提升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和合作意识;进而在课程的日常开展中,有效地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对市场需求进行探析,不断地调整和改善自身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培养中,应该基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大对学生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资源整合和协调能力等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断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形成。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置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咨询能力的提升等。 (二)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目的,优化课程结构 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紧密地衔接“知识—岗位—技能”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1.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充分融合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重视专业性质和学科核心课程的构建,调整课程设置以达到最优的配置。同时,需要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正确处理好本学科与交叉学科间的逻辑关系。2.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基于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实际操作和需求进行充分协调,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岗位提供一定的帮助。3.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全面结合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针对企业管理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4.在课程的设置上还要根据该专业的就业特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开设创业课程,为学生在以后的创业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增加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设比例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市场需求提供应用型人才。基于这一最终目标,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体系。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增设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积极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2.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比重,规范教学管理体系。在开展实践操作课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地协调社会实践的比重,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层面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实验室等配置完善的实验场地设备,同时,设置研究小组,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实践创新课程。例如,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对管理学知识进行探讨;通过在学校举办企业管理模拟大赛,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等。4.学校应加强同企业或政府等单位的有效合作,利用暑期实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同时,为他们深入了解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帮助。 (四)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师资队伍的影响。在师资力量的设置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适应人才培养的改革,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不仅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还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1.教师应重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更新。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深入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光电技术等快速融入到高职教学中,另外,也要鼓励教师进行相关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考取,从而提升他们的教学经验。2.学校要积极地协调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可邀请企业或者社会中经验丰富的知名人士到校演讲,与教师和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际管理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讲座的开展、管理技能演练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强化教学团队的学术能力和企业实务操作能力,不断优化高职师资结构,促进教学改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有效运转与实施。 (五)创新并改善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考核实际上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体现出来。此外,课程考核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自身的教学和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有助于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1.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应用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考核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考核。学校应该基于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多方面作为考核的出发点,同时,充分协调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多样化的考核,如对小组和团队的整体考核等。除了授课教师的考核外,还应加强企业和实习单位的共同考核。通过这一考核,学生可以针对考核结果,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从而及时把握自身学习中的薄弱点;而教师也可以通过考核结果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2.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课程,要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综合考核,调动学生整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以创业策划为例,这一策划通常会涉及到几个方面,例如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模块,因此,学校在开展创业策划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产运作或者市场营销作为出发点,综合其他方面的课程开展进行有效的评价。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对管理人才也有了更高、更为多元化的需求。基于这一现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创新和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及时对学科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以便合理进行资源的配置,设置科学、合理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最终目标。 作者:肖翠云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管理模式与中职学生专业教学融合 一、中职学生特点 中职学生这个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信心失落、性格自卑。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往往是受冷落的群体,学校的强化教育与他们无缘,老师的表扬目光也照不到他们身上,读大学更是遥远的梦想。主要表现是不参与班级活动,独来独往。二是学习上知难而退,行为上易走极端。习惯是一种持续的养成,以前的信心失落使学生不敢面对失败,在学习上知难而退,而不平衡心理会促使他们日常行为“冒失”。 二、企业管理模式与中职学生专业教学的融合 1.企业管理模式概述 企业管理模式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组织资源、经营生产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常见的有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和系统化管理模式。 2.企业管理模式与中职学生专业教学相融合 中职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将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所以在三年的职校生涯中要养成职业习惯,提高职业素养。企业,对学生而言显得遥远而陌生,为了将企业的职业要求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企业化管理。 (1)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良好的主人翁意识和为人服务的职业素养。职校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时,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将各种类型企业的企业理念、对员工的岗位素质要求、企业管理等引入教学之中,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需求有以下几点:吃苦耐劳精神;踏实肯干、爱岗敬业、守时、诚信;身体素质过硬;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大家奉献的意识,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舞台,展示他们的青春活力,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团队意识。 (2)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专业兴趣、树立职业目标。要让学生踏实肯干、爱岗敬业,首先要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中职学校的专业老师要帮助学生在专业上定位,也就是这个班级的学生所学的这门专业应达到哪个层次的水平,这个专业要求学生学到什么样的技能,专业特色是什么,让他们在从茫然中清醒,在无助中看到希望。教学应该围绕这些目标来进行,教师要开展一系列的工作来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向这个目标前进。就拿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好多学生都不明白,到底什么是物流,学了到底有什么用。开学时,笔者总会对“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目的”进行调查,好多学生的回答都是“家长让我选的,我就选了”,或者就是“我随便选的,没有任何目的”,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为了改变现状,笔者就组织学生去参观物流企业,让他们真正了解什么是物流,同时,通过参观也能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例如参观烟草配送中心时,学生的震撼很大。他们看到了先进的物流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方法:“5S”管理法,了解了作为一线操作工人应该掌握的物流知识以及个人必备的素养。同时,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利用学校的实训室进行企业实操演练。让学生通过实际锻炼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设备的使用能力,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为其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素养基础。 (3)在教学中实际演练并长期坚持企业的“5S”管理法,形成企业化氛围。在实训教学中,实训室管理可采用“5S”现场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五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整理,就是将必需物品与非必需品区分开,必需品摆在指定位置挂牌明示,实行目标管理,不要的东西坚决处理掉,在座位上不要放置必需品以外的物品。整顿,除必需物品都必须放在能够立即取到的位置外,一切乱堆乱放、暂时不需放置而又无特别说明的东西,否则均应受到现场管理干部(小组长、老师等)的责任追究。任意存放物品并不会使工作速度加快,反而使寻找时间加倍,同时还要思考分析怎样拿取物品更快。要让大家都能理解这套系统,并遵照执行。清扫,就是将工作场所、环境、仪器设备、材料、工具等表面的灰尘、污垢、碎屑、泥沙等脏东西清扫擦拭干净,创造一个一尘不染的环境,所有人员(含教师)都应一起来执行这个工作。清洁,是在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的日常维持活动,即形成制度和习惯。每位学生随时检讨和确认自己的工作区域内有无不良现象,如有则立即改正。修养,就是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可以让学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企业化虚拟薪金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企业化管理过程,就是要使学生体会企业管理模式,靠近企业的价值取向。教学考核制度可以虚拟成薪金制,学习的奖励条例可按照企业规定: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加10元。作业得到的各等次分为不同的级别,如5元、10元、20元等。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实训课成绩优异的加30~50元,按规范操作,如出现安全隐患能及时按班级应急预案上报并救助,加20~100元。并且根据奖惩制度,定期选出优秀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薪金虚拟制度及奖励、惩罚和教育制度实行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专业课操作规范,生活目标也更明确。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专业课堂设置成企业模式,让学生的专业教学置身于企业情境下,熏陶学生的职业习惯;带领学生参观企业,通过观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习习惯。 三、融合的成效 将企业管理模式融入中职学生的教学之中,经过三年的培养,学生能养成一定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也有所提升。2010级物流管理班,开学时笔者发现班上有一个男生,上课的时候总是无精打采的。笔者通过交流发现他自己的觉得人生前途迷茫了、失望了。但是采用了企业管理模式后,他找到了自身的价值,积极参加物流技能竞赛选拔,最后经过刻苦训练,他不仅获得了江苏省职业学校物流竞赛的金牌,而且在全国职业学校物流技能竞赛中也获得了金牌。这些技能训练经历和比赛历程,为他日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总之,采用这种模式,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自身职业素养提高带来了明显的效果。 四、小结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将企业管理模式融于专业教学之中,需要长期的坚持和针对性的设计,对专业老师自身而言也具有较高的要求,老师需要具备企业素养、企业实践,才能设计出符合中职学生的企业模式的专业教学方式。虽然职校的学生有自身的个性,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只要老师方法得当,为中职学生找到量身定做的专业教学方法,就可以点亮中职学生的专业生涯,让他们的职校生涯充实、精彩、丰富,也能为他们今后今天工作岗位奠定职业基础。 作者:王红琴 单位: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 项目教学法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完成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也会造成较大影响,进而学生的就业与前途也会受到波及。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积极在日常教学中引人项目教学法,实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能有效提高学生管理能力,取得较好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认识 (一)内涵 项目教学法,教学的展开是借助“项目”这一载体。这种“项目”拥有好多门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处理问题时感觉到这种方式的完整性。这种教学法,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是相对独立的项目的承担主体,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和评估结果均有学生独立负责。学生借助独立负责项目实施,可以熟悉项目开展全过程和所有环节的基本要领和要求。项目教学法,学生是实施主体,教师是实施陪衬;学生要先练先学,教师再后讲后教;学生要积极主动,踊跃参与,敢于尝试和练习,创造性开展活动;教师要有全局观、大局观,科学把握项目开展进度,及时分析项目实施难题,科学点评项目实施效果。这样,教师的教学主角被学生替换,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锻炼。 (二)作用 在项目教学全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都能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并展开创造性活动,最终的结果并不很重要。项目实践的展开,学生从中可以逐渐熟悉课程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创新活动的辛劳和开心,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得到熏陶。比如: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适当采用一些项目让学生完成计划制定、现场调度、物流管理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各种管理知识的应用条件和方法。当然,项目的展开,参与人员不一定只有本专业学生,可以吸引不同专业、工种和职业领域的学生作为项目教学小组成员,借助项目的有效实施,能提升实际工作中学生与专业、部门不同的同事有效协调、协作的精神和能力。 (三)特征 1、目标指向的多重性 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激励,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得到锻炼。对于教师,借助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理念和模式得到升华,角色从单一的传授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引导者和掌控者。对于学校,课程观念得到更新,办学思想和目标得到提升,借助实施项目教学法,积极改革教学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管理特征、考评标准、支撑要素等,使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得到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2、培训周期短,见效快 项目教学法,通常实施时间较短和开展的空间范围有限,教学效果能够进行良好的测评。 3、可控性好 项目教学法,全过程由学生与教师一起参加,教师全过程指导学生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全神贯注进行技能训练。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项目的完成,一定先要懂得实施办法。这样,学生拿到项目就要思考需要用什么原理,再运用这些原理对项目进行剖析,然后制定项目实施过程步骤。而实践所得的结果的正确性和与书本的差异性又要考问学生。 (四)核心 教师不再追求传授已有的知识技能给学生或者说并不是依照现成的路径和方法让学生求得答案,而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路径和方法求得答案,并展示结果和自我评估,注重的是学习全过程并非知识学习最终结果。全过程中,学生认真参与,各种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成为教学的穿针引线和有效监督人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得到激发。 二、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条件与程序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基于项目这个中心、把培养能力作为为目标。因此,项目的存在是项目教学法生存基础,课程离开了项目的支撑很难实施。同时,项目必须具有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综合性特征,否则,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最后,项目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组建一个相关完整的研究媒介同样重要。比如,学生项目工作室、学生调研基地和情报资料中心。只有这样,学生小组的讨论、一手资料的调研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才能顺利进行。许多专业教师研究多年的、较传统的“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现在转变成广泛应用的“诱导学习机动一感知知识一理解知识一运用知识一检查反馈”五段教学模式,同时构建了“教学实施一旧知温习一新课传授一作业安排”的课堂操作流程。多年的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之路,比较成熟的实施程序已产生:项目选择一项目研究方案设计一项目组织实施一项目效果评价一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在项目选择阶段,如果教师有受托的研究项目,直接分解下达给学生小组即可。如果没有,还需要教师明确选题方向,学生小组和教师协商研究题目并明确每位学生在项目小组中的角色。在项目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的方案,同样需要教师的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在项目组织实施阶段,学生组长的作用非常关键,既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要注意和教师的沟通,确保项目任务按时高质量的完成。在项目效果评价阶段,首先是学生小组的白评,通过自评,发现工作缺陷和专业知识运用的缺陷,进一步夯实相关理论基础和完善项目研究报告,其次是引人企业评价。即使不是企业委托的项目,也可以邀请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研究项目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项目展示和教师成绩评定阶段,每一学生小组必须提前向全班同学公布项目研究报告,教师发动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批评,项目小组做好陈述和答辩的准备,在充分展示和交流基础上,教师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有效整合,对各项目小组的表现予以差异性评估。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中项目教学法若干建议 (一)课程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入理解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包含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通常,项目教学法更青睐专业课,而与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结合比较难,试试效果不稳定。因此,建议项目教学法可以作为专业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明确下来。 (二)专业特征与项目设计的要求应深化 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方面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显著,同时,项目的产生途径和来源较多,可以把项目教学法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明确下来。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课程项目产生途径或来源不多,可以在有条件的课程中提倡推广和应用,不要作硬性的规定。 (三)人才培养定位与项目教学法运用的差异性应引起重点关注 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差异很大,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程度和范围也不相同。研究型大学的项目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目标着眼于理论创新,许多项目可能来源于国家重大管理类攻关课题。因此,学生很少参与,占用不多的教学时间,基本在30%内。教学型大学由于和地方经济联系密切的特点,容易获得来自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同时,它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也要求学生需要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践中去。因此,项目教学法所需要的各种实践性项目较多,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的时间可能占到教学实践的50%左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的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对理论学习关注度不高,所有的专业课程均可采用项目教学法。许多项目可以直接来自于学校开办的实验性教学性公司,学生应当全部参与,教学时间的占用应可高于总教学时间的70%。 (四)项目教学法规范和管理制度应逐步完善统一 如何避免项目教学法教师放羊而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南郭吹竿的现象,真正达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的目的,是当前项目教学法普遍面临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必须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项目小组规模、项目研究支持和考试办法等环节统一标准和要求,并纳人常规教学监控与管理之中,以确保项目教学法的目标顺利实现。 (五)处理好教师角色的转换 能适应项目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能力和素质。双师型教师应是基本要求,教师角色原来是主导教学过程,现在是教学全过程的指引者和导向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大伙伴、大朋友、总导演、大专家等角色,教学方法原来强调如何教而现在关注如何学;当然,教师要搞好现在的教学需要比原来付出更多幕后工作才能换来课堂的轻松。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体现了“任务贯穿全过程,教师引导全过程,学生主演全过程”的特点。因此,专业教师应进行角色定位变化:从“讲解、主导”向“导演、监控”转变;从“站在讲台洋洋洒洒”向“走进学生沟通交流”转变;从“教学的主角戏”向“教学的配角戏”。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明确学生知识应有自己主动获得;教师的重要性更胜以前,更加不能少,更多的功夫是在幕后;教师要积极走进学生,与学生都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解疑答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多引导少指挥;项目实施完毕,教师应善于及时进行总结。此外,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针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不仅要依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当增减教材内容,而且教学设计过程中本着提升应用效果目来完善具体项目内容,按照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规律重组教材结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小总结”的思路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进行再设计。 (六)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要得到肯定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上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教师会给每个学生布置具体任务,学生带着压力上课,就会集中精力主动去听教师讲解、去参与项目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既可以自己查找资料解决,也可以同学间沟通解决,还可以请教师启迪。这样,学生学习之和技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引导,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 2、提高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学生承担的具体任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就是学到知识和技能并得到及时的应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锻炼处理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讲究方法和创新的观念 采用项目教学,教师只是把任务和相关素材分配给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完成任务,学生最终的作品也就会多种多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教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励,教学的个性化、分层次和弹性化目的也实现。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立足地方,服务当地”一直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理念。那么如何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有利学生就业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借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使原有具备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逐步提高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同时积极吸纳专业人才,使其融入教师队伍,发挥专业特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具备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1.资格。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证书并熟知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师,应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入门条件。同时,“双师型”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而职称并无任何限定。 2.实践。相应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备素质。“双师型”教师肩负着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示范技能操作重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规范的熟练,行业实践案例讲解能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给学生讲解行业概况和发展趋势。 3.专业。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强调: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社会适应和引导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较好;专业应用能力较强;创新能力。 4.层次。依据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同,“双师型”教师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层次不同,相应的责任也有差异。讲授理论并兼具实践指导是初级(助教)“双师型”教师的职责;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把握涉及行业信息和技能,能依据行业动态建言本专业发展是中级(讲师)“双师型”教师的职责;深入企业调研并科学分析,能建言本专业的课程改革、适用范围、方向变化等是高级(副教授及以上)“双师型”教师的职责。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1.知识结构。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是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特点,而职业岗位以及技术的专项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则是特别关注点。为此,专业教师知识结构要多样化,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关联专业或行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将这些融会贯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这当中技术和岗位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为此,高职专业教师要不断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更新教学要点,使学生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2.能力结构。操作、科研和教学能力,是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基本内容。操作能力,是指依据生产岗位职责进行实践能力,是任职岗位必须达到的实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是指研究应用理论和推进高新技术应用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有效实施理论、实习和实训教学能力。除此之外,高职“双师型”教师,既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又要具备教育和心理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素质结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是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基础。道德素质,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良好,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较好。职业素质,是指岗位所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岗位配套的行业思维、知觉反应、思维模式、创新精神和行为模式。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对企业管理极强的专业能力。为此,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很多高职专业教师均是来至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没有经历过社会和企业的实践锻炼,属于理论型而非实践型,教授课程会与实际有所差异,培养的学生应用能力较差。而专业教育质量关键在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高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而又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定优势,教学质量较高,因而“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涵盖了生产、采购、人力资源、财务、营销、物流及行政等企业管理业务各方面,实践性很强;学好这个专业,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实践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正是源于不断地实践,通过高质量的专业科研成果最终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科研和实践能力,深入企业实践开展应用科研,解决企业管理的急难杂症,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离不开 “双师型”教师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培养的专业人才又回报社会成为有用之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本分。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必须走与生产实践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道路,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具备牢固文化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能适应企业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应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专业教师只会照本宣科,那是无法培养出来这种令企业满意的高技能人才。专业教师,只有亲自到企业一线,熟悉岗位应知和应会,不断更新课程科目和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培养出令企业满意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一)树立双师教师队伍意识,完善相应考核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校要在政策和制度上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稳定“双师型”教师,如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可把“双师型”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标准等。学校要科学测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数量、成本和标准,对于新进教师要严控。学校可以通过优化薪酬待遇、住房津贴、课时劳务等办法适当优待“双师型”教师。同时建立有助于“双师型”教师潜能发挥的管理和创业机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并能安心、踏实地在校工作。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考评制度,评价指标从以学术论文为主向以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主转变,积极鼓励专业深入企业参加定岗实践,促进专业教师观念从学术研究型转变为”双师型”。 (二)依托在职培训和出国进修等办法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给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去提高实践能力。学校应从培训方式和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倾斜,免除教师的“后顾之优”。学校可定期派遣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第一线进行调研,搞管理服务和项目合作等,使教师了解企业最新的生产和发展情况,熟悉企业最新的运营模式、生产工作环节等,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学校要创造机会,送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吸引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 (三)校企开展深度合作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1”校企联合办学应成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开展并监控培养过程和考评培养质量,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学生三年专业学习可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即校内二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接受实训学习;在企业累计一年时间亲自接触并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实际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增长。根据这种培养模式,学校可采用直接从企业引进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理论水平较高的优秀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也可以聘请他们兼任校内教师,成为校内“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补充。但高职院校在直接引进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时必须重点考核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是否具有教师潜力,有选择而不盲目地将他们“为我所用”。 (四)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 作为教学小组,教书、育人是所有成员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小组内部相互分工又合作、相互之间责任明确、彼此间知识技能互补。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小组有利于推进“双师型”教师规模扩大和质量上升。为企业输送优秀管理人才是“双师型”教学小组的宗旨;该小组由一线的专业教师组成,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促进教学改革的展开。这里的教师群体包括专职以及兼职教师、企业管理者等成员,目的是为了优势互补,相互学习,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种教学小组内,拥有良好的业务协作、有效的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共享的教学资源、不同年龄层次的业务互帮互助及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机制,为高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 (五)依托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合作以使资源利用率提升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养普遍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大面积、快速地培养全体教师,难以满足全体教师的培养要求。校际师资合作,无疑提供了一条拓宽师资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校际合作,在教学中利用相互的师资力量,借用他人的力量,满足各自的需要是一种既节约又稳妥的办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双师型”师资的利用率,同时也能缓解因目前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而造成培养符合型管理人才的压力。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且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和社会努力采取多种手段调控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高职院校把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教学课题,教育部门将培养创业型人才设定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项涉及到所有教育层次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始终的教育任务;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教育目标要求进行。所谓创业型人才,是指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且掌握了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有能力发现创业机遇并勇于承担风险来把握住机遇的人。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不同,创业人才是指已经开始创业的人;而创业型人才是指潜在的创业人才。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潜在的创业人才,即创业型人才。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管理体制、创业环境与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很多高职院校只把创业能力培养当作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只进行创业政策、创业形势等情况的介绍和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与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二)课程设置需改善,师资力量需加强 当下,我国的创业能力培养并没有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相融合,与学科专业教育的联系也不够紧密。而且,创业能力培养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对于授课老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高职院校中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数为“学院派”,虽然对于专业内容很了解,但是缺少实践经历与创业经验,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学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创业能力培养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方面,同创业能力培养有关的选修课程与辅修课程较少,且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专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冲突。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通常较为刚性,学生可以得到的创业机会也很少,不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创业平台,这将对学生的创业产生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 (四)创业经验欠缺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然而长期以来,本专业的教育仍沿用之前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很多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操作来实现,学生很难获得实际的工作技能,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致最终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很少。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率相当低,低于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一;然而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0%~30%。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要想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满足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本专业传统的教育与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是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与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可以采取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由行政兼职教师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创业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职业人”要想做到全面,就要拥有创业意识与创业理念,更需要拥有能够付诸于实践的创业能力。所以,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1)优化任课教师的培训、进修制度,并支持鼓励任课教师到企业中去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去。(2)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来校演讲,邀请知名的创业教育机构到校指导;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校建立创业基地,以利于进行更加有效的创业交流。(3)重视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并鼓励教师对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 (二)开拓创新,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创业,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行业相关知识并了解创业前景。首先,高职院校应重视创业实践项目的开展,并以此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化与课程设置的改革,积极探索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完善课程体系,使其满足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创业教育的相关必修课程,并将其归于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去;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做到“教学合一”;改善院校的刚性教学管理机制,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多类型、多形式的创业实践机会;成立学生创业实践案例管理库;编写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创业需要且满足自身特点的创业教育教材与讲义,还要编写可以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与辅助读物。以创业型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为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以此来实现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同创业教育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创业联系紧密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基本常识”“创业管理公开课”“创业设计与研究课程”等。在高职院校中,通过采取必要的研究与改革措施,促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其次,对校内外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充分使用与依靠校外的产学研培养基地、校内的实践培训室等有利条件,重视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并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咨询、指导与跟踪的相关服务,重视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建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公司”,如学生超市、店铺,学校提供场地、资金、创业信息等惠利措施,为学生提供“真枪实弹”的创业环境,以利于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与能力,丰富创业经历,积累经验。 (三)创建平台,提供有力的创业实践环境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扩宽学生的实践面,积累实践经验。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模式进行创新,变为“学生中心、实践中心、社会中心”的新模式,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机会,将学习与创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在高职院校中,举办多种形式的适合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创业实践活动,创造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工作环境。在学校开办创业设计竞赛、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技能大赛等有关活动与讲座,分析掌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具体联系,创造积极的创业能力培养环境;安排学生到各种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树立创业信心;开展青年志愿者等公益活动,了解社会需求;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掌握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有助于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与此同时,发现创业成功的实例,发挥具体的示范与鼓励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还可以培养潜在的企业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进行课程改革,重视创业实践,克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困难,弥补培养中的不足,通过增强“以创业教育带动素质教育”的理念、创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创造有利的创业实践环境等有效途径,来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技能,促进高职院校中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平稳、快速进行。 作者:李娜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 一、立足现实,明确目标 教育改革的目标旨在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合,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因而在传统的培育人才方面的理论型人才标准对于当下社会急剧变迁,市场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各种经济运营方式的出现等条件下对人才的全面性要求,实践能力要求,创新能力要求无法适应或满足。因此当下的教育改革首先要目标明确,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作为首要目标,以使其与社会实践需求相合。 二、冲破传统,丰富教学 1.校企联合,优势互补。 情随事迁,时异事异。在当下这种急风骤雨式的社会剧变条件下,只有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起来,才能够及时有效,而且更好的解决这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学校尽可以以自身的理论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可以将企业中的实际管理运作体系与管理模式中的具体实践过程展现给学生,为其创造一个实际的展现才能的场所,使其在实践中检验其理论。这种方法的实行,有助于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需求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一种联合,既能弥补学校中的实践教学不足问题,又可以使企业实现专业人才的直接培育。这种模式的建立也可以采用使企业投资在学校建立实验室的方法,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这种实验环境中具体的体验到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上的企业需求人才标准之间的差别,分清楚二者之间真正的关系,从此来培训自身的能力。 2.与当下结合,改变课堂。 从现有的被证明过的哲学体系可以清楚了解,真正的改变事物发展方向的是其内因,而非客观条件,因此,要进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就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因素,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出演主角。互换角色只是表明了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承认,但是根据其还是处于在校学习的阶段,教师还必须加强其引导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对当下发生的一些实际的具有影响力的事件进行一些整理与分析,将其当作重要案例投射给学生,比如,阿里巴巴的运营管理是如何进行的,怎样一步步获得成绩,利用何种管理资源以及何以会如此行事等,或者可以将苹果公司的成功作为重要案例对其进行宣讲,使其不但要以课本为依托,还要为其树立活学活用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小组的建立,在课堂上创造出诸如头脑风暴之类的气氛,使学生真正做到能够积极主动,在激烈的讨论中激发出其管理潜能,或者说,使其在一种团队的思考与探讨模式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 3.利用科学技术成果,打造科技型教育。 现代社会无可争议的进入了商业与信息化为主的时代,因此教育者必须明确的认识到当下现实,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使多媒体走入课堂,并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一种整合,可以以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吸收,选择,并进行筛选,整理,真正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所需知识,这种整合资源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大幅度的增长,知识面的更宽拓展,而且有助于其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训练其对于各项能力,使其更加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对于条件成熟的地方,也可以相应的采用各种的远程教育模式,或者聘请一些职业经理人或者观看一些职业管理者的讲述材料,总之,这种新工具的运用必然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更快更为开放的认清各种当下现实条件,并且可以使其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更为紧密的关联起来,从而真正的将其培养为社会上的实用型人才。 4.以人为本,树立基础。 管理的实质不仅是对于一些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重组或优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人员的管理方面的一个关键点,即是利用其各自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来进行一定的项目下的人力资源调度,因此其改革一定要以人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人文主义关怀天下的胸怀,因为只有这种博大的人格魄力与魅力,才能在整个的管理事宜中发挥出比专业更为有力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一方面是要树立起学生对于道德品质的敬畏与学习训练,另一方面即是要使其通过这方面的自我培训,塑造出自身的人格力量,也要使其拥有发现事物或人物闪光点的敏锐能力,从而更好的让学生走上职业道路之后拥有更大的作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笔者以当下社会的急剧发展为背景,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摆在第一位,将其设为目标,因为教育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最终是要通过实践来管理企业,要在企业中实行管理,因此只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各种直接的现实呈现给学生,使其从单一的学习模式与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真正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自身成为有用的人才。 作者:李建忠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就目前而言,在学校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主要是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就职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把岗位能力的培养当作重点,通过典型工作的任务来安排与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着重分析了目前学校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现状,探讨企业管理的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深入研究企业管理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策,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企业管理;教学改革 即便现阶段国内教学逐渐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很大一部分学校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同样如此。究其原因,课堂教学中将教师当作教学的核心,过于重视课堂的内容传授,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够重视,导致教学理念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需要学校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专业课程的特点、企业的用人形势相结合,提出针对性改革的措施,对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优化,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 1目前学校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现状 近年来,学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并且也取得一定改革效果。然而,因为目前课改成效没有明确评估指标系统,导致课程改革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部分学校企业管理教学规模、质量与结构不能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学校毕业生也难以适应社会工作的岗位,不能满足企业能力与技术要求。就当下企业管理的教学改革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其一,双师型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很多学校专职教师是一毕业就直接任教,或是直接从其他的学校调入教师,这些教师对企业不够了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即便很多学校对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专业实践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因为国家具体限制与要求双师型教师企业的工作能力与工作年限,教师专业实践的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其二,学校和企业合作力度比较弱。一些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经常会存在“一头热”情况,主要表现为学校重视程度低于企业参与的意愿。此外,部分学校和企业合作只是表面工作,简单签署校企合作的协议,然后挂上实训基地牌子,实质性的合作内容比较缺乏,致使学生无法充分认识企业与接触社会,不能及时适应岗位,动手操作的能力不强。其三,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明确,没有科学建立课程体系。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时,没有有效解决如何培养人才与培养怎样的人才问题,致使课程体系构建形式化与简单化。其四,课程教学的改革仍然停留于表面的阶段,一些教师耗费大量时间设计课程教学资料,但是实际课程教学未依据教学的设计来执行,导致设计与执行出现脱轨。其五,课程缺少配套资源,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和课程改革互相配套教材资源缺乏,即便新时代出版很多教改的教材,然而教材数量与种类缺乏,实用教材比较缺少。第二,满足课程改革教学需要的配套实训条件远远不够。部分学校始终追求办学的规模,对于实训配套建设的投入比较缺乏,无法满足学校的实践教学需求。 2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管理人员的人才需求逐渐发生改变,现在学校培养的企业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有系统化与专业化的知识,而且要具有团队合作、职业操守与创新精神等品质。同时学生在学校期间,还要熟练掌握领导、沟通、组织与协调等实际管理的能力,使其迅速成长为创新型、复合型与应用型的人才。其中,复合型企业管理的人才,需要充分掌握企业的综合管理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尽可能符合当代企业对于通才的需求;应用型的人才需要具有组织管理、独立工作、表达与社交等能力,降低企业培训的成本,以此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创新型企业的管理人才需要在不断加强能力与充分掌握知识前提下,升华能力与知识,同时内化成自身的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与创新的思维。 3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贯彻落实BPO校企合作协同的创新 近年来,在学校企业管理的专业中育人课程的教学模式逐渐变成BPO的校企合作协同的创新育人模式,关于BPO校企合作协同的创新育人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应用产学研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在BPO中,B是Basic(专业基础)、P是Practice(实战训练)、O是Order(订单培养),应用“1+1+1”的模式进行教学。首个“1”指的是学生在第一学年,不仅需要完成必修公共基础的课程,同时要将B模块企业管理的专业课程学分修完;而第二个“1”指的是学生在第二个学年,需要将企业管理的专业和企业合作协同设置实战课程修完;最后一个“1”指的是在第三个学年,要按照和企业合作情况,建立冠名的订单班,同时按照岗位与人才需要设置职业能力培训可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训,有效实现企业、学生实训和就业之间的对接。 3.2整合企业管理专业教学课程和内容 首先,整合课程内容。如果是本科教学会增设高等数学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难度,而且高数中的一些理论在学生就业以后基本用不到。因此,学校需要对高等数学的课程进行缩减,同时开始应用经济数学课程。其次,突破传统本科模式教学的体系,构建企业管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课程,增设实务模拟的操作模块,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第三,对理论课时进行压缩。按照市场的需求增设新课程,按照学生定位与培养目标,压缩理论课时,增加操作实践课时,提高学生操作动手的能力。例如:可以增加“国内连锁企业的财务报表具体分析”与“商品的采购管理”等课程,对学生知识面进行拓展,提升学生机就业的能力。 3.3突出教学的重点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3.1强化计算机的教学计算机的基础课程主要就是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专业课的教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间,需要互相结合,加强企业管理的专业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3.3.2加强学科的基础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面,需要与企业管理的学科建设相结合,在强化公共基础的课程教学基础上,构建企业管理的专业学科平台,设置商品学、经济性的原理与基础的会计学等课程,以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 3.3.3明确专业的方向与设置深层次的专业课程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学校可以增设人力资源的管理、零售经营和事务、商场管理以及连锁经营的管理等课程,同时设置商务秘书这类课程,训练学生商务礼仪与接待礼仪。由于新时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经营活动越发复杂,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而且要具有综合管理的能力,同时精通某一种技能,进而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3.4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相关调查中显示,大约17%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可以独立的工作,将近83%毕业生在毕业以后,需要2~3年的时间才可以适应岗位,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情况也是突出。所以为了让毕业生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学校及时进行教学实践的改革,以培养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在学校企业管理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环节一直都是一个难点,因为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说服、开拓创新、组织协调以及应变的能力,同时还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所以学校需要对企业管理的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学生非智力的素质培养以及实践能力锻炼着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其一,充分结合企业管理的专业课程改造与实践活动,强化案例的教学,同时对专业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学时进行明确,然后指定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其二,聘请一些专业的指导专家或是优秀的企业家到学校讲课,或是开报告会与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其三,教师和学生需要一起参加项目研究、咨询,尽可能主动承担一些企业咨询的项目与地方经济的建设项目。教师还可以针对性的挑选学生参与项目小组,这样不仅能够分担教师任务,而且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其四,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充足,而管理类的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含集中实践环节与课程实验环节。其五,改革过去独立的实训教学方式。将课程分成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充分结合企业调查和课外部分,组织学生在假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就业率。 4结语 总而言之,从当下企业管理的专业教学而言,学校要想使得学生尽快适应企业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实施教学改革,从实践教学着手,培养高素质人才。但由于学校企业管理的专业教学要求比较高,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学校深入研究教学改革对策,落实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到企业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作者:郭婕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管理专业新生基本素质调查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教育质量观。为了丰富我院素质教育的内容,更有针对性的拟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进行了一次针对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并且根据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工商企业管理;新生;素质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为服务区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促进了人才结构的优化和地区布局的合理性,较好地适应了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教育质量观,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丰富我院素质教育的内容,更有针对性的拟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进行了一次面向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从中获取了有关新生基本素质的调查数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于2015年10月进行,调查对象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77份,回收有效问卷69份,有效回收率为90%。问卷包括3个部分: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自我认知、大学生活认知与规划。调查采用自填式调查问卷的形式方法,由被调查学生当场填写,调查人员当场回收。本次调查,被调查者性别比例为:男生29人,占42%;女生40人,占58%。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1)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数据显示,23%的学生表示每周进行3次(含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锻炼,64%的学生表示每周进行1~2次的课外体育锻炼,13%的学生表示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从调查结果来看,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较高。2)健康状况。被调查学生中,认为身体非常健康占45%,健康状况良好占41%,健康状况一般占14%。说明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3)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12%的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占课余时间的大部分,22%的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时间为课余时间一半左右,52%的学生仅有小部分课余时间用于课外阅读,14%的学生表示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4)自信情况。学生中,选择非常自信的占17%,较自信的占26%,一般的占33%,不太自信的占17%,非常不自信的占7%。总体看来,大部分学生表示缺乏自信,这也许和他们以往的学习经历有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二)学生自我认知1)考试作弊认知情况。有45%的学生反对作弊,36%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1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理解和接受作弊行为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比例。在和表示理解的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之后,笔者发现,这些学生对作弊行为具有正确的认知,但又具有宽容性的情感。2)学习主动性调查。关于学习主动性高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58%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态度端正,18%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学习风气,13%的学生认为家庭期望,12%的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7%的学生认为是爱好兴趣。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内在的动力是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最主要原因。3)个人学习主动性的评价。学生中,认为自己学习主动性很高的占3%,较高的占25%,一般的占58%,不高的占14%。总的来看,学生对自身学习主动性的评价偏低,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将成为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工作中的重要内容。4)影响专业选择的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自己兴趣和就业机会是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之后依次是父母等家人的影响、自己的学科能力。 (三)大学生活认知与规划1)学习方面的不适应情况。根据调查,学生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不适应,其中和老师交流沟通占31%,大学的教育方式占27%,学习方法占23%,课程难度占19%。只有16人表示没有不适应。可见,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出现了不适应情况,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2)课余生活的安排。调查显示,学生课余生活安排的内容优先次序为:主动上自习或去图书馆看书、参加各种社团或学生活动、娱乐休闲、锻炼身体、其他内容。总体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3)对参加学生社团的看法。84%的学生表示会适当的安排时间参加社团活动,但不会占用学习时间;4%的学生非常重视社会活动,甚至占用学习时间;12%的学生表示不想参加任何学生社团。这说明,大一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高。4)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调查。调查显示,学生答案选择非常分散且频率比较接近,提及最多的是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说明学生们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寄予了很大希望,对要具备的能力、素质有一定的认知,学生们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有目的地加强训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5)大学生活目标清晰状况。在问到学生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否有清楚的方向时,30%的学生表示有长远、明确的目标,52%的学生有短期的打算,13%的学生很模糊,5%的学生完全没有考虑过。对于后面的两类同学应该加以引导。 三、结束语 通过此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一学生调查,可以看到学生们整体素质较好,具有明显的90后特点,个性鲜明,勇于创新,乐于实践,可培养性强;但也存在缺少课外阅读、自信心不足、缺乏考试诚信、未适应大学生活等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正视学生特点,多元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作者:崔秀娟 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以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不少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改革。然而,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其理论知识偏向抽象化,专业本身应用性、市场化强,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岗位类型多,职业能力的描述不似很多工科类专业那么清晰具体,这给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与培养方面带来了困难,也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脱节。笔者通过梳理企业招聘信息、问卷调查、企业访谈等形式,基于企业用人需求角度,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构成 通过对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样本的分析归纳,结合向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征询的意见建议,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学习能力。此处,专业技能专指从事某一具体岗位工作所必需具备的操作技能。通用能力包括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判断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抗压能力等。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品行、服务意识、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是否细致认真、是否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以上三个维度的职业能力中,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通用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2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仅靠高校一方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各方共同努力。 2.1政府与企业方面 政府主管部门作为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与推进者,一方面应当致力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高校能真正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办学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关键。但是,由于企业的目标与高校的育人目标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这是目前比较成功的合作形式。但是,这样能够双赢的合作毕竟只是少数企业参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但真正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少之又少。要调动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等等。 2.2高校方面 高校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不断跟进企业用人需求,培养具备市场所需的职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完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第一,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调研我们得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生的品行、责任心等在企业中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形成的基本素养。高校可以邀请行业人士到课堂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吃苦耐劳、勇于承担、敬业爱岗和百折不挠等精神的注重;通过德育课程强化大学生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集体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二,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推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容易造成理论讲授上的空洞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从职业能力分析人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课程设计及授课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来展开。要大胆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把职业能力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和技能分解为具体考核项目,以此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第三,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与用人单位形成长久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此外,还可支持学生自行开办模拟企业或创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师资上,高校一方面可多渠道积极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授课任务,加深大学生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专业技术培训,派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断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实行创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指导系列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各类企业并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及创业训练能更新学生的择业观念,改变学生的择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2.3学生方面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提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这一就业主体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从入校之初就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做好职业生涯准备,可参与人才素质测评,根据测评结果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以此为中心来学习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关注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警惕浮躁心态,正确看待工作,积极应对,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再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类社团,丰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提升自己的通用能力。在参与或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须及时有效消除障碍,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这一过程可锻炼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必要的社会经验。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等。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作者:吴小妹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与研究经验,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致使了当代国内居民需求内容及其方向的改变,其已经从对基本物质的需求转变为对物质、文化、精神以及素质的追求。这些需求可以反映在当今社会工作岗位对学历的追求上。相较于1990年,当代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赶超我国1990年年底的高中生数量,并且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对中国教育的重视,研究生、博士生的数量也不断攀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这一现状表面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其已经不再是对某一学科人才的需求,而是更加偏向于更加具有学术精神与钻研精神学生的需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对当代我国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教育是当代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链接高校与社会的纽带,将直接影响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高度。并且大学生由于年龄的客观因素,其正在处于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成型的时期。由此可见,不断提升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提升大学教学教育质量,将能够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供给。 工商管理专业是当代我国各大高校的热门招收专业,其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诸多分支专业。由于这一专业实用性较强,能够在社会当中应对各种岗位的需求。为此,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乃至非全日制高校都会开设工商管理专业。这也就决定了当代我国各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作为一项能够在社会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其所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将会对我国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作者本文当中将主要结合大学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以其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展开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以期不断提升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二、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培养定位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 在我国高校所开设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存在着培养定位缺乏目标性以及科学性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于当代我国高校对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并没有与其将要进入社会后所需要从事工作相互结合起来。(1)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都在不断的扩招,为了获取更多的地方教育经费支持,大多数院校不断扩充现有招生人数,降低招生标准。但是,在现有资源上盲目的扩大已经使高校教学质量不断下滑,减少了对学生培养计划制定、内容实用性安排等大大的减少了当代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2)我国高等院校过于重于理论教学、重于高等人才培训的教学,而忽略了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应当具有的多学科知识融合、基础知识学习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而造就了当大学毕业后走入真正工作岗位时,这些从校园走出的人才无法快速适应岗位与社会的要求。这一现状及问题的存在体现出了当代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缺乏目标性与科学性的特点。 2.培养模式单一、方法陈旧 我国高校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培训人才的方法也较为陈旧。(1)在大多数我国高校当中都是采用教科书去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学生要创新、使用新思维去思考问题等等。但是对于我国教科书而言,其作为学生的重要课程读物,却并没有坚持创新的原则。就市面上的图书而言,不同高校所使用书籍均有所不同,很多学校为了便向收费都采用自己编写图书的方法。这些图书内容陈旧、缺少案例教学,可读性不高,容易造成学生错误学习,或者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2)而对于教学方法而言,同样如此。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采用电子化办公设备进行教学。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方式的优点。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宣读PPT的方式,将书本内容方在多媒体上教学,谨此替代了图书的作用,提升了学生对书本阅读的兴趣,却并没有利用多媒体增添学生所学知识的含量。而是照本宣科朗读PPT,这种方法使PPT教学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 3.培养缺乏特色性、实践性 我国高校培养模式还存在有缺乏特色与实践性的缺点。(1)我国高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基本相同,课程主要以管理学原理为基础,以企业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相关理论知识为辅。这种学习课程安排虽然能够给学生开拓知识面,但是却会造成学生无法找到学习重点。过多课程安排也使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忙于应付课程作业与考试;(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这也就决定了该专业培养人才层次不一。而这些人才走入到社会岗位上之后,却徒具高学历、高文凭,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缺乏实践性的培养。在大多数开设有实践中心、就业实习指导中心的高校中,大多数给予学生实习的机会比较局限,并没有很好的开展与不同行业企业合作办学。 三、对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1.科学性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上文的研究当中,作者提到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目标性与科学性。为此,作者认为我国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予改进:(1)科学的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虽然学生所学专业都是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之下的,但是由于其分配专业的不同,应当给予其多样化的课程培养方案,不能搞换汤不换药的授课方法;(2)开发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大多数缺乏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的课程。对于课程的安排基本相同。为此,应当根据不同分子专业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为其安排不同的课程学习计划,以使其更加适应今后进入社会之后的工作内容。我国各大高校应当明确该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结合这些岗位所需技能,除了要安排基础课程学习之外,还要注重对这些能力的培养。 2.改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的优势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应当改变现有盲目应对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与态度。(1)使用多媒体代替传统授课,就应当发挥出多媒体能够在同一时间内满足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从而使其提升对课程学习的兴趣。(2)在进行多媒体授课时,应当尽力避免使用读课文形式的教学,多媒体应当不仅仅包括书本知识,而且需要包括课外案例知识教学。特别是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其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为此,在PPT内容的安排上不应局限于照搬课本,而是利用PPT以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来增添课堂趣味性与知识性。 3.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我国高等院校还应当在现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基础上,为其开发更加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的安排应当具备以下功能性特点:(1)应当根据当地就业市场的主要需求,按照工作之后所需技能,为学生量身打造不同培养计划方式;(2)使用选项课程,并做到学习主导学习的理念。选项课程的设置是大多数学生都会采用的。但是,现有选项课程开始仅仅局限于上课地点、教师的选择。为此,应当对其开发更加具有学生主导自身未来成长方式的选项课程,使其培养起良好的自学与思考方式。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用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是当代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但是,在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三个问题:(1)培养定位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2)培养模式单一、方法陈旧;(3)培养缺乏特色性、实践性。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以下三点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1)科学性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2)改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的优势;(3)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网络与信息论文:浅议网络营销与信息交流 【摘要】:本文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对网络营销兴起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网络营销所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字】:网络营销 信息交流 自从1995 年互联网完成商业化以来, 利用互联网及内联网、外联网开展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信息时代市场营销的一个热点。全球网上交易额在2001 年估计为6000 亿美元, 高盛公司预测到2005 年这一数字可以达到415 万亿美元, 而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在网下完成的交易则数额更大。网络营销这一新的营销方式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 如何更好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活动。本文拟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对网络营销原理进行探讨, 并对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网络营销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交流在现代市场营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贯穿营销的全过程, 而互联网在信息交流方面又具有相当强的优势。 1.信息交流是市场营销的基础 美国着名营销学专家菲利蒲·科特勒认为, 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 以获取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交换使交易双方获得所需所欲之物, 交换的前提是买卖双方必须了解关于对方的信息: 卖方必须了解买方需求才能使自己的产品符合市场需要, 而买方也必须了解卖方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信息, 并进行比较和判断, 才能作出是否购买的决定。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 整个营销环境是一个不对称的信息场。以消费品市场为例: 市场主体包括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三个主体形成了三组经济人对偶: 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 企业与消费者对偶是主要矛盾。在交易活动中, 这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双方都拥有不为对方所知的“私人信息”: 消费者知道自己的需求, 包括对产品品质、价格等的要求而企业知之甚少; 企业了解自己产品的质量、成本、服务等信息而消费者则不清楚。不对称的信息损害的不仅仅是信息缺乏者也包括信息的拥有者, 因为不对称信息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将阻碍交易的进行, 从而双方的目标都难以实现。信息的“对称化”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是政府管制, 要求明码标价、产品质量认证、提供说明书等; 二是参与者“发信号”, 比如企业做广告, 消费者向售货员说明购买要求、接受厂家的市场调查等。“对称化”的过程也是信息交流过程, 这种交流贯穿于营销的全过程。企业在产品开发前所做的市场调研, 在产品开发阶段进行的消费者测试和试销, 在销售阶段所做的广告宣传和企业公关活动都是为了降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以促进销售的行为。同样, 在市场营销中还存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包括与竞争者以及与合作者之间) 的信息交流, 企业内部员工间的交流, 企业与政府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讲, 市场营销活动就是信息交流活动。正是由于营销活动依赖于信息交流, 而互联网又是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平台, 这正是网络营销兴起的根本原因。 2.信息交流工具的互联网的优势 在互联网应用于营销活动以前,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依靠传统方式进行。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在交流的及时性、广泛性和深入性等方面往往难以兼顾, 而互联网的应用集中了各种信息交流工具的众多优点,这些优点主要体现在: (1) 覆盖面广。目前, 互联网已经成为连接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传输干道。到2001 年底, 全球已有5 亿用户上网, 而且增长速度相当惊人。我国的网民人数从1998 年底的210 万已经增加到今年6 月底的4500 万。这一特征使互联网成为任何一种信息交流工具都无法比拟的沟通范围最广的媒体, 这为企业进行跨地区或跨国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覆盖面广的第二个表现是互联网联系着市场营销的各种参与者, 生产者、消费者和其他主体都在同一平台上, 这为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创造了条件。 (2) 交互性。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信息交流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在各种交流手段中, 口头交流是双向交流, 但范围有限; 信函交流速度慢; 电话也是双向沟通媒体, 但只能传递声音信息; 电视、广播属于单向传播媒体, 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利用互联网能够交互式地提供信息, 交流双方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 大大缩短了用户信息反馈时间, 使企业能迅速觉察到市场环境的变化, 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方案并形成闭环营销正反馈系统, 在操作中实施动态跟踪监控, 企业的柔性和组织与环境的互适性也得到显着提高。 (3) 信息可存储。互联网联结的是计算机, 计算机具有存储信息的功能。广播、电视、普通电话无法存储信息, 在传递信息时, 交流双方必须同时在信道两端, 否则交流无法进行。为提高接触率, 广播、电视都只能重复发送信息, 这又会提高成本。而网上信息是存储在服务器里的, 只要服务器在工作, 对方可随时接收, 这使交流具有了跨时空的特点,有助于扩大交流的范围。 (4) 可传递多媒体信息。互联网可同时传递图象、文字、声音和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 信息需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有的适合用文字, 有的用图形效果好。互联网的这一特点可以为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提供方便。 (5) 开放性和共享性。用户无论背景如何都有权平等使用这一工具而不受限制。一般的大众传媒信息有很多障碍, 如身份、信息内容、财力等, 而互联网的限制则很多。这可以让更多企业和个人通过它和接收信息, 提高了信息接触目标受众的机会。在企业内部, 互联网和内联网、外联网的使用使信息能被不同部门和合作伙伴共享, 信息的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有利于企业更好适应市场的变化。 (6) 经济性。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流是将各种信息转换为二进制码进行传递, 可以节省在现实世界进行信息交流时所需的大量印刷、场地、邮递、交通、人员等费用。对制造商来讲, 与顾客直接交流将减少对中间商的依赖, 从而使营销链条缩短, 能节约销售成本。交流成本方面的优势对企业开拓市场也有帮助, 传统的交流方法由于成本高, 商家为节省费用往往将顾客分为高价值客户和低价值客户, 与前者经常沟通,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互联网的使用可以让低价值客户也能得到这种服务, 从而吸引更多顾客。 (7) 功能集成。互联网将传统市场营销中不同形式、不同阶段的信息交流, 如广告、市场调查、交易指令的传递等集于同一平台, 使得市场营销的大部分工作, 如信息收集、收款、售后服务等都可借助于互联网、内联网一气呵成, 从而使互联网成为一种全程营销的渠道。对消费者来说, 互联网让复杂的信息交流简化为简单的点击行为, 从而使他们的购物变得更方便, 商品信息查询、比较、购买、售后服务都可坐在电脑前, 按动鼠标就能完成, 还能节省时间和交通费, 降低了购买成本。 (8) 一对一沟通。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可以分析客户的行为, 针对每个客户的特征和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 客户的意见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让客户时时感到被关心和重视。这种沟通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对尊重和自我价值的需求,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着名商务网站Amazon 业务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9) 信息可检性。在信息量呈几何级数递增的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 无序的信息对用户来说是一种灾难。用户寻找信息时, 如果信息搜寻 困难, 成本太高的话, 他就可能放弃搜寻。这对于信息交流来说, 是一种重大的障碍。互联网有大量的搜索引擎为用户检索提供方便, 可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 这不仅对搜寻者有利而且使发送者接触 目标的机会更大。 (10) 交流隐蔽性。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时, 双方是不见面的, 也没有第三人知道交流的内容, 因此交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对用户来说, 这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 用于市场调查能提高数据的真实性。用于交易时, 使交易也具有隐蔽性,对于许多不愿意在购物时被别人打扰, 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所购商品的消费者来说, 这一特征是他们选择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 3.新的营销环境需要互联网 网络营销的崛起与全球营销环境的新变化也有密切的联系。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全球营销环境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1) 市场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 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交易的规模和范围更大。厂商与购买者在时间、空间、质量、价格等方面的背离也更明显。交易中个体的信息搜寻超出了国界, 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交易规模、范围和环境的改变要求新的交易方式与之适应, 网上交易是人们对交易方式选择的结果。 (2) 消费者更加强调自我。研究表明, 消费者对自身地位的认识与收入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消费者收入较低的情况下, 大批量的生产有助于降低成本, 使产品廉价实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和消费者收入的提高, 人们对价格的敏感性降低而更加强调自身的价值, 重视个性化。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又使这种个性化消费成为可能。消费个性化要求生产厂家与消费者建立一对一的信息沟通, 随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差异。新的信息交流工具必须能同时进行大量的点对点的信息交流, 计算机网络正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选择。 (3) 关系营销理论被众多企业接受。关系营销强调的是厂家与用户之间建立与维持长期的良好关系。由于竞争激烈、需求变化快, 争取新的顾客比维持老的顾客困难得多, 据估计争取一个新顾客的费用是维持一个老顾客费用的5倍,争取更多的回头客是新时代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对消费者来说, 购物不仅是生理需要, 更希望得到尊重与承认, 让消费者感到被重视是留住顾客的重要手段。对厂商而言, 随时与消费者保持信息交流, 让他们感到被厂商关注, 自己的意见被厂家重视是有效的营销手段。互联网作为一种即时互动的交流工具, 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4) 营销环境更复杂, 对信息处理的要求更高。经济的发展使信息量激增, 对企业的信息处理与分析预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高效的手段, 处理手段的提高要求信息收集活动的高效率。传统的信息搜集方法不仅范围小、效率低而且不适应计算机处理, 计算机的处理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使用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变, 从网上收集信息来源更广, 传递迅速, 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都是数字化的信息, 便于计算机处理。使得企业能做出更灵活的反应。 (5) 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70 年代以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企业, EDI、CAD 等技术使计算机在生产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在商业领域, PO S 系统被广泛采用; 在金融领域, 金融电子化、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制造业, 柔性制造系统的使用使网上定制成为可能; 而在家庭, 电话、电脑的普及率也不断提高, 这些变化都为互联网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可以看出, 新的营销环境所呈现的新特点需要一种能与全球消费者、合作者进行即时的双向沟通并能即时处理各种信息的信息交流工具, 而互联网正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4.网络营销的缺陷和解决办法 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工具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网络营销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 其主要表现有: (1) 信任问题。在信息交流中, 双方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交流的效果。如果对对方提供的信息缺乏信任, 很难想象这种交流有什么意义。互联网为交流双方提供的是一种虚拟的不见面的交流空间, 其开放性的特征更容易使人对网上信息产生不信任感。这成为影响网上营销发展的重要障碍,CNN IC 在2002 年7 月的调查表明, 我国网民认为网上购物的最大问题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占3619% ) ,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①让消费者熟悉网站。熟悉是信任的必要条件, 许多网站利用传统媒体和开展公关活动宣传网站的目的就是建立信任。对网上购物的优点和网上购物者的亲身体验多加宣传, 也能减少消费者的顾虑。 ②采取一些符合消费者习惯的能增强信任感的措施, 如建立商店实体或与传统商家合作, 以及完善售后服务等。着名网站Amazon 吸引客户的重要经验就是有完善的退款保证。 ③发挥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监督认证职能。建立认证中心是许多国家发展电子商务所采取的措施, 我国在这方面也开始起步。政府可以采取几方面的措施来增加用户的信心: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对网上欺诈行为进行更明确的定义,并加大惩处力度; 对网上交易实行更严格的退换货制度及其它质量保障制度。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监督职能。政府网站由于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的特点, 利用它提供网上企业的资信信息, 公布信誉良好的或信用不佳的网上企业名单以及接受消费者投诉,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用户对网上购物的担心。 ④对上网商品的选择。经济学将商品按消费者在购买前对其质量的确定程度分为寻求性商品和经验性商品, 前者指购买前可以确定其质量的商品, 如书籍、日用品等; 后者指购买后才能确定质量的产品, 如家电产品、服装等。对于寻求性商品只需要提供价格、购买地点等信息消费者就可以决定是否购买, 而对经验性商品除了提供信息外, 消费者往往还要试用才能作出购买决定。所以, 一般来说, 更适合在网上销售的商品应该是寻求性商品。 (2) 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 它所采用的TCP?IP 协议和UN IX 操作系统本身也有安全方面的漏洞。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存在信息被截取、篡改和滥用的情况, 最近几年关于上网用户的银行帐号和密码被人从网上窃取的报道很多, 而用户上网购物的记录被商家出售的新闻也不少。这造成许多用户不敢进行网上交易。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着手: 首先是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比如隐私权保护法和打击窃取网上信息的法规等; 其次是在技术方面通过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认证技术的应用或利用虚拟专用网来防止或减少信息被窃取和篡改的可能性。 (3) 费用问题。上网费用比较高, 对用户来讲就是信息交流的成本高, 这成为阻碍网络营销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CNNIC 的调查表明, 网民对互联网使用中不满意度最高的问题是费用高(14.3% 的用户对费用很不满意)。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网络服务业自身的发展, 网络服务业属于边际成本递减的行业, 用户越多, 新增加一个用户所需增加的成本越低。随着上网用户的增加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费用问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题应该能够得到解决。在互联网普及的初期, 电信部门可以牺牲一点部门利益, 降低上网费以吸引更多用户, 从长远来看, 这对用户和电信部门自身都是有好处的。 (4) 物流问题。互联网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信息交流方面,在物流方面, 除了数字化产品或服务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外,其它商品的传送还需要利用传统分销渠道, 降低物流成本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建立专门的物流企业负责商品的存储和传送。利用它们的规模优势可以降低单位商品的物流成本, 这正是社会分工带来的好处。二是可以利用互联网降低资源浪费。据统计, 我国目前的货车空载率达30% , 不仅极大的浪费了运力而且造成交通资源的紧张。互联网作为信息沟通平台, 用来及时撮合待运客户与空载车对 合理分配运力、降低运输成本都有好处。三是与传统中间商合作。它们一般比较接近消费者, 与这些中间商合作不需要新的投资, 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一种有效途径。 互联网在信息交流方面的优势为网络营销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 它的不足之处也使网络营销面临许多问题, 但随着网络营销实践的发展, 人们一定能扬长避短, 网络营销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网络与信息论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探讨与研究 [内容摘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连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将信息技术的教育向网络化大力推进。本文是本人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基于网络下的教学活动,介绍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 Internet 交流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必修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较,信息技术课有着两个突出的特点: 1、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非常快。信息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软硬件技术的更新非常快,如软件中最为重要的操作系统,当人们还未完全熟练Windows 95时,Windows 98、Windows 2000、Windows Me 、Windows XP一个接一个的出现,使人们不禁要困惑自己是不是还跟得上知识的更新。可以这样讲,即使今天向学生教授的是今天最流行的东西,可能明天就已经烟消云散,而成了过眼云烟了;而硬件,几乎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要更新一次,曾几何时,80x86的机器一统天下,PⅡ, PⅢ,PⅣ的相继推出,不经意间就把它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促使该学科的内容也要随着不断地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迅速更新换代的特点,要求整个教材体系和课堂教学必须跟得上更新换代后的需求。 2、信息技术教育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很强,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其他学科注重地是打好基础,而信息技术课程则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的这两个显著特点必然要求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要与传统的其他课程不一样。传统的教学大都是在教室里采用"书本+粉笔"的模式,网络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现在的中学,特别是达标中学大都有了自己的校园网,有着自己的网络教室,这样为我们更好地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提供很大方便: 一.在网络教室上课 中小学地信息技术教育注重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多实践,多动手。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里,除了少量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章节无需通过演示说明外,其他的大部分是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在课堂上要强调的是学生操作技能培养,把上课地点设在网络教室,教师以"任务驱动"方式,以某个实例为先导,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教授相关知识。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通过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演示,就可以马上在自己的电脑较熟练地操作,消化吸收本课堂的知识,并及时反馈信息给教师。在网络教师上课,教师也可以把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及注意事项以WEB页面的形式储存在Web服务器上,供学生自学使用。 二.通过联网的机器在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相互的探讨与交流 现在的网络教室一般都装上了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如南京远志科技的LanStar,北京深蓝易思的EasyClass等,借助这类软件,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对老师提出的某个问题,学生可直接用文字或声音与老师交流,也可以在同学之间形成一个讨论小组,相互探讨,学生还可以就个别问题单独向老师提问,老师也可以方便地在教师机监视控制学生机的操作情况,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促进,集中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开放性、针对性、合作性及情境创设的原则。 1、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在网上参与交流学习体会,可以使平时比较内向不敢发言、表现欲较低的同学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地看法,通过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网络教师里,把全班分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的分配采用互补的形式,即层次高的、中等的、低的来搭配,使学生在上机学习时能互相带动,互帮互学。让每个小组出一版电子报刊,各个小组成员之间就要相互协调分工,有的要负责统筹,有的要文本输入,有的要负责图片处理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非常有好处。 3、有助于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活动。教师通过创作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完成一定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最后老师还可以把学生完成的比较出色的作品在网上向其他同学展示,让学生在自己同学中比较,从同学中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我们一直主张这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整个教学的重点已经由老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最有益、最有利、最有力的"教学工具",他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别是在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时,将起到最大的限制和控制作用。 三.通过Internet获取更多的知识 Internet是个大课堂,它的信息包罗万象。从Internet获取知识,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网上的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内容正是学生很想了解的。在Internet上,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而且这些信息都是比较详实,比较全面的,这对扩大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同学们的知识面是非常有好处的;网上的BBS论坛、留言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新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网络知识竞赛,组织个人网站的评比,可以发展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现在的Internet上,有很多的教育类网站,非常便于同学们补充课堂知识和自学,如K12教育资源网,我省的曙光网等等。针对现在的学生一旦上网,很喜欢上聊天室,玩游戏这一现象,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必要的时候,就切断学生机器与Internet的连接。 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要注意信息道德的培养。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和网络?客随时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要组织学生有关这方面的多种形式的讨论,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信息道德观。 信息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目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还需要这方面的专家和我们信息技术课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网络与信息论文:浅析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信息维护的平衡 论文摘要 现今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往往通过网络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由于互联网是一种虚拟的载体,且网络用户众多,使得网民在网上发表的言论难以受到规制,于是网络上滥用言论自由权致使他人隐私权被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权进行界定、对网络言论自由特点以及二者产生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遵循相应的原则,最终实现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信息维护的平衡。 论文关键词 网络言论 隐私权 价值平衡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进步,民众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两者的冲突日渐加剧,由于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网民的不断增多,产生了一种新事物——“人肉搜索”。自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开始至今,“人肉搜索”发挥了巨大作用。如,2006年的“虐猫事件”,2010年的“小月月”案,2015年的被打女司机案,还有2008年号称“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的王菲因“人肉搜索”诉网站侵犯隐私权、名誉权案,这些案件引发了网络言论自由与侵犯隐私权的热烈讨论。 一、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特点 网民在网上发表的观点、看法,是行使其言论自由权的一种方式,它与其他传播途径有着较大的不同。但传统上公民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基本上依赖于大众媒介。因此,其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可靠与否,都直接影响了公民的对社会问题等做出正确判断。如果没有大众传播,那么公民的思想、意见以及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的表达都将受到限制,互联网的出现,使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更容易得到保障,且以更加快速便捷的方式,当然也渐渐摆脱了对于大众传播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言论自由也产生了其自身的特点: 1.非规范性传播较多。实际中大部分都是公民个体自觉的传播,这种传播缺乏规范性,因此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往往较为缺乏。 2.迅达性和广泛性。在网络条件下,信息传播大多不受限制且方便快捷,几秒钟的时间,所表达的信息就会有上百万人知道,如之前网上引起热烈讨论的“香水门”事件中,当一位女学生买香水未付款的帖子一经贴出,人肉搜索引擎便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将此人的诸如照片,身份证,手机号,就读学校等个人信息公布在网上。 3.网上言论侵权类案件的发生率较高。一方面由于公民缺乏擅自发表有关他人个人信息的言论会侵犯他人隐私的认识;另一方面,所传播的内容没有经过事先的审查,而直接发表出来。这样一来隐私权很容易受到威胁。 究其成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管辖。 正是因为网络言论自由的上述特点,又没有明确的法律限制,公民的隐私权很容易被侵犯,产生二者间的冲突。 (二)隐私权 “隐私权”最早是由美国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莫尔·华伦在1890年发表的一篇《隐私权》中提出的,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项公认的并且是独立的人格权。 隐私是指自然人不愿将其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生活为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比如私人的一些活动,有关个人的信息以及属于私人的空间。隐私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隐私应当于公共利益无关,如果个人信息的维护妨碍了公共利益,那么这样就不应当维护公共利益;第二,隐私应当是合法的。因此,违法犯罪的事实不属于隐私的范围,公民对其他公民违法犯罪行为的披露是不侵犯隐私权的。 我国对于隐私权的规制还是比较少。《民法通则》中对于公民隐私权无直接具体的规定,仅将其作为具体人格权的一种进行保护。而《刑法》则仅规定了非法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一项。 二、网络言论自由权与个人隐私权的冲突的原因 (一)两者的利益冲突性 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分别表现两种价值追求:第一种表现为隐私权人维护自己的信息,使其不被知悉,公开和传播。第二种是尽量多的地获得外部的信息,希望所关注的各种社会信息足够透明。因此,不同的利益群体会因为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导致对隐私权的言论自由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新兴传播媒体日益发达,那些传统上可能是鲜为人知的事件会出其不意的在公众面前曝光,引起舆论的极大关注,这种关注也许对当事人来说是不愿任其发展的。但对于媒体,恰恰是其利益之所在。 因此,若国家保护一种权利,那么必将妨碍或侵犯另外一种权利,使得两者的矛盾更加紧张。 (二)两者本质的对抗性 权利均有利益追求,因此权利之间存在会一些冲突:1.权利具有涉他性。即要想实现权利要涉及他人,否则就不能实现。2.权利的排他性。也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权利,就要排除他人的干扰。3.权利边界的模糊性。即权利之间界定划分不清楚,因而导致了冲突的产生。消极、被动、带有防御性质是隐私权的特性,表现为排除任何人探知、传播,网络言论自由权是积极主动的表达权,公民可以公开披露并传播。 (三)法律建设的滞后性 法律是社会各种关系的调和剂,通过一系列对权利义务的限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出版等自由。同时也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包括隐私权)不受侵犯。这表明,宪法所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但在实践中如果两者发生冲突,权利间的冲突原因,并非法律自身有缺陷这一种。 三、对网络言论自由权与个人隐私权的限定 公民的言论自由应当给予相应的保护,美国法院在“威尔逊”案判决中说到,“互联网络和其他类型传播信息的网络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因此,它应当遵守法律上规定的义务与承担相应的责任。 事实上,我们需要在对言论自由限制的同时寻求对隐私权保护的一种平衡。当然,自由是存在于一定限度之内的。因此,对网络言论自由也应当给它设定一定的限度。一方面,网名在行使其言论自由权的同时,不以对他人的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造成危害为前提,所以言论自由是在一定限度内的自由。“虽然言论自由是基本的权利,但这也是相对的。政府为保护政治、经济或道德免遭重大损失,对于即将造成的或者试图造成某种实际损害危险,宪法应予以限制。” 另一方面,诸种权利价值均得到法律保护,使得平衡两者显得尤为困难。因而产生权利之间的冲突。自由与责任实不可分。如果一个自由社会的成员不将“每个人所处的境况乃源出于其行动。这种现象被视为是合法的,也不将这种情况视为其行为的不良结果予以承认。那么这个自由的社会就不可能发挥作用或维持自身。” 因此,通过法律对网络上的言论加以控制,这符合保障公民基本人格权的宪法精神,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中言论传播具有较强的广泛性,所以对网络言论进行控制还是较为复杂的。 四、网络言论自由权与隐私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尽情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也在承受着滥用网络所招致的麻烦。如果仅仅依靠网民和网络服务运营商的相互自我调节,二者之间的矛盾将愈演愈烈无法调和。各种冲突和社会纠纷得以解决的制度化和非任意化,是我国现代法治社会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怎样既维护了个人隐私,又保障了公民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尽快完善有关网络言论侵权的相关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调和网络言论自由权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在整个法律价值体系的架构下,通过分析二者各自的特征以及价值追求,且依据这些特定的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优先保障何种权利作出权衡和判断。 (一)法律合理设定权利界限原则 洛克认为,法律消减权利之间的纷争最有效手段在于设定他们的范围。 我国的许多学者也认为,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这一措施,对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划定严格的界限,二者的矛盾才应该会得以协调。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不够充分。对言论自由的界定是被宪法所规范的,而我国的《宪法》司法化进程较慢,在实践中很难使权利真正得到保护。 (二)公共利益先行的原则 公民所发表的言论应当是与公共利益相抵触的。如当事人的言论违背法律或其他一些道德准则,而这恰恰是属于公共利益的范畴。公民基于对言论自由的追求,公开或发表与人格尊严有直接关系的言论或信息时,不应当简单地将其定义为对隐私权的侵犯。 苏力教授认为,权力与权利之间存在位阶与冲突,但言论自由在其他的多个国家均被认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且是优先于其他非基本权利的。 但是,从权利价值方面衡量,这一原则应当仔细研究。言论自由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隐私权是公民基本人格尊严,二者从价值角度看,似乎没有位阶之分。 (三)适用利益平衡、知情同意原则 二者协调是处理冲突的有效方法。对于这两种基本权利,其两者的位阶基本相同,因此就需要使其的消极影响最小化。知情同意,是指即隐私权主体在告知其个人信息将在何时、何地、何种范围内被利用,就此作出自己的决定,并且这种决定不应当以默示的方式作出,应当主动积极的做出决定——明确许可或者不许可,及时决定和回复。 综合来说,知情同意是一种在维护公民网络言论自由、隐私权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并从这三方面最终寻求调和与平衡的产物,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对策。 (四)完善网络侵权的法律规制体系 自网络侵权案件频发以来,对于由谁承担具体责任,并且如何对其追究责任的问题等都因网络自身的特点而复杂化。为此,有必要明确责任,建立有力的侵权责任追究机制。使网络侵权案件在司法过程中能够获得适当的处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确保两者利益都得到维护的前提下,应当完善法律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保护机制,形成一个宪法为核心,各个部门发相互协调补充的法律体系。这样才能使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得以调和,从而达到平衡的状态。 网络与信息论文:试论网络信息资源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论文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 环境 组织 管理 传播 论文摘要: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发展,其在为人们提供大量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在传播中也会产生各种负面作用,因此,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不断加强对其的监督与控制,是营造良好信息传播环境的必要保证。 一、引言 为更好地满足时展、社会需求,我国信息管理的过程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以其惊人的数量和速度增长,其在为人们带来便利、快捷信息服务的同时,无序和混乱的信息传播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网络信息资源的特性与面临的诸多问题又决定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这一命题的复杂性和关键性,为此,如何对网络中复杂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配置及利用,是需要亟待解决的。 二、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及特点 (一)概述。网络信息资源又称虚拟信息资源,其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由数字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以及超媒体、超文本技术所支撑的信息资源,具体地讲,是将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记录、以多媒体形式表达,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而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综合。 (二)类型。鉴于信息来源的广泛性,致使人们目前对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的划分还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为此,可通过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划分。如按网络信息的知识单元组成形式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资源和非结构化数据资源;按开发主体划分可以分为政府机构站点资源、企业公司站点资源、学校站点资源、科研院所等;按信息内容的范围则可以分为政府信息、教育信息、文化信息、学术信息、有害和违法信息等;按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方式可以分为非正式信息、半正式出版物等。 (三)特点。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网络信息资源无论在数量、结构、载体形态、内涵传递,还是在分布和传播的范围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新的特点。具体地讲,从内容上,其有着内容丰富、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增长迅速、格式多样以及资源易于复制,存储数字化、传播网络化,信息源复杂,分布虽然开放但内容之间关联程度强的特点;从形式上,其有着动态性、非线性、交互性的特点;从效用上看,其有着开放性、共享性、时效性、强选择性、强转移性、高增值性的特点。 (四)缺陷。网络信息资源虽是如此的丰富、方便、快捷,但其自身的存在与传播、发展中仍存在诸多值得重视和管理的问题,如内容虽然丰富但庞杂无序,质量良莠不齐;大量信息虽得到快速的产生与传递,但却得不到长久保存;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版权保护、隐私保护等都缺乏必要的法律制约和管理措施;通信线路的资费偏高,致使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等等,这些问题及隐患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地制约了网络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 三、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 鉴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优缺点并存,在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中筛选出高质量的信息则显得尤为重要,这必然要求人们对其所使用的资源予以正确、合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所谓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是指按照一定原则、采用一定方法和模式,对因特网上某一领域大量的、分散的、杂乱的原始信息以及经过加工的信息材料进行搜索、分析、筛选、判别、评价、标引、排序、著录、存贮等处理,进而有效地排除其他不必要的信息、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一)入口控制。首先,通过网络信息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等工作,即将法制手段、行政手段、精神文明予以有效结合,来使广大网上用户群中的信息生产者可以更规范、更有序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而尽量避免各种不良信息、污染信息的与传递,以此形成健康、良好的网络文化和信息生存、发展空间。 (二)采集管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一方面要注意用户潜在的未来信息需求,懂得用户信息的需求特点、信息行为习惯、获取与吸收信息的机理与规律,使信息资源的描述、表现、传递符合用户口味;另一方面要通过人工采集(利用浏览因特网、查询有关书目、报刊等或与他人交流)和智能采集(利用专用的信息搜索软件)的方式,在遵循计划性、针对性、科学性、预见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信息采集的个人化、专门化,并由选择检索点转向最相关信息,从以文献信息利用为中心转为以知识利用为中心。 (三)资源重组。为使用户在获取和利用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更方便、更快捷的检索和利用,可运用各种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重组,如建立一定数量的、公认的检索质量高的网络信息资源指引库、搜索引擎机制、主题树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等,使整个网络成为一个虚拟的、单一的、有组织的、有结构的信息集合,这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起了一定的作用,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网上信息的控制,另一方面在逻辑上优化了网络信息资源。 (四)良性循环。信息价值是有生命周期的,原来有用、有价值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失去其价值而变成信息垃圾,所以,一方面通过一些网络管理机构定期的组织利用问卷的方式进行用户投票评选来鉴别哪些信息有用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哪些信息无用;另一方面删除无用信息,剔除某些滞后的信息服务,以保证网络信息资源有一个良性的循环。 网络与信息论文:浅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道德 德育渗透 论文摘要: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络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尝试。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络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据最新调查表明,目前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青少年学生占21%,上网冲浪已成为学生的时尚。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营造了青少年道德成长的新环境,同时也对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提出了挑战。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与网络的不可分割性,所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对本校高一年级2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网络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常常混杂在一起。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是非辨认能力还很差,经常浏览黄色和暴力内容的网站容易使一个人的性格扭曲,严重者会出现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无意中接触过网上的黄色信息。 另外,互联网上还有许多政治上极为反动的信息,在调查中发现,68%的学生曾收到过反动的不明电子邮件。这一切对自制力和分辨力不高的青少年学生都有很大的危害。 2.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青春期的中学生,成人意识很强,自我意识很重,尽管他们在很多方面还显稚嫩,然而,他们普遍感觉自己已长大成人,对来自学校、家庭的不同意见持强烈的对抗心理。虽然我们的调查中有高达53%的学生承认父母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但是很多中学生不愿意和长辈谈心里话,他们反感长辈的居高临下和对自己缺乏理解,网络成为部分学生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在这个虚拟化的社会里,每个人的“脸”都是统一的显示器,每个人的“话”都是显示器上的一排排文字,似乎比现实社会更“纯洁”。但是,这个虚拟的社会与现实社会有较大差距,并不同步。如果习惯性地“生存”在这个虚拟化的社会里,必然会影响、甚至改变其思维、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使其对现实生活产生一种冷漠感、距离感,失去传统的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与平等互助、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 3.沉湎网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聊天和玩游戏。 漫无目的的聊天在时间上很难控制,游戏的兴趣持久性长,再加上青少年爱玩的天性,而中学生的自制力又很差,因此很容易造成上网成瘾。不少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炼就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在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若过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也使得脊椎变形,情绪不振,身体的健康受到威胁。 二、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网络的负面作用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问卷调查所显示出的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 1.开展主题辩论,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你对网上黑客的态度”这个问题中,56%的学生表示“反对”,3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还有11%的学生表示“支持”,这表明有些学生对“黑客”的定义还不是很清楚,对“黑客”充满着神秘感,甚至把他们当作偶像来崇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开展了“‘黑客’是‘侠’,还是‘盗”’的主题辩论会。让学生通过两个星期的资料搜集、整理以及课堂上针锋相对的辩论,使他们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知识,认识到黑客行为对网络社会的危害,从而自觉维护和保持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自觉遵纪守法。 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的知识时,让学生讲述自己曾经遇到的电脑病毒,以及病毒造成的种种损失,大量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病毒的巨大危害性,从而增强他们的防毒意识。同时,通过向学生征集“防毒小技巧”、让学生评选“最佳杀毒软件”,促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防毒知识,使他们在感性中形成道德认知,进而树立良好的道德观。 2.利用论坛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在调查中,我们让学生列举网上的一些不文明现象,经过统计主要集中在:色情广告、网络欺诈、使用不文明用语、盗用他人信息、垃圾邮件等几方面。可见,学生们有一定的文明意识,对网上的不文明现象也表示反感,只是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容易受到坏人的误导。为此,我们带领学生利用网上论坛展开“制订中学生文明上网规范”的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网络论坛的时间优势,整个讨论活动持续了一周,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发表观点,给了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为了能把自己的发言放到论坛精品区,每个学生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对的内容认真阅读与分析,一些平时不善言语的同学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一些同学在看到其他同学发表的见解之后,进行了深入讨论,在“短兵相接”的思想碰撞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行为规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再是单方面的受教育者,他们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加入到了德育组织者、实施者、支持者的行列中来,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公开电子邮件地址,做学生的“知心姐姐”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教师都会向学生公布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认为为学生答疑解惑、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样一个网络无所不在的社会中,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电子邮件具有匿名、隐蔽的特点,它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减少顾忌,真实地表汰自己的内心情感。学生们最开始的时候只是问一些学习问题,在经过一个时期的试探和相互交流以后,学生的话题越来越多。有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与我们交流,还为我们申请了QQ号码。电子邮件这个得力的网络联络工具,既缩短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使我们能够尽快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4.共建班级主页,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有些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并树立学生敢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一道题目“如果你们班已建立班级网站,你会经常光顾吗?”有60%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会经常光顾;另外34%的学生选择偶尔光顾;只有6%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表示不会光顾。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支持创建班级网站,我们便带领学生开始着手筹建各班的班级主页,并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分别成立了资料组、美工组、技术组等,利用课余时间,投人到这项展示班集体建设成果的活动中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级网站凝结着每个参与者的智慧和劳动,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每个人都收获了自信和成功。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最初在调查中表示“不会”光顾班级网站的学生,据了解大部分是因为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不太好或者性格孤僻,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创建班级主页的活动中,创造机会使他们与同学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改善同学关系。 5.推荐适合中学生的优秀网站和论坛,引导学生上“健康网” 网络虽然包罗万象,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适合中学生的网站并不很多,33%认为比较少,11%认为非常少。 为了引导学生上网,我们整理了一个网站收藏夹,其中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如学习类、娱乐类、新闻类、心理咨询类等,每一类中都向学生推荐了很多适合中学生的优秀网站和论坛,然后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将这个收藏夹发送给每一位学生。学生们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后,都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老师推荐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网站,通过浏览各个网站的优秀资源,参与网上论坛的讨论,很多学生慢慢养成了上网查询学习资料、自主上网学习,在论坛发言求助或主动帮助他人的习惯。同时,学生们还不断地向我们反馈信息,向我们推荐优秀网站,使网站收藏夹内容不断扩充更新。 6.营造积极健康的信息科技氛围,感染和引导学生 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网页制作比赛,并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学习网站。这种有目标的边实践边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拿回一个又一个的奖项,对其他学生也形成了无形的激励,激起他们的成功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投人到这项展示个人才华的活动中。 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在校园网上创建自己的个人网页、开办网上论坛、创办网络杂志,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信息科技氛围,从兴趣、成就感方面感染和引导学生,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这样,当学生发现在知识海洋中畅游的极大乐趣时,就不会被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吸引,信息技术的正面教育功能也就凸显出来。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渗透,使信息技术学科诸因素与德育内容和谐统一,如春风化雨,育人于无形之间。 网络与信息论文:构建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设想 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现有单一性会计信息系统改造成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只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如果说同一属性的会计信息很难同时满足真实性和相关性的双重质量特征的话,那么,同时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属性的多元性会计信息要求,也许并不会出现太多的困难。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企业出现两种不同数字规格的利润,企业管理当局就必须判断应以哪种规格的利润进行分配会更好或者是更安全。但是,如果这个数字不是用于企业财富分配,那情形就极有可能发生一些变化。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存在跨国投资问题而必须使用不同国家的会计核算标准,从而产生不同规格数字的利润也就并非只是个别现象了。尽管这种现象是一些会计专家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但越来越多的企业仍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着大量的模拟会计报表,同样,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仍然在不断地生产着不同规格的利润。因此,是否接受多元性会计信息只是一个观念问题,并非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的性质判断问题。 在当前的会计领域,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会计信息质量,基于此类问题解决的会计控制理论也是多年来一直争论的焦点,而会计信息品种的自由选择空间拓展及会计信息节目的精彩程度如何,还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那些墨守陈规的人们来讲,会计进步只是武装一下现代化计算工具,至于会计节目是否会吸引众多观众,或者说会计信息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要,并不十分重要。因此,从近些年来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发展来看,不管是否架设了网络应用平台,都并没有离开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这些传统的纸张作为媒介的会计信息存储和传递方式,只不过是多了一些手段而已,对于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改造并未触及根本。本文构建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问题的提出正是出于对此类问题的考虑。 在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首先是具有多重属性,这就如同在一台电视上可以看到不同频道的电视节目一样,它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同时,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系统建设能够使会计数据的存储和传输遍布国内外所有角落。同以往单一会计信息系统相比,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只将原始数据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实现了会计数据的真正共享。基于上述要求,构建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需要对现有会计核算系统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并采用分布式对象技术解决整个系统的动态问题。同时,也预示着将更多地采用事件驱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二、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需要借助业务流程重组技术对现有会计业务流程进行彻底改造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在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业务流程重组的概念及具体定义有很多,其中,汉默(Michael Hammer)所提出的概念较具有权威性,并被广泛接受。他认为:业务流程重组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地重新设计。重组的过程是要从客户需求和企业战略目标出发,以信息技术、人与组织管理作为重新设计和实现的手段,通过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彻底变革,达到满足现代企业降低成本、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适应客户多变需求、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业绩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信息本身就是会计活动的产品或结果,会计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如何提高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如何更好地为会计信息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降低会计信息生产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生成速度,是目前会计核算系统改造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基于此种理由,对现有会计核算系统实施业务流程重组,是寻求会计发展和飞跃的重要途径。 现有会计业务流程是建立在会计分工下的一种顺序化业务流程。劳动分工需将一定的过程分解为具体的个别作业,并认为管理活动的重点是在于提高个别作业的效率。基于此,在会计业务处理中,通常将会计系统分解为原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报表编制等若干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一些具体核算模块,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然而,这种所谓详细周密的组织结构也造成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对分割的事实,形成了特有的“孤岛”现象。“单一的、顺序化”的会计业务流程所带来的结果,只能提供“属于会计基本业务的东西”,且在此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会计软件技术只能是对手工会计的简单模仿,起到的作用无外乎就是减轻手工强度、提高会计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而已。而真正体现决策和控制导向的现代会计理念,就必须打破单一的、顺序化的会计业务流程,而代之以面貌全新的“多元”和“事件驱动”,会计信息处理采用事件驱动(Event Driven)方式即意味着平时不在进行顺序化信息处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只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当使用者需要某类或某种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就能满足其各种“特殊需要”。这时,会计系统作为一种高度集成化的系统而存在,它既是业务和会计两大系统的综合,也是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统一。在集成化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不再是彼此孤立的信息孤岛,管理会计将成为主体,财务会计则主要是用来对外提供信息和为管理模型提供资料。与此同时,集成化系统还突破了会计核算中记账和算账的诸多框框限制,增加了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输入和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会计业务流程重组更像是一种经营哲理。它和在分工论下会计业务流程相比,既是一种工作方式再造,同时也是一种补充。基于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下所提供的业务流程并不是对传统单一会计信息提供的业务流程取而代之。随着Internet技术不断完善,架设在网络平台之上的所有数据仓库,都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标准编码的源数据信息的传输、搜索和控制。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客户,只要建立了加工模型库,就能按照重新分类汇总模型、财务报告模型、预测模型、决策模型等,采用事件驱动原理,收集、分析和提取数据仓库中的信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会计信息频道将会满足众多不同口味人们的观看需求。 三、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需要基于网络上的信息集成系统进行支持,而采用分布式对象技术就是解决整个系统的动态问题基于网络上的信息集成系统是包含有不同计算机及设备通讯、不同数据库信息共享、不同应用软件间数据交换等所有技术的集成总和。它对提高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实现多元性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具有重要作用。在集成化系统的基础上,对企业各种资源和制造过程进行优化、利用、排序及其重新调整,是进一步挖掘企业潜力、实现生产经营低耗、优质、高产的技术保证。20世纪70年代初期,哈林顿(Dr.Joseph Harrington)提出的CIM理论,其核心就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系统观点和信息观点,也即使用计算机采取信息集成方式来实现现代化生产制造,以求得企业整体效益提升。 系统的充分集成实际上就是解决系统的动态化问题,而要使整个系统真正能够动起来,就必须采取分布式对象技术(Distributed Object Technology)。系统的动态性是企业能够有效实施实时控制的前提和保证。由于现有会计系统大多是在一系列子系统的层面上被组织或集成起来的,换句话说,现有会计系统的功能划分是基于子系统这样一种粒度相当大的层次上,整个系统的划分是将其所有功能性内容切割成若干个功能包,而所有功能包实际上又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企业业务流程是由企业中不同角色的一系列活动所组成。因此,动态企业模型要求必须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即要求在活动这个功能层次上对系统进行集成改造,形成一种小粒度的功能划分。但正是这种功能划分粒度上的矛盾,使得现有系统的体系结构成为实现动态化的障碍。因此,要实现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动态,就必须找到这样一种软件集成技术:它能够把各种小粒度的软件功能单元灵活地组织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那些软件单元又能够自由地运行在网络环境中。分布式对象技术正是这样一种先进的软件集成技术。 Internet技术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发展具有彼此捉进的作用。作为一个通讯框架,Internet为分布式对象技术广泛应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并由此可以推动类似技术应用的蓬勃发展。分布式对象技术改善了基于Web应用的质量,大大增加了Internet价值。这种共生关系正在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它使得应用系统在设计开发及维护等诸多方面都已经不同以往。其主要技术特征包括:可以灵活地混合和搭配来自不同客户的相互操作的软件对象:可以集中管理和监控软件对象;由数据仓库集中存储会计信息,使得配置和维护客户端系统所需费用大大减少。 实现基于分布式对象技术的动态系统,还必须完成如下一些任务:将组成系统的各个模块分解成一些基本任务或活动的功能单元;依照分布式对象技术标准将这些功能单元封装或设计为标准对象;定义业务流程集及其角色;建立业务功能模型、业务流程模型、业务组织模型和系统配置模型,同时,建立工作流程控制机制;建立分布式计算环境,其中,主要是建立分布式对象管理机制。 四、随着电子数据互换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多元性会计信息网络系统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将无须再借助传统的以纸张作媒介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格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会计凭证淡出历史舞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如果会计凭证能够淡出历史舞台的话,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退出也便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也许我们现在还很难想象未来的会计核算将是一个什么样了,但肯定无疑的是,它与现在的会计核算系统肯定是面目全非。一切会计数据处理和存储都将通过自动控制来完成。而实现这一特征的重要手段就是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技术的介入。电子数据互换包括计算机、通讯网络、资料标准化体系三大技术,是将贸易、运输、金融、海关等业务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标准格式,采用计算机通过通讯网络来实现企业之间数据的相互传输和处理,并完成贸易全部过程。与传统会计手工处理系统相比,电子数据互换不再将业务单据或资料书写或打印好后进行寄送,而后再输入计算机,它是将会计数据从一台计算机直接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整个过程并不需要重复录入和检查。这种方式不仅流程加速,而且会计成本降低,其数据误差也随着环节减少而大大降低。利用电子数据互换系统,企业既可以直接和政府部门取得联系,也可和国外进行联网。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已有超过20000多家企业使用电子数据互换技术,不乏大名鼎鼎的美国福特汽车制造公司和美国IBM公司。福特汽车制造公司已经通知其57家零件供应商:他们都必须使用电子设备同主顾交换运货时刻表、物资调拨单、发运单和收据;IBM公司早在1993年初就明确提出了要在年内与2000个零件供应厂家实现电子数据互换,其订单处理率要求超过80%.可以想象,彻底摒弃依靠会计凭证收集会计信息的传统会计核算方式已经为期不远。随着Internet技术日益成熟及其经济效益优势的体现,大量的电子数据互换业务将被安排在互联网上进行。而事实上,各国企业通过Internet的各种网上资料检索或信息搜寻已经屡见不鲜。在更广的涵义上,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下的会计人员无须再经过复杂的会计操作过程,如记账、算账、对账和结账。此时,会计成本将被赋予新的涵义和内容。 当会计信息采集采用计算机程序后,会计报表无纸化将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而只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问题。即使是未来会计报表和现在会计报表在格式与内容上并无太大差别,人们也可以通过各种软件来快速读取计算机屏幕所显示的各种会计数据。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支持下,未来会计报表将能够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和更加丰富地表达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损益和现金流量,会计报表也将以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去适应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客户阅读和理解企业会计报表上的诸多困难。 网络与信息论文:浅析信息网络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教育策略 论文摘要:通过论述信息网络的特点及对青年身心发展所带来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抓住时机,对原有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实现教育观念转变,注重新形式下的工作研究和思考,认真研究信息网络文化特点,加强网上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使信息网络在充分发挥教育与服务功能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社会越来越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信息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据统计,到2000年2月止,我国网民已达890万,居世界第8位,而固特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是35岁,比电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40岁还低5岁。这说明青年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主要社会群体。而大学生又是网络的受众主体之一,这个日益壮大的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对我国未来发展关系巨大,有人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为青年带来机遇,帮助青年步入了成长和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使许多青年在互联网中消极沉沦、误入歧途。如何认识和利用信息网络对于青年的影响,是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严峻课题,也对做好新世纪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信息网络的特点及对青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1.1信息网络的特点 人类创造了信息网络,信息网络反过来又以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基于个人电脑的信息网络更富有共享性、广泛性和民主性。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整个世界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超,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信息成为全球共享的资源.信息网络使人的交往方式更具广泛性,人们可在几千万甚至更多的人员中选择交往对象,并同时可和其中许多人交往,同时信息网络弱化了个体对社团及他人权威的相对依附,使更多的个人和群体享受到民主和平等。 ②信息网络具有快捷性和很强的渗透性。 网络技术使生产力更趋向于高度扯会化、全球化方向发展;信息凭借网络的高速专递,使万里之外的人们可以“当面交谈”、研讨学术、交换信息,提高了人类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信息网络在不断演进自身的基础上还迅速地与其他文化特质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丛,其应用渗透到教育、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③信息网络具有虚拟性和不可控制性。 由于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或数字性的特点,在网络交往的现实生活中人们自然或社会的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都被隐去或匿名化,同时因为网络上运行的信息是公开的、共享的,只要通过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接受或传播各种信息,其过程无需登记,完全匿名,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而且也没有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因此其个体行为和引发的后果难以控制。 1.2信息网络对青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青年作为信息网络的最大的受众群体,由于其传统的文化承袭较为薄弱,更少文化惰性,因此更具有文化变革的适应性,更易接纳文化潮流的时代变迁,因此更易受到信息网络的各种影响。基于信息网络的上述特点,它对青年受众的身心有以下积极影响: ①信息网络的的共享性、广泛性和民主性特征使文化作为无形资产瞬间扩散到各地,达到了文化增值,激发了青年们的创新意识。 全球信息网络的连通使得出现了跨国家、跨时空、跨民族文化传统的大交流,它使得人们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火花,容易激发受众创新知识和探索求知的念头,阿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受众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而信息阿络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使他们意识到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②信息网络的陕捷性和渗透性开阔了其受众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于信息网络是一种高速、百科全书式的资源.有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信息的数据库充满整个网络空间,青年学生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只须具备一定的检索方法,即能快捷方便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邀游。信息阿络降低了学习成本.节约了学习时问,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是其它任何教育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③信息网络本身营造的网络环境符合青年的身心持苣,易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青年时期是人的心理“断乳期”、自我发现期。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急剧增强,自我意识和行为的自主性比较突出。在网络环境中.青年人越来越认为,虽然他们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却是依靠征服信息获得教育和知识的,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他们既可以参考教育者和家长的意见,但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需要选择自己适合的知识结构。这样就形成了学习自主化的一种趋势.更有利于促进青年的个性发展.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精神。信息网络对青年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表现为: ①信息网络的全球性、不可控制性易造成青年思想的混乱,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申突与失范。 信息阿络具有开放性,它完全打破了国界,而且由于信息网络的基础语言是英语,主导国家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其运行的信息大多隐含着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因此在给我们带来了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可能消解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民族文化,这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并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年来讲,很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同时使青年价值观产生倾斜、思想被同化,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在这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信息网络时代,如何正确和有力的引导青年发扬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②信息网络的匿名性和大量信息垃圾易弱化青年的道蒋法律意识。 由于在信息网络上个人的自然、社会特征被隐去或匿名,因此其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也可隐匿而不受任何社会监督管理和他人约束,这极易形成道德、法律意识的弱化同时,信息网络中散布的信息垃圾如黄色、暴力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极易使青年谩入歧途。青年人固有的特点也可能引起电脑行为、网络行为的出轨,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沦为“网上黑客”,走上违法乱纪的犯罪道路。 ③信息网络的广性、虚拟性特征,易导致青年“网络上瘾”,从而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因特网技术弥补了其它联络方式的不足,具有广性、间接性和安全性。在网络中,人们联系的方式是网络,不用直接面对面,这就激发了彼此之间的神秘感,促使人们有美好的想象和交往热情,在网络上人们也不用担心围泄露秘密而失去面子和自身利益,因此人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与这种虚拟世界相比,现实世界的缺陷十分明显。因此每当在现实世界中受到挫折后,就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网络中去寻找虚拟的完美人生。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网络中到处都是新鲜事物,对于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人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往往会导致他们对网络的过分迷恋,甚至染上“网络毒瘾”,上网后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冷淡、情绪波动、烦燥不安等现象.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严重危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2面对信息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传统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都局限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如今信息网络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进行了无限的拉大,对其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其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新的契机。面对信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抓住时机,积极应对信息网络的挑战,对原有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扬网络之长,避网络之短,使信息网络在充分发挥教育与服务功能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2.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实现自我教育 面对扑面而来的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帮助青年学会分析复杂的各种现象,获得一整套的知识和能力,学会正确地观察和分析事物,用批判的态度对待大量的信息,增强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应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因此,针对信息网络时代的特点,教育者要树立起受教育者主导地位和引导其自我教育的观念,构建成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认识并尊重他们的主体性,调动和引导他们的选择性,成为他们知识的开门人和心灵的守护者;唤起他们的兴趣、热情和好奇心,引导受教育者将其命运掌握到自己手中,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工作、研究、发明,学会参与整个教育过程。 2.2注重工作研究和思考,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 面对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的大趋势,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注重工作研究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用现代科技知识与观念来武装我们的头脑,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的结合点,更好地按照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网络传播规律来开展工作。在充分发挥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的基础上,研究网络受众的心理,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实现科学化、现代化,以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主要措施有:进一步提高教育网络基础设施的水平,加强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在高校中加快校园网的建设步伐,加大投资,扩大开放度。比如可在现行网络上开辟思想政浩教育工作管理同站,将各种信息资料输入网络,并可利用网络收集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建议及学生关心的问题。认真挖掘网络的正面教育功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包容学习、教学、生活、娱乐为一体的学生网站。高校亦可开发出一些德育软件。把有关教育内容编成寓教于乐的电子软件,以吸引学生主动使用。还可在同上设立谈心室、开办电子刊物、举办同上征文等,逐步把网络建成重要的思想教育阵地。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不是孤立的枯燥说教,而是要与学生成才、发展紧密结合,将主流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贯穿在学生的成才发展中,使学生在网上浏览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开始注意利用校园新闻的交互性.鼓励访问者参与网上讨论,对网上消息发表看法,或对学校的工作提出建议。并针对热点问题组织部分学生骨干和教师在网上阐述正面观点,加强正面宣传。比如。北京大学在“邱庆枫事件”中组织专门力量在网上正面消息.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同上负面信息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研究信息网络文化的特点,把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构筑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具有校园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所形成的传统风气.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物质力量,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它所具有的教育优势可以对信息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起着抑制作用。在学校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如:开设社会科学、文艺、美育等选修课,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有计划地聘请一批著名艺术家、社会科学工作者开设系列讲座和报告,内容可涉及戏剧赏析、音乐美学、文学漫步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各个方面,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填充青年学生们的自由空间,吸引学生的参与,营造一个思想作风正、引人向上的外部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 2.4加强网上宣传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强化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教育 信息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是新时期思想工作的一个新课题,要抓好此项工作,关健是要有一支思想上、技术上过硬的队伍。因此,高校领导应当把此项工作列入议事议程。健全机构,明确职责。既要加快培养一批既懂网络技术又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专职网络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又要建立一支覆盖面广、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的兼职队伍。并把网络培训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建设计划。同时,要严格要求广大师生遵纪守法,根据现在国家制定的有关网络技术传播的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制教育。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切实可行的制度,来约束学生同上行为,增强学生同上的自律性。 2.5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指导思想政治工作 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作,追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有许多新的课题,如:网络社会的特点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问题、网民的思想特点及对网络行为的影响问题、网络道德建设问题、网络规则、法制教育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切入点等等。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指导,从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结束语 总之,信息网络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青年一代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我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决心,高度重视、正确对待.发扬信息网络的积极影响,及时剔除和转化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正确引导青年,才能使信息网络成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培养、教育、服务功能的新载体。 网络与信息论文:试析信息异化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关键词:信息异化 大学生教育 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开始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人类创造了信息,信息可能因异化而成为奴役、支配人类的一种手段。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果填,信息异化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防止信息异化,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全方位、多层次地渗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类社会开始进人“信息时代”。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决定,我国正处在建设工业化、进人信息化社会的关键时期。网络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传播途径,是帮助大学生获取知识、增强本领、顺利成才的重要渠道。信息凭借网络给大学生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其异化现象也日益凸现,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信息异化与大学生信息异化 (一)异化与人的信息异化。异化一词源于德国哲学禾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其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经过逻辑发展的阶段,再把自身异化或转化为外部世界,然后又回复到自身。费尔巴哈则用“异化”来说明人如何借助于幻想把他的本质‘古异化”为上帝并加以膜拜,而只有当人认识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上帝质就是人的本质的时候,才能消除丁这种‘异化”现象,破除对上带的迷信。马克思建立在对黑格“绝对精神”异化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批判和继承的基话上,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二,渭出异化是“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护纵观异化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异化的一般意义是:主体创造了客体,但客体却不受主体支配,演化成为一种不受主体控制的,甚至成为敌视和控制主体的异已力量。 在信息时代,人们可以自主选择信息,自由传播信息,自行加工信息,自由创造信息,信息在无数个体的自主选择、运用、创造过程中,在量与质两个方面无限扩张与提升,导致新概念、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同时,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信息丰富但伴随着鱼目混珠,信息有利但混杂着有害信息,信息交流便捷但伴随着低级庸俗,信息交往多向但伴随着感情冷淡,娱乐方式缤纷但伴随着诱惑成瘾等。人们创造了信息,信息却失去本真面目,不但不为人本身服务,却反而成为奴役、支配人类的一种新的手段,这便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人的信息异化。尤其互联网技术使信息突破了时空的界限,随时随地为人们所浏览、利用。但是,正是由千网络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体现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它有加速信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信息控制不利导致异化的一面。 (二)大学生信息异化及其表现。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使他们开阔了视野、给他们带来了便利,62%的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40%的学生把网络作为发表言论的最主要场所,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处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数字化生活环境中。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乃至语言的方式。面对着网上海量信息、复杂信息、诱惑信息的冲击,面对着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虚拟世界的碰撞,大学生的判断选择能力还难以适应,无所适从,甚至不能自拔,影响了其健康成长成才,这就是大学生信息异化。 大学生信息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恐慌。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很多大学生害怕在信息竞争中处于劣势,总感觉有找不完的信息,拼命下载资料,缺乏学习思考,满足目圈吞枣,陷于信息获取的惶恐与疲劳中。二是信息依赖。信息时代,信息的取得快捷、简便。上网输人一个关键词,古今中外所有相关信息全部搜索出来。很多大学生由习惯变成依赖,不上网搜索资料就无从下笔,不敲键盘不会写文章。获取信息太过简单,文章可以速成,但不很深刻。三是信息崇拜。信息技术给人们前所未有的便利快捷,一些大学生对这种高技术顶礼膜拜,以为一切胜利都归功于掌控信息,忽视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网络里流传的关于专升本、考研和等级考试“强化班”、“押题班”、“内部资料”之类的小道消息,成为大学生中的时尚。有的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的信赖程度超过对学习本身的态度,抹杀了自我的主体能动性,成为“网虫”、“网迷”。四是信息毒害。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信息的鉴别、是非的判断能力不强,容易为网上黄、毒、赌等信息所惑,陷人其中不能自拔,也容易在敌对势力利用网格进行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渗透面前迷失方向。五是信息犯罪。信息犯罪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新的犯罪类型,一般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故意或无意中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危害公民合法权益并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有的大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制造传播有害信息、网络盗窃、信用卡犯罪、滥用电话网等犯罪活动。大学生信息异化这五个层面是递进的关系,往往由最初表现为信息恐慌,由轻到重,最后发展到信息犯罪。 二、大学生信息异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 大学生信息异化,实质上是信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颠倒,是大学生作为人在作为物的信息当中的同化,是大学生价值目标的丧失与错位。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要根据信息时代的特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防止大学生信息异化,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一)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利于在时间上预防信息异化。信息凭借网络传递的速度,几分钟内就可以传播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针对大学生把上网作为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且上网地点分散、时间不固定等特点,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就会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以及鉴别是非和应对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及早筑起预防信息异化的坚固“堤坝”,面对网络信息做出科学判断与正确选择,真正做到利用网络信息为自己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二)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利于在空间上规避信息异化。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信息克服了时空限制,在更广阔的范围迅速传播。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能在同一时刻、不同地点进行“面对面”的工作,这就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局限性,开拓了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和新阵地。网络这个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主旋律的东西不去占领,非主旋律的东西就会去占领。控制这个领域,占领这个阵地,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在空间上有效规避信息异化的需要。 (三)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利于在手段上屏障信息异化。与手段单一、方法陈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响、生动活泼的画面等构成一幅立体化的教育形式,从视觉、听觉、甚至触角等方面刺激教育对象,使他们如临其境,把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获取正面信息的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从而对负面信息的影响进行有效屏障。 (四)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进人21世纪,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呈现新的特点。他们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通过政治蛊惑、经济往来、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等更加隐蔽的途径和手段,向大学生推销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认真对待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一挑战,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承担防止信息异化、培养合格人才这一艰巨历史责任。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防止信,急异化的措施 信息异化的根源不在信息而在人自身。防止大学生信息异化,就要从做好大学生自身的工作人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充分认识信息异化的实质和危害,克服信息活动的自发、片面、畸形状态,正确地获取、选择、利用信息,科学地整合、转化与创新信息,促进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树立主体意识,引导大学生在人与信息的关系中准确定位。信息本是人的创造物,为人所用,是人的客体。人应当以主体身份选择、利用信息,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人如果不能驾驭信息,没法把握自身的主体地位,必然产生信息异化,从而导致丧失主体地位走向对象化和工具化。要把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防止信息异化的前提基础,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与信息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方面要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这是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克服对信息、信息技术的过分依赖与迷信,充分利用信息而不为信息所左右,始终掌握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发展、成才的主动权。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树立政治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网络提出的严峻挑战,要防止大学生信息异化,就要增强大学生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在享受网络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在思想上筑起有效的“防火墙”。一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二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其在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诱惑面前,能自觉地加以抵制。三是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自觉地遵守有关信息网络法律和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做遵纪守法的优秀“网民”。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树立阵地意识,把校园网作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根据《山东高校2005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有32.3%的大学生是在校园周边网吧上网,显示了高校网络建设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网络文化阵地同任何思想阵地一样,如果不用先进文化、积极向上的思想去占领,那些非主流的、腐朽的、低级颓废的精神垃圾就会乘虚而人。高校要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一个宽松的上网环境的平台建设,将是防止信息异化、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前提。要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网络,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体教育网站,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思想、贴近生活的方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树立时代意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使用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不仅速度快,而且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也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思维方式。只有不断提高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信息使用能力,大学生才能主动适应并驾驭信息社会,否则就会在信息技术迅速更新、信息快速变化中陷人被动,甚至可能出现新的异化现象。因此,提高大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培养信息使用能力,是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防止大学生信息异化的重要条件。 (五)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树立法制意识,用法律的强制力来约束信息活动。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方式。由于互联网无中心控制点,且信息源太多,在技术上难以完全控制网络信息的和传播,因此,必须加强信息立法,制订和完善各种信息法律、法规,加大司法执法力度,不断健全信息政策和法规体系,严格规范和控制信息活动行为,用法律武器打击信息犯罪,约束信息泛滥,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控制信息异化现象的产生。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和制度规范,严格审查校园网络信息,防止不良信息从校园网格传播。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培育大学生文明上网意识,做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防止信息异化。
汽车新技术论文:汽车安全新技术探讨 摘要:当前,汽车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每年,由于汽车造成的交通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改进汽车的功能,增强汽车的安全运行条件,可以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介绍防抱死制动系统和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分别描述其两种系统的作用、工作原理,这对于汽车的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稳定控制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汽车要求的提高,汽车技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汽车技术主要是围绕着安全、舒适、环保、节能等方面进行着更新换代。 交通安全历来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汽车发展的历史也是汽车安全技术不断提高的历史。汽车安全应从整体上来考虑,不仅要在事故发生时减少人员的伤亡,而且更重要的是避免事故的发生。 1防抱死制动系统 1.1含义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英文翻译是Anti-lock Braking System。它能在汽车制动时,对汽车制动力的大小自动进行调节,让车轮在这一时刻不会由于制动太大或太小而被抱死,处于边滚边滑的状态,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在汽车制动过程中的侧滑、丧失转向能力和跑偏等一些非稳定状态因素,并能够保证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在最大值,以获得良好的制动性能、操纵性能和稳定性能。 1.2ABS的作用 ABS的作用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缩短制动距离。在紧急制动的状态下,ABS能使车轮处于边滚边滑的状态,滑动的比例占20%左右,这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达到了最大,因此制动距离大大缩短。 (2)增加制动时的稳定性。汽车在制动时,四个轮子上的制动力是不一样的,ABS可以自动分配制动力防止车轮被完全抱死,从而提高了汽车在制动时的稳定性。 (3)减轻轮胎的磨损。事实上车轮完全抱死会造成轮胎表面磨损不均匀,使轮胎损耗增加。经过测定,汽车在紧急制动时车轮抱死所造成的轮胎累加磨损费,已超过一套防抱死制动系统的造价。 (4)使用方便,工作可靠。与普通制动系统的使用方式一样,只要把脚踏在制动踏板上进行正常的制动即可。如果需要,ABS会自动进入工作状态。ABS工作时,驾驶员会感到制动踏板有颤动,并听到一些噪声,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1.3ABS的原理 在汽车制动过程中,轮速传感器根据汽车车轮的齿轮,该齿轮与汽车的车轮在运转过程中同步,根据车轮的转速得出与此相对应的电子信号,由汽车的控制器经过运算,得出相应的车速和加减速度。并在此基础上,由电子控制器得出的信号分析出滑移值,根据一系列的综合分析,对压力调节器的发出相应的指令,让其自动调节压力的大小。当车轮发生抱死现象时,也将其信号传递给传感器,减少其制动压力值,让汽车车轮获得更大的转速,而车轮的转速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电子传感器收到该值后,会加大制动压力值,从而让转速降下来。如此周而复始地运作,让汽车在制运的过程中总是处于即将抱死的边缘这一最佳状态,达到了防抱死制动的效果。 2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 开过车的人都能体会,车辆在转弯时,汽车本身会由于重心的原因向转弯的反方向发生侧倾。当转弯时转向的角度越大,那么汽车侧倾度越大,同时,如果在转弯的过程中车速很快,侧倾也会随之加大。当侧倾的角度超过极限值的话就会发生翻车事故,这种情况在雨天和冰雪路面更加容易发生。如果使用ESP,失控的机率会大大降低,整车的主动安全性也更高。那么什么是ESP呢? 2.1ESP的含义 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的英文翻译是“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它是德国BOSCH公司开发的一套电子稳定程序,1995年面世发展至今经历了10多年。最早是由奔驰汽车公司首先应用在它的A级车上。当在开车的过程中,突然出现障碍物需要进行躲闪或在汽车运行过程中转弯发生转向不足及过度等现象,车辆此时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倾斜,甚至发生翻车事故,此时ESP系统就会对汽车的车速和刹车系统进行及时的调整,防止以上事件的发生,从而将车辆行驶方向快速修正到原行驶路径上。 例如当我们开车时,发生后轮驱动转向过多的现象,这个时候,就有可能会失控而发生甩尾事故,ESP系统可以通过对前轮进行刹慢的操作,从而对车辆的行驶进行校正,达到稳定车子的目的。相反当转向过少时,会通过对后轮进行刹慢的操作进行校正。如图2是汽车上的ESP按键,通过这个按键可以开启或关闭ESP系统。 2.2ESP的作用 (1)实时监控:人们在开车的过程中,时刻都与安全挂钩,任何一个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ESP要对安全负责,实时对路面、操作员的操作、汽车运行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控,并不断地将结果反馈给相应的部件和系统。 (2)事先提醒:当由于汽车的驾驶员操作不当或路况出现紧急情况时,ESP要能够通过灯光来对驾驶人员进行有效的提醒,提高驾驶人员的注意力,以防止意外的发生。 (3)主动干预:对于汽车转向发生问题时,ESP会主动通过调节制动压力的方式对汽车进行稳定。 因此,ESP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的主动安全性。 2.3ESP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1)ESP的基本组成。 ESP的硬件组成只需在防抱死制动系统和驱动防滑转控制系统基础上增设转向传感器、车轮转速传感器、侧滑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等。目前ESP有3种类型:能向4个车轮独立施加制动力的四通道或四轮系统;能对两个前轮独立施加制动力的双通道系统;能对两个前轮独立施加制动力和对后轮同时施加制动力的三通道系统。 (2)ESP的工作原理。 在ABS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基础之上,研发人员设计了ESP系统,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电子传感器对转向、加速度等信息不断地采集,并利用控制器和运算器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的操作流程,从而达到安全可靠行驶的目的。 3总结 本文针对汽车的安全新技术展开研究,通过对防抱死制动系统和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的研究分析,让我们对汽车的安全系统有一个新的认识。 汽车新技术论文:CES汽车新技术展望 奔驰智能手表 奔驰研发的Pebble智能手表相当于司机智能手机的“第二块显示屏”。这款可佩戴设备揭开了互联汽车全新的配置方式。例如,当司机在车外时,能够从Pebble手表中获取燃油剩余量、车门锁止情况、车辆位置等信息。当司机在车内时,手表显示屏将自动转换,通过V2V技术,能够提醒司机前方路况并发出振动提示。 雪佛兰4G网络 4G LTE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超高速的网络连接功能,相比传统的3G网络在速度上要快七倍,因此可以支持更多的数据和服务的移动互联连接,并且4G LTE网络也真正允许让汽车变成一个类似于Wifi热点的设备,允许更多的设备接入,从而实现流畅的视频等应用。雪佛兰表示将在旗下车型中通过Onstar(第十代安吉星)提供超高速的4G LTE网络支持,成为第一个引入4G车载网络的汽车厂商。 宝马iRemote应用 iRemote应用可让用户使用智能手表来远程访问汽车。如用户在三星GalaxyGear上远程访问车辆信息,可知道宝马电动汽车i3的电池充电情况和行驶时间,还能了解到车门、车窗和天窗是否关闭。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GalaxyGear进行导航和控制车辆温度。 奥迪Laserlight概念车 奥迪Sport quattro laserlight概念车的前大灯系统将矩阵式LED技术与激光技术相结合,并采用双灯组,外侧灯组通过矩阵式LED及多孔障板产生近光,而内侧灯组则采用激光作为远光。性能强大的激光二极管(LD)直径只有几微米,尺寸明显小于LED,但激光远光灯的照射范围可达500米,大约是LED远光灯的两倍,而亮度大约是后者的三倍。 奥迪Pilot Driving技术 奥迪基于A7测试车展示了其最新的Pilot Driving技术。这辆汽车可利用前视雷达和激光测距仪来“观察”前面的路面情况,挡风玻璃上安装的摄像头则负责监视车道分界线,后置雷达会探测左右两边超上来的车辆。 福特太阳能驱动C-MAX Energi C-MAX Energi太阳能混合动力概念车,无需依赖公共电网充电,同时还具有和插电式混动版C-MAX Energi近乎等同的能源效率。C-MAX Energi插电混动车EPA评估等同燃效为城市108MPGe,高速92MPGe,综合路况100MPGe。与福特共同开发这款车的机构还包括SunPower 公司以及佐治亚理工学院。 德尔福车内连接技术 德尔福公司最新的高度集成化汽车主动安全和连接技术对于未来实现自动驾驶有着重要意义。自动驾驶技术主要分为3块重要领域,分别为:具有连接功能的各类装置和系统、主动安全系统以及电子系统架构。此次展会上德尔福在这3大领域均有相关的技术展示。 汽车新技术论文:浅析汽车新技术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摘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带动了汽车技术的发展, 汽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汽车产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对汽车维修、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应对的策略,力争对我国汽车新技术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汽车新技术教学 问题 应对策略 前言 汽车从发明到现在只是短短的100多年,但汽车的技术的发展牵动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汽车技术发展也应本着造福人类的宗旨推动世界的发展。我国正处于汽车的普及阶段,汽车保有量剧增,新技术发展速度加快,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有掌握新技术维修方法的人才,这就未汽车教育树立了目标。而目前传统的汽车教育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学生对新技术的接触也只是略微了解,缺少实际操作能力,传统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要求。因此,汽车新技术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的当下,需及时研析应对策略。 1汽车新技术教学面临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科学 中职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往往不明确。多数学校将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毕业生可在各类汽车维修企业中维修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气设备以及汽车钣金整修等各类汽车维修工作,没有将学习新技术维修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列为培养目标。大部分学校课程设置为:设置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课,课时超过1/3;设置机电维修等专业课,课时约占1/3;设置钣金、商务、汽车特定技术等专门课,课时较少。课程设置过于死板,学生选择性差,不能根据自身情况、社会需求和知识水平等选择课程,而是被动接受学校课程表。即使学生发现学校安排的课程不适合自己,也不能另行选择,学生不能选择课程之外更不能选择教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容易受打击。这种培养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理论水平高而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性不强,尤其是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学生到了企业需要企业再培训才能投入工作。 (二)教师的专业操作水平低,复合知识型教师缺乏 由于汽车新技术涉及多个知识面如汽车专业知识、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要求教师既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又懂得新技术维修的实际操作。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到学校任教,有汽车行业从业经验的占很少一部分,造成教师授课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实践操作知识缺乏,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相反,另外一小部分来自于汽车厂已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教学中能实际操作吸引学生动手实践,但在面临汽车新技术教学时,也不能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地讲解。在涉及汽车新技术中的电子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时, 往往不能进行理论剖析和从原理、方法上阐述汽车新技术,从而让学生不能从根本上明白所学技术的原理,导致影响学习效果。 (三)新技术设备配置不足,设备的利用率低 近几年汽车技术发展迅速,汽车新技术教学所需的设备也要更新,这些设备普遍复杂、昂贵且运行成本高,许多学校没有更新新设备,原有的设备陈旧落后。一些学校虽然更新了新技术设备,但在教学使用中这些教学设备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一些老师不熟悉复杂的设备,一时半会不会用,或者害怕损坏不敢使用,这些设备的教学潜能得不到发挥,导致昂贵的教学设备起不了多大作用;二是学校从考虑教学成本,不愿大量重复使用, 导致学生感知接受效果差,未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三是设备利用率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设备没有“病人”,许多检测设备必须要在车上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没有合适的汽车做为“病人”,设备也不能使用。 (四)汽车新技术内容很丰富,教学内容难以把握 汽车新技术不仅拥有丰富内容,而且还代表着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既包括还在理论层面热点研究的汽车新技术,也包括还是实验室样品的汽车新技术,还包括成熟的已经并已经投入使用的新技术等等。这些内容前呼后应,前者的了解能够增强对后者学习的热情和理解,对后者的学习有利于对前者的了解。教学中怎样使学生既能把握汽车新技术的现状和未来方向,又能掌握实在的汽车新技术,解决汽车维修、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只有通过合适的方式和方法,让其有兴趣地去研究学习,才能使学生掌握如此多的内容。 (五)汽车新技术教学方法太单一 当前汽车新技术的教学, 主要还是采取课堂理论为主,实验室实习为辅的方式,实际上汽车新技术中的电控、电路油压传动等许多控制、电子技术在没有动手操作的状态下是难以真正掌握的,使得很多学生在理论课结束后,还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深刻理解控制原理、控制原因和控制过程,对内容没有掌握,进而出现学生毕业面对实际问题时却不知从何下手,也就是学无所用的问题。 2当前汽车新技术与教学的状况 1)整体性与交叉性 大小区域,具有整体性,汽车都不光涉及到一个行业或部门,而是涉及到多个行业、部门。这就要求汽车新技术教学要协调好部门间、行业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由于专业范围不同,因而各个技术分为若干档次,技术之间既有属种关系和纵向联系,又有同种技术相互同等关系和横向联系。现代汽车新技术的这种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构成一个网络,每个技术都在其中并受其影响。 2)内部性与独立性 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方式等方面不同之间,客观上差异明显。这就要求汽车新技术教学要根据自己所在国家、地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汽车新技术教学模式。虽然不同汽车种类、技术之间有存在纵向和横向关系且相互之间交流广泛,但其基本原理、操作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许多汽车生产企业又是相对独立的实体,独立发展自己品牌,因此,汽车新技术教学也要考虑到特殊性。 3)规划性与变动性 为减少汽车新技术教学在技术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统筹教学发展轨道,从而实现整体教学的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汽车新技术教学整体规划,也就是从总体把握,高处着眼,规划出目前比较适应的教学内容、相互关系等有一系列整体的计划。然而,实际情况会变,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也在变动,这就要求汽车新技术教学要根据实际不断调整,适应时代变化。 3汽车新技术教学应对策略 (一)加强汽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及设备配置 目前汽车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比较欠缺是现实,拥有汽车新技术并具有相当研究开发能力的汽车专业毕业生还不满足汽车生产市场的需求, 更别提从事职业教育,再者企业中拥有资深汽车新技术的工程师更是无暇理会汽车职业教育。因此,学校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汽车新技术教学中面临的师资匮乏问题值得探讨。首先,从汽车职业教育对师资需求来说,高校应加大面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力度,其次学校要提高待遇吸引人才,才能留住人才。另外,不断更新完善基础教学设施的,尽量做到型号一致、设备齐全,保证设备的利用率。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丰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为了应对汽车新技术教学面临困难,作为教师首先应不断加强学习,取长补短。具体来说,年轻教师普遍缺乏操作能力,应加强培养实践能力, 除了自己加强学习外,定期到企业或社会实习或工作,理论结合实际,将抽象的理论利用实际操作直观化,教学时结合实际传授学生技巧及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年纪大的普遍理论水平达不到新技术要求,这就需要增加这些教师的新技术培训,每学期应该不定期开展,有机会就到校外培训学习。 (三)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新理念 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科学融合,设置文化课和专业课时注意实用性,制定教学内容和大纲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培训内容和学校教学设备、教材,以训练基本技能为基础,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更多使用现场演示的方法,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新技术中。专业教学讲究结构、功用、精简原理,各种工作原理要综合讲授,使学生在大脑里有一个基本框架,不要求深刻理解,能明白必须基本原理即可,注重教授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对技术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汽车新技术论文:汽车底盘的新技术发展浅探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些最新的汽车底盘技术进行介绍,新技术的组成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对汽车底盘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描述。 关键词:汽车;底盘;新技术 2011年,我国汽车产量为1841.9万辆,同比增长了0.8%,同比增长率比2010年下降了31.6个百分点,汽车销量为1850.5万辆,同比增长了2.5%,同比增长率比2010年下降了29.9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均超过了1900万辆,增长速度超过了4%,仍然稳定全球第一。随着汽车市场的热化与稳定,人们对汽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汽车的专业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对汽车的各个方面都开始进行关注,同样,对汽车底盘的各方面性能也开始关注,并有了更高的要求,涉及汽车底盘的安全性、材料、工艺和电子新技术的应用。当前备受关注的汽车底盘新技术主要有,转向控制系统、线控制动系统、主动悬架控制系统、连续控制底盘系统,以及底盘线控系统。 一、汽车底盘新技术概述 1.转向控制系统 为了改善操作者的转向操纵感,让操作者的体能消耗减轻,将汽车的转向性提高,出现了转向控制系统,其控制系统包括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车身电子稳定系统和后轮转向系统等等。当汽车进行低速行驶时,操作者作用到方向盘的转向力能够得到减少;当汽车进行高速行驶的时候,适度的转向力能够通过转向盘反馈给操作者。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有车轮传感器、转向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方向盘油门刹车踏板传感器、侧滑传感器等等。它与其他的一些牵引力控制系统进行比较,具有可以控制驱动轮和从动轮的优点。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对汽车的行驶状态进行监控,同时配合操作者的操控动作,通过对汽车失稳程度的电脑估算,可以计算出稳定行驶的调节参数。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是汽车主动安全性控制系统的一种,是当前智能主动防滑稳定系统的最高形式,是对ASR/ABS/EBD集成的发展和延伸。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能够根据速度状态对传动比进行调节,同时也能够对汽车的稳定性进行控制。当汽车处于低速行驶状态的时候,传动比比较小,转向直接,转向盘的转动圈数减少,汽车的操控性、灵活性都得到了提高;当汽车处于高速行驶状态的时候,传动比比较大,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提高。通过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让操作者能够充分体会真实的路感,更值得关注的是,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不仅将汽车的机动性和安全性大幅度提高了,而且增加了驾驶乐趣。 后轮转向系统的执行机构包括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主要组成包括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以及执行机构等。在正常情况下,汽车行驶速度、转向盘转向角和后轮转向角三者之间成函数关系。当汽车处于低速行驶的状态时,后轮会接受由转向盘执行机构传来的相应方向相反的转向角,从而减小汽车停车或拐弯时的半径;当汽车处于高速行驶的状态时,后轮会接受由转向盘执行机构传来的相应方向一致的转向角,从而提高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2.线控制动系统 线控制动系统包括线控制动控制单元、电制动器、传感器、电源、电子制动踏板、制动手柄等,采用嵌入式总线技术,传递电力,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化制动系统,具有广泛的未来发展空间。通过线控制动系统,汽车的制动效果得到提高,制动安全性能得到加强。同时,安装、维修简单,电控制动能效得到有效改善。 3.主动悬架控制系统 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系统能够对汽车的平稳行驶进行主动调节。当汽车的行驶路况、汽车负载荷、行驶速度发生变化的时候,对车身的高度,悬架的刚度,减震器阻尼的大小进行自动调节,很大程度上对汽车的行驶平稳性进行改善。其主要组成部分有转向盘转向与转角传感器,前、后车身高度传感器,节气门为止传感器、控制开关、车速传感器、执行器等等。 4.连续控制底盘系统 连续控制底盘系统,能够对动力分布、悬挂进行调节,主要是由持续调校悬挂系统和电子控制全时间四轮驱动系统组成,通过横向、纵向、倾斜、滚动感应器、车轮速度、输出马力、制动力、方向盘角度等数据,进行调节。 5.底盘线控系统 线控驱动系统、线控制动系统和线控转向系统是汽车底盘线控系统的核心内容。执行机构执行的整个过程和执行结果都在电子控制器的控制和监测下进行。 二、汽车底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汽车底盘中的转向控制系统、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线控制动系统、底盘线控系统,以及连续控制底盘系统等新技术在汽车制造中的广泛应用,技术的不但成熟,汽车的安全性能、舒适程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那么这些新技术的集成融合,形成整体的汽车底盘智能控制系统必然成为未来汽车底盘技术的发展方向,在集成化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ABS/ASR/ESR的集成和ABS/ASR/ACC集成两个方面,并成为主要趋势。 汽车底盘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要不断努力,加强研究力度,提高技术,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汽车,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将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集成化、智能化融为一体,制造出更舒适、更安全的汽车,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提升。 汽车新技术论文:稀奇古怪的汽车新技术 最近,因为车主的不断抱怨以及第三方质量报告的差评,福特终于决定对自家的触摸屏多媒体系统MyFordTouch进行改进,在下一代车型中把音量调节按钮从触摸调节改回传统的旋钮调节,并且增添更多传统的元素来简化智能系统。实际上,并不只是福特一家有这样“鸡肋”的技术。几乎每隔几年,汽车产业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技术方向。不过这些厂商有时过于追求新技术所带来的卖点,而忽略了那些技术其实中看不中用。而这些技术赢面究竟有多大呢? 行人安全气囊 应用车型:沃尔沃V40 这是什么:通过安装在前保险杠的7个传感器监测,当车身与物体接触时,信号会发生改变。控制单元将对信号进行评估,若信号分析显示与行人发生碰撞后,发动机舱盖尾部自动翘起,隐藏在其内部的安全气囊将在百分之几秒内释放,并且覆盖到整个挡风玻璃的三分之一部分和A柱下半部分。这样以来,凸起的发动机舱盖与安全气囊便可有助于减轻对行人的伤害。 可能不靠谱:行人安全气囊保护的是头部的位置,但最重的撞击发生在车头保险杠位置,在玻璃处增加气囊只不过是减轻二次撞击,对于在城市里开车的人来说,其实意义并不会太大。而且这一技术理论上在时速20km/h至50km/h的速度下,可以减轻在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行人受到的伤害。沃尔沃拥有的城市安全系统会在时速30km/h以下时,进行自动急刹车。而且,如果是时速20km/h撞击的话,行人被撞到玻璃上的可能性并不大吧。 夜视系统 应用车型:宝马7系 这是什么:目前汽车夜视系统主要使用的是热成像技术,也被称为红外线成像技术。其原理就是:任何物体都会散发热量,不同温度的物体散发的热量不同。人类、动物和行驶的车辆与周围环境相比散发的热量要多。夜视系统就能收集这些信息,然后转变成可视的图像,驾驶者观看中央显示屏,可分辨远处行人的距离位置,对路况提前做出预判。宝马在此基础之上还增加了“动态光点”。位于雾灯位置的LED灯组在未激活“动态光点”照明时,亮度与远近光一致,用来辅助车辆大灯的照明效果。而在100米的距离内,“动态光点”可以辨识出前方的人或动物,并用高亮度的光束单独照亮该物体,同时在仪表盘以及HUD抬头显示仪表上对驾驶者做出提示。如果动物在车辆的行驶路线上,进入到车辆近光灯的照射范围之内时,动态光点会闪烁动物以达到驱逐的效果。 可能不靠谱:目前视力正常的驾驶者在近光灯下可以看清88米以内的路况,使用远光灯则可达到164米,在这种距离之内,驾驶者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前方的路况。而夜视系统的探测距离为400米,400米前就开始准备,反倒会分散驾驶者的注意力。其实,这与各种帮助驾驶者集中注意力的辅助系统一样,驾驶者在疲惫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并不应该开车,即使有各种辅助系统也不应该。而依赖这些系统,反而会使驾驶者高估自己的能力,驾 驶更不安全。 酒驾闭锁系统 应用车型:沃尔沃V40、C30、S40、C70和S80L加长版 这是什么:酒后驾驶闭锁装置(Alcoguard)与警察手持的醉酒测试设备原理相同。这个设备只有一个小型摇控器大小,平时放在悬浮式中控台后面可充电的小贮存箱里。在汽车启动前,驾驶者必须先向无线手持设备里吹气,此设备会分析驾驶者呼出的气体,并通过无线信号把分析结果传送给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如果血液酒精浓度超过了每升0.2克,发动机将不会启动。 可能不靠谱:如果喝酒后有意识去测试,那么驾驶者并不会冒险去开车,因此酒驾闭锁装置就显得多余了;而如果喝酒了,还是要开车,那么也可以找一个没有喝酒的人来吹一下―闭锁装置还没有驾驶者人脸识别功能。因此,尽管理念很好,但实际上酒后驾驶闭锁装置并没有什么用处。 车内空气净化系统 应用车型:沃尔沃S60 这是什么:沃尔沃在1992年就建立了一个专门针对车厢内空气质量控制的实验室,而现今装备在S60中的IAQS(Interior Air Quality System,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系统)就是这个实验室的成果。IAQS系统原理很简单,在传统空调中活性碳滤清器前加装了一个专用的空气质量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对外部将进入到车厢内的空气质量进行分析,在发现外部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超标时,系统会自动将通风方式切换到内循环模式,阻止外部污染物进入。 可能不靠谱:IAQS的最大优势在于系统内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可以对一氧化碳作出反应。但是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却在座椅、棚顶所用的纺织品、塑料等配件。这些材料在加工过程中残留的添加剂会在新车的使用初期缓慢地释放出来。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杜芳慈的介绍,由于车内空气成分很复杂,驾驶者所使用的香水都可能在车内产生化学反应,所以空气净化系统并没有那么神奇。 遥控驾驶 应用车型:比亚迪速锐 这是什么:将儿童玩具车、玩具飞机上的遥控技术应用到汽车上,人站在车外10米的范围内,使用遥控钥匙,实现车辆启动、前进后退、左右转向,控制车辆0.7公里/小时的低速行驶。 可能不靠谱:比亚迪给出的使用情景是在酷暑和暴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你可以将车辆遥控移动到自己身边,免受取车时的日晒和雨淋;当车位非常窄、驾驶人上下车不方便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遥控驾驶让车辆安全移进、移出,用遥控器操控汽车行驶和转弯。但试想一下,在这种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你会站在车外,以0.7公里/小时的速度来操控汽车吗?还是直接跑到车里比较快捷吧! 汽车新技术论文: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新技术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技术也日新月异,伴随而来的是出现了很多汽车新技术故障。且在对汽车进行维修时,含有高科技的汽车新技术所占分量越来越重,以前的汽车维修方式已经不能完全解决现代汽车故障。所以,必须采用新的维修技术来解决现代汽车发生的故障,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关键词:汽车;故障诊断;维修新技术 现代汽车大多采用高科技技术,汽车控制系统也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了保护环境,现代汽车新技术中也开始考虑低碳环保安全出行的因素,比如:进行混合动力设计,把原来汽车滑行时的动能转化成电能,还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当汽车发生故障时,在保证电源线正常的情况下通过检测网络线就能判断汽车发生故障的原因与方位。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故障诊断技术,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 1.现代汽车故障诊断的特点 1.1.汽车系统故障的综合性越来越强 随着汽车新技术的发展,汽车发生故障的概率和以前相比明显降低,但在机电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汽车系统发生故障的综合性越来越强。汽车系统综合性变强要求提高汽车的保养、维护程度。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一旦出现小故障,在系统提示情况下能够行驶一段路程,就会导致汽车故障更严重,这让汽车故障检测面临新的困难。 1.2.汽车换件的参数匹配问题 由于现代汽车运用新技术,但电脑控制系统中存储的数据仍旧停留在原来零件中,这就导致更换以后的零件和汽车系统的参数不符。汽车换零件不单单是更换,还必须按照零件运用的差异,如:海拔、燃油的差异等对零件进行系统性更换。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换件必须分清零件的区域性,充分了解零件的质量,在换好零件后还要进行一系列调试,看是否和原来车辆相匹配。 1.3.汽车电子故障越来越多 现代汽车很多都运用电子技术,汽车的灯光系统大多采用LED灯,并且汽车的故障维修也开始慢慢集中在电子故障方面,比如:汽车的电脑控制系统发生异常,电气部分不稳定等。相应地就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具备充分的二极管、电流以及三极管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满足现代汽车行业对维修技术人员的要求。 2.汽车新技术故障的维修方法 2.1.准确判断汽车发生故障的原因 在现代汽车故障诊断维修技术中,必须掌握各种不同车型的维修技术资料,充分利用网络传递维修诊断信息。随着故障诊断信息的网络化,汽车故障诊断信息的传统已经突破了原来时间、空间以及速度的限制,每个维修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其次,还可以运用现代通信技术,把维修企业的管理软件、各种维修设备、信息系统等集合为一体,实现维修软件、硬件的共享。同时,用户也可以利用热线咨询,取得先进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指导,找到最好的维修方案。最后,维修人员可以利用汽车故障远程诊断服务,把现场诊断得到的数据信息通过传感器输送到计算机中心进行处理,然后经计算机中心反馈到现场,指导现场的故障诊断。总之,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给汽车的故障维修增加了难度,但维修人员可以充分利用新的网络技术,快速找出汽车发生故障的原因,然后找出故障所在,进而顺利解除故障。 2.2.检查汽车系统各种数据 汽车维修人员必须全面检测汽车以前的维修记录,仔细检查汽车系统数据,很多汽车之所以发生故障主要是因为在维修时未对系数数据进行严密检查,导致汽车故障在同一位置发生,这和维修人员的专业维修技术有很大关系。如:维修人员在制动片上忘记安装卡子,就可能导致汽车在以后的行驶过程中发生异常,严重影响汽车的性能。其次,分析故障是提高汽车诊断维修水平的关键,分析故障的过程主要是以诊断特点参数为基础,从数据信号分析与状态识别两方面着手,运用现代电子技术进行处理,找出故障发生的内在规律,对汽车系统的故障进行定量分析。比如:在分析汽车故障特征数据时,运用小波分析技术,可以在一定的时域与频域中进行稳态信号分析,且具有很好的局部化特点。现代汽车结构的复杂性让汽车发生故障的状态呈现出不清晰性、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征,只有运用模糊集理论或者神经网络技术分析诊断故障,才能提高诊断速度与精度。 2.3.划定汽车故障范围 在诊断维修汽车时,汽车维修人员常常会依靠自己的主观想法,判断汽车故障,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只有按照标准的故障诊断检测程序才能完全排除故障。首先,要划定汽车发生故障的范围,记录下汽车新技术故障的系统数据,便于以后分析运用。其次,在汽车发生故障的范围内,还要深入分析检测,不能单单依靠个人的经验轻易下结论,经过严密的检测以后,才能开始进行维修工作。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场地测试,通过场地实验很容易判定出哪些系统是正常的,哪些是异常的,进而锁定可能出现故障的那个系统,排除与之无关的系统。 2.4.更换零件并且调试 当明确汽车的故障数据后,分析整个系统数据,按照汽车维修标准,更换不能使用的汽车零件。更换汽车零件也要注意区域性,否则可能更换以后会影响到汽车的正常运行。在更换好零件以后进行运行调试,这样才做完了对汽车新技术故障的维修工作。此外,专家系统是根据人类专家专业领域的经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维修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专业领域中专家的知识,协助更换零件及调试维修工作。由于汽车故障诊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所以把专家系统应用于故障诊断,能够很好地解决各种复杂的系统故障问题,但由于专家诊断系统存在获取知识困难、控制策略不灵活等缺点,需要维修人员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复杂系统的汽车故障。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汽车新技术的发展,汽车故障的诊断维修技术也不断向着科技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维修人员不但具有丰富的维修经验,同时还要充分了解汽车新技术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汽车新技术故障的诊断维修。 作者简介: 姓名:杨瑞雪 性别:女 署名单位:辽宁省凌源市职教中心 职务:教师 汽车新技术论文:基于汽车电控新技术、维修的研究分析 【摘 要】随着汽车事业的发展,大量电控技术被应用在了汽车制造中,使现代化的汽车事业渐渐走向了全电子控制的新技术时代,而汽车的这种发展趋势,令汽车维修行业随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本文针对现代汽车在电控新技术的发展和维修行业的发展方面,进行简单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电控新技术 维修 一、电控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电控新技术 在现今的电控技术发展中,新技术主要表现为:汽车发动机和汽车底盘的电控技术,这个方面的发展已经相对较为成熟;然后是车身安全方面的电控技术,这个包括安全气囊、温度调控以及各种仪表等;再然后就是混合动力等电动汽车的应用;通讯等智能交通的综合技术系统;各种信息系统等整车控制设计。 (二)发展趋势 目前针对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信息化的时代特点,汽车电控的新技术发展趋势逐渐走向了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其通过对发动机、自动变速、牵引动力、制动动力等动力系统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稳定的集成化电控系统,并在模糊控制和自动适应控制的智能化控制概念下,加快了其智能化电控发展的速度,利用数据的有效交换与应用,实现了网络化的电控新技术。 二、维修行业的形势现状 (一)维修技术 伴随着汽车控制技术的发展,汽车在结构、性能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于传统的汽车维修行业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汽车电控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相关的汽车维修技术也面临着巨大的创新与变革,从而适应汽车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维修设备 由于汽车电控技术的发展给维修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从而令维修所需要使用的设备也面临着更新的问题。在现今的新汽车电控技术下,很多以往的维修设备并不足以完成维修任务,因此在维修设备的改革上,也是维修行业需要着重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维修信息网络化 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将我们带入到了一个信息科技主控的信息化时代。因此信息化技术已经渗入到了各行各业之中,同样电控技术的创新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因此对于电控技术的信息反馈,以及相应数据的处理,是促使维修行业信息网络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维修人员素质 然而电控技术的发展,也不能保证全自动的运行,维修行业就能不能保证全自动的修理。因此作为修理的核心,维修人员的素质及专业能力提高,成为了实现维修行业得以适应电控技术发展需求的重要元素。因此在面对电控技术的告诉发展状况时,有效的提高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相关业务水平,是提高现代汽车维修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电控新技术与维修行业的关系 (一)品牌经营 随着现今汽车行业的发展,大量的车型逐渐充实着整个汽车市场。这就令汽车维修行业在发展中,对修为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逐渐提高。所以面对这一状况,维修行业应该形成统一的高素质专业维修人员培训体系,然后针对汽车的品牌进行针对性的品牌化维修经营策略。 (二)理念转变 传统的维修行业,在维修理念上保持着一种“即发生即修理”的态度。然而伴随着汽车的逐渐普及,与其市场范围的扩大,令维修企业与客户之间达成了一种增值观念,将原有的传统理念从“维修”变成了“维护”,从而为“零修理”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理念基础。 (三)设备的依赖 在汽车的新电控技术发展中,由于电控技术的发展,使得汽车越来越趋向自动化,这就令汽车本身的结构精密度更高,从而导致完全的人力无法满足汽车相应问题的维修。这就形成了维修行业对各种高科技仪器的依赖,从而利用各种仪器来对汽车进行有效的修理。 四、电控新技术与维修行业的相关发展 (一)专业人员培养 面对现今汽车的发展状况,汽车维修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并与此同时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相应的现代化新技术,并在不断的维修理念更新中提高自身维修素质,从而满足现代化汽车维修的需要。 (二)维修数据应用 在提高维修人员的自身素质同时,维修企业还需要对汽车的最新动态进行准确的把握。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汽车的技术更新也是日新月异,因此维修行业必须有效的利用网络化信息技术,保持对其信息的掌握,从而及时对维修行业发展做出有效调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的电控新技术发展,是在新时展背景下响应人们需求的必然结果。而在这种结果下,引领了汽车修为行业的相应改革和发展,从而将汽车维修行业引领上了一条高科技化的发展道路。 汽车新技术论文:浅析汽车安全新技术与道路交通安全 摘要:指出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剧增,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在不断上升,因道路交通事故而产生的伤害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分析了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从汽车安全新技术方面分析和阐述了车辆及行人在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道路交通;汽车;新技术;安全性 1引言 汽车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及能源危机等方面的问题。因车而产生的交通事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而据相关专家统计[1],我国历年的交通事故起数数据如图1、图2,由此图中数据分析可知,随着汽车安全新技术的发展交通事故起数自2002年起开始成呈现下降趋势,事故死亡人数自2005年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除了相应有效的管理制度及相应法规等因素,其主要原因应该是汽车的安全技术有了明显进步,汽车安全新技术对于道路安全性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2车辆的安全性能 车辆可以说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直接因素,因此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对于减少和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是极有效的措施。车辆指机动车,主要包括小车、公共汽车、货车与大卡车以及摩托车。摩托车及卡车的安全性能很难在短时间内改进,可摩托车、卡车的安全及由其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安全隐患是不可忽视的,由相关研究可知,目前交通安全计划相关部分正在着重解决摩托车及卡车的安全隐患,汽车设计师和生产制造商正努力地提高小车、客车车辆的安全性能。 汽车安全性主要包括了汽车主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事后安全性和车外安全性等几个方面。顾名思义,主动安全性指的是汽车预防和回避事故的性能,主要包括制动性能、操纵性能、灯光和视野等;被动安全性指的是汽车减轻事故过程中对乘员伤害的性能,主要包括车身结构、座椅、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玻璃、方向柱、车顶和车门强度内饰缓冲性能等;事后安全性主要是指防止火灾和紧急脱出性能;车外安全性主要是指汽车对车外行人的保护性能[2]。自各国制订了用于指导汽车安全性设计的一系列汽车安全标准和法规以来,主要的汽车生产制造厂家成立了相应的安全研究机构,以提高安全性技术水平。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和整车结构的不断完善,世界范围内的汽车安全性研究已取得巨大成果[3]。如今,汽车安全性在新技术的应用已达到了新的水平,给人们的安全提供了更有力地保障。 2.1汽车主动安全性的新技术现状 汽车的安全性新技术给道路安全提供了极大的保障。目前出现在汽车主动安全性技术方面的配置主要包括车辆上配备的ABS、EBD、ASR、ESP、防碰撞系统、倒车雷达和倒车影像系统、盲点和车道偏离警告系统、智能巡航系统、防侧翻系统轮、胎压力报警系统及主动头部约束系统[4]。这些都是较先进的汽车安全新技术,它们都在安全性方面起着重要地作用。 (1)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刹车防抱死系统的其英文意思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现在,ABS都是生产出的新车的标准配置,它可以防止因汽车制动抱死而产生的侧翻、甩尾或方向失控的事故发生。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抱死、松开、抱死、松开的循环工作过程,防止车轮全部抱死,从而达到最佳的制动效果。 (2)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就是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的英文单词首个字母的缩写。它可根据车重和路况的变化来控制制动过程,它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有了这个制动辅助配备,汽车制动效果会更好。当前仅有少量车辆配备有。 (3)ASR(驱动防滑系统)。ASR就是驱动防滑系统或称牵引力控制系统。其作用就是当汽车加速时将尝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防止滑动轮快速滑动。它的两个功能主要是提高牵引力和保持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汽车行驶在易打滑的路面上时,会使车辆出现甩尾或方向失控的现象而导致事故。装有ASR系统的车在此类路面上加速行驶时就不会出现或能够减轻这种现象,而且在转弯时也可防止车辆驱动轮打滑使车向一侧偏移现象而能车辆沿正确路线转向。 (4)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就是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是博世公司的专利。在其之后生产的日产车的车辆行驶动力学调整(简称VDC)、丰田车辆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简称VSC)、本田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称为VSA)及宝马的动态稳定控制系统(简称DSC)都是其类似的系统[5]。其实,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可看成是防抱死制动、牵引力控制系统、制动及节气门动作结合的控制系统这几项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而且,每年都会有关于它更强大功能的创新系统的出现。 (5)防碰撞系统。此系统可通过一套智能系统感知驾驶员有可能采取紧急制动动作,并在制动开始的瞬间,帮助驾驶员将制动力加到最大,从而缩短刹车距离,避免碰撞。它现在只出现在一些豪华品牌的车辆上。 (6)倒车雷达和倒车影像系统。此系统能很好的帮助驾驶员停车入位或倒车调头。装有摄像头的可视倒车影像系统,可让驾驶员通过车内屏幕直观地获得车尾的视觉信息。这就可以避免倒车时撞到行人、矮桩等倒车雷达不能准确发现的目标物体,对车尾窗很高的车来说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7)盲点和车道偏离警告系统。盲点警告系统能够在车身侧面驾驶员视线盲区内出现障碍物或车辆时提醒驾驶,沃尔沃的新S80轿车就有此配置。车道偏离警告系统可在行驶中监测车辆是否逐渐偏出它所在的车道,并可通过蜂鸣器或警告灯及时提醒驾驶员,帮助走神的驾驶员保持航线,如雷克萨斯车就有配置此系统。 (8)防侧翻系统。此系统大多数用陀螺仪来监测转弯是否太快或由于紧急躲避而使车身出现突然的侧倾。如果传感器判断会发生侧翻,电脑就会通过牵引力控制系统或车身稳定系统关闭节气门并施加适当制动,以修正车辆行驶轨迹。 2.2汽车被动安全性的新技术现状 据研究,大量数据表明,95%的事故是由于人和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所以被动安全性研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6]。车辆被动在车辆发生意外时,就是被动安全系统发挥作用,将损害降到最低。关于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也不断地在升级,目前出现于汽车主动安全性技术方面的配置主要包括安全带、SRS(安全气囊系统)及事故辅助上传系统。 (1)汽车安全带。安全带是一种发生在交通时能防止或减轻乘员受二次碰撞所造成伤害的安全装置。我国规定从1999年7月1日起,所以小型客车在行驶时,驾驶员和前排乘员都必须系好安全带。实践证明,这对减轻事故的伤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如今,安全带的设计也更加智能化、科学化。 (2)安全气囊系统。安全气囊也称为辅助保护系统(英文缩写为)SRS,其作用是在碰撞过程中弥补系安全带仍不能保护乘员头部、脸部、胸部和膝部的缺陷。安全带与安全气囊是配套使用的,不系安全带,安全气囊的安全效果将大打折扣。据有关调查,单独使用安全气囊时可使事故死亡率降低18%左右,而当安全气囊与安全带配合使用时可使事故死亡率降低47%左右。所以需要两者配合使用,才能更安全。如今,高档的车已在车内几乎全方面配置了安全气囊系统,能更好地保护车内乘员。 现在的气囊已越来越智能化,双级气囊系统能够判断座位上是否有乘客,并且和车身上的碰撞力度传感器一起联合判断,决定气囊是否弹出。 (3)事故辅助上传系统。事故发生时,如果车上装有在线紧急通信系统,就能够为抢救伤者提供更好的帮助。如宝马的Assist系统、通用的Onstar系统和其他制造商的支援网络呼叫系统就能做到。而且,宝马和大众的智能系统可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在上传报告之后自动断开车上的电源;奔驰的安全系统还能断开燃油泵并自动打开门锁[4]。 关于被动安全性研究,人们还在车身抗撞性研究、碰撞生物力学研究、乘员约束系统和内饰件的研究、碰撞安全性试验这4个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探索[6]。如为了提高汽车的安全性,不少汽车公司就在汽车两侧门夹层中间放置了一两根非常坚固的钢梁,这就是常说的侧门防撞杆。这种车身变形吸能区的设计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能有效的减少汽车撞击对车内人员的伤害。 2.3提高车外安全性的新技术 有的车已在车外前部为预防碰撞行人而设置了安全气囊系统,许多车也在车外进行了专为保护行人考虑的结构设置。 这些新的高端技术,由于成本问题等原因至今还没有普及,只有一些豪华品牌车辆上配置较全。当然,随着现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发展,这些新技术离普及推广的距离也应不远。不过我国也可学习美国关于这方面的一些做法,目前,对于普通车辆,国家也应该有相应的专项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要求[7]。 4结语 在汽车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汽车安全性能方面的研究及相应技术的应用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先进汽车安全技术,如现在的声学、光学、电磁学及军事领域常用的雷达、红外线和卫星定位系统等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汽车上。保证了汽车在恶劣行驶条件下的安全可靠性,让人们更有“安全感”。 其实,有效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人们的安全感,最有效和最人性化的方法应该预防,在人、车、路及综合管理因素方面做好有效的预防工作。人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的是提高人们参与交通的安全意识和觉悟,人人都是参与者。也非常有必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道路交通伤害防治工作机制,把道路交通伤害作为一项主要和优先的公共政策,对环境、车辆和道路使用者采取综合措施,建设一个道路交通安全体系,预防道路碰撞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降低道路交通伤害的损失。一旦有交通事故的发生,就要有效地做好就地急救和院前救护工作,以减少车祸重度创伤和死亡。 汽车新技术论文:汽车发动机的发展与新技术分析 摘 要 本文简述了汽车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浅议了当前适应节能减排的发动机技术发展的热点。 关键词 发动机;发展;新技术;缸内直喷发动机;TSI;FSI;节能减排 作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汽油或柴油)通过气体在密闭气缸内的充分燃烧,使膨胀的缸内气体推动活塞规律性运动,实现汽油或柴油热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在发动机上百年的发展史中,从制作工艺、设计思想理念、制造流程到控制技术、性能等方面尽管都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但其活塞式结构和能量转化的基本工作原理却始终未变。在发动机技术发展的历史上,出现过三种典型技术:化油器发动机技术、电喷发动机技术、缸内直喷发动机技术。 1 化油器发动机 化油器发动机:在火花点火式内燃机中使汽油、柴油等与空气形成可燃混合气的装置。 1)化油器的功用是:按内燃机不同工况的要求,来提供相应数量的燃油;使燃油雾化并与空气均匀混合得到一定成分的可燃混合气,以便良好燃烧;保证内燃机各工况间的顺利过渡。发动机的性能由它自身决定,化油器可以让发动机100%发挥的作用。 2)典型化油器的外观和内部结构见图1和图2。 2 电喷发动机 电喷发动机: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系统,以一个电子控制装置ECU为控制中心,利用安装在发动机不同部位上的各种传感器,测得发动机的各种工作参数,按照在电脑中设定的控制程序,通过控制喷油器,精确地控制喷油量,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获得最佳浓度的混合气。 3 缸内直喷发动机 通过气缸内安装的燃油喷油嘴将燃油直喷入气缸,并同时与进入缸内气体混合,是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基本特点。伴随喷嘴位置、燃油喷雾形状、缸内进气其流量的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的不断改进完善,发动机活塞顶外形的专门设计,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缸外喷射的诸多缺点问题,而且实现了缸内油气比例的精准控制、均匀混合,最终达到燃油节约且燃烧充分,发动机效率更高的目的。 汽油喷射位置是其有别于一般式汽油发动机的主要之处,一般的汽油发动机采用的是电控喷射系统,汽油需要先被喷射入进气歧管或进气管道上,并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后,最终由进气门进入燃烧室后才被点燃实现热能到机械能的做功转化;而缸内直喷式汽油发动机则是通过缸内燃油嘴直接将燃油在汽缸内喷注,并与直接进入进气门的空气形成混合气被点燃而实现功的转化,这种形式与直喷式柴油机相似。典型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内部结构见图3。 4 汽油机技术重在节能 随着国Ⅴ阶段汽车的排放法规的颁布,以及汽车节能、环保需求的趋势,使得汽车新能源动力的争夺战升级,传统动力汽油机、柴油机技术亦不断革新,以承接未来的挑战。 如何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燃油消耗成为汽油机目前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汽油机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缸内直喷稀燃(GDI),节油约8%-15%;可变气门技术,节油约10%-18%;减小发动机排量采用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和双涡轮增压技术,节油约20%-25%;全可变与均质稀薄燃烧技术,节油约20%-30%。排放控制新技术主要包括冷却废气再循环、稀燃排气后处理系统以及DeNOx催化转换器等。在应用这些新技术方面,大众的TFSI发动机和丰田发动机VVT-i技术是目前发动机技术的两个典型代表。 5 大众FSI发动机 大众FSI发动机可以被称为纯汽油发动机中具有时代性意义分界线的技术,它的特点和意义在于实现了燃油的分层喷射。它是借助了一个高压水泵的作用,实现汽油通过一个分流轨道(共轨)到达电磁控制的高压喷射气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汽油在进气道内就已经先形成了可变的涡流,这样可以使进入燃烧室的涡流形成的是最佳的形态,实现了分层填充的方式推动,充分达到燃烧的混合气体集中在位于燃烧室中央的火花塞周围。更为重要和进步的是,半开状态下的油门,通过分层注油的方式能够最大化的实现燃油的充分燃烧,实现能源和经济双效益。在日常驾驶条件下,由于驾驶员可以通过控制的方式实现分层注油和均匀注油的模式更换。因此其节油性能更易得到彰显。这种直喷式汽油发动机技术其分层注油原理的实现,不仅由于进入燃烧室内的注油过程得到了控制,还因在未被直接注入的燃料时就已完成触发。这就从根本上实现了所需燃料的大幅减少——这也是FSI发动机高效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先决条件。 FSI特点是:能够降低泵吸损失,在低负荷时确保低油耗,但需要增加特殊催化转换器以有效净化处理排放气体。在压榨燃料使用值的情况下,尽量替身发动机的动力,同时又节约了能耗(油耗),所以是一款不可多得的优秀发动机。 6 TFSI是TSI与FSI的完美结合 TSI是“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大众集团发明的发动机技术。由于设计精巧、材料科学运用得当,所以这款发动机具有超前的性能。缸内直喷就是将汽油的喷油嘴从进气歧管挪到了气缸内,是的燃油燃烧更充分,获得更好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涡轮增压器实际上是一种空气压缩机,通过压缩空气来增加进气量。它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室内的涡轮,涡轮又带动同轴的叶轮,叶轮压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来的空气,使之增压进入气缸。但是废气涡轮增压的缺点是启动时间比较的滞后,一般在2000转左右,所以采用机械增压跟涡轮增压的双增压技术,在发动机2000转以前使用机械增压,在发动机2000转以后使用涡轮增压机,从而使发动机在任何一个工作区间内都能获得最大的动力提升效果。 而大众2.0TFSI发动机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VTG,在性能较TFSI的发动机更为优秀。 在业内更为尖端的双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R2S,采用一大一小两台涡轮增压器并联工作的发动机技术。使发动机在性能上更加优秀,突破了发动机在低速喘振和高速阻塞的界限。 7 全可变气门(FVVT) 1)丰田发动机VVT-i技术(DUAL VVT-I双凸轴智能可变气门技术)。 2)锐志2.5/3.0两款均为采用了丰田自己特有的VVT-i(连续可变正时气门技术)。VVT-i,最简单说可以让这台发动机高速时更有劲,低速时更省油!做到一款全性能的发动机,更朝理想化完美发动机近了一步。一根曲轴上含有多个曲度不同的凸轮,这就是VVT-i的基础部件。 3)丰田的VVT-i发动机全名就是-Variable Valve正时 升程-Intelligent,其实所谓的可变气门技术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在以前只有一个曲度的凸轮轴上安装可以切换大小不同角度的凸轮,利用“摇臂”的机置来决定是否顶到高角或小角度的凸轮,而作到“可连续式”地改变发动机的正时(正时),重叠时间(重叠相位角)。 VVT-i在发动机转速低时,虽然凸轮轴一样地在转动,但是,由于摇臂内的pin未移动,所以是小角度的凸轮部份有效地顶到摇臂,进而驱动到valve的开关,此时,大角度的凸轮一样在转动,(因为在同一根凸轮轴上嘛)但是却是无效地空转。 VVT-i在发动机转速变高时,虽然凸轮轴一样地在转动,但是,由于摇臂内的pin已移动,所以是换成高角度的凸轮部份有效地顶到摇臂,进而驱动到valve的开关,此时,小角度的凸轮一样在转动,但是却是无效地空转。 汽车新技术论文:新能源汽车需要新创意、新技术 10月17—18日,“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该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联合举办,来自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交通部、认监委等有关部门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宏观视角、政策与管理、战略目标与方向、汽车企业的节能与新能源战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新竞争以及商业探索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新能源汽车是国务院确定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重要领域之一。近年来,各地特别是25个示范城市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出现了在技术路径、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商业模式、行业标准等方面急需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另外,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及石油资源的日渐枯竭,使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本论坛以“选择·行动”为主题,主要围绕纯电动汽车面临的困局与出路等话题而展开,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以“改革创新、提高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现状阐述了他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观点。他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有多条,在市场经济中,选择哪条路线应该由市场决定,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实际上,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它们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电动汽车处于技术创新期,未来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此时,政府应该允许千军万马往前冲,让众企业放手一搏,终有企业会成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说:“在这一轮电动汽车革命中,脱颖而出的不是通用、福特,不在底特律,而是硅谷一家没有汽车生产背景的特斯拉。这再一次表明,替代技术变革与燃油汽车技术中的佼佼者存在着利益冲突。发动机、底盘、车身是汽车企业的三大命脉,发动机是技术最密集、最能代表技术水平的汽车部件,发动机连同驱动、底盘等部件一旦被替代,汽车企业有形与无形资产存量将大幅缩水,既有的优势也将荡然无存,其在汽车界的优势地位将发生变化。” 陈清泰还指出:新能源汽车处于产业化的前期,此时最需要以新创意、新技术来开拓局面。中小企业因为经营机制灵活、创新成本低,它们会充当新技术探路者的角色,会给行业带来新理念、新创意,带来交叉学科的知识和跨界思维,会加快产品市场化的进程,整体上降低各项成本,还会鞭策传统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因此,新进入者对于新兴产业走向成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农用车在中国悄然兴起,当时汽车业都认为其不正规,但农民很喜欢这种车,它在改善农民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上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山东、浙江等地又兴起了小型四轮低速电动车,有人愿意生产、有人愿意消费,如果尊重市场的选择,加以疏导,很快就可以形成一个较大的产业。 在谈到我国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时,陈清泰表示,纯电动汽车要得以发展,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依托财政补贴,这几乎是所有厂商开发电动车的基础,另一条是依托市场,由政府调控。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车就产业技术和节能环保效果来看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成本比较高,面市十多年,政府补贴十多年,至今仍未走出过渡期,离开政府补贴,用户很难接受,这个过程值得深思。我国从“十城千辆工程”开始对电动车实行补贴,这个政策能在多大范围实行,它能维持多久,靠财政补贴能不能“护送”电动车走出孕育期?理性来看,阶段性的示范补贴有必要,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对于汽车这种量大价高的商品,靠政府补贴走过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很难持久。有了补贴,企业就会形成依赖,一旦补贴撤销,企业就会回到原点。因此,找到一种依托市场力量使电动车技术延续下去并走向成功的增长方式是关键。特斯拉纯电动车备受关注,重要的一点是有环保的概念,更可以让一部分人享受尊贵的富人消费理念,找到了一条靠市场而不是政府补贴而发展的路子。电动车要成为主流产品,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孕育过程,如果不是放在国家和企业战略的地位,搞不好就会半途而废。产业化的孕育期是争夺未来市场领导地位最重要的时期。现在的电动车,技术路线还有多种选择,知识产权尚未形成,国际标准正在制定,商业模式有待开发,竞争格局还不十分明朗,这一切,为技术追赶提供良机,是后进入者介入的最佳时机。目前,对中国的企业来说,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等国外技术成熟,过了危险期再跟随、模仿,这样做风险小,但永远成为不了领先者。另一种是用更大的资金投入加快后续研发,完善知识产权体系,以我为主实现产业化,这需要较多的投入,冒较大风险,还要面对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不过一旦成功将改变全局,在市场上获得重要地位。 中国汽车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安庆衡以“我看新能源汽车”为主题发表了他对新能源汽车的看法。他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了“三纵三横”研局和技术条件,初步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开发技术,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测试评价能力。但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投入不足、产业化能力亟待提高、燃料电池近期仍不能产业化、混合动力整车共性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关键零部件自主化不足、配套政策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等。 安庆衡建议:我国应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要以纯电驱动作为我国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以整车为龙头,培育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箱等产业链加快发展。另外,以加快充电设施为重点,同时做好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电池回收利用,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国内电动车在发展,但对于其发展速度期望值不要太高。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不会太快,从数据来看,前9个月纯电动车累计销售8049辆,插电式累计销售了1033辆,显然这个数字并不乐观,到2015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超过50万辆的目标看来无法实现。但我们相信:把政府的扶持、企业的投入和努力、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识的改变和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以及新能源汽车车辆本身使用性能的提高多方面的作用加在一起,肯定会帮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突破和快速发展。”安庆衡如是说。 汽车新技术论文:汽车内外饰常用的工艺方法及新技术展望 摘要:本文立足于汽车内外饰的问题,列举了其常用的材料,简单介绍了比较常用的内外饰工艺方法,并将各种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并介绍了与之相关联的工艺方法,最后对汽车内外饰常用的工艺新技术进行展望。 关键词:常用材料 工艺方法 展望 一、汽车内外饰的常用材料 1.管窥汽车内外饰件的分布 具体来说,汽车内外饰件的安装部位是在车身的钣金上,在车身的内部和外部都有广泛的分布。这些内外饰发挥着重要的装饰、功能、载体以及安全保证的作用。而经常用到的材料是一些复合材料以及合金诸如PP、PE、PC、PVC、ABS、PA、PMMA、POM、PF以及PU等。对材料进行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两种。第一,根据材料状态对热的依赖性,可以分为热塑性和热固性材料两种。第二是根据材料的用途。举例来讲,从材料的用途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通用塑料,它具有较高的产量、广泛的用途、优良的成形性以及便宜的价格,比如PP、PE、PVC等;工程塑料,通常来说它的机械性能是比较良好的,在工程结构上可以采用此种工程塑料诸如PA、POM以及PC等;第三种是特种塑料,这种塑料都会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或者本领,典型的有FRP。 2.关于汽车内外饰常用的塑料 塑料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具备较低的密度,在进行各种加工时都可以使用,能够有效的吸音、防震和隔热,具备优良的电绝缘性和耐化学药品性,具备强大的可复合增韧,同时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能耗很低,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汽车行业中,从总的趋势来看,每年的使用量都在不断的增加。 将汽车应用在塑料上,可以实现汽车的轻量化,并使成本获得了有效的降低。目前在汽车中塑料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内外部的饰件、电气系统以及制动燃油系统,而本文进行探讨的范围仅限于内外实践的应用塑料的工艺方法。 二、汽车内外饰常用的工艺方法 1.关于常用塑料成型方法的简要概述 所谓的塑料成型的加工,是指对各类的聚合物进行加工,而这些聚合物通常是由合成树脂制造厂制造的,最终生产出塑料成品。由于塑料的种类不同,所用到的成型方法也是大相径庭的,目前已经有发展成熟的多种类型的成型方法,举例来说,有注塑、压塑、层压、挤塑、吹塑、发泡、吸塑以及搪塑等等。 2.关于注塑成型工艺的概述 所谓的注射成型,是保证密闭的模腔接受到熔融状态塑料的注射,经过一定时期的冷却保证熔融塑料的成型,开模后通过顶出使得塑料成品最终被我们获得。而注塑又可以分为高压注塑、低压注塑、反应注塑以及气辅注塑四种类型。当注射压力较大时,通常会选用高压注塑完成封闭模具的注塑,它的优点是具备较高的效率,可以一次成型,而较大的注射压力使其能够使得较为大型和复杂的产品成型,但较为明显的缺点是其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很高。相应的,低压注塑的注塑压力较低,对较小的元器件的损坏微乎其微,次品率很低,此外需要投入的设备成本与高压注塑相比也是微乎其微。但是较为复杂和大型的产品成型时则不宜使用这种注塑方法。 3.关于吸塑成型工艺的概述 使用吸塑成型工艺进行加工时,要先将热塑性板片进行必要的加热,并使其达到软化点。通过各种诸如藉抽真空、利用空气的压力和各种重力以及机械力等的方法对片材进行拉伸,使其出现变形,将变形后的片材置于阴模或者阳模内,逐步进行冷却、脱模以及修剪的环节。通过这一原理来看,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成型工艺称作压差成型或者真空成型。通过这种工艺获得的材料的表面具有良好的质感和舒适的手感,具备优良的吸能性和较高的安全性,在造型上拥有很高的自由度。但是事实上这种工艺是非常复杂的,容易出现表皮开裂的现象,没有稳定的尺寸,因而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面临着较大的工作难度。 4.关于挤塑成型工艺的概述 挤塑成型的另一个名字为挤出成型,顾名思义,是通过挤出机料筒和螺杆之间的作用使得物料一边受到热塑化的作用,一边受到螺杆的推送作用,通过机头而连续不断的形成截面的制品或者半制品。在对热塑性产品或者橡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这种挤塑成型工艺是非常适用的,通过这种工艺的运用可以更加高效的生产出各种截面相等的连续制品比如型材、电线包覆以及密封条等。这种工艺具有强大的生产连续性,同时在进行操作时非常简单,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得到了较高的效率。同时在进行生产过程中设备的投资可以让人接受,不至于耗费较高的成本,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非常均匀,并且可以被人们控制。但是不足则体现在其形状的单一性,由于受到机头的限制其截面尺寸也非常不灵活。 三、对汽车内外饰常用工艺新技术的展望 1.汽车内外饰塑料的发展趋势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猛,因而人们对车用塑料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塑料行业的迅速发展,一些轻质材料、新型的工艺技术和组装工序的开发和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车用塑料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保性 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来看,环保意识已经越来越深深的扎根在人们心中,各种关于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已经相应出台,这样的压力和趋势使得汽车内外饰塑料发展趋势中环保性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当今在外饰件中应用到的玻璃钢、内饰件中应用到的PU发泡材料的等的应用总量非常庞大,同时回收起来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环保性方面面临着更大且更为急迫的挑战。 (2)内外饰新材料 目前,汽车的内饰中,塑料化已经得到了基本的实现,而现在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更求更加的美观、更好的手感、优良的吸音性能和降噪效果。而对于外饰塑料来说,其主要的目标是追求材料表面良好的光泽、一定程度上的抗撞击性能、以及更为低廉的成本花费。 2.汽车内外饰塑料发展的新型工艺 如今汽车内外饰中开发出的新型工艺有微孔成型发泡工艺、综合表面涂层工艺、固体流喷涂工艺以及对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一体化的更好设计。微孔发泡成型工艺具备良好的环保性能,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的气体,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综合表面涂层工艺有希望以较低的成本取代传统的工艺,而目前对它来讲非常必要的是获取专用的机械部件以及专用的技术许可证。而固体流喷涂技术则很好的实现了按需操作,操作非常方便且节约了原料。 汽车新技术论文:汽车零部件商如何面对新技术 如今汽车制造商热衷于与IT、互联网以及通信公司合作,推动汽车的智能化,淡化了与传统的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各种新技术的出现给零部件供应商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一些人开始猜测,3D打印的出现,是不是预示着汽车企业对零部件供应商依赖性降低的可能性,今后零部件供应商是否会被“抛弃”?法雷奥全球首席执行官Jacques Aschenbroich日前对《第一财经周刊》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只有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从长远来看,只有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才能在严苛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无论是对零部件供应商还是对整车制造商而言都是如此。 C: 前不久,有家美国公司没有依赖零部件供应商,用3D打印技术打印了一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怎么应对创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A: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3D打印是现在非常新的一项技术,可至少从近几年来看,它是非常昂贵的,不太可能用于大规模生产,特别是对于汽车这种行业来说。因为生产汽车要采用一些铸造件或者是注塑的模具,而像我们公司每天要生产600万件汽车零部件,这用3D打印来做不太现实。不过,在零部件进行设计过程中,样品试制也非常重要。样品既要保证生产研发出来的产品能够适用于车辆,也要符合整车制造商对车型的整体构想。尽管我们可以通过CAD来进行制图,但还是要开发很多模具,通过铸磨来试制样品。而样品的制作成本非常昂贵,所以我们目前正在研究是不是有可能通过3D打印的技术来生产样品,降低生产样品的成本。 C: 随着造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今后零部件供应商会被“抛弃”吗? A: 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只有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才能在严苛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无论是对零部件供应商还是对整车制造商而言都是如此。大家都知道,2009年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汽车行业也深受其害。我们却在危机的时候反而增加了研发方面的投资,研发费用占到整体销售额的10%,今年还会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10%。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创新的空间还很大。例如我们现在重点针对两个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其一是二氧化碳减排,其二是关于如何在城市环境里提供辅助驾驶技术,比如全自动泊车系统。另外还有几个领域也是努力的方向:自动启停功能、变速箱、混合动力车及其中包括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还有纯电动车等等。 C: 现在汽车制造商热衷于推动汽车智能化,研发车联网技术,零部件供应商能起到什么作用? A: 首先要对车联网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认为它的意思是联网的汽车,即把汽车和外界的环境,比如说和你的智能手机以及网络联系在一起。可汽车和电信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创新速度是不一致的。一般来说,智能手机一年内能更新换代好几次,但一辆车总是要开上三五年。现在,包括智能手机、电脑、iPad在内,我们已经有了各自比较熟悉的系统,可如果你车里的系统与你当前使用的系统完全不同,那么你就会非常不适应。零部件供应商就需要为此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使得驾驶者可以把自己常用的信息系统移植到他所使用的车里。比如说你可以把手机放到车内,变成一个车载的GPS,它更新的速度往往比原来在车上的要快得多。 刚才所说的智能汽车,我估计是指无人驾驶汽车。我认为无人驾驶汽车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能够识别周围的环境,并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来说,无人驾驶车中应该有一种类似于雷达的探测器。当探测到前方的道路中央忽然出现一个球,智能设备要能够自动判断到这个球后面可能会跟着一个小孩,并马上让车辆制动。举这个例子我是想说,如果不能以真正合理的方式生产出非常高精尖的搜集信息、解释信息、阅读信息的产品,那么无人驾驶是不能实现的。(采访:宁华) 汽车新技术论文:论汽车新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新技术正在逐步得到应用。汽车新技术使汽车的操纵越来越简单,动力性和经济性越来越高,行驶安全性越来越好,这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主要就混合动力电动车、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碰撞预警系统、电子巡航控制系统、感应控制系统(SBC)这五个方面的汽车新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让汽车的性能、功能、美观等更为优越。同时对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具体从三个方面着手:汽车车身的造型外观,主要分为气动最优化、个性化、人性化;汽车环保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汽车自身的安全技术,最后介绍了两个大的方面,即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 关键词:新技术;混合动力电动车;系统 1引言 随着汽车的问世,人类告别了“马车时代”,跨入了“汽车时代”。由此人类的行走艺术由此赋予了新的内涵。汽车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世界的经济与文化,其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发展进程。随着人们对汽车的不断深入研究,新的技术会让汽车的性能、功能、美观等更为优越。 2汽车新技术 2.1混合动力电动车 就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系统的的结构而言,其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组成:(1)控制系统;(2)驱动系统;(3)辅助系统;(4)电池组。就混合动力电动车的原理而言,其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汽油引擎加上电动机输出动力作配合,当引擎在工作时也能够对蓄电池进行充电,进而将电动机和引擎产生的动力不断切换和转化,以便达到双动能推动。通过这样的配合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耗油和废气排放,达到环保的效益。 2.2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就电控汽油喷射系统而言,其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进气系统:该系统的一大特点在于:当汽车处于运行状态时,节气门开度可以控制空气的流量;而当发动机处于怠速工况时,节气门会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便可以使得空气由怠速旁通道和怠速辅助通道进入气缸。怠速调节螺钉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利用其来改变怠速旁通道的通气量,进而达到调整发动机怠速的目的;电子控制器通过控制怠速调节电磁阀,可调节怠速辅助空气通道的空气流量,以实现发动机怠速的自动控制。 (2)供油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即燃油箱、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压力调节器及喷油器等。值得注意的是:喷油器可以进行间歇喷油,主要是通过电子控制器的控制脉冲作用来实现,当适量的燃油进入气管后便能够与空气混合,进而形成空燃比适当的可燃混合气。 (3)控制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可以根据发动机运转状况和车辆运行状况来进一步比较精确地确定燃油的最佳喷射量。该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既传感器、电控单元和执行器这三部分。 (4)点火系统: 该系统能够按照各缸点火次序,定时地为火花塞提供足够高能量的高压电,以便使火花塞能够产生足够强的火花,点燃可燃混合气。 2.3碰撞预警系统 碰撞预警系统的功能在于能够把各种不同的危险情况提示给驾驶员,并且集不同的预警类型于一体,以便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现实实际中可以将该系统分为四个方面,即:(1)前方碰撞预警:其主要功能在于能防止车辆碰撞,还能教会驾驶员如何把握安全车距,如何跟车等;(2)车道偏离预警;(3)车距监控预警;(4)后车追尾预警。 2.4电子巡航控制系统 该系统的功能在于,当驾驶员为了达到所希望的速度,此时不必踩踏油门调整车速,而只需要通过操纵调整开关,汽车便能够以设定的车速进行定速行驶。该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当在高速公路上长时间行驶时,能够减轻驾驶员的疲劳;遇紧急情况时可快速解除定速巡航恢复正常行驶,其在可靠性与对排除装置故障等安全性方面作了充分的考虑。 2.5感应控制系统(SBC) 该系统的功能在于能够通过传感器建立汽车的运动状态、制动压力的动态监测和危险工况的预警。该系统能够很好地进行制动管路的压力控制和制动功能准备,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汽车将会以最大的压力、最快的响应实施制动,同时前后轮制动压力比会根据路况的不同而进行相应地变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弯道制动时的安全性。该系统的一大优点在于能够比较有效地提高制动的舒适性并能提前做出响应,而不是像以往的系统那样,是在制动后才通过信号反馈进行控制。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该系统也能够实现完全的干式制动,在潮湿的气候或路面条件下,制动盘表面也不会形成水膜,保证了汽车快速响应。 3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 就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本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即:(1)车身造型;(2)环保汽车技术;(3)安全技术,以下将对这三个部分进行一一分析。 3.1车身造型 就车身造型的未来发展趋势而言,可以将其归纳为如下几点: (1)气动最优化,现实中人们一直在努力研发能够减小气动阻力且气动稳定性好的车身造型,这将会成为未来车造型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应该把精力更多的放在气动行驶稳定性上。最佳的气动造型应该满足:所受的气动纵倾力矩和气动横摆力矩理论上为零;所受的气动升力理论上应该为零等方面。 (2)个性化。 由于现代人对汽车的外观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不同层次不同行业、 不同种群的审美意识也大不相同,所以个性化的外观将会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之一。 (3)人性化。 随着人们对车身造型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车身造型设计应该满足以人为本,体现人机协调,使用操作方便、舒适,使汽车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要求。 3.2环保汽车技术 随着能源的不断减少,以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先进柴油、醇类汽车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将会成为主流。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高涨,融合了纯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优点的混合动力汽车,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低排放、低油耗、高性价比的综合要求,能够较好地解决节能与环保问题。 3.3安全技术 如果将安全技术细分,则可以分为两大类,即:(1)主动安全技术;(2)被动安全技术。 就主动安全技术而言,其主要的功能在于提高汽车回避事故的能力,如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该系统的特点在于能够根据汽车制动时产生轴荷转移的不同,而进行自动调节,以便使得前、后轴的制动力分配比例更加合理,以达到提高制动效能的效果;电子稳定程序: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汽车转向行驶时横向摆动的角速度传感器,通过ECU控制内外侧车轮、前后车轮的驱动力和制动力,确保汽车行驶的横向动力学稳定状态等。 就被动安全技术而言,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减轻事故发生后对车内人员的伤害,如预紧式安全带:当发生碰撞事故的一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它会首先拉紧织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然后锁止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乘员头颈保护系统:当受到后部的撞击时,该系统会迅速充气膨胀起来,同时整个靠背也将一起后倾,以便让背部和靠背安稳地贴近在一起,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头部向后甩的力量,使身体的上部和头部得到轻柔、均衡地支撑与保护,进而达到减小冲击力的功能。 4结论 未来汽车设计的发展将会随着汽车新技术的出现而日新月异,同时由于设计师各自的艺术风格不同,也会让汽车发展呈现不同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会成为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汽车将会更加符合人类对文化、个性的追求和需要。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最先是国外会计文献中出现的一个概念,根据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下的定义,所谓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指的是“通过审察会计信息使之成为有用资料的各项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反映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评价会计信息有用程度的标准。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工作包括会计计量和会计编报工作的规范,同时反映了人们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要求。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葛家澎教授的划分,全国统一会计准则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对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对会计工作的一般规范,反映的是对会计信息的一般要求。具体业务会计准则是反映具体经济业务对会计实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时所应遵循的业务处理准则,它是对工作的具体规范,反应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在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里面。但尽管如此,基本会计准则也并非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等同。从内容上看,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方面。而在会计报告准则中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因为会计信息对于外部使用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会计报告信息,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会计报告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从属于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会计准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为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会计准则健全完善与否,无疑会对会计工作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完成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系统,它是对企业的资财和外界对这些资财所持有的权利,以及对企业经营所得和所用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计量和传输以使人们了解管理经济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会计工作是一项自觉的有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作为会计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但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就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会计是通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有关企业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要求,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和比较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如资产及产权结构。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类型和质量,因此深入分析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共同的以及特殊的需求,对于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大有帮助的。 由于我国当前制定的统一会计准则是一个有限定性概念,特指企业财务会计而言,不包括管理会计。因此,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指外部使用者,相应的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是指企业对外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一般认为主要有投资人和债权人。因而对投资人和债权人需求的满足,便构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通过企业财务报表来取得有关企业业绩、财务状况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其目的在于了解能否从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现金流入量。当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者还有政府机构和其它非盈利性社会组织。它们要求通过会计信息获得评估该企业资源管理效率以及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由于这些使用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均有限,因而对其主要依赖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就要求具备一系列的质量特征,以便他们能够正确地预计,比较和评估企业的获得能力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 在我国,对会计信息还有一类特殊使用者,即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而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对这些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它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人而存在的。国家作为投资者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企业的获得能力和偿债清算能力,而且还要求了解企业执行国家财政、金融、税收、物价等政策的情况,以及企业在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借以考核企业的业绩。对这些信息的需要是基于国家履行其宏观调控,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等职能的需要,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应该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三、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整体上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多方面的需要,因此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各方面利害关系的协调,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有“中国特色”,下面就我国会计信息应具有质量特征谈一些看法。 (一)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核心最根本的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之所要提供财务报告,是因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对财务报告使用价值的需要。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归纳起来,应包括合法性、可比性(包括一贯性和统一性两方面)、相关性、可靠性、明晰性、成本效益原则等内容。这些质量要求的最终目的在于是否对决策有用,因而可以看成是决策有用性派生出来的具体特征。 决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选择,即在不同的可能方案中进行决断。这种选择的基础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如: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在两权分离的经营方式下,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手中的资金是否停止投入或继续投入该企业,同样需要进行决断,决断的依据只能是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信息。因此,是否有利于决策人进行决策,就成为评价会计信息的最根本的质量标准。 (二)作为决策有用性的派生特征,合法性与可比性应是会计信息首先应具备的质量特征。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均以“合法”作为其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分不开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较之以往有较大的独立性,但会计核算的很多内容仍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财务、税收等制度和法规的制约。至于企业会计核算,还要受到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如投资法、企业法等等的约束,是很显然的。 可比性是国家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而对会计信息的又一需要。可比性包含统一性和一贯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横的方面看,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均应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以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能够相互可比,这是统一性方面。统一性的存在,有利于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有利于国家对各行业各部门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同时也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各类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估,客观上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位置上,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统一性是发挥会计信息宏观经济管理中价值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统一和集中又会带来各个方面的弊端。为适应深化会计改革的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该具有统一性,但非常重要的是要掌握统一的度。 从纵的方面来看,会计信息应该具有时间上的一贯性。企业按照制度的规定可以选择确定一种会计处理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损益计算方法等等。这些方法一旦确定,便不得随便变动。如确因企业规模扩大或其他必要原因需要变动,必须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经批准后方可变动,并且还须将变动的原因和因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报告中加以详细说明。一贯性是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基于满足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前后各期必须连贯一致,互相可以比较。只有这样,财务报告使用者才能通过前后各期财务报告的对比,计算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自然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不相关的信息是谈不上对决策有用。企业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同一种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其相关程度也会不一样。一种会计信息对这个决策者相关。但对另一个决策者可能不是很相关。因此,决策相关性取决于不同的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的要求。同时,这种相关性还依赖于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和具体的决策模式。具有相关程度的会计信息如果对于不同的决策人,采取不同的决策程序,其结果也会是不一样的。 (四)可靠性是一个概括性的质量特征,它以真实的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基础,并通过计量和检验等手段向信息使用者做出保证,所以它的内容不仅包含真实性、公正性,还应包括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 真实性和公正性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本来面貌。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从凭证到账薄再到报表,它们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是真实的,反对弄虚作假,账实不符。公正性又称无偏性,它要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不带偏见,不偏重于任何特定利益者的影响,不追求预定的结果,对会计信息不施以任何主观的影响。真实性和公正性其实是一致的,缺乏真实性,难以保证信息的公正性,反之亦然。 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是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所采取的手段这个角度来说的。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最终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另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在时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会计业务处理上不得提前或滞后,在范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充分反映性,同时遵循重要性原则。 (五)其他特征。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除了必须具备以上特征以外,还应该具备两个特征:明晰性和成本效益原则。明晰性也叫可理解性,它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清晰,便于理解。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可望得到的效益大于可能发生的成本。 目前,我国正处在会计体制改革的深化阶段,因此,正确认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能促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更高、更好的保证,从而有利于及时正确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正确认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这一问题能促进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有助于决策者正确地进行规划、决策,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会计信息质量及其几点固有性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会计信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而有着多种质量特征,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相关性和可靠性。深入分析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特征并充分认识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至关重要。在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因素中,诸如货币价值变动、会计模糊性等固有性因素是无法消除的,只有充分认识并尽力降低其影响才是正确和客观的选择。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影响因素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认识 比较并分别认识中外会计权威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是全面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种常规方式,下面我们将在初识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上的认识及分析。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理论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 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他们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决策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在感性认识到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的前提下我们比较一下国内外对其所进行的制度性规定。 2.国外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从规章制度上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对规范和确切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总结了各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贯性)等,另外把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两个主要限定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于会计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与完整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另外把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国外会计组织所共识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我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和权责发生制等。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但也各有侧重点,这也与不同的会计环境有关。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国内外会计权威机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其他信息特征也是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我们将其称为次要质量。 1.关于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关于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相关性的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分析相关性,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会计财务报告都达到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具体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2.关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对于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其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三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对于可靠性,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的前提。会计信息只有可靠才相关,相反,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3.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 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要可靠并且相关,这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那么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上。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在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必须对两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当两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是牺牲相关性还是牺牲可靠性?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某一时期突出对相关性的要求,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在决策主体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并不是很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直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标准,而多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总是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我国现行会计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以提高可靠性为主。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固有性因素分析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会计信息本身普遍的主要质量特征却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信息只有满足可靠性的要求,才有助于使用者正确决策。可靠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影响国家宏观管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问题。为此,会计界提出很多种对策,但仍不能彻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的,但是部分存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的影响因素却是不可更改的,对此,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这部分原因,我们只能努力降低其影响范围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辩证原因,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以下就几类特殊会计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影响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经济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同样道理,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必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人员。现阶段,社会上种种不良的思想倾向,社会整体修养素质由于受文化水平、传统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普遍达到一个较高的水谁,思想觉悟千差万别,在这种状况下,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然的。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会计工作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受到种种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响,如业务经办人提供无法核实的虚假原始凭证,领导在会计审批中带有倾向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不可能仅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达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只有通过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觉悟,重视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净化整个会计道德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可能降低会计信息受到此种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这种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 (二)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新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合并、收购、兼并等形式将会形成一种潮流,公司向集团化、巨大型化方向发展又使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因为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方法、报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货币价值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货币对会计的影响是彻头彻尾的,因为货币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会计离不开货币计量,货币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在许多经济业务中,货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计量经济事项的特征,因此,货币是会计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会计计量实质上是货币计量,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从理论上讲,要得到正确的计量结果,用作计量的尺度,其本身应当是不变的。不幸的是,虽然货币单位被人们普遍地用于会计计量,它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稳定的,长期不变或较小变动是极为罕见的,多数是变动的,有时甚至剧烈变动,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用价值变动的货币计量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是不准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状况(即通货膨胀),会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这是还未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由于货币变动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仍具有长期性。 (四)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商品,也应该适用于商品的供需规律。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社会资源———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会计信息商品的载体为现行的会计财务报告;供给方为提供会计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是单一的;需求方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从数量上划分出成千上万个团体和个人。所有需求者都试图从财务会计报告中获取所需的信息,用于决策,因此需求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广泛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资料。供给者却不能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实情况。因为供给方的情况如下:(1)会计主体只能对外报送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通用会计信息。(2)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都不愿披露诸如产品成本资料、企业未来财务计划等有关商业秘密的信息。(3)企业在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暂时财务困难时往往希望回避披露真实情况,维护企业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从供给者角度难保其真实性和全面性,是质的低下;从需求者角度会计信息还难以达到满足需求的量,是量的不足,所以会计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性的不足。 (五)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对象作量和词语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不准确性。由于会计对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在类型上种类繁多,所以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用完全客观和精确的词语或数字来表示。鉴于此,会计上往往通过假设、估计、预测来解决,加之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程序上的可选择度等等,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模糊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具体说来,其产生的原因:(1)会计对象是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借助于种种物质形式,会计对于资金运动采用货币计量方法,计量往往以物质价值为轴心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以价格为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记录的物质形式下的资金运动不是价值量的准确运动,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2)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是会计主体产生后持续的绝对性连贯,而反映资金运动的会计形式———会计信息却是期末的汇总在时点上的连贯,会计信息的连贯性是相对的,间断性是绝对的,由此而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3)对于某种经济业务或会计要素项目理论上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实践上应用着多种核算选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4)经济业务发生与会计核算处理时间上的差异,导致核算滞后于实务,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绝对精确,当然我们应该辨证看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既然会计信息的绝对性精确不可能存在,那么采用相对正确和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来核算、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正确决策,而不在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精确性。由此看来,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但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出现形而上学观点,搞烦琐哲学,反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与会计信息质量 [论文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 设计 会计法规体系 合规性 会计信息质量 [论文摘要]会计资料虚假、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人们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已有一定的认识,这个问题已引起中央领导的广泛关注,许多省级领导也谈起了“深化改革,加强领导,提高会计质量”的话题。作为会计信息来源地的企业应做些什么工作?本文就企业如何加强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谈一些看法。 一、形势迫使企业加强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会计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会计工作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对外开放中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改革取得的成效和会计工作的发展,是各级政府重视、社会各界支持和广大会计工作者努力进取的结果。但是会计工作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会计信息失真就是目前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已引起多方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有效保障会计秩序,加强社会监督,抵制会计领域的造假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修订后的《会计法》已于1999年10月30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家主席以第二十四号主席令公布,自2000年7月1日施行。虽然《会计法》的颁布为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很难有一种会计制度或模型能始终如一地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如何才能真正使企业的会计工作走向法制轨道,并能正确地计量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承担的负债,合理衡量企业收益与成本,为企业外界利益相关人员和企业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会计制度设计。 会计信息质量在当前所引起的关注,并不能说明过去的会计信息质量就好。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投资渠道单一,外界对会计信息要求不高。而作为各个会计主体虽也是严格遵守非常详细的行业会计制度,但只注重平时的核算过程。例如对现金的核算,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使用“现金”科目,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对最终提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客观性则重视不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企业没有多大的灵活性,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也就无从谈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的多元化,必然强调会计报表信息的高质量,在国外报表的地位也非常重要,而对一项业务是增加固定资产还是增加设备不作深究。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具有很强的动感,因为作为信息系统企业会计制度应适应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由于信息有效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优秀的会计制度也应该是动态的。通货膨胀时高时低、技术革新迅速,浮动外汇汇率的影响或者是人为因素的干扰,都会引起企业外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满。这些外在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重新修订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这就说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不仅存在于一个新单位,对于老单位有时更为重要。 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要具有合规性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会计准则,采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对企业会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应采用的程序和方法,应提供的数据资料以及会计管理应达到的要求所作的明确规定。一般包括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计,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的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成本制度的设计以及会计报告的设计等内容。从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含义不难看出,在设计会计制度时首先要合规。1985年1月21日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诞生,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中心的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为内容的会计法规体系。所谓合规性首先要符合会计法律即《会计法》,因为它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其次要符合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行政法规是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尤其要符合属于会计行政法规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再次要符合会计规章,它是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内容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行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合规性要求会计制度设计必须符合该体系并把它们贯彻到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中。例如根据国家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结算制度》,企业就应制定有关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和核算的规定,以充分体现有效利用资金,堵塞贪污盗窃和违纪使用现金的漏洞。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条主要途径,它的颁布实施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自觉行为,它虽不属于法律范畴,但它具有法规效力。例如随着我国个体工商业的发展,财政部印发《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试行)》,要求个体工商户按规定必须配备必要的专职或兼职会计人员办理个体户的财务工作,有条件的应当聘请有关社会中介机构记帐。根据这一规定个体企业就应进行会计人员和机构的设计。另外该制度还增设了“税后列支费用”科目,迫使企业将业主个人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项支出剔除在帐外,用个体户帐内款项为业主个人或其家庭代为支付的款项,视作业主提款,通过“业主投资”科目核算,这正是依据的会计主体假设。 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过程应当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力保证 企业应根据外界对信息的需求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要求,在不违背法律法规体系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内部会计制度设计过程将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例如根据一致性原则,企业对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一年内要保持不变,但期间若遇到特殊原因,根据重要性原则就可以中途变更,但要对外界披露。再如,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一套种类齐全、内容完整、连续编号的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并建立合理有效的传递程序,以便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又如各项经济业务的进行均需有管理部门授权,任何人未经管理部门授权不得动用企业的资产,这些控制要求均需有关领导人签字,这与《会计法》突出单位领导人的责任相辅相成,从控制程序和法律上解决一些领导人为人不正、授意、指使编造假的会计资料,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国外也不泛这样成功的例子,众所周知的飞利浦公司,自1951年开始采用现值会计, 50年代至80年代对现值会计制度不断加以完善,但1992年又重新回到成本会计,作出这种调整就是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使控制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点,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有效性。 四、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达到这个目的就必然要扩大再生产,追加投资,为外界利益相关人员以及企业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管理信息,可以说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一脉相承。一套健全的、完善的、适应本单位的会计制度对企业来讲举足轻重,但这一切又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素质。为了使会计人员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财政部新近出台的各类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举措。这个措施的实施,将会使会计人员及时认识到环境变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并有能力实行改革,从而使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在新形势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多年来,尽管“会计打假,财务治虚”的口号喊得很响,但最终在企业会计与理财上见效有限。虚企业、虚资产、虚盈实亏现象并不少见。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良的负面影响,主要影响有:制造泡沫经济、扰乱经济秩序,失信于广大投资者,沉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严重影响我国经过多年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使“三公”原则(公平、公开、公正)不能真正的体现,同时还影响我国会计向国际结轨的进程。 要逐步解决前述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需要全社会,包括管理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内部等各个层面共同努力,采取各种综合治理措施: 建立科学、完整和行之有效的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制度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制度的目标应该是:保证公司财产安全与完整;控制有关数据的正确性与可靠性;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要实现以上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光靠公司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还需要由单位负责人组织单位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参与内控制度的建立和贯彻执行。内控目标的实现涉及单位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有空间、时效和职工管理意识浓淡等问题,因此在建立公司内控制度时,要具有前瞻性,要统观时间与空间全局,通过在公司内部营造有利的控制环境,有效的会计系统和各种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控制程序,辅之以一定的控制手段如组织架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并将这些控制手段揉入到建立的各种经营管理的具体制度中,如固定资产的投资、采购、报废处理制度:物质进出保管使用管理制度:产品的保管与出库管理制度:现金收支与核算制度、费用报销审批制度等,因为这些控制制度,都与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密切相关。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报露的真实和完整性,而且它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努力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无论做何种事情,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因素,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包括所有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体现的方式都与广大财务会计人员的思想行为和业务水准密切相关。要提高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在对广大财会人员的要求方面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要在广大财会人员中建立起一种普遍的职业道德观念,一种为广大投资者负责任的观念,客观真实地反映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在记录反映经济业务时,不受长官意志的约束任意改变应有的规则,按照朱?基总理对广大财会人员提出的“不做假帐"的要求行事,并以此作为自已的职业道德要求约束;第二,要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对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的实务操作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广大财会人员面临着“企业改制与会计改革"的双重任务,多年来,我国依照“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宏观体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二00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 企业会计制度 的通知》,二00一年的一月二十八日,财政部又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等三项新准则和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等五项准则。从专业角度观察,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与企业改制相辅相成,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尤其是关系到公司财务、会计、审计、评估的重大理论与实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诸如:兼并与收购、公司重整、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资产剥离(分离社会职能)、会计主体变更、权益归属(或转移)界定(如住房公积金、公益金等)、资本缺位、虚资产、负资产、无形资产、或有事项处理、会计报表调整事项等等,一言以蔽之,在新旧转换和会计改革中,广大财会人员的专业理论和实务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面对新的形势,广大财会人员自我要加强知识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会计理论水平,以确保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能准确应用规则,使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科学、可比、客观和真实。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于二00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正式《企业会计制度》并于二00一年一月一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这是我国会计界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加之各个单项《 会计准则》的陆续颁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统一了会计核算标准,为更好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衔接迈出了实质性的大步,同时这也是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与以往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不同,它实现了会计标准实质上的转换,所反映的会计要素具有可靠性,它强调企业经营的稳健性和资产的夯实,如规定对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各项资产要求计提减值准备,对不符合资产定义的虚拟财产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更加真实。它也在强调规范、便于操作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如《企业会计制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了交易或事项的描述以及相应的记录和报告内容,对于实务工作中新出现以及分行业会计制度尚未规范的经济业务,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与金额、融资租赁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等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解决了以往有些经济事项无章可循的问题。另外更重要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明确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是处理具体事项或交易必须运用的原则,尤其在确认收入时,改变了以往的仅凭所有权或现金形式上的交付就确认为收入,而是按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等实质性条件是否转移来确认,这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各项具体《会计准则》,可以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前不久,中国证监会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意欲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运作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的现状进行整治。尽管在目前环境下笔者对独立董事特权行使的有效程度存在少许疑虑,但在上市公司逐步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目标、出发点和方向是无容置疑的。逐步在上市公司中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让独立董事有效履行法定的特权诸如上市公司的重大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可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可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对有关事项可发表独立审计意见等。能在某种程度上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监督和规范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行为,让广大投资者更能多一些的享有对公司各项行为的知情权,与此同时,明确独立董事所担当的职能责任。从而更进一步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在质量上多一份保证。 全面树立“求实治虚——全面稳健"的企业经营理财理念 在会计核算上注重讲求稳健性原则和脚踏实地地在经常性收益上下功夫的企业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后劲,这类企业也往往是能够让投资者放心的长期投资选择。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应该从公司的长远利益出发,从企业“内部"挖掘价值源泉;通过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培养有竞争力的员工和技术产品,开辟广阔的业务领域和营销渠道,树立个性化的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来提升企业的价值,保持公司的长期盈利性。从主观上彻底摒弃那种一心想通过华而不实的类似“泡沫重组"方式以取得非经常性收益的短期粉饰利润行为,彻底走出近年来有些上市公司出现的“第一年绩优,第二年绩平,第三年绩差,第四五年亏损,第六年ST,第七年PT"的宿命怪圈。上市公司必须要树立由注重股票市场价格转向最大限度追求企业经营性业绩的理念上来,上市公司必须不断积累经营性利润,集中精力在转变经营机制上下功夫,去努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重品质、重实力、重服务,树品牌形象,逐步提高经营水平和吸收新的经营理念,以长期战略投资替代以粉饰利润为目的的短期“帐面投资"。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误导和欺骗广大投资者尤其是哪些因会计专业性强而对会计知识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难度的中小投资者,使会计信息质量更加趋于客观真实,使之真正能成为广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选择时的客观评判标准。 切实加强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审计和审计约束责任 要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不仅要搞好公司内部的整治和规范,同时要加强和完善公司外部的治理结构,目前,公司外部的审计监督主要是靠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看,类似“琼民源"“银广厦"等上市公司的造假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部就目前而言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治理是否全部有效确实令广大公众投资者难以信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中介机构业务的限制和利益的趋使,中介机构自身的责任感不强和对项目责任人的要求不力,一言以蔽之,即在中介机构的规范操作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危机,与此同时,外部对中介机构的监督机制不完善,出现问题后处罚的力度不足以在普遍程度上对中介机构形成足够的制约等等因素。要妥善解决上述问题,保证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质量,首先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已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其次作为中介机构的行为主管约束部门 (如财政部门、证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要努力创造条件去能够真正起到其应有的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职能作用;第三,如果一旦中介机构在履行自身职能时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的,作为管理约束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加大处罚力度,通过外部监督机构的审计监督和加强外部中介监督机构的法律责任约束,以保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公司治理生态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美国南方保健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关键字: 公司治理生态 会计信息质量 财务舞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南方保健公司的财务舞弊案来说明公司治理生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从完善公司治理生态的视角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 引言 美国安然、世界通信、施乐等一系列财务舞弊丑闻的爆发不但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损失惨重,而且使社会公众对美国企业界和会计职业界丧失信心。这从以下一些专有名词英文缩写的“演绎”可窥见一斑: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被戏称为Corporate Embezzlement Officer(公司贪污官);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首席财务官)被戏称为Chief Fraud Officer(首席舞弊官);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s,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 ,扣除利息、税收、折旧和摊销前的盈利)更被戏称为Earnings Before I Tricked the Dumb Auditor(我蒙骗那个愚蠢审计师之前的盈利)。这些财务舞弊都是财务人员的错吗?是财务人员做假账。不然,要知道,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是处于公司治理这一生态环境下的,必然受其影响,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公司治理生态与会计信息质量密切相关,健康的公司治理生态能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而失衡的公司治理生态则成为滋生财务欺诈的温床。下面以美国南方保健公司的财务舞弊案为例进行分析。 二、 关于美国南方保健公司 上世纪80年代初,斯克鲁西出于将理疗和恢复性治疗等手术辅助环节从医院中独立出来的独特想法创建了南方保健公司(以下简称南方保健)。1986年南方保健完成新股发行并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以后的十年,南方保健疯狂购并,2002年已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私立保健医疗公司,在美国的50个州和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拥有众多的诊所、外科手术中心和疗养院。正是这几近疯狂的扩张速度使南方保健消化不良,加上首席执行官斯克鲁西在董事会中的独断专行和过分追求个人成就感,最终使南方保健走上了财务舞弊不归路。2003年3月南方保健的财务舞弊丑闻浮出水面,创下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涉案人员最多的纪录(11名高管人员涉案)。已经抖露出的25亿美元的虚假利润更使其成为仅次于世界通信的第二大“会计造假大王”。 三、 解析南方保健的公司治理生态 公司治理生态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奠定在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当局、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投资银行家、律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知识共同体”基础之上(李曙光,2002)。公司治理生态的健康与否不仅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事前设置或配置的合理性,而且状态依存于一系列具有独立性的中介环节能否独立地履行相关签证职能及承担有关责任——包括“会计责任”(duty to accountant)、“勤勉责任”(due diligence)、“信托责任”(fiduciary duty)、“法律责任”(duty to lawyer)、“监管责任”(duty to supervisor)等(杜兴强,2004)。公司治理生态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如果其中的某一环节未能司其职尽其能,都会导致公司治理生态失衡,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甚至沦为财务欺诈。 在南方保健的案例中,公司治理生态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管理当局、董事会、注册会计师等环节失效了!这才是导致南方保健借助于财务报表粉饰以达到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而使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的根本原因。 1、独裁的管理当局 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管理哲学,是公允披露、防止故意隐藏不利消息或进行盈余操纵的保证。实际上,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因来看,正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自身的利益驱动而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财务欺诈,而会计人员往往在管理当局威逼下,不得不屈从于管理当局,提供了虚假的会计信息。南方保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南方保健实行的是以斯克鲁西为中心的集权式管理风格。斯克鲁西是南方保健的创始人,又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十分强调自己在公司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而实行 “独裁统治”。南方保健因追求规模盲目扩张而背负了沉重的财务负担,斯克鲁西为维持其强者形象,也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拥有大量的股票期权),而迎合华尔街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期指使会计人员进行财务舞弊以粉饰太平。据调查,至少从1997年起斯克鲁西就领导南方保健的高管人员每个季度末开会,商讨会计造假事宜。正如SEC执法部负责人所指出的,“南方保健日常经营的标准程序就是操纵公司的利润以使其满足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 南方保健从1997年——2001年对外报告的虚假利润占实际利润的比例分别为:233%、173%、220%、188%和4722%。可见,正如Treadway委员会(1987)所指出,高级管理人员的状态——公司环境或财务报告编制的文化是影响财务报告诚实性的最重要因素。 2、失职的董事会 面对斯克鲁西这样的强权人物,南方保健的董事会对其监督形同虚设,而且斯克鲁西不喜欢聘用独立董事。按Dechow等(1996)理论,如果内部董事占全体董事的比例越高,或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同一人,或公司未设立审计委员会时,该公司越可能因违反GAAP而受到SEC的处罚。南方保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下面再来看看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的表现。 (1)麻木不仁的审计委员会 2001年,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司法部分别因南方保健的频繁的关联交易和诈骗Medicare 保险金而起诉南方保健,但是审计委员会对于上述重大事件不闻不问,无动于衷。据南方保健董事会会议记录,就2001年发生重大事件的当年,审计委员会也仅开过一次例会。更有甚者,南方保健审计委员会中的两名成员所拥有的私人公司与南方保健之间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交易。试想,经理与他们的董事关系暧昧,董事会还能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吗?南方保健的审计委员会未尽勤勉责任也未信守诚信义务,从而为会计造假滋生温床。 (2)难得糊涂的薪酬委员会 设置薪酬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适当地对员工进行激励,但南方保健的薪酬委员会对斯克鲁西却疼爱有加。南方保健薪酬委员会为高管人员设计的报酬为:工资 + 年度业绩激励+ 股票期权激励。斯克鲁西在任职期间得到的工资和年度业绩激励数不胜数。根据SEC的调查,仅在1999和2000年的两年内,斯克鲁西总共领了至少920万美元的报酬,其中530万是与虚假利润有关的业绩奖励。2001年,斯克鲁西的工资为400万美元,而业绩奖励却超过了650万美元。除了不菲的工资与奖金外,薪酬委员会还给予斯克鲁西丰厚的股票期权,甚至批准为其提供贷款。从1991年到2002年第三季度,斯克鲁西行使的股票期权达到了1.75亿美元。南方保健的薪酬委员会在斯克鲁西疯狂造假的同时,却不断为其加“油”,可谓“难得糊涂”地助纣为虐啊! 3、无奈的内部审计部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标在于“评价经济活动及其记录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萧英达等,2000)。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企业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等进行审核(李明辉,2002)。但是,南方保健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审计委员会的玩忽职守而势单力薄,开展工作时处处受阻,无法履行财务审计和经营绩效审计的职责。南方保健内部审计人员抱怨说:“我们无法接触重要的账簿资料,对公司会计软件中的一些模块,我们也没有进入的权限。”失去了财务监督的南方保健的会计信息质量能有保证吗? 4、失败的注册会计师 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潜在的利益冲突,管理当局有提供低质量甚至是不实会计信息的动机,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又缺乏专业知识来辨别会计信息的真伪,因而独立的第三方即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进行鉴证成为必然。作为公司治理生态环节中的关键一环——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一道防线。然而,作为“四大”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却没能站好这个岗。 南方保健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老客户,在已确定的南方保健涉案期间(1997年——2002年第二季度),安永一直为其审计,且一直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在南方保健财务舞弊案曝光后,安永大呼“被骗、愤怒和无辜”。然而,正如华尔街媒体所指出的,南方保健至少虚构了25亿美元的利润,“如果你的委托人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犯下的数目惊人的会计差错,作为审计师,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审计失败,安永难逃其责:(1)安永没有严格遵循审计准则和规范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保持职业上应有的审慎和怀疑态度,以至于面对若干明显的财务预警信号,安永每一次的处理都有失审慎。最明显的是,安永居然对3亿美元的现金虚增浑然不觉,让人不禁对其最起码的职业审慎深表怀疑;(2)安永仅依靠特定的比率计算重要性水平和因循多年的审计使用的重要性水平,而让谙熟审计流程的舞弊分子规避了重要性水平以“少吃多餐”的方法蒙骗过关。(3)安永缺乏形式上的独立性。直到南方保健解雇安永时,南方保健一直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伯明翰办事处的最大客户。2001年,安永向南方保健收取了370万美元的服务费,其中250万美元的咨询服务等非审计服务费远远超过了120万美元的财务报表审计费。可想而知,安永对于南方保健这一大客户是处处“迁就”的。比如,安永在南方保健执行审计时,对于南方保健作出的注册会计师需要的资料只能向客户指定的两名人员(现已认罪)索要这种不合理限制竟然屈从。而且安永的非审计服务费远远超过了审计服务费。按杜兴强(2004)观点:残酷的现实揭示, 一旦注册会计师热衷于提供非审计服务, 则其利益将很可能与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由此极有可能导致独立性丧失。一旦丧失独立性,作为公司治理生态中的注册会计师环节就如同虚设, 失去了辨别会计信息可靠与否以及是否存在财务欺诈的基本功效。 四、南方保健财务舞弊案的启示 从以上对南方保健财务舞弊案的分析可见:南方保健之所以发生财务舞弊是由于其管理当局、董事会、注册会计师等公司治理生态的环节失效,才使会计信息失真最终沦为财务舞弊。治标要治本。因此,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生态。换言之,只有健康的公司治理生态才能保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下就南方保健公司治理生态方面的缺陷,从完善公司治理生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提几点建议。 1、严惩管理当局会计造假 管理当局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造假成本。由于管理当局的报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直接挂钩,虚增的经营业绩可以为其带来丰厚的报酬,而造假成本却很低。造假成本=P1*P2, P1是造假被发现的概率(Probability),P2是造假被发现以后的罚金(Penalty)。就我国而言,截止到2002年,10年时间里会计造假被证监会发现并处罚的上市公司不足100例,而上市公司过去10年正式对外提供的年度财务报表、半年财务报表、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盈利预测报告以及募股情况说明等财务资料1万份左右。1万份左右财务资料中被发现的只有100例 [1],可见,造假被发现的概率之低。在我国,即使会计信息的造假被发现,监管部门对造假者主要使用行政处罚,很少使用刑罚,民事赔偿就更少了。一边是高收益,一边是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诚信缺失、利欲熏心的家伙为什么不冒冒低风险呢?因此,保护投资者利益,就应当对管理当局的会计造假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增加其造假的经济成本,从会计信息的源头上形成威慑,强化公司治理生态中管理当局环节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概率。 2、完善董事会结构 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发现,舞弊公司的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比不存在舞弊的公司要少,舞弊公司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仅28%,而不存在舞弊的公司的相应比例为43%。作为独立的“仲裁者”,独立董事可以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代表股东监督和制约管理当局及大股东,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降低成本。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有一定比例时,在审批财务报告过程中就能站在独立的第三方立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把关,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与防范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告的行为。由此可见,提高独立董事的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才能在改善公司治理生态环节中发挥积极作用。董事会才不易被内部人或大股东所控制,从而有利于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可能性和降低盈余管理的程度,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与可靠性。但应避免独立董事成为 “花瓶”, 要使独立董事既独立又“懂事”,应当解决好关于独立董事的几个问题:①独立董事的聘任问题。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应当剥夺大股东在独立董事聘任方面的投票权;②独立董事的薪酬问题。报酬太低,难以调动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报酬太高,易使其丧失独立性。因此,要设计出合理恰当的报酬机制。③独立董事的赔偿问题。赔偿机制与报酬问题相关,也存在合理恰当的问题。建议建立独立董事职业保险;④独立董事的工作负荷问题。独立董事的工作既要保量也要保质。此外,为确保董事会的运作效率,还应在董事会下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包括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考核委员会、诉讼委员会等。为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优势,具有监督职能的专门委员会应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主席由独立董事担任。 3、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生态的特殊环节,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是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有效性的“监视器”。内部审计部门具有审核企业的财务资料和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的职责,并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因此,企业应设内部审计部门,直接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的主要人员应由审计委员会任命,并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首席执行官或高层财务官员不能直接介入财务报表的编报 [2]。审计委员会应不时与内部审计部门沟通,并进行有效的督导。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全面的年度内审计划,并采用系统的方法评估和确定需要内审的重点部门和重点领域,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防范财务舞弊产生。 4、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1)审慎原则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立身之本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职业审慎和怀疑态度,有助于迅速发现可疑之处,提高审计效率。相反,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风险意识,只是一味依照既定的审计程序来执行审计,则既无效率又无质量甚至可能导致财务舞弊的蛛丝马迹从眼皮底下溜走。安永的审计失败就是前车之鉴。 (2) 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的灵魂是“独立性”,这是执业公平客观的保证。失去独立性,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审计鉴证信用服务就会误导投资者,造成决策失误,同时也削弱了公司治理的功效。因此,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必须保持公司治理生态中注册会计师这一环节的超然独立。除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已明确规定的实行公司审计轮换制度和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向其客户提供特定的非鉴证业务等外,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诚信。一个坚守职业操守、信守诚信的注册会计师绝不会成为造假者的帮凶。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注册会计师造假,就必须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其自身的诚信水平。②加大处罚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违规会计师事务所的力度。注册会计师的造假成本公式与管理当局造假成本公式一样,但是注册会计师的造假成本比管理当局造假成本更低,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的造假被发现的概率小于管理当局造假被发现的概率。就我国而言,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造假有可能被注册会计师和证监会发现,而注册会计师造假只有被证监会发现。即便被发现其处罚也不过是一些警告、罚款等处罚,多半则是吊销资格证书,责令改正或停业。这些处罚对于巨大的造假收益来说根本不足挂齿。因此,加大造假的惩罚力度,对造假者造成强大的威慑力,使其望而却步。③改变审计委托制度。为防止注册会计师屈从眼前经济利益,与管理当局“精诚合作”造假,助长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应将目前由管理当局委任改为由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审计费,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④强化注册会计师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 强调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协调与沟通,这可以降低审计费用, 避免出现由于审计成本制约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确保他们在既定的审计收费下提高对会计信息可靠性验证的效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与会计信息质量 摘要: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差异是会计信息质量差异存在的重要原因,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可以增强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能力;提高领导者素质是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的关键。 关键词:会计人员;主体素质;会计信息质量;领导者 本文拟从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与会计信息关系的角度,探讨一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这样一个问题。 一、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差异是会计信息质量差异存在的重要原因 会计信息质量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会计信息质量差异的产生是有其深刻根源的,其中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差异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应当承认,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工作的产品,其质量高低与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差异是直接相关的。这是因为会计人员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时,总是有其不同的实现动机和价值标准、伦理道德标准,这就反映出不同的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状况。诚然,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状况有其先天的生理特点。但是,他们的素质可以而且应该在后天的实践和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其主观努力程度如何,往往决定着主体素质的高低。从会计人员主体素质差异来分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我们可以作如下概述。 (一)思想素质 会计人员的行为是由其思想支配的,只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会计行为。如果会计人员的思想不正确,就很难保证其会计行为的客观公正,其所制造的会计信息质量就难以令人信赖。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程度大体上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这种层次性差异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的主观原因。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尤其要在会计人员中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讲原则、讲正气等方面的教育,让他们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二)道德素质 在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既有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先进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还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以及西方社会渗透进来的一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就造成了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比如,会计人员对于某些领导要求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有的投其所好,有的拒绝,有的表面上服从,但事后向有关部门反映,有的等领导出了事再作交代,等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这说明会计人员的主体道德素质状况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且这几年有大滑坡的趋势。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大面积的会计信息虚假与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下降不无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道德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都具有道德自律能力,总是传播和实践着先进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并向那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社会主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通过先进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其他会计人员,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三)文化素质 我国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在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既有高层次的,也有中等层次的,还有一些低层次的,差异比较大,还不能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也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的主观原因之一。因为有些会计人员本来也想把本职工作做好,但由于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过关,对会计改革和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难以全面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制造出来的大量会计信息不符合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要求,有的甚至出现大量的技术性和基本原理差错,以至于发生某些违法、违反科学的行为还不自知,这就难免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的低劣。诚然,文化不等于文明,有了高层次的会计人员不等于有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是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如果上不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很难产生的,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的高低是会计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四)专业素质 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还有一些共同的专业素质要求。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职业判断和选择,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有些会计人员由于专业素质不过关,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甚至给经济管理带来了损失。这说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佳也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的主观原因之一。这需要我们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会计人员自觉地提高专业素质,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专业保障。 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可以增强会计人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能力 应当承认,即使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提高了,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还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有助于增强会计人员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能力。具体地讲可以提高如下能力: (一)自律能力 诚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他律。但是,至关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以增强自律能力。因为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提高了,他们就能发挥内因的作用,按照会计法规、制度、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避免那些因主观素质低下而造成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也会通过自律而缓解或妥善地解决各种矛盾。会计人员有了良好的素质,形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这也有助于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理智能力 会计人员的理智能力既来自于实践和学习,也来自于自身主体素质的提高。有些会计信息质量之所以存在问题,其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某些会计人员不理智。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提高了,理智能力增强了,就能理解人,并用智慧的力量开导对方,也能避免不理智而导致自食恶果,避免因感情用事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三)协调能力 会计信息质量差异往往与会计工作中人际关系不协调有关。会计工作中存在着多方面的关系,既有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有同级之间、相关部门之间以及与外界有关部门、个人之间的关系。理顺和协调上述各种关系,就要求会计人员有较高的素质修养。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提高了,就能够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使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良性循环。 (四)互助能力 会计人员也罢,其他人也罢,各有长短,也各有各的难题需要解决。这需要会计人员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关心、帮助他人。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帮助别人,别人也不会更多地去关心他。会计人员只有不断提高素质,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才有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才有助于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五)内聚能力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在会计人员内部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遵循共同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规范,有良好的文化和专业素质,从而增强单位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因为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提高了,就可以避免互相扯皮、拆台、没有原则性等现象的发生,内聚力也必然有所增强。 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既可以通过实践、学习和教育来改善和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又可以因为懒惰或蜕化变质而丧失原来较好的素质。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修养,增强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能力。 三、提高领导者素质是提高会计人员主体素质的关键 每个单位的会计人员都是在领导者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的。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对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将产生很大影响。许多单位会计信息虚假与领导者的素质不高有密切关系。 所谓领导者的素质,是指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它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专业知识、组织管理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领导者素质提高了,就会增强影响力,就会高标准要求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就不会干扰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就会对各种不正之风加以坚决抵制,会计信息质量就能得到保障。所以,要想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不可忽视领导者素质的提高。如果领导者素质不提高,要想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很高,那是不现实的。 领导者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影响力上,即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者的素质越高,其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的提高就越有利。领导者思想品德高尚,就能够发挥思想道德的榜样作用,使会计人员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从而有助于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准。领导者具有广博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就可以与会计人员取得更多的共同语言,增进心理沟通,从而有利于激励会计人员提高文化专业水平。领导者具有综合分析的决策能力、组织管理的指挥能力、与人团结共事的协调能力、勇于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就会促进会计人员忘我工作,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高素质的领导,既关心下属,与下属成为知心朋友,又能严格要求下属,这样才会更有利于会计工作的开展。 总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赖于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的提高,有赖于领导者的高素质。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造就一大批合格的领导者是当务之急,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我们的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提高领导者素质;我们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有效利用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款、粉饰业绩、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非法目的,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加之自身利益的驱动,会计人员总是选择有利于企业的会计方法,甚至采取欺诈的手段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虚假信息,致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给广大信息使用者地正确决策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驰,控制弱化,会计信息失真问题,1999年10月31日修订通过的《会计法》的第二十七条中规定,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将内部控制与会计法律有机结合,是管制会计信息失真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对于加强内部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消除隐患,保证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就从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特别是会计控制)失效现象入手,研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一)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 (二)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造成企业报表失真,无法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决策依据。 (三)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造成不法分子侵吞企业财物,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二、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职务分离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分离,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等。 一个人不能同时兼干可以隐慝自已所范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记帐职务与经营保管的职务相分隔,可以有效防止那些接近资产的人挪用资产,并采取涂改会计记录的办法隐慝这些行为。不相容的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和部门参加,只要这些人员和部门不互相勾结,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很容易被发现,通过职务分离不但能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授权批准 授权批准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审批人应当严格按照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事项,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三)有效的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是指企业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企业交易,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应能做到以下几点: 1、确认并记录企业所有真实的交易。 2、及时且充分详细地描述交易,以便在会计报表上对交易作适当的分类。 3、正确计量交易的价值,以便在会计报表上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 4、确定交易发生的期间。 5、在会计报表上公允披露交易及相关事项。 (四)加强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纳入管理制度,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要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独立于被审计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行同虚设,同时要把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到对公司的管理作出分析和提出建议上来。 (五)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股票期权制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是在具体化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好激励和约束的度,使激励和约束相适应。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使公司核心人员更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从根源上消除虚假信息的动机,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有关雇佣、训练、待遇、业绩及晋升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六)提高人员素质,进行岗位轮换 企业的成就主要还是要依靠职工的素质。任何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败取决于其设计水平和高素质人员的贯彻执行。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重视业务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的技术错误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同时要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违法违纪,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教育。 对职工实行休假和轮岗制度,当其他人员接替原工作人员工作时,以往日常工作中的差错和不轨行为容易暴露,轮岗可以消除有些人蓄谋侵占盗用的念头。 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履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七)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实现控制计算机化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勾通系统可以及时、全面、正确地提供企业的运营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目前,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帐务处理过程,许多企业内部控制也实现了计算机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系统。 总之,在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控制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机构的岗位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和制度上治理腐败,防范风险,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改进CPA合伙制度 自国内外一系列会计审计丑闻爆发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多数人对会计师事务所无限责任安排寄予厚望,认为在独立审计行业实施合伙制度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在笔者看来,合伙制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保证只具有相对优势;现有的合伙制度具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制度性缺陷,特别是在合伙人资格安排上存在严重缺陷;只有将合伙人资格安排给“德高、足资、多才的注册会计师”,才可能发挥合伙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应有作用。 一、应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与相关性应该是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成分。虽然从原理上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是关于已发生的经济事项及结果的,与考核受托人的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有关,而相关性主要是面向未来的,主要应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关联。但是,若从决策所涉及的内容看,真实性是基础性的。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个科学有效的决策可以无视过去和现在而纯粹地考察未来的。 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的决策,从“用手投票”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对现已投入企业的资本“去”与“留”的决策、是否新增资本投入的决策和高级管理人员的选聘决策。显然,所有这些决策都必须不同程度地依赖企业现有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获取净现金流入的能力的信息,即有关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即使是有关未来的财务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信息,也很难脱离企业现时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对一个不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的人而言,无论如何也不会信任一个连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都不能加以保证的企业。 从计量属性的角度看,真实性主要依赖历史成本计量,相关性主要依赖公允价值计量。依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5)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96)的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公平交易中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显然,只要交易是公平的,交易发生当时的实际成本——历史成本也是一种公允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实际成本也许不再公允地体现其价值,需要重新对其进行估价,但在重新估价时,只要被估价的对象有历史成本记录,其历史成本总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不是完全无关的。 此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独立的CPA(注册会计师)的公证。从广义上说,CPA客观、公正的鉴证是会计信息真实性不可或缺的认定机制。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审计报告信息与财务报告信息一起构成完整的会计信息,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独立审计收取审计公费但未查出公司的重大经营舞弊或财务造假时,有关CPA和事务所(以下简称为“审计师”)便将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的损失的分摊者。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审计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合伙制具有理论上的相对优势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当然不只是审计师的职责,但审计师作为监督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的外部机制,是企业会计信息成为外部决策者决策依据之一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还应该看到,审计师也是经济人,存在机会主义倾向,以及将机会主义倾向转化为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为防止审计师的机会主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法律责任,使其自我控制对信息优势的滥用。 总体上,审计师法律责任制度安排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制和无限责任制两类;无限责任制又有独资(SP)、普通合伙(GP)、有限合伙(LP)和有限责任合伙(LLP)四种具体形式。我国目前只存在有限责任公司制和普通合伙制两种。无论是有限责任制还是无限责任制,目的都在于要赋予审计师承担保护社会公众产权的法律责任。这些法律责任安排,在审计失败未发生之前是审计师的自我监督机制,在发生审计失败时就是一种有一定意义的经济赔偿机制。 在经济赔偿问题上,有限责任制与无限责任制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在无限责任制下的合伙人很少(比如独资)或者合伙人是贫穷的CPA,即使在法律形式上他们承担无限责任或无限连带责任,但在需要当事审计师赔偿时,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赔偿的,此时,无限责任制对审计造假并没有什么威慑力,独资或合伙事务所就很容易成为他们获取一己私利而进行冒险的“赌场”。相反地,如果有限责任公司制事务所的净资产余额非常大,那么,其股东虽然在法律形式上只承担有限责任,但受害者还是可能获得较多的经济赔偿。 不过,对特定的人而言,若可以在有限责任制与无限责任制之间做一选择的话,那么,他(她)肯定会选择有限责任制而不是无限责任制。我国事务所“脱钩改制”时绝大多数选择有限责任公司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限责任制下的赔偿压力小。在这一意义上,无限责任安排更能促使审计师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更有可能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制度基础。 在无限责任安排的四种具体形式中,独资、普通合伙、有限合伙和有限责任合伙各具优劣,理论上都是可以接受的,但由于合伙制常常与合伙人的私人财产、风险态度、创新能力、社会影响、经营决策权和剩余分配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独资与普通合伙制不利于事务所的规模化发展,有限合伙制与有限责任合伙制则有利于事务所规模的扩大。所以,在无限责任安排方面,合伙比独资更有意义;在合伙制中,有限责任合伙制又更完善。这是因为,虽然在有限责任合伙制下只有当事的合伙人才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没有普通合伙制那样的“株连九族”的封建残余,也不像有限合伙制那样因存在承担有限责任的出资人与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而难以监管,但合伙人不可能只承接一项审计业务,只和一个合伙人合作,那么,用持续经营的观点看,有限责任合伙制的所有合伙人都将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从提高审计质量,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角度看,有限责任合伙制应该是我国事务所合伙制改革的理性选择。 三、我国现有法律制度难以发挥CPA合伙制的相对优势 合伙制作为一种制度,要在提高审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遏制审计师的机会主义倾向和机会主义行为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是有前提的,这主要包括合伙人彼此非常了解、财产彼此相当、风险态度彼此接近。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的“磨合”、“观察”和“考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审计质量与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是合伙制还是公司制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从制度层面看,合伙制未在我国发挥应有的相对优势的主要原因表现在: 第一,在现有法律制度安排上,人们从事独立审计职业,可以选择公司制,也可以选择合伙制。经过理性博弈后,达到公司制设立要求的CPA一般都选择创立公司制事务所,迫不得已才成立合伙事务所,这样,合伙人本身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合伙事务所很容易成为合伙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在这样的合伙事务所中,重要的是如何获取客户资源,收取审计公费,而不是怎样规避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质量。 第二,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体系中,与合伙制有关的,主要有《注册会计师法》、《合伙法》和《合伙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及审批试行办法》。《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事务所可以由CPA合伙设立”,这意味着非CPA,包括法人和自然人成为事务所的合伙人并不违法。《合伙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及审批试行办法》也没有明确规定非CPA的自然人和法人不能成为事务所的合伙人,但从其中的字里行间又可以悟出非CPA的自然人和法人无法成为合伙人,如在第十条规定中,要求设立合伙事务所必须附送的文件就包括“各合伙人姓名、简历、住址、CPA证书复印件及从事CPA独立审计业务时间、有关业绩及职业道德证明”,显然,法人和非CPA的自然人是无法满足这一条件的。《合伙法》主要适应工商企业合伙,对独立审计行业这种“人合”重于“资合”、“公信力”重于“谋利”的知识密集型社会监督机构而言,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尤其在有关合伙人资格安排方面的规定,特别不适合,没有明确规定“合伙人必须是德高、足资与多才的CPA”。这样,当人们急于成立事务所时,不合格的CPA很容易成为合伙人,而审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伙人的风险意识、识别审计风险的能力与赔偿能力。 第三,现有的诉讼制度安排是违规成本较低,对审计违法违规的威慑力不足。众所周知,违规成本是违规被发现的概率与发现后惩罚力度的积,而违规被发现的概率又是起诉难度的函数,其中,被告的范围、举证责任、处罚力度和赔偿方式等,都是影响原告起诉审计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为“1.15通知”)给出了四项前置条件。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为“1.9规定”)在诉讼的前置条件上虽然较《1.15通知》有较大的改进,但是依然存在前置条件:(1)把起诉的对象限定为已被有关机关作出行政处罚或人民法院作出刑事判决并生效的案件;(2)在信息披露中进行虚假陈述的民事赔偿案件;(3)受理的法院只有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的中级人民法院。这些规定使起诉者和被诉者的范围都比较窄,同时,还增加了起诉的成本,推迟了起诉的时效,降低了受害的证券投资者起诉审计师的动力,减轻了失信的审计师的被诉压力。 在“举证”难度方面,美国《证券法》将举证的责任转移给CPA.起诉者只要证明财务报表存在不实就可以起诉,CPA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这就使普通投资者的诉讼成本很低,也较容易胜诉。相比之下,虽然我国《1.9规定》要求事务所及其“直接责任人”承担过错推定责任,必须自己证明在审计过程中没有过错,或者提供证据以证明原告的损失与虚假陈述没有因果联系,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有利于诉讼者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的积极性,加强对审计失信的惩罚力度。但是,《1.9规定》第六条规定,在原告的举证材料中必须有被告的行政处罚决定或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文书,这就是说,即使其他要件成立,如果审计师未被行政处罚或未经法院判决,人们依然不能起诉失信的审计师。这在某种意义上又为降低举证难度设置了一定的障碍。 关于处罚的力度,现有的论述几乎都从经济赔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有研究表明,美国投资者对事务所的道德风险的诉讼,较容易胜诉。一旦胜诉,事务所将面临天文数字般的赔偿责任,如1998年安达信为Waste Management Inc.案赔偿了7500万美元;1999年,安永(Ernst Young)为the Cendant Co.的会计丑闻支付了3.35亿美元;……。而我国的CPA的审计失信赔偿虽然在逐年上升,但还是相对较少。迄今为止,还未发现一项真正的无限且连带的经济赔偿案件。 其实,上述三方面的任何缺失都会导致合伙制对审计风险意识的培养和对审计违规行为的威慑难以有效发挥,特别是当合伙人选择不当时,合伙制赋予的无限连带责任的巨大威慑力甚至在有限责任安排面前都会有点逊色。 四、合伙人:必须安排给德高、足资和多才的CPA 合伙人是合伙事务所的所有者,对合伙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依照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事务所和CPA可以承办审计业务、会计咨询与会计服务业务等智力服务,事务所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智力服务失败,特别是审计失败引起的民事赔偿风险。在事务所经营决策中,合伙人始终处在核心地位,对控制事务所管委会委员和高级经理的行为起关键性控制作用。事务所的特殊使命,合伙人的特殊地位与权利、责任,使社会对合伙人资格的要求高于对一般合伙企业的合伙人的要求。 首先,事务所的合伙人应该是自然人。在合伙事务所中,合伙人是最终的控制者和风险承担者,其对社会的贡献不在于它审计过多少企业,而在于是否在审计报告中“说实话”,而要在审计报告中“说实话”,必须依赖于高超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亲临现场的职业判断行为等。要做到这些,非专业人员与法人一样,没有职业判断能力,只能依赖于必要的授权。在有授权的情况下,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取决于人的忠诚,相对于合伙人能亲临现场、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言,其效率要差得多。所以,无论从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角度看,还是从合伙人自身利益保护的角度说,法人与非专业人员都没有必备的职业判断能力,容易遭受有职业判断能力的人的欺骗,进而难免会欺骗企业投资人。因此,即使是资本势力雄厚的法人与非专业人员成为事务所的合伙人,也不是一个最优的责任制度安排。 其次,事务所合伙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人,是CPA.虽然注册评估师和注册税务师有一定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也能亲临现场,但在执业能力上,注册评估师资格主要是关于人们对资产现时价值的判断能力的认证,注册税务师资格主要是关于人们在税务稽查和申报能力的认证,审计与资产评估、税务稽查、税收申报有很大差异,仅仅依靠考试获得注册评估师资格和注册税务师资格的人,在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上不如CPA.注册评估师和注册税务师可以分别成为评估事务所和税务事务所的合伙人,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优势。 再次,事务所合伙人不应该只是普通的CPA,应当是“德高”、“足资”、“多才”的CPA.众所周知,审计报告必须由合伙人签发,独立审计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打击人的腐败、提高资本市场中企业的质量、维护资本市场正常秩序等具有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再加上独立审计的团队生产、信息不对称等特点,进一步凸现出要求合伙人道德水准高的特别重要性。但道德品质高并不意味着人们在审计活动中就不会发生审计失败,在制度设计上还需要考虑审计失败对企业投资人的民事赔偿能力,即必须要求事务所的合伙人有足够多的私人财产(包括投入到事务所的资财和未投入事务所的私人财产),这是因为:(1)事务所是以提供具有社会公信力为主的信息服务、不以谋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迫使事务所说“实话”,说到底,就是迫使合伙人说“实话”。以合伙人一定的—— 最好是全部的—— 私人财产作抵押也是让社会相信CPA审计报告的经济基础;(2)事务所的经营管理需要各种经营决策能力(包括各种职业判断和管理决策技术)做支撑,可惜的是人们的经营决策能力是不能直接测度的。在正常情况下,某人的私人财产是其经营能力的重要信号。在实际经营中,富人之所以比穷人更有号召力,在经济学家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3)让私人财产殷实的CPA做合伙人,是防止CPA滥用人们对独立审计的信任的重要约束机制之一。这种约束机制的作用原理是,如果CPA在审计报告中“说谎”,就让合伙人承担“说谎”引起的民事赔偿的无限连带责任。在这种自利动机的推动下,合伙人自己不敢“说谎”,同时也有了监督其他人员“说谎”的积极性。不过,为了提高经济赔偿的合理性,合伙人一般会要求彼此间的私人财产相差很小,这样有利于合伙事务所的发起人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有利于降低合伙人之间的谈判成本,有利于公平处理合伙人之间因审计失败而引发的民事赔偿责任。 人们设计合伙制的宗旨在于通过赋予合伙人以无限连带责任,来约束合伙人并通过合伙人约束非合伙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和行为。在审计活动中,非合伙人对合伙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为。为控制非合伙人的机会主义,合伙人应该比非合伙人更有创新能力,有更高的经营决策能力,如出色的统领全局能力、杰出的风险辨别和防范能力、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以及不同一般的开拓新业务、占领新市场的能力等。显然,这些能力一方面是不能直接测度的,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不断创新。总体上,教育是获取这些能力的基础,此外,天生聪颖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来源。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学历文凭、各种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是其拥有者能力的重要“信号”,但不能迷信这些五花八门的证书,应该在长期的重复博弈中纠正“信号”传递的偏差。这就是说,对CPA经营决策能力的识别是一个时间累积过程,也是团队人员彼此认同的过程,所以在发达国家,要成为合伙人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按照我国现行规定,要成为合伙人必须在事务所有“五年”以上的独立承担审计业务的执业经验。 在合伙人的才能中,职业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部分地来源于人的悟性,从而形成先天性个体差别,但更多地来源于后天习得,特别是执业经验。执业经验有利于合伙人更快捷地找到审查被审计单位重要错弊的路径与证据,有利于合伙人形成恰当的职业谨慎。合伙人不仅仅自己要职业技术高,而且要有领导那些技术水平高、经营能力强、经验丰富或者缺乏的人把工作做好的能力。一句话,合伙人在经营决策能力、协调平衡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上也必须是佼佼者。 总而言之,有德无财与有才无财者,都不能承担事务所的最终风险;有财无德者,不能实现团队合作,弄不好还会把事务所搞得秩序混乱或臭名昭著甚至“关门大吉”;至于无才、无财、无德者,那只能是害群之马。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关于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探索 [摘要]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会计理论体系本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财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监督力度不够。因此,我们应从提高准则制定的完善性及改善外部会计环境着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可信度。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假设;内控机制 会计信息是经过加工或者处理后的会计数据,是对会计数据的解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80年5月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号指出,“对决策的有用性应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要具备两种主要的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信息的相关性越大,可靠程度越高,越是合乎需要,那就是越于决策有用。”并在可靠性中特别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性,即指一项计量或叙述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应一致或吻合。 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的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优劣必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正确与否。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是世界各国普遍遇到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例如,重庆川仪股份有限公司在1997年、1998年年度财务报告中存在虚假披露财务报告和募股资金使用情况的严重违规行为,中国证监会对其违反证券法规的行为处以警告并罚款;广州京安云豹汽车有限公司年报中存在损益不实21061万元等严重问题;沈阳黎明服装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大量虚拟购销业务、假签购销合同等手段谎报经营结果,会计信息严重失实。 当前会计工作领域存在的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控制弱化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和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且破坏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运行机制,损害了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使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大大降低,不利于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会计工作领域的净化。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社会公害,会计打假刻不容缓。 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应该比会计作弊更广泛,只要是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会计信息,就可以说是一种会计信息失真。针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种现象,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会计理论体系本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会计假设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为了便于核算,人们对不确定性的环境作出了一系列假设和假定。然而会计实际上处于一个极不确定的环境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利用电子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得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和紧密,导致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产生,因此会计主体的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如合并会计报表的出现实质就是对不同会计主体信息的调整,其实质也就是克服原有会计主体假设理论的缺陷,拓展原有会计主体理论。持续经营假设旨在解决企业资产的计价和费用的分配,因此许多原则都与持续经营假设有关。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破产、清算,因此基于这种情形下的会计原则揭示的会计信息已不能真实体现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使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沦为例行的形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而且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已经普遍存在。会计分期假设所进行的本期和非本期业务的划分,往往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造成会计信息反映失真。货币计量假设隐含着币值稳定的含义,而实际上币值稳定是不可能的,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根据这一假设理论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方法则会导致资产价值核实失实,会计信息反映失真。所以,基于工业时代背景下的会计假设,在今天已经面临着挑战和革新的压力,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会计信息也就无法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的偏差。 (二)会计核算原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要求计量信息资产和信息负债,而这种资产与负债是很难用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更是改变了传统的计价模式。因此,会计人员按照历史成本原则处理的会计报表同样也背离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原则,低估了公司的资产和收益,与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差异。再加上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稳健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在执行过程中本身就有很大的灵活性,企业本身就有对外夸大自身优势的动机,所以企业会计在执行核算原则时,总是以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用足灵活性,这样往往造成损益不实,虚增利润,使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与会计信息披露情况不一致,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而且企业实际经济业务十分复杂,以确定当期损益,其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引起人为的推断,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偏差。 (三)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方法是在会计原则的指导下对某一经济事项或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的方法,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的,是在一定的会计原则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某一企业来说,其会计方法是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业务的特点,对会计方法选择的结果。由于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同类经济业务在不同企业之间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造成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偏差,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同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不同,使公司间的会计报表丧失了可比性。现行会计准则及相关年度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表现在同一经济业务往往规定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供企业选择。如对存货的计价、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投资损益的确认方法等。而会计核算人员往往因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造成对会计政策的误用,也可能依据管理者意图选用会计政策或年度,虽然很难区分这种“有意”或“无意”,但却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二、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形成信息不对称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两者在经济上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由于两者间的利益不一致,从而形成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的利益,会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更可能会利用另一方信息的缺乏,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偏离信息缺乏方的愿望。而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总希望从企业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结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利于未来投资决策。另外,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反映经营者的业绩,而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很难预测,这就使经营者有可能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左右会计信息的生成,他们更看重的是短期经济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而不会关心企业长远发展,采取与所有者期望相反的会计政策,使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导致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引起的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会计反映的结果往往是利润分配方案的依据,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指标有时是其使用者利害得失的关键,利益关系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干预这一反映结果,当其中一方隐蔽地实施干预后,就会使其偏离原来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提供者(如经理阶层)因占有信息优势和直接参与会计活动而最有条件实施干预,在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驱动下,总能做出使自己得意的选择。信息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向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提供信息和向所有者报告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质量。从决策有用的角度看,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是首要的特征,在当今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投资者和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决策中所需要的现实价值信息,而不是历史成本数据,要求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这样方可能避免或减少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投资和信贷风险以及不确定性。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选用现行价值或资本化价值来计量。相反从受托经济责任的角度来看,采用历史成本为最佳选择。因为由此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为客观,能较好地向所有者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和解脱管理者的经营责任。因此,会计信息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应该存在供给与需求相平衡的关系,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会计信息供需双方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以及不同的利益和要求。需求方要求供给方提供客观公正、详细及时的会计信息,而供给方由于种种原因,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不能满足需求方的要求,使得供需不对称,甚至错位。 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 内部控制机制是企业事业单位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考核和评价而制定的制度、方法和手段的总称。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这方面认识不足,致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过于马虎、简单,各种错账不能及时被察觉和抑制,其反映的会计信息自然不可能真实可靠。 首先,就国有企业来说,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虽然已进行了改制,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企业经营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独揽,缺乏必要的制衡约束。 其次,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掌握着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能够要求会计、审计承担监控企业经济业务流程和经营者的双重职能。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获得了一系列重大权利,企业会计、审计完全归于经营者领导下,要求被领导者再去监督领导者就难以为继了。经营者制约着会计和审计,经营者行为的合理化是企业会计、审计行为合理化的前提和保证。当所有者控制乏力时,经营者缺乏完善企业会计审计程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的压力和动力。同时,由于会计资料是所有者考评经营者业绩的依据,经营者更可能要求会计、审计部门通谋造假,粉饰业绩,掩盖经营亏损或决策失误,侵占或损害所有者利益。这就是当前国企会计基础工作混乱、无章可循、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所在。 四、财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监督力度不够 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业务、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会计人员是会计舞弊的直接制造者。职业道德与政治思想素质低,或者为了企业利益而做假账,或者为了个人私利而编假证、假据,化公为私、侵占企业财产等,这从本质上说是会计人员主观意愿所致。同时,对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不力,挫伤了会计人员严格执法的积极性,造成会计监督弱化,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根源之一。目前我国缺少一支与其规模、地位相称的高级人才队伍,而这支队伍能使企业真正领悟企业会计实际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管理体系,为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打下基础。因此,由于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严重短缺,缺乏调动会计人才工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导致会计人员和企业领导有意或无意地制造会计虚假信息。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造成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有多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个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制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译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或解释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作以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适用的情况,这样就不会对使用者造成误解。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应通过内部审计或一定的监督机构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另外,对于同一行业相类似的不同企业,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需要不断改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信息对决策者们越来越重要,准则中必须对其做出明确的规定。目前可以先借鉴国外已有的对于这方面信息处理的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规定,以后再根据实际应用的反馈信息作出进一步的修订。 2.明晰产权、发挥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制定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尽可能趋于一致。只要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不但所有者,而且经营者也会得到较高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就无需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在利益关系上,激励与约束相对称,建立起科学而有效的财务机制。重新认识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产权,其主体是股东,以其股份额承担有限责任;法人产权,以公司董事会为主体,董事会以公司法人财产承担经营和亏损责任;经营权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与执行机构。 3.推广网络财务技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时效,加强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数据处理统一由计算机来完成,能够长期大量地存储数据,并能以极高的速度准确地对账目进行查询和统计,能随时提供管理、控制、预测、计划和决策所需信息,能及时反馈资金运转和资金占用情况,参与决策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应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预防、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失误。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的合法与公允。建立各环节相互制约的内部机制和内部审计的独立稽核,预防、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实施对会计的控制并通过会计控制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企业所有者提供能为企业所有者接受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会计信息。 4.加快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业务知识和适应经济发展的各种管理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并能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还要具备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监管,促使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树立执业风险意识,真正起到“经济警察”的作用。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一是加强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增强其职业荣辱感;二是提高现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标准;三是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在后续教育中,一是要拓宽后续教育的内容;二是要从高从严要求,切实注重后续教育的质量和后果;三是将后续教育与职业资格管理结合起来,实行强制性的后续教育制度;四是重点注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判断能力的教育。 5.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净化社会环境。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各种经济利益关系重新调整、法制尚不健全形势下出现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侵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现象,通过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爱国、爱企业的主人翁精神,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综上所述,由于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基于多种主客观因素,所以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我们要从提高准则制定的完美性及改善外部会计环境着手,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可信度。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广大会计界人士共同努力并不懈地追求。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董事会特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 摘 要:文章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审计委员会、独立的提名委员会、董事会成员持股量五个方面分析了董事会特性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存在的独立性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董事会制度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董事会 会计信息 公司治理 近几年来,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假财务报告大量盛行。仅在1994年到2000年的7年间,中国证监会就了226个处罚公告,财务报告不真实,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信心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但董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因素,无疑对会计信息质量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健全、有效的董事会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虚假财务报告和降低盈余管理程度。 一、董事会特性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 1.董事会规模。董事会规模被认为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董事会规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一方面,组织理论认为大型团组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制定决策,效率降低,因此董事会规模过大时董事之间的交流、沟通会受到阻碍,效率会降低。詹森也认为规模大的董事会效率更低且更容易被管理层所控制。这表明董事会过大时董事会的有效性和监督能力都下降,相应的会计信息质量不可能很高。另一方面,规模过小的董事会往往缺乏足够的专业服务,董事的工作事务过多,负荷过大,工作质量下降,相应的会计信息质量也下降。因此董事会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国外的很多研究也表明董事会规模在7~12人之间是比较合适的。 2.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要有效履行监督职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一般认为,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董事会独立性越强。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它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它是保护投资者的一个重要措施,特别是在财务信息披露等容易发生内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因为独立董事与管理层无直接利益关系,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管理层,并且独立董事往往都是其他组织或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是具有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决策控制专家,为了维护自己在人力资本市场上决策专家的声誉,他们有动力去监督管理者的行为,因而能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法玛和詹森指出董事会中有较多的外部董事能使董事会更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和限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国内外的很多实证研究都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虚假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成显著负相关,说明独立董事的增加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按照股东大会决议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它主要负责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督和核查工作。审计委员会被认为可以增强监管能力和减少财务报告的虚假性,因为审计委员会能对报表、财务信息等进行更专业、详尽的审核监督。相对于外部审计来说,它作为企业内部机构,更能正确、详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会计处理方式。一个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虚假财务报告和降低盈余管理是非常有效的。 4.独立的提名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是董事会按照股东大会决议设立的专门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对董事和经理人员的人选、选择标准和程序进行选择并提出建议。一个独立的提名委员会对董事会的监督能力和会计信息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毫无疑问,如果董事是由总经理提名的,则由于董事的受雇与解聘受到总经理的控制,必然会影响到董事的独立性和监管力,会计信息更易被管理层控制和操纵。 5.董事会成员持股量。国外很多实证研究都得出董事会成员持股量越多,发生财务欺诈的可能性越小。独立董事持有少量股份更能使他们有效地成为中小股东利益的代表,使他们有动机对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进行积极抵制。虽然持有股票可能会导致董事参与操纵盈余,通过影响股价而在证券市场上获利,但让董事会成员持有适当数量股份仍不失为提高董事会监管积极性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二、我国董事会存在的问题 1.董事会的独立性较低。在我国董事会结构中,大部分董事会成员由内部人组成,独立董事比例较低,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也是近一两年才逐步分开。同时,由于我国股权结构比较集中,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严重,使得董事会基本上控制在控股股东手中,董事沦为大股东的附庸,严重影响了其独立性,妨碍了董事会客观评价和有效监督管理层,忽视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2.董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当前大多数公司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只注重对经理人员进行约束和监督,对公司董事尚未形成独立、有效、强大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国外,董事一般是由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组成的提名委员会提名,并由薪酬委员会评价其绩效,核定对他们的报酬,其报酬往往采用股票期权等多种方式。董事违反公司章程越权决策或未能尽责造成股东利益损失的,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很多董事缺乏责任心,没有很好地做到诚信和勤勉尽责,不能起到有效监督的职责,助长了利润操纵和会计造假行为。 3.董事会内部分工不清,缺乏专门委员会。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很多公司都未设立专门委员会,所有董事都只是笼统地、等同地在董事会会议上享有一次投票权,这必然造成董事的职责不清,职权分工不明确,使董事缺乏监督和主动行使职权的动力,严重影响了其监督能力。 三、完善董事会职能的主要措施 1.增强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的独立性是董事会进行客观评价监督的基础,丧失了独立性,就不能保证其还能客观、公正地对管理层进行评价和监督。如果一个董事会完全由内部人控制或受控于大股东,我们还期望它能代表所有投资者的利益就有点不切实际了,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盈余管理及会计造假现象严重也就不足为怪了。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具体可采取:(1)增加独立董事比例。(2)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3)董事长和总经理职位相分离。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就必须使董事会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总经理兼董事长,会产生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难免影响其独立性和客观性。詹森指出,为了使董事会更有效,总经理和董事长职位相分离是十分重要的。 2.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的报酬一般是由津贴和车马费构成,与业绩无关,这就很难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地设计薪酬方案要既能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又不至于使其丧失独立性。我们可以借鉴英美等国的做法,引入股票期权制,并建立独立董事职业保险制度。要期望独立董事勤勉、诚信地执行监督责任,胡萝卜和大棒缺一不可,即除了适当的激励机制外,还必须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和赔偿机制。可采取:第一是制定严格的独立董事资格认证制度。一方面可保证只有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员才能担任独立董事,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被吊销资格证书, 独立董事肯定会更加积极,监督也更有效。第二是建立独立董事赔偿制度。建立董事违规或失责时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有利于强化董事责任,增强其积极性。 3.健全董事会机构设置。缺乏健全机构,必然会导致责任不明确。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盈余管理,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上市公司中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就是要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可以减少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和公司中的成本,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对审计委员会的构成、职责、会议制度等内容应予以明确规定。要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的财务背景、会议次数以及明确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应考虑把审计委员会的权责写入董事会或公司章程。同时,设立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也有利于避免独立董事被内部人控制,从而提高独立董事的监督能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制定董事会的治理标准。发达国家通常都制定有完备的董事会治理标准。健全的董事会治理标准可以使董事会的一些权力和责任具有法定依据,能使董事明确其权利和义务,更能发挥董事会的有效性。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从西方历史经验谈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保障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是困扰会计界多年的问题。回顾会计发展史,西方国家历史上也存在过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但通过有效的治理,这一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本文通过考察西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过程和经验,提出了一些治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安排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 公司制度 民间审计制度 会计准则 今年是会计打假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但一直是会计界所关心的话题,而且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回顾西方会计发展史,我们发现:西方国家历史上也存在过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但通过有效的治理,这一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笔者认为通过借鉴西方国家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经验 ,对我国当前的会计打假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拟就此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西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索过程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这么说,自从会计诞生以后,会计信息失真便已存在。但早期的会计人员只是向业主负责,属“帐目保密”的时代,会计信息失真并未引起人们重视。人们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关注是和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分不开的。在股份公司两权分离的条件下,股东并不直接管理企业,而由经营者定期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此会计信息便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由于公司管理当局的虚报会计信息而使公司的股东、债权人等遭受巨大损失的事件,如十八世纪发生在英国的著名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到本世纪最著名也是最极端的例子便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市场的崩溃。那时候,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都陷入经济危机,公司纷纷破产倒闭,股票和债券在证券市场上被大量抛售,工人失业,成千上万的股东和债权人蒙受巨额损失。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松散的会计实务是1929年市场崩溃和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查特菲尔德,1977)。 在经历会计信息失真带来惨痛教训的同时,西方也一直在探索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之路。综观起来,西方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理,实际上就是制度创新、制度变迁和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法律制度、公司制度、民间审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四项最重要的制度。 (一)法律制度的约束 在西方国家,法律的规定构成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的监督和约束。英国在南海公司事件后,便颁布了《泡沫公司取缔法》。在美国,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前在会计方面没有建立制度,也没有法律规范。会计只是为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和取得银行贷款,很少考虑股东的需要,也不强制要求向股东提供报告。西方学者称之为“银行家的时代”。大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先后于1933年和1934年公布了“证券法”、“证券交易法”两部重要法规,要求股份公司在向社会公众出售股票之前,必须向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并公布其会计报表。由于送交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会计报表,必须按公认会计原则编制,并经独立会计师的审计,这就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形成强有力的约束。 (二)公司制度的完善 股份公司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创新。但最初的股份公司是不完善的,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的关系也是模糊而不明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也发展起一套包括法人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在内的完整的制度。这套制度全面界定了股份公司内部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形成了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西方,上述制度的形成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以英国为例,其股份公司制度是在经济危机和公司法的反复循环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如英国1896年的经济危机导致1844年和1845年公司法的出台,1847年的经济危机,带来了1855年和1856年公司法的颁布,1857年的经济危机又迫使英国议会推出1862年的公司法。每一次公司法的颁布,都是对公司制度演进的推动。公司制度,尤其是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约束。所以,由于股份公司的出现,是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公司制度的完善同时又形成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约束。 (三)民间审计制度的出现 民间审计制度发端于1720年的“南海公司”破产事件,受聘对南海公司进行会计记录审查的斯内尔成为最早对公司舞弊进行审计的会计师。由于股份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和债权人不可能直接接触经营的各个方面,要了解公司经营的详细情况,只能求助于数字和报告书,这就要求有独立的“外部控制”-公司审计。西方民间审计制度正是适应这样的历史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因此,民间审计制度作为西方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四)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促使西方各国政府社会公众迫切要求公司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率先建立起一套公认会计原则(GAAP)会计准则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企业的会计实务,确保企业向股东、债权人、政府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基本统一的、可比的会计报表,以利于他们作出决策。会计准则不仅是会计工作应遵循的指针,也是公共会计师实施审计的判断标准。由此可见,会计准则在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从上述西方会计信息失真史及西方对其治理过程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而不能单纯就会计治会计。 2.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3.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过程同时是一个产权制度、公司制度、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所过程。 4.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起了重要作用。 二、西方历史经验对我国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启示 笔者认为,借鉴西方国家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应从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公司制度、民间审计制度、会计准则、政府干预等方面着手: (一)加强法制建设 从西方历史经验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过程也是法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前,我国已发生了不少重大的会计案例,如深圳原野、红光实业、琼民源、东方锅炉等上市公司,都是利用虚假会计信息为个人和小集团谋取私利,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应当看到,我国现行法规中,缺乏对会计信息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如对什么是虚假会计信息、如何确认虚假会计信息以及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法律责任如何分担、如何处罚等,在法律上都是非常模糊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会计法》已再次修订,我们希望在新的《会计法》中能处理好这些问题。 (二)改革产权制度 产权的明确界定,是会计规范运行和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在借鉴西方经验时,我们应看到,中国与西方各国在产权制度上是很不相同的。西方各国在其长期发展中已形成比较有效的产权制度,而其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所各项制度正是建立在私有产权制度基础上的。但我国实行的是公有产权制度,且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现有产权制度的最大弊病是只有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没有事实上所有者。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债权人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摘要:负债融资不仅仅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它还具有重要的公司治理内涵。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债权人治理机制。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分别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债权作用的全过程中对会计信息质量发挥有利的保障作用。改善制约当前我国债权人治理机制有效发挥的因素,将促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债权人 治理机制 会计信息质量 一.债权人治理机制 企业的发展规律表明: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要进入资本经营阶段,企业必须借助融资渠道才能更好的发展壮大。在融资方式上,主要有负债融资和所有者权益融资。在当前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中,负债融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关资料显示,在目前我国所有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债权人的出资额远大于投资人出资额(表现为产权比率的平均值均大于1 ,总平均值为1. 7388,在中小型企业中更是高达2. 2739 和1. 9885 之多),债权人为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甚至远远超过了所有者。 负债融资在资本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这一作用形成了特殊的债权人治理机制。债权人治理机制主要通过两方面作用于公司治理:一方面,通过影响经营管理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他行为选择,即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规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配,即控制权机制,两者形成债权人治理机制,推动公司治理的完善。而公司治理又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债权人治理机制的强化对于保障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 根据金融契约理论,债权人对公司息税前收益享有固定要求权,即按照债务契约要求债务人偿付固定金额的利息;而当企业的盈利不能支付债权人的利息费用时,债权人主要通过破产程序或重组手段取得公司控制权。按照负债融资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使用程度,可将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作用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前监督 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上,首先债权人可以起到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一旦负债融资形成,当公司需要再融资或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活动出现债务契约中所规定的限制情况时,债权人便有权力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强制其披露相关财务信息。2005年颁布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或分立时,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自作出合并决议或分立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当发生实收资本减少等特殊事项时,也有义务做出信息披露。债权人的这一权力促使企业不定期的披露其财务信息,增加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加大了会计信息舞弊的难度,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中激励 根据债权人治理机制的激励作用,负债融资通过增加经理人员相对持股份额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进而降低成本,对公司平时的管理决策产生制约作用。这将促使经理人员向所有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当然,这一作用产生的前提在于经理人持有一定额度的企业股票。 其次,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由于考虑到存在借入资本,一部分现金盈余必须用来支付利息费用,减少了企业可控制的自由现金流量,因而减少其投资选择的空间,抑制了企业的过度投资。企业对投资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将更加谨慎,同时在经营中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也更加稳健。实证研究证明,债务比重高的公司相对债务比重低的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更趋稳健。由此,会计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 (三)对公司信息质量的事后约束 当企业违反契约或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可以通过处理抵押资产和迫使企业破产等制约性方式行使权力,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债权人拥有控制权转移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经理人的会计信息舞弊行为。 首先,会计信息舞弊行为多发生于企业经营出现严重亏损时,经理人往往为了避免破产发生或自身利益损失,通过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来达到上述目的。即使在企业经营困难,停业清算对股东更有力的情况下,经理人往往仍希望继续当前的企业运营,保持自身的地位和权利,通常运用会计信息造假的手段来实现。而此时股东却无法通过建立在现金流量和投资费用基础上的契约来消除这种现象。但负债融资则使得债权人在现金流量不佳时有权强迫经理人进行停业清算,终止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继续。 其次,当企业破产、进行资产处理和接受转移控制权时,债权人必然要求对企业的实际资产和经营状况进行真实的反映和清查。此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动机较少,在多方监控的约束下,会计信息将趋于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三.制约债权人治理机制作用发挥的因素 (一)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在债权人对会计信息发挥监控职能时,公司法仅仅规定在发生重大事件如分立、合并、实收资本减少及破产时,企业有义务在规定时间内通知债权人。这一规定过于笼统,债权人仍处于被动的被告知者地位。因此,应适当扩大债权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控权利和范围,一方面可增强债权人治理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业内部监控的力度。 (二)破产机制不完善。当前公司的破产清算通常由作为公司大股东的政府机构主导,而不是由债权人主导,债权人的约束被软化,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通常,当企业业绩优良时,股东应当拥有企业的控制权;而当企业处境艰难时,则债权人应当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因为此时在干预企业方面债权人比股东更为积极主动。这将有效的避免企业在经营严重亏损时进行会计信息舞弊的行为倾向。当企业出现不利的公开可观测到的收益信息时,将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就显得更加必要。然而,当前我国的破产机制不够完善,致使控制权的有利转移受到限制,无法及时有效的发挥债权人的积极作用 (三)银行作用发挥不够。银行作为特殊的债权人,在介入和推动会计信息质量上具有天然的动力和优势。银行既是企业负债融资的主要来源,又可以成为债券发行人,与企业具有重要而紧密的关系。此外,银行也有别于一般债权人,对于企业的实际资产和经营状况等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我们可以借鉴日法德等国家的主银行制, 也可以借鉴美国通过“银团”方式,使银行取得对企业直接的、局部的和短期的控制权,促进银行债权人治理机制的发挥。 通过明确债务契约中债权人的权利、控制权相机转移制度,以及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中吸纳债权人参与公司管理等方式,可以使得债权人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当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得到确认,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时,债权人治理机制在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将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此外,发挥银行的债权人治理机制效应有利于建立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环境,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四.从监管到制衡,促进共同治理 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治理战略由监管走向制衡。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单边监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由监管走向制衡,形成了当前会计信息质量治理的趋势。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把董事会看作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受托人,而不仅仅是单边治理意义上的股东人,其责任是使企业资本的价值得到保护并实现不断增长,并使得企业经营成果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得到均衡分配,从而使得董事会在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方面更具效率。在共同治理模式的框架下,运用相机治理机制发挥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提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措施。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正确认识财政对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 会计信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全社会通用的商业语言,承担着向外界传递经济活动信息的重要职责,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和微观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也是投资者和证券市场进行投资活动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料,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会计信息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效,而且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但是不容讳言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时有发生,报表弄虚作假、资产负债不实、乱列成本费用、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偷税漏税等情况,可谓屡见不鲜。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就成为财政监督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性 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严重削弱会计工作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功能,而且也严重干扰社会经济秩序,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助长虚假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毒瘤,到了非治不可的时候。具体来说,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了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等微观决策的失误。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传递给国家、社会的信息失去真实性,影响所及诸如关于国民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统计资料误传给国家发展和改革、统计部门,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得不到真实的会计信息,凭以制定的国家长、短期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就会起误导作用,就可能会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监督等方面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基层会计信息失真给微观主体的决策也会造成决策失误的结果。比如,对于投资者来说,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投资收益;对债权人来说,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还本付息的结果,引发呆帐、死账和债务纠纷;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有可能进入瞎指挥、盲目管理的状态,使企业管理混乱,信誉下降,决策失误,造成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 (二)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改革开放的深化。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逐步健全完善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合法、有序、公平的竞争机制和竞争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要求企业在符合市场需要的前提下,有健全的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管理制度。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就会破坏市场运行的有序性,干扰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甚至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会计信息失真损害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国内国外证券市场对企业披露虚假的会计报表所做出的强烈反映就证明了这一点。 (三)会计信息失真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会计信息失真,不论其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必然会造成管理混乱,漏洞百出,给腐败、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账实不清,可以混水摸鱼,收入不报,成本不实,截留利润,为贪污腐败开了方面之门;伪造或变造凭证,虚报冒领,虚盈实亏、偷税漏税等现象。这些都为腐败、犯罪行为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温床。 (四)会计信息失真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虚假的会计信息往往是人为操纵会计利润、夸大经营成果,掩盖企业矛盾,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企业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企业一旦破产,与此有着直接利益关系的职工失去经济来源,增加失业人口,不仅给政府等各方面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也给社会增添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 (五)会计信息失真会带来行业不正之风。一些企业领导者为了完成行业主管部门下达的扭亏任务,或为了显示政绩,为今后自己的仕途铺平道路,不是想方设法提高经济效益,而是挖空心思采取各种手段造假,做表面文章,玩数字游戏,往自己脸上贴金。其结果往往是踏实工作者原地不动,造假者提拔重用,严重挫伤了大部分人的积极性,造成行业不正之风愈演愈烈。 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财政部门加强会计监督 由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存在的诸多危害性,所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在当前的政府部门会计监督体系中,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都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企业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而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应当以财政部门监督为主,这是因为,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检查的主要目标,不是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性本身,如审计部门监督的主要目标是国有单位财务收支和国有资产、国家资金的使用情况,税务部门监督的目标主要是纳税人税款解缴情况,人民银行监督的主要目标是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对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呆账等情况进行稽核,证券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而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对所有的单位实施以保证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为重点的全面监督检查。可以说,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的范围是全方位的,财政部门在政府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中处于牵头的、主导的地位。或者说,政府部门的会计监督应以财政部门监督为主。 三、开展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是财政监督机构在深 化 改革的大背景下转变工作方式的客观需要 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财政监督工作被摆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财政监督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专司监督检查职能的财政监督机构,如何在新的形式下拓展工作领域在财政监督管理乃至经济执法监督体系中进一步站稳脚跟,特别是如何处理与企业的关系,如何实现对企业的直接监管向间接监管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在这个背景下,财政部按照国务院《关于整顿会计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的规定精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这项工作的提出,找准了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会计监督的职责定位,体现了财政监督检查方式的重大转变: (一)突破了原来以税收收入为主体对企业微观财务活动进行“创收”型检查的传统模式,转换到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上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不再以查补税收为主要目的,克服了与审计、税务等部门重复检查的矛盾,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不能仅仅看查出了多少违纪金额和应入库金额,而更注重通过检查对规范企业行为产生的间接效益。 (二)突破了以往就表审表简而化之的财务监督方式,转换到通过实地核查账证,强化对企业损益、净资产真实性的审计,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所有者权益,揭示了经济管理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利于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纳税行为、资本运营行为等。 (三)突破了以往只对企业检查的单一执法方式,转换到既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又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进一步扩大了财政监督工作的成效。 四、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是严肃财经纪律、提高会计信息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严肃财经纪律,实现财经秩序的根本好转,是国家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针对经济领域出现的纪律松弛、秩序混乱等问题,党和国家予以高度重视,提出要“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做假账、违反财经纪律、营私舞弊、挥霍浪费等行为”;原国务院总理朱?基同志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亲笔题写了“不做假账”的校训,在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又再次题写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的校训。可以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关系到会计工作本身的健康发展,而且更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第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转。会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承担着维护财经纪律、处理利益分配关系的重要职责。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防范投资风险的主要依据。因此,依法规范会计行为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转。 第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宏观调控的改善和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是国家制定财税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会计监督是监控经济运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有效利用会计监控手段,发挥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的迫切要求。 第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财务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环节,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的最基本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有利于实施对企业财务状况和高级管理人才职务行为的有效监管,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会计工作是经济活动的“关口”,一切财务收支都要在会计资料上予以反映。依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从源头上防范和制止腐败行为,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当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下,要实现财经秩序的根本好转,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大力加强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努力营造有利环境,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主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红光实业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违法造假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以四川红光实业公司的案例为分析对象,从我国现有制度安排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本文分析的政策性意义在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不仅仅是一部《会计法》或相应的会计技术规范所能解决的,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等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举。 一、引言为寻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先后制订并了数十项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上为财政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中国证监会)等。1999年10月31日,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正式,并要求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会计法》的修订、颁布与实行,被认为是旨在改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杜绝虚假会计信息。与之相适应,财政部又于2000年12月了《企业会计制度》。所有这些努力,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提高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 但是,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已为理论界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必将改变原有市场上各利益团体的利益安排。显然,那些利益受损的团体将不会为追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自愿放弃既得利益。换言之,仅仅依靠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应当不会显著地改变会计信息质量。 如果将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助人和主体一般性地界定为“逐利的理性经济人”,那么,他(们)的行为模式主要取决于该项行为所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而某项行为的经济后果又在相当程度上受当时的制度安排所决定。“制度可以定义为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换言之,是某一时期社会的制度安排,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将这一基本推论用于会计信息的提供行为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中,可以认为,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与当时社会的制度不可分离。如果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鼓励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则市场上普遍提供的会计信息,其质量应当能令人满意;反之,如果市场不奖励、甚至惩罚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主体,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则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会计信息,虚假成份必定居多。 本文将依照这一逻辑展开。其中,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制度安排对会计信息提供的影响及相关的市场激励或惩罚,以期构建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简要描述红光实业案例,为下文的分析与讨论,提供基础;第四部分是本文讨论的重心,将以第二部分所形成的基本分析框架为工具,讨论红光实业案例中各行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分布;最后是必要的讨论与本文结论。 二、制度安排与个体行为:一个分析框架 什么是制度?经济学界存在多种解释。早期的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集体行动包括从元组织的习俗到有组织的机构以至国家,它们对个体行动的控制是通过利益诱导(用康芒斯的话:对个人有益)和禁例的方式进行的(康芒斯,中译本,第二章)。换言之,制度可以决定(通过诱导或禁止)个人行为。舒尔茨(T.Schultz)认为,制度是行为规则,它们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例如,它们包括管束结婚与离婚的规则、支配政治权力的配置与使用的宪法中所内含的规则,以及确立由市场资本主义或政府来分配资源与收入的规则(科斯等著,中译本,1994,第253页)。作为制度决定论者,诺斯对制度先后有过多次描述与界定,他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将制度抽象为:“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是人为设计的约束(vpmdytsomyd),用于界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当康芒斯说制度通过利益诱导或禁例的方式影响个体行为时,他已经说明制度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方式:利益。如果将每个个体都视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那么,他们的行为准则——或者说他们决定采取或不采取某项行为的主要考虑——就是经济上是否有效。人是社会人,他(们)的各种行为离不开相应的社会制度安排:他们能否获取报酬,取决于社会制度对其行为是否认可;获取报酬的高低,取决于社会制度对其行为认可度的高低;社会制度还通过惩罚手段限制或禁止某项行为;等等。换言之,社会制度通过鼓励或惩罚某一行为,以诱导或禁止该项行为。比如,英国早期保护私有产权制度,使得那些从事各种发明创造以及工商企业的人,获取了高额报酬,从而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最终,促使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我国1999年后的国有国营企业组织制度安排下,企业经营好坏与个人的报酬没有直接关系,这使得企业经营业绩普遍走低;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通过严厉的惩罚措施逐步推行的。 严格地说,制度与制度的执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其中,制度就是指各种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安排,比如我国的《公司法》、各种成文的会计准则和中国证监会的信息披露细则;制度的执行更多地体现在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以及各种实际的判例上。书面的成文制度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该制度能否真正得到执行。一个无法得到执行的制度,就不具有基本的约束力。 如果将会计信息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物品”,那么,它也具有相应的“制造者”和“消费者”。从理性经济人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制造”或“消费”会计信息的主体,都能(至少是期望能)从“制造”或“消费”的行为中获取收益。这样,与会计信息的提供、消费等有关的制度安排,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会计信息的提供与消费的方式。质量等行为。 以本文所讨论的红光公司案例发生的时间为基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制度安排至少包括如下一些法律与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3)、国务院《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这些法律与法规为上市公司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问题在于:上述法律法规中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规定,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从事后披露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些法律法规没有得到执行。因而,下文的分析与讨论,更多地将侧重在制度的执行方面,即:执行与违反制度的成本效益对比问题。 三、红光实业:案例介绍 1.“红光实业”的上市过程 红光实业是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1997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代码为600083.其前身是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始建于1958年,是在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该厂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大型综合性电子束器件基地,也是我国第一只彩色显像管的诞生地。 经成都市体改委(1992 162号文批准,1993年5月,由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以其全部生产经营性净资产投入,联合四川省信托投资公司、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交通银行成都分行作为发起人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本公司。成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红光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成科工字[1999]019号文),技术中心被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认定为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集团)技术中心(国经贸技(1995)374号文),1995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川府函[1995]517号文)列为全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字[1997]246号文和[1997] 247号文批准,红光公司于1997年5月23日以每股6.05元的价格向社会公众发行7,000万股社会公众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30.43%,实际筹得4.1亿元资金。 2.上市前的相关信息披露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方式与渠道中,“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是主要部分。此外,相关渠道(从当时来看,主要是证券类报纸和电视、广播评论)的介绍与评论,也构成信息来源的一部分。但公司能否取得上市资格、公司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等,主要取决于由上市公司提供、经相关中介机构认定的财务资料等信息。而这部分信息也构成了“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的主体。因此,下面对相关信息披露的介绍,主要基于红光实业上市前所公开披露的这两份文件。 在当时公司上市采取“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政策下,公司如果取得“稀缺”的“额度”,则财务资料成为后期上市运作最为关键的因素:顺利通过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并取得较好的发行价格。红光实业披露的经成都市蜀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前三年销售收人和利润总额情况如下(单位:万元): 项目/年份1996年1995年1994年主营业务收入42,492 95,676 83,771利润总额6,331 11,685 9,042净利润5,428 7,860 6,076 红光公司在1997年4月(股票公开发行前一个月),进行了一次1:0.4的缩股,将原来4亿股的总股数缩为1.6亿股。再按缩股后的股数对前三年净利润计算每股收益,倒算出1994一1996年的每股税后利润分别为0.380元、0.491元、0.339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每股6.05元的发行价格。 除财务信息外,关于拟上市公司的一些描述性信息也颇受关注,特别是关于该公司发展前景的信息。理论上,中国证监会不能也不应当批准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上市,因此,如何将拟上市公司的前景描述的“动听”且“诱人”,是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的主要任务之一。从红光实业所提供的“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我们可以发现,该公司是一家“前途光明灿烂”的电子企业。同时,按照招股说明书的格式要求,红光公司还提供了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盈利预测数字: “预计公司1997年度全年净利润7,055万元,每股税后利润(全面摊薄)0.3063元/股,每股税后利润(加权平均)0.3513元/股。”部分由于上述信息包装,再配合当时整个股票市场的大势,红光实业(1983)的上市认购中签率不足2.8%,锁定认购资金133亿元。 3.中国证监会的调查结果 红光实业(1983)1997年6月初股票上市发行,募集了4.1亿元资金;当年年报披露亏损1.98亿元、每股收益为-0.86元。当年上市、当年亏损,开中国股票市场之先河。为此,中国证监会进行了调查,并公布了调查结果: 1.编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 红光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称1996年度盈利5,000万元。经查实,红光公司通过虚构产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和违规帐务处理等手段,虚报利润15,700万元,1996年实际亏损10,300万元。 2.少报亏损,欺骗投资者 红光公司上市后,在1997年8月公布的中期报告中,将亏损6,500万元虚报为净盈利1,674万元,虚构利润8,174万元;在1998年4月公布的1997年年度报告中,将实际亏损22,952万元(相当于募集资金的55.9%)披露为亏损19,8仍万元,少报亏损3,152万元。 3.隐瞒重大事项 红光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对其关键生产设备彩玻池炉废品率上升,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的重大事实未诈任何披露。显然,如果红光公司在事先如实披露其亏损和生产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的事实,它将无法取得上市资格;即便取得了上市资格,上市募股,也很难取得成功。 4.相关的法律诉讼与结果 红光因报告巨额亏损,导致股价大跌,资本市场投资者损失惨重。此后,198年12月,上海股民姜女士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诉讼红光公司管理层;2000年初,上海市民吴先生在成都再次起诉红光公司管理当局,但这两起诉讼都被以“起诉人的损失与被起诉人的违规行为无必然因果关系,该纠纷不属人民法院受理范围”为由,裁决不予受理。 在股民自发起诉不予受理的同时,2000年1月,成都市人民检察院指控以犯欺诈发行股票罪,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2000年12月14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欺诈发行股票罪,判处红光公司罚金人民币100万元;有关责任人员何行毅、焉占翠、刘正齐、陈哨兵被分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现行的制度安排需要真实会计信息吗? 从红光公司上市过程来看,围绕会计信息,有这样几个相关的利益方:企业管理当局和控股股东、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含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中介机构、地方政府、申国证监会。它们在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作用及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制度,并未确立。 1.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和控股股东理当局提供虚假信息,没有任何法律风险。2000年1月,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成都市人民检察院以欺诈发行股票罪对红光公司管理层的起诉。2000年12月14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欺诈发行股票罪,判处红光公司罚金人民币100万元;有关责任人员何行毅、焉占翠、刘正齐、陈哨兵被分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一判决向市场传递的信号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即便不存在个人犯罪行为,也要承担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风险当然,由政府监督所形成的法律风险,与由股东出面、要求公司管理层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是两种不同的法律风险。其中,前者的刑事风险基于市场危机暴发、具有严重的社会后果,政府才出面干涉,它充其量只是一种威慑力量,构不成日常监督;后者则是一种日常监督力量,能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的舞弊现象。 2.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 理论上,政府只是经济规则的制订者和监督者,本身不参与市场运行。但我国数十年国有国营的经济模式,导致政府对具体的经济活动不能“置身事外”,总是存在“亲历亲为”的冲动。 张维迎等的分析表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争利博弈。这种分析也适用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上市过程。我们知道,本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是每一级政府所高度关注的,在由中央政府统一确定上市额度的前提条件下,努力争取让本地或本部门更多的公司上市,是当地政府(横向)或中央部委(纵向)“份内”、“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级政府致力发展经济,与虚假会计信息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的事实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将一个亏损企业推向资本市场,不仅为困难企业筹集巨额资金,暂时缓解危机,而且也增加了当地经济的“活力指数”,上市公司的数量曾一度成为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特征值。显然,没有虚假会计信息的“帮助”,任何一个亏损或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是无法直接通过事先设定的公司上市标准要求的。 红光实业上市过程中,当地政府的参与度非常高。这从红光实业的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的公开披露中也可得到证实。如成都市体制改革委员会(1992 162号成都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科工字[1994]019号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1995]517号文)等。如果说1992年改组为股份公司的函是一种必须的职务行为,那么,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则是“锦上添花”,而四川省人民政府推荐将红光列入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更体现当地政府对骇企业的“厚爱”。恭居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在取得上市额度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陷入程度之深,从红光事后寻求重组的过程,也可得到证实。比如,第一个方案是由长虹重组红光,尽管没有明确报道,但其中政府意向是很明确的;第二个方案是广东福地出面重组,从公开报道来看,成都市政府、市经委在其中的作用,非常直接。而与红光情况类似的郑百文(600898),重组过程也与政府关系密切。 政府鼓励或默认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是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实际上,政府直接造假数字(如夸大统计数字)都不承担法律责任更何况只是支持或默认下属企业造假会计信息。这在大庆联谊(600065)一案中也有所体现:尽管受大庆联谊一案影响而获罪的人数,在虚假上市处理上是空前的,但从中纪委监察部的通报来看,受处罚的只是拿钱的。至于黑龙江省体改委将1997年的批复倒签为1993年,其直接经办人是否承担相应的责任,不得而知。 3.中介机构 目前,国有企业改组上市过程中必须涉及到的中介机构主要有: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券商、律师。其中,资产评估事务所负责对拟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等进行价值评定;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上市前三年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进行审计验证;券商将负责上市申请的全过程,包括上市前的辅导、上市相关材料的准备以及最后上市发行;律师主要负责对相关文件发表法律意见。 按照事后经中国证监会披露的资料看,红光实业上市过程支付的各项费用为14%万元,其中,支付给中兴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8山万元、中兴企业托管有限公司(后者为红光公司的财务顾问)100万元、成都资产评估事务所10万元、蜀都会计师事务所30万元、四川经济律师事务所23万元、北京市国方律师事务所扔万元。中国证监会事后的处罚包括:没收上述中介机构在红光实业上市过程中的全部收入;对中兴信托罚款200万(为业务收入的25%)、中兴企业托管50万(业务收入的50%)、成都资产评估事务所20万(业务收入的200%)、蜀都会计师事务所60万(业务收人的200%)、四川省经济律师事务所20万(业务收入的200%)、国方律师事务所60(业务收入的200%);吊销中兴信托股票承销和证券自营业务许可,暂停蜀都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业务3年,此外,所有直接参与红光实业上市的各经办人员都被吊销相应的资格,禁入证券市场。 上述处罚是中国证监会自19光年开始对石油大明(0406)缩股事件查处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其中,取消中兴信托的股票承销和证券自营业务及暂停蜀都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业务3年,实际上等于取消了这两个机构高利润的证券中介业务资格。蜀都会计师事务所就此退出了上市公司发行与年度审计市场。而在此之前,对会计师事务所最严重的处罚也就是涉及琼民源事件的中华会计师事务所,暂停证券业务6个月可以说,在红光事件处理之前,中介机构对协助或认可公司上市过程中的各种虚假信息的行为,风险意识薄弱。 进言之,即便中介机构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但是,由于包括券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在内的中介机构,198年之前都是国有或挂靠某个政府部门,其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当地政府意志的左右。以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信息质量风险感受最为直接的中介机构——为例,由于我国到目前为止对会计信息的审计需求,主要是由政府创造的,而非市场的内在要求[7],市场不会用价格差异来区别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的高低;Defond、Wong、Li还验证,随着独立审计准则的,审计质量不断提高,一些执业标准较严的大会计师事务所,其市场份额下降,而执业标准相对较宽松的小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上升,这也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形成一种拒绝虚假会计信息的机制。 目前我国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也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中介机构的冒险意识。在美国,巨额潜在诉讼风险,迫使会计师事务所行为稳健的假设已得到验证。巨额赔偿责任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机会成本,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签发虚假会计信息的门槛要求。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尚末建立这种法律制度,红光事件之后,上海、成都两地的股民曾向当地法院起诉红光公司管理当局和中介机构,要求赔偿损失,但被法院拒绝受理,这实际上保护了中介机构的造假收益。 4.关于中国证监会 中国证监会在股票上市过程中,承担了一个全能的角色,既负责新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也负责日常上市管理,包括对事故的处理。 中国证监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它希望资本市场不出现任何危机和事故、特别是源于自身工作失误所导致的事故,而上市前的虚假会计信息所引发的资本市场危机,当然是其自身工作的失误乳就这一角度看,中国证监会不希望企业借助虚假会计信息上市。 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它理应贯彻中央政府的主要方针、政策。比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做好1999年股票发行工作的通知”(证监[1997]13号)要求,“为利用股票市场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1997年股票发行将重点支持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具有经济规模、处于行业排头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各地、各部门在选择企业时,要优先推选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国家确定的1000家重点国有企业、100家企业集团以及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特别要优先鼓励和支持优势国有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收购兼并有发展前景但目前还亏损的企业,实现资产优化组合,增强企业实力。” 1997年6月上市的红光实业,就是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之一。 由中国证监会政策研究室编写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报告”1999,第二章的标题是“发挥证券市场功能,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各节的标题依次是: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融资渠道,增强国有企业的实力;推动国有企业重组,帮助国有企业解困;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开拓国际资本市场,强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1999年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措施。其中还特别提供了一个统计数字:截至1998年底,国家确定的512家重点国有企业已有251家改制上市,占总数的49%;100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中已有47家改制上市,占总数的47%. 鉴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1998年以前总体效益低下的事实,中国证监会在履行政府职能、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角色中,如果没有必要的约束和限制机制(比如,在红光实业事件中被诉讼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为,包括红光实业在内的所有公司上市,都经过了中国证监会的审查),那么,它完全可以不关注会计信息是否造假,主要精力将集中在:如何更好地、更出色地履行中央政府宏观政策的需要。而中国资本市场上所流行的“包装上市”、“捆绑上市”等术语,也表明中国证监会的审查并没有起到过滤虚假信息的作用;Aharony、林舒和魏明海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公司上市前的过度包装,影响到上市后的效益。 五、讨论与结论制度的作用在于通过利益诱导个体的行为。当某个个体的行为不符合现有制度的规范时,法律应当能提供足够有效的强制力,如通过惩罚使得个体行为不经济。在我国,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现行制度的规范性要求。这一要求通过《公司法》、《会计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国证监会的信息披露指南、财政部的各项会计准则与制度等加以体现。但相应的制度执行、监管与惩罚力度却不明确,惩罚对象也不具体。往往出现受益者、授意者不受罚,执行人员却“代人受过”的现象。在这样一个制度环境下,期望上市公司全面改进会计信息质量、提供真实且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不现实的。 1999年底颁布、2000年7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次修订),将会计信息的责任主体界定为企业管理当局,这对改进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我国目前现有的经济运行方式下,企业管理当局、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当局,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干预程度较大,但政府部门却不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责任主体不明现象,仍然存在。 即便明确了责任主体,但现有法律制度对民事赔偿责任的限制,客观上起到“保护”责任主体“造假收益”的作用。这从中国证监会事后对中介机构的处罚以及资本市场上红光实业的股东起诉红光公司而不被受理也可得到支持。其中,中国证监会本身是一个责任主体乳但它不仅不需要承担责任,反而以一个超然的权威机构身份,处罚红光实业及相应的中介机构。对红光实业的经济处罚(罚款100万元),实际上是对红光实业股东的处罚,而股东、特别是流通股股东,是最终的受害者,他们不但投诉无门,还要代人受过——承担红光实业管理者的错误而导致的罚款。这样的一个制度安排,必然诱导更多的公司想方设法通过“包装”等手段上市。 当然,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责任最直接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1999年起逐步被强制要求与原挂靠单位脱钩,并改制为合伙制的机构,这将大大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风险意识。同时,相关会计、审计准则的不断颁布,也为注册会计师完善职业行为、明确法律责任,提供依据。可以推测,2000年起,会计师事务所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提供过程中的“不良”作用的程度,会越来越低。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债权人治理机制与会计信息质量 摘要:负债融资不仅仅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它还具有重要的公司治理内涵。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债权人治理机制。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分别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债权作用的全过程中对会计信息质量发挥有利的保障作用。改善制约当前我国债权人治理机制有效发挥的因素,将促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债权人 治理机制 会计信息质量 一.债权人治理机制 企业的发展规律表明: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要进入资本经营阶段,企业必须借助融资渠道才能更好的发展壮大。在融资方式上,主要有负债融资和所有者权益融资。在当前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中,负债融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关资料显示,在目前我国所有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债权人的出资额远大于投资人出资额(表现为产权比率的平均值均大于1 ,总平均值为1. 7388,在中小型企业中更是高达2. 2739 和1. 9885 之多),债权人为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甚至远远超过了所有者。 负债融资在资本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这一作用形成了特殊的债权人治理机制。债权人治理机制主要通过两方面作用于公司治理:一方面,通过影响经营管理者的工作努力水平和其他行为选择,即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规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配,即控制权机制,两者形成债权人治理机制,推动公司治理的完善。而公司治理又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债权人治理机制的强化对于保障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 根据金融契约理论,债权人对公司息税前收益享有固定要求权,即按照债务契约要求债务人偿付固定金额的利息;而当企业的盈利不能支付债权人的利息费用时,债权人主要通过破产程序或重组手段取得公司控制权。按照负债融资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使用程度,可将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作用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前监督 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上,首先债权人可以起到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一旦负债融资形成,当公司需要再融资或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活动出现债务契约中所规定的限制情况时,债权人便有权力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强制其披露相关财务信息。2005年颁布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或分立时,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自作出合并决议或分立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当发生实收资本减少等特殊事项时,也有义务做出信息披露。债权人的这一权力促使企业不定期的披露其财务信息,增加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加大了会计信息舞弊的难度,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中激励 根据债权人治理机制的激励作用,负债融资通过增加经理人员相对持股份额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进而降低成本,对公司平时的管理决策产生制约作用。这将促使经理人员向所有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当然,这一作用产生的前提在于经理人持有一定额度的企业股票。 其次,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由于考虑到存在借入资本,一部分现金盈余必须用来支付利息费用,减少了企业可控制的自由现金流量,因而减少其投资选择的空间,抑制了企业的过度投资。企业对投资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将更加谨慎,同时在经营中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也更加稳健。实证研究证明,债务比重高的公司相对债务比重低的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更趋稳健。由此,会计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 (三)对公司信息质量的事后约束 当企业违反契约或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可以通过处理抵押资产和迫使企业破产等制约性方式行使权力,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债权人拥有控制权转移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经理人的会计信息舞弊行为。 首先,会计信息舞弊行为多发生于企业经营出现严重亏损时,经理人往往为了避免破产发生或自身利益损失,通过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来达到上述目的。即使在企业经营困难,停业清算对股东更有力的情况下,经理人往往仍希望继续当前的企业运营,保持自身的地位和权利,通常运用会计信息造假的手段来实现。而此时股东却无法通过建立在现金流量和投资费用基础上的契约来消除这种现象。但负债融资则使得债权人在现金流量不佳时有权强迫经理人进行停业清算,终止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继续。 其次,当企业破产、进行资产处理和接受转移控制权时,债权人必然要求对企业的实际资产和经营状况进行真实的反映和清查。此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动机较少,在多方监控的约束下,会计信息将趋于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三.制约债权人治理机制作用发挥的因素 (一)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在债权人对会计信息发挥监控职能时,公司法仅仅规定在发生重大事件如分立、合并、实收资本减少及破产时,企业有义务在规定时间内通知债权人。这一规定过于笼统,债权人仍处于被动的被告知者地位。因此,应适当扩大债权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控权利和范围,一方面可增强债权人治理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业内部监控的力度。 (二)破产机制不完善。当前公司的破产清算通常由作为公司大股东的政府机构主导,而不是由债权人主导,债权人的约束被软化,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通常,当企业业绩优良时,股东应当拥有企业的控制权;而当企业处境艰难时,则债权人应当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因为此时在干预企业方面债权人比股东更为积极主动。这将有效的避免企业在经营严重亏损时进行会计信息舞弊的行为倾向。当企业出现不利的公开可观测到的收益信息时,将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就显得更加必要。然而,当前我国的破产机制不够完善,致使控制权的有利转移受到限制,无法及时有效的发挥债权人的积极作用 (三)银行作用发挥不够。银行作为特殊的债权人,在介入和推动会计信息质量上具有天然的动力和优势。银行既是企业负债融资的主要来源,又可以成为债券发行人,与企业具有重要而紧密的关系。此外,银行也有别于一般债权人,对于企业的实际资产和经营状况等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我们可以借鉴日法德等国家的主银行制, 也可以借鉴美国通过“银团”方式,使银行取得对企业直接的、局部的和短期的控制权,促进银行债权人治理机制的发挥。 通过明确债务契约中债权人的权利、控制权相机转移制度,以及在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中吸纳债权人参与公司管理等方式,可以使得债权人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当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得到确认,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时,债权人治理机制在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将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此外,发挥银行的债权人治理机制效应有利于建立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环境,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四.从监管到制衡,促进共同治理 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治理战略由监管走向制衡。实践证明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单边监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由监管走向制衡,形成了当前会计信息质量治理的趋势。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把董事会看作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受托人,而不仅仅是单边治理意义上的股东人,其责任是使企业资本的价值得到保护并实现不断增长,并使得企业经营成果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得到均衡分配,从而使得董事会在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方面更具效率。在共同治理模式的框架下,运用相机治理机制发挥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提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措施。
教育学术论文: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摘 要 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研究,无论对于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人的培养,还是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分别在整合的概念、历史、模式以及教学实施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未来研究应从“为什么整合”、“整合什么”、“怎么整合”以及“谁来整合”四个视角作出前瞻性思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学术课程;职业课程;整合;回顾;前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快速推进,职业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极具整体特点的相当复杂的系统。未来职业人要成功胜任某一职业岗位,不仅需要具备独立的职业能力,还需要具有凸显整体特点和全局视野的综合职业能力。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而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是前者融合的核心内容。因此,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研究,无论对于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人的培养,还是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回顾 (一)基本概念的研究 “学术课程”(academic course)是指学校课程里反映传统学术兴趣的那些课程或课程的有关部分,其往往被视为“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理论基础的课程,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形成对照”[1]。其与旨在培养完整人的“通识课程”、传授必备综合知识的“博雅课程”、传授必备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课程”和传授普通文化知识的“普通文化课程”有着基本的同质性,皆强调所传授知识的基础性、必备性、总体性和普通性特点。“职业课程”(vocational course)是指“同具体工作或职业对口”的“在普通中学高年级或大专院校开设的从事于某种工作的职业课”,“使学生毕业后便于就业”[2]。可见,该课程在本质上具有就业的功能,这种就业是指向某种工作或职业岗位的,其与“专业课程”有着相通的内涵。“整合”是指通过整顿、协调及重新组合[3],以实现结果的更为优越性。整合(integrate)的英文解释有两层涵义:一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整体;二是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结合,成为后者的一部分[4]。 关于“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有美国学者认为它是指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教师协同工作,以确保两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更具有相关性和对学生更加有意义,这种整合需要通过在职业课程教育中渗透学术内容或在学术课程教育中渗透职业内容的方式实现,整合有利于学生同时获得相关的学术和职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更好地进入职业并在工作世界中获得成功[5]。这里的整合显然只体现出“整合”的第二层涵义,即要么具有学术课程的主导性,要么具有职业课程的主导性。而事实上,这种整合完全可以以全新的综合型课程的形式呈现,即将学术课程知识与职业课程知识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型课程形式,这也就是整合的第一层涵义。因此,“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不仅指其中一方整合另一方的过程,也包括二者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课程模式的过程。但对于二者的整合,有研究者指出:一是并非所有的普通文化知识(学术知识)都能与专业课程(职业课程)相融合;二是不能在普通文化知识(学术知识)与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之间建立机械性的联系,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6]。 “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不同于“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正如有学者所言,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是指通过改变课程、重构组织、促进教师合作、加强与就业的联系等措施使得两类教育融为一个有序整体的一系列活动[7]。可见,“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是实现“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整合”的一种具体方式,但不同的是前者实施的主体是单边的职业学校,实施的核心工作是课程建设,是在职业学校内部通过各种课程模式的运作而实施的两类课程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课程的形态出现,如综合课或模块课;而后者实施的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各类教育机构,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协调下,通过参与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或内部组织方式的变革,而实施的两种教育内容的融合,可以以学校的形态出现,如综合高中。在这种综合高中的实践模式内部,可以有相互独立的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也可以有二者整合的课程形式。 (二)整合的历史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先后经历了“拿来主义”、“国外经验、本土化探索”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三个阶段[8]。在这一历史发展中,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从学科本位向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本位转换,从三段式纵向课程模式向综合型课程模式转换。在上述思路的引导下,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课程模式。在应用过程中,这些课程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了学生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但是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职业院校开设的文化课程往往形同虚设: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感兴趣,认为文化课程与以后的职业生涯没有任何联系。 在美国,为满足后工业社会对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劳动者的需求,20世纪80年以来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法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课程整合的导向力度。例如,《1984年柏金斯职业教育法》与之前的职业教育法相比增加了富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条款,即要求职业教育在实践中通过传授基本数学和科学原理的课程或特殊战略的设计来增强职业教育的学术基础;《1990年柏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教育法》关注的最为重要内容即是学术与职业课程的整合,其强调职业教育要通过设计一系列课程来实现学术教育与职业内容的整合,以便使学生能够同时获得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1998年柏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教育修正法》要求,职业教育通过学术课程的整合促使毕业生获得面向新世纪所需的基本能力;《2006年柏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完善法》进一步强调,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服务整合严格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术和生涯与技术的教学,促进中等和中等后职业教育学生对于学术和生涯与技术能力的更为充分的掌握[9]。一系列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及其对课程整合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职业教育实践中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比如,从1994年开始,美国伊利诺伊全州49所社区学院普遍推行以应用学术课程模式为重点的学术与职业课程整合的课程改革实践[10],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等教育阶段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改革措施。面对80年代英国中学学科课程不断加深的危机,产生了两种改革主张:其一认为中学课程应该职业化,这主要体现在1983年在普通学校实施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行动计划”(TVEI)和1985年推行的职前教育证书制度(CPEV)等措施;其二是在传统的学术科目方面设立全国性课程,并把技术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这主要体现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90年代,为进一步推动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在1991年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和培训》白皮书中,宣布推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制度框架,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兼顾就业和升学的需要;1996年,容·迪尔英爵士发表的报告明确指出,应建立一种更为统一的全国性资格制度框架[11]。这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课程中普通教育内容的渗透以及学术课程中职业教育内容的融合。但是,在英国课程论专家麦克·扬(M.Young)看来,这些改革并没有实质性地实现学术资格与职业资格的融合。为此,他从“批判的职业化”视角,提出了未来课程在课程原则、课程策略、课程目标和资格制度四个方面的具体改革主张。 (三)整合的模式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批体现中国特色的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例如,从80年代开始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而形成的综合化课程模式和“职业基础培训、专业培训、职业岗位培训”三段式课程模式,90年代开始借鉴加拿大能力本位(CBE)理论而形成的模块式课程模式和新时期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理念而形成的项目课程模式,以及体现中国特色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和就业导向课程模式。这些课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整合的基本理念,其中包括学术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这些课程的共同特征在于打破原有的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模式,以专业领域中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课程、模块课程、案例课程或项目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其中,“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模块式课程模式,该模式一方面以广泛的职业集群为基础,通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职业适应能力或关键能力;另一方面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导向,培养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项目课程则是以完整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打破职业任务之间的界限,将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完成完整工作过程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 虽然上述课程模式对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有着不同程度的贡献,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反对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的指向工作任务的课程模式,而不是特定指向学术知识与职业知识的整合方面。为此,有些研究者专门从整合的视角探讨了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问题。例如,有研究者指出,无论是学科导向课程还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都有其固有的弊端,进而从“健全职业人格”培养的视角提出了“多元整合型课程”新模式。纵向的学科课程模式因其目标性导向不适于职业需求,横向的项目课程模式因其过程性导向不适于发展中的职业个体,因此必须沿着“职业—学科”或“学科—职业”的方向,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横交错”的“多元整合型课程”[12]。至此,这种课程模式也就同时融合了学术课程知识和职业课程知识。同样建立在既考虑社会的发展需求又照顾个体发展需求的双重视野基础上,另有学者在分析了我国当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价值取向存在的基本问题后,提出了横向交叉课程和纵向螺旋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13]。其中,横向交叉课程是基于课程整体效益大于局部之和原理,通过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不同学科知识整合而形成的课程体系;纵向螺旋课程就是打破原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直线设计的逻辑顺序,将不同内容和性质的知识从简单到复杂实现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结构体系。这一模式也是一种可以借鉴的融合学术知识和职业知识的、立体化的整合课程模式。 在国际上,不同的国家与机构也积累了一些经典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如加拿大的CBE课程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培训包”课程模式、英国的BETC课程模式、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课程模式等。这些课程模式虽然大多数也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经验借鉴。而在具体的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实践中,美国的经验值得学习。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职业教育法所倡导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整合进一步推动了实践领域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的整合,并形成了一批典型的课程模式。对此,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经过深入调查与系统梳理,总结提出了中、高等层次课程整合的8种模式。其中,在中等教育阶段,主要有融合学术内容的职业课程模式、学术和职业教师协同提高学术能力模式、学术课程职业相关模式、学术与职业课程联合模式、高级项目模式、学院模式、职业中学和磁铁学校模式以及职业集群和生涯路径模式[14];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主要有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应用学术课程模式、融合学术能力的职业课程模式、融合学术模块的职业课程模式、融合学术视野和职业关照的多元学科课程模式、串行和集群课程模式、校中校模式以及具有职业导向的补习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程模式[15]。对于这16种课程模式,有国内理论研究者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了融合职业内容学术型课程、融合学术内容职业型课程、综合型课程和模块型课程等4种模式[16]。这些课程整合模式对于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整合的教学实施研究 理论上,职业教育中的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应分别由两类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师承担,即学术课程教师(简称学术教师)和职业课程教师(简称职业教师)。但在职业教育的现实实践中,为了实现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进一步整合,则需要两类教师的共同协作。现有研究表明,学术教师和职业教师的合作不仅体现在课程的实施中,还体现在课程的前期设计中。例如,在美国,有一种通常在最后一个学期开设的、被称为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的整合型课程。这种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面对未来复杂性工作环境时的问题解决、项目执行、团队协作以及展现自我等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其需要项目小组所有课程教师的共同参与。例如,在特拉华州的一所职业技术高中,在第一学期由广大教师通过数周的对话识别出未来毕业生所需的各方面能力,进而协同设计出一个由研究论文、产品设计和口头报告组成的项目课程[17]。之后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由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实施。事实上,大多数综合型课程模式的设计与实施都需要双方教师的共同协作,不过对于有些课程,这种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有研究者调查发现,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应用学术课程一般很少由学术教师和职业教师共同合作来完成,而往往是由单独一方来进行,从而造成学术课程教师偏向于纯学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显得较为抽象;而职业课程教师执行的效果则相反[18]。在国内大多数职业院校,由两种教师合作的课程实施也并不理想。例如,有研究者通过对部分省市的中职学校教师调查后发现,有一半以上的专业课教师不太了解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情况,有2/3的文化课教师对相关的专业课程知识不太了解[19]。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缺乏相互沟通与协作。 此外,双方教师没有能够成功实现彼此课程知识融合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双师型”的视野。这种“双师”是指兼有学术课程知识和职业课程知识的双重视野,而不是传统的兼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重视野。也就是说,需要这些教师成为兼有学术课程知识和职业课程知识的双重学科视野的“双师型”教师。研究发现,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成功的案例,尤其体现在学术课程教师具有的“双师型”视野,他们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将特定的专业知识引入到自身的学术知识教学过程中。在美国芝加哥一所职业学校建筑专业的阅读课上,该课程教师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芒果街上的小屋》,使他们认知和领悟建筑环境和材料选择对房屋建筑以及个人生活的重要性[20]。在国内,也有部分成功的案例。例如,为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兴趣,渗透相应的专业内容,有的学校的烹饪专业通过拼冷盘来让学生掌握图形知识,通过名人的饮食文化来改造语文课程[21],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学术教师努力的结果。此外,面对数学课程与专业知识的脱节,有研究者为广大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师如何改进数学课程教学提出了一定的策略性建议。比如,有学者指出在数学算法应用的题目中应使用专业知识来陈述题目条件[22];另有研究者提出了“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优化课堂导入”和“创设专业应用情境,优化教学内容”的课程整合思路,并通过实践进行初步验证,效果较为明显[23]。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在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学术教师或职业教师不仅要注意与对方的协同合作,还需要他们具备双重的知识视野,从而更好地实现学术课程知识与职业课程知识的融合。 二、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一)为什么整合 “为什么”是回答任何问题的出发点,是研究任何课题的缘起。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意蕴着研究者的理论视角和价值观,而且反衬出现实实践的问题所在。但是,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似乎研究者们并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有的仅从单个的视角分析整合的必要性,而没有从更加全面的视角解读为什么要整合的问题。事实证明,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不仅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是个体终身完善的需要。就社会发展而言,无论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复杂职业世界的应对,都要求个体实现健全的发展,达成综合的职业能力;就个体发展而言,完满发展是个体追寻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为什么要整合还应反映教育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要考虑最新的职业教育政策导向,另一方面要分析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系统性工程,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是其内容之一,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乃是解决后者的具体方式之一。然而,在现实的职业教育课程整合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后续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二)整合什么 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到底整合的是什么,相应的整合模式仅仅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基本骨架,而丰满这些骨架的血肉是什么?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必须澄清什么是学术课程,什么是职业课程,它们在现行的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在我国现实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虽然有着与这两种课程本质相对应的课程名称,但这些类似的课程名称却并不统一,存在一课多词、一义多词的现象。例如,对应于学术课程,有普通文化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甚至通识课程、博雅课程的称谓;对应于职业课程,有专业课程、技术课程等称谓。对于这些名目繁多、称谓多变的课程类型,在研究整合之前很有必要对它们的名称进行统一。本研究暂且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统一为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在统一名称之后,就该研究这些课程的内容,究竟要整合这些课程的什么内容,是知识还是技术,是抽象的价值观还是具体的动作技能,是否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审美等基本素养,这些都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三)怎么整合 “怎么整合”就是研究课程如何整合并最终成为什么形态课程的问题。从已有的研究得知,在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课程模式,如加拿大的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培训包”模式、英国的BETC模式、德国的“学习领域”模式以及我国的“宽基础、活模块”模式。但是,这些课程模式都不是直接针对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思路进行构建的,而是在反对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的基础上,为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而设计的。在已有的课程整合模式研究中,只有美国研究者将本国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而事实上也只有美国明确提出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战略,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好贯彻。在借鉴些许经验的基础上,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如何根据我国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根据相关经验,课程整合的模式有很多种,如整合学术内容的职业课程、整合职业内容的学术课程和综合型课程,那么适宜我国的到底有哪几种,这几种的比例关系如何,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谁来整合 “怎么整合”只是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向,那么由谁来贯彻这种理念并付诸行动,从而使课程模式得以呈现和实现,这就涉及到整合的主体要素。一般而言,主体既有人的要素,也有机构的要素。在职业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人的要素的核心主体是学术教师和职业教师,也包括旨在协调双方和相关资源的管理人员和学生;而机构的要素主要就是职业院校,另外还有不同级别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后者提供思想性和政策性的引导。不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只有涉及到学术教师和职业教师两种人的力量,对于其他人员的力量以及机构的力量涉及甚少。因此,要想更好地促进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不仅要加强双方教师的合作,还应调动更多力量,如使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务管理人员都参与到课程合作的协调中去,并积极争取学生的课程改革意见。与此同时,相应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如教育部职成教司还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整合提供整体的思路和导向;相应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辖区内职业院校的课程整合实践提供具体指导。最后,职业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各种资源优势,统一协调各方力量,对课程整合进行具体部署和实施。这些都需要广大理论研究者进行建言献策。 教育学术论文:试析日本比较教育学的学术研究动向及启示 [摘 要] 自1965年日本比较教育学会成立以来,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从平塚奖的获奖作品、日本比较教育学会年度大会的关注点、共同研究课题的主题变迁、年度大会个人自由发表的关注主题的变迁等几个方面对日本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动向及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的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有所助益。 [关键词] 日本;比较教育学;地域研究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科理论,而任何学科理论都是在学术实践中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比较教育学也是这样。自法国学者朱利安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以来,比较教育学已经走过了近200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教育学走过短暂的低迷岁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比较教育学著作以及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可以说,如今的比较教育学研究已是蔚为大观。同样,二战后日本比较教育学学科理论构建也是由无数次的实践积累而成的。其间经历了社会科学方法的冲击、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论争、研究方法的转换、研究地域重心的转换、研究基础弱化等一系列的考验,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依然在执著地探索与前行。本文将从平塚学术奖的获奖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研究动向、日本比较教育学会年度大会的关注点、共同研究课题的主题变迁、年度大会个人自由发表的关注主题的变迁等几个方面对日本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动向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析。限于篇幅所限,日本比较教育学会的会刊《比较教育学研究》中的研究动向与特点将另撰文加以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一、平塚奖与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动向 为了纪念平塚益德教授,同时也是为了促进日本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培养国际化的日本研究者,为学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1982年,日本比较教育学会设立了平塚学术奖励基金。1990年,在平塚基金的基础上,学会设立了比较教育学会平塚奖,以鼓励更多的年轻学者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这一奖项是日本在教育类学会中的首次尝试。平塚奖的设立对于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者来说,尤其是对年轻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与支持。可以说,平塚奖是日本比较教育学界最高奖项,是对年轻学者研究能力与研究水平的一个高度肯定。截至2012年,平塚奖总计评选出20篇获奖论文,通过对这些获奖论文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研究者对亚洲教育的日益青睐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社会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即逐渐从“脱亚”向“协亚”的回归。这一趋势反映在比较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即是日本研究者对亚洲教育问题的关注。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1991~2012年平塚奖的获奖论文所涉及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韩国、德国等国。除了德国和澳大利亚,其余的国家均属于亚洲,而且关于泰国及马来西亚的研究论文均在3篇以上。这些论文研究遍及了亚洲国家的少数民族教育、女子教育、教育政策、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教育的多个层面。 (二)研究方法更注重实地考察 比较教育学在与其他学科进行有益合作的同时,也保持了独有的特色。90年代以来,作为重要研究方法的实地考察法(或称之为田野研究法)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日本研究者针对世界各国的各种教育现象、教育实际情况,在当地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实地考察和准确的资料收集,从而进行国际比较与调查研究。长时间地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实地研究,对于比较教育学研究来说,无论是通过共同研究进行多国之间教育问题的比较,还是学者个人进行某一文化圈的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比较教育学研究者从全球的视野把握世界教育动向,突破时间、语言、方法等方面的局限,对教育实际问题进行准确地分析与研讨。我们从这22届平塚奖的获奖论文中不难发现,有多篇论文都是在进行较长时间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例如学者服部美奈的《印度尼西亚的近代女子教育》一文,就是作者在当地两年半的学习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而取得的研究成果。 (三)对少数民族教育愈加关注 正如日本学者杉本均所指出的那样,近年来,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日本比较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研究领域[1]。通过表1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论文研究的问题一栏中有6篇获奖论文是关于少数民族教育问题的,足见日本比较教育学界对少数民族教育问题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教育问题的共同点及普遍性理应倍受瞩目,然而我们却惊讶地发现,与此同时各国自身社会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所带给教育的影响却更加倍受关注。在这6篇论文中所涉及到的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等均为亚洲国家,可见日本比较教育学者对亚洲的少数民族教育尤为重视。这些论文对少数民族教育中的女子教育问题、民族平等、民族差异、教育政策等均有涉及,对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教育从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其中也不乏对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及性别差异问题的关注。 二、日本比较教育学会年度大会研究主题所呈现的研究动向及特点 自1965年3月召开第一届年度大会正式宣告日本比较教育学会成立以来,年度大会作为日本比较教育学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45届(数据截至2004年)。年度大会为日本比较教育学者乃至国内外的教育学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氛围,为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毫无疑问,自1968年在第四届年度大会上增设了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研究成为了此后历年年度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本文将通过对年度大会课题研究中主题变迁的梳理来对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特点进行尝试性的探析。 如表2所示,日本比较教育学会的年度大会顺应时代的变迁来选择相应的研究主题,其研究课题的主题涉及比较教育学科理论、国际化与国际交流、教师教育、道德教育、中等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许多教育领域,对课题研究的主题选择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如1965~1980年的主题较多涉及教育研究体制、教育传统与革新、幼儿教育、教育与宗教及国际理解教育。细究其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主题的选择趋向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的世界教育改革的热潮并没有消散,世界各国对教育改革的热切期待导致了研究者对教育改革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课题研究主题深为国家意向所左右。 80年代以后,日本比较教育学会年度大会的主题发生了一些变化。在1981~1990年这10年中,年度大会课题研究的主题涉及比较教育学科理论、国际化与国际交流、教师教育、道德教育、义务教育与基础教育、教育课程、留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教育个性化与自由化。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有4年的研究主题都涉及国际化的问题,教育国际化一举成为80年代比较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随之而来的留学教育、教育个性化等问题也倍受关注。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国加强基础教育的呼声下,义务教育与基础教育、教育课程的改革问题也相继倍受瞩目,分别有3年的课题研究主题关注这两方面的内容。另外,还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即高等教育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因此,有两年课题研究的主题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90年代以来的课题研究主题主要涉及比较教育学科理论、国际化与国际交流、教师教育、中等教育、少数民族教育、义务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多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心的教育、教育开发等。仔细观察,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课题研究的主题愈加多元化,涉及的方面愈加广泛。如少数民族教育、多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教育开发等新问题被提了出来,可以说,日本比较教育学会年度大会的课题研究已经涵盖了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这阶段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对高等教育问题的关注急剧上升,有6年的主题关注高等教育。而且,对比较教育学科自身的反思与探讨也进一步深入,其中有7年的研究主题关注比较教育学科理论问题,可见,日本比较教育学者愈加关注学科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当然,对国际化问题、义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注依然继续,而且在这一阶段还加入了中等教育。总体说来,1990年以来日本比较教育学会年度大会课题研究的主题特点为:对比较教育学自身的课题以及研究方法的探讨;对国际性及全球性教育课题的关注;对特定教育领域及教育现象的比较等。细论其详,研究动向及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这一阶段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的显著变化之一,即在研究中已经开始尝试进行理论分析,对比较教育学自身的课题与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可见,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者对学科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日益关注。 (二)第二个显著的变化为研究的对象国不再仅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研究对象开始涉及亚洲、大洋洲的国家及地区。我们可以发现,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中以亚洲国家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逐渐增多,尤其是研究东亚及东南亚各国的学者逐渐增多。然而,对拉丁美洲及非洲等地区的教育问题仍没有学者触及。 (三)课题研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显著增多。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国际化潮流的急剧推进,越来越多的日本学者对高等教育问题及教育实践的课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对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多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变化等情况进行相应的课题分析。随着冷战结束及世界格局的变化,社会主义教育也成为了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日本比较教育学会共同研究主题所呈现的研究动向及特点 日本比较教育学会自成立以来广泛开展了学术领域的共同研究,在1965~1980年这一段时期,共同研究所涉及的科研主题包括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教育研究体制、教师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问题[2]。如表3所示,从1968年开始,日本比较教育学会共同研究的主题涉及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教育研究体制、教师教育、道德教育等问题。可以说,1980年以前的共同研究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世界各国对教育改革的重视,促使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者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的选定深受国家及提供资金援助财团的影响,从而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1980年以后,随着教育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学会的共同研究主题也选择了“教育国际交流与援助”等具有时代特色的问题。此外,还开展了涉及比较教育学科特性的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课题研究,即以“比较教育学的授课调查”为主题的研究。此后,高等教育又再一次成为了共同研究的主题。并且,在世界各国加强基础教育的呼声中,义务教育也成为了共同研究的主题。至此,日本比较教育学会的共同研究已经涉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这几个教育阶段的问题,研究领域的扩大以及研究课题具有时代特色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1990年以来,随着世界格局的变换,共同研究的主题更加多样化。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者对亚洲国家及地区的教育问题日益关注,这一变化也明显地反映在共同研究的主题中。如“日本教育对亚洲国家的影响”、“亚洲各国教育国际化”、“亚洲中等及高等教育市场化”等都成为了共同研究的主题。此外,研究主题还涉及了教育风俗、大学评价、多文化教育、英国教育政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等相关问题,从而使共同研究主题更加多元化。 此外,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国际研究合作部所涉及的课题也体现出了类似的特点。如表4所示,2000年以来,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国际研究合作部所涉及的课题包括了从宏观到微观多个层面的问题,从教育政策、全球化冲击下的教育改革,具体到中等教育、家长参与活动、授课时间等学校教育实际中的问题,可见,教育实践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另外,该研究合作部所研究的课题除了接受文部科学省(简称文科省)委托的课题外,其自主研究的课题更突出了国际性与时代性。 四、日本比较教育学会年度大会自由发表的数量及主题变迁的特点 在日本比较教育学会的年度大会上,“自由发表”{1}一直是年度大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1965年前后,自由发表的数量一直保持在4、5篇左右,而到了1980年,自由发表的数量已经徘徊在20篇左右了。由于1980年日本比较教育学会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发展。1981年年度大会的自由发表数量一举突破了30篇,而1986年,自由发表的数量又突破了40篇。1981~1990年这一阶段的自由发表中,关于亚洲教育问题的报告数量自1983年以后一直保持在11篇左右,可见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者对亚洲教育的重视。而1990年以来,年度大会上自由发表的数量又实现了新的超越。1993年的自由发表数量一举突破了60篇,此后一直保持在60篇左右,直到2002年又一次突破了80篇,而2003年自由发表的数量更是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95篇。随着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者的不断增加,年度大会上的自由发表数量也不断攀升,这一方面反映了关注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学者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者的独立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资料来源:日本比較教育学会編.日本比較教育学会40年の歩み[M].東京:東信堂,2004.p17~61.) 从年度大会上自由发表所涉及的内容来看,可以发现,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者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1993年年度大会上的自由发表内容涉及比较教育学理论、学前教育、初等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多文化教育、异文化教育、教育交流史、亚洲教育史、开发与教育、中国教育等,其中多文化教育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而在自由发表中关于亚洲教育的研究也不断增加, 1991年的年度大会上自由发表为31篇,其中关于日本的10篇,北美的13篇,欧洲的8篇,而关于亚洲、大洋洲及拉丁美洲的共计只有6篇。而1993年的自由发表中关于亚洲、大洋洲教育的研究迅速增加,甚至有赶超欧美之势。而且,在年度大会的自由发表中,留学生会员及海外会员不断增加,增强了日本比较教育学会年度大会的国际性。 总之,历经了四十几年的风雨,日本比较教育学会逐渐走向成熟,同时,她也为日本比较教育学界及教育学界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正如著名的西班牙学者何塞·加里多(Jose Luis Garcia Garrido)所说:“在亚洲国家中,比较教育无论在教育水平还是在研究水平上有了较大发展的,无疑是日本。”[3]的确,在其发展历程中,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从最初只有94名会员(其中学生会员12名),发展壮大为已经拥有会员近900名的这样一个较大的学会组织。在学会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数任会长的薪火相承,从而不断地发展完善,日本的比较教育学研究已经蔚为大观。然而,在研究者队伍不断壮大、学术著作层出不穷的背后,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乃至日本比较教育学界正面临着一个潜在的隐忧与困境,理论研究和方法论层面难有创建、研究基础的弱化、学会的边缘化及学科的危机是日本比较教育研究者挥之不去且必须直面的棘手问题,同时这也是新时期发展中日本研究者们一直在苦苦思索解决对策的问题。 五、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启示 反观我国比较教育学的发展状况,自1965年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正式成立以来,我国的比较教育学已经走过了四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历经了十年浩劫,直至改革开放,比较教育学科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比较教育学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成果比较显著。与日本相比,我国的比较教育学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时至今日,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会组织,不能不说这是比较遗憾的,而且对于学会的发展壮大乃至学术研究的开展都是十分不利的。与之相对,日本的比较教育学会是一个独立的学会,并且于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平塚奖励基金,大力支持与鼓励年轻学者开展研究,对于开展与推进比较教育学术研究大有裨益。其次,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者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的问题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而我国开展比较教育研究比较晚(真正实现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因此我们的比较教育学的学术研究还处于发展过程中,而日本的比较教育研究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第三,“理论研究和方法论层面难有创建”这一问题,是中日两国比较教育学界所共通的问题,我国比较教育学界的研究者们也在不断探索,试图有所突破和创建。对于一个学科来讲,在创建初期、发展中期、成熟时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有所不同。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面对难题、解决难题,从而让我国的比较教育学术研究走向成熟,这是我国比较教育学界的研究者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谈教育学术团体在地方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2010年7月,在市社科联的推荐下,我有幸参加了省社科联举办的社科类社团负责人研讨班的学习活动。在这次会议上,会议的组织者为每位参会人员发了一本书,是辽宁省社科联主席杨路平所著的《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这次会议上,杨主席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讲解。讲解的内容涉猎了社科类社团全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掌握和正确运用的,会使我们社团工作更有政策性和导向性。会议结束后,我利用一些时间,又仔细的研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对于从事社团工作的人来说,应该掌握有关社团的知识,应该知道对我们国家关于社会团体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因为只有知道和了解这些知识,才能更加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才能使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本书从中国社科类社团的现状、发展趋势、内涵、功能到与国外的比较研究,从社团的管理体制研究、法律制度研究到与其他社会组织关系研究,都进行了详尽的叙述,是为社团工作者提供的一本知识涵盖全面,相关政策到位的一本好书。学习了之后觉得受益匪浅。 教育学会是社科类社团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它汇集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针对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努力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咨询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服务。通过学习,我感觉到我们在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学会组织制度建设,在管理上创新,树规范化管理品牌 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机制,是团结广大会员、凝聚群众力量、激发发展动力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 首先做到明确办会思想,提升办会理念。我会在工作中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三个面向”为指针,贯彻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和团结有志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科学实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教育事业服务。 健全组织网络,完善规章制度。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工作的高标准,学会在组织网络和管理制度建设上突出“严”字,努力创规范化管理品牌,形成了组织网络健全、层层有管理、校校有机构的良好局面。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和落实带来了科学、扎实、有效的管理,严格按制度办事,学会和各分会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效运转。经过几年的建章立制,教育学会已成为规范化管理的国家及省市标兵学会。 坚持学术标准,规范成果管理。在学术成果评审中,我们以提高广大教师(会员)教育学术研究能力为目标,坚持按组织机构渠道申报,逐级把关。坚持学术标准,成果由学术委员会讨论审定。论文证书实行双章制,网上管理,保证了教育学会系统学术评审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扎实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在研究上创新,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开展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学会的根本任务,是学会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是学会工作生命力之所在。我会提出要坚持正确的科学方向,做到四个服务,即坚持为本校、本县、本市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服务,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服务,为师生服务。具体地说,就是围绕教育局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教育热点难点研究,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上下功夫。 坚持科研原则,提高研究实效。我会长期遵循的科研原则是“立足实践、重在应用”,研究的方向是当时当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学会工作的核心任务,其中应当特别强调“以应用为主”的研究是学会的科研宗旨。学会抓教育科研是要帮助教师把教育教学经验加以归纳、验证、上升到理论高度,让这些经验成为我地区的教育财富。为课程改革走向深入,为提高我区广大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完善课题管理,增强服务意识。课题研究是否能取得实效,管理和指导是重要的环节,这也是我们创新的一个亮点。我们下发了《教育学会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从多侧面、多角度完善课题的管理,使各分会各施其责。为提高科研的实效性,我们从管理入手,加强培训、辅导、指导和检查的力度。我们采取了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从申报开始就帮助学校积极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周密做好课题的前期论证,梳理课题研究的清晰思路。学会举办了科研培训班,详细讲解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专家的讲解和学校介绍的经验为教师们提供了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方法,教师们感觉到很多问题得到了澄清和解决,受益很大。 三、经常组织丰富学术活动,在形式上创新,带动教师专业成长 学术活动是学会工作的重要工作,也是学会工作的亮点,学术活动的开展可以起到凝聚广大会员的作用。几年来学会注重在活动形式上创新,以吸引更多的会员参与到学术活动中来。 着眼教师需要,展示教师风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对学习、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学会是广大会员学术研究的基地,是信息交流的中心,学会应为教师提供和营造学术的氛围。学会利用各种形式向广大教师传播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市区立项调研课题的研究,对调研活动,我们做到四有:有计划、有培训、有报告、有奖励。我们每年都制定周密的调研计划,并利用会议进行培训,讲解调研的操作方法,使基层学校对调研活动不仅认识到位,而且还操作规范。对基层学校完成的调研报告,我们进行评比,择优奖励,发给单项奖和优秀组织奖,极大的调动了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同时也很好的发挥了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言献策的作用,教育学会真正成为了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的桥梁纽带。 从工作中我们体会到,社科类社团是党和政府联系与团结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精神文明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生产者和传承着,是社会利益表达的重要载体。教育的育人作用在当今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教育学会作为广大教师汇集的学术团体,应进一步扩大对教师服务的范围,用教育人的执著、智慧和奉献精神,引领广大教师为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为地区的振兴、为教育强市贡献力量。 教育学术论文: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的计量分析 [摘要]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对其所刊载的文章的研究,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收录的远程教育领域多家学术期刊自1990年至2011年期间刊载的全部学术论文,从文章所属学科类别、期刊所属类别、资助基金项目、研究层次、前40位高产作者、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来源、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等角度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高被引论文的来源期刊、发表年份、第一作者和作者的合作性、下载频次等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远程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合理评价我国远程教育期刊、研究机构的学术实力,并从侧面反映我国远程教育学科学术研究现状。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献计量;内容分析 一、研究的必要性 作为学术成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至今依然保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学术期刊的研究,也一直是相关研究者、编辑们关注的焦点。 考察近年来对学术期刊的研究,大多从如下角度对某学科的某一份或几份杂志做相关分析。 (一)对学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被引相关情况的分析 此类分析主要包括:某学科相关学术论文的数量、文章被引频次、载文被引的主题类型分布、被引文章的年代分布、被引半衰期等。如:李小敏分析了《大学教育科学》杂志从2003年到2006年的载文被引情况;姜志静就《教育与经济》杂志的载文被引情况作了分析;尹兰研究了《情报学报》杂志1994年至2006年所刊载学术论文的被引情况:崔薇等开展了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的计量研究。并对被引文章的年代分布做了分析;陈彬、王义娜四分析了《教育与经济》杂志近5年的学术论文及引文,在一般的计量分析之外还讨论了被引半衰期。 此外,还有对高被引文章的分析,此类相关研究较多,如:金梅、熊爱民研究了某机构2000年至2006年所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中的高被引文章:李延延等参照CSSCI所提供的数据研究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的高被引文章:宋伟萍同样基于CSSCl2004年至2006年的数据,分析了心理学期刊中的高被引文章:钟玉杰等回顾并分析了我国护理教育10年的研究热点,重点分析了护理教育相关学术论文中的高被引文章;王菊香、宋春燕研究了《护理学杂志》1998年至2007年所刊载的学术文献中的高被引文章:许云研究了《大学图书馆学报》期刊,重点分析了该期刊的高频被引论文,并基于此分析了作者情况;吴卫华等对《教育与经济》期刊2003年至2008年所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了被引定量分析。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析维度就是高被引文章的分析;周仕德、张明富基于CSSCll951年至2006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历史教育类学术论文中的高被引文章,进而梳理了我国历史教育研究的发展脉络:姜华等对我国2007年至2009年的高等教育期刊进行了文献计量与可视化的研究,关注了我国高等教育期刊高被引文章的分布和特点:在徐婷对《教育研究》杂志1994年至2007年所载文献的被引分析中。对高被引文章的分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角度:孟秀丽也针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十年内的高被引文章的情况作了统计分析;刘兰桂、李超运用CSSCll998年至2007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研究文献中的高被引文章;蒲艳春等则分析了《高等农业教育》杂志的高被引文章。 关于某一个或某一类机构所发表的学术文章的专门研究也可以归入此类,此项分析可以从一个重要层面判断机构学术研究的实力和现状。如:金梅、熊爱民通过对发表文章的计量分析,研究了贵州教育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的状况:杨波对我国民办高校近年来的研究论文做了计量分析:陆根书、刘敏则从发表文章的计量分析角度剖析了我国高校的学科竞争力及学科建设成效:刘婧等圈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科学研究概况做了简要的分析:龚放基于CSSCI 2005年至2006年的数据,提出了我国教育学研究领域机构、地区的学术影响力报告。 (二)对学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作者的分析 对学术期刊所载学术论文的作者的分析,包括对被引文献作者分布、作者合作意识、第一作者累积被引情况、高频被引作者等的分析,以及对某学科核心作者及其影响力的分析,等。如:李小敏在对《大学教育科学》杂志2003年至2006年所刊载文章进行被引分析时,关注了该杂志被引文献的作者分布情况,发现了一批被引频次较高的作者及来源机构;李延延等采用CSSCI的数据分析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的学术影响,其中重点关注了高频被引作者及其被引频次;尹兰从第一作者人数、第一作者人均被引量、第一作者累积被引情况、作者合作意识等角度分析了《情报学报》杂志1994年至2006年所刊载论文的作者情况;金梅、熊爱民分析2000年至2006年贵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状况时,关注了该机构人员所发表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文章的作者被引频次、高被引作者等:许云在其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大学图书馆学报》的高频被引论文和作者情况;王义娜等计量分析了《现代大学教育》近五年的载文及引文;司林波、赵晓冬在评价《比较教育研究》杂志的学术影响力时,关注了第一作者的来源机构:孟秀丽在其研究中分析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1999年至2008年高被引作者的分布;周仕德、张明富在研究我国历史教育五十五年历程的过程中,利用高产作者、高被引作者数据分析了《历史教学》杂志的作者学术影响力:姜华等在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期刊文献时,利用文献引文网络分析的Gite SpaceⅡ可视化软件,进行了包括作者共被引分析在内的分析,揭示了2007年至2009年间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及权威人物等;龚放、白云则通过对2000年至2004年间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发文量”和“成果被引”两方面的统计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学者的影响力:魏顺平等在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研究人员科研绩效时,采用的数据有第一作者中的高产作者及分文数、第一作者文章的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进而计算了所有作者的h指数。 (三)对期刊所载学术论文所属学科的分析 对期刊所载学术论文所属学科的分析包括:通过对文章的关键词、所属学科类别和研究层次、语种分布等的分析来剖析该学科的相关情况。如:钟文娟研究了《教育与经济》杂志1985年至2009年所刊载的学术论文,测定并分析了这些学术文章的核心作者:孙毅等基于对相关学术文章的分析,开展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工程教育前沿成果的研究。 (四)基于学术论文。对学术期刊本身的分析 对期刊本身的分析涉及对被引文献的期刊分布的分析,以及对某一期刊所刊载论文的总量、被引用情况、载文作者地区分布和载文文献类型、影响因子等的分析。亦包括对共 被引分析等的分析。如:崔薇等在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类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时,实际上分析了刊登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的期刊在某些方面的总体特点:刘晋飞基于CSSCl2000年至2010年的数据,分析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刊载论文总量及被引用情况、载文作者地区分布和载文文献类型等;尹兰Ho在分析1994年至2006年的《情报学报》杂志时,把关注点放在被引情况分析上,包括发文及被引情况、被引论文频次、被引论文作者、受各类基金资助的被引论文等:蒲艳春等统计分析了《高等农业教育》杂志载文的被引文献数量、历年被引文献情况、被引文献作者和被引文献作者机构等;王义娜等对《现代大学教育》杂志五年的载文及引文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涉及载文量、作者、基金资助、引文率、篇均引文量、引文语种、引文类型、引文年代等来源期刊指标以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立即指数、被引半衰期、期刊他率等被引计量指标:龚放利用CSSCl2005年至2006年统计数据中的被引总量、影响因子和被引广度等指标分析评价了我国教育学期刊的影响力:司林波等同样利用CSSCI的数据,从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论文地区分布、基金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的学术影响力;史素梅、何小凤对《教育探索》杂志2005年至2009年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了引用频次分布、选题分布、被引论文年代分布、引用核心期刊分布等方面的被引统计分析;兰天、何小凤则对《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5年至2009年刊载的学术文章进行了载文被引分析:许振亮等开展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学科前沿的研究。他们研究的依据是对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17种期刊进行的科学计量分析:胡玥分析了CSSCl2004年至2006年统计学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次数、被引速率等指标,基于此整体评述了统计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李小娟、唐云富也利用CSSCI的数据,比较研究了《比较教育研究》与同类期刊在综合引证指标上的差异;赵韬、陈富定量分析了近十年《教育科学》杂志载文的被引情况。 如果集中关注关于远程教育学科及相关学科(如:教育技术)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研究,相关文献表明,目前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人员科研绩效的评价,学科国际化程度,被引文献、作者与引文年代的分析,以及对关键学者的研究。如:梁振辉、魏顺平采用Hitch指数(简称“h指数”)方法以及与之相近的w指数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的教育技术学领域的CSSCI来源期刊在1998年至2007年所刊发论文的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到了1998至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技术学领域最具科研绩效的前30位研究人员:朱祖林基于Thomson Reutem公司开发的学术文献信息检索平台ISI Web of Knowledge。采用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从论文和引文两个侧面,测度中国远程教育在国际视野里的显示速度、显示广度和显示深度;魏宁统计分析了电教两刊关于教育技术文献的引用情况:路秋丽嘴的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若干数据库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发表文章数、被引文献数、被引文献比例、被引频次等多项指标的计量分析。从中分析出16位最具影响力的关键学者。并进而对这16位关键学者的工作单位、指导硕士论文数量、历年数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从而试图展现这16位关键学者的学术表现。 二、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1990年至2011年公开发表的、刊载在远程教育期刊上的,远程教育或相关领域(如:在线学习、E—learning、网络学习等)的中文学术论文作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内容分析。 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被引次数排名前4万的期刊文献,获取文献时采用的关键词为“远程教育”。根据CNKI所提供数据的情况,分析中凡是涉及分组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前4万条记录,凡是涉及排序的数据只在800万条记录以内有效。研究数据查询和获取的时间为2011年10月26日。 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在本研究的计量学分析中,选择的计量分析数据包括一般性的学术论文特征数据(如:文章所属学科类别、期刊主办单位、资助基金项目、高产作者、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来源、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和高被引文章的特征数据(如: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发表年份、第一作者、作者合作性、下载频次)。内容分析则是基于以上数据展开。 三、对全部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分析 首先,对全部远程教育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从文章所属学科类别、期刊所属类别、资助基金项目、研究层次、前40位高产作者、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来源、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所有文章所属学科类别分析 据统计,远程教育学术论文主要集中在表1所示的学科当中。其中。文章数量排名前16位的学科当中,6个是与教育密切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高等教育、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之相关的论文9177篇,占55.3%:其次是与技术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互联网技术、电信技术),涉及的论文为5950篇。占到35.9%:两厢合计达到了91.2%。这一结果清晰表明,远程教育类的学术论文与教育和技术密切相关。的确,远程教育始终是和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教育形式。 而从图1可知,远程教育类学术论文集中分布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这三个学科当中,这三类学科中的远程教育论文占全部远程教育论文的78.6%。可见,远程教育研究在技术方面主要围绕着计算机及其应用展开,理论的研究和管理的研究占到了很大的份额,而成人和特殊需要人群是非常需要远程教育的人群。远程教育类学术论文分布在多学科类别中,这表明远程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的学科,各个学科门类都对远程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有贡献。学术论文在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相关学科上的集中,体现了远程教育应用范围广,在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远程教育天然地需要关注成人学习者和弱势人群的学习需求,目前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但依然有更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其次。体现了远程教育中的技术发展脉络,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从最早的单纯应用,到后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综合性应用,逐渐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从现在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组成来看,技术应用和教育理论已经是并且还将继续是远程教育研究的两大支柱,对实践的关注和进一步的研究是以这两大支柱为倚靠和基础的。 (二)期刊主办单位类别分析 本研究统计了刊载远程教育类学术文章数量排名前40位的学术期刊。结果表明,作为我国远程教育中坚力量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目前拥有较成熟的远程教育类学术期刊(含学报)共25种,在1990至2011年期间刊载了3846篇远程教育学术论文。其他单位主办的远程教育相关期刊同期共刊载远程教育学术论文2069篇。由图2可见,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是远程教育学术成果发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些学术期刊已经成为远程教育学术成果发表和分享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当然,数量与质量并不能绝对地画等号,质量上的追求是学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数量与质量,孰重孰轻?如何在追求质量的同时兼顾数量?值得期刊主办单位思考。 (三)资助基金项目分析 在本研究所采集的远程教育学术论文中,334篇文章属于国家级/部级基金项目的成果(占标注基金项目文章的74.7%),110篇文章属于省级基金项目的成果,3篇文章属于其他类别的基金项目(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基金)。从这些数据可见,远程教育类学术论文所属基金项目主要集中在国家级/部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远程教育研究课题的水平:和基金项目相关的文章还不多,属于国家级/部级基金项目的课题也不多。这既需要远程教育研究者努力提高研究水平,也需要国家提高对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视,多为此类研究提供资助。 (四)高产作者分析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所有远程教育相关学术论文作者中的前40位高产作者,这40位作者发文数量都大于(或等于)10篇。最高的达到71篇。其中,有19位高产作者来自普通高校,21位高产作者来自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可见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但就高产作者的作品数量来看,来自普通高校的高产作者贡献了404篇文章(57.5%),来自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的高产作者贡献了298篇文章(42.5%),从这个方面来看。来自广播电视大学的作者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本项分析只按作者目前所在机构来统计,未考虑作者发表文章时所在机构是否是其目前所属机构,因此研究数据可能会有偏差。 (五)前40个高产机构的作者分析 前40个远程教育学术论文高产机构,贡献的远程教育学术论文均超过或等于47篇。研究发现,普通高校共18个(45%)高产机构,发表了1492篇(40%)论文;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共22个(55%)高产机构,发表了2223篇(60%)论文。从这些数据来看,高校平均发文量低于广播电视大学。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普通高校对远程教育研究的关注,更多的是受到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动:自1998年该项工程启动以来,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纷纷成立,由此在高校中聚拢了一批远程教育实践人员,加之高校原有的学术研究沉淀,使得高校远程教育研究力量不容忽视。而我国各级广播电视大学。自创办以来,已经在远程教育教学和研究方面积累了数十年经验,出现较多高产作者也是很自然的。 (六)各年份发表文章数量分析 根据CNKI数据,统计了1990年至今的远程教育学术论文数量。1995年之前规范的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文章极少,故不在分析范围之内。从数据来看(图3),从1997年起,我国远程教育领域的学术论文开始激增,到2003年出现了高峰(1414篇),之后文章数量呈现平稳态势,在小波动中略有下降。因为开展本研究时,CNKI并未采集到完整的2011年数据,因此2011年的数字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情况。近几年来。论文数量的稳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进入阶段性的成熟期,研究人员队伍和产量也趋于稳定。这一发展趋势是跟近年来远程教育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连的。未来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文章的质量与数量的发展,应当还是跟当时远程教育的实践发展态势密切相关。 四、高被引文章的分析 本研究采集了远程教育领域被引频次排名前500名的文章,以此作为“高被引文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相关分析主要从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发表年份、第一作者和作者的合作性、下载频次等角度来展开。 (一)来源期刊 表2列出了刊载高被引文章数量大于或等于3篇的23份期刊。由表中数据可知,这些期刊与远程教育、教育技术、计算机相关度最高,可见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都集中在这三个领域。其中,刊载高被引文章最多的是《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共131篇,在500篇高被引文章中占到了26.2%)。刊载高被引文章数量排前五位的期刊共刊载高被引文章261篇,占500篇的52.2%,可见这些杂志是支持远程教育学术文章发表的核心力量。此外,发表过远程教育类高被引文章的期刊,有些并不是远程教育领域专业期刊,可见,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还是有一定的分散性的,多样化的来源也带来了成果分享的多元化。 (二)高被引文章发表年份分析 表3统计了各年度的高被引文章数量。1998年之前,没有高被引文章,这也反映了1998年之前的远程教育研究还在初创期,各方面的实践也都不成熟,反映在研究成果的呈现上,就是缺少高质量的、值得后来者多次引用的学术文章。自进入1998年,我国远程教育实践完成了最初的系统构建,相关学术研究也逐步展开。2001年高被引文章数量达到峰值(82篇),并在2002年、2003年继续保持在高峰状态,直到2004年开始慢慢下降。2004年及其后的下降态势,可以从一方面说明我国远程教育经典理论构建的一个阶段接近结束。我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经过早期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到后来,借鉴外来经验和理论同时基于本国实践构建本土化理论框架。再到目前,在原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反观实践,开展了实践与研究的互动。这一系列过程,反映在学术论文的发表上,在数量和主题上都有可以对照的趋势变化。 另外,由于对文章的引用将在文章发表后多年内持续进行,因此目前的数据并不能说明2004年后的文章质量不如从前,还需要在今后继续关注。2008和2009年高被引文章数量偏低,也说明这一点。 (三)第一作者分析 据统计。发表超过2篇高被引文章并署名第一作者的作者共12位,见表3。另外还有21位作者各有2篇文章、380位作者各有1篇文章为高被引文章。表4中排名前几位的作者,目前已然是该领域的知名学者。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章比较集中在几位作者名下,而大部分高被引文章分布较为分散,这说明远程教育领域的科研力量群体较大,成员数量较多,一方面体现了远程教育研究宽广的“群众基础”,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尖端的科研力量有待锤炼,还需要更多能撑起该领域科研大旗的领军人物。 (四)高被引文章作者合作性分析 在前500篇高被引文章中,仅有一位作者署名的文章有218篇,两人或以上合作的文章有282篇。从图5可以看出,单独写作与合作写作各占半壁江山。从目前科研发展的趋势 来看,合作完成科研课题并共同发表科研成果将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单人单枪的力量毕竟有限,未来将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 (五)高被引文章下载频次的分析 分析500篇高被引文章的下载频次(见表4),被下载次数超过2000次的文章有2篇,1000到2000次的文章2篇,大部分文章的下载次数集中在500次以下,下载次数在100到300次的文章最多,共267篇,占到了53.4%。文章被下载的次数能从一个侧面表明该文章被关注的程度。结合对被引率和下载频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被引率和高下载频次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但不是呈现绝对的正相关。 五、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计量分析的几点结论 综合以上对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的计量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由我国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学科分布可知,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是集中在教育领域。并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密不可分。这一特点还将在未来继续保持下去,未来的远程教育研究仍将扎根在教育的土壤中,并紧扣技术发展的脉搏。从所分析的学术论文在“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等技术类学科上的分布和“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教育类学科上的分布来看,技术和教育将是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的两大支柱,由此也可以自然推论:技术和教育还将是远程教育实践的两大支柱。 其二,分析我国远程教育全部学术文章和高被引文章的来源期刊,同时分析各相关机构发表远程教育学术文章的数量。以及高被引作者的来源机构。都可以看到,我国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中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的蓬勃开展,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远程教育学术期刊的数量、学术文章的数量、学术文章作者数量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未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身值得在远程教育相关学术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培养中坚研究力量,贡献更多优质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要专注于办好学术期刊,打造优质高效的学术成果交流分享平台。当然,外界也应当在各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其三,综合考察全部远程教育学术论文和其中的高被引文章。可以发现,2001年到2003年都是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文章发表的高峰年度。这几年间,远程教育学术论文总体数量不断上升并在2003年达到高峰,高被引文章数量也同时保持在峰值状态。可以认为这段时期是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成果发表的一个黄金时期。从已有数字也可以看到,通常是在远程教育实践开展一段时间之后,相关研究成果才陆续推出并逐步达到高峰。而在高峰年度之后,将进入稳定中略有下降的时期。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启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由此带来了几年后(21世纪初期)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成果的丰富呈现。未来远程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也将是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在经历了这个阶段之后,有可能迎来又一个黄金时期。如何在平稳时期踏踏实实积累研究经验。如何迎来下一个黄金期,自然是远程实践者和研究者要关心的,但这也是远程教育学术期刊发展和培育选题的契机:如何在积累期挖掘和关注有价值的选题,如何引导和聚集研究者,这都是学术期刊可以做的。 其四,若分析远程教育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可以发现。高被引文章比较集中在少数几位专家级作者名下。除此以外的高被引文章分散分布在众多作者名下。这一方面说明远程教育研究有宽广的“群众基础”,未来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尖端的科研力量有待锤炼,还需要更多能撑起该领域科研大旗的领军人物。若分析作者的合作性,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章中单独写作与合作写作的论文数量接近。如何培养远程教育研究人员,是远程教育实践机构和研究机构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如何扶助相关机构培育远程教育研究队伍。则是远程教育学术期刊需要下大力气琢磨并切实推进的事情。 其五,本研究在考察远程教育学术论文与所属基金项目时发现:与基金课题成果相关联的文章还不多;但在标注了基金项目的文章中,74.7%的文章是国家级/部级基金项目成果。这一方面说明远程教育学术研究还可以努力争取更多的基金支持。借助外力为研究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已有的和基金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的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总的来说,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相对整个教育研究来看,实力有待继续增强。 六、结语 本研究基于1990年至2011年10月公开发表在我国远程教育或相关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分析。限于CNKI收录期刊的限制,以及本研究收集文献时使用的关键词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后续研究可以扩大期刊范围,用更多关键词或变更选择角度,收集更大范围内、更全的远程教育学术文章,进行更科学地分析,将能更全面地剖析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文章发表的现状,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现状。 教育学术论文: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为进一步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落实,在庆祝建所70周年之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了所庆系列学术论坛活动。2011年9月2日,所庆系列论坛之二“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学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和中小学校的12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代表们围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组起草的《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指导纲要》(建议稿),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就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面临新形势 总的来看,大家都认为加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意义重大、任务迫切。 有代表指出,当今国与国之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变,加之新媒体这把“双刃剑”,致使我国传统价值观念遭遇强烈冲击,一些曾经普遍认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正在被消解、被曲解,崇尚功利、利益驱使、追求特权的社会风气正在向校园蔓延。由此而来的结果是,一些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淡漠、勤俭自强精神淡化等问题;不少中小学生思想困惑,虽然认可正确的价值观,但知行脱节;不同学段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不具体、内容不衔接;教育方式简单,以说教为主,学生不喜欢;满足于学生对价值知识的记忆,对价值背后的道德推理关注不够;学科教师育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就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有代表认为,要客观、辩证、全面地分析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形势,价值多元化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人不是在真空中成长的,复杂的环境对中小学生的成长也是一种历练。 多数代表指出,分析形势时要总结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绩和经验,从总体上看,广大中小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这是加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起点。 大家还针对中小学到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阶段还是奠基阶段展开了讨论。持关键阶段论的代表认为,中小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中,可塑性强,判断力不强,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以有效地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持奠基阶段论的代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中小学只可能是初步的、奠基性的阶段。 二、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 内容要分层细化 200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应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基础。 有代表认为,这些内容是上位概念,要把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分层细化,明确每一个方面的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具体内容。在细化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区分度和衔接度,既要分得开,又要连得上。有代表指出,内容实施的关键是两个“转化”:从政治话语转化为教育话语,从教育话语转化为学生话语。 也有代表认为,要从总体上来把握四个方面的教育,它们之间不是平行并列关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这个灵魂,是贯穿到其他三个方面教育始终的,不能机械地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有代表进一步认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不应是并列关系,应是一个同心圆的关系。 在内容安排逻辑上,有代表建议,为方便学校操作,可采取以学段为主线,在每一个学段中集中呈现四个方面的内容。有专家提出,尊重小学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可按照学段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教育,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形成一个层次递进、结构合理的内容体系。 此外,还有专家建议,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包括公民意识教育。 三、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 实施关键是融入 关于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施途径,有代表指出,把课堂教学作为学习途径,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渗透途径,把社会实践作为体验途径,把主题网站作为宣传途径,这四个途径各具功能。有代表进一步强调,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是“融入”,融入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 在融入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上,有代表认为,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融入思想品德类课程和课堂教学,也要融入其他课程和课堂教学。融入课堂教学时,有代表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采集生动的实例,创设相应教育情景,力戒灌输,通过对话协商、角色扮演、干预引领等,调动学生参与,引发学生感受。关于课程问题,有代表提出,要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课程体系,要通过核心课程培养核心价值选择能力,核心课程包括公民素养、健康与环境、文化与哲学、政治与经济、金融与创业、全球视野,核心价值选择能力包括与他人合作沟通、主动性与负责任、危机干预与排解、信息收集与筛选、数字运用与解释、逻辑判断与推理、改善学习和规划、思辨与价值澄清等,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大写的人。 关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代表认为,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的重要渠道,除了在常规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外,还应注重以学习优秀中小学生事迹为重点,引导学生开展同伴教育,学习身边的道德榜样,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学先进、做先进。 在谈到融入社会实践时,有代表指出,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化的关键环节。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在社会大课堂中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学生感受到了,体验到了,他们才可能牢固树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有代表建议要减少课堂教学的课时数,减少知识学习的数量。 与此相关,多数代表认为,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合力。 也有代表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管理服务中,在学校管理中体现科学、民主、人本、诚信和公平正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 除此以外,还有代表强调,现在是信息时代,应突出新兴媒体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手机、微博等方式,形成主流价值舆论强势。 代表们一致认为,除了明确实施途径外,要研究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有专家认为,要尊重价值教育的规律,把国际通行的价值教育的方法,如榜样教育、价值两难、价值澄清等,用活,使中小学师生可懂、可用。甚至有代表认为,可把途径和方法揉在一起,把价值教育的方法作为明线,把德育工作的几大块作为暗线。 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德育的核心 讨论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是另起炉灶,还是融入现有德育体系?大家担心,如果二者关系不清楚,没有处理好,变成总是做加法,那么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很难有效贯彻实施。 代表们从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分析入手,认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核心,甚至是学校德育的全部。这个定位有助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放在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 说到德育,有代表认为要处理好几种关系:部分与全部的关系,即德育是教育的全部;灌输与感受的关系,德育的效果不在于向教育对象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教育对象的感受;知识和方法的关系,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教育学生;实效与实在的关系,过于讲究实效会产生负效果;内容与重心的关系,德育的重心一定要降低,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师与导师的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指引学生健康成长;课堂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超过课堂;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关注现实,但不要拒绝历史上的德育成果。 此次研讨会,多种思想碰撞,多种话语互动,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对深化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具有重要帮助。 教育学术论文: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生学术研究的泰势与问题 【摘要】学术研究就其纵向结构来看,包括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过程和撰写研究成果三个步骤。对于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来说,他从事研究的个人价值取向不外乎完成学位论文和投稿两方面;而就其研究过程来看,主要有书斋式研究过程和实证式研究过程两种;形式的相近、语言表达的模仿倾向、对同一研究的文献综述的大同小异,都是撰写研究成果时表现出来的共性。但在共性之外我们也窥见到了某些问题,即偏重国外理论的直接移植而非自身理论的建设、国家教育政策或文件的导向性过重、重对前人提出理论的补充与丰富而非新理论的创建等。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生学术研究问题 从1958年开始提倡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学开始,国人对于教育的科学研究就一直没有间断过,正如裴蒂娜教授的一问“什么时候能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教育学?”但当代中国教育的后继之人学术研究的实际情况怎样?在向共同的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了哪些值得大家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呢?学术研究就其纵向结构来看,包括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过程和撰写研究成果三步。本文即从这三方面来谈中国教育学研究生学术研究泰势与问题。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在决定和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方面有突出的作用。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是指先为整个研究确定目标方向。以使后期的整个研究遵循着获取目标价值的方向而前进,最终获取既定价值目标。 对研究生来说,投稿和完成学位论文是他们进行研究的两个必然价值取向。相对于本科生“重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更倾向于科研能力的养成与提高。把科研成果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发表在权威杂志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个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也是获得同辈和导师认同的最简单方式之一,大多研究生都乐于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科研才华。但教育类杂志的质量参差不齐,在核心期刊(特别是学科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每个期刊创刊时都会将自己的期刊划为几个版块,在每年的开始时,由杂志社标示出本年的选题指南,投稿人可以根据杂志社的这一选题指南去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人会问,一个研究者的研究不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定吗?怎么会根据杂志社的选题指南而定呢?),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自己研究出来的成果,投稿后被录用的机率更大。因而,以所投杂志近期所关注的研究方向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现在研究生们确定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学位论文是指为了获得所修学位,按要求被授予学位的人所撰写的论文。完成学位论文是毕业时拿到学位证的硬性条件之一。但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投稿的论文又有一定区别,首先,学位论文要求新颖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阐述详细,其次,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要求全面且数量多,这样才有助于对相关文献进行追踪检索。因而学位论文的写作更具难度和挑战性。现在不少研究生为了能尽快完成学位论文趋向于做对某一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现状研究,现状研究是指研究者先对现象的描述,然后针对现状的特征和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或看法,从研究所用时间量和精力方面讲,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研究过程,而且大多选择现状研究的研究生都会采用量化的问卷调查表去收集数据,然后运用SPSS系统去分析收集来的数据,得出关于数据的特征,分析特征后的深层生成原因,最后以此为基础来论述现状,提出针对现状的改进意见。不过更有甚者,都懒得用SPSS去分析数据,直接采用了平均数这一集中量来描述、分析和判定数据的特点,这其中的科学性和可信度的值得考究的。 从研究的类型维度看,可将研究过程分为书斋式研究过程和实证式研究过程两种。中央民族大学的滕星教授写到“从我国新时期教育研究20多年来的历史来看,我国教育研究的方式相当大一部分或者绝大部分是文献和思辨式的书斋研究”。但这里所说的书斋式研究过程与传统的思辨研究过程还有一定的差异,传统的思辨研究过程是指运用逻辑推理、演绎等方式从一个假设出发来推论出一定理论的过程。这里的书斋式研究过程是指: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和浏览国外网站等方式,寻找国外对于某一教育现象的理论阐释,然后通过介绍这种新的教育理论,主要是对这种理论的内涵、特征和心理机制等做详细的阐述,再结合当前中国教育教学的背景提出某些建议。正如《学会生存》中说到:学院模式过分的依赖理论和记忆,它给予书面的和复述的表达方式以特殊的地位,损害了口语的表达、自发精神和创造性的研究,还表现出对抽象思维的偏爱。理论的直接移植是造成中国到现在都没有自己的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很多的研究生都说:教育学虽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但经过几千年的人类不断探秘之后,要想在教育中找出一块还未被发掘的研究领域是特别困难的或者可以说是不太可能的。于此,我们就会自问那后来的研究者要做什么事呢?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理论积淀期的研究生们。所以认为当前的研究工作无异于补充或丰富前人提出的理论。因此先引进国外的某一前沿教育理论,然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某些教育教学建议或总结实践经验来丰富引进的理论,这样的文章即好写,也比较好发表。毕竟在当代中国人心中,与国外沾上边的都是先进的、有底气的东西。这种媚外的情结特别在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能体现。因而这种“坐着做学问”的方式很受欢迎,至少到现在为止还使不少研究生受益不少。 在学位论文中,实证式研究运用得比较多,主要是相对于现在普遍的书斋式研究来看。实证式研究过程是指需要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然后去证明或检验提出的理论假设。但现实中,现在的研究生们把实证式的研究过程简化了以利于自己研究工作的开展,一般采用的实证式研究过程是:以某一国外引进的或是国内某位权威专家已编制好的问卷作为调查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收集的数据资料(我见过最粗糙的分析数据方式是只用平均值来说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整体情况)得出结论。但“统计是用来表达总数和平均数的,而这种总数和平均数就必然掩盖了其中的差别和差距,这种差别和差距也许是很大的。不管统计是多么客观,它们的价值只不过是供那些提出统计和研究统计的人们使用而已”,因而只有问卷调查的量的研究而没有对整体深入的个案的质性分析。其数据的准确性是得谨慎对待的。 形式的相近、语言表达的模仿倾向、对同一研究文献综述的大同小异。都是撰写研究成果时表现出来的共性。在撰写研究成果的形式方面,他们倾向于“述――评”式,而在“述――评”式中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述”一种国外前沿的教育理论,然后在国内背景下对其有用的成分进行褒性评价;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现状描述,然后议论其产生的原因,再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现在的研究生们喜欢直接摘录某一名人或某一名著的一个句子或一段话,而非概括性的总结他们所要gI用的人或书的主要议点或观点。特别是在直接引用国外的理论观点时,由于翻译上的种种原因,会导致一些撰写的教育科研论文的表达方式不符合中国人的言语习惯,不仅非专业人员读不懂,即便是专业人员也很难读下去,最后给读过的人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而不是豁然开朗。中国人在做学问时习惯于独立研究。缺少团队的合作意识,但往往我们在很多的文章中总是看到一篇文章的署名很多是两个人一起的,更有甚者是5―6个人一起署名,这种“一个人干活全家吃饱的”的现状很可能会破坏严谨治学的氛围。文献综述是在对选题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文章。综述属于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但现在国内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对于同一研究领域或对象的文献综述基本大同小异,不管是时间靠得近的文献综述还是年陈久远的文献综述,它们所罗列的主要文献条数,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都是相近的,没有体现时间上的延续性,而且新的研究水平、动态和发现较近期的文献综述中都找不到,给人一种这个研究问题的研究在他之前的某个时间段里是被搁置了的。 总之,我们有必要清楚地了解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现状,比正视其出现的问题,为实现建立我们自己的教育学这一目标,培养后继之人才,认清前进路上的障碍! 教育学术论文:英国中等教育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研究 摘 要: 受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英国在中等教育阶段向来注重学术课程,相对轻视职业课程,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属于典型的分轨模式。政府认识到这种模式的弊端,采取了很多措施,仍未能消除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对立状态。英国课程专家麦克・扬在《未来的课程》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英国分轨模式的不足,并从课程原则、课程策略、课程目标、资格制度四个方面论述了整合中学阶段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主张。 关键词: 英国 中等教育 学术课程 职业课程 整合 英国素有崇尚精英教育的传统,政府对学术教育过于偏爱,而给予职业教育的支持却很少,尤其表现在中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英国在中等教育阶段实行典型的分轨制,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几乎是完全彼此隔离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组织的变革,特别是职业结构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界限的打破,使得以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划分为基础的中学课程设置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政府改革措施述评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等教育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沟通与衔接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二者的联系创造了条件。 (一)80年代:学科课程改革。 80年代末,保守党政府对中学课程主要提出了两种批评意见。第一种意见可以追溯到1976年拉斯金演说,该演说认为英国中学课程不能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另一种批评意见是:学校选择课程的自由是导致大多数学生成绩较差特别是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成绩差的主要原因。① 上述两种批评意见都可以看成是对学科课程不断加深的危机的反映,从这些批评中,以及与经济上更成功的国家例如德国、日本的教育成就的比较中产生了两种改革的主张。第一种主张认为中学课程应该职业化,使得学生离开学校时更容易就业。这种职业化的主张体现在1983年开始在普通学校实施的“技术与职业教育行动计划”(TVEI)和1985年推行的职前教育证书(CPEV)等政策措施中。第二种主张表现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在传统的学术科目方面设立全国性课程,并设立7、11、14、16岁考试,而且第一次把技术作为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 但是,这一时期的改革措施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学术课程的改革尝试,并没有对学术课程加以根本改变。其实,这些措施都只是局限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自身的某些变动,或者在职业课程中增加普通教育的内容,或者在学术课程中融入职业教育要素,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根本变动。 (二)90年代:资格制度改革。 到了90年代,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各自为政的状况受到更多的批评。课程专家批评学术轨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以及职业轨的质量差、可选择性少,建议应建立统一的资格制度,结束教育与培训之间的分离。 1991年政府白皮书《面向21世纪的教育和培训》推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这是一种兼顾就业和升学需要的资格,与指向具体职业领域的国家职业资格(NVQ)不同,它将学历教育同职业培训相结合、相沟通。白皮书强调要建立现代学术和职业资格体系,这两种资格应该一视同仁,青年不应该再受到已经过时的“区别对待”。不过,事实上政府并没有结束这种区分,而是建议以高级水平证书、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基础,建立三轨制教育资格制度。1996年,容・迪尔英爵士发表最终报告,标志着英国16―19岁学生的资格制度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该报告的中心议题是“需要建立一种更为统一的全国性资格制度框架”。但该报告既有走向统一课程的建议,如调节机构的合并、GNVQ分成六种或三种单元模块,从而为建立一种更统一的、更灵活的课程奠定基础,又有更加分离课程的建议,如报告强烈支持使三种资格途径更加清晰,其实是扭转了三种途径逐渐融合的趋势,后退一步使三种途径变得更加具有特殊性。因此,该报告“并不必然使得我们的学校向更加统一的制度迈进”。② 英国一系列资格制度的改革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改革都是在保证学术资格的标准不被动摇的前提下进行的,除了迪尔英报告中关于设立核心技能AS-Level的妥协性建议之外,学术资格没有任何变动。另外,设立统一国家职业资格的目的在于结束英国众多职业资格证书冗繁无序的杂乱状态,然而NVQ和GNVQ实施后,原来的很多资格授予和认可机构及它们所管理的资格证书也都保留了下来,并没有达到减少资格数量、刺激学术资格和职业资格融合的目的。③ 二、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麦克・扬《未来的课程》中的观点 美国自由主义哲学家杜威和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葛兰西关于教育与工作世界关系的论点,构成了麦克・扬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理论的基础。他提出了“批判的职业化主张”,明确了整合学术科目与工作世界之间分离的一种途径,这种途径就是开发学术科目的“职业层面”。与80年代课程改革所体现的新职业课程观的考虑相反,他认为,学科课程不但不应该减少,反而应该面向所有学生,并与对劳动世界的理解和经验相结合。使学校科目的职业层面更加清晰的方式是:这些科目不但可以使学生接触概念和思想,而且应该使学生理解成人工作世界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麦克・扬从未来课程的课程原则、课程策略、课程目标及资格制度四个方面论述了具体的改革主张。 (一)课程原则 职业的高度专业化是现代社会国家和经济的内在属性。麦克・扬区分出了经济上两种不同的专业化形式:分化的专业化和联系的专业化。分化的专业化是经济发展到大规模生产制度时期的产物,在生产过程中表现为生产中对任务的认识和执行的分离;联系的专业化是经济发展到灵活的专业化生产制度时期的产物,在生产过程中表现为生产过程要最大限度地所有雇员的最大潜力,强调团队工作。 在他看来,不同的专业化形式在课程上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表现形式。分化的专业化在课程上表现为学术课程的高度专业化和职业课程的狭隘化,继而导致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分离。而联系的专业化表明了不同专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它强调不同的专家都要形成某种整体意识,即意识到他们的专业化和整个课程的关系。它力图超越“做人的教育”与“做事的教育”之间的传统分离,④要求在课程中建立知识和技能的联系,并使课程与更广泛的教育民主和社会目标相联系。于是,以联系的专业化为基础,麦克・扬提出了构建未来课程的基础原则: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灵活性;建立核心内容和专业学习、普通(学术)学习与应用(职业)学习之间的联系;提供个人进步和学分转移的机会;对课程总体目标的清晰认识。这些原则可以视为麦克・扬基于当前经济的变化而提出的构建未来新型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策略 麦克・扬所认为的课程策略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在评判原有两种相关的课程策略――以结果定义课程的方式和模块化方式――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所谓的“联系”的策略作为未来课程内容组织的方式。 模块化方式,是指灵活地把课程内容分成多个小的学习单元,这些单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它是一系列地方性行动的产物,目的是改革中学的学科课程,适应TVEI鼓励的新型学习。以结果定义课程的方式实际上就是强调对学生先前学习经验的承认,课程内容能够并且也应该根据可测量的学习结果来组织安排。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缺陷:它们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忽视了对新的教育方法的需要,以及对教师的新的专业能力的需要;按照这两种方法组织的课程内容例如教学大纲、知识体系等与具体的学习目标之间存在对立。 麦克・扬认为需要一种新的课程组织方式,将模块课程、结果课程与学习者的志向和需要、系统的整体目标联系起来。“联系”的概念首先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性的社会过程,这种过程有意无意地是在与其他学习者一起建立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发生的。它强调需要把学生和教师的目的和活动联系在一起,并与更广大的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知识经验,在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设计特定的模块,开发什么样的模块取决于现存的工业政策。它强调学校或学院整个课程及其组成要素的相互依赖,这些要素包括:学术科目和职业计划,学习者支持与指导,与更广大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以上可以视为麦克・扬在以联系的专业化为基础的课程原则或框架内对未来课程策略的设想。 (三)课程目标 在这部分,麦克・扬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每个学校应该怎样确定自己的课程目标;第二个问题是每个学科的教学应该怎样与学校整体的课程目标相互结合。 关于第一个问题,他认为中等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接触各种基本的专业知识领域,也不只是学习适应特定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它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作为未来成年人和公民的个人教育和社会教育,关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对现在和未来世界的理解、把握及其相应的技能”。 麦克・扬关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在批判传统中学课程的科层制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的。在科层制模式下,科目教学占据主导地位,个人和社会教育作为特定的课程目标受到忽视。然而,随着全国性目标和排名制度的建立,科层模式受到了挑战,“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他接着提出了课程整合的联系的方式,这种方式通过两种形式把个人和社会发展目标整合到课程中去:首先,它不从具体的科目开始,而是从更广泛的课程目标开始,并考虑这些科目怎样实现这些目标;其次,它不从全国性课程的要求出发,而是先考虑每个学校怎样确定课程目标,并考虑他们怎样才能达到全国性课程目标的要求。⑤ (四)资格制度 在此部分,麦克・扬在分析政府已有改革措施特别是在评判迪尔英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学习社会资格制度的设想,并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高级水平课程的改革方向。 麦克・扬认为迪尔英报告中关于资格制度改革的建议没有意识到资格制度变化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层面组成的,包括政府、条例、认证、证书和测验;仅仅通过管理机构的合并统一不意味着必然会运作一种更加统一的认证制度和证书制度;它忽略了影响到未来资格制度发挥新的作用的背景的变化,没有认识到学习化社会要求不能把资格制度看成是一种学习结果的标志,而应该把它看成是能够胜任持续学习过程的标志。 在此基础上,麦克・扬提出了改革构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更强的框架和观点。提出改革的前景是在18岁以上学生中建立一种总的证书,作为体现未来资格制度特点并有助于达到那种目的的一种方式,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共同的测验方式、模块课程、核心技能等。(2)扩大层面。建立统一的资格制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管理机构合并的层面上,应扩大改革层面。例如,建立学术和职业资格的共同的测验和评分制度。(3)重塑学习化社会的资格制度。为了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要求,迪尔英报告的四种水平应该与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提高水平联系起来,并成为鼓励人们在横向涉猎不同领域、在纵向寻找新的职业机会的手段。以课程的单元化为基础,学分转移、学分累积,在面向终身学习的资格框架中变得更加重要。 三、结语 近几十年来,英国政府和学术界努力消除中学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分离、对立局面,尽管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但他们在改革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特别是麦克・扬对于学习化社会中课程的设想和分析,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探讨课程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我国新课程的建设,特别是课程理论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教育学术论文:陈友松电化教育学术思想研究 【摘要】陈友松先生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拓荒者,在课程开设、电教刊物创办等方面均有开拓性作为。陈友松对媒体技术和电影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解读,为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在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化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早期电化教育;历史研究;陈友松 陈友松先生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拓荒者。陈友松先生对媒体技术和电影教育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解读,不仅为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在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化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而且对当今教育技术中国道路的探索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一 陈友松及其对我国电化教育的开拓性贡献 陈友松博士(1899-1992年),湖北京山县人,当代著名教育学家、翻译家。他早年留学菲律宾、美国,师从杜威等大师。193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南京中央教育电影检查委员会委员,并在大夏大学任社会教育系主任,开设教育电影课。之后,他先后在西南联大、湖北省立教育学院等高校任教或任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陈友松调至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后先后任全国比较教育学会顾问、全国陶行知研究会顾问等。陈友松被杜威誉为“东亚第一流学者”。晚年,被王震副主席赞扬为“国家的宝贝”。[1] 陈友松“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综合型的教育学者、终生以学术为祖国全民普及教育和建设完善的现代教育学制而呼号奋斗的战士。”[2]他在教育的诸多领域,如电化教育、教育财政学、苏联教育、比较教育等方面均有开拓性的贡献。电化教育是陈友松在民国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其开拓性贡献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首次在大学内开设教育电影课程 陈友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过视听教育课程,1935年回国后即在大夏大学开设教育电影课,每班约百多名学生,学生经常去上海各电影制片厂参观。按孙明经的考证,这是我国大学开设最早的教育电影课程。[3] 2 发起创办“唯一国人组织之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 1936年,加入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陈友松与卢时白一并联合吴铁成、褚民谊、潘公展、方治、郭有守、彭百川、徐悲鸿、徐公美等发起成立全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并在《电化教育》期刊显著位置处声明,该公司是“唯一国人组织之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以诚与信为电教服务!以谨与慎谋出品精良!”该公司与中央电影摄影场与金陵大学展开合作,以推进电影教育和无线电教育为宗旨,其业务偏重电影教育,有:(1)自制非常时期教育及教课影片。教课片每卷仅二三十尺,内容包括一课之材料,售价仅一两元。(2)译售并出租外国制教育及教课影片。(3)缩制有教育意义之小型长片。特约工厂自制小型机而以分期付款办法出售。[4] 3 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电教类期刊《电化教育》 1936年底,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编辑、中国电影教育用品有限公司出版的《电化教育》期刊问世,陈友松任主编,共出版了6期,抗战开始后停刊,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电化教育为名的期刊。之后,专门以电化教育为内容的期刊陆续出现,标志着教育电影、视觉教育和播音教育的研究者初步组成比较独立的电化教育研究领域。[5] 《电化教育》期刊封面上标明,该刊为非卖品,“每期万份赠送全国教育机关”,宗旨是“促进电教,挽回利权,杜塞漏扈”。封底则用大字宣明:“唯一国人创办的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采用国人出品是我们教育界的光荣,提倡国人出品是我们中国人的义务。”从中可以看出创办者浓郁的爱国情怀。该刊有电化教育之研究与讨论、电教技术、教育部法令及电影新闻以及教育影片推荐等栏目。 4 编著我国第一部有声教育电影著作《有声的教育电影》 陈友松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视听教育课,授课教师为著有美国第一本有声教育电影著作的教育电影专家亚恩士倍杰博士(V C Arnspiger) ,回国后陈友松根据讲义,并结合中国教育电影现状与需求,于1937年2月出版了《有声的教育电影》,在引进和传播美国视听教育理论以及本土化创新方面做出开拓性贡献。 《有声的教育电影》亦是我国第一部有声教育电影著作,该书在回顾视听教育发展、介绍各国电影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电影的制作、鉴别、实施、行政以及建筑设计、机器选择等,还介绍了如何在中小学、大学和成人教育中实施电影教育。 5 对我国“电化教育”定名有所贡献 关于“电化教育”的来由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就是陈友松和戴公亮的说法,即1936年他们看到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署出版的《学校生活》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把视听教育统称之为Electrifying Education。他们认为可译为“电化教育”,但视听教育通称之为电化教育也不太合适,决定从视听教育工具中挑选出效果较好的、各有特点、既能单独使用,又可组合使有的4种“利器”――幻灯、电影、播音、电视,并将采用幻灯、电影、播音、电视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的教学方法称之为“电化教育”。[6]我们在此不对其他说法进行讨论,也无意于辨清孰先孰后,但是陈友松为我国“电化教育”定名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二 陈友松的媒体技术观 1 媒体技术的工具性:电影是教育的新“利器”,可以消除“教育的惰性” 陈友松是把电影等新媒体技术看作是推动教育文化发展的工具。陈友松[7]认为,“它(电影)在人类的教学与娱乐的可能性上是这样的浩大而悠远”,“文化的进步是跟着工具走的,教育的效率也是一样。中国的教育工具依然停滞在书本、黑板、粉笔时代,急需一种利器来鞭策我们的教育的惰性。”陈友松用“教育的惰性”来形容当时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透露出他的担忧与急迫心情。他认为,要增加学习效率,必须改良教学工具。“20世纪的教与学当用20世纪的方法与工具,这是一个激变的时代。如魔术一般的科学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新的知识浩如烟海,新的技能经纬万端,新时代的教育机关要应付新文明的要求,传统的方法与工具,不足应付了。教育者因不满意于文字教育、书本教育,于是采用视觉教育的工具。所要学习的东西日益增加,所以要求学习效能的增加,要增加学习的效率,当然也要继续不断地改良教学工具。”[8] 可以看出,陈友松对媒体技术的认识属于工具主义,这种观点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迹。但是,与同时代对新技术的万能期待热情相比,陈友松[9][10]则有着比较清醒和冷静的认识,认为,“电影声片虽妙,然而美中不足必须要一切其他视听教育的用品或用具来扶持,这样总算是完备的视听教育。”“教育有声影片是教学的媒体物。如果要用有声影片为教学的媒体,须了解此教学媒体的性质与功用,认清其固有的长处与缺陷。例如切身的现在经验是学习者最好的直观教育,无论是静默的或有声的影片胜不过它,影片仅能刺激学习者,但不能使学习者有直接经验的适应。所以利用声片于教育的有效方法就是在它的特长处下手。”此外,陈友松[11]特别强调研究对电影教育的重要意义,“研究是教育有声影片的重要基础。有效力的教育有声影片,不是空中掉下来的东西。” 2 媒体技术的双重性:技术重在“用它的方术”,要“为特殊学习情境而制造” 陈友松[12]对技术的双重性有充分的认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铁能做十字架,也能做刀剑,所以决定一个伟大的发明,对于我们的利益,在我们如何使用它”。他[13][14][15]强调对媒体技术要善用,“电影的魔力譬如水火,其利害不在它的本身,而在乎它的用途和用它的方术。”“影片像图书一样,必须要精于选择,并适用于各种程度的观众。”“教育有声影片需为特殊学习情境而制造,这是显而易见的。” 陈友松对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从设计教学的角度入手的,他更强调教育的需求与目标,强调学习的情境。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陈友松在制订教育电影的考核标准时,强调影片要符合教育目标和教育需求。具体来说,陈友松[16]认为教育影片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核:(1)目标;(2)内容;(3)内容之发展;(4)视听方面的之技术;(5)对于其他课程资料之贡献;(6)影片的普通效力与价值。 陈友松以及之后四十年代舒新城等学者关于善用技术的主张与观点[17],为扼制当时的技术万能倾向、维持早期电化教育的教育定位和走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媒体技术与教师:电影不能取代教师,教师必须接受系统训练 正如上文所说,陈友松对新媒体技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因此,与美国试图用技术取代人的自动化教育主张[18]不同,陈友松[19][20]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技术万能的高涨热情中冷静地多次强调,“电影教育也决不能取教师而代之”,“电影既不可取图书与教师而代之,也不可以取其他视听教育工具而代之。”这与四十年代孙明经的集体教学观是基本一致的。 难能可贵的是,陈友松[21]进一步提出了师资培训的问题,提出“凡是应用影片教学的教师必须受有系统的训练。”这与当时仅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思路是明显不同的。后来的实践发展证明,教师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培训的确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之一。 三 陈友松的电影教育观 1 电影教育图解:门户观、工具观、比较观与三面观 正如前文所说,陈友松认为,电影的利害重在“用它的方术”,因而根据用它的方术的不同,电影教育有不同的领域和使用维度。“因电影或影片的种类或进步程度不同,或因教育的种类、内容、目标与方法的不同,而有许多种类的电影教育或教育电影。”陈友松用图解方式对电影教育进行了详细阐释,详见图1。 陈友松从门户观、工具观、比较观与领域三面观四个方面对他绘制的电影教育图解进行了说明:[22] 第一,从人类知识的门户观来看,人类知识的门户就是官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视觉教育是官觉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其次是听觉教育,二者合并为视听教育。陈友松介绍道,视听教育“在美国最近才成为一个崭新的名词。Audio-visual education是一切声片、默片与其他视听直观教育的领域。”图解中侧重实物示范的部分就是门户观的解释。 第二,从人类知识的工具观来看,陈友松认为“要增进他们的知识和控制环境的能率,就要继续不断的改良他们的工具……图书虽然一向是最大的助力,然偏于抽象的符号知识,这是中国过去教育的缺点……必须要借重一个能普遍化的工具,唯有电影能之。电影可以征服空间与时间,能把一切现代的工具所能获得的知识都表白出来,把一切实物实事表现得活动如真。总而言之,电影是一个集大成的教育工具,不仅是知识的工具,也可以说是情意的工具。” 第三,从电影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比较观。“电影教育限于视听教育,不能包括其他官觉的教育,所以劳作教育不可偏废。劳作教育,见图解即知是一切官觉都运用的教育。电影教育在放映时,似乎偏于注入的形式。劳作教育,则为启发的形式。所以劳作教育不可偏废。劳作教育的短处,就是限于某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恰好用电影教育补其不足。”“电影限于实物实事的代表,究竟不如实物实事的真实,所以直观教育如参观、旅行、博物院、展览会、科学实验与模型等不可偏废……图书文字不可偏废。最紧要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均衡一贯……总之,电影不过是一个最有权威的教育工具罢了。” 第四,从电影教育的领域三面观来看,“第一从图解中的圆圈看去,它的领域是视觉与听觉影响及大小脑、全神经系与全人的有机体。第二个从圆圈下的长方形内的对象看去,它的领域就是实物实事的代表。第三从教育的范围与种类看去,它的领域就是各种各色的教育,大致可分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是指文化电影、娱乐电影、宣传电影,属社会教育。狭义的是专为学校课室之用,与学程教学法有密切关系。” 陈友松[23]在详细阐述后总结道,“电影教育是用电气电光机械将实物实事的形体、关系或动作,或声音颜色或故事中的事物表现在银幕上,籍视听的官觉做各种目标不同,方法不同,对象不同的经验改造的过程。教育电影就是应用于这种过程的电影活动与设备。”陈友松[24]认为,电影教育是视听教育的一部分,“电影教育应与其他视听教育并行”,“除了电影声片、映放机、银幕、发音机等外”,还有科学实验、黑板示范、学校旅行、游行表演、学校博物馆等视听教育辅助用品。他认为,“有时其他视听教育工具,在某种特殊教学过程上,竟能比电影优胜。电影和其他视听教育工具的效率之比较,及应如何相辅而行。” 陈友松关于电影教育的门户观、工具观、比较观与三面观是他对新媒体技术及其进入教育后所生成的新领域的全面思考。门户观主要是对新媒体技术的思考,可以把新媒体技术看作是人类官觉特别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知识工具观主要是从知识的角度对新媒体技术与教育结合过程进行思考,认为电影教育使得知识传递从抽象走到具体。领域三面观是对媒体技术与教育结合后所生成的新领域的深入解剖,揭示出电影教育以及之后以电影教育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电化教育的领域特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广泛性。从交叉性看,这个领域涉及脑神经学科、新媒体技术发展、学程教学法等多个学科与领域的知识;从应用性来看,新媒体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各色的教育”,广义包括娱乐的、社会的和宣传的电影,狭义专指教学的和学校的电影;从广泛性看,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青年和儿童。内容可以是科学的、卫生的或是生产的……比较观则是从整个教育的视野审视电影教育在大教育中的地位,这不仅明确了电影教育的教育定位(而非技术定位),也清醒地指出了新媒体进入教育后的优势与不足。 2 电影教育的领域定位:教育、技术与相关领域的统整 尽管陈友松并未直接对电化教育的领域定位与性质进行过讨论,但是从他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感觉到陈友松对电化教育的交叉性、应用性有着清楚的认识。如前文电影教育图解中,陈友松认为电影教育需要脑神经学科、新媒体技术发展、学程教学法等多个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再如,在论述如何摄制教育影片时,他[25]认为“自大处着眼包括以下各方面:(1)拟定各科教材领域的声片;(2)摄制声片及其继续不断的改良之研究程序;(3)教育者与技术人才的学识与经验之统整;(4)推销制度之设立,使制成了的声片能得其所用,而且能普及到各机关。”“影片制造的程序之发展,须明白教育的需要和影片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一切有关系的事物须统整得法。”这说明陈友松认为,电化教育应在教育需要与媒体特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同时还要统整其他“一切有关系的事物”,如推销、普及与管理。我国早期电化教育之所以繁荣,也正是因为我国电教先驱对“一切有关系的事物”进行了有效的统整,特别是在教育需求与媒体功能耦合过程中找到平衡点,对美国的替代式自动化教育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和超越,形成了补充式和支持式的中国特色。[26] 四 陈友松理解电化教育的独特视角 由于陈友松具有多学科背景,且有留学经历,所以,陈友松对电影教育以及以电影教育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电化教育的理解具有比较独特的视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国际视野与本土结合 陈友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关于教育以及电影教育的学习经历,使其在从事电化教育相关研究与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国际视野,同时又注意结合国内本土需求。这一点从其文献论述思路中可以看出。他的研究结论和实践建议均是通过大量介绍国外相关做法并进行中西比较,再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 如,在论述教育工具发展时,陈友松[27]认为,中国仓颉造字、蔡伦造纸,以及活字印刷术,“比起同时代的西洋人的教育工具要先进多了”,但是忽略了“具体先于抽象、图在书先这一点。图的工具未见发展。”而西洋正好相反,“15世纪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以前,传达知识的首要的是壁画、蜡板书和中世纪盛行的鹅毛管所抄写的书卷等”,后来西方发明了照相术和电影。陈友松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基于中西方思维与表达方式的不同,对新兴的电影教育进行解释,这样的见解在早期电化教育发展过程中是鲜见的。 再如,在论述有声影片时,陈友松[28]首先介绍俄、美等电影教育情况后,“电影在苏联曾以之为实施民众教育的利器,藉以灌输公民必具的知识。在帝俄时代电影院不过一O四五所,且多设于大都市中。到1932年却有三二OOO所。此外学校中有四一二六校设备有电影。”之后专门论述有声影片在中国采用的问题。他认为,尽管中国教育经费困难,但是“有声电影教育确是有收获的投资”,特别是“在国难如此严重的时候,必须要在最短时间内使大多数民众获得日常生活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识字教育是抽象的,是不足的,最有效的最迅速的方法还是视听的电气化的教育。”此外,他[29]十分赞同郭有守关于教育电影官营模式的主张,“教育电影事业……亦须由国家文化教育当局积极主持,斯发达可期。”陈友松结合中国国情所提出的立足民众教育、以生活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官方主营等等主张,正是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本土化创新模式,亦是我国早期电化教育之所以繁荣并独具特色的重要缘由。 陈友松把对电影教育中国式发展的思考通过大学授课、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相关工作和创办电教刊物等形式广为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外,陈友松对播音教育方面亦十分重视。陈友松[30]介绍了苏联播音教育情况,称“教育播音在苏联颇为发达,曾有播音大学的设立,内分经济、普通、共同组合三学院,每周有两小时的课程,二年毕业”,“全俄的学校约占四分之一是有无线电的设备”。陈友松[31]提出,播音教育在中国很有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播音电台已经很多了,收音机的行销也一天多一天,如能善用将能成为一个很有权威的教育工具。”“无线电教育既这样发达,可与有声电影合并,由一个教育机关管理,以节省行政及技术的费用。”这与早期电化教育包括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的范围认定是一致的。1940年,陈友松倡议并指导昆明广播电台设置“空中学校”专题节目,该节目内容充实,讲稿通俗,很受听众欢迎。[32]在国际比较中探索中国电影教育的定位及发展方向,这样的考量亦是本世纪我国教育技术本土化创新的探索思路。 2 学科视野下的电化教育领域特性探讨 正如前文介绍,陈友松是一个综合型学者,因而陈友松对电化教育的理解并未受学科壁垒的影响。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陈友松集中出版了《各国社会教育》、《图书馆》、《有声的教育电影》等著作,把社会教育、图书馆和电化教育发展有机地加以整合。这是陈友松在国际比较研究后结合当时中国现状而做出的深入思考与实践建议。 陈友松[33]认为,图书馆与电化教育等均是当时中国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也可以把图书馆看作是“社会教育的总汇”。他[34]强调要“活用、普用图书馆为工具以推进全民众、全生活、全人生之教育”,并提倡流通图书馆的形式,强调电化教育手段在流通图书馆中的作用。他详细介绍了1934年黄警顽等发起的汽车图书馆游行情况,“汽车三面开门,藏书为开架式。除选择通俗读书数千册外,又有留声机、唱片、无线电的装置”,汽车图书馆走遍江浙两省,在社会教育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陈友松[35]称汽车图书馆为“流通图书馆开一新纪元”。 从电化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陈友松把电化教育置身于整个大教育领域,特别是社会教育领域,并敏感地意识到电化教育与图书馆的密切联系。后来事实发展也证明,教育技术的确与图书馆领域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有着共同的使命。美国的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即是由大名鼎鼎的雪城大学教育技术专家伊利教授创建。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与信息管理界多年来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陈友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敏锐地发觉了电化教育与图书馆的共同使命与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之后的电化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四十年代,杜维涛、孙明经等学者对电化教育的信息资源功能进行了继承与发扬,把电化教育看作是经济有效的“新图书馆”[36]。 陈友松的多学科视野使其充分认识到电化教育的交叉特性和应用特性,他把社会教育作为电化教育的应用场域,并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把图书馆与电化教育紧密联系。作为我国电化教育的拓荒者,他关于电化教育的准确定位与正确理解为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学术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性探讨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有自己的特殊研究范围和规律性,对它们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立足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性的鲜明特征。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研究过多,而忽略了它的学术性研究,政治性和学术性矛盾凸显,政治性主导作用因学术性研究的缺乏而面临失语,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性,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性;文化性;实践性 1 汲取前人文化成果 “中国古代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不断创新的动力。因为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靠中国古代教育一代代地传递下来的……没有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难以创造、延续和发展的。”文化一方面借助教育得以更好的传播和保存,另一方面也赋予教育以更宽广的领域来面对社会的多方需求。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教育,生生不息、源源流长的社会文化都是其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使得它对于优秀文化资源的利用更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人的正确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确实,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政治性较之文化性,是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本质规定性。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则将与智育、美育等无异,并无以在众多的教育形态中以其独特性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以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要实现这些教育目的,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可以吸收借鉴的地方都很多。“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看成最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到了魏晋时代,文学已经觉醒且被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中国的艺术自觉追求表现天地之心,拟太虚之体,因而也把和作为最高境界。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他们生活的意义,他们的价值信念,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根据,都是透过中国哲学加以反映凝结核提升的。”主动吸收来自这些学科的丰富内容,紧跟时代潮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价值。密切联系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学科特色。 2 经理论严密论证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理论基础。有了理论基础,学科的理论体系才能在它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然也有其特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坚实的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作为先进的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全人类精神文明最优秀成果的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就没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就不能真正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的解释了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根本目的和任务。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思想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意识中相对比较稳定的一部分。社会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就必然形成各种思想观点,造成人的思想复杂性。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必须全面考察教育对象在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周围所处的人际环境和文化氛围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便把握其思想形成、变化的外部客观环境。由针对性地组织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同时,人的思想发展不仅依赖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也具有能动作用。依据这一原理,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先进的思想、理论,一次武装人们的头脑,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早就和培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的理论。因而,它必然成为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社会主义意识不会在群众中自发产生,我们必须不断地向群众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提高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指导群众参加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指导,正确对待社会矛盾,科学地分析和把握每一社会矛盾引起的物质原因和社会条件,从而引导人们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矛盾的化解工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对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 对实践经验的抽象提升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一个已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的真理。但历史和现实也表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体现不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就走不出经验主义和盲目主义的窠臼,就很难提高水平和效益,其作用就势必受到怀疑,并进而使其价值和地位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 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回顾党的历程,从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夺取全国政权,从长期的革命斗争到社会主义建设,由于我们党总是适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而能够使广大党员干部在环境非常严峻和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旺盛的革命斗志,使全党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很快的取得统一认识,从而把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性,说到底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并从实践中抽象提升,形成真理性的认识,最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容及相关理论。正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正确认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一旦形成,又会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培养人和提升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具有广泛实践性的科学理论,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引导并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开发人们的智力水平。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同时,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立足于现实,根据各种变化的因素。不断调整自身,超越旧的理论,形成新的理论,以更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术论文:打造专业学术交流平台 服务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 摘 要:培育科学研究环境是当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内容之一,但是匮乏的专业学术成果展现、交流平台抑制了国防教育者投身科研的积极性,成为该学科建设的“短板”。因此,适时创办国防教育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成为该学科建设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探索,首先,引导从业者正确认识学术交流平台对学科建设、发展的积极作用;其次,鼓励有条件的国防教育集体考虑单独或联合创办专业的学术交流期刊,并逐步落实相关工作。 关键词:国防教育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学术平台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从无到有,建设层次也在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国防教育已经逐步从课程建设中走出,开始向更高层次的学科建设迈进。但是,回顾国防教育建设历程就会发现,科学研究与其他方面想比较,始终是一个“软肋”,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间专业学术成果展现、交流平台缺乏是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很多国防教育者在进行科研时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即自己的学术成果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展现,且大家的学术成果也比较分散,缺少一个长期固定的、可以集中交流的文字媒介。久而久之,从业者投身科研的积极性降低,科研水平难以提升也就逐步成为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的“短板”。因此,无论是现实还是长远地看,国防教育都需要创办一个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因为这既有助于解决科研人员在工作当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又有助于行业学术成果的交流和科研学术水平的提升,还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那么,打造国防教育专业学术交流平台,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正确认识专业学术交流平台对学科建设、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创办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是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课程建设向学科建设跃升的必然结果。根据教育学理论,从课程建设转向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是一种质的飞跃,相应地对学科从业者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亦然。通常,“学科建设(disciplinary development)”就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1}学科建设的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学科布局调整、学科组织完善、学科制度建立、学科建设方向确立、学科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术环境建设,等等。{2}可见,与科学研究相关内容的建设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相应地,对于科研成果的展现也比课程建设时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建设时期强调的是科研的孕育、生长,而学科建设时期则要求对科研做整体规划布局,成果的展现是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其他成熟学科拥有的众多专业学刊就是例证。国防教育要想“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3},即成为“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4},专业学术交流平台显然不可或缺。 其次,创办专业学术交流平台(有可能的话,出现多个),不仅能帮助科研人员解决工作当中面临的学术成果展现和交流的难题,而且还会从整体上激励和提高全国国防教育科研的水平,进而推动和完善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国防教育者投身科研,“积极参加……学术研究……开创教学科研工作新局面”{5},努力成为教学与科研的双优人才。但是,在实践中,国防教育者不约而同地发现自己处在发文章难和难以交流的窘境当中,要么不少期刊编辑部不认可国防教育学科科研成果,要么已有的成果分散、凌乱,最终国防教育者不得不各自为战,交流沟通的渠道偏少,这些都制约了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而专业学术交流平台一旦创办成功,并且出现多份,显然有助于国防教育者走出当前窘境,调动和激发后者的科研积极性;反过来,国防教育科研成果通过专业期刊等平台集中展示,使从业者在了解整体学科成果和水平的同时,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可以就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当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实现共同进步。显然,此举有助于国防教育行业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无疑对当下的学科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鼓励有条件的国防教育集体单独或联合创办国防教育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的平台 创办国防教育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的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考虑到刊号的审批、编辑人员、资金等一系列切实问题,创办的难度不小,这是远非一般国防教育集体所能承担的重任。担当重任的单位必须有多年的国防教育经验,雄厚的科研基础和较高的科研水平,相当的人员的编制,充沛的资金保障,以及顺畅、广泛的行政和学术关系,等等。即便如此,在创办过程中,考虑到工作的难度,这些单位在自身努力的同时,还需要积极争取相关方面的大力协助。那么,创办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具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具体工作的落实。首先,如前所述,基层单位要意识到创办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性,以及对促进学科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共识,并且还要尽可能地扩大这种共识,最终促成行业共识,以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学术平台创建工作。其次,创办专业学术期刊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如前文提到的刊号的审批、内容编审、人员的选拔与编制问题、资金的保障等,这就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具体操作中,承办单位要克服困难,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解决工作的外在条件需求,其间既有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有资金、人员配备方面的保障;同时,内部更应积极行动起来,统筹各方面的具体工作,调动和激发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落实各方面的工作。只有内外合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术交流平台创办工作的顺利推进。 2.内容设置。首先,在专业学术交流平台内容设置问题上,要贴近和服务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范畴内,宏观上,可以将学科布局调整、学科组织完善、学科制度建立、学科建设方向确立、学科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术环境建设等众多学科建设的内容涉及其间;微观上,以教学内容为例,国防教育分为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两部分,因此内容设置最起码应顾全两个方面。其次,主编应及时把握各时段的学术热点或突出问题,以卷首语征文等方式,引导国防教育者认真思考,并以论文的形式阐述各自见解,以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再次,设置一个固定的交流、辩论平台,为大家就某一问题发表不同见解提供空间,以期在交流甚至辩论中提升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最后,预留其他内容的空间。 3.严把质量关、科研风气关。首先,严把质量关是任何一个学术平台生存、发展的关键,国防教育专业期刊也不例外。期刊的质量关观念必须从一开始就坚定的树立,并且要一直抓下去,时刻不得松懈。期刊上刊登的文章一定要高水准,必须经过专家的认真评审,该修改就修改,严格要求,并且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确保将最优秀的论文呈现在读者面前,进而促使国防教育科学研究在较高的起点上扎实推进。“高标准,严要求”,既关系到期刊的长期发展,也影响到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各方必须加以重视。其次,树立科学严谨的科研风气,培育良好的学术氛围。科研风气和学术氛围必须从学术平台创立伊始就要树立和培育,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要不断地强化。“科学严谨”是对任何一个科研工作者、机构最起码的要求,学刊也不例外,后者要勇于与破坏学术规范的行为作斗争,引导、监督集体和个人科学研究工作的正常、有序和健康进行,着力营造、维护和保持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气与氛围,并使其成为一种集体的规范,进而配合学科建设,将科学研究规范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进。 综上所述,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正确认识,并适时引导有条件的国防教育集体创办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既可以解决本学科科研工作中的部分现实难题,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国防教育整体科研水平,消除学科建设当中的潜在“短板”,且源源不断结出的理论硕果又会服务于学科建设。 教育学术论文:论教育学术的批判与解放品性 作者简介:王巨光(1965-),男,湖北荆州人,教育学博士,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研究;南宁,530004。 摘要:教育学术必须致力于实现教育本体价值。这规定了批判与解放性是教育学术本质品性。张扬批判与解放本质品性,建构关于教育及发展人性的新知和真识,教育学术才能使自己获得坚实学术合法性。新时期,如何走出教育学学科独立性危机的问题不是我国教育学术的根本性问题。如何突破对教育学术自由探索的各种束缚,如何强化教育学术工作者及教育学术界批判与解放精神和能力,乃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学术根本性问题所在。教育学术本质品性的张扬要通过每个教育学术工作者以哲学之才为价值尺度,进行主体自我批判,强化主体自我批判与自我解放的精神和能力。这种主体的自我批判与自我解放往往需要结合教育学术工作者身处的具体历史文化和自身状况而真实展开。 关键词:教育学术;批判与解放;教育学学科独立性;哲学之才 关于教育学是不是独立学科是自其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惑着教育学术工作者的难题。我国教育学术界在反思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三十年多来教育学术时,围绕该问题,不时展开热烈讨论。赞成者与反对者各执己见,针锋相对,都难以说服对方。在笔者看来,我国教育学术危机并不是由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缺乏造成的。本文尝试探索教育学术的本质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认识和解答新时期我国教育学术根本性问题所在。 一、批判与解放性:教育学术的本质品性 由必须致力于实现教育本体价值所决定,教育学术的本质品性即为批判与解放性。教育本体价值就是在德智体诸方面发展包括知情意在内的人性。[1]151为成功履行探索、发现、建构教育及其发展人性的新知真识之天职,教育学术工作者必须以发展人性之最高价值尺度作为标准,对一切束缚人性发展的东西进行批判,并为把人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付出理性甚至行动上的努力。在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哈贝马斯看来,批判是认识与解放旨趣的统一。[2]200-201我们据此认为如果不立足于人的本真解放和自由,本真批判有可能沦为伪批判;如果不进行甄别真伪、区别善恶的本真批判,本真解放和自由也有被滥用、被扭曲的危险。[3]批判与解放是具有同一性的一体两面。 教育具有服务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具有建构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关系,实现主体间和谐交往的社会实践功效。诚然,教育学术也具有服务于促使这些教育工具价值实现的功能。但不立足于发展人性之本体价值,教育工具价值也往往容易被扭曲。教育学术必须以教育本体价值为本,才可能有效防止教育工具价值被扭曲、被异化。因此,保持自身批判与解放的本质品性,是教育学术促使本真教育工具价值实现的需要。 按照哈贝马斯对人类认识旨趣的三种划分,我们认为教育学术的根本旨趣就是解放。哈贝马斯把人类认识旨趣区分为技术旨趣、实践旨趣和解放旨趣,并认为自然科学、精神科学和批判的社会科学分别是以这三种旨趣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实,解放旨趣终究是人类认识的最为根本和一以贯之的旨趣。首先,如果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人类的命运,那么,打破“枷锁”获得解放就是人类永恒的高贵追求。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首要地取决于解放旨趣。其次,哈贝马斯所说的其他两种旨趣归根到底也是以解放旨趣为基础的。试图通过技术及其活动支配外在客观自然世界的技术旨趣,其根本的意向是把人类从自然界的强制中解放出来;建立和维护人际间相互理解和达成共识的实践旨趣,其本身与把人从相互反对、相互敌视状态中解放出来的意向具有同一性。而且,以下严酷事实的存在更凸显了直接追求自由、独立和主体性的解放旨趣及其以此为基础的批判的社会科学的突出地位和至关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技术旨趣所创造的成果被统治集团滥用给人类带来不幸和灾难;实践旨趣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阻扰和破坏,达成共识的途径仍然被掌握着政治经济大权的少数人所操控。[2]12-14在此背景下,教育学术需张扬自身批判与解放本质品性,正好回应了需要变革的当今时代对现代学术的真切呼唤。 教育学术具有以其他学科及其成果为基础,可以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研究的特点,但只有张扬其批判与解放本质品性,才可能显现这种研究特点之长,并在建构关于教育及发展人性的新知和真识中使自己在现代学术园地里取得不可动摇的合法性地位。随着传统学科研究领域相互重叠的出现,多学科参与的各种专题研究的兴起,打破传统学科分野的新的研究趋势日益明显,不可逆转。[4] 顺应这种趋势,教育学术张扬自己本质品性,能焕发自身更旺盛的生命力。杜威超越19世纪末20世纪初另一位促进美国学术和教育进行重大改革者霍尔的地方,就在于他秉持更为深刻的批判与解放精神,不仅从心理学,而且适应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当时美国的教育改革,从而,把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教育改革学术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5] 王巨光:论教育学术的批判与解放品性 教育学术以批判与解放性为本,立足于人的理性自主性,反对人间一切或隐或现压迫、压制力量及其意识形态,反对一切不合理的支配、束缚、操控,反对一切放弃主体性的依赖、顺从、奴性。并诉诸于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批判,诉诸于文化深层结构批判。因为批判本身蕴含反思性,完整的教育学术批判必然包含指向对自身的批判。当然,具有不同背景的教育学术工作者,总要依据自己所处的国情特点、时代及具体历史条件,构建具有不同内容的批判与解放主题,并开展创新性研究。在革故鼎新、大胆尝试和敢于实验成为美国社会的金科玉律,皮尔士、詹姆斯开创的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兴起之时代背景下,适应当时美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杜威对保守主义教育哲学进行批判,发展自由主义的教育哲学,并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而影响深远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德国的解放教育学和批判建构教学论遵循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思路,主张通过对个性在后工业社会中的批判和解放,达到改变不合理社会现实的目的。”[6]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为广大被压迫的拉美民众代言。为了启发他们的觉悟,实现他们的解放,他以非凡的勇气、过人的胆识进行彻底的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批判。并以高超的智慧、渊深的知识创建了被压迫者的解放教育学。“保罗•弗莱雷的思想反映了他对周围的被压迫者所遭受的极端困苦和磨难的创造性思考和敏锐意识。”[7]堪称被压迫者教育圣经的弗莱雷的代表作《被压迫者的教育学》超越了它自己的时代和作者的时代。以陶行知、晏阳初为代表的民国时期中国一些著名教育家及教育学术工作者,为实现“民族再造”,对升官发财科举教育余孽进行彻底否定,对当时脱离中国社会实际的“误教”现象进行无情批判,高扬解放人性的民主主义教育伟大旗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新民教育实验,对我国具有健康民族性的民主教育建设事业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新时期,我国教育学术如何建构批判与解放性主题是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新时期教育学术根本性问题:强化批判与解放精神和能力 改革开放新时期里,我国教育学术界关于教育学学科独立性与否的讨论实质上是关于教育学是“学”还是“术”的争论。为教育学是“学”的辩护,似乎有利于建立和维护教育学术工作者的学术自尊,但如果为所谓的教育学学科独立性危机而迷惘、甚至苦恼,实际上是错置了新时期教育学术的根本性问题。教育学学科独立性危机并不是教育学术危机所在。如果我们把握住教育学术批判与解放本质品性,我们有望超越教育学是独立学科还是作为其他学科应用之“术”的争论。因为只要存在关于教育及其发展人性的新知和真识需要去探索、发现、建构,教育学术工作者又能张扬批判与解放精神,并能成功履行自己的天职,那么,就不存在什么教育学术危机问题。相反,教育学术的真正危机就在于其失却批判与解放本质品性,教育学术工作者在履行天职上的无能为力、无所作为。 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新时期我国教育学术的根本性问题不是如何走出教育学学科独立性危机,而是如何挣脱、突破束缚教育学术自由探索的各种外在和内在的支配及控制,强化教育学术工作者及教育学术界批判与解放精神和能力。反思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教育学术研究现状,可帮助我们认识问题所在,并引导我们发现我国教育学术研究不如人意的深层次原因。 在改革开放前特殊年代里,当时的教育学术根本上受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支配,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教育学术及其批判可言。其所谓的“教育批判”和“教育革命”不过是以颠倒的标准进行伪批判和假革命而已,其实质是为各种阶级斗争活动合法性做辩护,为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正确性进行论证和做注解。这种被扭曲的“教育学术”甚至成为倒行逆施的帮凶。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大解放运动的开展,中国迎来了文化教育的春天。我国的教育学术逐步摆脱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支配成为可能。但是,“极左”的思维方式往往无孔不入,比如对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的批判就一度深刻影响了教育学术界。当我国全面现代化的帷幕拉开并逐步深化后,阶级斗争意识形态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在全面现代化进程逐步深入推进后,我国教育学术界是否在总体上逐渐摆脱了被支配的地位,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及独立自主性,进而张扬了批判与解放的精神和能力呢?事实难以令人做出乐观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到,我国教育学术在取得摆脱阶级斗争意识形态支配的胜利后,却又开始受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这种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把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作为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认为只要把生产力增强了,把经济搞上去了,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严酷的历史事实表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畸重畸轻的做法必然会使人类付出沉重的代价。 剖析改革开放新时期持续十七年之久的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学术界是如何受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其自主性及批判精神是如何再次丧失的。在这场大讨论中,共有300多篇,洋洋洒洒共200多万言,林林总总形成25种关于教育本质之说。但正如郑金洲所认为的,“这一切,仍未能令人满意。各家各派虽力求论之有据、言之成理,但几乎都包含难以克服的悖论,对来自各方的批评之声不能做出令人心悦诚服的回答”。[8]192教育学术界本应该回过头来反思其研究与讨论的前提预设是否存在问题,开始意识被引以为“金科玉律”的东西是否已演变为某种错误的意识形态。可惜的是他们却并未这样做,而是仍然在概念框架里兜圈子,希图从关于本质与质、本质与规律、本质与功能等等的关系之辨析中,从对所谓事物内部矛盾或其与外部矛盾关系的分析认识中,求索走出迷宫之路。[8]193-207更为令人遗憾地是,当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运动掀起,乱象丛生的学校教育遭到有识之士痛切批判之时,却未见中国教育学术界主流反思与质疑,并运用理性的力量,对其进行严肃、彻底批判。 众所周知,教科书中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演变成社会生活中政治或生产力(经济)决定文化、教育,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之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所隐含的决定论思维模式实质上为文化、教育领域的独立自主性被任意侵蚀之错误行为提供了可以借以进行辩解的潜在理由,甚至为一个活动领域及其权力者支配、操控、压制另一个活动领域及其人员提供了某种“合法性”论证。关于教育本质的大讨论及关于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大论战不仅没有进行前提性批判,反而把以上所谓的原理及价值观念作为“真理”而设置为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从而使我国教育学术曾一度陷入某种深刻危机。 对于这场教育本质大讨论,涂又光先生有独到见解,他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正本清源的解读,发现教科书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简单认识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误读。[9]他以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遭遇的严重挫折和所蒙受的巨大损失为事实根据,通过深刻哲理性的分析雄辩地论证人类政治、经济、文化之不同性质活动及其领域之间不能搞相互决定论,而平等互动律才是人类这些不同性质活动及其领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关系原理。[1]152-153涂先生的深刻批判及正确认知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学术的重大成果。 三、主体自我批判与自我解放:教育学术本质品性张扬之道 教育学术要张扬自身批判与解放的本质品性,至关重要的与其说是如何进行理性思维的问题,毋宁说是教育学术工作者对教育学术采取什么样态度和秉持什么样学术精神的问题。是把追求学术自身内在价值作为学术活动目的,还是把学术仅仅作为谋生与晋升的手段是对待教育学术的两条根本对立的活动路线。毫无疑问,我们应取的是前者。也就是说教育学术工作者应该是席勒所倡导的哲学之才,而非利禄之徒。我国每个教育学术工作者以理想型哲学之才作为价值尺度,自觉进行主体自我批判,强化主体自我批判与自我解放的精神和能力,方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学术张扬其本质品性之道。 席勒在1789年耶拿大学任职演讲《什么是世界史及为何要学习世界史》中分析认为,利禄之徒斤斤计较自我的得失。他们不是从内在精神财富中,而是从别人对自己认可、所给予的名誉和待遇等方面寻找报偿,他们做任何事情的动力来自外在的刺激和鼓励。哲学之才恰恰相反,他们不懈追求更新更好知识,永远走向更加完善的境界。他们在研究对象和孜孜不倦追求本身中获得激励和报偿。[10]我们可以认为利禄之徒学术活动受工具理性支配,[11]31-32也即他们为达到个人狭隘的功利目的而权衡如何利用所谓学术的手段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利禄之徒把工具理性极端化就会使学术活动沦为反人道的手段和工具。二战时期,德国一些人类学家为讨好和效劳于法西斯政权而用他们的所谓人类学“知识”服务于法西斯种族大屠杀,这些人类学家及其所谓的人类学“知识”成为纳粹杀人机器的一部分。他们在世界学术史上写下了耻辱的一页。哲学之才学术活动受价值理性支配。[11]31-32他们崇尚探索真理、建构美善,而不计较自己的学术活动可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功效或危害。哲学之才为了追求真理甚至可以把自己生命安危置之度外,宁死不屈,视“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乐趣”,被罗马宗教裁判所烧死在鲜花广场的布鲁诺就是如此。这样的哲学之才显然是最勇敢最有力量的人。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因为自己激进的教育思想和行动,遭到巴西军人政府逮捕监禁并被驱逐出境,经历了长达16年流亡生活。但他矢志不渝,历经磨难,在自己流亡生活中,加深和升华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终于铸就成影响深广的被压迫者的解放教育学。就理想类型而言,哲学之才是追求真善美的人,是具有独立主体自主性,不断自我超越的人。而利禄之徒在斤斤计较自己偏狭而非正当私利时不可避免地沦为假恶丑弱的懦夫。毋庸置疑,远离利禄之徒而成为哲学之才,在追求完美境界中而不断自我超越应成为我国教育学术工作者的自觉追求。以理想型哲学之才为价值尺度,结合历史文化和教育学术工作者自身等方面的实际,我国教育学术工作者的主体自我批判与自我解放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批判自己精神深处文化负面性东西,突破“二人”关系法则的规制,把自己从异化的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 美籍华人学者孙隆基在《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一书中分析指出,中国人用“二人”关系给人下定义,正好把明确的自我疆界给铲除掉。[12]我们认为,生活在多重“二人”关系之中的中国人往往由各种“二人”关系中的强势一方来定义自己。按照孙隆基的分析,中国文化重视营造温情的 “二人” 的“和合性”。我们不难看到,在富有所谓“人情味”的“二人”互动之中,弱势一方在追求安逸地顺从及舒适地依赖中轻易放弃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和自治性。我们的确不时能发现掩盖在温情“二人”关系下的是人与人之间不同程度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被这种关系所笼罩,个体灵魂的自我超越性也就无从谈起。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二人”关系性质与法则。教育学术工作者必须在自己与各种优势力量之间,特别是与直接掌握自己切身利益的威权者之间习以为常的互动中,洞察“二人”关系性质,并分析“二人”关系法则对自己隐蔽的规制作用。在他们与威权者的“二人”关系结构中,前者自觉不自觉把自己作为对方的“自己人”,并通过后者未必是以哲学之才的标准对自己的肯定和赏识来对自己加以认同并建立自尊。同时,后者也的确很有可能把前者作为“自己人”,更多地在物质生活、荣誉待遇方面给予温情和照顾,而对他们主体的独立自主性、精神超越性并无什么真正兴趣。就这样,在互以对方为重的过程中,前者对思想自由、学术自主原则及教育学术批判与解放本质品性可能被侵蚀不设防。更为严重的是,前者把后者视为“长者”,对其有严重的孙隆基所谓的“母胎化”依赖,不仅哲学之才的自我意识被压抑,树立不起独立自主人格,而且时常在后者面前,其行为表现为成年人的“儿童化”。因此,根据中国文化“二人”关系法则,我们可以推断这样的教育学术工作者可能会因为像中国家庭里孩子被家长所对待那般,被“温情”、“善意”管理得太多、限制得太多而抱怨,但他们并无什么大的决心要坚决割断与“母体”相联系的“脐带”,以使自己“心理断乳”而健壮成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一般而言,他们要对需要变革的现实保持合理的距离,并对其采取某种程度的超然态度将会是困难的。但是,必须努力揭示中国“二人”关系法则是如何隐蔽而“甜蜜”地扭曲健康人性的,暴露畸形的“母胎化”依赖是如何严重影响健康的学术思想工作的。否则,教育学术工作者主体自我批判与自我解放也就根本谈不上。 (二)立足于普适性价值,批判追求短视利益的狭隘性,打破思维定势惯性,把自己从思想与精神的僵化中解放出来 第一,警惕权势的异化力量,不可为各种“霸权”所支配并为其代言。很难设想不重视普适价值,能有对真善美的真正追求。为实现普适价值的努力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致的。教育学术工作者以哲学之才要求自己,必须重视人作为人的尊严,不管性别、种族、国别、民族等因出身而产生的人的先天性差异而同情人间一切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弱势者、被不公正对待者。对人间一切不合理的制度、压制型权力及其意识形态保持高度的警觉。新时期教育学术工作者必须具有人类普遍尊严、普遍利益代言人的高尚情怀。认同于此,他们才有可能把自己从思想与精神的僵化中解放出来。 第二,确认教育学术工作者之天职,打破学科独立性思维定势和情结的羁绊。“知识分子也许靠思想生活,但他们也必须为思想而活”。 [13]29教育学术工作者要靠思想与真理而活,就必须首先为思想与真理而活。其实,我们不难明白他们成功地履行自己天职,就是对他们自己合理的世俗利益最好保证。研究新时期关于所谓教育学学科独立性危机及如何走出危机的讨论,我们不可否认为教育学是“学”的辩护而所做的努力具有发展教育学术的良好动机,但也暴露教育学术界不少人这样的恐惧心理,即害怕因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的失去而影响教育学在大学学术体系中的独立建制。因为这种情况果真存在,在他们看来,不仅会影响从业者的职业认同,而且会更直接地影响他们的切身利益。我们固然不可否认教育学术工作者为了自己正当的利益,对学科独立性进行某种程度辩护的合理性。但同时必须明白的是按照传统学科分类标准而成立的学科独立性不是教育学术工作者成功履行自己天职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教育学术工作者应该以追求真理的思想者为志职,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地探究高深学问。他们应该既积极投身于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活动,扎根于教育实验,获取宝贵的研究材料;又以哲学之才的宽广胸襟,海纳百川,吸收一切有益的思想和知识成果,并张扬批判与解放精神,勇于和善于进行知识创新、理论创新。这才是教育学术工作者成功履行自己天职的充分必要条件,才是他们自我实现之道,是他们自我认同的根源。 (三)批判脱离实际、空疏的学术作风,走出象牙塔获取更为广阔的学术研究空间,把自己从自我营造的狭小研究空间中解放出来 诚如弗兰克•富里迪所认为的“成为知识分子意味着社会参与。很难既为思想而活,又不试图去影响社会”。 [13]32因为教育学术及其成果毕竟要触发、指导和服务于对人发生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因此,教育学术工作者就不能完全躲在象牙塔里做书斋式的学术。为获取人性解放与自由发展的新知、真识,教育学术工作者就不仅需密切关注、积极参与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而且有时还需要深入社会,扎根于其中,深度开展如何发展不同教育对象之人性的教育实验活动。教育学术与积极影响社会、影响民众的社会参与活动在此有机统一起来。民国时期,以著名教育家晏阳初为领袖的一群教育家及乡村教育工作者,无情批判当时学术工作者高高在上,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空疏的学术作风,毅然深入乡村,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忍不拔地开展乡村教育实验活动,探索乡村教育的新知真识而获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对全国的乡村教育运动给予了很好的指导,影响深广。他们融主体自我批判、教育学术、民族再造于一体所从事的“真理的政治” [13]34对当今我国教育学术工作者如何进行主体自我批判,实现自我解放富有深刻的启示性。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教育学术研究存在两大颇引人关注的现象,其一是令有识之士忧虑的学术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弱化;其二是关于教育学学科独立性危机问题的大讨论。把这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的二者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和研究,可帮助我们洞悉新时期我国教育学术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认为教育学术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弱化是当下教育学术危机所在,而在关于教育学学科独立性讨论中,人们在各执己见的热闹争论中而遗失教育学术工作者的天职,恰恰就是教育学术危机的某种表象。拯救教育学术于危机之道还在于每个教育学术工作者能勇敢地、不断地进行主体自我批判,增强自我批判与自我解放的精神和能力。 教育学术论文:一名教育学研究生的学术苦旅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学研究者具有浓厚的“学科情结”。这种情结深深地扎根于教育学的地位窘境,它使大量的教育学研究生陷入迷惘和尴尬之中。笔者通过回顾和反思自身八年研习教育学的经历后认为,教育学的地位困境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教育学知识在积累、独立性、逻辑特征等方面的独特性决定了它的“宿命”。教育学研究者一方面应意识到基础学科的价值和局限,并至少掌握一门基础学科;另一方面应认识到教育学的价值和限度,努力贡献出自己的洞见,从而树立学科自信。 关键词:教育学;教育学研究生;学科情结;学科地位 前不久,笔者偶然在西南大学主办的“教育学在线”中看到一篇题为“教育学研究生是豆腐渣”的帖子,[1]标题本身便足以激起每位教育学人的愤怒。该帖指出,考研大军中流行的口头禅是“考研究生上不了学,那就考教育学。”平心而论,文中所列理由大体属实:内容不多,好掌握;专业方向多,招得多等。事实上,国内外对教育学、教育系科及其教员、学生、课程等批评和讽刺不胜枚举。这些文献表明,在许多人眼中教育学的地位不高,价值不大。这种处境不仅令初入教育学之门的本科生、研究生感到困惑,甚至一些“登堂入室”的学者有时也免不了迷惘。教育学界前辈胡德海教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对此深有体味[2]: 我在几天的会上,亲耳听到不少老教授、老专家激昂慷慨的发言,……总的是谈教育学的困惑和迷惘多一些,教育学的尴尬局面依然挥之不去。有的说:“我教了几十年教育学了,现在可越来越觉得不知道怎么教了。”有的说:“当年我如果不是选择了搞教育学专业,而是从事别的专业,我此生的成就肯定要大些。”一种无奈的心情溢于言表,困惑与迷惘的情绪扑面而来。……我想我们这些老教授老专家其职责本是解我们的学生,其中包括大学教育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学习、研读教育学专业中的种种困惑的,而现在倒好,在他们的头脑中倒说有这许多不解之惑,他们怎么能够解学生之惑呢? 在不少研究者看来,当代研究的趋势是打破界限,展开交叉和跨学科研究,探讨教育学的性质、地位和价值是一个陈旧的话题,是落伍的“学科情结”在作祟。在他们看来,作为学科的教育学早已终结,研究者理应抛弃“学科情结”,将其作为多学科交流和对话的舞台。然而,对教育学研究者而言,这绝非转变观念那么简单。因为,目前知识生产和学术人才培养仍以学科形式为主,学科情结是研究者在学术生活中形成的自然情感。 笔者与教育学结缘已八年,经历了从局外人无知到局内人迷惘、怀疑、理解的过程。期间,我在教育学的学科认同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由此而来的困惑和痛苦也是许多教育学研究生正在经历的。在此,笔者愿回顾自己研习教育学的学术苦旅并与诸君分享我的思考。这也许对那些处于迷惘中的教育学学子不无裨益。 一、遭遇教育学的困惑 我于2005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教育学原理专业。之前,我没有读过多少教育类的书,居然能够考中,感觉颇为意外。如今想来,当初报考教育学专业时潜意识中未尝没有“教育学容易考”的想法。虽读过《围城》,但我未留意书中对教育系的嘲讽。[3]也许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系地位还不算低,我没有感受到其他学科的敌意和轻视。总之,我对教育学知之甚少。 张建国:一名教育学研究生的学术苦旅硕士期间,我对教育学有四点比较深的印象。首先,每年五六月份,我都会旁听本专业的学位论文答辩,其中最为答辩委员诟病的是论文撰写中的“两张皮”现象。教育学研究中的“两张皮”系指论文利用来自其他学科的理论,用相当大篇幅阐述其原理,而后依该理论从中推演出相应的教育命题,后一部分篇幅较小。问题在于,两部分不仅比例失调,且往往难以融为一体。其次,教育学研究生似乎严重缺乏共同的专业知识。除所有学生必修的数门基础课程和若干教育名著外,研究生们在学习中共享的专业知识很少,常见的是依托“人头”的现象。所谓依托“人头”就是借用其他领域(主要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的学者的理论来探讨教育问题。在我的同学中,有人钻研狄尔泰(W.Dilthey)、伽达默尔(HG Gadmer)等人的诠释学,也有人倾心于布迪厄(P.Bourdien)、吉登斯(A.Giddens)等人的社会学理论,而我则醉心于马克思(K.H.Marx)的著作。人类知识的海洋仿佛是教育学的素材库,任其取用。那时,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读愈多教育学之外的书,便愈发对“科班的”教育学著作敬而远之。第三,我发现,对人类理解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一般都来自相关的基础学科,且很少接受过教育学训练。后来,我才知道皮亚杰(J.Piaget)在1965年便指出:“为什么教育学却很少是教育学家的著作呢?这是一个严重的,永远存在的问题。”[4]第四,教育学的著述中经常充斥着大量正确的废话、弥漫着矫揉造作的道德热情、混杂着模糊难懂的“外来”术语。著名教育学家陈桂生先生曾抱怨:“教育学陈述中,既有过多的常识和自然语言、同时又常常冒出缺乏常识的提法和令人费解的语词。”他以国外一本关于课程的教育学著作为例[5]: 这本书中,充斥着像“课程建构(curricular construction)”、“反省水平(level of reflection)”、“分类学(taxonomy)”、“革新(innovation)”、“革新策略(innovation strategy)”、“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最优化学习顺序(optimized learning sequence)”……“隐含的背景(implicational context)”、“可演绎的假设(deductive hypothesis)”、“复杂性还原(complexity reduction)”等术语,其中有不少令人难以捉摸的词语。……如此陈述,除表明不让人懂得的决心而外,不知还有什么高明的见地? 很多不同学科的朋友初次见面,彼此介绍各自的专业。当我报出“教育学”这个专业时,人们活跃的表情立刻变得木然,接着是一段短暂而又漫长的沉默。他们的沉默有充分的背景和理由,但就是这些理由令我寝食难安,不由得替“教育学”生出些悲哀来。 教育学界前辈孙喜亭教授曾不无心痛地感慨:“我们不笨,不懒,也不乏悟性,可是我们怎么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学怎么了?它们是那么地被人看不起!”[18] 对一名教育学研究生来说,最大的尴尬和痛苦莫过于承认:自己的学科地位不高,价值不大,且前途渺茫。这的确是不少教育学人内心难以回避却又不愿承认的残酷事实。但是,接受这个事实只是意味着,在学科的“地位游戏”中,教育学处于不利地位,绝不表示其没有价值,无深入研究之必要。可以说,在人类知识的等级中,某类知识地位的高低和价值的大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例如,神学在中世纪何等尊崇,而今却一落千丈;自然科学在近代之前只是在大学之外才得到发展,现已占据主导地位。也许,教育学研究者的工作很琐碎,且价值有限。也许,“卑微的”教育世界激不起雄心勃勃的研究者的兴趣和热情。但是,只要教育,以及研究教育的学问即教育学还有存在的必要,他们便要继续与教育有关的“卑微”事物打交道。 在不利环境中,也许教育学研究者应降低对教育学的期待和承诺,少一些喧嚣浮华,多一点埋首苦干,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宏论,多一点有关教育的知识。正如普通人无需因不能成为大人物而自轻自贱,有志于教育学的研究者也不应因教育学地位不高、价值不大而妄自菲薄,亦不应因其难以成为“显学”而失望。教育学研究者承认自己必须掌握大量来自其他学科的知识,但也知道它们仅仅构成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他们承认教育学对改善教育的意义有限,但仍然愿意努力贡献出独属于教育学的洞见;他们明知治教育学之途的艰辛,但毅然选择以此为志业。这也许是一名教育学人应有的立场。 教育学术论文:中国教育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展望 摘要:中国教育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是教育学类集刊的初创期;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是教育学类学术集刊的低迷期;三是21世纪以来,这是教育类学术集刊的复苏和发展期。今天,学术集刊在推动学术研究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时间尚短,教育类学术集刊在学术规范和影响力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应当从管理制度、专业化发展和评价制度入手,全面提升学术集刊的办刊水平。 关键词:学术集刊;教育学;影响力;学术规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如何系统梳理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规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而学术集刊就是一个风向标,通过对不同时期学术集刊的归纳分析,能够从一个侧面真实再现中国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1]。基于此,笔者试图以教育学类学术集刊为突破口,全面梳理中国教育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特征,以期在新时期为进一步推进对教育学问题的研究和反思,提供一些有益思考。 一、中国教育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历程与回顾 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中国教育类学术集刊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是教育学类集刊的初创期。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共有5种教育类集刊创立。在这里,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形成了崭新的教育体制,但为什么教育类学术集刊的创办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呢?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这一时期,仿照苏联模式建立了与计划经济完全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它过分强调行政指令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了压制了高校的自主性和创造性[2]。第二,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沉重灾难,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抑制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集刊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而呈现出了极其鲜明 的时代特征。(1)从内容看,这些集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集刊,而是为了服务于某些政治运动特意创办的,体现出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比如,1958年,全国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运动,为了给这一运动提供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一份独特的集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会刊》。再比如,为了服务于,先后创办了《教育革命通讯》、《教育革命文选》等集刊。(2)从创办主体看,分布相对均衡,行政机构2个、高校1个、学会组织1个、科研院所1个,基本符合这一时期的特征。(3)从地域分布看,这些集刊主要集中于北京和上海地区,其他地方则非常少,这可能与北京、上海的政治地位相关。(4)从学术规范看,这些集刊还存在很大不足,出版周期不固定,发行数量和区域也非常有限。这些集刊都是应政治需要创办的,注定了它们生命的短暂性,随着政治运动的结束,它们也走到了尽头。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是教育学类学术集刊发展的低迷期。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总共有4种新的学术集刊创刊。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犹如一声春雷,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也开始进入改革期、阵痛期,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术研究机制也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中国学术集刊的发展陷入到暂时的低迷和困境之中。这一时期,集刊的创办主体主要集中于行政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区域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北京,这也反映了当时学术研究力量相对集中的特征。从内容看,这一时期的集刊已经开始摆脱传统的政治干预,转变为对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实现了研究对象的学术转向,其中一个集刊在后来取得了刊号,转变为正式期刊。 第三阶段是21世纪以来,这是教育学类学术集刊的复苏和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学术集刊呈现出全面复苏和蓬勃发展的态势[3]。首先,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学术研究已从前期的困境中走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景象,再加上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这些都为学术集刊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其次,从1999年起,教育部启动了重点基地建设,先后在全国高校建立了11个教育学重点研究基地,并从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这为学术集刊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制度保障。再次,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学者和专家纷纷加入到学术集刊的创办之中,为提升学术集刊的质量和研究水平提供了队伍保障。最后,为了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实施了众多战略工程,这也为学术集刊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总共有20种新创办的集刊。按照学术集刊的创办年份,统计如图1。从创办主体看,这些集刊的分布相对集中,如表1。 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第一,从创办主体看,高校已经取代其他机构,成为学术集刊创办的主力军。第二,从区域分布看,北京和上海依然是学术集刊的集中地,其他地区并没有打破北京和上海地区的垄断地位。第三,从内容看,这一时期的学术集刊主要围绕教育学一级学科展开,少量涉及到二级学科或跨学科问题,这也表明,当前的教育学类学术集刊尚未突破一级学科的垄断局面,形成集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跨学科为一体的多维度、多网络的学术集刊群。 二、学术集刊的出版规范及学术影响力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教育类学术集刊获得了重大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集刊已经实现了高质量的规范化发展。由于这些集刊创刊时间相对较短,因而在出版规范、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此,笔者以2000年后新创办的20种集刊为例展开全面分析。 从学术规范看,目前这些集刊都能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在论文格式上达到学术期刊的基本要求。然而,总体上还存在许多问题:(1)在审稿制度上,虽然许多集刊都宣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但由于财力、人力等方面的不足,这一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最终只是流于形式。(2)许多集刊的稿源并不是很充足,存在着“自产自销”倾向。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集刊发表的文章并非都是原创性的,而是在别的期刊上已发表过的二次文献,这显然离真正的学术规范还存在一定差距。(3)在出版周期上,一些集刊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出版周期,而是以不定期出版物的形式出版,这显然不符合学术集刊的出版要求。另一方面,一些集刊曾先后更换过出版社,在出版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也是摆在当前学术集刊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4)从更高要求看,一部分集刊虽然达到了国内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但离国际通行的学术惯例还存在一定差距,许多集刊缺少英文目录、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等等,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5)一些集刊没有形成自己的编辑部,也缺少专职的编辑人员,基本上都是靠教师和学生兼职完成,这是限制当前学术集刊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影响力看,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科评价中心公布的CSSCI(2012-2013)集刊来源目录显示,共有3种集刊入选,占总集刊的15%。它们分别是《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国教育政策评论》和《中国教育法制评论》。根据CSSCI被引文献篇数和次数(2005-2012)统计,排名前七位者见表2。 从表2看,第一,在20种新办集刊中,入选CSSCI来源集刊的只有三种,这表明当前教育类学术集刊的总体影响力还非常有限。第二,从总体引用看,在8年的CSSCI期刊引用中,只有7种集刊被引用到,而且引用的总篇数才91篇,总次数才102次。按照平均值看,平均每个集刊每年被引1.63篇、1.82次,这一数据非常低。考虑到这只是排名前七的学术集刊,如果将所有20种集刊全部计算在内,这个数据会更低。第三,从集刊自身的影响力看,前三种集刊差距不是很大,属于“第一方阵”,但从它们的数据看,这种影响还非常有限,每个期刊的最高引用篇数和次数尚不足30;而后几种集刊的影响力显然无法与前三种集刊相比,除此之外,其他集刊还尚未产生引用数据,这更充分表明学术集刊的总体质量还参差不齐。 总之,随着中国教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学术集刊已经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异军突起,成为推动教育学研究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由于这些集刊的创办时间还很短,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和办刊经验,因而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4]。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的持续性发展,这些集刊必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推动教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建议与反思 任何新生事物都存在一个成长和发展过程,作为一种新形式,学术集刊也不例外。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学术集刊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当前的现状,应当从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学术集刊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制度保障。 第一,从国家层面看,应当正视学术集刊的理论价值,将它们放到与学术期刊一样的地位,加大对学术集刊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从当前学术发展的现状看,学术集刊在国内学术界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它们在理论地位和学术价值上还无法与正规的学术期刊相抗衡,这种观念上的错位直接影响了学术集刊的发展。2011年,教育部制定并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呼吁进一步加大对学术刊物的建设力度,而学术集刊作为一种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国家首先应当破除观念上的误导,将学术集刊与学术期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视同仁,这样才能为学术集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为了全面提升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国家专门设立了“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项目”,同时,教育部也启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这无疑为推动学术期刊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财政支持和制度保障。然而,这些政策和工程都只针对学术期刊,因此,如何打破制度上的壁垒,将其推广到学术集刊的评选上,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样一方面可以形成以学术质量和研究水平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提升学术集刊的办刊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术集刊的良性发展提供宽裕的财政支持,从而使集刊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办刊部门应当积极推进学术集刊的专业化,不断提升集刊的稿源质量和学术水平,扩大学术集刊的影响力。当前,中国教育类学术集刊不论是主编、编辑人员还是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术集刊的发展。作为主办单位,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推进学术集刊向学术期刊的专业化发展,建立独立的编辑部,形成自己的专职编辑人员,积极提升集刊的专业化水平。此外,在稿源上,学术集刊应当加大征稿力度,避免自产自销或旧稿新发的不良现象,形成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办刊导向,全面提升学术集刊的学术水平。 第三,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学术集刊的管理力度,建立持续性的评价体系,为学术集刊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当前,由于缺少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导致学术集刊缺少活力。因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长效的评价、监管和激励机制,为学术集刊的良性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教育学术论文: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比较研究 摘 要:全日制教育学硕士是从2009年开始正式招生,距今发展六年,不可不谓之稚嫩,所以当今在研究全日制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培养方案的学术领域里并不完善。文章围绕全日制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对湖南拥有全日制学术型教育学硕士招生点的五所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期望能弥补某些高校全日制学术型教育学硕士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而对教育实践产生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培养方案;全日制;教育学硕士;湖南高校 引言 21世纪,世界已正式迈进知识信息经济新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落到人才竞争上。为了让中国在这场新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我们势必得在人才的质量上把好关,下功夫。而培养人才的大计始终要归于教育。 一、研究意义 教育学目前在我国逐步拥有了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史、高等教育学、体育训练教育学等二级学科。我国全日制教育学硕士是从2009年开始正式招生。目的是为了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教育研究人员。高校往往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出大批的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1]。在未来,随着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的规模渐渐扩大,关于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全日制教育学硕士也显得日趋重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湖南五所具有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点的高校的培养方案,以此进行比较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1.湖南大学。湖南大学的教育学硕士点下分七个二级学科。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 2.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教育学硕士点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三个二级学科。 3.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是湖南省高校中教育学的领军者。拥有湖南省唯一的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下分十一个二级学科,分别为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教育史、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教育技术学。 4.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学,包括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学的硕士点。对于职业教育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独树一帜,成果颇丰。 5.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拥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全日制学术型的硕士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研究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的文献资料,阅读、收集、借鉴和分析已有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在联系各学校培养方案的视域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统计分析法。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展开研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拟用图表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对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 3.比较分析法。以客观的、系统的、统计的方法对湖南五所高校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各个高校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主要有研究方向、学制与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五所高校培养目标高度统一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经过对各校的培养目标进行总结分析,五所高校的培养目标虽描写文字不尽相同,但是其目的高度一致。均为了培养适应我国教育实情,熟练掌握系统教育学理论知识,热爱祖国,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技能,能在科研岗位做出创新研究的人才。均要求研究生掌握行业内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了解国内外教育前沿动态,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解决专业问题。 (二)五所高校主要研究方向各有所长,湖南师范大学覆盖最广 这五所高校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其中涉及最全面的是湖南师范大学,基本覆盖了教育学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除此之外,湖南大学在教育史、成人教育学和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方向上独树一帜,湖南农业大学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方向研究最为深入。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体育教育学这些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向上,五所大学基本都有覆盖。 (三)五所高校均实行弹性学制,培养方式均注重实践 湖南这五所高校对于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均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3-5年。湖南师范大学的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常规学习制度、导师指导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在学分和分期考核制度上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情况,由导师进行具体指导,注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中南大学教育学学科实行指导教师负责的指导小组培养工作制,导师个别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选学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确定研究课题、指导科学研究等。导师对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教育应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2]。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的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均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创新能力,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对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中进行全方面地监管与评价测量,保证培养质量,并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实践教学后提交实践学结报告,做好教学结果的反馈工作。 综合五所高校的培养方式,对于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的培养,均采取学分制,中期考核制度。这些做法都很看重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体现高校都在逐渐与社会实践接轨,纯理论学习时代已经远去,导师的作用日趋重要。 (四)五所高校课程设置分布研究 教育人才的培养主要得益于学校教育,课程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五所高校的教育学硕士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是研究的重中之重[3]。分析比较湖南这五所高校的相关具体课程设置之后,可以一窥利弊,取长补短。期望能对提高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通过分析各个高校相关的课程设置,发现五所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学位课(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含限选课和任选课)、补修课等。均允许研究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均要求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加修所考取学科专业本科生阶段的专业基础课。这是提高跨专业的研究生的专业素质的必要措施。 五所高校的公共学位课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硕士生综合英语。 关于专业学位课的设置,各个学校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 其中,教育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史在五所高校均属于专业学位课,而德育专题与教育社会实践专题却仅有一所学校即湖南师范大学设置,其中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都设置了教育管理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都设置了社会调查与统计课,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都把教育名著导读设置成了专业学位课,这与这两所学校跨专业学生居多不无关系,在研究生一年级阅读多本教育名著对快速提高其专业素养有很大的益处。实际上,德育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极其重要的课程,为师者无德便教不出好学生。虽德育不是所有高校的专业必修课,但是笔者认为,德育是教育工作者一生的最重要的必修课。 关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笔者搜集了五所高校的限选课与任选课课程,总结如表1所示。 总结出五所高校都设置的选修课课程有教育哲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育经典研读、国外教育文献研读、教育质量与评价、德育理论与实践。湖南大学独特地设置了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究课,彰显出其对教育改革敏锐的嗅觉,紧靠时展的前沿。湖南师范大学作为省内师范教育的领军者,所设课程覆盖面最广。湖南农业大学在职业教育中颇有特色。但是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的选修课课程设置数量上稍稍显少,覆盖不够全面,可以适当参考其余院校的选修课程,丰富本院研究生的课程选择。 四、思考与建议 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涉及硕士生教育的各个方面,硕士生培养的行动指南应该根据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进程,在实践中不断修订。本文从湖南五所拥有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点的高校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对湖南省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发现有的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些许问题,建议各个高校多多参考其他学校的优秀之处,取长补短,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期望本文对我国全日制教育学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的研究进程能有一定的帮助。 教育学术论文:ACG国际艺术教育学术总监刘镇:信息化时代需要更多跨界思维人才 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远赴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其后就读于拉夫堡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作为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会员、英国皇家特许废料管理师学会CIWM会员,英国皇家特许建筑技术师学会CIAT亚洲中心唯一中国委员的刘镇于2014年学成归国,现任ACG国际艺术教育学术总监 作为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会员、英国皇家特许废料管理师学会CIWM会员、英国皇家特许建筑技术师学会CIAT会员及CIAT亚洲中心委员会委员,刘镇在专业设计领域具备丰富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经验,10多年国内外产品与可持续设计决策及项目管理工作经验。曾任职香港理工大学副研究员两年、英国拉夫堡大学教师四年。其后获英国拉夫堡大学土木及建筑工程学院全额博士研究奖学金,并于2014年取得该大学博士学位。 此外,刘镇还是Andrew Baldwin教授(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曾任英国拉夫堡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第四任院长、创新建设和工程研究中心总监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建设与地政学院院长,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杰出会员,现为重庆大学低碳绿色建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在英国的关门博士弟子。曾获全球建筑建造信息化领域英文核心期刊常务副主编、国际科学与技术期刊主编特邀担任该两份期刊论文评审。刘镇为国际钢铁协会(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后更名为World Steel Association)所研发的基于真实钢铁厂的虚拟现实钢铁厂和数字教育在线游戏这一项目曾连续获得2004年“欧洲学术软件奖”和2006年英国皇家工程学院教育创新奖。为全球建筑设计和商业咨询公司所开发的交互性模型和数字化模拟内容的英国曼彻斯特Ancoats区中心区域信息模型项目为其赢得了2006年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师协会奖。 除在专业领域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外,刘镇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也颇有造诣。曾为拉夫堡大学召开的国际BIM学术研讨会作主题学术演讲,在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作主题学术讲座。至今,刘镇荣获了英国各建筑相关学会及组织所颁发的8项BIM培训证书。12月5日,刘镇在重庆召开的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中国西部区第十一届会员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上作特邀主题演讲“英国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BIM)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对中国建造产业的影响”。 留学生:你觉得英国在建筑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刘镇:诺曼・福斯特所成立的Foster and Partners是全球第一的建筑设计公司,在中国上海也有分公司。我在读博期间,有幸采访过这家公司的合伙人。通过接触我发现他们对整个流程化设计都有一个很精确的控制。每一道工序流程、每一个设计细节,他们都抓得很紧。并且他们对我们所强调的建筑设计里面“知识的可循环利用性”已经管理得很好了,就是会把上一个项目所做的知识信息用到下一个项目中去或者存储起来。他们的这种信息管理是我博士研究的一部分,也是我认为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一个方面。 留学生:你为国际钢铁协会所研发的一个项目曾连续夺得两项大奖。能谈谈该项目的设计吗? 刘镇:其实帮助国际钢铁协会获得的这些奖项,我们只是用技术的手段帮助他们实现了一个在他们当时看来是无法实现的项目。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钢铁厂它是多么的混乱、多么的肮脏。甚至有些钢铁专业的博士生他自己都从来没去过钢铁厂。所以,我们做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要把钢铁厂三维虚拟化(也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用在线的方式使没有去过钢铁厂的人都能够体会到钢铁厂的环境、钢铁加工的流程。这个游戏上线的时候,因为中国的几大钢铁公司都派出了员工加入到这个游戏的竞赛中,所以他们也是这个游戏的一部分。 留学生:你个人对可持续设计有什么看法? 刘镇:关于可持续设计我必须要强调一下,我在华南理工大学做过一个讲座,当时我说可持续设计在(国内)名词概念上有一些混淆,我觉得我有责任把它清晰化一下。可持续设计 是一个很广的层面,它包括三层:第一层绿色设计、第二层生态设计、第三层可持续设计。当你回看这三个词时,会发现有些杂志,甚至是设计期刊会把它们三个混淆而论,其实这是错误的。绿色设计只解决单一问题,如材料、能源和减费;强调你用的材质或材料是不是可循环、是不是环保、是不是对生态环境危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生态设计解决一系列的关键环境影响因素,如材料选择、能耗、可回收和耐久性,在这个层面又加入了我们所说的“生命周期”里面的所有阶段对以上环境因素影响的考量及成本,质量和外观需求。可持续设计加入了一个社会层面(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影响),它是和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留学生:你能简单谈一下你眼中的英国教育吗? 刘镇:其实我之前在香港理工大学做副研究员的时候也有教过香港学生。然后我在拉夫堡大学任教期间,就拿香港学生和英国学生作了一个比较。香港学生也是用英文上课的,他们很喜欢揪老师的毛病、挑战权威、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言论。而英国学生,如果你给他们一个方向的话,他们也会很有自己的想法,但他们不会那么顶真,还是会非常的有礼貌。所以在这一层来说,英国学生还是比较好的,这也可能与英国比较轻松的社会氛围有关。 此外,英国教育体系在教育本科学生时,以拉夫堡大学为例,它会要求我在上每一门课时都要有一个很书面性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质量保证”。因为学校认为老师一定要有这个质量保证体系,才能确保自己的教学是符合大纲、符合学生需要的。这也意味着每一堂课,我都要对自己的东西进行评估。我在批改学生的课程作业或者考试作业的时候,也必须提出这样一个体系的问题。也就是说,我必须要告诉学生他哪些地方错了、哪些做得比较好、哪些需要改进,并且在旁边还要写出“我建议你……去改善”。我觉得这个点很好,它是以如何改善学生做得不足的地方为目的的(因为对与错有的时候只不过想法不同而已)。 留学生:你认为未来的设计人员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刘镇:现在已经是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了,设计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生存下去,如何以传统艺术与设计理念去和电脑技术抗争。但是我个人觉得不管怎么样你头脑中的想法、你的Idea才是最重要的。因为电脑科技不管如何发展,它永远代替不了你大脑中的艺术创造力。电脑只会按照程序的流程来运行,它不会以一种知识沉淀、文化修养的方式去建造一个Idea,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设计人员是无法被替代的。 留学生:你在产品设计方面,对自己的工作有哪些要求? 刘镇:产品设计包括的层面比较广,像日用消费品、工业品等都是产品的一部分。如果是面向未来的话,我们一般认为最前沿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是以客户体验为导向的产品设计。也就是说,产品设计的层次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如平面)或是具体的产品构建上,它是基于信息化主导的、内容定义的产品设计。 以日常家用电器为例,在设计家庭用户体验和中央智能(我们所说的智能家庭、智能大楼等)相互对接的一些信息化家电产品时,设计师必须要以人为中心,以解决个人家庭问题为导向,创造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设计。 留学生:你个人是如何看待“跨界”这一现象的? 刘镇:就我个人来讲,我其实也跨了很多界。我一开始是做产品的,然后去做产品管理、虚拟现实,最后在读博期间又从事建筑工作。这些工作看起来并无很大关联,但实际上却都有着一个联系,而我就是抓住了这些工作的共同点――信息。像产品中的产品信息模型和读博期间的楼宇信息模型,这中间就是它们交集的部分。宏观上来说,建筑其实就是件“大”产品,最终是给人用的,要用做产品的心去做建筑,用产品的信息去丰富建筑的信息。所以,只有你在一个领域里找到一件东西(即它可以与其他学科有交集的部分),然后你才能跨到另一个界里面去。如果你从事领域和跨界的工作没有任何关联,那你就很难跳到另一个领域。 我的个人经验就是当你跨界到另一个领域之后再回到原来的领域,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想法。通过对两个领域的接触你会产生更大的思想碰撞并从中受到启发。我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这样的一种性质,它会用各个专业的知识为跨界人才提供或创造一个场所、一个平台。 教育学术论文:我国高等教育学术自由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学术自由是科学繁荣的必要前提。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现代大学制度重要内涵之一和大学发展重要条件之一的学术自由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国学术自由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我国大学实现学术自由的若干措施。 关键字:学术自由 去行政 学术权力 在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当代社会,科技水平决定着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而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由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来决定。因此,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既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又担负着为社会提供丰富科研资源和成果的重任。 一、我国高等教育学术自由的现状 (一)高校办学受行政干预过多。 大学校长任命行政化。我国公立院校领导的任命人选及职务变动大部分由中央和国务院指定。这种任命方式有一些明显特征:在公立大学中,大学校长不是从本校教师中选举产生,而是"空降兵"居多;整个任命的过程,没有公开透明的遴选,行政指令取代了繁杂的公选程序。 对大学进行行政级别的划分。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级别如下:第一类是教育部和国务院部委直属副部级高校。第二类是教育部直属普通本科高校,属于正厅级。第三类是国务院部委直署本科高校,也属于正厅级。第四类是省、自治区、直辖市署的本科高校,属于正厅级。第五类,省与部门和地市共管的高职高专院校,属于副厅级。全国政协委员邵鸿指出,高校行政级别区分这一做法客观上强化了高校的官本位意识,严重制约了大学的改革和发展。[1] (二)学术权力使用欠妥。 学术权力行政化。学者"双肩挑"现象在当代大学中普遍存在。"双肩挑"是指管理干部以管理工作为主,同时兼任教学、科研。[2]这种管理方式,带来的后果有两方面:其一,导致学术资源分配不合理;其二,无助于实现大学内部行政管理专职化。 学术权力功利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教师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过于注重量化,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变得急功近利,视教学过程为完成工作量的一种手段;背离高等教育规律,忽略学校定位和实际,盲目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忽略基础科学研究,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效,热衷于应用性科学研究,盲目追求科研的商业性; [3]这些现象实质上是对传统大学本质的异化,偏离了大学的根本属性。 (三)保障学术自由的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 我国《宪法》和《高等教育法》对学术自由都有明确规定,但仅是一种原则性保障,没有通过禁止性规范来限制学术失范,也没有保障学术自由的单行条例,缺少具体的实施方法和细则。 (四)学者欠缺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 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钱学森之问"是呼唤我国大学学者创新意识的最强音。钱学森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钱学森发出的疑问。 二、原因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宣扬的是以君权、父权和夫权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依附关系,强调牺牲个人自由与权利。中国人把学术当作服务现实的手段,强调学以致用。因此,社会倾向于把学术机构视为经济发展的附属物。 (一)传统文化是制约学术自由的思想因素。 传统文化中强烈的政治目的,影响着研究者的学术动机。儒家文化强调"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根深蒂固,知识分子往往将自己的命运押在日后能否"仕途通达"上,教育与学术研究成为政治的附属品。 [4] (二)教育体制是制约学术自由的现实因素。 高等教育体制是指高等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等。它反映了高等学校与社会、政府,以及高等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外部环境对学术自由的制约。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大学必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来获得经费,因此,研究课题必然会更多的倾向于满足社会、政府的需要,从而影响了学术活动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其次,内部关系对学术自由的制约。大学内部关系对学术自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矛盾上。在大学实践中,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是相互联系的,这两种管理在实际运行中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其结果往往是管理重心向行政倾斜,进而导致行政权力越位,致使学术权利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学术自由得不到保障。[5] 三、保证学术自由的措施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主要是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大政方针和方向路线、负责统筹规划。职能部门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应转变为用法律、经济、评估、信息、政策等行政手段在法定范围内进行管理。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就是政府要减少对高校内部事务的直接干预,更不应代替学校行使本属于学校的职权,政府的行政职权和学校的办学权必须分离。[6] (二)在法律保障完善和人力、物力支持充足的前提下,取消行政级别。 如今,取消大学行政级别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行政级别的取消必然会导致大学内部人员社会地位的下降和大学发展所需人力、财力资源保障水平的下降。取消大学行政级别,要在构建起大学另一种制度和法律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大学必须在得到健全法律保障和人力、财力充足支持的前提下,改变以行政级别为依据来区分大学等级的现实。[7] (三)逐渐淡化"官本位"思想,强化"学本位"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在内部管理上主要沿袭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大学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套用政府机关行政级别。大学毕竟不同于政府部门,它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 [8]。大学应以教学和学术为中心,内部的行政组织也要树立为教学和学术服务的理念,其行政服务应做到尊重和保护学术权力。 (四)健全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立法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学术自由内涵界定,学术自由权利主体和行使范围,学术自由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和法律关系,如何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保护学术自由权。还应针对侵犯学术自由权或滥用学术自由权的行为制定具体的制裁措施,[9] 对学术腐败行为进行严肃查处,把学术腐败问题提高到违法层面,用法律惩罚来约束、制裁不端行为。 (五)重建学术规范,培育学术道德。 重建学术规范,不仅要依赖于学者对学术规范认识的提高,还要依赖于学术规范的制度化。公开、公正以及合理的沟通机制,是建立有效学术制度所必需的。一方面,制度的制订必须充分尊重学术研究规律,要有利于学术正义和学术道德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有利于调动广大学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成果鉴定等方面,要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教育学术论文: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的教育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研究 摘要:选取17个期刊计量指标,分析2011年我国教育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4个主成分因子。采用熵值法,计算得到2011年教育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研究结果显示:教育综合类期刊学术影响力最高,高等教育类期刊第二,教育技术类期刊第三,远成职继类期刊第四,基础教育类期刊第五。《中国高等教育》学术影响力最高。 关键词:熵;主成分分析;教育学期刊;期刊影响力 教育学学术期刊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发表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教育学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是教育科研评价的重要命题。期刊评价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一指标相对综合指标而言在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时缺乏全面性。为了突破单一指标的不足,笔者拟选取综合指标对教育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以期深入了解我国教育类期刊出版状况。 一、指标与方法 (一)指标与数据 1.期刊引用计量指标 期刊引用计量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扩散因子、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即年指标和被引半衰期两项指标反映期刊时效性;影响因子反映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总被引频次、他引率、引用刊数、H指数反映期刊被使用程度;学科影响指标、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衡量期刊扩散范围。 2.来源期刊计量指标 来源期刊计量指标包括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基金论文比、引用半衰期。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反映期刊数量和规模特征;基金论文比衡量期刊论文获得资助情况;引用半衰期体现作者利用文献的新颖度。 上述17项计量指标的具体解释,详见《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本文不再赘述。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选取37种CSSCI教育学期刊,详见下页表1。远程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类期刊简称为远成职继类,包括4种;高等教育类包括10种,基础教育类4种,教育技术类3种,教育综合类16种。 (二)研究方法 1.主成分分析方法 从原始多个指标变量变换为少数几个主成分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目的是进行数据的压缩与解释。通过线性变换选出较少个数的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并使这些少数变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较多变量所反映的信息。 计算步骤如下: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求出样本的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值、主成分的贡献率及累积贡献率;求出主成分荷载矩阵,选出能反映绝大部分信息(一般方差的累积贡献率应大于80%)的前n个主成分。 2.熵 (1)计算第i种期刊在第j项因子占所有期刊因子和的比重: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3)计算各因子的权重:为统一化后的权重系数。 (4)计算各期刊的综合得分:根据值大小对期刊进行排序。 二、教育学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 为消除期刊计量指标量纲的不同,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分别按公式(5)和(6)对来源类指标、被引类指标进行处理。 通过SPSS 22软件进行分析,KMO值为0.739(大于0.7),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笔者根据SPSS软件计算结果进行整理,如表2、下页表3所示。根据选取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 的成分数的原则,提取4个主成分进行分析,对原变量的累计解释力达到80.523%。因此,提取的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能力强,能够充分描述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被引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原来的17个指标被压缩成4个指标。 总被引频次、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扩散因子、H指标、来源文献量、机构分布数、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比,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相关系数高达0.7以上, 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以上9项指标的信息。他引率、被引半衰期、平均作者数、引用半衰期,在第二主成分上相关系数高达0.6,说明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以上4项指标信息。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平均引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相关系数较高,说明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这3项指标信息。第四个主成分,主要衡量他引率、扩散因子、被引半衰期、学科扩散因子。前三个主成分基本反映了16项指标全部信息(贡献率占74.1616%),加上第四个主成分更符合主成分提取的基本要求(大于80%)。 根据下页表4可以得到主成分1的表达式,主成分F2、F3、F4计算方法同主成分F1。F1=0.137×总被引频次+0.068×影响因子+0.009×即年指标+0.044×他引率+0.137×引用刊数+0.11×学科影响指标+0.054×学科扩散指标+0.017×被引半衰期-0.107×扩散因子+0.131×H指标-0.126×来源文献量+0.083×平均引文数+0.064×平均作者数-0.091×地区分布数-0.119×机构分布数+0.089×基金论文比+0.022×引用半衰期。 将主成分F1~F4代入公式(1)-(3),计算得到四个主成分因子的权重系数,如下页表5所示。通过公式(4)计算得到37种期刊得分,如表6所示。可以发现,第一主成分因子权重最高,值为0.3102。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因子权重分别为0.2263、0.2297、0.1938,四个主成分因子权重依次降低。 从期刊分类来看,其平均得分,教育综合类16种期刊为0.03,高等教育类10种期刊为0.029,教育技术类3种期刊为0.025,远成职继类4种期刊为0.021,基础教育类4种期刊为0.020。教育综合类期刊总体学术影响力最高,教育技术类期刊居中,基础教育类期刊学术影响力最低。 从综合得分看,学术影响力排名前五的期刊中,高等教育类期刊占3种,教育综合类期刊占2种。《中国高等教育》得分最高,表明该期刊学术影响力最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得分第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分别位列第三、第四、第五位。学术影响力排名居中的期刊主要有:《大学教育科学》、《复旦教育论坛》、《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课程・教材・教法》、《现代大学教育》。学术影响力排名后五的期刊中,远成职继类占1种,《开放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最低;基础教育类占3种,分别是《学前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国特殊教育》。教育技术类期刊中,《现代教育技术》排名倒数第五位。 三、结论 选取《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17个期刊评价指标,分析教育学期刊学术影响力。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4个主成分因子。通过熵值法对主成分因子进行赋权,计算得到2011年教育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研究显示:教育综合类期刊学术影响力最高,高等教育类期刊第二,教育技术类期刊第三,远成职继类期刊第四,基础教育类期刊最低。《中国高等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学术影响力位于前五名,《开放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国特殊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学术影响力位于后五位。 教育学术论文:广东教育学会度学术讨新理念下尝试新型教学策略之我见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施,音乐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更注重音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追求回归音乐本真,追求音乐本色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陈旧的教学方式,从教学方法上要更加灵活。 关键词:尝试 新型 教学策略 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评价机制五条基本理念。这些新理念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设计,实施中提供了新的方法。 一、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的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演,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备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激发孩子动手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人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敲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图、讲、演结合,诱发欣赏音乐的兴趣 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一年级的小朋友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例如,管弦乐曲《小鸭和大灰狼》是一课“音色”要素的学习,节选了交响曲《彼得与狼》中的带有情节的音乐片段。于是在欣赏时,我采用风趣幽默的故事描述情景;为了让孩子在视觉与听觉结合,在欣赏的同时,我先结合插图讲了小鸭和大灰狼热烈场面,然后初听音乐一遍,复听音乐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乐曲的情绪,再听音乐时便让几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同学们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彩。在这个从感知到体验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深刻地理解音乐,充分欣赏音乐鼓励创新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五、采用鼓励式评价,增强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鼓励式评价对学生学习具有激励作用,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创新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专断死板的评价则会压抑和泯灭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时,一定要慎言谨行。努力运用好评价的艺术。 以上是本人通过学习2011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后,进一步实施采纳的几点做法,通过以上的几点做法,我发觉我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一的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相处的良好的人文素养,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好有力的保障。同时,我也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为了使实验工作更加有效,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一名音乐教师,更要集思广益、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学习音乐的氛围,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扬帆起航。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前景论述 当下,无论是在国家、企业、家庭或者个人层面,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飞跃的进步,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一个具有超强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领域,其无论在运算速度、开发成本和使用性能尚都得到了质与量的飞跃。每一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带来软件工程、材料科学、集成电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提高。 现在计算机已经运用于各行各业(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服务行业、社会公用事业等),走进万千普通人的家中,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计算机将会推动社会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当下计算机时代中,信息便是最重要的元素,通过对互联网和计算机,将会加快信息技术发展,人们传递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于信息的了解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对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此同时,信息技术发展不仅会拖动和其相关茶叶的法阵与进步(如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还会对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和开发有一定的影响和帮助,促进科技是人类社会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也愈加明显突出。而信息对于个人来说,通过网络与计算机,人类的劳动方式和工作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人类可足不出户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和工作,让人们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在各方面均会得到一定的解放,如行动或者思想。在将来社会中,计算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将越来越大,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计算机也会越来越小型化,智能化。未来我们将可以通过计算机做许多事。 势 展望未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将是一片生机,前景广阔.计算机学家、数学家等科学家们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将会使他们在21世纪的计算机发展史上谱写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1.生物计算机 生物家算计在1994年11月美国的异位博士便提出,其以DNA碱基序列作为信息编码载体,使用当代分子生物技术,食管内使用控制酶,使得DNA碱基对序列发生变化和反映,从而实现数据的运算。阿曼德在杂志《科学》上公布了DNA计算机理论,引发全世界各个方面的学者关注。过去的半个世纪内,计算机意义几乎和物理芯片一样,但是阿德勒提出DNA计算机,不仅拓宽人类对计算机的了解,而且计算机也不再是简单的物理性质的操作,还增添了粘贴、复制、剪切、插入等方式。就在2013年的3月,英国生物信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将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的mp3文件和相关数码照片编入了DNA序列,储存密度达到了惊人的每克2.2PB(1PB=1024TB)。这条消息引爆了人们对信息存储概念的认识大转变。基于DNA的存储技术诞生以及得以实现,给人们对生物计算机的构想以坚定的信念。 2.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指处于量子状态下的原子,将其作为CPU和内存,使用原子量子特性进而对信息进行处理。因为原子具有在同一个时间点,可以未出不同位置之间奇妙的特性,使用0和1表示处于量子位的原子,而处于量子位的原子可以同时使用0和1中间的值进行表示,所以不管从处理的角度还是从数据存储的角度,量子位能力,量子位能力是晶体管电子位的2倍。有人这样比喻:一个老鼠在绕过一只猫的时候,根据经典物理学理论,若是从左边过,那么便不能从右边过,左右两侧只可以选择一个方向,然而若是根据量子物理学理论,老鼠.可以同时从猫的左右两边绕过。 3.光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和传统芯片计算机比较可以看出,光计算机可以使用光速来提到电子进行存储和运算等工作:其将会以不同的波长来表示不同数据,并以大量的棱镜、透镜以及反射镜将数据从芯片之间进行传递。研制出的光计算机摄像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便已经被提出。在1986年,贝尔实验室的戴维•米勒研究出小型光开关,为同实验室的艾伦•黄研制光处理器提供了必备元件。1990年1月,黄的实验室开始用光计算机工作。从采用的元器件看,光计算机有全光学型和光电混合型。1990年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的那台机器就采用了混合型结构。相比之下,全光学型计算机可以达到更高的运算速度。但是,若是想将光计算机研制成功,则需要开发出可用一条光控制另一条光的光学“晶体管”。而现在光学“晶体管”体积较大,且较为笨拙,若是实用现代的“晶体管”制作出的光子计算机,其体积将和汽车一样大。所以在短期内使用光子计算机,比较遥远。 4.模糊计算机 有些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反,例如好和坏、黑和白、美和丑、瘦和胖、暗和明等等,即使他们意思相反,但他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进行邠,类似这些没有明确的规定的界限食物及表达形式,则将其成为模糊概念。所以科学家设计出模糊计算机的制造,此种计算机不仅具有普通计算机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和人一样,用脑思考、对话、判断和学习等等,此种计算机便是第六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在1984年,日本是第一个提出制造模糊计算机的国家,同时因其非逻辑、不规则函数作为制作的基础,并进行设计、研制成功模糊集成电路,从而使得当时的计算机体积有明显的下降。若是想要成功的研制出具有人脑功能的模糊计算机,则需要将大量的学科进行整合和开发,如大脑生理学、电子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等。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此种具有人脑功能的模糊计算机将在2000年之后研制出,但是一旦研制成功出此种计算机,将对对社会及人类各方面生活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计算机科学将会更加深入的融入到各个阶层的人们生活中,使全球进入经济时代的信息阶段,让使得计算机的发展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非常重大的突破,为社会发展及人类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者:张锋张云涛王永杰单位: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数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管理 【内容提要】本文对存在于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以及数学哲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能动作用”这一知识与概念发展的普遍模式,即我们不仅应当高度重视在不同领域之间所存在的重要联系,而且应当明确肯定这种关系的能动性质。 【正文】 1引言 这一文章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目标:第一,表明数学哲学在20世纪中与两个很不相同的领域,即科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包括人工智能),产生了重要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三个领域都由这种相互影响得益匪浅;第二,作为对于这种相互关系的进一步分析,文中提出了“能动作用”(dynamicinteraction)的概念,作者认为,这事实上代表了知识与概念发展的一个普遍模式。 为了讨论的方便,以下先对“能动作用”这一概念作一较为具体的刻划。笔者认为,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特征: (1)在两个先前被认为是互不相关的领域之间可能发现某些出乎意料的联系; (2)这两者都由这种联系,或者更精确地说,由这种相互作用,得益匪浅; (3)这并非是静态的、而是一种能动的关系,特别是,先前处于次要地位的领域可能转而占据主导的地位,反之亦然; (4)在保持相互联系的同时,对立双方又都应当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这事实上也就是主次地位发生变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在本世纪中的相互作用,可以被看成上述“能动作用”的第一个例子:在本世纪上半叶,数学哲学显然在这两者中居于主导的地位,例如,维也纳学派就是由数学哲学(这在当时主要是指数学基础研究)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基本思想从而发展起了自己的科学哲学理论,后者并曾在很大时期内一直被看成是科学哲学领域中的正统观念;然而,自6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已逐渐取代数学哲学而在两者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例如,主要就是由于科学哲学的影响才导致了数学哲学在现代的革命性变化。对于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这种能动作用我们将在第二节中作出具体分析。 其次,在数学哲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我们也可看到同样的“能动作用”。事实上,计算机科学的一些奠基者,即如冯·诺意曼(VonNeumann)和图林(A.Turing)等,先前都曾直接从事数学哲学(基础)的研究,而且,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年中,计算机科学家们更不断由数学哲学中吸取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思想,后者并在以后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然而,计算机科学的现展,特别是所谓的“机器证明”,则又对数学哲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哲学的现展,这样,作用双方的主次关系也就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对于数学哲学与计算机科学之间能动作用的具体分析即是第三节的主要内容。 显然,以上的两个实例也已表明:“能动作用”的概念具有一定普遍性,从而可被看成知识与概念发展的一种模式。 应当提出的是,“能动作用”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特别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我们即可找到很多类似的思想。 例如,《老子》中的以下论述显然就是与上述关于“能动作用”主要特征的分析直接相对应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五十八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另外,除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早期萌芽外,现代的一些学者也曾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类似的思想。例如,特别重要的是,美国女学者格拉斯赫尔茨(E.Grosholz)就曾对数学领域中不同分支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逻辑与算术(1981)、逻辑与拓扑(1985)、几何与代数(1991)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格拉斯赫尔茨的结论是:这种相互作用对于数学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如果在互相作用的同时,相关的分支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那么,这种相互作用就最为有益,与此相反,如果力图将一个领域完全化归成另一领域,则就可能阻碍进一步的发展。 从而,尽管格拉斯赫尔茨并没有能明确地提出“能动作用”的概念,也未能清楚地指明作用双方主次关系的能动(变动)性质,但上述的分析仍可被看成对于她的相应观点的必要深化和合理发展。 2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能动作用 众所知,就科学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逻辑实证主义(更为准确地说,即是维也纳学派),而又正是数学哲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体地说,对于维也纳学派的贡献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去进行分析: 第一,维也纳学派提出了关于哲学本质的一种新的观点,并突出地强调了逻辑分析方法对于哲学的特殊重要性,从而事实上发展起了一种新的哲学传统,即分析哲学,后者曾在英语国家中长期占据主导的地位。 例如,上述的立场在维也纳学派的“宣言”,即《世界的科学观念:维也纳学派》这一著作中就有着明确的反映:“哲学的任务在于问题和命题的澄清,而不在于提出特殊的‘哲学的’命题。这种澄清的方法就是逻辑分析方法。”([11]p.8) 第二,只是通过维也纳学派的工作,科学哲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也就是说,只是通过这一学派的工作,科学哲学才获得了明确的意义,并有了确定的研究问题和方法。事实是,尽管科学哲学的内容和范围等有一个历史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但是,维也纳学派的科学哲学观却曾在西方学术界中长期占据支配的地位,以致被看成科学哲学中的正统观点。 就数学哲学对于科学哲学的影响而言,我们显然应当集中于上述的第二方面,但是,由于维也纳学派在科学哲学领域内的工作是与他们的一般哲学立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只有以后者作为背景来进行分析,我们才能很好地理解此学派在科学哲学领域内工作的性质以及数学哲学在这方面的重要影响。 例如,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我们才能很好地理解维也纳学派在科学哲学领域内为自己所设定的工作目标,因为后者事实上就是其基本哲学立场在这一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即是由他们的基本哲学立场所直接决定的。具体地说,对于形而上学的反对(或者说,对于经验主义基本立场的坚持)和对于逻辑方法的强调无疑是维也纳学派(更为一般地说,就是逻辑实证主义)最为重要的两个特征,而这一基本哲学立场也就直接决定了其在科学哲学领域内的主要目标,即是要通过逐级的化归,直至那些处于最低层次的直接涉及“直接给予”(immediatelygiven)的概念和命题,以对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意义进行澄清(与此相反,如果一个词项不可能借助于直接给予得到建构,那么,所有包含这一词项的命题就都应当被看成无意义的,也即应当被看成形而上学的伪命题从科学领域中排除出去);另外,从整体上说,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应以直接给予为基础去建构或重新建构出全部科学(这就是所谓的“统一科学”)。 显然,我们在此即可清楚地看到数学哲学的重要影响:正是逻辑主义的基础研究,也即如何以逻辑为基础建构或重新建构起全部数学的工作,为维也纳学派提供了直接的范例或样板。 然而,就如逻辑主义者把全部数学化归成逻辑的工作遭遇到了严重的困难,维也纳学派建构“统一科学”的努力也并非一帆风顺,并因此而引起了进一步的理论思考,特别是人们开始深入地考察以下的问题:科学的经验基础究竟是什么,是个体的经验,还是公共观察的记录?另外,在所谓的“观察命题”与“理论命题”之间究竟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意义上,理论命题可以由相应的观察得到确证? 容易看出,相对于科学理论的具体建构而言,上述的思考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因为,它所关注的已不再是任何一个特殊的科学理论的具体建构,而是科学理论的普遍结构。从而,这事实上就代表着维也纳学派科学哲学观的一个重大变化。后者可简单地表述为:科学哲学即是所谓的“元科学”。 从而,这也从又一角度清楚地表明了数学哲学的重要影响,因为,归根结蒂,“元”(meta)这一概念就是由数学哲学中直接借用过来的:它直接渊源于希尔伯特的基础研究,也即所谓的“元数学”。 综上可见,源自数学哲学的概念和思想确曾在维也纳学派的科学哲学研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就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相互关系而言,我们就应当说,在本世纪上半叶,数学哲学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自40年代开始,数学哲学进入了一个“悲观和停滞的时期”;与此同时,科学哲学却已逐步摆脱逻辑实证主义的传统进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发展时期。从本文所采取的角度看,促成后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尽管科学哲学在此之前曾长期处于基础主义的数学哲学的直接影响之下,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科学哲学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特别是,科学哲学始终具有自己特殊的研究问题。由于后者是与数学哲学中的基础问题不很相同的,因此,正是围绕这些问题科学哲学逐步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发展。例如,在此首先有逻辑实证主义者与波普尔(K.Popper)关于什么是科学与非科学命题划界标准的论争,即这究竟是可证实性还是可证伪性?其后,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我们又可看到逻辑经验主义与历史主义学派关于科学本质的争论。最后,所谓的新历史主义学派则又对先前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广泛的批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整合提出了关于科学发展合理性的新见解。从而,从整体上说,科学哲学就已脱离逻辑实证主义的传统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由于在科学哲学的现代研究中出现了如此之多的新的概念、观点、问题和方法,因此,这就对处于困境之中的数学哲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例如,在后一领域中工作的学者们迟早会想到这样的一些问题,即如我们是否应当把那些在科学哲学的现代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概念或思想推广到数学哲学的领域?又如,有些问题已被证明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而,在数学哲学中我们是否也应当去讨论同样的、或类似的问题? 例如,正是这样的氛围中,克伦瓦(M.Crowe,1975)、默尔顿斯(H.Mehrtens,1976)和道本(J.Dauben,1984)等就曾先后对库恩(T.Kuhn)关于科学革命的理论在数学中的可应用性进行了分析。另外,更为一般地说,托玛兹克(T.Tymoczko)的下述言论则更可以被看成集中地代表了在这一方向上工作的数学哲学家的共同心态:“科学哲学看来确实处在前进之中,数学哲学为什么不前进呢”?([7]p.127) 尽管上述方向上的研究在最初主要是一些推广和移植的工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这种来自科学哲学的影响对数学哲学的现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与数学哲学自身的动力因素一起(后者主要是指对于基础主义的数学哲学的深入批判以及关于应当如何去从事数学哲学研究的自觉反思),事实上造成了数学哲学中的革命。[15][17] 从而,就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关系而言,这清楚地表明了一个重要的变化:科学哲学现已取代数学哲学在两者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最后,应当提及的是,拉卡托斯(I.Lakatos)的工作可以大致地被看成上述转变的实际转折点。具体地说,在60年代初,拉卡托斯曾通过把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推广应用到数学领域从而发展起了自己的数学哲学理论,而这事实上也是科学哲学的思想首次被应用到数学哲学的领域。另外,除去上述的工作以外,拉卡托斯又曾在相反的方向上进行了工作,也即是以“数学发展的逻辑”作为基本的概念框架发展起了新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4]从而,拉卡托斯就不仅最早促成了上述的变化,更从这种“交叉研究”中得到了最大的收益。 综上可见,就本世纪数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发展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能动作用”得以实现的。 3数学哲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能动作用 数学哲学对于计算机科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于以下的事实:一些源于数学哲学(数学基础研究)的概念和理论在计算机科学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此可以首先提及(一阶)谓词演算理论:这是由弗雷格(G.Frege)在1879年出版的《概念语言》中首次给出的,而后者则又常常被看成数学基础研究的实际起点;然而,这一主要是为了数学的严格化(更为一般地说,即是思维的严格化)所创立的概念工具现已成为计算机科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工具之一,特别是,谓词演算的一种特殊形式(theclausalform)更被证明对于人工智能(即如机器证明)的研究是特别适用的。 另外,由图林所给出的“图林机”(Turingmachine)和“通用机”(universalmachine)的概念则可说是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具体地说,这两个概念是由图林在1937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引进的。正如这一论文的题目——“论可计算数及其对于判定问题的应用”——所清楚地表明的,图林之所以引进这两个概念,主是为了解决希尔伯特的“可判定性问题”,而后者则就是著名的“希尔伯特规划”的一个部分,即其直接目标仍在于如何很好地去解决数学的基础问题;然而,这两个概念后来却又在计算机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正是基于“通用机”的概念,人们才最终构造出了现代意义上计算机,即带有内存(程序)的计算机——由于后者较好地解决了早一代计算机(即如美国在1946年所建造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所存在的“计算”快、但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编制相应的程序的弊病,因此,这确实代表了一次真正的进步。 最后,我们在此还可提及罗素的“类型论”。如众所知,罗素之所以提出“类型论”,其直接起因是为了能够很好地解决悖论的问题,罗素并以此为基础而提出了关于逻辑主义的一个新的纲领,即是如何以逻辑为基础去开展出全部数学,同时则又可以避免悖论的威胁。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完全源于数学的哲学思考的概念现也被证明对于计算机科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计算机的程序语言通常是分类的。这也就是说,为了避免混乱,在给出一个函数时,我们应当具体地去指明其中所包含的变量的类型。显然,这事实上就是类型论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源自数学哲学的概念和理论曾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就如前述“能动作用”的模式所表明的,数学哲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主次关系现在似乎也已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即计算机科学现正反过来对数学哲学的现代研究发挥着实质性的影响。 具体地说,就计算机科学对数学哲学的影响而言,机器证明可以说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四色定理的机器证明(1977)就可被看成上述主次关系转变的实际转折点。因为,在人类的历史上,这真是破天荒的一个事件,即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定理由于使用计算机而得到了证明,而且,后者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计算机在此被用于对各种特殊情况的检验,由于后者的数量如此之多,相应的检验又是如此之繁琐,因此,如果不使用计算机,所说的检验过程就不可能得以完成)。但是,人们又不禁要问:这种借助于计算机的证明能否算是一个真正的证明?这样,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就直接导致了如下的哲学思考:什么是“数学证明”?或者说,究竟什么是“数学证明”的本质? 自1977年以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过去了;但是,上述的问题却象一个幽灵一直缠绕在数学家和数学哲学家的心头,因为,计算机在数学中的应用现已不再是一个偶见的现象,而且,这种应用的性质也已发生了十分重要的变化:如果说在四色定理的证明中计算机只是充当了某种较为次要的角色,即只是具体地去实施某些细节性工作,而主要的证明思想仍然是由人类所事先设计好的,那么,一些现代的证明机器(即如由LarryWos所设计的)就不仅可以对一些已知的定理设计出某些新的、也即从来没有为人们所想到过的证明,而且已成功地证明了某些人们所一直没有能够证明的重要的数学结论。 事实上,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计算机可被认为正在改变数学的性质,因为,计算机不仅为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应当明确,所说的工具作用不只限于计算和逻辑演算,而且也包括其它的功能,如图象显示等),而且也直接导致了数学研究方向或重点的转移(例如,由于计算机的使用使得大量过去无法实现的计算成为可能,这就不仅使一些传统的研究问题得以复活,而且还直接导致了一些新的研究分支,如“计算数论”、“计算几何学”等,另外,也有一些概念和理论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变得特别重要,即如算法的概念和离散数学等)。再者,计算机的使用并导致了数学观的重要变化,即如人们对什么是数学问题的“满意解答”的看法等。从而,总的来说,计算机正在改变整个数学(包括数学活动)的面貌,而这当然也会引起相应的哲学思考:什么是数学?或者说,究竟什么是数学的本质? 在笔者看来,以下的事实也许最为清楚地表明了这种由于计算机所导致的变化的深刻性和重要性:一些自称为“实验数学家”的新潮数学家现正试图创立一种新的作数学的方法,即主要通过计算机实验去作出新的发现。由于所说的方法是与传统的作法很不一致的:“传统数学家设想证明,实验数学家设计实验;传统数学家用手进行繁复的计算,实验数学家把例行的计算交给计算机去快速地完成;传统数学家所作的例行推导和证明许多也可以交给计算机完成”——因此,在这些数学家看来,计算机正在改变数学的性质:数学正在成为一门“实验科学”。[18] 综上可见,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正在对数学哲学的现代研究发挥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的程度将会不断得到加强。从而,总的来说,我们在此看到了关于“能动作用”再这一发展模式的又一实例。 4结束语 卡尔纳普(R.Carnap)在其《思想自述》中曾经这样写道:“倘若有谁对那种依据传统的学术界线划分而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感兴趣,那么,他肯定不会如他自己所期待的那样,被当作学科之间的桥梁建造者而受到欢迎,相反,他将被双方同时视作局外人和令人生厌的入侵者。”([9].p.11)由于以上的讨论显然即已表明这种态度是错误的(事实上,卡尔纳普本人的工作也已清楚地表明了“交叉研究”的积极意义),因此,现在确是改变这种态度的时候了。 计算机科学论文:信息时代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各领域带来了便利和好处。本文主要针对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对计算机的发展做出深度的研究并找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信息时代;计算机发展;技术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也是十分的广泛,计算机具有广泛性、智能性、实用性的发展特性,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所具有的特性,扩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保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1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世界第一台由美军方制定的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这台计算机采用17840根电子管,长80英尺,宽8英尺,重28T,功率消耗为170kW,特点为体积大、功耗大、速度慢、可靠性差、价格昂贵。技术方面使用的机器语言跟汇编语言来编辑程序。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晶体管为主要的元件,高级语言和编译程序的程序更加高级。特点是体积比一代变小、功耗也降低、可靠性也提高了、速度提高。并开始运用到工业控制领域。第3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年)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半导体的快速崛起与发展,集成电路也因此被制造出来,特点是速度比一代和二代更快,体积更小了,可靠性也提高,价格也没之前昂贵了,并开始应用到文字的处理和图像处理的领域中去。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至今)第四代计算机的体积更加的小,速度也加快了、容量更大了。采用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开创了计算机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应用逐步向人们生活进步,在生活、工作、学习都会运用到计算机。从一开始的第一代计算机到现在的第四代计算机,从一开始到后面的家喻户晓,计算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的智能性,极度改变了人们的存在方式,为人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无限的贡献,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软件应用、硬件应用、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等,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现在计算机在教育、办公、经济管理等应用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明显的提高了人们做事的效率。例如,将应用运用到办公系统中,无纸化办公不再是柯南一梦,防止了纸张的不必要浪费,保护了树木保护了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办公效率,人们只要将资料储存在计算机里,方便使用与快捷传送,有效提升人们的做事效率。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特性 2.1广泛性 现在人人会使用计算机,在生活上,工作上遇到问题都会想到使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比如,在网上购物,不出家门竟知天下事,收集资料,图片与文字的编辑等,无一步体现出计算机的广泛性。 2.2实用性 计算机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比如在线交流,使用编程控制机械的生产。 2.3智能性 计算机越来越智能化,不仅由台式计算机,更有便携式笔记本,更加轻薄方便,利于办公。2.4网络化互联网将计算机串联在一起,人们可以在网上通过QQ、微信、微博进行交流与资源共享,提高了人们生活的便捷化。 3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领域的研究 3.1科学研究的方面 第一代计算机就是由美军定制用来进行计算弹道而研制成的,所以科学计算是最早也是最基本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和、数值计算、自动控制、翻译等。数值计算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容量大和连续运算的能力,解决人们无法算出的科学问题,例如:地震的预测、天气预报、火箭发射的时间与轨迹等都需要由计算机来进行高快速的运算。 3.2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领域的应用 在电子机械产业的迅速发展之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广泛性使得电子控制产业的功能强大。生产率提高,计算机的发展对控制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控制技术这个方面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起步比较晚,计算机的技术又处在发展中的阶段,计算机进行精确的数据检测对控制着科技的完成,计算机技术的快运算会迅速的将数据系统进行分析和判断判断,并发出指令控制系统自行操作。这样自动控制的操作理念既节约了人们的劳作的时间和人们的劳动力,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产品的合格率,满足生产中的所以需求。 3.3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 在交通运输业应用中,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其次还有位置地理信息,座位预订及交通系统的智能化。GPS主要就是用于追踪、道路的查询、紧急救助和跟踪系统等;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是将计算机的技术、网络通信的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为一体并用于交通运输业的应用;坐席预订就是为人们提供方便,比如,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购买火车票、飞机票、船票等,购票的效率提高了,劳动力的成本业减少了;位置地理信息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在集成系统和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下,分析数据,提供相对于的信息需求。 4总结 在人们生活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各种应用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改革,发展的同时业不断的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做出巨大的贡献,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并占有重要的位置。计人们的生活水平被计算机所改变,人们的社会文明也被计算机的发展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发展的迅速,我国必须健全对计算机管理体系的管理,必须重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计算机软件的质量,深入改革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理论,广泛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未来的计算机科学会有更多的发展,是无尽的,多方面的,创新的,开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它成为体现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作者:刘子盟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科学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此外,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普及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当中的各种方面,尤其针对于教育领域来说,更是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现如今在我国各个学校当中,都已经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并且我国很多城市,也逐渐的加强对于计算机教育的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立足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应用,以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此期望为我国后期在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应用时,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具体应用;分析概述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到来,在此背景之下,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是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而对于我国教育的领域来说更是如此,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整个计算机教育当中,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的。而在我国之前的教育当中,也由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的转变为计算机教育方式,这种有效的替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整体的教育效率水平。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整个计算机教育当中具体有着哪些作用,下文将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我国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实际应用进行阐述。 1有效的帮助相关的教师来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 计算机,在我国各个学校的日常实际应用当中,主要是体现着简洁、高校等特点。并且,在实际运用到教师以及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当中,对于在校的众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些琐碎问题,而利用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是以及远远不满足于现在时代所对其提出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处管理方式,不仅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还不能够很好的对在校学生的一些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进行很好的监控以及了解。而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原来传统教学管理方式上的一些漏洞。例如:学校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上,通常来讲,都是由老师先布置之后,学生在根据布置的内容进行完成,最后在由课代表或是相关的人员统一收上之后,在交给教师来进行批阅,而在教师批阅之后在发放回去。而合理的使用计算机去管理学生日常作业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很好的省掉一些繁琐的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在网络通知平台上布置学生的作业,很好的免去了学生以及老师在布置作业上的环节,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作业以及发作业当中的浪费的时间精力。 2很好的方便了学生日常的学习 而很好的方便了学生日常的学习,其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网络自身不受到来自时间、空间等方面限制的特点,并且计算机网络自身还具有非常良好的快速查阅、上传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以及方便了各个学生对于学习的各种要求。与此同时,合理有效的利用好计算机等相关科学技术的搜索功能,就能够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此外,对于网络上庞大丰富资源,也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会提高学习的兴趣,而在学习兴趣的趋势下,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型。此外,还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是有着差异化的,所以,在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就可以很好的打破之间的差异化的,使其灵活的调整整个教学实践,教师还可以将与本堂课与之相关的视频发送给学生观看,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内容的掌握能力。 3有效的丰富教学的资源,同时还能够节约教育的资金成本 在合理的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来讲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能够很好的丰富广大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看到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整个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计算机在拥有非常庞大的资源时,自身还具有节约资源的这一良好特点。如果,在我们把原来的教科书,逐渐的变为电子稿的形式,并且将学生在日常考试的当中所用到的一些笔试换成为机考,这些不仅能够节省掉大量的纸张资源,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因为这些资源所投入的人、物、资金等方面的开销。而从学生学习的内容上来将,在有效的降低整个资本成本的同时,不仅没有减少原来的一些学习内容,反而是将基于原来教学内容上在使得变的丰富多样。并且,由于计算机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使用,所以它还具有随地随时使用的能力,而当学生在进行朗读以及背诵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很好的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资源的搜索,而不光是对于音频上还是对于相关的视频上甚至一些动漫上,都是能够很好的帮助广大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本枯燥、乏味、单一的朗诵课堂变得更加具有乐趣性。 4结论 只有真正的加强对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我国计算机教育当中的具体运用,就能够很好的推动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进步. 作者:田雅菲 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影响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在不断的扩大,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教学占有比例也在逐步提高,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软件无形性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所造成的阻碍和负面影响。本文主要阐述软件的无形性对于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影响,从客观上分析了实际的影响结果,以及培养软件思想的重要性。接着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且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人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软件无形性;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教育影响 从目前的行业发展来看,软件行业已经发展的较为不错,论其发展方向也比较全面,且在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关软件工作人员也在逐渐的完善和搭建自己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架构。那么这样看来只有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这两个学科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自己从事到软件工程工作中,才能更加深刻体会到软件工程行业的整体市场需求以及工作要求,这样才能对软件工程教育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有所实质性的帮助。 1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1.1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主要是研究计算机以及和计算机相关的现象和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包含和各种计算相关以及信息处理等等方面的内容。 1.2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主要指的是对使用工程化方法来构建和维护,使得软件保持高效实用的效能的一门科学。软件包括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等等交互设计。 1.3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现在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高科技主导的社会。因此几乎各个行业都会涉及到和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应用。计算机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在工作方面也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分析比对,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效率。我们在了解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联系后,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两者的不同,相比较而言,计算机科学更多的涉及到计算机原理,主要阐述的是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软件工程则更偏向于实践的运用,在实际工作和软件开发中对应用软件和设计系统的维护和处理,主要强调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这是理论和实践两个区别很大的种类学科。从理论的本质来看,软件工程主要是同时在实践操作后扩展且是进一步的扩展,在实践方面的应用比较多。相比较而言,计算机科学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就不是很多,主要还是强调理论研究,那么在进行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同时,要注意结合两者的特点和要求,来进行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充分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且重点是要关注当下的科技发展水平,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取得一定效果的进步,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2软件无形性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影响 2.1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软件思想 本文探讨的是软件无形性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影响,那么其实重点还是在于教育,也就是最受关注的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如何引导相关培训人员,也就是未来的软件开发工作人员对于软件思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个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之后的学生如果日后能够从事并投入到软件开发的工作当中去,这就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励和赞赏的事情,正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尽其用。考虑到由于个体都具有特殊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每一个程序员相应的就会有属于他自己的软件思想。这种软件思想是在不断的工作和磨练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这是非常宝贵和难以学习到的经验,通过这种常年积累的软件思想,程序员在设计软件程序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和不自觉的使用这种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的积累的经验。软件思想对于设计程序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来,往往刚开始从事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相关工作的人员,对于实践工作任务都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困惑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相关经验和自己的软件思想,在一开始处理工作时往往摸不着头脑。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积累经验并且逐步形成自己的软件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相关培训人员也要注重对于学生的软件思想重要性的强调,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于软件思想的主动培养的相关意识。 2.2正确的教授软件思想的方式 在上文中提到,软件思想是需要长年积累和不断的实践工作磨砺出来的,由于软件思想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和相关培训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很好的将软件思想的具体内涵和要领表达出来。在学生比较难以理解软件思想的情况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的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例阐述,也可以通过具体的时间任务来让他们亲身体验等等这几种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软件思想,逐步的形成软件思想。设置一些时间任务或程序设计,当学生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他发现了问题所在,在接下来的思考解决程序问题的过程中,他也就逐步的使用了属于他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软件思想,那么这样才能正确的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才能为我国源源不断的输送相应的软件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和铺垫。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软件思想也是区别于其他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软件思想虽然可以应用在程序设计之中,但是软件思想的应用是需要在一定的实践环境下才能实现或者是被激发出来的。因此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中,程序设计员才能使用软件思想对程序进行设计,对于整体的运行系统进行维护和推动。由软件环境,软件设计和软件思想三者构成的有机的整体是同时运作的,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此外,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软件的无形性和软件思想的复杂性对于在日常教学中所造成的阻碍和负面影响,并对这个方面加以重视,可以多听取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经验,增加丰富而多变的教学手段来对提高教学质量做出真正的改变。为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人才作出贡献,维护我国经济的长久稳定和持续发展。 3软件思想的教授方法 在日常的软件思想的教授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沟通,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对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困惑和问题,能够给予及时的引导和解决,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并且能深入浅出地对软件思想和学习方法进行阐述,对于如何将抽象的软件思想生动形象的使用具体的案例或相关的实践表达出来,这是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经验的,甚至对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那么如果没有对相应的软件思想进行较深层次的阐述,这样的教学成果往往不仅得不到保证,还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样使得学生也难以理解在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学科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学习方法和技巧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投入实践,真正的接触软件设计和系统维护,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发现相应的问题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发现相应的问题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相应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意见或策略。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程度进行分层次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还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使得学生们都尽可能的全面发展,提升自己在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方面的能力。3.1利用案例介绍软件思想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比如在课前准备一些小测试来测试学生对于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专业学习功底,他们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的讨论,逐步的向他们过渡软件思想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逐渐在熟悉这个过程后,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进行观察,对他们所进行的软件系统的设计和维护,作出相应的指导和点评,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并且在加深对软件思想的理解方面加以重视,多下功夫,鼓励他们在课后可以适当自学一些相关的知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做更好的铺垫。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遇到的困难使得很多人有挫败感,在这种较为枯燥无味的教学中,也很难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在上课时要多准备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提高课堂的气氛和活跃,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2运用反向思考方法教师在教授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的课堂上,可以多使用一些奇特的教学方法,比如反向思考法,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逆向思考,对于一些软件设计的逆向推导,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在能力方面有所进步,还对他们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方式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改变,在学生今后熟悉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后,对于所给的项目或者是实践应用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和维护,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长期下来的教学成果将会非常瞩目,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软件工程人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软件的无形性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所带来的阻碍和困难,对于软件工程思想的抽象与复杂性的解释这方面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花心思和下功夫的,这些都可以向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进行请教。从当前市场现状的整体情况来看,对于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方面的人才是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市场的软件开发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助于推动我国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经济的不断增长,对于我国建立高新科技产业园,以及接下来走高新科技发展道路铺垫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国家要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的教育给予相应的重视,对我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的再开发表明立场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教育质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作者:涂中明 单位: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在信息已经得到了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都看到高新的技术已经占据了世界知识市场的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普遍地开展起来。为了更好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化的高速发展,各个国家都已经把计算机技术当作了国家高端发展对象来看待。我国教育部曾表示我们要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就开始普及计算机信息化教育,我们要尽我们能够尽到的最大的力量去把这件事办好。信息教育的重要意义是我们要看到的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经济发展;多媒体教学;智能辅导 1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教育的辅助作用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我国教育的目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现代化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的标志,而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如何使21世纪的主人更好地适应“地球变小了”的时代,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等问题就放在教育者的面前。让他们学会自行获取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计算机当学习的工具的时候是很有实际作用的,帮助学生获得,储存,还有交流的整个过程,计算机的这些功用都是通过一些软件来得到实现的。计算机里都会能安装很多的软件的,我们会使用到的有数据库处理的软件,文字处理的软件,绘图用的软件,都是很有用的软件。除了这些日常用的软件还有一些是专业用的软件,比如动画制作用的软件,计算机的编程用的程序语言,还有用来制作多媒体的软件;学习领域的软件也是有的,在通过选配了一些很不一样的装置以后,可以用来给学生提供很有效的帮助,一起来组成一个实用的组件,学生们可以选择来掌控实验要设定地条件,要测量的数据和实验得出的结果。 2计算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管理作用 2.1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学要想有很好的效果就要和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们对我们整个的教学的程序上所做的工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统一地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要对整个教学程序进行管理是需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评测,还有要对班级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在一般的课堂里,这些工作都是由班主任来做的,这些事其实是非常繁琐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师对学生们进行更能互相理解的交流和辅导,也影响了老师发挥其创造性地一面。计算机的很多的软件其实都能对计算机管理整个教学系统起到帮扶的一面,我们也要看到在管理的教学上,计算机的集成系统能够计算和检测各种软件,还可以在管理的时候给老师腾出时间和空间来辅导更多的学生学习。 2.2远程教育的开发 计算机教育离不开远程教育,现代的远程教育是在通信技术的作用基础上来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计算机的之间的相互性和网络的广泛分布的情况都是综合性的体现,计算机的这些功能是能够使人们得到广泛地远程教育的机会。整个世界现在都已经对教育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重视,在全世界的范围内,现代的远程教育都是一个受到很多关注的项目,许多的科技创新人员和教育研究的人才都把这个远程教育当作了重点的研究的对象。 3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教学的贡献 3.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用计算机来制造出学生掌控这个能发现很多新信息的学习环境,这是我们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里可以看到的一个大的趋势。像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们都能够很快地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在探索的领域里得出正确的假设和实验的结果。这种模式是把学生的自知的能力摆在了首位,充分地发展了学生进行复杂思维的能力。教师们也会使用到信息技术来给学生进行组织和解释一些用普通教学方式难以传达的知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是很能帮助计算机学习的人得到很多现在社会所产生的有用的新信息。 3.2电脑的职能性辅导 根据教育科学家的预测,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机器人时代里,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里也会有智能的辅助学习的程序。学生们能从这些智能的辅导者那里得到学业问题的专业解答,学生能从它们那里学到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的科学思想。这些程序是能够帮助我们学生认识到在系统中能被专家进行辅导的这样一种学习条件。总而言之,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把我们的学生培育成为一个个真正地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并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我们要把高新科技推广到教育科学上来,并且能进一步地应用在企业的新技术的开发和得到普遍的应用,推动着整个社会地向前发展。在这场技术革命的风暴中,生产领域突飞猛进的行业是计算机行业。社会生产也需要我们能够培养出可以接受新兴科学技术的知识人才出来,从计算机教育的广泛实施可以看出,我们的拥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也就越有利于社会的生产。 作者:刘小松 单位:西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论文:论计算机科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成了一个重要的工具,但是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领域中,相关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模式还需求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改革,以此实现计算机行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应该注重拓展学生学习的领域,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并且与时俱进推动课程的改革进行,加强教学和实验的融通与结合,为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状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也越来越普及,从而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来推动计算机的更好发展。对于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改革,将为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动力和帮助。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背景 计算机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它的诞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的更好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计算机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开始得到了发展,并且着力于该行业的人才培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开始慢慢兴起,并且迅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专业。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用以为该行业培养专业的人才。随着行业人才培养过剩,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等情况的出现,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不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更好进行。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2.1专业发展与就业之间不平衡状况明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摇篮,在人才的培养上面,不仅对于学生的理论水平、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有要求,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还需要学生具备大量的数字编程的理念。当前,我国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上面,出现了专业发展和就业之间的不平衡的现象。首先该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数量都是比较庞大的,但是真正能被社会所吸纳的人才只有五分之一,究其原因,在于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完全的符合社会的需求,使得不平衡现象更加严重。 2.2实践操作能力薄弱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很多高校都较为注重理论的学习,在教学模式上面也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还是较为缺乏的。随着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的培养不断地向社会进行输入,相应的问题也就出现了。这些人才出现了严重的实际操作能力低下的现象,不能更好地处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使得人才不能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 2.3专业发展滞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应该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否则就难以推动IT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在该专业的发展上,存在着滞后的现象,没有很好地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内容、模式上的更新,因而造成了对人才培养的滞后。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3.1拓展学习的领域,培养综合性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不仅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融入,还需要拓宽学习的领域,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和提升。在人才培养上,除了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还应该组织他们学习各方面的综合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在学习的内容上,除了专业知识,还应该加入职业道德的培训、公共科目的学习等等,促进内容之间的融会贯通,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人才方面的帮助。 3.2与时俱进,推动课程的改革 课程的改革是高校推动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更好进行一个有效途径和必走之路,在课程的改革方面,高校要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勇于改革,敢于转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科建设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都要进行相应的革新。同时,要注重关注社会发展的状况和对人才的需求,保障课程的改革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帮助。 3.3加强教学和实验的融通与结合 计算机行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有理论的学习,更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教学和实验的融合与结合。因此,在高校的教学方面,应该在学生的实验课上下功夫,让其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个平台。实验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促进教学和实验的融通结合是必须的,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所在。 3.4重视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要凸显出人才培养的精良化,提升人才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丰富基础知识的建设的同时加强专业化的建设,使得人才凸显出专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加强对某一方面的专注钻研,打造专业型的人才。 4结语 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计算机行业人才培养的进行,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对于计算机行业而言,人才的培养要与现状进行结合,从而结合实际的情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更好地改革和创新,使得人才的培养模式能真正推动人才培养的进行,推动社会发展的进行。 作者:徐丽涛 罗昊 单位:保山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 【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的应用逐渐增多,计算机技术趋向普及化发展。计算机教育作为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计算机教育必须紧随时展的步伐,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以计算机教育为研究视角,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做出分析,旨在全面提高我国计算机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应用 前言伴随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各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的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成为教育部门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话题。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伴随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产生的先进技术,将其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必将使得计算机教育迈向新的高度。因此,笔者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意义 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扮演者越来重要的角色,计算机科学技术极大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优势和计算机教育的特征,将二者有机整合,必然产生积极的效应。 1.1改善教学管理层面 计算机教学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作,涉及到系列的管理活动。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教育有效的整合,能够使得日常教学管理活动变得简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动态的了解和分析,使得原本复杂化的工作通过计算变得清晰明了化[1]。 1.2方便学生日常学习层面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出现终结了计算机教育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时代。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上传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计算机知识,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随地的进行查阅,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符合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同时,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有效的实现按需施教、因材施教,避免了传统计算机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 1.3丰富教学资源、节约教学成本层面 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将计算机教育中的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形成生动化、趣味性的课件或者视频形式,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利用多媒体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节约了纸张等教学成本,符合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2.1变革传统教学观念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中指出,实践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实践。所以将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的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变革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教学观念[2]。①需要全面树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全新的技术进行应用和整合,而且需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创新思维,使得计算机教育在创新中谋得发展,在发展中继续创新。 2.2规范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在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到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主观能动性对知识形成自身的建构;另外,针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时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资源进行利用;最后,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晰,不要追求过分的美观和形式,忽略了教学内容,也不要因为对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重视使得课件过于生硬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3]。 2.3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认知 素质教育观念要求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将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的与计算机教育整合必须全面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认知程度,使得学生在主观上接受计算及科学技术,进而保证学习的高活力、高兴趣,使得计算机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3结语 将计算机科学技术有效的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是全面提高计算机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和提高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必要措施,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必经之路。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发教育部门和工作在计算机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关注,在开展计算机教学实践工作只能够,变革传统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工作方法、整合先进教学技术,根据我国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索出适应我国个教育阶段学生特色的计算机教育路线,全面提高受教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社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做出新贡献。 作者:朱岩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文理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倾向于多面化,不仅要求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因此计算技术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就业、学习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时,必须融合当前时代的先进性,将计算技术融入到教育中,让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1计算机科学技术再现代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1.1可以摆脱时间限制 随着计算机应用日益普遍,现代教育中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限制,将影像资料储存起来,然后供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强大之处不仅是其具有极快的运算能力,而且还具有极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一切保证了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系统中正常实施。 1.2可以摆脱空间限制 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延伸教育空间,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通过网络技术获取各个高校教育信息的最新成果。信息成果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分享,当然也可进行网络下载,然后供不同地区的人学习。网络课堂作为在线专业教师学习和交流平台,可突破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限制,更能有效加快教育改革开放,促进全球信息共享以及相互交流。 1.3可促进教学交流和沟通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出比较好的沟通作用,其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规律。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保持沟通畅快,整个过程不需要承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计算机教育在师生沟通方面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计算机教育将传统教学内容转变为一种互动式、动态教学过程,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4教学自由性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使得教育各个主体通过计算机网络自主且不受约束即可参与。计算机技术使得现代教育能充满到社会各个角落,能满足学生自己学习的需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能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选取合适教学方式,而学生在则可通过计算机技术选取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学习空间、学习时间以及学习方式等。因此计算机技术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教学的自由性,为参与计算机学习的学生带来更多选择。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2.1预习环节应用 计算机教学和传统模式教学进行对比,计算机科学技术能有效解决学生预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开课之前,教师可指出相应的学习重点,并在课前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然后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通过计算机来查询资料,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难点和重点,进而增强学生预习深度为课堂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2.2课堂教学环节应用 课堂教学始终是当前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能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丰富性等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传统教学环节离不开黑板教学,而计算机则可以替代黑板省略去了繁琐的板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计算机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课堂教学中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维护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2.3远程教学应用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现代计算机教育之中,可避免传统教育束缚,可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教学的机会。计算机教学允许学者能不限地点、不限时间、不限教学规模地域开展学习。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和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像正常教学一样认真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必须认真做好记录,针对重点知识需做笔记,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4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 多媒体教学课堂由多媒体音频、多媒体数据存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同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多媒体课堂教学在更加注重媒体与教育相结合,既要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同时也要满足多媒体课堂教学要求。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还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个性化教学方案,以此来提升教学工作效率。 3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针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那么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也会相应提升。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优势,为实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支持。本文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提升计算机教育水平。 作者:孙慧青 单位:九江外国语学校 计算机科学论文:办公信息系统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分析 实际上,办公信息系统不管是在科学技术或是社会属性表现方面都与众不同,需要配合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社会、经济、知识工程等专业内涵解析,并且在最近一段时期,办公信息系统开始向计算机科学制定更多挑战性课题方案,相应地令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发人员始终不敢产生任何懈怠心理。 1办公信息系统内涵机理以及具体服务对象论述 所谓的办公信息系统,实质上就是利用电子会议进行信息传输的行为模式。涉及此类体系架构内部必备设备资源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文字处理媒介、印刷设备等,当中计算机终端被视为核心支撑引导单元。此类系统基本上长期围绕人类行为、计算机系统、通信技术学科等内容加以灵活穿插,并且作为一类人际交互式调节资源,其对于各类数据、软件等保留高度依赖特性,但是最终决定权始终维系在办公人员素质、技能层面之上。截止至今,其所调试的数据内容,已经开始透过以往单纯样式的文本,朝着语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态过渡延展,借助以往国际办公自动化主题研究会议结论对比论证,如今此类系统分析职务会在地理空间、人类行为科学和网络通讯等现代科学项目方面投入适当探究精力,相信至此过户,一类以综合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水准提升为动机的人机交互式系统必将大展身手。需要注意的是,此类系统内部指导思想主导地位不可忽视,否则涉及一切硬件、软件维护和系统管理应用工作都将难以顺利开发延展。在探究此类系统具体服务管理对象期间,相关工作人员开始主动整理以往信息搜集、存储以及高效传输工作经验,发现以往创造的各类社会、经济效益,都不可脱离办公人员信息服务单元而独立扩展疏通。实质上,办公信息系统自从全面推广沿用过后,一时间使得各类办公机构以及内部业务流程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尤其在内部人员技能和素质规范方面更提出前所未有的限定要求,相对地更是一场全新的就业机遇。归结来讲,此类系统架构具体服务对象,基本上包括一般性业务管理人员、技术操作主体、秘书和不同层级领导等,其中单位较高层级的领导始终承接内外战略化发展决策制定和公布职务,也就是说其核心注意力始终投射在宏观信息分析结构之上;而特定机构领导在内部战略决策上发挥着独特引领功效,其往往关心本机构的管理信息内容;一般性业务管理人员则是进行各自业务调节与管制;最终秘书与技术操作主体负责监管办公信息系统下层的事务操作环节。 2目前我国办公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技术控制应用状 况研究截止至今,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在各自小局域网内部布置运行各类样式的办公信息自动化系统,并且内部主体程序始终沿用ASP(ActiveServerPage)与数据库技术交接而成。透过目前此类事务规划发展状况解析,相关技术人员决定配合WindowsXPServer+IIS(InternetInformationSystem)+ASP予以协调改造,确保有关网页查询、数据添加以及删除功能得以顺利实现。其基本操作理念就是借由后台数据库客户端进行服务器请求信息发送,之后利用服务器终端设备及时接收并精确处理各类用户请求,并将最终处理结果直接下载到客户端浏览器,最终客户、服务器终端交互操作流程也算告一段落。 1)网络信息传输途径改造层面我国社会已经全面步入计算机信息科技时代,不同事业发展期间对于信息资源系统化开发和多元化利用需求不断增大,尤其是在计算机、通讯技术细致交接背景下,使得处于分散空间的数据库集中化检索功能变得更加完善。透过国外相关实践操作经验观察解析,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市场已经飞速发展,特别是利用HTML语言作为媒介的WWW技术广泛沿用过后,使得信息服务在国际化反应热潮处于急剧澎湃之势,并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朝着多媒体模式方向过渡延展。相对地,我国在计算机技术专属应用研究起步时间不是很早,自从实现网络TCP/IP连接指标过后,有关全国范围内的计算机信息网络项目开始自由启动,当中包括北京地区的ChinaOnline,上海地区的公共信息网,以及广州的视聆通等,开始向社会基层大众提供各类信息精确查询、电子邮件快速发送与接收等多项业务。对于各类办公用户来讲,其只有保留计算机以及网络内外传输媒介,就可以透过入网手续办理享受当中特定服务功能。需要注意的是,经过长期实践调查,发现技术人员在进行ISP期间经常会出现以下突兀性问题:首先,服务中继线选取不够精细,经常会令办公人员登录期间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其次,不同ISP单位在对应服务费和网络用量计费方式上都所有区分,需要办公主体在沿用前期多加审核。 2)远距离信息传输通讯软件开发与补充层面现如今我国办公市场内部提供的通讯软件种类繁多,包括WINFAX、QuickLink等软件,布置沿用期间一旦产生任何瑕疵迹象,就会使得既有应有界面变得不够友善,再就是因为内部资源设备配置环境过于复杂,加上办公人员操作技能水准的低下现象制约,都会令既定办公信息系统深度应用功能难以顺利呈现。之后经过相关部门验证调节过户,有关BitWareforWindowsVersion3.24F/D软件程序得以覆盖拓展,经过一定时间考察研究过后,发现尽管其隶属于英文软件,但是综合控制实效相对稳定,对于今后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事务中的科学沿用成就提升来讲,支撑辅助意义极为重大。这里所陈述的BitWareforWindowsVersion3.24F/D软件,主要是由美国CHEYENNE公司在Windows操作系统内部开发完善的远程通信媒介,其最大特征便是不会对计算机设备资源提出过于严苛的规范要求,并且远程通信功能设置上十分齐全,使用方式上也相对简易一些,可以提供给我国办公用户更为理想友好的操作交流界面。归结来讲,此类软件安装工序不是十分复杂,办公人员只要确保自己的计算机内部保留SETUP.EXE运行程序,就可以根据上部提供的向导信息进行自主安装调试。 3)办公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运行控制环境层面目前此类程序已经针对办公信息自动化系统提供一下辅助功能,包括传真高速传输、灵活接收,以及EDI功能等。首先,传真发送功能调试层面。主要便是应用Windows程序进行word、excel文档直接发送,并且可以借助BITWARE附加传真封面概述信息。如若因特殊状况,要将同分资料一起给不同接收主体,则可以利用软件赋予的接收者小组自由定义功能,进行传真发送时间确认过后,等待自由传输。再就是存储文件格式一般被定义传真文件,这样能够进一步确保后期转发、浏览和打印工作的流畅化交接结果。其次,传真接收功能控制层面。其实就是将BITWARE置于接收传真状态后,继续你在其他WINDOWS应用程序的工作,当有传真来时,可自动接收传真。之后拔出电话来接收传真,如果有一电话接在FAX/MODEM上,就可自己拔出电话并用手动接收功能来接收传真。这种功能貌似多余,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还不得不用此功能。第一,接收传真前需要与发送者交谈。第二,对方电话是由接线生接转的分机。第三,接收来自“后台传真”服务的传真。最后,EDI功能补充调试层面。涉及EDI技术,实际上便是BWV3.24F/D最实用的功能,也是在未入网的情况下实现远程文件交换的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方法,它传输的文件可以是电子数据表格、WOERD或其他格式文本,甚至是应用程序。利用BWV3.24F/D实现远程文件传输指标包含多种调节途径。第一,两台计算机之间实现远距离文件传输。初始阶段便是与远程计算机建立连接,单击“TELEPHONEBOOK”,选择想呼叫的远程计算机的号码后,单击“DIAL”即开始呼叫远程计算机,自动应答后,即建立连接,此后双方可用键盘“对话”,当在屏幕上看到对方输入的信息后,说明已建立连接。之后等待接收方准备接收文件。第二,以主机模式实现远距离文件传输。主要是借用BWV3.24F/D设置为主机模式后,在离开计算机后,如果有远程计算机呼叫时,机器可自动建立连接,远程计算机可以显示“欢迎信息”并要求输入口令(如果在主机模式上设置了要求输入口令的话)。此后,远程计算机可以对主机进行UPLOAD(发送文件)或DAWNLOAD(接收文件),发送或接收的文件只能在BFPROXFER目录下。 3今后我国办公信息系统内部各项计算机技术科学调试策略内容解析 1)覆盖和实施串联式的计算机系统架构单元透过我国现代化企业核心办公区域基本形态观察,始终延续着总部-基层排列规则,尽管说当中异质化单位关联特性较强,但是在处理特定事务上还是会清晰划定职责范畴,避免一切冲突事件的重复上演。也就是说,如今大部分办公活动会主动选取DBA集中化管理方案,其核心指标便是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将分散在不同区域角落的数据资源细致搜集整理,确保当下全局都将得以共享。毕竟此类数据样式冗杂,无法全面迎合办公信息系统协调发展需求,就算是将全局计算和后期管制难度因素加以忽略,想要在较短时间范围内主动贯彻办公信息系统多样化环境改造指标也是不现实的。随后,有人立即提出联邦式系统架构设计理念,并且经过长期开发试用过后,的确为办公信息系统成功转型做出协调支撑贡献。其旨在有效沿用输入、输出数据端口,使得下层不同用户都可以结合当下实际发展需求进行其余单位数据吸纳共享;并且依照其余单位输出数据类型,开创本单位独特形式的输入数据渠道,配合联邦系统标准化语言协商机制,进行自主化发展和协作项目灵活架设,尽管全程不存在统一性控制系统单元,但是创新时代背景下的办公规范特征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2)各类多媒体信息科学管制、调试手段的精确设定如今信息技术狂潮席卷世界各个角落,使得我国既定办公区域和设备资源样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各类管制单元可以随时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声音、图像等材料传输、接收,一时间为日后办公信息流程安定和谐秩序做出优异疏导贡献。现如今办公文件资料样式五花八门,需要技术人员根据音频、视频资料特性加以精细化存储和灵活抽取沿用。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多媒体信息资料在物理表示形态上没有固定规范要求,但是单纯凭借以往数据模型格式化处理手段加以调试,又很难彰显时代科技多元化发展特征。因此,需要主动围绕办公市场和科学技术灵活发展诉求,进行内部处理人员技能和素质有机培训拓展,督促其在进行信息整理期间,在精细分解抽象数据前提条件下,进行日常办公机制内容捆绑搭接,规避以往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任何突兀状况。客观来讲,其在规划理念上始终不存在创新性突破成就,长期以来仍旧沿用信息封闭式管制方式,其实就是借助抽象形态将已经整理的信息内容向社会大众公布,使得特定用户在进行筛选沿用期间,能够事先将内部数据操作过程或是任何不须用户注意的信息屏蔽,必要情况下委派信息整合单位进行现场资料存储单元维护。此类手段可以有效克制以往用户信息沿用期间冲突性问题广泛衍生迹象,同时经过办公信息系统开发市场有机发展背景影响,使得各类商品化信息能够第一时间呈现在客户眼前。相信此类结构单元经过合理开发和改造过后,有关内部一切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制系统,都将顺利过渡成为办公室内部信息精确处置的核心手段。 3)通信技术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改善目前我国社会处于多元化改革发展前端,市场竞争氛围十分激烈。企业在与洽谈合作项目期间,不可避免地需要针对自身库存状况加以精细化查询,但是如若流程交接速率过于缓慢,合作另一方便会考虑另觅其他协议,这不单单会令该类企业损失一单生意,同时会直接落于市场竞争下风。由此看来,办公信息系统内部的通讯质量控制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开展此类通讯改造工作期间,技术人员需要尽量稳固信息完整特性,避免一时大意而令企业最终落入竞争失败困境。关于细致化应对策略,就是在确保通信内容完整性前提下,主动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克制信息整合漏洞迹象,为企业经济效益全数获取提供高效指导经验。4结语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于市场竞争氛围产生更加强烈的牵引作用,各类企业如若想要在其中保留自身独特的发展空间,就必须主动开展自身业务办公信息系统细致化改造活动。事实证明,唯独稳固计算机技术整体创新改造效率,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办公信息精确化处理竞争项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笔者经过上述内容系统化论证过火的由衷感言,希望能够得到相关办公信息系统规划工作人员的关注和灵活引用。 作者:温泉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 21世纪以来,社会科技领域的发展给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创造了可能,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步在教育领域中凸显其应用价值,尤其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逐步取代传统教学,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更佳。同时,作为一门渗透力强大的新型教学方式,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操作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技术型人才。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双重角度辅助应用 步入21世纪新时代以来,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发展和科技知识创新的水平,因此,国家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大力提倡以素质教育为主教育改革,为社会新发展全面提供新型人才。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生为本,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加关注学生自学意识的培养和终身学习观的形成。在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贯彻这一要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观。目前,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新型科技的发展,世界逐步成为“地球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给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创造一个信息量更加丰富、知识体系更加新颖、眼界更加开阔的区域界线不复存在的平台,可以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科普知识传播、思想道德文化的现代化教育,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在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从双重角度辅助计算机教育教学,即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度以及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双重角度发挥作用。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从教师的角度辅助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丰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给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可以从学生角度辅助学生的学习,以终端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给学生的计算机作业操作提供平台,辅助学生完成并检查计算机作业,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辅助其进行学生学习的评价和指导。例如,在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的时候,计算机可以提供数据库处理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绘图处理软件等多种学习实用软件,辅助学生进行相关学习的测验和检评操作,计算机教学质量便能得以保障和提升。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管理开发应用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管理应用。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是计算机教学预期效果的必要保证,这就依赖于教师在计算机教学程序上的管理工作,包括对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统一管理、对学生计算机学习质量的统一测评管理以及对班级计算机教学的日常管理。通常情况下,这些教学管理工作由班主任完成,其管理的繁琐程度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共同交流的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教师教学管理创作性的发挥。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教学管理的繁琐程度,减轻班主任的教学管理工作量,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更多地时间和机会,交流效果更加理想,计算机教学质量也能得以提升。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教学远程开发应用。 就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利用网络通信技术等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远程教育是其核心,也是计算机教育和网络通信技术整合的综合性体现,是计算机教学的远程开发应用。目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逐步引人关注;其中,作为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发展,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远程开发教育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相比于传统的计算机电视教学,利用科学技术开发的远程教学实时性更高,适时交流效果更为理想。在这种远程教学中,计算机可以将生成的图像和声音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多种信息转换工作,学生可以适时适地查询到自身想要查询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学习资料更加丰富便捷,学习进度更加灵活,计算机教学质量更加高效。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就是要面向所有学生,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个真正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并且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我们不仅要将高新科技应用到教育工作之中,并且需要进一步地应用于企业中新技术的开发,助其得到广泛的应用,促进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这场技术革命的风暴中,生产领域突飞猛进的行业是计算机行业。社会生产也需要我们能够培养出可以接受新兴科学技术的知识人才出来,从计算机教育的广泛实施可以看出,我们的拥有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也就越有利于社会的生产。 作者:雷巧娟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1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现代教育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较普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学生预习环节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可有效解决学生预习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即课前,教师可指出学习的重难点及课前预习的目标,同时教师可以展示课前预习课件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需要解决的难点,由此增强课前备课的目的性,并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及拓展知识面。 1.2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生动性及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课堂教学环节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成功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黑板,如此可使教师省去繁琐的板书工作,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可帮助教师制作出极具吸引力及形式多样的教学课件,且可设置开放性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及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营造出极具参与性及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以维护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 1.3远程教学过程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使现代教育免受教学时间及教学空间的束缚,因此能为各类求学人群提供开放且平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开放性教学及远程教育逐渐兴起。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允许求学者不受时间、空间、年龄及办学规模的束缚而开展自主式的学习活动,如教师把制作好的网络课程上传至教育网站,以便求学者结合自身学习需求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求学者亦可就疑惑点与专家或教师进行在线交流。此外,教师可借助视频传输技术对求学者进行远程的实时性指导或建立在线答疑系统,以强化教育活动过程师生的交流,从而方便教师就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更具目的性的教学管理活动。 1.4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堂由计算机、数据存储设备、多媒体音频输入设备及控制软件组成,具体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基础,采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满足现代教育的教学要求,如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教师不仅可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亦可就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专项指导,以提高教学评价的工作效率及现代教育的效用。 2结语 尽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对现代教育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具体实践过程,务必要主要下列事项: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时效性,以免误入形式主义的困境;强化人机交流的同时,切记不可小觑师生面对面交流及教师面对面指导学生的重要性;教师“教”法革新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学”法的同步革新,以强化课件的交互性;多媒体课件材料的制作务必做到“内外美”相结合,切忌过分强调华丽的外表,而忽视课件内容的合理性,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作者:柳善文 单位: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科学教育与学生能力培养对策 摘要:在初中的计算机教育中,需要为学生以后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本文就初中计算机科学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提出探讨,提出提高初中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创新能力的对策,为广大教育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初中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改变过去落后的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从教育的创新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地使初中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等到提升。 一、改进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在不断地发展中,在教育的改革进步中,教育的理念的改变是改革的第一步,教育的理念进行改进和改革才能促使教育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创新能力、改变过去落后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要提升教育的创新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要求教师摒除过去落后的教育观念,意识到创新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并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创新能力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拥有和掌握的,需要教师去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和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根据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改进学生的学习观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以倾听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对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在被动的接受。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学习观念,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从而在学习中学会创新。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学习观念,而促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学习观念就必须要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也是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初期学习时不像数学等学科那么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计算机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将知识运用在实践中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在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结合起来,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营造创新的课堂氛围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学多是在教室或计算机机房中进行,为了提高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意时刻营造出创新的课堂学习的氛围,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将创新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初中学生处于一个好奇心相当浓厚的时期,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不能遏制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有了新奇的想法,不能一概而论地粗暴批判,而是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的表达。同时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也必须要告诉学生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随着不断地探索会不断地改变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初中学习计算机的前期阶段,对于计算机的学多是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操作为主,同时计算机的运用和操作十分的灵活,对于同一个操作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注意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多种解法”的思维方式引导,不能将计算机的学习刻板化。因此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法或是同一个做法有不同结果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质疑,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探索精神。初中计算机的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计算机学习中就必须要注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创新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等方式来提升课堂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真正地使学生喜欢计算机,达到社会对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创新能力的要求。 作者:李芹 单位:滨海县第三中学 计算机科学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的人才培养观念与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积极致力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夯实教学团队、强化实践环节,打造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教学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构较为科学的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主动转变教学理念,建立较为科学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就是使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能力突出、个性鲜明;“宽口径”就是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有很强的多行业适应能力和宽广的就业前景;“重实践”就是使毕业生通过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具备在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工程等多个领域和岗位就业的专业实践能力;“求创新”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坚持整体优化、学科融合、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原则[1],充分体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培养过程。突破思维定势,改革传统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特色,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特色教材建设,提升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为目标,构建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优化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计算机学科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教学模式和手段缺乏多样性、教学资源缺乏实用性等问题,按照计算机专业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合理配置,资源共享”为标杆,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的授课、实践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优化,融合各课程的内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2],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内容,理解课程间的连续性。 (一)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 对各核心课程的安排顺序、授课内容、授课重点、授课计划等按照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大纲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整合,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弃旧扬新,使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相适应。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遵循以“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的授课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采用综合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设计[3],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将课堂讲授与参与式、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相糅合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 利用Web教学服务平台、FTP服务平台、实验教学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实现核心课程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在线指导。在这些平台上提供了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试题库等教学资源,从“授前、授中、授后”三个环节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另外,为了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可邀请国内知名院校的教授、博士开展新技术论坛,介绍国内外学科前沿及最新技术,这能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认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夯实师资培养,通过“科研引领教学”创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要注重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 (一)组建核心教学团队,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 根据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形成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在职称、学历、年龄、教学经历、科研能力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团队业务素质 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研讨,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访学,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加强校企合作,选派中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实践经验技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满足本科生“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营造“以科研促教学”的学术氛围 积极引导教师树立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学的发展观念,组织教师参与新教材编写;教师紧跟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将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4],促使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保持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性,增强教学的深度和拓展教学的广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将自己的科研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并吸纳优秀学生进实验室,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团队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教研、评优、评奖活动,增强了优秀“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壮大优秀青年教师队伍。同时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提升中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以满足对“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团队梯队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基于课程体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四、强化实践教学,推进“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5],采取“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建立“课程实验、实验课程、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结合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等课外实践,让实践训练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仅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是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互为补充,才能使学生尽快掌握课程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坚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除了课程实验外,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行实践教学单独设课,开辟新实践领域,扩大综合型实验的比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相配套,通过预习报告、讲解演示、上机实验、分析总结和撰写实验报告的方式,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重视实习和实训环节,实行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的多元式实习实训教学,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将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贯穿到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之中,着重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第四,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增强学生的业务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实际生产生活领域的工作做充分的训练与准备。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融合重构 对于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实验内容由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和研究型等四个各具特色的模块组成。各模块侧重点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接受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基础型实验重在加强对本课程内的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设计型实验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综合型实验充分考虑课程间的可融性,渗透多个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研究型实验是培养部分学生以科研项目为支撑的实践能力。 (三)实训实习环节的双轨交叉 把实训实习工作进行分解,分成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等几个环节,在校内和校外进行双轨交叉。通过校外短期见习开阔学生视野,在见习中理解专业理论和技术,增强实践动手意识。通过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专家进入学校,利用学校开设的大实践课程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校内单项实训,增强学生应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通过校外综合实训和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和应用部门,在校外实训和实习导师的指导带领下,完成完整的项目设计和应用部署,增强学生完成综合项目和应用的能力。 (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课内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推行学科竞赛制度化,创新训练常规化,支持学生参加机器人、智能车、电子设计、创新创业等各类学科竞赛,鼓励学生主持或参与学校、省厅、教育部和企业创新创业类等科研课题,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6],注重对学生过程式的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过程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通过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和研究型模块化实验内容重构课程实验和实验课程,通过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施行校内校外双轨交叉式实习实训教学,建立“课程实验、实验课程、校外短期见习、校内单项实训、校外综合实训实习”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能解决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脱节的矛盾,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以“项目+竞赛”驱动的创新训练模式,形成“实战”性的项目开发,形成“以赛促学”和“学以致用”的学习氛围,通过本科生进实验室及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课题组通过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夯实教学团队、强化实践环节,探索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并在实践中检验各项举措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获得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作者:陈付龙 罗永龙 郭良敏 孙丽萍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的应用 摘要: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促使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文章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展及应用进行探究,分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智能化一体化发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数字化 1信息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基于情境的信息获取整合服务、基于数字产业化数据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基于社交驱动的信息技术应用、基于“平台即服务”的信息技术应用、基于统筹分析的信息安全技术等几个方面。 1.1基于情境的信息获取整合服务 此种信息技术能够将虚拟的数据信息实现同真实的世界实现对接。依托对此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能够实现对各种数据信息内容的高效整合。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企业业务发展战略决策依据,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稳定增收。 1.2基于数字产业化数据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 此种信息技术依赖于企业的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完备情况,企业通过对自身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并且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特质,从而实现同其它企业之间的信息高速共享,进而改变企业以往的数据信息单一获取模式。由此来看,依托对此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企业实现更多途径的数据信息获取,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实现决策效度地提升。在未来一个时期,企业能够依托数据的多途径获取,从中整合、遴选对自身战略实现有益的相关数据信息内容,进而使企业依托数字化产业化建设,实现组织绩效的明显增进。 1.3基于社交驱动的信息技术应用 从现代企业营销战略选择情况来看,尽管当前多数企业仅仅将社交媒体视为自身产品推广与服务推介的渠道。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此种信息技术必然成为企业能够依凭其实现客户沟通、合作伙伴交流的关键工具。 1.4基于“平台即服务”的信息技术应用 “平台即服务”(PaaS)架构不仅是企业节约成本的一种模式,未来还将对企业灵活应对市场发展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PaaS提供商将逐步提供3项附加内容,即可重复使用的商业服务、整合能力以及拓展能力。 1.5基于统筹分析的信息安全技术 此种信息技术在于为企业提供足够的数据安全。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同客户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便利,提升了企业的运营与生产效率,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必须积极应对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所易于引致的企业信息数据安全问题。通过对此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将使企业的数据库系统处于安全状态,进而规避了网络黑客、木马病毒对企业数据库的侵入,避免了企业因此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2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展及应用 审视当代信息技术的总体发展情况能够看出,计算机技术较比先前已经一日千里,具体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①计算机技术在研发应用方面实现了性能的不断提升,运算速度不断加快,信息整合能力也突飞猛进;②随着周边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所涵盖的技术广度不断扩大,从而便利了公众的生活;③当代计算机技术通过同智能化技术的结合,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发展。总体而言,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前述三个研发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未来计算机技术必然使人类的生活状况得到大幅改观。 3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智能化一体化发展 通过对结构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使计算机研发技术实现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进而实现对计算机运算速率的大幅度提升。在数据分析、整合方面,也将提升计算机数据分析、整合的精度与效度;依托智能化技术在计算机研发技术中的应用,将使计算机技术能够为公众提供人性化的智能服务,从而使以往需要人力方式完成的工作被计算机有效取代,实现对社会生产力地解放。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智能化处理和运算之后,以往需要人工操作的一些高危行业也将成为历史。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也存在着潜在性网络安全问题。因此需要重视网络安全修复工作,避免出现信息泄露,还需要做好黑客攻击危害预防工作,避免出现不可挽回损失。 4结束语 从当代计算机技术的研发情况来看,依托对周边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升级与应用范围拓宽,从而使计算机数据分析、整合能力较比先前均取得了显著进步。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升级与应用范围拓宽,有效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降低了对人力资源的依赖。随着现代公众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倚重,计算机技术必然改变社会公众现有的生活方式,同时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必将带来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在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也同样取得了飞速发展,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加深。目前来看,电子信息工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事业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作者:石爽华 单位:邵阳学院 计算机科学论文:二十一世纪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运用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接受及充分性的运用。广大用户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交流与资源的共享,二十一世纪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与以往复杂的计算机技术对比来看,逐渐向便捷、简单、容易接受的方向不断演变。对此,本文针对二十一世纪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具体运用及作用进行论述,望能够对大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运用;作用 1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介绍 1.1信息技术基本内涵 电子信息工程主要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的方式促使信息实现顺利地传输、接收与处理。这些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对客观事物进行一个正确的了解,将信息理解为一种可传输性的信息。通过对其严格地标准化运用对现实情况中潜存的不稳定因素、突发情况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信息通过电子数据运动的方式促使信息得到有效性的传输,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同时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自然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迅速发展。 1.2信息的概念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信息作为客观事物运动的基本形态,属于一种物质的客观属性。二十世纪末期信息论正式形成,在这一时期,信息指的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对人们生存的客观世界进行相关的概述,把信息当做与物质同等重要的内容,同时纳入到哲学体系当中。我们站在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里所说的信息并非是消息,而是指,消息内容中的重点信息;然而,信号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为信号荷载的重要内容。 1.3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本质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是有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共同构成、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信息科学研究大体上包含有: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其中,计算机科学主要是对数值计算方法的科学合理性设计,对相关理论的有关研究。 2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综合性研究 2.1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研究方向 众所周知,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中,计算机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亦为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的巨大动力,二者是在历经长期实践与真理考验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巨大的作用。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其运用范围十分广泛,但是人们对于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利用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针对目前的利用成效的改进与广泛化利用演变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主流。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势必会运用到各行业信息的采集、全球资源一体化实现、国际航空航天技术等方面。有人预言,未来人类有可能定居到其他星球,实现地球人与其他星球间的超远程通信。与此同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将促使家庭设施不断向人性化、电子设备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2.2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运用研究 通过对信息本质属性进行相关研究的基本前提下,需要针对生物、人类相关信息的获得-转换-传输-处理-运用-控制等客观规律开展具体的研究,同时需对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进行深层次的研发,这样才能够促使计算机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化的运用,促使其作用得到有效性地发挥。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属于一种复合型的学科,其中涵盖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然而,信息的本质属性是物质性,为此需把信息与一般性质的物质正确地区分开来,以此才能对信息的本质属性进行正确地把握。 2.3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关联性 计算机科学与数据有着根本性的联系,以数学的思维方法及相关理论实现对信息科学的深入性探究,具有其他信息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培养具备良好数学素养的信息科学人才,为未来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持,这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建设起到了强大的作用。将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促使其彼此间的关联作用得到充分性的发挥与展现。 2.4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地创新,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也获得了快速地进步与不断地发展。随着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进行了解早已成为整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随着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在社会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科学运用过程中一系列安全问题不约而同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存在逐渐演变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严重地甚至会危及到人类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譬如: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的黑客,对现运用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进行攻击,这种攻击不仅会危及到信息使用者的安全,并且会借助计算机对传输过程中的信息不断地破坏,这种形式造成的破坏是无法挽回的。为此,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够促使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得到稳定性的可持续发展。 3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 3.1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 企业在会议当中通常会选择视频对话、视频会议等方式,这些方式中都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此种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将沟通交流的时间显著缩短,为广大企业、个人提供实时性的交流平台。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视频信息处理技术能够促使人与人间的交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实现办公自动化的有效途径。最近几年中,无线网络演变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此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传统的办公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将无线网络作为基本前提,无论是哪一地区都能够变成灵活的办公区域,企业可利用无线网络的独特优势,对办公自动化实施深入性的探究与浅析。 3.2信息技术在物质流通方面的应用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及迅速发展,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增快。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物流工作供应了一种非常便捷的模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物流成为物品及时成功转移的一种关键性媒介,一般是非常复杂、麻烦的,可是,这些最新的信息技术能够为其供应极大的便利。譬如:条码技术,能够促使物品在储存、管理上变得更加简单、方便;GPS定位技术,能够为人们提供最为便捷的路径;采集数据信息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能够给物流的繁琐复杂工作带来非常大的便利。由此可见,信息计算机技术在物流工作当中的实际运用将会促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人类目前已步入到网络化时代,因网络化,我们可成功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与全世界有效地联系在一起。目前互联网技术是一部通过通信线路将世界的所有网络与计算机联系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机器,并且促使我们全人类成为机器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此构成了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对应的信息区域,为此,信息技术设备的联网将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4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早已演变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科学技术,特别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得到了大范围的有效运用。我们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步入到了迅速发展的阶段。可以看出,其为二十一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与此同时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目前的国民经济当中,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被社会各界公认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八大网络信息系统、各企事业单位信息体系等都在逐步创建,由此可见,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相继融入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当中,并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5结束语上文是对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的运用及作用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可以了解到,信息与科学技术的运用在极大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信息科学技术日益更新及广泛性的运用的现状下,计算机科学技术开始不断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的基本生活、工作也正在从计算机网络、电子信息工程的创建及运用上不断受益。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并非是那么简单、容易理解的。若想要更好地将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有效性地运用,促使其对我们的日常工作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则一定要正确地掌握先进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促使信息计算机科学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上的发挥,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迅速发展。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一、关于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的理解 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作用,促进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建设,就要对信息工程项目有关的概念,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不同区分清楚。 1、何谓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建设? 信息工程项目:就是以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为依托,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促进管理工作、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信息工程项目一般可分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和应用软件开发项目。 信息工程项目管理:就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在对项目所选择的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项目建设的合理时间与经费预算,实现信息技术、人员与业务需求的有效结合,达到项目建设的质量要求和目标。 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是对信息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管理,以确保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良好应用效果的能力。 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设:就是为增强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所作的各项投入和开展的相关工作。包括学法用法、技术研究、项目监管、项目评价、政府采购与财务管理等方面内容。 2、信息工程项目管理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不同 传统的工程项目是以资源,特别是有形资源,如人力、机械工时、材料的消耗为主要生产形态,项目成果最终通过这些资源的消耗与形态的转化来逐步实现,以有形的建造物为项目目标,其实质是“资源消耗”。传统工程项目的物质资源约束是项目的决定因素,管理核心是资源配置、工程计划、工程组织与协调、成本控制与质量管理等问题。项目的建设目标相对是一个比较明确的问题。项目建设的工期一般是刚性的。质量是可见的(即便隐蔽工程也具有可见的属性)、可检验的、可度量的。项目的建造质量可以与项目运营相对剥离来衡量。 信息工程项目的核心是信息技术,更偏重于知识的运用,项目成果要通过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来体现,以无形的智力产品为项目目标,其实质是实现“知识转移”。信息工程项目的信息技术知识约束是项目的决定因素,管理核心是在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上更着重于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有形资产与无形知识的结合体,项目质量受技术选择与实际应用效果的影响很大,只有将项目建设与运营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当然,并非说信息工程项目中不存在“资源消耗”,也不是说传统工程项目中没有“知识转移”,这一点应该得到辨证的理解。 目前,从社会整体上看,信息作为工程列入国家投资项目的时间还不长,对于信息工程项目的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如立项、评估、定额、监理、效益评价等问题也是近一两年才开始探讨和研究。所以信息工程的管理能力的提高还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努力研究的课题。 二、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的内容 通过工作实践的摸索和总结,我们认为加强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依法对信息工程项目进行管理 项目实施依法管理、发挥国家投资效益已经成为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就是要认真学习和领会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照执行,依法管理项目,实现项目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投资效益和作用。 2、高度重视信息工程项目前期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是实施好项目的基础。只有把前期工作做扎实,才能保证项目的切实可行,才能赢得投资源头部门的信任和支持,才有可能争取投入。将项目前期工作做稳、做扎实,把好项目遴选关,确保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论证。 3、加强信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项目依法管理和投资收益的关键。信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只有做到信息技术、项目实施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与业务工作的有效结合,互相配合、协同工作,依法监督与管理,才能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要求、质量要求和建设目标的实现。 4、做好信息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 信息工程项目是要做到信息技术的无形知识与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的科学、合理、有效结合,才能发挥项目的实际建设效果,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因此对信息工程项目建设效果的评价要与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做好项目建成后投入运行的技术应用效果、运行管理成本等的综合评价工作,才能得出信息工程项目真正客观、合理、有价值的结论。 三、农业部信息中心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状况 农业部信息中心作为农业部的数据中心、网络中心、通讯中心和信息交换中心,为农业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办公提供通讯、网络技术支持和服务,承担着农业部政务内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农业部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等的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为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做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农业部信息中心高度重视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严格进行信息工程项目的遴选、评估和申报,切实管好用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财政专项资金,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建投资和专项资金的作用和效益。 1、学法用法,项目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农业部信息中心高度重视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工作。为适应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变化和要求,实现项目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素质和项目管理水平,农业部信息中心对信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农业部制订的《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39号)和四个配套管理规定的要求,对项目申报、招标投标、竣工验收、财务管理、监督检查等关键环节,明确职责、重点管理,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对重大信息工程项目,为确保招标投标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廉政建设,按照《农业重大招标投标项目廉政监督规定(试行)》,向派驻农业部的纪检监察机构进行项目备案和报告。对财政专项项目的申报、可行性研究和经费预算等工作遵照《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进行。 为配合国家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农业部信息中心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农办财[2005]39号《关于做好我部2005年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做好信息工程项目的政府采购工作。 2004年底国务院颁布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今年2月1日正式实施。该《条例》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都规定了明确、具体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强化了对责任人的惩处。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这对加强信息工程项目资金的安全规范运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严格筛选,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和申报工作 近两年农业部信息中心针对本部门发展计划工作的不同内容分别成立了项目前期工作小组,进行项目需求的深入调研、分析,针对有关技术问题深入讨论、研究,形成基本建设项目草案。项目草案由各自工作小组在中心范围内进行汇报、讨论,并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指导。在充分研究讨论的基础上,由中心主任办公会议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事业发展的紧迫程度确定本年度基本建设申报项目。对拟申报项目,由中心领导、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预算编制人员等组成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小组,完成项目相关报告的编写工作。对于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中心聘请有专业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一同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写工作。 近两年农业部信息中心完成了《农业部指挥调度卫星通讯系统同城联网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农业部通讯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设备采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农业部卫星多媒体传播系统(DVB)主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建设二期项目建议书》、《中国农业信息网网站群数据存储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农业部办公系统升级改造建设项目》等项目申请报告的编报工作,经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审核批复,已经落实了部分项目投资资金。 3、严慎细实,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农业部信息中心高度重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工作,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分别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领导决策和项目具体执行工作,同时要求计划财务部门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财务监督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和初步验收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形成项目实施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和监督的项目管理流程和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重点信息工程项目引入信息工程监理制度,重大招标投标项目执行向纪检监察机构备案、报告制度。对规定限额以上的投资项目,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的竣工审计、竣工验收、固定资产移交等工作,确保项目实施工作更加合法有序地进行,以便获得国家投资的最大收益。 对于2004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业部第39号令《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四个配套规定,信息中心非常重视这一个办法和四个规定的学习落实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学习领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新规定、新要求,对照此前的项目管理工作,找差距、找问题,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对农办财[2005]39号文件《关于做好我部2005年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农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各项规定,中心主要领导和计划财务部门认真参加培训学习,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能力,增强合理、合法、规范使用财政资金的责任意识,确保今后的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和农业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进行。 总结 近年来农业部信息中心在信息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理清思路、创新思维、依法管理、注重实效,确保了信息中心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也要看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事关项目管理工作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领会不够透彻、贯彻执行力度尚需加强; (2)项目申报前期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对项目技术可行性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全面,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前期工作质量有待加强和提高; (3)项目实施中对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还需认真理解、掌握,财政项目实施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4)项目财务管理、竣工验收、竣工决算和固定资产移交和项目后评价工作,以及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四、加强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建设,建议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有关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和领会 依法进行项目管理,不仅仅关系到单位主要领导责任、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更关系到分管领导、承担项目工作的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因此加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和领会,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并贯彻执行绝不是空话,学习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而是要真正做到认真学、仔细学、学以致用,才能为推进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对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集中学习和讨论,组织专题报告和讲座等,切实提高依法进行项目管理的能力。 2、进一步做好项目规划、技术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是确保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有关规定,项目批准立项、批复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后,项目实施中必须严格按照批复文件执行,严禁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等,如确需进行调整,必须报原批准部门审批。实际项目执行中的调整往往是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因此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并对争取更多的国家投资产生直接影响。加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并进行项目内部评审,确保申报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做好项目规划和项目储备工作,充分进行需求调查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建议成立单位内部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外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拟申报的项目进行内部评审、专家论证,严把申报项目关,确保申报项目的质量。 3、进一步做好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按照农业部关于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对基建项目和财政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做好项目的政府采购工作,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政府采购计划编报、招标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严格遵守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和财政项目财务管理制度。针对目前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定与政府采购管理规定不完全协调一致的问题,研究细化项目实施政府采购程序和工作流程,标注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确保项目实施工作的合法有序进行。 4. 进一步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交付工作,确保信息工程项目投资发挥应有的效益 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验收后的绩效评估工作,对信息工程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高信息工程项目综合效益,增强信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我国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的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弊端,并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与创新。 关键词: 项目管理 建筑经济 1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全球对建筑业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建筑业产品的成本逐步降低,建筑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建筑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不断降低。与此同时,投资方希望简化建筑产品购买的组织,而又不损害其利益,并希望建筑业能提供范围更宽的服务,由此必须对不适应要求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采用何种管理模式与项目的特征、规模、现场条件、业主能力以及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等有关,我国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有建设单位自管模式、工程指挥部管理模式、总承包管理模式(交钥匙管理,或称一揽子承包方式)、工程托管模式等,目前国内外比较常见的有三角管理模式、CM模式 (Construction Management)、B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模式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如BO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模式、+D+B(Develop+Design+Build)模式、D+B+FM(Design+Build+Facility Management)模式等。 2 我国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建筑业始终走在改革的前沿,建筑经济国际化也取得进展,建筑业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也得到进一步完善,管理模式也逐渐更新。项目法人责任制在投资责任约束机制方面较项目业主责任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项目法人的责、权、利也更明确。1998年试点、1996年全面推行的建设监理制使传统的建筑市场主体由两元结构转化为三元结构,即在两元结构中增加秉公执法的第三方——监理单位,形成了现阶段由项目法人、监理单位、承包单位(设计承包商、施工承包商,或设计施工一体化承包商)三元主体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提高建筑水平为目的,互相协作,互相制约的新模式。 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招标投标制作为我国基本建设领域的三大改革制度,对规范建设市场、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毋需讳言的是,在我国建筑业的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不少弊端,建设领域中质量低劣。工期长,投资“三超”现象还很严重,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还远不能适应建筑国际化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投资管理体制出现诸多弊端,集中反映为“高投资、低效益,高积累、低发展” 现阶段,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地方政府和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但建筑市场上最大的买方仍然是政府,各级政府在项目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体现项目的重要性,保证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项目法人的领导班子大多由各级行政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质上还是“厂长、经理负责制”加“工程指挥部制”,投资体制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极强的计划性。 2)项目法人的管理压力、责任压力、利益动力和行为约束力没有切实落到实处 由于非经营性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普遍没有资本金,除项目建设资金外,无其他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因此没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同时,项目法人不具备资金的自我积累能力和向外部融资的能力,没有独立的投资决策权,项目建成后如没有工程的所有权,收益权,项目法人通过正常渠道(按概算)在项目建设成本中列支的管理费用和开办费用不能反映其为管理项目所必须的开支,其职工的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奖金无合法来源,因而没有控制工程成本的动力。权、责、利失衡,项目法人只管花钱不管还钱,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后,赔偿责任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3)项目经理与监理方权限重复过多,不利于工程实施 在《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中,由项目法人聘任的建设项目经理具有从初步设计到项目后评价的管理职权,并负责组织工程建设实施和控制工程投资、工期与质量,这与监理方的权限产生了很大的重复。再加上监理费用等原因,监理单位名为社会中介机构,实则受雇于项目法人,建设项目经理的“长官意志”使监理单位“秉公执法”产生了很大阻力。再者,本来监理单位能够负责工程的全面监督与管理,项目法人下面又设立项目经理管理班子,这不仅导致了机构的膨胀,而且从制度上增加了一笔不少的建设单位管理费,背离了降低建筑产品成本的要求。 4)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总体水平不高,竞争力弱,不能适应建筑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现有的设计单位多为综合性设计单位,包含着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工种,大都组织庞大,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这些设计单位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体制。监理单位人员素质不高,许多是东拼西凑的杂牌队伍,对监理的性质、任务、机制认识不够,监理不力,而且往往局限于对施工质量的临控。小而专、大而强的承包单位和项目管理公司不多,使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管理模式、水平的差距,使得国内工程项目管理市场拱手让给国外公司,如鲁布革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大亚湾水电站、深圳地王大厦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许多大型项目的项目管理基本上是被西方欧美国家的项目管理公司或项目咨询公司所包揽,更谈不上占领国际市场了。 5)有法不依,执法不力,建筑市场不规范现象令人堪忧 近年来,工程建设领域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建设主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置法规体制于不顾,处处钻空子,严重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反映在:基本建设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不抱建、不招标、搞私相授受,以及任意肢解发包工程,强行不合理压价;行业垄断,一个行业的工程往往是本行业立项、本行业投资、本行业设计、本行业的施工、本行业监理,不允许外行业队伍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成为“可批性研究”;现场签证无中生有、价量不实;不法中介行为严重;还有钱权交易,搞工程腐败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和限制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2 改革的方向 由上述分析可见,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仍处于一种较为混沌的状态,与国际惯例无论从体制上、水平上都相去甚远。因此改革现行建筑业管理体制,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加紧构造适应国际建筑市场发展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是当务之急。今后的改革中应该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实行工程保险制度,建立强有力的风险约束机制 遇有国家投资的项目,由一个与投资无关而与建筑企业有关的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管理招标投标,难免产生“掏国家的钱,请自己的客”,使投资效益受到损害。当投资不力、资金无法回收时,经济赔偿也成为空谈。而保险的最大作用就是充分发挥经济赔偿的功能。 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是很常见的一个规避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特别是在工程建设领域得到了极为普遍的应用。美国、拉丁美洲对公共投资项目实行强制性保证担保,保函由经批准从事担保业务的保险公司和专业担保公司出具;在日本和韩国,传统上实行的是替补承包商保证担保制度,它的特征是由竞争者来提供担保。我国目前虽然有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全国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改革试点城市,但我国的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业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建立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是我国建筑勘察设计行业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迎接“人世”的迫切需要。 2)完善监理行业协会体系,确保监理单位“秉公执法” 现阶段监理费用一般是从甲方手中得来,监理单位自然在许多地方都要迁就甲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监理单位的中立地位,使监理单位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笔者认为可以考虑让甲方将监理费用交给第三方——监理行业协会,再由监理行业协会对工程的监理情况考铰后,将监理费用转交给监理单位。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完善配套的监理行业体系,包括国家监理法规、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工程程序等,即在监理行业的系统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等几个重要方面与国外监理相差甚远。如监理市场,缺乏公开、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愉悦环境,存在着地区保护、违规交易、行政干预等不良因素,监理深度远未到位,当前现场监理普遍还在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这一低水平阶段徘徊,不早日突破这一步,我们的监理业就很难适应建筑业国际化的需要。 3)精简不必要的机构,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如工程项目的三控制,本应是监理单位的职能,却又有建设项目经理的管理班子参与其中,这种“越俎代庖”行为不仅阻碍了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而且增加了多余的管理机构,势必在工程成本中多出一部分管理费用。笔者建议,这部分多余的管理班子应予撤除。 4)健全建筑法规体系,成立建筑法院以及建筑执法队伍 我国的建筑业必须关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需求变化的动向,逐步引进新的建设模式。与此同时,为适应项目管理模式的变化,需要尽快制订我国自己的冈 FIDIC条软和NEC条款,建立健全我国的建筑法规体系,以规范建筑市场,促进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与此同时,建筑法院及专门的建筑执法队伍也应尽早成立和组织起来,这支队伍必须是建筑业的专业人员,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非专业人员是很难做到高效、正确执法的。 3 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的提出 结合以上巳述及思想,笔者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对现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提出了改进与创新, 这种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主体有所变动 这种模式取消了建设项目经理班子,增加了监理行业协会和保险公司。投资方不必通过项目法人,而是直接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监理单位负责对工程设计、施工过程进行监管。这样,各主体在更大程度上以经济手段来相互约束,减少了行政化色彩。在施工现场,只有施工方与监理方负责进行工程管理,改变了多头指挥的现状,并节约了工程成本。(承包单位包括设计承包单位与施工承包单位等,监理行业协会则是为促进整个中国的监理事业而组成的行业性社会机构。) 2)监理费用的获得方式有所改进 投资方先将监理费用交给监理行业协会,监理单位的费用由监理行业协会处获得。行业协会的监理费中转作用消除了投资方与监,理单位之间的明显的雇佣关系,相对于现阶段管理模式而言,监理单位较容易保持中立,有利于“秉公执法”,确保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 3)强制实行保险制度,风险约束机制加强 这种模式要求强制实行工程保险制度,规定工程建设各方都必须先购买工程保险,否则项目不予批准。凡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国家有关部门槟发的监理单位资质等级证书的监理公司,均须提出投保申请,成为被保险人。由于监理单位疏忽或过失而未履行监理合同所规定的监理义务或指令错误,致使投资方在保险期限内对其提出赔偿要求的,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将根据规定,赔偿监理单位依法应承担的投资方的直接经济损失及经保险公司事先书面同意而发生的律师费用。诉讼费用等。 对外承包工程的承包单位,一般要承担从投标开始,施工阶段以至工程竣工移交为止的一系列风险责任,因此必须按合同规定办理各项保险。如设计承包单位必须购买设计责任险,对外承包工程的险种还有:投标保证保险;履约保证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土木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保险,如施工人员人身意外伤害险,第三者责任保险等,以及合同规定投保的其他保险等。 通过实行工程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各建设主体的忧患意识。不购买保险就接不到工程,但是对那些实力弱小的“杂牌”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保险公司也不愿意为其承保。优胜劣汰,一部分竞争力弱的建筑企业必然破产或被兼并,保存下来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监理单位和承包单位,使我国建筑业的总体水平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对我国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是当前广为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所提出的新模式借鉴了国外成熟的管理方法,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方向上迈开了前进的一步,有利于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化发展。但该模式的实施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政府必须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建筑法规体系的健全是当务之急。同时,各建设主体的水平亟待提高,如监理单位必须对监理人员的资质作严格审查与考核,以使我国监理业快速适应人才高素质化,业务宽深化的国际要求。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面向21世纪的中国工程项目管理 摘要: 现代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产生,并在本世纪50—60年代获得成熟性的发展。 关键词: 项目管理 建筑经济 对于项目管理的定义,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一般说来,项目管理是指以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能够对工程项目(或其他一次性事业)按照其内在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管理系统。 建设领域的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工程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研究开始,包括立项、规划、设计、建设至直交钥匙的全过程的工程项目管理。 目前,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已经进入了跨世纪的历史发展新时期,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国即将进入WTO的竞争态势和国际大承包商的发展趋势,作为工程项目管理运行主体的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坚持以创新为主线,认真研讨新时期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发展态势和发展措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迎接新的挑战。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跨世纪发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三层关系、两制建设,三位一体,综合运行”这四句话来简要表述。 三层关系指企业层次、项目层次和作业层次之间的关系。它解决的是企业各个层次的相互关系问题,是改革调整企业内部总体运行机制的关键。 企业层次——代表的是一个法人职责的范畴,它具有三个主体特点:一是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合同履约主体,三是企业利益主体。企业层次作为生产要素控制的第一层面,要搞好工程信息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设备材料市场、租赁市场等五大市场的组织协调和动态管理工作。 项目层次——其组织形式就是项目经理部。项目层具有“三个一次性”的特点:即项目层是企业法人一次性的授权管理、一次性临时组织、一次性成本中心。它只负责一个单体项目的质量、工期、成本等,是企业面向市场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直接责任层面。项目经理作为项目层次的代表,是企业法人所中标的工程项目负责组织施工的授权责任人;是实现一个单体项目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等目标的直接责任人;是一个企业面向市场、对接业主、服务用户的岗位责任人。 作业层次——以劳务人员为主体,可以提供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施工力量。其发展方向应是专业化、独立化和社会化。 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层次服务于项目层次,而项目层次一定要服从于企业层次。这是因为项目层次只是成本中心,而企业层次则是利润中心。企业法人层次与项目层次是授权委托关系,而项目层次与作业层次之间是合同商务关系,与供应商之间也是合同关系。 两制建设是指项目经理负责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 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作为项目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对旧有施工管理体制的否定。从新的施工生产方式分析,两制建设又是前述三层关系的支撑点。 项目经理责任制是解决原来工程项目上缺乏明确的责任人的有效办法。这是因为,随着工程招标制的推行,自然提出了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要求。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承揽的工程项目,不论其规模大小,都必须任命具有相应资质的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经理为了项目合同目标的圆满实现,必须组建相应的项目管理班子,共同承担项目的责任。这种由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由项目组织的项目管理班子对实现项目合同目标负责的制度,就是项目经理责任制。 项目成本核算制则是提高项目管理经济效益的有效制度。它是项目经理部以责任成本为最高控制限额而进行的项目收支核算。因此,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必然推动核算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实行封闭的独立的项目成本核算制。 三位一体指的是“过程精品、标价分离、CI形象”的一体化管理。是以项目为中心的质量、工期、成本、现场文明施工的全面要求,是提升项目经营质量的内在需要。 “三位一体”的提法于西方项目管理学派对建筑产品的三个约束条件,即“工期、质量、成本”,我们根据中国施工企业的经营特点,把它转换成“标价分离、过程精品、CI形象”,并用来作为项目管理的综合要求。 “三位一体”的项目管理模式可以用三条线来形象地表述。 第一条线是“过程精品、动态管理、节点考核、严格奖罚”这十六个字所表述的,以“过程精品”为首的质量线。 坚持“过程精品”,由工程项目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过程是保证质量的主战场,过程是强化质量管理的直接对象,过程是实行连续控制的动态目标。因此,只有很好地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把严格的质量管理贯穿于不断变化的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才能保证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疗位都达到标准、做成精品。从而保证工程的最终质量目标即建成精品工程。一句话,就是以“过程精品”铸“精品工程”。总之,坚持以创“过程精品”作为生产链与市场链的联接环节,能够使企业每一个员工找到了与市场对接的有效载体,使每个岗位、每道工序都能感受到市场传递的压力。这种创“过程精品”的做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质量通病和质量隐患,从而确保最终的工程精品。在“过程精品”的质量线中,强调了“节点考核”四个字,节点是网络计划中的进度要求,就这把质量和进度统一起来了,这也是对我国施工企业这些年来项目管理特色的总结。 第二条线是“标价分离、分层负责、精耕细作、集约增效”这十六个字所表述的,以“标价分离”为首的成本线。 第三条线是“CI形象、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立体标化”这十六个字所表述的,以“CI形象”为首的形象线。 实行CI战略,搞好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对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经营理念和经营质量,促进标准化管理,体现企业素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跨世纪发展的基本内容:综合运行。综合运行——就是围绕以“三层关系、两制建设、三位一体”的要求进行的、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的经营活动。它所着力解决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层面的运行;一是项目层面的运行,通过组织有序、管理规范、职责明晰、协调有力的综合运行,实现企业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转。综合运行状况决定了企业项目管理的状况和水平。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跨世纪发展,要求运行主体建立三个新机制;一是以经营理念为支撑的市场开拓机制;二是以企业内部市场化运行为特点的经营机制;三是以人为本注重素质的用人机制。 这是因为:体制决定机制,机制产生活力。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需要有效的机制来支撑和运行。这样才能保证和促进“三位一体”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 以经营理念为支撑的市场开拓机制。 第一、坚持“业主、业主、再业主;客户、客户、再客户”的经营理念; 第二、细分业主类型,分门别类采取各具特色的经营对策;如科技先导型业主,政绩先导型业主,经营先导型企业,关系先导型企业。 第三、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如明确名牌与品牌的内涵与相互关系;在战略上坚持名牌与品牌并举,告名牌来支撑和托起品牌,以形成“品牌、品牌、再品牌”的经营特色。 以企业内部市场化运行为特点的经营机制。 第一、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总承包机制,对现有施工企业和分包单位进行严格筛选,利用总承包的利益机制,真正实现铁面无私的优胜劣汰。 第二、进一步发育和完善企业内部劳务分包、材料供应、施工机具租赁等生产要素市场和实现企业后勤服务市场化。 第三、坚持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改革。 以人为本注重素质的用人机制。 第一、积极推进企业人才结构的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保证企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着力造就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价值的统一,拓宽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渠道。在积极用好内部人才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的人才资源优势,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br 第三、以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大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含量,促进企业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跨世纪发展,还迫切需要运行主体实现“三个升级”: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升级;总承包和融投资功能的升级;智力结构和资本运营的升级。 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升级。确立能够充分反映时代水平的、新一轮的“高、大、精、尖”重点工程,瞄准特种工程技术、大型和特大型工程项目和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加企业科技开发,加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按照“科技支撑创新,创新支撑发展”的方针,围绕着增强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积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注重提高现有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积极应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法,发展网络技术、加快软件开发,提高电子商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总承包和融投资功能的升级。切实提高与国际大型建筑承包商竞争的能力和水平。重点确立和强化以下功能:一是较高水平的总承包管理协调功能。包括具备详图设计、土建安装装饰施工、物资供应一体化的综合配套能力和总分包的综合协调能力。加强对工程分包单位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组装社会专业施工力量的能力,形成专业施工保证体系。二是具有较强满足业主和建筑师设计意图的功能。依靠人才优势和丰富的施工经验,具备较强的准确理解建筑师设计意图,并通过CAD技术与土建、安装详图、机电布线、装饰详图设计等,最终完成业主意图与要求的能力。三是适应市场竞争的融投资功能。依靠自发展,积累资金实力,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使企业有能力和条件融资带动总承包。 智力结构和资本运营的升级。实现企业的智力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全面提高企业员工尤其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企业内部资产重组,从着力解决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提升为全面的资本运营。切实解决企业新一层次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尤其是“资金流”等重大问题,寻找建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途径,真正实现企业资本运营的突破。 总之,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积极推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创新,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融合国际管理惯例的工程项目管理的新经验和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丰富提高,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一定能够创造新的经验,取得新的丰硕成果。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质量控制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 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而被广泛采用。近年来,一些市政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管理中推广了“工程项目管理”。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 质量控制 工程管理 一、充分认识项目质量控制是项目经理的重要职责。 在工程项目上,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代表在项目上的全权代表,所负责的项目拥有与公司经理相同的责任和权力,所以项目经理不仅要管好人、财、物,要管好工程的协调和工程进度,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工程质量的控制,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为企业赢得声誉,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有后劲,才能有出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项目经理而言,项目质量的控制,不单是对项目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所以项目经理和项目经理部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把认真抓好工程质量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企业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的界定。 要控制好项目工程质量,就要明确企业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的关系。企业质量管理同项目质量管相比,其形式、内容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在两种质量控制时要分析两者的异同之处,这样才能为项目质量管理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范围,使项目工程质量得到合理有力的控制。 市政施工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和项目经理部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虽然互相密切相关,但又是两个不同概念和层次的管理。其区别表现为在管理主体、对象、内容、手段诸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企业质量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各职能部门,而项目质量管理的主体是项目经理部及其所属机构或职能人员;企业质量管理的对象是总体施工任务,而项目质量管理是针对具体的施工项目及相应的人和物等生产要素,重点是工序质量的管理;企业从总体角度出发,就质量管理的目标、方针、组织、制度、重点工程等进行管理,而项日质量管理的内容渗透到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它在时空和项目施工交织在一起。因此,项目质量管理是工程合格质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企业质量管理则是间接管理和控制,主要以监督、检查、检测、指导为手段。所以,市政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以组织性宏观管理为主导,而项目质量管理以控制性微观管理为主导。项目管理克服了传统的企业管理存在的弊端,使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项目经理负责制的涵义更明确地阐明了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是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因此,在市政工程项目施工中,对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质量特性形成的因素进行管理都是项目质量控制的范畴。 三、项目质量控制的要求 控制是一定的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对所控制的对象采取的计划、监督、检查、引导和纠正,使其处于稳定状态的连续管理行为。所以对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有: 1、项目质量控制要有明确的控制主体。 项目质量的控制主体是项目经理部,为了实施项目质量控制,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组织起质量管理小组或专职质量检查管理人员,负责项目质量的监督、检查、指导和验收。将专职质检管理人员设在项目经理部,正是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 2、项目质量管理要有明确的目标。工程总的质量目标已由工程承包合同或任务书所明确规定。为了实现总目标还必须有许多分目标,分目标是实现总目标的具体步骤,例如为了达到某项城市道路工程的优良,就必须要达到各种预埋管线工程、路基工程、基础工程、路面工程等分项工程优良,这样才能形成整体工程的优良。所谓确定的目标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要求被控对象要按预定的轨道和方向进行;二是控制活动不能超出一定的资源限定条件。所以在明确整个工程的质量目标后,项目经理部在制定质量管理计划时, 就要以标为依据,对实施工程过程中的 瞒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灼分析,制定保证实现目标质量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经济的计划、措施和采取相应的技术标准。 3、项目质量控制要按预定的计划和技术标准实施。控制活动其实质就是检查施工中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预定的计划、技术标准相比较是否存在偏差,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是否采取有力的整改措施,所以没有计划和标准,就无法进行控制。实际施工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准备搞优质工程却没有计划和措施;准备克服某项质量通病却没有预定的标准;甚至有了计划和标准也不执行,施工中只凭经验和想当然,这样工程质量的控制就失去了意义。项目质量控制就是要将人们的质量管理活动纳入到按计划和技术标准进行中来,变不自觉的行动为自觉的行动。 4、项目质量控制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种连续的,全面的管理。控制应对被控对象的所有要素和投入产生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因此,项目质量控制不能“单打一”、就事谈事,必须从分析项目对象的基本特点着手,找出影响工程质量的规律性的东西和其主要矛盾,进行全面的和有重点的管理。质量控制管理应随着施工的延续而延续,并随着交叉施工的展开而扩大,在全过程控制中,特别需要重视对工序质量的控制。 四、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 市政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可以依据“TQC”中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管理的理论和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一般性的分析,明确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容。 l、工作质量的控制。在项目质量控制中,人、机、料、法、环这五大要素,人是决定的因素。管理、施工及操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工程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人员素质高低对丁程质量影响的表现形式就是工作质量,因此对工作质量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因此要通过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这样才能在质量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自觉行动,才能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个个重视质量的风气,同时要实行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这样才能提高工作质量,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2、工程所用原材物料的质量控制。工程所用原材物料是形成工程实体的原料,也是工程质量形成的基本要素。保证原材物料按质、按量供应和使用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对原材物料的质量控制应采用“三把关,四检验”的制度,即材料供应人员把关,技术质量检验人员把关,操作使用人员把关;检规格,检验品种,检验质量,检验数量。 3、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施工机械设备一般不直接用于工程实体,因此对工程质量不产生直接影响,但不能忽视它的间接影响。所以在工程方案的确定中,选用先进的、可靠的、适用的、符合技术要求的设备,对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对带有计量的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使其达到额定的性能,以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 4、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最基本的内容是工序质量的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并消除制约因素,使工序质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工序质量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不稳定性是因人工操作所致,而不确定性是指市政工程施工不象工业产品的工序那样可以事先确定。市政工程施工工程量大,共同操作的人员之多及交叉施工的存在,使市政施工的工序具有连续的相互搭接的特征,控制好工序质量,就要做到对每道工序,每个工作全面实施监督操作、检验把关、预防和检测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控制方法。 5、产成品保护养护的质量控制。施工周期长和多工种交叉作业的存在,决定丁市政丁程施工产成品保护的重要性。分项工程的完成对单位工程来说仅仅是产品完成过程中的一个工序,对已完成分项工程的保护养护对整个工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严格按照规范及操作要求保护养护好已完成的分项工程。 总之,项目质量控制与企业质量控制不同,要控制好项目工程质量,就要赋予项目经理相应的权利,明确其相应的职责;项目质量管理中要以人为本,要以提高全员素质和质量意识为前提抓工程质量:在施工全过程中,要严格目标计划和规范的执行,要严格操作规程,要严格按规范管理,要严格实行奖惩制度,要严格检查检测手段,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项目工程的质量,发挥“工程项目管理”的作用。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探析PDCA法在市政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关键词:市政工程 质量控制 PDCA 管理水平 论文摘 要:市政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及社会安定。本文分析了运用了PDCA管理的理论,针对市政工程的特点,提出了质量控制的方法,对提高市政整体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指导性。 市政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及社会安定。施工质量低劣,会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或潜伏隐患,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头等大事,把质量管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1 PDCA管理循环的基本内容 质量保证体系中的活动的全部过程,也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它是反复按照PDCA的管理循环不停顿的周而复始的运转的。这里P表示计划(Plan),D表示实施(Do),C表示检查(Chock),A表示处理(Action)。PDCA循环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它反映了质量保证体系活动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划分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1.1 计划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划阶段(即P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制订质量管理目标、活动计划和管理项目的具体实施措施。这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步骤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是分析现状,找出质量问题。首先,要分析企业范围的质量通病。也就是工程质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次是针对工程中的一些技术复杂、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的项目,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的项目。要依据大量数据和情报资料,让数据说话,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反应问题。第二步是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这就要有召开有关人员和有关问题的分析会议,绘制因果分析图。第三步是从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中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或影响因素。其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图表;二是由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工人讨论确定,或者用投票的方式确定主要因素。第四步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订改善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提出措施执行计划,并预计效果。 1.2 实施阶段 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即D阶段)。这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按照第一阶段制订的计划措施,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分头去贯彻执行。这是管理循环的第五步,即执行措施和计划。首先要做好计划措施的交底和落实、落实包括组织落实、技术落实和物资落实。有关人员还要经过训练、实习、考核,达到要求后再执行。要依靠质量保证体系来保证质量计划的完成。 1.3 检查阶段 第三阶段是检查阶段(即c阶段)。这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对比,检查执行的情况,看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并提出那些做对了,哪些没达到要求?哪些有效果,哪些还没有效果?再进一步找出问题。这是管理循环的第六步,即检查效果、发现问题。 1.4 处理阶段 第四阶段是处理阶段(即A阶段)。这阶段主要工作任务是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处理。这阶段分为两步,也就是管理循环的第七、八步。第七步是总结经验,纳入标准。经过第六步检查后。明确有效果的措施,通过制订相应的工作文件、工艺规程、作业标准,以及各种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总结好的经验,巩固成绩,防止问题再发生。第八步是把遗留问题转入下期循环。通过检查,找出效果还不明显,或效果还不符合要求的那些措施作为遗留问题,转入至下一管理循环,为下一期计划提供数据资料和依据。 2 PDCA循环的方法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 2.1 市政工程项目质量计划编制(P阶段) 2.1.1 收集资料,制定质量管理目标 制定质量管理目标是编制质量计划的前提。首先,施工过程的最终目标流向的是外部的用户,因而搜集项目外部环境的资料是质量管理的基础。由于实现质量管理目标需要项目内部不同环节的成员利用一定的资源去完成,因此也必需收集反映外部有关资源供应情况的资料,为质量目标制定提供依据。 2.1.2 质量管理目标分解 质量管理目标分解是将总体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分部分项,将长期目标分解为各个阶段的分目标。通过分解,确定了项目的各个分部在施工阶段的具体目标以及完成这些目标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分解的结果是形成项目的目标体系,包括目标的时问结构和空间结构。目标体系描述了项目中较高层次的目标(总体目标与长期目标)与较低层次目标(环节、个人目标与各阶段目标)相互间的指导(如总体目标对长期目标、阶段目标)与保证(阶段目标对长期目标)关系。 2.1.3 质量管理目标体系分析 质量管理目标体系分析是研究较低层次的目标对较高层次目标的保证能否落实。即:分析项目在各个施工阶段的具体目标能否实现,从而能否保证长期目标的达成:项目的各个分部的具体目标能否实现,从而能否保证整体目标的达成。如果较低层次的某个具体质量目标不能实现,则应考虑能否采取有关补救措施,否则就应调整较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有时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决策的重新修订。 2.2 市政工程质量控制(D阶段) 市政工程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工程的特点,这是由于城市道路范围内有各种管线和地下设施需同时施工,城市交通的需要又不允许工期过长,各种城市公用设施、交通设施与道路同步建设,加大了工程的复杂性,经常出现一些特殊的质量通病,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加强质量控制。 2.2.1 路基、沟槽回填 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由于城市道路的地下部分铺设了各种不同的管线,因此,其沟槽回填的密实度对道路路基的影响很大,道路路基施工中,路堤填筑和管线沟槽回填是路基施工的关键部位。 2.2.2 路面混凝土 路面混凝土出现开裂、起砂、蜂窝麻面等。可以采取以下施工措施:(1)严格控制水灰比,掌握好面层的抹压光时间,严禁在混凝土表面洒干水泥或水。(2)保证施工现场有一定的水泥存量,以确保水泥安定性的稳定。(3)模板面清理干净,脱模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浇筑,严防漏振,并应振至气泡排除为止。(4)严格控制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控制砂石含泥量,混凝土振捣密实,及时对板面进行抹压。(5)选用水化热小和收缩性小的水泥,尽量选择温度较低的时问浇筑混凝土,避免炎热天气浇筑大面积混凝土,按规范规定正确留置施工缝。(6)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覆盖草帘、草袋,避免暴晒,定期洒水,保持湿润 2.2.3 管道施工 管道通常会出现渗水,闭水试验不合格等原因。质量控制措施主要有:(1)认真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2)所用管材要有质量部门提供的合格证和力学试验报告等资料,管材外观质量要求表面无蜂窝麻面现象。(3)选用质量较好的接口填料并按试验配合比和合理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4)检查井砌筑砂浆要饱满,勾缝全面不遗漏,抹面前清洁和湿润表面,及时压光收浆并养护。(5)砌筑前应把管口0.5m左右范围内的管内壁清洗干净,涂刷水泥原浆,同时把所用的砖块润湿备用。 2.2.4 检查井与路面的接缝处 大多数雨水井都设在行车道上,还有不少排水干管及其检查井也设在行车道上,当其井背宽度较小时,回填夯实十分困难,压实度检查也难以进行。施工中经常发生的疏忽或监控不严,必然使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常见的雨水井及其检查井与路面接缝处出现塌落缺陷,检查井变形和下沉,造成行车中出现跳车现象。防治措施:(1)认真做好检查井的基层和垫层,防止井体下沉。(2)检查井砌筑质量应控制好井室和井口中心位置及其高度,防止井体变形。(3)检查井井盖与座要配套,安装时坐浆要饱满,轻重型号和面底不错用,铁爬梯安装要控制好上、下第一步的位置,偏差不要太大,平面位置准确。 2.2.5 盲道口道板 由于盲道口在通往人行横道处是下坡,造成了此处的道板需切割且突出人行道路面。一旦安装质量稍微出现一些问题,极易产生道板脱落安装不牢现象。这也是市政道路工程中经常产生的质量缺陷。 2.3 市政工程项目检验(C阶段) 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最终是以工程的质量好坏来衡量的,而这种衡量是以质量检验的结果为依据的。充分发挥质量检验的保障、预防与报告的职能。提高质检水平,充实质检力量。目前不少项目部质量检验工作基础十分薄弱,不能起到保证职能的作用,更不适应全过程质量受控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检测机构很不健全,检验手段比较落后,标准化工作不完善,检测力量相当薄弱,质量否决权并未落实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会影响项目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甚至影响到工程的安全。 2.4 总结调整(A阶段) 通过项目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活动,将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施工工艺及有效的管理措施,经过总结,编写成工法,形成项目质量管理的有效文件得以推广应用。对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方面,需要再次进行PDCA循环,不断的研究改进措施,直至达到预期质量目标。 3 结语 市政基础设施是提升城市品位,健全城市运行功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保证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优质的市政设施对城市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质量好坏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公共利益,也直接影响着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运用PDCA法来加强市政工程的管理,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显得尤其重要。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探讨—培养项目团队精神的思索 从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可知,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来设置项目组织的结构,成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是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实际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项目部人员形成具有一定团队精神的团队,将大幅度地提高项目经理部的工作绩效。长期以来,我们忽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团队建设,尤其对施工项目部的团队精神不够重视。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项目团队的特点,培养项目团队精神,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开拓一条新思路。 1、工程项目团队的特点 所谓的团队就是指一组个体成员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分工和工作程序协同工作而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团队要实现其工作目标,重要的是其成员要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主要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的利益与目标,工作中相互协作、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团队精神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早已被世界各地的各类企业所证明笔者认为工程项目团队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1 伴随着项目的发展过程,项目团队具有一次性的特点 但工程项目与一般的商品有很大的区别。对应于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性,项目经理部也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团队从组建到发展起来主要经历如图所示的五个阶段。 1)形成阶段 项目的团队的形成起始于组建项目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依靠项目经理来指导和构建团队。一般来说,施工项目部包括的主要业务部门有工程技术部门,经营核算部门,监控管理部门和物资设备部门项目经理在明确总目标的基础上,要确定各部门的分目标!进行责任划分和适当授权,这是形成团队的基本条件。 2)磨合阶段 磨合阶段是团队从组建到规范阶段的过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会有一段磨合期,每个成员观念、性格、行为方式各有不同,在工作初期相互之间可能会出现各种程度与不同形式的冲突。另外,团队与企业总部、施工队伍、监理以及建设单位之间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 3)规范阶段 经过磨合阶段,团队的工作开始进入有序化状态,团队的各项规则经过建立!补充与完善,成员之间经过认识、了解与相互定位,形成了自己的团队文化!新的工作规范,培养了初步的团队精神。 4)表现阶段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团队进入了表现阶段,这是团队的最好的状态时期。团队成员彼此高度信任,配合默契,工作效率有大的提高,工作效果明显,这时团队已比较成熟。 5)休整阶段 这个阶段包括休止与整顿两个方面的内容。团队休止是指:本项目的工作已基本结束,团队可能面临马上解散的状况,团队成员要为自己的下一步工作进行考虑。团队整顿是指:项目结束后,准备接受新的任务,为此团队要进行调整和整顿,也可以说是重新构建一个团队。 1.2 工程项目目标的明确性决定了项目团队具有明确的目标 项目的目标有成果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两类。成果性目标指项目的功能性要求,约束性目标是指限制条件,包括期限!费用及质量等。具体来说,任何工程项目都有明确的工期!质量!成本三项基本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使用PERT等技术和方法,可以确定出各个阶段的进度、成本和质量控制目标。项目团队必须在满足约束性目标的条件下,力求达到工程项目的成果性目标。 1.3 工程项目的整体性!复杂性要求项目团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几乎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工程本身结构的独特性,涉及技术的复杂性之外,工程项目建设的时间!地点!条件等等都会有若干差别,都涉及到某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建设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因素较多。项目部总会面临新的挑战,往往不是某个人单独可以承担的,需要整个项目团队齐心合力,共同攻克难关。团队的形成并不是将项目成员简单组合在一起就能成了的,有的项目则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团队,而有的项目可能在项目工作结束时也没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队。 2、笔者的观点:项目经理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领导团队成员,有助于培养项目团队精神 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缩写为MBO),是通过组织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以“迫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为典型特征来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1954年,美国人德鲁克在5管理的实践6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由于这种管理制度在美国应用得非常广泛,而且特别适用于对主管人员的管理,所以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笔者认为,从对工程进行管理的层面上看,项目管理人员对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进行全面的过程控制:项目管理中存在明确的最终目标和短期目标,从项目经理对项目部成员的管理这一层面上看,项目经理可以对一般的项目管理人员实行目标管理。 2.1 目标管理的特点 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让他们靠自己的积极性去完成。 2)强调“自我控制”。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这种自我控制可以成为更强烈的动力,推动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 3)促使下放权力。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是组织的基本矛盾之一,唯恐失去控制是阻碍大胆授权的主要原因之一。推行目标管理有助于协调这一对矛盾,促使权力下放,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把局面搞得更有生气一些。 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目标管理还力求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满足感。这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2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 由于各个组织活动的性质不同,目标管理的步骤可以不完全一样,但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步。 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首先确定出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项目各部门、直至每个成员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形成一个“目标-手段”链。 2)制定目标。制定目标应当采取协商的方式,应当鼓励成员根据项目总目标拟定自己的目标,然后经项目经理批准。 3)组织实施项目经理对团队成员的管理工作应主要表现在指导!协助!提出问题,以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方面。 4)检查和评价。项目经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成员的工作成果,并给与客观正确的评价,建立和运用表彰与奖励体系合理的表彰与奖励将对项目团队士气与团队精神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对目标管理特点和实施过程分析可以看出,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它使得团队成员能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由别人统治的管理。目标管理把客观的需要转化成为个人的目标,通过自我控制取得成就,这是真正的自由。任何团队必须形成一个真正的整体。每个成员所作的贡献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必须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作贡献。他们的努力必须全都朝着同一方向,他们的贡献都必须融成一体,产生出一种整体的业绩——没有隔阂,没有冲突,没有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笔者认为,目标管理使每个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注重项目整体的成果,他个人的成果是由他对项目所作出的贡献来衡量的,结合上文分析,可以看到,这种管理方式促进项目团队精神的产生与发展,必将提高项目治理部管理工程项目的绩效。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浅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 组织管理 主控项目 论文摘要:随着各项管理机制的不断健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认识,通过组织与动态管理,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成本、进度、质量,从而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和长久发展。 为了确保安全、优质、按期向顾客提供建设工程项目产品,施工企业一般都会组建集团指挥部、子公司项目经理部及其所属施工队的分级管理机构。实践证明,这样的管理模式在施工管理、质量监控、安全保证及资金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也存在管理人员冗余、机械设备和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等问题。随着生产日益复杂化,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家们的共识。搞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建设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和组织机构等基础条件已经具备的前提下,具体工程项目施工中主要是抓好“四大控制”。四大控制,实际上就是将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应用于四大控制过程中。 进度控制 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在项目实施之前,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使进度计划尽量符合变化中的实施条件。在了解和熟悉图纸基础上,根据合同要求编制好工程进度计划。为了搞好土建与安装等相关工种的配合,在编制进度计划时要请安装等相关人员一起参加。根据进度计划配置人力、物力、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使投入的人力、设备、周转材料确保工程进度需要。 编制各个阶段的进度计划。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必须实行分段控制,根据总进度计划制订月计划、旬计划(周计划),用旬计划保月计划,用月计划保总计划,制订计划时一定要留有余地,考虑全面。 实施动态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依据变化后的情况,在不影响总进度计划的前提下,对进度计划及时进行修正、调整。 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工效可以在不增加成本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因此,项目经理部要采取一切能够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效的激励政策,对提高工效的职工在经济上给予一定奖励;同时要合理调配人力和物力,尽量做到分层次流水作业,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好文章。 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第一责任人,应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项目经理和预算员共同参与投标书的编制。项目中标后,要具体落实到项目部去完成。项目经理与预算员对标书确定的造价和工期最有发言权。 控制人工费用。企业内部要制定劳动定额,根据工程量套用公司内部劳动定额,计算出各工种人工总量。控制好人工总量,就能控制好人工费用,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 控制材料。加强材料管理,严格用料制度,对施工现场耗用较大的辅材实行专人包干,及时归库;抓好材料进货渠道,减少进货环节,对信誉好的供货单位要设立专门档案,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实行租赁制。对不常用的设备材料实行租赁制,可以提高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的利用率,项目部用完以后立即归还租赁公司,既加快施工工期,又减少租赁费用。 制定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为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关键,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找各种降低成本、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总结经验并形成创新机制。 严把质量关,减少返工浪费。在施工中严格做到按图施工,按合同施工,按规范施工,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减少返工造成人工和材料的浪费。 控制间接费及其它直接费。主要是精简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控制各项间接费用支出,减少办公和差旅费支出,控制施工管理成本。 质量控制 明确工程质量目标项目。项目部要根据公司确定的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使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以确保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严把材料质量关。甲方采购的材料和乙方采购的材料都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含环保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和试验制度。 确保主体结构质量。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因此,要从施工项目班组、操作人员执证上岗、材料采购入场及使用,砼、砂浆、承重结构的科学使用等多方面确保主体结构质量。 重视装饰质量。在施工装饰阶段,一定要注重质量通病环节,搞好细部处理,在装饰水准上要高人一筹,要有创新和特色。 抓好关键部位施工。例如地下室、一层、顶层、屋面、卫生间以及楼梯走道都是关键部位,越是人们不常去的地方,或者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部位,既是施工的难点,又是检点,项目部应设专人负责,高度重视。 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施工企业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积极应用到工程中来。 样板引路。对每一个工程都要按照设计要求做好样板,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认可后,才能大面积推广,确保工程质量。 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施工企业对施工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开展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特殊工种人员要执证上岗。 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实行“三检”制度,班组自检、互检,项目部抽检,监理验收,其目的在于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 搞好技术交底。班前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使工人心中明白所进行工作必须达到的质量要求,以及必须把握好的技术难点,对于施工危险点要由安全部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安全控制 建立安全责任制。企业法人代表是公司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公司、项目经理部、班组,都要订立安全生产责任书。发生安全事故,各级责任人和班组都要承担一定经济责任。 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安全设施投入不能省减,特别是企业改制以后,安全设施投入更不能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要比安全投入的费用大得多,而且,造成的影响很大。“安全是第一效益”应成为每一个人的认识。 安全员要落实到位。项目部要配备专职安全员,班组要配备兼职安全员。 加强安全培训教育。要提高工人自我保护意识,班前要进行安全交底并做好记录。特别是对新工人或转岗的工人一定要进行岗前培训教育。 抓好关键人员、关键部位、关键设备的安全。对特殊工种等关键人员要加强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对临边、洞口等关键部位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对大型机械设备,安全员要天天检、天天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搞好文明施工。施工现场的生活区和工作区要分开,材料堆放整齐,道路通畅,标语牌位置要醒目,污水排放要有排水系统。 因建设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项目管理除了需要做好以上基础工作和“四大控制”之外,还需要进行相关方面的组织与管理,如项目风险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与施工有关的组织与协调等。只有将各种管理形成制度严格执行并不断发展完善,才能使建设工程项目的效益显著提高。企业法人、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在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状态下工作,增强效益意识、开源意识,发挥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才能使建设工程项目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论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摘要: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采用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设计单位、施丁单位、物资供应单伦分工协作的体制,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员 关键词:工程管理 项目管理 传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 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采用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设计单位、施丁单位、物资供应 单伦分工协作的体制,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员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棋越来越大,上程内容越米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传统的以工程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为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各主要环节设计、施工、物资供应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很长一段时间来,建设指挥部的官员或企业领导把工程项目管理视作行政管理或一般企业管理,用行政管理手段或一般企业管理的方法去管理项日,建设指挥部的存在使人们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工程项目建设可以由建设指挥部这种方式来组织实施,而不需要有专业化的工程承包公司或管理公司。 事实上.已有大量实例和经验证明了建设指挥部的弊端:由于它是临时组建的,所以缺乏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由于它是非专业化的,所以缺乏项目管理的专门人才和经验;由于它是非专营的,项目建成后即撤消或转业.所以积累了经验或有过的教训也不能作为以后项目的借鉴。从整个国家来看.是年年“交学费”,不断地走“前车之覆”,造成建设项目的巨大浪费和损失,导致建设项目巨额的无效投资。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呼唤专业管理组织 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去实现,也就是说,需要有专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为之服务。这种组织应该有与项目管理相应的功能、机构、程序、方法和技术;有相应的资质、人才、经验,能够为业主提供最优秀的项目管理服务,能够为业主创造最大限度的效益。 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英文简称)推荐的项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委托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负责设计。另一种是以FIDIC《设计——建造与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完成雇主要求或项目定义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总承包商,这种模式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开车全过程服务,这就是EPC总承包模式。FIDIC合同条件是在总结近百年来工程承包合同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出版的范本。FIDIC合同条件反映了建设项目的共同规律;充分考虑和兼顾了业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责、权、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关条款以法律为依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按照国际工程承包的惯例进行编写,许多条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它不仅在发达国家被普通采用,也逐渐被发展小国家和地区接受和采用,尤其是被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有权威性的金融机构接受。因此,FIDIC合同条款具有科学、公正、严谨、规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有关改革的几点建议 我国已经正式加人WTO。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指出:要抓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准备和过渡期的各项工作,有步骤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如何加大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尽快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早日同国际接轨,已成为当务之急并不可回避地摆放在了工程建设界面前。为此.提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大力推广采用FIDIC项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条件 FIDIC推荐的项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条件,我国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国际承包工程中采用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采用还不够普遍,宣传面也不够广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条件范本.对老版本从结构上、定义上和适用范围上作了较大改进,这对我国工程项目承包业将起积极作用。我们应尽快组织制定以FIDIC合同条件为基础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范本,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改变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一些业主单位和部门主管领导观念陈旧.地方和部门条块分割,在项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预盛行,保护主义严重的局面。尽快让工程项目管理从传统的自营式管理走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实现同国际惯例接轨。 (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 目前我国设计力量和施工力量总体过剩,设计队伍和施工队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现象,而专门从事EPC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力量却十分路弱,能为业主提供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无几,发育不全,以化工行业为例,全行业仅有成达化学工程公司等少数几家公司基本具有EPC全过程总承包能力,其余绝大部分设计、施丁单位都还不具备单独进行EPC全过程总承包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对全过程项目管理能为项目和业主创造可观效益这一点认识不足。实践证明,全过程项目管理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活动,是最能为业主创造价值和效益的一种服务。二是对项目管理要求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项目管理需要专业化这一点认识不足。国内有相当多的业主和主管领导认为项目管理很简单,谁都可以管理,因而不愿意委托专业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为迅速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我国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为设计在工程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设计院人才较集中,人才资源丰富。把一批骨干设计院转变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三)加快落实投资项目法人制,组织业主培训 1992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并随后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今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又指出:全面实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收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资约束机制。这使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二点:一是业主责任问题。业主责任问题的根本还是“真业主”和“假业主”的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而由于所有权和机制上的各种原因,业主真正关心的或者在决策时实际上考虑的,往往不是项目的最终效益,在立项阶段.他们往往考虑怎样使项目能被批准,什么时候能被批准;在决定项目管理模式时,他们必须考虑如何附和政府官员的意志;在决策是否推行EPC总承包时,他们更关心本邪门人员安排及利益等。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浪费和腐败,最终后果是损害项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无效投资。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项目法人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二是业主素质问题。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最大的决策权,能否正确决策取决于业主的素质。业主不一定必须是项目管理专家,但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业主应该具备必要的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应该了解项目管理费用、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他们应该懂得项目的费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费用低到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程度,工程就会出质量事故。进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设周期压缩到不合理程度,就会不得不增加费用或影响质量;质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质量的标准应是适宜和合格,质量过剩是一种浪费。也就是说,应该用最终创造的效益来衡量和决定项目的合理费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质量标准。当业土盲目拍板一个不合理的费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质量标准,实际上往往已适得其反,埋下了项目失败的祸根。 业主的项目管理涉及到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设计和承包商的选择、项目的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和接收等诸多方面。业主既不要代替和过多于预专业化的工程公司的项目管理,又不放弃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这要涉及到项目管理方面的许多知识。实践证明,业主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的成败,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后,对业主(项目法人)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四)组织开展项目管理技术研究开发,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是分离的。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咨询公司还为数不多。我国现有的工程咨询公司主要业务是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或评估;现有的设计院不负责采购和施工管理.现有的监理公司主要任务实际上是项目施工阶段的现场施工质量监督,因此,对于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EPC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过程以及项目管理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工具,还缺乏研究、总结和提高。发达国家的某些业主和承包商甚至认为中国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还不具备独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主要是指我国项目管理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提高项目管理技术水平是我国工程建设界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应重视和提倡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Project 软件与水利工程项目管理 摘 要:本文介绍了Project软件的主要功能及基本使用方法,分析了当前水利工程建 设中 Project 软件的应用情况,阐明了 Project 软件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计划;资源分配 1 Project 软件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Project 是一个项目管理网络计划软件,它是基于关键路径法(CPM)和项目评审技术(PERT)两种技术,主要用于大中型项目的计划制定、评审、优化、资源合理调配和现场动态跟踪的通用的肯定型网络计划软件包。Project 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项目描述和计算的方法及模型,通过这个软件生成图、表或文件。 1.1 快速地建立项目计划 建立项目计划,需要完成一份正确的网络计划图,这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设计、参数计算、核对、成图。如果需要在原方案上做些修改,就不得不重新算一遍。耗费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无法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势。Project则能把这些工作都承担起来,能轻松愉快地完成项目计划的制定工作。如果需要修改、增删、优化,只需要把修改的地方输入给 Project,它会按新的意图重新计算,在几秒内就给出结果。而且 Project 会自动计算出关键路径,计算每个任务的时差和整个项目的开工、完工日期,告诉能否如期竣工,资源分配是否合理。 1.2 按工期管好项目中的任务 Project 把一个任务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管理,即:比较基准计划(原始计划)、当前计划、实际计划和待执行计划(剩余计划或未完成计划)。它为每个阶段的计划都设置了数据域,用户随时都可以查看。比较基准计划$原始计划’里的计划数据记录了最初制定项目计划时项目的状态情况。这个计划数据在项目调整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无论何时需要原始计划数据时都可以从这个计划数据域中得到。 当前计划是根据实际已经发生的计划和任务间的制约关系面计算出来的,它作为整个计划的重点向用户提供了极为详细的数据。例如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工期、总时差、自由时差、工作量、费用等。 实际计划是指已经开始实施,但未完成或已经全部完成的任务计划。Project 设置“实际计划”数据域,可使用户把已经完成的工作和未完成的工作区分开来。而且一旦一个任务的实际计划生效,Project 会按实际计划自动修正当前计划。并且据此计算和预测整个项目计划。 待执行计划是需要完成的剩余工作量,Project 会根据完 成情况自动计算剩余工作量。 总之,用户把采集到的项目任务完成和变动情况输入到Project 后,系统就按项目实际发生的数据进行整个项目计划的计算,确定新的关键路径,预测整个项目前景,使得项目动态跟踪就变得非常容易。 1.3 对人员设备和资金资源进行分配 Project 把在完成项目任务活动中投入的人员、机械台班设备和材料、资金等抽象化为“资源”,建立起资源库。Project根据每个任务的资源使用情况计算整个项目的资源需求曲线,自动指出“超负荷分配”发生在那些任务上,能够帮助用户自动进行资源平衡,并能自动排出每个资源承担的任务上的日程、工作量和成本表。 1.4 提供丰富图表 Project 提供了与国际上接轨的单代号网络图,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在 Project 配套的软件 “中文伴侣”中开发了双号网络图处理系统。 Project 把横道图和表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以图形方式形象地查看任务信息,又能看到具体的数据,便于理解项目。横道图上不仅可以显示出工序的关系线,而且工序信息也可直接显示在横道条的四周。 资源图是以反映资源使用状况为重点的信息,Project 为资源分析和跟踪提供了8种图形,即:资源需求曲线图、资源工作量图、资源累计工作量图、超分配工作量图、资源已经分配的百分数图、资源当前可用工作量、成本图、累计费用图。 总之,Project 提供项目各个方面信息,使项目的管理更高效有序。无论用于项目投标、项目计划的组织施工,还是对工程项目实行监理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软件。 2 Project 与山西水利建设 近年来,我省的水利事业发展良好,按国家规定逐步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使工程项目管理日趋规范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已成为必然。然而,在我省大多项目管理仍延用传统的方式,依赖自己的老经验,总认为不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工程也照样能进行下去。尽管绝大多数项目部都购买了计算机,但大多数单位使用它打字、制表,由人工画道改成“计算机画道”,计算机没能发挥出其强大优势。项目施工单位用手工编制项目计划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而且经常是工程已经开工,计划还没有做好,使计划管理总处于被动局面。然而,计算机在优化进度计划方面及时、快速、准确、便捷等特点是人工无法比拟的。针对传统管理的弊端,Project中文版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了众多有实用价值的功能,以及简单且方便的解决方法,使生产计划人员能高效地处理这些变化。 在我国许多建筑单位选择了Project,在应用过程中普遍反映这个软件操作简单,更改、调整非常方便,确实体会到该系统在建筑项目计划的制定管理与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强大功 能,尝到了先进管理方式的甜头,认识到工程项目施工中开展全面的计算机应用,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建筑施工行业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竞争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允许任何企业偏安于一隅,任何一个拥有关键技术的小企业,都可以在很短时间里迅速成长为区域性的大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日益成为企业间竞争的根本,而一些大的水利工程已率先引用了先进管理软件,如我省的引黄工程,利用P3作管理软件。水利水电监理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软件进行监理控制等。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应在掌握原有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管理软件进行高效管理,这应该是山西水利发展方向。当然,把计算机用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对于选择什么样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每项目工程都有各自的特点,Project作为微软的最新项目管理产品,国外项目管理的首选软件,在应用过程中,针对工程中的不同特点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足,但计算机用于工程项目施管理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必须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我省水利项目管理的需要,也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6 Project在工程建设中的前景展望 目前我国采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建筑施工单位还不太多,这主要是由于有些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有些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没有建立和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应计算机管理特点的管理体制,同时也说明把计算机用于工程施工管理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项目管理科学化是大势所趋。Project软件凭借其在项目管理方面所起的显著作用,以及其操作简单,跟踪调整方便等特点,已在中国建筑市场占了一席之地,尤其是Project2000版的推出,使操作更为简单、快捷,人机界面更趋完善,功能更为强大,这必将推进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一场高科技的改革,使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这个软件,国家也十分重视科技的推广,尤其是水利部,专门组织培训班,对全国水利单位人员进行Project项目管理软件培训,这将极大地推动软件在水利行业的推广应用。据说水利部将把是否利用Project软件进行项目管理,是否有专职人员进行过Project软件培训,作为监理资质评审的条件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该软件的重视,这也将有利Project软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该软件在国内推广将展现光明光景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简析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造价管理 论文摘要:工程造价控制是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投资,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大难题。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工程项目整个过程的造价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造价管理措施。 论文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造价管理 在工程项目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投入建设工程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尽量少的劳动和物质消耗,取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项目投资不超过批准的造价限额,更在于从项目的整体利益出发,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一个建设项目从酝酿、规划、设计到建成投产包括以下程序:即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评估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相应地,工程造价的确定与工程建设阶段性工作相适应,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二是设计与计划阶段的造价管理;三是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四是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一、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 决策阶段的投资估算是项目建设前期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投资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地区的选择;建设地点(厂址)的选择;项目的经济规模;工艺评选;设备选用。 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在项目的决策阶段必须编制可行的投资估算。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控制该阶段的工程造价: (一)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 造价人员需要收集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已建类似工程资料,并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 (二)做好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技术经济论证 要做好可行性研究,就需要作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包括国内外市场在项目计算期内对拟建产品的需求状况、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发展趋势等。 (三)做好方案优化 技术经济人员应该和设计人员密切配合,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通过方案优化,使工艺流程尽量简单,设备选型更加合理,从而节约大量资金。 二、设计与计划阶段的造价管理 基于对大型工程项目和造价控制分析与研究,发现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方案选择对其工程整个投资影响最大,可以高达80%以上。规划设计水平的优劣,对工程实物的投资、工程进度和建筑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设计与计划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总平面设计、空间组合(包括层高、层数、室内外高差的确定等)、项目资金、建筑结构型式、建筑材料、建设地点(厂址)及设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等等。 由此可见,只有在设计工作没有完成,设计图纸未交付使用之前把好工程造价管理的第一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价值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性比较分析,对不合理的设计方案提出意见,从而达到控制造价、节约投资的目的。在工程项目中,针对该阶段,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 (一)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及岗位的权责,分工明确,奖惩分明 只有明晰的文件管理制度,把工程技术人员和经济技术人员的责、权、利与工程造价管理挂上钩,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把设计与计划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做细致、准确。 (二)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各方面人员的综合素质 设计与计划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设计人员和经济技术人员要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行。 (三)把限额设计作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手段 要求设计单位在工程设计中推行限额设计,凡是能进行定量分析的设计内容,均要通过计算,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用数据说话,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能性和经济性,要和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适应。 三、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 工程实施阶段,在整个项目的建设周期中所占用的时间最长,投入的资金量最大,是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也是货币资金转化为建筑实体的关键阶段。实施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工程招投标、合同的签订与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材料管理及竣工结算审核。 尽管工程实施阶段节约投资的比例相对较小,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浪费投资的可能性却很大,因为建筑实体的形成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在此阶段未能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造成的经济损失将无法挽回和弥补。在这一阶段,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 (一)做好施工项目的经济核算工作 施工项目经济核算是指对施工中发生的物化劳动(人工、机械、材料)及活化劳动消耗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 (二)加强合同措施 合同订立是合同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建设工程耗资巨大、涉及面广、个性差异大、履约时间长,客观上要求合同应内容完整、清楚,用词严谨、准确,条款细致、严密,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才能保证合同履行、合同管理的顺利进行。 (三)做好材料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首先,要编制材料需求计划;其次,要加强材料使用管理,降低材料损耗量。 (四)做好施工索赔工作 作为建设单位,加强索赔控制,应加强关键环节的管理和控制,避免由于主观人为因素造成施工单位索赔;做好施工过程中各种现场记录、报表、日志、会议纪要、备忘、签收手续、监理通知、进度记录、验收资料、工程照片等可作为索赔和反索赔证据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公正、合理、及时地处理索赔的发生,避免产生更大的索赔损失;依据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有理有节地进行反索赔。 (五)做好竣工结算工作 要有详细健全的台帐记录,如材料上涨,工程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增减以及隐蔽工程的验收等。工程量的计量,材料用量的核算对工程造价应求计算准确。 四、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竣工阶段是控制工程总造价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工程结束阶段,建设单位要对整个建设项目进行一次综合性评价,也是对该项目工程造价的总结。一方面总结在整个项目建设期全过程管理造价的经验,另一方面分析在控制造价方面的不足,尽可能找出因主观原因而影响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因素,并加以克服。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在结算的编审过程中由于编审人员所处的地位、立场不同、目的不同,而且编审人员的工作水平不同的差异也会影响对工程造价的估算。针对这一阶段,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工程项目进行造价管理: (一)搜集、整理好竣工资料 竣工资料包括: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通知、各种签证,主材的合格证、单价等。 (二)深入工地,全面掌握工程实况 预算员在工程量计算阶段必须要深入工地现场核对、丈量、记录才能准确无误。 (三)熟悉掌握专业知识、讲究职业道德 预算人员不仅要全面熟悉定额计算,掌握上级下达的各种费用文件还要全面了解工程预算定额的组成,以便进行定额的换算和增补。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施工规范与建筑构造方面的知识。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工程项目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国际建设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由1979年的几家发展到今年的上百家,由最初的单纯劳务承包,发展到今天工程总承包。无庸讳言,中国已成为建筑大国。同时,我国的建筑市场也实行了“门户开放”,许多境外建筑承包商进入我国承包工程,从而加剧了国内建筑市场竞争。但从我国建筑企业实际情况看,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上与国际惯例尚有较大差距,影响着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改革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已是建筑企业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就如何与国际惯例接轨试谈以下浅见。 一、建立高素质项目管理班子,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关键 从我国众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经验教训看,要在国际建筑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并站稳脚跟,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高素质的项目管理班子,主要应作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必须组建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其成员都要懂技术、会管理、富有国外施工经验、法律知识。这是搞好工程项目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关键。尤其要选好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班子的灵魂,其素质高低决定着承包工程项目的成败。项目经理一定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能审时度势地作出决策。项目经理能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计划安排、成本预测、管理核算、资金运转周期、材料供应、设备能力以及索赔、保险、当地税务等业务心中有数,能按照国际惯例采取相应对策,防止可能出现的失误和损失。项目经理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领导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扩大视野,取长补短。另外项目经理要有较好的外语基础,能够与业主、当地专业人员会话,阅读外文资料。具备这些条件,必定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掌握,促进与国际惯例接轨。 2.必须熟悉和掌握国际建筑市场状况和动态。当前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的贯用作法是实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分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和熟悉工程所在国对工程总包和分包的政策规定,指导我们采取相应的政策和策略。我国进入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的企业尽管越来越多,但是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的占有率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以1996年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占22.3% , 英国占11.5%, 法国占15%, 德国占8.6%, 日本占11.7%, 韩国占4.5%, 而我们仅占3.7%.在工程项目管理上,与国际承包工程的大公司如英国的克瓦纳集团、美国的福陆丹尼尔公司和法国的布衣格公司相比,我们的总体管理水平还相差很远,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加上我们国际承包经验不足,有的业主和监理还有故意刁难等情况。面对这种种困难,要想在国际工程承包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按照国际惯例采取相应政策。 3.必须处理好与业主、监理与当地雇员的关系。在对外交往中,既要坚持原则,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策略性。在外国人眼中,我们代表的是中国,要不卑不亢,维护自身的利益,按国际惯例,寸理必争,寸利必得。对监理,既是对立关系,又有一致的一面,即都是业主的雇员 ,要善于利用这种一致抑制监理的作用。雇用当地雇员必须熟悉当地劳动法规,在不违规的情况下调动雇员的积极性,能为我所用。 二、必须了解和掌握FIDIC合同条款,搞好索赔,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首先要精通FIDIC有关合同条款。FIDIC合同条款涉及索赔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工期的索赔,主要是业主不能按规定时限提供有关图纸、设计变更及其它非正常因素等原因导致的工期延误;其二是动用款项索赔,主要有工程变更、单价改动、规范改变及不可预见事件等,如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人为干扰等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总之,在FIDIC合同条款中很多规定为承包商索赔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规定,在施工过程中要专门注意与索赔相关事件的发生,及时抓住索赔时机,寻找索赔动因,要做到这一步,不精通索赔条款是很难办到的。做为项目管理班子,特别是项目经理、财务负责人必须精通FIDIC合同索赔条款,才能不失时机地提出索赔,减少流失,提高效益。 其次是及时收集索赔资料,提出索赔方案,FICIC的索赔条款是进行索赔的法律依据。在施工过程中,按照索赔条款收集整理的索赔资料是索赔的事实依据。没有后者,或者后者不充分、不祥实是达不到索赔目的的。这要求施工工程主要的管理者要组织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明确岗位责任。因为索赔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法律工作、技术工作和经济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负责索赔的责任人必须熟悉和掌握索赔条款,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的责任人才能收集到准确的索赔资料,达到索赔的目的。 当然,真正实现索赔,并非易事,其关键是工程项目的管理者有没有索赔的观念、索赔意识和索赔能力。合同违规索赔是法律赋予承包商的正当权利,不能怕伤和气、伤感情,而忍受应该挽回的损失。国际国内承包工程都可能遇到索赔。因此,要求承包商在树立法制观念的同时,要坚持索赔的信心,更要特别强调索赔资料的合法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否则将功亏一篑。 三、必须学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无论是在国际工程承包中,还是在国内工程承包中,施工过程的事故是难免的,往往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惨重的,除了事故风险以外,按照国际贯例还有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人为风险和治安风险等。特别是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因风险造成损失的频率和概率较国内要高的多。因此,按照国际惯例学会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把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 1、项目风险管理的作用,一是提高施工管理的风险意识,增强对工程项目的监管和风险管理的力度,突出施工技术措施和质量安全操作规程的到位,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要认识到风险的危害性,提高遵规守章的自觉性。二是加强在施工过程中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预测、防范和控制,减少风险的发生和发生风险时能采取有效地弥补措施,从而达到防险、避险、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2.风险管理的途径:依照国际惯例就是实行施工全过程的投保,建立施工保险机制。在实施施工保险时,要尽其可能对施工全过程包括相关项目环节都要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对所有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按照国际惯例能投保的全部投保。对不能投保的风险环节要制订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3.合同担保的风险管理:合同担保是维护发包人利益的法律行为,在这方面稍有闪失,就会给承包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合同担保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决不可等闲视之。合同担保是独立于合同具有法律效率的文件。它主要包括:投标担保、履约担保、预付款担保、保证金担保等项目。一般地说,承包商和承保人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否则承保人不会给承包商担保。合同担保的关键要认真分析研究发包人的担保文件,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损害国格和承包商利益的苛刻条件是不能接受的。另一方面,作为国际工程项目的承包者,要认真研究合同条款,要特别注意和防止业主终止合同的风险条款。同时对担保金额进行技术处理,不能因担保泄漏标价。要选择好履约方式,充分研究保单条款及加强对保函的管理等。 4、施工保险管理,进行施工投保的目的是转移施工风险,以弥补因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施工保险应包括施工全过程,即所有施工人员的人身事故保险,材料、设备运输保险等,施工过程的保险要明确各方面的风险责任,明确投保险别和申办方式等,要研究保险合同和保险单的条款是否能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在进行施工投保时要充分利用FIDIC条款中关于保险条款的规定,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和经济损失。 四、必须掌握国外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 1、成立项目管理软件应用机制。项目管理软件是高新技术,是新兴现代项目管理手段。尽管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但是在国内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因此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尽快的踏上信息快车道。首先应成立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应用小组,对项目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地研究、学习、开发、应用,并且争取尽快国内上网,进而进入国际互联网。 2.将项目管理软件纳入工程项目科学管理轨道。现在一般国外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工程项目,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项目管理软件。在复杂的项目管理中使用P3,在一般项目中使用Microsoftproject(微软项目)。另外还使用一些专项项目管理软件,以名冠全球的P3系列软件为例,就有工程进度计划、资源、成本动态管理与控制软件。还有工程合同文书、变更事宜、合同费用演变等管理软件,该软件使用能更好地执行FIDIC合同条款。当前主要代表产品有美国的P3和英国的ARTMIS. 3、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开发、应用、管理人才。要真正推广国外广泛使用的项目管理软件,其项目管理人员起码应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先进的技术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驾驭的。所以,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建立了软件开发应用机制后,就应着手培养微软复合型人才,要求这些人即要懂计算机技术,又要懂管理,才能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人才培养可分层次进行,先培养急用的计算机操作员和程序员,先能操作运行,独立开发编制、调试程序,再逐步推开,进行普及培训,让更多的管理人员掌握应用这项技术。 五、必须学会按国际惯例解决项目承包中的争议问题 不管是进行国际工程承包,还是进行国内工程承包,业主和承建商发生纠纷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一旦发生就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面对现实,依照国际惯例,明智的做法,一是签订好承包合同,二是严格履行合同条款。 1、易于引起争议的问题。 ① 索赔。一是业主向承建商索赔,二是承建商向业主索赔。不管谁向谁索赔,都存在索赔成立不成立的问题,索赔金额能不能达到一致的问题。 ② 违约处罚,一是不承认自己违约,二是指责对方违约,三是不仅要罚违约金,还要追加索赔。 ③ 终止合同,一是业主责任引起终止合同,如事实证明业主拖欠付款,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导致不能继续承包;二是承建商责任引起终止合同,如事实证明工程拖期,无力扭转局面,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导致不能继续承包。 2、减少和解决争议的对策。 ① 签订好承包合同。在合同签订时,一定要熟悉掌握工程所在地法律、法规,并严格依法签订。在合同条款上要认真研究、评估、磋商,不能把注意力仅放在造价上,而应主要放在可能引起争议的条款上,特别是违约处罚和风险索赔上。这就要求合同双方必须把双方责任、违约、罚款、索赔、免责等都要做出规范的界定和规定。一旦发生争议问题,就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解决。 ② 严格履行合同条款。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遵照执行。尽管如此,发生合同纠纷仍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双方:一是一旦发生纠纷就要及时解决。在纠纷面前,双方应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通过友好、合理、合法的协商途径以及时解决,不能让一时一事的纠纷影响合同的继续履行;二是一旦发生纠纷,严格按合同条款处理。按照国际惯例,双方对合同条款的解释可能存在差异,在解决纠纷时,一般采用非对抗式和对抗式两种方式解决。非对抗式采用谈判、调解解决;对抗式采取仲裁和诉讼解决。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在合同中都应做出明确规定。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设 一、关于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的理解 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作用,促进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建设,就要对信息工程项目有关的概念,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不同区分清楚。 1、何谓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建设? 信息工程项目:就是以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为依托,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促进管理工作、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信息工程项目一般可分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和应用软件开发项目。 信息工程项目管理:就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在对项目所选择的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项目建设的合理时间与经费预算,实现信息技术、人员与业务需求的有效结合,达到项目建设的质量要求和目标。 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是对信息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管理,以确保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良好应用效果的能力。 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设:就是为增强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所作的各项投入和开展的相关工作。包括学法用法、技术研究、项目监管、项目评价、政府采购与财务管理等方面内容。 2、信息工程项目管理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不同 传统的工程项目是以资源,特别是有形资源,如人力、机械工时、材料的消耗为主要生产形态,项目成果最终通过这些资源的消耗与形态的转化来逐步实现,以有形的建造物为项目目标,其实质是“资源消耗”。传统工程项目的物质资源约束是项目的决定因素,管理核心是资源配置、工程计划、工程组织与协调、成本控制与质量管理等问题。项目的建设目标相对是一个比较明确的问题。项目建设的工期一般是刚性的。质量是可见的(即便隐蔽工程也具有可见的属性)、可检验的、可度量的。项目的建造质量可以与项目运营相对剥离来衡量。 信息工程项目的核心是信息技术,更偏重于知识的运用,项目成果要通过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来体现,以无形的智力产品为项目目标,其实质是实现“知识转移”。信息工程项目的信息技术知识约束是项目的决定因素,管理核心是在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上更着重于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有形资产与无形知识的结合体,项目质量受技术选择与实际应用效果的影响很大,只有将项目建设与运营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当然,并非说信息工程项目中不存在“资源消耗”,也不是说传统工程项目中没有“知识转移”,这一点应该得到辨证的理解。 目前,从社会整体上看,信息作为工程列入国家投资项目的时间还不长,对于信息工程项目的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如立项、评估、定额、监理、效益评价等问题也是近一两年才开始探讨和研究。所以信息工程的管理能力的提高还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努力研究的课题。 二、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的内容 通过工作实践的摸索和总结,我们认为加强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依法对信息工程项目进行管理 项目实施依法管理、发挥国家投资效益已经成为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就是要认真学习和领会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照执行,依法管理项目,实现项目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投资效益和作用。 2、高度重视信息工程项目前期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是实施好项目的基础。只有把前期工作做扎实,才能保证项目的切实可行,才能赢得投资源头部门的信任和支持,才有可能争取投入。将项目前期工作做稳、做扎实,把好项目遴选关,确保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论证。 3、加强信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项目依法管理和投资收益的关键。信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只有做到信息技术、项目实施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与业务工作的有效结合,互相配合、协同工作,依法监督与管理,才能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要求、质量要求和建设目标的实现。 4、做好信息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 信息工程项目是要做到信息技术的无形知识与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的科学、合理、有效结合,才能发挥项目的实际建设效果,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因此对信息工程项目建设效果的评价要与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做好项目建成后投入运行的技术应用效果、运行管理成本等的综合评价工作,才能得出信息工程项目真正客观、合理、有价值的结论。 三、农业部信息中心信息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状况 农业部信息中心作为农业部的数据中心、网络中心、通讯中心和信息交换中心,为农业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办公提供通讯、网络技术支持和服务,承担着农业部政务内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农业部指挥调度卫星通信系统等的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为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做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农业部信息中心高度重视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严格进行信息工程项目的遴选、评估和申报,切实管好用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财政专项资金,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建投资和专项资金的作用和效益。 1、学法用法,项目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农业部信息中心高度重视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工作。为适应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变化和要求,实现项目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素质和项目管理水平,农业部信息中心对信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农业部制订的《农业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39号)和四个配套管理规定的要求,对项目申报、招标投标、竣工验收、财务管理、监督检查等关键环节,明确职责、重点管理,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对重大信息工程项目,为确保招标投标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廉政建设,按照《农业重大招标投标项目廉政监督规定(试行)》,向派驻农业部的纪检监察机构进行项目备案和报告。对财政专项项目的申报、可行性研究和经费预算等工作遵照《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进行。 为配合国家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农业部信息中心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农办财[2005]39号《关于做好我部2005年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做好信息工程项目的政府采购工作。 2004年底国务院颁布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今年2月1日正式实施。该《条例》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都规定了明确、具体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强化了对责任人的惩处。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这对加强信息工程项目资金的安全规范运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严格筛选,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和申报工作 近两年农业部信息中心针对本部门发展计划工作的不同内容分别成立了项目前期工作小组,进行项目需求的深入调研、分析,针对有关技术问题深入讨论、研究,形成基本建设项目草案。项目草案由各自工作小组在中心范围内进行汇报、讨论,并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指导。在充分研究讨论的基础上,由中心主任办公会议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事业发展的紧迫程度确定本年度基本建设申报项目。对拟申报项目,由中心领导、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预算编制人员等组成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小组,完成项目相关报告的编写工作。对于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中心聘请有专业资质的咨询、设计单位,一同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写工作。 近两年农业部信息中心完成了《农业部指挥调度卫星通讯系统同城联网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农业部通讯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设备采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农业部卫星多媒体传播系统(DVB)主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建设二期项目建议书》、《中国农业信息网网站群数据存储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农业部办公系统升级改造建设项目》等项目申请报告的编报工作,经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审核批复,已经落实了部分项目投资资金。 3、严慎细实,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农业部信息中心高度重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工作,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分别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领导决策和项目具体执行工作,同时要求计划财务部门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财务监督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和初步验收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形成项目实施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和监督的项目管理流程和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重点信息工程项目引入信息工程监理制度,重大招标投标项目执行向纪检监察机构备案、报告制度。对规定限额以上的投资项目,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的竣工审计、竣工验收、固定资产移交等工作,确保项目实施工作更加合法有序地进行,以便获得国家投资的最大收益。 对于2004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农业部第39号令《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四个配套规定,信息中心非常重视这一个办法和四个规定的学习落实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学习领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新规定、新要求,对照此前的项目管理工作,找差距、找问题,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对农办财[2005]39号文件《关于做好我部2005年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农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各项规定,中心主要领导和计划财务部门认真参加培训学习,提高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能力,增强合理、合法、规范使用财政资金的责任意识,确保今后的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和农业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进行。 总结 近年来农业部信息中心在信息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理清思路、创新思维、依法管理、注重实效,确保了信息中心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也要看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事关项目管理工作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领会不够透彻、贯彻执行力度尚需加强; (2)项目申报前期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对项目技术可行性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全面,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材料准备不够充分,前期工作质量有待加强和提高; (3)项目实施中对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还需认真理解、掌握,财政项目实施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4)项目财务管理、竣工验收、竣工决算和固定资产移交和项目后评价工作,以及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四、加强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建设,建议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有关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和领会 依法进行项目管理,不仅仅关系到单位主要领导责任、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更关系到分管领导、承担项目工作的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因此加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和领会,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并贯彻执行绝不是空话,学习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而是要真正做到认真学、仔细学、学以致用,才能为推进信息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对项目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集中学习和讨论,组织专题报告和讲座等,切实提高依法进行项目管理的能力。 2、进一步做好项目规划、技术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是确保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按照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有关规定,项目批准立项、批复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后,项目实施中必须严格按照批复文件执行,严禁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等,如确需进行调整,必须报原批准部门审批。实际项目执行中的调整往往是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因此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并对争取更多的国家投资产生直接影响。加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并进行项目内部评审,确保申报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做好项目规划和项目储备工作,充分进行需求调查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建议成立单位内部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外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拟申报的项目进行内部评审、专家论证,严把申报项目关,确保申报项目的质量。 3、进一步做好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按照农业部关于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对基建项目和财政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按照《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做好项目的政府采购工作,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政府采购计划编报、招标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严格遵守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和财政项目财务管理制度。针对目前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定与政府采购管理规定不完全协调一致的问题,研究细化项目实施政府采购程序和工作流程,标注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依据,以便更好地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环节,确保项目实施工作的合法有序进行。 4. 进一步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交付工作,确保信息工程项目投资发挥应有的效益 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验收后的绩效评估工作,对信息工程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高信息工程项目综合效益,增强信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我国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的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弊端,并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与创新。 关键词: 项目管理 建筑经济 1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全球对建筑业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建筑业产品的成本逐步降低,建筑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建筑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不断降低。与此同时,投资方希望简化建筑产品购买的组织,而又不损害其利益,并希望建筑业能提供范围更宽的服务,由此必须对不适应要求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采用何种管理模式与项目的特征、规模、现场条件、业主能力以及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等有关,我国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有建设单位自管模式、工程指挥部管理模式、总承包管理模式(交钥匙管理,或称一揽子承包方式)、工程托管模式等,目前国内外比较常见的有三角管理模式、CM模式 (Construction Management)、B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模式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如BO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模式、+D+B(Develop+Design+Build)模式、D+B+FM(Design+Build+Facility Management)模式等。 2 我国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建筑业始终走在改革的前沿,建筑经济国际化也取得进展,建筑业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也得到进一步完善,管理模式也逐渐更新。项目法人责任制在投资责任约束机制方面较项目业主责任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项目法人的责、权、利也更明确。1998年试点、1996年全面推行的建设监理制使传统的建筑市场主体由两元结构转化为三元结构,即在两元结构中增加秉公执法的第三方——监理单位,形成了现阶段由项目法人、监理单位、承包单位(设计承包商、施工承包商,或设计施工一体化承包商)三元主体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提高建筑水平为目的,互相协作,互相制约的新模式。 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招标投标制作为我国基本建设领域的三大改革制度,对规范建设市场、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毋需讳言的是,在我国建筑业的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不少弊端,建设领域中质量低劣。工期长,投资“三超”现象还很严重,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还远不能适应建筑国际化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投资管理体制出现诸多弊端,集中反映为“高投资、低效益,高积累、低发展” 现阶段,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地方政府和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但建筑市场上最大的买方仍然是政府,各级政府在项目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体现项目的重要性,保证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项目法人的领导班子大多由各级行政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质上还是“厂长、经理负责制”加“工程指挥部制”,投资体制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极强的计划性。 2)项目法人的管理压力、责任压力、利益动力和行为约束力没有切实落到实处 由于非经营性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普遍没有资本金,除项目建设资金外,无其他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因此没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同时,项目法人不具备资金的自我积累能力和向外部融资的能力,没有独立的投资决策权,项目建成后如没有工程的所有权,收益权,项目法人通过正常渠道(按概算)在项目建设成本中列支的管理费用和开办费用不能反映其为管理项目所必须的开支,其职工的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奖金无合法来源,因而没有控制工程成本的动力。权、责、利失衡,项目法人只管花钱不管还钱,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后,赔偿责任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3)项目经理与监理方权限重复过多,不利于工程实施 在《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中,由项目法人聘任的建设项目经理具有从初步设计到项目后评价的管理职权,并负责组织工程建设实施和控制工程投资、工期与质量,这与监理方的权限产生了很大的重复。再加上监理费用等原因,监理单位名为社会中介机构,实则受雇于项目法人,建设项目经理的“长官意志”使监理单位“秉公执法”产生了很大阻力。再者,本来监理单位能够负责工程的全面监督与管理,项目法人下面又设立项目经理管理班子,这不仅导致了机构的膨胀,而且从制度上增加了一笔不少的建设单位管理费,背离了降低建筑产品成本的要求。 4)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总体水平不高,竞争力弱,不能适应建筑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现有的设计单位多为综合性设计单位,包含着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工种,大都组织庞大,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这些设计单位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体制。监理单位人员素质不高,许多是东拼西凑的杂牌队伍,对监理的性质、任务、机制认识不够,监理不力,而且往往局限于对施工质量的临控。小而专、大而强的承包单位和项目管理公司不多,使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管理模式、水平的差距,使得国内工程项目管理市场拱手让给国外公司,如鲁布革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大亚湾水电站、深圳地王大厦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许多大型项目的项目管理基本上是被西方欧美国家的项目管理公司或项目咨询公司所包揽,更谈不上占领国际市场了。 5)有法不依,执法不力,建筑市场不规范现象令人堪忧 近年来,工程建设领域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建设主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置法规体制于不顾,处处钻空子,严重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反映在:基本建设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不抱建、不招标、搞私相授受,以及任意肢解发包工程,强行不合理压价;行业垄断,一个行业的工程往往是本行业立项、本行业投资、本行业设计、本行业的施工、本行业监理,不允许外行业队伍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成为“可批性研究”;现场签证无中生有、价量不实;不法中介行为严重;还有钱权交易,搞工程腐败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和限制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2 改革的方向 由上述分析可见,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仍处于一种较为混沌的状态,与国际惯例无论从体制上、水平上都相去甚远。因此改革现行建筑业管理体制,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加紧构造适应国际建筑市场发展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是当务之急。今后的改革中应该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实行工程保险制度,建立强有力的风险约束机制 遇有国家投资的项目,由一个与投资无关而与建筑企业有关的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管理招标投标,难免产生“掏国家的钱,请自己的客”,使投资效益受到损害。当投资不力、资金无法回收时,经济赔偿也成为空谈。而保险的最大作用就是充分发挥经济赔偿的功能。 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是很常见的一个规避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特别是在工程建设领域得到了极为普遍的应用。美国、拉丁美洲对公共投资项目实行强制性保证担保,保函由经批准从事担保业务的保险公司和专业担保公司出具;在日本和韩国,传统上实行的是替补承包商保证担保制度,它的特征是由竞争者来提供担保。我国目前虽然有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全国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改革试点城市,但我国的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业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建立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是我国建筑勘察设计行业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迎接“人世”的迫切需要。 2)完善监理行业协会体系,确保监理单位“秉公执法” 现阶段监理费用一般是从甲方手中得来,监理单位自然在许多地方都要迁就甲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监理单位的中立地位,使监理单位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笔者认为可以考虑让甲方将监理费用交给第三方——监理行业协会,再由监理行业协会对工程的监理情况考铰后,将监理费用转交给监理单位。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完善配套的监理行业体系,包括国家监理法规、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工程程序等,即在监理行业的系统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等几个重要方面与国外监理相差甚远。如监理市场,缺乏公开、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愉悦环境,存在着地区保护、违规交易、行政干预等不良因素,监理深度远未到位,当前现场监理普遍还在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这一低水平阶段徘徊,不早日突破这一步,我们的监理业就很难适应建筑业国际化的需要。 3)精简不必要的机构,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如工程项目的三控制,本应是监理单位的职能,却又有建设项目经理的管理班子参与其中,这种“越俎代庖”行为不仅阻碍了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而且增加了多余的管理机构,势必在工程成本中多出一部分管理费用。笔者建议,这部分多余的管理班子应予撤除。 4)健全建筑法规体系,成立建筑法院以及建筑执法队伍 我国的建筑业必须关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需求变化的动向,逐步引进新的建设模式。与此同时,为适应项目管理模式的变化,需要尽快制订我国自己的冈 FIDIC条软和NEC条款,建立健全我国的建筑法规体系,以规范建筑市场,促进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与此同时,建筑法院及专门的建筑执法队伍也应尽早成立和组织起来,这支队伍必须是建筑业的专业人员,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非专业人员是很难做到高效、正确执法的。 3 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的提出 结合以上巳述及思想,笔者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对现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提出了改进与创新, 这种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主体有所变动 这种模式取消了建设项目经理班子,增加了监理行业协会和保险公司。投资方不必通过项目法人,而是直接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监理单位负责对工程设计、施工过程进行监管。这样,各主体在更大程度上以经济手段来相互约束,减少了行政化色彩。在施工现场,只有施工方与监理方负责进行工程管理,改变了多头指挥的现状,并节约了工程成本。(承包单位包括设计承包单位与施工承包单位等,监理行业协会则是为促进整个中国的监理事业而组成的行业性社会机构。) 2)监理费用的获得方式有所改进 投资方先将监理费用交给监理行业协会,监理单位的费用由监理行业协会处获得。行业协会的监理费中转作用消除了投资方与监,理单位之间的明显的雇佣关系,相对于现阶段管理模式而言,监理单位较容易保持中立,有利于“秉公执法”,确保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 3)强制实行保险制度,风险约束机制加强 这种模式要求强制实行工程保险制度,规定工程建设各方都必须先购买工程保险,否则项目不予批准。凡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国家有关部门槟发的监理单位资质等级证书的监理公司,均须提出投保申请,成为被保险人。由于监理单位疏忽或过失而未履行监理合同所规定的监理义务或指令错误,致使投资方在保险期限内对其提出赔偿要求的,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将根据规定,赔偿监理单位依法应承担的投资方的直接经济损失及经保险公司事先书面同意而发生的律师费用。诉讼费用等。 对外承包工程的承包单位,一般要承担从投标开始,施工阶段以至工程竣工移交为止的一系列风险责任,因此必须按合同规定办理各项保险。如设计承包单位必须购买设计责任险,对外承包工程的险种还有:投标保证保险;履约保证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土木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保险,如施工人员人身意外伤害险,第三者责任保险等,以及合同规定投保的其他保险等。 通过实行工程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各建设主体的忧患意识。不购买保险就接不到工程,但是对那些实力弱小的“杂牌”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保险公司也不愿意为其承保。优胜劣汰,一部分竞争力弱的建筑企业必然破产或被兼并,保存下来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监理单位和承包单位,使我国建筑业的总体水平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对我国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是当前广为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所提出的新模式借鉴了国外成熟的管理方法,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方向上迈开了前进的一步,有利于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化发展。但该模式的实施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政府必须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建筑法规体系的健全是当务之急。同时,各建设主体的水平亟待提高,如监理单位必须对监理人员的资质作严格审查与考核,以使我国监理业快速适应人才高素质化,业务宽深化的国际要求。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从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中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项目管理;自然辩证法;系统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项目管理越来越系统化、专业化,我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作为依据对项目进行全方位地管理。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在项目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某一具体规律、科学技术某一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中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1]。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1]。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1]。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2]。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社会认识实践具有重要的自导意义,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阐述了我们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技术和逻辑过程。 (二)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恩格斯指出:“一个名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他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度,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研究,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这一整套理论,要求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一)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一词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定义很多,国际标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iso10006)》定义项目为:“由一组有起止时间的、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 “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项目的目标[3]。 工程项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项目类型,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对象通常是有着预定要求的工程技术系统。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子项、分项和工程活动构成,项目管理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管理。完整的项目管理工作过程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反馈等。项目管理应该包括全部的管理任务,有工期、费用、质量(技术)、合同、资源、组织和信息等的管理。 (二)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以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 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阐明问题目标选择系统方案系统分析系统选择决策实施计划。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将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4]。 1.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内在要求性 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系统性、产品固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体积庞大、操作空间有限、技术复杂、规模宏大等技术经济特点,从而对立项的正确性和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许多的子项目,也包括管理项目的人——管理者。工程项目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技术素质、经营素质与方法等,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主导因素。 (1)现代项目管理具有特征:“1)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化。这是现代项目管理最显著的特征。现代项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具体表现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最显著的是计算机的使用。2)项目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由于现代社会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者,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项目管理。3)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复杂的工作,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多,使得项目管理日趋国际化。”[5] (2)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内容:包括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 项目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在某一工作区域内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都会对另一个工作区域产生影响。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很明确的、可以把握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难以把握的。由于存在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所以需要管理者对各种项目目标进行权衡。在各种管理中,要有整体和全局观念。任何一个子系统、子项目都不能脱离整体,一旦脱离整体,其组织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2.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不仅是整体的,也是开放的。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管理者对项目的管理。如何处理系统的开放性问题,管理学中的swot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其哲学依据就是开放性原理。swot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最常见的对项目优劣进行分析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左右框代表内因,上下框代表外因;ⅰ、ⅱ代表积极因素,ⅲ、ⅳ代表消极因素。框内内容表示:(1)上边的ⅰ为内部积极因素,即自身优势(strength);(2)左边ⅱ为外来积极因素,即外部机会(opportunity);(3)下边ⅲ为外来消极因素,即外部威胁(threat);(4)右边ⅳ为内部消极因素,即自身劣势(weakness)。 在承接一个项目之前,以项目团队为中心进行swot分析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理性,减少决策的失误。其方法是:(1)列出团队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地发挥这些优势,并填入ⅰ。(2)列出该项目提供了什么外来机会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并填入ⅱ。(3)列出可能影响项目成功的威胁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威胁,并填入ⅲ。(4)列出团队自身弱势以及怎样将影响降至最小,并填入ⅳ。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内部的变化去适应外部环境。项目目标要能实现,就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避免威胁。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的范畴里。“‘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话动范围。辩证法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比例、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有‘度’的,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它能保持事物的稳定状态,维系事物特定的质。此时,事物总体上处于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6]协调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取得一个成功的项目,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 协调可以使矛盾的各个方面居于统一体中,解决它们的界面问题,解决它们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使系统结构均衡,使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顺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是协调的中心和沟通的桥梁。在整个项目的目标设计、项目定义、设计和计划、实施控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协调工作。 三、结语 工程项目由于诸如市场条件越来越苛刻,项目变得越来越大,行业变化速度加快等原因,越来越需要更专业、更高级、更系统地进行管理,自然辩证法对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论基础。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工程项目管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辩证法贯穿在我们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合同与成本管理 摘要:针对工程项目管理中合同与成本管理之间的关系,工程项目管理中合同至上原则,以及如何处理合同或法律来解决工程问题以便对于成本的控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以期更好的把握工程项目管理中合同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利于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活动。合同管理中需要有成本意识,要实现合同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同样,成本管理也需要对合同进行规范,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有助于实现对工程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工程程项目管理;合同;成本管理 1 合同管理与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关系 工程项目管理是把“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的的管理方法体系”用于工程项目。当前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往往都会涉及到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合同等诸多方面。相应地,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构成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上述这些方面的管理的核心和主干就是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 成本是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成本管理是指在满足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必要的项目管理过程。获取效益是企业经营的本质表现,成本管理影响着其项目盈利空间的大小。由此,成本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项目管理的本质,更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可以说,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都是为了防范由于片面强调减小成本而忽视合同管理成本投入,盲目追赶进度,忽略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而导致法律代价的激增,进而从长远的整体性角度提升项目的盈利空间。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管理是指在法律对合同的规范与指引下,从合作方的初步选定开始到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直至终止的全过程的、系统的管理。履约管理、变更管理、索赔管理争议的解决等都是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规范的合同管理可以维护甲乙双方的正当的合法权益,使合同双方愉快地履行各自的义务,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减少合同纠纷,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最终实现工程成本的控制目标。 2合同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我国的《合同法》规定,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应遵守下列原则:(1)自愿原则;(2)合同的法律原则;(3)诚实信用原则;(4)公平原则。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履行合同的过程。项目经理部要履行承包商与业主签订的施工合同、与处签订的经济责任承包合同、及处与劳务承包人签订的劳务承包合同,此外还要履行因项目实施需要签订的物资采购合同、加工合同、运输合同、租赁合同、保险合同等。合同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与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信息管理并列的一大管理职能。下面,我首先将我们涉及的合同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合同-承包商与业主签订的施工合同,其在施工中的作用及有关内容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①该合同确定了工程实施和工程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合同双方在工程中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合同在工程实施前签订,它确定了工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和目标相关的所有细节问题,合同确定的工程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工期、工程质量、工程项目单价。 ②该合同一经签订,合同双方就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关系。合同规定了双方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责任、利益和权利。签订合同,则双方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双方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双方的利益又是不一致的。 ③该合同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最高行为准则。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履行合同,双方的行为主要靠合同来约束,都必须按合同办事。所以,工程项目管理以合同管理为核心。 ④承包商(项目经理部)通过对与业主签订的施工合同的分解和委托项目服务,实施对项目的控制。 ⑤合同是工程过程中双方解决争执的根据。由于双方利益的不一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争执是难免的,可以说,合同和争执有不解之缘。合同争执是经济利益冲突的表现,它常常起因于双方对合同理解的不一致、合同实施环境的变化、有一方未履行或未正确地履行合同等。 3合同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合同价格水平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在合同管理中也需要有成本意识,尤其是在项目初期和项目收尾阶段。在订立合同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各种谈判技巧和合同价格确定方法,提高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效益,在项目收尾阶段,要提高索赔意识,拓宽利益空间。掌握项目前期阶段的合同价格方法,降低价款成本“招标谈判”法是很多合同项目的价格都采用的常见方法。 尤其是对于一些市场资源相对宽松,可供选择厂家较多,需要较大而消耗稳定集中的材料、配件,可充分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实行招标采购,利用供方的竞争,实行“货比三家”达到质优价廉的目的,同时也可避免由于独家供应而带来在资源价格、货款上被牵着走的被动局面。“一调两审”法一调指的是需要签订合同的项目确定后组织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查;两审中的一审是指合同具体承办单位与对方的初谈,二审是指由合同管理科召集有关单位与对方正式谈判。这样通过一次调研两次审价,可以将合同价款压低到最低限度。“成本分解”法在实践中,工程项目合同签订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方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提交自己认为很合理的预算报价,当进行洽谈时,对方以依据国家规定作为理由,而我们又没有充分的证据,对方是不会同意降价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标的技术含量低,成本构成比较明确的合同,应采用“成本分解”的办法与对方谈判。具体做法是:先让对方将标的分解报出价格构成明细,将人工、材料、设备、管理费等分开计算,然后逐项审查,每一项均给对方合理的价格,以审查后的价格作为基础,对照市场价与对方确定合理的价格。采取此种方法,可以取得充分的理由使对方同意把价格降下来。 “权力限制”法指的是在合同价格谈判中,对合同管理人员所拥有的可自主决定的范围予以一定的限制,在此范围内,合同管理人员可以自主决定,超过这个范围则须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方能决定。所谓权力限制法就是将相关部门认定的价格,作为领导授予的最高价格与对方摊牌,有意避开人情关系和技术工艺问题,与对方巧妙周旋,达到对方接受相关部门认定价格的一种合同价格谈判方法。 对于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专业性和垄断性较强的项目合同,由于进行成本分解很困难或因承揽单位没有选择的余地,合同价格谈判往往非常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权力限制法。使用该办法时,一方面要取得领导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广泛收集信息,确定一个实际可行的价格。在洽谈过程中,多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利用本单位的实力和市场优势打动对方,这样可以取得双方都满意的效果。“不平衡报价”法是指在总报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内部各子项的单价,争取实现既不影响总报价、中标后又可以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对先施工的子项单价可适当提高,后施工的子项单价适当降低,以利于资金周转和增加资金时间效益;估计今后工程量可能增加的子项单价可适当调高,而工程量可能减少的子项单价可适当降低,从而增加工程项目总收入。 4 结语 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水平、质量目标、工期目标等是相辅相成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然能节约项目成本,但过分追求高质量、短工期对成本控制是不利的,只要能满足合同要求,施工企业就要相对“宽松”地对待自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做一个诚信的企业,并力争取得最大利益。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与合同管理 摘要: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和主干,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合同管理中需要有成本意识,要实现合同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同样,成本管理也需要对合同进行规范,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有助于实现对工程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所以,工程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处理好成本管理与合同管理的关系,进而共同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 成本管理 合同管理 互相渗透 工程项目管理是把“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的的管理方法体系”用于工程项目。当前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往往都会涉及到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合同等诸多方面。相应地,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构成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上述这些方面的管理的核心和主干就是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 成本是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成本管理是指在满足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必要的项目管理过程。获取效益是企业经营的本质表现,成本管理影响着其项目盈利空间的大小。由此,成本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项目管理的本质,更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可以说,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都是为了防范由于片面强调减小成本而忽视合同管理成本投入,盲目追赶进度,忽略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而导致法律代价的激增,进而从长远的整体性角度提升项目的盈利空间。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管理是指在法律对合同的规范与指引下,从合作方的初步选定开始到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直至终止的全过程的、系统的管理。履约管理、变更管理、索赔管理争议的解决等都是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规范的合同管理可以维护甲乙双方的正当的合法权益,使合同双方愉快地履行各自的义务,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减少合同纠纷,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最终实现工程成本的控制目标。 合同管理则是上述其他项目管理组成部分的依据和保证。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要素如质量、进度、安全、范围、成本等因素往往都是通过合同进行规范的,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就是对相关合同的管理。所以,应该认识到合同管理对于工程项目及其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运用合同规范成本管理。通过关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和合同管理这两个核心要素,合理处理好成本管理与合同管理的关系,既注重合同管理的成本控制,又注重成本管理的合同规范,从而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1 合同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合同价格水平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在合同管理中也需要有成本意识,尤其是在项目初期和项目收尾阶段。在订立合同的时候,要灵活运用各种谈判技巧和合同价格确定方法,提高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效益,在项目收尾阶段,要提高索赔意识,拓宽利益空间。 1.1 掌握项目前期阶段的合同价格方法,降低价款成本 “招标谈判”法是很多合同项目的价格都采用的常见方法。尤其是对于一些市场资源相对宽松,可供选择厂家较多,需要较大而消耗稳定集中的材料、配件,可充分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实行招标采购,利用供方的竞争,实行“货比三家”达到质优价廉的目的,同时也可避免由于独家供应而带来在资源价格、货款上被牵着走的被动局面。[1] “一调两审”法一调指的是需要签订合同的项目确定后组织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查;两审中的一审是指合同具体承办单位与对方的初谈,二审是指由合同管理科召集有关单位与对方正式谈判。这样通过一次调研两次审价,可以将合同价款压低到最低限度。 “成本分解”法在实践中,工程项目合同签订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方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提交自己认为很合理的预算报价,当进行洽谈时,对方以依据国家规定作为理由,而我们又没有充分的证据,对方是不会同意降价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标的技术含量低,成本构成比较明确的合同,应采用“成本分解”的办法与对方谈判。具体做法是:先让对方将标的分解报出价格构成明细,将人工、材料、设备、管理费等分开计算,然后逐项审查,每一项均给对方合理的价格,以审查后的价格作为基础,对照市场价与对方确定合理的价格。采取此种方法,可以取得充分的理由使对方同意把价格降下来。[2] “权力限制”法指的是在合同价格谈判中,对合同管理人员所拥有的可自主决定的范围予以一定的限制,在此范围内,合同管理人员可以自主决定,超过这个范围则须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方能决定。所谓权力限制法就是将相关部门认定的价格,作为领导授予的最高价格与对方摊牌,有意避开人情关系和技术工艺问题,与对方巧妙周旋,达到对方接受相关部门认定价格的一种合同价格谈判方法。对于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专业性和垄断性较强的项目合同,由于进行成本分解很困难或因承揽单位没有选择的余地,合同价格谈判往往非常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权力限制法。使用该办法时,一方面要取得领导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广泛收集信息,确定一个实际可行的价格。在洽谈过程中,多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利用本单位的实力和市场优势打动对方,这样可以取得双方都满意的效果。[3] “不平衡报价”法是指在总报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内部各子项的单价,争取实现既不影响总报价、中标后又可以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对先施工的子项单价可适当提高,后施工的子项单价适当降低,以利于资金周转和增加资金时间效益;估计今后工程量可能增加的子项单价可适当调高,而工程量可能减少的子项单价可适当降低,从而增加工程项目总收入。[4] 1.2 树立项目收尾阶段的索赔意识,拓宽利益空间 索赔是指由于合同一方违约而使对方遭受损失时的由无违约方向违约方提出的费用补偿要求。许多工程项目中成功的索赔成为项目管理获取收益的重要途径。很多有经验的项目管理者非常熟悉“中标靠低价,赢利靠索赔”的策略,因而索赔应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受到高度重视。所以,合同管理者应该熟悉索赔的类型,积极拓宽合同的利益空间。索赔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索赔依据分类,可分为合同内索赔、合同外索赔、道义索赔。合同内索赔是可以直接在合同条款中找到依据。这种索赔处理容易一些;合同外索赔是索赔的依据难以在合同条款中找到但可从合同条款推测出引伸含义或从适用的法律法规中找到依据;道义索赔是指在合同内外都找不到依据或法律根据但从道义上能够获得支持而提出的索赔,这种索赔成功的前提一般是业主对项目承担方的工作非常满意,项目承担方损失很大,业主预期双方将来会有更长远的合作。按索赔目的分类,可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其中工期索赔是对因非项目方自身原因造成的工程拖期,项目方有权要求业主延长工期避免后续的违约和误期罚款。费用索赔是由于业主的违约责任给项目方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项目方要求业主给予经济补偿的索赔。 当然,索赔必须有合理的动因才能获得支持。一般来说只要是业主的违约责任造成的工期延长或工程项目费用的增加。工程项目承担方都可以提出索赔。常见的业主违约包括业主未及时提供施工图纸、未提供合格场地、业主指令错误、延迟付款等。 索赔也必须有相应的证据支持。合同或工程程序中对索赔的依据也应有明确的规定。提出索赔的主要依据应该是充分的证据和详细的记录,缺少任何一项材料,业主都有权拒绝项目方的索赔。索赔的证据包括业主指令、会议纪要、来往信件、备忘录、工程进度计划表、技术文件、施工图纸、照片、施工记录、各种采购发票、业主工程师签字的日工单和施工方案等。[5]所以,充分利用业主合同中留下的“开口”点,依据施工过程中收集的证明资料,利用业主变更设计等时机,在结算中争取主动,必要时进行索赔,可以拓宽利益空间,从而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合同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向业主索赔以及业主对项目方的反索赔是合同赋予双方的合法权利。但发生索赔事件并不意味着双方一定要诉讼或仲裁。索赔是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一项正常的合同管理活动,大多可以通过协商谈判和调解等方式得到解决,这样,也可以节约一定的诉讼精力和相关索赔成本的投入。 2 成本管理中的合同规范 2.1 成本管理中合同规范之必要性 合同管理则是深化成本管理的突破口,项目成本管理中的成本项目都可纳入项目的内外合同体系,成本管理需要恰当的合法有效的合同规范。 随着经济活动中合作的多元化,根据企业推行项目管理的要求及“算管结合、算为管用”的原则,企业注重内部劳务市场、机械设备租赁市场、材料市场等内部市场的建设。项目经理部与这些内部市场主体发生的是租赁买卖关系,一切都以经济合同为基础,它们以外部市场通行的市场规则和企业内部相应的调控手段相结合的原则运行,构成辐射型项目成本核算体系。项目内外的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项目的成本。[6]合同履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发生和成本控制的过程。而项目管理要求以总包合同为行动纲领,各分包合同及内部合同中各项经济条款要服从于总包合同,同时必须满足成本控制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形成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各级合同的签订必须满足成本控制的总要求,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以加强和完善成本管理来进行工程管理。 2.2 成本管理中合同规范之具体措施 2.2.1 加强合同条款签订管理,做好成本预测预控 无论从合同管理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成本预控预测的角度出发,都必须签订好合同,合理确定合同需要的各项指标。成本管理的首要工作是搞好成本预测。各种合同(包括各作业层施工合同、劳务合同、材料合同、机械设备租赁合同、构件加工合同等)一经签订,资源的消耗就基本落实,计划成本就成定数,因此,项目实施前各种合同的签订直接地体现成本预测的结果。 2.2.2 强化合同履约过程管理,全时段有效控制成本 成本控制的过程实质就是合同的履约过程。加强合同的履约管理,可以提高成本控制的质量,使成本的预控预测落到实处。为此,要根据各类合同中体现的成本预测结果及自身管理水平,编制详细的成本计划及切实可行的降低成本措施,细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要以项目经理牵头,项目核算员为主,项目其他人员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要建立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成本分析与考核体系。[7] 2.2.3 建立合同履约考察机制,有效掌握项目的成本结果 为确保通过加强严格的合同管理实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在合同履约终了时,要对合同履约结果进行全面考核,真正落实各个岗位管理人员的责、权、利。对管理者、责任人进行考核,严格兑现奖惩,以便对项目的成本结果了然于胸。 本文系河北省建设厅项目“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08—215)阶段成果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工程项目管理中分包的探讨 【摘 要】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现代项目管理转变已多年,但与国外先进的管理尚有一定差距。除部分专业程度较高的工程分项由专业分包商完成外,大部分具体的施工任务是由建筑总承包企业将劳务队和自有机械设备、自供材料组织起来完成的。专业化程度低,劳务队伍素质不稳定,总承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投入劳务队的管理,总包方的管理水平也被牵制,不能提高。由于缺乏完善的专业化分包体系,现代的项目管理工具不能有良好的应用条件,工程项目管理还处于粗放型的阶段。随着市场开放性程度提高,国外建筑投资商和承包商进入,政策法规逐渐国际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正向现代的项目管理方式转型。 【关键词】工程承包 合同 分包管理 由于项目管理的独特特点,而产生的现代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思想,对分承包形式的管理有着很强的整合与管理能力,是与分承包体系相适应的。对分包商的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建筑工程项目加强分承包管理的必要性 1.建筑市场向完善的专业化分包体系发展是必然趋势 (1)社会发展总是向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发展的,专业化趋势正体现了这一要求。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的多变,要求企业更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 (2)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需要,促进了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包企业的发展。专业化生产是提高附加值的途径之一,必然引发企业走专业化的道路。 (3)国家政策法规促使专业化的分承包体系完善新的建筑业资质划分,高层次的向专业管理型建筑综合承包商发展,低层次的向专业化的分承包企业发展。新颁布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也预示了项目管理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分包体系。 2.建筑企业的专业化趋势 (1)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型建筑企业必将甩掉低端生产资源,专注于项目管理。对专业分包队伍或劳务队来说,提高管理能力,培育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机械设备,提高专业化施工能力是必由之路。劳务队将发生分化,其中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员将逐渐稳定下来,成为固定的职业人员;劳务队将由自身技术管理能力的差异,分化为大大小小的专业承包企业,既走劳务承包,又走专项工程承包的道路。专业施工能力是专业分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生产率的需求。大型建筑企业一旦抛弃低端资源,必然更多地依赖于分包商来完成任务,分包管理能力要增强;而专业的分包队伍和劳务队必须提高管理能力、技术水平,使用新型机械设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利润率。 (3)提高效率和应变能力的需求。为了适应变化,大型建筑企业会授予项目更多的处理变化的权力,更多地依赖外部资源,从而对分包的管理将越来越重要。专业的项目管理,最终使项目变得更有效率。小型专业施工队伍和劳务队提高管理和技术能力,加强竞争力,可以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业务,这样其企业人力、设备资源能得到更多的利用,生产效率提高。对社会来说,专业化分工,使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率,多余的消耗减少,基础的施工能力提高,减少了直接的生产物质消耗,变成利润储存起来,社会生产发展总是向资源的更高效利用发展的。 3.建筑市场发达的分包体系是国外建筑业的特点之一 国外大型工程承包公司管理人员比例高,素质高,在承担项目时,将所有的具体施工任务分包出去,专门从事项目管理工作,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最终会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中小型的专业分包公司人员专业素质高,专业设备齐全,公司规模小,易于管理,专业划分详细而全面,专业分包商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提高自身的同时,也提高项目建设效率。为了防止过多的分包层次,国外也要求承包商在项目管理中,自己负责施工和分包管理相结合的形式。 二、实践中分包管理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1.分包商工程质量不佳。分包商材料方面质量问题,以次充好;施工质量不符技术规范。对策:合同中详细指明材料品质、品牌、性能参数等,现场严把材料关,总包方深入了解相关材料知识和市场信息,提高业务能力,堵住分包商的空子。 2.分包商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素质不高。对策:合同询价阶段注意考察分包商施工技术能力、人员素质;施工前,采用样板工程的办法,实际考察,防止低劣素质队伍进入;总包方督促分包采取措施增加培训投入,必要时直接介入专项管理。 3.分包商工期拖延。对策:总包加强现场进度检查监控,制定激励、奖罚措施,与有关各方及时沟通。 4.分包商只顾自身施工管理,忽略项目整体系统性。对策:在合同中要求分包商承担协调配合义务,现场管理采用奖罚等激励措施,强化分包商主动配合总包管理的行为,弱化分包商内敛行为,教育分包商树立项目整体的系统观念。 5.总包商逃避自身义务。对策:分包商要与总包方建立利益共同体的观念,切实履行合同,承担各自义务;同时建立同期记录,完善书面凭证。 三、对未来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探讨 1.专业化程度更高,总包向管理方向分化,分包商则向专业施工更精分化。总包对分包的依赖度进一步增强,更多的具体施工任务要寻找分包商来完成;分包商将专注于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分包商的一些不重要的辅助性工作将会外包,由更专业的分包商来完成。 2.组织更灵活,组织界限将模糊,总包项目团队也将出现分化,总分包将更多地以针对任务的临时性团队组合(任务小组)来完成工作。项目组织将会更趋灵活地组建,分包商会更多地参与总包的项目团队工作,合同的联系使各方更趋于平等合作的关系。项目会有更多的补充协议。 3.管理将更规范化,合同管理的地位将更重要,项目正式信息沟通会更规范,工作程序会更加规范和严格。 4.分包商授权度更高,分包商权力会增大,总包商将更趋向于向业主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分 包商将趋于更多的自我管理,善于自我管理的分包商更受欢迎。 四、结语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工程项目业主变得更加专业化,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建筑企业都有增强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需求,专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企业不会是大而全,而是精而强。这种趋势将使企业压缩规模,专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将更多使用外包的形式,利用更有效率的资源。现代项目管理有着很强的整合能力,对完成有外包参与的任务有着很强的管理能力。在项目管理中如何更好地做好分包形式的管理工作,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天地。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论220kV-500kV电气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 摘要: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就要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成本核算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在时间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才能真正做好项目成本控制,提高企业价格竞争力。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成本;原则;管理水平;成本控制 1输变电工程项目费用组成 电力安装工程费主要构成包括:(1)直接工程费,有基本直接费(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施工工具用具使用费、特殊工程技术培训费、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现场经费(临时设施费、现场管理费);(2)间接费,有企业管理费、财务费用、施工机构转移费;(3)利润;(4)税金。 2项目管理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费用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工程直接成本主要是指在施工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直接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及其他直接费。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工程施工中所消耗的人、机、材及各类其它费用开支,进行预测、指导、跟踪、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降低成本目标的实现。其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高对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在项目管理和项目成本控制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管理人员都负有一定的成本责任,从而形成了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网络。实践证明,只有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2)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其途径包括降低成本支出和增加预算收入两个方面。这就需要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抓好项目管理水平,定期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成本节、超的原因。(3)坚持成本最低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项目经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4)坚持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应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5)坚持动态控制原则。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6)坚持项目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 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 3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重要意义 施工企业从工程信息跟踪、投标中标开始,经过组织施工生产到全部工程完工、项目解体为止,整个运行过程都将影响成本的变化。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正是紧紧围绕影响成本变化的各个环节,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成本的事前预测决策、事中控制调节、事后分析考核兑现转变。成本管理范围的变化,决定着成本管理质的变化,而这种范围和质的变化则是成本管理创新上的一次飞跃。因此,成本管理由生产经营决定成本,逐渐向成本干预生产经营的开拓型成本管理方向发展;向企业的预测决策领域渗透;向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扩展。成本管理对象除生产成本外,已逐步扩展到预测决策成本、技术成本、质量成本、安全生产成本、方案设计成本、体制机制成本、人才培养成本等。既有事前、事中的成本管理,又有事后的成本管理;既有对已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又有对未发生的成本或可能发生的成本进行预测;既有以财务收支数据为依据的成本报告,又有以方案、工期、质量、安全、技术、无形资产等数据为依据的成本报告。这些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必将从生产成本扩展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因此,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将是搞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4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措施 (1)企业在投标时,常用有效报价技巧,以保证报价在具有竞争力的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项目部应根据中标文件,认真研究中标文件,树立明确的时间和成本观念,编制合理施工水平,有效组织施工,做好宏观成本控制。 (2)技术管理:审核图纸,根据施工经验优化设计方案,组织会审和交底,做好各专业的工序配合,减少返工、窝工、交叉影响等不利因数。如500kv砚山变地质情况复杂,项目部向设计单位提交传统全站主网接地敷设设计方案和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的爆破设计方案报告,设计单位审核后,采用新的设计方案,极大缩短工期,节约辅助人员开支。每道工序施工前,认真编写作业指导书、调试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寻求更经济可靠的施工方案。 (3)材料管理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①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各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②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③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④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料耗水平;⑤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材料价格控制包括:①买价控制。通过市行情的调查研究,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择优购料;②运费控制。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③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 (4)机械费控制:根据施工方案,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机械设备和建设地点机械市场,合理调度,力求提高主要机械的利用率和降低机械成本,合理控制本企业机械及租凭机械费用支出。 (5)质量控制:质量成本是指项目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费用之和。优良质量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应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重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降低检修成本。严格执行电力企业的相关验收工序,杜绝向用户移交不合格工程。 (6)进度控制:注意处理建设工期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合理使用资源通过优化施工水平缩短施工工期。及时安排好各方面影响因素,避免窝工。 (7)项目管理全过程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整个周期。在投标阶段,做好成本的预测,签好合同;在中标后的施工过程中,要制订好成本计划和成本目标,并采取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控制好施工成本;在竣工验收阶段,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使施工自始至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 (8)做好资料收集,及时办理结算:工程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施工中的变动因数都会对工程造价有影响,项目部必须及时收集及办理有效签证,便于工程结算。 (9)降低成本其他措施。实施工程项目的目的就在于“快、好、省”的完成项目目标,因此降低成本是一项重要工作,成本降低措施主要有:①寻找新的、更好、更省的、效率更高的技术方案;②应考虑项目施工期内的最低采购成本,良好的采购将直接增加公司利润和价值;③重新选择供应商,但选择需要时间,会产生供应风险;④改变实施过程,删去工作包,这会提高风险,降低质量;⑤向业主、分包商、供应商索赔以弥补超支费用。以上措施必须在工程项目合同规定的范畴之内进行且不改变工程项目性质。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浅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进度管理方法 摘要:项目进度管理包括使项目按时完成所必须实施的各项过程,工程项目的临时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方法的多样性,同时,进度管理、质量管理、费用管理等主要项目目标的管理存在一个交错重叠和交互作用的特点。本人在近几年的项目工程管理实践中,努力实践国际上较先进的进度管理方法,在实际的项目进度管理中取的一定的效果。本文从六个方面论述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活动定义 活动排序 资源估算 活动历时 进度计划网路 引言:在开展项目进度管理之前,项目管理团队已经进行付出努力做了一些项目进度管理方面的一些规划工作,这是作为项目管理计划的一个概要性和提纲性的一个规划,本文主要论述作为项目管理详细设计在进度管理方面的一些主要方法。通常在项目进度管理过程中会涉及以下几个管理过程组,在几个项目进度管理活动或过程中都会涉及依据、工具和成果(或者叫管理活动的输出)现分别论述如下: 1. 活动定义 讨论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确定哪些计划活动(任务)需要确定和记载计划活动需要完成的工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动的定义,或者叫做项目可交付成果。为估算、安排进度、执行以及监控项目进度管理提供坚定的基础。在进行活动定义这个项目进度管理过程组中,我们将依据各个单位具体的资源情况和外部的环境等因素,通过分解技术和滚动式规划技术将项目工作组合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更易管理的叫做计划活动的的组成部分,为我们进一步明确工作内容提供详实的资料,从而得到本过程管理组的输出---一份详尽的活动清单(或工作内容清单),使我们的计划管理任务明确。 2.活动排序 在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中,我们得到的一份详尽的计划活动清单后,第二步就是对已知的活动清单进行排序,活动排序的目的就是对已知的活动清单进行识别和记载计划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考虑适当的紧前、紧后、提前、滞后等等逻辑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和可以实现的项目进度表,在逻辑关系的考虑和安排上要尽量采用项目管理软件,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和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在排序这个进度管理过程组中,我们主要依据上一个过程组的成果----活动清单,结合本企业的事情和外部的一些环境因素,利用紧前关系绘图法、箭线绘图法、计划网络样板法、硬逻辑、软逻辑、提前、滞后等逻辑排序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技术,得到一份科学、合理的项目进度管理网路图。从而达到展示项目进度管理中各个计划活动和逻辑关系的一种图形和文件,为计划活动或任务资源估算奠定基础。 3. 活动资源估算 在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中,我们得到了各个任务清单和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步就是要考虑为任务资源估算,计划活动资源估算就是确定在实施项目活动时要使用何种资源,每一种使用的数量,以及何种资源什么时间投入到活动中,在向项目活动中分配和估算时,必要考虑到经济性,做到既能满足要求,有经济的原则。在进行活动资源的估算时,我们将以上面的两个管理活动的成果,依据各个单位的资源情况和考虑外部资源的可利用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估,利用专家判断(或类似项目的经验)、实现此活动的多方案论证、对计划活动的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自下而上的估算和累加的技术,得出一份详尽的资源需求计划。为活动计划的资源持续时间做好基础,大家知道,不同类型的资源的质量决定资源的使用时间,例如,一个高级职称和一个初级职称完成一个相同的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确定资源的类型和数量是资源消耗时间的依据。 4. 活动资源持续时间估算 在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中,从以上是那个管理过程得到了活动清单、活动排序、活动资源估算、第四步就是进行活动或任务的资源持续时间的估算,估算计划活动的时间最主要的一个依据就是项目团队最熟悉具体计划活动的个人或集体,持续时间的估算是逐步细化和完善的,估算过程要充分考虑数据的正确性,原始数据的正确与否对活动计划估算准确性至关重要。利用专家判断、类比估算、参数估算、后备分析等技术手段进行活动计划或任务的持续时间估算,得到计划活动的持续估算表,值得注意的是,此估算表必须是一个范围,这样的估算数据表才是科学的,比如:某某活动完成的时间是一周加减两天等。得到的这份活动持续时间表,就为制定进度计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5. 制定项目进进度表 在项目进度管理方法中,有了前四个过程管理的成果,第五步就是制定项目进度计划管理进度表,值得注意的是,制定项目进度管理计划表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没有一个项目管理的进度计划表是一成不变的,这一过程主要来确定某个计划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这个成果是作为项目经理或其他的管理层最关系的问题和希望了解的信息,利用上面四个管理过程中的成果,我们运用进度网络分析技术、关键线路法、进度压缩技术、假设情景分析技术、资源平衡技术、关键链技术,得到一个项目进度进度表,项目进度表的表现形式一般是项目进度网络图、横道图或里程碑图。此进度表,为项目进度控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们可以根据进度表,来判断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 6. 项目进度的控制 在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中,通过以上五个过程管理组,得到了项目进度表,最后的第六步就是项目进度管理中项目进度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进度控制不单单依靠进度表,因为进度超前或之后,有可能是前面五个过程组中的那个环节出现问题,比如说你的活动资源估算不准确,资源的持续时间估算不准确、活动的逻辑在那排上存在错误,活动分解的不够详细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进度的控制,要从前面所讨论的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估,往往要将以上的各个过程组进行相互的交叠,才能判断出那个环节出现问题,我们一般在项目进度管理中利用进度报告技术、进度变更控制系统技术、绩效衡量技术、偏差分析技术,得到一份更新的进度基准报告,从而不断的调整进度管理,使项目进度作为指挥棒,引导我们的项目走向成功。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到项目进度管理的基本方法,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帮助和借鉴。 工程项目管理论文:浅谈工程项目管理中法律风险的控制 随着建筑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开放,建筑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不仅是质量好、工期短、业主满意,同时还追求投入少、产出大,企业获利丰厚的建筑产品。但目前建筑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承发包交易中过度向发包人倾斜,承包人处于不利地位,承担过多的法律风险,如合同条款风险、安全风险、工期风险、资金风险等等,一旦风险发生,损失是巨大的。一些建筑企业因为法律意识不强,缺乏运用法律手段管理项目,不能对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往往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在出现法律纠纷后又不知所措,不仅造成巨大损失,企业的名誉、形象也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建筑企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懂得并能熟练运用法律进行风险控制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本文将对我们建筑企业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易发生的法律风险和法律纠纷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在工程管理中如何有效运用法律对风险的控制。 一、必须明确建筑法律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什么是建筑法律,建筑法律关系。广义的建筑法律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其它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旨在调整国家及其有关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之间在建设活动中或建设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称。狭义的建筑法律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在本文中的建筑法律是指广义的建筑法律。建筑法律一般属于行政法或经济法范围,调整工程建设活动和建筑关系的法律、法规规定主要有:《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资质等级标准》(试行)、《建筑安装工程总分包实施办法》、《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价格管理暂行规定》等,另外一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有时也能成为建筑法律的一部分。 建筑法律关系即建设关系,就是发生在各种建设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如建设活动中的行政管理关系,建设活动中的合同关系,建设活动中的经济协作关系,建设活动中的民事关系。 (二)建筑法律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法律作为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调节手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建筑活动不同于一般生产活动,耗资巨大,建设周期长,生产场地移动,生产条件艰苦,社会影响广泛,与人民生命财产相关。《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业资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是国家从法律上对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的管理,从投资体制、价格政策、市场机制等多方面予以保障,规范指导建设行为,保护合法建设行为,处罚违法建设行为。为建筑业深化改革,振兴发展,发挥支柱产业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法律条件。有利于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管理,依法行政,规范承发包行为,建立健康、效能、有序、统一的市场秩序,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用以调整建筑关系的法律还不完备,但在对现实案例的分析来看,建筑企业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学懂用精建筑法律,对加强施工管理,创造工程效益,减少法律纠纷带来的损失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项目管理中一些潜在的法律风险 我们建筑企业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与国家行政机关、发包方(业主)、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或其它经济实体的业务交往活动,主要靠法律来调整。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若不注重法律的作用,潜在的法律风险就会会愈积愈多,法律纠纷也会接踵而至,不但耗费我们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建筑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下面就简要谈谈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一些易潜伏的法律风险。 (一)、对国家制定的法律缺乏了解或吃得不透。在合同关系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某些条款进行合意,意思表示一致后可以达成和约。同样,建筑法律关系中,由于建筑标的涉及公共利益甚至国家安全,建筑关系各方都要受到国家许多强制性法律的约束。国家用以调整建筑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立项、参与工程建设的主体、工程安全质量标准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建筑关系各方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订立各种合同。建筑企业若对国家建筑法律缺乏了解或吃得不透就有可能因为违反法律规定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对合同订立把关不严。工程施工合同是建筑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天不足”,势必会造成项目实施中的被动。合同签订后发生的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款拖欠问题、原材料价格问题等,大多与当初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条款时把关不严有关。 1、资信审查不到位。在订立工程合同前,对合同相对方(不论是发包方还是劳务方)的资信审查是必须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这一点,我们大多数建筑企业还是相当重视的,但迫于竞争等因素,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做到仔细审查。发包方资信的瑕疵可能会导致我们不能及时得到应得的工程款,劳务方的资信瑕疵可能使我们不能有效管理劳务队伍,工程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因对方的资信不良而造成法律纠纷,我们始终都是受害者。 2、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忽视特别条款。大多数承包单位在与建设单位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双方就工程承包范围、价款、工程款支付、工期、质量等级达成一致后,通常的做法是套用一个现成的标准合同文本,或在当地普遍适用的合同示范文本上填空并签字。实际上这种做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十分不利的,为今后维权埋下了重大隐患。当然,这并不是说以示范合同文本为基础设立合同毫不可取,而是此中存在一个针对具体项目设定特别合同条款的问题。无论合同示范文本或现有法律规定,都是在考虑了一般工程承包活动中共性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所作出的原则规定。在工程承包合同的签订中,如果双方当事人不能结合个案实际对其加以细化和补充,往往造成签订的合同漏洞多、争议多。另外,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的项目,合同中如果不对这种特殊性作出必要的考虑,就难以顺利履行,引发争端的概率就会增多,而且会加大解决问题的难度。 3、付款条件不明确。若付款条件不明,合同约定的付款条件是否成就难以证明,则容易成为维权障碍。如在一些分包合同纠纷案例中,分包合同约定质保金的支付以总承包商取得业主出具的合格证为前提条件。分包商施工完毕后,虽单项工程已经竣工,整个工程甚至也已投入使用,但总承包商一直以未取得业主出具的合格证,质保金的付款条件尚未成就为理由,拒绝向分包商支付质保金。 4、盲目采用低价策略。一些建筑公司为了能够在招标中中标,采取低价投标策略。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因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公司感到工程利润空间较小,便与发包方协商调整合同价格,要求多支付工程款。这便很容易被发包商以建筑公司意图变更合同行为的违法性,起诉到法院得到法庭的采纳。非但建筑企业的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还还会被追究违约责任。 5、被业主拖欠工程款。被业主(建设方)拖欠承包工程款(包括垫资款)等各类资金已是目前建筑企业面临着的一个重大经济问题,造成拖欠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有:一是建设单位的行为不规范。许多建设单位把拖欠承包工程款作为经营手段,通过拖欠承包工程款把大量风险转嫁给建筑企业,导致拖欠问题日益严重;二是由于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管理密集型行业,门槛较低,造成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情况十分严重,市场供求的失衡导致了业主和承包商的市场地位不平等、交易条件不公平,形成拖欠。三是一些建筑业企业内部管理不善,造成工期的拖延,有的还发生了质量隐患,引发了合同纠纷,给建设单位拖欠承包工程款提供了借口。 (三)在履约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除了上述在订立合同中容易产生法律纠纷的情形外,在履约过程中有许多潜在的法律风险,如:项目履行中各方明示代表外的其他人的行为效力;合同单方解除权的行使条件与程序;在合同中怎样有效设定特别生效条款或承包方式;工程窝工状况下工效下降的计算方式及损失赔偿范围;工程停建、缓建,中间停工时的退场、现场保护、工程移交、结算方法和损失赔偿范围;工程进度款拖欠情况下的工期处理;工程中间交验或建设单位提前使用工程部分的保修问题;合同外工程量的计价原则和签订程序;建设单位原因造成工程结算竣工验收延期情况下的工程结算程序和法律责任;工程款结算的具体程序等等。 三、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中如何有效进行法律风险的控制 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的风险很多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不能左右市场风险、自然灾害、政策风险等给我们建筑企业带来的潜在危险。但是我们建筑企业自身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来减少甚至化解风险因素。其中在项目管理中加强法律手段的运用,维护建筑企业正当利益、减少法律纠纷,就是重要的方法。 (一)以法律武装建筑企业。近年来建筑企业的法律纠纷的代价是沉重的,教训是深刻的,其原因就是我们建筑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律、不懂得运用法律。前车之鉴,我们要以法律武装自己,运用法律避免法律风险,保持施工正常进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一是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法律的宣传教育。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法律学习制度,定期开展法律讲堂,着重对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提高企业整体法律意识和知识。二是要设立专职或兼职的企业法务人员,条件成熟可以组建企业法务部门,专门处理公司法律事务。三是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行使监督职能,要对工程建设和管理中有可能产生法律风险的领域加强过程监督,主要是运用法律对合同的订立、合同的履行等方面进行事前监督,更好的发挥纪检监察的监督作用。 (二)把好合同签订关。合同是双方履行义务的重要的书面依据,也是解决双方争议的最重要的证据,一场官司的输赢往往在签订合同时就已经决定了,所以说“官司打得好,不 如合同签得好”所谓合同签得好是指合同条款约定明确,双方意思表示清楚,文字内容无歧义。而我们的具体业务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往往凭借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参加合同的谈判和拟订,再加之合同双方一开始合作时关系都比较好,往往在一些问题上抹不开情面不好意思较真,所以难免有考虑不周和失误之处。发生纠纷打起官司来就很被动,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因此必须把好合同签订关。如何把好这一关,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利益原则。利益原则不仅是合同谈判和签订的基本原则,而且是整个合同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放弃权力等于自残,合利则动,背利则滞,是我们任何建筑企业都应坚持的原则。业主与承包商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承包商有权签订一个平等互惠的合同条款,这是承包商减少或转移风险所坚持的最基本原则。授标后商签的合同,业主也不能随便毁约。承包商可以以法为据、晓之以理,陈述利害说服业主修订某些过于苛刻的或本来不合理的条件,增加保证承包商权益的条款,使合同比较优惠或有利,风险较少,合同双方责权利关系比较平衡,尽量减少苛刻的、单方面的约束性条款,实现承包商签订一个有利合同的目标。 2、成立高效的合同谈判班子。让熟知和精通合同的专业人员参与商签合同,这是降低合同风险,签订有利合同的人才保证。大中型建设合同一般都由业主负责起草,业主聘请有经验的法律专家和工程咨询顾问起草合同,使合同质量很高,其中隐含了大量的不利于承包商的风险责任条款和业主的反索赔条款。这就要求承包工程的施工单位必须具备既懂工程技术,又懂法律,既懂经营管理,又懂造价、财务的综合素质谈判人员,才能保证在合同谈判中处于一种智力均衡,信息对称的状态,增加谈判的力量,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3、多方面严格把审查关。尤其是要审查施工合同是否合法,业主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健全,合同是否需要公证和批准;合同是否完整无误,包括合同文件的完备和合同条款的完备;合同是否采取了示范文本,与其对照有无差异;合同双方责任和权益是否失衡,确定如何制约;合同实施会带来什么后果,完不成的法律责任是什么以及如何补救;双方合同的理解是否一致,发现歧义及时沟通等等。 4、善于合理分配潜在的条款风险。在策略安排上,施工企业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移风险,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承包方对于业主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认真研究,切忌轻易接受业主的免除条款。否则,合同履行中业主就有可能引用所谓法律障碍和合同依据为借口,对承包方的损失拒绝补偿,并应用免除条款对其拒绝付款推卸责任,承包方将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由此,对业主的风险责任条款一定要规定得具体明确。 5、谨防发包方设置软条款。软条款是指合同一方掌握关键权力,另一方能否顺利履行,取决于掌握关键权力的一方,该条款对于弱势一方而言即为软条款,软条款实质上就是合同陷阱。比如,合同不规定发包方审核工程量的期限和批准付款的期限,开工日期过于刚性,顺延工期的条件过于苛刻等。工程合同是一种特别需要双方相互协作的合同,对发包方的任何一项协作内容,如果不规定期限,就有可能成为工期索赔的陷阱。另外,工程内容和范围如果不明确,也有可能成为工期索赔的陷阱。 6、合同的一切内容必须书面化。一字千金,而非一诺千金。双方商讨的结果,做出的决定,或对方的承诺,只有写入合同,或双方签署文字意见才算确定。合同的签订需要字斟句酌,只有把每一项活动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履行合同时依法维权。 1、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建设合同金额大、周期长、内容多、法律关系复杂等自身特点决定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容易产生纠纷,加强合同管理,可以尽可能的消除隐患,减少纠纷的发生,但不可能杜绝纠纷。所以,任何工程发生纠纷都是正常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履行合同的时候,在纠纷发生前以及纠纷发生后提高防范意识,争取占据有利主动的地位,最大限度地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因此必须在履行合同时要提高防范意识。公司相应的管理职能部门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有防范意识,要恪守职责,勤勉谨慎,小心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和工作职责。 2、管好签字的人和笔。我们一定要教育和管理好我们派出签字的人,他们手中的笔重千斤,他们签的字值万金,他们在工程上所签的一切文件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签字一定要慎重,决不可签人情字、糊涂字。采取的最好是将工程中签字的权利相对集中,签字需要授权,没有经授权就不能签字,并且签字的人根据工作需要越少越好,这应当形成我们建筑企业的一项制度严格执行。 3、不轻易承诺或被承诺。在施工过程中合同双方的任何往来,都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切不可以轻信对方口头表态和承诺,凡是口头上承诺而又拒绝采用书面形式的,一定是不可靠的,也是日后产生纠纷风险的所在。同时,要坚持原则,不能轻易表态或承诺,更不可以随便给对方出具涉书面材料。 4、依法索赔,合理转移风险。由于一些不可预测的风险总是存在的,因而合同中始终存在一定的缺陷,双方的责权利不可能绝对平衡,承包人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对不可预测风险的发生,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推行索赔制度是转移风险的有效方法,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在实际工程中,索赔是双向的,承包人可以向业主索赔,业主也可以向承包人索赔,但业主索赔处理比较方便。相反,承包人向业主索赔处理较为困难。作为承包人要增强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合同意识、管理意识、经济效益意识外,更关键的是要学会科学的索赔方法。科学的索赔方法在于承包人必须熟悉索赔业务,注意索赔策略和方法,严格要求按合同规定要求的程度提出索赔,努力促进索赔制度得到健康地开展,把开展索赔工作成为合理合法的转移工程风险的主要手段。 5、注意证据的收集和保留。在法律案件中,所谓有理而说不清的案件是数不胜数的。有理就是当事人自己觉得有理,也就是所谓客观上有这回事,但说不清,就是指无证据加以支持。无证据加以支持的所谓“理”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理”,也就是仅仅是法外之“理”。因此,证据有无、证据确实充分与否直接决定诉讼的结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尤其要加强证据的保留和收集。不论是与业主还是分包方、材料供应商的往来中,对每一份文件、信函、收据借据、照片、语音纪录等都要注意收集和保留,以备发生纠纷后能有凭有据,据理力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