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一次接手一年级数学的教学,真的有些不适应,感觉教得很累。一年级的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有时真的是老师喊破喉咙学生依然对你不理不睬的,很无奈。但是,作为一年级起始教学,对于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疏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只有要求具体,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习惯的培养才会取得理想效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分析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写字歪七扭八,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一是不找其原因,不及时纠正;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二、一年级数学教学应培养的好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为了教和学的同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致志地参加学习活动,认真听同学发言,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如果没有认真倾听的话课堂学习效率等于0。所以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某某同学听讲多认真呀,小朋友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大胆“想”的习惯 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使自己始终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比较懒散,对于新的问题和未曾见过的题型多数都在等待老师的答案或是好同学的发言,应该培养和训练孩子思考的习惯,只有多动脑思考才会让孩子越变越聪明。也是为他们将来步入高年级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做铺垫。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小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9加几的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9+2=11、9+4=13……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9+2=11、9+4=13……你 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9加几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9加几的学生我则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加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一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 我向孩子们解释:“一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桌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如有一次遇到这样一道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学生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请答案是8的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3=8,所以应该是8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想想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一些。 4.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惯;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 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①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②17比8多多少?③8比17少多少?④8再添上几就是17?⑤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 摘要: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各方面发育都不健全,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倾听习惯,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加上对这一学段学生性格特点的了解,我辅以具体的事例对这些观点加以论述说明。 关键词:激发兴趣;习惯;培养;倾听;应用数学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语言是一堂好课的基础,它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第一册中的“6和7的认识”教学时,我在计数器上连续拨上1、2、3、4、5,边拨边让学生数,然后问:“5比4多几? ”学生回答说:“5比4多1。”于是我趁机说道:“由于5比4多1,所以5就站在4的后面了,那么,5的后面是几呢?”我又一个一个地拨下去,还是边拨边让学生数,并大声地读出来,因为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了数字,对这部分内容不太陌生,所以,学生齐声答道:“6。”于是我又顺势拨了一个珠子,问道: “6的后面是几呢?”学生一起回答: “7”,此时点明课题,并板书“6和7”。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二)运用教具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喜欢运用数实物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因此,教学中我投其所好,以小孩子喜欢的气球作为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我进教室之前先准备了三种颜色的气球,然后等到上课时就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讲加减混合,今天如果谁表现的好就把气球奖励给谁”,孩子们一听可高兴了。于是我先在左手里拿着5个粉色气球,然后在右手里又拿上3个绿色气球,然后我把两只手顺势合起来问:“现在老师的手里有几个气球?”同学们争抢回答后,我板书“8”,接着我把手里粉色气球放下了2个,又问道:“现在老师的手里有几个气球?”学生们回答过后,我板书了算式,又讲了计算顺序,而且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每次提问孩子们对这节课都记忆很深。通过上述例子不难看出,教具可以使抽象概念变得具体,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他们打下了剖析应用题的基础。 (三)利用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我们从事教育事业,就必须善于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依据其心理特征,投其所好,方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们不妨抓住并利用好儿童的这一特性,让这一特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中,我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个钟表模型,通过拨动钟表让孩子自己感知整时,知道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并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又作用于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培养他们会听并且认真听的好习惯。在习惯训练中,我主要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训练。 (一)让学生善于倾听并大胆表达想法 例如在讲授新课“8”的写法时,我通过板书演示,让孩子看清楚笔顺和该字 在日字格中的位置,并且引导他们:“我们在学习7的写法时,需要横线和日字格平,数线稍微倾斜,那么大家看一下8需要注意什么呢?”于是我又让孩子看我写8让孩子们自己学着去口述,在日字格里写数字8需要注意哪些,并及时掌握。 (二)良好习惯的培养从有限的强迫性复述开始 一年级孩子在课堂上坚持听讲的时间有的是十几分钟,有的只能坚持几分钟,那么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就需要从有限的强迫开始。课堂中最平常的方式如学生回答问题前先提示:“仔细听,等会让你们来说说他说得怎样?”或者学生回答完问:“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能来再说一遍?”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有意强迫中慢慢学会倾听。 教学中,我还会特意加入这样的听说训练,如学习5以内加法后,我进行这样的训练:小朋友乘电梯,明明说:“我家在5 楼”,小红说: “我家在小明家楼的楼上”,问小红家在几楼?教学十几时,让学生听说“1 个十,6个一组成几?”学习连加之后让孩子听“小明排在队伍里,前面有4人,后面有3人,这个队伍有几人?”……通过这样的听说训练,我发现孩子们提炼信息、复述信息的能力渐渐变强了。 (三)在鼓励中坚持加强孩子倾听的积极性 很多孩子在听到教师的问题后只管自己举手,根本不去注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这时就需要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眼睛看着发言的孩子,也可以在一个学生发言结束后,追问一句:“谁听懂了他的意思?”并对能举手讲明白的孩子大力表扬:“老师真喜欢你,你是全班最会听的小朋友。”经过表扬,或许这孩子以后每次同学发言时都会听得特别认真。如教学《9加几》一课,我出示了“9+9=?”一题,一般学生的思路都是凑十法,有位学生这样回答:“我的方法是想5+5=10,9和5相差4,4+4=8。”当时这位学生回答的声音并不响亮,我都听得有点困难,没想到好几双小手举了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听懂了,我来说他的意思。”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阵欣慰。所以,在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比如,学习“数一数”这节数学课,首先要把数数有意识地引向学生身边。如:让学生数身边的实物: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家里的、路上看到的一些事物,并把这些发现讲出来。教学中,学生从数画面上的事物到数自己生活周围的事物,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还有,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购物,给孩子10元钱,让孩子选择自己的东西,看看钱够用吗,或者让孩子分担一些买小东西,(在10元钱范围内的),让孩子自己算好钱,从妈妈那取,这个过程既加强了口算能力和自理能力,也让孩子感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实际参与中,学生从数学学习活动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了生活,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在感知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不断促使学生产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总之,一年级数学教学是学生学数学的开端,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丰富多彩,为了把丰富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认真研究数学教学。根据不同阶段的学情,不断地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行列中,用新的n程标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探索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教学策略是指当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从而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如何优选确保在单位时间内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途径和教学措施。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本身的特殊性,所以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下面的五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一年级;教学策略;有效 新的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给人们特别是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震撼和反思,而深刻的反思必将带来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学生一切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一年级学生,他们小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同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等等,针对他们的这些特性,下面我将从课堂组织、学习兴趣、自主探索、倾听和评价这五方面入手,探索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课堂组织,让课堂充满激情 组织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跟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关,还和老师组织课堂纪律的好坏有关。它不仅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与学生思想、感情、智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堂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年级学生喜欢比赛,表现欲强,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男女同学比赛,小组比赛和大组比赛,激发学生的激情,同时,一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我经常换着形式比,有时进行爬山比赛,看看谁最快爬到山顶;有时进行摘果游戏,看看谁摘的果子最多;有时进行互吃苹果比赛,谁表现好就可以吃对方的苹果一口,直到把对方的苹果吃完算赢等等,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比赛中充满激情,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另外,一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很难在一节课里都注意力集中,因此我也设计了一些整顿纪律的儿歌,比如:一、二,拍拍手;三、四,点点头;五、六,拍拍肩,(双手交叉拍);七、八,扭扭腰,(双手掐腰);九、十,快坐好!如果课堂上有人讲话,我就会说:小鸟小鸟在哪里?学生:小鸟小鸟 飞走了。(双手做飞的动作)如果有人做小动作,我就会说:小猴小猴在哪里?学生:小猴小猴溜走了。(双手做溜走的动作)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效组织课堂,使课堂充满激情。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份,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内容是抽象、枯燥、无味的,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把他们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状态。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0的认识”时,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小猴最喜欢吃桃子,这天,它到山上摘桃子,不一会工夫就摘了2个桃子,你们看,他吃了几个?(1个)你能说说刚才的过程吗?(2个桃子,吃了1个,还剩1个:2-1=1)。可是,他吃了1个桃子后觉得不够饱,于是,他又吃了一个。你们看,现在还有几个?(0)你能说说刚才的过程吗?(1个桃子,吃了1个,就没有:1-1=0)你能说说0表示什么吗?(什么都没有)这样设计,把原本生硬的数字变成学生喜欢的故事,吸引他们到故事中,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说出来,使学生乐学、易学。 (二)利用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比如:我在教学“5的认识”时,设计“抢凳子”这个游戏: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复习了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三)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只有生动、形象和有趣的语言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完“10的组成”后,我把10的组成的数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帮助学生掌握:1 9 1 9 ,好朋友; 2 8 2 8,手拉手;3 7 3 7,真亲密;4 6 4 6,一起走;5 5,凑成一双手。这样,学生在形象易懂的儿歌中很容易记住10的组成。 (四)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电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及操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 “10的认识”时,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声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又比如我在教学“9的组成”时,我让学生摆出9根小棒,然后把它分成两份,看看有几种分法并与同桌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把9的组成这一抽象内容变成具体的操作,从而很轻松、容易的掌握9的组成。 三、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索学习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同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索,从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教学《分类》时,使学生理解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的同一性后,让学生对水果、颜色和平面图形不同的图形进行分类,探究其中分类的多样性,并通过小组的交流和集体交流感受到在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而在一道有平面图形,有立体图形,有大小图形,有不同颜色图形的题目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看看能有几种分法,只要学生是同一标准分类就可以,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比如在教学“10的认识和组成”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动物森林里举行“保龄球大赛”,邀请了8个小动物参加,让学生猜一猜小动物们有可能一次打中几个保龄球?没打中几个?学生可以动手画画,然后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再通过汇报总结出10的组成,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参加比赛,还有可能是什么情况?最后按照成绩给小动物排队、发奖(找规律)。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也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了到提高。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课堂游戏对于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的效率的作用研究 【摘要】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征较特殊。如何提高低段学生的数学课堂效率一直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数学课堂的游戏环节对课堂效率的研究入手,从课堂游戏的形式,课堂游戏时间的长短等方面研究怎样使用课堂游戏才能使数学课堂的效率得以提高。量化课堂游戏对低段数学课堂的效率提高的影响。 【关键词】低段数学 课堂游戏 课堂效率 一、前言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从散漫式的宽松的环境,进入到有规律的有约束的新环境中,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首先对小学生的特征分析如下: 1.注意特征。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因此,教师讲课时要注意教学的组织严密、形象有趣、方法得当,这样可使小学生保持40分钟的连续注意。 2.感知特征。小学生视听觉感知迅速发展,感知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增强,感知的分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3.思维特征。朱志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4.记忆特征。小学生很多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提高都是通过无意记忆起作用的,如故事、言语、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不知不觉地储存在学生记忆中。 根据小学生的以上特点,如何提高低段小学生的课堂效率也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李晓梅[2]认为不但要为学生创设游戏与故事情境,还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贾乐青[3]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顾爱红[4]从导入新课,弄清概念,突破重点和巩固效果四个方面来阐述课堂游戏在低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 游戏在数学教育中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5]:首先,游戏是数学内容获得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次,游戏与数学结构的相似性保证了游戏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精神。最后,游戏可以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 本文通过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的课堂游戏的形式,课堂游戏的时间长短方面研究课堂游戏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课堂效率的影响。量化课堂游戏对于低段数学课堂的效率提高的影响,为从事低段数学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课堂游戏对于低段数学课堂的效率的影响 开展实验班级为小学一年级上学期阶段的班级,为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学生,学生人数50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0人。对于实验有效性的说明,各实验从游戏开始时计时,参与学生或关注的学生人数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即为有效开展实验。游戏结束时计时结束,游戏结束的判定依据为参与学生或关注的学生人数低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停止计时。 1.情境图讲解实验 本部分实验给学生们出示一幅内容较丰富的图片,请学生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其中的数量关系。记录讲解多长时间,学生开始分散注意。如提供一幅图,图中有草地和小河,草地上有两颗桃树,桃树上和桃树下各有几只大猴和小猴,有的猴在吃桃,有的猴在玩耍,天上还有几只飞翔的鸟,树上还停留了几只鸟,小河中几只大白鹅和小黄鸭在戏水。学生开始发言为计时开始,学生发掘图中的数量关系,举手发言,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关注图片的学生人数低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时停止计时。本次实验所得计时时间约为10分钟。 2.游戏形式及时间长短实验 本实验采取的游戏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全部学生集体参与的游戏,即集体游戏;另一种是选几个学生到前面展示游戏,其他学生做回答判断,即展示游戏。游戏开始时计时,参与学生或关注的学生人数低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停止计时。 集体游戏,本部分实验根据所上课堂内容,设计与课堂内容相符的课堂游戏。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2单元《位置》,教学内容为《左右》一课,教授完左右内容后,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口令摸摸自己的左眼,摸摸自己的右耳,举起自己的左手,跺跺自己的右脚,看谁又快又准。开始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很高,但实验进行了6分钟54秒,三分之二以上同学就开始注意力转移到游戏以外了。 展示游戏,本部分实验根据所上课堂内容,设计与课堂内容相符的课堂游戏。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内容为《第几》一课,请5到7名学生到前面来排队,先请排队的学生报数,老师随机提问,排在第3位的同学是谁,全班同学一起说出他或她的姓名,老师说排在队列中同学的姓名,让全班同学说出他或她排在队中第几名。本实验计时所得时间为10分钟。 展示游戏的时间比集体游戏的时间长,说明游戏的形式对学生的注意力是有影响的,展示游戏与讲解情境图的时间相似,说明无论是看图还是游戏,此阶段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都是有一定范围的。 三、研究结果 本文通过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的课堂游戏的形式,课堂游戏的时间长短方面研究课堂游戏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课堂效率的影响。课堂游戏的形式对学生的注意力是有影响的,展示游戏会比集体游戏对课堂效率提高有更好的作用。 四、提高低段数学课堂效率的途径 1.运用有效课堂游戏提高课堂效率 从本研究结果可知,游戏形式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一定影响。教师在低段数学课堂上要根据授课内容设计游戏,游戏的目的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尽量避免教师一个人在前面演示等形式的集体游戏,多增加学生参与性的展示游戏形式,这样更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2.增加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从本研究可知,无论是游戏形式还是说说情境图形式,学生的兴趣时间都不会超过10分钟。现行的低段数学课堂每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一节课中至少要安排4种以上的不同形式来完成本节课所要达到的课堂目的。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合理安排一节课的内容,达到动静结合,形式多样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我们学校申请了《新媒体时代下农村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我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主研《低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了课题的实验能真正落到实处,我在本学年主动申请到村小教一年级,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但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利用《小学数学报》,“班班通”等资源,结合家长培训会,QQ、微信等聊天工具及时指导,让孩子在数学阅读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激发孩子浓厚数学兴趣。 【关键词】村小一年级;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我们学校申请了《新媒体时代下农村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我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主研《低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了课题的实验能真正落到实处,我申请到村下教一年级。我接收的班级有48人,80%都是留守儿童。因为幼儿园不教识字,加上没有家长辅导,有几个孩子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所以阅读方面只能算零基础。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为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助力” 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在一年级会口算就是数学得行,少部分家长想辅导,但为了生活也鞭长莫及。怎么办?及时召开家长培训会。大部分家长因为孩子刚入小学,对孩子和老师都充满期待,而且也十分热情和配合。我赶紧抓住这个契机召开家长会,跟家长们讲解一年级学习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习惯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虽然“万事开头难”,但“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打好了,孩子后面的学习就会越来月轻松了。国家主席提出全民阅读,提高国民素质,让家长们明白孩子学习读书,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这是国家的要求,让家长从认识上去改变,从而愿意陪伴孩子走过“幼小衔接”的这一段路。同时培训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学习和配合老师督促孩子自主学习,例如让家长每天坚持伴读,在孩子做作业时在旁边看着,孩子有不识的字要及时提醒;读不懂的题目家长要指导,同时提醒孩子注意书写规范,姿势正确等。QQ、微信也是我们沟通的主要渠道,把每天的作业要求发到群里去,家长们及时提醒孩子完成,有不懂的地方,就在群里讨论,家长取长补短,也跟着涨了知识。家长不会上QQ的,就由孩子父母打电话提醒,“遥控指挥”。对于特殊家庭,我只有采取定期家访。 二、从识字教学开始,指导读题方法,为培养数学阅读能力“奠基” 一年级的孩子在幼儿园识字基本为零。让这些孩子阅读书本文字那简直是看“天书”。看着孩子们“蒙蒙”的样子,我真的无语了。 怎么办?从识字教学开始吧。在新课教学时,先教孩子们认识关键字。例如:第一单元的关键字是:多,少,数一数,左右,最,第,顺序,同样多,比,画,涂,划,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第三单元的关键字有:分一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数学课中经常出现识字教学,让有的家长误会我要改行教语文呢。刚入学的一年级,识字量很少,在最初一段时间由老师或家长为其读题,这是无奈之举。但是当拼音教学告一段落后,我就把读题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不能因小学生读题速度慢就一包到底。因此,练习设计中,对于学生不认识的字就加上拼音,让学生拼出字,然后读出字词,并引导他们自己理解题意。数学老师不能贪图省快而放弃了拼音这个工具,应充分利用拼音这个工具让学生自己读题解题。在读题习惯的培养上,我的原则是教师一定要做一名“懒”老师,该让学生理解的要求,读的题目一定要让学生独自完成,学会抓住重点的词,逐步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当做练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学生便有了凭经验做题的贪懒思想,而忽视题的要求。在这时,我们不妨采用多种形式,变换读题方式来刺激学生读题,比如让读题最棒的小朋友当小老师为大家读,当小老师是小朋友觉得最荣耀的事,因此大家都努力地把题读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个。再比如开火车读,分角色比赛读等这些都是小朋友们喜欢的读书方法,应用到读题中来,同样也受小朋友的欢迎。这样摒弃了单一的读题方式,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甚至游戏中,自然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给出读题的方法。例如:5+=9,-=3。想一想,表示几?表示几?思考先求那个图形?学生在读题的时候“正方形表示几”对应的是“表示几”,但在点的时候不能一一对应,学生一点无法对应,就傻傻等在哪里,这时候老师应当在投影仪下指导逐字点的方法。这样题目读顺了,孩子才能够思考有几个问题,如果连题目都不顺,何来按要求呢。 在数学阅读中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还有不同类型的题目。例如:纯图片,图文结合,表格,纯文字等等,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有读文字的方法,更要仔细观察题目的习惯。如图文结合的题目中往往隐含着一些条件。要挖掘这些隐含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先看文字,找出这些问题需要哪些条件,然后,再从图上找一找,图上有哪些信息。一些只有图形的问题,一定要让孩子说说图的意思。 三、借助课外读物《小学数学报》,为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注入“活力” 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家长意识也差,孩子基本没有课外读物。于是,我就向家长们推荐定了《小学数学报》。例如,关于“第几”的练习就编了一首儿歌:《鸡鸭排队》(说稀奇,真稀奇鸭子队里混只鸡。正着数数它第三,倒着数数它第七。小朋友来算一算,小鸡小鸭各是几?)当孩子们通过自己阅读理解,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的时候,孩子们心中的成功体验是多么的强烈。又如,把“0”的作用编成故事《“0”的记者见面会》,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就记住了0的妙用,孩子们发现,原来数学不只是枯燥的数字和计算,而是有趣的故事和儿歌。还有《名师大讲堂》、《大数学家的故事》、《每日一练》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栏目。每周三的中午是孩子们读报时间,孩子们在愉快的阅读中获得知识,长了智慧,更是激发了孩子浓厚的数学兴趣。 四、利用“班班通”资源,为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国家“均衡”教育让村小也享受到现代化数字信息资源。“班班通”提供计算机系统进行定格、慢放、加速、重读、图像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次情景下的阅读理解更是事半功倍。例如,讲“几”和“第几”的区别时,就利用动物开运动会的动画场景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学生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一旦激发,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通过“班班通”资源,对一个知识点呈现多维动画,都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动脑中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助于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启迪心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是个挑战,只有家长老师配合,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多种媒体辅助,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激趣方法 摘 要: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动画人物、游戏、动手操作、讲故事、编口诀、儿歌等激趣方法进行教学,使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具体化,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带入最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激趣;数学知识;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要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必须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我在多年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激趣方法。 一、以动画人物激趣 一年级的学生荣誉感较强,喜欢争强好胜。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让学生扮演他们喜欢看的动画人物“熊大”“熊二”或“光头强”,进行两人之间、小组之间的比赛。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后,我设计了争当“熊大”“熊二”或“光头强”比赛,让全班学生每两组之间进行比赛。我念算式,让学生抢答,答得又对又快的就是“熊大”“熊二”“光头强”,或让学生自己出题,同学之间进行抢答。不言而喻,争当学生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具有很大的激励性,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也将他们带进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以游戏激趣 低年级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征,为了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把数学抽象的内容以游戏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自己思考、理解和消化。例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计算时,在教室指定两个地方假定学生熟知的两个车站,然后由教师当司机(游戏熟悉了可由学生当司机),学生当乘客,自愿在两个车站上下车。游戏开始:教师开车到1号车站报站:“嘀嘀――××车站到了,下车的乘客请下车走好,注意安全,上车的乘客请坐稳。”由5个学生上车,教师开车到了2号车站并报站:“嘀嘀――××车站到了,下车的乘客请下车走好,注意安全,上车的乘客请坐稳。”这时下车3人,又上车4人。由学生提出“车上一共有几位乘客?车上共有多少人?两个车站共上车多少人”等问题,学生会在游戏过程中积极提出不同的问题,再逐一解决问题。在游戏中学习,能够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会了数学知识。 三、操作化激趣 爱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掌握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唱歌,豆豆同学的前面站3个同学,他的后面再站5个同学,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学生在唱歌。教师也可摆学具:。用“”表示豆豆,用“”表示其他学生。通过操作,学生明白了这一队一共有9人。接着,教师再改成:总共有10个学生做游戏,从前数倩倩第4,从后数倩倩第几?学生很快就从摆好的学具中发现从后数倩倩排第7。将实际操作活动运用到数学课堂,其具体化、形象化的特点易于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生活化激趣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设计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设计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应用题计算”时,让学生参与“买”室内的任何物品,并标上价格,如告诉学生:“一个笔袋3元,一个本子2元,一根铅笔1元,妈妈给你10元钱,你想买哪几样学习用品?”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他们会提出一个又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可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 五、置身童话激趣 我根据儿童好动、好玩、好奇的身心特点,利用童话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来说,学生对小动物都有喜爱之情。因此我把一些数学内容编成童话故事性的东西让学生边玩边学习,如:让两个学生分别充当熊妈妈和熊宝宝,他们在自己的果园里采摘了许多水果,想请小兔子、小猴、小刺猬、小羊、小马(由学生扮演这些小动物)来家里做客,熊妈妈带领熊宝宝礼貌地拿出6个苹果、4个梨、5个桃子、10个葡萄(可用卡片)请它们吃。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根据这个画面提出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利用童话法教学,可使小学生积极地、愉快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六、故事化激趣 低年级学生最爱听故事,于是,我在教学时会随时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学习加减混合计算时,我边画简笔画,边讲:“星期六上午,五只小白鸡来到草地上做游戏,两只小黄鸡看见了,高兴地跑去也参加了游戏。一会儿,两只小黄鸡的妈妈叫它们帮她做家务,两只小黄鸡高兴地走了。一只小白鸡的妈妈叫它去吃饭,这只小白鸡也高兴地走了,其他小鸡就在草地上讲故事。”讲完后,我让学生根据故事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兴趣也特别浓厚。 七、口诀、儿歌激趣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和单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将它们编成口诀、儿歌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掌握,而且课堂也变得富有生机。例如在学习用“”比较数的大小时,我根据两个符号的特点编口诀:认符号看左边,左尖尖小于号,左口口大于号;比大小,看符号,尖尖小,对小数,口口大,对大数。学生念着口诀使用“”就不会搞错了。学习“凑十法”时,我编了“凑十找朋友儿歌”:小朋友,拍拍手,我们帮数找朋友,一和九拉拉手,二和八是朋友,三见七点点头,四找六玩游戏,两五相凑就满十,九一、八二,七三、六四相加都是十,做加做减想到它,又对又快用处大。这些口诀、儿歌大大地帮助了学生的记忆和计算,使学生计算又快又准。 总之,“激趣”教学能发挥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使课堂焕发活力,吸引和感染学生,并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低年级数学素质教育。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激趣方法 【摘 要】常言道,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正是无忧无虑、喜欢玩耍的时候。对于学习方面,他们还没形成一种正确的思维。而且,一贯的数学教学模式似乎僵硬许多。所以,教师应该以激励和趣味性强的方式将小学生们带入到愉快又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去。如此,小学生们才会轻松并有效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下面就如何激励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激趣方式;数学游戏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迅猛发展,我国各方面都应该做到相应的改革才能与时俱进。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教育方面的改革。只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结合孩子的自然天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孩子们自我学习的本能,我们国家才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融入到生活中 我们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们都处在心智还不健全的时期。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们应该学会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和小朋友们爱玩爱闹的天性结合到一块,让他们不知不觉中就能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美和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节中,小朋友们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都不太熟悉。于是,我就拿出我已经准备好的魔方、水杯、牙膏盒等让他们先看一看,观察一下。然后,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这些东西的基本特征,归归类。从而,使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有一个概念性的理解,而且也会使他们印象深刻。 小孩子们还处于什么都不懂的年纪,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玩闹。教师们只有学会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们。特别是数学课上,给一些实物,让他们的主动意识增强。这样,课堂效果才会大大提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小朋友们做游戏,小明的后面有3个小朋友,小明的前面有2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做游戏?先让学生通过摆具的方式来记住代表小朋友的数字符号,“”表示小强,“”表示做游戏的其他小朋友。我相信通过这次简单的游戏,他们能够很快计算出一共有几位小朋友。所以说,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一来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二来能够使他们很好的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 二、用简单有趣的物体来帮小朋友们快速记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教学内容对于小朋友们来说远远没有玩具有诱惑力,当然不易引起小朋友的兴趣和关注。因此,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们应该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教师可以放映多媒体,将小动物或孩子们喜欢的玩具等下面标识1、2、3...9,然后让他们说出喜欢的动物或玩具的数字,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将枯燥无味的数学融进到了孩子喜欢的事物中去,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老师被动地去督促。 三、游戏可以最大化激发小朋友学习数学的强烈兴趣 (一)爱玩爱动是一年级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恰恰符合学生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们一边做着游戏,一边慢慢地对数学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这也可以为他们喜欢上数学而打下一定的基础。如此一来,小学生们在数学游戏中,学习和玩耍两不误。并且他们也会在在游戏中享受获得成功的极大的快乐和自豪感。这样,能够极大调动小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做关于“6”的游戏时,老师说2,伸出2个手指头。然后小朋友们说出几能够得到6,可以老师学生一块猜,也可以同桌之间相互猜。 (二)在教学中,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让他们在数学游戏中,玩并快乐着,快乐着并很好地学习着,这样肯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口算练习时,常用的有书本排队、土豆先生是几号、超市大采购等,再增加一些奖励游戏,如颁发优秀卡片、小红花等,气氛会更加热烈。 例如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可以把数学渗透到猜谜语的环节中去。把小朋友们分成若干组,然后多媒体上放出谜语的问题,要外放声音,哪组小朋友回答正确的多,就可以获得小红花的奖励。这样,在竞赛中,不仅能够使小学生们体验成功的乐趣,还能唤起他们内心的好胜心和自我表现的能力,以此来调动他们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多媒体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现代社会里,信息表现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为小朋友们提供一个视听说并存的奇妙的学习环境。这种方式可能比老师在黑板上讲更具有诱惑力。这样,不但使数学教学生动有趣好玩,还能快速加强小朋友们的记忆力。例如:在学习10的知识的课堂上,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9,并且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是老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和0站一块,就比你大。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相信吗?”。然后话刚说完,1和0站一块,他们俩紧紧吸一块了。最后,9悲伤的低下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结语 总之,要想充分激发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结合教学的内容,来设计小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不一样的数学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当然,教师们也应该正确把握数学教学语言的特色、技巧等。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刚刚接触数学知识,这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存在较大的困难,很多知识无法有效的理解,长期下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探究式教学模式则是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带动学生主动学习。本文主要是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应用 现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有效进行数学知识的运用,从而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此来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且主动探究并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来说,小学生刚刚升入学校,对小学生活不够熟悉。并且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其存在较大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起来存在较大的困难[1]。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从而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而教学模式,能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来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以及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设置出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样就需要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设置出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现今,小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探究性教学来说,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的习惯。教师不能直接为学生解答疑问,要能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从而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2]。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动手实践,以此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针对一些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并且能够小组之间进行探讨,以此来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3.创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生信心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置出科学有效的措施,以此来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并且也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问题的分析,最终得出答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仅仅很多都是教师一个人主导课堂教学,导致学生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学生无法进行举一反三,思维能力无法得到锻炼。这样学生无法有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长期下来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样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采取创新的模式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小学合作教学模式,为各个小组成员设置一些有效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从而来不断思考,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魅力所在,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考,不断开发一些新型的解题方式,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将得到锻炼,从而来在探究中了解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3]。 4.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在,教师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会提升学生的亲切度,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对数学教材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且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出合理的教学措施。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有效学习习惯,不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目,以此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探究与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去制定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心中所想,并利用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此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结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数学学科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探究式教学模式则是一种有效的模式,能够带动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年级的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大都接受过学前教育,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数出的数,例如人数、桌子等。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都有哪些数。还让学生说出一些和自己有关的数字,看谁说得多、说得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永远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解法不唯一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当我提出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时,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受到表扬后,大家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这样使学生以后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充分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课专心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表扬;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就用眼神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都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思维更具形象性。在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时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但一节课上学生能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该到我了。”我向学生们解释:不可能全班同学都来回答问题,只有敢于举手的老师才叫。这节课叫不到你,下次一定有机会叫到。学生回答问题如果正确,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就会有助学生掌握知识。 5.主动参与,善于合作。 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的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时,不见得每个知识点、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某些地方意见发生分歧时或可多方面解决问题时,才需要适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别人的想法,扩大知识面,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在新课程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彼此相互倾听、思考、交流。老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适时评价。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得到发展。 6.打破常规,乐于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包容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让自己的思想插上创新的翅膀,也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其次,要善于开发资源,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以后,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要求他们应用学过的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家庭作业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经过他们的描绘,一幅幅充满创意的图画出现在我眼前,我不禁感叹他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7.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必备素养之一。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要求观察时要有条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按从上至下的顺序观察,也可以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最好能多角度地观察。每幅图观察完后,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说说大体的意思。学生说时,教师要及时引导、提示,学生说得不完整的,要指导学生说完整。从而让学生学会观察,并能用数学语言完整地表达主题图的意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摘 要: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花朵,而对于他们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健康、良好地向前发展,成为未来国家建设中的可造之才。从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近况与问题开始着手分析,研究培养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主要措施,从而实现对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提高数学教学成果与效率,推动教育事业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习惯;问题 数学教学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更加重视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并重点强调了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重要性,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其性格、智力等素质能力还未开发与发展,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不仅会使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数学知识得到促进与提升,还有助于小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使小学生向着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思想的方向迈进。 一、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近况与问题 1.数学学习近况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全面实施,但是由于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其心智、能力表现都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启蒙与开发,因此,一年级的小学生在目前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是很热衷,并且还存在非常多的不良学习习惯,影响了小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数学能力的发展。其不良学习习惯具体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容易被外界因素吸引或者干扰其他学生学习;在数学习题书写时字迹潦草,不仅存在错别字,还总是写错或漏写,使人不了解也看不懂他在写什么;不懂得审题或审题不认真、马虎,常常计算出错;太过依赖他人,经常抄写他人作业;上课小动作不断、爱玩游戏等,这些不良习惯,都制约着小学生个人的良好发展,因此,改正小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是目前教育事业急需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2.影响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问题 (1)心智不成熟 一年级小学生在心智方面的不成熟是小学生儿童时期所存在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而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影响,才导致小学生不能以成熟的态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干扰,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思维转移的情况,这种内在因素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培养的主要问题。 (2)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小学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过程中的引导者,数学是一门由运算组成的学科,其主要依靠的能力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现今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往往只是采取以讲授的方式为小学生解答难题,却很少运用引导的方式使小学生独立找出答案,这种现象极不利于小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才会出现不会审题、经常抄袭他人作业、太过依赖他人的情况。 二、培养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主要措施 1.教师应树立良好榜样,从而正确引导 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在其能力的表现中,模仿能力是一种表现极为突出的能力,而教师是与小学生接触非常密切的人,因此,教师在日常对小学生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小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老师榜样形象的树立在很大程度上也会激发小学生模仿与学习的兴趣,加强对小学生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2.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 创新教学方式,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具有多样化与新颖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讲授十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采用色彩比较艳丽的辅助教学工具,对小学生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数学演练,同时,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被新颖、颜色艳丽、可爱的教学辅助工具所吸引,实现高度的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小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 综上所述,通过对当前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近况与问题分析,我们了解到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与习惯的重要性。明确对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强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对小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与习惯,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成果与教学质量,还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在未来的长远发展,为我国的人才之需提供强大的坚实后盾。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析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摘 要:受主客观条件的约束,农村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与城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异。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农村小学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都在进行改革。本文以农村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为例,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开展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三种方式。 关键词: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正式步入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对小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建立学习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均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虽然有限,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农村小学也在积极进行改革,力求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农村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 一、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显示,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但却天性好玩,对做游戏、听故事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在参与这些活动时能保持相对较长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教学。 1.游戏教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从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学前期进入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要活动的学龄期的这一变化,教师利用游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数的组成与分解”时,可以借用小学生都较为熟知的“找朋友”游戏来教学。首先让参加游戏的小学生头戴数字卡,随后学生一边唱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一边相互找朋友,当教师发出“分”或者“合”其中任意一种口令(或某一数字)后,学生需按照口令要求找到与自己头饰上的数能合成或者分成教师口令中的数的另一人,组合正确就是一对好朋友。 2.儿歌教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抽象思维尚未发育,记忆知识与其喜好、兴趣有较大联系。如果教师能把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于记忆,则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认识10以内的数字”时,教师可以编成儿歌: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会听话,4像小旗迎风飘……如此一来,学生很快就学会了10以内的数字。 3.故事教学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因此借用故事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用白雪公主的故事来进行数学教学,教师可以设置几种情境:首先是白雪公主被巫婆带走了,要想救出白雪公主,需数出巫婆魔盒里装有几种图形以及每种图形的个数;其次是白雪公主虽被救出,但巫婆在其回家的路上设计了陷阱,需数出每种陷阱各有多少个才能安全回家;最后白雪公主安全到家了,很多动物前来祝贺,需数出动物的种类以及数量。 二、知识生活化 在很多人眼中,数学是抽象的,是枯燥乏味的,是难以理解的。殊不知数学也可以是生活化的。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时,尽可能地将其生活化,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直观的感知,还能改变学生对数学固有的认知,让其体验学习数学的轻松愉快。如在教“认识时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7点钟起床,洗漱吃早餐共用了20分钟,然后和妈妈一起出门,请问出门时是几点”等类似的问题。 三、借助工具,辅助教学 1.借助实物、教具 借助实物、教具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让知识变得更直观形象,易于小学生理解掌握。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小学生从家里带上自己喜爱的卡片、学习用具或者玩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不同的图形,描述它们的特征,并对同类物品进行归类。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罗列出不同图形的事物。 2.借助多媒体 现阶段农村小学还不能完全实现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设施不完备,另一方面个别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技能有待加强。但多媒体教学是未来教育教学的必然方向。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生动的动画、声音融为一体,为学生呈现一个生动、活泼、有生命力、直观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这一点也是利用了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总之,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尝试并总结经验,以期能使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培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习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少的首要因素。 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首先要注意教师的教,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图片、模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另外,还可以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就适时的表扬。如,“某某某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也不错。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习惯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单纯地“教”知识,而应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学生一边分小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8加几”的学习时,也许你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8+3=11、8+4=12、8+5=13……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幼儿园时学得好的,而那些幼儿园没学会的学生则一无所知。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这时我们可以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8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十几减8的学生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生不发言或怕发言是因为他们缺乏勇气和信心。所以,要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针对实际,要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还可以让怕发言者复述敢说者发表的想法,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中那些较简单的问题,就把说话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孩子都有从众心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个人的回答改为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交流;把点名回答改为几位小朋友的一起回答,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教师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6个桃放在两个盘里:一盘放1个,另一盘放5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4个;一盘放3个,另一盘放3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五、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的学习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坚持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1.认真审题 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弄懂题目告诉了哪些数学信息,读中画重点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 2.规范书写 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要求书写数字清楚,整齐、美观、格式正确,并且要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细心演算 演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4.检验改错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要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再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总之,一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还需借助每一次和家长接触的机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一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 【摘 要】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设计;认识;实践 如果我们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我担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学习、引进、移植外地外校教师和本校同行们的理论和经验,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故事开头,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六七十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新知识情感需求。 在现代社会里中,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随着媒体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能够在一种媒体上表示、传递和处理多维化信息的多媒体系统,它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静态或动态图像、动画等不同形状的信息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种媒体互补,传递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多媒体计算机为小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 三、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品质。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 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摆出以下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 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 个和比多2 个合起来的。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期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游戏活动,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研究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而数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处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基础阶段的学习,认知能力和心智都不够成熟,因此教师需要采用数学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目的。 一、提前认字 处于一年级阶段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对于学习的认知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在语文教学当中,部分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汉字,但是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识字的能力,因此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即使学生能够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但是却因为识字能力的不足,时常出现答题错误的现象。教师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抓紧学生认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题目中汉字的意思,了解清楚题目的要求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解题时才不会胡乱答题。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归纳数学题目中最常出现的几个词语,如最、多、少、小、大、短、长、一共等,然后将其制作成卡片让学生进行认识和记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认字能力,更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二、形式多样 由于小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思维练习,在独立完成数学作业,特别是第一次遇到不同类型的作业时,总是在解题时因为没有教师的指导,靠着自己的认知能力来解答题目,题目的形式过于复杂,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影响,继而出现答错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家庭作业进行指导,教授学生一些基础的解题方式,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解答,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喜爱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将学生的家庭作业与游戏进行结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保持极高的参与兴趣,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关注细节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若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更能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关注细节的习惯。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进行评价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字迹、完成度来评价学生的态度,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字迹是否潦草、解题思路是否清晰、解题过程是否详细等来判断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作业,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另外,数学作业中的细节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题目的复杂性来呈现,教师可以根据之前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应的问题,然后在问题中增加一些隐藏性的数据,让学生通过两个或者三个计算才能得出一个数字,或者可以在题目中增加一些小的数据,若学生不认真观察则会忽略,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本文对小学一年级数学作业的教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既要注重课堂上作业的讲解和评价,也要注重对学生作业的指导和帮助,并且数学作业一定要多样化,使学生学会观察细节,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篇1 EPR的全名是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翻译成中文是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通过结合不同学科技术形成的企业管理模型,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为业务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实现公司资源地最佳配置,有效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管理水平提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1ERP系统概述分析 1.1ERP系统的概念 ERP也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可以通过完整的信息系统集成来自公司各个部门的信息和数据。通过对公司各部门之间进行业务信息(例如:公司员工信息、部门信息、财务信息、采购信息、销售信息、物料信息、制造成本信息、车间信息、库存信息和客户信息等)共享,这些信息可以利用信息系统来进行处理,以便每个部门可以准确地获取相关的业务信息,使公司业务流程信息化。EPR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分配企业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有效利用,提高业务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当前,国内公司主要使用以下类型的EPR系统: (1)定制型ERP系统,是根据企业需求专门定制开发的ERP系统,针对性强,但由于开发和维护费用较高,一般只有大型企业才会用。 (2)传统ERP系统,成本稍低,但是需要专门的团队维护,需要自己构建服务器,升级周期较长,使用地点也有局限。 (3)SaaS模式的ERP系统,SaaS即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类似于租赁,根据使用时间和提供的服务缴费,数据由专门的服务器托管商保管,安全性高,没有地域限制,更新周期短,适合中小企业使用。 1.2EPR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 ERP系统主要基于信息技术,并结合了前沿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为公司高管和员工提供有效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平台。它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又可以跨企业共享有关业务数据,把管理对象扩展到企业之外,不仅优化了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同时对上下游企业资源配置提出更高要求,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从而超越传统的企业资源管理模型,以实现物尽其值的目标。EPR系统通过基于当前社会对企业资源分配的需求,通过科学地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高效地分配资源,改善了公司的资源分配机制,优化了公司的业务管理流程,从而有效的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2利用ERP系统进行企业管理的优势 2.1优化企业管理流程 ERP系统的应用是建立在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李鹏飞(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太原市030006)计算机技术和IT设备建立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管理平台,使企业领导者、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全员参与成为可能。放弃以管理人员的意见为中心的默认特征,改正员工无权表达自己意见的不足,强化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通过有效利用ERP系统,结合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消除现有的业务管理机构在管理过程中繁琐拖沓的缺点,简化和优化业务管理流程,从根本上改善管理,使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质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 2.2配置灵活 在企业管理要求逐步提高的同时,ERP系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更新,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ERP系统的一大优势是其灵活地配置。根据业务管理和市场的需求,可以对业务流程进行灵活重组,根据企业现状对系统进行个性化的设置,使其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目标。ERP系统的配置可以灵活地进行调整,企业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流程,并重组新的结构和新的公司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了最大的应用效益,响应业务需求,以最优的运营机制应对市场竞争。 2.3控制精确度较高 ERP系统在业务管理应用中基于高精度的IT设备,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执行精确的内部控制操作。根据目标市场情况和公司的实际内部情况制定目标计划,制定清晰的生产计划,计算生产成本和收益,确保及时的物料供应,组织生产并制定科学的营销计划。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过程时刻处于管理者的掌控之中,实现企业资源地精确分配和高效运行,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3.1ERP系统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人力资源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帮助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人力资源较为稀缺,因此公司必须根据其业务需求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员结构计划,评估计划并根据需求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ERP系统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类型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为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变动提供合理的建议,有效提高公司地管理水平。EPR系统的人力资源内容和流程图如图1所示。在运行时,ERP系统主要使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并通过各种数据库来表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例如,部门的管理信息表,公司人员信息表、考勤表、薪水统计表。通过使用EPR系统,公司可以在人力资源部门开展业务的同时承担不同的角色。一是服务中心,为员工生活和工作提供公司力所能及的便利条件,以便员工为企业最大限度提高个人价值。另一种是决策支持中心,使用科学的信息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还有就是知识中心,为促进企业日常运营的顺利进行,为员工并提供多样的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3.2在企业销售管理中的应用 将ERP系统应用于企业销售管理可以更高效,更准确地收集销售信息(例如:产品市场份额、退货率、产品成本、销售成本、客户满意度、客户意见、客户消费习惯、客户区域分别等信息)。通过分析获得的数据为企业做出营销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另外,ERP系统可以对客户关系进行精细化管理,不仅使管理更加规范,而且缩短了与客户的距离感,为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这有助于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客户忠诚度,更有利于开发新客户。将ERP应用于业务销售管理工作可以实现销售管理和控制的全过程,同时有效提高销售工作的工作效率和降低销售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3ERP系统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ERP系统应用于企业管理,可以控制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生产和库存管理的全过程,可以降低供应成本和库存成本,提高整体生产效率。使用ERP系统,可以获得从物料购买到到达的实时信息,提供购买公司物料所需的基准数据,并有效地控制整个过程。另外,通过监视生产过程中员工的工作效率,可以有效地管理生产成本。此外,通过使用ERP系统实时检查公司库存的实际数量和会计数量,可以及时高效地计算人力和物力的使用成本,并且可以根据数据库。通过对对进出仓库物料的实时监控,对物料供求信息进行调整,及时对采购和销售计划进行调整,确保库存结构的合理性,从而有效降低库存成本。 3.4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 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对各个环节资金流进行完整的跟踪,有助于进一步加强资金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此外,财务人员可以使用ERP系统处理日常账目,管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进行成本核算并准备财务报表。同时,使用ERP系统进行财务预测,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有效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扩大会计核算的范围和深度,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4使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得到良好应用的方法 4.1加强企业员工ERP系统应用方面的宣传和培训 为了进一步促进ERP系统在业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并享受ERP系统高效管理的带来效率提升,企业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员工对系统应用的培训,促进ERP系统在企业管理和运行中得到充分应用。例如,公司的相关部门定期召集员工并组织有关“ERP系统在业务管理中的应用”的培训会议,以告知员工ERP系统在业务中的重要性。对企业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分类培训,使员工对ERP系统的原理、功能和操作技术有清晰地认识,使他们可以在ERP计算机系统运、维护、升级和优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能对ERP系统相关应用进行熟练操作的状态下开展各项工作。 4.2以长远的眼光看待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ERP系统不断进步,企业的所有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都带来了便利,想要稳定持续发展,企业有关部门就要对ERP的发展做长远的打算,对其不断进行改善。例如,企业相关部门对ERP系统软件进行选择时,要从企业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清楚自己开展业务的水平,然后在选取适合企业发展的ERP系统软件,在实施过程中要留有发展弹性空间,让其有充分的空间去进步。与此同时,设置ERP系统运行预警,在其工作过程中发生故障时,能够立刻通知有关人员去进行修理,尽可能减少对企业管理造成的损失。站在长远的角度看待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有目标性的规划发展方案,选择适应性强的软件,保障其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稳定运行。 4.3促进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应用 ERP在企业中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质量的水平,想要把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要对ERP系统的落实过程加强监督。例如,企业相关部门需要在所有部门及所有工作环节中帮助ERP系统地落实,对其编码、系统方案的实施、管理信息汇总报告等实施二次研究,保证其落实环节不出差错,避免二次调整的不必要损耗,保障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优势性作用。对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各个应用环节严加监督,不断升级优化ERP系统,根据企业管理实际需求进行ERP系统应用方案调整,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保证管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双重提升,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5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双重冲击下,将ERP系统用于业务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使用ERP计算机系统进行业务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业务管理水平,计划业务发展目标并促进业务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ERP系统在业务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市场的新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ERP系统管理目标和计划,完善ERP系统的应用功能,从而确保企业管理的绝对优势。 作者:李鹏飞 单位: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篇2 ERP即企业资源规划,其中包含人事、物资、财务等企业重要管理内容。因为ERP系统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所以,实施ERP对于企业来讲益处良多,但是在我国也有很多企业在投入大量资金购买ERP软件之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此,企业有必要及时了解ERP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ERP系统在企业管理应用中的必要性ERP系统既是一个被普遍采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也是一种较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它能够使企业的内部资源信息和外部资源信息实现高效集成。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要保证正常运转,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内容。ERP系统可以在做好企业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同时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为各个模块的信息整合提供平台,高效处理企业内部事务,在生产运作过程中能够体现出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实现资源的可再扩展性。相较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它在原材料成本的控制上更加精准,对于财务数据的处理更加严格,能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很大帮助,是企业寻求更好发展的必然途径。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身原因 许多企业在引入ERP系统时没有明确的企业目标及总体的规划。ERP系统体现的主要是精益生产及其在制造理念上的更新,而部分企业希望在引入ERP系统之后可以解决企业存在的一切问题。还有一些企业从外部引入的是通用的ERP系统,不能完全地适应本地区、本行业的情况,且在应用过程中盲目地追求ERP系统功能的多与全,却没有针对ERP的功能进行与企业相结合的规划,且在前、中、后期的实施计划中缺乏明确的工作重点,这些导致ERP在企业内部实施的成功率大幅下降。另外,在企业自身方面,还存在缺少相关部门有力配合的问题,而ERP系统整合了企业各部门的信息,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从企业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都给予一定的配合。 二、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度不够 许多公司的高层领导会认为ERP系统是一种应用技术,因此会把它当作一种简单的商业信息建设项目来对待。但是,ERP系统并非经过专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安装和配置后,就可以解决企业业务管理问题。企业制订资源计划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管理工程,其内容包括公司策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生产流程等。如果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于ERP项目的实施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使得资金的投入和人员的配备计划不够严密,那么ERP的实施自然是不易成功的。举例来说,从软件系统采购到系统切换这一流程需要3—5年甚至更加漫长的时间,而在应用ERP系统的过程当中也需要进行多次测试与评估检测,如果缺少企业高层的重视,仅是巨大的投资和劳动力的耗费就会使ERP的推行受到阻碍。 三、缺少专业员工的引进和培训 ERP在企业的顺利实施需要专业员工的参与,这里所提到的专业员工指的是在计算机技术和企业管理方面都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员工。首先,ERP在被引入企业中时,需要企业员工进行基础数据的录入。其次,ERP在初步运行过程中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反复调试,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对ERP系统和企业的相关信息都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人员的操作水平是ERP系统运行是否能够顺畅、作用能否得到发挥的关键,没有专门的ERP工作人员,或者ERP人员身兼数职,都是企业缺少专业ERP员工的表现。 四、ERP流程的缺陷 在我国企业中ERP实施成功率并不高,其中一个原因是企业所选择的ERP软件不成熟、缺陷较多。ERP系统是一个全过程系统管理软件,必须通过技术标准的审核以及严格的应用考核和应用试验才可以更好地融入企业。但是,我国目前尚没有这类软件可以投入市场的标准和制度,也无法对其准入情况做出严格的审查。因此,如果企业所采用的ERP系统存在流程上的缺陷,那么企业在实施ERP的时候就会出现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的情况。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应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明确企业战略目标 在目前的情况下,引入ERP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同时也可能有高收益的决策行为。企业在引入ERP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分析企业是否已经发展到需要应用ERP系统的阶段,需要用ERP系统来解决企业的哪些问题,要达到企业运营的哪些目标,实施ERP的条件是否完备等;其次,要参照企业业务流程,分析当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的关系,规划好ERP系统实施后的业务流程。在选择和应用ERP系统的过程中,企业既要紧密结合当前的运营状况和经营管理实际,又要充分考虑未来的业务发展及管理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首先,企业应全方位考虑自身当前的经营管理状况,并对未来的经营发展做出清晰的战略规划,同时要对企业ERP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认真分析。其次,要通过网络对目前国内的各类企业的所有ERP系统及其供货商信息数据库进行数据比对。在这个数据比对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综合地分析各个供应商的情况,充分考虑各个ERP产品在企业实际应用中表现出的特点和实际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之后再做出选择。与此同时,还必须仔细地分析ERP系统供应商所能提出来的项目方案。最后,在应用ERP系统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面分析、掌握企业管理状况,保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去除无效的工作流程,补充必要的环节,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关系,使生产作业规范化,实现扁平化管理,并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后健全企业绩效监控体系,将ERP系统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立足于长远,持续改造企业内部作业流程,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二、企业领导给予高度重视 应用ERP系统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次深刻的管理方式变革,企业领导必须意识到ERP的实施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自身为起点带动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参与到ERP实施的过程当中。在面对困难时,企业领导要带领骨干人员组成ERP建设领导小组,做好协调、组织、领导等相关工作,把ERP在企业中的实施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实施ERP的成本较高,所需资金从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巨大的资金投入更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理解和支持。ERP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参与可以保证项目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并且,ERP系统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将其权限和运作进行整合,这更需要高层领导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并对企业在系统更新前和更新后的矛盾进行及时处理。另外,在ERP实施过程中,企业领导的参与更能够体现出企业方面对于项目的重视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带头融入、亲自实施,不仅代表着领导的重视,更代表着企业的重视,而企业的重视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如此一来,所涉及的员工也会在企业领导的带动下,表现出配合ERP实施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出和谐、融洽、积极的工作氛围,这更有利于推动ERP系统与企业的融合,有效推动ERP的实施进度,使企业更快地完成管理方式的转变。 三、引入专业人才,坚持员工培训 ERP系统的运行需要信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而这些均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因此企业要想做好ERP系统的应用工作,就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让专业的人去做好专业的事。另外,ERP系统的运行并不是部分管理人员的专属工作,也不是企业管理方式的形式主义变革,而是要切入实际,解决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ERP融入企业后的使用者是企业各部门的员工,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业务人员,都要对ERP的基本操作做到熟练掌握。但是,从当前ERP系统在多数企业中的初步实施情况看,相关的员工对于ERP的了解较少。因此,在ERP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企业应该聘请ERP软件商或者专业的培训公司对员工进行专业的系统操作培训,要求各部门员工对ERP系统的操作进行初步了解,并且通过定期培训,深化员工对于ERP系统的理解,不断解决员工在ERP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在培训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员工参加培训的态度,其次要通过培训向员工传递ERP系统的相关理念,让他们了解有关框架和具体的逻辑流程。同时,要合理安排培训的进度和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为保证ERP实际操作培训的效果,可以采用个人竞赛或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员工掌握ERP相关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情况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优异的员工进行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对于考核成绩较差的员工进行批评教育和深入谈话,加强督促和激励,确保在ERP实施过程中不落一人,使每个员工都能真正了解企业ERP实施的总体框架、熟悉所在部门ERP系统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流程,并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完成ERP系统的操作。 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ERP软件 企业在决定引入ERP系统的时候,切记不要盲目选择ERP软件。在购买ERP软件之前,要综合分析企业的特点、引入ERP的需求,以及企业当前所存在的问题需要ERP系统中的哪些功能来进行解决,同时结合企业现状考虑是否具备了实施ERP系统的客观条件。当前ERP软件品牌繁多,如用友U8、金蝶等,其功能也各有不同,企业在选择的时候要秉持“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这一原则。现实中,一些企业没有经过仔细分析就盲目引进国外软件,结果由于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相关法律法规差异等,导致所选择的软件不能适配于企业需求或者所购买的软件中部分管理功能因不能得到国家的许可而无法正常运行。在选择软件时,除了要考虑国家背景限制以外,还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选择与企业文化、企业运作和企业发展相符的ERP软件,盲目购入ERP软件会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匹配现象,给ERP系统的引入工作带来极大的风险。近年来,由于ERP软件选择上的失误而造成ERP实施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为了避免因为软件选择错误而导致ERP流程上出现问题,进而导致企业在进行ERP业务转型和项目更新中遭遇失败,企业必须仔细分析自身情况,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软件。另外,在购入ERP软件之后,各部门数据的整理、收集、分类、录入工作开展得怎样也是ERP能否得到顺利实施的重要一步。因为在开始使用ERP之前,需要对于企业各部门的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其基础数据的整理和归纳工作往往存在范围广、工作量大的问题,如果初始状态下所录入的数据不准确或者存在类型错误,那么也会造成ERP在接下来的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所以在这一关键性的工作环节中,要确保录入的基础数据准确而全面,从而为接下来的ERP顺利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随着管理思想的持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管理方式的信息化有了新的要求。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优化企业的作业流程,但是企业不能要求ERP解决内部的所有管理问题。企业分析和问题诊断同样是ERP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在当前的发展水平下,企业在ERP系统的初步融入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通过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由企业领导给予相应的重视、做好员工定期培训工作,以及在引入ERP系统之前做好合适的选择等举措,都能使这些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借助ERP系统的顺利实施,企业可以加强内部管理资源的链接,进而提升综合管理能力,真正做到精益生产和扁平化管理,减少信息从决策层到执行层的传递时间,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度。本文以此为愿景,通过剖析ERP系统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企业引入和实施ERP提供参考。 作者:叶锦川 单位:厦门市民和电器材料有限公司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篇3 1引言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是基于制造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能够结合不同行业或企业实际需求进行配置,对供需链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ERP系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工具,能够创新企业的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企业在实际使用ERP系统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2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2.1创新内部信息传递形式,健全管理系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高效的信息传递形式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让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谋求更长远的发展,不断改进企业的管理体系,为企业带来更多互利共赢的机会。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和信息流通的高效性。别是在使用ERP系统之后,企业的管理系统愈发完善,能够实现对不同机构和部门运营数据的统一管理,能够在一个数据库中存储企业的采购信息、库存情况、客户资料、财务信息以及营销记录等内容(见图1)。便于对比和分析,使用起来十分便利,可以减轻工作负担,能够明显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进而推动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2.2革新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提升经济效益 ERP系统的引入可以让企业建立独特的信息管理体系,把管理风险降至最低,避免失误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可以促进企业干部、员工间的沟通,让企业各部门的负责人实时了解业务的进展情况。员工也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找出企业现存的经营问题,提出规避风险的对策。企业自上而下团结一心,共同探寻企业平稳发展的道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除此之外,ERP系统的使用还符合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可以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系统,提高信息管理和利用的效率,保证企业业务集成的工作实效性,保证企业管理工作高效开展。在相应的运行环境下正确地使用ERP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企业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开支,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3ERP系统的使用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3.1ERP系统的使用推动企业管理理念转变 企业的各级领导应充分意识到引入ERP系统的重要价值,之后在企业管理中贯彻并实施现代化管理理论,进一步规范企业各个管理环节,让企业领导、管理者和职工自觉遵守,让现代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将其纳入企业文化的内容。 3.2ERP系统的使用需要管理人员达成共识 企业管理人员应做到眼睛向外、练好内功,把管理基础工作落到实处,这是应用软件及软件供应商没有办法向企业提供的,必须亲力亲为。ERP系统的引入被视为“第一手工程”,可见企业管理者在ERP引入过程中的特殊作用[1]。 3.3ERP系统的使用属于一项长期系统工程 和其他的固定资产与设备的投入、产出相比,ERP系统的投入和产出并不直观,投入无法在短时间内收获回报或取得较大的效益。ERP系统的投入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无法做到立竿见影,它的核心是管理思想的优化,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规范。ERP系统可以在企业长期发展中发挥相应的作用,通过不断优化企业的管理从而持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3.4ERP系统的使用需要复合型人才的支持 ERP系统的使用需要有专业人才的支撑,这些人才一方面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另一方面要懂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目前,有很多高校越来越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仍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许多企业十分青睐引入复合型人才,把他们当作企业的财富,让其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以说复合型人才是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队伍。在过去,部分企业不注重管理,复合型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产品开发人员和市场开拓者间相距甚远,扮演辅助的角色,并非政策倾斜的对象,所以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在企业引入ERP系统之后,复合型人才在企业中发挥先导的作用,在企业管理步入正常轨道之后,复合型人才的作用又存在被轻视的现象。复合型人才活跃在人才市场中,企业通常花费大量的物力、财力挖掘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4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4.1企业领导层对ERP系统的认识不充分 目前,原来越多的企业引入了ERP系统,希望利用该系统减少管理的成本,同时,提升管理的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有少数企业未能摆脱落后的运营与管理模式,没能全面意识到ERP系统的重要价值,不愿意投入资金引进系统;也有少数企业不顾自身的经济条件与发展规模,盲目地期望通过ERP系统的使用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在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下通过借贷引进ERP系统,严重威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这种行为同样不可参考。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负责人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企业管理中ERP系统的应用价值,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以及运营管理的需求作出适宜的选择,以此发挥ERP系统的最大效用。 4.2缺乏专业性的系统操作人员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国企业要积极借鉴并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以此来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大部分企业把ERP系统应用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然而在系统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存在配套设施不足以及技术工作者匮乏等问题,很难发挥出ERP系统的真正价值。个别企业过于追求ERP系统高效、快捷的优势,不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相应的人才。系统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这一点需要引起企业的注意。 4.3企业内部ERP系统的运行环境不理想 企业如果想让ERP系统更好地发挥相应价值,需要为系统的运行创设理想的环境,同时,保证数据的精准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有力推动企业发展。但是就目前来说,受技术条件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多企业在基础数据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ERP系统对于运行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无论是操作失误还是设备故障,都会产生波动,进而影响到ERP系统的信息传递,大大降低ERP管理系统的效力[2]。 4.4ERP系统和企业发展需求不够契合 在国内的一些大中型的企业中,存在许多综合型的企业。这些企业规模较大,有很多分支机构,在应用ERP系统期间面临一定的局限,无法覆盖全部项目和所有的分支。企业若想实现统一管理,不得不提高对ERP系统的投入,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对ERP系统展开特色化的调整与改造,更好地适应企业自身的架构模式,确保ERP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这样做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支出,而且这种投入通常是长期的。ERP系统和企业相互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对自身信息管理系统与经营流程的双向改造,企业必须加以重视。 5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改进策略 5.1企业领导加强对ERP系统应用的重视 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应当主动学习前沿的管理理论,树立起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深刻意识到ERP系统是把信息管理当作基础的一种先进的管理形式。ERP系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地管理企业的经营信息,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降低企业业务经营的复杂性,从源头上降低企业管理的难度,令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管理更为顺畅,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当企业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ERP系统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地整合、利用资源信息,发挥ERP系统的最大效用,让企业的管理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信息化的特点,让企业走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5.2加强对ERP系统操作者专业素质的培养 为充分体现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企业应当制定计划,对操作ERP系统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积极地加入ERP系统的推广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系统运行环境,不断完善ERP系统的配套设施,结合企业现有的规模与发展需要采用适宜的操作方法,全面发挥ERP系统的应用价值。国内很多企业规模较大,有很多分支,管理体系包含了许多分公司系统、子公司系统,企业结构复杂庞大,涉及的管理控制以及财务预算工作较为烦琐。如果企业的各个分支机构都引入符合自身需要的ERP系统,将大大提高管理的成本,为企业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所以,企业ERP管理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结合企业实际的管理需要给予ERP系统本地化的改造,在持续的优化工作中越来越适应企业的管理体系,达到节省成本的目标,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3]。 5.3不断优化ERP系统的运行环境与配套设备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信息技术等各类手段推动企业不断发展。ERP系统可以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令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更为完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更长远的发展。然而部分企业在引入ERP系统时,体现出盲目跟风的问题,未能深入分析企业的管理需求和经济情况,不注重对系统运行环境的建设及配套设施的完善,ERP系统的使用效果不理想,进而引发资金浪费问题。这就意味着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和经营效益选用适合的引进计划,优化ERP系统的运行环境,落实好数据的准备工作。打造与ERP系统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在优化运行环境、健全配套设施中不断提升ERP系统的管理实效性[4]。 5.4切实增强ERP系统和企业发展间的契合性 企业如果想全面彰显ERP系统的功效,全面实现系统化管理,就必须做到合理应用ERP系统、整合各类资源、简化各个分支机构的业务内容。针对采购仓储、生产经营、财务运行和人力资源等内容展开分类管理,全面发挥企业发展所具有的资源优势的价值,为ERP系统的应用打造便利的条件,保证ERP系统和企业综合发展的需求相契合,在缩小涉及面的同时减少集成操作,扫除ERP系统运营方面的阻碍。促进ERP系统和企业管理体系间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ERP系统的应用价值,进而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 5.5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ERP系统属于信息管理系统的一种,所以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要求较高,ERP系统使用的大部分数据都和企业的业务息息相关。企业负责人制定决策时需要依据ERP系统给出的数据,也就是说,ERP系统的准确性非常关键,企业应当依据相应的原则合理收集数据信息。 5.6设定具体的工作准则与规程 ERP系统的引入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运作。ERP系统可以做到数据共享,令企业的流程具有可视化的特点,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在使用ERP系统时,需要按照企业具体的需要,针对性地设计ERP系统管理规程,将其作为企业的工作准则,利用ERP系统从严治企。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注意到使用ERP系统只是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尤其是对大部分企业来讲,仅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初期阶段,而不是终点。企业在使用ERP系统之后,能够及时地发现企业流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为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目标的设定与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推动企业不断进步与发展[5]。 6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中引入ERP系统可以创新内部信息传递形式,健全管理系统,同时,能够革新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提升经济效益。针对具体应用中的不足,企业可以充分参考上述改进策略,提高对ERP系统的认识,创设适宜ERP系统平稳运营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ERP系统的使用价值,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晶.智能管控一体化系统在化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21(20):77-78. 【2】张春华.浅谈ERP系统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与改进[J].商讯,2019(25):112-113. 【3】夏俊杰,庞新月,张博雯.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商业价值及应用策略研究[J].智富时代,2018(7):85. 【4】杨振勇.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改进策略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5):293-294. 【5】李洁.ERP系统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与改进[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作者:林鹏飞 陈雅梅 单位:易捷讯(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浅谈园林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谈园林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进步。其中园林事业的蓬勃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各企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以园林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为题,分析园林工程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中找出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成本控制措施。 关键词:园林事业;环境;竞争;成本控制 一、园林工程成本管理及其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企业眼中的成本管理就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由成本核算与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构成。做好成本控制,有利于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落实企业各部门经济责任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成本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园林企业来说,成本管理工作有其本身的特点,需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 对于园林工程成本预控来说,其形成主要有四方面的要素。一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各地方部门管理的有关规定。二是园林企业管理标准,各级管理机构人员的管理职能,基本要素的要求和规定。三是上级下达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四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CI”形象标识等施工现场达标标准。园林工程成本预控要遵循的基本思路分为四步:预控成本效益、施工进度成本、预控质量成本、、预控安全生产、文明施工、“CI形象”成本。 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管理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工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管理,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措施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一方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规范了企业内的不正当竞争,有利益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节约了社会资源,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科学合理的园林工程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智慧所在。 二、目前我国景观园林工程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工程成本管理是一项集技术、经济、管理活动于一身的综合性工作。园林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并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因此,就目前来看,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成本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一方面,成本管理中控制主体不明确。一般以为成本控制主要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技术、人员、建材、经济实力等关系不大。这貌似分工明确,而实质上没有认识到成本控制的真正含义。当施工部门为了工期而增加工人设备,就会加大成本;技术部门为了工程质量而忽视经济成本。总之成本控制主体不明确,导致企业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责任不明确。成本核算就应是全体员工共同的工作,而现实中企业由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负责,没有相关制度的严格制约,形同虚设。 (二)企业对成本控制概念模糊 首先,招投标计价概念模糊。企业管理者及项目经理仍习惯于沿用传统的“量价合一”的计划模式想问题、办事情,缺乏对当前计价管理的“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动态管理的了解。其次,投标报价是依据国家预算定额,这样企业很难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按照实际所需的人、材、机费来分析测算成本,而只能采用套定额、请分包(供应)商报价的方式。最后,企业内部没有准确的成本定额,不能确定准确的实际施工成本。 (三)成本意识淡薄、成本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 一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大部分企业缺乏开始的经济成本分析,一般是边干边做,甚至先干后做。这样导致企业更重视工程工期和质量,而忽视成本控制,一方面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浪费资源,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成本管理队伍素质不高。有些成本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没有相关的证件,只靠工作经验这样不能保障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科学合理进行。除了技能方面,成本控制人员的道德素质也有待提高。在工作中经常出现人员的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等,给企业本身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三、如何做好景观园林工程的成本控制工作 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如何做好景观园林工程的成本控制不仅是企业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家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景观园林工程是一项利民利国的工程,其综合价值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企业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园林工程的综合价值的高低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工程的成本控制。鉴于目前我国园林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本文将就问题提出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想要做好园林工程的成本控制工作,必须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一方面,转变组织构架。由过去的公司、分公司、工程处、工程队的兵营式管理模式,向直接的公司管理层次、项目操作层次、岗位责任层次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其次,明确职责范围。公司管理层次主要负责责任成本的确定,对项目进行过程监督、服务、核算及兑现工作。而项目层按照下达的责任成本,进行施工管理成本的核算和操作,岗位层负责具体工作,对分解的责任目标明确,接受管理层和项目部的管理和监督。最后,严格执行管理体系。建章立制是管理工作的基础,严格执行成本控制工作,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法,分工明确、关系明晰。 (二)从局部到整体进行成本控制实现双赢 园林工程成本主要包括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及其它等费用。因此,企业不能忽视每一部分的费用支出,这都是企业暗藏的财富。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工程必须在保证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项目部在抓好项目管理时,认真分析影响施工成本的主要因素,强调项目在抓质量、抓进度的同时,必须抓好效益,对工程中的人、机、材料费用实行“预测预控分析对比”的方法进行管理和控制,使项目施工成本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这样更有利于管理人员的调动和管理,使小处受控于手,再从大处宏观把握,这样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能够兼顾。 (三)加强成本管理队伍自身综合素质建设 首先,全面提高成本控制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聘用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员,并不定期的进行专业的培训,要求持证上岗。其次,要提高成本控制人员的道德素质,做好本职工作,培养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心等。企业可通过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成本控制人员提供必要的保障,对认真履行职责,忠于职守,做出成绩的成本控制人员,公开进行表彰,鼓励和保护,对于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人严格查处。这样可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并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从总体上提高成本控制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结束语:当前我国园林建设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园林企业必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自身成本控制水平,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为企业赢得市场,为社会节约资源。这一思想也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园林工程建设和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成为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浅谈园林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漫谈园林工程施工中之成本管理 摘要: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如果各层次、各部门的职能和责任不能形成合力,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成本管理将成为一句空话。在实际操作中,成本管理的核算要坚持阶段性和项目竣工决算考核相结合,建立月统计、季结算、年度中间结算和竣工结算相结合的分阶段兑现核算程序。计算实际成本时,需通过会计核算,进行盈亏分析,编制成本报告,作为兑现的依据。只有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管理层、项目层、岗位层通力协作,才能保证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取得实效。本文对园林工程施工中涉及成本控制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成本控制采取的具体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控制 一、概述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园林施工项目管理在广大园林企业中逐步普及和发展,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做好园林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每个企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这不仅牵扯到企业的管理水平,关乎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如何通过优化整合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及科学技术等资源合理控制成本,并力求达到最低风险、最佳成本、最大利益的目标,是每个企业都关心的课题。可以说,保证项目成本管理的实施已经成为园林施工项目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成本管理不仅体现了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意义和本质特征,而且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在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管理,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措施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经济和管理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成本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和总和,园林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例如从投标活动开始到项目中标、签订合同、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以及后期的养护管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的工作。 二、从园林工程的施工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做几方面的分析和认识: 1.针对园林工程的施工 首先从施工资料入手分析。现在的工程市场对施工资料的要求很高,没有完整的施工资料,工程就不算完整,甚至连工程款都无法支付,而工程资料的完整,必须建立在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完整掌握和了解,因而全面记录施工过程,做好施工日志,是避免日后发生纠纷、影响工程效益的有力手段。 2.仔细研究合同条款 从施工合同的角度切实保护企业的自身利益。施工合同是种植工程项目实施的依据,任何的施工行为都不能超越合同的制约,因此合同签订前就得仔细研究各个条款,以维护自身利益。合同签订后,各种施工条也会发生变化,也要仔细研究合同条款,合同条款要研究细致,语言清晰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有歧义。在合同内找到有利于自身的内容,通过索赔或反索赔等手段,切实保护自身利益。 3.施工现场进行沟通管理 现在的施工条件下,除了加强现场的各相关措施,沟通也在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各方的沟通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对工程作品的完成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1.1与建设方的沟通。施工过程中,建设方起着决定性作用,投资、拨付款、质量、变更验收等各面都明显受到建设方的影响,所以和建设方的沟通就显得特别重要,需要把握一定的原则,要有理有据,以事实说话,并以合同条款为依托,从工程实际出发,但不能无端提要求或变更。 1. 2与设计方的沟通。设计图纸是施工的依据和蓝本,但设计图纸受各方条件的限制,与施工现场难免有不一致的地方,甚至会由于设计师的疏忽或知识能力限制等因素,设计中会存在一定的错误,因此与设计方的沟通也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进程和效益。另外设计变更也需要设计方出变更图,而设计变更也成为园林中工程利润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各园林公司也需要加强与设计方沟通的力度。与设计方的沟通应本着尊重、探讨、学习的态度,以满足景观效果为原则来进行。 1. 3与监理方做好沟通。监理代表建设方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工程款拨付、验收等重要环节也起着重要作用,在隐蔽工程验收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加强与监理方的沟通也是工程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与监理的沟通一般以资料为主,资料要求做到真实、详细、针对性强,不夸大事实,不隐瞒缺陷。 三.做好园林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成本控制通常是指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能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力求将成本、费用降到最低,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中的很关键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降低工程造价,也就是对项目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项目经理部应对施工过程发生的、在项目经理部管理职责权限内能控制的各种消耗和费用进行成本控制。项目经理部承担的成本责任与风险应在"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中明确。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是质量、进度、安全以及现场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具体措施需从以下四点进行分析: 1.首先对材料费进行控制。园林工程施工所用的材料在种植工程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成本的节约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材料采购要坚持价格最低、运距最短、储存合理的原则,控制好采购的成本。安排富有经验的收料人员严把材料质量和数量关。按预算工程量及配合比做好各种材料的用料计划,并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耗用材料的数量控制,把原材料的消耗率降到最低点,并提高模板及零部件的利用率。 另外谈一下对主要材料、构配件及周转料的配置要求。主要材料的来源,包括农药、化肥等,要从获得质量认证资格的厂家进行采购,苗木从有较好信誉的苗木公司、场圃采购,同时应获得业主或监理工程师的认可。辅材尽量从本地进货以节约运输成本和运输中的破坏及损耗。对农药、化肥等物资的储存,作好防雨、防潮工作,苗木运输注意在吊运过程中的安全,严禁碰撞。放置在运输车辆上的苗木其两侧应加软质垫物,与车辆接触的地方也应做好防护,适当覆盖。材料运至现场,经验收合格卸至材料分类存放场地,注意防止因地面沉陷、给水等因素造成苗木浸泡或增加运送成本等。 浅谈园林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试论园林工程施工成本与质量控制 摘要:本文从园林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施工质量控制等角度阐述了园林施工管理的基本方法及管理措施,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与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成本质量;控制 引 言:园林施工项目管理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定比选)、经济(如核算)和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成本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各种耗费和总和。园林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如从项目中标、签约甚至参与投标活动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以至包括后期的养护管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 园林绿化施工管理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降低工程造价,即对项目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通常是指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力求将成本、费用降到最低,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1园林施工成本的构成及基本控制方法 园林绿化企业施工项目成本的构成 根据园林绿化施工项目费用标准的内容,施工项目成本主要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直接成本主要由种植土方费、工程苗木费、种植人工费、辅助材料费、机械台班费及其他直接费用组成;间接成本包括现场管理人员工资、管理人员工资附加费、办公费、差旅费、固定资产使用费、行政工具使用费、职工教育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金和劳动保护费、工程保修费、工程排污费等。 除上述显性成本外,而事实上,还有三大块很难对其定量分析、记录,这就是体制成本、机制成本和素质成本,称作隐性成本。其实质是体制落后、机制僵化、素质低下,最终反映为项目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成本控制的一般原则包括:全员控制原则,全程控制原则,中间控制原则,目标管理原则,坚持节约原则,例外管理等原则。 1.2成本的控制方法 1.2.1通过内部招投标模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园林绿化企业将施工工程项目在公司内部采用招投标模式选定中标施工队(组)。 1.2.2对在施工工程项目中占较大比重的开支,实施重点监控。在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中,以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支出。实行“以收定支”或称“量入为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做法:①人工费的控制;②材料费的控制;③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由于园林建设项目施工的特殊性,施工图预算的机械使用费也往往小于实际发生的机械使用费,但可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在取得甲方的认可后,于工程合同中明确规定一定数量的机械费补贴,或按实际发生的台班数请甲方签证认可,在决算时一并计算,从而控制机械费的超支。 1.2.3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①降低停工、返工损失,将其控制在成本预算的1%以内。②减少质量过剩支出。施工员要严格掌握定额标准,力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人工和材料消耗不超过定额水平。③健全材料验收制度,控制劣质材料额外支出。材料员在对现场材料进行验收时发现有病虫害或规格不符合要求时,可拒收、退货,并向供应单位索赔。 1.2.4坚持现场标准化,堵塞浪费漏洞。根据现场及工程特点,合理安排施工现场,加强现场安全生产管理,节约人力物力。通过考核,赏罚分明,促使成本降低。做到有奖、有罚,调动企业的每一位职工在各自的施工岗位上努力完成目标成本的积极性,为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和增加企业的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 1.2.5抓好隐性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要改革不适应市场的落后传统管理体制,强化成本核算管理激励机制,加强员工市场竞争意识和技术质量素质,从而促进企业包括施工成本控制在内的整体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不顺应项目管理规律,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传统管理体制,造成机构重叠,层次过多,队伍庞大,人浮于事引起的效益低下,费用增加,所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人才、劳务、材料、设备和奖金五大市场是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健全完善管理机制,稳定项目管理制度,实行项目经理竞争上岗、项目负责制等措施是降低机制成本的重要环节。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则造成决策失误、管理失控、效率低下,会增加项目成本或发生很大的机会成本。项目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领导管理素质、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并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及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就能使管理的工程项目以最小的投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获得项目效益最大化。 2降低园林施工成本的其他途径和措施 降低园林施工项目成本的途径,应既开源又节流,或既增收又节支。只开源不节流,或只节流不开源,都不可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至少是不会有理想的降低成本的效果。 2.1认真会审图纸,积极提出修改意见 在园林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按图施工。但是,图纸是由设计单位按照用户要求和项目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水文地质情况等)设计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设计人员的主观意图,很少考虑为施工单位提供方便。因此,施工单位应在满足用户要求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联系项目施工的主客观条件,对设计图纸进行认真的会审,并提出积极修改意见。特别是对于结构复杂、施工难度高的项目,更要加倍认真,并且要从方便施工,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和保证工程质量,又能降低资源消耗、增加工程收入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科学根据的合理化建议,争取建设单位的认同。 加强合同预算管理,增创工程预算收入 在编制施工图预算时,要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基本成本费用,包括合同规定的属于包干性质的各项定额外补贴,并将其全部列入施工图预算,然后通过工程款结算向建设单位取得补偿。即:凡是政策允许的,要做到该收的点滴不漏,以保证项目的预算收入。称该方法为“以支定收”。但是一个政策界限,不能将项目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也列入施工图预算,更不允许违反政策向建设单位高估冒算或乱收费。 把合同规定的“开口”项目,作为增加预算收入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按照施工图和预算定额编制的施工图预算,必须受预定额的制约,很少有灵活伸缩的余地;而“开口”项目的费用则有比较大的潜力,是项目创收的关键。 3 质量控制 3.1 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园林建设产品的形成过程中, 必须要使作业技术和活动在受 控 状 态 下 , 才 能 生 产 出 满 足 质 量 要 求 的 产 品 , 所 以 质 量 控 制要贯穿项目施工的全过程。包括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完工验收阶段和保修阶段。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 、方 法 和 环 境 , 对 于 园 林 工 程 来 说 关 键 的 质 量 控 制 是 人 和 材 料 。 浅谈园林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基于成本管理的角度下对园林工程施工成本的探析 摘要:每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必须考虑到施工成本等问题,园林的工程施工成本管理能有效地控制施工过程中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度,达到节约资源和节约资本的双重效果,为园林建设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文章从工程成本管理的角度去对园林工程成本进行探讨。 关键词:成本管理园林工程技术控制 引言 园林工程施工有效管理,是所有园林建设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园林工程建筑企业经济发展的中坚指导因素。园林建设企业对园林施工成本管理控制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园林建设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所以做好园林建设施工成本的有效管理,对促进园林建设企业经济向前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文章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期给园林建设企业和我国园林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一、从基本的管理层面抓起,提高园林建筑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在每个园林建筑企业的发展中,都十分关注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这一管理环节,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直接关乎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之中,因为这一管理环节直接与企业经济效益相挂钩。园林建筑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必须优化整合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及科技等方面所需要的成本管理,达到从管理源头中有效遏制园林建筑企业在工程施工中出现经济浪费和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在园林工程具体施工过程中,应先把握好工程资料的管理,在一个工程建筑过程中,没有一个完整的工程资料,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项虚设的建筑工程,为了更好地完善建筑工程的质量标准,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园林建设企业必须先从施工资料入手,建立好一项完整的施工资料,把握好施工方向,控制好施工进度,明确施工目的。 做好工程造价方面的管理,明确工程材料资金,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施工中资料的成本。做好工程材料资金的管理,项目经理部在职责权限内应对整个工程进行中对所有各种材料消耗和费用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在成本控制中应对材料费、机械台班费、工人工资做好相应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材料费是指工程施工中所有的材料费用,对其应做好具体的管理和控制。例如材料的采购,要本着价格最低、质量最好、运距最短、储存最合理的管理原则,实现成本的最优化管理和控制。再如对苗木和化肥、农药等材料的采购、运输和储存管理,就必须做好成本的有效控制。苗木的采购必须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好的苗木种植基地进行采购,达到质优价廉。在苗木运输过程中要做好车辆内苗木保护工作和到园后的放置处理工作。化肥和农药等物资的储存要注意防潮防雨,达到尽量降低成本的目标。 二、实行分包工程的有效管理制度,降低成本,综合提高工程效益 实行分包工程,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工期。合理分包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在工程施工进度中更有利于达到预期目标。 在工程分包中,要注意到分包工程队伍的作业实力,要辩证地选择专业的施工队伍进行合作。在选择合作的分包施工队伍不一定要报价最低低的单位,但是必须选择专业的,具有作业实力的施工队伍。先从其队伍中施工人员素质、历史的施工业绩以及相关施工设备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然后才确定与其合作。 分包工程招标方面应注意招标对象,最好实行内部招标。在工程分包招标过程中,应实行内部招标,防止一些技术水平低的工程队伍混进来,给整个工程质量和进度造成影响。合理分开分包范围,辩证分包,质量高要求的工程最好不要分包出去,一般只能对以劳务为主的施工项目和工期紧张的工程采取分包形式。 三、努力研究施工合同,辩证进行施工管理,降低成本,维护企业自身利益 仔细地对施工合同进行研究,有效保护园林建筑企业的自身合法利益。施工合同是园林建筑施工工程项目实施的有力依据。在工程建筑方面,任何的施工行为都受到施工合同的制约。所以在园林建设企业的施工之前要认真仔细地研究施工合同,在合同签订之前仔细研究合同中的每项条款,以达到维护企业自身利益的目标。 合同签订以后,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都要仔细研究合同中的每项条款,合同内容语言要清晰明确,文字意思不能有歧义。在合同内容中找到保护企业自身利益的条款要精心仔细研究和把握,这将有利于工程事故出现后或对方反合同条款后通过法律中索赔和反索赔办法保护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 在施工中对各方面进行业务和实际交往中的相互沟通,园林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整个工程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例如与建设方的沟通、与设计方的沟通、与监理方的沟通、与材料市场方的沟通等,达到尽量降低施工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 运用现代信息渠道,提高园林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如今,信息技术的提高给园林工程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机会,努力做好信息方面的工作,更有效地为园林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要做好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有效降低施工成,实现园林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优化管理结构,多角度,全方位地降低工程施工成本,为企业争创更好的经济效益。
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篇1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调控政策的实施,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竞争也愈来愈激烈。房地产行业具有投资成本较高、周期比较长、受到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影响比较大等特点。就目前来说,在房地产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直接关系着房地产企业项目的实施。 一、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预算制度存在很多的漏洞 有些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的做好对项目资金的预算工作,而且房地产企业中的资金预算制度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对于房地产整个企业而言,相关的管理人员没有充分的对项目资金的预算做到位,也缺乏对项目资金预算的重视,从而造成房地产企业资金的混乱和浪费现象。 (二)房地产企业对于管理资金的结算方式没有科学性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因为其项目的投资成本比较高,并且在进行企业资金管理的结算工作时没有一个科学的结算方式,这样就使得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结算工作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从而导致了房地产企业的项目资金就变得很分散,这样就导致房地产企业的相关领导不能清晰的掌握企业资金的去向。 (三)房地产企业对于企业自身的资金管理还不够重视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由于其兴起的比较晚,所以企业的资金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并且有一些房地产的高层管理人员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还不够重视,严重的影响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的工作,从而在进行中状况连连。还有就是,很多的房地产企业由于其资金管理制度的不合理性,责任分配混乱,这样就使得整个资金管理没有一个良好的顺序和分工,这样不但严重的影响了整个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房地产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不完善性 很多的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内部企业资金管理之前并没有对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预测,这样就大大的增大了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投资时的风险性,进而造成了更大的经济损失。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存在不完善性,这样就会造成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大大增加了施工工程的工作量,导致了施工不能按时完成,这样不仅造成了房地产企业经济的巨大的损失,而且还会严重的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名誉,阻碍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进程。 二、针对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中的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资金预算的管理制度 房地产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对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企业员工对资金管理的重视。房地产企业要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制度,要对整个房地产企业的内部责任进行具体的分工和划分,使每个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所在。并且房地产企业还要对企业内部资金预算的环节进行具体的规定,科学全面的对企业内部的资金结构进行分析,使房地产企业内部资金预算的工作能顺利进行。除此之外,房地产企业还要不断的对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预算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工作,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不能漏掉一个细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有效的保证企业内部资金管理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要对房地产企业的项目成本进行严格的把关 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并且要精准的对项目成本进行核算,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项目成本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次就是房地产企业的相关领导人员一定要严格的控制施工工程的费用使用。既要保证施工的可行性又要保证企业的资金不会造成相应的浪费。这样就要求房地产企业的相关部门要对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把关,对工程实施中所用的材料,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娴熟程度等等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进而有效的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不断的提高房地产企业内部员工的资金管理意识 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仅靠企业领导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靠整个企业的员工,只有整个企业的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够使企业真正的发展和壮大。因此房地产企业要不断地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对资金管理工作的意识,使企业内部的员工真正的意识到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同时设立奖惩制度,对于工作积极认真的员工进行奖励,而对于不思进取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惩罚,这样才能够充分的调动整个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都能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进而大大的提高工作的效率,这样才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企业资金管理的正常运行。 (四)不断的对企业的投资渠道进行有效的扩大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销售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销售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情况。良好的销售业绩是整个房地产企业得以更好发展的动力。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就使得人们对于房屋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要不断的加强对施工建设的质量进行监管,并针对消费者的心理来有侧重的提升自身的施工技术水平以及开发项目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房地产的市场中获得良好的信誉,房地产企业才能够在我国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下,房地产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么就要求房地产企业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而影响房地产发展快慢的重要因素就是房地产企业的内部资金管理,因此,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一定要从整体出发,加强对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的对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的相关体系进行全面科学的改革和创新,不断的使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体制得到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企业在进行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作者:安尼 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篇2 一、引言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正常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有效拉动我国内需的重要行业,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繁荣与昌盛。近年来,虽然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隐含其中的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例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老百姓能够消费的范围,很多一线城市中甚至出现了几代人共同为了买一套房而努力工作的现象。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的资金是否充足、对资金的管理效率是否能够成为促进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房地产企业的正常运转。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力度,制定有效的资金管理方案已经成为广大房地产企业迫在眉睫的大问题,更是各房地产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一)资金预算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 目前,很多房地产企业的预算执行率偏低,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预算准确度也不高。例如:某房地产企业项目前期的预算总成本为35605.7万元,但是在后期的实际施工后其实际成本核算为37654.5万元,严重超出了预算成本;有的房地产企业将绩效考核与资金预算进行了挂钩,有效地控制了资金超预算的情况,虽然将超预算资金支付控制在5%以内,但是总体的预算执行率并不高。这也充分暴露出房地产企业在预算实际执行中准确率偏低的问题,这种现状将直接导致企业对项目开发的正确判断和准确决策,不仅降低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更有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不完善、预算存在较大变动性、项目预算不能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等原因造成的。 (二)房地产企业资金融资缺乏多元化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企业自有资本金、股权融资、银行贷款等形式。由于股权融资对房地产企业的要求较高,一般都是一些已经获得上市融资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很难实现股权融资。因此,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如此单一的融资渠道很难满足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大量和持续性。另外,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在限购令的制约下,很多房地产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值得提醒的是,房地产企业的这种融资方式将自己同银行绑在了一起,而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经济时,银行必定受到牵连,从而使得我国的金融系统出现紊乱,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房地产企业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还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高,有的甚至高达75%以上。当房地产企业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经常会利用承包商垫资、银行贷款、预收房款等形式进行轮转式开发,还有的开发商甚至还通过假按揭的形式进行欺诈,以此来获得银行的长期贷款。例如:成立于1994年的顺驰集团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并未注意到扩张带来的各种隐患,最终被香港路劲基建公司收购。在其迅速扩张的三年时间内,采用现金快速滚动的模式大规模进行融资,并高价打压对手来获得土地的开发权,甚至牺牲了3%-5%的利润率来加快现金的流入,这种模式表面上保证了资金的流动性,并对资金链的安全产生了一定的维护,但是其融资根本就不是建立在对项目的充分、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的。该企业采取的是有项目就融资、投产,面对不断降低的利润只能是继续融资,从而忽视了资本成本的增加,使得企业的资金缺口不断增大,最终引发了财务风险。 (三)资金运行结构缺乏合理性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细分和竞争的不断激烈,很多在房地产市场中得以生存的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受到房地产市场高额利润的影响,很多房地产企业在一些尚未完工的项目上、土地的囤积上积压了大量资金,因此,一旦出现房地产市场萧条的状况,这些企业积压的资金很难及时回收,相应的利润也就很难实现,特别是在房地产企业中的自有资本比例较低、向银行贷款金额较高的情况下,企业激增的财务成本必定增加企业的风险。例如:在2009年,正当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迟缓时,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却屡创新高,特别是很多一线城市的“地王”几乎每个月就被刷新一次。保利地产2009年购买土地的支出就达到了400亿元,但是其同年的销售额仅为433亿元。可见,自有资本率不仅是衡量房地产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的经营实力的指标。而房地产行业中,自有资本率偏低将导致企业的日常资金管理中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外部筹集。过低的自有资本比率将使房地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降低,另外,企业资产结构的单一化,如果在预期销售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企业现金流的紧张,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盈利水平。 (四)运营资金风险管理能力薄弱 在房地产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运营资金风险是必须要面对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收益,就必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如何将这些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对房地产企业而言非常重要。房地产企业运营资金风险不仅与企业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更与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密切相关。目前,由于房地产企业的项目一般都投资期限较长,销售的回款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就使得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下降。面对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房地产市场,一旦发生转变必定会增加企业资金运营风险,加之企业的管理者对项目的决策投资过于简单,很多企业为了迅速做大做强盲目采取扩张的方式来扩大企业的规模,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一看到项目的利润远远高于融资的成本,将风险管理抛于脑后,盲目跟进投资,完全忽视了对资金运用风险的失控,从而增加了企业资金断裂的风险。 三、优化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房地产企业的项目投资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经济活动,它不仅涉及面广,更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并且其投资的金额巨大、建设的周期较长,虽然很多房地产项目能够使企业获得高额利润,但是在高利润的背后往往是高风险。因此,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前必须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并对影响投资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科学的分析,在降低企业投资风险的同时节约成本,实现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例如:对房地产投资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和评估,保证项目投资的可行性。 (二)创新房地产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还尚不完善,只有极少数的、大型的房地产企业能够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很多中小型的房地产企业仍通过银行或民间贷款来实现融资。据不完全数据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投资70%来自于银行。银行将资金大规模贷款给房地产市场并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很有可能造成我国金融市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房地产金融市场政策的逐渐松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仍无法满足房地产企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房地产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还有扩展的空间。因此,要想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多元化融资,必须加快证券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对接、积极开发和创新融资工具、不断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保证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三)不断完善房地产企业运营资金预算管理体系 房地产企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完善的运营资金预算体系是保证房地产企业资金良性循环的基本前提。房地产企业建立的合理、科学、有效的资金预算体系将大大降低其资金运营的成本和风险,并有效提升企业的资金运营效率。房地产企业加强对资金的预算编制将帮助企业准确把握资金管理的重点,对企业合理掌控资金的支出奠定基础,为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周期创造条件。另外,企业还可以根据资金预算的情况进行适度的融资,在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融资和贷款的同时节约企业的成本。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必须对资金的预算编制予以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预算在资金管理中的控制、协调职能,根据项目的施工节奏和生产周期对资金进行合理的调度和使用,实现对资金的主动控制。 (四)加强对运营资金风险的管理 房地产企业各项目开发与施工过程中都会发生各种风险,当企业发生风险时,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合理规避风险,或将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首先,建立完善的运营资金风险预警机制。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各种财务指标来分析企业的运营情况,对运营资金风险进行预警,以便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层提供真实的数据依据。其次,增强全体员工的资金管理意识。房地产企业应将资金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意识、内部控制理念等深深根植于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心中,在风险可控的基本条件下将资金用于滚动开发投资,并对企业的各项支出进行严格把控,在全方位调控资金使用的同时合理规避运营资金风险。第三,加强对企业工程款结算风险的控制。这是房地产企业支付金额最大、最重要的现金支出,例如:企业可以按照工程的进度节点支付工程款,并预留一部分工程款作为质量保证金。总之,加强资金管理是各房地产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各房地产企业应及时完善企业的资金管理方式,加强资金运作中的稳健性,在国家宏观调控和行业竞争激烈环境下保障企业庞大的资金正常运转,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作者:陆勇 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篇3 1引言 房地产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拉动我国内需的主要行业,其稳定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和昌盛。近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虽得到快速发展,但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远超过了普通老百姓能够消费的范围。针对该情况,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且在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房地产行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就是如何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如何保证企业资金投入充足、对资金的有效管控能否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对整个房地产企业的正常运行产生直接影响,应加强对资金管理,制定并实施可靠的资金管理措施,有利于增强房地产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2.1资金预算的实际执行率较低 目前,部分房地产企业的预算执行率较低,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预算准确度偏低,换句话说,企业在预算实际执行中的准确率较低,该问题不利于企业对项目开发做出正确判断及决策,大大降低了企业资金的使用率,甚至导致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不完善、预算和实际执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不能对项目预算进行调整和更新等。 2.2房地产企业资金融资渠道单一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有:企业自身的资本金、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等,其中股权融资对房地产的要求较高,通常都是已经上市融资的大型房地产企业会采用这种形式,众多中小房地产企业难以实现股权融资,因此,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可见其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另外,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且在限购令的制约下,还有很多房地产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足够的贷款。 2.3资金运行结构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许多在房地产市场中得以生存的企业已经初具规模,但在房地产市场高额利润的影响下,很多房地产企业在一些还未完工的项目及土地上囤积了大量资金,这种情况下,若房地产市场出现萧条状况,这些企业所囤积的资金就难以及时回收,更无法保证其相应利润的获得,尤其是在房地产企业中的自有资本比例较低、向银行贷款金额较大的情况下,企业资金运行结构不合理,直接会导致企业财务成本的增加,企业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2.4资金运营风险管理能力较低 在房地产企业实际经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资金运营风险问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房地产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将这些风险有效控制在企业所能接受的范围内。房地产企业资金运营风险和企业内部经济环境变化及其财务管理能力的高低具有直接关系。目前,房地产企业项目的投资期限较长,资金回收也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这种情况直接导致降低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面对竞争激烈、不断在变化的房地产市场,一旦发生转变则会增加企业资金运营风险,再加上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对项目的决策投资不重视,部分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采用盲目扩张的方式来扩大企业规模,很多企业管理层和决策层在看到丰富的项目利润后,完全忽视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盲目跟进投资,未对资金运用风险进行管控,直接增加了企业资金断裂的可能性。 3优化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策略 3.1加强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和其它行业项目投资相比,房地产行业的项目投资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经济活动,其不仅涉及众多领域,还直接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并且其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较长,虽然房地产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企业获得丰厚利润,但也就意味着其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因此,房地产企业在投资项目前,应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对影响投资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不仅有利于降低项目投资风险,还有利于节约经济成本,从而实现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比如:对房地产投资项目所涉及的经济、技术、工程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和评估,确保项目投资的可行性。 3.2拓展房地产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相关体系还不够完善,诸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仍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来实现融资,只有少数大型房地产企业能实现股权融资。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中资金渠道来源于银行的比例高达70%,这种现象直接对齐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产生负面影响,极有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其它能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对房地产金融市场政策的要求不够严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持续性需求,其多元化融资渠道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加快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接、积极引进先进的资金管理理念、创新融资工具,从而全面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多元化融资。 3.3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资金运营预算管理体系的改善 房地产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完善的资金运营预算体系是保障房地产企业资金实现良性循环的基础。房地产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体系,以此来降低其资金运营成本和风险,从而实现企业资金运营效率的有效提高。房地产企业加强对资金的预算编制是企业准确把握资金管理重点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对资金支出进行合理掌控的基础,为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周期创造有利条件。除此之外,企业还可根据资金预算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融资,有利于节约企业成本,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应对资金的预算编制予以重视,并将预算在资金管理中的控制即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根据项目的施工进度和生产周期对资金进行合理调整和使用,从而实现对资金的主动控制。 3.4加强对运营资金风险的管理 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和施工过程中都会发生各种风险,当企业发生风险时,应制定并实施各种有效措施了减少企业损失,合理规避风险或者将风险有效控制在企业所能接受的范围内。①建立完善的资金运营风险预警机制,严格要求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各种财务指标,以便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对资金运营风险进行预警,从而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②提高全体员工的资金管理意识。房地产企业应将相关资金管理意识深深根植于每一位员工心中,在资金运营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资金用于滚动开发,并对其各项支出进行管控,在实现资金全方位调控使用的同时能合理规避资金运营风险;③加大对工程款结算风险的管理力度,工程款是房地产企业现金金额最大的支出,企业可根据项目施工进度的实际情况,阶段性支付工程款,必要时,可预留部分工程款作为项目质量的保证金。综上所述,加强对资金的有效管控是各房地产企业的首要任务,企业应及时对其资金管理方式进行完善,提高资金运作的合理性,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来保障资金的正常运转,从而为房地产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陆勇.浅议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师,2015(22):56. [2]段术祥.浅析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9X):102. [3]王艳.浅析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者,2015(11):23. [4]鲜华.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浅析[J].中国经贸,2014(4):163~164. 作者:林宏连 单位:岑溪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成都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问题探究 摘 要:鉴于成都物流市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增长,而物流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其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通过实地调研,对成都工商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发现物流服务需求不足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激发成都工商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的对策。 关键词:需求;物流服务;工商企业;成都 虽然成都是中国重要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和西部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技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城市,但其物流市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增长。某一区域物流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该区域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通过对成都物流服务需求的实地调查和分析,作者发现其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现实需求严重不足,这与全国工商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水乎有较大差距。物流服务现实需求的不足影响到成都工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进而制约成都未来的经济增长。目前,成都物流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有关成都物流服务需求的数据,作者通过市场调查来收集实际可靠的数据。 1 调查实施过程 作者首先采用深度访问法,通过走访四川省工商联物流商会秘书长、成都物流协会副秘书长、成都运输物流协会道路货物运输站主任等物流专家以及成都市成华区物流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人员,大致了解到成都物流市场的现状。然后根据专家的建议设计出成都物流服务需求状况调查表,在试调查以后反复修改,定稿后随即展开问卷调查, 物流服务需求主体分为工商企业货主用户、行政事业单位和消费者个人等,由于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远大于后两者,因此作者把对物流服务需求主体的研究定位于工商企业,其中又以生产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为主,于是按照行业性质将受访企业分为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这里商业企业实际上是指批发零售企业。根据代表性和典型性原则,作者于2005年3月在成都6个区中抽取了38家样本企业,具体样本分布见下表: 作者对样本企业的物流资源拥有情况、物流外包情况、物流执行现状、物流执行现状满意度评价以及新物流商的选择等五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回收率和问卷有效率均为100%,作者将调查结果输入spss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成都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现状分析 物流服务是按照货主的要求,为克服货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而进行的劳动;除了包装和流通加工等转移部分生产资料外,其本质上是一种即时的,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当这种劳动是为他人生产。不是为自我服务时,便具有商品的性质。物流服务需求包括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从数量上来讲,现实需求是指近期各种物流需求主体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总量;潜在需求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物流服务需求的最高限量中扣除现实需求后的那一部分需求量,潜在需求代表一种未来新增加的物流服务需求,它可能会被物流服务供给主体得到,使其市场份额增加,从而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但若由物流服务需求主体通过自我服务来满足,则不能转化为现实需求。 因此,作为工商企业,在物流执行过程中,可以选择物流自理,也可选择物流外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物流自理是潜在的物流服务需求,而物流外包是现实的物流服务需求,它可以通过“是否选择物流外包”和“物流外包程度”这两项指标来反映,通过调查,作者发现60.5%的工商企业选择了物流外包,也就是说有将近40%的工商企业尚未形成对物流服务的现实需求,而且即使对物流服务产生了现实需求,这并不意味着其需求量就很大。物流服务现实需求量的大小可由“物流外包程度”指标来衡量,该指标可用外包的物流量占总物流量的比例来反映,按“60%以上,30~60%和30%以下”来划分。调查结果显示,39.5%的企业物流外包比例在60%以上,18.4%的企业物流外包比例在30~60%,有42.1%的企业物流外包比例在30%以下,表明有将近一半的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偏小。以上数据说明样本企业中虽然有超过一半的比例对物流服务产生了需求,但其需求量并不大。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作者发现,成都工商企业中53%的生产企业和25%的商业企业有选择新物流商的意愿,说明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还是相当大的,那为何现实需求不足?其主要原因归结于以下五个方面: (1)成都工商企业对物流资产的保有率相当高, 物流资产主要包括货车和仓库,成都工商企业中,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拥有货车的比例分别为87%和70%,其拥有仓库的比例分别为93%和74%,而从2004年中国仓储协会主持调查的全国物流市场需求状况来看,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拥有货车的比例分别为49%和76%,其拥有仓库的比例分别为46%和89%。相比之下,成都生产企业对货车和仓库的保有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多,成都商业企业对货车和仓库的保有率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绝对值来看,两种物流资产的保有率都相当高。 成都工商企业为何有如此高的物流资产保有率?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观念的原因,自建国以来的很长时期,我国企业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结构盛行,不少企业都有完备的购销组织,拥有自己的仓库和车队,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一些企业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被迫将部分仓库、货车等物流资产剥离出去,将物流业务部分外包给专业仓储企业、专业运输企业或个人。但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地处中国内陆成都的工商企业不愿将物流资产剥离出去,这除了历史遗留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观念。中国有句俗话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很多企业认为物流属于自己经营的范围,既然自己能做,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赚这笔钱,在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下,许多企业至今仍抓着物流资产不放,致使他们对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 (2)对物流成本没有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核算。 到目前为止,成都大多数工商企业对物流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对物流成本的概念知之甚少,本次调查中,作者发现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统计原材料和商品的物流量,而且对物流的管理大多处于分散状态,未将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虽然有36.8%的企业设置了独立的物流部门,但其中很多流于形式,对企业物流进行统一管理的作用未能得到体现,就更谈不上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了。 根据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活动分类,企业物流成本的概念性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其中,存货持有成本除包括仓储成本外,还有残损、人力费用、保险和税收以及库存占用资金的利息,当企业将物流业务全部自理时,物流总成本等于物流自理成本;当企业将物流业务部分自理、部分外包时。物流总成本包括物流自理成本和物流外包成本,其中物流外包成本即指从物流市场购买“物流服务”这种商品时所需支付的费用。 由于我国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如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中,等等,由于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下难以确认和分离。造成目前工商企业对物流总成本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因此,在作物流自理还是物流外包的选择时,他们直接将自己运输或仓储的费用与物流企业所提供的运输或仓储的收费标准进行比较,而忽略了物流自理时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的其他部分,如自有物流资产的折旧费、物流人工费、仓库维护费等,以及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这样一比,当然物流外包成本就高于物流自理成本,调查数据也表明,没有一家生产企业认为物流自理的运作成本高,而高达75%的生产企业认为物流外包的运作成本高。另外,有60%的商业企业认为物流自理成本高(原因:成都大多数商业企业属于中小规模),43%的商业企业认为物流外包成本高,这主要是低估物流自理成本的表现,由此造成一种假象,即认为自理物流更划算。 (3)物流服务的交易费用居高不下。 成都工商企业在考虑是否将物流外包时,除比较物流自理成本和物流外包成本之外,还可能会考虑到物流服务的交易费用问题,物流服务交易费用包括寻找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商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签订物流服务买卖合同的费用以及监督合同履行的费用,在深度访问中,作者了解到不少工商企业已经意识到物流服务交易费用的存在,并认为这种费用很高。①在现有的物流市场上很难找到符合企业要求的第三方物流商,调查发现,分别有40%和54%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商的服务表示不完全满意或不满意,有些商在物流服务过程中曾出现货物不能及时运到指定地点、不能确保物流信息的准确性、不能满足需求波动、服务态度差等现象,给委托企业带来财产甚至信誉的损失,导致其他工商企业逆向选择风险的存在;②工商企业认为第三方物流商将服务费用定得太高,超出了其心理价格,导致谈判破裂;③监督物流服务买卖合同履行的花费很高。由于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无法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情况,包括服务质量和信誉状况,一方面工商企业不可能设计出非常完备的物流服务买卖合同,另一方面成都的物流市场处于成长初期,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监督费用大大增加,特别是有一部分物流企业,如个体经营的货运企业,存在严重的信誉问题,在收到托运货物的货款后随即就消失了,使企业蒙受不小的损失。这样的现象在成都屡见不鲜,损害了货主的利益,扰乱了物流市场的正常秩序。 正是由于物流服务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物流外包成本加上物流服务交易费用后远远大于物流自理成本。因此,尽管有些企业的物流自理成本居高不下,影响到总体利润空间的扩大,但他们还是宁愿选择物流自理,而不愿外包。 (4)工商企业中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一般来说,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人员学历越高,专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物流成本和物流作业效率就会有更清楚的认识,能通过更精细的成本核算,掌握较为准确的物流自理总成本数据,并且把企业物流看成一个整体,将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由于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在整合物流资源的时候,物流主管自然会想到利用更加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商,因为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将对降低企业整体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作业效率有很大帮助。这样做必将使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56.8%的物流相关部门主管具有本科以下学历,40.5%的具有本科学历,仅2.7%的主管具有研究生学历;19.2%的主管只有不到5年的专业经验,46.2%的主管具有5-10年的专业经验。34.6%的物流相关部门主管具有10年以上的专业经验。据1996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对196位物流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具有学士学位。49%具有硕士学位,这足以看出物流管理人员在学历方面的差距。学历和专业经验的欠缺,导致物流管理水平的低下。据调查,有超过40%的企业尚未设置独立的物流部门,物流由采购部、销售部、储运部、车队、行政部、财务部等部门分散进行管理。这些部门的管理人员中,很少有物流管理专业出身的,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物流管理知识的培训,甚至设置了独立物流部门的一些企业,其物流部门形同虚设,对物流的管理尚未统一到该部门,致使物流资产利用率较低,据调查,成都工商企业的仓库利用率为71.3%,汽车空驶率40.3%,装卸设备利用率48.3%。在这种情况下,工商企业仍然不愿意剥离物流资产,这也是物流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的表现。他们或者观念陈旧,或者没有充分意识到物流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从而犯低估物流自理成本的错误在所难免,导致在物流运作上选择非专业化的自理而放弃专业化的外包。据调查。47%的生产企业和65%的商业企业没有选择物流商的意愿,这样的企业其物流作业效率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调查发现,在自理物流过程中,生产企业占88%的比例缺乏网络服务。63%为作业速度慢,25%为物流信息不及时不准确或作业差错率高,13%为货损率高、物流服务内容残缺或不能满足需求波动;商业企业中占30%的比例为不能满足需求波动,10%为信息不及时不准确、货损率高或缺乏网络服务。以上数据反映出工商企业物流自理过程中的诸多缺陷,这跟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是紧密联系的。 (5)第三方物流商的服务水平普遍不高。 通过调查,作者发现40%的生产企业和54%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商的服务表示不完全满意或不满意。其中不满意的原因具体如下:生产企业中有50%的比例认为物流外包的作业速度慢、服务内容残缺、不能满足需求波动,有25%的认为物流外包缺乏网络服务、服务态度差,商业企业中有29%的认为物流外包的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作业速度慢、缺乏网络服务、服务态度差,有14%的认为服务内容残缺、不能满足需求波动,这说明第三方物流商的现有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当然工商企业不愿将更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商。 调查结果显示,工商企业在选择物流商时,首要考虑的是经济性,即物流费用要合理,然后是作业质量和综合物流满足能力,作业质量是物流商的生存之本,是衡量物流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如果作业质量低,比如货物运送不及时或货损率太高,会使物流服务需求企业感到不满,可能终止服务协议,转而由工商企业自己处理物流业务。综合物流满足能力是衡量物流服务水平的新标准,随着工商企业的不断壮大,其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使用汽车,还要通过火车甚至飞机才能把货物运到目的地,如果一家物流商能提供全部的服务,那工商企业将会在货物的远程运输上节省不少精力,目前已经出现了少数能提供多式联运服务的物流商,但作业速度还不够快。物流效率还不太高,另外,工商企业还在考虑如何降低整体的物流成本,以寻找“第三利润源”,这些工商企业也许在本行业具有竞争优势,是同行中的专业户,但在物流这方面并非专业,也没有必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在非核心竞争力上,因此迫切希望专业的物流商来提供解决方案。但目前,具有综合物流满足能力的物流商非常少,他们通常是为部分跨国企业或本地大型企业服务的,更多的中小工商企业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3 激发成都工商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的建议 3.1 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适当剥离物流资产 成都工商企业应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加强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而不能仅局限于固有观念,针对成都工商企业物流资产保有率高的现实情况,根据企业规模和战略方向,审视物流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程度,在充分考虑物流自理能力大小的情况下,决定物流外包的合理比例。如果物流自理能力和经营实力强,建议成立物流子公司,将物流资产全部剥离给于公司,也可以与一家或几家物流商开展长期合作,并将闲置的物流资产变卖,将管理能力较强的物流资产保留,但须设置独立的物流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对于规模较小、物流自理能力弱的企业,在综合考虑自身财力、精力的情况下,增强物流外包意识,逐渐剥离物流资产,与多家物流商接触,从中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实施物流运作。这样可以减轻企业负担,以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升级、管理控制、市场开拓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措施上,另一方面,由于有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物流专业化水平得到体现,物流效率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2 加快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降低物流成本 成都工商企业应重新树立物流成本观念,要求财务人员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改变现有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因为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从时间上?糜凇笆潞蟆贝悠笠祷峒菩畔⒅刑崛∈?荩??捎谑奔渖系闹秃笮院鸵览荡?郴峒品致挤掷喽?纬晌锪鞒杀局Ц缎翁?赶钪?浣缦薏幻鳎?级允导饰锪鞒杀镜暮怂阍斐衫?选K?员匦虢?⑿碌奈锪鞒杀竞怂闾逑担?丛谑奔渖锨康鳌笆虑啊焙汀笆轮小辈杉??荩?谥Ц缎翁?贤牙攵源?郴峒品致嫉囊览担?次锪鞲飨钭饕档乃?枳试唇?⑾钅抗芾硎降闹Ц缎翁?蚣芴逑担?康氖鞘刮锪髟俗鞯母飨畛杀臼?荻寄芄槿说秸庖惶逑抵欣矗?谡庖惶逑到?⒁院螅?梢约笆狈⑾治锪鞒杀酒?叩幕方冢?⒉扇∠嘤Υ胧刂莆锪鞒杀荆?钪沾锏浇档推笠滴锪髯艹杀镜男Ч? 3.3 制定和调整物流产业政策,规范物流市场 作者建议,通过建立政府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打破现有物流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一是研究、制定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规划,修订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尽快解决物流市场管制方式不适应wto规则的问题。二是加强物流企业市场准入管理,明确一个物流主管部门,对申请开办仓储租赁、中介运输服务的经营者进行从业人员、经营场地、经营能力、管理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资格审查,限制不合格者进人物流市场,三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物流企业的日常活动进行严格监督,减少其机会主义倾向,四是建立物流企业的信誉评级制度,为工商企业选择信誉较高的物流企业提供方便,从而降低物流服务的交易成本,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物流外包,那么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将得以顺利转化。 3.4 加强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目前,物流人才短缺成为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的最大瓶颈。2006年底,中国具有助理物流师、物流师资格者约1.7万人,而具有高级物流师资格者仅292人,专家预测,到2010年,将有至少700万物流人才的缺口,一般来说,中、高级物流人才与初级物流人才的比例约为1:50,按此比例推算,至2010年,我国对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万人,每年约需5000人。这也是影响成都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要素之一,为适应工商企业对物流人才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一是加强学历教育,应鼓励和允许高等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开办和设置现代物流专业及课程,为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二是重视继续教育,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开展多层次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三是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建立物流职业教育、培训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及相应的认证体系,只有物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逐渐满足需求以后,成都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显著提高。 3.5 引入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验,鼓励物流商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先进的物流技术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因此,成都物流商应该注重企业信息化建设。适当引进条形码技术(bc)、射频技术(rf)等自动识别技术、gps车辆跟踪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等。据调查,成都金桥物流有限公司在2004年就购买了一套物流信息系统,之后就开始进入企业的快速成长期。说明部分物流企业已开始意识到,要使物流服务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必须从物流信息化人手,同时,针对成都工商企业的物流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状况,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应为他们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提供支持,建议出台政府担保、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这将有利于物流服务供求双方共享物流信息资源,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同时有利于物流商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工商企业客户的满意度提高,另一方面,鼓励物流商借鉴国内外优秀物流企业的经验,积极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通过整合各企业的优势业务,形成物流联盟,进一步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以满足工商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工商企业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方面,也有了新的问题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所以,本文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工商部门如何在工商企业管理中加强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1引言 工商企业管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也是以工商企业经济管理为主的学科,在管理中,主要有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与内部行为的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诚信是信用积极的主要特点,企业作为参与市场的主体之一,因而提升对其的信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工商企业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但是就当前来看,工商部门虽然已经意识到企业信用管理是加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以下笔者就此展开探究性的分析。 2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2.1法律规章不明确,法律的约束力难以发挥出来 工商部门在企业管理中,企业信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而这就需要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才能更好地掌握企业的实际信用情况。由于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庞大而又复杂,所以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应对其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并确保这些措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尤其是应做到有法可依,才能鞥更好地确保各项工作高效的开展。而由于我国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整个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是较多的,尤其是缺乏明确的法律规章,导致法律的约束力难以有效的发挥,在实践中难免存在不足和漏洞,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矛盾。 2.2不同部门与环节的沟通和协作问题 因为企业信用管理涉及的部门和环节较多,所以要想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就必须对不同部门和不同环节的沟通与协作,才能更好地避免因为协作不当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最终影响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提升。由于在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不同的部门与环节在沟通协作上的问题较多,使得管理信息缺失和信息失真的情况较为突出,最终影响管理和决策的失误。 2.3信用管理体系的统一性和有效性较为缺乏 在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时,因为在评价机制和评估机制的有效性较为缺乏,最终导致企业信用评价与管理受到诸多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尚无统一和能够参考的相关标准,导致企业信用管理的实践性和科学性被弱化,加上缺乏翔实的数据与信息的支持,导致信息在收集与利用中难以高效的进行,最终在综合管理中给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带来影响,最终对企业信用管理带来影响。 3工商企业管理中强化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对策 3.1明确基本思路,掌握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促进问题的优化,强化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才能促进企业信用管理成效的提升。这就需要对工作思路进行明确,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明确方向。这就需要对企业的工商信用发展历史与经验进行总结,树立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相符的宏观发展理念,并在微观层面上加强对其的完善。 3.2落实细节,强化构建成效的提升 一是工商部门应尽可能地得到政府的关注与支持力度,尽可能地将自身的专业与系统优势发挥出来,并对信用管理办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切实注重信用的征集、评价、反馈、提示、培植、披露等制度的完善,促进信用管理体系得到有序高效的建设。二是对数据交换标准进行统一制定,尤其是征询环节应牢牢把握主导权,始终坚持统一化、系统化和效能化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将经济户口给企业信用监管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就能在整个信用建设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三是对工商主导和部门共赢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处理,切实注重行政关系主导权的把握。这是因为很多部门对自身的信息资源往往十分钟珍惜,若将其与信用管理体系相结合,势必会导致这些信息资源的价格快速的降低,所以不仅要在政府的推动下,作为工商部门,应从传统的本位主义和本位思想上脱离,切实注重工商主导和部门共赢关系的处理,并在信息资源交换和权益分配的制度上进行不断的完善,做好企业信息数据交换工作,成立企业的信息数据交换平台,这样不同的部门在信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促进监管效能的提升和信息价值的提升,最终促进部门信用监管合力的形成。四是切实强化信用监管工作的开展,并切实把握好主导权在实际中的应用。在企业信用信息收集过程中,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加强对其的应用,所以必须将促进企业信用意识的提升、行政监管效能的优化和社会信用需求的服务作为信用监管的导向,切实做好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协调和完善,加大力度强化企业信用评价,对企业信用等级进行明确,切实注重社会监督功能的发挥,注重信用公示和信用优良企业的表彰。而对信用不良的企业,则需要加强对其的打击,才能更好地将行政监管的威力发挥出来。最后,还应注重信用数据库查询功能的开拓,这样企业的信用参数就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引导社会共同参与到企业的诚信经营监督之中。五是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企业信用信息,在企业信用监管力度上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并尽可能地将工商部门在信用管理中职责的发挥。必须从传统的老旧的观念中走出来,注重多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才能更好地确保信用管理的水平得到提升和优化。此外,还应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信用信息数据库中,及时做好企业信用信息的更新,加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维护,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商企业管理中,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当前工商企业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现状的分析,并针对性地加强对其改进和优化,才能促进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 作者:牛鑫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工商企业信用管理的构建 1.制约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因素 现阶段我国工商企业管理所采用的手段与管理方法比较积极,在社会中,已经创建了较为良好的企业发展体系,使得社会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并且,为确保企业在具备良好的监督机制下更好地发展。在全国的范围内,渐渐地建立起了透明的高效管理监督机制,但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1缺少明确的法律规章管理,法律约束力不足 企业信用管理会涉及很多方面,它属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管理体系。为此,在该体系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确保所有行为与措施都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各项措施有效地实施。可是,目前由于整个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信用法律与法规体系也近近从政府、金融和民间等各层级有意识逐步地建立起来,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一套与企业社会信用体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企业中各个部门的职责,弥补企业管理过程中在信用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为企业完善发展权利与义务奠定一定的基础。 1.2各部门之间沟通不足,协作能力差 企业信用管理并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环节,而是一个整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企业在发展中,信用管理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如果要保证企业信用管理能够做好,就必须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对各个环节进行一定的了解,彼此沟通,提升其协作能力,避免由于协作能力不足而引发矛盾的现象,使得整个管理过程受到一定的制约。如果企业的管理一直都缺少沟通与合作,那么必将会引发矛盾,最终导致企业在信息管理上出现重大失误给企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1.3信用管理体系的评价机制的不足 企业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统一的、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管理模式,是企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但是,当前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时,通常都缺少有效的评价以及评估机制,这必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如果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缺少系统能够参考的标准体系,影响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并且,如果缺少具体数据与信息,那么在信息收集与使用的过程中,就会导致企业各个方面的信息出现不健全与不统一的现象,在企业综合管理中,这种现象带来一定的障碍,从而对整个管理系统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1.4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充分 企业在建立信用体系的过程中,会受到管理过程中的复杂性以及综合性的影响,它关系企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同时,这与企业的各个部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发展会涉及很多的信息与数据,如果企业信息、数据管理无法跟随时代的步伐,并且信息技术比较落后,数据化发展速度慢都制约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2.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如果不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因素,必将会使企业的发展陷入一定的窘境,也很有可能给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带来不良影响,为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制约因素。 2.1推进政府的制度建设,建立一定的主导权 对于工商部门而言,应该积极争取政府的关注与大力的支持,将专业与系统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确保能够制定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采用一切可行的办法,如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以及信用反馈、信用提示等等,用这些办法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发展。例如:主动加强和地方政府沟通,并且,取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各个分管部门也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并且能够有效地操作企业管理的一些事项。2.2要制定数据交换标准制度如今,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坚持统一、系统以及效能的原则,这能够将经济户口给企业信用监管带来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确保能够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快速发展。 2.3要将工商主导与部门共赢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对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都非常重视,如果参与了信用管理体系,必将会导致信息资源的价值降低。为此,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除了依靠政府以外,还可通过屏蔽本位主义,将工商主导和部门共赢之间存在的关系处理好,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有效的信息交换机制以及权益分配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使其能够在企业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企业信息数据交换中心,有效地提升企业监管能力,最大程度地将信息价值提升,从而为企业建立良好的信用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2.4实施信用监管制度 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收集企业信用信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信息。收集信息的导向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第一,企业在构建信用管理体制的时候,需要不断地提高信用意识;第二,在提高信用意识的前提下,将行政监管能力有效地提高;第三,服务社会信用需求。企业需要不断地协调与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积极开展信用评价,有效地提升监管能力等。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地提升,这给各个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思考,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各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希望通过信用管理制度的构建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表明,信用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为此,当前,很多企业都重视在企业中构建信用管理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作者:林海松 单位:广东省南华工商学院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我国工商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一、加强工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践依法行政、执法为民、服务群众的现实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有效的市场监管执法、培育和引导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先进文化的精神成果。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是进一步建设法制工商、信用工商、信息工商、文明工商,强化市场监管,提高执法职能,规范执法行为的切实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使命,建设和谐社会、实践执法为民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来增强精神动力。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是提高工商队伍整体素质,树立工商部门良好社会形象,增强干部热爱工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提高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和各项素质能力的客观需要。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是推进和谐机关建设,活跃干部精神文化生活,增强队伍活力的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加强工商文化建设,可以形成一种健康向上、同心同德、协调和谐、乐于奉献的工作氛围,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公正廉洁的工商队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工商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工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思想道德作风素质和文化素质建设,培育符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特点和管理实际的文化,不断增强工商行政管理队伍的工作活力,充分调动工商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工商文化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塑造爱岗敬业、团结友爱、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工商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众多思想业务才能过硬的、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让党和政府满意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者,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建设好有特色的工商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四个重点。 工商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廉政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和廉政文化是保障,四者密切联系,互不可缺。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要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执法装备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科学规划,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工商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逐步加大基层工商所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建和改造,稳步推进工商所规范化建设与管理。进一步优化办公服务和生活环境,各登记窗口、12315维权中心、执法办案装备、室内外布置及办公设施的设计、配置要尽可能地统一规范,办公场所的公告栏、流程图、标志全部采用统一的背景、色调、图案形成有特色的工商文化。同时深化“12315”的品牌形象,加大全社会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认知度,使广大工商干部职工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工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进一步在执法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商品检查检测、办案设备等执法装备方面下功夫,以先进的执法办案装备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增强工商行政管理的执法权威。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发挥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加快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创新监管手段和监管机制。创造性地建设红盾信息网,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 2.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加强工商精神文化建设,是工商文化建设的关键。要认真抓好宗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权力观教育,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工商机关都要制定并落实每周半天的学习制度,认真组织干部学习上级精神、最新法律法规、外地先进工作经验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干部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积极引导干部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端正执政为民的服务态度,发扬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培养团结友爱的同志关系。坚持以德育人,以良好的行为规范人,来推动工商系统思想道德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用科学的制度来加强管理,既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廉政文化的根本特征。要制定严格的干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干部的绩效考核管理,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对履行岗位职责、落实重点工作指标等实行量化细化考核,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物质奖励、评先评优和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氛围;要建立健全各项业务工作制度,保证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为民服务的高效、便捷、优质;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以确保各项业务制度的落实。要加强干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做到语言规范、举止得体、着装整齐、风纪良好。每年可适时开展军训或公务礼仪培训活动,向社会展示良好的工商形象和执法权威,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工商行为文化。 4.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以执政为民、廉政勤政、廉洁执法为主题,以构建廉洁工商、阳光工商、和谐工商为目标,努力提升全体工商干部的先进文化素养和廉洁从政理念。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工商行政管理整体工作中共同推进,通过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感召力,在努力营造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现有文化阵地、载体、方式方法及文化设施资源的作用,重点突出工商廉政文化“五进“(即进机关、进基层、进企业、进家庭、进农村)活动。充分利用各类活动载体,并注重灵活创新,不断拓展工商廉政文化阵地,增强工商廉政文化的影响力,使工商廉政文化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廉政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大力宣传反腐倡廉成果、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优秀廉政文化传统和当代廉政理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各类廉政文化活动成为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个人素养、掌握政策法规、规范从政行为的动态过程,成为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广大干部群众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活动,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整体效果。通过不断优化廉洁从政的文化环境,为全面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营造四个氛围。 做任何事情,都讲究一个氛围,建设工商文化,必须必须讲究氛围,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努力营造摒弃陋习,自我完善,不断充电的学习氛围;内和外顺,围绕全局,共谋发展的工作氛围;以人为本,坦诚相处,和谐互相的人文氛围;关注民生,疾恶如仇,铁拳执法的执法氛围。 (三)搭建四个平台 1.搭建好思想教育的平台。 要通过思想教育,不断地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工作观,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要大张旗鼓宣传先进,弘扬正气,鞭策后进,要让先进人人共仰,人人共敬。 2.搭建好学习的平台。 既要强调干部职工自学,也要经常性地组织学习、培训;既要学业务,也要学理论;既要学书本,也要学先进。要完善学习培训机制,增强学习培训的实效。 3.搭建好竞技比武的平台。 要围绕工作规范、工作目标开展一系列的竞技比武活动,比办案技能、比法律法规水平、比学习效果、比风纪风貌。可组织大型的竞赛比赛活动,也可开展先进、典型的评比活动,如身边典型、岗位能手的评定,十佳案子的评选等等。通过竞技比武,让先进的更先进,让后进的有紧迫感、危机感,从而达到良性循环,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履行职责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4.搭建好文体活动的平台。 以活动促活力,以活动促合力,以活动促和谐。一个单位每年至少要举办一次大型的文体活动,平时,结合单位实际,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要充分发挥工会、总支、团委等部门职能,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如开展书法、摄影、绘画、读书、歌咏、体育比赛活动,开展“爱岗敬业”主题演讲征文,开展“我为工商发展献计献策”等活动,设立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室,丰富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同时通过内部简报、红盾信息网对这些活动和干部的各类创作进行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基于工学结合的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行实践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实践教学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由于课业的繁忙,再加上传统的授课模式的影响,使得学校和教师忽视了实践教学,在排课的过程中,会把实践课也安排到理论课中,不能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此外,由于学校对实践的不重视,使得其在实践中的资金投入较少,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的环境,在根本上,不能真正地发挥实践课的作用。 2.缺少实践课的教师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之中,由于对实践课程的不重视,实践课教学仍然用理论课的方式进行,而且缺少真正能进行实践课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所以,使得实践课程仍然以理论性的教学为主,造成了实践活动的停滞。有些学校有一些专门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但是由于没有受过相关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掌握实践课程教学的方法。而且各个学校都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得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头雾水,教师们也没有工商企业管理的实践经历,因此,也无法真正地促进学生进行实践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就制约了实践课程的发展。 3.不能真正地实施实践教学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不能真正地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就算有实践的课程,也大多以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讲解,从根本上就造成了实践课程失去意义,而且,由于学校提供的实践场所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就造成了实践教学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不能真正地做到“工学结合”。 4.实践课程较为单一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但由于人数的众多和经费不足等原因,使得实践活动不能深入地开展,使得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所谓的实践也只是看一些案例和进行案例分析,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进行实践的目的,而且,单调的课程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造成了实践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5.资金的不足 资金的投入是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但是由于先前的学校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不够重视,也造成资金的投入不足的情况,使得实践课不能很好地开展,一些实践时所需的设备不足,不能满足实践课的要求。在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的不足,就不能聘请具有专业素质的实践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不能使实践课程真正地发挥作用。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1.建立以就业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要想真正地进行实践课程的教育,前提条件就是建立和完善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只有在教学制度的约束之下,才能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良好地开展,真正地使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能让学生真正接触和了解自己将要就业的岗位,真正地促进学生找到自身的定位,能使其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之后的就业中形成自己的优势。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要想完成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就必须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只有明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的重要程度,才能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保证实践课程顺利地进行。要切实完善实践课程设备,建立好校外的实践基地,真正地使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并能不断地提高实践能力和素质。与企业合作,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企业对实践教学的支持,使学校的实践课程顺利地开展。 3.真正地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将实践和理论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验证理论知识。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想做到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就应该切实地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有效地进行课程的设计,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实践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真正地做到“工学结合”。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在实践基地进行企业管理的模拟,等等,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加强与企业的联合 要想真正地促进工商企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使得学生能真正地了解社会经济的现状和企业的发展状况,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参与实践,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学校能够让学生培养出更好的实践能力,而企业能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能更好地发掘人才,为企业所用,会大大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保证企业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拥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5.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因此,必须大大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聘用。所谓的“双师型”人才,就是既能拥有专业的理论素质,又有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人才。只有不断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时,可以不断地对其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并让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了解和学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具备切实的理论和实践的能力,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6.不断地对实践课程进行改革 要想切实地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创新,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对实践课程的改革,保证实践课程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进行课程设计的同时,能与企业的专门人员进行交流,制定适宜的、适合学生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实践课程,拒绝单一的实践模式,真正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并由专业的人士进行实践评估,能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切实地掌握学生的实践情况,并据此进行实践课程的改革。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断地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就业的根本保障,因此,应该意识到在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不断地发展和改革。不断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能真正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能切实地保证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保证实践设施的齐全,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实践操作,与企业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实践活动能符合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趋势。只有不断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做到“工学结合”,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作者:张伟东 张雅琳 苏若葵 单位: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应用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探讨 传统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内容,一般按照学科体系章节式结构划分为国家行政公文、工作事务文书、日常事务文书、专业文书等类别,在教法上一般采用理论讲解—写作练习—作业评讲的环节,而且无论是面对什么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首先,与专业割离的教学内容,无法体现写作与职业的关联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也无法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目标;其次,通过学情分析表明,高职生具有知识基础相对较弱,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形象性思维比逻辑性思维强、比较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教师讲、学生练的被动学习方式,不符合高职生的学习特征特点,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去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通过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和任务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等方面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总的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舍,所以要紧紧抓住“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这两个要点,确定教学目标。对于职业能力的理解,尽管不同学者理解有些差异,但比较一致的是将职业能力概括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努力建立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据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是商贸、流通、生产等行业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专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员、营销策划专员、连锁经营店面设计陈列专员以及品牌经营加盟创业、独立文化设计与营销工作室创业。其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是具有对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进行分析并进行策划、方案撰写、品牌营销的能力,对企业的文化宣传活动进行策划实施的能力,具有广告文案策划与基本运作的能力,具有进行市场调研方案制定、问卷设计、发放、收集并分析的能力等。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是具有沟通协调和交际能力、商务应用写作及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创业的能力、即兴发言和小型活动或会议主持的基本能力等。根据“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这一原理,将与应用写作相关的职业能力抽取出来,确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专业面向工作领域常用的策划文书、调研文书、信息文书、公务文书、公关礼仪文书等写作能力及在职场中实际操作和应用的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基本礼仪、交流表达、协调沟通能力,独立思考、制定工作计划、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2.根据课程面向的典型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学习情境 根据职业能力分析所形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与安排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分析职业岗位群包含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开发学习情境、确定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了涉及“应用写作”的工作技能构成,在这些工作技能基础上,选取了应用文写作基础、公务文书写作、信息文书写作、策划文书写作、总结调研文书写作、求职文书写作、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等七个方面的写作技能,构成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框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把这七个方面的写作技能合理序化构建成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和熟练者四个学习阶段(情境),由低至高地递进式学习。同样依据“建立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原理,在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和熟练者四个学习阶段(情境)中,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应用写作课程“章节顺序教学模式”,进一步以真实职业(群)活动为课程内容主线,设计了五个与学生专业面向的工作领域密切相关的项目任务(也就是职业学习情境),以工作项目的模式实现学习情境的构建,分别是认知任务、会议工作任务、专题活动工作任务、成立创业公司工作任务、求职活动任务等五个项目。在每个项目任务中,包含了该工作过程所需要掌握的各种文书写作内容,并按工作流程对涉及到的文书进行情景式实操或模拟写作。如“专题活动工作任务”项目,是针对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专员、营销策划专员工作领域常涉及的策划企业文化宣传活动、产品促销专题活动等创设的职业学习情境。按照任务工作流程,先后要写作的文书是活动策划书、请示(函)、海报、邀请书、消息、专题报道等。“成立创业公司工作任务”项目创设的职业情境则是针对品牌经营加盟创业、独立文化设计与营销工作室创业就业目标的工作领域而设置,目的是在仿真的创业职业情境中,强化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任务工作流程,先后要写作的文书是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计划、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广告文案、总结。创设职业情境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去主动获取、建构知识,不仅实现了课程内容由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转变,而且加强了学生的直观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写作与职业的关联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或实习时完成一项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教学除了传授写作专业技能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在职业情境中了解工作的能力要求,从而形成“工作过程”完整的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工作意识和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后续发展能力,完成写作专业知识和职业专业能力的迁移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这两个要素构建的教学内容。 3.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实现学习情境的教学组织 通过“知识和工作任务联系”来培养职业能力,意味着我们要从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专业知识等多维度的立体知识结构中确定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法。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有内容维度,也有结构维度。所以,我们在确定应用写作课程结构时,充分考虑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结构变量,以工作过程的结构来构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来序化知识,即对课程内容的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主要的实现方式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改传统的“先学后做”为“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以“做”促“学”,使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领略工作过程带来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我们在每一个工作任务中,按照行动导向教学五个完整的行动序列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使用一案贯通的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在教学组织中,主要通过任务驱动、分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开展情境教学。将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充分融合,以任务驱动统领教学过程的实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由过去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索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涉及到的应用文写作来获得一定的写作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地位促使学生要主动“学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在团队的合作过程中,团队的效应还使学生能够通过交流、沟通、辩论、让步等形式,提高生存、交往等社会能力。在这样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总体教学目标。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应用写作一体化教学考核 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目标达成程度,要通过考核检验教学绩效,由于知识能力结构基于工作过程,所以考核特别重视实践性和过程性,以考核学生的工作技能。在实践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形成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质和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中职业素质包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仪表礼仪、团队协作、交流表达6个方面,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多维度进行。项目完成情况考核是综合学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后所得的综合评分。终结性评价在学期末进行,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文写作基本技巧两个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文写作基本技巧除一些通用的知识和技巧外,融入了平时实际写作训练时所遇到的大部分知识点和写作方法、技巧。这样可以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必去死记硬背,同时又强化了工作能力的训练。 三、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它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职业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去学习写作,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接轨。这样不仅使课程教学回归了职业教育的本位,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了学习效果。由于教学效果的显著,使大家认识到了应用写作与专业的密切关联性以及对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已经有一些专业把“应用写作”从公共基础课调整到了专业基础课,这应该算是课程教学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证明。另外,学生通过工作任务去主动建构知识,不仅培养了专业能力,也形成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也算是对传统基础课知识本位教学的一个突破吧。 作者:唐宏 单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高职校企深度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一、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目前高职院校有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来源于院校和企业两个层面。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院校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将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一系列设计融入院校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诸多环节;企业为院校教学提供实验实训场所,反馈用人意见,不断为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现实依据。双方共同努力,提高社会对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 (二)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人才。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建立,使得高职院校获得了优质、稳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准职业人”的身份真实体验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体会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经过在企业具体岗位的实践,明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要求的差距,从而及时调整学习方式方法。学校也通过搜集实践期间企业和学生两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这样,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内容、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三)是为企业孕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建立,需要让企业全程参与院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过程。企业通过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院校一起建立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选派企业高技能员工或者管理人员担任学校相关课程的技术指导老师;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举办企业产品技术及信息专题讲座;根据企业生产周期和教学规律,工学交替式安排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校企深度合作培育出来的学生既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紧跟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是促进校企双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企业是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中专门从事生产与服务的经济主体,其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应该成为相应的社会责任主体。企业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在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现为: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互利共赢,积极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加强最基本的两项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培养社会认可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二是为企业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的能力。 二、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思路 分析现状,创新模式。通过各种方式的调研,对比省内外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校企合作的依存关系和社会功能,总结校企合作的规律和特点,创新思路,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寻找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探索出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创造条件。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建立,需要以企业提供的融实践教学和企业经营于一体的实战性实训基地和学校拥有的“双师型”师资力量为基础。校企双方整合资源,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企业员工或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同时也从企业中聘请若干兼职教师,负责承担课程嵌入式教学任务和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指导。探索路径,创造效益。学校与企业一起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建立适合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同时,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达到社会认可、企业满意、学生受益的共赢的目标。 三、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策略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研究的总体目标是:融教学、实训、生产、培训、职业技能提高于一体,探索具有仿真教学环境、体现工学结合特点、拥有先进教学条件,并对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具有共享和示范作用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 (一)联合建立实践性实训中心,创新教学环境,变零星式实训为系统式实训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属商科类,不同于工科类的人才培养模式,故该专业实践性教学成为很多高职院校目前办学中难以落实和实施的教学环节。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的经营规律与学校教育教学规律不一定能很好地吻合,同时,企业的职能部门有限,难以同时接纳大批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训,导致学校在安排学生实训时,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被分散到多家企业,学校集中管理和指导的难度加大。校企联合建立实践性实训中心,既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能结合学校教育教学规律,还能一次性接纳大量学生,便于学校开展实训教学与管理。同时,学生在实践性实训中心工作时,受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和企业文化熏陶,能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进行课程嵌入式生产实训,体现工学结合,变学生为“准职业人” 企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会对学生进行岗位知识培训、企业文化培训、企业管理大纲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一方面,企业需要耗费财力、物力、人力专门安排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亦有可能已经对相关内容进行过学习,但与具体企业的结合度不够。另外,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作息时间安排一般都会以企业生产需要为主,比如会安排“三班倒”等。为了让受训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辅导员和指导教师要进行悉心的指导,校企之间要有更多的沟通,才能最终达到学校实训教学和企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校方可以利用优质的师资力量与企业深度合作,将相关课程嵌入生产实训,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培训合二为一,既满足企业培训需要,又满足学校教学需要。学生在边学习、边实践的情景下,既充当学生的角色,又充当企业工作人员的角色;既有企业工作人员的现场指导,又有学校老师的理论补充。 (三)联合开发实训课程大纲,运用先进教学条件,既满足学生理论学习,又满足企业实际需要 在校企联合建立的生产性实训校区(中心)进行课程嵌入式生产实训,实训课程大纲合理与否是校企合作能否成功以及企业和学生能否从中受益的决定性因素。企业不能一味地从生产需要出发,忽视对学生角色感受和转变的引导;学校更不能忽视企业的需求,依旧照本宣科,不按企业实际进行教学。校企双方应紧密合作,充分考虑到双方的需要,共同开发实训课程大纲。在联合开发实训课程大纲时,坚持以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实施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岗位技能实训+职业素质培养”的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唐学华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行知管理学院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工商企业人资管理的激励机制论文 摘要: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如何有效地激励员工,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从多侧面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提高对员工的有效激励。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激励 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单位的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激励员工,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立和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迫切需要。 一、有效激励机制的作用 激励可以提高单位的效益。丰田汽车公司采取设立“合理化建设奖”这一办法一年时间为企业带来几百亿日元的利润,相当于公司1年利润的18%.激励有利于吸引单位所需人才。有效的激励,可以在单位内部造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从而产生对外界人才强烈的吸引力,使组织得到自己所需的优秀人才。激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单位文化。良好的单位文化是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其培育,则离不开正反两方面的强化,通过交替运用奖惩手段,促进追求优异工作等价值观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单位文化氛围。 二、影响有效激励的因素 1.对员工的激励缺乏针对性。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需要也不相同。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员工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如果单位使用单一的、僵化的激励方法,势必会使员工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降低激励的效果。所以,人员激励要发现和体现差别。 2.对员工的激励缺乏公平性。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激励措施,还取决于激励的绝对程度和相对程度。员工会不时地把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与他人的投入和回报作比较,只有当他们感觉到这一比率相当的时候就会产生公平感。公平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有效激励的保证。 3.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系统性。要使个人真正提高绩效达到激励效果,就不能把员工孤立地提出来,片面地大谈激励,激励是一个系统,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单位一系列的相关制度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任何把激励与其他管理活动相隔离的激励管理,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4.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灵活性。员工的需求在变化,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在变化。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应该适当调整激励机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激励方法,很难取得预期的激励效果。 5.对员工的激励缺乏人文性。不应再把人看成是单纯的生产要素和经济人,而应该把人看成是社会人和本单位的主体,应该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当今许多单位的激励只注重形式与方法,而不关注个人的感觉,不关注个人的情感对工作的影响,不关注作为社会人的需求和目标,单纯为了激励而激励,因此,激励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6.对员工的激励目标缺乏明确性。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的明确的目标比笼统的目标激励效果好,而且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而许多单位在对员工的激励管理中,只是设置笼统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标,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激励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实现有效激励的途径 1.做好激励的需求分析 需求是激励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如果没有需求,我们也就没有激励的可能。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都是由需求产生动机,是受到某种激发和诱导而产生的,是“需求——动机——激励——行为”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需求。因此,这种需求便成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当单位的领导需要员工实现某种目标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应先做好单位和员工的需求分析,发现其主导需求。根据单位的需求,设置激励的目标;根据员工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投其所需,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使单位和员工都获得需求的满足,实现有效激励。 2.建立综合系统激励机制 (1)建立相互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会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佳。例如,激励应该以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为前提,完善合适的薪酬制度作保障;进行科学的工作岗位设计,建立灵活的人员内部流通机制,提升激励的有效性;加强沟通,充分授权,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增强激励效果;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帮助员工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激励员工。 (2)选择激励方法应与本单位和员工的现状相适应。例如,如果单位是扁平的 组织结构,晋升的激励方法就不再适合;强调以团队为主要作业形式的单位,单独使用个人激励的方法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增强激励的效果还应该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的协同优势,增强激励的效果。 3.使用多途径的激励手段 (1)薪酬激励。薪酬是单位满足员工生理需求的基本保证,也是员工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许多单位本着实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将员工工资酬劳与劳动成果直接结合起来,意在以工资杠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运用此激励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确保组织内部的公平,也就是要做到员工的同工同酬;第二是奖励优良的工作业绩,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第三应考虑下列因素:工作危险性、职务高低、年龄与工龄、单位负担能力及财务状况、地区与行业间的差异等。 (2)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的集中体现方式是职工持股计划。好处是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股东股权结构,也更直接的把职工利益跟单位利益挂钩,从而密切了职工与单位的关系;另一方面,职工入股,不仅提高了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对管理部门听取职工意见、加强民主管理的压力。 (3)智力激励。智力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开发智力资源,提高人的智力效能,增强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好地完成群体目标。其主要方式有学习培训、参与决策,竞赛评比等。学习培训要注意机会均等,否则容易引起职工的消极和不满情绪。领导者吸引员工参与决策,可以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竞赛评比这种形式有效地激发起员工的创造热情,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4)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鼓舞和激发人的正确的动机和行为,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设置目标的时候必须注意设置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情感激励。一是与下属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善的情感关系,以情感沟通和情感鼓励作为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塑造亲和的单位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认同感。 4.把握好有效激励的原则 (1)综合考虑单位的发展环境。在设置激励时,管理者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从小处着手,也就是说管理者既要考虑激励方法对社会的影响又要考虑它是否适应了员工的发展需要。 (2)设置激励措施要有柔性。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岗位,各个层次员工的不同需要,从而制定出详细的激励计划和方法,并顾及到应付各种不确定情况,使单位可以根据出现的临时情况灵活机动地设置激励措施。 (3)建立与激励相应的约束机制。不仅给予奖赏是一种激励,约束及惩罚也是一种激励。只有建立激励与约束的机制,才能从规章制度上保证二者的统一。 (4)注重激励的投资回报分析。激励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成本不相同,管理者应该选择经济有效的激励手段,把握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在考虑人员激励时,要分析好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争取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现代工商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的价值 摘要:“人本管理”是一种基于新时代背景的管理理念。它强调对人的尊重,强调发挥企业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企业的内在活力得到焕发。为此,我们应当积极对“人本管理”模式展开探讨,寻求其思想价值。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人本管理;思想价值 现代化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十分注重践行“人本管理”这种全新的理念,“人本管理”意味着企业在管理和运作中不能将员工仅仅看做是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机器,而是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地激发起来,使企业的运作被“激活”起来,促成企业效益的提高。 一、“人本管理”理念的主要体现 在现代工商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一切经济活动的展开都要以人员管理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才竞争力,企业的其他资源都是为人来提供服务。这就是对“人本管理”的最简单概括。具体地说,“人本管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人”当做企业的第一要素并尊重员工的基本权益 在这个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不少企业似乎把“效益”当成了企业运作的第一要素。而企业的员工不过是给企业创造效益的机器而已。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世界》,就是对这种落后管理模式的典型写照。其结果是,企业的在运作中缺乏对员工基本权益的尊重,或强迫员工无休止加班,使员工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或制订一些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如有的企业规定员工上班期间如厕必须进行登记,有的企业规定员工吃饭不得超过20分钟等。这种苛刻而充满高压的企业管理模式,让企业如同是一座“监狱”。从表面上来看,企业的效益似乎会在短期内快速增长;但员工长期身处于这种高压的管理制度下,其身心健康受损,工作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二)崇尚超越 不少企业受到社会上“枪打出头鸟”的错误观念的影响,在运作当中充满妒才忌能的氛围,对于业绩出色、工作中敢为人先的员工极尽打击排挤之所能,导致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被束手束脚,不敢超越。但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的企业管理模式,却要求营造崇尚超越的企业文化,让每一个员工在工作中都要放开手脚尽情超越。在超越中求发展,并推动企业的发展变革。事实上,只有企业崇尚超越,鼓励超越,企业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三)鼓励创新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许多企业在管理上因循守旧,把员工“管死”,认为员工不过是执行企业决策的一个“零部件”而已,要求员工处处循规蹈矩,造成员工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企业,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盛不衰的。所以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的企业管理模式。要求在企业管理中鼓励创新,采取恰当的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 (四)对人才给予相应的尊重 人才资源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只有对人才给予了相应的尊重,为了他们提供等价的待遇,才能激发出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使人才以最大的热情为企业的运营效力。所以“人本管理”强调尊重人才,并正确地使用人才。 (五)创造合适的机制让员工参与管理决策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还要求把企业的决策理解为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层“自家”的事。事实上,在企业进行决策时,管理层常常会“当局者迷”,而企业中层经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由于常年处在企业运作的第一线,对企业运作中的许多具体情况比管理层了解地更为透彻。所以,管理层在进行决策时,应当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多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只有在决策上做到了集思广益,企业的决策才能够得到优化,减少不必要的决策失误。一些企业在决策机制上过于“一言堂”,排斥中层经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的参与,这看上去是提高了企业决策的效率,但从长远来看,却增加了决策的风险性。(六)对员工进行充分授权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要求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对员工进行充分授权,赋予他们最大的自主空间。尤其是要充分地调动中层经理人员的管理创意,不要把权力过于集中于企业管理层。 (七)改善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不仅仅是针对企业员工,还体现在针对消费者的服务模式上面。伴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完善,消费者对于企业的服务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地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需求,做到让消费者满意。 二、人本管理在工商企业中进行运用时应注意的地方 (一)正确地看待人才和使用人才 前面说过,人才资源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所以,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工商企业管理模式,极其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强调对人才的正确使用。1.在对人才的使用上不要过分拘泥于常规企业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尤其要避免受到论资排辈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对于那些的确才华出众,能够为公司的发展发挥出较大作用的员工,即使资历较浅,也应当委以重任,把他们放在能发挥出他们自身特长的舞台上。此外还要给予人才一定的宽容度,记住“人无完人”的道理。对于那些有着小缺点的人才不要一味地压制,而是要大胆使用,并创造出助其扬长避短的机制,让其长处在企业中得到充分发挥。2.给予人才以等价的待遇合适的待遇是促使人才不断地发挥出其潜能的动力。我们不能光要马跑而不让马吃草。要知道你给了人才三分的待遇,或许他创造出的就是十分的价值。对于工商企业来讲,要设立人才专款基金,对于那些确实业绩突出,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人才,要适当地拔高其待遇,让其在岗位上更加安心地工作。 (二)企业制度设计要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本身就意味着以人为本。这一点也应当体现在企业的制度设计之中。要把员工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而不是把他们看作一部工作机器。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尊重员工的正当权益,尊重他们正当的生理需求,并给予员工一定的自由度。不要把他们限制地过死。 (三)要有激励创新的工作机制 创新是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必然是死水一潭,缺乏发展的活力。所以,企业要建立起激励创新的工作机制,使员工的创造力得到发挥。比如,企业管理层可以就企业运作中的一些重难点,对企业员工进行创意方案的搜集。在企业的一些重大项目的实施上,也应该鼓励员工采取不同的创意方案,锐意创新。企业在对员工的考核机制上,也应当把创新能力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四)要给员工提供参与决策的渠道 “人本管理”理念强调在企业决策上做到集思广益,这就意味着企业要给员工提供参与决策的渠道,在决策方面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比如,企业在对于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应当首先通过中层经理人员,将决策的内容通报给员工,对全体员工的意见进行充分搜集。在进行决策时,应当充分采纳员工的意见,必要时可邀请员工代表列席会议。 结束语 “人本管理”这种模式要求企业的管理充分注重“人”的因素,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正当权益,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把创新的活水注入企业的运作当中,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冀慧君 单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以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不少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改革。然而,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其理论知识偏向抽象化,专业本身应用性、市场化强,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岗位类型多,职业能力的描述不似很多工科类专业那么清晰具体,这给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与培养方面带来了困难,也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脱节。笔者通过梳理企业招聘信息、问卷调查、企业访谈等形式,基于企业用人需求角度,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构成 通过对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样本的分析归纳,结合向企业等相关用人单位征询的意见建议,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学习能力。此处,专业技能专指从事某一具体岗位工作所必需具备的操作技能。通用能力包括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判断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抗压能力等。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品行、服务意识、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是否细致认真、是否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以上三个维度的职业能力中,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通用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2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仅靠高校一方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各方共同努力。 2.1政府与企业方面 政府主管部门作为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与推进者,一方面应当致力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高校能真正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办学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关键。但是,由于企业的目标与高校的育人目标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这是目前比较成功的合作形式。但是,这样能够双赢的合作毕竟只是少数企业参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但真正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少之又少。要调动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等等。 2.2高校方面 高校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不断跟进企业用人需求,培养具备市场所需的职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完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第一,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调研我们得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生的品行、责任心等在企业中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形成的基本素养。高校可以邀请行业人士到课堂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吃苦耐劳、勇于承担、敬业爱岗和百折不挠等精神的注重;通过德育课程强化大学生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集体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二,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推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容易造成理论讲授上的空洞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从职业能力分析人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课程设计及授课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来展开。要大胆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把职业能力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和技能分解为具体考核项目,以此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第三,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与用人单位形成长久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此外,还可支持学生自行开办模拟企业或创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师资上,高校一方面可多渠道积极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授课任务,加深大学生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专业技术培训,派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断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实行创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指导系列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各类企业并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及创业训练能更新学生的择业观念,改变学生的择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2.3学生方面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提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这一就业主体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从入校之初就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做好职业生涯准备,可参与人才素质测评,根据测评结果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以此为中心来学习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关注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警惕浮躁心态,正确看待工作,积极应对,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再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类社团,丰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提升自己的通用能力。在参与或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具体问题,须及时有效消除障碍,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这一过程可锻炼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必要的社会经验。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等。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作者:吴小妹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即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问题,而以企业间的相互信任、赊销、预付等为基础而的建立起的商业信用一旦出现问题,则势必会对企业发展和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产生严重影响。在此种背景下,如何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有效分类,并针对当前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已成为工商企业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一、工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 工商企业信用风险主要包括: (1)借款人恶意行为风险。在工商企业申请借款前,均会被考察资信评级,若考察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说明风险较小,故可获得借款。而后,以资金使用计划为依据,将资金投入到生产和销售等相关环节中。若在还款日前,企业并未遵守信用而将其投入资金股市中,并企图在还款前获取高额利润,便极有可能使借款资金被股市套牢,导致无法归还资金和恶意拖欠资金的情况产生,增加资金借贷风险。 (2)生产经营风险。对工商企业进行分析可知,其生产、经营方面的困难具有较强的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当其借款后,一旦出现生产、经营的困难,便极有可能陷入生产经营风险,导致难以按时还款。 (3)财务管理风险。借款钱,财务体系的考察结果并不能完全规避资金使用过程中财务管理的相关风险。例如,当财务管理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不高,易受利益诱惑时,其贪污、挪用借款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从而使得工商企业遭受严重损失。 二、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赊销比例较低,信用风险较大 据国家统计总局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借助赊销的方式完成的交易额已占据全球交易总额的70%,但就我国而言,赊销比例较低,但坏账损失率却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从而导致潜藏在赊销行为中的收益遭到严重损失。以我国商业企业为例,2014年,工商企业赊销比例仅为20%,平均坏账率却高达8.5%,企业平均无效成本占总成本的14%,而应收账款的回收期长达125天,相对应的逾期账款归还平均天数为90天,这便意味着工商企业从各相关企业中的借款大都是一种逾期归还的情形,即企业难以在规定的还款时间内将借款按时归还。对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可知,极有可能是因为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出现了众多问题,从而导致其无效成本比例高达14%,在过度耗费借款资金的同时,难以获得相应的本金和利润,从而产生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防范控制能力较差 信用风险的防控能力较差是当前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工商企业的应收账款被拖欠的形式为政策性拖欠、客观性拖欠与管理性拖欠,即分别因为政策、自然和管理因素而产生的拖欠行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我国工商企业应收账款被个拖欠类型的所占比例为政策性拖欠16%、客观性拖欠23%,而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拖欠账款比例高达61%。由此可见,管理不善是导致工商企业自身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从而导致工商企业的外部约束机制仍然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当中,另一方面,工商企业内部也并未建立起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导致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透明度等均处于较低水平,在阻碍了信用信息商品化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工商企业的信用风险大幅提升。 3.企业人才匮乏,风险意识薄弱 对工商企业进行分析可知,其信用风险的管控人才相对匮乏,加之销售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进一步增加了工商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就现阶段而言,工商企业内并未针对信用风险防范工作设置具体的岗位,信用风险管控工作大都是由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负责,而其对信用风险管控知识的局限性导致企业始终难以在防范信用风险工作方面有所突破。此外,基于销售目标的管理办法又使得销售人员为了达到销售目标而不顾个人和企业信用,盲目追求业绩,从而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加之企业管理者并未予以财务管理工作以相应的重视,认为财务管理只是为企业核算其成本、利润和员工新薪金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并未将其自身工作与信用风险紧密关联,由此产生的监守自盗等情况也使得企业遭受了严重损失。 三、加强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有关对策 1.建设并完善宏观控制环境 针对工商企业赊销比例低的情况,我国应建立相对系统的法律体系,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关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关立法仅有《信用控制法》、《信用数据采集与保护法》和《商业信用信息报告法》等,而专门针对商业企业特点的信用风险制定的相关法律则少之又少。因此,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信用风险管控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力度,通过规范工商企业信用行为,明确信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而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整体环境予以全面控制,从整体上降低工商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此外,工商企业自身也应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通过对其历史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并对财务管理人员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所借资金能够正常、有序、高效运转,进而带动企业效益增长并提升赊销比例,逐步降低无效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份额,在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基础上,按时还款,合理规避信用风险。 2.加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 首先,建立社会信用管理支持体系,加大对信用中介机构发展的鼓励和支持力度,促使与工商企业有关的征信数据和信息向着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并以相应的征信数据为依据,建立健全的征信数据库,将工商企业、企业领导者、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社会信用档案全部存储至数据库中,构建公平、透明的社会信用支持体系。其次,加强工商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工商企业自身需要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通过转变销售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针对资金问题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进一步明确信用管理部门的权责,避免有权无责情况的发展。一方面,信用管理部需要以授权审批制度为依据,对企业的赊销申请进行审批,并严格监督和管控相应的赊销业务,形成对信用风险及其相关行为的内部牵制,另一方面,工商企业还需加强对客户的动态管理力度,通过建立起统一且规范的用户信用信息管理档案,对客户的信用记录进行及时修改,并准确评估、预测信用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人才培养,树立风险意识 引进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定期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培训课程,并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宣传力度,从而使工商企业全体员工和管理者均能够意识到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对企业及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管理者有必要也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通过赋予财务管理人员以相应的权限,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处理好销售员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与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合理规避。 四、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仍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未来,需要从建设并完善宏观控制环境、加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以及加强人才培养,树立风险意识等方面加强对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力度,在合理规避信用风险的基础上,促进工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李默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工商企业信用管理构建 一、信用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然要和客户搞好关系,所以,对客户的信用度进行正确的判定变得非常重要。企业只有了解到客户的信用度,才能给客户提供合理的结算方式和信用额度,这样既保证了企业和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又为企业降低了一定的经营风险,可见,信用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意义重大。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其具体表现:首先,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企业间就会以诚信的态度进行交易,这必然会让交易市场变得更加稳定,更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在当今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这必然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如果各企业都讲诚信,守信用,那么不当得利的情况就会减少,公平竞争就会增加,市场的经济秩序就会转好。最后,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才能创建知名度高的企业品牌,才能让企业自身更具竞争力。如果企业不讲诚信,那么企业就难以迅速发展,更会面临破产的风险。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当地著名的食品生产企业,它主要以生产月饼、元宵、各种糕点等食品为主,在没被媒体曝光前,该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每年至少有两、三千万的收益,但是,自打该企业出现“陈馅事件”后,南京冠生园的商业声誉一落千丈,企业形象几乎降到冰点。时隔半年,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申请破产,究其原因是该企业本身失去了起码的“诚信”,不重视产品质量,只想着获取不法利润,结果既害了消费者,又害了自己,更给当地月饼市场也带来了严重影响。可见,企业自身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就不会为了谋取利益而使用“陈馅”生产月饼,就不会造成企业破产。 二、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尽管我国工商企业一直在研究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办法,但是,我国工商行业信用管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工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太多,这必然给企业信用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部门不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实际情况,只知道客户和本单位间的财务往来状况;而企业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情况,而不知道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往来状况,由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客户的认知不同,它们在企业信用管理中必然会出现意见分歧,这必然会造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正常开展。其次,销售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给信用管理带来过大的风险。企业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以业绩论英雄,工作人员销售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销售人员的工资档次,更有些企业单位的销售人员工资实行全额绩效,也就是说,这些销售人员没有基本岗位工资,只有销售产品,才能得到报酬,所以,销售人员往往会为了获得提成而违规操作,或者隐瞒客户的一些不良信息,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真的出现问题,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最后,财务部门独自承担信用管理工作,会出现信用管理不合理现象。例如:财务部门只了解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关系和财务状况,财务部门分析企业信用度的好坏也只是以财务往来账目资料为判断依据,而有些企业单位可能和本单位合作时间较短,根本无法以财务往来账目为判断依据,很容易造成判断错误问题出现,因此,让财务部门独自进行信用管理是不合理的,只有发挥单位内部各部门的优势,让各部门相互间沟通和协商,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更加合理化,才能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手段 1.提高全体职工的信用管理意识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就能完成,它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才能做好的。因此,企业要多宣传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信用管理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只有全体员工相互沟通、共同合作,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还有,企业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信用管理,以避免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在以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主要依靠销售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信用管理不合理问题出现,因此,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非常必要。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后,该部门可以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规划,以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当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时,该部门完全有精力进行一系列的调查走访,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只需要简单的配合工作可以了。 3.提高信用管理者的能力 信用管理者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领导者,他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的优劣。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信用管理者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有调节部门关系和优化员工配置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4.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 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信用管理的顺利开展。信用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收集客户资料并归类建档,而且要及时进行信息更新,通过资料来判定客户的信用度并进行科学评估,还要给客户设立信用额度。还有,信用管理人员也要多去税务、工商部门了解客户信息,多收集有利于评估客户信用的有关资料。 5.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 针对有些销售人员为了自己获得利益,瞒报客户不良信用信息问题,企业内部一定要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避免出现超额度赊欠问题。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当客户需要赊欠货款时,不管是谁办理赊欠业务,都要经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信用评估,杜绝一切违规操作问题出现,保证客户信用查询按流程办理,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6.实行客户等级制度 企业信用部门首先根据客户和本单位的交易记录来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然后再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最后再对客进行等级定位,为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对客户实行等级制度,企业的信用管理会更加合理,对企业自身和客户来说都有好处。结语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工商企业一定要完善企业信用管理模式,制定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定,让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真正的发挥作用,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作者:樊洪深 程沛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论工商企业管理第二课堂建设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现状 目前,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第二课堂的功能作用基本都定位于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上,还没有与该专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更没有与该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第二课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普遍存在教学缺乏系统谋划、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参与学生覆盖面小、缺乏科学评价与激励等问题。 1.教学缺乏系统谋划。目前,第二课堂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期,后面的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则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社团活动。而很多学生由于自身主动性较差,再加上相当部分社团本身就只是徒有其名,没有实际活动,以致很多学生在后面的三个学期中基本只有课堂学习。 2.缺乏专业老师指导。目前,第二课堂教学项目主要由学校、教学院系两级学工部门、团委负责安排,由学生会或班委会具体组织实施,没有专业老师指导。这样一来,导致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质量保障。 3.参与学生覆盖面小。目前,第二课堂开展的活动基本都是由学生会干部、班干部包场,实际参与学生数很有限,覆盖面小,无法让全体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和受益。 4.缺乏相应的评价与激励。目前,对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既没有开展针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效果等的过程分析与评价,也没有开展面向活动参与者的状态、优缺点、改进方向等的分析与评价。由于缺乏评价与激励,学生完全凭兴趣和个人感觉参与活动,直接影响参与人数以及参与质量。 二、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几点建议 既然第二课堂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那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该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将其从后台推向前台,由配角变为主角,使其得到更好的关注和利用。 1.将第二课堂教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与第一课堂进行统筹策划与安排。要想科学有效利用好第二课堂,就应对其功能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形式等均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与第一课堂进行统筹策划与安排。 (1)在功能定位上,可以根据第一、第二课堂的教学特点进行一个相对分工。 (2)在教学内容方面,第二课堂可以进行环境与职业认知、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等的教育与训练。其中,环境与职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形势教育、实习与就业辅导等;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主要包括:office办公软件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等的训练。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方案策划与组织实施能力、现场管理能力、质量管理能力等的训练。专业素养训练主要包括: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等素养训练。 (3)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采用主题班会、晚会、竞赛、社团活动、参观考察、以及学术报告等形式实现。 (4)在时间安排方面,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素养形成规律,结合第一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2.对第二课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策略。一是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即针对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明确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确保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设计的科学有效。二是建立学生参与评价体系,即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次数与效果等,分单项、学期、学年以及在校总体表现等分别进行评价,目的在于确保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他们今后能更好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打下基础。如对比赛类活动,一方面,通过设置单项奖,并在活动结束时及时到位的形式对参与者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后,应分别组织开展活动总结和参与者个人总结,即要对活动策划、组织、实施、效果等进行系统总结与评价,引导和帮助组织者反思活动过程,积累经验教训,为下次类似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基础;也要帮助参与者正确认识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其对症下药,加以改进。对综合表现突出、效果较好的,给予学期、学年、大学期间实践积极分子、优秀实践者等荣誉称号。同时,评价结果计入学生档案,既作为其学期成绩的一部分,又作为其参评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大学生等的重要依据,还作为优先推荐其实习、就业的依据。 3.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专业指导。一是为第二课堂配备足够的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指导老师负责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全程控制指导,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为全体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并能在其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提供保障。具体可以单个活动项目为对象,视活动大小配备1~2名专业指导老师。也可以活动类型、小组或社团为单位,配备2~3名专业指导老师。二是加强指导老师的选聘、考核、与激励管理。第二课堂指导老师不仅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必须拥有较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学生工作。具体选聘程序可以由老师或学生推荐,再由专业教研室考查,报院系批准。对被聘为第二课堂指导老师的,应给予其适当的课时外津贴或项目指导津贴。当然,还应定期对指导老师进行考核与激励。如可参考第一课堂学生评价的方式,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方式、以及效果等进行评价,一是帮助指导老师正确认识自己的指导工作,二是敦促指导老师不断改进自己,确保指导效果。对被评价为优秀的指导老师,可作为老师年终评优、职称晋升等的重要参考。 作者:潘艾华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企业毕业论文:工商企业管理的经济法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工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方面所需的基层管理人员。为了让学习内容更好地满足工商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需要,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标准应坚持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是指课程开发团队在了解企业需求,把握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深入到用人单位进行具体工作岗位的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由此归纳出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职业能力,最后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法律事务专家共同设计课程标准。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即课程以履行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岗位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组织与训练。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即课程在实训教学中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逻辑程序,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与能力体系。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坚持“以法律应用为目的,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工商企业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所需的经济法律、法规知识与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学习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选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能力训练情境和“学做合一”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力求突出该课程涉法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一)基于工商企业基层管理职业能力需要设计课程目标 为了使课程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企业岗位涉法工作能力,我们根据专业培养面向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富思特集团、湖北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孝武集团等中小型企业的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岗位的调查和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将上述岗位涉法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为经济法课程的培养目标。具体如下: 1.职业知识目标。了解经济法律关系及其三要素;掌握公司和合伙企业设立的条件、程序、组织机构等法律制度;了解合同的基本法律制度,掌握企业采购和销售等合同的基本条款、合同签订的程序、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担保及违反合同的法律责任;掌握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及法律责任和产品质量责任的构成要件;掌握专利权的授予条件和商标的构成条件,熟悉专利权的申请和审批程序以及商标的认定程序;掌握劳动基准法律制度及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解除和终止等法律规定,掌握劳动争议的仲裁与诉讼等处理方式;掌握经济纠纷调解、仲裁和诉讼的基本法律制度等。 2.职业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公司、企业的法律制度知识,协助解决公司、企业在设立、内部机构组建及其运行中的法律事务问题;能够运用合同法律知识解决采购、销售等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相关法律事务以及合同管辖地约定等合同风险防控问题;能够运用市场运行相关法律制度协助处理企业经济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产品质量责任等现实问题;能够运用专利法、商标法的知识协助处理企业专利、商标事务相关问题;具有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等管理能力和协助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具有协助处理企业经济法律纠纷的能力等。 3.职业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形成处理经济纠纷的法律职业素养;形成从事经济法律事务所需要的职业敏感性。 (二)从工商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设计课程内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经济法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企业行政管理、营销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所需的经济法律、法规知识,并且具有运用这些经济法律、法规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的能力和法律职业素养。因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选取与岗位工作相联系的经济、民商法律内容作为课程内容。我们据此设计了经济法律关系;公司、企业设立及内部治理法律事务处理;企业合同法律事务处理;企业不正当竞争和产品质量法律事务处理;企业专利、商标法律事务处理;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和劳动关系争议法律事务处理;企业经济纠纷法律事务处理七个学习单元。这七个学习单元涉及的经济法律制度有公司法律制度、合伙企业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专利和商标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以及经济法律纠纷处理法律制度,而那些与岗位工作任务无关或关联不大的企业破产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等都没有纳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设计课程能力训练情境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个体完成具体任务的职业能力教育,应当把“做”变成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根据工商企业基层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岗位的典型涉法工作任务设计了七个课程能力训练情境,即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及内部治理结构设置等法律事务的处理;合伙协议的签订;买卖合同的签订;企业不正当竞争法律事务的协助处理;企业产品质量法律事务的协助处理;劳动合同签订及劳动关系管理事务处理;企业经济纠纷的协助处理。在训练情境组织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境任务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如角色扮演模拟、案例分析和模拟法庭等不同的训练方式。如“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及内部治理结构设置等法律事务的处理”这一教学内容的情境训练,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角色扮演,由学生分组模拟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制定公司章程、建立公司的组织机构。具体的训练步骤为: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模拟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次会议由组长主持,讨论形成公司的名称和住所、公司的经营范围、公司的注册资本、股东的姓名和名称、股东的出资方式以及出资额和出资时间、公司的机构、议事规则等决议。②第二次会议由模拟出资最多的“股东”主持,讨论股权转让、利润分配、公司分立与合并等事宜。③每个小组根据会议形成的意见拟定公司章程。④把各自选举出来的董事和监事列入公司章程中,并准备报工商局设立登记。⑤小组汇报公司设立情况。整个训练过程完成后每个小组形成公司章程、设立公司的申请书、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公司设立的可行性报告等可展示成果,最后由教师对每组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而对“企业经济纠纷的协助处理”教学内容的训练,则主要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其训练方式是教师组织模拟庭审,由学生分组模拟经济纠纷的审理,确定经济纠纷双方公司的诉讼人、法院审判员、书记员等角色,每个学生搜集有关材料,研究有关法律。具体训练步骤为:①选择案例。②确定人选,分配角色。③组织材料(诉讼文书)。④排练(为开庭打基础)。⑤组织开庭(庭审注意衔接紧凑连贯,按照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调解-合议判决的程序进行)。⑥庭审总结。训练完成后形成起诉书、答辩状、庭审记录等可展示成果,最后教师对过程及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上述“做”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经济法律知识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能力生长的路径,直接体验知识的实践过程,形成灵活适应新情境的反应能力。同时,“做”的成果又是评价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和有效手段。 (四)基于能力本位的“学做合一”的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在考核评价上坚持将考核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相结合、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知识理论考核和实务操作能力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总评成绩=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训练情境成果考查成绩+平时学习过程形成性考查成绩。期末终结性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主要考核经济法律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卷面成绩为百分制,占课程总成绩的50%,考试时间为90分钟;训练情境成果考查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完成的企业法律事务训练情境实务操作课业的考查,考核学生处理企业管理相关法律事务的动手和处理能力,占课程总成绩的40%;平时学习过程形成性考查主要是通过上课出勤、课堂提问和发言、讨论等来考核,考核学生的上课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思路及正确率等,占课程总成绩的10%。 作者:喻靖文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多元统计论文:证券投资中多元统计分析论文 多元统计分析法是证券投资中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它的理论内容包含了多个方面的理论方法,每个理论分析方法对证券投资有着不同的分析作用,应该对每个分析方法进行认真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再应用到实际经济生活中。 1聚类分析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1)定义:聚类分析是依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减少研究对象的数目,也叫分类分析和数值分析,是一种统计分析技术。(2)在证券投资中应用聚类分析,是基于证券投资的各种基本特点而决定的。证券投资中包含着非常多的动态的变化因素,要认真分析证券投资中各种因素的动态变化情况,找出合适的方法对这种动态情况进行把握规范处理,使投资分析更加的准确、精确。1)弥补影响股票价格波动因素的不确定性证券市场受到非常多方面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这种波动性也造成了证券市场极不稳定的发展状态,这些状态的好坏对证券市场投资者和小股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聚类分析的方法是建立在基础分析之上的,立足基础发展长远,并对股票的基本层面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认真分析掌握结果再应用于证券投资实践中,从股票的基本特征出发,从深层次挖掘股票的内在价值,并将这些价值发挥到最大的效用。影响证券投资市场波动的因素非常多,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的数据更加的全面科学,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数据是进行理性投资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2)聚类分析深层次分析了与证券市场相关的行业和公司的成长性聚类分析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投资分析方法,它善于利用证券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数据来对证券所涉及的各种行业和公司进行具体的行业分析,这些数据所产生额模型是证券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必不可少的依据。而所谓成长性是一种是一个行业和一个公司发展的变化趋势,聚类分析通过各种数据总结归纳出某个行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不断的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更新。并且,要在实际生活中更好的利用这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就要有各种准确的数据来和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参数,但是,获取这种参数比较困难,需要在证券市场实际交易和对行业和公司的不断调查研究中才能得出正确的数据。因此,再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行业和公司分析和证券投资分析时要注重选取正确的、关键的指标进行检查,例如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这样才有利于正确预测证券市场上股票的发展潜力。3)在实际操作中更加直观实用聚类分析是根据现代证券市场发展水平和特点发展出来的新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的出现与现代的基本的投资组合理论形成了比较,突出了聚类分析方法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更加直观、实用的特点,并且由于技术的发展,聚类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所受到的局限较小,而且易操作,因此它的适用范围就比现资理论更加的广泛。 2主成分分析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1)定义:在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分析、简化数据集的技术。主成分分析经常用减少数据集的维数,同时保持数据集的对方差贡献最大的特征。主成分分析由卡尔•皮尔逊于1901年发明,用于分析数据及建立数理模型。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分解,以得出数据的主成分(即特征矢量)与它们的权值。(2)主成分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判别分析的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对各种分类数据的研究,分析出自变量各组间存在的差异,并总结出差异性,判断哪一个自变量对组间差异的贡献是否完全,根据这些数据将自变量的转变方法进行样本归类。1)降低影响证券投资市场变动的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在证券市场中有非常多的因素在影响着证券市场的稳定,这些因素之间有着非常多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但相互之间的影响也存在着非常多的影响。而主成分分析方法就是在对影响证券投资相互关系的因素中进行分析,并对原始数据指标变量进行认真分析,将其中重要的主成分因素概括出来,并进行转换形成相互彼此相互独立的成分,而且经过实践证明在影响证券市场投资分析中的指标间相关程度越高,主成分分析效果越好。2)通过主成分分析减少指标选择的工作量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各种数据、因素的分析总结出相对各种因素的不同影响程度,总结总体因素中的主要影响成分,并总结出不同层次的影响因素梯度,在分析时采取逐级分析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分析,也可以节省时间,并且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减少分析人员的工作量,因此,主成分分析法指标选择上的优势更加的突出。3)由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回归模型更加的精确、节省时间在进行证券投资因素分析时,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准确的对模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都要对各种数据进行模型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提高整个证券投资分析的准确性,是模型更加易于做出结构分析、控制和进行证券市场变动的预报。 3因子分析 (1)定义: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2)应用因子分析最主要的作用是确定证券投资组合的模型。因子分析将影响股票价格的各种因素看成是不同的变量,建立股价因子模型,利用各因子不相关性确定股票的分类,再分析股票的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确定出合适的证券投资模型。 4总结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达到了又一个高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不完善,暴露出来的诸多经济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证券市场研究着也要积极进行证券市场的各种理论对市场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和控制。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科学的方法,它为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辅助性作用。为了证券市场能够更好发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也要进行积极创新,为将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刘新仁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多元统计论文:多元统计课程的教与学 1授课安排与原则 笛卡尔曾说:“只有两种方法使人们获得真正的知识,清晰的直觉和必要的推理”。我国大学数学课程的教材和教学中,多着重于数学推理,而对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清晰直觉”的培养重视不够。应注意锻练学生对图像和数值的敏感性,增强其直覚猜测和判断能力。课程的开篇就从图形直观入手:绪论及多元统计图形的表示(对应教材中的第13章,下同)――绪论介绍多元统计分析的参考书、应用等。多元统计图形:多维变量在二维平面上用图形表达,例如折线图、轮廓图、脸谱图、雷达图、星座图。多元正态分布(第1章):本章的介绍注重一元正态和多元正态的对比,强调“温故而知新”。统计距离之马氏距离(第1章):1936年印度统计研究所所长马哈拉诺比斯(P.C.Mahalanobis)提出。介绍欧式距离、闵氏距离、相似系数等多种距离的优缺点,使学生树立起“统计上的方法无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的思想。多元分布数字特征及估计(第1章):对二次型的期望重点介绍,因为后面做参数估计、检验的抽样分布很多都是二次型。多元三大抽样分布(第1章)及在估计和检验中的应用(第2章简介)。专题讲座:相关性度量,取材自著名统计学家张尧庭的讲座“传统统计学有两大基本任务:研究数据变异和相关”。本节介绍相关性度量的依据,分别从不变性、阿达玛不等式、判别信息量三个角度,介绍回归方程的本质,介绍近代统计学的重要概念:熵、信息量等。主成分分析(第5章):由于后面的方法(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会用到该方法,所以方法的学习从主成分分析开始。因子分析(第5章):主要用于降维、评价、排名、聚类等。起源于20世纪初KarlPearson和CharlesSpearmen等人关于智力测验的统计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第8章):多维变量和多维变量的相关性研究。对应分析(第7章):定性数据相关性的研究。聚类分析(第3章):物以类聚,包括系统聚类、快速聚类、模糊聚类、最优分割法等。判别分析(第8章):对有训练样品的数据进行判别归类,包括逐步判别、费歇尔判别、距离判别、贝叶斯判别等。定型数据的建模分析(第9章):定性数据的研究也称为“离散多元分析”,相对于定量数据研究有专门的研究方法。路径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简介(第10、11章):是近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领域研究潜变量的主要统计方法,成功运用在“顾客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 2介绍并提供材料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随着课程的进行,陆续介绍相关的资料。以2010年度授课提供的资料为例。①人大经济论坛,此论坛资料丰富,有很多案例分析的数据资源。②《女士品茶》统计科普书籍,该书生动有趣,可作案头书。③《北美一流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了解到很多同学想出国深造,所以提供该研究报告。④2010国内统计学热点研究问题,以此了解统计研究热点问题。⑤《离散多元分析-理论与实践》,主要介绍定性数据分析的理论,以此做相关课程介绍。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2010境外讲学课表,从中可以了解统计学热门研究领域。⑦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款风险实证研究》,培养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和资料查询。该论文里面用到了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逻辑斯蒂回归等统计方法。 3作业的布置及相关培养 在大学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根据选课人数分成兴趣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留大作业,鼓励大家查找资料、编程、实证分析,处理实际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见表1)。 4结语 “真正的教学效果,并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要努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 作者:李亚杰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 多元统计论文:多元统计在医学统计中应用 多元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学中近20多年来迅速发展的一个分支,它探讨高维数据的内在规律,如研究多元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数据结构和数据简化等。在现在医院统计分析中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来分析医院的运营情况,药品利用情况等有着广泛和实际的意义。为了更好地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论证,现将在医院统计分析中运用最多的几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描述与对比,便于更好的应用,为医院管理服务。 1.几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概念 主要成分分析就是将多项指标转化为少数几项综合指标,用综合指标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综合指标即为主成分。所得出的少数几个主成分,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不相关。 因子分析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原始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变量,以及如何使因子变量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是依据实验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定性或定量的特征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以了解数据集的内在结构,并且对每一个数据集进行描述的过程。其主要依据是聚到同一个数据集中的样本应该彼此相似,而属于不同组的样本应该足够不相似。 三种分析方法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本文力图将三者的异同进行比较,并举例说明三者在实际应用中的联系,以期为更好地利用这些高级统计方法为研究所用有所裨益。 2.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主因子分析基本思想的异同 2.1共同点 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都是用少数的几个变量(因子)来综合反映原始变量(因子)的主要信息,变量虽然较原始变量少,但所包含的信息量却占原始信息的85%以上,所以即使用少数的几个新变量,可信度也很高,也可以有效地解释问题。并且新的变量彼此间互不相关,消除了多重共线性。这两种分析法得出的新变量,并不是原始变量筛选后剩余的变量。在主成分分析中,最终确定的新变量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如原始变量为x1,x2,...,x3,经过坐标变换,将原有的p个相关变量xi作线性变换,每个主成分都是由原有p个变量线性组合得到。在诸多主成分Zi中,Z1在方差中占的比重最大,说明它综合原有变量的能力最强,越往后主成分在方差中的比重也小,综合原信息的能力越弱。因子分析是要利用少数几个公共因子去解释较多个要观测变量中存在的复杂关系,它不是对原始变量的重新组合,而是对原始变量进行分解,分解为公共因子与特殊因子两部分。公共因子是由所有变量共同具有的少数几个因子;特殊因子是每个原始变量独自具有的因子。对新产生的主成分变量及因子变量计算其得分,就可以将主成分得分或因子得分代替原始变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因为主成分变量及因子变量比原始变量少了许多,所以起到了降维的作用,为我们处理数据降低了难度。 2.2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主因子分析的不同之处 主成分分析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一协方差结构的分析方法,也就是求出少数几个主成分(变量),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不相关。它是一种数学变换方法,即把给定的一组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换为一组不相关的变量(两两相关系数为0,或样本向量彼此相互垂直的随机变量),在这种变换中,保持变量的总方差(方差之和)不变,同时具有最大方差,称为第一主成分;具有次大方差,称为第二主成分。 因子分析是寻找潜在的起支配作用的因子模型的方法。因子分析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的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可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通过因子分析得来的新变量是对每个原始变量进行内部剖析。因子分析不是对原始变量的重新组合,而是对原始变量进行分解,分解为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两部分。具体地说,就是要找出某个问题中可直接测量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诸指标,如何受少数几个在专业中有意义、又不可直接测量到、且相对独立的因子支配的规律,从而可用各指标的测定来间接确定各因子的状态。因子分析只能解释部分变异,主成分分析能解释所有变异。 3.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主因子分析数据标准化的比较 主成分分析中为了消除量纲和数量级,通常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将其转化为均值为0方差为1的无量纲数据。而因子分析在这方面要求不是太高,因为在因子分析中可以通过主因子法、加权最小二乘法、不加权最小二乘法、重心法等很多解法来求因子变量,并且因子变量是每一个变量的内部影响变量,它的求解与原始变量是否同量纲关系并不太大,当然在采用主成分法求因子变量时,仍需标准化。不过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量纲或数量级的影响,建议在使用因子分析前还是要进行数据标准化。在构造因子变量时采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方法,主要将指标值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协方差矩阵,即相关矩阵和对应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然后构造综合评价函数进行评价。 聚类分析中如果参与聚类的变量的量纲不同会导致错误的聚类结果。因此在聚类过程进行之前必须对变量值进行标准化,即消除量纲的影响。不同方法进行标准化,会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要注意变量的分布。如果是正态分布应该采用z分数法。 4.应用中的优缺点比较 4.1主成分分析 4.1.1优点 首先它利用降维技术用少数几个综合变量来代替原始多个变量,这些综合变量集中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其次它通过计算综合主成分函数得分,对客观经济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再次它在应用上侧重于信息贡献影响力综合评价。 4.1.2缺点 当主成分的因子负荷的符号有正有负时,综合评价函数意义就不明确。命名清晰性低。 4.2因子分析 4.2.1优点 第一它不是对原有变量的取舍,而是根据原始变量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找出影响变量的共同因子,化简数据;第二,它通过旋转使得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命名清晰性高。 4.2.2缺点 在计算因子得分时,采用的是最小二乘法,此法有时可能会失效。 4.3聚类分析 4.3.1优点 聚类分析模型的优点就是直观,结论形式简明。 4.3.2缺点 在样本量较大时,要获得聚类结论有一定困难。由于相似系数是根据被试的反映来建立反映被试间内在联系的指标,而实践中有时尽管从被试反映所得出的数据中发现他们之间有紧密的关系,但事物之间却无任何内在联系,此时,如果根据距离或相似系数得出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然是不适当的,但是,聚类分析模型本身却无法识别这类错误。 结论 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主因子分析三种分析方法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医院统计分析中广泛应用,但无论用哪中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都要确着的数据和可行性。所以在应用多元分析时应注意: (1)必须思路清晰,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2)在作多元分析前,必须先作描述性分析。只有在充分了解资料性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选择方法,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当所得结果不符逻辑,或有悖于专业知识时,既不要轻易接受,亦不要轻易放弃,必须弄清楚为什么。 多元统计论文:多元统计分析在经济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平台下的统计分析方法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我国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做出科学的决策,就必须严格落实多元统计分析法的应用。基于此,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剖析了其在经济中的应用,以期能为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经济;经济学角度 社会各组织机构离不开统计分析工作,其不仅能够让各个组织机构明确相关领域过去和现在的发展状况,更能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判,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决策。经济领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国家在进行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时,往往以完整、准确的经济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化的决策。而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分析方法的创新,对我国经济战略的制定和决策具有积极的作用。 1多元统计分析的概述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智能化分析逐渐融为一体,且在新媒体上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过程中,从传统统计分析中衍生出来,并在大数据背景下继续发展,推动着统计分析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元统计分析是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变量的问题和理论的,在经济领域中,经济统计所涉及的变量是多边的,而传统的统计分析是“一对一”的统计方式,这种统计分析方法不仅不能实现分析的时效性,更难以保证统计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多元统计分析便能弥补传统分析法的弊端,减少信息的流失,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而全面反映出数据的情况。 2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中的应用 2.1多元回归分析的应用 为了能够客观地对经济规律进行分析,需要对经济变动形式进行计量模型的建立。多元回归法是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分析经济走势的,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通过数字方程进行模型的建立,通过模型进行数字方程的建立,且将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并通过对经济计量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对经济的发展态势进行判定分析,进而全面的研究经济问题。例如,多元回归分析在我国通货膨胀问题中的应用。众所周知,通货膨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整体的物价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已上涨的物价按照因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各种影响因素作为统计分析中的自变量,在此基础上研究影响各个物价上涨的因素。通过两种因素的结合制定相应的多元回归方程,进而让整个通货膨胀率能以经济模型的形式呈现,使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得以更系统的形式体现。 2.2聚类分析的应用 聚类分析法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方式,其所研究的领域较为宽泛,例如,在分类研究的问题上,从企业出发,可以将企业的发展类型进行分类、经营方式进行分类、收益模式进行分类。从国土资源出发,可以将国民的生活水平进行分类、土地资源类型进行分类、土地资源等级进行分类。例如,聚类分析法在企业经营效益分类的应用中,其能够通过对企业自身的指标进行整合,并以这些指标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量的整合。聚类分析法通过统计量的整合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将其他一些具有相似性的数据进行类比,以此将各个企业进行分类。最后,建立一个顺序排列系统,将不同类别的企业按实际情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此外,还能以时间轴为基础,对不同的资料进行时间上的排列,这种有序聚类亦是经济学中经常应用的方式。 2.3主成分分析应用 在经济学数据分析中,各项经济指标和经济要素较多。此外,经济学指标相互之间多数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就导致部分数据与指标重复,通过主成分分析便能实现数据的“降维”,将主要数据进行提炼并加以整合,简化统计分析工作。例如,在评价经济效益的应用中,为了明确经济效益,就必须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而,经济指标的重叠让指标体系呈现多个指标。这给经济效益的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主成分分析能够将指标体系中的多个指标进行“降维”,将重叠指标信息进行重组,防止了数据的叠加统计,进而使经济的综合评价更加准确、客观。 2.4判别分析的应用 在多元统计分析中,判别分析旨在对不同经济数据与指标进行归类,这与文中的聚类分析不同,判别分析是在聚类分析基础下进行的,是将已知的数据进行合理归类,确定测试样品的属性范围。判别分析是通过分布函数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给定的多个个体数据和总体,对各个个体数据与指标相应所属的主题进行归类。例如,在经济指标归类中,可以依据判别分析法将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统计分析,将不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聚类分析,形成优、良和差三个等级,当对一个新的企业进行等级分析时,可以通过其内部的经营数据与三个大类的企业数据进行对比,与之相似度最贴近的,即为同一类别企业。通过判别分析,能够明晰社会各个领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以此来有针对性的制定发展策略,实现科学化发展。判别分析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常用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法。 3结语 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任何分析法之间都存在着关联性。各种方式共同揭示着我国经济现象的发展形式和规律,所以,在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时,若能充分进行定量与定性两种分析的结合,可以使统计分析工作更加全面、更加准确。 作者:程荣荣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多元统计论文:财务分析中多元统计分析的应用 摘要:目前,进行财务分析的依据指标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但是这三个指标又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单独依据哪一个指标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都是不科学的。因此,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关键词: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多元统计分析;财务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无论是一个小企业,还是一个跨国大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进行财务分析都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于财务分析中是很重要的。 1常用的评价指标 目前,我们对财务进行分析时主要有三个常用的指标——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但是这三个指标各有自己的优、缺点。1.1盈利能力盈利能力,也叫收益能力,指的是企业资金、资本的增值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指企业的获利能力。盈利能力一般表现为:企业获得利润数额的多少以及获利水平的高低。这一指标是企业股东最为关注的。因为企业运营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如果经营者即将上线的一个项目的利润率很低或者很难盈利,那就要调整企业的经营中心,转变企业的生产目标,以扭转当前面临的不利局面。因此,这一指标是进行财务分析时最直观的一个指标。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盈利能力是在企业正常营业的情况下计算的。因此,在实际分析中,我们要排除一些非正常的营业情况。例如:重大意外事故、国家法律变更、国家财务制度变化等。 1.2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顾名思义,指的是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这种债务包括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另种。企业有无偿还债务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企业可否继续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反映企业财务情况的一个直观指标。偿债能力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指的是企业用固有资产清偿债务的能力。动态指的是企业用经营过程中的盈利来偿还债务的能力。所以在计算企业的偿债能力是必须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不然我们得到的只是企业清偿债务的能力。 1.3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指的是企业运营的能力。简单地说,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综合运用各种资产获取盈利的能力。它直观的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资本的效率。企业资金运转周期越短,资金的流动性就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高,获利速度就越快。因此,营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获利和偿债能力,是一个财务分析的核心部分。上述三个标准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单独使用哪一个,都有一定的偏颇,都不能充分展示企业整体的财务情况。因此,要综合运用这些指标,在财务分析中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2多元统计分析的运用 多元统计分析,是在传统统计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它可以在多个对象、多个指标相联系、纠缠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分析多个指标,揭示它们之间深藏的统计规律。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营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获利和偿债能力。由此可见,财务分析的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多元统计分析很适合应用于财务分析之中。多元统计分析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主要有几下几方面: 2.1选取样本、变量 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离不开建模,而建模的关键就是样本和变量的选取。一般而言,我们主要采取随机抽样、对应样本法两种方法进行选取。一份财务分析往往包括很多变量,例如: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等。这些变量越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就越大,建立的模型也就越好。 2.2判别分析 在建模过程中,要对样本和变量进行分析。这就需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的知识。我们一般采用Fisher线性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 2.3分析主要成分 分析主成分也是财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式。它的实现也主要依托于建模,但与上文提到的建模有明显的区别。在这种方式中,监测的指数、指标是有基本规定的。当变量过多时,对样本进行研究是很困难的。这时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使建模过程简单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到一个国家,下到一个小企业,财务分析都是很必要的。目前,我们常用的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主要体现企业的利润率;偿债能力主要体现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营运能力主要体现企业运用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这三者各有优点,但又相互牵连。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多元统计分析的知识对财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建模的过程中更好的选择样本和变量,对这些样本和变量进行判别分析。如果变量过多,还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简化建模过程。 作者:高雅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多元统计论文:土壤地球化学多元统计论文 1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境内,海拔2000~3200m,气候寒冷、年降水量丰富,多以降雪为主,属典型的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冷区。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阿尔泰地槽褶皱系哈纳斯—忙代恰褶皱带—诺尔特复向斜内。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次之,构造线总体呈NW—SE向分布,NW—SE向断裂具有明显的控岩作用。近EW向和NE向断裂多属平移断层,横切地层和NW向构造。褶皱构造主要为诺尔特复向斜,因受到近EW向断裂的影响,向斜中部呈NWW向。区内侵入岩较为发育,呈较大的岩基或岩株产出,岩性以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为主。 2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要求排序,然后检验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对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首先采用迭代法处理特高值以及特低含量值,或采用对数进行统计,将高值剔除,直至总体样品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然后通过直方图与正态曲线直观对比和结合峰度及偏度等参数,选择最佳分组生成特征数据,统计得出各种元素的背景含量和标准差,计算得出各元素的异常指标以及异常分带指标;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各元素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对相关元素组合进行分类,找出元素之间的亲疏关系,探索成因联系,进而提取元素组合异常,从而更有效的圈定预测靶区。 3地球化学异常找矿模型 依据成矿背景及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化探元素异常组合特征等可建立区域地质-在地质环境和成矿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区域如果有矿体存在,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法在此处进行找矿时,均有强弱不同的异常存在。因此可以利用地质-地球化学综合信息找矿模式,在新疆富蕴县喀依尔特河上游地区进行找矿靶区预测。 4结论 (1)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采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得出Au-Sb-Cu、Pb-Zn-As、Sn-W等元素异常组合。 (2)依据成矿背景研究及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化探元素异常组合特征,建立了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综合信息找矿模型,该模型为研究区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3)结合区内成矿模式和区域地质特征,按照异常形态、规模以及强度、出现的空间位置和套合对映关系等信息,对研究区内的异常进行综合分类,圈定找矿远景区范围,将异常地段进行分类分级处理,圈定出Ⅰ、Ⅱ、和Ⅲ类找矿靶区。 作者:王振东马维明罗永统单位:青海省地质调查局 多元统计论文:基于免费网络平台的多元统计论文 一、加强软件教学 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往往涉及大量数据的处理与运算,很多问题必须通过软件操作完成。因此统计软件的选择和教学也是多元统计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众多的统计软件中SAS因其功能强大而被统计专业人员所乐道,但其不菲的价格和只租不卖的销售策略阻碍了它在高校中的流行。SPSS以其”易学、易用”的特点成为许多高校统计相关课程的首选教学软件,与SPSS相关的软件教程也较多,但SPSS不具备扩展性,不能编写新算法,只能使用系统提供的功能,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语言是一个免费的开源软件,研究人员不仅可以自由地使用系统提供的各种统计方法,可以方便地查看其源代码以便深入了解统计思想的实现过程,同时在R语言社区网站有超过3000个解决各种问题的工具包可供免费下载使用。此外研究人员可以编写自己的程序来实现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因而R语言成为发展最快的软件,深受统计师生和专业人员的欢迎。基于以上优点,笔者选择R语言作为教学辅助软件。为了减少R语言软件学习的难度,方便学生快速上手,笔者利用电脑屏幕录制软件,将R语言的语法和操作以视频的形式分模块录制下来并上传网络,方便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提高软件操作水平。此外,为提高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笔者有意识地搜集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湖南省2013年数学建模竞赛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选拔赛试题),用R语言作为工具去分析实现,不仅能让学生熟练掌握R语言的语法和相关函数,同时让学生看到R语言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强化基于可重复研究的案例教学 (一)可重复研究的内涵 所谓可重复的统计研究,就是一个研究结果既可以在作者手中生成出来,也可以“移植”到他人的平台中用同样的工具重复生成出来,可重复研究的思想来源于文艺化编程。从形式上看,可重复研究的案例或论文是一个文字与代码的混排文档,这个混排文档称为“源文件”,从源文件可以清晰地看到案例分析的过程和相应的代码。对源文件进行处理之后就可以得到“结果文件”。通过不同的设置,这个“结果文件”既可以包含代码,也可以只包含代码运行的结果,这时的结果文件与普通的分析报告就没有区别了。在R语言中,实现可重复研究非常简单,下载免费的R语言集成环境RStudio(http:///),安装免费的knitr包,就能够编写MarkDown格式的文档(可以方便地转换为网页形式),如果电脑上安装有latex,也可以生成tex文件,并最终得到pdf格式的文档。 (二)基于可重复研究的教学实践 为配合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系内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上机课时占到了课程学时的1/3,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上机练习。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重点讲解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步骤,弱化统计理论的推导(仅就关键理论进行推导),利用多媒体和R语言,结合课本上的例题演示软件的操作和结果提取。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达到理解统计思想,熟悉分析步骤,掌握重点理论结果,熟悉相关函数的目的。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师通过精心选择优秀和便于操作的相关杂志论文,以典型案例的形式,利用R语言再现其结果。通过对论文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魅力,体会统计方法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掌握统计方法和软件操作离不开上机实践。在上机实验之前,教师通过规定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提纲,总结实验方法和R语言相关函数与参数,在学生上机实验之前发给学生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之后撰写实验报告。这一做法让学生在实验之前对实验内容胸有成竹,实验过程中有章可循,又能充分发挥所学撰写实验分析报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改革考核方式与内容 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试卷与平时成绩综合得分,但这一评价方法与应用为导向的教学并不匹配。笔者采用综合课程论文、实验报告和平时表现得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在实践中效果较好。将课程的最终成绩与平时的学习、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最终的成绩以不同的权重分散于学习的各个阶段,有效地破除了部分学生“平时不学,考试作弊”的心理,因而更全面、公平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五、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既能改变现在大学师生间缺乏有效沟通这一现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在搜索网络协同工具时无意中了解到科研在线的团队文档库,经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这一免费的平台能够基本满足网络教学这一需要。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这一个平台做简单介绍。科研在线是中国科技网面向科研学者的科研应用服务门户,中国科技网是中国科学院领导下的学术性、非营利的科研计算机网络。而团队文档库则是科研在线提供的面向团队的文档协作与管理工具。教师通过注册一个账号,创建一个团队,同时邀请所有的学生加入该团队,一个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教学系统就具有了初步的轮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将课件、参考论文、实验要求、典型案例、软件操作方法视频等相关资料上传到文档库的公共资源部分,所有学生都可以自由地下载和学习。其次,在文档库中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相应文件夹,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都以word形式上传至自己的文件夹下,由于文档库具有版本控制的功能,学生每次都可以在同一个文件中输入相关内容,系统会自动记录不同版本之间的区别,待课程结束,只需将最终版本下载下来,就可以得到属于学生自己的实验报告手册。最后,系统中的文件都记录了版本,具有评价、分享等功能,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报告、论文进行修改指导,对优秀的实验报告、论文可以分享给所有人学习、模仿。使用文档库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随着教授学生人数的增长,文档库中的相关资料也会越来越多,教师通过整理选出优秀的学生实验报告和论文,不仅可以充实课程的教学资料,也可以成为课程的“知识库”,使后来的学生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统计课程,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基于教学实践,介绍了以可重复研究为核心的案例教学和相应的考核方式,重点介绍了以科研在线文档库为平台打造的网络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课程教学和组织中网络的成分必然会越来越大。 作者:陈伟利陈国华余星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多元统计论文:企业经济多元统计论文 一、多元化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不仅要考虑企业财务能力,还有综合考虑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发展能力。可以从五个方面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一是获取利润的能力,包括资产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和成本费用收益率;二是参与竞争的能力,包括产品销售增长率、订货合同履约率;三是开展资产运营能力,包括资产周转率、偿债比率、不良资产比率;四是经营管理能力,包括企业领导决策水平、职工积极性和凝聚力、企业内部协调控制能力、激励约束机制;五是企业发展能力,包括企业自我积累比率、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质量。这五大类指标构成多元化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要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系统评估。 二、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多元统计分析为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使用多元统计分析可以把多维度的复杂问题映射到单一维度,再通过加权平均、模糊决策综合评价法等技术方法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全面,得到一致性、综合性的评价结果。本文重点研究四种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一)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也称为群分析,是一种基于数据分类的分析方法,它的核心是将相似元素集合为一类,然后根据样本间的相似程度合并,依次合并减少分类,直到所有样本都合并为一类为止。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需要对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进行评价,可以使用的指标包括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偿债比率、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例等等,因此首先要对这些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得到关于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整体评价。 (二)判别分析 判别分析也是一种分类分析,与聚类分析不同,判别分析是已知样本类型和判别规则,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判别分析的多元分析方法。例如已经确定资产运营能力的指标体系,并指定指标间权重,就可以判定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强弱或者划分资产运营能力等次。最常使用的是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在行业或地区样本判别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函数分类的准确率,并结合研究企业的实际情况就可以做出比较结论。 (三)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将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原来指标重新组合、分解,形成一组新的无关联的综合指标,以尽可能小的数据损失,反映尽可能多的指标信息。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复杂的数据指标综合成几个无相互关联的指标,例如评价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可以使用的财务指标很多,要将这些指标重新划分为生产经营成果指标、消耗资源指标和资金利用效率指标,利用杜邦分析图,得到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综合评价。 (四)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它的区别在于能够将随机的错综复杂的变量综合为主要的少数几个变量,并以有限数量的变量(或因子)反映原始数据的内在结构,减少了数据丢失,使评价分析更接近数据本身。例如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内容广泛,从企业营销到员工激励无所不包,但是应用因子分析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例如获取利润的能力、参与竞争的能力、开展资产运营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等等。这种数据处理不仅减少分析变量的数目,而且避免不同变量权重设计的误差。 三、结束语 如何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合理设计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在错综复杂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选择适合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成为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的关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需要借助SAS、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可以提高多元统计分析的使用效率,为企业开展经济效应评价、提高经济效应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贾鹏鹏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多元统计论文:石油院校多元统计论文 1案例教学 案例式教学法始创于美国哈佛商学院,其科学性、创新性已经被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认同和接受,并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1]。统计案例教学法,就是根据统计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统计课程中实际案例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通过例题讲解渗透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用于应用性特别强的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效果尤其明显。 2石油案例教学特点 首先,统计案例素材来自于石油院校的各院系的真实课题。整个解题过程涉及到大量的专业背景,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将统计教学培养和专业教学培养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将来就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其次,案例分析是进行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辨析并得出自己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活动。以石油为背景的案例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作为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主体,还可以作为各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课题,同时也可以为毕业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任何一个统计问题都需要论证和检验,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所选择的案例,结果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促使学生思考自己所做的结论是否具有可行性。如果学生所得到的结论比预期的结果要好,就可以适当考虑统计模型的可行性及与原始结论的差异性。 3案例教学分类 依照案例性质可分为解题型、分析型。解题型是指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统计原则和具体方法而采用的教学案例,其特点是通过实例性习题、例题进行具体的计算,简单地体现出多元统计学中的原则、定义、原理和方法。分析型案例是指由教师提供背景和材料,并具有明确针对性地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研究问题存在的状况、条件以及问题的发展演变趋势,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依照案例内容多少可分为专题型和综合型。专题型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问题的某个方面的案例,也称专门型案例。综合型案例是对统计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或分析,涉及范围广泛,知识点含量多。综合型案例的特点是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4案例式教学法三个步骤 4.1提出问题。 案例教学当中的案例必须具备真实性、可操作性、知识体现性这三个要素。真实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为将来处理实际问题做好有效的前期铺垫。可操作性是指案例应该有合适的解决办法,结果不能含糊,整个过程尽量思路清晰。知识体现性是充分考虑到我们的目的是教学,因此选择案例时候需要挑选能充分体现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知识点的案例。 4.2解决问题。 整个过程的主体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于陌生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案,作为教师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去讲解,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总结利弊,再借助统计软件向学生演示,讲解问题的整个过程。讲解的同时注重理论的渗透和方法的总结。 4.3实验操作。 通过案例的演示,明确具体要求,由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白己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讲评,并介绍在其他问题中的实际应用,以利于学生知识的升华。 5结论 传统的教学法虽然加入了统计软件的操作,却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角,从问题入手,带着思考去学习一项新的知识和技能。针对石油院校的特殊背景,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油田的海量数据为多元统计分析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大量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案例。要将理论教学和研究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实现多元统计分析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扎实的实践基础。 作者:辛华王银凤杨云峰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多元统计论文:多元统计法的阅读倾向研究 本文作者:李敏工作单位: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作为一名少儿教育工作者不禁要思考,小学生究竟是出于什么动机去阅读?如何根据小学生读者群的划分实施个性化教育?一直以来,关于少儿阅读教育的讨论,往往着眼于读者阅读的数量、种类、时间长短等方面,对学生的阅读倾向的实证研究相对较为缺乏,这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数据采集过程 笔者借鉴美国Wigfield教授1996年编制的MRQ问卷[1],并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借助问卷主要调查被测者的背景信息,比如年级、阅读载体、家庭阅读氛围、成绩等。选定的样本对象为:3—5年级的小学生。样本的抽取采用随机方法,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300名小学生,最终获得272名有效样本。调查中采用四点评分制,4表示“非常符合”,1代表“非常不符合”。 数据分析方法 对于调查数据,笔者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主要思路为:1.根据数据情况,将测试语句分为几大类,找出每一类中的共同因子并作出合理解释。2.利用因子分析的结果,对数据重新评估打分,然后再进行聚类分析,确定最终采用的分类个数。3.根据分类结果对每一样本判别其所属类别,然后对各类型读者的背景进行交叉分析。4.所有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理分析。 数据结果分析 由于测试的语句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将相关因素综合为一个因子,因此,笔者首先采用因子分析进行数据分析。1.因子分析由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后,有六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这六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接近70%,因此,提取这六个公因子可以描述小学生阅读倾向的基本状况。由输出表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在变量V8、V9、V10、V49、V51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定义为挑战;第二公因子在变量V25、V26、V9、V10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定义为顺从;第三公因子在变量V22、V35、V9、V49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定义为社会;第四公因子在变量V38、V40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定义为成绩;第五公因子在变量V13、V29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定义为逃避;第六公因子在变量V34、V51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定义为投注[2]。这六个因子的性质较好地体现了其所代表的因素对小学生阅读倾向的影响,也比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2.聚类分析在模型通过统计检验的情况下,本文采用了快速聚类K均值分析的方法,选择了有7个中心的聚类分析,迭代次数为5次,收敛数据为0,这7个聚类中心(类别)如下:3.各类型小学生的背景特征在得到小学生阅读倾向的分类以后,笔者对各类型的小学生的背景进行分析,以判断这些分类是否符合我们通常的认识类别。以下是实际统计结果:分享型:这类小学生约占样本量的10%。家庭教育的主要监管人基本上都是母亲,而母亲很少阅读,33.3%的母亲平均每天花在看书或报刊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下,66.7%的学生语文成绩为良。上进型:这类小学生占样本量的41.5%,他们的学习态度比较积极。父母关系较为和睦,而且父母亲都比较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有25.7%的家庭是父亲担当了主要监管人的责任,49.6%的学生语文成绩为优。任务型:这类小学生占样本量的12.1%。父母关系和睦,并且能以身作则,母亲是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监督者,也有12.1%的学生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担当主要监管者责任。这类学生成绩不错,有63.6%的学生语文成绩为优,30.3%的学生语文成绩为良。放松型:这类小学生占样本量的4.5%。这一类型学生的父母关系较为和睦,学业情况基本上由母亲监督,但是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平时很少看书读报,家庭月收入偏低。这部分学生43.3%的语文成绩为良,26.7%的学生语文成绩为中。自我型:这类小学生占样本量的11.8%,其中女生占了68.8%。母亲是主要的学业情况监督者,69%的母亲拥有大学本科学历而且注重自身的学习,平均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超过半小时的达到了87.6%。这类学生喜欢阅读,语文成绩以优良为主。迷茫型:这类小学生占样本量的20.5%,这一类别学生的成绩与阅读动机之间无明显联系,44.4%的学生语文成绩为优,51.9%的学生语文成绩为良。 多元统计论文:多元统计的资产实证研究 本文作者:杨茜梁颖华陈银京解忠诚工作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方法 如果降低级别处理,也可以分析较高测量级别的变量。交互分析中所采用的检验方法叫做χ2(卡方)检验,它适用于拟合优度检验和变量间的独立性检验。可以用于测定两个分类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若用fo表示观察频数(observedfrequency),用fe表示期望值频数(expectedfrequency),则χ2统计量可以写为:χ2=∑fo-f()e2feχ2统计量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χ2≥0,因为它是对平方值结果的汇总。其次,χ2值得大小与观察值和期望值的配对数,即R×C的多少有关。R×C越多,在不改变分布的情况下,χ2值越大,因此,χ2统计量描述了观察值与期望值的接近程度。如果两者越接近,fo-fe的绝对值就越小,计算出的χ2值越小;反之,如果fo-fe的绝对值越大,计算出的χ2值也越大。χ2检验正是运用χ2的计算结果与χ2分布中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做出对原假设的统计决策。拟合优度检验是使用χ2分布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假设检验中曾讨论过对两个比例是否相等进行的检验。若要对多个比例是否相等进行检验,就需要利用χ2检验的方法。如果样本是从总体的不同类别中分别抽取,研究目的是对不同类别的目标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我们就把它称为拟合优度检验。在研究问题时有时会遇到要求判断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χ2检验,判断两组或多组的资料是否相互关联。如果不相互关联,就称为独立。这类问题的处理就称为独立性检验(testofindependence)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列联表交互分析方法进行,主要对居民家庭非金融投资中的健康投资与房地产投资进行研究。虽然,教育投资也属于居民的非金融投资,但是教育属于长期投资,并不会于短期内得到回报,因此本文只研究居民健康投资与房地产投资这两种非金融投资。 城镇居民家庭非金融投资分析 本文从非金融资产角度,讨论城镇居民家庭的投资状况以及发展趋势。在非金融资产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实物投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其中,在实物资产投资的研究中,侧重于房地产投资。目前,房地产投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是我国出现的居民家庭投资的新热点。在此,本文仍主要采取北京市居民的样本数据来进行研究,从首都城市的情况,观察我国整体居民家庭的未来发展态势。数据来源主要为《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中国家庭的投资理财模型》、《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0年)》。居民家庭健康投资分析由于我国社会医疗体制的改革,未来医疗支出比例可能越来越大,所以居民家庭很重视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从而大多数居民家庭每年需要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健康投资常见的健康投资方式有五种:购买健康保险、营养保健品、旅游、参加健身俱乐部和关注生活环境质量等形式。由于健康投资是近几年出现的居民家庭新的投资方式,所以还没有口径一致的数据可以比较分析。因此,本文利用北京市居民购买营养保健品的数据进行健康投资方面的分析。根据《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其涉及了北京市不同人口特征的城镇居民保健品购买比例。其中,被调查总人数为490人。在受访者中,从未购买过保健品的人数为389人,所占比例为79.4%,而曾买过的人数仅为101人,所占比例20.6%。(如图1所示)图1过去一年北京市居民购买保健品比例图(资料来源:《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由此可见,健康投资是我国近几年新兴的一项投资方式,还并未引起居民家庭足够的重视,且发展空间较为广阔。那么,不同人群特征对于保健品的购买、健康投资的动机是否有显著差别呢?本文将对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这四个属性做列联分析,考察不同层面的人群对于健康投资的差异,具体分析不同人群在健康投资上有何差别。首先,观察发现,不同性别居民保健品购买比例略有差异。20-24岁和25-29岁居民购买保健品的比例相对较低,而30-39岁居民购买保健品的比例相对较高。不同学历和收入的居民保健品购买比例没有明显差别。本文从统计上采用卡方检验来判别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的人群在购买保健品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假设H01:购买保健品居民的性别没有显著差异,即性别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2:购买保健品居民的年龄没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3:购买保健品居民的学历没有显著差异,即学历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4:购买保健品居民的收入没有显著差异,即收入对居民是否购买保健品没有显著影响。利用SPSS软件,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所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假设H01未通过,而其他各个假设均能通过假设,即接受原假设。也就是说,居民性别对是否购买保健品有显著差异,而年龄、学历、收入水平对是否购买保健品并无显著差异。由结果可知,女性、中年人、学历高、收入高的人群更倾向购买保健品。从统计上讲,不同性别对健康的投资有显著性差异,即女性更容易购买保健品。并且,女性购买保健品的类型主要涉及“美容养颜”类、“补充人体所需元素”类等。而年龄、学历、收入的人群对健康的投资并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城镇居民家庭对健康投资的意识还较为薄弱,对健康投资的方式也不甚了解。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家庭渐渐开始重视健康投资。居民家庭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投资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领域。在传统的体制下,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是作为福利进行分配的,居民家庭住房的多少取决于政府对住房投资的决策及其所在单位的行政职位。而1998年以后,我国城镇住房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后期,逐步向住房社会化、商品化过渡。直至2008年,一度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调整,房地产销售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房价涨幅持续回落,部分区域房价下跌明显。2009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回暖的迹象似乎在房地产界有了明显的痕迹。那么,在我国城镇居民经历了房价的起落、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后,房地产投资现状如何?不同的人群对是否购房有怎样的差异呢?根据《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其涉及了北京市不同人口特征的城镇居民房产购买情况。其中,被调查总人数为490人。在受访者中,过去一年内没买过房产的人数为439人,所占比例为89.6%,而买过的人数仅为61人,所占比例10.4%。由此可见,房地产投资的前景并不清晰。总体而言,住房既是投资品,也是消费品。近几年,国内房地产需求已由消费主导向投资主导发生了转换。因此,房地产投资作为积累预防性资产的方式已引起了居民家庭的注意。但是,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不允许和房地产市场情况的不明朗,居民家庭在房地产投资上更多地出于观望状态,并没有将其当作积累预防性资产的主要方式。也可以说,虽然房产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属性,但大部分居民家庭并不把它当作家庭稳定器的主要方式。那么,不同人群特征在购买房产上是否有显著差别呢?本文对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这四个属性做列联分析,考察不同层面的人群对于房地产投资的差异,具体分析不同人群在房地产投资上有何差别。首先,观察发现,不同性别居民购买房产时的比例差别不大。而不同年龄、学历、收入的居民房产购买情况差异较为明显。25-29岁和30-34岁居民购买过房产或者在房产购买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比例相对较高。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购买过房产的比例较高。并且,月收入越高的居民购房比例越高。图2过去一年北京市居民购买房产比例图(资料来源:《2009-2010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媒体接触度研究报告》)。本文从统计上采用卡方检验来判别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收入的人群在房产购买上是否有显著差异。假设H01:购买房产居民的性别没有显著差异,即性别对居民是否购买房产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2:购买房产居民的年龄没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对居民是否购买房产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03:购买房产居民的学历没有显著差异,75即学历对居民是否购买房产没有显著影响。假设H由表2所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各个假设均能通过假设,即接受原假设。也就是说,居民性别、年龄、学历、收入水平对是否购买房产并无显著差异。若放宽条件,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H03、H04未通过,即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学历、收入水平对购房情况有显著差异。由结果可知,学历高、收入高、有一定社会基础的人群更倾向购买保健品。从统计上讲,不同学历及收入水平对于是否购买房产有显著差异。即学历越高、收入水平越高的人群买房的可能性越大,这可能是由于对于高学历、高收入的人更易于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以及资产剩余,因此更倾向于利用房产投资的方式积累预防性资产。综上所述,房产是高关心度产品,并且更多以家庭消费为主。作为积累实物预防性资产的方式,房产投资受到了居民家庭的关注。但是,由于自身条件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等情况,大多数居民家庭并没有把房产投资当作主要方式。从大体上来说,学历高、收入高的人群更倾向于用这样的方式积累资产。 结论与建议 (1)从我国居民购买保健品的方面来看,女性、中年人、学历高、收入高的人群更倾向于购买。与男性相比,中国女性更注重健康与美丽,她们认为,保持健康与美丽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女性对于保健品的投入占有更大比例。从年龄层次来看,中年人由于经过了青壮年时期,身体素质下滑,生活压力逐渐降低,生活平稳,更加倾向于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因此这类人群购买保健品的比例较高。从教育程度来看,由于学历高的居民对于现今社会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饮食安全问题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他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因此会更加倾向于购买保健品。由于保健品的费用高昂,因此高收入人群的购买力更加大也是可以预测的。(2)从我国居民购买房产的方面来看,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更倾向于通过购买房产来积累资产。当今社会房价攀升飞速,在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学历越高的人群更容易倾向于房产投资,这是因为高学历人群能够看准房产的保值与增值。而高收入人群更加必然成为房产投资的主力军。通过对我国居民样本预防性非金融资产的研究分析,我们提供以下建议:第一,国家应完善社会各类保障制度。下岗失业、身体健康状况的恶化等是造成居民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失业救济,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可以保证居民发生意外时仍然可以保证基本生活需求。这样可以降低居民生活风险、刺激居民消费。要探索建立不同地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协调机制,并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各地的生活费用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合理调节各地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差距。第二,国家应继续保持现有的宏观调控政策,继续调整房价与银行信贷。从数据来看,高学历高收入人群是我国购房的主力军,大多数民众由于房价增长速度过快而买不起房,可是他们的需求也是很大的。我们经常看到大片的商品房闲置,而城市的年轻人却不得不蜗居在有限的空间里,资源分配不均,不合理现象无疑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无益。房地产行业泡沫过大对政府也是一个挑战,银行无节制的贷款会加速房地产行业泡沫的崩裂。在这两大问题上,我国较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一定优势。因为我国并非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可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只要政府保持现有的宏观政策,刺激消费,一定会增加居民投资房产的热情。另外,增加居民收入,并使之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增长率,可以增加居民的当期消费,还富于民。建立稳定有效的收入调控机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都怀有信心。这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是非常有益的。 多元统计论文:基于多元统计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病机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医病机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利用NAFLD中t四诊临床观察表,对患者资料进行采集。采用因子分析、奇异值分解方法,研究四诊表现的内在因子特征,比较各种分析方法的差别。结果 因子分析采用了α因子解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映像因子法,其中α因子解析法结果为最佳,前3个因子对数据解释率最高,分别为脾湿因子、肾虚因子和气虚因子,三者构成了NAFLD的基本病机因素;奇异值分解法得到的前3个奇异值分别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同样突出了脾肾两虚在NAFLD病机中的作用。结论 脾肾两虚在NAFLD病机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虚论治NAFLD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机;因子分析;奇异值分解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大量饮酒史,以有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存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近20年来,中国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率约增加2倍[1]。 NAFLD属中医学“胁痛”“肝着”“肝癖”“痰痞”等范畴[2]。各家论述对NAFLD病位阐释不外肝、脾、肾,病机分虚实,虚在脾肾,实在痰浊、湿热、气郁。有学者提出本病根于本虚,本虚核心在于脾肾两虚的观点[3],但尚未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获得直接的临床证据。本研究对NAFLD中医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旨在了解其主要病机因素,探寻脾肾虚性因子在该病病机中的作用,为中医诊治NAFLD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5月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及北京市丰台区铁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罗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NAFLD患者251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8.29±10.78)岁;男118例,女133例;病程1~360个月,平均(43.99±60.98)个月。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4]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肝、肾等系统严重损害者;②长期服用损肝药物,难以排除药物性肝损伤者;③有明确病毒性、酒精性、其他代谢性、遗传性肝病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4 调查表设计与采集 采用Epidata3.1软件,根据文献报道(利用万方数据库、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以“脂肪肝,中医”为关键词,检索5年内NAFLD相关文献134篇)及《中医诊断学》[5],提取NAFLD临床四诊表现,设计调查表,包括患者基本情况、中医四诊表现(一般证候、消化系统表现、面色、口咽、眼目、精神情志、形体肢体、二便、舌象、脉象)、实验室检查、B超影像、治疗等105项。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对患者进行调查,舌脉部分由2名副主任以上医师核实后填写。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 通过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经不同人员进行2次核查后导出SPSS文件。采用SPSS21.0的降维-因子分析,奇异值分解(SVD)采用UCINET6.232软件。 2 结果 2.1 数据精简与准备 在患者四诊表现数据中,删除频数 2.2 因子分析 2.2.1 α因子解析法 适用性检验中KMO统计量为0.752,效果较好,Bartlett球形检验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因子分析适用性通过。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得知,因子1能解释方差的13.507%,因子2为8.921%,因子3为4.498%,共取16个因子,总解释率63.112%,各因子贡献碎石图见图1。根据碎石图取前6个因子,利用SPSS21.0去除旋转成分矩阵中得分值绝对值 因子1主要与滑脉、头重如裹、体倦困重、纳差、神倦嗜睡、便溏、苔厚、面有油垢、舌色淡白、头晕、舌体胖大有关,乃脾虚生湿的表现,是脾湿因子;因子2主要与肢体软弱、腰膝酸软、健忘、气短、乏力有关,是肾虚因子;因子3与舌苔白相关,与舌苔黄负相关,是气虚因子;因子4和胸闷、嗳气吞酸有关,是肝郁因子;因子5与咽干、口干有关,是阴虚因子;因子6与弱脉相关,与弦脉负相关,是虚证因子。按照因子分析结果相关的四诊表现,患者中的公因子首先为脾湿,第二位为肾虚,第三位也与气虚有关,这3个因素对NAFLD贡献最大,构成了基本病机因素。 2.2.2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PCA)的可行性检验同α因子解析法。碎石图、各个因子的贡献均与α因子解析法相同。取前6个因子,因子1与滑脉、体倦困重、头痛如裹、纳差、神倦嗜睡、苔厚、面有油垢、便溏、头晕、舌色淡白、舌体胖大有关,是脾湿因子;因子2与肢体软弱、健忘、腰膝酸软、气短、乏力有关,是肾虚因子;因子3与舌色淡白、苔白相关,与舌苔黄负相关,是脾虚因子;因子4与口苦、口干、咽干相关,是阴虚因子;因子5与咽干、咽中痰阻、口淡口黏、胸闷有关,是湿邪阻滞因子,因子6与嗳气吞酸有关。 2.2.3 映像因子法 可行性检验同α因子解析法。碎石图、各个因子的贡献均与α因子解析法相同。取前5因子,因子1与滑脉、头重如裹、体倦困重、纳差、苔厚、便溏、神倦嗜睡、面有油垢、舌色淡白、舌体胖大、头晕有关,是脾湿因子;因子2与腰膝酸软、肢体软弱、健忘有关,是肾虚因子;因子3与舌苔白相关,与舌苔黄负相关,是脾气虚因子;因子4与自汗、咽中痰阻有关,可能也与气虚相关;因子5与弱脉相关,与弦脉负相关,是虚证因子。 2.3 奇异值分解 SVD是为了提取矩阵的最重要的特征,也可挖掘数据中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模数据,利用UCINET6.232对患者四诊数据进行奇异值分析,结果分析得到49个奇异值,其中奇异值1为40.203(占总体的11.5%),奇异值2为18.320(占总体的5.2%),奇异值3为11.370(占总体的3.3%),3个累计占总体的20%,前3个奇异值见表2。由表2可知,奇异值1主要和乏力、头晕、健忘、口干、视昏、烦躁易怒、形体肥胖、腰膝酸软、舌质黯、舌体胖大、舌有齿痕、苔白或黄、弱脉有关,为脾肾气虚奇异值;奇异值2主要与健忘、胸闷、口干、咽干、面色少华、目干涩、肢体软弱、腰膝酸软、舌质黯、舌苔黄、弱脉有关,为肝肾阴虚奇异值;奇异值3主要与乏力、健忘、口干、肝区不适、目干涩、抑郁不舒、虚烦不眠、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肢体软弱、便秘、舌色淡白、舌苔白有关,为气阴两虚奇异值。 3 讨论 为探索各种因子在NAFLD患者中的作用,本研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四诊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和SVD,因子分析的方法有多种,目前应用最广的是PCA,本研究因为样本例数较少,理论上应选用α因子解析法、映像因子法最为合适[6],所以研究中选用了3种方法(PCA、α因子解析法、映像因子法)进行尝试,均得到16个因子,根据碎石图选用解释率较高的前6个因子,发现α因子解析法最适合临床。3种方法结果因子情况相似,前3个因子均为脾湿、肾虚和脾气虚,差别在于贡献率较小的因子4之后,PCA法为阴虚、湿邪阻滞,α因子解析法为肝郁、阴虚,映像因子法为气虚,根据临床所见并结合样本例数,以选择α因子解析法结果最为适宜。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前3位因子均为脾湿、肾虚和脾气虚。 本研究还进行了SVD分析。SVD和PCA虽然有所差别,但从数学分析上看,PCA可谓是对SVD的包装,如果实现了SVD,也就实现了PCA,有了SVD,就可以得到2个方向的PCA。数学上计算方法的差异虽然导致了SVD结果和因子分析有所差异,但也发现前3个奇异值分别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提示虚证因子在NAFLD病机中的作用。通过因子分析和SVD分析的结果,结合文献报道可以认为,脾肾气阴的虚性表现在NAFLD病机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当引起临床重视。NAFLD的要点在于脾肾两虚,以气虚为主。《脾胃论》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说明脾胃之气虚,三焦气化不利,气血津液运行不利,痰湿瘀血、气滞等实邪随生;又《景岳全书・胁痛篇》云:“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所以从脾肾两虚能解释所有病理过程和证型特点。 《金匮要略》《圣济总录》即有“肝着”记载。《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云:“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说明肝着是阳气痹结、气郁血滞的结果。《圣济总录・肝脏门》称“夫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今风寒客于肝经,不能散精,气血凝留,故着于胸上,其未苦时,但欲饮热者,盖血得温则行,遇寒则涩也。治肝气虚寒,邪着胸中,实塞不快,气血留滞,胸上欲人蹈之者,桂附汤方”。桂附汤可作为此种病机的代表性方剂。后世叶天士等温病学家提出久病入络学说,并宗旋复花汤进行络病诊治。即“肝着”的络病说,与之相对应的《圣济总录》则为经病说,此即为“肝着”治疗的2个流派。临床具体治疗根据辨证化裁,桂附汤应成为NAFLD的代表性方剂之一,络阻明显可参用旋复花汤加减,湿重则参入《圣济总录》蹈胸汤。 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和SVD分析,不仅证实了NAFLD以虚为本的观点,也为从虚论治NAFLD提供了文献和临床数据支持。 多元统计论文:农业经济发展的多元统计探讨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科技在不断地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也从原先传统的生产方式渐渐转向现代化的方向,农业生产条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多元统计也渐渐在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多元统计;指标体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相互联系着,但是局限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土壤、气候、水分等。农业生产条件会因为各个地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有些地势复杂、土质较差、通水排水设施不便,都会减少农作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多元统计的运用可以很清楚的分析出生产农业条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因此,提高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多元统计已经是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多元统计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大大小小的因素,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农业进行多元统计。多元统计是数理统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从各个方面进行同时统计,将多元统计运用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能够同时了解到气候变化、土壤情况、农药使用状况和化肥用量等问题,还能多方面同时了解、同时分析找出其中的相关性,能够更加有效的想出对策来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业状况。 陕西省地形复杂多变,农业统计人员能够运用多元化,对每个地区的不同耕地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根据当地的气候、技术水平来制定适当的方案,将农业进行改革,因地制宜才能使农业经济更快的发展。在多元统计的过程中,能够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使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而且也能够配备适当的劳动力,有效的完成农业所需工作,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进程。 二、多元统计在农业中的应用的分析 农业的生产条件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可以使农村的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在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多元统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村的劳动力、农村土质和农村的机械化程度进行一个合理的统计和分析。根据对生产条件的多元统计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农村土质和农村机械化程度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所占的地位均会在不同乡镇发生改变。比如在咸阳地区,农村土质和农村机械化程度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并不占据着主要因素,而是农村劳动力为主要影响因素。多元统计的分析可以很快的了解各个乡镇当地的农业所需状况和农业资源情况,然后进行合理的利用,能够更好的分配农业资源,有效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和持续性发展。 三、利用多元统计完善农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 1.政府要想真正做好农村农业生产,首要任务必须先做好农业多元化统计工作,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多,给农业统计工作造成了不少困难。一些乡镇农业统计部门人员少,在统计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指标不合理的现象,统计的方法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就导致了统计数据不精确,统计结果不科学。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水平,首先要利用多元化统计来减少基层报表的上报数量和次数,但是还要保证报表的真实性和质量。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部门之间的工作量。在这个过程中报表分为定报和年报,其中定报可以结合秋播与春播。在此期间还可以取消预计夏秋产量报表,适当延后实际产量报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还可以减少统计量。另一个方面就是可以对畜牧指标报表进行缩减,对统计对象进行精减,保留代表性较强的猪、牛、羊、禽、蛋、奶等统计指标。除了对畜牧业的统计,此方法还可以将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生产进行合并报表来减少重复统计。年报中的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和中间消耗量可以按照乡镇统计报表数据进行汇总,乡镇部门还要根据所管辖区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统计指标体系,除了将本辖区的农业产业纳入到统计范围中,同时还可以借鉴一些农业先进乡镇或示范县市的统计指标体系,利用多元化统计指标体系制定出自己的农业统计指标体系,并及时关注转型发展中的乡镇在不同阶段的农业指标,尽量将现代化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农业社会服务等新的产业形势反映到统计工作中去。 2.以往由于r村统计调查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使得统计数据出现偏差,甚至造成了统计数据的不真实。目前统计报表制度以全面报表为主。农业统计的大量基础数据基本由村级来完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村级缺少专业的统计人员,因此统计工作经常是由村会计兼职完成。由于村级工作人员,人数较少,工作量大,而且工作人员水平又有限,所以对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这样就导致了统计效率的低下。此外农业总产值的消耗计算表太过复杂,比产值计算表多六十余项,并且没有确切数据来源,只能靠统计人员凭经验估算。要想改变这一问题,就必须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改变以往这种落后的调查方式,实行全面抽样调查任务。这些问题源于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的,原有的生产队等组织形式迅速瓦解,生产单位变成千家万户,统计对象成倍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全民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工作势必不切实际。因此要建立严格的抽样调查统计制度,来确保统计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定期报表中,播种面积和产量报表要由镇村按照实际数据科学上报、汇总,这样既降低了县级统计的工作量,也可以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度。农业总量指标的测算要有确切的数据依据,计算产值的价格要以市场平均价格为准。 四、结语 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是我国农业的重中之重,而多元统计应用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在进行农业发展中,需要对各个地区的情况进行多元统计,只有在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多项指标中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有效的掌握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才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农作物的选择和栽培。经过多元统计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弊端,才能够有效快速的制定出新的发展方案,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作者简介:关雁冰(1977-),男,陕西咸阳人,统计师,经济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和统计研究。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研究 一、企业流程重组风险应对计划 第一,流程选择。流程重组不能搞全线出击,需要在考虑该流程是否为企业发展的“瓶颈”,重组后能带来多大的效益,以及成功或失败的概率和影响之后,选择要进行重组的重点流程,建议以财务作为试点,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业务进行BPR,实现集成化财务。待财务流程理顺之后,再有选择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发电运行业务管理及设备检修业务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流程重组工作。第二,组织模型。传统金字塔形的组织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缺点,例如部门间摩擦大,管理费用和管理成本高,无效劳动相对较多,因此,应当采用扁平化和无边界化的组织模型,缩短指令传达路径,提倡一岗多能。建议设立流程控制点负责制,由控制点负责人主导整个业务流程,减少部门之间的责任交接,提高效率。 二、软件选择风险应对计划 第一,在软件选择之前要选聘值得信赖的业内专家或专家组,帮助公司进行需求分析,以及设计对软件的评估体系。为了选好咨询专家,建议公司加强市场调研,向同类型企业收集咨询专家信息,以及评价意见,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确定咨询企业。第二,设计科学的软件评估体系。公司项目实施小组与咨询专家密切配合,对软件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评估,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软件该评估体系。由企业内部组织精选出来的评估小组(由外聘信息化专家参加)进行评估。这样的评估小组对自己企业的需求很了解,在加上外聘信息化专家的帮助,会有很好效果。评估小组在听取软件供应商介绍和演示以后,可以进行充分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评分。 三、数据风险应对计划 第一,扎实推进KKS编码工作。建议在设备采购阶段即严格采用KKS编码原则,与设计单位及设备厂家通过设计联络会的形式确定全厂数据编码规则,并按照唯一性、标准化、易用性的原则编写KKS编码技术规范书,对以下三个阶段的各类技术数据进行规范:(1)规划设计阶段:电厂的设计图纸等技术文档数据;(2)工程建设阶段:设备的采购、安装、工程的质量、进度、费用等数据信息;(3)经营管理阶段:产生和积累电及热能生产实时数据、设备维护、成本管理、技术管理等信息。第二,建立数据核查机制。信息化软件上线后,保持原有管理软件与其同步运行一段时间,期间由项目实施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每周对信息化系统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可靠性核查。对同步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数据差异,要查明数据来源,分析差异产生原因,书面向公司高管进行汇报,由公司确定责任部门,限期进行整改。 四、软件技术风险应对计划 第一,强化技术规范书。由于实施企业在软件技术方面并不具备专长,所以在合同谈判阶段就要与软件供应商签订详实的技术规范书。技术规范书的编写要在咨询专家的帮助下,参考同类实施企业的相关经验,将信息化软件各项技术指标确定下来,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软件技术问题,明确软件公司的职责范围。此外在合同罚则部分中力争加大质量问题罚款项目和罚款金额。第二,编制工作任务书。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前,要求咨询企业和软件公司配合编制信息化项目工作说明书,系统阐述项目背景、项目目标、项目实施范围、项目工作计划与交付成果、项目阶段性成果及验收等内容,交由公司项目实施小组讨论并反馈意见、建议,最终修改确定,通过工作任务书明确软件技术方面的工作任务。 作者:许岩鹏 单位:北京京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下安全风险的防控 目前“项目管理”在国内外工程领域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各个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对安全施工的认识也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台阶,由政府牵头,齐抓共管,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但施工单位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企业,“重经济收入,轻安全投入”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作为项目管理单位,管理者如何规避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深思、研究的课题。 1风险规避的方式 项目管理方作为工程建设的参建主体,应以“降低事故发生率”作为出发点,增强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履行好管理义务,从而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护产品生产者的健康与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免受损失;同时项目管理者也要对公司负责,完善项目的管理流程,有效规避所要承担的责任,使公司能够得到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从项目管理者的角度来讲,如何规避风险,应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做好安全控制,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争取安全生产无事故;②要有完善的应急机构及预案,倘若发生安全事故,可立即实施应急预案,控制险情、降低损失;③完善项目的管理流程,要有切实可行的避责措施。当然这三个方面也是相辅相成的,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2做好安全控制、降低事故发生率的措施如何规避安全风险,降低事故发生几率,管理方应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去剖析,如:公司层面、每个项目的管理层面、与不同主体的沟通层面等。 2.1公司层面——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以“体制”和“人”为核心,加大公司的内部安全防范力度,提高整个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1)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制度,并大力落实制度的监督、检查体系,使其在每一个项目运行过程中都得到有效的运用;(2)公司内部要有健全的安全管理、风险管理驾控机构,并有可行的应急预案;(3)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教育,并给予考核,使每个员工都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通用安全技术、安全文化及公司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争取能让每个员工都能对工程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风险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2.2项目管理层面——加强项目执行阶段的管理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在执行公司管理制度的同时,需要项目管理者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如下工作:(1)项目进场后,确定项目安全目标,制定项目组的安全责任体系,使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人员,树立每个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2)将项目管理方、监理方、施工方等几个管理层面相结合,从上至下,要有完善的安全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措施计划制度、安全监察制度、事故处置制度、“三同时”制度等等,建立好安全管理机构,使制度层层到位,划分各管理层的责任,明确各管理层的义务;(3)做好对每个不同特征项目的分析,识别危险源、确定风险系数,根据危险大小、风险等级、危险情况发生的几率、发生危险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使项目管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4)紧抓施工项目的动态控制,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检查确保应急措施到位。 2.3与不同主体的沟通层面 工程建设项目是多个主体共同作业、共同努力的结果,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督单位、代建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测单位等等,这些参建各方虽然承担不同的责任义务、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关系,但仍然是相辅相成相制约的一个体系,必须加强沟通、协调,使管理更有效、更到位,使工程更安全、更优质。 3可行的事故应急措施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实行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因某些诱因,引发事故的可能性仍然较大。项目管理单位需做到:(1)接到险情报告后,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及合同的规定,第一时间向上级单位报告,及时启动应急预案;(2)及时到达事发现场,查看事故动态,从代建层面组织救援团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果断行动,做好警戒工作,防止事故扩大;(3)迅速制定抢险方案,组织抢险工作,抢险救援工作必须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4)积极配合做好救援现场的各项工作的同时,做好代建层面的事故书面上报工作;(5)配合进行事故调查工作及原因分析;(6)工程实行过程中,必须购买一切险及意外险,转移风险,降低事故损失。 4有效的避责措施 前面也提到,工程建设项目是多方合作的结果,作为管理方,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如何保护好自己,如何避责,是必须谨慎对待的问题。经过对以往国内外事故的总结分析,个人观点如下:(1)注重建设过程中影像资料的收集,包括:进场后的场容场貌、施工过程控制照片、会议影像资料及交叉施工作业区其他单位的施工照片等等,以防事故发生,能提供有第一手的材料;(2)勤查看现场,定期组织安全检查,不可停流于形式,对检查出的问题,形成记录,发放整改通知;(3)对其他责任单位的来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及时回复,制定出可行的对应方案;(4)对存在隐患的交叉施工,或影响在建项目实施的,要及时致函相关主体单位,澄清利害关系;(5)对监理、施工单位要勤发通知单,书面明确责任,并予以督促落实,不落实或不遵守的,予以上报或建议停工,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体制;(6)工程管理者的反应要眼疾手快,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责任意识,绝不推诿渎职,对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解决不了的及时予以上报,并做好跟踪落实;(7)对项目管理方不能表决的,要及时通过联系单的形式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沟通处理。5结语总之,完善影像、文字资料,做好资料管理工作,将责任进行分解,才能有备无患。 作者:孙林 单位:南京城建隧桥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风险项目管理论文 1按照项目的生命周期应该注意的问题 1.1计划阶段学生分好组后,要由学生自己依据给定题目编制工作计划,工作计划需要经过内部成员的多次沟通才能确定。通过对项目的范围和任务的分解,对资源进行分析等一系列操作后,可以使项目团队更有序的开展工作。以前有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计划就应该是准确的,所谓准确,就是实际的项目实施必须按计划进行。但实际工作中并不理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与计划常有不符。计划只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更合理的分配资源和时间。计划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是应该不断修改的。 1.2实施阶段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也会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实施,按照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过程开展活动。首先,学生要针对自己的任务进行需求调研。这个阶段,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资料,并实地考察市场展开调研等方式来了解自己的项目需求。其次,是实施调研活动。学生首先要准备一些前期调研问卷和资料准备清单,再经过客户的确认后,按照调研计划实施各项调研活动。调研结果也要取得用户认同,最好得到书面沟通确认。最后,是调研后续工作的落实,做好技术交流、解决方案等。做项目不是一个人在做,而是一个团队在做,如果没有沟通就向用户提供了自己的思路,可能会给整个团队的思路带来干扰。 1.3监控阶段教师在监控项目的进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情绪。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是实践教学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求,教师在达到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尽力满足学生的个人的需求。 2按照管理领域应该注意的问题 2.1范围管理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范围管理,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范围,引导他们明确哪些任务是自己的任务,哪些任务不是自己的任务。同时,帮助学生对项目进行WBS分解,也就是把项目分解为若干小任务,再把若干小任务逐层分解为更小的任务,直到具体的工作包。划分WBS时,可以按时间进度为依据。第一层是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框架,每层下面再把工作分解,直到最小的工作包。这样划分会比较直观,时间感也会比较强,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MicrosoftProject项目管理工具,用该软件完成进度计划时,就能自动为WBS的各个层次任务编码。 2.2沟通管理沟通是通过各种渠道反馈信息发送给接收方,并得到接收方的反馈,最终达成双方的一致意见的过程。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沟通合作的机会,学生在需求阶段需要和客户沟通;在开发阶段需要和团队成员沟通,还需要阶段性的与客户进行成果确认;在测试阶段,测试团队需要和开发团队沟通等等。在真实的IT项目中,沟通是项目中最重要的任务,沟通工作占据了团队成员的绝大部分精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沟通。让学生知道“沟通”是什么,为什么沟通,怎么沟通。在项目中,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是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在沟通中过分执着于说服他人,而忽视、甚至忘记了沟通本身的目的,那么项目一定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2.3进度、成本、质量的平衡在一个项目中,项目的范围、进度和成本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质量又受到这三个因素影响。在项目教学的实施中,进度和成本多多少少会出现偏差。所以,教师要教学生把PDCA的思想贯穿项目始终,同时合理使用甘特图、挣值分析等项目管理方法帮助学生对进度和成本等要素进行控制。 2.4文档配置管理团队中设置了专门的学生进行配置管理。及时地对文档进行管理,可以方便后期一系列活动的进行,同时也可以完善组织过程资产,不断积累教训和经验,方便以后的借鉴。 2.5风险管理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分析到采取相应措施的一系列过程。实践教学中一定会有各种风险存在,比如学校对课改的支持程度、团队成员的技能、小组长的管理能力和责任心等。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高风险识别的意识,并引导他们处理风险,减轻风险对项目实施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当出现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控制情绪,端正态度。然后客观地列举出问题,并列出导致问题的原因,与学生一同讨论解决方案,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2.6变更控制“变”并不糟糕,糟糕的是缺乏规范的变更管理过程。在课程开始时,就要确定变更流程,一旦出现变更,就要严格按照变更流程实施。首先由变更的提出方填写变更申请。项目小组长进行变更影响分析,若认为变更是必要的,则上报变更委员会评审。如果审批通过,就实施变更,并对变更过程实施跟踪,对变更结果进行验证及归档。若变更委员会没有批准变更申请,则由项目代表与变更提出方进行沟通,传达拒绝变更的决定。 3结论 教师在开展项目式教学中,应该紧跟企业需求,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作者:刘冬王香平薛丽红单位: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研究水电项目管理模式与风险分析 1.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在规模、工程内容、建设要求以及涉及面等方面都与传统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缺点。合理地规避风险,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就是特别重要的举措。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成熟并且优点很多的项目管理模式,当然每一种都有其局限性。如何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自身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和项目业主来说是最重要的。下面介绍几种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1.1首推工程总承包(EPC)模式。EPC模式的项目管理有以下内容:一是能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控制,降低成本;二是使工程周期缩短;三是增加科技含量,使工程质量得到优化。当前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就是EPC模式。为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首先建立项目目标计划,分解之后对子目标进行分散控制。要想合理管理,掌握项目管理核心内容的内在规律是基础,合理的组织和管理是重点。 1.2积极推行风险型建设管理(CM)模式。积极推行风险型建设管理(CM)模式比较适用于我国水电建设的实际情况。有几点值得考虑:(1)CM模式根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确定CM承包商来协助业主;(2)CM承包商的早期介入使设计与施工结合,可以减少水电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避免了不必要的合同索赔;(3)CM承包商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约支出并且合同公开透明。 1.3大胆采用项目管理承包商(PMC)模式。在我国,可以选择PMC代之管理项目,在一些水电工程项目业主对工程技术和管理不熟悉的情况之下。在我国还没形成具备全面管理能力的综合性公司之前,选择涵盖项目建设所有阶段的PMC服务是比较明智的。向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转化是我国的相关企业正在努力的方向。目前我国具备综合能力的管理类公司比较缺乏,为了提高PMC的管理效率,使公司的效益与工程本身的建设效益结合起来,可以按照工时、利润和奖励相加的方式来计取费用。 2.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分析 为保证工程项目总目标的实现,业主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都会增加投资者的风险。下面对现行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 2.1参与方关系复杂,内部存在利益冲突。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的参与方众多,涉及投资人、建设单位、承包商等。各参与方利益矛盾与冲突十分复杂。建设过程中任何一方的过错可能对整个工程造成损失。 2.2管理体制不健全。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大多没有固定性,由政府插手投资和管理。人员的权责不够明确,因为项目完成之后,人员会调走,那么谁来承担风险?这是不明确的。由于分工不明确,政府部门既审批又直接参与建设,这样一来,监督作用完全是形同虚设,整个管路水平都得不到提高。 2.3项目管理不规范,造成“三超”。存在着一些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致使项目实施并未与规划相统一的后果,直接增加了造价。参建人员随机组合在一起,责任心不强,不能实现投资、建设、管理的统一,容易造成“三超”现象,即“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 2.4施工单位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有些施工企业内部造价估算定额体系不够完整,在不了解自己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为了中标而盲目报价。工单位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毫无察觉或者是存在侥幸心理。 2.5缺乏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是工程能否安全有效建成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可以实现科学合理的人事分配,各尽其用,各司其职。 2.6监理机构受制约,影响工程质量。为保证工程质量,我国建立了专门的保证体系,并且以抽查方式为主监督建设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而施工单位认为监理单位偏向业主,这样监理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受到制约,导致出现偷工减料、施工方法拙劣、工程验收不规范等各种影响工程质量的现象。 3.总结 不管是投资主题还是规模不同,任何的水电工程都应该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以达到降低风险、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健全管理体制、吸纳优秀管理人才、增强风险意识等等都将会对水电工程质量的保证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杨立柱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建筑业项目管理风险与预防 一、经济方面的风险 经济方面的风险主要体现在:(1)招标文件。招标文件是招标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合同条款以及投标者须知等都有潜在的经济风险,建筑企业需要仔细研究分析。(2)市场价格方面。主要是材料市场价格、设备市场价格以及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变化,尤其是价格上涨,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承包价格。(3)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政府对工资、税率和税种等实施宏观调控,都会给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进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当前我国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我国建筑企业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经营者和工程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都比较薄弱,没有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没有将风险管理纳入项目管理的内容中。尽管有些建筑企业采取了一些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但是还仅仅局限于在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一些保证工程进度、安全和质量的措施,没有明确的、系统的风险管理目标,缺乏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方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的重要性。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只是重视工程数量和质量,忽视了施工技术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的相关经验。 2、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很多建筑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制度化、系统化以及程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主动实施风险管理的意识,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在决策过程中主要依靠个人的经验来判断,有些决策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持带有盲目性,使得企业化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增加了企业组织机构运行的相关风险。 3、没有给予合同管理足够的重视,索赔意识淡薄。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合同体现着其的利益,是建筑企业经营的重要载体。对合同的管理和对索赔的管理是建筑企业相关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防范外界风险的关键性措施。科学有效的合同管理,能够使建筑企业的项目工程利润增加10%~20%,而通过优化技术使工程项目增加的利润不会超过5%,可见,合同管理在增加建筑企业利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国内外承包商对合同的管理普遍认识不足,缺乏索赔意识,客观上增加了建筑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没有发挥合同在转移风险和再分配风险方面的作用。 4、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数据可靠性较差。一方面,当前,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数据可靠性较差。主要体现在:在投标期很多承包商都缺乏对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没有对拟投标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透彻的分析;在施工期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种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估计不足,没有充分预测,使得风险到来时,缺乏全面的数据支持,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只靠经验进行临时决策来处理风险,风险管理的成效较低。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还没有建立业主、供应商、分包商等的信用档案,不能对业主、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信用进行动态分析,无法为投标决策、选择供应商和分包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三、加强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提高建筑企业各级项目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一方面,建筑企业的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良好的风险回避意识,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使操作人员能够熟悉新的工艺和方法,熟练掌握工作需要的技能;管理人员能够懂得新环境下项目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另外,建筑企业还应该遵守行业的法律法规,严禁无资质企业挂靠和非法转包,对发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资质、技术能力以及资信等进行严格考察,避免承担工程项目的连带责任。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应该选派不同的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对于那些风险较大、工程复杂的项目,建筑企业应该选派知识水平较高、施工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加强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对项目的支持,合理配置资源,尽可能减少由于承包者自身原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2、从内部加强对工程资金的控制。工程款必须要进企业的账户,经企业审查后再拨付项目部,严格监控工程资金的流向,一旦发现资金问题必须立即进行纠正;在签订施工合同时也与业主进行约定,工程款不打入指定的企业账户,产生的后果由业主承担;在选择投标工程和项目部时,对于那些资金不到位的工程,要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项目经理承担。 3、加强预测过程和决策过程中的风险监控。加强对预测和决策过程的风险监控是建筑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投标决策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调查和预测,主要工作包括:分析并研究相关的文件,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条件,调研当地的原材料市场,研读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等,将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找出对工程项目影响较大、引发较大损失、出现概率较高的风险因素,针对每一类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并制定风险发生时能够尽量减少损失的应急对策。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对内部管理报表和财务报告定期进行分析,识别企业资金、财产和效益等面临的风险,此外,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还应该了解本企业公共关系网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给企业有效化解危机提供品牌支持。 4、建立健全建筑企业的风险监控系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管理。首先,事前监控主要是建立起风险预警体系。风险预警管理是指采取超前或者预先防范的管理方式,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一旦在监控过程中有风险发生的征兆,应该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控制不良后果的发生。其次,事中监控主要是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管理,对项目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实施有效管理。在组织内部建立抵御风险的机制,以施工项目为中心,把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在企业和项目两个层面上设立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并确定责任人,给项目的成功奠定组织基础。再次,事后监控是制定应对风险的应急计划,实施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保持工程项目管理按照既定计划进行,不发生大的偏差,为了保持工程项目建设的高效率,应对各种风险的应急计划是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应急计划包括对风险的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完成计划假设、风险影响和适当的反应等。 5、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有些风险是可以转移、分散的,关键是处理风险的方法手段要正确,策略要得当。在防范和规避某些风险时,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企业的利益,减少相关损失。例如: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就可以通过联合承包、工程保险、将某些单项工程分包等方式转移风险;承包商也可以在施工技术图纸和合同管理上,找一些有利于承包者的条款和数据,避免损失或者保证在遭受损失时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和建设项目的特点,及时对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相关风险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范并控制风险,才能使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保证建筑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作者:谢春珍单位:湖南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和风险控制 1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项目管理 1.1世行贷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在政府长期的经济管理中,政府作为借款主体,对于经济的管理经常会使用行政的手段来完成,而项目管理中通常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并且注重所获钱物的分配,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不能对项目实施宏观调控,致使项目开始后,各部门之间不能良好的配合,缺乏科学的监督检查,如果国内的配套资金不足,项目单位会出现资金短缺的困难,严重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当前我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主要分为国家,省,地,县四个级别的管理机构。而地级管理机构是以地方政府为主要领导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并将小组分为项目计划,财政管理和项目主管等部门,这些部门对项目投资计划的申报,审批,资金的拨付和偿还管理等工作进行负责。而与项目相关的设备,物资的引进和供应统一由省级机构进行管理和调配。 1.3管理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项目管理中,各个管理机构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形成良好的协作,使得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够理顺,工程设备和供应的物资材料不及时而出现各环节脱节等现象,有些项目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从而影响整体项目顺利开展。 2加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的措施 2.1转变政府职能,提高项目效益。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中,要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对政治和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同时,对世界银行贷款的资金实现有效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益,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2.2综合管理,全程控制。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项目管理主要分为项目选定,项目准备,项目评估,项目谈判与签约,项目实施监督,和项目后评价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大量的论证,实现各个环节的科学衔接和延续。 2.3理顺部门关系,加强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力度,做好各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部门间的协作,使每个机构和部门真正的了解自身的权责,互相沟通,互相监督,真正的做到工作交接的顺畅。 3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风险控制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理念是在贷款项目实施过程中,世界银行可以利用向受援者提供合适的可利用资源,积累的经验与受援者共享,改善其生存条件,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3.1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科学决策,规避项目风险。在贷款项目立项时,必须寻找符合双方合作要求的基本点,根据项目地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政府建设正常和发展目标,在世界银行政策和我国发展需要存在一致的情况下确定贷款项目的设立。同时,由于贷款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必须对项目进行超前准备。另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需要经过世界银行和我国基建程序进行报批和评估,并加以论证。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人力和技术的投入,对项目可行性进行严格论证,并在世界银行评估和国内提供数据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立项,从而规避项目风险。 3.2加强风险预测,规避市场风险。风险无处不在。相关部门必须及时的了解市场动向,掌握汇率和利率的变化形势,利用外汇期货保值,建立偿债专户等办法规避市场的汇率风险。利用利率互换法和外债余额递减等方法来规避利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相关部门必须善于捕捉市场变化的信息,并对其加以分析,加强风险预测的准确度,采用这些措施进行及时的防范,保证资金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3保证资金及时供应,规避运营风险。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经常会出现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落实,从而影响项目进程的情况。因此,世界银行和国内部门需要做好合作沟通,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金融资,做好资金回收和偿还的时间计划,实现资金的再次利用,从而防止项目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放生。 4结束语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是当前世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贷款的项目。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世界银行贷款。对于国内来说,此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严格的条件和一定的风险。因此,在此类项目中,管理部门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项目管理和风险预测与控制,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共同协作意识。对于内部项目管理做到全面管理,提高财务资金的有效使用率。另外,加大风险评估力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规避,从而达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肖振宇 单位:广州珠江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项目管理过程质量风险控制探讨 摘要:对企业项目管理活动而言,工业过程控制是项目管理活动的主要方法,是融合企业运营目标和管理资源的创造性活动,不仅代表了项目管理团队的事务性管理水平,也体现了企业战略运营目标在工作中的具体显现,项目风险控制是对项目管理活动的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体现,也是对项目管理成效的最直接的管理体系的早期布局和过程控制工具,是项目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不仅应当引起管理参与者的高度重视,也应当成为管理活动中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的主要方法论和现实工具。本文按照质量管理风险控制的思路,依照项目管理活动的基本脉络,简要分析项目质量风险控制方法对项目管理各个运营阶段的影响。 关键词:项目管理;质量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大型工业化目标,对所属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和整合的经营性活动,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创造良好内部环境和外部格局提供了有力保障的管理活动,对推进企业良性发展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项目管理是融合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质量控制创新的的实践经验和验证要素,是充分体现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管理集成活动,整个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管理对象,而管理活动和质量控制活动的有机融合,才是项目管理有效性的具体保障,项目管理的前瞻性和对工业化过程的指导性特征,更进一步的对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要的是在项目管理活动中风险控制对于项目管理活动的预判性和风险影响性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针对项目管理的特征,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总结,以达到持续有效改进的管理目标。 1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的表现特征分析 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质量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前置性工作,是对于在管理活动中所有不确定的可能导致损益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对起影响性进行评价的过程,对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起到分析,评价和行动指南的作用。质量风险管理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组织机构为识别、量化和降低会影响质量的产品、操作、供应商和供应链的风险而创建的合作解决途径,其集合了领导力、业务流程、文化和技术能力。通过对上述概念与项目管理概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共通性:二者都是对现有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的具有整合作用,只是质量风险管理是管理方针,质量体系要求和实践活动经验的文件化体现,而项目管理工作则更多的体现了对管理活动目标和实质性的资源的整合。而对于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而言,质量风险管理贯穿始终,并能够以体系性的指导模式对管理行为和评价体系施加影响,并对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2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表现方式 质量风险管理用来分析、评价和控制管理活动以及由此衍生的所有活动过程各个周期的风险。被前瞻性以及回顾性地应用在管理活动当中,是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出发点,质量风险管理是用来识别、评估和控制质量风险的一个系统程序,它可以知识和工艺的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控制应与最终保证质量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的目标相关联;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投入水准、形式和文件应当与风险的等级相当,因此可以成为项目管理过程在方案论证过程中,进行项目工程分析和对策表制定过程中的主要应用目标和方法,同时应用质量评价过程方法论也可以反向的对目标确定方案进行论证和风险评估,所以质量风险管理方法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表现方式具有相互融合互相印证和相互检查的特点。 3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流程表现方式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故通过感知风险,了解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对项目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归纳,同时对在项目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表现方式进行预判,通过调查表和模式对照表进行分析,通过流程图过程分析找到各个管理活动中的潜在失效模式,为后续风险控制提供数据基础。风险衡量是以风险识别为基础蓝本,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进行归纳中介,通过行业经验和专业团队分析,对项目管理活动的重点过程,重点节点进行风险分析,协调项目各个资源的工作和时效性,采用定性或定量向结合的方法,确定项目影响重要度分析,并籍此做出风险控制能力和控制目标的预判。进而实现项目风险的节点和控制目标图,实现目视化管理和控制。风险控制,风险识别和衡量的最终目标是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已经预判和量化的风险目标进行规避和控制,以尽可能的减少风险损失,充分开展故障模式影响与危害性分析,并利用风险控制的经验,为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提供创造性的提高和借鉴。其主要目标是控制风险的发生概率,实现风险回避,通过提前的对策控制损失,对于已经显现的风险采用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风险制度化审查和改进,对于风险的评估,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对风险的控制效果和风险本身所处的状态进行审查评价,是企业通过技术改进或其他措施降低风险,并上升为企业管理策略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企业项目管理风险审查制度,对项目管理活动的控制目标和风险控制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在管理各个阶段的偏差特点和趋势,对风险控制效果和改进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形成项目管理活动风险评估的制度化,建立企业项目管理目标管理的质量控制基础。 4项目风险控制的资源特征 项目管理是融合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质量控制创新的的实践经验和验证要素,是充分体现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管理集成活动,整个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管理对象,而管理活动和质量控制活动的有机融合,这一特征体现了项目管理活动的资源性特征,同样的道理,对于项目风险性控制单元来讲,也依然充分体现了这一资源性特征,对于项目管理活动不能不做翔实的分析,科学的加以利用和总结。明确的团队目标性,对于风险目标的构成和认识必须明确,包括了项目目标和风险目标控制的定性和定量目标都应当是明确的,实现途径和控制策略也是细致的和目视化的。精细化的任务分解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方式,对于风险控制主要是体现在风控目标的对策和行动目标,采用甘特图是基本的控制方法,可以将任务分解成以子任务以及完成周期为代表的对策实现体系,明确各类任务目标、应用节点、交付物,以及检查体系等等能够对任务进行量化的方案和措施。项目资源的整合,按照项目管理理念,建立适合项目管理的运营团队是第一步,一般对于一个成熟的团队,自然是包含了有有时间保障且有能力执行的资源分配,并且各个专业的资源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风控管理模式下的工作自然也应当吸收各个专业的精英,尤其是风控管理专家应当在团队中处于能够主导管理活动的地位。保障了资源的有效投入,加上科学务实的工作和方法应用,项目的科学性和效率性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优化资源配置策略,确定资源投入边界——KANO模型,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Kano)和他的同事FumioTakahashi提出的满意度+KANO分析,是主要的资源评价体系,对于充分的资源投入而言,工作时效性分析是评价,更是对持续提升项目管理活动的一种鞭策,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配置,是投入的资源精炼化,效益最大化。 5项目风险管理的突发事件控制管理 尽管对于风险控制而言,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对风险的预判和风险控制,以达到减小不可控因素的出现,但不可避免的风险事件也许会超过我们的预计,尤其是风险因素为自然因素的时候,处理突发时间就变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又一个重要课题,突发时间来源于人员变动、技术因素、客户需求变更或沟通问题等以上主要外界因素。项目管理团队建立之初,首先是要保障团队的专业性和项目分类技术的完整性,当然有条件的能够有后备人员当然是最好的,但对于一般公司,能够保持和外部相关专家的密切联系是解决人员变动的良好方法,这一不但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更可能保持技术的前置性和创造性,对于解决技术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保障充分的资源,充分体系项目管理,资源优先,资源优化的原则和团队目标。 6结语 项目管理系统,是依赖于计划系统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通过计划编制和实施、计划调整再到计划编制这个不断循环过程,计划编制时必须充分评估风险的存在,做好风险控制工作,进度控制才能具有一定的弹性,以确保项目目标的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 作者:唐创新 单位:南宁燎旺车灯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开发风险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公路工程建设管理软件的开发,对其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了一般的分类、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建设工程;软件工程;风险 0引言 建设工程是一个产生巨量内容的地方,这里的内容包括文档、数据、图片、音像等。而软件则能让这些内容有效地积累存储并通过最有效的手段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软件工程和建设工程的结合是工具和内容的结合。在这基础之上的大数据工作,才是财富最大化的未来。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概况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是指将建设工程业务操作的过程通过软件化手段实现,例如审批、填报、记录等。通过搭建软件平台或软件系统,初始录入各类项目管理用的内容,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更新信息和数据。不似一般的小软件开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需要承载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同时还有复杂的流程处理。这就决定了该类软件的开发面临的风险不同于一般的软件开发,其风险特征既具备普通软件开发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开发风险及分类 风险是指客观存在的,对目标达成具有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风险分类方法是根据风险性质、风险的来源、风险产生的阶段、风险产生的后果、风险发生的对象等进行的,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项目管理软件开发按照上述五种分类方法有如下风险因素。按风险性质分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资源风险;按产生阶段分为:业务开发、需求阶段、业务分析、接口、软件开发、交付使用;按产生后果分为:重大、较大、一般、轻微;按发生对象分为:业主风险、开发团队风险(业务团队风险、软件团队风险)、市场团队风险。 3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各阶段面临的风险分析 3.1软件开发阶段面临的风险穷举 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管控的前提是对风险进行识别,找出某一过程所有可能的风险因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对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各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利用穷举法对其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3.2业务开发风险 业务开发风险是指出在项目市场开发阶段所面临的不确定性。(1)项目的不确定性。项目团队、开发团队缺少配合或经验缺失,对项目策划、建议、实施措施理解、分析不到位,导致项目本身在落地之前产生了易主、取消、降低投资等风险。(2)市场不稳定。一些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必须依托市场经济或工程项目进行,当这方面发生政策变化、重大变更以及建设单位对项目软件的需求降低时,容易产生项目中途流产风险。(3)业主心态。如何抓住业主的痛点,真正解决业主的问题,或者仅仅是从业主的角度出发思考项目管理软件的做法,是项目开发经理应该深思的问题。(4)自身实力不足。项目管理软件结合了建设工程和软件工程,建设工程不同于其他行业,例如金融、互联网等,其透明度高,讲究资源效率。工程行业自身的资本运作密集,项目建设流程模式固定并且存在许多的“漏子、暗道、关系、利益”等,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疏通、业务分析和软件开发实力,难以做出成功的项目管理软件。经常可见有许多项目管理系统开发完成以后闲置、弃用,就是因为这些原因。 3.3业主风险 和以上开发阶段来自于业主的风险不同,这里的业主风险更多的是强调业主在项目软件项目开发决策和执行力上存在的风险。(1)因为是建设工程的原因,业主可能存在自身业务能力不足导致软件开发初期,功能需求不全面、不详尽、模糊的情况。(2)部分业主因为存在建设管理程序不合法,例如图纸准备不到位就招标施工、随意调整施工进度、重大变更多等,对软件部署时的数据初始化、部分功能使用造成严重影响。(3)项目管理软件属于新型的工程建设费用,国家对此暂未出台相关取费标准,因此对于软件开发、使用的资金来源,部分业主解决能力不强,导致软件开发和使用受阻。(4)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要以合同为主线,早制定、早落实合同内容。(5)因为建设管理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在知识体系上的不同,需求方经常会给出软件难以实现或在合同、投资范围内难以实现的功能要求,从而产生搁置、重启需求调研、功能调整等风险。 3.4需求阶段风险 如果软件开发是业主、业务团队、软件团队的三级开发结构,那么需求阶段的风险就是业主和业务团队之间的信息过渡。了解这个阶段的风险尤为重要。(1)需求细分不全面。需求细分,其实是对软件开发所需要的一切原始信息的分类。业主本身积累了足够庞大的知识量和隐藏的管理行为,需要进行细分挖掘。(2)需求调研不充分。需求调研不够深入,自身缺乏对建设工程活动的更多认识,从而产生遗漏、错失相关需求信息。(3)需求信息不对称。在需求调研、收集的过程中,因为记录、理解的原因,需求信息发生了错位,偏移了业主的初衷。(4)需求文档管理不规范。需求阶段要做好文档记录,对相关会议进行备案,对业主的需求要进行充分确认,形成规范有序的文件档案管理制度,防止出现软件开发问题找不到源头,增加开发成本和难度。 3.5业务分析风险 要将传统的建设工程的知识体系、管理行为、结果过程通过软件实现,首先要对建设工程所涉及的一切业务进行深入分析。(1)业务流程不确定性。建设工程的审批流程、上报流程、验收评定流程等,涉及的人多、单位多、文件多,在实际操作中,流程具有可变通性、不定期性、人员代签等问题。(2)业务内容生成难度大。建设工程的业务内容具有涉及面广泛、数量庞大、牵连性强、专业性高等特点,而软件开发需要集中处理大量的业务内容,同时准备好初始化数据,需要软件工具、专业人员、组织管理等多方密切配合。(3)软件化后的现实风险。软件化的弊端是固定化,少了灵活性,对于工程建设人员可能会带来体验性的风险。因此要尽可能设计得合理,从工程人员的习惯出发,讲求实用性、适用性。(4)业务架构与系统架构。针对项目质量、进度、计量支付、档案等的业务管理存在内在的关联关系,在软件化的时候,要注重各模块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关注各模块内部数据的调用和资料文件的归属。 3.6接口风险 业务团队和软件团队的对接是真正实现项目管理软件开发的最重要环节,提高业务人员的流程策划能力和软件人员的业务熟悉程度同等重要,让双方在交错中实现软件的顺利开发。(1)需求理解不到位。单纯的文档化需求分析及设计交接很难形象直接地展现需求方对软件开发的各种要求,软件人员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文档的背后,然后梳理成自己的逻辑。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发生需求曲解、重新设计、修改困难等风险。(2)设计思维差异化。在原型设计功能不能满足建设工程软件项目开发的时候,因为软件开发人员的固有思维模式,其对界面设计、功能点选取、流程设置、角色配置会有个人的惯性设计方式。(3)资源配置不合理。软件项目开发是一个将业务工作持续软件化的过程,有点儿边设计边施工的感觉。这个时候软件方面要合理地配置各项开发资源,包括人力的投入曲线、进度计划的制定、业务人员的工作安排、基础数据的准备等。 3.7软件开发风险 软件开发风险已经有很多专业性的风险研究,在这里不做相应说明,仅列出软件开发可能面临的风险类型:①软件开发技术不足。②配套软硬件风险。③软件开发管理风险。④软件开发安全风险。⑤人才组织风险。⑥文化风险。 3.8软件交付使用风险 (1)市场风险。体现在长周期软件开发项目中,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比如竞争对手更新更快的产品出现,研发产品市场地位下降;项目建设投资发生变化,费用投入减少;环境舆论对新产品应用带来的不良影响,尤其是跟风产品。(2)使用测试风险。主要体现在系统集成以后,因未有充分准备或潜在软件bug而出现大量的问题。(3)用户体验风险。软件开发过程客户参与度不高造成的使用习惯风险,体验不佳;对软件使用说明不够详细全面,造成用户使用障碍。(4)二次开发风险。跟工程返修类似,因部分功能大量调整或新增功能,以及系统整体功能、稳定性、适用性等出现严重bug,而面临二次开发风险。 4总结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归根结底是一种产品,应积极应用产品开发的相关管理方法。但也一定要注意到建设工程的特殊性,要深入分析软件产品在跨行应用时的“入乡随俗”和“技术先进”的共融方案。业务设计和软件开发要紧密结合,但也要有各自分立和结合的机制。业务需求要清晰,转化为软件设计要确保“不失真”。加强和重视产品开发过程中容易发生并带来影响较大的风险,合理规避和减少风险损失,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作者:杨文广 单位:深圳高速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4G工程项目管理风险控制论文 现代企业营运发展中,项目管理这种具有明确计划性、特殊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营运发展中,构建完备的项目组织,制定项目计划,控制项目工作时间,细化项目流程,注重风险控制,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项目实施进行中,从多角度出发降低企业营运风险,加强项目管理的实效性,是每个项目管理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将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有效结合,保证项目实施顺利高效完成。中国通信行业迅猛发展,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推动下,中国各大城市正以稳健的步伐走向4G时代。2014年11月5日在北京举行“2014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发展论坛”,工信部多位领导做主题发言,总工程师张峰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发展提出了四点意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一个个通信企业对各项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2012年中国开始在试点城市做4G实验网,2013年14个城市投入4G建设使用,2014年中国100多个城市加入到4G网络建设中,网络覆盖5亿多人口。取得4G工程建设资质的国内外企业有华为、中兴、普天、诺基亚、爱立信、英特尔、鼎桥、NTTDOCOMO等。工信部要求每个城市4G建设中,基站建设必须由至少三家公司来完成。在共同工程界面下,促成工程建设的良性竞争,避免出现垄断后的一系列问题。在这种短兵相接的及其直观的工程竞争中,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各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一定要在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上下功夫。 一、4G项目工程建设具体特征 项目是企业用来执行大范围的、相对一次性的业务流程的临时性组织。具体说明项目是项目导向型企业为实施相对一次性的、短期到中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到大规模的业务流程的临时性组织。中国通信企业在建设4G项目工程中,工程实施符合大型项目特征。投入资金超亿元计,历时时间12个月以上,组织参与者5-7个领域(含外部合作者),内部资源至少500个内部工作日,项目覆盖面10-30个城市。4G网络建设中,具备施工资质的企业有华为、中兴、普天、大唐、烽火、鼎桥等,国外有诺基亚、爱立信、英特尔等。按照工信部规定每个城市4G基站建设不论移动、联通还是电信,都要引进三个到三个以上施工企业,以保障工程在正常有序竞争中进展,不允许因垄断企业出现而降低工程建设质量。中国4G建设早在2012年开始在定点城市建设实验网,2013年在中国14个城市进行第一批一线城市建设,2014年进入第二批大规模二线城市建设。我们中国4G网络采用自主标准体系的TD-LTE建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具备中国自主行业标准,对中国民用通信行业的稳步快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从中国移动主推TD-LTE技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将TD-LTE/LTEFDD混合组网建设,三大电信运营商2013年二期工程招投标标的来看,中国整体4G网络工程建设将投入1000亿元;从投入资金上看,是中国通信事业发展中建设资金投入最高的工程;从工程建设时限上看在12-15个月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从参与企业看,是由多家企业竞争而形成的庞大项目工程体系,将带动数万从业人员。中国4G通信网络建设对任何一个公司来说都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从整体的4G项目工程进展来看,重要具有以下的项目工程特征:首先,中国自主研发TD-LTE通信技术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不再依赖外国,形成具有中国竞争力的通信技术,以此来争取世界份额。中国政府大力支持4G项目建设,积极推进4G工程进程。TD-LTE技术能否成为全球4G主流技术,主要问题在于是否能在1-2年间成为商用主导。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工程时限是关键。其次,国内4G施工设备供应商实力强,竞争激烈,是施工企业一次难得的企业发展战略机遇期。4G项目工程建设综合考量一个企业的实力,从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具体施工到网优运维,而待网络成熟后,移动终端、内容提供商及运营商也会随之获得发展机遇,实现业绩提高。4G在改变运营商竞争格局的同时,也使得产业链上的投资机会各有所异,未来谁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成为行业今后最具有悬念的预判。 二、项目管理风险控制与应对 4G工程是由每个工程施工单位来进行的子项目工程组成。这样投资巨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工程,要对项目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充分认识到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计划性,对项目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项目管理风险要有深入明确的认识,并细致分析风险,如风险识别和评价、风险政策、风险控制、风险应对等。 1.风险的识别 在大型4G项目工程建设中,利用已有的项目建设经验对其展开调研。项目营运风险主要由不健全或失败的内部流程、员工、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的风险。对4G项目工程营运风险有以下的认识:首先,项目建设过程风险。4G项目工程招投标结束后进入到实际工程期,项目建设过程的一大重点是项目时间。项目一定是在某一具体时间内完成。在时间轴上,展开项目过程,人员组建设备进入组装调试培训交维项目完成。项目完成的时限性由项目合同相关条款规定,直接影响工程效果,随之产生项目过程风险。其次,项目建设员工风险。项目组织中,团队成员的专业技术、协作精神、风险意识,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项目经理职能作用的发挥,项目内部成员人员配备,技术培训,良好企业文化,在共同目标下努力实现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这其中员工的约束力、技术能力,以及对团队是否忠诚等,是存在的员工风险。第三,项目建设系统风险。4G大型项目建设中,项目组的工程实施是由强大的企业团队力量为后盾,这包括企业的技术研发、产业部、销售部、工程部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多部门协同运作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各种沟通联系处理、及时反馈改进等,使项目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存在系统风险的可能。第四,项目建设业务风险。4G工程由多家网络供应商承办,实力雄厚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竞争态势。本企业的业务风险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整体4G网络供应商的各项实力如核心技术、市场开发运作能力、项目施工建设实力等,在共同业务平台上被展露无遗,这是各公司综合实力的比拼。这些情况对公司声誉和品牌树立及全公司长远发展战略都有影响。 2.风险评价 项目工程建设存在的风险因素较多,对风险有全面认识和预估十分重要,对风险因素进行科学有效评价,将风险预估做到清晰量化,保证项目工程效益最大化。对于风险的评价,我们可以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分析评价。现行企业风险管理中,较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风险收益法、风险价值法、压力测试法等。对于项目风险的评价方法很多,每种方法有其适用范围,根据具体项目风险评价内容,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各类风险评价,形成适应项目营运机制的项目评价体系十分重要。对项目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采用管理人员易于理解掌握的风险评价方法和风险评价表述,以适应项目管理中对营运风险的正确把握和处理,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出保障项目工程高品质进行的工程决策。项目工程进行中,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形成一整套联动机制。从事前的针对风险识别内容,依据相关风险评价方法,确立与4G工程建设相适应的风险评价体系。如果项目工程建设中出现风险,积极依照危机应变程序展开工作,做好危机善后,将损失降到最低,并且对现有风险体系进行评估调整,避免再次出现风险。 3.风险控制 针对4G工程特点,我们对项目工程建设风险进行分析识别,更好地控制风险要构建风险评价体系,以便进行良好的风险监测。技术层面上,运用适合4G建设的风险评价法。管理层面上,组建以项目经理为负责人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针对风险内容进行全员培训,以加强风险意识。4G项目工程建设中,全体项目成员同时也是风险责任的承担者。从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工程项目实施上,具体内容明确各项要求。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项目质量,保证工作效率,确保工程在合同规定内完成。4G项目建设条件艰苦,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各个员工分管工作项目多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必须加强项目组内员工的培训,以适应高强度工作环境。运用良好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文化强大凝聚力,提高对团队忠诚度,降低员工流失风险。4G项目建设是团队协作工程,项目组是一个企业的代表,必须依靠企业强大的技术实力、人力和财力等,多部门协同配合,针对问题及时快速高效处理。4G项目工程建设竞争激烈,项目组是企业竞争的急先锋,在短兵相接的红海中,企业应给予项目组最大的支持,从各方面帮助项目组控制营运风险,树立起企业优质的信誉,体现企业实力。 4.风险应对 4G项目营运过程中,风险出现后要积极应对。首先,明确是否预测中的风险内容,迅速启动危险应变程序,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其次,危机善后,对出现的风险问题查找原因,快速解决。第三,风险体系评估整改。分析风险出现原因找到风险管理漏洞,调整风险管理措施,积累宝贵风险处理经验。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项目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更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完善的项目工程风险管理,正确全面分析行业竞争环境,形成立体风险管理机制,具备清晰稳健的风险控制与应对机制,使风险管理直观简洁高效,有助于现代通信企业在重大行业机遇期健康快速稳步发展。 作者:徐宁姜肖张兴林单位: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齐齐哈尔高等师范学校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基于风险控制的项目管理论文 一、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项目管理遭遇问题探讨 A市电力公司因较缺乏统包商经验,导致项目工作推动并不如预期理想。虽然早有预知统包商相关工作必定有异于熟悉的业务(规划设计、监造或项目管理等技术服务工作),但经过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经验,才能真正感受到许多不曾碰触或需直接面对的问题,使得A市电力公司在工程服务领域有新的经验与啟示,现将项目管理过程发生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下: (一)新型态业务的角色转换与思维差异 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是A市电力公司新的业务尝试,且统包工程在既有的组织编制下成立项目计划执行。虽然工程内容与往常技术服务所承办工程差异不大,但工作性质却截然不同,而工作观念与心态则需配合角色转变做大幅度调整,例如不能再过度理想化采用高成本建材、复杂造型等设计,而需更严谨考虑成本与施工难易度,以降低计划成本方可确保利润。否则以超高等级的刚性路面设计,不但成本较高,更会导致施工专业厂商寻觅不易。因此,统包设计与传统设计(发包商先行委托完成细节设计再发包施工)的观念不同。施工阶段A市电力公司的角色已不再是监造或项目管理单位,而是必须调适为担任承包商的事实,除需接受发包商工地监造(AE)人员的指示之外,对分包商需要包容,不能再将自己定位为另一个监造单位,否则工作推动不了,最后还是要统包商自己来收拾残局。因此,对施工公司而言,随着业务转型,心态与角色的调整绝对是踏入统包工程门槛的第一步。 (二)风险转移分包商 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约有20个分包厂商,总分包金额约占统包合同金额的86%,也即A市电力公司自己开展工作的比例仅约14%,但却须承担100%的统包工程合同责任,统包风险很大,故分包商的优劣将是成败的重要关键。A市电力公司虽有协助厂商遴选的采购制度,但大都是从事技术顾问服务的长期合作伙伴,这与满足变电所统包工程所需的合作厂商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度不全及与重要分包项目的厂商既无合作关系又不熟悉的情况下,增加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A市电力公司也仅能利用合同手段,将统包合同风险转嫁由分包商合同承担,并进而牵制分包厂商。然而,分散过多的分包商造成过多的分包界面,增加管理的风险,反成为最棘手的界面管理问题,以致整合、协调工作煞费苦心。又A市电力公司变电所统包工程估验计价机制是采用三阶段方式(土建取得使用执照、机电系统递升加压完成及加入系统完成),若分包商财力不足,资金调度需求往往无法按三阶段方式计价,反而需按月或按期计价。因此,统包商必须准备充裕的资金或须具备高度灵活的资金调度能力,否则仅靠预付款支应,不容易解决分包商对工程款的期望,这也让统包商增加敏感的财务调度风险。 (三)统包工程的设计变更及其增减帐 统包是采用总价决标精神,这应保障发包商在功能效益上的基本需求,但实务上要求统包商提出与投标价相同的工程预算,其目的仅是满足统包合同总价金额。项目管理时因发包商需求变更才有所谓设计变更的事件(合同变更),否则统包商只要符合规范的条件将设计、施工过程完成,发包商就应依据验收结算的合同金额支付价金。因此,发包商对统包设计成果,除非有降低品质(或等级)、效用的风险,否则应仅办理规格、功能符合合同规定的接收,也即统包工程设计以“功能”为导向,不应像传统设计对数量及差价做严格的限制,甚至变成变更设计只有减帐,增加工作反而不得要求加价的矛盾现象。 二、结论与建议 从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经验,获得以下的结论,以作为工程技术施工公司未来参与、承包及执行统包工作中降低项目管理风险的参考。一是统包工程备标成本较一般传统工程要高,专业分工需求也高,备标团队组成庞大,且统包工程大多以竞争张力较大的方式来评选优胜者,若要在短期的内即组成坚强的统包团队确实不易,故若未及早寻觅策略性的合作伙伴来培养默契,很难降低备标成本及提升团队竞争力。另外,统包工程等标期时间紧凑,统包商在仓促的时间内完成招标基本设计及估算工程费时,极易发生错估成本,投标风险因此增加。二是以施工公司担任统包商而言,机电设备分包商在意的是市场占有率,其价格谈判空间有一定行情,所以风险相对单纯。反而是土木分包商较不易管控,若发生争执或管理不善,其引发的风险远超越统包合同所能承受的范围,因而选择合作分包厂商更应谨慎小心。在参与统包工程的策略方面,应采用提高承包量的方式,因为变电所统包工程组成模式及工作内容近类似,可推展至其他变电所统包案,只要资金运作允许,可通过大量生产及经验累积模式争取多所变电所统包工程,在工料采购成本及资源互通下,创造统包利润。三是工程技术公司承包统包工程与原业务型态不同,统包商工作的重要角色是工程施工者,必须自行安排及控管工程的基本工作,而非仅是审查、督导、监督而已。因此,进行工作角色转换之外,心态也需跟随调整转换,并且是从上(公司决策主管)至下(参与的基层员工)的转换,否则将有适应不良甚至不堪负荷的疑虑。A市电力公司B县变电所统包项目计划一路走来艰辛的路程来看,确实学习到许多前所未有的经验,因而以工程技术公司单凭本身优越的项目管理能力,想要跨入新业务型态的统包领域并不可行。对工程技术公司而言,除非设法扩大自己的主导权(如自行投资成立营造厂以控制土建项目管理风险),否则全部依赖分包商的表现,统包工程确实有存在相当不可预知的承包风险。 作者:侯健单位:北京银泰置业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风险投资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1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尚有许多不足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投资资本退出困难,退出渠道不完善。从国际上来看,风险投资资本的退出渠道包括主板退出、创业板退出、OTC市场退出、股权转让、管理层收购和清算等。我国现阶段的规模有限的证券市场,使得风险投资主要为大企业服务,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扶植比较少,再加上在我国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发展空间的创业板尚未发展成型,这些使得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够顺畅,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尚不健全,严重阻碍了风险投资的发展。 (2)风险投资活动支持力度不够。从风险投资的支援体系上看,由于我国风向投资起步较晚,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在扶植企业发展方面提供的优惠政策较少,就我国现有的经济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来说,我国长期实行科研开发经费由政府财政或者行政主管部门层层分配的管理体制,尤其是科研与生产与商品化严重脱节,有些地方与风险投资操作规则相违背,风险投资相关法律与法规不健全,对风险投资发展缺乏有效激励措施、明确的发展计划和规范化的管理方法,不能适应风险投资的发展。 (3)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缺乏。风险投资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不同于一般投资行为的投资活动,风险投资行业涉及到众多知识学科,比如投资、审计、管理、财务、以及部分高科技专业知识。据统计,71.88%的创业投资结构认同好的风险投资家团队是风险投资项目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风险投资家是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经营管理,同时具备丰富的金融资产投资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风险投资行业中掌握如此众多学科知识的投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人才的不足也严重限制了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 2完善我国风险投资运行机制对策 (1)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渠道,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直接导致风险投资资金规模偏小,这就在源头上限制了我国投资行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寻找更多的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渠道。结合国外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风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可以从社会个人资本、国有大型公司、政府资金、相关机构投资组织等方面拓宽风投资金渠道。同时,注重民间资本的合理应用,合理筹集社会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个人资金等民间资本。 (2)建立一套分散风险的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风险难以消除但可以进行合理分散从而降低风险,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风险分散投资机制是保证风险投资行业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将投资资金分散到多个投资项目中,并采用分批投资、资金资产组合投资、不同投资主体联合投资、建立投资咨询管理体制、风险投资项目监督监管制度等方式来分散与降低投资风险。也可以借鉴世界各国推崇的有限合伙制来分散投资风险,提高风险资本的运行效率。我国有限合伙制的模式建立了风险投资结构,但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双方的契约约定基础上的,其运作必须有规范的法律规范作保障,因此,我国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有限合伙制的推行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风险投资创业难度大、风险高,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让方面都给予风险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大政府在优惠政策上的执行力度,应将发展风险投资作为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和专门机构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快如《风险投资法》、《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进度。 (4)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培养专业性风险投资人才。风险投资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不同于一般投资行为的投资活动,风险投资要求投资者不仅要具备管理、投资、金融、风险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拥有敏锐市场嗅觉、果断决策能力等多方面优秀素质。在我国风险投资行业中,这样的高素质风险投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人才的缺失已严重影响了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健康发展。培养一批符合要求的优秀的专业风险投资人才是迫不及待的,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通过选择一批开设风险投资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和培训机构,加快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加强对国外优秀风险投资人才的学习力度。国家应鼓励相关人员走出去,与国外优秀的风险投资专家学习交流。定期选派一些风险投资者去国外进修,学习国外一流风险投资者的操作经验与技巧,争取尽快培养一批具有世界风险投资水平的投资专家。最后,政府机关应该鼓励国外优秀的风险投资者进入我国风投行业,加快引进一批在国外风险投资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专业人才来国内从事风投事业。并组织科研机构人员专门研究“高精尖”技术,以确保技术资源的丰裕,为发展风险投资提供牢固的技术基础。总之,政府方面要鼓励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加快制定相关的风险投资鼓励政策,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加快对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国外优秀风险投资人才的引进力度,争取从制度与人才两个方面强有力地推动我国风投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林芳张媛媛孙学珊工作单位: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风险管理贯穿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最为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各种灾害性后果。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应对等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管理方法。从风险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阐述风险的来源、识别、分析、评估与控制,希望对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险;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1风险的概述和特征 1.1风险概述 风险的定义最初出现于1901年美国的A.M.威利特所著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风险是关于不愿意发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这一定义强调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其后许多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给风险下了各种大同小异的定义。 虽然风险的定义很多,但大致可分两类,第一类定义强调风险的不确定性。第二类定义强调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风险是一个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它可能带来不确定结果的综合效应。 1.2风险的特征 风险的特征指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包括:客观性、不确定性、可预测性、损失性、结果双重性。 2项目风险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 2.1项目风险的定义 一般认为:项目风险是指由于项目所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影响因素,使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期望产生背离,从而给项目相关利益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2.2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 形成项目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于项目发展与变化情况的认识和应对决策等方面出现问题,包括: ①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 ②信息本身的滞后性特征。 ③项目信息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方面的问题。 3项目风险的来源 项目风险来源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项目风险会有不同的引发来源。主要包括: (1)自然风险:指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房地产项目造成影响,从而对房地产开发商和经营者造成损失。 (2)政治风险:指由于政策的潜在变化给房地产开发和经营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政治环境风险、政治体制改革风险、环保政策变化风险、战争风险、经济体制改革风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风险、住房制度改革风险等。 (3)经济风险:指一系列与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包括:融资、财务、地价、市场供求、工程招投标、国内经济状况变化等方面的风险。 (4)技术风险: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技术结构及其相关变量的变动给房地产投资可能带来的损失。包括:科技进步,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革新、建筑材料改变和更新、设计变动和计算失误、生产力短缺等风险。 (5)社会风险:指由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从而给从事房地产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城市规划、容积率变更、区域发展和文物保护、社会治安、公众干预等风险。 (6)国际风险:指因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对地区性的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国际投资环境风险、货币汇率变化风险。 (7)内部决策和管理风险:指由于开发商策划失误、决策错误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预期的收入水平不能实现。包括:投资方式、地点、类型选择、组织管理、时间管理、合同管理等风险。 4项目风险的识别 4.1风险识别的定义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有:识别引起风险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主要因素,以及这些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何。4.2风险识别的过程 (1)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首先要辨认所发现或推测的因素是否存在不确定性,然后确认这种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 (2)建立初步风险因素清单。把客观存在的和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列出清单,应包括各种影响环境、决策等。 (3)确立各种风险事件并推测其结果。根据初步风险清单中所列的各种主要风险因素,推测与其相关联的各种可能性,重点是资金的财务结果。 (4)制订风险预测图。分析某风险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潜在的危害。 (5)对风险进行分类。首先能加深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能辨清风险的性质,有助于制定风险管理目标。 (6)建立风险目录摘要。这是风险识别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通过建立项目风险目录摘要,可将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汇总并排列出轻重缓急,能给人一种总体风险印象图。 4.3风险识别主要方法 (1)分解法:就是将项目管理过程中复杂的难于理解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成小系统,这也是人们在分析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2)故障树法:就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风险分解成各种小的风险,或对各种引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解。该法是利用树状图将项目风险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分层排列的方法,这样容易找出所有的风险因素,关系明确。 (3)专家调查法:包括集思广议法和德尔菲法。其中后者是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于五十年代初发明的。它主要依靠专家的直观能力对风险进行识别,即通过调查意见逐步集中,直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一致,故又叫专家意见集中法。 (4)流程图:用于给出一个项目的工作流程,项目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信息的图表。 (5)情景分析法:通过有关数字、图表和曲线等,对项目未来的某个状态或某种情况进行详细的描绘和分析,从而识别引起项目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 (6)财务报表法:根据项目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为基础,将每一会计科目作为以风险单位进行分析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汇总,得出结论的方法。 (7)敏感性分析法:研究项目生命周期内,当项目的变数以及项目的各种前提假设发生变动时,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会出现何种变化以及变化范围有多大。 5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 5.1对风险评估的认识 风险的评估就是在前期预侧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估算出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种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将影响风险管理的决策,它的准确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正确性。 5.2风险评估的方法 按性质分为定性、定量及两者结合的方法。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等;定量的方法主要有蒙特卡罗模拟法、图形评审技术、风险评审技术等。按用途分为:风险源分析识别、风险发生的概率预测、频率统计分析、风险后果的评估、风险决策、管理计划和对策的制订等方法。按适用评估对象分为:针对工期、事故(或故障)、合同、管理、汇(利)率、自然气候、工程地质条件、灾害、预测和决策等的分析评估方法。 6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1)减轻风险。通过缓和或预知等手段来减轻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缓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 (2)预防风险。是一种主动的风险管理策略,通常采取有形和无形的手段。 (3)回避风险。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 (4)转移风险。指将风险转移至参与该项目的其他人或组织,所以又叫合伙分担风险。 (5)接受风险。指有意识地选择承担风险后果。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接受风险是最省事最省钱的风险规避方法。 (6)储备风险。指根据项目风险规律事先制定应急措施和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项目风险计划,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应急措施。 7项目风险控制 (1)项目风险控制概念。 风险控制是指利用某些技术,如原型化、可靠性工程学以及某些项目管理方法等设法避开或转移风险。 (2)项目控制步骤。 前面所做的一切研究,目的就在于实现良好的风险控制。在结合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议使用以下风险控制步骤:①与现在在职的项目成员协商,确定人员流动的原因;②在项目开始前,把缓解这些原因的工作列入已拟定的控制计划中;③当项目启动时,做好人员流动会出现的准备,采取一些办法以确保人员一旦离开时项目仍能继续;④建立项目组,以使所有项目成员能及时了解有关项目活动的信息;⑤制定文档标准,并建立一种机制以保证文档能及时产生;⑥对所有工作组织细致的评审,使更多人能够按计划进度完成自己的工作;⑦对每一个关键性的技术人员,要培养后备人员;⑧在项目里程碑处进行事件跟踪和主要风险因素跟踪,以进行风险的再评估;⑨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保持对风险因素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软件项目管理的精髓 缺乏真正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导致软件项目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做到真正风险驱动的迭代式开发,尽早排除架构(性能上)的风险也是最重要的。因此,风险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的第一管理要点。 当笔者三年前读到《漫谈企业应用项目的软件开发过程:一个PRM系统实施的经验与教训》时,就发现它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好文章。 国内类似这样的软件工程案例分析太少了,很多人没有时间写或舍不得与旁人分享其中的美妙,何况这篇文章还是专门针对XP、RUP并涉及到敏捷统一过程实践的。 除了这篇PRM(伙伴关系管理)案例外,Johnson其实早在2002年7 月还发表过一篇《从一个项目谈XP在国内的应用》,该文在网络上流传甚广。 这两篇文章好像是国内互联网上最早公开的XP(极限编程)实践案例,还是尝试XP、RUP整合的案例。姑且不论它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敏捷,整合是否成功,但这两个应用案例的结果恰好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其价值就在于真实性和典型性,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 不管结果如何,PRM原文的篇幅不长,却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笔者认为这个项目无论从商务角度,还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是比较失败的。 PRM系统虽然通过2个月紧张的敏捷、迭代开发并准时交付使用,但却后来出现性能问题,大半年之后仍然没有通过客户验收,不但有几十万尾款没有收到,而且还影响了开发商其它项目的投标。 为什么一个曾一度成功按时交付的系统,在新旧系统数据集成、上线运行的几个月后会出现严重的性能问题,并暴露出系统架构设计上的缺陷,导致迟迟无法获得客户的信任,让项目各方都陷于被动和尴尬呢? 是XP、RUP不行?还是敏捷过程、方法不行?有没有可能事先避免这种典型的风险呢?以上所有这些有趣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敏捷开发的基础是首先做到迭代式(Iterative)开发。迭代不仅仅是把整个系统开发任务逐一分解、按阶段分步骤来实现的。 如果迭代的含义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提出用迭代演进式过程取代瀑布型开发模型也就毫无意义,因为我们做任何工作本来就是要一天一天、一块一块地来完成,不管瀑布型还是演进式皆如此。 迭代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加速客户反馈,显著地消除开发风险,这就要求每次迭代结束必须有一个可运行、可演示的系统。这时的系统可能功能上还不完整,仅仅是一个骨架,但它总是系统开发中最难、最重要同时是风险最大的部分。 RUP核心之一:风险驱动的迭代 风险驱动的迭代是RUP的核心特征之一,XP对此强调的不够,在早期的XP项目中主要是客户驱动的。所以,真正的迭代式开发在项目早期就允许客户对可运行的系统进行验证,从而使项目的风险减到最小。 开发工作也应该根据风险的大小来安排,通过迭代及时调整优先级,风险越大的任务越应该及早设计、实现、测试和反馈。 我们知道,RUP从风险驱动出发把一个软件项目分为四个阶段:起始阶段、细化阶段、构造阶段和移交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着项目的四个里程碑。起始阶段主要消除项目的业务风险,细化阶段应该尽力消除项目的主要技术风险:架构风险(同时包括功能和非功能两方面)。 很遗憾,PRM项目是在到了项目最后一个阶段:移交阶段。在系统运行了几个月、数据迁移完成之后才发现架构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性能缺陷需要修补。重要的是:在项目之初的合同上其实就已经对数据迁移、上线运行的要求作出了规定。 这导致了最大架构级风险:系统性能满足用户的真实需要吗?直到临近项目结束也未能被消除。实际上PRM项目的“细化阶段”并未真正完成,建立稳定、可靠的系统架构的里程碑目标也从未达到。 在项目几近成功、圆满结束的时候,突然爆炸一颗硕大的“地雷”(严重的系统缺陷或问题),导致项目进度拖延甚至失控,人员失和,资金拖欠,这就是软件开发中最糟糕的一种情况。 不幸的是,这种在各种经典教材中都能大量看到的案例,再一次地在已经(部分)采用了敏捷XP、RUP实践的PRM项目上重演了。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事先防范PRM项目这颗延迟爆炸的“地雷”呢? 当年PRM项目已经花了10个月的时间,却仍未能通过客户验收。前期用了2个月完成功能开发,2个月部署和试运行,从第5个月完成实际数据导入、开始正式运行起,就出现了严重的性能问题。 随后的6个月基本上都用在了系统的性能优化和改进上。总体上项目开发给人一种手忙脚乱、进度失控的感觉。现在看来,PRM项目的进度至少延误了一倍时间。 软件工程不相信眼泪 如果PRM团队和客户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系统潜在的性能问题,明确了对系统容量的要求;如果PRM系统的架构师拥有足够的设计经验,系统表示层、控制层和数据资源层在上线之前就已经得到优化,提供了足够的性能;如果架构设计评审产生了真正的效用;如果 PRM 团队做到了完备的系统测试;如果时间能够倒流……。 所有这些“如果”当中,只要有一条灵验,那么那颗可恶的“地雷”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PRM项目可不可以做得更成功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妨逆向思维:如果PRM团队能够把这个项目重头再做一遍,把吸取到的教训和学到的软件工程“新”知识都用上,在5个月内提供满足客户实际要求的系统应该足够了,至少PRM团队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项目他们成功的几率肯定会大许多。 规避风险,成熟的软件工程可以设置几道防线,采取许多措施。如果PRM项目按照RUP 风险驱动的迭代方式来做,那么从项目一开始我们就应该对需求、架构进行更为细致、全面的分析,既包括功能,也包括非功能,还可以通过多次迭代反馈来确认分析的结果。 假设如果不知道有哪些风险,我们又如何来防范?所以,关键是要建立一张随着迭代演进不断被动态更新维护的风险清单(RUP工件叫Risk List),制定出防范其中所有主要风险的预案。 就PRM项目而言,一方面,功能开发不是一个重大风险,因为有旧的PHP系统、源代码和现成的算法可以参考。另一方面,J2EE的应用架构设计得不好可能会存在性能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更多放到系统的非功能风险上(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等)。具体表现为:客户应用访问的最大并发用户数到底是多少?我们交付到客户手里的系统最大容量又是多少?怎样才能保证系统的性能?如果上线后性能达不到,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怎么办?等等。 明确了项目所面临的重大风险,比如系统的性能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需求和设计方案制定出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测试计划。包括在客户可接受的响应时间要求下,系统最大能够支持多少个用户的并发访问(具体可细分为增、删、改、查等多个操作类型)。 明确了项目的风险、需求还不行,作为风险预案的落实,我们还应该进行系统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设计,真正(通过编码)做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架构(框架)基础,通过迭代开发、测试和评审对此进行验证。 在开发阶段,系统还未部署,如果我们无法获得真实的用户和使用环境怎么办?用模拟测试!对,如果严格按照 RUP 风险驱动的迭代演进式开发进行管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应该还是有机会尽早发现这个问题的。 但是,这种方式可以消除局部的缺陷,但却很难发现全局性的架构问题。对于软件架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往往是行不通的。 PR项目虽然模仿X迭代周期,甚至每天都开例会(这有点像Scrum),很容易获得真实的项目情况,就像"掀开地毯下面的东西",保证了初始版本的准时交付(在保证PRM前期进度方面,迭代还是有功劳的),却仍然没有能够防止较大风险的发生(交付系统几个月后才逐渐暴露出性能和架构上的质量问题)。 可以说,这并没有达到XP或RUP迭代开发的最终目的。在项目初期,没有把合同中已经提到的数据迁移视为一个关键风险,是前期分析工作或者说整个项目的一大失误。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项目管理中如何协调好成本\进度\质量\风险之间的关系 摘要:系统集成项目中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项目成本、进度、质量、风险的管理。只有协调好这几个要素的关系,实现对整个项目的整合。才能够有效地实现项目管理。最终达到用户需求和保障公司的利益。 关键词: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项目计划;利益相关性;需求调研;阶段性评估;文档跟踪 1 前言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核心就是要通过合理的项目计划和有效的沟通,对项目成本、进度、质量、风险进行协调和整合,确保项目的组成要素在适当的时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顺利、成功地完成项目。 我所负责的建筑材料自动检测管理系统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项目。从技术角度看:主要包括机柜安装,强电安装,综合布线部分、网络设备调试,检测系统软件安装调试等。从项目关系方角度讲,有多个协作的硬件设备提供商、网络系统集成商、软件系统服务商以及作为项目总负责的我院信息中心。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涉及业务广泛、技术复杂、多方参与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 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项目成本、进度、质量、风险控制对于一个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对这几个要素进行协调整合的难度。因为这几个要素都是项目的相关利益者不容忽视的。该项目是湖北省建筑材料自动检测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的进度、质量和成本等,受到来自其主管部门的严格要求和控制,因此,项目的整体管理十分重要。 2 项目计期是项目要素协调整合的基础 项目计划是一个用来协调所有其他计划、以指导项目实施和控制的文件。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全面、周详的计划,才能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并最终取得成功。项目计划记录了计划的假设条件和方案选择,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参照,并确定了关键管理审查的内容、范围和时间,同时,为进度评测和项目控制提供了一个基线。合理的项目计划,是协调和整合项目。并使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 在建筑材料自动检测管理系统项目中,我们对项目计划具体内容的确定,结合项目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参照我院项目计划编制的模板。抓住本项目的特点,召集各方面的专家分析项目特点。着重在项目组织、管理过程、沟通机制、技术过程和进度等方面,及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方面进行规划。我们在制定计划之前或在制定过程中。与各方面进行充分沟通,对项目整体计划内容充分协商后敲定。 由于该项目涉众较多,为了更好地把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在项目计划过程中,会同技术管理部门、分管领导进行了利益相关性分析,作为我院内部使用的一个项目计划附件。这些分析帮助了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如何协调好成本、进度、质量、风险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 如何实现项目的成本控制 首先,系统集成项目是相关技术或者相关设备在企业业务中的应用。其项目的实施都建立在用户提出的项目需求之上。然而,由于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以及项目实施的时间较长,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业务需求却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发生了变化,致使项目不得不重新进行调整。这是影响项目成本的主要因素。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项目组前期调研不够深入,没有全面掌握用户方的真正需求和这些需求可能发生的项目风险,以及因此可能带来的项目进度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项目的深入,用户对项目在业务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想要控制这种来自需求改变的成本增加,项目负责人除了在项目前期进行更加深入的项目调研外,还应该加大和用户的沟通力度,让用户对项目在业务中的应用可能发生的变化,有更清楚的认识,便于我们驾驭项目,从而更加有效地控制成本。 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用户对项目质量和项目进度的需求因一些变化越来越高,不断增加的项目需求,将使项目预算不断增加。从而形成影响项目成本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于这种情况,项目负责人要区别对待。如果确系有助于项目期望的实现并能够帮助用户提高项目实施效果的需求,哪怕影响到项目的成本和延长项目的实施周期也要采纳这种需求,这是对项目的一种有益补充:如果与项目期望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的需求,则通过和用户进行有效的解释和沟通,尽量不采用。 最后,项目成本的另一主要来源是人力资源成本,因此,在看到项目的硬件、软件等硬性成本同时,也不能忽略人力资源这一软性成本。有效控制项目实施时间、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人力资源浪费是控制这项成本的关键。 4 如何实现项目进度的控制 首先,要明确项目期望值,做好需求调研,围绕用户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目标,目的是满足用户需求。与用户需求关系不大或者毫无关系的内容。缓建或根本不建,将项目资源聚焦在更容易把控和量化的目标上来。项目实施完全围绕该需求进行,这也是项目实施中最重要的一点。 其次,系统集成项目是需要多部门、多环节充分协作的系统工程,任何部门和环节的时间延误,都会导致整个项目实施周期的延长。因此,对影响项目进度的“短板”环节,进行着力攻坚,促进其与项目的其他环节步调一致,协同共进,能够有效保障项目的实施周期。 再次,信息化项目往往周期较长,因此需要针对项目的实施阶段制定项目时间保障机制,保证项目每一天都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对项目的进度进行有效掌控。 最后,由于信息化项目涉及面较广,参与人数众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项目的把握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项目开始前需对参与项目的人员甚至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项目普及性培训,在项目进行中进行相关的项目培训。提高每一位参与人员的项目能力,才能有效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从而保障项目的实施周期。 5 如何实现项目质量控制 信息化项目的质量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IT技术本身(硬件、软件、系统)的质量控制;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IT技术应用于用户的质量控制。对于前者,我们可以依照国家的质量标准进行考量,而对于后者,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并难以实行量化控制。但无论如何,信息化项目的主体是用户,检验IT技术应用于用户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则应该是项目在用户中的实施效果。因此,做好信息化项目中的质量控制需做到: (1)对项目技术方案进行适应性评估。信息化项目的最终效果体现在用户的应用上,因此,不适应用户实际情况的方案即使技术再先进、架构再稳定也不是好的方案。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在指定项目方案时。首先要对其进行适应性评估:一方面,评估项目方案与用户其他项目的技术路线是否一致。信息化项目是影响用户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是与其他项目紧密相连的。如果信息化各个项目的技术路线不一致,将会导致信息化项目间信息流通不畅、数据接口不一致,形成各种信息“孤岛”;另一方面,评估项目方案与用户业务的结合程度。信息化系统最终用户是业务部门,因此。项目方案要适应用户的业务需求,并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临策铁路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文章以临策铁路建设项目为主体,以项目实施过程为主线,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针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工程量大,建设工期长,投资巨大,易受不可抗拒因素和意外事故的影响的特点,介绍了应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方法。 关键词:临策铁路;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0引言 临策铁路工程项目具有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多和影响重等诸多特点,有必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具体地研究临策铁路工程风险发生和变化的规律,使之尽可能接近并反映实际的情况变化,防患于未然,以便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我国的风险管理水平仍处于引进、吸引和消化阶段,与国外差距明显,借此国家大力进行铁路工程建设的时机,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铁路建设中去,从临策铁路建设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将有助于不断完善提高我国风险管理理论水平,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具体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将有益于经济建设,也将是时代的需求。 1临策铁路项目概况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对煤炭、金属矿石等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致使国内资源更加紧张。充分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建立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稳定、安全、经济、多元化的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将是提高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蒙古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铜、铁、铅锌等金属和煤炭等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开采条件好的特点。中蒙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的经贸合作历史悠久,因此利用蒙古国资源有较好的内、外部条件和明显的地缘优势。修建临策铁路十分必要。 临河至策克铁路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境内,项目东起京兰通道的包兰铁路的临河车站,向西北方向依次经巴彦淖尔市的杭锦后旗、阿拉善蒙的图克木、苏红图和额济纳旗,然后向北利用在建的嘉策铁路至策克口岸,线路全长755.159公里。 本线的建设对促进边疆地区繁荣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促进沿线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铁路工程建设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1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是加快铁路建设的客观要求 以临策铁路为例,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四种:铁路建设基金、国债、地方政府、企业投资、银行贷款。逐步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主题的改革,既带来了铁路建设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铁路建设的财务风险。为了保证铁路建设资金的有效运用,满足大面积快速铁路建设的需要,必须全面重视铁路建设风险的管理。 2.2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铁路项目的管理水平 近年来,铁路财务加大资金集中力度,全面开展银行账户清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为和谐铁路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目前铁路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职责不清、资源利用效益不高、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存在缺陷、风险预警机制还没有建立、风险管理人才缺乏等。 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利于树立铁路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企业提供相对安全稳定的理财环境,增强自身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决策质量和管理水平。 3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特点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宏大、投资巨大、影响深远,所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项目从立项到完成后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必须重视风险管理。通过分析临策铁路,可见铁路建设项目风险具有如下特点。 3.1风险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任何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对大量风险事故资料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这就使人们有可能用概率统计方法及其他现代风险分析方法去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同时也导致风险管理的迅速发展。 3.2风险的动态性 临策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与风险分析的动态性具有如下3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各类项目风险随项目建设进程的发展依次相继出现。如管理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价格风险,政策风险经济周期风险,技术风险等。 第二,风险分析与管理具有较为明确的阶段性。一般地,项目风险分析可分为明确问题、辨识风险阶段,风险结构关系分析、建立或选择模型阶段,风险参数估计阶段,项目风险组合评价与结果解释阶段,风险对策与决策阶段等。 第三,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存在于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即存在于项目建设开始到项目竣工为止的全过程。 3.3风险的环境适应性 各种风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通过项目建设特定的环境和各种可能的途径进行组合,形成特殊的复合风险。 任何一个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外界环境进行人流、物流与信息流的交换。同一类型的项目在不同的项目建设环境中,其风险所受环境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临策铁路项目也不例外。 3.4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如临策铁路建设项目工期大约两年,线路全长755.159公里,投资估算总额为431625.4万元,每正线公里571.57万元;其中静态投资418058.23万元,每正线公里553.6万元;贷款利息8989.22万元;铺底流动资金4530.95。这些因素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及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这是重大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特征之一。 4铁路工程加强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4.1建立铁路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风险管理贯穿于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对于风险管理应该指定专人负责。在项目承揽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项目的决策风险,此时应在公司本部指定一名负责人,随着项目的进展,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动态地识别、评估及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监督实施。参加项目风险管理的人员应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合同管理人员、现场管理人员、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组成。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部应指定专人负责牵头组织有关人员动态地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同时指定公司风险管理机构对项目部进行技术上的支持和决策上的帮助。 4.2注重铁路工程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是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对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风险将可能给工程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应根据铁路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在理论上通过适当选择合同的计价形式,来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 4.3发挥风险管理系统的作用 在项目设计阶段,业主和设计单位应先预测影响项目目标的重大风险,对各种风险状况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即进行项目的敏感性分析。在投标报价前,施工单位应考察和分析业主的经济状况、工程款落实情况和支付信誉。在投标报价阶段,施工单位要熟悉招标文件,做好现场勘察,考虑投标单价和总价中的风险因素。在订立合同阶段,对于过分苛刻的合同条款应该提出修改要求,以减少合同风险。在目前工程项目规范机制有待健全的情况下,要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抵御和抗拒项目风险的能力,从企业的自身管理入手,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系统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化解风险,并不断探索预防、控制、转移工程项目风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4建立完善的铁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机制 铁路工程项目风险包括工程延期、费用超支、工程质量不符合原定标准等几种情况。铁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规避和转移风险、有效控制风险。因此,应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工程风险管理调控机制,并且尽量避免行政干预。同时也应注意到, 工程风险管理在我国铁路领域尚属新生事物,铁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应尽快完善铁路工程安全管理法律体系,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铁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 5结语 加强铁路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是实现项目进度、质量及费用目标控制的前提。加强项目风险管理,要立足于收集、分析和预测,特别要重视经验在项目风险管理中的特殊作用。正确及时处理风险铁路施工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保证工程项目工期短、造价低、质量好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策略探讨:浅谈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 【摘要】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求得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房地产企业只有将成本降低至房产的行业平均水平之下,与其他房产公司拉开距离才可能具有竞争优势,从而进行不降价竞争,提高单位利润率并进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总利润水平和投资回报率。由于近年来房地产企业面对多重挑战,企业的赢利模式也开始从粗放的土地赢利模式向精细的产品赢利模式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对房地产开发成本进行控制,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已经成为每一个房地产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房地产 成本 项目 控制 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是房地产企业为开发一定数量的商品房所支出的全部费用,主要包括: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建筑安装工程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和其他费用等。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的控制应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和竣工结算四个阶段。 一、项目决策阶段成本控制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项目的筛选是最重要的一环,投资决策对项目开发的成败至关重要。实践证明,一个高质量的投资决策依赖于对投资环境的准确把握,依赖于可研的深度与精度以及理性的投资决策机制。做好投资决策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重视产品定位和销售价格预测。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首先要掌握拟选择项目所在地的周边的规划情况,对拟选择项目进行产品定位和未来销售价格预测。合理预测拟开发项目未来销售价格和销售进度,这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开发公司必须高度重视,只有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才有开发价值。 2、重视成本因素调研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土地价格、市政配套条件、地质情况、建安成本、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当地的建设环境等各因素都对项目的开发成本有较大影响。例如我们开发的某住宅小区项目,在预测项目成本时,对当地市政工程及当地建设环境了解不够充分,在实际施工时强电工程从幺六桥变电站至项目红线约6公里(经由政府门口、航油管道、园林绿化带、村庄门面房等)的路由协调费约40万元,由于路线长,协调困难,从而造成延期交房引起业主索赔费用约150万元。因此在选择项目之前,对上述各成本因素必须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掌握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更有效的控制成本。 3、客观、准确地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专业人员根据取得的调研资料,对项目进行成本费用估算,分别测算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建安成本、基础设施建设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以及不可预见费用等。费用测算采用的标准必须紧密结合当地行情和项目实际情况,力求客观准确。根据成本费用估算和销售价格预测情况,采用销售利润率或者成本利润率等指标对项目做出经济评价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得出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和建议。 4、集体决策,理性投资。公司董事会依据上报的可研材料,广泛讨论、集体决策。在目前不成熟的市场机制下,决策过程中既需要投资的理性又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项目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开发项目经过决策立项后,设计就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在设计阶段, 由于建筑物的平面布置、结构形式、外观设计、装修标准及主要设备都全部确定,其影响项目成本在90%以上,因此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是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决定性阶段,开发公司抓住了设计这个关键,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优化设计方案。优秀的项目设计方案是项目盈利的保障。在设计过程中,要进行方案优化,应从技术、经济、市场的角度对项目总体布局、功能分区、结构形式、户型结构、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选用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尽量采用标准化和系列化的设计,充分考虑施工的可能性和经济性。通过方案优化,做到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投资。 2、2、加强技术沟通、实行限额设计。要按照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用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各专业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根据限定的额度进行方案筛选和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以保证总投资不被突破。实践证明,限额设计是促进设计单位改善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设计水平、确保投入产出比最大的有效途径。 3、加强图纸审核,控制设计变更。开发公司应要求设计单位在出图前加强对设计图纸的审核,提高设计质量,避免将设计中的不足带到施工阶段。例如某住宅小区项目,设计在每个单元顶层设计了一个弧形钢筋混凝土飘板,由于本小区均为12层左右的小高层,从仰视的角度看,人们很难看到这个造型,经过我提议工程部研究后取消了弧形飘板,不仅此项工程节约费用约250万元,而且还避免了屋面造型给屋面防水带来隐患。因此设计图纸的不足或缺陷在出图前加以克服,所花费的代价最小,可取得的效果最好。在工程各实施过程中,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就越大。 三.房地产企业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是房地产商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是合同的具体化。加强施工控制,就是加强履约行为的控制。这一阶段成本控制工作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经济措施进行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房地产企业应严格控制现场经费和总部管理费,合理使用广告策划、销售等,减少销售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静态投资。 2、从技术措施上展开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房地产企业应在对主要施工技术方案做好论证的基础上,广泛应用新材料,并想方设法在技术上实施项目投资的控制,技术措施是实施项目投资的必要保证。 3、从管理模式上着手,建立建设监理制,追求投资的有效控制 房地产企业应按照监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从工程管理机制上建立健全的投资控制系统。同时做好月度工程进度款审核,避免投资失控。工程进度款的审核,对经监理方确定的工程量,按合同约定的计价依据,套用材料单价及费用定额进行核价后支付相应的工程进度款。 4、抓好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 房地产企业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针对目前工程量清单报价,施工单位往往采取“低价中标,索赔赢利”的方式承揽工程。作为业主方造价管理人员要做到事前把关,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工程变更,从工程结构、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等角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以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 四、竣工结算阶段成本控制 竣工结算是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最后一关,竣工结算办理的认真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施工单位编制的工程结算普遍存在冒算多算、高套定额、高套取费标准以提高结算价的现象。开发公司不但要自己组织造价工程师参照原招投标文件、承发包合同、图纸、设计变更、工程索赔文件、材料设备采购价格、专业分包合同等,对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结算书进行全面、认真、严格的审核,同时也要委托资质高、信誉好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对施工单位提供的工程结算书进行更专业、更全面、更严格的审核。对造价咨询公司可以明确以造价审减额为基数的奖励制度,以充分提高造价咨询公司的积极性,确保结算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策略探讨:房地产企业目标成本控制探析 摘 要:目标成本在各个行业中都有着普遍的应用,房地产行业才刚刚开始摸索。目前我国有一些标杆的开发企业根据他们的经验试行了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房地产公司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方式,对同行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目标成本,控制,管理, 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日益严峻,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获取优势地位,就必须要严格控制成本。在整个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招标、施工、结算等各个阶段进行严格的目标成本控制,多个方面采取合理的措施,在保证工程建设有序进行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建设成本,获得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 1建立控制全员成本管理的思想并完善的管理制度 目标成本管理工作是全员成本管理理念的合理运用。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专业性很强,让成本管理人员全部通晓开发项目的各个细节也难以实现,所以发挥各个环节的专业人员对成本的把控,才能使得目标成本管理对细枝末节的管控落于实处。这也是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与传统的成本与利润管理方式的重大区别。 好的制度能将坏人变成好人,任何事情要按照规矩办事才能顺畅、规矩。目标成本管理也是一样,在开展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之前,要先建立好诸如《目标成本管理办法》、《责任成本考核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通过这些办法,使得项目公司在测算目标成本时的随意性降低,通过责任成本考核,使得目标成本的动态控制中主动性加强,有利的保障了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 2提前建立的目标成本 要想做好目标成本的管控工作,就要提前把合理的目标成本建立好,这是基础。提前建立目标成本,跟我个人工作经验,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2.1建立统一的成本科目和目标成本测算模板 统一的成本科目和目标成本测算模板是一个公司重要的成本语言。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公司管理体系的成本科目,既可以使得整个公司的成本归集口径统一,又可以尽量减少拆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分级设置的成本科目就是很好的方法,根据公司各个层级的管控要求,分为集团控制的一级科目,项目公司控制的二级科目和项目公司各部门控制的三级科目,以下更明细的科目由经办人员自行控制。 目标成本测算模板是进行测算分析的重要工具,其中应当包括规划指标、建造标准、政府有关房地产行业的收费标准文件、各类成本数据计算依据(如:工程量、单价、调整系数等)等,通用简洁的测算模板,可以使得成本测算人员无论是在套用历史数据还是在进行新内容测算时,口径统一,简单明了。 2.2分阶段的建立不同版本的目标成本 房地产项目一般从拿地到正式开工需经历较长的时间,在此期间内,由于方案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价格的波动,单纯一个版本的目标成本测算就显得不够精确。从拿地前就开始进行目标成本测算(土地版),到规划方案完成后的第二稿(规划版),再到施工图设计完成后的第三稿(正式版),这个序列是相对比较合理的,也是大多数企业可以沿用的。从土地版开始,越往后测算的越细致、越往后测算的越精确,越往后责任落实越明确,整个测算过程应当是“自下而上、层层汇总”的聚合过程。但有个原则,后一个版本的利润指标应当高于前一指标,如违反了这一原则,那就需要重新进行测算调整。 2.3严格的会审制度 鉴于房地产项目投资量大,前期的决策直接影响到投资收益,故目标成本的测算应当尤为慎重,会审也应非常严格。每一版本的目标成本测算在最终审定之前,均需要由工程、采购、营销、成本、财务等各部门的联合审查,确保各类测算指标的合理性,避免指标测算的很美好,但实际难以执行的情况出现。经各部门会审、公司上会通过的目标成本测算应非常严肃,不得随意进行调整,重大变更的调整应当由公司相关会议通过后方可进行。 3过程中的及时监控和纠偏 一个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都要持续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期间,各类风险的调整会导致目标成本在实际运行中偏离原先设定的指标,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对目标成本的监控和纠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标成本的监控一般按月进行,半年进行一次执行情况总结。目标成本的监控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3.1已发生的成本统计和核查 依赖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如:金蝶ERP、用友NC、明源ERP)等,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核查,核查是否有合同签约成本异常,成本拆分错误等。所有错误纠正完以后,对截至当月的所有已发生成本按照成本科目进行归集统计。 3.2待发生的成本的预估 在开发过程中,有很多合同还没有签署,这就需要成本人员在当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合同进行预估。成本预估主要依赖成本科目,逐条对照成本科目,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该科目是否会发生成本。如需发生成本,则按照成本测算时的方法,依据工程量、单价并设置合理的风险费用来进行预估。在全部预估完成后,将预测的所有内容进行汇总统计,与已发生成本统计进行合并。 3.3签证变更的整理和分析 签证变更是导致目标成本执行偏差的又一项重要原因,在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中,此部分成本对目标成本偏差的影响甚至达到50%~60%,直接影响了目标成本的实现,所以按月对签证变更进行整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可在每月底由各项目与承包商对签证变更情况进行核对,做到一单一算、一月一清,然后由项目成本人员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改进的签证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避免。在全部整理和分析完成后,将预测的所有内容进行汇总统计,与已发生成本统计进行合并。 3.4超目标成本的上会调整及纠偏 在将以上三项内容完成后,月度的目标成本偏差就可以从统计表中直接读出。对于超目标成本的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调整或纠偏: 3.4.1通过降低待发生部分的标准,从而使得原目标成本仍可以实现。如:建安成本已超出目标成本,则可考虑对基础设施中的景观工程、道路工程、智能化工程等工程费用进行合理降低,从而保证原目标成本的实现。 3.4.2如果其他科目的目标成本难以降低,则考虑对目标成本进行增加,但此种方法要尤为慎重,如采用此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利润指标。 3.4.3因目标成本的预警和调整会直接影响到公司产品的品质和利润目标,故调整应当通过公司决策会议形式进行,不可随意调整。同时,要对已超目标成本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项目结束后及时总结 目标成本编制完成后,编制目标成本的各类图纸、政府对房地产的相关收费标准、各类成本单价和工程量的计算过程及过程中的目标成本调整单等文件要及时归档。 项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各相关专业人员围绕着目标成本,对项目的实际发生成本进行总结,明确指出开发过程中目标成本控制的成功之处和偏差的原因,并对相关成本指标进行提炼和固化,建立成本数据库,为后续项目目标成本的建立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料和经验分享。 5 结语 房地产的目标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也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路上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要想实现房地产企业目标成本的精细化管控,不但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过硬的基础资料等信息,还需要增强项目开发各个阶段的成本管控能力。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以“目标成本”为中心的成本控制体系,将项目的成本管控从原先的核算及事后算账型发展到事前控制,形成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控体系。 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策略探讨:基于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的分析 摘要:近些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呈现出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 房地产企业这一巨大的商品开始初步的形成并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大批资金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进军房地产市场,这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房地产企业数量的增多,房地产市场现状的低迷,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对房地产开发成本进行控制降低开发项目的成本,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关键,文章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针对房地产成本控制的现状,提出了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措施 1、加强房地产成本控制管理的意义 众所周知,由于国家提出了房产税的改革的措施,且在全国大部分的一二线城市出台了“限购令”,加上房地产行业的激烈竞争,房地产的销售价格下跌。要想增大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收益只能从成本控制方面着手,合理的降低成本,提高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收益,也可以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房地产企业造价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现状问题 2.1房地产项目开发缺乏与市场匹配的动态控制措施 目前,我国很多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会计成本核算控制方式,也就是知识对已经发生过的成本进行归纳统计和计算分析,是一种典型的事后控制、静态控制。缺乏与市场相匹配的事前和事中控制管理制度措施,从而造成在实际项目开发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不能及时收集、传递、整理、分析、以及储存相关市场信息,无法通过相关市场信息为项目开发成本管理提供正确的控制策略,难以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降低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成本,降低了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 2.2仅着眼于施工阶段,忽略前后期的成本管理 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普遍都单纯重视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而忽视了在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以及验收阶段的造价管理控制。这导致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造价没有统一性,也没有参考性,不利于成本的控制。没有了前期的正确分析作导航,项目的建设就会毫无目标地施工而误入歧途。 2.3部分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的素质不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主观能动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但有些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并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能及时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缺乏创新,这也是造成目前有许多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相对落后的原因。 3、影响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 3.1 超目标成本 3.1.1设计成本超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是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前预先确定的,它指的是房地产开发商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成本目标,是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的衡量标准。目前,在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很多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导致项目的成本失控,这就是在项目开发之前没有事先确定好项目开发、经营过程中的目标成本,有些开发商可能在项目开发前事先确定了项目的目标成本,但这个目标成本相对比较粗线条不够精细,只有一个大概的数。因此,在项目真正的执行过程中,无法作为项目的执行阶段的成本控制依据。正是因为前期的目标成本编制的不科学,不准确,导致项目在开发后成本控制工作的失控。设计成本是指企业设计一种产品,从开始设计到完成整个项目设计的全过程所需要投入的费用总和。房地产公司在进行项目开发前,需要根据设计方案中规定使用的材料、经过开发、建设和经营的过程等条件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它是一种事前成本,并不是实际成本,也可以说是一种预计成本。 3.2 出现成本失控的原因探讨 3.2.1 房地产公司成本控制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在我国房地产企业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观念,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的时候要更侧重于项目成本的最后核算,忽视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也就是说房地产公司对成本控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管理开发成本意识及其薄弱,工程损失较大。还有另一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企业管理层仍然没有意识到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这就导致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很难进行合理、科学以及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工作,致使项目的投资加大,利润下降。 尤其是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意识更为薄弱,成本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的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常常局限于项目生产成本控制,忽视了项目投资决策和设计成本的重要性。这是造成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和经营项目中成本浪费的主观原因。部分房地产企业有了控制成本的意识,但是在实际中只是单纯的重视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决策、设计以及招标等重要阶段的成本控制相对不够重视、较为缺乏,轻视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设计和预算的重要性。很多中小型地产公司,在成本控制方式存在认识的误区。认为成本控制只是成本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无关,最终结果就是项目乱费严重,成本增加,最后就是成本无法控制了。 3.2.2 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方法落后 导致上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进行项目成本控制中,方法较为落后,没有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情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因为受到传统成本控制观念和方法的影响,很多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的方法还仍然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房企不舍得在信息化网络建设上投资,现代化成本控制的方法缺乏。但是全面、及时、准确是现代成本控制的基本要求,没有信息化网络建设的辅助,凭借着手工操作连这些最基本的要求都远远无法达到。 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缺乏专业的工程师来监控管理,导致地产公司开发项目的工程管理方面水平低下,依赖于几个工程师的业主代表的管理,对于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来说,是十分危险的。房地产行业与其他的行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在房地产公司在开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一此不确定的风险,因此弹性很强。因此在项目的合同管理中无法体现实际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突发的情况。很多时候,房地产企业与分包商签订合同不够严谨、全面,导致在后期的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大的争议,关于项目的工程造价和项目其他相关费用,项目的施工单位也会想尽方法的来像房地产开发商要求增加费用。万一双方争议难以解决,将会直接导致工程进度的正常进行。 4、加强房地产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4.1建立完善的目标成本体系 目标成本管理是将目标成本按照规范的成本结构层层分解,将预算计划落实到实际执行的项目上,把目标变成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并通过执行结果与目标的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建立完善的目标成本体系,要做到以下几点:1)制定相对准确的项目目标成本,全面客观的反映项目各项成本信息;2)规范成本管理流程,明确各个阶段对目标成本的细化修订办法;3)充分积累前期项目的有效数据,实现成本信息的参考与共享;4)在制订目标成本时,要按细项列出清单并划分责任部门并落实到自然人,目标成本分解后还需要建立明确的管理标准,严加考核。 4.2明确职责,优化效率 科学成本管理部门的职责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1)首先要做的就是管理,既要做好工程的成本管理,也要做好人的成本理念的树立,树立成本控制人人有责,在不同节点的控制上需要企业的各层面的人员参与,每个人都要参与活动和考核,需要对不合理、不规范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加强绩效考核,从而使项目的成本管控顺利实现;2)做好配合,因为成本的控制是通过工程的载体来实现的,而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涉及到与其相关的部门,这就是相互间的配合问题,通过有效配合,将项目进度管理和成本管理、资金管理有机结合,实现效益最大化;3)要做好监控,要让成本时刻在控制范围内,做好风险预警提示。制定目标成本,将目标成本按规范的成本结构树层层分解;再通过将预算计划落实到部门与行动上,把目标变成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把实际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4.3实施全过程的项目成本控制。 全过程项目成本控制,主要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等。 (1)加强决策阶段的成本管理 决策阶段,策划书的关键内容就是项目成本的控制方案。对整个投资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做出充分分析和判断,包括经济形势、土地开发支出、前期工程预算、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成本以及不可预见费等多个方面。 (2)加强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 设计环节是控制投资的一个最要环节,重点就是降低建筑安装成本,除了要实行设计招标、限额设计外,成本管理人员更应加强对工程了解、跟踪监控,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提高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 (3)加强招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 加强对招投标工作各环节的监控,避免决策失误。严格、谨慎审核单位的信誉、经济状况,避免鱼目混珠的行为,以及加强对标底的审核,避免一些投标单位盲目低价给工程结算带来的困难。在招投标环节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1)招标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招标前,应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2)合理低价者中标。目前推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报价与合理低价中标,作为业主方应杜绝一味寻求绝对低价中标,以避免投标单位以低于成本价恶性竞争。 如在某一项目中,对地弹门及大玻璃窗制作安装工程进行了招标。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做的很充分,对地弹门主材(10厚钢化玻璃、地弹簧、拉手、玻璃门夹)进行了市场综合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地弹门五金价格差距很大,其中:地弹簧的价格范围在60-800元/个之间,拉手的价格范围在40-160元/套之间。为了确保各投标单位报价的可比性,在招标时我方根据产品的性能,指定了合理的配置和价位。由于各施工单位报价的标准一致,竞争很激烈,最终中标价格比前期预测价格低很多,确保了公司制定的中高档配置、中低价位目标的实现,节约成本。 (4)加强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 在施工阶段应主要是控制建筑材料和设备的成本,按设计规范和技术规定进行施工,有效、合理地节省施工成本。 严格督促施工方按图施工,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及材料代用,对必要的变更要做到先算帐后花钱,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引起设计变更的原因很多。如何减少设计变更,首先应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设计变更,除非不变更会影响项目功能的正常发挥,或使项目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开发企业应建立工程签证管理制度,明确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的职权、分工,确保签证的质量,杜绝不实及虚假签证的发生。 5、结束语 由于成本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且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同、人员素质不同,想在不同的项目上应用同一种管理手段、方法进行成本控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如何开展有效的成本控制,这对任何一个公司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只要不断的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抓大放小、规范运作、科学管理最终完成成本控制目标也并非难事。 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策略探讨:基于房地产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体系改进的探究 【摘要】目前,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房地产企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房地产企业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不断地扩大,然而土地出让的成本较高,导致了房地产企业的开支成本不断地提高。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控制好采购成本的费用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房地产企业的开支,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将对房地产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体系的改进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体系;改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企业就需要对生存、发展进行全面的考虑。在竞争环境下,房地企业就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开发。但是,要做好采购成本的控制工作,这样就会降低企业的成本,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另外,房地产企业要确保房地产运行的稳定性。 一、房地产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零部件供应商与房地产企业关系不稳定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大多是短暂的合作。在供货的过程中,就会有争嘴、抱怨等各种事情的产生,从而导致两者之间不能够进行较好的合作。比如:房地产企业对产品质量不满意;供应商对价格的不满意等。由于在解决问题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就缺少时间做预测及计划工作。因此,就会造成两者之间的合作气氛具有不稳定性,从而也会导致双方的交易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提高供货的稳定性,对供应商的供货风险要进行紧密的识别,对供应商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严格的监控,避免供货风险的产生。 2、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不高 由于房地产企业要求产品的质量较高,就需要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进行检查,还对零部件生产质量的过程进行评估。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产品的质量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无法满足房地产企业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零部件供应商都需要将产品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标准的第三方认证,有些还通过QS9000或TS16949质量体系标准的第三方认证。从整体来说,我国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还较为薄弱。 3、供应商交货不可靠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供应商将货运到房地产的施工现场是最好的供货方式。但是,存在较多的零部件供应商不能向制造商提供及时可靠的交货,甚至有的制造商就在他们的客户周围进行临时仓库的建设,这样以来就可以为客户提供及时的产品需要。但是,供应商就可能会储存较多的产品,导致产品的供应量不足,从而造成产品成本的提高。 二、房地产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体系改进的对策 1、采用充分的信息对企业采购决策风险的控制 正确性的决策是在充分的信息基础上进行的。掌握成分的采购成本信息,不仅可以使采购成本的风险得到最大化的降低,还可以确保采购成本决策的准确性。对于决策来说,所需要的信息通常分布在不同的时间以及空间中。一方面,要通过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企业内外与采购风险有关信息的收集和搜寻,还要按照准确、完整的原则进行信息的收集。另外,在房地产企业内部要最大限度的拓宽信息的渠道,使信息可以及时的进行反馈、传递。另一方面,全面的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将与决策相关的信息进行提取,这样就可以为采购决策提供有利的信息,降低采购的风险,并为采购的控制奠定一定的基础。 2、建立健全采购风险预警与应急系统 首先,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即使在内部信息沟通上建立了采购成本与价格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对信息的采集、取舍和系统信息的更新上,信息系统仍需要通过审价中心进行人工的输入,这就会导致信息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更新,造成采购决策的延误。 其次,人为主观因素导致信息输入的不完整以及有价值信息的遗漏现象,这就会给采购决策的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就需要进行采购风险预警和应急系统的建立,这样以来就可以降低采购的风险,可以进行风险警戒值的设定,从而对其实施较好的控制,能够及时的发现风险,并采购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报。比如说,对于供应商管理库存零部件生产库存量的警戒值的设定,若小于库存警戒值时,就可以采取零部件紧急配送方法,若采购风险产生后,该企业就可以使用应用的方法。 然后,一般情况下,采购风险的应急措施,会具有一些备选的方案,若发生采购风险的状况,房地产企业就可以按照实际存在的状况进行应急方案的选择,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采购风险的产生。 3、改善客户管理效果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与供应商之间应该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房地产企业采购人员的任务不单是采购价格的控制与管理,也要建立在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合作联盟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在新产品开发时间的缩短方面共同努力,新产品开发的成本就会得到有效的降低,在市场中以最低的价格快速的占领一席之地,达到互利的结果。因此,房地产企业要以这种管理理念进行采购成本的控制,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供应商所具有的专业技术以及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管理的优点,在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时,供应商可以直接参与研发的工作中,从而确保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另外,还需要供应商把自己作为房地产企业团队中的一员,在进行报价时,把成本的分类进行详细的提出,对成本的改进,供应商可以同房地产企业的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研究。若房地产企业存在困难时,可以延长付款的时间,最大限度的保持战略合作关系,这样以来就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采购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4、对供应商的产品及服务成本进行估算 采购成本的控制要求对供应商的产品及服务成本进行估算,这样以来就会与供应商的合作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还可以通过对供应商公司的参观,掌握更多有效的信息,或者要求供应商提供真实相关的资料,通过掌握的资料对供应商产品及服务成本进行估算,从而使房地企业材料的采购成本得到进一步的降低。 结束语: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采购成本的控制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所以,企业要加强采购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房地产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就必须对内在潜力的挖掘进行综合的考虑,加强采购成本的时间以及空间范围的控制,从而确保房地企业采购成本的效率及效益,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策略探讨:浅谈房地产企业项目全过程周期成本控制 【摘 要】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费用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在工程项目整个周期内全面监控其建造成本和营运成本,这样才能降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总成本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从项目拿地、规划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招标到实体实施、后期结算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进行论述,以期对房地产企业项目全过程周期成本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字】 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控制 一、前言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费用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在组织、技术、经济和合同等措施上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在工程项目整个周期内全面监控其建造成本和营运成本,这样才能降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总成本,以达到提高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近年来,为抑制房价增速过快,中央政府频繁出台房地产行业相关调控措施,加之金融危机为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房地产市场正在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已成为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从项目拿地、规划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招标到实体实施、后期结算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进行论述,以期对房地产企业项目全过程周期成本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房地产项目各个关节的成本控制 房地产开发项目在设计阶段完成之后,开发项目原材料的选用、大型设备的选型基本都已经确定,开发项目成本的80%都变成了约束性成本。所以,有效的成本控制发生在项目设计阶段,而不是在项目已经设计完毕或项目的建设阶段。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大部分成本已经成为约束性成本,成本控制的弹性是非常小的。目标成本法主要适用于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规划,适用于多品种、少产量的组织形式,而房地产开发项目正好符合了目标成本法的适用条件 研究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必须清楚开发项目的成本费用构成。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费用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和销售房地产开发产品而花费的各种耗费,主要由房地产开发成本、开发费用和税金三大部分组成,经历前期策划、规划、设计、施工、销售5个阶段。 (1)房地产开发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二是前期工程费。三是建筑安装工程费。四是公共配套设施费。五是基础设施费。六是开发间接费用。如2008年4月9日,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政府对文昌阁、下王埠、尤家下河社区三个村庄改造项目实施了公开招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土地一经取得,其费用即变为基本固定的成本。控制土地成本的关键在于对项目进行精准的定位和成本分析。根据以往土地取得经验和土地估算结果采取一定的投标策略、制定合理的价格,最大限度地控制土地成本风险。针对青岛地区比较常见的旧城、旧村改造项目,建设单位可以通过与政府、社区、村庄进行积极协商,制定合理的拆迁政策,尽可能多地争取优惠条件,并充分利用地块现有规划设计条件,摊薄安置回迁成本,降低土地价格。 (2)房地产开发费用是指与项目建设无直接关系、不能计入某个特定开发项目成本的费用。这些费用在其发生的会计期间直接进入当期损益,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一是管理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总部)为组织、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二是财务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和金融机构手续费等。三是销售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广告费、支付给销售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等。 (3)房地产开发税金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转让、出租、销售、提供售后物业服务、销售材料、转让无形资产和出租固定资产,应缴纳的城建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等。是销售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如广告费、支付给销售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等。 图1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费用控制结构体系 三、分析 开发项目的目标成本不可能一次测算就达到要求,需要不断在目标利润、目标收入和目标成本之间进行调整。一般而言,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市场,而不是单个的房地产企业,所以根据市场状况预测的单价不会有太大的调整空间。过低的目标利润必然导致过高的目标成本,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过高的目标成本没有控制的意义,而且也不能用来衡量成本控制的效果。所以,目标成本在制定过程中一定要反复测算,制定出既合理又可行的目标成本。房地产开发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将面临的成本控制风险也不同,风险大致分为潜伏期、发生期、后果期三个阶段。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风险防范政策,在风险潜伏期,正确预见和及时发现风险苗头,消除隐患并阻止风险发生;在风险发生期,积极组织补救,将风险导致的成本损失减少至最低;在风险后果期,及时对风险损失进行有效的资源补充,排除直接损失对开发项目后续工作的干扰,同时减少间接成本损失。 房地产成本是决定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而房地产的价格又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成本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房地产项目由于具有投资量大、流动性差、回收期长、同金融业关系密切、投资开发过程涉及单位多等特点,故其成本控制显得分外复杂,难度特别大。房地产开发项目一般采用目标成本动态控制法进行成本管理,即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成本控制目标、成本责任进行具体的量化和分解,做到事前控制,预先控制,并定期归集成本发生的实际值,利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值和实际值的分析与比较,检查项目成本执行的偏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四、总结 成本控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功,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微利时代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的战略意义有时甚至比规模扩张更为重要。而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成本是房地产企业全部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要占到全部成本的90%左右,是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房地产成本费用是决定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而房地产价格又是影响社会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它的波动从微观讲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从中观层次看是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角度看,它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应当讲控制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是政府在不断推出经济适用房以平抑房价的另一重要杀手锏,这将对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医院正致力于将其在医学管理中广泛应用、交叉、渗透、融合,创建一种新型、安全、高效的医院管理方法[1],促使临床医学、医德医风、科研教学、审计监察、绩效考核、人才梯队等各方面学科在实际管理中产生质的飞跃。文章从医疗数据统计电子化、医疗管理决策流程信息化、绩效考核智能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电子信息工程在医疗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医院管理;医疗管理决策;绩效考核 1发展概况及技术原理 信息化管理在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决策依据、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资源在医院管理方面,亦已成为了重要生产要素,正在逐步推进医院管理分工深化和结构调整。之前临汾市人民医院与一二线城市同级医院之间数字鸿沟呈现日益扩大趋势,自从2010年卫生部要求各医疗单位实施电子信息工程,5年来该院步步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本课题就主要阐述该院在原有的HIS系统基础上,整合PACS、LIS等系统,在管理领域利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现信息化医疗数据统计、医疗管理决策、绩效考核的方法。 2课题主要内容 2.1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 2.1.1实现目的 信息化医疗数据统计的目的就是整合医院数据,搭建质量、效率、效益综合数据管理模型,建立各类应用主题,以图形、报表等方式,为医院管理,监控,评价,预估等提供直观的、可视化、精细化的分析体系,实现医院数据的规范化持久化管理。 2.1.2技术原理 基于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运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大规模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挖掘、比对、预测与展示[2]。 2.1.3实现方法 (1)以原数据为基础,对医院HIS、PACS、LIS、病案、财务、人力资源等各类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整合.(2)对数据进行规范化:技术上,遵循数据仓库规范;业务上,遵循卫生部门制订的各项数据标准;按照实际应用需求,建立各类应用主题,利用数据挖掘工具,以图形、报表等方式,为管理,监控,评价,预估等提供直观的、精细化的统计内容。(3)以病案首页为基础数据,融合门急诊、观察室、病区、医技、手术、家庭病房等各类医疗统计数据,建立以ICD—10、CM—3、肿瘤码等为诊断标准的基础统计数据库。 2.2信息化管理决策 2.2.1实现目的及方法 以医疗数据统计构建的医疗数据平台为基础,利用BI平台工具,对数据仓库经联机分析处理与数据挖掘分析,智能完成医院运营数据监测指标统计分析,以医院数据的前端集成展现,为医院管理部门的提供快捷、实用的数据分析可视化图表,归纳出业务活动的规律性及其发展趋势,为院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依据。 2.2.2发展利用 利用管理决策平台的数据,逐步实现医院管理精细化;利用平台基础数据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并分地区、分季节统计疾病种类,进行针对性资源倾斜;同时利用系统产出法定医院管理数据上报卫生行政部门,以此帮助医院减轻数据生成、管理、报送等压力,同时避免不同部门因不同口径统计出数据,出现相互扯皮的事件发生。 2.3智能化绩效考核 2.3.1实现目的 将医院HIS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组成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实行资源共享,通过日常基础数据维护,核算单元逐步从病区过度到小组,最终实现按最小核算单元(人)、最短数据期间(日)、最小收支项目(收入到HIS字典细目,支出到最小发生细目)采集原始数据,并实现月末绩效工资智能生成。 2.3.2实现方法 (1)通过医院各类成本的分级分摊,核算所有最小核算单元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系统以最小核算单元的全成本数据为基础,以医院出院病历及费用信息为依据,核算到投资项目和单个病种,按照医院发展规划,分阶段推进成本管理。(2)为确保源头数据的会计凭证属性,采用过程授权的控制机制,设计了按管理范围查询报告的授权机制系统,从院长、副院长、全院、科室、个人等不同角度提供总量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对比分析,并以生动形象的图表同步显示。 3电子信息化管理后的优势 (1)规范了医院内部的管理流程,使得医院的人、财、物得到了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最大限度维护了医院的利益,通过信息数据共享,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医院对自身的任何调整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落实到每个具体岗位。(2)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将全院的所有工作改造为一目了然的网络化控制结构,提高了院长决策的效率和准确度。 4问题 (1)超过40岁的职工对信息化的理解明显滞后,有待反复培训。(2)由于地缘因素,信息化建设专业人员不足,需要与第三方公司合作,需引起领导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重视。(3)信息化的基础是基础数据的维护,部分临床大夫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基础数据的填写不认真,需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以控制。 作者:景国英 单位:临汾市人民医院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的运用 摘要:在当前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被推上议程,已经开始为医院服务及管理系统提供针对性应用内容,优化管理进程及方法,实现了医院的电子一体化信息工程管理系统。本文就以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作用作为切入点,详细探讨该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内部的管理实施方法,最后加以例证。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医院管理;应用作用;实施方法 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中展开主要基于3大方面内容,它们按照内容及性质被划分为文本、生物以及医学图像信息。以传统患者病历文本来说,它已经被当前的电子病历(Coumputer-basedPatientRecord,CPR)所取代,令医院综合管理逐渐向信息化管理转型,实现了医院服务与管理内容的不断优化,也让医院的全方位立体化管理成为可能。 1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作用 1.1电子信息工程系统概述 所谓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它所构建的就是一套基于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全方位技术功能体系,它能够促进医院管理模式的大胆创新与快速发展,也能提升医院的电子信息管理水平,例如在临床医学研究、科研教学发展、人才培养、绩效考核、审计监察等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电子信息工程系统所设计的技术类型及内容偏多,随着近几年新医改进程背景下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像HIS、PACS、LIS系统等等也纷纷为医疗电子信息数据统计、医疗临床服务、医院绩效考核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1.2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的应用作用 医院管理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这其中就涵盖和贯穿了三大体系:由医务人员、医疗保障人员以及病患所组成的人员体系;由药品、医疗器械包括各种消耗品所组成的物质体系;以医疗、教学、科研、后勤、人才培养活动与周边环境变化所组成的信息体系。这其中的前两种体系为医院运行的主体体系,它们可以被称之为有效流动体系,有效流动体系必须畅通,医院的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应用过程才能更加顺畅,而信息流必须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调配下才能实现畅通有序展开,保证信息的有序流动,最终推动信息的有形流动过程。为了确保医院中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开展,实现最优配置,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所要体现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3方面[1]。第一,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能起到基础功能作用,它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并配合现代化管理理论,实现了对医院内部各项工作的科学计划、组织、实施、控制与决策,为医院所有管理活动争取最大利益,并同时阐明管理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第二,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能起到有效控制工作的作用,辅助医院来完成各方面规定与任务目标,确保院内医疗、科研、教学等等环节都能完全按照标准规章制度来实施,成为医院信息运转与控制过程的主要载体工具,帮助医院实现信息的反馈与调节控制。第三,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能起到推动医院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特征,例如当前的HIS、物联网、电子病历管理、医疗保险、PACS影像存储与传输等等分支系统都是针对医院所开展的科研管理工作,它们发展快速,体现出了一定的医疗服务普适性,对医院快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 2某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管理的应用方法探析 某医院是地区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院近年来最新提出了全数字化医院建设要求,希望集中力量,为医院大力推广信息化建设体系,完成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管理目标,初步建成数字化医院,并获得更多经济与社会效益。 2.1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管理建设总体规划 该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管理建设总体规划即面向全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数字化医院,它的整体规划主要包含以下4步骤。首先,要实现以临床信息系统建设为主的临床医生职能工作站、检查系统,包括检验联机、手术、血库、膳食等分系统管理站,并通过HIS技术系统来确立病人信息管理中心在医院中的核心地位。其次,在医院内部实现医学影像网络,基于医院医疗信息中的80%影像信息记录来实现对院内的无片化管理,这也为数字化医院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再次,医院主要利用了电子信息工程系统中的PACS医院信息资源管理与卫星通信带宽,通过这两项来提高医院整体的远程会诊质量[3]。最后,基于医院外科手术过程与临床监护信息管理来实现数据远程传输与共享,该技术能够对病患进行远程监护,包括针对实习人才及新入院医生的远程指导教学,体现医院本身的附属教学特性。心电监护系统就是这样一套能够实现手术过程监督与研究的先进化电子信息工程系统。除此之外,该医院的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分支项目还有许多,它们主要围绕医院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与实施进行有机规划,明确医院在信息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内容,例如经费预算、软硬件规划与人才建设等等,希望从电子科技技术与制度双重层面上保证医院未来现代化建设管理进程[4]。 2.2某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关键技术应用方法 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就是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技术,它是当前该医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应用于该院的CT、MR等医学图像信息管理系统,帮助医疗管理人员解决对医学图像的显示、获取、传送与管理问题,做到全程无胶片化管理。可以说,PACS系统与HIS系统是当前医院最重要的信息共享接口,它还能帮助该院与其他医院形成信息系统联系,优化远程医疗功能[5]。具体来讲,该医院通过PACS发展模式来构建小规模mini-PACS以及PartialPACS,配合DICOM3.0标准设备接口来将所记录的数字化影像成像传输到网络上,实现基于该院影像部信息资源共享。另外,该院也通过B/S与WWW技术来制作示教式PACS系统,辅助各个科室进行非医学影像诊断浏览操作,满足院内诸如CT、超声、X光线和MRI的医学影像,这也是该院内部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图像分配IHIDS系统的基本雏形。再一方面,PACS模式也与不同传输速率相互组合,为医院构建了基于不同类型的远程放射学信息系统RIS,该系统按照功能主要被划分为4个服务类型[6]:第一类为低速、窄带远程放射学信息系统,它主要以PSTN公共电话网络为基础,配合路由器与多媒体PC平台相连,为医院医疗服务提供CT、静态超声波、MR等中低分辨率医学影像的远程会诊服务。第二类为中速远程放射学信息系统,它主要以DSLAM及ISDN为骨干,基于高分辨率监视器图形工作站,配备高传输速率进行图像信息传输,为患者提供X线片与动态超声心动图与CT心血管图像远程会诊服务内容[7]。第三类是以高频宽带为主的高速远程放射信息系统,它主要采用卫星线路、E1电信专用线以及ATM来实现1Mbps以上的平均传输速度,为动态医学影像会诊与远程医学领域提供有机远程信息服务内容。再一方面,PACS也与该医院电信信息工程系统中的HIS及RIS联动,组建个人健康档案卡,面向医院外界提供远程医学信息服务,实现各种系统分支技术有效交叉,保证相互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它基本实现了结合实际,基于模块化结构与高新技术来满足当前高标准的医疗服务要求,实现了对医务人才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不浪费一点资源[8]。第四类为智能化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在医院中,电子信息工程通过医院HIS系统整合来管理财务系统与人事系统,形成管理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全方位有效共享机制,强化对日常数据的基础维护工作。在该过程中,还支持医院日常管理数据的有效收集与分析,对各个病区进行小组收支项目调查,最终细化为最小核算单元,基于智能化、人性化功能来生成工作人员每月绩效工资。详细来说,医院管理中电子信息工程的实现方法有两个,核算医院管理进程中的各项成本,主要以医院出院病历中所涉及的各种费用作为数据参考,再结合医院实际状况来得出整体管理成本;另外一项就是授权控制技术,它也是医院电子信息工程中的主要管理技术,它通过医院管理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报表数据来进行医院内部工作总量及发展趋势的多元化分析,最终提升管理数据准确性,以此来促进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3总结 就当前现有技术来看,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作用越来越大,它基本满足了医院医疗服务与其它各项管理工作的高效、规范化流程操作需求,强化了对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发挥与人才能力的有机培养,使得当前医院走上了智能化、自动化、人性化与高水平化的电子信息化发展道路。 作者:李鹏超 曹文燕 单位:解放军第371医院信息科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系统在医院管理的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快,电子信息工程逐渐成为了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主要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技术进行信息的控制和处理,以创建出高效、安全的医院管理方法,进而促进医院各项管理工作的发展。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可以给当前的医院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医院管理;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种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技术,有助于促进医院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还可以提升医院的电子信息管理水平,使医院的临床医学、科研教学、人才发展、绩效考核以及审计监察等管理工作发生质的变化。本文主要从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医疗管理决策以及智能化绩效考核三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1电子信息管理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医院的内部行政效率,并为医院决策提供依据。近年来,医院管理模式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医院的正常运转受到了医院中各类资源的影响。2010年开始,我国卫生部要求各医疗单位要全面实施电子信息工程,整合原有的HIS系统、PACS,LIS系统,以为医疗数据统计和绩效考核等提供有效依据和技术支撑。 2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主要运作内容 2.1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 电子化医疗数据统计主要通过对医院的数据进行整合,构建起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数据管理模型,表现方式可以为报表、图形、应用主题等,为医院的管理工作、监控工作和评价工作提供有效依据,进而实现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电子化数据统计建立在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的基础上,应用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以及数据仓库等技术来大规模的采集、整理、分析数据。主要实现方法有三种:(1)在原数据的基础上,对医院各类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整合。(2)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处理,技术要求要遵循数据仓库规范;业务要求遵循卫生部门制定的各项数据标准;按照实际需求,构建各类应用主题,对数据挖掘工具进行充分利用,并展示成图形和报表等形式,以提供更加直观、精细的内容给医院管理工作、监控工作和评价工作等。(3)将医院病案首页作为基础数据,将急诊室、观察室、手术室以及家庭病房等各类医疗统计数据进行融合,构建基础统计数据库,诊断标准为CM-3、ICD-10和肿瘤码等。 2.2信息化管理决策 在医院信息化管理决策的制定过程当中,电子信息工程主要采用前文中所提到的三项数据作为发展基础,同时运用BI这一平台,对各项数据库进行处理和挖掘,从而对医院整体的运行指标进行数据化的分析,从而使得医院管理者可以依据这些可视化的报表,并且结合当前医院各项业务开展情况,制定出符合医院发展的合理化决策。从发展利用角度上说,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决策制定上,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决策制定上可以使得其更加精细;(2)在以BI平台为基础的数据分析上,可以按照区域、季节的不同对各类病情进行划分,从而有效将现有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分配;(3)电子信息工程可以有效降低医院在数据统计上的失误率,尤其是传统人为数据统计上存在的不同口径所出现的部门扯皮问题的产生,从而提升数据统计的客观性。 2.3智能化绩效考核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通过整合医院的HIS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等,形成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加强对日常数据的基础维护,对医院日常管理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分析各个病区以及各个小组的收支项目,核算单元从病区逐渐过度到小组,细化成最小的核算单元、最短的数据期间和最小的收支项目,在此基础上智能化的生成工作人员每月的绩效工资。医院管理中,电子信息工程的实现方法主要有两个:(1)核算医院管理中的各项成本,整个成本数据的核算基础为最小核算单位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将医院出院病历中的各种费用作为数据参考,以此为依据来计算每种疾病以及每个项目的具体收支情况,以此在结合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得出整体的管理成本;(2)为了能够有效保障原始依据的可靠性,电子信息工程运用过程授权控制技术,对医院管理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报表以及从院长到个人的各项数据进行总量、趋势以及对比等多元化的分析,从而提升所有管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以此来促进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3电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1)规范了医院内部的管理流程,使得医院的人力资源、财物资源得到了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最大限度维护了医院的利益,通过信息数据共享,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医院对自身的任何调整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落实到每个具体岗位。 (2)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将全院的所有工作改造为一目了然的网络化控制结构,提高了院长决策的效率和准确度。 4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在医院的信息统计、决策和绩效考核中可以有效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规范。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得出医院只有不断提升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能力和水平,引进信息化技术人才,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力度,创建有效的监管机制等,以推动医院电子化信息管理的快速发展,进而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 作者:包国强 单位:内蒙古林业总医院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信息供曾成为医院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门有效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技术,其不仅能够促进医院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而且还可以提升医院在电子信息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其原理角度出发,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运作内容、优势及其改进之处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医院管理;应用 1电子信息管理发展现状及其技术原理 电子信息管理在提升医院内部行政运行效率和决策合理性等多方面都可以发挥及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医院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使得医院管理中的各类资源已经成为影响医院日常运转的重要因素。2010年起,我国卫生部明确固定各级医疗单位在管理上要全面实施电子信息工程,并且要在五年当中对原有的HIS系统、PACS、LIS系统进行整合,从而为医疗数据统计、绩效考核等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运作内容 2.1医疗数据统计 从技术原理角度上说,电子信息工程在医疗数据统计上主要是以数据与模型为发展驱动,通过数据收集、仓库以及挖掘等多元化技术对海量的管理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得出管理效果。从电子信息工程在医疗数据统计效果角度上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对PACS、LIS以及HIS这三类系统虹数据的收集和转换,来为后续管理结果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其次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规范。(2)数据仓库进行规范,根据卫生部制定的相关标准,运用挖掘工具,对数据进行管理和评价,从而形成具象化的统计数据内容。(3)以病例为基础,对手术、急诊以及观察等多个类型的医疗数据按照CM-3、ICD-10的标准进行收集和整合。 2.2信息化管理决策 在医院信息化管理决策的制定过程当中,电子信息工程主要采用前文中所提到的三项熟料数据作为发展基础,同时运用BI这一平台,对各项数据库进行处理和挖掘,从而对医院整体的运行指标进行数据化的分析,从而使得医院管理者可以依据这些可视化的报表,并且结合当前医院各项业务开展情况,制定出符合医院发展的合理化决策。从发展利用角度上说,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决策制定上,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决策制定上可以使得其更加精细;(2)在以BI平台为基础的数据分析上,可以按照区域、季节的不同对各类病情进行划分,从而有效将现有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分配;(3)电子信息工程可以有效降低医院在数据统计上的失误率,尤其是传统人为数据统计上存在的不同口径所出现的部门扯皮问题的产生,从而提升数据统计的客观性。 2.3智能绩效考核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通过医院的财务、人事以及HIS等各项系统的整合,创建出一个管理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对医院日常管理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分析,对各个病区、小组的收支项目进行分析,从而计算出月底绩效工资。从技术角度上说,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上,主要运用两类方法来实现的:(1)通过对医院管理中的各项成本的核算,将最小核算单位中的直接与间接成本作为整个成本数据的核算基础,同时以医院出院病历中的各项费用支出为参考,从而计算出每一个病种、项目的具体收支情况,以此在结合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得出整体的管理成本;(2)为了能够有效保障原始依据的可靠性,电子信息工程运用过程授权控制技术,对医院管理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报表以及从院长到个人的各项数据进行总量、趋势以及对比等多元化的分析,从而提升所有管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以此来促进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3医院电子信息集成平台展示 医院电子信息集成平台展示图1所示。4结语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实现医院在信息统计、决策制定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管理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医院只有积极提升现有工作人员、尤其是年龄较大人员对电子信息工程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加强培训力度,同时还要引进信息化技术人才和创建有效监管机制,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功能的更好发挥。 作者:郑树军 单位: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心卫生院 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现代化医院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普及,电子信息工程逐渐在各行业管理中得到了应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种控制和处理信息的技术,不断用于医院医疗管理中,促使临床医学、医德医风、科研教学、审计监察、绩效考核、人才梯队等各方面学科在实际管理中产生质的飞跃。本文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其技术原理,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方面的应用以及这种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医院管理;应用;展望 1电子信息管理发展现状及其技术原理 电子信息工程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信息的处理与控制,电子信息工程的特点是复杂性,应用技术涉及了通信,信息及现代电子等技术。这项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系统的应用,设计与开发,处理好获取信息。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1世纪,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每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都处于稳定增长,增长率为25%,除了个别年份外,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是我国GDP增长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并且每年都在不断上升。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和先导产业。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缺陷:①技术人才缺乏;②缺乏自主创新意识;③缺少良好的市场环境;④产业结构需要升级优化。信息化管理在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决策依据、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资源在医院管理方面,亦已成为了重要生产要素,正在逐步推进医院管理分工深化和结构调整。2010年,卫生部要求各医疗单位实施电子信息化工程,在原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的基础上,整合医学影像传输系统(PACS)、临床试验信息系统(LIS),从而为医疗数据统计,绩效考核等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运作内容 2.1医疗数据统计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医疗数据统计方面的应用主要是以数据和模型为驱动,利用数据收集,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医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最终的管理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采集和转换医学影像传输系统(PACS)、临床试验信息系统(LIS)还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的数据,为后续管理提供数据支持,还有就是规范收集来的数据;②规范数据仓库,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管理和评价医院的各个数据,形成一个较为形象的统计。 2.2护理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化办公 由于人工统计经常出现误差,并不能将所有的方面考虑完全,使得护理工作人员的时间延长,影响休息时间,但是计算机却可以用检索的方式自动生成护士所要做的工作,能够包括很多方面。在实行电子病历之前,各个病房只是在计算机上汇报护理人员所在科室的护理工作量,不能计算出所有的护理工作量,导致了护理人员加班,占用休息时间。医院在采用电子病历之后,将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护理人员的大部分工作量,约有300项,这样的措施减少了护理人员的手动记录,统计时间,也更加快捷的使各个科室人员的工作量可以有依据的查询。利用这样的方法,在最终的绩效考核是,准确的提供了考核依据,而且更加便利的使各个科室安排工作岗位以及工作量的时候能够有准确的依据。 2.3智能绩效考核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通过医院的财务、人事以及HIS等各项系统的联合,创建出一个管理一体化信息化共享平台,通过收集医院日常的管理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对不同病区,各个小组的收支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计算出月底的绩效工资。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管理主要运用两种方法来实现的:①核算医院各个科室管理中的成本以及不同开支,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设定为核算基础,并且将医院患者的病例上的各种费用支出作为参考,这样可以计算出不同疾病和治疗项目的收入与支出,将这个作为基准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得出整体的管理成本;②为了能够确保收集来的原始数据的可靠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运用过程授权控制技术,对医院管理运行中的涉及到的所有的报表,还有对从院长开始往下的员工的数据进行总量、趋势以及对比等多元化的分析,从而提升所有管理数据的准确性,以促进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3应用实例 接下来简单举例说明电子信息工程在医院门诊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实例。该门诊管理系统分为门诊挂号系统、门诊收费系统、医生管理系统、医院药房系统以及管理员系统。 3.1门诊挂号系统 门诊挂号系统主要用来处理前来门诊挂号的病人事务,该系统会对挂号病人的类别进行区分,并且对挂号费用分类进行区分,例如自费、公费等,同时该系统也支持用户的退号处理。而病人接入该系统之后,会获得对应个人基本信息的电子卡片,医院需要设专人用于该门诊系统的维护处理。 3.2门诊收费系统 门诊收费系统较大程度上缓解了缴费排队的问题,只需要在门诊收费系统中输入病人所需的药品名称与治疗项目,电脑即可自动对费用做出计算,与此同时该功能也同样支持医生手动计算,该系统支持退费功能与相应编辑功能。只要患者持有对应个人基本信息的电子卡片,即可轻松进行缴退费及结账功能,并且可以向系统管理人员寻求查询相关费用明细。该系统还有一个较大的方便之处在于可以对医院收入数额、收入分类、医生个人收入等一系列费用报表进行打印统计,给相关会计人员提供了方便。 3.3医生管理系统 医生管理系统可以为医生提供很多方便,医生可以在管理系统中查找自己想知道的病人对应的相关病历信息,从而对病人病情有较深入的了解,同时该管理系统也对医生处理相关医疗记录、诊断、医疗用品、进行手术以及住院办理等提供支持。医生还可以通过该系统了解所开药品的剂量与相关药理信息,这种实时咨询功能可以有效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并且该系统可以对医疗费用进行实时计算,避免医生手写出错。该医生管理系统还可自动审查并录入相关医疗资料,对相应诊疗医生的信息进行登记,确认之后不予更改,并定时向相关监督审查部门传送医院诊疗的相关信息,从而切实落实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督职能。 3.4医院药房系统 对于医院药房系统,相关门诊出医生传递过来的药品清单与相应费用会被记录在系统内并迅速予以相应,实施配药与发药。如果药房相应药品缺少时,药房管理系统会自动向药库进行申购请求,并对相应药品出入库进行实时记录,对应病人基本信息的电子卡片具有充值缴费功能,患者持有电子卡片可在药房管理系统进行缴费拿药。系统会对药房工作人员相应工作量尽量统计处理,并支持实时查询患者购药情况。 3.5管理员系统 该系统可对相应页面布局进行更改替换,支持对页面进行添加,删除管理。 3.6相关技术特点 考虑到医院管理系统的扩展性,需要在系统建立之初考察该系统的数据结构是否合理,相关数据传输的速度是否满足要求,在未来若干年之内系统是否能够满足要求等等问题。为了满足这些要求,相关医院需要选择安全可靠稳定的交换机作为该管理系统的核心设备。该管理系统重要的要求即是核心交换机的稳定与安全,因此该核心交换机需要有优良的性能和较高的可靠性,这样才能使得医院能轻松应对系统管理问题。该医院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多方协调才能完成,主要涉及到软硬件上与相关人员。初期医院对医院管理系统的要求是能够稳定运行即可,长期使用之后,该系统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软件集成问题,这涉及到第三方相关集成商,还有就是如果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出现一些兼容性问题,很难对其进行解决,寻找第三方维护人员是一个较大的难题,需要特别考虑该问题,因此,针对相关问题,在医院管理系统建立初期需要考虑集成问题、维护问题并细化各协议方责任归属。该管理系统的平台为J2EE,该平台是一种成熟稳定的行业业务应用开发平台,该平台将系统通讯、组包解包、数据交换、安全处理、数据库连接等功能集成起来,将用户登录、异常处理等Java的网络常用功能模块设计作为外部窗口,相应开发人员只需要简单编辑即可开发,在信息平台下,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的开发表现为配置一个个交易的Web方式录入数据、数据校验规则、安全管理规则、校验后的处理流程配置。由于医院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一个长远计划,因此需要合理的网络结构,以及规范的布线,建立该系统需要作长远考虑,多多借鉴其他医院的应用经验,在建立相关系统与布线时,医院应给予专人负责与监督视察。该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点,架构设计具有多层体系、设计相应集成引擎、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人机交互界面一体化设计规范、设计“立体”的医疗信息服务体系等。 4展望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工程技术在实现医院信息统计,决策制定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只有积极提升现有工作人员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员工的认知水平,并培养他们的技术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并创建新型管理机制,才能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医院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作者:孙琳红 单位:黑龙江省医院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相关措施研究 【摘 要】 电力工程预算在电力工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是工程质量控制以及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电力工程预算,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企业经济效益,它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甲乙双方决算的主要依据,因此,本文对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 电力工程 完善预算编制 研究 在电力工程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属于主要环节,电力工程每个阶段过程控制都离不开预算管理,电力工程的各项活动都和预算管理息息相关,整个电力工程都离不开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做得好,工程的监督和控制才能够做得好,做好预算管理,对于工程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 在电力工程企业中工程预算的重要性 在电力工程企业中,工程确定造价、工程招投标报价、甲乙双方决算都离不开工程预算管理,这些活动都要以工程预算管理为依据,因此,工程预算管理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的造价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力工程涉及面比较广,近些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建设规模逐步加大,随着建设规模的加大,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因此,电力工程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一定要完善,如果预算编制不完善,就可能导致决策者做出错误决定,造成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浪费,同时,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一定要抓好工程预算管理,不断完善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做好前期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明确工程目标,严格控制整个工程的预算编制。有效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水平。 2 电力工程企业预算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有许多年的时间了,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在预算编制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下面我们简单加以介绍: 2.1 传统的预算编制很难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预算编制已经越来越失去了预算编制应起到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的预算编制不符合实际情况,少数单位的预算编制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一些人觉得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一些人的脑海里存在着预算无用论的思想,对于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采取消极态度,觉得预算编制是财务的事情,虽然预算内容涵盖的比较多,电力工程的业务、人力资源、财务信息等等都涵盖其中,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对预算编制没有给与高度重视,不懂得业务、人力资源、资金以及管理是预算的基础,预算编制中的许多内容不是财务一个部门能够左右的。 2.2 预算编制工作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预算编制工作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在预算编制分析与控制过程中,许多单位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不能够有效的协调,使得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不能够有机地结合,这就导致了预算结果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与实际发展目标不吻合,具体表现在:首先,企业财务预算编制不能够以资本预算以及业务预算为基础,一些部门觉得预算编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因此,不能够提供一些有效的数据,导致业务部门提供的数据不准确,影响了财务的预算,使得财务预算最终失败。其次,执行预算过程中一些部门相互推诿扯皮,导致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确,预算没有按时完成,同时,完成的预算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些部门不能够认真配合预算工作,还认为财务控制不力,责任完全在财务部门。电力工程项目整个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计划招投标直到施工建设等环节,必须是每个部门都能够认真负责,有效监督,任何一个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都可能造成预算失控。因此,如果片面认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相关部门缺乏配合意识,就可能导致财务指标比较分析不能够揭示深层次,只能揭示表面现象,这就达不到预算编制的效果。 2.3 预算编制起不到约束和指导作用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预算编制不能够有效执行,起不到约束和指导作用,一些单位领导不按照计划规定进行审批,随意在预算外开支,领导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样,财务管理部门很难控制工程预算;一些电力工程项目工作内容随意扩大,不按照预算编制随意提高建设标准,一些业务部门缺乏有效管理,不能够对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由于预算编制没有执行力度,导致预算编制很难与实际相吻合。 2.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业绩评价流于形式 在预算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业绩评价流于形式,不能够对基层单位、部门进行工作业绩的有效评价,不能有效的反映每个部门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在预算管理上,考核制度不完善,没有有效的方法进行考核,考核体系也不健全,考核标准比较随意,没有制度化的考核标准,致使预算考核流于形式,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很难有效实施。另外,一些单位考核过程不透明,一些单位在考核过程中,总是强调客观因素,不能够从主观上加强管理,这也会影响到考核的可信度,还有,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够通过考核来有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考核过程中,奖惩制度不明确,考核的目的和效果没有达到,这就会导致各部门不能够有效执行预算管理,业绩评价流于形式。 3 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相关措施 要想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必须要加强管理,促进各部门有效沟通,结合电力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做好各项工作。 3.1 预算管理与各项业务有机结合,不断完善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管理要贯穿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预算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他将企业的战略有效地落实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使长短期预算得以衔接,将预算管理贯穿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它要求建设项目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实施预算管理,企业的长期目标以及短期目标应该保持一致,通过完善的预算管理有效协调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企业的预算管理要各部门协调一致,共同配合,预算管理的分工一定要明确,要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各个部门一定要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做好预算的编制工作。要想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还要求各职能部门一定要有层次地分解企业经营目标,要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每一位员工的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将企业经营目标变成每一位员工的具体行动。同时,预算与业务要有机的结合,无论是电力工程建设事前规划,还是事中控制,或者是事后考核评价都要按照预算管理方案有效控制和管理,根据预算管理方案监督检查各项工作,将预算管理与企业管理融合在一起,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3.2 以人为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是企业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预算编制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人的因素,加强预算编制所有参与者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无论是制定预算,还是执行预算,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在预算工作中人是执行的主体,企业预算编制工作是否能够有效落实,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要关注没一个人的工作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落实预算管理制度,避免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道德行为,认真落实国家、地方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抓好预算管理的各项工作。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我们要坚决杜绝小集团思想,杜绝本位主义,各部门一定要客观分析企业预算,杜绝低估收入、高估成本现象的发生,预算指标一定要公开、公正,要客观地评价企业以及各部门的预算方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预算编制的整体质量,不断完善预算编制。 3.3 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有效提高预算管理质量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预算编制做得好,可以有效控制和管理电力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预算编制的管理和监督职能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按照国家颁布的各项法规以及规章制度进行有效工作,同时,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管理。使得工程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预算编制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要求编制人员一定要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因此,编制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编制,必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要深入了解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手段,掌握施工进度,对施工的整体状况要加强了解和认识。其次,由于编制工作直接影响到经济利益,因此,我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不仅要套用定额,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避免由于我们的工作失误,给国家以及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有,预算编制可以有效控制不合理项目投资,正确的预算编制可以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管理水平,进而完善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 4 结语 电力工程每个阶段过程控制都离不开预算管理,电力工程的各项活动都和预算编制息息相关,良好的电力工程预算,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企业经济效益,它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电力工程的各项活动都要以工程预算管理为依据,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一定要完善,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预算编制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相关措施 摘要:电力工程预算是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和企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进步在施工过程中的反映,是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电力工程预算在电力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应在贯彻电力工程建设程序的基础上得以体现。为此,阐述了编制电力工程预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需要掌握的相关情况,以实际反映工程规模,内容和成本,保证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力施工;预算;编制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之一。电力工程预算涵盖了整个电力工程的每个阶段过程控制中的各项活动,良好的预算管理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实现工程目标非常重要。 一、电力工程预算的认识 电力工程预算是工程招投标报价、确定工程造价和甲乙双方决算的主要依据,是施工管理的基础,将直接影响电力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电力工程建设规模大、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建设中的各个环节错综复杂,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工程管理办法。如果决策者如错定建设项目,未做好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就会给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必须加强工程预算的管理工作,尤其要严格控制好每个标段工程前期预算工作。 电力工程按其建设性质可分为新建、扩建和改建。新建是指在原有企业之外建设新的项目,如建设一座变电站。扩建是指在原有企业内扩大原有的生产能力,或新增生产能力,如新增变电站的主变压器或更换大容量变压器。改建是指原有企业为提高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改变网络结构、提高技术水平,而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整体技术改造,如改变输电线路电压,提高输电能力,改进网络结构,变电站增改进出线、母线等。 2现行的电力工程建设预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建设预算体系实际上只是广义的建设预算体系的一部分,即建设预算的编制体系, 是微观上的建设预算体系。在市场条件下,仅靠建设预算编制体系,已不能有效地解决项目决策和造价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投资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主要表现在: 1.在费用计定和建设预算编制方面, 本本主义盛行,脱离实际 我国现行电力建设预算体系,是由原电力工业部制定的一系列标准、规定和办法组成的。这一套体系的特点是重概预算的编制而轻资金管理,项目决策与造价分析相分离。从内容上来说,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大小费用层层罗列,费用计算繁琐而复杂,各种政策性的规定和调整层出不穷,打乱了计定建设预算的固有规律,严重脱离了工程实际,造成的费用漏项、缺项以及费用重复计算等现象十分严重。在方法上,建设预算编制独立于资金管理环节之外,基本上是按照设计阶段的估算、概算、预算由粗到细的层次编制完成建设预算书,本本主义盛行。这一方法实际上是先估后算,是被动的滞后的脱离实际的造价计定方式,违背了工程造价“合理计定、事先预控”的原则,虽在名义上说是估算包概算、概算包预算,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做不到的。 2.在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 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现行建设预算体系没有建立与资金管理的有效联系,缺乏相应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体。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设预算编制完成,上报主管部门审定批准后工作即告结束,在这种情况下, 往往是主管部门或所谓的项目法人叫怎么编就怎么编,至于预算编制完成以后的事情,则无人考核和监督,缺乏完整统一的约束机制和调控机制。建设预算形成文件以后,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使用与结算,是否符合建设预算所确定的额度,预算有没有超过概算,决算有没有超过预算,以及哪些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超过了概算,只有在相应工程完成以后才能得出结论。至于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和补救办法,也只能是事后诸葛亮了。建设预算体系与财务会计专业在费用成本计算口径上不一致,使得财务会计也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失去了约束和监督,工程建设预算便成了聋了的耳朵,成为一纸空文,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自然也就成了普遍现象。 三、编制电力工程预算 电力工程预算是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和企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进步在施工过程中的反映,是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因此,预算具有对工程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所以必须认真执行国家及本行业各个时期颁发的政策及有关规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工程技术手段,使电力工程预算更加科学合理。在预算编制中,编制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1)编制人员除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外,还应不断掌握施工进度、工序要点,学习施工技术,不断增长施工工程知识,进而提高对施工规律的认识;编制预算是一项既严肃而又复杂的工作,必须经常掌握各方面信息。(2)编制关系到国家、集体的经济利益,我们既要认真套用定额,也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编制,否则就会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预算是国家控制不合理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预算编制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电力工程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因此,在编制预算过程中,要做到掌握下列情况:a.认真准确套用国家、省市制定的定额及各种条款。b.要掌握企业的劳动效率,工程的单项成本。c.要了解社会市场调节材料价格等的经济信息。d.要深入工地掌握工程完成的工程项目、劳动率。e.工程设计中的特殊技术要求及工艺复杂性。f.深入调查研究,了解设计意图及施工实际现场情况。g.要学一些财会知识,了解工程成本,设备折旧等,有助于编制工程概预算。 四、编制电力工程预算的相关建议 1.基于量价分离确定电力工程预算 工程造价, 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去认识它, 是一个系统, 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 其总体反映就是造价。但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不外乎“量”和“价”。“量”即完成工程项目形象进度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量。“价”即项目消耗量所对应的价格, 包括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的单价。量价分离就是基于“量”是相对稳定的,“价”是相对活跃的, 即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项目划分, 统一消耗定额, 统一计算规则, 只要设计方案一经确定, 根据设计图纸计算的物理量和相应定额消耗所测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量, 是相对固定和不变的, 而消耗量对应的价则是随着采购时点的不同而随市场行情波动的。 因此, 要确保工程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预算数与实际结算误差较小, 就必须保持预算阶段消耗量的单价与实际结算单价一致( 剔除时问价差) , 这也是避免工程建设出现“三超”现象的关键。门统一制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消耗定额计算的消耗总量, 按工程所在地市场物价水平测算的预算单价而确定工程预算总费用。 2.紧盯预算数和结算数的误差幅度 从电力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计算过程及计算方法分析说明, 要准确确定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预算, 其关键是如何准确确定人工、材料、机械台班预算单价。一方面, 一个工程的建筑安装工程消耗的人工工日、材料机械台班总量是相对固定的。另一方面其他直接费、间接费, 企业利润和税金都是以基本直接费为基础, 其费率和税率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执行,也是相对固定的, 在同一工程项目建设期内一般不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而电力工程项目, 特别是大型水电或火电项目建设期短则数年长则10年以上, 但现行预算方法的弊端在于一经确定则使用到该工程建设期结束一直不变, 显得过分陈旧和滞后, 无法适应市场物价的变化。因此应按照每年投入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分别测算不同年份的预算单价, 从而确保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预算数和实际结算数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基于量价分离方法确定电力工程预算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方向。即采用实物法编制施工图预算。由于所用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单价都是当时当地的实际价格, 所以编制出的预算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实际水平, 既避免了由于预算单价严重滞后于市场价格变化而使电力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预算与实际结算数的严重背离, 也能充分调动施工单位努力降低采购成本, 降低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的积极性, 达到降低施工成本和控制电力项目工程造价的目的。 电力工程预算是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和企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进步在施工过程中的反映,是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因此,预算具有对工程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所以必须认真执行国家及本行业各个时期颁发的政策及有关规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工程技术手段,使电力工程预算更加科学合理。在预算编制中,编制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1)编制人员除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外,还应不断掌握施工进度、工序要点,学习施工技术,不断增长施工工程知识,进而提高对施工规律的认识;编制预算是一项既严肃而又复杂的工作,必须经常掌握各方面信息。(2)编制关系到企业、集体的经济利益,我们既要认真套用定额,也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编制,否则就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预算是企业控制不合理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预算编制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因此,要做到在全面了解社会市场调节材料价格等经济信息、企业的劳动效率、工程的单项成本的前提下进行电力建设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电力工程投资大,规模大,技术性强,环节多,工作复杂,在技术、业务、管理、工作上,必须遵循电力建设程序,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从组织上要设专职机构,配备有关人员,包括编制工程预算人员(技术、财务、材料),并要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才能适应做好电力建设工程的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以确保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浅议如何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 摘要:电力工程预算的重要性在企业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它对工程设计、质量管理、资金监督管理、造价管理都着重大作用,因此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已成为当前电力企业的重点改革方向。文章首先对电力工程预算作出基本的解释,然后通过分析我国企业现有的预算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资金管理;量价分离法;工程造价管理 1 电力工程预算概述 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竞价招标时,电力工程预算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电力工程预算体系一旦存在缺陷,将会直接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前景。 电力工程的特点是具一定规模、成本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导致工程工作难度大,如果在各个环节上缺少科学系统的程序,没有系统的工程管理标准,企业的决策者将很难做好工程项目的准备工作。所以,企业必须完善电力工程预算体系,利用这套科学规范的体系来对工程项目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 2 目前企业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的缺陷 在新形势下,企业如果依赖现有的预算编制系统,就不仅无法为企业的工程项目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无法解决工程造价管理问题,企业要想在项目管理中使投资管理变得主动,就必须认识到现行预算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脱离实际情况 我国企业现有的预算编制系统是根据我国电力事业部门制定的制度、规定和方法来进行编制的。分析现有的预算编制体系不难看出,现有体系太过注重概预算而忽视轻资金的管理,预算体系无法为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不能有效管理控制工程造价。从内容上看,虽然现有的这套标准体系在内容上非常的详细,把各种费用都罗列出来,但是费用的计算规则却较为复杂,另外由于编制人员没有对国家颁发的政策进行深刻的解读,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调整,使编制出的体系没有结合实际情况,造成费用预算不合理,容易出现缺漏和重复计算的现象。从方法上看,企业编制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没有纳入资金管理这个内容,仅仅根据设计阶段的估算、预算、概算来编制预算书,编制环节本本主义盛行。仔细分析这一方法,就会发现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的造价计定方法,因为这种方法采用的是先估算后预算的手法,因此没有遵循工程造价管理的原则,即计定合理、提前预控。 2.2 企业缺少对资金管理监督的体系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通常是由编制人员编制完成后上交有关审批部门,编制人员只需要按照审批部门的要求来进行编制,编制完成后就无需对编制体系是否满足企业的要求进行考核,因此在这种体制下编制的预算体系缺少有效的约束体系和控制作用。在编制完预算文件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这种体制下编制的预算体系是无法准确地预算出费用是否超过预算的,只有项目工程在建设完成之后才能得到验证,工程造价超过预算问题也难以得到补救。另一个方面,企业预算体系与财务会计专业在投资成本上没有形成统一,造成财务会计无法对成本费用起到监督控制的 作用。 3 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方法 3.1 利用量价分离法来进行电力工程预算 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企业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工程造价,因为工程造价是一个整体,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量”和“价”,所谓“量”指的是在整个工程项目中所付出劳动的总和;“价”指的是工程项目中每项消耗物的价格,其包含工人劳动价、材料机械台班价等。我们所说的量价分离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企业的“量”是相对不变而价是有波动变化的情况下,按照政府颁发的统一标准来执行,确定消耗定额,选用合理的工程费用计算方法。在完成设计方案之后,就只需要根据设计图纸上标注的“量”来进行项目施工,这样就能做好电力工程的预算了。 所以,要想保证电力安装项目的成本费用预算处于正常允许的区间之内,就应该控制预算施工阶段的每项消耗单价和实际结算单价基本持平,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项目建设不会出现工程预算超标的现象。编制人员事先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应用合理的工程计算方法和消耗定额计算的消耗总量,按照当地市场物价 情况来确定工程项目的预算费用。 3.2 把握预算数和结算数的误差幅度 结合电力工程建设安装工程成本投资的计算方法,不难发现要想精确地预算出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关键环节就是对当地市场上的人工成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实际价格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在安装项目中每个工人的施工时间和材料机械台班总数通常是不变的;另一方面,企业在日常经营运转所需的各种费用(直接费、间接费),以及企业经营利润和税金全部是以基本直接费为基础的,由于税率和费率都是国家颁布的统一标准,因此也是相对不变的,这些方面在同一个工程项目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会受市场变化影响的。但是对于电力工程项目而言,尤其是某些规模大、工期长的大型工程电力项目来说,利用当前的预算手段无法对跨度过久的工程项目做出最佳预算,因此现行的预算方法已经逐渐地与时代脱轨,跟不上市场变化。因此关键环节就是对当地市场上的人工成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实际价格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正确地预算出工程项目的费用,才能保证工程预算数和实际结算数处于正常允许的区间内。 在新形势下,工程造价管理已成为企业的重点改革对象,而基于量价分离方法应运而生,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完善电力工程预算,一般来说,就是利用实物法来辅助施工图预算工作。编制人员事先对市场的材料、机械设备、人工成本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样做出的施工图预算就能使当地实际水平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因此能够很好地避免出现单价预算与当地市场价格有太大的偏差,从而保证电力项目中的各项不必要的预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通过降低工程预算费用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必须对国家颁发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刻的解读,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熟练地应用各种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完成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让企业的工程预算更加全面规范。 对于企业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而言,在实际编制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以下两点: (1)人员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好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步骤,做到对施工进度心中有数,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的工程知识,时刻关注与该领域有关的知识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对于企业而言,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因此在编制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实际情况,还要仔细地套用定额,只有做到这两方面的要求,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损失,避免给社会造成坏的影响。另一方面,预算也具有预测企业投资是否合理的作用,因此工程预算编制直接决定预算的这一功能是否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因此编制人员必须对目前市场上的各种材料价格进行调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劳动效率,以及把握好企业的每项工程投资成本,只有在这些前提下,才能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4 结语 电力工程具有规模大、成本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必须在各个环节上配置相对应的人才,包括技术、管理、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工作;还应组建一批管理能力较强的人员来管理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这样才能实现企业预期目标,使企业的经营能力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张秀砚(1962-),女,辽宁抚顺人,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供电公司会计师,研究方向:电力工程造价管理。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影响 电力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电力工程对于能源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资金作为企业是否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电力企业对电力工程进行施工时,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工程整体进行部分细节工程的造价预算。在整个电力企业的工程造价上,电力工程预算编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工程以及质量的核心部分。因此,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有明显的影响。为确保电力企业工程能够更好的发展,应需要按照合理的工程预算编制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一、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与工程造价的联系 电力工程预算是指在执行电力工程的施工之前,根据不同的预算而实施的不同内容,参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数额、指标以及工程各项费用的取费标准。一般来说,工程造价实际上分为四个阶段,即估算、概算、预算、决算。重要的部分并不是最后的工程造价阶段,而是在前期。因为施工图纸的拟定结束就意味所有的成本变成固化的状态,电力这项工程的利润可以被测算出来。比如,一个企业在做工程总承包时,对于工程的勘察部分、设计部分以及具体的施工部分都属于承包范围内。企业需要在意的重点就是在前期的估算和概算上,也就是工程的预算编制体系上。在估算和把控工程时,就需要掌握设计师的意图、工程双方的意图,将所有会涉及的设计、施工规范以及将会触及的各项工序的价格。此外,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对设计人员进行相关工序的交底,单方造价的组成,然后在不断磨合中寻找最佳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看起来是以电力工程的设计师为主导,但是作为对项目具体的单个项目预算编制的重要程度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方法存在滞后性 社会时代都在不停发展,各种可以应用于工程上的体系不断出现,如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巧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加强对电力工程的改善。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相对的静置性,相较于时代的进步产生了滞后性。现有的电力工程编制上仍采用相对落后的计算方式,对于有可能存在的外在因素仍保留不确定性。因此,电力预算编制上仍然存在问题。 (二)预算编制缺乏全过程意识 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管理上大多属于阶段性的管理,在结束工程预算方面的工作后就不再参与。对于电力工程后期出现的问题进行临时的紧急处理,与有计划、有规定的处理方法相比,这种临时的处理方案显然存在明显的劣势,对工程的效率整体上都会出现明显的差别,其原因就在于预算编制缺乏全过程的参与意识。作为电力企业资金预算的重要人员,在经济支出上应有准确的管理意识。 (三)电力工程变更的随意性 在电力工程的具体实施阶段,事态并不会准确按照工程的设计进行开展。首先,项目本身会受地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根据具体的施工过程而变更设计方案,从而加大预算成本。虽然加强对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控制能够有效改善控制成本,但是施工时的复杂性以及多边性都会影响工程造价。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文/黄雅妮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正常进行,在对电力工程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要科学分析工程造价,并根据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预算拟定,从而减少因预算不足而发生浪费的情况。但是在电力工程的实际施工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对于预算方面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详细探讨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以供参考。 三、加强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了解工程的现场情况 走进现场分析,要比分析图纸提供的数据准确。首先,在现场能够准确查看电力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再有效改良方案的实施性等方面,可以准确看到工程的位置、工程的难点以及工程的重点等问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要对施工现场获取准确的时事资料,以便面对突发问题时得不到有效改善,从而影响整体。 (二)熟悉设计图纸,充分理解设计图 在设计图纸方面,第一时间分析设计师提供的设计图纸,了解设计者的意图,并分局具体的数据标注进行简单的资金计算。准确判断工程的规模性、类型以及性质,并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准确的工程量计算。在得不到精准的计算数据时,要及时与设计师沟通,协同作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三)客观分析价格因素,价差留有调整余地 从多个角度分析建筑的材料价格,考虑外在的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因素,作出客观的价格预算。并且在预算的价格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材料市场的发展作出预判性的提升或降低,预留出足够的调整余地,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市场材料的价格上涨而影响工程的施工效率。 (四)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预算编制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数据的计算方式带来了新的局面。人在面对较多数据统计以及庞大的工作量时,会产生一定的视觉疲劳,在计算数据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而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则能有效改善视觉疲劳。众所周知,计算机拥有稳定性以及标准的计算公式,不会因为本身的原因而产生数据误差。预算编制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带来的便利,计算预算资金。 (五)提高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一直都是企业应注重的地方,对于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上更是如此。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在选择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人员时,安排最合适的人员,根据一个人拥有的基本素质、道德品质、技术能力以及人格素养等方面进行选择。 四、结语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于工程造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出于施工环节还是具体的设计关节,都需要工程预算对其进行全程的资金控制,在需要支出时提供工程的建筑动力,在不该支出时提供对企业本身的运转能力。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加强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管理工作,从管理方面、能力方面、素质方面进行综合选择,以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的准确率,减少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作者:黄雅妮 单位:国网厦门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摘要:做好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对于工作人员进行造价分析和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不仅可以缩短电力工程的工作周期,还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的电力工程造价中,由于受到预算编制的影响,使得工程造价存在误差,造成资金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本文中,笔者主要对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情况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探讨,并且根据已有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程造价;影响;对策 电力工程在进行之前,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工程的整体特点制定工程造价预算。如果工程预算制定的方式不科学,或者是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就会严重地影响到电力工程造价。电力工程造价需要考虑的环节众多,包括电力资源的开发、电力资源的输送以及电力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可见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不仅要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还需要工作人员对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地调查分析。 1电力工程预算与工程造价的联系 电力工程预算,顾名思义就是指落实整个电力工程具体程序时,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并且依照国家规定的造价定额等内容制定的工程建设费用标准。通常情况下,电力工程预算主要表现在经济上。预算编制工作会涉及到资金投入的相关分配以及各类核算工作。预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另外,从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方面上看,预算编制还直接关系到风险投资的稳定性。预算编制工作质量高,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反之则不然。可见,电力工程预算和工程造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电力工程预算中的问题 2.1预算方法的滞后性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一些新型的技术和工艺被不断应用。但是,由于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往往存在着静态的特点,定额换算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造价预算的滞后性比较明显。另外,在实际的造价预算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代表性缺失的现象。这一问题严重地阻碍了计算的精准度,造成严重的误差。 2.2电力工程预算缺乏系统性 从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预算工程的发展现状中可以看出,多数的管理方法还处于相对比较低级的管理模式中。也就是说,很多管理人员的全局概念严重缺失。不仅如此,工程造价只是对电力工程建设的前期特点进行预算,忽视了其他阶段的预算。有些预算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部性,严重地影响到电力工程造价的总体质量和效果。 2.3电力工程设计变更的随意性 对于一些电力工程来说,在实际的工作中,实现设定的工程计划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变更情况。由于工程造价要在电力工程建设之前完成,一旦设计有变就需要重新进行预算编制。所以说,在调整工程设计图纸的过程中,原有的工程造价和实际的造价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可见,电力工程设计本身存在的变更性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 2.4工程招标和设计制度不够完善 对于一些电力工程的建设来说,在工程施工之前需要进行招标工作。但是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招标制度的贯彻程度不彻底,或者是严重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有些招标方案只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性,降低成本。但是在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上存在着严重地缺陷问题。不仅如此,成本和所用材料虚报的现象也比较明显。工程造价直接受到影响。 3落实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主要措施 3.1对电力工程施工情况进行调查 为了对电力工程施工情况进行明确,管理人员需要对电力工程现场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而且还需要不断研究科学的施工方式。其中,电力工程对于电力设备、测量仪器等方面的需求都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另外,电力工程的施工环境,各种电力设备材料的运输方式等方面都应该受到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只有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够提升工程造价制定的合理性。 3.2加强工程设计管理 设计方案是保障电力工程顺利施工,避免工程造价有所增加的源头。在加强工程的设计管理工作方面,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a.设计图纸前必须要严格勘测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施工现场的地势、地质、地形条件以及对周围环境或农作物的影响都要考虑在设计的范围内;b.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施工的线路,尽量绕过风景区或低矮建筑物,为设计定位打好基础;c.结合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协调好变电、电气和线路等专业的配合力度,防止设计出现遗漏或偏差;d.城市的电力工程建设应正确处理施工、排水、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关系,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3.3加强审核力度 前期做好工程的概预算编制工作,后续再进行严格的审核,综合分析研究各类经济指标,这样可以减少预算的失误,提高概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促进电力工程的经营管理。实际上,审核的内容覆盖着整个施工项目的方方面面,大到配套工程的主体线路部分的管道和线路、工程量、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采用的定额单价指标,小到通信设备、材料单价、运输费用等方面,都要经过一定的审核计算。其中审核管理的方法主要有: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分解对比审核法和经验审核法这四种,具体审核操作则正是依据这些方法,对已编制完成的电力工程概预算内容进行完整、合理地审查、核对,以杜绝虚假的编制数据,缩小概算与实际投资的误差,保证概预算编制质量水平,有效控制工程的造价。 3.4提高概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电力工程建设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征,其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工作相对来说,也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做好的,它需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必须非常耐心、细心、严谨。首先,通过培训学习,熟练掌握概预算方面的专业知识,扩宽工作人员的知识面,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其次,不仅要熟悉施工的工艺流程,还需了解与电力工程相关的其他知识,日常多多进行业务交流,积累实践经验,以便更顺利开展概预算的编制业务;另外,还应加强编制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他们工作的责任感,全面提升其综合能力水平,保障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 4结论 电力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其概预算的编制工作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电力工程概预算的管理工作,从工程的设计管理、设计方案、审核力度和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工程概预算的准确率,确保概预算编制的质量,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作者:孙志莹 单位: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1、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 所谓的电力工程造价是包括电力工程的所有建筑成本,其中包括最基本的建筑费用和其他各类必须的支出等。电力工程预算指电力工程整体施工开始前,要结合工程结构,根据建筑文件的一些规定,从而计算实现要依照电力工程的建筑标准费用进行。通常来看,所谓的电力工程预算偏向于建筑成本,预算之下,预算的编制工作就是相对具体的内容,做一些资金的投入以及分配工作,兼有各类核算工作。一般而言,电力工程造价囊括了电力工程预算,而电力工程预算包括了电力工程预算编制。所以,电力工程造价如何直接取决于采取的预算编制方法是否合理化。同理,反过来说,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受着工程造价的制约,相对来说,人们在工程造价上投入更多,就会促进编制方式的完善。 2、电力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 2.1、预算方法的滞后性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科技技术也在高速发展,由此新型的技术不断应用在各行各业。但是,作为电力工程,预算工作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处于静态中,通常预算编制常见的是定额换算,所以电力工程的造价预算就存在着很明显的滞后性特点。由于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往往存在着静态的特点,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造价预算的滞后性比较明显。同时,造价预算若在具体工作时,还有一些代表性缺失情况发生。出现这种问题不仅造成了计算的误差,而且计算的准确性也受到影响。 2.2、设计、技术、预算脱节 电力工程设计时,相关的设计者本身设计出的作品,由于没有基本的建筑知识做基础,技术做支撑,就会加强后面施工的难度,使施工成本增加。施工时,施工人员也很难理解设计者的理念,预算编制的人员没有在工程现场工作经历,在做预算时没有切合实际考虑。 3、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优化措施 3.1、详细调查施工的情况 电力工程在预算编制时,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在现场做好工程预算,由此最佳的施工方案选出了。就可以做一些合理的施工处理了。通常要全面地对现场调查,主要调查现场施工环境、工器具使用情况、电力设施情况和进出场设备的运输情况等等。基于对现场全面科学调查后,接下来做好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工程造价要科学控制。 3.2、做好电力工程设计管理 电力工程得以顺利施工的关键因素就是合理的设计方案,而且控制造价也要遵循。对此,设计方案要以电力工程建设标准为依据,必须在审核时符合《国家电网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当设计方案完成后,在预算过程中,预算要具有可实现性以及稳定性。在设计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计前要做好勘察工作,其次,电力的线路要尽可能地绕过建筑,最后,设计方案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建设,而做出及时的调整。在设计电力工程的方案,要了解所有的跟电力工程有关的信息,使设计更加稳定,更具合理性,确保整个设计完整。 3.3、加强审核力度 为了尽可能的在预算工作时减少失误,在工程审核之前的前期要严格地做好概预算编制工作。审核时,对于经济的不同指标要综合分析,以使概预算工作更加准确,使电力工程顺利地经营管理。在施工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审核内容涉及每一个环节,都是要通过审核计算的,不仅包括材料单价、通信设备以及运输费用等,而且包括跟主体配套的工程线路、施工的定额单价指标、工程设计图纸、以及工程量等。审核管理方法包括四种:重点审核法、分解对比审核法、全面审核法与经验审核法。在实际中的审核操作根据的就是方法,合理、完整地审查和核对已经编制完成的电力工程概预算内容,以免有虚假的编制数据报出,要缩小概算与实际投资的误差,以此保障概预算编制质量的水平,有效地控制工程的造价。 3.4、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电力工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工程,在做预算时就会有很多的问题。由于预算的相关人员在工程的现场没有经验,在做预算时,就要有综合性的素质以及专业性强的技能。预算工作人员在面对工程预算时,要具有足够的耐心以及细心。为了准确地做好预算工作,要通过知识的不断学习,全面地熟悉施工内容。总之,预算的编制工作在电力工程中是非常复杂的。在电力工程造价中,预算编制工作与之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做好工程造价控制,要加强管理设计,在施工现场要详细调查。不仅要重视审核工作,而且要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在电力预算编制时要加强编制内容质量,加强精确度,以此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以促进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作者:应莉 单位:金华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综述 电力建设项目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预算准确性,以符合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实际建设资金。但电力建设项目在制定预算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影响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材料价格的波动性影响。电力建设项目所耗费的大多为金属材料,而金属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生产场地及季节的影响,价格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而在进行电力建设项目的预算制定过程中,也往往要考虑到金属价格的影响,但很难准确把握金属价格变动的规律或者是实际市场价格,因而电力建设项目由于材料价格高低上涨变化而引起的超预算现象是很常见的。例如,某电力公司承建一电网工程,所作的预算中设备预算为1000万元,但在后期的施工阶段,却以超预算300万元的市场价格购置。造成严重超预算的主要原因是施工后期金属价格上涨幅度偏大,而预算编制人员所提供的设备价格是在施工开始之前参照当时的市场价提供的设备购置费用清单,因而就不难发生预算严重偏差的现象。建设项目预算人员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无法控制客观波动的金属市场价格,所提供的预算书目也就会与之后的设备购置实际应用资金发生较大偏差。但也存在着预算编制人员所选用购置设备指标不当或套用指标的原因。总之,进行项目预算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加强对在建项目的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一、建设项目负责人工程成本控制意识不强看,职责履行不积极 建设项目负责人对于工程成本的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工程的实际资金投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和设备浪费,因而是电力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但目前情况下对于项目成本控制的人员并没有形成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在财务成本管理与控制责任履行方面也没有表现出积极性,只注重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将预算的实际履行情况归为财务管理人员的事情,放弃了对于工程总成本的实际监控权,导致合同价款确定后成本管控不力成为工程额外支出的诱导因素。 二、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合理性的有效措施 1.完善预算编制程序,提高成本控制力度。建设项目预算编制人员在作相关业务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或规章制度,保证预算的编制是科学、合理的。要完善预算编制程序,确定以搜集资料、计算单价、编制单项工程预算及汇总预算为一体的预算编制流程,各预算编制负责人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本单位所承担的建设项目的预算编制。 2.提高建设项目预算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电力建设项目的预算编制是由一定的经济管理人员完成的,该部门人员素质及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施工工程预算的编制质量,因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建设项目预算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是电厂施工单位加强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传统的预算管理存在着理解偏差、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工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电力项目所作的预算与工程设计不同,工程设计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对全部工程影响不大的前提下会作出局部的、细微的调整,但预算一旦出错,即使是数字、小数点、费率等小问题,也会造成全部预算编制的无效与返工,严重浪费人力、物力资源,甚至影响到设计方案的推出。因而提高电力项目预算编制人员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电网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将预算的编制重点放在减少错误发生上面,力求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预算的错误几率。要贯彻重在提高的精神,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高质量的团队来确保预算编制的质量与水准。 3.采用现代化的预算编制软件提高其科学合理性。传统的电力项目预算编制大多是由相关人员手工完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但却存在着较多的人为失误几率,从而降低了项目预算的精确性,因而必须加强预算的信息化建设,采用现代化的预算编制软件完成高质量、高准确性的项目预算编制任务。信息时代以各种应用软件为基础的项目施工设计方案与财务控制与管理能够极大的提高相关业务的质量与水平,实现规范化、现代化及高效率的管理,因而加强信息化建设、采用现代预算编制软件是电力建设项目管理部门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在电力建设项目普遍采用招投标的大环境下,施工企业及建设单位必须制定出合理、准确的投标报价和工程控制报价,改变传统的手工预算编制方式,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 4.完善预算控制的跟踪审计。对于总体预算、设计、招投标都要做好其相应预算跟踪审计工作,在实施前就对其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实用性进行科学考察论证,避免各种盲目浪费,对于不同方法进行反复对比研究,以选择最优的方案。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如何有效合理的对建设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益是所有电力企业需要思考并慎重对待的问题。对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成本超出预算编制的原因进行合理分析之后提出了完善预算编制程序、加强建设项目预算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采用现代化的预算编制软件等措施,以切实提高预算编制合理性,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李颖 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如何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力工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不合理的情况还是非常严重的,因此要想做好投资基金工程的有效利用,必须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控制,这就需要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要点 1 电力预算编制内容 电力工程预算是工程招投标报价、确定工程造价和甲乙双方决算的主要依据,是施工管理的基础,将直接影响电力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力工程建设规模大、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建设中的各个环节错综复杂,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工程管理办法。如果决策者如错定建设项目,未做好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就会给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必须加强工程预算的管理工作,尤其要严格控制好每个标段工程前期预算工作。电力工程按其建设性质可分为新建、扩建和改建。新建是指在原有企业之外建设新的项目,如建设一座变电站。扩建是指在原有企业内扩大原有的生产能力,或新增生产能力,如新增变电站的主变压器或更换大容量变压器。改建是指原有企业为提高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改变网络结构、提高技术水平,而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整体技术改造,如改变输电线路电压,提高输电能力,改进网络结构,变电站增改进出线、母线等。 2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依据 2.1 设计电力安装工程D纸 社会在进步,竞争更加激烈,技术在不断更新,对电力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对图纸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图纸设计方面,必须符合实际准确到位;把握恰到好处的尺寸以满足客户的使用要求,以最低的工程成本达到最高的艺术效果,满足方案设计的意图;在设计变更单和现场签证等方面,必需逐层严格审核,保证不出纰漏。 2.2 电力工程的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 电力工程过程施工组织设计用来指导工程项目有序、高效、科学合理地进行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工程开工后的有效保证,因此,电力工程过程的组织设计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上按照实际情况和规范要求严格把关,经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2.3 电力工程材料的限制规定 电力工程的材料是整个工程的基本保障,材料预算过高,工程成本自然降低不了,造成一定得损耗理所当然;材料选择不当,轻则损耗,重则失败,因此我们在满足工程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对材料的市场价格和款式进行招标,以求工程的质量和成本的降低。 2.4 专业预算定额的规定 预算定额根据分部分项工程和结构构件的形体特征及其变化确定。一般根据湖北省电力公司及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定额取费文件进行专业的预算编制,定额要求根据劳动定额、材料消耗量定额、施工定额等确定预算定额消耗量指标;根据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须消耗的材料数量等确定预算定额中的材料消耗量;根据正常施工条件下必须消耗的某种机型或规格的施工机械台班数量来确定预算定额中的机械消耗量。因此,定额必须按照规定要求科学、合理、实际的预算。 3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优化途径分析 3.1 详细调查施工的情况 电力工程如果要编制出与实际相符合的工程预算,就必须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调查,选择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对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处理。一般包括对现场的电力设施情况、工器具状况,现场施工环境以及进出场设备的运输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只有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准确调查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编制出科学的工程预算,合理地控制工程造价。 3.2 对工程的设计工作必须要加强管理 要提高地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率,就必须提早做好设计工作。只有落实好设计工作,才能做好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图纸在进行设计之前要严格地做好现场的勘测工作,对周围的地形、地质以及地势情况都要有个详细且周密的考虑,周围的环境或者其他可能影响设计的状况都要考虑在设计范围内;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对周围的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线路、变电以及电气等诸多因素,并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给排水以及城市交通、居民生活等诸多要素,全方位地做好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 3.3 加强审核的力度 在起初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之后还要加强审核的力度,将各类综合指标都进行全面考虑,尽量减少预算方面的失误,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精确度。审核工作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比如配套的主体线路、管道线路、工程的设计图纸以及工作量,在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定额指标情况,材料的单价、通信的设备、运输的费用等等,对上述诸多方面的因素都要进行认真审核。审核的方法主要有全面、重点、分解对比以及经验这四种审核方法,具体在审核过程中,就是按照审核的方法对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进行合理且全面的比较和审核,将可能具有误差的数据剔除出去,尽量使实际的使用和预算相符合,从而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与准确率。 3.4 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选择编制人员的时候,一定要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选择专业技能高的,综合素质强的,且自身有很强业务能力的人员;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人员不但要熟知电力工程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其他相关的专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编制过程中要对那些非电力工程专业却与其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的工作进行详细的了解,在业务方面也要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增加知识储备和经验,为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人员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对所从事的工作很有责任心,综合能力很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 4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电力工程预算是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和企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进步在施工过程中的反映,是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因此,预算具有对工程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所以必须认真执行国家及本行业各个时期颁发的政策及有关规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工程技术手段,使电力工程预算更加科学合理。在预算编制中,编制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编制人员除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外,还应不断掌握施工进度、工序要点,学习施工技术,不断增长施工工程知识,进而提高对施工规律的认识;编制预算是一项既严肃而又复杂的工作,必须经常掌握各方面信息;编制关系到企业、集体的经济利益,既要认真套用定额,也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编制,否则就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预算是企业控制不合理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预算编制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因此,要做到在全面了解社会市场调节材料价格等经济信息、企业的劳动效率、工程的单项成本的前提下进行电力建设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且专业性强。相关负责人要依据电力工程背景,将预算编制工程落实到位,认识到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法,对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使电力工程施工全过程更加科学合理,降低后期施工费用及难度,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提高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和优化途径探究 摘要: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管理及分析工作,科学地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可以将电力工程的工作周期缩短,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探究具体的优化途径。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程造价;影响;优化途径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力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工程造价的不合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切实做好投资资金的有效利用工作,一定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控制,这就需要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说明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一、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电力行业是很特殊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但投资大而且风险非常高。在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之初,需要对市场进行全方面的调查,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就是在充分调查之后做出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反映出的就是项目由立项直至交付使用所需要进行投资的全部金额。若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精确度非常高就可以有效地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控制,进而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市场是不断波动的,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变化,电力工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之前的设计工作和现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状况,再加上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工程造价方面就存在很多问题。通过编制准确率较高的电力工程预算可以对可能的突发状况进行全面的预计,有效地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准确地对电力工程的预算进行编制,可以成为施工过程中的参考标准,当突发状况一旦出现,将会做出符合预算编制相对应的施工方面的行为。通过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率可以真正地做好对工程造价的监管工作,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工程的造价进行合理控制,提高公司的投资收益。 二、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优化途径分析 1.详细调查施工的情况。电力工程如果要编制出与实际相符合的工程预算,就必须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调查,选择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对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处理。一般包括对现场的电力设施情况、工器具状况,现场施工环境以及进出场设备的运输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只有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准确调查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编制出科学的工程预算,合理地控制工程造价。 2.工程的设计工作必须要加强管理。要提高地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率,就必须提早做好设计工作。只有落实好设计工作,才能做好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图纸在进行设计之前要严格地做好现场的勘测工作,对周围的地形、地质以及地势情况都要有个详细且周密的考虑,周围的环境或者其他可能影响设计的状况都要考虑在设计范围内;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对周围的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线路、变电以及电气等诸多因素,并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给排水以及城市交通、居民生活等诸多要素,全方位地做好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 3.加强审核的力度。在起初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之后还要加强审核的力度,将各类综合指标都进行全面考虑,尽量减少预算方面的失误,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精确度。审核工作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比如配套的主体线路、管道线路、工程的设计图纸以及工作量,在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定额指标情况,材料的单价、通信的设备、运输的费用等等,对上述诸多方面的因素都要进行认真审核。审核的方法主要有全面、重点、分解对比以及经验这四种审核方法,具体在审核过程中,就是按照审核的方法对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进行合理且全面的比较和审核,将可能具有误差的数据剔除出去,尽量使实际的使用和预算相符合,从而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与准确率,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4.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所以编制人员的整体素质一定要特别高,能力也要非常强,既要细心又要专业。所以在选择编制人员的时候,一定要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选择专业技能高的,综合素质强的,且自身有很强业务能力的人员;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人员不但要熟知电力工程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其他相关的专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编制过程中要对那些非电力工程专业却与其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的工作进行详细的了解,在业务方面也要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增加知识储备和经验,为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人员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对所从事的工作很有责任心,综合能力很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更好地为工程造价服务,为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电力工程是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其中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也是非常复杂的,在编制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为了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定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调查,对工程的设计工作加强管理,加强审核的力度,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全方面地优化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途径,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精确度,提升编制内容的质量,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重点研究 摘 要 电力工程预算在电力工程的各个阶段都能起到指导作用,包含了电力工程的各项活动,同时监督和控制着电力工程的施工环节。分析造成电力工程预算与实际工程造价的偏差的原因。针对设计、施工等环节造成的实际造价的偏差,提出了几种改进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准确性的措施。 关键词 电力工程 工程预算 工程设计 工程造价 一、引言 电力工程预算在电力工程的各个阶段都能起到指导作用,包含了电力工程的各项活动,同时监督和控制着电力工程的施工环节。电力工程预算能够明确工程的目标,指导着电力工程的施工方向。同时能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电力工程的预算影响着工程项目招标工作的投标报价、影响着合同双方的决算工作,是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同样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电力工程的复杂性、规模庞大、技术专业性强、涉及的领域广等特点,做好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并不容易。遵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准确合理地制定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能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工程成本,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电力工程具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再生产等重要作用。因此,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电力工程预算 电力工程可以分为如下几类:新建工程、扩建工程、改建工程。电力工程的新建工程是指新建设的电力工程;电力工程的扩建工程是指电力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而启动的电力工程的建设项目;电力工程的改建工程是指企业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等目标,启动的在原工程基础上进行的改进的电力工程项目。电力工程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电力工程的预算是建设单位招标报价、合同双方签订合同的重要依据,是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正因为电力工程的复杂性,在编制电力工程预算的过程中更应该遵循规定的管理办法、编制要求等规章制度。才能将电力工程预算工作编制得更加准确。编制电力工程预算时应认真遵循电力工程的建设程序,即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规定的顺序,不得随意更改其先后顺序。在工程建设之前要做充分的调研工作,对其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理清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关系。整个过程应遵循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客观规律,先进行电力工程的规划工作,然后进行电力工程的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遵照科学的电力工程的工作顺序,才能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应该参照国家的发展规划、建设要求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长远规划电力工程的建设。建设前期的调研、可行性的论证工作、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等都要认真的落实。这些基础工作能够保证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损失。 三、如何准确编制电力工程预算 (一)影响电力工程预算准确性的因素 影响电力工程的预算准确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经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工程设计在施工阶段的变更。施工过程中更改设计是导致电力工程预算与实际造价不符合的重要原因。在施工阶段如下几种因素会导致设计的修改:第一,工程设计的不合理。工程设计人员未按照国家规定的设计标准进行定额、指标进行设计,设计工程方案缺乏经验等原因导致的施工设计不合理。第二,赶工期更改施工计划,施工过程中为了尽早完工,施工单位擅自更改预定的施工方案,增加投入,超出电力工程预算。缺少科学的施工论证、可行性分析。第三,在工程设计阶段,工程设计人员缺乏对施工现场的考察、调研,对一些环节设计遗漏。 (2)概预算定额体系不完善。政府在定额管理方面机构较多,规定按照一定的方法制定定额基价。这使得项目的价格不能随市场的供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电力工程预算不能准确进行。电力工程预算人才匮乏对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培养不够重视,预算编制人员兼职较多,既要做输电线路的,还要做变电工程的、配电工程的预算等。另外,缺乏实践经验,对现场施工环境不了解,不能准确做出预算。 (二)提高电力工程预算能力的措施 (1)工程设计管理的增强。增强对电力工程设计的管理能从源头上解决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与工程造价不符合的情况。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应该认真勘测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电力工程设计。了解现场情况,设计好施工的线路,在设计过程中准确定位。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输电、配电、变电等电气线路的协调配合,减少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遗漏或者偏差。考虑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从设计源头尽可能减少对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更改设计的情况,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资金的再投入,缩小电力工程预算与工程造价的偏差。 (2)电力工程预算审核的增强。工程设计是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准确的基础,电力工程预算的审核则更能保证其准确性。审核环节包括工程的管道、线路;工程图纸的各项指标;工程材料的采购价格、运输费用等。审核分为全面审核、重点审核、分解审核、经验审核四种方法。按照这四种方法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审核,缩小预算与实际造价的偏差。 (3)预算编制人员素质的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的严谨、耐心、细心等品质。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工作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工程造价以及其经济效益。加强对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拓展从业人员的知识面,提高其业务能力。熟悉电力工程的施工流程、了解电力工程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在实践中多总结,多学习。增强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责任感,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减少电力工程预算与工程造价的偏差。 四、总结 电力工程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电力工程的预算准确性工作更是这项工作中关建中的关键。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中电力工程预算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故此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应该参照国家的发展规划、建设要求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长远规划电力工程的建设。建设前期的调研、可行性的论证工作、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等都要认真的落实。期望通过各方努力,我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准确性能有所改进! (作者单位为国网辽宁大连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探讨如何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水平 【摘要】 本文对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当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做好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 电力工程 预算编制 问题 措施 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电力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电力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工程,通常规模较大、技术要求高,工作内容复杂多样,这对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作为电力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项目的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业主单位,应设置专门的电力工程预算管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大的执行力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审核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力工程项目顺利完工并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一、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影响因素 在电力工程中,电力工程预算是进行工程的招投标报价、最终确定工程造价以及进行甲方和乙方决算的重要依据,对建设方和施工方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电力工程的涉及面广、牵扯到的环节比较多,这都增加了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难度。总的来看,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及材料预算价格的影响 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所用到的设备及材料种类比较多,这对材料预算价格的编制带来了困难。以往在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只对用量大或虽然用量少但价格昂贵的材料进行统计。如果在进行材料价格预算前没有对市场行情进行详细了解,就会导致材料预算价格估计不准确。此外,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范围比较广,供货地的选择以及材料运输方式的选择等因素也会影响到材料预算的编制。 (2)工程的设计变更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有时不可避免地会有设计变更,设计变更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很有必要的,但设计变更往往会引起工程造价的升高,对整个工程的预算编制带来影响,使整个工程的投资超标。 (3)工程量的计算 工程量是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因素之一,因此工程量的计算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经济指标。在进行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时需要对工程类进行准确的估算,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更加准确。 (4)输电线路路径选择 电力工程从前期可研设计到施工实施一般至少历时3年,具体到输电线路工程来说,由于工程跨越的地域范围广,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城镇规划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前期设计的线路路径到了施工实施阶段可能出现较大变化,这最终都会导致线路长度增加,投资增加。 二、电力工程成本超出预算的原因 (1)预算的编制偏差大,进行成本控制时缺乏基础支持 由于电力工程所需原材料和设备的价格都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工程最终的实际支出与预算价格很难完全一致。若工程所用的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则很可能引起工程开支大幅度超出预算的情况出现。如广东某地在进行110Kv城网的工程建设时,两台主变的预算价格为590万,而实际的采购价格为721万,仅此一项就超出了预算131万元。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生产主变的金属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预算编制人员查询到的设备价格低于后期的施工阶段的市场价格。此外,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还有定额、费用的选择不恰当,指标调整不恰当等。进行工程预算编制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当预算编制本身缺乏合理性时也就失去了对成本进行控制的意义。 (2)工程设计变更过多 如上文所述,工程设计变更是造成工程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工程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长短和费用的投入,直接决定着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多少。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应建设方要求,但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对设计质量把关不严、功能和构造处理不当等引起。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如下:设计单位往往只负责技术责任,而不对经济责任负责,有时缺乏限额设计的严格规定,设计阶段对经济因素的控制不够、在设计阶段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而导致漏项,当发现后不得不补列建设项目,造成投资增加。 (3)电力工程项目负责人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对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一个全系统、全过程控制的管理过程,要求项目负责人有着非常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他们熟知电力工程的特点,对工程的设计、采购、招标、验收、结算等过程有着非常详细的了解,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要起到控制工程成本,协调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及预算人员工作的任务。目前,电力工程的项目经理大部分都是由技术部门的人员担任,他们通常只关注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而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搞技术的只对技术和质量负责,搞施工的只对进度负责,搞材料的只对材料的进场点验负责,表面上开各部门分工明确,但这一分工却回避了成本管理这一核心任务。 (4)结算审核过程过于仓促 在结算审核过程中经常存在审计时间安排不合理、时间紧、任务重的现象,导致审核人员工程量繁重,有时发现不了工程量、工程取费方面存在的问题,这都会对最终的工程成本造成影响。如在某农村电网的改造过程中,在预算中出现了两公里的电缆建出一公里的线路的情况,这种非常明显的问题都没有在结算审核过程中被发现,结果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三、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水平的措施 通过对电力工程编制影响因素和电力工程成本超出预算的原因的分析可知,要控制好工程造价必须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水平。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1)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素质 预算编制人员的素质对预算编制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预算编制人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应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准入门槛,从事预算编制的工作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及继续教育证明等,这是保证预算编制质量的重要措施。其次,预算编制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预算编制的技能,能够熟练而准确地套用国家、各地方的定额以及各种相关的条款,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定额的编制。此外,预算编制人员还要及时掌握市场的价格信息、工程的单项成本,了解设计中的特殊要求及复杂工艺,通过深入调查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 (2)加强技术与经济结合 在项目前期方案设计做好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使项目最终方案从技术与经济上均合理可行,为项目顺利实施、减少变更打好基础。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可以在设计阶段实行限额设计,使设计部门既对设计质量负责,也对工程的经济性负责,这样可以使方案在技术上和经济上达到最优。 (3)严格执行工程概预算评审制度 电力工程各阶段的工程概预算均应经过评审,为了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应尽量采用第三方评审,这样能够发现定额子目选取、设备材料价格单价选择、取费系数等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最大程度提高概预算的准确性。 (4)加强编制的管理工作 电力企业应加强工程项目的编制管理工作,对预算编制人员及财务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对企业的有效资源进行整合,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管理人员应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观念,预算不仅仅是建设过程中工程成本的反映,也指明了工程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管理人员要对预算的管理方向有明确的认识,据此制定科学的预算管理程序,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及时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遇到执行情况与预算有偏差时应及时调整。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浅谈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现状 摘 要:电力工程预算是工程招投标报价、确定工程造价和甲乙双方决算的主要依据,是施工管理的基础。因为是在施工之前编制的,所以它反映的只是工程的预计造价、计划价格,因此也将直接影响电力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一些新的发展契机,而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是增加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电力工程 预算 工程成本 有效的电力工程成本为控制是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而多年来,成本超概预算一直是制约电力工程成本控制工作有效性,限制电力工程经济收益的关键因素。因而,及时调整和准确编制电力工程概预算是目前电力工程成本控制工作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步骤。 1 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预算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没能严格根据实际的需求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的预算体制,是根据以前制定的电力标准进行,这一体系的缺点在于忽视了资金的管理,项目的决策和工程的造价分析相互分离。预算的内容上设计的东西很多,没有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打破了预算的规律,脱离了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导致许多费用没有计算在内。另一方面,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与资金的管理相分离,预算的编制按照由粗到细的层次进行,这样太坚守本本主义,没能根据实际的情况灵活应变,违背电力工程造价的科学合理原则。 (2)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缺乏应有的监督和约束目前大部分的电力工程预算体系没能建立起来和资金之间的有效联系,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下,工程的预算编制一般是上报上级部门之后,上级部门批准之后就安排预算的办法,预算编制之后的事项,没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监督和管理,缺乏应有的约束和管理体系。实际的工程操作中所需要的资金没有经过严格的预算,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当初的预算标准,是否超出了当初的预算等问题没能充分的考虑。只能是等到电力工程施工之后,出现了问题才进行补救,这种事后诸葛亮的方式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很多的财务无法进行及时的核实,形成现在超支预算等现象。 2 现行的电力工程预算定额计价体系存在的缺点 现行的预算定额计价体系实际上只是广义的电力工程造价体系的一部分,即建设预算的编制体系,是微观上的建设预算体系,在市场条件下,仅靠建设预算编制体系,已不能有效地解决项目决策和造价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投资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费用计定和建设预算编制方面,本本主义盛行,严重脱离实际我国现行电力工程造价体系,是由原电力工业部制定的一系列标准、规定和办法组成的,主要包括电力工程建设预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电力工业基本建设预算编制办法、电力工程基本建设预算项目及费用性质划分办法、电力工业引进成套设备基本建设工程预算编制办法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电力行业定额体系。 (2)在决策机制上,否定了项目法人的决策权。 现行电力工程建设预算管理体系所强调的是工程建设预算的审批机制,估算约束不了概算,概算对预算也起不到控制作用,决算也自然就成了实报实销,没有哪一个部门对此负责,在资金管理程序上违背了前、后一致的原则,在微观上不利于项目法人企业内部形成完整的造价约束机制,从客观上为造价的失控提供了可乘之机。 (3)在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现行建设预算体系没有建立与资金管理的有效联系,缺乏相应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体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预算编制完成,上报主管部门审定批准后工作即告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主管部门或所谓的项目法人叫怎么编就怎么编,至于预算编制完成以后的事情,则无人考核和监督,缺乏完整统一的约束机制和调控机制。 3 影响电力工程成本的重要因素分析 电力工程的成本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根据笔者工作经验,认为影响电力工程成本的最主要的因素有材料预算价格、工程设计变更、工程量的计算和工程的审计。 3.1 电力工程材料预算价格 电力工程所涉及的材料品种较多、型号各异,这位编制材料预算价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由于对每种材料进行逐一的计算较为复杂和繁琐,以往电力工程材料预算价的编制工作中多对用量大或者用量少但单价昂贵的材料进行统计和预算。 如果计算材料预算价前没有收集基本资料,没有认真了解材料的市场价格,就容易造成预算价估算不合实际。另一方面,材料供货点的选择、材料区域市场的情况、材料运输方式的选择也会影响工程成本。 3.2 电力工程设计变更 电力工程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建设费用以及整个工程的工期长短,而实际操作中设计变更往往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大多数情况下,设计变更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以往,由于设计变更往往是为了弥补前的设计粗糙和功能、构造处理的不合理,因而通常会增加成本,从而造成整个工程投资超标。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设计单位之抓工程技术,而不顾成本,经济控制措施不到位;二是,工程前期设计过程中审查不严格、设计水平低下,造成漏项,不得不在施工过程中给予变更和调整。 3.3 电力工程中工程量得计算 工程量是影响电力工程投资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工程量的计算是否符合实际、正确、精准,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的整体造价、经济指标等等。 工程量计算的过程中,如果布恩那个严格按照图纸集合轮廓尺寸以及定额附录规定的阶段系数进行计算,就很难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造成实际工程量与预计工程量之间较大的偏差,为工程成本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 3.4 电力工程的工程审计 因为工程项目审计安排存在问题,时间上集中性很强,致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工作任务压力大,对全部的工程项目的审计,因为时间的限制,其全面性和准确性都是难以保障的,对于工程量、工程取费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难以及时发现的,另外,因为需要准时完成审计任务,在人员调配上,上级单位从下级代管供电企业抽调非专业审计人员来参加审计工作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对工程设计、概算、预算、施工、结算等进行全方位的审计,严格把好工程成本控制关,更是困难重重。 4 结语 电力工程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社会再生产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电力工程预算包含了整个电力工程所有阶段所有项目的各项活动,同时也可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因此就要求我们要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从而提高投资效益。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探讨 [摘 要]电力企业加强工程预算的编制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对电网基本建设计划和投资管理、有效控制工程预算、提高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参加工作以来工作经验,阐述了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质量的方法,并对电力工程中如何做好预算工作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 预算 编制 1.背景 电力工程建设一般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及投资成本大等。建设工程中的难度也相对较大,每个环节都需要编制预算,而如果这些环节的预算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及系统的管理标准,这些巨大的工程项目就会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给竣工后的结算的编制也会带来麻烦。因此,电力企业必须逐步完善其工程预算编制体系,并把这个科学系统的体系应用到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当中,实施有效的预算管理在电力工程企业中是管理重要的一个环节。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涵盖在整个电力企业工程每一个阶段的各项活动过程中。因此,在电力企业中做好对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标准 电力工程建设规模大,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建设中的各个环节错综复杂,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办法,在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初期阶段时,是应当进行细致且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对于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来说,无论是对电力设备还是电力设施或建筑物等,都需要精心的进行设计成本,在不影响质量控制要求的情况下,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实施队伍技术水平、资金阶段性运作等前提条件,还应考虑包括项目主管人员的实施经验和实施风格等条件,这样可能有意识的降低工程预算成本。然后,对于设备或建设目标质量的好坏应以一个具体的标准或制度相平衡。特别是决策者如错定建设项目,未做好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就会给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对于客观的标准应满足实际控制要求,从而符合工程预算的总标准。因此,加强工程预算的管理工作,在电力建设工程准备工作中,电力工程预算编制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电力工程预算应该按照电力设计图纸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落实每个电力建设项目。 3.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依据 (1)设计电力安装工程图纸。社会在进步,竞争更加激烈,技术在不断更新,对电力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对图纸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图纸设计方面,必须符合实际准确到位;把握恰到好处的尺寸以满足客户的使用要求,以最低的工程成本达到最高的艺术效果,满足方案设计的意图;在设计变更单和现场签证等方面,必需逐层严格审核,保证不出纰漏。 (2)电力工程的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电力工程过程施工组织设计用来指导工程项目有序、高效、科学合理地进行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工程开工后的有效保证,因此,电力工程过程的组织设计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上按照实际情况和规范要求严格把关,经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3)电力工程材料的限制规定。电力工程的材料是整个工程的基本保障,材料预算过高,工程成本自然降低不了,造成一定得损耗理所当然;材料选择不当,轻则损耗,重则失败,因此我们在满足工程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对材料的市场价格和款式进行招标,以求工程的质量和成本的降低。 (4)专业预算定额的规定。预算定额根据分部分项工程和结构构件的形体特征及其变化确定。一般根据湖北省电力公司及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定额取费文件进行专业的预算编制,定额要求根据劳动定额、材料消耗量定额、施工定额等确定预算定额消耗量指标;根据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须消耗的材料数量等确定预算定额中的材料消耗量;根据正常施工条件下必须消耗的某种机型或规格的施工机械台班数量来确定预算定额中的机械消耗量。因此,定额必须按照规定要求科学、合理、实际的预算。 4.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质量的措施 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电力工程预算是关系到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和企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进步在施工过程中的反映,是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因此,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对每个环节的控制,提高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做好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工程预算编制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保证工程预算的质量。(1)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工程预算前,一定要对施工前的各种资料进行收集,包括工程勘察地质报告、地形测量图、施工设计图纸及说明、各类标准图集。在施工前了解施工环境,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预算编制工作。(2)按照预算编制进行合理施工。在实际的施工中,要依靠预算编制的科学指导,施工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确定施工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下进行。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控制施工,提高了预算编制的质量。(3)编制人员除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外,还应不断掌握施工进度、工序要点,学习施工技术,不断增长施工工程知识,进而提高对施工规律的认识;编制预算是一项既严肃而又复杂的工作,必须经常掌握各方面信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工程技术手段,使电力工程预算更加科学合理。(4)工程施工的预见性分析是施工有效进行的保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难免发生突发事件,对工程施工造成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往的经验上,对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预见性分析,一旦出现问题,及时的解决,保证工程的质量,为预算编制的质量提供保障。 5.综上所述 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项具有很强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且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贯穿于整个电力工程的全过程当中,因此作为一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要想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就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只有如此才能使编制出的合格的预算,不仅是对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的综合反映,而且是对优化电力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电力工程预算指的是一项电力工程预计所需的开支或者实际发生的开支的费用总和由于电力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工程项目预算的动辄就上千万或过亿,且建造完成后交付使用寿命较长,所需资源巨大,且占用资源时间较长,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需要加强工程预算管理,实现电力企业可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浅议如何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摘 要】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是电力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计划,是考核工程成本、确定工程造价以及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近些年,随着电力工程的不断增多,电力工程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许多电力企业都在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工程预算编制质量,同时,关注电力工程编制预算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此,本文首先对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做好预算编制工作。 【关键词】 电力工程 管理 预算 编制 一般情况下,电力工程建设规模都比较大,因此,涉及面比较广,各个项目环节错综复杂,所以,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也比较多。工程预算涵盖了电力工程各个环节,是电力施工管理的基础,如果我们对工程预算工作管理不到位,就会影响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并且容易产生极大地资金浪费。所以,我们要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建立科学合理预算管理体系,遵循相关预算规章制度,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1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1.1 电力建设预算体系脱离实际,造价计定方式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电力建设预算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现行的电力建设预算编制工作。传统的电力建设预算体系是由原电力工业部制定,这一套体系只是关注概预算的编制,对于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项目决策不能够与造价分析相一致,因此,缺乏合理性和准确性。虽然在表面上看,传统的电力建设预算体系涉及面比较广,仿佛面面俱到,深入到电力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从内容上来说,也是大小费用层层罗列,导致计算费用繁琐而复杂。但是,这种电力建设预算体系却严重脱离了工程实际,它不符合计定建设预算固有规律,容易产生费用漏项、缺项等现象,更容易产生重复计算费用等问题。在方法上,不能够在资金管理环节之内进行工程预算编制,编制完成建设预算书基本上是由粗到细按照设计阶段的内容以及设计阶段的估算、概算、预算进行编制。这属于先估后算预算管理方法,它违背了工程造价的基本原则,不符合新时期“合理计定、事先预控”的工程建设管理方针,是被动的造价计定方式,电力建设预算体系脱离实际,在表面形式上看好像也是估算包概算、概算包预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很难做到有效落实。 1.2 缺乏资金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很难有效控制资金的使用 传统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缺乏资金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很难有效控制资金的使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完成,就可以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只要通过主管部门审批工作即告结束。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会产生许多的弊端,工程预算编制随意性比较强,预算编制往往根据项目法人以及主管部门的意愿进行编写。只要通过主管部门审批工作即告结束。后期无人考核监督,调控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健全,预算编制的目的和作用就很难达到。传统的电力工程建设预算形成文件以后,资金使用等问题缺乏有效的控制。预算是否超过概算,决算是否超过预算,以及建设预算所确定的额度是否超标等等,只有工程完成以后才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才可以得出哪些工程超过了概算,哪些工程超过了预算编制。如果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很难作出有效的补救。这样,建设预算体系只是关注概预算的编制,对于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项目决策不能够与造价分析相一致,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缺乏资金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很难有效控制资金的使用,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电力建设预算体系脱离实际,工程预算编制不能够发挥应用的作用。 2 电力工程如何做好预算编制工作 2.1 做好可行性分析,按照电力工程建设程序办事 在一般情况下,电力工程规模都比较大,因此,作为电力工程的主管部门或者项目负责人要事先做好可行性分析,不能够按照个人意愿和想法进行操作,以免给国家和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我们进行电力工程建设,一定要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要聘请专家学者以及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可行性分析,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建设项目既要符合客观规律,也要符合客观需求,既要有短期效应,也要有长远规划。确定各个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之前,要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勘察工作,同时,项目设计以及项目施工的预算管理也不能够忽视,建设项目各个环节都要抓好预算管理工作,要按照电力工程建设程序办事,在电力工程发展进程中,电力工程建设程序是建设工程客观规律的体现。电力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主要是抓好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制定好电力工程的发展规划,做好可行性分析,为电力工程的有效实施、控制成本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电力工程可行性分析阶段,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要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调研,工程设计既要符合现实需求,也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规划。既要考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也要考虑客观经济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划,电力发展规划一定要适应城市发展规划,为城市发展规划奠定电力基础。因此,在可行性研究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布置勘察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做好相关调查研究,要分析评价项目是否可行,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的进行科学分析,选择科学合理的投资建设方案,做好前期预算编制工作,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按照程序办事,并且严格遵守客观规律,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定要求,有效控制建设资金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建设资金的浪费以及建设资金超标,以保障电力工程按照计划有序进行。 2.2 加强编制管理,建立科学合理预算管理体系 电力工程预算是电力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计划,是考核工程成本、确定工程造价以及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因此,加强预算编制管理不但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电力工程建设投资资金,还可以有效控制工程质量,提高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加强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管理,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落实电力建设项目预算编制。工程预算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作为预算编制人员,一定要深入了解国家颁布的与本行业有关的政策法规,并且在编制过程中,认真执行各项政策法规。同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明确工程总投资的限额,这样,可以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依据。我们要认真编制项目投资预算,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以便于以此为依据控制好电力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做好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合理的投资预算以及科学合理的建设管理。另外,加强编制管理工作还要做好与建设项目相关编制管理控制,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建设项目的预算编制人员以及财务人员要统一管理,有效的整合各种资源,实施精细化预算编制管理。预算编制人员一定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及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上级主管部门以及项目主要负责人也要树立良好的预算管理思想。合理的投资预算编制,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建设成本,而且还可以指明建设方向,明确建设目标。所以,预算管理方向也就是建设方向,这一点,预算管理人员一定要明确。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按照电力工程建设程序办事,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根据电力工程建设程序做好相应的调整,建立科学合理预算管理体系,遵循相关预算规章制度,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2.3 加强学习,有效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预算编制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因此,我们必须有效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由于预算编制工作比较枯燥,涉及面比较广,各个项目环节错综复杂,并且属于一项比较严肃的工作,因此,预算编制人员需要了解多方面的信息,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要深入实际电力建设项目之中,做好建设项目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努力学习电力基础施工技术,掌握相关的工序要点以及相关的施工状况,对电力工程项目增强了解,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增强对建设项目施工规律的认识。其次,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关系到企业以及国家的利益,因此,我们要根据地区具体情况认真套用国家、省市的定额进行编制,以免给国家和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同时,还要深入了解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特殊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便于更好地完成预算编制工作。 3 结语 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预算管理属于主要环节之一,良好的预算管理是有效实现工程目标的必要前提,电力工程招投标报价以及考核工程成本等都离不开预算编制工作,甲乙双方的决算也要以工程预算为主要依据。因此,我们要加强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管理。做好可行性分析,按照电力工程建设程序办事,为电力工程的有效实施、控制成本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认真编制项目投资预算,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遵循相关预算规章制度。加强学习,有效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论文:论如何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摘要: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原因,进而对工程预算编制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工程预算编制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影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准确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措施 引言 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电力工程其预算的编制工作能够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准确定位材料的市场价格、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引入和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目的,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工程预算编制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1、准确性较高的工程预算编制能有效指导工程招标报价和投资计划工作 电力工程企业的行业特殊性决定了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投资量大同时风险也较高的投资活动。在电力工程企业内部,为了有效控制投资风险,常常需要对市场做详细深入的调查。工程预算编制是建立在对市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科学财务方法计算出来的预算方案。通常情况下项目工程的预算编制就是项目开发商招标的重要依据。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准确性极高的工程预算编制反映该项目从立项到交付使用过程中所需要的投资金额。 1.2、准确性较高的工程预算编制能够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提高企业投资效益 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原材料市场价格不断波动,施工过程可能面临实际情况与当初设计情况不一致等等各种问题。也正是这些不可控的因素导致了工程建设单位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面临了许多问题。制定科学准确性较高的工程预算编制一方面有效预计了可能出现的施工突发状况,提高了编制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另一方面,准确性的预算编制一定程度是项目施工的标准,面对出现的突发状况最大程度的做出符合预算编制的施工行为是首要选择。这样预算编制就真正实现了对工程造价的监管,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提高投资收益。 影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准确性的因素 2.1、施工阶段变更工程设计 电力工程设计的变更是造成资金投入增加,工程造价与预算编制结果不相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工程施工阶段,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一些施工单位进行了设计的变更和工程量的调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设计不合理。设计人员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及各项费用取费标准进行设计,或对某项具体的设计方案缺乏文件比较,导致设计不合理而进行变更,造成工程预算与实际造价不符。 (2)施工单位为缩短工程工期,擅自更改设计方案,使工程建设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导致很多额外支出不在计划之内,造成工程开支超出预算范围,增加了资金投入。 (3)工程设计阶段,预算设计人员缺乏综合管理意识、对设计图纸涉及的项目和内容了解不全面、对施工现场的环境和机械设备情况缺乏细致调查研究、审查阶段制度不完善等,使得施工过程中发现有漏项存在,不得不变更、增加设计内容,最终导致工程投资预算不足。 2.2、市场经济波动较大增加了工程预算编制的难度 国内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原材料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在工程预算编制中原材料的预算占了整个预算体系的较大比例。另外,从预算编制做出来到在施工中执行还需要一段时间,而这个时间内材料的市场价格也可能随时变化。这样,如何确定工程预算编制中原材料的市场价格是非常重要的,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到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2.3、缺乏预算编制技术人才 据调查发现,目前电力企业取得相关电力工程专业造价师资格的专业人才不多,高级专业人才就更少。由于长期不重视电力工程造价技术人才的培养,造成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有的编制人员身兼多职,既要做输电线路工程预算,又要做变电工程预算,有的甚至还要做配电工程预算,这样极易出现错误。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无证在岗,有证无岗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虽己经取得执业资格,但缺乏工作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单一从事编制工程预算业务,对电力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清楚;有的在编制中凭空想象,脱离施工现场;有的完全按照主管部门及领导的主观意志指令工作,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不去过多调查审核,影响工程概预算的准确性。 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措施 3.1、加强工程设计管理 设计方案是保障电力工程顺利施工,避免工程造价有所增加的源头。具体施工过程中,应合理制定设计图纸,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工程可能产生的费用进行概预算的有效编制,以控制工程造价,相应地增加工程的综合经济效益。其中在加强工程的设计管理工作方面,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设计图纸前必须要严格勘测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施工现场的地势、地质、地形条件以及对周围环境或农作物的影响都要考虑在设计的范围内; (2)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施工的线路,尽量绕过风景区或低矮建筑物,为设计定位打好基础; (3)结合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协调好变电、电气和线路等专业的配合力度,防止设计出现遗漏或偏差; (4)城市的电力工程建设应正确处理施工、排水、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关系,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5)施工阶段最好减少电力工程设计的变更次数,特别是技术方面的变更,以免增加额外的预算费用。 只有正确处理好以上问题,才能确保设计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制定出集功能、技术、经济与一体的设计方案,最大程度地满足电力工程建设概预算编制的要求,避免工程超概算现象的出现。 3.2、预算编制要求高,加强预算编制人员的培训 随着预算改革的收入,提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真正把预算当作单位一项重要工作来做,首先单位领导要亲自主持预算的编制;其次在编制人员上要给予充分保障,组织人力资源、工程管理人员、财务人员集中汇审编制预算,保证预算编制质量和报送时间 要加强对部门预算编制人员业务知识培训,随着社会上对预算公开透明的呼声提高,预算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财务人员必须深入领会部门预算改革的精神,掌握部门预算编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不断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增强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 3.3、增强主动性、强化预算的审核 当前,不少电力工程的预算是由施工单位来编制完成和上报的。电力企业本身往往只能被动核算,由此导致施工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多算和少算,严重影响预算的正确性,影响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是近年来的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发展速度快,要求补充单价的项目较多,施工单位不能准确把握。另外,施工单位的出于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预算编制,是部分建筑企业经营思想不端正,采用不正当手段牟利有关。因此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审核工程预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审核该工程计划的安排,建筑面积有否存在人为扩大,施工方法是否恰当以及施工设备有无认为扩预算的情况。 (2)要审核定额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或施工合同。对特殊工程的预算以及工料预算或者包工不包料工程、简易房屋等要注意预算水分。 (3)要认真核实预算包括的范围。例如某些配套工程、室外管线道路及技术交底时三方谈好的设计变更等,是否包括在所编制的预算中。 4、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工程预算包含了整个电力工程所有阶段所有项目的各项活动,只有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引入到电力企业中,才能带动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浅析企业管理中计算机新技术的应用 摘 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新技术被运用于企业管理,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企业管理;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 现代计算机技术,同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相结合催生出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单机发展到网络互连,计算机新技术被运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抓住其中的机遇去争取而求得发展,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考虑的问题,不断的应用新的计算机技术,成为了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和高效化一种优先途径。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可分为网络设备级的管理、安全管理、局域网管理、客户管理这四大类。ERP、B2B、CRM之类的企业电子商务或者信息化管理的大型应用,及处在中间水平的企业VLAN网络、企业WEB(或FTP)站点、OA系统、企业即时通讯系统、网络共享、远程访问、远程控制、远程管理、网络访问控制、NAT技术等新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依靠的就是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这不仅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控制、决策功能,正好解决了传统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对于企业来说,要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自动化,就要使计算机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真正的发挥作用。 1.IP网络电话。IP网络电话在企业的应用,是以IP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传输语音的应用。企业通过网络接入服务,把不同地区的分机留言变成为语音邮件,员工进入内部IP网就可以收听留言,并且同时可以使用分机电话拨打和接听信息。这样不仅使企业改变了原有的办公室对办公室的长途通信,而且还节约了大量的通话费用。IP网络电话不仅可以做到分机号码跟随人走的灵活办公,而且也使员工与内外部的沟通效率大大提高。 2.视频会议技术。当今社会是一个比拼效率的社会,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沟通协作效率,最终实现业绩提升,是企业的必经之路。而视频会议技术,特别是网络视频会议技术实现了人员随时随地都能开会的意愿。使用视频会议主要是节约公司运营成本,提升沟通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出差,另外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方面,都具有着显著的优势。远程视频会议之类的网络应用已成为当今的热点。IP视频和H.323协议的日趋完善,为这一应用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使得人们在机场、酒店或任何有带宽要求网络、WLAN覆盖的地区,都能随时参加公司会议,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二、办公自动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门以先进的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一般以公文处理和事务处理为核心,同时提供信息通信与服务等重要功能。具体功能包括提供电子邮件功能、复合文档存储管理和表达处理功能、协同工作和移动办公功能等。同时办公自动化系统还使公文审批流转、会议管理等业务流程可以互相连接、交叉或循环进行,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同步协作、异步协作甚至离线工作的方式,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极大的提升了工作和决策效率。 1.建立了内部通讯平台和信息平台。平台一般具有清晰的工作流程引擎、独特的空间式办公理念、无缝集成的企业管理平台、良好的系统开放性、友好的操作界面和快捷安全的部署方式。平台上的员工通讯录、在线交流功能使工作信息得以及时的传递,有效消除了公司的信息死角。此外,还搭建起一个高效的信息和交流的平台,使企业的制度、新闻、通知等信息能够快速流畅地在各部门之间传播,使员工能够随时掌握企业的工作动态。 2.实现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工作流程自动化后,就不再会因人工处理而造成信息延误或文件遗失等情形发生,可以自动将企业各流转文件及经验知识自动归档,不会因人为的疏忽而遗漏。 通过工作流程自动化,员工可随时查看自己的办公流程,如有待办事项,可马上处理,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使协调部门间工作更为顺畅。 3.实现了文档管理的自动化。现代企业办公室的业务,主要是进行大量文件的处理,起草文件、各种业务文本,接受外来文件存档,查询本部门文件和外来文件,产生文件复件等等。采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生产各种文档,存储各种文档,采用其他设备,如复印机、传真机等复制、传递文档,或者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传递文档,是文档管理自动化的基本特征。办公自动化使各种文档实现电子化,通过电子文件柜的形式实现文档的保管,按权限进行使用和共享,具有易于搜索、操作简易等特点。 4.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办公,从纸质及手工办公向无纸化办公发展,节约了大量的通讯费、传真费、纸张费、耗材费,并能起到整合资源、加快信息流通、规范办公流程、提高办公效率等效果。 三、网络数据库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资源共享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即成为在今天广泛应用的网络数据库(也叫web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定义:以后台数据库为基础的,加上一定的前台程序,通过浏览器完成数据存储、查询等操作的系统。这个概念看上去很抽象,我们可以把它说得通俗一点:简单的说,一个网络数据库就是用户利用浏览器作为输入接口,输入所需要的数据,浏览器将这些数据传送给网站,而网站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例如,将数据存入数据库,或者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等,最后网站将操作结果传回给浏览器,通过浏览器将结果告知用户。 1.收集信息。我们为了加强网站营销效果,往往需要搜集大量潜在客户的信息,或者要求来访者成为会员,从而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大型的购物、交易网站,注册会员后提供优惠服务等。就像我们在网站上常看到的“会员登录”、“会员注册”等字样,通过注册和登录,网站为访问者提供一个独特的氛围,因为是自愿注册,必定是对相关信息比较感兴趣的访问者或潜在客户,因此,可以在登录后详细地介绍相关服务或提供优惠措施,吸引浏览者参与企业的营销活动,为企业收集大量的潜在客户资源,同时增加了交易的机会。 2.提供搜索功能,方便网站内容的查找。如果你的网站只有几个页面,这种功能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如果你的网站有几十页甚至上百页,或站内提供大量的信息,如果没有方便的搜索功能,浏览者只能依靠清晰的导航系统,而对于一个新手往往要花些时间甚至无法达到目的,从而对网站产生不良影响。 3.产品管理。这也是网站数据库的重要应用,如果你的网站有大量的产品需要展示和买卖,那么通过网络数据库可以方便地进行分类,使产品更有条理、更清晰地展示给客户。这其中重要的是合理地将产品信息电子化归类,从而方便日后的维护、检索与储存。对于加入数据库的网站而言,往往在后台有一个维护系统,目的是将技术化的网站维护工作简单化,看到的不是复杂的网页制作,而是一系列表格,只要熟悉基本的办公软件如Word等,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立即开展工作,而且人工费用不高。更重要的是通过程序与数据库的结合,我们可以统计出一些相当重要的信息,如产品的关注程度、评价信息、销售情况、质量投诉等等,根据这些信息,企业可以迅速作出相应的举措。 4.新闻系统。一些企业网站为了增加营销力度与凝聚力,往往放置行业新闻或相关企业新闻、动态等等,如果网站中要放置新闻,一般而言,其更新的频率很大(否则还不如不放),这时增加数据库功能一方面可以快速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很容易地存储以前的新闻,便于浏览者或管理者查阅,更重要的是避免重复直接修改主要页面,从而保持网站的稳定性。 四、云计算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2006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101计划”,正式提出“云计算”的概念和理论。用户可以抛弃U盘等移动设备,只需要进入Google Docs页面,新建文档,编辑内容,然后,直接将文档的URL共享,他人可以直接打开浏览器访问URL。因此,再也不用担心因电脑硬盘的损坏而发生资料丢失的情况。云计算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几乎可以提供无限的廉价存储和计算能力,而这对于加强企业管理水平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云计算体现了信息技术融合和网络化大趋势,将是企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云计算使企业能够极大地提高硬件利用率,并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升级到巨大容量,而不必频繁地投资构建新的基础设施、培训新员工或颁发软件许可证。 近些年,云计算发展非常迅猛,云的形式带来的全新的应用方式,企业用户部署大型应用既不再需要斥巨资修建自己的数据中心,也不需要考虑设备的选型和采购,甚至都不需要有自己的人员24小时的进行运维,只需要花极少的钱就可以购买到相应的云计算服务,剩下的复杂而纷繁的数据中心选址、搭建、运营、维护等任务都交给第三方来做。云计算还创造出新的机会,使人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使用更少投资构建一种更高级的网络服务。依托云计算架构的平台,提供了呼叫中心、电子邮件、传真、在线客户反馈、社区、自助网站等多种客户服务方式,有效满足企业的不同服务需求,并实现降低资本支出、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消除过量配置、加快部署周期等优势,帮助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在有限的市场中占领更多的份额。 总之,加强计算机新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合理应用,逐渐成为企业加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企业适应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技术支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计算机技术长期应用战略规划并贯彻执行,就可以使其更好地为企业的管理者服务。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应对国家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的教学设想 摘要: 本文从国家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的要求和特点出发,以办公软件应用模块的考试为例,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应对这个考试的复习和实战演练,以满足学生掌握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和顺利通过考试的需求。 关键词: 国家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应对教学设想 对于“以培养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为宗旨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学生毕业时需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职业技能鉴定证。学生在学完并初步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及中文平台、办公应用软件(Word、Excel)的使用后,必须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即国家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本文以下简称《考试》),通过OSTA计算机认证,以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作为今后职务评聘时的专业技能依据,为今后择业提供一个应用水平与能力的标准证明,也可作为计算机职业实行准入控制的上岗证。因此,如何应对这个《考试》便是师生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以办公软件应用模块的考试为例,谈谈应对《考试》的教学设想。 一、做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工作 复习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依据中职校学生要求通过的考试级别――操作员级所指定的教材①编排,有的放矢。 1.认真细致地复习知识要点 具体做法是,把操作员级别的考试所划的八个单元中的知识要点一一罗列,并且区别认知要求,哪些为“了解”?哪些需“理解”?而哪些应“掌握且能熟练运用”(复习的重点)?例如第二单元:文字录入与编辑,它的知识点是:应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建立、编辑及保存文件;使用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在文件中进行输入文本和符号操作;插入、删除和修改操作;文字块移动、复制与粘贴操作;查找与替换操作。每个知识点均由一些“小知识点”组成,形成知识结构,其中新建文件、录入文本与符号、复制粘贴、查找替换均为必须“掌握且能熟练运用”的知识点。 2.配备典型习题并制作提纲式的书面参考答案 复习用的习题可从考试题库中精选,用以检测学生运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能力,还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吉诺米诺夫所阐述的:“在心理学中,思维被看作是解题活动。”教师对上述所配备的典型习题的操作步骤进行归纳总结,制作提纲式的书面参考答案。例如,办公软件应用模块第三单元第1题,8个小题②的参考答案可写成:3.1.1-3.1.3,“格式”菜单“字体”;3.1.4-3.1.6,“格式”“段落”;3.1.7,“工具”菜单“拼写和语法”;3.1.8,“格式”“项目符号和编号”。 3.制作“资源”文件夹 教师可把复习的知识要点、上述习题及其解答过程制成有声的教学录相,并按单元命名每个教学录相文件,把这些文件全部复制到教师机事先设置好共享的文件夹中,作为“资源”。除了在“多媒体”课堂应用外,还可以供学生复习时取用参考。 4.应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辅助讲授 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打开教师机的电子教室(教师端)软件,然后在其窗口中点击“屏广+声广+锁定”按钮,安装有电子教室(学生端)软件的学生机的屏幕同步显示教师机的屏幕,教师解答典型习题的操作过程学生均可通过屏幕看到、听到。同时,教师利用电子教室的“屏幕监控、电子举手、远程遥控”等功能,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 二、做好考前适应性的实战演练 1.改装机房 为了进行实战演练,笔者打算对本校的机房进行改装,改装的标准按照《高新考试考务细则》中非ATA考试站点“考前系统准备”的五点要求③进行。笔者对学校机房的改装问题经反复思索,认为做到这五点要求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两点:(1)作为考试服务器(选用教师机)的电脑应安装Windows 2003操作系统(不可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因为XP在局域网中最大共享连接数为10,不能满足《考试》的要求,而Windows 2003系统则没有连接数限制)。(2)机房所有电脑须安装保护卡,以保护系统盘(C∶)不受到破坏和改动,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另外,为了更好地让机房服务于《考试》实战演练的需要,可加装“多媒体电子教室”和“屏幕录相专家”两种软件。 2.实战演练 要想让学生能够顺利地通过《考试》,在考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实战演练,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实战演练按正式考试要求定期进行 例如,规定每两个单元进行一次考试,每四个单元安排一次中期考试,等到八个单元都学完了,进行综合性的考试。另外,考完之后,教师进行认真阅卷,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摘录典型的错误答题,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对全体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印象,避免同类的错误再次发生。 (2)实战演练应严格规定考试时间 例如,办公软件应用模块考试完整的答题时间为120分钟,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相对的难易程度,另行规定答题时间并在实战演练中严格执行。因为《考试》时间要求非常严格,任何一道题的存盘时间提前或超过该场考试规定的时间,将被视为无效,整题得0分,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3)注重细节 在实战演练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计算机操作的特点全面地指出学生在考试中可能出现差错的环节,例如,学生在新建文件夹及重命名文件时,文件名要准确,不能马虎应付;文件的创建时间一定要在实战演练规定时间内;一定要在C盘以外的本地磁盘(如D盘或E盘)中创建考生文件夹,否则一旦遇到电脑死机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因电脑装有保护卡,C盘中建立的考生文件夹在电脑重启后将消失)。这些细节在实战演练的过程中应反复强调,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差错的环节,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正式考试中万无一失。 三、《考试》的后续事宜 正确对待《考试》,并顺利通过这场《考试》取得OSTA认证,对中等职业学校及其师生来说是件大事,《考试》之后,笔者认为还有一些事情应该去做: 1.考试是教育测量的重要工具,在考试之后,教师要广泛收集并分析学生在考试中所反映的问题,用作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并评价教学效果,以便今后调整、完善教学。 2.《考试》对中职校的教育、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种考试改革,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在考试之后,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估算与专项测量,以获得有关数据,借此分析学情,衡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包括上述应对《考试》的设想)的功效。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浅谈中国计算机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技术挑战和应用策略 摘要:本文通过计算机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技术挑战、造成现状的原因以及新技术挑战的应对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中等职业;新技术;应用策略 一、计算机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技术挑战 1、物联网的概念及其发展 中国在1999年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通讯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管理等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以前的传统思维即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离开来,其中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和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基础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和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基础设施更像是新型地球,属于智慧地球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云计算的概念及其发展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比喻说法。云计算具有超大规模、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极其廉价等重要特点,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三个层次的服务。因此,云计算对于软件开发、存储方式、计算机硬件设备等各个方面均存在重大的影响,改变了原有的开发与测试模式。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云计算商业模式有亚马逊云平台、苹果公司云服务平台、微软公司云服务平台等重要模式。 3、大数据的概念及其发展。 大数据技术(bigdata)是目前最新出现的另一种先进技术,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获取、管理、处理、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信息。大数据具有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目前,大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天文学,基因组学,生物,和其他复杂或跨学科的科研,医疗记录,视频档案等众多领域。 二、造成现状的原因 1、师资严重不足 在中等职业学校,因计算机专业历史并不悠久,有些计算机教师专业知识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另外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发展的非常迅速,而许多即使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其知识储备也大多来自早些的计算机书籍,因而使得其知识显得相对陈旧。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由于计算机知识实践性强,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专业老师走到生产实践中去,自身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学生才有可能不会与社会脱节。 2、培养方向模糊 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之所以开设计算机专业,是因为计算机专业招生形势比较看好,学校本身却缺乏对该专业的了解,从而导致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专业设置盲目,培养方向模糊。 3、课程设置欠佳 师资力量和培养方向决定了课程设置。有些学校甚至存在因人开课的现象,即因教师会上什么课程而开设什么课程,有的学校因培养方向模糊,门门课程都是浅尝辄止,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过,却什么都不会。 三、新技术挑战的应对策略 1、新型课程体系的形成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根据职业中专学生的特点,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知识。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已成为目前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市场所必须的重要内容。由于传统的教育课程体系内容过于陈旧,已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因此,必须根据新理论新技术特点,适时编制新型课程体系,充分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基本内容和开发方法。以应对新技术挑战,推动新型教学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我国整个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2、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合格的教师队伍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极为关键的环节,也是培养满足市场要求的中专生的前提条件。但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出现,我国基层中等职业教育中教师已跟不上时代对计算机技术的需要。我国大量的基层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很大部分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计算机学科的重要特点就是知识更新速度快。若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则意味着巨大后退。因此,计算机专业的中等职业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全面投身到计算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领域,同时承担大量中专生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也需改变教学思路,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加大对于优秀教师的激励力度,定期举办教师的进修班,从而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中等职业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形成新型的教师队伍。 3、新型教学方法的形成 面对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技术对计算机专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挑战,旧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教学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着重于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被动灌输,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完全被压抑,导致学生本身只能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当面对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技术时则表现为不知所措。因此,为了适应上述新技术的挑战,必须开发新型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材施教保证基础知识和新型技术的传授。教师不仅仅要单纯的进行备课工作,还要针对目前出现的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技术特点,专门设计新型教学方法,对上述新技术的概念、形成和发展方向具备充分的了解,同时对上述新技术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实现工具具有详细的理解,才对形成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计算机科学是必须拥有复杂操作能力的学科,因此专业教师必须在备课方案中根据软件的不同功能特点编制特定教案,在具体上机操作时按照规定步骤进行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软件的操作与使用。 结语 作为处于计算机中等职业教学一线的教师,作者根据自身切身体会,深入探讨国际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计算机中等职业教学的影响和面临的重大挑战,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新型课程体系、培养新型教师队伍和形成新型教学方法体系等应对策略,以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技术挑战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优秀的计算机中等职业学生,提高我国计算机专业中等职业教育水平。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借助微课应对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的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微文化的盛行促进了微课教学研究,针对中职生源质量欠缺的现实问题和提高中职生职业技术技能的需求,将微课引入课堂,可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学习创造条件,提高中职生计算机技术技能水平和OSTA认证的通过率,从而为中职学生就业和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微课;课堂教学 随着学校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完善,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普及促进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恰逢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的兴起,微课也在这股潮流下应运而生。跟随这波教改浪潮,笔者尝试将微课应用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考证通过率。 一、选择微课理由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笔者主要从教材、学生、微课、教师、环境五个方面综合考量,引入微课教学。 1.学科特点 OSTA认证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授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采用标准化考试方法,事先公开考题和答案。按软件不同,划分为若干模块,如办公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图形图像设计(Photoshop)等几十个模块,按软件应用知识点将各个考试模块划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内有若干道考题,即对应知识点的具体应用。按难易程度不同,划分为初级操作员、中级操作员、高级操作员、技师和高级技师5个等级。考试时,按不同模块和等级,系统随机抽取每个单元内的一道考题,要求学生按标准熟练完成。例如:中级图像制作员,即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模块第一单元“选区”第一题“制作立体饼状物”的操作要求。 建立选区:建立直径为230像素的圆形,制作饼状比例示意图选区。 选区编辑:填充2700绿色(#00a92-4)、500红色(#a40603)和400蓝色(#1709dc)。 效果装饰:制作立体效果(30像素高度)。 将最终结果保存在考生文件夹中。 总之,OSTA认证要求学生通过考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进而提高考试通过率。 2.学生实际 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中考成绩达不到普通高中录取线的“线下生”和初中毕业的“往届生”,就读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和被动的选择或是逃避工作的港湾。因此,大部分职专生被动接受职业教育,虽然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差别不大,但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差距明显。大部分学生到校不是为了学一技之长,为今后的生存、生活和事业打基础做准备,而是为了应付家长的要求,迫不得已到校混日子,厌学成风。具体表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观念薄弱,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是常事;虽然受制于学校的管理,学生人在教室,但无心上课,打瞌睡、走神发呆、讲闲话、玩手机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不强,但迫于教师、家长的压力,被动地应付学习,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等屡屡发生。总之,职专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生活缺乏积极性,纪律缺乏自控性。 3.微课特性 微课全称为“微型视频课程”,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给出的微课定义为“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如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其主要特点是教学时间短(5-10分钟),易于碎片化、泛在化学习;教学内容较少,易于突出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和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针对性强,利于掌握记忆;资源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支持网络在线播放,易于师生在线观摩,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上进行移动学习。 4.教师能力 OSTA认证考试模块中的办公软件应用已经成为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成为建筑专业的必修课,图形图像设计(Photoshop)成为美术装潢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职业学校选聘了一批计算机教师,经过多年的培训和岗位锻炼成为“双师型”教师,他们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教育能力,熟悉计算机专业理论和网络专业知识,掌握办公软件应用、图形图像设计、动画视频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站开发和编程技术技能,了解职专生源情况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总之,中职计算机教师有能力针对OSTA认证考试模块的特点和中职生的实际,应用办公软件、录屏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制作相应的微课,架设可操作的平台和交互平台,完成微课的应用。 5.设施条件 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2012年12月教育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以后,学校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购置了足够的微机和多媒体录播设备,建有光纤主干网,无线覆盖整个校区,配置了网页、邮件、文件存储服务器以及相关软件平台,基本满足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 尽管类似“微课”的理念、形式和实践早已有之,但是只有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借助当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微课,才有可能成为普遍推广的教学资源,由普通教师自主设计开发和记录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手段。 二、制作微课的方法 基于上述理由,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屏幕录制型、PPT演示加真人拍摄型和真人实景拍摄型三类微课,基本满足OSTA认证教学的需要。 1.计算机屏幕录制型微课制作 OSTA认证考试教材是一本试题集,有明确的标准和样章。制作此类微课,必须保证演示步骤规范、准确,解说语言标准、简洁,条理清晰明了。此类微课的制作一般不使用摄像机拍摄,而使用软件捕捉计算机的屏幕动作。笔者选用的是TechSmith公司的Camtasia Studio软件,首先,通过屏幕录制功能记录下屏幕动作,包括影像、音效、鼠标移动轨迹,解说声音等;然后,通过后期剪辑制作功能对视频进行复制、移动、删除、添加标注、放大、画中画、字幕、转场、旁白等;最后,将录制的视频输出rm、wmv、flv等格式的文件,大小为几十兆左右。如果追求更为专业的剪辑,则需要Adobe Premiere、Adobe After Effects、Avid Media Composer等影视制作软件。 2.PPT演示加真人拍摄型微课 为了对OSTA认证考试教材各章节的知识点的操作要领进行归纳小结,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操作步骤,需要用PPT罗列知识点,教师出镜解说,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制作此类微课需要花一定的功夫,首先,要制作PPT课件,教师根据章节的内容,整理出相应的文字资料,在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外,合理进行技术加工和艺术再现,以达到文字简洁突出,图片协调清晰,音乐和谐优美,切换速度适中,过渡自然,动画设置种类和数量合适。其次,进行视频录制,可以采用学校的录播教室进行录制,录播室的摄录设备配置齐全,录制效果比较好,后期剪辑工作量相对较小;还可以用手机、摄像机拍摄教师的授课过程,将PPT课件转化为视频文件,用后期软件合成。 3.真人实景拍摄型 寻访已取得OSTA认证证书的学生,请他们介绍学习方法、考试经验,帮助考生做好迎考准备;或寻访优秀毕业生,请他们介绍技能证书在竞聘上岗中的重要性和所学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证书和技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这类微课的制作,相当于访谈类视频拍摄,前期需制定好拍摄脚本,选好拍摄机位、焦距、高度、角度、景别,后期剪辑要注意镜头组接的规律,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把握好节奏,讲究色调统一。由于专门制作这类微课,投入成本较大,如果学校存有优秀毕业生访谈视频素材,可以从中剪辑加工,以节约制作成本。 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按教材的章节整理并上传到校园信息化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设备(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访问下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三、运用微课策略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本身不具备传播功能,但搭载在交互平台后,它就是一种灵活、开放的网络资源,可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学习创造条件。 1.融入课堂 目前,课堂仍是中职学生技术技能学习的主阵地,教师找准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把微课与现实课堂整合,将微课融入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新课的导入、概念的阐述、习题操作过程的演示、课堂小结等环节,高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课堂的最大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掌握一技之长和通过OSTA认证考试打下基础。例如:利用真人实景拍摄的访谈微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使用习题录屏型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规范操作步骤,解决学生面对计算机屏幕学习时常会出现操作细节缺失的问题和教师无暇逐个辅导的难题,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以致用的快乐。 2.翻转课堂 职业教育倡导“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借助微课,实现“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符合职业教育理念,也是微课的典型应用。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依据自身情况,可以在课前、课始、课中、课后自行浏览教师放在服务器上的微课,自定步调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把原本由教师统一讲授的环节,通过信息交互平台辅助,由学生在课前或课始自主完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教师也应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例如:在办公软件模块教学中,先按OSTA认证时间和课时制定教学进步表,在交互平台,预告上课内容,引导学生提前观看微课,了解所学知识,便于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所学知识的合理应用方法。 3.拓展课堂 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一技之长,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感兴趣的学科,掌握更为卓越的技术技能,为今后做事立业打基础。而传统课堂的“齐步走”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造成会的学生不想学、不会的学生不会学、一知半解的学生懒得学的尴尬局面。微课有效整合了课堂教学资源,制作典型性高、层次性强、代表性高的视频,来增强课堂的多样性、立体性和时效性。同时,微课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搜集相关知识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通道,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在OSTA认证考试中,一个模块有初级、中级和高级操作员难度之分,鼓励程度好、感兴趣的学生参加高级操作员级考试,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总之,合理高效地应用微课,可以化解“班级化”教学的困境,化解教师重复讲解无法一对一帮教的问题,化解考试前复习丢失操作细节的不足,提高中职生计算机技术技能水平和OSTA认证的通过率,为中职学生就业和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新技术探索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也已经全面的进入到各个家庭之中,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目前的网络环境还存在着一些安全性的问题,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所以本文针对目前的网络安全缺陷,对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新技术进行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安全 新技术 1 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因为目前的计算机网络中形式的多样化、客户端分布不平衡以及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联性的特性,使得目前的网络会受到一些非法的组织以及个人的恶意攻击以及破坏,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以及信息的保密性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强化计算机网络安全,成为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大问题。现在的企业的信息以及经营,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网络,其中存在着巨大的企业资料以及信息,如果计算机网络出现了漏洞,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延迟,或者被不法分子恶意的破坏、篡改、会为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对于政府来说,网络的安全就会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关系到一个国家安全以及利益。 2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所谓的计算机安全是指通过建立和采取的的技术以及管理来保护数据的安全,通过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的保护,确保资料稳定,不会因为偶然或者恶意行为而丢失、破坏或者泄露。相对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为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中的软硬件以及数据的保护,确保网络中的数据的安全、完整、保护,保证信息的安全。而实际应用中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会因为使用环境不同而不同。对于我们普通的使用者,更加关注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更重要的是对个人的隐私以及机密在网络环境中的安全,避免遭到恶意泄露。对于网络运营商,关注的不但有客户在使用网络时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考虑怎样面对一些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对于网络安全带来的巨大影响。 3 信息加密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计算机加密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逐渐发展出了对称以及非对称加密技术,目前正在发展更加有效地加密技术。目前出现了数字签名技术、信息隐藏技术以及量子加密技术,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了新的方法。 3.1 数字加密技术 3.1.1 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室对非对称加密技术的改进,能够保证信息交易业务的安全,主要应用在保证电子商务安全以及公司局域网的安全。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利用RSA加密技术以及SSL协议确保交易的安全。通过数字签名技术能够保证信息发送向唯一的地址,所以通过数字签名签名技术只有通过私人秘钥才能完成,所以不能复制,只要开始交易,就会留下能以否认的记录信息。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可以确保电子商务的安全,客户能够放心的进行电子商务操作。 3.1.2 信息隐藏技术 信息以藏技术是在信息加密技术上的改进,基本的原理是利用隐蔽算法将信息嵌入隐蔽载体中,然后通过使用原始的隐蔽载体和秘钥完成信息的提取,将隐蔽的信息变为能够阅读的信息。这种加密算法经常应用在局域网中,在局域网的信息传播中,通常是将信息在各个部门统一传播,但是会隐藏一些仅仅发送给个人的信息,而这些个人可以使用秘要完成信息的阅读。通过这样的信息加密技术,具有很高的的实效性,出去了由于二次信息加密以及传输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由于隐藏的信息不易检测,可以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3.1.3 用户加密技术 在网络发达的时代,用户加密技术是最基本常见的技术,作为administrator的用户来讲,在用户设置面板就会见到,密码设置以及改制是非常简单而且易懂的。作为Administrator,可以行使的权利是超级多的。切换User可以使你在计算机中的多重利用,节省资源又便利。 3.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虽然面临着最近几年跟中网络新技术的冲击,但是因为自身的特点及不断对自身技术的完善,依然是网络安全中最用价值的技术。可以分为软件、硬件以及芯片级的防火墙技术。 3.2.1 软件防火墙技术 软件防火墙技术需要在特定的计算机上运行,越要利用客户已经安装的计算机系统为操作的基础,这样一台特定的计算机可以定义为整个网络防火墙,可以叫做“个人防火墙”。软件防火墙需要其他的软件运行一样,经过在计算机上的安装才能完成功能。有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完成对软件防火墙的操作。 3.2.2 硬件防火墙 硬件防火墙需要一定的硬件平台作为运行的基础。目前经常使用的硬件防火墙都是一种PC结构的框架,所以仅从这一点上来看,与我们家庭中使用的计算机没有什么不同。通过在这样的一种PC框架上完成一些讲过了剪裁或者简化的操作系统,完成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护。但是目前这种安全技术仍然需要其他的内核作为操作基础,所以会多少的受到操作系统本身的限制。 3.2.3 芯片级防火墙 芯片级防火墙是一种以专用的硬件作为基础,不需要专门的操作系统的支持。专用的芯片因为自身特点,具有更快地的工作速度,更高的处理能力,以及更加效率的性能。目前经常使用的芯片级防火墙由于还是比较少的,所以防火墙本身会有一定的漏洞,会有一些漏洞,而且价格比较高,需要更加进一步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电子商务、远程教学、企业办公等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人类现在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计算机以及网络息息相关。努力提升网络的安全,发展能够在现代化的应用环境下,更加合理高效的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已经显得更加重要。也只有在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后,才能更大可能发挥网络信息时代的特点,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的每个细节,为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做更多的贡献。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通信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世界互联网的发展,还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能够帮助人们清晰地认识互联网信息时代。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现状与特点;发展趋势 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概述及现状分析 1、概述 在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融合之后出现了一种新技术便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该技术在网络协议的基础上将全球范围内相互独立的、分散的计算机连接到了一起。在连接的过程中,电缆、载波、通信卫星、双绞线、光纤和微波等都可以作为连接的介质。同时,该技术既使得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料等实现了共享,又能够对共享之后的数据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有效的处理与维护。 互联网络通信技术已朝着宽带化、智能化、个人特征化和综合发展化的方向前进。通信网络技术已经从简单的信息通信向能够支持各种窄带和宽带、实时通讯和非实时通信、多种网络传输协议、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的方向发展,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2、发展现状 2.1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多媒体需求。多媒体技术不仅包含图像数字和语音技术,还包含海量存储技术和无线技术等。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电视、音乐、广播应用得十分广泛。 2.2 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全球移动通信技术已经由模拟技术、G S M 和C D M A 技术向3 G 技术方向发展,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电信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更是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全球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快捷。 2.3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数据传输和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线路传输已经难以满足需求,而光通信技术则可以。光通信技术涵盖了光缆、光纤、光节点、光接入和光传输等领域。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单模光纤、色散位移光纤、塑料光纤以及多模光纤技术得以逐渐成熟。 二、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因素分析 1、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个人需求。人的本质是每一个人个体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过人类的实践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需要,对自身肢体器官的一种延伸。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需求所致。 2、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反映了人类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社会需求。首先,国家政治需要和经济发展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支持;其次,国家的军事需求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最后,企业的逐利性特点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支持。 3、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与其他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需从科学技术基础出发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研究。一方面,理论基础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另一方面,相关群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三、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技术特点 1、多样性 计算机网络通信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通信技术的必然趋势。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支持,依托于现代科技支撑,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2、综合性 计算网络机通信将计算机透过网络连接起来,然后再实现通信和信息化处理,实现资源、信息、数据的共享,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帮助和便利。综合性是指计算网络机通信必须要集合多种技术,形成技术集群。因此,综合性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显著特征,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3、创新性 计算机网络通信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极致。尽管如此,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也时时刻刻发生着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在初期,网络通信仅能实现区域间信息传递与流通;逐步成熟的广域网技术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创新和拓展提供了契机;3 G 无线网络技术使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迎来了一次大变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技术创新。 四、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常见问题 计算机网络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故障及通讯安全问题。通讯安全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泄露、篡改、非法渗透、非法使用等方面,而技术故障往往是硬件连接和软件设置问题。 1、技术故障 网络技术故障诊断常用的命令有p i n g 命令和ipconfig两条。ping命令主要用来检查本机到目标站点路由是否能够通畅,ipconfig命令显示IP协议的具体配置,查看主机名、节点类型、DNS 服务器等信息。综合运用这两条命令可以诊断出网络的常见故障。 2、网络通信安全问题 网络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脆弱性和易受攻击性的特点。网络通信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容易被泄露、信息篡改、非法使用网络资源、非法信息渗透、假冒等。互联网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自硬件(电磁泄露、搭线窃听等)和软件(病毒感染、非法入侵、系统漏洞等)两个方面。 五、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趋势 1、网络融合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大发展 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让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进行相互合作、兼容以及渗透,更完美的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功能,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服务,合成一个全球的网络通信,从而更好地实现全网络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大幅提高网络效率、减低运行成本。无线通信技术是网络通信改革的重要方。WiFi是无线通信市场的一个新开拓,使得网线网络通信变为开放性、灵活性的无线网络通信,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加大WiFi的研究和拓展力度将使无线通信得到有更好地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对3 G 技术进行突破和改进依然是移动通信研究的主要方向。应不断研究三种主流3 G 技术,使其向商业化方向进行发展。 2、全光通信网也成为未来网络宽带的发展方向 全光通信网具有传输方面的优点,而且在减少误码率的方面也具有其他网络无法替代的地方,光通信技术的出现给通信领域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在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以来,光技术开始渗透于整个通信网,光纤通信有向全光网推进的趋势。全光网的解释是网中直到端用户节点之间的信号通道仍然保持着光的形式,即端到端的全光路,中间没有光电转换器。这样,网内光信号的流动就没有光电转换的障碍,信息传递过程无需面对电子器件处理信息速率难以提高的难点。因具有处理高速率的光信号,实现超长距离、超大容量的无中继通信提高网络效率等多种优点而成为通信网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利用波分复用技术和现有的以及即将铺设的光纤联网进行全光网实验,以寻求一个具有透明性、可扩性、可重构性的全光网的全面解决方案,为实现未来的宽带通信网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科技的发展,未来移动网转型的一大方向就是移动分组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IP化 由于IP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引入,将改变移动通信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基于移动IP技术,为用户快速、高效、方便地部署丰富的应用服务成为可能。移动IP技术为移动节点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实现技术,可应用于用户需要经常移动的所有领域。如通过无线上网,使用手提电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通过IP技术还可以与公司的专用网相连;扩展移动IP技术,还可以使一个网络移动,即把移动节点改成移动网络。它的实现可以简单地认为把原先的移动节点所做的工作改成移动网络中的路由器所做的工作,这种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轮船、列车等活动网络中。人们开始寻求移动的数据业务,研究移动IP技术成为业界的重点,具了解IETF也正在扩展因特网协议,开发一套用于移动IP的技术规范。 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计算机网络应是覆盖全球的,可随处连接的巨型网;计算机网络应具有前所未有的带宽以保证承担任何新的服务;计算机网络应是贴近应用的智能化网络;计算机网络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服务质量;计算机网络应具有延展性来保证时迅速的发展做出反应;计算机网络应具有很低的费用六个方面。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关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新趋势,立足国情,制定周全的业务和网络发展规划,认真解决技术问题,不断开发网络新的应用是互联网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浅谈计算机新技术在道路桥梁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道路运输行业也随之,向多、重、快的方向快速发展着,相应的对道路桥梁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作用也非常明显,主要是应用在结构性检测的过程中。因此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桥梁建设项目在管理中的应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信息收集、储存、加工、传递、处理、,以及辅助决策。推广信息技术在道路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以解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问题,还可以使工点达到数千个之多。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道路桥梁 设计 应用 一、计算机信息化在中国道路桥梁设计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于桥梁的建设来说,勘察设计是首要的工作,而在我国,常规桥梁建设现状是任务越来越重,交通勘察设计院的工作,是属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的,在这其中出图这一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计算机信息化在桥梁设计的工作中,使现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仅保障了桥梁设计的质量,还有效地提高了交通勘察设计院的工作效率。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使得我国的桥梁设计工作,已经从计算机辅助绘图发展阶段,正式步入了以提升机设计为主的数字化阶段,我国桥梁设计信息化的三个阶段,不仅有效地反应了计算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而且展示了计算机信息化与我国桥梁设计发展的有效融合。首先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桥梁设计用的是人工的手工绘图,然后通过手工录入的形式把设计图纸输入到电脑实现电子化,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了桥梁参数化的出图软件, 而这一软件的特征是把将要设计的桥梁分解成多个部分绘制在电脑上,弊端在于设计师是没有办法在电脑上完成设计方案的,更无法从整体上对桥梁设计进行把握和统筹,软件的本质作用只是实现参数化出图而已。以Bridge Master 桥梁信息建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广泛采用,代表着我国的桥梁设计,已经正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一软件的特征在于可以使设计人员完全通过电脑设计的方式展现一座真实的桥梁,并且从整体上便于掌握和统筹设计工作。这样他们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方案的设计和优化上面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一软件的使用不仅使道路桥梁可以快速高效地建立全球化信息模型还可以是线条量房设计变更并且能够自动生成桥梁施工图,从根本上彻底的改变了,道路桥梁设计院的,工作效率,鉴于上述的优势,这一软件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推崇,到目前为止国内已经有三十多条道路、市政、与铁路的部门和省级设计院在使用。 二、道路桥梁建设项目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在近期很多的在建与已完成的桥梁中,屡屡被曝曝存在质量隐患问题,并且从近五年的数据来分析,15%的桥梁,都需要每年进行维修加固和保养。而有了信息技术的使用,就可以第一时间破解桥梁养护危桥改造等传统的难题,而在这之前桥梁养护和危桥改造之所以会成为难题,主要原因是在于设计这个源头开始信息就不完善,在这一方面西方的发达国家对于细节的控制就由于我们的国家,信息管理是桥梁设计工作的核心要素。而在我国这一数据备份工作就没有办法有效的完成。首先,设计院在完成设计后就会把设计图纸交到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完成以后就会对图纸进行废弃处理,因此查询工作就非常难,因此如何有效的解决数据备份,是我国的桥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 提高道路桥梁建设项目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桥梁业的发展,我国现有的桥梁建设成就已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并且随着中国的道路桥梁行业的不断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期你想运营管理器迈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势必会遇到一些挑战和难题,因此探讨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与软件解决方案就显得势在必行,并且从现实情况来看,运用计算机软件,桥梁设计,势必能够使我国的桥梁建设行业实现质的飞跃。 (一)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实现了工程造价管理,但是在资源管理方面,仍然缺乏统一标准,因此,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单位的资源统一整合起来,建立一个大的网站,这样不仅资源可以共享,内容也可以更更丰富。目前在我国对于一级二级道路来说,还承担着近距离城市之间集成乡之间的主要运输任务。主要的运输对象就是一些传统的建筑材料,包括砂石骨料,各种性能的水泥、钢筋、沥青,等传统的材料,另一方面现阶段高速发展的交通运输行业对原材料的运输也要求越来越高。另外,我国道路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而且覆盖了整个道路建设过程。随着工程难度的增加,今后越来越需要大吨位的机械和专门设计机械,这些现状都和运输行业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二)路桥项目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因此不论在地域上还是在行业上都会与其他各种各样的元素发生了关联,因此他们之间相互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GIS作为一种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主要作用在于采集(更新)、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空间信息和数据的特殊的空间信息系统。而这一系统在桥梁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文中以常州市的地图为背景来举例说明,桥梁在地图中用圆点来表示,并且做好与数据库的连接工作,圆点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情况,如果情况良好用绿色来表示,如果情况较好,用黄色来表示,如果情况很差,用红色来表示,如果情况非常危险,圆点则显示黑色,这一系统的出现,可以使工作人员更直观地了解桥梁状况。 四、总结 这些年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建设桥梁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表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本身是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项目管理手段,对于道路桥梁项目管理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并且可以有效的促进道路桥梁建设的飞速的良好的发展。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讨 摘 要 本文从“数字化互动教室”、高校资源“开源”建设及新技术条件下的“新学习”几个角度,探讨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其产生的影响;以期对促进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科学整合与应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新技术 教育 应用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技术”,特别是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领域亦不例外,无论从教育管理、学校教学与学习以及对外信息交流和教育教学资源的获取,都离不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应用。借助于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技术”开展教学与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的变革,更涉及到了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体制的转变,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1 数字化互动教室――未来课堂教学的方向 传统课堂教学过于教条化、模式化、静态化,已经不能满足新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重构传统的课堂教学,数字互动教室即是未来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以“数字化互动教室――交互式电子书包”为代表,正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数字化互动教室”正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人才模式已经严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地区教育资源“贫富分化”程度不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争夺日趋激烈,及传统教育下的平均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等问题背景下诞生,其意义就在于将学校教育推进到了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一核心阶段;数字互动教室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学设备更新,其着眼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提升、改善,着眼于教材、知识呈现形式的转变。 数字化互动教室,更为学校素质教育环境下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支撑平台,其可以充分发挥“互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包括名师、优质课件、优质教案在内的诸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数字化互动教室环境下的电子书包,则可以实现教材资源内容的多本合一,结束传统“分科”对教育产生的不利影响,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总之,数字化互动教室是一个可以实现学校课堂信息化教学的一个系统性的、有效的改革方案,实现与教育相关的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实践操作等多个方面内容的协同作战,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2 开源――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的未来出路 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一直是困扰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者、管理者与应用者们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国家教育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始终是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个重点。资源的“开源”共建与共享,被诸多专家认为是解决目前高校教育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以及解决资源建设过程中资金、人员、技术瓶颈等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我国著名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曾经系统论述了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开源”建设的可能,并从他作为一个学校领导,特别是一个分馆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角度,以及作为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的角度阐述了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开源”建设的看法。他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个层面系统地论述了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特性。首先是学生层面,“开源”能够放大教育教学资源数量及其时空效应,学生可以接触更多数量的、知识面更为宽泛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资源“超市”,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选择机会。其次是教师层面,“开源”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免去教师的优质资源困扰,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开源也为教师之间的专业学习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在使用的同时也不忘贡献学术成果。第三是学校层面,“开源”可以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开源打破了传统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管理上的分割状态,其更有利于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避免了(下转第76页)(上接第54页)资源建设过程中人员、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第四是社会层面,从社会贡献角度来说,开源更有利于减轻高校将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大国的负担,以及将人口负担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总之,“开源”对于当前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所面临的诸多的问题的解决,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3 新学习――新技术引发的教育信息化变革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增添了活力,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新技术条件下的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界已经公认的一种看法,就是要想有效地学习就必须适应新技术,其核心问题就是转变学习方式,但前提是研究基于新技术的学习认知和环境可变性问题。基于新技术的学习认知和环境可变性研究,重要研究与了解学习和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以及解释不同环境影响下的学习动态变化。“生态教育”理念认为,教与学环境其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反映了新技术环境与学习之间的本质联系;新技术条件下,技术作为学习伙伴出现,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学习过程中传统的认知方式。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技术”对学习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虚拟仿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使知识、技能实验变成了真正可以证实的实验,更为确切地说,是在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可以进行学习、证伪、试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丁刚教授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体现时代特征,我们一直以来都比较传统,说办法不比五六十年代进步多少是有点过于偏激,但目前的教育改革的确令人怀疑,其严重缺少新技术的应用。丁刚教授还指出,在未来五年之内,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教、学及创新。 信息时代,无所不在的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技术”必将更为深入地渗透到整个社会,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更深处,并且“新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一定是最先通过教育影响人们,特别影响人们的学习,人们可以通过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地点,以同步或者异步的方式,获取信息、掌握知识、锻炼技能,使人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和互动化;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技术”,必将使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一场剧烈变革。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计算机新技术与现代项目管理 摘 要:现代计算机技术,同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相结合催生出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单机发展到网络互连,计算机新技术被运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抓住其中的机遇去争取而求得发展,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考虑的问题,不断的应用新的计算机技术,成为了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和高效化一种优先途径。 关键词:企业管理;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新技术被运用于企业管理,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可分为网络设备级的管理、安全管理、局域网管理、客户管理这四大类。ERP、B2B、CRM之类的企业电子商务或者信息化管理的大型应用,及处在中间水平的企业VLAN网络、企业WEB(或FTP)站点、OA系统、企业即时通讯系统、网络共享、远程访问、远程控制、远程管理、网络访问控制、NAT技术等新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依靠的就是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这不仅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控制、决策功能,正好解决了传统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对于企业来说,要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自动化,就要使计算机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真正的发挥作用。 1.IP网络电话。IP网络电话在企业的应用,是以IP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传输语音的应用。企业通过网络接入服务,把不同地区的分机留言变成为语音邮件,员工进入内部IP网就可以收听留言,并且同时可以使用分机电话拨打和接听信息。这样不仅使企业改变了原有的办公室对办公室的长途通信,而且还节约了大量的通话费用。IP网络电话不仅可以做到分机号码跟随人走的灵活办公,而且也使员工与内外部的沟通效率大大提高。 2.视频会议技术。当今社会是一个比拼效率的社会,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沟通协作效率,最终实现业绩提升,是企业的必经之路。而视频会议技术,特别是网络视频会议技术实现了人员随时随地都能开会的意愿。使用视频会议主要是节约公司运营成本,提升沟通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出差,另外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方面,都具有着显著的优势。远程视频会议之类的网络应用已成为当今的热点。IP视频和H.323协议的日趋完善,为这一应用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使得人们在机场、酒店或任何有带宽要求网络、WLAN覆盖的地区,都能随时参加公司会议,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二、办公自动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门以先进的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一般以公文处理和事务处理为核心,同时提供信息通信与服务等重要功能。具体功能包括提供电子邮件功能、复合文档存储管理和表达处理功能、协同工作和移动办公功能等。同时办公自动化系统还使公文审批流转、会议管理等业务流程可以互相连接、交叉或循环进行,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同步协作、异步协作甚至离线工作的方式,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极大的提升了工作和决策效率。 1.建立了内部通讯平台和信息平台。平台一般具有清晰的工作流程引擎、独特的空间式办公理念、无缝集成的企业管理平台、良好的系统开放性、友好的操作界面和快捷安全的部署方式。平台上的员工通讯录、在线交流功能使工作信息得以及时的传递,有效消除了公司的信息死角。此外,还搭建起一个高效的信息和交流的平台,使企业的制度、新闻、通知等信息能够快速流畅地在各部门之间传播,使员工能够随时掌握企业的工作动态。 2.实现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工作流程自动化后,就不再会因人工处理而造成信息延误或文件遗失等情形发生,可以自动将企业各流转文件及经验知识自动归档,不会因人为的疏忽而遗漏。 通过工作流程自动化,员工可随时查看自己的办公流程,如有待办事项,可马上处理,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使协调部门间工作更为顺畅。 3.实现了文档管理的自动化。现代企业办公室的业务,主要是进行大量文件的处理,起草文件、各种业务文本,接受外来文件存档,查询本部门文件和外来文件,产生文件复件等等。采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技术生产各种文档,存储各种文档,采用其他设备,如复印机、传真机等复制、传递文档,或者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传递文档,是文档管理自动化的基本特征。办公自动化使各种文档实现电子化,通过电子文件柜的形式实现文档的保管,按权限进行使用和共享,具有易于搜索、操作简易等特点。 4.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办公,从纸质及手工办公向无纸化办公发展,节约了大量的通讯费、传真费、纸张费、耗材费,并能起到整合资源、加快信息流通、规范办公流程、提高办公效率等效果。 三、网络数据库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资源共享这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即成为在今天广泛应用的网络数据库(也叫web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定义:以后台数据库为基础的,加上一定的前台程序,通过浏览器完成数据存储、查询等操作的系统。这个概念看上去很抽象,我们可以把它说得通俗一点:简单的说,一个网络数据库就是用户利用浏览器作为输入接口,输入所需要的数据,浏览器将这些数据传送给网站,而网站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例如,将数据存入数据库,或者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等,最后网站将操作结果传回给浏览器,通过浏览器将结果告知用户。 1.收集信息。我们为了加强网站营销效果,往往需要搜集大量潜在客户的信息,或者要求来访者成为会员,从而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大型的购物、交易网站,注册会员后提供优惠服务等。就像我们在网站上常看到的“会员登录”、“会员注册”等字样,通过注册和登录,网站为访问者提供一个独特的氛围,因为是自愿注册,必定是对相关信息比较感兴趣的访问者或潜在客户,因此,可以在登录后详细地介绍相关服务或提供优惠措施,吸引浏览者参与企业的营销活动,为企业收集大量的潜在客户资源,同时增加了交易的机会。 2.提供搜索功能,方便网站内容的查找。如果你的网站只有几个页面,这种功能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如果你的网站有几十页甚至上百页,或站内提供大量的信息,如果没有方便的搜索功能,浏览者只能依靠清晰的导航系统,而对于一个新手往往要花些时间甚至无法达到目的,从而对网站产生不良影响。 3.产品管理。这也是网站数据库的重要应用,如果你的网站有大量的产品需要展示和买卖,那么通过网络数据库可以方便地进行分类,使产品更有条理、更清晰地展示给客户。这其中重要的是合理地将产品信息电子化归类,从而方便日后的维护、检索与储存。对于加入数据库的网站而言,往往在后台有一个维护系统,目的是将技术化的网站维护工作简单化,看到的不是复杂的网页制作,而是一系列表格,只要熟悉基本的办公软件如Word等,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立即开展工作,而且人工费用不高。更重要的是通过程序与数据库的结合,我们可以统计出一些相当重要的信息,如产品的关注程度、评价信息、销售情况、质量投诉等等,根据这些信息,企业可以迅速作出相应的举措。 4.新闻系统。一些企业网站为了增加营销力度与凝聚力,往往放置行业新闻或相关企业新闻、动态等等,如果网站中要放置新闻,一般而言,其更新的频率很大(否则还不如不放),这时增加数据库功能一方面可以快速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很容易地存储以前的新闻,便于浏览者或管理者查阅,更重要的是避免重复直接修改主要页面,从而保持网站的稳定性。 总之,加强计算机新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合理应用,逐渐成为企业加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企业适应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技术支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计算机技术长期应用战略规划并贯彻执行,就可以使其更好地为企业的管理者服务。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通信新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通信方面也随着其需求的增加而不断发展。文中针对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几方面新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实际技术情况,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不仅可以为运营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为人们提供最大化的便捷性。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通信;新技术;现状;发展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新技术处于不断发展、更新的趋势之中,通过加强通信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善计算机的网络通信状况,提高其运行的高效性与安全性,降低技术故障出现的概率。现今计算机网络通信主要以光纤通信为主,实现信息的传递、交流与共享,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计算机网络的通畅性与有效性,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与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 1 计算机网络通信新技术的现状 1.1 光纤通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要求与需求也不断提高,为了增加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适应性及适应范围,逐渐出现了光纤通信新技术。光纤通信新技术所用的材料来源较广,可以节约相应的有色金属铜用量,不仅可以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可以进行远距离大容量通信传输,其尺寸较小、重量不大,易于工作人员操作、铺设与运输;其光缆的适应性较强,且耐用性高、信号干扰程度低、具备较好的保密性能。其中,光纤通信新技术主要涉及光纤、光缆、光接入、光节点以及光传输等多个领域,从而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有效的信息传输方式。 1.2 移动网络通信发展现状 全球通信技术由第一代模拟技术到GSN技术以及CDMA技术再到3G技术,移动网络成为了网络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奠定了基础,也提高了网络通信的便捷性与时效性。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网络通信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型、高效的通信技术,主要包括:软件无线电技术、DSP技术、无线定位技术、智能天线技术、超导体、塔顶放大器技术和多用户检测技术。3G通信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及频率的复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为完善移动网络通信技术提供了重要的作用。 1.3 接入网技术 电信网一般主要包含核心网、接入网和用户驻地网这三方面,其中,接入网主要是指将本地端与用户终端之间连接起来的所有机线设备。由于接入网技术可以通过使用全面化的网管功能,为客户提供高程度光纤化水平,其适应性较强,通过运用管理接口进行相应的管理与配置活动,为电信中的各项业务提供信息传输的必要动力,它同时具备复用、交叉连接和传输功能,但不具备交换功能。现今,电信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通过使用接入网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并提高网络通信的传输速度。 1.4 核心网技术 通信网的发展趋势是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和综合化,能够支持各类窄带和宽带、实时和非实时、恒定速率和可变速率,尤其是多媒体业务。目前规模最大的三大网是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当前三种网都在逐步演变,使自身具备其他两网的优点,电信网通过采用光纤、XDSL、以太网和ATM技术,提供Internet的高速接入和交互多媒体业务;为实现通信网的发展要求,三网融合的概念被提了出来。三网融合不是指三网在物理上的兼并合一,而是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即技术上互相渗透,网络层上实现互通,应用层上使用相同的协议,但运行和管理是分开的。 未来的核心网正朝着基于IP或IP/ATM的多业务网及至最终实现综合业务网的方向演进。各种非IP业务将通过本地的窄带和宽带、固定或移动接入方式经由相应的媒体网络与这样的核心网相连。 2 计算机网络通信新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实现未来无线网络的融合体是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就目前的现代通信技术来看,诸多通信方式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促进不同通信技术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利于网络环境的检测,更加有利于减少不同用户之间数据交换的干涉。实现无线通信的信息个体化,手机、个人电脑等个人终端的普及,为无线通信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发展潜力,个体用户的需求无形中推动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指引着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2.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当前,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提高了网络信息传输的速度及效率,而且大大改善了信息传输的质量。通过广泛应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促使网络通信方式更为灵活、便捷、高效,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与工作。只有人们所处的环境在无线网络范围内,既可以搜索到无线网络,实现高效化、高质量的上网。现今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经过更多的应用推广,无限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更加完善,取得更好的发展。 2.2 三网合一技术的发展趋势 如上文所述,为了将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的优势集齐,促使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发展、更新,从而推进网络通信的快速、高效、便捷服务,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便利。通过将三大网络的优势技术及网络应用技术互相融合、改进,提供网络通信技术的资源共享化水平及稳定性、正常性,而且可以有效的实现将网络通信成本降低下来,以最高质量、高效性、高时效的服务展现在客户面前。 2.3 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 根据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趋势来看,光纤通信若能实现全网光纤,则可以有效的扩充宽度,提高通信信息传输的速度及时效性,因此,应当加大力度投入全网光纤的研发,加速实现通信信息的高效化传输。 其中,在实现全光网络时,主要由光纤作为其相应的物理介质,通过将电接点替换为光节点,从而有效的实现在光域内进行相应的网络信号的复用、传输、交换、存储和业务调度等,可以有效的避免由于光电转换器件响应速度慢而影响了信号的传输速度与传输质量,同时可以有效的避免光电信号的反复转换,对于改善网络信号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全光纤网络通信对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大力的研究与分析,实现全光纤网络通信,保持高质量的网络信号及信息传输速度、传输质量指日可待。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信息化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计算机网络通信需求随着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不断扩增,通信信息化、科技化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其网络通信新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不可估量,通信技术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实效性也将随之增加,同时也为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新技术探究 摘要: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作为一种无形的物质资源,它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其发展也离不开丰富快捷的网络信息,企业对计算机和网络的需求也日趋增长,网络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威胁。本文就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同时提出了安全信息新技术应用情况,对网络自身的稳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 安全 信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在人类社会活动、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能对各种信息进行海量和快速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交换,替代传统的低效人工处理。然而网络在给企业管理系统带来质的变革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安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或效能损失。因此,我们对计算机安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对我们能够使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传输,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安全技术遇到的问题分析 (一)网络病毒、黑客等的攻击而失真。随着网络规模的持续增长,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技术和应用为网络安全提出挑战,网络攻击逐步涉及工业控制等领域,安全可控问题较严峻。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分步式等特点,给企业信息的安全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急剧增加,许多网络会计系统遭病毒感染,服务器瘫痪。病毒运行后会主动检测中毒者操作系统的语言,如果发现操作系统语言为简体中文,病毒就会自动对计算机发起攻击,扩散速度大大加快,受感染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另外,黑客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多,达几千种。黑客一词,原指热心于计算机技术,水平高超的电脑专家,尤其是程序设计人员。 但到了今天,黑客一词已被用于泛指那些专门利用电脑网络搞破坏或恶作剧的家伙。从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的现状来看,掩饰、隐瞒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控制权的现象十分突出,不予以打击将无法切断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犯罪的利益链条,难以切实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黑客通过窃取网络系统的口令和密码,非法进入网络系统恶意篡改信息,使信息严重失真,这个在传统信息系统中的问题在网络条件下将变得更加复杂。 (二)系统本身存有漏洞。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与产业规模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然而在系统安全的研究与应用方面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存在很大差距。首先,电磁波辐射泄密。由于计算机工作时,必然会产生电磁场的变化,并向外辐射电磁波。而这些电磁波中会包含计算机中的信息,窃密方只要具有相应的电磁波接收、判读设备,其次,Windows桌面操作系统还是商用UNIX操作系统,其开发厂商必然在操作系统中留有“后门”,而且系统本身也不可避免存在很多安全漏洞。第三,网络化造成的泄密 将企业内部的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在享用全球网络化带来的资源共享的便利的同时,也为恶意入侵提供了最好的途径。第四,网络中采用的TP/IP协议族软件,本身缺乏安全性,不能对来自Internet中夹带的病毒及Web浏览可能存在的恶意Java/ActiveX控件进行有效控制。网络中一旦有一台主机受病毒感染,则病毒程序就完全有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散,传播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可能造成信息泄漏、文件丢失。 (三)防火墙的局限性。近年来,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正以每年20倍的速度增长。网络防火墙作为一种边界安全的手段,在网络安全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网络防火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加之发展时间短,需求变化大,响应要求快等原因,致使我国的网络防火墙安全产业整体布局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布局合理的、体系化的信息安全产业链。防火墙指的是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但是,网络防火墙不能阻止来自内部的袭击。调查发现,50%的攻击都将来自于网络内部。由于企业Web服务器曾因为访问可执行文件而中毒、瘫痪。同时,用户使用的杀毒软件没有及时更新,导致杀毒软件无法查杀最新的病毒,造成严重后果等现象可以看出防火墙是具有局限性的。 二、探索适合在典型的企业环境中采用的网络安全体系 (一)加强网络病毒和黑客的防范技术应用。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 ,对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进行破坏,使得电脑无法正常使用甚至整个操作系统或者电脑硬盘损坏。病毒是对软件、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最大威胁之一。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这种程序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隐蔽在其他可执行的程序之中,既有破坏性,又有传染性和潜伏性。轻则影响机器运行速度,使机器不能正常运行;重则使机器处于瘫痪,会给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互联网信息发达的年代,每一台运行的计算机背后总有计算机系统漏洞时时刻刻在威胁着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作为一名网络用户,当在你浏览网页,观看视频、图片及传送文件资料的同时一定要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因素提前考虑:安装杀毒软件,更新病毒库,系统漏洞扫描,及时安装补丁软件等等,查漏补缺,防患未然。 (二)强化计算机系统更新和建设。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众多企业、单位都利用互联网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以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计算机的系统安全性历来都是人们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在计算机网络日益扩展和普及的今天,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要求更高,涉及面更广。不但要求防治病毒,还要提高系统抵抗外来非法黑客入侵的能力。当计算机病毒对网上资源的应用程序进行攻击时,这样的病毒存在于信息共享的网络介质上,因此就要在网关上设防,在网络前端进行杀毒。基于网络的病毒特点,应该着眼于网络整体来设计防范手段。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LAN服务器,服务器上的网关,Inter层层设防,对每种病毒都实行隔离、过滤。 (三)积极利用防火墙新技术。防火墙作为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连接的第一道门,它的功能全面,能有效阻止非法的入侵和攻击。提高计算机安全管理等级,安装硬件防火墙,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杀毒软件升级等。加强系统本身的防御能力,完善防护设备,如防火墙构成了系统对外防御的第一道防线。防火墙作为网络的第一道防线并不能完全保护内部网络,必须结合其他措施才能提高系统的安全水平。在防火墙之后是基于网络主机的操作系统安全和物理安全措施。按照级别从低到高,分别是主机系统的物理安全、操作系统的内核安全、系统服务安全、应用服务安全和文件系统安全;同时主机安全检查和漏洞修补以及系统备份安全作为辅助安全措施。 三、结束语 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把社会中的个体连接成一个整体。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各种安全技术也应运而生。因此,不断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技术的研究,是保护信息和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的重要途径。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计算机的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可或缺,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那么,将来的计算机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 一、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超高速计算机将采用平行处理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改进计算机结构、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关键技术。 同时计算机将具备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将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外,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各种交互设备已经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传统的磁存储、光盘存储容量继续攀升,新的海量存储技术趋于成熟,新型的存储器每立方厘米存储容量可达10TB(以一本书30万字计,它可存储约1500万本书)。信息的永久存储也将成为现实,千年存储器正在研制中,这样的存储器可以抗干扰、抗高温、防震、防水、防腐蚀。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献可以原汁原味保存、并流芳百世。 二、新型计算机系统不断涌现 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意味着硅技术越来越近其物理极限,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正在加紧研究开发新型计算机,计算机从体系结构的变革到器件与技术革命都要产生一次量的乃至质的飞跃。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将会在21世纪走进我们的生活,遍布各个领域。 三、量子计算机与光子计算机的产生 量子计算机是基于量子效应基础上开发的,它利用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表示开与关的状态,利用激光脉冲来改变分子的状态,使信息沿着聚合物移动,从而进行运算。 量子计算机中数据用量子位存储。由于量子叠加效应,一个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储0又存储1。因此一个量子位可以存储2个数据,同样数量的存储位,量子计算机的存储量比通常计算机大许多。同时量子计算机能够实行量子并行计算,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个人计算机的PentiumⅢ晶片快10亿倍。目前正在开发中的量子计算机有3种类型:核磁共振(NMR)量子计算机、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离子阱量子计算机。预计2030年将普及量子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即全光数字计算机,以光子代替电子,光互连代替导线互连,光硬件代替计算机中的电子硬件,光运算代替电运算。超高速电子计算机只能在低温下工作,而光计算机在室温下即可开展工作。光计算机还具有与人脑相似的容错性。 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光计算机已由欧共体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的70多名科学家研制成功,其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1000倍。科学家们预计,光计算机的进一步研制将成为21世纪高科技课题之一。 四、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就是蛋白质分子与周围物理化学介质的相互作用过程。计算机的转换开关由酶来充当,而程序则在酶合成系统本身和蛋白质的结构中极其明显地表示出来。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处于不同状态时可以代表信息的有或无。DNA分子中的遗传密码相当于存储的数据,DNA分子间通过生化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玛转变为另一种基因代码。反应前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入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相当于输出数据。如果能控制这一反应过程,那么就可以制作成功DNA计算机。 蛋白质分子比硅晶片上电子元件要小得多,彼此相距甚近,生物计算机完成一项运算,所需的时间仅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维速度快100万倍。DNA分子计算机具有惊人的存贮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DNA计算机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子计算机的十亿分之一。由于生物芯片的原材料是蛋白质分子,所以生物计算机既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又可直接与生物活体相联。预计10~20年后,DNA计算机将进入实用阶段。 五、互联网络继续蔓延与提升 今天人们谈到计算机必然地和网络联系起来,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难以见到,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概念也被网络所扩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Internet在过去如火如荼地发展,其影响之广、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从没有一种技术能像Internet一样,剧烈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习惯方式。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计算机网络直接或间接地与Internet相连,使之成为一个全球范围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与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户自由地进行通信,可从Internet中获得各种信息。 人们已充分领略到网络的魅力,Internet大大缩小了时空界限,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共享计算机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被事实一再证明,被世人逐步接受。 六、移动计算技术与系统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新的业务和应用不断涌现。移动计算正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随时能够交换和处理信息所提出,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移动计算包括三个要素:通信、计算和移动。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移动计算概念提出之前,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已经很长时间了,移动计算是第一次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通信系统的容量可以通过计算处理(信源压缩,信道编码,缓存,预取)得到提高。 面向全球网络化应用的各类新型微机和信息终端产品将成为主要产品。便携计算机、数字基因计算机、移动手机和终端产品,以及各种手持式个人信息终端产品,将把移动计算与数字通信融合为一体,手机将被嵌入高性能芯片和软件,依据标准的无限通信协议(如蓝牙)上网,观看电视、收听广播。在Internet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自然不会把汽车仅作为代步工具,汽车将向用户提供上网、办公、家庭娱乐等功能,成为车轮上的信息平台。 我们有理由相信,计算机在人类生活中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而由此会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体验,将会有怎样的惊喜和全新体验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计算机新技术论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类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主导范式而产生的,适合于我国现时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形式。本文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着手,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类课程中的应用,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和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家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故什么样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中职教师深思的问题。“行动导向教学法”正是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主导范式而产生的,适合于我国现时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形式。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涵义及特点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涵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HandlungsorientierteMethode)源自德国,90年代以后传入我国,后经本土化后开始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全面的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是一系列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产生学习产品的策略与理念。在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要完成的行为产品引导着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能力本位)的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包含以下教学原则:(1)促进独立思考和操作;(2)提出问题并尽可能的解决问题,允许提出多种建议;(3)鼓励合作而独立地进行工作;(4)在评价者依据一定标准评价学生的同时,允许学生自己检查学习成果,控制工作过程;(5)鼓励和赞扬,而不是指责和挑剔。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的教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全面的,教学借助并促进学生头、心、手以及其他感官的发展,根据预定行动目标来选择教学的内容并选择全面性的教学方法; 2、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 3、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结果; 4、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制定计划独立作业以及小组作业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二、在计算机高新技术类课程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计算机高新技术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学生经过在校学习,可参加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等级考试的实际情况,除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应使用考试模拟软件加强上机练习。教学中教师若按照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讲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就是一群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而不是企业所需要的具备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在计算机教学中,若适时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但可以使教学生动有趣,而且可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下面,结合几年来自己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谈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学习者利用个人的亲身经验和知识的获得,通过对情景的分析和研究来进行学习,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情景时应考虑现实性即学生已有的条件,已掌握的知识;设计的情景要来自实际环境中或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具体做法:(1)由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专业的岗位实际需要为标准,实行模块化设计;(2)由教师提供详实的情景资料,指导学员从理论的高度提出可行性、创新性的解决方案;(3)让学员互相评说各自方案的优劣。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一是背景资料真实可信;二是问题的针对性强;三是教学过程贯通研讨性;四是思维方式体现发散性和创新性;五是教学形式人性化,具有趣味性;六是教学效果注重实效性。如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应用公式(函数)、数据排序、数据筛选、数据合并计算、数据分类汇总、建立数据透视表等;在Excel工作表中,采用“启发式”问学生如何实现这一功能,学生可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用相应的单元格“两两相乘并相加”。此时,再问学生“是否有更简捷的方式?”恰到好处地引入EXCEL函数公式SUMPRODUCTO——表示单元序列乘积之和,引导学生设置函数参数。进行比较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SUMPRODUCT0。要给学生留下任务,对遇到的情况进行分析,对问题的各方面进行解答操作。 在《操作系统应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曾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在以后的教学中采用了情景教学法。例如在讲授完“文字录入与编辑”和“文档的版面设置与编排”包含的因素后,引入“公司白领办公室的一天”案例,并设置问题: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公文处理,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应对一天的公文?之后布置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汇编汇集成试题,选派代表操作,教师再进行点评。 情景教学通过一个个具体情景的分析,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体现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通过对整个决策过程的思维用语言进行完整地表述,还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 2、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是聚合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头脑风暴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是聚合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
公共经济论文:城乡公共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手段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平衡城乡间各种公共产品的投入,实现城乡之间公共品结构的合理化 农村公共产品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存在外溢性经济效果的特性,其供给效率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正常生活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公共产品数量短缺、质量不高是当前农村公共财政领域存在的两大问题。因此,应调整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格局,着力解决好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问题,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途径和前提,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的体现。当前要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一是尽早确定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基准定额,不断提高预算内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和教师收入水平等措施,使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全面提高;二是对贫困、边远学校的资金扶持政策。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对贫困、边远学校的经费投入,通过设立贫困、边远学校建设专项资金,做到贫困、边远学校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证,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三是对弱势群体学生入学的补偿政策。 高额的医疗费用和农村薄弱的基本医疗体系成为中国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农村医疗卫生仍面临着投入不足、效率低下、保障缺乏、公共卫生薄弱等主要问题。首先,政府应增加对农村基本医疗体系的支持力度,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要合理安排农村卫生机构经费和建设资金。其次,农村卫生改革的核心是加大乡镇卫生院改革力度,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医疗卫生乡镇卫生院是开展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主体,承担着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三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导,抓住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的突破口,重点做好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新农合制度的受益面,增强新农合制度的普惠性。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根据农村社会保障的构成,首先,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低保制度具有更加明显的贫困指向特征,是由政府直接对城市贫困人口给予“兜底”式定期定量救助。因此,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的“应保尽保”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首要目标。为此,应改变主要靠地方筹集农村低保资金的做法,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入,保证支出需要。其次,重点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农村医疗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以农民自筹为主,财政补助为辅。客观上说,政府的投入水平还是较低,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通过构建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利于实现城乡平等,促进社会公平,而且有利于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此外,应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落后是重要原因。为推动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政府应逐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当前要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切入点。首先,应将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乡村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列入各级政府的预算支出范围,改变乡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向农民收费和集资来解决的现状。其次,中央和地方要集中财力,以直接投资的方式,为大中型防洪工程、灌排工程、水资源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防护林工程等方面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第三,推动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带动农村环境建设。以城市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正在深入开展。要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将完善小城镇和村庄基础设施纳入目标,总结已有经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小城镇和村庄,引导城市骨干市政公用企业引领村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管理。 (二)完善公共资金的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提供的有效监督 长期以来,农村公共资源的使用过程,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措、管理、使用缺乏规范的监督,没有实行专门统一的管理,经常被挪作他用,造成了公共资源的管理混乱;二是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中间环节较多,公共资金被一层一层“过滤”,公共产品被层层加价。三是在生产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竟相攀比,导致农村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低下和增长无序,增加了对农村公共资源的筹集需求,提高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农民负担加重。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公共产品供给监督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加强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措、管理、使用的监督,实行专门统一的管理;二是减少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中间环节,确保公共资金提供到位,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三是必须及早完善农村的管理体制,确保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维护管理,通过建立维护管理的责任制度等手段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正常管理和维护。 (三)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机构的人才结构 政府作为传统的公共产品提供者,其行为必然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产生影响。因此,政府必 须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防止出现追求“形象工程”的自利短视行为,并及时完善自身的财政体制,及早落实用于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的资金。同时,政府应该加强自身的伦理道德建设,牢固树立“服务为民”的理念,深入农村,具体根据农村的现实对症下药,防止原本不足的农村公共资源的浪费。同时,通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促进高学历人才服务农村,进入乡镇工作,一方面可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后继乏人,改善服务机构的人才结构问题,另一方面可提升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 (四)建立农村自治体制,加强农民素质培养。 公共财政是宪法政治下的必然形式,没有民主和法治就没有公共财政。公共资源的配置如果不能体现公众的意愿,结果既不会公平也不会有效率。目前我国农民对财政财务的决策权和民主选举权基本限定在村一级,而且这样的重要权力往往把握在少数人手里。由乡政府专断运用公共支出,或按照农村少数人利益配置公共资源,进行收入分配,这样的公共财政制度效率一定很低。建立农村的自治体制,加强农村居民自治的程度,可以提高农村居民建设和维护公共设施的积极性。同时,农村的居民自治有利于完善村民对于自身需要的公共产品的表达机制,有利于村民自主选择需要的公共产品,防止公共资源的浪费。但是,农村的自治必须与政府的外部调控机制并存。农村自治体制的建立,还需加强农民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充分表达自身意愿,才能真正将农村现有的公共产品利用率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城乡公共经济协调发展的技术手段研究 (一)公共支出手段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改变现有的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纯公共产品全部纳入国家预算支出范围,由“依靠农民自身”转向“以政府为主”的模式。其支出手段是:一是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范围和责任。目前中央应主要从事跨经济协作区的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农业基础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环境保护、农业信急网络建设、农业基础科学研究以及与国防建设有关的民兵建设、与国民素质相关的义务教育等。地方政府应主要从事本区域内的农业基础性及社会效益较显着的项日的投资及管理。二是调整财政和国债投入结构,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加国债资金用于农业、农村的数量和比重,使农村能够获得较多财政资金,由此为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提供资金保障。三是政府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和鼓励,以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农村。 (二)公共收入手段 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渠道包括财政渠道、市场渠道等。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预算内支持农村公共产品生产和建设方面的筹资作用在下降,而地方财政预算内筹资渠道的地位在增强。为此,在财权划分上,要加快地地方税制体系的建设,扩大地方财源,同时建立规范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以平衡各地区的财力差异,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此外,可利用资本市场筹资,或成立旨在推动某项公共产品生产和建设的专项发展基金,或利用减免税收和给予信贷优惠等政策,调动经济组织增加对公共产品生产的投入。 (三)财政投融资手段 资金问题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核心问题。因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且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较大,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投资,往往力不从心。从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出发,统筹城乡关系的重要措施是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形成一个完善的、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渠道融资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体制。通观世界各国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经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融资渠道:一是完全在公共财政的制度框架内解决,这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供给公共产品的方法;二是由政府和私人通过谈判的方式联合供给公共产品,这种公共产品通常可以通过清晰界定产权赋予私人部分收益权;三是由私人提供政府补贴的方式;四是完全由私人或非营利组织提供。现阶段,我市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应坚持政府融资为主,引入民间资本,采取政府与私人供给或由私人供给、政府给子适当补贴的形式,多方面筹集资金,以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大量资金需求。近年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民营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东部发达省份民营供给地方公共产品情况较好。大量的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农村公共产品的民营化供给、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解放了思想、扩大了供给量。但公共产品供给民营化既需要一定的范围和界限也需要完善的条件作保证。因此,我们应在广泛的推进农村公共产品民营化进程中,具体做到:一是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拓宽民营化供给的地方公共产品领域;一是切实控制地方公共产品民营化供给的质量和数量,确保民营化供给的地方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保证我国地方公共产品民营化供给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四)转移支付手段 财政转移支付对保证农村地区基本公共需要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实现城乡统一税制的过程中,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造成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县乡一级农村公共财政的困难。并且,鉴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有必要通过中央、地方事权的重新界定,扩大转移支付的范围,增加转移支付的数量,建立针对农村基层政府的转移支付框架,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目前中央对省的转移支付制度正在逐渐向规范化的目标靠近,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进一步加大中央对贫穷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省市一级财政对区县的转移支付办法,从而保证基层政府有足够的财力。目前对乡镇政府的一些支出如农村教师工资应实行县级财政统筹,农村的社会保障开支实行省级统筹,以减轻乡镇财政负担;中央应加强对农业的专项转移支付。 (五)公共品提供机制的创新手段 众所周知,一方面是广大农村地区日益膨胀的公共产品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公共产品依赖性的不断增强,一方面是税费改革后形成的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釜底抽薪”之势。目前的关键在于:尽快构筑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体制。这一新型供给体制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按照戴维一伊斯的观点,公共决策在本质上是关于社会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分配活动。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多由上级政府部门根据政府政策直接决定,基本上不反映农村居民的真实需求,造成了实践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这种结构失衡表现有:一是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公共项目投资建设快,如各类达标升级活动、小康工程等,而许多见效慢、期限长、具有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不大愿意提供或提供得很少。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产品”,建设很快,而像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发展的综合 规划和信息系统等“软”公共产品却不愿提供或提供很少。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反映出公共决策不合理导致的社会资源分配的扭曲。因此,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重建,必须首先解决决策权的配置问题。为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应采取政府与农民共同决策的模式,它包括“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过程和“自上而下”的主体选择过程、资源配置过程和项目分解与实施两过程。其次,供给什么,供给多少,是由需求决定的。从农民自身的需求出发,保证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建立农民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公共需求的机制,由全体村民或农民代表对本社区的公益事业进行民主表决,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上的“自下而上”。既可以使农村推行的“村务公开、财政公开、民主理财”的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又可以保证公共资源或公共产品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杜绝贪污浪费的发生。 2、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各种层次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应主要由省以上财政提供,地市级财政适当配套,县乡财政暂时不予考虑。这样做的理由在于:第一,分税制后的省以上财政较为充裕,尤其是中央财政的“两个比重”上升较快;第二,中央、省级机构改革较彻底,财政供养人员大幅下降;第三,县乡机构改革普遍流于形式,改革不够彻底,大多数县乡仍以“吃饭财政”为主,而且,前述分析表明,县乡财政普遍负债严重,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辖区内的农村公共产品,尤以中西部地区为甚;第四,以村落社会为基本特征的农村社区更不能作为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因为过去几十年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农民为建设国家已经付出的太多太多,现在该是国家建设农村、回报农民的时候了,而不能再让农民自己出资建设家园。 公共经济论文:探讨强化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影响 一、公共经济管理影响民生的核心作用 优质的公共经济管理,对体现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维护公民权益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社会健康成熟发展的显着特征在于,不仅可以实现公共需求的优化提升,还可以做好产品与服务的合理分配。新时期,公共经济发展中全覆盖、优质共享、民生改善的实践目标逐步被重视,以政府组织为核心,全面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优化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核心任务。 发展公共经济可有效满足民生需求,其内涵以及范畴伴随社会发展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持续拓宽,由传统生存需求,逐步丰富至劳动保障、卫生服务、教育管理等综合需求层面,令改善民生逐步变为当前保护民众利益,实现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根本。政府开展公共经济管理阶段中,需要承担优质服务、提供产品、统筹财政支出等重要职能,契合民生需要。因此应由从多层面入手,制定科学有效的服务管理策略,方能真正改善民生,满足大众需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持续发展。 二、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理生的影响 (一)公共产品服务可全面满足民生需求 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深入,令民众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水平的提升,更注重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核心需求。而公共经济管理中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则较难跟上需求的扩充步伐速率。基于教育、保障服务与医疗事业呈现的外部产品特征,虽然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私人经济实现,但最为核心有效的供应方仍旧为政府机构。因此,只有政府全面服务社会,优化公共产品管理,方能真正满足大众需求,改善民生。 (二)公共经济职能可推进公平发展 改善民生,并非是部分人群受益,而应是大群体、甚至是整体群众的受益,是全社会生活水平的优化提升,即体现良好的公平性。为此只有借助政府力量,做好市场资源的优化协调,方能实现优化民生。 (三)公共支出能优化市场调节 公共产品的全面供应,需要政府机构提供合理的补助管理模式。由效率以及公平的角度来讲,较为契合的是,政府组织可通过间接生产,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借助市场秩序的有效管控协调,采用有效的支出预算管理规划,对经济实现刺激影响,进而营造公平有序的公共产品管理供应环境,吸引多方参与实践活动,进而通过良好的公共支出模式,实现市场的优化调节。 (四)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实现法治化公共经济管理 为优化改善民生,公共财政制度应予以全面完善。当前显着的民生问题在于供应有限,因此应优化调节财政支出体系结构,有效缩减非公共性投入支出,使服务投资向着公共服务的模式发展,并将重点制定为公共教育服务、社会与医疗保障服务,扩充公共投入至民生范畴领域之中,全面给予公共产品服务以有效的支持,方能优化改善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为完善制度保障,应持续丰富公共事务,合理应对逐步复杂多元的公共问题。政府机构也应持续优化公共经济的实践管理效率,合理应用法律工具,实现公共经济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完善法规体系,组织开展规范的公共经济实践活动,将法律体系引入其中,做好公共经济实践与权责职能的明确规范,令公共经济真正的依法、守法,实现预期目标,在制度层面上全面保障民生利益。 三、强化公共经济管理,优化改善民生 为全面改善民生,保障公民利益,公共经济管理还应明确同改善民生的核心联系,并基于改善民生的核心诉求实现优化调节。政府机构应合理转变工作职能,健全公共服务模式,优化公共服务管理。政府应承担起必要的满足民众公共需求的核心职能,将公共资源有效的倾斜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层面,进而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持续优化与民生的良好改善。 同时,还应提升公共政策的合理公平性,实现科学决策,引入民主化管理,完善群众积极参与制定并监督决策的科学管理制度。应通过全面调研、综合评估、合理决策、有效执行、优化监督管理,通过政策保障推进社会各类资源的合理公平应用与分配。 财权向中央集成、事权下放的管理模式,将令保障事业、服务管理以及公共产品服务较多得由地方政府部门担负。基于其财政能力的限定,以及融资渠道的有限,会对公共事务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公共产品服务的整体质量与可靠性。为此,应有效提升民生工程的实效性,通过有效划分、明确权责,做好中央和地方的公共经济良好协调、优质社会管理,承担必要的权责,方能提升公共经济管理水平。再者,为维护大众合法权益,应注重群众诉求表达,拓展政务公开。应在进行公共利益管理以及事务决策制定阶段中,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创建有效的公众表达诉求、传达信息的良好制度,发挥媒体桥梁作用,丰富舆论渠道。民生决策管理中,应真正令大众全面参与,通过开放研讨,明确各方利益需要,全面改善民生,实现科学发展。 四、结语 总之,强化公共经济管理非常重要。我们只有明确公共经济发展同改善民生的客观关系,研究民生经济的重要影响作用,方能真正地体现民意,服务大众,提升公共经济核心水平,实现共赢发展。 公共经济论文:对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中的教学研究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其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学科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的教学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关注公共管理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维模式。〔1〕然而,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将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公共经济学教学问题作出基础性框架分析,可望对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产生一些有益启示。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经济活动思维与公共管理问题结合起来。对于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学会应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公共管理问题。一般公共管理类的本科生都已经学过初级的西方经济学,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未真正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惯性。 第四,必须合理区分公共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的不同。我国的财政学教学往往以制度描述为主,教学的重点多是放在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财政现象上。而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要凸显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学科外延上要着重分析如何建立廉洁高效同时又兼有地方与中央两个积极性的政府公共部门,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编写与选用时审慎选择。与此同时,也应在公共经济学的考试方式方法与考察重点上有所侧重。 公共经济论文: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字】财政学,公共经济学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以“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s Economics)等名称命名的译着和着作很多。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陈共、平新乔、张馨、高培勇、郭庆旺、杨志勇、华民等都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分析。从国际上看,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比较详细的主要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由《国际税收和财政》杂志在 1994年发起的一次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刊及由《公共经济学杂志》在2002年的一次纪念其创刊而由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分析。此外,由于引进的西方文献越来越多,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二、问卷的评介与分析 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学的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全球性网络调查。我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查受到来自这些经济学家的数十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我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本文就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回信(见附录①)和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介。 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认为,财政学主要是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税收方面,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大量的与支出政策相关的问题。他认为,医疗保健和医疗援助以及残疾人保险和失业保险都是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财政学的领域。 他附件的文章中研究了公共经济学30年(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发展演变、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角色的一门学问。因为这一角色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成为一个持续演变的领域。一些核心问题被持续关注,例如对不同商品的税率结构应该如何设置;而还有一些问题,例如对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进行改革才是最优等等,最近才成为研究的中心。经济学其他一些分支领域的理论与实证进展为公共经济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推动了对其中一些长期存在问题的研究。反之,这一领域出现的问题又推动了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近30年是公共经济学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理论和经验上的重要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对诸如各个税种的效率和归宿这样的核心问题的理解,以及对社会保障项目的经济效应以及最优的制度安排的认识。在公共经济学相关经济理论以及支持复杂政策评价的实证分析等两个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过去的30年间,公共经济学的各个不同部分的进展有快有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的研究进展是经济理论在次优税制设计问题上的应用。在70年代晚期以及80年代,家庭和企业数据库的出现促成了人们对税收激励以及其他因素如何影响经济人行为问题的探索。继而公共经济学的经验研究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应用计量经济学家也把他们的研究兴趣转向公共财政问题。90年代,实证政治经济学和相关领域的迅速扩张尤为显着。 公共经济学中的很多应用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促使了这一领域里几个二级专门学科的兴起,诸如老年经济学以及教育经济学。这些领域中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不仅关注那些广布于公共经济学范围内的问题,而且也利用其他分支领域发展起来的真知灼见和方法技巧,例如医疗经济学、人口学以及劳动经济学等。 波特巴认为,过去30年发展变化的重大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所得课税对家庭行为的影响;社会保险项目的激励效应;资本所得税的效率和归宿;赤字和跨期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实证政治经济学;最优所得税和税种的设计以及转移支付等。未来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则包括了:环境经济学和最适次优政策;老龄经济学;私有化和政府的范围;开放经济中的税收和支出政策;最适社会保险项目的设计;征税与家庭和企业的行为;在生命周期视角中的税收和支出项目以及国防经济学等。 罗宾?鲍德威认为,“公共经济学”这个词语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采纳来取代财政学的,这是因为财政学这个词语似乎是太狭窄了。特别是,许多学者认为财政学太多地集中在筹集收入(税收),而公共经济学则是一个范围更加广泛的词语。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政府在税收、支出、社会保险和管制等所有的制定政策问题。人们认为财政学这个词语太狭窄了而不能代表本领域的更广范围的研究对象。然而,这两个词语现在都被使用着。他猜测这大概是英语的一般常见问题,有很多词语都有大致相同的意思。 拉本德拉?扎哈认为,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重叠的。但是,财政学的研究范围是太狭窄了。财政学几乎是完全研究政府预算的操作(尤其是税收和支出),而公共经济学涉及的更多的是公共部门对经济的干预,它包括了诸如管制和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财政学权威理查德?马斯格雷夫的《财政理论与实践》是全球各个大学 本科生普遍使用的教材,是财政学的经典着作。马斯格雷夫1959年出版的《财政学原理》提出的财政“稳定宏观经济、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三职能说成为后凯恩斯经济学政府干预经济的代表观点,是现代财政学的奠基之作。他在回信中指出,他写的《财政理论与实践》是30年前完成的着作,他尽管已经94岁高龄,仍然关注财政学的发展变化。他称,他非常后悔看到了财政体制所发生的显着转变。他那一代人还认为财政的建设性和积极作用是对市场的必要补充,应该尽可能少的干预市场。但是,马斯格雷夫一直坚持不懈地认为,公共物品、公正和有效的税制以及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中的经济作用是在财政学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基本观点。他认为,“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显然是有着明显差异的。财政学仅涉及到公共政策的财政工具;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贸易政策、反托拉斯政策和各种形式的管制等所有的工具。他也注意到,许多问题可能是需要许多工具才能解决的,所以,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可能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同时,还有通过共同的预算政策将一串财政工具合并起来的情况。 马丁?费尔德斯坦称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出现了转型。他认为自己当初入门学习的理查德?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学原理》(1959)开启了财政学的新纪元,但是,计量经济学研究方面论述的不足反映了当时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同样,马斯格雷夫只是讨论了政府支出的一般原则,其经典着作没有论及政府支出的具体方面,而这也就成为以往30年中公共经济学研究的课题。在论文中,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交替使用的。 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财政学理论方面的这些发展其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们在许多重要的财政学问题上,对庞大的专业思想体系进行了分类。尽管它们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表明了一些早期观点的各种错误,提供了基本的分析见解。第二,他们吸引了一代优秀的大学生转向公共经济学领域;其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继续理论研究,而是完善了财政学理论基础,这种新理论的严谨性对他们的实证研究是有益的。 公共经济学方面实证研究的发展将过去30年的研究与以往所有研究区别开来。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高速计算机、可以依赖的经济计量软件和可读大量数据的机器。这些发展,复杂的经济计量技术和标准装备的大学生对公共经济学实证研究的革命都是关键性的。对税收的计量分析研究成果等实证研究深化了我们关于税收对个人风险影响、税收对公司融资政策的影响以及在经济增长背景下分析税收问题的意义的理解。 财政学研究这种演变的第二个主要方面,一直就是扩大研究主题的范围,它涵盖了政府支出和税收。研究焦点的转移无疑是因为受到政府支出大量增加的刺激。财政学领域因此从研究为基本的政府服务融资的税收转变到公共经济学领域,看到了更宽范围内政府支出的效果。政府支出增加的大部分是为了社会保险项目,公共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正好与之呼应。社会保障养老金、事业保险、工人的补偿金、老年保健医疗和穷人医疗补助计划的增加给理论和实证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20世纪70年代,对稳定政策的分析已主要转向宏观领域,更加强调金融政策,而不仅仅研究通过改变预算赤字和盈余的财政刺激的各种变量。然而,财政学研究如何利用税收规定(如投资税收抵免和折旧扣除)以反周期的方式来刺激企业投资。财政联邦主义也成为了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即分析这些政府如何选择它们的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更高一级的政府政策(包括地区财政补贴和匹配财政补贴)如何影响这些选择,以及税收和支出方面形成的地区间差异如何影响私人部门的为政府计划的效果。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马丁教授认为征税和支出问题将继续对公共经济学研究提出挑战。 哈威?罗森的《财政学》目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教材之一。作为马斯格雷夫和费尔德斯坦的学生,他在其《财政学》教材①的前言中写到:“财政学领域已经与上一代有很大不同了。在理论方面,财政学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将对政府开支和政府的分析用基本的经济理论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一个主要的例子就是最适税收(optimal taxation)的文献。最适税收就是试图使用标准的经济工具而不是根据一套特别的税制设计原则为政府的财政行为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证方面,最为激动人心的发展就是为了理解支出和税收政策如何影响个人行为和政府本身如何制定政策而广泛应用了计量经济学的工具”。他认为“财政学的发展都是充满着歧义的”。但是他坚定地认为,财政学就是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是分析政府征税和支出政策的一门经济学学科。 河野正道教授认为,日本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公共经济学的父母是金融(父亲)和福利经济学 (母亲)。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是次优、公共物品定价、最适税收、最适补贴和外部性等问题。公共经济学涉及的是效率和微观经济特征的问题。而财政学(日本语) 则在某种意义上涉及的是宏观经济问题。按照他的理解,财政学是金融(融资)学的一部分,是日本语中很传统的财政学(日语)。现在,金融(融资)不仅仅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财政学,也是私人企业的财政学。这就是为什么它们使用这些词语的原因。他认为,财政学专门研究政府(公共部门)的融资活动。 此外,法国已故着名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也认为,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领域中政府如何干预的一门学科。它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财政学逐步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独立的学科,其标志就是1971年创办了《公共经济学杂志》。 总结几位经济学家的观点,他们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关系的认识也是存在歧义的:(1)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一回事,都是研究政府作用的,只是题目的变化而已,“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是相互替换使用的。(2)存在传统财政学和现代财政学的区分:传统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收入,特别是税收方面,而现代财政学则更多地以政府开支为研究对象。(3)公共经济学是从财政学演变而来的,并且是在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创建的;(4)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有很大不同。财政学研究政府的收支活动;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除了政府收支之外的其他方面的问题,比财政学宽广。财政学主要研究的是宏观问题,而公共经济学则侧重于微观问题。 三、借鉴与认识 国外这些学者的观点对我们国内学者认识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当代国内的经济学范畴中,“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实际上是一回事,公共经济学和财政学是一脉相承的。首先,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已经大致趋同。其次,不论是章节的安排还是对问题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对“国家 (或政府和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研究”,尽管在某些细节上有所侧重,但是,相比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财政学”仅仅研究“国家和君主的收入”来说,“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都把研究重点转向了“政府(公共部门)收入、政府(公共部门)支出、政府 (公共部门)财政政策以及政府(公共部门)收支和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上来”。笔者认为,当代“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都是兼容并蓄的,融合了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当代“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并没有质的区别,而作为名词和概念来说,英文Public Economics能够涵盖更多的经济研究领域和范畴,用它代替英文Public Finance(公共融资)成为“研究国家(政府和公共部门)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科学” 也是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就像早期的经济学 和现当代经济学,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是不同的,甚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经济学”依然是“经济学”。当然,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经济学发展的进程加速,学科之间交融、分化的现象也越来越剧烈。值得注意的是,“公共经济学”对宏观财政政策的研究越来越少,而转向微观基础的研究之中。此外,在宏观经济学中所涉及的有关政府融资问题的讨论也逐渐从“公共经济学”中脱离出去,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范畴。但是,就此否认“公共经济学”和当代“财政学”的一致性结论,笔者认为可能有失偏颇,毕竟这只是学科发展的演变过程,而没有涉及到理论上质的区别 公共经济论文:公共经济存在的依据 [摘要]本文从需求角度出发探讨公共经济存在的依据,认为公共需求是研究公共经济的逻辑起点,是公共经济存在的根本依据。公共经济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并不是源于市场失效,而依赖于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市场失效只是为公共经济的扩展和延伸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关键词]公共经济;社会公共需求;公共产品 公共经济(public economics)是随着政府经济活动的迅速扩展——从财政收支活动扩大到直接介入生产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部门生产,宏观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以政府经济行为的效率与公平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学科。传统的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的收入问题,与其相比,公共经济学不仅大大拓展了研究领域——增加了政治过程和政府行为的分析、公共支出的分析等,而且改进和完善了研究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着名的公共经济学大师如马斯格雷夫等纷纷以公共经济替代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这种改变意味着财政学科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问题的提出 1.关于公共经济存在依据的两大理论 关于公共经济存在的依据,西方主流观点认为是市场失灵。该观点以福利经济学为基础,以市场失灵为逻辑出发点,把提供公共物品作为公共部门活动的基本内容,把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作为活动的目的,把公共选择作为公共部门决策的政治过程,形成了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的财政理论。从亚当·斯密开始,英国学者的传统思想认为,市场是主导,而公共部门是一种例外,只有产生特定的市场缺陷才需后者介入。如亚当·斯密认为受多种力量和动机驱使的人类,在“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相互交往,产生合乎社会需要的结果。欧洲大陆经济学家的传统思想尤其是德国经济学家的传统思想,则是从两方面来看经济体制,认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天生是平等的,如谢夫勒提出了“按比例满足”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的规则,但没有成为主流。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主流承认现有的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形式,是以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为起点论述公共经济的存在。我国的当代财政学者大多数也持有这种观点,如张馨等学者就从市场失灵出发提出了要构建公共财政框架。该派观点是从供给角度为公共经济寻找理论支持,探讨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事实上,市场失灵只是为公共经济的存在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并不是必然,而公共产品只是公共需要的表现形式,以其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存在缺陷的,这在后文中将加以详细论述。 关于财政存在的依据另一种观点是由社会公共需求论提出的,该派学者认为财政存在的依据是社会公共需求。这一流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共鸣,何振一是社会共同需要论的提出者。他指出:“所谓‘社会共同需要’,区别于生产单位、集团和个人的需要,但不是这些需要的简单加总,而是马克思所说的一般需要。它是‘社会’的共同需要而不是任意的‘共同需要’。”他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这就是财政范畴的一般本质或内涵……”社会共同需要论在80年代初期风行一时,很快就冷却下来。这是由于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没解决财政的“公共性”与“阶级性”同一的问题,但它以“公共性”问题作为核心问题来研究,具有很重大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渐确立,我国财政学者开始探寻传统的财政理论与西方公共财政论的共同点,力求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实现双方的融合。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共同需要论又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有的学者认为“共同需要说实际上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上的”,“90年代之后,共同需要说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有的学者则假设“在共同需要论的基础上发展公共财政论很可能是中国财政学的发展趋势”。 2.本文观点 本文认为,公共经济存在的根本依据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我们试图从需求角度即从社会公共需求出发来分析公共经济存在的依据。基本逻辑认为:社会公共需求的客观存在是公共经济存在的依据,公共经济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而市场失效仅仅为公共经济的扩展和延伸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里提到的社会公共需求不同于社会共同需要论的关于社会公共需求的定义——其理论基点认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而现代财政理论已经普遍认可马斯格雷夫的财政具有三大职能的观点,本文研究的社会公共需求是一种集体性消费,具有了新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需要,可以分为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两大类型。前者是指作为社会公众集体中的个体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消费者通过支付货币购买商品和服务得到满足,这种需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我们首先采用排除法对社会公共需求进行定义,即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需要而言的,是除私人需要以外的需要。显然这个定义忽略了公共需要源于私人需要这一特性,也没有揭示出公共需要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对这个定义作初步地补充: 一是公共需要源于私人需要,并且是私人需要的有机合成的集合体(不是私人需要的简单加总)。 二是社会公共需求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与私人需要相对应,公共需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意一个给定的需要水平,增加额外的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的产品的成本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引起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某些人公共需要的满足并不排斥其他人公共需要的满足。 社会公共需求是指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以公共产品形式来满足的共有需求。它是共同的私人需要的集合体,通过公共产品来表现,是一种集体性消费。对应于私人需要通过私人产品来满足,公共需要通过公共经济提供公共产品来满足。它可以分为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社会公共需求,前者是指拥有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一致形成的需求共同体;后者是相对于同质而言,是指拥有共同的根本利益,不同的具体利益,多个子集团所组成的集团的需求。社会公共需求在不同社会阶段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主要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共需求。 二、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是公共经济存在的根本依据 1.公共需求与公共经济 (1)公共需求与公共产品 需求是对物或服务的一种欲望,社会公共需求是政府以公共产品形式来满足的共有需求,公共产品只是公共需求的表现形式。正如前面提到的,需要一般可以分为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产品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是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根据其范围不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共产品即纯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严格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广义的公共产品,除纯公共产品外,还包括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二者至少有一种存在的产品。结合公共需要的特征很容易得出私人产品不能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结论。 共同的私人需求的有机组合构成了社会公共需求,社会公共需求通过公共产品来表现,公共产品可以满足私人需求,但当公共产品对应于社会公共需求的满足时,其目的具有公共性,不能拿公共产品用于私人目的。社会公共需求必须由公共产品来满足。一是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其具有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本质特征,这使得公共产品所固有的职能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二是私人不可能也不愿意(不含有政治目的)提供公共产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人类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这种公共需要的存在,才导致了政府的产生和形成。韦伯和马克思都从公共工程的组织角度阐明了政府存在的原因。边际革命发生后,人们更是逐渐意识到,政府的活动也能带来效用。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给出了一般均衡的解释,并指出在满足一些条件的情况下,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可以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2)公共需求和公共经济 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在于人类社会的组织要比任何动物世界复杂得多。正如亚当·斯密强调指出 的,人类社会组织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分工。经济社会以来,从来没有过私人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绝大多数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提供的,相反是人类自身瓦解了公共供给方式,在私有制产生以前,共同需求——人类的根本需求和具体需求是一致的,私有制产生以后,私人需求才从共同需求里独立出来,在生产力发展到有剩余产品的时候,才产生了对某个物件的独占意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于不断分化、分工,公共权力分散,但公共需求一直客观地存在着。 从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看,可以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其中私人部门即指市场,而公共部门狭义来说指政府,广义来说除政府外,还包括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集团、团体和组织,如民间组织和国际性组织。作为不同的主体,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在理论上都具有参与公共产品配置的可能,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市场更加注重追求效率,市场不能或不愿承担的责任逐渐由政府承担,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和市场提供私人产品是专业化分工所决定的,是一种自然属性,是分工规律演变使然。 2.同质性与异质性公共需求的存在形成了公共经济的多层次性 由于个人在收入、文化、信仰和地区等方面的差异,公共需求有群体性差异,难免形成利益集团,整个社会资源是被瓜分的。基于此,社会公共需求可以分为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社会公共需求,前者是指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一致形成的需求共同体,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公共性,其实质反映了社会全部成员的共同意志;后者是指拥有共同的根本利益而具体利益不同,多个子利益集团所组成的利益集团的需求,它源于社会需求的私人性,即社会需求首先要能够体现私人的需求。正是因为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具体利益相异,所以有必要选择一种机制去协调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暴力机制在现代社会是不文明的;阴暗机制扰乱社会的稳定,是非理性非道德的;社会机制缺乏权威性;市场机制在协调上力量不足;现代政治机制具有强制性和文明性,对少数人执行强制统治,文明的一面体现在民主机制上,在直接民主制下,各个利益集团可以直接投票表达自己的需要,这种方式适应于小范围如社区内;在代议民主制下,通过选择人代表表达自己的偏好,在既定的投票规则下协调利益冲突。可见,政治机制相对而言是最优的,但并不排除其它机制的共同使用。这表明公共需求是公共经济存在的依据。 前文已经论证公共需求是公共经济存在的依据,那么在存在同质性和异质性需求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将如何分工呢?事实上,由于公共需要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存在,公共经济也具有层次性。关于公共经济的分权代表性理论有:一是蒂布特的“以足投票”模型,该理论首先从公共产品入手,假定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具有相同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居民会自动聚集到某一地方政府周围,居民的流动性会带来政府间的竞争,一旦政府不能满足其要求,那么居民可以“用脚投票”迁移到自己满意的地区,结果地方政府要吸引选民,就必须按选民的要求供给公共产品,从而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其实,公共产品只是表达公共需要的媒介,政府采取的行动的逻辑起点不是公共产品而是如何满足公共需要,只有需要得到有效满足,官员的选票才可能得到最大化。二是奥茨在《财政联邦主义》(1972)一书中,通过一系列假定提出了分散化提供公共产品的比较优势,即奥茨“分权定理”:对某种公共产品来说,如果对其消费涉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并且关于该公共产品的单位供给成本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相同,那么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效率的产出量提供给他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的任何特定的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率得多。因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公众,更了解其所管辖区选民的效用与需求。也就是说,如果下级政府能够和上级政府提供同样的公共产品,那么由下级政府提供则效率会更高。有关公共经济分权理论的解释,除此之外,还有斯蒂格勒的“菜单”理论和布坎南的分权俱乐部理论等。 从性质上看,社会公共需求从本源上可分为同质性与异质性需求。同质性的公共需求容易推断由较高一级的政府来满足,尤其是全国性的同质性需求,由中央政府来满足;异质性公共需求的存在要求提供独特的公共产品,如果中央政府对社会公众具有完全信息,那么它就能有效满足这两种公共需求,而现实经济生活中中央与公众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地方政府相对而言具有信息优势,更容易了解民众信息和需求,特别是在联邦政治市场,政府官员任命的程序是民众选举的,选民的意志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官员对民众的偏好比较了解,能更好的满足异质性公共需求。可见,一般而言,中央满足同质性公共需求,地方政府满足异质性需求,这就形成了公共经济的层次性。 三、市场失灵为公共经济的扩展提供了可能 1.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市场失灵是指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况,原因是当商品或服务的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不匹配时,市场无法或不愿意提供该类产品或服务或提供的数量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是一种资源的无效配置状态。一般而言,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有四点:一是垄断;二是信息不对称;三是外部性;四是公共产品的存在。 简单来说,市场失灵一般有两个原因,即市场势力和市场的不存在。(1)市场势力,如果某些人和厂商是价格制定者,那么资源配置一般是低效率的。因为一个拥有市场势力的厂商可能会通过减少供应的方式将价格提高到成本之上,这样用于商品生产上的资源变得不充分了,帕累托最优遭到破坏,出现市场失灵。只有当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成为价格接受者的时候,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才得以成立;(2)市场的不存在。对一种商品来说,如果市场不存在,那么很难预料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实际上对某些商品来说是不会有市场的(如贫困保险,因为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市场的不存在而可能出现的另一类低效率就是外部性,即一个人的行为以一种现存市场以外的方式影响到另一个人的福利的情形。 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都对公众私人需求的满足形成了威胁,而这种威胁却是私人部门很难化解的,于是对于化解此类威胁的需求形成了一种较为隐晦的公共需求,它不同于作为满足公共需求直接表现的公共产品,它的需求层次更高,但却是维护整个经济体持续稳定发展,即最高层次的同质性公共需求的保证。依据公共需求而存在的公共经济,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满足这两种公共需求。 2.市场失灵为公共经济的扩展提供了可能 市场存在失灵并不意味着必然要由公共经济来弥补,市场失灵下的公共需求也并非必然以公共经济的方式来予以满足。在不同经济体、不同经济领域中市场失灵的程度不同,对公共需求的满足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存在多种弥补方式。对于公共部门而言,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公共需求的满足可以选择通过公共经济来实现,或者通过第三部门来解决。 从市场运行的角度出发,垄断的存在破坏了市场有效竞争的机制,损害了消费者的福利,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破除垄断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也是对公共需求的满足,尽管此类公共需求并不像教育或者国防那样属于显而易见的公共需求,但却影响着每一个个体需求的满足。如果是市场势力形成的垄断,公共部门可以选择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对其进行打击,或在保证 企业一定利润的情况下实行政府限价;对于存在自然垄断的行业,可选择由公共经济进入,或实行由公共部门生产并提供或实行市场化生产由公共部门提供这两种方式。 对于公共产品而言,其本身即直接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纯公共产品毫无疑问地要通过公共经济的方式来提供,但可以以市场的方式来进行生产。对于混合公共产品而言,就存在混合提供的问题,要视公共产品的种类和性质来确定公共经济和市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对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而言,情况比较复杂,既可以通过公共经济的方式来解决,也可以通过市场自由交易,如在满足“科斯定理”的情形,可以通过界定产权来解决。如外部性中最常见的污染问题,既可以通过公共经济征收“庇古税”的方式,也可以在市场交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信息不对称更是如此,既可以通过立法来强制披露,或保证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弱势一方的利益,也可以通过公共经济的方式收集并信息。 由此可以看出,存在市场失灵情况下,对于公共需求的满足方式是多种的,并不必然需要由公共经济来满足。换而言之,市场失灵仅为公共经济的扩展提供了可能而非必然。而公共经济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如强制性和规模优势,使公共经济满足公共需要这种可能性最大可能地变为现实性。公共经济不是替代市场,而是市场无法直接配置资源的领域和市场无效、低效的领域,是市场效率无法波及的具有市场缺陷的领域。 3.公共经济的扩展是以公共需求的扩展为依据的 100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机制日臻完善,近几十年里,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市场机制也在不断的发展,而同时各国公共经济的规模和范围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张,这并不是因为市场失灵的程度和规模日益加深,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需求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复杂,使得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存在的公共经济持续扩展。满足公共需求的产品[1],其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也就是说,随着社会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满足公共需求的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这种产品已经越来越趋于非生活必需品。当一个群体的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其公共需求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范围也会越来越大,层次也会越来越复杂。 此外,私人部门的日趋完善,使得原有的一部分公共需求可以在市场中得以满足,但又使得一部分原来由市场满足的需求转化为要由公共部门来满足,同时伴随着私人部门的发展引致而来的公共需求骤增。公共经济的扩展也就在所难免。公共经济的扩展同公共经济的存在一样是由公共需求决定的,市场失灵只是为公共经济的扩展提供了契机,而不是公共经济存在和扩展的必然因由。 公共经济的存在、发展和扩张都是建立在满足公共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公共经济的范围以及公共经济对市场的影响程度也要以公共需求的满足为限,一方面从公共部门的历史演变来看,公共需求一直客观存在,市场失灵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出现的;另一方面当今的经济学研究主流是从需求角度出发,以公共需求为逻辑起点,研究如何更好地满足公共需求也成为公共经济的主题之一。可见,虽然市场失效为公共经济的存在提供了可能,但根本性、永续决定的是公共需求。 公共经济论文:论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研究述评 公共经济管理是在公共经济学拓展和丰富传统财政学研究主题而形成新的学科范式、新公共管理运动掀起的管理主义浪潮在公共部门日益盛行的学术背景下形成的。它是一个多重理念、价值、工具和方法的总和,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重叠、相互渗透的综合研究领域。公共经济管理是为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包括非营利组织、公共企业等主体对自身及授权干预的经济活动的管理。这种管理应体现对公私部门互动方式和范围的合理性考量。当前公共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研究路径构成了公共经济管理研究的理论来源与基本思路。公共经济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在理论体系、主要议题的问题导向性研究以及实证分析方面还有待于充实和提高。随着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公共经济管理必将朝着更加成熟、完备和规范的学科体系转变。 一、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产生的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公共经济学概念和体系形成,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时期。在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界深入探讨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公共部门转变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方式的特定背景下,这两股学术潮流齐头并进式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政府参与和管理经济活动的模式。如果说公共经济学体系的形成拓展了财政学关于政府行为的研究范围、夯实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那么以强调竞争和效率、“引私入公”为主要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则是管理主义在公共领域的强力渗透和推进。 继20世纪30年代初的大危机颠覆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信条,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又暴露出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局限。在对两个理论极端的追从中得到教训的学者和政策实践者们,开始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功能和关系,并努力寻求它们之间的合理边界。虽然市场失灵不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必然理由,政府本身也存在失灵,但在纠正市场失灵更有效的机制出现之前,公共部门是唯一可能的选择。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正如瓦格纳定律所揭示的那样,人们对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与数量的需求不断上升,而经济活动与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则日益增强。伴随着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民众对社会价值公正分配的呼声渐高。这都导致公共部门干预经济活动的范围和程度大大超过了以往。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是让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力度。公共部门参与经济活动和管理社会事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极大地考验着政府经济管理的总体能力 ,使公共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地加强。英国学者吉姆·汤尼森指出,在新形势下,政府的总体能力,尤其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是一个经济体成功与否的关键。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给公共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有关经济管理的新理论范式,以有效回应这些挑战。 在学术背景上,公共经济管理研究的开端和发展受到新公共管理运动掀起的管理主义 浪潮的深刻影响。管理主义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强调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角色在公共领域的运用,主张公共部门仿效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如果把经济学对其他社会学科的普遍渗透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则管理由于其在实践中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也不断为其他学科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是名副其实的“管理学帝国主义” 。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创的以管理替代行政的趋势,各种以管理命名的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还有高校里开办的数目繁多、规模庞大的管理学院,都是管理主义盛行的明证。管理已成为继土地、劳动和资本之后的“第四要素”,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绩效 。 管理学和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两大主力学科,也出现了交叉融合的局面,且融合交叉的范围、领域、层次都有所扩展。在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大都兼有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两栖性,几乎难以分清其为纯粹的经济学和纯粹的管理学 。一个简单的 公共经济论文: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中的教学研究 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其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学科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的教学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关注公共管理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维模式。然而,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将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公共经济学教学问题作出基础性框架分析,可望对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产生一些有益启示。 一、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对公共经济学的学科再认识 公共经济学脱胎于财政学,在与政治学交叉后又分支出了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与财政学、政府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也有着交叉、渗透和关联。 根据最一般的定义,公共经济学是对经济效率、分配和政府经济政策的研究。这一学科包含的主题相当分散,如应对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逃税的动机分析,以及对官僚决策的解释。为了涉及所有这些方面,公共经济学已经从原先仅仅注重研究政府征税和支出,演变为现在关注政府与经济互动的每一个方面。公共经济学试图同时理解政府如何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决策。〔2〕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经济、效率、科学和理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价值取向,凸显管理技术和专业管理在公共部门与公共领域的运用,认为公共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模式和思想。〔3〕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行为往往使得公共产品提供者抬高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抑或通过权力寻租以谋取部门和私人经济利益,加上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软约束带来公共部门高昂的运行成本,致使公共部门效率低下。针对这些弊端,新公共管理的倡导者呼吁必须革新与再造公共管理的流程和模式,于是管理学与经济学开始强强融合,相互渗透。〔4〕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的教学中也因此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及决策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5〕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作为公共管理类公共基础课的公共经济学学科有其特定的属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它的特定涵义:第一,它是一门经济学,但却不同于传统财政学仅着重制度描述,而注重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直接配置资源的活动,不包括政府使用经济杠杆引导资源配置的间接调控行为;第三,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活动的决策机制,突显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第四,活动的主体是政府,但同时也包括公共企业和其他公共部门。 二、公共经济学在公共管理类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公共经济学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主要经济效应及其与社会管理目标的关系,研究体系以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两大理论作为支柱,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收支、预算管理、公债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为主要内容。 目前,在公共管理类教学实践中,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衔接不够、缺乏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教材、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知识背景不同造成接受程度不一、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不过最突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学生层面来讲,在学习过程中,公共管理类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文科出身较多,他们对公共经济学中出现的模型公式以及数理推导理解上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经济社会效应的正确理解,也因此降低了同学们对公共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另外,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类本科生接受的西方经济学多是在一个学期讲完,而经济类本科生往往用两个学期来讲授,因此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训练和熏陶方面不如经济类本科生那样规范和熟练,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庞大,综合性较强,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来讲,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尚属一门崭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与把握尚不够清晰准确,教学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科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阻碍了该学科合理的理性发展。这就要求公共经济学的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拷问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建构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公共经济学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直面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建议 笔者在高校从事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公共经济学一线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切身体会,认为公共管理类的公共经济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联动: 首先,应根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就业取向制定不同教学目标。例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介组织从事人事行政管理工作与其它相关管理工作者居多,当然也有诸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我们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扎实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在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方面的职能及其原理,学会分析政府现行的公共政策目标和原理,着重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组织协调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民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当然也有不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因此,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入与公共支出职能、相关公共政策及其原理,了解政府税收制度和政府管制制度,擅长组织协调、规划及人际交流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入政府机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各级工会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与管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不少。因此,我们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设计为: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府公共收支职能与原理,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安排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税收、预算、公债、国家管制等基本原理与制度,着重培养扎实的理论分析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与实践能力。当然,在总体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多维度,使学生对公共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会观察公共经济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公共部门运转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其次,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应灵活设置,体现不同的教学重点。依据公共管理类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税收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政府间财政关系等内容;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公共管制、财政政策等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重点应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预算管理、公债理论等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经济活动思维与公共管理问题结合起来。对于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学会应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公共管理问题。一般公共管理类的本科生都已经学过初级的西方经济学,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未真正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公共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惯性。 第四,必须合理区分公共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的不同。我国的财政学教学往往以制度描述为主,教学的重点多是放在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财政现象上。而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的公共经济学教学,要凸显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学科外延上要着重分析如何建立廉洁高效同时又兼有地方与中央两个积极性的政府公共部门,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编写与选用时审慎选择。与此同时,也应在公共经济学的考试方式方法与考察重点上有所侧重。 公共经济论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公共经济政策分析 摘要 政府需要根据本国资源禀赋和产业竞争力的实际制定和执行灵活的公共经济政策,以使本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方面,美国公共经济政策的变迁为我们提供了榜样。文化产业具有特殊战略地位,它有助于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与继承,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比较优势产业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政府应通过发挥主导作用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关键词 文化产业;政治经济学;发展战略 发达国家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竞争力,围绕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机制定公共经济政策。他们的经验表明,适当的制度与法律、国家行政与对外政策,是在国家福利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支持。现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改善国民经济结构、主导全球经济的战略产业,因此,在公共经济政策的视角下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非常重要。 一、公共经济政策的作用:以美国为例 在中国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普遍推崇英美的自由市场模式。因此,通过对美国在不同时期的公共经济政策的变迁(经济组织形式、经济政策和战略产业)进行回顾,可以加深我们对公共经济政策作用的认识。 (一)自由竞争时期美国的公共经济政策。最开始,作为美国雏形的十三个北美殖民地是英国的海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殖民地在经济势力壮大后,抓住英国对北美公共经济政策的失误发起了独立战争。美国实现独立后,英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对美国实行技术封锁,试图使美国继续扮演以前的角色。这时,美国南北双方对产业选择的不同导致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观点的差异逐渐无法调和,于是,爆发了南北内战。之后,获胜的北方用其工商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一了国内市场。当时美国的重点产业是钢铁、木材加工、纺织和日用工业品。美国国力、工商企业经营实力和经营范围的有限性,使得美国对外宣称“门罗主义”。在自身没有实力对全球事务进行干涉之前,试图避免其他强国对自身的潜在势力范围的侵蚀。这时,美国的工商企业组织形式是中小型的私人业主式。内战之后,随着国内市场的统一,促使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方向发展。在这一时期,政府主要扮演“守夜人”的角色。 (二)垄断竞争时期美国的公共经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商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个产业分别由寡头瓜分。寡头们通过操纵市场价格、收买政府官员、资助政治选举等方式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于是,美国开启了进步时代,通过政治与行政的区分、完善文官制度、管制垄断行动,促使社会在经济发展中保持进步。在这一时期,美国大力开拓海外原料和商品市场,抛弃“门罗主义”,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借助日趋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一时期,美国的重点产业是汽车、钢铁、化学和日用工业品。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美国的公共经济政策。二战后,美国累积了超强国家实力,具有了维护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实力和责任感,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组了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美国工商企业的组织形式初步具有了现代跨国公司的雏形,主要通过国际贸易主导国际经济体系。与之相配套,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重点转向了主导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和运行,通过关贸总协定(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世界经济秩序。对内公共经济政策则是通过推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和“伟大社会计划”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时期,美国的重点产业是汽车、石化、化学、生物、军工和航天产业。 (四)金融资本时期美国的公共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使美国政策制定者认识到,国内市场和现有的国际市场体系无法满足生产能力的增长和承担社会福利支出压力。于是,一场致力于提高大型工商企业国际竞争力、减轻国内福利负担的运动被发起,30多年来备受冷落的经济自由主义被奉为新的政治经济学。这场运动就是当时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是追求资源配置效率,破除国内福利政策的桎梏,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追求效率扫清障碍。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是:基于双重标准推动开放的国际市场体系的建立,督促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运动,有选择地实现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利用资本市场确立和扩大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美国的国内公共经济政策是: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推动政府瘦身,在政府管理中引进企业管理的方法。这一时期,美国的重点产业是金融服务、电子信息、军工与航天、文化产业、高等教育和大众餐饮娱乐业。 二、美国公共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在20世纪之前,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并非如今的面目,多为“政治经济学”著作或教科书。政治和经济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前面部分的回顾,应该说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美国经济政策的变迁较为清晰地演绎了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美国的经济组织形式、重点产业和政府的内外经济政策达到了高度的协调。我国的经济学教科书并没有为我们奉献完整的政治经济学,而是经过了选择的经济学,我们从中无法得知国家利益是否存在、是否需要维护以及如何维护。 (二)国际经济的主导权与纵向竞争优势。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推祟,使得我们忽视了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主导权,迷失了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丧失了对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敏感性。在目前的国际经济分工中,发展中国家贡献了主要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分享的利润份额却与之不成比例。发达国家对高科技的封锁、品牌的占有和对国际经济组织的主导保证了他们可以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多的利润。目前的国际经济竞争实质上以纵向竞争为主,即占优势地位的国家与在产业分工中处于末位的国家进行竞争。在这样的市场开放与经济自由下,竞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发达国家控制国际经济主导权的目的就是维持和扩大其纵向竞争优势,要求发展中国家在横向竞争中为其提供廉价的原料和初级产品。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通过战略产业的选择,突破在纵向竞争中位居下游的困境。 三、文化产业的特殊战略地位 (一)传播与传承民族文化与核心价值。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体,文化产品绝非只具有商业消费效用,还具有传播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巨大便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强势国家凭借经济实力、文化与核心价值,可以彻底征服弱势国家,从而通过“锦标赛式纵向竞争”在世界上形成单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于处于强势地位的文化产业主导国而言,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向弱势国家传播其民族文化和价值观,从而为在弱势国家谋求长远的利益奠定社会心理基础,诱导其国民的行为和偏好,配合主导国国家战略的实施,最终服务于主导国的国家利益。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而言,则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保护、挖掘和传播民族文化,维护自己的文化安全与主权。 (二)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比较优势产业。现有的关于国际经济分工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基于经济技术实力的异化的或不自愿的分工,弱势一方往往以自然生态、巨大的社会成本为代价不自愿地参与这场分工。从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即使两国分别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也存在着占优势的一方,双方的合作博弈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总体利益。但是,如果占优势一方进行不合作博弈,被动的还是产业技术层次低、可替代性强的一方。 从文化产业是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比较优势产业的命题而言,其原因主要是:文化产业是以民族文化为根基的,它是内容产业,是表达和传递特定文化符号的、以产业化方式使这种文化符号传播方式实现规模化、大众化和自主化的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每个国家都具有可以产业化的文化资源、容易具备独立的文化产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体系,从而容易掌握文化产业主导权。这是因为,文化产业生产技术的国际纵向分工可以被打破,国家可以避免在国际纵向产业分工中丧失主导权,主导国可以自成体系地进行文化生产从而在国际上形成多元文化产业中心。根本原因是,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文化产品的形态和效用也是多元的。 (三)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产业。传统的产业以经济增长为导向,因此,它追求的是通过理性地组织人力、技术、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发展中国家因为急于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往往毫不吝啬地投入大量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被动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本国自然生态的破坏,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正由于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中国家往往被迫以较多的资源投入和较少的收益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同时也承担发达国家转嫁的社会风险。 文化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原因是:它的生产资源往往是自然的、可以重复利用的,如旅游资源、历史剧作题材和作家的写作能力;它的生产资源往往属于环境友好型,如娱乐演出业;它的生产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文化产业的生产主体是人,劳动者掌握了生产过程和技术,生产过程的异化程度极低;文化产业的消费和传播具有低成本和低能耗性,如娱乐节目的传播主要靠卫星信号,书籍、音像制品的复制成本极低,不需要重复性投入大量资源;文化产业是大众消费型产业,消费的外部性强,方便政府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 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公共经济政策 文化产业的特殊战略地位,决定了我国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竞争力的实际,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成体系的产业技术在这一新兴产业中有所作为。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将不再赘述我国文化资源禀赋和竞争力的现状,而是根据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阐述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公共经济政策: (一)中央政府发挥总体调控作用。由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积累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雄厚的资本实力。因此,为了赢得竞争机会,我们无法完全根据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原则使文化企业从小到大发展和提高竞争力。我们可以在现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升级和改造,将其培育为具有一定实力的、具备参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的领航者。同时,鼓励和支持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央政府应站在维护文化主权和安全的高度,对文化产业进行总体调控,制定发展战略,引导和规范文化企业自觉地实现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维持产业型和事业型文化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 (二)实施“内部市场互补与外部市场纵向竞争”的策略。在统一的国内市场中,奉行横向竞争会造成文化生产资源的浪费,相反,根据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或特色进行市场互补可以在维护区域文化产业特色的同时节约核心文化资源,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实现这一安排需要中央政府通过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生产主体进行利益整合,抑制个体利益对整体利益的侵蚀。在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中,则坚持以纵向竞争为主,通过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提炼产品特色等手段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避免在横向竞争中耗费巨大的资源而仅仅获取微薄的利润,力争通过占领市场制高点分享纵向竞争力增强带来的利益。 (三)地方政府围绕文化资源构筑多元区域文化产业格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因此,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构筑多元区域文化产业格局,形成互补性产业分工,合理延长文化产业链,防止横向竞争。这就需要政府根据总体利益原则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诱导他们根据区域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目前,湖南选择了借助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重点发展现代出版业和传媒业,云南根据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县域文化产业,深圳根据创意人力资源丰富和资本实力强的优势重点发展动漫画产业和高科技文化产业,这些都是理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施多元区域文化产业战略既有助于避免资源内耗,又有助于维护我国文化产业的多元特色,还能充分发挥范围经济效应,优化对国际文化产业消费者的效用。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出现了“文化政绩工程”热,其深层次原因是地方政府找到了新的政绩工程增长点。从事文化政绩工程建设的社会阻力相对较小,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负面影响不容易暴露。因此,需要上级政府和本级国家权力机关加以监督,促使地方政府将有限的文化产业资源切实用于提高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上。 (四)地方政府为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主体提供激励保障机制。品牌建设是市场主体占据主导地位和赚取超额利润的关键,而技术创新是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的基础。现代文化产业生产的复杂性、文化企业间竞争的激烈性,使得单个市场主体难以独自进行自主创新,容易选择忽视长远发展战略,通过低水平复制和降低生产成本开展横向竞争,最终沦为发达国家文化企业的初级产品提供者。因此,地方政府应为文化产业技术创新主体提供激励保障机制,为具有正外部性的市场主体提供融资、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减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可以由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模拟市场机制选取具有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潜力的市场主体,并提供创新支持,在政府和企业间建立收益和风险共享机制,帮助有潜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创新.为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提高纵向竞争力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政府需要根据本国资源察赋和产业竞争力的实际制定和执行灵活的公共经济政策,以使本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方面,美国公共经济政策的变迁为我们提供了榜样。文化产业具有特殊战略地位,它有助于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与继承,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比较优势产业而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政府应通过发挥主导作用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公共经济论文:强化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影响的探讨 一、公共经济管理影响民生的核心作用 优质的公共经济管理,对体现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维护公民权益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社会健康成熟发展的显著特征在于,不仅可以实现公共需求的优化提升,还可以做好产品与服务的合理分配。新时期,公共经济发展中全覆盖、优质共享、民生改善的实践目标逐步被重视,以政府组织为核心,全面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优化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核心任务。 发展公共经济可有效满足民生需求,其内涵以及范畴伴随社会发展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持续拓宽,由传统生存需求,逐步丰富至劳动保障、卫生服务、教育管理等综合需求层面,令改善民生逐步变为当前保护民众利益,实现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根本。政府开展公共经济管理阶段中,需要承担优质服务、提供产品、统筹财政支出等重要职能,契合民生需要。因此应由从多层面入手,制定科学有效的服务管理策略,方能真正改善民生,满足大众需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持续发展。 二、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的影响 (一)公共产品服务可全面满足民生需求 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深入,令民众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水平的提升,更注重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核心需求。而公共经济管理中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则较难跟上需求的扩充步伐速率。基于教育、保障服务与医疗事业呈现的外部产品特征,虽然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私人经济实现,但最为核心有效的供应方仍旧为政府机构。因此,只有政府全面服务社会,优化公共产品管理,方能真正满足大众需求,改善民生。 (二)公共经济职能可推进公平发展 改善民生,并非是部分人群受益,而应是大群体、甚至是整体群众的受益,是全社会生活水平的优化提升,即体现良好的公平性。为此只有借助政府力量,做好市场资源的优化协调,方能实现优化民生。 (三)公共支出能优化市场调节 公共产品的全面供应,需要政府机构提供合理的补助管理模式。由效率以及公平的角度来讲,较为契合的是,政府组织可通过间接生产,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借助市场秩序的有效管控协调,采用有效的支出预算管理规划,对经济实现刺激影响,进而营造公平有序的公共产品管理供应环境,吸引多方参与实践活动,进而通过良好的公共支出模式,实现市场的优化调节。 (四)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实现法治化公共经济管理 为优化改善民生,公共财政制度应予以全面完善。当前显著的民生问题在于供应有限,因此应优化调节财政支出体系结构,有效缩减非公共性投入支出,使服务投资向着公共服务的模式发展,并将重点制定为公共教育服务、社会与医疗保障服务,扩充公共投入至民生范畴领域之中,全面给予公共产品服务以有效的支持,方能优化改善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为完善制度保障,应持续丰富公共事务,合理应对逐步复杂多元的公共问题。政府机构也应持续优化公共经济的实践管理效率,合理应用法律工具,实现公共经济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完善法规体系,组织开展规范的公共经济实践活动,将法律体系引入其中,做好公共经济实践与权责职能的明确规范,令公共经济真正的依法、守法,实现预期目标,在制度层面上全面保障民生利益。 三、强化公共经济管理,优化改善民生 为全面改善民生,保障公民利益,公共经济管理还应明确同改善民生的核心联系,并基于改善民生的核心诉求实现优化调节。政府机构应合理转变工作职能,健全公共服务模式,优化公共服务管理。政府应承担起必要的满足民众公共需求的核心职能,将公共资源有效的倾斜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层面,进而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持续优化与民生的良好改善。 同时,还应提升公共政策的合理公平性,实现科学决策,引入民主化管理,完善群众积极参与制定并监督决策的科学管理制度。应通过全面调研、综合评估、合理决策、有效执行、优化监督管理,通过政策保障推进社会各类资源的合理公平应用与分配。 财权向中央集成、事权下放的管理模式,将令保障事业、服务管理以及公共产品服务较多得由地方政府部门担负。基于其财政能力的限定,以及融资渠道的有限,会对公共事务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公共产品服务的整体质量与可靠性。为此,应有效提升民生工程的实效性,通过有效划分、明确权责,做好中央和地方的公共经济良好协调、优质社会管理,承担必要的权责,方能提升公共经济管理水平。再者,为维护大众合法权益,应注重群众诉求表达,拓展政务公开。应在进行公共利益管理以及事务决策制定阶段中,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创建有效的公众表达诉求、传达信息的良好制度,发挥媒体桥梁作用,丰富舆论渠道。民生决策管理中,应真正令大众全面参与,通过开放研讨,明确各方利益需要,全面改善民生,实现科学发展。 四、结语 总之,强化公共经济管理非常重要。我们只有明确公共经济发展同改善民生的客观关系,研究民生经济的重要影响作用,方能真正地体现民意,服务大众,提升公共经济核心水平,实现共赢发展。 公共经济论文:浅析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共经济学 摘要: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政府间社会保障财政纵向和横向失衡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是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理论支点。社会保障的产品属性需要依据公共产品的特征,针对不同的保障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是分析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划分问题的依据,也是实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前提条件。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体现了分权的关键性特征,即从效率与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实现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政府级次的匹配。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提出了地区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性问题,中央政府只有通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来调节各地区之间的福利差距,才能保证各地区福利水平的大致均等,从而避免居民频繁流动出现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公共产品;公共经济学;财政联邦主义;“以足投票”假说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其中之一是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以及相关资金的分担和转移支付问题。林治芬(2002)运用财政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全部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许晓茵、韩丽妙(2006)运用1996-2004年我国31个省份离退休退职人员保险和福利费用支出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彭海艳(2007)运用ge指数分解法,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及贡献率,并运用gini系数分解法,分析社会保障各项支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柯卉兵(2007,2009)分析了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的现状以及1995-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的演变轨迹。社会保障地区差异过大的主要成因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责任,而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直接决定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强弱,从而引发地区间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的差异。同时,柯卉兵(2008)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内财政关系的纵向失衡会导致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也无财力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公共产品。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过大的现实,是导致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直接原因。所以,要理顺这些问题,必须研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基本理论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周顺明(2000)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概念和原则。李珍(2001)从资金分配量、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指出,转移支付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得以实现的经济支持制度。杨良初(2003)界定了政府间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内涵与范围。刘志英(2006)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进行了分类。柯卉兵(2010)研究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国际经验和道路选择。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和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方面,较为著名的理论有musgrave的财政分权理论、oates的分权定理、buchannan关于分权的“俱乐部”理论、fisher的州和地方财政理论、tiebout的“以足投票”理论以及mcguire对其的补充和完善。其中,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是20世纪财政学的重大发现,它们较好地解决了政府间公共事务的分类以及地方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因而是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理论支点。公共产品的特性与层次性理论、奥茨和马斯格雷夫的财政联邦主义以及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均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公共产品的特性与社会保障的产品属性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公共产品的概念。他将纯粹的公共产品定义为“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萨缪尔森从产品在消费中的非竞争性角度定义了公共产品,并进一步揭示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判断公共产品的主要标准。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或某些人所专有,在技术上难以把不付费的人排除在外,或者说,虽然可以这么做,但是要付出高昂的成本。非排他性同时也意味着非拒绝性,“是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在消费某一产品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消费,某人从这一产品中获益不影响其他人也同时获益。换言之,在产品的收益上不存在利益冲突,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依据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程度大小的不同,公共产品又具体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类。凡是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凡是介于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即只具备一个标准,或者虽然两个标准都不完全具备,但又具有外部性的产品,则属于准公共产品。那么,社会保障产品究竟是属于哪种性质的产品呢?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把社会保障定义为政府以税收作为融资来源,无偿提供给个人的福利。就这一定义而言,显然,私人机构不会生产和提供任何社会保障产品,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政府行为特征,对社会发挥着“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所以,许多学者将其产品属性划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保障不同时具备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因而将社会保障归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品)。有的学者则认为,社会保障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一种产品,是宜于由政府强制提供给公民消费的优效品。 如果我们不愿意穷究概念的话,那么容忍纯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之间存在一个模糊的界限,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比较模糊的处理方法,即认为政府规定的资格或条件越宽松、外部性越强,那么这项社会保障计划的公共产品属性就越强;反之,获得社会保障的资格或条件越严格、外部性越弱,则其公共产品属性就越弱。这样,从社会保障产品提供的具体项目来分析,社会保障就不能简单地归属于公共产品或者私人产品,而应针对不同的保障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源于商品的不可分性,而社会保险的特点是政府从劳动者和企业(雇佣劳动者)所得的国民收入份额中扣除一部分,加上政府的财力补助,集中形成专门基金,在全体公民之间进行统一调剂。政府每年提供的社会保险支出总量是一定的,当风险发生时,每个人享受到的社会保险数量也是一定的。政府社会保险的支出总量是每个人享受到的社会保险数量的加总。可见,社会保险在消费中是可分割的,多提供一个人的社会保险的边际成本接近于平均成本。所以,社会保险是具有竞争性的。 此外,从宏观的方面来看,虽然社会保险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如并不排斥任何人参加社会保险,因为我国宪法规定所有公民都有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但是,其特殊性在于:只有在符合一定的条件或风险发生时,公民才能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险的权利,且公民也只有先尽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才能在风险发生时获得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如果人们不愿意事先缴纳社会保险税(费),且又无外部影响的条件,那么就会被排斥在消费社会保险产品之外。因此,社会保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排他性。可见,社会保险既不符合公共产品的含义,也不满足公共产品所具有的两个特征,而是符合私人产品的定义,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从理论上讲,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也是具有可分割性的。但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最大特点在于,不需要受益与贡献的对等性。因为不论哪一个国家,只要设立这些保障项目,就意味着在符合条件的公众中所有人都可以消费这些福利或救助产品,而不需要消费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所以,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排他性。同时,社会福利设施中的福利工厂、职业介绍所、儿童福利院和各种供人们休闲的娱乐场所以及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环保措施等,这些福利产品多一人或少一人消费,都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变化,因而具有非竞争性。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分配是一种纵向的再分配,是将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向低收入阶层转移,将社会普通公民的收入向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对象转移。这种收入的纵向转移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使基尼系数变小。可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另外,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是依法由政府举办的具有法制性和强制性的公共事业。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社会公民,不论是否愿意,都一律无条件地参加和按规定缴纳保险税(费),具有典型的非拒绝性。但是,对于社会保障中的福利费和救济金的支取、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以及个人储蓄性的养老保险的选择,个人有充分的自由,可以参加消费,也可以拒绝参加。 综上所述,无论从基本理论还是从实践分析,社会保障产品都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排他性、非竞争性与竞争性、非拒绝性与拒绝性,不完全是纯公共产品,而是一种准公共产品。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是有一定区别的,社会保险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社会保障产品的提供不能由政府全包统揽,社会保险应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则应由政府全额负担,从政府预算中列支。 三、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社会保障权责划分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具有两个特征的公共产品并不多,较常见的是受地理和空间因素影响而只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使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其强弱程度也不一样。公共产品特性的强弱之分,使公共产品具有了明显的层次性。布雷顿(breton)根据公共产品提供的地理区域将公共产品划分为地方公共产品、区域公共产品和国家公共产品,其依据是受益范围和效用外溢程度的不同。全国性公共产品(national public goods)的受益范围为整个国家,受益在疆域内分布相当均匀,无论对国外还是对国内,外部性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其效用外溢可使全国居民从中受益。区域性公共物品(regionalpublic goods)是指某一地区的居民能够享用的公共产品,如“三峡工程”的建成将使整个长江流域特别是靠近三峡的几个省区受益。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则局限于某一地区(如城镇、街道),基本上只能让本地区居民受益,且这种受益在本地区内分布相当均匀。 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是分析地方公共经济的重要理论支柱,直接关系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事权、财权的划分,为分析财政体制和各级政府行为目标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职责范围和相互之间在财政收支上的划分原则也就由此而来。不同层次性的公共产品应当由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提供,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提供该公共产品的政府层级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对应性。全国性公共产品应当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应当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则由中央政府主导并视其效用外溢程度大小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合理分担,从而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如果某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提供该公共产品的政府层级不相对应,则会由于产品提供与其受益范围的不一致性而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或“供给闲置”。 作为由政府负责提供的一项重要准公共产品,社会保障产品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划分,是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社会保障产品是由众多具体保障项目组成的体系,某些具体保障项目内部又可分为不同的保障部分,如养老保险产品项目一般由全国统一的公共基础性部分、地区差别性的职业年金和补充保险部分组成。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居住自由呈不断扩大趋势,因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的效益外溢性不断增强。所以,应当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社会保障的全局利益出发,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社会保障权责。凡是属于全国范围内宏观调控的社会保障事务,应由中央政府承担;凡是地区性的社会保障事务,可以由地方政府承担,如决策性、监督性权责应集中于中央政府,而具体执行管理权责应由地方政府负责。同时,根据社会保障产品中的不同构成项目和不同保障部分的不同层次性特征、地域跨度以及规模效益和外溢程度,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责范围,以实现不同层次性社会保障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四、奥茨和马斯格雷夫的财政联邦主义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财政联邦主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茨(wallaee e.oates)在1972年出版的《财政联邦主义》一书中提出来的、研究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理论。它是一种从经济学的角度,寻求有效行使财政职能所需的财政收支应该如何最优地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的理论,并归结为一个分权定理:“对于某种公共物品来说——关于这种公共品的消费被定义为是遍及全部地域的所有人口的子集的,并且,关于该物品的每一个产出量的提供成本无论对中央政府还是对地方政府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它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由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任何特定的并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得多。”因为与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更接近自己的公众,更了解其所管辖区选民的效用与需求。奥茨的这个分权定理实际上给出了分税制的一个关键原则,那就是:如果低层级政府能够和高层级政府一样提供同样的公共产品,那么由低层级政府来供给会更好,中央政府只应提供具有广泛的偏好相同的公共产品。 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和佩吉·b·马斯格雷夫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各级政府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与稳定经济三个职能。在他们看来,一个国家的财政结构安排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历史决定的,但这不是全部原因。 “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究竟应当建立在中央集权制基础上还是建立在分权基础上?如果是后者,那么在空间上应建立什么样的财政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提供这些公共服务?”为回答这个问题,他们采用单一公共产品的简单模型,在社区内居民偏好与收入相同的假设下,得出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存在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由不同级别的政府来提供,这样才符合效率原则。其中,属于全国性的公共产品,需要中央政府提供;而那些属于区域性的公共产品,则应当由地方政府提供。他们认为,“财政联邦主义的核心在于,资源配置政策应该根据各地方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分配与稳定政策则主要归中央一级政府负责。”因为,地方政府欲调控宏观经济稳定却又缺乏充足的财力,且经济主体的流动性也严重束缚了地方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尝试;而资源配置政策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因而在这方面,地方政府也比中央政府更适合,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体现了分权的关键性特征,即从效率与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实现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政府级次的匹配,这构成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因为,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个国家总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高,提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造成的税收负担也比较轻;而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提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造成的税收负担却较重。这显然是不合道理的。而且,如果不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改善,这种不合理状况会进一步造成地区间贫富差距的恶化,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资源进行调节。显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是一项收入再分配制度,绝对不是地方政府能够行使得了的职能,而是需要一种凌驾于各地方政府之上的制度来加以强制执行,这种制度只有中央政府才有这个权力和权威来制定。 五、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事实上,财政联邦主义理论还依赖一个关键的前提,那就是居民的流动带来的政府间竞争。蒂布特(tiebout)在1956年发表了《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一文,文中讨论了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以及有效运作方式所需要的条件。他认为,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由于各辖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税负组合不尽相同,因此,各地居民可以根据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税负的组合来自由选择那些最能满足自己偏好的地方定居。居民们可以从不能满足其偏好的地区迁出,而迁入可以满足其偏好的地区居住。形象地说,居民们通过“用脚投票”,在选择能满足其偏好的公共产品和税负的组合时,展现其偏好并作出了选择哪个政府的决定。这就是所谓的“以足投票”假说。 一般说,个人考虑选择社区居住的一个关键要素是社区可供选择的税收(即公共产品的价格)和公共产品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居民所得到的地方公共产品的效用能够补偿因居住在该地区而支付的税收所造成的效用损失,那么,理性的居民就会选择该地作为居住地。如果有许多居住区,每个社区所供给的税收和公共产品结构的组合不同,那么人们将通过“以足投票”选择来给予他们最大满足的社区。 该理论以最优理论为背景,充分体现了经济人假设,回答了人们为何聚集在一个地方生活或生产,即在政府与居民无法合作的条件下,居民的选择问题是其他分权理论的必要补充。但它有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这些假定中有一些符合现实,有一些则与事实严重不符,如理论中的一个假定条件是居民可以充分自由地流动,而我国居民的迁徙不仅受经济效用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户籍制度、文化观念、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等的种种限制,人们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想走走不了”、“想进又进不去”等非最优状态。虽然有些假定条件与事实存在偏差,但并不影响其推论。蒂布特“以足投票”假说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居民选择权的重要性。如果把公共产品的供给看作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那么政府约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居民的“用脚投票”,只有居民有退出的权利,政府的硬约束机制才有可能形成并有效运转。正如詹姆斯·m·布坎南和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2000)所言,蒂布特模型中的受益范围与财政辖区空间安排的配合提供了一个效率规则,也提出了一个类似市场的实施机制,解决了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难题。 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提出了地区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性问题,是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又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在一个全国统一的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社会保障补助资格和水平的差异可能导致一些人的迁居,这就造成地方政府执行地区性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失效。因为,当某个地方政府实行一项收入再分配的社会保障计划时,为使本地区居民收入平均化而对富人课以重税、对穷人给予更多的补助,就会造成富人的向外迁移(为了逃避税收)和穷人的大量涌入(为了得到转移支付),如此循环反复,就会出现“穷人追逐富人”的现象。如果许多穷人涌入到一个初始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如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等),就会增加该地的人口数量,造成交通、公园、学校等公共设施的过度拥挤状况,同时会推动土地价格的上涨,从而增加目前商品房购买者或其他土地使用者的成本,而且劳动力人口的增加还将使一些工种的工资水平下降等。这些都会引起该地居民福利水平的降低或福利成本的增加,使该地区的财政状况趋于紧张,政府给予财政支持提供充足福利的愿望和能力将会减弱,最终不得不放弃该项政策。因此,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低层级政府对收入的再分配能力是有限的,由中央政府负责收入的再分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央政府只有通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来调节各地区之间的福利差距,才能保证各地区的福利水平的大致均等,从而避免居民频繁流动出现的不良后果。 六、结论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社会保障地区差异问题的现实举措,在我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发展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关于音乐兴趣下幼儿教育论文 一、创设良好音乐环境,开发幼儿智力 (一)让幼儿的日常生活充满音乐 首先,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音乐环境,激发幼儿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发其智力。在幼儿们的晨间活动时,播放一些节奏活泼的音乐,既可渲染氛围,又能使幼儿体验到音乐本身的特质,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在幼儿们午睡时,一些轻松温柔的音乐能使幼儿产生安全感,让幼儿精神振奋,能够很快地融入到下午的课程活动当中。其次,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断地、恰当地提供不同节奏、不同类型的音乐,给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人文音乐环境,激发幼儿愉快的音乐兴趣,使幼儿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地展现。另外,还可以通过游戏、劳动、故事、散步等渠道丰富幼儿们的音乐知识,培养幼儿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让幼儿多途径、多形式、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师组织开展的充满音乐的日常活动中,从活动中体会音乐的节奏、旋律,在轻松自如、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 (二)激发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欲望 教师在幼儿音乐活动及其与音乐有关联的活动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让幼儿体验音乐的乐趣,如弹奏优美的童谣曲调,或者跳一段有节奏的舞蹈,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参加音乐活动,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幼儿们越喜欢音乐,就会越想唱,也就会越唱越好。幼儿对音乐的探求往往从兴趣开始,欲望是幼儿们学习入门的导向,是一种特有的指向性。然而,幼儿们对音乐的兴趣又受教师的制约与影响,我们幼儿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三)培养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兴趣 教师们选择的音乐活动样式应千差万别、丰富多彩,每个音乐活动都可以融入含有各种音乐素质的小游戏。游戏内容的设计应该具备充满情趣的活动情节,以及幼儿们都喜欢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等。例如:亲子音乐游戏让个性从音乐中得以体现,幼儿们能够从音乐中体会成长的惊喜与快乐,从而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也会随着音乐技能的提高而不断加强。演唱是一种很有效的音乐表现方式,它可以使幼儿们在已经获得相当表现力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充分发挥童谣歌曲的魅力,以达到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内涵,从而满足幼儿们自我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也可以在课堂音乐游戏中获得幼儿感受童谣音乐和创造能力的直接信息。如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你学会了这首这么好听的童谣之后,想不想回到家里唱给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呢?假如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就是你的观众,你将怎样来演唱刚才学会的童谣呢?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激烈有趣的讨论,根据童谣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幼儿在这种自编、自唱、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表演能力,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开发了智力,进而真正把音乐课变成了充满游戏内容的自主活动课。 二、营造兴趣音乐氛围,开发幼儿智力 幼儿音乐教育是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幼儿进行的一种音乐启蒙,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幼儿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特点,如果只采取呆板无趣的音乐教学模式,幼儿是难以接受的,应当采取富有浓厚趣味的教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比如:利用动听的童谣歌曲、优美的舞蹈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唱歌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幼儿园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性的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利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进行唱歌教学。例如,在音乐活动大树妈妈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把歌词转变为幼儿们爱听的小故事,以此作为教新歌的开场。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幼儿们讲解,让他们了解歌词的内容。幼儿们在听故事时,还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歌曲的同时,让幼儿自己再试着去创编歌曲的动作,教师再加以指导,这样就更能增加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开发幼儿的智力。 三、小结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提出了以上几点具体做法,当然,在实践中,这几点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力求能够把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好,达到成功开发幼儿智力的目的。 基于音乐兴趣培养的幼儿教育论文 一、让幼儿多接触音乐,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 (一)激发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欲望 教师在幼儿音乐活动及其与音乐有关联的活动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让幼儿体验音乐的乐趣,如弹奏优美的童谣曲调,或者跳一段有节奏的舞蹈,激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参加音乐活动,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与习惯。幼儿们越喜欢音乐,就会越想唱,也就会越唱越好。幼儿对音乐的探求往往从兴趣开始,欲望是幼儿们学习入门的导向,是一种特有的指向性。然而,幼儿们对音乐的兴趣与习惯又受教师的制约与影响,我们幼儿音乐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二)培养幼儿参与音乐游戏的兴趣 选择具有有趣情节和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人物形象等的音乐游戏。幼儿人园,就进入到了与家庭生活完全不同的幼儿园集体生活之中,幼儿园老师组织的丰富、好玩的游戏能很好地起到激发幼儿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喜欢同伴的情感的作用。因此,教师们选择的音乐活动样式应千差万别、丰富多彩,每个音乐活动都可以融入含有各种音乐素质的小游戏。游戏内容的设计应该具备充满情趣的活动情节,以及幼儿们都喜欢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等。例如:亲子音乐游戏让个性从音乐中得以体现,幼儿们能够从音乐中体会成长的惊喜与快乐,从而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也会随着音乐技能的提高而不断加强。演唱是一种很有效的音乐表现方式,它可以使幼儿们在已经获得相当表现力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充分发挥童谣歌曲的魅力,以达到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内涵,从而满足幼儿们自我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也可以在课堂音乐游戏中获得幼儿感受童谣音乐和创造能力的直接信息。如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你学会了这首这么好听的童谣之后,想不想回到家里唱给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呢?假如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就是你的观众,你将怎样来演唱刚才学会的童谣呢?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激烈有趣的讨论,根据童谣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幼儿在这种自编、自唱、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表演能力,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进而真正把音乐课变成了充满游戏内容的自主活动课。 二、遵循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他们营造有利于培养音乐兴趣与习惯的氛围 幼儿音乐教育是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幼儿进行的一种音乐启蒙,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习惯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幼儿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特点,如果只采取呆板无趣的音乐教学模式,幼儿是难以接受的,应当采取富有浓厚趣味的教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比如:利用动听的童谣歌曲、优美的舞蹈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唱歌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幼儿园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性的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利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进行唱歌教学。例如,在音乐活动大树妈妈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把歌词转变为幼儿们爱听的小故事,以此作为教新歌的开场。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幼儿们讲解,让他们了解歌词的内容。幼儿们在听故事时,还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歌曲的同时,让幼儿自己再试着去创编歌曲的动作,教师再加以指导,这样就更能增加幼儿对音乐的喜爱,从而更好的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习惯。 三、小结 作为一名幼儿园音乐教师,我提出了以上几点具体做法,当然,在实践中,这几点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力求能够把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习惯培养好。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简笔画视域下幼儿教育论文 一、简笔画应用于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在幼儿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学生在语言活动课中都是沉默的,并不是因为学生不愿表达,而是其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简笔画教学可以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幼儿对于图形的认知远远多过对于文字的认知,如果教师通过口授方法引导学生说话,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往往不强。但如果教师利用简笔画,借助图形进行识字、说话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积极性就会增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创新语言教学模式,使学生自然获得并掌握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要引导学生表述与“手”字相关的词语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只小手的简笔画,引导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都纷纷回答是“手”;教师引导学生说与“手”有关的词语,学生回答踊跃;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想想“小手可以干什么”。这样,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很多与手有关的语言元素,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显著。 二、简笔画应用于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幼儿而言,教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数学教学中简笔画的应用实现。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幼儿数学教学更重视启蒙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认识数字,如果教师从1到10把每个数字都写出来,让学生跟着读写,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不高,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但如果教师引入简笔画教学,引导学生边做游戏边认数字,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又如,教师用数字组成一个人的图形,在图形中,引导学生认数字,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能得到显著提升,会感到数学学习是快乐的。通过这种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如,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画出一些实物的简笔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物学习加减法,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简笔画应用于科学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及认识外在事物的能力 幼儿对外部的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兴趣。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事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科学知识相对抽象,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不太容易,这时简笔画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发展其想象力、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教有关动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展示一只小鸡从蛋壳中出来、长大然后下蛋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有效地认识小鸡是怎么来的、鸡蛋是怎样产生的等抽象知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简笔画教学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简笔画画自己认识的动物,通过绘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感悟能力。 四、简笔画应用于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发展其对美产生初步认识的能力 简笔画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些简笔画,学生容易学习,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简笔画也是绘画的一种,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教师引导学生画简笔画,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认识美、感悟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绘制简笔画。如,教师引导学生画出一个苹果、一台冰箱等,在画成之后,引导学生用喜欢的颜色为自己的简笔画“穿”上漂亮的“衣服”。当学生看到漂亮的画作绘制成功时,其满足感、成就感是显而易见的,这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也有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总之,简笔画不简单,如果被应用于幼儿教育过程中,对于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简笔画从艺术创造的角度而言是经过高度集中、精练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形式,可以被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各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学习中拓展认识、完善性格、发展思维能力。幼儿教师要积极掌握这种教学方式,不断挖掘简笔画的应用价值,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袁敏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科学化幼儿教育论文 一、着眼本色,提升亮色 1.教学目的的设置着眼于幼儿本色。 在教学中,为提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使之回归儿童的本色,离不开儿童的本真生活。故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比如教师组织学生模拟购物的生活情境,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导购员,在课堂上还原超市购物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遵循先前积累的生活经验,用稚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购物体验,并运用模仿能力再现生活。 2.提升幼儿本色的亮度,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加学生自身的亮色。 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仿导购员的学生,运用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导购员的举止动作,加上自己对某一物品的使用感受吸引其他同学完成“购买”;而模仿顾客的儿童则往往折射出其父母在购物时的影子;另一部分模仿收银员的儿童则不仅需要具备模仿生活的能力,还需要足够的计算能力,可有效激发这类幼儿的求知欲。 二、渗透互动,追求灵动 幼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个性,观照幼儿的感性思维特点,以教育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互动效果,促进学生的“主体感”体验,焕发幼儿的生命活力,为教育活动增添一点灵动。 1.本着互动原则开展教学活动。 这种模式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影响力,培养儿童的交流意识。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本身带有一定的互动性,儿童在交流中互相促进思考。比如一件商品标价为7元,扮演顾客的儿童拿出10元,有的则拿出12元,“找零”的工作,迫使扮演收银员的儿童主动思考。而扮演顾客的儿童对找回的零钱也下意识地进行检查核对,又迫使其主动思考。整个互动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模拟生活情境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思考方法,这就是教育游戏的魅力所在。 2.教育游戏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感”,符合教育动态生成的特点。 在上面的互动游戏中,不同的找零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游戏结果。比如用10元钱找零,则需找回3元,可能是3张1元钱的纸币;而用12元钱找零,则需找回5元,可能是5张1元钱纸币,也可能是1张5元钱纸币。在游戏最后的纸币分类环节中,用12元钱购物的儿童在进行分类时,极有可能会增加5元钱这一类别。教师以“不同的可能性”作为教育游戏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解决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构思提升了教育游戏的灵动性和吸引力。 三、增加广度,营造梯度 要回归儿童的本真生活,既要培养其生活技能,又要渗透学习方法,因此教育活动的广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最佳线路、家庭生活记账、英语口语对话、个性演讲等内容,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需要平衡儿童的群体性需求和个性差异,也就是建立教育梯度,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给予特殊的教育,促进儿童的个性成长。 1.增加知识广度。 比如手工制作小花篮,增加幼儿生活技能;进园时师生之间用英语问好,培养幼儿的英语语感;再如组织幼儿进行“我当家”活动,主要是购物记账,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 2.营造知识梯度。 每个儿童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培养这些个性,有助于儿童在特长方面的发展,而学龄前阶段正是最佳的发展个性特长的时期。如上面提到的生活情境模仿、手工游戏、家庭记账竞赛等群体性活动中,可有效展现出儿童的个性差异,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幼儿教育的科学化要求教学以儿童为中心,以激发儿童的童真、童趣为目的,围绕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的认知问题、情感问题和性格塑造开展教学活动。摆脱将儿童视为“知识容器”,向其灌输符号化知识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规范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力和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避免成人色彩,对照儿童的心理变化,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教育方法,做到“率性而教”、“本色而学”,使幼儿回归本色视角认知世界。 作者:顾琳琳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音乐教育中的幼儿教育论文 1让幼儿多接触音乐,将音乐融入到一日生活中 首先,幼儿在入园时播放悦耳的轻音乐,使幼儿一入园就进入到安静舒适的音乐环境之中,使其愿意到幼儿园来,并愿意参加活动。园里活动中设有音乐角,配有麦克风以及符合幼儿特点的节奏乐器和纱巾,彩条,民族帽子等创设条件和环境,满足幼儿的唱,跳,欣赏和动手操作的愿望。其次,就餐时播放音乐。音乐能有助于驱除脑力和体力的疲劳,优美的音乐有利于幼儿的消化吸收,增强身体健康。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利于幼儿养成吃饭不说话的好习惯。再者,午睡时播放安静、抒情的摇篮曲,有助于幼儿入睡。音乐能够有效消除幼儿午睡时的恐惧心理,尤其是新入园的孩子。另外,起床这一环节是不好把握的。我便采用比较欢快的曲子,让幼儿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穿衣,入厕,洗手,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整个环节有条不紊,幼儿也非常愉快。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用音乐来指挥,有助于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在环节紧张或幼儿集合时,播放节奏紧张的音乐,容易使幼儿建立条件反射。在区域活动结束时,教师弹奏《小松树》,幼儿会马上收拾活动区域内的材料,入厕弹奏《小鸟飞》,幼儿便学着小鸟飞,有条不紊地入厕。教师弹奏《士兵进行曲》,幼儿便拍着手有秩序地排队。这样,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用音乐来指挥,幼儿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对音乐产生了兴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 幼儿舞蹈教育是在音乐伴奏下,教师根据音乐性质引导孩子用动作来表现音乐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学前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它对幼儿身心健康和陶冶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容易接受生动、活泼的事物。优美的舞蹈动作能生动地体现音乐的意境、起伏的旋律等,因而,更有利于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舞蹈这把钥匙启迪幼儿的智慧,能够使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更好地发展。我在每节教学活动中都根据不同的内容,编出了不同的儿歌。比如在教《腰铃舞》时,给幼儿每人身上都带上腰玲,边跳边说:“我的腰上有铃铃,动一动,叮铃铃,扭一扭,响三声,铃声铃声真好听。”这样,无论是活泼的还是内向的幼儿都能跳起来,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动作。为了加深印象,我还把幼儿分成几组,给他们一段音乐,让他们编出适合这段音乐的动作。能力强的幼儿编动作,能力弱的幼儿则把编好的动作做给小朋友看,这种教育方式使不同的幼儿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通过唱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力 唱歌是幼儿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幼儿最初对音乐的感受就是通过他们的小歌喉来表达的。学习一首新歌,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发挥唱歌教学的教育功能。恰当的运用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能充分地挖掘唱歌教学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歌曲的旋律简单,幼儿容易记。对于歌词幼儿记忆起来较难,学新歌时,把歌词内容在投影图片上基本反映出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把歌词内容大体说出来,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把歌词内容朗读给幼儿听。实验证明,这样反复两遍,幼儿很快就能记住歌词内容。歌词内容记住后,教师采用的是填词法,即教师先播放歌曲录音,幼儿欣赏,然后教师再弹奏歌曲旋律,幼儿把歌曲内容填到旋律中去,并试着唱出来,这样一首歌很快就学会了,在唱歌教学愉快的氛围中,以幼儿说、听、唱为主,避免了教师冗长枯燥的说教,缩短了教学时间,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思维力和学习习惯。 4结合其它教学活动,让幼儿感受音乐之美 幼儿时期在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情绪性,色彩、音响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为此,开展各科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挖掘音乐与其它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使之很自然地相互结合,发挥整体作用。因此,我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巧妙将音乐融入到各科教学中。比如,进行美术活动时,学习画小熊,教师先放一段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乐,让幼儿听一听,讲一讲音乐里都有什么,幼儿会说出音乐里有洋娃娃和小熊,因为小熊的身体很胖,所以,它跳起舞来很笨。这样幼儿就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了。在绘画时可以播放一些优美的民族乐曲,比如:《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这样一来,幼儿就会沉浸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绘画,也避免了幼儿在画画时相互说话,进而养成了专心投入的良好习惯。幼儿学习儿歌、故事时,配上优美的音乐,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另一个面能提高幼儿记忆效果。比如,学习儿歌《小熊过桥》,这首儿歌本身很押韵,再配上合适的音乐,幼儿既喜欢,学得又快。音乐能起到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作用。比如《生日音乐会》,通过歌曲内容培养幼儿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的情感等。可见这些活动都是把音乐同其他学科相结合,并融入到幼儿生活中去,使幼儿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 5通过节日主题活动,让幼儿在音乐中健康成长 每逢节日,音乐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有着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可以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感,改善心理品质促进智力发展,增进机体健康。所以,在各种活动中我都会安排音乐贯穿始终。比如,三八妇女节,先让幼儿欣赏《我的好妈妈》,《小乌鸦爱妈妈》,然后让幼儿体会妈妈怎么爱护关心自己,怎么辛苦劳动,启发孩子在妈妈的节日里自己应该怎么做。编成儿歌,教师给儿歌谱上曲子,使之变成幼儿可以自己唱的歌,孩子看到自己可以编歌了,积极性很高,自信心与合作精神增强了。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六一儿童节是孩子自己的节日,在幼儿园组织的大型文艺联欢会上,通过歌曲《六一的歌》,《欢乐的日子》等,让幼儿感受老师和家长的祝福,感受人们对他的爱,使他们在爱的氛围中,身心愉快地发展。利用节日主题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不但增进了幼儿对节日主题活动的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6结语 总之,通过音乐教育,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无论是学习、游戏、还是劳动时都能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进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亚珍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教育理论下幼儿教育论文 一、以人性化的设计创设幼儿课程开展的情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在教育上已经扩大了投资,在幼儿教育上的投资尤为注重,现在的许多幼儿园都为孩子准备了全套的学习和娱乐用品,根据幼儿时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些学习和娱乐的用品完全突出了人性化的设计。例如在课程学习上,老师会利用多媒体来教学,利用情景教学让孩子能够正确,快速的认知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一些特有的适合孩子天性的玩具和漂亮道具也可以让孩子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释放自己的快乐,营造和谐美好的气氛;还有一些可以做手工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动手做,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保障他们全面发展。课堂外,政府出资可建造一些幼儿的活动场所,让他们有自由活动的地方,培养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和团队合作精神,不过这些娱乐用品,要尽可能的突出人性化设计的特点,符合幼儿时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还要保障他们的安全为首要目标。如:有滑梯,要尽量设计的低一点,用料要绝对耐用结实,两边的护围要比正常的高一点,走上滑梯的台阶,把那种一阶一阶隔断的设计成连在一起的,幼儿时期的孩子脚小,迈的步伐宽度小,这样的设计可以防止楼下去的危险;幼儿活动的场地要做成橡胶的或铺上草坪,防止发生推挤时,使孩子摔伤或擦伤;等等这些都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和游戏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校里设施可以设计成五彩斑斓的颜色,这样搭配的效果更佳。 二、幼儿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即使在幼儿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虽然对课程的预设与生成在理念上有了理解与认同,但是对已生成的课程还有很多的疑问,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有: (1)预设目标和教学实际存在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本来以预设好的课程,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并不感兴趣,如:现在的中央电视台幼儿频道的智慧树栏目,老师预设的活动是看一个小朋友在一起玩的片段,然后再让孩子们模仿,增强他们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可是孩子们谈论最多的有可能并不是老师预期想到的结果,有可能孩子们只是对这一期的某个道具感兴趣,与老师的预期想的背道而驰,这样往往就会影响到预设课程的效果。 (2)教学衔接不当影响教学效果 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有限,而当天的老师的任务一必须要完成,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如在室外活动时,孩子们可能对于某一项活动正感兴趣,却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得不去加入另外一项活动,由老师带领进入下一环节。这样和可能就造成了孩子们在这一环节中表现的积极性不高,脑子里还想着上一环节的情景,这也会造成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影响。 (3)预设目标的实现缺乏灵活性 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可能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老师在让孩子回答问题时,因为一些意外及其他因素导致偏离了预期的教学的目的。幼儿时期孩子的好奇心大,情绪波动大,喜欢探索等特点,因此,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经常处理类似的意外情况。由于课程的计划设置性,老师看到孩子们感兴趣的方面也不能长时间的停留,还是会努力进行扭转,使活动趋向于预定的目标,这就压制幼儿对新事物的探究欲望,大大的降低了孩子们的兴趣,无法调动幼儿对预设课程的积极性,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即使老师愿意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但担心怕完不成预定的计划,所以也只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我们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并不是这种不顾孩子的兴趣以预设目标为宗旨的教学方式,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是一个二者整合、统一的问题,并不是舍此取彼。对幼儿的仔细观察是课程生成的基础,只有符合幼儿发展的课程活动才能调动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是十分必要的。 三、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的整合意义 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发展,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幼儿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是非常重要的,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预设课程受到人们的质疑,蕴涵着生成思想的课程受到了教师的关注和亲睐,因此,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整合有助于老师树立正确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由于生成课程对老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极高,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了挑战,所以,教师在要借鉴外来思想并且学会运用结合实际情况解决教学中中产生种种困惑。事实上,由于我国当前的社会意识,文化价值观念,教育条件,是师资状况方面,完全采用生成课程的思想也是不现实的。预设课程的思想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仍占支配地位,这离不开它的适宜性。 (2)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又要有效地使儿童健康发展,这需要课程的预设与生成,这样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幼儿能够长远发展的基本保障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双结合,关注幼儿兴趣和、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学习的兴趣和需求是幼儿学习的直接驱动,因此,老师既要善于将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促进他们的学习;又要把预期设定好的学习内容传授给孩子,引导他们学习。所以,整合课程的预设和生成,对于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要使老师全面认识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整合的性质和意义,其实,课程教学不仅仅指的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注重传授知识的方式和过程。“课程的二重基本属性是预成性和生成性,它们并存于课程当中,二者属于互补的关系,课程字它们的相互交融中发展。”课程的预设和生成的整合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这是对于幼儿教育的新举措。 四、幼儿园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整合的途径和实施策略 由于传统的课程预设具有标准化、统一化的特点,预设课程有着生成性的多元化的特点。老师要想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要在课前精心准备,有其在教具和学具上要满足孩子的需要。 1、整合的途径 与此同时,还要为孩子保留一定空间就应采取弹性设计。例如,在进行多维化设计场景时,就要考虑全面顾及到多种可能性,保留多个方案,既要顾及老师的想法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无论正确的或错误的想法都要考虑进去,对此就要预设多个相应的方案。在“教育情景”中拥有升级“内心的、思想的、内含的、文化的、本体的”气氛、体会及人际交流就被受到更多的关注。老师应适当地顺应教学进程中的情境改变和有远见的预备,也就是预设与成果的结合。在期望成功、最大的认同与欣赏、采取多样性创造的环境下才能实现对预设与成果的整合。 2、实施的策略 课程结构有时间与空间结构之分,老师讲课、老师与幼儿的互动交流和幼儿对学习时间的自由分配就是说几句结构。宽泛的课程时间结构要求老师确切的将讲课时间最大程度地进行缩短,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幼儿进行合作交流。留给幼儿更多的活动时间并且让他们以主角的身份更多的参与其中,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在实施活动的过程老师要保证老师和幼儿的的和谐、民主和平等关系。幼儿的思维活动是否活跃取决于能否有一个民主、和谐、欢快的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幼儿敢于发问,踊跃表达自我,富于联想。老师要掌握好各种互动的学习方法,例如探讨和商讨式。幼儿获取知识提升情感体会的有效方法是使他们自主探究。幼儿天生就有好奇感,喜欢探究,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带着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思考,这样大大激发出了他们的潜能,同时幼儿各自拥有各异的认知风格特色,由于各自各异的生活经历,使得在探究期间幼儿表现出各自各异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出现更多的活动成果。因为自身具有疑问性、参加性、实践性及开放性的探究式学习,使得幼儿自主构建出许多使老师意料之外的精彩结果。所以,商讨式学习方法是使得课本知识变成幼儿实际自身需要,促使他们积极发展的有效方法。 五、结语 幼儿教育是全面性,启蒙性,各方面教育内容的渗透性,课程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突出了幼儿教育的整体观,强调整体性。实施幼儿课程的整合,能不断提升老师的教育理念,优化教育资源,能使教育行为科学化,让幼儿园的教育课程获得创新性的进步,能够更好的注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更能让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全面和谐的发展。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多媒体技术中幼儿教育论文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 更生动、具体幼儿特殊的年龄特点及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对直观、形象、鲜明、具体的事物更容易感兴趣并愿意接受。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一需要,其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变小为大、声像并茂,改变了过去只利用挂图、图片等呆板、单一的表现形式,使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呈现或不易观察到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可以有效压缩空间感和距离感,使幼儿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如数学活动《七巧板》,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利用flash播放动画演示,让幼儿欣赏一组七巧板变化的各种图案,充分感受七巧板的神奇,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房子”图案,演示七巧板拼房子的步骤并引导幼儿观察,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幼儿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信息。如在科学活动《可爱的小蝌蚪》中,幼儿对自然角中的小蝌蚪很感兴趣,都挤在自然角中观察。但小蝌蚪形态小,肉眼难以观察清楚,给幼儿的观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若能借助多媒体把蝌蚪放大,让幼儿清楚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头和身体,再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可以让幼儿在兴趣盎然中看到从圆圆的卵变化成长尾巴的蝌蚪,接着长出后腿、前腿,最后尾巴消失,变成真正青蛙的过程。这样做,有效解决和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又如科学活动《空气在哪里》,要向幼儿正确阐述空气的结构、性质等是非常抽象的。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的应用将抽象的概念化作一段生动、有趣的拟人故事片段,这种形式对幼儿更有说服力,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作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利用这一特点,用声像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让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可以激发出幼儿的美好情感。如音乐活动《小鱼游》,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态的“海底世界”,各式各样的鱼在水里遨游。很快,幼儿就被具有动感、形象声音的画面吸引住了。在具体的感知下,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模仿小鱼游,同时配上欢快活泼的音乐,让幼儿感到大海似乎就在他们身边。接着,教师再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鱼,自编出不同的动作来,这样就能帮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强幼儿游戏的主动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需要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融入其中,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在表演《黑猫警长》时,通过教师的讲述,幼儿虽能理解故事大意,但要对每个角色进行揣摩并运用到表演中就有点困难。有些幼儿在教师的反复提醒下仍毫无头绪,便会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多媒体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欣赏、体验、模仿,幼儿就能熟练掌握故事情节和故事节奏,从而积极地参与游戏,深切感受到成功以及成功所带来的愉悦与欢欣。 六、结语 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激活教学中的各个因素,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并不断探索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使其真正成为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作者:姜萍萍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幼儿园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幼儿教育论文 一、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一)实践激趣 在教学中,应尽量设计演示动作,使幼儿在实践中激发兴趣。例如,在教学《捉迷藏》一课时,教师先把准备好的小白兔、小青蛙和小鹅三个头饰拿出来,让三个小朋友到讲台上,分别扮演三个小动物。先让小朋友们认识一下三个小动物。再让小朋友回答三个小动物走路的不同姿势,并且让着三个小朋友各自做出小白兔、小青蛙和小鹅走路不同的姿态,学小动物不同的叫声,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有趣的游戏中达到了玩中长智、接受新知识的目的。 (二)观察激趣 教材上的图片新颖、清晰、内容风趣,乐于幼儿观察,如能安排一些观察活动更能使儿童的兴趣高昂。在教学《彩色蛋糕》一课时,教师先让幼儿观察书上的图片,再出示《蜜蜂奶奶》、《蜜蜂娃娃》和《彩色蛋糕》的挂图,使幼儿感到稀奇和惊讶,能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利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进行有情、有声、有色地讲述,并附之以动听的二个,充分让幼儿去体验、去认识、去理解、去想象,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学到知识,使幼儿的求知欲望不断上升,积极主动地思考,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之目的。 二、单项突破,净化集中 综合教育的前提是单向性突破的结晶,要培养幼儿全面、综合地获得知识,首先应进行单项性突破,对教育材料、语言、背景等进行净化集中,做到语言教材的单一性和讲述内容的一致性,以提高幼儿观察、讲述事物的能力首先,在观察事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只观察一件事物,体现一种情节。要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情和景的感知上,使幼儿一点就明,记忆较深,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讲授《动物运动会》时,就可以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这是什么场面?有谁参加?它们在做什么?等等,使幼儿对情节有一定的了解,易学易记,讲授者本人亦要进入角色,从而使语言得到规范性训练。 其次,由于幼儿观察、讲述事物比较笼统,往往看到什么说什么,碰到什么想什么,顺序紊乱,支离破碎。因此应引导幼儿围绕主题积极思维,以达到讲述情节的一致性。仍以《动物运动会》为例,教学时,始终围绕运动会的场面,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谁能跑得最快?谁跑的比较快?谁跑得最慢?系统而又完整地讲述故事情节。总之,做到语言教材的单一性和讲述内容的一致性,可以净化背景,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集中,还能使幼儿观察思维趋向一致,达到了语言训练集中性的效果。 三、丰富词汇,综合训练 语言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幼儿掌握词汇的多少,理解词语的深浅程度,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词汇越丰富,语言就约生动,所以,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应从丰富词汇入手。 (一)扩散性训练 以一个词为扩散点,进行词语训练。如以“水”为起点,让幼儿给谁找“朋友”,可以找到的有,井水、喝水、湖水、雨水、露水、汽水、自来水、矿泉水;水池、水井、水库、水果等。用“子”字组词:房子、桌子、椅子、帽子、勺子、哨子、小王子等。把名次与量词组合:一支笔、一头牛、一匹马、一双鞋、一辆汽车、一顶帽子等。进行组词接龙游戏:如,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鱼——四只鸭……按顺序说下去。再如,生——学生——生活——活动——动作——作业……。还有,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等。这样联系,不仅使幼儿在娱乐中掌握较多的词汇,而且也锻炼了幼儿的快速反应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从组词到口头造句:如风——风筝——我和爸爸放风筝;火——火车——妈妈带我坐火车;电——电视——我们都爱看电视等。再如,“有的、有的、还有的”:下课了,小朋友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玩跳绳等。这样,由组词、口头造句,逐步引导孩子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视态训练 以“观”促“思”,以“思”促“讲”,训练幼儿理解词汇的含义。如“思考”这个词,通过训练,孩子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达思考是用脑想事情的意思,而且有的孩子能用皱眉头的表示,有的孩子能用右手抚前额的演示,还有的孩子能用双手放到背后低着头走来走去的表演来表达“思考”的含义,使孩子们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物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词汇的理解,使之牢固掌握。 (三)故事悬念 在给幼儿讲故事达到高潮时突然停下来,让孩子们续编故事的后半部分或结尾。这样在讲故事的时候,每个孩子的注意力都会非常集中,促使幼儿认真去思考,编造自己认为完美的故事后半部分的结尾。如,讲述《风娃娃》的故事,风娃娃帮帆船开快,帮小花狗放风筝……突然,想起“小山羊家着火了,快救火呀!”的喊声,狐狸大嫂、小花狗、老熊伯伯……都拿着水桶、脸盆往小山羊家跑去,风娃娃使足了全身的力气,对着着火的房子扑过去……这是,老师将故事停住,让小朋友们想象“风娃娃把火吹灭了吗?它是不是又做了一件好事呢?”小朋友们思考片刻,马上想出了几个答案。有的说:“吹灭了,我过生日得时候就把燃着的蜡烛吹灭了。风娃娃又做了一件好事!”还有的说:“吹不灭,冬天我家生的炉子要灭,妈妈就用扇子煽,结果火越煽越旺了。风娃娃做了一件坏事,房子会烧坏的!”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老师把话题一转:“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帮小山羊家的火扑灭呢?”于是,孩子们又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他们说得比较贴切,使讲述的故事完美起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幼儿语言教学不仅要在实践中想方设法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他们的学习欲望不断上升,主动地去思考、理解、掌握新知识;还要从单向性突破入手,由简到繁,从易到难,不断提高幼儿的观察、思维、分析和讲述能力;此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不断丰富词汇,加强综合性训练,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只有如此,才能使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获得有效培养。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儿童画辅导的幼儿教育论文 一、为幼儿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 幼儿的心本就如水晶版纯洁,这就使得他们更加容易的接受各种外来事物。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应该为幼儿们创造出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幼儿的自我个性。在绘画时幼儿往往能够表现出成人所达不到的大胆与活力,他们经常能够画出成人所想不到的各种图像,如汽车出现房子的顶上,小人的手比自己的身体还要长,天上的太阳是绿色的。面对幼儿这些奇思妙想,教师不应该简单的用“对”或“错”来进行评价,而是应该尽量的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绘画创作环境,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幼儿们的思想插上翅膀在想象的蓝天下自由的翱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幼儿固有的天分,鼓励他们多动脑,大胆的表现,绘画出与他人不同的作品来。对于幼儿来说,除了与自己的亲人在一起的时间,其余的时间大多都是和教师在一起,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热情而耐心的听众,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联想各种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幼儿连续不断的思考,想象和表达热情例如在教幼儿画太阳的时候,向小朋友提问:“你们看到的阳光都有些什么颜色呢?”小朋友们会积极踊跃的回答这个问题。“你们在夏天的时候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太阳呢?在冬天的时候又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太阳呢?”,还可以接着提问:“太阳的脸一直都是圆圆的吗?”小朋友们就会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在画中对太阳进行装饰:圆脸、长脸、方脸、大花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白眉毛、白胡子、带墨镜等。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所以在绘画活动中应该多注意引导幼儿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 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新奇、灵活的教学用具可以更加有效的刺激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问与答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大胆想象。例如在教幼儿画房子的时候,先为幼儿提高一片绿草地,提问幼儿草地上可能都有什么。幼儿们有的回答有大树,有的回答有人,有的回答有效动物,有的回答有人等等。然后往草地上放一个三角形,再来说一说会是什么,然后在把方形放上去,这时很多小朋友都会马上喊道:“是房子,是房子……”。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让幼儿明确了绘画的步骤,还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在来拓展幼儿的想象思维,例如启发幼儿:“你们都想住到什么样的房子里面呢?”这时孩子们会积极的进行回答,“想住在苹果房子里”、“想住在蛋糕做的房子里面”、“想住在树房子里面”、“想住到月亮上面去”……最后让孩子们把自己想住的房子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来。 三、尊重幼儿的创造性差异,发展幼儿的个性 幼儿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幼儿的个性并允许和鼓励幼儿好的个性的发展,让幼儿从小就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学会发现自己的潜力。幼儿的内心有着丰富多彩的想象,在他们的眼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他们对外界的一切思维都好奇,而他们就是在不断的“好奇”中不断的成长,而且秉性各异表现的千姿百态。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承认幼儿的发展性,特别是其在发展中的个性差异性与阶段不平衡性。只有承认这种个性差异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才能够对幼儿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要求,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育有共同的目标,但是却不能对每一个幼儿都提出整齐划一地要求,这就好像是一个园丁对待花草树木,在总体上都要让他们能够成长的茁壮、茂盛,但是却不会都要它们成长为参天大树,而是个性化地要求,个性化地培育,最终才会形成姹紫嫣红的丰富之美和勃勃生机。例如当一个幼儿在画人的时候将人脸涂成了绿色,这有可能是幼儿的一种创造行为,但也有可能是幼儿的无意的个性化行为,这时我们这些教师就应该以自己的智慧,将其演绎或夸张成幼儿的一种创造,以激起新的创造动力。再例如有的幼儿在画《海底世界》的时候,在画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颜色,但是却没有一个小动物,这时可以引导小朋友们说:“这张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有的小朋友会说:“他用了很多种颜色来画海水,真了不起。”这时候带头鼓掌,这不仅仅是尊重幼儿个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对幼儿的一种鼓励。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教育观念下幼儿教育论文 1对幼儿园教育性质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十分重视。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法规:《教育法》、《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均对幼儿教育的性质作出较为明确的定位。如《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这样描述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基础。”《纲要》则吸收我国近几年幼教改革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国际幼儿教育先进经验,对我国幼儿教育性质作出了更加明确的定位:“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1.1第一次将幼儿园教育纳入我国基础教育的范畴,这是对幼儿教育地位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过去虽然也认为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幼儿教育是否属于基础教育,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认识上的偏差,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重视中小学基础教育,而把幼儿教育作为一项福利事业来看待,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中小学。《纲要》将幼儿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的范畴,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一部分人士对幼儿教育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对我国今后幼儿教育在新世纪的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2将幼儿教育与终身教育联系起来,并把它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提升了幼儿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先锋主导理念,这种理论最早由法国著名学者保罗•朗格提出,其基本观点是:人的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从人的生命诞生到人的生命结束,教育学习是促进人发展完善的必需手段,只要生命不结束,人的学习活动就不会中断。这种观点是针对当今信息时代要求提出的,是对过去单纯学校教育观念的一次彻底革命。目前,终身教育理论已为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逐渐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理念。《纲要》将幼儿教育与终身教育联系起来,并把它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实质上是把幼儿教育看成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强化了人们对“创新必须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广大幼教工作者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2对教育者角色、地位的重新认识 《纲要》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规划、设计了尊重保护幼儿个性,倡导幼儿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的理想蓝图。作为这一蓝图主要实施者的教育者,其自身的角色、地位、作用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2.1教育者不仅包括幼儿工作者,还包括家长。因为“家庭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参与者”,幼儿园只有与家庭密切合作,与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才能更好地落实幼儿素质教育。 2.2教师不再是幼儿教育的权威和包办代替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2.3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平等、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和特殊需要,为幼儿发展创设温馨、优越的物质心理环境,这不仅是幼儿教师师德修养的根本要求,也是幼儿健康、自主、和谐成长与发展的必需条件。 3创新思维的训练 首先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做到以下两点。 3.1营造民主、进取、开放的教学环境 我们力求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把教材变成焕发学生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我们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例如,采用“个性化报告法”,引导学生对有关理论问题进行开拓性地自学和报告交流,即把多种版本的教材进行对照,并查阅期刊和网络上的最新信息,最后进行综合性思考,集各家之言,立一己之说。报告时可采用“图解法”“绘画法”等个性化的报告方法。而在下园见习、实习中,我们要求学生课课都与指导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与反思,从而灵迸发感,激扬思维。 3.2渗透创新思维的基本技法训练 创新思维主要是追求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思维过程的飞跃性。我们特别注意在活动案例的教学环节向学生渗透以下创新思维的基本技法。 1)逆向思维法。 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提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4]运用逆向思维做教学设计,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叶子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输送养分”是一般常识,而针对沙漠中植物退化的叶子,则可以做出“叶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消极作用”的科学活动设计,使人耳目一新。 2)多向思维法。 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从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等诸多角度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做出别出心裁的设计。 3)外向思维法。 即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譬如在上文学作品欣赏课时,让幼儿借助绘画展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用唱歌和舞蹈表现作品中的人物等。另外,直觉思维、辩证思维、侧向思维、超前思维等,都有可能点燃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大学生将各种思维形式有机地融合为立体动态思维结构,最大限度地扩展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重视“最佳思维”设计,力争用教师的诱导性信息激活各层次学生的创新思维。 4对幼儿的创新教育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部分,幼儿教育同样面临教育创新的问题。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未来幼师的创新设计能力,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4.1恰当参与法在学生们做书面“活动设计”和试讲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参与进去,及时提醒他们思考如下问题: 1)可否增添。 在“活动材料的准备”环节,学生们自己准备的教具在经过点拨、巧妙增添之后,往往可以变得更加合理,更有新意。 2)可否缩减。 由于对幼儿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学生有时把活动过程设计得过于繁杂,孩子们根本接受不了,这时候需要提醒他们适当地进行删减;或者,学生往往把活动材料准备得很多,这时也需要提示他们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3)可否替换。 比如提醒学生:材料是否可以用其他物品代替?幼儿的活动形式是否可以变换? 4)可否颠倒。 比如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进行角色颠倒,让幼儿做小老师?活动过程能否倒过来进行,那将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5)可否结合。 试讲结束后,要求讲同一主题的几个同学在一起进行讨论,把他们各自设计的活动环节进行合理的嫁接,总结出几种更为完善的设计思路;在做某一领域的活动设计时,要求学生们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靠巧妙结合与综合思考而出新、出奇。老师恰当的参与,能为学生们进行创新设计提供必要的“支架”,也能有效地激发其创新热情,增强其创新设计能力。 4.2过程补全法 即教师给出一些不完善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让学生根据有关理论,自己去推测可能的更好做法。如大班教育活动“小学生的一天”的粗略设计为:某幼儿园通过开展“我要上学了”“我的小书包”“珍惜时间”“五分钟能做的事情”等活动,了解“小学生的一天”,激发大班幼儿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为上学做好思想和心理能力的准备。针对这个不完整的设计,我们组织生们讨论:你对大班入小学的教育还有哪些新的想法?还可开展哪些活动?然后让学生们广开思路、自行设计新的创意。 4.3激励“变化”法 “变化”指教师要善于提供新的刺激,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其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巧妙交替,从而使幼儿园教学充满生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多次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做书面的各类活动设计并实际演练,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激发其想像,培养其创新设计能力。一是教态的变化。即教师讲话的声音、使用的手势和身体动作的变化[2]。教学语言的变化体现在语调、音量、节奏、速度、停顿等方面;表情与手势可表达出对幼儿的期待、激励、探询、疑惑等情感;教学中身体位置的变化则能缩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使幼儿感到心理上与教师的接近。二是教学媒体的变化。视觉媒体包括图片、投影、录像、实物等形式,教学中其形式的变化可减轻幼儿的疲劳;听觉媒体与视觉媒体有效结合,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触觉、嗅觉活动和幼儿的动手操作,能有效保持幼儿的注意,促进其全面掌握知识。三是师幼互动方式的变化。在幼儿园教学中,师幼互动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支持性互动,这是一种支持幼儿主动活动,消除幼儿活动障碍为宗旨的互动方式。有抚慰式、赞赏式、激趣式、照顾式、调解式等多种形式。二是合作性互动,指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介入幼儿活动。有参与式、协商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三是引导性互动,指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行为趋向与方式加以指导以使之有效的互动方式。有提醒式、建议式、提问式、启发式等多种形式[3]。我们要求学生把这几种互动形式适当地变换、有机地结合,以激发幼儿参与教学的兴趣。这也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自然环境下农村幼儿教育论文 1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 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提高保教质量,要根据“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她们的专业水平。还有要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加他们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解决其医疗、保险等后顾性问题,从而保证农村幼儿教师不但有投身农村幼儿教育的激情,而且有长期工作下去的动力,即所谓的“引得进”、“留得住”。 2注重幼儿时期的品德、品行的教育 农村里,父母因为忙于外出打工,常常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因而,为小朋友们创设一个清洁,优秀、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的重要。教师要注意每个幼儿的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的教育,把德育深入每一个幼儿的内心。例如:让农村的小朋友回归大自然,去感受家乡的美丽,教会孩子们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对表现比较好的我们可以颁发“大红花”以作奖励。这样不仅培养了小朋友了小顺心,而且还培养了小朋友积极主动的性格。 3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地制宜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倾向逐渐加剧,许多家长一味模仿城里人,不惜本钱给孩子买各种洋玩具或很贵的玩具,使孩子在室内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多,而孩子在野外的时间相对减少,虽然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大自然贴得那么近,却很少有机会与大自然亲近,他们不认识稻谷,分不清麦苗和小草,不知红薯长在哪儿……照这样发展下去,这些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对土地、对自然的感情将会越来越淡薄。良好的环境能给幼儿提供思考、观察以及动手能力表现的条件。嫩而过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智慧,让幼儿的身心得到慢慢的健康发展。 3.1变废为新 充分的发动孩子和家长收集废弃的物品,经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加工、改制之后,成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我们有着取之不竭的资源。例如:利用烂泥巴进行美工活动,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摆弄,挖洞、团圆、堆高、捏塑,获取造型经验和乐趣。可以使用废弃的糖纸折叠、裁剪成各式各样的蝴蝶、小人,将用后的汽水易拉罐剪成不同形的花儿,用装鞋子的硬纸盒裁剪成不同的图案等。 3.2制作标本 孩子在幼儿时期总是换踹着一种好奇、新颖的心态,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态,让孩子们制作各式各样的果实标本,然后进行粘贴。例如:收集玉米籽、大豆、葵花籽等,可以制作成美丽的花朵;收集树叶、小草、小花等可以制作成一幅动人的山水画。这些制作似乎是很幼稚或者是是很粗糙,但是那包含着有幼儿们的童心、想象力等,因而孩子们会非常珍爱自己的作品。我们还可以摆在校园的走廊,让别的小朋友也欣赏,这样不仅提升了小朋友的自信,而且还培养了小朋友的意志力。 3.3设置自然的植物园 在设置的植物园区里,我们让小朋友从自己家里带上种子,如:玉米、高粱、向日葵、麦子、大豆等,然后让小朋友自己种下,每天浇水、施肥,看着种子慢慢的发芽、长大、成熟,从而提高小朋友们热爱劳动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亲身的体会父母的辛勤。也可以为小朋友们设置小动物的饲养区,我们可以养殖一些小兔子、小鸡、小鸭、小狗等,让孩子们经常与小动物进行接触,并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爱心与责任心。 4从小培养环保意识 教师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待周边的事物,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教育。幼儿园环保教育应该是能够广泛反映我们生活环境以及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环境知识。这里的环境,应该是我们的周边,我们的家园。在周围的环境中,幼儿有许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事物和现象,如观察垃圾堆及被污染的河水、听听刺耳的噪音、欣赏美妙地音乐等等。只要我们老师时时做个具有环保意识的有心人,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随手可得的教育内容自编成教材,以专题环保教育为主,将丰富的环保教育知识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种教学活动中,让幼儿从感性的活动的基础上获得并形成有关的知识。让幼儿从小就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5就地取材,制作特色性的玩具 玩具是幼孩时期不可缺少的物质。但是在农村并不能像大城市里有大量的、高档的玩具,为了弥补不足,我们只能教孩子们自己制作玩具,就地取材。然而在在制作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例如:将高粱杆用针线将其穿在一起,然后进行数数,并学习数的分解、合成等,还可以使用高粱杆或者是麦秸等进行拼图;用积木搭建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等;用水果或者是蔬菜雕刻不同的不同的工艺品;用破碎的布料为洋娃娃制作花哨的衣服、裙子等;用葫芦做成不倒翁、花瓶等;用筷子做成秤杆,用瓶盖制作成秤盘,再用线将其穿起即可。在这样的制作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和丰富的想象力,制作出自己喜欢的玩具,更加能让他们的童年值得回忆。 6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幼儿在活动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在这个生动、亲切、有趣的氛围中,心态完全处于正常、平等、积极的求知地位,而教师充当的则是孩子游戏的伙伴。由于设备有限,可以让幼儿多做一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它形式多样,有的是徒手进行的,有的只需十分简单的材料,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深受幼儿喜欢。例如:促进幼儿小肌肉发展的游戏有:抓石子、翻绳、转陀螺、弹珠子等;发展幼儿智力的有:黑白板、爬梯子、五湖四海等;锻炼幼儿大肌肉动作的有:踢毽子、捉迷藏、跳皮筋等;还有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和平衡性的,如老鹰捉小鸡、瞎子摸瘸子、踩高跷、独木桥等。这些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受能力差异的限制,三五成群就可以进行。它们能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协调发展,合作能力的发展和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7结语 综上所述,走进大自然,走进劳动,走进他人,重视对美的感受和创造。这既能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特色,也能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优势。农村有着比城市更加优越的自然条件,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去教育孩子们,就如同将小小的鱼苗放进博大的海洋之中,所接触的事物更加的真实、更加的丰富。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关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幼儿教育论文 一、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的语言兴趣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并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来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范围的扩大,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应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为幼儿创设条件和生活内容,让幼儿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语言。如:春天,引导幼儿说一说春天的景色,带幼儿去踏青,让幼儿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丰富其生活内容,开阔幼儿的视野。只有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才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练习的机会,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多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为幼儿多创造条件。如:在为幼儿讲《春天》的故事时,应先告诉幼儿:“春天来了,人、动物植物都有一些变化,请你在来幼儿园的路上或去公园玩的时候,看一看、找一找,春天有了哪些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带着问题回家,仔细观察肯定会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除了故事里小草、花、小动物的变化,你看到的春天还有什么变化?”“小燕子飞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大树变绿了、小朋友脱去了棉衣……”。 (二)多听 培养幼儿有意地倾听,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要学会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懂、听得准确,然后才能正确的模仿--说。我们应积极的为幼儿创设听的环境,如:听故事、儿歌录音、听别人讲故事、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叫声……让幼儿听后模仿、想象,并说一说这些声音像在说什么。这样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声音的结构分析。 (三)多说 为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还应在发展幼儿听力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说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时机,与幼儿进行交谈。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做到:让幼儿想说--用鼓励地方式,互相激励的方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让幼儿敢说--即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让幼儿会说--也就是把要是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得生动、形象些。怎样能做到这些呢?首先,应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其次,在游戏中学。如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地用语言交流,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第三,在互相渗透的各科领域中学。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诸方面紧密相连,因此,互相渗透的各个领域教育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 二、多重途径发展幼儿表达能力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考虑到从丰富幼儿的词汇量、鼓励幼儿自由交谈、丰富语言活动这几方面进行: (一)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因为词汇量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强弱。然而,幼儿词汇量的积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而是在幼儿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周而复始地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丰富、积累起来的。它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言,完全依靠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与幼儿一起成长,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巩固。因此,平时幼师应重视幼儿词汇量的积累,不仅在各科教学中丰富幼儿的词汇,还把幼儿要掌握的词汇进行归类: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等,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渗透。例如:在《小鸡在哪里》故事里的几个动词:小花鸡蹲在盆子里,小黄鸡钻在椅子下,小黑鸡站在石头上,小白鸡躲在树后面。在讲述故事过程中,教师可请四名幼儿分别做蹲、站、钻、躲的动作,使幼儿初步理解这几个动词的含义,然后又通过游戏的方法,将“蹲、站、钻、躲”进行消化。又如在《会爆炸的苹果》的故事中,学习:“勤劳的”小猪、“狡猾的”狐狸这两个形容词,在幼儿理解词义后,我利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幼儿动脑筋,尝试运用这两个形容词去讲述:勤劳的……;狡猾的……。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幼儿的词汇量不断增多,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二)鼓励幼儿自由交谈 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能较好的促进幼儿语言交往的发展。谈话是幼儿在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活动。自由交谈令幼儿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幼儿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如:昨天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了?今天和小朋友们玩的高兴吗?你们玩的什么?等等。所提出的问题要让幼儿感觉很好回答,又能生发出新的问题。教师还应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活动,让幼儿边观察边自由交谈,把看到的事物讲给同伴听,幼儿会在自由交谈中不断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三)丰富语言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生活,又培养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如开展幼儿故事大赛。幼儿通过听故事、说故事、讲故事并理解故事内容,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既丰富了知识又增添了乐趣。并在学与模仿中逐渐发展语言能力。又如儿童剧表演。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儿童剧,为了参加展演,幼儿们和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不要小看这个准备,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可以让原来不爱讲话的孩子讲话,不善于语言表达的孩子夸夸其谈。并且在其中学会很多道理,并掌握了很多词语,而且会合理的应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情感。 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发展幼儿语言运用能力 由于现代媒体如影视、网络等设备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进入幼儿园,所以幼儿的语言信息来得快,来得杂,老师要帮助幼儿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在语言活动中尝试让幼儿自编故事或创编故事,如在故事“小老鼠过生日”,可以采用让幼儿大胆想象小老鼠得到礼物(汽车)后会到哪里去玩呢?会发生哪些事情?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故事内容,这时老师不妨停停嘴、放放手让幼儿成为探索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结尾的主人。在学习诗歌时也可尝试让幼儿创编,如在学习诗歌“家”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鱼儿的家在哪里?珊瑚的家在哪里?蘑菇的家在那里?小朋友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鱼儿和珊瑚的家在湖泊、在海里、在家里的鱼缸、在海洋馆…,蘑菇的家青青的草地上,在绿绿的田野里,在密密的森林里,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语言使得幼儿能精彩纷呈的“诗句”来。 四、结论 新《纲要》告诉我们: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努力为孩子们提供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积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幼儿语言的发展营建良好的氛围,我坚信,通过不懈努力,幼儿一定会走好语言发展的第一步!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家长开放日视域下的幼儿教育论文 一、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筹划工作 1、目的不够全面 根据调查发现,现在的教师、园长、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认识不够全面,其主要表现为: (1)教师的认识 教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主要是因为幼儿园领导的要求,并且把家长开放日活动作为自己班级工作的一部分来安排,也有的是并注意考虑家长的需要,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依法治教的今天,只有少数教师认识到实行家长开放日也是为了贯彻落实幼儿教育法规和政策。而且,多数教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是想“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了解我们老师”,“了解教师的工作”,“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面的情况”,“听听家长的要求”,“给家长一些指导”……可见,教师基本上都是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认为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能给家长带来各种各样的益处。 (2)园长的认识 大多数幼儿园园长认为: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密切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向家长和社区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育儿知识,争取家长和社区支持幼儿园工作”,“领导和组织行政工作,包括工作人员的考核、任免和奖惩[1]”。可见,在幼儿园园长看来,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工作计划,满足家长的要求。 (3)其他岗位幼教工作者的认识 多数幼教工作者认为,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使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第一是为了让不同类型的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第二是为了让双职工的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第三是为了维护家长的知情权。可见,多数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是从家长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益处的。总的来说教师、园长、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目的认识不够全面表现为: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园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也是为了依法治教,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教育法规政策;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园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不仅是为了使家长受益,而且也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2、准备热情度低 (1)教师的准备工作 通过对教师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准备工作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材料;通知每位家长;告诉全班幼儿。 (2)园长的准备工作 通过对园长的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准备工作调查,我们发现,园长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开放内容;审查活动安排;满足物质需求;提前通知家长;预先实地检查。综合上述,我们发现,教师和园长虽然都为家长开放日活动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但却都是“通知”家长来观看,而不是“邀请”家长来参与,因而显得不够热情、友好。 3、计划不够开放 (1)计划的制定 幼儿园在制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计划的制定上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制定:先是园长或副园长带着制定,然后是年级(组)制定,最后是班级教师讨论。上层园部制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大计划,中层年级组制定小计划,下层班级制定更详细的计划。另一种是由下而上制定:一方面,计划的制定是从教师上传到年级组;另一方面,计划的制定是从教师上传到园领导。由下而上制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计划,对班级活动的计划实行的是二级管理。还有一种是上下循环制定:任课教师把计划给分管家长工作的教研组长看看,他们都认可了以后,再给园长看,园长再整合一下,能提建议的,园长就提提建议,园长认为可以了,教师就按计划操作了。任可教师开始分工,把开课任务分给各个年级教研组长;各个年级教研组长负责把每个班级教师的教案和资料收上来,预审一下,再给任课教师。 (2)计划的改变 大多数教师认为,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不会改变,因为“预设的活动是比较稳定的”;但计划可能会有一点微调,一是因为教研活动需要你调整。“一般不会改变,教学活动计划要在年级组里商量,不是很好的教学活动计划才会改变”。二是因为特殊事件迫使你调整。“一般不会改变,除了特殊情况”,如“根据天气情况,作些调整”。三是因为幼儿发展促使你调整。“计划基本上都不会改变,一般来讲整个园的计划都不会改变,但具体的活动方案里面会有点小改变。现在是主题式的活动,我们有可能要根据孩子的发展在走、在变动,我们老师要根据孩子发展到什么程度,来调整计划,但活动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完成的目标是不会改变的”。四是因为领导审查帮助你调整。“大的计划都不会改变,只是有一点小小的地方会改变,像你写的计划、制定的目标有哪一点不符要求,园长或副园长会加上几个字,帮你改一下,让目标切实可行”。大多数园长认为,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是不会改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变的只是时间问题,内容、形式都不会变”,或者是在其他方面进行“小的调整,比如,园长看了计划以后,发现不稳妥的地方,园长就会变化的。在正式活动开展之前,会不断完善计划”。制定好的计划“改变的比较少,因为教师对幼儿比较了解,对家长也比较了解,况且计划又是通过‘家委会’制定”的。 有上述可见:在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举行之前,家长很少参与计划的制订工作。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基本上不会改变,只是偶尔地会随着“试教”或“幼儿”、“天气”、“活动”、“家长”、“领导”等因素的变化而做一点微调。 4、安排轻视家长 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本意是要让家长、学生、学校互动,但是,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基本上处于观众的角色,学校在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安排上,大多以家长工作较忙,没有时间为由,没有让家长参与活动中,在各种活动中难以找到家长的影子。可见幼儿园在安排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时候,现行幼儿园没能像重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那样,来重视家长的角色和作用。 5、方案比较片面 当前的家长活动日方案比较片面,特别表现在,方案中的准备阶段和活动当天的规划。在准备阶段,准备工作是比较细致的,既包括了班级的活动设计和环境布置,又包括了向家长发放通知单和问卷、做好欢迎家长的黑板,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足之处在于:没能吸纳家长参与到集体备课和环境布置中去。活动当天的规划中,整体的布局是比较规范的,要求各班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环节的安排是比较全面的,要求各班做好家长的签到工作,摆放好家长的座位,向家长介绍学习活动的目标,记录好家长的反馈,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足之处在于:把家长置于旁观静坐的“死角”,只能“在各走廊、底楼”来“观摩”孩子的一些活动,这样,家长就会处在完全被动的服从地位,而难以萌发主人翁的意识。 可见教师在设计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方案的时候,较为忽视家长这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6、环境不够丰富 当前,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环境布置上,内容显得单薄,大多数教师还没有成为班级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组织者,还没有能“通过在墙上和教室走道做些布置”、“对教室里的课桌、椅子和其他的设施的摆设”、“对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侧面进行精心地策划”来创造“一种气氛”,以激发家长参与开放日活动的热情和激情。因此,当家长来到班级的时候,他们既看不到任何欢迎他们的标语,也看不到教师对活动的具体说明。这些都体现出来,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太成熟,在环境设置方面考略还不够周全。 (二)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实施过程 1、时间不太适宜 幼儿园向家长开放活动的时间未能满足家长的需求。幼儿园基本上是每学期向家长开放1次活动,每次开放的时间主要为上午半天。然而现行幼儿园的一些做法和家长的需要还不完全相吻合,这一方面表现在家长开放日活动的频率上:教师和园长的做法虽然比较相似,主要是“每学期”向家长开放1次活动,但是这与家长的期待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为家长希望幼儿园“每月”向他们开放1次活动。可见,家长对幼儿园开放日活动的频率不够满意,期望能增加开放日活动的频率。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持续时间上:教师和园长的做法虽然几乎完全相同,把“上午半天”的时间都用于开放活动,但这与家长的需要还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家长期望开放日活动持续的时间为“2小时”。可见,家长对开放日活动持续的时间也不满意,希望能缩短开放日活动的持续时间。 2、场所较为局限 幼儿园向家长开放活动的空间,从园内场地来讲,较多地利用了本班的教室,较少地利用了班外场所;从园内外场地来讲,较多地利用了园内场所,较少地利用了园外场所。可见,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空间还局限在幼儿园内部、班级内部而没有充分利用园外的各种场所(如家长工作场所、社区场所)。 3、组织比较单调 研究教师、研究园长和研究现场都证明,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班级教师,大多数学校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组织只存在于教育者内部的研究,而以“家长工作忙”为由,没有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的组织中来。但是,家长却认为开放日活动应该由“教师和家长”来共同组织。可见,现行幼儿园的做法和家长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 4、结构自由度小 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结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动态活动和静态活动相互结合 园时的区角活动、桌面游戏属于静态活动,接下来的早操、早锻炼、户外游戏、体育活动属于动态活动,随后的两个教学活动之间有入厕、点心等静态活动;就两个教学活动来讲,第一个教学活动偏重于静态活动,第二个活动偏重于动态活动;此后是午餐午睡等静态活动。 (2)主班教师和配班教师相互配合 这些教师基本上都能做到:主班时(如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配班时,和主班教师密切合作,辅助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合班时(如来园活动、户外活动),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体现了教师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3)没有向家长表示欢迎和致谢 几乎所有教师都没有在活动前向家长表示欢迎,在活动后向家长表示感谢,因而未能强化家长来访的意识、参教的行为,错失了与家长紧密合作的许多良机。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幼儿园能较为科学地、合理地组织幼儿的日常生活,并适当地考虑到家长的需要,做到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这是值得称道的。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幼儿园还存在着教师间接指导的活动较少、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较少、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较少等多种问题。 5、重点失之偏颇 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大多数学校是把其当做是另类的教学活动来开展,这就使得,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们见到的大多数都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重点放在了,如何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幼儿园学生的特点,幼儿园学生在学校中,并不仅仅是死板的学习知识,他更多的是通过参加各种游戏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而家长活动日将教学活动作为主要形式,忽视游戏活动的做法也使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无法全面了解。 6、媒体不够充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媒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发挥实物和教具的作用。 教师都能注意通过创造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2)开始尝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个别教师已把电脑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技能尚不够熟练,还有待提高。 (3)注意发挥家庭和家长的作用。 教师较能注意调动家长为班级提供普通的教学资源和特殊的教学资源的积极性,这样,既弥补了幼儿园教学资源的不足,又实现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可见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幼儿园没有充分运用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致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幼儿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家长的互动方式都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7、难题认识偏差 教师对祖辈家长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不利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面,而没有发现其有利的一面,有助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面。这也表现出教师对家庭系统理论认识不够,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包括着相互联系的成员,每个成员都会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其他家庭成员;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具有“边界”、“角色”、“规则”、“等级”、“气氛”、“平衡”等几个特征。 8、参与不够均衡 (1)在开放日活动中,父亲的出席率不高,远低于母亲。 研究者在统计158位幼儿园家长在选择“您的孩子怎么称呼您”这一问题的答案时,发现:53%的家长(83位)为幼儿的“妈妈”,19%的家长(30位)为幼儿的“爸爸”,12%的家长(19位)为幼儿的“奶奶”,7%的家长(11位)为幼儿的“外婆”,4%的家长(6位)分别为幼儿的“外公”、“其他人”,2%的家长(3位)为幼儿的“爷爷”。可见,家长集体中以父母辈家长为主,祖父母辈家长为辅:父辈家长与祖辈家长相比而言,父辈家长参与的更多;父亲与母亲相比而言,母亲参与的更多;男性家长与女性家长相比而言,女性家长参与的更多。 (2)在开放日活动中,家长的自主权不大,基本上是听从教师的指挥 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绝大多数家长多是听从教师安排,跟随着幼儿从一个活动环节转换到另一个活动环节;观看幼儿的各种活动。缺乏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3)在开放日活动中,经常给幼儿园义务帮忙的家长不多 研究者在统计158位幼儿园家长在回答“您在孩子班级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义务帮过忙做过事吗”这一问题的答案时,发现:50%的家长(79位)选择了“有时”,19%的家长(30位)选择了“没有”,18%的家长(29位)选择了“经常”,13%的家长(20位)选择了“总是”。可见,只有不足1/3的家长能常在孩子班级的开放日活动中义务帮忙做事。 9、指导焦点欠准 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园长指导焦点欠准主要体现在: (1)园长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对教师的指导少于对教师的观察。 (2)园长在指导家长开放日活动时,把重点放在了教师和活动上,忽视了对儿童应有的关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园园长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一半以上的园长都会对教师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进行多次、多角度的观察,但是,很少有园长对教师活动中的行为进行指导。而且,园长对教师的指导,重点是在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上、活动的设计上和实施上,而儿童的年龄特点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三)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绩效评价 1、主体自评不足 大多数教师没有对自己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进行评价,自评力度不够。教师这个传统的被评价者现在已发展成为一名评价者,这是幼儿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但在开放日活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中,教师只居第二位,仍有较多的教师处于消极地被评价的地位,这些教师难于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分析与反思。 2、指标比较单一 评价是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开放日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在评价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时候,家长这个评价主体是使用幼儿园事先制定好的评价表,按照评价表上的具体指标来对“教师”或“幼儿”、“活动”进行评价。这就表现出了当前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评价指标的两点问题: (1)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评价指标都是由幼儿园单方面制定的,家长没有参与其中。 (2)家长开放日活动评价指标的使用者只是家长一方,园长、教师、幼儿、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都没有加以运用。 3、策略重点偏移 教师是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园长不仅注意从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活动计划、环境创设等方面来评价教师,而且还能从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特别是教师与家长的互动等方面来评价教师;园长不仅能采用观察法,来对教师在活动中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而且还能通过谈话法、作品分析法,来对教师在活动前、活动后的各种教育教学计划、反思资料进行评价。但是,园长在评价家长开放日活动时,把重点放在了教师身上而不是幼儿身上,轻视从幼儿的学来看教师的教。同时,园长在对家长的评价有失偏颇,多数园长认为对家长开放活动和对同行开放活动是不同的,一因家长重结果,同行重过程;二因家长不是专家,同行是专家。 4、结果问题较多 其他岗位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认为,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还存在着机械性(开放日活动的时间主要是放在学期初,重点是向新生家长开放;或者是放学期末多,重在向家长汇报)、表演性(把家长开放日活动看作是向家长展示幼儿园的风采,汇报幼儿的学习成果,导致了某些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出现)、指令性(开放日活动主要是幼儿园的行政命令,教师自愿开放、自主决定的比较少)、单向性(开放活动往往是由幼儿园、教师单方面设计、组织、开展的,还没有让家长参与到这些环节中来)、统一性(因为是向全园或全班家长开放,园长或教师同时要面对几百个或几十个家长,所以既难以考虑到来访家长的群体特征,也难以与到场家长进行个别交流)、片面性(向家长开放的内容不够全面,主要是让家长看上课这种教学活动,因而忽视了让家长看孩子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等问题,需要加以矫正。 (四)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价值取向 1、地位比较低下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不论是在教研活动中还是在科研活动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还没有得到幼儿教育教研员和科研员的应有的重视。 (1)家长开放日活动还没有成为幼教教研员组织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 教育教研员都认为家长开放日活动不是自己组织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是因为幼教教研活动主要是研究如何使用幼儿园教材,如何向家长传递第二期课程改革的精神;二是因为只在特定情景下,才强调家长工作的重要性。 (2)家长开放日活动也还没有成为幼教科研员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 教育科研员都说明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不是自己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是因为科研活动的面很广,研究的课题很多;二是因为开放日活动的研究课题题目太小,难以深入研究;三是因为开放日活动是面向家长群体的活动,难以解决个别家长的具体问题。 2、特征重表演性 不论是教师、园长的观点,还是其他岗位幼教工作者的观点,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观点既相互印证,也深化了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其它形式家长工作相比的强势所在:把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直观地呈现在家长的面前,让家长有多种机会观察孩子的表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实现教师、幼儿、家长之间的多向沟通和互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和平时活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竭力向家长展示其优异的一面,隐藏其不良的一面,而没有真实地向家长呈现其全貌。 3、伙伴观念陈旧 幼儿园、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没有得到幼教工作者的拥护和赞成,幼教工作者的观点滞后于家长的观点。 (1)大多数教师不赞成“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 具调查,虽然有九成以上的教师不仅赞成“家长是教师的合作伙伴”的观点(98%),而且还赞成“教师应该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教育中来”的观点(92%),但却只有不到四成的教师赞成“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39%)。可见,教师对“家长是教师的合作伙伴”、“教师应该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教育中来”、“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这三种观点的赞成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大多数园长也不赞成“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 具调查,虽然有八成以上的园长不仅拥护“幼儿园和家庭是合作伙伴关系”的观点(94%),而且还拥护“幼儿园应该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来”的观点(87%),但却只有三成的园长赞成“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30%)。可见,园长对“幼儿园和家庭是合作伙伴关系”、“幼儿园应该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中来”、“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这三种观点的赞成率也在逐渐减少。 4、失败轻视幼儿 教师、园长和其他岗位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决定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成功因素首先是家长,如家长是否满意;其次是教师,如活动是否顺利;最后是幼儿,如幼儿是否开心。这证明了我国幼儿园教师、园长特别是其他岗位的幼教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对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成功与否的制约作用。 5、设想不够合理 一些园长认为未来的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一方面要满足家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家长的干扰。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如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的需要),可通过丰富开放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改变开放日活动的时间(如放在双休日)、培训与利用家长等手段来实现。为了防止家长的干扰(如干扰孩子、干扰教师),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如在班级安装摄像设备)、规范家长的言行来达到。 6、改革困难较多 幼教工作者大都不赞成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认为这既没必要也没可能,因为它会使幼儿园受到家长等多种负面因素的不良影响。 (1)班级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一方面被许多教师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会妨碍教师的教学,增加教师的负担,影响幼儿的情绪,降低家长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被许多教师认为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幼儿园物质条件较差,班级幼儿人数较多,教学秩序也会受到影响。 (2)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一方面被众多园长强烈地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会给幼儿园的管理带来困难,况且家长还没有提出这种要求,再者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还没有达成一致;另一方面还被众多园长强烈地认为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家长还没有这种需要,家长也会影响幼儿园的工作,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还不高。 (3)幼儿园应该“天天向家长开放,欢迎家长随时来访”的观点,一方面被其他岗位幼教工作者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会影响幼儿园工作的正常运行,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降低活动的效果,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变得更难;另一方面还被这些幼教工作者认为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师资水平、家长素质都有局限性。 二、造成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和家长对管理的理解不同 家长作为当代世界的中国人,伴随着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和自由、公平竞争的意识的增强,了解教育、参与教育的要求也变得日益强烈,他们已不满足于在家庭教育中按照自己的理想方式来教养孩子,所以还期望在幼儿园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对幼儿园的教育问题享有发言权、建议权和决定权,要求幼儿园天天向他们开放就是一真实写照;而幼儿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既难以摆脱“师道尊严”的长久影响,又难以打破“独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所以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满足于现在的封闭式的管理状态,不希望幼儿园天天向家长开放。 (二)教师和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同 教师和家长对教育各方面的认识都还存在着分歧,这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幼儿园教育是要为幼儿进入小学打好基础的,要为幼儿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家长则认为教育孩子不是“为国教子”,而是“为子教子”、“为家教子”,所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次表现在对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必须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而家长则认为智育、美育更重要,且在智育中,又看重教会孩子数数、识字。再次表现在对教育途径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幼儿喜欢游戏,应该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而家长则认为,游戏就是玩耍,白白浪费了孩子的大好时光。最后表现在对教育方法的认识上,在教师看来,对幼儿要正面引导、表扬鼓励为主,而家长则认为对孩子要严格要求、严加管教。正是由于教师和家长在教育的诸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共识,所以不赞成幼儿园天天向家长开放,以免家长影响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教师和家长与幼儿的交往不同 开放日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在与幼儿交往时,存在着差别,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往的对象不同。家长主要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围着自己的孩子转,而教师则要和平常一样,注意关心全班的每一个幼儿,不让任何一个幼儿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并尽力为每个幼儿提供最好的条件。二是交往的方式不同。由于家长和幼儿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以,他们在和幼儿相互交往时,主要是以冲动的、情感的方式进行的,而教师和儿童则没有这种先天的关系,所以,他们在和幼儿相互作用时,主要是以冷静的、理性的方式进行的。由此可知,开放日活动使教师感受到他们与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行为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就不拥护天天向家长开放活动。 (四)教师和家长所承受的压力不同 由于家长开放日活动都是教师唱主角,家长当配角,所以教师和家长所承受的身心压力就截然不同,相比来讲,教师承受的压力要远远多于、大于家长。在开放日活动前,教师是设计者,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活动,还要迎合家长的需要,否则就可能是出力不讨好;而家长则是被通知者,接受教师的通知,按时来参加就可以了。在开放日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去,还生怕哪个环节出现了差错;而家长则是旁观者,像个普通的观众,倾听、观看活动就可以了。在开放日活动后,家长是评价者,他们对活动进行评价;而教师则是被评价者,要接受家长的评价,尽管家长的评价结果不一定正确。由此可见,开放日活动的实践使教师深深地体会到他们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因而就不赞成天天向家长开放活动。 三、改善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相关建议 (一)对管理机构的建议 1、完善幼儿教育法规 1996年,国家教委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八章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中的“第四十九条”里,明确指出:“应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幼儿园可实行对家长开放日的制度”[1]。这一法规的出台,勿庸置疑对我国幼儿园家长开放日制度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14年后的今天,伴随着幼儿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就很有必要通过不同的形式,组织不同岗位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读这一法规,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然后集思广益,把大家的建议归纳起来,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使这一法规能得到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 2、贯彻幼儿教育法规 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不同的渠道,促使广大的幼教工作者认识到: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资源,对幼儿进行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教育,并注意寓教于游戏活动之中,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要全面调动家长支持教育、参与教育、评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与幼儿园协调一致地教育幼儿,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3、落实课程改革法规 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幼儿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这一法规,全面认识变革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的必要性,深刻领会吸引家长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运作的可行性,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4、执行儿童教育法规 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不同的传媒,大力宣传“儿童优先”的原则,使幼儿园能够更加重视家长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保育观和教育观,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以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 (二)对评估机构的建议 1、反思我国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 地幼儿教育评估机构或评估专家小组,应当反思自己的评审标准,并对评审标准进行修改,适当增加一些“家庭”的条目,补充一些“家庭”的内容,并使之更加具体化,更具有操作性,真正发挥对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杠杆作用,以适应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借鉴国外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 2006年9月,美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开始运用新的《幼儿教育机构标准和认证指标》,具分析美国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具有:体系比较完整,定性评价明显;指标比较细化,操作较为简便;家庭指标较多,联系较为紧密;家庭地位较高,突显家庭重要等特点。因此:我国幼儿教育评估机构或评估专家小组可以借鉴美国评价早期教育机构的标准,来完善对示范幼儿园评审标准、托幼园所办学等级标准的构建,以引导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逐步走向经常化和日常化。 3、建立科学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 幼儿教育评估机构应该从评价的目的和功能、目标和体系、方式和方法等方面来制定科学地评估幼儿教育机构的标准,以实现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最优化。具体要做到: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多元性评价;重视互动性评价;重视自主性评价。 (三)对科研机构的建议 1、加强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 (1)广泛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不仅要研究后现代课程论、社会互动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对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价值,而且还要研究家庭系统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层次需要理论对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意义,以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为家长开放日活动搭建广阔的理论平台。 (2)深入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基本问题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不仅要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而且还要研究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途径、形式和方法,以指导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2、关注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实证研究 (1)开展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调查研究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要深入实际,与不同岗位的幼教工作者密切配合,就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展开调查研究,了解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为家长开放日活动质量的提升提供感性的研究经验。 (2)开展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实验研究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要进入幼儿园,与园长、教师、家长一起进行实验研究,例如,对教师的教育经验或教育能力与家长的参与水平或参与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对家长的参与水平或参与策略与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索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特点、规律和效益,为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质量的提高提供系统的研究经验。 3、重视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交流活动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各种类型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为幼教工作者搭建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强化幼教工作者研究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意识和行为,为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幼儿教育研究机构即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对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各种参与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又可以通过中文图书期刊、互联网、外文图书期刊、国内年会、国际论坛、专题研讨会等不同的形式,把我国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促使国内、国际同行进行分享和交流,以共同探索幼儿园利用家庭资源完善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 (四)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1、调整课程设置 我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其他承担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不同学历、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师资培养和培训课程的结构,增设“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课程,并定为必修课,以保证落到实处,或在相关的必修课程中加大“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内容的比重,并增加课时量,使幼教工作者在步入工作岗位时,就具备了与家长进行交往和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通过在职培训而不断提高与家长交流和分享的各种技能技巧。 2、改革教学方法 要保证所设置的课程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改进教师培养(培训)的方法。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类别的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中,不能片面强调通过集中讲授的“讲师团”方式,向学生(学员)传递系统的理论知识,过于重视学生(学员)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而应提倡通过小组研讨、录像分析、现场观摩、亲身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学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学员)的综合素质。具体可以采用:反思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对话式教学。 3、改革考核方式 (1)完善学生(学员)评价教师的内容和形式 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应该树立“以学生(学员)为本”的教育观念,不断对学生(学员)评教的量表加以修改,重视对教师特殊能力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学员)学习过程的评价,并使评教结果更加透明化,以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学生(学员)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2)优化教师评价学生(学员)的内容和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教师对学生和学员(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学员)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是由平时学习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这两个部分构成的;平时学习成绩的考查,主要是依据学生(学员)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情况来决定的,约占40%,期末考试成绩主要是依据学生(学员)完成教师设计的闭卷试题情况来决定的,约占60%。可见,对学生(学员)的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的形式来进行的,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记忆能力,这种现象应该加以改变,以提高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具体来说需要:重视考查口语能力;倡导实行开卷考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五)对幼儿园的建议 1、发展和家庭的伙伴关系 (1)正确认识伙伴关系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和家长的不同优势,承认家长的教育地位和教育权利,理解家长的教育需要,尊重家长的教育决定;不把家长看成敌对者、局外人,而把家长看成同盟者、合伙人。这样,当“教师把家长看作是保育和教育儿童的真正伙伴”时,“家长就会经常来观看和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幼儿园和班级就会在任何时候都对家长开放,鼓励家长无论何时有空都可以来访参观[1]”。 (2)发展巩固伙伴关系 要使伙伴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幼儿园就必须为了儿童的利益而坚持不懈地与家庭合作。 幼儿园可以把儿童的学习活动、班级的课程改革活动、年级的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与家庭开展合作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吸引家长的广泛参与,使伙伴关系从普通的公共关系活动转变为独特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要鼓励教师经常与家长交往,并为教师创造实践这些行为的机会,使伙伴关系从幼稚、不完善走向成熟、理想化。 2、完善向家庭开放的政策 (1)提高幼教工作者的认识 园长、教师应该打消“家长随时来访参观,会干扰幼儿园的正常工作”、“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等顾虑和担忧,以开放的思想和积极的心态,来对待面向家长开放的政策,相信这一政策的实施,必然会促进幼儿园和家庭友好关系的发展,增加与家长交往的时机,帮助家长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征和游戏活动的重要性。 (2)增强家长的主人翁意识 园长、教师可以通过“家长讲座”、“家长会”、“家园小报”、“家长园地”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开放政策,使家长认识到:他们也是幼儿园的主人,幼儿园也是他们的家;幼儿园和班级的大门始终向他们敞开,他们任何时候来访和参观都是受欢迎的;他们的感受和见解对园长、对教师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幼儿园就是在剥夺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关闭与家长合作的重要通道,失去与家长互动的许多大好时机。 3、提高园本教研活动质量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深入改革,需要优质的园本教研活动来支撑。为了提高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幼儿园可从:形成崇尚教研的氛围;打造热爱教研的团队;开展独特的教研活动;支持教师的教学探索几个方面入手。 4、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 “‘志愿者’指的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支持学校教育目的和儿童学习或发展的任何人”[1],他们是不拿报酬的。“‘志愿社会服务’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2]”,家长志愿服务是美国幼儿教育发展的优良传统,今天仍被众多的幼儿教育机构所采用保教工作者鼓励并欢迎家长来到班级帮忙或参加特别的活动,家长们也都乐于利用业余时间来到孩子们中间,为班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情感。美国幼儿教育机构的这些做法值得我们效仿。 四、总结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是是幼儿园应该在特定的时间里向家长开放园内外的各种教育活动。对其的研究,有利于教育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助于幼儿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有益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有助于幼儿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本文的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发展潜力巨大,它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积极强化法中的幼儿教育论文 一、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积极强化也可能会影响幼儿原有的积极行为和爱好 成人运用积极强化法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幼儿的某一合理行为,并用一定的强化物加以肯定。成与败是无法预知的,如果成人的这一做法成功了,对幼儿的某一合理行为是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万一失败了,或屡遭挫折,那将会给幼儿带来严重的后果。强化物都是根据幼儿的喜好选择的,在积极强化的过程中,正是强化物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能理解到只有自己的行为如成人所愿了才可以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否则将一无所获。因此,幼儿会带着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去努力达到那样的结果,但幼儿的身心还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成人如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他们终将失败,即使他们努力了。也许幼儿对这一行为原本还有着积极进取的意向,可是经过成人的这么一折磨,这粒种子才刚刚发芽就萎缩了。同样,如果成人所选的强化物又是幼儿最喜欢的,并且对幼儿有很大利益的,那么幼儿的某一积极爱好也会随之被抹杀。这种“一箭双雕”的“成果”将给幼儿带来最大的不幸。 (二)积极强化法的作用只是短暂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积极强化确实对幼儿合理行为的增强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用又将可能会逐渐削弱乃至消失。究其原因,是幼儿并没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合理行为,他所做的一切完全建立在自己一时对某种强化物有着强烈的占有欲的基础上的。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这种单调的刺激形式对幼儿的积极的行为引导只能是短暂的。而幼儿良好的行为是需要长期坚持乃至终身保持的。由此可见,积极强化法在某种程度上对幼儿的合理行为并没有起到长期的强化作用。 二、问题的解决方法 积极强化法既然被作为一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方法提出来了,它就应该发挥出应有的积极的作用,所以为了便于成人能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而恰如其分地运用该方法,我就此提出以下几条防御措施给予参考。 (一)合理选择强化物 强化物一般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消费性强化物,指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一次性消费物品;第二类:活动性强化物,指看电影(电视)、看画册(小书)、过生日、郊游等活动;第三类:操作性强化物,指玩球、涂颜色、绘画、跳绳、骑小车、游戏等;第四类:拥有性强化物,指一段时间内幼儿可以拥有享受的东西,例如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有机会坐自己喜欢的椅子;第五类:社会性强化物,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例如口头赞扬、温情地轻拍、拥抱,甚至仅仅是注意一下即社会性关注等等。卡尔•威特说:“我想,当一个人陷入逆境时,给予他物质上的帮助远远不如给予他精神上的安慰。物质的帮助是有限而短暂的,帮助一个人恢复信心却是长远而有意义的事。”这一观点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因此成人必须着眼于幼儿的精神需要、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去合理地选择强化物。 (二)选择的强化物要善于变化 为了使幼儿不至于对强化物的厌倦而终止合理行为,成人在选择强化物的时候必须注意,尤其当强化物的效果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成人需要改变原有的某一强化物,尽可能选择多种强化物。例如,将原来准备的操作性强化物改为活动性强化物或社会性强化物。幼儿的爱好也是广泛的。如果能恰当地换换幼儿的口味,幼儿自然而然又会产生新的动力,他会继续很乐意地增进他的合理行为。 (三)积极强化的过程中多运用表扬鼓励和期望信任 表扬鼓励比一般的强化物更具有价值,单一地使用强化物往往会造成幼儿对外在刺激的渴望和依赖,一旦减少了或撤消了强化物,幼儿很可能减少乃至拒绝某种行为。所以可以考虑用表扬鼓励来弥补。因为通过表扬鼓励可以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呼吁幼儿的内在良知,化幼儿的被动为主动。积极强化法中的运用有利也有弊,不利的强化物往往会导致幼儿对人生价值观有种种错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不利,会造成幼儿价值观混乱等不良后果,但问题不是没有解决的余地,重要的是成人如何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关注幼儿,在对幼儿强化指导时,需要选择对幼儿具有价值意义的强化物,重视幼儿的精神需要,多运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信,还要对幼儿怀有一种期望与信任的态度,耐心地等待幼儿的进步。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成人选择的教育方法要合情合理、恰如其分,要着眼于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着眼于幼儿的未来成长。 作者:张娜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民族幼儿园 幼儿教育论文范文:诗意化的幼儿教育论文 一、“反诗意化”问题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而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而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外围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而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而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而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主权、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主权,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而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而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 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 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 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而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它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而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而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外围评价”。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当然,范式、常规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就幼儿教育而言,幼儿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管理组织、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规”。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等潜在承认的,即同行默认。但是,常规遭遇了“诗意”的困境,一切常规化,诗意便荡然无存。库恩的范式理论使人们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维清晰化,评价标准化,找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大生产、组织大发展、圈内的沟通交流从而有了可能。但是,对非专业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艺术人士、浪漫主义者、创作者、灵魂存在者、原本主义者却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规”的概念是英国科学与社会联合会主席拉维兹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他说:“科学共同体不像库恩描写的那样平静、单调,‘常规’对跨界成员来说缺乏规范性的力量。”“后常规”在于破解前范式的习惯势力、固定结构和关系。用无序、混沌、模糊、灵感、顿悟、感觉、直觉、创生来获得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维和新力量。 四、结语 总之,以逻辑理性和伦理理性为基础的科学主义当然是非常有用的,也推动了幼儿教育进步。但幼儿教育又受到了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的压抑和束缚。然而,幼儿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最高境界就是如空中飞鸟、水中游鱼一样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作者:杨其勇 张杰 沈雪松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昭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趋势探讨 摘要: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每个家庭都重视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同时对家庭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家庭投资理财情况,论述了当前家庭理财重要工具的应用,展望了我国资本市场在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 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未来趋势 1普通家庭开展金融投资理财的意义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每个家庭的财产数量日益增多,如果存到银行当中可能会出现贬值现象,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投资理财为自己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1.1有利于保证目前及以后的收支平衡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普通家庭经济收入不但可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也可以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每一个人都具有40~50年的劳动时间,可以拥有较高的工资收入,更多的人在考虑自己不能从事劳动以后,日常生活如何解决?我国当前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一味将自己的养老问题交给政府解决可能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过多依靠自己的儿女也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因此开展家庭投资理财活动,可以收到可观的经济收益,有利于保障自己今后的生活。 1.2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普通家庭要重视自身经济收入与支出的均衡,这是家庭存在的基础。任何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都希望自己的工资越来越高,希望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本文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普通家庭在解决当前温饱问题的同时,也在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来增加家庭收入从而拥有更好的生活。 2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现状 2.1大量普通家庭参与到金融投资理财当中 当前中国普通家庭普遍要求开展金融投资活动,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银行储蓄资金日益减少,有专家提供的数据表明,当前人们不再一味将自己的财产存入银行,传统储蓄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国内股市行情不断走高可以看到,大量炒股爱好者将自己家庭的资金投入股市当中,在最初几年这种现象并不明显,但在经济形势回暖的情况下,股市同样有了显著性变化,对这种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由于大量股民在炒股中获得了较大收益,从而拉入更多的股民,因此股市行情日益走高,这种情况人们习惯称之为“跟风行动”。这是中国民众最为普遍的思维模式,认为炒股可以收到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不顾一切全部涌入其中,更多的人将家庭的全部资金投入股市。本文认为这种想法具有一定的风险,不但要考虑到可能收到较高的收益但同时也要考虑可能面临诸多风险,以及自身可以承担的风险能力。当前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行情持续走高,为投资人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 2.2投资产品市场涌现出各种类型的理财产品 自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很多家庭已不再着力于储蓄,自最近一次中央人民银行降息可以发现,开展投资理财活动的家庭日益增多,只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时间,便涌现出大量的投资理财专家。如股票、基金、理财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量涌现,人们在几年前不会想到银行部门也会着力发展金融理财,人们普遍认为保险也只局限于车险与寿险。但当前这些想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出现上述情况无可厚非,当广大民众不再喜欢将钱存到银行时,为了保证自身正常运转只有进行改革与创新,着力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才能促进自身健康发展。保险公司的发展与此相同,如果局限于车险与寿险那么购买人群则日益减少,但如果引入投资理财产品的话则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前来,有效推动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理财活动就是从保险业逐步发展而来的,因为国内民众还不能正确认识保险业,才出现了上述现象。 2.3投资理财从固定资产实现了向无形资产的过渡 本文在调查中发现,20世纪初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每一个炒房的人都获得了巨大收益,由于开发商的压盘,涌入城市的人群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导致国内房价不断上涨。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对住房情有独钟,所以一旦国家养老与养儿防老等情况不能实行,更多的中年人将自己资金全部投入炒房当中,同时各地政府大力支持楼房建设,大量楼盘不断涌现,提供了丰富的房源。前几年,楼房的价格不断暴涨,政府部门及时出台管制政策限制了房价的疯涨。当前投资又逐步回归到无形资产方面,股票、基金、期货等再次成为人们投资的首选,这些项目易于操作、及时获利,人们在家中只需拥有一台电脑即可操作,当前很多工薪阶层利用中午或者晚上休息时间开展此类投资。 3展望普通家庭投资理财未来发展 3.1大量家庭必将加入投资理财活动当中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人口,每个人都在经济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但因为财富不能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家庭当中,只能依据劳动人员的不同贡献进行分配。因此普通家庭得到的资金不但来自于自己的劳动而且也可以利用投资得到。但不管哪种形式的投资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有时进行了投资并不一定收到回报,但如果不参加投资则必然收不到回报。随着可观资本的不断增值,普通家庭拥有的资金如果不开展投资理财活动,那么财富则会发生贬值现象,所以普通家庭只有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才能保证自身财富不断增加。当前国内证券股票基金要求有着较大的开户基数,但只有极少部分应用于运行。由于股市存在较大的风险,本身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很多股民认为专家投资是自己最好的选择,因此购买了大量基金希望得到较多收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投资受益人群日益增多,本文认为将来必然会有更多的人群参与其中。因为政府不能及时制订资金管制政策、普通家庭不具备投资技能,我国很多普通家庭只能投资于那些风险较小、收益较低、变现能力较强的产品,如基金与股票等。对那些有着较高专业技术要求的购房、黄金、期货等各个方面,可能普通家庭还不具备充足的条件。 3.2展望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情况与投资理财发展情况 3.2.1金融投资必须与投资理财相协调 在公司投资理财与普通家庭金融投资过程中,都要遵循市场客观规律,要能准确控制市场运行的方向,防止过多存在投机心理。本文认为当前市场运作方向主要包括基本运动、中期趋热、日常波动三类。基本运动指的是基本牛市,如股市不可能始终处于上涨阶段也不可能始终处于下跌阶段,才是较为正常的状态。对于普通家庭投资人员来说要更多关注股市的中期趋势,这是由于股市确定了基本运动,在较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中期趋势。所以普通家庭投资人员要更多关注中期趋势,以市场发展情况为标准及时调整行情,调整的时间与范围是不确定的,通常以几个月为标准,一旦大盘进入调整期,投资人员则需要及时转变投资思维,改变投资方式。 3.2.2储蓄与有形投资将会持续减少 普通家庭具有一定的投资理财观念以后,将会把自己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其中。不管家庭拥有的经济实力如何,必须要预留一部分资金,将这些资金放于银行当中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因此本文认为短时期内普通家庭不会将注意力放在银行部门。在分析房产实例时可以发现,当前人们关于炒房行为有所收敛,这一现象不只表现在房地产业,而且也表现在整个有形投资市场当中。几年前人们认为只有购买自己能够看到的资产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但随着多种无形投资形式的出现,人们的思维也发生了较大改变,这种想法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4结语 总之,国内普通家庭开展金融投资理财的数量将会日益增多,当前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都已得到了普通家庭的关注,银行储蓄已与人们的投资需求相分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币值持续稳定的形势下,本文认为将会有更多的普通家庭参与到风险小、收益稳定的投资活动中,同时普通家庭的投资技能与风险意识也会不断提高。 作者:常维沪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金融法律投资理财论文 一、我国个人理财和个人投资的长期发展对策 (一)构建综合性的金融法律体系 针对国家在构建金融法律体系上的误区,本文建议我国应该构建一套综合性较强的金融法律体系。这套法律体系至少应该涵盖以下几点内容:1.理财业务的门槛设置。法律体系中要指明理财业务的门槛:一是理财公司的理财能力达到一定标准;二是理财公司的财务能力达到一定标准;三是公司内部的控制制度足够完善;四是公司的资本达到一定的要求。2.信息公布的规范。法律体系中要说明信息公布的规范:一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理财收费、投资类型和收益率等信息;二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公司业绩、管理能力和公司资质等信息;三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支付方式、计费方法和计费标准等信息。 (二)培养综合性的理财人员 在保险行业、证券行业及银行行业中,理财人员几乎都是对自身所在行业的情况了解较多,而对其他两大金融行业的了解偏少。因此,当这些行业的理财人员在面对行业跨度较大的金融产品时,往往很难给出客户较为准确的参考建议。于是,本文建议这三大金融业都要充分认识到理财人员的这种不良现状,除了要求理财人员熟知本行业的知识,还必须要求理财人员多学习另外两个相关金融行业的知识,从而打造出一批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综合性理财人员。 (三)大力拓展理财产品的新品种 本文建议三大金融业可以采取“守旧创新”的基本发展策略。所谓金融业的守旧是指:金融业拓展现有的宣传渠道,尤其在新兴媒体上多做广告,让更多居民熟悉行业所拥有的金融产品,从而吸引和拉拢更多居民来选购理财产品,保持行业的持久竞争力。所谓金融业的创新是指:各大金融业在坚持原有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一些新的理财服务或理财产品,让这些新服务和新产品来进一步吸引客户,从而让行业的综合竞争力能够更上一层楼。 (四)提升理财投资者的理财投资水平 虽然,理财投资者在选购了理财产品、投资产品之后,理财公司都会给理财投资者配备一名专业水平较高的理财人员。但是,理财投资者不能依赖于理财人员的看法和建议,而是应该加强自身理财与投资水平的修养。本文建议理财投资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修养:一是理财投资者一定要树立理财、投资都有风险的意识,而不要一味相信理财人员所说的毫无风险;二是理财投资者要尽量学习每款理财产品、投资产品的具体内容,通过自我分析来正确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与投资产品;三是理财投资者要多向理财人员了解所选购产品的真实情况,时常关注选购产品的最新动态;四是假如理财投资者碰到了理财公司或下属的理财人员侵权的情况后,要立刻向理财公司或下属理财人员提出索赔的请求,假如对方拒不索赔,那么理财投资者最好跟监管部门反映真实的情况,请监管部门帮助自己维护权益。 二、结束语 首先,本文阐述了在个人理财、个人投资中最显著的几个误区:一是法律上的误区;二是人员配置上的误区;三是产品种类上的误区;四是宣传上的误区。其次,本文具体阐述了解决的方案和对策:一是构建综合性的金融法律体系;二是培养综合性的理财人员;三是大力拓展理财产品的新品种;四是提升理财投资者的理财投资水平。 作者:罗文平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在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为了帮助我国大众家庭,管理好家庭财务资源,关于理财投资的研究成为如今的热门话题。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趋势分析。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理财;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理财不仅可以让人们追求财务自由,而且还可以保障人们的财务安全。面对现阶段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迅速,投资产品层出不穷,为了在金融投资理财环境日益纷乱复杂的环境下,帮助我国大众家庭提高金融投资意识,推动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有必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趋势分析。 一、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在金融投资理财方面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方面发展迅速,金融市场上可供大众家庭挑选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为了让我国大众家庭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仍然能够选择在自身家庭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意愿,选择适合的理财产品,保证财务升值。需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国大众家庭,由于贪念影响投资的选择,错误的选取风险投入较大的投资理财产品,增加家庭财务资源的风险;不仅如此,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必要的分析与研究,还可以提高社会理财能力,在实现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参与人员获得额外收益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金融资源的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总而言之,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些必要性体现在:1.平衡家庭收支情况,增加家庭理财投资收益,提高大众家庭生活质量;2.通过科学投资理财的方法,增加抵抗意外风险,以及危险灾害的能力;3.有助于创造大众家庭人员之间的团结,让大众家庭收入与利润明细清晰,捋顺大众家庭经济关系;4.平衡消费与节约美德之间关系,利用投资理财,实现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平衡物质物欲、理想生活追求以及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5.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后,大众家庭可支配的余额资金日益扩增,大众家庭不再愿意将钱死死地放在银行,等待死收益,更倾向于家庭理财,这种投资意愿带来了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社会需求,为了满足这种社会投资理财需求,需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进行分析与研究。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金融竞争日益严峻,金融投资理财需要创新性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了促进我国金融投资理财创新性发展,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分析研究具有必要性。 二、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收入也得到不断增长。我国大众家庭已经意识到:放在银行储存的钱币会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贬值问题,只有通过金融投资理财等手段,让钱币流通起来,让钱生钱,才能实现利益的扩增。为了促进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需要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在纵观我国现阶段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现状后,发现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存在这样几点问题:(1)我国部分大众家庭,受传统思想影响,对金融理财投资有误解,不仅不进行理财投资,还散播金融投资理财的负面思想,阻碍影响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进度。(2)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需求日益扩张,面对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热的问题,很多家庭出现了不顾家庭基本经济情况,盲目跟风,胡乱选择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的问题。(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纷繁复杂,令大众家庭选择的时候容易出现跟风,不顾现实经济状况。(4)随着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人们的选择能力日益提高,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投资方法投资理念方面也在不断得到提升,已经从生活理财的方式方法,逐渐转变到了投资理财需求方面。(5)由于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时间不久,对这方面的管理存在不足与弊端,还有待完善。(6)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理解认识不深入,选择理财投资的时期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刚毕业走入社会的人员,片面地认为现阶段不需要进行理财投资,赚的钱应该都投入到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己价值方面,理财是成家之后,或者年龄大的时候才去做的事。 三、解决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问题的建议 为了推动我国金融的全面发展,针对上述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认为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法进行解决:(1)加大我国社会对大众家庭投资理财的宣传,加强大众家庭闲置资金的合理配置,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2)通过国家银行等正规金融股投资理财企业,进行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知识的宣传,帮助人们选择适合自身家庭状况的理财产品,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额外收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减少人们盲目跟风攀比的投资问题,减少由于选择不恰当金融投资理财产品,而带来的金融投资风险。(3)加强国家对大众家庭金融理财投资的法律宣传,增强投资人员的法律保护知识,减少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风险。综上所述,在思想意识上帮助人们认识到理财投资的好处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人们投资风险意识,与法律知识保护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利益收益,与此同时加强国家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管理与研究,帮助大众家庭根据各自经济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投资理财产品,切忌在选择过程中,不可不顾自身家庭状况,进行中短期金融投资理财,购买量控制在小幅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还可以便于统计资金,获得可靠稳定的资金收益。 四、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面对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我国经济在持续地、飞快地增长着。为了帮助我国大众家庭可以根据家庭财力状况,将闲散资金投入到金融投资理财当中,帮助我国大众家庭正确认识金融投资理财,帮助我国大众家庭选择合适的理财工具,帮助我国大众家庭通过金融投资理财,推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纵观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趋势势头良好,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趋势;是利用社会大众家庭闲散资金,帮助社会经济对金融资金进行合理科学配置,进行小资金集中汇拢,统一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化资金利用创新性体现。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还是一种降低家庭金融理财投资风险,进行风险转移的投资趋势;选择多种投资理财产品,分散投资,是一种将资金合理分配,有效抵御经济社会市场投资风险,细水长流,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投资的有效调整。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还是一种增加资金流动,保证资金收益长期性可持续性;通过购置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等小型金融投资理财产品,实现收益期效短,资金不闲置的资金使用,同时将长期不用的闲置资金,通过购置增长、稳定型股票的长期持有,节约手续费,也免受市场经济波动,影响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不仅如此,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更是一种改变传统思想束缚,积累家庭财务资产,改善家庭经济条件,满足家庭物质需求,实现家庭人员人生目标,与时俱进的一种家庭资产管理思想。最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发现这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也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毕竟我国现在是处于老龄化严重的社会情势,现在的年轻人以为数不多的养老缴纳金,供养人数众多的老龄人群,然而现今社会由于社会压力大,选择一个孩子或者丁克生活方式的家庭越来越多,面对这种下一代养老金缴纳人员溃减的现状,现阶段的人员只能依靠金融投资理财的方法,增加家庭收入,通过购置保险、证券等理财产品的方法,为以后的生活提前准备一个保障,避免退休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时,可以不受疾病造成经济压力,保障晚年的生活所需。 作者:尹丽华 单位:天津农商银行北辰中心支行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与趋势 摘要:本文对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说明此类金融活动的普遍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原因,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趋势和相应策略。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 1.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 1.1金融投资成为家庭理财的主要方式 我国大众家庭理财指的是普通家庭将闲散资金进行投资,参与社会金融活动并从中获取利润的过程。大众家庭理财实际上是社会剩余资金以某种形式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同时展示货币价值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众家庭理财主流是储蓄,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储备,而市场经济发展不足,金融市场发展更为缓慢,国民需求较少,储蓄利润高于大多数的理财形式。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很多金融理财形式显示出较高的利润率和灵活的操作性,人民币购买力的变化使得民众更愿意参与各种形式的金融投资,以股票、基金为代表的理财形式,成为目前我国家庭理财的主要方式。 1.2新兴理财产品成为热门 我国现阶段的金融投资市场具有种类丰富的理财产品,为家庭投资提供广泛平台。与股票、基金、期货、理财保险同步,为了获取资金优势,银行也衍生出大批理财产品,该现象符合金融市场规律,也符合我国家庭理财行为的发展规律,即民众参与金融市场的活动,以民众手中的财富量为标准选择理财产品。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很多家庭理财逐渐转为网络金融理财形式,参与P2P投资或者在第三方交易平台购买购入门槛低、随存随取的理财产品,是现今我国大众家庭金融理财的新潮流。 2.我国大众家庭金融理财的问题及原因 2.1大众家庭金融理财受市场影响大 我国大众家庭以理财的形式参与金融活动,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一员,同样受到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从储蓄理财转为以股票、基金为主流的金融理财,再转变为即时的网络金融理财,大众家庭理财经历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转变。也正是由于受金融市场影响大,大众家庭理财的收益同样也由金融市场决定,但家庭理财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却是十分有限的。据相关资料显示,由大众家庭理财汇入金融市场的可用资金额度不容小觑,但是,这部分资金的收益率却远不如大型企业或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活动。然而,大部分金融理财风险却由普通家庭理财承担。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众家庭理财的管理者是普通民众,他们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对金融市场的敏感度不高,对理财本身的理解程度也仅限于“拿利息”,非专业的理财行为和态度,使得家金融理财的发展受限,这也是未来我国大众家庭金融理财发展的突破口。 2.2大众家庭理财风险高 近年来,我国居民对于储蓄的欲望连续降低,在该现象产生同期,我国股市行情持续走高,具有较大比例的股民存在将自己的家庭存款从银行转移到股市的意愿。参与股票、基金等金融理财的家庭越来越多;有些家庭对P2P投资,以期获得相关的收益。但是,大多数家庭金融理财所获收益都不能满足家庭理财管理者的预期,很多家庭金融理财活动,受股票、期货交易的波动性影响,呈现出“赔本”的状态。股市行情不佳导致家庭破产的事件时有发生;P2P公司无法收回单款,间接导致投资家庭本金亏损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大众家金融投资理财仍然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众家庭理财中的理性行为较少,而根据金融理财的主流趋势,以及小部分股民投资获益的选创效益,大众家庭理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盲目跟风现象。跟风作为中国公民思维习惯特点,也容易造成巨大亏损,因此,如何理性地参与金融投资理财,如何尽可能地规避金融市场风险,是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的方向之一。 2.3大众家庭理财需求难满足 我国普通民众家庭参与金融投资理财,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利用闲散资金赚取利润,而这些利润将应用于个人花销或者家庭开支。实际上,有目的地、积极地参与金融理财的家庭,将理财所得用于固定家庭开支的占大多数。例如,在固定资产理财较为盛行的时期,部分家庭将购买房地产作为理财的主要形式,购房后将房屋出租,利用租金供应子女大学期间每个月的生活费,在子女毕业之后,将房产作为子女结婚成家之用,这是典型的理财满足家庭需求的形式。但是,在金融投资理财活动中大众家庭理财缺乏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理财所得收益不稳定,在满足固定的家庭开销需求方面,可操控性不是很强。金融投资理财的高收益吸引着大量家庭的参与,但是其对家庭理财需求的满足能力不足,又使得一些家庭理财管理者将理财的视角转向其他项目上。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针对大众家庭金融理财设计的产品,本身缺乏相应的稳定性和指向性,对于家庭型客户来说,理财产品和相关服务的个性化不明显。如何满足理财需求,也是大众家庭投资理财发展的主要目标。 3.我国大众家庭金融理财的趋势 3.1家庭可参与的金融理财项目逐渐固定 民众以家庭为单位参与金融市场活动成为大势所趋,但是,要求家庭理财的管理者具备专业的金融知识和对金融市场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是不现实的。在民众积极参与金融投资理财活动的同时,随着各种金融理财活动发展逐渐稳定、民众在理财过程中的不断交流和总结,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项目会逐渐稳定。首先,在国民经济迅速提升、投资受益者比例大的前提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股票投资的队伍中。股票作为金融投资理财的主要形式,已经在家庭理财中存在了一段时间,股票行业本身的参与规则逐渐固定、经济人对参与者的指导能力不断提高,使得股票收益和风险的比例越来越大,可以作为家庭参与金融投资理财活动的首选;其次,因政府的资金管制政策和大众家庭对投资上技能的缺乏,国内大众家庭均会进入到门槛更低、风险更小、收益更加稳足、变现能力更强的金融投资领域,比如说购买基金和股票等;而对于那些专业技能要求更强的房地产、黄金、期货等项目,大众家庭可能不能加入其中。这意味着,我国股票行业仍以大众家庭为主要发展的客户群体,为家庭型投资者提供股票和基金购买指导以及相应的服务,是促进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主要策略。 3.2家庭理财管理者以及相关理财产品对风险进行高度控制 在家庭金融投资行为中,投资者可把市场运动的方向分为基本运动、中期趋势和日常波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投资的关键在于抓住中期趋势,中期趋势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大幅变动,安全性高。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要学会掌握基本运动以及中期趋势,忽略日常波动;在此基础上,投资者还应始终保持乐观的投资心态,根据家庭资金的持有情况以及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理性地进行投资,尽量避免盲目追求利润,否则投资的获利亏损的大幅起落容易对其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除了家庭理财管理者从主观角度进行风险控制之外,提供投资理财产品的证券公司、银行等,也应在经营和服务过程中,帮助大众家庭识别和预测风险,尽量降低投资风险对家庭理财的损害。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作为新兴的理财形式,已经得到大量家庭型投资者的支持,为了高度控制风险,相关金融主体,如P2P贷款公司,应该主动向参与者披露经营信息以及必要的会计信息和征信信息等,这些能够成为家庭型投资者衡量风险、进行理性投资提供很大的帮助。 3.3针对家庭理财需求设计更具个性化的金融理财产品 大众家庭进行金融投资理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开销需要,在服务个性化的现代社会,金融市场也开始重视针对家庭型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即根据家庭理财的主要目标提供合适的投资型理财产品,在对家庭财产状况、收支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客户分析作为开发理财产品的基础,使理财顾问成为家庭型投资者的指导者,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金融投资理财目标。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进行这样的金融理财产品开发和推广。例如招商银行推出的养老理财产品、兴业银行推出的教育型投资产品等。这些产品具有明确的目标,并且,银行为客户提供的理财顾问,能够对客户进行一对一的贴心服务,帮助家庭型投资者选择最合适的理财产品,这种从产品到服务的个性化发展,是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发展的主流,也是银行以及其他投资公司发展家庭型客户的主要策略。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众家庭已经成为金融投资理财的主要参与者,家庭型投资者在理财能力和知识技术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对理财风险的客观认识且目前的理财产品尚不能完全满足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需要。理财项目逐渐集中并且固定,无论是投资者还是金融机构的经营者,都需要充分考虑如何规避理财风险。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普通民众家庭参与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作者:欧阳日恒 单位:南开大学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趋势 一、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概述 (一)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范畴金融指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载体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金融活动是目前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之一,相较于以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的经济活动,金融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大量社会财富并使这些资源得到二次利用,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对金融活动进行注资,并从金融活动所形成的经济价值中获得分红形式的利润,就是金融投资理财。我国社会的金融大盘是由各大上市公司、企业、政府和市场经济的自然变化决定的,但是,普通家庭的投资理财也涵盖在社会金融理财范围之内,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投入在金融活动中的货币虽然不多,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笔财富;并且,许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都是分阶段性的,比起企业和社会金融活动,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目的更明确,甚至连理财收益的处理都是比较固定的。从以上对金融投资理财和家庭理财的分析,我们得到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范畴,即,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是以不具有经济组织性质的家庭为单位的金融投资理财行为,这种理财行为目标指向为低风险高收益,并且理财的途径和模式选择以家庭需要为主要原则。 (二)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方法金融投资理财以货币活动为主,因此,一切与固有资产有关的理财行为和理财方法都不属于金融投资理财,也就是说,家庭买卖房地产的行为不是金融投资理财行为,但是家庭购买住房公积金或者住房保险,就是金融投资理财。明确了这个意义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我国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方法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按照最基本的金融投资理财风险排列次序,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方法分为以下几种:风险最高的是股票和期货,股票是所有家庭理财当中收益率最高的一种方式,但也是风险最高的一种,其优点是比较容易操作,但需要专业知识,期货投资与股票投资的原理几近相同;风险中等的是基金和国债。基金是专门收集社会闲散资金进行再次投资的一种金融活动,也就是说,所有购买基金的家庭相当于同时将资金委托给一个小型金融投资组织,成为组织的共同股东,承担分红和风险。基金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收益率不如股票和期货,国债则与基金的金融活动模式基本相同;风险最小的是储蓄和购买保险,这两者的投资与收益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较长,虽然投资的风险几乎为零,并且可以使家庭始终持有可用资金(或在某些风险中有所保障),但其收益率是最低的。 (三)探讨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意义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也是社会金融活动的一种形式,只不过相较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来说,家庭的金融活动与其说是使用能够资金,还不如说是管理资金,因此,家庭金融活动多用“理财”来描述,而不是直接用“投资”。普通家庭金融理财的最终目的是使家庭持有的货币量不断增长,以满足家庭消费需要,对此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国大多数参与金融活动的家庭提供更好的理财建议,使家庭理财的最终目的能够实现,即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家庭理财一旦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就能故事我国居民的购买力提高,从而拉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此外,家庭理财能力的提高能够使我国金融活动中这部分散户的金融行为科学性增强,有助于家里较好的金融投资秩序,死我们金融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重视普通股家庭作为金融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探讨家庭理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宏观和围观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现状 (一)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事务家庭理财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勤俭节约”、“紧紧手,年年有”和“积谷防饥”的家庭财务管理意识,实际上就是家庭理财的缩影。现代社会的家庭拥有更多的生育资源,摆脱贫困已经不再是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而大多数家庭都必须要负担老人养老、子女读书上学、结婚生育和自身养老的责任,这意味着小康之家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些经济问题,家庭经济压力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受众的资金并不足以开创一份额外的事业,那么,只有选择投资理财一条道路;另外,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货币以一种缓慢的方式一步一步走向通胀,虽然国家经济并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还是十分明显的,家庭要使手中的货币价值能够包吃住,就必须依靠家庭理财实现家庭资金的增值。基于这两点原因,家庭理财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普通家庭中最重要的事务之一。据可靠资料统计,我国有80%以上的家庭都在参与金融投资理财,尽管所采用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家庭资金确实以不同的方式流向金融市场,并创造了相应的价值。 (二)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形式具有时代性特征普通家庭在金融投资理财中所选择的理财方式极具时代性特点,这与家庭理财对金融市场活动的影响力有限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主要的理财方式是储蓄和购买国债,到如今演变成了储蓄和购买一系列保险。采用这种理财方式的大多数中老年人,他们的理财观念相对柏寿,对风险的规避心理较强;而中国的金融市场真正活跃起来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的,从那以后,各种类型的理财方式纷纷出现,股票一度成为家庭理财中的热门方法;股票大盘的动荡和储蓄、国债的低收益率使热衷于家庭理财的人们将目光投向基金。如今,购买基金已经成为家庭理财总应用最多的一种模式,并且深受80、90后一代青年人所推崇。家庭理财在不停的时代展现出不同的特征以及成为此种金融活动的重要发展成果,而这个成果,还将随着家庭理财的发展延续下去。 (三)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家庭理财已经成为我国普通家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金融活动形式,很多理财爱好则也对股票、期货、基金等理财方式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深刻的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家庭理财的人们都能够对有限的财产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使得家庭理财的实际作用减弱,有时候甚至影响到家庭经济状况的稳定性,例如,2008年的金融经济危机使得很多家庭陷入股票危机当中,导致家产荡然无存。对风险规避的能力较差,甚至对风险缺乏预测能力,是大多数家庭理财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很多家庭理财的金融投资者对“理财”活动本身存在着认知偏差。流行于网络的家庭理财辅助性APP“她理财”联手好规划网进行了一次家庭理财理念调查,发现家庭理财中存在着五大误区:第一,大多数理财者认为家庭理财行为存在着一夜暴富的可能;第二,大多数理财者认为家庭理财就是家庭金融投资;第三,大多数家庭并没有符合家庭实际需要并且规划长远的理财目标,很多家庭理财行为实际上是在随波逐流;第四,家庭理财者对理财收益存在明显偏好而忽视了理财风险;第六,理财者认为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挣钱的过程。家庭理财中这五大误区的存在,实际上是由于理财者并没有对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本身形成清楚的认知,将投资理财当成一种单独的金融的活动而并没有对家庭的财务进行整体的管理,一味追求利益忽视风险,或者不能重视到理财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三、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金融投资理财将成为普通家庭最主要的理财方式社会财富总量的累积增长并不会平摊到每一个大众家庭并使之受益,而是根据市场参与和投入分得相应的利益,而普通百姓分得社会效益增长的成果除了劳动收入外,就是资本投资收益了。但资本投资是有风险的,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能获利;而如果你不参与投资的话,那你就干脆没有得利的机会了。根据美国当前社会家庭收益增长分析,基本上是每个美国家庭每年约有50%以上的收益增长部分来自资本利得。在这样可观的资本增值环境下,不参与资本投资,无论你现在有多少财富,在市场经济变化中都可能被财富边缘化。而普通大众不被边缘掉的最可行措施,就是参与资本市场运作了。我国未来的经济以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为主,社会生产力过剩已经使我国青年一代遭受着比较大的就压力,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分配的越来越不平均,普通家庭的成员在未来能够通过自身工作满足高质量生活需要的可能性越来越弱,家庭需要以理财为主要方式,合理分配家庭资源,保证家庭生活质量;另外,在家庭能够选择的理财方式之中,金融投资理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伴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理财产品也日益丰富。如银行存款,以前相对比较单一,而近几年各大银行推出的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又有准储蓄型产品,能够稳获高于同期存款的收益,还有与股票收益挂钩的产品,通过买人民币理财产品间接投资股票,此外其他各种理财品种也极大丰富,基金的热卖就是人们信任并且积极投入金融投资理财的一种表现;相反固定资产投入对家庭理财的帮助作用越来越小,以房地产投资为例,10年前的这种固定资产的收益率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房地产的收益率陡然提高,然后又随着政府的一系列房屋购买限制令和银行贷款的约束,使房地产进入了一种低迷状态。一旦家庭将资产投入到房地产上,则其收益效果救很难确定。相较之下,金融投资的收益更加灵活,并且因为收益周期较短,对家庭的不良影响仍是可以规避的,这使得金融投资理财成为未来家庭理财的主要方式。 (二)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对金融风险的对抗力加强由于金融投资理财将会成为普通家庭理财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家庭资金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中将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随着人们对金融投资理财的重视长度提高,家庭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在全球性出现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之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不稳定状况,再加上金融中介机构和投资方式和投资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增长,这就给普通家庭投资构成了极大的风险环境。普通家庭受限于专业金融知识的储备量,从而不能有效地对金融市场进行准确的判断,大多数家庭的投资方向甚至是出于对周围邻居、亲朋好友的跟风,这就给百姓家庭的资产安全埋下了隐患。普通家庭的投资一般具有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方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投资质量不高等特点。这些因素都是家庭金融投资潜在的风险。那些热衷于家庭理财的金融投资“散户”开始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力求从根本上巩固自身对金融投资环境的认知,从根源上弥补自身的不足,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去判断瞬息万变的市场投资环境。还有些家庭型金融投资者通过金融书籍、报纸、电台、网络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金融知识的学习,金融知识的储备是一个精细、漫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里,投资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投资意识,摒弃以前的投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缺点,提升自己的市场判断力,进而提高投资质量,保障家庭资产的安全,从根源上面降低家庭投资的风险。 (三)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将呈现出目标统一下的多元化模式目前金融市场提供给将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方式是比较多样化的,但是,受到理财者个人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家庭使用的理财方式都比较单一,并不能实现家庭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金融投资理财成为家庭最主要的理财方式已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家庭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将会有所提高,这一切都与理财者个人对金融市场的判断力提升和对家庭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关。一个成功的家庭理财者必然不会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既要追求收益、又要规避风险,还要兼顾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理财要求下,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必然呈现出一个目标统一下的多元化理财模式。从理财者的身份和责任来看,家庭中只要是能够胜任理财责任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能参与理财互动,这必然使家庭理财的模式发生变化;从科学理财对风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来看,最有效地处理金融危机、度过风险的方式就是购买不同层次饿种类的理财产品,获得多样化的收益,或者,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至少保证某一个或某几个理财产品还能够发挥作用;第三,金融市场提供给家庭理财者的理财产品形式多样,家庭理财者有必要根据家庭的需要去选择这些理财产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理财模式,例如,对“零花钱”的投资以短期利润率高的为主;对“读书基金”和“养老金”的投资来说,应当一较长年限的、稳定性较强的理财产品为主。 四、对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建议 (一)树立良好的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观念为了实现家庭收入的保值与增值,应该培养对理财知识和技巧的认知,并将之转换为理性的处理投资项目和规避风险的技巧上。理念作为一种理性的观念,在理财方面就是通过理财者不断遭受的挫折和损失而完善和成熟起来的。 (二)善于利用投资收益在满足了基本的财产保全以后,在仍有富余的情况下,通过金融市场上提供的诸如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投资理财工具,进行增值计划。这些工具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资产积累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选择合理的投资组合,规避风险,赚取最大利益,成了个人经济生活中新的时尚。 (三)重视理财中的家庭个体差异家庭经济的状况不同,家庭成员不同的个人喜好,所以,在投资的工具上侧重点不同,资金的注入也不一样,产生的投资理财的方式有所差异。就拿中国南北部做比较:从家庭的资产总量来说,北方家庭可能不如南方家庭,关键是理财观念和方式有很大差距。经济稍差的北方家庭有放弃理财的想法,中等家庭将财富主要用于养老、孩子上学、买房等保障性开支上,主要理财方式为储蓄。富裕家庭则大多将财富用于消费,而南方家庭则更注重财富的增值。较为贫困的家庭努力进行脱贫致富,中等家庭认为保障性开支需要更多支付,必须让现有财富尽快增值以确保生活的正常运行,小康家庭则将盈余用于更多方式的投资上。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既具有金融活动的本质,又具有家庭理财的独有特征。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活动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理财不仅成为家庭最主要的事务,而且影响极具时代性特征;但,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的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将更腐恶家庭理财的需要,并且,家庭理财在理财模式和风险对抗能力方面也能有所提高。总之,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是现在、乃至未来最有潜力的理财方式,值得每个家庭进行实践和总结。 作者:何锦旭 胡显东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审直属分局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浅谈金融工程与个人投资理财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将面临极大的发展和挑战,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是大势所趋。从个人投资人员角度出发,意味着具有更多机会能够参与到产品生产分配中,共同分享经济增长产生的红利。然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金融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想跻身到金融市场的投资理财工作中,学习以及运用金融工程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一、金融工程及其基本组成 从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来看,可以划分为狭义上金融工程以及广义上的金融工程。具体来说,狭义上的金融工程是借助数学以及通讯工具,在现有金融产品基础上,实施组合分解,从而设计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以及特定属性的产品。广义金融工程主要是采用一切工程化手段对技术开发问题进行解决,具体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定价、风险管理以及交易策略的科学化设计等。总体来说,金融工程则是将“金融”以及“工程”进行创造性结合,采用工程技术实现金融产品与金融技术的大胆创新,对相应的金融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创造性解决常见的金融问题。就技术角度而言,不管是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的金融工程,关键内容在于风险管理工具以及金融技术。现有金融工具属于金融工程组成部分之一。现阶段,成熟的理财产品大致能够划分为股权产品、债务产品、衍生产品以及综合产品四种,比较常见的是衍生证券。具体来说,衍生品又可以包括期货以及期权等。现金、股票以及债券等形式的基础性金融工具与金融衍生工具属于基本材料设计过程中的材料。此外,金融工程能够创造大量全新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进而极大丰富投资人员的选择。 二、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现状 投资理财不等于简单的攒钱、存钱,把钱放在银行里,也不等于简单的买卖股票。个人投资理财,简单的说,就是“既会挣钱,又会管钱”。它是是根据个人、家庭的需要和目的,将所拥有的全部资产进行积极主动的策划、安排、置换、重组等,使其达到保值、增值的全面性、系统性综合经济活动。投资理财的核心,是把资产以及资产收支情况根据价值评估实施结构性量化预测,然后再在能够涉及到的投资工具当中将大量有效工具科学筛选出来。之后把拥有资产有效转化为一定形态,并搭载到相应投资工具上,充分考虑投资工具所具有的流动性、风险性以及效率性,对其形态与价值实施科学评估,从而以此进行取舍以及调整,实现个人资产、家庭资产始终维持在相对高效安全的状态之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储蓄、保险、基金、债券、股票、黄金、房地产等的投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中国大妈们壕置黄金的行为,虽然有些盲目投资的感觉,但也充分说明了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的发展空间。而由于投资者投资动机的趋利性,加上投资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较难在一定时间内完全掌握,使得我国个人投资理财普遍缺乏长期规划与整体安排,尤其是对理财工具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明显不足,金融工具的应用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也和目前国内市场用于个人投资理财的工具种类比较单一有关系。 三、金融工程技术在个人投资理财中的应用 (一)套期保值的分析套期保值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风险暴露实体凭借与风险头寸情况具有相反意义上的套期工具对风险进行防范。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套良好的套期保值工具能够与原始风险进行高度契合,从而最终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然而,完美往往是难以实现的,通常情况下,套期保值工具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仅仅是作用程度存在差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不科学的套期保值方式将会带来更大风险。 (二)投机分析投机主要是借助对市场信息变化的敏感度以及发展趋势来对具体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对不确定因素进行投资的时候,通常会暴露出一些新的风险。此外,投机还会体现到相应的杠杆原理上,即衍生工具可以利用低资本来获得高头寸,如大多数衍生工具都因为保证金交易而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这种情况下,收益虽然高出了很多,但风险也相应很高。 (三)套利套利的含义是借助多个市场的共同行为,不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就可以赚取大量利润。无风险套利技术是金融工程的主要定价技术。具体来说,金融工程重要目的在于套利,相应的金融工程师将会采用无风险套利的方法实施金融资产的科学定价,之后再寻找合理化的套利机会实施套利。当市场上存在套利机会时,就意味着资产定价存在有高有低的特点。这种情况下,相对理性的市场参与人员就会遵循“低进高出”原则实现利润的套取。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关人员对于利润追求的过于狂热将会引发对过低定价资产的抢购以及对过高定价相关资产的不理智抛售,从根本上导致市场始终处在非均衡的不良状态。因此,具有套利机会也就意味着定价方面的不科学化,一般情况下这种问题不会维持太长时间。 四、金融工程技术在个人投资理财方面的重要性 (一)金融工程技术往往能够为个人投资理财以及风险的规避提供借鉴以及解决方案。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能够更好的实现风险的分散以及对冲,与传统方式相比较,因衍生工具存在较强的高杠杆性,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还会在定价合理的前提下,使风险管理工作存在较高的灵活性以及准确性。 (二)金融工程技术可以在个人投资理财业务中发挥决策性作用。现财观念和技术离不开以现代金融理论为支撑、代表先进金融思想的金融工程技术。在未来中国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的趋势下,利用金融工程技术进行市场前瞻分析及后市研判,可以帮助投资者抢占先机。 (三)金融工程技术能够扩大个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的选择范围。利用金融工程技术构造的衍生产品能够辅助投资者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控制风险水平,有利于投资者大胆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扩大其选择范围。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典派盛世艺术品投资理财试水“国际金融海啸之浙商应对”专题沙龙 由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协办,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杭州分会、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公共关系与法律事物部主办,《赢时代》《浙商信息参考》《浙江经济》、浙江传媒学院提供支持的“国际金融海啸之浙商应对”专题沙龙及“爱的宣言”主题晚会,于2008年12月13日在杭州市黄龙饭店隆重举行。近200名浙江知名企业家(均为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同学)参加了会议。 沙龙上,同学代表、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钢先生就“国际金融海啸笼罩中国艺术品市场,艺术品投资理财金融化带动投资重组”作了主题发言。 “爱的宣言”主题晚会伴随着浙大校歌拉开序幕,由浙江传媒学院学生主持演出。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同学30人捐款3万余元,帮助贫困学生度过难关顺利完成学业。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钢就今天捐助贫困同学的活动,期望这些优秀大学生不能因为家境贫困而中断学业,并能发奋图强,早日成才,报效祖国。接受捐款的浙江传媒学院学生代表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浙江传媒学院老师代表贫困学生为浙江大学企业家经理人同学会赠送了“爱心助学”锦旗。 对于目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为何还要协办这场“国际金融海啸之浙商应对”和“爱的宣言”主题晚会?这场专题沙龙能否对艺术品收藏拍卖领域的复兴起到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朱钢提供的一些艺术品投资建议,以及推出的“艺术品投资保值融资理财项目”引起现场企业家的极大兴趣。让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及企业家同学们介入艺术品收藏领域,去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中华遗产,并借此提升企业及企业家的文化品位,彰显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呼吁得到了企业家的共鸣。 “彩瓷皇后”即将亮相典派盛世2009春季首拍 娟 娟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诸多拍品成交额和成交价不断缩水的情况下,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的拍品成交价格却依然居高不下。其中珐琅彩瓷,更因其做工精细、极富艺术价值、增值空间广阔等特点屡屡刷新着拍卖纪录,创造着一个个拍卖神话。 珐琅彩瓷是在康熙时期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的,尤其是其中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因含有微量的黄金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娇艳效果,中国传统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胶水调和,而珐琅彩瓷则像西方油画一样,以油来调配彩料,使彩绘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因此珐琅彩也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彩瓷的制作过程也与其他宫廷用瓷不同,是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烧成。康熙时期珐琅彩由于初创,还显得不够精致;到了雍正时期,珐琅彩工艺更臻炉火纯青。雍正的珐琅彩瓷胎更白,更密,追求线条优美,釉面更加莹润,随着技术的进步,珐琅彩色彩也发展到几十种,画面立体感更强。且和后代乾隆朝相比,画面更加韵味十足,做工更精。由于雍正皇帝酷爱珐琅彩瓷,会直接谕示其制作细节,故此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形小巧、精致,更加俊秀,让人爱不释手,所以雍正珐琅彩也自然是所有瓷器中价格最高昂的,被世人美誉为“彩瓷皇后”。 典派盛世(北京)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9首届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推出的、由资深收藏家提供的一组12只“雍正珐琅彩十二生肖蒜头瓶”,也是此次首拍的重点拍品之一。 该组“雍正珐琅彩十二生肖蒜头瓶”单只瓶高13.5厘米,蒜头形口,直口微撇,长颈,颈部凸起弦纹一道,硕腹,圈足,通体以珐琅彩加金彩绘十二生肖。该套珐琅彩十二生肖蒜头瓶,所用珐琅彩料透亮,画面中更多吸收了西洋绘画的技巧,山水注重远近透视的变化,动物的各部具有西洋油画的效果,纹饰清晰,准确细腻地描绘出十二属相的形象,体现了宫廷画家扎实的艺术功底,品相极佳,色彩鲜艳,意味深长隽永,外底松石绿釉,上蓝料双方框内书“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其玲珑秀美的造型,洁白莹润的胎釉,繁缛精致的纹饰,斑斓绚丽的釉彩,制作技艺精湛,蕴涵了皇家的艺术性情,把珐琅彩瓷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巧夺天工之作。近年来,珐琅彩瓷器在各拍卖会场上大放异彩,成为艺术品市场的宠儿,倍受藏家关注。而成对成组出现的更是凤毛麟角,稀世之作。相信此组珐琅彩瓷也会在典派盛世首拍现场脱颖而出,成就雍正珐琅彩瓷器历史的新篇章。 责编 水清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个人资产也生出了投资理财意识。正是因为如此,社会上也不断地涌现出各种理财业务,而各个院校也开设了金融专业。金融专业和投资理财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所以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个人投资理财在其中有较为显著的作用,而本文主要就是对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个人投资理财;中职金融专业;地位;作用 投资理财主要指的是人们对现有的资金财产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及安排,以此实现资产的升值。但是,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是不可能依靠感觉或者运气就能实现的。真正的投资理财是需要对市场动态发展变化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真正将已有的资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十分注重对学生投资理财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有较为显著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1. 是金融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也不例外。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教学,其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能力拓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个人资产投资理财管理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投资理财知识,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本身就是金融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金融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其重点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财意识以及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管理观念,之后再培养学生综合理财管理能力。所以,金融专业教育改革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2. 是就业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 中职院校每年都会为社会培养较多的金融人才,这也是金融专业教学的目的。但是,在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上升,这个时候人们对于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在增大,同时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就目前来看,有很多金融专业的学生其自身金融知识储备量相对而言较为匮乏,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金融工作者求助于银行内专业人士,而这一现象本身就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现象,中职院校在对金融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加强投资理财知识教育,通过这一方式提高学生处理理财问题的专业能力,这样学生在今后不如市场才不会出现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现象。所以,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有非常显著的地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素质,提高学生理财意识,让其今后能够更加迅速地上岗,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3. 市场上投资理财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金融专业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大多是要为他人进行资产管理,而这一项工作本身难度就较高,需要较高专业的人才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项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市场上投资理财专业人才相对而言还是较为匮乏的,而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因此,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金融专业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提高下学生理财能力,让学生掌握市场金融信息以及理财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通过这一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素养。此外,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财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积极地为学生设计今后的就业发展规划,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能够迅速地找到较为合适的岗位,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1. 个人投资理财能够让学生学会积累财富 在对中职金融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对学生进行了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学生就能知道要如何对自身财富进行管理,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会积累财富,并且通过这些财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个人投资理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只让学生如果对财富进行管理,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投资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投资能力,真正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投资。就比如,可以是对一些项目进行投资,也可以是对一些理财产品进行购买。所以,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个人投资理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财富积累的手段,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解决理财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大对金融专业的投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金融理财项目活动课程,以此提高学生个人投资理财能力。 2. 个人投资理财能够提高学生对通货膨胀的适应力 中职金融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好投资理财工作也是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就能很好的促进这一教W目标的实现。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通货膨胀的适应力,这样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寻找出解决通货膨胀的方式。金融市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如果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话,就很容易出现通货膨胀,而这个时候人民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也就会随之下降,这个时候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投资理财能力,就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就很难开展有效地工作。但是,如果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后,学生就会懂得金钱收益的重要性,积极地寻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提高客户资产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一起能够更好地帮助各院校意识到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个人投资理财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以及市场的全面性综合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000)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普惠金融背景下广东省乡镇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提出“普惠金融”的号召,普惠金融是指将金融普遍惠及所有群体,特别强调在贫困地区、乡镇、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以及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中提供金融服务。 在此大背景下,本文研究广东省乡镇居民近年来的投资理财现状,就偏远乡镇居民对金融产品的熟悉度、投资理财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以便对广东省金融企业能更好的为乡镇居民提供符合需求的金融服务,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并根据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潘光伟指出,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助,而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发展可持续。他的讲话表明,虽然普惠金融是国家提出倾向于扩大金融的受惠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普惠金融就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活动。普惠金融也需要讲究市场性原则,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既要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也要让供给方合理受益。 立足于广东省,我们希望通过对广东省乡镇居民理财观念及习惯的分析,为金融企业找到开发更加适合乡镇居民的理财产品的依据。同时也促进农业和乡镇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地点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由于本校学生均来自广东省的不同地市及乡镇,故利用学生暑假放假回家期间,将调查表发放给学生,进行收集。此外,项目小组也选择了其中一个乡镇,组织同学进行了集中深入的调研。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广东省内的乡镇居民,跨越各个年龄层并涵盖各种学历。调查对象学历分析参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学历分析 小学以下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大学以上 5% 21% 28% 20% 18% 8% 上表显示,调查对象学历主要集中在小学到大学,总体分布较为均匀,其中初中学历人数最多。学历分布的多样化可以更全面的反应出各文化层次居民的消费及理财观念,从而使调查结果的得出更为科学。 (三)调查内容 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总共涉及多个问题,涵盖居民消费以及理财两大方面。问卷的内容包括对品牌的认知度,对新型消费观念的接受度,消费方式的选择,理财观念及理财方式等方面。通过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现今广东省乡镇居民消费理财观念的趋势,找到乡镇居民之间消费及理财观念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并剖析消费理财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找到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最终达到“合理消费,健康理财”的目的。 三、调查结果 以下是本次调查的结果,全面考察了广东省乡镇居民的消费及理财观念: (一)金融企业及理财产品的认知度 问卷的第一问调查的是居民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即居民对金融企业及各类理财产品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该图显示,超过半数的广东省乡镇居民对金融企业的品牌和产品有一定了解,但是非常了解的比重较小,说明金融企业在乡镇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另外,还有近三分之一的乡镇居民从不关注金融企业及金融产品。这一数据也反映了乡镇居民目前仍有较大一部分对金融不感兴趣。特别是粤西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二)投资理财态度 在对理财重要性的调查中,91.7%的人均认为学会理财很重要,8.3%的人认为无所谓,0%的人认为理财并不重要。而这认为无所谓的8.3%的人群中均是农村居民。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人都能正确的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城镇与农村相比,极少数农村居民还未对理财引起重视。 在关于增加理财知识的调查中,20.8%的人表示为了增加理财知识,参与过相关培训,其余的人则表示从未参加过此类培训。由此看来,现如今为了取得较好的理财效果,城乡居民均主动地参加相关培训丰富自己的理财知识,这对于健康理财的形成是非常有益的。 (三)投资理财方式 关于理财方式的选择如图2显示。 图2显示:41.7%的人选择存银行这一最为传统也相对最为安全的理财方式,仅次于存银行的是炒股,占37.5%,然后是买房,占8.3%,最后是买债券、基金等,占12.5%。近年来,随着股市、房市的大热,越来越多的居民将理财的触角延伸至这些风险较大但收益丰厚的行I,促使了理财方式的多样化。 当然,不是说理财方式越多样化越好,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理财方式,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并合理组合,才能达到最佳的理财效果。 (七)投资理财效果分析 对于理财效果,4.2%的人认为很成功,58.3%的人认为一般般,不置可否,25%的人认为不够理想,12.5%的人认为很失败,当然,这仅仅是自我评价,缺乏权威性及准确性,但就数据而言,多数人仍不满意目前的理财效果,希望能够有所改善。 四、分析与建议 之所以要将居民的消费与理财观念结合在一起调查,是因为消费与理财两者密切关联,缺一不可,只有学会合理消费,健康理财,才能拥有高品质的生活。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反映出城乡居民消费及理财观念的进步,同时也暴露出部分观念的不合理性,以及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所存在的差距。想要学会合理消费,就必须要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掌握必要的消费知识,扩充消费方式,健康的理财观的形成也是相似,此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并就各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金融企业及产品普及度较低 首先,要鼓励金融企业多下乡镇宣传金融产品;并且建议政府或者金融监管部分可以予以一定的资助。其次,金融企业也要加强在乡镇地区的品牌建设及资助力度,例如可以与化肥、种子、农机产品等乡镇居民常见的企业合作,将金融企业的产品广告做在这些产品上。再次,乡镇地方政府也要大力正面的宣传金融企业,特别是基金、保险等产品。让老百姓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二)投资理财产品较为单一 要大力普及信用卡购物及网购等新型消费方式,通过加大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顾客;其次,可以开放更多的理财渠道,鼓励多种理财产品方式的组合叠加,以便取得最佳消费效果;再次,应当突出对新型理财方式优点的宣传程度,改变城乡居民固有理财模式。 (三)投资理财方式不够科学 可以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媒介加强宣传,加大科学理财知识的普及度;其次,要开展理财知识讲座,并尽可能多的在农村地区免费开展;再次,可以开展模拟理财大赛等活动,激发群众理财积极性;最后,应当鼓励居民对理财方式进行科学的有机组合,以便取得更好的理财效果。 总体来说,乡镇居民理财观念及理财实践均不及城镇居民,需要在以上多方面努力。最后,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和这份调查报告,能够对金融企业开发乡镇市场,培育乡镇居民科学的消费观、理财观有或多或少的帮助。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对大众投资理财观念的影响 【摘要】在过去的一年理财大众化热潮兴起。各种理财项目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千帆竞发。如何取得更大的理财收益,也成为百姓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随着理财渠道不断增加,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在逐渐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财方式。互联网金融给众多投资者投资理财观念上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理财 货币基金 监管 一、引言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经济领域正进行着一场大变革,而深化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亮点。特别是在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金融行业异军突起,因其具有门槛低、便捷度高等特点很快吸引一批民众参与,互联网金融投资进展火热。 各种理财工具竞相推出,互联网金融百舸竞流。不仅理财渠道,理财项目不断新增,互联网金融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财方式。用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在商场超市购买种类繁多的商品,打车不用现金,当抢微信红包已经成为节日期间小小的期待,去众筹平台上当一次股东,在P2P平台上体验数倍于银行的超高收益,此番种种已经体现出互联网金融开始悄然改变普罗大众的理财消费习惯。像民众所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中国人的理财观念带来了变化。而门槛低、便利化和不错的收益则是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是危机频发,如P2P平台卷款跑路、众筹平台的相继倒闭、电子白银期货诈骗等,因此对于金融消费者的正确引导,降低风险也是行业发展中的燃眉之急。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一)互联网技术革命性降低的成本 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降低革命性的成本,以前只有中产阶级才能申请信用卡,现在学生在一个电商网站上多次交易,也可以打网络白条了。正因为我们有了互联网,所以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使在校的W生、底层的劳动者,收入微薄的情况下也可以理财了。 (二)效率高,更简单 理财领域在生活中相对来说,以前是非常不方便的领域,无论是买理财产品,都需要银行柜台实体排队购买,有时候买一些相对高收益的信托产品还要有大量的资金要进行繁琐的面签。但互联网金融兴起后,这种理财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简单便于操作。 (三)受众广 互联网金融的新兴理财模式下,客户能够打不受时空的限制, 在互联网上直接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方便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 (四)发展快 互联网金融依托于大数据和网络连接的便利性得到了快速增长。以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这一独立的P2P平台为例,上线发展两年便成为估值数十亿美元拥有数百万用户的大型独角兽公司。 (五)监管弱 一是风控弱。由于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建设,不具备类似银行的风控、合规和清收机制,所以容易发生各类风险问题。二是监管弱。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监管和法律约束方面有待加强,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 (六)高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高。目前我国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监管政策还有待完善,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发生恶意骗贷、非法集资等风险问题。尤其是P2P网贷平台由于准入门槛低和缺乏监管,给了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可乘之机。二是网络安全风险高。我国缺乏一个安全的互联网环境,容易诱发网络金融犯罪。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导致大众投资理财观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GDP的持续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可用投资理财资金越发充裕。目前的传统投资理财途径主要有银行存款、债券投资、购买股票、持有外汇、房地产、贵金属、艺术品、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等。房地产、债券投资对资金要求过高;银行存款的收益率太低;股票、艺术品、贵金属等要求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股票、外汇、期货投资则风险过高。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优势在于以超低的门槛限制,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客户体验,使居民的投资资金的收益大幅提高,推动了个人理财市场的迅速发展。 另外我国目前存在很多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信用和实力的限制,这部分企业很难通过传统的金融机构取得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金融脱媒的发展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所促进,使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所需资金,个人理财产品项目或者企业融资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发行,使市场上出现很多的高收益理财产品。 与传统的货币市场基金相比,更有流动性优势,这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实时赎回与转账结算相比传统货币市场基金的优势之一,使得此类金融理财产品在风险水平和流动性上与银行活期存款相较无异,收益水平却明显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在家庭金融理财投资选择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2014年以来,以余额宝、苏宁零钱宝、微信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相继抢滩中国金融市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用户众多,大规模的以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替代银行活期存款的金融变革已经到来。 四、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对大众理财市场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强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 互联网金融因缺乏明确法律规范、行业标准和有效的监管,风险危机随时可能爆发,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产品项目和服务越来越多,这一问题更为显著。第一,互联网金融理财工产品有相当显著的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和技术风险,例如余额宝、陆金所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工产品等。第二,现行法律缺失现实情况下也很难划清与非法集资、诈骗的敏感金融犯罪的关系,加之P2P网贷平台跑路现象严重。第三,有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了“水土不服”,在国外盛行的众筹模式转而在国内则被定为“非法证券活动”,隐藏着巨大的法律政策风险。强化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控制风险是现阶段解决互联网金融面临着风险频发与监管缺失的双重制约境况的必要措施,也是目前互金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知识技能培训 大多数不具备专业金融知识的普罗大众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和中坚力量。为了消费者更为清晰的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提升风险意识,提高消费者的投资消费判断力,降低其在互联网金融投资中的风险负担,就必须要做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此外,互联网金融提供者在宣传产品时不可对其风险进行刻意回避,要加强互联网金融受众风险意识教育。 (三)加强整个行业的自律性 是对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行业监管的有效措施,行业自律是规范行业准则、维护行业间的良性竞争和正当利益的重要途径。通过行业内有效的交流,减少行业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风险,维护同业成员的共同权益以及协调互联网金融行业内的合作共赢。鼓励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如P2P行业协会、互联网金融协会、第三方支付协会等,加强对各行业平台的有效监督和正确指导。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众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快速的提高,金融投资及理财慢慢普及到了每家每户,且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现今国内普通家庭投资理财的情况,辅之以家庭理财的重要工具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行情及可能出现的趋势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证与分析。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未来趋势 一、大众家庭进行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分析 本世纪以来,由于国内经济水平的飞速上升,加上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大多数家庭逐渐认识到把钱放到银行中可能会贬值,只有借助投资理财这种渠道,让钱生钱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收益。 (一)均衡目前及以后的收支状况 以作者的观点来看,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家庭来讲,除了解决温饱问题外,进行合理的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人一生最多可以有四五十年能够创造劳动价值,挣钱拿工资,那么当你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如何继续维持好日常生活?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有着十分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惊人的人口增长速度,所以单纯地依靠政府养老是非常不现实的;同时,将养老的重担抛给子孙后代是更加不理智、不可取的行径。因此,在如今这种情势之下,选择家庭投资理财这种方式,更好地为自己带来收益,为未来的生活提供一份保障、一份安心。 (二)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状态 更好地均衡家庭目前及今后的收入和支出仅仅是被作为最基本的目的,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家庭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都盼望薪酬能够一年高过一年,期望家中的经济状况更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大部分大众家庭均衡目前及今后的收支状况想得仅仅是满足现在及未来的温饱需求,只是为生存下去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但是,若想生活质量更高,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二、我国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家庭的投资需求大 现代中国的大众家庭对于金融投资的实际需求较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银行储蓄资金的大量转移。经由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调查表明,现今中国民众对于银行储蓄的想法已有所改变,没有之前那么强烈的意愿将自己的资金投入银行。考虑到这种情况国内的股市行情持续走高,因此不少炒股爱好者把家庭的大量存款由银行转移到了股市当中,起初这种现象尚不明显,然而在本年度的第一季度末达到了一个高潮。这种状况并不难解释,尤其是借助炒股这一方式获得收益的股民,主动拉取更多的人进入到股市当中,于是股市行情被抬得越来越高,一般称这种状况为“跟风行为”。上述是中国民众思维习惯的一种特点,觉得哪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赚到钱就全身心投入到其中,更有些人会把全部的家当都投进去。通常来讲,这种思维习惯需要谨慎,除了考虑某种方式能够赚取更多的利益之外,还必须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毕竟不论哪种投资均存在风险性。 我们都知道,股票、债券、基金共同被称为金融理财的“三剑客”,如今这三者的行情都还不错,能够为很大一部分投资者带来财富和收益,激发更多人投资的潜力。 (二)理财产品的分类较多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知道,目前不少家庭早已不再偏好储蓄,从上次央行降准降息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把更多精力放到了投资理财上,仅仅几年时间,便产生了一大批投资理财专员。就像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那样,股票、基金、理财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几年前根本不会想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做理财投资,保险也被认为仅仅是车险和寿险。然而,现在这些思维界限均已打破。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本来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当出现社会大众不再偏好储蓄的情况时,想要维系自己的资金源,金融机构就应进行相应改革,投其所好,把人们所关注的金融投资理财引进来,只有如此才可以保持持续运转。同样,对保险公司来讲,如若只做车险和寿险的话,购买者一般不会太多,但当引入投资理财产品之后,人们的关注程度就会迅速增强,进而激发保险业的潜力,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理财就是由保险向外划分的,由于国内民众对保险的认识不够到位,才会引发这种状况。 (三)投资理财从有形向无形过度 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在上世纪初期,当房地产行业刚刚兴起并为人所知的时候,几乎所有炒楼的人都发了一大笔财,再加上房地产开发商的强力压盘,外地务工人员对楼房的刚性需求等等,都在此阶段显现了出来、刺激了国内房价的上涨。自古中国人对于房子就有家和温暖的共识,十分注重居住品质。因此,当国家养老、养儿防老等想法均无效的情况下,楼房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年人养老的唯一保障,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开始大兴土木,一栋栋的楼盘平地而起,以供投资者购买。前几年,不少楼房的价格都涨了好几倍,在这种利益暴增的情势下,政府的管制政策像一盆冷水把房产投资的热情熄灭。目前投资者明显可以感受到投资逐渐由有形向无形转变,股票、基金、期货等成为了投资者的新宠,这些投资项目拥有操作便捷、收益明显的特征。除了不需要数量快速增加的股票交易所外,也无需拿实物来兑换现金,只需点击下鼠标便能够完成,目前很多白领都用午休的时间进行交易和相关操作,特别方便快捷。 三、大众家庭投资理财未来形势分析 (一)大多数家庭选择加入投资理财队伍中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每个国民都为世界经济创造了不少财富,在刺激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但是,由于所增加、积累的财富无法平均地被分配到每家每户当中,而是依照劳动人员的参与程度和所作贡献进行有关分配,即我们常说的“按劳分配”。所以说,大众家庭的资金除了来自辛勤劳动以外,就是资本投资收到的回报了。当然,所有的资本投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即使参与了也未必能有收益,可如若不参与则一定无法获得任何投资带来的收益。在目前这种可观资本增值的前提下,不管个人拥有资金的多少,只要其不参与投资、不进行理财规划,将会被财富边缘化。因此,普通的大众唯有借助资本投资来参与市场的正常运作才能不被边缘化。 现在国内的证券股票和基金开户基数较大,然而真正利用到运营中的比例极少。因股市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加上又没有掌握足够的股票专业知识,不少股民一致认为专家投资是正确的、有极大帮助的,进而大量购入基金期望获得和市场相对应的回报。现有的一个趋势就是,在目前这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现有投资受益者高达八成的前提下,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股票投资的行列当中。由于政府的资金管制政策和大众家庭对投资方面技能的缺失,我国大众家庭都将进入到门槛较低、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稳定、变现能力好的金融投资产品,像购买基金、股票等等;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些的购房、黄金、期货等投资,大众家庭恐怕无法加入其中。 (二)大众家庭的金融投资预测及投资理财趋势分析 1.金融投资顺应投资理财趋势 不论是公司的投资理财,或者是大众家庭的金融投资,均需要依市场的规律行事,把控好市场运营的主流方向,切莫一味追求暴利。我们可以将市场运作的方向分成基本运动、中期趋势及日常波动三种。基本运动,即基本牛市,举例来说,就像是股市,不可能一直涨或者一直跌,这样才是正常的状态。对于大众群众来讲,最应注重的就是中期趋势,因为如若基本运动确立,短期内无法改变其中期趋势。因此投资人员会准确掌握中期趋势,在牛市的中期阶段,主要根据市场氛围来调整行情,其次调整的时间范围不等,一般为几个月左右,如若大盘进入到调整期时,此时投资者应立即改变投资思路、变更方式。 2.储蓄的偏好会继续下降、有形投资比重将会锐减 一旦普通民众形成了自身的投资理财观之后,便会将自身的大部分积蓄投入投资市场。因此,不管家庭经济实力怎么样,都会选择保留一些资金,这些资金在银行中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会轻易变动,所以说短期内,大众家庭对于银行储蓄的偏好将持续降低。通过前一阶段的房产实例能够总结出:目前人们对房产的投资偏好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不只是房地产,整个有形投资市场都是这种趋势。在几年前,不少人以为必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才能让人心里踏实,而现在多种无形投资突破了这种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并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投资理财已成为国内大众家庭最基本的管理个人财富的方式,像股票投资和购买基金等投资都深入到了大众家庭的日常理财生活中,银行储蓄现今已远远满足不了民众的实际需求。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上升、人民币币值稳定的经济环境下,预测会有更多的大众家庭参与到这种风险小、变现能力强的投资方式队伍中来,并且投资者自身的专业技能和风险意识等都会进一步提升。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浅析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持续上升,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真正实现了平民化和大众化,成为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理财投资产品呈现出多样化、规范化和保险化,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金融理财市场,保证了理财用户的财产安全和投资自由,但是金融投资是把双刃剑,风险与利润并存,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理财投资,成为了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大众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理财工具;现状与趋势 一、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重要性 1.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能够实现收支平衡 利用投资理财,保证个人或家庭在当前与未来之间实现收支平衡,保证金融资金的持续利用,维护个人或家庭生活的稳定,是越来越多人进行金融投资理财的根本动力。人的价值创造是有时间限制的,以正常人活到80岁为例,在前18年甚至是20几年的时间里,属于学习阶段,完全或大部分生活所需费用由父母支付,属于无收入阶段。而在60岁以后,多数人退休或失去经济来源,属于低收入或无收入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内,多数人群靠什么来生活呢?就是在20-60岁之间,利用可支配的工作收入进行投资理财。 2.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灾害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危害性事故,例如疾病、车祸、火灾等,使得家庭财产或人身安全受到严重的损失和危害,对于一些普通收入家庭来说,往往出现生活困难、资金周转不畅等困境。而通过金融投资理财,可以将家庭财产进行合理规划与科学收支,当遭受到不可抗拒的灾害事故时,也能够有较为充裕的资金进行灾害应对。除此之外,即便是投资理财期间不发生意外事故,也能是理财资金进行有效增值,获得一定数量的收益。 二、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现状 1.投资理财需求旺盛,股民基民数量激增 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股民和基民的数量呈持续上涨趋势,尤其是在2014年呈现出指数型上涨趋势,与此同时,基民的数量规模也出现了相应的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首先,现代人群的理财管理发生了重大转变。当前社会主流人群以“80后”为主,他们对待家庭金融理财的态度决定了社会金融理财投资的总趋势。在老一辈人看来,节俭生活花费,尽量降低家庭支出是理财的最好手段,因此老一辈人群大多采用银行储蓄的低风险手段。而当代的青年人群,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面对丰富的市场投资与消费环境,力求在消费与收入、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指点,因此,投资理财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同时,现代各大金融市场的金融投资内容不断丰富,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理财需要,例如商业银行在原有的银行存贷款功能上,相继推出了外汇业务、储蓄增值业务等。 2.个人持有的理财品种相对丰富 家庭理财观念的变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接挂钩,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状态,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额外投资,对于家庭投资理财的概念基本为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可供自由支配的财产数额越来越多,为了满足人们资金安全和资金增值的现实需求,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不同品种的理财产品,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财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根据2014年中国城镇理财用户调查显示,乡镇居民投资理财的人群明显增加,并且金融资产结构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居民选择“购买基金和股票”的人身占到了总人数的29%左右,选择银行储蓄存款的人身占42%左右,另外还有其他各种理财产品,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向着多元化、理性化方向发展。 三、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未来发展趋势 1.多元化投资和分散风险成为大众投资主流 首先,多元化投资的出现与当前理财产品种类的丰富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可供支配资金也会逐渐增多,在理财产品的选择上也会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从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看,根据人们理财需求的不断增加,理财产品会更进一步细化,从而使得多元化投资成为了可能。其次,“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直是我国居民投资理财的共识,即分散投资风险。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投资理财带来了不可知的风险,面对不规律的市场变化,选择分散投资无疑是广大群众安全理财的首要标准。 2.顺应投资理财趋势,紧跟市场运动主流 过去,很多人在理财中都存有从众心理,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理财的风险,如见大家都炒股,也不管自己对股票是否了解,也就跟着炒了起来,如果股市行情和走势良好,尚能获取部分利润,而一旦股市走低,这部分人群不能合理规避股市风险,就会变得血本无归。而现在的情况则不尽相同,大多数人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理财,理性决策,如当别人一阵风地炒股时,则会理智地投向风险相对较小的基金或其他项目,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稳健理财成主流。现在多数人在理财时,都会注意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过去的投机冒险走向相对稳健,尽可能地在保本理财的基础上,一再适当进行一些有风险但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理财,而不是完全置安全稳妥于不顾,一味地追求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品种,进行不适当的投机冒险,甚至孤注一掷,盲目地涉入连自己都没有把握的高风险投资理财领域。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与投资理财分析 【摘 要】本文结合官方数据以及西南财经大学所做调查等多种资料对我国城乡居民的金融资产状况、城乡收入与理财差距以及国民对金融资产的需求方面进行分析,挖掘我国居民真实的理财状态与投资情况。 【关键词】理财多元化;城乡差距;金融资产;方式变化 一、城乡居民金融资产概况 随着收入和资产的提高,我国居民在金融资产的产品选择上越来越具有主动权,且选择余地大大增加,储蓄不再在资产结构中扮演“一头独大”的角色,居民的金融资产按照个人喜好被分散在如股票、国债、开放式基金和保险等不同的金融产品上。对几十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进行分析,可归纳出以下资产变化的几大特点: 1.居民金融资产种类由仅有的储蓄和手持现金两种增加为多种 建国初期,人民在维持基本生活的消费以外很难有剩余,居民金融资产基本无从谈起。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居民有了少量的储蓄,居民金融资产除了现金、存款,还有少量公债。但总体上,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还是高度集中在储蓄这一形式上。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居民金融资产形式依然是单一的现金和储蓄存款。随着改革深入,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票以及保险基金等相继出现,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策以及金融体制的深入改革,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地扩大,金融资产结构加速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2.储蓄及手持现金在金融资产结构中的比例有明显变化 居民手持现金大量增加,但比例下降,以1980年至1999年间为例,由40.93%的比例降到12.3%。储蓄存款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作为我国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其比重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的59.9%上升到1991年的70.07%,此后稳定在65%至60%之间,1999年为61.5%,进入新世纪以来比例进一步下降。同时呈现出的特点是,居民对定期存款的意愿大幅度下降,而活期存款迅速增长,居民的储蓄存款结构向短期化转变。 3.债券、股票、保险、外币储蓄等在居民金融资产中从无到有,有价证券等投资性资产持有比重明显上升 建国初期,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较为落后,资产结构以手持现金和储蓄为主。20世纪80年代出债券开始兴起,居民手中的资产有小部分向债券分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股票、保险、外币储蓄等新兴的金融产品都开始萌芽,居民开始有了投资意识,开始将手中的资金分散到多种金融产品上,并且在期间,投资比重直线攀升,以1985年到1999年间为例,所占比重由5.1%升到17.1%。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价证券的资产持有比重更是大幅增加。 4.在有价证券市场上,快速发展的股票市场明显改变了居民金融资产的结构 与股票有关的金融资产持有量明显增加,存款持有量下降。而近年来的股票市场复苏,投资渠道拓宽和大量资金的投入,股票市场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从而促使居民将这原本视为风险系数相当高的投资途径作为盈利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居民存款余额,大约占GDP总值的80%,股票资产已成为国民财富和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重要部分。 二、中国城乡收入理财差异比较 1.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中国城乡居民投资理财的变化及其差异比较必须联系到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及差异。2000年至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较1979年至1999年显著增长,差距明显拉大,2000年至2007年,城乡居民储蓄缓慢增长,而2007年后直至2013年,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长。 2.城乡居民理财比较 相对于农村居民投资理财方式的单一性,城镇居民投资理财方式较多样。2006年,各类金融产品正逐渐为居民所接受,投资基金意愿劲升。2009年,从居民投资方式看,房地产、基金和理财产品、股票分列前三位。2014年,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储户”的居民占44.9%,较上季下降1.1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是“基金及理财产品”,“债券”和“事业投资,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31.6%,16.2%,13.3%。 3.西南财经大学的相关调查结果 西南财经大学关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其中投资性收入,城镇是农村的8.8倍,对于储蓄,城镇与农村居民都具有高储蓄率。 三、国民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趋势 1.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变动趋势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增长十分迅速,作为收入增长的必然结果,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积累也日渐增多。居民家庭财产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使得我居民更愿意将自己的限制资产用与投资不断提高自己的财产总额。 2.金融资产比例不协调 通过对历年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中仍以储蓄为主,占总量的半数以上,国债,股票等虽呈不断增长趋势,但所占比例仍比较少,同时,可以看出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品种比较单一,并且分布不均,因此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只是初露端倪,尚未形成合理的结构。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分布很不平均,银行存款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有价证券,保险准备金等金融资产比例较少。低水平的金融资产结构限制了居民部门利用资产组合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无法运用多元化的金融资产满足多重储蓄动机的活动。[8] 四、总结 回顾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金融市场的逐渐活跃,投资理财进入千家万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同时,城市居民在理财方面表现比农村用户更为活跃,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播的不平衡。 对于微观上的中国居民,抛开城乡的横向差距,纵向看来,我国居民理财情绪明显高涨,尽管尚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未来的趋势必将是投资方式愈来愈多样,市场交易规模愈来愈大。 金融投资理财论文:对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及趋势的几点探讨 【摘要】本文对我国家庭金融投资李成才进行概述,说明这项理财活动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说明。本文认为,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依靠的是理财者机会和精力,只要能够摆正理财态度,就一定能够在理财活动中取得成功。 【关键词】家庭理财 金融投资理财 探讨 一、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概述 (一)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范畴 金融指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载体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金融活动是目前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之一,相较于以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的经济活动,金融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大量社会财富并使这些资源得到二次利用,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对金融活动进行注资,并从金融活动所形成的经济价值中获得分红形式的利润,就是金融投资理财。我国社会的金融大盘是由各大上市公司、企业、政府和市场经济的自然变化决定的,但是,普通家庭的投资理财也涵盖在社会金融理财范围之内,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投入在金融活动中的货币虽然不多,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笔财富;并且,许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都是分阶段性的,比起企业和社会金融活动,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目的更明确,甚至连理财收益的处理都是比较固定的。从以上对金融投资理财和家庭理财的分析,我们得到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范畴,即,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是以不具有经济组织性质的家庭为单位的金融投资理财行为,这种理财行为目标指向为低风险高收益,并且理财的途径和模式选择以家庭需要为主要原则。 (二)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方法 金融投资理财以货币活动为主,因此,一切与固有资产有关的理财行为和理财方法都不属于金融投资理财,也就是说,家庭买卖房地产的行为不是金融投资理财行为,但是家庭购买住房公积金或者住房保险,就是金融投资理财。明确了这个意义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我国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方法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按照最基本的金融投资理财风险排列次序,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方法分为以下几种:风险最高的是股票和期货,股票是所有家庭理财当中收益率最高的一种方式,但也是风险最高的一种,其优点是比较容易操作,但需要专业知识,期货投资与股票投资的原理几近相同;风险中等的是基金和国债。基金是专门收集社会闲散资金进行再次投资的一种金融活动,也就是说,所有购买基金的家庭相当于同时将资金委托给一个小型金融投资组织,成为组织的共同股东,承担分红和风险。基金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收益率不如股票和期货,国债则与基金的金融活动模式基本相同;风险最小的是储蓄和购买保险,这两者的投资与收益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较长,虽然投资的风险几乎为零,并且可以使家庭始终持有可用资金(或在某些风险中有所保障),但其收益率是最低的。 (三)探讨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意义 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也是社会金融活动的一种形式,只不过相较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来说,家庭的金融活动与其说是使用能够资金,还不如说是管理资金,因此,家庭金融活动多用“理财”来描述,而不是直接用“投资”。普通家庭金融理财的最终目的是使家庭持有的货币量不断增长,以满足家庭消费需要,对此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国大多数参与金融活动的家庭提供更好的理财建议,使家庭理财的最终目的能够实现,即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家庭理财一旦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就能故事我国居民的购买力提高,从而拉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此外,家庭理财能力的提高能够使我国金融活动中这部分散户的金融行为科学性增强,有助于家里较好的金融投资秩序,死我们金融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重视普通股家庭作为金融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探讨家庭理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宏观和围观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现状 (一)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事务 家庭理财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勤俭节约”、“紧紧手,年年有”和“积谷防饥”的家庭财务管理意识,实际上就是家庭理财的缩影。现代社会的家庭拥有更多的生育资源,摆脱贫困已经不再是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而大多数家庭都必须要负担老人养老、子女读书上学、结婚生育和自身养老的责任,这意味着小康之家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些经济问题,家庭经济压力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受众的资金并不足以开创一份额外的事业,那么,只有选择投资理财一条道路;另外,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货币以一种缓慢的方式一步一步走向通胀,虽然国家经济并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还是十分明显的,家庭要使手中的货币价值能够包吃住,就必须依靠家庭理财实现家庭资金的增值。基于这两点原因,家庭理财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普通家庭中最重要的事务之一。据可靠资料统计,我国有80%以上的家庭都在参与金融投资理财,尽管所采用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家庭资金确实以不同的方式流向金融市场,并创造了相应的价值。 (二)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形式具有时代性特征 普通家庭在金融投资理财中所选择的理财方式极具时代性特点,这与家庭理财对金融市场活动的影响力有限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主要的理财方式是储蓄和购买国债,到如今演变成了储蓄和购买一系列保险。采用这种理财方式的大多数中老年人,他们的理财观念相对柏寿,对风险的规避心理较强;而中国的金融市场真正活跃起来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的,从那以后,各种类型的理财方式纷纷出现,股票一度成为家庭理财中的热门方法;股票大盘的动荡和储蓄、国债的低收益率使热衷于家庭理财的人们将目光投向基金。如今,购买基金已经成为家庭理财总应用最多的一种模式,并且深受80、90后一代青年人所推崇。家庭理财在不停的时代展现出不同的特征以及成为此种金融活动的重要发展成果,而这个成果,还将随着家庭理财的发展延续下去。 (三)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家庭理财已经成为我国普通家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金融活动形式,很多理财爱好则也对股票、期货、基金等理财方式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深刻的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家庭理财的人们都能够对有限的财产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使得家庭理财的实际作用减弱,有时候甚至影响到家庭经济状况的稳定性,例如,2008年的金融经济危机使得很多家庭陷入股票危机当中,导致家产荡然无存。对风险规避的能力较差,甚至对风险缺乏预测能力,是大多数家庭理财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很多家庭理财的金融投资者对“理财”活动本身存在着认知偏差。流行于网络的家庭理财辅助性APP“她理财”联手好规划网进行了一次家庭理财理念调查,发现家庭理财中存在着五大误区:第一,大多数理财者认为家庭理财行为存在着一夜暴富的可能;第二,大多数理财者认为家庭理财就是家庭金融投资;第三,大多数家庭并没有符合家庭实际需要并且规划长远的理财目标,很多家庭理财行为实际上是在随波逐流;第四,家庭理财者对理财收益存在明显偏好而忽视了理财风险;第六,理财者认为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挣钱的过程。家庭理财中这五大误区的存在,实际上是由于理财者并没有对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本身形成清楚的认知,将投资理财当成一种单独的金融的活动而并没有对家庭的财务进行整体的管理,一味追求利益忽视风险,或者不能重视到理财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三、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金融投资理财将成为普通家庭最主要的理财方式 社会财富总量的累积增长并不会平摊到每一个大众家庭并使之受益,而是根据市场参与和投入分得相应的利益,而普通百姓分得社会效益增长的成果除了劳动收入外,就是资本投资收益了。但资本投资是有风险的,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能获利;而如果你不参与投资的话,那你就干脆没有得利的机会了。根据美国当前社会家庭收益增长分析,基本上是每个美国家庭每年约有50%以上的收益增长部分来自资本利得。在这样可观的资本增值环境下,不参与资本投资,无论你现在有多少财富,在市场经济变化中都可能被财富边缘化。而普通大众不被边缘掉的最可行措施,就是参与资本市场运作了。我国未来的经济以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为主,社会生产力过剩已经使我国青年一代遭受着比较大的就压力,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分配的越来越不平均,普通家庭的成员在未来能够通过自身工作满足高质量生活需要的可能性越来越弱,家庭需要以理财为主要方式,合理分配家庭资源,保证家庭生活质量;另外,在家庭能够选择的理财方式之中,金融投资理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伴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理财产品也日益丰富。如银行存款,以前相对比较单一,而近几年各大银行推出的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又有准储蓄型产品,能够稳获高于同期存款的收益,还有与股票收益挂钩的产品,通过买人民币理财产品间接投资股票,此外其他各种理财品种也极大丰富,基金的热卖就是人们信任并且积极投入金融投资理财的一种表现;相反固定资产投入对家庭理财的帮助作用越来越小,以房地产投资为例,10年前的这种固定资产的收益率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房地产的收益率陡然提高,然后又随着政府的一系列房屋购买限制令和银行贷款的约束,使房地产进入了一种低迷状态。一旦家庭将资产投入到房地产上,则其收益效果救很难确定。相较之下,金融投资的收益更加灵活,并且因为收益周期较短,对家庭的不良影响仍是可以规避的,这使得金融投资理财成为未来家庭理财的主要方式 (二)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对金融风险的对抗力加强 由于金融投资理财将会成为普通家庭理财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家庭资金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中将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随着人们对金融投资理财的重视长度提高,家庭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在全球性出现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之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不稳定状况,再加上金融中介机构和投资方式和投资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增长,这就给普通家庭投资构成了极大的风险环境。普通家庭受限于专业金融知识的储备量,从而不能有效地对金融市场进行准确的判断,大多数家庭的投资方向甚至是出于对周围邻居、亲朋好友的跟风,这就给百姓家庭的资产安全埋下了隐患。普通家庭的投资一般具有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方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投资质量不高等特点。这些因素都是家庭金融投资潜在的风险。那些热衷于家庭理财的金融投资“散户”开始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力求从根本上巩固自身对金融投资环境的认知,从根源上弥补自身的不足,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去判断瞬息万变的市场投资环境。还有些家庭型金融投资者通过金融书籍、报纸、电台、网络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金融知识的学习,金融知识的储备是一个精细、漫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里,投资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投资意识,摒弃以前的投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缺点,提升自己的市场判断力,进而提高投资质量,保障家庭资产的安全,从根源上面降低家庭投资的风险。 (三)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将呈现出目标统一下的多元化模式 目前金融市场提供给将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方式是比较多样化的,但是,受到理财者个人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家庭使用的理财方式都比较单一,并不能实现家庭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金融投资理财成为家庭最主要的理财方式已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家庭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将会有所提高,这一切都与理财者个人对金融市场的判断力提升和对家庭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关。一个成功的家庭理财者必然不会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既要追求收益、又要规避风险,还要兼顾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理财要求下,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必然呈现出一个目标统一下的多元化理财模式。从理财者的身份和责任来看,家庭中只要是能够胜任理财责任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能参与理财互动,这必然使家庭理财的模式发生变化;从科学理财对风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来看,最有效地处理金融危机、度过风险的方式就是购买不同层次饿种类的理财产品,获得多样化的收益,或者,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至少保证某一个或某几个理财产品还能够发挥作用;第三,金融市场提供给家庭理财者的理财产品形式多样,家庭理财者有必要根据家庭的需要去选择这些理财产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理财模式,例如,对“零花钱”的投资以短期利润率高的为主;对“读书基金”和“养老金”的投资来说,应当一较长年限的、稳定性较强的理财产品为主。 四、对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建议 (一)树立良好的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观念 为了实现家庭收入的保值与增值,应该培养对理财知识和技巧的认知,并将之转换为理性的处理投资项目和规避风险的技巧上。理念作为一种理性的观念,在理财方面就是通过理财者不断遭受的挫折和损失而完善和成熟起来的。 (二)善于利用投资收益 在满足了基本的财产保全以后,在仍有富余的情况下,通过金融市场上提供的诸如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投资理财工具,进行增值计划。这些工具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资产积累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选择合理的投资组合,规避风险,赚取最大利益,成了个人经济生活中新的时尚。 (三)重视理财中的家庭个体差异 家庭经济的状况不同,家庭成员不同的个人喜好,所以,在投资的工具上侧重点不同,资金的注入也不一样,产生的投资理财的方式有所差异。就拿中国南北部做比较:从家庭的资产总量来说,北方家庭可能不如南方家庭,关键是理财观念和方式有很大差距。经济稍差的北方家庭有放弃理财的想法,中等家庭将财富主要用于养老、孩子上学、买房等保障性开支上,主要理财方式为储蓄。富裕家庭则大多将财富用于消费,而南方家庭则更注重财富的增值。较为贫困的家庭努力进行脱贫致富,中等家庭认为保障性开支需要更多支付,必须让现有财富尽快增值以确保生活的正常运行,小康家庭则将盈余用于更多方式的投资上。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既具有金融活动的本质,又具有家庭理财的独有特征。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活动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理财不仅成为家庭最主要的事务,而且影响极具时代性特征;但,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的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将更腐恶家庭理财的需要,并且,家庭理财在理财模式和风险对抗能力方面也能有所提高。总之,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是现在、乃至未来最有潜力的理财方式,值得每个家庭进行实践和总结。
农业生产论文:分析农业生产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 农业环境成本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控制对环境的损害而付出的代价以及最终给环境造成的实际损失。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最初的环境成本特指企业的环境成本,主要是指工业企业。随着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目光已经由工业领域扩大到农业领域,研究农业生产的环境成本问题。 1 农业环境成本的内容 农业环境成本与企业环境成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顾问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内部成本核算的一个方面,是企业的实际成本支出,属于会计范畴;农业环境成本不仅包括预防性的成本支出,更重要的是分析农业生产行为实际对环境造成损害,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环境代价,属于公共环境经济问题。农业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农业生产本身所产生的环境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上游与下游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化肥、农药的生产,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使用原料的特殊性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如皮革加工、秸秆造纸等。根据不同的生产部门,农业环境成本还可以分为种植业环境成本、畜牧业环境成本、水产业环境成本等。本文所分析的农业环境成本是指种植业部门的直接环境成本,包括动植物资源成本、土壤资源成本、水资源成本、大气污染成本、生命健康成本等。 2 农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核算环境成本的方法很多,如预防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生产率变动法、机会成本法、间接替代法、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等。不同的环境成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 2. 1 动植物资源成本核算 动植物资源的减少,其造成的损失是无价的,同样,各种动植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也蕴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核算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可以采用恢复费用法和维护成本法。 恢复成本取决于恢复的面积和单位面积恢复的费用,恢复费用的具体费用包括土地费用、劳动力费用、动植物资源引进培育费用和相关的技术费用等。其中动植物资源的引进培育费用是关键,对植物的稀有程度越高,费用就越大,一般常见的资源引进,费用很低,甚至不需要具体的费用。恢复成本既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但保护成本是长期的,同样道理,动植物资源的稀有程度越高,保护的费用就越高,常见的动植物资源只需保证其生产空间,一般不需要额外的保护费用。相反,如果需要对野生动植物生长进行控制,费用另当别论。 2. 2 土壤资源成本核算 土壤资源成本的核算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恢复费用法,即将土壤的自然生产能力恢复到一定水平的费用;二是生产率变动法,选择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核算由于土壤自然肥力不同或变动而引起生产率变动所产生的净收益差异(E)。 式中,P为产品价格;Q为产量;C为单位成本;i为产品种类。 使用恢复费用法计算土壤资源成本,关键在于选择恢复土壤自然生产能力的方法和要求达到的技术指标。如果采用休耕的方法,其成本就是正常耕种的净收益,如果采用种植绿肥等方法,在以上基础上,其成本还应该包括种植绿肥或其他方法所产生的净费用。 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干扰,采用生产率变动法很难直接测定由土壤肥力下降所引起的单位面积净收益的变化。土壤肥力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单独测量化肥的超正常施用量,判定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首先是确定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位面积净产值最大时化肥的最小施用量,然后计算化肥实际施用量与最小施用量之间的差额和相应的价值,最后将差价扣除因减少化肥施用而采取的其他环保手段的费用,就是使用化肥而产生的土壤资源成本。 如果替代费用超过减少化肥施用节省的成本,就会出现替代不经济,所以替代品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同等重要。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核算农药投入对土壤所造成的环境成本。事实上,无论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量如何减少,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损害,关键是把这种损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一是可以由土壤自身进行修复,二是可以通过其他比较经济的技术手段实现修复。 2. 3 水资源成本核算 水资源环境成本有三项内容,核算也分三个方面。 核算水资源的浪费成本,关键在于确定水资源的价格、节水灌溉的用水标准以及相应所增加的灌溉设备费用,如果价格较低,水资源的浪费就是经济的。提高水价,水资源的环境成本就会由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节水灌溉的经济性就会增强。 2. 3. 2 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 在我国北部平原地区,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浅层地下水。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目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19个省区共形成了59个漏斗区。并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地陷、裂缝等,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地质灾害损失的核算,一是通过调查统计计算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预测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 2. 3. 3 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因此水污染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与土壤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类似。二者的差别在于水的流动性较强,水资源的污染会进一步对动植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由此造成的二次污染和损害的核算,可以分别参考动植物资源的环境成本核算和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2. 4 大气污染环境成本核算 2. 4. 1 温室效应的成本核算 农业生产的温室效应损失=温室效应造成的净损失×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农业生产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农业生产N[,2]O排放量占N[,2]O总排放量的比例×N[,2]O对温室效应的负责系数 2. 4. 2 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核算 首先确定秸秆燃烧所造成的损失项目,如交通事故、高速公路关闭、飞机停飞、火灾等,其次统计和计算相关项目的实际经济损失,最后将这些损失合计就是秸秆燃烧的环境成本。其中涉及生命与健康方面的损失,核算方法参见关于生命与健康成本的核算。 2. 5 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 在生产中与农药的接触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可以致病、致残甚至致亡,相应发生的医疗费、误工费,以及由于劳动能力的部分或全部损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属于生命与健康成本核算的内容。与农业生产不相关的行为,如服药自杀所造成的损失不是环境成本核算的内容,精神损失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且难以衡量,也不在核算的范围。通常使用人力资本法核算生命与健康成本。 人力资本法也叫工资损失法,它是通过市场价格和工资多少来确定个人对社会的潜在贡献,并以此来估算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损益。 进一步计算疾病成本和劳动能力丧失成本: 式中,R[,j]为农药对伤残的负责系数;Y[,0]为期望寿命(参考“(文秘站:)WHO推荐的标准期望寿命表”);Y[,j]为第j人的实际年龄;E[,j]为劳动能力损失系数(死亡者系数为1,伤残者根据伤残轻重确定,具体可参照GBD伤残等级分类);W[,y]为年人均收入;D[,j]为年陪护费用。 3 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3. 1 维护土地的多样性 目前,农村土地耕地化现象非常严重,不仅边边角角都被利用,就是原来的河道、林地、草滩甚至坟地也被开垦变成了耕地。土地的过度利用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一是使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农作物一统天下,不利于生物间的竞争与进化;二是土地耕地化使水土流失问题更趋严重,农作物的耕种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春播与秋播期间,地面没有任何植被覆盖;三是提高了旱灾与涝灾的成灾率,因为大量的水塘、沟渠甚至河道都被平整开垦为耕地,排涝蓄水以及灌溉的能力大大减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保护耕地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农村土地的多样性,林地、草地甚至荒地也要得到一定的保护,对池塘、河道、沟渠进行全面规划,禁止耕地对其侵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主要依靠技术与资金投入,而不是耕地面积的无限制扩张。 3. 2 科学施肥,减少无机肥施用量 全面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化肥的盲目使用。发展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压缩无机肥的施用量。生物有机肥技术是以畜禽粪便为原料,以秸秆、豆粕等有机废弃物为辅料,配以多功能发酵菌种剂,通过连续池式好氧发酵,使之在5~7天内除臭、腐熟、脱水,最终成为高效活性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内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能不断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和多种植物生长刺激素。肥中除含有氮、磷、钾三大元素外,还附有含钙、镁、硫、硅、锰、锌、硼等中量和微量元素。能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保温能力,减少病虫害,改善作物品质。施用有机肥料的土地比施用传统化肥的土地一般增产10%以上。现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供不应求,发展生物有机肥,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 3 发展生物农药和物理捕虫技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包括植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抗生素等,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的毒性较小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由于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生物农药在我国的推广和利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许多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活体微生物,其产品制剂化技术要求高,而我国生物制剂的剂型及其工艺水平落后,致使活体微生物农药的制剂化成为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要加强技术攻关,使生物农药产业不断取代化学农药,成为农药的主体。同时,应重视物理捕虫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如使用灯光、振频等物理方法诱虫、杀虫。根据昆虫趋光的天性,在其成蛾期间,在田间布置具有诱虫和杀虫功能的频振杀虫灯,杀虫效果不亚于使用农药,并且没有污染,还可以大大节约成本。山东龙口市在果树和蔬菜生产中推广频振式杀虫灯技术,全市目前已应用频振式杀虫灯3000多盏,控制果蔬面积6000多hm[2],每年可减少农药使用 150t,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3. 4 推广与普及节水灌溉 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业用水将短缺600亿~700亿m[3],推广和普及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截止到2002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只有 2000万hm[2],约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6%。其中防渗渠灌溉的面积1000万hm[2],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50多万hm[2],喷灌面积 230万hm[2],微灌面积30万hm[2]。节水效果越好的方式,其应用面积越小。发展节水灌溉,一要解决技术问题,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地区使用的节水灌溉设备与技术,在华北平原地区,应推广和普及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城市郊区,发展喷灌和滴灌技术等。二要解决制度问题,建立农业用水的市场机制,有偿用水,利用价格杠杆,使农民自觉使用各种节水设备。 3. 5 全面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农业环境成本的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农村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府应适时引导,通过示范、教育,推广和普及生态文明的知识,同时通过支持具体生态项目的建设,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维护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利用有机物的投入发展农业。禁止秸秆燃烧,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加强面源污染的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发展小沼气工程,实现循环经济。 农业生产论文:农业生产指导科当好科长征文作品 在促进科学发展中当好生产科长 科室是一个部门的基本组成单位,科长在科室中具有重要作用和重要责任。生产指导科作为市农业局的一个科室,主要承担全市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大型会议筹备和局内部综合文字材料、信息督查、对外宣传及良种补贴、一镇一业、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实施等有关工作。作为生产科科长,如何在新形势下履行自己的职责,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多学善思,发挥桥梁助手作用。只有时刻注意加强学习,炼好内功,积极向书本、实践和有经验的同事们学习,才能不辱工作使命。注重加强在分析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运筹组织活动、调研决策“拍板”等方面能力的锻炼,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政治素养和思想境界。20__年以来,我先后参加了中青年英语班培训、赴新加坡管理培训,参与了第三批全市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文字工作,目前正参加市第11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每一次的培训学习,都使我受益甚多,进一步增强了工作能力和政治敏锐性、政治坚定性,时刻保持与市委、市政府和局党委的高度一致。履行科长职责,找准位置很关键,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注意发挥科长在局党委和科里同事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当好局领导的参谋、助手。仅今年,科里参与完善了局“一二三四五六”的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思路,参与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农业基础建设等6个综合性文件,筹备了全市农村、农业等9个大型会议,完成大型材料40多个。 二、求真务实,提升执行落实能力。科长就是干具体工作、具体干事的干部,必须要熟悉本科室工作。既要懂政策法规,又要能干好工作、会抓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科里每一项工作都要有思路、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对局里和市委、市政府的每一项农业农村工作决策部署,能深刻领会,融入到具体工作实践中。综合文字材料、会议筹备和生产进度调度,都是要求时间紧、任务急、工作量大;信息督查、对外宣传等,要求时效性强、准确度高;良种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项目政策性强,落实执行不能走样。这一切,都对科里在工作、政策的理解力、执行力上提出了较高要求,对领导的决策、部署只有迅速执行、严格落实,才能确保实效。经积极实施、监管,今年全市小麦、玉米、水稻214.2万亩、2163.4万元的良种补贴项目得到了及时、认真落实;明确了20个一镇一业重点培植乡镇;在市委、市政府信息报送采用中一直位于市直部门前列。 三、开拓创新,增强责任敬业意识。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作为一名科长,要时刻注意保持与时代的发展、政策的变化相一致、相协调,主要是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有苦干实干的作风,苦干、实干加巧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注重与时俱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善于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理念和城乡统筹的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近几年,生产科先后参与了现代农业、种粮农民收入等10余次大型调研活动,都形成了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推进了科室和自身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科长必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一种不把事业干好誓不罢休的雄心壮志。要正确处理大事与小事之间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用“弹钢琴”的方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用心用力工作。 四、凝心聚力,构建联动合作团队。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是做好工作的保证。科长要从我做起,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少讲空话,多办实事,坚持原则,处处以理服人。多与科室人员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使大家深深感受到在一个单位工作是缘份,在一个科室工作更是缘份中的缘份,既增进相互间的情感,又统一到相互对工作的支持就是最大的支持。带头学习,带头工作,带头廉洁勤政,努力搞好团结,充分发挥科室每人的长处,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科室荣誉感。生产科在综合材料、会议筹备、生产指导等方面,要与局领导勤请示、多汇报,与其他科室常沟通、多支持,与省、市、区(市)相关部门处室要多联系、多协调。良好的人脉关系是做好工作的“润滑剂”,与大家交往中要虚心做事、低调做人、诚心相待、爱心互助,注重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关系。按照农业局党委的一贯要求,努力营造一个情绪融洽、行为契合、互帮共进、人本和谐的工作关系,树立“政治坚定、多学善思、敬业干事、团结协调、严以自律、率先垂范”的wmk市农业系统干部的良好形象。 农业生产论文:湖北省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思考 一、对近些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反思 (一)靠天吃饭的格局必须得到根本改变。湖北省地处南北过渡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适宜作物多样化,应该说生产潜力比较大。但是由于水利设施老化,抗灾避灾农业发展不够,农业保收能力比较弱,规避灾害能力比较差。自20__年以来,我省作物受灾面积一般在5000万亩左右,旱与涝的灾害占70%以上。20__年中稻高温热害,粮食减产20亿斤。20__年是好年成,受灾也有2300万亩。20__年一开春低温冻害,受灾达1400万亩。目前,我省除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的部分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生产受制于天命,还是望天收。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农田生产基本条件,因地制宜发展避灾农业,科学安排作物茬口,提高农业保收能力,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富于民。 (二)农业比较优势的原则必须牢牢坚持。市场经济大潮中,发展农业人人亦云,跟着别人屁股追,效益难提高,农民难致富。前些年吃了不少的亏,如稻谷每斤不到0.4元,西瓜每斤才5分,谷贱伤农、瓜贱伤农。近些年,我省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主动适应市场,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生产结构,发展优势和特色农业,种植业抓布局优化,发展板块;畜牧业改变一家一户的传统方式,发展小区;水产业依托水资源,精细喂养,建设片带。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把产业做活,成为上下共识。农民从调整中尝到甜头,在夹缝中得到好处,如仙桃市依托地缘优势,发展水产业,占武汉市鲜鱼供货量的75%。云梦县蔬菜越做越大,特色菜藜蒿占领了武汉市场。因此,抓住了优势,就抓住了市场主动权,就抓住了增收增产的牛鼻子。 (三)农产品加工增值必须紧紧抓住。湖北省作为传统农业区,在生产发展上比较强,在加工增值上相对弱;在生产上办法多些,在增值上措施显得不足,农业发展出现明显的短腿现象。近些年,我省在搞活产品流通、发展加工业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合作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但是企业普遍不强,一般产值不过3、5亿元,没有在全国叫得响、打得出的品牌。象河南的双汇去年产值260亿元,基地遍布大江南北;湖南的旺旺产值过100亿元。这方面我省差距还不小。只要把农产品流通加工增值问题解决好,把农民生产出来产品的后路解决好,我省农业将会有一个质的上升。 二、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应把握的原则 一是实行高产优质高效与多种多收相结合。在人地矛盾尖锐的境况和市场优先的原则下,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安全产品和提高土地产出率同等重要。选择的品种要优质化,生产过程要标准化,提高产品的档次。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安排茬口和利用生物互生关系,选用适宜的种、养模式,一种多收,多种多养,立体种养,提高资源利用率,既增加产量和效益,又保护地力。 二是实行产业化经营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关键抓手。结构调整的成果,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进行加工增值来巩固与提升;产业化的壮大,通过结构调整来提供丰富的初级产品。各地的优势农产品基地,要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与市场对接,与农户对接,让农民分享部分农产品的社会平均利润。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内引外联,招商引资,加强与龙头企业嫁接,提升产业化水平,改变我省农产品加工滞后、带动力不强的问题。结构调整也要避免跟风,产业化经营要防止雷同,做到各打各的特色牌,各唱各的品牌戏。 三是实行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生产的目的是让人民生活更富足、更和谐。现在我省耕地亩平使用肥料59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一倍,农业污染由点到面拓展。因此,农业生产应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妥善处理好农业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不能吃子孙饭、断子孙路;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实施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改变传统的牺牲环境还粮食的格局。宜耕农田防虫治病采取生物措施与化学措施相结合,动物养殖严格控制饲料残留,提高无公害、有机和绿色产品的比率。 三、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农业的出路,关键在于增长方式的转换,最终取决于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抛弃传统思维,用市场化、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尊重群众创新精神,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农民主动调整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创造财富的能力。 (一)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应做好水这篇文章。我省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江河湖汊多,走好水这着棋,全盘皆活。水既是我省的优势,也是我省的包袱,一般年份有半年时间防洪抢险,包袱变成财富,意义深远。目前,大江大河治理比较好,重点是改造农田灌溉体系,抓住国家增加中小水利投入的机遇,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修建末端渠系,提高水的利用率,做到涝能排、旱能灌。制定激励和鼓励措施,充分利用好水面,开展特色养殖,唱响洪湖鱼、清江鱼、梁子湖鱼等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增加第三产业收入。 (二)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应依靠科技应用。农业的发展和增长,必须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些年,我省农业发展很快,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明显,但与发达地区差距比较大,科技对农业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科技应用普及率不高。今年,我省确定为农业实用技术落实年,目的是要引导农民,利用科技,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部门就是组织和发挥好农技推广多元化的渠道,调动多方面积极性,把农民需要的技术送到家中,送到田头,不出现科技断头、科技滞留现象。各地应结合实际选择实用、成熟的农业技术,确定主推技术,避免遍地开花、到处不结果。针对农村劳力不足的实际,大力推广实用农机,抢住季节,抓住农时,减轻劳力负担。建立责任制度和奖励机制,落实责任人,确定技术落地目标,加强督查,确保见到实效。 (三)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应科学理解规模经济。大农业的实质,不仅仅是大块土地集中的规模经营,还包括在社会分工体系下的小块分算的规模经营。不同作物,规模经营意义不一。大宗农产品生产如粮食、油料等作物,采取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确实明显。但对于花卉和特色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经济作物,生产则主要不是规模产量问题,而是时令需求、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和保鲜问题。当前,在人地矛盾 不好解决和土地流转不畅的情况下,发展规模经济必须有新思路、有新招法。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在社会化的分工体系下,分散的个体农户只要在相同的生产标准下进行农业生产或进行有组织的销售,即使土地经营权没有发生变化,也能够在生产和销售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实现规模生产效益,这为解决好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开辟一条新途径。文秘站版权所有 (四)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应做到循序渐进。生产经营方式,都要遵循客观规律,从本地实际出发,看准优势,突出特色,循序渐进,不要犯急性子病,避免盲目性、趋同性和功利性;从农民利益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多做群众工作,多做引导示范,让农民从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群众从茫然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切不可采取行政命令、用大糊弄的办法,侵害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近年来,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到农村、到田间地头,办大增产、大增收样板,边总结边推广,由点到面,效果很好,受到农民普遍欢迎。如去年的稻鸭共育模式,利用农业生态原则,办点示范,生产无公害产品,亩平增收120元,辐射面不断扩大。农业部门的重要任务就是组织农民逐步更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生产论文:把农业生产环节税向市场环节转移 行政管理 论文-把农业生产环节税向市场环节转移 1.尽快、果断、彻底地结束“税亩”制度,全面建立农产品流通的新的“税市”制度。今后,凡是在农业生产环节上,一律免税。也就是说农产品不上市就不征任何税。这在事实上是把大部分税收向流通、消费环节转移。彻底改变并切断基层政府直接“到农民兜里掏钱”发工资这种极不规范,极易引发冲突的做法。这不仅会大大减轻基层政府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关系。这种以税补农的办法要比提价补农的办法简便易行得多,而且效果好,可操作性强。这样实施下去,不管之后会发生多少新的问题,但解决矛盾的范围被限定在市场和消费的界限内,免去了政府面对2亿多农户谈判的巨大工作量,大大降低了政府行政控制的成本。在农民受益的同时,政府所得更是难以估量。 2.取消乡级财政机构设置,只在可以完全不依赖农业生产税收的镇(如果其税收能够基本自理),设立独立的财政机构。政府要从政策法规上明确与农村社区的经济利益关系。其原则是,基本上不介入、不干预、不打乱农村社区边界内的利益格局,充分尊重农民的社区经济文化和意识。与此相关的是,随着乡级政府工作量的大幅度下降和职能的重新定位,机构和定编人员必须大幅裁减。 3.新的农产品“税市”制度,把税基从农民转向了消费者,这就需要尽快设计一套完整的不同档次农产品消费的累进税征缴制度。把目前农产品在各个环节上的征收税种,比如营业税、流转税、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等,重新进行设计。以粮食为例,意向性的参考意见是,在批发和零售环节要低税;在中低挡次的餐饮业、饭店业、饲料业和食品业,可按高中低分三档;对星级以上的高档餐饮业、宾馆饭店业、食品加工与销售业,可参照星级分为5个档次高额累进征税。初步测算,按目前的粮价水平,在消费者完全可承受的范围内,仅粮食一项就可在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拿到300亿元以上的税收。对农产品的出口,应充分利用WTO允许我国可动用的农业支持总量,向外向型农业倾斜,实行全额退税措施。 4.建立农产品的贸易与消费税收的转移支付制度。由于市场流通和行政区划之间是不一致的,因此“税市”制度所得不一定就会全额回到农产品的产区。尽管产区的农民因免税负是受益的,地方政府在经济总量的扩张和消费中增加税收,但这仍然需要中央政府建立税收转移支付的可行办法。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对国家定点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高档的餐饮业、宾馆饭店业,由国税部门单独列收或划出一定比例,列为农产品流通和消费税,这部分税收中央财政规定全额转移支付。对烟酒行业的税收应当划出一定的比例纳入中央转移支付的范围。转移支付的办法:东部地区由省级财政自定方案解决;中西部地区省会大城市、地级市城区、县级市镇区,均不纳入中央转移支付的范围;中央转移支付的对象,只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县级财政。但如何平衡各县的财政,由省市两级政府协调。 5.中西部地区的普教经费,民兵训练国防教育经费,应当列入财政转移支付的范围。这样,村一级的公益、村务经费来源就大大宽松了。一般来说,村一级内部的经常费用开支不宜列入税收开支,特别是工资性的开支就更不宜列入。因为这不利于行使村民自治的权利,不符合中国农村社区文化和农民对社区经济利益边界认同的基本国情,而且容易引发各种对村民的侵权行为。同时这一收一发在财务和利益关系的平衡上恰恰是给政府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也就是说,税费必须要分开而不是合一,分开的实质是对利益边界的明晰划分,“井水不犯河水”。凡是政府委托给村委会办的公务,一般应一事一办,由政府支付劳务费用。 6.村级费用问题。行政村中的公益金、公积金、五保户补助及村务费用,在转移支付以后,已经留让出较大的收支空间。如何解决村务的费用问题,则应由村民委员会自行讨论研究解决,政府可以提出参考性的建议。只要村务确实是由村民代表大会大家共同议定的,政府就不必再去定什么条条框框。村党支部和乡镇党委、政府应紧紧抓住、抓好村民自治这件事,从具体的村务退出,监督村委会的选举程序,在政治上保证村民自治的合法权益。 7.建议中央全面清理各项对地方的财政支出,包括中央支农的各项投资,重新界定各级财政的支出原则和审批权限。据统计,自1997年以来,国家财政每年用于支农的资金都超过1000亿元,但科目十分庞杂,审批程序也很复杂。地方政府把在北京跑项目看成了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从理论意义上说,层次跨度越多,项目分类越杂越细,信息越难以对称,资金的使用效率越差。以中央财政为例,对地方的支出应当集中在几个大的科目上,如普教费用,跨省域的大型基础设施,带有政治意义上的专项投资,甚至公务员工薪等,但对地方发展上的各类具体项目投入,比如农业 综合开发的专项资金,地方性经济发展项目的立项、投入,原则上中央财政不宜介入。中央财政的收支原则应是“拿大头补大头”,这样可以使信息识别的成本降低,准确度高,其他各级财政可以此类推。这样一个原则的设定,可以使税费改革的可操作性更强。 8.在农业生产环节的税费全部减免以后,应当取消粮食的保护价政策。就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对粮食供求波动的调控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的休耕和高价补贴政策不宜采用,原因是面对小农经营操作成本太高,不好界定。一个可以考虑的办法是,建立起国家对牧区休牧期的调控制度。当粮食过剩时,可延长休牧期,加大农区牧草的播面,向牧区提供商品草,商品粮。反之,则适度缩短休牧期,扩大粮田播面。国家的补贴在这一过程当中进行调控。这一办法的好处,在于综合调控农业、牧业、生态,政策性补贴转化成生态投资,两者互调,便于操作,一举多得。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崔晓黎 农业生产论文:江苏沿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大国,而江苏省作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大省被称为江南水乡的粮仓,足以见江苏对于全国的重要性。随着近些年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苏农业生产重点逐渐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那么如何提高江苏省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分析目前江苏省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业;生产技术;影响因素 1 江苏省的自然地理条件 江苏省一直是南方的产粮大省,自然条件允许农作物多次栽培。但是由于地处东部沿海,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灾害颇为严重,夏天的持续阴雨天气,还有淮北地区的干旱,暴雨台风等等。这些灾害性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2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定义 农业技术效率,指的是在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技术的生产效能所能发挥的程度,即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成本的百分比;或实际产出水平占相同的投入规模、投入结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的百分比。 3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3.1自然环境 虽然当前的农业生产不再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但是光照条件、气温、湿度等还是对气候有着一定的要求的。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好,水利设施齐备,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而丘陵与山地的生产条件差,受自然的影响较大。江苏气象部门拟建立了10个高效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希望依托示范基地,研究出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适宜气象指标、病虫害指标,以及大棚加固指数、最佳打药时段等高效农业生产系列产品。 3.2 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是否采用新技术 、是否加入专业协会 、是否有农技人员指导)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自然条件(耕地类型),影响最小的是退耕还林面积和财政补贴。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提高农户种植业产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省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有着很大的提高,采用大棚来种植经济作物,进行新品种的开发,都对农业生产技术有着很大的提高作用。 3.3 农民素质 时间因素对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着的正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素质会逐步提高,对生产技术的训练和掌握会更好,农户的技术效率会逐步提高。一是江苏还残留有传统农业特征,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耕作技术基本依靠传统的简易工具,农业产出与劳动力素质的依赖程度并不高;二是农业经济效益的低下导致大部分素质较高的年轻农民向2、3产业的转移,高素质农民并不从事农业生产。 3.4政府政策 财政补贴大幅度的增加, 刺激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农户解决了种子、化肥、农药等所需要的资金,为农户生产提供了保障;政府加大了对退耕还林区的扶持和惠农力度,大力发展当地的林业、畜牧业和第2、3产业,保障了退耕农户收入。 4 提高江苏农业生产技术的对策建议 4.1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准备,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才可以推广产业化经营,实现集成效益。江苏的农业生产目前是处于较高的水平的,这样就更需要对基础加以重视,必须保障农民对每个大棚的使用都十分熟悉,保证材料的质量。 4.2 提高农民素质 江苏省目前还有些农户靠天吃饭,依靠自己的那点传统经验单打独斗,这是不可取的。只有团结起来才会有更好的效益。所以一定先要转变农民固有的小规模经营观念,使之投入集体之中,再集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所应掌握的技术。 4.3 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乡镇(街)要重点突出试验示范的推广,发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还要根据各乡镇产业实际,确定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配置相关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更好为产业服务。要大力培训农民技术人员,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在农业科技运用上起到带头样板及辐射作用。 4.4发展新式农业 江苏是全国最早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方向谋划的省份,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业正实现从一产向无边界产业转变,设施农业变休闲农业已越来越成为江苏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设施大棚是城乡结合部,可以保证城里人吃到健康的蔬菜水果,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更可以促进传统种植业的转型升级,现代农业的发展依然离不开科技支撑、市场引领、品牌带动。从产业转型到发展升级,江苏园艺产业已步入全面提速的新阶段。 农业生产论文:农机推广对农业生产影响 随着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的进行,畜力和机引农具的出现,诞生了近代农业;先进的大型拖拉机和农业机械的应用,有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力中是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同时它也历来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这一点已经被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实践所证实。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 我国农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这巨大的成效中,除了采用良种、合理施用化肥及应用科学灌溉技术外,使用农业机械替代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又一重要原因。采用机械化作业,可大大提高作业效率。例如:耕地作业,用1个壮劳力和1头役畜,即使工作10h/d,其作业量也不足0.50hm2;若采用1台40kw拖拉机与铧式犁配套作业,可作业5.00hm2/d,生产效率提高10倍,目前比较先进的大型耕地作业机组,作业量将超过60.00hm2/d,效率是人工的100倍以上;插秧作业,对比较熟练的农民,作业量仅有0.06hm2/d,采用插秧机作业可插秧4.00~5.00hm2/d,作业效率提高60~70倍;对收获机械而言,人工用镰刀收割,充其量不过0.10hm2,其中还不包括脱粒、清选等作业项目,大型联合收获机可收获小麦100.00hm2/d以上,同时可完成全部收获作业工序,效率可提高上千倍。至2000年美国劳均年产粮食113603kg,棉花1120kg,肉类12435kg,牛奶25208kg和鸡蛋1656kg,比1910年(1910年为美国农机化初期)分别增长了12.6、5.0、25.8、10.8倍和14.0倍。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而且,可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彻底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状况。农业机械的使用从建国初期单纯的耕作和运输机械,发展到今天的种(播)、收、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农机化服务也从原来的农业产中,扩展到产前和产后,农业机械化作业贯穿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 2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农业机械化是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应用机械深耕能打破旧犁浅耕形成的犁底层,疏松土壤,加深耕作层,把地表的杂草、作物的残体埋到底层,腐烂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后可以把农家肥均匀地混合到耕层中,扩大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范围,从而改善耕作层的水、肥、气、热条件。同时,还有保土保肥作用,可消灭部分在浅层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减少虫害,促进农作物增产。先进国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了70.0%,机械化作业与人工作业比较,增产幅度在5.0%~10.0%。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保证农时,减少土地的空闲时间,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先进的农业装备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化肥深施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高效施药技术等提供技术保障,可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例如,667m2经过大型多功能播种机种植的玉米,其产量比人工种植的产量要高出1/5。 3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机械是实施农业科技的载体,机械作业通过各个农机作业环节对各种劳动对象施加作用,就能实现精耕细作,为农民节本增效i如采用水稻旱床盘育秧技术,可节省稻种30.0%以上;采用小麦精量播种技术,1.00hm2可节约种子45妇以上j比常规播量减少i/3-i/2;使用农业机械还可以减少粮食损失,如谷物收获,采用传统的人工收获,割、堆、捆、运、脱、扬场等工序复杂,损失量大,总损失高达6.8%~10.0%,而应用联合收割机一次可完成割、脱、扬清选等工序,免去推、捆、运等环节,总损失只有1.5%~2.5%;利用机械化灌溉技术和节水设施,实施喷灌、滴灌、渗灌等,可节约农业用水50.0%,对缓解水资源紧张有着积极的意义;机械化的农产品加工、干燥、贮存等,可以减少谷物和果实腐烂变质损失,提高农产品品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得农民减少成本投入,增加农产品的畜力和品质,获得良好的收益;同时,拥有农业机械的农民也从农机服务获得了丰厚的报酬,2004年全国仅农机作业服务收入就达到了2096.6亿元。农业机械的应用,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途径。农民通过使用农业机械,改善劳动条件,增加收入,更新思想观念,促进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有了显着的提高。例如,自国家对农机购买实施补贴政策以来,许多农民通过补贴购买了大型农业机械,通过生产经营,不仅增加自己的收入,而且推动农村机械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2]。 4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现在,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都能看到农机在发挥着作用。从生产资料的准备,到农业生产出产品的全过程,产品的加工增值、贮藏、运输、销售等,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农机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小农经营模式。农业规模在扩大,生产在集中,作业在统一,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作业,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订单,统一销售,增强了农业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助推器和先决条件。例如,在我国一些平原地区,许多农户通过组建农村生产合作社的方式,集资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并统一,集中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5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洪灾、旱灾、台风等屡屡侵袭,每年有35.0%~50.0%的农田遭遇旱涝等灾害。如遇到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就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使用农业机械化,就可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危害,抵御人畜力所不能抗拒的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如,当遭遇洪灾和旱灾,通过农业机械投入到抗灾救灾,可及时深入灾区第一线开展抽水排涝、抗旱、灌溉农田,确保人畜饮水,缓解灾情,发挥农业机械抗灾救灾主力军作用。农业机械已成为农业部门应对农业生产危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局部地位旱涝灾害多发,如2009年我国华北平原农业主产区发生大旱,如不是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解旱作用,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总之,农业机械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变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当前我国只有大力普及农业机械化,才能做好三农工作。 农业生产论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摘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四个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重视政府的作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遵循四方面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产,原则,政府,思路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新的生产方式。它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强调得比较多,而农业方面则有所不足。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事关农业的长远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生物质包含了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派生物、排泄物和遗体以及其中的生物质能。生物质中的每一种都是农业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互为循环经济条件的不同物质组合形成农业循环的系统。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大体包括以下四种模式:一是农业产业内部循环系统;二是农业—工业循环系统;三是种植—养殖—工业—营销系统;四是农业—工业—旅游业系统。当然,随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循环系统。那么,为什么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呢?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上述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其次,农业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因此,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再次,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四个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为原则。 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 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不断增值。这样做不仅加工企业本身不再产生污染,而且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再循环原则,就是尽可能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工厂,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中外专家将微生物视作“宝贝”,给它取了个新名词:“白色农业”。利用它,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专家认为,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 再思考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着不断认知的过程,科技进步没有止境,构建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奥妙是物竞天择、长期进化的结果,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追求达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实际效果。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三、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要重视政府的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要取得显著成效,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具体来讲,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条件: 1.制定相关法律。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借鉴日本等国经验,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同时要制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对如何应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要切实加大研究、创新力度,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 3.大力宣传,着力培训。一要加强宣传,形成共识。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要培育全社会的参与意识,提高全社会的参与能力;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使更多的部门、更多的单位、更多的领导和群众投身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兴事业中。二要加强培训。推广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必须对农户进行培训,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切实掌握要领,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4.部门联动,同心协力。农业循环经济涉及农业、工业、林业、科技、国土、环保、财政、金融、工商、司法等国家整个循环经济中的各个主体系统,各系统内均需资源输入、产品输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各系统(部门)必须联动,全力以赴,统一步调,同心协力,整体推动,努力形成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唯有如此,各部门才能实现共赢,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才能实现。 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既然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那么,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一是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进入空气中。二是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的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可以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具体建议包括: 1.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各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促使农业生产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 2.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要以“四个方面”为主线,形成循环经济框架,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3.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要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要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4.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 农业生产论文: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 摘 要:学术界从政治层面,偏重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具体方法的研究,未能科学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偏重于农业制度的改革,进行了以集体组织下改革农业技术的实践,因忽视农民积极性和生产力系统的协调性,其实践效果差。第二三代领导集体改变了党对农业的领导方式,高度重视农民积极性和生产力系统的协同性,形成了包括发挥农民积极性、现代工程和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市场农业和尊重自然规律为内容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这是中国当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党对传统农业重视天地人协调经验的继承。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农业生产力 发展理论 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取得的巨大进步。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的研究仍停留在政治解释层面,偏重于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和具体方法的研究,没有全面论及中国共产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本文根据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生产力发展历程,进行论述。 一 建国初期,中国农业处于不发达阶段,面临着生产工具简陋,市场化程度低,农业科技和教育水平低下,农民人口多文化落后等局面。中国共产党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制定、完善和落实了各项政策措施,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成功地恢复国民经济。 1949-1952年间,党从三方面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恢复和提高。首先,领导完成了大陆范围内的运动,解放了农民生产力,并强调中要“组织农民及一切可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以发展农业生产及其副业为中心任务”,在农村发展劳动互助和合作供销事业;其次,提出并实施了保护农民土地、财产、劳动所得及合法利益,奖励劳模,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提倡农业科研,奖励生产和发明创造等各项政策。再次,提出政府在资金、物资、价格、税收等方面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政策。如:向农民发放用于购买农具、耕畜、肥料、农药、良种等生产资料的贷款,开展群众性的兴修水利、推广新式农具、耕作技术和垦荒等运动。党承担了领导农业发展的任务,要求干部学习农业技术,总结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经验,即使先进技术和耕作方法也要试验后再逐步推广;党的基层组织要充分认识农业的地域性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多强调自下而上,集中群众要求,因地制宜”,“照顾到小农经济的条件、群众文化水平、地区差别、气候差别等等条件的限制”[1](6,106,128页),防止领导中出现盲目性、自发性和“一刀切”的偏差。这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政策要求的实践,为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年间中国农业生产总值增长了48.5%[2](77页),主要农产品生产获得大幅度增长 ,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恢复性的提高。 二 党在确保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下,为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同个体农业经济的矛盾,采取了既定的农业社会化方针,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党强调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保证粮食、棉花、油料和其他技术作物在每年都有必要的增加”[3](3页),在开荒、修水利和合作化三种选择办法中,党认为“合作化是花钱少、收效快的增产办法”[4](238页),其他增产措施在合作化后更为见效。因此,提出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思路,导致了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的新变化,党把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希望寄托在农业集体生产之上。 党虽然认为合作化与机械化和其他技术改造“是引导我国农业生产不断进步的道路”,但由于工业对农业提供技术和设备的能力有限,机械化“只能在个别的局部的范围内试办”,农业只能进行初步的技术改良,要用合作社的规模经营来“发掘农业的潜在力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3](7页)。党提出了合作社发展生产的许多措施,如:勤劳生产,厉行节约,降低生产成本;实行“以增产粮棉为中心的方针”,兼顾其它经济作物;合理利用土地,集体劳动要适合农业生产特点,合理地调整劳动组织,生产队“一般以二十户左右为适宜”;农业技术改革必须根据群众自愿的原则,推广先进的增产经验;合作社的生产计划,“必须服从国家经济计划和政策的指导”[1](608,724 ,725 页)等。这是第一代领导集体主张在农业集体组织中通过改良生产技术、改革经营管理制度以发展农业生产力观点的体现。 党在偏重农业生产组织改造的同时,做出了以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和化学化为内容的农业技术改造的政策选择。党在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与物质能量循环投入增长两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政策,确立了以农田水利建设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建设、物质能量投入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与农业机械动力的增长的农业技术发展战略。 党根据上述思路,领导农民开展大规模的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植树造林、积造农家肥和化肥、推广先进农具等群众运动,至1956年全国共新建及维修渠、塘1400多万处,造水井500多万眼,抽水机27万匹马力;农业生产技术初步改进,至1956年全国建成拖拉机站326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4230个,畜牧兽医站 2257个,牲畜配种站545个,新式农具站207个。大量的劳动积累,使农业自然生产力要素的质量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 同期,党开始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领导工作。首先,将农科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科研单位,增加了农业科研力量。到1957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发展到414个,科研人员已达8900多人;国家于1950、1956年编制了全国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农业科研走上了统一部署、全面发展的时期;还以互派考察团、专家、留学生、研究生、实习生,互换种质资源和科技资料,学术会议等方式与前苏联和东欧、亚洲一些国家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部分国外优良品种在国内得到推广。其次,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在东北建立以马拉农具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开端,逐步建立国家兴办、政府领导、农业行政部门主管、区、乡级推广站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再次,推行了在北方黄淮地区改一年一熟为二年三熟,南方单季稻改双季稻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了耕地的复种指数,改变了农民的种植习惯;在华北、西北、东北等地推广盐碱良、蝗虫防治和测报技术,改造了大面积的盐碱地、红黄壤,千年蝗害得到有效控制。 党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政策实践,促进了1950年代前中期我国农业的高速发展。到1957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加24.8%,年均递增4.5%,粮食总产量增加年均递增3.5%,人均占有粮食达306公斤[2](125-126,127页),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 农业合作化完成后的1957年,党认为依靠集体组织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就能有大的跃进,提出了粮棉产量以年均8%、10%以上速度递增的高指标,规定了包括兴修水利,保持水土、推广新式农具,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积极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开辟肥料来源,改进使用肥料的方法、推广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扩大复种面积、多种高产作物、改进耕作方法、消灭病虫害、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等10多项增产措施,实行了党对农业生产的绝对领导,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发生了重大转折。 是年冬天,党开始以群众运动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实践,用大兵团组织农民投入大量劳动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深翻改土、积肥及“车子化”、“轴承化”等运动。次年,把深翻土地、合理密植、工具改革、养猪积肥等农业增产措施概括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推向了全国。在这场改革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的 “热潮”中,党再次拔高了原定的高指标,把人的主观意志被夸大到了极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浮夸风昌盛,高产卫星层出不穷。并乐观地预言了农业将在几年内实现农业水利化和机械化,应该“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以期通过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实行“农业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来获得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 时期,党领导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可概括为“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其主要表现是:一、“一大二公三平四调”的“共产风”把农民的生产生活工具集中,否定了按劳分配和评工记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降低了农业集体劳动的效率;二、以浮夸风、高产卫星、相互竞赛来拔高农业生产指标;三、以“拔白旗”的方式,解决遵循农业生产规律的“落后”现象;四、以干部试验田的个别经验为标准,无条件地普遍推广。由于这些不正确的农业领导方法,最终使丧失了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动力,导致了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大倒退。1962年与1957年相比, 粮食产量由19505万吨减少到16000万吨,棉花由164万吨减少到75万吨,油料由420万吨减少到200万吨。三年“”的失败,改变了等人的公有制程度越高、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观念。1959年党开始纠正领导农业生产的错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安排的社员喂养家禽家畜、恢复自留地制度、鼓励社员把零星闲散土地充分利用、零星树木仍归社员私有等措施,“并不是什么‘发展资本主义’”[5](15,224页)。党认为增加产量的“密植问题就得由生产队、生产小队商量决定”,“广种薄收与少种多收的高额丰产田同时实行”[6](235,236页)等。党还在1962年决定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集体经济管理体制,要求全党全国“尽可能地支持农业”,把支持农业、支持集体经济放在首位,以便“发展农业生产,并且为农业的机械化创造更好的条件”,要提高机械化和增加化学肥料,国家制定支援农业计划和采取农业技术措施时,“都必须经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有计划地提高农业的投资比重,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事业和企业,“在财政上可以给予必要的补贴”,国家“应该主要地通过经济的办法来取得农产品”;强调农村集体经济“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合理安排各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生产质量好的农药,整顿、充实和提高种子站、技术推广站和畜牧兽医站的技术推广工作,办好拖拉机站和机电排灌站,使现代的农业技术设备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依靠中央的集中领导和群众的集体智慧有步骤地推进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革。 党在调整时期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主张,仍然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根本路线指导下提出的,党强调“必须有中央的统一政策,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5](619,620,621,622,624,625页),这些看似正确的适应农业生产特点,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业产量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政策是党视为解决困难的临时措施,实质上就是从集体退到单干,致使无法统一组织生产,资本主义思想和行为也会发展,应加以纠正。这说明党把农民坚持农业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改变集体生产经营方式看作是农民落后性的表现,堵塞了在集体内部依靠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道路。 整个时期,党继续着原定的农业技术改造路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农业技术改造,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如,整治大江大河,兴修农田水利,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发展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降低农资、农药零售价格,提高农副、土特产品收购价格,减免受灾社队农业税,实行增产不增税,把增产的部分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等支援、稳定和保护了农业发展;发展农业科学教育和农村教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业科研教育网络和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农用工业,生产了大批农业机械,拉开了全面进行农业技术改造的序幕。1978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了651倍,机耕面积增加了298倍,机灌面积提高了53.8个百分点,农村用电量由0.5亿度,增加到253.1亿度,化肥施用量增加112倍,机种、机收等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科技化程度有重大提高。1970年代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27.66%。 但由于农民缺乏生产劳动和运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积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导致了国家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增长的速度比较缓慢,农业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的实践没有取得全面成功。 四 20世纪80年代迄今,是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的发展成熟阶段。党针对过去领导农业生产和技术改造中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严重的主观主义倾向”问题,总结了违反自然和经济规律的教训,改变了树立先进典型、以“农业学大寨”运动方式、扣政治帽子、行政压制、形式主义等手段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领导方法。党认为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多方面受着自然条件的制约”,领导农业要采取“因地、因事、因时制宜,分类指导,并且由群众当家作主”的原则。1985年党明确提出对农业的计划管理“将从过去主要依靠行政领导转变到主要依靠经济手段”,1993年《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颁布,标志着党实现了领导农业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党确定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是农村经济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指导思想。在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党赞同了农民包产到户的理性选择,领导和推进了家庭承包制的实践。党首先强调合理承包土地,“能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又针对农业丰收后“卖粮难”问题,主张“实行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购销体制和价格政策,以调动商品粮生产区和粮农种粮的积极性”,在1984、1998年分别以政策和法律形式将承包期分别延长15年和30年,认为家庭经营“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以后也没有必要改变,赋予了农业家庭承包制在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中的长期历史地位。党认为在人多地少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判断农业生产力是否发展的标准。家庭承包制解决了农民的经济民主问题,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再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二)党根据领导农业技术改造的经验和现状,提出了“发扬传统农业所具有的精耕细作、节能低耗、维持生态平衡等等优点”,“吸收现代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农业技术改造方法,发展农业生产力“必须是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工具并举,人力、畜力、机电动力并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技术措施相结合”,既依靠科技,又“取决于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党认为农业可以吸收现代科技成就,成为知识密集的产业部门,农业生产力发展要“走投资省、耗能低、效益高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道路”。因此,党强调农业科研要结合农业生产需要,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攻关,领导和推进了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积极培育优良品种,扩大良种播种面积,推广各种优良的耕作制度、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利用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架构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1980年代党强调要形成以县级为中枢、乡级为纽带、村级小组为基层的推广网络,在农村实施了“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和“燎原计划”。1990年代以来,党实施了对农口“五站”的“三定”工作,以立法形式保障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实施了科教兴农战略,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农业科研在高产多抗、杂种优势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在产业发展中提高农业生产力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党始终坚持把发展中国的农业生产力视为解决粮食问题、社会问题的钥匙。1979年党认识到粮食同经济作物的生产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提出“要正确地、完整地贯彻执行‘农林牧副渔同时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改变过去重视粮食种植业、忽视经济作物种植业和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状况,主张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生产结构,建立良好的大农业生态体系,就能取得综合发展的效果”。到1984年实现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总播种面积的76.5%左右,经济作物14.5%左右的比例水平。1990年代以来,党认为中国农业已经发展到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农业“要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优化品种结构”[7](147,98,109,368,177,644,721-722,228,184,180,643,56,148,971页),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内涵调整。为此,党提出通过优化农作物品种、发展畜牧水产业和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三个环节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保护和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性;强调要正确处理和发挥“比较优势与发展粮食生产、政府引导与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与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视为“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以入世为契机,调整农业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8](733,747-748,766页)。党关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政策的实践,实现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产品供求关系由全面短缺转为相对充裕。 2、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党认为“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在农村“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85年终止了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1987年决定将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作为商品投入市场,由农民自主选择。1990年代,党认识到在农业范围内无法全部解决分散的家庭小生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矛盾的深层次问题,要逐步理顺工农业产品之间和各种农产品之间的合理比价,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步缩小‘剪刀差’”,发展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在中央和地方建立必要的储备调节制度,1998年进行了粮食和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标志着中国农业发展走向了市场化的不归之路。党也认识到了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市场经济越发展,工业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的客观规律,要解决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国情的农业调控保护机制的两难问题。党总结了农民的实践,确定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分散生产与统一市场的矛盾,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坚持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至今,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农村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这是党主张农业生产力在市场中发展的基本观点。 3、大力发展农用工业,支持农业生产力发展 党认为增加农业投资在财政支出中的份额是改善农业基础薄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1979年党提出提高国家对农业投资比重,地方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农业和农用工业,要“增加化肥、农药、农用塑料和各种除草剂的生产”等政策。1984年后,党提出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农业生产力发展战略,再度重视农用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力发展提供应有的技术装备。如:扶持和加强农机工业,优先供给化肥生产所需的原料、能源,增加农药、农膜、柴油等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实行化肥、农药、农膜专营政策,“加强监督,防止不正之风,保持价格水平的稳定”,“继续实行合同定购粮与平价化肥、柴油和预购定金‘三挂钩’的政策”,从生产和流通方面搞好农用生产资料供应。1990年代,党更强调“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持”,市场经济下切不可放松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建设,把“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加快农用工业的发展”作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确立了国家对农用工业实行投资倾斜和其它扶持政策,农用工业发展既要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量,又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通过减少中间环节、缩小批零差率,降低流通费用和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等措施“解决化肥、柴油供给不足、价格过高的问题”;加快农药新品种研制开发,“增加农膜原料产量,调整农、地膜用料结构,开发新品种。改进大型农机具,加快发展中小型农机具和农产品加工机械”[7](286,724,916,1160,920,60,541,599,720,1011,1243页);“大力发展饲料工业,优先发展饲料添加剂,提高配合饲料入户率”,“不断开发复合高效、环境保护型的新肥料品种”[8](396,718-719页);粮棉主产区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增加生产与增殖转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等办法来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四)尊重自然规律 党总结了以往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教训,认为发展农业生产力要利用自然条件和潜力,强调搞农田基本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要根据生产需要和资源条件,在农村发展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水利化。农业水利化建设要区别自然地理的不同情况,“能引则引,能蓄则蓄,能提则提,逐步发展喷灌”。农业开发要按照“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与水土保持相结合。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经济效果被党确定为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原则。只有坚持这些原则,“可收兼顾并利之效”,“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有利于保持适于农业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1990年代党提出了“加强资源培育和森林保护,抓好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治沙工程,改善生态环境”[7](48, 66,560,726页),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农业生产“使用生产资料、采用生产技术、选择生产方式,都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破坏生态、牺牲环境、危害健康”,“发展粮食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8](450, 733, 891页)。党的以农田水利建设为核心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采取有计划、分步骤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发展林果和畜牧水产业,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五 尽管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属于国家管理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力的范畴,其实践必须与农业生产的现实条件结合,农业生产力发展还包含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但五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上探索与实践与当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休戚相关的联系。党就经营制度、生产技术、发展环境和发展农用工业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实现了中国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取得了世人公认的农业发展成就。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也完善成熟起来,构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解决农业问题的成功经验。 (一)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经历了三代领导集体围绕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主题,进行艰辛探索的过程。第一代领导集体把作为解放农民的措施,用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农业体制,发展农业生产力。党认定农业经营制度由个体到集体的转变,“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得到解放”,“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9](717页),揭开了中国当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序幕。曾提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10] (256页)的观点体现了党发展农业生产力把制度和技术改造相结合的要求,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改造道路却把制度演变放在优先地位,这就颠倒了制度和技术变迁的顺序。党虽然把解放生产关系放在首位,把扩大生产规模作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导致了农业经营组织的不断升级。党以集体组织动员农民在增加土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灌溉系统,增施化肥,改良作物品种等方面,为发展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艰苦努力。我们认为,第一代领导人在七十年代前对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可贵探索,未能真正找到一条好路子,方法不对,其突出表现在化时期。其原因在于党注重了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但忽视了生产工具为主的农业劳动资料是决定生产力性质、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忽视了农业生产关系变革是由物质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因此,希求在手工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规模农业,以取得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党在农业生产力发展思路上的这种认识,决定了党在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问题上倚重于农民之间关系的调整,未能高度重视与农民利益攸关的分配关系的调整,反而强调政治挂帅、精神鼓励,损失了农民的物质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降低了农业技术进步的功效。 第二、三代领导集体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找到了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基本方法。党通过调整农业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力发展获得持久的内在动力。党提出并实施了系列发展农业生产力的现实而科学的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邓小平提出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11](17,355页),勾画出了我国农业长期发展的体制模式。他强调了农业机械化、管理、多种经营、商品经济、集体收入等提高是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指出“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并认为“这种转变不是自上而下的,不是行政命令的,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12](315—316页)。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途径和正确方法,提出并解决了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农业生产各种要素的协调问题,体现了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对第一代领导集体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农业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表现。 (二)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进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形态 我们看到,党在五十多年的理论和实践中,一贯强调改善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条件,强调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对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帮助支持问题,也要求领导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等,但这些政策在1980年代前后却导致了相反的实施效果。我们认为,农业生产力是农民通过生产活动获得农产品的能力,农民是农业生产力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具有生命力的动物和植物是农业的劳动对象,农业生产工具和自然环境是农业的劳动资料。农业生产力最根本的特点是由动植物的生物特点所派生的,具有对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依赖性、季节性,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交织性,生产工艺过程的特殊性,劳动资料的使用特性和农民知识结构和劳动时间的特殊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党在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时必须把握并综合协调上述特点。从党对这些因素和特点的认识和判断来看,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经历了探索、调整和完善的过程。1980年代前,其实践效果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实现上述因素的协调功能及农业领导方法上的失误。而后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党的领导方式和综合农业生产力发展因素功能协调的结果。因此,1980年代以来党关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正确观点就是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的理论形态。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产业进步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市场化发展,建立农业保护机制是中国共产党农业生产力发展观的组成部分,也是党对中国传统农业重视天地人协调经验的继承。 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的演进体现了党对农业领导方式的改进,体现了党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理论品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代表了中国农业发展观的进步。坚持和实践1980年代以来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党的农业生产力发展观,将继续引导中国农业生产力的现展。 农业生产论文:中国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节水农业必需性分析 摘要:我国的农业生产受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压力,又受水土资源的制约,加入WTO后中国的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的冲击,本文论证了利用节水措施及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节水农业,21世纪的中国农业生产才能够满足1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 关键词:水资源 持续发展 节水农业 粮食不仅是人类的基本必需品,也关系着人民的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国计民生的主要因素。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国农业以全球9%的耕地,6%的可更新水资源,支持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全球性用水危机,中国农业由于其现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和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1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 中国农业源远流长,是世界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祥地。考古证实,中华民族早在近万年以前就在陕西关中用原始简陋的木石工具,在粗松的黄土地上“辟土植谷”开始了对自然条件仰仗程度很高的原始农业生产。 周、秦时代,由于牛耕、铁器的使用,使原始农业逐步而又明显地减少对自然的依赖,正式转入持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农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开始萌生近代农业因素,但战乱纷争,使之发展迟缓,只是到了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农业才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以有限的水土资源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使中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创下了人类奇迹。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将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其持续发展: (1)土地条块分割,农业生产高成本低产出。中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分布形式是一家一户条块分割的小田块,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及统一的田间管理,使先进的农业机械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实施困难。在有灌溉条件的土地上,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灌溉用水的浪费。这些都致使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形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因而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同时,由于土地条块分割,原来大片的土地分成小块分属于不同经营者,这样每一小块土地上都可能种植不同与其它小块土地的农作物,即使是同一作物也可能属于不同品种,即使是同一作物同一品种也会由于不同经营者的田间管理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质量的农产品。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中国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很低,因而使农业生产收入很低。 (2)人多地少,土地侵蚀严重。我国人多耕地少,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口由5.5亿增至12.0亿,年均增加1500万人,年增率1.7%左右,预测到2030年人口增至16亿,而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1996年调查,我国耕地面积为1.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0.1hm2,仅为世界人均平均数的47%,美国的1/9,印度的1/2。耕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美国为我国的两倍,印度为我国的三倍。耕地数量不足,后备资源极为有限,中国现共有宜农荒地和宜种粮棉的土地面积分别不足1500万hm2和1000万hm2,同时近年来由于工业、交通、城建的占用,耕地数量还在不断减少。同时我国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由于人口压力,往往盲目开垦扩大耕地,长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当和掠夺式经营造成了土地退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km2,占国土面积的38.23%,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541hm2,占耕地面积的34.26%,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当地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人民生活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生活和生存条件,而且泥沙大量下泄,淤高下游河床,使河道行洪能力下降,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局部地区采取修梯田,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益,但治理的速度慢,水土流失面积在不断扩大,严重程度在不断加剧。 (3)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粗放。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低,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不高,有关农业生产的各种资源尚未很好利用。许多地区仍是广种薄收,有种无管的粗放经营模式。内蒙古,黑龙江,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耕地的复种指数还停留在100%以下。尤有甚者,粮食的收割、脱粒、干燥、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高达15%(国外专家估计高达20%),超出了联合国粮棉组织提出的标准损耗率限于5%的要求。 (4)水旱灾害频繁。我国农业生产50多年来,平均每年受灾面积0.266亿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8%,成灾面积0.113亿hm2,占耕地面积的11.2%,平均每年水旱灾害对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在80年代以前粮食单产的基础上计算约150亿~200亿kg,80年代以来水旱灾害及相应范围较过去均有所增加,受灾面积1991年为0.252亿hm2,1994年0.280亿hm2,1993年受灾最轻也有866.67万hm2,以受灾区的粮食单产3.0t/hm2计算,1994年粮食损失达840亿kg,按此测算多年平均受灾损失约350亿kg,随着粮食单产的增加,水旱灾害的损失也愈来愈严重。 (5)中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水危机。中国农业生产中缺水与水资源浪费并存。由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我国农业灌溉用水一直是各类用水的大户,总用水量4000亿m3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如加上其他农业用水,估计整个农业用水量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灌溉用水量大,农业缺水干涸的土地越来越多,进入90年代,每年农田受旱面积2667万hm2左右,受旱面积和受灾面积都比50年代成倍增长。虽然缺水,然而水的浪费却是触目惊心。由于灌区设备配套不全,渠道大部分没有衬砌,渗漏、漫灌等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全国农业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5,每年损失的水量约2000亿m3,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以上,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平均不到1kg/m3,即1m3水生产不到1kg的粮食,而一些发达国家大体都在2kg以上,差距很大。 面向未来,我国农业用水还存在不少潜在问题。首先,由于工业发展与城市扩大,农业用水比例不断缩减是不可能避免的,我国今后相当时期内工业和城镇仍将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由于工业用水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农业,有专家估算,1000m3水可产生1t小麦,其价值仅为200美元,但同样数量的水用于工业约可生产出400美元,因此,农业在与工业争夺用水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目前我国农业用水主要为种植业灌溉用水,为进一步改善和建设生态系统与环境,以及发展林牧业,势必出现与种植业争水的矛盾,这一局面已开始出现。 中国农业的水危机已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高度重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LeslerR.Brown曾撰文《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动摇世界的粮食安全》,文中虽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是足见中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水危机的严重性。 2中国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1)缓解水资源危机,满足生产和生活对水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发展节水农业是关系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大事,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粮食的需求量为450kg,总粮食的需求量为7000亿kg左右。我国现有耕地1.3亿hm2,但我国目前未利用的土地面积不到3亿hm2,其中可开发利用的农用地后备资源只有4078万hm2,而后备耕地资源仅仅800多万hm2,但这些后备耕地资源是长期开发利用后所剩余的那些有各种限制因素,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的土地,开发难度大,所以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不大。那么我国社会能否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我国的农业生产是否能以现有的4000亿m3灌溉水资源,将粮食产量从现有的5000亿kg提高到7000亿kg,并满足其他农作物的需求。如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将现有的灌溉用水量节省15%,可为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保证率提供600亿m3水量,超过黄河的年平均流量。因此必须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2)发展节水农业减少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对中国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由于中国农业技术落后,经营粗放,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已开始降低对农业的补贴,并将会进一步降低。这样中国的农业生产将不可避免的面对世界农业发达国家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因此中国农业必须改变粗放经营模式走低成本,高产出的集约化农业道路,建设节水高效农业才能减轻加入WTO后所带来的冲击。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农业就是集约化农业。根据分析预测2010年供水设施的单位投资约为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左右。 (3)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节水农业是与农业现代化配套的多种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是可持续农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而根据水资源状况和作物需水规律所实施的节水灌溉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十分重要一环。为此必须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节水体制。 3结论 实践证明,如果采用各种节水技术,农业节水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如采用喷灌、微灌、渠道防渗及管道输水可分别比漫灌节水50%,60%~70%,20%~30%。如果我国在已有灌溉面积上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使灌水利用率提高15%,灌溉水利用率达到每立方米生产1.5kg粮食,则每年可节水600亿m3,用以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保证率。如维持农田灌溉需水量和农业总需水量基本在目前水平,即分别为4000亿m3和4200亿m3左右,使每立方米水平均生产粮食由现在1.1kg提高到1.5~1.8kg,按农田灌溉需水量计算则增产粮食1600~2800kg亿,这样中国的粮食将能完全满足到2030年人口增加到16亿时的粮食需求。 因此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危机,而且可以使中国农业得以持续发展,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农业生产论文:九江开埠以后江西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九江开埠通商是江西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为相对封闭的江西地区开启了对外交流的窗口,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在九江对外贸易的拉动和激发下,江西农业生产结构亦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大致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是农业生产中的作物结构受国内外市场的影响而发生显著的变动;其二是农村经济中非农产业的变动以及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本文仅就上述两个方面作些简要论列。 一、农业作物结构的变化 九江的对外贸易,使江西地区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直接刺激了江西地区农副业的发展,茶叶、棉花、经济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扩展,由于地理位置、土壤特性及原有基础等的差异,这种发展又带有较鲜明的地域分布特征,并出现专业化趋势。 (一)新兴的茶叶产区的出现 九江开埠通商以来,其茶叶出口量猛增,相应地带动了江西地区的茶业发展。据史料记载:1871年,“显著的特点就是欧洲茶叶消费惊人的增长,其速度超过茶叶生产的发展。”⑴于是,扩大茶树的种植,增加茶叶的产量,使许多新的产茶区出现了。1875年英国驻九江领事商务报告称: 本埠周围产茶地区的发展是很有趣味的,距本埠87英里的建德县是1861年才开始种茶的,今年提供的茶大大增加了。有些卖价极高。五个新产区的茶已经进入了市场,此即距本埠280英里的吉安,距本埠287英里的建昌(即今永修,该处距离287英里疑为87英里之误,笔者案),距本埠35英里的瑞昌和九江附近包括庐山山脉的一些地方。⑵ 环鄱阳湖区的茶叶得到了普遍的种植:“江西省沿鄱阳湖的产茶区,在最近五十年中,已发展为一个很重要的茶区,所有婺宁及宁州茶都是这个地区出产的,并且大量输往欧美。”⑶ 不仅如此,茶叶的品种亦随着市场的需求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十九世纪中叶,江西仅产绿茶。“那时江西的宁州一带茶区仅以绿茶闻名。而现在以及过去多年,福建红茶虽然曾大量输出,但宁州茶区所产的红茶也已为世人所重视”,“它在伦敦市场上,一般均售得极高的价格。”⑷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中国商人在宁州茶区用原来制作绿茶的茶叶制出了一批红茶运往广州销售。结果颇受广州外商的赞赏,宝顺洋行买下了这批红茶运往英国,“销路甚佳,并且马上成为一种头等的红茶。此后销路年年不断增加,同时中国茶商也经常源源供应。”⑸这就使原来以出产绿茶闻名于世的宁州茶区,变成了专门生产头等红茶的茶区。由于茶叶的大量推销,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茶业发展,“故该地生产以茶叶为大宗,居民十之八九,赖茶为生。所产茶叶,向以红茶为主体,专销洋庄。”⑹ 另外、浮梁、婺源、祁门、玉山、上饶、德兴、铅山和横峰等一带的祁红茶区的茶叶种植面积亦得到了扩大。“在玉山及河口镇一带即是在武夷山的北面,栽种及制造着大量茶叶以供外销。上万英亩的土地都栽种着茶树,而且大部分的土地显然是最近几年内开垦和栽种起来的。”⑺如婺源在1931年以前,植茶面积约17万亩,⑻占全县总面积914万亩的1/53。⑼据统计,江西全省有30余县区出产茶叶。是全国最重要的产茶区。“观农商部自民国四年至八年所编之统计,中国产茶省份共计16省,茶园面积最广者为江西,达1,267,935亩。”⑽占全省土地总面积2.8亿亩⑾的1/200,占全省农地面积总3551.3万亩(含光泽、婺源两县)的1/28,面积是相当可观的。据记载祁红、宁红茶区涉及“三四百茶号,四五万茶工,百余万茶农。”⑿由于茶叶的普遍种植,使赣茶在全国茶叶出口中所占的份额长期保持在20%左右,在江西的出口货值中也在相当长时期内占据出口货值的第一位。 (二)赣北地区棉花的普遍种植 棉花是九江开埠以后带动其腹地商业的又一重要产品。由于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因素,九江府属的德化、湖口、彭泽等县原来就是传统棉花种植区域。从明朝以来,九江的封郭、桑落二洲所产的棉花就以核小绒多而著称。⒀从一些竹枝词中的材料亦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清乾隆时人李天英就在《龙城竹枝词》描写彭泽植棉的情景时载道:“木棉如雪满江乡,一岁能储两岁粮。其道近来花价好,明朝苏客又开装”;“官粮不欠是神仙。大麦才收又种棉;好在邻家新酒熟,三三五五叠猜拳。”⒁欧阳云《彭泽竹枝词》亦记述:“盼到秋收八月场,木棉花落客开装;输他贱买苏松去,贩布苏松价倍偿。”⒂反映了赣北植棉的大致状况。其时的棉花生产多是小农与布匹市场相互交换的产品,是建立在狭小规模的市场基础之上,因而数量还相当有限。 近代,由于出口需求的拉动,棉花种植逐渐增多。据同治《九江府志》记载:“洲乡宜粟,与黄豆并黍、稷、葛、秫、芝麻诸种号杂粮。近则木棉与杂粮各半。一以杂粮同时并播,艰于人工;一以木棉价值收成胜于他产,故凡值大有,洲乡视山乡尤丰。”1884年11月7日(申报》亦记载:“江西德化县之封一、封二、桑落等乡,山多田少,秋收以棉花为大宗。”傅春官在《江西农工商矿纪略》中也说:“该县(德化县)出产农田之外,以棉花为大宗,每年约出二十余万包。”据1928年的调查,棉花的产量“九江及江北地方,每年产数约三十余万担,有运往上海出售者;有由久兴纱厂购买者,其数不能确定。”⒃由于九江产棉较普遍,《商务官报》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九江的产棉状况:⒄ 查九江一隅,棉产虽不甚多,究亦不少。德化县小池口地方,每逢旺年,约出棉一万五六千担,棉色漂亮,视英属印度棉白不亮者远胜。较之江苏通州所出之棉,四季可纺,尚不能及。次则套口地方,亦可出棉三四千担,再次则洗脚桥地方,亦可出棉一千四五百担,再次则本城南门外,亦可出棉千余担。彭泽县属每年约共出棉七八千担。湖口县属每年约共出棉四五千担。其德安、瑞昌两县所出之数则又不及。惟此处并无棉花公司,其运销本省樟树镇及南昌、抚州、吉安等府,均系棉商零购,载以舟车,凡纱布由本地纺织而成,不及十之三四,有织成者,除湖口布销路略远外,余皆销行本地。至于能否仿照洋布,与洋纱比较优劣,窃以棉之最著者,惟美,美之棉系木本,结绒甚大,中国系草本,结绒远逊于美,中美之绒不同,出纱亦难与洋布相仿,目下改易种类,内地土脉相宜与否,尚未可知。 而且棉花种植区域亦突破了赣北地区,在其他地方亦渐有种植。据傅春官《江西农工商矿纪略》记载:信丰县原来向产红瓜子等土产,为了开拓市场,在光绪三十二年,“派人赴彭泽德化德安一带,觅购棉麻种子……已购回德化德安麻兜二十担、彭泽棉子二千斤,饬令各堡绅士令回栽种。”⒅东乡县亦从九江购回木棉种子,在试验场种植,“且视本地所产为壮实。”⒆至20世纪30年代,江西的棉花种植面积明显有所扩大,1931年全省棉花总产量达39.9万多担,居全国第10位,⒇而且出口亦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三)苎麻等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随着出口需求的拉动,还促使其他一些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如苎麻、烟叶、油料作物等。夏布的出口,直接带动了苎麻的广泛种植。同时,近代由于航运业的发展,缆绳的大量需求,亦促进了苎麻等纤维原料的出口,相应地带动了江西的苎麻种植。苎麻是江西传统特产,栽培和利用的历史悠久,大面积栽培达55个县左右.其中万载、分宜、宜春、宜黄等县所产苎麻质量最佳。据1929年江西建设厅调查4县(武宁、瑞昌、德安、分宜)的产量总汁达33.9万担。据海关出口物品数额统计,1924年曾达18.8万多担(其中包括湖北武穴一部分)。江西烟叶亦得到普遍种植,民国之初,烟叶生产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发展势头。据农商部1917的统计,江西每年产量在198.9万多担,“实为中国最大之烟草出产地。”[21]江西烟叶每年除留给自用之外,基本上都供出口。从九江海关出口统计来看,1928年出口总值为310万海关两,1929年为252.8万海关两。[22] 再次则是油料作物。从出口商品的货物来看,油料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20世纪初。这也直接促成江西油料作物广泛种植。据《江西年鉴》统计]934年种植花生65个县、芝麻56个县、大豆52个县、油菜籽46个县,其种植面积还相当稳定。具体情况详如下表: 从整体而言,九江开埠,使江西有了一个直接面对世界的窗口,同样亦从总体上改变了江西农作物的结构,使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增加。致使各县均有一些特色的经济作物提供市场。兹摘几例,以窥一般: 瑞昌县:“惟民山隙地,向种烟麻,随时谕令乡民推广种植,现在烟叶统税,本年已加收钱四百千文,苎麻统税,亦较往年大旺,因民之利而利之,似属已有功效。……该县南北乡出产,以麻与烟桕油为大宗,麻约出五六万担,烟叶约出十余万担,桕油约出五六千担。”[23]新城县(今黎川):“县属出产,以烟叶为大宗,各行栈收买刨丝,打包装箱,经客商贩运苏沪及九江、吴城一带出售,销路既广,获利甚厚。”[24] 广昌县:“妇女均以绩麻为事,所织夏布,每年约出二万余疋,运销山东河南福建等省。价值约三万余金。……烟叶一项,产于白水镇驿前市等处,每年多则四五十万斤,少亦三十余万斤。每百斤价约八九两或十余两不等。近年有洋商信隆行夥,请领联单,来县采买。”[25]吉水县:“邑内并无大商巨贾,惟出产红瓜子薄荷油两项,间有美商粤人来县?买,分运九江粤省销售。……折桂、中鹄等乡,所收红瓜子,已有美商新义泰洋行,来县采买,每石可售洋六七元。……三十二年,收红瓜子七八百石,每石可售洋六七元,薄荷油约收二三百斤,每斤售洋四五元。”[26] 鄱阳县:“土产烟叶,其质颇佳,商人贩运九江吴城等处,甚属获利。”[27] 另据1936年《江西农村社会调查》中有江西农民对农产品的支配情况亦可以看出农产品的商品化提高的基本状况: 资料来源:经济部江西省农村服务区管理处编印:《江西农村社会调查》,第107页。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经济作物均作为商品出售市场有些竟高达96%,其中相当部分保持在60%左右。这一点和九江开埠后,对农产品的商品化拉动不无关系。 二、非农产业的变动 非农产业是指当时的农家经济中,直接的农业生产之外其他非农性质的产业。一般来说,它们可以分成农家成员副业性质的家庭手工业以及农村的地方工矿业几种形态。受九江开埠通商的影响,江西的非农产业的变动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传统手工业逐渐衍变,新的工矿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一)传统的手工业的衍变 九江开埠通商,加强了江西地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手工业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刺激下继续发展。直至1929年以前,江西的机械工业并不发达,手工制品占主导地位,其收入仅次于农业,居于其他各业之上。而在手工业制品中,以土布为最,瓷器、夏布、纸张次之,制油、纺纱、制米又次之。 手工棉纺业:江西纺织业,长期停留在手工业时代,一般农村之手工纺织异常发达。19世纪末,外来棉纱开始涌人江西。机制纱初时只销售于九江、南昌、广信、赣州,后全省皆已流通。到1913年,江西已成为洋纱的主要销售地,“国外棉纱输入之数,常二倍或三倍由国内各埠输入之数。”[28]手纺之纱不如机织纱匀细,“内地人民有尽用洋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29]至1919年输入棉纱16.8万担。[30]此后平均每年外来之棉纱达10万担以上。二三十年代,全省出现了“机杼不减于旧,盖业布业者市洋纱为之,贫妇计段责值而已”[31]的发展趋势,全省各地无不织布之家,有的用洋纱与土纱混织,有的干脆全用洋纱织布。“每日织出之布,则由家中男丁负入城内,向各专卖土布店零卖,随时复在城内纱号零买洋纱归家以供纺织。”[32]据江西省政府1930年调查,吉水、丰城两县每年各产80万匹以上;龙南、峡江、清江、南康、新淦五县,年产各在10万匹以上;其余年产数千匹至数万匹的有南昌、东乡、进贤、上饶、新余、安福等县。13县合计年产约280万匹,值340万元。另据棉统会1933年调查江西27县,共产棉布900余万匹。[33]足见江西手工棉纺织业的发达程度。手工夏布业:江西全年衣被所需棉花约60万市担,而本省所产棉花仅为15万市担,[34]为补充棉花之不足,便利用苎麻加工夏布,成为近代江西一种极普遍的农村手工业。全省83县,除赣粤边界及赣北鄱阳湖附近各县外,均盛产夏布,其中以上高、万载、宜黄、宁都等19个县区最为普遍,所产夏布最多。近代九江开埠后,夏布出口量大增,带动了手工夏布业的发展。夏布最旺盛时期是清末民初,加工夏布的家庭遍于乡间。德兴县的农村到处都见家庭加工夏布,“篝灯四壁,机声轧轧,卒发之谋,常取具于是。”[35]机杼之声在万载也处处可闻,全县有100多家作坊从事夏布生产。上高县最旺盛时每年有百万元的夏布进行交易,宜黄则为“各处夏布集中之地。”[36]至1933年,江西夏布的产量是94.7万匹,[37]占同年全国夏布总产量210万匹[38]的45%,居全国第一位。 江西生产的夏布,除供本省需要外,国内销往无锡、芜湖、常州、苏州、海门、上海、北京、山东等处,仅石城一县每年销往外地的就达10万匹,国外主要销往朝鲜、日本、美国等。从1912年至1930年,江西总共输出35万担,平均每年输出量约为1.8万担,“江西夏布运销国外者,约占输出量的1/3至1/2,余者则运销国内各埠。”[39]每年有6000至9000多担销往国外。同一时期,全国夏布输出国外40多万担,年均输出2万多担,江西年均输出量为全国的1/3至1/2。 由于手工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较强,成为出口的优势产品,相应地带动了江西各县一些特色的手工业发展。 九江:“手工织布业,大都分布于小南门及塔岭北路,多为农民副业,然亦有专作此业者。每家二、三机或四、五机不等。……土布销路除本市外,以四乡镇及邻省较近之县份为主。”[40] 永丰县:“该县人所织夏布,向分春秋两邦出运,本年春邦共运出一千一百三十余卷,每卷价银十七八两。”[41] 安福县:“上年(光绪三十一年)出脑(樟脑)不尚旺,所出之脑,运往九江,转运外埠销售。”[42] 瑞金县:“该县惟毛边纸一项为出产大宗,现令纸槽人等,凑集资本,购机仿造洋纸。”[43] 石城县:“坪山一带,素以造纸为业,纸料尚称坚白,未停科举以前销路甚广,年出口不下百万之数。”[44] 全省各县手工业产品年收入并无确切统计,但根据当时的各种数字,再参照30年代的产销情形,可斟酌近似数字,其情况大体如下: 这些手工业产品的生产与出口,既解决了农民日常生活所需,亦相应地增加了农民的家庭收入。 (二)农村小型矿业的发展 受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各县乡小型矿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以煤业为例,由于轮船往来,九江地区对煤碳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应地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工矿业的发展。傅春官:《江西农工商矿纪略》瑞昌县·工务: 光绪三十一年,沙令上铸表称,东乡龙兴源概括杨姓山场,有煤矿一处,约出煤三万余石广…。南乡则乾洞垅、田堡坂、净水??、杉木港、大坳、两峰尖、难音洞、乾港、张家港、杨树港、岩山窳;西乡则王山岭、桃区、尖瓜山、万丈红杉树坪;北乡则袁传家泉、杨家沙滩等处地方,共有煤矿二十余处,每矿约出煤三五万石及数千万石不等。……均系乡民自行开采。 乐平县·矿务: 三十一年六月,张令树森表称,茅屋场四处,出煤甚多,煤质亦佳,其红火煤一种专销省浔两处,可供轮船及机器厂之用。……七月表称,张家山煤矿,本地居民,设立春丰厂,集资开采。……茅屋场现在煤价,每百篓约五十元上下。 随着九江通商的发展,以及洋货的大量深入,为了平衡贸易逆差,亦使得江西内腹地区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即工矿原料和制造品亦开始融入出口贸易当中。尤其是北洋政府鼓励工矿业的发展,并相应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对工矿业加以保护,江西内腹地区的乡村亦出现了兴办近代工矿业的浪潮,申请给照者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68家。[45] 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渗透对江西商品经济的打击和破坏作用远远超过了它对江西商品经济的刺激作用。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输入,江西商品生产比较发达的手工业相继遭到打击,生产者和经营者纷纷破产。比如造纸业是江西比较发达的手工业,铅山县和石城县是江西造纸业的两个中心地区,铅山“纸张一项,昔年可售银四五十万两,”但到光绪末年,因“洋纸盛行,售价不满十万”;[46]石城县“素以造纸为业,纸料尚称坚白,未停科举以前销路甚广,昔年山口,不下百万之数”,但到光绪末年,也因“洋纸盛行,销路既滞,歇业者十居八九”;[47]景德镇的陶瓷业在明清之际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其瓷器在乾隆时期为江西“出口货第一色”,然而,到“咸同以降,出口大减,而洋瓷入口,岁且百万”;[48]夏布也是江西销路较好的产品,但是,由于洋布的输入,“非但各省销路顿窒,即赣省本地人亦竟购外货,而布业一落千丈,纷纷亏蚀收歇。”[49]不仅如此,就是出口增长很快的茶叶,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日本、印度、锡兰等地茶叶的竞争,也日趋衰落下来。义宁州本是江西著名产茶区,但是,由于“外茶日兴,中茶减色,制造不精,庄用及关税加重,种种折算,出户所入不过十分之一。”[50]因此,茶家纷纷转行。义宁州茶叶生产的衰落,也导致九江茶市的衰败,“茶市逐渐移至汉口,九江洋行、茶庄均先后收缩或停业。于是一般茶庄不得不改弦更张,另辟途径,转趋于茶栈业,专营转运报关之事。”[51]在大量的机制产品输入使传统的手工业受到极大的冲击,亦迫使一些传统的农村产业转型,并开始缓慢地向近代工业过渡。 综上所述,九江开埠通商以后,通过与世界市场的接触和交往,江西农业生产的结构随着市场的需求拉动,不断出现新的变化。茶叶、棉花、苎麻、油料等农业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手工棉纺织业、夏布业以及农村小工矿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彼此交相更替,使得江西地区农副产品的出口保持比较高的水平。也使相对封闭的江西地区农业生产出现了许多近代社会的新因素,并引起了具有长远影响的质的变化。这些新质因素的生长,正反映了它们已开始走出传统,沿近代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然而,在洋货的冲击下,江西地区一些传统的优势产业也受到极大的冲击并不断衰落,农业生产亦开始显现一定的边缘化趋势。 农业生产论文:农业生产实习心得体会 农业生产实习心得体会 我们的实习生活从4月10日开始到8月5日结束。四个月感觉很久,可是一转眼我们也度过了难忘的实习生活。从5月7日开始我们前往 实习,在这里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弟弟一样照顾我们。我深受感动同时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受益匪浅。在思想方面,我们和老师,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加深了与他们之间的感情,提高了作为一名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意识。特别是我从基地主任身上学到了如何做一名有责任的人。专业知识方面,我们从实践中学到了大量麦类的作物栽培的知识和方法,从职工那里了解了当地的作物生产方式,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与此同时,我还将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虽然这次的实习比较艰苦和劳累,但是我坚持了下来,同时很好的完成了单位、老师给予的各项工作,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了基矗以下是这次我在实习中的感想和工作情况,现向学院和老师进行汇报。 一、实习基本情况 这次实习因学院的安排我们主要分为四个时间段实习,分别是4月10日—5月6日在学校试验站、5月7日—6月8日在小麦育种家基地、6月9日—6月25日回校专业课实习、6月28日—8月5日小麦育种家基地。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小麦育种家(塔城)基地,基地位于南郊,主要的工作是进行试验主要有春麦试验:国家春小麦区域试验,自治区春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春性小黑麦品比试验,啤酒大麦新品种区域试验,春小麦品质生态试验。冬麦试验:主要有冬小麦新品种(系)鉴定试验、自治区冬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北疆冬小麦新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北疆冬小麦新品种(晚熟组)区域试验、自治区冬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冬性小黑麦品比试验,同时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承担着塔城地区小麦良种繁育工作,即种植穗行圃田,来种植原原种。以上种植面积共400亩。 二、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学习 来到实习单位的第二天我们就与职工们一起开会,主任就介绍了现在的基本情况,这个时候春播早已经结束进入到田间管理阶段。冬小麦到了起身期,春小麦到了三叶或者分蘖期。开完会议我们就立即投入到了工作,当天记忆深刻的是和职工检查滴管带毛管,因为要给春麦浇水,所以我们仔细认真做好,确保小麦的长势均匀。来到这里前期感觉干的最多的就是除草,打药,心中想想也就明白,这个基地一是进行试验,既然是试验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水分充足,肥料适中,杂草降到最低。另一个就是担负着为塔城地区供应良种,所以要保证小麦的质量和品质,杂草一定要控制到位。我想把此次的业务收获以冬麦的生育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为拔节—孕穗期,第二为开花——成熟期,第三为小麦收获期。 (1)拔节—孕穗期 在冬小麦返青后,我们开始观察记载小麦穗分化进程及其与叶龄的对应关系,同时我们还观察记录了春麦的出苗情况和分蘖情况。冬麦的拔节期记载及其孕穗时期的记载。这个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工作主要分为春麦和冬麦。我们实习的基地所做的试验比较多种类也很多,有小麦、大麦、小黑麦、燕麦甚至还有荞麦。所以我们所要记录的数据就比较多。春麦试验:每天早上我们会和基地的实验员到田间记录小麦,燕麦及小黑麦的出苗情况,到生长一段时间我们继续记录期分蘖情况这些都记录在册。我们发现每个麦类的出苗及分蘖情况是不一样的。 冬麦实验:同样也是小麦、大麦、小黑麦等,这个时候冬麦进入起身拔节阶段,主要进行的是田间管理,包括除草,随水施肥等,其中的各个环节我们都参与并且实施。我们基地冬麦灌水质量较好,一般不管返青水。拔节至孕穗期间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节,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共同进行的时候,水肥应及时供应。4月15日—4月20日灌拔节水,每亩灌75方;5月5日—10日灌孕穗水,每亩80方。我们在灌孕穗水一般会随水施肥,往施肥罐里加入尿素。这样的水肥管理遵守了因地制宜,因苗制宜的原则,使得作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环境里。 化控除草:在这里我觉得前期做的最多的就是除草,因为都是小麦面积的实验所以只能用人背喷雾器的方式进行。在这里主要有1.骠马 除单子叶杂草和野燕麦。2.使它隆 除阔叶杂草。3. 2-4D丁酯 除多种一年生阔叶杂草。4.巨星 除阔叶杂草。我们的用量一般是说明书的1.5倍的浓度,但是我认为除草的效果还是不佳,期原因可能是错过了最佳的除草时间和因人工除草容易漏打,喷洒不均匀。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工作量的增加。 (2)开花——成熟期 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重心从麦田实验转移到小麦的穗行圃,而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去杂。基地种植的小麦穗行是为塔城地区提供原原种的,所以去杂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最佳时间是抽穗以后这样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判别。最典型的是从抽穗期早晚、株高、株型、叶形、穗形等几个方面去鉴别、判断。去杂的程序我们总共进行了3轮,就是为了去除小麦粒的杂麦。以免收获时错收,造成下年品种混杂。在小麦实验部分中我们还参与了田间考种,因为实验项目太多,不能一一带回实验室里进行,我们就和实验员顶着烈日在田间测量,麦类的株高,穗长,穗粒数等数据。同时还要取样品带回实验室里进行称重。 (3)小麦收获期 这个时候进入到七月上旬到了收获季节,金黄色的麦田里是我们辛苦一年的成果,主任说今年是个丰收年比去年高了有20—30%的产量,这也是和我们辛勤分不开的。在这个地方收获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这里有不同的麦类,没个实验有很多的品种,所以我们收实验前前后后差不多有半个月左右,同时还要加上穗行的小麦收获,最忙的日子就在7月里。 收获实验时都是一大早要把小型脱粒机,发电机,其他工具拉到田里。每个实验小区就是几个平方甚至有不到一平方的,职工们就拿手持割草机将小区里麦子整齐割好,麦捆送入脱粒机中,按品种进行 装袋。每天我们都是蓬头垢面的回来,身上全是麦渣子,一般到晚上9点以后才能下班。而穗行是用收割机收获,但是要到麦场上进行清扬,这是个体力活,刚开始有些吃不消,但是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基地里干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种子包衣,用种衣剂包过的种子播种后,能迅速吸水膨胀。随着种子内胚胎的逐渐发育以及幼苗的不断生长,种衣剂将含有的各种有效成分缓慢地释放,被种子幼苗逐步吸收到体内,从而达到防治苗期病虫害、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种子包衣已被列为我国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在这里我见到了一台很大的机器,也终于知道书本上说的种子包衣是怎么一回事了。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实习计划的要求,结合育种家基地安排的实习工作与基地领导,职工密切联系,完成了各项任务,参与了各项实验项目,增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矗 三、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体会到,基地的各种活动室一个教育人的大课堂。三个多月的生产实习,不仅使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而且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实习使我加深了对自己专业的热爱 现在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几亿人的农民。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就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可是现在的环境下,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学习农学,就是怕吃苦,怕受罪。基层的乡村甚至县里有学历的农业技术人员就很少,在我们基地实验员也只是一名大专学历,而且将近50岁。所以现阶段的问题就是基层有较高学历的农业技术人员很少,出现了不能很好交接的局面,很多地方都是40多岁的老技术人员,不能把最新的技术进行推广,很多学生还是想到科研单位,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环境。这次实习我重新认识了我所学专业,农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新一代大学生,既然我选择了这个专业就不后悔,坚定的走下去。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学习了这么多年,其实一直都是学习的理论,都是在校园里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次实习体会到书上的知识和生产实际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我觉得书本上的理论只能从引导的角度来指导大家,因为每个地方的水,土壤,天气都有很大的不同,每项技术在实践中怎么去做,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分析。 (3)与基地领导、职工和-谐相处学习优点 在基地里我们和基地主任住在一起,天天和职工们一起下地干活。他们那些以身作则,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很值得我去学习。主任是最为忙碌的一个人,他每年都要住在基地与我们同吃同住,本来他可以在市里头住,不用操心,但为了做出榜样他一直坚持住在基地里。主任身体不是很好,但还坚持跟我们一起下地,并且还要给我们做饭,这种高度的责任心深深的打动了我,并且坚定自己要向他学习。职工们很是淳朴,他们都是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肌肉,根本不像农业局里的人员,我们与他们打成一片,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弟弟一样照顾我们,使我们在实习单位有了很多乐趣。 (4)改变自身生涯的转折点 通过实习使我的内心的想法改变了很多,实习前想的毕业了就听父母的话,回家去考公务员,但实习过程中,主任教导我人是要往高处走的,不能局限于一个小地方,渐渐的我也想通了,决定报考研究生,让自己奋斗起来,不做平凡的人。 四、总结与感想 在基层实习,不但有专业知识是的我们学习,而且 专业以外的许多东西能让我们明白许多事情,可以说这次实习是我们迈向社会的一次大练兵,锻炼了我们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了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并且提高了团结合作的意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事大家齐动手效果才会好。在实习中我还深深体会到强化科学种田的重要性,运用科学方法,却是能起到增产又增收的效果。 农业生产实习心得体会【2】 这个寒假,为了以后走了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我到xx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任办公室文员一职。在工作的这段时间,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按照公司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在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的支持与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将实习心得总结如下: 经过了一个月的工作,在工作中发现了很多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就这些方面作此总结,请各位领导及同事们批评指正。 本人的工作的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以下几点需要提高: 沟通技巧有待增强:在工作中遇到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时,很少能做到与领导及时有效的沟通,没有完全意识到下级与上级沟通的重要性,自己在摸索中收效又不大,也没能做好与各方面进行及时果断有效的沟通,耽误了工作的完成时间。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逐步改变自身的在沟通上不敢去说的习惯,养成以工作完成度为重心的沟通技巧。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工作的闲暇时间未能充分用来学习或与同事探讨技术知识。技术知识面较陈旧,未能做到及时了解更新自身要理解的新的技术知识,以至于领导分派下任务后,只能在摸索中完成;技术知识面较窄,有很多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设备及技术都还不了解。对自己技术能力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多去学习新的技术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工作经验要不断积累:在这一个月的工作中,对公司内很多实际工作的流程不甚了解。缺少业务知识方面的实际经验,还处于等待领导分配工作再去做的阶段。没能完全主动地申请自己没接触过的但可以提高自身能力的任务,没有充分做好在一段时期内的工作规划,实际工作经验只是停留在了一定的水平之上且增长缓慢。在工作中总是怕麻烦别人,很多时候遇到问题时未能做到与领导及同事的有效沟通。本来一个懂得人一点就通的问题,自己总是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才得出一个相同的结果。这样既减慢了工作的效率,在下一项工作下来时,又延误了工作的完成时间,以至于工作都堆在了一起。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平时做事不专心,马虎大意,总犯自以为是的错误,不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浮躁的心态,错过了向别人学习和增长知识的机会。以后我会多去主动接触、尝试一些以前没接触过的任务,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到及时地询问这方面经验多的领导及同事,多向领导及同事学习他们的经验。使自己多些锻炼的机会,让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新的经验,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快速成长起来。 在思想观念方面本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变: 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组织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人们具备更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求人们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与合作观念。 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竞争意识是推动个体努力学习,自觉提高职业素质的动力。创新就是要打破安于现状、听天由命、依赖别人的人生观。自己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创新观念与创业精神,才能更好地实现在企业中的就业。 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抵制各种不正之风,转变企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高度的企业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要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在工作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 一个对人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同事的好感;一个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一个谦虚好学、踏实肯干的人能得到师傅的赞扬。很难想象,一个不讲奉献、自私自利、贪图安逸的人,能得到领导、同事的青睐。 培养广泛的兴趣:应时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主动热情的心境,自己应多去探索和参加各种活动。当自己一旦产生某种兴趣,便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其中,克服一切困难,直到最后取得成功。兴趣广泛,就会经常注意周围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大大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兴趣的培养要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接触各种事物,在活动中逐渐体验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出兴趣和爱好。 重视能力补偿: 勤能补拙是性格与能力之间的补偿;熟能生巧是活动对能力的增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了培养兴趣可以克服能力上的欠缺。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就把握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尽量避免让自己身心疲惫的去工作。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以ERP为主线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多专业融合路径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如何将相关专业进行融合已成为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现有学科课题体系与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了以ERP为主线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多专业融合路线图,并以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业融合 路径 安徽工业大学 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及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及其体系研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交叉特征、创新轨迹及演化分析研究等,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和科研成果。然而,成果大多集中于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的设计,缺乏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对各相关学科进行融合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等方面的探讨。本文立足于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专业之间互补性强,工管交叉融合的特点,以ERP为主线对学院的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进行融合,最终实现以信息化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相关学科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形成规范的、多学科融合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从而改变目前学生知识面窄、专业知识单一、缺乏实践能力的现状。 一、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成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较早的院校之一。学院拥有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两个专业硕士点。近年来,学院以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安徽工业大学的综合资源和良好声誉,突出学院在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特色,实现了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创新和突破,培育了能够满足安徽及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大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 二、现有教学体系及培养计划中存在的弊端 安徽工业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个融合了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的交叉学科,各学科专业知识需要高度融合、知识结构需要符合科学比例才能培养出有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但目前三个专业各自为政,在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共享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大欠缺,影响了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封闭,各专业间存在壁垒;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很好把握各学科专业知识在交叉学科专业知识中所占的比重,没有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在师资共享机制方面不健全,学院按照系别管理师资的方式与专业要求相冲突,使教师固化在某一个系,阻止了师资有效的流动和调配,多数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只承担一至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无法满足交叉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配套教材、实践环节、学生培养模式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三、以ERP为主线融合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是指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ERP不仅是一个软件系统,更是将企业资源进行集成管理的思想。借助于ERP,可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物流工程三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融合。 四、结论 鉴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属于多专业交叉融合学科,本文立足于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通过ERP对各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力图实现以专业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规范的多学科整合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并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不仅精通本专业方向,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论手段和方法,同时能够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通识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知识技术,能在所从事领域将各专业知识融会使用。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浅谈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摘 要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级学科,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交叉学科,就业面比较广。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必将有许多新的管理问题出现,需要有技术的人才。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宽的。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情景,探讨该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业 就业前景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各行各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为研究人类组织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更侧重于管理科学的基础与前沿,因此更加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条件。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明朗,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对具体的学科应用方向以及就业范围还不是很明确。因此,本文有必要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并根据这些就业要求,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若想探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第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三,就业环境具有优势。 (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管理科学与工程及管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联系紧密,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因此,与其他的专业相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面要更宽广,且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无论是在管理学、经济学还是系统科学方面都是偏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教育。因此该专业属于比较特色化的管理专业,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会更明确。 (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管理、技术、工程是支撑该学科的三大支柱,而这三个领域也是目前我国最稀缺的人才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程应运而生,而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存在,既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又为很多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其不仅需要具备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更需要的是集管理、工程、技术于一身的全能人才,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人才恰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了高等人才的培养,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一定特别明朗、宽阔。 (三)就业环境具有优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会在企业集团、政府决策部门和金融部门从事相关的经营策划或是决策管理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都到科研机构中进行科研教学工作。无论是这其中的哪一种,与其他的小企业相比,这样的企业都能够让其得到更多的历练,且相对来说,待遇福利以及发展前景等各方面也更好。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好。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宽,但并不代表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若想拓宽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要保证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外,最重要的是采用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的今天,仅仅具备理论基础,不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今天,竞争如此激励,企业没有精力去花时间培养新人的实践能力,更加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可以随时适应岗位的工作。尤其对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毕业以后大都是管理层的人员,因此更没有时间培养其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学生的知识面,更要注重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实验+实践”三结合的教学形式,先是讲解基础知识,在学生全面了解了基础知识以后,再展开实验,进行深一步探究,最后利用实践活动验证知识的准确性。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理论与时间的双培养,又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交叉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虽然本学科要涉及经济、管理与科技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这几个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各个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实现交叉式教学。建立以专业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与学校相关的部门进行协调,举办联合教学。例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互相探讨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同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到计算机专业学院去进行交流或学习,一方面增进他们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通过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交流,了解自己专业的技术与他们之间的技术学习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点,同时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学校应该想办法与社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银行、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等。总而言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培养与提升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进而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且专业方向比较明确,最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高。因此,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的前景比较宽广,学校教师更应该想办法建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使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保障。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分析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也迎来了发展期。为了更好地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与壮大,必须对近几年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实际工作提供宝贵经验。本文以近几年来引用频率较高的分析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的期刊论文为基准,用软件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各高频词之间存在的外在与内在的联系,最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进行确定和分析。 关键词:管理科学;工程领域;热点;分析;数据 根据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和社会发展特点,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曾经出现过几个不同的阶段,包括建国初的计划管理阶段、之后的重建管理阶段以及当今的管理科学繁荣发展阶段。每个时期内都有学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对当下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过分析,比较普遍的方法是借鉴权威期刊和论文中的数据,通过对收集到的关键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带来了变化,也为其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要进一步完善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作,将挑战变为机遇,就必须对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进行全方面详细的研究,对其发展趋势做预测,做到时刻掌握有效信息,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行业的全面发展。 1 以往的数据研究与文献分析 回顾以往的相关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对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分析的文献综合起来大致都离不开两个内容: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的对比研究分析和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分析。就前者来说,以张玲玲为例等学者采用关键词作为数据的收集分类方式,在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后将相关论文归类到一起,对于那些文中出现不止一个关键词的文献,则将其分类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去。最后再加权平均论文的增长速度,用最终数据来得出该时期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并对国内外热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国内外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差异表现所在。同样研究国内外热点比较的还有李群霞等,他依据文章关键词的检索量,以论文总量和论文增长速度两个因素作为基准总结出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热点;后者的代表人物有缪园等,他以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代码为基础,收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资助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项目的统计数据,建造评价模型,对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热点进行非线性评价,最终得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2 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数据的研究方法 2.1 共词分析法与矩阵的构建。共词的含义就是共同出现的词语,共词分析法主要是对同时出现在不同文献中的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性词汇进行分析统计,通过对共词出现频率的分析,研究各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和交叉特征,展现学科内在的结构和组成脉络。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文章的关键词必须是能概括出文章中心内容和整体思想的浓缩词,这时如果两篇文章之中包含多个相同的关键词即“共词”,那么就可以说这两篇文章在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方面有相通之处。对所有的关键词进行统计之后,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就会出现。而靠简单的排列方式远不能准确分析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这时,要构建共词矩阵和相异矩阵,通过直观的矩阵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在矩阵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进行多元统计,有共同关键词的文章数量越多,其共词之间的“距离”也就越小,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就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热点与发展趋势。 2.2 绘制战略坐标图。战略坐标图是由二维坐标演化而来的一种直观表示因素之间内在联系表现形式,最早由Law等人提出。在战略坐标图上,同样分为X轴(向心度)和Y轴(密度),代表不同的主题要素。向心度表示一个因素与其他多因素相互联系的程度高低,密度表示各因素之间内在联系的强度高低,一般情况下,密度与向心度的计算都是采用取平均值的方法。 3 分析研究结果并得出结论 3.1 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或者同类事物划分到一类中再进行分析,这种方法是根据“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的思想演变形成的。在同一批任务变量中找出统计量来测量任务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并根据统计量依据相似程度的不同将变量归为不同的类团,直至将所有变量归类完毕。在选定好关键词后,绘制高频关键词词频值的折线统计图以及聚类树状图,就可以直观得看出,近几年激励机制、委托和不对称信息关系强度居高不下,说明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内容仍旧会是研究的热点;而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法方面,层次分析法逐渐被冷落,车辆路径算法和蚁群算法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3.2 多维尺度分析法。通过对观测个体之间的距离进行准确的测定来发现个体之间存在的结构关系和数据联系,是多维尺度分析法的运行原理。多维尺度分析法旨在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距离形式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相似度将个聚合为不同的类别,接近中心的个体则越接近核心。这时引用SPSS软件,将绘制好的矩阵导入并根据多维尺度分析功能对矩阵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直观效果图。通过效果图就可以看出每一个类别中的核心词语,距离核心较远的关键词则依旧不够成熟,无法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而那些越接近核心的关键词则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共词分析法、共词矩阵与相异矩阵的构建以及战略坐标图的绘制等方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热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从以前的“信息技术”“知识管理”等词汇,转变为现在的“博弈”“激励机制”“委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等多个新的关键词。除此之外,单靠关键词频数来判断热点仍旧存在单一性和局限性,对共词分析法进行改造和完善也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程及新时期展望 摘 要 本文首先研究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史,分别从国内外角度出发,探讨该学科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规律。然后对该学科的相关专业进行具体划分,对其特色进行分析,最后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一些展望。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与工程 发展史 特征 展望 1管理科学与工程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从字面上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科学管理与工程方法,可以理解为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属一级学科,下设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研究方向。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史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多角度的研究方向,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学科支柱。 2.1西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2.1.1学科形成 以蒸汽机的改进与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文化总是可以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创造条件,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和管理思想的发展。100多年前的泰勒正是科学管理的代表性人物,他将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进行分解并系统地研究工作效率。在泰勒的影响下,吉尔布雷斯夫妇从“运动研究”的角度出发改进了泰勒的方法,将人的所有动作归纳成17个动素,那么工人的作业就分解成一些动素的和。这是工业工程开始的标志,因此泰勒和吉尔布雷斯夫妇是最著名的工业工程创始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子技术得到空前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以及信息论、系统论等学科的应用使得管理理念进一步现代化。二战结束后的经济恢复期,工业工程与数量分析、运筹学等学科不断融合。进入21世纪,管理也逐渐进入到人本管理的阶段,该学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延伸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金融工程等众多研究领域。尤其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该学科为大交通、大数据等热点问题引入了很好的应用方法。 2.1.2规律总结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以及需求的改进。从蒸汽时代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再到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的发展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也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从而共同作用于学科的发展。 2.2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规律 2.2.1学科发展 20世纪中期,我国开始建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80年代初期,开始对工业工程有所认识并不断发展。到今天该学科涵盖了工业工程、管理科学等18个分支学科,包含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 2.2.2规律总结 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归因于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水平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改进。 该学科发展的基础是管理理念的引入与更新,中国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学说―以和为贵,与西方的人本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以说管理思想的发展并没有伴随着管理活动的更新与创造,直到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我国才开始了真正的管理活动。改革开放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对西方管理及技术理论的重视开始引导国人加强该学科的构建。 2.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概况 2.3.1工业工程专业 190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首次开创了工业工程课程,这是工业工程学术化的开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许多大学先后成立了工业工程系。今天,美国已有150多所大学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汪应洛教授是我国工业工程学科的带头人,提出企业柔性战略概念以及“精简、灵捷、柔性”的生产准则。 2.3.2管理科学专业 上世纪30年代霍勒斯卡文森将复杂的数学模型应用于数据工作,50年代开始出现了管理科学的教科书。60年代初,运筹学开始进入美国大学的课程规划中。在我国,钱学森是系统工程界的代表人物,他提出航天系统工程的理论,并致力于将系统工程的概念推广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 2.3.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开始在大学设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的普及是该专业产生的直接原因。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明尼苏达大学的管理学教授Gordon B.Davis为管理信息系统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也应运而生。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征 (1)跨学科性; (2)拓展性; (3)实践性。 4从辨证发展的角度分析新形势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技术的创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同样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学科发展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学会用辨证的方法去剖析,认识到其中的不足与挑战。在当今大环境下,该学科应与国家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跟踪国际研究的前沿,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同时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以此发挥学术团体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下更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模式,加大创新力度,唯有实现真正的创新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体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浅论建筑工程行政管理科学化手段的方式与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不断进行,行政科学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在建筑工程行政管理工作中,积极有效地应用行政管理科学化的手段与方法,可以最大程度的推进我国行政机构的改革与发展,保证国家行政机构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基于此,本文就建筑工程行政管理科学化的手段及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行政管理;科学化 引言 近年来,建筑企业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企业收入和产业延伸加速跨越。但由于行业特性,许多煤炭企业仍依然面临着行政管理科学化的障碍。企业行政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营销等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建立适应行业特性、市场实际和中国国情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重要课题。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理念 我国现行和应用的大多数行政管理制度与方法都是学习与借鉴国外的一些方法与理念,很少是本土化的理论。泰罗开创了科学管理时代以来,莱芬韦尔和库克加以发展,并加以英语与行政管理方面,这此时他们都取得了卓绝的成就,使行政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使良好的形象得以展现,至此,科学管理的理论便被普遍应用与推广,逐渐的被行政管理所吸收与借鉴,在行政管理方面,科学管理也日益展现其优势,受到一致好评并备受关注。 二、行政管理科学化的主要方式 (一)坚持科学的行政工作方法。倡导以科学的行政工作方法进行行政管理。将工作人员与科学连接在一起,对行政工作进行科学的分工,同时,行政人员承担相应分量的责任,保证权责对等、统一。只有权力与责任相符合,这样才能形成公平行政的组织纪律,保证组织的稳定。 (二)建立行政人员的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坚持建立行政人员的培训开发与考核机制是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的主要方式之一,科学地选择和和不断地培训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有责任细致地研究每一个行政人员的性格和工作表现,不断开发出他们的能力。通过对行政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在精神上、思想上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引导,督促其树立促进行政管理科学化的理念,同时,需要培养行政人员的独立人格,使其能够有效的掌握相应的制度规章,并运用规章制度独立行使执行权。 实行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通过对行政人员进行内、外部考核;定量、定性考核;考核与测评相结合,可以使考核的科学性、公平性、公开性、真实性有效的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三)完善监督机制。早在西方行政管理科学化手段中,便在威尔逊时期提出了行政监督的思想,强调行政管理必须对任何方面的公众舆论都保持敏锐的反应。现今,随着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行政裁量权的不断扩大,在行政执行中凸显除了较多的问题,诸如:行政管理中行政人员滥用权力、违法乱纪、无视公民权力、管理混乱、不负责任等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不良情况。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中,虽然制订了执行标准和考核标准,但执行起来存在很大的弹性空间,部分行政人员指国家利益于不顾,在行政管理中以权谋私,不合法的行政行为长期存在,严重损害了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及公民与国家的利益,行政机构立法规制的缺失与有效行政监督机制尚待完善,行政监督力度不够,导致行政管理科学化路程受阻。所以,在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过程中,有待于监督体制的监测和督促。因此需要建立以立法、司法、行政三位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从各个层面进行强化分支,增取将每一个监督对象进行细化,确保行政系统高效地运作。对于行政管理相对薄弱的化解必须对其实施经常性、反复性的监督,避免不些潜在因素、突变因素造成行政管理的混乱性。因此,在行政管理中,要不断发挥群众监督对行政管理的促进作用。同时,行政机构必须加强内部监督,充分利用社会监督,将行政弹性过大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扼杀在潜伏初期。 三、提高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路径 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政官员的积极性。所以要有的放矢,找准提高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工作目标与权限方位。建筑企业对安全工作特别重视,基本上所有部门都有安全管理的相关职责。遇到研究安全问题时,几乎素有的行政单位都要受到这样或那样、或大或小的责任。所以,面对像安全工作这样的事情,要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部门,明确工作职责,重点从组织结构、决策程序、信息反馈等方面提高效率。 (二)建立健全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四)引入科学的建筑企业管理方法。引入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等。转变以往反正企业的原料成本很小,企业总可以旱涝保收的错误观念,要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指导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科学衡量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最终提高行政效率。 (五)利益科学的方法将行政管理的流程加以精简,提高工作效率。行政管理科学化管理一个关键且重要的环节便是精简机构,这对于优化管理流程至关重要。在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与精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程序简化、权责明确的标准与要求,保证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与流程能够有专门的责任人与负责部门,实现流程中各部门资源的信息共享,从而呈现相互协助、促进与制约的局面,保证行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并且,在新的行政管理形势下,要对行政人员的相关管理规章与制度加以调整,充分利用新的科学化的理论、手段在行政管理上的应用。 (六)利用科学化手段建立行政信息化系统。目前,我国行政机构正在整合资源,争取实现网上办公应用系统的早日实用,行政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系统的建立可以灵活运用信息网络传递行政决策、制度变更等重要行政信息,加强各行政部门信息沟通的及时性,使行政管理过程的事中、事后管理者随时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提高决策的的准确性。在管理中要注重行政管理消息的反馈,通过行政中出现的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行政管理的目标与方式,达到科学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七)利用科学化手段实现文化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在推行科学化手段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过程中,科学化管理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是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利用文化建设引导行政机构干部形成效率最高化、服务最大化和管理标准化的行政管理理念,与此同时,还应促使行政人员形成雷厉风行和严谨细致等行政管理核心价值观,把行政管理科学化融入到生活中去,并把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应用当作一种工作要求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积极的投身行政工作实践。 结束语 建筑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当前我国建筑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着机构庞大臃肿、人员众多、权力集中缺乏制约、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保守、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观念、行政体制不健全、旧观念的束缚等原因造成的。为此,广大建筑企业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健全企业规章制度,逐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特点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交叉融合、领域宽广以及实践性强等学科特点,致力于培养管理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制订培养方案,建设特色学科,在实践教学、学生创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特点 研究生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学科特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管理学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l)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作为管理学里的基础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自其诞生就呈现出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如现代数学的发展为研究复杂性管理问题提供了方法与理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现代心理学为人因工程提供了研究手段。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重要组成的工业工程专业,其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不仅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观察、实验、研究、设计,同时还需应用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知识。同样,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等专业,其学科的发展与科学研究也需要综合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 2)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体系的基础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工程方法的结合,其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其研究成果可为管理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指导。同时,管理科学与工程本身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其它领域尤其是工程科学领域的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使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具有拓展性。例如,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并得到广泛应用,工业工程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数理统计、工程技术、运筹学、系统工程、现代心理学、信息技术等都在工业工程的研究问题中得到很好的综合应用,其研究领域也从制造业扩展到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和政府部门。 3)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的基础学科,为其它管理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技术与方法。管理科学与工程也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诞生的,例如工业工程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系统生产率与优化资源配置,对各种生产要素统筹分析、合理配置,促进系统协调有效的运行,追求系统整体优化。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工业工程是一个工程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离开产业应用的纯方法或理论研究,是与这些特征不相容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管理问题,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来优化管理效率。而管理科学专业则是以数学、经济学及计算机应用为基础,去分析企业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更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人才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各种培养模式的交叉和融合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必然方向。其复合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融合了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工程技术,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管理知识和工程技术的掌握,才能大道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复合。管理能力是一项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等特点很明显的复合能力,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生产相结合、设计与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专业性、创新性和创业性复合。专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业意识、开拓能力。 高校有责任加快培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需求。 三、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求,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课程体系设置、特色学科建设、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导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和提高培养质量的途径等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培养模式。复合型培养模式将有效整合这些要素,协调作用以实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方案制订。培养方案指引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因此一定要从学科的发展概况、优势和特色,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进行科学整体规划,其中培养目标是指导方向,课程设置是主体框架,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是重点。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应该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培养能运用管理理论进行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应体现理论性和应用性。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主干课程因专业而有所差异,如工业工程专业可以设置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等课程;课程体系还应该包括方法论课程,如系统工程、决策方法和模型、预测方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是指论文选题紧扣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沿,追踪研究热点并结合中国工程、技术、管理中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开题报告形成论文的基本框架;中期报告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位论文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2)特色学科建设。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承载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加强社会服务功能的平台,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加强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和价值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是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产生创新成果和造就学术大师的前提,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环节。加强学科建设就是要培养一些特色学科。只有形成特色学科,才能实现特色教育,从而体现出整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如重庆理工大学围绕“理工+经管”建设特色学科,形成车辆工程、机械装备、材料科学、电子及自动化、会计、经济管理等特色学科,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3)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学科交融和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化、教学实训企业化。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大量的实验实习环节搬到实践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人员作指导老师,一方面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切身体验到一个管理者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优秀员工应具备的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潜移默化,完成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企业管理者素质和创业精神培养。 ②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特色突出化、创业方向多元化。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对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创业教学模块融合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重点培养学生从工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几个方向突破,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人才。 ③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实践化、实践教学岗位化。充分利用教学基地打造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型”教师,进而改进教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创业、经营管理等密切联系,教材内容与岗位(职位)管理实践相互融合。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前加入教师们的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带动和促进创新创业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 ④教学方法创新――授课形式多样化、学生体验主导化。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专业教师采用“学生体验主导”方式,通过软件模拟、企业场景模拟、企业运作模拟、企业角色模拟等形式,将创业教育与科学知识、管理能力相互渗透。尤其是案例教学形式多样,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的激情会得到显著提高。 ⑤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请进来、产学互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校内优势,更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本着“走出去、请进来”原则,鼓励教师将科研应用于实践,到企业兼职,再反过来充实和丰富教学。另外,聘请校外的企业家、成功人士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学生对话、沟通和交流,启发和鼓舞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⑥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服务化、评估反馈循环化。将学生和教师的组织与管理与教学评估反馈紧密结合,转变教学的“管理”功能,增强教学管理的“服务”功能,形成“计划-执行-评估-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在总结经验、剖析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 四、结论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宽、分布广、招生多,在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其学科特点与人才定位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工业工程系 重庆)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论建筑工程与管理科学质量 摘要:建筑企业的工程施工质量策划是建筑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目标设计与控制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策划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所进行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目标设计和控制管理的措施,同时提出了这期间所涉及到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科学;质量控制 前言 随着国内建筑业的快点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也将建筑施工工程质量与安全作为发展中头顶事情来抓,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虽然精品工程不断涌现。.房屋建筑工程作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项目.从政府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关系到项目投资能否成功.更为重要的是.建成后的项目直接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去.这就还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工程管理的众多方面中,质量管理是关键和核心。房屋建筑工程产品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不允许出现次品.更不允许出珊‘豆腐渣”工程。而工程质量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施工单位。 1、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因素 施工质量与安全意识、管理体系、人员的构成、素质及配备、设备配置及使用等方面因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综合实力不足, 质量意识淡薄, 质量监管体系不全, 监管力量及力度不足;二是价值取向偏差, 从质管人员配备和素质提高、质量措施的采取、先进设备的配置等方面, 在经济利益趋动下投人不足或更有甚者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 以次充好等,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我国目前房屋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是由于诸多因素混生互动、恶性循环、相互影响的结果。参与建设各方责任主体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存在违法质量行为。 2、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加强工程过程的管理,保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过程控制是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才能确保最终建筑产品的质量。施工过程的质量, 首先必须控制工序的质量。工序质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二是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 这两者是互为关联的, 一方面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 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质量( 即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的质量) 是否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 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是否达到有关质量标准 2.1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及工程质量的预控 设置质量控制点的目的:是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抓住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对施工中重要部位和薄弱环节事先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便对其进行预先控制,并在施工过程中作为重点,严格控制。通过质量控制点的设置,质量控制的目标及工作重点就能更加明晰,加强事前预控的方向也就更加明确。 2.2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 质量管理人员主要采用的检查方法有目测法、仪测法、实验检验法等。在施工过程中,应重点进行以下方面的检查:a.施工操作质量检查:对违章操作及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应及时纠正。b.工序质量的交接检查:指前道工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移交下一道工序。c.隐蔽工程的检查与验收:这一部分是防止质量隐患和事故的关键,隐蔽工程必须经质量检查人员检查合格确认后,才允许加以覆盖进行下一道工序。d.施工过程中的监控:对某些重要的分项工程应特别注意经常进行预检和复核。e.成品保护的质量检查:必须对已完成部分采取妥善措施予以保护,以免造成损坏,影响工程整体质量。 3、施工过程工序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也就是质量控制点,其涉及面较广,可能是结构复杂的某工程项目,也可能是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一结构件或项、分部工程,也可能是影响质量关键的某一环节。 3.1工序的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作业过程(工序)所构成的,事中控制的核心是控制各道工序的施工质量。首先每道工序开始前及施工过程中都要对影响工序质量的条件或因素进行控制;其次每道工序完成后要运用一定的检测手段对其进行检测,确保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 3.2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及工程质量的预控 设置质量控制点的目的:是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抓住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对施工中重要部位和薄弱环节事先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便对其进行预先控制,并在施工过程中作为重点,严格控制。通过质量控制点的设置,质量控制的目标及工作重点就能更加明晰,加强事前预控的方向也就更加明确。 3.3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 质量管理人员主要采用的检查方法有目测法、仪测法、实验检验法等。在施工过程中,应重点进行以下方面的检查:a.施工操作质量检查:对违章操作及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应及时纠正。b.工序质量的交接检查:指前道工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移交下一道工序。c.隐蔽工程的检查与验收:这一部分是防止质量隐患和事故的关键,隐蔽工程必须经质量检查人员检查合格确认后,才允许加以覆盖进行下一道工序。d.施工过程中的监控:对某些重要的分项工程应特别注意经常进行预检和复核。e.成品保护的质量检查:必须对已完成部分采取妥善措施予以保护,以免造成损坏,影响工程整体质量。 4、工程质量的检测技术 对于住宅施工质量控制来说,我们希望能够不断地、定量地、非破损地确认工程质量。所以施工现场应大量地采用非破损检查技术手段,来定量地确认工程质量。首先要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现有的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些关键问题,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然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作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的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在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给排水与建筑结构的协调、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还有就是个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等,对于这些常见的问题有了一个认识之后,就能吸取经验然后及时的实施补救措施等;最后要注意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因为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可分,所以在搞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任何后患。工程质量既关系到整个工程建筑效益的发挥,也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通过事前有策划,过程有控制,事后有检查,重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强化项目质量计划阶段的质量控制意识,促使工程建筑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均得以充分的保证;注重过程质量控制,把质量管理的关注焦点从事后的检查转移到事前的策划和过程的控制上来。 5、总结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目标设计、控制和管理是一项复杂多变的过程系统管理工程,其特点是牵扯的部门多、环节多等,成功的完成一个项目,也不仅仅是承担基本职责,要从一开始就协调好施工过程中所能涉及到任何的方面,前期的施工质量目标的设计至关重要,后期的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也同等重要。只有把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所涉及到的内容都考虑周全之后,按照目标的设计,加以有效地实施建筑工程施工的控制和管理和其他各个方面的配合,才能使得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有效的进行结束语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命安全、财产的损失和正常的生活秩序。所以一定要严格把好施工质量关。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有效地进行质量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屋建筑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计划,并通过建立项目部这一级的质量管理、监督、检测体系最终达到项目工程质量控制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摘 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广西财经学院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学科,在学校学科布局、专业建设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广西具有该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较少背景下,分析了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发展现状、研究地位与学科发展契机,最后提出了学科今后的发展潜力和方向。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和技术以及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对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数学、计算机、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学、国际金融与贸易等管理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定量分析、决策、管理沟通和组织实施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②具有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③具有基本的管理沟通、协同合作和组织实施的工作能力;④熟悉有关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⑤了解管理科学的应用前景;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对策理论与模型、知识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理论与技术、供应链管理是当前国外主要的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方面的成果将大量出现;风险管理、预测理论与技术、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管理科学思想与管理理论在国内有较强的应用背景,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当前,国内院校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有两个显著特点: (1)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都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理论应用; (2)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工程应用,更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为发展重点方向;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财经应用,更重视本学科方法在财经领域的应用研究。 二、目前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地位 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国内、区内同学科中,本学科的优势集中体现在理论应用的领域及其应用的方法、研究领域和地域相结合、研究方向独具特色等方面。学科针对我区学科点在广西新兴、急需研究领域布局的缺失,依托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优势,将管理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用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实施以产学研协同驱动、项目协同驱动、团队协同驱动、成果协同共享的研究模式开展交叉应用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其中商贸物流管理方向研究水平居全区前列。学科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基地一中心”、西江经济带、资源富集区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已建成的中国物流学会全国首批“产学研基地”、自治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协同共建的20余家产学研基地;已经在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问题、西江经济带系统性融资问题、基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深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投资与环境关系问题、综合运用“3S”集成技术(RS/GIS/GPS)实现物流信息化的问题等领域取得了区内领先的研究成果。 三、学科发展的契机 目前,制约广西发展的一大瓶颈是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掌握定量分析工具,又精通经济、管理理论,能够用定量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并解决经济管理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一些新兴产业(如物流业与信息服务业等)中,区内只有少数高校设有硕士点,每年培养的人数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自治区党委工作布置,结合我校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特色,我校拟建设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置的5个研究方向(商贸物流管理、资源环境管理、财经智能信息处理、工程造价管理、区域发展理论优化与方法)充分考虑了广西的现状及未来的前进道路,考虑了广西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考虑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是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党委今后经济建设的切实举措。 四、学科今后的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下: 一是强调学科方向与广西经济社会建设实际的相结合。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所设置的4个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地域性,且都是广西建设与发展中急需的,能够填补广西目前在这些方向上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因此,无论是在学科本身的理论发展还是在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上,我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都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是强调学科融合和以管理科学方法论研究为导向的学科本质特征。由工商管理系和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联合建设,有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作为支撑,在4个研究方向上都强调管理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体现学科的本质特征。 三是在学科发展中,突出学科研究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产生一系列的学科新增长点,给我校相关管理学科领域提供新的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与新的管理平台,提供新的应用示范。 五、就业方向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适应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计算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2)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物流管理部门、计算机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3)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率进入了前20名。工程管理的对象是房屋建筑、道路交通,或者桥梁建设、船舶建设。管理的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如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如,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投资与造价管理,如,编制招标、投标文件,评定投标书,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国际工程管理,如,国际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合同管理、投资与融资。 (4)工业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摘要:这篇文章对近十年来年在各个领域发表的文章进行了关键词的检索,并通过对这些检索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比较,充分了解了在这十年的时间内国内外的管理科学与研究的基本现状和特征,并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了国内外之间的差距,对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带有普遍性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我国对管理科学的广义范畴上的理解不同于国外管理科学的狭义范畴,国外的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三个阶段;我国的管理科学发展同样也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仿苏模式,1977-1995年发展重建和现在的繁荣创新三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管理科学进入科学管理和管理丛林阶段的时间晚于西方国家,而且二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进入21世纪财富和经济价值的创造都依赖于信息、金融资本、智能和观念,使经济社会跨进了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的到来,迫切的需要对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特点的新型管理科学的探讨和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为管理科学的其他两个领域提供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选用了60种有代表性的国外期刊,然后利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总结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从研究总量上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次之的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的管理理论。而关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工业工程、预测技术等发面夫人论文相对来说要少很多。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是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决策的精确度,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并没有得到新学科的支持,所以其研究力量相对来说就会减弱。纵观历史的发展变化,所有领域的论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据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将会保持继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这篇文章通过关键词检索,对在这十年里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44种期刊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中研究数量最多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然后是评估技术、预测技术和运筹与管理。而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的数量只有不足20篇,不能发展成主流思想。这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国家对信息化战略的高度重视,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变化规律来看,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和预测技术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在近几年的发展变化中,管理系统工程、组织理论和预测技术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预见出未来的几年中,他们将会成为研究的主要领域。此外,受政府政策和资助环境的影响,不同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波动大,落差也大,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比较 “研究热点”是反映在某一个时间范围内,学术界对一些特定问题的关注程度。可以用在某一个领域内的情况和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说明对某一个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热点问题是随着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一个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必然会引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必然推动了这一领域成为研究的主流领域。 1.国外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一个问题的广泛关注,必然会引起这个问题所属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高度重视和研究,也必然会使这个领域快速发展成为主流领域。通过对国外在这十来年收录的论文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是一般管理领域的知识管理问题、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研究、和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 2.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理论界与决策接的高度重视。根据这十年收录的重要的论文研究成果,我们得出结论是在一般管理理论领域中,我国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人本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和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其次是运筹与管理领域的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和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差异比较分析 根据这篇文章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在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国内外共同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运筹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组织行为和组织理念、评价理论与技术,这些也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而一些在国外进行的复杂性研究、决策理论与技术等领域,在我国并没有发展起来。但是受国外研究的影响,我国也将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作为热点研究对象。 三、结语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扩大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促进了改革方式的变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诞生了很多新的领域,旧的领域逐渐被淘汰。而且国内外的管理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也不断变化更新。每一次新的研究都会促进管理学科与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为今后的研究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4537篇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以其中的高频关键词为研究对象,对能反映学科研究热点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聚类分析,研究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现状、热点和变化趋势等,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位论文 共词分析 聚类分析 问题的提出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该学科研究广泛的内容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新技术、新思想的不断融入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关注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热点是十分必要的。 博士学位论文的主题和内容展现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见解,这是因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新颖,论文的内容信息量大并且专业性强,既有研究的深度又有研究的广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衡量学科发展水平和科技产出的指标时,学者经常以博士学位论文的发表状况作为参考和衡量依据,其研究内容可以反应出该学科近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共词聚类分析法,对CNKI中收录的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数据研究与分析,找出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所关注的研究热点。 共词分析法是一种内容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能够表达某一学科领域研究主题或研究方向的专业术语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献中的现象的分析,判断学科领域中主题间的关系,从而展现该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其立论的假设条件是:文章的关键词是文章主题内容的浓缩,共词文章数量越多,表明这类关键词“距离”就越近,利用现代的多元统计技术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等,则可以按这种“距离”将一个学科内的重要关键词加以分类,从而分析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内容。 数据来源 《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简称CDFC)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质量最高、出版周期最短、数据最规范、最实用、连续动态更新的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本文选择中国知网的《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免费题录数据库,于2011年9月9日为时间截点,以“学科专业名称”作为检索途径,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作为检索词,共检索到4537篇博士学位论文。 用Excel和ROST内容挖掘工具对检索结果进行文本合并与数据统计,共得到23564个关键词,人工反复进行校对,剔除了对反应主题没有积极意义的决策、现状、影响因素、模型等高频词,最后选择词频数大于等于20的高频关键词共得到68个,如表1高频关键词所示。 数据分析 (一)构建共词矩阵 表1中统计的这些关键词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它们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前该学科博士研究生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许多相关知识和其他热点会与这一研究热点有交叉,并且不同的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关键词的把握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预处理得到的这些高频关键词,从而进一步反映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根据表1中的统计数据,对68个关键词两两配对,统计它们在4537篇文献中共同出现的频次,形成68×68的矩阵,如表2所示。 (二)构建相关矩阵 为了消除关键词词频悬殊造成的影响,利用SPSS 19.0对共词矩阵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矩阵(见表3),相关矩阵的数据很重要,它是后面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数据。 (三) 利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 将表3所示的相关矩阵导入SPSS19.0进行层次聚类分析,选择“组间平均链锁(Between-group link-age)”,即个体与小类中每个个体距离的平均值。此种方法利用了个体与小类的所有距离的信息,克服了极端值造成的影响。得到的凝聚状态表,如表4所示。 在表4中,第一列(阶)表示聚类分析的第几步;第二、三列表示本步聚类中哪两个样本或小类聚成一列;第四列(系数)是个体距离或小类距离;第五、六列表示本步聚类中参与聚类的是个体还是小类,0表示样本,非零表示由第几步聚类生成的小类参与本步聚类;第七列表示本步聚类的结果将在以下第几步中用到。例如,第一步中,53号关键词(风险控制)与68号关键词(风险评估)聚成一类,它们的个体距离是0.997,这个小类将在第12步中用到。同理可得其它聚类。这个聚类可以从图1所示树状图中展现出来 层次聚类分析的树状图是以躺倒树的形式展示了聚类分析中的每一次类的聚合情况。SPSS重新调整距离进行聚类合并,自动将各类间的距离映射到0-25区间之间,并将聚类合并过程近似地表现在图上。53号关键词(风险控制)与68号关键词(风险评估)距离最近,首先合成一类。其次是54号关键词(复杂网络)和62号关键词(电子政务),其条以此类推。可见聚类过程与表4所示的凝聚状态图是一致的。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 (一)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研究,包括关键词1和5。主要围绕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展开研究,尤其供应链管理技术在实际企业中的应用、操作等方面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有涉及供应链优化、创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二)博弈论的应用研究 博弈论的应用研究,包括关键词6、7和关键词57和61。主要将博弈论的思想运用到企业或项目的管理、相关对策和制度的制定中以及决策行为的研究,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博弈模型的构建以及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博弈分析。 (三)风险管理的研究 风险管理的研究,包括关键词3、53和68。风险管理的研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如何有效进行风险规避和风险控制。本文选取的数据库中的文献主要是针对一些企业和证券公司、银行等机构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研究,特种设备的风险管理和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还是少数文献的研究涉及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和文物典藏机构的危险管理等。 (四)绩效评价研究 绩效评价研究,包括关键词2和36。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涉及企业公司和相关管理组织结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还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的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等。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研究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研究,包括关键词9。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出发,分析该理论在自然资源、能源、农业、钢铁等行业,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教育等行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实施建议。 (六)产业集群及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及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包括关键词4、8和19。产业集群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也得到博士研究生的青睐,主要研究产业集群的理论和实践,不同性质行业的产业集群及其生态演化发展和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等。 (七)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和数据挖掘的关系 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和数据挖掘的关系,包括关键词10、11和15。数据挖掘是一个从大型数据库中抽取隐含的、事未知的、具有潜在有用的信息或知识的非平凡过程。数据挖掘应用涉及的领域范围比较广,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中采用较多的数据挖掘技术是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分析研究对象间的关系和数据信息,从而构建研究体系或模型。 (八)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包括关键词12。主要围绕知识管理在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探索知识管理的方法、知识体系创新、知识转移、知识共享、文本挖掘和人才管理耦合研究和其他实证研究。 (九)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应用研究 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应用研究,包括关键词13。主要是汲取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把企业或运营的项目本身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根据企业的性质和从事的行业来有针对性地分析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人力流和设备流,提升企业的自身的竞争力,创造更多的价值。 (十)实物期权理论的应用研究 实物期权理论的应用研究,包括关键词16。对实物期权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经营决策,战略研究,资产价值评估,自然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资,技术创新等方面。 (十一)公司治理研究 公司治理研究,包括关键词44。 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外公司治理的对比研究,公司的治理机制和治理结构,以实际的案例分析公司治理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总结公司治理中的经验,并根据经验进一步探索如何进行公司治理的创新研究。 (十二)在产业研究分析中层次分析法的使用 在产业研究分析中层次分析法的使用,主要包括关键词31、33、40和51。层次分析法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上述信息进行量化处理,从而为多目标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主要是针对产业系统的设计、管理和评价研究,风险评估研究和策略研究等。 (十三)其他研究主题 其他研究主题。例如,关键词34分别与关键词33、36、43和49聚合成小类,这就表明风险投资也是其中一个研究热点。 结论 共词聚类分析法跟普通的文献计量方法不同,它把数据库中的关键词进行量化处理,通过定量分析反映出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进而反映高频关键词所代表的主题内容的结构。从上面总结的研究热点可以看出,有部分关键词自己单独成小类,经过多次聚类后才与其他类聚成大类,但是大类不能准确地反映研究的主题,因此就将这些关键词自身单独成类,归纳出研究的热点。 本文通过分析高频关键词来反映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并且通过共词聚类分析反映出这些研究热点之间的结构关系。选择关键词的多少会造成聚类结果有所不同,因此不排除某些频次较低的关键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目的是通过对我国管理科学与过程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并且将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词研究方法移植到该学科领域,丰富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所谓管理科学与工程就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科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以及工程方法等各种相关学科,来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教育、财务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对社会、经济以及教育、工程等方面的控制、计划、决策、调整、改进、组织、协调,将有关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进行系统的管理,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的目的,从而达到最大发挥个体功能,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来达到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关键词:管理科学;研究现状;信息管理;发展趋势 科学管理与工程这一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类中唯一按一级学科招生的学科,覆盖面广,其研究的侧重点是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技术和信息技术、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来研究适合与现代化的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并且对系统的科学管理活动的规律加以概括,以为提高科学管理效率提供依据。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现状 1.1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的研究取得了优秀成果。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非常广,覆盖面非常大,其中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是其中的重要研究龙域。在工业工程方面,科研人员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和原则,加强了对工业工程中工作人员、无聊、机械设备、信息以及能源等各方面的系统研究,从而为实现最大效益的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提供了条件,也为工业企业的科学管理和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方法和理论。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中与工业工程密切相关的其他研究领域,如管理服务系统的设计、管理技术的评价决策、生产计划、质量管理和控制、财务管理系统的设置、交通管理和人事管理等方面也取得长足的进展。而在信息管理方面,对于在现代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等组织的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开发信息产品、整合优化配置信息资源、服务信息、知识与信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把人员、技术和组织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网络电子商务、移动设备商务、智能化商务、知识管理、信息开发与整理等领域也取得一定的成绩。 1.2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的不断发展。通过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方面的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涌现出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这些新手段、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于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主要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新手段成果有:未确知数学理论(unascertained mathematics)、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s theory)、集成分析方法(set pair analysis)、模糊数学理论(fuzzy mathematics)、粗糙集理论(rough sets)以及可拓学理论(extenics)等等。其中我国学者首创的有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s theory)、可拓学理论(extenics)和未确知数学理论(unascertained mathematics)。目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最为活跃的就是粗糙集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和可拓学理论。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原则与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与范围,从而很好的促进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与发展。 2 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趋势 2.1 科技发展和学科交叉扩大了研究领域。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交叉,扩大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领域。其中在线风险管理(ERP和BRP系统)和虚拟组织与虚拟企业等相关问题的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关注。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又引申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其中行为经济学、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网络招标行为研究以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行为研究等等研究方向也得到发展。 2.2 网络信息环境下的管理系统研究成为重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互联网手机等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变革,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下的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成为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重点。此外,与之相关的网络电子商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发展。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国内外的研究热的和重点主要有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信息和网络管理对策理论和模型、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系统工程等等。 3 结论 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的专业要求是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加强对科学管理活动的研究,从而概括出管理活动的规律,为现代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工具。其覆盖面非常广,涉及到资源优化管理、决策管理科学、项目风险管理等等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对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浅谈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发展 [摘要] 信息网络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并引起了人类生产方式与管理方式的革命。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 [关键词] 管理科学 工程发展 国内外 一、背景 中国从21世纪以来,一直以稳健的步伐发展,但是在该领域,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而国外许多管理学大师提出的管理科学技术理论都是由实践中总结而来。因此,我们更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注重自己的创新。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许多新的领域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研究问题和研究热点也在不断变化。 二、内容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学科从定性分析趋向定量化研究,从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观研究,侧重于研究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和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与科技成就来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以提高管理的效率。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 中国管理科学的战略目标为:提高水平、走向世界。提高水平是中国管理科学走向世界所必需的发展过程,而走向世界则是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战略的长期目标。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领域。 三、热点问题 1.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领域。 2.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3.国内外的区别 国内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要明显落后于国外,而在一些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四、结语 综述,管理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为了实现既定目标的系统工程,并需要通过组织综合运用来实现这一系统工程的实践。这是一种基于辩证法和系统论观点的创新理论。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西方现代管理学重实际管理方法的运用,以绩效管理为基本方式,以数学和统计分析为主要工具。中国的管理学重理念,并且同时重视管理过程的系统性和管理艺术的综合运用,认为管理艺术是贯彻和实现管理理念的关键,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贯彻思想。 管理科学在工程科技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管理能够提高效益。将工程科技管理放到科学体系应有的位置上,同时,促进中国企业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深化企业制度与体制改革,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文章论述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发展概况,并结合当前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对协调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而高校这三项基本职能需要通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来实现。反映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的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是专业的灵魂,专业是学科的载体,高水平的学科衍生高起点的本科专业,也决定了高水平的本科教学。重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并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谋求学校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重要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等区别于其他管理学科的特征,因此,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不但有利于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和教育体系的完善,而且还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进而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发展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管理科学从定性分析趋向定量化研究,从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观研究,使管理科学与工程成为一门实证学科。本学科主要从事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其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 20世纪中期在中国管理学界建立与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到今天该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完善,目前我国有2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根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调整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所属专业是由原工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门类调整组合而成,因此目前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分类情况也比较复杂,学科之间的界定、区分并不十分清晰,经、管、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的院校均开设有本属于管理和工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二、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校在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割裂开来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建设过程中分别立项、分开论证、分部门管理等,尽管有时也要求共建共享,但由于是各自独立实施,很难实现融合,尤其像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中专业分类复杂的学科,以上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1.高校管理体制及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一直处在调整之中,有的院校虽然根据1998年新的专业目录改变了专业名称,但专业培养目标和内容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专业设置也仍然保留在原来院系中。另外,国家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以一纸文件进行规定,而对于这些高等院校是否具备开设专业的条件以及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关键指标,却缺乏必要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即使有监管制度,也是教育行政的监管,而没有体现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和监督。 2.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失衡。学科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科学研究,而专业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有追求自身的发展、专注科学研究而淡化人才培养职能的倾向。学科建设的成效、成果显性较强,自然更容易得到关注和重视,专业建设的成效更多地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具有隐性和滞后性,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上便产生了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和将两者区别对待的现象。 以上问题存在于当前大多数学科与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否认学科建设是站在学科前沿,关注知识的创新和发现,重视高水平的成果,它直接关系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但我们也应看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问题的同时,更要从战略高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坚定实施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策略。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模式探索 笔者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探索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1.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协调发展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保障,也是高校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原则,更应是高校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相支撑、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所以,高校必须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 2.构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一个具有活力的、能有效促进学科与专业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支撑的组织环境,对于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适应高校学科发展的总目标,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这个组织环境应该是“学校―学院(学科群)”组织结构。这种组织以相近学科群和相似专业组织到一个学院,同时以学院为组织实体,对教师和学科群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改变目前条块分割、分散办学的局面,有利于相关学科资源的共享。 3.创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制度环境。建立富有激励性的学科专业发展制度,促进正激励,抑制负激励,是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还要创造优越的科研环境和教学环境等,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动力。 4.加强专业的特色化。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专业的特色化可促进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实现专业特色化的主要途径在于专业教师依据一定的学科方向开设相应的本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发现学科问题、拓展新的学科方向,联合师、生深入开展学科研究,通过教学促进学科研究、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来形成专业的特色基础。此外,通过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培养专业学生的学科方法、学科思维,达到学科的知识创新,也是专业促进学科知识丰富与发展的途径。 5.完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评价机制。自我评估是高校自我调整、自我建设学科和专业的“催化剂”,如果不进行自我评估,学校就不会发现学科的问题。对高校来说,随着知识的创新、市场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变化、人才队伍的老龄化、人才的流失、学科专业课程基础设施的老化,一个优势的学科专业、一门优秀的课程也有可能变成一个弱势的学科专业课程,如果不及时发现,就得不到重点建设和投入,从而赶不上社会经济对学科专业建设的变化与要求,因此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自我评估的长效机制,使自我评估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天然的联系,两者的良性互动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两者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大多数院校提高办学水平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作为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更需要建立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协同的新模式,进而实现该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目标。 (责编:贾伟)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郑州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 提要 郑州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的培养同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以培育具有“企业家潜质”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创业型复合人才为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进行详细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郑州大学管理工程系承担着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的任务,遵循国家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河南省情,充分发挥郑州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以“创建一流大学、培育创新型人才,立足河南,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科技支持”为目标追求、教育理念和服务定位,通过“基本知识+专业特色+创业精神”的教育方式,确立了以培养具有企业家潜质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培养模式。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 郑州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将以扎实的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紧密结合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郑州大学的综合资源和良好声誉,突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在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业特色,实现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上创新和突破,培育能够满足河南及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企业家潜质”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创业型复合人才。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的定位 1、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复合型创业人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创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口文/李冰多。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融合了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因此在人才培养工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创业精神和企业家潜质,培育复合型的创业人才。 2、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复合创业人才。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而管理能力是一项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等特点很明显的复合能力,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与生产相结合、设计与操作相结合。在注重学生全面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同时,需要注重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专业性、创新性、创业性复合型人才。专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各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基本实验和实践技能。创新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精神。创业性是指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要求具备创业意识、开拓能力,具有拼搏、冒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学生的情感、道德、艺术、体格、事业心、行动力、执行力等综合素质,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等,事实上都是创业素质的培养。 郑州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的“211工程”高校,有责任加快培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复合型创业人才。郑州大学“企业家潜质创业人才培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建立,不仅能够培养大量具有企业家潜质的优秀创业人才,满足河南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人才需求,而且其研究教学成果与教学实践还能够为其他学科和高校提供示范。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化、教学实训企业化。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大量的实验实习环节搬到实践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人员作指导老师,一方面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切身体验到一个管理者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优秀员工应具备的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潜移默化,完成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的企业管理者素质和创业精神培养。 2、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特色突出化、创业方向多元化。根据对河南及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分析,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对工业工程、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5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创业教学模块融合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重点培养学生从工业工程、煤矿物流、运输物流、信息管理、网上营销、项目管理等几个方向突破,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创业人才。 3、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实践化、实践教学岗位化。充分利用教学基地打造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型”教师,进而改进教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创业、经营管理等密切联系,教材内容与岗位(职位)管理实践相互融合。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前加入教师们的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带动和促进创新创业型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部分由学生、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完成的课题获得了省市创新大奖,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4、教学方法创新――授课形式多样化、学生体验主导化。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专业教师采用“学生体验主导”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通过软件模拟、企业场景模拟、企业运作模拟、企业角色模拟等形式,将创业教育与科学知识、管理能力相互渗透。尤其是案例教学形式多样,如教师案例讲授和分析讨论、实验室模拟案例训练、学生不同企业角色的扮演和体验、企业家真实案例剖析,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的激情得到了显著提高。 5、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请进来、产学互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业教育,不仅要充分发挥校内优势,更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注重打造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型”师资队伍。本着“走出去、请进来”原则,学院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将科研应用于实践,或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到企业兼职,然后再反过来充实和丰富教学。另外,一如既往地聘请校外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到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讲座,与学生对话、沟通和交流,用他们创业成功的生动案例,启发和鼓舞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6、教学管理创新――教学管理服务化、评估反馈循环化。将学生和教师的组织与管理与教学评估反馈紧密结合,转变教学的“管理”功能,增强教学管理的“服务”功能,形成“计划一执行一评估一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在总结经验、剖析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 实验区建设将形成郑州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建成河南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并在全国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同类型高校尤其是中部高校 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将通过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规范和制度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设立创业创新学分、开展创业诚信教育,努力使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最终实现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上创新和突破。具体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如下: 1、制订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将采用渗透模式,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调整完善,设置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有关的内容和知识渗透在相应的专业教学内容中,这样既不打乱原有的教学计划和秩序,又通过专业教育的渗透,丰富学生创业知识。将《创业学》列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各专业的必修课,增设与创业学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如创业与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注册与登记、工商行政法律法规等课程,给各专业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系统学习创业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 2、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师资队伍是保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根据目前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构成要素应当多元化,既包括学校“双师型”的教师,也包括校外的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成功的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等。因此,一方面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密切联系,聘请一些在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专题演讲和培训,介绍创业经验与教训,以现身说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接受创业观念,具备创业教育的知识,并且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目前,已经有多位老师创业成功或在大型企业兼职。 3、科研创新促进创业创新教学。实行科研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创新教学与专业建设。在创业创新专业建设过程中,将在成立管理工程研究所、控制与决策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等的基础上,适时成立工业工程研究所、物流工程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努力开展对外服务,为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提供机会,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转化为创业创新教学内容,达到科研、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院系将继续对教师高层次的创业创新科研成果进行奖励。 4、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管理理论教学是先导和基础,案例教学是深化、继承和发展;理论教学显得枯燥乏味,而案例教学则显得生动形象。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有利于其创业思想和能力表达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企业家创业真实案例的剖析,学生们不同企业角色的扮演和体验,教师案例讲授和分析讨论,实验室模拟案例训练,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对比等。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成就感、创新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的激情得到了显著提高。 5、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建设。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须通过演示、操作、仿真、模拟等实训过程(如ERP沙盘推演、系统分析与仿真、模拟决策与经营等),学生们才能够领悟其中的要义和诀窍,才能够把握现代管理的要领,才能够更快地成长为合格的企业管理人才。目前,正积极筹资进行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的二期工程建设,加强和完善管理实训实验。同时,将不断改进与更新实验项目,开发创业创新实验项目,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由验证性实验向学生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创业创新性实验转变,提高学生们的运作实务、操作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 6、加强创业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一批校外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实际的训练和演习场所。在已经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亚洲最大客车生产企业)、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最大皮卡车生产企业)、中国一拖集团公司(中国最大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许继电气集团公司(中国最大继电产品生产企业)、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郑卅『白鸽集团公司(中国三大磨料生产企业)、河南省豫鑫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物流实验基地,4A级物流企业)、河南长通物流有限公司(4A级物流企业)、双汇股份发展有限公司、平煤集团、永煤集团、瑞贝卡发制品集团、黄河模具股份有限公司、郑州金蝶软件有限公司、中华粮网、商都信息港、河南思达超市配送中心、河南建业集团、河南龙湖置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实习基地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密切同实习基地的关系,通过共同开发实验、共同指导实验、企校合作建设实验室等方式,提高同管理科学与工程实习基地的合作深度与合作水平,满足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创业创新的实习实训要求,并通过实习实践,激发同学们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7、开展不同层次虚拟创业活动。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特点,定期组织专题创业设计方案大赛,如人因工程方案设计、校园超市配送方案设计、物流规划设计大赛、电子商务竞技大赛、广告策划大赛、公共策划大赛、社团立项大赛、企业管理软件大赛、旅游线路创新大赛、薪酬设计方案比赛、模拟期货贸易等活动。通过虚拟创业活动,使学生在大学校园这个“微缩”社会环境中得到创业锻炼。 8、建立创业孵化器(实验室)。争取政府、风险投资商和学校资金,建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孵化器(实验室),对其实行“院领导一主管教师一创业小组负责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院领导从总体上负责孵化器(实验室)的发展方向,提供创业基金和各种资源,为孵化器(实验室)的发展搭建沟通平台;主管教师负责指导创业小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适时解决学生在创业学习中的种种难题;创业小组负责人负责小组的学习和日常事务管理。同时,注意形成梯队,每年在新生中招收有热情和潜质高的学生进入创业小组,保证孵化器(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结合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创办管理科学与工程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 9、设立“创业创新学分”,鼓励创造发明。结合学校出台的《郑州大学创业创新学分制度实施办法》,学院正在制定本院的实施细则,授予创业创新学分的成果范围包括各类竞赛奖励、公开发表的作品、教学、科研成果、进行创新性实验、发明创造、人文实践成果等。鼓励学位论文、毕业论文采取提交企业案例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富有创意的“创业计划书”、“商业策划书’’等方式完成,由企业家、学科专家、教师参与考评。创业创新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将被列入奖学金、三好学生评比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有关条款。 管理科学与工程论文:影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因素分析 【摘要】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现状进行了剖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该专业研究生科研实践水平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增强操作实践能力的途径;提出了加强实践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影响因素;实践能力 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硕士研究生大多书本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从而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研究生实践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离校后两个方面。在校期间的表现为:参与科研训练的时间不够,科研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毕业工作后的表现为:缺乏独立工作能力,缺乏直接上岗的能力[1]。本文主要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结合该专业培养现状,分析造成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增强研究生操作实践能力的途径,以期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其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下面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际,从课程学习、实践活动、论文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这四个方面说明该专业培养现状。 1、课程学习方面 研究生所修课程主要分为:学位课、限选课、任选课,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如表1所示。学位课主要包括英语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共计12门,占课程数量的54%,大约590学时,占学时的76%。限选课主要包括实验、文献阅读、科研学术活动和体育等,共计6门,占课程数量的27%,约80学时,占学时的11%。任选课共计3至4门,占课程数量的19%,约106学时,占学时的13%。任选课数量根据课程所占学分不同而略有差异。导师可以根据方向指导研究生在全校范围选择适合的任选课课程,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限选课中,科研实践、学术活动和专业文献阅读这3门没有硬性学时要求。为了避免数据失实,没有在学时比较中计算。 2、学术交流方面 学院会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和企业家举办讲座、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除了可以参加管理类的学术交流活动之外,还有少数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国外大学的交流培养。 3、论文研究 主要是导师一人指导的专业式培养方式,学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加以培养。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导师是其他学院教师或外聘导师。这部分研究生一般会在做论文之前更多的接触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领域,为今后工作或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这些导师具备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雄厚基础,具有在此基础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特长,但他们不可能精通每门学科,不一定对管理学科熟悉[2]。这往往会导致研究生对管理学科理解不深,失去了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意义。 4、实践活动 绝大多数研究生主要是科研实践,参与由导师指导的理论研究等活动。有少数研究生参与了企业实习,对于全日制统招研究生有这种实践经历的机会并不多。在研究生期间能接触企业中的实务,有助于了解企业的运转、人员层次结构、规章制度等诸多在学校里接触不到的信息。这对于管理类的研究生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这种培养机制也存在很多问题。研究生培养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课程学习、实践活动、论文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都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产生创新思想的基础。企业并不能完全提供这些途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企业中实习更多的是根据企业需要完成任务,这种完成任务的过程往往和学校的培养过程存在差异,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不一定能学以致用,因而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其次,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机构,学术氛围不强,很难提供学术交流的条件。而在企业实习一般要求按时上下班,研究生也没有时间参加学校的学术交流活动。企业这种时间和任务的硬性规定也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到研究生的论文研究。 学院目前采取的是参加过实习的研究生,其学位论文必须在答辩前进行盲审。以此来保证培养质量,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培养机制的问题。 二、造成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和质量评价体系都是在培养学术性研究人才的指导思想下构建的。由于近年来社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应随着社会需求进行调整,随着研究生毕业去向的变化而改进。针对在校学习期间的科研实践能力和毕业离校后操作实践能力的情况,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衡量科研实践能力的主要标准是情况。在做论文的过程中,作者认为性别、导师、学位成绩、本科专业、是否保研这些因素与论文成果可能有关。为了找出各种因素与情况的关系,作者将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近4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数据做出分析。 论文成果评价是以核心期刊数和学文论文是否优秀来综合考虑的,具体评价方式为:核心期刊的发表篇数作为小论文的得分,此得分加上学位论文评分即为总得分。学位论文获学校优秀论文为2分,学院优秀为1分。性别1表示男,2表示女。导师1表示本院导师,0表示外聘导师。学位成绩为学位成绩的平均值。本科专业1表示本课所学为相关专业,0表示所学为非相关专业。保研1表示保研,0表示考研。(具体统计数据表请参见文章最后的附表) 使用Minnitab15中的Logistic回归来分析数据,结果如表2: 其中,导师是否本院的系数-1.13233绝对值最大。这一系数表明其它协变量及因子保持恒定,当导师为本院(值为1)与导师非本院(值为0)相比时,累积论文水平概率的Logit变化的估计。由于估计系数的p值为0.016<0.05,因此有足够证据可以断定导师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系数为负且优势比小于1,表明若导师为本院,其学生的论文水平低的概率就比较小。 性别的系数-0.869542相对其它因素的系数的绝对值也比较大,说明这一因素可能对论文水平也有显著影响。但由于估计系数的p值为0.061>0.05,因此没有足够证据断定性别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其他因素系数绝对值较小,且p值较大,因此没有足够证据断定这些因素显著影响论文水平。 G=11.116且p值为0.049<0.05,表明有足够证据断定至少有一个估计系数不等于零。 由以上分析表明导师对论文水平的影响最大,可以从以下角度解释这种影响:本院导师有更多精力来指导和督促学生;而外聘导师大多是兼职,虽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颇有造诣,但在指导和督促学生做论文的方面没有更多精力,倘若学生自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科研水平往往不尽如人意。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只是在上述因素中做出的判断,有可能因为其它不能量化的因素未加考虑而做出与实际有偏差的估计。 对于操作实践能力欠缺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中实践型的课程偏少、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偏多 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学习中,主要以传统的老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缺乏调动学生的主动发现探索问题的方式,课程中有实践活动的也不多。从表1中不难看出学位课在课程学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总共需要590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76%。在这些课程中数学英语等基础性课程占到了452学时,约占总学时的58%;专业基础课只占138个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8%,这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来说补强专业知识还要花不少精力。而限选课和任选课的学时就更少。专门的实验课程只有一门,而且仅有40学时,仅有总学时的5%。所以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践能力的指导和培养是导致研究生操作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2.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偏重理论,缺乏实际运用的研究 在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时,采取的模式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的。对于社会上的多层次需求来说,这种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有一定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研究生培养过程主要是一种研究型培养模式,即在本科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相关课程的深度学习,在一定的方向上做理论研究,大量的研究生在毕业后并不从事理论的研究工作而是面临实际的运用,因此这种培养模式往往会导致理论研究与工作实际脱离[3]。下面结合近两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来做进一步说明和分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届毕业生去企业工作的研究生占有很大比例,而在高校、研究所和读博继续深造的人数并不多。这种毕业生去向情况在近期很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如果依旧按照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进行研究生教育,显然不能满足一些企业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需求。 3.管理科学与工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具体实践活动难于操作 管理学是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加的学科门类,是现有学科设立最晚的一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属于交叉学科,其覆盖面广,包含了资源优化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不确定性决策研究和项目管理等众多研究领域。学科特点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4]。虽然该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但在教学中却有许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困难。 首先,管理学作为偏重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进行实践的可操作性比起工科专业要差很多。实践的形式更多的是案例分析之类,而分析结果又不可能在实际中检验。因为即使企业有需求,也不会请没有相关行业背景且缺乏实际经验的学生来做相关项目。 其次,学科研究的问题多涉及企业核心信息,如资源、组织结构等;研究生即使在企业进行实习也很难短时间了解,所以更不用谈把握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改进了。这也是造成理论难以联系实践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方面可适当根据以往研究生去向来适度调整,结合专业需要加强应用软件学习。加强软件学习不仅有利于加强研究生软件使用方面的技能,而且还可以借助软件来增强本学科知识应用能力。譬如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的课程中,使用Flexism软件平台。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和现场设施模拟,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活动和供应链运行过程的虚拟环境里中,参与供应链设施规划与设计,从而产生企业物流和供应链运行的真实感觉,增进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借助软件平台,在接触不到实际环境的情况下,能较大限度的令学生接触相关行业、参与相应流程。 在平时学习中研究生应多使用一些办公软件和专业性工具软件。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多介绍些与之相关的国内外应用软件,教学过程尽力做到使学生在理解专业知识原理的基础上,能应用软件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教学方面,还要重视学术交流在培养实践能力的作用。学术交流不应仅仅是讲座报告这样的信息单项传播形式,还要考虑增加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专业内部进行交流,可以集中起来,每人各自谈研究过程中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其他人补充或提问。这样不仅有学术探讨,还能开阔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培养模式,规范实习制度 在培养模式方面,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可以探索教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由导师和相关学科的教师联合指导培养,可以使学生不局限于某一导师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了解并运用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2]。从而更好的处理外聘导师指导时间不足的问题。有条件还可以请企业中的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指导,这也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习方面,关键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完善参加实习活动的制度,规范参加实习的研究生和实习企业的行为。实践活动可以借鉴校企联合培养的实现方式,例如签订实习合同。明确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目标,以便使实践活动有章可循,从而保证培养质量。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建议 摘要:分析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现状,提出应对措施.给水利工作者们一点启发. 关键词:质量管理 现状 建议 1. 前言 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诸如:电灌站、小农水护岸、倒虹吸、渠系、堤防建设等,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水利工程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 2.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2.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2.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3. 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3.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3.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3.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 3.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4.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基层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4.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基层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村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4.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 基层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4.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 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4.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4.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5.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 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 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 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议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县(区)以下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纵”即自始至终,“横”即全面覆盖,不能因小而不为。县(区)级水利部门因处特殊位置,兼有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需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 质量保证体系 建议 县(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水利工程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 1.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1.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1.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1.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2. 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2.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2.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本重。 2.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3.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3.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3.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 县(区)级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 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3.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3.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4.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 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 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 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一、为加强我公司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质量管理,特制定此制度,由2011年9月9日起实行。 二、本公司的安全技术防范工程之质量管理工作由总经理直接领导,具体负责部门为工程技术部,其他部门进行配合。 三、本公司安防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设计方案的质量管理; 2.器材与材料的质量管理; 3.工程实施的质量管理; 4.系统维护及维修保养的质量管理。 四、设计方案的质量管理 1.设计方案的质量管理工作,由工程技术部负责实施,其他相关部门配合。 2.设计质量保证体系: 3.设计前业务人员应该提交尽可能详尽的设计委托书,使得设计人员清楚明白用户的需求、现场条件以及设计目标。有可能的情况下,还应与设计人员一起实地考察现场,与用户深入沟通,确保设计的工程方案可以达到用户的要求。 4.设计人员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系统方案,必须符合建设单位的使用要求,可以达到国定相关规定的检验要求。 5.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专业器材必须是通过公安部门检测的持有生产许可证的合格产品。 五、器材与材料的质量管理 1.建立供应商档案,包括:所代物资的资质证明、合格证、检验试验报告、价格、功能、质量等有关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立供应商信息档案。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2.采购部必须确保采购的器材与材料符合工程需要,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技防工程专用的专业器材必须选用通过公安部门检测的合格产品。 3.工程技术部必须对采购回来的器材和设备进行质量把关,对主机等关键设备必须要检查合格后才能送往工地现场调试。 4.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规定,按质、按时、按期采购材料设备,保障按质、按量、按时供应到施工现场。做到材料、设备质量证明文件的收集,并保证真实、齐全、完整与工程施工同步。 六、工程实施的质量管理 1.工程技术部在工程开工前,设计人员必须将技术交底卡提前交给施工班组的负责人,明确相关工程质量与技术要求。 2.施工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 gb50348-XX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a308—XX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t74—XX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ga/t75—19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70—XX安全防范工程费用预算编制办法 ga/t367—XX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368—XX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ga/t394—XX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ga/t269—XX黑白可视对讲系统 ga/t72—1994楼寓对讲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 ga38—XX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16676—1996银行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3.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4.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狠抓工程质量,落实设计方案中的各项质量要求,以确保没有工程质量隐患。 5.所有线材及材料必须经过现场检测后才能入管布线,不能达到使用要求的、有故障隐患的材料绝对不可以勉强使用。 6.布线工程完成后,必须经过检测后才可以通电试机。不能通过检测的必须找出原因,排除后才能通电试机。 7.调试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测试,确保将合格的系统交付给用户使用,未能通过的项目,必须与设计人员一起找出原因所在,排除后再行检测,通过后才可以投入试运行。 8.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记录,为以后的系统维护工作打好基础。 七、系统维护及维修保养的质量管理 1.工程完成后,售后服务部必须协同工程技术部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交接工作。 2.建立系统维护工作档案,按照公司的其他相关规定,落实好系统维护的日常例行工作,强化各种周期性的例行检查。 3.建立维修工作记录卡,按照公司制定的相关措施,保障维修保养工作的高效运作。 4.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落实保修工作,可尽量减少由于保修工作对用户所造成的不便。 八、以上各项系统质量管理制度,如有不明确之处,由工程技术部负责解释。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在中国经济这个大舞台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建筑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我一再给离校前的准建筑人传递这样一种思想:工程质量是建设工程的生命,也是建筑业永恒的主题。当前,虽然从政府建设部门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工程质量问题都比较重视,但在建设项目质量控制和决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偏见。我把我的一点思考写在这里: 一、注重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忽视设计质量监督。 大多数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认为,施工质量应当是工程结构实体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各工序流程,此种做法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种意识在质量管理及隐患造成根源上产生了明显错误。众所周知,设计院设计图纸时大多考虑了建筑外观造型、结构形式新颖等因素,考虑地区环境差异、抗震构造、施工条件限制和整改难度等则相对较少。加上在施工过程中变更核定单手续出具也较繁琐,由此给工程质量和后期整改埋下了不少隐患。鉴于此,有关部门及单位应当加强图纸会审和工程设计方案的招投标工作,使其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 二、注重土建工程质量,忽视配套设施及设备的质量。 在政府部门组织的质量审查及竣工验收中,问题整改通知多集中在土建方面,对水、暖、电、智能、电梯、防火、卫生、设备等配套设施检查力度较小,容易忽略相关问题,施工方容易蒙混过关,例如:水压小而导致供应不足、流水不畅管路不通、电线超负荷工作寿命短、窗密封性差漏风漏雨或保温隔声性能不好等这些问题给业主及后期建筑使用者使用带来极大不便。因而,要保证整个工程质量,加强对非主体专业工程的质量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注重工程表面质量,忽视隐蔽工程质量。 一般工地检查质量、评估工程、竣工验收和用户反馈意见等,往往偏重于外露的质量问题,对隐蔽工程的质量问题,如:钢筋间距均匀性、搭接绑扎质量、焊接接头质量、砼保护层厚度控制、砼浇筑密实度等都比较容易忽视。再加上现场管理人员质量责任意识不强,知识水平较低等因素,造成某些表面质量不错且深受好评的工程,实际还存在着砼强度不足、钢筋废料充数、主筋位移导致砼保护层增大或减小、设备启动困难或耐久性差、防水材料不防水或过早老化剥落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隐蔽工程质量问题的监督和检查。这就需要甲方、施工、监理做好协调配合隐蔽工程报检及技术交底、签字验收、资料整理审查等工作;监理旁站跟踪、督促整改、严格管理,把由隐蔽不合格引发的质量隐患彻底消灭。 四、注重施工阶段现场质量管理,忽视工序进行前的准备工作管理。 施工过程中往往盲目急切追求节省工期和人员配置开销,而导致在管理结构体系上遗留下监督某些必要工作进展情况的严重空缺,例如:材料供给速度缓慢、送检及报告出具不及时、机具未提前检修而故障频繁出现、设计变更或技术核定单签字盖章迟缓、必要的安全设施配置、各工种同时操作干扰而发生矛盾纠纷等。这些都源自于对工序进行前可能出现的问题预料考虑不全面,反而造成窝工、怠工和人员、材料、机具、资金的不必要浪费,延误了正常施工进度。可见,加强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前提。 五、注重单位工程质量及施工进度,忽视整体效率 在实践中,有的开发商为避免工期拖延尽早回收资金,通常要求施工单位几个班组轮流作业,加班加点,最终虽然较快地完成了单位工程并尽早的完成了相关后续手续,但由于其他相关配套工程来不及施工,许多遗留问题暂时不能处理解决,使用户虽已缴纳足够房款却迟迟不能入住,例如:主体外围工程与附属工程计划相互不配合、资金到位不及时或数量较少而中途停工、装饰设计图纸和变更不确定、管网(给排水、供热、弱电)不完善、道路不畅通及供水电不及时等。只有当这些相关计划在时间上取得协调,资源上获得平衡,符合工程开展的逻辑顺序,才有可能实现项目的整体效率。由此可见,重视个体计划质量及施工进度固然重要,但更要重视整体效率。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应从开工前期逐项进行控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握关口,把容易忽视与注重的几方面问题相协调配合,以确保完成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建设工程项目。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议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建筑行业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是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了一定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如何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成为了建筑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概述 施工技术和管理包含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的实施以及施工工艺的控制,在具体实践中,应密切结合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技术可行,能够解决施工难题,另一方面要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经济合理,降低整个施工成本。但是,建筑项目质量管理需要一定代价,要平衡与进度和成本的关系。项目质量保证是确保最终工程质量的一系列活动;项目质量控制是确保最终工程满足要求系列活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如何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事关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为建筑施工单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施工单位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工程技术的优化管理水平作为施工单位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就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在当今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今天,施工单位技术管理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就成为制约施工单位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因素。 2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行业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建筑行业工程的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安全、企业的经营效益都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直接的关系,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还存在许多的不足:①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都减少了建筑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和质量,仅仅为了节约人员开支。②管理制度深入性不足。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在各建筑单位中就只是一纸空文,因为这些制度都是由一些著名的建筑行业专家等共同研究制定的,他们并不能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进度控制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工程建设项目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的重要部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施工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所以,质量控制在施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工程建设必须依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有关标准,对可行研究、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地控制,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对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都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有关合同文件执行,才能在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 3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3.1 制度上加强对人的管理和控制 人的管理必须体现在制度上,对于建筑施工质量而言,人的因素贯穿到每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如:①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其有直接的关系。②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进行科学施工,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要求。③施工队或班组人员。施工队或班组人员要能正确领会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施工要求和设计意图,因为是建筑工程的具体操作者,就更要按照原则科学的施工。 3.2 首先必须控制工序的质量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要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是否达到有关质量标准,因为建筑施工项目一般是分阶段进行,分阶段验收,而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二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严格遵守工艺规程。②控制工序活动中的各种关联因素。③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所以,必须层层把关,对质量状况了如指掌,加强质量检验工作。 3.3 加快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当今社会,工程施工技术飞速发展,因此施工单位就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通过学习新兴的施工技术掌握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重心。针对当前国际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理念的现状以及施工单位对节能环保施工技术的要求,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快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学习力度,以提高施工单位综合市场竞争能力为基础,将技术优化管理工作开展好,为技术优化管理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理念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常常忽略掉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比较多提到的是其理念的表面层析内容。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来说,只注重表面工作,忽略实质的工作,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工作就迫在眉睫了,不过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不是重新创造出一种管理理念,还是在原有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加以改善,填充一些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并且,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一定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逐步地建立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但这个过程创新发展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4 结束语 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我们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才能实现向管理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使企业走上质量效益的轨道。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谈公路工程质量管理 质量是公路工程永恒的主题。在公路建设中,施工单位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证对工程质量常抓不懈。下面结合威乌高速公路辛邓段三合同段工程质量管理的做法谈一下本人的几点体会。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工程质量检测手段 为了搞好质量管理,我项目部从组织、人员、制度三个方面抓起,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项目经理部设总工,负责全段技术管理和质量工作,并兼任督导;工程部负责全段质量检验和技术管理工作,下设测量、试验、质检三个班组,具体负责本工区质量控制、检查和验收工作。各部人员严格执行本岗位职责,严格执行项目部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体系,对整体质量实行全方位的控制。 在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质量检测手段,主要做法是: 1.开工前,依据《合同文件》制订各项工序德操作细则,明确各施工工序、各项技术指标的允许误差、检测频率和方法。 2.制定了工序间的交接验收办法和奖惩措施。如水泥碎石完成后15天内,对其段落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符合要求的认真清扫、冲洗,做沥青封层。不符合要求的进行处理,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3.加强对原材料的控制与检测。所有原材料进场前一律经过取样检验,必须由试验室主任和质检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场。进料过程中随时抽检。拌和场所进砂石料严格分类堆放,并备有苫布覆盖。 4.加强对施工工艺操作过程的控制与检测。如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根据规范要求,在拌和站和摊铺现场设专人负责沥青混合料质量。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碾压完成后,按规范要求对其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并及时填写各项检测记录和原始记录。尤其是现场对基层和面层平整度的检测,由3米直尺改为6米直尺逐一检测。 5.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提高施工质量水准。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加强工程质量的检测,几年来,我公司先后从国外专门引进了摊铺机、压路机、沥青拌和机、平地机、灰土拌和机、全站仪、多功能击实仪、自动控温沥青混合料拌和机、连续式路面平整度仪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施工设备,从而为提高和保证施工质量创造了条件。 二、把施工管理重点放到第一线,特别是抓好工序管理 1.要求各级技术干部现场盯岗。在施工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坚持现场办公。提出工程技术人员不盯施工现场就等于脱岗。关键工序开工前,必须有项目经理部总工、部门技术负责人在现场。各级领导死盯现场,与职工同甘共苦,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把工序管理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一环来抓。主要做法是: (1)坚持开工前进行技术交底。在各分项工程开工前,由总工程师及部门负责人向工长及施工人员、机械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详细讲述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技术标准及质量保证措施,使所有参加施工人员做到底码清楚。 (2)加强现场工序管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各关键工序设置盯岗主任,各工序均设置岗位职责牌。牌子写着负责施工的工序、工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工长的姓名,各级领导到现场后一看就知道是谁在这里干的活。通过设置岗位职责牌,增强了每位职工的责任心。 (3)合理安排工序顺序,文明施工,减少污染。各工序实行流水作业。每道工序施工完,不给下道工序留有尾巴,施工现场始终保持干净整洁。附属工程,如安装路缘石、浆砌工程及通讯管道安装,必须采取防污染措施。 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实施规范化的质量管理 为确保高速公路创精品工程目标的实现,我们坚持在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实施规范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上下功夫。 1.根据工程技术要求,都制定一部创精品工程实施方案,将此方案发放到全体技术干部和施工人员手中,使大家对各项奋斗—目标心中有数。 2.要求工程主要质量指标合格率达到95%以上,均比业主规范要求高出一个档次,一般指标达到90%以上。表面层平整度用平整度仪检测,标准偏差小于0.6mm的路段达到90%以上。工程内在质量要做到全部合格,优良品率95%以上,外观工程质量做到整洁平顺,线面规范,界面分明。 3.坚持质量检查制度。项目经理部每月定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查,每次检查结果通报,并与奖惩挂钩。处每月进行二次质量检查。做到施工过程中工序、班组间的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对重点部位、关键工序建立质量管理点,设立质量专管人员。 4.为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对关键岗位、关键工种在奖金分配上进行大幅度倾斜。为执行质量否决权制度,从综合奖中抽出50%奖金实行单独工程质量奖,每月由总工根据当月质量检查结果发放。对是否达到质量标准的工程制定出具体、详细的内容,如:下道工序交接不能通过验收的施工段;上级领导、监理认为不满意,并指出具体缺点的施工段;不能文明施工、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施工段;免发班组主要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者的质量奖。 四、注重质量动态宣传 首先,从质量 教育 人手,把“质量第一”的观点溶化到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中,让职工们认识到质量问题不仅是 经济 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公司的前途和 发展 。第二,利用多种形式搞好质量宣传。每周利用学习日组织职工学习质量管理知识。利用黑板报、《施工简报》对身边的质量问题及时宣传报道,在职工驻地、工作现场制做了质量宣传标语。第三,开展评选“质量优胜班组”流动红旗活动,每月一次;开展评选“十佳质量标兵”和“质量管理积极分子”活动。对“十佳质量标兵”、“质量积极分子”给予奖励。第五,项目经理部、处定期召开质量讨论会,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研讨。通过参观、学习、宣传,提高了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 通过我们在施工中制定的一些强有力的质量保证措施,质量上层层有人抓,责任明确,使得整个工程质量处于受控制状态,工程质量合格率保证在95%以上,整体工程质量受到了业主的好评。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统计方法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质量管理是20世纪30年展起来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而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是利用统计学中的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质量管理中产品生产的抽样检验,通过研究样本质量特性的分布规律分析和推断过程质量的变化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就是统计分析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事后控制的质量把关的质量控制方式。数理统计是质量管理的工具,为质量管理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我们在施工中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如下几种;直方图法,排列图法,管理图法,分布图法,检查表法,以及人们依据数理统计原理所创立的分层法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我们最常用的统计方法。它的应用从材料采购开始到工程设备试运行结束贯穿着施工的全过程。 一、当我们签订合同后就确定了我们的质量的承诺的开始 合同文件中质量的要求,就是我们施工必须达到的质量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从原材料,设备,构件的采购,制作必须达到合同的质量要求,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分这样几个方面。原材料的检验通常我们采用抽样法,构件,备件采用直方图法,检测误差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以此推断批次质量是否合格,这是施工准备阶段对原材料,构件,设备的采购和进入现场的通常检测方法,他比较传统的检测方法更科学合理。 二、施工生产阶段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 施工阶段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是产品质量控制的事中控制阶段,它包括产品质量的生产者自控和管理人员的监控两个部分,主要使用的统计方法有分层法,直方图法,管理图法、分布图法、检查表法、因果分析法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将生产过程中质量形成的统计信息及时完整详尽地反馈到生产管理层面,有利于管理者及时的掌握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是否受控,并根据产品质量变化的趋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达到控制生产质量的目的。 三、统计方法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分析层法的应用就是对在结构件制作过程中,产品焊缝的质量问题,由于焊缝质量不合格,形成的原因很多,他是由不同的班组、不同的焊工、在同一个构件上所形成的不合格的焊缝,采用这种分门别类的方法进行分析,以便准确有效的找出问题及原因所在。 2、排列图的应用方法就是在模板支护安装过程中,通过抽样检查或检验试验所得到的质量问题、偏差、缺陷、不合格等数据,以及造成质量问题原因的分析统计数据,可以主次分明的直观的找出重要的质量问题和次要的质量问题,根据巴雷特的分析法的要求,将其中的问题出现的频率累计为80%的定为a类问题,即主要问题;将问题累计频率10%而问题所占比重相对重要的问题为b类问题,及次要问题,也作为重点管理,而将其与所有问题定义为c类问题,即一般问题,安装常规适当管理。 3、直方图法的应用就是整理统计数据,了解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即统计数据集中离散状况,从中掌握整理能力状态,观察分析生产过程,质量是否处于正常、稳定和受控状态,以及质量水平,是否保持在公差允许范围内,例如:在起重设备安装过程中,每个螺丝的扭矩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在鞍钢ccpp锅炉热交换器模块安装中,每个模块间距的误差等等。通过直方图来观察数据的分布状况,如果直方图成正态分布,反应生产过程质量处于正常稳定状态。数理统计分析证明,当随机抽样方案样本数量足够大时,在生产能力处于正常稳定状态,质量特性检测数据的结果趋于正态分布。当直方图成偏态分布时,如折齿型:它出现的质量问题是质量特性分布偏下限,易出现不合格,在管理上必须提高总体能力。缓坡型:它出现的质量问题是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宽度边界达到质量标准的上下界限,其质量能力处于临界状态,容易出现不合格,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孤岛型:它出现的质量问题是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居中,且边界与质量标准的上下界限有较大的距离,说明质量太高,已经超出了设计的要求,这种情况的出现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经济投入不是非常高,是可以采用的, 否则就不能采用这种安装方法。双峰型、峭壁性:它出现的质量问题是质量特性数据的分布均已出现超出技术质量标准的上下限,这些数据说明安装工程中存在质量不合格问题,需要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误差。4、因果分析图法的应用,就是最常用,最实用的分析方法,常用于全面质量管理的qc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它是70年代在日本最先开始的,它的形式很像60年代我们鞍钢的王崇伦创立的“三结合技术小组”,它以课题小组的形式,针对一个问题,一个质量特性,以小组人员为主,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技术人员参加,集思广益,共同分析,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中选出1—5个项多数人达成共识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设备安装等施工中,针对出现的某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人,机料,法,环等5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 交工验收阶段,是属于事后控制阶段 这个阶段对于基础施工,如厂房结构,厂房基础的验收一般在分项工程的对质量批的检验采用抽样检测。而机电安装工程的交工验收者是联动试车的方式,这时候一般出现的问题不多,但原因一般都很复杂,所以这时候最好的分析解决的方法最好是用因果分析。 将数理统计方法应用到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中,能够起到效能增倍器的作用,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飞跃。但在现场施工质量的管理的应用却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业务人员的水平的又待提高,而最重要的是领导者的重视。目前的现状是,在整个施工队都没有专业统计人员,统计工作由核算会计兼任,现有的统计工作就是整理个报表就了事,根本谈不上分析,而项目部里根本就没有统计人员,统计工作就更是滞后。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领导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全称tqc,这个t我们取其中文意义为‘头’,也就是说领导要重视。尤其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领导是项目决策的制定者,作为一个项目的领导者,一定要对统计工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尤其是企业领导要对对统计工作在施工管理中的作用要充分认识,这样才有利于统计工作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视程度,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其次,要提高统计管理工作业务人员的素质,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及在工程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工程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因此,企业必须大力加强统计人员业务水平的培训工作,联系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每隔一定阶段,组织统计人员的培训,以更新知识和概念,提高业务素质,这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统计水平,强化统计的职能以及更好的发挥统计人员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质量统计数据管理和利用的必须要痕迹可追溯性,要建立健全完善统计工作的规章制度,统计数据要来源明确,数据科学,真实可信,使各项统计资料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能正确全面反映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真实情况,并能保持连续性、系统性。同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统计规章也要与时俱进。利用办公设备现代化的设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以及传输的现代化网络系统,并使其程序化,计工作步入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这将会使数据统计工作的速度、准确性有较大提高,避免统计数据的滞后和手工操作的误差,使统计工作能够步入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使公司的项目部、分公司、总公司实现统计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快速传输,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各个项目部的生产质量动态,为管理和决策的正确性,准确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高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从“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论述到教师需站在初学者角度,结合高职学生专业特点,整合教材,因材施教,以若干单元项目为载体,课证结合,引导学生在质疑、合作、探求答案过程中学习实际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非智能因素。最后,结合自身感受,通过该说课设计反思说课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 目前,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课程一体化设计,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各课程改革的重点。因此,有的放矢地选择课程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真正“零距离上岗”的改革趋势促使高职的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发展到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因此,各位教师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就被冲到了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 对此,很多院校都在借助大力推行说课的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改良教学方式、反思教学过程。这对于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教师都曾有过说课经验,但是如何做到“新颖”、“层次分明而不冗长”,达到预期效果却不容易。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说课策略的了解,说课变成“念课”。在说课过程中,说课者花大量精力准备好的精美多媒体,却成为对照多媒体一字不落地念下来,使得本应生动有趣的说课流于形式,枯燥而乏味。笔者拟通过在校级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建设法规》课程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说课设计,并结合说课过程中一些感悟,探讨说课的设计策略。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课程说课设计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从三方面进行,分别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笔者站在初学者也就是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这替代了以往“教什么”、“怎么教”的思考模式。 (一)为什么学——“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在初学任何一门课程前首先要告诉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授课班级学生专业(如工程造价)特点,在第一堂课上课之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学习,应该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许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都有今后考取注册造价工程师的想法,“建筑工程相关法规”正是必考内容,或者即使没有考证想法,但对于学习工程的学生而言,树立基本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意识,对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是有益的。 (二)学什么——“以法条为依据,考证为框架” 教材目前,我们使用的是王立久主编的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面向的是本科院校学生,教材偏重理论介绍,比较抽象,全书基本没有相应案例引入,学生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学习,会比较枯燥,学习效率不高。另外,有些知识点高职学生不用涉及过深,根据课时可以简化,如第三章“基本立法与实施”涉及一些基本法律立法程序的内容讲解,就可简化。最后,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可直接删掉。如第四章“基本建设程序”,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已在《监理概论》中系统学习过。但对一些工程中多发、常见的、应该着重掌握的法条与法规,如“建筑法”,教材却涉及不多,或者基本都是纯理论介绍,学习时难以把握,教学内容难以完全满足教学改革需要,因此,必须结合其他教学资料进行授课,方能满足需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正是需要补充的内容。 参考资料首先,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给学生一个在自学过程中自学的工具十分重要,这就是法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法条应该成为学生自学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学习查阅、思考再到合理运用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有很多都指出我们的学生“好用但不经用”,其“好用”得益于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其“不经用”则直接指向了我们的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包括一些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如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毅力等,优点应继续发扬,缺点则需尽快改正。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成为我们课改的终极目标。其次,注册造价工程师考证中有关建设法规考点成为我们另一个重要参考资料。实际上考证中的有关内容,往往是学生今后工作中常常遇见且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关考试内容也是重点、难点内容,若教材中没有涉及相关内容,则其中重要的、自学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就需要作为补充内容进行讲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正是本课程需要补充的重要内容。再次,是来源于网络等媒体的资源。及时将有关最新典型案例介绍给学生,可使建设法规的学习更具时效性,课堂本身也更具趣味性。选择以上三种教学资料的过程,实际就是课证双结合教育的过程,我们称其为“以法条为依据,考证为框架”,这样的学习过程也直接与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挂钩,为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做准备。 教学内容分析无论学习哪一种法律制度,都应该理解该制度的立法宗旨。同样对于本节内容,学生要学会站在一个较高起点,俯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理解立法者规定责任承担的理由,这有利于把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精髓。同时借助若干单元任务,树立“质量与安全是工程第一生命线”的重要意识,整个过程“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也达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接下来就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正是我们教学目的的体现。 (三)怎么学——“以学生为主,以能力为中心” 学情分析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可见我们在学生求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的重要引导作用在于面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但不代表他们本身素质差,笔者认为实际上制约学生发展的最大一个障碍,在于很大一部分人“学习心理不佳”,他们往往从小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高考中失利,因此,很多学生内心不够自信,遇到困难容易怀疑自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同时,这些学生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在前面学习的3个案例教学模块中,已经得到证实,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很好调动起来,参与教学积极性高,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以及归纳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统称为“行动导向法”。行动导向法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协调,这种教学方法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被发扬光大,实际上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learning by doing”,还是我国韦钰女士所提倡的“做中学”都是一个道理,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使得学生从有兴趣学到快乐学,再到最终学有成效。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学习成为一件令人倍感成就的事,此过程中所获得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将令他们受益匪浅。本节课将遵循此种教学方法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1)导入(5分钟)。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关注的是“质量”,实际上无论“质量”抑或是“安全”,背后所承载的都是“宝贵的生命”,本节课将以“对生命的关注”为切入点。这个过程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利用一张张真实的现场图片(如图1所示)介绍案例。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案中人,这样的设身处地,使得学生很快融入到案例中,将案例涉及的一些许可证(如图2所示)展示给学生,借此形成直观认识。(2)热身(8分钟)。采用讨论法,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讨论形成解决思路。对一些疑难之处,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但提示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不给学生任何倾向性意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之后学生归纳自己总结的思考方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分别是主体是否适合、行为是否合法、过程是否妥当,并将学生总结思路进行板书。(3)学生陈述观点(20分钟)。采用归纳法、归谬法,学生向全班展示成果,这个过程有可能会有分歧,但正由于有不同声音,学生才能在相互说服过程中达成一致意见。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道理。整个过程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对于学生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及时给予鼓励。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正确答案。(4)归纳总结(7分钟)。教师将学生若干观点进行总结,并以板书形式归纳、总结。这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知识点的过程。(5)知识迁移运用(5分钟)。学生必须能够将所学灵活运用才能称之为“活”的知识。这实际上是知识迁移过程,在课堂最后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堂课内容,教师布置类似单元任务,并提出下一次单元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后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以成果形式递交。最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行动导向教学法优点在于学生参与性强,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潜能,但这个方法本身比较费时,要求教师掌控课堂能力较强,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能力。 反思说课策略 (一) 调整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正常发挥的前提。由于听课者都是同行甚至还有专家,所以,说课者往往容易紧张,这时要善于调整心态,只要能完全展示自我就可以了。在心态放松的前提之下,才谈得上将精心准备的说课内容自然展示,呈现出精彩的课堂。 (二) 善用多媒体 如果说课可以借助多媒体,当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陈述中借助多媒体视觉冲击,能给听课者很直观的印象,并且可清楚了解说课者整体说课思路。多媒体制作过程中应注意表达要尽可能简洁、直观,不能把讲稿完全罗列,听课者既看不出说课者思路,也容易在视觉上产生疲劳。但同时应该注意,再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配角,真正主角仍然是说课者本人。有很多教师在说课时,往往会局限于多媒体,眼睛不离多媒体的画面,生怕少说了重要的话,却往往忽略了自我展示。在说课中特别要注意不能局限于多媒体,而要做到有的放矢,要与台下听课者之间做到眼神、语言、思想的交流与沟通。 (三) 善于交流 前面我们提到了交流与沟通,说课同样如此。但语言要简单,不要无谓重复,在与台下听课者交流时,主要是向他们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明确教学指导思想;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制定依据;说教学重点、难点,明确教学主攻方向;说教学程序,明确教学结构;说教法、学法,明确学生学习思路。说课活动实质上是同行间的高层次对话,是教学思维的有效碰撞。 (四) 着重于教学策略的阐述 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说课也如此。整个说课过程应该着重于阐述教学策略,如前面提到的“学什么”、“怎么学”两部分,这两部分实际是通过说“教材选择”到“教材整合”,再到“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体现了说课者本人的教学安排过程,也是说课者的教学思路精髓,当然也是说课的重点。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县(区)以下水利水保部门组建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不具备资质。论述了工程质量管理有关规定,指出了基层水利水保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存在问题;建议 县(区)以下水利水保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不具备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不可忽视其质量。水利水保工程质量是对水利水保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 1工程质量管理有关规定 1.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1.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 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1.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 大中型水利水保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水保部门“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实行“六制”管理;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2基层水利水保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 2.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一般多由县(区)级以上生态公司等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水保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同时,基层水利水保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2不具备技术资质,多种职能融于一身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基层水利水保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2.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水保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水保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基层水利水保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水保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传统。 2.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较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水保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根本上缺乏质量监控的思想意识,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3建议 3.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技术能手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水保行业整体人力资源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水保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1-2]。对县(区)现有水利水保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保、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能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水保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他们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其能独当一面。 3.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水保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水保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县(区)级水利水保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水保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 3.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3-4]。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再次,要看工程设计是否变更,规划是否变更,项目设计是否招标,项目实施是否招标,项目监理是否招标。 3.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水保工程与其他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水保阶段、工程经济水利水保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水保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水保建筑也不应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要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水保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水保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4结语 水利水保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4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上级对水利水保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水保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势在必行,小型水利水保也不例外。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水保部门多数集项目申请、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谈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问题 [摘要]“九五”以来,我省的高速公路得到迅速 发展 ,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 质量管理 问题 一、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 企业 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要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 二、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 经济 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例如,安林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安林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 总结 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白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质检站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质检站一次检查不合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 三、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 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质检站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都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 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 四、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 经济 损失。在安林高速公路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紧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五、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 发展 的矛盾结合体。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六、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安林高速公路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安林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地质情况多变,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和损失。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七、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化、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 [摘 要] 工程试验检测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加强工程试验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判断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标准,切实加强试验检测工作对于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及其怎样加强工程试验检测的方法进行简单阐述,努力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让企业注意到工程试验检测的重要性。 [关键词] 试验检测; 工程质量; 必要性; 方法 一个工程的质量对这个工程是否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提高质量的方法之一又是加强工程的试验检测,这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工程质量检测就是充分利用各种物质材料,运用先进设备,采用先进技术通过试验对整个工程进行质量检测,禁止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盲目施工情况的发生。下面将主要针对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进行简要的概括。 1 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用。在对工程实施试验检测的过程中,要想对工程质量做到精确的分析就必定会用到新技术、新设备,所以这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检验工程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先进性,评定所用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以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同时,也利于企业员工自身技能的提高,更加保证工程质量,为推动整个工程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2) 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省原料。借助工程试验这种有效手段,可以充分运用原材料,降低造价成本,科学地对施工过程进行检测,保证质量,以便提高工程进度,为以后创造利润打下可靠的基础。与此同时也为工程的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有助于积累经验,推动新的科学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3) 有利于科学地对工程作出评价,以便查漏补缺。工程试验检测,是一种利用科学技术对工程质量进行评析的有效手段。通过检测,可以科学地评价出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质量的好坏,找出问题可以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保证质量,提高合格率,充分利用原材料,使企业免受不必要的损失。 2 加强工程试验检测的方法途径 根据上面所陈述的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对工程质量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工程试验检测,是工程企业始终探讨的问题,下面根据经验将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 提高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检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顺应现实的需要。工程相关人员要始终树立学习的观念,每个人能否提升自己,关键是看有没有主观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如果有意识地选择相关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研讨,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个人的综合素质一定会有所提高,工程试验也势必有秩序、科学地进行。这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相关工作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培训人员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摆好自己所处的位置,坚持原则,按规矩办事,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除此之外,努力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要把严把质量关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努力以身作则,改变现在市场上存在很多劣质工程的现象。 (2) 采用先进的设备,引进科学技术。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以科技带动创新,改革旧的设备,引进先进设备,降低过多的人力投资,使整个工程试验检测过程更加简便、快捷,保证质量,提高额外的产品附加值。同时也要注意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参与新设备的验收工作,掌握设备运行的第一手资料。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竞争也日益激烈,不断更新企业内部技术,改进先进设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激活员工的创造思维能力,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提升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自己适应企业要求。 (3) 完善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增强工程的质量保证意识。各部门应该统筹协调,积极配合好相关的检测工作,有组织、有纪律、有 计划地开展工程试验的检测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整个检测过程是科学的、规范的、合理的。要对检测过程的前期、检测过程以及后期做好系统化的准备,在每一项工程施工之前都要检测好原材料是否符合标准,确定整体的施工目标,做好要达到的质量方案,监督方案的实施,讲求经济效益,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支,增加效益和利润。在施工过程中还要不断检测施工情况,查看每一项是否按照预期计划进行,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正解决,确保施工的安全系数,保证工程质量。后期也就是工程完工之后,要整体对工程进行试验检测,确保工程是安全科学的,设计是符合要求的,要严格把好质量关,不能只考虑利益的多少,要把质量放在首位。 3 结 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则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加强试验检测工作的管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试验检测作为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工程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为工程服务,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使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地进行,降低投资费用,保证工程质量,严格把好各项目的重要关卡,坚决取缔不合格项目,给以严肃处理,把提高工程质量放在首位,严格保证工程的安全,提升安全系数。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做了简单的陈述,目前,如何加强工程试验检测仍旧是企业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提出的建议以及看法希望对此会有所帮助。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水利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县(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一、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二、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县(区)级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四、小缩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工业化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二,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第三,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关键词:施工工艺 质量管理 工业化 1 概述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初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最终达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2 工业化叠合板工程施工工艺 2.1 制定施工方案前由建设单位代表、设计单位代表、工业化构配件生产厂家代表、承包单位、监理单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对以往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构配件的加工、运输、吊装、安全围护、安装过程等工艺要求进行持续研究总结,以达到施工进度要求、质量要求、节约成本预算等目的。 2.2 施工前,由承包单位公司技术人员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包括构配件加工工艺要求、吊装运输工艺要求、安装就位及二次结构砼浇筑工艺要求、及成品保护工艺要求等内容。 2.3 安装工艺要求。第一,工业化预制构配件进场后应摆放于垂直运输机械覆盖范围之内,便于调运。第二,工业化预制构配件进场后可采用叠放方式,但层与层之间必须设置通长支垫措施,层数不应大于6层。第三,安装预制构配件前应设置出标高位置线,模数应编号设置,避免错放。第四,预制构配件支撑体系应提前设计出施工方案,按照施工方案设置支撑体系。第五,墙体留出的搭接钢筋应保证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出现不正不直时,及时修整,以免影响预制构配件就位。第六,在吊运过程中提前设计出吊点位置(吊点必须满足构配件承受自重以上强度要求),避免因自重产生弯矩,必须保证构配件平稳吊装就位,吊运过程严禁出现快速猛放等现象。第七,预制构配件接缝部位必须采取密封处理,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污染;浇筑前接缝部位采用压力水管洒水冲洗湿润,保证接缝质量严密。第八,与专业之间做好交接检查验收,避免遗漏管道预留预埋,发生二次结构面剔凿问题。第九,成品保护工作应提前做好保护措施,尤其是预制楼梯踏步的护角保护措施要及时跟进,避免发生磕碰。第十,预制楼梯段与平台板连接部位采用预埋钢板焊接连接,焊接质量要符合规范要求;焊接完成后接缝部位应采用设计要求强度等级砂浆灌实。第十一、在预制构配件安装完成后在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75%后方可拆除顶板支撑体系。 3 工业化工程质量管理 3.1 工业化预制构配件进场后进行验收,检查结构性能强度、尺寸偏差、外观质量控制等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2 安装位置、连接部位的偏差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连接部位的焊接质量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连接部位的接缝处理质量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3 叠合板加工出场合格证、产品质量证明文件齐全有效。施工过程安装质量检验保证资料齐全有效,并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4 顶板支撑体系拆除时间控制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成品保护措施必须符合施工方案规定要求。 4 工业化工程质量通病预防及改善意见 4.1 吊装、运输过程出现断裂,摆放不平断裂,板端面搭接不平整,接缝部位的后期开裂。成品保护不当,造成破坏。 4.2 根据易出现的不同质量隐患问题,采取相对合理的技术方案措施进行避免,首先对运输和摆放出现的断裂问题,应在厂家出厂前进行交底,应保证预制构件强度达到70%以上时出厂,运输过程避免发生碰撞,进场摆放场地必须平整,支垫材料规格、强度一致,还应保安证上下垂直。针对板面搭接不平整现象,应采取 砂浆找平处理。针对接缝部位的后期开裂质量问题,首先在封堵接缝部位预留1cm凹槽(采用木条或钢条制作即可),后期采用砂浆找平即可避免后期接缝开裂问题。针对成品保护问题就要从开始施工给现场作业人员树立成品保护意识,同时做好成品保护措施,对楼梯阳角采用多层板做护角处理,并连接成一个整体。 4.3 施工作业主要是责任心问题,就要树立全员“质量责任制”制度,每一位参与建设工程人员都应按照制度执行,工程质量就会得到保障。 5 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而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包括了由熟悉与会审图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商洽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贯穿着整个施工过程。我们必须以规范、规程为标准, 严格操作、科学管理。用认真的态度控制好每个环节,才能建造更多的优质工程。 工程质量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摘要:近些年水利工程建设的越来越快,但是在质量控制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关键的问题。本文在对质量控制相关原理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研究了水利施工质量控制内容。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质量控制 1 概述 1.1 基本模式 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模式,主要用于建设周期长、建设环境影响因素复杂的工程项目。通过动态的控制及时纠偏、调整措施,达到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主动控制是一种事先预控,被动控制是一种事后控制。工程建设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目标偏离的情况,对此采取被动控制及时制定预防措施,而此措施将成为主动控制的指导计划。 1.2 基本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工程的建设要将隐患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必须加强事前控制,严格过程监控。事先预控要贯穿工程的始终,从项目的审批、立项、设计、招投标、承包人的选择及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对项目的每个环节加强全过程监控。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项目内容与大型工程相比基本一样,施工的要求与标准并不会因此而降低。本着对国家、人民、社会负责的态度,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要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保工程质量。 2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型水利工程具有小而全、专业多、单项工程量小、单价低、投资少、工期短等特点,其质量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项目管理水平差。项目部人员素质不高,缺少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项目管理科学化决策少,相关的技术支持比较少,随意性较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主要由地方筹资,采用地方单价都较低,加上资金到位情况比较差,是工程往往不能够按照计划进行,而一些地方矛盾也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前期勘测设计不规范。个别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由于前期工作经费不足,规划只停留在已有资料的分析上,缺乏对环境、经济、社会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缺乏较系统全面地满足设计要求的地质勘测资料,致使方案比选不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严重滞后,整个前期工作做的不够扎实,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立项、进度和质量等。监理单位之间无序竞争比较严重。我国监理单位的人员来自不同部门,监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监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水准与职业道德,影响了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由于监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水平有限,也导致监理单位工作质量下降,市场上无法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 3 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3.1 人员的控制 加强人员资质审查要求,明确必须持证上岗。工程建设一般要求领导者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一定的文化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 项目经理应从事工程建设多年有一定的经验,且具备相应工程要求的项目经理证书。各专业技术工种,应具有本专业的资质证书,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监理工程师应具备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 加强对技术骨干及一线工人的技术培训。在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队伍的构成基本是以农民工加包工头的形式,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历正规的专业技术教育,主要从事比较单一的施工内容。 3.2 材料的控制 对于工程中使用的材料、构配件,承包人应按有关规定和施工合同约定进行检验,并应查验材质证明和产品合格证。材料、构配件未经检验,不得使用;经检验不合格的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承包人应及时运离工地或做出相应处理。 明确质量标准。合格的材料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基础,对于施工中采用的原材料与半成品,必须明确其质量标准及检测要求。国家及部颁标准对中小型水利工程全部适用,在质量控制过程中不能降低要求与标准。 3.3 机械设备的控制 设备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因工程而宜的原则,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性能可靠、使用安全、操作方便、维修方便的原则,使其具有工程的适应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机械设备要考虑要现实情况,切合实际的配置机械设备。 旧施工设备进入工地前,承包人应提供该设备的使用和检修记录,以及具有设备鉴定资格的机构出具的检修合格证。经监理单位认可,方可进场。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定位责任制的制度。 3.4 工序质量的控制 工序质量即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从而达到对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是施工技术质量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中控制的重点。因此控制要点有:工序质量控制目标及计划。确立每道工序合格的标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每道工序验收检查制度,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对不合格工序坚决返工处理。关键工序。关键工序是指在工序控制中起主导地位的关键工序或根据历史经验资料认为经常发生质量问题的工序。 3.5 检测的控制 一般的单元工程检验由承包人的质检部门进行,报监理工程师签证确认。重要部位的隐蔽工程、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单元工程,承包人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报监理单位,由项目法人组织施工、设计、监理、地质等部门联合检查。 承包人与监理单位都必须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工艺、混凝土配合比等检查,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并配备试验设备、有资质的试验人员,对于小型水利工程考虑到工程成本,建议考虑由三方共同确定一个有资质的试验室作为工程检测机构,执行与工程质量有关的相关材料及半成品检测。 3.6 环境因素的控制 工程技术环境。工程地质的处理是水工建筑物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不同的地质状况会对工程的施工方案及质量的保证造成不同影响。如气候的突变可能会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造成影响,有的甚至会严重威胁到工程质量。劳动环境。施工场地的狭小会造成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进场的困难,而不得不换用简单的施工机械,则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也会造成影响。如在建筑物施工中由于进场道路的不畅与场地狭小,本可以施工商品混凝土进行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而改用传统的小推车加现场搅拌机的施工方法,则对工程质量质量也会造成不同影响。对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要予以充分重视,根据工程特点及具体情况,灵活机动的进行动态控制,把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施工环境。各种不同类型的环境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外界环境的干扰因素也会对工程造成影响,如在不断航的河道进行水下疏浚施工,则必须考虑来往船只的航行,安全合理的确定水下排泥管埋设的位置及深度。 4 结语 本文从目前水利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及影响水利施工质量因素等多方面阐述了水利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及方法原理,可为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在工程质量控制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个人金融理财论文:金融将向服务于企业和个人理财并重发展 众所周知,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系统是现代经济赖以运行的血脉。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金融系统如何提升自身的运作效率,并助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当前企业界、学界及政界都非常关心的课题。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以来,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管理当局和学者的空前重视,欧美等成熟经济体均强化了对金融的监管,许多经济学者也纷纷开展将金融因素内生于经济模型中的理论研究,甚至有学者提出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概念,认为金融因素目前对实体经济的主导,甚至绑架性影响日益突出。这些努力都体现了人们一个新的共识,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与日俱增,同时金融行业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新突破,互联网与金融快速融合,促进了金融的创新。 本届论坛以“互联网金融对财富管理的新机遇”为主题,正是要从财富管理的视角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财富管理模式的新影响,到场的领导和权威专家会为大家奉献上一道最富营养的经济大餐。 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4年创办了《大众理财顾问》杂志,旨在传播健康的财富管理理念,推进科学的财富管理方法,创建先进的财富管理文化,致力于中国的财富文明建设。十多年来,《大众理财顾问》杂志见证了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风风雨雨,亲历了中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快速成长。在本届论坛上,我们又将见证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时刻,暨中华职业教育社金融专业委员会的成立,相信该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一定会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坚持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理念支撑下,有力地推动我国职业金融教育事业的发展,翻开职业理财师素质提升的新篇章。机械工业出版社也将大力支持《大众理财顾问》杂志密切与中华职业教育社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合作,为中国金融专业人士素质的提高做出新的贡献。 金融正在从基本服务于企业投资的阶段,向服务于企业和个人理财并重的阶段跨越,金融创新和综合金融服务的春天正在到来,相信通过包括各金融创新企业、职业金融理财师,以及《大众理财顾问》等专业媒体在内的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金融理财市场一定会更加快速健康发展。 个人金融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摘 要:随着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各类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形成了实质性的冲击。文章深入研究了当前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及其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商业银行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创新 一、绪言 随着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货币基金类、定向委托投资类、P2P网络信贷类等各种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形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商业银行亟需根据当前市场竞争形势和自身经营特点,进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转型创新改革,才能维持或者提升其个人理财产品竞争力,在将来更加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分为货币基金类、定向委托投资类和P2P网络信贷类。总体上看,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相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具有门槛较低、灵活性较强,品种齐全、收益性较高,手续方便、效率较高等特点。 (一)门槛较低、灵活性较强 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的门槛较低、灵活性较强。现行条件下,各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购买金额往往起点金额至少在5万元以上,而且必须提前5~10天购入才能抢到额度,到期后方可支取。相对而言,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门槛较低,其中的货币基金类一般都是1元门槛,而且可通过理财平台垫款的形式随时支取赎回,而不必像购买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那样T+1到账。定向委托投资类和P2P网络信贷类一般门槛都在1万元左右,而且很多理财平台都通过支持持有一定期限后可转让的形式增强流动性,低门槛和灵活性一下子拉近了普通大众和金融理财的距离。 (二)品种齐全、收益性较高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比较成熟,理财品种比较齐全,基本上能够较好的满足各类风险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其中货币基金类个人理财的投资方向是国债、银行定期存单、央行票据等短期货币工具,风险最低,流动性最好,适合风险容忍度较低的投资者,但是其收益率堪比货币基金,远超具有同等灵活性的银行活期存款;定向委托投资类个人理财的投资方向是委托贷款、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等定向委托投资标的,风险适中,安全性适中,适合风险容忍度适中的投资者,但是其收益率远超银行中短期理财产品,堪比银行长期理财产品;P2P网络信贷类个人理财的投资方向是一般借款项目,风险最高,安全性最低,适合风险容忍度较高的投资者,当然收益率也非常高,银行几乎没有同等产品可达到如此之高的收益率。 (三)手续方便、效率较高 互联网金融公司凭借其平台和渠道优势,为客户创造良好的产品购买体验。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产品的购买通过各类移动智能终端即可快速操作完成,操作比较较简单、手续也非常方便。以阿里巴巴为例,通过支付宝这一拥有广泛客户基础的平台,开展嵌入式直销,把理财产品便捷融入客户生活,提高客户粘性。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开发了自动理财功能,即用户可以设置将支付平台账户(比如支付宝余额)上高于一定金额(比如100元)的资金全部转入理财账户(比如余额宝)实现增值。与电子商务相连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开发已经非常成熟,也受到了反复的检验,运行效率极为出色。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产生的影响,包括侵蚀商业银行利润、培育更多的具有理财观念的客户群、刺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改革创新等。 (一)侵蚀商业银行利润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直接影响就是对其形成了较为强劲的竞争,使得银行的存款或理财资金正越来越多的被吸收至互联网金融产品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商业银行利润。相对于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不需要建设营业网点,不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运营成本相对更低,在产品的销售和设计上更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更能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更便利客户的投资操作。在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上,不需要花费巨额费用做铺天盖地的媒体广告宣传,而是更侧重于从增强用户体验的角度,使用户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实惠和便利,进而使得每个老用户成为“义务宣传员”。种种竞争优势使得银行存款或者理财“财富大转移”搬家到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尽管银行也推出了一系列“银行宝”类创新业务,但竞争力较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有不少的差距,而且“银行宝”类产品的推出,也导致了银行资金成本的上升。所以互联网金融发展导致商业银行个人业务传统的垄断体制性优势消失,产品利润大大减少。 (二)培育更多的具有理财观念的客户群 互联网金融高度开放性、低门槛、操作便利的特点,使得很多原来没有理财意识和观念的用户成为了理财达人。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购买个人理财的用户必须有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用户在成为互联网金融客户的同时也成为了商业银行客户,而且用户去商业银行办理开卡等相关业务时,商业银行可以适时进行其他产品推介。另一方面,原来只认同银行存款产品而对银行理财产品不熟悉、不信任的客户通过互联网金融接触了理财产品,开始具备了更强的理财观念,再去银行办理业务时就很有可能购买银行推荐的具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所以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的广泛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银行培育了更多的具有理财观念的客户群。 (三)刺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广大社会民众普遍认为银行理财几乎等同于存款,都是保本保收益的,只是不能提前支取而已,事实上很多不够专业的银行工作人员在推介产品时也常常这样表达。这就使得广大社会民众形成了银行理财产品存在隐性担保的思维习惯,或者说银行理财产品是需要刚性兑付的,如果银行理财产品没有给予客户预期的收益甚至造成本金损失,即便是这种损失是产品合同提前约定的,都会严重影响银行的品牌形象。商业银行为了避免声誉风险,潜在刚性兑付的要求使得目前的个人理财产品体系比较单薄,产品创新的源动力不足。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竞争,这种竞争会逼迫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改革创新,因为传统的理财产品已不具备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来为客户提供更加创新、便利的服务,降低运营成本,丰富产品体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四、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或资源整合,完善个人理财产品体系;发挥合规和专业优势,完善多层次个人资产管理平台;加强技术开发,完善个人理财产品智能终端销售渠道等。 (一)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或资源整合,完善个人理财产品体系 目前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个人理财产品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为门槛高,品种少,收益率低,流动性差。为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挑战,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进一步完善个人理财产品体系。比如中国银行与其关联公司中银基金以及业内知名基金公司嘉实基金合作,在其开发中银易商电子商务平台上推出了“养老宝”系列产品,来与各种互联网“宝宝类”产品进行竞争。此外,对于存在子公司或者关联公司经营保险、基金、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等其他金融业务的集团性商业银行来说,可以通过集团内资源整合的方式,将保险产品、基金产品、证券投资产品、信托产品等与银行理财产品相融合,形成“大理财”概念,来完善其个人理财产品体系。比较成功的范例是平安金融集团旗下的“陆金所”系列产品。 (二)发挥合规和专业优势,完善多层次个人资产管理平台 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注重用户自己的选择,这通常对用户自身的理财规划能力和风险收益权衡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而很多用户很可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事实上,目前有很多处于监管真空和野蛮生长下的P2P理财平台是极不规范的,只用高收益吸引用户眼球,而在风险的提示上明显不足。相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明显的优势就是商业银行在众多监管部门的监管下具备更加规范的个人理财体系,也拥有一支从业经验丰富、专业能力精湛的理财经理队伍。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们则可以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风险偏好、人生规划、实际需求等为客户进行相对专业而恰当的资产配置,提高客户的理财效能。所以,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涵盖普通客户、理财客户、财务客户、私人银行客户等多层次的个人资产管理平台,加强客户分层管理和转化,加大对理财经理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对客户理财规划的支持作用,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个人资产管理平台,切实提高为客户量身定制资产管理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加强技术开发,完善个人理财产品智能终端销售渠道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能够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的大部分都是通过智能终端销售渠道完成的。商业银行虽然近年来推出了手机银行功能并不断完善,但是其无论是在终端功能还是在客户体验上,都比支付宝APP、微信支付APP等服务平台有着不少的差距。比如客户要投资购买中国银行的“养老宝”产品,则首先需要下载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再通过手机银行APP下载中银易商APP,再通过中银易商APP下载养老宝APP,流程非常繁琐,而且系统很不稳定,经常出现客户紧急取现无法及时到账的情况。下一步,商业银行应该大力提升现有网银及其他电子银行渠道的客户体验和交易活跃度,并投入更多的资源集中于APP功能的开发与完善,致力于提升智能移动终端个人理财产品销售渠道的客户消费体验,增强渠道竞争力。 五、结语 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业务相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具有门槛较低、灵活性较强,品种齐全、收益性较高,手续方便、效率较高等特点,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包括侵蚀商业银行利润、培育更多的具有理财观念的客户群、刺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改革创新等。在这种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或资源整合,完善个人理财产品体系,发挥合规和专业优势,完善多层次个人资产管理平台,加强技术开发,完善个人理财产品智能终端销售渠道等。 个人金融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对个人理财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理财业务不断发展,社会对网络理财服务需求迅猛增长。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理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互联网理财产品设计,理财业务实施、行业监管、制度保障等方面都不够完善,制约了互联网金融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 个人理财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型互联网工具,并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来提供金融服务的新金融业态,是传统金融金融行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所产生的新型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市场信息虚拟化。互联网金融市场信息来自于网络,使其自身就具有虚拟化。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变革,金融行业虚拟化信息得到重视,金融行业信息虚拟化不断发展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信息虚拟化快速发展。 经济运行高效化。传统金融市场下,受多种因素影响下,交易完成时间长,经济运行速度受限。互联网金融发展了信息业务处理方式,自动化程度提升。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服务效率提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资源易获得性。传统金融市场下,银行服务层次高,某些金融行业无法享有部分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任何客户都可通过互联网寻求资金帮助,有着传统金融不可比的优势。 (三)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详见下表) (四)互联网金融的管理 近些年,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第一,外部监管及法律规范缺失,缺乏行业自律性。第二,互联网金融业的控制力不够。金融业自身就有不可控性,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产业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就其这一弊端仍有较长一段路。 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分析 (一)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的个人理财最早出现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首先推出个人理财业务,自此以后其它银行也相继推出个人理财业务。直至发展至今,有以前的单一理财产品向综合型理财服务转变,面向个人的理财产品更加多样,储蓄、股票、基金、债券、保险及互联网金融等多种选择。 (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需求分析 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个人理财,人们希望个人的资产保值增资,需要更加专业的理财规划。近几年,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主营业务之一,各金融机构把理财业务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手段,促进经济增长。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理财业务新的增长点。 (三)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财业务同质化,难以满足客户需求。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能得到客户认可。第二,个人理财观念淡薄,缺乏专业人员指导。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晚,相关从业人员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第三,缺乏行业间的信息沟通交流。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页管理,限制客户在各类理财产品的分配与流通。 三、互联网金融影响下当前个人理财的转变 (一)个人理财方式的转变 选取黑龙江省不同消费水平的居民进行“居民个人理财与互联网金融”的调查问卷,得出及整理有效数据。23%的居民人表示愿意参与互联网金融,14%的居民表示不会参与其中,另有63%的居民持观望态度,由此83%的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持看好态度,由此说明互联网金融正在改变着传统金融市场的占有率。调查考虑了年龄、学历、职业、年收入等因素的印象,得出老年人的闲置资金50%以上均投入理财风险低,收益低的银行中;中年知识分子闲置资金30%以上投入互联网金融;青年人投入互联网金融的资金高达60%以上。有分析可知互联网金融在居民理财中任不及传统金融,但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不排除将会超越传统金融市场的可能。居民正在由传统金融理财方式向互联网金融理财方式转变中。 (二)个人理财方式的展望 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居民财富持续积累,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前景良好。同时,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大量拥有综合性业务金融机构的成立,使得个人理财更加的专业化、具体化,由此带来理财业务的良好发展。居民收入增长,理财意愿不断增强,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四、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金融正在悄然的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方式、理财方式。另一方面,国家对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是持鼓励支持政策的。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意味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2013年是初始值年,2014年是调整之年,2015年是发展之年,而2016年将成为各种互联网金融模式进一步稳定客户、市场,走向成熟和接受监督规范之年。互联网金融改革持续深化,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金融业将以创新为支点走向平衡。 个人金融理财论文:基于个人偏好理论的金融理财市场统计分析 [摘要]鉴于理财产品存在的广泛市场空间,商业银行掌握消费者偏好开发出适合的理财产品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各类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分析的方法,运用统计软件对消费者的偏好结构分析及对由正交试验设计得出的虚拟理财产品进行市场预测,为商业银行推出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提供参考。最后对联合分析的应用进行了推广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理财产品;联合分析;产品特征;市场预测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理财的作用和功能越来越重视。而其中商业银行是大众理财的主要选择对象。为使理财产品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就需要对产品特性及其组合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在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中产生最显著的效用。人们希望在产品特性与效用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来对产品特性的效用进行明确的数量化解释,而且当产品的某种潜在特性组合得以确定后,其效用也可以预测。 本文通过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理财产品进行分析,运用统计软件SPSS得出产品特性的效用函数后,对理财产品的市场前景进行预测分析并寻求各产品特性的最适组合。 2联合分析在理财产品市场预测中的应用 2.1确定理财产品的属性与属性水平 本文针对理财产品的各种属性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后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四种属性及其相应水平如下表: 2.2正交设计与产品模拟 本文选择的理财产品的属性有4种,每个属性下均有3个水平,若是全部组合,则共有81种组合,让被调查者对81种组合打分实在过于困难,因此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挑出具有代表性的9种组合产品。 2.3对虚拟产品进行打分评价 建立产品卡片之后,每一个卡片就成了一种购物的选择,同时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收集方式了解顾客对产品的爱好选择,1~9表示购满意愿的强烈程度。 假设某个被调查者对9种虚拟理财产品的购买意愿程度如表3所示,可基于此作进一步分析。 2.4属性效用的计算 通过统计软件SPSS的联合分析CONJOINT模块进行分析,得到各属性及其水平效用值。 观察上表,首先对联合分析进行拟合优度检验,这里采用Pearson的R检验和Kendall的tau检验,可以得知两个相关系数的检验都非常显著(在0.05水平下),可以认为联合分析模型所做出的假设和得出的成分效用值是合理的。 因子比重表示此产品特征在此类消费者的选择中的影响程度。水平值的效度表示该水平值对于消费者而言的效度,效度越高表示此水平越受欢迎。 2.5理财产品市场预测分析 由表4看出本文所调查的此类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是理财产品的风险大小,其次是所能获得的收益,而该类消费者最不关注的是产品的流动性。收益是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的初衷,然而此类消费者同时期望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为了进一步分析何种产品对此类消费者的效用最高,我们计算此虚拟理财产品的总效度。如产品序号为1的虚拟产品,其效度计算公式如下所示,同理计算得到9种虚拟理财产品的总效度结果如表5所示。 U1=U(风险+收益性+流动性+认购门槛)=1.111+0.111-0.222-0.222=0.778 由表5我们可以得出虚拟理财产品总效度最高的为8号产品,总效度最低的为9号产品,8号产品与9号产品的流动性都处于一般水平,然而它们的效度却相差4.001,也就是说比起流动性,风险更是消费者选择的关键。由此我们不妨挑选出风险低的几类产品来着重分析它们的市场前景,即1、2、8号产品。2号产品虽然是低风险产品,但低收益使得它的总效度为负值。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推出8号产品显然是他们乐意看到的。但商业银行既要保证客户的风险低水平,又要给予客户高收益显然对于银行来说是不经济的。因此综合考虑,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推出1号产品。 3结论 本文通过联合分析的方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他们可以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制定出在未来市场中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银行也可以考虑自身情况,使理财产品的设计价值最优化。联合分析法在市场营销中就起着独特的作用,可推广应用于其他产品及服务领域。 个人金融理财论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互联网金融下的发展 摘要: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依托出现,使得部分传统金融业务在脱离金融媒介条件下,为用户提供操作便捷、服务效率高、信息透明度高、交易成本较低的金融服务。这些优势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时要找到发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基于客户当前所拥有的存款、有价证券等各项财产,综合考虑客户的财务目标,借助自身拥有的专业人才、信息数据以及投资经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等专业化服务。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较晚且缓慢,在起步及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理财业务都是以储蓄为主。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理财观念也随之改变,对理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对商业银行来讲,在理财业务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客户资源广且稳定。商业银行在过去的传统存贷业务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而这些资源为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其次,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雄厚,社会公信力较高。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本着安全性原则为首的经营原则下,使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较高。再次,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财能力。商业银行对理财人员有严格的从业资格要求,同时在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完善了对金融、经济、法律等领域的人才扩充,保障了银行理财业务的专业性。最后,商业银行在对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中也具有较大的优势。从外部来说,有相关的监管政策来保证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有序运行;从内部来说,商业银行拥有较为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二、互联网金融比较下传统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做起了"互联网+"业务,使得传统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第一,运营成本较高。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通过互联网平台即可开展金融业务,相比而言商业银行则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才能够开展理财业务,营运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开支明显高于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业务。第二,商业银理财服务范围相对较窄。银行的理财业务一般针对的是在本行开户持卡的客户,不利于开发潜在客户。而通过互联网金融,客户可以采用不同的银行账户办理理财业务。第三,技术支持落后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后得到的结果,解决了银行由于繁杂的机构设置而出现的客户信息分散、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运营效率低的问题,提高了数据的运用。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新机遇 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时,应当转变传统观念,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建立和完善客户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及服务水平,拓展多元化业务,降低运营成本。 1、理财产品惠普化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惠普金融,它将客户尽可能的全面化,以小、散客户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弥补了银行对理财客户的局限化。随着互联网用户的逐年递增,一些中小客户群体被互联网金融理财激活,传统商业银行在过去主要以大客户为目标群体的理财业务基础上,以惠普的精神扩大理财客户群体,为个人理财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领域。 2、互联网金融思维下的理财创新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如支付宝)将投资理财业务的纳入,为个人客户的小额存款提供了相较于银行传统理财产品门槛较低、操作简捷且收益较高的新理财产品,由此才出现了2013年由于余额宝的出现而导致银行大量存款流失的现象。商业银行创新个人理财产品时,应考虑为不同的客户需求如期限、资金等方面提供针对性产品,同时要产品结构化,将资金分流投资于不同风险的产品,均衡风险和收益。 3、现有技术的更新 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的市场交易额日趋增加,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作用被逐渐弱化,消费者的支付习惯逐渐倾向于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运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商业银行在传统理财业务基础上应拓展新服务模式。将线下模式转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可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一方面运用手机银行开发新的理财产品,满足客户运用手机理财的需求。 四、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传统的金融格局,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力量,在这种新模式的冲击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虽然影响到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垄断性地位,但是互联网金融不会完全地替代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促使商业银行开始转变思维,以以新的发展模式来应对这种改变。最终会使得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金融环境同时,还能够将金融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终使得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理财服务。 个人金融理财论文:我国中职金融事务专业个人投资理财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投资理财在现如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因此我们有必要去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现在的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比如《个人投资理财》,让同学们在进入社会或者是组建家庭之后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财和投资的本领,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财和投资的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能运用理论来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除了要在学校学到扎实的有用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逐渐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构建新的经验,提高自身能力。 【关键词】投资理财;教学法;课程 1理财课开设的必要性 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来看,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的在提高,每个家庭的资产也在不断的上涨,因此人们也希望能将自己的财产进行保值或者增值。我国人们在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加,比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投资都在逐年增加,在以后还会有其他方面的花费,因此人们就必须要知道一些理财方面的知识,让自己的财产能合理的安排,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着极好收入的人来说,更需要有专业的理财知识,或者是专业的理财人员的帮助,这样才能将自己的财产进行合理的保值或者让其增值。现在社会上的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在开发适合人们需要的各种理财产品,让人们能够尽量小的风险下还能有利润可收。对于个人理财来说,竞争也是非常大的,对于能够了解和熟悉个人理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学生来说,开始上大学,自己手中可支配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都希望能在生活费够用之后的结余,能将其进行理财让自己富余的财产增值,所以大学生开设理财课程十分必要,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财知识,能为以后自己的财产作出一个合理的理财方案,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2个人理财的教学方法 2.1案例教学法 对于个人理财这门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引入案例,这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理财课程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候,案例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选择和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财知识的掌握,而且理财这门课程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很多,有经济、金融和管理等方面,学生还要自然的将这些知识熟练的进行链接,才能更好的将知识学好。我国人们比较认同的理财方式是储蓄,储蓄的收益很低,而且流动性及高,但也是一种理财的选择,将资金进行积累起来。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储蓄的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储蓄的种类,从而得到收益。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储蓄方面的知识,教师就可以用引入案例的方式教学。例如储蓄资金的时候可以选取两种方式将钱存入银行,一种是整取整存,另一种是大金额的储蓄,时间都是三年,当到期后,这两种方式的利息就会不同,对于整取整存的储蓄方式来说,到三年后,没有取出,那么之后的时间就会按照活期的利息来算,而另一种方式来说,就不会改变利息的计算;如果说第一钟储蓄方式在没有到期的情况下,将资金取出,利息就是按照活期利率来计算,而第二种方式储蓄是不能提前取出来的。 2.2项目教学法 理财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很强,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要学会根据用户要求设计出符合他们要求的理财方案,对于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这种能力。教师可以根据项目讲授相关的知识点,而且选择的项目要与所学的知识点相关,并且将项目分成若干子项目,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将自己组所接受的项目共同来完成,并把项目的评判标准告知学生,然后让同组的学生共同将任务完成。学生要想将这个项目完成,就必须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还要进入社会,了解现实的情况,也能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了解,让后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方案。通过项目学习以及完成,都需要同学们的合作才能完成,这样也能锻炼同学们合作意识,还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同学们在完成自己的项目之后,每个小组可以进行互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将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再做最后的评价。 2.3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可以结合以上两种教学法进行学习。个人理财也是有一定的步骤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客户信息的收集。(1)收集完资料之后,对客户有了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建立好与客户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制定出符合客户要求的理财计划书,这一步的关键是在于要有熟练的沟通技巧和实践经验,以及处理紧急事情的能力,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好的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用互动教学法就能使学生达到学习的要求。互动教学法也是必须要有教师的讲授,教师可以充当不同需求的客户,让同学们对不同客户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理财规划,这样不断的锻炼就能成为合格的理财规划师。教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与同学面对面的交流,就能掌握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同学们的语言使用情况,通过交流可以充分了解同学们所欠缺的知识,对他们进行鼓励和知识的补充,让同学们能真正的理解作一个合格的理财规划师应该怎么样与客户交流,需要了解客户那些资料等,同时还能提高同学们处理事情的应急能力,更加深入的了解理财方面的知识。 2.4多媒体教学法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更加直观,更易于同学们理解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市场上比较新的理财产品展示给同学们,教学内容被生化化,利于同学们理解和接受。并且在以上教学方法教学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教学内容展示在多媒体上,课下同学们还可以将课件拷下来,回去之后进行复习,才能将知识掌握的更好。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但是还要注意各种教学法相结合,发挥各种教学法各自优势,最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合格的理财规划人才。 总结: 个人投资理财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决定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只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到课程中的知识,并实质的运用到实际中。 个人金融理财论文:如何利用金融市场上的相关工具制定个人的理财规划 【摘要】个人理财就是消费者确定自己的阶段性生活和投资目标,审视自己的资产分配状况及承受能力,调整资产分配和投资情况,以实现个人收益最大化。直观的说,理财便是如何将投资与消费协调得更适合自己。大学生理财,与成年人理财一样,也包括经济收入和经济支出两方面,既要通过合理规划投资增加经济收入,也要通过合理规划消费控制经济支出。 【关键词】理财工具 规划 收入 支出 从初中时起,我心中便一直有理财观念,可能跟我家有干会计这一行的传统有关。爸爸数学学得好,我也不错,对数字挺敏感的,对小时候的记忆就是用树枝在地上算账。 一、中学理财 初高中理财我主要是控制一个方向(知识和能力有限),就是经济支出。主要是消费的结构性和合理性。比如,我不会买一些质量次的消费品,因为经过计算买质量好一点的会在长期节省自己的开支。还有,对于一些无所谓的东西不买。另外,不买那种附加价值品,比如本来一种食物,分开卖,一种带肉的和一种不带肉的,后者比前者贵好几块,倒不如直接买肉菜而不是掺着的。另一方面就是扩大自己的经济收入了,作为学生我只是一个消费者而非生产者和创造者,消费来源来自父母。我的做法是适当增加收入,我会占学校“便宜”,因为本身我家经济条件不好,我就会申请贫困生等一些资助项目减免一些学费,再加上学校每年会给成绩好的学生一些资金奖励,还有一些竞赛奖金,我就不愁了。 二、大学理财 大学在学金融之前,没有理财意识,还是保持原来的理财状态。大学生的理财要从规划开始,所以我的大学理财也就开始了。 (一)理财规划第一步:清楚自己的资金来源情况 我家有一个传统,上大学后第一步就是要国家贷款,原因是我家大学生多,家里经费不足,要贷款靠自己毕了业还,生活费是尽量靠自己兼职和学校奖学金挣取。 我大一意外地没贷上款,现在有5000块钱隐负债,大二贷了5000。目前收入有:每学期的人民奖学金(一般得二等也就是500元);每月学校餐补60元;助学金2000元左右;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数学竞赛200(不是稳定和长期的收入,一次性);在学期里,每月勤工助学小于等于200元(灵活,看工作时间);偶尔校友基金奖学金(比较少不确定,100元左右);平时偶尔优秀个人或团体奖也是100元左右;学期刚开始,做兼职收入(勉强够一个月伙食费)。高考过后的暑期自己挣了一些钱,预期以后从父母处每月获取300元,没有精确的收入数字。目前银行卡里存有2000元。 (二)理财规划第二步:明白自己资金去向 大学生的生活费开销是一个灵活的可以变动的数字,包括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人之间,低可以至300元高可以上万元。吃饭方面是一个比较好掌控也是比较稳定且不可少的支出,我就尽量综合营养和价钱,秉持着尽量在食堂少去外面的原则,每月大致500元。其他的衣物和生活必需品消费不是每月都要支出,摊销到每月就是200元。意外支出,像聚会请客,修理东西,家乡朋友过来游玩等摊到每月大概50元。所以平均一月费用750。 (三)理财规划第三步:明确理财目标 理财是一个漫长和需要坚持的过程,制定目标才能合理制约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理财具有持续性和有效性。 我有明确的理财目标:我要走出农村学习知识,走出贫困,走向大城市,证明自己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拥有给自己的家人幸福的能力,拥有富余资金以回报社会、帮助弱者的能力。这一切要以资金充足为前提(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最重要的,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经济和金融学界的共识,所以没必要跟它过不去,要善意合理地利用钱)。 (四)理财规划第四步:理财工具和理财方法 (1)低风险理财法。储蓄法,我考虑自身情况,没有太多的闲余资金,想通过这种方法监督约束自己有规律地赞钱,有一定积累后开始考虑其他的投资方式。而且理财有一条常识“在个人的资金建立阶段,对安全的考虑要重于对利息水平的考虑,存放的资金应当能随时支取。” 合理储蓄是个人理财的根基。从理财的角度来说,理财是为了实现人生的重大目标而服务的,而每月的储蓄其实就是投资的来源。因此,合理的储蓄应该先根据理财目标,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为达成目标所需的每月准确的金额;然后是量入为出,在明确的理财目标的指引下,每月都按此金额进行储蓄。关于储蓄有两个公式:“收人一储蓄=支出”与“收人一支出=储蓄”。从数学角度这两个公式一样,但从理财的角度看,两者有天壤之别。如果是后一个等式,那么储蓄就变成可有可无了,有就存,没有就不存,并不是必须项,这也就是很多人存不下钱、理财规划做得不好的原因所在。 投保法,近些年,保险市场的发展还算可以,前景诱人。保险险种丰富,能适合不同群体,满足不同需求,分担风险,其不但能预防风险也能像在银行一样赚取利息。 对于我来说,大学毕业工作后,公司应该有职工养老险什么的,养老险就不用了,刚开始年收入低先给自己买一些保障型的保险比如重疾病和医疗险,给父母买养老保险。这些险种缴费期限短,一次缴费少,而且定期体检保障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债券法,分为国债和企业债。国债风险低,我打算在事业起步时购买一些国债,而且有些国债可以质押贷款,在急需资金时有的缓冲。 企业债收益高风险也高,暂时不考虑,事业稳定后会买一些。 (2)风险理财法。炒股法,股票市场中品种有两类,一类是套利型的专业品种,一类是低风险的盲点品种。 大四快结束时,自己手里应该也有几千块钱了,可以买一些低风险的盲点品种,在股票市场跟跟高手的风,混一下学一些经验,可能还能套一些钱。 炒汇法,个人外汇买卖,是指依照银行挂牌的价格,不需要用人民币套算,直接将一种外币兑换成另一种外币。参与个人外汇买卖主要可以获得两个方面的投资收益。 第一,保值增值:可以避开汇率风险,使手中的外币保值增值。 第二,增高利息:将低利率外币换成高利率外币,同时需要考虑升值趋势。 炒股有一定经验后,而且也有一些资金后,可以考虑适当炒汇,但不作为主要的理财投资方法。 基金法,基金是中国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理财方式,只有在熟悉基金背景的情况下才能买。股票型基金是赢得股票市场上涨趋势时的收益,要有判断股票市场走势的能力。货币型基金是赢得稳定的高于银行利息收益的收益,与股票型基金套做。 (3)增值理财法。增值理财法主要包括房产投资法,文物收藏法。第一种主要是房产投资(注意国家的阶段政策导向与楼盘增值潜力)和房产出租(注意地段的出租率与租金水平及能否把民居转变为商业用房)。第二主要是一些古玩字画收藏和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低价品收藏,在价格高时卖出能获得不少收益。 (4)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市场上还有另外一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分为基于期权的工具,基于期货的工具和其他衍生工具。 对于我们这些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学会理财和消费,不仅仅是学会如何用钱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大学是我们理财的起点,既然学了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有关知识,我们就应该利用这些金融工具帮助自己理财,制定个人的理财规划。 个人金融理财论文:金融生态视角下的我国个人理财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逐年提高,个人理财业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金融生态视角,从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机制三个方面分析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战略性的建设意见,以此促进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更加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生态;个人理财;发展现状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GDP增速始终保持在8%以上,综合国力提高的同时,个人财富也得到极大提升,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及财富配置的需求日益迫切,个人理财业务应势而生。 个人理财在我国是一个新兴领域,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率先开展了个人理财业务:1995年,招商银行首次推出“一卡通”个人理财产品,它集本外币、定活期存款集中管理及收付功能为一体;随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设立其独立的理财部;自此以后,其它商业银行也都相继推出了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但速度却很快,随着个人理财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个人财富的不断累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理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多的人加入到了个人理财的行列,这将不断地推动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和我国个人的理财技能的发展。 2004年12月7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金融时报》上提出了“金融生态”的概念,此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金融生态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研讨的热点问题。从自然生态学的角度去研究金融问题,极具有创新性及启发性,许多学者从这一视角出发,对我国经济金融各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现阶段我国个人理财业务高速发展的今天,结合金融生态对其展开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基于金融生态视角,分析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问题,并对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出战略性建议。 2.金融生态基本概述 2.1 金融生态内涵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物群落和环境两个基本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制约、生成和动态平衡的。基于生态系统这一基本原理,为了更形象生动地表述“金融生态”这一概念,周小川行长将金融生态系统比作“水族馆”:金融机构像“鱼”,自身必须健康,才能生存和自如地“游动”,所以其自身的改革是最重要的;外部的金融生态环境,就像水族馆里的水草、浮游生物和氧气等,是生物生存和茁壮成长的必备条件;另外,如同水族馆中各种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需要有适当的规则来维系,金融监管对于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也是不可缺少的;最后,宏观调控就好像是水的温度,不能太冷,冷了有些鱼会冻死,也不能太热,否则氧气会跑掉,生物就不能生存,还不能忽冷忽热。这些因素有机结合,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否则“水族馆”就会出现“生存危机”,金融体系就会出现金融风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金融系统具有生态系统的大部分特征,结合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为具体地分析金融生态的内涵。 金融生态是对金融的一种拟生态化的形象阐释,金融机构作为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员,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一方面要以自身制度建设和经营水平的提升为基础,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其中既包括宏观的经济大环境,也包括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因此,我们可以把金融生态系统理解为各种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这个系统由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机制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结合生态学系统构成原理,我们可以整理金融生态系统的构成原理,见图1。 2.2 金融生态特征 金融生态作为生态学在金融领域的体现,既有与自然生态学相类似的地方,也有其自身特性。因此,将金融生态应用于金融发展研究时,必须充分了解金融生态的特征。 金融生态是以信用经济为基础、以金融资源为运作对象、依托于一定的社会体系,在自身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保持平衡,实现资金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持和促进作用的动态系统。其具体特征如下: (1)双面性。金融生态是一个系统,其主要中心是金融业,金融生态表现出了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双面性。金融生态这个统一的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金融业内部环境,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另一部分就是金融业外部环境,如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这两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特殊生态系统。 (2)动态关联性。金融生态中的所有因素和外部所有因素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如同自然生态中各个生态因子紧密关联一样,他们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通过资金链条相互作用。所以,金融生态也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和逐步完善的系统,是一个动态关联的系统。 (3)双重机制性。金融生态具有双重机制性,即适应性学习机制和自然选择机制。由于各国、各区域的法律体制、经济条件、社会特征、文化传统等各种外部因素不同,为了适用这种不同的外部环境,其金融生态内部因素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是金融生态的适应性学习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同自然生态一样,金融生态沿袭了自然选择的传统,金融生态也不断的进行着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发展着。 3.我国金融生态个人理财发展分析 3.1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首先出现在商业银行,这是由于商业银行在销售网络方面的强大优势、在资金清算方面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办理各项中间业务的特殊权限,使其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方面有着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个人理财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等特点逐渐得到中外商业银行青睐,并迅猛发展,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以来,我国理财业务每年的市场增长率达到18%;2011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已经超过2010年全年的发行规模7.05万亿元;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理财市场规模更是达到300亿美元。 我国保险公司、证券、信托、基金公司在个人理财市场上也不甘落后,纷纷设立理财中心来推销理财产品,其中,保险公司在传统寿险、财险等保险品种的基础上推出了以下几种新型保险理财产品: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新型保险理财产品相对于传统的保险产品来说具有相当的优势,它在为人们提供保障的同时还较好的兼顾了收益。 3.2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需求分析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越来越旺盛,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主要分为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两个方面: 第一,潜在需求方面。一方面,我国近年来持续的GDP增长促进了国民财富的增加,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的持续增加,进而使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这为个人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最直接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的CPI也基本保持上涨趋势,物价的持续上涨给人们带来通胀压力。因此,来自于这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了我国潜在的持久而旺盛的理财需求。我们可以从下图中看出,我国GDP及CPI在最近这些年的增长势头。 第二,现实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城镇居民货币收入的大幅增加,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由以前的单一存款、手持现金逐步向多元化转变,出现了现金、存款、债券、股票、外汇、保险、基金、黄金等并存的多元化新格局,但观察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存量不难发现,储蓄存款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从现金、债券、股票等的比例上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投资心理,即缺乏主动性,避险仍然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要求。基于此,更符合居民心理的个人理财业务有了较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居民在理财意识、金融资产的数量上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3 我国金融生态个人理财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个人理财的发展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晚20年,居民理财意识尚属于起步阶段,加之我国金融经济发展地不完善以及金融监管不到位等原因,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我国个人理财的发展,本文结合金融生态内涵,从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等金融生态子系统对我国个人理财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金融生态主体方面 第一,作为我国个人理财产品的供给机构,我国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在理财产品的种类、结构、设计上都比较接近,难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理财产品功能简单,同质化严重,理财产品易复制的特点在各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中一览无余,理财产品几乎都是证券、外汇、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而个人理财的目标就是针对客户不同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需求等,为客户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理财规划。而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真正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难以得到客户的认可。 第二,我国个人理财的发展较晚,作为个人理财产品的最终需求者,居民的理财观念尚不成熟,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在个人理财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甚至将理财看作为是一种新型投资,同时我国金融机构缺乏复合型金融理财专业人才。近年来,我国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技能仍以本机构业务为主,理财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造成了金融机构在理财宣传、规划、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不深入,不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理财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个人理财的发展。 (2)金融生态环境方面 第一,我国金融业一直实行分业经营,即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体制。由于受到政策的限制,商业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领域,只能代销基金、保险等产品。与此同时,客户在保险公司投资的仍然是单一的保险产品,同样受到相关政策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无法真正地实现客户资金在各类理财产品上的分配与流动。这样的分业管理,导致各金融机构不能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打造针对性的投资组合,并帮助或客户实施投资理财计划,从而使得个人理财业务的功能大大降低,缺乏对目标客户的吸引。 第二,法制不完善,金融监管滞后,风险防范问题凸显。个人理财近几年发展迅速,不少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竞相给客户以高回报承诺,不少金融机构将理财产品视为竞争资金的手段,在回报率上恶性竞争,考虑其后果。在个人理财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个人理财的监管明显滞后,尽管《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法律均对个人理财相关业务风险管理与防范有所规定,但个人理财相关法规还很不完善,特别是适应金融业混业发展的趋势,综合性的个人理财法规还几乎是空白,这显然不适应个人理财监管的需要。 第三,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个人理财的发展。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我国作为国际经济体系下的重要一员,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着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居民收入会有所减少,从而抑制对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另外,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个人理财业务涉及产品和交易的多个层面,隐藏着多种形式的潜在风险,如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道德风险等,风险的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理财积极性。因此,个人理财无论从投入资金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第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和“安全阀”,对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人们收入预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对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后顾之忧时,人们才会增加自己的消费或者投资等方面的支出,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及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在一定程度影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从而抑制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3)金融生态调节机制方面 金融生态个人理财调节机制的优劣评判依据是:个人理财市场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个人理财市场监管调节的有效程度。与国外不同,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是纯正的市场经济,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充分,我国商业银行因为在个人理财市场中的巨大优势地位,使得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不完善。要改善生态个人理财调节机制失衡现状就必须按市场化方向,完善个人理财自我调节机制,同时提高个人理财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增强金融监管的调节作用。 (4)我国金融生态个人理财发展战略 通过对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的产生与发展及其运行特点的分析,并针对目前我国金融生态个人理财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战略性发展建议: 第一,加快我国金融机构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我国金融业内部已经开始彼此向对方的业务领域渗透和扩张,比如保险资金入市,券商股票抵押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保险公司推出的连结保险,以及商业银行保险、基金发售,开通“银证通”业务等等。目前,国际金融界混业经营已成趋势,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集银行、证券、保险和投资银行业务于一身,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我国金融机构应从混业咨询、混业合作的思路出发,对个人理财业务进行拓展与创新,努力实现从单一业务平台向综合理财业务平台的转变,充分做好理财“混业”经营准备,为客户提供更具综合性的理财服务。 第二,加快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提供差异化的个人理财产品。个人理财产品是个人理财业务的基石,也是个人理财服务的落脚点。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合作,推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品种,丰富个人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应当对客户群进行细分,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根据客户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方案,在延伸业务的同时增长了对同一客户的服务周期。 第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外部监管机制。我国与个人理财业务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显得较为薄弱,如何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法律规定、填补其存在的法律空白是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基本前提。我们应进一步明确市场准入、理财资金投向的合法合规、风险提示、客户知情权保护、金融机构与客户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等问题,解决个人理财业务(下转第195页)(上接第192页)法律关系的定位问题,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同时,为了给个人理财业务的顺利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加强行业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三大监管机构的合作力度,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提高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同时根据新业务发展和监管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新业务监管体制。只有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监管机制,才能促使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宽各类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有效解决相关规章制度缺乏的问题,满足我国居民日益增加的多样化理财需求。 第四,培养复合型专业理财人员,提高专业修养,同时更新客户理财意识,拓展理财市场。居民希望理财服务人员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的专家,为自己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和一站式的综合理财服务,复合型的专业理财人员是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个人理财资格认证制度应把综合个人理财策划、投资策划、保险策划与风险管理、员工福利与退休计划,个人税务策划和遗产策划及事业继承等作为培训和考核从业人员的标准,提高他们的专业修养。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居民的宣传力度,同时建立相关个人信用体系,让更多的人放心将钱交由理财机构管理。 4.总结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不论是对个人,还是金融机构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从金融生态角度来看,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主体地位的背景以及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下,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个人理财业务更加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监管、产品、法规及专业素质等四个方面对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此促进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在金融生态系统下充满活力地发展。 作者简介:薛双霞(1986—),女,河南人,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银行风险管理与保险。 个人金融理财论文:家庭金融视角下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需求分析 摘 要:文章从家庭金融视角出发,提出家庭金融活动具有广深性、差异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考察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需求,总结出整体需求带动作用弱、市场应对不足、投资风险大三大问题,进一步证明了家庭金融理念意识的培养与家庭主体参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庭金融;个人理财;需求 家庭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理论,表现为个人家庭通过一系列金融活动实践以实现家庭长期效用最大化。以西南财经大学的国内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标志,我国家庭金融高质量微观数据库有了初步成果;另一方面,在经典理论的借鉴之上,家庭金融研究更需要实证方面的因素考量,以便对研究结果加以评述修正。通过分析理财市场的需求将有助于认清当前我国家庭金融发展概况,提出建议,促进个人家庭生活质量的 提高。 一、家庭金融活动的特征 广深性。从广度上来看,家庭金融辐射范围广阔,参与对象与机构数量众多,资金额与交易量大,理财产品种类丰富,在经济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从深度上看,家庭金融相关理论刚刚起步,且内部机理演化难以推算,其研究需加大行为心理因素构成,吸纳社会学研究范式等内容,贯彻在市场参与、投资组合决策、负债消费等一切行为活动选择中。 差异性。家庭金融具有文化异质性,其发展路径在各个地域不同,呈现出的特征也就不同。不同背景之上的理论与实证难以达到统一,行为偏差影响明显,因而更需要结合具体实际操作。在一国之内的家庭经济体中,由于财富规模、风险规避态度等因素不尽相同,实际金融活动选择也千差万别,由此对理论研究提出挑战。 稳定性。现代家庭金融立足于人一生效用的最大化,以资源平衡与风险的分摊补偿应为目标,由此呈现出稳健性。从短期看,家庭努力追求内外部的均衡,力求实现稳定内部流动性,同时最大化外部投资收益这一目标;从长期来看,生命周期因素左右着金融活动选择,平滑风险与追求稳定收益成为首要考虑因素。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稳定性又是相对的,面对不同环境与需求,有更灵活高效的金融决策。 二、基于家庭金融视角的理财市场需求分析 (一)家庭金融意识淡薄,需求带动作用弱 以个人家庭利率意识、投资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金融意识目前在我国公民中显得薄弱,家庭参与理财市场的程度非常有限。据《报告》显示,我国资产最多的10%家庭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占家庭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为61.01%。收入最高的10%家庭储蓄率为60.6%,占总储蓄的74.9%。在金融资产结构上,银行存款占比高达57.75%,家庭在股票市场的参与率为8.84%,基金、债券等理财产品逐次下降。 家庭单位由于数量众多,规模效应明显,投资活动通过财富效应传导机制成为释放消费活力的重要渠道。金融资产占有不均,收益严重分化,富裕者边际消费倾向弱,储蓄率高,储蓄量大,抵减了扩内需效果;储蓄占比大,有价证券少的资产结构收益低,实际与预期收入效应都大打折扣,消费需求被进一步抑制。可以看出,我国理财市场需求层次低,结构不尽合理,并未对经济增长发挥出系统性带动作用,活力释放的背后还有赖于各种制度安排与社会意愿的形成。 (二)需求主体结构化,市场应对不足 业界认识的不足使理财实务领域的拓展受限。过去由于交易规模小,理财市场分割刚性明显,业务受理层级标准化,产品兜售“一刀切”,随着专业分工与市场化进程的加深,居民财富不断增加,由不同家庭收入所带来的结构化趋势明显。面对高、中、低市场主体的不同需求,理财市场供给却显现出数量与质量上的应对不足。 从量的方面看,千千万万不同财务目标的实现以不同目标人群、风险收益匹配的各类创新产品为前提,帮助折现未来价值;从质的方面看,在一定时期与收入约束内,指示性的财务意见对家庭将显得更加重要。当前需求结构要求在市场细分上做到产品与理财业务的综合全面。理清机构内部与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持独立性,专注差异化财富咨询与规划服务,将是第三方理财机构的转轨方向;更多金融产品的设计创新则对专业人才与团队的培养兴起提出要求;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更应积极建立“一站式”家庭理财服务体系。 (三)体制与环境制约需求,投资风险大 投资风险是家庭主体参与理财市场的一道关口,传统上认为其主要通过市场风险、道德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法律政策风险等影响投资质量。我国体制与环境因素在个人投资风险方面影响显著,制约着有效需求。目前我国金融垄断力量抑制竞争,市场走向与资产价格数量变动均有被操纵的可能,从而加大涉及利率调整、汇率波动等在内的市场风险;而本身金融体制改革不利,相关法律缺位,市场化难以深发,资产流动性风险就会凸显;征信体系与法律制定不完备使产品欺瞒购买、公司违约等事件屡发生,审理与监管权力集中导致行业混乱,道德信用危机频发;而市场交易所需的各项标准得不到有效力的界定,面临来自法律政策本身的风险。 三、结语 反映在理财市场中的家庭金融活动具有广深性、差异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在我国具体市场环境下,存在整体需求带动作用弱、市场应对不足、投资风险大的特点。个人理财须面向广大家庭客户,做好需求识别与激发,推进家庭金融理念的渗透,显以本地化、全民化理财市场为标志的现代金融新貌。 个人金融理财论文:开放金融市场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战略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经验的同时,要寻找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有效措施,本文将从战略角度探讨其发展对策。 [关键词] 现状 问题 发展战略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业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个人理财服务仅仅局限于吸储放贷、代收代付等简单业务。在金融市场开放的环境下,各家银行为了应对新竞争,也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向客户提供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甚至黄金买卖等金融服务,以及各类支付结算业务,业务服务逐渐综合化、个性化。但是,当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约束。我国于1995年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保险法》,确定了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并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代客理财,这就大大制约了商业银行向个人理财业务领域的拓展,限制了业务运作空间。这种分业经营体制,导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操作只能停留在提供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低层面上,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进行组合投资来实现增值,离真正意义的个人理财还很远。 2.专业人才奇缺。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集知识与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业务,其对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也就相当高,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丰富的从业经验,而且也要精通房地产、法律、股票、债券、基金、保险乃至市场营销等众多专业领域,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际和组织能力,才有实力进行组合投资,规避风险,达到财富增值的最终目的。我国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仍远不能满足这种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3.产品单一、服务面窄。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基本上只是在储蓄产品上进行功能扩展,为客户提供已经设计好的固定产品,产品单一、服务同质,还不能给客户量身定做理财产品。已有业务主要以结算类为主,通过结算工具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或者提供咨询、建议及投资方案,引导客户进行投资,并规避风险,涉及证券、保险的综合理财仍需客户自己操作。 4.有效需求匮乏。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很是缺乏投资理财的意识,也很缺乏相关业务的了解,并且对银行的个人理财也不够信任,这就导致了不进行有效的理财。另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门槛过高,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造成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 二、发展战略 1.集团化战略。目前分业经营体制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拓展,打破体制的桎梏,走混业经营的集团化道路将是必由之路。可以通过金融控股集团控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来同时涉足银行、证券和保险市场,打通三大金融领域,破除体制约束,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设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理财方案,进行组合投资,有效规避风险,提高理财收益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寻求更大的增值空间,迎接大理财时代的到来。(如图1) 2.人才战略。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对人才的培养也相对落后,专业理财师的培养,尤其是高水平理财师的培养就更加滞后。目前,我国理财师的资格认证只处于起步阶段,且名目繁多,没能形成一套权威性极高的认证体系,这需要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共同推动。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自身业务优势加强职业人员的培训,在业务操作中不断提高理财人员的水平。再则,商业银行可以联合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有关高校及其他教育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动理财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并结合市场需求和业务需要,加快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理财人才的教育培养,打造潜在的综合型理财专业人才。这样,通过职业认证、内部培训和教育培养就形成了一套完备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及未来对理财人才的旺盛需求。(如图2) 3.技术开发战略。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化服务将成为商业银行间理财竞争的重要领域,并将决定未来的竞争态势和格局。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广泛应用为理财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开发先进的应用软件,快速高效的进行信息搜集和数据分析处理,以及设计和模拟理财方案,是理财市场的迫切要求。同时,基于营业网点和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不再受营业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全天候提供服务的自动银行、网上银行、掌上银行等日益深入理财服务,并不断深化网络化服务的发展进程。 4.营销革新战略。当前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更多是等客户上门,且门槛较高,营销观念陈旧。 5.产品多元化战略。目前商业银行所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同质性很高,差异性较差,缺乏特色,根本无法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千差万别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需要借助不同的金融工具和技术平台不断整合产品和服务,开发更多多元化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产品需求,并通过打造精品,形成品牌优势,占有更大的市场,不断壮大自身的实力,更好的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理财服务。 个人金融理财论文:金融“海啸”下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现状及前景 内容摘要:随着股市反复探底,金融“海啸”影响的逐步显现,以及我国私有财富的快速增长,为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现状的分析。指出如何快速发展我国的投资理财市场。 关键词:金融“海啸”;投资;理财;现状 2007年美国国家金融银行业发生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一连串的经济波动,几乎将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大树连根拔起。金融市场如同发生一场海啸。随着金融“海啸”影响的逐步显现,物价逐渐高企、股市低迷、基金缩水、楼市扑朔迷离,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2010年投资理财市场再现新的机会。不过,在个人理财方面,国内投资理财市场刚刚起步,与国际投资理财业相比,还是不成熟的市场。具体说来,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国内投资理财市场现状 (一)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导致理财服务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即无论是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机构,都以分业经营为主要的经营模式。比如银行业,从银行理财服务的宣传资料看,似乎涵盖了和生活理财与投资理财的全部概念,但实质上它们是一种传统服务的延伸。由于政策的限制。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领域。除了存贷业务,只能代销基金、保险等产品,因此在个人理财方面给客户的建议多是长期财务计划。但是在海外,国外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的“生产线”是贯穿整个系统的,他们早就把金融商品融入金融机构系统内部,混业经营模式随处可见。 正因为如此,作为构成金融市场的三大分市场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客户资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而无法利用其他市场实现增值。因此,投资理财服务需要金融领域产品的全面、丰富和最优化组合,但分业经营的现状使得投资理财业务在政策的鸿沟面前显得非常的苍白和脆弱。 (二)金融机构投资理财服务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与成熟市场相比,国内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更多的是形似,而没有达到神似。可以说,投资理财业务更多的是停留于表面。比如有些高收入者对于国内的投资理财服务经常抱怨,国内各类个人投资理财服务,大都“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建议、沟通”、“自动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服务态度不够好”以及“没有给人能够相信的感觉”。即使是中资银行开设的理财中心实际上也更多地停留在“为内地客户提供外币的存款和抵押贷款业务服务”的理财理念和简单地将银行自有和的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整合并打包销售的层面上,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产品创新。同时所作的理财规划书大同小异,针对性不强。不能不说,国内的理财规划服务炒作和宣传的成分更多。 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理财产品,与国外同业相比,普遍功能落后,整合度较低。理财新品的开发无论在速度还是在功能上均滞后于市场需求。 (三)投资理财专业人才匮乏 以上在投资理财业所述的问题,有一个最根本原因是专业人才匮乏。国内投资理财业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里的人才是指熟悉金融所有行业的全才而不是单独一个领域的人才。因为个人投资理财服务涉及面广,不仅仅限于金融产品的投资分配、资金运用的合理规划,还包括帮客户处理税务问题,乃至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收藏品投资等诸多方面。国内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期货、黄金、保险以及其他领域的全能型通才。从业人员对现有金融产品认识不足。往往只熟悉自己的领域,不知道怎么把跨越各领域的不同金融产品组合到一起。这样的职员显然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投资理财需求,为客户规避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如何发展我国个人投资理财业 虽然金融“海啸”的影响随着2010年新年的钟声的敲响而渐渐远去,但是我国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并不会随着它的远去而停滞,相反我们要从我国的投资理财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找到更适合发展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的方法。建议如下: (一)重点发展金融机构投资理财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还是实行分业经营,这是金融机构理财最大的外部制约因素。而且,从发展趋势来讲,客户更需要提供一站式金融或投资理财服务,因此,在大力发展金融机构投资理财时,应注意加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部门的联合,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一站式理财服务。同时为了顺应全球大势,我国金融机构要逐步发展混业经营。 (二)成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财组织。推出理财师资格认证制度 2004年9月,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FPSCC)正式成立。这是中国个人理财业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它已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得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PSB。即国际CFP组织)授权,进行CFPTM资格认证和CFP商标管理的机构。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多次举办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比如在2009年10月18日,在广州自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2009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年会的主题为“持续提高金融理财师的职业水平”。这些都为个人投资理财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投资理财的教育培训 新的业务离不开教育培训。当前投资理财在我国还处于导入期,最重要的工作是将正确的投资理财理念导人中国,并培养优秀的投资理财人才。尤其是我国中间阶层逐渐兴起,全民参与投资理财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加强全民的投资理财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投资理财的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多方面力量来参与,目前,中国个人理财培训市场已经兴起:很多大学已经推出了理财培训课程;很多国外的理财协会已经进入中国提供理财培训;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专门提供理财培训。尽管目前投资理财培训项目已经不少,但高质量、系统的、权威的理财培训课程还比较少,甚至部分投资理财培训项目内容粗躁、质量不高,连基本的理财理念都不正确。因此,开发一套高质量、高水准、系统化、本土化的投资理财培训教材是我国投资理财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个人金融理财论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个人理财策略 摘 要:世界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正在为自己的资产寻求增值和保值。个人如何寻求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和策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理财业务;问题;策略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不正确,存在违规和误导行为 第一,将理财产品作为变相揽储的手段。一些金融机构将理财产品和一般性的结构性储蓄存款混合搭售,绕过利率监管政策,变相招揽储蓄。第二,夸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银行理财产品宣称的收益率是通过历史数据进行模拟预测的数据即统计学上的收益率。随着经济的条件的变化,实际收益率往往达不到预计的收益率。第三,弱化了产品的风险提示,过分强调理财产品的优点和收益倾向。 (二)理财产品创新不足,同质产品较多,开拓市场不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多是“引入型”产品,缺乏自主创新性,而且不同银行之间的理财产品相似度较大,而且竞争无序。同时,面对缺乏理财观念的广大客户,银行对理财产品缺乏宣传,即使存在宣传,其方式也比较单一,而且目标不够明确。 (三)银行控制风险能力差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商品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充斥市场,使暴露在这些风险之下的理财产品时刻面临市场波动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存在对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背景下的个人理财策略 (一)恪守投资理财的基本原则 理财的两个原则是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这两个原则是投资者应该恪守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两个原则。 1.资金的时间价值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资金经过一段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资金的时间价值告诉我们:第一,资金增值的前提是投资;第二,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和不断上涨的影响,资金若不进行投资则很可能出现贬值;第三,资金经历的时间越长,资金所产生的增值能力越强。这三点启示告诉我们,资金获取时间价值有两种渠道:一是,投资高风险短时间获得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其二,尽早投资,投资时间长,也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根据“72法则”,在当前理财环境下,投资者不应将资金集中在短期收益率高的理财产品上,应该注重长期的价值投资和稳健投资。 2.资金的风险价值 资金的风险价值是指投资者冒着风险投资高风险的产品获得的超过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外的额外价值。资金的风险价值告诉我们:其一,进行投资必然承担一定的风险,世界上没有无风险的投资,只是风险大小的不同而已。其二,风险和预期收益率表现出正的相关性,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投资风险价值要求投资值要具备一定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预防能力,考虑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不要盲目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二)选择适宜的理财理论做指导 经济学家们针对投资理财进行了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理财理论,如凯恩斯的选美理论、马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美林证券提出的投资时钟理论,这些理论对实践有了较好的指导,也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在目前的理财环境下,笔者比较推崇投资时钟理论。投资时钟理论是美林证券基于对1973以来美国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于2004年提出的投资时钟理论模型,它是将各类资产以及行业的收益表现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该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根据经济增长的方向和通货膨胀方向,可以将经济周期分为衰退、复苏、过热和滞涨四个阶段,在四个阶段选择不同的行业和资产配置,将使理财收益达到最大化。比如当前经济下行后半期和复苏前期环境下,股票是表现最好的资产,长期国债则是表现比较差的资产。 (三)具体的理财建议 1.充分认识自身的风险偏好 风险是投资理财的第一要素。购买个人理财产品之前,首先要判断自己属于风险规避型,风险中性,和风险偏好型中的哪一种。这不仅与自己的个性有关,也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经济、心理等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还有自身所处的年龄阶段。对于一般的“年轻人群”,建议先节流后开源,因为投资效益需要一定的本金作为基础,因此年轻人应先规划好自己每个月的支出,减少非必要支出,进行定期存款或投资到风险相对稳定的债券或债券型基金上面,通过发挥资金的时间价值的作用,实现自身的原始资本积累。 2.准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以及未来走势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以及未来走势的判断将会影响理财者制定截然不同的资产配置和行业选择策略 2008年11月,中央相关的政府文件当中,已经将当前的经济形势称为是国际经济衰退。随之而来的是中央经济政策重心将转向抵御“国际经济衰退”冲击。理财者应遵循投资时钟理论的投资建议,准确判断当前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并能预测该阶段持续的时间,密切关注中央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重点关注的行业和企业,有效的进行行业选择和资产配置。 3.熟悉主要理财产品的投资策略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理财品种也逐渐多样化,主要有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基金、股票等。理财者在投资之前应清楚了解每种产品的性质、投资方向、收益率、风险、操作要求说明等基本信息,判断是否是适合自己的投资,是否是合时的投资,并注意操作的一些特别条款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个人金融理财论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 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国际化程度与创新力度逐渐加大,投资领域也逐步从低风险向高风险领域拓展。然而,全球现处于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作为国际经济体系下的重要一员,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个人、家庭等经济体中的中小型投资者,如何在金融危机下妥善处理个人的财产,合理安排和进行投资,以安稳的渡过这百年一遇的金融灾害,成了现在的热门话题。为此,笔者将围绕在新的市场形势下银行理财产品将如何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应作出怎样的策略调整进行初步探讨。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新问题 1.市场推广和开拓不力。由于我国个人理财市场起步较晚,广大客户对个人理财业务缺乏了解。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时进行有效的市场宣传,向目标客户推广和解释清楚各种理财产品,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理财方案。国内银行在市场推广方面,缺乏宣传,即使存在宣传,其推广方法也很单一,而且推广对象不明确。 2.结构性理财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不足。目前国内银行发售的结构性产品大多属于“引进型”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 3.专业理财人才欠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相当强的综合性业务,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不少理财人士对宏观经济政策掌握少,对微观经济分析能力不强,市场营销意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例如有些银行个人理财经理在传统业务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游刃有余,但对新兴业务则显得力不从心,综合业务技能的欠缺成为个人理财经理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的制约。 4.银行控制风险能力差。理财业务涉及产品和交易的多个层面,隐藏着多种形式的潜在风险,如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道德风险等。快速增长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我国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人认为个人理财业务是无风险的业务,因而缺乏一些应有的风险防范观念和措施。 二、新形势下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策略建议 1.对个人资产进行定量分析,充分认识个人理财业务风险。 个人理财师通过专业的工具帮投资者更好地了解自己,主要是做好资产分析和理财属性分析。个人资产分析就是弄清楚自己(个人或家庭)的资产状况,摸清楚自己有多少家产(即个人净资产值是多少)。金融危机背景下,个人理财业务存在诸多风险,如何防范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加快业务发展,是今后顺利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关键。在我国,充分认识和化解个人理财风险,对于确保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促进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切实按照银监会强调的风险揭示、客户评估及信息披露等要求,对不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做出明确的划分和标识,进而在销售过程中配备专业人员对客户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损失承受能力以及投资预期等进行审慎的识别与评估,从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开办个人理财产品的情况看,理财产品销售后,从未向客户披露理财资金的管理及运用情况、投资组合及风险收益变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在产品研发的同时建立风险内控制度,研究新产品潜在的风险和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实施跟踪和定期评估的制度。对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建议各家商业银行全面推广理财产品客户风险评估机制,帮助客户选择适合理财产品,防范投资风险,提高满意度。 2.黄金将是理想的保值产品。 从黄金市场看,由于国际金价用美元计价,黄金价格与美元走势的互动关系非常密切,一般情况下呈现美元涨、黄金跌和美元跌、黄金涨的逆向互动关系。在基本面、资金面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均正常的情况下,黄金与美元的逆向互动关系仍是投资者判断金价走势的重要依据。当今美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大投资银行在遭受史无前例的损失,受次级债影响,美元未来看跌。个人(家庭)可以购买黄金或者黄金饰品作为保值的一大投资产品。 3.培养理财人员素质。 理财人员的业务素质将直接影响银行理财市场的拓展,高素质的理财人员必须在具备自身良好素质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当前国内银行的个人客户经理一般来自两类人员:一是由业务尖子选拔上来的业务熟练人员;二是定向选择的金融理论基本功较好的年轻员工。 4.加快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产品创新。 商业银行要实现个人理财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是取得竞争优势、赢得目标客户的关键。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首要任务是敏锐把握机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成功推出新产品。譬如:针对目前学生高校成本较高的事实,为其所在家庭教育资金准备设计一套投资组合,介绍合适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或外汇理财产品,建立期限结构合理的、适合家庭教育支出周期的专项理财计划。类似这种理财产品的创新和服务的完善对于个人理财业务可以说是没有止境的追求,因为客户的理财需求是多样化的,同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是不断变化的。商业银行必须认真研究经济形势变化,深入探求金融政策取向,全面瞄准银行同业动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系统优势和全行集成数据中心,推动产品和功能的创新,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加强对个人理财等金融创新业务的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披露充分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业务。但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个人理财产品创新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首先,个人理财业务的产品创新要尽量突破管制。其次,产品创新要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遵循产品模版化、简明化的原则。再次,个人理财产品创新要遵循降低成本的原则。另外,任何一个产品创新都必须通过严密而科学的精算论证。 5.调整营销手段,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策略。 (1)细分市场,准确定位。个人理财业务定位包括服务对象定位、服务产品定位和服务人员定位等三个方面内容。金融危机背景下服务对象定位是核心内容,服务对象应该是有资产者,只有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关心如何管理自己的资产,才会产生理财需求。(2)灵活的定价策略。银行需要对自己提供的理财产品的市场竞争地位进行判断,是处于绝对优势,还是处于平均水平或劣势,根据不同的地位确定相应的定价策略。(3)加强理财产品品牌建设。在品牌设计以前,就要对目标客户群有一个准确定位,使品牌与所提供的理财产品的理念相呼应。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气象局) 个人金融理财论文: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个人理财服务在我国金融机构中已发展得如火如荼,同时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较之以前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这对我国金融机构顺利开展个人理财服务提出了挑战。本文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新变化为切入点,为金融机构应对这些变化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 关键词:个人理财服务 新变化 对策建议 金融机构个人理财服务是指银行以自然人为服务对象,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按照客户的实物性资产、现金收支流状况,围绕客户的收入、消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心理偏好等情况,制定个人财务管理计划(如设计资产组合,调整负债结构,规避税收等),达到其收益预期,实现其人生的未来规划。 个人理财服务的目的 个人理财服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居家生活的需要。二是人生规划的需要。三是投资增值的需要。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金融机构研究并不断挖掘市场需求,度身定制理财产品与方案,不断满足、引导、培养特定客户群体需求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个人理财还更多地体现金融机构差异性、价值性的特质,具有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整体服务和附加服务的功能。 个人理财服务市场的新变化 个人理财业务与机构银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于银行业零售和商业业务利润的不断减少,非利息收入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导致个人理财业务与传统机构银行日益接近,平行发展、交替发展和业务交叉的现象不断增加。例如,在个人理财业务的私人客户群体中出现了机构性的需求,即投资业务专业化、投资产品复杂化,而在与传统机构银行业与机构客户的关系中,一些个人化的因素也已经出现,如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与银行之间建立起私人业务关系。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个人理财业务提出挑战。一方面,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竞争者很容易进入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无疑将面临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对客户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为客户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而计算机则为客户快速简洁地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提供了可能,因此,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客户创造了追求高水平、多元化服务和资产管理方法的条件,而这对个人理财业务来说则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及已经入驻的外资商业银行都在纷纷调整策略、整合资源,聚焦优质高中端客户,制定竞争优质客户的策略方案,以优质客户的需求为市场导向,依托科技信息、网络,优化组合营销渠道,大力打造理财优质品牌。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对策 1、不断增强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的能力。金融机构要考虑目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分析业务的发展前景,确定市场需求规模和该项业务的市场定位,创造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六适”服务,即“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以适当的价格,向适当的顾客,销售适当的产品,收到适当的效果”。同时在综合经营的大趋势下,逐步实现从产品到研发创新的转变,强化研究,大胆创新,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理财品种,真正实现让客户资产增值。 2、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金融机构要在做好客户细分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和进行产品组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的需求不同,设计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个人理财服务。同时,金融机构要根据客户不断增长的理财增值需求,制定优先发展投资增值型理财产品的研发与推广策略,进一步加强与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同业之间的战略合作,通过持续不断地引进与开发收益好、流动性强的理财新品,确保理财业务内容充实,在为客户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财理念的同时,达到有效增加储蓄存款的目的。 3、提高营销活动针对性与效率。作为履行市场营销支持职能的产品经理,其与前台客户经理的支援关系是通过“一对多”的支持构架得以实现的,即一位产品经理需要对应多个客户经理提供产品方面的技术支持,同时一个客户经理也需要从多个产品经理处获得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产品经理专业化优势的前提下通过客户经理的多元化产品营销,满足客户不同的需要,使营销活动取得最佳效果。然而,实现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之间的在市场营销中的紧密协作不是能自动达成的,需要通过一套完善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加以保证。为加强金融机构个人理财服务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的支持,应尽快建立个人理财的产品经理队伍,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在市场营销中的协作机制,提高市场营销的协同性与效率。 个人理财服务无疑是金融机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相对于金融机构开展的其他业务来说,个人理财服务还是一片“蓝海”,还有很多追逐利益的空间,所以金融机构要要改善个人理财的手段和理念,力争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
金融毕业论文:对金融危机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研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职毕业生 就业市场 【论文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本已严峻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面对急剧变化的就业环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紧跟现实,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正确引导毕业生理性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在危机中寻找机会,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当前,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引发经济下滑,不少产业受到冲击,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中国的就业市场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中国经济蓝皮书》指出:2008年年底到2009年年底,全球金融海啸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特别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为严峻。因此,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引导毕业生理性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在危机中寻找就业机会,实现就业,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客观认识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 (一)金融危机急速冲击就业市场,企业岗位需求大幅下降 随着金融风暴的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少企业倒闭、裁员,企业岗位需求下降。相关资料显示: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东省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市场劳动力需求下降;在过去八个月期间,全省亏损企业过万,有的已经倒闭或者濒临倒闭;许多往年必定出现在校园招聘现场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已经明确表明取消招聘计划。但是另一方面,求职人数不断上扬,其中以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数量增幅最为明显。 (二)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就业竞争激烈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从1999年起实行扩招至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根据统计,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2008 2012年每年毕业生规模将持续在600万一700万人,总量达3000万,比2003~2007年间的1738万增加72%。而我国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还将长期存在,每年需在城镇就业的,包括当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实现就业的人数大约在2400万,而我国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缺口在1200万个以上;同时高校毕业生在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今年毕业生数量已超过社会新增岗位的一半,在现今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难度愈发凸显。 (三)理性对待金融危机,准确把握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就业促进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党的十七大要求创造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及“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的关注,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了信心保证。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2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发出的关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件累计达到40多个,共100多项具体的政策,内容涉及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待就业服务、失业登记、临时救助等各个方面。同时,各地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大量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和政策框架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就业方式灵活。就业机会相对较多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就业形势主要体现为:劳动力供给总量较大,而岗位的增加相对较少,在未来十年,我国就业市场总体上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态势。高职毕业生就业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有机遇。首先,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企业急需一大批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而高职生理论和技能兼备的特点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其次,高职生的年龄结构、享受的政策待遇如户籍指标等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一定的优势。再者,高职由于学科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直接和密切,许多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 3.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逐年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高职高专教育招生数从54万人增长到299万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创出新高,据教育部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从2004年开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连续4年保持稳定增长。从2004年到2007年,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每年同比大约上升一个百分点。据各省市的统计,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水平。 二、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一)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我国政府计划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等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我国的总体经济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应该坚定信心,充分发挥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广开就业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地域范围和数量,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鼓励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寻找就业岗位。 (二)构建立体化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毕业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探索多种就业途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高职院校除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继续举办各种类型招聘会、服务月、服务周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途径外,还应进一步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如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合作基地,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优势,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加强与当地人才市场的联系,充分利用人才市场的信息网络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四)搭建平台,鼓励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学校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毕业生给予积极支持,及时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贷款担保、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加大成功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鼓励有条件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帮助他们成功实现创业。 总之,金融危机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必定比往年更加严峻,但是,只要我们沉着面对,保持乐观的态度,深入研究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以及高职学生的就业特点,准确把握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市场,“危机”同样能成为“转机”。 金融毕业论文: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南京城市职业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现状,发现金融专业毕业生由于自身素质低、社会传统观念影响、人才培养时缺乏针对性等原因导致缺乏就业竞争力,提出通过提高毕业生自身素质、加大考证力度、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开展针对性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提高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金融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 一、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毕业生薪酬待遇调查数据统计,毕业生工资待遇方面,我系金融专业毕业生刚入职时工资待遇和其他专业持平。金融专业毕业生入职时平均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现金福利等)3000元。其中,2013届毕业生入职时月工资约为2000元,2014年、2015年毕业生入职时月工资约为2500元。可见,近三年毕业生入职时月收入有所增加。 (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调查数据统计,毕业生就业稳定方面,就转岗情况看,2015届毕业生低于前两届毕业生,因为2015届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工作,仍处在学习阶段。2014届、2013届毕业生由于工作时间长,升职转岗的机会较多,2013届毕业生转岗率达56%。就离职情况看,2015届毕业生离职率35%,高于2013届毕业生26%的离职率。因为应届毕业生定位缺乏理性思考、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三)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是指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调查数据统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方面,近三年我系金融专业就业专业对口率呈现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2013届是52.28%,2014届是67.57%,2015届是59.70%。 (四)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1)就业结构方面,近三年来共有136名毕业生就业,其中25人在金融机构就业,60人在其他行业从事金融岗位工作,51人在其他行业从事和金融无关的工作。(2)就业岗位方面,近3年毕业生中从事金融营销岗位51人,占就业人数的38%;从事金融客服岗位4人,占就业人数的3%;从事金融业务操作岗位23人,占就业人数的17%;从事金融其他岗位7人,占就业人数的5%。但还有一小部分毕业生未从事金融行业工作,占就业人数的37%。 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 (一)市场需求现状1、金融机构需求近年来,用人单位招聘员工在制定招聘标准时自主性较大,往往与毕业生实际情况不符。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提高录用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看学历聘人。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招聘时,要求应聘人员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对于我系毕业生来说,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必须进修拿到本科文凭后才符合应聘条件。针对金融机构发放的15份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发现,银行招聘要求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高职毕业生只能通过外包服务公司进入银行工作,往往从事大堂经理、前台柜员等岗位。证券公司招聘大多要求应聘者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过去三年招聘中,高职毕业生仅占录用人数的20%。相对来说,保险公司招聘对应聘者学历要求最低,基本只要求学历为大专或本科。但过去三年,保险公司正式录用的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也不多,仅占25%左右。因为保险公司进入门槛低,但保险推销业务难度大,能坚持工作的毕业生少。2、中小企业需求调查数据统计,相比较金融机构而言,私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需求量较大。需求量在30人以上的企业占29.8%,15-30人的占5.4%,5-15人的占19.4%,5人以下的占45.4%。调查结果反映,81.2%的用人单位认为将来高职毕业生仍有很大的需求市场。大家持有积极态度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从事基层岗位注重经验而不是学位,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能够胜任;第二,部分岗位聘用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可以节省劳动力成本;第三,需求高职毕业生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大部分,所以需求前景较好。 (二)岗位设置现状调查数据统计,20%的调查公司认为理财规划师、证券公司客户经理、银行柜员、金融营销、电话营销等岗位市场需求量大。其中,理财规划师和金融营销是招聘企业需求量最大的2个岗位。 三、影响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一)毕业生自身素质较低1、自主学习能力差我系金融专业学生除了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认识外,还需加强学习能力培养。因为金融专业主要学习金融、保险、证券、财务等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新知识,与高中知识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课外还需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掌握更多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我系大多数学生高中学习死记硬背,缺乏自主性,导致专业学习不主动,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最终直接影响专业技能掌握。部分学生满足书本知识学习,不愿探索新的学习方法,缺乏实践技能培训。2、自身定位不准确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系金融专业大部分学生“职业教育”概念模糊,缺乏准确定位。例如,存在两类学生:一类学生始终存有“学历本位”概念,总是认为自己学历低,就业能力差,缺乏就业竞争力,与本科生相比没有优势,不受用人单位青睐,缺乏信心。另一类学生好高骛远,盲目自大,眼高手低。盲目应聘好的工作,看不上一般工作。这类学生不从实际出发,自身定位不准确,盲目攀比,延误最佳择业时机。因此,我系金融专业部分毕业生对自身定位和就业形势缺乏准确认识,忽视自身特点和优势,无法正确判断社会形势和就业形势,在认识上存在片面性、局限性,这非常不利于他们顺利就业。3、实习、求职中遇困难退缩根据我系金融专业实习单位信息反馈,实习生在实习、求职时出现服务意识缺乏,遇到困难退缩的现象。主要由于“就业观”、“择业观”不成熟导致,表现为择业期望高、幻想多、忽视自身能力。我系金融专业毕业生对工作岗位挑剔,害怕吃苦,不愿从事基层岗位,欠缺锻炼意识。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自我牺牲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同时,我系金融专业部分毕业生过分依赖父母和学校帮助联系工作,缺乏主动求职意识,害怕走入社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一些毕业生缺乏面试技巧,平时不注重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面试时表达不清,不能发挥自身优势,在求职时无法突显自己,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用人单位存在“学历热”现象近几年高等教育飞速发展,高职金融专业教育已经形成独特特点,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虽然国家重视职业教育,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存在不认可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低的情况。我国社会评价体系存在缺陷,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一些用人单位过分注重学历,忽视专业能力,造成人才浪费。虽然教育部反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但仍有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只关注应聘者的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只有少数用人单位愿意招聘高职毕业生。这种现象常常导致人才和资源浪费,加剧了就业矛盾,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三)我系人才培养方式还需改善1、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近几年,国际金融机构不断入驻、国内金融机构迅速扩张,加大人才的需求。各个金融岗位不仅需要高水平的综合性金融人才,还需要技能过硬的基层工作人员。前者依靠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学生完成。后者依靠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我系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已经考虑这个情况。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存在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问题,我系金融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面向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企业的金融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同属于金融专业就业方向,但所需的专业技能存在差别。我系目前没有区分培养,统一培养带来的问题是学生虽然掌握所有岗位的专业技能,但技能不精,在与别的毕业生就业竞争时缺乏优势。2、师资队伍薄弱我系金融专业教师队伍薄弱,在梯队结构、年龄结构、人数结构上还不尽合理。,更重要的是,一些老师缺乏实际行业经验,不能根据金融企业对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不能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准确指导实践教学,不能满足行业用人单位需求。这些情况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阻碍我系金融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四、提升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措施 (一)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1、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当今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培养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来增强就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毕业生要有相对广泛的知识,其中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在校大学生除了以学习为主外,应当参与社会实践。因此,我系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时,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加大组织各种实践,如寒暑假社会实践、专业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实践等。毕业生应从自身专业出发,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第二,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毕业生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锻炼。工作中,经常与各种职业、各种性格的人交往,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成功的关键。有些毕业生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为人比较内向,不能适应社会。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我系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也应该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应积极组织各项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在活动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完善与他人之间的关系。2、积极组织考证考试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毕业生要想脱颖而出,找到满意的工作,必须从根本上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毕业生体现自己专业能力的必备材料是各种专业证书,而且金融专业有些岗位需要从业资格,如证券公司相关岗位需要证券从业资格、保险公司相关岗位需要保险从业资格、银行相关岗位需要银行从业资格等。但由于我系金融专业学生学情特点,如专业知识掌握薄弱、缺乏学习自主性等,导致考证成功率低、参与性差。在人才培养中,我系金融专业应统一组织学生参加考证考试,并针对各项考试,安排考证培训,提高考证通过率和参与性,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创造良好就业环境1、加大专业宣传力度我系金融专业应积极宣传专业,转变用人单位观念,收集毕业生信息反馈,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由于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看法,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停留在较低阶段。为了让用人单位和企业正确了解我系金融专业教育的定位,我系应加强专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让用人单位充分认识到,我系金融专业培养学生有明确的职业性,是按照一线工作岗位或岗位群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实用性、职业性的应用性服务人才。2、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我系金融专业应充分利用就业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将用人单位对人才和岗位的需求及时传递给毕业生。首先,在系就业网站企业招聘信息,招聘信息需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筛选,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第二,就业工作管理人员应收集各种招聘信息,经过筛选、整理后传递给毕业生。第三,金融专业教师们可以通过QQ群、微信等信息互动平台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切实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给出专业的意见。 (三)提供专业化培养1、根据行业特点培养人才我系金融专业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以培养一线基层岗位来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满足行业需求是我系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努力开展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是我系目标。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教研室应该大量开展调研,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牢牢把握最新行业动态,设置适应行业、用人单位的课程。与此同时,实时关注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有机结合。2、根据岗位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我系金融专业课程建设应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课和专业课应围绕实际岗位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学习领域应基于岗位需求来设置课程,课程教学过程应采用真实岗位任务驱动方法,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建设都必须有相关的能力目标与之对应。而且这种能力要求既包括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知识和态度,又包括实际岗位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3、制定针对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我系金融专业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金融企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如单一单位需求量小,因此无法针对某一金融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但我系金融专业可以根据金融岗位的特性,采取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同类型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例如针对银行,制定银行所需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证券公司,制定证券公司所需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保险公司,制定保险公司所需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可以在有限的3年学习时间内,有针对性的学习岗位技能,在对接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上岗就业。同时,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我系金融专业教学与金融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要求有机结合,解决人才培养与金融企业标准、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作者:吴娟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金融毕业论文:金融类毕业生就业趋势 一、我国民办高校就业简述 当前我国正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社会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下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伴随着全国各高校逐年扩招的影响,高等教育也由原本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平民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连年上升,在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整体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必须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据统计,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680万,2013年高校毕业生69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49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平均以20-30万的速度增长。在此情况下高校就业人数的基数不断扩张与社会职位需求的有效动力不足必然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相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而言,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较差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就业质量不高。当前,有很多学者将就业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但已有的研究多数是将视角放在就业数量上,而很少有深入研究就业质量的,其实民办高校就业数量只是一个表象问题,深层次的根源问题应该是就业质量。 二、金融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近年我国金融行业的深化改革,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使得金融类专业人才需求保持稳固增长的趋势,金融类专业成为就业率较高的热门专业。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金融类毕业生的需求增长,金融类毕业生人数也急剧攀升。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民办高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其面临就业压力和就业质量等方面的挑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民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有助于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统计分析,为其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选择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客观了解学校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调整大学生知识学习的内容和结构,准确定位就业观。因此,在金融类毕业生就业趋势应从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范畴和就业能力等方面展开分析,从而确保就业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金融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就业趋势分析 首先,金融类专业发展前景广阔。金融类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升温一跃成为热门专业,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量居高不下,将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随着银行、投资、信贷、保险、资产管理等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渐增加,且存在巨大的行业升值空间。乃至未来金融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出数量众多和层次复杂的态势,金融类热门专业将持续升温。因此,金融类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仍有较大优势。 其次,金融类专业就业范围广泛。由于其专业课程设置较广,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呈现出多样性,其主要就业范围包括:银行系统中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民营商业银行等;证券、期货交易公司;金融担保、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及保险经纪公司等国内外银行、投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事柜员、理财顾问、操盘手、经纪人、客户服务、咨询等岗位工作。另外还可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包括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从事经济行情分析预测、市场营销、投融资、管理等职位。因此,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十分广泛。 最后,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强。民办高校在金融专业的建设改革中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金融业实际操作环境与课程学习进行融合性实验教学,让学生直观认识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同时,金融类毕业生应自我剖析、自我定位,明确自身在专业知识结构学习和能力运用中的优、劣势,客观评判从业能力,制定准确的职业规划。 在追求稳定的工作、高薪待遇的工作目标同时,应尊重自我实际知识能力和就业能力,明确职业定位,科学合理的设计职业发展计划。增强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其获得与自己知识、能力相匹配的工作良机。四、就业趋势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和民办高等院校的快速兴起,民办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学生、家庭、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金融类专业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和就业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民办高校的荣誉和生存,更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为教育部门和主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行政部门在制定就业政策的问题上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民办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对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改善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提供具体的实践参考。金融类专业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利于个人能力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 首先我国金融行业的工作环境、待遇、福利体制相对较为健全,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能不断的自我提升,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体现出其最大的人生价值。其次专业对口能充分保证高质量的就业,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保障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金融类专业的就业范围广泛有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毕业生进入社会金融、经济等行业的相关岗位,他们就业质量的高低会影响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与口碑,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能立刻反映出民办高校的校风、学风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民办高校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强有利于社会金融经济发展。提高民办高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是关系广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稳定和学校发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认识,以及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偏见,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 不仅能充分激发毕业生职业潜能,也能其提升就业地位,使用人单位真正认可民办高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价值,从而让他们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推进社会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真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毕业论文:探求在金融危机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同时也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也影响到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针对金融危机和大学生就业本身的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高校应着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大学毕业生也都积极的面对,为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努力。 [关键字]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我国亦不能独善其身。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目前,有相当部分行业受到重创,首当其冲的是金融行业,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其次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停产、歇业,对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三是部分对外依存度高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经济状况向来是就业水平的晴雨表,目前出现的这些新变化将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 据相关资料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给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准确预测,这大大地增加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工作的难度。 一、从国家方针政策上看。国家出台大学生就业策略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为积极有效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教育部出台了四大新政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1.鼓励到西部和边远地区就业。实行代偿学费助学贷款。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教育部正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落实办法.扩大中央贷款代偿政策实施力度,扩大政府代偿范围,由助学贷款代偿扩大为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参加基层就业项目、服务期满的高职毕业生,实行免试入学读成人本科政策,在2009年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统一制定各类基层项目考研加分政策。 2.优先录用特岗计划服务期满毕业生。教育部将进一步扩大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同时推动地方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规定今后农村学校教师岗位出现空岗空编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优先录用特岗计划服务期满毕业生。 3.毕业生退役后部队招收士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在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主要面向各类院校毕业生的新政策方面。教育系统与有关部门共同对2009届高校毕业生采取5、6月份进校预征的办法,使毕业生离校前即明确去向。同时,积极协商有关部门,为入伍的高校毕业生长远发展制定优惠政策,一是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收退役士兵入学时。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士兵优先录取;二是部队招收士官时,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士兵优先录取,逐步扩大比例;三是对高职学历的退役士兵实行免试入读成人本科;四是对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退役士兵实行考研加分的政策。 4.增加工学环保农林地矿等专研究生招生规模。教育部将更加贴近社会人才需求。加强紧缺型人才培养,在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适当增加工学类、环境保护类、农林类、地矿类等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当增加现有专业学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的规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更大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投身国防建设.建立高校毕业生对农村教师岗位的补充机制,加强紧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四大举措是教育部正在与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准备出台的政策措施,目的在于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积极有效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此外,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正在研究制定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其中不乏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更大的就业空间。 二、从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看,高校应做好就业指导服务以鼓励毕业生积极面对就业压力 高校除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就业政策之外,还应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以鼓励毕业生积极面对就业形势,缓解就业压力。走上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眼下正值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的高峰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着实让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老师们捏了一把汗。众多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因为有了充分的就业指导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针对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就业服务等机制.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各级职责,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各项工作的落实,责任到人,逐级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拓展和完善就业服务功能。各部门要加强协作.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大力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和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鼓励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并依据各高校自身具体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要适应新形势需要.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为原则,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建设。 2.实施有效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抓住”三支一扶”计划扩大、继续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以及从今年开始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等几个项目的机遇,特别是特岗教师计划,使得我院师范类毕业生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大力在大学毕业生中开展创业培训活动.加强创业意识培养。发现和培养高校毕业生创业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3.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和帮扶工作。建立健全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政策体系.高校要制定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办法。在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为家庭困难的大学毕业生通过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努力帮助特困生实现就业。目前,高校都在积极举办各种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相关活动,为更好地给毕业生拓宽就业途径、增加就业机会.各高校正在想方设法地联系企业、组织校园招聘括动,加强培训、指导以提高大学生应对就业的能力。 三、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看,大学毕业生应积极应对就业形势 面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大学毕业生不必对就业形势过于悲观,也不要盲目紧张。而是要更加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找准定位,科学、合理地调整就业思路,让自己的就业能力与市场有效对接。因为我国经济从总体上说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这为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了保障。为了更好的就业,大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职业目标。重视实习机会。选择职业时,尤其需结合自身的综合能力。明确发展目标。实习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实习。从而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那么就可以有目标地去择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应的职业技术。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2.调整就业单住、地区、薪资待遇的期望值。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萎缩的形势下。大学生们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在选择就业单位、地区时候高标准。不少大学毕业生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失去不少机会。在目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要客观评价自己,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低姿态求职择业。适当放低薪酬要求。只有转变观念,才能真正改变“就业难”的局面。 3.不刻意追求专业对口。除了部分技术性岗位外。很多岗位并不一味强调专业的对口。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不过分要求专业对口。目前大学生可以主动调整就业思路。从目前情况看,农业、教育、医药、行政等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此外,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消费品行业也是金融危机中受影响较小的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就业形势较好。国家各级机关及事业单位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大户,这一就业市场是相对稳定的。 在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各种困难,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似乎变的比往年更难。当然,危机也并不是意味着只是一味的带来麻烦,从大方面说。危机中的西方经济体制已经显示出了其缺陷的一面.反映出的也许是我们面前的一种机遇。未来终究是要发展的。现在出现的危机,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危机让我们提前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做好准备,从这些方面说,危机亦是一种机遇。而机会,永远给予有准备的人。危机给大学生找工作带来了艰辛,但危机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我们这些大学生去面对去挑战。 金融毕业论文:高职学生金融保险毕业论文 一、“关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972年德国的梅腾斯Mertens首先提出“关键能力”概念,并于1974年进一步将“关键能力(Schlucssclkompe-tenz)”定义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1]目前一般认为,关键能力包括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二者与专业能力共同构成综合职业能力。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院长李德威在哈尔滨举办的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提出:“面向全球的职业教育,要培养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职业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表现在掌握企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关键能力’”。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在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即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流趋势,还是国家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二、提高“关键能力”的途径 1.巩固专业思想,坚定信念。前些年,保险行业虽然人才需求量大,但需求短视,需要的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外勤员工。人才缺口巨大而员工供应不足,造成保险业进入门槛过低,外勤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且缺乏专业知识,导致人们对商业保险的评价不好,行业社会形象大打折扣。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招收的是“四批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郊县和农村,对保险行业缺乏认识。保险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保险教育工作非常重视,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如今,《保险伴我一生》知识读本已出现在中学课堂上,为造就具有较强保险意识的公民奠定了基础。而以房养老政策、银行倒闭政策、国家将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提高至大专等举措,均为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保险市场的迅猛扩张为保险公司对大专及大专以上人才的需求注入了活力。因此,新生入校要做好以下两件事:第一,必须对学生进行金融保险专业思想教育,使之初步认识保险,了解保险的意义和功用;第二,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使之明确奋斗目标。学生除了明确学习知识的目标,还要明确“与人交流、沟通、分析与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方面的目标,即在校期间努力培养关键能力,以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2.构建“关键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在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学科体系讲授基本知识、方法和原理,帮助学生弄懂重点与难点。但在高职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必须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加强专门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的整体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同时得到关键能力的训练。因此,专业教学团队首先应依据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核心能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做到专业与产业(岗位)对接。教师应根据保险实务优选教学内容,融入保险从业资格证考核的内容,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学生为主体,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以实际保险工作任务为驱动,围绕保险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承担的是金融保险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实践将教学内容分为3个模块:第一块是理论知识,第二块是素质培养,第三块是保险实务。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分组教学法,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探究互助、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渗透素质培养,按6个模块“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实施,分别是职业核心能力全国统一测评大纲八项职业核心能力的前6个。[2]针对高职保险专业生源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开口说话开始进行关键能力训练。例如,安排学生根据案例表演小品,以培养合作意识;给学生布置收集保险公司招聘信息的任务,以了解保险业、保险公司的状况;要求学生会运用PPT宣讲、会从网上选择每周经济新闻、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等。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发挥创造力,又可提升思维,经常有创新带给大家欢乐和启迪。在保险实务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采用案例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特别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章节,如《人寿与健康保险》中讲到具体的险种,可邀请保险公司的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介绍最新的险种;也可邀请保险公司的专家来校开展讲座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还可安排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参与保险从业资格证考试,并在业余时间跟岗,为逐步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做好准备。 3.课外“关键能力”培养。关键能力可分为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三部分。[3](1)结合保险工作的特点。保险业的大部分岗位,如保险营销、金融机构客服专员、理财经理等都属于服务产业,工作对象是动态、有思维和行为的人,而且每个顾客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而这项工作的特点是具有服务性、双赢性,还充满了竞争性。工作技能通过知识素质的应用灵活程度、客户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等来衡量。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应从入校之初着手,派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担任新生的班主任,专门负责专业指导,并与辅导员一起负责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2)开展职业规划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明确专业思想和培养目标,了解将来工作的职业范围,以及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毕业要求等。在校时间短暂,刚入校就应考虑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并做出职业规划。(3)军训是培养新生关键能力的途径之一。关键能力中的五常管理(常清理、常整顿、常清洁、常维持、常自律)、团队合作、执行力,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4)每个学生轮流负责一个岗位,鼓励学生参加学院(或学校)学生会、团委、社团的干部竞选。通过这一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力、领导力等,让学生认识到孤掌难鸣的道理,学会与人合作,发挥团队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形成阳光开朗、积极向上、不怕挫折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5)积极参与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例如,到社区宣传保险知识、勤工俭学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增加了社会经验,还能够培养自律、自控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通过参与学校社团(如足协,书法协会、摄影协会、戏曲协会、舞蹈班)、“青协”、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如商务礼仪大赛、创业规划大赛、保险知识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假期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交流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关键能力。 4.校企合作,培养“关键能力”。与行业共同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其中关键能力培养贯穿于保险专业课程体系的素质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行业定向拓展课程,也贯穿于以实验、校内外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报告)等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金融保险专业采用“岗、证、课相融通,通过与保险公司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为了实现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机对接,该专业不仅和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训课程,而且让企业介入学生的职业规划、见习、社会实践、校内外实习实训、跟岗、顶岗等教学全过程,初步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逐渐形成特色。该专业将对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为保险界输送高素质人才,因为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作者:皇甫红琴工作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金融毕业论文: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 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对金融学生所学金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考核,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毕业论文作为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成为评估中的关键性指标。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选题是否恰当,决定着论文的成败和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金融学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往往不知如何着手,或者由于选题不当导致论文不能如期完成或质量低下,因此探讨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十分必要。 一、当前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选题即选择研究课题,是确认研究对象和准备学位论文的前提性和关键性步骤,无论进行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首先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选题如同导演选材,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论文的成败与否,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题目的选择,题目选对了,目标找准了,论文就成功一半了。许多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质量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选题不当。当前,金融学本科学位论文的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选题随意性强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不少老师存在“重研究生论文,轻本科论文”的思想,对本科论文的指导欠认真,指导次数少,与学生交流少,对学生的选题不重视,往往是让学生自行选题,而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或者是拟定的参考选题多年不变,早已失去选择价值;另一方面,本科学生“重工作,轻论文”,整天忙于应聘、实习、考研,认为自己的学业已经完成,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因此论文选题很随意,欠缺思考,只为应付了事。本科论文的开题报告本应是学生初步确定选题和教师对之提出建议的关键环节,但在教学中,存在不少学生迟迟不交开题报告甚至论文完成才填写开题报告的情况,论文开题流于形式。 (二)选择“大而泛”的宏观性课题,导致写作中难驾驭 宏观性研究的往往是一领域,一个方向性的问题,根据金融本科生的学识水平和对本科毕业论文篇幅的要求,本科生缺乏研究这样的选题所必需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不仅收集材料存在困难,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深度。如“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论金融风险和监管”、“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探讨”等,就属于太宏观、太大的题目,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近期目标,涉及财政政策、利率、货币政策等等问题;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等等;商业银行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表外业务等。就每个具体问题就是一篇文章,所以最好就其中一个问题写作,如: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以利率还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三)不注意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选择已经过时淘汰的题目?? 论文选题应注重研究课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正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之中,金融体系不断变革,许多新政策、新机构、新工具不断出现,应该说金融体制改革为金融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论文选题空间。但一些学生不关注经济发展动态和金融改革创新的动向,对新事物视而不见,在毕业选题时,查找的资料过于陈旧,如2006年还有学生选择“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引进外资银行,提高银行竞争”等早已过时的题目,这反映出学生没有关注外面世界的变化,抄袭几年前的文章。 (四)选题过于平淡,缺乏创新 学术论文讲究原创性,人云亦云,乃论文之大忌。当然,对于本科论文过于强调原创性不太现实,要想一整篇文章都有创新是不可能的,但论文中应有自己独到的东西,否则这种选题没有意义。有些金融学生论文选题缺乏前沿性、挑战性,无新意,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及对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途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这些问题已经研究了多年,有关论文已很多,当然这些选题并不是不能再写,而是应从全新的角度或使用新方法去探讨和挖掘,否则简单的重复没有意义。 (五)选题不切合实际,提出一些空而高的口号 有些学生在选题中不切合实际,盲目求“新”。如“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问题”、“组建跨行业战略联盟”、“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等。商业银行国际化无疑是方向,但目前乃至长期不能实现,因为银行国际化的前提是企业国际化,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目前全球500强,几乎都是跨国性的,进入我国的就有300家,所以外资银行纷纷登陆中国占领市场。而我国规模大、跨国性企业不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银行谈何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呢?在我国金融期货的推出一直审慎,尚在试点中,探讨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战略不符合我国实际。 二、对金融本科学生选题的几点建议 金融本科论文选题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实践过程,上述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基于前文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和学生应重视本科论文的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属于学术论文,但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的一个步骤,不仅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推进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梳理、总结学习成果,反映学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他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二)重视论文开题环节,提倡集体指导选题 建议在本科论文选题之前,由专业教师就选题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给学生作专题指导,并就开题报告的规范书写、论文写作规范等问题给学生作统一讲解,改变过去单个教师“一对多”指导模式,实行集体指导、集中指导,教师组(教研室)共同协商研究本科论文的指导问题,避免由于教师个体的研究水平的局限而降低学生论文选题质量。 (三)提高学生获得学术研究信息的水平,指导学生多方位收集资料,为选题打好基础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各种新政策、新举措层出不穷,而金融学生选题陈旧反映出学生对新信息的掌握较欠缺。因此建议:一是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系统、报刊杂志等渠道收集、整理最新金融信息,关注学术研究发展信息;二是鼓励金融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各种学术研讨会;三是经常性地要求学生就新的金融政策展开讨论、思考。 (四)选题中注意的方面 1、注意学术价值和社会实用的结合 学术价值是选题的着眼点,学位论文应“为时而著,为事而作”,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金融学研究应讲求应用性,即具有社会实用价值。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中新问题层出不穷,论文选题应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特点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选择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研究,揭示金融发展规律,探求真理。 2、注意量力而行 金融本科学生应从自身学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选择熟悉并感兴趣、有获取资料的条件,并估计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的论文题目。 (1)论文选题“宜小不宜大,宜专不应泛”,可小题大做,勿大题小做。选题过大,会面面俱到,不着边际,什么问题都谈到,什么问题也说不清楚,难以将论题说深说透。选题过窄过小,发挥的空间很小,取得突破性成果十分困难。金融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科研能力选择大小适中,难易适中的题目。在实际中,有些选题很好,但受知识、水平、资料有限,难以完成,最好放弃,不要好高骛远。 (2)所选题目要有一定数量与质量水平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论文的选题应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前人文献资料的掌握,可以了解所选题目应涉及的内容、历史和现状,这样才能找到选题的新视角。因此,拥有大量翔实、丰富的文献资料有利于高质量金融论文的写作。 3、注意选择自己熟悉及兴趣的问题 论文选题应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人手确定选题。熟悉的问题一般就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或实践中有深切的感受,不断的专业学习和一贯的信息收集使其准备了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升华的认识,较容易写得深入、写出创新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才会深入思考,才能深入钻研下去,才能形成自己一定的独到见解,可望成为一篇较高质量的论文。 金融毕业论文: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指导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发展创新金融危机 论文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面对金融危机,如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指导,逐步建立规范的就业统筹制度;如何发挥学校和指导教师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观念,寻求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9年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早已展开,与此同时,全球金融海啸波及中国。在就业大军中,长期以来引人关注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冬天也感到了些许寒意。已经有不少应届毕业生发现,在各类大大小小的毕业招聘会上,来招聘的职位没有往年多,适合自己的职位也十分有限。这种粥多僧少的局面使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大大提高了。 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初的几年,虽然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能享受到国家分配这一优惠政策。但因当时大学生的基数并不庞大,且当时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空位所需的就业职位众多,所以就业形势还是十分乐观的,当时的毕业生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就业压力。然而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高校招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大学生的数量已经比前几年翻了几番,大学生早已不是前些年的那个特殊群体了。与此同时,与大学毕业生所对应的新型劳力需求却没有能够达到这种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便逐年严峻起来。而此次金融危机更是将这种现象推到到顶峰。指导学生就业,疏导学生的消极情绪,让学生正确积极地就业,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笔者经过数年的摸索与积累,对如何指导学生就业这一课题有了浅显的认识。 1.指导学生对就业环境有正确认纠正其错误想法 “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这是一句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语。也是家长和非高校教师们激励学子们奋发努力最常用到的一句话。因此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便可以有体面的工作,便可以出人头地。这一想法从孩子们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贯穿到高考结束。流传千百年的古语自然有它的道理,但是现在却给学生们带来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许多曾经十分刻苦的学生在迈人大学之后便逐渐失去了之前的学习动力,整日游手好闲,贪图享乐,在学业上不但无所成,反而会倒退,白白浪费了几年的大好青春,毕业时写不能写、说不能说、做不能做、算不能算,使其在毕业后的就业环节上上失去最基本的竞争力。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因为学生对就业环境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即考人大学便工作无忧、衣食无愁了,之前10多年的刻苦努力就是为了考上大学,现在梦想成真了,可以安安心心开始享受了。 这种错误想法最致命的地方便是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过于盲目乐观,使其失去奋斗的目标而最终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孟子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必须使学生具备忧患意识,并远离安乐这一想法。因此,给这些新迈人大学校门正处在兴奋期、幻想期的学生们泼一泼冷水是十分有必要的。要使他们冷静下来,认清当前严峻的形势,让他们了解要想将来有所发展,就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必须如之前那般努力刻苦。大学的文凭是可以混到,但是大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是混不到的。这洋,在学生们冷静下来之后对自己的未来方能进行正确规划,并给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奋斗目标。有了新的奋斗目标才会有新的动力去努力用功,这样在将来面对就业对就有了竞争的资本。有了竞争的资本,即吏就业环境再严峻也不会轻易被淘汰掉。电许这种做法会使学生们产生失落感甚至悲观的情绪,因此,有了危机感和急迫感才能使学生有继续努力的动力。 2疏导学生的悲观情绪,帮助其建立积极向上的精神 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许多毕业生或者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因而产生了不小的悲观情绪,而这种悲观情绪是很容易影响到其他人的。许多学生受到了这种悲观情绪的影响,便对未来过于悲观,总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立足,最终丧失自信心,甚至有可能自暴自弃。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解决这种悲观情绪的有效手段。 许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是不曾离家一步的,从未有过自己生活的经验,进人大学之后突然离开父母,身边没有了依靠,在面对挫折和迷茫时不知道向谁倾诉,也不知道该向谁请教。于是面对困难时慌乱无措,无法正确处理事情,渐渐地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直至自信心崩溃。而良好的自信心恰恰是在当今社会立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自信心成为一个短板的话,即使再有能力也无法完全展现出来的。就像水桶理论一样,能盛多少水不在于水桶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在于最短的那块。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教书育人这个词是不可分割的。鉴于现在国内大学的教育模式,许多老师都是上课来,下课走,不在学生身边多停留一秒钟,这是十分错误的。虽然大学现在逐渐往自主式学习的方向靠拢,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就只负责教授知识就算完成任务。大学老师是学生在进人社会前的最后一个榜样,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多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有时往往比上一节课对他的帮助更大。面对学生对自身的质疑和自信心的缺失,一定要多予以鼓励,告诉他们不要妄自菲薄。 3教会学生调整心态,先就业再择业 其实当下大学生就业职位少,并不是说劳动力市场完全饱和,而是说大学生所向往的新型劳动力职位饱和,其实还是有许多其他的职位在大量招人,只是这些职位大多对应的是原始劳动力,大多报酬偏低,劳动量较大,许多大学生碍于身份不想去参加这种工作,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看不上这种工作。教师就应该教育学生调整心态去参与到这些工作中来。要让他们清楚地看到,随着大学生的数量呈几何形式增长,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天之骄子的身份了。先找一份工作,再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才是正确的做法。有的学生也许会想,这种不是我专业对口的工作对我今后的发展和专业特长没有任何帮助。这时一定要告诉他,在社会上打拼并不仅仅靠的是专业技能,有些时候丰富的社会阅历是更为重要的,而且长时间去寻找工作而不先参加工作的话是会落后的。现在的社会是在飞速发展的,脱离社会时间太长是肯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先就业再择业无疑是应对现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最好办法。 4学校多与用人单位合作,帮助学生寻找就业机会 就业指导应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核心,把服务对象的现实问题作为根本,以创造学生的满足为宗旨,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只有以完全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活和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取得更好的就业成效。 金融危机给学生就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应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把国内外职业指导的创新理论和新知识加以高度概括。并与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 (2)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成果加以总结和提炼,使之更加贴近职业指导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3)集中精力收集我国的相关就业政策,做出政策指导。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开设服务窗口,提供免费服务;收集空岗信息,召开专场招聘会;宣读政策,了解就业需求;面向困难对象实施重点帮扶。 研究视角:根据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依托环渤海经济的发展、借助天津中日合资项目的启动、曹妃甸的开发、秦皇岛市经济开发区的扩展、富士康在该市的投资项目,探索就业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打造高校就业指导的精品课程、争创校企联办的品牌专业,开展有特色的就业实习基地;以政府为导向、与人事局劳动局共同协作;根据城市环境、旅游特点,社会的需求,不遗余力地促进就业工作;加强与开发区用人单位建立共需对接。例如与南韩企业的裕罗电器公司搭建起了双向选择、共同发展的有效平台。既能提供较多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又能为经济开发区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是互惠互利、一举多得的好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了力量。 总之,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两个单位是不够的,还需政府的支持,用人单位、各地高校、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创新意识,研究新形式,探索新思路。帮助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难关,为学生就业撑起一片蓝天.搭建一座平台。 金融毕业论文: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分析论文 1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1.1金融危机下,企业是否不愿意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高职生 66.7%的企业对此持肯定态度,金融危机下,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校园招聘,他们招聘人才显得更加谨慎,不愿招聘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高职生而增加企业的开支和花费时间、精力。高职生没有经验,是企业不愿招聘高职生的主要原因。 1.2金融危机下,企业是否更愿意招聘担任过学生干部或班级干部的高职生 58.3%的企业表示特别看重这一点,金融危机,让众多企业纷纷倒闭,让企业更加感觉了解到需要引进最有能力,最优秀的人才来为自己工作。杭州韩进口贸易有限公司的孙经理表示,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可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绩效。同时,担任过学生干部的高职生更懂得换位思考,站在领导者的立场想问题,减少抱怨,有利于上下级和谐相处,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团队的力量,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1.3金融危机下,企业更看重高职生哪方面的能力 41.7%的企业看重高职生的创新能力,25.0%的企业看重人际交往能力,16.7%的企业注重高职生时间管理能力,17.6%的企业注重学习能力。金融危机,部分企业倒闭是由于其不懂得自主创新,没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实力,导致在危机面前无能为力而倒闭,让现存的企业深刻了解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1.4金融危机下,企业录取高职生后,是否会将其直接放在重要的岗位 41.7%的企业对此持否定态度,25.0%的企业表示会,另外还有33.3%的企业表示会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而定。可见,大部分企业不会将其直接放在重要的岗位,浙江新世界国际旅行有限公司的经理表示,大部分高职生都比较心浮气躁,“眼高手低”,他们会将其先放在基层的岗位工作,一方面,让他们了解公司的基本流程,同时考验一下他们是否具有勤奋,踏实,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更加重视高职生身上所具备的精神状态,才会委以重任,希望高职生能够不要只注重“眼前”,而应着眼于“将来”,先放低自己的身价。 1.5金融危机下,企业是否更加重视高职生的知识面 66.7%的企业对此持肯定态度,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倒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闭门造车”,以致在危机到来时纷纷倒闭。因为现代经济是“全球经济”,他们更多需要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前经济形势的高职生,高职生应该以所学主业为主,与其他相近专业的、有较大相互作用的知识作网状连接,形成“蜘蛛网”。企业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1.6金融危机下,企业看重高职生那些方面的素质 50.0%的企业重视高职生的心理素质,33.3%的企业重视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16.7%企业看重自学能力。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企业更加看重高职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具备面对失败或挫折时表现出的坦然态度,是否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积极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1.7金融危机下,企业是否特别强调高职生的对企业忠诚度 100%的企业强调高职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危机面前,企业更需要的是能与企业共同努力度过难关,懂得发挥团队的力量,不会随便跳槽的人才。拥有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的高职生,并做好为公司长期工作的准备的人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留得住的人才”。 2调查结论 企业出现“招工荒”,有一部分原因是其将“门槛”设的过高,但更大一部分原因是高职生所具备的素质无法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金融危机下,企业更加需要有社会实践经验,领导能力、沟通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强的高职生。他们注重高职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高职生全面素质的综合体现,是高职生素质的核心。 同时,企业特别看重高职生是否具备的勤奋的品质,他们更需要懂得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具备脚踏实的、坚持不懈精神的高职生。 知识经济的时代,呼吁大批新型的知识分子,高职生应该具备宽阔的知识视野,博大的战略胸怀,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心理素质属于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思想道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的物质基础。企业更加注重那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具备责任心,懂得发挥团队的力量的人才,需要“留得住”的人才。3建议 从以上的调查结论,我对高职生就业提出以下建议: (1)高职生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一些兼职的工作来增加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应该做好自我定位,清楚自己就业方向,到相关的行业实习,提高自己实际操作能力。 (2)高职生应该积极参加学生干部的的竞选,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换位思考的能力等,很多企业招聘时都写明“学生干部优先考虑”的要求。 (3)高职生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勇于突破思想束缚,敢于挑战权威,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4)高职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勤奋,踏实,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勤奋。企业更需要勤奋的人才。 (5)高职生不应该“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传外事”,同时要了解世事,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一些财会、安全、商业、保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 (6)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敢于接受挑战和面对失败,培养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并能力积极地找出应对困难的方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具备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出的坦然和镇定。 (7)高职生准备去一家公司面试前,应该问自己是否做好为这家公司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清楚这家公司吸引你来应聘的理由,如果认准了一家公司,就应该全力以赴为之工作,而不要随便跳槽。 4高职生就业前景展望 金融危机,虽然给高职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高职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更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高职生思想前卫、视野宽广、专业性强,容易接受先进的技术和新思想,不论大小企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有真本事、专业水平高的高职生。杭州巨创网络公司的高总表示:“只要能力与素质达到企业的要求,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作出努力,不论学历高低,我们都会考虑录用。” 高职生应该做到知己知彼,了解社会需求,明确自己的求职地位,主动改造自己,主动适应社会,而不是一味地盲目闯荡“才市”。高职生们更应该向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标准去努力,适时充实自己,只有这样,高职生的求职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金融毕业论文:金融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前景调研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社会最富有理想和活力的群体,他们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是宝贵的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乃至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而金融类高校毕业生是毕业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其就业形势与前景是亟需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金融类;大学生;就业 金融类专业是近些年就业颇为广泛的热门专业,虽然社会对金融类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随着金融类毕业生人数激增,使得金融类大学生面临新的挑战和就业压力。因此,金融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实际,将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被全社会广泛关注,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理论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1997年编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预示着我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许多高校建立了就业指导队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然而,虽然目前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研究很多,但是仍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研究探讨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探讨宏观的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研究不多,相关的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方向研究主要集中于简单的数据统计,相关分析及对策研究并不多见。同时,由第一线就业工作者搜集一手就业资料及数据,专门针对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并不多见。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人才需求迫切,金融类专业持续升温,大批大学生报考了金融类专业,每年都有大量金融类专业毕业生涌现。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大趋势,金融类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忽视,而就业去向是反映就业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统计大学毕业时的就业状况,为教育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为学生和家长在做教育选择时提供重要参考。其次,学校统计并公布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便于大学生通过社会反馈,知道与自己“相同水平”同学的就业去向,调整学习的内容与结构,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同时可获得校友的积极支持。目前,专门针对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研很少,本研究通过调研金融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以其得出规律,为提高金融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提供资料和思路,对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所帮助,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金融类各专业人才需求处于上升趋势,本课题组重点抽取一所金融类高校,并随机抽取500名毕业生,对金融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前景进行了调研,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就业现状对相关结果和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一)主要就业趋势 课题组调研了一所河北省属金融院校,该校河北生源居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通过调查近5年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发现毕业生大多数服务于基层,目前主要服务于以下五类单位:银行系统:包括四大行、股份制商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交易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其他公司的财务、金融及相关岗位。毕业生主要到上述五类单位从事柜员、客户服务、交易员、理财顾问、经纪人、咨询等岗位工作。 (二)工作满意度 课题组随机抽取500名毕业生,调查其对工作的满意度。“感到非常满意”的占30%,“感到比较满意”的占23%,总体满意度为53%。其中在金融监管机构、银行系统工作的毕业生满意度较高,满意原因中排在前两位的因素是“薪酬、福利水平高”、“企业公众形象好”;不满意的原因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 (三)从业稳定性 在随机抽取的500名高校毕业生中,大学生毕业后“从未换过单位”的占55%,其中38%是在银行系统工作;“换过一次工作单位”的占19%,“换过2次及以上工作单位”的占26%。调查换工作的原因时,从事柜员等基层岗位工作的人员普遍认为“工作内容枯燥”、“工作压力大”,从事证券、期货交易及保险等岗位作的人员,换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大”。 三、金融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展望 (一)金融类专业前景 金融类专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热门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金融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一直居高不下,未来金融类行业中仍有较多热门专业。金融类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仍有较大优势。 (二)就业范围广泛 由于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较广,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更为多样,如经济预测与分析类职位、市场营销类职位、管理类职位等。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三)市场需求稳定 随着我国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在国内金融业快速发展和国外金融机构大量进入的背景下,金融业将出现更多的就业机会,有些热门专业值得关注,像审计、保险、会计等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将有所增加,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此外,金融服务业的人才需求数量较多且层次多样,因此金融服务业对银行柜员、电话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等一线工作人员的需求较大。 四、就业形势现状分析及对策 针对金融类高校毕业生这样的就业现状,课题组进行了原因分析,发现一方面作为金融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对于金融类专业的就业政策并不熟悉,对于金融类专业的就业形势和特点缺乏了解;另一方面,高校对于国家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细化到具体类别的就业宣传更少,对金融类专业亦是如此。 (一)转变育人理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而各高校缺乏清晰的人才定位。一批本应从事精英教育的学校也快速扩大办学规模,导致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由此难以再保证精英培养理念。而大批本应培养掌握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定位不明确,导致学生的自我定位发生偏差,学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也发生偏差,还使得各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趋同,严重缺乏独立性。所以不同的高校在定位上要加以明确。 (二)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有些学生对在读专业不太满意的原因不是学生真的不喜欢本专业,而是因为学生不了解本专业。基于金融类毕业生对于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与前景缺乏了解这一现状,可以从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主干课程、社会地位、对社会贡献、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等几个方面进行专业教育,增强金融类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熟知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包括课堂讲座、公司实习、精英演讲和工作培训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大提高专业满意度,进而推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开展,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 (三)建立充分就业长效机制 加强制度化建设,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长效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考核办学质量的指标。同时,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把就业指导工作始终贯穿在大学整个阶段,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到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同时,发掘已工作毕业生周边资源,请用人单位填写毕业生质量反馈表,以便了解用人单位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建议,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四)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定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升专业化与职业化水平,只有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才有能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培养出与社会需要相契合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五)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择业的价值观方面,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从主客观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择业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体现自我价值,其次是收入等福利待遇,同时,也会考虑职业的发展空间和前景等,呈现多元化倾向。因此,应引导大学生在新时代树立积极务实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效益。 总之,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大学生就业的机制,大力提高全体教职员工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高校校友会等力量,建立全员化、人人参与的就业服务力量,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金融毕业论文:后金融危机时期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研究 【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重庆市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就业指导体系的现状、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高职毕业生在新形势下就业指导体系。 【关键词】后经融危机 高职学生 就业 指导体系 关键成功要素 后金融危机时期是指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一段特殊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全球经济通过各国共同的努力,已经呈现复苏现象,其发展开始缓步上升,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里,经济发展重心是产业升级和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和环保产业,关键还是在于人才。 经济走出阴霾后,我国许多企业已经恢复或扩大生产,用人需求不断增加,甚至在珠三角等地区出现招工困难等现象,这些都说明就业环境在不断趋好。然而目前就业市场上持续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企业"招工难",一边是毕业生"就业难",从而导致高校的压力与日俱增。为何会出现供需不匹配的现象?因此,此背景下对高职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职院校构建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 1.后金融危机时期重庆市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现状 金融危机之后,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逐步恢复和好转,但是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较大。 2009年,重庆市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2.9万人,比2008年增加1.7万人,增幅为15%。受世界金融危机和毕业总量增加的影响,截至2008年底,全市2009年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14.9%,比2007年同期低4.2%。 2010年,重庆市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3.5万人,其中研究生1万人,本科生6.8万人,专科(高职)生5.7万人。全市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5.5%,与2009年同期相比上升4.5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72.2%的平均水平高13.3个百分点,形势有所好转。 2011年,重庆本专科(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相比2010年都有所提高,特别是专科(高职)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2.04%,比2010年高出了1.84个百分点。 2012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5.3万人,就业率为86.81%,比去年增加0.31%,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74.66%,本科生就业率为87.04%,专科(高职)的就业率为89.1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在逐步好转。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给高校毕业生打造的就业择业环境及高校毕业生认清自己、改变择业观念成了就业的关键。 2.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 基于当前就业指导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分析,发现现有体系不能有效反应供需匹配,导致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不明显,并容易导致错误的研究结论。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有如下三方面: (1)评价主体的领域局限性 由于研究条件所限,所选择参与评价的主体主要来自重庆市高校授课教师和企业高层领导。因此,调查的结果可能更重庆地区各高校的评价,而对于其他区域尤其是全国高校适用性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2)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统一的标准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管理和评价的方法不尽统一,有些高校直接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由专业人员为毕业生做咨询;有些实施外包,聘请咨询公司当顾问;而有些则是自己研究开发系统。 (3)评价体系缺乏高职特色 在职业技能素质导向的培养模式指导下,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缺一不可的"两条腿",然而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体系上,沿用本科院校的一套系统,没有体现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注重技能"的特点,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动手能力,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3.问卷调查和方案设计 为了获取高职毕业生就业综合评价的影响因素,笔者设计了一份名为《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综合评价影响因素开放式问卷》的调查问卷,并将这份问卷发放到四类企业手中。第一类是国营企业;第二类是三资企业。第三类是私营企业,第四类是其他性质企业。 《重庆市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综合评价影响因素开放式问卷》主要由指导语、基本信息调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基本素质技能的综合评价成功关键要素的调查三部分构成。本研究发出问卷253份,回收246份,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达91.70%。 4.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 (1)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综合评价的成功要素分析 综合评价的许多要素都影响到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成败与效率,从而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起着重要作用。在上文问卷1中,收回有效问卷232份,以140(140/232=0.6034)为界,被提及140次以上的指标作为比较重要的指标,则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综合评价有较大影响的要素有:专业知识技能、专业成绩、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奖学金、证书、实际操作能力、担任学生干部情况、行业实践经验、综合素质、人生观、价值观、身心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独创性、团队协作能力。 (2)建立影响要素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为客观找出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综合评价的要素,笔者在多位对重庆市多位相关领域学者和业界高层管理者中选取了13名专家作为意见征询对象,这些专家都具有丰富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熟悉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综合评价的情况。结合前文问卷调查的结果,并多次反复征询这些专家的意见,构造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要素系统层次结构模型;各大类要素又由多项子要素组成,这些子要素构成方案层;最后由目标层、指标层、方案层共同构建了影响要素系统的递阶层次评价模型。 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有助于帮助高职院校树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帮助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性和适应性,突出高职特色,并且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和教育体制优化。 金融毕业论文: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 [提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进程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下逐步加快,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力图对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金融;毕业生;就业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课题“金融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前景调研”(编号:20130116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5日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社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不断攀升,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明显受到了冲击和影响。本课题组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2份;调查对象为河北省某金融类院校2013届本科应届毕业生,其中男生200人,女生300人,主要涉及金融、证券投资、国际金融、投资与理财4个金融类专业,旨在通过调查和研究金融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为提高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提出合理建议。 一、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和现状 近几年来,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金融行业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金融业监管部门等。在接受本次调查的同学中,43%的就业方向是银行,29%为证券公司,13%为保险公司,15%选择其他行业。从就业困难程度的调查看,有30%的同学认为作为金融专业毕业生找份工作比较容易;有61%的同学认为要因人而异;另有9%的同学认为竞争激烈、就业很难。从调查结果来看,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更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因为该行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背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并且大多金融类毕业生都愿意前往银行工作,因为银行业一向被公众认为是高福利低风险的行业,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仍在左右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方向。 在对薪资调查方面,54.4%的毕业生刚工作时,薪资在1,500元以下;有36.8%的毕业生刚工作时薪资超过3,000元,其中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占到83.4%;通过试用期并转正后,有36.4%的毕业生薪资达到了5,000元/月以上,18.2%的毕业生薪资在3,000~5,000元之间,只有18.3%的毕业生薪资低于2,000元/月。对比其他专业毕业生的薪资,我们发现金融类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普遍较高,中华英才网“猎头在线”于2007年的《金融行业人才研究报告》指出,金融专业毕业生平均起点工资和平均定级工资分别为2,628.52元和3,794.91元,排在IT业等高收入行业之前。 对调查问卷中“您觉得企业最看重金融毕业生的哪方面素质”的回答中,45%的同学认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是“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性等处事能力”,另有22%和18%的同学分别选择了“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只有不到10%的同学选择了“学业成绩”。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扎实地学习好专业知识,增加实际操作能力,更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科竞赛等途径锻炼自己的管理、沟通、表达、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和机遇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 自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之后迎来新的阶段,在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以我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为例,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仅十多万人,只占到上海总人口比重的1%以下,而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个数字要在20%左右,上海国际金融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则更加捉襟见肘。综合而言,金融业务经营类人才将成为各金融单位迫切需求的人才。 三、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从20世纪九十年代后,金融热逐渐升温,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或扩招金融专业学生,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招生,金融专业的报考人数都远远超过招生人数,金融专业毕业人数也不断攀升。而2010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专业毕业生被列为就业最困难的十大专业之一。近两年的往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不断积聚。在全球正在进入一个经济复苏性增长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尽管全球经济呈现复苏迹象,但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仍是“低就业率时代”,金融行业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总量加大但金融人才需求增速小于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同时,留学生回国潮也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海外留学生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及各国法律制度比较了解,加上在国外多年金融市场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各国文化的理解能力较强,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劲对手。金融业人才需求将逐步向“高精尖”倾斜,本科生在人才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逐步缩小,硕士、博士生相对更受用人单位青睐。从20世纪末至今,国内外金融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对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金融人才具备时代性、创新性、市场性,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专业学生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强化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针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对策 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创新能力。我们都了解在高校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授业”模式一直以来是高校主要教学形式,是以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为主,并且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而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和科技活动,却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所,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等,鼓励学生多参加像“挑战杯”竞赛、模拟证劵投资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这样的科技活动。另外,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中去,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进行科研,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 2、多方位拓展就业渠道,搭建校企合作桥梁。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有效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这不仅仅是在校园有限的环境里,而更应该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高校一直是为企业输送人才的优质渠道,而企业和高校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互为生存。要拓宽就业的渠道必然离不开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在目前就业困难的前景下,学校不能仅让学生单独联系企业或是等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学校,这样的模式不适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为了让学校的人才能得到有利输送,也为了企业吸收优秀人才,学校应主动搭建一座桥梁,利用学校资源、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如建立实践基地、实习基地等,让学生了解企业,也让企业了解学生,为学生就业大开方便之门。校企合作有利于让学生能更早的接触社会,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最需要的是哪方面的专业和能力,这样会对自身的认识有更好的把握,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是在大学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循序渐进培养的,而在此过程中,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更是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当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同时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亦不能很好地运用,导致其对就业存在迷茫和担忧。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明确其将来就业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投身到社会实践的各个工作岗位,弥补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并且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社会所需,更好地明确自己今后努力方向,提高自身接受知识的自觉性,通过两方面的互动,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增长社会经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4、培养良好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在毕业生的就业大军中,一直存在这样的老问题:一心想进大城市,工作只选“铁饭碗”,最后高不成低不就。要想改变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学校的教育引导非常重要,应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加强对自我情绪和心态的调整,及早考虑就业问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择业前建立正确的就业观,让自身在就业过程中能以平常心面对,以冷静的思维进行择业。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学会积极心理调适,保持良好心境。通过合理的宣泄途径和放松训练,排除诸如不满、愤懑、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对就业方向上的原有束缚和传统意义上的“就业+终生职业”的择业观。树立大金融意识,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 金融毕业论文: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广东高校毕业生职业取向分析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预期,这直接关系到其就业的成败,本文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过对广东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取向情况进行调查,试图为构建一个应对高校毕业生职业取向现状的长效机制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职业取向;就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从2008年至今,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劳动力市场近十年来的供求关系呈现出总量过剩、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矛盾突出的现象,这次危机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依附性和外向型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局部地区、行业的就业形势进一步紧张已经导致整体就业形势更加趋紧。而目前中国城市劳动力中约四分之一的人持有大学学位,中国已经呈现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矛盾的影响分析 1. 2001年-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 受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自2001年至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毕业人数和未就业人数逐年攀升,但就业率却出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这些现实的数据反映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矛盾严峻的态势。 2.金融危机对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供求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金融危机形成新的就业问题,社会职业对高校毕业生层次需求改变。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跨国公司和电子商务的崛起,亟待新兴高端人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有力地冲击了依附于外国进口的初级生产加工制造业,这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弱势:民族企业发展力量弱小,新型产业发展规模狭小,缺乏抗风险能力强的品牌企业。 (2)金融危机引起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经济收入是引起高校毕业生择业的首要因素。此次问卷调查,对受访者进行了“毕业后求职地区”调查,结果显示:上海30%,北京24%,广州22%,深圳17%,成都7%。表格显示的是2010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的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以及被调查的毕业生择业地区的选择情况。 二、广东高校毕业生职业心理取向变化的现状分析 1.职业取向的基本模式 职业取向是指人们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倾向,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是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职业、追求职业及其所达到什么水平、程度的主观向往。它既是人们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根据高校毕业生职业心理取向的模式的不同,可以将职业取向划分为:自我中心模式、环境中心模式(包括职业、岗位中心模式;组织中心模式;家庭中心模式;地域中心模式等)。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取向的现状分析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调查中,76.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广东地区或家乡择业,并且抱着“只要成功就业就好了”的心态,忽略了岗位的发展前景,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从侧面反映了部分毕业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没有准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造成人力资源的损失。 (2)职业选择存在趋同性、集中性。在此次调查中,大多数同学选择的职业不是与自己专业对口的科研、技术岗位,而是选择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这一类当前社会地位较高的岗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景气,在调查数据中只有8.26%的毕业生会选择商贸类的岗位。这反映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已经从前几年崇尚经贸等热门岗位逐渐回归为“铁饭碗”的争夺战。 (3)职业核心竞争力弱。在调查中,毕业生指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或能力主要是“.解决问题及沟通协调能力”,次之则是“相关工作和实习的经验”。现在的许多毕业生解决问题及沟通协调能力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毕业生应多参加社会实践,建立广泛的人际交往圈,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做铺垫。 (4)职业期望水平过高。据调查显示,66.25%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期望工资水平都在4000元以上,对职业要求期望过高,薪水要求高,就业地区位置要求高。这一心理导致一些毕业生错过好岗位,造成岗位竞争地域的不平衡分布。当问及毕业生的能力缺陷时,调查结果集中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欠缺。目前的毕业生能够术业专攻的并不多,在专业知识不牢固的前提下,就业必然会碰壁。 (5)自主创业热情高涨。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热情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调查中,有58%的高校毕业生有创业的意向,但真正能够付诸实践的还是极少数人。近年来,在国家创业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一些毕业生毕业后趋向于自己创业,这反映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部分毕业生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通过自己创造岗位来降低失业风险,同时也促进新的岗位形成,带动社会就业。然而由于经验不足、资金缺乏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的案例还并不多见。 金融毕业论文:全球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毕业生就业期望薪酬的下降造成了就业质量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毕业生意识到了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风险性之后,把目光逐渐投入到了其他方向的就业形式中去,进而很多同学不但错过了年终岁尾这一企业招聘的黄金时段,而且还造成许多已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在考取研究生后由于违约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毕业生如何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下找到理想的工作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毕业生;就业 引言 2008年3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在短短8个月内愈演愈烈;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波及我国,占据全国第三产业出口比例最大的南方沿江、沿海等省市加工制造类企业纷纷裁员、倒闭,仅广东一省自金融危机以来已注、吊销企业57608户; 2008年11月,各地、各校人才招聘会陆续开始。调查显示,招聘企业的数量、规模对比往年大幅下降,大批海外留学人员掀起归国潮,与国内毕业生共同竞争就业岗位; 2009年7月,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将达到610多万人…… 面对今年此种就业形势,学校就业中心根据平时各类企业需求信息、招聘会,对这种新情况、新形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谨供同学们参考。 一、金融危机近期对我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一)总体招聘信息减少,企业招聘数量下降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都选择了裁员和减招等措施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规避风险,这就使得今年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较往年有了一定的减少,具体来看:2007年11月大连秋季招聘会共有350家单位提供了8000余个需求岗位,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近30家参会。而2008年同期举办的招聘会上,只有179家单位参会,总共提供就业岗位4263个,较去年减少了近一半,而参会人数则由去年的3.7万人增加到今年的4.5万千人。 就我校举办的招聘会来看:去年12月份我校就业双选会共有253家用人单位发来需求信息,提供就业岗位2183个,其中注册资本在千万元以上的知名集团、企业单位多达16家,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200余人。而今年在我校刚刚结束的双选会上共有189家单位进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知名企业参会规模减少了将近一半,截止到目前,从反馈的情况看,只有近90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从这种变化不难看出,今年的就业形势在信息数量和质量上较之往年都有下降的趋势,金融危机的影响使2009届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选择范围、竞争程度上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毕业生求职期望薪酬下降、就业质量两极分化 从往年的招聘活动和就业教育的调查中,我们大致地统计认为,辽宁地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月薪期望值普遍在1800元左右,省外就业的毕业生薪酬期望值在2000元左右。而随着今年就业工作的开展,我们发现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普遍降低,一般省内工作的薪酬待遇为1500元左右,省外就业的期望月薪为1700元左右。这种期望薪酬的下降,造成今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业质量进一步下降,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的买方地位更具主动性和选择性,就业岗位的竞争有恶性循环的趋势。 随着毕业生就业期望薪酬的下降出现了就业质量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毕业生意识到了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在市场运作中的风险性之后,把目光逐渐投入到了其他方向的就业形式中去。例如我们在招聘会上做的调查问卷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今年的就业目标定为考研和考取公务员,这就形成了往往同一专业、同一班级不管成绩如何、家庭背景怎样都去争取有限的研究生、公务员名额,进而很多同学不但错过了年终岁尾这一企业招聘的黄金时段,而且还造成许多已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在考取研究生后由于违约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 同时,另一部分同学虽然也意识到了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却不顾自身能力的限制,仍旧抱着侥幸的心理将关注度投入到一些热门地区的单位、知名大公司和事业单位等,这些毕业生还抱有传统的“精英化就业观念”,不愿放低身段去应聘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单位和一些基层岗位,这种不现实的就业观念往往会造成毕业生在碰壁之后,自信心受到打击,在毕业之前草草地选择一些并不适合自己的单位或企业,实现低质量就业。 这些因素根源虽然大部分都来自于学生长久养成的不现实的就业观念,但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大。 (三)物流外贸、软件外包、机械加工、轻纺服装行业就业形势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已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乐观估计,至少要在2至3年后才可能恢复。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实体经济疲软,直接造成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形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金融、物流、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机械制造等行业。 此时正值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期,金融危机会给我校大学生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及其冻结招聘,由于大连是一个以软件外包为主要经济发展点的城市,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对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影响比较大。 其次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这就造成了我校机械类、’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持续下降。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去年同期我校机械类毕业生已有近六分之一的毕业生签约,而今年截止目前仍未有该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另外受影响较大的是财经类专业,因为企业业务萎缩,首先减少的是财经类管理人员的需求,尤其是负责进出口贸易的金融贸易类、物流等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例,虽然近期已有大连口岸物流有限公司、大连港物流公司等单位进校招聘,但是这些公司对物流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有限,反倒是为了开拓新市场对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英语等专业的毕业生较为感兴趣。 其他受影响对于我校来说比较特殊的还有纺织服装类专业毕业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我国作为第三产业骨干的生产消费资料的纺织服装类企业面临着由于人民币汇率持续增长造成的汇兑损失、国际原材料期货涨价、国外需求减少等困境,不少规避风险能力较弱、资金回笼较慢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这也对这几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原有就业市场日趋萎缩 从我校毕业生固有就业市场的结构来看:我校专业设置是以轻工行业为主要特色,而这类行业企业在我国多属于第三产业,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第三产业主体多数为民营和私营企业。而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最大的就是民营企业。由于民营企业的人力构成多属于劳动相对密 集型、机械化程度不高,受原材料波动起伏影响较大,核心竞争力有限等因素制约,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2007年,一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尤其在我校,更是每年有6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而民营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下降,人才市场的萎缩,对我校毕业生的影响体现得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从我校毕业生固有就业市场_的就业区域来看:金融贸易类、轻纺服装类、化工材料类、广告类等行业的企业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和改革开放的地理优势多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和南方沿海地区,而此次金融危机首先冲击到的第三产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类企业恰恰正是这些地区的经济主体。这种行业类别和行业性质在地域上的重合,通过此次金融危机造成了我校毕业生原有的就业市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举例来说,从2004年开始我校着重开始对长三角地区、南方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开始逐步地就业市场开拓。通过三年的积累,各学院、各专业都与不少该地区的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每年的毕业生当中,尤其是不少生源地在南方的毕业生由于专业和地区人才的需求匹配程度以及南北经济收入的差异都选择了在该地区就业,此类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有我校毕业生总数的近10%左右。 因此可以看出,此次金融危机使我校固有l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大幅萎缩,造成了对于毕业生就业不利的负面效应。 (五)海外留学归国人员、高学历人员降低就业期望值,压缩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空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全面下滑,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格外严重、失业率高居不下,致使许多原来在海外留学、工作的人员纷纷转回国内发展,还有一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面临当前的就业形势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同本科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这种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的现象,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二、理性看待金融危机当中存在的积极意义 (一)危机当中存在转机,前瞻性企业大量囤积优秀人才 虽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使得很多企业被迫裁员、降薪。但同时通过近期大连市、我校和其他招聘会上反馈得来的消息来看,许多大、中型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此次危机中蕴含的转机,不但没有减少或停止吸纳人才,反而扩大了对优秀人才的招聘力度。通过和一些企业人力部门负责人交流,我们发现许多公司已经把此次危机看成是一个洗牌或者说是一次重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这种形势下,能够以较低的代价得到优秀的人才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对许多具有出色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来说,许多大公司都可能是潜在的签约对象,因为对这些公司来说用人成本并不是最根本的考虑因素,关键是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找到更合适自身企业发展的人选。 (二)市场营销、语言类、广告类人才逆市看涨 通过近几次招聘会反馈的信息来看,我们发现许多过去就业热门的专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大不如前,比如机械类、IT软件类等等,反而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类、语言类、广告类的专业毕业生近期签约率较高,而且招聘岗位比较多的也都是市场推广、平面设计师、翻译等职位。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此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很多来料加工、产品外包、出口类的企业订单急剧减少,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海内外市场、采取新的措施推销自己的产品造成的。这种现象也值得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工科类毕业生深思,不要一味地追求从事本专业、从事产品研发的技术型岗位,应该适当地转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优势,多寻找一些适合于自己专业的营销类岗位。 (三)转变观念――基层就业、自主创业逐渐被毕业生看重 此次危机的爆发,除了上面所叙述的诸多影响之外,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采取了选择一些基层就业、地方就业项目来实现顺利就业。比如以前不太受重视的由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一村一名毕业生”的基层就业项目,“大学毕业生志愿辽西北、北三市”的地方选调工作等等越来越受到毕业生的重视,甚至有些毕业生还选择了一些贫困县、偏远地区组织的村官选调工作等等。 今年我们还明显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毕业生都来到我们就业中心咨询了创业方面的有关政策,并且很多同学都做好了创业计划和申领《大学生自主创业证》的准备。 这些都可喜地体现出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正从“精英化的白领就业观”逐步转变为“大众化的灰领就业观”。 三、对此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今年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四种现象:招聘数量减少、招聘门槛提高、就业竞争加剧、薪水期望下降。目前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估计要到明年三四月份后才能完全显现出来。往年春节过后出现的大学毕业生签约小高潮,估计不会出现了。 过去大学生毕业后倾向于去大的国家机关、大的企业、大的事业单位,今年我们预测会有更多的同学到基层单位就业、自主创业。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提出四条建议: (一)努力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在高中时,同学们就“文”“理”分科了。学习理科的同学,对文科知识了解太少,尤其需要补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同样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了解也甚少。这种人才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作为大学生也有一个知识面的问题,建议毕业生多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目前我国新的劳动法对一些特殊岗位都提出了“持证上岗”的要求,这种“双证制”的学习在当今形势下对毕业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二)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同学们可能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一般需要经过3-4次职位转换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第一份工作对同学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它只决定你目前的状况,并不能决定你今后的发展。 (三)推迟工作时间,利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读硕士、博士或出国学习 1992年美国经济危机和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期间很多年轻人都去读书,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形成读书热。 (四)积极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适应“双证制”就业新形势 当前辽宁省、大连市开展了“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体系,针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开设了不同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毕业生一方面可以强化自身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经验,一方面通过这类由企业直接参与的培训项目,可以使毕业生提前了解社会需求、进入就业岗位、适应社会需要,节省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限,提高就业成功率。同时,这类培训项目还直接与国家劳动部的职业技能考试挂钩,毕业生在完成培训项目后还可以考取劳动部认证的“职业技能资格证”,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到基层去就业,先到基层工作两三年,等经济形势好了,再进行调整 大学生毕业生不了解中国基层的现状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尝试自主创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自己去创业。许多国内下岗职工进行的自主创业,年收入都在几十万以上。他们能做到的我们大学生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根本原因,这是要转变观念。同时中央、省市制定的就业政策中也越来越多地偏向于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这也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大势所趋。 (六)积极进行自主创业 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目前,我国高校中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气候,但在高校中为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必将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开始在校学习期间进行创业的初步尝试,笔者本人就曾经营过一间工作室。 自主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大学生不能由于就业或其他压力而“逼”自己去创业,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可见,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毕业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新视野。 金融毕业论文:面对金融危机时装设计毕业生如何铺设创业之路 时装设计师不可能总是被定格在鲜花、模特、聚光灯簇拥在红地毯上的那一霎那。当我们除去时装界耀眼的光环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什么?初出茅庐的设计新人能否在艰辛的创业和不堪重负的压力中悟到时装世界的生存之道呢?仔细审视中国时装设计师的真实生存环境,这个头顶光环的职业目前存在着哪些问题,本刊与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市场总监Dominique Simard先生进行了交流。 随着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裁员减薪潮,时尚界――尤其是奢侈品行业所受的冲击则更甚。 “大学生自主创业”已逐渐变成了一个社会性的热门话题。 据统计,中国目前已经有5万多家服装企业。因此,在服装产业发达的一些城市,包括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在内的很多时装设计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地选择在毕业后开办自己的服装设计工作室和设计公司。 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市场总监Dominique Simard先生结合国际服装设计师创业的成长和国内设计师的生存现状,概括了服装设计师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师的职业素质良莠不齐 就国内大部分时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而言,虽然他们已经过系统的时装教育学习,但设计水准难免参差不齐。更何况目前中国时装行业的设计师队伍日渐庞大,而进入的门槛又较低,市场竞争下缺乏严格的职业规范和评价标准,由此造成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不完善,使成熟优秀的设计师数量如“凤毛麟角”。这使众多设计师的付出与回报无法实现等价,势必对优秀的创业毕业生有消极影响。 大环境不利于设计师迅速成长 我们不可否认,与国外设计同行相比,现阶段国内大多数时装设计师都还处在上升阶段。排除消费群体的崇洋心态和对大牌的追崇心理,大量涌入国内市场的外国时装品牌和工作室对国内刚刚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设计师来说势必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中国市场不够成熟及稳定,外国服装企业对国内设计师在人才培养和待遇上的不公平对待,使毕业生们在短期内很难适应这样潜规则,甚至因此受到巨大伤害。 实践经验少,人际关系薄弱 对一个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而言,设计师的职业内涵已经被放大和延伸:从产品构思、市场调研、运作企划、绘制图纸、面料搭配、制版工艺、修改样衣、产品上市、信息反馈、设计补充直到时装店铺陈列展示的整个过程。因此,设计师们必需具备更多更全面的专业技能,才可以完美地完成工作。这需要毕业生同时掌握时装设计、时装商业与零售、时装市场等多方面的知识。这要求设计师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再进行大量知识的学习和补充,这也是设计师们感慨创业艰辛的原因之一。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纵然大环境不容乐观,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08届毕业生中还是涌现出了好几个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多名毕业生的创业故事也已被多家媒体报道。就我看来,这几个成功案例的共同点就是毕业生们都选择在创业最初阶段经营小型工作室。 “工作室”在国外是一种专业的服装经营模式,以高级定制为主要经营项目。它们的地位往往要远高于任何一家批量生产的工厂和企业。然而在中国,状况则截然相反。工作室的雏形更像一个制版房加小规模的开发设计组。Dominique先生说:其实设计工作室可以同时面对不同的客户群,比如:贸易公司、公关形象策划公司和一些有特殊要求的个体定制,包括协助各类设计比赛工作、大型企业职业装设计和COSPLAY等。总之,工作室是很多毕业生创业的首选。因为一个小型工作室的硬件投资的成本较低,这就意味着它们的生存周期可以更长。在工作室运作的过程中,毕业生可以不断地、迅速地作出调整而不会导致资金在一两个月后就消耗殆尽。同时通过接触不同的客户,更多元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提高自己对产品和市场的驾驭能力。 当然,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在创业之余进修一些和设计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比如:时装商业与零售,英语,时装市场营销等等。毕竟这条漫漫创业之路才刚启程,想要走得更远,就必须在行囊中填入更多的粮食。 金融毕业论文: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推动作用 摘要: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用人单位来校进行招聘的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此形势下,国家不断出台和落实新的基层就业项目,使得基层岗位数不断增加,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2009年基层就业项目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拉动显著,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对民族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家基层项目;大学生就业;民族地区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民族地区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以往更加困难。指出:“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1]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之一就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具有为民族地区、艰苦地区服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2]我国民族地区也积极推出各项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 一、金融危机对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国,使得原本已经很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不容乐观,这种形势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影响更是巨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人单位进行校园招聘的数量减少 以内蒙古大学为例(如图1所示),2009年共有242家用人单位来校通过各类校园招聘活动(包括用人单位专场宣讲会和大型就业洽谈会)招聘毕业生,比2008年减少25家,下降10.33%。其中用人单位来校组织专场宣讲会的数量,由2008年的133家减少到2009年的121家,减少12家,下降9.02%。参加大型就业洽谈会的用人单位数量,由2008年的134家,减少到2009年的121家,减少13家,下降9.70%。内蒙古自治区以外各省市的用人单位(简称区外来校招聘单位)来校招聘数量由2008年的48家,减少到2009年的38家,减少10家,下降20.83%。在区外来校招聘单位中14家来自北京,10家来自河北,来自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用人单位明显减少。接收毕业生超过5人的40家单位中,只有6家为区外单位,比2008年减少了5家。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内蒙古自治区和自治区以外的各省市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中对自治区以外尤其是南方和沿海城市的影响较大,区外用人单位数量有了明显的下降。 2.受金融危机影响大的相关专业社会需求量减少 金融危机对中国各行业的冲击较大,特别是对加工制造业、软件外包业、零售业等产业的影响十分明显,与外贸相关的产业用工需求明显减少。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内蒙古大学部分专业的社会需求有所减少,主要集中在外语、国贸、计算机、电子相关专业,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日语专业。2009年,东部沿海地区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大幅减少,由于区内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极为有限,区外就业又受阻,使得我校2009届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其他受到影响的专业虽然就业面相对日语较宽,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如大连东软集团取消了与30余名计算机专业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定制协议;2008年招聘25名电子、物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内蒙古晟纳吉光伏材料有限公司,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暂停了新上生产线的计划,2008年11月制定出的校园招聘计划被取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只有1人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其他毕业生不得不放弃专业从其它渠道就业。 二、国家及民族地区政府颁布的基层就业优惠政策 为了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于2006年就积极颁布各项政策鼓励大学生下基层。而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让国家颁布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民族地区也颁布了相应的基层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状况发生了很大改观。 以内蒙古大学为例,2008年,在原有的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两个基层就业项目的基础上,中共中央组织部新增了“村官计划”,使得全区基层就业岗位增至1000个。同时,由于资金、政策上的倾斜,特别是毕业生服务期满两年后有资格考录自治区选调生的政策,对毕业生通过基层项目就业的吸引力增强。2009年4月,在此三个基层就业项目的基础上,我区又新增加了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计划和特岗教师计划两个基层就业项目。 三、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 1.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对基层的思想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 针对金融危机和就业难,国家对基层项目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加大,进而使得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对基层的思想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端正择业态度,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基层意识的提高使大学生愿意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好处。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常常与社会、与实践、与工农相脱离,因而他们缺乏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缺少把理论知识变成科学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大学生基层意识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下基层服务,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认为,农村相对落后,条件艰苦,毕业生中能有这么多同学报名应聘村官,说明同学们心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3] 2.内蒙古大学基层就业情况的变化 对基层就业思想的改变促使大学生下基层的人数增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的基层就业现状有了较大的改观。2009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再加之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转变就业理念,选择基层就业方向。 以内蒙古大学为例,来分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如图2所示,内蒙古大学选择“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村官计划”三个国家基层项目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在2004―2008年人变动幅度不大,基本维持在58人上下波动,曲线比较平缓。而在2009年人数大幅增加达到188人,在2010年度又大幅回落到86人。 在近几年内蒙古大学每年毕业生人数基本维持在4500人的情况下,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2009年通过5个基层项目的毕业生为233人,其中“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村官计划”三个国家基层项目人数为188人,比2008年增长了142人,增长幅度逾4倍,为近几年人数最多的一年。而且学校的各个专业毕业生在2009年也全部参加了基层项目,基层项目专业覆盖面大大提高。而2010年基层就业毕业生的人数回落也表明国家经济回暖,毕业生就业选择增多的形势。 2009年基层就业大幅增加表明,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基层就业项目对就业率拉动明显。2009年,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到基层就业人数为233人,比2008年基层就业人数增加199人。无论从基层就业的总人数上,还是每个基层项目接收的人数上,都为历年来最高。基层就业项目共接收内蒙古大学毕业生23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39%,比2008年通过基层项目实现就业的人数比例高出8.88%。这也是内蒙古大学2009届毕业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社会需求缩减的严峻就业形势,就业率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背景下,发挥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优势,积极鼓励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到农村就业是解决民族地区就业难的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而且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同时还能为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3.硕士研究生选择基层项目的就业情况 选择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毕业生学历层次逐年提高。2009年,内蒙古大学有8名硕士毕业生选择了基层项目就业,其中,内蒙古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计划5人,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2人,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村官”计划1人。这种就业形式在内蒙古大学硕士毕业生中尚属首次出现,这一方面反映出了目前内蒙古大学硕士毕业生,特别是蒙授及文科类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证明研究生的就业观正在进一步发生改变,以适应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四、结论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用人单位来校进行招聘的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自治区以外尤其是南方和沿海城市的用人单位来校进行招聘的数量有大幅度地下降,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大的相关专业社会需求量相应减少,这给民族地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带来了不利的局面。在此形势下,国家不断出台和落实新的基层就业项目,2009年在原有的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村官计划”的基础上,新增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计划和特岗教师计划两个基层就业项目,使得基层岗位数不断增加。并且基层项目越来越被大学毕业生所认可接受,在毕业生心目中的就业地位逐年提高,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多,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毕业生学历层次逐年提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基层就业人数比上一年增加4倍,基层就业项目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拉动显著,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在金融危机中对民族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金融毕业论文:金融危机下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 摘要:针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课题组通过抽样、座谈、个案跟踪等方法对800余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认知、就业态度、就业意向、求职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到若干有价值的结果,能够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意向;择业态度;心理调适 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着许多行业,许多企业和工厂纷纷倒闭,部分大中型企业也大举裁员,下岗待业人数急剧上升,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对此,国家陆续下发了相关文件,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2008年我国投入4万亿元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2009年1月7日,在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了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7项措施,但是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就业环境,2010年毕业的大学生存在什么样的就业心理?高校在哪些方面可以为应届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调查和座谈等方法对800多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800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513人,女生297人。涉及电子信息、机械设计、服装设计、信息科学、市场营销等21个专业,通过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从而分析出金融危机下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特征,同时对调研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 在有效调查问卷的800名应届毕业生中,有65.3%的学生在大三之前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14.7%的学生在大四才开始着手就业的相关事宜,还有10%的学生从来都没考虑过就业的问题。从被调查者的就业状况来看,67%的学生已经在开始投简历、找工作,还有31.3%的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打算先避开风头,今后再就业。 调查中有43.5%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困难”,其余33.3%的学生认为“形势还算正常”,有44.21%的2010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与2009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而表示“信心十足”的比例相应下降,与2009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外企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2009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听过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讲座,但有一成半的学生从未听过,近四成的学生没有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设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虽然日益理性化,对就业有了一定认知,但还是不够成熟,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择业的态度 薪金是每一个毕业生就业中关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薪金期望标准高低往往对成功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月薪期待的最低水平做了一项统计,28.8%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底线在1500元以下,期望月薪在1500~2500元之间的占60.9%,而2500元以上的只占总人数的10.3%。与往年相比,2010届毕业生对薪金要求有所下降。 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我们也做了相关调查。调查显示,32.7%的学生认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就是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太注重理论而实践不足。接下来两个重要原因分别是大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够准确、期望值过高和现在的企业需要的是更多的高级人才,对本科生需求量减少,持上述两种观点的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6.9%和16.3%。 而当谈到应届毕业生正逢经济危机,毕业生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解决时,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他们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四项分别是:先就业后择业、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和参加西部计划,分别为45.5%、25.4%、12.2%、11.2%,其他的加起来仅占5.7%。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选择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参加西部计划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三、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意向 调查了解到,毕业生对自己毕业后何去何从大多有较明确的计划。20%以上的毕业生做了“求职、升学两手准备”。32%的毕业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感到乐观,12.7%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感到悲观。如果就业不够理想,50%以上的毕业生准备“调整就业目标,先就业再做打算”,其次就是努力考研。 从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意向看,最具吸引力的是京、沪、粤等经济发达地区,37.9%的毕业生希望到这些地区就业,另外还有16.4%的毕业生选择去“其它城市”发展,10.2%的毕业生选择“回家乡”发展,有5.5%的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发展。同时在对“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是否会接受去小城镇以及乡镇单位”的调查中,仍有60.1%的毕业生选择“实在没有机会时就可以接受”,26.1%的毕业生认为“乐于接受”。由此可以反映,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宣传下,很多大学生愿意选择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应届毕业生在对“如果确实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是否会选择创业”做答时,47.3%的学生选择“会”,15.3%的学生选择“不会”,同时有37.3%的学生选择“说不定,看情况而定”。这说明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家政策的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潮流开始兴起。同时,他们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启动资金、缺乏创业经验、缺乏创业基础知识、缺乏合适合作伙伴等。 四、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心理问题 据调查,2010届毕业生认为在面试过程中,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自卑、恐惧、抑郁的分别占51%、15.9%、10.8%、2.2%,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认同不高;(2)自愧不如人;(3)自我期望过高;(4)家庭压力(经济、期望值等)。有35%的学生不愿独自面试,一半的学生存在不安情绪。 在求职中,76%的毕业生会因为未录用而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其中60%以上的学生会通过不同方式化解心理问题,有15%的学生会因为多次被用人单位拒绝而对今后的择业产生重大影响。 应届毕业生在遭遇求职困惑时,31.7%的学生愿意求助的对象是“同学好友”,其次为“已工作的校友”、“家人亲戚”、“专业老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有43.7%的学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观念、心理调适方面非常重要。 五、结论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2010届毕业生就业心理较平稳,很多应届毕业生都有两手准备,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创业或下社会基层工作,这样缓减了金融危机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为2010届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但是部分应届毕业生仍存在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缺乏正确认识,热衷于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业;对就业势态的认知不够、就业准备不充分;综合素质低,缺乏就业竞争能力;缺乏抗挫能力及心理调适能力,不能在求职中保持平稳心态;缺乏推销自己及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缺乏求职的主动性,过多依赖学校和老师;缺乏职业规划及存在焦虑悲观情绪等各种问题。 从上述调查发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看,学校和个人尤其需要迅速行动起来,我们的建议是: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规划就业课程,建立指导体系;充分开拓资源,搜寻求职信息;确立合理目标,克服心理问题;不断完善自我,增强生存能力。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析 【摘要】本文在学习借鉴了新加坡南阳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的实际运作之后,结合我院金融保险专业的实际,积极践行该种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本文在第二部分总结了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实践“太平人寿电销班”的经验,并且最后提出要进一步巩固与完善“教学工厂”模式的措施与保证。 【关键词】金融保险 教学工厂 实践教学 一、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 教学工厂(公司)模式最初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创立,该教学理念是实现教学课堂与企业的一体化,将生产车间(公司)直接安置到校园,破解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困境,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依托,学校实现科研、培训、教学、企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采用阶段递进式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的专业基础教学和后一年的企业项目研究与实习实训,值得一提的是,从大三阶段有半年的时间从事企业项目研究、实验实训以及毕业实习,这个阶段的实习成绩将成为考量学生的重要指标,学院与一流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一流的企业真实项目和实习机会。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课本知识,不再只是模仿模拟,而是让学生投入到真实工作场景,将学生所学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同时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来参与项目,学生在项目教学中不仅能拓展专业知识,更能够充分将管理、财务等知识充分实践,完全等同于真实公司运作。“教学工厂”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及深化学院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如下图所示: 新加坡在实践“教学工厂”模式中,采用“双轨系统”方式,即将同专业学生分成A和B两个教学小组,又将同一学年中的课程划分成两个相独立、互不干扰的课程组合1和课程组合2,分别在同一学期同时开课,到了第二学期互换对调,在三年中都采用这种双轨制教学模式。当A组在第一学期进行课程专项培训,下学期学习课程组合2课程(企业实习和项目实习),而B组则在上学期学习课程组合2课程,下学期学习课程组合1课程。 采用这种系统教学方式能是使学院的教学设备、师资和企业得到充分利用,灵活安排课程,使综合效益最大化,随时可以保证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与研究,确保企业项目的完成和企业实习岗位的分配,能充分保证“教学工厂”有足够的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工厂能够正常经营。 “教学工厂”理念是由模拟到模仿到融合的三个步骤,通过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其中,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是“教学工厂”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 二、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工厂”模式之实践――太平人电话营销班的运作 我院金融保险专业自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从2012年以来,我院金融保险专业与中国太平人寿正式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开设“太平人寿轮训班”和“太平人寿订单班”交替运作的方式将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正式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根据保险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公司环境,在校内建立全真职场,由太平人寿公司讲师担任培训和指导讲师,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感受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企业文化,实践公司业务。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轮流训练的方式,每期学员30人,采用“公司培训+指导+赠险拨打”的方式让学生在两周的短期训练中学习电话赠险的拨打流程和技巧,通过两周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可以进行体验式营销的尝试巩固和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在短期的实训中,学生可以充分走进行业,认识今后的职业及岗位要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在二周的培训过程中,由保险公司定制课程并承担主要教学任务: 同时,公司通过与学校合作设立订单班的模式,循序渐进的“培训+实训+培训+实习+就业”五阶段的逐层递进,选拔部分学生参加订单班学习,每两周一次的培训课程,并将学生在订单班期间的培训成绩及实训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学生通过这种逐层递进的模式实现专业水平和技能的进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接受由公司专业讲师提供的培训,又可以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同时能够阶段性的参加公司的实习及实训,做到学习实践两不误,保险公司从参加培训的学员中根据学员的专业课程成绩、培训成绩以及实训业绩评定奖学金,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并有机会进入公司正式就业。 三、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公司”模式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教学工厂”模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已被许多高职院校学习、效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惑与瓶颈,笔者认为,要突破这些瓶颈,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 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教职员工技能转型计划,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是破解教、学分离的当务之急。在实际操作中,应该:(1)加大从企业招聘实践指导老师的力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提升是实现人才转型的重要途径,定期地派专任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进修学习,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且实行轮换制;(2)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既可以保证企业项目开发的连续性及与企业合作的延续性,使教师能力多元化,以适应新领域及多岗位的工作需求,以实现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3)应改革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评体系,不再沿用普通高校对教师以科研为主导的考核方式,构建以实践教学、项目化教学为重的高职教师考核体系,以与普通高校相区别,建立薪酬考核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重视企业兼职及培训,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化运作,这样的教师团队才能满足日益竞争激烈的职业教育需要。 (二)课程体系的校企接轨与校企课程的开发 国内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搬本科教学课程,以金融保险专业为例,基本是本科课程的压缩版,与职业教育的本义有较大差距,课程设置与金融机构的一线需求存在较大脱节。课程可以说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血液与灵魂,没有与市场相衔接的课程,“教学工厂”将难以实施。高职院校课程的开发一方面应满足专业教学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更应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依据经济发展,着眼于未来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开发专业、设置课程。根据用人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开发课程前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然后成立有公司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实施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工作完成后,要提请有行业资深人士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院专家进行审批。这些措施保证既能课程内容能够满足公司岗位需求,又能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在课程实施之后,还应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研讨,随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修正。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与研究,是“教学工厂”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工程师与教师、学生合作研究项目,使教学与项目相对接。通过项目研究,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沟通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积极超前地进行专业开发准备,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进行新专业与新课程的开发,同时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体验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使学生得到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意识与创业精神。 (三)加强校企合作管理 实训基地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经营管理实训要有经营业务,生产、科研实训要有企业项目或研发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公司的经营、销售和管理,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确保有关培训课程与公司需求紧密挂钩。这样才能为公司提供最具潜力的人力资源储备,保证学生在未来日趋严峻的金融行业中始终具备竞争优势。 (四)拓展与企业合作的宽度与深度 从新加坡的经验来看,“教学工厂”模式的成功实施关键因素在于新加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世界一流外资企业,并且由于新加坡属于弹丸之国,高等院校数量并不多,所以理工学院(高职院校)具备非常大的与这些世界级优秀企业的合作空间,包括微软、花旗银行等在内的世界五百强均与这些理工院校合作。从这一点来看,国内的高职院校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大量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不是合作企业的层次还是合作的深度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因此,下一阶段各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出路在于拓宽思路,拓宽深度与宽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依存度,提升教师的科研、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吸引企业与院校合作的动力。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可以立足实际,选择当地一些发展情况良好,合作意愿较高的中小企业,建立真实合作项目,寻求合作空间;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放长眼光,将学生培养、人才储备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与并与企业长远发展为挂钩。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基于工作流程的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摘要:如何创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保险企业的需要,积极促进学生就业,已成为我们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此,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岗位所要求的素质为重点培养目标,建立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是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工作流程;职业岗位;承保理赔 金融保险专业根据岗位实际需求,采用灵活的实践教学形式,充分开展行业授课、顶岗实习,学生参与实战经营;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岗位所要求的素质为重点培养目标,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与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保险基本知识,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实务经营能力与基本技能,能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保险公司从事业务拓展、查勘定损、核保核赔、客户服务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 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保险基本知识,具备保险业务经营能力与专业技能,能在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从事业务拓展、查勘定损、核保核赔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保险一线人才。 工作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一)保险营销 工作任务有:1.开拓客户,确保销售目标的达成;2.进行增员招聘、团队建设、业务辅导;3.协助客户进行理赔、给付、保全变更等服务;参加公司安排的各项业务培训。 (二)保险承保 工作任务有:对承保标的进行筛选、对承保标的的费率或者价格进行确定、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等。 (三)保险理赔 工作任务有:确定理赔案件、查审证明和资料、核定保险责任、履行赔付义务。 (四)保险客户服务 主要工作任务有1.通过电话、电邮、柜台等多种方式为客户及人提供投保、理赔等方面的专业咨询及业务处理;2.负责保单及相关材料的纸制文档及电子文档的档案管理工作;3.记录、跟进客户及人的诉求,转呈相关部门落实客户需求。 (五)综合内勤 工作任务有1.帮助业务员解答与条款与契约相关问题;2.按照业管规则进行保单填写与初步风险核保;3.负责与业管部门进行保单、产品资料交接;4.负责发票等重要有价证券的管理。 二、职业岗位要求分析 按照保险公司的工作流程设计专业岗位分别有:保险营销、保险、保险承保、保险理赔、保险客户服务、综合内勤岗位等。 (一)保险营销 是开展业务,特指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开展保险业务。保险营销岗位工作要求:1. 开拓客户,确保销售目标的达成,正确选择保险营销渠道;2. 掌握社交技巧方法和营销手段,对保险商品进行促销;3. 正确计算保费;4.具备沟通协作、服务创新的能力;5. 协助客户进行理赔、给付、保全变更等服务;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对应开设课程主要有《保险营销技巧》、《保险客户心理》、《保险营销礼仪》、《保险产品分析》。 (二)保险 保险岗位要求:1.依据确定目标市场的调研目的,用问卷、电话、访谈等方法进行调研;2.能与被调查对象进行有效沟通;能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保险条款的内容,熟悉保险的专业知识和一切客户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解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详尽、准确、通俗易懂地解释保险条款。具备较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灵活运用营销和社交技巧、方法;4.能用电脑进行文字输入,并熟练使用office软件;5、能按照公司的要求填写固定格式的投保单,并建立相关数据档案;能按照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要求开立保费帐户;按照保险公司要求领取保单和收据;及时交给客户并介绍收据的作用和理赔程序、变更告知和理赔通知;6.具有金融财务知识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能正确计算保险费;会在银行开立账户;7、时刻遵守职业文明礼仪规范;语言规范,举止得体;8、能吃苦、耐劳,有持之以恒精神、工作踏实、认真、谨慎,积极主动;具备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9、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具备抗挫折能力;具备及时总结自己工作、改正错误、补救失误的能力;10、遵守相关法律(保险法\民法通则),有商业道德,保证最大诚信。需要取得《保险从业资格证书》。 (三)保险承保 将投保单资料输入保险公司内部计算机承保系统;搜集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根据核保政策对投保人提出的投保申请进行审核;决定是否承保并做出承保决策;缮制保险单证 保险承保岗位要求主要有:1.熟悉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2.较全面地掌握保险基础理论、核保专业知识;掌握保险条款、保险合同、实务处理方法及基本原理,熟悉保险核保业务管理的政策、流程及服务标准,并能正确贯彻执行核保方针、政策及制度;3.熟练运用办公系统软件,掌握统计和量化分析方法;4.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5.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6.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7.人寿保险要求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财产保险要求具备一定的机动车辆相关知识(车险)、进出口贸易相关知识(水险)等。 所开设课程主要有《保险承保》。 (四)保险理赔 保险理赔岗位要求了解保险理赔的相关知识;能够协助理赔员为客户提供理赔服务。 1、掌握接报案、查勘、定损的方法,及时进行手工登记立案。 2、根据立案通知书,及时登录未决赔案,准确选择出险原因,准确录入预估赔款金额。 3、收集或催收有关索赔单证。 4、缮制理赔案卷,对于拒付的案件,能够做到向客户合理解释拒付原因,并能妥善处理与客户的纠纷。 5、及时通知客户领取赔款。 6、按有关规定装订、保管理赔案卷。 7、按月编制理赔业务报表说明;编制季度、半年、全年理赔分析报告。 所开设课程《人身保险理赔》、《财产保险理赔》。 (五)保险客户服务 保险客户服务岗位要求有: 1、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客户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2、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目的的为客户服务。 3、多次沟通,稳定并拓展客户,做好后续跟踪服务。 4、运用互联网、电话、传真、信函等多种途径与客户沟通。 5、熟练运用office等办公自动化软件,业务系统操作熟练;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工作主动性较强。 6、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技巧,聆听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7、坚守保险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抗压能力强。 所开课程有《保险客户服务》等。 (六)综合内勤 综合内勤岗位工作任务有出单及核对保单,提醒外勤续保、录入与存档业务相关的资料、配合内勤主管进行单证整理对应开设课程《计算机基础》、《保险客户服务》、《保险产品分析》、《保险承保》、等。 三、学习领域构建 校外实训大致包括:一是到保险公司业务管理中心、财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实地演练,熟悉业务操作流程;二是到各类保险标的责任事故现场、汽车修理厂等,培养现场查勘、核定赔偿责任、分析理算保险赔款的能力。三是到保险公司营销部参加晨会、夕会、业务培训,随保险业务员走访客户,掌握陌生拜访、约访、条款解释、拒绝化解、业务谈判、促成签约等营销技巧。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 [提要]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以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引领创新实践校企合作机制。本文阐述该专业在校企合作实践创新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论证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效。 关键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 本文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最有效模式,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在省示范建设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办学活力,实现行业企业与专业建设的互相促进,在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目前,金融保险专业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课程开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师资培训、技术交流、社会服务、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合作,总体来说成绩是显著的。 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通过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灵活多样,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一)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金融保险专业于2011年末重组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高管、行业协会及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加入,校企合作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完成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定专业发展规划研究专业调整与建设、研讨课程开发与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协调学生实习、实训顶岗与就业、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定期举行研讨会,就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卓有成效的讨论,委员们对课程的开设门类、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构造、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重组对金融保险专业更好地为产业服务搭建了平台,也有助于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 (二)创办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 1、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成立。2011年11月4日,学院领导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共同为“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揭牌,当两位领导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顿时引起台下一片掌声。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学院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友好合作又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为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添写了浓重的一笔,更为学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2、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为明确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规范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合作双方起草并通过了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章程。章程由总则、组织机构、工作内容与形式、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经费来源与财务管理、附则六部分内容构成。 3、企业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为了让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要求,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金融保险专业聘请了紫金保险公司淮安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及销售部、客服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高管作为金融保险专业兼职教师,参与财产保险、保险基础等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转移到了紫金保险公司实地进行,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现场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实地学习表现提供了考核评价意见。同时,紫金保险公司还接纳了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班学生到公司顶岗实习,几位高管还兼任了顶岗实习毕业生的实习指导及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提出了考核评价意见。由于紫金保险公司兼职教师在考核评价上更重视对学生工作能力与素质的评价,使金融保险专业借助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这个平台丰富了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更趋全面系统。 4、青年教师到紫金保险挂职锻炼。在校企合作交流过程中,金融保险专业有数名青年教师在紫金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实践实习。在实习挂职期间,通过轮岗学习,分别实习了前台业务、销售业务和理赔业务等,提高了自身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教学水平。 5、开设员工培训班。金融保险专业与紫金公司共同开设了两期培训班,开展对紫金保险公司员工的培训,讲授风险与保险、财产保险、汽车保险知识,进行保险营销技能培训,培训后紫金保险员工参加的保险营销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100%。 (三)与中国工商银行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2012年11月27日,学院领导、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及淮安分行领导共同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揭牌。“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的成立,是双方共青团组织积极探索服务青年大学生的新途径,是为促进青年员工立功建业、帮助青年学生增加实践机会的益事,也是工商银行和我院金融保险专业深化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共建“青年金融实践体验中心”以来,淮安市工行工作人员多次走进校园为师生宣传金融知识、释疑解惑,免费办理网银、手机银行等业务;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也多次赴工商银行城南支行体验金融产品,熟悉岗位流程,提高职业能力;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将会为培养优秀人才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中心建设。近两年来,金融保险专业改扩建了原有的模拟银行、证券实训室、保险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建成了“仿真、集成、开放”的金融实训中心。以金融行业一线操作、客服及营销类岗位作为人才培养定位,本着专业建设服务产业的宗旨,金融实训中心设有银行仿真实训室、银行综合技能实训室、保险仿真实训室、保险综合技能实训室、证券交易实训室等八个实训室,同时在建设规划中的还有理财实训室和货币博览馆。金融实训中心配套了银行柜台综合业务、银行信贷业务、保险综合业务、证券投资业务、银行卡业务、理财规划业务等实训教学软件,充分满足学生职业素养训练、业务流程操作、岗位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培养的需要;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实现专业教学过程的“理实一体、学做结合”。金融实训中心同时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培训,集成多种功能,是服务社会的基地,是金融保险人才培养的摇篮。 2、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功能。通过成立江苏财经・紫金保险学院密切了与紫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合作关系。同时,金融保险专业与中国人寿淮安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向中国人寿公司输送即将毕业的学生参加暑期工学结合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国人寿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学生也对这样的校企合作内容非常支持,他们说这样的暑期实践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减轻了家庭的负担。目前金融保险专业已拥有15家校外实训基地。 (五)工学结合,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就是说将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课堂与职场环境一体化。在金融保险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核心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解,形成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标准体系,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环境,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金融实训中心的建设,重组教学环境、重设课堂氛围、重设教学评价等,重构课堂教学,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学情境和场所,将课程教学设置在学做合一的实习实训场所,实训中心充分模拟职场环境、营造职场氛围,实现训练的仿真,教学的一体。以实训室为教学场地,开放课堂,以专题培训的方式请学生走出教室,将操作性很强,如银行柜台业务、产品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业务、证券经纪业务、现场查勘业务等,转移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实地上课,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结合,切实做到工学交替。 (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吻合金融保险行业企业的需求,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与邀请金融保险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明确金融保险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明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课证融通,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并在此基础上,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业务骨干携手共同开发建设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商业银行信贷实务、金融产品营销、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证券投资实务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校企共建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校企双向使用的项目化教学(培训)教材,教材内容选取金融企业真实业务,反映“理实一体、学做结合”的培养理念。 三、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成效 通过全面校企合作,广泛搭建产学结合的职教平台,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增强办学活力。 (一)创新了人才培养。根据建设行业特点,金融保险专业创新了“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金融保险专业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校企合作发展,工学交替,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开展了分段式教学、仿真模拟实训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开放见成效。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在充分听取和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应用知识、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主要素质,从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了课程开发与建设力度,与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开展课程建设,成果有省级精品课和院级精品课、优质课、达标课等。 (三)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按照“能工巧匠进课堂”的要求,初步建立起一支职称、学历、双师、专兼结构合理,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四)实训基地建设多样化。为加强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遵循“校内建企、企内建校”的思想,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资源和紫金保险学院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了多模式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学习性实训基地。如与紫金保险合作建成保险仿真实训室、与工商银行合作建成银行仿真实训室;在紫金保险、海通证券设立驻企工作站等。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关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文章具体分析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职业岗位发展的方向,对专业建设特色情况进行说明,最后提出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具体建设目标。 【关键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思考 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大约有金融人才300万人左右,无论从数量上、结构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将来的发展需求。我国相关部门在对未来10年亟需的12类人才进行预测时,银行、保险类人才位列其中。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金字塔”式结构。一方面是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对中高端人才迫切需要,如金融分析师、基金经理、证券经纪人、保险精算师、投资管理人才等六类金融人才炙手可热。 另一方面,随着业务网络的扩展,对基层一线岗位人员的需求增多,如银行业的柜台人员、客户经理、理财顾问,保险业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内勤人员等。市场对专科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许多单位认为专科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比较踏实肯干。尤其是经过院校培养的训练有素、技能扎实的大专生更是大受欢迎。 一、职业岗位发展调研分析 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金融业,围绕建设中部地区金融机构聚集区,推进金融一体化建设。加快发展湖北银行、汉口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交银国际、长江证券、合众人寿、长江保险等本土金融机构,培育农村金融机构,引导和支持在武汉新设和迁入国际国内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分支机构。重点打造汉口建设大道、武昌中南路金融产业及金融总部聚集区和武汉光谷金融港,将武汉打造成全国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培育优质后备上市资源,支持和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积极发展债券市场。鼓励产权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金融租赁、信用贷款等产品创新,推进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进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尤其是经过院校培养的训练有素、技能扎实的大专生更是大受欢迎。争取相关期货交易所在我省设立稻谷、玉米、钢材等期货品种的现货交割仓库。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再保险和保险中介市场。大力发展产业、创业、股权等各类投资基金。积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争取国家批准武汉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为了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要,要大力发展建设金融类专业。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熟练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具备一定金融保险理论知识和理财技术、能够熟练掌握金融保险业务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金融保险专业岗位发展一览表 二、专业特色建设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以市场导向原则。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生命力所在,市场需要什么专业人才,学校就办什么专业,紧贴市场需求。我们拟以主干课程为主导,以行业实际要求为主要内容来编写实操性更强的教材,根据金融保险职业具体运作过程建立模块化的教材体系,从而使学生“所学”在毕业后马上就能有“所用”。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主要表现在不断加大实践课时的比重,很多职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转变为主要在实验室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实验室教学也要由“放羊式”相应转变为实行以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以“导”为主的教学模式,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而不是群体需要。 (三)树立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监督的新理念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所在,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不仅仅是对教学结果的监督,而应体现在对教学环节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落实的监督、教材编写或选用的监督、任课教师任职资格和授课效果的监督、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实习实训环节的监督等方面。 (四)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双证书”制度,具有多种技能鉴定与考试认证资格 实施“双证书”制度,让学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至少要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将本专业的专业岗位技能证书考试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应考,同时注意教学内容与考证的对接。坚持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双证书”制度,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之上。 (五)坚持校内校外实习实训 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教育和岗位“零距离”。本专业的实训由校内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二部分组成。通过校内实训,能实现部分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都是带有营销和服务性质,其实践教学需要有一定的现场作业流程和特定的商业环境。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主要依靠实训训练。武汉市金融业发展迅速,从理论上来说,为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能提供很有力的支持。始终坚持不懈与金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经过面试的应届毕业生到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进行定岗实习,同时专业教师跟踪指导。这种定岗实习把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到实处,切实从根本上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水平,真正实现毕业直接上岗。同时我们还是需要考虑国有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特殊性,其审批程序非常复杂,因此,我们的思路保持,“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为辅”,一方面,通过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观摩学习,加强其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而实训课程的模拟操作主要得靠仿真度较高的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同时通过聘请富有本专业工作经验的专家、能工巧匠做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及兼职教师,以缩短与实际的距离。 (六)德育与体育、心理健康、法制、安全、礼仪、就业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视角把握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就是“综合素质合格+特长”,针对当前高职生存在的脆弱、傍徨心理,教师开展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培养他们诚信、务实、勇于进取,有责任心,吃苦耐劳的性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调控能力。同时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增强安全意识。总之,职业教育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专业建设目标 1、大力开展课程建设。构建银行柜台业务、证券期货投资业务、保险经营与经销业务三大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建成一个共享型、教学互动的专业资源库;出版融技术先进性、教学互动性、实践标准性、内容科学性为一体的专业系列特色教材。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个人金融业务的最大特点是客户量大、分散,在满足顾客在消费金融产品的同时还需要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等相关的咨询服务。目前银行业最缺乏的是德才兼备的客户经理。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行业知识,要能精通银行各类业务。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调整教学思路,在保证学生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金融产品的营销能力。 3、加大订单式人才培养力度。通过继续与各省市地的金融机构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学校和企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一起组成教学团队、一起编制教材、授课资料、实训资料、一起对学生进行授课和管理,企业和订单班的学生提前签订就业协议,学生学习结束后可直接进入该企业实习和就业。 4、在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操作力、岗位适应力、创新应变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即在注重“职”的同时不能忽略对“高”的教育引导。扩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增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以社会需求作为参考来确定教学,以教学来促进社会需求。积极的为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促使其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全方位发展,使之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之才。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教师企业行活动初探 【摘要】分析了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教师进行企业行活动的意义,并以到保险公司进行实践锻炼为例,有针对性的谈到了企业行活动的心得体会和作用。 【关键词】高职 金融保险 企业行 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职教育发展也呈现良好态势。由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导向的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就业为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由以学科为本位过渡到以能力为本位。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校也积极响教育厅号召,按照湖北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的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师企业行”活动。 一、意义 (一)深化教学改革。 要使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具有竞争优势,所培养的学生就必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在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具体岗位的实践以及与同事们的交流,在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熟悉具体岗位的职责分工,有利于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这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 (二)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和培养人才。 在企业实践锻炼时,教师可以与公司业务专家进行交流,可以对以往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开展专业调研活动,亲身体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真实需求,了解专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及发展趋势,获得企业对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在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更能有的放矢,并根据市场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措施,把企业用人的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大胆改革,努力解决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适应市场,受到市场的欢迎。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桥区合作。教师赴企业锻炼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创造了学生实习、就业的良好条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同时通过教师的企业锻炼也有利于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人才储备和发展、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同时,教师赴企业锻炼也进一步推动了校企间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构建,实现校企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教结合,加深了校企间人才供与需的紧密性和一体化。 二、实践内容 2014年7月我作为一名高职金融保险的专业教师,来到中国平安金融集团第八营业部进行实践锻炼,从事的岗位是讲师助理,其工作职责主要表现为:协助讲师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教学培训任务、公司各项业务培训任务以及支援系统内各公司的业务培训;协调并完成课程方案计划;课件设计及维护;参与研究、开发、编写培训课程及教材;参与制定各级公司培训计划,包括参与公司组织的课题调研活动,广泛了解销售人员的培训需求,撰写市场调研分析报告和培训需求分析报告。每天早上八点半,所有的保险同仁都会在聚龙部进行晨会。首先由全体参会人员起立唱司歌、读公司训导口号,接着是营业区业绩战报、人力战报、最新险种及咨询分析以及各项通知,最后是各个部门的二次早会。二次早会的内容主要是保险产品分享,即由最近已签单的保险营销人员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介绍客户背景、签单背景和促成要点分享。这对于每一个上台发言人来说,都是一份荣誉。另外是本部门陈总监的分享。我将保险行业的晨会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开展了“45分钟保险晨会”的活动,将金融保险12301班分为了五个项目团队,每个团队由七个人组成,每个团队一周组织一次早会,早会由敬业时间(考勤)、晨曲、信息窗口、经验分享、游戏互动和经理时间组成,取得的效果良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的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令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平安保险公司的处世哲学:做人有情有义、工作有声有色、生活有滋有味。保险营销已经到了一个境界:不是产品的营销,而是人的营销。陈总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人做到位了,还怕产品销售不出去吗”?“敬人就有人缘,敬业就有业绩”,他们把客户当作是朋友、亲人甚至是家人,对客户的关心是无微不至,而且做得非常细致,有时候是一句嘘寒问暖的贴心短信,有时候是一份用心的生日小礼物,让你倍感温暖。处在这样一种工作环境使我深受感染,这个对我以后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是受益不浅的。另外一点另外印象深刻的就是平安保险公司有着非常发达的培训体系,令人叹为观止。众所周知,他们有一所平安大学,培训分为师范类、营销类和管理类,整个培训系统非常完善,部门里有新人岗前培训、新人钻石沙龙、“麒麟营班”、主管模压训练、雏鹰特训营等等,非常注重对员工在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一)有助于转变观念,提升专业教学。 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更新了知识结构,提高了实践技能。教学中能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不断向学生渗透企业新的用人标准,新的规章制度等,能避免空洞的说教。在此期间,我多次与同事们交流、探讨高职应届毕业生的表现情况,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从业态度、职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等,站在学校的角度,为了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给企业输送更优质的人才,有哪些建议。针对保险行业,企业更亲睐的人才要满足这些条件:即自信、有明确目标、能吃苦耐劳、沟通能力强、具备一定抗打击能力,而且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在保险业留下来并能走得更远。很多应届毕业生到了实习单位,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觉得要放低姿态,有这样一个心理准备:社会也是所大学,自己在这所学校才从零刚开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抱着学徒心态,空杯心态、海绵心态。你是在学习,哪怕你第二天就从这个单位辞职也不应放弃之前每一个值得学习的机会。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比任何一个好工作都更为重要。步入社会后,没有人有义务来教育你,要从以前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用所学的书本知识适应工作的实际情况,并能融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对企业的正常运转担负起自己的岗位责任。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培养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研究 摘 要:对于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工学结合为原则,并且以保险为典型的工作任务。本文通过围绕培养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详细研究,因而形成了实践性的教学体系,最终建立起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金融 保险专业 实践能力 课程 设置研究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要想成为职业教学界的共识,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建立起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是在专业论和应用论的基础上树立起来的,并且是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从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中产生的,而是要在对问题批判、解决和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在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学生要在各种复杂的职业境界中进行交往,从而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在复杂的环境中获取一定的经验。对于这一点,在教学课程的体系上,对学生的实践性教育是必须进行的任务之一,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实践性教育的教学体系。 一、对于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所包含的内容 1.对所就业的岗位要有一定的认知实习。为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在以后的就业方向上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应让学生对金融保险专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有着初步的了解,并要求对专业的各项工作所在的岗位业务流程和职业能力所规定的要求做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实现学生对专业和岗位目的的充分认知。 2.在社会体验中得以实习。通过社会体验实习可以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得以培养,为锻炼和提高学生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增强岗位上忍耐与抗压的能力,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同时理解奉献与价值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应对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充分的利用。学生在第一学期结束后,送到企业中进行社会体验实习,时间长达三个月,最终实现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并且在实习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3.对专业课程的实习。对于专业课程的实习而言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理实一体课程的实训和对岗位仿真的实训课程。而对于理实一体课程的实训来说,是指在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实训内容进行一定的设置,并且以实现学生在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两方面得以加强为教学目标,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及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结合成一体的教学法;在岗位仿真实训课程中,主要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建立与岗位仿真实训相关的项目,在实训过程中,对于这些不同的教学项目要求学生必须亲自来完成,最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4.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实习。在同专业相结合的综合实习过程中,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金融保险实训室,通过实训使学生在金融保险业务方面的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了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能够顶岗、就业打下基础。实训室应该配有专门的电脑及教学软件,有专门的综合实训资料。其中综合实训资料可以由在校教师和保险行业专业人士共同来编写。通过学生的上机操作也提高了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 5.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对于毕业生的毕业实习而言,原则是安排在教学的第六学期,所进行实习的时间应是半年。而在实训上主要是以两种形式进行的,分别为:(1)毕业实训单位由学生自己主动联系;(2)毕业实习单位由学校统一安排。对于毕业实习的学生要制定相关规定,比如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工作,以及所接受实训的学生要完成一份具有质量保证的项目专题报告,并且此报告要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生通过运用毕业实习和市场的实战经验来完成。 对于以上进行的各项实训项目,学校都应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所规定的实习指导和考核标准来进行,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习指导服从学校所要进行的相关考核,进而使实习实训的质量和效果得以保障。 二、实践教学的实施所需的一定条件 1.在“2+1”培养模式下进行的实践教学。对于“2+1”培养模式而言,是指在三年制的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为两年,剩下的一年时间是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以及相关实训项目的实施。为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无缝隙的衔接,应依据工学交替理论和实践结为一体。当前金融保险产业人员综合能力的开发主要是由“2+1”培养模式来起作用的。为使“2+1”培养模式在学校和企业间实施,必须以工作过程中的应用技能作为主要的路线,进而实现教学资料的整合。在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中,“2+1”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实践教学有了一定的时间保证,并且落实了各项实习实训相关项目。 2.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能有效地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此场所的建立主要是提供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社会体验实习、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结合教学等实习实训项目进行实施的,同时它也作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主要基地。在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为实现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就必须在思路上进行拓宽,同时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且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弥补校内实习实训的不足,它对创建出一种教与学双向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社会职业情境中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给以锻炼、培养,最终实现学生顺利地完成 “学校人”转化为“社会人”这一过程。 3.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建立。为保证教学体系可以顺利地实施,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是有必要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对实习实训项目的过程管理进行相关规范,进而建立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质量检查、监控、保障体系是在实施实践教学前所必须进行的。对于各项实习实训项目都应建立不同的实施方案和所要规范的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关的考核和惩罚制度。譬如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应建立相关的实施方案对此进行管理,在毕业实习结束之时,学生应向学校提交相关实习文件,如毕业实习的协议书、毕业实习任务书、毕业实习指导任务书、毕业实习安排明细表、毕业实习周记等等。 4.建设“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团队的建设要有一定的要求,进而创造出一个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均较高的教师团队,其中包括专兼职教师,同时也可以称之为“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能够不断地提高,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应要求有合理学历和技术职务以及技能结构的教师来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走出去,请进来”并行的策略是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应该坚持的,从而做到走专兼结合的道路。为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应对专职实训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应聘用专业水平比较高的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尽可能地实现工作与学习无缝隙的对接,从而实现教学、学习融为一体。在聘用兼职教师的过程中,应严格要求、认真选择、科学管理,从而实现兼职教师的职责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结束语 总之,对于金融保险专业而言,它属于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在金融保险专业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实践性教学对于高职教学的工作者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挑战。但是,只要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产学研相结合”的策略,使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其自主的主动性,并积极思考,同时面对问题可以灵活变通,最终将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并且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培养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 摘要:文章阐述了培养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必要性,并对提高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进行探索,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职业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关键能力;就业 作者简介:皇甫红琴,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保险。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对策探究”(编号:2013B265)的成果之一。 我国保险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对高素质的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应该说在保险行业工作的人员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经过调研,发现保险行业员工存在“高流失率”、毕业生难以在保险公司生存等现象,这已经成为行业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达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除了要对在校学生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外,还必须依据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即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将来能在企业中生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关键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972 年德国的梅腾斯Mertens首先提出“关键能力”概念,并于1974年进一步将“关键能力(Schlucssclkompetenz)”定义为:关键能力是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胜任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各种变化的能力。[1]目前一般认为,关键能力包括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二者与专业能力共同构成综合职业能力。 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院长李德威在哈尔滨举办的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提出:“面向全球的职业教育,要培养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职业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表现在掌握企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关键能力’”。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在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即关键能力的重要性。 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流趋势,还是国家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二、提高“关键能力”的途径 1.巩固专业思想,坚定信念。前些年,保险行业虽然人才需求量大,但需求短视,需要的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外勤员工。人才缺口巨大而员工供应不足,造成保险业进入门槛过低,外勤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且缺乏专业知识,导致人们对商业保险的评价不好,行业社会形象大打折扣。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招收的是“四批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郊县和农村,对保险行业缺乏认识。 保险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保险教育工作非常重视,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全民风险和保险意识”。如今,《保险伴我一生》知识读本已出现在中学课堂上,为造就具有较强保险意识的公民奠定了基础。而以房养老政策、银行倒闭政策、国家将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提高至大专等举措,均为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保险市场的迅猛扩张为保险公司对大专及大专以上人才的需求注入了活力。因此,新生入校要做好以下两件事:第一,必须对学生进行金融保险专业思想教育,使之初步认识保险,了解保险的意义和功用;第二,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使之明确奋斗目标。学生除了明确学习知识的目标,还要明确“与人交流、沟通、分析与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方面的目标,即在校期间努力培养关键能力,以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2.构建“关键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式。在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学科体系讲授基本知识、方法和原理,帮助学生弄懂重点与难点。但在高职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必须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加强专门技能与职业核心能力的整体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同时得到关键能力的训练。因此,专业教学团队首先应依据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核心能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做到专业与产业(岗位)对接。教师应根据保险实务优选教学内容,融入保险从业资格证考核的内容,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学生为主体,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以实际保险工作任务为驱动,围绕保险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笔者承担的是金融保险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实践将教学内容分为3个模块:第一块是理论知识,第二块是素质培养,第三块是保险实务。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分组教学法,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探究互助、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渗透素质培养,按6个模块“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实施,分别是职业核心能力全国统一测评大纲八项职业核心能力的前6个。[2] 针对高职保险专业生源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开口说话开始进行关键能力训练。例如,安排学生根据案例表演小品,以培养合作意识;给学生布置收集保险公司招聘信息的任务,以了解保险业、保险公司的状况;要求学生会运用PPT宣讲、会从网上选择每周经济新闻、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等。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发挥创造力,又可提升思维,经常有创新带给大家欢乐和启迪。在保险实务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采用案例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特别是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章节,如《人寿与健康保险》中讲到具体的险种,可邀请保险公司的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介绍最新的险种;也可邀请保险公司的专家来校开展讲座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还可安排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参与保险从业资格证考试,并在业余时间跟岗,为逐步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做好准备。 摘 要:中国雕塑的写意,实质是在写实与抽象之间。既不算深奥也不算浅显单调,通过它特有的风格帮助人们从中寻找共鸣,从而更全面的感受作品,从整体到局部,本文通过对雕塑作品的介绍来展现中国雕塑的写意精神。 关键词:中国雕塑;写意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33-0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写意”是我国艺术领域的灵魂,雕塑艺术也不例外。在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族艺术创作理念的继承中,雕塑的写意精神传承至今,是造型艺术中的精品。中国古今,从政界到生活,到独立的物象雕刻,有不少写意精神饱满的雕塑作品。 一、雕塑的写意精神 中国传统的雕塑风格有原始朴拙意象风、帝陵程式夸张风、民间朴素表现风、秦俑装饰写实风等,这些不同风格的雕塑有一个相同的精神特征就是神、韵、气的统一。另外雕塑同其他造型艺术界的作品一样,拥有独特的“写意精神”。“写意”,其实是有意在前,写在后。雕塑艺术中的“意”是与“象”相关联的,可以说是“意象”,就是通过艺术的“象”来呈现其“意”。那么“写意”就是通过“写”来表达艺术的“意”。 雕塑的写意有三方面的特征:形态的夸张意象、人物瞬间神态的意象和形体外观隐显的质感意象。旅法雕塑家熊秉明的“牛”系列雕塑作品,有着刀削的累累痕迹,但是在作品的整体看,就包含着一种氤氲之气,充满活力,凝固的熔岩仿佛要涌出一般。熊秉明的雕塑作品中包涵着中国的哲学、书法、诗歌和西方哲学、雕塑视觉构成的融合体,既深刻理性、又优雅富有诗意。此外,田世信、孙家钵、刘焕章、贺中令、邢永川等雕塑家的作品也有着一定的写意性。这些大家将中国雕塑的写意精神传承,使我国的写意雕塑资源取之不尽。但是对当代的雕塑家来说,把雕塑艺术中的写意精神弘扬和深化也有着很大的挑战性。 二、西方的写意与中国的写意区别 西方的写意注重雕塑作品的造型。看西方人的教堂,是一种升向天国的建筑结构,都来源于他们的意志和信仰。所以说西方的造型艺术家是在理性的基础上锤炼出一种看得见的“精神”。这种精神趋向于人的主观,远离或解构对象,例如罗马尼亚雕刻家布朗库西,它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例如《睡着的缪斯》打破了人物雕塑的常规,只有一个头部来代表缪斯,眼睛、鼻子和嘴巴也只是轻轻刻出,但是还是很合理的将女神的主要特征凝聚起来,表现她沉睡的神态,其余的部分就留给了欣赏者去幻想。因此西方写意雕塑的形体塑造大都是“形而上”的。 中国的写意雕塑不同于西方,中国的写意雕塑有一个理论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品更注重生活的原型,注重表现在生活中的感受,把无形的感受渗透到有形的雕塑中去。作品的生成往往是急速的,有着发散状的外形,而不是看上去循规蹈矩的几何组合体。除此之外,中国的写意雕塑还注重“神”的写意,着重刻画作品对象的某一个定格的神态表情,并且在刻画时会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造”,即把某种神态表情夸张、委婉、更具有表现力地刻画出来。例如我国民间泥塑中的汉俑,汉俑造型较为生动,其中洛阳东汉墓出土的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姿态传神,有着优美的舞姿,其动作和表情都是略微夸张;山西三门峡东汉墓土中的武装部曲俑,手中都握着强硬的弩弓,控制着弩弦做准备发射的姿态,形态极为鲜明生动,这些都是古代雕塑艺术精品。 中国的写意雕塑并不是雕塑者对着实物对象进行创作,而是靠雕塑者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以及对雕塑对象赋予的强烈的感情来进行创作。所以中国的雕塑作品在外形上看不到雕塑者眼睛里存在的对雕塑对象的解构,雕塑对象所呈现出来的是变形后的实物,这些变形的元素,就是雕塑者感情的载体,作品似是非是,又富有饱满的感情,风格中庸化。中国雕塑的写意理念很符合齐白石的一句话:“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三、中国当代的雕塑写意精神出现的问题 如今我国的雕塑艺术越来越“求新求变”,雕塑家抛开了传统的规范限制,大大弘扬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在艺术界形成了一种开放自由的写意雕塑系统。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问题――过于将西方潮流作为参照。雕塑家要意识到一点:国际化的优秀雕塑作品,并不能反映中国的艺术理念。一些雕塑家倾向国家化的创作方向,在国际的作品群中成为“泛滥元素”中的一颗,在国内又缺乏代表性,得不到认可,所以成为毫无营养的作品。即使得到了西方人的认可,也是在西方人的普遍思维中得到的认可,并不是因为作品本身。所以目前我国部分雕塑家没有将传统放在创作的主位上,盲目的进行写意创新,形成“风头主义”。 四、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不能盲目创新,雕塑家在创作时要注意保留民族文化,雕塑总体来说还是要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这种对传统的重视,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认可,是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保障。吸收外来艺术营养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将中国雕塑的写意精神融入到国际艺术的队伍中。展现雕塑艺术中写意精神的独特魅力。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河北省金融保险专业社会背景与人才需求调研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金融业的高度发展才能又好又快地推动其他产业发展。本文主要对河北省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调研,并对金融保险人才市场及需求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金融保险 人才市场 需求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调研 近年来,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河北省金融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河北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对如何壮大金融主体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并就这个主题提出了金融环境建设的具体举措。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就是希望通过壮大金融主体,发挥其资金积聚效应、税收效应、相关产业带动效应,推动河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根据石家庄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今后五年将大力发展省会服务业,增多做强金融市场主体,积极引进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石家庄。做大做强市级投融资平台,促进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良性互动。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等行业,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44.5%。着力加快改革开放,在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基础上实现新突破,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创建资本要素市场,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我国保险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保险的市场格局,险种体系基本健全,保险公司多极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截至“十一五”末期,全省共有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47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2家,人身险公司25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05家,保险兼业机构5723家。保险业从业人员20余万人。根据《河北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到2015年末,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达到80家,分支机构达到4500家以上;设立地方法人保险机构1~2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数量达到120家。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和业内专家保守预测,未来5年内石家庄市将增加各类保险机构和营业点50个,需要新增保险专业理财顾问、经纪人、理赔定损员、寿险训练师、基层团队管理者等文化素质较高的各类保险从业人员至少1万人,由此推及河北省需要新增5万余人。而在河北省57所高职类院校中,有18家院校开设有金融保险专业,每年培养600名左右的金融保险人才,市场需求缺口很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年平均增长率较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9.5%~17.6%,保险公司体制改革与机制转化将继续推进,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将不断深入,保险公司处在从规模扩张向追求效益的转型期,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将日渐提高,保险业发展需要一大批精通金融保险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是基层的保险销售、基层管理人员以及内勤人员。此外,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成为一种趋势,银行、证券及保险业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单纯学习金融某一分支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现代金融保险业需要不仅要掌握保险知识,又要对银行、证券、投资理财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的保险与金融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金融保险人才市场及需求调查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资本市场的建立,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管理工具的快速发展,企业迫切需要进行项目投资融资、资本运作、税务筹划、成本控制等相关的战略规划及运作、参与并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金融保险的专门人才;另外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和金融操作的日益现代化,使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及与各方面关系将越来越复杂。对专业化的金融保险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一)金融行业“钱”景广阔 金融专业毕业生其平均起点工资和平均定级月薪分别为2000元以上和3700元以上,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处于较高水平,对毕业生来说十分具有诱惑力。在具体薪酬方面,金融高端人才年薪都在15万元以上,八个城市的基金经理平均年薪为21万元左右。按照自身的条件不同,能力、学历、经验和背景的差别,往往同一岗位的人员所获得的薪酬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其年薪为15万~100万元不等。 (二)金融类人才缺口巨大 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这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些省市金融机构相对集中,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对金融行业的中高端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目前企业需求量与人才的供应量比例已经接近9∶1。这也直接导致金融行业人才求职活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员会主动出击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专家表示,因为金融行业总体上人才缺口较大,企业的招聘职位和数量都比较多,对个人而言可选择的机会比较多,因此人才的流动率也较大。与上海、北京相比,石家庄的情况稍微平和一点,但有向这些大城市靠拢的趋势。随着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进驻石家庄以及越来越多的准金融机构(如私募基金之类)在石家庄发展,金融人才,尤其是高端金融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石家庄金融类人才的流动性和薪酬水准也会向上海这些大城市靠拢。而且现在不少国有银行也开始转变观念,委托猎头公司寻找相关人才,人才的争夺将进入白热化。 (三)金融类人才压力也不小 据了解,金融行业的企业目前招聘的职位主要是销售类、金融类、保险类和经营管理类等人才。从金融行业人才的职业分布情况来看,保险类的供求比例差距比较大,企业对保险类人才的需求较多,而市场上该类人才的供应量又相对较少。此外,金融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格外强劲,企业需求较多的典型高薪职位包括基金经理、高级投资咨询顾问、投融资经理、金融分析师等。这种需求也不断造就业内高端人才频繁流动,据资料显示,在基金经理炫目的光环背后,是年均30%的淘汰率和年均54.3%的变动率。近年众多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行业也令金融领域人才紧缺的困境越加明显。与此同时,企业在招聘金融行业高端人才时,大多数对工作经验都有严格要求,通常要求有5~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或精通一门外语,系统学习过一定的财务、金融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对相关的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有些岗位甚至还要求候选人有过上亿资产运作经验,熟悉资金运作程序以及有海外资金渠道等。因此金融行业的高端人才往往在市场上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各大企业纷纷以高薪和各种附加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 (四)人才需求调查结论 根据本次调查,结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一份针对高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的权威报告显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对经济类、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意愿仍然很强烈,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的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意愿相对更强烈。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之我见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提高教育质量将作为职业教育今后的工作重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职业教育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及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职业教育中的金融保险专业因其相关职业的特殊性,在培养人才中校企合作模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何加深与金融企业合作,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发挥作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将成为该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提高和发挥金融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促进各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融业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将金融产品、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各个领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进一 步发挥金融业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为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我国相继有多家高职校院开设金融保险专业。 1.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范围广 多数院校以培养面向银行、保险、证券、信用合作社等各类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产品营销、客户服务、维护与管理工作,以及从事银行、保险、证券等公司的柜面工作的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型人才。 2.培养目标行业的特殊性 金融保险专业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难度较大。原因有二,其一,金融,广义上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三类,金融涵盖面广。过去,为降低经营风险,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个业务利润下降,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的经济、法律知识,又要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其二,依据金融业的服务属性,金融人才要将抽象的金融理论转换成具体的金融服务操作、产品组合设计,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提供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因此,对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要求更高。 3.教学重点转移:从重理论到重实践 在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发展必然趋势的大背景下,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都要有所改革。从人才培养规格看,由重视理论向重视实践转变;从教学模式上,由学校教学转变为校企合作模式。 以培养适合客户经理为岗位人才例,在个人理财规划中,客户需要储蓄、信贷、保险、证券、期货等各种金融产品的一站式服务,教学中从银行、保险、证券等方面的法律进行讲解,实践中还需要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金融产品的特征,需要客户经理熟悉各种金融业务,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优良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真正能满足金融机构需求的一线岗位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培养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金融职业素质,校企合作显然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简单的校企合作模式起不到教学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各大院校的实践,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的必然趋势。 但就目前的校企合作方式而言,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1.目前,校企合作方式 (1)专业建设委员会。由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与专业密切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等组成,共同制订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岗位技术标准与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2)专家讲座。专家介绍所在金融机构的发展史;宣讲目前金融企业、行业的发展现状;预测未来企业、行业发展趋势;提出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并针对不同岗位 指明职业生涯的规划。 (3)认识实习。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初步认识和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各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范围及工作职责等。 (4)校内基地实习、实训。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作范围、工作职责、业务流程模拟实训。 (5)企业提供岗前培训。介绍岗位工作定位,工作流程,工作技巧以及职业道德。 (6)入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全真实习。 2.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范围局限。开设金融保险专业的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立之初都考虑到金融行业涉及的面比较广(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面向银行、保险、证券、信用合作社等各类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产品营销、客户服务、维护与管理工作,以及从事银行、保险、证券等公司的柜面工作的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同时,考虑到银行门槛较高,证券公司要求的人才层次较高,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将重点倾向于保险。就合作意愿而言,银行、证券公司与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该专业与银行、证券公司校企合作的机会很少,保险公司的合作意愿很强烈,但合作也仅限于保险销售方面的学习,校企合作的范围比较局限。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在于不仅培养金融人才熟悉某一个特定岗位的实务能力,还全面了解金融机构运规则、金融业务基本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并且理解其运作原理,明白特定岗位在整个流程中的独特地位及与其他环节的关系。该专业目前的校企合作方式所达到的效果甚微。 (2)校企合作未形成长效机制。能够进行校企合作院校,又因为合作缺乏长期方案、计划的指导,合作经常终止。在校企合作实施阶段,企业由于到月末、季末或任务攻坚或者经费问题而未能按教学计划实施实践教学,导致实习计划中断;或因企业人事变动导致校企合作取消等等诸多原因导致校企合作未能真正实施。 (3)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校企合作中,学校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的合作意愿的积极性并不高。并且在大多的校企合作中,企业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原因有三: 第一,各地的金融保险机构基本上属于该地金融保险公司的销售机构,主要强调业绩的完成,学生参与实习也主要是从事销售或理财性质的工作。企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销售或理财人才非常困难,但不能保证其效力实习单位,实习企业付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第二,带学生实习,加大金融保险企业员工日常的工作量及工作压力,却无任何资金补助,学校和企业缺乏经费支持; 第三,未找到合作的共同利益点,例如:高校的人才、技术、科研、培训等资源的共享。 综上所诉,企业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校企缺乏长期、有效、深度合作,根本原因缺乏共同的利益点和动力机制。 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如何维系校企合作,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成为关键!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在于挖掘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点以提高企业长期合作的积极性;建立制度以维护合作;争取政府经费以支持合作。 1.合作共赢,助威解困 以与保险企业合作为例,针对保险业目前发展的现状:一保险市场极具潜力,但保险单品单一,保险产品需创新;二保险企业人力资源匮乏处于瓶颈时期,更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需要高学历人才向保险企业聚拢;三缺乏宣传;而学校与险企的合作正好迎合这一需求。 校企对金融保险人才的共同培养不仅能满足保险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 需求,同时可以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风险管理、财务、核保核赔保险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学生到社区社会实践,可以进行保险产品市场调查和保险知识宣传,以此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优秀者险企优先录用。利用学生反馈的信息,险企与学校专家可以在产品或服务上做出创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校企合作不仅完成对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间接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还有可能会为企业带来盈利,基于这几点,合作必然可以长期进行。 2.制定合作制度 为规范合作,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制定出双方的人员架构、合作方案、执行流程和利益分配标准。 (1)人员架构。人员架构分为三方面:一制度顶层设计人员;二组织人员;三方案执行人员。 (2)制定校企合作制度制定校企合作制度是有效深度合作的前提,包括: 制定和划分学校、企业、行业的职责; 制定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和执行流程,例如:针对学生在校学习哪些课程;学生在分别学校和企业学习的学程和学分的制定;在企业的哪些岗位学习哪些业务内容,如何实施等方面制定方案和执行流程。又如:对企业在职员工的继续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等。 制定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有明确的质量标准,进行全程监控实践教学过程和质量,评价做到有据可依。 3.寻求政府或企业经费支持 校企合作寻求到政府或企业经费的支持(包括金融保险知识宣传普及推广、公益广告、科研等方面),深度合作的程度更高。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方式,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校企合作,合作必将远行!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如何加快金融保险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摘要】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形成具有人才培养周期短、教育实施灵活的特点。金融保险专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施个人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和生存能力,从而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由“工业经济”逐步迈向“知识经济”,可见,高新技术在各个经济领域广泛运用,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只有统一思想,加强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提高金融保险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把个人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积极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改善技能型人才结构,促进劳动者就业,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的教育体系。 一、科学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是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基础。准确定位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是河北省较早开办金融保险专业的高职学院之一。我院金融保险专业自2006年创建以来,我们一直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原则,按照复合型和应用性人才要求,以河北省金融保险业为依托,以石家庄及周边地区金融保险行业为辐射区域,培养和输送中高级金融保险人才。按照这一定位,我们确定了金融保险人才培养目标,这就是培养适应我国保险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金融保险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外语和计算机技能全面,具有市场营销、理财规划能力和业务办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在各类金融、保险企业从事金融保险业务“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加快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保障。专业培养计划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实施专业教育、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性指导文件,也是组织专业教学的基本依据。为了办好金融保险专业,几年来,我们贴近现代金融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依托我院财会优势,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上积极探索,根据“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从2006年第一个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来,先后六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订。为了使专业培养计划更加科学合理,我们大胆摸索和改进制定培养方案的方式,改变“闭门造车”的固有思路,即在制定本专业培养计划时,不仅借鉴兄弟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先进的教育经验,同时对河北省尤其是石家庄地区的金融企业进行多轮深入的调研,还邀请金融保险业的专家及高管人员参与我院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研讨会,广泛听取他们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尤其是对金融保险业的人才规格要求和最新人才需求的信息,进一步完善本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另外,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完善教学方法,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强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教学内容,从而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金融保险行业发展和保险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实践平台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金融保险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金融保险业务时间训练平台。首先,将社会调查、专业认知、金融保险专业业务流程、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立体交叉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训练,确保了培养质量。其次,构筑三个实践平台:一是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系与河北天宇通信有限公司在我院内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实地得学习保险业务技能和了解金融保险行业提供了稳定性平台,同时通过组建专业实验室,购置金融投资、保险业务教学软件,构筑本专业业务模拟实验平台。二是在现有的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新的实习、实训基地即与石家庄市多家保险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校企互动交流平台。三是努力搭建学生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交流的平台,即定期邀请实践基地技术人员或行业专家到学院为学生学期授课或作专题报告,使学生能与行业专家或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组织学生参与金融机构的一些真实工作场景、业务流程,对于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对本专业的认知度从而提高其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三个实践平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满足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锻炼的需要。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关键环节。课程落后,源于师资的匮乏。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的师资大多来自于本科或研究生刚刚毕业,理论知识丰厚,虽然大部分教师已到企业进行过实践,但是在实践技能操作上还是略差一些,即“不熟悉保险公司、证券、银行的基本业务,怎能培养出适合该行业需求的人才?”所以,我们需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政策和计划,加大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的力度,以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另外,还要寻找并创造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或技术人员的交流的机会,搭建教师为企业提供服务和解决难题的平台,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长期的工作来落实。同时,建立企业教师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系统方案,以保证企业教师到高校参与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当然这就需要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 综上所述,金融保险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就有独立创新、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深受行业、企业和社会欢迎的有用之才。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基于素质目标的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具体分析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以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据此对高职金融保险的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有针对性提出加强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高职金融保险培养目标人才定位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对教育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关于最新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2006年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是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什么是“高素质”?文件中进一步解释为具有“社会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理念”,能够“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的人才。这表明目前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意在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企业岗前培训相区别。一般地,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不把短期就业能力放在首位;企业岗前培训把短期就业能力放在首位,强调使受教育者在短期内成为某一特定岗位的初级工,甚至是熟练工;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既强调学生的短期岗位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还强调具有长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即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未来岗位的变化。毕业时它可能只能成为某一岗位的初级工,但是它具有快速成长为熟练工的能力,并具有从一个岗位向另一个岗位转移的能力,或者在行业内多次转移基至是跨行业转移的能力。 一、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据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将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额领域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或岗位群能力。其原因或许是受招生压力的影响,各高职院校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就业率,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可以让学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可以使原培养学校拥有较高就业率。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就它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愿望。”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定位在“胜任某种岗位”、“具备胜任某种岗位的能力”,显然是不适应这一规则要求的。 如今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飞速进行。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 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来取得。因此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教给学生终生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只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实现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短期就业与长期就业的相结合。放弃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专注于单一岗位技能的培训,也许会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问内适应对应岗位的工作,并使期培养学校得到较高的就业率,但是如此培养的学生必然会在长期的就业竞争中败下阵来,从而反过来影响原培养学院的声誉。高职院校要想使自己在市场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严伟、黄晓兰在《建立素质本位的高职金融保险课程体系》一文中用实证调查得出相同的结论:金融专业偏向技能本位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企业看重的是综合分析素质能力。所以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界定为为整个金融保险领域服务,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 二、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 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成本费用很大。相关文献表明,高职高专生的生均培养经费投入应该是普通高校的 2.5倍左右,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各地在教育投入上往往偏向于本科教育,没有给高职高专在内的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产业从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遇到困难,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吻合性差。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整体认同度偏低,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的学生家长调查显示:有 65%的人认为包括高职高专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个档次;53%的人承认在与孩子谈理想时,会轻视职业教育。 随着国内“金融保险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金融保险,然而很多人误以为金融保险很时髦、很神秘,认为金融保险是一个高工资和高就业率的专业。这种误解造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现象。实际上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必须先就职于金融保险一线岗位,积累经验,才能发展成才。很多人对金融保险一线岗位操作的实际情形缺乏了解和认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期望值过多过高,对未来的工作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定位于高职高专类,学生毕业后的学历相当于专科学历。根据调查,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毕业后被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录取,大多从事接待和服务之类的工作。 从金融服务机构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来看,国内银行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传统银行业务为主,发展基本稳定,对金融人才会有一定量的需求,但一般对学历要求较高,而且数量不会太大;而中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只设一个支行或分行,业务也主要是以对私高端客户和公司的理财为主,储蓄业务有限。随着业务的发展,这些银行未来会增设一些分支机构,从而会增加对柜员和精通理财、信贷等业务客户经理人才的需求;其他银行如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随着业务的发展,对于柜员的需求量会比较大,而且这些银行对于所需人才的学历不会做太高要求,主要要求精通、熟练业务;小额贷款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业务主要与信贷有关。这两类公司需要一定数量的精通信贷业务的金融人才。以上其他银行和信贷公司、担保公司是未来高职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从保险业来看,各大保险公司对于保险人才的需求数量很大,要求的起点也比较低,而且人才需求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保险公司主要需要的是保险客户经理,随着保险公司业务开展的不断规范,保险公司形象的好转,人们对于保险公司认识以及保险观念的转变,保险市场人才需求潜力很大,而目前人才供给市场短缺,所以保险专业的高职教育大有空间。 三、加强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教育要有自己的特色 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生命。特色体现在高职教育办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校管理和人才规格与质量等,在整个办学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办出自己的特色,要充分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在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校中,办出一流水平,创出自己的品牌。同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而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高职院校金融保险课程应结合院校所处的地区及本校实情,从现实出发,找出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体现出自己的特色,重点提高课程设置的弹性和适应度,以确保课程设置的质量。 (二)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 上面已经谈到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包括信贷)、柜员服务和保险客户经理等一线具体工作。可根据这些岗位设置相应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金融基础、点钞技术、会计基础等课程系列。此类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素养,为专业核心能力与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个人理财、商业信贷业务、银行卡业务、保险营销、证券投资实务操作等课程。此类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金融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即基层金融人才必须具备的临柜交易、服务营销和理财三种能力。综合能力培养与训练主要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方式进行,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在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操作力、岗位适应力、创新应变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即在注重“职”的同时不能忽略对“高”的教育引导。扩大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增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以社会需求作为参考来确定教学,以教学来促进社会需求。积极的为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促使其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全方位发展,使之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之才。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个人金融业务的最大特点是客户量大、分散,在满足顾客在消费金融产品的同时还需要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等相关的咨询服务。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银行业最缺乏的是德才兼备的客户经理。作为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需具备过硬的专业、行业知识,要能精通银行各类业务。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调整教学思路,在保证学生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金融产品的营销能力。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中国金融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金融保险从业一线的专门人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准确确定专业定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核心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金融保险 人才培养模式 1 概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质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是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要使学生即具有专业较高业务知识与业务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的技术操作能力。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省级示范院校,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办学历史悠久,1977年开始招生,2004年转型高职办学,学制三年,现有在校生196人。 人才培养目标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确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的需要,通过调查问卷、走访企业、组织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社会调研,我们将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概括为:立足地方,面向区域,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地方金融服务重点产业,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员、金融产品营销员、保险公司客服、证券公司客服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地方金融保险机构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2.1 推进“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双证书”教育是使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进入岗位的通行证,即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育使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或资格,可以快速地适应岗位工作,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率。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可以选择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有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保险人从业资格证书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分别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保险业协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考试,参加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从事金融相关职业的“敲门砖”,金融从业资格证同时也被称为金融行业的准入证。因此将金融从业资格考试的科目与专业课程教学相互融合,辅助学生考取从业资格证书,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的目的。 2.2 校企合作发展,工学交替,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根基,是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在学校学习交叉交替进行,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工学交替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反复的实践、直观的现场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扎实有用的技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岗位技能的有效途径。 2.3 推进素质教育,重视人才个性发展 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三个职业方向,虽然此三者共属大金融类,但在职业素质甚至从业人员性格特征上都有不同要求,所以“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就是通过合适的素质延展课程设置与企业联合设立订单班,帮助学生做好细类目职业方向选择,充分展示个性特征,深化匹配性职业素质培养,优化职业生涯方案,提升就业质量。 3 “课证融通,工学交替,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3.1 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 金融保险专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诚信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和职业基础素质,注重对学生个性培养,根据学生素质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见表1) 3.2 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系校企合作理事指导下,重组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政府主管部门有关人士、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参加,集合“政行企校”四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完成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研究专业发展规划、专业调整与建设、教学管理、学生实习及就业、课程开发与建设等工作。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3.2.1 专业建设工作组 成员由企业专家、行业管理专家组成,对专业建设、专业发展、课程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等进行研究和指导。把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重点,使专业教学要求和岗位技能要求一致。 3.2.2 课程开发建设工作组 成员包括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及业内知名人士。主要通过市场需求分析、职业技能分析和课程体系分析,对课程的开发进行指导和评估,确保开设课程与用人岗位紧密联系,以保证课程质量。 3.2.3 企业实践与就业指导工作组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主要对学生顶岗实习能力、就业能力和企业用人情况进行研究,为课程建设工作组提供课改支撑,为学生成功就业寻找合适的用人单位和岗位,形成“双导师”育人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学生带薪实习制度”实施“模拟招聘大赛”活动。 3.3 深化“课证融通”的教学改革 深入推进“双证书”制度,深化“课证融通”的教学改革。将银行、保险、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科目融入教学内容,采取“以证代考”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例如通过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个人理财》科目的可免考《个人理财》,通过保险人资格考试的可免考《保险基础》。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1本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取得毕业资格,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使学生能充分掌握从业知识,达到从业标准,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4 分段教学、开放课堂 实施“定活两便”的人才培养,分段教学、开放课堂,在第3、4、5三个学期,选取一些课堂讲解较抽象的职业技能课程,采用一段时间集中授课,一段时间完全开放课堂,以专题培训的方式请学生走出教室,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之上,将操作性很强,如银行柜台业务、产品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业务、证券经纪业务、现场查勘业务等,转移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实地上课,分段时间由课程性质决定,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结合,切实做到工学交替。 3.5 校银校险订单培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在第4、第5学期,通过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订单培养的方式,实现人才个性发展。根据教学的内容性质和金融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及工作任务的不同要求,教学工作在学校和用人单位两个教学地点交替进行,校企共同教书育人。实行“整存整取”方式,根据金融企业人才需求数量,确定订单班人数,根据任职要求,确定订单期限,“存入”订单班的学生到期由企业“取出”,正式顶岗,达到学习与岗位直通。建设期内,与紫金保险公司、江苏银行、太平人寿等6家金融企业签订订单协议,订单人才培养学生数占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30%。 3.6 培育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当人们强调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时候,不能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实施是以一批高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存在为前提的。很难设想,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既懂教学又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实践的时候,必须首先培育教师的产学研结合意识。具体地说,一个真正合格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的职业精神,还必须具有把握专业领域内技术进步总体趋势的能力;具备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产学研结合“双师型”教师。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广泛吸收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才能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并联合企业培养职教师资,进一步提高教师全面素质。如:每位专业教师定点挂靠一个企业,进行现场锻炼,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跟踪学习现场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生产现场。专业教师在学校工作一段时间后,再送到企业培训,使之确保能跟上企业新技能、新思路的发展;对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的青年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安排到企业进行现场锻炼,并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他们进行技术等级鉴定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使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浅析《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对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 【摘 要】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理财行业等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应用型、技能型金融人才为目标。《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是直接对应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工作岗位,强调仿真教学模式,逐步加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能力 随着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金融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方向是针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各金融行业输送基层从业者,是合乎市场要求的金融业务人才。《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作为金融保险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培养学生能够较快掌握柜面业务的操作要领和规章制度,并能在反复练习后达到相应的操作标准,为其将来去银行一线岗位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以市场为导向,明确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以金融企业岗位设置的层次特点来看,目前占有较大比重的仍然是操作应用型一线员工。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迎合市场的需求,便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准确定位,深入行业,全面强化职业,促进优质就业。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和专职性.其普遍任职于证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一线技能型服务人员。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既懂金融,又懂营销、会理财、善管理并具有一定后继续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基层技能型人才。其中商业银行一线综合柜员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包括:熟练掌握各商业银行及其金融机构临柜交易、客户服务营销、业务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作,能够全面、系统、规范地处理银行个人储蓄业务、银行卡业务和客户经理业务。 二、以岗位职业标准为核心,明确《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教学目标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是金融保险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必修课程,课程直接对应从事银行柜员、理财经理等岗位,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指向的最基本的岗位并符合金融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1)《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概况。《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是以完成商业银行柜台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紧扣职业专项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岗位的工作内容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商业银行综合柜台岗位处理业务的工作程序来组织教学过程,以具备商业银行营业部工作环境并配备银行营业部相同设备和软件的实训室作为上课场所;以具有商业银行工作经历的教师参与组织教学。(2)《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设计思想是通过仿真的商业银行工作场景和仿真的商业银行业务软件进行大量仿真的商业银行操作,可以训练学生熟练从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的职业能力,同时对应银行柜台服务客户、面对客户的特点,本课程亦能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服务理念和职业素养。其教学目标是在学生掌握初步的金融理论知识和经过基本的财经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立足银行柜员的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规定、基本规程,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的业务规程的教学和训练,通过在仿真的商业银行工作场景中运用仿真的商业银行业务软件进行仿真的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训练学生熟练从事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的能力。(3)《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的整体设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的整体设计在于每个工作项目的学习与实训都按以标准业务操作流程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每一项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每一工作任务模块都按照业务操作的流程顺序逐项学习各项临柜业务的操作要点,借助模拟银行仿真操作设备、仿真业务凭证、业务印章、业务操作程序,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胜任银行综合柜员岗位的职业能力。运用科学的课程开发方法,实现了课程体系的整体重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三、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确定其能力培养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与银行一线柜员实务操作紧密联系的课程,因此银行柜员的业务操作过程具有较好的可模拟性和可移植性,这为在教学中实现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了突出该课程专业课的应用性和操作性,除保留传统的课堂系统讲授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方法上做一些创新,灵活采用项目小组工作法、分角色实训法、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勤于实践、积极达成项目训练目标。(1)教师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作为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方式,课堂讲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的讲授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和银行柜面操作系统软件及银行柜面用具,老师介绍每种业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向学生展示每个项目每个模块的基本流程,具体的业务操作由学生自己先摸索、先思考,老师再解答学生动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使学生对每个业务的系统操作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2)项目小组工作法。项目小组工作法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在应用中学习,在实践需要时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攀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程度,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可以抽出大量的时间帮助程度比较差的学生,有利于进行“因材施教”。(3)场景模拟法。《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的主要学习工作任务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完成“个人储蓄业务”、“对公存款业务”、“贷款柜面业务”、“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中间业务”等多个教学工作项目。利用模拟银行的仿真环境,根据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运作的程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柜员和客户,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业务模拟操作,要求不同角色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变换角色,最后形成业务操作报告,并将其作为该门课程成绩的考核内容之一。利用仿真现场教学,让学生与仿真的工作环境零距离接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生身临其境,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较大提高。(4)学生实训比赛法。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几个实训任务,然后限定时间,让所有的学生开始实训比赛,比赛考核以完成的时间和完成的质量为准。每次实训比赛结束,作好成绩登记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5)专家讲座。定期邀请银行工作人员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可就柜面操作、信贷业务、内部机构服务、金融产品营销等各方面,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举办这样的活动,可以让信息更为畅通,为学生了解更多银行 实际状况,也为学生熟练走上工作岗位做铺垫。 《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作为金融保险专业核心课程,通过从教学整体思想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仿真模拟银行环境中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高等职业教育最终能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以金融保险专业为例谈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 要:在全面分析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及学校经管类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以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例,对经管类专业如何构建“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基础、以校内实训基地为支撑、以校外实训基地为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了设计与规划。 关键词:高职经管专业;金融保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相对于理论教学体系而言,更注重高职教学的实践性。实践教学体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支撑体系构成的整体;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则特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它是在教学计划中体现的、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本文探讨的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以狭义概念为主,兼论广义概念。 1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明确高职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是构建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1.1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的基石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适用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学,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提升离不开实践教学,高职学生双证书的取得离不开实践教学,构建此教学体系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受到重视,同时也提高了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在此契机下,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发展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跟上社会需求,进一步与企业融合、共同发展,最终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1.2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决定着高职经管类专业特色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特征是由其学科的性质决定的,经管类学科既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因此经管类专业教学具有双重性,而这种双重性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体现出来,在不偏废理论教学的同时,合理地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加强经管类特色专业的建设,突出经管类专业教学的双重性。 1.3 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行动中树立学习的信心。 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乐学”“学会”和“会学”不同层次的目标。“乐学”即对学习感兴趣,实践教学强调学生行动与思维的参与,与理论教学相比更能使学生投入其中;通过动手、实践和体验,各类复杂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即“学会”;同时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也在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我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 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年来实践教学对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其在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中所占比重已经超过35%。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正朝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突出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发展。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理论界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机制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对我校经管类专业来说,明晰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因为学校目前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殊性挖掘得还不是很深入;贴近社会需求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到位;对经管类各专业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探讨得不够;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可操作评价分析不多。这些问题和不足集中体现在: (1)经管类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程度不高,依然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展得比较被动,实践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紧凑,教学效果不突出,缺乏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重计划而轻具体措施。虽然在教学计划中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内容,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却未能全面实施。 (3)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理念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经管类专业教师对组织实践教学兴致不高,一部分教师将实践教学变相为在实训室组织理论教学,使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 (4)目前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以模拟软件训练为主,部分在企业开展的实践教学由于难以评价,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5)社会、企业对经管类实践教学认可度低,往往使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混为一谈:片面地认为只有工科类专业学生进入企业生产流水线生产产品、实际操作使用机床等才是实践教学,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因而,经管类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往往被忽视,专业技能在实践教学中得不到提高。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汽车保险与理赔》中的教学方法 摘 要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应针对本专业学生特点,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综合法,交替使用,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汽车保险与理赔 教学 方法 《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又要求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职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众多的知识点,不仅涉及到保险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还涉及到汽车车身的结构等;既有保险的基本条款,又有汽车的承保,出险以后具体的查勘、定损及赔付等实际应用的内容,由此,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一般在二年级开设。学生已学过了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营销学等课程,他们此时对保险法较熟悉,所以对本课程的前六章学起来较容易。但由于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文科生,缺乏必要的物理、化学知识,因此在交通事故鉴定与现场查勘、损失费用的确定、赔款理算等章节的学习过程中觉得非常困难。针对本专业学生特点,应当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其一,讲授法。讲授法是目前各国都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原因就在于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相当多的知识,虽然它也经常由于教师的误用而受到人们的批评,但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能很快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对完成教学内容非常适用。本文以张勇等编著的《汽车保险与理赔》为例,我们在第一章我国汽车保险现状、第二章汽车保险的基本险与附加险、第三章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中用此法较多。 其二,案例教学法。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从网上、书上、报刊上、保险公司查找适合案例选取包含着本质或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学。案例的运用不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案例作为个人反思的催化剂,是通过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角度的论证,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案例不强调难度, 而强调有普遍的代表性, 让学生利用个人的亲身经验和知识的获得,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来进行学习, 以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其程序主要是案例与背景资料的提供;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思考;教师对讨论流程的设计;学生研讨活动的展开;教师对现场的控制、对活动的回顾与点评。 其三,讨论法。讨论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另外,这种方法对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后,非常愿意把自己的观点、意见讲出来,与其他人交流、探讨,这就为讨论法提供了条件。从组织形式看,讨论法可分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其要点,一是对事件的定性;二是分析题及关键性问题是什么;三是研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四是谈有哪些启示,或进行质疑与答疑;五是教师的归纳与总结。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垄断发言者、沉默不言者、离题闲扯者、交头接耳者、表述不清者、固执己见者要有不同的处置方法。 其四,项目教学法。这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实行的教学行为。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来源于德国职业教育成功典范的行为导向教学理念正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而作为实施该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之一的项目教学法也为广大教师重视,许多人在教学过程中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在汽车保险投保实务、汽车承保实务、理赔实务等章节的教学中用的即是此法。 其五,现场教学法。课程第七章:交通事故鉴定与现场查勘,是教学的难点。我们采用现场教学法,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深入现场,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从事实材料中提炼出新观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教学具有现场、事实、实践者、学生和教师五个要素。现场教学法的根本特征体现在现场成为课堂、事实成为教材、实践者成为教师、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成为主导;其教学功能主要在于亲临实践现场、直接认识事实,面对事实讨论、掌握规律,启发拓展思路、提高实际能力;其操作流程一般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其六,综合法。课程第十一章:汽车保险理赔典型案例分析,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采用讲授法教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用的是综合法,具体步骤是:(1)分四组布置任务:第一组任务是第一节关系到保险单证的理赔案例;第二组任务是第二节车辆损失险的理赔案例;第三组任务是第三节第三者责任险的理赔案例;第四组任务是第四节、第五节驾驶员资格问题导致的理赔及其它理赔案例。(2)规定时间分组学习、讨论、准备(课外)。(3)每组代表发言。代表发言内容:案情介绍,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案情分析,得出结论。形式:可用PPT(换灯片)、表演形式、演讲形式、其他形式。时间:每组45分钟。(4)学生评议。内容:给每组评分;评议每组的得与失,发表个人观点。(5)教师小结。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再到理性的认识,结合具体案例,合理运用保险理赔程序,可以加深对枯燥知识的理解,增强对实际问题的诊断、分析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作者: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教学方法)
浅谈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电话终端:浅析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电话终端探究 摘 要:语音通讯是现代交流的关键技术手段,现阶段人们已经普遍运用,对于当今社会的变迁发挥很大的功效。由于社会结构的变更,现代社会民众寄予语音通讯的希望在一点点增加,例如通话的持久,信号质量要求的提高,加之需求量的逐步提高,让语音通讯设备技术的提高面临很大困难。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手段的提高,大大地增强了语音通讯手段的效果,加快了语音通讯手段的迅猛前进。本篇文章针对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的终端技术展开研究,点明了互联网语音通讯手段的构思方法和语音终端的实现的过程。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电话终端;设计思路 互联网语音通讯手段,是过去语音通讯手段的创新和继续,就是使用高科技的互联网手段,达到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相对过去语音通信讲,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手段的效率更高,传输量和数据量更多。互联网信息的使用率也有很大的提升,含有相当广阔的利用空降与推广价值,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手段逐渐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青睐。 1 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体系的构思理念 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手段,即搭助电脑互联网手段达到的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交流互动平台。搭乘数据线连接处,把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机器通联起来,而且在移动设备客户端上连接客户移动设备,达到互联网通话和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最后达到互联网语音通讯效果。正常情况下,移动设备客户端通过许多科技方面的手段来完成,其中的脉冲编码调制手段,即一项可以模仿通讯信息的字符使用率更加多方面、丢失的内容更少、通讯信号更强,即一项比较让人满意的调配方法。 为了达到移动设备客户端的脉冲编码调制交流,通常要辅助数据线数据连接处,可以更好的把电脑和移动设备客户端完美结合,达到语音讯号的转达输送,进而更快的传递进电脑内部里。数据线连接处的更好使用,达到了电脑外部和电脑内部的更好结合,达到了把电脑外部的流量内容更好的输入电脑互联网中,进而解答了输送难题,保证了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手段的更好完成,数据线连接手段和脉冲编码调制手段的更好交汇,加快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手段的更好实现。 1.1 移动设备的硬件条件 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手段,应该有移动设备客户端内部来完成最终的解码与语音实现,语音设备客户端硬件即为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体系不可分割的内容。 1.2 控制电路的单片机 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体系里语音硬件中的一部分是单片控制器电路,是移动设备的结构核心,有存储电路、CPU、输入接口以及输出接口电路四个部分构成。控制电路的单片机完成了对语音设备操控语音的发生,达到语音设备信息的传输,而且对DTMF的多频双音实施更好的操控,进而达到完美的系统处理,而且能严格监控数据线接口处,了解客户在过程中的语音状态,和能够读取系统参数。 1.3 用户电路 客户所用电路,即一项加厚膜用户电路,电话交换机研制工作,可以给客户拿出安定的二十六毫安电流,可以用来印证互联网语音移动设备客户的语音完成状态、语音移动设备的IP脉冲等内容,进而保证互联网语音移动设备的普通效果。客户电路即保证互联网语音移动设备客户端借助效果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在可以更好的扶持2-4线的改变,算是电脑互联网语音移动设备体系的第一接口。 1.4 编码解码电路 编码解码电路是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体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当中PCM编码解码电路是体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这个体系重要部分分别是数据接收滤波器、数据发送滤波器、基准电压源、输入电路、输出电路、逻辑控制单元以及PCM编解码电路用来吧内容讯号的解释内容,保证互联网通讯的稳定。 1.5 语音移动设备的完成 语音移动设备的实现,要有硬件的扶持,还要用软件的扶持,最终软件的完成,可以将终极硬件达到更好的效果,进而实现内容的输送、信息的解释,最后完成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体系的工作。 2 终端主程序 互联网语音移动设备程序,重要动力是达到电脑语音通讯体系的开始,其中有时间计算器、数据线等等内容的重新开始功能,相对互联网语音客户端的运用很重要。正常情况下,互联网语音移动设备使用过程中,按照顺序的要求,是过程中设计任务的流程,遵循一定的劳动观念。语音移动设备还有一项一直可以使用的询问体系,不停的输入新内容与咨询系统,还知道应该解决的事情,还要用这个完成目标。实际操作当中感应到应该操作的程序,它会按照操作中设计好的操作顺序,做出程序操作的安排和运用,按照顺序的排列运用。主进程中首先运用顺序的安排,假如进程中的安排到最后一个,会继续重复一面的进程。 2.1 向量的中断 处理过程的间断,即实际信息输送的起始于终断,大多使用序数的方式,时间统计从零起始,最高数值是六万伍仟伍佰叁拾伍,加之以十六点三八四豪赫兹脉冲,坚持长达四毫秒,假如移动语音设备运用AMBE,就会改变输送内容的方式为20毫秒;假如客户端运用累计五千一百二十回后,则可以达到20毫秒的内容累计,实现内容的输送过程。 2.2 内容的附属系统 内容的附属系统,首先要完成对移动语音设备的离开及中断的现实感应,按照客户的呼入与呼出不一样的讯息传输模式,达到应对的程序的控制。假如移动语音设备客户端分离时,移动语音设备会发送相应的内容向AMBE;假如移动语音设备位于分离过程时,分过程会输入相应的内容向数据线连接,来断定移动语音设备的相应内容。 2.3 移动语音设备的实现 假如相关的内容输送入语音设备时,客户将会分离设备,之后数据线连接则会发送分离讯息到电脑,与之相应的,电脑语音通讯互联网则将内容输送,加之相应的辅助内容,将客户语音突出点与电话通讯相连接。假如互联网语音体系向本机发送内容时,电脑互联网手段则自动受理,连接客户;一旦连接另一个语音移动设备客户时,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体系则连接另一移动设备,加之应对其 结果。假如数据线连接转换内容被告知系统没有响应,电脑互联网移动语音设备自动传回内容提示客户响应的内容。 假如其他移动语音设备相我们输送信息时,数据线连接感应到讯息则做出应对,加之处理与解决,假如客户正在忙碌,数据线连接则做出响应的处理并对电脑互联网做出反应,而且提示客户相应的讯息,同时发出响应的讯号。假如被动机位于分离时,就是客户无其他业务时,数据线连接则做出应对的反应,加之客户震动铃声的反应,用来让客户做出相应的反应。假如客户感受到震动和铃声同时做出了应有的反应,数据线连接处则发送相应的内容到电脑互联网,同时发送相应的讯息,互联网客户端启动讯息输入。 3 最后 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手段的运用,为古老语音通讯手段的一项创新与发展,可以更好的发展移动语音设备的功率,将语音通讯讯号发展沿袭,为以后语音通讯手段的目标与动力。在电脑语音通讯体系过程里,移动语音设备不需要辅助任何互联网设备,借助数据线连和接电脑进行连接,规避了烦乱了使用过程,将语音通讯手段的费用很大程度减少,扩大了电脑互联网的运用途径,相对今后的经济与人文情怀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应该看重电脑互联网语音通讯手段的发展和壮大用高科技互联网语音通讯手段慢慢代替过去的语音通讯手段,保证语音输送体系的安稳与进步,进而加快互联网通讯手段的壮大步伐。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长春 130600 浅谈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电话终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终端机的研制 摘 要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是当代社会的主要通信交流手段,它的存在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通信交流方式,对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随着计算机网络电话通讯技术普遍应用,人们对通讯技术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网络通讯时,计算机的通话时长,信号的强弱,交流手段等等要求。本文主要就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终端机的研制,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电话通信系统 终端机 研制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是新时代的通讯手段,是以往的交流通讯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是高科技不断发展的成果。和以往的通讯方式比较起来,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更为便捷、高效率、应用广泛性的特点。 1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设计内涵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是语音交流形式的主要体现,其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搭建和运作,建立便于交流和沟通的体系构建。把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各个系统的数据线路,和通讯应用设备进行连接和运作。其包括在主要计算机设备终端的计算机器通的连接,计算机设备终端与客户的应用端的连接等等。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终端是由各个科技的成果有效利用而完成。有效的把各个机体的数据线路与计算机的终端、客户的终端进行连接,有利于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通讯效率的增加,达到语音通讯的效果最大化。例如,脉冲编码配置的方法的应用,利于通讯内容的完善保存和信号强度的增加,满足人们的通讯需求,建立全新的计算机发展方向,完整我国的通讯体系。 2 计算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设备组成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组成具有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点。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组成是由客户的终端数据接线位置,A/D的数据终端电路系统、计算机单片构造、AMBE语音装置、计算机终端电源配置系统、等等设备的构建。详细见图1。 通过图片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组成是相互协调性存在和运作的,其中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的网路系统主要基石,向计算机主体导入并连接到各个数据的介入口,产生一些列的数据网络分布,包括单片系统和铃流电、A/D线路、电源设备、监测路、AMBE电路等等之间的构建和运作,最终组成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 3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终端机研制的有效发展 3.1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终端机研制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终端机研制有效发展,首先国家应该把对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人才的教育投入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国家应该加大对计算机网络人才教育的投入。其次国家应该不断完善我国当前的计算机发展计划,倡导计算机网络学校的建立,包括中等职业计算机学校和高等计算机学校的建立,增加计算机教育的多样性,增加学生与计算机的接触率。就交教育学校而言,学校应该把计算机网络课程放在首要的教育位置,不断丰富计算机的专业内容,以计算机教育的专业理论为基础,丰富通讯工程内容的学习、构建新颖化的网络教授体系等等。 3.2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课堂教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主要装专业构成包括,文化基础课、计算机理论课、电路和数据分析课、电子原理分析课程、数字电子通讯课、计算机程序应用、Web课程。WAP开发课程等等,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具有你多元化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学习的扩展性,在学习良好的装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实践课程,例如,教师可以充分拿出一节课来让学生进行WAP的租住开发和设计,让学习行业能够充分发挥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的自主工作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也可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时,展开学习课程的项目规划。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的课程学习时,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以往的教育案例,包括工程案列,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提高学生对工程案例的重点掌握,有利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教学时,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安排是基础,其次教师也应该丰富教学的灵活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字数构建小组式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小徐教学的优势,发挥不同个体的计算机技能,提高开酸碱课堂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兴趣。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课堂有效教学,是学生掌握计算机课程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优化课程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4 结论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应用,是社会通讯不断进步的体现。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不断发展,是以往通讯手段的革新和发展,极大的丰富当代人群的通讯方式。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的存在,规避了传统短话线路繁琐的现象,降低力电话的资金输入,完善了计算机的通讯格局,对于社会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应该把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放在发展首要位置,并进行不断的推崇和利用,促进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换代更新,加大社会计算机通讯的发展步伐。 浅谈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电话终端:浅析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电话终端探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电话通信电话终端设计思路 【论文摘要】电话通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技术,目前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话通信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比如信号的稳定性,通话质量要求的提升,以及数据量的不断增加,都使得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电话通信技术的效果,促进了电话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本文就点算计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电话终端进行探究,指出了网络电话通信技术设计思路以及电话终端实现方法。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是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的革新和延续,即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较传统电话通信来说,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数据量传输量更大。网络资源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和推广空间,目前,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 1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设计思路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的一种新型信号信号传播模式。通过usb接口,将电话电话终端与网络设备相连接,并在电话终端连接上用户电话,实现网络语音及数据的接收和传播,最终实现网络电话通信功能。一般来说,电话终端设备由脉冲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实现,所谓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就是一种能够模拟通信信号的数字化变化方式,相较于其他信号通信技术而言,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的信道利用率更高、数据损失更小、通信效果也更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调制技术。 为实现电话终端的pcm码流,往往需要借助usb数据接口,能够有效将计算机设备同电话终端进行连接,实现通话信号的告诉传输,从而快速传递到计算机节点当中。usb接口的有效利用,实现了计算机外设同计算机设备的有效连接,实现了将计算机外的数据信息有效的导入计算机网络当中,从而解决了传输问题,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有效实现,usb技术同pcm技术的有效结合,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有效实现。 1.1电话终端的硬件实现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需要电话终端硬件来实现最后的数据解码和通话活动,电话终端硬件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单片机控制电路 单片机控制电路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中电话终端硬件的一部分,是电话终端设备的电路核心,主要由存储电路、cpu、输入接口以及输出接口电路四部分组成,单片机控制电路实现了对电话信号控制音的发生,实现电话信号的输送,并能够对dtmf的双音多频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电路的接受,并能够有效控制usb接口,读取用户在电路中的通话状态,以及对系统参数的读取。 1.3用户电路 用户电路,是一种厚膜集成电路,由mitel工作研制,能够为用户提供稳定的26ma恒流馈电,用以验证网络电话用户的电话使用状态、电话的拨号脉冲等等数据,从而确保网络电话的正常使用效果。用户电路是确保网络电话终端通过效果的重要组成单元,目前能够有效支持2-4线的交换,属于计算机网络电话系统的基础模拟接口。 1.4编解码电路 编解码电路也是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pcm编解码电路是该电路系统中的重要功能单元,该系统主要组成单元有数据接收滤波器、数据发送滤波器、基准电压源、输入电路、输出电路、逻辑控制单元以及pcm编解码电路等等,用以对数据信号的编解码,确保网络通信信号的有效性。 1.5电话终端的软件实现 电话终端数据通信的实现,不光需要硬件的支持,同样需要软件的支持,终端软件功能的实现,才能够使终端硬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达到信息的传输、信号的编解码,最终实现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的正常运作。 2终端主程序 网络电话终端的出程序,主要工作目标是实现计算机电话通信系统的初始化,包括了单片机定时器、时钟。usb等设备的复位即初始化,对于网络电话终端的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网络电话主程序软件应用过程中,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即在程序中设置队列性任务表,按照先后顺序履行相关工作任务要求。电话终端主程序其实一种无限循环的数据查询系统,不断更新和制定查询任务表内容,并获知需要处理的相关任务,并以此进行相关任务的实现。在主程序运行过程中检测到了需要执行的相关任务,就会根据程序中已经安排好的子程序序列,进行任务工作的处理和解决,逐一进行任务标准的处理。主程序主要采用“先进先出”的工作原理,如果任务的子程序到最后的工作单元,并实行重复循环。 2.1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服务程序,就是实现信号传输的开启和关闭,一般采用的是计数的形式,其定时器由0开始,最大值为65535,并且以16.384mhz的脉冲进行计数,持续时间约为4ms,如果电话终端设备采用ambe芯片,则每个接收即发送数据包的周期更变为20ms;当终端服务程序的计数达到5120次之后,就能够实现20ms的数据终端,完成数据包的接收机发送工作。 2.2任务子程序 任务子程序,主要负责对电话终端设备的摘机及断机实现判断,根据用户的主叫和被叫等不同信号接收形式,完成相应的操作及工作的执行。当电话终端设备处于主叫摘机状态时,电话终端设备将会向ambe程序发送拨号音控制数据;当电话终端设备处于摘机状态时,子程序将会向usb接口发送被叫的应答信号,从而判断电话终端的相关状态。 2.3电话终端设备的工作过程 当通话数据传输到电话终端设备时,用户做出摘机动作,然后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传输摘机信号,同时,计算机电话通信网络就会向主叫发送拨号音,并做出信息传输反应,使用户电话重点设备接收数据信号并进行语音通话。当网络电话系统呼叫本电话终端的相关用户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就会直接做出内部处理,接通被叫用户;如果呼叫的是其他其他电话终端的用户,则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就会直接栓送被叫用户号码,并等待对方的应答。当usb接口发回信息表明用户电话终端被叫忙信号时,计算机网络电话系统机会发送语音提示信息告知用户被叫用户繁忙并发送忙音。 如果是外部用户对本网络电话终端用户进行呼叫时,usb接口接收到被叫信号后就会进行数据解码,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如果用户繁忙,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反馈相关信息,并向呼叫用户反馈机主繁忙的信息,并发出电话忙音。如果机主处于离开状态,即用户闲时,usb接口就会向向用户发出相关提示信息,以及用户振铃提示,以提示用户进行电话信息的接收。当被叫用户听到振铃并做出摘机反应后,usb接口就会向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反馈相关信息,并随机开展数据信息的传送,网络电话终端就会开启语音传送功能。 3总结 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应用,是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的一种革新和延续,能够有效提高电话数据的传输效率和传输速度,使电话通讯信号更加清晰,是未来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发展方向。在计算机哦电话通信系统当中,电话终端无需购买其他电话网络设备,经过usb接口同计算机设备向连接,很有效避免了繁琐的电话线路,使电话通信技术设备的成本大大降低,优化了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效率,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的增长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对计算机网络电话通信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先进的网络电话通信技术来逐渐替代传统电话通信技术,确保电话传输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促进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 要: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根据成县50a的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资料,对全县各农业气候区农业发展问题及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林,着力开发气象能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成县;气候资源;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在成县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立体气候明显,气候资源较为丰富。在保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既可以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又可以预防气候灾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农业、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经济、健康和生活已成为对气候最敏感的领域,研究气候资源与这些领域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笔者根据成县50a的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资料,对全县各农业气候区农业发展问题和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林,着力开发气象能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措施,以期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保护高原生态环境。 1 成县的地势与地貌形态 成县地处西秦岭南麓山地,境内地形复杂,多高山峡谷,海拔在750~2 377m。西北地势高峻,群山重叠,东南方为全县河流出境处,正南方有屏障型鸡山群领。故构成三面环山并以县城为中心的地势起伏的中部丘陵盆地区。山地一般高出河床500m左右,坡度多为30~50°。山脉多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整个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势陡峭。 成县的地貌形态可分为以下3个类型:一是河谷冲积地,即漫滩、阶地、川坝等,其地面平坦、开阔,层状沉积突出,占全县总面积的6.5%;二是丘陵地,在成县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谷坡部分地段可达35°,间有陡坡悬崖,砂砾崖裸露,丘陵顶部海拔虽高但地势平坦,占全县总面积的13.5%;三是中山地,其主要分布在境内北部和南部,均为石质山地,坡较大,土层薄,覆盖有林木灌丛,占全县总面积的80%。 2 气候特点及其资源优势 成县地处大陆腹地的中纬度地带,西秦岭南麓,冬季受来自北方和西北冷空气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和来自孟加拉湾的温暖季风的影响,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地域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1.7℃,极端最低气温-15.0℃,极端最高气温37.3℃,年平均无霜期205d;年降水量620.8mm,最大日降水量126.3mm,其中5~9月降水量470.9mm,占全年降水量的降水量的75.9%。年平均相对湿度75%,最小相对湿度7%。年均风速0.8m/s,最多风向为N风。年蒸发量1 052.3mm。年雷暴日数6d。 全县气候水平差异,以东西高度基本一致比较,年均气温差1.2℃,降水量差110mm,农事节气差1个节气左右。其垂直差异以2 000m高山与其山麓700m左右的犀牛江沿岸平均气温差4.0℃,降水量差95mm,农事节气差2个节气左右。 成县气候具有以下特点:春季气温回升快,时有寒潮降温影响,伴有西北大风,偶有倒春寒,终霜期结束的迟早变化大,雨量偏小,有春旱,季末雷阵雨出现;夏季酷热,易发伏旱,多雷阵雨,时有大暴雨兼发洪涝灾害,时伴冰雹和大风,夏收期间有“芽麦雨”;入秋多连阴雨,秋末雨量逐渐减少,时有秋旱,早霜开始来临;冬季晴朗干燥,雨雪稀少,常出现冬干天气。 3 气候资源分区特点与农业的关系 成县为立体地貌,所以为立体气候,农业也为立体农业,其气候资源尤其是热量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特别明显。按《成县农业气候区划》可分为川坝河谷温和气候区、西部易干旱气候区和南北山区气候区等3个气候资源与农业分区(图1)。 图1 成县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3.1 川坝河谷温和气候区(Ⅰ) 3.1.1 Ⅰ1 第一个亚区(Ⅰ1)为东河和南河流域的支旗、抛沙、店村等河谷温和湿润气候区。海拔高度在960~1 000m。该区年平均气温12~13℃,夏季(6~8月)平均气温21~23℃,≥10℃的积温2 800~3 800℃・d,年日照时数1 400~1 600 h,年总降水量620~720mm,该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河流域夏季多暴雨,常出现暴雨洪涝灾害。本区域适宜发展蔬菜、水果、核桃等产业,应发展蔬菜、果菜、粮菜间作套种模式,发展“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的万元田栽培模式,同时应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该地区的干旱、暴雨洪涝、大风、高温风险较高,对蔬菜的设施栽培、水果和核桃生产影响较大。该区沿岸山坡应大力发展核桃、等经济林,以经济林代替水土保持林,同时应推广设施栽培,以提高经济产量。 3.1.2 Ⅰ2 第二个亚区(Ⅰ2)为抛沙河和洛河流域为主的店村、陈院等浅山丘陵温和湿润气候区。该区域海拔高度在980~1 200m,该区年平均气温11.5~12.5℃,夏季平均气温20.5~22.5℃,≥10.0℃的积温2 500~3 500℃・d,年日照时数1 300~1 500h,年降水量620~700mm。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本区域适宜发展地膜大蒜、地膜洋芋,地膜玉米、冬小麦、油菜、核桃、樱桃等产业。应以地膜大蒜套玉米,地膜玉米套洋芋等多千田栽培模式为主,该地区的干旱、暴雨、低温冻害及连阴雨风险较高,对玉米、小麦、油菜、核桃及樱桃等生产影响较大。 3.2 西部易旱气候区(Ⅱ) 成县西部为犀牛江流域的纸坊、黄陈、苏元等一带。该区海拔高度为960~1 200m,该区年平均气温11.0~12.0℃,5~9月平均气温18.5~20.0℃, ≥10℃的积温2 200~3 200℃・d,年日照时数1 500~1 800・h,年降水量500~600mm。该区种植业以小麦玉米和油菜及荞麦等小秋作物为主,以药材、核桃等为辅。该区年降水量较少,夏季易干旱,适宜发展玉米、小麦、油菜、小杂粮。由于易产生干旱,夏季局地强降水容易导致泥石流及滑坡等地质灾害,该区沿岸山坡应大力发展核桃、中药材等经济林,以经济林代替水土保持林,防止山洪暴发。 3.3 南北山区气候区(Ⅲ) 成县南北为山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有大面积的次森林,植被良好。北部海拔一般为1 500~2 300m,主要有白崖山、海九山、牛兴山等,山坡度多为30~50°。该区年平均气温10~11℃,5~9月平均气温17~19℃,≥10℃的积温2 000~3 000℃d。南部海拔在1 800~1 900m,主要有天寿山、鸡峰山、龙凤山、尖山等,自西向东一字排开,与中不川坝地区明显明显分界。该区年平均气温10.5~11.5℃,5~9月平均气温17.5~19.5℃,≥10℃的积温2 200~3 200℃・d。南北山区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核桃、药材、畜牧业为主,重点发展核桃和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畜牧业。矿区应做好植被的恢复工作,杜绝人为的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本区域适宜发展夏秋粮作物、核桃、中药材和畜牧养殖等产业,该地区的晚霜冻和低温冷害、暴雨洪涝等风险较高,对粮食作物、核桃和中药材生产影响较大。 4 成县主要气象灾害 据民政局资料统计,气象灾害占成县自然灾害的8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1%~3%,对成县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造成较大影响。干旱、暴雨、连阴雨、低温冻害、大风、冰雹、雷电等时有发生,由气象条件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及农业气象灾害等也较为严重。因此,对气象灾害的预防要高度重视,搞好超前预防和临近防御对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4.1 干旱 成县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如春旱(3~5月),初夏旱(6月至7月上旬,伏旱(7月中旬至8月中旬),初秋旱(8月下旬到9月),秋旱(10~11月),冬干(12月至次年2月)等6个类型和时段,按其出现的地区、几率、强度和影响程度,其中春旱、初夏旱、伏旱具有普遍威胁,初秋旱只是在局地的纸坊、镡坝一带出现受影响。成县干旱出现的频率高(85%),干旱是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危害最为严重。1957年以来,春旱发生频率25%,春末夏初旱53%,伏旱35%,其中有达到少于平均50%以上大旱标准的机率30%,占旱年出现的86%,所以伏旱的威胁和危害最为严重。干旱出现时间长,并有时出现连旱(占23%),其中春夏连旱出现占18%,危害严重;秋旱多出现在晚秋,一般与冬季或初春相连。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国标(GB/T20481-2006),统计计算成县1960年以来的干旱过程和干旱强度,共出现各类干旱43次,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出现,其中,2002年7月初到中旬出现的干旱天气造成秋作物绝收1 070.33hm2,重灾9 283.13hm2;2006年5月出现春旱,6月出现春末初夏旱,受其影响,受旱面积1.27万hm2,其中重旱面积0.53万hm2,轻旱0.73万hm2,6.8万人和1.1万头牲畜发生饮水困难,7月受上月春末初夏旱和当月1~20日干旱少雨天气影响,玉米受灾0.762万hm2,洋芋受灾0.19万hm2,大豆受灾0.67万hm2,荞麦受灾933.33hm2,蔬菜受灾1 200hm2,药材受灾800hm2,考烟受灾600hm2。 4.2 暴雨 成县暴雨主要发生于盛夏到初秋季节,由于强度大又集中的特点,特别对山区来说,就会引起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冲毁农田、道路、村庄,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危害很大。如1995年9月7日黄渚暴雨引起泥石流成灾,造成经济损失1 058.37万元;2008年7月21日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0万元;2009年7月17日城关、红川、宋坪等乡镇的暴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特别是2010年成县“8・12”特大暴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8 825(黄渚182 865万元)万元;致使23人遇难,15人失踪,210人受伤。成县暴雨主要集中在5~9月,据城关降水资料统计,共出现暴雨40年48次,年均1.2次;1963年、1967年、1998年分别出现了4次,1990年出现3次,2010年8月12日成县黄渚镇8小时降水量261.8mm,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出现的最大一次特大暴雨过程。成县县年平均降水量只有628.1mm,从1960-2010年城关共出现暴雨为49次,其中大暴雨为5次。从地区分布来看,红川、黄渚二地年均1.3次,为多暴雨区,年几率达70%~80%;镡河、小川、二郎、纸坊等地年均不到一次,二郎最少,年几率40%~50%。并有东向西,北向南减少的地区分布特点。成县的暴雨有以下2种形式:夏季是短时骤降的强雷阵雨,夏末初秋是连阴雨天气过程中遇冷空气加强而雨量突然增大。在日量标准相似的情况下,往往过程量后者大于前者,因此成灾程度也是后者严重。另外强度的特点具有局地性,这是与天气系统入境路径和下垫面地形有关。 4.3 低温冻害 霜冻、寒潮、强降温是成县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春季晚霜冻,可以使小麦、油菜及春播作物幼苗遭受冻害,初终霜冻强度除温度指标外,出现时间和当时农作物生长情况也有密切的关系。如终霜冻在同一温度下,出现早且冬作物尚未返青一般无影响,而出现迟遇小麦返青、拔节,油菜开花期则有严重影响,这就是说与作物各发育期临界温度有关。根据调查资料,初霜出现在10月上旬为重,中旬为中,下旬为轻(主要指山区),到11月出现则已无影响。终霜冻出现在3月无影响,4月上中旬地面温度 -2℃为轻,≤-2℃为中,若伴有寒潮天气为重,按此统计城关地区初终霜不同强度出现次数见表1。由表1可见,成县初霜基本无危害,山区有一半年份仍受影响。终霜冻无害4a,轻害7a,中害7a,重害2a,所以终霜冻的危害较大,10a有8a不同程度受冻害,其中重霜冻害有“十年一遇”的几率。 5 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对气象灾害的防御,应以预防为主,必须加强以绿色工程为主的生态建设,加大生态建设的超前投入,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5.1 增强生态意识,搞好全面规划 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要增强生态意识,允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问,拯救生态环境就是拯救自己的重要性。要坚决执行水土保持法和环境保护法,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植树造林,按生态规划造林,是预防各种灾害的主要战略措施,耕地和林地要恰当配置。 5.2 优化资源组合 针对境内有着大面积荒山荒坡和闲置滩地及地埂等土地资源的实际,进行优化组合,培育资源,采取立体与分层次纵横相联系配置的措施,在向阳缓坡修建梯田,沟坡、梁峁植树造林,村边地埂种植牧草,沟道、河滩打坝淤地,田间道路一次性配套。在林地资源配置上,四旁、沟道营造用材林,缓坡地埂培育经济林,形成不同坡度及多层次带状、格网状和混交等多级资源利用模式,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综合农业步入产业化轨道,充分发挥和利用了土地资源优势及水热条件,流域内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生态经济趋于良性循环,达到了农林牧副协调发展,经济稳步增长。 5.3 加强田间管理 对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防御,尤其是对冬小麦影响较大的是干旱和洪涝。防御干旱主要措施包括适时增加土壤水分,防止干旱发生;实行节水栽培,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春小麦植株自身的抗耐性,减轻危害。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经济转型期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经济转型期的农业资源与环境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经济的发展需要农业的支持,因此需要重视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通过社会人力、技术资源促进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护农村的环境,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共同发展。 关键词:经济转型 农业资源 环境 经济 协调发展 引言 在转型的适应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用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破坏的代价换取而来的。而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转型期的农业资源环境所面临的情况岌岌可危,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通过汲取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改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再重蹈经济发展的覆辙。 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一)农业资源环境的定义 农业资源环境主要指人们在进行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时所利用的农业资源和所处的环境。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资源包括农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主要指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气候资源等这些自然存在的事物,随着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因此自然资源总是不平均分布的,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同时农村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农业作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立国之本,其环境问题始终显著存在着。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的开发加快,水资源恶化,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异常等种种环境问题仍亟需解决。 (二)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有着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只关注经济的发展,一味地牺牲自然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城镇化大量征占耕地等,无止境地索取破坏了自然的平衡,污染了环境,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极其不平衡的。这时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人们开始利用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治理已遭到污染的环境,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努力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和总量都很丰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其中农村人口的压力尤其大,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小。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虽然计划生育有效地抑制了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我国全国人口总数为13.6亿,这其中农村人口约为6.3亿,全国人口每年仍以1000万左右的人口数量继续增长。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排名第120位(杨涛,2003)。有限的资源被众多的人口平分着,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二)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下,限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目前农村大量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长期沿用祖辈世代流传的经验方式,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如我国水资源的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农业灌溉利用率则达到80%以上。农民缺乏对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的意识,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大部分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大规模的农业经营;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三)农业经济发展缺乏环保意识,环境污染严重 一方面,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使用不当,具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农药化肥进入到水土中,污染了当地的土地和河流,造成了大量的农业环境污染,农村环境情况堪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起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生活层次也越来越高,大量电器如洗衣机、冰箱、空调的使用,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再者,在经济转型期,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的限制,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农业劳动力总人数的19.7%,尤其在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3-4年(杨涛,2003)。长期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缺乏环保意识。 (四)农业发展缺乏有效引导,资源开发不合理 农业发展缺乏政府和法律法规、制度的限制和指引,农民一味地粗放式开垦荒地,尤其在西北地区不断地开荒,破坏了植被,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南方山区的石漠化、华北地区土地的盐碱化也是如此;这些都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减少和浪费,给后期的土地改造和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己达262.2万km2,分布于全国18个省区及471个县市(杨涛,2003)。地资源的减少,人们开始围湖造田,造成淡水资源的大量缩减,这样的情况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在洞庭湖及鄱阳湖地区,据统计湖泊消亡的数量已达一百多个。 农业发展缺少正当的强制理性的引导,主要受到市场经济的变动性牵着走,从而造成耕地等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耕地的减少,但是如果缺少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管制,会造成耕地的极大浪费。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速度,到203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达到65%,则将新增城市建设用地5万km2,若按70%占用耕地计算,则占用耕地的总量将达到350万km2(杨涛,2003)。 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健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进行综合决策 农业自然资源环境事关我国在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资源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机制,将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综合决策,通过综合不同的决策人员、决策方法和手段以及决策模式,最后确定一套综合各方意见相对合理可靠的决策方案。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并重、预防为主与源头控制以及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则下,首先要打破行政分割的局面,建立统一一体化的综合决策管理体制,保证决策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建立综合决策负责制和考核制,确保决策的真正执行,发挥作用;再者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召开公众听证会,给人民群众提出意见和进行评价的窗口,并认真记录、考虑、研究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做到及时向群众通报有关决策的内容;同时建立公民参与制度,让群众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二)实行区域农业经济,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资源分布的均衡,可以在农业资源相对集中的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区域农业经济政策。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区域的自然特征和资源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资源的开发,如处于山区以及丘陵地区可以利用山区的地理优势,种植果树或者树木,进行木材经济或发展水果产业,实行区域之间的互通有无。并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注意区域环境的变化,通过发现、分析区域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保护环境。 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而产生大量不良的问题,因此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资源环境补偿机制,维护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排污收费制度,向高污染的企业和工业征收排污费,“排污收费,超标罚款”,加大对环境污染的补偿力度,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和完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向有损于资源环境的行为征税,完善征税标准、税种和税率,设立有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征税有法可依。 (三)利用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方面应该转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发高质高效的农业经济,实行新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精耕细作,进行高效集约经营,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健全和完善农业的技术体系,依靠科技兴农。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增加技术投入,利用科技进步,在农村推行生态农业,实行循环利用的经济理念,变废为宝,使农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状态。如可以在农村建造沼气池,农民可以通过把人畜粪便等排泄物以及秸秆等发酵成沼气,用沼气来发电及作为燃气供日常家庭生活所用。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并充分利用科研力量研发出更高效的产品,因地制宜地满足农业对机械的各种要求,尤其是在种植、收割方面,解放人力从而解放发展力。同时还要加强农业灌溉设备的建设。坚持开发和保护两手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注意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用好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 (四)进行制度改革创新,提高政府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 政府应该建立和健全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将资源环境使用与综合核算制度联系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努力发挥资源的资产价值对经济发展建设的作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通过核算经济发展中与资源环境有关的流量指标和存量资产,将对资源环境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核算,反映现有资源环境的情况和发生的变化,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状况。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认识,有利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管理,因此应该努力推行、发展和完善该制度。 要加强对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矿产等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控,完善资源利用总体规划,改变分部门分单位分地区管理规划的局面,实行统一安排管理,同时要加强建设对自然资源的数量、存量和质量的勘探、管理、监测和预报系统,及时掌握自然资源发生变化的信息。再者,政府还要加强对资源的法制管理,坚持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完善12项资源环境保护法,努力研究制定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农业保护的政策,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坚持科教兴农,采用多种形式如举行教育培训、座谈会等加强对农民的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减少有害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政府应当成立相应的监管和决策部门,对农业的资源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以促进农业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同时不会让经济的发展给农业的资源环境带来太大压力,促使两者协调发展。 结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转型期的逐步深入,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荒漠化、耕地遭到破坏、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为了保证农业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本身都需要格外注重这些问题,改善农村的硬件设施,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十几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支持农业生产系统的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恶化。耕地面积锐减,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土地退化日益严重;尤其是长期不合理使用农药化学品所造成的水体、土壤、大气污染,使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已不容忽视。 生态环境,就是自然界里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有关整体,包括水、土壤、森林、气候等各种自然资源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高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提高绿色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而且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生态农业是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缺一不可。 二、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 多种污染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1.乡镇企业“三废”污染农村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南沿海很多企业纷纷转战西部,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乡镇企业大部分在农村, 而且布局不合理,对农业的污染过程主要是工业“三废”进入土壤和植物系统,造成农作物减产,土壤破坏。在“三废”的污染影响下,农产品有毒物质含量偏高,对人体危害严重,致使我国出口的粮食价格偏低或根本不被接受。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污染物处理率低或根本不处理而直接排放。农村环境污染己成为西方国家设置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理由,也是我国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据调查,中国5.5万km河段有23.7%的水质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严重污染,鱼虾绝迹,大面积农田受重金属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2.化肥、农药形成新的污染源 施用化肥农药,已成为我国农民提高农产品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07年,我国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t(折纯量),按播种面积计算,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2.5 t/km2安全上限,而且化肥流失量约占使用量的40%左右;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t,而且每年仍以10%的速度在递增,其中只有约1/3能接触到目标害虫,剩余的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和大气中。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使地下水和空气污染,也使全国9.3万km2的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据陕西省土肥所对小麦、玉米、大豆进行三氯乙醛的危害试验结果显示,磷肥中三氯乙醛含量在450mg/kg时,3种作物受害加剧,中毒症状明显,出苗率降低。 3.禽畜粪便污染不可小觑 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禽畜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各地的禽畜粪便使得水源、河流、海域、湖泊等污染事故屡屡发生,成为当今农村环境一大污染公害。 (二) 生态环境的破坏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水资源匮乏,生态平衡恢复乏力 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使西部地区降水稀少,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生态和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贯西部地区的重要河流――黄河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水资源,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从1972年到1998年的27年间就有21年发生断流,断流更加剧了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每年从三门峡输入黄河的泥沙16亿吨,破坏了生态平衡。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因缺乏灌溉用水遭受巨大损失。 2. 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长期以来,人们对植被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牧区超载放牧,草场退化;对森林乱砍滥伐,植被稀少,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据国家林业局公布,2011年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17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8%;内蒙古沙漠化面积达到65万km2,占全国沙化面积的25%;西部沙源增多,土地沙漠化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1500 km2,扩展到3300 km2。 3.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 据有关部门测量,由于长期不合理地开垦利用,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94亿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0.29%,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0km2的速度递增;西部水土流失面积104.5万km2,水土流失率15.5%,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58%。由于水土流失,全国每年地表土流失量达50亿t以上,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剥去1cm厚的肥土层。土壤退化,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t的化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总之,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保护人类有限的生态资源。 三、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以绿色GDP衡量农业经济增长的理念 各级政府要树立以绿色GDP衡量农业经济增长的理念,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环保型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把生态环境保护质量、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和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作为标准,将环境破坏的修复投入占农业产出的比例纳入考核体系;对西部地区来说,要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规划,尽快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机制,以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而对广大农民来说,要加大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力度,崇尚自然和绿色文化,杜绝“白色污染”,努力形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和社会氛围。 (二)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知识 生态农业本身科技含量高,它不仅需要人们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而且需要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指导,才能使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好当地的各种资源。西部边远地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业技术人员占农村人口不到0.04%,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有关生态农业知识。尤其加强对有机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及生态农业对于食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大家真正意识到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真正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经济效益。 (三)建立激励机制,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保障 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多数项目,在短期内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市场无法进行有效调控。因此,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法律及必要的行政等手段,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如:为巩固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以及西北部风沙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的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应在退耕还林政策到期后,对退耕农户继续给予直接补助;建立专项资金,用于西部风沙源治理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在西部四大牧区退牧还草,治理退化草地;进一步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等。通过这些决策调动地方和农民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四)科学规划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制度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将实现生态农业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合理分区,确定生产区和禁止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二是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立农业生态环境定位监测网点,定期进行检测与评价,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向有关单位和责任人通报;三是认真执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 (五)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己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二是要加大乡镇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严禁污染生态环境项目引进,控制新的污染源;三是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同时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四是通过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和增加农家肥、种植绿肥等办法,减少对土地、水源的污染,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综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对西部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基于对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各类问题,提供了以循环经济、大力宣传、控制污染等手段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重构的目标,希望对生态农业的建立,加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经济;循环经济 1.前言 建设全面小康的农业社会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题,要将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基础,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在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上,打造出新时期农业生态环境文明,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经济模式过于僵化 当前,农村的经济形势存在传统和僵化的弱点,讲求一味的经济投入,希望产生更大的经济回报,这种不顾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发展潜力的农村经济模式,会形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难于帮助农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和生态链,最终形成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经济的增长失去了本源。 2.2绿色农业生态建设过程缓慢 当前农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没有一个正确地认知,导致绿色农业这一概念不能得到很好地普及与执行,农民不能将实际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增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低层次的生产模式中破坏着环境,却取得了较低的综合收益。由于没有绿色农业概念,农民所产的农产品同质性高,导致抵御市场冲击和风险的能力低,不仅不利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而且也会存在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实际问题。 2.3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严重 化肥和农药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当前农村过分依靠化肥和农药,导致水体和土壤的富营养化,出现大量有害生物的繁殖,或者出现了生态链条的断裂,影响了正常的农作物生长,也影响了城乡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3.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振兴农村经济的措施 3.1构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要以生态农业为中心,以绿色农业为基础,以有机农业为目标,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健康的发展模式,要主动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推行清洁生产,要将垃圾和废弃物的全面处理和综合利用列为重点,使农村经济的途径得到生态化的改善,在降低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构建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链,打造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模式。 3.2建立生态友好性新农业 要以有机、环保、节能和绿色为目标,建立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友好型农业的打造,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契合,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打下生态基础,更好地建立起高端的农业经济形势,扩大农村经济体系的收益与效率,真正做到农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3.3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由于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很多,新时期要从农村基础性生产和生活入手,探寻制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转变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应该加强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废水、废物的处理,要引入成型的垃圾处理设备,通过集中处理和分散消化等一系列措施,使废水和废物得到有效降解和无害化处理,有条件地区还可以对废水和废物展开利用,形成新的资源,总之,通过对恶化农业生态环境的垃圾处理遏制住环境下滑的趋势,为营建新型农业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3.4控制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污染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是有机化合物的污染,应该在农业生产中控制相关有机物的使用,这一点要发挥农技推广站的专业性优势,使技术指导尽量贴近农村生产和农民,降低化肥的使用量,控制农业生态环境中有机肥料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威胁,同时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对整个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伤害。在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造中要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品种科学地管理树立在广大的农民中间,这样就可以起到从意识上和行为上对污染的控制。 3.5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相悖的两个概念,应该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得到生态环境的支持,同时在农业生态环境的重构与创建中要注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在农村工作中应该突出宣传工作,要让农村工作者、农民知晓上述的辩证关系,形成对农业生产、生活和管理细节的改变,进而达到对生活方式、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管理科学性的有效变革,打造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舆论基础,更好地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 4.结语 根据本文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立足于农村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模式的创建,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观念在广大农村的深化,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细节的改变,形成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方法。要在农业生态环境的营造和农村经济的振兴过程中加强人才培养,以人才作用的发挥打造出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农村经济的新局面,这也是本研究在最后需要重点强调地地方。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我国贫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摘 要:通过对我国山地环境的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本文评述了我国山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潜在的生态危机。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山区 生态 环境 发展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630万km2,占国土的2/3,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全国有570个贫困村,其中460个分布在山区。目前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全国还有2300万人口尚未脱贫。为了改善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寻求山区经济发展最佳模式,振兴山区经济已成为科技界关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国山区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2.我国山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人地矛盾突出,粮食短缺 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3.4亿,人口绝对过剩,而全国耕地面积由1949年1.45亿公顷降至1.22亿hm2,人均耕地0.094hm2,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4。秦巴山区的云阳县人口由1958年的63万增至130.47万,人均耕地由0.11hm2降至0.06hm2,土地已负荷超载,远于临界状态,这必然带来粮食短缺。在山区人多地少、粮食短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率超过了粮食增长率,就不能保持山区经济持续发展。目前南方山区人均耕地仅0.062hm2,人均粮食335kg,基于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率均服从S型考虑,设定山区农业总能力为常态,将粮食增长率()简单表示为: =f(x) 同理可以构建人口增长率函数,分别以fx和fp来表示粮食和人口增长函数,在一定的年度内,若fx≥fp,则山区粮食增长是持续的,若fx<fp,则山区粮食就不能保证持续供给。因此,控制山区人口恶性增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走周年立体栽培,开发荒山资源发展木本粮油是解决山区粮食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 2.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森林状况经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城市林园建设,局部得到改善,但整体仍不乐观。森林生态系统正沿着森林疏林草丛逆向演替,目前森林资源总面积13380万hm2,覆盖率上升到18.5%,全国因建设、病虫害、山火每年损失林地41万hm2。国家林业局曾对四川、云南、重庆三省26个县调查,森林面积比建国初期减少了45%,四川泯江上游50年代森林面积7400km2,覆盖率32%,到90年代末只有4670km2,覆盖率下降到20%以下,该流域植被破坏后,山地环境稳定性下降,致使松潘、汶川、黑水等县河谷地带变成干旱河谷。三峡库区的云阳县沿长江两岸水保柏树林遭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cllicornis (F.Smith)〕危害,成灾面积1435hm2,出现大片死树。有的省市森林逐步在消亡,覆盖率太低,青海省<1%,宁夏1.45%,黄土高原6%,由于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生态结构破坏,山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而带来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加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5万km2,占国土面积37.1%,每年损失耕地6.7万km2,流失土壤泥沙50亿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2,土壤侵蚀模数>5000t/km2,太行山系水土流失面积高达72%,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粮食生产,加剧了山区贫困。 2.3土壤退化,石漠化严重 山区植被破坏后,必然影响土壤肥力。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要,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广布的坡耕地土层变簿,加之滥用化肥,有机肥施用减少,造成土壤退化。如武陵山区以东,土地面积69.27万km2,耕地面积892万hm2,土壤贫磷化365万hm2,占耕地的40.9%,土壤贫钾化占29.9%,土壤水分不调占27.5%。土壤退化后,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了粮食增长。 我国是喀斯特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总面积344.5万km2,占国土面积1/3。其中裸露型岩溶面积90.7万km2。近几十年来,由于森林植被破坏,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土壤侵蚀加剧,石漠化面积扩大,特别桂西北、黔东南地区近10年来以91万hm2扩展,土地石漠化后成了不茅之地,植被难恢复,土地生产力下降,贫困人口增加,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 2.4山地灾害频发 山地灾害是在一定地质基础上地貌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和雪崩等灾害,是人类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2008年9月24日北川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2010年“8.8”甘肃省舟曲县久晴遇暴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链和堰塞湖灾害链,死亡1765人,财产损失惨重。我国频繁的山地地质灾害,给人民带来灾难,这是自然对人类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惩罚。 3.实现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了改善贫困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消除贫困(poverty alleviation),振兴山区经济,生产更多的产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WCED),是我们未来共同追求的目的。因此,在战略上必须树立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开展以绿州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护性开发山区资源,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走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道路,把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培植节约资源结合起来。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1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 森林是绿地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根据山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滞后、山高坡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欲求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实现山川秀美、江水清澈、林茂粮丰、根治贫困,必须从改善生态环境着手,把治山与治水结合起来,平治梯田(土),因地制宜种树植草,封山育林,绿化荒山,把林业建设放在山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以三峡库区的云阳县千丘乡为例,1992年人均收入1820元,近10年来,全乡3100hm2荒山承包给农民栽植油桐(Alenritis fordii)、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山楂(Cratae guspinatfda)、油茶(Camelliaol ifera )、金银花(lonicrera japonica)等经济林,对25O以上坡地种植生物篱笆(liyinghcolge)植物,如苜蓿(Medicago Linn)、黑麦草(ldinm perenne L)、苦蒿(Artemisia ammual)等,扩大坡面利用系数,使全乡60%的荒山得以绿化,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大大改善。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40元,粮食345kg,农民开始走向富裕,实现了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运行。 3.2推行农林复合经营 混农林业(Agroforestry)是山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的有效模式,目前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它是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ical)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在一定自然经济地理条件下林地生物性生产组合,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把农林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组成系统的作用,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产品产出率,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如桐(油桐)粮间作、果粮间作,或者林下养鸡、养羊等立体种植模式,各地应因地制宜,灵活选用。 3.3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山区经济 为了解决目前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规模小、经营分散、比较利益低与市场的矛盾,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国际化是我国山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今后我国山区经济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信息交流,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带基地,通过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等科技手段,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确定主导产业,招商引资,联合经营。把种、养、加、科、工、贸结合起来,走公司+农户+市场的新型路子,结束农业长期供应原料的历史,这是振兴山区经济的必由之路。 3.4开发荒山资源,发展畜牧业和经济林 我国南方山区有6666.7万hm2草地,北方有许多草地也分布在山区,这些荒山草地要合理利用,要以草定畜,推行圈养,大力发展牛、羊、兔、鹅节粮型草食牲畜。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产品实行深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对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及云贵山区属亚热带气候资源,要因地制宜发展柑桔、油桐、茶叶、核桃、板栗、中药材等,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3.5发展庭院经济 我国有3亿多农户,村宅占地666万hm2,户平0.027hm2,靠近农户,便于管理,要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闲散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小果园、小茶园、花卉园、畜禽园和建立沼气净化池,既增加了有机肥源,节能减排,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为城市人民提供无污染绿色生态食品。 3.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科技素质 我国人中数量多,人均资源少,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今后应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山区人口科技素质,这是保障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浅议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1 农业资源短缺 我国耕地、淡水、森林和草地资源仅在世界平均水平的32.3%、28.1%、14.3%、32.3%。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农村思想观念的转变,纷纷进程务工,加之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不到有效改善,致使农业资源大量浪费或流失。 1.2 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呈逐步恶化的趋势,如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协调,总体出现短缺、污染严重的问题;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匀,总体质量较差,存在耕地面积连年减少的现象;森林资源不足,湖泊水面积不断缩小;水土流失加剧,因水土流失而减少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266万公顷;土地沙化严重,因荒漠化而导致的草场退化高达1.38亿公顷,耕地退化已达773.33万公顷。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持续性、公平性原则。 1.3 生态系统功能破坏加剧 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日趋严重,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大量丧失,导致土地日渐荒废;农业水资源被严重污染,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对森林进行无节制的滥砍滥发和对草地的盲目开垦,致使农业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荒漠化的能力弱化;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加之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不适度使用,致使农业生产用地大面积板结,最终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1.4 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致使洪涝干旱、沙尘暴、暴雪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使得我国受灾、成灾面积逐渐扩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我国应采取多种措施建设良好生态环境。首先,加强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工作,做好城乡工业布局规划,改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防止新污染的发生;其次,加强对生活垃圾的治理,积极探寻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垃圾处理做法;再次,大力发展沼气,提倡资源循环利用。一方面有利于净化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能源消耗压力,为绿化植物增加有机肥料;最后,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设施,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 2.2 切实保护农业资源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对耕地资源实施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是防止耕地资源进一步退化和缩减的有效措施,从而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所以,政府应在加强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将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建设,严格限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所占用的耕地面积,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此外,加强保护水资源的力度,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的管理。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节水技术,构建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转变传统的大水灌溉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灌溉利用率。 2.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我国可以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逐步转变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从而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宣传教育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环境意识淡薄的现状,增强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这也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首先,有关部门应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宣传《森林法》、《土地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其次,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逐步培养社会公众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将环保意识上升到生存意识、民族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再次,政府官员和环保干部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决策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做落实。 3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要考虑生态资源的保护,又要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探讨中国农业环境保护问题与农业有效发展途径 摘要:中国的农业属于资源制约型农业,农业环境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农业的发展被制约,中国的整个经济都将被制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农业环境形势越来越严重,甚至破坏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环境问题非常多,需要从各方面加大力度进行保护,从而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有效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稳定的一项重点。 关键词:中国农业;环境保护;有效发展;途径 0 前言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环境是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总体来说,农业要想发展离不开好的农业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滞后。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现代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了给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拦路虎”。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农业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一些保护农业环境的对策。关于农业的有效发展途径,也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1 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所以保护环境的工作可以算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国家实行的“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国家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环境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破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农业环境被破环的问题仍然很严重,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着大量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地区为10的4次方平方千米,全国的农田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可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严重危害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第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土壤的质量也大打折扣。由于土壤沙漠化的不断加剧,土地面积减少,所以耕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耕地资源的缺乏让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而且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多。越狱化肥、农业的大量使用,土壤的盐碱化和肥力在很大程度上下滑,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差,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成。第三,森林减少,农业生产遭到威胁。森林覆盖率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第四,工业污染加剧,农田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由于工业的发展,污水的排放和废弃物的排放直接破坏了整个农业生态的平衡,农田被严重污染。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力和农业的长远发展。 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环境的知识,提高全国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首先需要在意识上引起重视,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最终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付出行动的有力保证。所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是保护农业生态的基本条件。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成为一项政策,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政府应该采取资源节约型战略,而且要采取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科学政策。土地资源应该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被保护,不应该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应该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保证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保护环境的科学方针,将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环减到最低程度。 最后,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研制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同时,应该理清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不应该只顾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环境。新的技术发明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的形成,开发和研制能够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上找到一个结合点。争取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生态效益,将二者关系很好的平衡。 3 农业有效发展的途径 首先,发展农业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具有大方特色的农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地方优势,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我国各个地区的特色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这样才能0 前言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环境是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总体来说,农业要想发展离不开好的农业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滞后。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现代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了给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拦路虎”。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农业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一些保护农业环境的对策。关于农业的有效发展途径,也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1 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所以保护环境的工作可以算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国家实行的“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国家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环境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破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农业环境被破环的问题仍然很严重,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着大量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地区为10的4次方平方千米,全国的农田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可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严重危害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第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土壤的质量也大打折扣。由于土壤沙漠化的不断加剧,土地面积减少,所以耕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耕地资源的缺乏让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而且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多。越狱化肥、农业的大量使用,土壤的盐碱化和肥力在很大程度上下滑,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差,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成。第三,森林减少,农业生产遭到威胁。森林覆盖率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第四,工业污染加剧,农田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由于工业的发展,污水的排放和废弃物的排放直接破坏了整个农业生态的平衡,农田被严重污染。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力和农业的长远发展。 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环境的知识,提高全国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首先需要在意识上引起重视,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最终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付出行动的有力保证。所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是保护农业生态的基本条件。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成为一项政策,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政府应该采取资源节约型战略,而且要采取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科学政策。土地资源应该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被保护,不应该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应该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保证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保护环境的科学方针,将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环减到最低程度。 最后,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研制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同时,应该理清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不应该只顾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环境。新的技术发明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的形成,开发和研制能够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上找到一个结合点。争取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生态效益,将二者关系很好的平衡。 3 农业有效发展的途径 首先,发展农业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具有大方特色的农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地方优势,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我国各个地区的特色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这样才能0 前言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环境是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总体来说,农业要想发展离不开好的农业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滞后。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现代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了给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拦路虎”。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农业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一些保护农业环境的对策。关于农业的有效发展途径,也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1 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所以保护环境的工作可以算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国家实行的“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国家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环境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破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农业环境被破环的问题仍然很严重,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着大量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地区为10的4次方平方千米,全国的农田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可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严重危害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第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土壤的质量也大打折扣。由于土壤沙漠化的不断加剧,土地面积减少,所以耕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耕地资源的缺乏让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而且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多。越狱化肥、农业的大量使用,土壤的盐碱化和肥力在很大程度上下滑,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差,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成。第三,森林减少,农业生产遭到威胁。森林覆盖率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第四,工业污染加剧,农田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由于工业的发展,污水的排放和废弃物的排放直接破坏了整个农业生态的平衡,农田被严重污染。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力和农业的长远发展。 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环境的知识,提高全国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首先需要在意识上引起重视,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最终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付出行动的有力保证。所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是保护农业生态的基本条件。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成为一项政策,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政府应该采取资源节约型战略,而且要采取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科学政策。土地资源应该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被保护,不应该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应该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保证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保护环境的科学方针,将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环减到最低程度。 最后,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研制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同时,应该理清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不应该只顾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环境。新的技术发明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的形成,开发和研制能够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上找到一个结合点。争取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生态效益,将二者关系很好的平衡。 3 农业有效发展的途径 首先,发展农业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具有大方特色的农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地方优势,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我国各个地区的特色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这样才能0 前言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环境是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总体来说,农业要想发展离不开好的农业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滞后。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现代经济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业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了给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拦路虎”。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农业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一些保护农业环境的对策。关于农业的有效发展途径,也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1 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保护环境的常识,所以保护环境的工作可以算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保护农业环境工作的实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例如,国家实行的“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国家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环境仍然在不同程度上被破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农业生产的压力也不断增加。所以农业环境被破环的问题仍然很严重,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着大量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我国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地区为10的4次方平方千米,全国的农田均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水土流失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可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严重危害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第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土壤的质量也大打折扣。由于土壤沙漠化的不断加剧,土地面积减少,所以耕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耕地资源的缺乏让农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而且衍生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多。越狱化肥、农业的大量使用,土壤的盐碱化和肥力在很大程度上下滑,土壤的质量越来越差,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成。第三,森林减少,农业生产遭到威胁。森林覆盖率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第四,工业污染加剧,农田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由于工业的发展,污水的排放和废弃物的排放直接破坏了整个农业生态的平衡,农田被严重污染。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均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力和农业的长远发展。 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首先,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环境的知识,提高全国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首先需要在意识上引起重视,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最终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付出行动的有力保证。所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是保护农业生态的基本条件。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成为一项政策,政府应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政府应该采取资源节约型战略,而且要采取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的科学政策。土地资源应该要在合理利用的同时被保护,不应该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而不实行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应该严格控制工业污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保证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保护环境的科学方针,将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环减到最低程度。 最后,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研制出更多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同时,应该理清楚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不应该只顾经济发展,而肆意破坏环境。新的技术发明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的形成,开发和研制能够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上找到一个结合点。争取能够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生态效益,将二者关系很好的平衡。 3 农业有效发展的途径 首先,发展农业必须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建设具有大方特色的农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的地方优势,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我国各个地区的特色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产品,这样才能实现农业发展的最大化。其次,应该加强农业环境的保护,大力改善农业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的农业应该将科学技术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建立一套良性发展的系统,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中国人口不断增多,农业的生产压力加大,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长远发展。 4 总结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的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制约。现如今,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有效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应该从本文提到的上述方面着重考虑,加大多方面的保护力度,充分重视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的阶段与创业环境分析 摘要:提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总体上处于创业阶段,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理论,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等9个方面对因区的创业环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科技园区;创业;阶段;创业环境 1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阶段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迅速涌现并发展起来,逐渐具备了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组装的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功能。农业科技园区出现与发展的十多年来,经过不断创业与创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从探索到发展的时间并不长,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创业阶段,其创业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从1993年到1997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199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成立10大农业科技园区,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率先成立,以后全省陆续成立10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探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拉开了全国各地探索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序幕。1994年,我国在北京建立了以展示以色列设施农业和节水技术为主体的示范园――中以示范农场;199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199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孙桥现代农业示范区。 该阶段主要以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为主。进行设施农业示范。在种植方面以推广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作物为主。该阶段以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为标志。 1.2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2001年。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1997年2月,由国家科技部正式立项启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1997年建立的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由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筹办。国家科技部1998年批准立项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在全国不同生态区域布点。国家财政部1998年批准立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从1999年起专门设立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示范区的面积一般为1万亩以上。另外。地方政府主办的地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建设一批高效的农业科技园。据农业部科教司2000年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地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已达到600多个,县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达到2000多个(蒋和平,2001)。 该阶段强调示范功能、培训功能,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但部分园区的政府色彩浓厚,多为“盆景”或“形象工程”,部分园区效益不显著。该阶段以国家科技部正式立项启动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为标志。 1.3 第三阶段,从2001年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处于规范发展阶段 通过几年的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吸引了多渠道的向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开发、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农业高新适用技术,通过培训提高了当地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有不少问题。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肯定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并明确指出“要抓紧建设科学园区,并制定扶植政策”。此后科技部联合农业部等6部委制定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01年,《农业科技园区指南》与《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2001年8月和2002年4月,科技部连续启动两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使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该阶段,园区进行规范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创新服务体系。国家肯定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该阶段以2001年8月科技部启动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为标志。 2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区域创新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把全球创业观察(GEM)开发出的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等9个方面的创业环境条件分列入软环境和硬环境,与园区创业与创新的主体作用。 2.1 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硬环境 农业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三者缺一不可,互为支持关系。要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园区需要一个好的硬环境如区位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等。硬环境又可分为不可变硬环境和可变硬环境。 2.1.1 不可变硬环境 创办农业科技园区的区位选择十分重要,将使园区具备其自然属性,因为一旦园区选址确定,将使园区创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确定,如交通距离、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及其他生态资源不可改变,或者改变时需要大量成本,如建设配套水库等。 例如,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学技术部于2002年5月批准建立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原有园区核心区――连丰农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水资源不足、土地费用过高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培育大连市农业科技园区的龙头。更好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先导及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大连市决定将原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连丰园区)与登沙河镇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园区进行整合,组建新的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登沙河)。新的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由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心区和9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分区构成,形成“1+9”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因空间狭小,发展受到制约的矛盾,还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1.2 可变硬环境 农业科技园区选址一旦确定,将进行一系列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是可变的硬环境。可变的硬环境体现着政府对园区的支持力度和园区建设发挥创新主体的能动能力。各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一般基础设施如水、电、路、通讯由政府投资兴建,资本运作良好的园区可以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化运作,由人驻园区的企业投资或融资建设。可变的硬环境越完善、配套越齐全,越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例如。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从2006年起,沈北新区蒲河以南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城建规划和城建计划,连续5年,市政府每年补贴1亿元,用于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新区将“七通”(上下水、电、 暖、蒸汽、煤气、电讯)接至项目用地红线50米范围内,产业用地免征电力增容费和基础设施配套费。 2.2 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软环境 营造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的区域创新环境,隐藏在硬环境背后的软环境对硬环境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园区创业的软环境主要表现为网络系统。即建立在区域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这种软环境可分为3个层次:介质环境、机构环境、调控环境。 2.2.1 介质环境 介质环境包括农业科技园区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直接影响人们的创业精神、互信合作的精神等。这种环境与园区的社会文化基础有关,有赖于长期的教育投入、国民素质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 (1)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园区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者将潜在商业机会变为现实的基础(GEM,2002),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十分重视教育培训活动,强调示范、培训、孵化功能,一方面引导园区产业创业成功,另一方面对广大农户进行示范、培训,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与科教机构合作,引入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教育是农业科技园区下一步教育培训努力的方向,将使园区中具有更多的创业和创新精神。例如科技部很重视国家科技园区教育培训工作,将其列为园区重要的考核指标。 (2)文化和社会规范 文化与社会规范环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农业科技园区文化是园区社会群体中人们相互交流的产物。主要包括群体信守的价值观、信仰、思想、习俗和语言等方面的因素;园区社会规范是共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文化和社会规范不能相互独立存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例如,创新文化是构建整个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创新体系的系统软件。由企业、研发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充分交流互动共享,构成了一个良好的无缝联合、高效运行的创新网络。沈北园区蒲河新城良好的园区环境、便捷的工作条件和鲜明的形象标示与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城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在科技部门的引导下,新城共有30余家企业与大专院校合作,组建企业研发中心。其中。禾丰集团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并成立了饲料加工工程技术中心,辉山乳业成立了乳制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大陆激光成立了涡轮激光修复技术中心等。 2.2.2 机构环境 机构环境包括各种农业科技园区内创新和创业主体之间建立联系的机构和制度。主要是指园区各种社会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这些机构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方针中明确提出中介参与,技术依托单位参与园区建设。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也将科技中介建设列入重要的地位。 (1)研究开发转移 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是农业科技园区重要的任务之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园区研究开发转移的环境构建。通常园区与科技机构密切合作。选择几个技术依托机构,成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园区以此构成良好的研究开发转移环境,促进农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商品化。 例如,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分重视专家大院建设,适应了农民群众盼望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领先科技致富的迫切要求,园区各农业专家大院与重庆以及西南甚至国内外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聘请专家,针对重庆市农业结构调整,进行良种牛繁育、薯类脱毒、柑橘脱毒育苗等方面的技术攻关。 (2)金融支持 为了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伊始就重视园区的融资问题,发起成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6个单位之一就有中国农业银行信贷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除了有专业商业银行的支持之外,还需要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支持,形成一种良性的造血和输血机制。园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也是一个很好的筹资渠道。为了促进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引导基金如孵化基金、种子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也是必要的。 例如,沈阳沈北农业高新区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优势企业、种子期科技企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提供增值服务,解决资金瓶颈:区内蒲河新城作为国家开发银行全国“三化”解决“三农”的示范区,将积极选择、推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它大型产业化企业与国家开发银行对接,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优惠贷款。 (3)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 农业科技园区的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属于园区促进创业的机构环境的一部分,各种中介机构的建设如:法律服务机构、会计服务机构、各种咨询、评估机构等;各种服务体系的配套如:通讯设施、邮电网点、供电、供水、污水处理、供暖等机构、设施的健全。这些机构、设施是否健全,提供的服务水平如何。提供的服务能否使人园企业用得起等方面是机构环境建设重要的衡量标准。目前成立的各种科技园区绝大多数都设有科技服务区或管理服务区,为园区的软硬环境提供服务。 2.2.3 调控环境 调控环境是指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园区多个创业和创新主体发生协同效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方针中也明确提出政府指导,就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支持和引导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1)政府政策 政府在促进园区创业和创新中的角色是制定政策。通过政策来影响创业者或创新主体的决策以达到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我国目前的高技术产业更多的是靠政府在推动。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一些促进创业和创新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促进科技人员创业。并对高技术创业企业在税收、科研经费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政策优惠。 (2)政府项目 我国比较有规模的农业科技园区都是通过政府项目建设的,体现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如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由中央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筹办,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和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由科技部立项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由财政部批准立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项目由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水利部等6部门联合启动。 (3)进入壁垒(入园项目选择) 全球创业观察模型(GEM)提出的进入壁垒主要涉及国内开放程度。体现在创业企业在进入市场时是否存在行业准入壁垒,是否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和创新环境中,进入壁垒涉及对创业企业入园时所作的限制。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缩影,体现科技、效益、生态三位一体。因此,各地农业科技园区在招商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又对一些入园企业进行限制,主要从生态、节水、节能、园区功能分区、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带动等方面考虑。 3 结束语 创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创业的精神实质就是创新。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大系统,是多层面的有机整体。园区构筑良好的创业环境,不是靠一项政策措施或优惠条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系统支撑。概括地说,创业环境是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和实现其创业理想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与条件的总和。因此,构建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环境就是创造园区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进一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使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蚕食耕地,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草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的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来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们环保意识淡漠,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建设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至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 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 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由于近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 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及技术服务,有效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新机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探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动关系。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超负荷的开发,从而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遭遇了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挑战。因此,基于长远考虑,我国农业必须在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作为产业基础的农业,其可持续发展思想涵盖农村、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大领域。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持续协调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以高产、优质、高效和农村共同富裕为宗旨,采用传统精细农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现代工业来武装,现代经营方式来管理,走农业集约化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所制定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强调了农业的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首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小康和逐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结构也不十分合理,资源配置效益较差,产品质量不高,一直在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产出,追求数量(产值)增长而忽视质量提高的道路。这种靠拼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不仅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而且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 再次,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 最后,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人口控制政策,但目前每年仍以1 600万的速度迅速递增,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按照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及消费水平计算,届时将出现1/3的粮食缺口,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必将引发粮食危机。粮食安全将成为21世纪我国的又一大难题,这就要求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农业环境 要加快农业法制建设,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护农,依法兴农,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环境的水平。一是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网络,迅速改变目前农业环境监测人员少、手段弱、设备不足、无经费难以开展工作的状况,依法认真抓好农业环境管理工作。二是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目前从事农业环保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来自非农业环保专业,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在岗人员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三是要提高执法的权威性。各级政府要全力支持农业环保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法查处破坏农业环境行为。四是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知法、懂法,能运用法律保护农业环境,能自觉同破坏农业环境现象做斗争。 2、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实施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扭转耕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我国政府强化了土地资源管理,建立了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损失补偿制度,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福清市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牢固树立国土资源法制观念,提高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自觉性,坚持严守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放松。另外,开展农村能源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农村能源供应主要以生物资源为主,部分地区能源短缺,中国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建设,特别是省柴灶、沼气、太阳能等技术的大量推广利用,使农村能源短缺矛盾得到缓解。此外,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控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植树种草,绿化祖国。 3、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不当利用造成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是加强宣传教育。现实生活中个人或单位环境违法行为十分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的现象。这固然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鉴于此,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广泛深入宣传《环保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增强广大群众环境法制观念。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公众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唤起人们的伦理觉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形成负责任的行为。使公众能把环保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特别是政府官员、环保干部,不仅要做学习环保知识、普及环保知识的带头人,而且要真抓实干,倾听群众呼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农业生态环境)落实到各项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中去,不断提高决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吕梁市农业学校,山西 吕梁 033000) 摘 要:生态环境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问题不断出现,这就对我们如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然后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又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农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的重要。而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农业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二者缺一不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生产的粮食产量将大大减少;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这些年来,为了发展农业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短期上来看,农民获得收入,但如果长此以往,放任此行径,必然带来生态的危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后。另外,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水资源的浪费从未停止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水土流失量是50亿t,约占世界的1/12。同时,我国50%的土地处于干旱地带,常年少雨水,该地带沙漠化现象严重,平均每年增加3000km2。另外,我国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草地退化、沙化现象严重,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直接决定资源是够得到优化配置。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产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国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各地资源分布不均。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农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我国沿海地区应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多种植其特色植物和农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我国东北和内陆地区可以发挥其地理优势,多种植粮食作物,一来足够满足全国粮食需求,而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增长农民收入。 2.2 大力l展科学技术 广泛推广科学技术与服务,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过良好的保障,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率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以及科技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国在科技兴农方面,还需要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创新。 2.3 实施城镇化战略 实施城镇化战略,促使农村过剩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减缓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从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于我国城乡人口不合理的现实情况,致使全国大部分人员滞留在农村,从而导致农村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因此,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有直接和高效的作用的。另外,我国也要保证人口的科学布局,不仅要保证农村人民能够转移到生活条件好的城镇,同时保证农村人民能够在城镇生活下去,这就要政府在城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稳定房价,为转移的人口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城镇生活,并生存下去,实现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减缓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 2.4 加快农产品的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药、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第1大国。我国在农业化肥使用方面是严重超标,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毒”产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我们知道,农药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严重的方式之一,它会造成土地板结、碱化,严重的导致土地无法再生,无法种植农作物。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同时发展科学技术,发明环境和谐型的农药,从而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效率。 3 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2者之间不可偏废。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依法办公,全国人民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和富强。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平衡农业资源与环境 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摘要: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发展趋势。在农业资源持续减少、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生态农业愈来愈受到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农业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带来环境效益。基于此,本文对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 1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是结合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规律,根据实际环境设计、构建、调整及管理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的系统化工程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求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并且要将农业种植与林、牧、渔业等关联起来,即把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联合起来[1]。在传统农业经验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共同支持下,构建出生态工程,让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2制s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 大环境来看,四川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支撑,但也受到了部分因素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四川境内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依然以传统模式为主。在平坝地区,灌溉及耕作条件较好,主要依靠大水漫灌及化肥进行种植,整体产量较高。但种植品种较为单一,品质不高,价格相对较低,并且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对部分种植区域土壤性质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利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二是森林系统退化较为严重。四川部分地区森林资源开采过度,境内森林覆盖率下降幅度较大。尽管加大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力度,但新增林中多数为中幼林,层次结构较为单一。新增林当中草本植物、灌木植物较少,甚至部分区域地表存在裸露的情况,森林生态功能不健全,无法达到生态平衡的要求。同时,四川境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存在不足,导致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三是整体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受体制因素、资金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及科技创新观念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四川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四川农业在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化肥利用率及农业机械普及率等方面明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加工技术、品质技术存在明显不足。 3促进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3.1发展节约型农业 水土资源流失及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已经成为了制约四川地区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发展节约型农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循环发展,让农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化[2]。一方面,要注重土地资源节约。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以遵循生物互利共生、种间互补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层进行深度开发,让自然资源例如光资源、热资源得到多层次的吸收利用,以此来提升单位资源的产出率,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节水管理。通过农田节水、保水技术及优化种植布局,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同时,通过节水技术推广、节水宣传等,增强农业种植户节水意识及节水技能知识储备,形成规模化的节水效应。除此之外,在强化节水、节地的同时,还应该适当转变畜牧业及渔业发展模式,推广节粮――食草型畜牧业及节饵――多层型渔业。 3.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让农业资源及环境发展达成平衡状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做到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是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氛围,在政府的引导下,让农户主动参与其中,奠定群众基础;二是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对农业种植结构、作物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资源循环、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发展方向,并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分层次发展模式。在上游山区应实施退耕还林;在坡地及丘陵地带,则应该重点种植经济林果;在河谷平原地带应扩大稻谷、烤烟等作物种植规模,并发展淡水养殖。另外,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例如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让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3.3加大农业生态资源及市场保护力度 加大生态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构建出适用于生态农业的环境检测体系,特别要关注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一旦发现假药、假种子销售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让市场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秩序。要加强水资源、林业资源的统一管理保护,继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加强生态农田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保证农产品质量及安全达到标准。 4结语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技术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未来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不容忽视。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浅析水库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意义 [摘 要]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发电、灌溉、防洪等工程离不开水库,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如饮水等也都离不开水库。因此,水库的数量及其质量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水库 农业发展 生态环境 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我省近年来不断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水库可以有效地蓄水保水,其蓄水保水能力大小直接影响到下游农作物收成的多少,明显改善了全省供水不足地区的用水情况问题,文章就水库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功能作浅要分析。 1 前言 水库的建立是一种对水资源极端缺乏地区的很好的开发模式。它们的建成是对环境的一个重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要抓紧环境保护工作,“发挥”水库改善水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这要靠水库管理单位以及水库周边的工厂企业、地震、环保和各级地方政府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奏效。 2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利与弊 水库的修建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气候、水文、土壤、地质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都会产生相关的影响。因此水库的修建在造福当地农民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2.1 水库对生态环境的有利方面 水库的建立可以调节河流径流,改善库区气候(减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而且它们具有较强的供水供电能力,并在生态环境及地区经济建设中发挥显著作用。 2.1.1防洪 洪水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给河流沿岸地区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国民经济的各种基础设施不仅会遭到洪水的毁坏,还会严重破坏农作物的正常发育生长、企业的正常运营生产、损坏建筑物等,为了进一步减小洪水造成的损失,就必须充分利用水库的蓄洪功能,达到预防洪涝灾害的目的。 2.1.2灌溉 水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发生旱灾的时期,用水问题就会尤为明显,严重还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的正常发展。据统计没有得到灌溉的土地的粮食收成,要远远低于那些经过灌溉的土地的粮食收成。因此通过水库的建设,可以大大增加灌溉面积,同时,引水浇地工作也可以在最优的时间段内进行,自流灌溉面积得到了增加,扩大农业生产。 2.1.3供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业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大,因此水资源缺乏问题就显得尤为严重。充分利用水库的蓄水能力,水库的建立可以改善人们对水需求量的问题。 2.2 水库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弊端 一般修建水库后,下游工农业发展,人口增加,供水发电效益显著。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水库的溃决时有发生。后果特别严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巨大的防洪、供水或发电效益毁于一旦;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国民经济造成极大损失。 2.2.1水库的淹没、浸没问题 修建水库时,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蓄水造成一定范围的淹没,将使库区内原有耕地以及建筑物被废弃,居民、工厂和交通路线被迫迁移改建,从而造成损失。 水库蓄水后,抬高了水库周围的地下水位,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可以促成库边或库外某些地区出现沼泽等浸没现象。浸没使农田荒芜或单产下降,饮水和居住卫生条件恶化,建筑物地基受地下水浸润并发生沉陷,道路反浆等。 2.2.2水库的淤积和冲刷问题 挟带泥沙的水流进入水库后,随着库区水位的抬升,水流的过水断面增大,水力坡度变缓,纵向流速和紊动流速都大大减少,降低了水流挟沙能力,导致了部分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在库区逐渐沉淀、淤积。水库的淤积不仅缩短水库的使用年限,影响水库的有效库容和效益,而且形成“拦门沙”,扩大库尾和支流上的淹没界限,影响其他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2.2.3水库的坍岸和滑坡 水库的土体岸壁,在库水长期浸泡下,土体的物理、力学及水理性质发生了变化。加之,在库面波浪对岸壁的积极磨蚀作用下,岸壁的平衡被破坏,导致库岸的坍塌、再造和滑坡。 3 水库对农业、农田灌溉发挥的效益 水库对于农业、农田的灌溉效益明显增强,灌溉效益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源头水库的状况,只有在保证水库能安全蓄水的基本前提下,才能保证其灌溉效益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近年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不仅使得全省病险水库工程安全状况得以改善,且其灌溉能力也大大提升。 4 水库的防洪功能与群众生命财产的保障 4.1 防洪功能 防洪工程广泛采用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建水库,在防洪渠上游河道建立水库可以调蓄洪水,通过水库可以拦蓄洪水,进一步削弱洪水到达下游的流量,从而减小由于洪水所带来的损失。 4.2 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 在汛期,各级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应对水库大埂、泄洪道等进行实地勘查,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责令水库所在地立即处理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求各水库的负责人时刻关注气象预告,密切关注天气、雨情、汛情等变化,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并严格做好水库汛期值班记录,重视巡堤查险,防止突发性灾害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 结尾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对水库的生态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把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引入到水库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中,才能保证水库开发建设既能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同时也起到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平衡作用。 农业环境与发展论文:浅谈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农村环境保护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为我国农村的环境保护以及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农村环境;农业发展;问题;措施 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一直是我国的弱势产业,而农民也一直是我国的弱势群体。农村环境的污染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主要的表现可耕重的上地资源减少,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农村环境的污染使得由此引发的疾病在农民中的发病率提高。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关乎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经济增长,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污染。水资源关乎到所有生物的生存问题。当前我国农村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如有毒物质富集的水被农作物吸收之后,造成有毒物质在农作物中富集,影响农产品的质量,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农产品不能食用。另外,水资源的污染,对于水产养殖业带来的损失更是巨大。 2.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农药的过度使用及污染物的随意排放造成的造成的,直接的后果是土壤中农药、重金属等的含量严重超标。土地污染给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严重影响。在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中,黑龙江调查区蔬菜和稻米中铅超标率分别达60%和46%,吉林调查区稻米中汞超标56.6%;山东调查区蔬菜样品中硫代硫酸盐、异狄氏剂醛和七氯的检出率分别为94.2%、86.8%和85.1%。由于土壤污染,全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25亿元。 3.草地破坏。由于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等原因,使我国的草地遭到严重破坏,面积不段减少。多年以来,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一直在不断减小,并且减小速度在不断加快。仅在2010年,我国由于草原退化而引起的鼠虫害所带来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草原退化问题,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遏制,草原退化速度才有所减缓。 4.土地沙漠化。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土地沙漠化非常迅速。截至1999年底,全国沙漠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8.2%;沙化发展速度快,20世纪90年代前5年达2460km2/a,后5年则达到3436km2/a。土地沙化导致了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沙区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达5590万t,折合化肥2.7亿t。 三、将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 1.控制乡村企业污染。首先,要做出合理的规划,对于乡村企业位置的选择要合理,尤其是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必须远离人们的生活区及生活资源所在区域,而且应尽可能将乡村企业集中在一起,从而便于治理污染;其次,严格执法,对于有违规排放,污染环境的企业要严格处理,直至关停;最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结合当地的特色,大力发展一些生产过程清洁,附加值较高,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绿色产品”。 2.加强农村水污染防治。水是生命之源,对于饮用水的保护,一定要不遗余力地采取最为严格的措施。对于饮用水源地要进行区域保护,在水源附近划定一个较大的保护范围。在该范围内,严厉禁止污染物的排放,对于一些较大河流的上游地带,作为饮用水源保护的重点。 3.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过多,素质过低,是造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人口过多,给土地带来了很大的负荷,要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就必须加大对土地的开发力度。而由于农村人口素质较低,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注重可持续发展,大量滥用各种农药、化肥,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元因之一。因此,要想从根本土彻底改变农村污染现状,必须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减小对土地带来的压力,同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农村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注意农村环境的保护。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境意识。由于农民的绝大多数经济收入依赖于土地,而无其他经济来源。而且,由于农民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只顾当前从土地中获得更多的回报,而没有认识到在开发农村资源的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政府部门及基层干部需要加大宣传,让农民了解到农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以及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性。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财经新闻论文:都市报财经新闻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 [摘要]文章从对现在都市报的现状进行剖析出发,紧扣当今社会、现代生活、现代读者对财经新闻迫切需求的趋势,认为做强财经新闻报道可提升报纸影响力;就深奥和复杂的经济问题如何做得通俗易懂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结合实例,就如何做好都市报财经新闻报道进行层层解析;提出了都市报应如何对财经新闻进行定位。最后,提出了对办好都市报的财经新闻需思考的几个问题,并就解决都市报财经新闻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财经新闻;都市报;读者;经济生活;理财 一、发展趋势 (一)做强财经新闻以提升都市报竞争力。都市报在10多年前创办之初以其可读性及关注民生见长,因为那时是谁的思想解放,谁敢为老百姓说话,谁的反响就会大,人们就爱读谁的报纸,这是当时都市报走红的重要原因。如今同一城市几家都市报风格都是同一版本,看一张报纸也就知道其他几家大概是什么内容,因为各自找不到出路,随之而来的是报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都市报应改变思维方向,重新认识如今读者。现在的读者已不是10年前的读者,老百姓现在的茶余饭后不再以议论政坛轶闻及猎艳为乐,而是更多地讨论如何赚钱、如何省钱、如何理财,这个任务应由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担当。关注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从财经新闻中找突破口,帮助读者掌握有用的信息,整理财经信息,这样报纸在争取市场成功上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并将会成为留住读者的新增长点。从广告构成分析,与都市报综合新闻相比,阅读财经新闻的广告客户支付能力更高,成长性会更好,广告投放水平也更高。但目前多数都市报的财经新闻还是单一的理财版、经济版,也只是登些服务信息和消费指南,只是告诉读者何处好吃好玩,如何购得价廉物美的商品。但这满足不了在中国经济腾飞过程中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如对于近期人民币升值问题,有些都市报对此事也就是发一条几行的消息。这种财经新闻的操作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人民币升值后带来生活的变化及投资方向了解的需求。 现在市场上不缺面向经理人的读物,缺的是帮助城市里的新来者赚钱、理财,帮助他们创业的读物。都市报如果和他们一起思考、一起讨论,就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只有和生活紧密相连,都市报才能适应都市读者的需要。目前,都市报对财经新闻的认识及操作人对都市报财经新闻的操作习惯和对市场需求的感觉还不到位,还不太习惯从宏观角度观察经济,没有完全把读者视为是一个有利益需求的经济人,没有帮助他们把握机会,为他们赚钱提供有价值的分析,帮助他们成为理性的经济人,使他们可以理性地认识经济事件、经济现象及经济规律,解读政策的背后,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有所启迪。因为中国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人们有很多赚钱的机会,但需要选择,每一项选择都要付出机会成本,促使人们对信息与信息分析的依赖,但目前都市类报纸的财经新闻在这方面的操作模式都比较稚嫩。在经济起飞过程中,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可以随之共同成长。 读者为什么会购买这份报纸?读者从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到习惯相对固定地阅读。是因为这份报纸有可预期的东西,也就是读者期待着他要购买的这张报纸除能满足他的日常需求的综合性新闻外,还能满足他的价值观念,能满足他的利益。这个利益则是经济学概念上的福利、利益、信息消费,是从个人的、小群体利益角度切入,让读者感觉是从维护他的利益切入。不管是国际视角还是国内视角都应从读者利益切入,才能形成与读者的固定联系。 (二)把复杂的经济问题通俗化。都市报的操作者容易有个误区,以为财经新闻是给高端人士看的,但这与事实不符。这是因为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事实上,高端人士很少自己买报纸,高端人士需要的是一份符合自己口味的报纸,并不需要一份专门办给他看的报纸。如《华尔街报》的市场定位、读者定位、读者群的构成都够水准,但《华尔街报》从没声称它只办给高端人士看,它的阅读群体都大众化。 都市报的阅读群体决定了它报道的财经内容必须让人容易看得懂。这个群体需要的,是以高端的眼光来认识诸多经济现象,认识政策和规则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低端的眼光,也就是以平常人的眼光、以一般投资者的眼光和价值标准来解读政策规则、经济现象。《北京晚报》的财经新闻处理得就很漂亮,看得出他们的团队在采编上下了功夫,努力让市民看懂复杂的经济问题。其实,中国经济资源的主力的月薪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而非大企业和高层。真正让报纸受欢迎的是用高端的眼光、专业的知识分析当今的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经济规则,是立足于满足中层读者的消费需要、心理需要、价值需要和梦想需要。帮助想改善生活状况的人实现个人价值的梦和财富梦。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就是把软和硬、高端和低端、理论与实际统筹在一起,从中找到最佳结合点。 都市报的财经新闻的主张应该是影响生活。在今天信息来源和渠道发达的情况下,一个城市的几家都市报刊出的东西绝大多数不是独家的,一家报纸赖以成功的已不再是独家新闻而是独家的判断方式、分析方式、观察眼光,是独家的见识,而不是独家的材料。财经领域信息来源也基本是共用的,如证券市场的行情、运行情况。一家报纸是否被认可,以投资者是否作为投资参考的必需为标准,这决定了财经新闻是否成功。财经的采编人员如果做到任何经济现象别人都说过了,读者还要看你怎么说,这就成功了。如果办报人只追求读者看了你的报纸就不用看别的,是不现实的,读者是聪明人,他们不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张报纸上。 财经新闻采编人员通过对衣食住行进行观点组合从而推出见识,读者就容易接受。都市报的目标读者是与经济生活相关的参与者,于是在处理新闻与信息方面更应注重其背后的利益、机会、趋势、方法,用财经故事与分析吸引读者;面对政策的,要对政策带来的生活影响作出纵向分析,对未来走势给出建议。因为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都是对利益格局和市场格局的重新调整。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就应该考虑如何将政策解读得通俗易懂,如何从读者的日常生活去解读。政策的分析不一定是财经记者采写的,因为多数信息中心并非是地方,更多是国家,这时财经记者采写的稿件不一定有优势,应综合多位专家给出的结论。编辑要善于发现学者和智囊团的各种有吸引力的观点,并善于把具有特色的东西编辑出来,但编辑必须具备在普通读者与专业读者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这种分析将扩大读者的投资视野,有助于读者的投资判断及理财。在作微观经济分析时,用与产品的消长有关的故事体现记者对经济和社会的认识,从而帮助读者更经济地消费。中国有句俗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对不同的地方产生的影响不一样, 如近期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在各地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有些读者就会问,我该不该还投资房地产?报纸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看提问题的人是在哪个城市、哪些城市房价被炒得虚高。因为一些中西部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还处于合理阶段,如果一味以虚高的上海、北京等为投资标准,就欠全面,这就需要采编人员好好处理报道的组合问题,这既体现了报纸的见识,也使读者从宏观政策中看到了对微观生活的影响,从而对投资或购物的安排进行调整,有些商人就是在宏观调控政策有重大调整并结合地方情况逆势而上发展起来的。 用财经故事的方式帮助读者理出头绪。如果宏观经济调控分析落脚在与百姓生存息息相关的文件上,就会极大地吸引读者。央视经济频道做老总访谈时,他们访谈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关心他挣了多少钱或有多少钱,而侧重从竞争的成功与失败来进行对话,记者也把自己当作经济中人,关注经济生活中的苦与乐。如果一张都市报针对本地市场与需求,在固定的版面位置刊发如何把握政策、如何应付工商税务会计等财经规则、如何选择产品、如何做市场,它就形成品牌。如报道一个人要开一个小咖啡屋,一共要经过哪些过程,这样就应从两部分切入:一部分是以现行政策解释这个市场的进入方式、进人规则;另一部分是创业故事。这样很符合现代阅读心理:成功失败的人生感悟的财经故事。就像物价上涨会受到每个人的关注一样,类似新闻素材用这样思维理出来读者就非常关心、好看又对人有启发。 (三)都市报财经新闻思维与角色。都市报的记者长期做民生新闻后形成了一种处理稿件的习惯,即用能否写大特写作为标准来衡量采编人员,而财经新闻要想让商业与读者离不开,不是靠能写大特写,而是所采编的东西对读者、对市场、对经济生活、对投资有多少参考价值。如最近美元贬值,编辑要了解现在的美元处在历史的什么价位走势上?是最低点了吗?如果是最低点,投资的机会又是怎样?风险在哪里?这样处理财经新闻才好读实用。 都市报的财经新闻与财经专业报刊版面的思维不同,专业类的报刊主要以宏观及理论见长,可对一个专家的理论文章进行全文刊登,适合专业人士阅读;而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是在宏观前提下对经济生活的组合分析,阅读群体是大众,在版式上要做便于阅读的分类。同时,根据现代生活快节奏、人们阅读是以浏览标题为主的特殊的社会需要,应在标题制作上做多行题,以便把文章要领表达清楚,方便读者看标题后作出是否阅读下去的选择。因而,根据都市报人力资源特点及阅读群体,在版面设计上就得有一套思路。头版的安排不应是动态性的,而是报道策划的财经新闻故事,注重故事背后的诱因及其对商业的影响。头版可以预先设计安排,有了时间上的便利,记者避免了疲于奔命应付日常稿,而有时间去写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头版下来的版面应是新经济专栏,以满足人们对科技、经济法律、经济环境、经营之道、小型商业、市场动向等信息的热切需要。因为,无论国外还是中国或一个地区读者对全球商业新闻都有相同的阅读需求。如南宁成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会址,都市报应帮助读者适应这种变化,找到适应这种变化的对策。广西能否在这次机遇中发展经济?这就看能否适应国际规则并利用规则竞争;老百姓能否从这个规则中获利?这就需要媒体告诉人们如何用新的观察方式认识原有的东西,尽早适应新的思维方式。媒体不能再用传统的处理标准与表述方式处理新闻,对主流媒体而言,这既是责任,更是机会。 从处理手法的组合利用上看,都市报的财经新闻较专业报刊少了财经一手新闻源,那么从注重当日新闻的原创发现到注重深度分析,从大财经角度、从资本市场角度处理新闻,从提供新闻信息到提供信息增值服务是条好出路。如今的信息林林总总,信息来源多,选择余地大,都市报切不可把信息选择工作推给读者,因为这样一定会引起读者反感,采编人员应做好信息收集、选择的工作。在具体操作上既有财经媒体应有的专业视角与见识,又有大众媒体善于抓住读者的切人方法;既有经济现象分析的犀利,又有比较冷静的分析;既有独家的选题。又有大量对其他媒体报道经济大事的组合性利用。 《财经时报》是一家比较受读者欢迎的通俗财经生活类报纸,都市报的财经新闻版应学习他们的操作模式。《财经时报》背后有一个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组合,为读者经济生活提供参考。都市报也许没有一批拥有丰富财经知识的记者,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编辑群体有没有能利用资源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成功,自己有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谁有知识谁有资源,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把自己相对弱势的别的资源拿来加以利用。都市报的财经团队更应该如此。如果这个团队都知道从哪儿、怎么把自己相对弱势的资源和知识拿来加以利用,那就可以将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办好。 都市报是新兴媒体,富有活力是它的特点,但在具体操作采编环节上要有自己的角度。广西的《当代生活报》曾做过一组关于房地产的策划报道“百万大赢家”,处理就不太好。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策划,文章写得也不错,问题是放错了时间。如果把这组策划报道放在活动的开头或中间,就是一组不错的报道。因为当时的读者、商家对参加这个活动的愿望还不是很强烈,读者对目前宏观调控下投资房产心中没底,风险意识处在模糊状态,一方面觉得房价已经很高,有些害怕;另一方面又认为低迷状态下投资房地产对长远来说有利,地产商对活动的很多未知因素心存疑惑,媒体有必要对这个活动从各角度分析利与弊,供不同投资方向的人作判断,这时媒体报道尽可能做大做足。但是这组报道的出版时间是在“百万大赢家”活动结束之后,读者看到这组报道时会感觉已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投资机会已过,风险已不存在。此时,最多只能用消息报道作总结。 (四)财经新闻尽可能做出“财经味”。目前都市报财经新闻单一地偏好消费领域,但消费领域只是财经的极小部分,体现不出应有的“财经味”。都市报也对重要政策、经济现象、经济事件都作有力报道,但表达上、内容上不够财经化,不能让读者判断出具有财经价值。一张都市报,其读者中不乏企业经营者,如果财经新闻较少从经营角度、利益角度、能否赚钱角度对稿件进行相关处理,那就无法吸引这部分读者。每个人都关心竞争故事、实战秘诀,关心如何处理关键问题以及其中所涉及的经济活动中有意思的人与事。对于世界市场。不只是停留在说经济全球化,或者泛泛说国际竞争已经来临,而应是比较具体,需要从利益相关角度出发提供分析,需要有宏观行情、微观运行状态信息,增加专业、易懂分析性新闻。目前黄金市场走势强劲了半年,一些读者在这种热度中想投资,但又怕此时介入价格太高,这时报纸就要帮助分析黄金市场,这种分析必须要谈到世界黄金市场几十年来的走势规律。新浪财经网的财经专栏有篇文章分析黄 金走势堪称典范: 黄金自1980年达到创纪录的每盎司850美元,其后市场价格开始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下跌。一直下跌到250美元/盎司。在将人们对黄金投资的热情彻底打破之后,黄金又出人意料地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牛市行情,2005年四季度成功突破500美元/盎司后,2006年再接再厉。不断向上突破,目前开始向600美元/盎司发起了新的攻势。黄金走势如此之牛的原因是什么?黄金后市还会一直上涨吗?黄金之所以能够连续数年时间上涨,根本的原因是国际货币产生了信用危机。其中主要的货币――美元近几年大幅贬值,并且预计仍然将继续大幅贬值。从2001年到2004年底,美元的币值大幅下降,贬值幅度超过30%。近年虽然由于美元利率提高,暂时阻止了美元的进一步贬值,但是美元贬值的趋势已经被大多数投资者所认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黄金等贵金属保值的需求将不断被刺激出来。2005年中有一段时间黄金与美元没有明显的负相关作用,但是这只能说明黄金价格走势的强势,因此,一旦美元大幅贬值,黄金的上涨势头将更加猛烈。另外世界各国发行的“基础货币”越来越多,产生了货币的流动性过剩。也正因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加上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比较良好,使得全球所有资源类的产品价格均大幅上涨,而黄金的价格涨幅还低于大部分其他资源类产品价格的涨幅。资源类产品价格的连续大幅上涨。也使得通货膨胀的因素越来越明显,而黄金却是公认的“抗通胀”的利器。越来越多的资金介入黄金投资领域,不但使得黄金的价格水涨船高,也使得投资者投资黄金的信心越来越强。同时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不但使得通货膨胀阴影威胁到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使得原油高企的价格助推了黄金的价格。统计数据显示,迄今黄金基金已经积累的黄金逾440吨,另外,黄金价格虽然早在二十六年前上升到每盎司850美元,但是经过测算,以购买力衡量1980年的850美元相当于目前2200美元购买力。从这个角度观察思考问题,黄金即使重新达到每盎司850美元,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段关于黄金的财经新闻分析了二十年黄金价格的趋势,帮助读者判断目前黄金的投资情况,为读者对几十年的黄金价格及其规律性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财经味”浓又可读。 要让财经报道有“财经味”就不能离开企业家。在进行财经人物报道时,怎样判断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在今天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规律得到更好的印证。于是在报道人物时,仅仅反映企业家如何能干是不适应都市报读者对成功人士的审美要求的。采写财经人物的成功在于其在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如果我们将这一内容作为主题加以深化更具有经济意义及新闻价值。如《北京晚报》曾刊出一篇《诺基亚100亿美元为什么不做网站》,这篇稿子引起了企业家们的关注。原因是记者逆新经济网站热潮中的冷思考,文章体现了记者对经济现象的独立思考与判断。文章主题体现了在经济界里,没有永远的英雄,今天可能选择对了你就是英雄,明天你选择错了或许就是一个失败者;一个人不可能做长久英雄,但经济界里,即使是一个失败者,也可能是个失败的英雄。 作为财经记者,应当关注其选择的依据与对如何选择所作的判断,这样的东西往往存在更大的价值,存在着能让一个人学习如何成为企业家、成为英雄的规则、方法和启迪。因为任何一个经营者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根据不完全、不准确、不确定的信息作出选择。如果能报道出经营者怎样根据那些不完全、不准确、不确定的信息作出正确性的选择,这样的故事具有传奇性,又有方法论意义,就会非常好读又能为人记住,“财经味”也出来了。 数据体现经济化。都市报的财经报道,就缺乏这个元素。财经编辑要习惯用文章加数据,这是组合式编辑手法。曾经有份都市报的财经新闻上有组专题文章“另类3.15”,内容从投诉人手,初看以为是综合性新闻版所做的东西,这样的标题及切入点就不够“财经”,没有从市场角度,从帮助人们把握机会、获取利益、获得福利的角度去做。如果从市场角度判断,题目就可改成“3.15本身能带来多大收益?”每年的“3.15”都相应产生大量的公关费用、广告费用,相关的媒体都会拿到大量的广告,都可能创造很大的商机,而且“3.15”促使厂商行为有所调整,关于消费者维权这个问题就可与经济起飞联系起来。如果这组报道能用与“3.15”相关的数字进行分析,通过数字里面见商机,文章的“财经味”就大不一样了。 二、办好都市报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人力资源培养问题。都市报的财经采编人员大多是从民生新闻或消费性新闻中转过来做财经新闻的,于是有这样的尴尬:懂传播的不会做财经分析,会财经分析的又无法将自己的东西传达出来。如何造就人才?培训永远是需要的。因为,即使是从人才市场招来一群毕业于名牌高校的人才也需要训练。不管什么水准的人才到了一个新的集体也需要知道其规则和流程,否则没法开展工作。问题是媒体拿什么去训练?常规的是叫几个老员工客串上几节课,但缺乏系统的训练。这就要求领导者对如何进行定位有一个统筹的规划。长期以来,都市报的重点放在社会新闻上,所以都市报想要拥有一个强力财经团队,如同社会新闻采编一样庞大的团队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培养几个核心编辑,能引导记者如何做分析。 (二)财经周刊化。都市报开创之初的定位决定了财经新闻的人才是弱势,不可能靠提供信息取胜。财经信息是专业财经报的强项,都市报财经新闻要走出新路应根据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把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周刊化,优势就出来了。生活节奏是七天,人们关注经济周期是一周,以七天为一周回顾以往,周刊就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提供深度新闻优势,以周为单位,更符合现代人效率优先又要深度的信息消费习惯;二是后发制人优势,即可充分利用其他媒体的发现和信息,借力打力。都市报财经周刊是与其前面母体综合新闻联系起来的。都市报的综合性新闻是“做熟了的场子”,既包括原有的声誉、影响等无形资产,也包括其原有判断新闻的经验、处理新闻生产流程的经验,财经周刊应充分利用母体影响渡过财经周刊的不成熟期。都市报读者大多是中低文化水平与收入水平,因此其长期的广告客户多是性病、皮肤病等,如果不向新的市场进军,广告只停留在这个层面,长此以往广告业务会萎缩。我们应该发展层次更高、对社会更有影响力这样的一批读者群,但他们对媒体的要求也会更高。他们或许由管理人员、企业家、企业高层、知识分子等组成,这些人可能非常忙,可能没有时间每天跟踪新闻,但他们也需要对汽车、房地产、证券、银行、投资理财、产经等经济生活有所了解,知道世界大事和发展趋势,他们不仅仅关注一条条信息,更关注其间的联系,其与自己利益的关系,关注对大趋势的分析,于是既有新闻性又有深度分析的财经新闻成为合适的信息来源。如果把它们作为日报整体发展策略的一部分,用周刊形式刊出,将发展日报的读者群。 (三)保持常态。财经新闻做得好不是靠轰动效应,而是靠保持常态,这个观点在这个追求市场效应的年代,可能难以为人们所接受。重大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任务,但日常报道更能体现出这个媒体的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力。如果把大量的精力放在重大报道上而忽略了日常报道,读者就找不到一个稳定的信息来源,就无法形成固定的读者群,因此,轻视日常报道将得不偿失。从长期的实践发现,善于保持常态的报纸最后做得更大,如《读者》杂志,从创办以来一直保持自己对政治、社会、经济、人生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和方法。这种常态使它得以发展起来。财经周刊是集投资、理财、消费观念及消费态度为一体的,要保持常态需要的更是冷静分析的常态。这样就要求财经新闻的主持者把大量精力用在研究形势、判断情况、分析问题、确定选题上。确定一个可供长期应用的选题方向,每个具体的选题要设计10~20个值得关注且读者会关注的问题,每期推出一个投资方案给读者并对政策背后投资机会进行分析。让读者看出一条清晰的主线,这些主线串起的版面融报道、分析和判断为一体就成为系统的可读资源。保持常态的另一方面要注意消费者是个巨大的群体,消费者的另一面就是企业,财经新闻要永远把企业和消费者作为一对主要的点连起来,而财经新闻就是桥梁。 财经新闻论文:浅谈财经新闻的引语失当现象 摘要 当前的一些财经新闻报道,在引语的使用上存在着杜撰消息来源,曲解消息来源的本意和滥用引语等现象,不仅给采访对象带来麻烦,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有时甚至会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引语规范与求实问题需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财经报道 引语失当 财经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是提供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因为财经资讯常常能影响读者的投资与经营活动。但从媒体屡见不鲜刊发的道歉声明和被网络热炒的一些口水官司看,财经新闻报道报道中引语“失当”导致新闻“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财经新闻不同于社会新闻,此类新闻引语失当轻则有损当事人的名誉和媒体的声誉,重则会误导读者的投资与经营判断,甚至引起市场的波动和混乱。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一种说法、一句评价、一个“爆料”通过媒体传播出去,投资者、生产者、竞争对手、关联交易方等各方市场人士都会据此做出反应。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引语规范与求实问题需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 恰当的引语无疑会使报道锦上添花。在财经新闻报道中,引语的使用既是陈述事实的方式,也是一种增强新闻可读性的手法。引用当事人的富有色彩的语言,一方面让枯燥的财经新闻报道增加了生动的情景,使事实有血有肉,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冲突、戏剧性效果,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而通过引用与新闻相关的权威人士的一些不同观点,给出尖锐的分析,则有助于解释所报道的内容。引语正确而得当的使用会给枯燥、有时还会为略显深奥的财经报道添色不少。引语使用得当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消息来源的真实与正确运用;二是引语文本要准确还原采访对象的表述;三是在新闻叙事用法中合理使用引语这种形式。 正因为引语能够“锦上添花”,当前的一些财经新闻报道,在引语的使用上便存在着人为“做花”现象:杜撰消息来源、曲解消息来源的本意和滥用引语等现象。有传媒一度把杜撰此类消息来源视为潜规则。典型的是,由于“引语”往往出自当事人、知情者或权威人士之口,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语言的“保真”,所以对读者有很强的说服力。于是一些报道者有时会利用引语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把它们间接地强加给读者。在财经新闻报道中,新闻事实陈述完毕,对此事件或现象需要权威人士给出专业评判,于是记者代行权威人士之职,报道中会出现“相关人士认为”、“有关权威人士指出”等词语。还美其名曰这是在新闻报道中隐性发言的一种方式。更有媒体为了增强新闻的独家性,在引语来源的使用上公然作假。某媒体就曾刊发如下道歉声明:本刊上期刊发的《星展银行诉讼案》一文中,本刊并未直接采访当事人郝婷女士,采访所得关于案件本身的内容也未与郝婷本人直接核对,文中部分直接引语并不十分精准,而且文中“郝婷几度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表述不当,应为“郝婷几度接受媒体采访”,针对后期制作错误给郝婷女士带来的困扰,特此致歉。这类涉及纠纷的财经报道,当事人有官司缠身,对自己在媒体公开发言都格外谨慎,媒体报道中所使用的引语若不准确,会给当事人带来法律方面的麻烦。所以报道中使用的引语一旦有一点瑕疵,当事人都会要求媒体发道歉声明。《广州日报采编行为准则》中就规定:直接引语应是某人所说的原话,除对语法和句法错误进行必要的纠正之外,记者不得制造直接引语,不得对采访对象的话语进行添油加醋或肆意歪曲。希望媒体的这些准则能真正落到实处。 失当引语的另一种形式是,为了新闻看点,报道中的引用断章取义,曲解采访对象谈话的本意。在厦门通士达事件中,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的孙先生就《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熊敏的报道《中华全国总工会:GE厦门通士达严重违法》一文向媒体进行澄清。他认为《21世纪经济报道》的相关报道不太负责任。孙先生向媒体讲述了该媒体对他的“采访”经过:4月16日下午,一名自称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给他打来电话,希望他对厦门通士达事件发表看法,他当时就告诉那名记者,“我刚出差回来,对此事不了解,要采访找新闻中心,我不便发表意见。”该记者又反复追访,旁敲侧击,不断向他询问有关企业的劳动时间和加班工资的问题,因此出现了报道中所谓“如果(美国MPO调查)属实,这是严重违法。”在电话采访过程中,孙先生仅就超时劳动和劳动待遇等问题发表了他的个人看法。但是,记者在没有征得孙先生同意的情况下,以此为依据,将他的“假设”改成了对厦门通士达事件的表态,并擅自打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旗号,说“GE厦门通士达严重违法”。 我们姑且不论新闻所报道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仅从新闻操作手法上看,记者在引用中消息源时,两方面做得欠妥。一是用国家部门一个工作人员的个人发言来代表这个部门的看法,这种做法是有欠妥当的。除非他被授权代表部门表态。但在我们的财经新闻中却时不时会出现类似的新闻操作方式。财政部一位研究员的看法,在网站上就被冠以“财政部称……”的新闻标题。财政部的任何政策取向,都会关系到国计民生,对政策敏感的投资市场更会闻风而动,等有人损失了真金白银,就不知是责怪财政部,还是追究媒体了一二是隐去谈话背景,弱化谈话者的假设前提,用标题或其它方式强化记者主观想要的引语文本,寻求新闻卖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媒体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发行量或点击率,但长此久往,传媒的公信力必然受损。因为媒体采访对象的言论的报道内容,必须建立在真实全面的基础上,要在读者充分了解新闻背景的情况下去解读新闻,才能最大限度避免误导读者。 财经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另一类曲解采访对象谈话本意的现象,是由于记者的专业知识的欠缺,造成报道失实。由于记者对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的缺乏,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数据或谈话中涉及的行业术语,望文生义。采访过程没有向采访对象虚心求教,事后对采访内容没有认真消化,囫囵吞枣地在文中照搬采访对象的原话,导致新闻失实。这在涉及证券市场的财经新闻报道中尤其突出。不时会有上市公司就有此类事件发澄清公告。或是因为采访对象是权威专家,记者在采访中没有认真考察他讲话的立场,更没有注意分析他的观点所依赖的事实依据是否可靠,在报道中照单全收地引用,导致新闻失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洛阳地区做了一个演讲,介绍说测算到当年四季度的GDP增长会达到9-10%,物价会回到正。但是,现场的记者没有听懂,写成全年增长9-10%。这则新闻最先刊登在洛阳的一个区域的媒体,后被其他媒体的记者不求证检验地直接拷贝,导致一个错误的报道四处流传。他在自己博客中写到:“可以看到四处都搬用这个错误的报道,但是没有一个报道者找我本人确认过。” 更有媒体旧闻新发时,模糊时间概念,让受众对财经新闻的中引用文本产生曲解,从而引发市场波动。时效性是一些财经新闻的生命线,这种模糊时间概念的新闻操作手法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的冲击往往是媒体始料不及的。导致 2007年2月27日股市狂跌的消息面上有这样一则报道:央行行长周小川在香港接受记者采访,就流动性管理、资产价格等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几个判断。其中就包括这样一句直接引语:“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是鼓励大家讨论房地产和股市有没有过热,价格水准合不合理”。从《香港商报》的报道原文看,周小川参加会议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间是春节之前,当时正值股市泡沫之争的热议阶段。由于专访文章发表时间已在春节之后,内地媒体和一些知名网站转发时,为了增强新闻的时效性,用“近日”、“日前”等词语模糊了原文的具体时间。周小川谈话的语境就有些语焉不详了。其中引用的一些话就被市场进行了另类解读。如文中引用的“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是鼓励大家讨论房地产和股市有没有过热,价格水准合不合理”的这个表态突然出现在股市泡沫争论基本告停之后,有投资者会解读成央行密切关注通货膨胀形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的当时市场早就存在的加息预期,股市闻之狂跌8%以上。也就难怪有专家学者把这则消息视作2.27市场下跌导火索之一。财经报道中的此类引语使用不当,不仅会成为市场无端波动的导火索,媒体本身也会丧失公众的信任。 滥用引语的现象也是部分财经报道常出现的问题。在财经写作中,适当地保留一些人物精彩、有特色的话语,可以让专业术语频现的一些行业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增强。经济事件错综复杂,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人出来对事件进行表述,可以使报道更显客观冷静。诸如《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等新锐财经媒体上,引语的使用成为财经新闻写作一大法宝。但是引语使用过多,就有滥用之嫌。 笔者曾就某新锐财经媒体刊发的《分析师过冬》一文做过粗略统计。全文近五千字,有一半多的文字段落是由引语构成。这种大量使用引语新闻操作方式对记者是一大挑战。这些引语都非要不可吗?有些语言值得用直接引语吗?以笔者的阅读感受而言,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一些同语反复的简单信息有没有必要放在引号中加以强化?如:进入“流火的7月”,与张维一样,奔波在国内各大基金公司门前的券商分析师不在少数:“前几天,门都快被挤破了。”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混用规范吗?如:“据我所知,除中金和几家合资券商外,国内大部分券商分析师都被这一榜定了前(钱)程。”张维告诉本报记者,为什么分析师都对排名向往不已,除了和切实相关的年终奖有关外,排名所带来的“钱途效应”更加重要。文中还有很多引用只是借采访对象之口,描述业内的通常做法,有没有必要连续几个自然段都用引语的方式表述’以笔者之见,有些地方以平铺直叙的方法未尝不可,行文可能还更为流畅。 新闻报道如何恰当地使用“引语”?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布鲁克斯等编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在论述新闻叙述为何要选择用引语时,做了如下表述:采访对象说了一些独特的事情;以独特的方式说事情;某个重要的人说了某件重要的事。当然在新闻报道中引语也不排除鲜明地表达被采访对象的观点,或是在段与段之间起一种衔接作用,推动故事的发展。但我们的一些财经报道还停留在“某某人称”、“某某人介绍”、“某某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等词句的表达方式上。采访对象的说话语境、有无独特方式、语言的个性特征、能否用来衔接推动故事的发展等等,这些因素还远没有进入一些记者筛选引语的标准之中。甚至有一些业内人士的发言大而化之,全无信息含量,也赫然出现在直接引语之列。还有一些报道,不管什么话,都要引起来,而且是大段地引用。好的引语一定要短小、精炼、有独特之处、有信息含量。否则,报道中没有必要以引语的方式来表述。看来,恰当地使用“引语”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是引用采访对象确实说过的话语,而不能是记者的杜撰与想象;二是完整理解引用采访对象的话语,不能“合理”夸大或者断章取义;三是不能变换采访对象的“语境”,包括不能将时间、地点、主题、场合等张冠李戴;四是坚持必要性原则,不能为“引用”而引用。 一句话,财经新闻报道的“引语”能否被记者规范而恰当地使用,极有可能会影响到记者传递财经信息、阐释财经的内容的真实性,甚至影响目标受众的投资选择。所以要慎之又慎。 财经新闻论文:浅谈都市报财经新闻“本地化解读” 近几年,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传播重要财经讯息,而是越来越重视对财经政策的分析,结合本土的经济特点进行分析,突出引导性和服务性。本文结合包头市《包头晚报》的财经新闻报道,分析财经新闻的本地化发展方向。 一. 都市报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展 我国的都市报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这些报纸凭借其区域性较强、以市民为主要阅读对象、在内容上突出服务性等特点深受本地居民喜爱。而财经新闻是包含有金融、产业、行业、消费等有关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新闻。以前的财经新闻报道通常是指狭义的财经新闻,即以金融和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等题材的相关新闻报道;现在的则扩大了外延,指的是广义上的财经新闻,包含政经类、财经类、产经类、社会经济类等。这些新闻报道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更受人们关注,这样的财经新闻既是新闻概念中涵盖经济新闻和金融新闻的“大财经”。 从目前市场上刊载财经新闻的报纸来看,通常有两种类型:专业财经报纸和都市报。专业财经类报纸虽然分析深刻、内容全面,但因对目标受众的定位较高,以致于一般的读者很难读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炒股、炒期货、黄金,做基金的人越来越多,这些读者需要得到财经信息,特别是需要深入浅出的“翻译”,这样的需求给都市报开辟财经新闻版块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本土化、通俗化的要求。 二. 都市报财经报道的本土化方向 1. 融入生活,剖析百姓关切话题。 受读者群广泛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影响,都市报的财经新闻必须要贴近生活且通俗易懂,想要做到这一点,都市报财经版的编辑就要将全国政策“落地”,找出本地市民对重大财经新闻的关注点,通过“小切口”做“大文章”。 2010年1月份,国家下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40%;4月份,国务院发出关于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要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9月底,多部委出台取消三套房贷、提高首付比例等楼市调控措施。房地产市场政策对居民生活影响巨大,针对频繁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包头晚报》财经版、国内新闻和本地新闻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报道,阐述这些政策对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房地产政策出台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并结合包头市的实际,对居民买房、还贷,该政策对中介、房产等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一系列新闻报道可以使读者了解国家宏观政策对自己生活产生的影响,贴近百姓生活,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成功报道。 2010年,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五个月攀升,11月份达到5.1%,创下近28个月以来的新高。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稳物价十六条措施。物价指数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务院出台稳定物价的措施,深受市民关注。《包头晚报》财经版针对这条新闻在头版头条连续报道,并结合年初以来不断达到物价高点的绿豆、大蒜、糖等价格与新华社的分析、评论做成综合性报道,深入浅出地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将新闻做足,受到读者好评。 2. 通过实用性达到通俗化 财经新闻要通俗化,加强服务性。想要达到实用性,通俗化是必要的手段,而财经新闻报道通俗化就要求编辑对国家的财经政策进行分析解读。 2010年4月16日,酝酿十年、筹备三年多的资本市场基础性工具――股指期货正式挂牌交易。虽然该机构运行当时还处于尝试阶段,但股指期货的推出正式宣告了A股告别“单边市”。《包头晚报》财经版在对该消息进行报道的同时,(下转32页)还配发本地资深股评人的评论,结合股市实际和本地股民的理解,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该机构的成立对股市、股民投资的影响。这样的新闻报道就是实用性与通俗化一体化的报道,体现了新闻的贴近性,是都市报财经新闻应有的报道方式。 3. 当好民生政策、经济数据的“翻译官” 财经新闻离不开经济数据和经济图表,对于读者来说,经济数据是民生政策的重要体现和落脚点,但从现实来看,人们虽然对此类新闻很感兴趣,真正能看懂图表、读懂数据、算懂经济账的读者并不多,财经新闻的编辑就要担当起民生政策和经济数据的“翻译官”。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此次汇改是在2005年汇改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启汇改半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和双向波动态势明显,幅度加大。汇率改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但却会产生长期的隐性效应,对此政策感兴趣的读者很多,但非经济专业人士对汇率变动并没有直观感受,为了将难懂的经济数据“翻译”得简单易懂,《包头晚报》财经版选择了汽车、电子产品、食品等几种“样品”,说明汇率变动前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这样就使枯燥难懂的经济数据变得直观,便于读者对汇率政策改革的理解。对于包头地区本地经济数据,《包头晚报》也进行类似方式的解读,并通过饼状图、柱状图等图表,直观地展现经济的发展。编辑对数据新闻的“翻译”,体现了报纸的可读性,实现了“易读”这一理念。 (作者单位:包头日报社) 财经新闻论文:网站财经新闻专题编排操作特点 【摘要】本文以腾讯网和新浪网的财经版块在2009年6月1日对“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专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的主题设立,版块安排,内容安排,视角分析等方面进行对比和总结,寻找出网络财经专题报道在形式和内容编排方面的特点,以期对网站财经新闻的专题报道的编排和运作起到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网站财经新闻 专题报道 编排原则 版面结构 媒介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网络媒体凭借其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对新闻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以及对不同媒介的整合融合能力,在重大财经新闻发生时能够迅速、全面地进行专题报道,形成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时间优势和内容优势。美国最大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公司6月1日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我国著名门户网站腾讯和新浪在第一时间推出了自己的财经专题,本文对新闻事件发生当日2009年6月1日星期一8:00至2009年6月2日星期二8:00这个时间段内两个网站专题报道形式和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对网站财经专题的编排理念和操作特点做出以下分析和探索。 一、快速组织报道,第一时间抢占新闻制高点,确保新闻 “新鲜” 真实、新鲜,是新闻的基本特征。财经新闻与我们的经济生活、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对财经新闻的报道要特别考虑其时效性和快捷性。据美联社报道,美国东部时间6月1日早上,通用汽车公司正式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保护,由于时差原因此刻我国应处于晚间,报纸已经完成当天发行,此时新闻只能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而在这些媒体中只有网站媒体凭借其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能够迅速反应、综合报道、并且大范围传播。国内主流门户网站腾讯网和新浪网分别在6月1日20:02和6月1日20:00第一时间这则发生在美国的新闻,充分把握了新闻的时效性,保持了新闻的及时性和新鲜度。 所以网站财经新闻专题报道要始终凭借网络的迅捷性和便宜性,凸显报道中的时间优势,在内容编排及版块设置中千方百计突出网络的快捷性、时效性,在确定财经事件属于重大事件后,应该在第一时间财经新闻后迅速组织第二波专题报道,快速组织人员和资料,用网络技术的快速特点保证专题报道的内容充实丰富,同时又充分体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从而达到专题报道形式上的丰富和快捷。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增加图表、视频等媒介融合,丰富报道的形式和内容 财经新闻是包含很多专业性知识和事实的新闻报道,其经济学模式和经济学表达往往需要表格化、图示化的表达和呈现,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融合式的版面设计和内容安排大大增强了财经专题报道的专业性、权威性和易懂性,显现出了对于单一媒介形式的比较优势,这是网络新闻报道,特别是网络财经专题报道的优势和特色。在本次“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专题报道中,腾讯网和新浪网同时大量采用图片说明新闻,解释事件,仅专题首页在图片的使用量上就分别达到了62张和58张。其次,腾讯网和新浪网首页的图表和视频总数分别为1张、8张,2个、8个,这在浏览主题网页时接受度和理解度上有非常明显的差别,新浪的页面由于搭配更多图表和视频而更加丰富和人性化,给受众一种清晰明了、言简意赅的感觉,传播效果更加有效,显示出财经报道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三、注意背景分析和新闻线索链接,全面报道新闻 重大的财经新闻是一个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关联的综合性事件,因此其专题报道就要注重挖掘背景材料,构建不同层次和角度的新闻视点,形成综合性、全面化的报道,从而丰富形式,充实内容。 在此次专题报道中腾讯网和新浪网通过链接和专题版块充分呈现“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发生前后的新闻背景材料,行业背景、时代背景、国际背景,呈现企业、政府、用户等各个利益相关体的反应和动态,呈现出了一种大背景、大容量、大新闻的分析、报道状况,使财经新闻专题也体现出一种大的历史观和时代观,报道角度更加客观、公正、公平,报道效果自然也更加为广大网络受众所接受和认同,腾讯网和新浪网在新闻背景和线索链接方面的编辑情况如下表: 从图1中我们看到,两个网站的背景介绍和新闻链接不仅是单一的网页文本内容和形式,还包括对相关专业人士和专家的博客链接,从专家解读的角度更专业、更权威的分析新闻事件,辨明新闻真相。另外,两个网站更是链接了国外媒体对“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事件的报道,借助全球媒体对此次事件的反应和观点达到了从更全面的角度报道新闻的效果。相关国外媒体新闻报道引用如下表所示: 四、不断更新内容,提供实时报道,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形成连续报道 我们做新闻报道需要在理解信息特性的基础上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针对时效性强、变动情况多的经济信息更应该时刻关注事件的动向,在不断监视环境的基础上洞察其细节信息和隐藏信息,在进展中报道财经新闻,在财经新闻中报道事件进展,形成新闻点环环相扣,步步相连的连续报道,从而呈现整体性和宏观性,为决策者把握经济信息走向,读者了解经济新闻方向提供有力保障。腾讯网和新浪网在“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专题报道中均设有实时报道专题版块,并且在相对时间段内的报道量分别为8篇和10篇,基本持平。 五、根据财经新闻特点,加大专业名词解释,加强专家分析解读 财经新闻因为牵涉经济、金融、财政等专业和行业,因而会包含大量并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的概念、知识和内容,这就要求在组织报道中,在版面设计中,要加大对专业名词和专业知识的解释,并尽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通俗化、娓娓道来式的大众化解读,以达到既普及知识又报道新闻的双重目的。 在“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的专题报道中就牵涉到“破产”,“破产保护”等概念,考虑到一般的读者未必都能理解,腾讯网和新浪网专门加入小知识版块,分别对破产与破产保护的区别以及美国《破产法》第11章,清算破产与重组破产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和普及。 六、设立读者调查版块,进行传受互动,在收集民情民意的同时为以后进行事件信息反馈打下基础 信息的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边传播信息边搜集反馈信息,以便检验传播效果,改进传播方式。网络因为具备互动性、参与性等特征,其反馈修正功能更加明显和完整。在财经新闻的专题报道中因为要考虑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反应就需要进行读者调查和反馈,在这一点上腾讯网和新浪网在调查内容的角度上虽然不同但都进行了积极调研,通过一些题目设置,在线问题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前受众对待新闻事件的态度和对待事件内容的态度,并能够以此预测公众对该经济事件的心理预期和未来预想,在线调查可以很好地了解受众心理和受众态度,对于媒体把握舆论导向,引导舆论导向都具有积极意义。 七、注重微观经济事件和宏观经济形势的结合,达到经济事件的综合角度报道 财经新闻事件的土壤是社会主体和时代环境,任何微观的新闻都有宏观的背景,任何经济活动都是社会总活动的子活动,财经新闻专题报道应该在关注经济的基础上关注上层建筑。 腾讯相关版块以通用汽车:管理学发源地的管理难局;通用汽车破产重组将引发连锁效应;通用申请破产敲响现代工业时代的丧钟等文章进行评论分析。新浪在相关版块以通用破产,专家称将改变全球汽车业格局;通用的警钟为谁敲响;通用破产给亚欧汽车业带来机会等文章进行评论分析,从全球化状况,金融危机影响,汽车行业现状,工业发展瓶颈等多个方面和角度对“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这一重大经济事件进行全面剖析和解读,把这一经济事件放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分析和考量,达到观点最大程度的客观和全面,使这一经济事件扩展为社会事件,从而凸显报道的宏观性和历史性。这样的报道模式是当前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要求,也是财经新闻体现社会责任的必须。 从腾讯财经和新浪财经关于“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专题报道中的报道形式安排,版面安排,内容安排等可以管窥出当前网站财经新闻专题报道的编排操作特点,我们应该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不断继承、发展、创新,让网络报道的声音更强大,让财经新闻的网络专题报道更专业、到位、以服务大众需要,服务经济发展。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写作中对科技知识的把握 [摘要]由于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财经新闻工作者来说,在报道中如何运用科技信息提升经济新闻份量,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财经新闻 科技知识 新闻写作 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全社会一项重要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新闻媒体和党委机关报,责无旁贷地应该加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报道份量,为党的这一重大战略举措鼓与呼。一方面是要用大量的学科学、用科学的先进典型引路,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做深、做细、做活科技报道,特别是要在如何把科技报道写得通俗易懂,让读者一目了然和增强科技新闻可读性上下工夫,充分发挥出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由于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财经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如何运用科技信息提升经济新闻份量,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新闻中有关科技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正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篇有份量的经济新闻或多或少存在科技信息支撑元素,这在工农业生产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有的让人无法区分是经济新闻还是科技新闻。可以说,经济新闻与科技新闻融合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在经济新闻中处理好科技专有名词术语的通俗化是提高经济新闻可读性的重要一环。由此看来,财经新闻工作者掌握一套快速阅读科技资料方法,并且能迅速理解、立马准确运用并把冷僻的专业名词翻译成大众化语言十分必要。 当前,由于电脑的普及、电子文档的普遍应用,通过电子邮件拷个文件、汇报材料、工作总结等,就能获得大量材料,就这些材料编写稿件变得十分简单。如果从单纯发稿完成任务角度来看,现在的新闻稿的确很好写,写起来也很快。但如果从增强科技新闻可读性、把科技报道写得通俗易懂、提高科技新闻对经济报道支撑力度角度来看,则难度不是降低而是加大了。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科学学科分支越来越细,各种新名词、新定义不断涌现,从事相关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虽然不能全部掌握这些,但自身首先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认识。这就要靠新闻工作者平时认真学习、广学博闻、日积月累,才能成为一个对各种科技知识均有涉及的“杂家”。只有对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掌握,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听明白、问仔细,弄通弄懂科技专业名词的准确含义,把佶屈聱牙的科技专业名词翻译成为广大读者能读易看的大众化词语,使科技报道与其他报道一样具有吸引力,实现科技专业报道大众化。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识水平也不可能涵盖各学科、各专门领域。同时,新闻贵在“新”字,新闻工作者也没有时间从容学习、消化、吸收大量的最新科技知识。因此,如何把握科技资料说得通俗易懂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科技方面的各种论文文章、项目报告、实验数据报表、说明书及相关文字材料等,它们内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在表现形式却有共性规律可循,存在着规范的书写格式。因此,阅读科技报告、项目书、论文和说明书等科技材料时,如果寻找到其一般规律,归纳总结出其写作的共同特点,就能方便阅读。以最有代表性的科技论文为例,科技论文写作一般有题目、作者姓名和单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阅读科技材料首先是读标题,科技文章标题一般都比较长,而且不顺口,但读懂了对理解内容却有很大帮助。一篇有质量的科技论文,标题就能基本概括文章内容,它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因此,阅读科技论文首先就要看清楚这个标题属于哪一类型。科技论文的标题从标题性质上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功能性标题,如《高性能,无溶剂,长效,防腐,涂料》,这个标题就标明了5项功能,文章的内容自然也是围绕着这5个方面展开;二是界定性标题,如《一种键盘汉字输入方法》;三是说明性标题,如《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能源化综合集成技术工程示范》;四是来源类标题,如《增韧氧化物系结构精密陶瓷粉体及其制品――陶瓷拉丝模》,前面“增韧氧化物系结构精密陶瓷粉体及其制品”标明界定后面“陶瓷拉丝模”来自什么技术原理;五是其它类型,包括状物、数字、外文类标题等,《3091一步法催化氧化cOs脱硫剂及技术》。我们经常接触的科技材料以前两类标题居多,但更多的是两种以上功能类型兼有的标题,作者根据内容表述需要来确定,写作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 看懂标题有助于快速知道、了解科技材料的大致内容,便于快速发现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线索。判断一份科技材料有无新闻报道价值必须看材料内容,很多科技材料是厚厚一大本,这也有一个怎么看的问题,如果从头到尾看,半天、一天还不一定能看完,说不定最后什么也没看懂。因此,有必要找到快速阅读的方法。其正确的方法是,一要看清楚摘要和引言。摘要内容一般包括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研究的核心内容,指明完成了那些工作、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引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效果极其在相关领域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等。二要细读正文中有关功能、用途介绍部分,这是有无报道价值的关键所在。看明白了这部分内容,心中就有了怎样利用这些资料深入采访、用什么体裁来写、能写成多重分量的稿件等问题的框架,这一系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看懂,不是财经新闻工作者阅读科技材料的目的,财经新闻工作者阅读科技材料是为新闻报道服务的。有了正确的解读,才能准确地把握科技材料的内容,这时才能谈得上对科技材料进行再加工,把科技专业词语翻译成大众化语言,达到“俗”的境界,使广大读者能看懂、愿意读。科技报道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即财经新闻工作者必须做到“三个加强”和“四个谨防”。“三个加强”即首先是加强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才能融会贯通,写出的稿件让内行看了不笑话,外行也能知道是什么意思;其次是加强与科技部门的沟通与交流。这样的沟通与交流特别有效,可以及时得到最新的信息,消除知识的断点、盲点,借鉴业内人士对问题的看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第三是多留心科技工作者在平常对一个科技项目的习惯称呼、叫法,加强基本功训练。“四个谨防”即谨防一知半解,科学技术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含糊不清;谨防主观臆断,写成的稿件要请科技工作者看一看;谨防卖弄,认为自己轻车熟路了,不会出错,其实错误往往就出在过于自信上;谨防赶时髦,生怕别人说自己没水平,堆砌科技词汇、新名词。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一点,不能为了大众化而大众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科学发展观,运用科技资料自身首先要尊重科学,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写作。大众化必须建立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并且要符合科学技术自身规律。这样,才能使科技报道的“俗”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认同。对无法简化、翻译的专用科技名词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保持其原貌,在其功能作用上注意说明清楚,这样就能为读者大众所接受。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俗”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 责编:姚少宝 财经新闻论文:民生化财经新闻的好看与实用 【摘要】在财经新闻报道中,我们要解读财经,看清在经济数据表面下所隐藏的深层次的经济现象,把它做成老百姓爱看且看得懂的新闻。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从百姓的视角报道财经新闻;二是为百姓答疑解惑,体现服务性;三是巧用图片、图表来阐释财经新闻。 【关键词】财经新闻 民生新闻 服务性 财经新闻,从广义上说就是一切和经济有关的新闻。说到财经新闻,人们脑海里马上会联想到股票、基金、期货、债券、外汇、银行、保险等诸多金融资讯与财经信息,而提到这些又总是和深奥、晦涩、难懂联系在一起。基尼系数、外汇储备、GDP、CPI……这些专业词汇让不少普通百姓云里雾里。同样是这些内容,如果换一种说法就不一样了,比如我国的贫富差距有多大(基尼系数)?我国是否成为美国最大债主(外汇储备)?我国和欧美国家还有哪些差距(GDP)?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是提高还是降低了(CPI)?相信面对这样的财经新闻,观众就会支起耳朵,瞪大了双眼仔细看。把生涩难懂的术语进行“草根化”处理,变成浅显易懂的生活化语言,让普通观众一看就能明白,这就是民生化的财经新闻。 现如今,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深入,财经新闻也成为我国媒体越来越重要的报道内容,大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整,各种政策,小到与老百姓日常民生相关的财经信息,都是我们报道的范围。但财经新闻在采写过程中,普遍存在长、大、空的现象,很多财经新闻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和冷冰冰的数据,语言干瘪,往往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因此在财经新闻的报道中,我们不该只做有关部门的传话筒,而是要想办法学会解读财经,看清在经济数据表面下所隐藏的深层次的经济现象,把它做成老百姓爱看且看得懂的新闻。所以,在报道财经新闻时如何做到好看又实用就要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多从百姓的视角报道财经新闻 有些记者在报道财经消息时,仅仅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信息直接摘抄报道,把财经消息写成了一般的动态消息,这种报道虽然突出了报道的客观性,也相对简单省力,但是却忽略了大多数观众在理解上的困难。 举个例子:一篇报道CPI指数的新闻说到,2008年9月12日,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CPI指数同比上升8.5%,然后就是一连串的数字,再配上些鸡鸭鱼肉的画面就成了一篇报道。普通的老百姓对数字并不敏感,这样的报道方式在观众的脑海里也不会有什么印象。8月份CPI指数同比上升8.5%,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如果去年8月份,老百姓在生活用品的开支上平均支出800元就足够的话,那么今年8月份则要花去868元,比去年多付68元钱。如果记者能够把CPI这样换算一下,把报道的方式换成普通民众的视角,观众就容易理解,也会觉得CPI的升降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更会对这篇财经报道印象深刻。 再举个例子:最近汽柴油的价格上涨,多数的新闻仅仅是报道了汽油每吨上涨多少,柴油每吨上涨多少,航空燃油上涨多少,这样的报道方式完全是官方的口吻。油价涨了,对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影响,并没有体现出来。如果记者能够找几个出租车司机,找些私家车主或者航空公司采访一下,油价上涨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出租车司机会说,以前一天能挣300块,现在油价涨了,去掉成本,只能挣180元。私家车主会说,以前加满一箱油只要200元,现在要250元,会考虑一星期少开一天车。航空公司会说,市民购买飞机票,将会比以前贵几十元。因为油价涨了,航空公司也将执行燃油附加费上调政策。这样的报道方式,让观众一看就明白了油价对其生活的影响。而且这样的财经新闻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做细做精了,比一连串枯燥乏味的数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闻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在财经新闻的报道中应多从百姓视角来透视经济事件,找出这一事件和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面,让百姓明白这一经济事件对生活的影响;而多从百姓的视角去报道,也会使枯燥的财经新闻变得更具有“人情味”。 二、为百姓答疑解惑,体现服务性 财经新闻的服务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为受众提供的有效信息上,财经新闻既然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好的民生财经新闻报道也应该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这些报道不仅要告诉民众现在经济领域发生了什么事,还要告诉他们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商品价格的变化,市场的预测等等,从而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但在一些欠发达城市的财经媒体报道中,由于人力物力跟不上,记者往往缺乏对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多重观察视角,也使得财经报道中存在着报道层次浅、报道视野窄、报道方式旧和报道效果差等问题。而受众渴望新闻媒体能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做出分析和解释,希望财经报道能帮助他们释疑解惑,帮助他们把握经济形势和市场机会,从而获取应有的经济利益。因此关注民生,服务民众,体现人文关怀是我们现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 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投资理财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话题,所以在报道财经新闻选择切入点时,应从过去追逐的大效益、大场面、大意义等所谓的“大财经”转到关注民众生活点点滴滴的“小财经”上,多做解释性的报道,为普通观众答疑解惑,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而从百姓身边事入手,以小见大,这样的财经新闻不仅好看实用,也可以体现新闻报道中的贴近性、服务性。 比如《财经特快》栏目最近推出的一系列有关百姓理财的报道和对技术指标的分析解读,就充分体现了民生化财经新闻中的贴近性和服务性。只有把财经新闻做成民生化、服务类的新闻,才能赢得观众。 三、巧用图片、图表阐释财经新闻 一篇好的财经报道,常常需要用图片和图表来进行补充,比如在说到股市大小非解禁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大小非解禁猛如虎,但用画面如何来表现?如果只插一些股票大厅的镜头,这样的画面显然是苍白无力的,这时候就可以以漫画这种图片形式来表现大小非解禁的凶猛。一只大老虎向小散户扑去,漫画简洁的线条配简单的文字就能刻画出事件的来龙去脉。字幕加图片,能真实深刻地再现社会问题,为枯燥的财经新闻增加了趣味,增添了民生性与可看性,何乐不为呢? 而图表也是如此,它可以让新闻看起来更引人注目。图表是对现实的描述和模拟。主要表现形式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条形图等,它能直观的反映新闻报道中所提及的相应内容。比如在对各地房价涨幅的一篇报道里,对不同省市的房地产价格做了柱状图。如果用透明底字幕一一说明不同省市的房价,估计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用文字描述,罗嗦且不易引人注意。而图表一般是使普通观众较好理解财经新闻的首选方式。再比如在一篇上市公司中报业绩的报道中,对公司的盈利、持平、亏损做了饼状图。饼状图能更细致、清晰地表现出上市公司盈亏家数组成部分和所占比例。让观众一目了然。图表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是民生财经新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此外,要做好民生化的财经新闻还需要在报道时运用丰富有趣的语言,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财经新闻通常都伴随着语言抽象、专业化、比较难懂的报道,观众在看到这样的报道时会潜意识把自己排除在外,或许都不拿正眼瞧一下就换台了。我国很大一部分人口是农民群众,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其平均学历水平是初中文化,那么如此多数的观众显然是没兴趣去看那些纯经济的报道,因此在民生化的财经新闻中就需要以平民的口吻去叙述。而运用通俗易懂语言的重要手段有形象生动的打比方、举例子等。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民生新闻与财经新闻之间的关系。过去我们总认为财经新闻与民生新闻格格不入,其实不然。因为在财经新闻中往往蕴藏着大量的民生内容,比如房产政策、社会保障、银行降息、油价上涨等等,这不仅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同样也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对这些财经新闻中的民生内容,需要记者很好地挖掘,运用民生化的视角去关注和制作。 财经新闻虽然在定义上不同于民生新闻,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断绝二者之间的联系。从内容上讲,财经新闻可以研究由“民生化”新闻带来的“经济性”问题。从写作手法上讲,单纯的财经新闻的是客观、枯燥的,而用“民生化”的笔调能增强它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可见财经新闻的趣味性由民生化而出,专业性由经济性而定。所以,民生化的财经新闻应是我们要重视的一块新闻采编领域。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经济中心) 责编:姚少宝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挖掘系统中特征选择算法研究 摘要:即时的财经新闻对于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文本挖掘技术通过分析以往的财经新闻和市场变化来判断未来的市场趋势。本文分析比较了文本挖掘技术中常用的四种特征选择方法在财经新闻挖掘系统中的作用,即信息增益、互信息、期望交叉熵和X2统计方法,并得出X2统计方法能够最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分类性能的结论。 关键词:特征选择 文本挖掘 财经新闻 1、引言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财经新闻的作用不可忽视。人们可以依靠即时准确的财经新闻进行投资管理,判断市场动向以及指导经营决策。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激烈,决策者需要根据即时报道的财经新闻作出恰当反应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仅仅依靠人力已难以完成对大量新闻报道的收集和分类工作,因此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 本文以财经新闻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为例,构建了一个用于研究股票价格走势的财经新闻挖掘系统模型。将财经新闻影响下的股票价格变化看作是一个文本分类问题,即根据新闻后相关公司股价是上升还是下降,可以将新闻分成积极和消极两大类。据此通过训练财经新闻分类器来判断新的一篇财经新闻对公司股价的影响。特征选择方法能够挑选出有效的分类特征,从而提高文本分类的性能,文中重点研究了信息增益、互信息、期望交叉熵、x2统计法四种特征选择方法在新闻文本分类中的效果。 2、财经新闻挖掘系统 财经新闻挖掘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新闻文本表示和文本分类,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文本表示包括文本的类别标注、文本预处理、最后根据向量空间模型将文本表示成特征向量的形式。文本分类是指采取某种分类算法,通过训练训练样本构造分类器,从而对测试样本进行分类的过程。 2.1 文本类别标注 文本分类是一种有指导机器学习问题,它需要事先定义一些主题类别,然后根据文本的内容自动将每篇文档归入其中的一个类别。根据财经新闻对于当日股票价格的影响,人工分析文本的类别并在文本名前加注类别标识(1表示上升类,1表示下降类)以供训练分类器使用。 2.2 文本预处理 中文文本预处理主要包括中文分词和去停用词。中文分词的任务是将汉字序列切分成一个一个单独的词,从而能够被计算机理解和处理。目前中文分词方法主要有三类:基于字符串匹配、基于统计和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本系统中采取了最常用、最易实现的第一种分词方法―字符串匹配方法。停用词指在文本中多次出现但没有意义的词语,主要包括虚词、介词、连词、副词等。这些词对文本分类没有贡献,反而会降低分类性能,因此在预处理时应过滤掉。 2.3 向量空间模型 系统使用向量空间模型(VSM)对文本进行表示,VSM的基本思想是将文本看作特征词的集合,并使用特征词的权向量表示文本,能够将文本内容转换成易为计算机处理的向量方式。 特征词是一组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可以代表文本内容的关键词,根据特征词在文本中的重要程度,给每个特征词赋予一个权值。 文本集合中的所有特征词构成一个词汇表。若一个词汇表包含 n个特征词,那么该词汇表可定义为一个n维空间,文本可以表示为这个空间中的n维向量,向量在每一维上的分量为该维对应的特征词在文本中的权值。 2.4 文本分类 目前存在多种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分类算法,例如K-近邻算法、朴素贝叶斯算法、神经网络方法、支持向量机算法(SVM)等等,本系统采用SVM分类算法。SVM的基本思想是在向量空间中构造一个超平面作为决策面,使两类之间的距离最大。 3、特征选择方法 当分析大量新闻文本时,用来表示文本的特征向量的维数也会很大,可能会达到几万维,如此高维的特征空间会使分类算法无法进行或效率很低,因此需要对特征空间进行降维处理。特征选择即是一个有效的降维方法。 特征选择方法的思想[6]就是采用某种评估函数对每个特征词进行计算,然后按照计算结果的高低排列,数值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的特征词被选取。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有:信息增益、互信息、期望交叉熵、x2统计等。本文详细介绍后四种方法。 3.1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 信息增益法在机器学习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它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特征值的取值不同来划分学习样本空间,然后根据所获得信息增益的多少对有效特征进行筛选。信息增益法计算得到的值表示了特征词在训练集上的分布,分布越集中则特征词越重要。评价公式如下: (3-1) 其中,为文本类的数目,表示任意一篇文本属于类的概率,表示特征词在文本集合中出现的概率,表示文本集合中非特征词出现的概率,表示任意一篇包含的文本属于类的概率,表示任意一篇不包含t的文本属于类的概率。 3.2 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 互信息是信息论中的概念,作用是度量一个消息中两个信号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其缺点为容易受到单个词语边缘概率的影响。评价公式如下: (3-2) 其中,为文本类,表示任意一篇文本属于类的概率,表示特征词在文本集合中出现的概率,表示出现在类文本中的概率。 3.3 期望交叉熵(Expected Cross Entropy) 期望交叉熵与信息增益相类似,是一种基于概率的方法,与信息增益有所不同,期望交叉熵只考虑出现在文本中的特征项。它反映了文本类别的概率和某种特征词条件下文本的类别概率之间的距离。评价公式如下: (3-3) 其中,表示特征词在文本集合中出现的概率,表示任意一篇文本属于类的概率,表示任意一篇包含的文本属于类的概率。 3.4 x2统计(x2 Statistic) x2统计法衡量的是一个词语一个类别之间相关的程度。它假设特征词与文本之间具有一维自由度的x2分布。若某特征词的值越高,其与该文本类的相关度就越大,信息也较多,独立性较小。评价公式如下: (3-4) 其中,N为文本集合中文本数量,表示任意一篇文本属于类的概率,A表示类文本和特征词同时出现的频度,B表示非类文本出现特征词的频度,C表示类文本不出现特征词的频度,D表示非类文本不出现特征词的频度。 4、实验结果 本文从新浪财经网上选取四家上市银行从2009年到2010年共计400篇财经新闻报道。并且以TXT文本格式保存,仅保存标题和文章内容。其中300篇用作训练样本,100篇用作测试样本。 我们分别使用上述四种特征选择方法,选取合适的阈值,得到用于分类的特征词向量集合,观察每种方法下的分类准确率。同时比较了不使用任何特征选择方法的情况下,系统的分类性能。所得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上述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使用特征选择方法可以提高新闻文本分类的准确率,从而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相关股价的走势。四种特征选择方法中,x2统计效果最优,期望交叉熵效果优于信息增益。 5、结语 快速变动的财经市场中,实时报道的新闻对于股票市场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财经新闻挖掘技术可以帮助判断新闻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指导投资者或者企业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定并获得相应的收益。本文分析了特征选择技术在财经新闻挖掘系统中的作用,考察了信息增益、互信息、期望交叉熵、x2统计四种特征选择方法。实验结果表明x2统计方法相对最为有效,使分类准确率达到65%。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与人文情怀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经类新闻应运而生,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社会文明的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整个社会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新闻作为传播时讯的介质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报道中体现人文情怀。财经新闻与人文情怀的融合日益受到公众的欢迎,也诞生了一篇篇充满“人性的美文”。为了更好的把握新闻中的“人性”,也应探索一些写作技巧,推动财经新闻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财经新闻 人文情怀 报道应用 编辑策略 一、财经新闻中的人文情怀 财经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泛称“经济新闻”,覆盖全部社会经济生活和与经济有关的领域;狭义的则重点关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与投资相关的要素市场。财经新闻向来以严肃的姿态出现,一般来说,它比普通新闻更专业、更抽象,从一定角度来看可以将其划入“硬新闻”。但随着现代社会的科技文明进步、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阅读“软新闻”,财经新闻一定程度上也做了些改变,在保证报道专业、真实的基础上,也穿插些人文情怀,将抽象的经济现象放到普通大众具体的生活中去,更通俗易懂、轻松活跃。 财经新闻报道就像做衣服,虽然大多数人都不会做衣服,但是却会欣赏衣服,每个人在选衣服时也都会有自己的喜好。同理,除了活跃在一线的记者和从事新闻研究的人,很少有人会以专业的眼光评说财经新闻,但是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单纯的罗列数字、堆砌专业用语往往直接被他们“pass”掉。鉴于此,想要一则财经新闻耐看必须要有人文情怀。老百姓为什么对房地产类新闻感兴趣,因为房价关系到切身生活,至于股市是熊市还是牛市,那是被套牢的利益群体所关心的,它一般很少会像住房问题一样被提升到全民全社会的高度。一篇枯燥的财经新闻也因此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他们也产生了强大的阅读需求,关心时政不再是少数精英分子的工作,因此,新闻要影响广泛必须加入人文情怀,如此的财经报道才更耐看、耐咀嚼。 二、人文情怀在财经报道中的应用 以人文视角报道财经现象早已有之,目前也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比如《三联生活周刊》,它作为三联书店创办的综合性新闻时事类周刊,论新闻能力可能比不上《中国新闻周刊》,就财经专业性来看可能比不上《财经》,但三联书店的人文底蕴却是其杀手锏。例如,“三联”在2008年第2期刊登的一篇财经报道――《20岁创投新军的蛮荒力量》,从财经专业角度来说,他们介入风险投资在专业人士看来也就算是“校外社会实践”“拿钱买经验”。但是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力来分析,家境富裕的年轻人热衷于风险性投资,也能挖掘出不少的人文内容。从文章的报道内容上看,记者在叙述他们的投资工作时,注意发掘其投资行为背后的欲望冲动、人性深度。这些都使《三联生活周刊》的财经报道有了鲜明的特色。 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是“三联”财经类新闻报道的一贯风格,将专业知识融于人物的思想、人格、感情之中更能吸引大众,如此的财经新闻更不失为一篇好的报道,在讲和谐、抓文明的现代社会也会成为一种报道趋势,符合新闻人性化的发展。 寓人文于财经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 1.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每一条财经新闻大都会有一个“主角儿”,或是一个人,或是一个企业、集体,甚至是一种经济现象,选取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并将之人性化、拟人化。比如说前文提到的风险投资年轻力量,文章开篇即是散文式的人物介绍:“1986年出生的XX,2006年底从武汉到上海,刚与总经理见面时举止僵硬,脸上红了又红,完全是一个大孩子模样……”寥寥几句的介绍后引入正题――“和一班大孩子不同的是,他是携带者几亿元投资资金,从家里到上海创业的。”这样的财经新闻开头非常精彩,既交代了人物主体及其特征,又开始了正题的叙述。短小精悍的一段,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害羞的大孩子,携带者不菲的几亿元投资金。带着怀疑,多数人都会选择读下去,至此这篇财经新闻也就成功了。 2.生动活泼的小标题。从一般角度看,写财经新闻也是写文章,而且为了简明易懂,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如此不妨添加些小标题,尽量用人性化的词语、轻松化的语气,也可以引用或改编一些寓言故事等。比如《中国经营报》2007年6月11日刊登的《真正的风险暗流:明星基金如此做短线》中就用了短小精悍的小标题,增加了情趣,像“短炒:奇妙的节奏”、“换手:风光的秘诀”、“制度:皇帝的新衣”,分别交代了短线炒作的现象、短线交易之后的秘密、导致短线操作背后的原因。 3.人性化的新闻人物故事。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德希尔瓦说:讲故事实际上是一种很特别的报道形式。新闻界近年来掀起了“讲故事”的潮流,有专家甚至认为《华尔街日报》之所以产生了那么多优秀的报道诀窍就在于讲故事。的确,单纯严肃的新闻既呆板又缺乏吸引力,而将故事寓于新闻之中会更容易打动人、感染人,财经新闻亦是如此。例如曾获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奖”的《“血铅事件”敲响环保警钟》,和人类健康有关的环保问题日益成为国际难题,也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的关心,该文章正是在此背景下刊发的,文章第一部分先以一个怵目惊心的故事开头:“医生在给一个因意外电击受伤的5岁男童看病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他正经受着另一个同样严重的病的折磨,他的血液中血铅含量严重超标。”短短几十字带出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新闻人物故事,这样的故事,既令人震惊,又让人迫不及待地继续读下去。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本文的主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环保问题刻不容缓,否则危及子孙后代!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英语的词汇及语篇特点 [摘要]英文财经新闻报道从个别字词的选用到全篇内容的陈述都体现了新闻报道惯有的及时、客观、新颖的特点。本文从专业需求方面,全面介绍了经济报道在词汇及语篇两方面所表现出的独有特征。 [关键词]财经新闻 词汇特点 语篇特点 一、财经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1.其语言运用的最大特征就是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多,而且许多常用词被赋予特殊的含义,例如: COMEX July copper futures slumped Friday morning as traders carried longs into September contract in the market’s only feature, dealer said. 贸易是财经报道的另一大类,句中futures 并非名词将来的复数形势,它是当今非常流行的一种贸易方式――期货贸易,期货买卖可以卖出shorts(空头),也可以买入,就如句中longs(多头)。 2.英文财经报道为了体现新颖、通俗,也经常用一些外来语、俗俚语、口语表达形式以及比较生动、灵活的小词。例如, “At the same time, Ortiz threw cold water on the idea advanced by several U.S. lawmakers…”(throw cold water意为“泼冷水”,也是通俗的表达方式。) “The weak dollar … has hammered the earnings of the big exporters at the heart of Japan's economy.”( hammer原本指“用锤子钉…”,是一个很形象的小词,这里转意为“严重影响”。) 3.省略.ebay. E trade and other prominent sites were paralyzed for hours at a time last week when hacker overloaded them with fake traffic. Hacker 本来是计算机领域中的专有名词,特指那些具有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方面高级知识的程序员,由于某些hacker对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攻击,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而被称为“黑客”。 4.财经报道用词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形容经济数据及市场变动的词通俗、形象。经济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但新闻必须面对老百姓,为了尽量贴近日常语言,贴近读者,这类文章在使用各种专业术语的同时,还经常采用生动的俗语和形象地比喻。例如, Iridium had hoped for an eleventh-hour rescuer. Eleventh-hour 生动地再现了营救铱星公司的最后一线希望。 5.财经新闻英语信息量大,内容更新快,这就决定了其语言必须简练,缩写连词和分词的使用满足了财经新闻英语快捷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语言的表达速度。例如,WTO,GDP,SFC, export-led等词的广泛使用。 二、经济新闻英语语篇特点 与普通新闻报道的结构一样,英文财经新闻报道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标题(Headline)、导语(Lead)和正文(Body)。 标题以一种类似电报体(telegraphic)的语言形式,十分简洁地告诉读者所发生的主要事件及有关消息。在句子中起语法限定作用的连接词、冠词、介词、代词等在标题中通常被省略。如:“E.U. Summit: Leaders Downplay, But Can’t Banish, EMU Strife ” ( 欧联盟高峰会:首脑们有意回避却无法消除欧洲货币联盟争执),这一标题的完整表达形式应该是:“At the E.U. Summit the Leaders Downplay But They Cannot Banish the EMU Strife”。 正文则进一步阐述、说明事件发生的来胧去脉,并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或知识。为达到客观真实的效果,英文财经报道的正文中往往采用大量的引述。因此,一篇报道中源引政府官员、市场人士、分析评论专家的话层出不穷。引述可以是一段完整的话,或者一句话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原话中一两个词。例如下面这则报道中划线的部分均为直接引述: “Tomorrow the government will go back to work and now the debate will begin in earnest on how to balance the budget in a way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rests and the values of the American people,” Clinton told reporters at the White House shortly after the deal was announced on Capitol Hill. 除了以上这种直接引述外,英文财经报道的正文中还有更多的间接引述。这类引述通常以一些常用的表达法引导,如:“say”(说), “express”(表示), “tell”(告诉), “according to…”(根据…)等等。所有这些引述都旨在体现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综上所述,除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我们还应该对英文财经报道的语言运用规律和篇章特征有所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财经济报道传递信息的主要功能,才能及时了解、准确掌握英文经济报道的信息内容。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财经新闻论文:财经新闻中关于“国进民退”报道的框架分析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然而,据媒体报道以及部分学者的文章,这项救市措施,却导致了 “国进民退”的现象。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对《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这四份有代表性的财经报纸关于“国进民退”报道进行了框架分析。 关键词:框架理论 国进民退 财经报道 研究缘起与文献综述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政府投资计划,随之而来的是宽松的信贷政策。最大的受益者,是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①,而对民营企业却产生了挤出效应②。这种现象,被许多媒体称为“国进民退”。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国进民退”定义的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过程,是指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的比重相对上升,而民营经济的比重相对下降③。2009年,“国进民退”一词被各大财经媒体广泛提及。 本文试图通过对财经报道中关于“国进民退”现象的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比较不同财经媒体所呈现出的不同媒介图景。 1955年,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贝特森最早提出了框架的概念,认为框架是传者供给受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④。“框架”作为理论,起源于1974年戈夫曼的《框架分析:关于经验组织的一篇论文》。戈夫曼将“框架”概念引入到社会生活领域。戈夫曼的框架概念意图说明个体如何依据某种规则来管理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 恩特曼发展了戈夫曼的概念,指出通过“选择”和“凸现”,得以“阐释了问题、分析了原因、进行了道德判断、提出了解决之道”。恩特曼的定义强调了媒介从业人员通过选择和凸现事物的某些方面来影响新闻受众对该事物的理解。 运用框架理论,学者们的研究分布在媒体效果、媒体内容和新闻生产等三个维度:有学者从受众角度出发,分析媒体框架对受众个体的认知、态度和信念所产生的影响;有学者研究不同的媒体如何报道某个特定议题,并比较其中的差别;还有学者考察媒体如何生产出特定的新闻框架。框架至少存在于新闻消息来源、新闻文本、新闻工作者、受众以及社会文化等之中。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尽管中国知网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有上千条关于“国进民退”的报道,但笔者发现以下几类报纸最能代表新中国成立后财经新闻发展的几个阶段:权威党报的经济版、最早出现的综合类经济报、证券市场出现后专业的证券类报纸,以及主流商业报纸。笔者从中选择了相对而言更能代表该类特性的《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以“国进民退”为主题词,以2004年“国进民退”萌发之时开始,至2011年3月止,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得到《人民日报》相关报道16篇,《经济参考报》37篇,《中国证券报》20篇,《21世纪经济报道》58篇,共131篇。 本文首先分析新闻分布的基本类目,然后根据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臧国仁的分类,划分为三个层级结构。 研究结果如下: 1.基本类目分析:消息来源 记者与消息来源的关系受到研究者的诸多关注,因为记者往往通过主观描述来呈现客观事实,因此消息来源被视为塑造新闻框架的重要变项。 由上表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引用得更多的是从政府官员、官方的数据处得到的消息。《经济参考报》引用得最多的是学者的分析,其次是政府官员的消息,而官方数据、第三方报告也成为消息来源。另外,除了传统来源外,《经济参考报》的亮点是,增加了网友的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作为偏证券类的财经媒体,在消息来源层面的一大特征就是用了较多的证券从业人士的消息。而其引用得最多的则是记者自己的分析。商业人士是《21世纪经济报道》中引用最多的消息源,符合其受众的定位。该报纸也喜欢将官员和学者作为消息源,与其他3份报纸比较一致。另一值得注意的来源是行业协会。 2.框架理论的三个层级分析 (1)高层结构 根据事件的发生和进展,从媒体自身的认知框架和价值判断出发,4家媒体对“国进民退”现象作了以下主题设置: 可以看到,4家媒体在主题设置上有以下相同之处。 首先,“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复苏与发展”、“改革”等主题被设置较多。充分反映了“国进民退”现象背后的意义――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进程中出现了所有制层面的问题,以及这种问题迫切需要一定的改革作为铺垫。 从这4份报纸设置的主题,可以勾画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幅画卷。4份报纸对宏观层面的把握,体现出了财经媒体报道专业、深入的特征,呈现出了“国进民退”现象的宏大背景。相对于其他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更突出了“非公经济”,以及“国有经济”和“改革”。 (2)中层结构 亦即如何组织材料建构新闻。臧国仁将其分为情节框架和议题框架。在这个层级上,借鉴臧国仁的分类,也分为“情节框架”和“议题分析框架”两种框架。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多用情节框架,《中国证券报》则情节框架与议题框架的比例基本持平,议题框架比例略高,而最突出的则是《21世纪经济报道》,其中情节框架占了72.41%,远远超出议题框架,反映出该媒体多用对具体事件的报道来呈现“国进民退”的议题,而其他几家媒体则多用议题框架呈现“国进民退”。对于同样的情节框架,《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和《中国证券报》则更多采用了议题框架。 (3)低层结构 首先,对文本内容进行倾向性分析。 对“国进民退”这一说法是否认同,这里分为“认同”、“反对”、“中性”,其中,认同分为“承认”和“强调”两个维度。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中对“国进民退”持认同观点的极少,且都属于程度较浅的承认,而非程度更深的强调。而反对的观点则有56%,剩下的则持中性的态度。 与《人民日报》旗帜鲜明的反对态度不同,其他三份报纸则更趋向认同的观点,认同的观点占将近一半的比重。《经济参考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更趋向于强调“国进民退”现象的客观存在,而《中国证券报》则更多的是程度较轻的“承认”。 其次,分析文本中对“国进民退”的整体判断。 对于“国进民退”现象,一部分人认为是在少数行业中出现的,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是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中都出现的。《人民日报》中对“国进民退”的指述,大多是代表整体性的现象。而《21世纪经济报道》的报道中,两方面最为平衡,但仍是整体性的“国进民退”更多。 结语 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对《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这四份日报关于“国进民退”报道框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受媒体的性质、关注的焦点、记者的偏好、受众的定位、目标市场的定位、肩负的责任等因素影响,尽管都属于经济新闻,但不同类型的媒体对“国进民退”这一话题的建构却并不相同。 《人民日报》试图构建的是一种宏观上的“国进民退”现象,在广义上并不存在,而未来中国经济仍将重视非公经济乃至加大对其扶持力度的图景。《经济参考报》呈现的则是一种百家争鸣思想的交锋,既有认同“国进民退”的观点,又有反对的观点,但关键是去探究“国进民退”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中国证券报》也从原因上进行了探究,但也注重“国进民退”现象可能引发的包括对证券市场在内的影响,关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1世纪经济报道》则通过对行业、企业“国进民退”个案的累积报道,更多地认同“国进民退”在某些行业的存在,并可能威胁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财经新闻论文:论英语财经新闻的译名统一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在网络上建立新闻网站,特别是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类报道,借由网络这个新闻报道的全新而高效的媒介,传播财经英语新闻。本文针对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译名不统一问题,分析了当前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统一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译名不统一问题的一些建议:报道者要提高对译名统一的重视态度、加强学习和积累,并将这一原则贯穿实践,时刻核查以保证网络对外财经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忠实性和统一性。 关键词:网络 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 译名统一 中国的国际网络新闻传播,尤其是网络对外财经新闻传播也凭借着网络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逐渐稳步地发展起来。但是,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不统一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我们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形象,以及国家经济和文化工作的严肃性。 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译名不统一现象 由于中国的对外经贸发展迅猛,对外汉英类型的财经新闻报道日益重要,经贸财经新闻报道的外国读者多,他们通过对我们的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来了解信息、思考问题、起草文件以及判断贸易伙伴。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一些网络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译名不统一现象,各家媒体各自为政,把各种专名按自己理解、自行其是地译成英文,导致译名出现混乱。 不统一的译名主要出现在经贸财经术语方面。许多术语没用通用译名表达,没有把财经信息忠实地表达出来。网络财经新闻报道中的术语必须符合国际惯例,否则会造成一些交流传播中的误解。例如:生产资料production materials,应为means of production,消费品 consumption goods应为consumer goods,贸易体系trading system应为trade system。 由于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的数量多、方面广、信息量大。相应地,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等专名也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译名不统一问题。例如:同一财经新闻报道网站中同一个人出现不同的译名,即一名多译。这点上,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上可谓是“百花齐放”,难于统一,很容易误导读者弄错阅读对象。 外文缩写词,常常不加注释,用英文缩写词造成意义不明、理解混乱。例如: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United Nations Disarmament Commission和联合国开发公司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英文简称都是UNDC。 财经新闻报道中国外一些重要合同和协议的译名不统一。许多重要合同、条约和协议的名称具有法律效力和严格的规范性,英语表达差别一个词,效用和所指就完全不同。 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统一的重要性 译名统一是传递信息的关键。译名不统一,与国际经贸通用英语术语不接轨的英语译名,不但使英语读者茫然不知所云,而且经贸财经信息准确地表达和传播传递功能也无法正确实现,同时使新闻信息的忠实性变得不可能。 译名不统一对经贸财经信息交流的危害要比对其他领域交流的危害严重得多。1.一些报道者如果把一些名称按照自己的思维创译,译名再好也不是原文所指,而这些译名往往在新闻报道信息中起重要的确定作用,译名不准确必然误导读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2.国际经贸财经交流的术语规范是正常开展国际经贸财经交流的前提。译名不统一,轻者会影响信息传递,重者可能造成经贸财经损失,贻误重要的商机,引起国际经贸纠纷,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往往是难以估量的。 网络对外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中译名不统一问题的建议 译名的规范化,是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标志,是国家国际经贸运作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工作严肃性的表现。网络经贸英语财经新闻报道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平台,更应该避免译名不统一造成的不良新闻舆论形象影响。所以,新闻报道者要认真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和避免译名不统一。 新闻报道者要重视译名统一原则。如果不使用国内外统一的译名来报道,报道者不但不能认为自己完成了报道任务,而且还应该认为自己是在制造经贸纠纷、贻误商机。如果报道者能把译名统一原则提高到这个角度来对待,当前网络对外财经英语新闻报道中译名不统一的问题就会大大改善甚至消除。 新闻报道者要加强学习和积累正确译名。新闻报道者必须加强经贸财经专业学习,不断参考权威部门的经贸财经新生词语译名的动向,又要勤查经贸财经专业词典。1.熟悉经贸财经专业术语,了解经贸英语表达特点和汉英对应术语,尤其是固定译名的英汉对等。2.组织机构名称大都固定,没有变通余地,要求新闻报道者必须用统一的、通用的、既定的译名来传递信息。 新闻报道者在工作中要认真核准相应译名。新闻报道者一定要把译名统一原则贯穿实践,这就对新闻报道者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报道者必须时刻核查自己的英文财经报道是否符合译名统一,注意世界通用的术语要完全一致,同时认真核实每个组织机构和所报道的协议、条款的英文译名。特别是重要协议和合约具有法律的严肃性,译名必须统一、严谨,且该种译名是固定不变的。 结合实践,注重惯例。就网络经贸财经新闻报道而言,要做到准确传达意思,使用符合国际惯例和英语国家习惯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新闻报道效果。 财经新闻论文: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传播价值研究 始于华尔街且以美国投行“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正危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大众传媒对金融危机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金融危机为媒体报道形成了新的语境。 这种源于经济大环境和受众对财经新闻爆发式的需求,正无形中推动着财经新闻报道方式的不断进步和报道手法的逐渐完善。本文旨在分析金融危机语境下的财经新闻传播价值。希望为大众传媒进行财经新闻报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金融危机下的财经新闻报道现状 金融危机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会产生各种影响,财经新闻通过对金融危机及时、客观、准确、科学的报道可以让受众获得需求的知识,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进行理性决策。把握市场机会,规避经济风险。 目前。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对于金融危机展开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报道。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纷纷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 金融危机下报纸杂志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随着股市的一落千丈和房地产行业的一度走跌。“股票热和基金热”开始“退烧”,受众更多地需求综合性、多层次、多方面的财经信息。以《羊城晚报》为例,该报开设了“金融海啸下的理财生活”,为读者提供建议性指导,例如怎样对待当前的股市?基金选择时该注意哪些?楼市的动态等。期刊方面,专业性的财经期刊剖析危机根源并对今后的经济发展进行前瞻性展望。譬如,《中国金融》2008年第6期“经济观察”专栏发表了《中国经济具备应对危机的调整能力》,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金融危机,同时为大家树立信心。非专业性的财经期刊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注重语言上的亲民性,从不同程度上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财经新闻。 金融危机下电视、广播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电视、广播在报道中展现了自身的优势。以央视经济频道为例,对于金融海啸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从2008年9月20日晚开始,央视经济频道连续推出大型直播系列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第一时间全方位传递金融海啸的最新进展;常规性的资讯节目《第一时间》、《全球资讯榜》也开始将金融海啸作为报道的重要内容。随着金融海啸愈演愈烈,经济频道又从10月11日开始,每天傍晚6点增加一档《直击华尔街风暴》的直播节目。这样,经济频道就实现了全天四大时段密集编排播出,重要新闻不间断滚动,最新信息及时播报的播出状态,不仅满足了观众的信息需求,更体现了频道专业品质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金融危机下网络媒体财经新闻报道的表现。网络媒体在报道上借助自身快速及时、信息海量的优势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让受众获得多方面的财经新闻。 以“新华网――财经频道”为例,网站各个栏目板块涉及金融危机的报道数量很多。随机选取该网站某天的财经新闻,以2009年1月29日为样本,涉及“金融危机”的财经报道就多达几十条。从“财经热点”板块的《从金融危机看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及其风险》到“宏观经济”板块的《调查:对金融危机“关心担心但不害怕”是中国社会主流》,全方位解读金融危机和当前的经济形势。 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语境下的传播价值 “风暴”、“地震”、“海啸”这些词汇被用来描述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中国乃至各行业的影响,也成为当前的热点议题。 在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的传播价值是如何体现的?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语境下的传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衡量其传播价值的重要方面。在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的报道所体现的传播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财经新闻报道在全球经济的视野下以科学的态度,准确、及时地报道财经讯息,内容客观地反映当前世界以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信息的时代性是财经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衡量元素,紧跟时代的财经新闻才能产生社会效益。 财经报道的大众性。对财经新闻有种尴尬的评价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大众传媒,大众性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金融危机下,财经新闻的报道要反映和大众息息相关的大众利益,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本着大众性的要求。 无可置疑,财经领域最敏感的是数字,股市涨跌、存贷款升降、利率调整、价格水平、产值利润等,用数字来说明财经领域的变化是颇具说服力的,但仅用数字来报道新闻事件却是远远不够的。财经报道如果只是数据和专业术语的分析,往往呆板和难以让受众理解。结合实例,在数据说明的基础上辅以让受众可以理解的生动报道,使财经新闻更加贴近和接近受众。众知情权的基础上,用各种传播方式有意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样才能促使受众调整面对危机时的心态,从人心惶惶到和谐稳定,最终使社会舆论回归理性。 财经新闻的专业性。许多网站开始挖掘财经新闻的深度和专业性,电视、广播对于金融危机下的财经资讯报道也注重专业的视角,报纸期刊精挑细选、合理安排财经新闻。在金融危机下,各种媒体都着手提供专业性的报道,提高报道质量,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金融危机语境下财经新闻适宜的报道策略 金融海啸为媒体带来了挑战,同时机遇也是并存的,媒体应选择适宜的报道策略,结合自身特色,创新报道方式。 报道内容上增强宏观经济新闻的渗 在财经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要以“受众为中心”。财经新闻是否具有传播价值还是要看受众是否喜爱,而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是受众喜爱的前提和基础。 财经新闻的实用性和引导性。金融危机下,人们需要实用性的财经知识积累。《羊城晚报》的“金融海啸下的理财生活”就较好地满足了受众需求。央视《对话》栏目的特别节目《华尔街风云》邀请了与华尔街有过某种联系的嘉宾结合实际经验,以专业的视角和独到的见地为观众深层次地解读华尔街风暴。 “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失去信心。”因此,具有舆论引导功能的大众媒介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尊重受透性和关联性。在金融危机下,宏观经济新闻的报道逐渐走强。譬如,美国金融体系出问题,是否会影响到正在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是否会影响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国内的股市和楼市是否会受到波及和影响等类问题受到了百姓的关注。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新闻与百姓的关系日益紧密。其渗透力必将继续提升。增强财经新闻各个领域的关联性,是财经报道内容选取的策略。 加强事件性财经新闻的报道。金融危机给经济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此阶段,突发的事件性新闻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思考。譬如“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的破产”等新闻。 《东方早报》对“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的破产”进行了深入报道――“受金融风暴拖累,公司净负债53亿美元,旗下报纸及电视台。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已开始摧毁本已不景气的全球传媒业……”新浪财经频道也进行了深度报道。 经济事件的发生是金融危机影响的代表性产物,加强事件性财经新闻的报道是媒体应关注的策略。 注重社会性财经新闻的报道,增强其实用性。社会性经济新闻与普通读者关系甚密。在金融危机下,媒体同样要创新对社会新闻的报道策略。结合百姓生活实际和当前的经济形势,选取和设置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对他们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社会新闻。 增强财经新闻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一则理想的财经新闻应该是怎样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一篇优秀的财经报道,一定是善于找到经济事件与百姓生活联系的报道,它应该是权威专业的,同时也是深入浅出的。金融海啸下财经新闻要想获得受众的信赖和青睐,必须注重新闻的权威性和可读性。 选择多样性的传播方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平面媒体可以和网络媒体相互结合,发挥各自优势。网络媒体在播放视频财经新闻的同时可以附上平面媒体的深度报道,增强财经新闻的可读性。借助先进的传播手段,给受众带来最好的财经资讯。 结语 金融危机语境下的财经新闻一方面要适应其报道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也要及时调整其价值取向,分析受众需求,结合财经形势进行必要的报道策略选择,顺应和引导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 财经新闻论文:浅议财经新闻的价值判断标准 财经新闻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新闻报道的当家栏目,不仅有大量的财经类日报、周报,而且凡是综合性日报也必定有财经专版。因为财经报道关系到国计民生,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财经新闻,越来越多的媒体把触角伸向财经领域。目前财经媒体可以分为专业性财经媒体和综合性财经媒体。前者主要围绕特定的投资工具和投资市场做文章,如《证券报》、《房地产报》、《保险报》、《期货报》等,后者则基本涵盖所有投资市场和财经领域,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和《中国经营报》等。 那么什么是财经新闻?狭义的财经新闻,主要指金融新闻,以投资者为核心受众、以投入产出为主线,通常重点关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与投资相关的要素,并用金融资本市场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生活。但广义的财经新闻不仅包含金融新闻,还包括社经新闻、产经新闻和政经新闻,覆盖了全部社会经济生活和与经济有关的领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从宏观到微观、从安全生产到服务质量、从经济工作到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领域。其中社经新闻包括消费市场新闻,也包含民间理财、创业故事等社会新闻,甚至还涵盖了财富心理、消费习惯、消费文化等极其宽泛的内容。产经新闻以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为主要内容。政经新闻则往往涉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经济大局,通常事件已上升为政治问题,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东南亚金融危机、世界石油变局、美国次贷危机等等。 本文所指的财经新闻是广义的财经新闻,它与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等各类新闻一样,应具备新闻共有的价值因素。众所周知,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种特殊素质就是新闻价值的要素,这些要素都具有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普遍关注的共同特征,包括五大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但是,财经新闻关注对象本身的特殊性及行业的专业性,又决定了财经新闻有着不同于其他新闻的特性,如果仅从五大新闻要素出发判断财经新闻价值,具体到日常工作中有不小的操作难度,本文将从五大基本新闻价值要素出发,讨论十项具体可操作的价值判断标准,以指导日常报道思路。 第一,以财经事件发生的多少为标准。“物以稀为贵”。这个标准很好理解,在财经新闻操作中,新闻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频率越少便越有价值,甚至有时候偏离常规的事件反而是该新闻吸引人的魅力之一。2008年9月15日,新华网国际频道了一则新闻――“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该新闻描述了纽约时间14日晚上,纽约曼哈顿人流熙攘依旧,但在第七大道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总部门口,不断走出抱着箱子、拖着行李的员工,走向街头寻找出租车。这是因为由于美国政府拒绝为这次收购提供保证,包括美国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等潜在收购者14日相继退出谈判,雷曼兄弟面临破产。在此之前很难有人能预料到,前后仅半年时间,华尔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资银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所以该新闻价值最大之处就在于它是非常态的,因为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金融危机第一枚骨牌倒下,全球经济开始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 第二,以发现事件的早晚为标准。其实该标准与新闻价值五要素中的“时新性”是一致的,但在财经报道中,率先报道某事件,则更能体现该新闻的价值。比如去年发生的“VISA封堵银联境外通道”事件,最早是《北京晨报》2010年5月28日报道的。报道前一天银行业人士向《北京晨报》报料称,VISA国际组织近日向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2010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标志的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是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第一次将罚款5万美元。如果收单行为再犯,每月将罚款2.5万美元。这则新闻本身因为涉及刷卡人利益,影响面广泛,再加上是两大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之争,毫无疑问具有财经新闻价值。但在该则新闻发生后,各大财经媒体的反应普遍滞后,大多6月份才陆续跟进,《北京晨报》的“VISA封堵银联,刷双币卡时选银联要重罚银行”一文被广泛转载,因此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事件并作出报道的新闻相对更有价值。 第三,以事件的影响力大小为标准。事件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越具有新闻价值。理解这一点,就是要跟社会的热点相称。《浙江日报》2010年6月25日刊发的“义乌国资重树大旗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一则新闻,从个体角度来讲的确很重要,因为义乌解决了县域国有经济在高开放、高民营化、高市场化条件下难以实现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发展壮大的难题,已经探索出一条新的国资改革路子,非常值得其他县级城市学习与借鉴。但该新闻却没有引起国内众多财经媒体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义乌的特例性,其他地区难以取经,也就是影响面不够广泛。 但三鹿奶粉事件报道却因为影响力大,几乎全国所有媒体都在重要版面予以报道。2008年9月11日,上海《东方早报》刊发了“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首次曝光了三鹿奶粉事件,对致甘肃14名婴儿患病的罪魁祸首三鹿奶粉进行了点名。之后,关于三鹿奶粉的报道成了各媒体的重点稿件,与此同时,国家质监总局也迅速采取了行动,短短数天之内,一场奶粉行业质量检查风暴就席卷全国。 第四,以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为标准。不确定性这一点比影响力标准更有价值,因为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排除,在财经新闻报道中,假如事实和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那么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和信息就越具有新闻价值。比如在“VISA与银联之争”的各类报道中,每篇新闻都报道了双方之间的纠纷,因为这是一个确定的事实,但读者更想了解的是双方如果一直“打”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到底双方谁占上风,涉及用户会不会多交钱,能够对这些不确定的信息作出分析的报道将更有价值。 第五,以事件本身的矛盾冲突大小为标准。财经事件大多涉及企业运营,因此事件中含有冲突因素越大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去年的“国美事件”。2010年5月11日,国美电器在香港召开股东周年大会,创始人黄光裕与董事局前主席陈晓之间的矛盾浮出水面,在黄光裕一方的眼里,陈晓像是一个背叛者、一个篡位的逆臣,他利用黄光裕案发形成的权力真空,引入贝恩作为自己的外援,利用期权激励方案收买国美旧部,他可能与资本合谋控制这家黄光裕一手带大的公司。而按照陈晓的说法,黄光裕的一系列动作也将会把国美带入绝境。 这则新闻涉及两位行业名人的矛盾,涉及一家上市公司的发展前途,各大财经媒体开始跟踪该事件,并大多着重处理。由此可见,该事件的最大新闻价值在于黄光裕与陈晓之间的决裂,并影响到企业运营,此后双方的举动都成了第二天的头条新闻,甚至双方和解后的后续报道也占据了大幅版面。 第六,以与受众利益关联度高低为标准。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现在很多财经新闻,本身也很重要,但是它跟大众的利益关联度不是很高,因此新闻价值就会相对降低。以《浙江日报》2010年6月25日刊发的“义乌国资重树大旗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为例,这则新闻题目概念非常好,从政策的角度、经济内涵的角度,新闻价值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作为一个向大众传播的题目,新闻价值就差一点,因为它和大众利益的关联度太低。 还是以《东方早报》刊发的“甘肃14名婴儿疑喝‘三鹿’奶粉致肾病”稿件来对比,由于婴幼儿奶粉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特别是较知名品牌奶粉如果有质量问题,对消费者的伤害是巨大的,也就是与受众关联度高。而《东方早报》的该则新闻通过报道推动了事件真相化,因此还荣获了第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其新闻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当然由于其新闻的重大意义,其价值表现并不仅仅靠“与受众利益关联度高低”来评判,只是相对突出。 第七,以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远近为标准。新闻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包括兴趣、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专业、经济收入、民族和宗教心理距离,就越有新闻价值。从“VISA与银联之争”来说,其新闻价值对于农民和白领来说肯定是差异非常大的。该新闻事件中不确定的信息主要是境外刷卡消费要不要多付钱的问题,因此城市白领,特别是有出境消费的白领对该则新闻就会更加关注,而对没有这方面经历的读者来说,其新闻价值就很低。因此在判断财经新闻价值时要时刻从定位的受众出发。 第八,以事件中相关因素的知名度为标准。知名度标准就是看事件是否和著名人物、著名地点相关,因为这些事件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媒体的传播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资源的经营过程,资源好,有知名度,那么新闻价值自然就高。2010年7月1日,曾创办中文网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的科普作家方舟子一连发出21条微博,把矛头指向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著名的“打工皇帝”唐骏。在这一系列微博中,方舟子从唐骏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中透露的其个人学位、求学及工作经历中,提出了多个质疑,并出示了部分查证证据,提出“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而后唐骏回应,双方你来我往,始终被财经媒体关注。唐骏的假学历事件,假如不是因为唐骏本人在财经界的知名度,则该事件就难以成为一条有价值的财经新闻,但因为该事件的男主角是唐骏,所以使得该事件不仅占据了财经媒体版面,还被广泛讨论。 第九,以传播知识的实用性为标准。有相当一部分财经新闻的读者对价值的诉求非常明确,就是能从财经新闻中获知有价值的信息,并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比如投资理财,也就是说对该类读者来说最有价值的应该是信息量和实用性,能够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投资环境,并作出正确的抉择。《现代金报》2008年1月30日的一则新闻“春节7天如何理财:通知存款收益远超活期储蓄”能较好地说明该标准的使用。通常我们说到银行业务,非专业人士了解得很少,但其实这其中不同的业务能带来的投资收益相差很大,一段不长的时间里该如何理财呢?比如把股市里的资金抽出来了,放在哪里比较稳妥,同时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呢?该新闻不仅明确指出了可选择的业务,并且详细分析了收益不同,非常有实用性。另外,传播知识的实用性还要注重财经信息的知识化。比如一则新闻,只就事说事,即使说得再透彻也不如把财经事件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生动呈现出来的新闻有价值,因为后者不仅让读者了解了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思考,甚至可以培养财商。 第十,以报道中人物情感表现丰富为标准。在财经新闻选择中,通常能碰到一些事件性并不强的事件,要不要选择?这种情况下,新闻的价值更多地来自对事件主角的刻画。比如对某企业家的报道,即使该企业家早已是公众人物,近期并没有事件性新闻发生,但如果能通过访谈的方式让公众从多个角度认识他,着力表现其真实的情感,也具有新闻价值。在对人的报道中,特别要注意仅有财经视角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对人性的洞悉,对人物情感表现越深刻,对社会把握越深刻,新闻的价值就越大。因为不管是财经新闻、体育新闻,还是文娱新闻,它最终的价值都是诉诸人性,让人得到真正的价值。有一些财经报道在重视财经数字上有极端现象,堆砌数字报表,反而忽视了对新闻人物的刻画,这其实是偏离财经新闻价值的。 由于财经新闻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财经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为读者服务,这同时也是财经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具体的工作操作中,对能够符合上文所提出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事件应该多加关注,符合标准越多的其财经新闻价值自然就越高。但财经新闻工作者始终要记住,新闻第一重要的永远是事实,任何价值标准都是从事实出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有较高新闻敏感的媒体人对价值判断标准把握得会更敏锐。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现状与创新 摘要: 随着建筑行业的深化改革,在对土木工程方面的施工也提出了新要求,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文章主要就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加以阐述,然后对土木工程施工现状和创新技术应用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理论研究,有助于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提高。 关键词: 土木工程技术;现状;创新 引言 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就要能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整体施工质量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施工中还存在着问题,加强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对施工的问题解决就比较有利。 1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1.1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分析 土木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已经形成了诸多鲜明特征,土木工程的施工环境比较恶劣,多是采取露天施工的方式,所以在环境方面就比较恶劣,并且在整个过程的施工中,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比较深。会由于受到恶劣的环境影响,而在整体的施工方案上进行变更。再有就是施工的流动性特征表现的比较突出,在施工的地点上是不固定的,在施工的专业技能方面也较为缺乏,一些施工人员多是来自农村,所以在具体的施工专业化程度上还相对比较缺乏[1]。除此之外,在土木工程施工的复杂性特征上表现的也比较突出,由于土木工程具体施工中的工种比较多,每个工种的施工有着很大差别,这就造成了施工的复杂性比较突出。 1.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加强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就比较关键,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主题是相适应的。建筑行业要想得到创新发展,就要能充分注重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应用,只有在施工技术层面得以有效创新,才能在具体施工质量上有效保证,才能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2]。创新土工工程施工技术,也能对建筑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以有效提高。当前的经济发展社会背景下,建筑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充分重视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才能在竞争力上得以提高,才能有助于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 2土木工程施工现状和创新技术应用 2.1土木工程施工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土木工程施工的情况来看,具体施工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施工的技术标准方面没有规范化。有的土木工程在技术标准上没有严格遵循,缺少技术标准等,这就必然会在施工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施工技术以及工艺比较的滞后,但一些施工企业为能够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所使用的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比较的滞后以及不合格,从而出现了施工质量问题。再者,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施工技术理论层面没有和具体的施工条件相符合。这就使得具体施工中对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很难良好呈现。土木工程的施工内容相对比较多,在对施工材料的性能以及控制层面的要求就比较高,这对土木工程的具体施工质量就有着很大影响[3]。加上施工中的管理机制层面没有完善呈现,在具体施工监管工作上没有做到位,监理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在土木工程的具体施工现场的情况没有详细了解等,这就必然会带来施工问题。除此之外,对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操作规范方面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由于土木工程的施工相对比较复杂化,在施工的程序上比较多,这就对整体的施工质量保障有着困难。由于在施工的技术操作规范方面没有得到加强,这就必然会影响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对于这些层面的施工问题,就要能从多方面得以充分重视,对问题要能针对性的解决。 2.2土木工程施工创新技术应用 第一,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理念的创新。加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就要能从多方面考虑。要注重在施工技术的应用理念方面进行创新。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要能充分重视自身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在技术层面的创新能为建筑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对长期的经济效益获得就打下了基础。土木工程的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要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吸取经验,促进技术理念的创新应用。要在施工技术的机制创新层面进行加强,对施工技术体系的完整性能够得以有效保证,只有如此,才能为土木工程的施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加强土木工程新型预应力技术应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对新型预应力的技术应用方面就要加强重视。新型预应力的技术应用,是把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的截面外,这一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和以往的构件布置相比,在技术水平上有着很大进步,对体外预应力的特种结构以及混凝土道桥施工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而粘结体外预应力作为体外预应力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技术,在管道结构外不会有太大的摩擦产生,并且能够在后期维护层面相对比较简单化。体外预应力的技术应用相对比较简单化,并且在经济效益上也比较高。第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过程中,对深基坑支挡技术的应用也比较重要。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的施工,就在具体施工要求上有着提高。通过深基坑支挡技术创新应用,将桩锚支挡体系加以科学应用,对深掘深度相对比较深的土木工程施工,相关施工人员就要能够对施工的地质条件加以明确化[4]。在发现施工的地质条件达不到施工要求,土质比较松软,以及在坑壁的密度不高的情况下,就要能够对灌注桩体系以及对预应力锚杆的技术加以应用,从而能够对施工质量得以有效提高。在对不同类型地下水文土层的施工,就要充分注重将套管水冲法成锚的施工技术加以科学化的应用。第四,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自动化以及生态化的发展要加强。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在土木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就要能注重施工技术的自动化以及生态化的呈现,自动化施工技术已经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应用,将自动化施工设备加以应用,就能有助于对密集型的人工操作加以替代,从而在整体的施工效率水平上能有效提高,对人工成本的开支可有效节约。在生态化的发展技术应用层面,就可将生态化的施工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加以应用,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作用也比较突出。土木工程施工中新型材料的应用中,对新型土木墙体无污染以及无甲醛等材料加以应用,就能对施工的整体造价得以降低。在水平孔混凝土墙体以及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材料的应用方面,有着抗压以及耐腐蚀的特和那个,对整体的施工质量就能有效提高。第五,注重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创新。土木工程技术施工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要能紧密的和具体施工情况相结合,在技术的管理层面加以创新应用,对管理的制度能加以完善化,只有制度上完善实施,才能真正有助于保障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施工的整体效果上才能良好呈现。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处在当前的全面改革背景下,要充分注重土木工程技术的创新应用,只有从技术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助于土木工程的施工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土木工程技术优化创新的目标也将会实现,这就能从基础上为提高施工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高帅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土木工程施工边坡支护技术 【摘要】 对于土木工程来说,边坡支护属于基础性的施工工序,边坡支护达到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土木工程的质量,涉及到建筑物的安全,同时也会对工程周边的建筑物以及地下管道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一定要充分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加强边坡支护工作,确保土木工程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介绍了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 土木工程;边坡支护技术;施工 引言 建筑行业属于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之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对土木工程来说,质量控制就是其核心工作。随着科技的提升,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这就给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坑属于建筑施工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施工工作,其形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工程的质量,而边坡支护作为最重要的基坑处理技术,其施工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其施工质量。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增强边坡支护技术,确保工程质量得到保障。 1土木工程基坑支护的类型 (1)排桩内支护: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排桩主要包括冲孔灌注桩以及砖孔灌注桩两种。其余方式还包括预应力管桩以及地下连续墙等等。根据建筑物所具有的平面结构不同,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内支撑系统,例如可以采用角撑对称、水平拱圈等等方法。 (2)桩锚支护:此种支护方式主要应用在土层性能比较良好的施工场地,对于某些深度比较高的基坑来说,需要固定岩土锚杆参数,例如可以采用高压注浆的方式,或者控制轴向抗拔力在650kN之下。 (3)自立式支护:此种支护方式对于土木工程建设环境要求非常高,施工所在地所具有的地质条件一定要满足相关标准。自立式支护应用比较方便,并且后期可以方便的采用机械进行作业。但缺点是支护桩顶需要较大幅度的唯一,若是施工所在地地质条件不能满足相关要求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 (4)锚喷支护:此种支护方式是组合式的支护技术,主要是通过锚杆、钢丝网以及喷射混凝土形成联合的支护方式。此种支护方式主要应用于粘性土以及人工土的场地,但是由于某些细砂层具有较大的含水量,因此不能通过此法进行支护。另外,采用此种方法对于基坑深度要求较高,基坑在11m以上时施工就不能采用此种支护方法。 2土木工程边坡支护技术 2.1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要想保证土木工程边坡支护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就需要建立起较为健全、完善、安全的边坡支护方案。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土钉支护的方法进行。此种方法具有如下优点:①此种施工工艺的材料用量非常少,施工灵活性大,操作较方便,施工周期短、速度快;②此种结构非常轻巧,具有较大的柔性以及延展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抗地震性能以及抵抗车辆振动的能力;③施工不需要非常大的场地,可以紧贴已有建筑物进行基坑开挖。同时对场地底层适应性也比较强。土钉支护非常适合具有一定粘性的砂土、粉土硬黏土以及硬塑土;④具有较大的安全度。由于此种施工方式应用非常多的土钉,所以就算某个别土钉发生质量问题也不会对整体支护造成影响。在发生特殊状况时也可以及时采取加固措施,从而防止出现较大的事故,具有非常大的安全度;⑤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根据国外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相比于其他方式的支护,土钉支护的总体造价可以降低10~30%。而我国进行土钉支护比进行灌注桩支护能够降低1/3~2/3的总体造价,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性。 (1)在进行打土钉钻孔施工时,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控制成孔深度,实际操作人员可以在孔口进行标注,在满足深度要求后就可以停止施工; (2)在土钉形成孔之前,需要根据相关标准规范标注出孔位以及相关编号; (3)土钉被打入之后就要进行拉拔试验,此过程中要注意对注浆量和注浆力的控制,拉拔试验一定要通过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确保拉拔试验实验结果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4)一定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注浆水灰比的控制,若是需要添加外加剂,一定要经过设计单位的同意,并且通过实验进行检测合格后才可以使用。可以采用重力注浆法进行注浆,直到注满为止,在浆液初步凝结之前要进行1~2次的补浆操作。 2.2喷锚网支护 首先要进行土方开挖,然后对坡面进行必要修正,并且设置相应的钉位并成孔,之后施工人员就可进行土钉的安装和灌浆。在完成了灌浆施工后需要对其进行检查,若是发现灌浆量不足的情况就要进行二次灌浆,确保桩柱具有足够的密实度。最后,施工人员需要实施焊接以及喷射混凝土工作,在上述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就要进行边坡的养护,从而完成边坡支护施工工作。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土木工程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边坡支护技术,包括喷锚网、土钉墙、地下连续墙、环形支护以及水泥搅拌桩等等,喷锚网支护是其中主要的支护方式之一。此种支护方法能够对基坑进行及时的保护,同时能够起到增加边坡强度的作用。对于我国很多地区来说,最主要的地层结构还是原始土层结构,对于此种土层结构来说最适宜的就是通过喷锚网方式进行边坡支护,此种方法具有非常高的经济效益。 2.3预应力锚杆框格梁支护 相比于其他边坡支护方式来说,预应力锚杆框格梁支护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新型的边坡支护方式。此种方式主要是利用对天然岩土体钻孔灌浆锚固的预应力锚杆以及框格梁形成的边坡支护体系,前者主要是利用灌浆和孔壁周边摩擦产生的摩擦力将预应力传递到较深的岩石内部,另外,锚杆以及框格梁共同形成空间框架形式,此框架可以抵抗边坡的土压力,从而有效的控制土体的位移。同时,框格梁在边坡的表面会给斜坡土体施以相应的压实力,从而使土体的抗剪强度有所增加,能够很好的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能,进一步能够防止边坡出现崩塌以及土流失的问题。此种支护方式是主动承受压力的形式,其优点在于自重比较轻、成本相对较低,并且外观较好,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比较适合于高大边坡使用。 2.4滑挡土墙施工 此种施工技术主要应用于小型滑坡支护施工中,实际操作比较简单,能够对建筑地基的施工质量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一般情况下抗滑挡土墙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为抗滑桩以及挡土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可在边坡下部前方修建起挡土墙,若是边坡滑动情况较严重,那么施工人员可以通过相应的联合技术(主要是抗滑挡土墙、刷土减重工程以及排水工程)进行施工,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确保建筑边坡的施工质量。另外,施工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能力,并且加强其对边坡施工的认识程度,确保施工数据的准确性。 3地铁施工中基坑支护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地铁施工中基坑支护存在的问题 3.1.1施工质量和设计有着一定的差距 在进行基坑支护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对施工环节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使得基坑支护的施工质量和设计有着一定的差距。围护桩之间的距离不符合设计的要求,导致每个围护桩的受力不相同,严重降低了施工的质量。另外围护桩自身的质量问题也对基坑支护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受到泥浆配比、施工工艺以及成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围护桩有着一定的自身质量问题,大幅度减小了支护强度。 3.1.2地下水的影响 地下水对基坑支护有着一定的影响:①如果地下水减少,使得地基土有效应力提高,让地基发生形变;②如果地下水减少,使得基坑周围存在一定的水力坡度,地表内的细小颗粒也会减少,引起地面下沉。由于没有及时对地下水作出处理,很容易使基坑发生事故。 3.1.3开挖和支护不能彼此同步进行 在基坑支护的施工过程中,如果开挖与支护没有同时施工,很容易造成基坑事故。一般来说,开挖与支护是由两个施工队分开进行的,因此彼此之间缺少沟通,有的时候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没有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使得基坑支护不到位,基坑严重变形,基坑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 3.2地铁施工中基坑支护的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 3.2.1充分意识到基坑支护的意义 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深刻的意识到基坑支护设计的意义,争取让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够了解基坑支护的施工环节。施工企业要贯彻落实基坑支护安全方案,保障方案能够顺利实施。施工企业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质量培训,给他们树立质量意识,要让施工人员深刻意识到基坑支护的意义。 3.2.2降水影响的控制 为了有效控制降水的影响:①应该要设计合格的防水井,对于防水井的设计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来,如果有需要可以制定方案;②要保障降水井的质量,一定要使得出水含砂率达到设计的要求。含砂率不能大于1/20000,如果超过,必须要进行控制。 3.2.3加强土方开挖与基坑支护的协调,合理有序组织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开挖与基坑支护应该同时进行,要做到分段分层开挖和基坑支护。要保证开挖的顺序以及开挖的方式与设计方案保持相同,要按照“先撑再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为了防止基坑侧面在空气中暴露过长的时间,需要及时封闭,确保边坡的安全稳定。在施工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底板施工进度要及时,避免基坑长时间暴露在外。 3.2.4加强深基坑变形观测 在施工期间,施工企业要时刻监测基坑围护桩的受力情况和形变情况,对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及时了解开挖与基坑支护的实际情况,分析误差,这就能够及时的掌握土体变形情况、基坑附近土体的沉降程度以及地下管线的受力情况。通过实际的数据监测,能够了解施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时作出调整。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筑规模不断增加,土木工程建设也会面临着不断增加的问题。为了得到较高质量的土木工程,采取合适的边坡支护技术就成为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进行基坑施工过程中,地上建筑物的数量以及地下相关设施的复杂程度都在不断的增加,在此种背景下,一定要通过合适的基坑支护技术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土木工程需要。施工设计人员要认清现今形式,不断增加对边坡支护技术的分析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善于对工程实际施工经验进行总结研究,从而提升边坡支护技术在实际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水平,进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作者:朱文飞 单位:中铁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城轨分公司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研究 摘要: 我国在新疆地区的土木工程建设,在近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绩,但是在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却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怎样合理有效的对整个新疆地区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进行管理,是所有土木工程行业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的新疆地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改正措施,来保障整个新疆地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措施;新疆地区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土木工程项目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也越来越重视。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土木工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能使之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保障整个土木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工程质量。 一、新疆地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木土工程的施工质量不合格 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但影响整个新疆地区木工工程的安全使用寿命,还会对新疆地区老百姓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造成土木工程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钢筋漏放或钢筋长度不达标;钢筋成型绑扎的不正确;砌筑砂浆配合比不合理等等。 2、土木工程的合同管理不规范 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市场还不成熟,施工合同会出现一些“不平等条款”,但是施工企业为了企业效益也会接受,但是在之后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经济效益,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造成合同的违约,使施工企业增加了法律风险。 3、土木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有很多新疆地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管理经验匮乏,合同和法律意识淡薄,这都能给整个新疆地区土木工程的施工造成安全隐患。而且,目前管理人员的管理范围大部分仅限于项目施工阶段,而施工单位为了追求高效益,随意压价,使得管理人员为了工程顺利进行而勉强接受,但这大大抑制了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不但会使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还会从另一个方面加大工程施工的成本。 二、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有效措施(以新疆地区为例) 新疆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它的主要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其中,南疆气候干旱,光照时间长,降雨少;而北疆的降水相对较多,平均气温也比较低。因此,在新疆地区实施土木工程建设时,除了要考虑到施工资源的管理问题,还要根据不同的气候变化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1、提高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新疆地区实施土木工程施工时,往往采取就近原则,在当地招聘一些施工技术人员。由于当地施工人员匮乏,难免会需要聘用一些专业水平不高的工人,但是这些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很难保证土木工程整体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所以在施工人员上岗之前,要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必要时采用当地语言进行同步翻译,并保证所有的人员都拿到国家颁发的上岗证书,持证上岗,才能确保土木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 2、构建完善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是整个施工项目管理的重点。首先,要对所有施工技术交底责任制度进行切实落实,并制定合理简洁的施工技术指导方案,针对施工中难度较大的环节更要加强管理工作;然后,在质量管理点配备相应的实时监控设备和技术人员,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减少损失;最后,管理人员要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对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要合理安全,努力建设能让新疆人民满意的土木工程。 3、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在新疆地区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时,不能盲目的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还要全面地考虑到新疆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可以根据往年的气温和雨水来实施检测,并且按照最初的工程设计图合理合法的将周围的建筑物或者杂物、树木等进行清理或避让,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或者地貌,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试,以便能及时修改设计图中不可行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式的施工工作。 4、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管理措施 由于目前的土木工程施工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怎样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建设高质量的土木工程项目就成了所有施工单位要考虑的问题。由于新疆地区地广人稀,材料的运输和技术人员的聘用都有着一定的困难,所以应该采取就近原则,一方面可以在当地聘请一些有资质的施工人员,技术不达标的也可以进行岗前培训,来降低人工费用;另一方面根据土木工程施工材料的特性,尽可能的就地取材,这样大大降低了材料运输成本。 5、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 (1)在施工人员进行工作之前,应该针对施工人员的不足进行集中培训,定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让工人意识到安全施工、规范施工的重要性。 (2)在具体的施工中,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责任管理制度,来具体确认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做到责任到人,来确保整个土木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 (3)在新疆地区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时,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由于新疆昼夜温差大,所以在工棚中要设置取暖工具,防止施工人员受凉生病而导致工程施工进度受影响。 (4)在新疆地区进行施工时,除了要保证施工材料的正常供应,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温湿度来选择合理的存放材料的方法,避免材料受潮或者风干等造成的资源浪费,进而增加成本。 三、结语 土木工程项目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对于以新疆地区为首的偏远地区而言,土木工程项目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他们的经济发展。所以,怎样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是所有土木工程行业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也关系到我国各个地区的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对提高土木工程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提升施工单位行业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韩永召 单位:新疆北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思考 摘要: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决定工程质量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抓好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影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常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是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对保障项目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实施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施工质量。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首先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并建立健全施工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同时对环境等一些非人为因素进行合理科学应对。 1影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1.1重视问题 一是对施工质量重视不够。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要求理解不到位,漠视施工质量规范和要求。二是设计粗糙。如果图纸设计前没有认真研究设计方案,没有对施工现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设计图无疑是空中楼阁,无法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三是遵守程序不严格。对施工质量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作业过程中投机取巧,打擦边球,不按规定操作,如对可行性研究马虎了事,甚至花钱请人做可行性研究;在施工之前不做专业性规划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土木工程的质量[1]。四是管理偏差。不制定质量管理制度,或以草率的态度制定、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导致施工出现偏差。五是原材料存在问题。对材料把关不严,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等。比较常见为是混凝土配比达不到要求、砂石级配标准把握不严、水泥标号不合要求、外加剂不合格或掺加标准不合要求等。 1.2环境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环境千差万别,气候变化、温度高低、晴雨规律、土质特点等因素都会对不同程度地对施工质量施加影响,对此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果前期勘察工作不细致、不科学、不全面,那么如果施工措施“以不变应万变”,必然放大环境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 1.3人员素质问题 一是施工人员职业水平低。有的施工单位施工人员流动性大,“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未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实践,对施工中的工序和质量要求认识不清。二是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达不到要求。有的施工单位配备施工管理人员较为随意,对专业要求、技术规范、工艺工序、操作流程不熟悉,导致管理粗放。 1.4违规操作问题 一是违规招标。有的在招标过程中弄虚作假,有的存在长官意志,有的为了中标不择手段,这些违规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到施工质量当中,或疏于管理,或偷工减料。二是作业不规范。突出表现在:钢筋作业不规范、砂浆配合不合理、砖砌体砌筑与纵横墙不同步等。三是监理失位。监理人员素质不高,疏于监理或有意纵容。 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2.1建立责任制体系 确定项目经理责任制,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项目的有效推进,将责权利紧密相联;施工企业完善监督机制,通过定期督查反馈和考评监督项目经理履职尽责;对项目管理责任、建设承包方责任、施工班组责任一一明确到单位、到岗位、到个人,形成单位协调,岗位负责,个人尽责,失责必究的良好局面。 2.2优化设计 工程设计图纸是开展施工的基础。在开展施工之前,应全面研读设计图纸,对其设计理念、实现目的、工程技术要求等熟稔于心。结合设计图纸,对施工现场进行细致的勘察,综合考察地质特点、细部特征、民风民俗、气候温差、降水规律等外部环境,对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充分预估并做出相应预案[2]。在制定方案时,要广集群智,充分采纳各专业人士的意见,在人员队伍、机械设备、用材用料、质检验收等方式确定标准。完善工艺流程,根据水文、地质、生态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合理、合适的工艺方案,对施工工艺严格要求,既做到细节完美,又照顾到整体施工过程的顺利进展。 2.3材料控制 在采购环节,按照工程需要和有关标准,严格对材料技术细节的要求。招标结束后,对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对其生产实力、质量管理和有关资质进行检验。材料进场前,对每批次材料都要进行抽检,以防伪劣材料混入场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要立即停用该批次材料,防止给工程质量带来更大影响,同时对已使用该批次材料的工段进行检验。 2.4强化质量管理措施 一是优化程序。综合考察项目建设的环境及条件,结合自身优势,找到最佳结合点,制定最佳方案。二是优化制度。在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中,结合项目特点制定质量目标,并将其细化到每个流程、每个工序、每个岗位上,使每一步操作质量都有章可循。三是提高技能。针对项目特点和施工要求,在每个项目施工过程中,都有针对性地对管理和施工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其操作更具准确性。四是强化监理。完善监理体制,重视和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随时根据监理意见对施工技术和过程进行调整。五是加强施工检查。杜绝工程转包、分包。对于允许实施一级分包的,要保证分包方具有施工资质,且该资质在该土木工程许可的范围以内。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检查,按照先上、后本、再下的顺序,如果上一道工序没有质量问题,则对本工序进行检查,本工序没有质量问题,才可对下一道工序开展施工。加强对重点部位、重要指标的检查。如发现质量问题,应立即停止施工,认真查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整改未完成,不得继续施工。同时举一反三,对类似问题进行抽查。 2.5人性化管理 施工管理虽说是“制度管人”,但终究是“人管人”。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创建企业文化,将质量意识贯彻到每个人的意识之中。关心员工、爱护员工、保护员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员工增强归属意识,认识到质量关系到个人荣誉、关系到单位生存,从而强化质量意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抓好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而且要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同时加强管理措施和管理创新,并针对环境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作者:王健 单位:济南汇中新实业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分析 摘要: 结合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从安全、质量、进度、技术、材料及生态环境方面,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以有效保障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 关键词: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材料,施工质量 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产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木工程对建筑业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土木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就是施工管理,做好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对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严格控制施工的各个环节,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 1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土木工程几乎涉及到国家建设的所有项目,其施工管理的好坏是整个工程的核心所在,关乎整个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成本,所以说,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结合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把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材料、成本等方面的管理结合起来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口碑、企业形象以及经济效益。然而,虽说土木工程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短,而且在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但是其施工管理仍然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单位对施工管理不够重视,缺乏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制度和体系,行政及硬性指挥的管理手段情况严重,缺少科学性的验证,管理方式过于传统和保守,无法满足现代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这种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漏洞,对企业的发展有负面的影响,长此以往势必会被其他的同行企业挤下去。 2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环节也很容易出现问题,下文主要从安全、质量、进度、技术、材料等几个方面分析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a.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要想保证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然而土木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人员往往忽视了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班前安全交底和三级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施工作业人员存在侥幸心理,导致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频发。b.安全监督机制不健全。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安全教育、分项交底较为简单,缺乏针对性,很多内容直接套用于其他项目,施工技术方案脱离现场实际情况,专项安全技术不到位,导致施工过程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土木工程施工过程存在工人施工作业缺乏监督,施工监管不严等问题。由于缺乏严格的安全监督机制,没有严格的纪律予以约束,导致施工人员之间缺乏配合,因作业人员违规操作而引发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检查制度不完善。 土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工作就是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然而很多土木工程项目都存在质量检查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导致施工进度失控。近几年,我国土木工程中“豆腐渣”工程频现,很多新建的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坍塌或者工程项目完工后因质量问题无法投入使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材料都必须认真检查,只有完善的土木工程质量检查制度并严格实施才能确保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 3)土木工程施工进度管理问题。 施工进度的安排是土木工程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它是对施工工序及施工时间的有效结合,使得整个施工项目合理、有序的进行,不仅可以节约施工成本,还能够缩短工程工期。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的建设项目各方有总包单位,也有分包单位,涉及的单位比较多。由于各个单位之间都各自有各自的施工安排,这就导致建设方很难对施工进度有统一的要求,各个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与总施工进度计划有出入。虽说对各个分项工程的进度计划在施工组织设计中都有合理的计算和安排,但是其中有一些分包项目内容单一,施工简单,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对其工程进度的要求模糊不清,造成工程项目因分包工作未及时完成而影响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最终影响总的施工进度,使得土木工程的整体施工不能按照总进度计划的要求完成,影响施工工期,造成成本的浪费,对建设方的投资效益带来不利影响。 4)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项目的灵魂,它贯穿于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中,不管是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都离不开施工技术。施工技术不仅是设计者意图的表现,更能够检验竣工效果。所以说,成熟、先进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我国建筑业各类技术规范和条文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有着严格的要求,然而在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不按照技术规范施工的问题,造成施工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土建工程施工中主要的技术指标有以下几个:防水技术、深基坑开挖技术、预应力技术、混凝土技术等,这些工程技术对土木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工程质量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先完成施工技术指标,就必须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满足各项技术规范的要求。随着土木工程的施工难度的增大和施工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所涉及的技术也越来越复杂,造成了技术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漏洞。虽然土木工程监理会对施工技术加以管理和控制,但很容易忽视对现场、气候、资源等问题的考虑,影响施工技术控制工作。 5)土木工程施工材料管理问题。 a.材料的采购问题。土木工程施工所需的大部分材料一般由项目部进行采购,然而土木工程项目的采购人员通常没有根据工程施工进度编制材料的采购计划,只有一个模糊的采购意识,项目材料采购人员只是根据材料采购合同、招投标文件、施工图纸等进行大致的估算,从而导致材料的采购量与实际用量存在偏差,材料采购不足则会影响工程施工进度,材料采购过多或者积压则容易造成成本浪费。甚至有一些项目材料采购人员与材料供应商勾结,材料采购过程暗箱操作,材料以次充好,材料数量不足等,这种现象就难以保证工程的施工的质量,可能造成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和人身事故。b.材料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土木工程施工材料进入工程现场时,一些材料管理人员对材料的把关验收不严,导致材料质量参差不齐,材料数量不足等问题。这问题严重影响着建筑材料的合理化管理。土木工程项目材料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要有专业的系统管理知识,熟悉建筑材料市场,掌握各种材料的综合性能,这样才能很好的把控材料的价格、质量等。c.企业材料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目前国内很多土建工程施工单位缺乏健全的材料管理机制,一些企业干脆就没有制定完善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同时也没有具体的物资管理程序和材料管理办法,这样就造成土木工程施工材料的管理缺乏制度的约束。因此,土建工程施工企业必须制定并完善材料管理机制,从而节约项目的材料成本。 6)生态环境影响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中往往容易忽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在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中,由于土木工程施工特点与施工要求的限制,土木工程施工过程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例如残留混凝土、钢筋、碎石等,这些材料的随意丢弃不仅会给施工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影响到施工现场附近环境,成为陆地垃圾。此外,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气体、粉尘、污水等也会造成大气及水体的污染,进而破坏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现阶段,随着人民大众的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土木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已成为人们热议话题之一。 3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改善措施 1)加强安全管理。 加强土木工程安全管理是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首要工作,土木工程施工安全事故严重影响着土木工程施工企业的信誉。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最主要的是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好各项安全交底工作,做好防高处坠落、防物体打击、防火、防触电、防机械伤害、防坍塌等工作。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必须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员不可由其他管理人员兼职。项目安全员要对土木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要求整改,严抓安全施工问题,对施工作业人员不符合安全规范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罚,预防为主,将风险源头及早消灭。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要针对项目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安全管理人员要对预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交底并定期组织专项应急演练。 2)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和监督,一方面要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同时还要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各项工序的交底,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要制定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土木工程竣工验收时,工程项目负责人要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检验,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评价。验收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改正,质量问题改正后要再组织验收。隐蔽工程验收时要仔细检查实验报告、技术数据、图纸等,确保工程质量满足各项规范、标准的要求。 3)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 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对工程施工质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土木工程项目的进度必须满足合同工期的要求,确保工程在规定的日期能够交付使用。土木工程施工进度的参照就是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在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现场的情况尽量详细,既要涵盖所有的分项工程,也要编制各个项目施工的具体日限,严格控制节点工期。在与各分包单位签订合同时要约定好施工的进度和工期,如因分包单位原因致使工期发生延误,分包单位应承担相应责任并进行经济赔偿。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对人、材、机进行合理的安排,弄清各工序之间的关系,形成流水施工。此外信息技术对土木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还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虽然信息技术只是一个管理平台,不能对施工起到具体的作用,但是在施工管理中加入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也能够对施工现场做出合理的分析,促进各个施工单位的有效沟通,合理合作,为土木工程施工带来好的效果。 4)加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土木工程受到各项因素的影响,施工比较复杂,涉及的施工技术比较多,所以说,技术控制系统的建立对于土木工程的施工来说十分必要。项目施工前,对影响土木工程施工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现场条件等制约因素分析,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从而尽可能的实现设计目标。土木工程施工现场技术控制是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施工准备阶段要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在施工阶段要建立现场监督机制,对施工技术中有问题的地方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也要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对于施工现场的大型机械设备,必须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持证上岗,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5)加强土木工程施工材料的管理。 a.规范材料采购。土木工程施工项目想要解决材料采购模糊的问题就应该根据工程预算和材料消耗定额,结合工程进度计划,编制出详细的材料采购计划。同时项目的采购人必须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个人修养,拒绝回扣,做好项目材料采购环节,防止材料发生质量问题。b.加大材料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要定期对材料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通过相关培训,提升材料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协调配合能力,培养出既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材料管理人员。c.健全材料管理制度和体系。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管理,不仅可以直接提升工程质量,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节约工程成本,还可以加快施工进度。由此可见,在材料管理中,建立岗位责任体系能够提高管理效率。首先,项目经理是材料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与领导者;材料主管与材料员是材料管理的直接责任人;班组领料员是材料管理中的执行者,他们在材料主管与材料员的指导下,协助班组长组织和监督本班组合理领、用、退料。其次,项目材料的使用必须有计划、有秩序。在项目正式施工前,材料主管或者材料员要向材料总管部门提交一次大规模的材料计划,为项目开工做好准备;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材料主管或者材料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进度及时向企业材料部门提出后续材料供应计划,保证材料的及时供应。最后,要建立系统的材料管理制度,保证材料的进、出、存都有据可循,从而规范材料的管理程序,明确各个管理人员的职责,规范材料的管理方法和步骤以及手段,明确各种材料的质量要求以及保证质量应采取的措施,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 6)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a.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先进的施工技术一方面能够减少材料的损耗和浪费,节约施工成本,同时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能够有效的减少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先进的施工技术能够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及固体废弃物,而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能够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噪声。b.施工中采用绿色环保材料。材料是构成土木工程项目实体的主要物品,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使用绿色材料不仅可以减少能耗,也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而且可以提升舒适度与安全性。c.加强施工环节的监管力度。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每个环节都涉及大能耗、大废弃物的处理,所以说,不管是施工的哪个环节,都必须严格加以控制,不仅要严格限制建筑垃圾的倾倒,施工污水也必须经过处理并达到相应排放标准后才能排放到指定地点。 4结语 土木工程是一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工程,其施工过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主体的有机配合。我们要善于发现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施工单位才能避免施工的安全、质量问题。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注重施工进度、施工安全、施工技术、施工质量及施工成本的管理,不仅是施工安全的有效保障,也是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更是节约施工成本的有效方法。唯有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才能使工程项目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沈俊桥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房屋建筑土木工程施工注浆技术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房屋建筑工程已经成为目前最热门的行业之一。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建筑质量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由于施工技术、施工条件、施工技术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经常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对建筑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必须对建筑技术进行详细分析。本文主要对建筑土木施工中的注浆技术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具体应用,希望可以给建筑行业的发展提高参考。 关键词: 房屋建筑;土木工程;注浆技术 注浆技术主要采用压送方式,将胶凝状态的浆液输送到比较松散的土层或者岩石层中,凝固后形成的颗粒可以填充岩石裂缝,对土层和岩石层的力学性质具有很大作用。注浆技术已经在高分子力学、自动化技术、机械以及计算机中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一些大坝、地铁隧道等领域,具有适应性强、应用较广泛等特点。 1概述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注浆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个建筑行业中,特别是一些混泥土工程,如城市市政道路、路桥工程和房屋建筑都会使用注浆技术。注浆技术比较广泛的应用于一些混泥土裂缝填充中,一旦房屋建筑出现裂缝和渗漏问题,就可以使用注浆技术进行修补。从房屋建筑结构分析,渗漏经常发生在厨房、卫生间、地下室等位置。在应用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很多问题,例如,必须根据渗漏出现原因选择材料,在具体施工中,还要根据渗漏位置,选择合适的修补方法。只有注意到细节问题,才能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延长房屋的使用年限。 2注浆技术在房屋建筑土木施工中应用的优点 经过分析发现,已经建成的房屋建筑容易发生房屋墙体漏渗、砼结构损害、门窗漏缝、变形、缝隙、预埋件漏渗等问题。将注浆技术应用到房屋建筑土木工程施工中,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应用。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第一,工艺简单、设备比较灵活,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注浆法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方便;对房屋建筑中无法正常施工,或者需要进行拆除的工程具有非常显著特点。第二,施工范围小、加固效果较显著。注浆法可以在很小的范围内将损坏的墙壁修理完整,不受墙饰面影响,具有施工影响范围小,效果明显等施工特点。第三,与其他防水方式比较,具有显著优势。注浆法主要利用泥浆进行缝隙填充进而完成施工,所以在防水方面效果更为显著,提升了砼的防水性。第四,可以作为砼补给材料,力学综合性能较好,抗腐蚀性较强,不会产生污染。注浆法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将固体材料和液压结合起来形成粘结剂,具有粘接效果好等优点。如果压进环氧材料,还可以对钢筋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具有环保、无污染等特点,值得在施工中广泛应用。第五,注浆法可以加强固砼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注浆法使用时,主要应用于一些老腐朽的砼上,可以改变砼的固体结构,增加内部性能,进而延长使用寿命。 3注浆技术的类型 3.1静压注浆法 地基比较软的地方经常使用静压注浆法,采用劈裂原理实施(在地基中加入水的泥浆)。泥浆自身具有压力大、比重大等特点,可以在底层最薄弱的地方实现延伸,在延伸和变化过程中就会形成一些不同状态的凝结体。此种形式的凝结体可以起到骨架作用,对周围建筑和土层形成保护作用,提升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差。 3.2复合注浆法 复合注浆法是一种将静压注浆和高压旋喷结合的注浆方式。首先,使用高压旋喷方法将水泥浆形成桩柱体,然后再利用静压注浆法将泥浆向四周扩散,减少注浆盲区。此种操作方法使用范围比较广阔,在粉土、细沙、淤泥层均可使用。 3.3高压喷射注浆法 此种注浆方法,经常用于水利工程和一些地面比较软的地基加固上。除此之外,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高压喷射注浆法也可以引用于一些深基坑工程的防水操作中。 4将注浆技术应用于房屋建筑技术中的具体要求 很多楼房比较常见房屋病害,此种房屋危害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房屋使用时间。开凿方式是日常处理的主要方式,由于此种方式对操作水平具有很高要求,一旦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严重的漏渗现象,给房屋使用造成了很多潜在威胁,增加了处理费用,缩短了使用期限。所以,必须对房屋建筑结构全面分析后,再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4.1对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做好全方位控制 由于造成房屋建筑损害的因素比较多,只有从施工各个阶段进行控制,才能有效的分析出房屋建筑存在的损坏。在建筑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很多新型材料越来越多,只有掌握并使用这些新型材料,才能控制房屋建筑存在问题。进行注浆设计的时候,必须从经济和使用效益两方面进行衡量。主要对防渗、地基承载力和土体的稳定性进行考虑,进而保证土体的稳定性。 4.2选择注浆材料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注浆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亲润性,可以灌入很小的缝隙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粘合度;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比较好,强度较高,抗老化性能较强;材料形成固体之后,不会产生有毒物质,操作简单方便,价格适中。 4.3加强注浆材料管理 对房屋病害进行处理时,严格控制好材料,禁止使用假冒伪劣材料。只有清楚了解材料力学性质之后,才能投入到注浆中使用。因此材料的选用对房屋建筑病害处理效果具有很大影响。 4.4注浆时控制好注浆压力 如果力过大,就会对建筑物造成一定的压力,损伤建筑物结构。通常建筑物中的门窗等注浆压力控制在0.1到0.3Mpa。梁柱、地下室注浆压力控制在0.25到0.8Mpa。 4.5积极做好安全防护 注浆过程中,应该严格保护周围环境和个人安全,加强安全管理。 4.6提高注浆效果的监控和管理 对注浆效果实施监控和管理是注浆技术的重点技术。堵水是注浆技术的主要目的,可以对注浆前后泥浆的效果进行检测和比较,检测注浆渗透性,比较实施检测后土层的强度变化。例如,现阶段经常使用注水试验、注浆前后土层强度变化程度判断注浆效果。从现阶段注浆效果监测结果来看,注浆技术依然是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在今后还需求技术人员共同实施并完善。 5注浆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5.1在混泥土结构部位运用注浆技术 第一,根据病害产生部位设置孔位。设置孔位的时候,应该将各个孔之间的距离控制在300到400毫米,并且将孔径控制在0.5到1.2毫米,对于湿缝隙可以利用岩缝开槽方法实施干缝隙可以将孔位设置在25到45毫米之间,同时在封口位置利用环氧胶进行封堵,减少注浆时流出浆体。第二,使用强度较大的水泥进行埋管和封槽。如果埋管和封槽是湿缝隙,可以在注浆材料中加入适当的水,增强固结的补强效果;干缝隙,可以使用粘度较低的材料,同时将固化时间控制恰当,最佳时间是14小时,只有按照埋管和封槽标准进行,才能提高粘接作用。 5.2注浆技术在墙体部位的应用 裂缝是房屋建筑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在楼板外力的作用下,温度发生热胀冷缩就会造成墙体裂缝。处理墙体裂缝时,可以从墙体和楼板的连接处进行处理。在不同位置可以选择不同方式进行处理。例如,对楼板位置进行修补时,施工人员应该按照施工设计,合理选择注浆材料。灌浆完成后,工作人员必须对修补出现漏洞的地方进行查找,然后再重新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修补。 5.3注浆技术在厨房和卫生间的应用 通常厨房和卫生间出现渗透现象,主要发生在砖缝间,出现此种状况时,墙面经常会出现潮湿状况。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时,必须先将水管关闭,缓解渗透情况。然后在墙底和地面相邻的位置挖出排水管道,并设置孔洞,利用环氧砂浆对排水进行处理,保证排水槽可以顺利排出渗透水,不会再发生渗透状况。 5.4地下室生渗透补救方法 地下室渗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灾难,给人们的居住造成了很大影响。一旦出现此种状况,必须及时使用注浆技术进行补救。首先,必须找出渗漏出现位置,然后处理渗漏缝隙中的杂物,完成清洁之后,再采取高压注浆方法对漏洞进行处理,完成注浆后,也许会出现一些渗漏点,所以必须再次进行后期处理。 6结束语 房屋建筑中的裂缝问题是影响房屋建筑质量的主要问题,对房屋建筑的使用期限造成了严重影响。注浆技术是现阶段解决房屋裂缝的主要方式,已经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增加了房屋自身的承载力,可以实现较好的修补效果,保证建筑物的美观实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注浆技术还将发展和完善,对房屋建筑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作者:张建文 单位:山西介休市城区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与科技的发展,土木工程的施工与建设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层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高度越来越高。土木工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不断为人类创造新的优美的环境,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支柱。但随着土木工程的快速发展,一些工程质量上的问题也逐渐出现。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土木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关键词: 土木工程;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土木工程的涵义 土木工程是指各类建筑施工的总称,土木工程一方面包括与人们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施工建设,例如桥梁建筑、公路建筑、水利工程、铁路隧道工程。另一方面包括对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设计,勘测,工程预算等技术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工程技术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大的成就。 二、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土木工程的快速发展,施工项目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当前项目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质量不合格,安全设施不全面,管理不规范。土木工程建设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偏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和不严格,很多人凭借关系或者花钱进入工程管理部门,这些人不懂管理,不懂技术,不懂设备,不懂工程预算,导致土木工程施工质量降低。 (二)采购的材料差 施工材料质量问题,采购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或者采购环节很多有能力私扣成本的人会拿走一大部分资金导致进购材料时资金不够,进购一些质量较差的材料。另一方面,采购回来的材料管理不恰当,存储时间的长短和存储环境不合理,使材料破损腐烂。 (三)材料质检制度不规范 材料检测制度不严谨,检测方法过于传统,手工检测比较多,误差比较大。进行抽样检测时,抽样样品不合理,统计数据时,擅自修改数据,土木工程质量检测数据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检测标准不严格,工序不严密,因此材料的安全隐患比较大,加上管理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操守,弄虚作假,导致出现很多豆腐渣工程。 (四)缺乏安全措施 工程建设中出现很多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安全管理系统不健全,管理人员不重视安全,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不懂得自我保护,有不合理的地方也没有及时汇报,所以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三、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一)重视人才的选拔 有选拔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提高。加强管理部门的人员选拔,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或者对管理人员采取一些激励政策,调动大家积极性,提高工作热情,以此来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工作人员的技术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土木工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其大型设备也比较多且都很难操作,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严格执行操作标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保障工程质量。 (二)提高工程建设和采购材料的监督 明确工程项目的施工目标,充分了解施工周围的环境特点,优化项目建设方案,如项目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及时上报和修改,及时检查项目施工设备能否满足施工要求和施工人员能否有能力按时完成任务。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加强监督力度,购买材料时提前做好预算,适当提高预算,以防出现为节约成本采购价格低质量差的材料,系统严格的管理制度还可以防止中间出现有人私自进行暗箱操作,中饱私囊的现象发生。对于采购回来的材料,合理安排其存放位置与存放环境,对于采购时间也要提前算好,以保证材料的质量。 (三)规范材料质检制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如果材料质检在采用传统的方式,过多的依赖手工操作,人为因素影响较多的话,将不利于土木工程的发展,因此,引入新的设备势在必行,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规范材料质检制度。防止未经检测和检测不合格的产品混进工程中,滥竽充数。材料入库时要进行合格检查和抽样复查。如发现质量问题应追踪同一批产品。对于重要材料且需现场配备的,形如钢筋混凝土,防火材料,防腐蚀材料等,应该严格按照比例配备且有人现场监督,按国家标准和有关部门规定进行抽查。整个工程设计和材料标准都要经过专业工程师的许可,上级监管部门不能放松警惕或者假公济私。对于新引进的设备,要进行检查,抽查,复查等,如出现缺陷,应及时更换和上报。 (四)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安全问题,虽然国家不断的加大对土木工程的投资,但安全事故还是时常发生,最主要原因是安全管理部门的松懈与安全体制的不健全,施工现场的安全水平直接反应整个工程的整体水平,如果一个工程连安全都不注重,那么工程的质量也难以保证。首先,建立严格的安全制度和岗位责任,其次,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本身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在不安全的地方和易发生危险的地方设置醒目标志, (五)监管部门加大管理力度 由于监督管理部门人的监管职能滞后,给一些建筑商一些侥幸心理,即使工程中存在不合理不安全质量不过关的地方也不及时改正,监管部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各处疏漏比较多,建筑商为了个人利益,不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偷工减料。监管部门应随时进行抽查,对待一些不合格的建筑,该警告的警告,该停止的停止。土木工程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监督部门的监督管理,积极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和思路。坚决抵制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质量控制问题是土木工程的重中之重,要想保障工程质量就要做到提高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工程材料的质量,建立健全的检测体系,加大管理力度等。这样才有利于土木工程平稳快速发展,降低因质量问题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以上是通过本人查阅资料后自身的理解,因能力有限,存在不足的地方,仅希望通过本文引起大家注意。 作者:王栋 单位:承德市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站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土木工程施工边坡支护分析 摘要: 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其施工环境相对复杂,工程周期也相对较长,而边坡支护属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前期工作,边坡支护工作的质量会直接对整个土工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还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工程周围的地下管道与建筑物。本文便以边坡支护的主要技术为研究基点,对主要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并研究相关技术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土木工程;边坡支护;基坑 在土木工程中,做好边坡支护工作对整个工程的稳定性有很大积极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边坡质量的因素排除。因此,在进行边坡支护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对边坡支护工作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边坡支护的主要技术 在土木工程中,常见的边坡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锚杆支护,该技术是边坡支护技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技术,通常会辅助水泥土墙来提升支护效果,对于边坡侧向有非常良好的稳定效果,但这种技术只适用于6米以下的基坑,对于6米以上的基坑则支护力不足[1]。第二,开槽施工,该技术指的是以边坡支护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在基坑的四周挖出一定的内槽,通过其内部的支撑力形成挡体,并以此提升边坡稳定性。第三,土钉支护,该方式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但只能应用于特性土质中,且其水位不能很高,一般应用于12米以下的边坡基坑中,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第四,逆作拱墙,该方式是以基坑情况为依托进行拱墙支护的设计,通过拱墙为支护提供更高的支护能力,这种方式主要有局部与全封两种,应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适当选择。 2主要技术的应用分析 土木工程中所应用的边坡支护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2.1支护方案的制定 在进行边坡支护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以土木工程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以确保边坡支护方案能够在施工过程中顺利进行。本文以某工程为例,进行边坡支护技术方案的分析:首先,这项工程运用的主要边坡支护技术为土钉支护,从方案规定出发,确定土钉深度,从而保证支护强度符合工程要求的施工标准,且相关的施工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施工要求[2]。其次,对已经成孔的编号以及位置进行准确标记,以方便在支护施工过程中进行识别。再次,由第三方通过拉拔实验的方式,确定土钉的强度与打入效果,以保证工程质量。最后,科学制定注浆比例,并对外加剂用量进行严格规范,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运用重力灌注的方式,如果出现特殊情况,还可以通过补浆方式进行处理。 2.2开挖基坑 这一环节在边坡支护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其原因在于在挖掘基坑过程中,很容易破坏工程环境中的地质结构与土层结构,这就提升了基坑的开挖难度,特别是在工程后期,变形或移位等现象非常普遍,因此,需要通过分区的方式进行基坑开挖作业,在保证基坑平衡的基础下进行下一步开挖工作,另外,通过分区的方式,还能够对基坑设计量进行有效控制。举例来说,某工程在进行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开槽以后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对其进行支撑,在确保该区域的稳定与平衡之后,在进行下一步的开挖工作。在挖到与支护边坡相距8米处,采取分段开挖的方式,25米为一段,这样不仅方便计算设计量,还能够提升开挖的速度[3]。 2.3地质监测 在进行边坡支护时,离不开地质监测的应用,其作用在于排除一些对工程不利的地质影响,确保工程能够保持稳定状态,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避免变形。该应用对于基坑这部分的施工尤为重要,通过地质监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工程的地质风险,还有利于对合理安排边坡支护的施工工作,有着非常良好的监控作用。相关人员通过观察工程环境的地质变化,根据其变化情况对工程方案进行改进,从而提升边坡支护质量,使其在工程中发挥出更好的支护作用。 3相关技术的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土木工程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工程对边坡支护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边坡支护技术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也是不容忽视的。边坡支护技术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工程施工以前与工程施工过程中: 3.1施工前 对于施工前来说,需要明确工程的土质特性,从而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将边坡支护对土质的破坏降到最低。另外,相关人员需要以图纸为基础,对施工技术进行一个大体上的规划,做好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保证施工所用的材料与设备满足施工要求,从而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质量缺陷。 3.2施工时 在边坡支护的施工过程中,对其技术的质量控制相对复杂,需要在将工程质量观念表现出来的同时,提升工程的安全控制力,在最大限度上规避工程事故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控制进行分析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全面检查,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现场环境进行实时清理,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工程进度,对技术质量进行重点检查。第二,技术交底,交底时需要对工作位置明确标记,确保其具有较高的衔接特性,尽可能避免相关程序中存在交叉现象。第三,结合边坡施工技术,对相关的安全管控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确保其能够在工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工程的施工安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土木工程中,边坡支护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做好这项工作,能够确保工程的基础稳定,并为接下来的施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创造安全的施工条件。本文通过分析边坡支护的主要技术,重点研究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并强调了质量控制对边坡支护技术的重要性。在土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将边坡支护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工程质量。 作者:王永全 单位:淮安市建筑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1土木工程施工中材料选择的重要性及主要问题 1.1材料选择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很大一部分的成本耗费都用于相关的施工材料上,可以说,施工材料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中,是最主要的管理内容之一。施工材料,对于整个土木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相关安全性、工期进程和最终效益都有直接影响。施工企业如果选择了合适、正确的施工材料,不仅可以保证施工质量,还能让企业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具备一定的实力和竞争性。相关的施工企业想要在行业内部立足,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就要保证土木工程的具体质量。要想达到这一要求,企业就要在施工前期,合理选择相关材料,来保证最终的施工质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2材料选择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材料选择杂乱无章。很多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时,通常都是交给采购部门独立完成,没有其它部门的制约和影响,更没有相应的监督与监管。有的采购人员自身素质较低,在选择材料时不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导致所选择的材料质量不合格。有的采购人员和采购部门甚至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收取回扣,选择劣质材料,这就造成了施工企业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杂乱无章,没有形成一定秩序。这种不合格的材料,对于土木工程的施工来说,没有任何的帮助作用,会给整体的施工质量带来不良影响。第二,没有相关的制度进行管理和约束。很多施工企业的管理者自身没有认识到材料选择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在企业内部制定相关的制度进行管理和约束,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内部的材料选择具有较大程度的随意性。一些企业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具体的实物与登记记录无法准确对上,内容失实;一些企业选择材料的时候没有根据自身需要,随意进行选择,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还有的企业施工材料保管不当,发生无谓的损坏和变质。这些材料管理中的混乱现象,不仅造成了施工材料的浪费,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对整个施工工程的进度和相关质量造成严重的阻碍和不良影响。第三,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很多施工企业内部的材料管理人员较少,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安排专人进行管理,给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目前,很多材料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较低,没有相关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有些甚至缺少相关的管理经验。这样的管理人员在对材料进行管理时缺乏针对性和合理科学的手段,无法对材料进行科学化的系统管理。 2如何加强材料选择方面的相关质量控制 2.1建立科学、完善的采购制度。 施工企业想要做好相关的材料选择,加强质量控制,就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基础,来保证材料选择过程的合理性。某施工企业在具体的材料选择中,注重相关制度的确立,为材料的合理选择奠定了坚实基础。该企业的负责人在管理中专门成立了采购部门,要求采购部门在工作中遵循相关的规定进行工作,严格把控材料质量。该公司明令禁止采购人员在采购中收取客户的回扣,不能以次充好,对于材料质量要进行严格选择。公司管理者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工作态度较好的采购人员进行合理奖励,如果采购人员出现违反制度的行为,就要进行一定的处罚。该公司在这样的制度管理下,采购部门对于材料的选择就真正重视起来,严格选择质量达标的施工材料。这样,公司的效益得到了很大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也得到了合理保证。 2.2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施工材料的采购,只是质量控制的一个方面,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还要做好相应的材料管理。施工材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自身质量不仅与生产厂家有关,更与存放环境、相关管理有很大关系。施工企业要做好材料保管的环境工作,尽量让存放环境保持干燥,不要在保存环境中放置危险品。一旦危险品造成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施工材料的安全性,还会给相应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在进行材料管理的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安排专人进行管理,还需要相应的部门进行合理监督。特别是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需要得到很大程度的关注。施工现场相对来说较为混乱,人员较多,材料在管理中经常会出现冒领甚至丢失,给企业造成一定损失。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严格控制材料的领取,做好实时登记,掌握材料的使用情况。这样,才能保证施工材料的管理做到合理有序。 2.3施工企业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养。 某施工企业很重视施工材料的选择,对于相关人员进行了重点培养。该公司的管理者定期举行培训,要求采购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要加强理论素养,与此同时,管理者还注重相关人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该公司的相关人员在经过培训以后,提高了理论知识能力,还在工作中杜绝了不良思想的影响。该公司的采购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材料选择中不拿回扣,不会用低劣材料来以次充好。这样,就保证了施工材料的整体质量,也保证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4针对材料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施工材料的种类较为繁多,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性质,施工企业要针对不同的材料特性,合理进行选择。施工企业在选择的过程中,要熟悉和掌握所选材料的具体特点,对这些特点进行测试和检验,只有达到标准的材料,才能进行使用。比如,钢筋具有很强的抗压性和坑腐蚀性,施工企业就要针对这种特性,对所选用的钢筋进行一定程度的测试,看其自身特点是否达标。施工企业只有合理掌握施工材料的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才能保证材料的整体质量,让其促进施工工程的整体建设。 3结束语 在土木施工中,相关的材料选择及其质量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相关人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及时掌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有针对性地更新工作理念,完善工作手段,遵循相关的制度与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土木工程施工的材料选择及其质量控制。 作者:崔振强 单位:甘肃省交通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受到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木工程质量存在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木工程的正常进行。 1.管理难度比较大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土木材料。土木工程施工属于劳动密集型。因此,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繁多,素质不高;在施工过程中有的施工人员存在违规操作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施工进度和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不同种类的工程材料,增加了材料的管理难度。另外,土木工程施工周期比较长,施工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无形之中使得土木工程管理难度加大。 2.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低下 由于施工技术管理方式比较落后、薄弱,无法达到土木工程施工的标准要求,使得土木工程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质量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很难达到设定的工程目标,最终延误工期,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投资。有的施工单位施工质量水平低下,施工效率很低,导致施工质量存在问题。由此可知,提高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是施工单位面临的重要问题。 3.施工安全管理意识比较差 在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对保证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的施工单位对施工安全管理不够重视,安全防范意识不够高,直接导致很多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出现。同时,由于施工过程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对土木工程检查不够合格,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严重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 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要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素质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很多方面,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很多的管理和施工人员,主要包络工程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具体的操作者,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是第一位影响因素。监理机构要对施工单位的安全、质检、材料以及设备等具体操作人员进行严格地检查和认证。对于要求比较高和难度比较大的施工程序,施工单位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人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操作技能;对于高空作业或者具有危险源的施工现场,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为保证安全,要禁止出现违规施工的现象,防止没有任何技术资质的施工人员上岗。总而言之,要不断提高整体施工人员素质,才能保证土木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 2.施工技术和方法的控制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控制、管理,包括每一个施工的环节和工序,对关键环节和重要部位,要落实到个人,加强施工人员的责任性和质量意识。施工单位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建立良好的技术管理体系,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同时要引进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和管理,保证施工的质量,不断打造土木精品工程。另外,要不断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安全标准,这样才能促进施工技术的改进,不断提高施工的总体质量,提高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停止施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最后,施工单位要施工现场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应着重检要的环节和程序,同时要考虑到质量管理的水准和难度,定期检查整个施工作业质量的运行情况。 3.要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对土木工程施工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隐患或者质量问题;施工单位要使用安全机械设备,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对全体人员进行适当的安全文明施工的教育和选产,做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保证施工人员能够自觉遵守安全规则,保证施工安全,提高工程施工的经济效益。在进行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做好科学管理,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形成良好的安全观念,增强施工单位的凝聚力,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断完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体系,施工单位要制定完善的质量、技术、成本、进度管理计划,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施工意识,保证施工能够正常进行,不断建造精品工程。 作者:吴晶 单位:西宁市湟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一、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较多,课时安排较少。 由于受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影响,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包含的内容很多,就教材而言,包括施工组织及施工技术等,这两个部分又被分为16章节,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而且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还包括很广泛的知识面,例如材料学、力学、网络技术、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等。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此庞大的内容课时安排得却比较少,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课时中很难将组织程序和项目施工完整地进行讲解,对于一些相对来说不是很重要的知识只能先选择略过,这就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在参加工作之后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造成很多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土木工程施工的课时进行合理安排,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2.教学多以技术为主,忽视管理和组织。 在传统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教学中,往往将土木工程技术作为授课的重点,而将土木工程管理放在次要的位置,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做法,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施工的组织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善的施工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还可以节约施工成本,保障工程顺利地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土木工程技术和土木工程管理并重,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3.教学内容之间关联较少,无法形成体系。 和其他学科相比,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内部更专业化、模块化,这就造成教学内容之间具有很大的跨度,联系比较少。比如说混凝土工程和土方工程教学之间在教学上基本不存在联系,但是由于受土木工程施工学科的自身特点的影响,这两个知识点还是要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在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之间关联较少,无法建立体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使教学中的各个部分协调发展,为社会的土木工程建设培养更多专业性的人才。 二、我国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1.跟随发展脚步,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设行业随之迎来自己的发展机遇,这就使得建筑行业对人才需要的方向有了改变,由传统的施工技术型人才逐渐向施工管理型人才转变,在很多企业对员工培养中,多采用土木工程加土木工程管理的培养模式,因此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必须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跟随社会的发展脚步,结合社会发展,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课程尽量与社会的需要保持一致,为我国的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2.重视施工管理和组织,各部分协调发展。 在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改革中,还要重视土木工程的施工和管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坚持两者并重,使教学的各个部分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在课程安排上对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进行协调,改变以往的教学安排,坚持两者并重;二是要将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相结合,在进行施工技术的课程讲解中适当加入一些施工管理的内容,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反而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三是要将课程设计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将案例讲解与实训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 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比如模块化、跨度较大及知识点比较分散等,因此要将案例讲解和实训相结合,对教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并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将案例讲解作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的讲解使各个部分比较零散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串到一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4.在教学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 受传统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影响,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实践的环节,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往往无法将教师所讲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因此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改革的时候,必须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结语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问题及未来的职业选择,所以进行土木施工工程的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结构、重点结合社会需要进行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为祖国的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游雪婷 单位:福建省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一、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有的地方,项目经理负责多个项目,导致施工单位的固定单位分散在施工现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施工现场调配的难度,使得施工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导致在固定在转移过程中,很难真实有效的从账面上反映出来,使得施工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施工单位发展壮大。 1.账目与实际情况不符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账实相符是保证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施工单位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比如有账无实或者账实不匹配。主要是因为施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同时有的施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没有对资产进行检查和清查。还有的施工单位固定资产利用不合理,在还没有达到使用年限情况下,就当成废品处理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成本、降低了企业施工效益,不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2.责任不明确 根据相关的施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要求,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违规现象,就要进行必要的惩罚,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处罚不够彻底,导致一些项目负责人没有得到惩罚,使得相关的制度和措施成为一纸空文。另外,相关的管理责任不明确,造成项目责任人责任意识较差,不重视施工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违规现象,影响到施工单位的正常进行。 二、做好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为了促进土木工程施工单位的良性运营,施工单位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做好施工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 1.要依法经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关的法律越来越完善。因此,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在发展运营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市场规则,遵守市场经济法律。因此,在实际管理固定资产过程中,施工单位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单位发展的管理约束机制,做好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保障施工单位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加强资金管理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采用财务管理一体化制度,对施工单位的运行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要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统一性,对企业运行的资金进行分级核算。第一,要统一部门,对于各个分支机构要隶属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第二,要统一人员,就是在实际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由单位财务管理中心负责;第三,要统一资金,就是要单位所有的项目资金都要由单位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第四,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要采用分级核算的方式。作为土木工程施工单位,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好基础工作管理,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工作;还要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对单位的经营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考核。 3.合理评价绩效 在实际资产管理过程中,要明确企业成本管理责任,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施工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把企业成本费用分为可控制费用和不可控费用,对于可以控制的费用,要不断核实指标,真正纳入到实际的经济责任考核过程中。还要不断明确责任,充分发挥施工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单位全员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作为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单位实际发展情况,撰写成本分析报告,还要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指标,评级企业发展的经营水平,从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4.要明确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界限 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价值判断标准,正确区分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界限。主要由于劳动资料的价格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会出现变动,但是这些劳动材料会占有很大比例,具有很长的使用年限,因此,这些也属于固定资产。在实际过程中,虽然有的劳动资料价值达到了固定资产规定的限额,但是具有不稳定性,也可以列入到低值易耗品。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工程施工的特点,合理划分标准,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统一列入目录,控制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为以后核算和结算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借鉴。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施工单位要建立定期盘点制度,根据单位运营情况,制定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吴晶 单位:西宁市湟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探讨 1土工工程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土木工程是一门复杂的施工项目,不仅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施工的参与人员也不在少数,同时施工工序极其繁琐,因此,工程质量控制必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土木施工人员主要是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相关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同时农民工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不高,在工程施工时还需兼顾农田劳作,人员流动性较大,这就导致了工程施工的衔接上存在一定问题。而且土木工程施工存在一定的危险,施工难度和强度都很大,在这样的危险情境下,农民工的情绪难免会受其影响,对于工程质量而言也会有相关的影响。其次,土木工程施工经常会出现总承包商之下又有很多分包商的情况,承包本来是市场上正常的经济制度,然而相关的监管不够到位的话就容易出现一些违规分包现象。有些总承包单位在工程分包的时候对于施工单位没有严格的考察,相关的监管制度也不够完善,导致一些资历、技术不够的施工单位来进行土木施工,而土木施工需要严格的设计和专业的技术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这就导致了工程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土木工程施工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建材使用不规范、材料配比不科学、人员管理不灵活等都是常见的质量控制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土木工程施工,如何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为工程质量提供一个有效的保障,成为了现代工程施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2.1抓住工程施工重点 土木工程施工工序较为复杂,因此,为了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必须要抓住工程施工重点,做任何一件事都是一样,抓住重点才能做到厚此薄彼,把作为重要的环节放在首位,可以从宏观上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重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加强工程图纸设计控制,在施工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和周围环境进行实际考察,同时结合施工要求设计图纸,施工图纸设计是工程施工最为关键的第一步,需要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进去;第二是原材料及半成品质量控制,工程质量除了施工技术因素之外,材料的好坏对于工程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进场材料的参数、数目、规格都需要严格检验,确保材料质量才能开工;第三是将施工环节分成多项进行质量控制,施工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如果只是简单的从整体上对于施工质量作要求的话,在具体的施工中就容易出现一些环节的懈怠,只有对于每项工程都要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进行把关,保证每个环节的工程质量才能最终实现整体的工程效果。土木工程施工是一门较为复杂的项目,抓住控制重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加强施工人员管理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在专业技术和组织纪律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施工人员对于工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是关键。首先,建立严格的上岗考察制度,对于上岗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达到标准才能上岗;其次,推进激励制度,对于表现突出的施工人员给以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人员的流动性,同时对于促进施工人员自我完善也很有帮助,只有施工人员素养不断提高,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施工质量。当然,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只有人性化的管理才能让施工人员从心底里服从管理、完善自我。 2.3提高监管能力 土木工程施工工序复杂,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施工质量,相关的监管控制必须到位,才能确保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因此,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从工程招标、承包分包、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各个环节到最后的工程验收,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监管需要贯彻整个工程项目。就目前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来看,在监管力度上做的不够到位,不仅因为土木工程施工工序复杂,在监管的广度和深度上难以周全,也由于相关部门及负责人员对于监管效力认识不到位。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势在必行,只有严格监管、透明监管、公正监管,才能真正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4安全施工 安全是工程施工必须考虑的第一要素,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目前主要采用的模式。施工单位对于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必须承担起责任来,在工程施工前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存在危险的机械操作必须强化训练,保证施工井然有序,确保安全。除了施工前安全教育之外,安全施工需要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在施工中一旦发现机械运作异常,必须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立即停止操作,检查排除故障之后才能继续开工。安全问题之于工程施工是容不得半点懈怠的,土木工程施工的危险性很大,施工器械、环境对于工作人员都是一种考验,只有将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落实安全才是土木工程施工的重中之重。从工程质量控制的角度来说,只有确保了安全才能谈质量,安全施工是施工质量的保证和前提,是每个施工单位必须落实的根本要求。 2.5强化生态保护理念 土木工程施工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工程施工中对于山河面貌的改造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施工过程中对于材料能源的使用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随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理念的倡导,人类关于生态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土木工程施工也必须强化生态保护理念。从工程质量的角度来说,强化生态保护不仅能够为土木工程施工发展找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土木建设与生态保护实现共赢,也能够促进相关科技的发展,提高施工的技术水平,真正实现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土木工程施工工序复杂,施工人员和管理上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施工质量的不达标。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抓住工程施工的特点、加强施工人员管理、提高监管能力、确保安全施工、强化生态保护理念等都是一些有效的质量控制对策。随着经济建设的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作为一项基础的施工项目,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控制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相关的技术和体系正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工程质量控制,有关的研究还需要不断的深入进行。 作者:何彦双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1土木工程传统的施工技术 1.1桩基础施工 在土木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是最主要的方法。桩基础施工按照设计分为正常施工极限状态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两种形式。建筑基桩根据承载形状划分,主要分为摩擦型桩与端承型桩;摩擦型桩有摩擦桩与端承摩擦桩两种;端承桩有端承桩与摩擦端承桩两种。摩擦桩与端承摩擦桩的桩顶竖向载荷主要承受对象是桩侧阻力,端桩阻力忽略不计;端承桩与摩擦端承桩的桩顶竖向载荷主要承受对象是端桩阻力,桩侧阻力忽略不计。如果按照成桩方法进行分类,则可以分成非挤土桩、挤土桩,以及部分挤土桩。基桩的制作材料也各不相同,主要分为木桩、钢桩,以及混凝土桩。不同的施工材料、不同类型的施工方案,适合的地基基础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土木工程桩基础施工中,第一步要选确定桩型。在土木工程地基工程的桩基础施工时,仅仅考虑单根桩的施工质量是不行的,还需要对群桩基础综合考虑,避免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在吊运预制桩时,对于单吊点与双吊点的位置,要遵循相关规定进行,而且要将预制桩吊运过程中遇到的冲击与震动考虑其中。与此同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也必须要遵循正确的施工步骤,以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 1.2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施工是土木工程建设施工的重要环节。根据混凝土浇筑的地点划分,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有预制法与现浇法两种。所谓混凝土预制法施工,即建筑施工现场以外进行的混凝土浇筑,预制混凝土凭借其低成本、高性能的优点,成为建筑行业的备受欢迎的施工技术。现浇法,即在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是建筑业施工最早、到目前为止使用最广泛的混凝土施工方式。此外,在预应力混凝土施工中,根据预应力筋张拉的顺序,还分为先张法与后张法两种。 1.3钢结构施工技术 钢结构施工是土木工程建设施工的关键环节,具体的工作是吊装构件。在工程施工之前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完成场地清理、基础准备,以及装备检查等。建筑钢构件的运送要按照施工顺序的先后进行,运送到施工场地之后,要尽量将其放到起吊的位置,并且要有木枕作为支撑垫垫底。在进行吊装时,工作人员要认真核对构件的标号与位置,而且要对构件表面进行有效清洁。同时,因为钢结构在施工中可能会进行焊接工作,工作人员还应该提前准备灭火器以防止火灾发生。土木工程建设中,在进行钢结构施工时还需要做好关键点的连接工作,而常用的连接方式有螺栓连接与焊接。在处理连接问题时,一方面要选择合理的连接方式,一方面还需要对连接位置准确确定,一旦出现了连接不当的情况,会严重影响整个结构的整体性,构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施工技术的设计乃重中之重。土木工程施工设计相关人员要根据具体的工程特点加强对施工材料、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方式的探究,结合施工情况将土木工程施工技度上会受到气候条件等的影响,当施工现场施工情况受到限制时,工作人员要勇于创新施工技术,对原有施工技术有所突破,特别要对深基坑施工技术与预应力技术进行创新。 2.1深基坑支挡技术创新 建筑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其抗震性越发受到社会的关注,地下空间的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在新时期,深基坑支挡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桩-桩-锚支挡体系,即在地质条件较差地区,应用先进的技术,采用灌注桩加预应力锚杆体系与套管水冲法成锚工艺进行施工;(2)支挡与承重结构一体化,即在土木工程中,将临时支挡桩、地下连续墙、永久性柱,以及地下室墙一体化,不仅能够满足支挡与承重的要求,而且能够使得施工速度加快,实现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的最大化;(3)旋挖,即在钻孔柱桩的施工阶段,这种施工方法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确保成孔质量,避免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 2.2新型预应力技术创新 土木工程中的预应力施工技术是目前建筑行业里不可缺少的施工方法,尤其是体外应力,其是当前预应力施工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体现。体外预应力主要应用在大跨度的土木工程、特种结构施工,以及混凝土道路施工中。体外预应力的具体施工方法是在对钢筋进行张拉力时,首先要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的截面上。新型预应力技术分为粘接与无粘接两种体系。粘接体预应力产生较小的摩擦力,对后期施工维护起到有利作用;无粘接预应力的施工方式操作简单,摩擦损失小,并且使用单根张拉进行施工。由此可见,体外预应力施工比传统的预应力施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能够产生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工程施工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工程施工要求,要想提升现代工程施工效率,就需要将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入到土木工程建设中,从而为工程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智能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3.1科技化发展 建筑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对土木工程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能够在不断推进施工技术创新的同时,提高施工质量。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使用来实现对土木工程技术的创新,不仅能够降低施工成本,提升工程施工效率,更能够促进施工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3.2自动化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建筑行业的自动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实现了传统建筑建设方式的转变,优化了生产方式,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在土木工程施工中,从建筑构件到脚手架等都是工业生产完成的,标准化施工在提高了建筑效率的同时,更促进了施工技术的创新。 3.3生态化发展 施工技术是当前人们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渗入生态化施工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土木工程施工阶段,加强生态保护是建筑节能的重要体现,降低施工环境污染能够有效降低能耗,促进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4结语 土木工程的施工建设是一项偌大的综合工程,对于安全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其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的土木工程建设还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规范施工等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研究,从设计、预应力、深基坑支挡、信息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现有施工技术。 作者:瞿春发 单位:云南建工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施工论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措施探析 1土木工程发展意义 随着土木工程的各项技术在不断地发展,高层建筑随处可见,桥梁和公路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土木工程可以使人类的居住环境,交通水平得到提高,土木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发展体系的完善,社会、环境和经济共同发展的实现,都是土木工程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人类需要更好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为了实现人类的需求,土木工程的技术将会变得更加优秀。 2土木工程发展现状 为了使土木工程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就一定要清楚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并由现状总结出土木工程有什么样的特点。 2.1土木工程理论发展 土木工程发展分为理论与设计两方面,理论是基础,设计是实际证明理论的过程,想要土木工程的设计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就必须要有成熟的理论作为前提条件。土木工程理论由多种学科组成,近年来由道路和建筑等土木工程开发了很多模拟施工的计算软件,这些软件的开发对土木工程设计的突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信息化在不断发展,有关土木工程的各类资料和技术的传播、交流可以更加快速地进行,通过网络,我国就可以吸收各个国家优势的土木工程理论和技术,并在网络上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2.2土木工程设计发展 土木工程设计对土木工程的经济、安全等各类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新型材料、施工方法等不断出现,土木工程的规模被人类扩大化,高层建筑越发地高,土木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逐渐向长、高、柔转换。土木工程设计以理论为基础,由于对土建项目的要求越来越复杂,土木工程设计也要向多样化发展。就目前来说,土木工程设计还是发展得不错。 2.3土木工程施工发展 施工发展表现在材料、设备和工艺,就材料而言发明了碳纤维、双层玻璃、镁合金、镀膜玻璃、节能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这些材料被应用在很多的建筑中,更是大型土木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新型的施工机械,可以解决大规模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使其建设发展速度得到更大的提高。在城市地下的工程中出现了明挖、盖挖、沉管、冻结和注浆等施工工艺,这些工艺为地下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土木工程的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来讲还有所欠缺,为此我国在新型结构、新型材料和新型技术这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需加强。 3土木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型与超大型城市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生活空间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寸土寸的意识已经深入到城市居民中。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人口基数问题,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就应运而生,并不断增加,将有限的城市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城市在迅速扩张的同时,不仅要考虑生存空间,也要考虑到电力、能源的问题。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和石油等都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在我国大型公共土木工程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项目。我国能源一般分布在西南地区,其所处地形较为复杂,而且山区和丘陵等比较多,这就使资源的开发显得比较困难。从以上的分析看来,在未来,土木工程将逐步地被应用到高层建筑、矿产资源开发和能源运输等方面中,而大跨度桥梁和超长隧洞,可以摆脱自然环境的阻碍,使经济更加快地发展。 4土木工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4.1质量管理 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有很多主观、客观因素存在,这些因素都是不可忽视的。建筑所投资的成本较大,建筑施工只有固定的一个地方,因为是露天工作,比较容易受到天气影响,施工的过程也会显得比较复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使施工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基于以上的问题,在施工前期企业就要制定较合理的、符合规定质量的政策,这就需要我们做出一个与之相关的承诺,并分析其可行性后,符合客户提出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就会被视为施工内部的行为准则并严格执行。在建筑工程中,主要的依据是质量的方针,要有与之相关的质量目标和规划,而且目标一定要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4.2质量控制 大多数来说,以预防为主要是质量控制的原则,与此同时再结合检验。在管理施工时,任何一个时候都一定要对人员、机械设备等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控制,这样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尽可能避免问题的出现从而降低经济的损失。大家都知道,人是土木施工中最为关键的,所以质量控制必需要加强人员的管理。提高人的素质,加强人的责任感、质量观,保证施工中的质量,一定要按照质量的要求来实行全方位的管理。要使建筑的施工人员清楚的知道质量关乎所有企业成员的共同利益,在施工时,一定要保证工程的质量 4.3土木工程的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比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其中有温度、湿度,地质、工通风、天气的异常等都会对施工的质量有直接影响。 5结语 我国土木工程在一些领域处在世界的前列,但土木工程在理论、设计、施工这些方面还有些问题存在。为了使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有关土木工程的技术并合理运用,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以后的关于土木工程的研究中,需要更深入地对结构形式、施工工艺等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也要使土木工程的理论和技术进一步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有更大的突破。 作者:吴强 单位:广东省增城市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水利科技论文:产学研相结合水利科技创新研究 1产学研相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水利发展的现状来看,产学研相结合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工程带科研的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临时性、形式化,缺乏满足水利科技创新的持续性;综合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不足,重复投资严重;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工作尚未形成合力,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部分单位超出自身技术实力申请项目,又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使项目难以交差,造成国家投入的浪费,存在较大风险。 2加快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措施及模式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是国家战略性措施,水利主管部门应立足中央新时期治水思路,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和水利发展的科技需求,积极探索产学研的新模式,加快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不断集聚和整合技术创新要素,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1加快构筑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a.落实好“工程带科研”政策,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 b.引导水利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企业应着力依托科研单位,根据内在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 c.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科学技术和资金。充分利用“948”项目、水利科技成果推介会等形式,引进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及装备,加快各种技术的组装集成、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本土水利技术的升级和产品的更新;积极利用国际组织和国外政府赠款与资助,引进海外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2加快构筑人才联合培养体系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多种措施,努力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科研单位可以通过聘请高校教授参与课题的指导和研究、鼓励研究人员到高校和相关企业去兼职、利用科研平台进行联合研究、与高校和生产单位联合建立培训基地等方式,联合培养人才。近年来,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先后与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并设立了教学科研基地,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成效显著。 2.3加快构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 以水利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引导大学、水利科研单位、施工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逐步探索和建立起以大学和科研单位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多元化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充分利用各级科技推广计划,优先推广一些回报率较高、对水利建设和管理有利的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利用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对一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积极推进产业化,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推广转化。 2.4加快构筑水利科技服务体系 依托科技信息机构、水利网络资源,建立健全山东省水利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网络科研环境,实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水利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的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促进水利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支撑科学技术创新。扶持和培育文献数据库、高级技术人才库、科技信息、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机构,探索建立水利先进技术交易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开放高效的科研保障体系。 2.5产学研相结合的几种模式 由于研究的类型不同,会出现不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以基础研究为主的,采取以大学为主体、与科研单位联合的模式;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采取以科研单位和大学为主体、与企业联合的模式;以应用研究为主的,采取以科研单位为主体、与企业联合的模式;以开发研究为主的,采取以企业为主体、与科研单位和大学联合的模式。对于公益性研究项目,应当由公益性研究单位承担。 作者:王大勇 郭磊 单位: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利科技论文:淮安水利科技论文 1多措并举、精心组织,水利科技工作有序推进 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搭建各类水利科技服务平台,为创新水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增加了对农水科研试验站的投入。淮安市有涟水、淮阴、盱眙三个水利科学试验站,其中涟水试验站是水利部批准确立的全国100所农水科研重点试验站之一,共有职工15人,试验用地123亩,兴建了试验基础、试验大棚以及水土保持测试示范区,为进一步研究淮安市水利科技推广与应用创造了条件。二是搭建创新技术服务新平台。淮安市水利局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签订水利科技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淮安市科技兴水、提高科技贡献率进入到一个新层次。三是建立了雄厚的技术人才。淮安市水利系统除了局机关及相关直属机构外,还有甲级设计单位1个,一级施工企业1个,二级施工企业6个,水利系统职工总数约4000人。其中技术人才总量占在岗职工队伍总数约50%,为淮安市水利科技推广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2投入不足、人员结构老化,水利科技工作仍有问题 “十一五”以来,水利科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就从水利当前发展的力量上分析,水利发展还没有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目前水利科技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 2.1科技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随着水利服务领域的拓宽,科研成本的提高,当前的科技经费投入仍不能满足水利科技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需求。未设置专项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 2.2水利前期工作中必要的研究工作开展不够 主要体现在工程规划设计中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内在动力,设计方案及技术支持储备上准备不足,尤其农村水利工程面广量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没有跟得上。 2.3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淮安市水体允许纳污量、地下水回灌技术、水环境管理模式等研究进度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水花生打捞处置一体化技术、生态清淤技术等研究有待创新突破。 2.4智能水利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在全球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提下,淮安市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各系统信息交换编码体系和技术规范、中心数据库动态维护、主要应用系统实现智能功能等要求,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大挑战。 2.5水利科研基础设施老化 三个水利科研站长期资金缺乏,配套设施没有及时到位,加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得不到正常的维修更新,在长期的运行中严重老化,加之数据采集手段原始,精度难保证。 2.6水利科研人员结构老化 人员年龄偏大、学业偏低、专业人员偏少。 2.7各县区发展很不平衡 少数县区和单位对水利科技工作重视不够,技术创新和推广意识淡薄,科技优先发展的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 3构建体系、建立机制,让水利工作插上科技翅膀 “十三五”期间,将针对工作的热点、难点开展一批项目研究;引进、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水利科技成果,建设一批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成水利科技知识普及基地;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的水利科技创新投入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投入强度。 3.1完善四个推广体系 科技推广是一项促进水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水利行业科技进步,为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服务的一项重点科技工作,必须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具体在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勘测设计技术推广,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推广成熟的技术产品、优化工程布局和结构型式等工作;二是以水建公司为代表的水利施工企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施工效率;三是三个水利科研试验站,淮阴区、涟水县、盱眙县水利科学试验站,在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开展水利基础技术推广工作;四是以乡镇水利站为基础的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包括村组水管员,在工程日常运行、维护等工作推广成熟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3.2建立四项研究机制 科技研究平台,在水利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紧紧围绕淮安市水利发展大局,深入开展水利现代化、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等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提升淮安市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服务全面小康社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能力。一是合作机制,在淮安水利系统内广泛开展与扬州大学、河海大学、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由这些单位每年提供3~5个科研课题,与市县水利局进行对接,开展课题研究。二是奖惩机制,建立水利科技奖励基金,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设立水利课题配套研究基金,对部、省立项的项目给予经费配套;设立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对获得上级奖励的项目,按获得奖金的不同比例给予配套奖励;设立水利学术论文奖励基金,年底组织优秀论文评比,主要作者在水利初、中级职称评审中给予加分。三是引进机制。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省水利厅密切联系,争取在推介的技术指南中优先安排最新的水利科技成果在淮安水利工作中推广应用,引进推广“948”项目等。四是创新机制。针对水利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和激励系统部门单位大胆运用新思路、新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破重点、化解难题、提升效能、激发活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动水利创新创优工作上层次、出精品。 3.3建立多个科普平台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积极开展水利科学知识普及工作,重点抓好五个交流平台,并以樱花园等一批区域内水利工程为基础,探索建立淮安市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在“淮安水利”网站上设立专栏,办好网上水利科普园地,让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能在水利建设、农村水利、城市水利等各方面参与交流;建立QQ交流群,为淮安水利科技工作者建立的一个即时通讯平台,能够实现科技信息共享,广泛快速传递水利科技信息,解决在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拍摄制作水利科普宣传片;办好《淮安水利》杂志,编发水利科普读物,加大科普宣传工作。 4精心挑选、科学布局,积极推进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 水利科技示范区是将水利科技成果进行试验示范,集成配套,发挥推广示范效应的水利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区域。能够充分发挥水利科技成果在开发、转化、推广、产业化中的示范作用,促进水利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 4.1科学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灌区示范区 紧紧围绕水利工程生态化、科学用水节约化、配套工程标准化、科学设计人性化、建筑形象景观化、用水调度科学化、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队伍组织化等八个方面积极推广科技知识,建设现代化灌区,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4.2节水高效的管道灌溉示范区 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运用管道节水灌溉技术对项目区进行节水改造,充分发挥其作用,管道工程可大量节约用水、减少输水渠道占用耕地面积、降低提水费用、节约灌溉用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灌溉矛盾等方面。 4.3生态河道建设示范区 对农村面广量大的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实施活水、净水、洁水等工程,从而使河道在满足防洪除涝、灌溉供水、通航等要求的同时,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相互和谐、协同发展,保持河道生态平衡,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 4.4长藤结瓜式现代化灌区示范区 在盱眙县,结合灌区改造工程,打造长藤结瓜式的现代化灌区。通过对渠首泵站、输水、配水渠道系统(称之为藤)和灌区内部的小型水库和池塘(称之为瓜)进行科学改造,利用科学手段对蓄水、调水、提水、引水等方案进行优化,并采取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使灌区使用效益、效率最大化。 4.5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在盱眙县和市废黄河两岸沿线,打造水土保持示范教育基地。市樱花园已创建成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形成了完整的平原沙土区城市河道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起到了城市水土保持示范、引导和辐射的作用。 4.6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 按照构建“水畅、水活、水清、水景”的城市水利治水方针,努力打造生态水城。水畅,即建成流的进、排的出的安全水系统;水活,即建成相互补充、相互流动的动态水系统;水清,即建成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的生态水系统;水景,即建成风景优美、独具特色的景观水系统。 4.7水利信息化示范区 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水利工程运行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如3G技术在防汛指挥系统可视化会商中的应用,推出“防汛快e通”产品,并在全市防汛系统加以应用,有力提高了淮安市防汛指挥系统应急指挥能力,是全省乃至全国信息化示范项目。 4.8水源地保护示范区 采取在地表饮用水源地和工业集中取水水源地设立保护区,在一级、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及防护设施和禁止任何污染水体或者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各类活动,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监视监测,确保水源地安全。水利科技工作是水利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和基础,我们将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举措,切实加大水利科技工作力度,以水利的科技进步推动淮安水利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作者:曾庆祝 余章德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水利局 江苏省淮安市政府 水利科技论文:体制改革水利科技论文 1科技投入与投向 从科研活动类型上看,我国2012年基础研究经费比例为4.8%,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大多在20%左右,相对较低的日本也在10%以上。受我国科技投入基础研究比例偏低影响,水利科技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也一直停留在低水平,2012年仅为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农业、林业的水平。 2科研力量布局 在科研力量布局方面,主要介绍国土面积较大、人口也较多的美国和俄罗斯的情况,并与我国进行对比。美国联邦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陆军工程兵团水道试验站、内政部垦务局技术服务中心、内政部地质调查局水资源研究处、国家气象局水文实验室、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水土保持实验室。流域层面没有下属的科研单位,其科研任务主要由大学、相关研究所和企业承担。各州虽说有成立自己水利科研机构的权力,但是大多都设在州立大学中,如爱荷华大学水力学研究所、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水资源研究所、托莱多大学伊利湖水资源研究中心、德克萨斯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美国的水利科研力量布局与水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其科研布局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设置,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土保持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多数挂靠在高校,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部分科研机构特色鲜明,如托莱多大学伊利湖水资源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五大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生态系统的水问题;学研结合紧密,人员培养与研究相结合,创新能力较强。俄罗斯联邦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研究总院、国家水文研究所、土壤改良科学研究院、水工科学研究院股份公司。流域层面没有下属的科研单位。各研究总院基本都在地方设立了分院,如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研究总院设立了8个分院,覆盖了俄罗斯全境,分别负责各地区水利科研工作。俄罗斯的水利科研资源高度集中,有利于攻克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按照水资源、水文、水工、水土保持设置研究所,分工明确;基本不存在竞争;缺乏激励机制,难以淘汰低水平研究人员;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能力较弱。我国国家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水科院、南科院、中科院涉水研究所、部分教育部高校。流域层面有长科院、黄科院、珠科院等科研机构。地方层面有26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省级水利科研机构,部分地方高校也承担一些科研任务。我国的水利科研力量布局与水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密切相关。优势是科研机构可直接服务水利行业;科研与流域、区域发展结合紧密;能够吸引人才从事长期研究,并且熟悉流域和地方情况。劣势是存在区域分割,竞争不足;区域的特殊性问题不一定能支撑地方科研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流域、区域、地方高校科研平台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能力不强。 3科技项目管理 在科技项目承担主体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产学研结合的联合申请,如日本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组成技术创新联盟承担政府部门科研项目。欧盟科技框架计划每个项目申请要求至少3名合作者,并且具有互补性。我国水利行业由于缺乏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在科研中发挥的作用不足,且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在项目立项评审方面,同行评议是目前比较普遍的评审形式,国外基本都采取了分类立项评估的方式,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建立了不同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注重评审专家的独立客观性,确保评审结果公平公正。如欧盟科技框架计划通过招标方式公开遴选评审专家,通过签署一系列合同和协议,避免专家与所评审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确保专家作为独立人参加评审。在项目组织实施方面,我国科技项目管理“重立项、轻管理”问题比较严重。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和德国会对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预期进度的吻合度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提出下一步建议,甚至取消项目资助。在科研诚信制度方面,发达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规范科研不端行为,一些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处理科研诚信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水利科技计划实施中失信行为惩处力度不够。如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对于失信行为除了取消未来几年内申请科技项目的资格外,还建立了违约赔偿金和罚款制度。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国外十分重视对科研间接成本和人力资本的合理补偿。美国对间接费用占直接费用的比例没有设置上限,间接成本率为58%左右;人员费用根据项目研究需要申请,如国家科学基金人员费用可以占到总经费比例的80%,在职科研人员约25%的工资可从基金项目经费中支出。我国科研经费对间接费用考虑不足,劳务费和绩效支出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科技成果评估方面,国外一般采用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对不同类型科研项目采取分类评估,基础研究注重其创新性,应用研究注重其应用和推广前景。此外,除了对单个项目的评估之外,特别重视对科研机构的整体绩效评估。 4科技转化与推广 在科技推广经费方面,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每年在7亿元左右、林业每年也有2亿元。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专项经费每年只有4500万元,地方设立的推广专项经费每年投入规模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推广经费总规模十分有限。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方面,农业、林业设立到县一级的推广机构,农业则覆盖到了乡镇一级。与农业、林业相比较,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十分不健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仍未设立相对独立的科技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科技推广机构缺失。在企业发挥作用方面,发达国家的技术开发一般都由企业主导,企业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政府负责推动产业与科技的结合。如美国设立了一系列的产学研合作计划、英国产学研模式多样(教研公司、科学园区、联系计划、法拉第合作伙伴研究中心)。在科技转化服务机构方面,美国、俄罗斯、日本的部分高校或科研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技转移中心,加快技术转化和商业孵化。在扶持政策方面,美国规定联邦政府实验室要把其研究经费的一定比例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为创新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英国还专门为设立了激励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奖励。 5思考与建议 水利科技体制改革要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框架下进行,此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都会对水利科技体制改革产生影响。因此改革要有系统思维,需要统筹推进,要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同时,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提出以下粗浅思考和建议。 5.1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定位,促进水利科研力量布局不断优化 进一步加大竞争立项的力度,特别是应用研究项目,应打破流域、区域的保护和封闭,要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方式,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对国家、流域、区域层面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优化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分工明确、科学合理的科研力量布局。基础性、前沿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水利科技问题主要由国家层面的科研单位承担。结合具体需求的水利科技问题主要由流域、区域科研机构和地方高校承担,要放开竞争,促进布局合理化,形成有流域、区域特色的研究机构。部分区域科研机构根据主要业务进行职能转变,更多地承担技术中介、推广等工作。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开发,企业应作为实施主体。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依托水利部教育部共建水利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新突破,省部共建水利高校可更多地参与到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当中。 5.2完善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投入和管理机制 投入上,加大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研究投入,提高水利原始创新能力;建立政府财政为主渠道的公益类科研投入机制;产品类项目应以企业投入为主,对于政府引导企业开展的科研项目,可采用“后补助”及间接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立项上,基础研究继续实施政府导向、自由申报、同行评议的管理方式;应用类科技项目实施公开招标,择优选择。评估上,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品类和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 5.3完善科研间接费用和人员费用管理 完善科研间接费用和人员费用管理需在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的间接费用补偿政策。在成本核算基础上通盘考虑,区分科研承担单位类型,区分科研活动类型,不同单位可根据科研人员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部分调整。加强间接费用监管。一方面,健全科技经费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对科研经费尤其是间接费用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项目承担单位可结合自身情况,完善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健全内部控制与监督制约机制。重视科研人力资本支出,落实并提高绩效支出比重。适当增加经费使用灵活性,授权高水平创新团队按规定自主支配科研经费,探索顶尖人才自主使用科研经费模式。 5.4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科技评价机制,加强科研信用管理 注重维护学术研究的独立自主性,在立项、成果评估等环节采用独立的第三方专家团队进行评估,出资人和评估执行者相分离。建立专家数据库,扩充专家库的专家数量和专业范围,实行评审专家轮换、调整机制。实行评审专家回避制度,评审开始前,专家要签署利益冲突声明。制定水利科研信用管理办法,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进行信用评价,并按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将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者记入“黑名单”,阶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请财政资助项目或参与项目管理的资格。建立违约赔偿金和罚款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根据年度报告、中期检查等节点评估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进行研究资助,建立项目退出机制。 5.5进一步完善科技转化与推广体系 建立和完善包括水利部、流域机构、省、市、县、乡在内的水利推广机构,鼓励科研单位、技术开发企业设立推广机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技术推广工作,由政府支持的推广机构完成;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开发类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推广。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及信贷、匹配性资金、税收等政策性投入,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推广投入,加大对重大公益类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经费投入。创新产学研模式,扶持和培育一批水利高新技术企业,对易于推广的产品设备进行系列化开发及生产,形成一批拳头产品。探索以奖代补,设立激励水利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奖项。 作者:廖四辉 王建平 李发鹏 单位: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水利科技论文:创新水利科技论文 1水利科技成果数量显著增加,成果转化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关键时期,科技成果转化需符合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真正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近几年来我国每年获得省部级鉴定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然而科技成果转化商品率不高,转化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比例也较低。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仅为20%~30%。鉴于目前的科研经费主渠道还是国家财政拨款,水利科技成果大多由科研机构完成,科研大多难以面向市场,如何使大量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使其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发挥先导、支撑和保障作用,仍是我们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世界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大多以市场为导向,课题的设置、研究过程与生产紧密联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对技术研究和开发成果不断提出新要求;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法规的制定,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有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2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 2.1适应市场需求,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高效市场化的西方国家,市场力量始终是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在美国,科技投资中的70%投向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多数高新技术成果在进行转化时都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市场需求是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驱动力,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靠市场机制,市场引导科研向应用研究倾斜。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经济萧条到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强国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积极地开发技术市场,以市场的迫切需求快速实现研究成果的商品型转化。 2.2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科研单位不可能完成。当某些科研项目涉及多学科、跨多个领域时,研究人员须打破部门界限,与相关行业企业和领域建立合作关系,联合攻关,共同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在美国,为了加强跨学科、高技术领域和生产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许多大学设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80年代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在日本,生产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科研项目的共同研究制度和委托研究制度。如日立、日本电气、富士通公司和东京大学的合作,是由企业的研究人员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集成电路和中央演算装置等生产过程中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企业亦可提供经费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研究。由于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科研单位与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在企业的支持下发挥科研机构人才、实验设备、仪器等优势,有利于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 2.3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成果转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是一个放任自流的过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采取经济手段创造政策环境,主要包括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以及保持政府较高的研究与发展资金投入等。在德国,政府在科技进步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政府主要通过加强科技立法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宏观调控,先后制定了《科学技术法》《专利法》以及《德国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以及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法律法规,同时成立德国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为全国性非盈利公共组织,主要从事技术交易、咨询和技术信息服务。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强国,很大程度得益于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美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法律体系方面的政策扶持有效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成果的推广转化。美国颁布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案》授权联邦科研机构与州政府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研究,鼓励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美国国会通过的《技术创新法》指出,联邦政府对国家投入的研究与成果的转化负有责任,要求政府部门推动联邦政府支持的高新技术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在法律政策上的支持,为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了保障。 2.4建立面向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组织机构科技中介组织是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技术成果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沟通政府与创新主体的联系。在英国,剑桥大学建立的工业联络办公室,一方面为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需求和经营动态介绍给学校的科研人员。同时,英国政府还在各地成立专业俱乐部,增加高校教师与企业界人士相互接触的机会,为他们交流信息和合作提供场所,大学直接接受企业的资助,开发的应用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德国,建立了最大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该机构为民间机构,主要职能是专家咨询和评估、研究和开发、国际技术转移、人力培训等。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有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专家,可以针对各类科研成果提供咨询和评估,按照规定收取一定费用,也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供第一手高新技术信息。多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在科研成果管理机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利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并通过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都有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加快发展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06年12月,水利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并选择了一批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分配和高效利用、水环境和水生态等高精尖的重点项目组织实 3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施 同时建立了以水利科技推广、技术产权交易为主体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3年,水利行业技术重点推广指导项目增加了1倍以上,大量水利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应看到,目前仍有大量的创新成果处于科研成果阶段,没有得到推广转化,大约有70%左右的科技成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成果转化周期长,水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水利科技成果多但相关水利专利少等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科研与市场需求对接仍显不足、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研发部门缺乏科技成果经营人才、企业缺乏对科技成果资源利用的主动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应进一步增加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 随着水利科研资金投入的增加,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国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应坚持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的多部门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方式。当前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资金虽然有所增加,但仍显不足,国家要增加对水利科研成果推广的资金投入,强化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组织对成果的评价和评估,形成成果转化的平台;鼓励社会企业和相关单位增强竞争意识,加大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的投入,打破行业和地方保护,提高自身产品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制定多元化、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的相关政策,按照共同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单位投入更多资金,促进和加速水利科技成果转化。 (2)建立水利科技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 科研机构不了解市场技术需求,企业不清楚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是否适用,这种状况会极大地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水利部门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已逐步建立,每年各级水利部门都会召开水利科技新技术推介会,并要求有需求的企业参会,对加大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使其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需要搭建更加完善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信息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让需求方与供给方都有表达想法和展示成果的平台,让研究者真正做到对开发的水利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有客观的了解,使水利科技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密切关联、处于同一平台之上,是水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环节。 (3)促进政府和产学研结合,完善水利技术创新机制 世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表明,政府部门与产学研一体化是科技发展和加快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政府部门和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各方的作用应有明确定位。政府部门主要是完善相应的合作环境,包括法规、政策、市场等方面,同时也给予一定的资源投入以推动和促进合作,合作的主角是产学研。高校拥有大量的基础研究人才,理论知识更新快,应增加基础性科研项目的研究;科研机构与市场接触较多,也有相当的理论知识,适合应用性研发。企业应配合科研机构进行新技术试制以及科技成果全面的产业化。调研结果表明,随着市场产品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开展合作的期望非常高,大部分企业很希望加强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的合作,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科技推广部门应建立水利成果转化推广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科技推广成果转化的投入、考评奖励办法和相关政策,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激发社会和企业的内在动力。要建立新时期产学研的联合开发研究和生产的新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科研和成果转化提供条件、奠定基础。 (4)完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 强化服务意识。科技推广转化服务机构是政府为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与新技术成果需求企业和市场建设的桥梁,也是促进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能应包括成果评价、技术交易、技术咨询等多方面。应改变目前服务机构覆盖面小、技术力量不足、服务基层水利技术推广手段落后现状,强化服务机构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开通科研与生产联系渠道。要提高机构的服务手段,使水利中介服务机构具有一定规模,在行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要建立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层人员队伍,加大对基层水利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引进懂水利技术、懂市场和经营服务的高层次中介人才,为技术的供需双方提供可靠的中介服务,保证双方的有效合作和权益。同时,服务机构要加强对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做好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协调处理好水利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与水利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引导水利成果转化市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把对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最大的水利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邱烨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科技论文:体系建设水利科技论文 一、经过5a运行 彭阳县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偏少、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随着水利建设不断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任务更加繁重,现有4个水利工作站不能适应服务水利发展要求。加之,现有基层站所基础设施建设已严重滞后,特别是职工宿舍、办公室等房屋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标准低,年久失修。同时,缺乏必要的办公、交通设施,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差,已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为全面提升彭阳县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仔细调研和思考,建议彭阳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是增加基层水利工作站机构和人员编制 按乡镇设水利工作站,计划分两期增设8个水利工作站,每个工作站编制工作人员5~6人。 2)是改善基层办公条件 加强办公场所建设,改造现有办公用房125间2800m2,新建水利工作站办公场所8处,配套办公桌椅、电脑、水准仪、流速仪等办公设备和科技服务车辆。 3)是加快推进基层水利信息化建设 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水利技术推广体系,通过这种方式科技将水利技术,以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水利科技信息化示范基地,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的发展。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水利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4)是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为稳定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公益服务的积极性,应明确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政府通过定向补贴的方式落实到位,使之与人员机构、服务职能相适应。 5)是配套抗旱服务设备 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防汛抗旱专车辆、抗旱机具、小型移动灌溉机械等设备,提升服务能力。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在确保各类水利设施安全度汛的前提下,认真做好水库、水窖的安全蓄水工作,为抗旱减灾打好基础。 6)是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建立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奖补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对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能力。要针对新农村示范村群众对自来水入户认识和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加大与乡村密切配合的力度,做细做深群众思想工作,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来水入户虽然当时需农户出资出劳,但从长远看会大大降低取水劳动强度,节省劳力和节约资金,才能真正达到饮水安全。因此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是破解增加自来水入户的关键,也是我们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突破口。 7)是加快高效节水科技示范园建设 示范园区作为先进技术的辐射源和示范推广基地,是水利科技服务组织组装集成、推广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推进库井灌区改造,建设孟塬等重点节水补灌工程,加强工业循环水利用,大力普及生活节水器具,落实行业用水指标体系。 8)是拓宽视野,大力提升各项工程的运行管理 在工程的运行管理中,借鉴区内外及兄弟市县的先进运行管理经验,依据彭阳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制订完善后的《彭阳县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彭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彭阳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及管理办法》及《彭阳县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用地补偿标准》等办法、标准,努力提升已建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同时,各成员单位要制定必要的工作措施,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作者:苏晓霞 单位:宁夏彭阳县水务局 水利科技论文:农村水利科技论文 一、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现状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天津市部分农村存在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问题,处理高氟水、苦咸水的最主要技术是膜技术,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由国内生产的处理膜,在技术上与国外产品还有一定差距,膜的使用寿命较短,饮用水处理成本偏高。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部门与科研单位积极协作,通过对国外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小型苦咸水淡化设备,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在适宜区域积极示范推广应用反渗透膜等水处理技术,努力降低农村饮用水处理成本,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的科技含量,有效解决高氟水、苦咸水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探索改善农村水环境的新技术改善农村水环境已成为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面源性污染正在成为越来越困扰农村工作的重要问题。天津市水利管理及科研单位针对农村坑塘、河道、湖泊、湿地水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集中研究新型人工净水草技术、锁磷剂应用技术、黑臭水体底泥污染原位控制技术、微纳米气泡曝气技术以及河湖生态护岸技术等多项实用处理技术,开展小城镇生活污水生物菌高效处理示范项目、农村生活污水土地渗滤处理技术的引进与示范,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技术,改善了农村水环境,保证了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水土保持建设技术的基础研究天津市蓟县山丘区是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区域,作为天津市的唯一山区、水源保护区和“后花园”,如何更好地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是该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在蓟县山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水土流失的机制、监测等技术,保护水源,相继开展了引滦水源保护林机理、蓟县山丘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机制、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等基础研究。深入开展农村水利科普及宣传工作天津市利用“中国水周”“科技宣传周”“节水宣传周”等活动深入区县,利用展板、影像图像等形式宣传节水知识,向农民朋友发放农村水利科普宣传品,现场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问题。活动面向基层水利职工和广大农民朋友宣传先进实用的农田水利科技知识,推介农田水利方面的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适时农村水利的科技信息和科技动态,达到提高农村水利科技意识、普及农村水利科技知识的目的。通过提高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农村水利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 当前,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农村集镇的城市化及农民住宅的小区化,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按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染严重,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仍然较低,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山区小流域治理的标准不高等问题依旧存在。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促使工作的范畴和中心向着更深层次发展。 二、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发展的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天津市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形式、建设内容、管理方式都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农村水利的内涵不断延伸,外延不断拓宽,农村水利工作将需要水利、经济、农业、环保、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支撑,更多高分子材料、机械化施工、机械化灌水、自动监测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科技在农田水利中开始应用,农村水利现代化进程将逐步加快。就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发展而言,未来天津市农村水利科学研究要紧紧围绕农村水利发展,继续开展目前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实际,以服务多功能农业开发为目的,积极开展农村水利科技研究工作。 1.农村水利基础研究 ①加强对农村供水方面的研究 天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基本解决农村地区居民饮水问题,但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还存在着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等不达标水的问题。下一步即将启动天津市农村供水提升工程,旨在能全面解决农村供水问题。农村水利管理部门应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设计、供水模式、水质提高、管理方式、供水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②加强对高效节水、环保等领域的研究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村水利服务农业的作用将逐渐凸显,科学技术研究也会不断向高效节水、环保的领域扩展,设施农业灌溉制度和规程、农作物水分信息采集和精准灌溉技术、高性能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不同水质高效利用研究、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和调控技术研究、不同灌溉模式条件下的土壤水肥热及作物光合作用规律的研究、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等科研工作必将得到重视。 ③加强对农业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 农业用水是天津市用水大户,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节水行动,加强农业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必然的趋势。对此可以根据水资源量和蓄水工程预测的调蓄能力来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实现向农田供水的分散水源的集中控制、统一调度,提高灌溉保证率;分析南水北调通水后天津市农业需水及供水面临的新机遇,提出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再生水、控制减少地下水用量、扩大灌溉面积等措施;研究和推广应用农业输配水节水工程中的防渗高效输水技术集成模式。④加强对农村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天津市农村水环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农村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污水灌溉、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土地沙化以及农民水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用科技促进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可以在发展农村水资源监测技术、推广节水控污技术、污水灌溉技术研究、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土地渗滤处理污水技术研究、农村单户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等方面努力。 2.农村水利管理研究 ①加强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研究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管理的重要前提,需对天津市农村水利现状加以多层次研究,提出农村水利建设的规划和发展思路。要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表达机制,切实保证建设发挥真正的效益;政府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农村水利政策、监督、考核指标体系等方面研究的力度,确保工程建设的规范、质量和效益发挥。 ②深化农村水利管理体制研究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要借助这项工作,开展农村水利工程性质和用途的分类改制;建立农村水利工程的用益物权制度,使农村水利工程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从而形成农村水利工程的责、权、利统一的产权结构;研究多种形式的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体制,实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 ③探索建立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 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既有公益性,又有竞争性,还有大量项目介于两者之间,项目建设所需资金量大,单靠国家财政投资明显不够。对此可依据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特性,不断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对于具有公益性的项目,政府应加大投资,通过政策调控,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对于具有竞争性的项目,应将权利下放,实施竞争立项;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应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由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同时,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以实现农村水利投入多元化。 3.农村水利信息化研究 ①建立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 农村水利建设涉及各级政府部门,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为了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利用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农村水利管理与建设,实现农村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同时,加强开发和利用科技,固化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纪检监察工作制度。 ②建设农村水利科技制度创新平台 农村水利科技创新的平台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平台是指水利试验基地和技术实验室等实实在在存在的,而无形平台是指水利协会组织、农村水利科技服务网站和水务期刊等。针对天津市的情况,可开展高效节水科技示范园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示范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等有形的平台,将农村水利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经验等引进并融入平台上,发挥示范的作用,培养人才。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立各类创新平台,促进农村水利科技的发展。 4.农村水利人才教育和培训 农村水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科技人员,天津市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健全,办公条件、人员和经费都得以落实,如何提高基层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人员的素质是重中之重。 ①根据基层水利行业科技人才的现状及需求 聘请具有高水平、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科研院所专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适应农村水利的发展。同时应掌握这些人才的情况,包括他们的专业特长、发展前景、培养方向、人才规模和发展规划等,并挖掘现有的人才,建立天津市农村水利人才数据库,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村水利人才激励机制,大力打造高水平的农村水利人才队伍。 ②以服务三农为目标 培养基层农村水利科技人才,创新人才教育和培训模式。与科研院校结合,开展定期培训,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培养人才;鼓励和组织区县水利职工、水利站长参加全国水利专业技术培训;聘请著名专家和学者,开展水利科技前沿类课程培训,讲解与水利事业发展相关的新方法、新政策、新标准、新规范、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根据专业技术职称需要,联合市水务局相关部门,开展岗位专业知识类培训,有计划地制定培训方案,开展示范培训和制作网络培训课程资源。 作者:笪志祥 单位:天津市水务局 水利科技论文:机械液压过速水利科技论文 1.我国水电站对过速保护系统的使用历史 我国在发展基础工业的初期阶段,绝大多数的技术和机器都来自前苏联。水力发电从解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全套引进得前苏联水轮发电机组设计技术,并且同步使用JSX型机械转速信号器作为水轮发电机组的过速保护监控。但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性,该型机械转速信号器只能发出过速保护信号,而不能根据信号作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也就是说只有报警而机械不能相应的执行保护操作;另一局限性表现在该型机械转速信号器在长时间的工作后会出现误传信号或者作业失灵的现象。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研究者针对前者只报告信号不操作的局限性,增加了带执行操作部分的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但该由于当时电子信息技术尚不完善,在作业过程中经常发生读卡不成功导致拒绝执行操作现象。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被引进到国内,有几种国外厂商提供的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被一些水电站使用,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国外的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与水轮发电机大轴连接的卡环设计有瑕疵,在安装的时候还需要增加一道在水轮机大轴上加工齿口的工序之后,才能保证该装置不在水轮机大轴上做轴向位移,即才能保证装置在轴上的稳固性。我们知道轴承的材质和大小、粗细、长短的规格,都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在水轮机大轴上再加工齿口必然会对大轴的强度产生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拿货时间、购买预算、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对国外产品技术的掌握和其产品的售后维修服务都在重点考虑之列,故使用国产的、性能可靠地、能解决上述局限性的过速保护系统装置是势在必行。 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优势 2.1通过技术知识的积累和以往现场作业反馈给我们的经验可以了解到: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优点就在于获得的转速信号不是来自于机组的转速测量装置,而是由于装置本身的离心探测器通过机组转速上升而增大的离心力带动柱塞作径向位移而直接启动事故配压阀操作液压回路来关闭的导水机构,完全是同一机组上的另外一套测速方法和感应、操作的装置,避免了因为电器测速系统出现故障之后可能发生的机器损坏和飞逸事故的发生,可以确保水轮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国内就已经拥有极高的技术力量去生产,机器维护简单方便,相对于昂贵的国外产品,可靠性高、经济预算少、适合国情,对于关系到国家大中小城市、村镇的水电站作业可以达到广泛应用。 2.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技术要点和设想 2.2.1在调速器失灵的情况下,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能实现“零时间”无缝链接,直接启动事故配压阀操作液压回路来关闭的导水机构,从而实现紧急安全关机。 2.2.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与电子调速器的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两套过速保护装置系统的安装,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本质上是一套在电器测速系统发生故障、电源系统和调速器同时失控的情况下的备用保护装置,完善了过速保护装置的工作系统。 2.2.3鉴于机械运动必然产生的高温和轴承的变形,以及在作业的应用范围,比如应用到水电站的地下深层取水,应用到石油工业的地下深层取油过程中,必然要遇到高温和高压的问题,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必须要克服高压和高温德难关。。 2.2.4标准液压元件已经在水电市场的大量应用,将标准液压元件应用于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不仅能大量节省制造时间,提高水电辅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并且降低了操作难度和维护的难度。 3.装置工作原理 3.1机械原理 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为两级控制的切换阀。离心探测器由两个半法兰圆环、弹簧以及配重块组成。法兰环安装在大轴承上,当轴承旋转的时候,法兰环也随之旋转,而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则由探测器中弹簧产生的弹力作用在轴承柱塞上消除力的作用,使其保持径向的相对静止状态,而法兰圆环上配置的配重块,则加强了两个半法兰圆环运动的平稳性。而当机组处于过速状态且其他过速保护装置不能正常控制速度时,当机组转速达到了设定的上限17.8r/min时,则离心探测器中的柱塞产生的离心力大于弹簧的弹力,从而使柱塞产生径向位移,离心力增大产生的径向位移直接的结果就是增大了柱塞的旋转半径,径向位移增加到一定的值时,则柱塞可以直接撞击到切换阀的撞块,使得切换阀开始动作,通过与其串联的电磁先导阀作用于事故配压阀,然后通过压力油推动事故配压阀来切换油路,从而实现快速关机的操作。同时电气接点导通,发出事故停机警报。 3.2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机组正常运行时,过速保护装置内的切换阀处于开的状态,事故配压阀上的电磁先导阀不动作,此时事故配压阀只作为主配压阀操作导叶接力器管路中的一个通道,使得压力油经过主配压阀和事故配压阀通道进入导叶接力器。当机组过速运转且调速器调速失灵,急停电磁换向阀和事故配压阀上的电磁先导阀等过速保护装置未能正常启动时,一旦达到设定的临界值117.8r/min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离心探测器中的柱塞旋转半径加大撞击到切换阀撞块,使得切换阀进入动作程序,使得事故配压阀左侧油导入到漏油箱,而排出油,其另一侧压力油则导致了两侧管道的压力差,由于右侧油压力产生的压强,右侧的压力油便将事故配压阀活塞向左推动,使得压力油通过事故配压阀的内腔直接进入到导叶接力器的关腔,并同时切断经过主配压阀的压力油回路,并通过导叶接力器关闭电气阀门。在此运行过程中压力油不经主配压阀而直接通过事故配压阀的内腔操作来关闭导叶接力器,缩短了压力油的作用路线,既缩短了导叶操作的反应时间,也减少了油耗。还有一点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启动紧急事故停机流程来关闭机组进口快速闸门的时候,也同时启动了事故停机流程来关闭导叶,双管齐下保证了停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在水电站作业中的可用机组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由标准化耐高油压事故配压阀为主体构成的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符合各项大工业时代对机械产品的需求:标准化程度高、耐高油压、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经济实用。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在水电站作业中可用于额定转速为2500r/min以内,轴承直径在100mm~2500mm内的轴流式、混流式、贯流式、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目前在国内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水电站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运作中已经避免了数起事故的发生,反响极佳。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为了配合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使用,水电站需要在引水管道上加装一道检修闸门,以方便水轮机的使用和维护,此项装置需要增加一笔费用,不过其总体费用与传统过速保护装置所需要的总体费用相比仍然较少,符合经济实用的需求。 5.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的推广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的稳定性和对操作的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机械操作智能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目前在电气测速系统发生故障或者电源和调速器调速同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已经成为过速保护的最后一套保障装置,能基本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研究人员还要顺应生产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技术革新,设计出更安全的甚至是完全智能化的过速保护装置。 水利科技论文:资料收集水利科技论文 1加强制度建设,使档案收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做好水利科技档案收集工作的根本保障。2010年水利部重新印发了《水利科学技术档案管理规定》》(水办[2010]80号),对收集归档等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做好水利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从事水利工作的科研、设计、管理等单位,应结合各自的水利和档案工作的实际,做好档案收集工作相关的具体制度建设,细化管理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将档案收集工作与单位内各部门的考核评优紧密挂钩,从而将制度建设落到实处,保障档案收集工作的顺利实施。 (1)要根据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及归档范围,确保科技档案收集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2)要结合单位实际和修订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及各岗位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3)要完善收集工作的日常积累、检查考核制度,制订出相应的考核细则,对各部门、各岗位的档案收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公开通报检查评比结果,并将检查结果直接与年度考核或奖金挂钩,对不按规定要求归档的部门和个人用经济手段给予惩罚。 2加强过程管理,使档案收集工作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档案收集工作既要重视阶段性,又要强调经常性,仅靠项目全部结束后进行归档,很难做到归档资料的完整性。因此,要加强过程管理,使档案收集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1)要将档案工作与科研、设计、勘察等工作实行“四同步”管理,即在下达项目计划或签订项目合同、协议时,应同时明确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要求;在项目进度检查时,应同时检查项目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情况;在进行项目鉴定(验收)时,应先期或同步检查、验收项目文件材料的整理与归档情况;在部门和科技人员考核时,将归档工作完成情况作为重要内容。(2)要把项目文件材料管理纳入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范围,明确从分管领导到各职能处室,从项目经理到设计人员,从总监到监理工程师,从专职档案员到兼职档案员等有关人员应负的责任,确保水利科技档案收集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培训教育,增强全员归档意识 鉴于水利科技档案的特殊性,水利科技档案的资料收集工作仅靠档案人员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生产设计人员的理解、支持和紧密配合。因此,必须加强全员的培训,提高全员尤其是设计人员的归档意识。 (1)要结合本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主人翁精神和大局意识,像对待设计工作一样认真对待归档工作,在归档中不怕麻烦和繁琐。 (2)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条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应该让生产设计人员深刻认识到,归档是每个设计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得将应归档的材料据为己有,同时要通过相关制度建设,保护设计人员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使设计人员敢于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计算模型和创新成果,并防止相关资料和成果对外泄密。 (3)要增强设计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要认识到,资料保存在自己手里并不安全,整理归档之后,不但便于使用而且更加安全。 (4)增强档案部门的服务意识,档案部门和管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进行档案法规的宣传和对档案知识的培训,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跟踪生产项目的进展情况,主动上门服务,提醒和协助生产人员及时归档。 4把握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特点,转变工作方式,拓宽档案收集渠道 过去水利项目一般较少,一个项目的工作周期较长,档案收集跟踪往往具有临时性和相对滞后的特点,生产部门和档案部门各自为政,档案部门被动等待,生产部门敷衍交差,造成档案资料积累残缺不全,这样既给档案的整理归档带来困难,也使形成的档案失去了时效性,利用价值不高。随着新时期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重视和水利市场化的不断完善,设计单位的生产任务成倍增加,归档工作量也相应大幅度增加。因此,要根据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特点,转变观念,拓宽档案收集的渠道。 (1)对全国性的重大规划和战略研究项目,往往项目复杂,涉及协作单位多,工作周期较长,资料和中间成果多,档案部门应重视对各流域、省区上报基本资料、中间汇总协调成果及其专家评审会的跟踪,可分为项目启动及工作大纲阶段、基本资料及中间协调汇总阶段、成果评审及验收阶段等进行档案收集; (2)对周期长的工程设计项目,从项目投标到工程竣工的阶段比较多,形成的文件资料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涉及专业和人员多,稍有疏忽,就可能遗漏;档案部门要加强与项目设计和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采取分阶段收集的方式,并加强催收力度,尽力避免档案原始材料的散失。 (3)对于工程周期短或一些小项目,项目业主大多要求急,设计周期短、形成的文件数量不多,不易引起档案人员的足够重视;档案部门平时要加强指导,并督促技术部门有针对性地收集档案资料,待工程完工后,可采取集中收集,一并归档到档案部门。 (4)对设代处和监理处等现场工作的项目,档案部门定期派出档案人员深入到工地,采取追踪收集,指导设计代表或监理代表积累、整理在现场形成的文件材料,将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及时收集归档。 5严把归档材料的接收关,确保科技档案的质量 根据归档材料要真实、完整、准确、系统、及时和载体质地优良、字迹图像清晰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前科技档案收集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好归档材料接收关。 (1)避免一般性材料多,关键性材料少的问题。要说服设计人员将基本资料、计算参数、技术模型、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关键性材料归档,不能只交一般性的材料,解决档案“含金量”不高的问题。 (2)避免最终成果归档多、基本资料和中间成果归档较少的问题。基本资料特别是经审定的基本资料,以及中间成果和专家评审意见,是成果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备查资料和单位发展的技术积累,要及时归档,解决科技档案可追溯性问题。 (3)避免纸质材料多,其它载体材料少的问题。除了纸质材料外,要同时将电子文档、模型软件、CAD文件及其他多媒体文档一同归档,解决科技档案材料单一、不便于利用的问题。 (4)要避免归档材料不规范、签发不齐全、漏页及装订不合格等问题。档案人员要加强对归档材料的把关,重点审核,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要求补齐或整改,解决单个档案质量不高的问题。 6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人员综合素质建设,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水利工程档案的形成是生产技术人员劳动智慧的结晶,通过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将其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又通过档案工作者提供给水利工作者利用。通过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归档质量和效率,保障档案资料的安全可靠,而且极大提高档案资料的使用效率,盘活档案资源,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使生产人员亲身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进一步增加做好归档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生产—归档—使用形成良性循环。水利科技档案的特点,客观上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懂文书档案,还要懂科技档案,懂与水利工程相关的一些专业类别档案,懂不同类别的档案的分类整理。这就要求从事水利工程档案工作的人员,一方面要加强水利相关专业的学习,扩大专业知识面,对工程项目各个设计阶段、各个专业必须归档的文件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加强计算机方面的学习,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时、准确、高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进一步做好水利科技档案的收集和服务工作。 作者:杜建民 单位: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水利科技论文:西部地区水利科技论文 一、现状 1.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数量分布 我国现有水利科技期刊共94种,分属5大类涵盖13个水利学科,主办单位所在地分布在25个省、区、市。我国西部12省共有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17种,占全国水利科技期刊总量的18%左右。其中,内蒙古1种,陕西8种,甘肃1种,四川3种,云南1种,贵州1种,广西2种。尚有重庆、新疆、宁夏、西藏、青海没有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从创刊时间来看《,陕西水利》创刊时间最长,其余期刊大多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从出版周期看,季刊4种,双月刊12种,月刊1种。 2.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涵盖学科和主办单位分布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涵盖学科有水土保持、水力发电、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利技术、节水灌溉、防汛抗旱、水文、水利经济、农田水利等方面,主办单位主要分为全国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会、行政主管部门等几种类型。 3.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学术水平 分布在陕西省的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三本刊物特色鲜明,学术影响力大,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遴选期刊,在全国水土保持领域处于领先水平。而其他省市级学会主办的期刊或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影响因子相对较低,目前均未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行列。 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陕西省水利科技期刊发展状况 处于西部地区领先水平。陕西省所属辖区的水利科技期刊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占西部地区总量的近50%,学术影响力也相对较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三大水土保持类期刊,成为西部地区典型的较高学术水平期刊代表。其中,《水土保持研究》还开创了大陆和台湾合办期刊的先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得益于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优势,影响因子高于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平均值。 2.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学术影响力高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期刊 众多国家级或地方级水利工程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促进了陕西省水利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三大水土保持类期刊外,陕西省水工程勘察研究院主办的《地下水》,是我国地下水专业唯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期刊。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西北水电》,代表着西北地区水电行业科技进步水平。位于四川的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水电站设计》,主要刊登我国大中型水电工程的设计、科研、监理等方面的论文和实践经验,涉及水电站设计的各个专业。位于广西的由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主办的《红水河》,利用西南边陲红水河10个梯级水电站开发的地缘优势,突出岩溶地区水电开发特色。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代表性期刊都有着明确的期刊定位、特色鲜明。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期刊存在着栏目雷同、特色欠缺等不足。 3.水利期刊总体数量偏少,地域分布不均 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总量偏少,地域分布不均,整体学术影响力不高,稿源不足,与地域特色贴得不够紧密。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大多创刊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20多年来,一直没有新创刊的期刊。1978年创刊的《重庆水利》、1989年创刊的《新疆水利》虽然有着悠久的办刊历史,但仍然是内刊出版状态。 三、推进西部水利科技期刊发展 如何开阔思路,推进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全面发展? 1.高度重视,调整布局 西部水利事业大发展急需水利科技期刊配合。目前,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中内刊还占一定比例,如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至今无水利科技期刊,西部地区有一些典型的水利行业高职院校,如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主办的具有水利行业特色的期刊也为内刊。笔者建议期刊主办单位提高刊物学术质量并加快申办公开期刊,稿源丰富的公开出版期刊应缩短刊期,加快信息和知识传播速度。 2.立足地方水利特色,明确定位,办出精品 不同的流域和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点,水利工程的多少、江河湖海所占的比例、地域的水资源状况等相互差异较大,这也决定了地方性水利期刊内容的差异性。西部地区水土资源极不均衡,西北地区水少土多,西南地区水多土少,水利科技期刊必须根据地区水利建设特点和需求做好选题策划,把握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水利建设特点,立足地方,创办特色栏目,独辟蹊径,拓展视野,全力服务当地水利建设。《四川水利》的“巴蜀河川”栏目,就是立足地方设置的特色栏目。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推动水利又快又好发展的有力支撑,2012年水利部印发了《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要求全面推进水文化建设与研究,水利科技期刊应该适应水利发展需要,科学调整栏目设置。从西北地区来看,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的渭水,陕西的汉水,四川的都江堰,重庆的嘉陵江、长江两江流域,都有着鲜明的流域文化特色,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水利科技期刊,可以设置相关水文化研究专栏,向水利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约稿,丰富期刊内容,推动水利科技发展。 3.加强东西部交流,提升集团化和专业化办刊水平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与中东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应加强交流,如通过成立中国水利科技期刊研究会等学术性团体,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加强水利领域科技期刊的交流与合作。在网络化办刊的环境下,各专业领域期刊应该互通有无,建立审稿专家资源库和作者资源库,提高稿源质量。同时,可以组建西部水利科技期刊集团,在集团的统筹规划下,优化整合地区学术资源、水利技术资源和办刊力量,提升刊物的专业化水平。 作者:罗倩 杨发军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水利科技论文:高科技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运用 测量新技术应用分析 1GPS测量技术在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目前,此项技术已经广泛的使用与车辆的导航以及航空航天事业等行业领域。因为此项技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目前水利测量中也开始使用此技术。由于GPS测量仪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测量不再受到地形地势等条件的影响,通过控制测量的观测方法和布局类型,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中的传算点和过度点的测量工作,把过去的选点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易于操作。而且使得测量也有效地避免了因为时间以及气候等外在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此项技术在规模较小的水利项目中体现的优势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在这种规模的项目中,测量方法得以很好的优化,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布点,在此应用GPS高精度的特点,这就给我们的测量节省了很大的人力开支,降低了工作强度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在引水式工程中,特别是长距离引水工程,明渠引水对地貌的损坏很大并且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也很大,这时要是使用过去的方法进行测量,就会严重的消耗人力以及物力,同时还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如果我们此时采用全球定位技术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的种种不利条件,降低了工作强度,节省了工作时间,最为明显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的精确度,为我们的后续工作提供保障。 2工程测绘数字化分析。现代测绘技术和测量仪器向数字化、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测量方法已经严重落伍。数字化测绘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在PC机上直接反映出地形、地貌等我们所想得到的数据或者图像,尤其是当某一地区要用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来展示的时候,往往此时受到经济性以及时间等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不能有效的进行工作,此时就能充分的利用此项技术。因为这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而仅仅需要PC机、数字化仪器或者绘图仪和扫描仪再加上数字化的软件就可以实现工作的目的,最为明显的优势是时间缩短,效益提高。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此项技术能够很好地节省人力,而且操作简便,数据精确度高等等的优点,因此被广泛的使用。 3遥感技术在测绘中的运用。目前测绘工作大力的普及了遥感技术,这主要是基于如下的优点。它能够确保大面积的同步的观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实效性以及经济性能良好。目前,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成为了对地观测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此项技术能够很好地获得不同比例大小的地形图,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使用方便。 工程测量新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分析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水利的发展,水利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测绘方法的进步。现代化的工程测绘技术正向着内外一体化、智能化、测量过程的可控化、测量成果的数字化、测量信息的可视化、数据获取和处理的自动化、测量信息共享数据库的方向发展。它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率,使我们的施工更加的便利。测量科技的发展也对人才的需求度增大。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培养有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以此来更好地为我们的工程提供保障。 结束语 工程测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质量;而工程的进展又带动了经济的进步。因此我们可以说测量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为我国的各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关部门要不断的通过各种培训以及学习等的方式来提高我们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我们的工程能够有序开展,最终带来更优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本文作者:荆秀英 单位:德惠市水利勘测设计处) 水利科技论文:水利科技网的数据运作释解 数据库平台选型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平台,以承载所需所有类型的数据,保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提供快速的数据提取能力,并有健全的数据安全机制。数据库选型的原则是稳定可靠、可扩展、安全性,并支持丰富的开发工具[4]。院网站数据库比选在Or-acle与SQLServer之间进行,两者都是目前的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是目前的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提供完备数据管理能力同时,对数据备份保护、数据恢复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而SQLServer作为微软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的数据库,一经推出就以其易用性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区别于FoxPro、Ac-cess小型数据库,SQLServer功能完备,它支持开发的引擎、标准的SQL语言、扩展的特性(如复制、OLAP、分析)等功能,并具备像存储过程、触发器等大型数据库才拥有的特性;且相对Oracle,SQLServer性价比高,轻便且功能强大,因此,我们选用了SQLServer2000。 网站的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是在网站运行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其管理对象是数据实体。本节结合院网站运行维护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论述数据管理,主要包括数据组织制度、数据处理、数据表现、数据检索,以及多网站之间的数据共享等。数据组织制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网站数据源渠道多,涉及各个责任单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来保障数据的有效提供。为了保障院网站的正常、高效运行,颁布了《长江科学院网站管理实施细则》①,在明确网站建设、网站运行维护责任要求的同时,重点提出了“内外网资料性信息的更新要求。数据处理(数据生成问题)数据处理包括材料加工、数据录入与编辑等。材料加工主要针对文档、图片、声音、影视文件而言。对图片文件,院网站允许的格式包括GIF/JPG/PNG/BMP等。在一般的新闻稿中,推荐使用JPG格式;在文献资料中,必要时可以使用其他3种格式。为了有效利用存储容量,院网站要求的单张图片大小限制为300kB。其他类别文件(WORD,EX-CEL,PDF,WAV,MPEG)精简到必要大小以后都可以作为附件编辑入库供使用。院网站提供可视化的后台编辑平台,保证数据录入与编辑审核(信息流程)正常进行。为了保障信息责任制得以落实,采用统一的《新闻稿纸》提交稿件。在《新闻稿纸》中,除了要求提交规范的标题、正文、图片(含其他附件)以外,还要求撰稿人、审核人及编辑签字,并钩选编发转发的网站要求。《新闻稿纸》的使用,增强了撰稿人、审核人及编辑的责任感,提高了编辑的质量。其实,除了新闻稿件编辑之外。还有大量的资料性数据要处理,如文献专题、单位资质、项目成果数据库等,其中有些需要批量导入。对于这些需求,院网站均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他引新闻或文献在院网站中也占相当比重,多采用编辑转发形式,而对一些时效性强、篇幅大的稿件有时也采用网页直接链接方式。数据展现院网站以静态网页文件(HTML/CSS)、动态网页文件(ASP/JSP/PL/PHP)2类方式完成数据展现。静态网页是标准的HTML文件,不包含在服务器端运行的脚本,由开发人员编好后交给Web服务器运行,没有数据库的支持。由于静态网页可以包含文本、图像、声音、FLASH动画、客户端脚本和ActiveX控件及JAVA小程序等,会使得网页动感十足,很具表现力。动态网页在确定的页面上,按要求提取数据库数据来实现信息。动态网页实际上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服务器上的网页文件,只有当用户请求时,服务器才返回一个完整的网页。动态网页的特征是以数据库为基础,可以大大降低网站维护的工作量;网站采用动态网页技术的优势很多,可以实现大量服务器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如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在线调查、用户与网站互动等;还可以大大降低网页日常维护的工作量。院网站的数据展示以动态网页为主,静态网页为辅。静态网页主要显示院基本情况介绍(院简介、组织机构、资质证书、质量管理、文明单位等),并实现首页与专题中的动画渲染表现;院网站大量使用动态网页去显示新闻、文献、数据图表,并用于公益性开放项目申报、研究生报名考试登记、人员招聘、项目质量反馈等交互式的查询处理栏目。“动静结合”有效地保证了数据展示的准确生动、丰富与灵活。数据检索当网站达到一定的数据规模时,就需要有方便的数据检索。院网站运行10余年,数据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逐步在重视检索技术应用。在分栏目检索时,新闻性数据与文献性数据检索一般是分开进行的。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两类数据的内容有些相互渗透。这就需要网站首先实现全站题录级数据检索,有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全文检索。目前,院网站在提供网站导航的基础上,重点做了基于栏目的题录级数据检索,满足基本检索需要。由于我们大量使用动态网页,全文检索需要专用工具,现在也在开展相关软件选型技术调研。多网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如表2所示,长江科学院开发的网站群包括院内外网站、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网站、研究生教育网站、挂靠长江科学院的学会(协会)网站、院属企业网站等。在院网站之中,每年又要建设若干个网站专栏。网站群及网站专栏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在网站规划中统一了数据表及数据格式,使得一份数据可以多处共享。内网信息经审核后,可以跨越防火墙“摆渡”进入外网数据库;基于院网站数据库的稿件(含文献)可以一稿多发,也实现了一稿的栏目(网站)转移、复制功能。这样,既大大减轻了编辑工作量,也有效降低了数据容量。 网站数据安全 网站安全的“先天不足”,需要注重网站数据的安全防范。院网站主要通过设备配备、权限限制、数据备份等措施来保障网站数据安全。当前,黑客对网站破坏的主要手段是SQL注入攻击,它利用Web应用程序或网页中编码缺陷进行攻击,例如,黑客可能在某个字段后输入一小段SQL代码来收集邮件地址,如果应用程序对输入的内容未作安全验证,服务器就可能执行黑客输入的SQL命令,让黑客获得服务器的控制权。院网站服务器配备了网页防篡改软件天融信TopIDP,有效防范了SQL注入攻击[5]。院网站在文献资料访问方面注意内外有别。对于内部专业文献(含中外文期刊文献数据库)应用,使用VPN通道及用户密码。对于安全性要求更高文件访问,使用网络文件加密方式,需安装专门的加密软件客户端才能查阅,并且不允许拷贝、拷屏、打印。数据备份是网站数据保护的常规措施。院网站每月、季、年定期统计数据增长情况,为数据存储提供依据。首先,充分利用SQLServer数据保护机制实现系统内的安全防护。在此基础上,院网站数据纳入院数据中心,一起进行每天的增量备份、每月的全备份,并在院网络存储设备中实现了大容量的数据异地备份。 结语 10余年来,《长江水利科技网》功能不断完善、数据日益丰富、运行比较稳定,这些得益于良好的数据规划、有效的数据管理。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网站技术的发展,院网站也需要提高与发展。在功能方面,希望增加视频文件的播放、开发基于WAP协议的手机版网站;在数据方面,争取大力加强文献资料性数据的网站共享,引进集成文献全文检索软件,以使长江科学院60年丰富的治水治江成果能够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作者:周力峰 王奔 单位:长江科学院 水利科技论文:地方田间水利科技的创新 作者:郑世宗 党秀英 单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94865部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省大力开展以节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研制推广了旋转式田间放水阀(1994年)、混凝土U型渠槽预制工艺及配套机械(1997年);试验提出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1997年);开展微灌技术防治土壤盐渍化研究(1998年);开发应用了低压薄壁塑料输水管(1997—1999年);开展有机污水生物处理回灌农田试验研究(1999年)等[1]。20世纪80—90年代,地处浙江省杭嘉湖平原的平湖市,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压地下管道输水技术,累计建成低压地下输水管道2400km,控制节水灌溉面积3•33万hm2(45•5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96•8%,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田灌溉地下管道化。基于浙江省南山水库灌溉试验站多年试验所总结的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成为南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典型,与传统水稻灌溉相比,节水1•5万m3/hm2左右,已累计在全省应用推广面积33•33万hm2(500多万亩),年节约用水5亿m3以上,增加粮食产量约2•5亿kg,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面临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以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现实需求,浙江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技术研究。恢复中断多年的灌溉试验工作,新建了包括浙江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平湖、金清、永康重点站及20余个基层观测点在内的浙江省灌溉试验站网体系,为全省农田水利技术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结合“大型灌区节水续建与配套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百万亩喷微灌工程”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节水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针对水源环节,结合设施农业特点研究提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针对渠系输水环节,研究推广了新型混凝土U型槽和强纶纤维混凝土防渗技术、低压变频塑料管道灌溉技术等;针对田间用水环节,在传统喷微灌技术基础上,先后研究推广了经济型喷微灌技术、特低水头喷微灌技术,进一步丰富了喷微灌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内容。同时,积极开展非工程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标准;开展水稻水肥耦合技术与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提出适应浙江省不同区域的水稻节水增效综合技术模式;开展灌区农业用水定额管理试点探索,提出“定额为准、计划指导、计量控制、配水监测、制度激励”的定额管理应用模式[2];研究提出基于简易量水槛的新型明渠实时量水装置等。通过上述科技创新,浙江省农田水利研究进入了数量、质量与效益并重的良性发展新阶段,提出和推广应用了一大批与节水灌溉配套的工程、农业与管理节水技术,并初步形成了符合浙江实际的农田水利综合技术体系与发展模式。2000年至今,余姚市开始了经济型喷微灌技术的研发、实验示范及大面积推广,通过优化设计方法,降低工程造价50%以上。此项技术已推广到山区竹笋、杨梅、板栗以及平原蜜梨、蔬菜、葡萄等作物,受益面积0•25万hm2(3•8万亩);并推广到兔、鸡、鸭、猪等家禽养殖场降温和防疫,面积达5万m2,余姚市也成为浙江省南方地区推广喷微灌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结合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效生态农业节水增效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基于水肥耦合原理,以节水、增产和减排为目标,研究提出水稻节水增效综合技术,在永康、平湖、路桥等地的水稻灌区累计推广面积约3•33万hm2(50万亩),实现农业节水3800多万立方米,新增粮食产量1300万kg。 农田水利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浙江省农田水利发展历程,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全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工程效益的重要支撑。然而,随着新形势对农田水利提出的更高要求,全省现状农田水利科技支撑能力仍显不足,表现为:科研创新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覆盖全省的浙江省灌溉试验站网为全省农田水利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但是,分析现状仍存在着: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站网建设与标准要求尚有差距;高层次人才短缺,地方试验站的技术力量薄弱;尚未建立可持续的保障机制等问题。与高效生态农业特征相适应的农田灌排技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高效生态农业是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具有“生态循环、经济高效、优质安全”特征。目前,全省农田灌排技术还是以追求作物节水、增产为目标,对其它如节能、节本、减排、减灾等因素考虑较少,已不能完全适应高效生态农业的灌排要求。农田水利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仍显不足特别是适应农业集约化要求的,体现节省劳力、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高的农田水利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能力明显不足。农田水利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够目前,全省水利技术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不够健全,应用农田水利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地方推广经费不足,导致农田水利新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展不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效果有待改善。 浙江省农田水利科技创新方向及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是浙江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但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和管理薄弱是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软肋,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要实现未来农业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前提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农田水利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建设与管理任务,需要在工程实践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努力实现水利科技新突破,表现为:①要从过去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变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②要从过去支撑传统的灌、排工程发展到现在的节水、排涝、治污等项目;③要从过去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发展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目标并重。以工程建设推动水利科技发展,以水利科技创新促进工程建设与管理。在农田水利科技创新目标上,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要关注其生态环境影响;在技术路线上,要注重引进、创新及综合集成;在研究方法上,要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在研究手段上,要充分体现传统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针对当前浙江省农田水利技术支撑的薄弱环节,围绕“十二五”农田水利建设重点需求,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农田水利技术研究重点如农田水利应用基础研究土壤水与作物关系问题的研究是农田水利研究的基础,今后的研究应从均质走向非均质,从点的研究走向面(或区域)的研究,从理论研究推进到应用研究。进一步完善全省灌溉试验站网络研究平台,提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与水平。针对由于灌溉排水规律的复杂、水资源日趋紧张、综合利用供需矛盾的增加,应加强灌排自动化、3S、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技术的研究。加强节水灌溉新技术的节水增效机理研究。在排水控制涝渍方面,应继续对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等开展研究,重点放在对田块、区域的排水模数研究上。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尺度效应、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区域节水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适应于高效生态农业特征的农田灌排技术在农田灌溉技术方面,结合高效生态农业特征,对粮食作物—水稻,需研究体现水肥高效利用、节水节能、减排减灾的综合灌溉技术;对经济作物,需研究经济实用、高效节能的灌溉技术及产品,能适应浙江农业生产模式、区域农业特征和农业经济水平,并能够大规模推广应用。在农田排水技术方面,需结合河网平原特点,研究基于排涝、降渍、控污、减排多重目标的控制排水技术,全面提高全省平原河网区农田的防灾抗灾能力。经济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是以最少的灌溉水投入获取最高效益而制定的灌溉方案。在灌区开展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条件下的耗水量研究,特别是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应加大对各种经济作物的耗水量研究,寻求作物在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节水高效变化规律(特别是喷微灌模式下的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以此为基础,制定灌区在不同的供水、气象、农艺、管理等条件下的节水高效灌溉用水方案,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灌区实时灌溉预报,指导农民进行灌溉。农田水利技术标准现有农田水利技术标准大多数为传统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服务的,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需要。应根据新的社会需求,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和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等研究制定适应新的农田水利技术标准,以规范高效生态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特别是当前急需针对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研究和制定浙江省农业“两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标准,以提高农田水利服务农业“两区”的能力和水平。农业节水关键设备、产品及材料的产业化考虑到高效节水灌溉适应了农业生产向高效集约化经营发展的趋势,是今后全省农田水利发展的重点,因此,今后需大力开展节省劳力、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高效节水灌溉机具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如经济实用、高效节能的喷灌、微灌设备及产品;渠道防渗衬砌机具;灌溉自动化控制设备等。 水利科技论文:水利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探讨 [摘要]水利科技档案是国家非常重要的科技信息库,水利科技档案真实的记录了水利科技的发展过程,能够对现代水利科技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促进我国水利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水利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水利科技档案的形成和各种水利建设活动息息相关,对保存相关的水利资料和科学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利档科技案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加强对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实现水利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本篇文章主要对水利科技档案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具体的分析,就如何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逐渐实现现代化管理给出相关的建议。 一、水利科技档案的主要性质 水利科技档案有着独特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水利科技档案种类上的独立性。由于水利科研工作在工作的整个过程都具有独立性,研究成果知识在那一段时间有效,具有历史意义的档案,所以水里科技档案的种类具有独立性。(2)水利科技档案的规律性。水利科技档案能够反映出当时水利研究项目的发展规律,总结水利科研项目的特点,为以后的水利科研活动提供参考资料。(3)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水利科技档案不仅能够记录过去水利科研的整个过程,还能够为以后水利技术的发展提供保证。水利科技档案记载了水利科研的研究成果,是实践不断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人们可以在水利科技档案原有理论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再通过实践研究不断开发新的技术,促进现代水利科技不断发展。(4)水利科技档案的内容具有复杂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科技涉及到的学科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具体全面的记录水利科技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的重要技术,使得水利科技档案的内容十分复杂。 二、水利科技档案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1、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在许多的水利科技档案馆都没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使一些水利科技档案馆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够真正实现水利科技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水利科技档案管理不足,会导致一些档案由于不能及时存档而丢失,对水利科技的研究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档案馆的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高,工作没有积极性,导致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质量和效率都很低。水利科技档案馆缺乏对水利科技相关信息的保密制度,导致信息外流,水利科技档案的安全性降低[2]。 2、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低 现代许多的水利单位还是采用过去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没有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对水利科技的管理,水利科技档案的目录建立的不完善,要查找相关的水利科技资料会花费很大的时间,这些都不利于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 3、收集的水利科技档案材料不全面 由于水利单位在管理上的不足,在整理水利科技档案的相关材料时不负责任,没有把水利项目的整个相关资料记录下来,导致水利档案的资料不全,并且缺失了很多关键性的技术,从而降低了水利科技档案的价值。水利科技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大多数都不是原始资料,很多都是复件,降低了水利科技档案馆材料的真实性。 三、水利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相关策略 1、建立完善的水利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水利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完善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制度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1)建立宣传机制,增加对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政府要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加强水利单位对水利科技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水利单位在内部建立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宣传机制,主要通过开展座谈会、交流会以及开展一些关于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活动,来增加水利工作者对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2)建立档案管理责任制度。水利科技档案馆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档案馆的责任制度指的是主管者负总的责任,各级管理者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负直接的责任。(3)要建立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水利科技档案中的许多技术对科研人员都有独立的专利性,加强对水利科技档案的保密性是对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利科技档案馆要建立严格档案使用程序,以防止关键技术的流失。 2、加强对水利科技档案的鉴定和管理工作 只有真实准确的科技档案才能够进行归档,这样才能够给人们提供准确的资料。水利科技档案馆在科技档案归档之前要做好科技档案的鉴定工作,有价值的科技档案进行存档,没有价值的科技档案就舍去。有些科技材料具有有效性,根据科技材料的有效性来决定资料需要存档的时间,对于已经超过了保管期的水利科技档案,不可以直接丢弃,需要经过专业鉴定人员的鉴定,确保材料无效后才可以丢弃,如果有些部分还存在保存价值,则只需要保存具有价值的那部分就可以。关于需要保密的科技档案,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之后,根据相关要求严格划分保密级别,便于水利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 3、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在水利科技的现代化管理中要充分的利用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方法。过去传统的资料管理都是纸质管理,这种管理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为此在进行水利科技档案管理时,要利用计算机设备。将相关的科技资料扫描到计算机上,将纸质版转换成电子版,在收集水利科技的相关资料时,可以录像制成视频,在计算机里存储也十分方便。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也可以加强对水利科技的保密工作,人们在进行查阅相关资料时,可以非常方便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利用信息网络及时的收集科技资料,可以提高水利科技资料的收集效率,并且及时的更新水利科技档案馆的数据库。 结束语 实现水利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对促进水利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水利科技档案真实的记录了水利科研工作的先进思想和关键技术,管理好水利科技档案,方便人们对水利科技的查阅和使用,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水利科技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水利科技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占据核心的地位。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逐步深化与完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架也逐步清晰,如何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手段,将企业人力资源调配与管理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大议题。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结构出发,分析其特点与管理方式,将其运用在水利科技企业中,提出部分改进意见,以期为水利科技企业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水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一项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人才储备能为企业增强软实力与生产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发展的形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等方面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资源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激励等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经常使用。在我国,水利科技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然而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之后,水利科技企业也面临着诸多市场调节,经济环境所遭遇的不可预见风险越来越多,如何管理一个庞大的人力资源,也是水利科技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水利科技企业的不同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入人力资源的现代管理手段,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引入到水利科技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主要指的是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数中所具有劳动能力的总和,也是指一切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人口之和。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现代管理理论中诞生的,主要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激励、调整等,以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通过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员工本身创造价值和利润。 现代管理理论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了六大管理板块,分别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分配、培训和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在新条件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新的管理手段不在拘泥于传统的人为调控,甚至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能够更客观地、更准确地判断人力资源的管理结果,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2 水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1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足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数年的经营,作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传递者,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的部分水利科技企业中,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部分企业依然处于垄断的地位,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表现的积极性不足,不利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看,有思想、有正确导向的价值观,能够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企业文化反过来作用于新员工,能够保持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形成至关重要的文化软实力。然而,由于现有企业中的文化建设不明显,更多地强调了员工应该以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手,忽视了人性的成分,导致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理解不够深入。 2.2 人力资源管理思路与企业战略偏离 企业发展的战略应该具有前瞻性,企业的出发点应该是设想企业自身将处于整个行业的某个地位。人力资源作为水利科技企业发展的动力,良好的奖励措施、完善的晋升条件、合理的管理方式,将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然而,现代的水利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更侧重与对员工的制度性管理,而没有涉及长远的员工发展诉求,将管理的核心局限于对员工的招聘、培训、上岗、薪酬等方面内容,很少涉及将企业发展战略与现有人才相匹配等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应该是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将公司的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行互补,以应对企业在复杂的市场条件下面临的各种挑战。 2.3 缺乏完善的绩效体系 充分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使之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人才。然而,体制的不完善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阻。例如,水利科技企业出现的绩效不均,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减少,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水利科技企业进行了体制改革,但是在权力分配合绩效评价等方面依然有待改善,人治的成分依然较重。充分的绩效体系应该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依据员工本身的能力和业绩高低予以调整,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公平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发挥出来,以促使企业发展。 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水利科技企业中的应用 3.1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可以传承的精神,是以员工位载体的精神财富,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员工努力提升自身技能、学习新的技术和能力、为员工自身和企业创造价值。从另一方面,员工能够更好地通过企业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减少管理者日常管理中的内容,促进合作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保障企业的集体利益。 3.2 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在尊重人员的基本诉求,以满足人员的才能施展、发挥人员的工作潜力,以实现员工本身的价值。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更加注重人员的素质提升,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将人才建设当作企业的发展战略。在水利科技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按照企业的实际人才储备和人才层次进行有计划地人才培养和任用,努力吸纳社会优质人才资源,同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公司发展思路相协调,着眼未来,以人为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上,应该做到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工作培养人、以业绩考核人,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3 紧密结合企业发展战略 水利科技企业在我国水利建设、水利安全、农业灌溉、水利发电等方面企业重要的支撑作用,水利行业作为关乎国民生计的行业,需要有合适的人才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作为行业的个体,水利科技企业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中,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作支撑,以满足企业的后续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管理部门需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策略和企业发展战略,充分运用各种人力资源,以相对优化的组织结构,设置合理的晋升渠道,推行有效的激励措施,以保证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后续发展能满足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3.4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员工的绩效考核应充分公平公正且合理,在现行的企业管理中,经常出现人治现象,即有部门领导对所管辖的员工进行绩效评价,主观色彩过重。因此,现代管理手段中,可以灵活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绩效结果进行量化,通过不同的量化指标的结果判断员工的绩效结果,真正让业绩结果与员工的实际效益相适应,体现多劳多得,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于效益更好的企业,甚至能够通过以资本形式入股的方式,鼓励员工技术入股和资本入股,增强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利益切实结合,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4 结 语 当前,水利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水利科技企业的发展必然依赖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作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者,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现代水利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通过引入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手段,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将水利科技企业的人才发展思路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相结合,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潜能,将员工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价值回报相结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性,为实现水利科技企业的现代化服务。 水利科技论文:信息技术及新型科技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各行各业都加以运用的形式。就水利工程管理来说,信息技术也充当了一份重要的角色,并对现代工程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信息化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对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新型技术等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工程管理;作用;应用 前 言: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汇集了自动控制、通信和计算机多方面的信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能够使施工的方式得到提升和改造,并且使传统的工程技术得到一定的创新,最终使得施工手段和技术得到一定的改善,使水利工程设计不断的合理化、科学化,并且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使其成本有所降低。所以为了使建筑工程管理不断的科学化、不断的信息化、不断的现代化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其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是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三大支柱。 1.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1.1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工作效率 在水利工程管理中运用信息化的技术能够缩短工程建设的时间,提高工程业务流程的效率,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调整,使工程在进行中可以适当的调整各部门的工作进度计划,宏观调控或者自控工作进度以满足工期的要求,而在工程管理中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提高了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文件收发和查阅的效率。 1.2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化的工程设计能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将有关于工程方面的信息进行网上公开化,这样一来所有诸如招标、投标和评标等流程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了投标竞标的公平公正。建立数据库和网络联结,实现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网上采购等。通过建立网上虚拟组织这一概念,变纵向信息交流方式为平行交流方式,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改进沟通与合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1.3信息技术降低企业成本 工程信息化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建立工程财务管理系统和计算机财务监控也可以实现成本速算,大大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效率和领导决策的科学性,信息化的普及使普通管理人员与决策人员均可以掌握信息,所以使微观决策可以宏观化,宏观决策更加具体化,对企业的形象宣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互动式”操作模式,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易学、易懂、便捷、快速。总之,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2.1.1施工过程监控管理 目前,我国在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水利工程项目上有相当小部分水利工程管理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针对施工现场进行各项辅助管理工作和计算作业。如在高清摄像头的覆盖之下某水利工地的施工过程,施工现场出现在监管人员的眼前。从监控调度室看到现场环境、施工细节尽收眼底。不安全的生产环节出现在施工过程中,这一系统也可以使监管人员在最快最及时的时间内制止并勒令其改正。 2.1.2办公自动化信息设计 在水利施工中,较早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机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办公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招投标自动化系统(工程量计算、投标报价、标书制作、施工平面图设计、造价计算、编制工程进度网络):设计计算机系统;项目管理系统(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管理、日常信息管理)等。 应用于水利工程的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工程软件操作、系统运用和程序编写方面的应用技术;信息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维护和设备配置方面的网络技术以及建筑机械和设备自动化方面的控制技术。 2.1.3施工计划与施工技术管理 把一项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它进行合理安排,在施工中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一些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计划所特有的反馈作用,调整和改进施工管理工作才能使施工得以全面地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施工实践证明,应用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组织与管理施工一般能保证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2.1.4工程质量管理信息整理 工程质量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信息量复杂巨多、高难度的技术要求等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收集全面的质量数据,采集、分析建筑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基本信息数据,为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保证各个施工部门对施工的各个阶段都能及时了解和掌控,维护施工各方的关系良好。另外,通过建立质量预控数据库,将常见的各个工程阶段记入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根据相应的工程进行调整,预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与偏差,减少人为造成的误差,制定新的预防计划,来指导生产。 2.2网络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2.1网络信息在信息传输中的应用 水利施工管理中企业管理数字化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2.2.2 网络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领域的应用 如今,水利行业中已经没有什么计算机还没有涉及的领域。下一步发展的趋势是将所有的水利行业中的计算机操作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独立的、计算计划的项目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主要包括追踪提交的方案、控制项目变更、控制成本进度、合同管理、采购和加速采购、文件管理、项目报告、项目控制报告等管理工作。这种系统给予所有计算机产生的文件和信息,其运行环境是一个大型的关系数据库,这样各种不同的程序就能进入该系统使用数据,并可随时更新系统内的数据。这种复杂的管理程序系统正是代表了项目管理的前沿网络信息技术,在将来一定会被大家所接受。 2.2.3网络信息技术在采购中的应用 网络信息技术在采购中的应用,通常为计算机先进行材料需求调查,然后在建立一个项目采购清单,当材料价格被输入后,就可以做出包括价格、交货、订单变更、支票支付的采购订单了,订单中数据也能被自动地转到预算中,以便于控制项目的设备和材料成本,而在总部办公室建立计算机化的会计系统,就可以用以处理项目的支票和支付账目,这样,项目进行中的财务与支付也能在项目和现场的成本报告中反映出来。 2.2.4网络信息技术在工地现场的应用 在工地现场,网络信息技术最早被用于会计和工资支付领域。在计算机没有出现之前,每一个星期,工地上的计时员都要统计每个工人一周来工作的总时间,然后将工时记录交给工资计算员。由他们手算出每一个工人的工资、奖金、罚金、从而得出工人的实际收入。随后,派人去银行取钱,点清后再将每个工人的工资装入各自的信封。而当计算机化的工资支付系统被运用后,人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将工地上的工作时间传送到总部,然后由总部的计算机计算出工资额、出勤率,进行工资支付核对。 2.3通信技术在工程水利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于水利工程的通信技术包括数字通信技术、电路分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程控交换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运用这些技术,可以完成对水利工程相关数据、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压缩编码以及接入传输。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水利工程对通信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2.4其他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管理中应用的其他信息技术有主管支持系统 ESS、IC 卡技术、搜索引擎、传感技术等。如传感技术在古建筑的安全保护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图像传感技术可以古建筑进行即时的监控,通过对温度、压力、位移的传感等,可以获取并控制相关系数和指标,为水利工程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和相对安全的环境。 结语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可以改善水利行业的整体形象,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工作强度有所下降,工程质量得到保障。因此,要真正使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相结合,加快推进工程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水利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进而使水利工程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加先进科学。 水利科技论文:简析水利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摘要:加快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各级水利档案机构必须从实际出发,尽快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信息数字化、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信息利用共享化,有效地提供利用,充分发挥档案固有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关键词:档案 信息化 水利科技档案是指在水利科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与载体的历史记录,是应归档保存的水利科技文件材料[1]。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工作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迈进,档案信息化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发挥档案作用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工作实践,阐述提高认识是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搞好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由此提出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供档案界同仁共同探讨。 1、把握水利改革趋势,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深化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时展的要求,这必然会将一部分水务管理单位、水利勘察设计单位推向市场。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水利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科技档案具有知识储备、依据凭证功能、情报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通过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水利科技文件资料是科研技术人员劳动智慧的结晶,通过收集归档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水利档案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使科研技术人员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从而提高档案意识,主动配合档案部门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水平,必须从水利科技工作中入手,牢固树立科技档案工作系统意识、信息意识,在组织机构、经费投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2、针对科技档案特点,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水利科技档案具有如下四个特点:(1)专业性,集中表现在形成领域和内容性质两个方面。专业性特点是界定水利科技档案整理分类的重要依据,在区分不同门类档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信息化方式。(2)多样性,即种类的多元性和类型的多样性。在水利机构各个档案门类中,科技档案的种类最为繁多、类型最为复杂,呈现出多样化的鲜明特点,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遵循文件的特点,便于查找利用。(3)成套性,是科技档案最鲜明、最基本的特点,围绕一个个独立的工程建设项目,规律性地形成的一系列相关的科技文件整体,在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信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档案材料的成套性,不能人为地割裂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4)现实性,是指科技文件资料在归档后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使用性,这种现实需要有利于水利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3、分析现实存在问题,制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措施 3.1 做好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档案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性长、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素,需要做好以下三项基础工作。首先,要投入资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配置计算机、服务器、扫描仪、数码相机,建立数据库、局域网等硬件设施,开发或购置管理软件,这些必备的基础设施是顺利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其次,要建立各项管理标准,包括数字档案信息的采集与存储标准,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标准,档案信息安全标准等,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规范保障。再次,要建立健全档案相关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人员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水平。 3.2 及时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 目前水务管理活动大量运用了计算机、电脑控制终端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很多科技文件在定稿签发后挂接上系统,并设置阅览权限;对设有条形码的归档图纸,通过图档管理软件挂接上系统。这些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在电子文件收集工作中,必须执行科技档案“同步管理”规定,把文件材料管理纳入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范围;还要遵循归档范围、严格归档时限,做到反映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勘测设计等基础业务工作的科技文件材料按年度、在第二年上半年完成归档工作;各专业项目产生的科技文件材料,在项目实施完成后三个月内完成归档工作;重要仪器设备的随机文件材料,在安装调试或开箱验收后一周内完成归档工作;项目鉴定或验收形成的文件材料,在鉴定或验收后一个月内完成归档工作。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系统或本单位科技档案分类方案,全面管理电子档案,还应做到整理录音、录像、照片等声像材料时,应注明材料反映的事由、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及作者等内容,重要的电子文件归档时,应形成相应的纸质文件材料一并归档。这些电子数据归档后,成为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分步骤进行馆(室)藏实体档案的数字化转化 馆(室)藏档案数字化是指将本馆(室)藏档案信息资源如纸质档案、缩微胶片及电子出版物、特色数据库等进行数字化处理,根据需要到单位局域网,成为数字化信息资源。由于有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各级水务机构馆(室)藏量巨大,应区分档案密级、开放时限、利用价值不同,决定数字转化的时间和工作范围。工作实践中,我们首先对保管期限为“永久”的档案进行全文扫描,其次对利用率和利用价值都比较高的定期保管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最后将所有库存档案的目录录入数据库,实现全部科技档案目录的计算机检索。这样既节约了有限的资金,又使档案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中。科技档案数字化工作量大,仅依靠档案工作人员的力量必然延长工作周期,可考虑抽调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必要时也可选择专业水平高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公司,采用数字化外包方式完成历史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3.4 依规范科学保管水利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以后,必须对其进行科学保管。(1)库房管理要落实“七防”标准,保证数字化档案的实体安全。由于数字信息的载体是以光盘或磁盘等磁性物质为主,对温度、湿度保管限制和防光、防尘、防辐射、防污染的要求更高,存放时应远离强磁强热,并与有害气体隔离;不能挤压、磨擦、摔打;同时还要防止盘片沾染灰尘和污垢,避免阳光直射。任何工作上的疏漏都可能造成载体上的信息遗失、受损。(2)提高技术控制,保证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安全。为防止人为地修改变造,归档载体首先要做防擦写处理,确保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其次要有数字档案备份。数字资源必须定期复制到新载体,检查信息资源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使数字信息的遗失降到最低限度,保证信息资源的可使用性,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综上可知,加快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各级水利档案机构必须从实际出发,尽快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信息数字化、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信息利用共享化,有效地提供利用,充分发挥档案固有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工程招投标论文:怎么有效制约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管理 近年来,国内建筑行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的建筑项目日益增加,建设工程项目造价制约与管理成为建设者尤为重视的理由。通过招标竞争选择承包商,使工程价格日趋合理,这将有利于节约投资,提高投资效益,还能够不断降低社会平均劳动消耗水平,从而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制约,对保证和加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建设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中,招标投标是造价制约的关键阶段,招标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建设实施的成败。本文正试图通过招标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认识招标过程中的造价制约策略,以及通过这些策略来合理的确定和有效的制约工程造价。 关键词:建筑工程;招投标;造价;工程量清单 1、工程造价制约的目前状况 国外建筑行业对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制约相当重视,把此阶段的工程造价作为“在当前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下,其所体现的效益是商业和公司所关心和需要的”重点加以关注。项目实施中进行招投标,由承包商报价,有关造价的预算工作委托给造价工程师进行。政府项目投资制约主要依据批准的预算,其投资和预算的确定主要依靠已完工程造价的资料进行估算。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制约体现在三个方面:获得竞争性投标报价、有效评价最合理报价、签订合同预先制约造价变更。新的计价模式赋予三个方面造价制约工作新的内容和新的侧重点。工程量清单成为报价的统一基础,有力地保证了竞争性投标报价;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评标方式使评选的中标价更为合理、合同条款更注重风险的合理分摊,更注重对造价的动态制约,以及注重对价格调整以及工程变更、索赔等方面的约定。 2、招投标阶段对工程造价有效制约的重要性 建设单位制约工程造价的首要任务是建立高效的招投标制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在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的运用实施,实际操作中招投标活动更加法制化、规范化。通过项目招投标不仅可选择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施工企业,以确保项目按质按量完成,而目也可使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确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且较为合理的工程造价,并迫使施工单位在薄利或保本的基础上,为竞争获取项目而作出一定程度的让利。我国目前状况施工招投标推行的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逐步建立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方式。建设单位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在招标文件中不仅包括通常的内容,还可提供工程量清单给投标人制定投标报价文件以供参考之用。在项目评标中,对投标企业报价的评审应从总报价和单项报价两方面综合评审。总价符合要求并不能说明单项报价符合要求,总报价最低并不能说明单项报价最低。投标单位常在保持总造价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不平衡报价法将工程量完不成或可能变小的项目单价降低,而将可能变大的项目单价提高,以期达到在竣工结算时追加工程款的目的。因此,评标时不仅要做到单价和相应工程数量的综合评审,工程数量大的单价要重点分析,还要做到单价与施工方案、工作内容、技术工艺的综合评审,从而择优遴选施工企业。而对于施工单位,制约工程造价的重点是建筑工程投标报价。报价太高,中标机会很小;而报价太低,虽然增加了中标的可能性,但是会给施工单位带来项目亏损的风险。所以,工程造价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合理确定投标报价。实践经验证明,准确、严谨的招投标文件可以较好的确保建筑工程项目造价合同的合法性、合理性,降低履行合同过程中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双方的纠纷,维护双方的合法利益,有效地制约工程造价成本。 3、建筑工程招标制约造价的有效策略 3.1 科学合理地编制标底 建设单位拟建工程投资的底数是标底。有条件的建设单位尽量自行编制标底,没有条件的单位应委托有资格的咨询单位代编。标底的编制要相吻合于市场的实际变化、切合实际、实事求是,确保标底编制质量可靠,把工程标底制约在合理造价的下限。 3.2 确定合适的发包方式 建设单位可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规模、特点,确定适合的发包方式来制约工程造价。当然,不论选择哪种发包方式都应该进行招标,引进竞争机制,使各施工单位在获得企业利润最低的情况下,报出相对适当的价格,杜绝议标或变相议标。实践表明,凡是工程项目先开工后定价往往造成造价偏高。 3.3 制定严密的招标文件 实行合理公平的招投标,首先要制定严密的招标文件,使招投标工作规范。这样可有效地制约工程造价,并可使承担的工程造价更加合理。因此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投标单位应思想明确,要有明确的透明度,真正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使招投标工作放心。 3.4 慎重选择施工单位 评标时建设单位必须根据工程技术要求和规模特点,认真谨慎地挑选施工单位。对于一些工程技术复杂且工程量较大的重要工程,应选择在资金、技术、施工力量上有优势的企业施工,对一些中小型建设项目则可选择资质相当的施工单位,这样可避开大公司报价过高、做小型项目不太重视工程质量的情况。 4、建筑工程投标制约造价的有效策略 4.1 认真研究招标文件 施工单位在参与投标时,应充分了解建设单位招标文件的说明和内容,并且仔细审查施工图纸要求。对于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有疑问的,应招投标前向建设单位咨询。 4.2 核对工程量清单 核对工程量清单在编制投标书时非常重要。目前部分施工单位在进行投标报价时,不事先核对建设单位招标书中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是否准确,只注重清单计价报价,因而造成中标后施工工程量与清单不符,进而导致经济损失和纠纷。由于施工单位要依据工程量的多少来确定综合单价,往往在报价时投标单位会采取不平衡报价的策略,即当工程数量大的分项工程报价稍微提高,当工程数量小的分项工程报价稍微降低,因此在不事先准确计算工程量的情况下,对报价有一定的影响。再加上招标文件通常规定,只有超过一定幅度的工程量误差,才允许进行工程量调整,所以施工投标方只有核对准确工程量清单,才能在报价时做到心中有数,才会降低承包风险。 4.3 熟悉施工现场 在投标前,施工单位务必先踏勘施工现场,了解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材料费、人工费、机器设备费等市场行情和当地道路交通状况、运输能力、运输费用等基础资料。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尤其要关注砂石等地方材 料的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比如某建筑公司在沿海地区进行某重点工程项目土建施工中,因为在投标报价前没有对工地周边情况进行调研,在开始施工后才发现当地砂石等材料十分稀少,价格昂贵。特别是当地的碎石材料强度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必须去上百公里以外的地区采购,既增加了运输费用,又增加了长途运输材料给工程带来的误工和供货风险。所以在此工程项目中,施工单位仅仅由于建筑工程用砂石材料两项实际价格就超过了整个工程投标报价,施工单位造成了极大损失。 4.4 制定投标策略 投标单位确定投标报价时,应采取一定的投标策略作为投标制胜的手段和策略。例如在不影响工程项目总报价的前提下,制定调整工程各个项目报价的方式,以达到既不影响中标,不提高总报价,又能在竣工结算时获得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如土石方工程和基础工程等可以早日结账收款的项目,以适当提高综合单价。并且适当提高在施工中有可能会增加工程量的项目的综合单价,适当降低施工中可能会减少工程量的项目的综合单价。如设计图纸有错误或不明确的,估计今后施工会增加工程量的项目,可以提高综合单价。而对于工程内容说明模糊不清的,则可适当降低综合单价,待双方解释清楚后再要求提价。 5、结束语 真实、合理、科学地反映工程造价是招投标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必须尽快规范建筑市场,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通过培育规范市场,消灭建筑市场内不正当竞争,形成有利于建筑产品质量的市场体系,加大建筑市场的执法力度、执法监察,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只有形成了规范的建筑市场,才能保证在确定工程造价时工程造价比较合理、公正。 工程招投标论文:浅析如何控制建设工程招投标价格 【摘要】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活动是一种经营活动,工程建设也是一种经营活动,投入的是人、财、物,产出的产品可以是铁路、桥梁、公路、民用建筑,或是一个工业生产装置等。 关键词:控制 建设工程 招标价格 一、工程招投标价格形成机制 建设工程造价,一般是指进行某项工程所花费(指预期花费或实际花费)的全部费用。它是一种动态投资。它的运动受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和商品供求规律的支配。因此在承包工程投标报价计算中我们要运用决策理论、会计学、经济学等理论评定报价策略,经过从行政上、技术上和商务上进行全面鉴别、比较以后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使其报价中标。 1.我国现行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的特点。由于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的,忽视了企业独立的经济地位,国家直接参与管理活动,直接制定和控制构成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如设备材料出厂价、采购保管费、运杂费、工资、间接费、管理费和税金等。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国内承包工程的投标报价工作。我国施工企业也很少有自己的施工预算定额,这给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轻决策、重实施,轻经济、重技术的现象难以改变。 2.市场经济条件下招投标工程计价依据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工程建设市场价格信息是业主和承包商保持竞争优势、控制成本和取得盈利的关键,是工程招投标价格计算和结算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还要加大现行的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的改革力度,在统一工程项目划分、统一计量单位、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消耗定额的基础上,遵循商品经济的规律,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即实行量价分离,改变计价定额的属性,定额不再作为政府的法定行为,但是量要统一,要在国家的指导下,由有关的咨询公司或专业协会制定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消耗定额,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持社会生产力平衡发展。价格要逐步放开,先由定额法定价向指导价过渡,再由指导价向市场价过渡,与国际市场接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公司人员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管理能力、资质、经验和社会信誉制定企业自己的定额与取费标准。在具体某一项工程的投标报价计算时再根据市场供求变化、政府和社会咨询机构提供的价格信息和造价指数、工程质量、承包方式、合同工期、价款支付方式等因素,按照国际惯例、规范和做法灵活自主报价。 二、工程招投标价格的有效控制 1.开展财务决策。财务决策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财务角度对企业经营决策方案的评价和选择。在国际工程投标价格计算中,要想工程中标并有盈利必须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机制相伴随。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企业资金动态信息,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做出前瞻性预测分析,为企业投标报价提供决策依据。 传统的会计计账式、事后管理思想模式,使得现行的概预算制度一直只是重视承包工程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管理,而忽视整个项目的造价管理,不重视总体效果的最优化,没能把现代化管理思想即先预测、后控制的思想和方法纳入到体系内。事后核算式的概预算管理制度不能防止和解决决策及设计阶段的失误、浪费和钓鱼工程,也不能防止和解决设备材料采购保管中的价格问题、质量问题及库存等问题。概预算管理离不开定额,甲乙双方都要以定额为基础开展工作,相互沟通、理解,离开这一标准尺度就无所适从,上级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和仲裁机构也都以定额作为评判的标准,这是一种静态的投资控制。招投标价格计算与概预算管理不同,工程招投标价格的计算事先就要考虑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因素,考虑到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价格的变化因素。还要与采用的施工方案、标准规范、选用的施工机械、工程价款的支付方式等相结合对投标价格进行分析,做出财务决策,这是一种微观管理。 因此我们应将“控制”立足于事前,在投标报价时就要主动地采取财务决策,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控制工程造价,保证中标和盈利。 2.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用有利的合同价格形式。经济合同是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签定合同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业务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法律行为,是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来管理经济的一种措施。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招投标不仅仅是一个定价的问题,而是要把设计文件、合同条件、文本管理和招标、投标都结合起来。工程招投标结束以后,通过招投标所形成的价格,要通过合同价格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合同管理实现对招投标价格的有效控制。 合同价款与支付条款是经济合同的核心条款之一,在合同谈判、签定、执行、管理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招投标合同价确定下来以后,可以改变过去重进度和质量控制,轻成本控制的思想。对于当年开工,当年竣工的工程,设计部门、施工企业、物质供应部门可以按各自的承包范围,采用固定总价合同,价格从头到尾一次包死。对于跨年度的较大工程或设计文件不完备,工程量不能固定的工程,可以采用单价合同。对于价格变化趋势不清楚,不能一次包死的工程,可以按国际惯例,有所包死,有所不包。我们也可以在合同中规定价格调整范围以及价格调整计算公式,以减少风险。 3.实行限 额设计。对于一个工程来说,在其投资建设期涉及到设计、物资采购和施工管理三个方面。工程投资效益的好坏,工程造价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是设计。工程设计阶段是形成工程价格的首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节约投资的机会多、金额大、付出的代价小。工程质量、建设周期、项目功能、项目寿命和项目投资回报率等都在设计阶段以技术和投资费用的形式表现出来。目前的概预算管理往往只重视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而忽视设计阶段和物资采购阶段的造价管理,出现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在工程招投标机制下,工程设计工作的特点是技术决定经济,经济制约技术,因此要做好工程招投标价格的有效控制必须实行限额设计。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招投标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价格形成的机制有其固有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因此我们要根据其特点和运行规律,认真作好招投标工程的价格计算和控制,提高竞争力,既要保证工程中标,又要保证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工程招投标论文:工程施工招投标阶段的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但是在项目管理理论中,风险管理并不是与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并列的一个独立部分,而是将以上六方面与风险有关的内容综合而成的一个独立部分。有人曾说“所有的管理都是风险管理”,看来也不为过。招标文件及投标文件是工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依据,风险分析是业主和承包商在招投标阶段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工程担保及工程保险 1.工程担保 工程担保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对于招标人来说,担保需要分阶段设置实施:招标投标阶段的投标担保;工程实施初期的预付款担保;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履约担保;工程保修期保修担保。做为投标人来说,政府为保证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而设立的业主支付担保无疑给处于买方市场激烈竞争中的施工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些担保做为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的从属合同在招投标阶段必须精心设置。 (1)投标担保。 投标担保可采用银行保函或担保公司担保书、投标保证金等方式,具体方式可由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规定。采用投标保证金的,在确定中标人后,招标人应当及时向没有中标的投标人退回其投标保证金;除不可抗拒因素外,中标人拒绝与招标人签订工程合同的,招标人可以将其投标保证金予以没收,实行合理低价中标的,也可以要求按照与第二标投标报价的差额进行赔偿;除不可抗拒因素外,招标人不与中标人签订工程合同的,招标人应当按照投标保证金的两倍返还中标人。 (2)预付款担保。 预付款担保是为了保证承包人因经营状况不良或某些原因挪用、转移预付款无法按合同规定完成相应工程内容而采取的措施。预付款担保在发包人支付预付款之日至发包人按合同规定向承包人收回全部工程预付款之日有效,担保额可根据预付款扣回情况而递减。 (3)承包商履约担保。 履约担保可以采用银行保函或担保公司担保书、履约保证金的方式,也可以引入承包商的同业担保,即由实力强、信誉好的承包商为其他承包商提供履约担保。 对于履约担保,如果是非业主的原因,承包商没有履行合同义务,担保人应承担其担保责任;一是向该承包商提供资金、设备、技术援助,使其能继续履行合同义务;二是直接接管该工程或另觅经业主同意的其他承包商,负责完成合同的剩余部分,业主只按原合同支付工程款;三是按合同约定,对业主蒙受的损失进行补偿。 实行履约保证金的,应当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执行。《招标投标法》第46条规定:“招标文件要求中标人提供履约保证金的,中标人应当提交。”第60条规定:“中标人不履行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的,履约保证金不予以退还,给招标人造成的损失超过履约保证金数额的,还应当对超过部分予以赔偿”。 履约担保可以实行全额担保(即合同价的100%),也可以实行分段(一般为合同价的10—15%)滚动担保。对于一些大工程或特大工程,可以由若干担保人共同担保;担保人应当按照担保合同约定的担保份额承担担保责任,没有约定担保份额的,这些担保人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可以要求其中任何一个担保人承担全部担保责任,而其负有担保全部债权实现的义务,并在承担担保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迫偿,或者要求其他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人清偿其应当承担的份额。担保人在工程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担保责任。中小型工程也可以由承包商实行抵押、质押担保。 (4)保修担保。 在《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对工程质量保修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为了保证保修责任的落实,应建立工程质量的保修担保制度。保修担保可以采用银行保函或担保公司担保书、保修保证金的方式,也可以实行承包商的同业担保,但通用最方便的方式是采用保修保证金的形式。 (5)业主支付担保。 2003年,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做为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惊动了中央。业主支付担保由此而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中提出“对项目积极推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等风险管理方式”。业主支付担保是保证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为业主提供的,保证业主按照合同规定的支付条件,如期将工程款支付给承包商,如果业主不能按合同要求支付工程款,将由保证人负责向承包商履行支付责任的信用担保。业主支付担保是与承包商履约担保对等的反担保措施,它作为一种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守信履约,实现公开、公正、公平的风险管理机制。 2.工程保险 我国目前虽已开设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安装工程一切险,但真正投保的工程却不多,参加工程保险虽然能使建设工程发生重大损失后可以从保险公司及时得到赔偿,使建设工程实施能不中断地、稳定的进行,从而最终保证建设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但保险的缺点首先表现为机会成本增加,其次工程保险合同的内容较为复杂,保险费没有统一固定的费率,需根据特定建设工程的类型、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质、水文等条件)、保险范围、免赔额大小等加以综合考虑。另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工程保险费用没有列入工程概预算。 目前,纳入国家法律的保险是建筑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建筑法》第48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据此,建筑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属强制性保证。投保人是施工企业,也可以由施工企业委托项目经理部代办。被保险人应当是施工现场上的作业人员及其管理人员,包括房屋拆除现场的有关人员。保险期限应当自批准开工之日起至合同竣工之日止,因故拖延工期的,须办理保险顺延长续。意外伤害保险费应列入直接工程费中的现场管理费,计入工程成本。 在上述工程担保中提到保修担保,但在实际操作中,值得业主在招标阶段慎重考虑的—个问题是工程保修期的风险。《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建筑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通常为几十年,几十年的事事变迁,很难实现担保责任的落实,因此工程保修期保险也许是最佳方式。 工程担保及工程保险做为规避风险的常规方式,应得到招投标双方的重视。工程担保制度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已经较成熟,而工程保险则需要我们继续探讨与研究。 二、工程招标风险分析 工程担保及工程保险并不能担保及转移建设工程的所有风险,建设工程自身及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给人们全面地、系统的识别工程风险带来了许多具体的困难,建设工程风险主要来源于设计技术风险、施工技术风险、自然及环境风险、政治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合同风险、人员风险、材料设备风险、组织协调风险等,这些风险只能依靠项目管理人员分析预测。 1.设计技术风险。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实施的龙头,没有一个完善的设计,无从谈及招标及合同。设计变更是造成工程索赔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工程招标之前应尽量完善设计工作。只有避免在设计方案不确定时招标,才能避免由此带来的风险。设计方案是否确定应做为是否开展招标工作的先决条件。 2.施工技术风险。在设计方案确定的情况下应研究施工方案,因为任何施工方案都不能保证没有变更和索赔。每一个施工方案,无论它是传统的还是新创的,都有自身独特的优点和局限。业主必须对施工方案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考虑和评估。当采用新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时,工程变更与索赔的风险会大大增加,所以必须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合的施工方案。 3.自然及环境风险。自然及环境风险包括洪水、地震、火灾、台风、雷电等是不可抗拒自然力,另外不明的水文气象条件,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恶劣的气候、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等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招标人在起草招标文件时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不可抗力的级别加以界定,要求承包商在投标文件中充分考虑自然及环境影响对工程的影响。对不可抗力如何界定是关系到工程实施过程中风险分担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不可抗力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超过合同规定等级的地震、风暴、雨、雪及海啸和特殊的未预测到的地质条件。按照一般合同条件,这类风险应由合同主体共同承担,承包商一般只能得到工期延误的补偿。 4.政治社会风险。政治社会风险表现很多,项目管理人员除了要求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还需具备政治头脑。例如,国内某工程招标工作已完成,但此时政府投资方却发现整体投资规模过大,要求重新调整工程规模,工程开标半年以后仍未定标,投标书早巳超出了投标有效期;另一BOT引水项目,招投标工作业已完成,但由于连续干旱,水源馈乏,政府不得已迫使该项目流产。按《招标投标法》规定,出现上述情况时招标人要给予投标人予经济补偿,因此招标人应为此付出代价。以上两个举例在工程实施中不在多数,但以上两个案例却是事实,这不得不提醒招标人在招标时应慎重。 目前,招标人承担最普遍的政治社会风险是拆迁问题,在城市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拆迁问题而造成的工期延误比比皆是。工程延期使得招标人要要承担工期延误及工程延期索赔的双重风险。如何解决由拆迁而造成的风险,需要招标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妥善处理。 5.合同风险。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在起草合同文件时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 (1)选择合适的合同计价形式。 根据不同工程项目内容选择不同合同计价类型。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适当选择计价形式,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例如对于施工条件较好,工程量变化不大、施工工艺成熟的项目,风险量较小,可以采用固定价合同方式,以求得承包商在竞争中较低的报价;对于工程量变化较大的项目,采取可调价合同,在工程量可能变化的幅度范围内采取不同的结算单价;对于招标阶段建材市场价较高的项目,一定要在合同增加材料调价条款,因为招标阶段与实施阶段有一个时间差,在这一个时间段攀升较高的材料降价的可能性较大,而继续涨价的空间较小。 (2)严密的语言表达。 语言是合同的载体,合同是索赔的依据。完善的合同可以防止或减少争议,从而减少费用,如果在合同中没有严密的表达,很可能给工程索赔留下隐患。 (3)合理的风险分配。 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建设工程风险应由有关各方分担,而风险分担的原则是:任何一种风险都应由最适宜承担该风险或最有能力进行损失制的一方承担,符合这一原则的风险转移是合理的,可以取得双赢或多赢的效果。 目前,国内建筑市场处于买方市场,造成招标人在招标人做出很多不对称的合同条款,通过风险转移条款转嫁了,但由于风险责任与权力平衡的关系,这种转移后面往往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如某些承包商,为了抵偿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加大索赔力度,将主要精力放在索赔上,不但影响工程投资,进而可能影响施工进度、质量;某些承包商由于承担了较大的风险损失,不得不依靠偷工减料争取利润空间;甚至某些承包商由于风险造成的压力,无力施工,企业倒闭等。由此可见,合理的风险分配显得同样重要。 ①从工程整体效益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因为项目参加者如果都不承担任何风险,则他也就没有任何责任,当然也就没有控制的积极性,就不可能搞好工作。因此只有让各方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通过风险的分配以加强责任心和积极性,达到能更好地计划与控制。 ②公平合理,责、权、利平衡。一是风险的责任和权力应是平衡的。有承担风险的责任,也要给承担者以控制和处理的权力,但如果已有某些权力,则同样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二是风险与机会尽可能对等,对于风险的承担者应该同时享受风险控制获得的收益和机会收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参与者勇于去承担风险;三是承担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承担者应该拥有预测、计划、控制的条件和可能性,有迅速采取控制风险措施的时间、信息等条件,只有这样,参与者才能理性地承担风险。 ③符合工程项目的惯例,符合通常的处理方法。如采用国际惯例FIDIC合同条款,就明确地规定了承包商和业主之间的风险分配,比较公平合理。 工程招投标论文: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招投标制度的改革 摘要:随着《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作为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人一个新的阶段,本文根据作者学习《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心得体会,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与传统定额模式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招投标制度的优越性,探讨了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招投标制度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了在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投标过程中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 工程招标 工程投标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按照传统的定额模式进行计价,实行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曾经对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起过积极有效的作用。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开放及与国际经济的逐步接轨,使得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就如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为适应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针对工程计价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思路进行了工程造价改革,工程造价管理由静态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动态管理模式。但随着建设市场的发展,这一模式又明显滞后,因为工程预算定额是按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平均水平制定的,以此为依据形成的工程造价基本上属于社会平均价格。这种平均价格可作为市场竞争的参考价格,但不能充分反映参与竞争企业的实际消耗和技术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发挥,体现不出招投标活动中"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因此对现行工程计价方式和工程预算定额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将改革以工程预算定额为计价依据的计价模式,逐步形成"市场形成价格、企业自主定价的新格局",把工程计价的权利真正交给企业、交给市场。可以说,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一、传统定额模式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区别 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是指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招标人按照国家统一的工程量清单计算规则提供工程数量,由投标人依据工程量清单自主报价,并按照经评审低价中标的工程造价计价方法。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与传统定额模式有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价依据的属性及特点不同:在传统定额模式中,国家是计价的主体,是以法定的形式进行工程造价管理的,而与价格行为密切相关的建筑市场主体-发包人和承包人,却没有决策权和定价权。建筑产品价格普遍采用"量价含一"的静态管理模式,即通过工程预算定额确定建筑产品价格。而定额是指在正常施工生产条件下,完成一定计量单位产品的人工、材料、机械和资金消耗的规定额度,尽管消耗量标准是依据施工规范、典型工程设计、社会平均水平等方面因素制定的,但最大的弊端是政府相关部门对各种价格、管理费及利润率的确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企业体制改革的发展相脱节。我国虽有统一的国家基础定额,但具体的预算定额由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制定,使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与部门之间产生管理口径不统一;计价行为不规范;难以相互沟通的局面。市场竞争机制受到了制约,更难与国际通用规则相衔接,制约了对外开放和国际工程承包的开展。这种计价模式既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化,更不能反映企业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影响了发包人投资的积极性,剥夺了承包人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中,国家在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名称、统一的计量单位、统一的项目编码的原则下,编制《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作为强制性标准在全国统一实施,但不是计价的主体,在具体的计价过程中,招标人依据工程施工图纸、按照招标文件要求,以统一的计价规范为投标人提供工程实物量清单和技术措施项目的数量清单;投标人根据招标人提供的统一量和对拟建工程情况的描述及要求,结合项目、市场、风险以及本企业的综合实力自主报价。这种计价模式把过去预算定额中规定的施工方法、消耗量水平、取费等改由施工企业来确定,实现建筑产品价格市场化。从根本上改变了量价合一的传统的预算定额制度,为工程造价走向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二)价格的形成方式不同:在传统定额模式下,由于价格采用由政府统一定价、统一以价格指数的形式来进行调整的静态管理方式,投标人在编制投标报价时难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市场价格信息等各种因素自主定价。工程建设的特点之一就是构成工程实体的消耗部分是由工程设计决定的,但施工方法、手段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应由承包人自行决定。然而传统定额模式将工程实体消耗与施工措施性消耗捆在一起,使技术装备、施工手段、管理水平等本属于竞争机制的个体因素固定化了,不利于承包人优势的发挥,难以确定个体成本价。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打破了过去价格由政府统一定价的静态管理模式,在招标人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将实体消耗与措施性消耗分开,投标人在编制投标报价时能够依据企业定额消耗量或参照国家预算定额消耗量、市场价格信息等各种要素,结合企业的具体实力、技术装备、施工手段、管理水平等情况自主定价。 (三)招投标形式不同:《价格法》规定了三种定价方式,即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在传统定额模式下,由于价格改革没在到位,在招投标活动过程中,标底(控制价)及投标报价都是按照现行预算定额和费用定额进行计算的,投标过程中,标底(控制价)成为一个基准价,在一定的幅度范围内作为判断投标报价有效性的标准。可以看出,在传统定额模式下计算出来的施工承发包价格是政府指导价。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定额模式下投标报价套用预算定额和费用定额进行计算的计价办法,而成为由投标企业根据竞争需要、自身实力和特定的需求目标自主确定管理费和利润水平,通过竞争的方式以合同的形式来确认工程造价的定价方式。这一价格本质上不同于定额模式下通过层层计算得出的价格,也不同于"一方愿卖一方愿买一拍即成的"简单的市场交易行为,它既不是投标人任意定价,也不是招标人自由出价,而是在一定市场规则的引导下,通过报价竞争,由社会加以确认的市场调节价。 二、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的优越性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工程造价计价和竞价的市场环境,逐步解决定额计价中与工程建设市场不相适应的因素,深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作的改革措施,实行建立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上的招投标制度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一)充分引人市场竞争机制,规范招标投标行为。 1984年11月,国家出台了《建筑工程招标投标暂行规定》,在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中开始实行招投标制度,但无论是业主编制标底,还是承包商编制报价,在计价规则上均未超出定额规定的范畴。这种传统的以定额为依据、施工图预算为基础、标底为中心的计价模式和招标方式,使得原本想通过实行招投标制度在施工承发包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的作用。由于建筑市场发育不成熟和监管不到位等因素而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由于价格是由政府确定的,因此投标报价的竞争往往变成企业问预算人员水平的较量,同时容易诱导投标单位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来谋取中标,严重阻碍了招投标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投标就是把定价权交还给企业和市场,淡化定额的法定作用,在工程招标投标程序中增加"询标"环节,让投标人对报价的合理性、低价的依据、如何确保工程质量及落实安全措施等进行详细说明。通过询标,不但可以及时发现错、漏、重等报价,保证招投标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还能将不合理报价、低于成本报价排除在中标范围之外,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又可改变过支"只看投标总价,不看价格构成"的现象,排除了"投标价格严重失真也能中标"的可能性。评标过程中由于制定了合理的衡量投标报价的基础标准,并把工程量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规范了投标人计价行为,又在技术上避免了招标中弄虚作假和暗箱操作,从而规范了建设工程招投标行为市场。 (二)实现量价为分离、强调风险分担,促进各方面管理水平提高。 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以后,招标人按照国家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提供工程量清单。必须编制出准确的工程量清单,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投标人则必须对单位工程成本、利润进行分析,统筹考虑、精心选择施工方案,并根据企业的施工定额合理确定人工、材料、施工机械等要素的投入与配置,优化组合,合理控制现场费用和施工技术措施费用,确定投标报价,因此,投标人必须承担价的风险。由于成本是价格的最低界限,当投标人减少了投标报价的偶然性技术误差时,就有足够的余地选择合理标价的下浮幅度,掌握一个合理的临界点,既使报价最低,又有一定利润空间。通过风险的合理分担促进各方面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增强招投标过程的透明度,淡化标底的作用。 过去的招投标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导致腐败的滋生。有些工程,招标人也了公告,开展了登记、审查、开标、评标等一系列程序,表面上按照程序操作,实际上却存在着出卖标底,互相串标,互相陪标等现象。有的承包商为了中标,打通业主、评委,打人情分、受贿分;或者干脆编造假投标文件,提供假证件、假资料;甚至有的工程开标前就已暗定了承包商。 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避免了工程招标中的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规行为,有利于廉政建设和净化建筑市场环境,规范招标行为。并消除因工程量不统一而引起的在标价上的误差,可以从细节上衡量投标企业的作价水平及其合理性,有利于正确评标。工程量清单招标和评标实质上是市场确定价格的过程,通过淡化标底的作用,使标底不再成为中标的直接因素,并取消标底审核这一环节,将标底应为控制价,并在招标时公开。控制价的作用只作为投标单位编制投标报价时参考的上限标准,只要投标价高于控制价就不能成为中标单位。从而起到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就消除了编制标底给招标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彻底避免了标底的跑、漏、靠现象。工程量清单和控制价的公开,提高了招投标工作的透明度,为承包商竞争提供了}个共同的起点。使招投标过程真正做到了符合"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四)、缩短招标周期、提高社会效益。 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充分发挥招标人所编制的工程量清单的作用,避免了招标方、审核方、投标方重复计算工程量。节省大量的人、材、物,同时缩短招标时间和投标报价编制时间,克服由于工程量计算误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准确、合理、公正,便于招标、投标及评标实际操作。 (五)、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引人国际竞争机制。 在国际上承包工程合同的订立方式通常有固定总价合同,固定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和统包合同等几种。固定总价合同通常是通过投标商的竞争来决定工程的总价。即业主与承包单位按固定不变的工程造价进行结算,不因工程量、设备、材料价格,工资等的变动而调整合同价格。其缺点是往往由于承包单位要承担工程量与单价双重的风险,因此要价较高。固定单价合同即在整个合同期间执行同一合同单价,而工程量则按实际完成的数量结算,也就是量变价不变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即工程成本实报实销另加一笔支付给承包商的酬金。目前,固定单价合同形式国际上采用最为普遍,《国际通用土建工程合同条件》中也作了量可变而价一般不变的规定:"对承包商来说,工程量可按实调整,而综合单价不变当发生非施工方原因或设计变更等因素造成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与合同中的工程量出人较大,承包商可以要求调整相应工程量,而保持单价不变。工程量清单招标正是符合单价合同的要求,是招标制度和造价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必然发展。 三、工程最清单计价模式在招标投标过程中的运作 工程量清单的招投标模式一般采用综合单价法,即工程量清单分项的单价综合了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利润并考虑风险因素。而其他一些费用如施工组织措施费、工程担保费、保险费等则列入其他报表。在清单模式计价的招标投标活动中,确定价格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合理低价中标,另一个是要不低于个别成本价。合理低价就是工期合理且最短,施工组织设计的方案足以保证工程质量,施工措施先进合理、可靠且最佳,投标报价在合理的前提下能足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且最低。成本价是指投标人的个别成本,在评标过程中投标人应就评标委员会对投标人拟采取实现低报价的措施进行评审答辩,评委认为是合理的,是可以实现的,则可认为其低报价是不低于其投标人的个别成本,评标时才认为有效。 1.工程量清单的编制 工程量清单一般由业主在招标文件中提供,作为承包商计算投标报价的依据,是表现拟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名称和相应数量的明细清单。包括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工程量清单的用途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投标人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竞争的投标和作为工程合同价款签订的基础;另一方面可用于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工程设计变更或处理索赔时确定新项目的价格时可选用或参照的基础。所以编制工程量清单时要注意将不同等级要求的工程分开;将同一类型但不属于同一部分的工作内容区分开;将具体情况不同,可能要进行不同报价的项目分开。 2.投标报价的编制 投标报价一般由各投标单位按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中的每个项目进行认真分析,并结合当时市场的材料价格、劳务行情和自身企业的管理体系,结合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地段的好坏、环境的优劣、工期质量是要求、文明施工的考虑、创优的计划、其他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报价。因此投标单位的各种投标实力、投标策略都能相应地体现在报价上,从而真实地反映出工程的实际成本。所以各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企业定额体系,建立可靠的材料、设备价格询价和比价渠道。组织专人负责进行企业自身的招标报价资料和已完工程竣工资料积累,也包括对竞争对手资料的收集和积累,还可以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建立企业内部定额体系或报价体系。这样就可以保证在投标报价编制的过程中能迅速确定企业认可的工程实际需要成本,以便采取一定的报价策略进行报价。 3.评标、定标 如何评定投标报价是否底于成本控制投标报价低于成本是针对目前存在的压低标底价和低于成本报价等不规范行为,防止由于过低的成本报价中标导致偷工减料、工程质量低劣现象发生。招标投标法和国家计委等七部委的《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都提出了不低于成本投标报价的评定原则。这里的成本是指企业的个别成本。通过"合理低价中标"原则选择所有投标人中报价最低但又不低于成本的报价,评标委员会针对每个分项进行认真分析并对投标报价是否能保证工程质量,是否有偷工减料的倾向,是否有恶意压价的可能,是否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等方面进行判断是否低于成本后再得出结论。要求评标委员会在保证质量、工期和安全等条件下,根据《招标投标法》和有关法规,择优选择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信誉可靠的承包商承建工程,既能优化资源配置,又能提高工程建设效益,力求工程价格更加符合价值基础。 四、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过程中急需探讨的问题 工程量清单项招标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对招投标机制的完善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仍有不少问题需要探讨。这主要表现在价格的制定和管理上。投标报价是竞争的核心,但是在清单的计价方式上,仍难以从计划经济的计价模式中脱胎换骨,存在着与市场竞争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不相一致的地方。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1、预算定额的项目划分 目前,预算定额对于项目的划分过细、过于繁琐,不适应工程量清单招标清单列项相对较粗的要求,会造成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投标报价上仍过份依赖定额,在量和价的计算上统得过死、过细。因此,需要相应地改进定额项目划分的规定及其工程量计算规则,做到既简化分部分项又能统一计算规则,使其更有利于工程最清单招标的发展。 2、必须重视工程量清单编制工作的精确性严肃性。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后,特别容易出现工程量编制单位放松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的情况。因此必须重视工程清单编制工作的精确性和严肃性,加强对工程量清单编制单位行为的规范,制定规范的工程量清单格式要求,对必须包括的内容予以一定的强制性;同时建立标前核对清单制度,投标人对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在开标前进行核对,如有疑义时,可以在开标前就工程量清单向招标人提出书面疑问,招标人复核后对工程量清单中的漏项在及有误差的项目应及时加以更正,并以书面的形式及时分发给各投标单位,保证招投标双方的合法利益。一旦中标,除非有设计变更,工程量清单将不予调整,这样既提高了工程量清单的准确度,又堵住中标后任意修改工程量的漏洞,有利于竣工结算的进行。 3、极力推行企业施工定额,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定价机制。 应积极扶持先进企业根据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相关规定,针对市场的变化建立和完善企业定额,便企业能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来适应市场,发展自己,由市场形成价格。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在依照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宏观调控积极引导和监督市场的计价行为,并依法采取可行的方式来控制建筑市场中的恶性竞争的发生,防止低于成本价中标,已保证工程质量、等级要求,同时防止串通投标引起的高价中标行为的发生。 4、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标定标办法。 要体现招投标的公平合理,评标定标是最关键的环节,目前国内还缺乏这样一套评标办法,一些业主仍单纯看重报价高低,评标过程中自由性、随意性大,规范性不强;评标中定性因素太多,定量因素太少,缺乏客观公正;开标后议标现象仍然存在,甚至把公开招标演变为透明度极低的议标。必须在国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参考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套公正合理、科学先进、操作准确的评标定标方法来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杜绝建设市场可能的权钱交易,堵住建设市场恶性竞争的漏洞,净化建筑市场环境,确保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我国有形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适应国际国内建筑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它对招标找标机制的完善和发展,建立有序的建设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都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工程招投标论文:浅谈市政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审计 摘要:为促进市政工程项目招投标的规范运作,确保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得到有效、透明运用,笔者认为相关审计机构应参与招投标的全过程,实行招投标前、中、后的全程同步审计监督,让市政工程真正成为一个阳光工程。 关键词:工程招标 工程投标 项目管理 一、招投标前审计监督 招投标前,审计人员应对招标准备情况进行详细调查,认真听取招标单位对招标范围、方式和发包方式的解释,审核招标文件与招标通知书的一致性,标底的编制过程、编制质量,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等。 (一)招标条件的审计。 l、审查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情况,看是否经过可行性研究,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建设项目是否列入国家投资计划。 2、审查招标前的准备工作情况,看工程场地的征用、拆迁,通水、通电、通路等准备工作完成情况;设计文件和工程概算是否完整,设计标准是否超过规定。 3、审查建设项目总投资落实情况,看投资概算是否准确,有无缺口,资金来源是否正当,建设资金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拨付到位; 4、审查建设项目招标工作机构设置是否完备,内控制度是否严密,组织形式是否合规。 (二)招标方式的审计。 1、审查招标方式是公开招标还是邀请招标。公开招标的招标人要在指定的报刊、电子网络或其他媒体上招标公告,招标公告应当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数量、实施地点、时间和获得招标文件的办法,以及要求潜在投标人提供有关资质证明文件和业绩情况等内容,公告后应按规定时限要求及时对投标企业递交的投标文件进行登记工作。邀请招标应当同时向三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质信誉好的特定法人(或企业)发出招标邀请书。 2、审查招标是自行办理招标事宜还是委托招标机构(中介组织)办理招标事宜;招标人若自行办理招标事宜,是否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的能力等。 (三)招标程序的审计。 1、审查招标单位编制的招标文件是否已经批准,是否按规定招标公告或发出招标邀请书,其内容是否合规,合法,是否与招标方式的相应规定一致。 2、审查招标单位出售、的招标文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组织投标单位在招投标前进行解答疑难问题。 3、审查工程招标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情况,看是否作到权责分离。具体看是否做到谈判、评标、决策分开;参与标底的编制和审定人员、评标小组成员及相关当事人要接受统一安排,防止弄虚作假、“明标暗定”;不准事先组建评标小组,要在评标前采取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方法临时组建,以防止贿赂评委操纵评标;对选聘的评委要进行资格审核,看是否有个人政治、业务素质不“达标”人员。 (四)标底的审计。 标底的制定是招投标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中标与失标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对标底制定的审查也是对招投标工作全过程审计的重要环节。要重点审查编制标底依据的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是否合法有效;看是否由相应执业资质的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来编制标底;工程量清单的计算、套用定额是否严格按施工图和国家定额的有关规定,编制标底是否合理,是否控制在设计概算以内,有无提价压价,人为调整标底问题;还要注意对标底的保密,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开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 (五)对投标单位资格的审计。 对投标单位资格的审计重点审查投标单位是否具备投标资格,是否达到工程建设所要求的资质等级,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施工质量,是否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是否具备优良的施工和安全生产记录,还要结合该投标单位近年来所承建的其他工程项目中哪些项目取得过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出具的工程评定的等级证明等。要深入实际考察,防止企业靠不正当关系取得资质蒙混入围,防止借用或者骗取高资质企业名义投标现象的发生,对弄虚作假、不符合要求和不具备应有能力的单位应取消其投标资格。 二、招标中审计监督 对招标中的审计监督主要是加强招标投标现场程序上的监督,审计监督其程序上的合理和合法性,包括开标、评标、定标的审计。 (一)开标的审计。 审查招标单位是否当众组织开标,有无违反规定搞暗箱操作问题;开标时是否邀请所有投标人代表参加;是否由投标人或者其推选的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或由招标人委托的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经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当场拆封,宣读投标人名称、投标价格和投标文件的其他主要内容;开标过程应当做好记录,并存档备查。如果开标时发现投标文件破损,或授权委托书不是原件又无投标单位法人签章的应当当众宣布为废标。 (二)评标的审计。 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或评审小组)负责。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组成,评标委员会成员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遵守职业道德,与投标人有利害关系的成员不得参与评标工作。评标的过程应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招标文件为依据,不得临时采取招标文件以外的标准和方式进行评标。评委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在完成评标后以书面形式推荐2至3家合格的中标候选人。然后招标人授权评审小组,将社会信誉好、标价低、工期短、工程质量高、施工组织管理严密、守信誉的单位(施工队伍)确定为中标人。 (三)定标的审计。 定标审计主要是对经评审小组按照法律程序和评标的条件与标准,研究确定的中标单位与招标人履行承包施工合同订立之前的手续办理过程的审查。 1、审查定标的程序、方法是否合规,是否切实做到合理的低价中标,定标价格是否符合市场行情。 2、审查投标单位提否持中标通知书到招标管理部门办理审查复核、盖章及有关手续。 3、审查中标单位是否在规定时间(一般为30日之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中标人是否按规定向招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 三、招标后监督 反馈监督,注意建立信息反馈和追踪制度,主要收集反馈信息,调查了解对招投标的意见,听取收集对招投标的建议。对发现的在招投标过程中的幕后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要及时严肃处理,并加大处理处罚力度;针对招投标中的违纪违法行为,要及时移送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要加强合同签订的监督。审查施工合同的签订过程是否完整、手续是否齐全;合同是否以招标文件和投标书为依据,合同的内容是否与招标文件和投标书相一致,要防止签订“阴阳合同”;合同的基本内容是否完整、规范,合同条款是否符合经济法规等国家规定要求,合同中责任和奖罚是否明确等。 要把好甲乙双方履约关。要从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出发,监督甲乙双方是否严格贯彻经济合同“实际履行和适当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合同内容,有无违法分包,层层转包问题。 要把好合同纠纷的调解关。甲乙双方出现合同纠纷时,根据经济合同当事人的请示,在进入仲裁程序之前要积极参与调解,及时处理纠纷;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依照仲裁法进行仲裁,或直接进入司法诉讼程序。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加强市政工程投资项目的招标投标的全程同步审计,从源头上堵住了“人情工程”,有效刹住了利用工程进行的一些不正之风,相应的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使政府资金落到了实处,人民群众得到了好处. 工程招投标论文:如何处理好水利工程勘察设计的招投标 过去的十多年中,水利工程施工招投标进行得比较多,积累了相当经验,工程施工招投标的规范和制度也已比较完善,而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虽然也进行过一些,但与施工招投标相比仍少得多,也没有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的 科学 范本,对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的 方法 及评价标准等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笔者试就水利勘察设计招投标的一些 问题 谈一些浅见。 关键词: 水利工程;勘察设计 1、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的条件及形式水利工程施工招投标和勘察设计招投标的条件是不同的。除了招 标 文件应编制完毕外,施工招投标还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①初步设计和概算已经批准; ②建设项目已经正式列入国家、部门或地方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③有能够满足招标要求的施工图纸及技术资料; ④建设资金已经落实。 勘察设计招投标条件是: ①项目已立项; ②投资估算已经批准; ③勘察设计基础技术资料已经收集完成; ④资金来源已经落实,即必须在“工程可行性 研究 ”批复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已履行审批手续的工程项目,应依据批准的项目规模,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勘察设计一次性总体招标或在保证项目完整性、连续性的前提下实行分段或分项招标。招标人确定总体招标或是阶段性招标是值得探讨的。 一次性总体招标,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一起招标,有利于勘察设计的质量,因为分阶段性招标,前阶段中标人和后阶段中标人的设计思路不同,必然出现设计产品前后衔接问题;后阶段中标人对工程的前期工作了解不够,相应设计周期增长;各阶段中标人之间协调不便,以致在施工实施阶段变更设计多,对整个工程的高效 影响 较大。当然,项目建议书批复后,尝试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公开招标完成后,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直接授予可行性研究的中标人的做法也是相对合理和可行的。 2、主要定标因素的条件在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的实施过程中,以往有侧重于以勘察设计费投标报价为主要定标因素的倾向,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在我市已进行的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招标项目某条河道整治的招评标过程中,侧重于勘察设计费的报价。实际上,勘察设计招投标和施工招标的条件和要求都不同,它不能像施工招投标那样,以投标报价作为主要的定标因素,这是由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的特点决定的。 (1)由于水利工程勘察设计的不确定性,设计者往往无法做出精确的定量,其工作质量和具体 内容 难以像施工那样量定。 (2)勘察设计投标代价高,前期工作周期长,大型项目需投入的投标费用更是很大。例如南水北调工程,需要设计单位大量技术人员付出1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优化和完善设计成果。 (3)有的勘察设计项目技术性、专业性较强,涉及某些特定技术,往往与技术保护息息相关,无法用设计费的高低来衡量。 勘察设计招投标不能以勘察设计费投标报价为主要定标因素,还在于现行的水利工程勘察设计费只占整个工程造价的5%-10%多,而设计质量好坏对造价的 影响 则远比勘察设计费大得多,它不是百分之几的 问题 ,可以到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甚至三十几。越是大型项目、复杂项目,设计的优劣对造价影响就越大。因此笔者认为,勘察设计费在大型工程项目招投标中,定标时可以不作考虑,而在中小型工程项目中可以适当考虑。对投标人的投标文件在实质上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应着重从投标人的技术能力,包括投标人拟投入勘测设计的项目人员及设备仪器;投标人拟投人本工程项目负责人及分项负责人资历、经验;投标人拟采用的勘测设计新技术、新 方法 、新设备;投标人勘测设计资历、信誉及获奖情况等。还应考虑设计期的服务及施工期的后续服务,工程技术设计方案的优劣,投资估算的 经济 性和合理性,设计进度计划,投标人的勘测设计组织方案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把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引入竞争机制,严格按照规定的投资估算,做好各投标人的技术方案比较。通过技术比较、经济 分析 和效果评价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条件下优先确保技术先进。在满足水利工程功能前提下,注意设计理念的 科学 与统筹,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经济效益、 社会 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总之,对专业技术水平有特别要求的水利工程,其勘察设计招标项目,投标报价因素在评标中所占的比例应该降低。在水利工程勘察设计的招投标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创造性设计的价值,并充分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大力推行限额设计,增强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责任感和经济意识,严格控制设计的不合理变更,降低和控制工程造价。通过严格规范的招标投标工作,选择一个能有效实施勘察设计合同能力的投标人,不断提高我市水利工程勘察设计的总体水平。 工程招投标论文:浅析水利工程招投标业务 一、水利行业招投标业务的重要性 2000年我国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作为关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的水利工程自然也包括在内。水利工程招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自2008年四季度,我国公布了10条经济刺激措施,投资总额超过4万亿元,发挥新增中央投资的拉动作用以实现“扩内需、保增长”。为管好用好新增中央投资,投资项目的招标投标工作亟需规范。 国家建设项目实施招投标制度,是提高财政性投资项目效益和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工程施工中出现腐败问题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为业主选择好的供货商和承包人提供帮助,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其本质特征是“公开、公平、公正”和“充分竞争”。将近十年的实践证明,招投标制度是比较成熟而且科学合理的工程承包发包方式,也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取得理想经济效益的最佳办法。国家、行业协会及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动招投标规范建设,相关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动这项工作,有利于确保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得到有效运用,防止建筑经济活动中的无序状态。 二、当前水利行业招投标业务存在的问题 所谓招标投标,是指采购人事先提出货物、工程或服务采购的条件和要求,邀请众多投标人参加投标,并按照规定程序从中选择交易对象的一种交易行为。招标,是众多采购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是业主选择最合理供货商、承建商或劳务提供者的一种手段,是实施资源最合理配置的前提,招标全过程是选择实质性响应标的过程,因而招标也是各方面利益比较、均衡的过程。而投标,则是供货商、承建商或劳务提供者对招标的响应,是他们为了获得货物、工程或劳务合同而向业主发出的实盘。 一般来讲,一项招投标活动是一种交互行为,既有提出招标项目、进行招标的法人,也有相应参加投标竞争的法人,招标机构、评标小组以及建委、经委、财政、审计等政府部门同时参与其中。从采购交易过程来看,水利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程序、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程序包括: 工程项目报建、招标人自行办理招标或委托招标备案、编制招标文件、招标公告或发出投标邀请书、投标人资格审查、招标文件的发放、勘察现场、招标文件的澄清、修改、答疑 、投标文件的编制与递交、工程标底价格的编制(设有标底的)、开标 、评标、中标 、合同签订等流程。在以上招标投标的各环节都有可能出现串通行为,从而构成串通招标投标。招标投标环节及参与者的复杂性决定了招标投标过程中职务犯罪主体和行为的多元性。 近年来,在我国针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的审计中,查出了招投标和工程发包中的一些违法违纪问题,主要包括规避招标、暗箱操作、串通招标投标、中标合同与招标文件不一致、招投标程序不规范、非法转包、违法分包,招投标双方勾结排挤竞争对手以及泄露标底、行贿受贿招标机构政企不分,垄断经营、招标人之间串通招标;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招标,以弄虚作假的方式骗取中标,行政部门直接介入投标活动,非法干预项目招标人的自主权;一些地方、部门违法限制或排斥外地区、外行业中标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水利工程建筑市场经济秩序,大体可以分为五类: (一)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的串通: 1.招标人规避招标或者从事虚假招标活动,在郊区、县政府投资的小型水利建设项目中,借口政府资金不到位,先对水利工程主体部分进行招标,而对其它剩余的小型建设部分进行暗箱操作,直接指定承包商进行施工,从中牟取工程总价1-3%作为工程介绍费。 2.招标人对整个招投标活动进行全盘操纵,表面上严格按照招投标法程序进行,其实将水利建设工程内定给某些施工单位中标,然后假装设置一次招投标活动,则其他单位便成为了陪衬,这样做使得招标活动流于形式。 3.招标人设置歧视性发标,以行业垄断和地方封锁来排挤外行业或外地竞争者。 4.擅自开标、换标型。依照国际惯例和我国法律,开标应当公开,在此之前标书必须保密,并不得更换。以防止投标截止时间之后与开标之前的时间间隔期,让不端行为造成可乘之机。 5.招标人事后补偿:(1)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投标人在投标时压低报价,中标后再给投标人以额外补偿。标价是评标的重要标准,投标人为了击败自己的竞争对手,可以事先与招标人串通,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压低价格,中标后再由招标人给予投标人额外的补偿。(2)招标人与投标人约定,由投标人在公开投标时抬高标价,待其他投标人中标后给予该投标人一定补偿。 6.差别待遇型。招标人在审查评选标书时,对不同投标人相同或类似的标书实行差别待遇。评标对于整个招标投标过程来说,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而评标的标准和方法,又是这一环节的关键问题。 7.设置障碍型。招标人故意在资格预审或招标文件中设置某种障碍,意在排斥某些潜在投标人或投标人。这种障碍包括各种不合理的要求,其暗含有利于或排斥特定投标人或潜在投标人的内容。如某技术为某投标人所专有,将其作为评标标准,或在评标标准中定为参数很高的项目。 (二)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 1.以他人名义投标,串通投标,以行贿手段谋取中标或者以其他弄虚作假的方式骗取中标。“挂靠”、“超级承揽”造成水利建设单位高成本低回报,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的预期目标,造成建筑市场混乱,鱼龙混杂,如果甲方在工程尚未竣工前,由于种种原因“卷工程款走人”,工程停工会导致巨大损失。 2.围标,就是其中一个投标人也就是既定的中标人自行组织一定数量的投标人共同参加投标,相互约定提高或压低投标报价,而获取中标资格,使得招投标活动形同虚设,无法起到公开、公平、公正的作用。 3.中标单位转包:转包的出现将直接导致“豆腐渣工程”。有的企业中标后,直接转包、违法分包给其他企业单位,从中牟取管理费,而对工程质量以及安全生产等文题,丝毫不与管理,势必会造成一些资质不够、施工经验不多的企业,混入施工现场,为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4.招投标双方如果要共同操纵招投标活动,则会签订“黑白合同”,即除了双方公开签订的合同外,又私下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强迫中标单位垫资、带资承包、压低工程款,这些问题相当普遍,可分三种类型: (1)价格同盟型。招标投标中,每个投标人应当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并考虑自身具备的优势和条件,合理确定投标价。而某些投标者则是相互串通,就投标价格达成协议,或者哄抬投标价或者故意压低投标报价,以达到排挤其他投标人、损害招标人利益的目的。 (2)轮流坐庄型。该行为多发生在分段招标或者多次招标中,如果公平竞争,可能一个或几个有实力的投标人会以低价多次中标,招标人既保证质量又节约资金。投标人之间互相约定,在类似的招标项目中轮流以高价位中标,使投标人无论实力如何都能中标,并以高价位捞取高额利润,而招标人无法从投标人中选出最优,还不得不为质量参差不齐的中标者支付高额费用,造成巨大的损失。 (3)标内损失标外补型。投标人之间私下确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约定内定中标人以高价中标后,给予未中标的其他投标人以“失标补偿费”。这种“陪标”行为使投标者之间已经不存在竞争,招标人没能达到预期节约、择优的效果,“失标补偿费”也是从其支付的高价中获取的。 5.透露标底等秘密信息。设有标底的工程招标,中标者应当是标价最接近标底的投标者。可见,掌握标底实际上就掌握了比其他投标者更多的中标机会,如果特定的投标者在掌握了标底的情况下投标,则整个招标投标过程则无竞争性可言。 出现串通招投标舞弊现象的成因,主观上是由于水利建设行业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多数包工头挂靠某个水利公司,打着公司名义,个人出资承揽工程,设计周期短,资金周转快(多数为业主预支承建),数额巨大,因此,利润率较高,利润空间大。为了谋求暴利,投标人为使承包工程到手不择手段,千方百计拉拢腐蚀水利工程发包单位负责人及招投标机构负责人。由于一般建设工程造价少则几百万,多则数千万甚至上亿元之巨,企业用于业务攻关的费用,在相互攀比中,水涨船高开支惊人。而水利工程发包单位及招投标机构负责人也是出于一己私欲,不惜牺牲国家和单位的利益,置工程质量于不顾,他们操纵招投标市场及结果,最终铸成大患,这些犯罪的领导干部大都曾经是水利方面的专家、精英。类似沉痛的教训很多,例如九十年代末发生在钱塘江标准堤塘建设中的用烂泥充当混凝土填入沉井造成重大责任事故就是最好的证据。客观上讲,造成这些舞弊行为的间接原因是由于该单位没有制定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是由制度而没有很好地遵守,造成造假者有机可乘,因此我们说,针对招投标业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是保护干部、保护人才的一个良好方法。 (三)招投标机构的问题 水利招投标过程中,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是资格预审,一些招投标行为都是由机构来完成的。但由于一些配套制度尚未完善,致使一些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律,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帮助业主选择有倾向性的中标单位。而且如何检验招投标机构的工作成果,尚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标准来评判,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机构。招投标行业中执行法律不力。招投标机构本应是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招投标机构系为工程的发包、承包中介服务。但是因其垄断地位导致权利过于集中,该组织中的当权者则利用这一服务机构钻法律空子,不认真执行法律、法规,搞“暗中操作”,大肆捞取好处。可见招投标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远大于法律规范的约束力。 (四)评标机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评标办法尚不够科学,专家水平欠佳。因为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评标办法,以至于有些评标机构只顾压低报价,而且评标的评分方法只重视定性评分,忽视定量评分,加上专家评标水平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国家行政干预。 《招投标法》颁布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的正常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防止行政干预。 但是有的地方或行业部门自己本身也是招标人,对招投标的监督实际是自己监督自己,使得“监督”显得苍白无力;有的地方或行业部门对本地区、本行业水利企业给予方便,而对外地企业、非本系统企业以种种方式设置障碍,排除或限制他们参加本地水利工程招投标活动,甚至滥用职权直接干预工程的发包承包。 工程招投标论文:浅谈水电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管理 【 论文 关键词】水电工程 招投标管理 招投标存在的问题 不正当竞争行为 防范措施 【论文摘要】水电工程招投标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直接损害工程业主利益,投资人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招标投标制度作为工程承包发包的主要形式在我国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中已广泛实施。实践证明,招投标制度是比较成熟而且 科学 合理的工程承包发包方式,也是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取得理想 经济 效益的最佳办法。但是由于目前水电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中存在某些问题,导致工程招投标运作过程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直接损害了投资人利益。本人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水电工程招投标管理工作谈一点体会,借以抛砖引玉。 1水电工程施工招投标工作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建设单位对施工 企业 资格审查控制不严。一些不具备投标资格的施工队伍乘虚挂靠有资质的施工企业(被挂靠企业往往只负责出资质,收取管理费)进行投标、中标。这种高资质企业中标,低资质(甚至无资质)队伍进场施工的结果必然造成工程施工质量低下,工期拖长。 2)招标前期工作准备不足。业主对招标工作机构设置不完备,招标目的、招标工作程序不明确,管理制定不严密,出现问题无章可循。招标文件制作粗糙,工程量清单与实际出入较大。标底不准确,变更较多影响招投标文件的公正性。标段划分不合理(甚至为了某种目的标段越来越小),交叉作业多。标底保密不严,标底泄露、串标等情况时有发生。评标办法不完善,不能体现客观、公正原则。 3)招投标工作流于形式。有的业主单位不按招投标规定选择总承包施工单位,对分包管理不严、界限不清,在工程承发包中任意肢解工程及转包工程,层层转包现象严重。 4)投标企业由于自身需要,为达到中标目的,有意压低报价,采用微利标、无利标甚至亏损标;中标后不是大量索赔就是工程质量低下、工期拖延,而造成业主更大损失。 5)业主对招标投标工作过程监控不力,甚至出现失职、赎职行为。有的招标工作人员利用招标权收受回扣,于 法律 、法规不顾,暗箱操作,利用指定招标或议标方式,选择与自己有关系的施工企业中标。 2招投标不正当竞争行为表现形式 上述招投标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导致出现水电工程招标投标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要原因。招标投标不正当竞争行为也称为串通招标投标,其目的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排挤其他竞争者,以达到某个利益相关者中标,从而谋取利益。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两方面:①投标者与招标者之问进行相互勾结串通,排挤其他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其主要手段有:泄漏标底、预先内定中标者、将其他投标人情况私下告知相关投标者、协助投标者撤换标书更换报价、投标者与招标者商定,先压低标价,中标后招标者再给与额外补偿等。②投标者之间相互串通。投标者事先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或在投标项目中轮流以高价或低价中标;投标者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等。 3招投标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防范措施 1)业主要高度重视工程招投标工作,把握好基本原则。设置必要的工作班子,制定严格的工程招投标工作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程序;明确招标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采取灵活的商务手段;注意保密;规避泄密造成的风险;实施有效的监控手段。 2)认真审查投标企业是否真正具备投标资格。有关信息,对潜在的投标队伍进行市场调研,避免优秀施工队伍的落选。不仅要审查投标单位是否具备投标资格需要的资质,还要落实该队伍是否拥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施工能力。考察施工单位工作现场,并深入了解该单位近年来所承建工程的实际情况,是防止靠不正当关系取得资质蒙混入围,防止借用或者骗取高资质企业名义投标现象发生的有效手段。 3)招标方式是公开招标还是邀请招标可视项目情况而定。国有、大项目一般是公开招标为好(可以解决主要领导的人情压力);民营项目采用邀请招标更为灵活方便。不管是公开还是邀请招标,招标的组织者与具体操作者都要行为公正,对其工作内容要严格保密。哪怕是事出有因要照顾某些队伍,也要在程序上公平一致。要统一组织投标单位察看标的现场,统一介绍招标项目情况、答疑问题,不做个别介绍,可以回避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4)要认真编制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要尽可能准确,工程造价要随行就市,以确定合理标底。合同技术条款应全面、详细、慎密,技术规范内容应详实、准确、可操作。要求 计算 标底单位必须严格保密,如达不到保密要求可委托异地单位进行标底计算工作。 5)计划好招标过程中关键时间的控制,包括:编制招标及投标文件的时间;投标截止时间与开标时间;评标时限与签订合同的时间等。 6)评标办法是关键,要制定严密的评标细则,只有 科学 的评标标准才能保证招投标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实现。公开招标要在招标文件中完整体现评标办法细则。邀请评议标可在确定投标单位后,再根据投标单位的情况制定评标办法。 7)评标工作一般分技术、商务二个部分。技术标是前提,必须满足招标项目的技术条件,谈判人员以行业技术专家为主,可事先发放有关资料,谈判时间应保证充分。邀请评议标的商务标谈判要灵活,为防止投标者围标,可采用二次报价,二次报价可争取到最省钱又得到最好的施工队伍或设备的机会。要给予施工队伍留一定利润,邀请评议标一般不采纳最低价报价的投标单位,价格太低会有陷阱,但最低报价可作为二次报价 参考 。对于业主滚动开发的水电站群的设备可以一起进行商务谈判,并直接向生产厂家招标,尽量不找商。但要要求产品技术升级时应自动执行,避免由于过早订货造成技术升级费用增加。 8)防止挂靠资质队伍投标,可适当提高投标保证金数额,并要求保证金必须从投标单位开户银行开出,不以现金、存折抵押。 9)招标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主要是防止弄虚作假、“明标暗定”。要求谈判、评标、决策层次分开,权责分离。参与标底的编制和审定人员、评标小组成员及相关当事人要接受业主统一的工作安排。 4结语 在水电工程的实际招投标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手段往往同时以多种形式一起出现,对项目业主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实践表明,业主加强对工程招投标工作的管理,采取事先防范措施,对遏制招投标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是十分必要、有效的。 工程招投标论文:浅论完善建筑工程中工程量清单的招投标管理 摘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工程量清单的招投标管理逐步凸显出制度不完善、计价方式不合理等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腾飞,建筑工程原有计价模式已无法适应战略化经济时代对建筑招投标管理的全新需求,因此本文从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管理的优势出发,分析了当今该环节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管理 1 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管理的优势 事实证明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管理具有充分的优势,首先能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价格,在投标环节采取一视同仁的自主报价体系,将最终定价权放在企业手中,施工企业则为了成功竞标、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根据市场行情及自身情况作出最合理的工程报价。同时中标价格也能较客观的反应出企业的真实水平,施工技术、材料进场、管理能力等在投标过程中被作为最基础的衡量标准也促进了施工企业更注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投入及应用,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2 建筑工程中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筑工程中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管理工作存在着计价环节不规范、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配套的管理模式,没有构建科学、合理的专项人才管理队伍等不合理现象,严重阻碍了工程量清单招投标工作的创新发展。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当遇到工程变更、物价调整、不可控风险、工程增加等情况时我们很难在工程量清单中找到合理的约定,这充分的说明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管理存在着计价不规范的现象,对市场风险的预期不足,一旦遇到材料涨价等现象则将这一风险完全转嫁给建筑企业,很难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不利于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倘若不及时整改将有失诚信的原则。同时,缺乏与工程量清单招标相适应的合同管理模式也是制约建筑工程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管理工作缺乏专业部门有力的监督与管理,也导致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3 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市场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没有构建一套科学的资质预审制度是导致这一现象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广纳贤才、引入竞争机制,构建一支专业技能强大、理论基础扎实、科学水平高的专家评标队伍势在必行。 3.1 科学创新、建立统一管理模式 各自为政、分地区定额管理的方式不利于新时期建筑行业的稳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这一陈旧的管理方式无疑增加了地区割据现象、不合理评估现象、钻法律空子现象的可能性,阻碍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格局的建立,因此我们只有扭转以往陈旧的管理方式,努力构建统一的工程量清单标准管理模式,才能使市场更加稳定、更加健康。 目前,我国在房屋建筑、市政等方面已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建立了基础性定额与工程量计量标准规则,基于以上的成功经验我们只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根据不同的建筑工程特征做合理的改进,则统一的建筑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管理模式建立指日可待。 3.2 引入电子评标机制,使评标工作更细致、更规范 由于总价评审机制是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的,很难对评标工作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评估,因此引入电子评标机制可充分弥补总价评审的缺陷,使用计算机辅助评标既可对工程量清单进行总报价评估,同时也可按照工程量进行分部、分项的材料价格评定、措施项目评定、单价评定,降低了人为暗箱操作的可能性。电子评标系统在单价评定后可进行自动汇总,并生成统计清晰的分部评审表及总分汇总表,使评定结果一目了然,同时也简化了人为操作的工作流程,符合经济性原则。 3.3 加强事前考察、提高勘察设计质量、完善招标文件编制 为了使招标文件编制的合理、科学,招标单位及机构应在编制前进行周密的事前考察、提高勘察设计的工作质量,在了解施工场地条件、现场环境、工程自然情况的基础上为预算编制、清单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图纸会审,详细规划建设项目并按计划稳步实施是提高勘察设计工作质量,使工程量清单合理、清晰的重要前提。我们只有紧密结合不同的工程项目、招标条款、评标方法、进行招标文件编制的严格把关,才能使工程建设重点突出,设计合理,充分体现招标的宗旨。 3.4 全面实施合理低价中标法进行评标 工程量清单招投标过程中,我们应科学的推行合理低价中标法作为评标的主要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竟标,即使能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且经评审的投标价格最低,但当投标价格低于成本的情况时也可被排除在外不予中标,这就是合理低价中标法。该法则的关键点就在于首先定价要合理,必须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这是最基本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低价,即经过评审的投标价格为最低,这是评标定标的核心,并且投标价格还应控制在不低于自身成本的范畴之内,从而使倾销垄断等不法竞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总之在利用合理中标法进行评标时我们应将重点放在防止过低成本报价上,以杜绝在竞标公司中标成功或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过低的成本报价而进行增加索赔要求,或为了从中谋取利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严重影响施工质量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3.5 构建有效的监管机制,使约束管理发挥根本作用 统一管理模式的建立依赖于有效监管机制的约束与规范,因此组建评标专家动态管理库,充分发挥投标的有力监管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策略能有效的激发投标人的责任心,使之在日常的专业工作中尽可能的发挥最大的监督职能,并运用事前公告制度及时的发现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立即改进。当然,对于招投标人的信用管理也不可缺少,我们可通过资格预审方法、统一评分规则考核招标人的专业能力,从而保证建筑市场工程招标的透明度、可信度,使招标工作环节有序、公正、健康、高效、经济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总之,完善的建筑工程量清单的招投标管理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只有充分的认清其实施的必然优势,根据目前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管理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合理的改进、构建统一的管理模式、引入电子评标系统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才能最终使我国建筑行业的招投标管理工作开展的有理有据,以公正、公平、公开、健康的发展态势促进建筑市场的良性循环,并使之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迈进。 工程招投标论文:信息化背景下工程电子招投标的优点和发展现状 信息化背景下工程电子招投标的优点和发展现状 竞争性招投标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的过程即是电子招投标。互联网作为其利用的平台,成功结合了招投标工作的标准流程和计算机技术,使招投标工作利用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得以实现全部在线进行。使招投标过程中信息、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以及定标、签订合同、支付价款全部实现无纸化和电子化。 1、 电子招投标的优点 1.1 使招投标业务流程更加规范 在招投标过程中使用电子招标操作平台体系,能够实现在线管理投标和电子招标的全流程,在每一个设定好的环节能够依次严格进行整个招投标工作的流程。下一个环节的内容不可能在上一环节未完成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实现了全程可控每一个招投标流程环节,同时更加规范地编制了招投标文件。招标文件内容通过系统内置的国家招编文件示范文本文件模板自动根据本次招标文件内容进行生成,在审查文件时,管理部门人员能够一目了然增加和修改的部分。其次是可以更加规范投标人的行为。投标企业的资料如资质证书等可以通过电子招标系统进行统一保存,资格审查实现电子化,使投标行为更为规范,造假行为被杜绝。企业登陆时需使用数字证书,系统将完整地记录下企业在系统内的全过程信息,从而能够掌握大量有效的证据和线索以供监督部门对围标串标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使投标行为更加规范。 1.2 使效率提高,成本降低 利用网络技术,电子招投标可以在一个平台上集成和管理使用多种资源,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使投招标投标双方的工作效率和活动成本分别得到提高和降低。对于招标方而言,相比较传统招标方式和电子招标平台方式,后者的巨大优势体现在快捷和对成本的节约方面。标准制作费、公证费、评委费和广告费等费用在电子招标中完全无需付出,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中考察成本和信息成本等费用,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招标总成本;对于投标方而言,电子投标系统能够将招标信息最及时最准确地提供给投标方,使投标方在对目标项目进行选择时更为方便、全面和细致,地域不再能够限制进行投标活动,使可供选择的范围更加扩大,参与投标的机会也得到了增加。同时使专家进行重点评审主要内容的工作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完成,使评标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使报批、审核以及公告等步骤的耗时得以缩短,进而使整个招投标工作的运行更为流畅,工作的效率大为提高。 1.3 使招投标工作更加透明公正 比较电子招投标平台系统和传统的招投标工作模式,前者具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来促进实现更为公正透明的招投标工作流程。首先是更为及时和公开的信息公告,使各方获取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得到杜绝,发生不公平竞争的概率被极大地降低了;其次电子招投标系统在评标过程中,将评判标准和电子投标文件进行统一设置,利用电子监控系统全程监测控制评标活动,使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和倾向性评审在专家进行评标时得以杜绝;同时,更为公开的投标结果,使专家意见和评价结果能够完整地被招标方查看评估,进而改进服务,提出质疑;最后,管理部门相应的管理工作能够在电子招投标平台上统一开展,更加规范和统一了管理依据和标准,使招投标活动的“阳光操作”得到全面确保。 1.4 更为环保节约 传统的招投标模式会耗费大量的纸张,虽然对整个招投标活动的成本而言微不足道,但由于纸张的原材料是木材,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的树木遭砍伐。尤其重要的一点是,传统招投标模式中所使用的纸张,其时效性是有限的,不同于书籍等其它纸制品对森林资源的损耗。在环保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不断提高的思想认识使人们大力推广无纸化办公。迎合时代需求的无纸化招投标模式可以通过电子招投标平台系统得到完美实现,使装订费用和大量的纸张均得到节约,绿色且环保。 2、 电子招投标的现状 探索电子招投标的行动在我国一些行业和地区都已经在不同程度地进行,通过实践和探索,电子招投标系统的利用和进一步开发都得到了初步实现,对实践经验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十三年前在对外贸纺织品配额的招标工作中我国首次采用了电子招标的方式。目前在建设工程领域的招投标活动中,电子招标系统的应用也比较成功。不过在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同时,电子招投标系统也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制度规范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尚不够完善健全,电子招投标的标准尚未进行统一。不完善的制度和法律法规以及在各行业各地区并未统一的标准,使技术壁垒和市场封锁逐渐形成,非法的招投标行为有了钻法律空子的机会,致使电子招投标系统的整体优势无法得到真正发挥,从而使电子招投标行业的整体发展处于被动。其次是亟需加强的系统安全性。目前尚无法有效保障招投标中各方的信息安全,缺乏足够能力抵御黑客和竞争对手的入侵或外部攻击。再次,较难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开放性是网络信息的特点,高程度的限制手段并不能适用于网络信息的中,如何准确地判断庞大数量繁多种类的信息依然是一个难题。最后是较为缓慢的招投标电子化进程。在我国,技术准备、思想观念等多方面都影响着电子招投标进程的快速进展。电子化操作只能在一些系统的部分环节得以实现,传统招投标模式依然沿用于大部分的招投标业务活动中。较难整合和提升各个彼此独立的系统,也是无法充分发挥电子招投标系统先进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结束语 电子招投标系统作为现代化的招投标模式,在飞速发展和广泛推广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主客观上的一些不利因素。但电子招投标系统的应用和肯定是毋庸置疑的,逐渐取代传统的招投标模式也是必然趋势。需要做的是不断提高作为电子招投标系统技术基础的网络技术,逐步完善电子招投标系统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电子招投标进行保障,使电子招投标系统能够更为有效、方便地服务于各行各业的招投标活动。 工程招投标论文: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招投标与造价管理 [摘要]公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公路建设又是国家最主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工程造价管理是公路工程建设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确定和有效管理公路建设造价,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对做好公路工程建设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 招投标 造价管理 一、什么是工程造价管理 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方法,在统一目标、各负其责的原则下,为确保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有关各方的经济权益而对建设工程造价及建安工程价格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符合政策和客观规律的全部业务行为和组织活动。 二、公路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造价管理 我国的公路建设,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不断探索我国公路工程管理体制的新路子,推行了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公路建设部门采用竞争性招标的方式在施工企业中选择最优者来承包建设,在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方面和工期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获得了最好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我国公路建设和管理逐步转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轨道,按商品经济法则进行,造价管理工作在施工招投标中的具体应用。 1.准确编制标底 标底是招标工程项目的预期价格,能反映出拟建工程的资金额度,是工程招投标中的重要环节,在确定承包商的过程中发挥着“商务标准”的作用,准确、合理的标底是业主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满意的承包商、中标人,获取合理利润的基础。工程标底要保证质量,把工程标底控制在合理造价的下限。应反复审查造价水平的合理性,是否在投资控制的范围内。通过标底的编制可以促使招标单位事先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调查和预测,做到对价格和有关费用心中有数。在我国现行的公路工程建设中,编制标底的工作往往都以概预算为基础,对报价进行预算控制,最后同中标单位签定承包合同,通过合同价对工程费用进行预先控制。标底须控制在批准的概算或投资包干的限额之内,如果按规定程序和方法编制的标底超过批准的概算或投资包干的限额,应进行复核和分析,对其中不合理部分应剔除或调整。编制标底要请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先弄清楚设计意图分析工程细目;然后,之前视察,调查当地材料单价和市场价,按照有关规定,准确编制标底,并确定有效标范围,以控制工程造价。 2.编制标书 标书所提招标条件应公平合理,符合有关规定。招标文件既是投标单位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又是招标单位与中标单位签定承发包合同的基础。该文件提出的各项要求,对工程招标乃至承发包双方都具有约束力。凡参加公路工程建设投标的承包商,编标工作往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现场踏勘、市场调查、标价计算和研究对策。标书的编制应该成立专门的编标小组,在统一计划安排和协调下,由施工组织计划、工程预算、设备配备和材料物资等部门分别进行工作,且各人员应分工明确。编标时应一丝不苟,充分满足招标文件中的各项要求。尤其应注意工程量的计算,按图纸计算的工程量应准确,以确保工程报价的准确性。对于有些图纸不全的,需凭经验估算的,应征询有丰富现场施工经验的人员,实事求是,不准高估冒估;也不许低于成本价。同时应准确、合理应用报价依据和定额,编标程序一定要根据招标文件要求,不得擅自改动。然后由具有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水平较高者和领导直接参与决策,使编标和决策较好地联系起来,投标文件的编制应全面掌握投标须知、合同条款、技术规范、计量支付等有关招标文件的内容,做到经济标编制合理准确、不重不漏。 三、中标后合同条款的签定应严谨、细致、工期合理 1.合同条款严谨、全面 工程承包合同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应明确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工程造价、材料设备供应责任、拨款结算、交工验收、质量保证期、违约责任等内容。合同条款中语言周密、详实,不能给予模棱两可的解释,任何模棱两可的文字,都可能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另外,要对合同全部内容仔细阅读和审查,保证合同内容的完整性、严谨性和周密性,保证合同内容符合法律法规要求,要重视承包方有关义务的条款和支付、质量、工期、变更索赔等条款,尽量减少甲乙双方责任不清日后扯皮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造价上升。宝硕集团化工分公司聚合 301工程就是前车之鉴,此工程由机构编制的招标文件,当时为了降低造价,要求施工单位按四类工程报价,而工程概况和实际该工程为二类工程,由于没有认真审核招标文件,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到竣工结算时,发生扯皮想现象,最后不得不折中解决,使工程造价上升了 5.25%,这是不应有的损失,教训很深刻。 2.工期合理 施工工期变化时,会引起工程劳动量(人工与机械)的变化。市场中的物价是波动的,材料价格会随工期的长短而不同。因此,同一工程项目,工期不同,工程成本就不同。因此,合理的施工进度安排,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使施工单位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要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全面管理,必须开展对其造价、工期、质量三个要素的集成管理,这三者任何一个变动都会影响整个工程费用的变动。在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让工期尽可能短,造价尽可能低,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通过确定最佳工期,达到最低的控制工程造价,才是我们要找的理想状态。缩短建设工期能养活包括需要安装设备和安装工程在内在建项目的自然磨损和无形磨损,能养活建设期内的贷款利息支出和价格上涨支出,能减少建设成本中相对固定成本的支出,因而有利建设工程造价的降低。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科学、坚持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的前提下,求得建设工期和工程造价的优化组合。所以,只有把工程造价管理与缩短建设工期紧密结合,才可能达到提高投资效果的根本目的。 四、结论 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搞好工程造价的管理,有利于促进经济核算,发挥投资预算的效果,对于加强招标项目的管理有所促进。施工企业进行造价管理的目标就是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合理确定造价和有利控制造价,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经营效果。为了完成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任务,首先就要从招投标开始,扎扎实实地做好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工作。 工程招投标论文: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招投标问题 【摘要】近年来,装饰装修的市场需求不断上涨,装饰装修企业也在迅速的急增。而由于装饰装修工程自身的特殊性,建筑装饰装修的招投标工作也应不同于土建工程的招投标工作。但是,就现如今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在进行招投标的过程当中,会经常把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招投标基本上等同于土建工程的招投标,甚至有些招标书以及相关的施工合同也完全相同。这就导致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招投标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这些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以期装饰装修工程合作交易工作更加规范,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招标;工程投标;问题分析哈 近年来,装饰装修的市场需求在不断的上涨,装饰装修企业也在迅速的急增。和一些土建类的工程对比就会发现,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特点是土建工程所不具备的,它的材料种类不仅较多而且工艺性较强,在施工的时候方法很多并且灵活,没有必须要遵从的某一原则,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另外它还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装饰工程的招投标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内容,在以后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招投标的工作当中需要不断的规范和加强。 1.设计单位不得参加施工投标 在之前的装饰装修工程招投标的案例当中我们发现,招标的时候必须秉承设计中标单位绝对不允许加入施工投标的规则。无论是理论上来讲还是实践上,装饰装修工程招标与设计招标具有很大的区别,和一般的施工招标也不尽相同。在某种程度上,设计与施工相分离的招标方法会导致施工方不能够充分理解设计方案而产生一些误差,但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双方的交流以及相互的沟通来解决的。但是如果同意了设计中标单位参加施工投标,就会出现无法解决的不公平竞争问题。设计中标单位对设计方案十分的熟悉和了解,对招标单位对工程的使用要求和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也有一定的了解。设计方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将要进行的设计变更以及材料变更的地方十分的熟悉,所以在施工投标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一优点,并且还可以有目的性地把需要改变的地方采取超低报价策略,进一步的降低了总报价,从而在竞标当中占有优势而获得最后的中标。 2.装饰工程招标建议采用综合单价报价法 考核建设项目投资成效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该工程的工程造价,其中投标报价又是评标定标的一个核心。我们在前文中也已经提到过,装饰工程招标和通常的土建施工招标不尽相同。现在装饰行业、装饰材料市场不断的扩大,同时新技术以及新材料也在不断的出现和发展。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级别的企业人工费以及一些其他费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另外,按照目前的工程预算定额来投标报价的话,其定额和费率仅仅反映整个社会该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力水平,并不能完全的表现出某一个施工企业的生产以及竞争能力。这样的招投标运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种数字的表现,而且还是一些不合实际的数据。在这里我们只能看到的是哪一个投标单位定额用得好,而对投标单位的综合素质、管理水平、资金实力、信誉等问题均无法表现。并且根据这样的招投标的规范情况,企业不可能成立自己的企业定额,就算可能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定额也不会轻易的使用。为了和相关的国际规范以及惯例相接轨,综合单价报价法是较为合适的选择。这种方法简单来讲就是根据招标文件要求以及现行工程预算定额中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把工程量算出,列出清单,在这个基础上各投标单位按照每一个企业自己的实力、经验包括掌握的市场材料机械价格,直接计算费用,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到企业的管理费、利润、税金、保险费等一些综合性的费用,最后决定综合报价。这种报价方式不仅可以表现出各个施工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展现出了真正的公平竞争。 3.评标过程中存在问题较多 3.1专家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评标专家队伍是确保评标公正公平的核心所在。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很多评标专家的选择都不太符合要求也不太合理。一般来讲,每一个地区的评标委员们在无特殊的情况下,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并且会参加每一次评标。然而,这样的评标专家队伍有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以及缺陷。首先,我们并不能确保每一个评标委员的道德底线,因此也不能保证不会发生权钱交易事件。其次,每一个评标委员都会有自己的喜好以及倾向性,这样子又会使得评标工作客观公正性不够,从而进一步导致了评标工作质量大大下降。 3.2评标办法不够科学 标书评定工作的目的在于确定出最为合理且最具实力的施工企业来执行工程项目的施工任务,并在这一环节的工作当中要体现出招投标公平公正的特点。另外,标书的评定工作相对比较复杂,讲究技术性以及政策性,必须严格的对待。 3.3评标透明度不高 也许是因为专家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及评标办法不够科学导致了装饰工程在招投标过程中评标透明度不高。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目前已经有了初步的雏形,个别地区早已经开始了试点,比如通过高科技工程招投标的自动化监控体系,来保障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公平公正并顺利展开,用“机治”代替“人治”。 3.4加大监督力度遏制腐败行为 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也只有十多年,因此很多招标或招标单位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足。另外我国的招投标法制暂时也不完善,包括相关的体制以及机制都不完整,腐败问题时有发生。 4.结论 目前,我国的装饰装修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相关制度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建筑装饰招投标工作也将更加规范,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的发展。 作者:张凌广 单位:南通承悦装饰集体有限公司 工程招投标论文: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浅析 摘要: 建筑工程建设涉及到的内容越来越多,在对其进行造价管理时,需要掌握的信息就要更全面,应基于以往管理经验,确定造价控制方向与要点,对各项数据进行全面收集,编制科学可行的管理方案,为造价控制工作的展开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将招投标阶段作为对象,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要求以及要点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保证工程招投标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 建筑工程;招投标;造价控制 招投标为每个项目投资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否可以按照专业规程进行,对后期工程建设综合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一直都是管理要点。对招投标阶段进行造价控制,可以实现对整个工程规划阶段概算、预算控制,并可以对工程投资规模以及施工阶段造价进行了解和核实,可以减少造价失控问题的发生,保证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对招投标阶段进行造价控制,还可以减少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严格落实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促使招投标工作顺利进行。 1招投标对工程造价影响 1.1招标文件影响 招标文件为工程招投标工作开展的纲领性文件,包含了投标单位建筑意向和建筑造价,同时对整个工程建设过程进行详细设计。对于招标文件来讲,其内容是否全面和科学,是影响建筑工程是否可以中标的关键。在对招标文件进行编制时,要保证内容完整性,以及表意要清晰明确,尤其是要详细说明造价控制方法。并且,所有内容的编写均需要以专业规章作为依据,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完成文件编写,保证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2招标询标形式 建筑工程招标主要包括邀请招标和主动招标两种方式,需要根据工程建设实际需求,以及项目特点和管理能力综合分析后确定。在招标正式开始后,要尽量减少管理工作,同时保证招标内容完善性,可以达到专业标准。同时,询标作为工程招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需要通过投标单位的咨询,来确定其实际情况,掌握其财务情况、管理能力、专业资质以及技术水平等,综合比较后选择实力最强单位中标[1]。 1.3评标方式影响 对建筑单位投标评价,一般是通过对投标单位造价进行分析,即对造价与心理价位进行比较,如果投标单位报价超出预期,则直接放弃。招投标控制价的制定,均是以市场发展趋势作为依据,综合分析各项要素后确定,作为评标的关键。对于不同的评标方式会对最终中标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必须要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完全符合市场发展实际情况,通过统一计量单位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评定。在评标阶段,需要先确定工程造价,然后根据造价对各单位各方面实力进行均衡分析,最终确定最符合工程实际利益的单位中标[2]。 2建筑工程招投标造价控制现状 2.1招标文件编制不规范 招标文件作为工程招投标工作开展的依据,必须要严格按照专业规范进行内容编制,确保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工程招标文件编制不严格,整体专业水准比较低,导致文件编制内容不全、模糊不清以及前后不一致等情况,为投标单位提供索赔漏洞。并且,现在建筑工程规模不断加大,涉及到的内容更多,为降低造价管理难度,多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编制,但是经常会出现项目特征表述不清晰、工程量计算不准确以及遗漏项等问题,使得招标文件无法发挥具有的效用[3]。另外,部分地区为支持本地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还采取了不正当措施对企业进行保护,严重影响了招投标工作开展效果。 2.2招投标体制不严格 就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现状来看,协调与监管机制存在明显缺陷,降低了体制运行效果。目前大部分项目设计阶段配备的概预算人员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概预算分析工作均需要将设计图纸作为依据,缺少多方案来对项目设计内容进行对比,不存在标准来判断哪种造价合理性最高。概预算管理人员不参与设计阶段,这样就造成设计人员完全按照专业要求进行,忽视了造价控制的要求与标准,导致后期控制难度增加。设计与造价之间合作性差,经济协调管理缺失,再加上管理人员造价控制意识比较低,最终造成工程概预算超标。 2.3评标方法不科学 对于建筑工程招投标中的评标阶段,大部分还是选择应用传统的评标方式,逐渐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渐渐暴露出很多缺陷。主要表现为评标方式的应用会缩小中标条件范围,无法保证工程报价合理性。基于招标投标法规定,虽然能够从法律法规方面来对评标专家委员地位进行保障,但是在实际评标过程中,其并未发挥评标功能,无法保证评标过程的大众化、公正化以及科学化要求。尤其是现在很多企业为获取更多利益,在竞标过程中采用多种不正当行为,存在恶意报价情况。或者是在以较低报价中标后,为实现过低预算施工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行为,质量验收不达标重建产生更多成本,导致造价管理失控。 3建筑工程招投标造价控制优化措施 3.1完善招投标制度 为实现招投标造价有效管理,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并基于专业法律法规建立合法招标组织,对整个招投标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减少各类不正当、不规范行为的存在。尤其是地方应根据当地市场发展情况,建立出台各项专业规定,并根据规定来完成项目招标活动,由专业部门对招标全过程进行监管,保证招标工作实施的公正性与公平性[4]。另外,还需要严格按照专业要求进行招标文件编制,保证内容完整性与清晰性,不得存在模糊不清情况,保证文件的科学性。对于所有参与投标活动的建筑单位,需要对其资质进行综合审核,确定其基础条件达到投标要求,保证其不会扰乱招投标过程。 3.2工程量清单计价 就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工程造价计算均选择应用单价法,利用消耗机械定额、人工定额、材料定额以及市场价定额等模式分项工程量造价,这样就决定了相关项目分项工程量造价核算为直接成本。基于招投标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应确定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重要性,以施工图纸为依据,对分项工程量表以及工程量汇总表进行计算,同时有效结合招标过程中询价与答疑过程,保证各单位报价的公平性,杜绝恶意报价的发生,促使招投标活动顺利进行。 3.3科学合理评标 为实现竞标公平性与公开性,需要对传统评标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可以将合理低报价发与综合评分法作为主要评标方法。对于建筑工程招投标活动,全部标函总值中造价分所占比例较大,再加上评分过程硬性指标缺失,直接决定了能否中标。在对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中评标方法进行分析时,需要提高对造价所具影响的重视,利用合理低价法来促使市场公平竞争的有效实现。对评标体系进行完善,需要确定招标的实际用途,根据工程投资建设实际情况,确定评标依据。通过科学有效的招投标活动,来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投资效益。完善的评标体系,可以突出工程造价优势,并有效区分建筑单位,选择综合实力最强的单位中标,保证工程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争取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对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进行分析,需要确定现存的各类缺陷,然后从专业角度出发,确定优化方向,选择科学措施对整个过程进行优化,消除各类因素的影响,保证工程招投标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作者:闫智胜 单位:秦皇岛市工程建设造价管理站 工程招投标论文:工程造价在招投标中运用及控制策略 摘要: 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是一个集经济、技术、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控制过程,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资金的投资效益。因此,我们应结合建筑工程招投标的特点不断进行优化,使招投标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在招投标过程中对造价的控制,可以提前对建筑工程的投资规模以及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进行了解与核实。 关键词: 工程造价;招投标;运用;控制策略 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是对工程价格具备合理性的有效控制手段。业主在招投标阶段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有效节约成本,降低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而建筑承包商想要中标成功就需要从业主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就需要对工程造价成本进行合理化控制,从而减少工程项目前期工程资金投入,同时大幅度降低投资风险额度。因此,本文对招投标过程中工程造价的运用,以及控制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1工程造价控制中工程量清单造成的影响 1.1工程量清单带来的影响 预算工作是招标工作的首要任务,在预算工作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整个工程具体的工程量。在造价预算的过程中,往往采用施工图和相关工程量相结合的办法。在制作工程量清单的过程中,相关造价人员要了解每个工程必须的施工工序以及将会用到的材料,以及材料的价格和当地的人工费用。其最终目的是保证工程量清单的数量和工程本身相吻合。最后,开发商或业主根据预算和投标的成本再次核算,这样,建设企业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使建设成本降到可控范围之内,并把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降到最低。 1.2招标方式的不合理,导致工程预期无法达到 业主如果在招投标过程中选择无底标招标形式,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无法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导致实际方案中所计算的工程造价预算值远高于设想底线。第二,如果采用无底标的方式竞标,就会导致招标过程中出现恶意围标现象,从而使得报价高过业主的设想价位。上述两种招标情况,都会导致投标者所报价格高于理想价格,同时中标单位所报价格也会远超过公认的较为合理的工程造价。这也使得投标结果无法达到工程的预期指标,也无法体现业主的预期基准,严重时也会也会在综合考量下,从新进行招投标。 1.3体制缺乏完善,低价中标时有发生 工程量清单即使是在预期设定的情况下进行计算,也会出现中标时出现“最低标价”,而想要规避“最低标价”就需要对中标价格进行全方面评定,重视工程项目每一项具体的工程造价,而非只重视工程整体造价。但是因为我国经济市场体制尚未完善,部分城市地区在进行招投标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招投标制度,使得很多招投标过程中,对投标总价过分关注,使部分建筑商通过不符合相关法律规范的方法进行恶意投标,并以低价中标,但是在建筑过程中,建筑商为了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对建筑工程质量未加关注,使得工程质量无法达到要求,工程目标无法实现。 1.4工程造价的调整,使业主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在总投标价格固定不变的情况下,用最短的时间将工程项目实施,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这就是建筑商投标报价的方法之一。在工程造价计算过程中采用上述方法会造成工程造价异常波动的现象发生,其原因是因为建筑施工过程中价格会出现上下浮动所导致的。部分建筑商在中标报价中想要是所获得经济利益提升,会将工程造价往利于建筑商自身方向进行调整,这使得最后工程造价计算时工程结款超过标书中标定价格。而这也使得工程造价在无形之间被升高,而这种“低合同,高索赔”的现象也已近成为现今工程招投标中常见现象,这也使得业主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失。 2工程造价在招投标过程中的控制方法 2.1合理有效编制招标文件 招标文件是纲领性文件,无论在招投标过程中,还是在后期建筑施工过程中,招标文件都占据主导地位。想要实现招投标过程的良好开展,招标文件的编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招标文件编制过程中需要注意下述四点内容:一是,在不改变工程造价和与之相关的成本造价时,控制工程量清单分项在最小幅度内变化,规避建筑商对工程总造价中存在的漏洞损害业主的经济利益。二是,对于可预见工程量清单的分外项,要在招标文件中对分外项内容进行详细规定。三是,对于工程项目清单中某些单项工程量增加的情况下,如果出现设计上较大的变更,就需对超出合约约定范围的部分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并使投标文件中的综合单价进行有效执行。四是,如果某些材料和设备在市场中存在较大价格差异的情况下,就需在招标文件中将材料和设备的各项参数详细标注,并对价格的上限与建筑上进行协商。业主要在工程项目施工前对建筑承包商所提供的材料和设备的样本进行严格审核,对于不符合招标文件所标注的样品价格、质量,业主有权要求建筑承包商将不符合投标书的产品进行重新选取,并按照标书将产品价格降低。 2.2编制工程量清单并进行科学化调整 在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工程量清单是核心元素,也是投标计价的主要依据。在招投标中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工程量清单,也会产生招标文件清单,招标文件清单是对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有效工具。在招标文件清单制作过程中,要以建筑工程招标文件为编制依据,对于涉及到的子项目的工作具体内容及标准要求,都要进行详细明确的表达。避免工程清单制作过程中的分项清单出现错误,或者缺口。在工程量清单编制结束后,也需进行多次检查,反复效益,从而保证工程量清单无任何疏漏。工程量误差的计算有三项内容需要明确,一是,在《主要材料价格表》中将所需设备和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如品牌、功能、规格、型号、质量等级、技术要求等内容都要详细描述。二是,明确施工图所要表达的内容。三是,依据《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对所设计的表格格式进行规范,从而使评标更加方便快捷。 2.3评定方法的科学、合理制定 招投标过程中可以选取较多的评价方法,因此,要根据工程项目实际需求科学选择评价方法。对于技术含量较低工程项目可以采用两阶段评价法,对于施工企业资质没有严格要求,两阶段评价法可以应用在施工企业数量多的工程项目施工时。两阶段评价法只判断合格与否,没有技术分数,在合格后要经过经济标的评审,通过评审的最终分数选择建筑承包商。对于工程项目技术含量高的工程项目而言,需要选择综合评分法,在考评时技术评价是最为重要的内容。现今,“无标底投标”是最为常用的一种评标方式,这种方法适用在招投标过程中,投标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使用,通过将最高价和最低价的去除,对其余报价选取平均值最为基准价格,并通过这个基准价格对最低价格在某种设定下的合理性进行判定,从而选出最终的商务标。而不管采取哪种评价方法,造价控制都是评选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对投标书进行审评过程中,不仅要对投标的总价进行严格审核,也要严格控制工程造价的每一项单价,投标书中如果分项工程数量过多,需要严格避免分项价格和工程量超过原定标准,从而规避建筑承包商所报工程总价和单价上出现失衡现象,从而通过合理的评选方式,选取总价和单下双向报价都符合要求的投标书。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需要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实践证明,在建筑招投标阶段,加大工程造价控制力度后,不仅保证了工程的质量,而且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回报。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建筑企业在工程招投标造价控制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对建筑工程招投标控制工程造价的措施进行分析,非常有必要。 作者:黄昌坡 单位:九江常鑫工程招标咨询有限公司 工程招投标论文:公路工程项目中招投标管理的运用 摘要: 公路工程项目在国有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项目的招投标管理对公路工程项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招投标管理环节中存在很多不良的现象和问题。本文重点在于将现实问题进行明确的说明和展示,通过这个角度来探讨公路工程项目中招投标管理的应用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 公路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应用 近些年来,社会在不断进步,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公路工程项目中保证招投标管理的高效、规范,是项目质量的根本保障和基础条件。因此,本文就对公路工程项目中招投标管理的应用进行探讨。 1招投标管理在公路工程项目中的作用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追求科学的标准,从而达到优化工程项目招标的目的,进而获得优良的招标效果。目前招标程序规范性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效果不佳。要改善这种现状,在项目建设中,要力求做到尽可能的优化招标的程序、让招标制度日臻完善,并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按照条例来进行招标工作,筛选出优良的中标单位。优质的建设单位和建设队伍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顺利开展。在具体招标的进程中,招标方式促进着企业经营模式不断完善,企业的生产模式从单一转变成为复合,企业内部也随之发生改革。可以说,招标制度在某种层面上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企业通过不断地改进体制以及管理模式来达到升级的目的。公路项目投标必须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招标制度的本质是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选择投标价格,企业如果想保证市场竞争力,必须要优化工程成本控制。 2公路工程项目中招投标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1建设单位方存在的问题 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利益问题,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方会事先在招标前和招标单位公关关系,阻碍招标的公正性,结果很多时候中标的建设方条件和招标要求并不相符。招标流程不规范,招标文件不规范也是现存问题。有些单位以垫资能力作为评判投标企业的条件。这些都不利于招标的合理规范。招标工作中故意泄露标底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这样招标工作的合理公正受到阻碍,从而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2招投标存在的问题 招投标工作作为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目前存在不公正问题。可以对现实存在的不公正性进行简单的归纳,不难发现,招投标的不公正性对于公路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发展和管理负面影响尤为突出。而不公正性的具体表现主要有3点:招标单位对建筑单位了解不全面;关系至上,建筑单位靠关系上位;评标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达标。 2.3投标企业存在的问题 投标单位数量的增长,导致投标市场迅速升温,竞争也日趋激烈。对于投标企业,也设置了相应的门槛,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格。这导致了投标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想方设法得到标底的信息,提前准备,增加中标率。更有甚者,不符合招标条件,假借其他单位的资质进行投标,从而达到目的。这些都是投标企业违反公正性的一些具体表现。 2.4招标监督工作不到位 招标项目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赖于招标监督工作的实施。监督工作中的不良风气,有时候会伴随着利益的导向而发生。尤其受工程造价这一因素的影响,工程造价需要和很多部门进行交涉,尤其是在利益至上理念的驱逐下,提供的数据差异就很大,增加了工程造价的管控难度,因而影响和限制了招投标的管理。 2.5项目计量不实 工程计量也是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一部分。获得工程计量的正规具体步骤是在竣工工作量的基础上,由监理方来计量,得到正确的工程计量数据,再交给项目管理公司审批。而在实际操作中,项目管理公司可能不会通过监理方,没有将业主的要求体现在工程计量中,导致项目计量不真实。 3公路工程项目中招投标管理的应用 3.1健全公路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 严格规范的招投标制度是公路工程项目公正合理的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损害了公路招投标的公正性。要健全招投标制度,就要设立审批制度,对招标企业进行甄别和审批。招投标的公正性需要通过对严格管理项目信息来实现。除此之外,建立和落实措施保障制度,这一点对于建设公路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具有关键性作用。制度可以为公路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同时起到提高工作质量的作用。 3.2强化对公路工程项目招投标企业的监管 前文已经提到了目前招投标企业的一些非正常的行为乱象。因此,建立公路招标的秩序,就需要加强对招投标企业的监管。对于参与招投标企业需要有严格的限制条件,不符合要求的招投标企业不被允许参与投标活动。公路招投标的管理人员应该不被利益蛊惑,严格按照标准来筛选参与招标企业的资质,维持招标市场的秩序,避免招标工作的正常运行受到不良影响。招投标的管理人员还要把工作做细,做好,防止有的企业对信息进行造假,滥竽充数,最终影响到公路工程项目的质量。 3.3加强公路工程项目中的标价管理 招投标中的工作清单一般不是固定不变的,由公路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报价并审核,从而确定最终报价。加强标价管理的好处就在于减少投标企业的不合理性,维持投标市场的公正公平。同时,合同中的规定内容和工程结算相符合。工程人员除了具备工程计算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经济法律的相关知识。 3.4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监督 公路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不仅关系到项目建设的秩序,也和施工单位的经济挂钩。必须要杜绝、根除和防范招投标工作存在的不合理乱象和不良风气。相关单位必须加强招投标工作的监督力度,积极采取有效的监督措施,需要在公路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各个环节实施监督,发现违规行为,严惩不贷,从而从根本上落实对招投标工作的监督,有效维持秩序。 3.5招投标项目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公路工程招投标项目应该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既是招投标项目的基础,又是招投标项目的保障。要在招投标中做到这三点,就应该达到三个要求:第一,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执行公路建设的招投标工作,强化各个流程的监督;第二,对于招投标的违规问题,不能含糊不清,要问责到底;第三,严格查处挂靠现象,保持公路工程招标市场的环境。以上三点就是提高招投标管理成效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紧紧围绕公路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的问题,分别从招投标管理的作用、招投标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招投标管理的应用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不仅分层详尽地指出了招投标管理的现实问题,还对提高招投标管理应用的措施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作者:周礼达 单位: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库存及采购管理研究 【摘要】 采购不合理造成库存过大常常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库存管理费用过高以及难以更换产品等问题,还会由于一些产品存在着时效性和保质期两个特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将一些积压的商品低价出售,造成企业利润大幅下降。此外,库存不足还会使企业由于产品脱销而错过销售机会,降低企业的信用,并且紧急订货还会使企业所支付的各项成本增加,进而导致利润下降。本文以沃尔玛为例,分析了其在中国的采购和库存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相应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来达到降低采购与库存成本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利润。 【关键词】 连锁企业;库存与采购;问题;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很多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力,国内外许多连锁企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份额争夺战,零售业仅仅依靠销售额的增长已无法确保利润有大的提高,因为销售带来的收入正在被不断增加的成本所腐蚀。沃尔玛作为一家世界性的连锁企业,也是一家外资企业,对零售行业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这样的一家企业来说,控制成本显得至关重要,而企业的采购和库存成本在整个成本费用中占据着一个主要比重,其中采购成本占了沃尔玛销售额的39%,而库存损耗大约为15.12亿美元。因此一个企业要想提高企业的整体利润,就必须抓好采购和库存成本这两个方面。而控制成本不只体现在企业现金流出的减少,还直接体现在商品结构合理化、品类管理科学化、补货的及时性、库存商品最低化等各方面,且最直接体现的是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和企业利润的提高。 一、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问题分析 把美国沃尔玛的管理模式移植到中国,一直是沃尔玛的终极梦想。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沃尔玛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一路跌跌撞撞,所付的代价不少。因为要在两个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国家实施同样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势必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就比如说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和库存管理就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商合作共赢的意识不强。虽然沃尔玛与供应商在信息上实现了共享,但在中国很多供应商只知道通过直接的需求来提供产品,而不会去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做分析和改变,对于通过供应链系统传输过去的信息,供应商很有可能只是粗略地查看一些经过总结处理的比较简单的指标和报表,因为很多供应商还无法理解这样去做的好处到底是什么。很明显,沃尔玛对供应商的管理并没有像国外一样形成良好的循环合作。并且,由于沃尔玛会把一些商品的销售情况传输给相应供货单位,由他们来进行分析并供货,而一旦某些供应商对这些信息没有细看,忽略了几个指标,势必会给沃尔玛带来一定的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 (二)手工查保影响采购计划。商品的保质期对超市来说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超市也会放较大的精力来管理商品的保质期,因为商品保质期这一特性会影响企业的采购策略。而我发现在中国的沃尔玛依旧运用着最原始的人工查保的方式,另外,在给商品上架的时候,超市的有些员工可能会嫌麻烦,在上货的时候直接将补货商品放在外侧,而把原来的商品直接推到里面,造成了剩余保质期较长的在外侧进行销售,而剩余保质期较短的则在内侧被忽略,同时也给现在的手工查保工作增加很大的负担。而若在这工作中没有很细致地检查,不小心忽略了几样临保商品,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促销和采购计划。 (三)中国消费者的不确定性给采购带来的挑战。相对于欧美地区消费者基本都是带有很强的目标性购物,中国的消费者则由于生活方式和地域的不同,在购物的喜好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而沃尔玛在集中采购时无法全面系统地考虑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致使某些地区就可能无法因时因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消费者对沃尔玛的满意度。因此,中国消费者消费的不确定性为沃尔玛的集中采购配送增添了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门店库存过高和缺货现象严重。在中国的一些沃尔玛超市中,一些畅销品总是缺货,而非畅销品却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库存空间,由于这些商品的存在,严重影响门店的库存周转率和资金周转率。有一次,我们在沃尔玛超市进行问题查找时,就发现缺货已经成为了沃尔玛十分常见的一个现象,很多货架都空置着,甚至一些日常必需品,比如盐都进入了缺货的行列。而我觉得对于某个热销产品亦或是必需品来说,超市若达到了严重或经常性的缺货状态,供应商没有及时了解情况和采取补货措施,而沃尔玛的采购人员可能也没有精力来关注到这一单品,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这个商品出于一直缺货的状态,作为一种处于热销状态的商品或生活必需品,长时间或经常性地处于一种缺货状态的话,对零售业企业来说是十分严重的一个现象,会造成一个较大的利润损失。 (五)欠缺对采购人员的专题培训。在中国,沃尔玛的部分采购人员可能会出现过于看重短期利益,出现只考虑节支的采购误区,一味地向供应商索取费用,以及将自己的费用转嫁给供应商,这就造成了采购人员过度集中精力于索取费用,而没有考虑到与一些希望长远发展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甚至有些还会利用自己的身份一味地欺诈供应商,不遗余力地索取一切利益。这种行为势必会破坏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影响双方良好的合作,还可能会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六)仓库的管理和配送缺陷。中国地域广大使得配送中心显得很少并且分散,在执行少部分商品的配送上有些力不从心,松散的物流格局也造成了产品配送效率的低下,而这就意味着企业必定会存在部分资源的浪费,包括在配送的人力物力上。并且在中国各个门店相互间还比较独立,在很多的信息上口径不统一,造成了只要一有门店的某种产品存在缺货,就得从配送中心进行调货。同时还会由于部分库存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工作比较随意,对商品没有一个较为系统和详细的管理和分类,而使得超市的整个仓库显得比较混乱。 二、对中国沃尔玛超市采购和库存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对重点供应商加强培养。我们可以按80/20的规则进行划分,占80%采购金额的20%供应商为“重点供应商”,占20%采购金额的80%供应商为“普通供应商”。沃尔玛公司作为零售行业规则的引导者,不能坐等其供应商来慢慢进入角色,而是有必要地付出一些前期的培养成本,而这一成本的划分则是对重点供应商投入80%的时间和精力,对普通供应商投入20%的时间和精力。接着,对供应商进行培养后,沃尔玛还得进行后续的考核,对于这个事情,我认为总部可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或一个团队来进行跟进,着重来提高重点供应商的一些素质和能力,来接近沃尔玛为供应商制定的标准,为以后更长远的合作打下基础,而非对合作的供应商不管不顾,任其发展,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后果就是造成双方共同的损失。 (二)建立临保提醒系统。为了应对人工查保带来的失误和减少这一方面的人力成本,超市可建立一个商品临近保质期的到期提醒系统。在这个系统上建立两个版块,一个是库存商品保质期管理,另一个是货架商品保质期管理。运用了这一系统,超市不仅可以降低对商品保质期的监督检查工作,管理人员还可以直观的看到门店所有商品的剩余保质期,对于有些商品及时采取促销策略而不至于因错过最佳促销时间而造成超市更大的损失,根据这一系统超市管理者还可进行一个采购进货的安排和监督,减少了由于人员的疏忽给超市带来名誉上的损害和经济上的损失。 (三)采取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采购方法。这一方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消费者在消费需求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虽然,集中采购给沃尔玛带来了许多的优势,但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和面对生活习性存在较大差异的中国百姓,我觉得对沃尔玛各门店的商品配送都由配送中心进行统一配货是不太不合理的,我觉得其完全可以将集中和分散这两种采购结合起来,即在总部集中采购的前提下采取部分分散采购的策略,这样的一种结合不但可以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经济效应,还能通过调查不同地区消费者在购物上的喜好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在各地区采购一些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提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比如在一些节日,人们选择庆祝的方式不同,所需要的商品自然也会有所区别,而这些正是集中采购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部分商品采取分散采购的方式也是为了能让企业真正做到为顾客着想和服务。但这是在不改变大部分商品依然处于总部集中采购管理的状态下进行的。 (四)采用库存信息联合法。沃尔玛采用如下图的方法进行采购,可以高效便捷地满足日常经营的需求。但在有些时候它还可以利用各门店之间的库存来进行调配,比如说这一商品在这地区门店刚好处于销售高峰期,而在另一地区却处于低潮期,那么为了让生产出来的商品更有效地得到利用,而不至于过期变质掉,就可以相互进行补充销售,这也是基于这一系统数据可以在各门店呈现,进行一个数据的交流,让门店的负责人可以看到其他门店各个商品的库存情况。一旦发现自己门店内的某一产品处于高库存低销量的情况,超市的相关管理人员就可以将这一情况反映给总部,并在总部允许的前提下采取这一方式将自己门店内的库存进行一个选择性近距离的转移,降低库存成本并减少损耗。 (五)加强采购人员的专题培训。在采购一种新商品时,采购人员在这一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优秀的人员往往会带来一个令人满意的谈判结果。因此对采购人员,公司应加强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比如不弄虚作假,不见利忘义;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比如采购流程、谈判技巧、合同管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比如分析技巧、逻辑思维、决策能力、合作精神等,对每一个供应商要像对待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利益的共同所有者一般,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六)应对门店仓库配送和管理缺陷的举措。当某个门店出现少部分商品缺货而配送中心又相对比较远时,总部便可以安排同地区门店进行补给,一旦一个区域内一些门店同时提出补货需求时,总部便可以统一进行补货,这样可以降低配送的费用,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将各门店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之后。应对超市仓库管理上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是要依靠仓库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的意识。因此,区域的总部可以在平时多加强这部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清楚如何才能根据各门店的不同情况把商品进行一个比较合理的分类,并且在平时总部也要加大各门店仓库管理上的检查力度。在商品的搬运上,总部还应尽可能给予一些技术和工具上的支持和指导,最大限度降低在搬运过程中对产品造成的遗失和损耗。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对在中国发展的沃尔玛采购与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采购和库存的优化管理是当今连锁超市打造核心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连锁超市企业就要全面系统地考察评估自己的库存和采购管理系统,并围绕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完善供应商系统、采购模式、信息系统、仓库管理方式以及提高采购人员的能力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一个有效的采购系统和良好的库存管理系统,就无法保证企业销售系统的顺畅运作,也无法较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当然企业也很难获得目标利润。 作者:周芳琴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管理论文 1.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管理的现状 1.1企业采购部药品引进时同质化严重,并且针对市场浅在消费对象定向不清晰,形成一种商品业绩突出,其他品种业绩不尽如人意,那些部分药品周转率低,最后滞消成有效期药品,这只是直接表象,间接表象为此类商品的周转率不高,掩盖了业绩突出单品的贡献值,导致采购方向决策失误。 1.2季节性药品采购时期与数量控制不到位。如夏季易重暑,大量购进藿香正气系列产品,高温期远少于历史同期,结果大量积压成有效期药品。 1.3对国家政令变化的反应迟钝。近年来国家药监部门加大了含麻黄碱类药物的销售数量,消费者在药店可以随便买到此类药品的现象得以控制,其销售量在零售药店急剧下降。因此,仍按原计划购进的大量含麻黄碱品种滞销,成为有效期药品。 1.4对药品生产商的生产、营销政策调整的应变能力低,广告药品购进未顺应药品广告计划。当今广告效应普遍,老百姓用药跟着广告走。当生产厂家产品广告效应明显时,便大量进货,现在药品性能改良迅速,再加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一旦厂家出于成本考虑降低或停止广告投入,百姓不再认可且购买力骤降,前期大量进货滞销后成为有效期药品。1.5店铺药品品类管理与采购部采购结构不一致。门店作为销售终端不仅要按计划最大限度实现销售额,而且要最低限度的存货报损。如门店新张时,为了满足店面陈列需求,增强顾客入店的视觉冲击,需加大其库存。正常营业后,由于前期市场调研与实际存在差异,未及时进行市场需求的跟踪分析,药品结构不合理,门店管理者又未与采购部及时沟通进行库存退换调整,结果造成大量药品成为有效期药品而报损。 2.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甚至缺失企业内部管理不善 企业内部缺乏存货进、存和销的制度和科学的核算工具。虽然企业设有内部控制机构,也配备了相关人员,但其职能严重弱化,内控人员的主要职能仍然是算、记、报,不能发现在采购程序运转过程一些违规甚至于因无相关岗位间制衡而产生的舞弊,更不能根据企业财务信息正确评价内部控制形式可控下的实质是否可控,导致各级管理部门有恃无恐,趁机钻了内部控制的空子,使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甚至瓦解。管理观念落后,导致新兴进、存、销工具软件的诸多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更没做到存货财务管理工具与商品进存销软件的结合。例如:库存软件的数据海量计算与财务管理中存货最佳库存量的融合使用等。 2.2预算中存货采购预算形式化 企业由预算生成的采购计划因控制与考核不力,采购人员出现频繁采购,未按批次、批量采购,盲目和没有计划的采购,会导致产品的积压,然后通过配送中心分配到各个药店,以分散中心库的库存压力,但药品的库存量却未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即使采购人员将此部分药品进行了退货处理,也忽视了存货的成本和资金占用率,这就是没采用单品品类合理库存量的指标所致。应急性药品采购流程凌乱,及时性差,有时候需求高峰后到货造成堆积,有时候采购量又太少而需增加采购频次,给存货管理带来很多不便。 3.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加强存货管理的方法措施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国家监管部门为加强对药品的全链条管理,提高药品流通环节的准入门槛,出台了新版GSP,实现对其流转环节的全程电子监管,确保药品质量,提升全民用药安全。与其他商品最主要的区别是有严格的效期规定,因此加强药品存货的管理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不仅关系到企业效益,更关系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3.1以销定采,发挥仓储中心“蓄水池”作用 商品管理部直接控制采购订单的生成。每月商品管理部门对各门店上报的有效期药品月报表进行分析,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定义滞销药品,要求采购部门对其停止采购,并直接加停购标识。若有特殊情况,经商品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取消停购标识。此方法将有效监控采购部门对已经形成滞销药品的再一次进货,否则将增大低动率药品的促销压力。对商品管理部已提出控制采购量的药品,严格按存销比进货。尤其是对季节性购进的药品、广告药品要严格按预算计划和促销方案进货,并跟踪销售情况,及时与供应商协商因特殊情况造成商品退货处理。采购部门如何及时准确的了解一线门店千差万别的销售结构,并将其转化为适销对路的采购订单,仓储中心的作用就开始彰显,首先其向采购部门将各门店的商品品类和数量需求如是反馈,其次验收核实实物与计划的一致性,尤其对产品批次有效期进行重点审核,把住有效期药品产生的源头。质量管理部根据GSP规定,对供应商所提供的药品有效期有严格的规定:对离效期还有6个月以内、6至12个月、12至24个月以及24个月以上来确定药品购入时间距离有效期的时间间隔规定。仓储中心验收员按照以上规定对所有入库的药品进行验收,杜绝效期问题药品入库。 3.2创建符合企业自身的ERP管理系统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以海典软件为例,根据企业实际设定初始存货单品上下限,使海典软件自动生成周期采购量,实现形式上的智能补货,包括销售终端的子库和仓储中心的主库,然后根据库存做采购计划。但还应综合考虑,所以标准库存与最小库存的设置显然非常重要,并须经常重新检验。下面推荐使用ABC法和EOQ法结合使用,这是药店连锁企业销售特点决定的。全国百强医药连锁企业前50名的单品品类均在1万个以上,但这1万种商品中20%的商品创造企业近80%的销售额,甚至销售前十的商品年销售以百万计。所以先采用ABC分析法进行分类,找出重点。A类品种少,金额比重大,约20%品种占金额比重80%;B类品种约15%,金额比重15%;余C类品种数多,但金额比重很小。控制库存其实主要控制A类品种就可以了。海典软件对此操作就很简单了,但接下来需进行A类中的更重点商品进行EOQ法进行量化控制。 3.3加强存货的财务成本控制 根据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特点,结合对存货进、存、配和销的过程进行期间划分,计算最佳采购量,将存货成本控制精细化和数字化。 3.4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间制衡 企业应根据ERP系统设置明确的请购、购进、付款、销售、收款、保管等岗位职责,有的岗位职责可能会交叉,需加强不相容岗位间的相互制衡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杜绝舞弊的发生。 4.总结 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库存管理是一门高动态的管理,根本原则是保证首推品、应季品和畅销品充足的前提下各零售终端药品供应缺货率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一定统计、财务管理方法,降低不合理库存量,提高存货周转率,加速资金周转。综上所述,加强库存药品管理,完善采购、存储、销售环节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医药零售连锁企业仓储中心“蓄水池”作用,保证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的安全与高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王春宝 单位:唐山永和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资金管理论文 一、连锁经营的主要模式 一是直营连锁,即所有店铺或网点均归同一经营实体总公司所有。二是自愿连锁,即各店铺所有权独立,通过协议的方式,统一定价,共同采购,达到横向联合、抱团经营的目的。三是加盟连锁,也称特许经营,即被特许人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并由被特许人投入资本,按照事先的约定条件,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被特许人自负盈亏并对自己的投资拥有所有权。综上所述,连锁经营就是通过快速扩张,依托分散经营来开拓市场、打开销售渠道,在细分市场上不断提高自身品牌的占有率,从而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和销售收入,达到规模化效应的经营方式。其可以在企业内部采用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实行批量采购,集中配送,通过规模效益降低采购、配送和管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更高的差额利润。 二、连锁经营的筹资渠道 连锁企业的经营方式是通过高速扩张,扩大市场占有率,以规模化的优势来获取差额利润,如何先于竞争对手抢占市场、渗透市场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连锁企业一般采用成长型战略,通过网点拓展来开拓市场、渗透市场,有时也可能会同时经营两个不同的品牌,利用品牌互补优势,拓宽不同的业务渠道。大规模的网点拓展,需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后盾,企业财务战略应采用与成长型战略相匹配的扩张型战略,大量筹措资金,以满足大批量新增网点所需的前期投入资金。企业的筹资渠道可分为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 (一)内部筹资渠道 内部筹资的主要来源为企业的内部留存利润,即企业分配给股东红利后的剩余利润。企业甚至可采用零股利战略,将所有的剩余盈余都投资回本企业,但是对处于快速扩张期的企业而言,单单依靠内部筹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途径的资金来源。 (二)外部筹资渠道 外部筹资可分为权益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两类。权益性筹资是指通过发行股票或者接受投资者直接投资等获得资本的一种方法。在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时,采用权益性筹资无需按期还本付息,只需在企业盈利时支付股东股利即可,因此筹资的财务风险小,但容易引起企业控制权的变更,且筹资成本较高。债务性筹资构成负债,企业需按期还本付息,如银行借款、发行的债权,此外还包括各类营运负债的资金来源,如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债务筹资与权益性筹资相比有筹资成本低、速度快的优势。但是受需按期还本付息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高于权益性筹资,且过高的资产债务率会影响企业日后的筹资能力。企业在选择筹资渠道时,需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编制资金预算,综合资本结构及可持续增长性,优化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在满足企业发展的同时,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在留存收益和权益性筹资既定的情况下,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如其需要筹集更多的运营资金,则多以高负债经营为主,资金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负债率的高低。连锁经营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各连锁网点的店铺都以租赁方式取得,因此无法通过抵押贷款方式来获取大量的银行借款,更多的是依靠大量的营运负债来获取营运现金流。营运负债的主要来源为各类应付账款(主要为尚未支付的供应商货款)和预收款项(消费者预存的卡券类收入)。以某知名连锁披萨店为例,作为餐饮连锁零售企业其存货周转速度相对较快,一般为1个月左右,而其与食材供应商约定的付款期通常为3个月,这样的运作方式能使企业通过营运负债的方式获取一定资金且相对稳定,并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而增长。假设企业月营业总收入为2000万,食材成本占营业收入的25%,则通过营运负债的方式,可以从供应商处获得1500万(2000*25%*3=1500)的资金。新增一家门店的前期投入资金约为180万,月营业额约为30万,则1500万的资金可用来拓展8家门店。这8家新增门店又能为企业增加180万(30*25%*8*3=180)的营运负债。再加上企业通过留存收益、股东追加的投资、银行贷款等其他途径获取的资金,将不断增加门店数量,提高市场占有率。随着规模化效益和品牌效应的产生,企业总营业额和单点营业额都将逐步增长,随之也将带动从供应商处获取的营运负债资金的滚动增长。 三、连锁经营的资金风险 连锁经营企业的资金风险来自于经营和管理两方面。 (一)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资金风险 从经营风险来看,由于连锁经营企业负债率较高,且大多来自于尚未支付的供应商货款和消费者的预存卡券收入,其盈余资金通常都用做再投资,进行新网店的开拓,以满足高速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这样的资金运作方式就使得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连锁经营企业的资金链起着重大的影响。连锁经营企业多以服务业为主,一旦经济环境不景气,消费者的消费支出随机就会减少,这就对连锁经营企业的营运现金流入和盈利能力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旦企业的主营收入呈现出递减状态,其必须面临以目前产生的较少的营运现金流入来支付已到付款期的供应商货款,这样企业之前维护的平衡状态将被打破,营运负债能力也将随之下降。仍以上文提及的连锁披萨店为例:假设食材成本占营业收入的25%,企业每月的营业总收入均为2000万,其每月用500万营运现金流入来支付到期的食材货款,支付后尚余1500万。如果企业的营业总收入突然下降至1800万,则其仍需支付到期的食材货款500万,此时剩余的营运现金流则降为1300万。消费者的预存卡券收入面临同样的问题,大量的预收款项实际上是对未来销售收入现金流的透支。当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时,除本期的预收卡券收入将相对减少之外,消费者如果使用前期购买的卡券消费,对本期而言非但没有资金流入,反倒还要承担相应的资金流出,这就加剧了企业本期资金流入量的减少。再有,连锁企业快速扩张的经营手段,使得企业将留存收益和结余资金都用于新增网点的前期投入中。以连锁披萨店为例,新店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养成期,在开业半年后产生正现金流(EBI-TA 0),并在三年内收回投资。因此,如果企业未能敏锐察觉到经济环境的恶化而及时调整网点拓展计划的话,高负债率和较少的流动资金必将导致连锁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此外,诸如保底租金、折旧、人员的基本工资、水电等固定费用的资金流出,不随资金流入的增减而变化,主营收入的减少影响企业资金支出的固浮比,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供应商也可能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因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要求企业缩短付款周期,这些均是企业在经营时可能面对的资金风险。 (二)企业内部管理产生的资金风险 从资金管理风险来看,首先连锁经营企业网点众多,又大多分散在各地,所属门店会在各地银行开户,造成资金散乱、沉淀等现象,降低了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零售企业的收入以现金交易居多,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来监控各地的资金情况,就会给企业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损失。最后,分散经营主要是看重单个网点的营运能力,一旦网点与总部的资金管理信息不对称、不及时,就会误导企业决策层的判断,导致决策层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和资金方案。 四、降低资金风险的途径 连锁经营企业降低资金风险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防范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两方面。 (一)防范因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资金风险 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应对市场环境有敏锐的嗅觉,及时察觉经济周期的变化,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经营决策和资金运作方案。根据企业的营收状况和盈利能力,结合企业的筹资能力和负债能力,合理安排新增网点的外拓进度,并依此编制资金计划。且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时时跟踪和定期反馈,以便企业决策层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及时获悉企业资金运作情况的第一手信息,对企业的资金计划和网点外拓计划,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障企业资金链的安全。 (二)防范因企业内部管理产生的资金风险 在内部对资金管理上,企业首先应要求分散在各地连锁网点的银行账户由总部统一开户,总部采用银行账户“自动划款零余额”方法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避免乱开户带来的资金散乱、沉淀等现象,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外支付除极个别零星支出外,均采用总部统一支付,有利于资金的统筹和安排。其次,健全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对各网点的资金采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法;每日的营业款需在当日解送银行,对于夜间的营业款必须在次日中午前解送银行并及时与营收系统核对;岗位设置相互制约和牵制,不相容岗位必须有效分离;关键岗位采取轮岗制度,重视授权、审批、复核等制度。最后,重视营收系统在连锁经营企业中的应用,利用信息化系统将各营业网点的实时营收情况上传至总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为决策层提供更为准备、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 作者:戴卿 单位:上海豫园黄金珠宝集团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营销活动中的问题 1、连锁企业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1市场扩展中的冒进现象 所谓冒进,就是超过具体条件与实际情况,盲目加快工作。开拓市场的战略各种各样,但都应与企业的具体实力为依据。既不能采取不思进取的保守主义态度,又不能采取忽视实际的冒进措施。 1.2物流配送的柔和性和应急性差,影响顾客忠诚度 连锁经营的核心就是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在连锁经营中,其中心环节就是配送,它是厂商与店铺之间的纽带,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理论上,各连锁店的售货品种是由配货中心统一安排配送的,不必自己安排仓库,但是,目前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还并不完善,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如:没有采用先进的配送技术,导致效率不高,配送规模不大等。这些都在制约着连锁企业发展。 2、解决连锁企业营销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强化质量控制,提升品牌美誉度 从销售商的角度来看,销售商是直接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例,消费者往往从中直接购买食品,生活用品等商品,因此,超市的产品质量对消费者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往往会在超市里发现过期商品、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三无”商品,这些商品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会对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销售商更应该对商品的质量问题多加监控,只销售正规、合格的产品,杜绝“三无”以及假冒伪劣商品,并且对过期产品及时进行下架条换。在消费者眼中,购物环境与服务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洁净的购物环境以及周到的服务往往会使消费者产生好感,促生预约的购物心情。因此商家需要将消费者的购物环境细心装饰置办,保证清洁卫生。同时提升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主动为顾客提供服务,尽量满足顾客的一切需求。 2.2突出经营特色,寻找最佳竞争位置 在顾客心中,总会给企业一个定位,尤其是特色比较明显的经营者。比如,北京的贵友大厦在顾客心中的地位就比较高,而街头小地摊就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企业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顾客,就要努力做出特色。以屈臣氏为例,屈臣氏就能够很好的找到自己的最佳竞争位置。屈臣氏企业目标锁定方式:①锁定目标消费群.在日益同质化竞争的零售行业,只有为消费者提供合适的产品选择和优质的购物体验才能赢得市场。②塑造“专家”形象.走进屈臣氏,你会发现给人的感觉不是走进了一家超市,而是一家专业的个人护理店。③屈臣氏自有产品不仅定位好,而且配有好的促销和优惠的价格。总之,依靠精准消费群定位,专业化服务,物美价廉的自有品牌产品,专业和系统化的促销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精细经营举措,屈臣氏牢牢抓住了大量的忠诚顾客,并有效避免了与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和网店等零售形态的同质化竞争,着实有效地实现了自己的经营特色。 2.3处理好市场扩展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 在有限的资源里,市场扩展的深度和广度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的,其对立性主要表现在,当一笔资金投入深度开发时,广度开发就不可以了;反过来亦是如此。其统一性在于深度开发与广度开发可以互为条件。二者的对立统一问题经常会出现在新建连锁企业中,怎样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着其发展状况,因此一定要谨慎处理这一问题。 2.4完善物流配送制度 (1)建立和完善连锁企业的配送体系。从实质上来讲,连锁企业要实现五个统一,即采购,配送、管理、标识、核算五方面的统一。其中配送是连锁企业经营的核心部分。 (2)建立和选择适当的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对大型连锁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完善的配送中心的建立需要依据企业经营状况确定其规模,并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配送体系。在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依托资产联合、重组等方式方法,改变地区封锁的状态,打破行业界限,以在最大程度上方便各连锁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信誉。 (3)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连锁企业物流。当今科技社会中,信息化系统管理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连锁企业物流,就是在物流实际活动中充分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将其中的各环节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从而实现物流管理整个流程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物流观念,物流不仅包含储存和运输,还涉及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物流信息化程度,决定着连锁企业的发展前景。 作者:王浩 李新仓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连锁企业论文:餐饮连锁企业管理策略初探 1餐饮连锁企业管理的发展与前景浅析 1.1管理方面所存在不足和缺失的原因 由于企业主经常把主要的注意放在了连锁店的不断扩张和占领市场份额而绞尽脑汁,常常为了谈判和视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毕竟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这是企业主所造成了这方面的内容缺失较为严重的失策。另外还有一面是管理部门的沟通所带来的滞后性,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性,无法及时的有效的将工作基层的意见和情况反映到管理部门之中,造成了诸多不良的后果产生,还有就是管理层的职责职能规划得还不够清楚,互相越级报告,甚至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候,相互的进行推诿责任,另外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流畅,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核心,所规定的管理内容朝令夕改,让管理者进退不行,没有形成同德同心的管理心态。 1.2内部员员工的服务水平不高的原因 服务者的服务第一印象对于很多顾客来说是非常之重要的,尤其是服务者在服务顾客时候,第一次的坏印象,直接就决定了很多顾客不满意的情况和下一次是否还回到餐馆消费的主要原因,列如说:服务者怠慢了顾客、对顾客不尊重、抱怨顾客等等行为,都会造成恶劣的影响,还会影响到团队的积极性。假如没有加以重视的话,必将会给企业造成了许多不必的损失,对于品牌和美誉度的打击是致命的,因为好的口碑会不断的传播,而坏的口碑同样也是如此的。在许多的餐饮企业之中,工作企业是非常之辛苦和劳累的,工资上一直以来是被企业所忽视,这就会造成了很多餐饮企业的员工极大的不满,以至于对企业产生了抱怨的因素,这种管理上的失衡更多的是反映出企业的工资激励政策失调所造成的,列如:员工缺乏了积极上进的精神、不够主动招待客人、接待客人的时候懒懒散散无精打采的。由此可见,员工的服务水平与企业的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没有具备一个服务者所具备的那种饱满的服务心态,而是把工作的抱怨带到了工作之中,就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精神。 2需要不断加强以信息化方式来调整企业内部改革 不断加强以信息化来调整企业内部改革,对于餐饮企业来说,这种企业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大的事情。如何形成一个较为严谨和开放的信息平台来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更加行之有效规范要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就需要餐饮企业更加注重企业内部信息化的管理和改革了。 2.1加强信息化为指导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的管理之中,餐饮企业需要明确的一件非常之重要的事情就是信息化的管理最终能够不断促进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发展,能够改进以前那种信息落伍、闭塞的情况,促进企业不断与信息时代潮流接轨,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方面,列如:财务系统、管理系统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些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之后,企业主对于管理企业就不必那么的费心费力的去应付和解决了,整个企业实行了计算机信息平台的联网管理,当天所发生的事情、资金情况、员工的管理马上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以数字和文字的形式展现在管理者的面前。而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信息化管理,提前的了解员工的上班情况,身体情况等,显得非常人性化的管理,能够运用信息平台及时的公布一些企业最新的资讯、行业资讯,以便让更多的管理者、员工能够尽快的了解,企业总部最新的规则和方案。 2.2提升员工道德素质修养与服务理念 在提升员工的道德素质修养与服务的理念,是以一个较为重要的企业课题,如何加强这种培训更加的深入人心呢?首先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员工是作为了餐厅里面最为直接和最重要的把手,这就需要通过培训来强化个人的得到素质修养与服务理念,由此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良好效果,最终能够达到餐饮企业里面员工都能够执行统一的标准化服务流程,从而能够使得餐厅之中形成较为友好的氛围和具有较高的服务心态,无论是面对什么样子的顾客都能够始终如一的招待和接待,能够满足顾客在餐厅消费的需求,以便能够将顾客把握住,避免顾客的流失。进行这两方面的培训是需要周而复始的进行培训的,并不是说培训一两周两三周就能够得到较大的效果,需要餐饮企业给予员工信心和体贴下属,理解员工的在接受培训时候出现的误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培训改革的过程中,企业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和不良的反应,可是一旦坚持下去了,效果自然会不断的表现在服务之中的各个方面之中,从而使得员工们的道德素质修养与服务理念得到充分的提高,能够产生更多的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论 随着这十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跨越式增长的推动下,使得众多优秀餐饮连锁企业顺流而上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浪潮中取得了非常瞩目的发展和进步,其中还有待于诸多的餐饮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的提高,完善自身的服务心态,调整市场战略目标,最终提升自身竞争力。 作者:贺静 单位: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谈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设计 一、高职《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仍然以理论讲解为主,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更无法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训练,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抽象、空洞,难以理解,其结果形成了“越不懂兴趣越低,兴趣越低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当学生到企业中参加工作时又出现了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的局面。此外,教学目标单一,始终保持在“是什么”的认识层面,缺乏以工作任务导向的技能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以理论讲解为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分离,教学效果差;在学生评价方面,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核。 (二)学生方面 高职学生相对基础较差,在学习《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缺乏必备的数理统计、社会调查及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使其无法较为深入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方法和技术。另外,高职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对问题缺少直观性的认识,对人力资源管理在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很多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和自己所学的专业关系不大,对今后就业的帮助也不大,因此没有认真学习的必要,学不学全凭兴趣。 (三)教学条件方面 高职院校可选择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版本较多,但针对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却比较少。这些教材中虽然不乏高职高专专用教材,甚至规划教材,大多数出版于2010年以后,体现了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理念、发展趋势和连锁企业的实践特征,但从编排来看,这些教材仍然是以传统的知识结构为主线,以知识讲解为主要内容,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这种知识编排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投入,例如建设实训室、购买一定的设备或者实训软件。 二、《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改变《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思路,打破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工作职能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主体”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 (一)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以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确定课程能力目标,通过对连锁企业人力资源岗位各项工作流程分析,安排工作任务和活动,采用“工作岗位→工作职能→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设计”的设计思路。 (二)在课程实施设计中,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情境,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工作任务,进行团队学习。 (三)在课程效果评价设计中,强调过程考核,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的主要因素,结合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和工作态度,以平时考核、项目考核和期末考核三部分内容,作为课程成绩评定依据,三项成绩的权重分别设为20%、50%和30%。同时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责任纳入考核范围,以引导学生注重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项目设计 为了完成《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项目设计,笔者深入连锁行业一线,调查访问了多家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能力要求,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分为七大项目:连锁企业人力资源认知、连锁企业人员配备、连锁企业员工招聘、连锁企业员工培训、连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连锁企业员工薪酬管理以及连锁企业劳动关系管理。 (一)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认知 1.教学目标:能分析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能通过搜集、调查信息,掌握目前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发展情况。2.项目设计项目一: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往掌握的知识讨论连锁企业的特点,总结连锁企业与其他企业经营形式的异同,从而分析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项目二:有关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发展现状的调查。操作步骤:(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学生自行设计一份较简短的问卷,以市内各类型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包括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其所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和应用状况等;(3)回校后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互相汇报讨论;(4)最终使学生明确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发展现状。 (二)连锁企业人员配备 1.教学目标:(1)能对连锁企业组织结构和岗位进行设计;(2)能编写岗位说明书;(3)能为模拟公司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并制作人力资源规划书。2.项目设计项目一:参观连锁超市。操作步骤:(1)将班级同学分成两组,每组在一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至连锁超市参观;(2)一边参观,一边由指导教师讲解连锁超市的组织结构及岗位设置;(3)学生现场观察超市部分岗位的作业流程并记录;(4)返回学校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5)明确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项目二:实地调研。操作步骤:(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同学自行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作为调查对象;(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岗位调查方案;(4)在教师的指导下,组长的带领下按照方案进行调查;(5)根据调查结果编写岗位说明书;(6)回到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汇报和工作总结,分享经验。项目三:模拟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1)教师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向全班同学介绍模拟企业的相关信息;(2)将学生按照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3)各组同学根据教师所给的信息进行该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预测;(4)在预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组织各方面情况,制订出合理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书。 (三)连锁企业员工招聘 1.教学目标:(1)能根据招聘岗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招聘渠道与方法,并制作招聘计划;(2)能组织连锁企业招聘活动;(3)能对招聘活动进行评估。2.项目设计项目一:制定招聘计划。(1)将学生按照既定方式分组;(2)每组设计自己公司名称和背景,确定招聘岗位;(3)为所招岗位编写招聘计划和招聘广告;(4)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由教师进行指导。项目二:模拟招聘现场。(1)将学生按照既定方式分组;(2)每组同学自行安排一部分学生扮演招聘者一部分扮演应聘者,进行招聘模拟;(3)在课堂上每组同学将自己设计好的招聘活动以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示;(4)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或建议。项目三:对模拟招聘活动进行评估。每组成员总结各自小组模拟招聘活动的成败、原因及改进方式,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四)连锁企业员工培训 1.教学目标:(1)能根据培训系统模型编制培训计划;(2)能为员工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3)能组织、实施培训活动,并担任培训讲师;(4)能对培训效果作出评估。2.项目设计项目一:编制培训方案。按照本课程分组,每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模拟招聘活动中所招人员、岗位情况,为其编制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项目二:培训演练。每组选择培训计划中一至两种培训方法和内容对全班同学进行模拟培训,培训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项目三:培训评估。各组根据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活动。 (五)连锁企业员工绩效考评 1.教学目标:(1)能结合绩效考评的流程安排绩效考评工作,根据考评目的确定考评内容与标准,选择考评方法,并组织实施考评;(2)能对绩效考评工作进行正确评估;(3)能分析考评结果,并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2.项目设计项目一:实例分析。(1)教师事先准备好某连锁企业的绩效考评实例;(2)将学生按照前面的方式分组;(3)每组同学自行讨论实例中连锁企业在绩效考评方面的优缺点;(4)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观点;(5)各组学生互评,讨论意见的合理性,教师点评。项目二:考核方案设计。让学生分组设计出合理的考评方案,并对各自在模拟招聘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项目三:辩论。(1)教师公布辩题;(2)将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3)各自准备材料;(4)由教师组织在课堂进行现场辩论;(5)最后教师总结。 (六)连锁企业员工薪酬管理 1.教学目标:(1)能进行薪酬调查;(2)能评估连锁企业各岗位价值;(3)能进行薪酬与福利方案设计,并确定企业薪酬制度。2.项目设计项目一:薪酬调查。(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确定薪酬调查的企业、岗位及信息;(3)每组制定薪酬调查计划;(4)设计调查问卷并实施;(5)对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6)撰写调查报告。项目二:岗位评价。(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对模拟连锁企业的岗位进行分类;(3)收集各种资料,并制定岗位评价计划;(4)确定评价指标和标准;(5)实施评价方案;(6)形成评价报告。项目三:薪酬制度设计。(1)按照既定分组;(2)在教师给定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企业薪酬市场定位、薪酬构成、奖励重点;(3)确定不同员工的薪酬构成及各构成项目所占比例;(4)确定薪酬水平;(5)确定薪酬制度调整条件及额度等;(6)形成书面报告。 (七)连锁企业劳动关系管理 1.教学目标:(1)能办理劳动合同签订、续订终止等手续;(2)能统计核算企业各种保险费用及补偿金;(3)能够妥善处理劳动争议。2.项目设计项目一:劳动合同的订立。要求学生按照事先的分组,为企业讨论劳动合同的订立,并形成书面的劳动合同。项目二:角色扮演:劳动争议处理。(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选定几位同学分别扮演企业人力资源部员工关系处理专员,和与企业发生了劳资纠纷的员工;(3)各组模拟纠纷处理,并在课堂上表演;(4)其他各组同学对表演进行评价;(5)教师点评。 四、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对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 一些高职院校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这时连锁专业的学生刚刚从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回到学校,同时又面临着即将毕业找工作的压力,部分同学失去了学习课程的兴趣;再者,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大,教师难以完全监控。因此,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加强工作过程中的细节管理,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自然班级人数过多影响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教学法适合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一个自然班级人数都在50-60人左右,分成小组后一个班也会有7-10个小组,教师工作量非常大,因此,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曹莹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连锁企业论文:探求连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商业连锁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资源配置风险 资金严重不足。在如今的微利时代,企业要想获利,必须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因为规模效应是获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企业利用连锁经营的方式来扩大规模,但其思想局限于连锁店数量上,在其质量上并没有太多的照顾。而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现金净流出使许多连锁企业不堪重负,频频向银行贷款。但由于信用等级低、抵押物少,可贷款资金较少。然而,扩大规模并不意味着收益增加,常常出现一些店热火朝天、门庭若市,一些店门可罗雀、购物者寥寥可数。资金链之痛是连锁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块心病,导致连锁企业长期运行在高危状态。人力资源短缺。开张一家新的连锁店,就需要大量的人才,虽然从市场上一抓一大把,但人才的质量、综合素质令人堪忧,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必然给企业带来风险隐患。资本结构不合理。大多连锁企业自有资金并不充足,扩张中需要大量资金,于是造成负债率偏高,财务杠杆系数变大,无法保持在合理水平。 (二)经营管理风险 实际上一些连锁经营企业并没有如此做,一方面他们对这种做法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他们管理不到位,允许连锁门店自主采购。这样会使门店资金分配不平衡,一些门店缺乏资金,一些资金有富余,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也会使库存量变大。各店的销售价格也不一致,根据地段的不同或竞争力的差异,门店自主制定价格,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形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虽然这些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但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可能成为企业走向衰败的条件。投资内控流程不完善。企业的股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第一股东成为企业的掌门人,基本是他一人说了算,董事会和监事会都成了陪衬,在立项之前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只要领导喜欢就盲目追项目,也没有进行科学的预算,项目仓促开始,也仓促结束。 二、应对商业连锁经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科学发展连锁企业 对企业要有科学的规划。良好的环境可以使企业快速成长与发展,作为连锁经营企业的负责人,一定要把握好负债、人才、资金等因素条件,只有使这些因素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才能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连锁企业现在不是发展太慢,而是太快,所以不必急于求成,稳扎稳打,使规模与效益达到统一,以确保企业的健康。扩大融资。连锁经营企业单凭自身或银行贷款是无法完成巨大的规模投资的,所以要广开渠道,大力拓展融资途径。目前,风险投资公司与私募股权公司对拥有销售渠道和网络的企业比较青睐,连锁经营企业可利用这个机会使企业资本化,得到大量规模扩张所需的资本。人才常备化。要扩张就需要引进人才,而人才并不是随时给企业准备的,所以在平时就要加强人才的锻炼与储备。要积极落实以岗位技能、财务会计、电脑操作、职业道德等知识为主的全员岗位培训和业务练兵制度,并加强绩效管理,从服务理念以及服务流程标准化上提高全体员工素质;对于重要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员工,实行适当的股权激励政策,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基础,增强了内部控制的功能。 (二)建立适应时代步伐的财务内控机制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要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主要体现在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费用、资金流的控制上,通过合理安排,统筹规划,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完善决策程序。市场投资机会稍纵即逝,但不能盲目的去抓机会,当负责人看到商机以后,一定不要盲目立项,应迅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市场调研,进行专业的可行性分析,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在决策时,负责人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决策,而是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反复权衡,选择既安全,又有效益的良好方案。所有记录都要以书面形式记录,以备以后考查或经验借鉴。 三、总结 总之,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表现。商业连锁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化管理,使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下去。 作者:滕永勇 单位:山东银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对策 一、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资金是连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资产是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的,往往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隐患。因此,连锁企业需要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筹集资金。连锁企业通过筹集资金能够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获得经济效益;连锁企业能够利用筹集的资金来偿还债务;连锁企业能够通过筹集资金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二、中国连锁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资金管理不完善 在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管理不完善。连锁企业资金管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私自挪用公款。由于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没有安排专门人员对资金进行定期盘点,在资金管理工作中也表现得比较松懈,连锁企业总部也没有设立专门部门进行资金管理,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挪用公款。第二,私自开户,截留公款。由于连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银行管理机制,这就导致连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私自使用企业的公章,在银行开立户头,将企业的部分资金转移到自己开设的银行户头上,造成部分资金被截留。第三,连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虚开票款。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连锁企业总部没有对各分店进行定期实地考察,这就导致一些连锁企业的分店在经营过程中篡改票据数据,使资金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2督导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利用监督管理与激励这两种手段,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激励机制进行资金管理。目前,我国连锁企业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有的分店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并没有按照总部的相关规章制度执行,这就导致连锁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方法,很难进行统一管理,难以形成企业文化。另外,连锁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就不利于进行统一管理,难以使企业总部的激励机制落实到位,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人员没有受到有效的激励,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比较松懈。 3销售价格管理机制不灵活 目前,我国连锁企业存在销售价格管理机制不灵活的现象。连锁企业只有建立起销售价格管理机制,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经济效益,才能够实现价格统一管理。有效的销售价格管理机制,能够控制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能够使连锁企业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能够有效地调节各季节的商品价格差价,满足不同季节的价格需求。 三、中国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1加强资金管理 连锁企业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来降低经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连锁企业通过现金流量能够了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能够了解本企业的经济实力。连锁企业加强资金管理能够实现资金管理一体化,能够实现专业的财务管理。连锁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能够使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资料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连锁企业加强资金管理,主要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连锁企业要强化风险意识。连锁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的时候,要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经营风险。连锁企业尤其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本企业抵抗风险的实力。第二,连锁企业要加强成本管理。连锁企业要能够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本进行规划,并制订一套实现经营目标的方案,为科学决策提供保障。连锁企业要能够将成本决策方法在各分店进行推广应用,以保证连锁企业能够进行统一的成本费用管理。 2使用财务督导和激励手段 连锁企业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对各分店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连锁企业的各分店分布全国各地,给连锁企业的管理带来困难,但是连锁企业可以通过远程财务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另外,连锁企业还可以安排人员,定期到各店面进行实地考察,加强监督与管理的力度。连锁企业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并将这一激励机制推广应用到各个分店。这样有利于连锁企业对分店进行综合管理,能够进一步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得以提升。 3完善连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连锁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连锁企业要以精简机构、提高运行效率为原则将各店面的管理权限与职责落实到位。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还需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特征、管理方法等因素作为考察依据。连锁企业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参考,明确连锁企业董事会的权限范围,进一步落实责任制,确保经营决策、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相独立。连锁企业在完善连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要以精简、科学合理、高效为基本原则,合理设置相关的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各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使财务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连锁企业要需要进一步根据法律规定与企业的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根据该职位的要求配置工作人员,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4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连锁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要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应用该制度,以提高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连锁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需要所有部门积极参与配合,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形成一致。连锁企业需要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监督管理的意识及自我约束的意识。连锁企业要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中体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对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对经营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连锁企业要建立三级主体、两级考核、一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即以总店、分设总店、分店为预算主体,逐级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总店与分设总店,分设总店与分店之间进行全面预算考核,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 本文作者:胡德斌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连锁企业论文:我国连锁企业品牌论文 1连锁企业品牌管理重要意义 1.1创造企业良好形象真正的连锁企业品牌其内涵应主要表现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在激烈竞争中取胜,连锁企业塑造品牌的过程必然要严格把守产品质量,精心维护品牌的信誉,不断提高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过程,是扩展连锁企业品牌知名度和提升企业及产品美誉度的过程,而这样的连锁品牌塑造过程也是企业建立良好形象和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过程。 1.2扩大企业无形资产深度挖掘品牌价值,将赋予产品超值形象价值,能满足消费者购买时的多方面利益需要,其中除消费本身的实用价值需要还涵括注重权威、身份形象、地位象征,看重成功等多方面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连锁企业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就是让消费者真正有一种消费体验,这样的品牌更能贴近消费者,能够培养忠诚顾客。真正体现出了连锁企业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和市场价值的评估系数和识别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 2连锁企业品牌管理重要途径 2.1顾客主导品牌形象良好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一个夯实的基础,与外资连锁企业品牌比较我国的自有连锁企业品牌形象需要飞跃的提升,这个提升要必须针对顾客为导向来进行。我国现有的连锁企业品牌绝大部分投入都是围绕产品或服务进行的,但是从连锁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企业通过消耗有形资产来建立无形资产以及企业资产,特别是核心资产日趋无形化,无形资产尤其是品牌资产已逐步成为企业的价值主体。因此,我国连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半壁江山,将原有的品牌形象打造成以顾客为主导的品牌形象就尤为重要了。在一系列的品牌形象提升调整过程中,必须获得顾客的认可,品牌价值才有实现的基础。 2.2完善品牌管理机制任何一个连锁企业所处的行业都会成熟,在行业的成熟阶段,行业内各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都会趋同,出现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此时,竞争就将在“品牌”这个更高的层面展开。因此连锁企业与独资企业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品牌的建立和管理过程上也有着不同之处。品牌形象是产品在实际使用价值之外给予顾客的一种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比如归属感、身份感、荣耀感等,它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升华。这种品牌形象是需要企业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所有的思维模式、产品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主要反映在企业精神、理念、内部管理制度。连锁企业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公关事件、广告宣传等传达给顾客的一种企业品牌形象精髓。因此,连锁企业在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中都应该注重品牌的管理,这样才能将连锁企业本身的品牌价值及企业文化清楚、明确、持续地传达给消费者。 2.3注重管理人才培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曾说,“我国自主品牌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是一项需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能否取得品牌强国地位并不断地保持发扬下去,不仅取决于各级政府、各个企业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能否积极贯彻品牌强国战略、协调一致地推动品牌事业发展,还取决于能否不断地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品牌管理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品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连锁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经营方式,在品牌管理上与传统企业相比较要求上更为规范。所以,连锁企业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打算,不能只盯在眼前利益上,要培养和锻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品牌管理人才。 2.4不断增强品牌营销品牌形象是连锁企业整体形象在外部市场上的表现,其目的是在文化价值观上与目标顾客达成共识,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从另一方面来说,连锁企业品牌形象的宣传也间接地向顾客提供了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以及体验的保证。在产品功能、包装与外观等方面通过市场营销等方式向顾客传达品牌信息。更深一层次说,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要体现连锁企业品牌形象价值,我们可以依靠品牌营销来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各种营销活动或公关事件,使之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从而吸引媒体的报道与顾客的参与,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打造连锁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换句话说就是在营销活动中,运用品牌形象造势和建立起一种新的产品和品牌需求联系,充分运用品牌力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所以说,正确地实施品牌营销,对企业有效地实现其产品的价值,有效地提升品牌无形资产,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都是功不可没的。 作者:徐静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直营连锁企业电子商务论文 一、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动机 (一)企业控制经营管理成本并提升资产流动性水平 目前,全国大中型城市商业地产租金价格持续上升,企业用于维持连锁经营的长期租金成本压力不断增加,而为防止经营意外而预留的库存和尾单资源则占用了大部分流动资金,直营企业单纯依靠扩大门店数量和经营范围的传统盈利模式已经失去竞争优势,企业出于提升资产流动性和控制经营成本的考虑而必须转变经营模式。电子商务相对传统线下门店零售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渠道流量优势,众多直营连锁企业因此选择参与电子商务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加快现金流转。在直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较为生疏的阶段,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拓网络市场便成为首要选择。 (二)经营思想由“二八定律”转化为“长尾意识” 国际《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一文论述亚马逊网站和Netflix的商业模式时,首先提出了“长尾意识”(TheLongTail)概念,即新形势下的企业利润主要来自于以往被市场忽略的中低端客户群体,这些客户较之高端客户在数量和范围概率分布上更广,以往企业依据“二八定律”(企业利润来自于市场上20%的优质客户)的盈利思想已经过时。目前我国的消费市场恰好是对“长尾意识”的最好诠释,如图1所示,中产阶级和低端客户形成主要消费群体(B部分),因此直营企业关注到以往这部分被忽略的市场价值,利用电子商务的综合优势而充分发掘“长尾价值”。 (三)迎合大数据经济发展时代的市场供求变化需要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云资源共享与数据整合分析是微观企业充分把握市场供求变动、了解消费群体偏好和实现按需生产的重要工具,传统的直营连锁企业对于供求分析与生产环节的处理顺序是先生产、后适应供求,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品积压、库存不足或产品功能特性不符合消费者需求而承受亏损的风险,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将企业的生产和获取供求信息工作的顺序进行调换,使得企业利用详实的互联网营销数据来充分掌控消费者需求偏好和市场容量,进而制定符合科学大数规律的产品生产计划,尽量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提升生产效率,控制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二、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 (一)规模资源优势 由于采用直营经营和网点密集布局方式,直营企业集团往往规模庞大,长期维持垂直管理经营而形成的科学管理制度与较为完备的人才储备制度,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奠定了资源统筹调配基础,物流、商流、信息流等相对非直营连锁企业更为丰富,布局较为广泛的零售店面也使得消费者有更多机会对产品的线上与线下购买质量进行对比。在我国,直营连锁企业遍布餐饮、家纺、家居、家电、医药流通、农资以及服装等行业,并且正逐渐向教育培训、休闲娱乐以及生活服务等行业渗透,巨大的产业经济网络在为电子商务提供硬件资源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的直营连锁经济模式。 (二)B2C潜力优势 近年来,我国B2C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消费者对于网购产品质量和渠道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C2C电子商务模式,企业基于B2C平台的电子商务直营省却了大量的产品渠道成本,并且以原生产厂家为直接产品来源的网购属性使得产品质量具有较高保障,众多直营连锁企业认准形势,纷纷以厂家认证方式进驻高水平B2C平台,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原装”和“一手渠道”的需求。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B2C平台消费份额为29.6%,而C2C平台消费份额自2009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滑,充分反映了消费者网购意愿的结构性变化趋势。 (三)物流经济优势 直营连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物流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对于第三方物流和自建物流以外的网购产品自提服务,一方面,企业总部可以集中大批量进货,通过稳定的供货渠道而科学分配物流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分布的城市网点,消费者网购后可以依据个人意愿和便利程度而选择就近在直营连锁网点上门提货,既可以节约企业对于小、散物流的碎片化成本,又提供给消费者相对于第三方物流和自建物流所不具备的直观产品体验,在提倡消费服务差异化的今天,非直营连锁企业与不具备高规格线下实体零售店的企业都不具备这种成熟的物流渠道优势和产品体验功能。 (四)营销要素优势 从直营连锁企业的产品营销角度来看,其对于目标市场定位、开发、宣传等工作的组织方式相对传统企业更能迎合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追求营销效率,直营连锁企业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对于目标市场有更强的渗透能力,以挖掘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利润增长点的营销方式既避免了“一次性营销”所产生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又以人性化的服务建立起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直接双向沟通通道,任何一方的反馈意见都能够及时得到采纳,进而调整下一阶段的业务方向,这也是直营企业B2C营销相对第三方营销的突出优势。 三、直营连锁企业电子商务组织模式 (一)B2B2C B2B2C电子商务模式实质上企业直营和经销的结合体,致力于发展电子商务的直营连锁企业将销售任务承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网络商家,委托其负责企业产品的部分或全部销售工作。在B2B2C模式下,原直营连锁企业并没有增加新的经营部门,也不用负担自营电子商务的繁琐工作流程和管理维持费用,而只是将线上销售业务进行了对外委托,因此成为众多直营企业的首选。B2B2C的缺点在于中间商缺乏对于产品的深度理解与自主知识产权,生产、调度、定价、进货、库存、物流等主动权均在企业一方,商很难做强,往往只是扮演承接企业产品尾单的角色。 (二)依赖型B2C 直营企业开展依赖型B2C电子商务的主要依赖对象是第三方电商平台,著名的博洋家纺和骆驼户外用品都是我国依靠B2C平台发展成熟的典型企业,淘宝、天猫、京东、苏宁云商、一号店等是第三方电商平台的代表。目前主流三方电商平台在消费者和商家权益保护机制建设、订单管理、数据分析以及多媒体展示等方面的发展都已经较为成熟,直营企业在这些平台上只需要将产品上架就可以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和网店搭建工作都较为便利。依赖型B2C电子商务的后期维持需要企业投入专门资源来建设网络营销团队,管理费用构成长期成本,需要科学规划长期成本的会计摊销。 (三)独立型B2C 独立型B2C电子商务是直营连锁企业摆脱B2B2C和依赖型B2C“不完全网络直营”特征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直营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第三方B2C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大流量、专业化和品牌认知度高的平台优势,但对于进驻企业来说,长期店位租金和广告费用构成较大开支,在直营企业对依赖型B2C电子商务平台运作具备较高认知程度和知识储备程度时,企业就可以选择自建B2C平台,实现产品与消费者的网络对接。自建B2C平台需要付出前期建设成本和持续期管理成本,然而从长远来看,这是直营企业获取独立渠道优势和推进实体零售向网络零售发展转移的重要步骤。 (四)O2O模式 O2O是完美契合直营连锁企业经营组织特点与网络经济效率优势的电子商务组织模式,理解为线上(Online)与线下(Offline)商业机会的集合。O2O模式对于直营连锁电子商务作用最为显著的行业即为餐饮服务业,“团购”模式的兴起为消费者线上下单和前往密集分布的任何一家连锁实体店铺消费创造了便利,因此发展非常迅速。在2012年中国高成长直营连锁企业Top10中,餐饮行业品牌占据前七位,其中的六家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备的O2O电子商务模式,全部十家企业都选择发展电子商务,仅次于O2O模式应用比例的为依赖型B2C模式,餐饮行业对于B2B2C和独立B2C模式的应用比例较低。 四、结论 本文从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动机出发,通过列举直营连锁企业的规模资源优势、B2C潜力优势、物流经济优势以及营销要素优势,分析了直营连锁企业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的领先特征,讨论了直营连锁企业契合B2B2C、依赖型B2C、独立型B2C以及O2O电子商务模式的优缺点,以O2O餐饮企业为突破点,对四种电子商务模式在高成长性直营连锁企业CR10中的应用比例进行了基于图表的研究,可以发现餐饮连锁企业对于O2O电子商务模式具有较强的偏好特征,房产家居连锁行业偏好B2B2C模式,零售连锁行业则偏好依赖型B2C与独立型B2C模式。直营连锁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大有可为,如何将直营连锁企业的传统线下优势与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云数据”效率和“长尾经济”思想进行结合,值得企业进行深入探索。 作者:王铁桩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零售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探求 一、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分析 1.零售连锁企业物流成本的现实状况 (1)终端缺货率普遍偏高。中国零售连锁企业的终端缺货率在10%左右,这与国际7%左右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对零售连锁企业来说,商品缺货会导致消费者评价变低,从而导致企业的销售损失。 (2)虽然实现了计算机化,但信息得不到有效共享。零售连锁企业虽然实现了计算机化,但企业内部,尤其是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流并不通畅,企业通常把信息作为私有财产,不愿与供应商共享,从而使得供应商无法及时获得企业的库存和销售信息,结果导致供货延迟等很多问题的出现。 (3)供应商良莠不齐。每一个零售连锁企业都会有一个庞大的供应商群体,但个别供应商质量不良,供应货物品质低,交货期不稳定,从而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4)配送运输成本偏高,配送效率较低。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的配送规模普遍不大,绝大多数的配送中心都没有达到经济配送的规模,这就导致仓库和车辆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车辆空载率也普遍较高。 2.零售连锁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及意义 (1)提升零售连锁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目前零售连锁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可以与世界跨国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企业实现同场竞技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局限于某一城市或某一区域的中小型零售连锁企业。如果我们能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做得更好,就会增加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在硬件建设和软件信息化方面可以进行更多的投资,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实际运营与管理能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化。 (2)更好的服务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践证明,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零售连锁企业充分发挥了其网点覆盖广、货源渠道稳定的优势,在组织货源、物流运输、物品投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维护了市场平稳运行。在近几年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中,零售连锁企业的这些突出作用已得到了证明。同时,零售连锁企业深入农村,以开展直营店、建设加盟店、建设物流中心等各种方式在源头建立基地,打造农村流通网络和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带动了当地的就业。目前,分散在农村广大区域的近30万家“农家店”大多是加盟某一连锁品牌或由连锁企业直接开办的。 (3)可以在节能环保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零售连锁企业是最大的塑料包装袋使用者,如果能在这个环节做好成本控制,不光是对企业本身,对中国的整个节能减排事业都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二、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策略 1.建立完善物流信息系统,统一物流平台 信息化是迈向成功的重要方法。我国大中型零售连锁企业虽然普遍实行了计算机管理,但在信息共享,数据挖掘等方面的应用却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而且企业缺乏对市场、资金流、物流的总体控制能力,这说明我国的连锁信息化策略还很不完善,还有待加大投入。 2.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 虽然近几年我国零售连锁企业扩张步伐很大,一些大中型零售连锁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但和国外的零售连锁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以及管理能力上。 3.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1)完善供应商选择程序。通过现场评估,真正全面了解供应商的生产运营状况,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管理体系及信息化程度。 (2)定期评估供应商的绩效。主要评估指标包括主动性与灵活性、品质绩效、价格、财务优势、能力、库存周转率及潜在风险等。 (3)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在很多时候,标准不清楚是导致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造成了费用的增加及交货期延迟。 (4)协助供应商共同改善产品质量。企业派出质量或技术人员与供应商共同探讨改善产品质量的途径,能有效提高质量改进的效率,使企业的整体产品质量得以提升。综上所述,每个零售连锁企业都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更好的控制物流成本,这样才能在经营适销对路、质优价廉的商品的同时,又能保持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李新宇单位: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 连锁企业论文:论连锁企业成本管理之不足与策略 各个分店之间统一采购的制度并未实现,分店之间总是形成一定的矛盾,让这一制度难以推广。其次,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产品的销售应该是买卖直接成交,但是现在却存在代销,并且在市场中占据主导的地位,这就给商家和厂家造成一定的压力。生产企业占用的资金多,资金周转慢,商业库存积压,只能花费精力去搞促销。这样出现的结果就是生产商会以高的价格卖给连锁企业,这样都会增加连锁企业的压力。最后,商业连锁企业在引用供应商方面,没有采用较为严格的步骤。很多同类的原材料没有经过市场调查和与其他厂家对比,很多都是直接签订订购合同,而且在原材料的质量方面,很多都是直接进入销售,难以保证质量,这样价格也没有优势。 首先,各个连锁分店自行储存,很多连锁分店为了不让自己断了货物,都建立自己的仓库来储存货物,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每个分店为了防止商品没有影响销售,而会准备一些货物的储备,这样会增加货物储备的成本。其次,在商品的运输方面,企业运输方式的不合理,会增加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成本。物流的配送在连锁企业占据很大的地位。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物流配送比较滞后,并且大部分为分散配送,这就给连锁企业一定的成本压力。另外,连锁企业很多忽视了第三方的专业物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商业连锁企业和供应商为了获得主动权,都尽量的完善物流系统,这可能会让物流在一定程度上重复,造成浪费。最后,商业连锁企业在物流和采购等方面很多都是分开来管理的,采购不是单独的活动,很多都是大型连锁企业自己建立物流的配送,但是有些分店较远,可能会形成配送成本大于采购所节约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广告费用的支出过大,形成却比较小,不能做到销售对路,花费的成本。 商业连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之对策 在购进原材料时,要对供货商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在取得较低的价格时,发挥大规模的优势,这样可以降低价格,同时可以享受大范围采购带来的优惠,以及商品经营之间的品种多,费用低,周转高的优势。 实现商品储运成本的控制,要采用现代化的配送方式,要做到集采购、运输、分货、理货于一体,要取得低成本进购货物的价格优势,可以有效的对消费者形成购买的刺激,以此来增加商业连锁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商业连锁企业利用商品的大规模经营来进行购货的控制,可以让商业连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断增加市场的份额,来维护连锁企业的利益,避免出现难买、难卖的问题。这样可以形成购买原材料到销售的良好循环。另外,由于企业的储运系统承载着商品的储存、运输的职能。储运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连锁企业的成本控制。随着现代化商业经营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连锁企业规模化和竞争化的趋势。商业连锁企业加强对储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会让商业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突出其重要性。因此具体的措施主要表现为:集中储存、配送以及物流和采购的共同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要进行统一购进原材料,来进行虚拟配送;分散进货来由总部进行确认;适当的分散进购原材料,来进行二级的配送。 员工数量多,分店多,存在着支出大的现象,具体措施为:首先,加强分店之间、分店与总部之间的配合,要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要做到整个业务之间的顺利进行。其次,要优化组织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机构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要建立相关的奖惩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高效率。再者,要完善网络和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系统,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来借助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来降低管理人员成本的支出。最后,要积极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办法,要实现战略管理成本,借鉴其商业连锁企业成本管理的办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我国本土连锁企业的特点来形成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营销时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商品广告费用、销售机构以及售后的费用等,企业要避免不顾营销成本而采用各种促销手段的方式,企业要合理安排促销的时间,要分阶段的做好广告宣传,并要在一个阶段的促销结束之后做好分析,来进行下一步计划的制定,减少不必须要费用的支出,企业还要根据战略目标做好预算,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进行及时的改正。 作者:雷杰单位:北京鹤逸慈老年生活用品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区连锁企业经营状况工作汇报 为了全面了解我区连锁企业经营情况,更好的促进连锁企业的发展,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连锁企业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8年6月底,我区规模以上连锁企业7家,其中民营企业2家,在用配送中心7个,连锁门店290个,其中直营连锁门店96个,加盟连锁门店184个。营业面积96390m2,其中直营门店面积为:87700m2,从业人员1201人,2007年度销售总额69382万元。2008年1-6月份营业额为42568万元。 二、经营存在问题 我区连锁经营起步较晚,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连锁企业的发展,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又面临着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基础设备滞后。我区连锁企业网点建设一直缺少投入,大部分网点门面破旧,设施落后,特别是配送中心建设,配送车辆少,库房面积小,设施条件差,跟不上连锁网点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民营连锁企业更为突出,没有固定配送中心场所,靠租赁经营,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发展,更新改造任务相当繁重。 2、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我区连锁企业网点规模偏小,配送中心配送能力差,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低御风险能力偏低。 3、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连锁企业偏少。我区连锁企业主要集中在特种行业,如石油、医药等,而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行业偏少,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4、商业信息化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连锁企业发展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布局走向分散化、小城镇化,商业也随之走向分散化、连锁化,连锁经营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企业分店铺越来越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必然出现管理链条的拉长和管理规模的扩大,对全区范围各分店之间的信息的主效传递、分析、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表明,对一个多门店,大规模,跨地区的连锁企业来说,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具有统一规范的,大量数据信息查询决策分析,也就是在经营管理的决策过程中只能盲目判断,而且无法实现规范化管理和有效控制。要实现连锁化经营与一体管理的统一,依托的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单店的成功商业模式得以大量复制,企业连锁化,规模化经营才能迅速发展。我区连锁企业几乎没有信息化设施,没有实施信息化管理,不能及时了解连锁门店的信息反馈,第一时间掌握门店经营情况,信息滞后,从而延误商机,缺乏科学化管理。 5、连锁企业布中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连锁企业的发展。我区连锁企业在不断发展成长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发展的模式,但缺乏统一规划,目标任务不够明确,布局、结构不合理,不科学,不能紧跟市场发展的需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区连锁企业正在逐步兴起,各级各部门对连锁经营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效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要想有一个较快发展,必须从客观上加强筹划和指导,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目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使其早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现根据我区实际,提出以下五点连锁商业发展建议: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把连锁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连锁商业网点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政府根据现有网点状况以及城市建设的长期规划,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连锁商业网点应主要规划在居民居住区(除特种行业外),逐步向乡村辐射。 2、坚持多种形式探索,讲求实效的原则,正确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 实践证明,连锁企业一般都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发展规模上,既要优先发展中小型连锁企业,也要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发展大型连锁企业。在发展类型上,要以发展正规连锁和自愿连锁为主,同时积极发展其它类型的连锁。在发展形式上,要以连锁便民店、连锁超级市场、连锁百货店、连锁专卖店、连锁快餐店以及连锁服务业为主,在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三个方面同时推进。 3、坚持统一管理,规划化动作的原则,逐步实现商业活动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先进管理体制。 在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化是连锁企业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发展连锁经营,要研究制定连锁经营的管理办法和各类经营服务规范,使其在发展有序竞争。要按照“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的“六统一”标准,规范连锁企业的经营服务运作。 4、坚持发展与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建设新型商品流通体制。 连锁经营企业是一种现代的经营方式,需要采取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手段来管理,商流、物流、信息流等。连锁企业要配备和要的计算机、电视监控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建立现代化管理网络,使之与连锁经营的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相适应。发展连锁经营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不断地发展壮大。 5、坚持政府扶持引导与企业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动连锁商业发展。 我区连锁商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政府必须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在政策上,要把连锁商业网点建设列入城市基本建设计划,建设改造资金的筹集,在企业自筹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建设改造连锁商业网点,免征各项费用。连锁商业企业的地方税收可采取先征后返还的办法用于扶持连锁商业的发展。在措施上,一是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参观、考察、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普及连锁商业知识,培养发展连锁商业管理、经营技术人才和业务骨干,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职工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达到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树立连锁商业新形象。二是要抓好典型,重点突破,要下大力气抓好示范店、样板店,如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按连锁商业的规范要求,抓好起步工作,使广大店员和消费者真正认识到连锁商业的优越性。三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商州区发展连锁商业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连锁商业的管理办法和各类服务规范,统一组织连锁商业发展工作,确保连锁商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连锁企业论文:国内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管理缺陷及策略 [摘要]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配送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连锁企业的经营成本高低,影响着企业盈利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认识、物流体系建设、自身配送特色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改进方案,旨在提高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物流配送管理水平。 [关键词]物流配送区域共同配送多元化 一、我国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现状分析 有着百年历史的连锁经营,是提高零售连锁企业经营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在发达国家普遍获得成功的零售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连锁经营实现了商品销售的“最少环节、最短路径、最低费用、最高效率”,降低了商品的零售价格,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国内外零售连锁超市间竞争格局的展开,配送体系成为他们的竞争焦点。物流配送的好坏是零售连锁超市经营的重要保证,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规模效益以及能否给供应链上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当前,我国零售连锁超市配送的现状如下: 1自营模式为主导。随着连锁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各大连锁企业纷纷建立起自有配送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连锁超市的门店数量也随之高速增长,目前形成的格局为配送中心众多但偏小,其中自营模式为主导。 2配送要求与配送效率不匹配。连锁零售超市进货频率频繁,要求配送速度快,标准化程度高,同时对整个流程需要较高水准的监控。目前零售业连锁超市销售的商品的品种繁多,涉及食品、日用品、家居装饰等,决定了对配送的要求高。如对于冷冻食品在运输和仓储过程中要有严格的卫生和保温措施——食品冷链物流。据统计,上海的超市的冷链商品占销售额的20%以上。由于供应商的实力和地区不同,导致供应商所能提供的配送服务有所不同,很多服务都不能达到超市的需求。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物流配送的整体水平偏低。所以,超市也难以选择到比较适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导致选择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的超市很少,物流配送的标准也不高。总之,不论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还是第三方物流模式,因企业实力与配送服务水平偏低,致使配送效果大多不尽人意。 二、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物流配送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理念落后,对物流配送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看到物流配送实则代表着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快速应变市场风险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知力。(1)硬件设施落后、自动化水平偏低。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对仓库、车辆、装卸搬运设备等投入不足,导致物流配送作业仍以人工操作为主,运作效率很低,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2)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宁可增加投入成本,构建自己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也不愿与其他同行合作。我国连锁零售企业一般都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专门负责为门店进行商品配送,有些建立的配送中心离供应商的配送中心只有几百米的距离,造成了商品的重复装卸运输、运输成本增加。 2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备。(1)整合程度低。连锁零售业最本质的特征是五个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在我国连锁商业企业中,能够进行统一采购的比例只有30%~60%,连锁零售企业存在连而不锁的现象,大多数门店和门店之间缺乏内在的经济联系,不能取得大规模采购获得的优惠价格。(2)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目前,我国多数连锁零售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有限,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许多零售企业把自己掌握的信息作为私有财产,不愿与供应商共享,使得供应商无法获得零售企业的销售信息和现有的库存信息,商品成本提高,零售企业就丧失了价格优势,同时商品竞争力也就降低了。 3尚未形成自身独特优势。中国具有地域辽阔、人力成本低等特点,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配送中广泛使用的GPS卫星导航等先进设备,在我国连锁超市使用未必就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找出符合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实际而又具有成本优势、时间优势的配送方法,值得每一家中国企业深思。 三、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体系改进策略 1强化对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的认识。配送中心在服务内容上由商流、物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在流通环节上由经过多个流通环节发展到由单个配送中心完成流通全过程。作为物流运动枢纽的配送中心,要发挥其集中供货的作用。配送中心还必须有比较强的加工能力,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流通加工。从这个意义上讲,配送中心实际上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和流通加工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 2完善物流体系建设。我国连锁零售业,基本是以单兵作战的分散型配送为主,经营范围窄,配送范围小,配送整体功能难以发挥,同时由于配送集约化程度低,因此也很难形成规模效益。零售企业应当首先在集中化布局战略基础上,建立共同配送中心以实现共同配送,这既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又可提高配送效率。 与此同时,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必将以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为支撑,这将极大改善各个门店订单处理效率,保证供应链的高效运行,并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使商品生命曲线在上市之初就达到销售量的最高点,最大程度享受企业内部协调效应所创造的价值。要把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纳入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和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物流服务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物流中心与各连锁店之间、连锁企业与社会专业物流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第三,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及信息传递、跟踪、反馈,提高经营决策和综合服务水平。 3结合地域实际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面对不断进入的外资国内连锁经营企业的强大竞争,国内连锁经营店一定要抓住抓牢本土优势,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举例而言,国内某些地区人力运输成本可能小于机械运输,送货上门服务可结合社区内部资源完成等,这些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发展,根据地域性磨合自身物流体系。
工程建筑类论文:建筑工程模板分部工程施工 摘要:随着城市建立的速度加快,施工范围的增大,技术日趋复杂化,施工难度不时加大,这对施工质量提出更为严厉的请求。建筑质量的好坏及施工速度很大一局部取决于模板工程施工。因而,讨论占总工程的工期和劳动量比重较大的模板施工,并推进模板工程施工质量开展,对促进工程建筑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想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模板工程;装置要点;质量问题;施工平安 1模板施工中模板的验收及装置要点剖析 1.1增强模板验收管理是保证模板工程施工的前提条件 ①首先由技术部门对模板的方式停止选择,并作技术剖析,然后停止成本剖析,对其停止经济性优化。②模板方式选定后,由技术部门做模板计划,由资料部门通知模板租赁公司停止排模、加工制造。③模板进场后由技术、资料结合检验,呈现不合格品剖析缘由,如计划有错误及时调整并请求厂家停止修正。④模板的周转运用频率是决议结构施工进度的主要要素。施工时需合理组织流水分区和流水段。 1.2模板施工的装置要点剖析 ①关于哑口处模板此处将阴角模板和门口模板取消,装置附图的留豁插板,插板与相邻的大模板经过螺栓衔接,过梁在墙体内留设梁窝,在浇筑完墙体混凝土后,弹线、切割、剔凿,在支设顶板模板时将梁侧模板和底模一同支设。②模板与楼板间的拼缝在墙体根部楼板混凝土浇筑时,用 3m刮杠将楼板板面刮平,平整度不大于 2mm,以保证模板下口平整,保证混凝土不漏浆。③模板与门窗洞口模板侧壁的拼缝门窗洞口模板的侧模与墙厚尺寸相同,同一道墙有多个门洞口时,其侧模尺寸要分歧。控制缝隙的办法为在门窗洞口模板侧壁加 2mm×5mm的海绵条。④模板的接茬控制楼梯间(电梯井同)处的模板接茬,采用刨光的方木,用下道墙的的螺栓孔穿钩头螺栓托住方木,方木与墙面贴紧,可夹海绵条,方木必需程度,此处模板垂直精度控制在 3mm范围内。 2对模板工程质量问题的讨论 2.1构件轴线位移构件轴线位移缘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轴线测放产生误差;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作偏向后又未及时纠正,形成累积误差;支模时,未拉程度、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模板刚度差,未设程度拉杆或程度拉杆间距过大;混凝土浇筑时未平均对称 下料,或一次浇筑高渡过高形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对拉螺栓、顶撑、木楔运用不当或松动形成轴线偏位。应对这一现象预防措施为:严厉按比例将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外形、预留孔洞、预埋件等,并对操作工人停止技术交底;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停止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干支模;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需设牢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精确;支撑时要拉程度、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程度,竖向位置精确;依据混凝土构造特性,对模板停止特地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停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停止处置;混凝土浇筑时,要平均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厉控制在施工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作者简介:施则林(1972-),男,江苏盐城人,毕业于河海大学公民建专业,工 程师。 2.2模板支撑系统下沉模板支撑系统下沉缘由不外乎两点: 一是支撑选择马虎,未经过平安验算,没有足够的承载才能及刚度;二是没有保证措施,使支撑稳定性差,混凝土浇筑后支撑本身失稳。模板支撑系统下沉的预防措施:根椐不同施工情况合理选配模板类型,在运用时,还应对支撑系统停止必要的验算,特别是支柱间距确实定,要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具有足够的承载才能、刚度及稳定性;钢质支撑体系其钢楞和支撑的布置方式应满足模板设计请求,并能保证平安接受施工荷载,同时应加设斜撑和剪刀撑;支撑体系的基底必需坚实牢靠,当竖向支撑基底为土层时,必需在支撑底铺垫型钢等硬质资料;在多层或高层施工中,还要留意逐层加设支撑,以分层分散施工荷载。 2.3标高超差标高超差的缘由剖析: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控 制点偏少,招致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模板顶部没有标高标志,或未按标志施工;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对施工办法未加以注重。标高超差的防治措施: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同时做好竖向模板根部找平工作;严厉按模板顶部标志施工;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 0.000标高控制,严厉逐层向上引测,避免累积误差;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在装置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精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 3施工平安是模板工程施工操作中必需要高度注重的问题 模板和钢管一定要按设计上的型号配置,当型号改动时,一定要通知技术担任人,经过审批前方可停止模板的搭设;模板系统一定要按计算书上的间距装置,不经技术担任人审批不得随意改动;模板装置时一定要留意各个节点的衔接结实和拼缝的紧密,特别是支撑与模板的衔接点,一旦呈现衔接不牢的问题结果将不堪想象。模板的撤除应遵照自上而下先拆侧向支撑后拆垂直支撑,先拆不承重构造后拆承重构造;柱模应自上而下、分层撤除;撤除第一层时,用木锤或带橡皮垫的锤向外侧轻击模板上口,使之松动,脱离柱混凝土;依次拆下一层模板时,要轻击模边肋,切不可用撬棍从柱角撬离;梁模板的撤除应先拆支架的拉杆以便作业,然后撤除梁与楼板的衔接角模及梁侧模板;撤除梁模大致与柱模相同,但撤除梁底模支柱时应从跨中、向两端作业。 4结语 模板是保证所建造的建筑工程构造外形和尺寸的关键要素,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是主体构造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因而,采取实在有效措施保证模板工程施工质量,确保模板体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关于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理想意义。 工程建筑类论文:建筑工程中深基坑的施工 一、工程背景资料 某栋商业大厦地上20层,地下2层,总高度78m,建筑面积约60590m2。该工程的外形为矩形,尺寸为68.5m×40.2m,占地面积约2500m2。该工程的上部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大部分采用筏板基础,同时配合框架基础和条形基础。基础拟建在天然地基上,根据工程设计,基础开挖至地面以下7.2m。该工程以粉质枯土为天然地基持力层,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1类,抗震设计类别为丙类,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本次基坑支护方案比选的原则为首先根据地层、开挖深度、周边环境的不同,详细地对基坑支护分段,然后对每一段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价到高价的先后顺序进行试算、比较,同时兼顾工期及其它工程条件,在经过计算、比较分析后,本工程支护结构拟采用土钉墙复合体的支护体系。 基坑支护有效深度为4.75m;基坑的支护型式设计一种支护断面分四层支护,坡度为1:0.1: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混凝土面层设计要求为钢筋网片采用HRB235钢筋,间距200mm,喷射混凝土面层均为l00mm厚C20细石混凝土夹钢筋网片。 二、土钉墙支护深基坑概述 土钉墙是由天然土体通过土钉就地加固并与喷射混凝土面板相结合,形成一个类似重力挡墙以此来抵抗墙后的土压力,从而保持开挖面的稳定,这个土挡墙称为土钉墙。 土钉与土体形成复合体,提高了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和承受坡顶超载能力,增强土体破坏延性,改变边坡突然塌方性质,有利于安全施工。土钉墙体位移小,一般测试约为20mm,对相邻建筑影响小,设备简单,易于推广,由于土钉比土层锚杆长度短得多,钻孔方便,注浆容易,而且喷射混凝土等设备,施工单位均易办到;如能与土方开挖配合好,实行平行流水作业,则工期可缩短,噪音小;经济效益好,一般成本低于灌注桩支护。 三、土钉墙施工技术探讨 1.土钉墙施工工艺。(1)土钉墙施工工艺流程:土方开挖修整边壁测量、放线钻机就位安钻杆校正孔位调整角度钻孔钻至设计深度清孔插入土钉压力灌浆养护。(2)喷射混凝土面层施工工艺流程:立面平整绑扎钢筋网片干配混凝土料依次打开电、风、水开关进行喷射混凝土作业混凝土面层养护。 2.主要施工工艺。(1)测量放样。施工准备阶段首先按图纸尺寸把基坑上口线和下口线在实地做好测量记号及木桩标志,用滑石粉在实地划线。(2)基坑开挖。大面积基坑开挖,由于地表层的滞水和深层的渗水及降雨,会造成基坑大量积水。这些水如不及时排出势必影响施工,所以在坑的四周、坑内每隔30m挖一条积水沟和相应的积水坑。每一层开挖基本上做到积水沟与积水坑连成网络,并及时将积水抽出坑外。(3)打土钉孔,孔径l00mm,水平钻机成孔。(4)土钉制作、安装。土钉使用前须除锈,除油、焊牢(搭接焊长不少于10倍的钢筋直径);为保证土钉插入孔后居孔中央位置,以便在注浆后增大钢筋与砂浆的握紧力,土钉应焊托架,托架为对中支架,相邻两托架间距2m;注浆管同土钉插入锚孔时,对注浆管下端口应采取保护措施,以免堵塞;注浆管必须随土钉下至孔底,若中途注浆管脱落,必须重新安装土钉;注浆的水泥浆液按设计配比进行,水灰比为0.45-0.55,速凝剂用量为水泥用量的3%,控制压力0.2-0.4Mpa;注浆时,要做到边注浆边往外拉动注浆管,不可拉动得太快,以免造成水泥浆脱节而使浆液不够饱满;注浆开始或中途停止超过30min时,就用水清洗注浆机及注浆管,重新注浆;砂浆严格按配合比计量并搅拌均匀,随拌随用,一次拌合的水泥浆应在初凝前用完,并严防石块,杂物混入;注浆过程中观察孔口返浆情况,如孔口返浆用粘土在孔口围僵,确保浆液的密实。(5)挂网、泄水管孔布设。①挂网。挂(双向)钢筋网,挂网时间应在注浆4h后进行。网距壁面30mm,与井字型钢筋架焊接在一起或用22的铁丝扎牢。采用螺纹钢与同层土钉贯穿作为联系肋筋,Φ14肋筋与网面钢筋绑扎或焊接牢靠。支护面沿水平和竖直向预埋长500-1000mm直径50mm外罩滤网的PVC管作为泄水管,管子口部四周用水泥浆封固。②喷射混凝土面层。待钢筋网编制与连接筋焊接完成后,应及时喷射混凝土面层。本基坑采用9m3空压机喷射装置,喷射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按实验室配制单,同时加入一定量的外加剂,速凝剂的掺入比为3%,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C20。(6)土钉与混凝土面层连接。土钉弯头四周用一根长度为300mm的Φ14钢筋与联系筋焊接。(7)挂网喷混凝土的支护。基坑先按1:0.75放坡挖土,人工修面,按设计要求人工打入钢筋土钉,挂(双向)钢筋网,保护层20mm,喷射C20混凝土厚60mm。新晨 四、基坑结构与支护监测 1.基坑支护监测内容。(1)主供水管。基坑北边距支护20m贯穿1m直径主供水管,根据该地区土质条件较差的特点,基坑挖土时,支护部位监测时该位置如变化较大,应停止挖土,回填支护边坡,稳定位移,坑外采用卸载及注浆加固处理,保证主供水管不变形位移,确保供水管正常使用。(2)静压桩与支护交叉施工安排。因工期紧,需要静压桩与支护交叉施工,考虑静压桩土应力释放的影响,交叉施工安排为静压桩施工二分之一时,在已施工的静压桩区域施工深搅桩;施工顺序两边推进,根据静压桩施工进度,安排深搅桩的进度,然后根据分段的强度进行正常支护施工。 2.围护结构的监测。(1)围护结构完整性及强度监测。以灌注桩为支挡结构时,可用低应变动测法对桩身缩颈、离析、夹泥、断裂等缺陷程度和缺陷部位以及桩身强度进行检测。以旋喷桩、水泥搅拌桩为支挡结构时,可用低应变法或轻便触探法检测桩身强度和均匀性。(2)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初期,可每隔2-3天监测一次,随着开挖过程进行,可适当增加观测次数,以1天观测一次为宜。当位移较大时,每天观测1-2次。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是围护结构变形最直观的体现,是深基坑监测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监测项目。 工程建筑类论文:水利工程中的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探讨 摘要:水利工程中的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应根据美的原则,构筑凝固的艺术,以满足感观上的要求。美好和谐的建筑景观作为政治、文化的橱窗,可以反映出国家的实力、民族的文化及人民生活的幸福。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尝试关键未来发展 1.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历史背景及现状 水利工程中的建筑设计内容主要是用于容纳和保护水利设施、设备以及配套设施的水工建筑物,比如各种规模泵站的泵房及其配套的配电房、启闭机房等。从广义上讲,也包括水利设施周围的维护、管理用房及管护人员的生活用房等等。 建国以来,我国众多的水利工程以其各自的功能执行着对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和利用的任务。但要做好2l世纪中国水利这件大事,就必须将社会、人与水之间的关系纳入水利科学研究之中,提出新的治水战略,将以前不太为人们所重视或者是限于条件尚无力去重视的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并进行研究、探讨和尝试。 水利建筑本身作为一门跨专业的学科,工程往往由水利工程师担当设计,故使用功能、耐久年限等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但不少水利工程师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建筑艺术和美观的需要,做有建筑艺术化、环境景观化的水利工程设计力不从心,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都是粗老笨重的钢筋混凝土形象。而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属建筑学理论范畴,但建筑师往往因缺乏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对农村水利工程环境的了解,无法胜任水利建筑的设计。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水利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很多水利建筑还与旅游景点相结合,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南京地区有很多老“三边”水利工程,基本上没有非工程的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更无力考虑建筑艺术、生态环境等问题,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布局矛盾日益突出,管理单位纷纷提出申请,要求进行改造和调整。因此,创造条件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实现“以人为本,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战略,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水利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地进行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已势在必行。 2.实际工作中的探索与尝试 2002年,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我院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找准水利科技与建筑学两种学科技术的契合点,引进建筑行业的先进技术,成立建筑设计所,将水利工程设计与建筑学相关理论及艺术相结合,把水利工程设计与建筑艺术创作共融于水利建筑一体,先后在南京市六合区红山窑水利枢纽拆建工程、无锡市泊渎港水利枢纽工程、南京市雨花区中兴桥泵站工程、南京化学工业园雨水泵站工程等水利工程设计及江宁区赵村水库水利工程景点和浦口区路南水库“佛手湖”等景观水利工程设计中,尝试实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思想,创造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文化与技术的交流与跨越,提高了水利建筑的环境价值,增加了设计的科技含量,促进了水利建筑的科技进步。通过几年来的探索研究以及多项工程的设计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好评。 我们认为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的几个关键为: (1)总平面设计 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过去的总体设计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图,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这样缺少了对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对环境的规划,总图往往有大片位置无设计内容,对这一大片空白区建设单位对其的使用和建设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我们调整了过去老的设计模式,详细规划和建筑环境设计环节,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边缘或离城市较远,常与风景区结合等特点,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内部交通流线简洁、顺畅、有序,建筑物之间联系方便,减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交叉干扰,而且应注重环境设计,考虑设计绿化、休息空间.职工体育运动场地等,丰富整体空间造型。同时各个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种布置方式,各有其优点,具体采用哪一种布置方式,则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环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强调环境。 (2)建筑平面设计 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点,其结构的布局是按水工设计规范,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在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讨,才能相互协调。几年来,从多项工程的设计中我们体会到,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的配合过程,是一种磨合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水工设计不仅为水利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更是为营造新型的景观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工与建筑设计巧妙结合,可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美化环境多重目的。做好 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树立创新意识,对设计思想的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才能创造出一流品质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3)建筑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幢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同时,即便是在一个整体环境下的一组建筑之间,由于体量的不同,各个建筑物也存在着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存在于统一性之中的。如:泵房一般平面为简单的矩型,高度较高,体量较大,这是它的体量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大度豪迈。对于这类建筑,由于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样有什么大的形体上的组合、对比关系,设计中要注意“粗中有细”,尽量利用其本身大的体量,通过开窗方式、墙面与柱子关系的进退等手法丰富其细部,以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如泵房配电房毗邻设计,还可利用与其靠在一起的配电房,使泵房体量作为形体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电房一并考虑,以取得形体对比较丰富的组合效果。 对于像启闭机房加两侧桥头堡类的建筑,由于机房本身一般长度较长,有时可达到几百米,设计中应充分运用“韵律”的造型手段,使每跨作为一个造型因素,形成一系列有节奏、韵律的线性体量。桥头堡作为端部的收尾,则形成类似交响曲尾部的高潮,较高的体量同时成为整个工程的标志性建筑,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至于建筑具体的风格是采用现代风格还是仿古甚至所谓欧陆式,一方面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流行因素和建设单位喜好的影响,更主要的则是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出因时、因地,与环境相宜的建筑。 总之,建筑风格的确定,事关整个水利工程外观表现成败的关键,所以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想象一下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效果。 (4)建筑材料 建筑的颜色和质感取决于所用材料,同时也同建筑的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水工建筑多处在野外.所以抗风性和耐脏性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抗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门窗能否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问题则要求在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的选材上,尽量选用耐脏性较好,不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另外为表现水利建筑的特点,在颜色的运用上常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但不可一概而论,有时暖色系的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水利工程紧紧依托大自然,许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而且,水利工程一般不需全年运行,年运行时间长的几个月,短的甚至只有汛期的几天,有诸多有利条件结合水利工程进行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我们应充分利用水利工程依托自然山水的自身优势和秀美的水体环境,通过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等手段,将单一功能的工程水利设计向多功能的环境景观化水利工程设计转化,形成集水利工程与观光、游览于一体的水利观光景区。 发展多功能环境水利工程建设,创造丰富的水利环境景观,让环境创造价值,实现水土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使之成为都市外花园式的水利观光区,从而吸引社会消费,形成水利工程结合景观建设,带动水利经济的发展,促进水利的良性循环,推动水利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这将不失为一条水利建筑事业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发展之路。例如我们院做的江宁赵村水库工程,现在已成为着名的横山湖风景区,在发挥水利功能的同时,形成了优良的风景,是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水库管理处完全实现了以库养库的目标。结合工程水利,加强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发展景观水利的设想,对于水利建筑业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将成为水利建筑业的发展目标。 工程建筑类论文:谈建筑工程造价审核面临问题及策略 1设计质量的问题 在很多的工程施工中会出现质量的问题,这样就严重的阻碍了施工进行的进度,从而造成了工程质量的事故发生。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由于设计的不合理性,比如说,设计的图纸没有进行全面的检查与分析、图纸打印的不清晰、图纸与实际施工不符等等。这样就会造成停工和返工现象的发生,进而造成了施工单位施工费用的浪费。 2没有建立工程造价审核的完整体系 有的建筑施工单位对工程造价审核的意识比较薄弱,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因此没有建立一个具体全面的工程造价审核的制度体系。很多建筑施工单位只是关注外在形式,在进行工程造价审核时只是表面功夫,并没有实际的去进行审核。这样就使得工程造价审核制度只是形式主义,发挥不到其真正的作用。还有一些建筑施工单位的工程造价审核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的不合理性,更没有进行真正的实施。这样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就会显得措手不及,也不知道到底该是谁对其负责。 3费率的计算收取问题 建筑工程的计算收取费用主要是根据建筑工程单位的施工面积来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预先结算中不能重复计算收取由建筑单位代替缴纳的费用。 4关于合同的问题 在进行项目合同签订的时候,签订双方并没有重视合同内容的重要性。签订的双方并没有仔细的进行制定与阅读,在要签订的合同上所包含的各项内容条款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等都没有一个严格的程序检查与修改完善。这样就造成了合同内容的不健全性,从而使合同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而在进行合同履行的过程中也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这样就使得施工与合同之间缺失了联系性。 5针对建筑工程造价审核问题的对策 5.1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审核制度体系 建立一个全面的审核制度体系,要不断的仔细认真的检查其完工工程的内容是不是和所签订的合同上的内容相一致,等到建筑工程按照相关合同的要求进行验收合格之后才能够进行竣工的结算工作,最终进入到审核阶段。这样就要求就建筑施工的单位要认真谨慎、科学客观的对工程资料进行具体的编制,在编制的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守相关规定和职业道德操守。同时,进行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的人员要仔细的进行实地的考察,不断的进行现场的勘测,从而确保了审核资料的准确性和可信性。以此同时,在进行新技术和新材料这些没有具体的数据资料的工程造价审核时,就需要相关的审核人员进行市场的实际考察和具体探究,这样才能够做到审核工作的全面科学性。只有经过审核人员的不断考察和不断积累,才能够对新型的材料进行造价数据库的建立,从而为以后的工程造价审核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5.2要不断的加强对隐蔽工程的验收记录 有一些建筑施工的单位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虚假的增设了很多关于工程数量的问题,这样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对隐蔽工程的验收工作,要坚决保证两个人以上签字才可以通过。如果该项目有工程监理,那么就要求验收还要经过监理工程师的验收和确认。而对于设计的变更情况而言,应该由原来的设计单位负责出具设计变更的通知,并且还要有设计人员和检验核实人员的确认和审核签字,只有经过了建设施工单位和监理工程师的一致同意和签字才可以进行结算工作。与此同时,进行审核的人员还要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要有娴熟的工程量的计算技术,而且还要对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熟知,并能严格的遵守,做到认真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5.3要注意每项费用的收取情况是否正确 相对于定额计价来说,建筑工程的收费计算标准应该符合签订的合同中要求或者在项目建设进行期间与计算费用额定数据相匹配使用的建筑工程费用。首先应该对每一项的费用率、价格指数以及换算形式进行检查和核实,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相关调整,保证其准确性。然后再进行对特殊费用的检查与核实,并且还要注意每一项费用计算时所使用的计算技术。对于那些工程量比较大,施工的时间比较长的工程而言,经常会出现计算失误的情况,那么就要求进行审计核实的工作人员要做到仔细、认真、合理的进行,以防出现计算误差较大导致的审核不准确。 6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造价也就越来越博得人们的眼球,而建筑工程造价的审核工作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建筑工程造价审核工作的好坏是衡量整个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的高低标准。由于建筑工程造价审核工作中的每个细小的部分都和建筑施工的费用密不可分,无论是哪个细节出现了状况都会使整个建筑工程造价出现问题,进而使建筑施工中的资金造成相对的流失和浪费。因此提高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的工作质量势在必行。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进行相关的管理体系才能使建筑工程造价审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被及时的发现,从而科学的解决。然而进行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的相关人员不但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的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积极的面对在审核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工作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造价审核工作顺利的进行。 工程建筑类论文:建筑工程结算全过程跟踪审计造价控制的重点以及对策 为了促进建筑工程的项目投资控制系统的优化,我们要进行其建筑工程造价环节的优化,确保其建筑工程造价系统的优化,确保其实际工作的稳定开展,确保其综介运行效益的提升,以满足审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1、建筑工程跟踪审计的作用 工程造价控制的项目启动前控制表现在对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控制、投资决策控制;进行时控制则表现在施工阶段投资控制、施工监督控制;竣工后控制则表现在竣工后项目结算控制。覆盖了项目从决策到竣工的全局,其优越性是使整个项目过程都受到监控,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因缺少监督产生的问题。 在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是否涉及建设项目全过程。在建设前期决策阶段存在相关手续文件是否未进行审批。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存在是否未按设计规范要求设计,设计方案不周全、不细致等问题,是否会直接导致在施工阶段存在很多设计变更,延长建设时间的隐患,而增加建设成本。在工程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存在借用资质承揽工程、不按合同规定配备工程管理人员,施工中是否存在不按规范操作、不按设计施工等问题,导致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竣工结算过程中,项目因未按规定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表,导致无法开展竣工决算审计的事项等。以上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才能及时发现,进而及时提出审计意见,以便各方进行整改。 2、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跟住审计的内答 2.1、事前跟踪审计内容 跟踪审计在事前控制中要发挥应有作用,需要及时将相关审计工作落实到位。事前跟踪审计卞要内容包括:1)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要齐全。包括项目建议书、建设用地批准、建设规划和施工许可、环保影响评估报告、概算批复、消防批准等。2)要审查招投标程序和相关结果的合法性。3)要对建设项目的合同及相关条款进行审计,要与招标文件和投标书保持一致性。 2.2、事中跟踪审计内容 事中审计监督内容主要包括:1)对施工力一履行合同隋况进行检查要核查相关单位履行合同有无违法分包转包工程行为,要对变更、增补或者终止合同情况进行检查。2)要对概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概算是成木控制的重要指标,施工方如果超出概算购置资产,或者其他挤占虚列工程成木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审计监管要对此进行有效控制。3)要对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等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合规性、完整性进行检查。4)要对设备材料价格进行有效审核控制。建设用设备材料的购进,其价格的真实性、适中睦,要进行核实。对设备和材料不能正常使用的,要进行针对性分析,明确责任关系。5)建设单位要有完善的 内控制度,管理要规范利学,人员配置要合理,工作要有实效性。像工程签证、验收、材料价格控制、费用支出报销制度等各个控制环节都要正常运转,确保建设资合法使用。 2.3、事后跟踪审计内容 工程浩价事后梓制内容主要包括:1)要对工程量进行核查。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要用工程量进行工程结算,审计人员要对施工单位旱报的工程量进行重点审查,对那些多计入的工程量要坚决清理。2)要对设备和材料价格进行审查。建设用设备和材料单价是不是合理,不能只看发票,要防止施工单位以劣充好,蓄意抬高材料价格。3)对隐蔽工程记录和设计变更的相关材料进行真伪核查。隐蔽工程需要现场签证,事后补签证或者虚假记录都是审计的审点。 3、工程造价中跟踪审计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审计人员角色定位不清晰,审计深度难以把握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主要是进行监督、咨询和建议,从而使得项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得到相应的改善,进一步的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相关的审计人员提前介入工程项目中。作为第三者(区别于建设管理方、项目施工的审计监督方)全程参与建设项目的关键环节和全过程,但是不会实际参与羡慕管理、施工和监理工作,只是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发现问题需要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不能直接干涉建设项目工作,同时需要向上级反映。 3.2、工程造价跟踪审计中对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工程造价审计与财务审计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工程造价审计必须是注册造价工程师、造价员,他们需要熟练的掌握工程经济和技术;财务审计基本上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为主。在建设项目审计中,两者之间的工作是相互配合的,从而才能使得使建设项目审计不留死角,审计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 3.3、相关配套法律规范、行业规定尚不完善 全过程跟踪审计是一种新的的审计方式,审计人员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和责任,所以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对其进行约束是非常有必要的。到目前为止,虽然已经有相关的关于审计机关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的授权涵盖建设全过程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规 定还不是很完善。对于跟踪审计法定内容等要件都没有明确的进行规定。所以造成了中介机构的不同人员对于跟踪审计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中介机构犯了错误,但是也没有国家规定进行责任界定,从而使得中介机构不是很重视跟踪审计的服务和质量,使跟踪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解决对策 4.1、协调好跟踪审计与其他专业监督的关系 在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时,需要国家的审计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审计部分进行完美的配合,同时建设单位还需要聘请专业的社会审计、财务监理、工程监理等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国家审计部门与这些专业监督单位或机构之间需要相互配合,需要审计部门对专业监督单位进行再监督的工作,主要是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同时,在对这些专业监督单位的工作进行评估之后,可以合理的利用他们的工作成果。 4.2、加强跟踪审计人员的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进行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时候,其涉及的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在跟踪审计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审计人员审核招标文件,主要是对文件中的综合单价、措施费、检验检测费审核。细化到综合单价中的人材机、管理和利润,以及子目的套用和材料的合理情况。所以需要审计人员要有造价审核及编制能力,同时专业知识必须过硬,对于国家的招投标和造价政策要时时掌握。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定期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在项目上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同时还要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的水平。 4.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确保跟踪审计有法可依,依法实施,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以及与此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为跟踪审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作到位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结束语 在全过程造价控制中运用跟踪审计方法,加强了投资效益评价、逐步完善实践过程中跟踪审计工作,以规范施工行为、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实现建设总体目标。 工程建筑类论文:房屋建筑中的工程造价监管 1施工前 在开展房屋项目工程造价管理施工之前需要注意:第一,做好总承包合同的完善化签订。在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当中,合同条款的签订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签订的具体操作中,不仅需要参考招投标文件,同时对施工设计、文件当中不明确的地方都需要提出来,在合同签订中需要懂得互惠、平等与尊重,从而签订出最具合理性的条款;第二,预测成本,这是追求最大化利益的直接途径。开展成本预算不仅能够避免财务部门在报表当中出现滞后方面的问题,也可以避免账面上的成本失控。在施工之初,需要依据定额标准,做好施工图的预算工作,并且在人工、机械、材料等使用费用上做好预算,严格控制施工定额,找准成本降低的最佳途径,确保工程造价的目标得以实现;第三,工程成本需要通过合同的签订来加以实现。在合同签订时,必须严格的审核每一条款、每一规定。如果是单项合同的签订,必须与相关的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并且建立针对性的考核制度来细化合同,将成本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岗位、人头,做到层层把关、人人控制。 2施工中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一直以来都是施工单位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善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控制,才能够通过现场的实际针对性地加以控制,避免出现浪费的现象。在工程施工阶段,主要是材料、机械设备与人工成本几个方面:(1)材料价格控制。在选择施工材料上,应当贴近市场的具体变化情况来选择符合要求的厂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也可以设立信息管理部门做好市场材料价格信息的收集与掌握,了解市场变动。然后根据材料市场价格信息,对于每一个时间段的工程材料单价做好相互的比对,系统的分析进货的时间、渠道与价格,从而选择最贴近实际要求的采购计划。同时还应当建立报价管理制度,严格的控制材料采购价格,避免材料采购当中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以此来减少材料成本的浪费。(2)机械设备费用控制。根据工程的具体需求来选择机械设备,才能够将机械设备的工程完全发挥出来,避免出现浪费现象。并且在施工与工序衔接组织之间,还需要考虑到机械的闲置问题,避免长时间的闲置影响机械的很实用效率。同时在正常使用机械设备时,还需要注重日常的维修与保养,尽量避免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对于需要外租的设备,应当对市场有关的信息加以调查,尽可能减少机械设备在租赁与使用方面浪费较多的成本费用。(3)人工成本控制。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期间,还应当控制好作业层的人工成本费用。应当根据目标责任成本与施工组织设计原则,通过班组考核的基本方式,采取工程单价承包,对施工当中班组的责任与权力加以明确。并且还可以实行竞标的方式来吸引班组,以此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施工期间,需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实时管理,以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为基础,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工程施工当中大量劳动力的浪费,也能确保工程能够按期、定量完成,进而减少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3施工后 在房屋建筑工程竣工后,需要严格的审核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材料,并且还需要进入施工现象,将施工单位上报的材料与实际的现场情况进行详细比较,避免施工单位刻意乱报,提高工程造价。如此,才能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更好的为经济效益服务。 4结语 由于房屋建筑工程造价所涉及到的领域相对广泛,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所以,无论是对于施工单位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施工企业,需要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力,拥有完善的制度,对于施工人员而言,就需要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能够兼顾每一个工作节点,对于每一环节的问题都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管理,如此才有利于工程造价管理的经济性、高效性。 工程建筑类论文: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管理办法的解析 引言:建筑工程行业是传统的职业伤害事故多发行业,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安全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建筑行业与国际的接轨。近年来建筑领域事故频频发生,分析建筑施工伤亡事故发生的原因,探索预防对策和措施,对减少事故的发生、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现在建筑工程安全的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果每个要素存在的异常和危险都能得到有效地调整和严格的控制,那么建筑工程中的安全问题就会不复存在。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安全问题主要是它的危险源。危险源一般是指一个施工项目整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设备及其位置,也是可能导致死亡、伤害、安全问题、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上述情况的组合所形成的根源或状态。从整个施工的现场上看,评价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体现了系统论的基本要求,施工安全无小事,凡是涉及建筑施工人员切身安全和利益的事情,再微不足道的安全问题,也要竭尽全力的去解决。同样,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很熟悉施工现场和施工的范围,同时也应该进一步了解施工现场中哪些是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例如,通过对整个施工现场施工过程的分析,界定出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区域、施工环境、设备、人员等这些是否属于危险源;同时,还要很清楚的了解这些危险源的危险性质、危险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规律、转化条件、触发因素是什么。 做为管理人员要正确的掌握和分析危险源的相关信息和内在的矛盾与联系,通过分析原因到结果的途径,揭示其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才能采取恰当的安全对策措施。此外,很多职工的私人物品常常与一些仓库和危险性很强的物品一同堆放。很多工地的临时住所居住的建筑工地人员很多,空气流通等非常不好,常常只有一个门,一旦失火,人员难以疏散,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因施工需要,部分施工现场仍然采用木制等。可燃性的脚手架和易燃材料作为安全防护物。那么就要注意这些易燃和可燃性的材料要远离居住场所,加强防护管理。 二、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与优化措施浅析 1、坚持“三级”安全培训制度,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安全工作的基础。 “三级”培训就是业主、总包和施工单位的培训。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这三级培训才能使那些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安全意识相对淡薄的进场施工人员,了解或熟悉“入场须知”、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等,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防范技能,减少事故的发生。这“三级”培训应强制执行,否则不能进场施工作业。目前很多单位特别是个体小型承包队,很不情愿地接受安全教育和培训,一怕耽误施工(作业)时间,二还要付出一定的费用,常以各种借口和理由推托,得过且过。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强调必须采取强制措施落实“三级”教育,企业有“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境培训”的规定,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的施工现场都应这样做,以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为目的,这也是安全工作的基础。 2、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保证体系 (1)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机构要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做到安全生产组织到位、安全教育到位、安全措施到位,努力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同时各建筑施工企业要切实抓好施工现场一线操作人员的基本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严格执行三级教育制度。 (2)安全教育要注重实效,切忌流于形式走过场 企业年初要制定安全教育计划,特殊工种、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按要求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培训.对新工人的岗前培训由企业安全部门负责,对全体员工可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安全方面的有关标准及常用知识。对一些专业管理人员需要学习和掌握安全法规、劳动保护与消防、中小型机具、土方作业、现场临时用电、高空作业、垂直运输设备、模板工作、起重吊装、文明施工、现场急救等安全常识。 3、进行全面安全检查 工程项目安全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隐患、防止事故、改善劳动条件及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安全控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检查可以发现工程中的危险因素,以便有计划地采取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施工项目的安全检查应由项目经理组织,定期进行。工程项目组、车间、科室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检查;班组每周、每班次都应进行检查。针对特种作业、特种设备、特殊场所,如电焊、气焊、起重设备、运输车辆、锅炉压力容器、易燃易爆场所等应进行专业性检查。春季风大,要着重防火、防爆;夏季高温多雨雷电,要着重防暑、降温、防汛、防雷击、防触电;冬季着重防寒、防冻等。节假日前后要针对节假日期间容易产生麻痹思想的特点,节日前进行安全生产综合检查,节日后要进行遵章守纪的检查等。另外在工程或设备开工和停工前、检修中、工程或设备竣工及试运转时进行必要的不定期的安全检查。 4、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工作 (1)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监理工作 首先,要审核安全文件。比如审查安全文件是否有针对性、可行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专项方案是否附有验算结果、详图、文字说明;安全文件的内容是否全面等。其次,要检查安全生产条件。现场监理部在工程开工前应检查各类施工设备、设施、机械是否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现场消防器材是否准备到位;施工现场 生活、生产临时设施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等。 (2)施工阶段安全监理工作 首先,常规检查:检查现场安全生产情况,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定期参加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检查;检查施工现场大型施工机械和安全设施的验收备案情况。其次,重点检查。监理工程师应对建筑施工中常发、多发的危险因素重点控制、重点检查。 (3)验收阶段安全监理工作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工程的安全验收,应对工程实施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并跟踪检查、验收整改情况。二是监理的安全资料整理归档。工程竣工后监理单位应及时进行监理的安全资料整理归档,并移交给建设单位备案。 三、运用科研成果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通过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含量,用于减少和弥补人为的错误,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改变传统落后的施工工艺,努力做建筑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解放生产力,变手工操作为机械作业,变高空作业为地面操作,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安全因素。掌握并运用人机工程学和安全心理学的科研成果,调整好施工操作人员的心理,生理特征和状况,避免员工在情绪低落时出现失常行为,有效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生产是建筑施工企业永恒的话题。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认识严峻的安全形势所带来的挑战,积极探索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创建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工程建筑类论文:对大型多功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分析 摘要:文章结合珠海市国际会议中心工程,按照给水系统、热水供应系统、消防给水系要统、排水系统、特殊给水排水系统以及管道设备安装技术等6大部分对大型多功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进行了介绍与分析,提出了大型多功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施工及材料设备选用等方面的若干要点。 关键词:多功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批建筑规模庞大,集酒店、公寓、写字楼、购物中心、娱乐、餐饮、会议中心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建筑物在许多城市雨后春笋般地兴建起来,并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如珠海市国际会议中心,其建筑面积逾15万m2,一至四层为裙楼,上部各有一幢22层五星级酒店,一幢9层会议中心大楼,三幢21层高级公寓楼,是该城市迄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的建筑。大型多功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所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系统最复杂、设施标准最高,因而对设计、施工及材料设备等方面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珠海市国际会议中心(简称国会中心)工程为例简要的分析大型多功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1、给水系统大型多功能建筑给水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要求很高,一旦发生停水将严重影响建筑功能的发挥。因此从工程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首先,给水系统必须有可靠的水源保证,其措施是从市政给水管网的两个不同位置(其间有阀门分隔)分别引入一根进水管,并设置足够容量的贮水池。 其次,必须选择合理的给水系统的设计方案。大型多功能建筑一般为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城市给水管网的服务水压只能满足底部几层的用水需求。而大部分楼层的用水必须考虑系统内部自行增压来解决;同时由于楼层较多,给水系统中上、下层管道中的静水压力差必然很大,为了避免下层管道的静水压力过大,引起泄漏增加甚至管道、附件破裂以及产生水击形成噪音、振动,因此给水系统必须实行竖向分区。 按是否设置高位水箱,给水方式分为水箱给水方式和无水箱给水方式,给水方式按竖向分区又可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减压等三种给水方式,其中减压方式又分为设减压水箱和减压阀两种。由于设减压阀效果好、投资少又不占建筑面积,因此被广泛采用。 该系统采用水箱给水方式,并采用集中增压,即由设于地下层泵房的增压泵(一用一备)同时供水至五个天面水箱,每个水箱除设高、低水位继电器外还设液压水位控制阀,实现了系统的自动控制,大大减少了泵房的建设费用和管理费用。竖向分高、中、低三区,低区包括地下层及四层裙楼,由市政自来水直接供水。高区由天面水箱供水,中区由天面水箱经比例式减压阀供水。以减压阀代替减压水箱,其优点是节省了建筑面积,降低了系统造价,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给水管道材料以往都是热镀锌钢管一统天下,但由于近年来生产出了符合给水管材要求的uPVC塑料给水管,凭借其外观美丽,防腐蚀性好,不仅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甚至已用到市政给水管道,目前其价格略高于镀锌钢管。国会中心给水系统在公寓楼部分采用了uPVC塑料给水管。 大型多功能建筑给水系统的噪声、振动应受到严格控制,否则影响使用功能,其措施是采用消声止回阀,对水泵进行隔振处理等。 2、热水供应系统大型多功能建筑一般要求全天提供热水,因此必须设置中央热水供应系统。热水供应方式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为了避免热水管道敷设过长而热量损失过多及管路易出故障,一般选用分散式供热水方式。 国会中心即采用分散式供热水方式,分别在酒店、会议中心楼、公寓楼设置独立的热水系统,其水源由各天面水箱供给,管网同冷水一样作竖向分区,以保证两个系统的冷热水压力均衡。各区热水系统之中央热水设备均设于天面水箱下热水房内,管网采用上行下回机械全循环方式以保证热水供应稳定。 热水设备有热水炉、贮热水罐、循环水泵、贮油箱等,其主要设备是热水炉,燃料可以为柴油、石油气等。国会中心采用进口热水炉以确保运行正常以及符合环保要求,以柴油为燃料,由室外油库统一供应。中央热水设备示意图见图2.可供选择的热水管道材料有热镀锌钢管,紫铜管、uPVC塑料热水管。镀锌钢管价格最低,但容易受热水腐蚀,寿命较短,一般8-10年就须更换,适用于档次较低之热水系统;紫铜管使用效果最好,寿命长,用于热水管道有较长历史。国会中心热水管道就是选用进口紫铜管作管道材料。 3、消防给水系统大型多功能建筑由于内部结构复杂,人流频繁,加上室内木装修等易燃物品较多,因此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较大,一旦失火通过电梯间、楼梯间、管道井等很容易造成火势蔓延。所以这类建筑其消防给水系统应能立足于自救,发生火情能迅速扑灭。 按照高层建筑防火规范要求,国会中心消防给水系统应设计成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水幕消防系统等三个独立的消防给水系统,并保证可靠的消防供电(两个独立电源)和消防水源。 3.1消火栓给水系统大型多功能建筑的消火栓给水系统,以消火栓处所受静水压力不大于800kPa为标准进行竖向分区。国会中心建筑高度未超过80m,因此其消火时便于操作水枪,在消防立管底部动水压力超过500kPa的消火栓前增设减压措施。该系统采用临时高压给水方式,即发生火灾后才启动消防泵来增压供水,天面水箱贮存10分钟消防水量用以扑灭初期火灾。与给水系统相同,消火栓系统也采用集中增压方式。酒店部分由于受天面水箱设置高度的限制,另设气压给水装置以满足最高几层消火栓所需水压。建筑内部保证两股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消火栓直径均为65mm,水带长度25m,水枪喷嘴口径 19mm.消火栓系统消防用水量为2400L/min,设4套水泵接合器。 3.2自动喷淋灭火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由供水设施、报警阀、管网、闭式喷头及火灾探测系统等组成,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固定式灭火设施。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安全可靠,控火灭火成功率高,经济实用,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大型多功能建筑要求安装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的场所较多,国会中心除公寓楼部分外所有场所均安装了喷头。系统同样采用集中增压供水方式,增压泵及所有报警阀均设在地下层泵房内。每个报警阀控制喷头数不超过800个,最不利喷头的工作压力不小于0.1MPa,喷头口径为12.7mm,熔解温度72℃,每个喷头保护面积7~9m2.消防用水量为1800L/min,持续时间为1h,即初期供水10min和加压供水50min. 3.3水幕消防系统该系统不直接用来扑灭火灾,而是与防火卷帘,防火幕配合使用,起到防火隔断、防火分区、冷却防火隔绝物,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水幕消防系统由水幕喷头、管网、控制设备、水源等四部分组成。水幕喷头是开式喷头,喷出的水形成水帘状,形式有窗口、檐口、台口等。国会中心由于建筑规模大,设有多个防火分区,分区之间 设置保护卷帘水幕消防设备,在防火卷帘两侧各布置一排水幕喷头,由地下层泵房专用水幕增压泵供水。水幕消防用水量为20L/s,室上专设两套水泵接合器。 4、排水系统大型多功能建筑要求排水通畅和通气良好,若发生排水管阻塞现象则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国会中心排水考虑分区排出,地下层排水通过潜污泵强制排水。排水立管能够单独排出尽量单独排出,酒店部分采用几根排水立管通过设于技术层的水平干管加以连接,分几路排出,每根排水立管均设专用通气立管。 排水管道材料过去采用排水铸铁管,排出横管采用钢管,现在一般均用uPVC塑料排水管代替,既美观,排水效果又好,正常使用年限可达50年。uPVC管道接头采用粘接,立管上必须隔层安装伸缩节,以消除因温差影响产生的胀缩。uPVC管排水噪音较大,须在立管安装消能装置以减少噪音。 5、特殊给水排水系统为满足大型多功能建筑特殊功能的需要,如室内游泳池,水景等,相应地要设置特殊给水排水系统。国会中心分别在酒店22层天面(供总统套房单独使用)和裙楼天面设游泳池。游泳池水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如浑浊度不大于5度,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0个/ml等,因此游泳池用水必须进行循环水净化处理,一般采用接触过滤和消毒等措施,使池水不断循环使用,只需补充少量补给水。 国会中心游泳池循环水处理设备包括压力式过渡罐、循环水泵、加药设备、消毒设备、加热设备、滤毛器等。其中加热设备只有当池水温度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才启用,加热方式采用热水锅炉直接加热。游泳池供水方式采用池底供水,池面溢流回水的循环供水方式,该方式的优点是将池表面的污物迅速排除,池底污物少,有利水的循环和保证水质。 6、管道设置安装技术大型多功能建筑由于管道设备种类数量较多,包括水、暖、强电、弱电等各种管道设备,必须进行综合布置,防止“打架”,另外必须注意美观、隔振、防噪声等问题,因而对给水排水管道设备安装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国会中心给水排水设备集中布置在地下层、天面及设备技术层。技术层高度仅2.2m,布置各种横向管道及设备,为保证安装维修方便,必须具有较好的通风照明条件,并有防漏防火等技术措施。 为达到美观效果,各种管道立管、横管尽量隐蔽敷设,措施有在吊顶内敷设,暗埋于墙、楼板、柱子中,以及通过管道竖井敷设各种立管,各种立管通过管箍等零件被竖向固定排列在管井内,并且每层分出横支管。为了防止火势通过管井蔓延,管井应每层或隔层设防火隔断措施。为检修、操作方便,管道井须设检修门。为在吊顶内横向综合布置各种管路,水、暖、强电、弱电各工种须在设计过程中互相协调,绘出管线综合布置图,避免各种管道交叉敷设时出现矛盾;若在施工过程发生交叉矛盾时,一般应遵循小管让大管、压力管道让重力流管道的原则。 综上所述,大型多功能建筑给水排水各种设施较齐全,标准较高,其设计、施工要求较高,值得专业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索。 工程建筑类论文:浅论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风险及规避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风险 1.投标阶段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较为激烈,存在较多不规范操作的陋习,部分企业为了在项目投标上占有优势,其标价往往压得较低,不断缩小利润空间。还有就是部分企业自身投标预测存在错误,在方案决策上存在较大的漏洞问题或资金预算错误,这些都会影响到项目工程的施工利润,给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问题。另外,建筑业主出于资金与施工质量保障等层面的考量,一般要求施工企业先期垫付一定的施工资金,同时还要求交付一定的履约、工程质量等保证金。在这些财务压力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稍有不慎都会导致亏损问题的出现,甚至部分项目在中标承接后,其亏损已经属于必然问题,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问题。 2.施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往往需要把相关项目进行分包或选择相关协作单位。这时,如果相关分包单位与协作单位无法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导致工程延期、机械设备消耗过大以及施工质量无法满足要求等问题出现时,往往会导致实际效益和预期收益出现较大的差距。另外,部分企业的成本控制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损耗与维修费以及管理费等无法全面预算控制,导致施工成本超出预算范围,使施工企业的亏损问题较为严重。而企业在财务核算工作上,对于合法票据归集不全、账务操作处理失误等问题也造成流转环节的增加,使企业的纳税调整增加,不利于企业税收有效筹划。 3.工程竣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上,无法根据项目预期完成竣工验收办理、竣工决算编制等问题时,都会导致建筑工程财务结算工作严重滞后,进而无法按照合同及时收回项目结算尾款,使企业的资金贷款利息无故提升。同时由于项目保修根据竣工交付开始算起,如果无法按时办理竣工验收时,将会延长项目保修时间,进而有可能增加工程保修费用,提高企业成本的支出,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潜在性风险问题。 二、建筑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相关规避措施 1.加强投标的财务有效管理工作 一般情况下,企业能否在项目投标上脱颖而出,关键是看其投标方案的编制是否合理,标价是否在项目业主计划承受范围内。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投标工作前,要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预算预测,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标价。而在投标方案中,对于整个项目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成本、材料选购与应用、调度生产以及工期计划等要详细列举。然后财务部门在掌握标价与相关计划方案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资金预算方案与成本费用开支管理计划,针对不同时期与项目计算出实际施工成本,使人、材、机等成本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上,真实反映出项目的盈亏情况。另外,还要做好财务资料的记录与保持入档工作,为项目的税务稽查与会计审计等工作提供一手资料。 2.加强法律法规的运用 法律法规作为市场规范前提条件,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时,一定要熟练掌握有关内容,为自身的利益提供重要保障。例如,对于分包项目与协作项目,企业与各单位要做好合同的签署工作,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力,避免后期纠纷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问题。另外,企业与其他公司或单位存在经济业务活动时,财务人员要充分考虑相关业务与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关系,其中如果存在优惠政策时,要强化利用,不断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财务核算管理工作 对于整个工程项目,要强化会计主体的全面统一工作,要求协作单位执行报账制。在我国《建筑法》中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除了个别专业可以分包外,项目主体工程在中标后,不能再进行转包与分包,而相关专业项目分包的工程价款要保持在工程总价款的30%以下。因此,在财务核算工作上,一定要以中标企业为主体,以各个项目为单位,要求协作单位或分包单位做好及时报账工作,从而对外统一公布会计信息,避免违规问题的出现。 对于每一项目的施工,一定要及时收集整理会计信息与资料,在整个项目接近竣工阶段时,要根据所签署合同的竣工验收标准整理相关财务信息。在完成全面核算的前提下,要及时交付施工企业与业主审批,避免竣工延期问题出现的同时,还能及时收回工程尾款,切实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 4.加强内部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在工程项目施工工作上,相关人员技能与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与风险问题的概率。例如,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工程项目资金的筹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核算审计以及纳税等都属于其工作范围,在实际工作上,其是否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处理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概率的出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上,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前,要针对相关项目进行培训工作,让每一个财会人员掌握知识岗位标准要求。 5.审时度势、谨慎投资 工程建设公司财务高风险的特征要求遵循谨慎性原则,审时度势,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化的经济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而在实际工作上,企业管理层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与决策能力,通过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的把握,把握市场动态,让自身的项目施工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并要勇于创新、开拓经营,在谨慎与创新有效结合下,在稳定中求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经营规模。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财务管理风险的认识与积极规避属于整个施工经验层面的 战略性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项目利润。因此,在实际工作上,相关施工企业一定要提高重视力度,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现有针对性的把握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做好及时的规避工作。 工程建筑类论文:谈建筑工程施工信息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工程施工信息管理 施工管理信息系统 项目信息门户 地理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工程施工信息的特点和分类,明确了工程施工信息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对工程施工信息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的必要性,最后详细介绍了当前施工信息管理在实践工作中常用的三种信息平台,分别是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 工程施工信息作为施工中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涉及到多环节、多渠道、多部门和多专业,为了使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必须获得相关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信息的功能和价值。传统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或机械式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已经无法处理现代社会来源广泛、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的施工信息,当今工程施工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走向信息化管理,目前已经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广泛应用。 1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概述 工程施工从原材料采购、施工,到最终工程建设的完成,涉及面广、协助关系复杂,因此时刻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工程施工的信息涉及到政府部门、业主、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等各个部门,信息的来源包括工程施工项目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即工程施工项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参与单位所产生的总信息,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会议制度、施工成本、进度、质量、目标控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物价指数、新技术、新材料、资金市场变化等信息。同时工程施工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可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和文档文件、图片、图纸资料等无法完全数字化的信息,如勘察、设计图纸、合同、统计报表、指示、工作检查等。[1] 工程施工信息是施工过程中实施进度、成本、质量和目标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的支持,控制工作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支持,利用信息指导工程施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是为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和控制协调施工信息,提高信息的正确性、精确性和实效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各种活动,如利用感知与识别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通信与存取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计算与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的认知和再生、控制和显示技术进行信息的执行等,实现施工信息的效用和价值。信息借助各种技术手段经过人工处理具有了其特定的价值和作用,成为信息资源,与企业组织活动中人、财、物等具有实体形式的资源一样,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转和未来的发展,为了控制工程施工的四大目标,对施工信息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目标,信息管理首先分解信息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制定各项分计划,指导并协调施工活动,实现信息管理的计划职能。其次,信息管理要组建、运做并维护信息系统,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服务,实现信息管理的组织职能。然后,为了实现施工企业的目标,施工管理人员指导和影响施工所涉及到的所有工作人员,实现其领导职能。最后,为了实施施工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计划和实现最终目标,要对工作进行衡量、评估、纠偏等工作从而实现信息管理的控制职能。 2 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平台 工程施工信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工程施工信息的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下面具体介绍工程施工实践中常用的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三种信息平台。 2.1 施工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管理信息系统(CMIS)是指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收集、存储、传递和处理所需要的施工信息,为施工组织设计、规划和决策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2]系统首先要建立其信息源,也称中央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基本公共数据如定额依据、资源单价和招标投标信息等和工程施工初始数据如预算数据、网络计划、外部信息、施工实时信息和投标依据等输入中央数据库。然后利用这些数据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从而实现对施工成本、进度、质量和合同的控制,这四大控制作为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与中央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递和交换,集成和共享收集到的数据。系统的开发经历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主要目标和活动。 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是围绕以下三种功能系统:公共基础系统、维护安全系统和业务职能系统。公共基础系统是为项目的管理人员提供项目共性的信息。维护安全系统是一种辅助系统,它通过各种条件的约束使使系统正常有序的运行并且不断的发展。业务职能系统由工程管理系统、技术质量系统、商务系统、物资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系统六个模块组成,是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2.2 施工项目信息门户 项目信息门户(PIP)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处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中心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设置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权限,为项目各参与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项目信息的安全、高效的信息单一入口和沟通环境。按照项目信息门户的运行模式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PSWS模式(专用门户)和ASP模式(公用门户)。项目信息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有:桌面管理、文档管理、工作流管 理、项目通信和讨论、任务管理、网站管理、电子商务、在线录像等。 随着当前建设施工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施工过程中的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的类型非常复杂,信息来源广泛、存储分散,并且大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信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信息的应用环境非常复杂,而项目信息门户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系统的实施工作采取自主开发和购买商业化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考虑经济、管理、系统实施的目的、方法等因素。实施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产品选择,调查项目情况并分析用户需求,组织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实施阶段主要是设计与外部应用程序的接口,采集数据,购置所需设备,分解项目结构、对项目的信息进行分类、收集组织信息、分析组织过程,并组织系统总体的培训和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知识培训。安装配置阶段主要是软件的安装和配置、硬件的组装和配置、部门的确定、编写系统实施手册和信息管理制度,并组织系统管理和用户操作的培训。试运行与二次开发阶段主要是确定试运行部门、修改和调整系统、编写实施手册,并组织用户操作和工作专题的培训。全面实施阶段主要是软件和硬件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监控系统的实施情况,贯彻信息管理制度,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最后全面评估和持续改进系统。[3] 项目信息门户使得项目信息的沟通方式变为集中的存储和共享,项目信息门户的应用,使信息存储数字化、相对的集中了数据的存储,程序化信息的处理和变换过程,使信息的传输过程电子化和数字化,并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项目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并最终提高功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应该充分重视项目信息门户的建设和实施。 2.3 施工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综合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是一种地学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提供服务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多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施工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4]施工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包括建筑物的位置、地下管线的布局等空间地理数据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管径等空间信息所对应的属性数据。系统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数据输入、图层、文字和点样式的管理、查询分析、施工控制和系统维护。建筑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如:建筑物的分布、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布局等,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有效、合理并快速的的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特有的空间分析及可视化表达功能,可以扩展和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可视会议等新技术的图形查询和空间信息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对施工管理和进度控制的辅助。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施工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直有力且高效的管理手段,如将管辖区域内的施工项目显示在地图上,定位查询施工项目,对施工现场实施安全监管工作。 工程建筑类论文:探讨建筑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经济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也历经了很多的变革,在经济变革的过程中,也逐渐的构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现阶段,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所以人们在物质生活以及精神追求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也有了更大的要求,所以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就建筑工程而言,工程造价在其中所占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而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则可以对施工企业的整体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就需要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手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一、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阶段 (一)决策阶段 决策阶段是工程投资的开端,对整个工程的布局以及管理手段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对施工企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在这个阶段对于工程造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可行性报告进行确定的过程,即需要对工程采用不同的手段来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审查和评估可以对其产生影响的参数,制定出理想的报告,以此来为后续工作的完成做好前提准备,从而使工程造价得到更好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可以切实的为施工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二)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所提到的工程造价,其本质是对业主以及施工企业所获得的利益进行服务,不管是在研究阶段或是设计阶段,一定要坚持做到顾客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并尽最大的能力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进行设计之前,需要对现场进行考察,以此来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三)招投标阶段 在招投标阶段,对标底制定的方式以及发包方式进行合理选择的过程需要收放自如的把持。施工单位需要按照实际的工程量来对标底进行拟定,而投资方也需要根据现场实际的施工情况来对发包方式进行择优的选择,并以此来使工程造价降低。除此之外,对招标文件进行合理的制定也是不可缺少的,对招标的内容进行完善,并选择多家施工单位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竞争来决定中标单位。 (四)施工阶段 所谓施工阶段就是指工程实施的阶段。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根据施工设计图以及现场变更来对施工中的工程量进行核算。工程实物的形成过程以及工程竣工所需要的时间都很长,所以需要不断的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并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来使工程造价的真实可靠性得到提高。对设计图纸和方案进行控制时,应该避免变更情况的出现,从而节约了资金开销,并避免了人工浪费。对索赔项目进行落实时,要采取实事求是、认真的态度来使问题得到解决,对一些反索赔问题(工期延误、施工失误等)也要认真的处理。在保证工程质量且验收合格时,要严格的按照合同约定并按期支付合同款,坚决不允许出现拖欠的情况。 (五)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是工程建设的最终阶段,也是工程造价最繁琐的阶段,在竣工以后需要对各方面开支的情况进行严格的的审核。通过竣工结算来获得最终的工程造价,投资单位需要根据合同来认真的核减额外费用,并对一些变更项目的附加费用进行严格的控制。 二、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 (一)加强决策阶段的控制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设项目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项目决策也是对投资方案进行选择和决定的过程。在对建设项目进行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有效的把不同方案进行比较,从而可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对施工技术已经建设方案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证,并对项目竣工后所获得的综合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可以切实的为施工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二)加强设计阶段的控制 工程设计是把建筑工程从计划变成现实的阶段。对建设项目中的设计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工程设计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工程设计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和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对施工单位图纸设计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第二,对设计概算的方法进行规范。第三,对与设计有关的激励制度进行合理的制定。第五,要勇于创新,不断的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并在工程设计中对新成果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可以切实的为施工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三)加强施工阶段的控制 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可以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还可以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项目管理的首要目的是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进行强化,以此来使工程造价降低。很多专家认为,采取货币的手段对建筑施工过程的耗费情况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还需要采取标准成本来对成本进行管理是现阶段最好的手段,其效果很好。所以,在施工阶段对成本进行控制对工程项目管理有着直接的作用。 (四)加强审核阶段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审核主要包括事前审核、事中审核以及竣工审核等阶段。事前审核就是协助项目管理团队事先对工程施工项目进行诊断和把关,制定相关的项目施工方案,并使制定的方案更加的科学合理。事中审核阶段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所有的施工阶段进行审核的过程。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控制。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与预测不仅可以使工程成本得到降低,还可以使施工企业和投资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建筑工程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所关系到的施工成本和相关费用都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最大限度的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以此来准确的把相关的工程造价以及综合性单价计算出来。对建筑工程中构成成本费用的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使相关的信息得到充分的利用,与此同时还可以使每个项目的单价更加顺利的完成。而根据目前的市场经济氛围来看,每个项目的单价可以作为企业工程造价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样还可以使企业自身存在的经济优势得到更大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可以更好的对成本进行控制,以此来实现企业的最大化利润。 工程建筑类论文:建筑工程技能与监管 在施工建设前,要做好施工的准备工作。例如,要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安全计划方案,明确规定出施工的工期、标准、材料、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明确各施工部门的安全责任分工,并向相关的安全监督部门提交计划。同时,还有同监理单位签订合同,做好工程的专项安全措施和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安全管理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施工材料的安全管理。施工单位在购买建筑材料时,要尽量选择规模较大有质量安全许可证的厂家生产的产品,以确保其质量安全。同时,在材料进场后,要组织专业的人员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和抽样试验,确保其质量安全。在检验合格入库时,要根据材料品种、规格和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分别存储放置材料,注意仓库的通风、采光、干燥程度等等,并派遣专人进行管理。(2)施工技术的安全管理。施工单位要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进行技术行为、质量的规范和监督管理,明确施工各个阶段的技术重点和安全标准,确立事前、事中、事后施工技术的安全质量管理和控制,加强对施工现场和重点环节的技术规范和控制。同时还要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并在实际的施工作业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对现有施工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施工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3)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施工单位要组织单位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教育,并对员工发放安全帽、安全服等安全保障装备,制定相应的安全规范和制度,规定进场施工人员必须配戴安全帽等安全装备。并分派人员专门负责巡查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情况。对高空作业的人员必须配备安全带,并在其作业项目的横向、纵向以及四周满挂安全防护网,以防止高空坠落等事故的发生。在进行交叉施工作业时,必须搭设安全防护棚,以确保人员的安全。 在选择机械设备时,必须要保证其有正规的维修合格证和质量安全合格证;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要严格的按照说明要求进行操作;加强对设备用电、用水等的管理和控制;设备的使用人员和维护人员必须要持有相关上岗证方可上岗作业。建设施工后期的技术安全管理施工单位要配合监理部门做好施工后期的技术安全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对建筑项目的主体结构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步骤进行质量、安全的监测,确保安全质量不符合要求标准的建筑工程不会进入到运行使用环节,从而避免和防止因低劣建筑工程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同时,还要把建筑工程的维护、装修等辅助项目的安全质量检测融入到工程建筑全寿命的安全质量检测控制范畴中来,严格维护、装葺工作的操作流程和行为,避免或降低因工程维护、装葺的安全质量不达标而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间接或直接的经济损失,从而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加强它的安全使用性能,保证建筑工程的合理、舒适、高效、安全。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安全交底与培训。施工单位要积极的吸收和引进高素质的施工作业人员,提高施工队伍人员的整体施工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还应加强对单位在职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提高他们对安全施工技术和管理的了解掌握,增强他们的施工技术能力和水平,以便于更好的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建筑工程的安全不仅关系着建设施工单位的效益,更影响着国家社会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进步,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保障,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建设企业和施工单位必须加强工程建设施工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了解、认识到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的探索和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措施,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成效,保证建筑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工程建筑类论文:土木工程建筑及安全的思考 一、当前土木工程建筑安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信贷调控效果显现,资金来源呈多元化众所周知,建筑施工中大多每个项目都是有专门的项目经理来主持的,都是经过专门的培训而生成的。但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实际上有不少工程都是挂靠的。而且不少工程建筑都为了盈利和减少开支,降低成本,从而使得工程建筑的现场管理混乱,包括施工的用电、封闭的作业、以及临边防护等都不符合规范,也没有制度的制约。因此随意性很大,这样就容易出现安全问题。2.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教育不落实,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系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而且施工者大都文化素质较低、安全技能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作业的想象突出,从而不能满足安全施工的需要,因此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和问题。 二、针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 1.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1)进度管理工程进度管理是根据工程建设的内容、程序、时间以及总体的目标之间的关系来实施的资源的配置和计划的实施。为保证如期完工,必要时就必须对原来的计划和进度进行调整,然后再进行施工,如此反复直到工程完工并交付使用。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工程进度会出现误差。如果进度超出了预期的完工时间时,可能会出现加班加点的现象。这种情况极容易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也会导致工程建筑的质量问题。因此在工程建筑进度管理的过程中,要时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和计划的同步,进度的控制要精确到旬、周、甚至是日。(2)质量的管理这在土木工程建筑领域已得到普遍的认识,那就是工程质量的优良程度既关系到工程的投资和成本的高低,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细之又细、精之又精。当施工到达一定的见证点时,要及时邀请有关监理人员进行监督和见证。(3)成本管理所谓的成本管理就是在建筑施工中对工程项目的预期开支和实际开支以及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的成本控制。成本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在保证成本计算目标的有效实现的前提下来科学合理的配置其使用的人财物,从而实现有效的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和控制,如此便能收获良好的投资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经济效益的原则。在对成本控制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能偷工减料、投机钻营,不能一味的为了降低建筑成本而忽视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2.土木工程建筑中安全管理的策略探讨 (1)深入研究土木工程建筑安全的理论工作,使其更加的科学话和制度化相比较发达国家的安全管理理论,我国在这方面就显得比较薄弱。安全管理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在施工安全的预防和控制,这是毋庸置疑的。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施工现场管理比较落后,缺乏科学性,随意性大,所以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做到和实践的相结合,加强安全意识,健全管理制度。(2)树立安全生产观念和意识安全工作是当前土木工程建筑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贯穿于整个工程建筑的始终,包括工期、质量和技术等一系列的要素之中。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从而导致其项目的受挫和公司的形象。所以土木工程建筑单位应时宣传和树立统一的安全思想,把安全工作应放到主要的位置来看待。(3)提高企业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对建筑安全的认识,从而带领施工人员科学有效的搞好安全生产首先要强化和培训建筑企业的法人和有关安全生产的领导,使其能很好的认识和了解相关的安全法规和制度,使安全意识和思想能深入人心。并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很好的落实到实处,如此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其次要把工程建筑的安全工作和企业的资质、工程项目的招标和业绩等挂钩,切实做到一票否决制的安全机制。并加大惩处力度,切实做到安全无小事的安全理念。(4)要切实把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落实到基层的施工队伍中提升其安全意识,加强其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让人人都能懂安全,防隐患。杜绝以往的只凭经验的劣习,逐渐养成标准生产的习惯。并加强对施工者和领导者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源头所在。只有整个建筑工作人员都能依照规范和要求施工、科学的工作和计划,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众所周知,一线的施工人员是决定工程建筑的质量及是否定期完工的关键所在。只要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业务素质得到提升,不仅能保证生产的安全,也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对一线施工者的安全思想普及是当前最迫切和必要的问题。
生产运作论文: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运作机制探索 摘 要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高职校内实训提出了更高要求,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完整的实训过程,生产出产品,实现教学做的统一。建立实施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必须依托互惠共赢的校企共担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市场导向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的建立和校企联通双师培养工作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 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机制 近年来,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作机制,实现了“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一体化”,做到“以训促教、以厂养训”,实现校企互利互惠,资源共享,深化了校企双方合作关系[1] 。 一、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学校依托政府、行业和企业多方力量,按照“1+1+1伙伴”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建设一个与通信产业契合度高、社会服务功能强,集生产、教学、项目研发、培训于一体,涵盖工程施工、设计、监理、督导,具有教学载体产品化、教学环境真实化、教学人员工作化、教学管理企业化和考核模式多维化特征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如图 1 所示。 (一)建立互惠共赢的校企共担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制定《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行业企业及学校的责任、权利、利益关系。学校采取成立专门机构、设定专职人员、引进先进信息技术等方式,搭建校企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以实现双方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校企人才资源库、优质教学资源及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和推广的目标[2]。 二是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立项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项目的目标任务、合作条件、执行机构、效益评价等。学校对确实能满足育人需求,运作良好的校企合作项目,采取租金让利、设备投入等方式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三是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规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主要任务、建设原则及建设条件、共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组织与管理等,推行对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分类管理和绩效评价,形成了“1+1+1伙伴”实训基地运作模式[3]。 四是制定校企合作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以“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为重点,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以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目标。 (二)建立市场导向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 一是设立产学研合作贡献奖励基金,加大用于合作企业项目研发资金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用于鼓励系部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并挂牌运行;另一方面用于奖励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作出突出贡献的师生员工和企业员工,以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二是建立企业实训基地专兼职教师津贴制度,凡受聘于基地的专兼职教师,均可根据津贴发放的基本条件、额度标准及育人工作量的完成情况,享受学校的基本工作量津贴。同时,学校还将开展“星级”教师评定活动,“星级”教师除享受学校的基本津贴外,还可享受学校的奖励津贴。三是通过建设校企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和设立学生服务企业技革技改专项基金等,搭建师生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桥梁,使校企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三)建立校企相互联通的双师培养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通过重新修订学校《教师双师素质认定办法》《专业带头人聘用管理办法》《骨干教师聘用管理办法》《教师企业实践管理规定》等管理制度,为专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制定校企人员互聘、岗位轮换管理制度,通过推行专业带头人“兼职企业顾问”制、骨干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制和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以及校企合作项目负责人制,建立起适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教师实践制度。同时,积极推进兼职教师的选拔和聘用,以锻造专兼职双师教学团队[4]。 二、实行“共育、共担、共享”的基地运作模式 (一)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企业深度参与的生产性课程体系 学校与浙江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绍兴分公司校企合作成立通信工程设计室,共同开发通信技术专业生产性课程体系,把集工程设计、施工、维护为一体的企业作为教学的主体单位,如图2所示。 (二)以行业人才标准为依据,系统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成立“通信工程服务中心”,采用“工学结合、合作共赢”的模式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心在为通信企业提供工程设计、业务培训、咨询服务的同时,为学生生产性实训提供平台。生产性实训流程如图3所示。 三、依托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 学校2011年与中国移动台州分公司等联合成立“光网改造工程”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基地采用虚实结合、校企人员共同参的方式组建,设基地办公室,下辖项目开发组、项目实施组和项目支撑组等职能部门,具体组织架构如图4所示。基地管理层由学院和企业相关领导兼职担任,其他职能部门人员根据具体分工由企业和学校教师兼职或专任。 基地依托生产性实训项目“FTTH光缆工程设计”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自2011年起,学校台州生产性训练基地的专业教师和电信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教学团队,指导通信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台州电信主干光缆的规划与设计、FTTH接入设计、基站接入设计、电缆技改项目设计等,累计完成设计文本800多个,文本设计总额达到750多万元。 生产运作论文: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性教改初探 摘 要 生产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传统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运作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教材选用、教师成长及教学方法共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生产与运作管理 实践性教学 仿真模拟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目前在上海地区成人高校中取“科技生产管理”名称)是高职高专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在该门课程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因为缺少对工商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加上该课程不少内容涉及到定量计算,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比较枯燥,涉及到的定量分析内容也不容易理解,学员学习兴趣不高。所以,该门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从2004年起一直在成人高校讲授该门课程,逐步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谈一些关于该门课程增强实践教学变革的思考。 1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统编教材过于陈旧 一直以来,上海地区成人高职高专所用的推荐教材是陈文安主编的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企业管理》中的第三篇和第四篇的内容。第三篇即生产管理与控制这一篇,包括生产过程组织与控制、生产计划与生产控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与库存控制及企业资源计划等知识点。而第四篇即科技开发管理这一篇,包括了技术创新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质量管理与控制及设备综合管理。该教材内容简明扼要,一本书涵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很长的时间里,由于市面上缺乏专门的生产管理教材,基本上是适合成人学员学习的。随着进入21世纪服务经济的兴起,企业对生产运作管理尤其是服务运作管理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而这些变化,作为教师,也要在教学中与时俱进。而原先这本教材缺少案例、缺少习题,甚至例题也严重不足,内容日益陈旧,该教材越来越不适合教学,亟需改革。 1.2 一些一线教师没有企业运营实践的经历 目前成人高校由于经费、项目的缺乏,许多教师没有机会深入企业参与运营管理,当然教学也就变得较空洞。加上广大一线教师自身能力的缺乏,对于运营管理的案例分析也较肤浅,而成人学员一般都是有工作的,他们不少在具体的公司从事某种运营管理工作。因此,学员普遍对上该门课程没有兴趣。 1.3 学校实训基地较少 不少成人高校没有和当地工商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缺乏专业的实训基地。一般大学都有的校办工厂成人高校是没有的,因此广大学员缺乏实际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学习机会,对这门课程感性体验很少。 2 对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 针对目前上海地区成人高校教授生产运作管理的现状,为了树立“为了一切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这样一种现代化教育观念,就要进行该门课程的实践性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2.1 选择优秀教材 由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陈荣秋、马士华等学者编著的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生产与运作管理》,较好地反映了服务经济服务管理这一运营管理的这一变化,尤其是2011年第三版中对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整合社会资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大量增加了每章后的客观题和引导案例及课后讨论案例的比例,更加突出了当前一个时期企业生产运作的管理特征,另外,也加大了服务管理的篇幅,符合当前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趋势, 是一本优秀的教材。笔者在四年前就更换成该教材,经过多轮的教学实践,学员学习的参与度明显得到了提高。 2.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成人高校可以通过聘请生产服务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作为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企业指导老师,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生产运营管理课程, 可以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把实践教学部分带入企业,让资深运营专家在运营一线给广大学员上课,这对学员来说,对运营管理会产生很深刻的感性认识。另外,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可以让教师到企业挂职, 增强一线教师对公司生产运作实践的学习。笔者就在读在职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期间,跟随导师,多次到上海汽车集团旗下的金桥生产基地和安亭生产基地,从事装配生产线优化和车间布局优化的科研实践活动,拍摄了大量的企业车间内部的生产装配录像。在日常生产运作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多次以自己参与的生产系统改善为例,来给学员做相关知识的介绍,以丰富教学内容。 2.3 改善教法 成人高校教学方法与全日制高校应有所不同,有关涉及运营管理具体算法的内容尽量少些,尽量多安排需要师生互动,生动鲜活的案例教学,另外,要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讲授该门课程。 2.3.1 让学员到企业参观 去企业参观应该是最彻底的实践。但由于企业本身生产任务很繁忙,不太愿意让学员走马观花式地参观。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发掘学生的资源,对引荐参观成功的学生可以聘其为学生会干部,并减免学分等;三是参观一些身边的服务性企业,如上海地铁、上海百安居、上海各大食品杂货超市等,让学生看看上海地铁日常是如何运作、平时车辆如何调度,以及各大超市是如何进行设施布置。这些措施需要学校应给予政策支持。 2.3.2 给学员放映录像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多次运用录像形式让学员观看,除自己在汽车生产基地所做的视频,另外还收集了大量有关制造企业的视频。如讲到流水线生产知识点时,给学员放美国福特工厂流水线的视频;讲解到流程管理知识点时,就给学员放蒙牛公司乳制品生产全流程的视频;讲到日本丰田生产方式的内容时,就放有关工厂里安灯板的视频给学员看;讲到质量管理内容时,就让学员观看马可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的颁奖仪式的视频;再讲到生产设施布置内容,就播放流水生产线的装配现场视频等等。但就目前实践来看,由于视频的分辨率不高,有些视频制作时间较早,放映时录像的清晰度不够高,加上配音是英语的视频居多,因此总体效果有待提高。对笔者而言,今后需要制作更多的高清晰度的制造企业(如工厂)和服务企业(如医院、超市等)视频,以提高教学效果。 2.3.3 运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 仿真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模拟时间和深化理论理解的媒介。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企业运营系统及供应链系统的构成、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并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联系,深化学习效果。在生产运作管理的供应链管理知识范畴的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啤酒游戏(见图1)作为理解供应链理念的教学软件。对“啤酒分销游戏”进行模拟试验,并以具体参数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理解信息扭曲和牛鞭效应对供产销环节所带来的危害,从而加深对供应链优化的理解。在手动生产线平衡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LG公司的FLEXIBLE LINE BALANCING V.3.0教学版软件(见图2)来辅助教学,以达到如下教学目的:熟练掌握生产线问题及其约束的形式化描述、掌握生产线平衡的指标以及利用软件得到生产线平衡方案。这种基于计算机模拟的辅助教学方法,相比过去的在黑板上手工绘图法以解决生产线平衡优化问题,学员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 2.3.4 结合管理软件辅助决策 在讲解到生产运作管理的选址策略、库存管理、综合生产计划及项目管理部分内容时,会涉及大量的定量计算,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给学员灌输大量的公式和算法,这必然会造成学员困扰,产生畏惧情绪,毕竟大多成人高校的学员的数理基础比较差,平时工作也很忙。若结合有关管理决策软件配合这些内容展开教学,可取得较好效果。在近几年的实践教学中,笔者一直选择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大卫・安德森教授等人开发的管理决策类软件―― he Management Scientist(管理学家6.0版),来配合课堂讲授相关内容。该软件的首页界面见图3和图4所示。 具体来说,笔者经常运用模块1 Linear programming和模块4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来解决有关生产计划的计算问题,运用模块2 Transportation(其界面见图5所示)解决企业选址决策的计算问题,运用模块3 Assignment解决若干工作任务分派给若干员工的计算问题,运用模块7 PERT/CPM以解决项目管理有关计算问题以及利用模块8 Inventory(其库存选择界面见图6所示)解决库存管理有关计算问题。在很多章节都是结合该软件来解决比较复杂的计算问题,学员们对此兴趣很浓,不少人已在自己电脑上安装了该软件,用该软件对教材里的计算题目进行测算,并且在工作中也结合该软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学员的学习动力就被大大激发出来,上课出勤率也比以前高了很多。可见今后上管理类课程时,一定要结合若干经济管理软件来配合教学,这应该是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 3 结束语 目前我国早已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为了早日成为制造强国,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生产运作管理方面的人才,这就给广大高校(含成人高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重视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变革,必将使得生产运作管理的教学更符合企业实际需求,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高质量的运营管理人才。 生产运作论文:浅谈大剧场生产运作与管理的创新 摘要:由于剧场的外形和功能上的特殊性,在模版支护和施工管理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大剧场生产运作中的钢筋结构设计和模板处理的相关技术进行阐述,然后对生产管理方面提出一些创新型的办法,加强剧场的建设。本文对以后的相关研究和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引言:现在随着全国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各地不断的开展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的消费观念正在不断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各地的大型剧场的兴建。大剧场由于本身属于大跨度建筑物,所以,在施工方面对钢筋结构的要求具有特殊性。同时在剧场的施工建设方面,技术难度正随着剧场规模的增大不断增大,剧场的建设技术和管理正在不断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业内认识的焦点。 一、施工的创新点 大剧场工程由于其使用功能特殊,所以要结合着复杂的水电设备来进行施工,以保证剧场今后运作过程中正常使用。与其他工程相比,大剧场工程具有施工空间狭小,施工环境复杂,操作人员操作空间特殊,需要多方密切协调,施工高度变化较大,施工作业面成阶梯状变化,施工跨度大等特点。所以,在大剧场的建设过程中,大跨度以及特殊形状作业面的钢筋绑扎有别于一般工程,同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作业面狭窄,空间位置变化大,主要还有弧形看台之间的高度起伏和宽度控制,都需要格外的注意。 首先大剧场是一个大跨度建筑物,而且,由于剧场用途的限制,使得剧场在建设过程中要涉及到水、电、灯光、音响等设施的施工,此外,大跨度建筑相比一般工程在钢结构的施工上较一般建筑有所不同。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负责人全面的了解相关剧场设施,这样才能使整个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减少问题。 其次,施工总包方第一次进行大剧场的施工,甲方精心组织总包管理人员进行已经营业的剧场观摩和学习,取其他项目的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提出建议,更好的指导现场在相关问题的具体施工。具体在施工过程中,甲方安排有多年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到现场指导和讲解,随时了解施工进展和施工效果。对于施工1600座大剧场及1000座中剧场座椅喉管的埋设,专业测量工程师到现场进行把控,最大限度的保证放线准确性。 最后,在施工过程中,注意看台尺寸,线路安全,舞台,安全通道这几个方面,尤其是大模板的细部处理和圆弧形模板的支设,对于施工过程中通道处的固有周期和共振频率要严格把握,避免发生事故。 二、钢筋绑扎 在剧场的施工建设中,钢筋的绑扎工作是工作难点也是工作重点。剧场底板的钢筋绑扎前要进行墙、地梁、柱轴线及模板线的安放工作,然后在按照设计进行排筋,这个过程要遵循先基坑然后梁板筋最后插筋的顺序。墙、柱插筋必须保证混凝土上有两条钢筋,同时以下还要有两道水平钢筋,用来实现限位固定。此外楼板钢筋绑扎时要注意用铁丝在模板上标注主筋分布线和主筋之间的分布间距。并且除了边沿上的钢筋交点全部需要绑扎外,其他相交点可以进行相互交错的绑扎。平台板钢筋预埋、预留由测量工放出楼梯平台板标高并在墙体网片筋上标记出平台板上下铁的标高线,根据上下铁的标高线顺板范围预埋钢筋,预埋钢筋应与墙体网片筋绑扎牢固。垂直梯架安装时将垂直梯架绑扎在两根柱中间附近的竖筋上,与墙内纵向钢筋绑扎牢固。在每层梁、柱完成后采用预埋钢板,把架体与混凝土梁、柱连接,以增加稳定性,钢柱与钢梁采用焊接。 三、模板支护 1.单侧模板支护 在单侧模板的支护上,在不同部位略有不同。在下面就将单侧模板吊装到位,并且安装好单侧模板的支架。在模板和支架定位之后,进行加强钢管的安装,以进一步加强强度和稳定性。然后进行压梁槽钢、埋件系统的安装,接着调节支架的垂直程度,然后进行操作平台的安装和调试,最后检查买件系统的稳定性和清理验收合格后进行砼的浇筑。 2.高大模版处理 高大支模板在施工时的注意事项与单侧模板类似,但是其支架的要求更高。在高大模板进行支架时,立杆位置要正确,立杆、横杆形成的支撑格构要方正。快速安装装置的可调丝杠插入立杆孔内的安全长度要大于丝杠长度的三分之一。同时在安装过程中,主龙骨要平稳放在支撑上,两根龙骨悬臂搭接时,要用钢管、扣件及可调顶托或可调底将悬臂端进行支撑。铺设模板前要将龙骨调平到设计标高,并放实。 四、混凝土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时,不考虑时变结构效应的模型,在施工时也根据混凝土梁的浇筑顺序分阶段施工,而与考虑时变结构效应的有限元模型不同点在于,已浇筑的混凝土不会与支撑一起作用来承担下一阶段混凝土梁自身的和施工时的荷载,将混凝土的自重和施工支撑、施工设备、模板等荷载都通过计算等效为均布荷载作用在高支撑上。 在圆弧看台的浇筑过程中,模板全部采用木胶板,龙骨为方木及钢管,由于看台为台阶形式,混凝土流动性大,混凝土凝固以前可持续对模板产生较大的侧压力,所以模板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浇筑的顺序按照浇筑钢骨柱C45混凝土,浇筑弧形看台斜梁、板C35混凝土,同时在看台主梁端部拦出施工缝,待预应力张拉完毕后采用C40微膨胀混凝土进行浇筑。 结束语 剧场的施工建设中仍然还具有很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钢筋的绑扎、单侧模板的支护和高大模板的施工进行了基本的阐述,分析了其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还阐述了混凝土浇筑时的主要注意事项,最后结合生产运作,阐述了施工安全中的注意事项。 生产运作论文:《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快乐学习的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实行实践性教学和仿真实验,才能使学生有效的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 生产管理 运作管理 教学方法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该课程希望通过对生产运作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技能与个人素养,使学生能够扎实理解和掌握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体系,掌握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解决生产运作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比较高,既要有强大的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又要有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但是现在大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但是因为没有实践经验,可能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1.2 教学设备的落后 该课程用到的数学知识非常多,有些问题计算量很大,只有用计算机才能解出来,但是现在学院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在供应链管理中,为了说明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让学生玩一个非常经典的游戏―啤酒游戏,通过分组,学生可以扮演三种角色: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但是现在学院缺少这样的游戏平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校企合作不够 校企合作是现今学校发展的一个趋势,但是,现在多数学校和企业基本上是两个独立的团体,有的校企合作已经归于形式化,我院现在合作的企业主要是金满蛋糕和洽洽食品有限公司,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是典型的例子,但是现在合作的方式主要是为毕业班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和老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其中的生产运作管理实践中去。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针对上述所说的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在企业中的生产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2.1 提高教师水平 学校可以实行课程组教学,由课程组教师共同制定学习和发展目标,以半年小结、年终考核的方式进行管理,实施老带新计划。通过定期指导、检查教案、课前试讲、跟班听课、课后交流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还可以定期选择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利用空闲时间到相关企业实习,也可以脱岗培训,还可以邀请企业内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专家、高级管理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产一线的资源,多进行实际操作,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积极的和专家们探讨研究,及时用实践知识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做讲座,比如生产作业排序、5S现场管理等,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2.2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学校要主动建立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而且让企业明白共赢的原则,选择一些生产运作管理比较好的企业逐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带到企业生产现场去,结合企业生产实践进行讲解,实行参与式教学;同时也把企业生产实践问题带回课堂,把企业实践问题总结成课程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比较欢迎,同时也可以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支持。学校和企业还可以共同出资建立实训基地。生产运作从管理的角度分成了两大类:制造性生产和服务性运作,实训基地的建立可以按照这两种生产类型的不同,分别建立制造型实训基地和服务型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基地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流程、库存管理、物料需求、生产作业排序等,尤其是一些文科出身的学生,没有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初步感性认识,学习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学校可以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为了培养实用型的人才,企业可以从自己角度考虑,培养适合的人才,这些人才将来可能成为企业的顶梁柱。除了这些,还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生产运作管理当中去,真正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结合自己实训基地的实践经历,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任务,决定今后的就业方向。 2.3 教学手段上增加仿真技术 对于大型生产运作系统,很难利用真实的系统进行实验。因此,仿真技术为研究这些系统提供了非常方便的通道。可以通过建设生产计划管理实验室,物流系统模拟实验室,购买ERP沙盘软件和物流仿真软件等方法进行模拟仿真实验。尤其对于制造业,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可以利用CAD进行结构设计、ANSYS进行有限元分析,到生产计划的制定进而加工、装配、销售整个过程都可以进行虚拟仿真实验。而且现今虚拟仿真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逐步扩大,由英国 lanner 公司推出的Witness仿真软件是一个功能非常强大的仿真软件系统,既可以仿真离散事件,也可以仿真连续性事件,所以在学校实验室设置Witness物流仿真软件实验平台,通过排队系统、供应链系统等的仿真、设计与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产运作论文:《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信息化改造探索 【摘要】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管理类专业必须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由于缺少对生产与运作管理内容的感性认识,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不好理解、缺乏学习热情,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完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决策性强的特点,以及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信息化技术对该课程进行改造,已成为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必然趋势。 【关键词】 生产与运作管理;特点;现状;信息化改造 生产,是人类从事的最基本活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不从事生产,人类就无法生产,社会就不能发展。生产运作是社会组织的三项基本职能之一,是各种社会组织投入资源最多的活动,对社会组织的活动效益影响很大。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作为高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对学生专业基础的奠定和就业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由于缺少对生产与运作管理内容的感性认识,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不好理解、缺乏学习热情,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完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特点 (一)综合性 《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既包括生产型企业,也包括服务型企业,涵盖了市场的需求预测、企业战略和生产策略、产品开发和技术选择、生产和服务设施的选址、工作设计和工作测量、综合生产计划、独立需求控制、物料需求计划、作业计划、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因此,该门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企业管理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二)实践性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与生产运作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是众多专业课程知识点的集合。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来源于企业的实践,是多年来各国生产运作管理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经过不断地丰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应用学科[1]。因此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并通过运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生产运作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决策性 在生产运作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的解决有多种方案,但不同的方案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产品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中,需培养学生根据不同背景、不同特点设计个性解决方案,明确生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以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并在对处理结果预测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最优决策[2]。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系统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该门课程理想的授课教师既要对生产运作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又应有一线的生产运作管理经验,同时还需具备现代教育的思想和理念[3]。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具备渊博的学识,却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缺乏对一线生产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内容进行生动的讲解,更不能对学生在应用生产运作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给予有效指导。因此,现有大部分高校的《生产运作管理》教学通常是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忽视了对学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知识变得生硬而抽象,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 (二)教学内容滞后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服务业的兴起,生产运作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正在开始向运作管理倾斜。同时,服务业等非制造业占主体的就业选择和现实的工作性质,工商管理学生对未来的就业选择集中在非制造行业,或者是制造业的“两头”(研发和市场)而非中间的“生产”,这也使学生对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生产运作课程内容热情不高。而我们现有的课程体系,并未能体现社会需求的学生兴趣的要求,教学内容、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多以传统的生产管理为主,极少涉及运作管理,无法适应学生毕业后从事服务业的工作要求。 此外,生产运作管理学科起源于欧美,我国的起步较晚,目前的教学理论大部分都是舶来品。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尝试引进了不是国外原版教材和案例,但这些教学内容并不完全适应中国企业,导致教学理论和中国企业生产管理实际现象脱节,亦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4]。 (三)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 巩固运用检查评价。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其本质上仍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5]。这种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师往往只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系统化的教科书,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理论。这种只注重理论、概念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知识的广泛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应有别于其他管理课程,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应借助计算机进行讲解过程的推导和演绎,通过对该课程进行全面的信息化改造,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信息化改造建议 《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产生“真实感”,这就需要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图像、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辅助实验平台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系统、直观地了解企业生产运作流程并参与解决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认为,对该课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可通过以下几种模式: (一)观看录像 观看录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帮助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方法。现有的很多国外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录像教学光盘,网络上也有很多相关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国内外先进生产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经验。比如针对质量管理的内容,我们播放美国著名酒店的全面质量管理录像;讲授5S现场管理,我们可播放有关现场改善的录像;讲授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的内容,我们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录像在课堂播放。 (二)实施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是现代教学模式的一种发展趋势,它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集为一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我们选自了生产运作管理概述、产品开发与技术选择、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工作设计与测量、综合生产计划、库存控制、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章节,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PowerPoint、DreamWeaver、Frontpage等多媒体制作软件上设计文稿,并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演播进行教学。教师还利用学校的网络课堂平台,设计、制作和网页课件供学生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辅导、答疑。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中自由交流,分享学习体会,并可自由选择课堂练习、模拟试题进行测验,训练成绩和答案均可及时得出以便于学生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6]。 网络教学这种视听并举、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的特点,为师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交互系统学习环境,使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在实践中,也显示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实验教学软件模拟 利用实验教学软件模拟教学内容,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繁琐问题条理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概括化,使教学过程以直观的形式达到人机一体,便于围绕某一学习主题进行密集、快速的活动,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广度[7]。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常用的实验教学软件包括: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实验(MRP/MRPII)、项目进度计划实验(PERT)、质量管理实验、工作分析实验、ERP软件实验等。 (四)应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 应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进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可对企业业务活动进行多维仿真,能给学生产生各种感官信号,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借助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学生可与虚拟现实环境之间进行多维信息的交互,从定性和定量结合集成的虚拟环境中获得企业生产运作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深化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在制造业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分析和改造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可以使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组织教学,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于产品研发 产品研发可分为概念设计、细节设计、评审和再设计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可进行进一步细分。如详细设计可分为总体CAD,零部件CAD,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设计、可装性设计等。产品研发过程仿真实验就是对上述活动进行模拟,让学生从进度、资源和成本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优方案[7]。 2、用于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 设施布置仿真实验,是指根据车间之间和内部空间组织方式,采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模拟各种可行方案,判断车间整体布局是否能满足车间调度要求?车间设备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负荷是否平衡?物料处理系统是否和车间的柔性程度相适应?生产成本是否合理?等等。目前,国内外用于辅助设施布置的仿真软件主要有:WITNESS、GCMS、SMAN/CNEMA、AUTOMOD/AUTOGRAM、MMS等[8]。 3、用于车间生产调度 车间生产调度问题包括确定工件的加工路线、确定工件在机器上的加工顺序和加工时间、选则运输路线和工具等。生产调度仿真实验就是对这些调度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目前常用的仿真调度问题的软件包括:Autosched, JobTimePlus, FACTOR, FACTOR/AM, SMNETD等[9]。 4、用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仿真软件可对供应链系统的库存、瓶颈、流程、协作和信息共享各方面进行快速的流程逻辑和决策数据的灵敏度分析,以达到优化系统的目的。例如,在物流系统配送路线的优化实验中,运用WITNESS软件的设计功能,以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设计物流系统中的配送路线,使整个配送路线最优,从而达到运输成本最低。又如,在垃圾回收物流系统实验中,仿真程序研究的应用,可在满足时间约束、载重约束的条件下,使垃圾处理公司的物流总成本最低[10]。 如今,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已经贯穿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计划制定、加工、装配、测试和销售的整个生命周期。除了单一企业的生产管理虚拟现实防治技术为,以CM-OSA等软件为代表的用于虚拟企业业务流程集成的旬现实仿真技术正成为仿真技术研究的热点。此外,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的应用也正在向服务业领域不断渗透。目前,许多高校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都引入了与服务业相关的仿真实验,如WITNESS等,通过这类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了解不同制造业、服务业的运作流程,并自行对管理、运作流程项目进行设计,同时从系统获取运行结果的反馈[9]。 生产运作论文:基于AHP的生产运作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一个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客观、实用的考核企业生产运作系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分析评价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己的生产状况,而且能够帮助企业保持和扩大其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其制订和调整相应的经营发展策略提供依据。本文在分析企业生产运作系统绩效考核指标评价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和评价企业生产运作系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了相应的层次分析法评价方法。 【关键词】生产企业;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运用 一、绩效评价概念 绩效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为的结果。绩效评价是组织依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和一定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和评价。 二、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知识 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首先提出的,它用一定标度把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是一种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多目标决策方法,适用于多方案比较排序。层次分析法自80年代引人我国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统计表明,AHP的应用涉及到十多个领域,如能源政策和资源分配、企业管理和生产决策、经济分析和计划等。 (1)将问题概念化,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分析综合确定若干与问题有关的因素,首先根据这些概念之间的隶属关系以及重要性级别,要将包含的因素分组,每一组作为一个层次,最高层代表解决问题的目标,即目标层;中间层表示为实现总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即准则层;最低成表示具体方案,即方案层。(2)构造判断矩阵。建立了递阶层次模型,层次之间目标准则的隶属关系也就确定了,可以在此基础上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了每一层中各要素相对其上层某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构造矩阵形式如下: 式中,表示要素相对的重要性,即重要性标度,通常可取1,3,5,7,9五个标度。 (3)层次单排序。对于某一层次(非底层)中的一个因素,对于下一层次中的n个因素A1,A2,An建立两两判断矩阵A。根据判断矩阵A计算该层次要素相对于相邻上一层要素的优先权重,称为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可以归结为计算A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根据AW=W,运用和值法求出,特征向量W的n个分量就是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这就给出了这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4)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就是针对目标层而言方案层的次序排列,得到同一层次中各因素单层次权重以后,再对其中每一个因素计算下一层次相关因素的单排序权重。综合两者权重后,就可以得到下一层次的总权重。(5)一致性检验。根据判断矩阵特征根的变化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一致性为:=(-n)/(n-1),当矩阵完全一致时,=0;不一致性越严重,越大。 同时我们再引进一个随机一致性指标RI,它是在同一阶数的矩阵中随机输入1~9极其倒数并满足互反性要求构成大量判断矩阵,分别计算它们得到的。当一个矩阵的CR= 三、生产运作系统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指标体系建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一项评估活动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指标、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科学。二是可比性原则。一套指标体系是对多个企业的企业生产运作系统绩效考核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因此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上,必须是各企业共有的指标含义,统计口径和范围尽可能地保持一致,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三是成长性原则。对企业生产运作系统绩效考核的测定不仅要分析过去与当前经营状况,还要研究企业潜在和未来的成长能力。四是硬性指标与软性指标相结合原则。由于评价问题比较复杂,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硬性指标与软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因为硬指标是显性的,它只代表过去与现在;软性指标是内在的,更具前瞻性,个性化信息保留较多,对未来的把握远比硬性指标好。(2)构建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可比性、成长性及硬性指标与软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出的企业生产运作系统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结构,该评价指标体系结构中的目标层即生产运作系统绩效考核,准则层是生产运作企业在四个方面应该达到的指标。目标层A是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准则层B包括顾客满意、经济核算、业务能力、未来成长力四个指标;方案层C包含的顾客满意指标有顾客成本、质量与性能、服务水平,经济核算指标有运行费用、产出、库存,业务能力指标有订单获得能力、生产转化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质量保证能力、生产与库存能力,未来成长力指标包含需求预测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 四、实证分析 (1)问题的提出。H塑料公司创建于1958年,是一家生产型企业,公司占地面积1000余亩,主营业务为PE保护膜基材(原膜)、OPE扭结膜、金拉线、糖果膜、聚丙烯薄膜、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等。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年产15000余吨,年销售额5亿的规模。现为了扩大更大的行销渠道,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绩效评估,为公司的战略决策提供帮助。(2)层次分析法的运用。应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评价方法,对H企业生产运作系统绩效进行评价。结合该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经验,经过对10位专家的咨询调查,得到的判断矩阵与排序和一致性的计算结果分别为:一是判断矩阵A-B。利用求和法得到W(0.398,0.218,0.085,0.299),=4.01,CI=0.001 五、结论 作者首先构建企业生产运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经过一次性检验对生产企业进行绩效评估指标的排序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比单纯依靠人为主观断定权重更加客观科学,增强了绩效考核的科学性,而且该方法便于理解、操作方便、实用性强。从模型计算结果看出,产品质量与性能占17.63%,排第一,说明H公司应该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也有待改善,同时应当加强库存的控制能力,保证合理的库存量和较低的库存费用,在公司的未来发展中要加强市场对产品总需求量以及各种产品的分别需求量,增强公司竞争力。 生产运作论文:管理科学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者承担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与课程建设工作。本文根据作者的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作业与考试等诸方面进行了思考与经验总结。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专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1、引言 管理科学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和技术以及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对运作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高级专门人才。 生产运作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企业管理各领域中,生产运作其涉及的面最广,牵涉的部门最多,是最复杂的领域,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先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的基本规律与特征,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 《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世界各国大学里的管理学院/商学院都将本课程列为三大支柱性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本门课程在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重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课程建设实践,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以便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教学内容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内容广泛而庞杂的课程,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形成和实际紧密联系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根据本校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考虑北京市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有关服务运作管理的内容;突出各种方法与模型的讲授,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分析和讨论各类典型生产运作管理系统的计划与最优控制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适合管理科学专业教学需要的32课时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 目前《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以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采用了其他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教师课堂讲授是本科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要讲得好、让学生喜欢也不容易,因为本科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对许多概念或者术语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基本的概念讲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大量的多媒体(照片、电影片断和视频资料等)资料来加深学生对生产管理认识和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企业生产车间、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物流、库存管理等方面的照片和视频,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和设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了解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经验,为本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应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目前已被许多高校的管理类专业教学所采用,但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恰当的教学案例,为此作者根据生产运作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大量收集、精心选择了典型的生产运作案例供本课程教学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教学 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决定了实验教学环节的地位与重要性。为了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门课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引入WITNESS仿真实验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由于WITNESS软件为生产系统中各种类型的资源设计了相应的可视化元素,可以实时地显示出建模的可视化效果,逼真形象地模拟实际生产系统,使得在教学中的许多生产系统设计和方案选择的过程更加简洁易懂,学生可以更加方便的了解生产系统设计的问题所在,以及应该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可视化建模方式可以激起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窗口式设计又使同学极易上手,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能体会到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理念。 因此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利用WITNESS 软件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当前的建模工作和实际生产系统的运作规律,提高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设计和规划生产系统的能力。 为了使实验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者设计并完善了符合管理科学专业培养要求的WITNESS仿真实验项目以及相应的8个学时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供教学使用。 4、作业与考试 作业与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对学生作业,认真批改,并给出每次作业的成绩,成绩满分为10分,一般很少能够获得满分,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学生反映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他们都说这门课程学习收获很多。 本科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考试要更多体现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此需要考察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考试的内容可以包括概念(比如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或小案例分析等几个方面。 5、结束语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建设,使得《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更加贴近管理科学专业的需要,学生增加了对课程的兴趣,学到的理论能够有效的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生产运作论文:独立学院《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针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文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出发,在调查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该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实践 一、引言 《生产运作管理》这门课程是大部分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本人在从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难、内容抽象而枯燥,影响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为探寻其中的原因与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拟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 二、课程教学需求分析 教学改革必须从培养人才的定位与学生需求出发,为此笔者在2010年下半年对刚上完该课程的电子商务(94人,占36.3%)、物流管理(81人,占31.3%)和工商管理(84人,占32.4%)三个专业共计25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普遍认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专业背景与未来的就业意向影响着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在被调查的259名同学中,有74.5%的同学认为该课程“重要”或者“非常重要”,有24.7%的同学选择了“一般”,只有2名同学(占0.8%)选择了不重要。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与调查对象未来从事生产管理相关工作的意向存在显著相关,并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 2.学生对目前所使用的教材――《生产与运作管理》(陈荣秋、马士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不是很满意。只有5%的同学认为该教材“非常好”,选择“较好”、“一般”和“较差”的比例依次为52.1%、39.4%、3.5%。究其原因,59.1%的同学认为该教材“过于理论化,缺少实务性、实操性强的内容”,34%的同学认为“案例太少”,25.9%的同学认为“全书内容编排不够紧凑,条理不清晰”,另有25.5%的同学认为“对服务型企业的运作管理介绍得太少”。调查结果反映出独立学院本科层次的学生追求知识的务实性和实操性,而该教材在这些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和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存在偏差。 3.在教学内容上,学生对战略性、实操性、服务型企业运作管理的内容更感兴趣。69.1%的受访学生对服务型企业的运作管理更感兴趣,对于具体教学内容的兴趣度,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项目计划管理”(37.8%)、“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34%)、“企业战略与运作策略”(31.7%)、“ERP和MRP”(28.2%)、“需求预测”(24.3%)和“质量管理”(24.3%); 最不感兴趣的最后三位是“设备维修管理”(2.7%)、“制造业作业计划与控制”(8.9%)、“服务业的作业计划”(10.8%)。这体现了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一些特点,他们喜欢战略性的、实操性强的内容,期望所学的东西能马上应用,同时又期望自己是一名管理层面的员工,而不希望从事一些基层的、基础的、操作性的工作。 4.在理论知识教学的方式上,“教师讲授+案例讨论”的方式最受青睐,有58.3%的学生选择了该模式,“教师讲授+学生主题讲演+案例讨论”的方式也比较受认可(36.3%),“完全教师讲授”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只有1.2%的学生认同该方式。 5.在实践教学方式上,选择“企业参观”、“经营模拟游戏”、“案例讨论”、“现场录像播放”、“生产管理软件实训”、“企业管理人员讲座”的比例依次为69.1%、52.5%、33.6%、27.8%、24.7%、22.4%,可见,到企业生产现场参观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企业现场实习的经验,在本次受访的259名大三学生中,有69.5%的学生没有任何企业实习的经验,因而对企业生产现场缺少感性认识,这也是同学们普遍觉得生产运作管理这门课程难学、抽象的原因;其次,“经营模拟游戏”也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实践方式,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通过经营模拟游戏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独立学院本科层次的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的选定、教学内容的甄选、教学方法的应用都应该紧扣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该课程的建设。 三、师资队伍建设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操性很强的课程,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企业实践阅历要求,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引进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大部分高校已经将博士或副教授作为进入门槛,而这些教师多半是从小学读到博士一直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任何的企业工作实践阅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就只能将书本的理论知识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也就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很差。为此,要想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授课教师本身的企业阅历,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基本条件。可以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到多个不同类型的企业挂职锻炼获得企业阅历,授课老师也应主动与企业经常联系,以了解企业的各种最新信息,丰富自己的企业阅历和课程内容;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咨询支持或管理培训获得企业阅历。此外,任课教师应积极参加生产管理实践领域的各种培训与认证,如通过获得相关的高级生产管理师、六西格玛黑带大师认证来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校方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 四、教材的选择与教学内容安排 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认为一定要选择最适合独立学院本科层级教学的教材,而不一定是最流行的。目前,国内重点高校比较多采用直接引进国外原版教材,但国外原版教材内容太多且较难,采用的案例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笔者个人认为不太适合独立学院这一层次的学生。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以陈荣秋教授和马士华教授编写的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生产与运作管理》最具代表性,也是我院目前采用的教材,现在已经出到第三版。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一些大学的生产管理教师根据各自对该门课程教学的理解与教学经验编写了一些本科层次的生产管理教科书,通过比较研究,笔者认为中山大学陈志祥教授所编写的教材具有较大的创新:①增加服务业应用内容;②增加实务性内容,该教材比较注意实务性方法介绍,既适合大学教学,也适合企业管理者参考。③在正文中穿插有不少先进企业的“运作标杆”或“运作特写”,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决策借鉴”或“理论与实践”,也有一些从报纸杂志上翻译过来的“新观点与新思维”,部分章节中有讨论案例等。④增加定量性方法应用。与其他教材不同的是,该教材有大量的定量性方法应用范例,每章后面有思考题、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学习。 在教学的内容上,生产运作管理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想在50-60个学时内将所有内容讲透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所侧重。结合本次调查结果,笔者认为针对独立学院层次的学生来讲,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加重战略性、实操性和服务型企业运作内容的课时比例,就具体章节而言,应适当加大项目计划管理、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企业战略与运作策略、ERP和MRP、需求预测、质量管理等章节的课时比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应选择几本由企业现场管理人员编写的实战性教材作为参考书目,同时积极跟进国内外最先进的生产管理理论和实践案例,并通过不断丰富教师自身的企业阅历使授课的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 五、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成与败将直接决定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一些实践教学方式有企业现场参观、经营模拟游戏、案例讨论、现场录像播放、虚拟现实仿真软件应用、生产管理软件实训、企业现场管理人员讲座: 1.企业现场参观 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难点在于联系企业难,而且由于大部分班级比较大,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效果较差。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化整为零,分批带学生参观,每批以不超过40人为宜;二是应该选择一些以大学生为现实或潜在客户的消费品生产企业,如服装厂,企业出于宣传目的更易接受学生参观实习;三是可以采取与旅游公司合作,以工业旅游的方式参观一些大型企业;四是充分发掘学生当中的资源,对引荐参观成功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免修若干实践学分,学校应给予政策支持。 2.经营模拟游戏 这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竞赛方式的课程,通常模拟一家已经经营若干年的生产型企业,通过成员的角色分配模拟企业的运作决策。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对于战略决策日常决策部分的教学效果好,但缺点是需要引进决策模拟软件,初期投入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采取与外部企业合作的方式,该企业专门承接中山各高校的部分学生实践训练工作,各高校采取付费的方式共享资源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3.案例讨论 开展案例讨论首先要选择好的案例素材,一般3-5页为宜,优先采用国内企业案例,最好是任课教师亲身经历的案例。独立学院在开展案例讨论课的过程中还应克服班级大、过程控制难的困难,应该控制好每个小组的人数,恰当安排好素材阅读、讨论、发言时间、总结各环节的时间,采取点名发言而不是自愿发言,任课教师则要做好过程的记录与最后的点评总结,赏罚分明,自然就可以大大提高案例讨论的效果。 4.现场录像播放 目前国外原版教材配套的一些生产现场的视频,全英文的讲解给独立学院的学生带来一定难度,笔者认为,有条件的院校应自行组织录制一些本土企业的生产现场录像。为获取本地企业的现场视频资料,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表达自身的诚意,和企业签订保密协议,承诺不对外流传,只作教学用途,也不允许学生拷贝;要选择长期挂钩实习的企业进行拍摄,降低拍摄的难度;最好能选择代表多种不同生产类型的企业进行现场实录,增加视频资料的多样性。 5.虚拟仿真软件应用 基于现代计算机及其网络的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应用到“生产与运作管理”实验教学,对企业业务活动进行多维仿真,能给学生产生各种感官信号,在虚拟环境中获得企业生产运作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常见的虚拟仿真软件有用于产品研发的AUTOCAD;用于辅助车间生产系统设计的仿真软件有PURDUE大学开发的GCMS,清华大学开发的IMMS等;用于车间生产调度的Autosched、南开大学的JobShop等;用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WITNESS,CIM-OSA等。这些仿真软件的应用需要较大的经费支持,也对任课教师本身的软件应用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6.生产管理软件实训 目前“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常用的实验软件主要有:企业资源计划(ERP)、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物流网络优化软件(CRAFT)和线性规划软件(LinDo)等。这些软件具有较好的现实应用性,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兴趣,但是班级规模庞大和教学资源有限限制了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一是联系一些小的软件供应商提供试用版或迷你版的学习软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拷贝回宿舍进行演练;二是在安排若干固定的课余时段开放实验室供有兴趣的学生使用;三是通过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的双重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四是除了介绍软件如何用之外,同时注重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与咨询诊断方面内容的介绍。 7.企业现场管理人员讲座 对于某些实务性、技巧性比较强的内容请企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效果会比任课教师讲更好。对此,笔者有以下体会:一是对于独立学院本科层次的教学来讲,一般邀请中层干部就可以了,年轻而经验丰富的他们更易与学生拉近距离;二是在选择邀请企业专家时最好能综合考虑不同的生产类型、不同的投资主体背景,让学生能够了解美、日、欧、本土企业在经营的理念上与管理方法存在哪些差异;三是可以聘任企业专家担任该门课程“客座教授”的方式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通过荣誉感提升他们的使命感,降低邀请他们的难度。 总的来说,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本文是笔者在近年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所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要真正上好这门课程,需要任课老师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笔者深感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恳请国内同行批评指正。 生产运作论文:浅谈经济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运作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源分配优化,煤矿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并且需求量也在持续上升。对此,煤炭企业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煤炭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就必须要重视企业的经济管理,让煤炭企业在各个方面的资源能够实现优化配置,最大化发挥自身优势,在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扩大自身市场占有率。对此就需要将经济管理人员作为切入点,提升经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同时不断的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重视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本文就经济管理在煤矿企业生产运作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的探讨,并且对当下煤矿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体制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煤矿企业 经济管理 生产运作 问题 策略 一、前言 我国是出产煤矿的大国,煤矿资源十分丰富,煤炭储备量位于世界前茅,所以煤炭企业的数量也非常的庞大,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煤炭行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就经济管理方面,我国的煤炭企业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当下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这需要企业内部加强经济管理力度,将市场和经济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以及科学化,经济管理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不仅仅能够帮助煤炭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煤炭企业节约市场运作成本,并且还能够提升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煤炭企业的经济管理涉及范围十分的广泛,与企业管理方式、运作体制、财务管理、水电管理以及隐患管理等等方面都息息相关。 二、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生产运作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一)经济管理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有着一定的帮助 我国煤矿企业主要的业务分别是采集煤矿资源和进行销售,然而在一过程当中,井下作业的时间占绝大部分,对此,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也是当下煤矿企业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了解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所起到的作用。 1、落实岗位责任制。经济管理对于这方面说产生的具体作用就是,将整体的煤矿整体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并且将其划分成为具体的责任模块,从而将这部分责任模块细化到每个人的身上去,另一方面,给予有关人员一定的权利,这样就能够让其在发现问题的同时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从而体现出了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积极作用。 2、系统监控与人员监控进行有效的结合,我国煤矿企业在运用中的管理体系引用一些现代化的措施让其变得更加高效安全,并且站在目前井下工作安全监控的角度看来,其作业的安全性有了极大提升。管理系统的引入能够对煤矿企业进行生产的全过程进行高效的监控,所以一旦井下出现危险状况以及发生故障的时候,就能够及时的告知相关人员。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障监控高效率,弥补工作人员在进行人工监控时候的一些不足之处。 3、井下与井上作业相互配合,确保安全管理的质量。经济管理体系的设定应该根据煤矿企业生产运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将井上负责安全管理的人员和井下安全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掌握井下作业安全情况,一旦有井下有情况发生,那么安全监控系统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向井上发出相关信息,方便相关人员以最快的速度向井上传输采取急救措施。对此,井上人员就能够凭借两方面给出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补救行为,把事故所造损失最大程度的降低。经济管理能够及时有效的帮助矿井突发事件的处理,从而让煤矿企业的财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二)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财务管理所具有的积极影响 煤矿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其本质就是最大化体现企业价值与股东价值。对此,在煤矿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财务管理在实现企业价值,保证企业盈利这一方面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的财务控制主要体现在:预算、资本结构以及收入支出等等方面,其作用的最终体现在煤矿企业财务收支与资金运作平衡上面。 1、煤矿企业的预算管理 预算必须要将销售的需求量当做基本前提,煤矿企业主要业务是供应能源,虽然煤矿的需求量非常的大,但是煤矿企业的主要销售对象还是发电厂以及企业单位等一些机关部门。然而经济管理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凭借当年的市场情况,来对下一时期会计年度企业销售会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科学合理的推算销售量,给企业生产线上的人员配备与合理安排提供相应依据。预算是企业进行生产策略以及计划制定时候的重要保障,对于煤矿企业的正常运作有着一定的影响。 2、经济管理对于煤矿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 想要有效的提升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对于煤矿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当中的成本费用一定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在煤矿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当中,合理规划生产程序,最大化降低生产时所产生的损耗,对于在岗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加强其综合素质,强化其井下作业的安全意识,这样在薪资支出一样的情况下,把安全事故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另一方面,对于生产过程当中所需要用到的水电,做到节约与循环使用,并且有针对性的设计水电再利用程序,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3、对煤矿企业的收入进行控制 当下煤矿企业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煤矿能源的销售,如何拓宽煤矿企业的销售渠道以及增加各个销售渠道的煤矿销售量对于煤矿企业的经济收入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对此,经济管理在煤矿企业进行煤资源销售的时候,对于其销售价格、渠道以及煤资源的调度运输进行综合的考量,达到用最低成本煤资源运输将其销售到最为合适的市场,借此来增加煤矿企业的经济收入。 生产运作论文: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不适合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文章从生产运用管理课程的定位出发,分析了该门课程的教材运用与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并对纯理论导向与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作比较分析。 关键词: 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高校 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须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因大多数教师和本科生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企业运作缺乏感性认识,结果是教师觉得这门课程难教,学生也觉得该课程难学。如何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须高度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从事本科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模式,从最初的纯理论导向逐步调整为基于任务的理论应用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教学效果看,纯理论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产生积极的教学互动。而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增强,通过自主设计任务、体验教学和分享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本文将着重比较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教学效果。 本文结构如下,首先是课程定位,其次是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再次是纯理论导向和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比较,最后是结论。 一、课程定位 生产运作管理是对企业生产、交付产品或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作及改进,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顾客。为使企业的内、外部运作系统有效运行,不仅产品设计、流程、生产方式、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各活动要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不同活动之间的联系也要创造价值,所有这些都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常,组织有生产、销售、技术、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和其他职能相比,生产运作管理涉及面最广,牵涉的部门最多。生产运作管理是对整个产品或服务生产和交付系统的管理,运作管理者必须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这一管理过程来协调资源的使用。生产运作管理为企业运作过程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思考方法。因此,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了解现代生产运作管理方法,以及如何才能使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体系高效运行。 二、教材选用及教学内容设计 关于教材,比较有影响的国外教材有蔡斯(Richard B. Chase)[1]等编写的《运营管理》和史蒂文森(William J. Stevenson)[2]编写的《运营管理》,国内使用比较多的教材是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生产运作管理》[3]。本科阶段的教学多以国内教材为主,MBA教学则多选用国外教材。国内教材多选用本土化案例,内容安排、关键术语的阐述都是按照国内企业的管理情境与管理实践规范来写的,因此,选用国内教材可让学生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运作管理理论与方法。笔者坚持使用国内教材,前些年使用过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生产运作管理》(第3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4]出版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第2版)教材,近两年使用过陈志祥、李丽[5]编著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材和柯清芳[6]主编的《生产运作管理》(第2版)教材。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更加突出生产运作管理的系统性,从生产运作系统设计,到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再到生产运作系统的维护与改进,将生产运作管理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各章之间逻辑联系强。而陈志祥等编著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材和柯清芳主编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更加突出生产运作管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重点阐述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总的来说,国内教材的主体内容和结构近乎相同。 因教材内容较多,笔者认为教学重点是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具体包括生产运作管理概述、生产运作战略、产品与服务设计、设施选址与布置、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物料需求计划(MRP)与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系统作业计划、服务系统作业计划、准时制和精细生产方式及其他先进生产方式。 在课时安排上,各高校的本科教学学时不同。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本科教学学时有54学时(18周,每周3学时)和36学时(18周,每周2学时)两种,开课专业包括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专业等。和54学时相比,36学时的课程产品与服务设计及其他先进生产方式部分可不讲,库存管理和制造系统作业计划减半课时,只讲解基本模型和方法。 三、纯理论导向与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比较 教学模式创新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心。从国内教学实践看,教学模式正在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偏向学生主导型。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学生更多是“学”,很少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主导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7]。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譬如教师可在课程的某些环节增加交互式教学[8]、讨论式教学[9]和任务驱动式教学[10]或协同式任务导向[11]教学模式。 笔者在从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了纯理论导向和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下面将着重介绍这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教学效果。 (一)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 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引导不够。笔者在刚开始从事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时,授课对象是管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考虑到管理科学专业本科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当时采用了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侧重定量分析,重点讲授基本的生产管理技术。譬如在讲解设施选址与布置、库存管理、生产作业计划部分时,更加注重数学模型及其应用,把书中的例题、习题选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产管理技术。 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的认识产生一定偏差,学生可能掌握了某些生产管理方法,但不了解这些方法在不同企业中的应用。从教学效果看,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听不懂,纯理论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产生积极的教学互动。 (二)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 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没能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进行了一轮的纯理论导向教学之后,笔者多次尝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减少课堂讲解时间,增加学生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主要是围绕教材各章案例展开,鼓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因本科生没有实践经验,案例讨论难以深入,同时因学生人数较多,且受课时限制,组织案例教学存在一定困难[12]。在积累了学生课堂讨论案例的教学经验之后,笔者开始启动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具体教学内容或知识点为任务,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任务也完全是小组自主设计,只需和教学内容有关即可。首先学生需自定小组,小组成员在3―7人,接着设计任务名称,任务原则上和生产运作管理的某一章节对应,然后小组成员分工,从查阅资料、资料收集和整理、准备汇报资料到课堂讲解及最终的报告。任务的评价体系包括课堂讲解和纸质报告,每个小组在汇报之后,教师进行课堂点评,然后教师和所有其他小组需对汇报小组的表现进行现场评分,现场评分只针对课堂讲解。纸质报告是以科技论文形式对汇报资料进行总结。 从实际的完成情况看,学生设计的任务包括选址、产品开发、生产计划、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部分。从受调查对象看,近半学生选择当地企业,便于实地考察,也有不少选择世界500强企业,偏重于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从企业类型方面,学生更偏好服务类企业,很多选择零售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快递公司。从学生反馈结果看,学生对这种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非常满意,通过文献的查阅和梳理,加深对某些知识模块的理解,也提高了合作式学习能力,课堂汇报一方面展示了小组的共同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学生的个人风采。有些学生的发言非常有激情,在声音、语速、节奏、内容熟悉程度、趣味性方面做得非常好。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适合纯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更适合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同时需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参观是比较好的实践教学方式,但需要学校有固定的教学基地。然而企业大多对学生参观不感兴趣,这给学生到企业参观带来很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可行,且具有可操作性。 基于任务的应用导向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增强,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和点评者角色,而学生则是设计者、知识传授者和教学主体体验者。任务导向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生产运作论文:PDCA循环在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摘要:《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管理类专业课的基础。为了提高《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将PDCA循环引入《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环节中,以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PDCA循环 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生产运作管理 1、引言 《生产运作管理》与企业生产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门是以制造业为背景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管理类专业课,是具有鲜明的工程与管理特色的多学科交叉课程。根据对世界各国大学里的管理学院/商学院的课程设置研究,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理财”列为三大支柱性核心课程,由此可见本门课程在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因而,必须探寻一种有效地提高《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PDCA循环作为全球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在管理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有必要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PDCA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PDCA循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它是一个标准的管理工作程序,也是进行质量管理的四个步骤。PDCA循环可分为四个阶段,其基本内容如下。 (1)计划阶段(P):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 (2)执行阶段(D):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检查阶段(C):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 (4)处置阶段(A):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PDCA循环的特点 (1)大环带小环。在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小的PDCA循环,如图1所示。 图1 大环带小环 (2)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而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以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新的水平上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再进行PDCA循环,便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如图2所示。 图2 阶梯式上升 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每一个循环管理过程都周而复始地运动,上一个循环解决不了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解决,从而保证了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3、生产运作管理教学质量改进的PDCA循环模式 鉴于PDCA循环在质量管理中的有效性,作者把PDCA循环引入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计划阶段 在PDCA循环中,第一阶段是计划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制订教学计划,只有良好的教学计划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时间安排等内容。按照PDCA循环这一工作方法,每一学期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对上一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目前我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例如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中,都有教学效果分析的内容,比如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什么,从哪些方面改进等。 (2)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就是执行计划阶段制订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需要通过实际的授课过程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首先避免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注重引导式、参与式与讨论式教学。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按照教学计划教学,但是也要根据教学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学习的反应。 (3)检查阶段 检查阶段的目的是检查教学计划执行后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课内测验、答疑辅导、课后作业以及期末考试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此外,还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参加《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座谈会,进一步了解课程教学情况,大约每学期1-2次。 一般情况下教学计划执行的结果与教学计划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必须分析原因找到引起偏差的主次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教学质量的对策。 (4)处置阶段 在处置阶段教师要对本学期《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一方面要找出该轮教学循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另一方面要把教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作为下一轮教学循环借鉴之用。 还需要明确一点,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时,有些问题不可能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全部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循序渐进,持续改进,从而不断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结论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的课题,PDCA循环教学模式把教学当做一个又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形成一个周期模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思想必将使得《生产运作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逐步提升,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生产运作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构建 摘要:文章针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建设展开讨论,对于模块化的建设思路,可行性分析以及实践展开都有论述,对教学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国内大专院校企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此课程站位于企业经营的角度上,是研究制造业生产体系管理和服务业运作管理的一门应用型课程。由于它的强应用性和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成为培养学生现代经营理念、实际动手能力和现代生产控制和管理方法的核心课程之一。经调研,国内大专院校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教学内容脱离企业实际,学生对制造业不了解,缺少工科基础,计算和图表使学生失去兴趣等教学效果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着重解决基于工作过程重新构建课程模块体系。 一、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思路 第一,开展校外专家座谈会,明确《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在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并根据专家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进厂深入调研计划; 第二,课程组通过对制造业企业的深入调研,现有的生产相关的职业岗位具体有:生产统计员,班长,线/组长,生产工艺经理,生产改善经理,生产计划经理,调度员,质检员,库房管理员,维修组长,设备工程师,工装工程师,模具工程师,精益生产经理在,物料主任等; 第三,课程组对上述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认真分析,结合企业管理类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使学生系统地理解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确立现代生产运作管理理念,掌握基本的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中基本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管理实践提供技能储备和理论指导。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生产战略、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 二、课程对应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 (一)典型工作任务 1.执行生产战略 2.优化工厂现有空间布局设计和生产时间调度 3.制定、优化生产计划 4.现场管理 (二)职业能力 1.符合企业组织结构要求,能够从职能层的角度制定生产战略、战术并执行。 2.根据企业选址,总平面布置,能够分析现有工厂空间布局中不足之处,优化工厂布置,车间布置和设备布置,实现“一个流”; 通过生产调度,能够按时完成订单。 3.依据企业愿景,竞争战略,结合企业硬件设施,通过项目计划法制定企业生产计划,确定工期,并能够解决工期优化、费用优化和环境优化等问题;计算出生产能力,为采购、接订单服务。 4.运用5s,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等方法,在车间里解决工艺、工装、设备等日常生产及突发生产状况;其中设备管理中制定设备维护制度,确定制度有效工作时间,保障交货期。研究运用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如精益生产,JIT优化生产管理工作。 三、课程模块化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分为生产战略、生产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14个项目,具体课程模块构建如下: (一)模块一:生产战略 生产战略模块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生产战略作为执行层战略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开展,认识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运作战略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制定企业生产运作战略的能力。 生产战略模块有三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1生产与运作战略案例分析、项目2生产与运作管理及生产战略相关概念认知、项目3制定生产战略的要点。 (二)模块二:生产系统设计 生产系统设计模块主要讲授企业生产系统空间组织设计和时间组织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辅助工程选址;能够优化现有工厂布置、车间布置和设备布置;能够计算期量标准。 生产系统设计模块有四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4选址案例分析、项目5生产系统及生产过程概念、项目6如何选址布置、项目7期量标准。 (三)模块三: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模块讲授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培养学生能够编制成批生产作业计划,绘制网络图并优化。 生产计划模块有三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8什么是生产计划、项目9如何制定生产作业计划、项目10项目计划。 (四)模块四: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模块讲授生产系统运行和维护,使得学生熟知当前生产管理技术、会进行现场管理、学会精益生产的原理、掌握设备磨损和故障规律,并制定设备保养维修制度等。 现场管理模块有四个细分项目分别是:项目11当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概述、项目12现场管理及5S、项目13设备管理与TPM、项目14精益生产。 四、课程模块化构建后的教学效果评估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模块 大学的教育的趋势是向就业导向,一门课程能够延伸出哪些岗位供学生就业抉择,是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首先要想到的问题。本文针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贴切制造业的特点,课程组进行了深入企业调研,获得了一手资料,明确了企业在生产管理中的岗位设置之后,再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置为:生产战略、生产系统设计、生产计划、现场管理等四个模块。 (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贯穿其中 课程组在进行课程模块化构建时,细分了14个项目,项目的设置是对模块化的补充,且模块中的每个细分项目都符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每个模块都有案例开始,汇报作业结束,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三)专业课讲座的形式新颖 课程组在进行模块构建时,安排现场管理模块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业课讲座,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看到生产现场的视频,了解当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专业课的讲座的形式促进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为未来择业提供参考。 (四)形成课程组,优化专业课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模块化构建是有四位主讲教师共同完成的,课程组的形成极大促进了专业课的设置,尤其是校外专家主讲,能够带来新视野,新思路,也为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作岗位拉近了距离。 (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生产运作论文:《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差异化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体系构成与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分析了学生对该课程差异化的知识需求,针对不同需求,分别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研究了该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 差异化 教学模式 引言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将生产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生产或运作效率为目标,研究企业生产或运作各个层次上的决策问题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文献中,有些承担该课程教学的教学工作者已从总体上对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1-5]。本文针对不同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学生对该课程差异化的知识需求,分别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研究该课程的差异化的教学模式,以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研究生产与运作管理三个层次、十大方面的决策问题。三个层次为:生产运作战略决策、生产系统设计决策、生产系统运行与维护决策。十大方面包括:产品战略、生产流程战略、生产设施选址、生产设施布置、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库存策略、排产策略、质量管理战略、维护策略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解;掌握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与改进等生产运作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包括模型、算法、工具等),并能具体应用于生产实践;了解一些现代先进生产方式(如JIT、精细生产、敏捷制造等)及管理技术。 2.学生对该课程的差异需求 由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存在很大的不同,有些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而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还有些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而且,即使学生毕业后都是选择就业,但是有些学生是选择在制造业就业,而有些学生会选择在服务业工作;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也存在是选择在制造业领域创业还是选择在服务业创业的问题。而在制造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和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知识需求是不同的,选择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需要更多地掌握制造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与改进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而选择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则更加关注服务系统的设计、运作和改进方面的知识。对于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则希望在该课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所学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工作或学习环境,在学生在校学习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对该课程的差异化的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教学。 3.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1)教材选用差异化 目前,在国内进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内的从事该课程教学及研究的工作者编写的教材,选用较多的主要有: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丽文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另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英文原版教材,选用较多的主要有:Chase等人编写的《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Stevenson编写的《Operations Management》。 由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在高中阶段多数是文科生,在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之前缺乏对生产运作系统的了解,加之专业英语词汇相对匮乏,所以,对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应该首选中文教材。而对于基础较好,毕业后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向学生推荐上述英文原版教材供其深入学习参考,如果在研究生阶段有意研究制造业生产管理方向的学生,则推荐Stevenson的英文教材,因为该教材在制造业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要丰富些,案例比较好。 (2)教学内容差异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内容较多,而且与管理类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相比,课程内容计算推理的部分较多,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在有限的教学学时约束下,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化的需求,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对讲授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就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的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差异化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式差异化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外,要结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需求的不同,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方法解决企业中的实际相关问题。 1)参观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在课程开始之前的假期,可以要求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参观,以使学生对生产运作系统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生产运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该门课程,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联系管理基础较好的制造企业(如大型的加工-装配型企业等)作为参观和生产实习单位;对于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教师则要为其联系服务网点多、业务量大、运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如大型物流公司等)作为参观和实习单位;而对于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则根据其研究方向来选择管理基础较好的制造企业或服务企业作为参观和实习单位。 2)视频教学:在讲授相关章节的内容后,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选择播放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国内外著名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视频资料,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看到先进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方法。比如,在讲授“作业计划”一章时,可以为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播放蒋伟豪讲授的《向丰田学管理》视频,让学生了解丰田公司装配计划的制定方法;而在讲授“服务产品设计与过程选择”一章时,可以播放UPS公司录制的《UPS运作过程》视频资料,让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深刻了解该公司的服务过程与管理方法。 3)课程设计:在课程内容讲授完成之后,要求学生组成多个小组,结合本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教师为每个小组安排一个设计题目,小组成员根据兴趣也可自主选题,完成一个项目的课程设计,来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要求有意在制造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完成题为“2013年格力空调在平顶山地区的销量预测”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需求预测”一章中的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方法;要求有意在服务业就业和创业的学生完成题为“蜜雪冰城加盟店的选址决策”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服务设施选址”一章中的服务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和定量选址决策方法;可以要求有意继续深造,并从事制造业生产管理研究的学生完成题为“加工车间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的课程设计,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学生掌握“作业计划”一章中难度较大的离散式制造企业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过程和方法,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4.结论 本文在分析《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研究内容、教学目标及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知识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分别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研究了该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 王炳刚,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产调度、智能算法。 生产运作论文:电子版企业经营沙盘在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子沙盘模拟,充分利用电子沙盘的可存储性和灵活性,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电子沙盘模拟的不同的功能。将其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电子沙盘 沙盘模拟 课程教学 许多高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实验教学的创新教育形式,以提高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文将探讨电子版沙盘模拟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描述 生产运作活动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最基本活动,是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研究如何将各种资源要素组织成现实生产力,以便有效地创造出产品和服务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工商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作为培育企业精英人才的摇篮,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一直以来颇为重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在MBA、普研及本科生中都开设本课程。 与其他经管类课程相比,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生产运作战略与企业竞争力、需求管理与预测、生产/ 服务流程分析、生产/ 服务设施选址与布置、生产运作能力与生产运作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与企业资源计划、生产系统设计与优化、库存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前沿理论等知识模块,这些知识大多来源于生产实践,是企业生产运作实践的总结,很多知识在讲授时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实践进行。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以理论教学为主 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比较枯燥,即使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仅仅限于介绍文字材料,无法给予学生感性认识,学生毕业后常被评价为光懂理论、不会实战,在实际操作时遇到种种意外障碍而束手无策,能力不能与学历匹配。这也是有些文科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进入企业后适应期太长的原因。 2.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直观的体验 学生由于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对很多内容缺乏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无法透彻理解,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3.教师容易局限于一门课程内容 由于专业背景、授课学时等限制,教师往往容易局限于一门课程内容,很难把公司管理的全流程、全过程控制告诉学生,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公司操作实务。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理论学习,不关心也不了解企业运作实际,缺乏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训练。 4.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 由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管理类课程,内容较复杂和枯燥,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往往不高,也有部分学生会受到上一届学生的影响,在还没有开课之前,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该课程偏理论、数学模型和需要大量计算等印象,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有所降低。 5.学生对课程的教评结果偏低 由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偏理论、数学模型和需要计算的内容偏多,尽管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案例、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本课程在许多院校开展的教评活动中仍得分偏低。有的教师同时讲授多门课程,但各门课程的评价结果差距很大,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积极性有所降低。 6.实践环节滞后于课程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该课程在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严重性,先后引入了对企业的实地参观、沙盘模拟实训等教学方法。但由于对企业的实地参观、沙盘模拟等均是针对实践环节的课程,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存在,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甚微,学生们感叹如果实践环节的课程能够与理论课程穿插进行效果可能更好,学生会从中受益更深,体会更深刻。 三、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上述的问题,有必要探索能够提高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竞争力的教学方法。目前广为使用的是沙盘模拟教学方法。 1.沙盘模拟教学方法简介 沙盘模拟源于战争中的沙盘模拟推演,指挥官在真实的模拟沙盘模具前,进行战略部署的过程,具有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等优点。企业的经营管理犹如战场,要进行整体部署、产品的研发以及财务分析等决策,通过课堂教学展现无疑是纸上谈兵,而沙盘模拟运用独特直观的教具,结合市场变化,进行情景模拟以及角色扮演,通过老师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真实体会企业多年的经营管理过程。 沙盘模拟主要通过实战模拟演练完成体验式学习,具有互动性、真实性、挑战性、实用性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巩固,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与运用。 2.沙盘模拟课程涉及的内容 (1)熟悉企业全面管理系统,确定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沙盘模拟课程分析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预测市场趋势,形成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确定企业具体的市场经营战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战略、财务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等。 (2)了解企业整体运作流程。通过沙盘模拟课程能制定企业新产品开发战略,安排企业的生产计划,制定市场开发决策、目标市场定位等。模拟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标过程,调查了解同行商情,抢攻市场,正确进行市场决策。 (3)谋求企业系统效率提升,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通过沙盘模拟的运用,学会制订企业长期、中期、短期资金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制订投资计划,编制财务报表,运用财务指标进行正确分析,进一步评估决策效益,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4)提升科学管理能力。通过对企业生产能力的计算,生产线的更新调整\库存的管理,原材料采购、现金流量的计算等提升科学管理的能力。 (5)从点评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每一次教师的点评中,学生可以深刻领会到理论中学到的知识如何真正运用到企业的运营实践中,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分析,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6)从总结中收获。通过参与企业模拟经营的过程以及课程结束后的实训报告,学生思考、总结得失,获得最大的收获与提高。 3.沙盘模拟的形式 在各大院校主要引进和自行开发的沙盘模拟形式有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两种。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目前的企业经营物理沙盘训练课程对抗规则复杂,容易出现误操作和不规范行为,且问题无法追溯,影响公平性;另一方面由于采用独占式教学资源,学生需要至少2天的时间完成整个物理沙盘的对抗演练,效率较低,但学生的热情高涨,积极性非常高。而电子沙盘采用计算机软件的对抗方式来进行教学和竞技,通过程序的设计,可以使实验完全依照对抗规则进行,防止了学生的误操作和不规范行为。电子沙盘通过记录学生的每步实验操作,可以使实验最终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自动生成。但是,这种模式直观性、体验性差,各小组缺少面对面交流,比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这与情景式教学的初衷相悖。 4.将电子沙盘引入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 基于物理沙盘与电子沙盘的优缺点,考虑在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课程结束后的实践环节仍然保留物理沙盘的模拟训练或物理沙盘与电子沙盘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扬长避短,最终实现电子沙盘的便捷性和物理沙盘的真实模拟性合为一体。而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电子沙盘模拟,充分利用电子沙盘的可存储性和灵活性,在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电子沙盘模拟的不同功能。 5.电子沙盘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结合体现出的特点 (1)生动性。传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局面,通过沙盘模拟实际企业环境进行教学,学生能亲自运营企业,真正体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十分生动有趣。 (2)真实性。在课程中,通过沙盘模拟运用让学生亲自体验“做”中“学”,以实际参与的方式体验企业的运作,在模拟企业实际环境中,真正体会企业面对多变的环境,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将来应用于实践。 (3)合作性。沙盘模拟就是让学生在每一次商业决策中感受团队智慧的价值,领会如何在立场不同的部门间沟通和协调,进一步培养不同部门人员的共同价值观与经营理念,同时建立以整体利益为导向的组织团队,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并能真正领会团队合作的优越性。 (4)基于电子沙盘的灵活性与可存储性,在引入课程教学时可以随时调用任何模块进行讲解,这是与物理沙盘相比其最大的优点。电子沙盘可以将学生分为6~18组进行模拟,而物理沙盘只能模拟6~8组,解决了物理沙盘授课的困难。同时也解决了物理沙盘必须连续的将课程进行2~3天独占资源的缺点以及物理沙盘课程与理论课程在时间上脱节的问题。 (5)可作为开设物理沙盘课程的前期准备。与之前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再上物理沙盘课程相比,学生在开课前已经对沙盘模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分组组成不同的企业后,对企业战略决策、资金运用、市场开拓、ISO认证、产品研发、厂房及生产线投资等问题会更加慎重,通过理论课程对各个决策环节会用到哪些知识点已经心中有数,会彻底改变之前的盲目决策以及部分学生的游戏心态。 (6)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沙盘模拟在企业经营管理教学系统中运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树立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作、保持诚信、个性与职业定位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7)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沙盘模拟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并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也能使学生学有所长,与实际贴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学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结论 基于电子沙盘的灵活性与可存储性,将其引入课程教学体系,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将改变多年来“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传统教育教学,能够将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树立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作、保持诚信、个性与职业定位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对于经管类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是一个借鉴。 生产运作论文:液压传动课程中液压元件知识对企业生产运作的借鉴与指导研究 摘 要 液压传动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它也为企业生产运作系统起了很大的借鉴与指导作用,液压系统就好比一个企业,液压系统中的各个元件就如企业各个部门,各有各自的职责,彼此独立却又相关,它们是液压系统和企业的核心,是保证整个系统能正常运行的关键。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液压泵、辅助元件滤油器、连接器等在液压系统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企业中的招聘部门,沟通机制等也在企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液压传动技术及思想可用于企业当中,对企业运行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 类比 借鉴 液压元件 生产运作 液压技术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活动产生着日益密切的关系,已成为现代机械设备和装置中的基本技术构成。应用液压技术的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今,液压传动技术及思想对企业生产运作系统也起到了很大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液压泵是依靠密封工作腔容积变化来实现吸压油的作用,从而将输入机械能转换成液压油的装置。其作用是向液压系统的执行元件提供动力而完成预定的工作,这就好比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液压泵通过控制压力大小从而实现其控制效果,而企业恰恰是通过适度激励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完成预定目标。 液压泵的效率是反映液压泵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利用率,液压泵输入的能量为机械能,输出的能量为液压能,在这一能量的转换过程中,既有因摩擦而引起输入机械能的损失,又有因泄露而引起的液压能损失,减少在能量转换过程中液压能的损失是提高液压泵效率的关键环节,这就好比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工人会因原料供应不足或等待时间过大而出现空闲,或是由于工人偷懒而使劳动生产率降低,所以必须加强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时间,减少时间浪费,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果。 滤油器在液压系统中起着过滤油液、保护机器的作用,与企业运作系统中的监管部门,招聘部门非常类似。液压系统不允许液压油中含有超过限度的固体颗粒和不溶性污染物,因为这些杂质可使运动零件表面划伤,造成内部泄露增大,从而效率降低,发热增加,这些杂质还可以使阀芯卡死,使节流小孔和缝隙堵死,润滑表面破坏,引起液压系统故障。据统计,液压系统的故障70%是由于油液的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保持液油的清洁度是保障液压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清除液油中的杂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滤油器,可见滤油器是保证液压系统正常工作的关键。企业招聘部门也是一样,在一个企业中,人是企业的核心,所以说招聘良才是一个企业能否得到长远发展的关键。人可以创造一切,只有招聘有才能的人,才能使公司获得更多更大的效率。所以企业的招聘部门在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与液压系统中滤油器一样,控制着整个系统的命运,关系着系统能否长期存在并向前发展。 连接器元件起着辅助作用,但从保证液压系统完成传递力和运动力的任务来看确实非常重要的,它们对系统的正常工作,工作效率,使用寿命等影响极大。即使再好的元件,再好的油液,若没有连接器件的连接,它们都无法工作,所以说油管和管接头这些连接件是保证系统能正常工作的关键,它就好比企业中的沟通,领导需要与下属沟通,同事与同事之间也需要沟通与配合,这样才能在一起把工作做好。沟通促使组织员工协调有效地工作,良好的沟通就是企业运作成功的关键之一。 密封工作腔就好比企业的保密机构,在活塞与缸筒及活塞杆与端盖处,通常要设置密封工作腔,以防止液压缸的内外泄露。企业的保密机构是要把本行业,本单位的工作秘密和商业秘密以及传统工艺秘诀保密好,防止企业无形资产流失,如同液压系统中的密封工作腔一样,必须防止内外泄露。 由上可以看出液压元件都是可以看作企业生产运作中的各个部门。液压元件是整个液压系统的骨架,也是液压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就如企业离不开各个部分的支持。液压传动技术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而且其思想也对企业的生产运作起了重要的借鉴与指导作用。一个液压系统就是一个企业,液压元件就是企业的各个部门,液压元件间的协调工作就如同企业中各个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一样,整个液压系统和企业安全,稳定的工作,两者非常相似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从液压系统的生产运作中吸取经验、提取精华、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生产运作论文:企业生产运作能力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生产运作能力中所强调的低成本、高质量等因素已不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仅仅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以往分析影响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各种因素中,主要是评判它的设备能力,即企业在一定的生产运作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最大产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能力、管理能力和资本能力等因素对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影响日趋重要,因而仅从某一个方面进行评定,只能片面地说明其某一方面的问题。因而,对一个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评价必须从系统的观念出发,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影响因素的完善,还要从区域经济学的观点出发,理顺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保证企业生产运作的通畅。 一、传统企业生产运作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企业传统生产模式而言,生产运作能力是指企业的设施在一定时期内,在先进合理的技术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一定种类产品的最大数量,它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劳动力数量、设备数量及其加工能力和厂房面积。根据以上传统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概念可以看出,传统企业生产运作能力强调的是单个企业本身制造(或生产)产品的生产效率等。由此可以看出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横向系统的观点。在传统企业的生产运作能力分析中,重点考虑的是单个企业在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产量,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强调的大而全,即企业能够生产与产品相关的绝大部分的零部件,而没有采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或理解生产运作能力,因此在传统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导向下,企业不可能满足顾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二)片面强调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在传统企业的生产运作能力分析中,片面强调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例如设备的数量、厂房的面积以及工人的数量,而没有意识到企业也可以利用其外部资源,也没有注重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和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三)重点强调企业的内部生产能力以及企业纵向一体化。传统企业的生产运作能力没有从企业合作以及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理解,仅强调企业内部的生产运作能力,没有考虑到企业外部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提高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措施 针对以上传统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分析和理解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以便于企业今后更好地发展。 (一)引入弹性制造系统。针对传统企业生产运作中产品单一,缺乏横向系统观念,导致生产运作能力较低,我们可以引入弹性制造系统。 弹性制造系统是指运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并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序控制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工序的弹性化。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从事产品多样化的生产,解决对产品多样化、精致化的需求。弹性制造系统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两者整合,使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程序彼此互相协调,不仅有助于生产力的提升,同时可降低制造时间和产品不良率。有些制造商将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扩展为弹性制造系统(简称FMS),亦即由计算机来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器,以输送系统来连接,例如采用机器人、无人搬运车和自动输送带,使产品制造由材料到成品的过程完全由计算机来控制机器设备,并且使生产设备调整为可制造数种不同的产品。 由于制造与准备的时间缩短,弹性制造系统使制造商可随市场的需求来调整生产程序与数量,使得生产部门可按客户的要求而很快调整生产排程,达到产品少量多样的制造目标,同时机器的使用率也因此而得到提高。在完整的弹性制造系统下,生产线与自动仓储设备相连接,材料由供货商送到仓库,计算机控制自动仓储设备。由输送带运送各个工作站所需要的材料,产品制造完成再由输送带送回仓库。所谓生产在线无人化,只需要由控制与维修机器的人员来控制生产流程运转。这样,一方面可降低人工成本,避免人工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使产品质量稳定,减少生产不良率,所以产品单位生产成本也较传统制造方式更低。这种新型制造系统的出现,使得机器和原材料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企业生产的系统化,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运作能力。 (二)采用供应链管理,实现企业横向一体化。供应链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模式。例如,美国VTI公司通过电子通讯系统,与客户一起设计特殊应用集成电路。该公司在美国的硅谷使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完掩模,然后在日本饰刻芯片,在韩国切割、固定,在马来西亚封装集成电路,再由货运公司将产品送到世界各地的客户。VTI的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输、销售,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供应链系统。它既是一条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物流链,又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因为各种物料在供应链上的移动,是一个不断增加其市场价值或附加价值的增值过程。因此,供应链管理不同于传统企业的采供供应管理职能。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横向一体化”,即把原来由企业自己生产的零部件外包出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于是就跟这些企业形成了一种水平关系,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横向一体化”。供应链管理跟我们通常所讲的一个组织内部的管理是不同的,组织内部的管理体现为一种权力关系,即上级可以指挥下级,而供应链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企业的合作链,企业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的,因此供应链管理主要体现为如何加强合作、加强对资源协调运作和管理水平。 供应链管理的效益很明显,实践证明,供应链的实施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成本的降低、改善客户服务、加快资金周转、增加市场占有率等,都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改观。再比如减少销价处理的损失,过去由于信息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生产或订货批量决策的盲目性,而且越往原材料这个方向移动,投入批量越大,即理论上所讲的“需求放大效应”,这样就导致多余的货物只能降价处理。实施供应链管理后,加强了信息流和物流的协调,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合作企业,这样就减少了销价处理的损失。更重要的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不论大小都能够成为受欢迎的业务伙伴,增加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本企业的生产运作能力。 三、结论 本文在对传统企业生产运作能力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地提高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两项措施。由于解决措施有多种,限于篇幅有限,再者由于企业的生产制造系统和供应链管理一个是企业内的制造系统,一个是延伸至企业外的横向系统,所包含的问题比较全面,因此只从以上两个方面论述了对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影响,给出了一些提高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建议。
人与环境论文: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性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运用了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从统一走向对立,由此造成了生态危机。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途径 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环境通常是由人来改变的一面,而且强调了人的革命实践的特征:即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二者的一致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所不同的是,人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受到自然界的本质——自然规律——的设定,也就是说人化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化。步入现代文明进程中,由于人类自身认识的发展和制造工具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树立的是单纯肯定人的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启蒙运动尤其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将自然世界看作供人任意改造、利用的资源或工具。自然世界从一个活的有机体变成为死一般的物质世界,人由此也就从自然宇宙世界中分裂出来,成为与自然世界对立的存在。笛卡尔首开先河,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两个各自独立且平行存在、互不以来的实体。斯宾诺莎反对这种对立说,但他主张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个实体,那就是上帝,而心灵和物质仅是上帝这一实体的两个属性。这之后,康德、黑格尔等人试图努力改变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面,但他们却把人看作是自然价值的显现根源。 人类的理性之光渐渐揭开了自然的神秘面纱,用马克思·韦伯的话说就是“世界祛魅”的过程。在工具——目的的理性主义的导向下,步入现代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危机”。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正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一致性发生了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为人们为了占有由人与自然关系生化出来的财富,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和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这使人处于一个无情冷漠异己的物质世界,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使人的精神在巨大异己的物质世界中处于无家可归的渺小无助、无根流放的异化状态,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精神意义失落的危机。另一方面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支配下,人类奉行的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努力,由此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2)构建和谐的生态精神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 ①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环境的自觉而清醒的感悟和认识。是人对所处于环境和自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能动反应。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要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随时从环境的角度,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思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②能够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莫过于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3)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具体要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要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发展绿色交通;要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 人与环境论文:利用有限资源协调人与环境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慨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巾提出的、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步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完善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建立的条件和步骤,并提出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原则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它的思路是改变传统经济中“资源一一产品一消费一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一产品~消费一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卒叶I足清洁生产。总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而我国的循环经济娌沦是从2003年起才进入了实践推进阶段。 1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慨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巾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问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服的城市类型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具体的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巾,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问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予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因此,根据现代化进程生态城市可以被分为工业型生态城市、人文型生态城市。 1.2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 国内外研究认为,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持续的社会一自然一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而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大原则,其实也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五大条件:第~,生态保护战略。就是把整个生态城市建立成为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无污染城市、绿色城市和风景城市的综合体。第二,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包括污染净化处理设备、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服务体系、社会基础设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标准。作为生态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舒适清洁的环境、齐全的区域生态格局、良好的城市生态基础、可恢复的生态系统。第四,文化历史的保护。就是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文生态文明体系,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第五,将自然融入城市在发展高效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巾,优化投入产出的生产系统,布置合理的经济产业格局,发展绿色产业体系,不会因为城市发展而破坏环境。 1.3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步骤 在目前的研究领域中,虽然人们都认为生态城市不同于以往“绿色城市”、“健康城市”,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却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和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没有以循环经济模式来估量生态城市的系统,即包含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人文、肖费等各方面的设置。要建立好一座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其应遵循的原则和步骤是,首先减少进入生产和肖费体系的物质消耗量}其次,通过精良的售后服务等手段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服务时间;最后,通过工业净化等人为或自然净化的手段来将废弃物重新变成资源后再次循环利用。经过循环经济的实施,就可以将工业废料或半成品用于农业,把净化后的城市废水用于农业灌溉,把种养的动植物作为工业原料、消费产品,从而将工业、农业、消费连接成为大的循环圈。 2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2.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 2.1.1发展生态农业。耍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土地原始状态,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 2.1.2发展生态工业。工业发展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在产业方向上,关、停、并、转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对新上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实行集中布点或将其放在非城区的下风方向,避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排放,保持城市使用清洁能源,恒久保持清洁生产,以符合国家的需求 2.1.3发展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以红色旅游闻名于世的南昌,不仅制定了南昌一吉安一井冈山线、赣州一瑞金一于都~会昌一长汀一上杭一古田线、井冈山一永新一茶陵一株洲线和黄山一婺源一上饶一弋阳一武夷山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而且在泰井等高速公路种植了四季常绿的易活植物,树立了一系列井冈山斗争题材的雕塑,让游客们感受到“历史红、山林好”的特色,是典型的文化生态之路。转贴于2.1.4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2002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向社会公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在方案中规定,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未来5年内,中国将建30家垃圾气体回收填埋场,计划到2015年,建~_3oo家这样的垃圾处理场,年处理垃圾l亿吨。利用垃圾等废弃物发电不仅无污染而且能解决大部分城市的供电不足,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较好运用。 作为被国家授予的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贵阳市分批启动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6大类254个项目,总投资达479亿元。可见,未来的产业结构将是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为主体的大循环体系 2.2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环境优美、宜人是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标志,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带来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了鼓励个人、企业和城市建设者们提高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应加大立法步伐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对个人,应赋予原先“谁污染,谁付费”条例新的内容,提高个人污染的罚款力度;对企业作到优惠政策引导,从价格、税收、资金、水电等方面优惠那些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城市建设者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深度,鼓励节约用水,为此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如涉及到筹建污水处理厂以及铺设相应的管网项目,应尽量参考国际惯例将厂、网分开,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全部进入市场,而污水管网投资则仍主要由政府承担。目前,我国全国人大已经通过并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 2.3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 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肖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加大罚款力度和强制实施ISO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道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社会舆论来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必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带有“环保标志”的产品和绿色食品特别畅销。 2.4推行住宅生态化 进入21世纪后,购房和装修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之一。生态住宅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也随着房地产热和经济发展渐入人心。生态住宅是应符合以下三大主题的住宅,即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居住的环境作为生态住宅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城市居住环境的系统化、生态化、经济化和人性化,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在建设部的《绿色生态居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的征求稿意见中,对能源、燃气的优化、室内外公用场所等环节都有了相应的规定。 2.5完善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据统计,美国20世纪90年代,用于环保投资的额就占工业总产值的12;英国电力公司计划耗用70亿美元的防治费用以达到欧共体SO排放指标;我国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所产生的费用和效益必然是各大中型企业考虑的问题,所以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应增加补充考虑绿色资产、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绿色利润等诸多问题,特别在编制会计报表中,应重点突出绿色会计的核算资料,充分披露绿色会计信息。在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还应客观揭示企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资源、环境污染的程度及所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罚款等情况。 总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有助于人类利用有限的资源,有利于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保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前进的目标。 人与环境论文:人与自然环境 一、仙圃寨风雨圣者信仰圈的形成及其发展 1.仙圃寨建寨的历史原因及概况 明朝中后期,战争迭起,社会动荡,山贼海盗趁机作乱,侵害村民;[1](P65)同时,村落械斗之风甚盛,大村吞食小村,同宗欺负异姓的现象不时发生。有些村落为了增强力量、确保自身安全,联合友好村落,组成会乡进行械斗。这种会乡械斗规模更大,时间更长,危害也更严重。村民为了有效抵御山贼海盗的侵犯和敌村的进攻,就在乡的周围筑起围墙,从而形成一个寨堡。仙圃寨的形成就属于这种情况。仙圃寨最初是由辜厝、田头黄、厂头吴、赖厝、廖厝、上官路、南埔黄、黄厝巷、张厝巷、陈厝巷10个村组成的。明朝末期,黄厝巷、张厝巷、陈厝巷和横陇,辜厝和仙乐,赖厝、廖厝和仙都,厂头吴和古楼林、下陇之间互有矛盾,吵架械斗时常爆发,于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这10个村结成联盟,建立仙圃寨。“仙圃寨与东莆金石市接界,距城三十五公里。”(注:参见清代吴道róng@①所纂《(光绪)海阳县志》(卷三)之《舆地略二》,1900年版,第25页。)它长约2公里,宽约1公里,北邻龙下村,东邻仙乐村,南面宏安,西面仙都,地势开阔,寨内除赖厝的西厝属于海阳县东莆都外,其余各村都属于海阳县上莆都。 2.仙圃寨信仰风雨圣者及组织巡游会的缘由 仙圃寨建寨的确切时间无从考察。但据寨中老人说,建寨是由“戊辰八贤”之一的辜朝荐(注:辜朝荐:字端敬,号在公,海阳县上莆都仙圃寨人,崇祯元年进士,永历二十二年病逝。《金石镇志》(卷2),1978年版,第245页。)主持的。(注:笔者调查材料。报告人:翁和坤,男,翁厝村人,71岁,退休教师,高中文化。调查时间:2001年12月11日。)可知建寨时间应在明末清初。而仙圃寨信仰风雨圣者是至清嘉庆三年(1798)才开始的。据记载: “盖仙圃寨所祀风雨圣者,原于浮洋斗文。清仁宗嘉庆三年(1798),吾寨干旱,乡绅自斗文恭请圣者金印、香火设坛求雨而得甘霖。回銮之期,神示驻驾仙圃,民以寨中诸神裁定,示警大路顶黄林谢庄合建之娘宫前殿,故设庙刻金身奉之。后有鉴于各地会乡之风甚盛,为增全寨团结,共御外侮,便遵斗文村旧例,每年正月二十二日为神游期,并拈阄以定灯首,主全年神事。至于神游所行之路,则由神降乩于黄厝巷乌门一位十余岁童子之身,由其前导而确立之。灯首则由嘉庆六年(1801)始轮排。”(注:仙圃圣庙石刻《潮州仙圃寨风雨圣者史略》。该碑存于风雨圣者庙内,1993年立,宽116厘米,长232厘米。) 那么,风雨圣者究系何方神圣,为何仙圃寨要以它为主祭神并组织规模浩大的巡游会呢?陈景熙在《孙雨仙信仰研究》一文中已作概述:风雨圣者姓孙名道者,南宋人,生于揭阳孙畔村北厝,小时候就能预知风雨。13岁时,他在开元寺看到官民设坛求雨,于是登坛代之,雨果然大至。第二年,他在宝峰山上牧牛时忽然不见,人们认为他是钻入巨樟中遁仙而去,于是伐樟刻像建庙奉拜,皇帝也封其为“风雨圣者”。[2](P237)由于风雨圣者很灵验,又是皇帝亲自册封的,因此信仰它的人很多。每逢大旱之年,不少乡村从拥有“雨仙真像”的浮洋斗文恭请雨仙金印、香火设坛求雨,立庙祭拜。 仙圃寨内各村历来都是以农业为主。在古时水利灌溉系统不发达、人力对自然的改造无法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特别是在旱魔的威胁下,人们只能仰仗神力,祈求神明的帮助。仙圃寨的雨仙信仰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建立起来的。至于把风雨圣者作为全寨的主祭神并组织隆重的巡游会,则是适应“增全寨团结,共御外侮”的需要。当时,仙圃寨各村都有自己的信仰神,但要把寨内别村的神作为自己的主祭神,村民也不愿意。于是,新诞生的风雨圣者信仰及其巡游会适应形势的需要被全寨村民共同接受了。这个以风雨圣者为中心的超村际的祭祀圈,经历了两百余年复杂纷繁的内外部社区整合,直至今日还是一个非常紧密的地域组织,这也可以看出民间信仰超凡的凝聚力了。 3.翁厝加入风雨圣者祭祀圈的始末 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尽管翁厝也祭祀风雨圣者,有一段时间在行政上也归属仙圃寨,但在仙圃寨村民的意识中,翁厝却不属于仙圃寨,“老爷”无份;而翁厝也有自知之明,寨中“大闹热”(即风雨圣者巡游日)时,其他村祠堂前挂的绣匾写的是“合寨平安”,惟有翁厝写的是“合乡平安”。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翁厝虽也祭祀风雨圣者,其寨内成员的身份却得不到承认,陷入妾身未明的尴尬境地呢?这还得从翁厝信仰风雨圣者的始末说起。 翁厝在古时与仙圃寨并不在一个“都”里,它当时属于海阳县东莆都。古时翁厝是属于下九社的。这个社由陈厝陇、翁厝、李厝、卢厝、董厝、王厝、吴厝、曾厝、谢厝九个村组成。和其他会乡一样,下九社也通过信仰仪式增强凝聚力,他们所信仰的神是陈尧佐王公。但是,下九社在清末就解散了。卢厝在村落械斗中被东凤陈氏所灭;李厝则因盗贼袭击,村民奔逃而散;王厝、吴厝、曾厝等村则迁移的迁移,绝丁的绝丁;到最后只剩下陈厝陇和翁厝,于是它们分别接管了这些村的王公,把他们作为本村的地方神。陈厝陇和翁厝还是继续联合游神,直到1921年发生了一件不大却足以改变现状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陈厝陇和翁厝联合游神,游完“安路”(神所经过的特定路线)后,两支队伍在村交界处分手。当时盛行着一种“掷石头”的习俗,即两村的村民拿石头互掷对方,据说这样做会使自己的霉运飞向对方,从而使自己兴旺发达。这种习俗使得每年都或多或少有人受伤,但因受伤的是平民百姓,习俗还是得以继续盛行。1921年游神中,翁厝一名10余岁的孩子被石头掷伤,翁厝才决定不联合游神。为何一名小小年纪的孩子的受伤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习俗呢?原来,这名孩子的伯父是县长,(注:翁梓光,20世纪20年代初曾任大埔县长。)家族中还有达官贵人,这个显赫的家族对其生活地方的社会生活,权力分配,冲突解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0多年后,这名孩子荣任仙圃寨乡长。(注:笔者调查材料。报告人:翁克庶,男,翁厝村人,91岁,退休干部,大学文化。调查时间:2001年12月16日。) 下九社散了,翁厝需要重新寻找盟友。翁厝之所以选择仙圃寨,是因为翁厝与仙圃寨不仅地理位置紧邻,而且在信仰、社会生活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翁厝还属于下九社时,因为风雨圣者巡游时恰好要经过翁厝,因此,有些村民已有祭祀风雨圣者的习俗。下九社散后,翁厝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就加入了仙圃寨;又因为风雨圣者在寨内诸神中的地位最高,翁厝也就入寨随俗,把它作为全村的主祭神,而原来供奉的王公反而降到次要位置。 对于风雨圣者为何要经过翁厝,这里补充说明一下。仙圃寨10个村有9个村都完全属于上莆都,只有赖厝比较特别,以村南厝和西厝的水沟为界,分属上莆都和东莆都。当时,在确定寨墙时,负责人考虑到不同“都”之间如果围起来可能会发生税收等纠纷,因此没有把属于东莆都的西厝围在寨墙内,(注:笔者调查材料。报告人:廖镇汉,男,廖厝村人,71岁,高中文化,风雨圣者庙理事人员。调查时间:2001年12月23日。)但作为赖厝的领土,它又确实属于仙圃寨,风雨圣者巡游时还是要经过其地。而赖厝西北与翁厝接壤,东南紧靠廖厝,东北隔一小溪与厂头吴相望。这样,巡游队伍无论是从赖厝到厂头吴,还是从厂头吴到赖厝,都必须经过翁厝,这就为翁厝加入仙圃寨创造了客观条件。 翁厝加入仙圃寨,参加祭拜风雨圣者时,10个村的风雨圣者灯首已经确定。风雨圣者理事会经过商量,认为翁厝与赖厝在地理位置上是邻村,决定让翁厝与赖厝一起担“灯脚”(潮州音译,即组织巡游会之首席),所以人们总是说:“翁倚赖”(指翁厝依靠赖厝)。而人口比赖厝多,经济比其发达的翁厝人认为自己虽然没有“灯脚”名分,一样可以把祭祀活动办得热热闹闹,根本不需要借助赖厝“灯脚”的名义虚张声势,因此不愿意接受“翁倚赖”这种说法;而寨内人一方面认为风雨圣者翁厝无份,另一方面又认为翁厝不愿意接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尽管翁厝是后来加入的,仙圃寨还是最终确定了风雨圣者信仰和祭祀的地域范围,即11个村共同信仰和祭祀风雨圣者。 4.风雨圣者巡游会 风雨圣者巡游日即本地人俗称的“大闹热”。每逢“大闹热”到来,全寨彩旗飘飘,锣鼓阵阵,爆竹震天,人潮涌至,到处一派升平欢乐的气氛。在“大闹热”的一系列活动中,最能体现风雨圣者对全寨的影响的首推风雨圣者巡游会。风雨圣者巡游会开始于嘉庆六年(1801),第一个组织巡游会的是陈厝巷,其次分别是黄厝巷、上官路、赖厝、廖厝、田头黄、张厝巷、辜厝、厂头吴,最后是南埔黄。每村十年轮流一次。风雨圣者的巡游路线是逆时针方向(见图1)。灯首和巡游路线是通过拈阄和神降乩确定的,这表明仙圃寨各村尽管有强弱大小之分,但在风雨圣者面前一律平等。这种平等性还体现在圣驾的停留时间上。在确定圣驾的停留时间时,曾有人主张在大村的时间应比较长,但最后经过一番争议,还是决定在每村的停留时间都为15分钟。当然,当届组织巡游会的村落也有一些特权,这些特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先祭祀权。祭祀风雨圣者一般在正月二十二日圣驾巡游本村时,村民才将祭品集中拿到祠堂前祭祀,惟有“灯脚”村的村民可先祭祀。(2)请剧团。剧团是指由真人现场表演的潮剧团,而非道具戏。自有风雨圣者巡游会,只有“灯脚”村才有权请剧团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约定。这条约定是否是为了防止“灯脚”村的风头被别村超过,已经不得而知了。也因这个规定,未获“灯脚”资格的翁厝村就成了全寨中惟一在“大闹热”中没有请过剧团的村落。(3)组织锣鼓标队进行表演。锣鼓标队是由标旗队、锣鼓班、英歌舞队等组成的,一般在正月二十二日上午八、九点风雨圣者巡游后举行。近几年,锣鼓标队在正月初二到镇政府及镇内其他村政府那里去拜年,正月初三则游行寨内各村。代表仙圃寨地区保护神信仰的锣鼓标队到寨外其他村游行,这是其他神明信仰所少见的,从中也可以看出风雨圣者信仰的影响有多大。 翁厝村虽然不能享受上面三种特权,但也有其他村落所没有的特权。这就是:无论轮到哪村担“灯脚”,其巡游队伍经过翁厝,都会在村口把神轿交给翁厝人,让他们抬到祠堂供人祭拜,而经过其他村时,却不曾有这样的事。为什么翁厝人有这样的特权?原来,“在乡村社会中,神明往往起着地域分类的作用。”[3](P163)神明在巡游时,足迹是不能踏进其信仰范围之外的其他地方的,否则会被视为侵犯了他人的领土,从而引起乡村间的矛盾和冲突。在翁厝不属于仙圃寨时,为了确保翁厝人不捣乱,仙圃寨决定,在翁厝村口让翁厝人抬神轿护送“老爷”过境;翁厝人认为这样做能使“老爷”保佑自己,也就乐意去做。后来,虽然翁厝也加入风雨圣者祭祀圈,这一做法却保留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翁厝未能获得担“灯脚”资格的遗憾。 由于不能承担“灯脚”角色,翁厝一直不被视为仙圃寨的一员,但翁厝也并非没有机会获得这一资格。据寨里老人讲,1940年,南埔黄曾提出把“灯脚份”让给翁厝,因为南埔黄一直人丁不济,只有20几户人家。每次轮到它担“灯脚”,辜厝、田头黄、黄厝巷都得鼎力相助,尽管如此,南埔黄人还是感到组织巡游会确实力不从心,因此想放弃“灯脚份”。当时翁厝也同意。但南埔黄一名富有的华侨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有损村的体面。这名华侨刚做生意时,曾在风雨圣者面前许过愿:如果能赚到钱,就分一半给神。后来他果然生意兴旺,他认为现在是兑现诺言的时候,于是他提出组织巡游会的费用由他负责,再请辜厝、田头黄、黄厝巷帮助出人出力。因此让“灯脚”没有成交。后来华侨生意衰败,无力再承担这种费用,又提出让“灯脚”,但时过境迁,翁厝却不要了。 二、风雨圣者以外的其他信仰 人类学者冈田谦指出,“共同奉祭某一位主祭神的居民的居住地域为一个祭祀圈。这个地域范围随着主祭神影响力的大小而有不同,它可小至某一村落中的一个‘角头’,大可包括整个村落,甚至无数的村落,形成一个超标际的祭祀圈;在另一方面,祭祀圈的范围是相互重叠的。”[4](P177)在仙圃寨,除了以风雨圣者作为文化标志确定这一地域外,在这个社区内还以其他地方神为标志,形成地域层次较低的祭祀圈。 1.以龙尾圣爷为中心的祭祀圈 廖厝、翁厝、赖厝、厂头吴以龙尾爷为社主组成仪象社。龙尾爷的祭祀仪式较简单,没有组织巡游会,只是在农历正月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分别由厂头吴、赖厝、廖厝、翁厝迎它到本村祠堂祭祀,并于当晚在本村游神。龙尾爷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不如风雨圣者。它的兴起主要是四村联络感情、抵抗外侮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大械斗的现象不再时常发生,龙尾爷的这一作用已经减弱了,因此近年来它的香火不如过去旺盛了。这说明民间信仰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密切的联系。 厂头吴、赖厝、廖厝和翁厝作为一个祭祀圈,还创办了维正学堂。据《金石镇志》记载,维正学堂是廖厝侨胞廖正兴先生和汕头商会会长赖礼园先生合资于1894年兴建的一所完全小学,其校舍和教学设备曾为“三阳”(海阳、潮阳、揭阳三县)之冠,从而解决了当时仙圃寨各村高小学生的入学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4村在仙圃寨的地位,也反映了作为一个祭祀圈在教育文化上的联系。 2.以三山国王为中心的祭祀圈 除了以龙尾爷为中心的仪象社,三巷也以三山国王为中心组成祭祀圈。三巷的始祖都是先迁居赤石宫,后才迁至现村址的。他们的村落创建史和以三山国王为中心组成祭祀圈是否有因果人类的理性之光渐渐揭开了自然的神秘面纱,用马克思·韦伯的话说就是“世界祛魅”的过程。在工具——目的的理性主义的导向下,步入现代化的今天,人类面临的是“现代性的危机”。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正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一致性发生了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异化,以及社会的不和谐。因为人们为了占有由人与自然关系生化出来的财富,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和人对人的剥削与压迫。这使人处于一个无情冷漠异己的物质世界,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使人的精神在巨大异己的物质世界中处于无家可归的渺小无助、无根流放的异化状态,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精神意义失落的危机。另一方面是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支配下,人类奉行的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努力,由此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只要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在这种旧的价值观支配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提倡无节制的消费和肆意开发自然资源。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发达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自然不是被当作与人亲和、协调的对象,而是被当作征服、统治的对象。 其次,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我们不能离开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单纯强调对自然的保护,使保护变成被动的适应,那样就无法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会使社会进步缓慢乃至倒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离开对自然的保护来单纯强调对自然的开发,使开发变成对自然的粗暴掠夺和破坏,必须吸取某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的历史教训,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相互协调,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便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 (2)构建和谐的生态精神文化。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 ①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指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环境的自觉而清醒的感悟和认识。是人对所处于环境和自身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能动反应。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抛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要求建设尊重自然的文化,随时从环境的角度,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思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②能够直接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莫过于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3)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具体要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要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发展绿色交通;要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 人与环境论文:人与环境关系探析 摘 要:人与环境的关系一直都是哲学家们构建自身理论体系基础的首要问题,从孟德斯鸠、爱尔维修再到黑格尔都十分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并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情况对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都具有各自时代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构建自己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将实践引入人与环境关系之中,十分深刻的分析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人与环境关系进行考察探究可以进一步明晰当下我们对待环境的应有态度,促进社会进步发展。 关键词:人与环境;关系;社会 无论是古代先哲还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离不_对人与环境问题的探索。对于环境的考察首先需要厘清环境是在何种意义上讲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又包括自在自然环境和人化自然环境。自在自然就是完全没有人的参与的,仅通过自然界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人化自然就是人进入自然环境中,通过不断寻找自然规律,对自然环境加以改变后的自然环境。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历史认识 (一)十八世纪早期唯物主义者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有益探索 对人和环境关系的探索自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就已经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思考,他们在认真分析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决定论”,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政治法律环境,代表人物孟德斯鸠特别强调地理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对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孟德斯鸠的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并不能解释复杂的社会生活,最终归于宿命论。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爱尔维修提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他认为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人们的道德风尚,而他所指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政治法律环境,政治法律又是由人制定的,从而得出了“意见支配环境”的结论。爱尔维修这一观点本身就是自我矛盾的,一方面认为环境决定人,政治和法律环境决定人们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又认为是人的理性制定出了法律,于是他将这一切归因于天才人物的理性,正是天才人物的理性才能够制定出政治法律制度从而改变人的意见,进而起到改变社会环境的作用,他的这一观点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爱尔维修对人与环境问题的混乱关键在于他始终停留于对人的观念和政治法律制度这一系列上层建筑的分析上,而没有深入探索决定这些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在哪里;其次,他只认识到了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反映论,他只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制约却忽视了人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他根本看不到环境是通过人的实践而不断变化的。 孟德斯鸠和爱尔维修都试图在人与环境的问题上寻找正确的方向,最终却都归于失败,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只看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却忽视了人的伟大力量、忽视了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看到自然环境正是由人来不断改变的。 (二)十九世纪学者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与环境关系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承认政治法律制度与人的道德风尚之间的关系,但并不认为是人的意见决定政治法律制度,于是对政治法律制度得以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探索,由此推出是新工具的发明导致新产业形成和发展,而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财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法律制度的提出正是适应了这一变化。但是,他们在解释是什么引起了新工具的发明时,却无法从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合理因素,便又将这一切归结为天才人物的智慧,再一次回到“意见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的老路上了。他们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分析较之于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更加深入,但是由于没能跳出思维的局限,回到现实中去考察,最终还是未能找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探讨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上层建筑,而是开始注意到财产关系等经济基础的作用。 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在法国动荡的大革命历史中看到了阶级斗争对人和环境关系的影响,巨大的阶级斗争继改变了政治法律制度,也对人的意见有所影响,他们也认识到财产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了阶级斗争。但是当分析到引起财产变化的原因时,他们又会将这归因于人的天性的“恶”所引起的“征服”。他们同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试图深入分析人与环境关系问题产生变化的根源,却依旧无法摆脱唯心史观的视角,因此仍然无法找到其根源。 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认为环境不起决定性作用,是客观的、被动的,而人是积极的、主动的,他认为人在环境面前不是消极的观察者,而是积极的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环境,从而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他提出了“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自在的力量。”①黑格尔的人化环境的思想打破了之前人物对环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由谁决定的谁的二元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说明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并不是被动地依赖于自然,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 二、马克思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在探索人与环境关系时,对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对于我们今天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他对环境问题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主要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人对环境具有依赖性的观点,但他也认识到虽然这种依赖性存在,但并不能过度看重这种依赖性或者将这种依赖性绝对化。法国唯物主义者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看重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他在手稿中论述人“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自、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②人是自然的对象性存在物,是相对于自然而存在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人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人又不可避免地依赖于自然界,两者是相对而言的,而人的行动是受自然规律的支配的,不按规律办事,只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始从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角度考察,同样对法国学者的“教育决定论”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马克思提出环境和教育确实对人有影响,但是环境和教育本身也是在变化的,而它们的变化正是人造成的。他指出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不能仅仅简单化为是谁决定谁的机械决定论,而将实践引入其中,认为人与环境是在实践这个基础之上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提纲》中指出实践作为中介,连接着人与环境两者之间的改变,在人通过实践来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而当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也不可避免得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实践角度出发,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将人与环境关系的考察放在了具体的社会历史中,马克思把人、自然界、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人与环境关系都放在社会历史中去研究,这样社会历史性就成为解释全部哲学问题的原则。他还指出“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③,我们丝毫不能忽视人与环境关系的历史继承性。 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人与环境问题的探讨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不仅指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机械决定论,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它们的关系看成是人决定环境还是环境决定人,而应辩证看待,并且他敏锐得发现,是实践作为中间环节连接着人与环境。在提出实践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考察,要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而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 三、对我国正确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更加关注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的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分析都是以人的本质作为基础的,人是具有共性的、特殊性的、个性的人,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看到了人作为一“类”所具有的共同性质,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发现人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所具有的特殊性,又把同一社会阶层的人放到历史中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是马克思对人的全面的认识。在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刻阐释了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在处理人c环境的关系中,关注“人”的重要性。 2.以实践为基础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谁决定谁的问题,即便如此,当今社会还是有很多人将之看成简单的机械决定论,这是因为我们都忽视了实践这一媒介在人与环境关系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用实践解决社会性问题。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是革命的历史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可以创造历史的活动,在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问题上,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通力合作,每个人都能够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解决包括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就全国而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会影响到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资源短缺、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不采取措施保护,不进行和平的调节,会酿成惨重的后果,最后伤害的反倒是我们自己。所以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政策与行动并行,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到同一片蓝天。 3.注重人与环境关系的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特别强调必须把人与环境的关系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中考察。看待我国人与环境的关系也不能忽视我们所处的阶段和现状,我国正处于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迫切发展经济,而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问题,从而导致了在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我们迫切需要快速发展经济计划,而且已经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如果不加以解决,后果将更加严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对环境问题更应该加强关注,尽快解决。为此,我国提出了一些列保护环境和解决资源的法律法规,并提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都显示了国家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 (二)实践意义 马克思人与环境关系思想有利于人们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对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当今社会,人们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人们忽视了自然界有自身修复和平衡发展的规律,当自然无法平复自身时,就开始展开对人类报复。所以,我们在自然面前不能随心所欲,而应该注重人对自然的受动性,以保护自然就是珍爱我们自己的态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1.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方向 马克思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深刻分析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在自然面前既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以客观条件为基础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美丽中国建设注重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关系到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环境对个体的制约作用,我们不仅要优化自然环境,同时还要注重社会环境的优化,国家软实力的提升需要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优化,社会大环境的优化同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的。自然界的青山绿水是人们最宝贵的财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是喊口号,而是应该让人们真正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与人的密切关系,把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使人们发自内心愿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只有当人们真正理解自然环境的问题实际就是人的问题时,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我们不能走西方社会发展的老路,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指南 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首先,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引领作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在正确的生态观念指导下才能更好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其次,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是密切联系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优化。教育环境对国民的影响最为直接,要优化教育环境,重视对在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还要利用线上线下两条途径加大生态道德的宣传力度,提升国民生态道德意识;第三,政府要加强环境立法,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也要重视做好农村退耕还林的相关补贴工作,使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个人、企业、政府为改善人与环境关系共同努力,使之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是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内涵的,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决定了人与环境关系的走向,我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开发自然资源时要时刻坚持底线思维,不能竭泽而渔,以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开发自然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只有在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国家健康有序的发展。 人与环境论文:大学生工作价值观、个人与环境适配度对职业生涯定向影响的研究 摘 要: 本文叙述了前人对大学生工作价值观、个人与环境适配度对职业生涯定向影响的研究,初步编制了职业生涯定向等三个量表,并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工作价值观 个人与环境适配度 职业生涯定向 大学生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定向的不确定性对频繁离职呈正相关,势必造成组织资源的浪费,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职业生涯定向,有相当多研究者做过许多研究,而纵使形容方式不同,有些研究者称之为生涯锚、生涯决策等,但定义上目前不论系国内、国外的学者皆为大同小异。职业生涯定向是自我所知觉的天赋、动机及价值观,是需求、态度、价值观及才能的结合,引领着个体稳固并整合其生涯(Crites,1969;Schein,1978;Delong,1982)。 一、工作价值观、个人与环境适配度对职业生涯定向的影响 工作价值观是影响个人对职务选择与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Super,1984),不同价值观的员工会有不同的生涯导向(Watts,1992)。Super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工作有关之目标,亦即个人的内在所需求的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的工作特质或属性。Super更进一步指出,工作价值观是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与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Judge和Bretz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当待遇合理时,组织的工作价值观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抉择,个人会选择与自己价值观较相近的公司。台湾学者以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在众多位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中显示,不论是目的性工作价值观或工具性工作价值观,皆与生涯定向具有正向的相关(萧维钦,1998;刘锦勋,2002;许雅岚,2008),台湾与大陆企业大学生员工的情况是否一致,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个人与环境适配度是Dawis,Rene V所提出工作适应理论(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作为理论基础 (George,1992),指良好的工作应该保持自身工作特质与工作环境的一致。Moss于1970年代初期发现个人大多是依据心理向度知觉环境,而其中一项即说明环境提供给个人成长并发展自我的程度,会随环境的性质而有所改变,像是工作自主性、升迁及自我发展等(黄光国,杨国枢,1979)。Schein研究结果指出当人们能选择与生涯定向相符的工作环境,部门主管管理模式与员工是否相契合反映在员工工作表现上,当员工认同主管所传递讯息自然对于工作充满信心;反之,主管所传递讯息不符员工期望,自然对于工作无像向心及冲劲。因此,大学生对于工作环境的看法是否如上述所述,对于职业生涯定向的影响又为何? 二、研究量表的编制 (一)职业生涯定向量表的编制 许多学者编制测量职业生涯定向量表,尤其颇多是以尚在学中或即将毕业之学生为施测对象。Osipow等以测量受试者的生涯决策情形所使用的“生涯决策量表 (Career Decisional Scale.CDS) ”,广泛用于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定向评量与诊断,其以多元的观点分析可能造成个体职业生涯定向不确定的原因,包括缺乏组织和信心、外在环境阻碍、双趋冲突、内在心理冲突等四方面(Osipow Carney,Winer,Yanico Koschier,1976)。台湾学者张仁家(1994)修订该量表,发展出对象为工业类技职高中及大专生的《职业学校工业类科学生生涯决策行为调查问卷》,此量表共有33题,评量“生涯决策确定程度”与“职业生涯定向不确定原因”两大构面。 Jones和Chenery发展“职业决策量表 (Vocational Decision Scale;VDS)”,使用多重类别的概念评量职业生涯定向状态,包括“职业生涯定向程度”、“对职业生涯定向的满意程度”和“生涯未定向原因”。林清文依据该量表的多向度理论,发展出《大学生生涯发展研究问卷》,分为生涯确定与不确定源两大构面,生涯确定状态分为生涯确定程度和生涯满意程度,生涯不确定源分为犹豫习性、觉察不足、志趣不合、生涯决策焦虑、认识不足和信心不足等六部分。杨淑珍参考Jones和Chenery的职业生涯定向状态模式编制《生涯因素量表》,评量大学生职业生涯定向程度、对目前职业生涯定向状态的安适感及未定向原因的类型。此量表在台湾地区公私立大学,以分层丛集取样方式,抽取603名大学生进行预试,样本来源客观公正,且正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85;构念效度的内部相关是以常模样本的数据分析,其定向量表与安适量表的相关为0.67(p (二)工作价值观量表的编制 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编制工作价值观的衡量工具。Super(1970)发展“工作价值观清单(Work Values Inventory,WVI)”主要用来衡量个人希望在工作中实现的目标,其将工作价值观分为三个群组、十五个项目,包括内部报酬价值、外部报酬价值、外部附带价值(Dose,1997;王丛桂,2003)。王丛桂根据Rokeach,加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价值观,发展出“工作价值观量表”,其将工作价值观分为工作目的价值和工作手段价值,并于1995年修订后将前者代表个人在工作中所追寻的目的状态,包括:内在酬偿、外在酬偿、集体利益、平安和谐和照顾家庭五个因素;而后者则代表个人对工作有关的行为方式,包括:忠信、能力与理性、谦和宽容、安分守成、正义与自律、务实取向六个因素。李燕萍、侯@方运用扎根理论,通过搜集分析不同群体对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的评论,建立了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结构体系,构建了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工作偏好―工作行为”理论模型,诠释了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通过工作偏好的中介效应对工作行为影响的过程。结果表明,自我情感、物质环境、人际关系、革新特征四因素共同构建了新生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结构;受工作价值观的影响,新生代员工有清晰的个体工作偏好,其工作偏好的满足与否又导致他们职场中积极在职行为或消极离职行为的表现。窦运来、黄希庭通过编制《中国企业R D人员工作价值观问卷》(R D-WVQ),对冶金、汽车、化工、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五个行业的企业R D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企业R D人员工作价值观包含生存、关系、发展和组织支持四个因素,R D-WVQ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工具。林碧榆整合国内外学者对于工作价值观衡量,以国小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将工作价值观分为六大构面,相关构面资以整理。 由上述学者提出的衡量可了解,员工对于工作价值观的认知就是要符合个人对工作的期望,此期望工作是否满足、工作环境是否舒适、工作是否可促进自我成长、同事间的关系、企业所支付薪资是否足够生活及这个工作可否增进大众良好观感。在经历工作体验及工作周遭事物的影响,本身工作价值观就此产生。纺织企业大学生员工工作内容和一线工人、研发人员都有一定区别,他们更多的是现场管理或是技术性支持、解决的角色,其工作价值观与一线工人、研发人员是否一致值得讨论,本研究参考上述研究针对工作价值观的六大构面分别为:成就感、安全感、自我成长、人际关系、物质报酬和利他六大面向进行测量。 (三)个人与环境适配度量表的编制 黄光国、杨国枢发展出可以用来测量组织的工作环境量表,分为四个因素:制度的公平性、个人的发展、人际关系不良、工作条件不良。黄光国根据上表,修改增订而发展出“工作环境知觉量表”,分为十四个因素测量工作环境知觉,包括:工作要求、工作环境、工作主动性、担负责任、领导授权、冒险创新、开放气氛、团体认同感、关怀员工福祉、沟通协调、人际和谐、奖酬公平性、制度明确性、制度合理性。创造力工作环境认知量表 (KEYS:Assessing the Climate for Creativity),为所发展针对组织内部环境,用来评估组织的创意气候,发掘组织促进或组碍创造力因素的评量工具,包括五大构面:创造力的鼓励、自主性或自由度、资源、压力、组织障碍(Amabile Conti Coon,1996)。 学者总结了个人与环境适配包含了四种概念:个人与工作适配(person-job fit)、个人与组织适配(person- organization fit)、个人与群体适配(person-group fit)、个人与主管适配(subordinate- supervisor fit)等(Bretz,Rynes Gerhart,1993; Holland,1973)。庄瑷嘉指出,个人工作适配是在知识、技能、能力、兴趣、工作性质、人格上作比较。Van Vianen以四种目标测量个人与组织的目标取向:奖酬、工作压力、努力程度及竞赛性。个人与群体适配,团队组成一直是研究工作群体的主题之一,且被许多团队效能模型视为主要的因子,而其中存在所谓异质与同质的争论(Campion,Medsker Higgs,1993)。持异质性看法的学者认为若团队由不同能力与经验的成员组成则团队效能较高;而同构型看法之学者则相信当成员在价值观、目标一致程度愈高则工作结果也愈佳。个人工作适配与个人主管适配,已经被验证出离职意愿和离职有显著相关(庄瑷嘉,林惠彦,2005)。上司与员工间互动模式影响员工对于工作判断的看法。曹雁、吴英策在研究同时纳入个人工作适配、个人组织适配、个人群体适配及个人主管适配四种适配的概念,分析其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以提出较完整的适配架构,帮助组织在运用不同的策略时,决定该遴选或指派何种员工。纺织企业里的组织是团队的象征,组织对大学生员工的影响体现在群体感受中,个人对于所属的团队须有一致性及相同性的看法。所以本研究将个人与组织适配度及个人与群体适配度合并为一个构面作为衡量;而以个人与工作适配度、个人与主管适配度、个人与组织(群体)适配度,作为本研究衡量。 三、量表验证 (一)职业生涯定向的测量 本研究以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素分析及Cronbach’α系数信度分析,检验各研究变项是否会因为研究样本的差异而导致因素分类改变与因子下题项分类的变动,以及施测量表的信度是否内部一致性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职业生涯定向是单一构面,未进行因素分析,直接验证信度。本构面共7题,经实际对职业生涯定向量表进行信度估计,分析结果发现,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557,显示出本构面的内部一致性不佳,进一步分析项已删除的 Cronbach’s Alpha 值发现,第一题、第二题表现不佳(a1=0.654,a2=0.753),表明第一、二题与其他题的共同性较差。删除上述两个题目后重新信度分析,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890,如表1所示,符合Nunnally建议的Cronbach’s α值应大于0.7以上,显示出本构面之内部一致性颇佳。 (二)工作价值观的测量 本量表共18题,6个构面,经实际对量表进行信度估计,分析结果发现,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886,显示出本构面的内部一致性颇佳,进一步分析项已删除的 Cronbach’s Alpha 值发现,第七题表现不佳(b7=0.896),表明该题与其他题的共同性较差。删除上述题目后重新信度分析,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896,各构面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以上,显示出本量表各构面之内部一致性颇佳。 (三)个人与环境适配度的衡量 本量表共18题,3个构面,经实际对量表进行信度估计,分析结果发现,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920,显示出本构面的内部一致性颇佳,进一步分析项已删除的 Cronbach’s Alpha 值发现,第一、二题表现不佳(c1=0.925,c2=0.922),表明该题与其他题的共同性较差。删除上述题目后重新信度分析,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929,各构面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8以上,显示出本量表各构面之内部一致性颇佳。 四、结语 本文叙述了前人对大学生工作价值观、个人与环境适配度对职业生涯定向影响的研究,初步编制了职业生涯定向等三个量表,并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验证。本研究以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素分析及Cronbach’α系数信度分析,职业生涯定向构面共5题Cronbach’s α值为0.890,构面之内部一致性颇佳。工作价值观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896,各构面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以上,显示出本量表各构面之内部一致性颇佳。个人与环境适配度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929,各构面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8以上,显示出本量表各构面之内部一致性颇佳。量表的验证及本土化将为下一步进行大学生工作价值观、个人与环境适配度对职业生涯定向影响的实证研究及模型构建提供帮助。 人与环境论文: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润泽学生生命 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的以显性形式表达出来的学校表层文化,包括学校的建筑设计、空间布局规划、校园景观、文化设施、网络宣传平台等。因此,当我们步入一所学校时,我们目之所接、耳之所闻到的一切,几乎都是学校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每天生活在校园中,与学校的一方一寸、一草一木进行互动与对话,在人与环境的不断互动中,学校环境文化成为重要的育人资源,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他们在学校的生命质量与学校整体环境设计息息相关,学校的环境建设必须要充分彰显育人价值。 “创建学校的环境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校各种环境因素发挥出教育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彰显本校的文化特色,让学校成员通过有本校特色的方式实现自主成长。”基于这样的本质意义与目的,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构建优质的学校环境文化。 立足学校办学理念,系统建构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一个基本要求是既能在不失整体和谐与美的体验的基础上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又能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以恰切的设计理念为指导来整体设计、系统建构。那么,学校环境文化设计的理念依据从何而来?我认为,应该从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与定位中来,因为一所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决定着这所学校办学的基本价值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而且,一所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通常是充分考虑了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学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学校所处区域的特色与文化、学生的特色与需求等因素综合确立的。学校环境文化整体规划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才能体现其应有之义。 在当前北京市基础教育办学实践中,多数学校能基于已经确立的核心价值观、育人目标、学校发展目标等整体规划学校的建筑、空间布局、校园景观和文化设施、校园网络等,从而构建和谐优质的环境文化。很多新建学校在学校建设伊始便参与设计,与建筑设计师充分沟通,将办学理念渗透于学校设计之中,使学校整体的建筑风格与空间打造都能充分彰显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从而更好地实现师生与环境的有机互动,真正实现润泽学生生命成长。如最近被网络赞誉为“北京魔法学院”的“3.0版本学校”中关村三小。而没有机会参与学校设计的绝大多数学校,都能在现有学校空间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与定位,重新对学校进行布局规划与装饰设计,使其更具自身文化特色。例如,史家胡同小学将地面与地下空间打通使用,综合开发,建成全国第一个地下体育馆和立体运动场,大幅度拓展了学校的空间使用率。在这样的系统规划下,学校整体建筑风格、楼宇的颜色搭配、楼宇的命名、楼道与班级的装饰等都与学校整体办学风格相契合,学校自身的环境风格得以形成。同时,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校训都作为学校的文化景观进行展示,这使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得到很好的表达。 坚持核心素养培育,打造学校空间课程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学校文化特色规划学校课程、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内涵发展与品质提升的核心路径。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校长开始意识到,课程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到的所有人、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课程的一部分,都能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价值。因此,学校环境作为学生每天浸润其中的场,必然应该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让学生的生命在环境的浸润中得以成长。 从北京市中小学办学实践来看,很多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都能充分开发与运用现有空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校的建筑空间本身成为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对学校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功能分区,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公共开放空间,将公共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以不同的主题为学生提供专题性课程资源。例如,北京工商大学附属小学以体验为主题,建构了十大体验实践区,即:种植体验区、阅读体验区、艺术体验区、科学梦想体验区、生活技能体验区、运动体验区、传统文化体验区、自主发展体验区、童年游戏体验区和职业生涯体验区。通过这十大生命体验区的建设,学校将环境文化建设融于学生体验场中。 第二,将学校建筑空间进行综合开发与整体布局,使学校空间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彰显,凝聚更为丰富的课程内涵。在传统的学校布局与建设中,学校每一个空间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划分,空间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体现出较强的单一性,教室就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地方,操场就是学生运动的地方,图书馆则只是承担藏书与阅览的功能。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渗透,大家逐渐意识到学校建筑空间的功能绝非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丰富的。以学校育人目标为指引,充分挖掘学校每一个空间的综合功能,使其蕴含更为丰富的课程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例如,石景山区高井中学学生在地理课学习地图相关知识时,教师以亲自绘制校园的平面地图作为学生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掌握地图知识、感受地理学习的魅力,这就拓展了校园作为学校空间的课程意义。再如,很多学校致力于开发阅读课程,而阅读课程的开设场地不在教室而在学校图书馆,将图书馆变成了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 第三,学校的建筑与装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进入环境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我国传统的学校环境建设中,建筑统一规范,“名人名言”是学校墙壁装饰的标配,这些都使学校的建筑只是“房子”,而能呈现出的教育意义微乎其微。在近些年的学校文化建设中,“让学校的一砖一瓦都能说话”成为了校长的一个基本信念,学校建筑与装饰的教育意义受到极大重视。例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在两栋教学楼中间的空地上绘制出带有各种标志的马路标识线,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交通知识。 第四,构建与学校文化气质相吻合的特有文化景观,学生在文化景观旁驻足时可以获取相关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入相关资源,另外,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分利用相关资源,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有所收获。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在校园内构建了彼此抵达、知识之门、我们的家园、鸣鼓论道、桐荫乐园、竹林小憩、水木之夏、人文科学、丁香书苑、春华秋实、福寿之园、凝固的风景十二大文化景观,成为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 总之,在学校育人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应该致力于打造更为丰富的空间课程,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 基于学生特点与需求,形成学校环境视觉特色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是他们发展成长的关键场域。学校环境文化的规划与设计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征,基于他们的审美习惯与发展需求,形成学校环境的视觉特色。 从学校整体色调的选择上看,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审美上存在较大差异,幼儿园小朋友更喜欢丰富多彩的颜色,因此,幼儿园的整体色调更适合色彩斑斓的风格。小学生对色彩的偏好不像幼儿园小朋友那样丰富多彩,也不及中学生那样稳重大气,因此,小学校园在选择整体色彩时,以一到两种清丽活泼的颜色作为主色调更为适宜。而中学校园整体色调则应该凸显出一种稳重和大气,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学生的特点。例如,西城区培新小学的主教学楼采用了学生喜爱的三种颜色――绿色、橙色和蓝色。绿色代表低年级学生,犹如嫩芽,慢慢舒展、长大;橙色代表中年级学生,在培新校园逐渐成熟,无论知识、能力,都有所收获;蓝色代表高年级学生,学生的翅膀逐渐硬朗,也快要离开母校,祝愿他们的未来能在蓝天展翅高飞。这样的色彩选择与规划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舒适的心理环境。 从学校设施与装饰设计上,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点,真正切合学生的需求。例如,学校墙壁上张贴的宣传作品、名人字画等都应该考虑学生的视觉高度,使学生在平视的角度下就能与墙壁上的作品产生充分的视觉沟通。再如,教室内的空间布局也应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舒适的体验中学习。 综上所述,基于学校文化的视角,立足学生生命成长的核心需求,整体构建学校环境,合理配置各项资源,使学校的建筑空间兼具美学价值与育人功能,是未来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人与环境论文:通识课“人与环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针对通识课“人与环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仅为通识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与环境;通识课程;教学模式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使学生在自然、社会和人文等领域掌握人类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基本知识和价值,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并进行批判思维的能力,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紧迫课题,也是“人与环境”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人与环境”是以通识课的形式,针对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开设生态环境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本门课还担负有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的重任。本文针对“人与环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谈几点体会,与同行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应该获得的思想、观点,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总和[1]。我们根据通识课的特点及当代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及多功能性等教学内容选定标准,在“人与环境”课程的教学内中设置了“环境学基础”、“全球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环境与健康”及“环境与产业”等主要章节。但由于全校通识课的推广时间短、数量有限,很多学生是出于“学分”要求,“被迫”选择了本门课程,因此学习热情不高。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我们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适当补充。 1.引入环境热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经常关注专业网站,获取最新知识,掌握国际上专业动态,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把一些对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有用的网站及时推荐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上网查寻相关资料,以增加信息量和扩大知识面。如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科技的蓬勃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潜在冲击及社会伦理争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规范》新增加的空气污染指标,PM2.5(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及检测等。这样学生就能了解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及争论的问题,也能认识到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课程的原理来解释的。 2.补充课外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读书对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精神境界的形成与提高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更是提高学生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2]。因此,我们推荐了《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的未来》、《失窃的未来》、《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亲历可可西里10年》等十余部在环境领域较有影响的经典著作。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并提交一份15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又能学习到一些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3.引入史实和事例。在“人与环境”课程中,涉及到许多史实和事例,这些史实和事例往往更具说服力和震撼力,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除疑惑。例如,在讲述“地圈与人类文明”部分时,以“美苏尔文明的衰落”警示过度浇灌可使土壤盐碱化,造成粮食减产,最终导致文明衰落;通过“复活节岛之谜”启示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这些史实和事例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也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他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3]。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学生智力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特点,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以下探索: 1.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人与环境”是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课。学生专业、背景各不相同,除了理工科学生与人文艺术类学生的差异外,还存在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的差异。因此,授课内容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对于一些先修课程可能学过的,或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以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完成;对于一些需要一定专业基础的或较难理解的内容,则通过翻转课堂式教学(Flipped Class Model)模式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大气污染物NO时,我们预先提出问题:什么是温室效应?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有哪些?NO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同时提供资料,启发学生思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而且还能学习到很多课外相关知识。如NO可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的形成,影响中枢神经系统;NO还能作用于平滑肌细胞,造成血管和组织舒张;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穆雷德教授(Ferid. Murad)也是因为发现了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能经由精氨酸(Arginine)反应途径产生气体分子NO的作用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奖等。 2.组织课堂专题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下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主动接纳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在课堂上精心安排了几次课堂讨论。例如,观看环保影片Home,进行全球环境问题的学习和讨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学习和讨论。此外,每年的3月22日及6月5日,分别进行“世界水日”及“世界环境日”主题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极大限度地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通过相互交流意见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开展实践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理论联系实际是保证所学知识与其来源――社会实践不致脱节,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运用或回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每学期安排6个学时的“校园环境”素质拓展活动,其目的是倡导绿色校园,从我做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团队组建及展示(队名、队徽及行动口号)、素质拓展(校园环境实地调查)及活动总结(调查汇报)。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绿色科技及校外的清洁生产参观学习活动,参观后每人提交一份不少于500字的参观心得。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就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现阶段或未来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三、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考试是督促学生系统总结所学课程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大部分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以期中、期末笔试考核为依据进行评定。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价模式,既无法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内容的改革是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试内容都是教师围绕着教学大纲中“重点”出题,学生始终处于“背知识”的被动状态。为了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扩大命题范围,考试内容不仅涵盖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兼顾当前的环境热点问题和学科前沿动态,想取得高分数的学生只有阅读更多的文献,学习更多的知识。 2.考试方式的改革。为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我们缩小了期末考试在整个成绩评定中的权重,而且采用“口试”的方式。口试题目事先公布,学生通过选题、查阅资料、制作PPT、答辩等环节取得“口试”成绩。这些试题大多是近年所发生的环境问题,其内容不在教师授课内容中,也没有“标准”答案。这种考试方式不仅可引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3.成绩评定模式的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制定出严格的评分标准给以量化,与学期末口试成绩一起按比例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20%(考勤10%、课堂小测验10%)、环境实践占35%(环境调查15%、环境提案10%、参观感想10)、读书报告占15%、期末考试占30%,期末考试为口试。这种成绩评定模式既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又有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如何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我院开设了面对全校学生的通识课程“人与环境”。几年来,我们通过对“人与环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更新、教学手段的强化,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他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 人与环境论文:人与环境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正确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简述了人与环境基本关系,然后分析了《人与环境》课程的重要性,最后重点探讨了《人与环境》课程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人与环境;研讨式教学;探索;实践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日益发达,规模空前扩大,这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不适当的开发利用却使自然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编写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以小说的形式预言农药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在书中,蕾切尔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的广泛使用,给环境所造成的巨大的、难以逆转的危害,并向人类提出警示,使人们明白自然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力量。这本书强烈震撼了广大社会民众,呼吁人们要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人和环境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从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并将其活动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同时环境要具有容纳并消除活动产物的能力,因此人类离开特定的环境则无法生存和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出的废气、废水、废物,输送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条件。[1]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努力寻求和解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到环境利益,以求得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人与环境》课程的重要性 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随着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许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环境及其相关专业,涉及水资源处理与供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噪声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估等,帮助学生从专业技术层面了解和认识环境问题。对于环境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环境问题;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缺乏专业的途径来认识当下的环境问题。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人与环境》课程的设置不仅面向环境专业学生,更是以非环境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从本专业的角度,向他们普及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介绍当前热点环境问题的由来、发展现状、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等,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的认识环境问题。然而,由于这部分学生并没有专业基础知识,如何能够将其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课程联系起来,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近三年的教学中,我们对《人与环境》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三、《人与环境》课程的教学探究 1.优选教学内容。由于客观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特有的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和环境呈现着极其复杂的关系。《人与环境》这门课程重点探讨人与环境间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问题,除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之外,更应该重视对当下热点环境问题的关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淡水资源危机、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固体废弃物处理、电磁辐射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与温室效应、海洋污染、臭氧层空洞、土壤荒漠化、化学污染等成为目前较为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本课程的内容基于以上热点问题,展开教学,向学生全面介绍相关问题的现状、形成原因、目前的应对措施以及我国乃至全世界对该问题的长远计划,使得学生更加具体、形象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2.重视教育相长。作为一门选修课,选修《人与环境》课程的学生来自同专业。近三年来,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来自医学、土木建筑学、统计学、会计学、护理专业等不同专业,这些学生本身并不具备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体系,如何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将教与学有机联系起来,并且互为补充,实现教育相长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问题。考虑到这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性,并且课时有限,我们认为构建一个开放的、研讨式的课程体系更能够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更好的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的发挥有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贯通。开课时,在简单介绍当前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统计后,在后续的课堂上按照选定的内容做专题介绍。同时为进一步增加课堂互动性,可安排学生自助选题,在课后查阅文献,制作幻灯片,并进行讲解,其他同学可以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提问和探究。每个专题由2~3名学生介绍其查阅的相关进展,每次上课用1/4多的时间,用于学生PPT讲演。一方面在PPT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疑问,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讲解和提问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其口头表达和快速反应能力,为日后的论文答辩乃至工作应聘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两年多的探究,这种人人参加的课程建设和授课方法,已得到学生的遍及认可和喜欢,并且环绕课程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拓宽了课程内容,起到十分积极而正面的效果。 3.改进考核方法。目前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是试卷考试,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是单纯知识点的考核并不能满足《人与环境》课程设置的目的。《人与环境》课程更是要考察学生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且结合对学生科学论文写作素质的要求,因此在考试的过程中,减轻常识点的考核比重,用综述性论文取而代之。比如要求学生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为论题,查阅文献资料,阐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目前的现状、解决的办法,尤其要求学生充分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和意见。课程论文形式参照《环境科学与工程》论文的要求,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能够有效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描述、发展现状和解决办法的概括和凝练,极大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等能力,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授课内容的多元化。鉴于人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并且环境问题是多方面交叉作用的结果,因此要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必然需要多学科交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设有环境及其相关专业,且师资力量充足,引入的相关老师研究方向涉及生态学、生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毒理学、安全工程等多个学科,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同,设置各个专题,由一位老师牵头,各个老师根据自己从事的研究方向选择专题进行授课,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能够了解和熟悉各个专业最新的研究内容和前沿动态,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为其将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多元化思路。 5.调查与专题探究相互合作。课堂讲解、专题论述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水平层面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了解,如果能够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人与环境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则能够极大的激发他们对环境类专业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安排课后环境保护调查项目,比如以校园及周边区域为调查对象,调研相关的污染状况,了解污染来源,对周边动植物环境的影响,并对此状况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通过造访周边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污染处理终端,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切身了解城市垃圾的现状、处理方式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或是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选题,如校园试验废水、教学楼粉笔粉尘、食堂里的一次性塑料袋、宿舍里的废物和废水等,调查这些垃圾产生的原因、相应的处理方式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通过实地调查活动,一方面能够拓宽课堂教学内容、添补实习教育的空白,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调查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地考察,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分工协作,有助于其团队合作能力发发展;同时还需要与相关的工作人员或是其他同学、老师交流,可以锻炼其沟通的能力。这一系列的体验,不仅使学生体会环境与自身密不可分的关系,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心中,更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在《人与环境》专题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总结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的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开放式的教学体系,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切身认识到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在实际行动中以身作则贯彻环保理念,同时通过课堂讲演以及课程论文的训练,显著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科研素养。 人与环境论文:加大我国环境保护力度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 要]环境、资源、健康被公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而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环境不能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因此,要及时发现这些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对策,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环境保护 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大自然开始了无情的报复行动,这是我们对大自然破坏得到的惩罚。“十五”期间提出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必须要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针对目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调整人类生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此外,环境保护也是人类自主探索与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过程,以减少资源利用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更为合适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对已被污染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各种手段或渠道加以改造与恢复已污染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活、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其不仅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还能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促进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1、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相比增加,化学需氧量未完成削减的控制目标;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一半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扩大,沙化土地增加,天然草原退化严重;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2、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监督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一是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做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二是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 三是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 四是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2、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 二是要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 3、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一是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要严格执行国家定员定额标准,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 二是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具备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环保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也可以借助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融资方式,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居民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文明的象征。而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开始追求更优质的生活条件。但是,为了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很多的自然资源和动物资源被无情的破坏了,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身。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有在优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快乐,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点小事做起,共同来爱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 人与环境论文:人与公共艺术环境设计 摘要:公共艺术的作用就是通过艺术与文化在规划设计、环境建筑、园林景观中所起的作用,提高整体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层次,营造出历史与艺术的和谐氛围。而公共艺术总体设计的作用就是制定公共艺术围绕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大学生公共艺术, 公共管理等艺术成为一个整体,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出更好的人文气息。这也是值得艺术设计学习者很好的研究和学习的主题。 关键词:公共艺术;环境设计;人与环境 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一系列新学科。这其中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精神核心呈现出来。在奥运雕塑的作品展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多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们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同时,也在与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在这种交流、欣赏、品味中建构着公共的人文精神。 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应该说,公共艺术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问题,它还关于意识、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对公众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公众的参与和文化的选择等。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艺术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三个特征 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了高潮。 二、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 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回归的渴望。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三、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 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四、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和象征 在我国,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新概念。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可以说,公共艺术理念在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其文化价值的突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迅速加大。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广告为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随着大量欧式建筑在中国大城市的出现,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化景观,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所以说,公共环境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城市内在的文化,是城市底蕴的标志。所以要在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上正视问题,认真解决,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家应该懂得与人们对话的技巧,通过对话,把公共艺术做成市民的作品、小区的作品、城市本身的作品。参与艺术的过程也是艺术领悟的过程。城市在发展,我国的公共环境艺术事业前景可观,在公共艺术的发展中,需要获得一种精神,一种把握了解城市历史、文化根源的精神,这种精神的需要每一名设计学习者,艺术设计工作者、公众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人与环境论文: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看艺术设计的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已经不再拘泥于物质生活本身,而是更多地从生活理念的角度出发,需要从大自然中给予精神营养。艺术设计是生活实践的升华,自然形态是艺术设计中获取创意灵感的资料库。在艺术设计中,从绿色低碳的角度出发,对于自然形态以模仿,对于扩宽艺术设计思路具有积极的意义。本论文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角度探讨艺术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人与环境的互动;艺术设计;生态文明 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艺术创作中所需要汲取的材料都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所以,艺术虽然是艺术家的创造,但是离不开社会实践这个“材料因”。随着生态文明思想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意识当中,艺术设计领域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各项元素与设计思想相融合,使得设计观念中更多地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 一、艺术设计是自然中汲取的文化 艺术创作依赖于大自然赋予的灵感,特别是人类生活环境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使得改变人们生活等各种元素不再是物质本身,而是更多地向精神境界延伸,从而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艺术家的作用就是将客观的自然界和主观意识相结合,构建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中[1]。艺术设计以及其产品所构成的世界,是人类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成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一种途径。 比如,原始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一些现象无法理解,就会将这些神秘无知的自然现象作为图腾来崇拜。通过考古学家所获得的资料显示,包括河流、山川以及日月星辰等等,都会被图形化和符号化,被凿刻在各种器物中,代表着某种心灵意识。这些符号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装饰形式,或者是一种信息传达方式,对于社会研究角度而言,则是一种社会生存环境的写照。对于现代人类而言,可谓是形象化的社会文化启迪。从两国流域文化到四大文明古国,人类文明的足迹可以从各个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成果获得。通过这些时代性的造型,就可以从中了解到人类的审美情趣和观念意识。 二、艺术设计的社会历史性 (一)艺术设计是人的活动的结果 艺术设计活动并不局限于设计活动本身,而是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包括城市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包装设计以及工业设计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设计也不断地将各种时代元素注入其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产品应用于生活环境中[2]。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在这样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天人合一思想成为符合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哲学思想。中国的祖先长期以来与自然界斗争,哲人提出了“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可见,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万物与人同一的道理。基于这一哲学思想,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家在艺术创作中,不仅要领会自然,还要基于主观意识对自然的理解进行超乎自然的创作,产生了意会的效果,这就是中国艺术审美的的意向美取向。这种艺术创作思想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系统化的艺术标准。审美是主观的,是人对于事物的认知而形成的深层次意识。艺术设计的审美性突出其时代性,使得社会历史性呈现出来。 (二)艺术设计是人类文明的呈现 1.古代艺术设计形成了精神层次的自然与人的融合 中国的艺术设计成果是社会历史的见证,通过中国建筑、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日常生活用品的装饰等等,都成为了了解历史事件的依据。比如,碑文、古代建筑材料、各种篆刻以及居室内的装饰材料等等,都可以通过对这些已经抽象化的符号以解读,对于社会时代文明以了解。汉代的画像石,秦代的兵马俑,直到清代时期的织绣、剪纸等等各种民间艺术。这些不同时期的民族艺术相贯穿,形成了中国社会历史文明[3]。这些古代的艺术设计所代表的是精神之美,是大自然与人的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其中不仅涵盖着人对于自然生活环境的理解,还赋予了道德情操之美,形成了精神层次的自然与人的融合。 2.现代的艺术活动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度 现代的人类经历了工业发展和信息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现代的艺术设计是基于艺术实践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且改变了人的普遍行为方式。无论是工艺技术,还是信息技术,都力求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度。随着社会的变革,艺术设计也会随着文化思想而发生改变,因此,不同的社会时代的艺术设计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现代的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现代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的,借助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并以形式多样的艺术设汁活动呈现。 从十八世纪的“艺术设计运动”到二十世纪的“包豪斯风格”思潮,所有的艺术设计活动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意识的基础上,这也同时说明了处于不同时期的人们都已经建立了不同的审美观,这其中,人的社会实践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是快速发展,特别是古代人类对大自然等各种幻想正在依赖于科学技术而实现,不仅使得人类越来越适应现代环境,同时还将天然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4]。 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工业文明的影响而不断地遭到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城市生活环境污染等等,使得自然生态环境不再平衡发展,而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与环境和谐相处,不仅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三、人与环境互动促进艺术设计 (一)合理利用自然材料 在艺术设计中合理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在艺术造型上以自然材料本身的形态进行设计造型,加之人的主观思想的渗入,实现艺术设计中的人与环境的融合。自然材料都具有一定的质感,将其用于空间装饰中,可以实现艺术设计作品更就有空间感,同时还使得自然材料的原生性得以呈现[5]。这种源自于大自然材料的天然艺术之美与艺术创作者主观思想之审美的融合,使得艺术设计作品更具有生命活力。 (二)对于绿色植物合理利用 随着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绿色低碳意识越来越高。在艺术设计过程中,从现代人们的审美角度出发进行艺术设计,不仅可以突显艺术设计的绿色意识,还营造了温馨的环境,更提升了人们对于艺术设计成果的接受程度。以室内艺术设计为例,采用绿色植物以及各种挂件进行装饰,减少各种化学涂料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室内装饰自然化,还提升了人的健康关键[6]。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对艺术设计发展进行探讨,不仅涉及到艺术设计本身,更多地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诸如生活用品的装饰、建筑物的造型和装饰、城市广场设计等等,社会的艺术设计灵感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同时还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体现,可谓是艺术设计的大自然回归。这就意味着艺术设计不仅局限于设计思想本身,还要覆盖到人类活动空间,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通过艺术创作体现出来。 人与环境论文: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 摘 要:人类诞生以来,就开始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级到高级,从片面到全面的逐步完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主题。它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自然至上的朴素自然观,宗教神学自然观,“天人对立”的机械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观。如果单纯地究其理论渊源,自然引发一系列历史性、哲学性的深层次的东西,以及众说纷纭的学说、学派、体系。笔者试图撇开这些理论渊源,从我国目前人与自然环境的困境入手,探讨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人;自然环境;和谐 一、我国目前人与自然环境的困境 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我国处于一个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尴尬境地。我国环境处于恶化阶段,治理能力远远落后于破坏的速度,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仍在加剧。我国的自然环境污染具体体现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第一、水污染。我国水资源总量2.8亿立方米,位于世界的第六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使得我国的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全球水平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我国受污染的水源还包括全国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据统计,我国75%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只是受污染程度有所不同。我国的各大城市中,水域受污染的情况也相当严重,90%的城市中的水体都已经受到污染,南方城市虽然河流湖泊多,降水量也相对来说较大,但缺水却相当严重。其原因是由水体污染所致。地下水是我国饮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但对我国118个城市进行地下水的调查时发现,其中115个城市地下水已经受到了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此外,由于我国的污染处理缓慢,导致我国的一些重要水系处于重度污染,如辽河、淮河、海河的功能已类似于一个排污场,另外,滇池、巢湖、太湖也因为严重的富营养化而使得其使用价值在逐步地丧失。 第二、大气污染。《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相关数据显示:全国471个县级以上城市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其中3.6%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79.2%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15.5%的城市是三级标准,1.7%的城市低于三级标准。大气污染主要分以下几种污染: 一是二氧化硫。因为中国的工业主要是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使用量的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急剧增加,所以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这对于我国的粮食、水果、蔬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产量降低,林木大量死亡,土地和水源也被酸化。大气里二氧化硫的存在也是人体呼吸道疾病的罪魁祸首。 二是粉尘、烟尘。烟尘的排放主要来源于火电厂,由于目前我国的许多电厂仍在使用一些效能较低的除尘器,所以对于烟尘排放量来说还是一个未解的难题。 三是机动车的尾气。私家车拥有量近年来迅速增长,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氢化合物,这些物质的排放总量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2010年11月4日环境保护部门公布了《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在年报中,我国第一次将我国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公布,并系统地介绍了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进展。我国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已经成为各大中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空气污染的元凶。其中,汽车尾气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超过了70%,氮氧化物和颗粒物超过90%。除此以外,汽车排放的尾气中所含的铅也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铅还能与空气中的悬浮物凝结成铅尘,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铅这种有害物质的排放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将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四是雾霾。2011年10月以来,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词汇进入公众的视野―PM2.5,并且在2012年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正式将PM2.5正式纳入“国标”,成为各省市强制监测的标准。PM2.5也叫可入肺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而且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长,对大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我国近两年来,北方部分城市经常出现大雾天气,就是雾霾天气。在这种雾霾天气里,空气中就漂浮着PM2.5。由于PM2.5来源广泛,能源结构复杂,控制难度大,因此成为近年来大气污染的新难题。 第三、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近几年随着工业的发展,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而且成分日益复杂,目前已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我国工业方面的固体废弃物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另外城市中的生活垃圾的增长速度很惊人,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而垃圾的处理能力并没有随着垃圾的增长而提高,而是对垃圾处理水平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大多数都是采取填埋的方式,焚烧只占了极少的部分,垃圾处理问题困难重重。不仅如此,若固体废弃物经日晒雨淋,它们所渗出的有毒物质渗入土壤后,会使得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妨碍植被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此外,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性的必要措施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思想倾向和人类对自然环境认识的局限,从而扭曲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要科学地理正这一关系,笔者试图从以下几点给以建议。 (一)改变传统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是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为了追求高增长,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加重了环境破坏的广度和深度。把资源、环境问题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或外部环境。用这种价值判断作为标准引导人类生产活动,其局限性只考虑眼前的功利与实用,不顾及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发展经济,人们不顾一切地掠夺资源,使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目标建立在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在这种传统发展观支配下的经济增长中的负面效应被放大了,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毫不顾忌地浪费资源,边生产边污染。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出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创新,它以整体性作为发展观的出发点,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指标来衡量发展的结果,在发展目标上追求质量型的经济发展,强调经济发展的人文关怀,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而且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新的高度,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作为单篇加以论述。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必须坚持全社会参与,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面作用。不断提高政府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利用市场机制,合理分担环境义务,鼓励公众参与,加强舆论监督。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一些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环境问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突破,坚持保护与建设、预防与治理并举,保护和预防优先,避免出现新的破坏和污染,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建设和治理效果。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生态建设要注意与山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要求相结合,污染治理要与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高生产和建设的技术水平,减轻对生态和环境的压力。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开发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先进适用技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坚持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多方面吸收和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在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中,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利用国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解决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 第三、构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类从古到今认识和探索自然界的高级形式。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要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教养,必须重视生态文化教育。使人们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尤其掌握生态科学的知识,从而培养具有建设生态文明能力、具有生态文化教养的人才。来建立和不断完善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体系,以此来开展长期的、全面的生态文化教育,以保障全民的生态文化素质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类探求的重要课题之一。虽然我国面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困境需要我们摆脱、需要我们探求对策,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有效出台,相信我国必然会探索到更有效的解决途径。 人与环境论文: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谈室内设计的发展 在人类社会已然行走于21世纪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来认识环境的发展与创造,也是近年来环境艺术学认识上的一大进步。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有了飞速的发展,人类生存和行为在范围上已经大大扩充,内容上也不断丰富与加深,环境问题已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是要解决人类生存、行为的全面要求及提高生活的质量;充分地满足人们置身环境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方面需要。因此,人们对其自身环境生存与行为质量认识程度,以及环境的美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完善化的程度具有较强的认知判断力。 第一部分 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山水有灵,天人和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达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 环境的感知效应对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 作为室内空间主要在于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本质是人们为进行各种生存活动而对环境进行改造,创造出物质、精神特性上与人相通的环境,以支持人类生存的各种意义。室内环境应当满足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各方面要求,应有舒适的功能设施、良好的空间视觉形象、合理的温度与湿度,必要的风速,新鲜的空气,充足的光线和不受周围环境的热、光辐射与噪声干扰的不利影响。要想室内达到好环境,就必须使人的感觉效应达到最佳的状态。 室内环境具有以人为主体的空间的基本属性和特性,它是由特定的环境空间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空间环境的主体是活动着的人,而环境的感知效应是人与空间环境的媒介。它所产生的形式特性与其主题的象征性、文化内涵有着必然地联系。我们所进行的室内设计只是将生活世界的各种因素反映在室内的空间形态、界面、结构、陈设等感觉体上,使得这种空间具有很强的感知效应,成为了一种载有人的情感意识的感觉空间。当人们处于这样的空间中,由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使人不自觉地将该空间与历史进程、社会环境、文化心态等模式联系在一起,当形式和内容与人们活动的心理状态相吻合时,该室内空间便能支持人们活动时的情感,使心理的结构稳定。此时的室内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们会产生归宿感、安全感、舒适感。 要处理好室内环境与人的关系,使人的感知效应达到最佳状态则需要室内设计师的精神创造,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中要研究人们的环境心态、这样对空间的形式进行创造时,就会使空间的形式具有精神的成分,具有情感的意识。它可以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作用。如果设计师没有这样的精神创造,室内的环境空间也不会引起人们内心活动的形式特征。人们也无法区别这类空间的特质;无法在情感上与空间进行交流。因而使得空间形式与意义的感觉效应模式无法建立起来。所以,一个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的建立取决于环境的形式是否实现了人们生活世界的种种精神要求,取决于人们的生存状态反映在室内环境上的理想程度。取决于室内设计师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体系中对室内环境进行人性化的处理与创造。 室内环境是为人们室内活动提供的场所,它随着人们的生活而拓展扩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环境整体,人们通过自身的感觉效应,在生存活动中不断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们对室内空间环境的感觉效应实际上是对空间的一种体验,在不同的体验、不同的人群对空间的理解、对空间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其中主要包括了人们自身行为以及心理与环境空间相聚合的秩序。这些实例不胜枚举,如莱特的考夫曼别墅、米斯一凡德罗的范斯澳斯住宅、勒・柯布西埃所强调“阳光、空气和绿地”、格罗皮斯对住宅的日照、层高、间距等关系的研究等等,把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和谐,使人、环境、风格、形式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一种对人的关怀;一种环境的气氛;一种完整的、自由的个人空间。 随着人们环境心理的变化越来越丰富。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更需要对环境进行人性化的处理和意义的赋予,把人们的主观感受渗透到环境中去,使其成为个性和时代性的环境模式。成为能反映新时代精神和物质技术发展的新的历史。 二 环境创造的要求对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 首先,从环境的创造要求来看,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不仅要创造一个对身体健康有益的和工作、生活合适的环境;而且还要求创造性一个文雅、舒适、美观的环境,以美化生活。因此,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的必须要考虑人们的社会风俗、文化氛围、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等因素,并在室内设计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在这世纪之交的年代,人们盼望着环境与人关系和谐,并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环境模式,人们基于对生存质量的深刻认识与反省以及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异化”现象中,努力寻求情感上的平衡。而室内设计也正向着更丰富的环境设计理念发展,其环境理念包含了室内环境与文化;室内环境的表现层次与表现系统;室内环境艺术与审美信息传播;室内环境与人的心理作为;室内环境与形态构成学;室内环境与社会学;室内环境与民俗学等等。这些理念发展与研究必将开阔室内设计师的眼界,使我国的室内设计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高度。 其次,从环境的创造要求来看,室内设计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设计学科。在创作中体现了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它可以更广泛、更直接、更生动地传递各种信息。21世纪正是处在新的边缘学科与综合性学科不断出现的时代,许多新的学科既是分化的产物又是综合的产物。作为室内设计的发展也正是处于分化与综合的辩证过程。它借助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手段去探讨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规律,从“室内环境学”的角度来研究和预测其发展前景,从而调节、控制以达到利用、改造室内环境的目的。 再次,从环境的创造要求来看,室内设计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它已不再仅仅是对环境空间的美学要素或是主观情感的某一方面分析,而是在识别室内环境的各种构成要素时,不只是去分析情感的本身,而是在分析产生情感的复杂的刺激物,这样,人们就可以研究环境空间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及环境与人的关系,是把人的情感和环境实体空间放在一起研究。室内设计师在进行环境空间的创造时,把客观对象的性质与人的心理因素结合在一起描述,并加以综合分析,形成主客观相结合及交叉的研究方法。 第四,从环境的创造要求来看,对现在以及未来的室内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从室内设计在现代环境艺术中所占的比重和重要位置来看,室内设计师应具有更高的素质、修养、知识、技能和文化心理结构。应具有丰富的室内环境的工程设计的经验。其二,从室内设计师的审美心理结构来看,室内设计师应对环境空间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它是丰富人们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室内设计师捕捉创作灵感的重要手段。室内设计师应对环境空间有着直觉的理解能力;其作用是在整体把握感受的基础上,抓住审美信息所传递的特有意味,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思维。其三,室内设计师应对环境空间有着丰富的想象能力;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除了培养自身的情感效应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身的知觉 注意,从对环境的细致观察、细致分析入手,大力的扩展想一、以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这正是室内设计社会功能的基石。”室内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室内空间环境为人服务,设计者始终需要把人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包括物质使用和精神两方面,放在设计的首位。由于设计的过程中矛盾错综复杂,问题千头万绪,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确保人们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为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核心。为人服务这一平凡的真理,在设计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因从多项局部因素考虑而被忽视。 现代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设计及实施的过程中还会涉及材料、设备、定额法规以及与施工管理的协调等诸多问题。可以认为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但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际活动服务。 从为人服务这一“功能的基石”出发,需要设计者细致入微、设身处地地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因此,现代室内设计特别重视人体工程、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用以科学地、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室内环境的设计要求。 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使用对象,相应地应该考虑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幼儿园室内的窗台,考虑到适应幼儿的尺度,窗台高度常由通常的900~1000cm降至450~550cm,楼梯踏步的高度也在12cm左右,并设置适应儿童和成人尺度的二档扶手;一些公共建筑顾及残疾人的通行和活动,在室内外高差、垂直交通、顾所盥洗等许多方面应作无障碍设计;近年来地下空间的疏散设计,如上海的地铁车站,考虑到老年人和活动反应较迟缓的人们的安全疏散时间的计算公式中,引入了为这些人安全疏散多留1min的疏散时间余地。上面的三个例子,着重是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人们的行为生理的特点来考虑。 在室内空间的组织、色彩和照明的选用方面,以及对相应使用性质室内环境氛围的烘托等方面,更需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心理、视觉感受方面的要求。例如:教堂高耸的室内空间具有神秘感,会议厅规正的室内空间具有庄严感,而娱乐场所绚丽的色彩和缤纷闪烁的照明给人以兴奋、愉悦的心理感受。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现时可行的物质技术手段和相应的经济条件,创造出首先是为了满足人和人际活动所需的室内人工环境。 三 加强环境整体观 现代室内设计的立意、构思,室内风格和环境氛围的创造,需要着眼于对环境整面的考虑。现代室内设计,从整体观念上来理解,应该看成是环境设计系列中的“链中一环”。 室内设计的“里”,和室外环境的“外”,可以说是一对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矛盾,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当前室内设计的弊病之一-相互类同,很少有创新和个性,对环境整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从而使设计的依据汉于一般,设计构思局限封闭。看来,忽视环境与室内设计关系的分析,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 现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这里的“环境”着重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室内环境是指包括室内空间环境、视觉环境、空气质量环境、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许多方面,在室内设计时固然需要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但是不应局限于视觉环境,对室内声、光、热等物理环境,空气质量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等因素也应极为重视,因为人们对室内环境是否舒适的感受,总是综合的。一个闷热、噪声背景很高的室内,即使看上去很漂亮,待在其间也很难给人愉悦的感受。一些涉外宾馆中投拆意见比较集中的,往往是晚间电梯、锅炉房的低频噪声和盥洗室中洁具管道的噪声,影响休息。不少宾馆的大堂,单纯从视觉感受出发,过量地选用光亮硬质的装饰材料,从地面到墙面,从楼梯、走马廊的栏板到服务台的台面、柜面,使大堂内的混响时间过长,说话时清晰度很差,当然造价也很高。美国室内设计师费歇尔来访上海时,对落脚的一家宾馆就有类似上述的评价。 另一层含义是,把室内设计看成自然环境-城乡环境-社区街坊、建筑室外环境-室内环境,这一环境系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链中一环”,它们相互之间有许多前因后果,或相互制约和提示的因素存在。 香港室内设计师D.凯勒先生在浙江东阳的一次学术活动中,曾认为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最主要的一点,应该是让旅客在室内很容易联想到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明斯克建筑师E.巴诺玛列娃也曾提到“室内设计是一项系统,它与下列因素有关,即整体功能特点、自然气候条件、城市建设状况和所在位置,以及地区文化传统和工程建造方式等等”。环境整体意识薄弱,就容易就事论事,“关起门来做设计”,使创作的室内设计缺乏深度,没有内涵。当然,使用性质不同,功能特点各异的设计任务,相应地对环境系列中各项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从人们对室内环境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综合感受说来,仍然应该强调对环境整体应予充分重视。 四 对室内设计发展前景的展望 纵上所述,我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室内设计面临的课题越来越多因素化与复杂化,现代的室内设计给予未来的室内设计师是一种能力;一种创造精神;一种把握环境空间的观念和方法。我们看到,对室内环境本质的研究就是室内环境如何体现人对环境的把握,如何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的最佳关系。室内环境氛围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这也是21世纪赋予我们设计师的责任。为了创造人们心中理想的而又美好的室内环境,需要室内设计师与人们心灵的沟通;需要室内设计师的艰苦创造。设计以人为本,21世纪的环境设计、环境氛围必将更有诗意。 人与环境论文:人与环境和谐艺术园林设计方案探讨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人与环境和谐艺术园林的需求也有所增长。下面本文就从人与环境和谐园林设计方案出发,对现代园林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与环境 和谐艺术 园林设计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从中国园林“和谐自然”的设计思想中得到启示,在现代运用中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说到园林,中国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自然王国,虽以假山假水组合,表现出一个由花草、山水、建筑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却宛若天成,富有诗情画意。中国园林强调和谐,以“和谐自然”的设计风格和“人天同源”的哲学态度为造园主旨,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人与环境和谐艺术园林的发展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环境也跟着日益恶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担心居住环境的质量。城市景观设计师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崇尚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和人与环境和谐艺术园林发展道路。近年来,在国内现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城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建设园林景观, 展现园林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 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园林景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逐步将园林规划放在城市生态建设的高度上去思考,并根据气候特点、自然风貌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等差异,营造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其中一些城市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地布局园林景观,使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得到了均衡发展。一些城市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坚持创新发展与科学管理相结合,依据本地区的发展现状、景观风貌、历史文化等实际状况,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独特、切实可行性的园林景观规划理念。还有一些城市从实际出发,为满足城市规划的整体需求,通过有效的景观设计突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完善了园林绿地系统,创造出了指标先进、质量良好、 环境改善、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平衡运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绿化作品、标志性园林景观雕塑和游乐设施,在园林系统绿地的布局上形成了包括块状绿地、带状绿地、楔状绿地和混合式绿地 4种空间布局和模式,达到了全面展现城市乡土风情, 提升城市品位的长远目标。总而言之,人与环境和谐艺术园林发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正以不同方式在城市建设中呈现。 二、人与环境和谐园林艺术设计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营造人与环境和谐的园林艺术设计,恰恰满足了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其中在人与环境和谐园林艺术设计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善用自然美 善用自然美,一是利用自然本质之美;二是利用自然山水之美。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自然是一切美的来源。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山水有清晖,清晖能娱情。以自然界的高山流水,郁木繁华有意识的加以改造、调整、开垦、修理,从而再现一个融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完美结合。自然之美的运用,不仅发掘了资源,也使设计者运用科技手段去概括和突出自然景观,更能赋予和谐自然的情趣,使人们更好的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二)巧用空间之美 园林环境空间又概括为序列空间、层次空间、边界空间、内外空间,各个空间之间巧妙的联系,使人们在无法察觉的状态下被引导,从而完成空间的转换,获得完美的空间体验和心理体验。园林空间之美,使人深陷其中,从而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意识,使观众在轻松、顺畅的方式下享受景观中的乐趣。增强人在环境中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体现出更富有活力的景观空间。 (三)善造界面之美 界面在表现形式上善于隐藏,注重含蓄美,界面是界定空间的要素。景观中界面的竖向设计与整体的规划设计,空间布局密不可分。顶界面相对开放,底界面的形式关乎园林空间的美感。竖界面提高空间的艺术质量,使园林设计更融入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之中。相对于顶界面的开放和地界面的单一,侧界面更诠释着无限的变化和多样的表达。 三、现代和谐艺术园林的设计方案 (一)从人文角度分析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将人、自然、建筑看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观念对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使园林艺术设计和设计师们不断地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从社会中获取素材,使我们的园林景观更有艺术欣赏价值,更贴近于日常生活,充实着设计中的人文内涵。在设计中应注意人文景观的有效借鉴,接受历史的熏陶,从中捕捉传统的精髓,将其运用到新的设计理念中来。 (二)从生态角度分析 景观是人类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应,而生态价值观则反映了人类的新梦想,新追求。改善周围环境成为园林景观建设的先决条件,大气、风沙、噪音等都成为园林景观的一大杀手。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注意落叶树木的种植,水池、湖塘耐湿乔木的配置,根据不同的周边环境,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噪音、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的现象。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布局,绿地不仅绕在城市周边,且把绿地引入城市之中,将各个方面划入理想的生态园林中。 (三)从景观角度分析 文化是引领景观的第一要素,园林景观设计的素材依据源于地域、历史、民族及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积累与沉淀。景观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将建筑、城市、人的一切活动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园林景观是以植物为主体,结合建筑、水体、地形等要素营造出空气清新、安祥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园林景观使人们释放心灵,是身心享受的过程。 四、结语 总之,完美的艺术设计需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以表现大自然天然的山水为主旨,再保护原有景观的基础上,不断地研究设计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保护原有景观不仅保护了它本身的美感,也减少了园林景观养护的成本。追求生态、文化、景观、经济、等多种价值、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达最佳状态的设计还需要不断地发展进步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努力,才可推陈出新,使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感情。
销售策略论文:高校实施销售策略研究 一、高职院校营销的特殊性 1.营销群体的特殊性 学校营销所面对的顾客与企业的顾客有着很大的区别。学校营销的顾客除了直接消费者一学生以外,还包括学生家长、社区、企业、政府等相关利益群体。因而,学校营销是一种双向型营销。学校营销是面向两个市场的营销活动:一个是生源市场,一个是就业市场。同时如果把学生这个直接消费者作为主要顾客,他也有着于其他商业企业不同的特点,学生是顾客、产品制造者及产品本身的混合体。 2.社会营销导向 现代营销强调顾客导向,即把满足顾客需求作为第一要务。但对于一个教育机构来说,像商业领域的机构那样仅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们通常都会有尚未察觉到的长远需要。也许他们口口声声希望“轻轻松松”完成学业,但最终能使他们获益的不是文凭而是文凭所代表的信息和技能。同时很多教育机构有多重目标。如学校必须维护其学术声望和教育质量等。因此,社会营销导向受到拥护。社会营销导向认为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消费者的需求、欲望和利益,并把自身变为保持或增强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和长远利益的机构。这就使学校在使用营销手段赢得更大发展的同时,保持或提高机构质量,而没有丧失社会责任。 3.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学校除了要接受来自内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监督之外,更多地是要受到政府、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公众的严格监督。因为,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学杂费以及社会捐赠等。此外,接受公众的监督,有利于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之于营销的必要性探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区别于普通教育,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根据全社会对各种职业的需要,“为各行各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教育。其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与劳动就业密切相关。之所以说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是因为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有两个特殊性,即高职教育的职业指向性和产业性。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确定无疑的。所以,高职教育就表现出第一个特殊性:职业指向性。职业指向性说明高职教育是直接指向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教育,是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教育。职业指向性要求高职院校办学要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并且还要根据现实生产、服务和管理技术、方法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改变、增删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变化的频率上,表现出了高职教育极大的灵活性和市场特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研究、分析、预测市场,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办学。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经营必然要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又属于职业教育的范围。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是其职业针对性。它区别于一般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是其高等性。它是非义务教育和非普通教育,学生缴费人学。学生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接受教育,以实现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所付出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最终要以用人单位支付给学生的高于未接受教育的报酬来消化。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高职教育是否达到了目的,要看学生是否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而人力资本是否实现了增值的判断标准则由另一个顾客一用人单位来制定和掌握。所以,高职教育具有“商品”性质,这就表现出高职教育的第二个特殊性,即产业性。作为高职教育载体的高职院校,相应地就面临着两个市场一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在生源市场,高职院校要通过市场营销的方法吸引学生消费高职教育。在就业市场,高职院校要用学生具备的特殊功能和质量、高职院校自己的品牌和信誉,以及市场反馈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来销售自己的“产品”一学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这些特征使得高职院校与市场的联系异常密切,既受生源市场影响,又受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及管理体制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必须率先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去竞争,在市场中求生存,在市场中树形象。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引人营销理念的需要更加迫切。 三、提升高职院校营销绩效的思考 1.明确的营销战略定位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与普通高校有本质的区别。与普通高校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为主的模式不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职业特色,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即向学生提供的是职业技能训练这一服务,所培养的面向生产、技术、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是高职院校的产品定位,离开这一定位,就失去了其特色,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另外,每所高职院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优势强项作为自己的定位。为了寻找最佳的机遇,学校应该注意它的独特竞争力,抓住最好的机会。独特竞争力是指那些该校具有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学校往往会发现从自己强的方面着手要比将自己的弱势提升到一般水平的优势更容易。但是假如该校的竞争者同样拥有这种独特竞争力,那么学校仅有这一种独特竞争力是不够的。学校应该注意它那些与众不同的优势,即它比竞争者表现得更出色的强项。 2.恰当的营销传播手段 对于高职学院来说,制定了完善的战略只是走出了营销管理的第一步,如何将战略有效执行才是关键。在所有的营销活动中,营销传播备受关注,因为其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恰当使用营销传播手段是营销管理有效执行的重要内容。常用的营销传播手段有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高职院校在其营销活动中也应注意对这几类促销要素的组合运用。促销活动应有针对性。首先,要确定促销活动的目标受众,即向谁开展促销活动。目前在学生选择接受何种高等教育形式以及选择哪一所院校时,家长、老师等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同时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的导向。因此,高职院校应重点向这些相关群体展开促销活动。其次,应确定促销的目标,即重点应在哪些方面取得成效。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重视普通高校、鄙薄高职院校的现象,用人单位在人才使用上也还未走出一味追求高学历的误区。因此,高职院校的促销活动必须致力于扭转这种局面。 3.加强内部营销策略 内部营销指服务性产业必须积极有效地训练并促进其所有与客户接触的工作团队来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为保证服务高质量,每名员工都应力求实现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目标。学校作为服务性产品的提供者,其产品质量的好坏与服务的传递者—人,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营销的成功与人员的挑选、培训、激励和管理高度相关。这里的人员包括学院的专兼职教师、行政工作人员和后勤工作人员。学院以树立高职品牌校为根本目标。在品牌概念的建立中必须对所有员工进行品牌价值的内部营销,如果没有全体员工的理解、支持和承诺,品牌也不可能建立或持久。只有反复灌输品牌概念,采用灵活机动的方法激励全体教师员工都积极、主动、认真地参与品牌建设计划当中去,学院的品牌才会长立不衰。学院的内部营销可着力于:(1)教学队伍年青化、实践化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力量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充实实践性知识。(2)实践课程专业化。聘请知名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作为学院客座讲师、名誉教授,安排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除了请企业人员作为培训导师外,还应安排时间请他们承担校内实践课程任务,并参与制订学期教学计划。 3)工作思想服务化。开展岗位培训、牢固树立对学生的服务意识。每学期设立一个月份为“文明礼貌服务月”,以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审组对校内工作检查、评审,并提出整改意见,对服务工作受到学生肯定的部门、个人予以嘉奖。 4)服务内容公开化。将每个职能部门、每位员工的工作内容向学生公开,使学生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进行直接监督. 销售策略论文:浅谈金融系统销售策略的演进与障碍探析 论文关键词:金融机构营销战略发展障碍 论文摘要:现代金融机构营销战略的演进过程大致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营销导人期、60-70年代的营销传播期、80年代的营销创新期、90年代的营销拓展期。我国金融机构营销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障碍,应从体制机制变革、营销策略调整、产品研发与组合创新三个关键环节人手,创造一流的营销业绩。 一、现代金融机构营销战略的演进过程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营销导入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银行完全处于卖方市场,虽然市场上有许多的金融机构,但服务内容大多一样,很难形成产品差异化,营悄对于银行而言相当陌生。后来,商业银行的市场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由于其它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储蓄业务领域展开了激励竞争,改变了原有银行业垄断格局。一些有远见的银行逐渐意识到银行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具有规模经济性,同时也意识到金融业的服务是在与消费者高度的接触中进行的,服务方式、服务程序、服务标准、服务环境、服务人员、服务质量对消费者的体验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意识到金融产品提供与消费的不可分性。许多银行便开始借鉴工商企业的做法,使用广告和促销手段,可竞争对手也紧随其后,纷纷仿效。1958年,全美银行协会会议第一次公开提出了金融业应该树立市场营梢观念,对当时的银行经营进行了客观分析,扭转了金融从业人员对营销观念的排斤态度,银行营销管理时代正式到来。 (二)20世纪60-70年代的营销传播时期。20世纪60年代,西方银行零售业务竞争不断加剧,一些银行进一步认识到金融产品的时效性,如果金融产品服务推广不够及时,就可能引起顾客的厌烦甚至对该产品的质量产生怀疑,为此开始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对金融服务需求回应的即时性,试图把公关活动变为营梢管理,以促进金融产品的梢售。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获得加强,营梢管理作为银行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73年,一些英联邦银行均设立营稍部,从事营梢研究和统计活动。从此,研究市场营销,建立营梢机构,开展营销活动等成为精明的银行十分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 (三)20世纪80年代的营销创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一些银行逐渐意识到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方法以区分自己和竞争者,开始从创新的角度考虑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事实上,金融产品服务类别的多样性、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实际内涵动态发展性、风险与收益兼备性的特征,都要求银行业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并在创新中强化风险管理,紧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强化产品的附加服务和功能的延伸拓展。一家银行若要长期维持产品和服务特色优势,必须注重品牌营梢,实施产品服务的系列创新。西方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各国间金融业发展不平衡,使得商业银行绕过金融管制,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银行致力于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等方面创新,拓展其金融产品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客户更深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西方银行界研究证实,一种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后,竟争对手在半年内就可以掌握,由于金融产品缺乏专利保护,银行之间可以相互模仿采用,开发新产品的银行便失去原创优势。一些银行开始意识到,应该有所选择,实行差异化营销,通过市场细分定位避免因盲目投资造成资源损失,通过产品、服务、人员、渠道、环境、过程、形象的差异化建立起竞争优势。 (四)20世纪90年代后的营梢扩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银行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营梢管理改革。银行逐渐认识到营销管理不单是广告、促销、创新或定位,而必须视为整体,只有当银行的各种营销职能以及营销部门与其它部门协调一致为顾客服务时,才能达到银行与消费者双赢局面。与此同时,银行业服务与消费者的关系持续是可以通过建立产品、工具、服务、客户关系体现的。为了保持银行的优势地位,获得持久业绩,就必须加强对营梢环境调研和分析,制定适合本银行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策略,制定中长期和短期的营销计划。同时不断创新服务营销、交易营梢、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等新概念和新路径。一个完整而有效率的市场营销应包括前期的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中期的金融产品推出、营梢策略组合以及后期的售后服务、营梢风险监控等方面,不仅要将市场营销的竞争、成长理论运用于银行业各类企业成长发展策略,而且还要考虑到银行业的高风险因素,研究风险管理与营梢联动问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展网络营梢和国际营销成为可能,金融机构营销发展的方向将大大拓展。 二、我国金融机构营销的障碍分析 (一)市场体系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机构营销策略的制定和价格组合的正确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金融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机制还不成熟,利率的确定虽然已经考虑了资金供求关系、物价因素、公众储蓄意愿和通货膨胀等因素,但市场化程度依然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机构营梢策略的制定和价格组合的正确选择。 (二)金融机构营销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使我国银行业汇率风险进一步增加。另外,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挤压部分外向企业利润,也增加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中资银行海外发展需要在营销战略上、营销管理上、营销技能上做全面准备,从实际出发制定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 (三)金融机构营销地区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看,我国金融业创新的空间还有待拓展,再加上营销管理水平不高,营稍幅度极为有限。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市场运行环境,直接影响到营销的创新和效果。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网点多集中在沿海及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城市金融网点过于集中,竞争激烈,收益相对较小。 (四)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偏弱。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总体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商业银行的收益率平均值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见下表),表明盈利能力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但从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员工人均利润等指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弱的原因除了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外,存货款业务占比过大和冗员过多也是重要因素。 三、若干建议 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竞争压力,虽然具有先天优势,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但由于缺少个性化的服务,很难进一步吸引消费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加强内部管理外,扩大经营范围,加快金融创新,实施营梢策略,将会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是应从体制机制变革、营销策略调整、产品研发与组合创新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建立专营中小企业的信货机构,强化传统负债业务和资产风险管理业务的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降低资本消耗,扩展服务范围,延伸服务功能;强化金融产品品牌营销,通过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精准营销,以提升客户价值,增强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二是金融服务业必须通过资源利用、流程再造和构筑核心能力实现企业成长,把金融产品营销同顾客的忠诚度和企业内部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等关联因素链接在一起,设立营销管理部门以专门负责市场调查、企业的市场定位及其新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熟练营销技术,提高人员素质,在推进成本领先营梢战略的同时,强化业务系统的完全自动化处理,所有业务系统整合并加以磨合,实施全行系统网络集成,建立健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技术服务支持体系,采取产品差异化营销策略,凸现、沉淀、累积客户的满意度.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创造一流的营梢业绩。 销售策略论文:透析煤炭市场的销售策略 摘要:煤炭市场营销,要运用广告手段,采用灵活的市场营销战术,采用深度营销策略。营销论文煤炭商品价格定位的方法主要有供求关系的定价方法,目标利润的定价方法和协商定价方法。应进行有效的价格控制。 关键词:煤炭市场营销煤炭产品定价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市场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从区域上看,各个地方市场需求多少存在差异,这就要求煤炭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定产。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立足市场,做好煤炭营销。在制定煤炭企业营销策略时要充分考虑煤炭的供应量、价格和总受益的关系,寻找最佳平衡点。根据市场需要变化,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阶梯发展煤炭相关多元化产业,逐步形成以选煤电力、煤化工、煤基多元化产业。将市场秩序的维护与市场的开发结合起来,以市场的战略性发展为目的,采取各种营销策略组合,采取科学的煤炭商品定价策略,有效地实现煤炭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煤炭市场营销 1.煤炭企业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理念,就是一个企业在面对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面利益分配时的态度问题。着重解决营销就是推销、销售、卖煤的片面认识,要从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全员全过程补上营销这一课,要从技术管理、生产过程、市场开发、营销手段,尤其是思想观念上,补上营销这一课。要通过煤炭企业全员全过程的营销培训,使得全体员工认识到,市场营销不仅仅是推销,而是还包括市场营销管理、战略计划过程、市场购买行为、市场需求预测与新产品开发与扩散、定价决策、广告策划、销售渠道选择等多项内容。 2.运用广告手段。煤炭企业应抓住产品的“卖点。”所谓“卖点”,就是商品进入市场的“切入点”,是最容易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敏感点”,更是产品、营销方式不同于其它竞争对手的“区别点”。煤炭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形象、企业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企业基础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两个方面结合的体现煤炭市场营销创新活动,这是一种系统的组合,而不是单一的因素。单一的因素如观念的转变、定价的合理、广告宣传的攻势等,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从成就一个大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营销的合理运用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应加大企业产品在用户心中的可信度、可购的力度,也就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加上广告宣传力度,力求在创新中提高产品的美誉度。 3.采用灵活的市场营销战术。营销管理创新要求企业建立灵活高效、生命力旺盛的营销组织体制,使各个层面充分协调,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有效运作,同时,要求企业要采取灵活的市场营销战术,深入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动态,选择目标市场,抓好市场定位,科学确定价格,合理选择销售渠道,抓好促销组合、采用直销、经销、等多种形式、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快、服务好、信誉高,集市场开发、产品销售、货款回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于一体的市场营销网络。因此,煤质与售价成正比,煤质与用户购买欲成正比,煤质与销量成正比,煤价与用户购买欲成反比,煤价与销售量成反比。要正确处理好上述比例关系,同时,把生产的煤炭,按照煤质指标科学地进行品种分类,制定系列产品质量标准和价格浮动标准,形成多煤种于一体的销售系列,满足客户的多层次需求。 4.深度营销策略。实现深度营销,企业要从单纯的产品营销,转向全方位营销。深度营销的显著特点就是从关注产品销售的圈子里跳出来,转向关注客户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深度营销不仅让产品实现从商品到货币这一转变”,还是通过深度营销的组合策略,打造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保持市场持续、健康的快速发展,实现市场控制力、竞争力的最大化。企业还要集中和整合企业资源,建立战略区域市场。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全面撒网、四面出击的广种薄收的战略战术在市场上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其高昂的营销成本,处境尴尬,必然让企业从此走上了不归路。充分利用深度营销,集中优势资源,攻击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以建立自己的战略区域市场。 二、煤炭商品价格定位 1.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我国电煤消耗量占煤炭产量总消耗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煤炭工业属于微利行业,电煤涨价对煤炭企业十分有利,可以扭亏增盈,提高效益,但对于电力工业却是成本增加。如果煤炭价格下降,则电力工业部门可以增加盈利水平,而煤炭工业有可能重新沦为亏损严重的行业。 (2)我国煤炭国内外市场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加入关贸总协定后,关税降低,电力企业为逃避国内高煤价寻求从国外进口煤炭的战略路途,这对国内煤炭行业和运输企业都十分不利。 (3)电煤消耗量大,生产、运输、分配的成本比工业和民用煤低,工业发达国家平均电煤价格约为工业用煤价格的75%左右,要求电煤和其它用煤采用相同的价格也是不合理的。 2.定价方法。煤炭生产企业如何采取有效的煤价策略和定价方法,抓住煤炭市场机遇,谋求最佳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主要的定价方法如下: (1)供求关系的定价方法。也就是从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变动关系基础制定价格; (2)目标利润的定价方法。也就是增加一定比例的目标利润而定出的价格;(3)协商定价方法。也就是供需双方在一定时间、地点、市场供需关系环境下协商制定价格。 3.价格的控制。煤炭生产具有投资大,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价格的波动起伏势必影响企业的生产,损害供需双方的利益。为保证双方的利益,宜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进行价格控制。我国为减少燃煤污染,又要保持煤炭作为主要的一次能源,寄希望于电力消耗更多的煤炭,因此,国家在政策上应当对电煤倾斜,实行降低电煤税率,以保证电煤价格不高于国际煤价,并使煤炭企业有合理的收益;实行煤炭差别税率,在降低电煤税率的同时,为了不提高电力的税赋,要同时降低电力的税率。电煤价格下降时应将节余的钱存入基金,当电煤价格上升时从基金中拨款弥补,建立燃料价格调节基金,使电价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基本持续稳定。 销售策略论文:浅谈公司销售策略成本管理探讨 【论文关键词】营稍战略成本规划决策与业绩评价 【论文摘要】我国企业营梢成本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营梢成本支出膨胀,与梢售增长不协调;营稍策略不切合实际,导致营梢成本支出的低效率等方面。为扭转这一困局,企业应将营梢战略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按照营稍战略要求和成本管理的特征、程序确定成本管理战略;从战略高度对企业营梢成本结果与成本行为进行全面控制,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营销能力,获得持久竞争优势。 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国管理会计学者的倡导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在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中,要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要制定适合本企业长远发展的竞争战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却经常把眼光局限在单纯降低成本上。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低成本策略的确是企业提高利润,以低价赢得市场的手段之一。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的情况下,当以保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成本,同样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另外,营销战略成本管理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营销成本支出的必要性与有效性,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营销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 一、营销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及工艺在各个企业之间实现迅速转移并且不断进化,全球化的竞争使竞争者更容易获得产品设计、特性和质量的相同筹码。在巨大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垄断市场的情形已十分少见,即使垄断性相对比较高的通信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随着关系营销、全过程营销以及一系列营销组合观念的日趋成熟,企业在营销环节不惜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保证流通渠道畅通,扩大市场份额,以保持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重生产轻营销的管理哲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然而,随着企业经营重心向营销活动的逐渐偏移,营销成本支出膨胀,与销售增长不协调,营销策略不切合实际导致营销成本支出的低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开始困扰企业管理层。美国零售巨头约翰沃纳梅克曾经哀叹道:“我花在广告上的钱有一半被浪费掉了,不幸的是,我不清楚是哪一半。”如何优化企业的营销成本,成为理论界于实务界巫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企业营销成本失衡的现状分析,从表面上看是营销成本与销售增长的不协调,营销成本的增长快于销售的增长,营销成本的控制不如对手。但问题的根源是,由于战略不明确,企业未考虑到市场环境与企业自身行业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特点,对于营销成本投向的对象、时间、方式等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科学的决策与反馈流程,势必造成营销成本的盲目投人、低效率产出。 二、营销战略成本管理的特征 企业营销成本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成本,具有自身鼠独特性。一方面,营销投人使企业成本上升,不得不提高价格或者压缩利润空间,导致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营销投人可以提高企业价值,比如可以改变企业的市场形象、市场地位、市场份额等,使其具有了成本和投资的双重性质。这为营销成本决策提供了较大空间,企业面临的不再是如何单纯降低成本的问题。再者,营销成本多发生在企业外部,用于广告宣传、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与刺激需求、培养市场、与对手博弈联系在一起,也为成本决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营销战略成本管理应具有长期性,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营销战略相适应,实现稳定的信息流与资金流循环,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力;具有全局性,需要企业研发、、财务、、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部门最大限度地收集并共享相关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全面考虑到企业所有产品线的营销活动,最终配合企业整体战略;具有层次性,为提升整个企业形象以及品牌价值的营销活动与各分销渠道的营销活动相互协调,既定的战略在企业高级管理层、部门层、一线业务人员之间得到统一贯彻以及及时反馈。 营销战略成本管理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内向型模式,为适应营销活动外向型的特征,其更加重视与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相关的外部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现代营销的实质是需求管理,企业通过创造和满足顾客的需求来获得利润,成本管理应当适应这个变化趋势。只有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传递目标市场的期望与机会,才能以最少的企业资源实现最优的营销目标,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营销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 1.营销环境分析 营销环境分析是企业营销战略成本管理的起点。包括市场与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为最终确定营销战略目标提供信息资料。分析和评估该市场机会是否适合于本企业的资金状况,是否能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优势,是否能够比竞争者获得更大的差别利益等。 市场环境需要考虑到:(1)企业所处行业。不同行业的企业在营销成本总量上有较大区别,例如快速消费品的广告支出要明显高于工业原材料产品。(2)主要竞争对手。及时获知其他竞争者的营销策略,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战略,例如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别不大,如何才能占尽市场先机,对本企业的战略成本的竞争地位,在同行业中的优势、弱点、机会、威胁的分析是必要的。(3)目标消费者。根据企业产品定位的不同,确定特定产品最有效益的目标消费者,根据其消费习惯,制定相适应的广告与渠道策略,才能使营销成本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企业内部环境需要考虑到:(1)企业内部资源。营销资源投人应当与企业自身的规模与资金状况相适应,超负荷的营销成本会直接威胁到企业的资金安全,导致资金链断裂。(2)企业发展阶段。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其目标和战略重点也不同,所要求的成本与利润结构也不同,例如在企业创立初期可能要投人比较多的营销资源开拓市场,提高企业品牌的认知度。 2.营销战略成本规划 企业营销战略成本规划综合企业总体战略与成本管理的要求,根据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考虑产品、市场类型、促销目标、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制定相应的策略及实施计划。例如,广告对消费品的促销效果最明显,如要树立企业形象,那就要在广告和公共宣传方面重点策划:如在产品成熟期欲增加销量,则销售推广手段以及较高的渠道覆盖率可能更为有效。企业营销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参与营销计划并编制营销预算,在满足企业战略目标的同时考虑到一线销售部门的实际情况,减少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摩擦。 3.营销战略实施与成本控制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由于外部市场环境与企业内部资源的变化,会使实施过程产生偏差,因此须进行战略控制。战略控制系统应由企业层次、业务单元层次、作业层次组成一体化的控制系统,实行全面的,全过程的控制。(1)对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及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进行长期的观察,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对可能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做出及时的预测,当企业战略成本目标不能适应已经变化的环境,需要及时调整,重新进行战略成本规划。(2)建立成本管理保障措施。主要通过建立起一系列的业务处理与报告应该遵循的程序和规范,以及通过对组织结构的设定、职能的划分与分工等,来保证组织内的各项活动按照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进行成本管理的方式进行。营销计划和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管理会计应通过收人和支出的计算,协助营销部门了解它的计划目标实现的程度,及时发现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分析其原因,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4.营销战略成本绩效计量与评价 目前多数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管理会计的方法与技术计量营销成本绩效,停留在微观的面向作业层的业绩指标评价,虽然能满足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要求,但其缺少与战略方向和目标的相关性,忽略市场领域中竞争地位变化的分析。新的营销环境下应当将战略思想贯穿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整个业绩评价之中。 运用适当的技术方法和概念,处理企业历史和未来的经济信息,以有助于经营管理人员制定出合理的、能实现经营目标的计划,以及为达到各项目标所进行的决策。(1)制定企业内、外部的各种货币的与非货币的业绩指标,体现企业的长远利益。在绩效分析中应当包含经济效果的分析、考核供货合同、成品资金周转率、结算款平均占用额和销售费用率等财务指标,同时也应当涵盖客户满意度、品牌认知度等非财务指标,这些无形资产在传统的会计报告中经常被忽略。(2)为销售经理提进人或退出某个产品市场、客户盈利能力、定价策略等决策支持信息。企业往往没有建立相应的关键指标体系对营销投入是否成功进行衡量,这使得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投人和是否追加投人时,缺乏决策所必须的支持。(3)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成本核算系统。自定义各级明细科目核算,统一规范核算口径,使按照产品、作业、地区、受益客户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和多角度查询,随时析出全方位的分析报表成为可能。实现在信息系统内随时分析各项成本对总成本以及销售效果的影响,为清晰合理的使用每一笔销售费用提供重要依据。 将企业营销战略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营销战略与企业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相匹配,财务部门也应该用经营战略的的视角来看待财务筹划。企业营销战略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营销战略的开发与实施,从战略高度对企业营销成本结果与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营销能力,获得持久竞争优势。 销售策略论文:浅谈品牌理论的PPG公司销售策略探讨 [论文摘要]2007年,PPG在我国网络直销行业中堪称神话,其发展速度令人瞠目,其独特的营销战略模式成为服装行业大胆创新的典范。然而,2008年PPG的相对市场份额江河日下,仅为模仿者“VANCL”的三分之一左右。本文是继《基于网络直销企业PPG营销策略的优劣势研究》之后的研究成果,运用3VS理论详细分析了PPG的营销战略,试图找出能够为我国网络直销企业、中小企业、创业型企业和服装行业所能借鉴的经验。 [论文关键词]:3VSPPG网络直销中小企业营销战略营销模式 一、3VS理论的内涵 1.识别重要顾客 第一个V是产品的重要顾客或者说产品为谁服务。无论在任何市场上,顾客很少有完全相似的需求。企业力图占领市场的任何角落并不现实。企业须弄清谁是产品的重要顾客.重要顾客有何需求特点。 2提供价值主张 第二个V是为重要顾客提供的价值主张.或者说给重要顾客提供什么。企业需要对不同的重要顾客设计不同的产品,提供不同的价值主张。正如宝洁公司的“海飞丝”价值主张在于去头屑潘婷“的价值主张在于对头发的营养保健,“飘柔”的价值主张是使头发光滑柔顺,而”沙宣”的价值主张在于美发定型。 3.构建价值网络 第三个V是价值网络.或者说如何向重要顾客传递价值主张价值网络是一个独特的资源和管理协调过程.不同的重要顾客需要不同的价值网络。各类企业的许多竞争优势都存在于独特的价值网中。这种价值网可以为企业提供特殊的竞争力.并创造出独特的价值主张。 二、PPG公司简介 批批吉服饰(上海)有限公司(简称“PPG”)成立于2005年10月首先以男士衬衣为核心产品,之后向针织衫、礼包、男裤领带等扩展将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零售业进行创新性融合通过“外包生产、外包质量监控、外包物流”的方式实现”无店面.无仓储,无工厂”的互联网销售模式。PPG业务流程图如图1。 只有几百名员工其中还包括近一半的呼叫中心工作人员.没有一家实体店.没有厂房和流水线,只有两个小仓库和一小栋办公楼。但这家看起来很小的公司.仅凭呼叫中心和互联网,在整个2007年平均每天卖出去1万件衬衫。在2007年12月的时候.PPG曾多次出现每天销售3万件的盛况。PPG在短短2年里迅速跻身国内衬衫市场前三甲.而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传统服装企业雅戈尔.创建于1979年.已经经营近30年,其在2006年国内平均每天销售衬衫的数字是13万件。 PPG独特的营销战略模式及市场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令人惊喜的销售业绩与财务表现先后赢得了TDF、JAFCOASIA与KPCB国际性风险投资公司的关注和青睐.并获得他们的联合大量注资。服装业的戴尔、轻公司样板……随着销售量不断放大,这些光环接二连三地出现在PPG头顶。然而.PPG的营销战略模式与传统服装企业相比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并定点超越.均不足以构成PPG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已引来如VANCL”、KKSSP,”OLOMO”、“优衫网.ebono”等三十余家竞争者的不断跟进与定点超越。 2007年底.PPG前期过量广告投放导致资金链紧张、产品质量问题逐渐浮出水面。2008年.PPG又与广告商、供应商债务纠纷频现接二连三地当上被告.再加上网络上众多“PPG消费者”发出的指责,使得PPG的相对市场份额开始下滑。 据艾瑞咨询在(2008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监测报告》中调查指出,2008年第二季度.PPG在自主销售式B2C网络购物中交易额市场份额占2O%.其效仿者VANCL为5.1%.而在2008年第三季度PPG在自主销售式B2C网络购物中交易额市场份额占16%,VANCL为5.9%。种种迹象表明,PPG在2008年的市场规模约为其效仿者VANCL的三分之一.已将国内最大的男装互联网零售企业第一把交椅让给了VANCL。 三、从3VS理论的角度分析PPG的营销战略 1重要顾客分析 PPG将重要顾客确定为25岁~45岁之间的都市男性商务人士。这类重要顾客有购买力、购买决策自主、生活节奏快、逛街时间少、经常接触互联网、注重形象,且愿意尝试新的生活方式。这类男性商务人士穿着最频繁的服装之一就是衬衣。衬衣有着市场规模大、款式比较稳定、产品较耐用、加工工序简单、适合外包生产、渠道商占有相当利润等特点。 2.价值主张分析 现从重要顾客的角度,将PPG的价值主张提炼为:个性化定制、价格吸引力款色种类、质量、购买方便度、购前产品体验购买或送货精准度和售后服务八点。在PPG与传统服装企业的比较分析中.研究PPG的价值主张。PPG与传统服装企业的价值曲线见图2。 {1)个性化定制:PPG更容易利用互联网实行个性化定制男性服装消费已进入个性化时代。重要顾客可将个性化需求通过互联网提交给PPG,然后PPG加以整理和分类,对重要顾客提供实行个性化定制服装的服务。而传统服装企业实施起来,会受经验成本和公司政治等因素限制。 (2)价格吸引力:PPG比传统服装企业更具优势PPG采用网络直销模式,省去了中间商利润环节,大大降低了高额的渠道维护费用,强化了资金流的周转能力。PPG全棉正装衬衣定价从99元到229元不等,针织衫和男裤定价都在169元到199元之间,比传统领域里的竞争对手雅戈尔、太子龙、乔治白等品牌定价至少低2O%至5O%在男装行业里处于中低价位水平。因此在价格吸引力方面PPG比传统服装企业更具优势。 (3)款色种类:PPG给重要顾客提供的价值不如传统服装企业由于PPG将渠道完全外包.容易忽略重要顾客的需求特征.不能快速相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在款色种类这类价值属性方面,PPG给重要顾客提供的价值不如传统服装企业。 (4)质量:PPG在质量方面略逊于传统服装企业PPG产品生产和产品监控都采用外包的方式,因此产品质量相对于传统服装企业而言.更加难以管控。2007年到2008年,PPG遭遇过不止一次的由外包供应商的衬衫质量出问题而引发的质量风波。因此PPG在质量方面略逊于传统服装企业。 (5)购买方便度:PPG在购买方便度方面远胜于传统服装企业PPG的重要顾客定位于25岁到45岁之间的都市男性商务人士,他们生活节奏快逛街时间少.对他们而言购买方便度非常重要。由于他们足不出户就可购买PPG产品.因此PPG在购买方便度方面远胜于传统服装企业.这也是其在2007年销售出现井喷的主要原因之一。 (6)购前产品体验:PPG远不如传统服装企业PPG试图以高性价比”取悦于重要顾客.然而重要顾客可能在购买前会对PPG的”高性价比”缺乏体验。重要顾客还会对PPG的颜色,质地、大小产生疑虑,也可能会打电话确认,这样就加大了呼叫中心的工作量,增加了PPG的成本。而重要顾客购买前就可在实体店铺里亲身体验到传统服装企业产品的颜色、质地和大小。因此在购前产品体验方面,PPG远不如传统服装企业。 (7)购买或送货精准度:PPG在购买或送货精准度方面不如传统服装企业PPG生产和物流都采用外包形式,而重要顾客却分布在全国各地,因此物流的速度和精确性成为问题。由价值曲线可以看出.PPG在购买或送货精准度方面,不如传统服装企业。 (8)售后服务:PPG在售后服务方面.不如传统服装企业由于网络直销企业普遍存在售后服务问题处理起来周期长、成本高、顾客满意度低等因素,使得网络直销企业一直被售后服务问题所困扰。PPG在售后服务方面提供给重要顾客的价值,不如传统服装企业。 由价值曲线可以看出。在八个重要价值主张中.PPG在个性化定制、价格吸引力和购买方便度方面比传统服装企业更具优势。而在款色种类、质量,购前产品体验购买或送货精准度和售后服务方面给重要顾客提供的价值则不如传统服装企业。 3.价值网络分析 在PPG与传统服装企业的比较分析中,研究PPG的价值网络。PPG与传统服装企业的价值网比较见图3。 (1)采购和生产分析PPG的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质量监控均采用外包形式,节省大量省去了巨额的初期投资成本和中间商利润环节,大大降低了高额的渠道维护费用,在增大公司风险的同时.有效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2)营销分析PPG主要采取以传统媒体为主的广告促销方式,然后依靠呼叫中心来处理订单。2007年PPG投入巨额广告.如报纸、杂志电视网站、户外媒介等,且全部黄金版面全部黄金时段全部名人代言,短期内重磅投入以期换取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此外,PPG采用捆绑销售的方式诱导消费者批量采购,追求订单最大化。 PPG采取以传统媒体为主的广告促销方式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互联网产品业务比重较低,从而造成最大问题是对广告的过度依赖。做电视直销和做目录直销.顾客会对广告和目录非常依赖。每次企业想要增长订单量,就要靠不断地做广告。而如果纯互联网业务比重较高用户习惯网上浏览后.就不需要花钱去印目录和做电视推广了。只需要培养用户的上网惯性,或者靠广告(包括低成本的直邮和短信的手段)提醒重要顾客常来看看。统计说明.网上购物平均每个老用户每年回头5次~8次,而目录和电视直销带来的客户只会买一次。呼叫中心订购相对于网络订购而言,最主要的是成本问题。 首先,呼叫中心订购的成本比网络订购大得多网上订单基本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也不会受到太多系统容量的限制。其次.如果呼叫中心订购订单量增长太快呼叫中心的处理能力会大幅度下降,还会造成大量的顾客投诉和订单流失。 (3)服务分析与传统服装企业相比,PPG的服务相对欠缺。传统服装企业的直营店、加盟店能够给重要顾客提供大量的售前咨询服务和售后服务。PPG服务处理起来需要依托精准快速的物流和成本高额的呼叫中心.存在处理周期长、处理成本大处理风险高、顾客满意度低等不利因素。 四、改进PPG营销战略的建议 1.培养潜在的重要顾客 从长远来看,PPG还需要培养潜在的重要顾客。中国有大量网民在15岁到25岁之间,他们数量众多、对互联网购物态度积极、且有一定购买力.几年后他们将会是PPG的重要顾客。因此PPG需注意培养15岁到25岁之间的潜在重要顾客。 2改进价值主张 (1)设立舰旗店提高PPG在款色种类、购前产品体验和售后服务方面的价值PPG可在重要顾客聚集的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设立少量舰旗店,从而了解重要顾客的需求特点及时推出满足重要顾客需求时尚潮流的新产品。设立舰旗店还可增加重要顾客的购前产品体验,使得重要顾客在购买前能够体会到PPG的高性价比”。另外.舰旗店还可在售前、售后服务方面给重要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 (2)与产品生产公司结成战略联盟.直接接管产品监控业务,提高产品质量PPG可以与信誉好、质量高的产品生产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还可直接接管产品监控业务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地全程监控,从而在质量方面给重要顾客提供更多价值。 (3)与国内外著名的快递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提高购买或送货精准度PPG可与国内外著名的快递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有效提高购买或送货精准度。 3优化价值网络 (1)在采购和生产过程中,PPG可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部门PPG可成立专业的质量监督部门,聘请专业人员对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监管.从而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公司经营风险。 (2)在营销过程中.PPG广告形式可主要采取互联网广告以网络中心为主,呼叫中心为辅,并且设立舰旗店PPG的促销方式需要变以传统媒体广告为主为以互联网广告为主,提高互联网业务比重。互联网业务比重较高后.PPG营销成本会大大降低.就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来吸引和维系顾客。另外,PPG在营销过程可以以网络中心为主,呼叫中心为辅.并设立舰旗店。以网络中心为主.呼叫中心为辅在保证重要顾客满意度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呼叫中心所带来的高额成本。舰旗店的设立可使重要顾客在购买前体会到PPG的”高性价比”.可给重要顾客传递更多价值。 (3)在服务环节,以舰旗店和网络中心为主呼叫中心为辅.依托快速物流进行PPG可以以舰旗店和网络中心为主.呼叫中心为辅,依托快速物流进行服务.这样既可提高服务质量,又可大大降低服务成本 五、总结语 网络直销企业PPG的营销战略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它的出现至少在整个中国服装行业掀起了一场颠覆传统的革命。PPG的营销战略值得网络直销企业、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借鉴与思考。 销售策略论文:有关STP销售策略在中小型检测部门的运用 【论文摘要】入世后,我国检测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小型检测机构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获得发展是各机构经营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通过使用动态的STP营销战略,同时辅以其他改进措施对战略予以支持,可以有效提高检测机构的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中小型检测机构检测市场sTP营销战略 一、STP战略概述 企业在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实行STP战略是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科特勒教授在他的《营销管理》一书中系统提STP战略,成为市场营销思想的一个重大突破。 STP战略具体是指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STP认为市场是一个综合体,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几何体,市场细分是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购买者在需求上的各种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购买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目标市场选择是根据市场细分标准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细分市场,并作为企业营销对象的决策;科特勒认为,市场定位是指公司设计出自己的产品和形象,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确定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的过程。STP战略的核心应该是“定位”——通过对企业自身能力和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后,将自己的企业、产品和服务在顾客心中确立合适的位置。 二、产品检测市场概述 产品检测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服务已进入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市民家庭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大到重大工程的计量验收等等。我国的检测市场十分巨大,以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为例,全套的检测一般包括苯、甲醛、氨气、TV0C和氧气等五个项目,对于一个中型城市,按每年2万套新房装修,每户平均收费600元,实际检测率40来计算,每年的检测费就将近五百万元。一般而言,检测机构的业务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强制要求的年检/校准、贸易方要求的检测、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自行送检或进行实验室比对检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市场抽检、民用市场检测等。 按照加入WT0的承诺,从2005年12月11日起,我国的检测市场完全放开,国外的检测机构获准在我国设立独立子公司,从事检测服务,我国检测市场的竞争硝烟日渐激烈。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仅上海就有各类检测机构近500家。目前国内检测机构主要由三大主体组成——国有检测机构、国外大型检测机构和民营检测公司。国有检测机构主要是各级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下属或相关的事业单位,业务较为稳定,如各省市的计量测试研究所等;国外的大型检测机构数量不多,但综合实力很强,如瑞士通用公证行(SGS)、美国安全检测实验室(UL)、等;民营检测公司的数量较多,但实力相对较弱,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 中小型检测机构一般来说经营灵活、市场反应快速,但设备较为简单,检测能力有限,业务品种比较单一,存在较大发展难度。文章主要取本土中小型检测机构作为研究对象。 三、中小型检测机构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意识不强。由于产品检测市场化的时间不长,很多机构难以快速适应市场化的要求,缺乏检测专业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兼备的人才,领导层缺乏有效的市场意识。 (二)营销战略不明确,营销力量小。一方面,很多机构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另一方面,营销业务人员少、力量弱,甚至很多机构不设立正式的营销业务部,总经理就是直接的业务经理。 (三)民用市场的开拓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很多机构对民用市场似乎不太重视,长期以来的业务主要是围绕国家强制要求或贸易方要求的检测项目而开展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民用市场的开拓难度较大以及我国民众的检测意识不强、民用检测市场不成熟等因素有关。 (四)组织内部信息化水平不高、网站友好度低。很多机构并未建立内部局域网,组织内部各部门信息共享度不高。此外,网站作为与客户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与用户进行沟通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工具,而很多机构的网站友好度很低、更新速度慢,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据观察了解,甚至有机构半年多都未对网站更新过,更不用说想从中查询及时有用的信息。 (五)售后服务水平低。很多机构并未成立专门的客户服务部,对于检测后的服务并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有些机构则干脆将其职能并入综合办公室里,并不能形成有效的客户服务。 虽然如此,随着对市场的理解逐渐深刻,很多中小型检测机构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营销水平,利用自身对市场的快速灵活反应能力来对这个庞大的检测市场分一杯羹。不同的检测机构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 四、中小型检测机构营销战略建议 在制定营销战略前首先要对本机构和竞争对手的能力进行分析,确定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范围以及增加对对手的认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选择的循环动态分析: (一)加强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工作,为市场细分提供依据。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是经营活动主体认识市场形势、分析自身经营状况、预测市场变化趋势进而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计量检测机构需要通过市场调查活动来了解自身能力、了解竞争对手情况、了解客户需求。市场调查、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有:1)需求研究:本机构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现有客户的需求量、市场潜在需求量、竞争对手研究等;2)产品研究:本机构现有检测能力及可能拓展的检测能力、本机构的配套服务能力、竞争对手的服务能力等;3)客户研究:现有客户情况研究、潜在客户研究;4)价格研究:市场平均价格水平、本机构的价格水平、新检测业务的定价水平等。 (二)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目标市场选择。在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市场状况、本机构能力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后,找出目标市场和本机构资源的最佳结合点,选择最利于自身发展的一个或几个目标市场,以期获得最大期望收益。 (三)重视营销战略的作用,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检测市场的市场定位是根据市场情况,给自己的机构、产品和服务确立一个市场位置,让它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对特定的细分用户进行营销,以利于在竞争中获取有利位置的过程。通过对不同目标市场状况的把握,根据自身的不同检测产品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定位策略——避强定位、对抗性定位、创新定位、重新定位等。 (四)不断进行STP的循环动态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要求企业也要不断对其进行循环动态分析,从而保证STP战略的有效性。 当然,中小型检测机构还需要做很多改进工作以对STP战略的实施给予支持: (一)及时转变观念,提高市场竞争和服务意识。在市场放开、外资进入的激烈竞争局面即将形成的情况下,要认识到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先 一步赢得市场的认同就获得了竞争的优势,而市场竞争和服务意识的树立以及对先进的检测服务理念(完善的服务项目和赔偿制度)的学习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二)合理选用价格策略。检测机构的产品主要是检测报告,由于产品的特殊性,产品策略相对较难实施,而价格策略是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需求和购买者的行为。检测机构制定的价格适当,就有利于开拓、巩固和扩大市场,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检测机构要综合分析产品成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消费者行为等影响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灵活的策略,选择恰当的定价目标,实行符合本机构发展战略的价格策略。 (三)民用检测市场必须加以重视。目前民用检测市场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发掘,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高质量生活追求的逐渐增加,民用检测市场也将越来越大,提前进入这一市场将会使自己在未来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对于检测这一特殊产品,也可以使用传统的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市场营销组合或者现代的4C(顾客、成本、方便和沟通)市场营销组合,比如说在业务发展中也可以与相关的厂商开展联合促销等。 (四)提高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增强网站的友好度。组织内部效率决定了营销能力水平的高低,增加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可以有效提高机构的效率,为STP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此外,作为与客户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小型检测机构的网站中应增加互动交流功能板块,积极更新网页,增强网站的友好度,提高客户满意度。 (五)充分重视售后服务和情感服务。产品检测服务作为特殊的产品,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更是一种安全保证,良好的售后服务和情感服务会有效的维护好客户。在向企业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应该由专业的技术人员与企业进行沟通,就产品的薄弱不足之处提出意见建议,便于企业改进产品质量;在向个人客户提供服务时,更应注意加强对专业数据的解读,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意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客户满意度、快速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 五、结论建议 随着检测市场的放开,激烈竞争已经不可避免,作为在市场中处于相对较弱势地位的本土中小型检测机构来说,通过对自身能力的把握和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利用动态STP营销战略可以有效提高竞争力,但竞争力的提高不能仅仅依赖于几种营销策略组合,文章认为应该还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充分利用本土的先发优势,集中资源快速发展核心业务,提高技术水平和扩大组织规模,扩张服务的地理范围,提升组织的竞争力。 (二)增加与先进机构的交流,学习其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尤其是经营运作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学会“与狼共舞”。 (三)多渠道发展业务,争取双赢或多赢,可以采用与其他检测机构进行合作的模式,尝试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体,建设业务互补体、开拓业务市场等。 (四)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在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同时,组织更应该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且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留住高水平的人才。 销售策略论文:关于中国绿色食物挖掘北方地区市场的销售策略 论文摘要:文章在研究市场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比较竞争优势及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前景、出12’现状、存在问题,在借鉴外国经验基础上,要通过政策导向,作好市场定位和市场分析,加强营销管理的针对性,并通过选择适宜的合作竞争战略及方式,提高冲破绿色壁垒的能力以及扩大绿色食品出12’的规模和优化结构。 论文关键词:绿色食品;开拓东北亚市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市场风险大。因此,我国要把绿色食品营销战略重点转移到东北亚地区,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在东北亚地区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和针对不同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此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本土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在相当长时期内要加强本土化的建设和发展。本土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在出口国实现本土化,取得本土化成功后再向区域化发展,区域化是若干本土化的集合,是向国际化发展的前期准备,也是更大范围的本土化。 (一)本土化和国际化营销要突出加强的工作 1.扩大基地规模和发展产业集群。已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条件,在黑龙江和吉林发展绿色大米产业和山特产品产业集群;在内蒙、黑龙江发展绿色乳制品产业集群;在山东发展绿色果菜产业集群;在浙江、江苏、福建发展绿色茶叶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本土化营销的重点,也是向跨国本土化发展的基础[2]。在扩大基地规模和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参与,内蒙的蒙牛成功的吸引了2600万美元的外资合作,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发展与跨国本土化相适应的营销组合。从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特色、价格、渠道与促销活动诸方面考虑本土化营销组合及其重点,特别要适应出口国绿色壁垒和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在这方面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3.建立与出口国优秀经销商的合作关系。用国际化的营销渠道出口我国绿色食品,使国内的本土化与跨国本土化更好结合和融合。如进一步加强与世界著名的零售连锁公司沃尔玛和家乐福的合作,可通过这些渠道将我国的产品更大范围的销售出去,这是实现由本土化到区域化和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新棉精米加工有限公司成功地与日本企业合作,将绿色大米打进日本市场,就是一个极好的尝试。 (二)做好跨国本土化市场定位国际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市场营销环境也大不相同,因此,开拓国际市场要求减少盲目性、增强主动性和科学性。首先应全面了解国际市场的特点。目前世界市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第二个层次是以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为代表的中等发达国家市场;第三个层次是以中国、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但随着质量和标准的与国际化接轨,特别是市场定位(出口国、消费群体、消费习惯、产品需求等)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从本土化到国际化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有把握的。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应采取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搞好市场定位,提高营销的针对性,这是成功进入出口国市场,并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国际化的营销策略首先,分步国际化的营销策略。这是一种逐步到位的国际化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刚进入陌生的国外市场时对市场需求的产品、消费习惯、文化差异的实际情况知之不多,对这些产品的市场前景没有把握,要求营销人员自己动手或请专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比较确切地了解现有产品是否可以满足当地的本土化需要,接着将国外市场信息反馈给产品研发人员,以便开发出能在国外市场受欢迎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国际化营销策略是逐步实现的。其次,一步到位的国际化营销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自始至终以一种整合的全球观点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它又对营销人员的责任心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策略下,企业和营销人员努力挖掘国外市场上与本公司生产能力吻合的最新需求,对顾客的类型和行为模式也更多注重研究。此外,企业和营销人员还应尽职尽责地做好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使其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竞争,实现双赢 (一)通过合作竞争开拓国内外市场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回旋余地小,市场风险大。要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就要在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要针对不同市场和不同的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不断扩大市场的覆盖率、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利润率。 (二)通过合作竞争,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要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跟踪调研,不断创新产品,同时大力开发有中国资源特色和融入出口国文化特色的绿色产品;在保持传统绿色产品出口优势同时,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特别是AA级产品的比重在上述过程中,要借鉴外国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一要着眼于做大做强和提高效益,即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发展“航空母舰”;二要着眼于特色经营,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搞好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大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应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找到各自的角色和发展的空间。 (三)要为投资者提供好的项目和好的合作伙伴外来资本和投资者到中国投资是来寻求好的投资回报,使其资本增值的。所以好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要。好的项目主要包括:项目所处产业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项目更能吸引投资者,而处于研发期和导入期的项目,由于市场前景不清晰投资者更多的是观望、等待,择机行动);项目的规模、投资回报、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前景预测和分析。目前大多数招商引资项目的规模不大,很难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企业规模不够大,还意味着需要进一步重组和整合,对重组与整合的考虑会使投资者举目观望。因此,要加强对投资者对投资项目和合作伙伴选择的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三、根据目标市场特点战略 (一)锁定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要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周边国家,实施从本土化到区域化的营销战略。美国、欧洲、日本是重要的潜在市场,是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出口增长的目标市场。欧盟东扩后,为我们开拓这一市场提供了条件,欧盟的新成员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上与老欧盟成员有一定差距,在对食品消费需求方面更适合绿色食品,这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提供了机遇。 1.发达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这一市场的商业设施完备、市场环境良好、消费意识和环保意识超前,具有巨大的出口潜力。实力较强的企业(特别是AA级食品),可将此作为重点出口市场。 2.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是适宜进入的区域市场,如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一市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成本相对较低,一些成长中的绿色食品企业和A级产品可先选择这一地区出口。 3.容易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些国家的市场条件、国民收入、消费水平、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与我国相当,一些中小绿色食品企业可将A级绿色食品定位于这一市场,逐步扩大出口。4.扶持重点企业和产品的出口。在选择重点企业和产品扶植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的产品是否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还要研究国际市场;既要着眼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重点发展有特色的或市场前景广阔的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 (2)产业基础。主要是强调要立足现有基础,并进一步挖掘出潜力。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比如,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尽管专用品种没有美国那么多,但近年来在品种开发和生产工艺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单产水平高于美国、加拿大,特别是在我国黄淮海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大兴安岭沿麓等地区,专用小麦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很好。把这些比较优势发挥出来,转变为竞争优势,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3)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在选择重点企业时应考虑该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与出口国的同类产品比是否有比较竞争优势,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和综合实力的持久性,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业绩;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该企业实力是否有满足出口国需求的潜力,以防止市场开拓后,因供给不足,使他国竞争者趁虚而入。 (4)合作伙伴及进入策略。中国企业要善于利用外国企业在全世界建立的销售网络,向更多的第三国市场渗透和开拓。这种合作有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外企的大企业集团在海外的承包项目;二是与外国的企业合作,利用外企的营销网络,共同开发产品,合作开拓更多、更大的市场。特别是在中国企业尚未涉足的第三国市场,更适合采取此办法打开市场。 (二)企业要抓住机遇、做强做大、不断创新 1.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的选择。 (1)以实力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市场定位,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企业可加大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的开发,扩大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规模小、生产能力低的企业,可进行A级绿色产品生产,首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逐渐向生产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方向发展。 (2)以模式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以发掘地方产品的传统优势和特殊的生态条件优势,将企业定位于绿色+特色模式、绿色+优质模式、绿色+低成本模式、绿色+品牌模式。 2。持质量和信誉取胜的发展方向。“以质取胜”是产品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为此,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和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观念,并从思想上对产品质量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培育“拳头”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的力度,增加研发投入以要适应国际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应按着“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要求,对产地环境、原料生产、加工流程、产品包装、储运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强化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靠质量和信誉的不断提高,实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3.作好品牌整合,加强品牌的竞争优势。品牌在开拓市场和提高企业效益中的作用。品牌整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办法,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把品牌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企业旗帜品牌上;明确企业品牌或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进行品牌扩张。 我国绿色食品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快速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培育和发展驰名品牌,靠质量和信誉开拓国内外市场,赢得社会经济效益。但市场品牌杂乱就难免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企业和地区的整体竞争优势难以发挥。如黑龙江省大米市场上出售的品牌过多(现在有30个以上),不利于发挥黑龙江省“北大仓”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品牌过多说明企业规模偏小,在采用高科技及市场研发方面的投入受到限制,品牌多还为假冒企业和产品提供了藏身之地和以假乱真的机会。如能从现有的30几个品牌整合到l0个左右品牌,则可大大提高竞争力。即集中30个品牌的产品研发和促销费用,使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的上升都会起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从地区和企业的角度,统筹考虑绿色食品品牌整合,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辅以适当的行政推动,为培育和发展著名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1.好的市场、法律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指投资及产品的产销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市场信息畅通及交易条件良好;法律环境是指对投资人的财产和投资行为的合法保护及对其正常经营的合法保护。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大学科技园区、海归人员创业园区等为载体,实现相关产业的高度集聚,从而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2.培育良好的民间投资机会和项目。为外资和民营资本,提供良好的投资机会和项目,要以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改善为标准,衡量这一环境是否优化。东北三省部分地区出现了“招商错位”现象:重“经营环境”轻“法制环境”、重“先期免费”轻“后期服务”、重“引资”轻“规矩”、重“外商”轻“内商”。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化程度不高,统一的市场规范没有形成,来自方方面面的不确定因素过多,使经济发展反而受到伤害。创造真正尊商、安商、惠商和富商的氛围,东北投资环境亟待引入市场化机制。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和出口发展正处于成长期阶段,这是下步发展的基础,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增长期,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和合作竞争的发展为这一地区的国家和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市场营销环境进一步改善,也为中国绿色食品向这一地区的出口提供了条件;另外,我国企业冲破绿色壁垒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过培育和发展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扶持大企业集团,并坚持靠质量和信誉取胜的方向,中国绿色食品出口发展的前景广阔。 销售策略论文:有关黑土品牌销售策略中国农产品应付社会的务急之策 论文摘要:WTO后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全面接轨,我国农产品销售将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显得日益重要。如何让这一品牌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被认同,营销战略不容忽视。 论文关键词:寒地黑土;品牌;营销 我国自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我国的一些传统产业,特别是农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国外农产品及其著名品牌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中国农业步履维艰,在这样的环境下,除了及时调整农业内部的结构外,建立和加强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势在必行,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对增强农民收益将开辟新的路径。 一、“寒地黑土”是黄金品牌 寒地黑土品牌,是十分稀缺的生态资源文化的标志,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仅有的宝中之宝.在世界历史上,曾有过三块黑色宝石般的黑土地,一块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地处乌克兰大平原的黑土地由于多年的掠夺性的开发,黑土土层产出能力已经较小,只能更多地采用催生剂。据有关资料记载,寒地黑土每积累1厘米,需要200到400年,我国东北松辽流域的黑土层一般在60一100厘米之间,这60—-100厘米厚的黑士形成时间;大约在1万2千年一4万年之间.这稀缺的国宝是天地用了几万年的时间,付出了无法估量的辛勤与汗水,才养育出来这一块黑油油的可以供养人类健康茁壮成长的黑土地。据有关资料记载,黑土中有利植物成长的营养成分高出黄土和红壤的5—10倍所以有:人说黑土地油汪汪,不一朋巴也长粮.这正是黑土价值的真实写照。 21世纪的品牌,唯有名牌赢天下.寒地黑土品牌,孕育于知识经济兴起之初,诞生于21世纪的刚刚开妗天时,地利,人和为寒地黑土品牌创造了成长,成名的良机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互联系的形成,传统产业的急剧变革,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将汹涌澎湃.西方经济在知识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已经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一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品牌;他们不仅拥有大量的货币资本优势,而且还有诸多的全球驰名的超级品牌优势;他们占领着大量的市场而西方经济缺少的,也就是他们的弱势,缺少资源,特别是缺少像寒地黑土商标所标识的生态资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的优势,我们应该走的路,用名牌战略,打绿色品牌,走特色路.这不仅是我们的战略和策略,它更是当今世界消费的大趋势。 二、寒地黑土品牌战略的重要性 1.“寒地黑土”品牌战略是现代市场化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在新世纪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绥化市应清楚地看到现代市场竞争已从农产品价格竞争、质量竞争逐步走向品牌竞争,品牌竞争已成为农业企业之间、农业生产区域之间经济竞争的重要特征。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运行,商品以品牌的形式进入市场,通过市场引导龙头,龙头带动农户,围绕某种农产品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服务网络为一体的专业化经营,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农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只有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才能具有巨大的市场获利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有活力。 2.“寒地黑土”品牌战略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潜在要求 据预测,我国城镇化逐步增大,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这将有利于农产品总需求的扩大和名优品牌农产品所占比重的上升,而且城镇居民的消费知识较多,对农产品的营养,保健,卫生外观等特别注重,而获得这些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确认农产品的品牌,使消费者通过确认品牌而信任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因此,城镇化的发展为寒地黑土农产品品牌经营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寒地黑土”品牌经营是绥化优质农产品交易避免市场交易失败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产品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内将是普通农产品,劣质农产品与优质农产品并存的形式,农产品的品质和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难掌握,而销售者则不然,这种市场主体对优质农产品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本能愿意接受以市场平均价格购买优质农产品,销售者为了增大销量往往降价销售普通或劣质农产品,相比艺下消费者则以更低的市场平均价格估价优质农产品。因此这种选择使得优质农产品受到错误的市场导向,导致优质农产品被普通和劣质农产品排挤出局。“寒地黑土”品牌经营则会一改常态,它会将绥化地区的优质农产品的特点和优势传递给消费者,使其积极购买,认识到物有所值。因此“寒地黑土”品牌化经营将避免绥化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交易中而失败。 4.“寒地黑土”品牌经营是优化配置绥化地区农业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对于资金、劳动力、能源、机械设备等有形资源来说,“寒地黑土”品牌是无形资源。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以大量资金、设备投人为主,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依托支撑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无形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农业两种资源皆浪费严重,生态遭受破坏,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寒地黑土”品牌经营是运用农产品品牌这一无形资源使农产品价值增值,从而降低优质农产品的有形资源成本,在名优品牌的基础上优化配置有形资源。这样才能使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相互结合,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 三、“寒地黑土"品牌营销战略的对策 1.政府应在“寒地黑土”农产品营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寒地黑土”品牌是绥化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时度势而创造出来的特色农业品牌。那么绥化市政府在农产品销售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1)府应做好“寒地黑土”品牌的宣传。“王婆卖瓜,就是要夸’,这—观念应予以接受,优质的产品需要广告的有力宣传,那么绥化市政府应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渠道做好宣传工作,把“寒地黑’这一品牌打出去。 (2)依法加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及时把各项政策传递给农民和企业手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打破地方封锁,促进全国统—市场的形成。 (3)联合农业推广部门,及时把新产品的种植技术和有关知识、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的操作信息传递给农户。 (4)帮助企业、农户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例如:由于农产品必须达到_定检测标准才能进入市场,特别是现在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要求的标准更加严格。因此政府应在一定的区域里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检测中心,让农户能够吸时了解到农产品的相应标准,及时组织生产。 2.给予“寒地黑土”品牌财力、人力、科技的有力支持 (1)实施‘地黑土”名牌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资金投^,否则是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的。例如:江西的崇江的红羽麻鸡产业项目共需投资1.84亿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9155万人民币,流动资金为9245万人民币。这么庞大的资金需求,只有通过多元化筹资来解决,包括财政部门用于农业的专项资金、农业政策性贷款、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及资金入股,劳动力人股、技术入股、资产入股等形式的社会筹资,并应积极吸引外资。 (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农产品品牌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寒地黑土’,农产品应增大科技投入,不断改革老产品,开发新品种。品牌之争,归根到底也就是科技的竞争。因为品牌依靠优质,优质来源技术。因此应强化依靠科技创品牌的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要增加“寒地黑土”农产品开发的科研推广经费投入,尤其是龙头企业更要增加名牌开发投资力度;二要大力推广运用农业高新科技,注重培育名特优新品种,引进精深加工新技术,促使农产品升级升值。同时可以借省内各大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部门的帮助,与其结成科技网络,为发展“寒地黑土,名牌农产品服务。三要注重从基础环节抓起,搞好农民技术培训,搦歌民整体的科学和生产技术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农户"的联合性生产体系 “公司+农户”是以公司、工厂、协会等经济实体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由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经营者结成的地位平等、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其经营体制是农户为基础的公司,农户与公司资源签订合同,公司向农户有偿提供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产品销售服务;农户按公司制定的生产计划、技术要求进行生产,产品按合同规定的价格、数量、规格或品质交给公司,公司负责产品销售。“风险共担,利益共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增值的良性循环。这种“公司+农户”的产业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有助于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度加工,提高“寒地黑土’’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寒地黑土"农产品营销队伍 众所周知,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是基础,但市场销售是关键。我市的“寒地黑土’,农产品品牌创立起来了,能否把它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主要靠营销。那么具有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只管重要。我市原来从事农产品营销工作的主体是农民,由于文化水平和营销观念的局限,使得这支营销队耐匿适应全国甚至全球体化的需要。因此,需要造就一直高素质的营销队伍。绥化学院作为绥化地区唯——所高校,应该立足本地,成为培养营销精英的摇篮。 六、用法律武器保护“寒地黑土”品牌的产权,保障其权威性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源,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寒地黑土”品牌本身就是产品形象,创立这个品牌不仅是成本、时间、精力的付出,更需要法律强有力的保障。为了防止侵权、仿冒等不良现象发生。要保护农产品的技术专利、商标、原产地名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保护农产品技术专利就是保护农业新品种的发明权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商标就是保护“寒地黑土”的注册商畅砖用权,组织他人未经许可而使用;原产地名称虽是既得利益,但不通过合法程序加以保护也会流失。因此对出现的劣质农产品要依靠工商、行政、法律和舆论力量坚决抵制清除,切实保障品牌的权威性,维护产品形象和企业及消费者利益,形成有利于农产品品牌成长和有效运作的社会氛围。 销售策略论文:试论旅游危机意外情况应对的销售策略 论文摘要: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同时近年来国内外的突发性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又严重影响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信心。因此,对旅游危机管理成为当务之急。从旅游企业层面实施旅游危机营销战略,具体包括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在危机中积极进行自救;建立企业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和危机应对处理系统;培养和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建立与公众的良好、高效的信息沟通系统。 论文关键词:旅游危机;突发事件;营销战略 旅游危机包括旅游业受波及引起的危机和旅游业内部的危机两大类。旅游业受波及引起的危机,是指发生在其他行业里的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波及到旅游行业、使旅游业客源骤减、目的地形象受损的危机,如战争、金融风波、恐怖主义、公共卫生危机等;旅游业内部的危机,是指发生在旅游业运营的范围内、直接对游客或旅游从业人员发生威胁、影响旅游活动的危机,如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饭店火灾、旅游娱乐设施发生意外等。从时间序列角度,可以将危机管理分3个阶段:危机发生前准备,危机发生中应对,危机发生后恢复。在不同的阶段,危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相应旅游者的旅游危机认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旅游危机管理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应对危机。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从旅游企业层面,将旅游危机营销战略的实施以时间为轴,按危机发生演变的时间序列进行分阶段管理。 一、危机发生前旅游企业的危机营销战略实施 1.建立企业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为危机营销战略的实施做准备 自2002年11月16日,我国广东省出现首例具有极强传染性的“非典”病例以来,到2003年4月21日20时止我国已有确诊病例2158例,同时“非典”在全球迅速蔓延,截至4月21日,中国、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27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总计4060例病例。一些国家和组织早已发出了警报,不少有识之士也提出了警告。但大多数旅游企业对此缺乏足够的警惕,也没有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其危害程度被严重低估,一些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缺乏危机意识和机制,仍像往常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投入,以至于在“非典”大规模爆发时,损失惨重,仿佛危机是一夜之间爆发的,把损失归罪为行业的脆弱和“非典”的影响。危机期间不对“非典”进行跟踪研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在北京“双解除”的消息传来后,很多旅行社茫然不知,反应迟缓,不能立即投入经营,抢占市场。 为此需要加强旅游危机的管理,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科学的预警机制。同时,与政府和国内外权威旅游企业和组织建立战略联盟,及时交流旅游危机的相关信息和管理经验,提高资源和信息的利用水平与决策的可靠性、时效性,及时开展危机营销活动。 2.建立企业危机营销的战略资源库 首先,成立企业危机营销部门,建立科学、规范的危机营销管理制度,并明确部门负责人。同时,设立旅游危机营销专项基金。发生旅游危机时会降低旅游数量,影响旅游企业的收益,旅游企业在危机发生时期和危机过后都要进行额外的促销、沟通活动来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加市场份额,这些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提前设置旅游危机营销专项基金,并预先规定基金的使用许可,当危机发生时不需再经过漫长的机构决策程序,从而快速灵活地应对紧急情况。 3.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施营销战略 21世纪是旅游业繁荣发展的时代,也是网络时代,旅游业和网络结合,将在新经营组织、新传播方式、新技术手段等方面给旅游业插上新的翅膀。企业利用目的地营销系统,与大型旅游网站合作,并建立自己的网站,旅游网络公告、网上旅游、旅游网络交易中心、旅游网络预算和结算等等。同时旅游企业要与政府合作,利用大型旅游网站旅游企业的相关业务信息和营销宣传,进行宣传及服务质量的调查。以便更好的为顾客改进服务质量。 4.分剐对营销部门员工、旅游者进行培训和教育 企业员工是企业危机管理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为了加强营销部门员工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危机预见能力,提高营销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相关旅游企业应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方式,对营销部门员工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和危机营销模拟训练,确保企业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危机营销管理人员。同时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宣传手册和企业网站,广泛宣传介绍各种形式危机的应对措施,如安全事故中的紧急自救、酒店火灾时的逃生技能和其他诸如海啸等灾害的常识,使旅游者能正确辨认灾害爆发的征兆,提前预防。加强旅游者的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危机管理顺利实施,还可以为企业树立处处从旅游者利益出发,关心旅游者安全的良好形象。 二、危机发生中旅游企业危机营销战略的实施 1.配合政府。对抗危机 旅游企业作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如果因为旅游企业的原因而造成的旅游危机,如重大航空事故、重大旅游事故等,企业应立即派出关键负责人,与政府管理人员一起,追查危机根源,迅速消除危机。对于因非旅游企业因素造成的旅游危机,如因自然灾害、传染病、恐怖袭击等,旅游企业应遵守政府的相关规定,配合政府消除危机。迅速采取措施对受害者进行救助,对已经与旅行社签订合同但尚未入境的游客,劝其取消行程或调整游期。 2.主动配合媒体的工作 营销危机爆发后,企业应在已建立的媒体关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借助媒体的力量引导营销危机局势的发展,协调各方的关系,尽快解决营销危机。首先,企业应尊重媒体在报道所发生的营销危机时的职责,了解其发稿的最后期限并在认真分析营销危机形势的基础上,及时、有礼地与媒体沟通,积极配合;其次,为媒体提供所有从其他途径收集到的信息,并及时予以更新;再次,主动为媒体准备新闻材料草稿,并以易于理解的形式传递给媒体,方便媒体将事实真相传达给公众。应尽量避免与媒体在有关问题或看法上相对立,同时还应注意实现所有的承诺和保证。设立新闻办公室,作为召开新闻会和媒体索取最新材料的场所。最后,根据营销危机生命周期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发言人作为企业代表。并且不论何人代表企业与媒体沟通,都应接受一定的培训,掌握与媒体有效互动的技巧。 3.与公众(企业员工、旅游者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旅游危机发生时,企业应在原有沟通基础上,尽快让员工从企业管理层直接获得有关旅游危机的各种信息。尽量确保所有员工基本上同时得知所有的重要信息和最新信息,以显现企业对员工的信任和认同感。并且与现有和潜在旅游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旅游危机营销中企业可以采取的方式如下:对顾客进行电话访谈、利用同卷、E—mail、企业网站或免费热线对顾客进行调查等,积极主动地就各种营销策略和营销活动与顾客交流,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还应在营销危机管理过程中,及时主动地通告顾客企业遭遇的营销危机,向因营销危机而遭受损失的顾客表达歉意、承担责任,并将顾客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传达给他们。在与顾客交流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如顾客业务量的大小、受营销危机影响的可能性、被新闻媒体采访的可能性、与企业建立营销危机联系的可能性以及对企业提出批评的可能性等,对顾客进行细分和选择。针对不同顾客的信息需求,有选择地反复传递有关核心信息,同时要保证传递的所有信息的一致性与真实性。 4.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设计新的营销组合 一是产品和服务。旅游企业应根据旅游危机的危害程度和国家对旅游危机管理的相关规定,确定本企业可继续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取消危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重视服务质量,使服务成为行之有效的营销战略并施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同时,深入分析旅游危机对旅游消费需求和企业宏观、微观环境的影响,积极准备开发新的安全旅游产品和服务,为危机消除后,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做准备;二是价格。在防止恶性价格战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价格,以刺激旅游消费;三是促销。促销的目的是在人们购买产品时,为其创造一种独特的,绝无仅有的额外刺激,这些刺激将能立刻带动销售的增加。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危机活跃阶段,促销的目的并不是要人们关注产品,而是为了解决其销售困难。这时促销手段的使用应该与价格——策略工具同时进行,做一些有利于树立旅游企业形象的广告宣传,虽然此时的广告宣传难以使旅游企业的业务增长,但更容易引起公众(旅游者)的注意,也更容易树立企业形象。 三、危机发生后旅游企业危机营销战略的实施 1.树立危机意识,拓宽融资渠道 要加强资金流的控制,增加储备,以加强对各种风险尤其是特殊经营风险的防范。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尽可能得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工作,吸引外部资金的投入,从而更有利于旅游企业的发展。 2.建立旅游企业多元化发展模式 一是产品的多元化。目前相当多的旅游企业产品相互雷同,相互间恶性竞争,利润空间很小,抗风险能力极低,要打破这种局面,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格局。以旅行社为例,在开发自己的产品的同时,可以向其上下游拓展自己的业务,与酒店及景区等旅游产业链的相关产业相结合,获取产业链上更大的利润;二是股权的多元化。企业之间投资参股,以求一种更加紧密的利益结合,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市场的多元化。不少旅游企业十分看重出入境旅游市场,而轻视国内旅游市场,一旦出入境旅游通道受阻,这些企业便遭受巨大打击。因此,要打破这种格局,走市场多元化的道路。 3.加大企业宣传和促销力度 促销方面,危机后阶段促销的目的是要恢复到组织原先的销售额。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的旅游促销将极大的有利于旅游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建议实施促销方法差异化战略,如可以在报纸与杂志中使用赠券广告,并在报纸与杂志中展开竞争。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通过降价可以迅速获得成功,但建议不能主动地使用这一工具,因为它可能为组织带来长期的损失。 赞助与产品导人方面,危机过后,对受影响的目的地来说,通过接受大型活动地赞助以及利用某些手段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此时,赞助者可以运用他们的说服力与可信度来表明他们将继续支持该产品。这些手段表达了一种信任,有利于人们降低认知风险。 4.加速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更新,以全新的面貌吸引旅游者 对于遭受旅游危机还未恢复的旅游景区和景点,要进行重建或修复的开发,在开发中,除满足功能需要外,还需要融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为一体,变传统的单向解读式为双向式。尽快更新传统产品,对传统线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开发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自身特色的内容,不断开发新景点、新活动,借此加速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更新,以全新的面貌吸引顾客。 四、结束语 旅游企业危机营销战略的实施包括建立危机管理制度;在危机中积极进行自救;建立企业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和危机应对处理系统;培养和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建立与公众的良好、高效的信息沟通系统。此外还应当发动公众积极参与危机控制,最大可能地调动旅游者的热情,形成社会整体的危机应对网络。 销售策略论文:试论电信业的销售策略 论文摘要:我电信业在短短十几年中跃居世界先进行列。根据我国电信企业行业的现状,组建企业集团、坚持技术创新、以顾客为中心等的营销对策。对于促进我国电信产业的快速发展,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电信企业;市场形势;营销战略 一、中国电信市场的形势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信业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改革开放浪潮,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我国电信业从政府统一管理的部门转变为竞争激烈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1997年2月15日,世界贸易组织中的69个成员国,代表了全球90%以上的电信业务,正式签署了2000年的电信市场对外开放协议。主要内容为:1998年1月1日,美国、加拿大、欧盟部分国家和日本(相当于世界电信收入的75%)全面开放电信市场。 在2004年年底,外资在我国移动语音和数据服务中的持股比例限制由开放初期的25%逐步提高到49%,并可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建立中外合资企业,提供基础电信服务。2005年,外国电信运营商进入我国的最关键时期已经到来。 二、我国电信企业的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打破行政垄断、引人竞争机制等方面,我国电信进行了改革。1994年,中国联合通信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电信行业的大统一的天下被打破。但是,至今电信业在破除大统一局面、引入新的竞争主体方面的工作尚未完全到位,我国电信与政府的“血缘”关系并未完全割断,现有的几个国有电信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内部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入WTO后给我国电信业市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国外信价比高的产品将大量进入我国电信产品市场,外国实力强劲的电信公司将纷纷进入我国的电信市场,对我国电信企业造成巨大冲击。我们对于通讯市场曾经有过的垄断时代已成为“昨15I黄花”,电信市场不再有“巨无霸”的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同时经历了这几年电信市场的长足发展,邮电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飞速提高,邮电通信不再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从总体上说,通信能力与市场需求相比已经不再是短缺。更为严重的是,在国内需求普遍疲软的情况下,WTO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我们未来的竞争对手将比现在可怕。 三、电信企业行业特点与营销重点 电信企业从属服务行业,因而我们必须从服务行业的特点出发,制定出符合行业特征的市场营销方案。电信企业具有如下行业特点: 1.不可触摸性。服务是无形的。服务在被购买以前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或嗅不出的。而购买者为减少这种不可触摸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他们必然会寻求服务质量的标志或证据。他们将从看到的地方、人员、设备、沟通资料、象征和价格等方面,作出服务质量的判断。因此,服务提供者的任务是“经营证据”、“化无形为有形”。而服务营销者受到的挑战则是要求他们增加有形证据。如果我们想使我们的企业看起来服务快速和有效,就要试用以下几种工具使这种定位策略有形化。 2.不可分离性。服务的生产与消费二者一般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当服务时顾客也在场,提供者和顾客相互作用,是服务营销的一个特征,提供者和顾客两者对服务的结果都有影响。 3.可变性。服务具有极大的可变性。因为服务取决于由谁来提供以及在何时、何地提供。对服务质量的控制可采取两个步骤:第一步,投资于挑选优秀的工作人员并进行培训。对服务提供者进行培训,使其对顾客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能做出适当反应,从而减少服务的可变性;第二步,通过顾客建议和投诉系统,顾客调查和对比购买,追踪了解顾客的满意情况。这样,质量较差的服务便可被察觉出来并得以更正。 4.易消失性。服务不具有可贮藏性。不可能事先生产出服务留待以后消费。它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消费的过程,因而极易消失。由于服务性企业具有以上特点,在服务性企业中,顾客面对着服务质量不太稳定和较多变化的服务者,服务结果不仅受服务提供者的影响,而且受“不公开的”生产过程的影响。因而服务性企业的营销不仅需要传统的市场营销,而且还要插人其他两种市场营销,即内部市场营销和交互作用的市场营销。内部市场营销与交互作用的市场营销共同构成现代市场营销——全员营销。亦即市场营销的重点就是全员营销。 四、未来我国电信企业的营销战略 如何增强我国电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电信业的整体实力,如何调整我国电信产业的营销战略,以便我国电信业能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我国电信业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为此,我们应采取的市场营销战略应为如下几点: 1.引入竞争机制,重组电信行业资源,组建企业集团。中国的电信产业过于分散,企业过小的现状仍十分严重,难以与国际上电信巨头进行竞争。因此,必须大刀阔斧地开放国内市场,整合国内电信优良资源,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电信业的竞争,将民营经济的活力注入国有电信企业的实体之中,加快国有电信企业的重组、改造,壮大我国电信业的整体竞争力。 2.坚持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最终归结为电信产品所蕴涵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的竞争。电信产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开展:第一是电话、有线电视、互联网通讯和卫星通讯的结合;第二是通讯与计算机、新闻媒体和文化产业的结合;第三是通讯与商业和金融产业的结合。只有在不同层面上逐步占领技术的制高点,中国企业才能既适应市场需要,又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多的电信产品。由于我国电信产业大统一的历史局面还没有完全根除,几个大的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在价格层面上展开,所以我国电信产业市场上电信产品仍十分单一化,适应不了顾客的需要。在发达国家,电信企业的产品品种众多,业务量很大。在国外,电信产品的开发遍及保险、储蓄、旅行、炒股、娱乐等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4.实行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的运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企业必须树立全球竞争意识和全球市场意识,制定全球市场营销战略,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此,我国可以跨行业组建一个电信企业集团,如将电信的研究院所、制造业和电信服务业的优良资产进行组合,组建一个有活力的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电信产品供给和电信运营业务。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只有能走出去,拿进来,并通过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互通有无,才能逐步发展壮大。 5.价格手段,不可多用,不能滥用。价格大战一直是企业界惯用的营销手段。曾几何时,价格成为我们企业的制胜法宝,推销产品的不二法门。但我们的消费者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他们不再满足于小幅度的降价手段,最终结果导致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在我们通讯市场,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里的渔夫并不是指由于降价而得到实惠的消费者,而是指国际上那些圆睁双眼,紧盯我们这块世界上最大的尚未开放的通讯市场的通讯业的巨头们。我们原本就不足以与之抗衡,我们本应该联手与之竞争,而我们采取的价格战无疑将自己的市场廉价出售给了他们。当然价格战并非一无是处,通过价格大战,可以做到优胜劣汰,导致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并由此锻炼我们的企业抗风浪的能力。但是价格手段毕竟是双刃剑,不可多用,更不能滥用。而应该配合企业社会形象的树立,针对特殊群体采取价格攻势;同时价格不能一降再降,那样会使顾客有了等待心理,反而更糟。 6.拓宽经营范围,实行差别化服务当价格刺激不了消费时,我们应该拓宽经营范围,实行差别化管理。经营范围的缩小,竞争对手的增多,使得价格竞争愈演愈烈。解决价格竞争的办法是发展差别供应和建立差别形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因为一个满意的顾客对价格的关心程度低于对提供服务者的关心程度,同时一个满意的顾客较为容易接受开展的新业务,而且对我们电信企业的成本而言,发展一个新顾客远比吸引一个老顾客的费用高。因而我们电信企业应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实行差别化服务管理。这种差别化服务管理具有两层意思,其一,区别本企业与外企业的不同,使顾客能明确我们所提供的服务是别人所无法提供的。这一点可以配合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其工作重点应侧重于经营范围的拓展,让我们的服务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其二,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五、我国电信企业营销创新的模式选择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电信企业明显采用了单纯模仿的战略。这一战略实际上是通过考察领先者创新的结果,确定技术和市场的成熟程度,通过引进或购买等方式,把行业领先者的业务和技术直接移植到目标市场。其显著优点就是直接应用领先者的创新成果,技术难度小,可省略市场研究、技术开发等步骤。因此,创新实施的速度可大幅度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通信业的起飞阶段,我国电信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层次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通信网络与技术基础薄弱,拿来主义战略使我们能够直接选择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替代原有的过时技术,使我国电信业在短短十几年中,就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但是,目前我国电信业的格局和发展水平已与20年前完全不同了,单纯的模仿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电信业整体上应处于从单纯模仿向在模仿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战略转变,并逐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首先,我国通信业已经拥有了相当雄厚的网络基础设施,从规模和技术层次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现阶段的创新必须要考虑新的通信能力与原有网络的适应性,因此不可能是简单地拿来。其次,世界通信服务业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不断地出现一些地域性的特殊服务,基本的、通用的服务已经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通信需求。同时,我国的通信市场也正在迅速成熟,受我国传统文化、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很多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市场需求,这种特殊需求显然不能用从国外拿来的技术和服务来满足。最后,我国通信业已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能力。我国已拥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等几大全国性通信企业,一批世界知名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通信技术研究机构正迅速成长,在某些技术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可以说,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已经没有必要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2000年,我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被国际电联采用,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之一,标志着我国通信技术创新的水平开始跟上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就通信服务的整体水平来看,还没有进人世界领先行列,尚不具备全面实施领先战略的能力。而且在领先战略下,创新的不确定性最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不仅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还要求准确地定位市场需求的能力,在这两方面,我国通信业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开辟国际新市场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追随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再创新、自主创新,是当前我国电信业的最佳创新战略。 总之,在我们电信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中,要以现代营销观念为主,以传统营销观念为辅;以全员营销思想为主导,突出营销部门的地位;淡化广告宣传效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忽略价格杠杆功能,严格差别化服务管理;立足现有市场,创造消费需求;以先进的营销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我们电信企业在竞争中永立潮头,勇往直前。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电信企业既面临了激烈的竞争,又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电信企业要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需要,立于不败之地。 销售策略论文:简析市场销售策略在我国人寿保险业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以市场营销战略为研究视角,分析了目前中国人寿保险业经营的问题与现状。从目标市场营销战略、营销组合战略两方面论述了市场营销战略在中国人寿保险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营销战略:人寿保险:市场细分:营销组合 国外许多火公司对巾国保险市场关注已久,现在巾国成功人世快四年了,保险市场激烈的竞争已经展开。只有二十几年短暂发展历史的中国寿险与实力雄厚的国外保险公司比较,势单力薄。置于这种竞争环境中,既要看到国外保险公司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义要认识到其将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营销理念、先进的营销技术和丰富的保险产品,最终的受惠者仍是中国整个保险业。因此,要积极地迎接它,转变营销观念,确定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手段挟本土优势,避其长,攻其短,以逸待劳,相机而动,使我国保险业跟上世界保险市场的时代脉搏,准确地把握发展机遇,基于我国寿险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整体性地提高我国寿险业。 1中国人寿保险业目标市场营销选择战略 1.1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细分 随着居民收入分配由金字塔向橄榄型发展,保险业可承保范围与保险业务规模将急剧扩火。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对保险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保险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保障。 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从形成到发育进而完善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的转型,即从追求保费收入阶段到追求保险经营效益阶段,再到追求保险质量阶段。我国现在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型的时期。保险公司在竞争中除了要维持市场份额,还要注重业务质量,在偿付能力一定的前提下不断地扩大业务规模,这就要求各公司必须拥有自己特定的客户群,因此,第二阶段实质上是细分市场的阶段。 保险市场细分,可以减少内耗,实现科学管理和科学发展,在国家保险业发展总纲下,实现市场主导化管理,制订不同市场的发展目标和模式,是中国保险市场成熟的特征市场细分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市场营销理论和战略的新发展,是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德尔.史密斯在总结市场营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 在人寿保险业细分市场的过程中,主要的思路就是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市场的划分,使得同一类型中的市场具有较为相似的市场特点和市场成熟度;不同类型的市场之间差别相对较大,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市场特点和市场差异代表着市场的不同形态和不同需求。笔者曾经分析得出中国经济从东到西具有比较明显的梯度状态,又因为经济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因而人寿保险市场也表现出同样的态势。所以在细分时可以考虑从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寿险业务量、寿险市场规模、寿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寿险企业效益、寿险中介发展程度、外部环境状况等方面人手,依据各省市的经济状况及寿险业发展程度,选取米源可靠的数据和可获得的指标,将我国寿险市场进行细分,根据寿险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成几个大的区域。 本文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寿险业务量、寿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三个方面考虑,用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保费收人、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作为土要指标、利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聚类分析,以2001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的寿险业进行细分,使得相似形态的地区被放人同一类,并且不同的类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别。聚类时对各个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数据单位的影响,各样品之间的距离采用欧氏距离,聚类方法选用了分类效果较好的类平均法。(数据来源于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部分省市分类结果如下 第一类:北京、上海; 第二类:浙江、广东、江苏、山东; 第三类:黑龙江、安徽、湖南、河北、河南、湖北、四川; 第四类:江西、广西、吉林、贵州、甘肃、山西、云南。 结果表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和山东的保险业发展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江西、广西、吉林、贵州、甘肃、山西、云南较为落后。 国家可以根据寿险业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结合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提供不同的政策支持,在寿险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可以相对地放松市场管制,强化市场和竞争的因素,使得这些区域较早地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在寿险业发展较差的地区,国家除了一方面给予政策的扶持,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解决,使得落后地区能够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快寿险业的发展,让二者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的状态。对于费率、合同条款、保单、产品等各方面内容的管理就可以结合区域特点有效地进行监管和管理,避免在制定政策和进行监管时,难于有效地推出相应的措施和标准。特别是目前,外资寿险公司已经逐渐进入中国市场,抢滩中心城市的保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我国总体处于初级阶段的寿险业就必须根据这种现实状况,及时调整战略,利用寿险业发展较好的城市进行试点,和外资公司进行竞争,提高自身竞争力,并带动全国寿险业的发展。这样,在细分过程中,其市场形态较好的这一类城市可以成为试点的被选城市。人寿保险市场细分,可以减少内耗,实现科学管理和科学发展,在国家寿险业发展总纲下,实现市场主导化管理,制订不周市场的发展目标和模式,是中国人寿保险市场成熟的特征。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形态分析是为了达到市场科学分类的结果。市场细分可以实现科学管理,科学发展,进而实现中国人寿保险业迅速发展,真正发挥人寿保险业在巾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人寿保险业刚刚起步,在1980年全面恢复后,已经跨越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但是,中国人寿保险业正面临历史性的转变,对中国寿险市场的形态研究,有利于实现中国寿险业的科学发展,有利于中国寿险市场有先后的实现市场转型,进而使中国寿险业迎来又一个繁荣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1.2中国人寿保险的目标市场选择 市场细分提示了寿险公司面临的细分市场机会,接下来就是对这些细分市场进行评估,并选择目标市场。寿险公司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必须考虑互个要素,即目标市场的规模和潜力、目标市场结构的吸引力、公司的目标。对目标市场的评价,主要是看其经济价值,以决定是否值得开发和占领。目标市场策略是在保险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市场的情况和保险营销的需要作出的。保险公司在选择好目标市场之后,应确定适当的目标市场策略。一般来说,可供选择的目标市场策略有三种: 1.2.1无差异性市场策略 无差异性市场策略也称为整体市场策略。这种策略是保险公司把整个市场看作—个目标市场,只注意保险消费者对保险需求的同一性,而不考虑他们对保险需求的差异性,以同一条款、同一标准的保险率和同一营销方式向所有的保险消费者推销的一种保险。寿险公司的许多险种都适用于无差异营销,如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可在一个国家或—个地区内用周一营销方式和保险费率进行推销。 无差异性市场策略适用于那些差异性小、需求范围广、适用性强的险种的推销。这种策略的优点是:减少险种设计、印刷、广告宣传等费用,降低成本;能形成规模经营,使风险损失率更接均损失率。其缺点是:忽视保险消费者的差异性,难以满足保险需求的多样化要求,不适应市场况争的需要。 1.2.2差异性市场策略 差异性市场策略是指保险公司选择了目标市场后。针对每个目标市场分别设计不同的险种和营销方案,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扩大保险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保险公司实行差异性市场策略的目的是根据保险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捕捉保险营销机会。差异性市场策略的优点是:使保险营销策略的针对性更强,有利于保险公司不断开拓新的保险商品和使用新的保险营销策略:适用于新的保险公司和规模较小的寿险公司。其缺点是:营销成本高,设计、管理等费用较多。 1.2.3集中性市场策略 集中性市场策略也称为密集性市场策略。保险公司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制定一套销售方案,集中力量争取在这些细分市场上占有大量的份额,而不是在整个大市场上占有小量份额。而无差异性和差异性市场策略则以整体市场作为目标市场集中性市场策略的优点是:能够集中力量迅速占领市场,提高保险商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使保险公司集中有限的精力去获得较高的收益;可深入了解特定的细分市场,实行专业化经营;适用于资源有限、实力不强的小型公司。其缺点是:如果目标市场集中,经营险种较少,经营风险较大,一旦市场上保险需求发生变化,或者有强大的竞争对手介入,就会使保险公司陷入困境。 上述三种目标市场策略各有利弊,保险公司在选择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时,要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选择。 1.3中国人寿保险的市场定位 我国的寿险要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在短期经营上强调利润最大化,在长期目标,以成本效为基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起多元化的寿险市场体系、结构和功能。 1.3.1建立多元化的寿险市场体系 多元化的寿险市场体系是指投资与保险主体资格的多种成分和多种结构。具体来讲,就是寿险公司的投资主体应该既有国有资本的保险公司,又有非国有资本的保险公司;既有中国内地资本和港资保险公司,又有所谓多元化的保险产品供给主体,即保险公司投资主体资格的多种成分和多种结构;既有对保险业的投资,有又对保险中介的投资;既有对直接保险业的投资,又有对再保险业的投资。这才符合保险市场发展对主体多元化的要求。 1.3.2建立多元化的寿险市场结构 人寿保险市场包括主体结构、客体结构和载体结构三个方面。保险市场的主体结构由寿险消费者、寿险中介人和保险供给者三部分组成。寿险消费者包括个人、家庭、社会或工商企业、政府等,简言之,凡是对风险事故的发生有保障需求的,均属寿险消费者范围。寿险供给者即各类保险公司。 寿险市场客体结构由直接寿险业务、再保险业务和寿险中介业务构成。直接寿险业务也称原保险业务,是指直接承保保险消费者风险、提供风险保障服务的业务类型,体现着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保险契约关系;再保险业务是指再寿险公司通过接受原保险人分保风险的方式,以此分散风险的业务类型,体现着保险人之间,或原保险人和再保险人之间的保险契约关系;寿险中介业务则是指为投保人与保险人,或为原保险人和再保险人提供保险中介服务的一种业务,包括寿险业务、寿险经济业务、寿险公正业务、寿险顾问业务等。 寿险市场载体结构又称寿险公司构成。在这些寿险公司中,主要是经营人寿险的保险公司,因为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人寿保险。 寿险市场的主体、客体和载体共同组成一个保险市场结构体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此维系寿险啪勺稳定经营和健康发展。 1.3.3实现多元化的寿险市场功能 寿险市场功能的多元化是一个国家保险市场发育成熟的重要标志。多元化的寿险市场功能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转移风险、消除损失的补偿功能;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减少社会损失的服务功能;融通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多元化的保险市场功能的释放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中国保险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寿险市场的多元化功能还有待充分发挥。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寿险市场体系结构的逐步完善,寿险市场的多元化功能将会逐渐增多。 2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市场营销组合战略 人寿保险营销是指以寿险为产品,以市场为中心,以满足保户的需要为目的,实现人寿保险企业一系列目标的整体活动,它是现代市场营销在保险企业经营中的应用。随着人寿保险市场的不断完善,对营销理论的认识必须深刻,建立人寿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以顾客的需要和愿望为导向,在开发产品、合理定价、创新促销及发展渠道上做好工作。 2.1人寿保险产品策略 人寿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何设计产品,怎样调整产品结构,形成不同的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人寿保险产品设计原则。在设计思想匕应围绕公司经营策略,针对市场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市场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有特色的产品。在设计方法上,要注意发挥公司的整体优势,一方面可以借用国外公司的成熟产品,另一方面注重当地市场需求,发挥公司精算、营销、法律、核保等部门的产品综合开发能力,经过反复测算、论证后才推向市场,做到明确市场定位,实施产品差异化设计,掌握市场需求,及时提供相应产品。 人寿保险产品开发策略。在保险产品开发过程中,中国保险公司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产品开发前加强实地调研,调研内容是所开发产品的经济效益、市场需求、相关法律法规,一旦出现理赔纠纷,能用法律明确界定各自的责任。第二,保险公司在开发新产品时,要强调对老产品的调整和改造。开发新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国内保险公司资金实力不能与外国大公司相比,所以要强调通过调整和改造旧产品,来尽可能地挖掘出全部的经济效益。第三,保险产品的开发要有规划性,避免盲目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第四,提高产品设计人员素质,成立专门的条款审议委员会,审议条款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是否与公司的整体形象相符等。总之,保险市场是一个供给决定性的市场,保险公司在办好团体险的同时,要积极开拓个人险,设计出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险产品。 推出适销对路的险种。国内保险公司顾客服务意识植根于企业文化中,根据消费者的需要适时开发出新险种。在险种设计时,保险公司可着重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满足人们的各种保险需求,包括死亡、养老、医疗、意外、停工、储蓄、投资等方面;开发出适合不同保障对象的险种,也就是市场细分问题,保险公司根据不同群体对同·风险的不同反应,确定自己的目标顾客群,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保险服务水平,保险公司可通过灵活多样的交费方式、投资分红利益、险种转换功能等多种手段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使保险公司同投保人成为利益共同体,共同抗击风险。 2.2保险价格策略 在现代市场营销中,价格竞争始终是一种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合理定价、理性调价,才能达到积聚实力的目的,降低保费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通过降低保险税率来降低保费。保险公司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性企业,对整个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一般企业不可比拟的,对保险公司实行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税收政策是必要的,若能适度降低保险税率,可为保险公司的降价留出余地,有利于保险公司扩大承保范围,形成良好循环,同时应考虑取消国民待遇与外资优惠待遇之间的差距,使国内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在税率上享有同等的待遇。 提高保险公司运营效率,相对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保费。具体而言,保险公司可考虑从两为一面着手:一方一面是充分利用保险中介人,如人、经纪人等来拓展保险业务,通过节省用于展业的精力,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日常营运成本的最小化;另一方一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公司可以加快电子化建设的进程,全面实现电脑化操作,运用高科技降低成本。 重视培养保险精算人才,降低错误制定价格的风险。由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定价较为复杂。保险精算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而中国停办国内保险业务长达20年之久,形成了保险人才的断层。为此,要壮大民族保险业,必须不遗余力的投人人力、物力,加大培养精算人才的力度,尽早造就一批中国的保险精算人才,使得保费的制定更精确合理。 2.3保险分销策略 现阶段,在我国保险市场上,保险企业大都采用直接营销的办法进行保险营销。所谓直接营销是指企业利用支付薪金的营销业务人员面对面地向保险消费者介绍、宣传有关保险知识,直接提供各种保险商品和服务。通过这种营销方式,保险公司可以有效控制风险,保持业务量的稳定,维持较低的营销成本。 加强营销网络建设。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在分销网点的数量上,应该说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存在管理混乱的问题。人们经常可在街边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张简陋的桌子,一个人就构成了一个销售点。其实分销网点作为保险公司与投保人最直接接触的地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公司的整体形象。 在网点管理上,可实行分级曾理。先组建一个分销管理部,并以此为中心,在全国建立起由管理部到管理分部,再到分销支部、分销基层小组的四级网络系统,实现运行机制的统一化、高效化。由于中国的民族保险业是在一个全球开放的背景下起步和发展的,所以在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应鼓励民族保险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只有逐步实现向国外延伸发展的战略,才能真正顺应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思想。同时,增设国外分销网点,拓展海外保险市场,参与国际间的保险竞争,也能尽快实现中国保险市场的国际化,强化民族保险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高度重视营销网络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正悄然而迅速地向我们走来。它不仅使信息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的各行各业,并逐渐被引人保险行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保险业中,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网络进行保险在西方国家已十分普遍。他们凭借先进的电子化工具,宣传和销售自己的产品。而我国相当一部分保险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尚未普及,业务操作和宣传主要靠人工完成。既使已经开通网站的保险公司在网络营销方面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即静态信息给予阶段,仅仅提供险种内容、经营机构及投保意向等内容。保险产品的特性,使其具有网上销售的可操作性,与传统保险营销相比,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它的独特优势体现在:节省开支,降低成本,便于控制营销预算;具有即时性,能够即时传送和反馈信息;拓宽了保险业务的时间和空间;投保人可以主动选择和实现自己的投保意愿,保险公司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保险产品组合。 由于网络营销具有以上优势,开拓网络营销的空间是保险业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一个成功有效的网络营销应具备以下三化:第一,高附加值化。即当顾客登陆到企业网站时,不仅可以获得有关新险种的信息,还可以获得与新险种相关的各种知识以及其它方面的信息,如保险方面的新闻等。可以说高附加值是企业网站能够吸引顾客并保证顾客再登陆的一个关键因素。第二,个人化。所谓网站个人化是指将传统的“一点对多点”的大众媒体传播方式变为“·点对一点”的个人式的传播方式,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个人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发送个性化信息,从而实现“一点对一点”的个人传播。个性化是吸引消费者并维持其忠诚度的又一关键因素。第三,相关化。这是指企业通过其网站所作的网络广告应具有互动性,允许不同的消费者去选择不同的广告信息来满足个人对商品信息的需求。企业在运用网络营销时,应从过去宣传保险商品的优点,改为提高消费者对保险的认识;由批评竞争者保险商品的缺点改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欲望,并帮助消费者做出明智的购买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不再是上对下、单向式,而是平行式、对话式。但是要真正被大众所接受,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仍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如个人信用制度、电子支付手段、网上交易的法律效力、保险监管的一系列瓶颈的制约。所以,网络营销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解决以上的瓶颈问题。中资保险公司如果想在渠道建设上不落后于外资公司,就必须在网络营销上给与足够的重视。 构建银保组合,开创保险业的美好明天。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和金融一体化的推进,金融业内三大支柱‘—银行、证券、保险联手合作、相互渗透的趋势日渐明显。其中,银行与保险的混业经营发展迅速,引人注目。在西方国家甚至出现了一个新的单词—BANCASSlRANCE,即银行保险。银行保险的发源地在欧洲,也是迄今为止银行保险最为发达的地方。法国、西班牙、瑞典等国家的保费收人占寿险市场业务量的60%。 虽然在我国实行的是银行、保险分业经营,但其合作与日俱增。2001年11月27日,中国银行在北京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这标志着两大金融企业的强强联合,将为双方最大限度地开发产品和服务渠道打下坚实的基础。 既然二者联合能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分享、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那又该如何构建银行保险的战略组合,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呢?一是建立战略组合框架,就是通过签定战略合作关系协议,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义务,形成由银行为保险公司代销保险合同。二是合作开发保险产品,就是保险公司可以将自己的保险产品交由银行进行代办推销,而银行则可以将推销中掌握的信息反馈给保险公司,促使保险公司依据市场需求,改进原有的险种,开发新的险种。在这方面应注意两点:首先是保险公司在将自己的保险产品交由银行代办推销时,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根据银行的特性和所辖客户的特点进行推销,其次是要注意从对银行反馈来的信息进行比较,及时采纳有用的信息,形成代力一反馈—代办的良好运行机制。三是利用电子网络系统.达到网络共享。随着银行保险战略关系的确立,应逐步实现二者的电子网络一体化,跳出本行业服务的小圈子,朝着跨行业的大金融服务发展。 2.4保险促销策略 保险产品的价格竞争固然有其实用性,但理性的价格竞争只能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可是由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的不完善,无论是监管市场的法律法规,还是市场中的竞争主体都还不成熟,要马上以较低保费来同国外先进的保险公司抗争并不实际,为此以完善服务为导向的非价格竞争就更体现出其重要性。 传统的保险销售服务仅局限于微笑服务和优质的理赔服务方面。随着保险营销意识的确立,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时的服务意识将影响公司更高层次发展,因此,要尽快树立起一种保险理念,即保单的签定仅是保险服务的开始,保险公司提供给客户的并不是一份低廉或高回扣的文书,而是现金的风险防范知识、切实的防范措施以及出险后能迅速恢复生产或生活的承诺。国内保险公司在凭借客户服务意识促进保单销售时,可从改善主观和客观环境两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保险宣传和咨询服务,提高国民保险意识。由于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制度上的原因,中国国民当前的保险意识仍相当落后。即使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中,排斥保险,认为保险不吉利、不稳定的市民仍有相当比例。民众如此淡泊的保险意识尚未引起中国国内保险公司足够的重视,公司在唤起人们保险意识的工作方面投人仍相当有限。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国民的保险意识:一方面,保险公司要增加广告传播的资金和人力投人,通过新闻介绍、公关活动、调查问卷、社会咨询等方式来进行保险宣传;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完善向现有保户提供服务,形成良好的口碑,利用现有的保户去发掘潜在保户,提高整个社会的保险意识。具体而言,公司在保单售出前,就应将自己视为客户风险防范机制的一个成员,参与客户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利用自身在风险控制方面的独特视角来帮助客户评估风险,进而提出最合理的保险方案;在保单售出后,公司应根据自身积累的不同行业的风险防范经验,有针对性的加强防灾防损服务,这样做不仅能加强同客户的联系,加深感情,还能有效的帮助客户控制风险。若经努力,最后还是发生了损失,需要理赔支付,公司应把理赔视为对自身服务最直接的检验和公司形象最直观的体现。在遵循理赔原则的基础上,主动替客户着想,帮助处理事故,使得顾客感到赔的既合理又合情,充分感受到保险是处理灾害事故最有效的方法和恢复生产、生活最有效的途径。一旦现有保户有了这样一种良好的直观感受,在一传十、十传百,国民保险意识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次,不断提高保险中介人的素质,推动保险展业。这主要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第一,是加强培训。保险事业可以说是人才的事业,保险销售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业绩和社会声誉,才能在展业中不断取得成功。这就要求公司把好增员质量关,即把思想素质较好、业务能力强、富有敬业精神的人吸引到保险销售队伍中来,完善公司内部的培训系统,充实培训内容。培训应分不同的层次,因材施教,可分为岗前培训、初级培训、中高级培训、主管培训等四个层次。岗前培训可作为对新加"}.的保险销售人员的启蒙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尽快适应这一新工作岗位的要求;初级培训是利用实地陪访方式,培养保险销售人员正确的工作习惯,传授销售技巧,提高人员留存率,该阶段尤其要注意职业道德、保险产品知识、保险法律法规、公司运作流程等方面的教育;中高级培训是对资深业务员进行的更深人专业培训,重点放在传授与人相处及影响他人行为的技巧上,发掘被培训者的管理潜质,将处于第一线的优秀业务员转至业务管理岗位。通过这样一套完善的培训计划,可最大限度的避免营销人员展业手段的不规范,改变日前国内保险公司在推销中的混乱局面,杜绝因保险营销人员的专业技能落后造成的保险纠纷,提高投保人对国内保险公司的信任感。 第二,是科学的激励。保险销售是一行艰苦的工作,为此保险公司还应注意对保险销售人员的日常激励。树立保险营销观念就是要加强民族保险业的客户服务意识。对属于第三产业的保险业来说,服务社会、服务客户是企业的发展根本,所以保险公司应尽早建立起这样一种观念“无情商品,有情服务”。只有将服务作为发展业务的重要手段,把服务作为第一责任,站在保户的立场上来统筹思考营销中的一切问题,诚心诚意的为保户着想,与保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和长期合作伙伴,国内保险公司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国保险业才能健康发展。 销售策略论文:论在高职院校中实施销售策略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对象大众化、主体多元化、运行产业化方向迈进,同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也呈多元化趋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下,高校尤其是与市场联系更为紧密的高职院校,同企业一样被推向市场,其运作同样要遵循市场法则。决定其生存发展的因素己不再仅仅是毕业生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要利用市场营梢观念进行市场识别,掌握需求,正确定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营梢”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高职院校营梢战略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营销的特殊性 1.营销群体的特殊性 学校营销所面对的顾客与企业的顾客有着很大的区别。学校营销的顾客除了直接消费者一学生以外,还包括学生家长、社区、企业、政府等相关利益群体。因而,学校营销是一种双向型营销。学校营销是面向两个市场的营销活动:一个是生源市场,一个是就业市场。同时如果把学生这个直接消费者作为主要顾客,他也有着于其他商业企业不同的特点,学生是顾客、产品制造者及产品本身的混合体。 2.社会营销导向 现代营销强调顾客导向,即把满足顾客需求作为第一要务。但对于一个教育机构来说,像商业领域的机构那样仅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们通常都会有尚未察觉到的长远需要。也许他们口口声声希望“轻轻松松”完成学业,但最终能使他们获益的不是文凭而是文凭所代表的信息和技能。同时很多教育机构有多重目标。如学校必须维护其学术声望和教育质量等。因此,社会营销导向受到拥护。社会营销导向认为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消费者的需求、欲望和利益,并把自身变为保持或增强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和长远利益的机构。这就使学校在使用营销手段赢得更大发展的同时,保持或提高机构质量,而没有丧失社会责任。 3.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学校除了要接受来自内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监督之外,更多地是要受到政府、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公众的严格监督。因为,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提供教育服务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学杂费以及社会捐赠等。此外,接受公众的监督,有利于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之于营销的必要性探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区别于普通教育,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根据全社会对各种职业的需要,“为各行各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教育。其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与劳动就业密切相关。之所以说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是因为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有两个特殊性,即高职教育的职业指向性和产业性。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确定无疑的。所以,高职教育就表现出第一个特殊性:职业指向性。职业指向性说明高职教育是直接指向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教育,是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教育。职业指向性要求高职院校办学要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并且还要根据现实生产、服务和管理技术、方法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改变、增删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变化的频率上,表现出了高职教育极大的灵活性和市场特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研究、分析、预测市场,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办学。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经营必然要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又属于职业教育的范围。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是其职业针对性。它区别于一般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是其高等性。它是非义务教育和非普通教育,学生缴费人学。学生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接受教育,以实现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所付出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最终要以用人单位支付给学生的高于未接受教育的报酬来消化。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高职教育是否达到了目的,要看学生是否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而人力资本是否实现了增值的判断标准则由另一个顾客一用人单位来制定和掌握。所以,高职教育具有“商品”性质,这就表现出高职教育的第二个特殊性,即产业性。作为高职教育载体的高职院校,相应地就面临着两个市场一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在生源市场,高职院校要通过市场营销的方法吸引学生消费高职教育。在就业市场,高职院校要用学生具备的特殊功能和质量、高职院校自己的品牌和信誉,以及市场反馈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来销售自己的“产品”一学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这些特征使得高职院校与市场的联系异常密切,既受生源市场影响,又受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及管理体制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必须率先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去竞争,在市场中求生存,在市场中树形象。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引人营销理念的需要更加迫切。 三、提升高职院校营销绩效的思考 1.明确的营销战略定位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与普通高校有本质的区别。与普通高校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为主的模式不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职业特色,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即向学生提供的是职业技能训练这一服务,所培养的面向生产、技术、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是高职院校的产品定位,离开这一定位,就失去了其特色,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另外,每所高职院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优势强项作为自己的定位。为了寻找最佳的机遇,学校应该注意它的独特竞争力,抓住最好的机会。独特竞争力是指那些该校具有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学校往往会发现从自己强的方面着手要比将自己的弱势提升到一般水平的优势更容易。但是假如该校的竞争者同样拥有这种独特竞争力,那么学校仅有这一种独特竞争力是不够的。学校应该注意它那些与众不同的优势,即它比竞争者表现得更出色的强项。 2.恰当的营销传播手段 对于高职学院来说,制定了完善的战略只是走出了营销管理的第一步,如何将战略有效执行才是关键。在所有的营销活动中,营销传播备受关注,因为其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恰当使用营销传播手段是营销管理有效执行的重要内容。常用的营销传播手段有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高职院校在其营销活动中也应注意对这几类促销要素的组合运用。促销活动应有针对性。首先,要确定促销活动的目标受众,即向谁开展促销活动。目前在学生选择接受何种高等教育形式以及选择哪一所院校时,家长、老师等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同时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的导向。因此,高职院校应重点向这些相关群体展开促销活动。其次,应确定促销的目标,即重点应在哪些方面取得成效。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重视普通高校、鄙薄高职院校的现象,用人单位在人才使用上也还未走出一味追求高学历的误区。因此,高职院校的促销活动必须致力于扭转这种局面。 3.加强内部营销策略 内部营销指服务性产业必须积极有效地训练并促进其所有与客户接触的工作团队来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为保证服务高质量,每名员工都应力求实现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目标。学校作为服务性产品的提供者,其产品质量的好坏与服务的传递者—人,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营销的成功与人员的挑选、培训、激励和管理高度相关。这里的人员包括学院的专兼职教师、行政工作人员和后勤工作人员。学院以树立高职品牌校为根本目标。在品牌概念的建立中必须对所有员工进行品牌价值的内部营销,如果没有全体员工的理解、支持和承诺,品牌也不可能建立或持久。只有反复灌输品牌概念,采用灵活机动的方法激励全体教师员工都积极、主动、认真地参与品牌建设计划当中去,学院的品牌才会长立不衰。学院的内部营销可着力于:(1)教学队伍年青化、实践化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力量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充实实践性知识。(2)实践课程专业化。聘请知名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作为学院客座讲师、名誉教授,安排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除了请企业人员作为培训导师外,还应安排时间请他们承担校内实践课程任务,并参与制订学期教学计划。 3)工作思想服务化。开展岗位培训、牢固树立对学生的服务意识。每学期设立一个月份为“文明礼貌服务月”,以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审组对校内工作检查、评审,并提出整改意见,对服务工作受到学生肯定的部门、个人予以嘉奖。 4)服务内容公开化。将每个职能部门、每位员工的工作内容向学生公开,使学生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进行直接监督. 销售策略论文:女性市场终端销售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当今社会很多行业里,传统的男性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女性这一当今最大的、发展最快的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面向女性市场的终端销售,如果企业真正把握了女性消费心理与需求,那么无论是在提高交易中的成交率还是增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方面,企业都将获得巨大的收获。 【关键词】市场终端销售女性消费心理提高成交率促销技巧 一、女性消费市场特点 经研究表明,中国社会购买力70%以上掌握在女性手中,在庞大的消费市场中80%的购买决策通常由女性做出。在我国,从人口上来讲,20~50岁的城市女性消费群体就高达2.5亿人之多。女性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分散、最为复杂、最易被误解的目标消费群体。而对企业来说,不管所处的是哪种行业,如果对这一消费群体有任何的疏忽、怠慢或漠视,回避与女性顾客打交道,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相反,如果反应敏捷,积极适应现实,读懂现代女性想要什么,那就意味着能够获取丰厚的回报。 与传统女性相比,现代女性拥有着更强的求知欲望,更好的工作机会,更丰厚的薪金,更多重的人生角色,她们希望生活更为多样,希望尝试更多新鲜事物,希望在经济和精神方面更加独立自主,希望获得省时、方便的服务等等。 女性消费者往往是消费的决策者与主要影响者。在家庭消费中,女性常常是决策者和执行者,她们不仅对自己所需的消费品有购买决策权,由于还承担了多种家庭角色,因此也是绝大多数家庭成员生活用品的购买者。有官方数字统计,女性决定着91%的家居布置方面的购买力,87%的度假决策,79%的家庭开支,72%的医疗保险决策。在商业采购上,女性也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现今企业的专业与管理阶层中,有49%的工作人员是女性,如公司人力资源主管、行政经理、企划主管等。女性市场是全球尚未完全开发的最大消费市场,长期而言,由于女性在家庭这个重要的消费团体中担当着最为主要的角色,女性消费的加乘效应,可带来比男性市场更多的获利。 二、女性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 女人的天性决定着女性消费特点与其它消费群体不同,所以企业在女性产品的终端销售过程中切不可想当然或从众,而要深入地调查和研究女性,从心态和生理上了解女性消费特点: 1.女性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与推荐度 由于女性在初次购买一项商品时要求较高,一旦选择了品牌,便会保持较高的忠诚度,以弥补最初所花费的时间。另外,女性有乐于分享的特征,她们之间较盛行口耳相传,因此比较容易向他人推荐那些自己信任的品牌。 2.女性心理比较细腻,消费行为容易受到感觉的影响 曾有专家指出,女性的敏感度明显高于男性,情感因素往往会让她们产生购买行为,因此如果商家能够抓住她们的心理,也就等于握住了她们的钱袋。细腻的心理也让女性更为注重商品的质量与细节,购买要求也更加严格、全面。 3.女性注重情感,感性大于理性。 不管是新女性还是传统女性,不论时尚用品还是日常用品,在营销传播的过程中总是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成为触动她们心灵的激发点,许多电视广告中小孩和小动物以及细节的刻画成为打动女性的重要刺激因素,唤起她们的同情心和母爱的本能。例如在奥妙洗衣粉的广告中,妈妈宽容的微笑不知道打动了多少女性内心深处对“母性”的渴望。 另外女性对感情和爱情的追求也是一个不变的主题。所有女性不论是成功女性还是普通女性都希望自己对男性具有吸引力,特别是成功的女性,她们更希望自己在个人魅力方面更有自信,因此品牌突出女人温柔、有魅力的一面无疑是对新女性情感诉求的满足。 4.无法舍弃的爱美之心 有人非常绝妙地将女美的程度表述为:给女人一面镜子就可以活过一生。爱美不是女性的错误,爱美的她们对于企业来讲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所以终端促销中以审美为诉求无疑是博得女性青睐的捷径。美国女性香烟品牌“好彩”就曾构思以保持身材作为诉求,鼓励女性以香烟代替甜食,作为一种抑制食欲但是又可以达成口欲满足的消费品。就这样,好彩香烟与苗条身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并在广告中号召女性消费者“别吃糖了,抽好彩吧!”。在广告的第一年好彩香烟的销量就翻了三翻。 三、针对女性消费者的终端促销技巧 女性消费的特征给商家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找到一条合适的终端促销途径,从而吸引女性消费者的关注,在此提出几点实践性的终端促销策略: 1.吸引女性消费者的注意 新产品、提供新讯息、举办说明会或教育课程、展览、赞助活动、创造事件……,这些展示性、参与性强的产品宣传更容易激发女性对产品的兴趣,进而促成购买。 2.提高产品品牌在女性消费者中的地位 运用广告、公关、口头传播等方式建立品牌知名度,让她们了解该品牌的市场定位,树立品牌的独特性。 3.提高顾客总价值 提供产品介绍彩页、产品使用小贴士、销售人员的当面解说、卖场气氛的布置、服务人员的态度、提供吸引人的赠品或让全家一起出游的摸彩活动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4.利用女性心理,促成重复购买 加强和老顾客的联系、成立顾客俱乐部、顾客推荐顾客等,让女性感觉被重视,有参与感和归属感。 四、在终端销售中提高成交率的技巧 针对女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在这里提出几点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与女性有效沟通并提高成交率的技巧: 1.与女性消费者沟通时要百问不厌 女性是信息的收集者,她们不喜欢你通过提供快速的方案来定位她们的情况。相反,她们喜欢通过不断地提问而做出有知识含量的决定。花点时间耐心细致地回答她们的问题,将使她们从购买决策过程中得到快乐。 2.跟上女性的思维 女性消费者获得信息的交流过程和男性是不一样的,女性为了得到传播信息的快乐,甚至会给你讲一个或者好几个故事,因为她们认为这个过程可以使你了解她们的思想,而她们的这个思考过程经常将她们带入到更深层次的购买决策过程中,尽管她们自身并没有意识到。所以,当你认为她们不能集中精神时,她们正在想你为什么不能跟上她们的思维。公务员之家 3.不要逼迫 当女性对自己做出了最优决策而感到满意时,她们就会购买,很多因素会对此过程产生影响。她会考虑如下问题:这个决定会怎样影响她的家庭,促销员是否可信,促销员的声誉如何,公司的声誉如何,该产品可以满足我所有的需求这一点是否可信等。 4.建立长期的交易关系 女性重视人际关系,当她们感觉销售人员愿意与她们建立长久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一项交易时,她们更倾向于信任销售人员。 销售策略论文:针对便利店特点制定销售策略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便利店的含义;便利店的特点;便利店经营中常见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传统型便利店通常位于居民住宅区、学校以及客流量大的繁华地区、距离的便利性、购物的便利性、时间的便利性、服务的便利性、经营好便利店,市场营销策略非常关键、产品策略、应该注意选择与便利店所在区域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需要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性以及消费群体的购买能力来进行设置、渠道策略、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在发生消费行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通道、一个强大、有效的物流系统是便利店渠道策略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信息为中心管理商品是7-Eleven公司最为自豪的一点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便利店是一种既传统又新型的零售业态,其及时、便利、有效的特点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国零售业市场广阔,发展空间巨大,便利店的经营模式为我国中小零售商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趋势和思路。便利店作为市场主体的一类,市场营销策略在其经营中有着关键的作用。从分析便利店经营中常见的若干市场营销策略入手,进一步说明市场营销策略是便利店快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1便利店的含义 便利店,英文简称CVS(ConvenienceStore)是一种用以满足顾客应急性、便利性需求的零售业态。该业态最早起源于美国,继而衍生出两个分支,即传统型便利店与加油站型便利店,前者在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得以发展成熟,后者则在欧美地区较为盛行。 传统型便利店通常位于居民住宅区、学校以及客流量大的繁华地区,营业面积在50~150m2不等,营业时间为15~24h,经营品种多为食品、饮料,以即时消费、小容量、应急性为主,80%的顾客是目的性购买,盛行于亚洲的日本、中国台湾。国内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品牌有可的、好德、良友金伴等。 2便利店的特点 2.1距离的便利性 便利店与超市相比,在距离上更靠近消费者,一般情况下,步行5~10min便可到达。 2.2购物的便利性 便利店商品突出的是即时性消费、小容量、急需性等特性。超市的品种通常在2000~3000种左右,与超市相比,便利店的卖场面积小(50~200m2),商品种类少,而且商品陈列简单明了,货架比超市的要低,使顾客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的商品。实行进出口同一的服务台收款方式,避免了超市结账排队的现象。据统计,顾客从进入便利店到付款结束平均只需3min的时间。 2.3时间的便利性 一般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为16~24h,全年无休,所以有的学者称便利店为消费者提供“AnyTime”式的购物方式。 2.4服务的便利性 很多便利店将其塑造成社区服务中心,努力为顾客提供多层次的服务,例如速递、存取款、发传真、复印、代收公用事业费、代售邮票、代订车票和飞机票、代冲胶卷等,对购物便利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就决定了便利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便利店经营中常见的市场营销策略 目前国内便利店发展迅速,占领商业市场的份额逐渐加大,与之带来的是便利店与传统超市之间的竞争,以及便利店中各个品牌之间的相互竞争。要经营好便利店,市场营销策略非常关键,必须针对便利店的特点及目标顾客群,制定适当的销售策略。当前,在便利店的经营中,常见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3.1产品策略 首先,应该注意选择与便利店所在区域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比如在居民区附近的便利店,产品策略应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食蔬、水果、饮料、烟酒、调味品等都是可选择范围;而在学校附近的便利店,产品策略就应该针对消费对象可能很大一部分是学生来进行调整,音像制品、流行书籍、特色零食、快餐食品等产品可能会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 其次,在便利店的产品数量上,需要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性以及消费群体的购买能力来进行设置。比如食品类产品,最重要的就是产品的保质保鲜期,产品的有效周期短,而且此类产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于书籍、音像制品这类产品,需要的是符合流行趋势,产品的有效周期相对较长,但是需求量相对较小。因此在参照消费群体的购买能力的基础上,需求较大而有效周期较短的产品的数量能达到消费群体的需要量的80%左右就可以了,而需求较小而有效周期较长的产品的数量可以减少到40%~50%,这样既可以满足大部分的需求又不至于浪费。 最后,便利店的产品质量,或者说是产品的品牌选择。在产品这个环节上,便利店主要和超市与一般的街边小店竞争。因此,产品品牌的选择一定要是当前此产品的主流品牌,这样才能和超市具有竞争能力,产品的质量也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能只是选择了品牌,假冒商品会对便利店造成致命的伤害。 3.2渠道策略 所谓渠道,主要指的是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在发生消费行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通道。便利店因为卖场不大、商品种类多,所以库存必须压缩到最小的限度,以节省空间。而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在商品供应方面便利店必须掌握时效、多样、便利等特点。因此,一个强大、有效的物流系统是便利店渠道策略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以配送系统最为重要。在此,7-Eleven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德州达拉斯的7-Eleven创立于1927年,初名为南方公司,主要业务是零售冰品、牛奶、鸡蛋。到了1964年,推出了当时便利服务的"创举",将营业时间延长为早上7点至晚上11点,自此,“7-Eleven”传奇性的名字诞生。1972年5月,日本7-Eleven的第一家门店在东京开业。从此,日本的7-Eleven便进入了高速成长期。1992年,作为加盟者的日本7-Eleven正式当家作主,完全接手了其总部的一切工作。现在,其业务遍及四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截至2006年6月末7-Eleven在全球拥有30473家店铺,稳踞全球最大连锁便利店的宝座。 典型的7-Eleven便利店非常小,场地面积平均仅100m2左右,但就是这样的门店提供的日常生活用品达3000多种。 7-Eleven按照不同的地区和商品群划分,组成共同配送中心,由该中心统一集货,再向各店铺配送。地域划分一般是在中心城市商圈附近35km,其他地方市场为方圆60km,各地区设立一个共同配送中心,以实现高频度、多品种、小单位配送。实施共同物流后,其店铺每日接待的运输车辆从70多辆下降为12辆。另外,这种做法令共同配送中心充分反映了商品销售、在途和库存的信息,7-Eleven逐渐掌握了整个产业链的主导权。在连锁业价格竞争日渐犀利的情况下,7-Eleven通过降低成本费用,为整体利润的提升争取了相当大的空间。 以信息为中心管理商品是7-Eleven公司最为自豪的一点。早在1978年,7-Eleven就开始了信息系统的建设,此后历经4次信息系统的再建,目前,7-Eleven已发展为日本零售业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企业。通过其发达的信息系统,借助于卫星通讯,7-Eleven可以对商品的订货情况进行细分,对店铺给予积极的指导,而且能分时段对商品进行管理.真正做到了单品管理。也正因为如此,7-Eleven的物流效率非常高,它不仅拥有庞大的物流配送系统,而且其推行的共同配送、全球物流等做法作为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和策略被世界所接受。 总结7-Eleven的经验可以看出,便利店的渠道策略最重要的是:①建立集中化物流体制,组成共同配送中心;②提高商品周转率,减少库存;③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分析合理安排商品配送。 3.3价格策略 商品的价格主要由成本和利润组成。成本包括商品成本以及人力、物力成本。除开商品成本,便利店目前负担摊位租赁费用、24小时不间断的人力费用、营业费用以及照明费、空调费等。如果要求便利店提供的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既便利,价格又便宜,对商家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便利店的利润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便利店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实现“否定低价、便利制胜”。例如,洗手间免费对顾客开放,免费使用停车场等。只要有需求,不必购买商品,也不必和店员打招呼,就可使用便利店的设施。事实上,免费使用的人只占少数,或是一个面包、饭团子,或是一瓶水,消费者均会从店内买一些东西回去。 便利店在制定价格策略时,一方面,要尽量降低成本,以适合消费群体急需的品种大量采购,争取较低价格销售;另一方面,便利店的定价不能盲目追求低价,更不可与大型超市竞价,便利店的商品价格比大型超市高一些是正常现象,因为其吸引顾客的不是价格而是可以应急的服务。此外,如果提供便利店特色品牌的产品,在商品成本上会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可提高便利店的影响力。 3.4促销策略 从实证研究的结果看,那些为便利店创造绝大多数销售收入的消费者(约占41%)对价格也很看重,但是这类消费者到便利店购物的主要动机并不是购买特价商品,而是因为他们光顾的频次很高,在店内消费的时候看到特价促销的消息从而购买促销商品,故购买促销商品只是这类消费者的附带购买。因为价格促销对所有的消费者都有吸引力,所以从长期来看,价格促销对便利店仍是必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促销品的主要购买者依然是店内的主要消费者,这些人在没有促销的时候也会到店里来购物,促销的结果是将消费转移,并不会带来整体营业额的上升。而便利店促销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低频消费者消费,并增加销售额。从这点上讲,便利店的促销不应是简单的价格促销,而应设计出让店内的常客得到实惠的促销方案,这样才能保持原有顾客,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甚至扩大消费群体。因此,便利店既不能不要促销,也不能一味的搞价格促销,这里可以提出一种新的促销方式:便利促销。 那么便利店该如何做便利促销呢?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用正确的经营理念来指导促销活动。从便利店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便利才是便利店的特色。可以假想一下,如果提高便利店的便利特色,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到店内,那么这些人是不是就可能成为潜在的消费者,或者是目标顾客群体呢?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如果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便利店的便利程度,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来消费,这样的方式可以称为便利促销。如①电讯有关服务:包括各类电话卡、手机充值卡、补换SIM卡及提供手机充电等;②互联网相关服务:上网卡、游戏点数卡及网站点数卡等;③票务服务:包括体育彩票、彩票投注卡、各类演唱会、展览会及讲座门票,以及泊车卡等;④代收报名服务:代办各类培训的报名手续;⑤订购服务:代订考试教材、潮流用品、礼品等;⑥送货上门服务:根据不同区域的顾客需要,提供送货上门服务;⑦传统便民服务:出售邮票、复印、传真等;⑧除了利用店铺网络优势之外,还利用柜台处理交易的特点,成为在市场提供另类缴费途径的网络,发展缴费服务。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巧、快速、节时、有效的便利店必将取代超市成为城市小区内的主要商业经营实体,有效地市场营效策略将使我国便利店产业的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销售策略论文:房地产销售策略 一、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发展史 市场营销理论于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菲利蒲?科特勒被誉为营销学之父,他提出了最早的营销4C理论,是现代营销的基石,4C包括产品、价格、促销、渠道,从这四点出发,衍生出新的营销方法。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目标消费者位居于中心地位。企业识别总体市场,将其划分为较小的细分市场,选择最有开发价值的细分市场,并集中力量满足和服务于这些细分市场。企业设计由其控制的四大要素(4C)所组成的市场营销组合。为找到和实施最好的营销组合,企业要进行市场营销分析、计划、实施和控制。通过这些活动,企业观察并应变于市场营销环境。 营销简单的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市场上的需求,并用科学的方法来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房地产营销层面的竞争也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激烈而日益激烈。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六个阶段。 1.建设观念阶段——标准规划。计划经济时代,只有简单的“房地产”概念,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住宅建设一直是学习前苏联模式,而且住宅的建设标准由政府统一制定,造成所有的设计全按标准图进行建设,形成千楼一面的现象。 2.楼盘观念阶段——销售策划。在这个阶段,房地产刚刚走向市场化,大部分项目的开发意识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策划往往依赖于企业领导或几个设计院专家的“大脑风暴式”讨论,而没有进行市场调研、消费者需求调查的意识,开发的项目充满了主观臆断。 3.推销观念阶段——概念策划。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与楼盘空置的现实,使开发商认为消费者缺乏理性,有一种购买惰性或者抗衡心理,必须主动推销和积极促销。在1997年~1999年大多数所谓房地产策划仅仅是“广告策划”、“销售策划”而已,策划人选择楼盘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显著特征,向消费者加以强调和宣传,使消费者对楼盘建立起概念认识,引导消费者在众多楼盘的选择过程中,比较容易选择自己偏好的楼盘,以达到促销目的。 4.准营销观念阶段——卖点群策划。随着社会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居住条件的需求层次日益明显,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的增加,导致需求相对减弱及消费者理性购买,为有效的满足用户的各种需要,适应卖方市场和消费者理性选择,开发商认为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因此,策划人把众楼盘之长集于一身,极尽所能地向市场罗列无尽的卖点一时间环保住宅、绿色住宅、智能住宅、生态社区等等,虽然提升了楼盘品质,但使得开发商成本高于售价。 5.营销观念阶段——全程策划。围绕用户展开的营销,并没有使供需缓和、楼盘空置减少,开发商逐渐认识到实现销售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对手更效、更有利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满足的东西。使开发商不再只关注于产品的本身,转而关注市场需求。 6.整合营销观念阶段——整合策划。整合营销是企业经营目标兼顾企业、顾客、社会三方的共同利益,各种营销技巧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所构成的企业市场营销理念。整合营销要求企业的所有活动都整合和协调起来,企业中所有部门都在一起努力为顾客的利益而服务,企业的营销活动成为企业各部门的工作。 2、房地产营销策略的现状 目前,我国常用的房地产营销策略主要有房地产企业直接销售、委托销售和网络销售三种。 1.企业直接销售策略。它是指房地产企业利用自己的销售部门对房地产商品进行直接销售。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都是采用这种销售渠道。最常见的形式是派出销售人员,在一个固定的场所现场售房。这种策略的优点是销售渠道最短、反应最迅速、控制也最为有效。 2.委托销售策略。它是指一般开发商委托房地产商寻找顾客,顾客经过商中间介绍来购买物业的销售渠道方式。相对于直接销售模式,委托销售降低了开发商的风险,通过商的服务性质,更易于把握市场机会,能更快地销售房产。 3.网络销售策略。网络营销策略是利用现代电子商务的手段,实现房产的销售。与传统的销售策略相比,网络销售策略可以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营销成本,可以实现零距离和全天候的服务,更方便地和消费者沟通,可以树立房地产企业意识领先、服务全面、信息完备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增加房地产企业的无形资产,有利于消除销售的地域性等优势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品牌领导形象震撼——确立市场地位,引起市场关注,锁定目标消费群; 把握时机高昂入市——抓住有利时机,高姿态低价格进入市场,迅速掌握市场主动权; 分期分批卖点不断——分期开发分批销售,步步为营,组织储备卖点群随销售阶段适时引爆,带动价格走高,达到持续热卖效果; 进度跟进高潮迭起——紧跟工程进度(奠基、正负零、封顶、竣工、样板房开放、园林开放等)制造阶段性销售高潮,实现阶段性销售目标; 以质论价升值诱人——以户型、朝向、楼层、景观论价,小幅多频高走,预留升值空间,以升值空间激发热销; 物管跟进后顾无忧——物业管理提前介入能迅速树立项目形象,强化认同感,购买者无后顾之忧,达到促销效果。 3、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创新 在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的成熟、制度的健全以及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问题,我国的房地产营销策略遭遇了有力的挑战,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积极思考,探索营销策略的创新。 在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创新中,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的因素。第一,项目开发前的市场调查工作。市场调查对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场调查需要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的波动与政策变化、房地产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的金融环境、住房制度的改革动向等等做深入的调查。第二,强化产品策略在营销组合中的地位。由于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要求房产设计上要符合消费者的喜好,建筑材料选择要合理,物业管理信誉要好,已解决业主的后顾之忧。第三,突出企业差异。突出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品牌差异,可以提高房地产产品的价值,形成竞争优势,其中产品差异是最基础的,也是要首先考虑的。第四,合理利用价格策略。房产的定价要注意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和承受能力,同时要根据项目本身的开发目的确定。第五,积极拓宽营销渠道。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环境下,开发商应从坐商观念转变为行商观念。 目前,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发展都处于高潮期,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较大,对于各大房地产商,这无疑是利好消息;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转向买方市场,所以,根据目前的市场状况,各大开发商必须要注意房地产营销策略的创新,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品牌营销。建立良好的品牌对房地产营销十分重要。目前,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品牌的作用日益凸现。品牌不仅是企业或产品标识,更是宝贵的无形资产,能强化企业在市场和行业中的地位,并且在企业的兼并收购、投融资等对外合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经营效益。 要建立良好的品牌,必须要以优良的品质,适合的价格提高品牌美誉度;同时,兼以完善的售后服务提高品牌忠诚度以及适当的树立品牌形象的手段提高品牌影响力,以及参加各类大型的房地产展销会展示公司形象,推销公司的楼盘等。而在现实的房地产营销中,由于资金的周转,市场的激烈竞争等问题,导致房地产开发商不注意进行品牌效应的积累,往往只是针对在建或竣工的个别楼盘借助媒体或广告的力量进行炒作。而品牌的创造和维护应该贯穿整个项目的始终,不是个别的,而是整体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品牌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另外,企业往往将品牌理解成为案名,只要案名好就能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其实案名只是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应该注意“内外兼修”,即要有好的案名,更要有好的质量及服务,做到“名实双具”。这样创造出来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品牌,才是能促进商品房销售的品牌,才是人们信赖的品牌。 2.人文营销。房地产营销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为顾客创造良好的环境,体现人文情怀。文化是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文化底蕴或高品位文化景观和楼盘的结合可以给顾客以享受。人文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房地产开发商与顾客的关系建立上。“顾客就是上帝”,对于现在正处于买方市场的房地产企业,应该更加注意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与顾客形成互动,展示企业形象的同时,更让顾客感受到关怀,在选择时倾向性更加明显。人文营销的第三个方面体现在为买主提供最大便利上。所以,从房地产开发到售后的过程完整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提升销售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知识营销。目前,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他们对房地产的理解往往只是限于“一栋房子”这样浅显的概念,而想了解,又苦于没有途径。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应当本着诚实的原则定期开展相关知识的宣讲会,在宣讲会前可以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消费者在此方面的困惑,在宣讲会上可以针对调查结果要求相关专业人员先进行房地产行业概况介绍,然后认真耐心地回答消费者对房地产行业或有关楼盘的任何问题,最后总结以上的内容,达到让消费者获得知识的目的。可见,宣讲会是沟通房地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向顾客介绍知识的同时,又宣传了企业的品牌,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增加购买欲望;同时,对房地产有了认识的顾客又会对房地产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促使房地产开发商运用新技术,创造新工艺,推动市场的前进。 4.绿色营销。居住环境的质量已经成为人们购房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于是,开发区域的绿地覆盖率也就成为楼盘的卖点。于是,企业纷纷提出以环境保护为营销理念,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以绿色营销为核心的营销战略。 在绿色营销上,对于单纯的绿地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而针对目前能源紧缺而提出的绿色节能住宅的概念,同样要运用到绿色营销中,增加社会效应。虽然目前节能住宅的单价相对普通住宅要高,但由于“发展节能住宅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绿色节能住宅的发展将成为趋势,也将成为卖点。 5.合作营销。和其他商品一样,对于商品房的销售同样可以采取合作营销的战略。房地产开发商与很多单位存在利益关系。 首先,应该积极与下游供应商进行联系,由于长期的合作,可以给开发商带来一定的折扣,减少成本;同时,消费者购买商品房之后进行装潢,开发商可以推荐房主使用与其合作的供应商的售卖的材料,既为房主提供了优惠,同时会给供应商带来不少的收益。第二,开发商积极与金融信贷部门进行联合,前期可以通过宣传开发项目优势的方式,向金融信贷部门请求贷款或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邀请进行项目合作,利用金融信贷资金进行开发建设;在后期的销售过程中,与金融部门沟通,为顾客设计贷款或按揭的组合方式,为顾客提供多种丰富的支付手段。第三,与其他开发商进行联合造势,形成双赢的格局。 6.服务营销。对于房地产产品的服务也分为售前、售中、售后三个服务阶段。在售前服务阶段,首先应该向每位潜在的消费者提供真实的关于楼盘的资料,热情地接受他们的咨询,让他们对所感兴趣的楼盘有全方位地了解,从而有了初步的认知和倾向;售中服务是开发商必须提供符合协议规定质量合格的商品房给用户,并协助他们办理相关手续;在现实中,消费者往往能获得前两个层次的完美服务,但是,房子一旦拿到手出现差错却无人接手进行处理,导致产生纠纷,这对企业的声誉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开发商应当注意商品房产品的售后服务,对业主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地反馈与维修;并自己成立物业公司或委托第三方物业管理,为业主提供安全、舒适、美观的理想人居环境,这是时展的必然,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7.社会营销。社会营销观念是随着现在流行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来的,主张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或短期欲望,而且要符合消费者的长期利益,不忽视社会利益。注意到企业发展中的社会效益,对于企业提升其形象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的形象提高了,销售量和利润也自然得到提高。 4、结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营销的出发点应是以人为本和诚信经营,这是需求导向型经济的客观要求。从根本上说,没有一个营销策略优于另外一种渠道,因此房地产开发商在营销过程中应不拘泥于一种销售渠道,而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市场形势、消费者情况和政策,采用多种营销组合,充分发挥各种营销策略的优点。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激励机制;企业文化 【论文摘要】文章旨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更新观念,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加强员工的培训,重视员工的个体成才;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平等的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改良企业文化,营造人力资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众多资源之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综合,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企业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以保持企业强劲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是摆在众 多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却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滞后 就人力资源而言,在企业中可有三种存在形态:一是成本,即企业给予他的报酬高于他创造的收入;二是资产,即既不赚钱也不赔钱;三是资本,即他创造的收入高于企业给予他的报酬。只有以资本方式存在的人力资源才能称其为人力资本,而且只有异质型的人力资本才是稀缺资源。现阶段,绝大多数企业把人力仅仅视为一种资源,这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不承认人力资本的贡献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使得企业内部失信状况严重;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得不到承认,就必然引起非理性的反抗。人力资本的非理性反抗必然导致货币资本的非理性镇压,其结果必然导致高级人才的流失,而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蒙上阴影。 (二)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 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没有一个长远而又行之有效的规划,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人才引进渠道过窄,随意性大,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2)缺乏完整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3)岗位设置与员工配置不尽合理,缺乏科学规范的岗位职务分析,没有完整的职务说明书。这些都不利于人才的优化配置,不利于人才的挖掘。 (三)人才任用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受我国传统思想的束缚,在人才作用上,不少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乡镇企业还具有强烈的“情感经济”意识,在员工配置机制上,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色彩。在这样的企业中,血缘关系成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纽带,高层次管理者和财务等核心职位大多为亲朋把持,使得一些优秀人才远离企业核心管理层而难以发挥其才能。在有些国有企业中,也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能进不能出”和传统文化中的“任人惟亲”、“任人惟近”的裙带关系现象,大量平庸之辈占据着企业的要职。 (四)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有些企业缺乏科学、严格的绩效考评制度,这不仅会扭曲和削弱激励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也将使企业陷入管理监督的困境。实践中,有些企业员工对薪酬现状不满,难以有效激励他们积极地工作。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薪酬分配上不公平现象严重;二是缺乏相应的福利制度,使员工没有安全感。此外,激励手段单一,忽略员工需求的多层次性,以物质激励代替一切;忽略高层次人才对精神激励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结果造成能人留不住。 (五)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enterprise’s culture)是企业在长期的运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企业价值观及企业精神,它对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会产生强烈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这往往会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理念的错位。 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又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有必要制定以下对策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一)更新观念,建立正确的人才观 首先,企业应树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企业战略性管理的观念。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部门应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同时应纳入企业经营总战略和总决策中;其次,树立人力资本观念。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西奥多·舒尔茨也认为“人力资本是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质量的提高,其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远比物质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最后,正确的人才观还必须建立正确的求才、用才、留才机制及合理的人才流动政策。 (二)加强员工的培训,重视员工的个体成才 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信息层出不穷,而旧信息、旧技术以同样快的速度被淘汰。研究表明:10年前的知识到现在有90%已老化。所以,学习不可能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事情,没有一种知识可以终身受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和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企业应该不断为员工创造学习的机会,重视员工的个体成才。企业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开发,将无法适应以人力资源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挑战,同时也是对员工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员工的培训并不仅仅是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开发人的能力。通过不断培训,使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新,使员工向智力型、复合型人才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和平等的竞争机制 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逐步实习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 理,使员工能进能出、职位能上能下,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为此,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择优的员工竞争上岗制度。其次要建立反映竞争结果的晋升、培训、薪酬奖励制度,以发挥竞争机制对员工的导向作用。 (四)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分配制度设计是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首先,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考核结果为依据,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其次,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报酬制度,并重视核心员工的知识、技术、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这些要素应参与企业的分配,并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改良企业文化,营造人力资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运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其对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会产生强烈的影响。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是将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牢固结合起来的潜在力量,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也要在适应新的工作和报酬方式中不断作出调整和改变。最后,企业还应在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独特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的第一竞争要素,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愈加明显。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每个企业都应该研究自身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提升企业的绩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我国政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本文对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人力资源配置不够优化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结合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新模式,探讨其理论与实践,推动我国政府部门人事管理体制及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提高人事管理水平,就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当前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方向,是走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路子。创新研究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及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公共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课题,应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效率观念不强。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用效益观念来衡量公务员的配置使用,必然导致公务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效益低下,浪费严重。 (二)法治观念淡薄。当前我国虽然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但受传统封建专制和集权主义影响依然很大。 (三)公务员队伍人员素质不高,活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习惯于利用传统思维和传统手段对待变化了的新形势,缺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开拓创新精神。 (四)政府公务员价值趋向有失偏颇,“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跳跃式发展起来的,还非常不完善,经济的不平衡使“官本位”趋向在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居主导地位。 (五)优胜劣汰的效应有限。首先,公务员的评价机制不科学,一些地方公务员晋级升职还主要取决于个人学历、资历及领导的评价,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作实绩相统一并相应晋级、升级的科学管理机制。其次,公务员的选任机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竞争动力和压力。最后,公务员的退出机制还不健全。普遍只有谋求升迁的动力,被辞退的压力不足,“一业而终”,平平稳稳干到退休,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二、加强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讨 (一)通过细化职位分析确定最佳人才引进政策和使用方案 政府部门引进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公共管理,而且绝大部分的政府公务员所从事的是基础性、事务性管理工作,即只要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同时较好地执行上级的指令,完成好上级交办的管理任务即可。因此政府机关的人才引进应以中、低级管理人员为主,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高精尖技术人员为辅。政府人事管理部门必须从政府机关的职责人手,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组织分析、职位分析和工作分析,以确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政策,降低人才引进的成本,实现政府机关人才引进的效益化。 (二)通过继续教育充分发掘现有人才资源的潜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信息传播加速的时代。不少政府部门常常感到现有公务员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政府管理工作的需要。所以面临着是引进掌握新知识的人才、还是通过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来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选择。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的费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有大大低于新引进人才。事实上,人力资源的发展,虽然从广义上可以解释为人才的引进、培养、储备和管理使用,但从狭义上说,就是指对人才的培训,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也要通过系统科学的组织、职位和工作分析来确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增加公务员培训的机会,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可以用较少的资金让在职的公务员能够及时获取新知识、新理论,看到自己在政府工作中的希望和做好工作的能力和信心,做到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俱进,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这样可以提高政府公务员的忠诚度和工作努力的程度,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益,降低成本。 (三)把握引进公务员人才的最佳时机 政府机关的人才引进工作一般不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这也为政府机关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中长期人才引进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这一规划为依据,政府部门可以根据人才供求的情况机动灵活地制订短期的人才引进计划,不必因急于一时的人才引进需要而增加成本。根据人力资源的长远规划,在经济形势相对较差的时候再去院校引进人才。所以不仅限用于从院校引进毕业生,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政府部门还可以抓住机遇,从企业、事业单位引进一批急需的优秀人才,那时的成本也要大大低于经济形势好的时候。 (四)进行职位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工资分配方式,拉大工资级差 在现行的公务员管理体制下,公务员的领导职位可以说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目标,但是,公务员的非领导职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然沿用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只能上,不能下”的传统做法。工资是公务员的惟一收人来源。按照收益支出匹配的原则,目前公务员低差别、均分配的工资 分配方式并没有体现市场经济的需求。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拉开公务员职位工资档次,压缩总成本,提高职位收入,提高每个职位公务员的效率,从效率角度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五)加强团队精神,活跃组织气氛 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处于快速紧张的变化之中,因此,人与人加强沟通,加强团队思想,活跃组织气氛,增强个人感受,较好地发挥个人的天赋和工作能力,使个人人格受到尊重,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法宝。政府机关工作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如:稳定性高、可预见性强、风险性较小等,这些规律既是其缺点,也是其优点,优点在于能够有空间和时间做好团队整合工作,发展团队的良好合作气氛,运用的好,在吸引人才时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团队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人事部门的事情,也需要用人部门的良好用人机制和用人气氛,否则,解决不了长远的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建设问题。 (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系统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政府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整体上看,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是包括三个方面素质在内的系统工程: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潜在能力素质。但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素质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公务员和政府共同努力的动态过程。 总之,我国已经加入WTO并且正在加速进入市场经济社会,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政府机关而言,不讲效益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成功的根本是人才,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因此,政府机关也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研究,以确保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既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够符合 “精简、效能”的原则,降低政府运营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浅析国企人力资源管理 我们的国有企业脱胎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与现在社会经济不相符的弊端,其中,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现在国企的危机问题。 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合理运用也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 一、国企人力资源存在的危机 1.用人机制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将人力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进行开发与保护,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一种敢于承担风险去创新的文化氛围,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而多数企业领导仍然停留在过去管理水平上,大部分国企习惯沿用传统的行政级别制度,人事安排上基本采用先来后到的顺序,按级晋升,把员工看作管理和控制的工具,抑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激励措施不到位 在物质激励方面,没有考虑各部门之间的差异和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不同职能部门同级职位薪酬实行“一刀切”,不重视知识劳动,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员工的付出和回报不匹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安心的专攻技术难题,而是想办法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因为在现在的制度下,只有拥有了行政职务才能被社会认可。由于行政职务岗位不可能无限多,这样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加速了企业核心员工的流失。在精神激励方面,国企的多数员工并没有认为企业的发展和形象对自己有多么重要,而是认为企业的发展是领导的事,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的凝聚力不够,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3.缺乏严格、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 很多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去国企的真实想法是:“到国企工作压力小,混工龄、混经验”。有的员工总有干不完的工作,而有的人整天无所事事,人际关系复杂,考评方法不得当,这些都致使国企出现人不少,活干的不多,效益不明显,制约了国企的发展。 4.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发挥不够 国企从事的仍然是档案人事管理,仍是企业的权力部门。缺乏对人力资源的科学认识,只顾资的开发,而没有重视人的研究,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源提高到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的层次上。 培训效果较差,企业引进人才是为了使用,并没有实质性的员工培训计划,培训目标不明确,缺乏长远规划。有的培训就像是完成任务,有的培训就像是休假,效果极不明显。这样致使国企员工整体素质技能与外资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 二、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 1.建立动态薪酬制度 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薪酬激励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吸引、留住人才的主要手段。国企目前应该建立起与企业劳动力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做到使企业的薪酬水平既具有市场竞争力有具有动态激励作用。首先,报酬分配应合理拉开距离,克服平均主义。施行不同职位不同薪酬,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业绩薪酬和技能薪酬相结合的战略,充分体现出人才的价值,在公平的基础上,向核心员工倾斜。对内使员工感到公平,发挥出薪酬分配制度的激励功能;对外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达到吸引留住人才的目的。2.建立严格科学的考评体系 绩效评估是个系统工程,是企业正确评价员工、制定薪酬计划和决定员工升迁的重要依据。国有企业要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就一定要建立科学严格的绩效考评体系。第一,在评估中要降低人为的主管因素,强调参与,进行互动式考评。第二,考核指标尽可能做到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增加评估的透明度。第三,要有侧重,不考评无关内容。绩效考评是对员工的工作考评,对不影响工作的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要进行考评。 3.建立良好的用人制度 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人力资源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开发人力资源,重新定位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塑造适合于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要搞活,就要将“人”视为企业发展的动力,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人才的得失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对待用人的问题上,国企首先应该在思想上彻底清除论资排辈的观念,重视人才,创立人才大观。另外,要建立以“公平、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做到制度规范,透明公正,运行有序,广开进贤渠道,造就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同时,引入竞争制度、监督体制,使人才能上能下,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4.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是凝聚力,是导向力,也是约束力。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应该能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出员工的潜能。而不是简单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员工精神状态,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健康积极、活泼和谐的精神氛围,体现出本企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这是企业文化的生命所在。只有鲜明的个性,企业才能被顾客所认识,才能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以特色取胜。因此,国有企业要根据企业的需要,从企业的切身利益出发,量身订作,形成具有全员认同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要尽量避免 只流于形式,而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的空头文化。 企业作为一个功利组织,在企业外部,全体员工有价值的工作,表现为企业的效益,在企业内部,全体员工有价值的工作表现为企业的效率。这就是说,人的工作价值构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价值创造体系、价值评价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的有机结合及其良性循环,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我们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体系也应向这方面发展。我们要利用科学理论成果,从多渠道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办法,创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讲稿 医疗机构要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跨出传统的人事管理误区,实行全方面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1.管理立意的战略性传统的人事管理强调管理功能的发挥,着重解放当前的问题和交办事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点着眼于医疗机构的预期目标,在人才的开发和使用上,注重与医疗机构发展战略相结合,是医疗机构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管理内容的广泛性传统的人事管理基本上以招聘、薪酬、考核、劳资关系等行政业务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范畴日趋扩大,如机构的设计、职位的设置、人才的吸引、领导者的任用、员工激励、培训与发展、组织文化、团队建设、组织发展等等。除了原有的事务性职责外,还要进行医疗机构的管理、协调与优化资源配置工作。 3.管理对象的目的性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是以组织的工作任务完成为目标的,员工个人是完成组织任务的工具。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则是在强调员工的业绩、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取得组织利益的重要来源的同时,也把满足员工的需求、保证员工的个人发展作为组织的重要目标。即人力资源不仅是组织运作的要素和工具,其本身也已经成为组织的目的。 4.管理主体的多方性在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中,管理者是专职的人事部门人员,这种管理主体的单一化特征,有着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优点,但其管理难免刻板化、行政化,缺乏组织中其他方面的支持,而且往往与其管理对象――员工处于对立状态。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由多方面的人员所组成。各个管理主体的角色和职能是: 直线经理。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即“直线经理”(linkmanager),他们从事着大量的日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甚至是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内容。高层领导者。组织高层领导者重视和参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组织的宏观和战略层面上把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甚至直接主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相关性工作,例如参与人才招聘、进行人事调整、决定年终分配等等。一般员工。现代组织中,广大员工不仅以主人翁的姿态搞好工作、管理自身、而且以主人翁的角色积极参与管理,并且在诸多场合发挥着管理者的作用,例如在全面质量管理(tqm)中对其他人员错误的纠正、对自己的上级和同级人员的测评等。人力资源部门人员。除了从事专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外,作为组织高层决策的参谋助手和对其他部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与指导者,对整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的协调整合应发挥作用。 5.管理手段的人道性。与以往的“人事管理”相比,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其方法和手段有着诸多的人道主义色彩。如员工参与管理制度、员工合理化建议制度、目标管理方法、工作生活质量运动、自我考评法、职业生涯规划、新员工导师制、灵活工作制度、员工福利的选择制等等。 二、转变观念实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1.加快院长的“职业化进程”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计划的制定主要依靠医疗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院长。如果院长不具备现代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整个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的变革也无法进行。所以,要大力推行医疗机构院长职业化,为实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与作用面对当今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从医疗机构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成立人力资源部,将人力资源部门建设成为既是人事行政管理的办事机构,又是领导班子实施人才战略的参谋部。 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建设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无论从理念、内容到方法都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要注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充实完善成员结构,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也是各级管理人员的事,形成群体开发人力资源的优势。一是注重适当层次的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学历教育。二是强化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培训,这方面的培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已有医学学历的进行管理方面的培训,另一类是对已有管理学历的进行医学(与医疗机构管理有直接关联的内容)方面的培训。三是加强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帮助管理者更新知识、转变观念,获得一些专业知识和关键技能,明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扮演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实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1.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又称人力资源计划,是一套确保组织在适当的时间里和在适当的岗位上获得适当的人员(包括数量、质量、种类和层次等),并促使组织和个人获得长期效益的措施。它包括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开发规划、配备规划、职业规划。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要以医疗机构整体规划目标为依据,与医疗机构的发展战略密切结合,保证为医疗机构发展提供动态的人力资源支持。 人力资源规划十分重要,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医疗机构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而准确的人才需求预测则是编制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实现人才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人才需求预测要在分析现有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质量和时间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由此制定人才引进、人才开发的长期规划和中短期的计划,形成科学平衡的人才结构。 2.规范的人才使用机制首先要建立一套客观、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形成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的人才评价制度;其次,要避免选用人才方面的误区,一方面要重知识、看学历,另一方面,也要重能力、看学力。对于所需要的人才,既要善于内部的公开选拔任用,又要敢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内部选拔时,不仅要看到人才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更要看到他的基本素质、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面向社会招聘时,要拓宽用人渠道,敢于打破行业、地区界限,增加透明度,为各类人才提供和创造发展机遇。 3.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要避免绩效考核强调人的弱点、缺陷和失败等不足之处,把着眼点转移到挖掘人的潜力,注重未来的使用上来。在实施考核中要有一套能够反映岗位特点和本人(科室)实绩的科学的考核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关键业绩指标,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薪酬分配、晋升、聘任、培训与教育的依据,切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员工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医疗机构的整体战略结合起来。 4.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的激励,不仅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增强医疗机构的凝聚力,提高医疗机构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能力。激励通常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是两种不同内容的激励形式,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强化物质激励约束,特别 是工资、福利、奖金等经济性物质报酬,通过物质报酬的升降来形成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另一方面,加大精神激励约束力度,把公开竞争机制引入岗位竞聘、职务晋升之中,以竞争的形式把岗位轮换、职务升降建立在能力、业绩、贡献上。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将制约与激励相互配套,获得预期的管理效果。 实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者一项新的课题,需要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管理者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六种 摘要:国外经济学家认为,西方工业化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和自身特点,从中有所借鉴和创新。 一、"抽屉式"管理 在现代管理中,它也叫做"职务分析"。当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都非常重视"抽屉式"管理和职位分类,并且都在"抽屉式"管理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职位分类制度。据调查统计:泰国在1981年采用"抽屉式"管理的企业为50%。在1985年为75%,而在1999年为95%以上。最近几年,香港的大中型企业也普遍实行"抽屉式"管理。 "抽屉式"管理是一种通俗形象的管理术语,它形容在每个管理人员办公桌的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工作规范,在管理工作中,既不能有职无权,也不能有责无权,更不能有权无责,必须职、责、权、利相互结合。 企业进行"抽屉式"管理有如下五个步骤:第一步,建立一个由企业各个部门组成的职务分析小组;第二步,正确处理企业内部集权与分权关系;第三步,围绕企业的总体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职责权限范围;第四步,编写"职务说明"、"职务规格",制定出对每个职务工作的要求准则;第五步,必须考虑到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相结合。 二、"危机式"管理 在世界著名大企业中,随着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化,相当一部分进入维持和衰退阶段,柯达、可口可乐。杜邦、福特这样的大企业,也曾出现大量的经营亏损。为改变状况,美国企业较为重视推行"危机式"生产管理,掀起了一股"末日管理"的浪潮。 美国企业界认为,如果一位经营者不能很好地与员工沟通,不能向他的员工们表明危机确实存在,那么他很快就会失去信誉,因而也会失去效率和效益。美国技术公司总裁威廉·伟思看到,全世界已变成一个竞争的战场,全球电讯业正在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他启用两名大胆改革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副董事长,免去5名倾向于循序渐进改革的高级人员职务,在职工中广泛宣传某些企业由于忽视产品质量、成本上升、导致失去用户的危机,他要全体员工知道,如果技术公司不把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及用户时刻放在突出位置,公司的末日就会来临。 三、"一分钟"管理 目前,西方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一分钟"管理法则,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内容为: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及一分钟惩罚。 所谓一分钟目标,就是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主要目标和职责明确地记在一张纸上。每一个目标及其检验标准,应该在250个字内表达清楚,一个人在一分钟内能读完。这样,便于每个人明确认识自己为何而干,如何去干,并且据此定期检查自己的工作。 一分钟赞美,就是人力资源激励。具体做法是企业的经理经常花费不长的时间,在职员所做的事情中,挑出正确的部分加以赞美。这样可以促使每位职员明确自己所做的事情,更加努力地工作,使自己的行为不断向完美的方向发展。 一分钟惩罚,是指某件事应该做好,但却没有做好,对有关的人员首先进行及时批评,指出其错误,然后提醒他,你是如何器重他,不满的是他此时此地的工作。这样,可使做错事的人乐于接受批评,感到愧疚,并注意避免同样错误的发生。 "一分钟"管理法则妙就妙在它大大缩短了管理过程,有立竿见影之效果。一分钟目标,便于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努力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一分钟赞美可使每个职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使自己的行为趋向完善;一分钟惩罚可使做错事的人乐意接受批评,促使他今后工作更加认真。 四、"破格式"管理 在企业诸多管理中,最终都通过对人事的管理达到变革创新的目的。因此,世界发达企业都根据企业内部竞争形势的变化,积极实行人事管理制度变革,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在日本和韩国企业里,过去一直采用以工作年限作为晋升职员级别和提高工资标准的"年功制度",这种制度适应了企业快速膨胀时期对用工用人的要求,提供了劳动力就业与发展的机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发达企业进入低增长和相对稳定阶段,"年功制度"已不能满足职员的晋升欲望,使企业组织人事的活力下降。90年代初起,日本、韩国发达企业着手改革人事制度,大力推行根据工作能力和成果决定升降员工职务的"破格式"的新人事制度,收到了明显成效。 世界大企业人事制度的变革,集中反映出对人的潜力的充分挖掘,以搞活人事制度来搞活企业组织结构,注意培养和形成企业内部的"强人"机制,形成竞争、奋发、进取、开拓的新气象。 五、"和拢式"管理 "和拢"表示管理必须强调个人和整体的配合,创造整体和个体的高度和谐。在管理中,欧美企业主要强调个人奋斗,促使不同的管理相互融洽借鉴。 它的具体特点是:(1)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企业每个成员对公司产生使命感,"我就是公司"是"和拢式"管理中的一句响亮口号。(2)自我组织性。放手让下属做决策,自己管理自己。(3)波动性。现代管理必须实行灵活经营战略,在波动中产生进步和革新。(4)相辅相成。要促使不同的看法、做法相互补充交流,使一种情况下的缺点变成另一种情况下的优点。(5)个体分散与整体协调性。一个组织中单位、小组、个人都是整体中的个体,个体都有分散性、独创性,通过协调形成整体的形象。(6)韵律性。企业与个人之间达成一种融洽和谐充满活力的气氛,激发人们的内驱力和自豪感。 六、"走动式"管理 这是世界上流行的一种创新管理方式,它主要是指企业主管体察民意,了解实情,与部属打成一片,共创业绩。这种管理风 格,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如:(l)主管动部属也跟着动。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名誉会长土光敏夫采用"身先士卒"的做法,一举成为日本享有盛名的企业家,在他接管日本东芝电器公司前,东芝已不再享有"电器业摇篮"的美称,生产每况愈下。士光敏夫上任后,每天巡视工厂,遍访了东芝设在日本的工厂和企业,与员工一起吃饭,闲话家常。清晨,他总比别人早到半个钟头,站在厂门口,向工人问好,率先示范。员工受此气氛的感染,促进了相互间的沟通,士气大振。不久,东芝的生产恢复正常,并有很大发展。(2)投资小,收益大。走动管理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技术,就可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3)看得见的管理。就是说最高主管能够到达生产第一线,与工人见面、交谈,希望员工能够对他提意见,能够认识他,甚至与他争辩是非。(4)现场管理。日本为何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生产力呢?有人认为是建立在追根究底的现场管理上。主管每天马不停蹄地到现场走动,部属也只好舍命陪君子了!(5)"得人心者昌"。优秀的企业领导要常到职位比他低几层的员工中去体察民意,了解实情,多听一些"不对",而不是只听"好"的。不仅要关心员工的工作,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而且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这样,员工觉得主管重视他们,工作自然十分卖力。一个企业有了员工的支持和努力,自然就会昌盛。 美国麦当劳快餐店创始人雷·克罗克,是美国有影响的大企业家之一,他不喜欢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走动式"管理上,即到所属各公司、各部门走走、看看、听听、问问。公司曾有一段时间面临严重亏损的危机,克罗克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经理官僚主义突出,习惯躺在舒适的椅背上指手划脚,把许多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抽烟和闲聊上。于是克罗克想出一个"奇招",要求将所有经理的椅子靠背都据掉,经理们只得照办。开始很多人骂克罗克是个疯子,不久大家悟出了他的一番"苦心",纷纷走出办公室,开展"走动式"管理,及时了解情况,现场解决问题,终于使公司扭亏转盈,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它正在从一种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并且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赖以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 一、战略经营伙伴: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角色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直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重整。在80年代以前,人力资源管理(当时称为“人事管理”)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政管理的角色,即主要是处理一些文件,此外还负责招募甄选、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制度建立以及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同企业战略方向之间的关系是很疏远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扮演的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向联系角色了,它开始帮助企业执行战略。而到了9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的战略决策者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的问题的重要性,许多企业都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当成是一种能够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经营活动而对企业的盈利性、质量改善以及其他经营目标作出贡献的有效手段,并且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企业中“关于人方面的问题的专家”。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它还必须参与甚至有时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同时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准确地说,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以一种战略经营伙伴的身份与直线部门共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如维持人事记录、审核控制、提供服务等)所花费的时间比重之所以越来越小,主要原因是内联网等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维持人事记录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低,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所必需的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助的形式提供出来,它不仅使得传统上的那种面对面的服务提供方式变得不必要,大大降低了提供服务的成本,而且赋予了直线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控制人力资源事务的能力。自助服务系统除了降低成本以外,还有助于员工们把人力资源部门看成是一个积极的部门,同时它还与心理契约的这样一种变化趋势相吻合,即员工们希望自己能够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承担起的更大责任。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的管理角色外包也已经越来越普遍。通过将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事实上,在美国企业中,负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管理者被越来越多地吸收到影响企业战略方向形成的高层管理委员会之中。这些管理者不仅直接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总裁或经营委员会汇报工作,而且当企业遇到一些经营难题时,往往也会请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以客户为导向: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实施战略 一旦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被看成是企业的一个战略伙伴,它已经投入到了企业的战略制订过程之中,并且还负责通过制订和调整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来帮助完成企业战略的贯彻和执行工作。那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需要通过对自身进行战略调整来使得自己确确实实成为一个战略性的职能。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在企业中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执行着多种活动,所以,在面临时间、经费以及人头等方面的资源约束的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源高层管理者必须作出战略选择,即应当如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分配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价值,换言之,如何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 在这方面,最近在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出现了一个与全面质量管理哲学一脉相承的新趋势,这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高层管理者应当采取一种以顾客为导向的方法来执行该职能。在一些比较先进的美国公司中,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已经开始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当成是一个战略性的业务单位来看待,并且试图根据他们的顾客基础、顾客需要以及满足顾客需要的技术等条件来界定自己的业务内容。 首先,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辨认谁是自己的客户。最明显的人力资源客户是那些需要得到人力资源服务的直线管理人员。此外,战略规划小组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个客户,因为这个小组也需要对与人有关的业务问题加以确认、分析并且提供建议。员工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客户,因为他们因雇用关系而获得的报酬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确定并加以管理的。 其次,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确认本部门的产品有哪些。直线管理人员希望获得具有献身精神的高质量员工。而企业的战略规划小组不仅需要获得战略规划过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以及建议,同时还需要在战略规划执行时获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支持。员工则期望得到一整套具有连贯性、充足性以及公平性的报酬以及福利计划,同时希望能够获得公平的晋升以及其党职业发展的机会等等。 最后,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根据所要满足的顾客需要本身的木同来分别确定需要运用哪些技术来满足他们的需要。甄选系统需要确保所有被挑选出来的求职者都具有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培训和开发系统则需要通过向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来确保他们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从而为企业提供更高的价值,最终满足直线管理人员和员工双方的需要。工作绩效管理系统则需要向员工表明企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并且向直线管理人员和战略制订者保证:员工的行为将会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最后,报酬系统需要为所有的客户(直线管理人员、战略规划者以及员工)都带来类似的收益。这些管理系统将向直线管理人员保证,员工们将会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来服务于组织的利益,它们还向战略规划者提供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所有 的员工都采取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性的行为。另一方面,报酬系统显然同时为员工的技能投资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提供了等价的回报。 这种以顾客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它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确认谁是自己的顾客、这些顾客有什么样的需要希望得到满足以及应当如何来满足这种需要,从而有助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尽快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 三、强化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能力: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 当前在美国企业中所形成的这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寻求通过企业最为重要的财富即它的人力资源来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人力资源职能不仅需要全面地参与企业战略的形成,帮助企业找出它所面临的与人有关的经营性问题,而且一旦企业的战略决定下来,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战略的执行还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它将负责通过建立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确保公司能够对具备必要技能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必须拥有并运用他们所掌握的以下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人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所能够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目前实际上是在扮演何种角色;二是哪些人力资源政策、计划以及管理实践能够使人真正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而这种要求就对美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尤其是战略性高层管理人员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德乌·乌里奇教授所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角色模型在美国被广为接受。乌里奇教授在明确将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战略经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以及变革推动者这四大角色的基础上,同时也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要想在未来有效地承担起这些角色,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他们就必须在原有能力基础上具备一些新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基层战略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开发自己的经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变革管理能力及综合能力,只有在具备并系统地运用这样一整套全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实行这种战略性的管理方法。 首先,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经营能力,即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并且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根据尽可能精确的信息来作出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作用的理性决策。由于在几乎任何~家企业中,对决策的有效性都必须以钱为标准来进行评价,所以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计算每一种人力资源决策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所可能产生的货币影响。同时,他们还必须把人力资源决策所产生的非货币影响也考虑在内,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一种人力资源实践中所涉及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其次,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需要具备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最新进展状况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些管理实践包括人员配置、开发、报酬、组织设计以及沟通等等。新的甄选技术、绩效评价方法。培训计划以及奖励计划等等被不断地开发出来。其中的某些计划可能还是有一些价值的,但是另外一些所谓的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对这些所谓的最新人力资源技术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并且只采用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益处的计划。 再次,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必须在诊断问题、实施组织变革以及进行结果评价等方面掌握高超的“变革过程管理”技能。每一次即使是当企业对其战略进行非常微小的改变时,整个企业都必须出现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会导致必须执行这些新计划或新方案的人们之间出现冲突、抵制和感到困惑等情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一种能够以确保变革成功的方式来监控变革完成的技能(事实上,一项对《财富》500强公司所进行的调查发现,87%的企业将组织开发和组织变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一部分)。 最后,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必须具备“综合能力”,即综合利用其它三个方面的能力来增加企业的价值。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个专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把一个通才所应有的远见带入到决策过程之中。这种要求实际上包含着这样的含义,即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能够看到,人力资源领域中的各项职能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匹配在一起;并且能够认识到人力资源职能体系中任何一个领域如果发生变化,都有可能会要求其它领域也作出相应的改变。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一方面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获得了对企业通过人来进行竞争的方式施加深刻影响的机会,而另一方面,与这种机遇相伴随的还有重大的责任和挑战。新的人力资源职能必须由这样一些人来承担,这些人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一种只不过正好是在人力资源领域中工作的经营人员而己,而不是相反,把自己看成是一种碰巧在某一经营领域中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作者:刘昕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9期)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从人力资源危机看人才管理——论国有施工企业如何改进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然而,国有施工企业现在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如何科学地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已成为国有施工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人力资源危机的现状 国有施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才的总体素质令人担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国内教育水平的提高,国有施工企业员工总体素质偏低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普通型员工相对富余,高素质的人才匮乏,加上各种原因造成的人才流失,使得国有施工企业人才的总体素质令人担忧。 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需要人才,但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却是国有施工企业的一个通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专业技术人才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但是,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国有施工企业管理者大多是技术起家,重技术、轻管理往往是他们的特点。他们认为经营管理人员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吃闲饭”,因此不予重视和培养。长此以往,导致有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要么被埋没,要么跳槽,而那些没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员却通过种种“关系”占据管理岗位,使管理部门成为养闲人的场所。 人力资源流失严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才主体意识的增强,人力资源流动逐渐频繁。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不仅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在大量流失的同时又缺少补充,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失,不但使以前对这些人员的培养投入得不到回报,而且重新招聘、培养相应人员所花费的成本也非常高。此外,人力资源的流失还可能造成企业商业机密外泄等后果。 因此,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会直接削弱国有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危机的成因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一是对人力资源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缺乏科学的人才观。企业应认识到,德才兼备、有创造力、有贡献的就是人才。不仅高工是人才,技艺精湛的工人也是人才;不仅受过系统教育的硕士是人才,从基层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 二是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人事管理混为一谈,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投资、保障体制。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把“人事部”的牌子换成了“人力资源部”,但思想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层面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不仅涵盖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内容,而且在理论上和操作上更加丰富、深刻和全面。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是为员工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的服务部门。企业应当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视员工为最宝贵的资源,用科学的、人性的方式尊重员工的人格和选择,关心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自我完善,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企业在员工成长的同时也得到了成长,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国有施工企业的两个突出问题是冗员过多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施工企业普遍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导致一方面富余人员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工成本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熟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却十分短缺。 激励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国有施工企业在员工激励认识上存在误区:注重人力资源职位的提升,忽视人力资源专业技能的发挥。国有施工企业往往以专业技术作为提升行政管理领导的依据。诚然,有不少的优秀技术人员在走上领导岗位后,表现很出色,但这并不是一个必然规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素质和能力结构上的要求差别是很大的,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一定就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曾经有报道,一名专业能力很强的博士被聘任为某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经理后,却因管理不善,最终被免职。对这位博士来说,他的特长是研究而不是管理,所以其管理的失败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对企业来说,这种用人方式是人才的浪费:其一技术人员并不一定适合管理工作,将他放在管理岗位上,可能把真正适合这一工作的人员挤走;其二技术人员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本人的专业在延伸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上必将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对企业和个人,这都不是一件幸事。 此外,目前国有施工企业基本上还是执行按职能分工设置的组织管理体制下的分配制度,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因为不能得到合理的激励,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人力资源培训落后。在对人力资源的使用上,很多国有施工企业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通过不断开发而不断增值的增量资源,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像所有资源一样会发生损耗,只关注对其使用,而没有考虑到补给和折旧,不舍得把人力资源培训作为重点投资与投入对象。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人力资源的选拔与配置。首先要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前,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指定任命,有些名曰竞争上岗,实际上早已拟定;在招聘中出现各种“不正常”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出台有关经营者招聘的政策法规,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定的程序和办法选择适合的经营管理者,通过竞争择优选择经营者,使大批有胆识,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其次要制订选拔的标准。例如国有施工企业管理专业性很强,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不仅要懂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而且要具备经济理论、企业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诸方面的业务能力。因此在制订对国有施工企业管理者的选拔标准时,就必须把这些作为必备条件考虑进去。其它的岗位也是一样。只有制订完善的选拔标准,并严格地按标准执行,才能选拔出真正适合这一岗位的管理者。 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成功的企业领导层都十分重视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他们认为,只有人力资源的潜能得到开发,企业的潜能才会得到开发;只有人力资源的素质得到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才会得到提高。合理开发出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相当于在不增加人员数量的条件下,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总量。这对企业效益的增加和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 作为人力资源流失比较严重的国有施工企业,更是要重视人力资源培训,把人力资源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做到舍得投资,舍得开发,舍得培养,真正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在进行人力资源培养之前,应分析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结合未来发展需要,科学地设计培训体系,建立并完善培训与用人相结合的机制。 人力资源的考评与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国有施工企业应特别注意在人力资源的选拔、绩效考核等方面应用科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使激励更加有效和充分的基础是对工作绩效的科学考评。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目标任务、任职标准、考核制度。目前凡是员工积极性高的企业,一般都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与个人收入挂钩。 建立适合国有施工企业的激励机制。激励,是指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使其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激励机制可以使员工清楚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所在,清楚了解到在企业中应扮演的角色,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针对国有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薪酬激励。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以及股权等方式,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愿意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不过,这种激励如果过量的话,会加大企业的负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薪酬激励必须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包括对企业 员工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心与体贴。正确运用精神激励可以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企业如果做到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事业激励。人都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以科技人才为例,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对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声、荣誉以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烈的需求。因此,对他们来说,事业激励主要就是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他们能够施展才华。 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的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通过企业文化激励能使员工体验因能力差异而引起的收入和地位差异,激励员工不断自我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以人力资源价值的良性循环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激励,反过来又促进企业形象的自我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论提升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效之举措 一、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急需破解的重要问题 (1)激励机制仍需完善。当前,大多煤炭企业的激励方式仍然主要以工资、奖金等物质薪酬激励为主,集中在解决和提升员工的物质生活需求方面,而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追求及荣誉需求心理等精神方面的因素关注还很欠缺。(2)培训实效有待提高。企业培训是企业为了使员工具有能够胜任某项特定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观念而开展的系列活动。但在具体员工培训中仍普遍因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需要脱节而使培训最终只是敷衍了事、走个过程而已,大多达不到应有效果。(3)用人方式固定单一。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企业的用工方式可以包括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和劳务派遣用工等三种方式,其各有特点,各具优势。 二、我国煤炭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实效的必要举措 (1)合理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员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主要可以采用薪资激励、福利激励、职业发展激励、荣誉激励和感情激励等见效快且切合实际的激励形式。一是薪资激励。企业通过根据岗位与职责的不同设计相应的薪资发放制度,可以使员工通过工作获取比较稳定的经济报酬,能够给员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是为员工提供稳定收入的经济来源的基本形式,合理的薪资激励形式有利于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二是福利激励。福利包括法定福利和用人企业福利。法定福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三是职业发展激励。职业发展激励是指企业在使员工获取了一定的物质保障的基础上,通过为员工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良好的晋升机会以满足员工追求个人事业发展需要的激励方式,职业发展激励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尽而推动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四是荣誉激励。荣誉是企业给予员工个体的高度评价,是满足员工自尊的心理需要,其能够激发员工不断努力进取,其是一种终极的激励手段,企业主要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形式把员工的工作成绩与其评优和提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五是感情激励。感情激励就是加强与员工的感情沟通,从员工思想、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给予他们诚挚的关怀,想员工所想,与员工建立亲切的感情,让员工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企业的温暖,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感情激励是企业领导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2)切实提高培训实效。一是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要使培训工作获得实效,就必须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一方面,选定具体实用性的培训方向,如煤炭企业质量管理培训、煤炭营销技巧培训、煤炭作业安全必备常识培训等;另一方面,选定具有针对性的相关培训对象,广泛的人人参与,范范地员工培训,势必造成培训的盲目性,难以避免走过场,最终导致劳民伤财,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二是设置实用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设置要侧重于企业急需的岗位技能与专业技术必备知识,重点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特殊岗位人员进行培养。(3)灵活选用用工方式。一是全日制用工方式。全日制用工方式是目前各企业中最常见的规定了劳动时间、劳动期限的用工方式。全日制用工方式使员工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特点,有利于企业培养人才、长远发展、调动员工积极性,适用于企业的常规性、关键性工作岗位。二是非全日制用工方式。非全日制用工方式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的用工方式,其主要指钟点工以及一些兼职工作者,非全日制用工具有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企业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某些临时性较强的工作中雇用一些非全日制工人,如时令性的临时促销员、兼职会计等。三是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劳务派遣用工方式是根据企业的需要,由劳务派遣公司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派遣符合条件的员工到用人单位工作的全新的用工方式。劳动派遣有以下主要特点:其一,员工的服务单位和管理单位分离,企业不需再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人对劳务派遣工进行具体、繁琐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聘用、档案管理、社会保障的建立及工伤申报、劳动纠纷处理等诸多事务性工作,均由劳务派遣单位负责,用工企业可以更多专注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其二,用人机制灵活,在劳务关系中,用工企业可以根据需要,与劳务派遣单位协商派遣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变化而随时进行用人调整,从而使企业用人可进可退、能上能下,用人灵活;其三是用工成本降低,劳务派遣用工方式既可以减少了因管理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又可以减少因相关义务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责任小、风险小的一举两得的新型用工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根据企业现状和未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工作,对管理人员、企业员工提出了工作要求。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提高员工素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 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企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就是人。”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了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作。 1、 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组织目标的成员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它是指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事的配合,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主要指吸引、激励、保留、开发人才为企业所用。具体说是指把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组织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组织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获得人力资源的高效率的利用。 3、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在企业管理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管理内容上以人为中心;管理形式为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管理方式采取人性化管理;管理策略上注重人力资源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管理体制上采用主动开发方式;管理层次处于决策层,直接参与企业的计划与决策。 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突显是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与否,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受重视程度。 1、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重点是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要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承上启下、上通下达的纽带作用,帮助企业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一要合理地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确保人事匹配;二是恰当地解决员工之间的关系,使其和睦相处;三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为企业努力工作;四是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保证企业的最好效益。 2、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根据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状况,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创造理想的组织气氛,为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设计,通过不断培训,进行横向纵向岗位或职位调整,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发挥个人特长,体现个人价值,促使员工将企业的成功当成自己的义务,鼓励其创造性,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作风,转变员工的思想,改进员工队伍的素质,使员工变被动为主动,自觉维护并完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员工个人和企业整体的业绩。在具体运作中实行员工岗位轮换制,通过轮换发现员工最适应的工作种类,确保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作分工的合理性及灵活性,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全面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3、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要素。这是因为企业管理目标是由企业管理者制定、实施和控制的,但在工作过程 中,管理者是通过员工的努力来实现工作目标的,这就要求员工必须具备良好的能力素质,掌握市场运作规律,圆满贯彻管理者意图。只有恰当的选用员工,才能圆满地实现企业预定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创造灵活的组织体系,为员工充分发挥潜力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员工各尽其能,共同为企业服务,从而确保企业反应的灵敏性和强有力的适应性,协助企业实现竞争环境下的具体目标。 4、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人是企业拥有的重要资源,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美国管理学教授劳伦斯.S.克需曼曾经说过:“人是一切企业竞争、发展的控制因素。”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企业的决策越来越多地受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约束。目前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成为企业谋求发展壮大的核心因素,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三、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改造的过程。本人认为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是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就决定这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员工队伍和服务质量。良好的企业文化,即以人性化管理为基础,以实现企业价值观为目的,规范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的纠正企业员工的不良习惯。它所蕴含的深层内容既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也对全体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员工迫切需要职业质量和生活质量进一步结合,他们不仅需要工作上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心理上的各种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激励员工,如:参观、学习、考察,外出旅游等,通过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忘我工作的作风、勇于奉献的工作态度,达到企业与员工交心,使员工有归属感,企业有凝聚力,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通过通过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败。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任务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履行的职责,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学习,具有敬业精神,具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能力。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更加明确了企业管理者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有助于管理者落实责任,确保企业各种政策、制度、组织绩效间的密切联系,维护企业人事政策和制度的连贯性。促进企业更好的成长和壮大。 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领域的扩大和在管理环节的提前等表现,使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运作中需要不断创新,其核心是在企业管理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鼓励员工创新的竞争机制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所在。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究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1.1低成本管理战略所谓的低成本管理战备,尽可能减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花费的费用。我国的一些企业在建成规模,有了一定的生产能力之后,为了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会对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企业科研费用等等,这一点在中小企业的运营中十分常见。 1.2集中性管理战略所谓的集中性管理战备,就是对一个特定的顾客群、一个区域性的市场或者一个产品系列的具体分支进行主要攻破,以一个具体的目标性市场作为企业攻破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做出的任何一个决策都要把企业自身的市场定位考虑在内,全力集中在具体的目标之上,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2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就现有水平来看,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企业的平稳发展,下面我们就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不尽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决策者的所有言论都只是一纸空谈。在我国的一些企业当中,企业决策者都倡导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但是并没有注重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与行为,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另外,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包括企业员工的招聘与培训,人力资源的规划与绩效、薪酬管理的庞大体系,而我国的许多企业只重视了其中的个或几个部分,没有建立一个具有综合性与全面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得实际工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大大降低。没有一个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没有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可以真正地把以人为本的人力管理理念继续下去,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未能建立已经成为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 2.2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意识不强上文中提到过,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激发出来,使得员工可以在企业工作中找到个人价值,使其有成就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这样一来,员工自身得到了满足,与此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达到企业与员工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当前,我国的一些企业的员工并没有认识到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主体的地位,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多,矛盾不断激化,企业与员工的联系只有经济利益。这样一来,企业对于员工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只是为了在工作中得到固定的工资,企业中的人情味就越来越淡。企业不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员工遇到问题也无处申诉,这就使得企业与员工逐渐分享,主体意识越来越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2.3缺少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策略用正确的策略进行引导与推动与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特点,换言之,就是以长期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规划,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在策略的掌握当中。只有在正确的策略的引导与推动之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具有持久性。但是,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来分析,以国有企业为例,一些企业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而是大幅度地依靠国家的有利政策。其它的企业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这就使得企业未曾重视过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制定。根据相关的统计,在我国的企业当中,有近八成的企业决策者没有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制定,至少七成企业没有落实过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这就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得不到提升,并且还提高了企业用人风险,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改善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加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 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国的部分企业将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此,下面我们对加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进行阐述: 3.1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无论企业内部部门,哪个方面的工作出现了问题,都是企业制度不完善的表现。因此,要想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一定要从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开始。对于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有两个要求,第一,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职责一定要明确,建立起一个职责分明,互相监督,实时沟通,平稳和谐的联动机制。第二,企业决策者要致力于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从传统与现代化的跨越,用制度来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 3.2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上文中提到,许多企业没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企业的决策者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因此,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一定要把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起来并使其发挥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的决策者要树立起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首先从思想上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到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之下。其次,企业一定要专门设置一个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使人力资源在企业人才规划与人才选拔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企业的人才得到合理配置,这样才能使人才愿意留在企业,发挥个人价值,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第三,要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强大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这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才能强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才能不断上涨。 3.3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要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潜在的工作能力,而激励制度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淤建立完整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我国的企业要建立起一个综合全面多角度的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的考核标准。绩效考核的内容可以包括企业员工的业务量、经济利益实现、学习培训、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另外,企业要明确一个合乎常理的绩效考核周期与绩效考核的审定者。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不能仅以企业的决策者或者其它上级作为唯一的考核审定者,要进行多角度的审定,使每一位利益关系者都参与到绩效考核的审定中来。最后,要对企业员工绩效结果进行综合的评判。在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审定之后,要运用合理的方法对这些考核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来确定企业下一步发展的经济与财务目标。于建立相对完善的激励制度。所谓的激励制度,就是以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为基础而对员工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的相关标准。企业应当对员工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查与了解,从而设置员工心中所向往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平衡二者的关系,使这两种奖励可以 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另外,在完善激励制度的过程当中,要在员工的薪酬上体现企业的激励行为。在薪酬上做到按劳分配,多劳者多得,贡献大的人得到更多的薪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更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优秀人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存在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加强措施。希望以此来引起我国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拔得头筹。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一、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重要地位 民营企业通常是指按“四自原则”,即: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性质创办的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有力推动了 中国 生产力的 发展 。据全国工商联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 我国99%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我国GDP的55.6%, 工业 新增产值的74.7%, 社会 销售总额的58.9%,税收的46.2%和出口总额的62.3%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提供的就业岗位已超过75%以上,专利约65%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今后新 经济 增长点还将是中小民营企业。因此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二)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对生产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起着保证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把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来为企业服务。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戴尔.卡耐基就曾说“假如我的企业被烧掉了,但把人留住,我20年后还是钢铁大王”。企业强调以“人”为本,而中小民营企业在与其他企业人才竞争中并不占优势,相反还存在一定的劣势。由于民营企业低水平的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管理意识,以及制度上的缺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也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从而导致由盛到衰。中国民营企业目前的平均寿命仅有2.9年,从诞生、发展、兴盛到衰败生命周期极短。因此民营企业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 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分析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度缝隙中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创业的环境和制度因素的 影响 ,企业成功与企业主锐利目光、个人魅力、创业精神和特殊禀赋有关。但制度转轨过程中市场给予的巨大机会,掩盖了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的缺陷。这时期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采取以个人为中心、以亲情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成为企业凝聚力主要来源,这对保证决策高效率和企业初期凝聚力起决定作用。因此,初始阶段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决策非程序化、管理非制度化、执行非理性化和随机性构成了初创期中小企业管理的基点,而转轨期的众多商机支撑企业迅速成长,其自身内部管理的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内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日益强大和多样化,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仅仅依*机制灵活而获取大量市场机会的时代不复存在。相反,中小企业原有的管理痼疾日益暴露并成为制约其成长的桎梏。面临的管理 问题 主要体现在:企业规模扩大与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产权不明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一股独大导致发展风险增大,员工凝聚力下降;决策随意性与企业追求长远利益最大化需要理性决策的矛盾;亲情纽带与 科学 化制度化规范管理的矛盾。这些矛盾突出集中体现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上。 (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组织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组织战略的成败。人力资源战略对组织具有持久的、长期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小型民营企业主、企业管理层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企业人力资源也有了较全面的理解。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为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式管理,不少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者都请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企业战略规划以及人力资源规划。从这点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同感正逐渐从意识上转到实际中去。 但由于意识与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人力资源投资理念也往往不一致,导致企业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并不协调。科学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成为当前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难题。而由于在初创和成长初期,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是向生产和销售倾斜,而在市场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和企业步入稳定成长期后,人的因素的作用日益重要。中小型民营企业原有管理模式如制度照抄照搬不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管理较随意化、缺乏科学性等弊端正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虽然以人为中心理念已被大数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所接受,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更多的是将“人情”与“人性”混淆。据对广东省中小企业调查,被问到制约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时,63%企业主认为是融资,47%回答是产品销售,38%认为是市场开拓,只有33%的企业主将人才和提高内部人力资源放在迫切需要解决议程上。同时,由于人才流动性大,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比较慎重,再加之企业发展较快,人才需求量也较大时间急,所以人才更多地是从人才市场招聘,不能真正将人力资源投资作为企业基础性投资看待。相应的,这些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未能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二)家族式管理,导致人才尤其是高端经营人才难求 现代 企业管理必须有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突出的问题便是家族式管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的抽样调查,浙江省私营企业的私人股份所占比例在90%以上,其中量大的股东所占比例高达66%以上,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还有其他同姓兄弟也占相当比例,大约为14%。另一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全国工商联 研究 室共同组织的、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个市县区的1947家私营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国私营企业目前普遍采用家族拥 有的形式;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手中;家庭成员在企业中居要位。许多企业主认为,企业要稳定发展就必须“由我本人或我的家人来经营管理”。2002年完成的《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指出,资本、风险、决策管理权三个“高度集中”是今天私营企业的普遍特征。 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使用的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诸如内在的凝聚力和团结、能提供可充分利用的信用资源、避免人的“通往风险”和“逆向选择”、减少成本等。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弊端就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发展的 历史 习惯使得他们在用人方面常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任人惟亲、过分集权、论资排辈等。对企业的局限性可表述为:①企业并没有足够信得过的亲人可用,如果*熟人介绍来扩大 网络 ,使得关系趋于复杂,信用度偏低。②人才的压力不断增大。现代企业受技术专业化和管理专业化挑战,民营企业仅仅依*原来的家庭成员已难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③近亲繁殖获取信息量小,思路狭窄。④由于家族成员在企业里掌控较多的资源,在企业里无意间容易形成排挤外来人才的行为,特别是一些引进的管理“空降兵”在企业的存活率往往较低,外来人员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很难真正溶入团队。 据福州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朱祖平教授研究认为,就福建省的情况来看,企业最需要的是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端人才,即不仅要有深厚的工商管理 理论 功底,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才,如工商管理硕士。而导致这种职业经理人难以融入民营企业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民营企业在管理上带有很深的家族式管理的烙印,所有权和支配权不分。民营企业主的心态调整不到位及定位不准确,没有站在所有者的角度去定位。作为企业所有者来说,他的兴趣应该在于拥有企业。但很多民营企业主不但要拥有企业,而且还要配置企业,或者说支配企业,希望自己去行使经营权。这实际上把职业经理人的“领地”给占领了。因为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他的目标不在于拥有,而在于支配,资产是谁的他无所谓,他们更兴趣去支配资产,资产增值了,他们就有成就感。在民营企业主把所有权和支配权都“占领”了的情况下,即便聘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民营企业主也不愿放弃经营权,造成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发挥不了作用,那么对于高端人才或者经营长期实践又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人来说,他们就会觉得在这样的企业里发展空间太小,宁愿选择他业。在所有权和支配权短期内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即使高端经营人才勉强进入民营企业,也会引发一系列矛盾,如职业道德出现“败德”现象,即企业在可能降低待遇,将就用人;职业经理人不很好地履行职责,或在履行职责过程考虑少付出,或是从其他地方弥补利益,以实现心理平衡。于是因为职业经理人职业道德不完善,企业主不愿放弃经营权,必然设置一些约束,反过来又让职业经理人没有被信任感,感觉在企业中发挥不了作用。这种恶性循环造成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一种顽疾。 (三)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素质不高 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完善的激励和薪酬机制,必须依*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实施。中小民营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管理基础薄弱,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不清,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先天不足。虽然中小企业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有一整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其职能却是类似的,必须有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测评、培训、激励、考核、薪酬、社会保障与劳资关系等一系列职能。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人事管理的职能正步原国有企业中人事工作仅承担行政人事事物和劳资福利的后尘。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界定不清,尤其是对核心员工激励不到位,将会影响士气进而影响企业绩效,这在高 科技 民营企业更是如此。其直接后果是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和人员配备不合理,仍由人事行政部门承担或直接由行政后勤部人员兼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人员配备而言,不仅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很少,分工也不明确,即使有也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大多停留在员工的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日常事务性管理中,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 (四)人力资本的投入严重不足 经济学家在分析近几十年来各国经济增长因素时发现,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不能利用劳动力的追加和物力资本的追加来解释。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这只能归功于 教育 的提高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一个工人技能的提高如用一部机器或一件工具一样,可以节约劳动力。虽然提高工人的技能要投入相当的费用,但它能生产更多的利润,足以补偿费用的支出。由于知识技术的爆炸性增长与迅速更新,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企业要谋得在竞争中创新发展,就必须对职工进行终身教育和培养,以保证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技能的更新。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只使用不培养已成为普遍的现象。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固定的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场所和培训时间亦难保证,培训方式也多限于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培训 内容 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仅有的培训也成为一种短期行为。对广东省614家中小型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显示,采用上岗前进行相关技能培训的有324家,占52.7%;采用边干边学方式培训的有271家,占44.13%;仅有14家企业回答将员工送学校培训,仅占被调查企业的2.28%。在问及员工培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时,在583份有效问卷中,回答缺乏师资的147家,占25.21%;缺乏经费投入的171家,占29.3%;回答生产任务无法安排培训的114家,占19.6%;因员工流动性大而不作培训安排的最多,达到237家,占40 .1%;竟然还有82家企业对员工培训未作任何安排,占14.06%。许多民营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的迅速增长,认为人才培养的成本高于直接招聘的成本;认为人才培养的技术越高,人才流失的越快。所以他们不重视也不愿意进行人才培养,造成了人力资源的贬值。另外,有些企业虽然较重视人才培养,但只重视对新人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旧人的培养。中小型民营企业即没有像摩托罗拉那样的财力用于培训,也没有完善的薪酬设计与良好的劳工关系作依托,因而为了规避因培训后员工流失而造成的培训投资风险,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宁肯从市场上现招相关专业人才也不愿花钱自行培养。殊不知,外招与内部培训之间,除了有培训成本之外,还存在人员任用风险问题。 (五)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施企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激励员工动机就是要设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需要与企业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处于一种驱动状态,他们在这种状态的驱策下所付出的努力不仅满足其个人需要,同时也通过达成一定的工作业绩而实现企业目标。激励对于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出色地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激励并不是无条件地简单满足员工的任何需要,而是要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绩效提高的方式来满足员工需要,企业要对员工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予以控制。为了能够吸引激励和保留有能力的员工,公平的薪酬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且带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获得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如考虑合理地设计核心员工持股、公开同样岗位的市场工资水平、增加外出培训机会、增加额外的保险与福利,或者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休假以及员工娱乐等。 此外,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的目标、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其方式多为员工对上司命令的执行和服从,其标志主要是即时的工作效率。由于缺乏较为完备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企业多以晋升、加薪和奖金作为激励手段,对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潜能不利,也不利于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企业采用物质激励时,如没有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在分配时更多是凭主管的个人判断,会导致分配不合理,缺乏依据,往往是企业花了钱却收到激励的预期效果;许诺不兑现,有些企业对职工进行物质激励承诺,甚至签订了目标责任制的奖励合同,但是最终部分甚至完全不兑现,结果不但挫伤了职工继续工作的积极性,并且破坏了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领导的信任;采用非规范化的“救火”性激励政策。有些企业某一个部门出了问题,为了激励该部门的职工,就发放特殊的奖金。这种政策,非但不能真正起到积极作用,实际上是奖罚不明,还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混乱 人力资源管理规范论文:国际工程承包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可利用的资源有资金,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当它们被用于实现价值的时候,即成为相应形态的资本,即金融资本,物质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重视人力资源,构筑人才高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进驻国际市场的关键。 一、目前国内工程承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工程承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企业社会职能难以摆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模糊;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国内建筑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二、国内建筑企业如何提升自己在国际工程承包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 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建筑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别于其他企业,它既包括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又包括特定的国际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这类建筑企业要想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以上两方面着手。 1.建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是不断地强化人才优势,吸引、培养优秀核心人才,并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上,就应建立以识人、选人为基础的招聘与选拔系统;以用人为基础的配置与使用系统;以育人为基础的培训与开发系统;以留人为基础的人才激励系统。这四大系统的建立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良好的标志,也是其运行机制的重要方面。 (1)建立以识人、选人为基础的招聘与选拔系统 企业人员招聘,应当以人员与岗位的适应性作为参考或评价标准,核心是“适岗人才”,即选择适应岗位需要的人才并使其能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改变过去在招聘、应用人员上守株待兔式的单一和被动做法,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识人、选人机制。 (2)建立以用人为基础的配置与使用系统 企业必须改革原有 “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用人机制。同时,应根据企业发展规划,明确与之相符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要善于从企业内部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实行竞聘上岗,改“相马”为“赛马”,给人才以脱颖而出的机会。 (3)建立以育人为基础的培训与开发系统 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用培训发展人,尽管每位员工的成功标准各有不同,但追求成功却是每位员工的终极目标。培训是提高和丰富员工知识和技能,进而实现个人目标的一种知识资本的积累,是当今企业激励员工颇为有效的手段,是满足员工需求的重要表现。持续地培训,将持续地激励员工,并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尤其是国内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培养一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4)建立以留人为基础的人才激励系统 一是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激励体系。鼓励员工积极创造价值,并建立与公司分享价值创造、分享利润回报的氛围。 二是建立体现人才劳动价值的保障制度。用保障留住人。逐步增加保障性激励,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切实为员工在住房、保险、医疗等各方面解除后顾之忧。 三是用文化凝聚人。企业文化是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和辐射力的集合,它作为企业形象和理念的平台,往往在凝聚人才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才具有向心力。 四是用精神、感情留住人。在物质激励的同时,不断提高精神激励的水平,将成为企业持续激励人才的方式之一。 2.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区别于建筑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按人力资源分工的不同,国际工程项目中的人力资源大体可分为直接操作的作业人员(以下简称作业人员)和从事技术性、管理性工作的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管理人员)两大类;由于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国际性特点,工程项目往往并非在本国进行,出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国际承包企业难免要在项目所在国当地雇佣人员参与项目的建设。因此按人力资源的来源不同,又可将其分为本国雇员和非本国雇员两类。(1)人力资源组成情况 作业人员,从目前我国建筑工人的队伍来看,其主要构成还是来自农村和较贫困地区的为了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而参与项目建设的民工。管理人员,他们大多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有较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特长,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往往把工作的成果作为自身的目标,而单纯的物质报酬目标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国内的雇员,他们往往面临语言、饮食和风俗习惯方面的障碍。项目所在国的雇员,他们的优势在于适应项目所在国的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熟悉各项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具备在当地自立生活的能力。 根据上述特点,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管理,应从多方面、多层次着手进行。 (2)区分不同的动机和目标进行管理,设定多样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对于目标单一的作业层人员,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物质报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应仅限于工资总量的增加和减少,可适当以增加补贴、改善劳动条件、建立长期雇佣关系等目标进行诱导,防止效率增长速度跟不上报酬的提高速度和项目人力成本增加过大的现象。 对于目标各异的管理层人员,首先应采用谈心交流等方式了解不同人员的目标,区分各个目标分别设定激励、约束方式,给予他们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充分授权、委以重任,发挥其聪明才智与创造性潜能,尽可能少地使用物化条件的约束。注重项目部文化氛围的形成,加强交流,使各领域、各层次的员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3)加强培训、培养、锻炼,提高人员的素质 对作业人员,应通过观察,将其中部分成绩突出、能力较强的选拔出来,通过培养锻炼使其具备更强的带动、组织一般人员的 能力,逐步将其转化为技术型、管理型的工人、工长,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对于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文化优势和学习能力,努力安排培训机会,让他们学习掌握当地法律、法规、制度、习惯,取得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当地或国际标准的认证证书,加强与项目所在国本地语言、文化的融合,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化解和避免许多矛盾,降低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经营的风险。 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需要懂技术会管理、了解所在国文化和法律、语言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很多国际承包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这类人才的培育。但是这类人才往往培养难度和成本大,容易流失,如将追求复合型人才的培育转变为注重培养由多种专业人才构成的项目部的复合型能力,则不失为较快解决人才需求,避免人才流失的良策。 (4)强化制度约束,完善管理,保证当地雇员高效的工作 鉴于项目所在国与我国文化传统、劳动法制等方面的差异,当地雇员不同的工作方式不仅可能带来本身工作的低效率,也可能对本国派出雇员的工作形成不良影响。一方面,应遵守项目所在国的劳动法律和制度,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另一方面,应力图建立完善的适合项目建设需要的项目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有效的绩效考评和奖罚标准,在雇佣时即谈定合同条件,明确具体要求,并在实施中严格落实执行,尽力争取在管理上处于主动地位。 (5)尽力化解矛盾,优化分工,促进各种人力资源之间的协同合作,发挥资源优势 工程项目的实施非常复杂漫长,依靠的是团队的力量。项目的管理者应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团队思想,促进各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要鼓励竞争和成绩,但更应遏制和避免排他的“英雄主义”思想和行为。 国内派出的人员往往是根据其以往的经历和能力进行选拔的,应努力发掘各人的特长,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让他们在能发挥最大优势的位置上,或让他们离开使他们陷于最大劣势的位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而言之,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建筑承包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工程项目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建筑工程承包企业要想立足国际市场,首先就要提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战略上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打造核心竞争力,创建企业品牌,从而为进驻国际承包市场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将直接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建筑工程承包企业面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如何改善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建立适应国际新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我国工程承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立足国际市场的保障。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监理与项目管理浅谈 摘要:众所周知,在我国的电力工程中,监理制度与项目管理息息相关,并且他们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具体的工程项目实施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整个项目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对此,本文将对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的概念进行一些分析,并对电力工程的监理及项目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与此同时也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使得两者更好地结合。 关键词:电力工程监理;项目管理;现状对策 1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 1.1对于工程监理的一点拙见 电力工程中常常会提到工程监理,懂行的都不陌生,主要指的是工作人员在我国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监督工程的完成。每个工程都需要监理,在项目开始前签订合同按合同规定履行职能,监督电力项目的始终,最终达到提高整体水平的效果。 1.2何为工程项目管理 前面我们介绍了工程监理,了解了监理相当于监督者,而工程项目管理则是调度管理每一项目的人力物力,使得相互协调。管辖范围比较大,它主要包括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和项目中各项紧急事项的管理,目标任务的设定和调整,资金的预算和实际的分配、各项人事间的调度、所需材料的打理、与相关单位的信息交流等等一系列琐碎而又必须的工作,最终的目标是实现项目的合理化,顺利完成任务,体现的是对项目各个环节的细节化而又不忽视综合性的管理。甚至有权管理项目中的每一个人。 1.3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联系 我们大可以这样认为,工程监理属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监理在项目管理中所占比极很大地位也很突出,工程项目管理包括了项目监理。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远远不是这么的简单,法律的认可度和要求就不一:工程监理有法可依且有法必依,而工程项目管理就没这么的正式,它只是一种平时工作中比较提倡且流行的管理方法而已,法律的约束力比较小。同时,在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主体上二者也有差距,工程监理要求严,它的实施单位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要求必须注册了相关程序并得到审批的一些企业才能实施。而工程项目管理在任何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个单位施工的时候都必须有的一个环节。 2电力建设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国国情的需要,电力工程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许多独有的特点。因它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所以专业人员需求多、对于流动资金的需求也比较大、对项目的安全要求也高、且需要许多相关单位来配合的同时还要考虑建设周期和场地选择的问题,这样的特殊情况就对工程监理提出了比其他行业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在我国的电力工程监理也许多的不足与缺陷。比如说按规定电力工程在开始之前就需要监理和相关工作的进行,但是往往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样的话就有可能造成项目实施中的安全隐患,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故只有重视监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行。一般的项目建设中都要经过投标招标、开工建设、项目总结等流程,按理说应该在开始前监理工作就做到位了,但事实却是在投招标阶段监理工作不到位,在施工阶段才介入。这样的话明显的问题便是只注重实践操作而忽视理论建设。还有监理工程师对于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未明确。在项目实施中监理工程只负责监督,但是因为他们需要相关的管理机构来执行且与项目的具体建设不交叉使得一些管理人员把管理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进度当成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忽视本职工作,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进度的同时影响了监理工作的合理开展。因为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的管理是有责无权。最终许多工作无法正常的展开。而工程监理中若是有问题的话会对整个电力工程带来安全隐患,无法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考察研究可知因素有很多,首先是我国尚未有完整成熟的相关法规,一切都在摸索建设中造成了执法依据的困难。还有整个的监理体制也未完善,相关机构之间权责不明、监理工程名不副实等等都是我们目前需要注意并改进的。 3电力工程项目存在的一些问题 因其特殊原因,电力行业具有垄断性,因此还保留了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没能做到与时俱进鸟换炮。该种模式影响下使得项目的法人没有把监理人需要负责的问题脱手,仍是一把抓,这就使得监理工作人员的监理职责大打折扣。因为现在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没能实现无缝对接,管理工作没能得到很好地开展。同时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仍在建设之中,缺乏严格的要求造成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不能达到有效的统一。分析完他们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就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让二者紧密结合,共同的服务于现行的电力企业,使其发展的越来越好。 4如何更好的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 改革现有的监理企业体制,走独立自主发展新路,紧跟时代潮流,借鉴外国经验,在人才管理与吸收、利待遇制定和业务拓展等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培训原有的员工,促使整个公司学习进步,按照对人才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要求,要培育本公司的骨干且留的住人才。不仅如此,还要抓住大好趋势,趁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走出国门积极主动的多与外国资本合作。争取在国内的外资项目上与外国项目管理公司或咨询公司合作进行项目管理。不断地借鉴学习外资公司比我们有优势的地方,不断地累积经验,最终达到走出去的效果。注意总结经验,管理好项目的全过程。总而言之,工程监理和工程项目管理对于一项工程的意义重大,我们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未来的日子了不断地总结,发展,使得每个项目都取得成功,追赶世界潮流。 作者:额尔敦图雅 单位:赤峰蒙东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等能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作为整个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针对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优化我国供电系统的体系和结构。 关键词:供电系统;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有效策略 0引言 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一方面,我国电力系统得到飞速的发展,另一方面,这对我国供电系统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我国供电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1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就实际发展情况而言,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意识较弱 很多电力工程在实际建设施工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对相关施工工期、施工速度、施工安全等进行明确要求,不能随意组织施工。由于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电力企业对电力工程安全重视程度较低,工程安全意识非常薄弱,电力企业过分追逐经济效益因此就会出现忽视安全生产的情况,导致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意识较低,严重者还会出现重大的工程事故[1]。 1.2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电力工程建筑中取得良好的收益,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以制度为支撑、盈利为目的的管理体制。但就目前发展而言,很多供电企业在实际过程中不注重管理,导致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不明确,经常会出现严重的责任缺失,降低电力工程建筑安全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2]。 1.3电力工程缺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复杂的任务,但在开展实际工程中,需要多个部分和多个领域共同开展施工工作。由于我国很多电力工程管理缺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因此导致我国很多电力工程整体质量和水平不高,存在很多漏洞。 1.4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十分复杂 在实际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中,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其关键内容。由于很多电力工程安全企业中存在诸多问题,而且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常常会导致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出现混乱,导致安全管理问题频发[3]。 1.5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很多供电企业管理模式较为单一,还在沿用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这就导致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供电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不能对电力设备进行详细的检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2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水平的有效策略 2.1提高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安全管理意识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供电企业应该制定一整套电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配合施工图纸进行施工,而且一经投入施工不能随意进行变动或者修改,同时要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管理,避免发生混乱的情况,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供电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避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情况,优化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效果[4]。 2.2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科学的体系是确保电力工程能够正常施工的前提条件,不断完善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能够节约建筑成本、建筑资金,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从而实现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 2.3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素质 在实际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使其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责任和重要意义。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在施工前对图纸做好详细的学习和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开展。除此之外,相关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结合施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水平。 2.4创新质量管理模式 电力工程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是确保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电力工程建筑施工材料主要包括采购环节、施工环节的材料,并且还要严格根据国家下发的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把关,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创新管理模式,避免施工现场出现混乱问题。 3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有效方法 3.1实现多元化管理措施 电力工程建设要落实多元化管理措施,实现全方位的管理措施。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电力工程安全的周期性、频率性、随机性,做好相关防范工作,强化管理监督作用,建立长效机制,从而提高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从根本上确保我国供电系统能够逐步完善[5]。 3.2正确处理相关安全因素 要想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施工的成本、施工工期等内容,这些都是电力工程建设的相关因素,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因此只有始终将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不能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置于不顾,必须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与此同时,还应该树立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在确保施工工人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电力体系的整体水平。 3.3制定科学的应急方案 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出现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问题,就必须做好防止工作,制定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应急方案,在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还应该提高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从而提高操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通过制定科学的应急方案能够准确地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从而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 4结语 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作为整个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供电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努力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提高供电系统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实现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党和政府、供电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三者共同努力,从而促进我国电力工程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者:陈文强 单位: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防城港供电局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研究 【摘要】我国的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是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电力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是大势所趋。本文从电力工程的角度出发,首先介绍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必要性,其次提出了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从制度上和工程造价的控制方面,提出了强化电力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的相关策略,旨在减少工程造价的成本,提高电力行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造价招投标设计 电力行业属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电力作为保障。电力建设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大跨步前进,工程造价也是伴随着电力行业的升温而崛起的。电力工程的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建筑材料,而这些材料的价格受到市场供需的变化比较大,必须在材料采购和使用之前,对电力工程做好必要的预算,控制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果成本过高,直接导致电力工程造价的上涨,对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规模都会造成影响。所以做好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对整个电力工程来说,意义重大。 1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必要性 电力工程造价已经成为影响电力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能够做好项目建设条件的方案,有效地控制电力工程造价,可以充分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也是电力企业提高效益和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在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中,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环节的控制,能够确保工程预算的合理性,利于电力工程的顺利施工,能够实现成本的节约控制和资金的合理使用。 2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可行性阶段的探讨 项目主要负责人必须细致的对工程进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项目的真实情况,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同时,提高工作的深度与宽度。仔细分析和比较报告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合理选择恰当的投资建设方案。更要认真客观的编写符合市场现状的项目投资估算,并做到符合详细科学理念、实事求是的原则。 2.2主动并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 (1)实行限额设计:①设计概算一定要充足,才能更加有效的对工程预算和结算进行实时控制;②要重视设计方案之间的比对并择优选取,在起初的设计当中,应该看重对设计人员的投资观念的培养,要按限额设计的标准严格要求设计人员,重点分析投资额度以及工程量控制是否合理恰当,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尽力做到让工程造价的范围限制在规定额度的范围之内;③预算施工图纸,之后再与技术经济的设计预算详细比较,确定施工图纸存在的对投资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而满足对设计控制提出的要求。 (2)注重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造价人员要积极和设计人员交流,互相沟通交流信息,设计人员应将比选方案结果递交给造价人员。 (3)比对和分析使用价值后,就要去限制工程造价。经过分析产值,要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来满足客户的要求,达到利益最大化。 2.3科学的进行招投标 (1)要明确电力工程的标底,认真确实的分析标书,制定合理的工程报价和工程承包的一切费用,电力企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费用进行准确的比对和分析,最后决定恰当的投标价格。另一方面,电力工程的投标活动应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分析相关市场的竞争局势,清晰竞争对手的实际状况,从而制定公司的投标战略。(2)确保竞标的公平性。招投标是一种市场竞争行为,它是招标企业通过投标者的方案进行分析对比,从中选择最适合的工程承包单位,从而获取更高利润的商业活动。目前的招投标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现象。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维护招投标的公平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意识。 2.4合理处理工期、质量以及造价三者间的关系 电力工程在施工期间,其造价控制的关键目的就是承包的合同价格。施工期间会有许多复杂难测的施工环境,包含了许多风险要素。同时,需要处理的内容特别广泛,有人工方面、材料方面和机械方面等等。这个期间的造价控制的主题就是要合理地安排工程施工。考虑到造价、质量和工期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合理处置和安排这三项工作,让工程的经济效益能达到最大化。 3强化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策略 3.1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加强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控制与管理 投资责任主体在项目投资中应该充分明确,这指的是一个企业首先要有企业法人,然后才会有投资项目,法人的工作包括一个项目的谋划、集资、实行乃至投入生产和经营、偿还贷款及债务以及对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一系列维护和管理,并担负着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这样就使投资风险的约束机制得到有效的加强,即谁投资项目,谁必须承担该项目的一切责任及该项目所带来的一切风险,这一机制能够把电网工程建设目中存在的投资规模大、战线长、效益低、浪费严重等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控制电网建设在工程造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各种技术经济决策和工程造价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效益息息相关,它是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关键步骤。在技术选择上,我们应遵循可行性强、经济合理的主旨,在对建设方案进一步加强的基础上,提出更加合理的项目预算,这样就能使其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3.2注重监督和管理作用,控制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的限制非常复杂,施工阶段就是要把设计的图纸和原材料等变成具体实物的过程。工程项目的大部分投资都花费在此阶段上,因而是全过程控制工程造价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电网的工程建设已经在我国各地区进行了投标。进行施工招标不但对企业间的竞争机制的健康化有所帮助,还有利于企业的不断向前进步发展。同时,还能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按期完成,增进了施工队伍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我国现行电力施工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因此电力施工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通过科学管理,来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并且要努力在市场中生存反展下去,给电网建设的工程造价的控制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 4结语 工程造价关系到电力企业运作的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电力工程造价的专业性较强,对工程质量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密切。我们要制定有关工程造价的有效方案,从而控制和管理工程造价,最大程度的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思考 【摘要】在电力领域中,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工作对于电力工程的顺利展开和良好运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施工技术是电力工程开展的基础,施工管理是提高电力工程运行效率的保证。电力工程单位要强化电力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提升工程人员的职业素质,重视电力工程信息化建设和前期设计工作,从而为电力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对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我国电力工程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管理;优化途径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电力领域中,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工作对于电力工程的顺利展开和良好运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施工技术是电力工程开展的基础,施工管理是提高电力工程运行效率的保证。积极研究先进的施工技术,不断强化工程管理是电力工程单位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当前,伴随我国电力改革的深层次展开,电力工程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也暴露出了一定的不足,例如技术交底工作不够完善,临时项目管控不足,管理流程不够系统等,电力工程单位要加强改革力度,健全技术标准,从而推动电力工程的更好发展。 1电力工程技术交底工作概述 在电力工程正式开始施工前,需要进行电力工程的技术交底工作。技术交底指的是电力工程中主管技术的领导对施工人员展开工程技术指导,从而帮助施工人员明确电力工程的各项技术环节,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1]。在技术交底工作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施工范围进行阐述。 技术领导要对电力工程的施工范围进行阐述,帮助施工人员对电力工程的施工工序、施工专业等进行明确。 (2)明确编制依据。 技术交底工作中要对编制依据进行明确,通常电力工程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质量手册》、《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等。 (3)确定工程目的。 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时,不仅要帮助施工人员明确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法、任务以及质量标准等,同时,还要让施工人员对电力工程的规模、目的、特点等进行明确的掌握。 (4)阐述工程职责。 在技术交底工作中,电力工程项目部要对职工职责进行明确,例如工程的技术处担负的责任是对工程归口进行管理,而工程的各级负责人员要做好技术交底的组织工作,并负责对下级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 (5)电力工程管理内容。 技术交底的管理内容要求工程项目部必须要在施工开始前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并组织所有工作人员对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的讨论。在技术交底工作后,要做好技术交底记录的填写工作,确定工作人员在技术交底记录上签名。 2电力工程技术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技术交底工作流于形式 当前,我国很多电力工程的技术交底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技术交底工作的作用。而技术交底工作不够规范,对施工过程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导致施工质量不达标情况的出现。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很多电力工程的技术交底工作都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有的电力工程单位甚至为了赶进度,开展的技术交底工作只是走过场,使得技术交底流于形式[2]。 2.2前期设计不够深入 良好的前期设计工作是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科学性的保障,但目前,很多电力工程的前期设计工作不够深入,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设计单位有限,因此很多电力工程设计单位都会承接较多的电力工程设计任务,从而导致电力工程的设计质量得不到保证。有的设计单位没有在电力工程的现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对客观环境并不了解,是凭借经验进行设计工作。导致电力工程在实际的建设中经常出现变更的情况,例如由于民事赔偿问题、地质地形问题等造成不能按照原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2.3施工人员的水平差别较大 施工人员的水平差别较大,整体的职业素质不高也是电力工程技术工作中主要的制约问题。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施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施工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实际工作中,电力工程很少对作业指导书、施工作业票以及WHS等进行应用。同时,电力工程施工的随意性较大,尤其是在进行配网作业时,施工人员几乎都凭借施工经验开展施工工作,导致电力工程经常出现问题。 2.4电力工程的管理流程不够系统 良好的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能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是施工效率,提升电力工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管理流程还不够系统,对关键施工环节的管理工作还不够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和电力管理工作具有较大关系的部门包括电力工程的计财部、技术部以及后勤部等。因此,电力工程单位要加强上述部门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电力工管理流程的系统性。 3电力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的优化途径 3.1强化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优化电力工程的技术管理环境,规范电力工程质技术管理质量,是保证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良性展开的关键。在电力工程正式开始实施前,电力工程单位要和设计单位做好设计交底工作,要对设计的思路、施工工艺以及质量保障手段等进行了解,明确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标准。然后,电力工程的施工单位要开展有效的图纸复测工作,和业主进行良好的沟通,对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交流,在业主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后,才可以开始正式施工。另外,电力工程的技术部要加强对施工方案的评估和审核工作,对现场施工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最后,电力工程要提高对工程变更的重视,要对工程变更后的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对私自进行的工程变更要进行处罚[3]。 3.2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电力工程来说,施工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保证。在实际工作中:①电力工程单位要做好准入管理工作,要对承包商以及工程施工人员的职业资质进行重点的审查,要保证职业资质满足电力工程的要求。②电力工程单位要加强对电网基建的安全管理教育,通过合理的检查措施对电力工程进行检查,严禁违规转包、分包等情况的出现。③加强对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力度,要对工程人员进行技术质量和管理工作的培训,并在培训后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保证工程人员的专业知识符合要求。④电力工程单位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 3.3提升电力工程信息化水平 提升电力工程信息化水平对于电力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也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信息化水平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采用的电力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还不够规范。电力工程单位要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引进符合电力工程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专业的电力工程软件对工程的资源、工期、技术等进行管理,加强对电力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从而提高电力工程的信息化水平。 3.4加强对电力工程设计工作的管理 电力工程单位要针对当前电力工程设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工程设计质量。①电力工程要加大对可信性研究报告的中国式,要做好电力工程项目周边环境的调查工作。②设计单位要提高设计质量,对设计图纸进行深化研究,保证设计图纸的可靠性和全面性。③要保证属地的供电所充分参与电力工程建设工作,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供电所的负责人要对电力工程项目设计进行严格审核,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 4结束语 电力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是电力工程顺利进行的保证。在实际工作中,电力工程单位要对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引起重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强化电力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提升工程人员的职业素质,重视电力工程信息化建设和前期设计工作,从而为推动电力工程的良性运行提供保障。 作者:柯洋 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安康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种行业都在不断的迅速发展壮大,在发展过程中对电力的需要质量也不断的提高,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我国对电力工程不断地加强和改造也不断的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使得电力工程项目的增多,导致了电力工程市场的出现竞争激烈的场面,为了保证在电力工程市场中取得优势,首先要提高电力工程的建设水平还要降低电力工程的造价,本文进行了对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作出相关的分析和探讨,建立合理的电力工程造价体系才能做到优质优价的电力工程规范模式,来形成一个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电力工程市场,才能有效的使国家及电力工程行业得到合理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力工程造价;经济效益;电力工程建设 电力工程是把电作为动力和能源在多种领域中应用的工程,电力工程的发展过程中电能的使用已参透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活领域当中,成为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及国防安全等的重要动力形式和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由发电经过输送到用户使用过程中,输送的电能要与用户的消耗量一致,如果出现停电时间过长,或造成国民经济的损失,给人民也带来里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要有规划的设计和施工运行电力工程确保电力工程供电的可靠性,要做到合理公正公开的电力工程工作就要有一项严谨规范的电力工程造价体系,电力工程造价的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到电力建设的健康发展,我们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造价的建设发展,从电力工程造价的决策、设计、实施阶段入手,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前景。 1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电力工程市场的经营还不是规范,电力工程建设投资膨胀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直接导致了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工期延长,电力工程造价的价格也会变多,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严谨的工作,要有专业化的管理层来主导整个电力工程建设方向,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形式,才能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涉及范围较广、种类多、工程量较大而且复杂,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是电力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为了确保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在竞争市场上崭露头角,必须要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准备阶段进行严格的审核作出全过程的动态控制,我国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电力工程设施,电力工程的建设项目是一项计价复杂、工期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工程,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上是一项具有动态性、阶段性、高量化的表现,电力工程造价管理贯穿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效果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行业的经济效益,如果没有一个严谨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就会造成资金的浪费,投资方失去了收获的效益,所以要重视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使得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更多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 2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因素 在我国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所需材料费用的使用量没有准确的标准,导致在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采购的过多造成浪费,提供的材料过少导致施工延期,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的造价的标准指数,电力工程造价是由政府部门制定的,没有从实际的角度来定义工程造价的标准没有从实际的角度来定义工程造价的标准,严重缺乏了电力市场的竞争性。电力工程造价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电力工程造价师获得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比率较小,获得高级工程造价师资格技术人员更是稀少,虽然取得了相关的造价资格证,但是人员缺乏实践的经验,直接导致了工程造价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较低,然后不能满足电力工程行业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由于电力工程建设的周期比较长,工程项目较复杂,工程造价人员在编制及设计工程造价时,对实际的施工风险因素了解得不全面,风险有内部影响和自然影响,内部因素就是人为因素,在电力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在作业时大量浪费掉了施工材料和资源,没有很好的可利用材料资源,自然影响是在电力工程建设的施工阶段出现了自然的灾害导致了施工建设的延期和材料的受损浪费扥,加大了施工成本。 3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电力工程造价是电力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进行有效的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才能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为保证电力工程的项目质量,降低电力工程造价成本,使得国家和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得到双赢的局面,由于施工企业对所需材料费用的使用量没有准确的标准,导致了浪费和缺乏,所以施工企业再根据实际的勘察和现代的市场行情以合理的价格来购买施工所需要的材料,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加强人员作业的管理,实行惩罚职责,让施工人员利用可利用材料减少资源的过度浪费,与此同时,也要提高电力工程造价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不光设置理论的专业考试,还要建立一套实际操作的考试,使得造价技术人员有较高的技术知识和实际的知识操作技能,提高了造价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能让电力工程造价制度得以提高。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阶段,要从开工阶段到竣工结束期间要做好风险的评估,勘察实际情况,收集、整理、归纳、设计出符合工程实施的方案,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要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人为损失和自然灾害可能出现的影响都要计入预算中,根据实际排查来做出相应的分析和预算。降低电力工程造价的预算指数,使工程施工企业等到更高的利润效益。 4结束语 我国加速了电力建设进程,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这情况下人们对电力质量需求也不断的提高,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国家对电力工程建设不断地加强和,促使了电力工程市场的出现竞争激烈的场面,为了确保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在竞争市场上崭露头角,首先要提高电力工程的建设水平,还要降低电力工程的造价,建立有效合理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才能达到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的目的,树立电力工程造价完善的体系才能做到优质优价的电力工程规范性的模式,从而形成一个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电力工程市场,才能有效的使国家及电力工程行业得到高效的经济效益。 作者:周红武 单位:山东正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我国的电力工程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规模日益扩大。电力工程中的造价管理是其关键性环节,关系到电力工程在成本上的控制。但是现阶段电力工程在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控制管理。文章就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问题以及控制管理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策略 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电力工程成本分配以及后期工作的顺利运行。目前,因电力工程中的造价管理内容相对较多,所以造价管理的影响因素也就相对较多。电力工程应该针对现阶段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方法落后、造价不准确以及管理过程不合理等问题,制定科学化的管理策略,并严格落实执行,从而促进电力工程中造价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电力工程的健康发展。 1现阶段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问题 1.1管理方法相对落后 目前,电力工程中的造价管理具有非常强的配合性,因此,造价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内容应必须要细化分配到每一个细小部分,从而有助于确保电力工程中造价管理工作的协调性。但是,在电力工程的具体造价管理工作中,缺乏切实有效的造价管理方法,特别是在电力工程的造价监督管理方面,很难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来落实造价管理方法[1]。此外,由于电力工程中造价管理工作方法的落后,使得造价管理工作中的大量预算信息出现不真实的现象或者是遗漏了关键性的工程预算项目,对电力工程的后期造价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加大了造价风险系数。 1.2造价不准确 电力工程中的造价不准确主要是由预算引发的,预算过程中,电力工程的预算、估算以及概算不能实现一致性,例如在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过程中,预算编制工作是需要综合考虑大量市场因素的,从而避免预算设计方案的盲目性,然而在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却缺乏真实性的市场信息,很难确保造价管理工作的动态化,最终造成预算工作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性与规范性[2]。因此,电力工程预算工作中不能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或者是信息,将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在造价管理上的准确度。 1.3过程管理不合理 现阶段,电力工程中的造价管理工作整个过程管理没有科学有效的控制,很难确保电力工程中造价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电力工程中造价管理的过程性是非常强的,从而使造价管理具有相对较大的潜存风险,例如电力工程预算超支以及工程造价失去控制等,进而造成造价管理工作在整个电力工程过程中缺乏规范性与控制能力。电力工程在造价管理中的过程管理不能仅仅考虑单方面的因素,应该对电力工程中造价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全部影响因素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有效提升电力工程中造价管理的判断水平,满足电力工程的个性化应用要求。 2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控制策略 2.1改进造价管理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讲,要想提升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水平,需要从造价管理方法上进行完善与改进,要高度重视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并结合电力工程本身的经济效益情况,大力引进技术性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方法。通常情况下,电力工程的建设项目在决策管理阶段就可以实现预算控制以及造价控制,保证造价管理能够符合现代化电力工程的实际发展需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与改进电力工程中的造价管理方法:第一,在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中需要设计一定的预算限额,而且确保各项电力工程的造价不可以超出最高的造价限定额度,保障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精确性,使其更好的应用于电力工程[3]。第二,运用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缩短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工期,促进资金成本的节约,构建节约型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控制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成本规模。第三,应明确好电力工程中造价管理的各项成本费用,需要制定出不同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案,然后对相应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之后选择出相对而言更具可行性以及更科学的方案,有助于电力工程施工成本的降低[4]。 2.2加强造价管理的过程管理 在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要实现动态化的造价控制与管理,由于现阶段电力行业已经提出了全新的改革措施,使得电力工程企业挑战与机遇并存,造价管理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在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全过程中需要大力实行动态化管理,以电力工程的现场管理为主,不断深化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管理与控制。例如,某电力工程企业在招投标环节到竣工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中积极推行工程造价管理,一方面可以有助于电力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相关造价信息的管理控制,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电力工程的变更对于工程造价管理的不同影响,确保工程造价管理与电力工程的一致性。 2.3高度重视造价管理工作中的预算管理 在不断加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估算与概算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保障电力工程在造价管理工作上的经济性。在实际工作中,电力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事先规划工程预算方向,有效评估工程预算方案,使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5]。具体来说,要合理分析预算管理在企业以及投资方等单位的经济效益,辅助电力工程的造价决策。借助电力工程的合理化预算编制,有效改善电力工程中造价管理工作的不良现象,大大提升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实践性。 2.4保证电力工程招投标的科学化 为了提升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水平,要做到电力工程招投标工作的科学化,首先要明确工程的实际标底,充分研究分析标书,合理制定工程的报价。并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制定承包价格。此外,还要做好电力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市场调查,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分析竞争形势,制定科学化的投标策略。其次,要保障电力工程竞标的公平化与公正化,工程招投标作为一种市场化竞争行为,是以利润为主要目的。目前,电力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不公平现象,甚至会存在内定行为,严重影响到招投标的活动秩序。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采用有效措施来维护电力工程招投标活动的公平性,增强企业的竞争性意识。 3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工程中的造价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性以及专业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企业成本的控制管理,影响到电力工程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得。因此,在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中,需要针对造价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通过改进造价管理方法、加强造价管理的过程管理、高度重视造价管理工作中的预算管理以及保证电力工程招投标的科学化等措施来提升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李昕睿 单位:资阳资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电力工业作为先行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能源变革,加快建立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战略目标。我国电网发展也进入了建设坚强特高压智能电网的新时代。电网企业的技术经济特性奠定了电网企业的基本管理框架和变革取向。较一般企业而言,电力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关乎企业命运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从电网施工企业工程财务管理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两个层面,针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以及需要着重努力的方向及措施等进行了阐述;对电网施工企业治理框架属性下,加强财务管控执行力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工程财务管理;探讨分析 要想知道电力过程施工成本的控制如何更好的进行下去,首先我们要知道,如何更好的控制成本,以及如何降低成本,成本是我们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我们要想保证工程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保证成本的合理化,那么,什么是成本控制战略呢?所谓成本控制战略,就是企业想办法使得成本比同行业其他企业要低一些,并且一直保持下去的战略体系。这种新型的战略体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目前电力工程的发展模式以及施工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在对工程的财务管理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的一个内容,只有将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的财务管理才能得到很好的进行,我们的财务管理才不会偏离一定的轨道范围内。下面,笔者就将向大家谈谈这一内容,有关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以及企业如何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 1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力施工过程是一个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因素的过程,电力施工过程也是需要很多方面共同配合的过程,我们的社会需要工业的支持,我们的工业需要电力工程的保障,同时我们的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更加需要企业管理人员来进行财务成本的管理,也就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项目的执行质量。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经营发展和战略的意义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低成本战略优势明显,项目成本管理优点更加突出。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相应地,其工作难度也比较大。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仍然存在着成本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成本控制层级协同度不高等种种问题,制约着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施工预算缺乏系统性考虑,资源的项目间调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国家及行业对电力工程施工定额不断修订,再加上招投标规定实施的日趋严格,作为参与者的电力施工企业来说,利润空间大幅压缩。在这种背景下,施工企业对预算的管理不能局限于单个项目或单个核算单位。应当在兼顾效益考核的前提下,实施企业级预算策划和管控,在企业级实现预算的系统性筹划和控制。体现在工程项目上来说,项目人员、材料等参与要素能够实现灵活调度和管理,提高周转效率和效益。然而,对于大部分实施分公司制度的电力施工企业来说,该方面的工作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1.2成本管理责任机制合理性欠缺,经营与施工责任联动机制有待完善和强化。 不仅仅是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责任管理机制,只要是涉及到管理类的。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责任、权力、义务明确与完整的成本管理体制。而目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对于责任的界定过于单一,存在内耗现象。 1.3基层执行人员成本意识需要加强。 成本的管理过程是集体行动的过程,不仅需要高层、中层管理人员团结合作,更需要基层执行人员严格落实。项目执行经理,应当对项目执行人员进行成本教育培训,做到每个人都成为成本控制单体。 1.4急投快上,突破预算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从管理角度和效益来讲,成本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工期与质量及安全。但是在实际项目执行,出于种种原因,很多时候,把重心放在了工期上。于是,出现了现在某些企业不顾长期发展的局限性,,甚至达不到工程的质量要求,为了完成目标,不计成本,短期大幅增加人员和材料设备,造成了项目成本突破预算的情况发生。 2如何提升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2.1改革旧的管理理念,建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 如何提升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以及财务管理能力呢?首先,我们可以从施工项目的投标开始,经过施工生产到工程竣工,整个过程链条都将影响企业成本的变化,这时,新的成本的概念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新的成本管理不同与以往的管理,它改革创新了很多其他的项目成本管理所不具有的特点,保障了成本发生的真正合理性。 2.2强化责任成本管理,建立工程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责任成本管理,就是将目标成本进行细分,纵向分解到项目经理部、各施工班组,横向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成本管理格局,并把管理人员绩效与成本指标密切挂钩的一种方法体系。社会的发展和工程的进步离不开责任的支持,社会只有充满责任感,我们才能真正的进行社会生产,进行工程创造。 2.3建立“安全质量、工期、成本”三位一体理念。 对于一项工程来说,安全质量,工期,成本,这三者缺一不可,是组成一项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在此,对于成本来说,我们需要考虑这两方面的成本,一是项目部为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费用;二是因为工期拖延而导致的业主索赔成本。质量成本则体现在因偷工减料而引起的故障成本以及应对突发事故做好的预防措施成本等。 3电力施工企业工程财务管理探析 3.1优化财务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 财务岗位设置严格遵守公司规定,符合上级公司目前业务工作内容的核算、管理要求。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和规范财务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电力施工企业需要专门对“基建财务模块标准化”进行立项研究,并需要对相关问题编制了专业研究项目工作报告,以便于对公司流程优化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 3.2积极开展财务风险管理。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方案》的工作要求,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包括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同时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3.3不断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建立较为完善和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涵盖工程项目管理环节的各个方面,制定了各层级和各部门之间的控制程序,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了完善的制衡和监督机制。结束语通过了上面的一系列的介绍和了解,我们知道,要想更好的进行电力工程的成本控制以及财务方面的管理,我们必须有着这样的意识,一是紧紧围绕财务集约化管理这一主线,强化财务基础工作、强化全面业务集成、强化精益化管理三项措施,二是进一步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防控手段,三是严格加强预算管理。四是加强“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五是加强人才管理和培训。只有将这五点真正的运用到我们的工程施工和企业管理中,我们才能真正的掌握成本管理的核心,把握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层级,实现财务管理的最优,化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张莹 单位:河南送变电工程公司财务部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加强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一方面能为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另一方面能为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电力支持,也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针对电力工程投资大、项目多等特点,要想充分发挥电网建设企业的管理作用,就必须抓好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问题。 关键词: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电力企业 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是电力工程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保证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在提升电力企业投产运行后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同时,确保为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提供供电可靠性与供电质量都能符合标准的电力供应,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 1电力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1.1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电力建设的高空作业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通常情况下,必须做好临边作业、悬空操作等安全控制,最好防护设施的检查,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 1.2施工机械技术的复杂性 施工机械技术是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对施工机械技术的常规性管理,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电力工程质量建设安全控制措施 2.1建立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电力工程施工前必须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组织网络,检查施工企业提交的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建立健全安全施工组织管理网络体系。 (2)做好对分包企业的资质审查。主要包括:第一,加强对分包队伍的管理。第二,严格杜绝分包工程的再分包。第三,防止无资质的施工队伍参与工程。第四,要健全分包管理办法,避免以包代管、以罚代管现象的发生。 (3)建立电力工程质量和安全评价体系。健全电力工程建设安全评价体系,对所有施工系统等进行综合评价。从根源上对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严重程度进行把控,并根据安全评价体系选择最佳的安全防范控制措施,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的科学化、系统化,结合电力工程建设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使电力工程建设安全处于管控之中。 2.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1)电力工程施工首先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强化规范管理行为,以工程施工的质量验评标准为基础,确保施工质量、工艺水平都达到技术标准。 (2)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最大化地降低安全事故所导致的损失,施工单位对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危险部位、危险环节、危险源等做好应急预案,并制定管控措施,将安全落实到具体的人和区域,确保全面提升应急能力。 (3)项目经理部在分析安全危险点的基础上,确定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状态评价内容,明确综合安全检查措施,不定期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三级安全网”是否落实责任到人,安全施工措施是否得以有效落实;施工机具使用是否得当或者是不合格的安全防护设施是否仍在使用。 2.3使用现代化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工作流技术,过去的电力企业模块化系统是把一个应用软件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通过相互之间的接口完成实际的任务。模块化系统很容易陷入系统大而全的弊端。现在的模块化系统通过将一个具体的工作分解成多个任务、角色,以达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其是按照某种预定义的规则传递信息或者是任务,对工作流过程及其组成活动定义和建模,将所得到的定义称为过程模型、过程模板、过程元数据或过程定义。第一,实现了运行控制功能。对使用工作流模型描述的业务过程进行初始化,将部门的实际业务过程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工作流模型。模型的实例化阶段是完成人机交互和应用的执行,且每个管理过程都是工作流中的一个节点,这些节点是需要迭代执行的。在这种复杂的逻辑处理过程下,模块化工程极大地增加了工程管理的复杂度,每个过程都可以按照业务需要按特定顺序执行,系统展现了整个项目并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用户界面,数据库能提供丰富的统计报表、合同、票据模板打印功能等,以解决原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二,提高电力系统的柔性灵活性,新系统采用图形化的方式灵活地修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规则。这样充分满足了电力安装工程现在和未来工作流程变化的需求。在业务流程进行的每个功能点上,按预先设定的流程分配相应的权限。该操作员只要以短信的方式通知,从而提高软件的直观性和易用性。 2.4强化质量安全管控监督 在电力工程施工开始前,施工技术人员要提升安全和质量管控意识,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针对安全教育制定有效的安全技术管控措施。根据电力工程建设的自身特点进行质量动态控制措施,实行高效的安全和质量监管是保证电力工程质量安全的关键手段。同时,让每一个工作人员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不断加大施工质量监管力度。首先,各施工单位一定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发现质量安全问题要进行详细分析,仔细检验和监管每个环节。其次,为了降低在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一定要做好施工单位监督安全措施的实施工作,保证按照规章制度实行安全措施的执行,根据现场安全事项的监管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将安全生产的意识落实到每个施工企业和每个人的工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结语 电力工程建设中,只有将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都融入电力工程建设中,才能保证电力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推进电力施工企业的稳步发展。 作者:邓昆 单位:黑龙江省汤原县汤原农村电气化局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力企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与时俱进的变革时期,而电力企业的主要施工特点在于其资金密集性,电力企业的施工必须要有足够走的资金对施工过程进行支撑,而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让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怎样在有效完成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能够通过某些方式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这也就是我们进行电力工程造价的初衷,简而言之,既要保证质量,又要降低造价,这也就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思想。 【关键词】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手段 引言 电力工程造价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力工程造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怎么能够系统合理地进行工程造价的控制,如何能够有效地进行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怎样能够在合理的条件下在每一个环节进行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是电力建设亘古不变的问题所在。 一、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内涵 通过法律经济技术的技术手段来对电力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是对电力工程进行控制的主要技术手段,利用这些手段来对电力施工中的各个环节来进行强制性的控制,藉此降低工程施工造价从而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多元化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目标。 二、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分析 在工程造价的控制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分析协调好工程造价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电力工程造价的过程中,由于电力工程造价的根源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深远,不能够适应实际市场的需求,所以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无法明确预算定额和电力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从而造成实际造价与预算造价偏离的后果。其二,电力工程的造价控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明电力工程造价的重要性,全方位的工程造价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过程,只有将工程造价落实到每一个细小的控制环节中,才能使整个电力工程控制持续有效,最终达成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初衷。其三,电力工程是一个技术与资金并重的项目,电力工程的专业负责人员也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不仅仅需要掌握专业的造价知识还需要具有一些相关的知识,熟悉电力工程施工的流程,明晰自己的职业素养,统筹兼顾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积极调动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优秀的管理能力。只有一个好的领头人带领电力工程进行施工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此外,不仅仅是电力工程的领头人,施工各个环节的施工人员同时也必须增强自己专业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电力工程施工中把每一个环节都控制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施工环节中,有效地节约电力工程施工造价控制。 三、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细节 电力工程造价成本的控制在电力工程中占有的比重非常之重,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革新,电力工程造价成本也不断水涨船高,并且由于其电力工程的特殊性,造价范围难以控制,加之资金筹措难度加大,为了有效地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的范围控制在合适范围内,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并且系统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电力工程造价,而具体地落实到电力施工中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管理细节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在项目设计阶段,虽然工程设计的设计费在整个工程中所占的比重仅仅是九牛一毛,但是却能影响着整个工程造价的成本预算,所以在设计阶段,好的设计方案和好的设计理念都能够将电力工程造价控制到最低,设计就是工程造价的重中之重了,电力工程不仅仅要满足质量要求还有满足节约经费的目的。充分地利用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达到开源节流,降低经费,缩短工期,提升工程效益的目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而电力工程的设计控制就是撬动整个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的那个支点。其次,在招投标阶段,各方各面主要比拼的是低价以及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等公司竞争力,由于有了竞争力的存在,才使得招投标的过程中公平公正公开,但是由于电力工程中施工企业经常与电力工程承包企业有附属关系,所以难免会有失偏驳,不能真正做到降低工程造价。必须早招投标环节做到一视同仁,不偏驳,才能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电力工程的施工成本。然后,在合同签订的阶段通常会采用“低价中标”的方式而在合同签订过后则采用“索赔盈利”的方法来承揽工程。由此低进高出,使得招标环节形成的低价竞争力形同虚设。而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由于业主的造价管理人员对合同的价款调动范围以及各个流程中存在的误差从而对合同执行的各个流程等中存在的价格误差不够明晰,存在诸多疏漏。合同不仅是双方对彼此的制约手段,同时也是数据计算的的根本基础,在施工各阶段施工合同的完善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对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细节计算,明确施工工期、施工质量标准在合同中的体现,合理在每一个环节规避风险,减少资源浪费,有效节约造价成本。最后,在进行项目施工阶段,若要将整个电力工程施工进展顺利,那就必须将电力施工中所需要的设备和器材等需求备至齐全,只有在工程伊始将这些物资都备至齐全,那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在施工阶段因物资短缺而产生的工程暂停工期延长等现象的出现,由此导致的电力工程的成本增加。此外,在项目施工阶段,在进行电力工程建设施工的阶段进行工程项目外包的过程中,各方通常只会在自己的角度对合同进行理解,从而导致许多地方不能够按照自己的预想进行成本的控制,出现入不敷出、经管不善、工期难结等问题。若想合理地避免这些问题,只有将合同中所有的细节都一一推敲,设置专业人士对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才能达到减少工程预算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施工过程是一个统筹兼顾、环环相扣的过程,因此在电力企业进行施工的过程必须要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细致详尽地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详尽有效地针对电力施工企业的造价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作者:冯飞 单位:内蒙古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分析 摘要:在电力工程行业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对电力工程在其建设和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及其管理进行分析不容忽视,本文主要是结合我国目前的电力工程在建设和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对其施工技术及其施工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使之得到很好的解决,促进我国电力工程行业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改进、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技术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对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和施工过程都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其质量、安全性和环保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也对其十分的重视。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结合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施工及其管理等各方面的现状以及现如今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我国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新,并且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使其在我国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都能得到切实和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力工程行业建设水平、施工技术水平及其管理技术水平,最终促进我国该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1我国电力工程在其建设、施工和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今,虽然我国各方面的科技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技术、施工技术及其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水平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但是我国电力工程在其建设、施工和管理过程中仍然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使电力工程的工程质量和施工质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其进步和发展,使得其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其施工技术的交底工作不够全面和不够完善,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进度、施工规模及其工程本身的建设都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最终使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无法达到原先的设计要求及其行业的发展需求和建设效果;其次表现在我国电力工程在其建设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方面,目前,其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如没有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和施工的合同要求,没有对其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提出严格的要求,或者是没有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等,对电力工程的建设管理和施工管理的质量都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2制定提高我国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水平的办法 2.1制定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完善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 这是提高我国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水平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能够规范电力工程的建设和施工过程。我们在执行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技术的交底工作时,必须向施工单位提供完善且全面的资料,如提供该电力工程的设计思路、施工设计图纸、施工工艺要求、施工技术要求、施工质量的保障方法以及施工的预期效果等;此外,相关的施工技术部门及其管理部门应该对以上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及时地交流和沟通,避免问题的疏漏,制定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完善的管理流程,并且严格地按照流程来对工程进行建设、施工和管理;然而,这些又必须在良好管理制度的监督作用下进行,只有每一位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得到了明确,他们才会竭尽全力地去做好电力工程建设、施工及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从而确保该过程的安全性、合理性、科学性及高效性。 2.2引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是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根本,而管理人员是这些技术和设备的重要执行者,因此,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培训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技术培训机制和考核机制,鞭策各管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充电,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技能,并且使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落后工作热情,并最终在电力工程的建设和施工等方面的管理上更加井然有序。 2.3做好电力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 在电力工程的建设和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尤为重要,因为只有高质量的电力工程才不会随时发生安全事故。要做好电力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我们必须综合工程建设和施工的特点,做出完善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方案,并且对方案进行严格地审核,之后,要严格地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方案的要求来执行,此外,还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和管理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且严厉整顿不规范的施工行为,使电力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的高质量目标得以切实有效的实现。 2.4实现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这是新时期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及其管理的基本要求,其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其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模式的实现,因为实现施工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工程的设计精度和施工精度,还能够保障施工技术管理的高效性,因此,我们必须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使其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得以实现。 3结束语 对电力工程的建设技术、施工技术及其管理技术进行分析,并且解决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是其行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且拿出有效的办法来促进其改进、完善、创新、发展和推广。 作者:陈艳 单位:国网攀枝花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模型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量急剧增加,由此对电力工程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工程由于自身特性,工程项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施工流程较为复杂,所以加强电力工程的成本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由此,本文主要就电力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模型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以求更好的提升我国电力工程项目开展成效。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和控制;模型分析 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对施工成本的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施工效率,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降低施工成本,获取经济利益。但是就当前电力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现状而言,实际取得的成效不够理想,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完善。就成本管理本质来看,是属于一种逐渐明晰的过程,在项目工程开展初期对施工成本进行估算,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落实监管成本,明晰成本同工期之间的联系,以便后续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所以需要构建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模型。 1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概述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有项目工期进度管理、质量管理以及成本管理,每个管理环节并非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协同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首要解决问题,而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当前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1]。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主要是指项目主体以及过程作为核算对象,在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费用支出总和,包括施工材料的购置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机械设备成本以及财务成本等,成本管理目的有一定差异,施工项目成本的划分方式同样存在差异。按照施工项目成本费用为依据,可以划分为生产成本、工期成本、质量成本以及其他成本费用,按照施工成本控制能否按照计划进行,可以分为可控成本以及不可控成本,按照成本控制的经济性质可以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2]。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的划分,可以按照三种分类方式进行划分,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按照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机械设备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等。其中材料成本主要是指建筑施工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配件、半成品、使用或者租赁的费用,材料购买中所耗费的运输费用、运输损耗费用和保管费用等,均属于材料成本项目中;人力资源成本,同施工项目息息相关,由于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所付出的劳动力,需要给予补偿而产生的费用[3]。人力资源成本包括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基础工资、奖金、保险费用、补贴、辅助工资以及福利费用等,均属于人力资源成本项目;机械设备成本,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建造设备,从而产生成本费用,其中包括自由设备、购买的设备以及租赁使用的设备,新购买的设备中主要包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损耗成本以及安装成本,而对于施工单位已经拥有的设备,包括机械设备的折旧费用、维护以及检修成本,租赁的设备包括租赁费用、运输费用以及组装费用;除了这些费用,还有一些不可预估的费用产生,可能出现污染治理费、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费等。就工程前期规划精度和深度而言,在电力施工项目前期规划中加强成本管理,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计划的精准度,另一方面有助于成本管理内容更加全面,从而使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贯穿于工程始末。就工程材料耗用,技、民工管理而言,工程项目施工中,尤其是电力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原材料,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购买,合理的成本规划,有助于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减少材料购置、运输和存放成本;对于技术人员和民工人员而言,加强成本管理有助于最大程度配置人力资源,通过合理的规划来确定工程所需要的施工人数,减少施工人数过多,造成资金浪费现象的发生。从工程工艺和质量而言,电力工程是一项复杂、麻烦的工程项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成本管理,有助于在施工工艺技术方面,实现最优配置,结合工程实际工艺需求,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降低工艺成本浪费。此外,对于工程整体施工质量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加强成本管理,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资金率,降低施工成本,但同时能够实现技术人员的最优配置,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施工成本,为施工单位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2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意识不足 当前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中,为了谋求长远发展,保证自身利益,大多数电力施工企业陷入了盲目建设的境地,造成了大量成本的浪费。在成本管理方面,企业大多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意识,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控制力度不足,偏于施工结束后的成本核算以及静态控制,从电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成本管理理念尚未贯穿始末。甚至部分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扩大规模,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进而造成企业管理效率低下,经济亏损加剧,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2.2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电力施工企业内部结构过于冗杂,呈模块化,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对施工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过于重视技术创新和工程质量,项目管理人员只负责监督工程进度,材料管理人员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和验收入库,各个部门之间联系较少,只负责本部门应该负责的工作,同成本管理没有联系。成本控制是一项综合的管理过程,同管理、技术以及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贯穿于施工项目的各个阶段,所以,仅仅依靠企业财务部门是难以充分解决成本控制和管理问题。 2.3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偏低 就当前电力施工现状而言,大多数基层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较低,作为把控施工质量、进度以及成本的最直接群体,其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施工质量。基层管理人员多为施工人员,只是由于施工需要才转变为项目管理人员,尽管现场施工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科学、系统的施工管理培训,进而在对施工成本控制和管理中,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低,成本控制意识偏低,从而影响到工程整体的成本控制成效。 3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模型构建 3.1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模型构建 3.1.1确立项目经理 首先应确立项目经理,落实责任制,明晰成本目标。项目经理应对资金支付进行严格控制,防止越权办理的现象发生,造成资金使用的混乱。并制定严格惩处制度,降低工程管理费用。 3.1.2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应吸收具有专业技术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以便对项目工程实现系统化管理,做好预算工作,从而保证后续工程环节有序开展,最大程度节约施工成本,防止劣质材料混入施工现场。 3.1.3制定施工指标建设单位应对施工单位下达相应的施工成本指标,确保施工单位能够严格遵循施工成本指标进行施工,并由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对于超过的部分进行处罚,而留有结余的部分,对施工队伍进行奖励,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3.2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过程分析 3.2.1制定资源计划 电力施工项目管理首先应对施工规划进行充分分析,设计工程项目分解图,将施工项目分解出不同的工作单元,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以及技术,提升准确性。电力施工项目应明确各个工作单元所需要的资源总量以及类别,确定施工人数,选择相对应的定额要求。根据市场定价情况来构建不同的价格图,对上述信息资源进行归类和总结,制定人力资源、材料资源以及机械设备的需求表。 3.2.2成本估算和预算 估算成本是在资源规划制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过程。项目管理者依据施工资源需求图以及以往施工项目成本信息,选择施工项目成本估算策略,更加客观的展现施工项目施工成本以及其他间接成本,建设资金的投入。成本预算是成本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落实相应的工作计划标准,进一步细化成本估算结果,以便于后续成本预算工作开展。 3.2.3成本核算 成本预算主要是为成本控制和管理提供相关依据,同时它也是成本分析的依据,根据数据之间的对比来考量预算结果是否全面、合理。成本核算需要借助财务会计账目数据,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分析策略,来评估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进度。对成本进行分析方法可以细分为对比法、因素研究法、专项成本分析法以及整体成本分析法。专项成本分析法中包含成本盈亏异常分析、工期成本分析以及质量成本分析。其中成本盈亏异常分析主要是针对施工任务实际工作量是否同工程情况一致,资金投入产值和实际获得的利益是否一致等,通过几种成本对比分析,来反映成本盈亏。 3.2.4成本控制 电力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对工程项目整体预算的调整,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贯穿于成本管理与控制全过程。成本核算是对施工前期成本控制情况进行了解,而成本控制则是在成本预算制定时就已经开始进行了。通过“挣得值”概念来分析施工成本和进度,得出挣得值曲线图,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控制措施,确保在不影响工程进度、质量以及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节约施工成本,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4结论 综上所述,就当前我国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现状而言,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由此,针对这一问题,电力施工企业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规划,做好施工成本的估算和预算,对施工前期成效进行核算和分析,将成本控制工作贯穿于工程始末,构建项目成本管理模型,以求为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姜鹏 单位:国网四川蓬安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与成本控制 随着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力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和成长。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也存在和面临一些现有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受到了社会群众以及电力工程的企业和政府工程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一个好的成功的电力工程能够方便和满足于社会群众的日常生活的所需和要求,也能够在某种事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和防范阻止事故的发生,使社会群众的生活不受到事故的影响而能正常的生活。 一、电力工程面临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力工程的不断发展与成长,在电力工程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和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施工队伍素质差,施工的进度掌控不当,没有规范标准的施工流程和成本控制问题上等等方面都碰到和面临着问题的存在。 1.施工队伍素质差。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中难以实现对施工队伍的管理,普遍存在施工队伍的素质差,在电力工程的施工中缺少或者没有管理施工队伍的专门负责管理人员,成为了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匮乏和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力工程的施工工作的进行和完成情况。在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上的有些负责人对施工项目的经营理念和意识不强不够专业,也缺少对预计估算项目的能力和项目采买使用材料的掌控能力,不能够有效的为电力工程的施工节约项目的成本和花费造成了资金和材料资源的浪费,综合起来看这些都体现了在电力工程施工队伍中的整体素质都很差。 2.施工的进度掌控不当。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进行和实施的过程中,施工的管理负责人缺少对施工人员在专业技术上的指导使得施工人员由于错误的施工操作而导致的施工质量不过关和延长推迟了施工的交工日期,也由于管理负责任的专业性不强导致在分配施工任务的时候安排的不够妥当也会使其耽误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正确的掌握施工的进度使得电力工程不能正常准时的交工的一系列工程的拖期和质量上的问题。 3.没有规范标准的施工流程。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没有规范标准的施工流程产生施工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的导致了工程的财务和业务以及管理部门在这三大部门出现了工作上的矛盾,三者之间不能够详细的了解沟通混乱了它们原本的职能,这个问题严重的影响着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情况,这也间接的导致了无法按照工程的基本原则进行工程的检查和最终的财务计算以及审核。在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中没有规范标准的施工流程造成和缺少对施工的管理,影响着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混乱施工管理层之间的管理工作。 4.成本控制问题。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中施工管理负责人的成本管理意识比较薄弱不能够很好的掌控施工的成本问题,成本的控制问题导致了在施工设备和材料以及劳动力和资金上的大量浪费。施工管理负责人不能够很好的对施工设备和材料以及劳动力和资金合理分配下去,导致施工的成本大大增加和浪费以及流失,这些都充分的说明和体现了施工管理负责人的成本意识薄弱不能够为项目工程企业做出考虑和在成本上得到合理的控制节约施工的资源。 二、解决电力工程问题的方法 1.加强对工程队伍的素质和管理力度。 要想做好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与成本控制,首先对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提高和培训,要对施工技术进行严格的技术和质量把关使它们具有高素质的去完成电力工程的施工保证施工的质量。另外要加强对制定施工管理制度方便更好的对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要绝对的做好监督指导以及管理工作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在对工程的管理上,加强对施工的图纸审查工作。由于电力工程的图纸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图纸的审查工作对工程的进度、成本控制以及工期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基于对电力工程的多方面考虑,都应该加强工程队伍的素质和加大工程的管理力度。 2.加强对施工成本上的掌控。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中掌控施工的成本能够大大降低和减少工程项目的成本是企业得到最高的利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工程的项目施工负责人对工程偷工减料,建议电力工程在实施一定的制度进行制约和限制,工程的施工管理负责人本是负责建立和管理施工体现的是责任不是受金钱的熏陶而导致工程的质量问题。加强工程对施工成本的掌控能够保证和确保施工管理负责人的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以及工程的质量和为工程企业节约减少项目的成本与花费。 3.建立规范标准的施工流程。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展过程中建立规范标准的施工流程,能够有效的解决工程的财务和业务以及管理部门在这三大部门在工作上出现产生的矛盾,使他们能够进行更好的沟通和发挥部门应有的职能,以便按照工程的基本原则进行工程的检查和最终的财务计算以及审核。 三、实施电力工程成本控制的对策 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直接影响工程的成本控制问题。为了解决电力工程在施工管理中出现的成本控制问题,对电力工程实施成本控制的对策。通过提升成本预算的水平,对工程的成本进行动态控制。 1.提升成本预算的水平。 工程的成本预算,能够有效的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要想在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中成功的控制成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成本进行预算。尤其是电力工程它的成本花费要比其他的工程大,造成其成本之高的工程特点。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重视工期和质量的问题,忽视了对成本控制的基本目标。在成本控制中提升预算水平,在工程的设计初期,从设计的目标和任务到图纸要做好成本的预算。这些方面的预算,能够防范图纸在施工中造成成本的浪费。对施工图纸的设计工艺进行成本控制的培训,间接的落实成本控制措施。 2.工程成本的动态控制。 对工程成本实施预算的同时,也要进行动态的控制和分析。工程本身就是动态进展的过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也要将这一因素考虑到其中。对工程进行动态的控制和分析,要考虑到实际的施工条件和情况。工程的成本包括: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工程材料、管理人员等。在工程动态进展的过程中,工程材料成为了成本控制的内容之一。对工程材料的控制,可以通过图纸的设计等进行直接的动态控制。在控制工程材料的成本问题上,要保证工程材料的质量。 四、结语 随着电力工程的不断发展在施工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个人主观的问题影响着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极其成本上的问题,要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建立统一标准的施工流程以及掌控好成本,为企业节约降低成本的开销利于工程的资金周转和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以及管理部门之间的井然有序的发挥着自己的职能更好的监督和管理施工队伍。 作者:罗明荣 单位:宁夏天源电力有限公司中宁业务部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与控制 1加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建设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就是在满足项目合理的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项目造价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力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电力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在确保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是电力基本建设一个永恒的主题。 2电力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与控制 2.1项目的可研阶段 控制工程造价的最重要阶段并不是传统的施工阶段,而是可研决策阶段段。可研决策阶段是明确电建工程诸多建设指标和水平的初始研究规划阶段,诸如工程站址选择、项目对比,设备比选、建设规模及标准、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线路路径及走向、需拆迁赔偿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植被等,特别是投资估算的最终确定,对于整个工程的造价管理意义重大。这个阶段要在充分掌握各项勘察设计资料的基础上,积极深入工程实施现场,以大量详实的现场一手资料,作为工程项目决策的基础,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工程各项决策科学、合理、可行。切忌出现“纸上谈兵、空中楼阁”现象,为今后工程实施和造价控制带来巨大隐患。 2.2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 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是对工程可研所确定的建设和设计方案进行深化和细化的阶段,这一阶段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将被全面更加详尽地制定和落实,所以,在可研决策阶段确定了投资估算之后,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比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2.1加强设计招标投标管理 设计招投标是为了引入设计方案及工程造价的竞争,使其努力提高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质量,合理控制工程设计标准和设计规模,从设计角度努力降低工程整个造价,不断提高整体工程设计水平。所以,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设计招投标管理,在设计招标文件中不仅要对工程的设计时间、进度、质量及设计深度做出要求,并且还要把工程造价、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发生金额与设计单位的设计费结算挂钩,如果工程单位或单项造价不合理(过高或过低),并且没有在节省工程整体造价上有采取有效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此项将作为评标否决项,可以否决该设计单位的投标。这样可以促进设计单位不断创新设计思路和方案,努力提高设计质量,从而达到优化工程设计,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2.2.2严格执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要求严格按照按照投资或造价的限额进行满足技术要求的设计,同时,要减少不必要和不标准的设计,其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手段,限额设计的基础是可研阶段形成的投资估算,所以必须要保证投资估算的质量,这样才能将其作为限额设计的“额度”控制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项目法人单位要将限额设计的内容及要求写入相应设计合同中,以对设计单位和相关人员起到制约作用。对于设计超出限额的部分,要进行严格审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如果属于设计单位的问题而非工程上的客观原因,就需要采取一定的合同经济惩罚措施。 2.2.3提高设计深度,保证设计质量 设计单位在初设阶段就必须达到施工图深度,所有初设必须进行现场实际勘察并留有现场影像资料,尤其是建场费赔偿金额部分,在初设阶段,设计单位必须和监理、业主项目部共同勘察现场,留有相应规范的音像资料,保证初步设计概算的准确性,避免出现结算超概算或者概算大量结余情况的发生。初步设计工作结束后,项目法人要组织各专业专家对设计报告、图纸,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等进行严格的审查,通过审查,及时发现工程设计质量和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对概算和预算进行修正,对于问题较大的,要视情况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保证工程设计概算造价全面、准确、科学、合理。 2.3项目的招标及实施阶段 工程项目的实施是按照设计文件进行工程建设实施的全过程,包括:招投标、工程前期、施工、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本阶段的工程量最大,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费用投入最多。因而造价控制所需的力度也是最大的。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工程造价的最终形成阶段,如果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诸多影响造价的因素控制不利,那么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的质量再高也是没有意义的,结算必然会超过概算,就会出现工程造价失控。所以,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2.3.1加强招投标管理,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 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合理确定工程造价;首先,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对招标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杜绝管理漏洞;其次,是加强招标机构管理,不断提高招标文件和标底的编制质量,积极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严格审核工程量清单及标底编制质量,因为这直接影响今后的工程结算质量。最后,要按照相关的法律和规定,规范招标文件条款及相应内容,积极引入投标报价竞争机制和市场经济要求。认真对各投标单位资质和能力进行审核,坚决杜绝各投标单位围标、压标和低价抢标的现象,积极引入报价合理,综合素质最高的建设队伍,为工程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3.2加强施工前期管理,严格控制建设标准 施工前期阶段管理重点是:严格控制工程建设规模是否与批准规模相同,有无超建设规模现象发生,工程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及单项造价是否科学、合理。同时,要按工程进度编制长短期资金计划,加强资金的支付管理,合理安排建设资金,减少建设资金占用及利息支出。最后要充分重视征地、动迁等涉及地方政策性的施工配套工作,协调好与各方的关系,特别是要力争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高效率实施,节省建设资金,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2.3.3严格工程签证和变更管理,切实控制施工造价 工程签证和变更的发生,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成本控制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于工程签证和变更,首先,在算好经济账的同时,严格按照基建相关程序及时进行,争取把签证和变更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降到最低,避免出现因流程问题,造成时间拖延,使得签证和变更费用损失扩大的情况。其次,加强合同管理,工程承包合同是约定了工程发包和承包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契约性文件,所有工程费用变更必须首先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流程对费用进行变更和处理。杜绝违反合同管理流程,随意进行费用变更的现象,实际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序、可控,规范管理。最后,要加强工程签证和变更审查,严肃查处盲目扩大规模、提高标准和虚假签证和变更的发生,切实降低工程造价。 2.3.4积极发挥监理和造价咨询公司作用,充分利用外部社会资源 在项目建设中,监理和造价咨询公司是非常重要的外部资源,要充分发挥其对工程项目造价、进度和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除了在招标前可由其协助编制工程量清单、确定控制价来指导招标外,还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求监理公司和造价咨询单位承担全过程控制工程造价的任务,严格履行工程支付的监督职责,根据工程进度进行投资控制,按照施工合同,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等事项,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最后,在合同中对监理公司和造价咨询单位规定相应的造价控制奖惩条款,使其经济利益与工程造价质量紧密相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建设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影响因素多,造价控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电力建设的开始阶段,就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促进电力建设健康、合理发展。 作者:及春祥 单位:国网沧州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分析 现如今,社会不断进步,工业不断发展,用电量增多,为了满足需求,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然而,随着物价的上涨,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上涨,电力工程的总造价则越来越多,占据了项目资金利用的很大一部分。因此,进行合理的工程造价,保证资金利用的有效性,成为了电力工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项目。 一、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概述 电力工程造价主要指的是在电力工程建设当中花费的所有费用加起来的总和,包含固定资产和一次性费用等。而电力工程造价管理就是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利用,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合理计划以及合理控制,对成本、利润以及风险合理控制。而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指的就是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而在电力整个工程中,造价管理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包含四个阶段,即决策、决策、施工以及竣工验收阶段。 二、工程造价控制上存在的问题 1.设计阶段的前期管理力度小 工程设计阶段是造价控制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最最关键的一步。从电力工程设计施工现状来看,设计人员其中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绘制设计图,可以说设计人员和做工程造价控制的技术人员之间没有配合起来,只是各司其职,缺少沟通。尤其是在建设时间紧迫的时候,使个别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初期没有精心细致地考虑,最后导致设计与施工阶段严重不符,工程设计只能进行临时变更。 2.工程使用的概算预算定额与反应实际的工程造价有偏差 由于电力的工程建设周期较长,突然间的需求、物价的不断上涨致使人工成本和原料价格提高幅度较小,这些对设备的市场价格都有影响。市场总在瞬息变化,我们的预算定额却没有补充,存在许多缺项,已经渐渐不能满足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了,导致工程估价的不完整,给工程计价也带来了难题。 三、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措施 1.在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在电力工程项目进行决策的时候,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工程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一定要重视。在决策之前进行前期调查,负责人要做好相关资料的深入调查,归纳对工程造价有着较大影响的因素,考虑工程项目对周围环境有没有什么影响,进而提升研究的可行性。 2.加强对项目设计阶段的管理 在工程中,技术以及经济是重要的两方面,而设计则是实现这两方面对立统一的重要举措。一旦项目中做好决策,那么设计就成为项目建设的关键部分。在设计初期,工程建设的规模、建设方案、结构形式以及使用功能等方面得到确定,然后设计概算形成,并在此基础上算出投资的最高限额,进而开始着手施工设计图纸,待图纸画好之后,进而根据手中掌握的资料算出准确的工程造价。另外,做设计时一定要注重设计质量,毕竟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能否满足使用要求,项目的一次性投资是多少以及建成后使用的效益等方面。另外,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及先进的技术不仅有助于节约投资,还有助于工期缩短,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3.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根据已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对初步设计的费用进行控制,并按照已经批准的设计编制概算,然后有效地控制施工图设计以及预算。限额设计的作用非常显著,首先,对于设计人员来说,限额设计可以有效得强化其全过程的造价意识,还可以帮助技经人员进行及时造价计算,然后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技经人员的计算进行设计,从而形成一个有效完善的运行体制。另外,在设计中,由于深度不够,则会产生一些勘察设计相互脱节的情况,而限额设计则有助于摆脱这些脱节现象,从而达到动态控制投资的目的。与此同时,限额设计的推行还能够促使设计以及造价人员考虑得更为周全,可同时考虑到一次性投资及运行后的维护费用等。 4.抓好技术与经济工作 在进行电力工程建设时,要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可以采用技术和经结济合的方式。第一,要确保工程组织结构的合理,明确各个组织的职责,尤其是监理单位的职责,还要设置一个专门进行造价控制以及管理的部门,从而保证造价控制有效性。第二,在技术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工程和施工设计方案,从而有效地节约资金。第三,在经济上,对于建设项目的费用支出进行严格地控制,最好建立奖罚措施,对于节约者给予讲理,对于那些随便消耗的负责人给予惩罚,从而保证资金利用的有效性。 四、结语 在当前的形势下,电力企业要想持续化长久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的需求,运用现代化的管理以及建设方法。而电力工程建设想要成功,就必须完善电力工程造价控制以及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力企业良好发展,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夏志燕 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常州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与管理论文:电力工程中管理与成本控制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有效控制成本在保障电力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而目前在我国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电力施工企业施工质量与效益,是亟需解决的。 1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些电力施工,电力企业都曾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过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单位没有严格的招投标制度,无法保证工程质量,也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自留地。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招投标制度开始普及,但是我国目前许多施工企业并没有有效的成本控制,只是在工程完工后进行简单的总结,没有认识到事前成本估计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技术层面上降低成本的可行性。 1.2施工人员素质偏低 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缺少也是造成电力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且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往往没有成本控制的意识,只是注重眼前的工作,从事简单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并且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工程管理人员缺乏效益理念和工程合同意识以及成本造价意识,对安全工作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专业技术人员往往按图索骥,在施工过程中缺乏主管能动性,发现问题往往置之不理,继续按照原计划施工,对工程的质量有所影响。 1.3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往往是各家自扫门前,对其他部门的问题往往不管不问,相互之间很难协调配合,这就给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此外,在工程结束后的验收过程中,各个部门的验收工作也往往是单独进行,不能从总体上把握工程的质量与效益。 2如何实现工程质量与效益的统一 2.1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首先要明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而成本控制的各项指标有其综合性和群众性,所有的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都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各负其责,只有把所有的参与人员组织起来,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因此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成本管理是全企业的活动,为使项目成本消耗保持在最低限度实现对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项目经理应将成本责任落实到各个岗位、落实到专人,对成本进行全过程控制、全员控制、动态控制,形成一个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还可以设立项目部成本风险抵押金,激励管理人员参与成本控制。 2.2制定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 电力工程关乎着民生国计,因此电力工程施工必须要在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前提下,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开展。电力企业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公司管理制度及相应的经济责任制,并以文件的形式进行自上而下的传达。此外,还要对工程成本、质量、安全、施工进度等施行实地考察;安全施工的管理细则、成本核算管理细则等各项制度还应进行细化。 2.3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1)人工费控制。要从用工数量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从而达到降低工日消耗,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2)材料费的控制。材料费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一般做法是要按量、价分离的原则,主要做好对材料量的控制与对材料价的控制两个方面的工作。 2.4及时收集、了解施工现场的相关信息 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必须要深入施工现场,及时了解施工情况,收集整理出可能会引起工程造价出现调整的各类资料。同时要重视工程原始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尤其是一些施工工程中的细节或隐蔽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必须要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图片、文档等资料。 2.5加强对工程造价的动态跟踪控制 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一般都很长,而譬如材料、人工工资、机械、利率等以及工程本身的变更都会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工程造价在合同范围内,造价设计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市场和工程现场的情况,制定出相对合理的造价控制范围。此外,还要综合工程的费用使用现状,对工程的造价进行跟踪,并及时调整合同价款,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3结语 电力工程项目的投资大,施工周期长,其涉及的领域广阔。电力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处于不败之地,就应当不断的探索工程管理新办法,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和成本的控制。在施工控制项目的施工质量,保证工程工期和安全,从而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是提高当前电力系统竞争的前提,是增加其市场占有额的最佳保证基础。 作者:于天顺 单位:南昌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目前,创业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1]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创业教育的权利主体、行为主体和生命主体,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必须具备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自主意识。创业教育的培养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发掘其创新创业的潜能,增强其创新创业的动机。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2]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探索性机遇,并为建立创新性社会拓展了发展空间。 二、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相对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实验室和科研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其次,理工科高校与社会联系较为密切,教学和课程受到市场的影响大,产学研紧密结合在一起,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快,如当今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第三,理工科高校与地区发展紧密相连。理工科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化地方产业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都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发展程度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在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三、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也缺乏切实的保障制度。高校课程普遍是参考国外的课程,未能与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目前大学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主要是“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这些课程普遍安排在高年级学生的课程中,对于要考研或考公务员的学生而言,已经没有心思放在创业上了。除此之外,课程也没有形成灵活完善的体系,相应的选修课和辅修课都无法满足创业发展的要求,科目种类也相对单一,无法为学生提供选课的自由度,缺少精品课程或特色课程。创业体系的不完善和创业课程种类的单一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创业能力较低。我国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从大学开始的,而在创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西方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注重加强创业理念的培养,在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上都有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这对于培养创业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至关重要,为创业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观我国的创业教育,没有前期的逐步铺垫,只是集中在大学时期,创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能力结构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相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无疑是滞后的。 (三)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在理工科院校,担任创业指导教师的大多是无相关创业背景的辅导员或者缺乏创业教育知识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没有系统地对相关课程进行过学习,没有创业实践经历,在创业教育指导中,只是以课本的基本理论为主,这大大降低了创业教育的实效。而专业教师缺乏创业教育资源,不了解创业教育知识,只是具有专业知识,同样无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创业。虽然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由于没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制度保障,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因此,必须组建起一支高品质的创业教师队伍来保证高水平的创业教育,从而推动理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实现我国创业教育事业发展。 四、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稳定和兴旺发达的系统工程。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过程必然复杂艰辛,创业者必须具备勇于开拓、不怕失败的精神。而高校更应该在理念、思维和观念上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科学的创业理念,不仅仅是为了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创业实践,更主要的是通过高校的创业教育,将创新的精神和素养带入之后的工作岗位中。 (二)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打造创业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而我国也应大力加强创业学的学科建设,并加强引导与推广。高校的创业教师队伍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对现有任教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与相关机构、企业联合,加强专业化团队的建设。同时要加强校外教师的聘任,选拔聘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企业家或专门的职业发展规划师到学校上课并参与科研教学活动。 (三)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科高校往往片面强调专业教育,人文社科教育方面比较薄弱,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学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入手。首先,理工科高校可以设立部分跨学科、跨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在专业背景下设立创业教育课,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活学活用,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其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引领大学生创业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把技能、创业心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知识和财务知识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增强创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再次,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为了让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可以开设人际关系学、情商教育、基本文明礼仪知识教育等。最后,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统一的学科体系。创业知识是实现创业的理论基础,完善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服务体系、科研体系、保障体系等,探索规范化培训、主题化教育、社会化实践、项目化资助、基地化依托、专业化辅导、网络化促进、多样化激励等有效途径。 (四)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理工科创业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是注重“学”与“思”相结合,突出课程实验,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增强就业素质,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二是开授创业课程,传授创业知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创业型人才培养。学生中开设KAB教学,从创业概论、小企业管理、企业营销、创业团队建设、企业模拟运营、企业会计实务等方面进行培训。诚邀校外相关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学校创业课堂的指导专家。三是建立和利用创业孵化基地等大学生创业机构组织,让学生从中获得锻炼,了解创业全过程,应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五)制定创业教育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需要依靠各级政府有效的政策扶助和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如税务部门在大学生办理税务登记时,应该提供便利条件、领取发票减免工本费等;学生创办的小微型企业,凡是其销售额或营业额满足一定政策条件的,对其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为其落实各项优惠;为创办高新企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更多帮助等。另外,高校创业教育应注重建立多元融资体系,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启动和运作提供资金保障。只有将相关政策和措施机制化、体系化,才能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长期发展。 (六)营造校园创业氛围。理工科高校应开展各种校园创新活动,这对于拓展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创业潜能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应重视突出专业实训,提高创业素养和潜能,科学构建活动体系,依托实验室和行业大赛,不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在创业引导过程中,既要突出专业实训,又要支持学科竞赛,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业潜能。另外,理工科高校学生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组织的校外行动和社会性活动,丰富课外的创新创业体验。学院依托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多项校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通过社团校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 作者:祝誉琳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作用 一、大学生创业问题 我们所说的大学生创业,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两大群体,统称为大学生创业。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高级知识群体,他们受过多年教育,受到社会的各种期待,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家繁荣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创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大学生创业是好事,是国家支持、学校帮助的好事,但是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当中,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亟待完善和发展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数量和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学生还停留在想一想的层面上,没有付诸行动或者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创业,只是有一个单纯的想法而已,这样子的学生大有人在。同时尽管多数高校都在倡导大学生创业,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一些列的活动,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大学生创业就会失去意义,大学生创业教育绝对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程。再者许多高校没有找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蒙者,出现角色空缺或者角色选择不当,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本文笔者要同大家探讨的正是辅导员这个角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具体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这件事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现在来谈一谈。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辅导员制度是大学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新生入学时,从高年级学生或教师中挑选专职或兼职人员担任学生的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每个辅导员一般管理一个或数个班级。而新时期的辅导员肩负着更多的重任,是高校开展工作的重要窗口。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思想的启蒙老师 从辅导员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们参加高考走入大学殿堂,第一个接触的老师就是辅导员老师,而非专业课的老师们,同时与学生们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也是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与专业课老师不同,辅导员老师大多时间是在处理学生的管理和生活问题,帮助学校组织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和工作,所以一个辅导员老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影响深远,所以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赋予了辅导员老师是学生们启蒙老师的特性。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而言,辅导员老师的影响功不可没。创业教育可以从大一一直贯穿到大学生活结束,有时我们可以把创业理解成一种精神,所以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启蒙这件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辅导员社会经验丰富,知道如何把握和拿捏大李成,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学生创业教育启蒙,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萌生创业意识。以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更加有利于他帮助创业和明确学生创业方向,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的指导者 有了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学习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并且与老师积极地交流探讨,此时就需要给大学生一个创业角色定位。这个角色定位十分关键,因为这将决定大学生付诸实践的方向。作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此时就要做好大学生创业的指导者,给学生建议,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当然在担任学生创业指导者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也是保证学生创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 受到辅导员的正确启蒙和指导,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充满了向往,心中充溢着创新创业的激情。然后创业不是儿戏,也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情,是需要经验和高智力,又不是正在上学的大学生所能立刻拥有的。然后辅导员可以帮助大学生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的放矢地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自己时间的活动,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通过时间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勇气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和尝试的精神。同时真正引领大学生参与到多种社会实践中,能及时了解社会需要、了解外部世界、了解本专业的真实情况、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和未来、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可以说大学生创业实践体验对大学生未来创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奠定大学生未来创业的基础。辅导员要支持、鼓励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不是单纯地鼓励大学生开公司当老板,而是对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有少数优秀大学生会利用自己的新创意、新设计或者发明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创业,使其发明和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迅速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不辜负家人和社会的期望,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李成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一词被人广泛讨论。所谓的素质一般指的是具有先天遗传因素的特质,在后天培养方面,这种先天素质随着环境的影响以及知识的丰富逐渐形成一个人的主要特征。创业素质也具有这种特征,首先要具有创业方面的基本素质,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创业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素质的构成要素中,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因为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的过程,什么事情都得自己摸索,是一条充满艰险的道路。所以只有那些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人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还有创业的道路上还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必须要有仁厚、谦虚、诚信的品德才能和人友好相处。 其次,创业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备和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像法律、营销、财会、金融和贸易以及人文知识等,这样遇到困难自己能迅速相出解决的方式。第三,要具备敏锐的眼光,能够发现机遇并能迅速抓住机遇。第四,要具有创新思维,敢于打破陈旧观念,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了解社会的变化,掌握科技发展的新动向。除了这些,还要具备自警自省意识,在创业中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为了成功就不顾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走上歧路。最重要的是要有敢于担当,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当然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即使创业成功,也不能放松追求和进步。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思想和创业素质的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几次质的变化,开始的高等教育是作为“就业教育”而存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凭借专业知识找到对口的工作;随着市场的变化,尤其是自主择业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又成为“择业教育”,学生选择那些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然后找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因此高等教育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以培养创业人才为主。 二、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创业是国家和民族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资源。当前,全社会的人都在对马云、马化腾这样的创业人才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具备他们那种创业素质和创新精神,这样一方面和大学生缺少创业素质有关,另一方面和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也有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创业素质其实和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有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在幼年时期就有长大后要改变家庭的愿望,这就是创业素质。但很多家长并不支持孩子的创业素质的形成,害怕失败,不能正确地去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失败的思想,总是希望孩子平安度过一生,哪怕生活不富裕,只要不是太穷就行。像目前很多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而是家长的强烈要求。在这些家长眼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还顽固地存在,总以为成为国家干部才体面,至于工作是否和孩子的志愿相符都可以不管,工资不高也没关系。这种求稳、要体面的思想严重妨碍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很多高等学校还存在教学误区,主要是教师尚不具备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思维,在教学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在思想上、观念上将创业和专业相结合。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教学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体系工程,要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但目前我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都相对落后,缺乏创新意识。国外的创业教育都受到国家扶持,但目前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缺少国家支持,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这些都使得我国的创业教育严重滞后。 三、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有效途径,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来开展。家庭教育大多数是受到社会观念影响造成的,只要社会上不再有那些所谓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家庭教育中也不会盲目跟风。因此,在社会上要多宣传创业的重要性,帮助人们树立创业观念,这样才能使创业素质植入到家长心中,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将这种观念向孩子传输,培养孩子不怕失败的坚强意志才是创业素质的首要目标。在学校教育方面,首先要培养一批高品质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有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最好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关于教师的培养,可以通过学校培养和对外聘请两种方式获得,将社会上那些创业成功者请到课堂来现身说法,效果比理论知识强得多。在教育理念上,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向国外的创业教育吸取经验,目前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哈佛大学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而斯坦福大学以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最主要的还是高校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传统的传授知识改为培养创新意。除了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之外,国家应该在创业教育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出台一些适合创业教育的政策,在贷款、创业培训和项目资助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这样才能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作者:廖华 王晓燕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市场前景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对于市场的自由发展越来越重视,一方面,让市场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的任其发展,也让市场弊端性日益彰显。这一消极影响,让个人经营理念与素质、企业市场发展方向等等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于已创业成功者和正在创业者都是一种挑战。大学生在接受高等学院的理论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着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不管是社会的阳光面或是社会的黑暗面都能够对大学生创业造成思想上的影响,这便形成了大学生创业心理与创业素质。好的社会面便会给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创业方向,错误的社会面将会误导大学生走向黑暗的创业之路。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理念又将会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前景,所以,我们要指引大学生走向正确的、光明的创业之路就必须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转变大学生创业理念。了解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心理与素质就必须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市场发展现状,从市场上找到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误区,然后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创业心理,针对性的找到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与转变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最佳措施。 一、大学生创业的市场现状以及未来前景 (一)市场职位供应多,但专业性较强。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我国现在还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所以,我国在市场职位上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各大企业与公司为了能够广纳贤士,提供大量的就业创业岗位,但是,为了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让公司能够加速发展,他们对于职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导致大量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素质不够高的人不能够在市场上立足,企业对于专业性的要求也会随着市场的加速而加强,因为,社会要求不断变高,供应商的能也必须加强,那么,这些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是相当重要的。 (二)市场竞争压力大,公关危机处理能力要求足够强。大学生创业本身社会知识都比较薄弱,对于市场危机的处理能力还不够强,应变能力还有待改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状态下变得非常激烈,这无疑让这些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感到无比的压力,没有创业经验的积累,没有处理危机的能力,这是很难实现创业的。 (三)市场投资资金不够,竞争能力薄弱。对于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是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问题,大学生不像成功的商业家们一样有足够的创业投资资金,有的也许家里也没有提供他们创业的资金,所以,大学生在资金上面会感到很吃力,这便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进行高效的市场定位,合理的进行投资,所谓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业素质与创业心理的现状 (一)大学生创业观念的单一,大学生对于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自身的能力的高低的认知都比较薄弱,在创业上只求稳扎稳打,没有大胆的挑战,只是停留在不赔本、不亏本的原则上,这便蒙蔽了大学生的双眼,让大学生不能够发掘自己的潜力,自然而然,在创业方面也不是实现大的突破。俗话说的好: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所以,大学生这种单一的创业观念是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大学生创业的强烈欲望还有待激发。 (二)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不够高,创业是一个极具风险的挑战,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比如说:短时间的亏本赔本现象、遭到不公平对待等等方面,这些是创业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大学生在学校安于享乐,都是受高等教育的人,个人修养都会比较高,对于这些不公平的现象他们都会产生反感,他们对于这些社会恶习都是相当的排斥,其实,这是对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挑战也是机遇,在挫折中积累创业经验,让自己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所以,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还有待提升。 (三)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比较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成效。当代社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会受到特别的呵护,对于社会知识都知道的较少,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这一问题是不容小觑的。但是,在现代大学的教育方式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很多,这无疑培养了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这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创业的问题 首先,专业理论只是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基础,大学生可以多多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大脑,比如:学校开展创业的知识讲座、参与创业的社会实践等等方面,让自身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形势,才能正确的市场定位;其次,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创业的核心之处,创业能力包括处理危机的能力、创业方向的规划、自身素质的培养等等方面,创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成效。大学生可以多了解成功经营者的事例,多与人沟通,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等等;最后,大学生创业必须拥有个人的独特之处、树立自身的人格魅力。大学生创业面对比其他创业者更加艰巨的局面,所以,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必须高,在创业过程中,能够有诚信经营、真诚的服务、高度的责任感等等重要点,形成自身的人格魅力。 结语: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创业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但是,如果大学生将创业的挑战当成一种机遇,那么效果将完全不同,根据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找出解决大学生创业的措施,给大学生指明正确的创业道路,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滕雯婷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讨 一、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的时间比较短,还没有构建起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适应的创业实践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创业实践教育的方法与内容体系大多照搬国内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当前本科院校实施的创业教育实践内容体系相对成熟完整,从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普及、创业技能培训,到学生开展创业模拟实践、创业项目孵化均有一整套成熟可行的实践模式,并且本科院校在硬件配套、政策的支持与落地和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方面,均能满足学生对创业实践的各种需求。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统一颁布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实施办法的背景下,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面临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行业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教育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在学制、人才培养方面的先天短板,以及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水平评估不足的现状,导致了高职院校很难建立符合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性指导意见。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性指导意见,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三方主导,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规划以及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制定出旨在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实践体系和政策指向性的实施意见。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还没实现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概念、方法与实践内容进行有效的细分和对接。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对象是高职学生,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知识储备,自主获取创业技能以及承担创业风险等方面与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创业实践指导意见,对象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却没有将“本科生”与“高职学生”群体进行细分。如果能贴近占据高等院校学生人数一半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建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内容体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将实现教育概念、方法与实践内容的细分与对接。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简单模式化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还无法有效对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和地位没有明确定位,导致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照搬本科院校现有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层次和规模差异明显。再加上相关硬件配套和政策的限制,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照搬本科院校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有三:一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无法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所以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创业教育的成果不被高职院校教学体系认可。二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成效不被学生所认可,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力度不够,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实际过程中还会遇到由于学生学制短而导致的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短、无法亲自操作实施实践项目,创业创新理论与现实实践严重脱离等实际问题。【2】三是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师资团队无法有效构建,由于只满足于形式上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游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之外,创业实践的师资队伍就无法从学校师资建设的层次去构建。所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简单模式化,最终导致无法实现其自身造血功能。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不匹配 创业教育是一项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工程。目前上级主管部门政策指向性的缺失,高职院校自身开展创业教育的意愿不强烈,学生对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满意度不高,都会影响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践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和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成效。最终都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创建与其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相匹配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涵的发掘与提升,是建立在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完善,学生学习、实践目标评价合理、创业实践平台成熟的基础之上。倘若没有这些要素的有力支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只能停留在空泛的层面之上。比如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的现有条件,尝试将有条件的“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拓展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或者将现有的创业实践基地拓展功能,使其具备服务学生实习实训的功能。这些做法可以有效地将创业实践教育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高职院校创业实践教育的行业指向性和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匹配度。 二、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可行性 由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刚刚起步,对如何开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还明确的认识。盲目照搬和简单沿袭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对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探索具有高职特色并且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势在必行。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是指在以某项行业或产业为办学背景的高职院校中,围绕行业特色,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特点和综合素质开展的各种创业教育实践活动。【3】开展具有行业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首先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丰富高职院校办学内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当前,随着高职院校招生面临的种种困难,突出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有效拓宽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容体系。通过丰富办学内涵,反哺教学,从而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可以拓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完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提高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力随着毕业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加,高质量就业与学校办学竞争力关联性越来越大,通过推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倒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可以实现“创业教育实践有效展开,教育教学改革深度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渠道全面拓宽”的三赢局面。开展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社会政治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具有行业背景和产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实践平台和条件保障。当前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一批具有高端制造业背景的产业将重新布局与重构。随着国家中高端制造业转型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将需要一大批具有行业产业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支撑,因此以产业对接和产教融合为有力依托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将有更加宽阔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第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人力资源竞争之间的矛盾,为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实践思路与实践路径。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民生问题。有效推进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也是有效化解毕业生就业难题,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手段。第三,在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方面,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高水平综合技术人才。在行业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实践教育,能有效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能进一步能提升高职院校创业实践的内涵。第四,在培养整个民族创新创业精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转型与重构同在。如何能突破机遇期的瓶颈,成功实现国家产业战略调整,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很大程度归结于我们整个民族是否具备成功实现转型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因此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理应承担起全民创新创业素质培育与能力提升的历史使命,从而在转型创业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与实验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有力依托省级大学科技园“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的资源平台优势,紧紧围绕“创新在南科院,创业在基地,实业发展在产业园区”这条主线,充分利用科技园在政策、资金、服务的有力条件,积极打造特色明显,多元协同创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有效开展行业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一)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背景简介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南科职院”)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学校建有江苏省大学科技园,科创园(以下称为“两园”)。学校依托“两园”积极建设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目前在两园内建设有“全国高校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围绕两个创业基地,根据学校办学的行业特色,学校努力探索建设具有行业高职院校特点的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方法路径与实践内容体系,初步形成了与学校办学的行业背景相适应,与学生专业相衔接,与高职办学特点相吻合的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 (二)具有行业特质的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及其初步成效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可以尝试从“工作理念创建”和“工作机制构建”两个方面入手,先进的工作理念可以指导工作的高效开展,高质量的工作机制可以进一步促进工作理念的总结和凝练。工作理念的创建既要符合自身学校的办学实际也要具备一定的原创性,而工作机制的构建既要围绕工作理念展开也要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不断调整与更新,以达到工作长效开展的目的。1.理念先行,发挥优势:全面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开展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必须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从而能有效指导创业教育实践的方法路径选择、内容体系构建与实践平台的建设。南科职院从“两个创业基地”的建设为突破口,确立开展学校创业教育的工作理念,有序推进各项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和“两园”建设的具体目标要求,学校确立了由“两园园区”、“学校教学系统”和“学校学工系统”三方协同指导的创业教育实践领导机构,三元协同的领导模式推动了以“教学系统”为主导的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与相关学生学分认证和创新教育教学学生评价反馈机制建设工作,完成了以“学工系统”为主导的“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培育和“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体验与实践”活动内容制定工作,强化了以“两园园区”为主导的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与创业孵化器建设和创业学生精准帮扶工作。从而形成了由“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育与教学评价”—“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体验打造”—“创新创业大赛检验与学生创业工作室立项”—“学生创业精准帮扶与项目孵化”四个维度的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格局。这种“三维四层”的高职院校创业工作格局,可以发挥行业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长处,有效帮助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2.政策扶持、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多方联动的工作长效机制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这种长期性决定了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长效机制。南科职院积极与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创业园区沟通协调,统筹构建学校大力扶持、两园有序引导、政府与社会事业多方资助的创业工作长效机制。南科职院与南京市人社局共建的“南京市大学生就创业指导站”落户于两园园区,“指导站”的建设搭建了学生就创业政策咨询、企业创办服务和税费减免、创业贷款申请帮扶等创业长期性服务工作平台。同时南科职院与地方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了优秀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帮扶工作机制,地方大学生创业园对学校推荐的优秀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创业项目进行落地孵化帮扶,并帮助项目申请地方优惠政策支持,如小额贷款申请担保,创业场所免费使用等。此外,南科职院与由政府举办的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了优秀学生创业企业成长帮扶接力机制,南科职院将已步入正轨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优质学生创业企业推荐给省级大学生创业园,省大创园引入风投公司,对学生企业进行评估,从而进行企业新一轮的转型升级投资。同时省大创园优先推荐学生企业申报相关优秀学生创业企业政府专项资金,助力企业加速发展。目前南科职院已成功推荐2家学生企业入驻省大学生创业园,学生企业成功申请了政府专项资金,实现了转型升级。长效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从“生存型创业”转变为更优质的“创新型创业”。 (三)实现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保障体系建设与措施 建立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工作保障体系,可以尝试从“保障机制建设”、“硬件建设”和“资源整合与政策支持”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工作保障体系建设的宗旨是要保证创业教育实践工作的长效开展,所以在探讨具体保障措施建设的过程中,都要从“能否服务于行业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工作的长效开展”这个中心议题展开,从而提高保障措施制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保障机制建设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服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应在学校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指导与管理下,以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核心目标,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的特征,以“创业课程教学、创业理论研究、创业指导实训和创业综合服务”等一体化的创业孵化平台为主要形式,竭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政策、场地和资金扶持,致力于培养一批技术服务型和产品开发型创业者。一是建设一支规范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创业管理与服务队伍,在投资融资、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企业诊断、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产权交易和法律咨询等方面为入园创业学生提供服务。学校以省级科创园和科技园为依托,将“两园”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全部为入院创业学生开放,并为他们提供免费、全程和一对一的企业注册、入园、投融资、税费减免等服务。同时也积极帮助入园创业学生配备校内创业导师和行业创业导师各一名,帮助初期创业学生能快速让企业走向正轨。二是聘请园区企业、共建高校、化工园区专家,建立一支学生创业导师支持队伍,开展创业就业辅导与指导,对学生创业中的项目选择、风险评估等难点提供技术支持。学校积极与南京市人社局展开有效合作与工作对接,依托南京市人社局在园区建设的“南京市就创业指导站”工作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在人社局的统筹下,建设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同时学校进一步提高自身创业导师的培育工程,在人社局的专项资金支持下,开展了多期“SYB”师资班,培养了一批具备创业理论与实践指导技能的师资队伍,基本满足了学校开展创业就业辅导与教育实践的要求。三是制定、完善和落实促进学生实习、实训,鼓励学生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度,保证学生实习、实训有成效,创业、就业有途径。开展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技能实训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创业与就业的有效途径。学校科创园与科技园创新有关入园企业促进学生实习实训的政策与制度,与入园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责任状,以企业经营面积为基准,按面积进行学生实习实训的人数包干,有效倒逼入园企业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从而有效拓宽了在校学生的创业就业路径。四是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特色和对地方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来构筑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的坚实基础。学校科技园与地方政府组建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积极引进能有效依托区域行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尤其在绿色化工、生物制药、环保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同时与企业深入对接,使得企业在技术、成果、人才方面与学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有实质性的关联。五是完善风险资金运作机制,制定对风险投资机构的专项鼓励政策,满足大学生创业初期和项目孵化阶段对风险资金的需求。引入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投资软环境,更好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需求。我校依托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引入风险投资机构,联合市人社局和学校职能部门,组成三方风险投资评价机构,与南京银行签订协议,为学生提供小额无息贷款服务。截至目前,我校共为入园12家学生创业企业担保小额无息贷款220万元。2.创业实践硬件投入与政策支持的完善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的支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学校创业实践硬件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一是积极争取政府统筹规划,有效推动政校企联动建设。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已经纳入地方政府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通过统筹规划,实现政校企联动建设。目前,在科技园建设中地方政府已经注入资金1000万元用于园区建设,其中300万元指定为高校教师及学生创业基金,鼓励高校学生进入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创业和就业。二是争取多方面融资渠道,助力大学生创业实践。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与南京市人社局、南京银行达成协议,成为大学生创业无息贷款发放九家试点高校之一。截止到目前,共为基地创业学生担保小额无息贷款8笔135万元,占南京银行年度小额无息贷款总放款量的27%。三是建设高质量创业园区,提升创业实践平台服务能力。园区建设三年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初步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开始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大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将为学生创业基地的建立创造条件、提供支持。3.政策扶持、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多方联动的创业长效机制大学生创业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基地”在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多方联动,优势互补,在硬件投入、政策宣传、师资培训、创业教育、资金筹集等方面努力打造我院学生创业的“政府—社会—园区—基地”四级联动体系,逐步形成创业长效机制。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十分重视基地建设,专门规划学生创业用地总计面积达5000平方米。基地建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和学生创新工作室,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创赢南京企业家创业导师高校行”活动并举办创业大赛三届。举办各类创业专题培训班6期,截至目前,共举办SYB师资培训2期,学生培训3期,共有30名学院教师获得SYB师资证书,270名学生获得SYB培训结业证书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四、结语 当前,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工作是摆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避免重复照搬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具有属于高职院校行业特质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需要我们从高职学生的知识特点、能力构成和综合素质出发,大力推进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统揽的创业教育实践改革。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以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对“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为契机,积极尝试行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的改革。南科职院从建立创业教育工作理念、工作格局和工作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了符合行业高职院校特点的创业教育实践路径,有效提高了行业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和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从而为其他行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作者:毛厌草 许建民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 1.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已经发展的越来越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高校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把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途径。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对于创业教育还没有系统性和时效性的研究,需要我们在认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合理的探索。 2.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顾名思义是针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的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在激发大学生创业欲望、磨练大学生创业意志、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可以转变观念,从就业转向创业,鼓励学生把创业精神和理想更好的发挥出来,不但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还可以帮助他们就业,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3.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处于初步阶段,较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1)教育观念陈旧。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作为新出现的教育内容,势必会对传统的教育造成一定影响。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并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创业教育,导致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上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学生不能更好的领会创业教育的精神。(2)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当前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很多高校没有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专业的课程设置。很多高校要求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对于创业的教育内容少之又少,更谈不上单独的、正式的对于创业教育的课程。(3)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使创业教育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要求教师能具备激发学生创业欲望的能力,并具备专业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可以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都是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兼职创业教育课程,对于创业教育的内容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只是单纯的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缺乏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不能给予应有的帮助。(4)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开设了相关的理论课程。但是对于创业教育来说,需要走向社会,目前来说,高校的创业教育缺少必要的实践平台。社会各方环境对于创业教育的支持较少,没有提供较大的实践平台,很多大学生由于缺少资金、资源紧缺等原因造成创业停滞,而社会对于创业学生的不理解更是阻碍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5)创业教育功利性强。自1997年,清华大学引入创业教育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实施了很多措施和政策,以扶持创业教育的发展。1999年开始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众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在众多比赛中,有很大的功利性,在保研或奖学金评选过程中会有加分的优惠政策,使得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出现了偏竞技的精英化教育。 4.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效路径的探索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创业教育。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在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高和巩固创业教育的地位,把提高学生创业意识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应该转变观念,集中精力研究创业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想;最后,学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创业可以实现人生价值。(2)完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高校应该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调整和构建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使创业教育从课程设置的比重体现出其重要性。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良好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3)培养卓越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在创业教育中,教师队伍占据重要的地位。应该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不仅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创业经历等实践经验,通过深刻的研究和自身经验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同时,还要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长远性,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时刻把握时代的发展,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4)打造优质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在调整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高校应该积极主动的处理好和社会各部门的关系,为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业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方便和帮助。创业教育需要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的配合,使学生提高创业能力,更好的和社会接轨。 作者:许庆斌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 1.正确处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攀升态势,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人。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提出要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但就目前毕业生创业的实际情况来讲,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只有3.8%,所以就业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勿盲目跟风,就业教育依然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要继续着重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去。 2.创业教育应该突出重点 就目前的现状来讲,我国的创业教育并不适合全面展开。各地应认真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帮助扶持有志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切实加强创业培训工作,以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为重点,编制专项培训计划,优先安排培训资源,使每一个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大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创业培训。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工作,加快建设青年创业导师团队,建立健全青年创业辅导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交流活动,帮助创业大学生积累经验、获得支持。加强对创业成功人员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明星”的宣传,突出创业明星的带动效应。 3.要加大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师资问题。现阶段的师资力量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更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欠缺,无法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难引起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相反还会挫伤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和向往。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各高校要建立起一支既有一定创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次,要大力鼓励担任创业课程的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对于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其职称考评指标必须加入更多实践内容的权重,如在企业挂职的时间、自身创业的经历和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成绩等都应纳入职称考评的指标,予以量化,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有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最后,创业教育还要“请进来”,各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4.正确处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大学专业教育主要是教授一些专业范围中的专业应用性知识,以使受教育者接受了专业教育之后能从事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它是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而劳动力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倡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专业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专业教育现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要求。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合,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其关注程度,使它真正得到落实。 5.创业教育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抓起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课程都是作为就业指导课程内的一部分内容,在学生即将参加毕业实习或者毕业的时候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影响了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大学学制前半段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宽松,后半段则随着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开设,学生的个人时间相对较紧,毕业实习时又要面临实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创业的意愿在这个时候倒变得不是那个迫切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在其后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善于扩大知识视野和灵活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作者:叶华 高叶 单位: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效性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通过向大学生传授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法治观念,提升他们的法律运用能力,以适应在创业过程中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于既缺市场经验,又缺乏创业资本的大学生来说,创业的难度与风险显然很高。这里的风险不仅包括创业项目选择的风险,而且也包括创业是否成功的风险,更包括创业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前两项风险有时是可预见却无法控制的,但法律风险却有可能通过事先的知悉来预防,或者事中的得当处理来避免。因此,创业法律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地位边缘 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分别从知识、能力和精神培育3个方面入手,其内容包括创业政策法规、创办企业、遵纪守法。目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高度关注金融、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对创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创业法律教育被边缘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创业法律教育没有进入课堂教学,采用自学形式,没有纳入课堂教学;二是,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团队建设受关注度不够,参与创业教育交流、培训的机会不多;三是,创业法律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发严重不足。创业法律教育内容仅以创业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存在,独立的创业法律教育系列课程滞后;四是,创业法律教育的科研重视不够。由于创业法律教育的功能作用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因此,高校对于其研究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较少。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践性指导欠缺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创业也是一种实践行为。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时,如果能突显两者的特点,注重实践运用,就能收到良好效果。然而,事与愿违。目前,许多高校的创业法律教育多是由学校老师承担。有的老师虽有法律专业教育背景,但没有法律实践经验。因此,他们不能向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法律指导,只能从书本到书本,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例如,开展创业政策法规教育时,强调学生关注“按规定,有优惠”;进行创办企业教育时,以告知学生“按规定,走程序”为目标;而在遵纪守法教育上,则简单告知学生“按规定,不违法”为限。有的老师虽有法律实践经验,但没有创业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问题关注不够,研究、思考少,因此,也不能有效地解答或预见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相对于鲜活、生动的营销策划、项目选择等创业教育内容而言,创业法律教育就难免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关注,其效果自然受损。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 创业法律知识的缺乏,不仅导致大学生在创业中可能遭受法律风险,而且还可能招致创业失败。为了保障大学生创业顺利,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而要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解决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被边缘化,理论过度两个突出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前者,将创业法律教育工具化;后者,则是过分强调创业法律教育的理论性。对于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创业法律教育应重在塑造大学生的法律理念和培育法律能力 我国许多大学生涉世未深,创业意味着走进社会。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素养是每个人融入社会的基本素质。一个创业者要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创业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其他素质和谐统一发展,才有可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应该分为3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讲授法律知识,较高层次是塑造法律理念和法治精神,最高层次是激发大学生的法律创造能力。讲授法律知识,让大学生了解掌握法律这一社会规则,这是步入社会、创业的基本技能。然而,创业教育不能仅追求生存、赚钱,还必须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创业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之一。创业法律教育,不仅解决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实务问题,更注重大学生法律理念的培育。法律理念缺失或偏差,忽略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漠,误入歧途,甚至可能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来说,法律理念、法治精神的塑造和法律能力的培育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国新一代的创业者,是未来中国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法律素养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不仅如此。他们的法律素养还将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能激发一批具有法治精神,而且法律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大学生创业者积极、主动地对法律进行探索,在创业实践中创造法律,这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法治的健全与完善。只有明确并且理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3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效性。 (二)创业法律教育应重在引导大学生创造性 地运用法律和完善法律为了保障良好的市场秩序,各国不得不依靠法律来约束、规范和指导经营者的行为。引领和规范是法治发挥作用、显示价值的两种重要形式。法律指引国家发展方向,规定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基本制度及活动准则。健全的法治能规范经济行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提供稳定的社会预期,引领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业法律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关注法律的引领作用。通常情况下,法律对于某些行为的禁止或推动,都会直接带来或隐藏着某种商机,重在发现。正如人们常说的,当世界对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可能正在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现实中,不少企业家从貌似枯燥的法律中捕捉到无限商机,从而获得成功。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规律性、概括性的总结,既有前瞻性,又有滞后性。创业法律教育应该重在引导大学生从法律中寻找商机,而不是学会钻“法律空子”,违法经营。如果创业法律教育能启发大学生充分利用法律,从法律中寻找创业机会和空间,那么,它就与“创业”融为一体,解决了“创业”、“法律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也能较好地解决创业法律教育过于理论化的现象。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培训,也不是一种“老板速成教育”,而是一种满足以创新为标志的“创业革命”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教育。创业法律教育也是生产力。总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创业的需要[2]。因此,创业法律教育既要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也要融合创业的“价值”追求[3]。 三、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师资多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社会兼职师资为辅,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这种路径选择,某种程度上是各高校基于操作便利考虑,而不是从最大程度地提升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出发。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路径选择的改变是一种可能。 (一)组建导师团 组建以法律知识、法律理念和法律能力3个层次为内容的,由创业者、企业家、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导师团。教育部在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方面,多次指出高校高等学校要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现在,许多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支持充满热情,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这些社会创业导师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各高校的创业导师制度设计。高校在设计创业导师团时,要重在整合社会创业导师的优势资源。在创业法律教育导师团的组建中,可以分为3个组:校内法律专业老师和校外律师、法官等以讲授法律知识为主;校内外专家学者侧重法律理念和法律精神的塑造,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公平理念、诚信原则等;外请企业家则主要与大学生分享法律能力的培育,提升大学生法律风险意识,把握法律中的商机。高校要组织这3个组的创业导师定期交流,让他们形成有机整体,但又各有侧重,增强创业法律教育的针对性,提升实效性。 (二)开展法律教育 在创业教育中,要以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或创业活动为载体,开展实战型创业法律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者的目标与施教者的目标相统一才能有效。创业法律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与施教者的目标统一。首先,我们要对受教大学生进行细分,然后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我国允许并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许多高校建立了创业园或创业基地,有一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创业。现在,创业法律教育面向的大学生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已经组建团队创业或个人创业;第二类是有创业意愿;第三类是没有创业意向。对于第三类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以让其掌握基本创业法律知识,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为目标。对于第一类大学生,则可以结合他们的创业经验、创业需求和创业中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创业中灵活运用法律,甚至创造法律。第二类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可以从对他们的创业项目计划进行法律诊断、法律指引入手,开展创业法律教育。此外,各高校在进行创业项目或创业计划大赛时,可以要求参赛大学生对创业项目或创业计划的法律环境进行评估,让学生在事实归纳能力、法律解释能力以及将法律和事实联系起来的法律论证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意识的锻炼,最终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三)选定法律教育内容 以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创业实际为主线,选定创业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法律非常繁杂。创业法律教育在内容的选定上,如果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实际,就能达到既有效地解决他们创业中面临的法律问题,也能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能力的效果。法律是创业大学生必须了解的,并且会伴随他们创业的整个过程。目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通常包括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工商注册登记、合同的签订、知识产权的保护、税收等方面。随着知识经济在中国的逐渐形成,知识产业发展迅速增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新媒体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实际,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应该新增互联网管理法、电子商务法,以及广告、知识产权、营销等法律在互联网的运用等。许多大学生是以个人名义或校园的方式开始创业,随着业务的扩展,他们成立注册企业的需求突显、创业融资的需求突显、规范劳动关系的需求突显、理性对待竞争者的需求突显。这些实际创业中的需求,对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因此,基于法律责任的分析,开展企业组织法的教育;基于股东权利和义务的分析,开展融资法律教育;基于劳动者权利分析,开展劳动法教育;基于市场竞争的分析,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法教育等都将自然而然,甚至事半功倍。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因此,要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大学生法律教育围绕创业主题,强调以大学生创业经验、创业实际和创业需要为核心,它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在创业中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探究法治精神和发展、促进法治建设为目的,因此,要坚持灵活性、实用性和原则性的统一。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创业法律教育的实践性特质与法律能力的隐性、柔性特征,发挥创业法律教育的显性作用。 四、结束语 有什么样的创业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在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选择上,高校应树立为未来几代人设立“创业遗传代码”的理念[4]。所谓“创业遗传代码”,是指经过特有的教育方式,将某种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特质传承给受教育者,并使之内化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5]。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要将“法治”写入中国新一代企业家的“创业遗传代码”中。 作者:谭利 单位: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培养 创新创业是促使当代大学生成才及成长的主要途径。在我国以后的长期发展中,就业问题始终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且大学生既要成为竞争者,又要成为创造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在创业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以及服务于社会。 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重要性 1.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当前就业形势的强烈需求 近几年,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高校扩招,目前的高等教育不再是原来的精英教育,而是逐渐变为大众教育,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加;第二,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创设的就业能力不断下降,国家机关及国有企业等收纳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城乡各单位创设的就业能力同样有所下降,且事业单位不断推动改革,所需人数也大幅减少。因此,等待就业已不符合现实就业情况,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不断更新其就业观念,转变被动的就业观念。 1.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的急切需要 新兴的知识经济已改变了劳动的就业领域,使得创业不只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种新的就业形式。目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使得行业、职业以及产业不断变化,以致部分职业岗位被淘汰,且部分知识型岗位逐渐产生,那么创新型就业已然成为就业的主要途径。因此,新兴的知识经济使得创业型就业变成解决就业及经济问题的主要思路。 1.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只有提高其创业意识与精神,实现成功就业和充分就业,才能在本质上确保社会的稳定及繁荣,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致力于建设文明、富强及民主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本是我国人民的集体创业活动,且需要个人的创业意识与精神。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及科教兴国思想的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理应承受更多的社会义务及创业责任。现阶段,下岗失业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难题,国有企业下岗分流、农村外移剩余劳动力等问题都急切需要创业,尤其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来解决。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因为知识经济重视人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使得智力成为获取财富的根本条件,再加上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转移、生产及传播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创业更加容易。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以引导大学生变成创业者,是各高校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4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大学生实现价值及各院校培养方向的需要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是各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且各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高校招生竞争比较激烈,那么就业率会直接影响高校的质量、规模以及发展前景。而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直接决定着自身及学校的发展、生存,高校要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为主要目标,以使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创业促进就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且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意成功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因此,采用创业促进就业的办法来解决社会失业及就业问题的重大责任,必然落到了大学生的身上。 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下面我们以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来具体论述武夷学院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取得的一些收效。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已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初步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相关创业课程体系,并在构建的全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充分将创业案例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便更加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创业者成功创业的精神。此外,我院机电工程系还根据具体的创业教育目标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活动,比如,在课外开设包括创业计划、网络教学、企业家论坛及实地考察等课程在内的创业计划大赛。以社团及项目为主要载体,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各种创造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及实践活动,同时在创业教育的相关实践讲座中,通过社团、项目为组织形式的各种创业教育的实践群体,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意识。另外,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于2015年2月至2015年6月举办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的相关活动,例如,企业直通车、校园营销大赛、“我的创业故事”征文、模拟招聘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及大学生物品网络交易展等活动,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主动性和创业热情。与此同时,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还开展了创业咨询及创业投资沙龙,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及创业导师库,以期给予学生有效、正确的创业指导。除此以外,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预想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开启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以建立校内外的实践创业基地。且武夷学院设想将校内外创业基地作为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诸如校科技节、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等的专业学科及科研的相关竞赛活动及各种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关调查及实证分析表明,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精神水平普遍较低,最近几年,我国着重培养创业型及创新型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且大部分高校都积极探索、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相关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很多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及创业教育方面,依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单一地以趣味活动及课外活动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却不是以培训或课程化的方式实施相关教育教学。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首先,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并适当增加实践性的有关模拟环节,同时给予具体、正确的指导,确保达到教、学、练三者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以此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其次,各院校可聘请本校毕业且在社会上较为成功的创业人士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创业知识,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品质。再次,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并作为全新的素质教育境界,以融入整个的人才培养过程。此外,创新创业精神不仅要融入校园文化中,还要切实融入到办学理念、毕业论文、培养方案、实习、课程设置、实验以及课堂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包括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在内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断渗透,可体现出创新创业的精神,以至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最后,对于机电学院设置的电信、电气、微电子及机械等专业,各院校可根据其专业特点不同,设置不一样的创业教育,以使学生可正确认识创业的合作伙伴、形式以及领域。我院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已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推行了很多合理、恰当的优惠政策,比如,简化创业手续、开展创业培训、放宽融资条件以及税收优惠等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体现了大学生追求创新实践及素质拓展的要求,也推动着各高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为各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若各高校可有效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培养工作,不仅会为高校素质教育带来新局面,也会培养出更加符合创新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为我国的腾飞提供便利条件。 作者:孙晓倩 单位: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探索 创业是人们创造社会事业和社会财富的社会活动,要想成功创业,需要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创业素质是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的综合集成。迄今为止,学界关于创业素质大致有这样一些观点:如麦可利兰(McClelland)把将创业者按创业素质分为六组“成就动机族、帮助与服务族、冲击与服务族、管理族、认知族、个人效能族”[1]148;张玉利认为成功的创业者心理行为方面具有一些共性,“富有激情、洞察风险、机会导向、坚忍不拔、诚实可信、执行职能、平衡领导、营销技巧、产品/顾客聚焦和善于学习”[2]27;王林雪等将大学生创业素质归纳为五个方面: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环境掌控力[3];张明林等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包含创业意识和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三大组成部分”[4]等等。以上这些关于创业素质的观点,都从某些方面和角度揭示了创业素质的内涵和特征,在吸取以上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创业素质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大致应包括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这三个方面的要素。创业心理素质是创业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HowardH.Stevenson等学者认为创业就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意愿及获得成功的信心[5],而意愿和信心正是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可见创业心理素质在创业素质中的重要地位。由此,本文不打算对创业心理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这三大要素做全面讨论,笔者在此仅就创业心理素质及其培育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对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有所助益。 人的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6];而创业心理素质则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心理素质虽也包含着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根本而言则是与后天环境和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关系更为密切。创业心理素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满足。心理满足属于心理需求的范畴,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包括生理层、安全层、爱和归属层、尊重层和自我实现层。五个层级呈现金字塔结构,自我实现处于最顶端,属于高级需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满足正是属于人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这种高级需要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内在动力。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研究创业者心理特质得出结论,“成就需求高的人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7]84;甘特通过对创业者与大企业中的经理人之间的比较后认为,“对成就感的高度需要使得很多人选择创业来获得这种成就感”[8]。创业典型的心理激励。心理激励可以说是榜样和责任的双重鞭策。大学生创业有着各种不同的动机,有出于改变自身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的,有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付出而能尽人子之责的,也有对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向往,当然更多的是希望能有所成就回馈社会贡献民族和国家。榜样尤其是身边的榜样,常常让大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零距离感,“他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如长沙理工大学“切糕王子”阿迪力•买买提吐热的创业事迹,就激励了许多长沙理工大学在校学生的创业热情。责任主要有对父母的责任,对弟弟妹妹的责任,对家乡父老的责任,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等,这也常常激励着大学生们的创业热情。正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激励,促使着大学生产生创业冲动,形成创业意识,寻找创业的机会和路径,并最终走上创业的实践之路。饱满的创业激情。 要想干好干成任何一件事,对这件事情就必须有着火一样的热情,也就是饱满的激情。饱满的创业激情是创业欲望和创业行为的动力所在,是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所有成功创业者的共同特征。只有保持着饱满的创业激情,才会对创业有着持久坚定的热情,才会有对创业成功的不懈追求,才会充满着旺盛的创业精力,才会有全身心的创业投入,这是大学生创业者宝贵的心理素质。坚强的创业意志。创业意志是指为实现创业目标,支配创业行为,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创业中风险与成功并存,创业过程难免有困难挫折,大学生创业者要有坚强的意志,矢志不渝地执行目标,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困难和挫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要有敢于面对任何挑战的勇气,要有失败了再重来的准备和信心,要有应对和处理创业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有因势利导大胆创新的意识,所有这些,如果没有坚强的创业意志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坚强的创业意志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具备了坚强的创业意志,才会在创业的征途上,即使陷入暂时困境,也终会有“山重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才能经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而最终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对创业热爱乐观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古人的名言和经验智慧,从事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者莫不是对其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和兴趣,他们已不是完全为了谋生而从事某项事业,他们从事业中获得了极大乐趣,他们把事业当成了人生第一需要,沉迷其中欲罢不能。大学生创业也理应如此,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准创业的方向和目标,而不是着眼于暂时的利益,这样就能在创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这才是创业的最高境界。 如前所述,人的心理素质,既有先天禀赋的因素,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创业心理素质同样如此,这就使得创业心理的培育成为可能。怎样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培育,这不仅要从大学生本身主体因素出发,更涉及到学生的家庭甚或家族背景作用,涉及到高校创业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创业实践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社会创业文化营造等方面的氛围环境。探究培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协同作用机理来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理应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问题研究中的重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当然也可由学校的创业教育、创业的社会文化、家庭创业教育、创业社会实践等不同途径来对其进行影响和培育。换言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育就是要在其先天禀赋的客观基础上,由家庭(或家族)、学校和社会通过一定的说教、训练、实践和引导,对其施以影响,让上节所述的创业心理素质得以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并成为其创业行为的心理出发点和心理依据。具体而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应分为间接的和直接两个方面:一是间接的成长背景因素,二是直接的创业环境氛围因素。成长背景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学习养成的因素,成长背景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文化背景等;创业环境氛围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训练巩固过程的因素,主要是指创业行为产生和创业心理生成的外在诱导制约因素,如学校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情况等等。理清和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探讨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探究在这些作用和机理影响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如何生成和外化,从而更好更科学地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这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作者:刘双春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浅析 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失,师资力量短缺 从全国范围来看,创业教育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教学效果难以估量。同时受到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手段的影响,创业教育一般的考察方式就是考试或者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仅仅是以作业和课程论文的形式体现,这种被动而且缺乏实践形式的方式并不能检查创业教育方面知识的获取程度和能力。另外视力障碍学生的客观条件又不允许用计算机或者纸笔写论文,常常需要别人,并没有针对他们做出特定的评价方式,没有体现人文关怀。第二,相对于高校庞大的学生数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而且专业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开始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晚,所以教师一般的专业方向与创业教育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对于北京市高校视力障碍大学生来说一般的师资力量是辅导员,课程的讲授和创业大赛的组织一般都是以创业的知识、法律、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由于辅导员的专业性不尽相符,事务性工作繁多,很少能真正参与创业和其他的实践活动,无法对视力障碍学生相关专业进行系统的针对性的创业指导。 二、首都地区视力障碍专业的创业教育尚未形成一门课程 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普及时间较短,对于北京市的视力障碍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只是在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中作为一章的内容呈现,并没有过多的篇幅进行介绍,在课外也没有其他的选修以及辅助课程进行指导。当今社会普遍认同视力障碍人群主要从事针灸推拿和钢琴调律专业,因为按摩针对其特点,发挥手部触觉灵敏的优势针对穴位进行手法治疗,而钢琴调律也需要听力有关的专业技术,要求音准以及辨音能力要强。视力障碍大学生虽然没有视力,但因其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正常,某些方面较健全人来说还有优势,所以高校针对其特点设立专业课程,但与此同时又没有针他们进行创业教育辅导,教学人员通过讲授、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的创业心理与技巧、创业政策与法规等内容进行指导,内容都是与健全大学生的一致,没有针对如视力障碍这种特定类型的学生进行个体差异分析以及行业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以及文化娱乐消费的增强,这些职业都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而且作为残疾人的特殊性,与健全人相比不能消化吸收大众化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并且很难适应相应的教学模式,所以书本中的相关内容作为一章不足以呈现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的帮助以及价值。 三、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单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二课堂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践的机会。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在活动中实践按摩与调律能力以此巩固知识尤为重要。作为视力障碍的任课教师也应该在课下组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参与其中,运用专业知识将课堂知识的传承延续到第二课堂。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得非常少,仅仅是一般性的创业大赛,而且任课教师较少地进行组织,针灸推拿学和音乐学的专业教师更没有参与其中,致使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单一。 四、缺少创业园区、实践基地以及创业平台 实践是学习和检验相关创业知识、锻炼能力的必要手段。作为企业和单位来说,他们市场敏感性更强,更加关注社会的风向标,开放、快速、与时俱进地适应市场,学校则相对滞后,而且并没有条件让学生真正体会社会上的真实环境。而且在创业方面,大学生面对的压力还包括场地的租用、资金的扶持、经验的积累等等,所以在校的视力障碍大学生创业环境急需改善,需要参与到实践基地中去。相对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1、改变评价方式,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对于视力障碍大学生而言,针对教学内容应该改进这门课程的评价方式。考核办法要以实践考核为主,即使学生不能创业,也要懂得相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的能力,这样能为学生毕业后甚至于很长一阶段后的创业提供较好的基础。高校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可以设立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考核。另外还要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优化创业教育的师资配置。首先,要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加大培训力度。高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往往由辅导员来进行教学,在日常工作繁重的情况下,教学任务质量不高,校方可以要求很多其他专业的教师参与进来,让其参加创业培训班,如KAB课程等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比如针灸推拿学专业任课教师,以其专业知识和对市场的把握对学生进行创业讲解,相对于辅导员来讲,更加有专业性和说服力。第二,鼓励创业教育教师走进企业单位,让其参与企业的运行和管理经验的获取。美国斯坦福大学允许教授每周有一天时间在企业兼职,因而对企业的运行状况有丰富的经验,然后指导学生,这种培养模式的成效十分显著。第三,要从社会上聘请有相关经验以及创业经历的专家进入校园,并与教师开展交流活动。因为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都没有创业的相关经历,在市场的动态把握和残酷性上缺少实战经验,所以要通过此途径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创业的风险和乐趣。 2、制定针对视障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 相对健全人比较,视力障碍大学生由于数量较少,目前还没有针对这类人群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毋庸置疑,在当今教育资源的紧缺下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但针灸推拿学和音乐学专业属于服务类行业,根据当前社会职场发展变化来看,符合体力劳动类职业减少,脑力劳动或创意性工作增多,这种职业能根据社会的需求发挥视障学生的生理以及身心特点,使视力障碍人群实现自我价值。所以高校要有前瞻性,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开设技能培养为主的专业特色课程,以中医和音乐等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实践,强化学生按摩手法以及听音调律实践能力。本门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和训练。 3、举办多样化形式的创业教育第二课堂 请相关领域内有关专家或者优秀校友进入校园做报告与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的知识主要讲解创业教育的理论和知识要点,而对于行业内部最新的市场资讯任课教师就相对捉襟见肘,对于创业的现实状况了解不够,需要有关专家进行前沿知识的讲解以及优秀校友介绍创业经验,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创业的热情,还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实践探索。引导视力障碍学生创立创业协会。由于视力障碍学生的生理特点导致该群体对于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高校可以引导该群体学生创立盲人的创业协会。目前视力障碍大学生的专业比较适合创业方向,通过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对于本专业产生更大的兴趣,创造积极思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氛围,并在实践中运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开阔其眼界。 4、大力开发实践基地,将企业单位等融入学校创业教育 高校应大力开发实践基地,建设残疾人创业的孵化器,通过提供机会让盲人大学生亲自去经营自己创业领域的微型企业。首先,高校通过介绍该群体专业性以及未来的商业前景并联系校外企业,将产、学、研三方面结合,鼓励引导企业单位进入校园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支持,开发视力障碍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总之,我们高校要定期组织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到医院、社区、按摩店等相关地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要进入琴行、钢琴调律公司等单位进行实习,让相关企业单位进入校园等,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以及创业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消化,学习和掌握创业的技巧和相关经验;另外要进一步开展创业孵化基地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比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免费或者相应优惠的场地以及可供启动的项目资金,注重后续的成果转化以及畅通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的通道等等;最后高校间要加强联系,大力开展相关专业和类型的学生的交流,探讨创业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整合资源,加强学术研究,共同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作者:赵磊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思考 1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现实意义 (1)用人单位希望使用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成手”,这样就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另寻出路,又可以为政府减轻就业压力。经济原因也是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大环境中,工作待遇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主创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政府部门,纷纷把“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化解当前社会就业难的主要政策。 (2)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抱着替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干的心态,认为给自己干,做起来会更有激情,更投入,从而更容易成功。这种成功是属于自己的。再者,失败了,也是自己能力、经验不足,需要结语经验,继续努力。 2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实行分层培养的模式,既面向大学生开展普及性的创业教育,使所有在校生均能接受创业普及教育;同时,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创业精英训练,使他们能够不但具备主动创业意识,还能掌握创业技能。根据创业教育目标的要求,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社团活动等人才培养的各方面。 (1)在通识课程中开设通用性质的创业课程。如: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将创业教育必修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标准和面对挑战,再大的困难也会变成脚下的踏脚石,而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使他们在面对未来漫长的路途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开设创业选修课,以讲座、“创业沙龙”、“创业俱乐部”、辩论赛、创业经验交流等形式展开教学。也可以通过创业模拟实战的形式,教会学生们掌握经营管理、团队建设、项目分析、降低成本等大量的创业的基本环节和技能。 (3)加强课外创业实践环节,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学生参加省、市、校级大学生创业类竞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活动,将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将学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相结合,举办实验班,鼓励大学生积极体验。 3积极探索创业模式 (1)集中扶植一批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在校内导入各类创业活动。比如举办创业项目大赛、商业策划大赛、模拟网络营销大赛等,以此掌握创业技能,以创业促就业。 (2)积极寻求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或者社会企业设立创业基金,充分借助各类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各方以多种形式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校、各市场经济实体组织均可投资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各地从创业扶持资金中安排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资金,用于改善孵化基地条件,引导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良性发展。 (3)形成保障机制。高校制定大学生创业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基金使用办法,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办法,创业教育工作奖励制度,创业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大学生创业指导制度,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等,保证创业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作者:孔英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 一、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历程 创业教育首先在1991年的东京会议报告中被提出,具体是指培养有创业开创精神的个体,尤其强调了它的重要性,等同于对正在工作的人,那是由于当今用人机构对于受雇者的要求越来越偏向于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自主性及独立功能能力,还有相关技术、社交及管理能才能。其后国内学者对其定义、培养方向、核心任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这种现代教育是着力于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冒险开拓精神以及事业心等多个方面素质的培养。按照国内学者的理论,创业教育可以作为一个终身教育,其是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教育方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及创业技能的教育过程,最终教育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获得创业基本素质及创业能力。 1991年,创业教育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紧接着1997年,创业计划大赛在我国著名的清华大学展开,这也被认为是我国创业教育最早的一次实践活动,也代表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全面展开;1999年,“挑战本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全国性活动更是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同样是一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同年初,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有明确指出,应当强化、鼓励创业教育,开创创业教育的全新局面;2002年,清华大学等9所著名高校成为我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有层次、有步骤的展开了全面实践。 试点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也收到了较好成效,各地高校纷纷效仿而行,在开展相关活动的同时也自主开设相关开成,竭力促进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力求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及其个人事业心、开拓精神等多个方面素质能力。这种局面也代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开展开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拉开了帷幕。同时,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关注创业教育,并积极参与创业教育的实践,例如部分地区的劳动人事部门制定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加上一些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实验室的出现,逐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1]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况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从发展至今仅仅走过了十数年时间,在这些年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无论是试点院校所开展的一系列创业教育时间活动,还是部分条件较为成熟的高效所开设的创业课程,都不断出现了促使大量学生成功走上自主创业途径的实例。这是我国创业教育总体上的进步,更为今后创业教育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宝贵的经验教训。然而,就现今创业教育开展与大学生创业活动上来看,虽然发展态势较好,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却仍然处在一个起步与试点阶段,尚没有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如下: (一)教育认识不足,定位有所局限 首先,就高校高层领导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尚还没有对创业教育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也缺乏应有的重视,更遑论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政策和全新的教育目标。我国创业教育还仅仅局限在缺乏理论指导的创业实务层面,且在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上还存在较为严重功利性价值取向,无论是从相关部门的政策进行分析,还是从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来看,这样的认识问题均是较为明显的。其次,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同样存在一定的偏差:其一,不少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则一定是创办公室,甚至于将勤工俭学亦作为创业教育的一种;其二,在大多数学生眼中,他们认为创业仅仅需要资金,似乎有了资金则可以立即开展创业,却完全忽略了知识、技术以及全新的服务理念在创业中的重要地位;其三,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相当不足,他们认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仅仅在于高效课程的时间是否宽裕,作为一种附属、业余而存在,他们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自身今后发展的重要性而将其至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二)课程设置混乱,缺乏明确目标 相较于国外创业教育的开展和课程设置上来说,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是有所缺陷的,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等多个方面原因,我国的课程设置方向仍停留在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阶段,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课程设置较为混乱,更没有收到创业教育活动应有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虽然有设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但其工作仍是有所局限的,也仅是停留在对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的鼓励、扶植上,如鼓励学生开展创业计划竞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办公室等等,这些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固然能有一定助益,却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和提升。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创业教育的学科化、正规化尚还有一段路需要走,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创业教育的体系化也较为薄弱,缺乏切实,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目标定位与任务安排也都并不明确。这些问题均致使不少大学生虽然受过些许创业教育和训练,然而在实际生活过程当中,无论是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素质都还存在极大的缺陷和不足。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开看,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其一,缺乏统一教材,没有专业性较强的理论指导;其二,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学科内容的定位,教学杂乱无章;其三,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然而由于对创业教育的探究和认识不足,没有明确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仅仅是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由此可见,我国在对创业教育逻辑性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上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三)缺乏实施规程,难于融入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让其得到更大的成长,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学生的整体育人体系当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在于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教育预警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思维,提升学生的创业知识水平和创业技能等等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 创业教育仍可归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之一,因而在创业教育活动当中,我们应当着力于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继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然而,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初期开展中,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往往是取得极佳成绩的极少那部分学生,其余学生成为了“看客”而没有得到真正的创业素质培养,这种“精英化培养”显然并不符合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事实上,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实施仍然覆盖较窄,在很大程度上还仅仅是一种“业余教育”,是大学生所认为可有可无的教育活动,脱离于“正规教育”之外,更没有受到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相当程度的重视,更遑论于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创业教育活动没有真正融入到学生正规的课程体系当中,实施困难显而易见,这样缺乏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创业教育活动也必然导致了其实施过程的困难,更限制、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发展。 (四)创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1.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 在理论研究方向,我国创业教育目前还缺乏一些独具见解、有深度的系统创业理论。另外,对于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力度和深度不够,这致使我国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并不能对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有实际指导作用与意义。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自然也较为匮乏,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微观、具体的方面则缺乏相关研究。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工贸学院等高校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研究创业教育的机构,但是在基于本校实际研究如何实施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所开展的创业教育还主要是经验的探索,缺乏专业化、针对性强的理论指导,因此加强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必需。[2] 2.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缺乏 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创业教育基础薄弱的的特点显露无疑。在国外,创业教育不仅是在高校开展,小学、中学等各个阶段都已经展开了较为系统,且行之有效,能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创业教育。[3]英、美等国已开发出一些符合国情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和实用性的教材。而我国在高校相关课程教材的选择上则显得较为驳杂,缺乏明确方向了。在隐性课程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更缺乏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而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实施潜移默化的教育是进行创业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对20所浙江省高校在校学生的调查中,创业氛围与其他创业教育方式相比被排在最为重要的位置,有75%左右的学生希望校方能营造更好的创业氛围,这反映出高校在创业教育氛围营造方面的欠缺和学生对此种氛围的需求。 3.教育师资力量资源缺乏 总的来说,我国创业教育开展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则是源自于师资力量的缺乏,这是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更多的的是以选修的形式出现,如《团队训练》、《创业管理入门》等等课程,然而,这些授课教师大都是精通理论而缺乏实践经验,他们自身也尚未有过真正的创业经历,创业是一项极为需要实践经历的事,脱离实践与实际操作的单纯理论说教并没有教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授课教师实践经历的缺乏无疑严重的阻碍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因而我国创业教育要得到质的飞跃,首要任务应当是提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多应当注重的是组织创业计划大赛等实践活动,教育者再辅以适当的创业形式、技巧以及相关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顺利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创业教育史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使其从创业思维、技能、意识等多个方面的提升最终实现创业能力的提升。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尤其注重于怎样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摒除既往的一味求职应聘的就业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如此一来,高校必然得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同时,进行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为目标。 (一)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 首要的是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改变,让其充分认识教育价值观及人才观,秉着以人为本、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理念,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服务。除此之外,要实现学生就业观的转变,让高校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现今社会形势,我们应当培养学生不懈奋斗,艰苦卓绝的精神,积极鼓励他们尝试自主创业,在亲身实践的创业活动中收获经验与教训,这显然优于单纯的理论说教。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能力,让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则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创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要实现这样的结果,创业教育的思想应当是全方位的融入到高校管理教育过程当中,而非局限于教师课堂。 (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引,我们应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革新教学模式,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行改革完善,以之促进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立,在教学计划及改革实践中必然需要适当加以体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对学生创业意识、基本理论与技能等多个方面的教授。创业教育活动应当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使得学生明确整个创业过程,在教育和实践过程当中逐渐锻炼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掌握相关技能。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高校本身的模式,以便很好的实施创业教育。应当通过一系列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激发其创新意识,实现学生对创业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应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情况和特长的课程,根据创业目标的不同,应将创业课程也有计划的区分开来,制定不同培训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成功的创业案例,实践教导一些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手段、创业过程,主要突出表现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应融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高校教师,应进行定期培训,定期学术交流,在本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思想,尤其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创业教育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推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去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行之有效且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教学方式,以期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学生讲述创业应当具备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更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开展极具实践效果的创业活动。推进教育方法的创新,将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创新的教育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技能培训式学习方式,选定一个特殊的创业技能为教学内容,邀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亲身授课,介绍自身的亲身历程,能得到学生很好的共鸣;互动式学习方法,与学生充分互动,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一些创业的激情,自主领悟一些创业精神的真谛;休学创业方式,高校制定相关政策,允许部分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在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让他们进入社会创办企业或加入创业团队,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 (四)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 高校实施创业教育,需和校企进行联合教学。一是提供给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注重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二是向校企、校内研究所及科技开放公司筹集资金,设立创业基金等相关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制定详细的创业培养计划,并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或自行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创业实战;三是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帮组学生培养自主创业能力,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亲身体验创业活动,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四是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创业实践活动,例如各院系校内刊物的创意和策划,学生会各社团的组织管理,学术研究的申报,法律金融实践的模拟,使各科学生在日常一些实践活动中为将来的创业活动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 (五)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以很好的检验创业教育成果,客观评价创业教育本身,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来进一步改进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认证制度的对象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指标是学生创业的业绩,构成一个测评的体系。主要通过书面考核及实践操作考核两组考核方法。书面考核相当于当前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稳定的、潜在的能力。实践操作考核,可以通过一些创业方案的设计、创业计划的实施来进行检验。最后综合书面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对创业教育进行系统的评价,评价结果分不同的层次,并根据不同的层次发放相应的大学生创业素质证书。推行大学生素质认证制度,对学生的创业素质进行积极测评,对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引导创业教育健康高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创业教育认知制度利于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及能力,能够衡量创业教育是否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并不断进行反馈来改进创业教育的实施。 大学生创业基础论文:大学生创业游戏教学法论文 “游戏教学法”是教师在常规教学时经常放弃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传统教育理念集中在教师的“教”,所以不会把课堂上的时间给学生,而是全部交给教师去“说”。20世纪末一场教育改革的强风开始席卷中国,这场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要求我们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让他们“爱学”“会学”“能学”。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许多高校教师开始了自己教学方法的改变,越来越越注意让学生活动起来,特别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以任务目标为中心开展动态活动,这就是“游戏教学法”独有的魅力——“动中学,学中动”。下面,笔者将就自己参加的为期三天的,大学生SYB创业培训中利用“游戏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作例举和分析,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 成为企业家[1],拥有不可企及的财富,是每一个有抱负的大学生念念不忘的幻想。之所以称之为幻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大学生只是想自己如何成功,却没有去估测自我的能力和实践自己的想法。在SYB创业培训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在企业这个概念框架下,学会认识自己能力与自己能力被认识。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叫“我能行”,游戏内容主要是:环节一,让学生从背后试试两只手上下能否摸得到;环节二,头不动用一只绕过颈一圈模同侧耳朵。这两个环节是要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存在,以一种非常规的动作体验突破自我的状态,在游戏过程中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反应过来,只有少数人能够迅速达成任务。由此,在游戏结束之后还有许多学生意犹未尽,这样不知不觉就把创业的“创”字独特之处,让学生清晰明了的理解到了这种“求新”“求异”的思维,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业者应构思的企业 当大学生们对创业产生兴趣之时,适时地将建构企业的模块充分地呈现给他们,让大学生自己去组合和拼装,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初步的想法细化,然后变成一个计划或工程。大学生的抽象思维相当活跃,在企业构思的活动中,必须要利用已有的资源和生活经验,并创造成游戏情景,让他们去发现自己身边的“商机”。在这方面,我做了些小尝试,例如:在“生活大八卦”的游戏里,两组学生分别扮演娱乐明星和娱乐记者,双方就假定的娱乐事件开始相互发问,由第三组学生进行胜负判别,胜负的条件是谁能从对方那里获取更多的潜在商业机会。生活当中娱乐新闻经常是铺天盖地,大部分人已经觉得麻木了,但是我们需要留意的是这当中潜在的市场,特别是个性化的小市场,对于“小”“微”公司的发展机会良多。游戏之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一定要去开个明星隐私保护公司、娱乐记者咨询公司等等。 三、创业者应评估的市场 市场[2]是商业活动的核心,尤其是在创业初期选择市场也就决定了日后的入行问题,在许多企业发展失败的案例当中,最大的失误往往都是市场定位错误,例如:中式快餐店败给洋快餐、体育品牌李宁被迫重组业务等等。因而,最初的创业过程中一定要审时度势,做好市场调查,认真地分析行业数据和发展前景,在培训阶段要想让学生做到这几点,应该做些实践性比较强的活动,例如:安排学生进行假定商品贩卖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扮演直销人员和顾客进行交流,并将自己的商品成功推销出去便可以得分。学生在做这个游戏时,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够成功地推销出自己的商品,并且让消费者感到厌恶。游戏结束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总结了一下,任务失败主要的原因是产品缺乏竞争优势和销售人员不善言辞。 四、创业者应搭建的组织 创业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一定要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特别是团队内部的关系。创业者一般来说都是以团队形式出现的,特别是企业型的创业活动中,团队凝聚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分组投蓝游戏”这类集体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想要获得胜利,最基本的保证就是团队的组织力。学生被分成两个小组,一对为红组,一对是蓝组,两队同时进行投篮,但是允许其他队员在旁边采用非肢体动作进行鼓励或者干预,以五分钟之后的投进篮框得分多的为胜者。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如何有效组织便成为学生们考虑的第一点,让投篮技术好的同学去当投手,声音大的去当对方的破坏者或自己的鼓励者。学生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相互协作并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体验时,得到一定的心理补偿或损失,产生认知冲动,然后对已有的组织结构进行重组。 五、创业者应具备的形态 法律意识是经营企业的人,最需要补充的知识,这种意识是一种固定形态的制约因素,对于企业经营者而言必须加以重视。在SYB创业培训中,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经营不能触碰的“红线”,也必须认识到企业经营者拥有的权利。在这方面的训练,必须依赖实例作为支撑,例如:安排学生就自己想要创办的企业,写一个“申请书”,把企业的全方面信息包括其中,特别是与法律相关的内容作出特别注明。学生将自己的“申请书”交由教师审核,然后把不合格的发还给学生,再改再审,反复几次之后对于相关的法律学生便可以认识得很通透了。 六、创业者应清楚的责任 企业经营不仅仅只有利益,还有更多的是一种责任[3],这种风险与责任并存的行业,无时无刻不在告诫新人“入市需谨慎”。因而,在创业前的培训一定要明确这种风险意识,设计一个“冒险类游戏”是最恰当的,让学生扮演侦探处理一个假定的违法犯罪案,学生必须找出所有的线索,最终才能破解谁是幕后首脑。这个游戏趣味性和思维性极强,学生如果不清楚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就很有可能遗漏掉重要证据,并无法破案。“游戏教学法”被引用到SYB创业培训中,并是不为了为难学生,而是让他们以深层次的感受,去磨练自己作为未来企业家的胆识和魄力。 七、创业者应统筹的预算 “模拟医院”是一款很时髦的电子游戏,玩家在游戏中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医院的管理工作,医院的工作很多很杂,例如:盗窃、病人受伤、医务人员不够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管理者的统筹运算,特别是预算的执行,在游戏中玩家所拥有的建设资金和开销都以虚拟货币出现,并且是模拟真实的收支情况。玩家如果没有能够做好预算,最终导致入不敷出的话,游戏就会宣布结束。笔者认为,将“模拟医院”这类真实感很强的游戏引入培训课堂相当有必要,不单单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场景,更重要的是将潜在的不平衡因素凸显了出来,给学生以强烈的危机意识体验。 八、创业者应实施的策略 大学生创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创业进入实践阶段前,必须还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即是计划书,这份计划书一定要非常的完整而且系统。对于身处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要完成这么一份计划书相当有难度,特别是涉及的综合性内容比较多。SYB培训时,那就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是最佳的方式,例如:我将学生带上大街,把十把雨伞给他们,并让他们在1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销售,最后的利润归学生自己所有。学生大都很积极地去卖伞,有些同学想出用文化搭配的模式去卖伞,将伞上面印上精美的“中国风”图案,引起很多路人围观,伞很快就卖了出去。真正的创业是在街道上,在市场里,并不是课堂上的侃侃而谈就能成功,只有实战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创业的辛苦与幸福。 九、小结 创业就像是一条去西天取经的路程,一路上会有很多未知的风险和危机,但是我们能够在SYB创业培训课程[4]中帮助学生们去模拟、去还原真实的场景,非常好地让他们通过在游戏中的磨砺,不断得到锻炼,为我们的创业大军增加一股新锐力量。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关于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 摘 要:从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影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因素,对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改进行政管理方法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依然面临着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艰巨任务。倡导科学行政,依法行政,以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质量、高智能、高效益的实践需要为基础,以民主公开、优胜劣汰为法则,以尊重知识,选才任能为核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政管理新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企业行政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营销等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企业行政管理内容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要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就必须有一定强制力的权威与服从机制把企业各环节、各部门连接成一个健康运行的有机整体。否则,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就可能因缺乏组织性而不能实现。(1)计划工作。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具有计划性,做好预测工作,对企业行政工作进行指导,这是企业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行政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2)组织工作。企业的组织机构是企业运作的基本框架,企业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任务,任务怎样分类组合以及各种决策应该在哪一层级上制定。企业要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要做好这一环,就需要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企业行政管理是依赖行政机构渠道进行的,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行政命令、指示等迅速流动贯彻的重要前提,是达到行政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3)指挥工作。即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确定好企业员工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明确人们在职、责、权方面的结构体系;调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解决组织人员之间的冲突。做好这一环,就要建立行政首长(厂长或经理)负责制为首的指挥系统,这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4)控制工作。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条例并认真执行。通过控制保证任务按照既定计划执行,通过控制来判断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否合理,是否还有改进之处,从而增强行政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企业行政管理的最佳化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管理者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和实施。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而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有效实施对人的管理的重要保障。 2 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 (1)行政机构庞大臃肿。我国的企业行政机构过于庞大臃肿,几度精简,收益甚微,结果是“精简、精简,有增无减”,没有必要设立的行政机构大量出现。(2)权力集中缺乏制约。权力过分地高度集中而又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企业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家长制、人身依附等封建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行政系统缺乏活力和效率。(3)行政法律和体制不健全。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法律制度不健全,有些行政法规虽然已经制定,但没有很好的执行。现代行政管理需要建立起科学的工作程序和全面规范的管理规则。因此,行政管理体制不全,机构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以及对现代社会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推广应用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4)行政机构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由于部门和环节过多,造成行政机构某些部位和环节运转不灵,往往因扯皮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主要表现有: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己经具备,只因少数人反对,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如已经作了正式决定,而且又是正确的,只是触及到某个部门、单位的利益,这个单位和个人就找借口拒不执行。(5)行政人员素质不高。企业行政工作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升降、淘汰和辞退等人事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一些行政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负责任和不负责任,合自己利益的就干,不合自己利益的就不干,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提高。 3 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分析 (1)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上层行政机关的主要活动,是规划、决策、控制、沟通等全局性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总体效率。重点要从领导方式、决策程序、组织结构、信息反馈、协调监督等方面改进工作,提高效率。(2)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3)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4)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政官员的积极性。通过将企业管理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企业行政管理之中,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 对策 (1)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上层行政机关的主要活动,是规划、决策、控制、沟通等全局性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总体效率。重点要从领导方式、决策程序、组织结构、信息反馈、协调监督等方面改进工作,提高效率。(2)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3)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4)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政官员的积极性。通过将企业管理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企业行政管理之中,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5 结论: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当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着机构庞大臃肿、权力集中缺乏制约、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保守、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观念、行政法律和体制不健全、旧观念的束缚等原因造成的。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方法,尽量适应企业员工的需要和特点,顾及社会因素及其各方面的影响,努力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大力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对现今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要求研究 内容摘要: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是以总经理为最高领导、由行政副总分工负责、由专门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 关键词:企业行政;行政管理;功能;特点;要求 前言 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 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此重要,然而却几乎没有人去研究它;这是现今企业普遍感到最头痛的是行政管理,而改进它又不知如何下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就其中的二、三问题作一探讨,期望引起讨论。 一个较大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其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企业。行政工作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各方面?quot;业务"。行政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的沟通和协调。行政管理的广度,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行政管理的深度,又涉及到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细微末节;行政管理的重要,是因为它是领导和各部门、众员工之间的桥梁;行政芾淼拿舾校?且蛭??婕暗矫扛鋈说那猩砝?妗?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无头绪地整天瞎忙;或是被领导一会儿支到东,一会儿支到西;结果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忙了些什么。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然而,行政部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管理水平,那还是不够的。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再上一个档次,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 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换句话说,他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一个战术家,还要努力做好一个战略家。很显然,也只有一个有思想、懂战略、敢创新、有冲力的人,才能把行政工作做得更好,做得再上一个档次。 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成为真正的协调。 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应该。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关注点不幸竟在于行政部门,那只能说明一点,即行政工作做得实在太糟糕,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影响了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以致于引起大家的关注。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行政部门最忌讳处处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其它部门抢镜头,争荣誉。行政部门应该象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要反对利用自己对公司资源的支配权只顾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的行为,特别要反对把行政部门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管理是要执行制度的;但执行制度也是一门艺术,并不一定要搞得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特别是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更要注意对人的尊重。行政工作要做得有人情味。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及其要求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的功能;究而言之,行政管理就是服务。就这一点而言,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大体相同。 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仍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 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足的,它本身并不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企 业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就政府体系本身而言,可以说就是它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说,政府机关之所以存在,目的就在于实行行政管理。这就使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往往给人一种"为管理而管理"、不尽情理、不合实际的印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企业里,就会比较触目惊心,使人难以容忍。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与要求的研究 摘要: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是以总经理为最高领导、由行政副总分工负责、由专门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 关键词:企业行政;行政管理;功能;特点;要求 前言 一个较大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其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企业。行政工作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各方面?quot;业务"。行政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的沟通和协调。行政管理的广度,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行政管理的深度,又涉及到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细微末节;行政管理的重要,是因为它是领导和各部门、众员工之间的桥梁 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 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此重要,然而却几乎没有人去研究它;这是现今企业普遍感到最头痛的是行政管理,而改进它又不知如何下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就其中的二、三问题作一探讨,期望引起讨论。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无头绪地整天瞎忙;或是被领导一会儿支到东,一会儿支到西;结果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忙了些什么。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然而,行政部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管理水平,那还是不够的。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再上一个档次,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 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成为真正的协调。 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换句话说,他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一个战术家,还要努力做好一个战略家。很显然,也只有一个有思想、懂战略、敢创新、有冲力的人,才能把行政工作做得更好,做得再上一个档次。 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应该。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关注点不幸竟在于行政部门,那只能说明一点,即行政工作做得实在太糟糕,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影响了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以致于引起大家的关注。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行政部门最忌讳处处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其它部门抢镜头,争荣誉。行政部门应该象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要反对利用自己对公司资源的支配权只顾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的行为,特别要反对把行政部门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管理是要执行制度的;但执行制度也是一门艺术,并不一定要搞得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特别是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更要注意对人的尊重。行政工作要做得有人情味。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及其要求 一、 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足的,它本身并不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企 业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的功能;究而言之,行政管理就是服务。就这一点而言,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大体相同。 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仍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就政府体系本身而言,可以说就是它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说,政府机关之所以存在,目的就在于实行行政管理。这就使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往往给人一种"为管理而管理"、不尽情理、不合实际的印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企业里,就会比较触目惊心,使人难以容忍。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浅析如何提高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摘 要:文章简述了企业行政管理的涵义及内容,并针对影响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 行政管理 效率 一、企业行政管理概述 企业行政管理,就是指企业的行政管理组织机构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由企业行政管理组织机构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制度、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的行政管理。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是服务于企业,协调和平衡企业日常行政事务中出现的问题。企业行政管理的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示、企业行政制度、奖惩办法等。企业行政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企业行政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管理日常办公事务及办公用品、管理企业相关文档资料、管理对外事务及会议费、招待费审批及额度控制,此外还包括对员工福利、车辆使用、安全卫、资产设备、外出开会、培训等方面的管理。 企业行政管理的最终日标就是通过其行政管理制度和措施,在企业各部之间以及与其他企业之形成良好的关系,保证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有效运转,为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处理好日常事务,全面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及企业文化建设,为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参考,能够为企业的各个部门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协调好企业不同层级及不同部门的交流和沟通。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工作内容 (一)计划工作 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具有计划性,做好预测工作,对企业行政工作进行指导,这是企业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行政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组织工作 企业的组织机构是企业运作的基本框架,企业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任务,任务怎样分类组合以及各种决策应该在哪一层级上制定。企业要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要做好这一环,就需要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企业行政管理是依赖行政机构渠道进行的,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行政命令、指示等迅速流动贯彻的重要前提,是达到行政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 (三)指挥工作 即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确定好企业员工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明确人们在职、责、权方面的结构体系,调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解决组织人员之间的冲突。做好这一环,就要建立行政首长(厂长或经理)负责制为首的指挥系统,这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 (四)控制工作 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条例并认真执行。通过控制保证任务按照既定计划执行,通过控制来判断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否合理。是否还有改进之处,从而增强行政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三、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行政体制不健全 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体制不健全,没有很好的执行。行政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这种行政管理模式根本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帮助,企业行政管理流于形式,由此导致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二)行政机构臃肿 由于行业的特性,我国的电力企业普遍呈现员工多、地域广的特点。这就造成了电力企业行政机构过于臃肿,虽然经过几度机构整合调整与精简,仍然是“精简、精简,有增无减”。 (三)集权制约失衡 权力过分地高度集中而又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进程,挫伤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延缓着企业行政系统缺乏活力和效率。 (四)行政机构工作效率低下 由于部门和环节过多,造成行政机构某些部位和环节运转不灵、信息失真,往往因推诿扯皮和过多的请示汇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主要表现有: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己经具备,只因少数人反对,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如已经作了正式决定,而且又是正确的,只是触及到某个部门,单位的利益,这个单位和个人就找借口拒不执行。 (五)行政人员素质不高 电力企业行政工作人员的选拔、录用、考核、奖惩等基本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一些管理人员不了解、不熟悉本企业的业务工作,出现了“该管的不管甚至没管好,不该管的脱离实际”这种现象;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无法推行或根本不能推行,其它部门对行政管理部门不信任、反感和排斥。而行政人员又不愿意和业务部门打交道,导致管理脱离实际,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提高。 四、提高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重视行政管理工作 企业领导要给予行政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保证行政管理岗位的人员素质符合要求,给予配套的培训和提升机会;对于行政管理制度的推行和实施,要给予大力支持。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工程单位要甘作“配角”,确立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工程的位置。从服务出发,勤于创新思考,主动工作,简化流程,方便员工和工程部门,在公司的管理策略,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专业的方案和策划,充分发挥好行政部门的“信息枢纽”地位,与公司各部门友好地沟通协作。与公司外部的协调,代表公司的形象维护公司的利益,使行政管理真正成为领导的高参,沟通的桥梁,得到员工的信任,行政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升级。 (二)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模式 合理的企业行政管理要有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进而保证企业有关决策能得到迅速贯彻,达到行政管理目标。首先,按规范化要求,适当调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按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合理建立行政管理系统;强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将“行政口”与“企管口”合而为一,要将一般企业的“企业管理部”的职能注入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其企业管理职能。 (三)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行政效率的提高,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非常关键。企业要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 (四)建立行政人才的选拔录用和培养激励机制 要想改变行政管理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就要有计划,有重点地从大专院校或人才市场中选拔、吸纳一些企业所需的行政管理人才,及时补充企业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并制定相关的培训提拔政策,定期先送一些有发展潜力的行政管理人员到大专院校接受专业的培训,还可以请企业外的优秀老师到公司来面授,及时更新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吸收外界的优秀企业的好的行政管理的方法和观点,对提高行政员工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另一角度,也是对行政人员的激励和促进。根据每个电力企业自身的特点,不断地改进完善行政管理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有效的企业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有管理者的配合和实施。那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有效评价和激励也尤显重要。行政管理员人员的评价可以建立在完成具体的流程工作的基础上,并尽可能量化指标,而服务意识,业务熟悉程度,服务态度都应该作为必须考核评价的项目。通过对每一位行政管理人员所做工作评价和价值认定,对各项专职工作实绩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把考核评价与月度奖金分配挂钩,使工作评价起到了激励和警示的作用。才能真正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创造性,同时引导行政员工根据日常管理及考评,积极进行改进。为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增强行政管理集体凝聚力,组织行政管理人员交流,增进沟通,增进理解,加强团结。及时传达领导要求,肯定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成绩反映大家正确意见和呼声,使员工个体工作价值得到认定,对公司行政保障管理要求也取得认同,进而唤起了更多的工作热情。 结束语 总之,行政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健全企业规章制度,逐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最终赢得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关于企业行政管理的最新研究 【摘要】: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这里仅就其中的二、三问题作一探讨,期望引起讨论。 【关键词】:企业行政;行政管理;功能;特点;要求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无头绪地整天瞎忙;或是被领导一会儿支到东,一会儿支到西;结果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忙了些什么。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然而,行政部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管理水平,那还是不够的。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再上一个档次,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 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换句话说,他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一个战术家,还要努力做好一个战略家。很显然,也只有一个有思想、懂战略、敢创新、有冲力的人,才能把行政工作做得更好,做得再上一个档次。 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成为真正的协调。 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应该。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关注点不幸竟在于行政部门,那只能说明一点,即行政工作做得实在太糟糕,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影响了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以致于引起大家的关注。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行政部门最忌讳处处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其它部门抢镜头,争荣誉。行政部门应该象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要反对利用自己对公司资源的支配权只顾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的行为,特别要反对把行政部门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管理是要执行制度的;但执行制度也是一门艺术,并不一定要搞得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特别是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更要注意对人的尊重。行政工作要做得有人情味。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及其要求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的功能;究而言之,行政管理就是服务。就这一点而言,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大体相同。 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仍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 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足的,它本身并不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企 业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就政府体系本身而言,可以说就是它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说,政府机关之所以存在,目的就在于实行行政管理。这就使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往往给人一种"为管理而管理"、不尽情理、不合实际的印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企业里,就会比较触目惊心,使人难以容忍。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浅述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与研究 摘 要: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做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使之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服务,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就必须明确其功能和实质,把握好它所具有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无头绪地整天瞎忙;或是被领导一会儿支到东,一会儿支到西;结果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忙了些什么。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二 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的功能;究而言之,行政管理就是服务。就这一点而言,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大体相同。 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仍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 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足的,它本身并不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企 业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要有效地组织企业生产经营,就必须有一定强制力的权威与服从机制把企业各环节、各部门连接成一个健康运行的有机整体。否则,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就可能因缺乏组织性而不能实现。(1)计划工作。即确定管理内容的目标和决定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具有计划性,做好预测工作,对企业行政工作进行指导,这是企业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行政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2)组织工作。企业的组织机构是企业运作的基本框架,企业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任务,任务怎样分类组合以及各种决策应该在哪一层级上制定。企业要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要做好这一环,就需要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企业行政管理是依赖行政机构渠道进行的,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行政命令、指示等迅速流动贯彻的重要前提,是达到行政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3)指挥工作。即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的具体措施,确定好企业员工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明确人们在职、责、权方面的结构体系;调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解决组织人员之间的冲突。做好这一环,就要建立行政首长(厂长或经理)负责制为首的指挥系统,这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4)控制工作。即对指挥工作的各项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条例并认真执行。通过控制保证任务按照既定计划执行,通过控制来判断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否合理,是否还有改进之处,从而增强行政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企业行政管理的最佳化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管理者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和实施。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而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有效实施对人的管理的重要保障。 三 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 (1)行政机构庞大臃肿。我国的企业行政机构过于庞大臃肿,几度精简,收益甚微,结果是“精简、精简,有增无减”,没有必要设立的行政机构大量出现。(2)权力集中缺乏制约。权力过分地高度集中而又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企业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家长制、人身依附等封建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行政系统缺乏活力和效率。(3)行政机构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由于部门和环节过多,造成行政机构某些部位和环节运转不灵,往往因扯皮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主要表现有: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己经具备,只因少数人反对,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如已经作了正式决定,而且又是正确的,只是触及到某个部门、单位的利益,这个单位和个人就找借口拒不执行。四提高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对策分析 (1)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上层行政机关的主要活动,是规划、决策、控制、沟通等全局性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总体效率。重点要从领导方式、决策程序、组织结构、信息反馈、协调监督等方面改进工作,提高效率。(2)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3)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五 结论 行政管理人员在深入业务中可以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为各部门出谋划策、做好上下沟通和跨部门协调等等、就能解决各部门自身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甚至起到公司高层领导都难以起到的作用;等等。这一切,显然都有利于搞好行政部门自身与各部门的协调,改善双方的关系,改善行政部门的形象。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方法,尽量适应企业员工的需要和特点,顾及社会因素及其各方面的影响,努力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大力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获得最佳管理效果.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浅析 摘 要:企业的行政管理系统,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系统不仅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而且推动保证着企业的行政事务、人力资源、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以及党群关系等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 行政管理系统 研究 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是由专门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好坏从行政管理系统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概述 本文将企业管理系统大体划分为行政管理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等几个系统。文中所述的行政管理系统,是由公司办公室、人力资源部、企业管理部和后勤保卫部等部门组成的一个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部门综合体。 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在一个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既处于领导组织地位,又处于保障和服务的基础地位。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生产、资金、经营等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其他方面,也不同于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如果一个企业缺乏良好的行政管理系统,那它生产、经营以及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就会缺乏基本的保证。 二、企业行政管理系统的职能 1、管理职能。行政管理系统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都要起到管理作用,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各项工作地贯彻落实进行监督管理。行政系统要起到对公司其他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的作用。 2、协调职能。行政管理系统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里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其他系统、员工颐指气使。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和信息传达,使下级充分领会上级的意图,使各个系统之间良好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这样才能使企业和谐。 3、服务职能。与生产系统、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等其他企业管理系统相比,为企业其他系统提供支持和服务,是行政管理系统的突出职能,行政管理系统的根本就是为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而服务。 三、企业行政管理系统的主要工作特点 1、权威性。公司行政管理系统作担负着公司相关制度的制定、修订和执行推动工作,负责公司人事管理工作、负责重要信息的管理和等工作,相对企业其他管理系统而言,其职能形式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及时性。由于企业行政管理通常是用命令、指示、通知等形式来调整企业行政事务管理,故其手段和方式直接具体,而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又配以对违抗管理的惩罚措施,因而能迅速发挥作用。因此,在企业大量日常性行政事务处理及人事事务处理中,或企业遇到突发事件以及企业环境不稳定时,行政管理就能发挥重大作用。 3、灵活性。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往往要根据公司实际发展需要经常进行变革、增删、剪裁、变通,因而带有很强的灵活性,比较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 四、企业行政管理系统通常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1、系统内部职能划分不够清晰。在行政管理系统内部,通常会出现部门间职能划分不够清晰、部门间职能相互交叉的问题。例如,由于公司办公室职能及其工作的特殊性,很多临时性的后勤保障事务往往都由交公司办公室予以完成,为此公司办公室承担了很多职能外的工作。为此,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在负责及时调整整个公司组织结构的同时,要密切关注系统内部的结构调整和职能划分,要充分发挥好系统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不断加强系统内部的人员优化、不断提高系统内部的工作效率。 2.行政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规范。在行政管理系统的改进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从而促使公司更加科学、规范的运作。同时,还必须使行政管理系统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 3、突出协调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在企业内部,良好的协调和沟通必不可少,许多需要由多部门联合完成的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同时,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不好,直接导致公司相关业务的主管领导处理问题的难度加大,影响公司处理、决策问题的效率和效果。 五、企业行政管理系统改进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服务并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及时对企业行政管理系统进行改进非常必要,在改进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进行行政管理系统改革。企业行政管理系统那个不是独立的,它本身并不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企业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不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入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企业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 2.加强内部信息交流做好沟通协调。行政管理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每个企业,都是由人和物组成复杂的一个群体,上下级、同事之间,生产、经营活动等若不能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和组织,企业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因此,在行政管理系统改进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各个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沟通协调。 3.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外部环境 (国家政策法规及相应的社会机制 )和内部条件 (企业自身努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优秀的管理人才 )两方面的结合,因此,要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要切合实际进行变革。 总之,在行政管理系统改革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改革是否有利于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为,改革只是一种手段,促进企业更加科学、规范的运作,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才是行政管理系统改革的根本目的。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战略性架构研究 [摘 要]现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企业的发展与管理颇受重视,而行政管理是一个企业顺利发展的一剂良药,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企业的重要保障。本文拟对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行政管理架构进行初步的探索,在行政管理学中,行政架构与组织结构有很大部分是重合的,笔者认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战略性架构应包括人本管理、经理管理制、文化管理、社会交易管理和组织变革管理等几大主要内容。 [关键词]企业 行政管理 战略性架构 企业行政管理是指企业行政系统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依靠一定的法律、制度、原则及方法对企业进行职能性管理的总和,可以说,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触及到企业的各机构的方方面面。这个系统、网络,在企业治理中具有管理、服务与协调三大功能。因而,企业行政架构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企业组织的概念、类型、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设计的原理和内容,还涉及企业组织力量的整合等相关内容,以及其后的包括行政流程的结构设计、岗位设置、职能分解、人事相合等。所以,笔者认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战略性架构应包括人本管理、经理管理制、文化管理、社会交易管理和组织变革管理等几大主要内容。 一、企业人本管理设计 人本管理是新一轮管理科学的关键性内容,霍桑的实验证明了人是提高生产力的核心因素之一,通过探索人的行为规律,做到尊重人、量才而用,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人尽其才,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近这些年来,随着“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备受重视,在实践工作中,战略性人本管理的效果也变得日益清晰。由于经济利益是现代企业谋求的核心,所以现代企业越来越明显的意识到了要以“知识”作为经济的增长点,要说到底就是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体制。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以“知识”为载体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要符合人的需要,企业要为人而生产,只有人对知识、技术的运用才能形成生产力,所以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人。因此,“人本管理”就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那么如何来设计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呢?本文认为首先要通过改进人的岗位设计方法,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其次,要实行民主参与,通过多种方式对“人”进行刺激与激励,特别是要注重目标的激励,要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这样才能保持双向互动,才能形成双赢;再次,现代企业的人事制度要以“人本主义”为纲,将其作为一个灵魂贯穿了组织的调整和重组之中,同时人本管理还要与企业文化塑造紧密联系到一起。总之,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重视人才、活用人才是其创造更多财富、谋求自身发展的秘诀。 二、现代经理管理制度 经理管理制度,即经理制。从现代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弊端凸现,迫切需要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理制就应运而生了。由于职业经理在企业中的特殊角色,在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充当极为关键的角色,其实际上掌握着整个企业的行政大权。但是在实际的公司治理中,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实际上担任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之间甚至存在着一定的冲突;第一,经理作为企业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往往是多个部门组织管理的总负责,其需要相当的见识与才能。只有有过人的组织与管理才能,才能为相关部门制定组织原则与运行规则,能够在现代企业中充当指挥者或协调者,其组织功能应该是最强的。第二,经理在制定企业的规则后,又要成为一个忠实的执行者,经理要对部门的计划、运作负责,有监督权,对于制度外的运行方式都要进行有力的制止。第三,经理还是一个变革者,我们知道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理往往要凭借自己的认识来理解市场,审视、评价企业的运作,但是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其结果必然是经理将不断地领导变革。而以上这三个角色(组织者、执行者、变革者)是相互渗透着的,存在辩证关系,即既存在冲突有是统一的。经理如何在其中充分发挥灵活性并达到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这是考评企业行政质量的重要指标。经理既是问题的预见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决定和管理着企业的边界,在人事上推动着激励与控制,在企业文化上起着倡导作用,在市场决策之外还必须监督社会交易,并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果断地发起组织变革,在全新的企业运营理念中,职业经理制是涵盖了企业外环境和企业内体系综合运作的巨大权力载体。 三、组织变革管理机制 企业的组织变革不是管理的目标,而是指在企业的行政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方式或手段的变化。在企业的行政管理中,这种管理方式的变化与“管理对象”和“环境条件”这两个比较客观的因素相比,更多的是体现企业(组织)能动适应的一种活力。在企业行政管理中,英明的管理者善于通过密切关注、多方互动、相互协调,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见,并及时地对企业进行调整,以推动现代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认为,组织变革管理的切入点应该是权利的分配问题,即企业结构中不同职位,不同资源的配置。合理的权利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一个企业的绩效。具体来说,组织变革就是权利归谁所有的问题,企业的权利是分散还是集中,应该在特定的条件下来分析。笔者认为在处理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企业的行政管理者应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权利的授予要体现权责相称,即应该以“权利与企业目标的冲突”、“管理者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以及“替代他们的成本”这三点为出发点来配置权责。第二,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组织变革的权利分配,应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在企业刚刚起步或者是面临巨大挑战之时,往往采取相对“集权”的方式较为有效,而在企业稳步发展或者已形成规模之时,民主分权的管理方式能更为有效的推动企业的发展。总之,组织变革作为一种管理方式、管理思维,在企业的行政管理中并不一定有专门的部门来执行,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每一个管理者都深信不疑,并适时的参与、推动这样的变革。 四、社会交易管理规范 现代企业所处的是一个复杂的竞争环境,除了市场竞争外,社会竞争同样存在。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企业是不可能获得所有资源的,市场的交易对于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稀缺资源更是难以获得,这就使得社会交易成为了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交易指“拥有资源或有资源控制权的两方或多方之间的交换,它发生在市场之外”。在现代企业的社会交易中,企业作为交易的一方,往往面对的不只一个或某个谈判者,而是众多的与自己竞争的对手。这种竞争往往是以抬高交易成本为代价,有时会以某一方支付不起交易的成本而退出,来宣告结束;有时会又会以分享资源或者是相互妥协来平衡,甚至还会是两败俱伤,这些结果的产生,关键取决于费用是如何计算的。社会交易管理从内容上看综合了政治、历史、文化、法律等非经济的因素,最终是以信息分析、决策执行的方法来权衡,所以作为社会交易的管理者应具有很高的素质。社会交易避开市场的规范,带来市场失效,同时成本投入争夺资源会造成不公平,也容易滋生腐败。从长远来看,现代企业在行政管理中的社会交易管理,需要一个大的建设制度,这个制度应以公平、公正为价值取向,制定普遍适用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现代企业得到的交易渠道和交易信息才是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企业行政管理则通过对成本效益和社会规范的双重遵守来完成社会交易管理。 此外,还应该重视企业文化管理功能。企业文化对于整个行政管理系统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东西——价值观。企业文化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价值观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以及团结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可以节省企业的内部费用,由于企业的员工有了文化认同,有利于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一方面用人本思想和企业文化来构建民主、和谐的企业氛围,有利于凝聚战斗力,使权力的运用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现代企业选择经理制来实行行政的专业化管理,对权力进行了的有效的授予,使经理们最大可能的承担责任;在与社会环境的能动适应上发展社会交易管理,从而为企业争取生存空间。这些理念、制度的相互作用、相关关联,就构成了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富有战略性的一个总体框架。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借鉴企业行政管理模式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益 摘 要 高效益的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的行政管理也需注意科学发展,注重效率。本文通过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的不同,提出借鉴企业行政管理的思路,对政府行政管理做出完善。 关键词 企业 政府 行政管理 效益 效益是一切单位组织乃至政府发展所必须关注的事情。效益可以简单的解释为收入与支出的比例。在政府的行政管理当中,同样需要注重效益,政府代表的不仅仅是政府,还代表着广大的人民群众,政府相当于用纳税人员的钱维持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一旦效益行政管理效益没有得到保障,会导致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在我国的行政管理当中,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在这个变化当中有关政府铺张浪费、机构臃肿、贪污腐败的报道越来越多,机构不断的细化,职能却相互交叉,处理事情效率较低,开支又较高,效益不高的表现。 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上世纪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职责是维护生产操作的正常进行,规范企业人员的行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当中,行政管理人员过多会导致办事效率变低,企业开支变大,一般来说成功的国际大公司都有较精简的行政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和制度的执行有许多值得政府借鉴的地方。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像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一样,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也是执行行为准则,更新方针机构的组织,对企业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切的制度原则也是从企业的效益出发,这是根本,同时具备以下特点:(1)民主性,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时时与本企业的基层组织相联系,关注企业和社会发展动态,可以和基层组织一起调配资源,使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更合理的分配,而这些分配的准则绝大多数来自基层组织。这样一来可以保证与共的积极性,保障了主动性和创新性,加快企业的发展。(2)实用性,企业的行政制度都会以实际需求为准则,一般经过协商做出的制度都会对公司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较少会有无用功等形式主义的程序。(3)高效率,要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行政管理必须具备较高的效益,在日益激烈的竞争驱动下,企业的行政必须高效率运转,机构和程序都必须尽量精简,分工明确,几乎没有权利交叉区域,既方便公司政策制度的实施,又能保证在最低的开支下进行最高效率的运转。 二、政府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行政管理改革和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政府行政管理方面还有许多欠缺,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1)财政问题,由于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享有政府的扶持和补贴,能免费使用许多资源,而私有企业和其他居民则需要承担较高的税收,这样不够公平,其次目前的财政制度覆盖范围较小,许多民生领域尚未覆盖,而且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目前政府在土地政策上就没有控制好,导致房价出现不可控的状态,广大居民都有购房困难的问题,这是关系直接关系到民生的事情。(2)部门任职问题,目前关于国家公务员的选任是比较公开,可以从每年报考的部门报考的热度可以看出,不同的部门收入差别较大,收入高的部门,大家都往里挤,这些事情背后都隐藏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使得对任职人员缺乏合理科学的考核。(3)机构设置问题,在封建时代,帝王就注意到官员的数量不能太多,需要与人口数量挂钩,如今,国家也一直实行机构改革,尽量精简人数,但是没有达到任何成效,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机构数量明显偏多,政府人员数量更是臃肿,导致部门和人员之间权利交叉,反而降低办事效率。 三、基于企业模式的政府管理改善 首先,虽然企业行政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有许多差异,但是也有最主要的共同点:利益,作为企业,一切以所有员工和公司的利益为指导方向,那么作为政府,就必须时刻以国家发展的利益和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为行为准则。即政府行政管理的目标需要更进一步明确,不能以部门和私人的利益为方向,要为服务的人民群众的民生考虑。需要以最低的政府运行成本,给国家和社会创造最高的利益。 其次,加强政府惠民政策的普遍性,关注民生,是行政管理民主化。目前在发达的企业,公司从上到下的员工在享受企业福利,都比较平等,而在政府行政管理中,表现出极大的不平等,公务员也许有最好的福利,其次发达的地区,而偏远地区甚至没有福利可言;还有在行政管理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民生事业,一味地追求国家的发展和地区的发展而不关注民生会导致民众苦不堪言,而在较好的企业一般会关注员工的需求,防止人才流失和抱怨。 最后,必须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避免闲职、虚职和职权交叉的现状。政府代表国家的权利,有义务用最少的人员和金钱管理国家事务。这点上政府行政管理需要向企业模式学习,政府应就各个部门的人员数量做出规定,而不是部门能承受的最多人员数量为上限,对于相关政策和办事程序、时间也需要做出规定并公开。 四、 总结 政府行政管理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借鉴企业行政管理思路,有助于强化政府行政管理效益,保证国家和社会更稳定的发展。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试论企业行政管理的几个问题 论文关键词:企业 行政管理 功能 论文摘要: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做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使之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服务,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就必须明确其功能和实质,把握好它所具有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企业的行政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卜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的沟通和协调。行政管理的厂‘度,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行政管理的深度.又涉及到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细微末节;行政管理的重要,是因为它是领导和各部门、众员工之间的桥梁;行政管理的敏感,是因为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一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二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概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十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印商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像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 然而,行政部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管理水平,那还是不够的。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做好工作,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 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是真正的协调。 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行政部门最忌讳处处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其它部门抢镜头、争荣誉。行政部门应该像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要反对利用自己对公司资源的支配权只顾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的行为,特别要反对把行政部门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 二 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为经济效益服务的。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行政管理注重内容和实质。通常,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对行政管理的诸多制度、程序、环节、形式、图表、文件等进行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精练、实用、简洁、便利、省时、省钱。 (三)企业行政管理要讲究实效。虽然我们不能说要直接用企业经济效益来衡量具体的行政管理行为,也就是说,不能直接对某个具体的行政行为问“你这种做法能为企业赚多少钱”;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还是比较直接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企业行政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的各种资源,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企业发展。 (四)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公司实际发展需要经常进行变革、增删、剪裁、变通,因而带有很强的灵活性,比较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公司实际。 (五)企业行政管理要为企业的.’前线”服务的色彩比较明显。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人员在企业中比较“低调”,行政部门为技术、业务等一线部门服务的关系一般比较明确。 企业行政管理的上述特点就给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这样一些要求:企业的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反对”为管理而管理”;必须坚决摈弃形式主义,切实讲究实效;必须大力讲究勤俭节约.反对大手大脚;必须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和可能,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方法,一切以公司利益为最高原则,反对食古不化、因循守旧;最后,企业行政管理最终要落实到确立服务观念,克服老爷作风和衙门习气,切实搞好服务上来。 三 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完全摈弃“机关习气”.完全凭主观意愿办事的”游击作风”。企业中没有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上下左右的明确分工、明确而充分的逐级授权和环环相扣的工作程序;或无章可依.或有章不依;由于没有制定出成文的“公道”和”规矩”.造成企业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相扯皮.互相推诱;你争我夺,辩论不休;或遇事不议.或久议不决,或决而不行,或行而不果;重复讨论,重复决定.重复劳动;朝令夕改.朝秦暮楚。企业处于一片“打乱仗”状态.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另一种倾向,是一些“机关作风”较重的企业行政管理干部,完全不考虑公司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把一个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变成了旧时代的“衙门”。这同样造成极大浪费.降低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影响企业效益。 以上两种倾向,都是我们应当大力反对的。行政管理的目的和实质在于为企业的根本目的服务,为企业领导和各个部门、干部员工服务,而决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同样会降低员工士气和工作效率.损害公司利益。 四 企业行政管理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行政管理人员对自己所在企业的业务不了解、不熟悉,管理时常脱离各部「1实际,的规定无法推行或根本不宜推行,引起其它部门的反感和排斥。各业务部门心理上总觉得行政人员碍手碍脚.甚至是手脚太长,除非有什么必须要行政部门帮助解决的事,否则宁愿与行政部门老死不相往来。行政人员也往往或是很知趣地尽量不去打搅其它部门,或是对其它部门有一种抵触情绪。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行政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工作接触越少,就越不了解,管理就越脱离实际;反过来,行政管理越脱离实际,就越遭受各部门的排斥,从而也就越不了解各部门情况。为了改变这种行政管理与各部门业务“两张皮”的现象.行政部门除了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外,还要强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 将企业管理职能注入行政管理部门、增强其企业管理职能后,行政部门深入各部门工作,就成了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所制订的管理制度符合实际并切实可行,为了考察各部门执行制度的情况,为了使管理能够切实有益于各部门的业务、就必须要深入、跟踪各部门业务的进展,并且与各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反过来说,行政部门在通过增强企业管理职能而深入了解各部门工作之后、也就能把行政工作做得更好。比如说,由于深入了各部门的业务,对于各部门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能力就会了解得更多、更深入.这对搞好人员考核和任用显然有很大助益;再如.行政管理人员在深入业务中可以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为各部门出谋划策、做好上下沟通和跨部门协调等等、就能解决各部门自身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甚至起到公司高层领导都难以起到的作用;等等。这一切,显然都有利于搞好行政部门自身与各部门的协调,改善双方的关系,改善行政部门的形象。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影响分析 摘 要:本文探讨分析知识经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影响。本文从知识经济的概念出发,对比研究了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不同,认为企业组织管理将被转移为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将冲击企业整体行政管理政策,在此基础上求才、用才、育才、留才、四方面从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行政管理;人才 从企业竞争与经济生活演变的角度分析,人类早期从土地、牲畜、资本的竞争,历经六十年代以成本为主的竞争,到七十年代的质量竞争,八十年代的全球化竞争,九十年代的以创新为主的竞争,其演化轨迹是逐渐由有形资产转变到无形资产的竞争,随着电子产品与网络信息的发达,组织管理的典范已产生划时代的变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院教授莱斯特•梭罗在所著“知识经济时代”及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著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均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意指经济的推助力不再是有形的资产,而是诸如专利、技术及知识等的无形资产。在以“知识”为中心的竞争时代及知识将大规模影响经济活动之际,企业如何调整行政管理值得进一步探讨,故本文拟就知识经济对管理变革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并提出建议。 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识信息的激发、扩散及应用的经济,创造知识经济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它超过传统的土地、资金的要素成为支持知识经济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简言之就是把知识的创造、知识的传播、知识的移转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叫知识经济。 二、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不同 在农业时代,主要依赖劳力、牲畜及土地等有形资源进行经济生产,其知识应用方式主要是重复使用,具体表现在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而有形资源之使用报酬率则具有“递减”的特质,例如土地愈用愈贫脊;在成本效益方面,则呈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对价关系”;而主要的生产者代表为农民,代表性组织为农村。在工业时代,依旧仰赖资本、厂房、机器等有形资源,其资源使用报酬率依然是递减关系,在知识应用方面,主要是工作手册、标准作业程序,其成本效率主要在追求达成经济规模,主要的生产者为工人,代表性的组织为工厂。 到了当今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经济活动、组织生产与管理则有了革命性的改变,首先,经济生产的资源转移成无形(无重量)的资产——“知识”;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则是依赖不断创发的知识,而非代代沿用的知识与一成不变的作业规范,且由于知识具有不耗损性、共享性,以及全球化市场的保障,所以知识的使用报酬率具有“递增”的效果,例如生物科技业者对产品之特定成本的投资,待其制造成功后,其收益将有数倍的惊人效果。一般而言,会计师、律师、程序设计师、大学教授,都是知识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且一旦知识工作者充斥组织后,组织形态之发展极致,将可能形成如大学、医院之类的组织,即员工多为高度依赖知识以完成工作之专业人士,此时,领导者多只能扮演协调、沟通、支持及促进的角色,知识工作者将获得较高的工作独立性。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将被转移为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而这将冲击企业整体行政管理政策。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 (一)求才方面:知识经济时代,较具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或其他知识密集产业,将面临所雇用员工的专业素质日益提高的挑战。传统所偏重的员工特质,例如忠诚、稳定、奉命行事、擅于背诵,遵守僵化作业流程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恐反而成为负面素质,所以应积极雇用具想象力、敢突破传统、挑战极威,懂得随机应变、擅于创造特质的人才。 (二)用才方面:就内部管理而言,在员工考绩制度上可加重对其知识应用或研究发展的表现;另可提供多元参与管道,使员工可以在重大决策及人事制度上发挥影响,并加强推动“提案制度”,在不刻意强调所提建议的功效性前提下,对任何成员创意均给予正面支持。 (三)育才方面:人力资源相较于其他组织资源有较高之维护成本,站在“知识折旧”的观点,如果不加以维护,知识创造力势必降低,主要的维护机制来自训练与教育,训练可以维持基本工作能力于不坠,教育才能真正厚实知识创造能力,二者不可偏废,并且不可混淆二者功能。 (四)留才方面:以前企业用以留住人才之最主要制度在于健全的退休及福利制度,以及优厚的入股及分红制度。如今如何透过工作设计、工作丰富化等增加工作内在报酬的方式,来重新调整员工工作内容及界定新角色,恐怕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外,站在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角度,任何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载体,尤其是关键或资深员工所具备的组织经验、知识与见解,都是其他员工作无法比拟,所以如何避免关键或资深员工流失,或透过管理以减少人才流失所造成之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许多企业对于离职人员,大多是举行感性的送别茶会了事,并未对其过去工作信息作系统性的探究与保留,而这将不利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 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经营特色,主要表现于知识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竞争的主力,善于管理知识者就能取得竞争优势。因此,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推动企业经营的思维,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管理运作历程,透过参与、整合与落实的系统思考原则,建立一套融合知识经济时代特色的人才管理策略,发挥集思广益的力量建立具有共同愿景,讲求主动、效率、适用、创新的精神团队,将企业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综合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来推动企业经营,必须做好企业内优秀人才的管理,同时我们必须深刻再次认识到建构推动企业发展的方案是企业行政管理的永久性投资,除了关系着企业兴盛未来的发展,也肩负着企业员工在工作、管理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任务,是企业发展扎根的百年大计,必须积极周详的运用企业的行政管理策略,创建一个具有优质的文化氛围的企业,经营优质企业。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创新思路 【摘 要】行政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剂,在整个企业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深入探讨了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和意义,分析和总结了目前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新时期下企业行政管理的具体提升路径。 【关键字】行政管理;路径;创新;新时期 引言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内部各环节实现有效沟通和合作有紧密的关系。从某种程度来说,企业行政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整个企业运行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行政管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行政管理牵涉到企业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其建立了员工和领导之间有效沟通的途径。在企业发展中,企业管理者需深刻认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准确定位行政管理工作的目标,明确其层次化的工作内容,提升和发挥行政管理工作的潜在效能。企业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过程,企业积极地采取相关措施,改革和创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真正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发挥作用。 1.当前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管理者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企业更加需要行政管理工作强化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然而,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发现,许多企业由于对行政管理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使得行政管理体系难以建立和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领导层行政管理意识缺乏,这直接导致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工作计划时,仅注重单纯的经济效益,而忽略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抑制了经济效益的潜在提升;二是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缺乏该方面意识,使得许多工作人员在不了解企业发展现状的情况下盲目地管理,这无法保证行政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1.2忽略了与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 从本质上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性质与销售部门、生产部门有很大区别,其工作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凸显。由于许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对自身的工作性质深刻认识,仅将自己看为单纯的管理者,认为只要听从上层领导工作建议,便可以对企业的其他部门人员进行有效领导。行政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认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其他员工的积极性,并且还会影响企业直接效益部门与其无法实现有效沟通,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 1.3与其有关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就目前来看,许多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行政管理工作无法发挥应有效用,原因很大程度来自其自身的行政管理制度。笔者认为,行政管理制度缺陷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由于企业管理者对行政管理工作缺乏深刻认识,使其在具体制定时,并不能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发展方向相适应;二是企业管理职能分工不清晰。由于企业管理体系不完善,使得企业工作人员分工、工作流程均较为模糊,这直接造成了工作责任难以界定,引起企业职能部门工作的交叉混乱,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从整体上削弱了企业的运行效率,造成企业内部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抑制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2.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创新路径分析 2.1强化企业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制度是企业实行行政管理的基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常是根据行政管理制度进行的,制度同时也是实践执行过程中矛盾最尖锐的集中点。怎样在企业改革环境中,创建一套能够符合企业目前营运状况、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实行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另外,行政管理制度在进行改革时,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全员参与。企业在创建行政管理制度时,最好要求当事人能够参与讨论制定,这样可以使员工都能接受并执行这些行政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能够顺利进行。近几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实行行政管理模式的必须进行有效的优化,并严格遵循政企分开的基本原则,提升企业行政管理职能,才能保证企业的行政管理措施顺利实施。 2.2加大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程度和范围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逐渐深入和广泛,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需求也越来越高。从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明显,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企 管理的信息化趋势,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在今后的发展中也需努力向信息化接轨,最终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信息化。笔者认为,这需要从以下一个方面入手:首先,提升企业的办公自动化能力。企业管理者要有效培养信息化管理能力,逐步实现信息化操作取代传统人工行政管理,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借助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可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分析、计划和辅助决策的基本功能,从而有效保障行政管理工作有效展开;再次,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属于智能系统,其基于人机交互式模式,可借助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等辅助行政决策者有效而快速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这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控制有诸多帮助。 2.3明确界定行政管理工作权责关系 企业行政管理是否有序,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工作流程。企业管理高效有序的关键是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定位是否清晰,是否有详细地工作岗位描述,是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界定及激励措施等。因此,为进一步完善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企业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细化企业行政管理的性质和定位,使企业能够在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下高效运行,最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跨越式发展。 3.结束语 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对企业有效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运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更需要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大力气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体系,让其真正地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剂。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如何提高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矿产企业销量以及利润受到影响,但是从整体上分析,矿产企业仍旧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现阶段为进一步推动矿产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好行政管理效率已经成为了目前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故此在本文中主要分析了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原因;对策 严格意义上分析,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是遵循国家监管的基本要求实施安全生产运作,然而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且市场准入背景下,矿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的越来越激烈,为进一步推动矿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1矿产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 所谓的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是顺应市场发展的一种要求与前提,在新时期矿产企业只有认清眼前的发展形势,不断完善服从机制,实现各个环节的有序性,才能在标准与要求中完成生产经营目标。此外,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所涉及到的目标非常广泛,比如像明确工作内容与计划,完成预测工作,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构建完善的责权关系,协调作用,实现行政管理的有效性等。与此同时,行政管理还涉及到了企业员工之间的合理分配,以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效率为主要目的,构建完善的监督与管理机制,提高效率与水平。 2现阶段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的原因 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水平关系到总体发展,在现阶段,矿产企业行政管理受到外部因素与内在环境的影响,其效率地低下,不符合时代所赋予的要求,其中根据整理,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2.1缺乏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 从当前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大多数矿产企业缺乏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或者所制定的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符合实际的发展情况,部分矿产企业内部矛盾激烈,发生事情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未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且企业各级人员缺乏正确的责任意识以及主观能动性,导致制度与机制趋于形式化,难以对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矛盾问题加以协调。 2.2行政监管机构臃肿 矿产企业行政监管机构呈现出臃肿现象主要表现为生产权属部门只对基本生产进行负责,并没有对安全加以重视,并且安全部门只对安全负责,对生产指标不承担重责,导致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或者管理局面存在脱节现象。有诸多地区虽然设置了培训机构,但是却没有将培训事宜提到日程之上,甚至出现重复培训的现象,还有便是监督管理工作比较草率,多以罚款为主。 2.3内部工作执行率较低 众所周知,矿产企业在生产与经营中所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导致内部工作信息资源出现失真现象,这种发展背景下,如果发生纠纷、内讧等则需要向上级部门汇报,但是其中却存在滞后性。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矿产企业之所以行政管理效率低,主要是掺杂了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所以在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如果少数人持有反对意见,那么则也对事情的处理造成影响与制约。 2.4工作人员素养过低 工作人员的素养关系到了行政管理效率的好坏,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大多数矿产企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素养比较低,不仅不具备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并且工艺技术条件也有限,单纯的从劳动力角度分析,可以了解基层矿产企业多以农民工为主,其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或者从技术角度分析,矿产企业欠缺行政监管人员,并且具备良好的激励政策,易造成人才流失,无法真正推动行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3新时期提高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 诚如上文所言,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问题不断,严重制约了矿产企业的有效发展,现阶段,需要加强分析,对症下药,提出有效的对策与建议。 3.1对各阶层人员职责加以明确 众所周知,矿产企业经营发展中最为主要的便是矿产开采与安全生产,为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则需要从本质上保障矿产企业安全生产。如果发生突发事故,那么行政管理工作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矿产企业需要根据自己实际的发展情况,对安全监督资源加以整合,并对各级部门职能加以优化,设置安全管理部门,在安全基础上开展生产,这样才能做到岗位明确,才能避免发生内讧现象的发生。 3.2制定完善的矿产企业管理机制 在新时期需要制定完善的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机制,且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矿产企业自身岗位责任机制,加强行政管理法律约束效力,并且还要积极加强应用计算机技术,规范各项操作,真正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办公,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与质量。 3.3提升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 只有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才能真正提升矿产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与质量,笔者认为矿产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加强人才引进工作,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养,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人才引进方面需要积极打破传统地区人才保护模式,并且制定完善的人才吸引机制,这样一来才能真正保证人才物质、精神需求、劳动等形成正比,才能真正实施分层次以及分阶段的强化培训。 3.4加强对现代化企业管理方法的引进 时代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矿产企业的创新变革,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矿产企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其中可以加强目标成本管理,积极维护客户渠道,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强化供应链管理等等,当然,在新时期要积极转变传统矿产企业权责集中的不良现象,避免再次出现传统的官僚思想,还要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况制定柔性管理,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或者利用激励、奖励等不断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员工的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结语 综上所述,矿产企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矿产企业行政监督管理机制不容乐观,且大多数地方行政管理手段在执行中受到影响,为进一步缓解这一缺陷与不足,需要从现实出发,积极理清当前所采取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安全监督管理联动局面。当然还需要积极加大人才引入机制,不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增强人员素养,引入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如此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矿产企业得到创新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企业行政管理九型人格理论应用 摘要:企业行政管理是国有企业正常运转、提升企业发展效率的关键因素,是提升企业发展前景、促进企业员工交流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型人格理论是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对人规律的探索,有利于协助行政管理者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关键词:九型人格理论;行政管理;应用 企业行政管理包含着行政、办公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产会计管理。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行政事务和办公事务,事情较多细致且繁杂,有日常办公、规章制度的设计和检查、办公资料管理、会议管理、财产、设备、生活等等方方面面。企业行政管理将协调各人员之间的配合、提高各部门协作效率为奋斗目标,促进企业的各部门进行有机结合并促进企业高效持久发展,并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促进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国有企业完成既定发展目标。九型人格理论是将人格划分为九种,并研究各人格特点和不同人格之间的差别。九型人格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它既简单又精确,九型人格的理论核心是发现自己的内在动力。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九种人格也没有好坏的区别,每个人格对待知识有不同的过滤方法,这些过滤方法引导着人们的焦点和潜意识,保护我们不受到外界伤害并成功与外界沟通交流。九种人格是相互独立的,每种人格都是基本人格型态,基本人格型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即使是在生活中发生了某些情况,基本人格型态也仅会稍微有些调整而不会真正改变。虽然人的人个性太不会改变,但是人的性格受生长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生长环境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质。将人格划分后不是为了对人格进行比较,每个人格都有优缺点,如何改进自己,朝健康有利于自身的方面发展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九型人格理论在企业行政管理中应用的优势 动机导向。九型人格理论与其他性格分析相类似,他最大的优点不是对企业员工进行性格特征分析并分类,而是更加注重性格背后的个人核心价值观,可以透过人表面的表情、动作、神态来分析和研究人心深处的根本推动力,关注的深层焦点和核心动机,它对人们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但并不局限在分析中。相同的表面行为下却可能有着不同的深层次动机。举例说明,完美型人格认为积极进取是对的,成就型人格认为积极进取是为了结果,完美性人格在遇到事情时会坚持原则不动摇,成就型人格更希望得到好的结果,两者差异显著。其次,相同的行为背后有着不同的核心动机。举例说明,有些疑惑型人格追求安全感是因为躲避和畏惧,另一些疑惑型人格追求安全感是因为主动进攻。所以探索不同人格的核心动机是九型人格理论的根本追求,是研究个体生存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必经之路,九种人格的区别不是外在行为表现,也不是各类型人格的特征总结,而是人内心深处的追求与渴望,即核心动机。九型人格理论将人分为九种性格特点,在企业中,有助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针对性激励,在员工发生问题时可以根据员工性格特征来进行针对性安慰和鼓励,提升企业行政人员管理效率和员工积极性,并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成长导向。九型人格理论不仅仅是单一的性格分类,而是与人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九型人格理论属于心理流派,还有学者认为九型人格属于神秘主义流派,这两种观点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认为九型人格理论更摘要:企业行政管理是国有企业正常运转、提升企业发展效率的关键因素,是提升企业发展前景、促进企业员工交流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型人格理论是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对人规律的探索,有利于协助行政管理者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关键词:九型人格理论;行政管理;应用倾向于心理成长发展研究。一些学者将九型人格与心理学做对比后发现,两者理论体系大体一致,九型人格理论较为细致和详细,能为心理学体系的相应之处提供借鉴,九型人格理论的应用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那时开始九型人格理论开始用于心理治疗方面,九型人格理论与其他的性格分类不同,作为心理学的参考对象和理论工具,它对人的情商进行分析,可以对人的性格弱点进行引导,多角度协调性格、品性的全面发展。因此,九型人格理论不只是简单对人的性格进行分类,还可以完善人的心理,对人的性格弱点进行补充,进一步提高自身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九型人格理论能用于企业员工培训和员工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的原因。 二、九型人格的测量方法与注意事项 书面测验。现阶段,中国普遍使用的九型人格测量方法是书面检测,书面检测是较为简单方面使用的方法,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美国学者理查德等人开发的144道题的测试,此外还有其他学者研究开发的108道测试等。但是书面检测有一些缺陷,因为九型人格理论是人的潜意识研究和分析,如果简单使用测试题来测验人的潜意识难度较大,且题目要科学合理并适合每一个人的难度也不容小觑。直到戴维•丹尼尔斯等人通过历时7年研究开发的五步测试法出现后,该方法该测试效度为0.5254(p 0.0001),信度为0.589(p 0.0001),该方法已经通过了有效性检测,被验证为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也已经被部分大学纳入学习内容,对书面检测来说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伟大进步。面谈测验。在经过书面测试之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九型人格理论对书面测试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自己了解不清楚和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特别提问,对于的分平均的人来说,提问要有所侧重。对面试者进行测试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对九型人格理论熟悉了解和掌握,并经过特殊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有专家参与,经过培训后的专业人员会运用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投射技术等技术,慢慢引导出面试者的具体人格类型,并在类型确定之后再增加几个问题进行检验和进一步确认,面试人员要注意不要简单下结论,几种不同的人格可能会对同一问题有相同的反应,但反应的背后却是不同动机。举例说明,面试者希望在工作及学习中能被认可,被认可不能作为测试结果,因为希望被认可可能来自于内心的成就感,属于成就型人格,希望被认可也可能是来自于追求安全感和踏实,这属于疑惑型人格,对于测试不能止步于表面,如何判断背后的核心动力和核心价值观是九型人格理论测试重要任务之一,做好人格类型判断对于之后企业员工人格引导和全方面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九型人格理论测试与其他理论测试方法的主要差别在于核心价值观等深层次核心追求,所以单单依靠书面检测准确度难以保证,还需要面试人员结合书面检测的结果对面试者进行针对性提问,由于检测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成本和脑力劳动,企业可以只对管理层和专业技术高、发展潜力大的员工进行检测,并继续开发员工人格的科学全面发展。 三、九型人格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有利于行政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九型人格理论作为新的行政管理方法与之前的心理学方法有所不同,九型人格理论可以科学的了解他人、提升自己,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和企业正确引导员工的人格发展方向,是目前西方企业使用最广的方法之一。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应该首先明确自身的优势与缺点,努力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弥补自身不足,其次要对企业内的人才做到科学使用,发挥出最大的用人效率。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员工1200余人,其中中、高级职称400余人,高级专业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企业管理者应该利用九型人格理论对其测试并分好类,随着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以保证在出现问题时能快速有效解决,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九型人格理论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员工的潜力发挥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的工作繁杂,尤其适合使用九型人格理论来研究分析。通过对不同人的性格分类,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高企业员工综合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和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可持续。有助于企业内部的沟通与协调,构建和谐团队。良好的沟通解决能力是企业正常运行发展的前提。在具体实践中,企业行政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公司内专业技术人员的优缺点,在工程项目的人员调配时,对领袖型、活跃型、理智型、完美型的人员数量进行合理分配,保证沟通与协调的高效进行,面对不同种类的建筑施工项目时,选择对此类项目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选择技术人员时,尽力将疑惑型与活跃型相搭配、领袖型与助人型相搭配,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需要对九型人格理论和工作任务认识清晰,合理搭配人员组成的团队有利于员工相互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工作的完成时间和质量也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结语 九型人格理论在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企业的管理、用人和员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正面临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九型人格理论在行政管理中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不同人的性格特点,清楚其内心动力与追求,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加以引导,帮助企业员工建立自信,完善企业管理与运行。 作者:高清华 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及创新策略 【摘要】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企业的行政管理又是一个企业能健康顺利发展的重要环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做好行政管理,业绩不会突出也不会取得突出成就。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创新措施。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创新策略 企业的行政管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现代企业管理的神经中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企业的行政管理出现问题,接下来企业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会浮出水面,它还是上司与下属的纽带。然而我国企业的行政管理并不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去解决。 一、企业行政管理概念的相关问题 对于行政管理的概念,有许多管理学家都对其进行了阐述,一般来说,行政管理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狭义的行政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的行政部门及其部门的职员为了让企业顺利的运营下去,依靠企业本身制定的一系列的制度和方法原则,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有效的管理。而广义的企业行政管理是指以总经理为领导核心,由各个行政部门协助实施,从而达到把上级的规划传到基层并实施的目的。而大部分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方面是计划工作,就是说对于企业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和目标进行计划和预测;第二个方面是组织工作,就是说对于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各个工作分配到不同的小组部门实施,从而保证工作能顺利进行;第三方面是指挥工作,即将企业员工的分工关系确定好,给他们一定的指导方针,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缓解彼此的冲突;第四方面是控制工作,即对分配的任务要进行监督和控制,实行一定的奖罚制度,保证工作的效率。 二、企业的行政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经济实力、创新精神和企业的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企业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企业有没有跟随着时代的发展来提高自己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这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而企业的行政管理就有创建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它属于企业的服务保障部门,虽然不像销售和生产部门直接为企业赚的利润,但是企业可以通过行政管理来创建学习型组织,形成全员学习的企业文化,使员工追求创新,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的行政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有利于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企业的高层或经理层的人物出现了思想偏差比如说任人唯亲或贪污等行为,这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基层员工对自己未来前途的担忧导致他们无心工作一心想攀关系,还容易使企业的运行模式出现问题,而企业的行政管理不仅能清除企业内部存在的这些问题还能与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打交道,为企业的发展打好外部环境基础,清除企业员工的思想问题,使企业健康的继续发展。 三、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在一个企业中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体现企业行政管理能力重要因素,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现代我国的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比较低,没有合作的意识,行政管理并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才能使行政管理工作高效顺利地进行,而有些行政管理人员不注重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不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自我的专业技能不过关,又缺乏统筹兼顾的眼光,就有可能导致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行政管理,从而影响工作的继续推进,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二)缺乏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行政部门的工作不再仅仅是文件档案的整理、后勤杂物的管理,而为了与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相结合,企业内部也逐渐重视起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赋予了他们一定的工作和职责,但是现代的许多企业只注重现在的利益,甚至照搬政府的相关行政管理体系,而不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符合自己行政管理体系,导致出现了制度僵化的相关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四、解决行政管理中相关问题的创新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的体系。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权利、技术和事务体系三部分,而我国的企业行政管理是从西方学习来的,所以急需建立完善管理体系,权力体系在建立的时候应该考虑职能分解和人事相合等方面的问题,而技术体系应该包括沟通协调、控制监督等板块,而最后的事务体系则包括文档和资料的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内容。建立完善行政管理体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从而实现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二)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只要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首先要让员工明确自己工作的重点就是服务这一特质,树立起管理人员对企业服务的思想觉悟。只有在思想上树立起服务的意识,管理人员才能更好地为企业考虑为企业的利益努力。其次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合作意识,只有紧密联系各个部门,才能保证工作正常进行。 五、小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行政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所以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同时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让他们联系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行政管理,从而保证企业能够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退税管理论文:浅谈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出口退税作为一项财政激励政策,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广泛应用并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出口退税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国内出口退税管理的现状 应该说,目前出口退税管理办法已基本成熟,并已形成一整套出口、核销、征税、退税管理制度,关键是贯彻落实不到位,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环节的衔接不够。 在现行出口退税管理中,侧重退税审核,忽视退税监控的问题较为突出。退税机关缺乏对出口企业经营活动及相关数据的监控,就单审单的现象较为普遍,无法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上级税务机关缺乏对下级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难以适时发现和全面了解下级税务机关在退税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防范和制止某一地区大面积骗税问题的出现。 由于出口货物客观上存在着生产、出口、征税、退税空间、时间上的分离,出口退税各环节的衔接非常重要。虽然在退税管理实际工作中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信息资料交流,但由于网络不够健全,部门数据相互独立,数据可信度低,数据传输困难等,仍然难以避免虚假信息和数据的出现,从而导致骗税问题的发生。 二、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最后,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三、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1)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2)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通过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四、结束语 出口退税政策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必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等相关因素的调整而不断变化,其改革的进程也将不断推进,并在施行过程中逐步趋于完善。从而为我国下一阶段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逐步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推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地增长。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精细化探新 一、源头监管精细化:实行企业分类管理,引入退税评估机制 (一)出口企业的分类管理 对纳税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管理和退税的效率,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与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营造出一个税企双赢的局面。因此,通过合理的分类,建立出口企业分类管理档案是从源头落实出口退税管理精细化的重要举措。 新西兰等国家也有类似实行按企业类型采取不同方式办理退税的办法;希腊税法规定.大型企业每月申请一次出口退税,中型企业两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小型企业3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国家税务总局早在1998年6月就下发了《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实行按企业分类管理的通知》(国税发[1998]95号),对出口企业的分类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但由于该制度本身缺乏较强的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规避偷、骗税风险,税务机关一般不愿将企业评定为较高的等级,或者即使评定了较高的等级,仍然采用与较低等级企业一样的审核、审批方式.这不仅加大了税务机关自身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了大企业的资金周转,因此,当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对出口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管理的办法。 本文从纵向时间发展和横向相互比较相结合角度对出口企业提出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路。 1.单户纵向考察.按信用等级实现分类管理。单户纵向考察是指仅就某一企业,对其性质、规模、出口额、账证健全程度、历史发展或变革、有无偷逃税记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从而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相当于给企业评定一个信用等级,税务机关则视企业的不同信用等级,对其采用不同的方式办理出口退税审核、审批手续。 2.多户横向比较.建立多指标分类管理体系。所谓多指标分类管理,是指预先建立全部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库和一系列指标体系(如注册地址、所处行业、主要出口货物、适用的退税率等),以便退税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快速地实现对企业的相应分类和数据提取。对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主要用于选择应采取的退税方式,而要更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不同企业间的情况对比分析,提高出口退税一系列报表的制作效率,必须建立企业的基本情况档案,并纳入特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 (二)建立退税评估机制 退税评估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管理方法,它是指运用信息化的科学评价分析方法,对出口企业各种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进行比较、分析、论证、测算及评估,密切关注企业的出口货物、出口金额等基本情况变化,以实现对出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预防出口骗税案件的发生。 当前,随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口骗税形式也呈现出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004年侦破的福州“9·03”重大出口骗税案,涉及高报出口金额5.28亿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1.52亿元,骗取出口退税5-469万元,早在事发前,就已经有种种迹象表明,该企业的出口存在异常情况,但正是由于没有建立一定的机制对企业的出口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使得这些异常情况被忽视,最终导致了一起特大出口骗税案的发生。可见,建立出口退税评估机制以在源头上有效抑制出口骗税刻不容缓。 二、过程监控精细化:完善日常审核机制 (一)单证审核的精细化 审核企业的出口单证是出口退税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对单证的审核主要是通过比对单证的电子信息和纸质材料,验证企业每一笔出口记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确定是否准予办理该笔出口的退税。 作为出口退税的主要单证,报关单包含较多信息.一般较受税务人员的重视,而核销单和出口发票的审核则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出口记录较多的企业,往往只对其单证作抽样的人工对单审核。自2004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64号文)执行以来,核销单的审核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重点加强对核销单的精细化管理。 根据国税发[2004]64号文件规定,出口企业可以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180天内,向所在地主管退税部门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这一措施为企业收齐单证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但由于其与出口报关单必须于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90天内提供的期限不同,便可能出现企业暂欠核销单的情况,如果没有对该部分暂欠的核销单进行规范管理,将会使出口退税必须的要件“出口收汇并已核销”和“单证齐全”的规定形同虚设。 因此.基层退税管理人员应该建立一个核销单暂欠和补齐情况的备查账,详细记录每家企业每月暂欠或补齐核销单的号码、对应的出口日期、报关单号码、发票号码以及金额,可以要求每家企业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提供电子版明细账,税务机关对数据予以汇总。备查账建立后,一方面可以加强税务机关对核销单的有效管理与监控,另一方面,还可据以督促企业按时收齐核销单,避免企业因核销单逾期收回而造成转内销补税,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二)加快电子信息化进程 出口退税信息化是整体税收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实现出口退税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依托。惟有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精细化。 首先,亟待解决的是退税机关与税务机关内外部的信息共享与传递问题。主要是与内部征税机关、稽查机关的数据共享以及与外部海关部门、外汇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长期以来,外部信息的共享是税务管理的薄弱环节。以最主要出口单证之一的海关出口报关单为例,一张报关单信息从企业在电子口岸交单,到海关内部流转至海关总署.再到国家税务总局,直至传递到基层退税部门,最快的也要两三个工作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临近申报期限的时候,一旦企业忘记交单,往往给申报、审核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因此,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即时的信息传递平台,允许基层税务机关和海关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保障出口退税申报审核工作的平稳开展。 其次,要完善出口退税申报审核软件。系统软件的开发应该有一个整体方案,既要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又不能过于频繁地升级,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使退税管理人员和企业疲于应付。要切实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加快出口退税申报审核系统的建设步伐。 (三)加强征、退税管理环节的有机联系 由于我国增值税征收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合理,征退税地区和机关之间往往缺乏对征税信息的必要沟通,“征归征,退归退,征退不见面”.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有发达增值税制度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和韩国等国的经验表明,出口退税管理都是以科学、严密和完善的增值税征收管理为基础,实行征退(免)紧密衔接的退税方式的。近几年的出口骗税案件也足以说明,企业骗取退税往往不只是在最后的出口环节做文章,更多的是将犯罪的关口前移,早在征税环节便埋好伏笔。2006年查获的“夏都专案”就是一起典型的低值高报骗税案。低值商品想要高报出口,必须通过之前多道环节.将价格逐步提高,而为了获得退税,企业还必须取得大量的进项税额,“夏都专案”中的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我国征退税工作脱节的可乘之机,通过获取虚假进项,骗取退税。 可见,脱离增值税征税环节的出口退税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方面,征退脱节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征管机关的执法成本;另一方面,征退脱节无法完全堵塞骗税漏洞,甚至导致企业的骗税行为更加隐蔽和多样化。因此,在我国出口退税工作中应该遵循“征退一体”的原则,逐步实现征退税管理一体化。 当前我们仍然主要通过专门的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来负责出口退税工作,在征、退税尚未一体化的条件下,尤其有必要强调加强征、退税机关之间的有机联系,基层税务机关在审核出口企业的退税资料时,要将其增值税申报表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作比对,核准企业进项,必要时通过函调等形式了解前道生产、销售环节的税收征管情况,以保证退税的准确度。 三、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双管齐下 清算工作本来是退税机关一年一度的必修课,但从2005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取消了出口退税清算工作,也就是说,今后不再每年定期对出口退税企业开展下户清算,这便要求我们在其它环节加强对企业的管征。对企业的不定期检查主要有纳税评估、审计规程及其他各专项检查,对企业的定期检查则主要是一般纳税人的年审,本文主要讨论如何结合一般纳税人年审工作,做好出口退税企业的日常检查。 办理退税的企业通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往因为清算和年审的工作内容有重叠,一些税务机关就主要进行退税清算工作,而对一般纳税人的年审则是“走过场”。取消清算以后,对这些出口企业的事后检查工作便主要依靠年审工作来完成。因此,必须切实做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工作,以有效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防止企业骗取国家税款。 在下户年审的过程中,除了查看营业执照,审核企业的出口产品是否属营业执照核准的生产经营范围,查看生产现场,核实企业的出口产品有无与之相应的固定资产设备、原材料、辅料等:还要查看生产记录,测算企业出口产品的销量是否与生产能力、生产规模、水电耗用、工人人数等规模相符,查看产品目录,检查企业出口产品有无夹带非自产产品;更要查看进项抵扣发票,核实企业进项是否存在疑点,有无获取虚开发票的可能,必要时还应该进行函调。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出口退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与问题 (一)出口退(免)税有关清算期的问题。 现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规定,出口货物在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曰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而出口企业在此期间又未提供举证材料的,退税机关一律不再办理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这项规定在具体执行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海关电子信息核对不上,等收到海关的回函时,该笔出口货物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另一种情况是在清算期内,由于外商收到货物后违反合同不及时付款,导致企业出口贷款不能及时收回,外管局不予核销,待一切手续办齐时,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对于这两个问题,基层出口退税机关和企业在看法上存有争议,有的认为不应退税,依据是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有规定;有的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因为执法机关。如海关、外汇电子信息应有而未有,海关回函慢等原因造成就应考虑退税。因为按照《征管法》第30条规定:“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曰起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税务机关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因此,从鼓励企业出口创汇,从维护纳税人的权益考虑,应比照《征管法》规定执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方法只是属于规章。 (二)政策的多样性,增加了出口退(免)税管理的难度。 1.部分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政策,与实行“先征后退”相比,操作起来较复杂,从客观上讲,环节多,出现的问题也就多。因此这一方式最容易影响税收收入, 2.“进料加工”复出口退税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征退脱节,管理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国内购料与进口料件委托加工,国内购料退税的认定;进料加工贸易申报表的开具;抵扣税率的认定;抵扣时间的确定等,都比较繁琐。有的出口企业办理进料加工,待货物出口后不到税务局办理退税(退的少,交的多),财务上也不作销售或在财务上采取偷梁换校手法偷逃国家税款,检查起来非常困难。 (三)出口货物按计划退税,不利于出口退税政策效用的发挥。 出口退税实行计划退税,从客观上讲,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是落实国家财政计划的基本要求。但是按照国家鼓励企业出口的要求来看,就显得不够灵活,让基层出口退税机关感到不好把握,让外贸出口企业感到国家政策不稳定,随意性大,不敢放心大胆地去安排长期计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少。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手续齐全,按政策要求理应及时足额地实报实退,一旦不能及时足额退税就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出口贸易的发展。二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多时基层税务机关也有压力。在一定期间出口退税指标如果用不完,有的出口退税机关考虑到下一阶段的退税指标很可能受影响,又怕工作考核受影响,便对个别信用程度不够高的出口企业也办理预退税款手续,导致年终清算工作忙乱。 (四)新的出口商品专用发票,难以达到维持政策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 从2000年1月1日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出口商品所使用的发票由税务机关统一印制,套印发票监制章。从新发票的启用情况看,存在不少新问题:一是发票规格小且结构不合理。新发票统一规格为265mm×190mm,对此,由于有的外方购货单位名称英文字母多,有的出口企业一次性出口商品名称规格多等原因,在填写时就非常拥挤,难以反映出口货物的必要情况和特殊要求,因而造成企业在开具同一批出口商品发票时,同时使用两种发票,—种是:“新式发票”,执行税务机关要求,另一种是“老式发票”满足外方购货单位以及有关业务单位,如银行的要求。二是发票联次少,不能满足企业出口商品的业务需要。由于企业向境外客户出口商品,所经过的途径不同,国内监管及业务部门的要求不同,出口收汇的方法不同等特殊情况,所以对发票的使用联次(份)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有的企业出口商品是通过出口的,外方购货单位也是通过外方受理货物的,这就分别需要2联发票;有的企业出口商品其收汇方式是采用“议付”或“压汇”的方式与银行结算的,这样仅银行一方就需要3联发票,有的海关也要2联发票,再加上商检局、外汇管理局、税务局等,一次性需要14联发票之多,而目前新发票只是按一般的出口贸易方式,设置了6—8联,远远不能满足不同情形下各类出口企业的需要。造成了部分出口企业在使用新发票的前提下继续使用老发票,以解决发票联次不足问题。三是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据一些企业反映,使用新发票到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办理手续,不受欢迎,在有些省份海关甚至不愿意要新发票,而要求企业提供老发票。另外,发票联次多了也存在问题,使用电脑一次性打印不透,到后几个联次发票内容就看不清楚了,不便于有关部门或企业审核、备案。 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 目前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是出口退税业务工作特点的必然要求,按年及时清算退税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规范对企业出口退(免)税工作的管理,也有利于国家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出口退(免)税的状况。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笔者认为在对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日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的问题,应该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有关业务执法部门的问题,而造成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海关回函不及时等原因,在一定时间内应该给予该笔业务办理退税,这是企业的权利,不能因为有关业务部门工作延误而让企业吃亏。 2.实行规范统一的管理模式,增强出口迟税政策的可操作性。 “先征后退”政策是目前各地出口退税机关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对于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监督和控制,防止偷税、漏税、骗税,对于简化操作环节,规范出口退税机关的内部管理,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落实出口退税资金,对于“征多少,退多少,公平税负原则”等方面都有切实的效果和好处。笔者认为,国家应立即废除“免、抵、退”政策,统一实行进(出)口商品“先征后退”政策,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商品主要以税收缴款书、出口商品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等单证为办理退税凭证;外贸企业收购出口产品时,实行价税分流,并向生产企业支付不含税价款,同时代生产企业向税务机关缴纳相应的增值税,税务机关向外贸企业开具代缴的增值税收据,作为今后退税凭证之一。对于“进料加工”,可在材料进口时即按规定征税,待产品出口后再办理退税。 同时建议国家要尽快立法,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协税、护税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保证税收征管及出口退税活动切实取得海关、外汇、金融、审计、工商、邮政等部门的积极配合,防止偷税、漏税特别是骗税问题的发生。 3.寻求计划退税高效性,切实保障及时足额退税。 一是不以计划指标完成与否来衡量出口退税机关的成绩,笔者认为考核出口退税工作的好与坏,重点要看它执行政策是否到位,业务技能是否熟练,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及服务态度是否端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实报实退,确保国家退税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的利益机制。出口退税完全由中央财政负担,不但造成中央财政负担过重,而且也等于失去了地方政府对出口退税的有效监督和控制,也是导致出口退税管理上的被动与少数地方政府行为不当的主要原因。既然增值税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其出口退税由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是符合常理的。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也能缓解退税指标不足的压力。三是切实落实国家对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维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出口企业及时足额退税,以增强出口企业创汇的积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对“出口商品专用发票”的管理。 分析目前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规范统一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采用“活页式”发票:一是将发票规格由原来265mm×190mm改成295mm×210mm,与出口报关单大小相一致,以便减少发票填写的难度。二是拟制发票基本联次,加印税务机关监制章,并以“活页”联次相补充,以适应不同出口方式的特殊需要。三是在发票的格式上为一些主要内容,如出口单位地址、购货单位地址、货物的品名规格等尽可能留足空间,以适应相关部门与购货单位的要求。四是对发票的编号可将单位、区号代码以及数字代码合并编入,以区分和识别检查各单位使用发票的情况。另一种方法是:拟制基本联次,对不同出口单位的发票使用联次,可采用复印方式并加盖出口企业财务专用章。同时要通过国务院来加强出口退税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的协调,统一口径,确保“出口商品专用发票”更好地促进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开展。 退税管理论文:当前出口退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出口退税问题 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 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 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退税管理论文:探讨当前出口退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 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 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 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退税管理论文:探讨当前出口退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 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 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 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 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退税管理论文:我国出口退税管理问题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超级秘书网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策略研究 本论文主要从当前出口退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与问题;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出口退(免)税有关清算期的问题、政策的多样性,增加了出口退(免)税管理的难度、出口货物按计划退税,不利于出口退税政策效用的发挥、新的出口商品专用发票,难以达到维持政策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等,具体资料请见: 当前出口退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与问题 (一)出口退(免)税有关清算期的问题。 现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规定,出口货物在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曰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而出口企业在此期间又未提供举证材料的,退税机关一律不再办理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这项规定在具体执行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海关电子信息核对不上,等收到海关的回函时,该笔出口货物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另一种情况是在清算期内,由于外商收到货物后违反合同不及时付款,导致企业出口贷款不能及时收回,外管局不予核销,待一切手续办齐时,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对于这两个问题,基层出口退税机关和企业在看法上存有争议,有的认为不应退税,依据是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有规定;有的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因为执法机关。如海关、外汇电子信息应有而未有,海关回函慢等原因造成就应考虑退税。因为按照《征管法》第30条规定:“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曰起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税务机关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因此,从鼓励企业出口创汇,从维护纳税人的权益考虑,应比照《征管法》规定执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方法只是属于规章。 (二)政策的多样性,增加了出口退(免)税管理的难度。 1.部分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政策,与实行“先征后退”相比,操作起来较复杂,从客观上讲,环节多,出现的问题也就多。因此这一方式最容易影响税收收入, 2.“进料加工”复出口退税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征退脱节,管理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国内购料与进口料件委托加工,国内购料退税的认定;进料加工贸易申报表的开具;抵扣税率的认定;抵扣时间的确定等,都比较繁琐。有的出口企业办理进料加工,待货物出口后不到税务局办理退税(退的少,交的多),财务上也不作销售或在财务上采取偷梁换校手法偷逃国家税款,检查起来非常困难。 (三)出口货物按计划退税,不利于出口退税政策效用的发挥。 出口退税实行计划退税,从客观上讲,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是落实国家财政计划的基本要求。但是按照国家鼓励企业出口的要求来看,就显得不够灵活,让基层出口退税机关感到不好把握,让外贸出口企业感到国家政策不稳定,随意性大,不敢放心大胆地去安排长期计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少。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手续齐全,按政策要求理应及时足额地实报实退,一旦不能及时足额退税就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出口贸易的发展。二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多时基层税务机关也有压力。在一定期间出口退税指标如果用不完,有的出口退税机关考虑到下一阶段的退税指标很可能受影响,又怕工作考核受影响,便对个别信用程度不够高的出口企业也办理预退税款手续,导致年终清算工作忙乱。 (四)新的出口商品专用发票,难以达到维持政策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 从2000年1月1日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出口商品所使用的发票由税务机关统一印制,套印发票监制章。从新发票的启用情况看,存在不少新问题:一是发票规格小且结构不合理。新发票统一规格为265mm×190mm,对此,由于有的外方购货单位名称英文字母多,有的出口企业一次性出口商品名称规格多等原因,在填写时就非常拥挤,难以反映出口货物的必要情况和特殊要求,因而造成企业在开具同一批出口商品发票时,同时使用两种发票,—种是:“新式发票”,执行税务机关要求,另一种是“老式发票”满足外方购货单位以及有关业务单位,如银行的要求。二是发票联次少,不能满足企业出口商品的业务需要。由于企业向境外客户出口商品,所经过的途径不同,国内监管及业务部门的要求不同,出口收汇的方法不同等特殊情况,所以对发票的使用联次(份)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有的企业出口商品是通过出口的,外方购货单位也是通过外方受理货物的,这就分别需要2联发票;有的企业出口商品其收汇方式是采用“议付”或“压汇”的方式与银行结算的,这样仅银行一方就需要3联发票,有的海关也要2联发票,再加上商检局、外汇管理局、税务局等,一次性需要14联发票之多,而目前新发票只是按一般的出口贸易方式,设置了6—8联,远远不能满足不同情形下各类出口企业的需要。造成了部分出口企业在使用新发票的前提下继续使用老发票,以解决发票联次不足问题。三是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据一些企业反映,使用新发票到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办理手续,不受欢迎,在有些省份海关甚至不愿意要新发票,而要求企业提供老发票。另外,发票联次多了也存在问题,使用电脑一次性打印不透,到后几个联次发票内容就看不清楚了,不便于有关部门或企业审核、备案。 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 目前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是出口退税业务工作特点的必然要求,按年及时清算退税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规范对企业出口退(免)税工作的管理,也有利于国家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出口退(免)税的状况。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笔者认为在对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日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的问题,应该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有关业务执法部门的问题,而造成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海关回函不及时等原因,在一定时间内应该给予该笔业务办理退税,这是企业的权利,不能因为有关业务部门工作延误而让企业吃亏。 2.实行规范统一的管理模式,增强出口迟税政策的可操作性。 “先征后退”政策是目前各地出口退税机关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对于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监督和控制,防止偷税、漏税、骗税,对于简化操作环节,规范出口退税机关的内部管理,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落实出口退税资金,对于“征多少,退多少,公平税负原则”等方面都有切实的效果和好处。笔者认为,国家应立即废除“免、抵、退”政策,统一实行进(出)口商品“先征后退”政策,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商品主要以税收缴款书、出口商品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等单证为办理退税凭证;外贸企业收购出口产品时,实行价税分流,并向生产企业支付不含税价款,同时代生产企业向税务机关缴纳相应的增值税,税务机关向外贸企业开具代缴的增值税收据,作为今后退税凭证之一。对于“进料加工”,可在材料进口时即按规定征税,待产品出口后再办理退税。 同时建议国家要尽快立法,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协税、护税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保证税收征管及出口退税活动切实取得海关、外汇、金融、审计、工商、邮政等部门的积极配合,防止偷税、漏税特别是骗税问题的发生。 3.寻求计划退税高效性,切实保障及时足额退税。 一是不以计划指标完成与否来衡量出口退税机关的成绩,笔者认为考核出口退税工作的好与坏,重点要看它执行政策是否到位,业务技能是否熟练,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及服务态度是否端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实报实退,确保国家退税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的利益机制。出口退税完全由中央财政负担,不但造成中央财政负担过重,而且也等于失去了地方政府对出口退税的有效监督和控制,也是导致出口退税管理上的被动与少数地方政府行为不当的主要原因。既然增值税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其出口退税由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是符合常理的。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也能缓解退税指标不足的压力。三是切实落实国家对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维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出口企业及时足额退税,以增强出口企业创汇的积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对“出口商品专用发票”的管理。 分析目前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规范统一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采用“活页式”发票:一是将发票规格由原来265mm×190mm改成295mm×210mm,与出口报关单大小相一致,以便减少发票填写的难度。二是拟制发票基本联次,加印税务机关监制章,并以“活页”联次相补充,以适应不同出口方式的特殊需要。三是在发票的格式上为一些主要内容,如出口单位地址、购货单位地址、货物的品名规格等尽可能留足空间,以适应相关部门与购货单位的要求。四是对发票的编号可将单位、区号代码以及数字代码合并编入,以区分和识别检查各单位使用发票的情况。另一种方法是:拟制基本联次,对不同出口单位的发票使用联次,可采用复印方式并加盖出口企业财务专用章。同时要通过国务院来加强出口退税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的协调,统一口径,确保“出口商品专用发票”更好地促进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开展。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 一、源头监管精细化:实行企业分类管理,引入退税评估机制 (一)出口企业的分类管理 对纳税企业实行分类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管理和退税的效率,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与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营造出一个税企双赢的局面。因此,通过合理的分类,建立出口企业分类管理档案是从源头落实出口退税管理精细化的重要举措。新西兰等国家也有类似实行按企业类型采取不同方式办理退税的办法;希腊税法规定.大型企业每月申请一次出口退税,中型企业两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小型企业3个月申请一次退税。国家税务总局早在1998年6月就下发了《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实行按企业分类管理的通知》(国税发[1998]95号),对出口企业的分类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但由于该制度本身缺乏较强的操作性,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规避偷、骗税风险,税务机关一般不愿将企业评定为较高的等级,或者即使评定了较高的等级,仍然采用与较低等级企业一样的审核、审批方式.这不仅加大了税务机关自身的工作负担,也影响了大企业的资金周转,因此,当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对出口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管理的办法。 本文从纵向时间发展和横向相互比较相结合角度对出口企业提出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路。 1.单户纵向考察.按信用等级实现分类管理。单户纵向考察是指仅就某一企业,对其性质、规模、出口额、账证健全程度、历史发展或变革、有无偷逃税记录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从而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相当于给企业评定一个信用等级,税务机关则视企业的不同信用等级,对其采用不同的方式办理出口退税审核、审批手续。 2.多户横向比较.建立多指标分类管理体系。所谓多指标分类管理,是指预先建立全部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库和一系列指标体系(如注册地址、所处行业、主要出口货物、适用的退税率等),以便退税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快速地实现对企业的相应分类和数据提取。对企业按信用等级分类,主要用于选择应采取的退税方式,而要更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不同企业间的情况对比分析,提高出口退税一系列报表的制作效率,必须建立企业的基本情况档案,并纳入特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 (二)建立退税评估机制 退税评估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管理方法,它是指运用信息化的科学评价分析方法,对出口企业各种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进行比较、分析、论证、测算及评估,密切关注企业的出口货物、出口金额等基本情况变化,以实现对出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预防出口骗税案件的发生。 当前,随着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出口骗税形式也呈现出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2004年侦破的福州“9·03”重大出口骗税案,涉及高报出口金额5.28亿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1.52亿元,骗取出口退税5-469万元,早在事发前,就已经有种种迹象表明,该企业的出口存在异常情况,但正是由于没有建立一定的机制对企业的出口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使得这些异常情况被忽视,最终导致了一起特大出口骗税案的发生。可见,建立出口退税评估机制以在源头上有效抑制出口骗税刻不容缓。 二、过程监控精细化:完善日常审核机制 (一)单证审核的精细化 审核企业的出口单证是出口退税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对单证的审核主要是通过比对单证的电子信息和纸质材料,验证企业每一笔出口记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确定是否准予办理该笔出口的退税。作为出口退税的主要单证,报关单包含较多信息.一般较受税务人员的重视,而核销单和出口发票的审核则相对比较简单,特别是出口记录较多的企业,往往只对其单证作抽样的人工对单审核。自2004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64号文)执行以来,核销单的审核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重点加强对核销单的精细化管理。根据国税发[2004]64号文件规定,出口企业可以在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180天内,向所在地主管退税部门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这一措施为企业收齐单证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但由于其与出口报关单必须于货物报关出口之日起90天内提供的期限不同,便可能出现企业暂欠核销单的情况,如果没有对该部分暂欠的核销单进行规范管理,将会使出口退税必须的要件“出口收汇并已核销”和“单证齐全”的规定形同虚设。 因此.基层退税管理人员应该建立一个核销单暂欠和补齐情况的备查账,详细记录每家企业每月暂欠或补齐核销单的号码、对应的出口日期、报关单号码、发票号码以及金额,可以要求每家企业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提供电子版明细账,税务机关对数据予以汇总。备查账建立后,一方面可以加强税务机关对核销单的有效管理与监控,另一方面,还可据以督促企业按时收齐核销单,避免企业因核销单逾期收回而造成转内销补税,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二)加快电子信息化进程 出口退税信息化是整体税收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实现出口退税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依托。惟有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精细化。 首先,亟待解决的是退税机关与税务机关内外部的信息共享与传递问题。主要是与内部征税机关、稽查机关的数据共享以及与外部海关部门、外汇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长期以来,外部信息的共享是税务管理的薄弱环节。以最主要出口单证之一的海关出口报关单为例,一张报关单信息从企业在电子口岸交单,到海关内部流转至海关总署.再到国家税务总局,直至传递到基层退税部门,最快的也要两三个工作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临近申报期限的时候,一旦企业忘记交单,往往给申报、审核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因此,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即时的信息传递平台,允许基层税务机关和海关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保障出口退税申报审核工作的平稳开展。 其次,要完善出口退税申报审核软件。系统软件的开发应该有一个整体方案,既要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又不能过于频繁地升级,缺乏必要的稳定性,使退税管理人员和企业疲于应付。要切实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加快出口退税申报审核系统的建设步伐。 (三)加强征、退税管理环节的有机联系 由于我国增值税征收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合理,征退税地区和机关之间往往缺乏对征税信息的必要沟通,“征归征,退归退,征退不见面”.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进行。 具有发达增值税制度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和韩国等国的经验表明,出口退税管理都是以科学、严密和完善的增值税征收管理为基础,实行征退(免)紧密衔接的退税方式的。近几年的出口骗税案件也足以说明,企业骗取退税往往不只是在最后的出口环节做文章,更多的是将犯罪的关口前移,早在征税环节便埋好伏笔。2006年查获的“夏都专案”就是一起典型的低值高报骗税案。低值商品想要高报出口,必须通过之前多道环节.将价格逐步提高,而为了获得退税,企业还必须取得大量的进项税额,“夏都专案”中的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我国征退税工作脱节的可乘之机,通过获取虚假进项,骗取退税。 可见,脱离增值税征税环节的出口退税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方面,征退脱节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征管机关的执法成本;另一方面,征退脱节无法完全堵塞骗税漏洞,甚至导致企业的骗税行为更加隐蔽和多样化。因此,在我国出口退税工作中应该遵循“征退一体”的原则,逐步实现征退税管理一体化。 当前我们仍然主要通过专门的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来负责出口退税工作,在征、退税尚未一体化的条件下,尤其有必要强调加强征、退税机关之间的有机联系,基层税务机关在审核出口企业的退税资料时,要将其增值税申报表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作比对,核准企业进项,必要时通过函调等形式了解前道生产、销售环节的税收征管情况,以保证退税的准确度。 三、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双管齐下 清算工作本来是退税机关一年一度的必修课,但从2005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取消了出口退税清算工作,也就是说,今后不再每年定期对出口退税企业开展下户清算,这便要求我们在其它环节加强对企业的管征。对企业的不定期检查主要有纳税评估、审计规程及其他各专项检查,对企业的定期检查则主要是一般纳税人的年审,本文主要讨论如何结合一般纳税人年审工作,做好出口退税企业的日常检查。 办理退税的企业通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往因为清算和年审的工作内容有重叠,一些税务机关就主要进行退税清算工作,而对一般纳税人的年审则是“走过场”。取消清算以后,对这些出口企业的事后检查工作便主要依靠年审工作来完成。因此,必须切实做好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审工作,以有效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防止企业骗取国家税款。 在下户年审的过程中,除了查看营业执照,审核企业的出口产品是否属营业执照核准的生产经营范围,查看生产现场,核实企业的出口产品有无与之相应的固定资产设备、原材料、辅料等:还要查看生产记录,测算企业出口产品的销量是否与生产能力、生产规模、水电耗用、工人人数等规模相符,查看产品目录,检查企业出口产品有无夹带非自产产品;更要查看进项抵扣发票,核实企业进项是否存在疑点,有无获取虚开发票的可能,必要时还应该进行函调。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策 关键字:出口管理问题退税对策 当前出口退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与问题 (一)出口退(免)税有关清算期的问题。 现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规定,出口货物在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曰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而出口企业在此期间又未提供举证材料的,退税机关一律不再办理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这项规定在具体执行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海关电子信息核对不上,等收到海关的回函时,该笔出口货物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另一种情况是在清算期内,由于外商收到货物后违反合同不及时付款,导致企业出口贷款不能及时收回,外管局不予核销,待一切手续办齐时,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对于这两个问题,基层出口退税机关和企业在看法上存有争议,有的认为不应退税,依据是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有规定;有的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因为执法机关。如海关、外汇电子信息应有而未有,海关回函慢等原因造成就应考虑退税。因为按照《征管法》第30条规定:“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曰起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税务机关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因此,从鼓励企业出口创汇,从维护纳税人的权益考虑,应比照《征管法》规定执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方法只是属于规章。 (二)政策的多样性,增加了出口退(免)税管理的难度。 1.部分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政策,与实行“先征后退”相比,操作起来较复杂,从客观上讲,环节多,出现的问题也就多。因此这一方式最容易影响税收收入, 2.“进料加工”复出口退税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征退脱节,管理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国内购料与进口料件委托加工,国内购料退税的认定;进料加工贸易申报表的开具;抵扣税率的认定;抵扣时间的确定等,都比较繁琐。有的出口企业办理进料加工,待货物出口后不到税务局办理退税(退的少,交的多),财务上也不作销售或在财务上采取偷梁换校手法偷逃国家税款,检查起来非常困难。 (三)出口货物按计划退税,不利于出口退税政策效用的发挥。 出口退税实行计划退税,从客观上讲,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是落实国家财政计划的基本要求。但是按照国家鼓励企业出口的要求来看,就显得不够灵活,让基层出口退税机关感到不好把握,让外贸出口企业感到国家政策不稳定,随意性大,不敢放心大胆地去安排长期计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少。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手续齐全,按政策要求理应及时足额地实报实退,一旦不能及时足额退税就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出口贸易的发展。二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多时基层税务机关也有压力。在一定期间出口退税指标如果用不完,有的出口退税机关考虑到下一阶段的退税指标很可能受影响,又怕工作考核受影响,便对个别信用程度不够高的出口企业也办理预退税款手续,导致年终清算工作忙乱。 (四)新的出口商品专用发票,难以达到维持政策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 从2000年1月1日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出口商品所使用的发票由税务机关统一印制,套印发票监制章。从新发票的启用情况看,存在不少新问题:一是发票规格小且结构不合理。新发票统一规格为265mm×190mm,对此,由于有的外方购货单位名称英文字母多,有的出口企业一次性出口商品名称规格多等原因,在填写时就非常拥挤,难以反映出口货物的必要情况和特殊要求,因而造成企业在开具同一批出口商品发票时,同时使用两种发票,—种是:“新式发票”,执行税务机关要求,另一种是“老式发票”满足外方购货单位以及有关业务单位,如银行的要求。二是发票联次少,不能满足企业出口商品的业务需要。由于企业向境外客户出口商品,所经过的途径不同,国内监管及业务部门的要求不同,出口收汇的方法不同等特殊情况,所以对发票的使用联次(份)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有的企业出口商品是通过出口的,外方购货单位也是通过外方受理货物的,这就分别需要2联发票;有的企业出口商品其收汇方式是采用“议付”或“压汇”的方式与银行结算的,这样仅银行一方就需要3联发票,有的海关也要2联发票,再加上商检局、外汇管理局、税务局等,一次性需要14联发票之多,而目前新发票只是按一般的出口贸易方式,设置了6—8联,远远不能满足不同情形下各类出口企业的需要。造成了部分出口企业在使用新发票的前提下继续使用老发票,以解决发票联次不足问题。三是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据一些企业反映,使用新发票到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办理手续,不受欢迎,在有些省份海关甚至不愿意要新发票,而要求企业提供老发票。另外,发票联次多了也存在问题,使用电脑一次性打印不透,到后几个联次发票内容就看不清楚了,不便于有关部门或企业审核、备案。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 目前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是出口退税业务 工作特点的必然要求,按年及时清算退税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规范对企业出口退(免)税工作的管理,也有利于国家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出口退(免)税的状况。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笔者认为在对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日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的问题,应该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有关业务执法部门的问题,而造成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海关回函不及时等原因,在一定时间内应该给予该笔业务办理退税,这是企业的权利,不能因为有关业务部门工作延误而让企业吃亏。 2.实行规范统一的管理模式,增强出口迟税政策的可操作性。 “先征后退”政策是目前各地出口退税机关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对于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监督和控制,防止偷税、漏税、骗税,对于简化操作环节,规范出口退税机关的内部管理,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落实出口退税资金,对于“征多少,退多少,公平税负原则”等方面都有切实的效果和好处。笔者认为,国家应立即废除“免、抵、退”政策,统一实行进(出)口商品“先征后退”政策,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商品主要以税收缴款书、出口商品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等单证为办理退税凭证;外贸企业收购出口产品时,实行价税分流,并向生产企业支付不含税价款,同时代生产企业向税务机关缴纳相应的增值税,税务机关向外贸企业开具代缴的增值税收据,作为今后退税凭证之一。对于“进料加工”,可在材料进口时即按规定征税,待产品出口后再办理退税。 同时建议国家要尽快立法,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协税、护税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保证税收征管及出口退税活动切实取得海关、外汇、金融、审计、工商、邮政等部门的积极配合,防止偷税、漏税特别是骗税问题的发生。 3.寻求计划退税高效性,切实保障及时足额退税。 一是不以计划指标完成与否来衡量出口退税机关的成绩,笔者认为考核出口退税工作的好与坏,重点要看它执行政策是否到位,业务技能是否熟练,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及服务态度是否端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实报实退,确保国家退税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的利益机制。出口退税完全由中央财政负担,不但造成中央财政负担过重,而且也等于失去了地方政府对出口退税的有效监督和控制,也是导致出口退税管理上的被动与少数地方政府行为不当的主要原因。既然增值税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其出口退税由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是符合常理的。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也能缓解退税指标不足的压力。三是切实落实国家对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维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出口企业及时足额退税,以增强出口企业创汇的积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对“出口商品专用发票”的管理。 分析目前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规范统一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采用“活页式”发票:一是将发票规格由原来265mm×190mm改成295mm×210mm,与出口报关单大小相一致,以便减少发票填写的难度。二是拟制发票基本联次,加印税务机关监制章,并以“活页”联次相补充,以适应不同出口方式的特殊需要。三是在发票的格式上为一些主要内容,如出口单位地址、购货单位地址、货物的品名规格等尽可能留足空间,以适应相关部门与购货单位的要求。四是对发票的编号可将单位、区号代码以及数字代码合并编入,以区分和识别检查各单位使用发票的情况。另一种方法是:拟制基本联次,对不同出口单位的发票使用联次,可采用复印方式并加盖出口企业财务专用章。同时要通过国务院来加强出口退税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的协调,统一口径,确保“出口商品专用发票”更好地促进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开展。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建议 中国2004年前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的效应主要是: 1、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外贸出口,支持中国逐步成长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2、它不但加大了企业的出口动因,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支持出口的热情。 3、中央财政负担沉重,出口退税款拖欠严重。 4、地方政府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不强。 增值税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央享受75%,地方留成25%。由于出口退税是由中央政府全额负担的,因此地方政府在出口中有大约25%的增值税净收入,地方政府鼓励、支持企业出口的热情在2004年出口退税新政策实施之前始终很高。同时,由于多支出了25%的出口退税,由于独立承担了出口骗退税的风险,中央财政负担沉重,出口退税款拖欠非常严重。 2004年出口退税新政策的实施效果 为解决中央财政负担沉重,出口退税款拖欠严重的问题,自2004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主要是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减低3个百分点左右;同时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政策,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负担。 以下跨地区出口经营在过去是正常的、没有问题的,但在实施出口退税新政策后,却造成了地方利益的冲突和矛盾; 1.本地生产企业购买本地原材料加工自营出口,或本地外贸企业收购本地产品出口,由于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和外贸企业收购产品均在本地缴增值税,又在本地退增值税,地方财政承担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25%的出口退税,只是将增值税属地方25%的部分用于退税,不增加地方财政负担,但相对于老的出口退税政策,地方少收入用于退税的增值税。 2.本地生产企业购买外地原材料加工本地出口,或本地外贸企业收购外地产品出口本地出口,由于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外贸企业收购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均在外地缴增值税,却要在本地退增值税,地方财政没有得到出口产品原材料和产品25%增值税收入,却要承担出口产品25%出口退税,其超基数部分非常不合理地表现为出口地政府对供货地政府的财政补贴。 3.外地生产企业购买本地原材料外地出口,或外地外贸企业收购本地产品外地出口,本地地方财政不承担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25%的出口退税,而却享有生产企业原材料和产品增值税25%部分,不但不增加出口退税负担,反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也非常不合理地表现为出口地政府对供货地政府的财政补贴。 4.外贸企业将收购外地商品出口改为委托出口,由于委托出口征税和退税均在外地,不增加本地财政负担。但外贸公司为争做,通常自告奋勇地要求在外贸公司所在地退税;这种制大量存在并且又非常不合理地造成出口地政府对被企业所在地政府的财政补贴。 为了自身利益,深圳等市的地方政府的出口奖励政策将收购外地货源出口排除在奖励范围之外;一些地方政府限制当地企业采购外地产品和外地原材料。例如,天津摩托罗拉公司采购江苏一家企业的原材料,过去是直接采购,现在则应天津当地政府的要求,要求江苏的企业先把原材料出口香港,天津企业再从香港进口,用这样乙蝗沼斡的方式避免为江苏征收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由于这种行为大量存在,中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面临分割、分裂的危险。 5.加工贸易更受地方政府青睐,并且来料加工比进料加工更受到推崇。加工贸易出口与一般贸易出口相比,不但出口企业税收负担较轻,地方财政负担的退税压力相对要小。来料加工由于不征不退,因此地方政府不存在退税的担忧。 这种效应是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反优化。 6.地方政府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强烈。 7.出口退税率下调,对相关商品的出口有消极影响,但总体上影响不大,出口商品结构反而有所优化。 2005年后出口退税新政策的实施效应 为解决出口退税中,地方财政负担过于沉 重牙口不公平问题,国家进一步改革出口退税政策,决定自2005年1月1日起,调整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负担比例,超基数部分中央与地方按照92.5:7.5比例共同负担;同时改进出口退税退库方式,出口退税由中央统一退库,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 该项最新政策的实施效应主要表现为: 1.增加了出口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出口企业打消了对出口退税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出口退税由中央统一退库,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的办法使得出口企业不再担心地方政府的财力问题。 2.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明显减轻,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得到缓解。 3.中央财政负担加重。即使在超基数部分,中央财政也要担负出口退税的92.5%,该比率远高于征税比率75%。但由于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下降了3个百分点,中央财政的负担并不象想象中那样大。后面的分析将会说明,将出口退税率减少4.25个百分点,理论上可以消除中央财政在出口退税上的净亏损。 4.地方政府对促进出口的热情有所恢复,但仍有限制出口的行为。过去,地方财政部门有很多同志主张限制出口,新政策实施后很少听到这样的说法。由于仍然担心地方退税负担,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拒绝在当地注册外贸流通企业。 5.地方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得到极大地缓解,但矛盾仍然存在,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仍面临分割的危险。上节所分析的出口地政府对供货地政府的财政补贴现象依然存在,只是幅度大为减少。一些地方政府的出口奖励政策仍然将收购外地货源出口排除在奖励范围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仍然限制当地企业采购外地产品和外地原材料。 6.地方政府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较强。 7.目前新政策的实施总体上效果良好,既缓解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和地方的矛盾,又有效地促进了外贸出口。 出口退税率变化与人民币升值的数学关系和政策选择 一般地,设原出口退税率为s,原汇率为h1,出口退税率降低t个百分点后,新汇率为h2,则为达到同样的出口效益,有: (1+s)h1=(1+s-t%)h2 所以,(h2-h1)/h1=t%/(1+s-t%) 即,出口退税率每减低t个百分点,为达到同样的出口效益,人民币必须贬值t%/(1+s-t%)。因此,降低出口退税率可 以按确定的数量关系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如取s=17%,即按17%的退税率计算,则出口退税率减低t个百分点后,人民币需要贬值U(117-t)。例如,出口退税率减低4.25个百分点,则人民币需要贬值3.8% 考虑取消出口退税,即按t=17计算,为达到同样的出口效益,人民币需要贬值17%。所以,取消出口退税可以基本上消除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以牺牲人民币升值来替代出口退税是不可取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维持较高的出口退税水平来换取人民币的升值。因为,在制定适当的出口退税等政策从而不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等同于国家和国民财富的升值,进口、境外消费、旅游等经济活动的效益将随之提升。 理想的出品退税政策 综合以上各种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效应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理想的出口退税政策应该有助于达成如下效果: 1.出口企业及时享受出口退税,出口产品报价不含有国内增值税,不会被在国内外两次征收增值税。出口是公平的和有竞争力的。 2.不会出现某地方财政为另一地方财政征收的增值税退税的情况,从而保护地方的出口积极性,维护中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3.中央和地方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都很强烈。 4.中央财政有足够财力来支撑出口退税。 5.不以减少出口退税来抑制人民币升值 中国目前实行中央与地方分享增值税的税制,在这种税制下,要想制订能达到以上效果的理想的出口退税政策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退税由地方与中央分担,则势必出现某地方财政为另一地方财政征收的增值税退税的情况;如果退税全部由中央承担,同时出口退税率维持在与增值税征收比率差不多相同的水平上,则中央财政在出口退税上是 净亏损,很难保证中央财政有足够财力来支撑出口退税;如果退税全部由中央承担,同时显著降低出口退税率,虽然理论上可以消除中央财政在出口退税上的净亏损,但出口产品的报价中势必包含相当部分的国内增值税,中国出口产品在公平贸易基础上的竞争力将受到影响。 如果要达到理想的出口退税实施效果,只有改革现行税制。改革现行税制可以有两种办法: 方法一:增值税由中央与地方共同分享转变为中央独享,同时中央在所得税、进口商品增值税等方面相应地允许地方分享。出口退税由中央全额负担,出口退税率维持在与增值税征收比率差不多相同的水平上。 方法二:将生产环节的增值税转变为最终消费环节的增值税或消费税。对出口免征增值税或消费税。 改进和完善现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 在不触动现有税制的前提下,相对理想的出口退税政策是 将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在04年减低3个百分点左右的基础上继续减低1.3个百分点,使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比增值税征收率减少43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承担全部的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由中央统一退库。建立地方政府对于出口退税骗税的风险承担机制,骗取出口退税的案件一经查实,出口企业所在地财政要划拨相当于骗税金额的款项给中央财政。 将出口退税率减少4.25个百分点,理论上可以消除中央财政在出口退税上的净亏损。因为中央财政增值税征收率为17%*75%=12.75%,所以如果出口退税率减少(17—12.75)=4.25个百分点,则退税额基本上与中央财政增值税征收额相等,这时中央财政能够承担全部的出口退税。实际操作上可以取减少43个百分点。由于04年出口退税新政策已经将出口退税率减低了3个百分点,因此目前只需要将出口退税率再减调1.3个百分点即可。 将出口退税率再减调1.3个百分点,可以抵消现行出口退税政策中地方政府承担的7.5%出口退税。由于(17—3)%*7.5%=1.05%,因此理论上只要把出口退税率下降1.1个百分点就能免除地方政府的负担。 地方政府由于不需要承担出口退税,促进出口的积极性将大增,出口退税也不会导致新的地方保护主义,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得到维护。由于规定地方财政要为当地出口企业的骗税案件买单,又由于中央财政要为没有发现的骗税买单,中央和地方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动因都将很强烈。 该政策的缺陷是出口产品报价将含有4.25%的国内增值税,这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微观上,将导致一些出口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在宏观上,将导致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延缓和升值幅度的减少。 但该政策对出口企业所造成的经营上的困难是非常有阳的,因为04年以来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已经减少了3个百分点,实践证明并没有对出口造成显著影:向,本政策只是进一步减调1.3个百分点,减幅很小。同时,我们在第四节已经分析,出口退税率减低4.25个百分点,则人民币需要贬值3.8%。目前存在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调减出口退税率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必将被人民币延缓升值的效应所抵消。例如,原本人民币应该升值6%,则减低出口退税率4.3个百分点后,人民币将只升值(6%-3.8%)=2.2%左右。因此调减出口退税率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将最终转化为对人民币升值幅度的抑制。由于该政策的设计中,降低出口退税率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中央财政的净亏损,并没有故意用降低出口退税来抑制人民币升值,因此该政策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币升值的利益。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现状及路径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退税管理论文:当前出口退税管理问题及策略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退税管理论文:出口退税管理现状及途径探究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 出口退税管理现状及措施探析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问题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公务员之家 出口退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当前出口退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与问题 (一)出口退(免)税有关清算期的问题。 现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规定,出口货物在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曰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而出口企业在此期间又未提供举证材料的,退税机关一律不再办理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这项规定在具体执行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海关电子信息核对不上,等收到海关的回函时,该笔出口货物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另一种情况是在清算期内,由于外商收到货物后违反合同不及时付款,导致企业出口贷款不能及时收回,外管局不予核销,待一切手续办齐时,该笔出口货物的退税已超过清算期。对于这两个问题,基层出口退税机关和企业在看法上存有争议,有的认为不应退税,依据是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有规定;有的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因为执法机关。如海关、外汇电子信息应有而未有,海关回函慢等原因造成就应考虑退税。因为按照《征管法》第30条规定:“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曰起3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税务机关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因此,从鼓励企业出口创汇,从维护纳税人的权益考虑,应比照《征管法》规定执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方法只是属于规章。 (二)政策的多样性,增加了出口退(免)税管理的难度。 1.部分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政策,与实行“先征后退”相比,操作起来较复杂,从客观上讲,环节多,出现的问题也就多。因此这一方式最容易影响税收收入, 2.“进料加工”复出口退税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征退脱节,管理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国内购料与进口料件委托加工,国内购料退税的认定;进料加工贸易申报表的开具;抵扣税率的认定;抵扣时间的确定等,都比较繁琐。有的出口企业办理进料加工,待货物出口后不到税务局办理退税(退的少,交的多),财务上也不作销售或在财务上采取偷梁换校手法偷逃国家税款,检查起来非常困难。 (三)出口货物按计划退税,不利于出口退税政策效用的发挥。 出口退税实行计划退税,从客观上讲,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是落实国家财政计划的基本要求。但是按照国家鼓励企业出口的要求来看,就显得不够灵活,让基层出口退税机关感到不好把握,让外贸出口企业感到国家政策不稳定,随意性大,不敢放心大胆地去安排长期计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少。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手续齐全,按政策要求理应及时足额地实报实退,一旦不能及时足额退税就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出口贸易的发展。二是出口退税计划指标多时基层税务机关也有压力。在一定期间出口退税指标如果用不完,有的出口退税机关考虑到下一阶段的退税指标很可能受影响,又怕工作考核受影响,便对个别信用程度不够高的出口企业也办理预退税款手续,导致年终清算工作忙乱。 (四)新的出口商品专用发票,难以达到维持政策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要求。 从2000年1月1日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出口商品所使用的发票由税务机关统一印制,套印发票监制章。从新发票的启用情况看,存在不少新问题:一是发票规格小且结构不合理。新发票统一规格为265mm×190mm,对此,由于有的外方购货单位名称英文字母多,有的出口企业一次性出口商品名称规格多等原因,在填写时就非常拥挤,难以反映出口货物的必要情况和特殊要求,因而造成企业在开具同一批出口商品发票时,同时使用两种发票,—种是:“新式发票”,执行税务机关要求,另一种是“老式发票”满足外方购货单位以及有关业务单位,如银行的要求。二是发票联次少,不能满足企业出口商品的业务需要。由于企业向境外客户出口商品,所经过的途径不同,国内监管及业务部门的要求不同,出口收汇的方法不同等特殊情况,所以对发票的使用联次(份)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有的企业出口商品是通过出口的,外方购货单位也是通过外方受理货物的,这就分别需要2联发票;有的企业出口商品其收汇方式是采用“议付”或“压汇”的方式与银行结算的,这样仅银行一方就需要3联发票,有的海关也要2联发票,再加上商检局、外汇管理局、税务局等,一次性需要14联发票之多,而目前新发票只是按一般的出口贸易方式,设置了6—8联,远远不能满足不同情形下各类出口企业的需要。造成了部分出口企业在使用新发票的前提下继续使用老发票,以解决发票联次不足问题。三是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据一些企业反映,使用新发票到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办理手续,不受欢迎,在有些省份海关甚至不愿意要新发票,而要求企业提供老发票。另外,发票联次多了也存在问题,使用电脑一次性打印不透,到后几个联次发票内容就看不清楚了,不便于有关部门或企业审核、备案。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 目前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管理办法是出口退税业务工作特点的必然要求,按年及时清算退税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规范对企业出口退(免)税工作的管理,也有利于国家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出口退(免)税的状况。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笔者认为在对清算期即当年6月30日以前未收齐退税单证或海关、外汇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未收到回函的问题,应该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有关业务执法部门的问题,而造成电子信息核对不上,以及海关回函不及时等原因,在一定时间内应该给予该笔业务办理退税,这是企业的权利,不能因为有关业务部门工作延误而让企业吃亏。 2.实行规范统一的管理模式,增强出口迟税政策的可操作性。 “先征后退”政策是目前各地出口退税机关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对于加强对出口企业的监督和控制,防止偷税、漏税、骗税,对于简化操作环节,规范出口退税机关的内部管理,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落实出口退税资金,对于“征多少,退多少,公平税负原则”等方面都有切实的效果和好处。笔者认为,国家应立即废除“免、抵、退”政策,统一实行进(出)口商品“先征后退”政策,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商品主要以税收缴款书、出口商品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等单证为办理退税凭证;外贸企业收购出口产品时,实行价税分流,并向生产企业支付不含税价款,同时代生产企业向税务机关缴纳相应的增值税,税务机关向外贸企业开具代缴的增值税收据,作为今后退税凭证之一。对于“进料加工”,可在材料进口时即按规定征税,待产品出口后再办理退税。 同时建议国家要尽快立法,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协税、护税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保证税收征管及出口退税活动切实取得海关、外汇、金融、审计、工商、邮政等部门的积极配合,防止偷税、漏税特别是骗税问题的发生。 3.寻求计划退税高效性,切实保障及时足额退税。 一是不以计划指标完成与否来衡量出口退税机关的成绩,笔者认为考核出口退税工作的好与坏,重点要看它执行政策是否到位,业务技能是否熟练,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及服务态度是否端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实报实退,确保国家退税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的利益机制。出口退税完全由中央财政负担,不但造成中央财政负担过重,而且也等于失去了地方政府对出口退税的有效监督和控制,也是导致出口退税管理上的被动与少数地方政府行为不当的主要原因。既然增值税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其出口退税由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是符合常理的。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也能缓解退税指标不足的压力。三是切实落实国家对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维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出口企业及时足额退税,以增强出口企业创汇的积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对“出口商品专用发票”的管理。 分析目前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规范统一出口商品专用发票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采用“活页式”发票:一是将发票规格由原来265mm×190mm改成295mm×210mm,与出口报关单大小相一致,以便减少发票填写的难度。二是拟制发票基本联次,加印税务机关监制章,并以“活页”联次相补充,以适应不同出口方式的特殊需要。三是在发票的格式上为一些主要内容,如出口单位地址、购货单位地址、货物的品名规格等尽可能留足空间,以适应相关部门与购货单位的要求。四是对发票的编号可将单位、区号代码以及数字代码合并编入,以区分和识别检查各单位使用发票的情况。另一种方法是:拟制基本联次,对不同出口单位的发票使用联次,可采用复印方式并加盖出口企业财务专用章。同时要通过国务院来加强出口退税有关执法及业务部门的协调,统一口径,确保“出口商品专用发票”更好地促进出口退税工作的顺利开展。 外商投资退税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鼓励外商投资项目使用国产设备,明确职责和操作程序,规范和加强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审批管理,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包括国家、省级,下同)负责办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项目确认书》(见附件1,以下简称“项目确认书”)和作为项目确认书必备附件的《项目采购国产设备清单》(见附件2,以下简称“设备清单”);国家税务局(包括省级、地市级,下同)负责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认定、审批工作。 第二章享受退税的范围 第三条享受国产设备退税的企业范围是指,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外商投资企业和从事交通运输、开发普通住宅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从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的中外合作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以其分公司(分厂)的名义采购的自用国产设备,由该分公司(分厂)向所在地主管退税机关申请办理退税。 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中外合作油气田项目,由合作油气田的作业者、作业机构或作业分公司申请办理退税。 按规定应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采购的国产设备不实行增值税退税政策。 第四条享受退税的项目范围 属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类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以上两个目录简称“鼓励外资目录”,下同)的外商投资项目(简称“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下同)所采购的国产设备享受增值税退税政策。调整鼓励外资目录时,项目采购国产设备实行退税政策以项目核准时施行的鼓励外资目录为准。 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在国内采购的国产设备,凡属于《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简称不予免税目录,下同)的,不实行退税政策。国家调整不予免税目录时,设备是否属于不予免税目录范围以购进国产设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时施行的不予免税目录为准。 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中的工程项目,若外商投资企业以包工包料方式委托其他企业承建,外商投资企业可与承建企业签订委托购买国产设备协议,其委托由承建企业采购的国产设备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交由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申请办理退税。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国产设备是指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采购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设备,包括按照购货合同随设备购进的配套件、备件等。 第三章项目确认书和设备清单的办理 第六条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按照规定权限出具项目确认书。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具项目确认书;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省级发展改革委”)出具项目确认书。具体范围包括: (一)中外合资项目、中外合作项目、外商独资项目; (二)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通过增加外方注册资本扩大项目投资总额的增资项目; (三)中外合作开采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项目。 第七条项目确认书的办理,需在项目按规定核准并在采购国产设备清单确定以后,由项目业主单位在项目核准后一个月内按程序向省级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并附以下材料。 (一)项目核准文件复印件; (二)加盖项目单位和初审部门印章的项目采购国产设备清单一式五份(见附件2); (三)包括采购国产设备清单的项目申请报告一份; (四)其他需要说明或提供的材料。 限额以上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对项目单位、投资总额、采购国产设备总额、设备清单、执行年限、适用产业政策条目进行初审后,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报文提出申请。 第八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或省级发展改革委按照权限出具项目确认书(附设备清单)一式四份(一份存档,三份下发)。 (一)项目属于外商投资产业政策鼓励类; (二)项目核准符合国家现行外商投资项目管理规定; (三)申请内容符合项目核准文件要求; (四)项目符合其他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九条设备清单原则上应在办理项目确认书时一次办理。 第十条已经出具项目确认书的项目,在执行中确需变更项目单位、投资总额、采购国产设备额、执行年限和采购国产设备清单等主要事项的,由原出具部门审核同意后出具项目确认书和(或)设备清单变更证明。 第四章备案登记管理 第十一条享受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的外商投资企业,应按本办法第十二、十三条规定向其所在地主管退税机关申请办理退税备案登记,其采购的国产设备方可办理退税。已办理完毕出口退税认定手续的,不再单独办理采购国产设备的退税备案登记。 第十二条外商投资企业在取得发展改革委出具的项目确认书后30日内,应持以下资料,到其所在地主管退税机关申请办理购买国产设备的退税备案登记。 (一)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二)企业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项目确认书原件; (四)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 第十三条外商投资企业如发生撤并、变更情况,须于有关管理机关批准撤并、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主管退税机关办理注销或变更购买国产设备的退税认定手续。 第五章退税申报、审核 第十四条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产设备后,应自购买设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票之日起30日内,到其主管征税机关认证,未经过认证或认证未通过的一律不予办理退税。 第十五条外商投资企业应自购买设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票之日起90日内,填写《外商投资项目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申请表》(见附件3),同时附送以下资料向其所在地主管退税机关申请办理国产设备的退税手续。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或“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仅限于特殊用途的机动车辆); (二)发展改革委出具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项目确认书》; (三)发展改革委出具的《项目采购国产设备清单》; (四)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 第十六条主管退税机关接到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申请后,须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项目确认书》与鼓励外资目录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及不予免税目录进行核对,对有关凭证进行审核,并实地调查核实设备的购进情况,对审核无误的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办理退税。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项目确认书》与鼓励外资目录的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及不予免税目录内容不符,主管退税机关不予办理退税,并将有关情况逐级上报国家税务总局。 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外商投资企业的退税申请,须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信息核对无误的情况下,方可办理退税;属于交通运输、开发普通住宅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的中外合作企业的退税申请,主管退税机关应对其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发函调查,在确认发票真实、发票所列货物已按规定申报纳税后,方可办理退税。 第六章退税监管 第十七条主管退税机关在外商投资企业办理退税认定后,应根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项目确认书》的有关内容,建立台账,将外商投资企业的项目确认书、设备清单、采购国产设备总额、购进国产设备名称、数量、金额等有关情况登记造册。 第十八条外商投资企业购进的国产设备,由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负责监管,监管期为5年。在监管期内发生转让、赠送等设备所有权转移行为,或者发生出租、再投资等行为的,外商投资企业须按以下计算公式,向主管退税机关补缴已退税款。 应补税款=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适用增值税税率 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累计已提折旧 设备原值和已提折旧按企业会计核算数据计算。 政府回收行业退税管理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工业基地、新尉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直各单位: 《尉氏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退税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为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家对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的增值税政策调整,促进我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7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取消废品回收购进额10%的进项抵扣,销售废旧物资除个人已使用外,按照增值税管理规定缴纳增值税,停止生产企业使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废旧物资发票。 二、纳税人取得的2008年12月31日以前开具的废旧物资专用发票,应在开具之日起 90天之内办理认证,并在认证通过的当月核算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额申报抵扣。自2009年4月1日起,废旧物资专用发票一律不得作为增值税扣税凭证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三、2010年年底前符合下列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行先征后退政策(2009年退税比例为70%,2010年退税比例为50%): (一)在商务部门备案,有固定的再生资源仓储、整理、加工场地; (二)通过金融机构结算的销售比重不低于80%; (三)未因违犯行业管理法律法规受到刑事处罚和县级以上工商、商务、环保、税务、公安机关相应的行政处罚(罚款和警告除外)。 四、成立再生资源利用行业协会,对整个行业从技术、资金、价格、销售、环保等内外部进行一体化的统筹、协作与规范,促使整个行业进行资产重组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和升级,最大限度地降低行业内耗和资源浪费,提升整个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整个行业有序竞争、健康经营。 五、按照国家关于对该行业实行先征后退的退税工作要求,财政部门牵头,商务、公安、工商、人行、环保、国税等部门密切配合,帮助企业办理正常退税手续,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六、进一步加大对再生资源行业的扶持力度,解决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由县财政部门牵头帮助企业协调贷款,由同级财政进行贴息。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缴纳增值税额按照国家规定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及退税在途时间实行贷款贴息,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健康发展。 区县级出口退税管理思考 根据上级精神及结合我局实际,从区县级层面上来看,在我局也有三种出口退税管理模式值得摸索探讨,下面就三种模式的利与弊作进一步分析,以利大家深入思考。 一、模式一的利弊 模式一:由区局税政科对辖区内生产企业的出口退税业务实施统一管理,负责出口退(免)税的受理、申报、初审、复审,区局行使形式上的审批 (一)优点 1、全面掌握、稳中求进。由于集中在区局一个职能部门,能较全面的在宏观上掌握出口企业动态,同时由于兼具政策管理职能,能快速高效便捷地进行管理、服务,针对薄弱环节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点管理,准确稳妥执行上级政策,从上至下建立征退税信息联动平台,有效降低税收管理风险系数,稳步提升出口退税管理水平。一句话,做到领导心中有数、稳健操控。 2、政策明晰,专业精通。从业人员素质较高,专业性强,便于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准确的处理各项业务,同时能针对出口退税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时跟踪、缜密分析,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调整,能够依据区县级掌握的数据便捷地实施调研、测算分析工作,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准确信息资料,当好参谋和助手。 3、平稳推进,优化服务。能按照“八项承诺”的要求,树立服务意识,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程序,切实减轻出口企业的办税负担,保障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便于建立重点出口企业联系制度,加强与出口企业的沟通和协调。 (二)缺点 1、人力资源矛盾突出。从全国看,这是一个普遍性的矛盾,各地专职从事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的人员有限,而出口企业数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人少工作量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局也同样面临人力资源紧缺的问题,我局现有专业人员4人,以今年为例,每月外资企业正常申报户220户、内资企业430户左右,受理、审核、审批的除当年当月还要加上上年延至今年的申报资料(可申报期限2月—6月),而前台受理申报的仅2人,同时还要及时办理各类手册单证(注:市局有专业人员,此项工作量、难度远大于月度退税审核)、函调处理、台账登记、资料分发归档等日常工作,后台2人专业从事各类阶段性的专项工作、出口调查、出口退税专项评估、统计总结等工作。以前台的工作量来看,能维持日常月度工作已很不容易,如果有一人有突发情况,后台虽可顶一个人,但正常的运转秩序与压力太大;后台的受限也很大,不能真正深入开展、全面完成各项调查及评估等工作。 2、不利于全面深化出口退税分类管理。总局指示,分类管理必须要作为今后管理制度的基础。以现有模式来看,虽然上级正在下决心简化和规范人工审核,切实减轻基层税务机关退税单证人工审核的工作量,在普遍简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高信誉等级企业的人工审核工作,但相对来说,由于不太熟悉户管的生产经营和征管情况,还不能做到将出口退税管理工作和税源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难以降低“就单审单”可能出现的风险。 3、不利于全面推进征退衔接。虽然区局税政科从前二年就花大力气抓征退税交流,加强征退衔接与监控管理,逐步建立预警体系,但现状是有制度无保证,存在一定管理风险,难以真正实施税源联动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出口退税管理游离于税收征管总体格局之外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退税部门对出口退税业务的垄断优势,由于沟通不畅,各自单兵作战,征退税衔接无从谈起,征退税联动管理也是联而不动,无法真正从专业管理向综合管理的转变,即将出口退税工作由退税部门单独管理转向征退税部门共同管理,加强出口退税工作与日常征管工作、与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结合,实施税收综合管理。 为此,总局也指出:如果把出口退税审核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放到基层,放给税源管理部门,专司出口退税管理的部门和人员就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加强出口退税评估和预警分析,研究解决出口退税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模式二的利弊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部分下放。部分下放其实就是审批权限的进一步下放,由指定分局受理、申报、初审、复审,区局行使形式上的审批,由职能部门统一负责出口退税的指导、协调。 (一)优点 1、区局职能部门压力得以缓释。下放分局在大厅设立综合窗口,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受理辖区内的征退税事宜,区局出于技术上的把握可以过渡保留单证出具工作,但工作重心逐步向指导、协调、分析预警及处理突出矛盾和疑难问题转移。 2、方便了属地纳税人。属地纳税人的办税成本可以减轻,避免分部门多次跑的矛盾。 3、部分征退融合。对于下放分局来说,可以方便实行征退衔接。由于对辖区内的户管较熟悉情况,可以迅速开展各类调查事项并及时处理,启动多税种联评,逐步熟悉出口退税业务,形成部分管理骨干。 (二)缺点 1、个人认为,部分下放不能实现由形式到本质的管理突破。矛盾只是被转移,管理风险并未大力消除。 2、岗责体系难以建立健全,业务流程不能全部优化,岗位之间的衔接、工作节点的控管、文书资料的传递和归档对下放分局来说压力较大。 3、方便了属地纳税人,其它分局的责任意识并未得到加强,依然会淡化征退衔接,风险防范只是点上的集中,联动机制不能全面推开,无法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三、模式三的利弊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征退合一。征退合一即审批权限的全面再下放,由出口企业所在地分局受理、申报、初审、复审,区局行使形式上的审批,由职能部门统一负责出口退税的指导、协调。总局实行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后,苏州市局已经在昆山进行了新尝试,具体做法是:在各基层分局增设出口退税管理岗位,指定专人负责本辖区生产企业出口退税认定、申报、审核、证明开具、评估实施等日常事务,税政部门负责本地区出口退税的审批、计会统、评估选案、政策传达与解释等总体性工作以及对外贸企业的退税管理。 (一)优点 1、区局职能部门压力得以释放,专注于从制度上理清明确征退税衔接岗责体系,依托有关系统、平台宏观上加强分析、预警、监控,强势推进联动机制,综合管理效应明显。 2、有利于夯实管理基础,堵塞漏洞,避免税收风险。相对来说,分局和税收管理员更加熟悉所管辖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出口企业的出口业务规模与生产经营能力的匹配性、出口业务的真实性等有更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征退合一,可以降低“就单审单”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旦发现出口退税申报的异常情况,通过及时实施调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化情况,查清货源,查实货物、发票、货款等信息,及时作出判断和处理,可以防止或避免少征多退现象的发生。 3、各分局能对管理资源、管理手段、管理任务进行有机融合,征退税衔接更加紧密,税收综合管理更有成效,税收总体工作质量与效率显著提高,分局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明显增强,锻炼培养一批分局从事出口退税工作的业务骨干。 4、有利于降低办税成本,企业办税程序更为便捷,退税进度进一步加快。实行征退合一,可以缓解企业在征税部门和退税部门分别跑、多次跑,征退税部门分别找的矛盾,既方便纳税人,又有利于降低征纳双方的办税成本,符合建立服务型政府、优化纳税服务的要求。 (二)缺点 1、区局职能部门转向业务指导协调后,宏观掌控风险的能力可能下降,管理风险向基层分局、税收管理员倾斜,如何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防范和预防出口偷骗税行为的难度加大。 2、再下放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基层干部素质能否胜任。出口退税业务性强、操作复杂、政策变化快,这已经成为普遍看法。随着出口退税业务渗透到各个基层点、覆盖整个国税系统,这较过去是一个重大转变,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现状堪忧。 四、因地制宜,摸索出口退税管理新路 综上分析,不论何种模式,区县级的出口退税管理模式应因地制宜摸索新路子,最终实现的目标要根据总局精神:出口退税管理的工作方式要逐步实现两个转移,即省、市级出口退税部门的工作重点由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向强化指导、管理、监督职能转移;出口退税审核工作重点由审核表证单书为主,向表证单书审核和出口退税申报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一致性审核并重转移。 在征退合一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是制度建设,有以下几点必须重点注意: 1、建立大厅受理、管理员调查审核、纳税评估股室开展征退税联动评估三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岗责体系,做到完善清晰;从职责分工上,将出口退税业务和征税管理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要正确处理好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的关系,注重加强出口退税工作与日常征管工作、与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结合,实施税收综合管理。 2、从流程上进一步整合优化征退税各节点,做到简洁高效、连贯通畅。 3、区局职能部门要按照从宏观上发现问题,从微观上查找原因的方法,在上级的指导下加强出口退税预警分析工作。通过对地区、行业的税收总体运行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异常情况,分析产生异常的原因,提出管理要求,制定核查方案,下发给基层税源管理部门调查核实,不断深化出口退税评估,全面推行多税种联评模式,加大指导协调力度,提升管理能力。 4、从考核上加大对征退税衔接工作推动力度,做到有效保障。 5、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风险教育,提高干部自我防护意识,防范失渎职行为。 基于七层技术架构的出品退税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本文在原有的多层架构基础之上。重新抽象出七层系统架构,并对各层的特点和技术实现进行了较为细致阐述。 关键词;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系统架构:七层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5-0045-03 1 总体架构设计 1.1设计约束分析 在出口退税系统设计时,需要注意下列约束限制: (1)开发的系统本身定位为现有系统的补充和扩展,所以不能对原审核系统数据安全性造成影响,也不能影响原系统工作业务流程。同时,在数据库的设计和使用上必须保证与原系统编码的一致。 (2)必须充分利用税务系统软硬件资源及现有网络架构,避免增加新设备。 1.2数据分布模式选择 数据分布模式是指数据在地市税务局集中存放,市局退税机关和县区征收分局不设本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分布模式的特点为:数据集中、无冗余,数据一致性好。便于管理和维护,系统维护成本低。网络扩展性强,数据安全性较好。业务监控能力最强。但同时对于市局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通讯线路的可靠性要求也比较高。 数据完全集中,所有查询及数据库访问操作均在市局主服务器上完成,服务器的运算负担重,数据丢失风险大。考虑到目前税务系统网络通讯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而出口退税数据量相对征收信息量还是比较小的,可以采取该模式来实施。 1.3总体架构 按照系统数据集中管理方式划分:出口退税管理系统采用总局、省局两级集中处理。 省局端系统:省局端系统主要承担出口退税业务处理,系统直接受理企业申报数据,办理出口退税业务,出口退税全部的业务数据集中在省级税务机关。 总局端系统:主要承担从全国的高度监控管理出口退税工作。其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在深入分析出口退税业务特点基础上,基于J2EE采用了7层架构:数据库层、持久层(DAO)、业务逻辑层、门户(Facade)层、(Delegate)层、WEB端控制层、页面展现层。同时在这7层架构之上,引入Apache Jakarta Struts的MVC模式,把视图一控制一模型进一步分离。软件架构如图2所示。 2 系统架构各层设计 2.1持久层设计 数据持久层的设计目标是为整个项目提供一个高层、统一、安全和并发的数据持久机制。完成对各种数据进行持久化的编程工作,并为系统业务逻辑层提供服务。 系统具有业务复杂多变、数据量大、长事务处理、计算量大、多用户并发等特点,在设计和选择系统的持久层时,选择了JDBC+Hibernate的持久层方案。 Hibernate是一种新的ORM映射工具,是JDBC的轻量级的对象封装。Hibernate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关系型数据库和对象之间的阻抗不匹配,使可以通过Hibernate基于数据库进行面向对象的设计和实现,从而更好地实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 Hibernate可以用在JDBC可以使用的任何场合,Hiber-nate不仅提供了从Java类到数据表之间的映射,也提供了数据查询和恢复机制。 Hibernate是一个和JDBC密切关联的、独立的对象持久层框架,可以搭配各种App Server、Web Server、EJB Con-Miner共同使用。Hibernate的兼容性仅同JDBC驱动、底层数据库产品间有一定的关系,和使用Java程序、App Server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存在兼容性问题。 下面根据系统的一些特点,设计了直接使用JDBC和使用Hibernate两种情况。 (1)直接使用JDBC(Procedure)。在目前的系统设计中,直接使用JDBC主要是的使用存储过程来实现业务逻辑。 存储过程由于是基于集合语言的,适合对集合数据进行处理。其优势在于:①在性能方面,由于可以充分使用数据库的优势,如可以使用服务器端游标等。同时存储过程可以不用重新编译,不用重新生成执行计划,所以存储过程适用在一些计算密集、长事务的处理场景中;②在部署和维护方面,任何存储过程的修改,不需重新编译部署前端应用程序,只需重新编译存储过程即可,所以存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合一些24小时运行的或业务逻辑复杂多变的系统上;③在网络传输方面,由于使用普通的SQL语句或其他操作数据库方式,均需将SQL语句传递至数据库,而存储过程只需传递存储过程所需的若干参数,可以减少由于多个业务环节而导致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的交互次数。 劣势在于:①在移植性方面,由于存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采用当前数据库的一些特性,那么当系统切换到不同数据库时,无疑会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也是存储过程的一个先天的缺陷;②在数据库方面,如果过多的使用存储过程,会给数据库服务器带来很大的性能压力。 (2)使用Hibernate。Hibernate对数据库中的表、表间关系通过映射文件进行较好的映射,使得能够象处理对象一样操作表,而无需了解具体的数据库细节。Hibernate完成了记录至JAVA对象的映射,一种行数据处理的映射,通过Hibernate操作单条记录时会比较方便和快捷。此外,Hi-bernate在使用过程中,Hibernate会维护数据表间关系,需要维护表和对象的映射关系,这些Hibernate进行了缓存,成为一级缓存,而对动态POJO的缓存,称为二级缓存。 其优势在于:①在开发效率方面,如果在业务逻辑层,即在前端应用系统中实现业务逻辑,可以充分享受高级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带来的各种便利;同时可以使开发人员无需过多地关心数据库细节,从而可以有更多地精力投入在业务逻辑的实现上;②在设计分析方面,如果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对业务逻辑层进行良好的设计,会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复用性;③在可扩展性方面,对于一些业务的变更,只需做很少的修改,如果是一些非关键字段、计算字段的增改等,甚至可以不需修改任何业务逻辑层的代码,就可实现修改。 劣势在于:在运行效率方面,由于通过Hibernate操作数据表记录,Hibernate需要将数据表记录映射成JAVA对象,建立缓存,在大数据量集合计算、处理时,没有太多性能上的优势。 2.2业务逻辑层 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几乎所有的业务逻辑运算都在E-JB端完成,并且系统具有数据量大,操作复杂,计算频繁等特点,所以业务逻辑层架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速度、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组件可重用性及开发效率等各项指标。 针对系统用户具有操作密集,交互密集,计算密集这三个特点,整个系统的架构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对系统架构的各个层次都进行了设计优化,主要体现在: (1)设计模式和缓存机制的灵活运用。 (2)抛弃了重量级的实体EJB CMP和BMP,只采用 Session Bean来完成业务逻辑。目前的EJB规范中,依据EJB的应用场合和其本身的特性,共分为三种类型:实体Bean、会话Bean和消息驱动Bean。 2.3门户层 门户层位于层和业务逻辑层之间,主要作用是为了降低层间的通信和相互依赖关系,使某一层的修改或调整不会影响到其它层,系统在这两层之间采用统一接口的方式,门户层主要应用了Facade模式。 结构型模式Facade模式通过在子系统间提供一个Fa-eade类或接口来达到子系统间的松散藕合和低依赖。 有两种方式建立接口Facade层:一种是在层建立,另一种是在业务逻辑层建立。 2.4层 层位于WEB端控制层和EJB层之间,主要作用是把WEB端控制层和EJB层无缝整合在一起,完成业务逻辑并将数据展现给用户。 在系统中,WEB层和EJB层如何进行衔接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必须考虑到并行开发效率、系统运行效率、网络压力、系统耦合性等因素。因此,在本系统的软件架构设计上,在WEB层和EJB层之间引入了层。在系统中规定,层是WEB层和EJB层交互的唯一途径。层不但为WEB层隐藏了调用EJB的具体细节,而且为WEB层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并进行了J2EE服务器的上下文缓冲,使得系统在性能和开发效率上都得到提升。 2.5Web端控制层 在WEB端控制层引入了Apache的Struts框架。 由于出口退税系统界面较多,业务数据多样化,有时需要为同样的数据提供多个视图,使用JSP、Servlet进行控制比较复杂,所以采用MVC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模型一视图一控制器),将视图、数据模型和控制从架构上进行分离,使得模块的职能更加清晰,这样对于开发和维护都比较方便,很好地实现了数据层与表示层的分离。 在MVC模式中,Model层实现系统中的业务逻辑,在系统中用JavaBean或EJB来实现,并通过层实现对业务层的;View层用于与用户的交互,通常主要用JSP来实现;Controller层是Model与View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分派用户的请求并选择恰当的视图以用于显示,同时也可以解释用户的输入并映射为模型层可执行的操作。 实现MVC模式的框架有很多种,在出口退税系统设计中采用了流行的Struts架构来实现。是由Apache软件组织提供的一套开发源代码的项目,其广泛的适应性和高度的扩展能力使其成为了目前Java的Web开发者所逐步认可的标准。 2.6缓存技术的使用 在设计中,充分估计了一些容易造成性能瓶颈的环节,从缓存机制上进行了性能优化。在数据读取,输入,输出等均有缓存机制。 特别对于交换密集型的操作,由于信息需要在客户端、WEB服务器、J2EE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之间频繁传输,而这些数据往往在一定时间段内是不变化的,如:用户权限菜单的信息、用户可操作的企业列表、WEB服务器查找J2EE服务器的上下文环境,以及其他一些稳定的业务数据,都进行了缓存。 在考虑缓存机制时,也应充分考虑数据的变化性。被缓存的数据一旦被修改,系统立刻通知相关摸块更新缓存数据。这样不但提高了系统的性能,而且保证了用户操作的正确性。这样,在引入缓存机制之后,系统在频繁交互的重复数据环节上,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3 结束语 系统架构根据系统特点进行了合理的分层,抽象为七层,并对各层的职责分类,保证了系统的高性能、可扩展性、稳定性和模块、代码的高复用。在各层的技术实现上,采用了Hibernate、Struts、POI、依赖注入等技术框架和设计理念,保证了系统的技术前瞻性。 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管理有新变化 最近,家税务总局了《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管理办法》。《办法》在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制定的《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73号)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修改完善。一是依据现行出口退税管理规定,将原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认定、变更、注销内容修改为备案、变更、撤回;增加了延期申报申请的办理及核准内容。二是增加了对外资研发中心因自身条件变化不再符合退税资格的认定条件,停止享受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并应及时办理撤回退税备案等内容。研发机构采购退税的国产设备,自增值税发票开具之日起3年内,设备所有权转移或移作他用的,研发机构须向主管国税机关按规定计算补缴已退税款。 我国现行出口退税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的出口退税也随之调整和完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改进。 关键词 出口退税 立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1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发展和外贸环境的变化,从1985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出口退税制度,之后一直在调整和完善过程中。在1994年开始首次对出口退税制度进行调整,截至2009年4月1日,我国共先后进行了十一次出口退税调整,尤其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先后于2008年12月、2009年1月、2月、4月对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调整。我国近二十年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使得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日趋成熟和健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法律法规建设、操作流程以及实施效应上都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健全的地方。 一、现行出口退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退税的立法层次较低,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对于增值税这样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而且影响广大的税种,征税与退税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作出规范,而仅以暂行条例和其他文件的形式作出规范,不但不符合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而且也带来了执行中的随意性。而且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是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二是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三是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二)征税和退税操作方面存在缺陷。 1、征税和退税职责分配上的不均衡导致的利益冲突。200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了新的税收征收体制,增值税收入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征管,中央和地方的增值税征收比例按照三比一的比例进行,而出口退税额则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这就导致利益方面的分摊不均,地方政府不负责出口退税的责任,就没有动力对出口退税的实施进行监管,出口退税制度难以优化。 2、出口退税管理机构雍肿,出口退税的征收、管理和退税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进行,这就导致了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明,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个部门很容易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前提下尽量最小化自身的行政风险,很少能够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导致出口退税实施上的困难和中央新的出口退税政策落实上的低效。 3、出口退税和税收征管分离。我国实行先征税后退税的方式,企业出口之后凭借有效单据去相关部门办理退税,给投机分子可乘之机进行出口骗税,给国家利益带来了损失,同时也增加了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三)我国出口退税信息化程度不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较少,没有形成高技术的现代化管理系统。 在出口退税过程中,由于退税手续繁琐,人工成本高昂,与出口退税相关的审批需要采用无纸化办公。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工作中信息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化程度也不同,存在差异,部门间的协作不顺畅。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四)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国库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制单明显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外,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二、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一)按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建立出口退税法律制定。 我们应当按照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建立稳定的出口退税法律制度,提高出口退税政策的立法层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出口退税的条件、范围、退税率、退税机关、退税程序、法律责任等作出统一、全面的规定,从根本上避免出口退税制度的随意性调整,增强出口退税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公正性。 (二)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调整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分享体制。 可以考虑将增值税划为中央税,中央负担全部出口退税。地方减收部分由转移支付及其他收入调整解决。从国际经验看,增值税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中央税,因而出口退税也由中央负担,这是最为成熟稳定的出口退税体制。它有利于增值税“中性”作用的发挥,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应当将其作为我国出口退税及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在当前增值税征收体制下还应实行共同负担机制,在现行增值税税收体制下,中央独担出口退税弊多利少,所以应在坚持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现有出口退税机制,调整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降低地方财政出口退税负担,弱化出口退税共同负担机制的负面作用,同时规范地方退税分担办法,才是退税机制改革的唯一出路。 (三)完善出口退税税制结构,科学设置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零税率是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最终价值取向。但是我们当前的近期目标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建立出口货物实际税负定期评估制度,在不违反国际法的前提下,区分不同产品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退税标准,分别制定出口退税率。与此同时,合理设计税种,尽快由生产型增值税过渡为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免抵退”办法,改善出口退税计算办法,要着重解决征税与退税的计税依据,即“税基”不一致的问题。 (四)出口退税工作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大有可为。 应加快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的网络化规划和建设,提高出品退税的工作效率,实现出口退税业务全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监控及充分的制约机制和预警系统,把各个分散的单位用信息手段连接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促进整个出口退税管理水平的升级。在未实现基于业务处理的税务、国库、外汇等部门的大联网前,国库可以加入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实现纸质数据与税务电子数据的对审,确保预算收入的安全退付。 (五)做到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立科学、严密的出口退税管理制度,完善出口退税的征管机制。 在出口退税制度上应当贯彻“征退一体、以进养出”的原则。我国也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征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实现征退税信息的对称。加强纳税环节的监管,使出口退税的实际税负与名义税负相一致,并且将退税纳入增值税的常规管理,不再另设专门的出口退税机构。加快出口退税计算机信息监控网络的建设。要有效整合,形成强有力的出口退税监控体系,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实行多元化的退税申报方式,提高退税工作效率。严格出口退税管理流程。一要健全和完善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律制度,将出口退税的操作、管理、监督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制定合理的预警分析系统,加强事前预测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及时解决问题,有效防范不法分子进行骗税活动。三要加强出口退税的专用税票管理,严格退税专用税票的发放和检查制度。提高出口退税工作中的衔接性,出口退税各个部门紧密配合,互通有无,共同进行,有益于对出口骗税工作进行有效防范。四是实行出口退税时间保证制度和滞纳金制度。国家对企业承担出口退税债务责任,国家应该以税务关系为中心,以税收法定为依托,在税法中明确规定出口退税的时间保证制度和延期退税的滞纳金制度,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必要、有力的保障。同时以法律形式确立纳税人出口退税请求权,明确赋予纳税人出口退税的权利。 (六)加强退税环节中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针对目前退税程序繁杂,各部门在履行自身职能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比如海关部门应当对出口货物的真实性负责;银行应当积极执行其资金监控职能,严格审核资金存货;外汇管理部门要加强外汇进出的管理,对套汇、逃汇等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税务部门要简化退税手续,缩短退税审批时间,实现企业当月申报税务部门当月完成退税审核,提高退税效率。国库部门要优化出口退税资金审核、划拨流程,依托央行现代化支付体系的优势,实现资金划拨实时到账,同时国库作为第三方,与企业和审核、审批部门均无利益关系,地位相对独立,因此,可以积极发挥国库的监督服务能力,确保出口退税制度的严肃性。另外,需要建立跨部门的信息联络机制,定期通报情况,及时交换信息。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九江市中心支行) 后金融危机时期出口退税管理的新课题 [摘 要]目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在给我国出口贸易稳步回升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出口退税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文章分析了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在出口退税管理中采取的积极措施及其发挥的促进作用,并针对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口退税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出口退税管理;危机应对措施;问题与建议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口退税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开始减缓,世界经济已进入徘徊和复苏的阶段。与金融危机时期相比,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是美国、欧元区、日本的经济指标均出现反弹,国际金融、股票市场普遍回暖;二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三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绿色产业即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四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明显增多;五是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将逐步加大。 虽然我国经济呈现出了不错的回升势头,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产能过剩、消费不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能源资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对我国经济的稳步回升仍有较大影响。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也并不稳固,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情况还不如我国。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不仅没有根本消除,而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为了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国家决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努力促进出口稳步回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以减少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上可能面临的不利影响。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保持出口稳定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信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出口退税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二、应对危机我国在出口退税管理上采取的积极措施 (一)积极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政府连续7次调整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及退税额的增大,部分弥补了外需疲软导致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振奋了企业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同时,国家及税务部门也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对出口企业的政策宣传及辅导工作,使出口企业能及时根据国家最新的退税政策和调整后的退税率办理退税事宜。 (二)优化退税流程,减少危机影响 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出口退税远程预审,引导企业采用网上预审的方式进行预申报。企业可直接登陆出口退税网站进行数据传输和预审,改变企业需要使用软盘拷贝数据到税务部门进行预审的现状,出口企业退税申报预审不再受时间、空间和次数的限制,提高出口退税申报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减少企业往返跑路的负担,为纳税人提供了方便。 其次,减化出口货物单证备案管理制度,对核销单信息审核等部分前置审批条件逐步改为税务部门后续管理,扩大适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信息审核办理退税的范围。进一步规范缺失电子信息核查处理。对纳税人提供材料齐全、符合办理条件的退税申报,自受理正式申报之日起及时审核,并及时反馈结果,坚决杜绝被动等待、久拖不决的现象。出口退税进度的加快,能进一步缩短企业获得退税款的时间,使企业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得到一定的保障。 (三)优化出口退税服务,树立管理、服务并重的理念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愈加重要,按照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税务部门及时调整了思路,果断采取应对措施,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以人性化的服务为处在经济寒冬中的纳税人送去融融暖意。一方面税务部门通过制定配套制度,合理设置管理流程,减少审批环节、下放审批权限等方式,提高办税效率,减轻纳税人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纳税服务制度,优化纳税服务平台,不断增强服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以公正、文明、人。性化的执法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急纳税人所急,想纳税人所想”。通过将优质的纳税服务辐射到出口退税管理工作中,力争做到管理科学化、服务人性化,从而实现征纳双方的和谐共赢。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口退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一)加强出口退税日常管理,严防出口骗税案件发生 出口退税率的持续提高、出口退税流程的进一步优化等进出口税收政策的调整,为金融危机形势下出口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极少数不法分子骗取出口退税款以可乘之机,如将核销单信息由前置审核条件改为后续管理模式后,税务部门将承担在没有外管局核销信息的条件下提前办理退税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对相关信息比对异常数据进行后续管理的责任。因此,税务部门在落实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的同时,必须继续做好防范和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工作。除认真审核出口企业出口货物的退税申报资料、单证及其相关电子信息外,对有疑点的出口企业,还应运用函调、实地核查等手段,对其出口及生产经营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涉嫌骗取出口退税的要认真调查核实并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退税办理,切实规避汇率风险 为规避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2009年7月1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试点企业受地域、规模、出口地区等多方面的限制,该办法在刺激出口、规避汇率风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如某大型外贸企业2009年6月拟与东南亚某国签订一笔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货物,涉及出口金额近千万人民币,但因为企业所在地不属于试点地区,东南亚也不属于试点出口地区,无法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也无法获得此笔货物的出口退税款,故企业只得放弃在出口贸易中的币种决定权,改由欧元结算。因此,尽快扩大试点范围。积极制定、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政策,使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真正意义上开展起来,确立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主体币种地位,才能达到出口企业跨境贸易手续简化、交易成本降低、汇率风险减小、对外贸易相对稳定的目的。 (三)加强部门协作,打造优质服务环境 企业出口货物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监管的过程,企业为获得出口退税款所需要取得的报关单、收汇核销单、增值税专用发票、消费税专用税票等单证繁多、种类复杂,再加上相关单证电子信息反馈的时间较长,客观上阻碍了出口退税效率的提高。某些企业曾因专用税票电子信息滞后而在长达半年时间内无法获得出口退税款,而报关单、核销单电子信息滞后时间较长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税务部门急需加强内部征、退税部门之间以及与外部海关、外经委、外汇管理局等的联系,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实现信息的实时同步共享,以便对出口贸易协同管理和共同服务。 [参考文献] [1]戡佳娴.韩笑金融危机下中国出口退税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贸,2009(9):157-159 [2]宋明.金融危机下如何完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9(4):67-68 [3]李石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效应分析[J].税务研究,2008(7)45-48 [4]何晴.张斌出口退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税务研究,2008(7):41-44. [5]游振宇.现行出口退税管理体制缺陷与完善[J].特区经济,2008(2):139-140 当前出口退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实施多年,虽然在相关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规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等问题,对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出口退税问题 对策 一、我国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 实行新税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既包括了政策内核,又包含了日常规范。在随后出台的诸多文件中,几乎都是有关税政方面的内容,而对出口退税管理的规范,则散见于以上文件中。由于没有一部成型的程序性、管理性法规,出口退税操作出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准确实施,使出口退税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法规不完善导致的后果是: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批流程而仅仅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审批流程,势必产生诸多责任不清、岗位不明现象,也会使审批退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制约机制,从而在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也给骗税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果出口退税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不按业务属性建立内部制约机制,而是实行粗放管理,那么各种隐患将长期存在。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检查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检查的内容、方式、手段及事后处理等不尽相同,随意性很大,从而使检查效果大打折扣,产生导致骗税的隐患。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清算规程,使各地出口退税清算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地区甚至只对出口退税清算走过场。而实际上清算业务是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严把出口退税关的重要环节。 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计划分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及统一明确的财务规范,使出口退税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也使出口退税管理的公正性、规范性和高效性不能很好实现。 2管理手段落后,电算化管理水平低下 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尽管自l990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就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出口退税管理,国务院还将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系统列为国家“三金”工程中的“金税工程”,但部门之间运用程度参差不齐,衔接配合问题较多。目前税务总局推广应用软件在实践运行中以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信息应用不全。现除海关电子信息可以进行对碰稽核外,其他如企业财务核算信息、外汇管理局的结汇信息和专用发票信息等都还不能被退税部门所采用,电算化稽核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其次,软件设计内容跟不上新出台的政策要求,由此带来操作难问题。 再者,交叉稽核信息滞后且变化无常。大量申报数据因信息滞后,只好撤单。单证回收和电子信息是互补的,有时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造成人为退税滞后及退税计划难以把握,既影响退税质量,又难以有效防范和打击骗税。 还有,功能不齐全,缺乏清算及检查功能。现行的申报系统和审核系统其基本功能主要是数据登录、编报和数据核对,但缺乏管理功能,给退税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另外,该系统也未将检查功能列入其中,使退税检查游离于系统之外,既不利于规范统一,又不利于数据的相互衔接。 3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管理上存在失控、脱节现象 出口退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的退税、征收、计财、信息等部门,同时还涉及到海关、外管、外经贸等部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对出口退税工作必须协调一致。但目前国家涉及此类文件不多且执行起来有较大折扣。有些具体问题在协调上无明确要求,致使一些工作协调极其困难。如一些地方海关往往对税务机关的函调报关单不能及时复函;有些海关要求退税部门发函调查必须附报关单原件;有的明显制单错误,企业要求改单,而非要退税部门出具证明才予改单,从而影响退税进度。另还,管理手段落后,既造成部门之间工作推诿,也造成管理失控、脱节,给不法分子的骗税活动留有空隙。 4退税单证申报滞后现象严重 生产企业实施“免抵退”税后,只要产品一报关出口并在财务入账后,就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免抵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但也使企业放松了对单证收集和报送的重视程度。 另外,实行免抵后还带来一些弊端,有可能产生导向性问题,如有些企业将内销收入虚报为外销收入缓税。单证回收滞后,使“免抵退”税得不到最后确认,易造成漏洞,直接影响到税收计划和退税计划的实施,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对企业而言,单证回收期限超过六个月,国税部门将予以补税,这对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解决当前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征、退税统一管理,废除两套申报、两套清算办法 目前生产企业同时实行增值税纳税申报与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不仅给企业和税务机关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也不利于正确贯彻税收政策。建议把“免抵退”税的申报、审核和汇总、清算与增值税统一起来,在报表制度、计算依据的确定和计算结果的认定上统一办法。要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真正实现两套申报办法的合并。要以统一的思路重新设计《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两套办法合而为一,每月统一申报纳税。年底将征税清算与“免抵退”税清算统一管理,把增值税清算表与《生产企业“免抵退”税年度清算表》合二为一。这样把“免抵退”税管理纳入增值税的管理架构中是比较合理。建议统一开发免抵退税管理软件,将企业申报、税务部门内部各部门审核审批流转及清算检查纳入其中,可以提高效率、明确责职。 2加快出口退税单证回收速度 尽快出台出口退税单证管理办法,提高单证回收速度,这对税务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免抵调库)和企业加速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推行以下做法: 一是单证申报时间先后与退税指标分配挂钩; 二是单证回收与出口退税办税员考核挂钩。 三是严格审核,及时辅导、抽查,落实责任制,通过同类同行业回收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3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建立完整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矫正不规则的外部行为。在目前的出口退税机制中,仍存在着失去统一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涉及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单纯从部门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不协调行为。外部行为不规范,我国出口退税就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外部环境,甚至使出口退税政策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这种外部行为的不规则性,致使出口骗税屡屡发生,造成国家税收损失。 因而创造良好的出口退税的外部环境,必须规范外部行为。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4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网络化进程 要加强对出口退税凭证的有效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各级票据计算机管理机构,实现票据信息共享,加强交叉稽核力度。 我国出口退税计算机的应用应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实现退税机关与海关、外管、银行、工商、技监、外贸主管部门以及征税机关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形成政府电子口岸执法管理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包括报关单信息、核销单信息、专用发票信息、专用税票信息)。 要进一步规范并完善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时补充有关功能,如新出台的政策操作、检查、清算功能等,在能有效防范骗税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出口退税操作手续。 在税务部门内部应加强出口退税人力资源配置,各部门更应通力协作、信息共享,加强对出口货物的控管,严防骗税发生。如建立协调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等。 5加强出口退税法制建设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效。 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就要加强税收立法,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税务行政许可。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活动。加强税收法制教育。 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减免税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各税种管理。狠抓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强化税源管理,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行为。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6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 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的自营与业务,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退税审核工作: 首先,严格按《征管法》的要求,规范外贸出口企业业务的财务处理办法。 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外贸出口企业自营与的不同财务处理办法,事前规范外贸出口企业的行为,同时也为事后税收查处定性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 税务部门必须按《征管法》的要求,切实建立和完善退税企业的财务处理办法的备案制度,强化退税企业“出口”与开具“委托出口证明”的对应意识,并检查落实,从而有效地促使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履行其执法职责,能迅速地发现问题,从源头上打击和遏止“虚假企业”的开票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税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抽查审核制度,对退税企业的出口退税补充资料,要设定比率进行定期抽查。凡是发现无“外销合同”或者“外销合同”列明外商所在地与“出口报关单”上列明的出口地不一致的,必须深入追查其原因;对“外销合同”、外汇结汇水单、“外销发票”三者上的内容应定期比对,发现不一致也应深入追查其原因。通过以上抽查审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即可事前督促和规范退税企业的行为,又可及时发现问题,迅速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