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谈农村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乡土资源;信息技术;综合素质 语文新课标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论述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农村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开展起来,但其深度和广度还需要不断予以挖掘与拓宽。笔者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 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一、以教材为依托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教材是语文教学资源之一。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的是课堂学习。因此,依托教材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就能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及语文综合能力。 如,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组织开展的“说不尽的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次活动。在教完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后,学生学习欣赏了《中国石拱桥》《桥之美》等文章,对各种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一些关于桥的问题。我则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或上网查找,了解关于“桥”的力学原理及“桥”的分类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自己或同学合作制作关于桥梁的小报,实地拍摄一些本地有名桥梁的照片,搜集“桥梁之最”、“桥的故事”、“桥的命名”及“桥诗”等知识,并成立了“科学组”、“乡土组”、“文学组”与“设计组”四个兴趣小组。在这个阶段,教师适时地进行抽查、点拨与督促,随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设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尽量参与,并由组长定期检查,及时向教师汇报,以保证活动质量。 二、利用乡土资源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把农村的自然资源融入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在农村地区,或许没有奇山异水与天下独绝的旅游胜地,但却有浓郁纯朴的乡土风情及富于活力的生态农业,从而构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人类共同发展的美丽画卷。在上七年级综合性学习课程《感受自然》时,我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徜徉家乡的美景”、“激发热情,爱我家园”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行挖掘、开发、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进而达到了课标中要求的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书面作业能力的目标。 2.结合身边的乡土资源,灵活处理、运用教材。 作为农村中学的一线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实际,灵活处理、运用教材,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结合乡土资源对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进行改编、拓展与完善。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田野,融入自然、关注自然、感悟自然。学生在对自然的观察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利用乡土资源实施农村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放性的特点,也使学生的语文生活实践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能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生活是学好语文知识的源泉,是生发智慧的摇篮,是能力形成的练兵场。 三、借助信息技术增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效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教师应该借助这个信息平台,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需要用到大量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而网络上信息资源丰富,面广量多有层次性。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以网络为信息搜集主渠道,迅速、有效地搜集信息。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或信息资源,其中包括相关的网络地址、参考书目和文献索引,以及其他多种媒体资源。除此之外,要向学生介绍当前有效的网上信息检索、筛查的工具软件或站点,以便于学生查找信息,从而减少学生查找信息资源的盲目性,使综合实践活动少走弯路。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方式,并牢固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要摈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谈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差异性教学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差异性教学实践的实施原则、影响因素,提出了实施实践的构想,探索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差异性教学实践的内涵、方法、途径及其操作策略。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数字化学习环境 差异性教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能够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适应自身的最大发展。中学生是介于小学生和大学生间的中间阶层,他们靠形象思维、表象、行为、动作方面的认知能力理解信息,抽象逻辑思维在中学生的认知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精力充沛,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易接受新事物,具有一定学习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组织地进行自主学习。开展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对知识形成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活动的主导,具有整个空间统一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个体和整体为中心,推动活动实践的不断进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推动,它和传统的教育形式有所不同,传统的实践活动一般目的性比较单一,追求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的共性的发展,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主题、多任务、多方法的融合。针对现代数字化学习环境高速发展、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适用于网络环境、多媒体技术和组织数字化学习资源方面。在这样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更有利于推动层次与形式多样的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加强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如何正确、有效地面对这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进一步打造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使其成为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创新精神和探究力的发展性课程?关注差异、分享差异、发展差异是很有必要的。面对现实中有差异的学生,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有差异的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在承认差异是一种需要的前提下,不断地寻找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促使不同的人在各项活动中得到不同发展。现在的差异教学形式从分层作业到分层教学,再到分类教学、异步教学等,每一种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差异教学目标。 中学综合实践中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大多数的教师在综合实践中能使用贴近学生的组织形式,采取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但由于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了解得不全面,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积极作用。在活动设计上,对如何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活动方案有一定的困惑。多数学生都参加过并喜欢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但同样因为对“数字化学习环境”了解不全面,不能充分运用“数字化学习环境”进行学习。而且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投入的感情、状态、对活动参与程度波动较大,缺乏对活动的正确定位,不明确自己的活动目的,导致收获甚微。针对这一现状,研究构想是和实际的活动内容相联系的,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在活动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具有其复杂性。面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情趣、知识背景、强项、弱势,分析学生已具备的基础能力、学习特点等。如对思维活跃、能力比较全面的学生,实践时应当考虑如何对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如何从不同角度切入引发他们的思考,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对专注力一般、反应速度一般的学生,要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刺激他们的兴奋点,结合基础、启发引导。对于差异明显的学生,要加强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综合实践的作用。面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时,要分析活动的主要内容,把握内容的深、浅、简、难、侧重点、内容承前启后的特点等。接着对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细化;确定教学策略、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推荐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教学手段等;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准备所需教学材料。最后通过教学实践、反思,进行评价与修正。无论是在重在体验的课程中,还是在理论性较强、相对复杂枯燥的课程中,或在偏重于动手操作的实践课程中,教师都要充分分析差异存在的形式及原因,如学生差异(背景、兴趣、学习方式、知识结构)、内容差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成果差异(练习达成)、评价差异(评判标准、集体与个人)。在实践中的应用要符合逻辑性,注重灵活性,实现可持续性,体现可操作性并具有积极性的原则下,鼓励学生实践,做好“指向”,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处理好实践与知识、小组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浅谈在中学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责无旁贷,下面我结合自己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浅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现。 创新能力培养是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任务之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是提高学生 科学 素养为主旨,以探究性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认识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讨能力,培养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及 发展 个性特长,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多种多样,我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 一、通过做“趣味化学”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老师只有把实践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新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实践中产生。老师讲述有关生活、社会与化学的联系话题,而后教师和学生配合变“化学魔术”。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选择“魔棒点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茶变墨水”、“滴水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下蜡烛”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还有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自制汽水、除去衣服上的各种斑迹、配制去墨灵、冰箱除臭剂,粘蝇纸等。自制这些小产品, 经济 实用、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重视课外延伸,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大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探究问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例如(1)、开展“饮水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饮水与健康,水的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大气污染, 工业 废水排放,农药化肥污染,核泄露,管道腐蚀,自来水加氯、加沉淀剂等,使得人们对饮水的问题产生了困惑与恐慌。我们该到何处去寻找清澈、洁净能够而又健康的水?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采集水样,分组实验,分析讨论,撰写论文。(2)、开展“空气污染质量调查”。通过对大气的监测,演示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使用大气采样器亲至现场采样,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当时空气的质量等级,进一步分析讨论,撰写环保论文。(3)、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浏览查找资料,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的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实验,要求操作严谨,观察仔细,记录详尽。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撰写成文。 三、利用化学科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习题是学生运用已获取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独立设计、操作、记录、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为此我校设立了三(1)活动室,即一个实验原理加上一个实验方案得到一个实验结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择题,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活动指导。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的情境,在趣味化学活动中,我注重设疑,把学生置于未知问题气氛中,如老师提出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动态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敢于展开自己的思想观点,开展热烈讨论,进而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我在和学生的趣味化学活动中曾演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烧杯 A中装入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 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让学生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针对此现象我提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谁能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4、把B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烧杯中,观察现象。 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由问题引出创造性假设,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达成共识,得到正确结论。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适时正确的引导非常关键。这里,注意指导不是帮助,让学生在遇到难题后,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肯定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树立信心,这是培养创新能力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设具有创新空间的活动项目,并在活动中注意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创新意识在活动中突现出来,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现代 创新人才,为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了创新平台。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从就业角度浅析中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摘 要】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和企业结合的出现了脱节的现象,我们需要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优秀人才是教育需要进行思考和研究的。 【关键词】实践活动 中学生 改革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从小培养,需要以这样的个性来支撑,而不是只做表面工作。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从中学抓起,下面就业的角度浅谈在中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传统教育的弊端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注重学生的自身的感受。传统的教育是一种以老师为尊的教育,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且巨大的课业和作业,以及大量的补习班,这些对学生创造力和性格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传统教育培养的是思维模式刻板的人才,缺乏灵活的变通,这是灌输式教学,不能因材施教带来的后果。国家在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时,需要在教育上改革传统教育,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开展多方面的课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开展丰富的课堂内容,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 二、开展实践活动的理由和意义 (一) 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会考试,死读书的“书呆子”。全球化的进程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逐渐被社会淘汰,这也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 (二) 开展实践活动也是时展的要求,在实践中可以使学生脱离枯燥的课本上的教条,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发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最强,同时是磨练他们意志力和培养人格的最佳时期。 (三) 这也是新时期教育课改,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和课程安排的要求,满足学生们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社会是最好的老师。 (四)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的预备期,他们的心里正在逐渐成熟起来,这是他们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过时的一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不会给中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而且会使他们脱离实际。应该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身心的发展,开展实践课程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和对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五) 结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模式,把学习和实践充分结合。在实践汇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结合学习的内容,探究合适的学习方法。 (六) 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实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实践活动的初衷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来考虑的,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做一番事业,这是教育的职责和目的。 (七) 在就业压力越来远大的今天,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使他们的教育能够和实践紧密结合,不至于把他们培养成象牙塔里的花朵,而是把他们培养成能够承担风雨的参天大树和栋梁之才。这需要在中学时期就培养他们的意识,给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共献。现在就给他们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三、怎样开展实践活动 (一)组织和宣传好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需要比课堂教学更多的资源、人力和物力,需要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同时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在实践中综合课程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做好得力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二)加强实践活动的指导和研究工作:学校结合课程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某些方面能力和认识。在实践中,开展因地制宜的活动,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对学生做好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这也是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 (三)做好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学校需要根据具体的实践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安排相应的管理工作小组,并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积极组织和协调,发挥管理小组的职责,配合老师顺利完成实践活动。 在新时代的发展下,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发展的要求,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进行课改迫在眉睫。在中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对传统课堂教育的弥补,是新形势下,对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就业压力激增的今天,在中学阶段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社会发展角度来说,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和社会相结合,避免教育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的发生。针对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开展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这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探讨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但是,学生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是否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实践呢?数据显示,学生在活动各阶段兴趣不是很稳定。那么如何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呢? 一、激情感共鸣――提升认可度 问题再现:兴致高,认可低 学生在活动前兴致勃勃,活动中积极主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些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所降低。通过问卷调查显示:“你的想法被组长采纳了吗?”肯定的比例是40%;“你所取得的成绩,受到组员的赞扬了吗?”肯定的比例是36%。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普遍感觉被认可度不高,或许这就是学生兴致滑坡的主要原因。 原因剖析:不可行,不统一 意见不被认可,产生懈怠情绪在所难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仔细剖析成因:一是因为在提建议或想法时考虑不周,不切实际,可行性差,无法引起组员的共鸣,造成被多数否定;二是因为组内成员意见不统一,各执一词,无法形成中心主题,造成相互否定;三是因为没有权威性的肯定,使得在筛选意见或建议时举棋不定,造成隐性否定。 应对锦囊:切实际,求大同 针对以上成因,笔者对症下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成功尝试。 1、舍远求近。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学生的想法很多,需要认真筛选,舍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选取贴近现实的主题,这样的活动成果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只有来源于生活,才具现实意义,才能服务于生活。 2、存同去异。组内成员之间的意见不统一是导致学生缺乏被认可感的重要原因,由于意见有分歧,自己既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又不会轻易认可别人,所以如何集中组内成员的意见是提升认可度的突破口。在选择意见时,既不能一味地否定别人的意见,也不能生硬地盲从别人的想法,需要在民主的氛围中,求统一,去分歧,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 二、做微型试验――铸就成功感 问题再现:效能感,很欠缺 为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参与热情,我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你觉得能顺利收集到想要的资料吗?”肯定的比例是32.5%,“你觉得你们的活动成果会很棒吗?”肯定的比例是50%。可见他们预测自己能成功的几率不高。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没建立起成功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偏低。 原因剖析:无体验,无从谈 他们对自己能否取得成功还没有足够的把握。其一,他们从未经历过搜集资料的过程,更不知道如何选择有效的方法,心里没底;其二,他们或许没想过自己也能学着专家的样子写出调查报告,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去展示活动成果。 应对锦囊:小成功,大收获 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能有多少小学生能面对多次失败迎难而上?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认为,活动热情的延续不应该建立在无数次的挫败感上,而应赋予他们为之兴奋的成功感。但真正的成功也不是唾手可得的,要想让整个活动取得大成功,必须保证每个环节取得小成功。所以,教师应该学会设置“小成功”来成就“大收获”。 《三年级学生的习惯》活动有个问卷调查环节,但没有问卷调查经历的学生对这次调查能否顺利开展心里很没底。为鼓励他们迈出第一步,我让他们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调查,并事先联系好四年级的15位同学,让他们协助配合调查,这小小的成功感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啊!随后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 或许成功更应该是成功之母,只有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由此树立信心,才能激发他们去不断探索无穷知识的蓬勃动力。 三、伸援助之手――增强稳定“心” 问题再现:好方法,弃可惜 进行问卷调查,是大范围了解学生各种习惯的最有效形式,学生也跃跃欲试,但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没有一个小组选择这种方式,后经询问原因,才得知100多份问卷无从复印是他们没敢选择的原因。 原因剖析:心有余,力不足 学生考虑事情过于谨慎,遇到一点小麻烦就将好的建议和方法全盘否定,而整个活动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以致于他们在活动中畏首畏脚,心存顾虑,不能安心开展活动。 应对锦囊:外帮困,内扶心 为了消除学生心中的顾虑,安心选择最佳方法使活动达到最佳效果,作为指导老师,应该竭尽所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1、提供显性的帮助。综合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教师也担当着多重角色,当学生遇到无法自己克服的困难时,教师应该义无返顾地伸出援助之手。当了解到学生为复印问卷而发愁时,我向学生保证,只要他们能用心设计出一份满意的调查问卷,我可以负责去复印。只要他们的家长同意让他把相机带来,我可以负责保管……学生们终于如愿以偿地在“活动方式”一栏中写下了“问卷调查”四个字。 2、提供隐性的支持。态度决定一切,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除了踏踏实实地付诸于行动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心中坚定的信念。学生年龄尚小,遇到一点点挫折很容易临阵脱逃,指导者必须让他们懂得相信自己,坚持就是胜利,团结是战胜困难的法宝。 带给学生安心的可以有形的帮助,亦可以是无形的激励,但殊途同归的是都能协助学生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作者单位:东台市第一小学 江苏】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问题意识可以多种途径或方法来培养,如训练观察事物能力、调动思维想象积极性、抓住兴趣点激发求知欲、丰富积累知识经验、培养认真负责态度等。 综合实践活动;问题意识;培养 没有问题的存在和发现,也就没有探究的过程,也就没有“真理”的获得。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训练观察事物能力 没有观察,哪来的发现。观察得越仔细,观察的能力越强,发现的现象就越多,提出的问题也就越多。有句名言:生活中不缺乏问题,而是缺乏发现问题的眼睛。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教师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积极组织引导学生直接体验,积累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和习惯,学会有效地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锻炼观察力,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善于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例如,院落里的爬山虎爬满墙头,教师可指导孩子们仔细观察爬山虎,产生疑问:为什么爬山虎会往墙上爬呢?进而去思考,去观察,去探究。只要孩子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任何一花一草一木一石头,皆能产生无数疑问。 二、调动思维想象积极性 思想懒汉与因循守旧者难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富有想象力的人才能从细微平凡的事件中,发现关键性问题。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瓦特从壶盖上下跳动发明蒸汽机,巴甫洛夫发现狗“心理性唾液分泌”,都是勤于思考的结果。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应积极创设十分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师生互动,活跃气氛,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大胆思维想象的状态。即使他们的想象、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保护他们的这种热情,加以鼓励表扬,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想象的积极性。例如,在《纸桥承重》的实验过程中,让孩子们带着“纸能承重吗?”的疑问动手操作实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采用不同方法实验,大胆设想,提出各种问题,去验证,去探究。在生活中,善于发散性思维,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刨根问底。 三、抓住兴趣点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求知欲二者密不可分。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求知欲是创新的动力。强烈的求知欲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顿生疑问,引起追根寻源的欲望。有强烈求知欲的人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对事物一般的、表面的解释,而是探究事物内部原因和问题。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兴趣取向,适时加以引导,借助兴趣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思考发问。例如,有个母亲买回一个电动汽车,孩子好奇,为什么这小汽车会自己跑呢?于是,把电动汽车拆卸了,想探个究竟。母亲狠狠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未来的中国爱迪生被枪毙了。”老师告诉母亲:“孩子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感到后悔。老师劝导家长向孩子道歉,并指导孩子开展了解电动玩具原理的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孩子去探究思考,寻找答案。激励是培养学生求知欲的营养剂。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丧失,将导致学生求知欲的减退和丧失。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多尝试新的交流方式,多一些理解的眼神,多一些赞美和赏识的语言,多一些亲切的手势,激励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大胆设疑,求知若渴。 问题意识是一种责任感。态度决定一切。如果离开了“认真”二字,恐怕什么事都做不好。人的活动积极性越高,社会责任感越强,态度越认真负责,越容易发现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当孩子面临某一任务时,教师应鼓励他负起个人责任,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绝不能出现任何一次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只图速度,不讲效果的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独立精神和责任感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养成他们遇事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农村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收集信息、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等,多种综合能力都得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活动过程的实施,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1 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合理计划 深入学生,依据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活动计划,是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分析把握学生的语文素养所处的层次,才能准确定位学习活动展开的层次,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才能做到不好高鹜远,有的放矢。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才能对教材中所安排的学习活动课程进行删减与补充,才能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活动计划。如根据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持久性,合作意识,阅读及资料整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任初一语文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1,对感兴趣的语文学习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内容,共同讨论交流。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结合校园活动,社区活动,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 立足实际,确定主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重视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我们认为,要想在农村中学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最主要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根据农村中学特定的地域环境,师生共同确定好每次活动的主题,不是完全照搬语文教科书上提供的活动内容,而是对课本的设计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因为课本中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计,也只是提供的一种可供参考借鉴的范例。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不要被这种范例所束缚,走过那座山,前面又会是另一番崭新的景象。例如,在开展初中七年级上册“探索月球奥秘”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时,教材设计的活动主题大,内容相当多,有许多的活动内容在农村中学根本就不能实施。如参观天文台,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采访天文学家,上网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然后进行知识擂台赛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经过讨论与研究,采用变通和取舍的方式,把大变小,把小变实,最后确定的主题是“月球文化的赏析”。主题确定了,学生在开展活动时也兴趣盎然,他们按照主题确定搜集内容,自由组合成“诗词歌赋”小组,“神话故事”小组,“歌曲”小组,“对联”小组,“风俗民情”小组,通过采访、询问、读书等不同方式,最后搜集整理了许多丰富而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在成果展示课上,每个小组的成员竟相上台,各自展示自己的成果:一首首意境深远的月亮诗词,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月亮故事,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月亮歌曲,一副副赏心悦目的对联,一幅幅有关月亮的风俗民情,风景名胜的画面,令所有师生为之振奋,为之高兴。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活动主题和内容,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双管齐下,效果俱佳。 3 激发兴趣,积极参于 由于以前的应试教育,搞“满堂灌”,学生早已养成了“沉默是金”,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要时刻记着,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会比城里的孩子弱,特别是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我们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丰富,深刻得多。“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中,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的前提是“自主”,即“能主动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除了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地兴趣外,更重要的给学生比较多的选择余地。活动方式可让学生自主确定,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兴趣受兴趣爱好的影响很大,如何在学习活动中呈现自己的才华将影响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度。 在开展好活动的同时,作为农村的中学教师更要积极探索多样的评价措施,对在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应予充分肯定,存在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但仍应以鼓励为主,不锐减学生的积极性。 4 立足教材,拓展活动内容 语文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就是进行课堂学习,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我们的语文课还没有达到完全脱离教材的地步,这是由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决定的。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媒介,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 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通过图书馆、网络技术,可以使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紧密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我们在教学时,往往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查阅文本、网上搜索等拓展性实践活动。 5 联系生活,体会感受 农村学生的眼里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精彩纷呈的歌舞,没有变幻莫测的现代背景,但他们却拥有一个比城市学生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那里有高山,有流水,有花草树木,有鸟兽虫鱼,有自然的天籁,有无穷的奥秘,更有丰富无比的人文景观。这个丰富得无与伦比的大自然,不仅给我们赏心悦目的风景,更蕴藏着供我们使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我们要善待这份资源,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摄取语文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如我开展了“我爱家乡的秋色”的以自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能得到实践参与而兴致极高,他们观察细致,讲述生动,交流也精彩纷呈。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人文思想。 同时,农村学生在他们的生活里,有勤劳无怨的父母,有淳朴善良的邻里,有纯真无邪的朋友,更有与父母一道走向田间地里那种沉甸甸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生活是丰富的,生活的感悟也是厚实的。我们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熟悉的生活,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具有乡土特色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分成了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去体验: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2、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3、体验家乡巨变,抒振奋之情;4、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自然也滋生了爱家乡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在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决不能把教学活动凌驾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上,为单纯地完成教材制定的任务而开展教学活动,使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漂亮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发挥农村小学特有的优势, 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从而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 在中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在于其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这些特征呢?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阐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教给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问题的能力。这些都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操作和应用实践训练来达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所用教材在内容上总的说来分为:基本知识、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等,各阶段教材的主要区别在于内容的多少和层次的深浅。 目前,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实用”,信息技术课程自它诞生那一天起,其教学内容就一直在变,这是由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多年来,我们的课本就像是各种计算机软件简易使用说明书的大汇编,我们的课堂就像是各个软件公司举办的一连串培训班: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以“权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模式,甚至一支粉笔就可以打发一节课。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开放性很不相称。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学生展开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该主题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以其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成为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积极实践。 三、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活动环境,使“活动”主题更有趣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主题性很强的活动,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所以,教师的有效指导,首先是创设活动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课题。教师如果借助信息技术中的“形、声、光、色”的特性,将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形象、生动、直观、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增长他们的见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对自然、社会广泛的兴趣和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催化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有趣的发现和思考中选定活动的主题。 2.运用信息技术,撷取活动素材,使"活动"形式更灵活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而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在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始终紧扣活动主题,丰富他们的实践活动内容,如“做”、“考察”、“实验”、“探究”等等,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图片、录像、文字之类的资料,尤其是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拓展学生的“活动”领域和思想空间,启发学生从中能够撷取到更多的素材,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加深对活动主题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课程开设,我们不能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如果那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应突出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淡化其“学科性”。根据信息技术的知识点,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设计若干不同的任务,将知识点融合于任务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任务本身的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通过任务的完成,使学生逐渐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是一个从计算机文化论(程序设计)到计算机工具论(学会应用计算机)的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大部分模块是介绍应用软件,而应用软件是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特别适合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的主题性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范围较广,包含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由教师和学生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地球沙漠化问题、水的资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以主题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通过实践,利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收集、分析信息,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将研究成果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在整个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登录到各权威图书馆或相关资料库,非常容易地查询、收集所需的珍贵数字资料,学生通过对数字资源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的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和超文本显示,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互联网中的资源。在这个遍布全球各地的网络中,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应有尽有。由于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呈现方式为视频、动画、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媒体,这种呈现方式符合人类吸收知识应调动多种感官的特点。在这个数字资源提供的虚拟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开展主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互联网的出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为老师提供了丰富、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将带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将为信息技术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同时也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中首次出现的课程形式,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的新途径,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绚丽舞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类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对它寄予极高的期望,期待这门课程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自从接触该门课程,我便努力通过多方面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相关信息。在工作中,我尝试把自己的想法与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并落实到教学中。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单地说是一个教师适度指导,学生自主选题、主动探究和自由创新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规定的教材,活动的实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如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学生可以选择课内学科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还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如学生选择的研究课题有“校门口的交通问题”、“青少年身高”、“校园环境治理”、“垃圾桶大变身”……涉及的范围很广、关注的问题很新,而且有些是科技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通过开展这些研究活动,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选择独特的活动课题,制订合理的活动方案,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探究活动,用新颖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等等。这些活动过程既对学生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又给学生提供了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旨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中确定可研究的小课题,并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活动内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与环境,可以进行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小组合作。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共处,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分工与合作,在活动中与人合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在《学会合作》中,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请在小组内完成这幅拼图。怎样才能快速地完成此次任务呢?布置任务后,学生自发组成小组,学生不是盲目行事,而是认真讨论、研究,设计各种方案,最后挑选出最佳拼图方案。方案设定后,再进行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践操作。在实验过程教师对学生一些大胆的做法没有加以斥责和阻止,而是放手让学生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组间合作意识,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很好地呵护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各组的方案交流中,大家一致评出班级最佳方案:先在小组进行合理分工,再通过明确分工各行其职,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合作完成拼图游戏,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活动,这样就会很好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设计、实施相关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志。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自主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满足学生的心理。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闻、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新颖的创意。允许他们按照小组的构思实践,使他们在自由实践中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事物。鼓励他们从多角度思考要研究的活动小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书包”的畅想曲》活动中,从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用品书包着手,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类新式样书包的相关知识,先请学生想一想我们自己的书包有哪些不足之处,在小组内形成一个小调查报告;根据问题小组再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小组同学合作制订新型书包的设计方案;通过小组合作创新,至少解决了现有的书包不足的问题,解决方法应该是新颖的、有创意的。然后让小组推荐组织以小推销员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各自的设计新型书包,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奇特,设计的产品令人耳目一新,如:拉杆书包、自动整理书包、声控书包、太阳能书包……各小组再提出修改建议,使得自己小组的作品更加完美。课堂中活动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这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更是培养学生探究探索能力的契机。 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运用多种活动方式、方法,重视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实践,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制定农村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的策略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时间的紧密结合。”我们研究小组进行了共同探讨,明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是一个整体的活动,听、说、读、写、搜集、分析、整理都一定要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是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学生的语文的素质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关键词:综合实践 原则 要素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将其列为重要内容,放在重要位置,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还没有探究出有效的实施途径。为此,我校语文组从2010年 10月开始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经过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本人认识到能否制定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一环,我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把它奉献出来,作为一个阶段的总结,也希望得到同仁志士的指导和斧正。 一、计划的制定要体现四个原则 1.切实活动的原则 新课标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时间的紧密结合。”我们研究小组进行了共同探讨,明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是一个整体的活动,听、说、读、写、搜集、分析、整理都一定要落到实处,这样才能是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学生的语文的素质才能真正有所提高。 2.指导方法的原则 要把以上的活动落到实处,只布置一个论题,让学生自由去完成是不切实际的。这时我们教师要把计划的每一个环节做什么、怎样做都要提前指导学生设计好,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是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告诉他们可以创新,可以提建议,但一定要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制定计划,符合新课标中关于“共同讨论,选出研究课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的要求和目标。 3.切合实际的原则 我校语文课使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俗称“人教课标版”每册书都设计了六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一致认为:课本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是起指导作用的,不应该照搬,一成不变;应该因地制宜,有选择有改动地使用。另外,安排的次数过多,如果不加选择地全部都做的话,时间不允许,哪次都开展不好,发挥不好它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课题组研究决定,每学期只开展4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每月一次,要保证高质量,活动内容有的运用课本中的,有的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另行设计,这样就取得了较好效果。 4.协调合作的原则 每个学科都有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各科加起来一个年级的一个学期竟有三十多个活动,如果都单独活动,每周要进行两个以上,学生怎么受得了。为此,我们根据新课标中“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跨学科学习”的要求,我们开展与其他学科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实现一家搭台,多家唱戏的格局。 二、计划的要素要清晰全面,有操作性 在整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制定计划是活动的基础,是确保活动成功的先决条件,我们在研讨过程中,深刻体会到: 1.在计划中必须有设置好情境,激发学生活动兴趣这个要素。新课标中说:“综合性学习应该突出学生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我们激发。例如,我们所做的“向交通部门进一言活动”,我们就是想到这个社会问题以后,由我们先构想出一个大致的活动框架,然后召开学生座谈会,我向学生们动员说:“咱镇北道口的地方,前天又发生一起两车相撞的车祸,死亡一人,重伤三人,大家觉得惨不惨?”,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惨,太惨了”。接着便议论起来,有的说修路三年来,这里已经发生十几起车祸了;有的计算死伤了多少人;有的因为以往的交通事故涉及自己的亲人或亲戚而呜呜地哭起来。我看时机成熟就问大家:“我们给交通部门进一言,让他们修改一下这段路好吗?”大家纷纷赞成,我开始让他们报名分组,分任务,我再把我的计划框架出示给他们讨论,统一意见,定稿、实施。如果没有开头的情境的激发,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成效的。 2.要制定出详尽的活动时间和任务安排表,以保证有条不紊地进行,还要做好人员分工,在不同的时间里,活动小组的每个人都做什么工作,完成什么任务,都要落到实处。 3.要设置好活动的环境,做好用具的准备。有些活动的内容或者说部分内容是要走出学校进行调查、采访、勘察、测量的,这就必须争得社会其他领域帮助。学生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自己去做,人家是不会配合的,我们在计划中就要依据实情安排好什么人去对外交涉,以扫清障碍。活动有时候还要涉及到一些工具,学校无法提供怎么办?这就需要群策群力,看谁有这方面的交际条件,能完成这样的准备,就派他去。这些都要写进计划中。 4.计划中应有变通的预案。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中的,我们制定好的活动计划在实际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麻烦,导致不能正常进行,这就要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充分估计到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变通,这些内容也都要写进计划之中,活动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不至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的情况,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5.要写明活动中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学生年龄较小,自制能力差一些,难免会在活动中大脑一兴奋,作出违背学校纪律,不顾个人安危的事情。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必须在计划中制定出几条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让活动小组的每个成员认真遵守,相互监督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健康、有序、顺利地进行,起到应有的作用。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价值观在课程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综合性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民主气氛,激发创新灵感。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各种知识能力形成的结果,教师要在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儿童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究具体事物的本能与需要,利用这种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想方设法增加学生观察的内容,在观察的基础上使学生有所发现。当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事物。其次,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标新立异。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做法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关注,还要注重学生特殊才能和兴趣的培养。再次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设计、做出选择,提供支持,充当讨论伙伴,提供咨询服务。在过程中,教师重在心理疏导、方法指导、价值引导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努力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二、鼓励动手动脑,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而动手又动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乐于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又勤于动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起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符合现象,具有实际效果,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在教会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后,教师在活动中要多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动手,有可能展示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尤其对于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个性特点发展已经很明显和突出。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开展《我可爱的校园》这一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到校园测量操场的占地面积,花坛的占地面积,在测量过程中学生遇到测量的方法问题和计算等问题,及时请教班主任老师和数学老师,让老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充分感知动手实践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学生们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 三、注重传授方法,学会创新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在课上给学生布置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去讨论和验证,并找机会去实践和体验。通过开放式参与社会活动,容易随时汲取最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生活为课堂,生活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自主地参与活动,并在教师指导下自我决策、自我活动、自我锻炼、自我调整、自我发展,从而在尝试、操作、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体验,积累直接经验,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和持续发展等综合能力的目的,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如上述《我可爱的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在学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后,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通过各种途径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又在找到答案的同时让学生生成另外的问题,真正达到综合实践课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性质。 四、创设展示平台,理性得到提升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他们的感受与体验要有一个平台展示出来,才能更大的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就是多彩的活动展示。在《我可爱的校园》这一主题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对校园资料的搜集、实地观察教学设备等,学生们对学校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更多的意识到学校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爱,只有我们大家和谐相处才能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好。此时,我设计了“汇报展示课”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发表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品尝真实的感受。学生兴趣盎然地设计《我们未来的校园》手抄报、油画、标语,编排小品、相声、儿歌等赞美学校的作品。虽然他们的作品不够精致,表现手法不那么完美,但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可以看到他们的自信和独特的审美,也可以体会他们对学校的热爱。更能看出综合实践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只要你去想,就会有许多新奇的方法。这样形成了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独特教学风格。这一课程的独特魅力把学生带入了创造性思维的另一片新天地。我班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全班学生都有了变化:每位学生更自信,更勇敢了。通过我们对部分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心理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经过我们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95%的学生喜欢上综合实践活动课,98%的同学觉得自己有进步了。孩子们学得更有劲了,我感觉上课的氛围更融洽了,我们师生的关系亲密了,脸上的笑容自然就更多了。 总之,对于刚刚学习探究科学知识的小学生来说,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得到创新的培养,掌握探究的方法非常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正如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充满了生命力,给周围的世界带来一抹亮彩。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职业中学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探索 摘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需要。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视野,还可以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筛选,并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中职学生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获取语文知识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索 我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已经十多年,对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感受很深,以下是我如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1.在本校范围内努力转变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切实让教师感受到它的作用与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型,但它离不开教师的发动与指导,要学生自发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是不现实的。为此,2008年5月,我特意组织两个毕业班,开展了一个以“走进小说天地,创意无穷无尽”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并邀请全体语文教师及部分领导观摩。课前我让学生自创、自编小小说,然后由我选定8篇优秀作品,组织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先由学生“演员”课下自行组织排演,用时不多。上课时我设计台词将8个小品串联起来,使整个活动浑然一体,课堂气氛活泼而热烈,效果极好。课评时,校领导充分肯定了这节课的价值和意义,提出要全体教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上好语文课的要求。老师们对这节课也赞不绝口,其中一位资深的老教师评价道:“小创作,大智慧;小课堂,大舞台;小小说,大社会。”听课的全体教师都认为这节课对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当受到重视。后来,在我的影响下,我校掀起一股争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热潮,不少教师在校级大奖赛和公开教学中都选择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型。 2.校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其社会实践性更强。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强调活动的目的,确立主题活动形式,要求学生事先制定活动的程序计划,摒弃那种把校外活动当成轻松玩耍的思想。其次,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硬件准备,比如安排车辆、自带工具、所穿的衣服、走路的鞋子、活动地点、出行的天气等等,都要考虑。最重要的是安全问题。一旦安全得不到保障,活动就会夭折。如果出了大事故,教师可能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对今后活动课的开展将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校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可有任何安全上的纰漏。为了避免全班行动带来管理上的难度和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我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选出几个对本次活动较为感兴趣且又有一定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学生出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带一个数码相机,把活动过程拍摄下来,回来后放给其他同学看。这样,安全系数就大大提高了,活动的质量也会提高,完成活动更显得容易。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脚踏一方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采取的就是这一做法。活动内容是对家乡农村的土地现状进行调查。我就选了5位同学,确立了本次活动的目标,要求学生各自制定自己的调查计划,租了一辆面包车,带好铲子等工具,高高兴兴地走进农村。学生们有的在农家与农民攀谈,有的采集土壤样本,有的去观察各种农作物,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许多过去只能在书本上了解的东西,如今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而体验性学习正是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活动过程中,同学们都要求我带他们到秧田中去采访正在插秧的农民。我看到田间小路既窄又滑,走在上面容易摔倒,就脱掉鞋袜,卷起裤腿,下田把他们一个个扶过去,以满足同学们的采访需求。回来后,采集土壤的同学利用所学的生物和化学知识对土壤进行酸碱性分析,做到了活学活用。录像(有的是学生录的,有的是我自己录的)放出来,其他同学也间接地得到了体验。当然,并非所有的校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这么复杂,这样的活动也不能为数过多,否则,就会影响整体教学的进程。 3.不少中职学生感觉语文课文教学枯燥无味,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教法单一、陈旧所造成的。我觉得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大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感受。将部分课文教学设计成活动课的形式,就是一种有效的做法。例如,我在上苏轼的词《念奴娇?摇赤壁怀古》一课时,发现它的知识外延和内涵都比较广。不仅可以涉及到唐诗、宋词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还可以延伸到古三国时期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以及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周瑜和小乔的爱情故事等。于是,我就布置活动任务,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从四个方面搜索知识信息,要求学生提前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准备过程中,有不少同学还利用网络搜索与这节课相关的知识和画面,进行筛选和组合,制成课件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播出。当同学们看到本组设计的内容时,兴奋得鼓掌、欢呼。课后交流,更是积极、踊跃。我那鼓励性的点评,常常会赢得不断的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课不仅兴趣浓、生动活泼,而且获得的知识更是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的。又如,在教学《音乐就在你心中》一课时,我打破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把这节课设计成活动课。要求同学们课前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在平时所听的歌曲中,挑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两首,从课文“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的角度,来谈谈音乐的艺术魅力所在。课堂活动时,有同学发言:“每次看到我喜欢的女生从家门前经过的时候,总想吹吹口哨,哼哼歌曲,我想那就是发自内心的歌曲,也就是乐为心声吧。”引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开心快乐的笑声。还有同学说:“经常做梦时会听到非常优美的歌曲,感觉是自己创作的,醒来的时候就叫不出曲子的名称,但当时在梦中觉得太美了!这可能就是乐为无声吧!”这些从自身感觉出发的理解形式虽然显得有些幼稚,但可以说是对音乐最真诚、原始的理解,是音乐“心的语言”的最好诠释。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教改的一项新举措,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供了有效的实施平台,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职业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和可操作性,我想,今后这样的活动的开展会越来越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强,教师可展示的教学成果也会越来越丰富。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角色体验式学习 摘 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与体验性是其重要特色。近几年,余杭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不少学校采取了“学生角色体验式学习”的策略,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体验,获得不同的社会经历,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且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 关键词:杭州市余杭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角色体验式学习;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实践,重视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但由于学生生活圈子狭窄,不可能亲身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如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学生缺失参与性与体验性,课程的生命力、课程的作用将难于发挥。近几年来,余杭区不少学校在课程推进过程中,采取“学生角色体验式学习”的策略,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的角色体验,积累经验,感悟人生,全面地认识社会。在几年的课程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且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学生角色体验式学习”策略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开展小组合作,确定角色体验式学习采取的学习方式 角色体验式学习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这是因为,在角色体验式学习中,学生是在对社会角色的体验过程中获取经验,与同伴合作又实现了个体经验的共享,学生基于小组伙伴的经验,所得知识更加丰富、更加全面。当确定了活动主题并进行调查、搜集材料后,就要进行角色分配。对哪些角色适合学生体验、各个角色有什么特点等问题,都需要通过讨论来确定、认定,最后才能将角色落实到学生个体,使每个组员都承担一定的体验任务。因此,在具体的学习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例如仓前小学开展的“走进一代儒宗——章太炎”活动,就考虑到四个要点。 (一)角色分配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 围绕“走进一代儒宗——章太炎”活动,有的研究小组规划了古镇仓前的旅游线路,模拟组建“太炎旅行社”。在角色分配时,老师考虑到了成员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导他们合理分工:沉稳的学生适合模拟当“社长”,主抓全面工作;活泼的学生模拟当“导游”,负责景点介绍;细心的学生承担资料搜集、发起讨论等任务,设计“仓前古镇一日游”旅行线路;责任心强的学生模拟当“财务部主任”或“后勤部主任”,“财务部主任”主要负责活动过程的一切费用的保管与结算,“后勤部主任”主要负责签订旅行合同、预订景点门票、安排旅行用车等;有文采的学生模拟当“宣传部部长”,负责活动和旅行社的包装和宣传。 (二)确定活动主题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兴趣 对于旅游,学生大多感兴趣,所以他们对这个主题会格外关注。同时,因为学生平时都是作为旅客由旅行社安排旅游,而现在需要自己去组建旅行社,学生感到新奇,这也会刺激他们尝试角色体验的兴趣。此外,进行这项活动还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在活动前开展有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确保学生能在活动中准确、成功地扮演角色。当然,也要考虑活动的可行性,难度太大反而会使学生降低兴趣。“仓前古镇一日游”活动的内容难度不大,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都能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 (三)设计活动过程要考虑体现个体体验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因为每个学生都在“旅行社”中承担了一定的角色,他们就必须自己去探索,设法完成各自的任务,而就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他们每人都获得了独一无二的体验。同时,在此活动中,每个角色都是旅行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旅行活动计划的实现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而且即便属于个体任务,有些也需要其他组员互助、合作。例如,去旅行社实地考察这项活动,就需要小组合作进行,而不能单独行动。可见在此活动中,合作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四)活动评价的内容要考虑项目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 “仓前古镇一日游”的评价活动有“交流”、“评价”、“反思”三个环节。其中,“交流”是小组间交流本组或者组员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评价”有四个过程:小组成员在小组内介绍本人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对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小组对每个组员进行评价——教师综合各方面内容,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反思的内容是每个学生提供反思报告,总结收获和经验,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为下次活动打好基础。做这样的评价,目的有三:一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总结;二是了解合作伙伴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和与自己角色相同的同伴交流体验;三是了解其他小组的学习过程和经验教训,深化合作。 二、讲求方式方法,注重角色体验式学习设计的情景创设 在角色体验学习中,学生体验的是社会中真实存在的角色,因此,整个社会大环境就是教学的情景。这就需要让每个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包括角色的作用、社会责任、行为规范等,尽量让每个学生“身临其境”。我们以某小学开展的“我是学校小主人”活动为例,情景创设体现在整个活动中。 (一)充分做好活动准备 让每个小组模拟组建一所学校,每个学生扮演并体验学校里的某个管理者角色,承担其管理任务,共同完成小组任务;每个学校组织进行一次宣传活动,介绍自己的学校。 组建小组时要考虑学生性别、性格、学业成绩等因素。在每组里,必须有各类学生,诸如不同性别、不同学业成绩、内向型和外向型性格等。教师应先向学生说明分组原则,再由学生提交分组名单及一名组长人选提名,然后由教师依据分组原则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后再经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的应模拟学校的领导角色,如学校校长(由小组长担任)、德育主任、教务主任、班主任、某学科的老师等,角色分配任由各小组自己讨论、协商决定。 (二)制定好各自的计划,认真开展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讨论制定活动计划。 学生开展角色体验,从校长、主任、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学校和班级管理。每个学生都需通过查阅资料、访问老师等渠道认识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包括角色在本次活动中的作用和职责等;通过访问、调查等方法,从校长、主任、教师的角度考虑、提出相关管理对策,模拟学校和班级管理;开展合作探究,研究实施计划,定期讨论、互通活动状况,交流心得体会,共同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三)开展总结汇报 活动状况的总结、汇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组一般应由其“校长”介绍本组活动的整体情况,阐述“本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和本校特色;由“德育主任”介绍“本校”的校规、校纪等;“教务主任”介绍“本校”课程安排,特别是特色课程的安排;“班主任”介绍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学科”老师介绍特色教学方法。 在汇报时,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介绍本人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对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并对每个组员进行评价;教师需全程参与评价过程,务必对每个小组给予适当、得体的评判、结论。 由于角色是虚拟的,因此,活动中师生要共同构建好角色,创设适当的情景。这样,活动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三、注重真实效果,反映学生角色体验式学习活动的真切感悟 角色体验式学习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对角色的亲历、体验。在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后,学生要参与到情景中去,参与的途径就是体验这个情景中的一个或多个角色。学生通过对角色的体验,了解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认识该角色应尽的社会责任,从而在与其他角色的合作、互动过程中,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同时也获得个人的发展。 某校开展“端午看龙舟”活动后,体验“小记者”的同学写下了这样的话:“我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是:在和别人交流时,我很放松,没有一点紧张的感觉。”体验“划船手”的同学写道:“最大的收获是:我了解了更多关于龙舟的知识,还有其他课外知识,从小小的龙舟中体会到了家乡人的勤劳、勇敢、奋力拼搏的精神,综合实践活动真好!” 某小学开展“五杭的节日”实践活动,老师请一位同学的奶奶教学生做“立夏狗”。活动中,一位学生谈到:在奶奶的带领下,同学们都动手做了“立夏狗”,我们了解了家乡地道的文化,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某校开展“播种希望,播种快乐”活动之后,有学生说:“这次活动我感受很深,累并快乐着。”该校领导认识到,小组活动分工必须合理,它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劳动质量,反映了组长的组织能力,促进了组员的合作意识的提升…… 角色体验式学习增进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生活,学习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学习并体验、应用了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角色体验式学习”是余杭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较为突出的一项策略。通过这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诸如:学生缺乏基本社会生活常识、对学习任务有畏难情绪、对角色的把握准确性欠缺、小组分工与合作不够合理等。这些问题都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究、认识、实践和完善,以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更规范、更常态、更有效!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课改后农村中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关键词:课程改革 农村中学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和实施的意义 农村中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农村教师针对该活动在本地区施行现状,正加大力度使之有效地实施开来。①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增设的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该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②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③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能把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相互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但农村有许多自然风光、社会资源,农村学生在课余有更多的劳动体验和实践活动,因此,农村中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农村中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如何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中学有效实施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经验。学生的自主活动可以在教室里进行,也可以在校园里进行,但它们必须以“生活”为背景。在农村中学,课堂学习和课余的活动更是几乎割裂开来。农村语文教学处于封闭的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中学应反思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正视目前存在思想误区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自觉有效地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中学有效开展起来。针对我们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讨了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后,结合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及活动实际特征,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解放思想,转变教师角色 要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关键一点是教师观念的转变。④在传统的教学公有制下,学生走进课堂,就走进了早已预设好了的可能是外在于他的“书的世界”,学生无法理解书本的“经验世界”。⑤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相对封闭,重理论,轻实践,枯燥乏味地教学严重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规律,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体验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迅速改变自身的观念。 解放思想,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教材。针对农村中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观察能力强的特点,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明确目标,综合中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既要摒弃传统教学的“满堂灌”,也不可死板地把对话教学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尽量少出现在课堂上。用心去设计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具有主动性,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应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设置综合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又要让学生在多向的交流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农村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很强的。他们尝到了采访的甜头,于是便深入去了解乡村不同生活水平的家庭的收支情况,理解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明白了知识的力量。学生不“安分守己”的学课本的一丁点知识。农家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又用知识去帮助父辈科学种田。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民俗走进课堂,使地方文化成为农村中学的一大亮点。 (二)就地取材,当好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是从农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夸大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给个宏观设计,其余全部让给学生。学生交头接耳,畅所欲言,教师成了旁观者、旁听者。过分突出学生主体性,事实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知识是对世界的客观反映,知识被告当作一些片段的、孤立的、静止的“点”,无法形成线条与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掌握知识就成为简单的“日积月累”。教学缺乏联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不善于整体地、综合化地把握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处理只是一味地“教教材”。 加强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积极主动性。农村中学的信息较为闭塞,但是农村中学潜在的丰富教学资源却是值得教师去充分发现、挖掘和利用的。综合性学习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农村中学充分挖掘当地教学资源提供了可能。所谓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指为了更好地完成学科内容而组织的学习活动。⑥农村孩子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差,尤其在对大自然的感情,实际动手动脑的能力比城里的孩子还要来得强。 综合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教师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建设者,要与学生积极参与地方、学校课程的建设,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我们相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中学完全可以蓬勃发展起来。 (三)有的放矢,注重方式与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农村中学的学生天生丽质、率真淳朴,又加上十几岁的少年的热情积极,充满活力,他们对于一些实践活动是向往的,充满兴趣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活动之初,都是带着对知识的崇敬、好奇和渴望去探究的。开展语文综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方法和途径很多,所以作为学习引导者,我们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注重对方式和实效的引导,切忌华而不实、虎头蛇尾的形式主义,教师必须有目的性的精心编排教学活动。探究性实践活动必须给予充分准备时间、活动时间、汇报评价时间。教师应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在动手同时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⑦农村中学的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力强,积极热情,农村资源丰富,目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中学的实施虽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工作人员解放思想,迅速转变教师角色,当好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注重方式和实效,该活动必定能在农村中学得到很好的实施和发展。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新形势下农村中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着综合性、自主 性、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等特点,所以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必须努力探索与创新,才能上好实践课。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上好呢?笔者做了一些探索。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的基本模式是:确定活动主题―活动准备―实施 活动―交流总评―拓展延伸。 “确定主题”就是要求老师和学生一起确定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不可包办替代,尊重学生的自己选择。“活动的准备”这个环节主要是为活动的开展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小组分工,开展活动所需的资料、器材以及活动的方案等。“实施活动”这一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体验阶段,可以是合作完成某项工作,也可以是在合作基础上独立完成某项工作。在整个活动中,老师也应参与其中,决不能撒手不管,做活动的旁观者,但也要注意老师此时的角色只是一般的参与者,绝不是活动的指导者,除非十分必要时,教师才可以在“方法、器材、资料”等方面给予适当地指导。“交流总评”主要就是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的得与失、成与败。评价是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评价以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提倡进行鼓励、积极、肯定的发展性评价。“活动的拓展延伸”就是活动中要适时提出一 些拓展延伸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方向拓展,从而提升活动水平。 当然,以上五步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灵活安排的。如以下实践课程的安排: 《马路晒粮危害多》研究小组活动的活动方案 第一步:让学生了解周围存在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发现了如下问题:街道绿化差;学校附近有网吧、游戏机室的存在;超市附近马自达乱停乱放,阻塞交通;卖小百货的占道经营;公路上晒粮食的较普遍;车辆超载严重;下大雨时学校路面积水严重;农贸时常比较严重;街上有赌博现象。 第二步:选择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来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这一阶段老师要根据学生各学科知识的占有量,给予适当引导,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确定以下几个研究话题。随后进行了分组,各位同学自主地选择了自己研究的话题。下面重点记录“马路晒粮危害多”这个话题研究的活动情况。 第三步:收集与马路晒粮食相关的材 料。小组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 第四步:制订行动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做展板。第一块展板可以是一些相关的图片展;第二块展板是政府制订的相关的一些政策;第三块展板主要内容是学生自己根据调查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制订的一些制度;第四块展板主要是我们为了让我们所定的制度得到实施而制订的一些可行性的行动计划。 第五步:班级听证会。主要听证各个小组的活动成果,并进一步讨论和完善我们所制订的让农民不在马路上晒粮食的各项制度。 按照这种模式来上这堂综合实践课,效果也非常好。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收到的社会反响也比较好,学生自己也有颇多收获,颇多人生感慨。 当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也要因时因地制宜,形式选用上要力求多样:参观游览、娱乐竞赛、走访调查、小制作等;内容安排上尽量“农”字当头,满足农村生活的需要,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求学生综合各种知识、多种能力以及把情感态度等因素投入到农村广阔的天地之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信念。作为一名老师,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动脑动手,学会知识技能,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作者单位:淮安市仇桥镇初级中学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浅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摘要:针对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对高职实训基地的定位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思路和方案,总结了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经验。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素质 随着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花费巨资建设实训基地,紧跟人才市场发展变化,加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力度,期望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掌握最新工程技术的企业和社会急需人才。各高校的出发点都非常明确,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实训基地如何构建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高额投资能否达到建设初衷,如何避免实训基地摆样子、走形式,如何充实实训内涵、提高实训质量,如何科学评价实训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训基地如何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实训服务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等内容的纲领性文件。我院建筑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多次研究、讨论,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新型工业化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施与质量控制、施工组织与管理、成本控制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建设行业一线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等岗位就业。 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及能力体系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职业岗位需求,积极完善“双证书”制度,以造就建筑企业一线需要的“精施工、会管理、懂设计、通经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工学结合的“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一”指搭建一个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平台;“二”指构建毕业证和上岗证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三”指通过三阶段工学交替,实现三级能力递进,达到“零距离”就业。三级能力指基本能力、综合能力、顶岗能力,如图1所示。 (一)基本能力 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了11门学习领域课程,每一门学习领域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代表一个专向能力,因此形成11项专项能力:施工图识读与会审、建筑材料监测与应用、建筑施工放线、施工安全预防与监控、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砖混结构主体工程施工、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建筑防水与装修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整理与归档等。 (二)综合能力 按照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以真实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依据,创立专业综合实训,包括工程招投标训练、施工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预算、项目实施监控、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等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综合实训,努力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教学情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顶岗能力 通过在真实工作岗位上顶岗训练,使学生具备顶岗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11门学习领域课程都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需要真实工作任务的实训室或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需求见表1。 综合能力培养需要建设的实训室有工程招投标、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施工建造实训室。为培养学生的顶岗能力,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于是,形成以下建设思路:(1)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结构模型;(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材料检测中心;(3)将施工建造实训中心建设成为砌筑工、抹灰工等工种鉴定中心及施工员等资格认证中心和企业的职工培训中心。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我院作为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既要考虑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控制建设成本。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以下建设方案: (一)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结构拔地而起,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例。通过利用大型的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强大建模功能,能建立起全面逼真反映建筑结构的模型,还可通过设置不同的材料、实常数、单元类型等参数,快速、有选择地展现所要观看的构件或细部构造。 通过编制apdl程序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达到如下的预期目标:完整地、全仿真地建立整个建筑的结构模型,包括基础垫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真实地显示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各种钢筋的形状、弯勾位置的定位、钢筋弯弧内半径、钢筋的锚固、钢筋的层次关系等,都必须与真实的结构完全一致;能确定钢筋的下料长度;能统计混凝土的体积;能统计不同种类钢筋的体积;能显示施工缝的位置等。 建筑工程有其独特性,不仅受季节、场地限制,而且技术含量高的还属隐蔽工程,施工完毕后多为不可见。数字式三维仿真建筑模型是以真实的建筑工程图纸为蓝本,进行1∶1的全真建模;可设置混凝土为透明的而钢筋则为彩色非透明;可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进行实训或进行建筑翻样。 仿真建模系统将提供一个巨大的仿真演示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施工、预算等功能,使建筑视图与施工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明白。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我系已与武汉广益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该中心定位于在石家庄周边承揽检测任务,同时为我系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该中心成员以武汉广益公司的试验检测人员为主,同时由我系教师指导配合,以后实行以我院优秀毕业生为该中心的主要技术力量,我系教师为指导的模式,同时兼顾教学与业务开展。并且可以聘请广益公司的技术骨干来我系进行授课与实训指导,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长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我系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开拓了渠道。 建设目标与实训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学生专项技能训练需求。该检测中心建成后可方便我系在校学生开展建筑材料检测与验收、力学性能试验等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包括水泥基本性质检测、混凝土基本性质检测、砂浆拌和物基本性质检测、常见建筑材料力学性能试验、钢材拉伸、冷弯试验及钢筋焊接试验等检测内容;能够满足本系建工、造价、监理、钢结构、建装、室内六个专业相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2)强化施工生产性实训环节。按照建筑施工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以及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与之相适应的施工建造实训项目。利用该检测中心开发施工建造取样与成品检测、工程质量与施工现场检测等实训项目,确保学生通过技能训练熟练掌握职业岗位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作任务的高度融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该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我院提供了600m2的场地,武汉广益咨询公司已投入了近100万元的设备,设备调试已完成,建筑工程等专业学生将于近期在此中心实训。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在建设数字化三维结构、生产性检测中心的基础上,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建设测量、施工、管理三类方向的综合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中心主要实训室建设方案见表2。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要成为技能鉴定、就业培训的多功能基地。我院是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已在建设厅指导下开展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行业资格鉴定工作,因此,我们力争将建筑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建设成为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建设行业职业资格鉴定基地。与质监总站合作将建筑工程检测实训中心建成质检员、取样员等职业资格鉴定中心。与石家庄市就业服务局合作将建筑工程施工实训中心建设成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再就业培训基地,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 以培训基地为依托,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008年,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在我院设立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该基地旨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学校共同建设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平台。该基地于2009年2月成立了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召开了基地建设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参加企业达38家。 校企双方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在各委员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聘请成员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将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导下,进一步扩大基地成员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员企业达到100家,以保证专业建设的需要。 结语 实训基地建设是三级能力递进培养体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我院三维数字化建筑结构模型软件、校企合作生产性检测中心以及工程测量实训中心等三个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基本上满足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培养的要求。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专业企业调查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要:建筑企业仍对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有较大需求量,但急需的是有技能证书、综合素质强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应紧跟市场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以建筑八大员的岗位技能要求为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施工单位;施工员;专业技能人才;实践教学;综合素质 建筑工程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行业,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扩大,使得建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一直都比较旺盛。我国众多大专院校都相继开办了土木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成倍增加。面对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对学生不断提高的要求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大的压力,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综合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就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走访了甘肃、四川、北京等地的建筑企业,通过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企业主要岗位职员缺口,以及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要求与建议。 一、企业对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分析 目前,建筑企业对生产一线做技术操作和现场管理的人员十分紧缺。建筑行业的主要就业部门有房地产公司、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筑行政管理部门等。其中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占到70%,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部门。它主要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能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紧缺的工作岗位有测量员、材料员、安全员、钢筋工、抹灰工、预算员。在调查的15家企业中,测量员的需求量为90%,钢筋工为60%、材料员、安全员为40%、预算员为20%。以钢筋工的工作内容与需求为例进行分析,钢筋工要求理解施工图纸和具体施工过程,严格依据设计要求计算钢筋下料长度,统计钢筋型号、数量,确定钢筋加工方法,现场监督工人施工。这种工作的理论水平不深,但对实践经验和识图能力要求却很高,而且现场操作的劳动强度也比较大。很多本科毕业生嫌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大而不愿做,而普通工人又因不懂专业知识而无法做,所以施工中常常出现因没有人搞钢筋下料计算而耽误工期的尴尬局面。材料员、安全员、施工员、预算员等工作也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的岗位,因此有一定专业基本功、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人是企业最缺乏的人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应用人才,事实说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势在必行。 但是调查同时发现用人单位仍然主要招收本科毕业生,对大专生则要求必须有工作经验。如甘肃省四建,每年至少招聘20名员工,招收的应届毕业生基本都是本科生,而大专生则要求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私营小企业更注重工人的实效性,他们会随项目需要长期招聘员工,并在3个月的试用期内检验员工的工作能力,上手快的才长期聘用。这说明目前高职毕业生素质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高职的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大力调整教学培养方式,与社会企业积极合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大专毕业生优势。 二、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要求 表1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要求调查表 表2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调查表 通过调查分析,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主要要求首先是,毕业生要有扎实的建筑专业基础知识。具体要求是,能读懂施工图纸,熟悉施工规范和图集,会进行一般的受力计算。很多企业反映目前有不少毕业生工作一年后仍读不懂复杂工程的图纸,直接影响了工作开展。还有部分企业反映毕业生的计算能力不够,简单的工程预算或脚手架计算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其次,毕业生应掌握建筑专业基本技能,持有专业技能证书,如测量员、材料员、预算员、施工员、监理证书等,工作后能尽快考取建造师、造价师等执业资格证书。第三,毕业生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项目施工是一项强调多部门多工种互相配合、协同作业的活动,团队间的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不少企业表示,毕业生的成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协调能力,即使专业知识不强,但有主动沟通、乐于合作的精神,毕业生在企业中也可以很好地成长起来。第四,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综合能力。施工员的现场管理职责要求,毕业生必须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遇到实际问题能冷静分析、协调处理。在这一点上有企业甚至直接要求毕业生有开朗豁达、积极主动的性格特征。此外,企业还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会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如word、excal、autocad等。 三、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建议 在评价毕业生的不足时,很多企业认为,近年来的毕业生不论何种学历,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作中有明显浮躁情绪,其次团队协作能力欠佳,不会和客户沟通。第三是敬业精神不足,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对重要数据的态度不严谨。企业可以理解毕业生希望快速提升的心情,但是重要工作更需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企业对大专院校的建议,在专业及课程设置方面,建议课程设置不宜过细,但专业知识尽量全面,如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学生还应了解道路、桥梁方面的知识;在课程教学方面,希望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强烈要求多带领学生下工地实习;在素质培养方面,希望学校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抗挫折力;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建设初探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识图能力培养 知识是成才的关键,学校应根据毕业生岗位知识需求来分析整合课程内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安排要与建筑专业八大员的技能要求挂钩,修订教学大纲。课程内部去粗取精,外部将内容联系紧密的课程有机结合于一体,并紧密围绕工程应用来讲解理论知识。 加大对专业基础课《建筑制图》的建设力度,不断扩充、更新教学模型,充分利用现在多媒体技术教学,广泛搜集规范、实用的施工图纸以补充教材中的不足。在教学中用现场参观、模型测绘、图纸算量和图纸会审等模拟工作过程的方式来授课。课外根据后续专业课的需要,每学期发放典型建筑的施工图,让学生带任务看图,不断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训练学生动手能力 延长实践教学时间,增强校企合作。通过教学参观、实训专用周以及顶岗实习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多方面多渠道与企业开展合作,并与有规模实力的企业形成长期实习合同,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学校应设法组织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评,突出教师在实践课教学中的监督指导作用。 (三)分析失败工程案例,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国内外失败建设项目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强调敬业精神在工作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树立起严谨、合理的工程理念,培养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个人范例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取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还应培养自身严谨治学的态度,以认真、负责的工作面貌感召学生。 (四)贯通就业指导,树立职业意识 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学生工作中不断进行就业教育。目前大专院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课,但都只是单纯指导学生如何找工作,没有具体结合到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特点,导致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面临就业时对自身能力评价不足、对工作发展有很大焦虑的问题。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进行,由专业课教师授课,通过平时教学、专题讲座、和学生管理等多方面向学生不断介绍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要求,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能力培养。 (五)广泛开展校园活动,注重隐性教育 在校园活动中学生是主角,在筹划、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上所进行不了的。很多用人单位都十分青睐有学生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因此,职业教育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以学分制的方式督促学生踊跃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其综合素质。 通过企业调研,我们认识到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步伐。只有不断对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进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入探索和更新,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建筑施工技术人才。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职业教育中《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探讨 摘要:本文探讨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通过“五个模块”的实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就业能力。 关键词:实训教学;“五个模块”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产业化的不断升级,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虽说我们在职业教育中也吸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诸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日本的“工学院”教育模式;英国的“证书”模式与“三明治”课程设置等,但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总有些水土不服的感觉。 最近几年,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可多数学校仍面临着毕业生签约率较低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多种因素。鉴于众多原因,现就《建筑工程专业》为例题阐述课程设置的方法、本人认为可以将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模块。 一、理论课模块 本模块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 1、基础课部分;这也是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如国防军事、职业道德、体育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等课程还要讲授,但要缩短课时,力求实用。我们培训的不是精英人才,用少量学时学一些理论及未来发展趋势即可,其余部分在第二、三模块中边做项目边强化。 2、专业课部分;这部分只讲应用理论内容,动手能力及实验部分结合后面的模块来解决。 此模块旨在解决专业课、基础课中的基本理论环节,所用课时用一学年来完成,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进入第二模块。如;某班40名学生,第一学年完成后被分成a、b、c、d四个组,每组10名学生,进入第二学年。 二、专业设计模块 本模块为比较简单的工程实例设计,如:设计一座二层小楼,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编制初步设计方案,因为有a、b、c、d四个组,故为四套设计方案,其结构形式分别为a组为“砖混结构”;b组为“框架结构”;c组为“钢结构”;d组为“剪力墙结构”。此设计以土建工程为主,装饰为辅,水、暖、电专业点到为止,有专业教师指导实际训练,并配备《设计规范》、《标准图集》、《地质勘探》等资料,做出一套完整的手绘施工图(在第三模块中完成cad电子版绘图)。 三、辅助软件模块 本模块为包括多种工程辅助设计软件;如绘图软件、结构计算软件、工程预算软件、资料管理软件等。根据上述四种工程结构形式,分别纳入软件管理,由理论课中的专业老师跟踪指导,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教师只管讲课,而不问学生在实际中如何应用),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所用的专业知识。此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互有渗透并非独立,之所以单独作为一个模块,是因为其专业系统性比较强。 四、实际操作模块 此模块为实际动手操作模块;也是强化和检验前三个模块的重要环节,是学和用的结合点。为了更好的营造工程施工现场的氛围,将四个小组设为四个项目部,即:a项目部、b项目部、c项目部、d项目部。每个部设一名项目经理,另外9名学生均按项目部编制,其分别为,甲方代表、监理方代表、工程技术员、工程施工员、工程质量员、工程资料员、工程预算员、工程材料员、工程安全员,根据学生人数来安排职务。如果本组只有8名学生,就不设甲方代表和监理方代表了。虽说每人都有不同的职务,但所干工作大部分都是一样的,只是牵头职责不同。 项目部的任务是: 1、熟悉别组的施工图纸,即其他三组中任意一组均可,根据图纸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预算,进行真正的施工模拟阶段。 2、将各项工作纳入软件管理;如施工预算运用金润的“预算大师”或广联达预算软件;资料管理软件;材料管理软件等。专业教师并跟踪指导。 3、工程量计算、钢筋放样、混凝土的搅拌等,完全按照项目部的实际施工程序去模拟运作,但全是书面资料。 4、履行项目中的“周例会制度”,研究项目在施工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实际是了解各项工作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生通过例会交流并掌握工程个环节之间的内容所在。 5、模拟履行工程竣工验收手续。 五、答辩评价模块 制定出评价标准,对学生从理论学习、工程设计、模拟施工、竣工验收、论文答辩等全过程进行评价,全部合格准予毕业。 上述模块化课程设置的核心思想是;1、运用实例教学的方法,选择一个实际项目,由学生围绕这个项目,在指导老师的带 领下,直接参与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个环节,都是本组团队一起来完成。2、由于采用了设计、管理、施工一条龙的流水模式,并且融入项目部的岗位职责,不仅使学生具备了充分的动手能力,而且进入了施工具体角色,提前与现场实际接轨,为学生的后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说明的问题: 1、由于我们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建筑工程的专业管理人员,故选择的设计项目是一些比较简单成熟的工程项目,但所表达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功能。 2、实际操作指的是,软件的熟练使用、工程量的计算、钢筋配筋、资料的归档管理等。不是让每届学生都要按照项目挖基础坑,浇注混凝土实际操作工程。 3、由于各组设计项目不同,需分阶段相互交流设计内容,让学生掌握各种结构形式的设计要点,最后阶段交流应在毕业答辩会上。因不能操作本组的设计项目,所以每组学生担任了两个角色,即设计角色和施工角色;一方面要搞施工需熟悉别组的设计图纸,询问设计的思想理念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负责接受施工本组设计项目同学的询问。学生在两种不同的工作中进行“角色互换”锻炼了学生在所处不同位置时的换位思考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真理都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概不例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在其本身成立的前提条件下发展。目前理论界存在一种错误的趋势,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采取随便宰割的方式,要么断章取义,要么从实用的角度加以取舍,一方面认为劳动价值论应该能解释一切问题,另一方面又认为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现实问题,故其过时了。同一研究对象因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思路,分析不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概念系统,不同的假设系统也给理论留下不同的发展空间和方向。任何理论都有存在的条件和限制的范围,在此之内是真理。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也形成特定的理论限制条件。理论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应答。研究对象包括对象之间的范围、内在的关系和逻辑可能性空间。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将其称之为“问题框架”,它指由一系列问题结合起来构成的特定的问题结构或问题体系。阿尔都塞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双重的或双层的结构。第一层是表面的文字结构,即“可见的话语”,表现为概念、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等。第二层是深层的、潜藏在无意识层次中的语言结构。他把潜藏在“文本”深处的结构称之为“问题框架”。“正是问题框架的概念在思想内部揭示了由该思想的各个论题组成的一个客观的内在联系体系,也就是决定该思想对问题作何答复的问题体系。”认为脱离“文本”的“问题框架”,从字面行文来对原著和思想进行阅读和理解,极易造成误断和歪曲。经济理论只不过是用来说明和解释某一研究对象的简单或理想化的“模型”。不同的经济理论也就构成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回答。所以必须梳理价值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深层结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内在联系,就构成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或“问题框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逻辑矛盾或悖论的发现,事实上成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起点。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论概念的歧义性,导致价值论的混乱和不彻底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价值论方面存在的逻辑矛盾和显示出的演进方向,就成为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者和继承者——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论既定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前提,并决定劳动价值论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的选择。 亚当·斯密认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和商品交换中所购买的或支配的劳动,在量上看作是相等的,不变的。以“劳动的价值永远不会变动”为前提得出了劳动决定价值和收入决定价值二元价值论。马克思在批判“马尔萨斯片面发展了斯密价值论错误”时,明确指出:把“劳动量和劳动的价值这两个用语等同起来”,“纯粹是同义反复”,“直接同工资相交换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能力,正是这个混淆造成了谬误”,“但决不能从上述反复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的劳动量等于工资中或者说构成工资的货币或商品中包含的价值量。斯密有时把商品的价值量归结为劳动时间,主张“客观价值论”;也有时把形成价值的劳动看作劳动者而不是把劳动看作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这样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主 观主义的解释。斯密价值论多元性是造成价值论在不同的方向发展的根源。 李嘉图混淆了作为劳动产品的商品之间的交换与资本与劳动(力)本身商品的交换的区别,价值论从商品之间交换向劳动力商品转移时,出现了价值规律的例外和反常。“因为他(李嘉图)始终是以在资本家和工人间分配的成品为前提,却不去考查导致这一分配的中介过程——交换。”“李嘉图对表现在使用价值上的劳动和表现在交换价值上的劳动没有加以应有的区别。……李嘉图那里,到处都把表现在使用价值上的劳动同表现交换价值的劳动混淆起来。”其他经济学家,混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别,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价值与其独立形式货币的区别,价值量与价值实体的区别,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马克思把价值理论逻辑上的矛盾或认识上的错误的根源,同时指向了“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特殊形式——劳动力价值的关系问题”,从深层次上发现: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混乱、不彻底、庸俗化等都与无法正确把握“商品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这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相关。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问题相互依托、相互参照,成为同一问题两个方面,成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内在结构。因此,马克思从商品价值的共性和劳动力商品价值个性的辩证统一中,建立了劳动价值一元论,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一场革命。只有从这一特定结构出发,才能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精髓。 价值概念的多义性和使用中的混乱,直接影响了价值理论的相互沟通,成为深入研究价值理论的最大障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首先要清除对价值概念的误解,明确价值概念的内涵,设定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第一,价值是社会关系范畴,而不是物自身的不变的“实体”范畴或“属性”范畴。马克思明确反对把价值看作是绝对东西,看作物的属性的作法。把”价值变成某种绝对的东西,变成‘物的属性’,而不是把它看作仅仅看成某种相对的东西,看成物和社会劳动的关系,看成物和以私人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劳动的关系,马克思强调价值是不同于使用价值的另一种相对的社会存在,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说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社会中,如何实现“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揭示在什么利益关系或生产关系条件下才能使私人劳动变成社会劳动,而这与个人具体劳动的特点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价值是社会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或私人劳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环节而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移。用来自己消费的劳动,无法社会化的具体劳动或使用价值都不是价值。劳动交换和劳动社会化是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强调“商品作为价值是社会的量,因而和他们作为‘物’的‘属性’是绝对不同的。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代表人们在其生产活动中的关系。价值确实包含交换,但是这种交换是人们之间物的交换;这种交换同物本身是绝对无关的。……‘价值’的概念的确是以产品的‘交换’为前提的。产品作为商品的交换,是劳动的交换以及每个人的劳动对其他人的劳动的依存性的一定形式,是社会劳动或者说社会生产的一定方式。…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自然科学家发现,鼻烟和油画由于什么自然属性而彼此按照一定比例成为‘等价物’。” 第三,价值是衡量社会劳动的尺度,只是财富的一种形式,而不是财富本身。配弟在《租税论》中也讲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的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又说:“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价值作为财富的一种暂时的历史的形式,并不是对所有使用价值的衡量,只是对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劳动耗费的比较和核算。商品交换的双方要计较各自为生产商品花费了多少劳动,计算和比较二者是否相等,是否可以相互补偿,如果可以,就成交。吃亏的事是谁也不愿意干的。这里加以计较和要求补偿的劳动耗费就是价值。第四,价值既是一种矛盾关系,又是解决矛盾的中介手段。商品生产中包含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价值产生的内在根源。商品在物物交换过程遇 到的困难是这些矛盾的直观表现。一般等价物的形成,即价值从观念形式发展到独立的货币形式,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中介和手段。人们在进行劳动耗费的计算和补偿时,抽象掉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的特点,把它们一律当作人类一般劳动的消耗,即同质的抽象劳动的消耗。唯物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文明是个历史范畴、社会范畴和综合范畴。社会主义建设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长期以来,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些忽视,我们社会科学界对我国和世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做得很不够。同志曾指出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允许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我认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终极追求是: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解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对自然的认识、改造与和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必须克服“重理工轻文史”的现象。我国近几年自编和引进的世界文明史的著述已有一些,但关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的论述有待充实。 简单地说,“价值就是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的人类劳动,这种劳动耗费由于要计算和补偿,所以被当成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一种理论抽象,事实上它是商品生产者不同生产条件下竞争的产物。不同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条件在事实上是永远不会相同的,并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同一商品劳动耗费的不同,表明生产条件、技术条件、劳动经验和劳动强度的不同。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生产者在生产之前是不能预见和预期的。生产者只能千方百计降低个别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在商品交换中不亏本或盈利。 第五,劳动力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特殊形式,与商品价值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脱离劳动力价值论这一特殊形式,所以根本无法理解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利润的实质,无法解释剩余价值对于价值规律的反常或背离。“李嘉图实际上却没有阐明,按价值规律(按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问)进行的商品交换中,如何产生了资本和活劳动之间的、一定量的积累劳动和一定量的直接劳动之问的不平等交换,也就是没有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因为在李嘉图那里资本是直接和劳动相交换,而不是和劳动能力相交换)。”只有理解了劳动力的价值问题,才能深刻理解使用价值与价值区别对于科学理解商品价值的重大意义,才能摆脱使用价值对于价值的各种“纠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要说明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把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相区分,才能把劳动力商品中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区分开来。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前提。可见劳动力的价值问题才是马克思批判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理论,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将代替权利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只有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充分估量到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跨越,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因而作为劳动者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强调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观点。它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党要承担起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责任,就需要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我们要从提高整个民族的国民素质这个基础出发来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加快培养和吸弓形成人才脱颖而出,而且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根本之所在。因此,我 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把生产力的发展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的发展以及党的性质和任务联系起来,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要求、政党自身的要求有机联系起来,并从这种有机联系的整体上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认识。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专业新生入学前教育初探 职业院校的新生入学成绩普遍低于一般本科院校的新生入学成绩,对学生来说,这一差距会在高考结束之后就开始对其造成挫败感、失落感、对自身不能准确定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等等。这些影响都会造成学生在大学期间一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二是由于高中阶段目标单一,很少有机会接受人生定位自我设计的教育,步入大学后出现人生目标上的迷惘。为更好地树立学生信心、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推进学校的专业教育发展,找出目前新生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相应对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1、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入学前教育泛指的是学生进入各个新的学习阶段前所接受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就大学生的入学前教育而言,所应对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还要适当的指引学生了解毕业后所从事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合理科学的制定自己毕业后的短期职业目标及中长期职业规划。 1.1高考后的状态 随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发放,吃了定心丸的大学新生们摆脱了高考的压力,不少人处于漫无目标的真空状态。这些准大学生在入校之后,迟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1.2社会实践的引导 很多准大学生们往往会选择利用高考后至入学前这一较长时间的假期来进行社会实践,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做好充分准备。然而,这一阶段的准大学生们因为对大学里的专业设置和大学生活缺乏了解,他们在选择社会教育的伊始,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的。 1.3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中阶段在教师的设计下学生被动听讲,按教师授课意图而进行跟班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而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大学教师授课时间集中,以大课的形式进行,知识容量大且牵涉面广泛,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经常的沟通机会,长时间的课下辅导更不可能。 2、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时间安排不合理 新生入学教育一般安排在开学后,不利于学生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通常,职业院校对新生的入学教育时间只有一至两周,教育时间相对来说较为短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消化、理解和感受大量的入学教育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后续的大学学习阶段往往不再对学生继续开展入学教育的相关内容,教育时间缺乏连续性。 2.2 教育形式单一、笼统,教育内容单薄、片面 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多采用课堂讲授、听报告、开大会等单一形式,不能很好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性、专业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调动,也不能反映其内心需求和真实想法,往往使得入学教育流于形式。学生无法形成对专业的感知与把握,更谈不上对自己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学生很难形成明确的奋斗目标。大部分职业院校入学教育的内容都是局限于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校规校纪的教育、专业情况介绍、学习方法介绍等,主要侧重于学习和纪律方面,对其他方面涉及较少。 3、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入学前教育 3.1入学教育安排时间超前、内容细致 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学校会在招收新生之前,就把专业课程设置开放给公众。新生在进校之前就能查询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开设了哪些课程,在什么时间会上什么课,讲授什么样的内容。学校的教学安排可以保证即使临时换了一位教师,也依然可以准确的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 如德国“慕尼黑就业模式”,由大学、企业、劳动局三方合作,共享信息,互相联动。学校设立就业市场学院,负责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训,企业则常年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 而在韩国,政府则鼓励高中毕业生“先就业后升学”,让年轻人真正学以致用。 3.2入学教育时间跨度长 美国的高校,在学生正式开学之前,都会安排一个“orientation”,主要针对新生本人和其家庭成员。被录取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参加学校的入学前教育。学生家长普遍认为,通过参与此项活动,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软件、硬件以及办学环境,还可以帮助学生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此举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也使有些事务性的工作提前完成了,避免了学生集中报到时可能出现的拥挤情况。另外,此举还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提高学校声誉。 4、改进入学前教育的措施 4.1合理安排入学教育时间、多样化入学教育手段 对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新生而言,在整个在校学习期间,如何将所学知识与项目实际联系起来,这是职业教育必须达到的目标。作为教育主体,学校应该首先要引导新生对今后的职业、专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4.2优化入学教育形式和方法 传统的入学教育形式最大的缺陷在于缺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只能照顾全体,难以兼顾个体。单向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入学教育中要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进而达到入学教育的内化。 在专业教育会上还可以将今后应该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向新生进行介绍,帮助新生把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转化为一个个的短期目标进而实现。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各专业的协调配合对工程质量和品质的影响 一栋栋新建建筑无论是民用住宅小区、工业厂区,还是公共建筑群,一栋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工程,从工程设计阶段、施工管理阶段及物业管理时期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都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 例举三例,抛砖引玉:例一:某住宅小区车库,两个大型车库中间的联结通道,土建专业施工完毕后,机电专业施工时发现由于一个结构下翻梁的缘故导致层高净距已经没有管道电缆桥架的空间,如果全部专业施工完毕该连接通道已经不能满足他最初的规划设计了。降低了两个车库的使用功能。例二:某住宅小区室外管道施工,各自为政,各干各的,前一个专业刚施工完毕后一个施工队马上施工,破坏了前一个管道,互相扯皮,矛盾重重。它们主要有热力管道、自来水管道、燃气管道、电力电缆管线、智能化管线、室外雨污水管道、景观雨水管道等,施工混乱程度可想而知!例三:某住户装修新房,空间重新组合,砸墙重新隔断,业主咨询了一下物业负责土建的工程师,业主砸完后做隔墙往地面打膨胀螺丝致使地暖管破坏。以上问题很多工程会出现和产生,把一栋本来应该建好的建筑搞得乱七八槽,功能减少降低,还可能带来了种种问题和隐患。 很多建筑物,就其各专业本身,如建筑的外形、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都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经常处理得不尽人意。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浪费,影响工期,有的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作为业主(甲方)或者监理,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中,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做好这项管理工作呢? 1、各专业设计统筹兼顾,为施工交叉管理打好基础 现在的各级设计院由于各专业设计都有各自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思路,通常是各专业之间不沟通,自成章法,很少考虑甚至不怎么考虑其他专业的设计,这样势必造成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交叉打架的现象,或者是施工会审后的设计返工。如果在同一张设计图纸上叠加其他专业的设计图纸,这就可以避免或减少不同专业在后续施工中交叉作业,争抢同一工作面,影响后续施工的现象,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以建筑专业为主,结构、水电、暖通、建筑智能化、景观等专业为辅,采用cad图层叠加技术,将各专业的设计图纸(如:管线、设备等)在各层平面图上叠加,发现交错、重叠的,应重点分析、逐一排除,消灭管线打架现象。对于单体建筑和室外景观、室外工程(市政工程)连接点要各专业提前兼顾,再出正式的施工图纸前进行各专业交底排查。同时,以会签、会审等方式加强专业间的沟通,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减少施工过程中交叉冲突现象的发生。 2、加强建筑施工各单位、各专业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一个建筑物分为给建筑、结构、景观、给排水、电气、通风、设备、智能化等专业工种,各专业施工又可分为若干阶段进行,所以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各专业的总体及阶段特性,以便在实际施工组织中能够合理、有序、有效地安排各专业交叉施工,一般来说,给排水专业阶段性较强、周期较长;电气专业阶段性较弱、系统性强、周期长;空调通风专业阶段性强、周期较短;设备智能化等专业区域性强、周期短。怎样搞好内部协调与配合,实际上是一个怎样处理好内部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专业与总体要求之间的矛盾。施工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包含后期装修、安装的配合,从技术方面讲,搞好各专业协调配合,一定要把好熟悉图纸、认真会审、内部会审、内部技术协调的关口,务必保持解决问题的渠道畅通无阻;前者主要是解决各专业内部问题,而后者则是解决各专业交叉配合的问题,相互比较而言,搞好内部协调配合更为重要。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单位、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协调的不好,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因为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空间和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在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极易产生问题,将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影响工期和建筑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3、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加强各阶段的组织协调、统一管理的思想。 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系统地进行管理,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监理(咨询公司)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环节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队伍,保证每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防止问题的出现。 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密不可分。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强调各专业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加强技术责任的协调管理,才有可能把问题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 总之,一项优质的房屋建筑是集多专业、多工种、多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为保质、保量、如期完工,各专业交叉的协调管理不容忽视。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解决多工种交叉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与品质。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间协调管理的重要性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做好各专业间协调管理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 各专业 协调管理 方法 1 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协调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中,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都涉及到多专业的配合,即土建、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的配合。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各专业中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如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频网等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协调的不好,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因为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空间和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在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极易产生问题,将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影响工期和建筑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2 建筑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各专业间协调问题 2.1 施工中常见的协调问题有: 2.1.1 土建专业与电气专业:经常出现电气进户管与楼层梁和地梁相冲撞的情况,以及电气开关设计在自来水管的管后等情况。另外,电气线管在土建施工中被堵塞的现象也经常发生。 2.1.2 土建专业与给排水专业:经常出现给排水管与梁和板相冲撞的情况,还有卫生间的给排水管线预留孔洞的位置与施工后卫生洁具的安放位置不相对应的情况等。 2.1.3 土建专业与暖通专业:经常出现暖气管道与楼层梁和地梁相冲撞的情况。另外,在施工中没有预留空调管线的出墙预留孔,出现入住后砸墙,破坏墙体结构的情况。 2.1.4 建筑外表面、功能与结构:各种预制构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如在施工中没有考虑预留位置,将造成二次施工的后果。 2.1.5 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各种消防、通风管线穿梁时,楼面净空是否影响结构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另外,大型设备的安装通道,附件的预埋深度,以及弱电系统、控制系统等之间的协调问题。 2.2 产生问题的原因 2.2.1 从施工技术方面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则极易产生问题。因此,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或者施工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和上岗培训,看不懂施工图纸,将增加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造成各专业协调上的混乱情况。 2.2.2 从施工质量方面分析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我们常说的五个大的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参与施工建设的人员主要来自建设、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施工所用材料也种类繁多,有时受特殊环境制约甚至使用非标材料和设备;施工用机械的设备性能和操作者熟练程度;施工建设过程的管理思路、设计方案、施工组织等。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各专业的质量控制。因此,要在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各方面,严把质量关。 2.2.3 从施工管理的角度分析 如果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工程项目中返返工是正常的,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他专业的工作、工序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即使是本专业的问题,也由于新产品、新技术的使用,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这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3 做好各专业间协调工作的方法 3.1 加强技术协调 首先,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一般来说,设计人员对本专业的设计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专业的设计就不一定协调,这就需要在图纸会审时找出问题。施工单位要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管线图,协同环控、动力照明、电气、建筑装饰以及弱电、消防等环节,对图纸进行会审,如图纸有不完善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并提交设计单位确认。另外,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3.2 加强管理协调 对每一个工程项目的管理,首先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必须熟悉施工图纸,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掌握图纸要求,研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部)工程,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从大入小,由面及点,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入受控范围之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系统地进行管理,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防止问题的出现。 3.3 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由管理层到基层逐级的责任制度,权责分明;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此时的工作已从纸上阶段进入实物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作为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对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各专业之间的工期矛盾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有一个或几个解决预案。 3.4 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密不可分。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强调各专业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加强技术责任的协调管理,才有可能把问题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浅谈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指出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介绍了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更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存在着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新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则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模块式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自主构建者,积极行动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它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迫切的学习愿望,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行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方阵的职业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它也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等教学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职业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实践来构建知识。 3 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3.1 职业分析 确定构成建筑工程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按复杂程度说明行业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去建筑企业进行咨询。 3.2 工作分析 说明从事建筑工程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并将每一综合能力内的专项能力排出顺序——挑选从事土建工作的优秀人员进行。 3.3 专项能力分析 描述每一专项能力所要求最终达到的水平,即能力标准。写出实现的要求、步骤、工具、知识、技能、态度和安全措施,并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排出顺序——可由所涉及的土建岗位的优秀工作人员进行。 3.4 教学分析 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教学单元或模块(一组专项能力),将每一模块内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按顺序排列,将每个模块排出顺序并认定核心课程,写出课程大纲——可由教学专家与专业教师进行。 3.5 教学设计与开发 设计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内容组织、基本环境、开发模块课程课件和学习指南。以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3.6 教学实施 包括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模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负责按各个工作任务提供学习资源,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给学生注入“做”的信心,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边做边学,按学习指南的要求完成学习后先按考核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现场专家考核评定。 4 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 4.1 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 模块化课程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前提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 4.2 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 模块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必须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才能培养学生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3 实现课程评价企业化 每个一级模块课程教学结束时,学生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其评价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的,这就有效缩小了课程教学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4.4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4.5 促进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工学结合” 为了达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学校必须主动寻求与现代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成功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办学。 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 “教师、教材、课堂”的纵向学科体系,构建以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横向体系——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突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特色。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化教学有效克服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病,在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基础上,能更好地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改革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实现长远发展,需要将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进而满足建筑工程市场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需要探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教学模式,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校企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探索和尝试,促进该专业的发展。明确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工学结合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制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1 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要对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课、专业素质课、专业实践课三个部分。 1.1 减少理论课的课时,突出实用。理论基础课主要涉及:①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②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制图, 建筑cad设计基础等,通过开设上述课程,为高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进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为后期的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院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左右,并且一贯坚持够用、必须的原则。 1.2 围绕学生的岗位能力开设专业素质课。专业素质课主要涉及: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而开设专业素质课,其课程选择一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开设各门课程的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突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完成一定的专业理论课之后,可以到设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1.3 专业实践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在建筑生产一线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专业实践课主要涉及认知实践、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实践及岗位实习等课程。通过校企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学资源,采用顶岗实践、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方法,让高职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进入岗位角色,让学生“零距离”上岗。 1.4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双证书”制度。在课程体系中纳入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联的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需求,选择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当毕业的时候,学生一手拿着毕业证,一手拿着相应的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5 改变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职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提供教学服务,教师将服务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健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的技能培养方案,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揉合,通过简明扼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2 强化实验和实训,走校企合作之路 2.1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实训项目。通过完善实训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测评标准等。学校要对学生的业务能力重点培养,同时企业也选择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形成校企的良好互动。 2.2 对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建设新型师资队伍。①建设 “双师型”队伍。主要表现在:一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加入教师队伍,学校安排他们进入企业参加实习,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掌握一定的工程经验;二是从企业吸纳一批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具有中高级职称且具备教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三是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做报告,通过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绍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考试,进而增长专业知识。通过不断地积累,在高职院校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高学历、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面对当前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机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要抓住机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走校企结合的道路。高职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培养下,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提升了高职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最终形成“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局面。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法探析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作为建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和对学生要求高等特点,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生认为比较难学且枯燥的课程。虽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教学模式,但还是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授模式,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或者模仿练习对建筑工程技术学科进行学习。这种只注重“讲课”而忽视“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致出现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即学生考试成绩好,但实际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将来应对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无疑是个不容忽视的弊病。 2项目教学法的概述及实施步骤 2.1项目式教学的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学前教育学家莉莲•凯兹和加拿大初等教育学家查德在合著的《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项目教学法》中提出。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专业需求,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项目,并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项目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这些项目可相互独立,也可共同构成一个体系。学生在完成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和结果评价等程序时都需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这一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授教学模式是以逻辑思维方式为主,学生学到的东西虽多,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也不少,学生学起来枯燥且无实际操作性。项目教学法则将逻辑思维方式为主转向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本着“够用”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项目本身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以及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2.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一般可按照以下五个步骤开展,具体步骤流程如图1所示。 (1)教学任务子目标确定。 子目标的具体内容应有任课老师以书面文字的形式确定,单科教学任务可以组成一个子目标,多科教学任务可有机组合成一个子目标。各科任课老师在讨论后将子目标内容拟写成书面意见报给学校院系相关负责人。但上级审批生效后正式实施。系相关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正式生效实施。 (2)子项目(部)成立。 子项目(部)的成立,主要是帮助任课教师负责对项目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成立由院、系和企业人士组成的监督及结果评估小组,对项目实施过程和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价。 (3)制定计划及进程。 不同的子项目活动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应在考虑现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项目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方案和活动进程。 (4)师生共同实施。 子项目进人实施阶段之前,任课教师应根据子项目的实际要求要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选择相应的操作材料和工具。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快速进入项目活动状态,教师对项目内容进行一定的示范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便可以按照实验要求一步步地仿做教师的示范。作为项目负责人,教师对活动应实行全面跟踪管理控制,巡视各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并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大的错误及时纠正,对完成情况良好的小组也要予以表扬。 (5)子项目评估和教学结果评价。 子项目完成后,任课教师应以书面的形式,将项目活动实施效果总结和教学结果自评报告上报给监督及评估小组审查。监督及评估小组在教师上交的报告的基础上,对该项目进行验收和教学质量评价,然后也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依据上述评价、评估结论,对子项目查缺补漏,不断改善优化子项目的设计方案,最终提高教学水平。 3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明确教学目的,遵循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项目教学法实施之前,学校和任课教学应首先明确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目的,通过应用项目教学法想要达到何种教学水平。项目教学法的首要原则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项目内容的设计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求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做到“学以致用”。另外,任课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也要注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如工作要准时、守时,与他人的协作、交往能力、独立组织、分析、计划和实施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针对本专业实际需求,进行项目的设计。 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时,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项目内容与目标的设定。首先,项目立项和项目内容要符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求,以及学术知识掌握程度来定,所选项目应是该专业领域里具有实际价值的典型产品、典型零件或典型技术工艺。例如一个机械零件的加工、一款建筑效果的3D动画设计等等。通过这样的立项方式,能够使项目更加贴近学生将来上岗工作后的实际需求,这样科学的项目设计才能对学生将来的后期实习、就职工作提供信息基础和技术能力基础。 (3)增加项目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实行项目教学法的院校中,多数院校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始实施,日常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不多。学校这么做的目的在于,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为项目内容,通过“临阵磨枪”式的一次性应用,试图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将来走入工作岗位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但是这样的应用方式局限性很大,仅用一次性的项目教学法不利于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和教师应增加项目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频率,不仅对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有所帮助,且对他们将来工作后的自我充实和新理念、新技术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总结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对于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在确保实用性、科学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项目立项和内容设计进行合理安排,实现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最终目标。 作者:郭烽 单位:临沂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施工技术专业群建筑工程论文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建筑施工技术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以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实践项目为起点,通过实际工作任务、典型案例或虚拟项目创设工作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职业氛围,在动手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高工作能力。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过程中,本课程内容选择土方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等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以实践项目的作业程序安排教学计划。本课程总课时为72课时,4.5个学分,计划16课时为课外学时,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相关任务。 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框架和内容 2.1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架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核的依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课程定位。②课程教学目标。③课程教学内容。④考核方式与标准。⑤课程教学资源及使用要求。⑥课程实施建议及其它说明。 2.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内容 2.2.1课程定位。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中层分立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主要培养面向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施工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中,能胜任施工员的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即要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艺流程、施工规范、技术标准,同时具有施工管理方面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该课程是学生学习了《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后的一门专业课程,后续课程还有《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管理》等课程。 2.2.2课程目标。 本课程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设置13个学习情境,分别是土方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砌体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钢筋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模板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脚手架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防水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装饰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五个不同项目垂直运输设备的选择方案、桩基础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保温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其中土方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为两个最主要的学习情境,是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含土方开挖、基坑降水、基坑支护、土方回填、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内容,分解成若干的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按照相应建筑施工规范和标准进行。具体目标如下:①能力目标:a能识读勘察报告、施工图纸、施工合同等施工文件;b能记录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方面资料;c能对进场建筑材料进行验收并将部分材料送到测试中心检测;d能计算施工现场土方工程量,要能进行典型大梁钢筋翻样;e能对施工质量进行指导、检查验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进行指导、检查;f能根据施工文件与国家施工规范、标准、操作规程编制施工技术方案;g能组织整个项目在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②知识目标(部分内容):a了解施工前准备工作,包括立项、规划、征地拆迁、斟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许可及施工工地周围环境。b针对基坑开挖项目,掌握控制地下水位、稳定边坡的方法和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法。c掌握地基处理方法,了解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预制、储运和吊装流程,以及锤击法、砌砖等技术要领。d掌握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特点和施工要领;熟悉先张法、后张法的操作程序和预应力值的建立传递的原理,熟知建立张拉程序的依据和放张标准;了解预应力筋张拉的台座,锚(夹)具、张拉机具的构造及使用方法。e了解土木施工中常用的起重机械;掌握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制作和储运程序及其安装工艺。f了解常用脚手架的构造和设计方法;了解脚手架使用安全技术。g熟悉卷材防水屋面构造和各层作用;掌握卷材防水屋面、涂膜防水屋面和刚性防水屋面的施工要领;了解地下工程防水方案,卷材防水层、水泥砂浆防水层、冷胶料防水屋面的构造、性能和做法;了解沥青胶、冷底子油和冷胶料的配制。掌握普通防水混凝土的配制及施工要点。h了解抹灰的分类、组成、作用和做法;掌握装饰抹灰面层的常用做法;了解油漆和涂料的种类及性能,了解油漆的施工要点;了解幕墙及金属饰面。i了解土方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工程冬雨施工施工方法。j掌握建筑施工技术中部分的英文专业词汇。③素质目标:a具备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的能力;b具备与人协作相互交流的能力;c具备对施工现场出现问题后应急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d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弄虚作假;e具备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 2.2.3考核方式与标准。 ①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改进考评标准,在考核内容中增加实践项目。②评定成绩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率、日常抽查结果、汇报、答辩和考试情况,以便做出客观判断。③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处理能力,适当鼓励运用创新思维处理实际问题的学生。④考核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评价。⑤本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练习)、成果考核,分别占有60%、40%,其中综合考核包含上课纪律、考勤、学习态度、日常工作等。 2.2.4课程教学资源。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实现岗位资格证与职业标准对接,充分运用专业群资源库中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企业案例资源、标准规范等行业技术资料。①注重教学课件、微课的开发,拓展教学资源。②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发电子教案,直观地展示实践操作过程,使得专业知识不再晦涩难懂,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笔者建议,应该将常用课程内容纳入电子教案开发范畴,构建多媒体信息资源库,促进多媒体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积极推进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基于教育数字图书馆、电子论坛、教学网站、电子期刊等主流平台,全方位开发网络课程,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改变“教与学”单一化的信息传播途径,实现教学资源双向传递,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④产学研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各企业的资源,进行校企合作,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⑤积极开拓课后教学环节,将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纳入到教学资源建设中。 2.2.5课程实施建议及其它说明 ①教学建议。主讲教师应对本课程的内容能够整体把握,在课前应对教授的学生做提前调研分析,掌握学情,做到心中有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与学的沟通与和谐,实现课程教学目标。②教学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特点和与工作岗位任务分析,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建议以行动导向方式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灵活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知识、掌握技术、训练技能过程中始终明确学习的目标,将工作流程融入教学流程,通过采用案例、项目任务等方式,提高职业关键能力。 3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的构建是一项开创性工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其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对自身职能转变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课程实施相关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对新教学模式改革的接受程度等问题的出现,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修订、完善与实践。 作者:蒋春霞 徐秀维 田江永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学校组织一部分学生到施工工地开展实习工作;(2)学生自己去应聘或者联系而到相应的施工工地进行实习工作;(3)某些学习成绩优异,早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则由该就业单位安排分配实习工作。高校在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阶段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显得比较呆板,只是通过一些生硬的程序和格式进行管理,如让学生交实习任务书、实习周报、实训报告、实训总结等,经过对学生上交的这些报告和总结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报告和总结的内容大多大同小异,毫无新意可言。而高校对于学生在施工工地上的管理很明显不到位,只是通过学生上交的实训周报、月报、实训报告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了解,高校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实训状况进行相应的指导,这就制约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发展。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 1.实施“多段式”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不可复制、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具有阶段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而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且还需要保证教学过程的稳定,这样就导致了学校和施工单位二者在目的上很难达到一致。因此,学校的教学模式必须更加有弹性,我国高校在保证学校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具有的特点和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2.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具有露天作业多、工地流动性大、工作条件艰苦、环境差等工作特点。通过对毕业生的应聘情况调查可以发现,企业在聘任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的时候,更加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然后再看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就说明了现今社会中,企业更加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我国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高校可以通过校内理论实践课程和校外实习课程的开展来培养学生“安全至上、质量优先”的工作态度。 (2)重点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及时地请教,让学生形成善于沟通的工作协调能力。 (3)我国高校可以通过“多段式”的教学模式,来反复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的培养。学生实际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建筑工人的艰辛以及施工现场工作条件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通过这样的实地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作者:李素洁 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德育教育思考 一、加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德育的思考 1.重视班干部的选用和培养 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作为班级学习和活动的核心,班干部是开展德育活动及实施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为增强学生的自制能力和工作能力,需要选拔思想品质过硬的班干部,让其为班主任分担一些工作。在具体的选举方面,应讲求共同参与和民主测评,鼓励学生去选出自己认为更好的“带头人”,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培养、教育和引导,在班级中树立起榜样,形成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班级德育的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以班级为单位的德育教学实施中,班主任应当借助正面教育及大量实例等,通过举办相应的集体活动,真正意义上协调好学生个人行为及班级集体行为,使得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得到增强,树立“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观念,使学生从自身的成长出发,结合在集体中的定位,设立相应的奋斗目标,此外,班主任应引导并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使其既符合集体期望,又满足自己的期望,更需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其真正融入集体,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并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摆正其与教师和集体的关系,在活动中发现自我,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以此来激发他们新的追求,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3.组织有效实践活动,构建学生的良好品德 在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施德育教学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旨在教学生掌握建筑施工方面的各个工种、工艺等等,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基于此,应当多与施工实践相联系,并使学生在其中领悟德育和接受德育教育。如,对于“抹灰工程”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班主任可以将学生带领到建筑工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对此章节理论知识的学习,鼓励他们其亲自动手完成抹灰工程,并让他们学会在施工做到对施工中材料的合理运用,不乱丢弃,不浪费,这种施工位置的变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体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此外,还能推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将来此专业学生毕业后,对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也更易于上手,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这样德育教育的成果也显现了出来。 4.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德育教育实施 对于学生的情绪及思想而言,班主任管理方式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不应以威严镇服学生,应当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与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这是加强德育教育实施的前提,应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使学生将班主任看成他们中的一员,架起师生们心灵相通的桥梁,在点滴事务中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学相结合 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实施来看,德育活动应有明确的中心目标,切忌盲目开展活动,应当使整个德育活动过程体现出趣味性、教育性及科学性,并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此外,要关注那些没有突出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尽力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其树立起自信。最后,班主任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内容及方法,将其运用于德育教育中,提高自身素质和掌握工作艺术,促进学生的更完善发展。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班主任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否与其德育教育的实施成效关系重大,应当结合此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及现状,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借助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组织有效实践活动,构建学生良好品德等方式,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张翠翠 单位: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1新标准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1.1推行执业资格制度,构建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执业资格制度根据所从事岗位设置对应专业,采取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证书、注册有效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就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的,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培养毕业生的岗位和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与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建立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围绕注册执业工程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服从社会的需要。研究执业制度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就是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特点,积极构建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工程素质的适应社会要求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做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的统一,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1.2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这就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是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将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与技能实践培训相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为学生半工半读搭建平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企业和受教育主体的有机结合,企业向学校提供需求及其实训实习环境,提供高级技术人才;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学校教育;受教育的主体具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与高职教育相结合,有利于职业培训、有利于顶岗实习中的实践对接,使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在施工企业由技工师父带领,学习实际操作技术和经验。高职建筑工程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不高、其他人才培养模式下市场导向不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及综合素质堪忧等种种问题,有利于实现多方合作,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1.3优化专业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中教师是很重要的角色,教师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要加强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普通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具体到建筑工程专业也大都是一些重视理论教学的水平一般的教师。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师资队伍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好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更应会做,才能发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兴趣和潜能。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建筑工程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支持建筑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如鼓励教师到建筑企业或施工现场参与实践、增加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从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企业等邀请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师要学校做讲座,做兼职教师。 2结语 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小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一定要在正确认识人才需要的前提下,结合新的企业资质标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作者:史银志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探索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课程改革 一、建筑工程专业造价课程的特点简析 从本质上讲,工程的成本、利润和缴纳的税金三个重要部分组成了建筑工程的整体造价,但是建筑工程产品较其他工业产品有着显著的技术和经济上的特点,例如建筑产品一般体积较大、生产周期较长、单件不具有重复性等特点,而且建筑产品的价值往往很高,且是交易发生在生产之前,这就决定了建筑工程产品在价格形成过程以及机制方面都与其他的商品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而每一个建筑产品都是唯一的产品,设计单位会根据业主的要求进行量身设计,在施工过程中也是按照业主的要求和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这就意味着建筑工程产品不具有批量生产的可能性,即便是设计单位根据业主的要求使用既往的同一套图纸,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也会由于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与使用图纸的工程所在地不同而发生必要的变更。另外,各个地区人工、材料以及机械使用的费用也均不相同,各地的取费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就造成建筑产品在定价时即便是同一套设计图纸的使用也会出现价格的不同。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施工企业通过投标的方式来获得建设工程的承建权利,而这其中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将会对建筑产品的价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产品价格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造价人员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之多,最终的价格具有强烈的区域性、政策性、技术性、专业性以及实践性等特色,这也就意味着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要具有上述的全部特点。 二、建筑工程专业造价课程改革途径探析 1.造价专业课程要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严格秉承为产生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宗旨,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要注重对课程实践性的突出,在造价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尤其要突出这一特色,由于建筑工程产品的特殊性,每一个建筑工程的预算和造价控制都是不相同的,而单纯的依靠理论知识去推理显然不能够满足建设工程实际的需求,因此对于造价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也就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最高目标,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更加突出实践性的特色。 2.紧跟行业变革步伐,补足课程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我国建筑工程在造价上都是采用定额单价的计费方式,因此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教材也是按照定额和预算的方式进行编制,而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定额计价的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技术和专业复杂而面积又相对过大的工程,同时定额计价的方式是先将工程量确定,然后根据定额单价相乘得出工程总成本,然后再加上利润和税金等,最终汇总形成工程总造价,这种计价方式并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建筑市场,对于每个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反应也不充分,不利于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因此我国建筑行业引入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计费方式,这种计费方式更加能够体现施工企业在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上的优势,让施工企业能够在工程投标时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上进行竞争。但是如前文所述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造价课程的教材对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讲述并不是很多,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紧跟行业变革的步伐,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式补入我们的教学内容,完善我们的教学体系。 3.突出教学重点 工程造价工作中,施工图的预算的编制非常关键,其他环节,如涉及概算、施工预算以及竣工结算的编制方法都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相类似,而施工图预算是施工企业投标和建设单位招标的关键性依据,也是施工合同签订的基础性环节,因此在工程造价工作中这个环节的工作非常之关键,这也就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环节进行重点突出,让学生在这一环节具有过硬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奠定一个有力的基础。 4.广收市场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工程造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在造价工作中,造价人员既要对技术和施工图纸非常精通,同时又要对经济有着一定的掌握,同时在计算一个建设工程的造价之时,还要综合考虑建设工程所在地的政策、市场上人、材、机的价格等因素,而这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不能闭门造车,甚至是应该开门教学,将社会上的一些相关的信息包容进我们的教学之中,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不断充实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过程也会更加具有实践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5.加强应用软件的教学 随着建筑工程行业和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在造价工作中使用计算机软件已经成为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而目前建筑工程正在向着工程量大、周期长、技术复杂方向发展,单纯地倚靠手工进行工程造价的编制则会非常辛苦,也会很容易出现疏漏,给工程参与各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然后用计算机软件来代替手工计算则有效的改变了这一局面,因此在造价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也要加强对软件使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一些造价软件,为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帮助。 作者:孙久艳 徐春波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小议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的建构 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技术革新更是日新月异,而院校实训设施因资金投入有限,更新速度迟缓,许多社会实践已经淘汰的设备在实训室中仍大量存在和使用。例如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经纬仪,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大量被全站仪代替,但在大部分的工程测量实训基地中经纬仪仍是主要的实训设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1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合理规划实训基地。按照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训基地必须对应学生工作的岗位进行规划和建设,能模拟生产主要过程,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还应能配合课程的教学,将复杂变简单,抽象变具体,将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应由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和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四部分组成。其中,认知模块包含建筑工程成果陈列室、典型施工工艺流程展示室、材料展示室、建筑构造展示室、结构模型展示室等;单项工程实操实训模块包括以砌筑、抹灰、钢筋模板、脚手架测量、管道电焊等为代表的工种实训室,绘制与识读施工图实训室,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实训室等;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有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实训室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室等;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可以结合学生工作环境成立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核算部、材料管理室等。 2科学设计,建多用途实训基地。建多用途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必由之路。单一功能的实训基地利用率低,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但建多功能实训基地必须建立在科学设计的前提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核算部等综合实训室可以按照企业布局合并建立;工种相关的实训项目可以就近设置;施工组织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室都需要电脑,只是需要的软件系统不同也可以合并设置。 3联合相近专业共建实训基地。联合相近专业共建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快速通道。单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受益面小,使用效率低,很难争取到足够的资金和场地支持,因此联合相近专业组建专业群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是解决资金问题和节约场地的重要方法,如果结合得好还能相互促进。比如在建筑施工实训场建设中,在设计中加入园林元素,不但有一场多用的效果,还能美化实训场的环境,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装饰、建筑工程测量、室内设计和园林工程技术等专业存在的很多相同或者相近的实训项目可以进行实训基地的共同建设,比如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建筑材料实训室、工程制图室等。学生在多专业融合的实训基地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相关专业的内容。这些内容也能起到拓展学生专业视野,丰富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4走出校园,建服务企业型实训基地。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功能,也是高职实训基地的三大功能。走出校园建服务企业型实训基地既是使命所定,又是发展的必然。所谓企业型实训基地就是作为企业主体参与到真实的社会生产中去,接受社会实践考验的实训基地。高职实训基地中有一定的技术设备,也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因此要进入社会并不是不可能。实训基地可以是承接社会培训,如工种考核、职业培训等,也可以是承接工程业务,如材料检测、质量检验、工程设计等。近年来,我校通过企业型的实训基地建设承接了建筑工程岗位证书的培训工作,承担了数个工程的工程检验工作和大量的农村规划设计工作。 5引入企业,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实训基地作为实训教学的工具仅在实训课上开放。这就造成了大量昂贵的实训设备利用率低,长期处于闲置,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设备的正常运转。同时,大量中小工程企业或者缺少资金无力独立组建实验室,或者出于节约成本需要寻找合作伙伴。这就为引入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例如本校工程造价实训室引入浙江瓯泰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建立工作室为企业提供造价咨询服务。学生在实训基地中摆脱纸上谈兵,零距离接触实际工程,实训过程就是社会生产过程,实训成果能直接应用于社会。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实训的质量,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可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训经验,办活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走进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排除校内基地的场地和资金限制要求,而且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无法模拟的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签订相应的实训基地建设协议,学校能结合企业需要为企业培养输送更对口的人才;企业能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对人才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则能获得最直接的体验经历和就业机会,最终形成一种三方共赢的局面。(本文作者:富春伟、汪滢 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同心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摘要:伴随当前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这些年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教师发生了严重短缺的情况。各个学校努力探索,但是仍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我院在建筑工程类教师的选择和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本文对其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当前我国进行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土建大类专业目录当中非常骨干的一些专业,是培养建设工程一线技术管理人才的一些非常核心的专业,其主要特征在于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因为整个专业是对建筑业发展进行支撑的专业,所以在高职院校招生的时候,始终是热门专业之一,在教育部门当中也是需要进行重点扶持的一个专业。这些年以来,在国家建设过程的积极带动之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方面还有进行课程开发等诸多方面获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也进行了很多丰富和成熟的经验的积累,具有非常强的引领效果。从全国总体办学的条件分析,常见一些问题:首先,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方案没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很好地对岗位的需求进行体现。其次,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大的经验化、雷同化情况,一些院校仍具有非常强的本科教育的影子,对知识结构的系统化非常重视,而对实验的能力非常忽视。其次,在课程标准方面无法真正体现出情境式、模块化,另外课程在一定的范围内出现衔接问题。再次,在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不能符合学生参与的具体需求。最后,没有进行很好的双证融合,企业对毕业生没有出现非常高的认同度。 二、提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构建合理师资队伍结构 依照当前不同教师所具备的不同的知识背景情况、综合素质情况和相关的能力结构要求,学校对教师积极开展具有相关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或者是直接在企业当中进行一批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这是在进行双师结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最根本的一个途径。学院需要积极制定保证措施,积极建立健全“送出去,引进来”培养模式,同时需要注意进行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的强化,在每年都需要进行针对性比较强、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建筑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十分强,一些教师是从“校门走出后又进入校门”,所以在现场实际工作经验方面非常缺乏,这样便无法很好地将精髓的专业技能带给学生,因此必须给教师进行安排授课任务的安排。 2.按定位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相关科目的专业带头人需要有比较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需要有比较强的组织水平。这样能带领教师做好专业建设的工作,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逐步起到示范以及带头作用。专业带头人是师资队伍建设中重要的部分。学校要精心培养骨干教师,从企业当中引进一些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工程师,培养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2)骨干教师学院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能从制度上保证做好骨干教师选拔的工作。骨干教师需要具备非常强的业务能力,在有工作热情之外,还需要有充足的精力。这样骨干教师可以承担常规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还可以带队进行学生技能竞赛的培养。(3)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是在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但是其在教学方面出现经验与实践不足的情况,需利用“传帮带”等方式进行培养。这样能使其逐步成长变成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需要具有虚心好学的品质,树立能者为师的树立。与此同时,学校利用技能考核积极进行督促和加强,保障青年教师的培养质量。(4)兼职教师为保障每一个课程都可以有序地进行,使教学团队多样化,学校需要聘请比较好的兼职教师。一般情况下,需要聘请一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而有较强专业能力的老师,以此满足正常教学与专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3.通过企业资源打造教师队伍 服务地方经济,给行业输送优秀人才是专业培养非常重要的目标。高职院校应逐步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提高校企之间的合作水平,能够让企业承担更多的培训、科研等任务,逐步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要一支具备优秀能力的师资队伍,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成为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一线人才。学校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构建岗位引领式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作者:朱立军 穆新盈 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一般指的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符号的集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实践哲学产物。随着“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人们对于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愈加重视。我国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代表着我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到今天,我国茶文化拥有了学科化的知识体系,它既是一种自然科学,又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当然还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学而存在,因为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元素。将茶文化与高校民族音乐舞蹈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是我国茶文化传承、服务于教育现代化命题之内涵,另一方面又是民族音乐舞蹈教育师归传统、提高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两者的结合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1当前茶文化与高校民族音乐舞蹈教育结合的现实动因 从概念上讲,“民族音乐舞蹈”是民族舞蹈学科下的一个子集概念,指的是一种将传统民族音乐与民族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自觉,更是这个民族的生活情趣的仪式化反映。当前阶段,高校中的民族音乐舞蹈教育亟需与茶文化结合,以提高内在的教育品质: 1.1高校艺术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高校艺术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等教育序列中“美育养成”的重要责任。按照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路,走向“内涵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转换是一条主道路,而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思路就是依靠“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教育动力的转换、教育资源的精细化配置等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优化。对于艺术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来讲,克服教学中的“工具主义”,走向全新的艺术教育“内涵提升”和“人文提升”可谓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民族音乐舞蹈教学长期以来注重形体、忽视灵魂的教学亟需一场内涵式的供给侧改革,茶文化中蕴藏的相关文化素养为此提供了契机。 1.2民族音乐舞蹈美学构建需要茶文化的想象力参与 在我国民族舞蹈学学科的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曾经掀起过一阵“舞蹈美学”的浪潮,主要的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美学研究的勃兴,在那个时候我国著名舞蹈美学家王元麟曾经指出“我们对舞蹈审美的自身认识,不能不首先从舞蹈动作开始。通常有一种看法,以为舞蹈动作只是舞蹈的形式,其实动作本身正是它美学的内容之所在”,这就为舞蹈美学的产生、发展和流变提供了较早的理论探索。发展到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序列中民族舞蹈学科不断走向成熟,舞蹈美学越来越成为业界人士提升文化想象力和艺术水准的一个思想领域。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茶文化长期以来所擅长的便是“文化美学”,尤其注重从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关注美的发展规律,在这一点上讲“茶文化”与“高校民族音乐舞蹈”的结合有助于民族舞蹈学科的发展。 1.3跨文化交际时代民族音乐舞蹈的发展面临“文化乡愁” 就高等教育中的民族音乐舞蹈而言,本土性、乡土性、地域性、民族性、小众性是其主要的艺术特点,在跨文化交际的时代这种小众艺术相对来讲面临的教育环境是全球教育资源、全球舞蹈艺术形式互相对话、互相交流的局面,这就造成了一种“乡土”遇到“高雅”的尴尬境地。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音乐舞蹈,一方面代表着“过去的中国”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又肩负着“今日之中国”的文化传播任务,面对现代化生活中的学生受众而言,抓住人们的“乡愁情节”进行传播和跨文化交际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茶文化可以从味觉记忆、视觉记忆、审美记忆、体验记忆等不同的感官为此提供文化乡愁的服务。 2茶文化与高校民族音乐舞蹈教育结合的路径探析 的文艺思想认为,一切文艺都要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期待,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最核心的价值立足点。对于文艺创新的基本立场,曾经在2014年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时指出,新时期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在我们看来,茶文化中蕴藏的诸多理念情怀、艺术表现力和视觉渗透力为当前高校民族音乐舞蹈教育创新提供了好的启发。 2.1审美感官的结合:以茶文化为媒介培育新的民族舞蹈美学 我国茶文化的审美观念集中表现在其“茶德”和“茶道”等文化元素当中,它主要是集合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的精华而来,提倡“天人合一”的终极审美观念,即让人与茶的意境合二为一,从而实现审美的自我超越,达到一种身外物无、淡泊宁静的心灵体验,使人获得灵魂的净化和升华。我国民族音乐舞蹈更多地代表着一种具体的形而下层面的文化,在对应的审美方面缺乏一定的思想基础。对此,作为新型的一门学科,民族舞蹈美学在其研究、建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挖掘和借鉴茶文化中蕴含的“勤、和、简、静”之内涵,使之形成一种新的美学。 2.2视觉感官的结合:以茶艺为植入元素的民族音乐舞蹈教学 茶文化中的“茶艺”表现形式多样,比如有茶曲、斗茶、茶戏、采茶舞、采茶戏等,并且这些茶艺的流派和类型也因为地域性、民族性差异等具有非常多元的表现形式。在高校的艺术教学过程中,基于对特定民族音乐舞蹈的艺术规律之把握,例如以“霓裳羽衣舞”等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特定的技术要领和动作要旨,可以通过引入采茶舞、采茶戏、斗茶、茶道等动作来帮助学生掌握技术难点。从更为宏远的角度来看,民族音乐舞蹈的编排与创作也可以融入传统茶戏、茶舞的动作要领和形体要素、着装特征等,使两者结合成为一种更为具有传统文化属性的艺术。 2.3听觉感官的结合:以茶曲、茶乐等为背景音乐的教学策略 受禅宗“禅茶一味”的修炼式生活哲学之影响,我国传统的茶曲、茶乐等听觉艺术作品如《十面埋伏》、《高山流水》等均具有典型的慢节奏、平调式、意境美的艺术品质,而民族音乐舞蹈也具有此一特点,因此,在开展相关的舞蹈训练时,可以适当地切入茶乐、茶曲等听觉艺术,一方面可以塑造学生的美育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这种音乐艺术的节奏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民族舞蹈音乐艺术的节奏适应性,为更好地掌握舞蹈要领、给舞蹈增加听觉美提供助益。 2.4生活化感官的结合:基于茶文化活动的民族音乐舞蹈教学推广 清幽茶韵是茶文化的内在品格,但是在市场化的环境下茶文化的这种品格的表现力是多元的。当前我国茶文化的传播重要形式之一便是茶文化节、茶文化博览会、茶文化艺术节、茶文化创意活动等,这些基于生活化和市场化的茶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当前高校中包括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教育在内的诸多教育内容(如德育、思政教育等)都面临着生活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其内在的基本逻辑就是将教育教学活动嵌入到一定的生活化情境中展开,比如走向大自然、走向茶园生态园、走向生活化的社区等都是艺术教育创新的实践方式。因此,未来的民族音乐舞蹈教学也完全可以内嵌到诸如茶文化艺术活动节这种平台情境中去,使之成为一种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互相借鉴、互相繁荣的艺术对话方式,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阅历和文化敏感度,可谓是一种完全双赢的过程。同时,借助于民族音乐舞蹈教学这个重要的社会化过程的参与,我国茶文化也可以更好地走向现代化过程。
1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风险影响因素也越积越多,并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漏洞。这说明传统的高职院校内部的财会管理机已经远远无法适应新时代下对高职院校财会管理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 2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现存问题分析 笔者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在翻阅了国内外有关高职院校内部财务控制有关文献,并参考了相关的实际案例后,发现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在财会管理内部环境优化、风险评估机制、信息交流沟通渠道、财会监督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2.1高职院校财会控制内部环境不够优质 高职院校在财会控制的内部环境优化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其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法人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过于迟滞、内部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不够完善且执行力较差等几个方面。2.1.1高职院校法人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我国的高职院校实施的是法人治理结构,从法律意义上来讲,高职院校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理所应当具备独立的办学权力和治学权力。换句话说,就高职院校财务内部的控制而言,在法律意义上是高职院校自身内部事宜。然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一直对自身的法人主体意识严重缺乏,在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时,总是会处于较为被动的从属地位。在高职院校和政府机构这种微妙的关系调控之下,政府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意志和行为会借助于宏观调控、行政审批等手段,直接干预到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这导致了高职院校在自身内部财会管理上的自主性大大削弱。2.1.2缺乏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及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形成的一种得到全体人员共同认可的办学理念和价值体系。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高中院校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和建设而言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的好坏对于高职院校内部财务控制的影响也是如此。如果高职院校的内部财务控制工作得不到校园文化的熏染和制约,就会使功利主义大行其道,这样一来,高职院校财会人员缺乏对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学校财会内部管理领导人员对财会管理人员给予的人文关怀又远远不够,势必会激化二者之间的矛盾,甚至会致使滋生大量的职务犯罪案件。2.1.3内部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不够完善,执行力较差。通过对比国内外高职院校财会内部管理工作发现,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学校内部财务控制上相应的管理机构的设置还不完善,而且在实际的工作中执行效果也不够好。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内部财务控制民主性较差。我国的高职院校实行的是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度。就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而言,校党委具有决策权,校长具有执行权,教职工代表大会具有监督权。然而在实际的学校财务内部控制中,教职工代表很难参与到重大问题的决策与评议中,这将致使高等院校的财务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化。第二,会计人员对学校内部财务的控制存在较为明显的迟滞性。一方面,有些高职院校会计人员相对缺乏,一名会计人员兼任多个财会管理岗位的现象司空见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无法满足高职院校高速运转之下推进内部财务管理的需求。这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将直接导致财务管理工作进展受阻、迟滞性严重、权威性丧失。第三,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在高职院校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上,由于缺乏必要的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工作,使高职院校成为职务犯罪多发的区域。有些会计人员甚至在相关政策的解读上玩弄文字游戏,曲解规章制度的本意。这些问题的发生都是由于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缺乏详细的处置措施。 2.2高职院校财会管理风险评估机制尚不完善 财务管理中风险预测机制的完善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内部财会管理与外界市场上的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以高职院校融资渠道为例,现阶段高职院校在筹资渠道上与社会的各个行业之间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最大的问题在于,由于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长期在国家的预算机制下成长与发展,现在让它独自去面对波诡云谲、变幻万千的市场经济环境,势必会给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引入更多的不可控风险。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如果高等院校尚不能够制定出完备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机制,其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将着实令人堪忧。 2.3财会控制信息沟通渠道不够畅通 高职院校财会工作涉及学校的边边角角、方方面面。像发放教师工资、收缴学生的学费、学校的基建投资、学生奖学金的发放、课内外活动的举办经费等都直接和学校内部财务工作直接挂钩。由此可见,保证财会控制信息沟通渠道的完整性和通畅性很有必要。如果高职院校在财会控制信息沟通渠道上存在沟通盲点或者交流漏洞,上级领导的指示批准不能够及时地传递到会计工作管理人员手中,教师学生职工的个人反馈建议和意见也不能上传到相关校领导的耳朵里,久而久之会激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引发二者之间的“信任危机”。这对于高职院校的财务内部控制长久,平稳的运行十分不利。 3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优化的路径选择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财务内部控制关乎学校内部资金的流动情况,对学校自身的发展和建设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鉴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财务内部控制中依旧存在上述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优化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路径,使高职院校内部财务控制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3.1树立先进的现代化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理念 在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管理上,相关的财会人员一直以来对于一些新兴的基本财务内部控制机制还不甚了解,仍旧是遵循着传统的高职院校财务管控模式工作,使之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化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对内部财务控制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以高职院校内部财务集中管理为例,高职院校内部财务集中管理为例其初衷是为了尽最大限度地简化财务内部管控环节,压缩高职院校内部财务管理流程,使之更加高效便捷得服务于学校的现代化改革发展。然而,由于相关财会人员对“集中”和“分级”这两大基本概念的认识不足,将学校内部财务的分级管理当作了领导财权的重新分配,进而将财务的集中看成是了领导获取利润的交汇点。这是由于这种认识上的错误与偏差,致使高职院校现代化管理模式迟迟未能落成。因此,高职院校财务管控人员要立足于学校财务的分级管理制度,明确风险、成本、投资以及收益几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要清晰地意识到影响高职院校内部财会管理的各种动态变化的市场经济因素。 3.2完善相应的财务内部控制 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完善,要着眼于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要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财务控制民主制度。要让教职工代表能够加入到学校财务控制中的重大决策讨论中去,使之更好地发挥其财务控制监督作用。第二,要完善学校财会部门的会计管理制度和会计监督制度。这种做法旨在借助于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两大手段,明确学校资金的动态流向和运行痕迹,促使学校的财务管理现代化、公平化、合理化、规范化。第三,要全面提升学校财会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及能力。作为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的主要执行者,学校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直接关乎学校财务内部控制能否平稳、合理地进展下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优化内部会计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确保做到专人专岗、专人专项;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学校财会人员的培训与交流,使之财会基本职业技能更加扎实,财会管理控制理念更加现代化、先进化、廉洁化。第四,要贯通学校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交流渠道,使上层领导的重要指示批示能够准确及时地下达至财会工作人员,对于教职工及学生对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提出的一些建议与意见也要及时地反馈上去。这样一来,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高职院校财会管理现存的各种不合理、不规范内容。 3.3强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风险制度 风险管理机制旨在借助于高职院校内部地资金风险预测与评估系统,确保学习的资产安全、稳定地运行。随着高职院校内部改革进一步加深,学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经济因素的干扰,这给学校财务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强化财务风险管控旨在提前预测并及时捕捉对学校财务安全的危险性因素,即便出现了资金运行风险事故,也要尽最大努力将损失降至最小,以全力保障学校财务安全与完整。 现阶段,站立在学校自身现代化改革与发展的高度上去审视高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院校要善于及时发现并改正现存的问题,师生合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财务管理模式,打造现代化新型财务管控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红梅.高职院校复合型财会专业教师的现状与培养刍议[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0). [2]宋箫兰,刘星.积极培育财会专业办学特色努力打造品牌专业[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 [3]符茜.高职财会专业的税校合作新模式探索研究———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南方企业家,2018,(04). [4]唐丽芳.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信息记录材料,2018,(09). [5]陆红波.小议提高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素质[J].文教资料,2006,(36). [6]马青.大学财会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09). [7]林倩.选择性课改下“闯关式”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以中职财会专业技能评价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6,(10). [8]朱红群.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财会专业[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6,(10). 作者:高菊芬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
医学护理论文:护理临床医学女生心理对比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于2004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潍坊医学院护理系和临床医学系2001~2004级女生各300名,最终各确定有效被试272名和290名。年龄19~22岁,平均(20.7±1.4)岁。 二、方法 ⒈工具:采用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1]测查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华东师范大学1989年修订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对被试进行人格测量。 ⒉实施:测量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主持,按系别、班级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各量表的测量一次性完成。 ⒊数据处理:利用SPSS11.5软件包,对收集数据进行t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一、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护理系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症状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呈显着性。临床医学系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6个症状因子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显着性。护理系女生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3个症状因子上的得分高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异有显着性。 二、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的人格特征比较 护理系女生在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人格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并呈显着性差异。护理系女生在忧虑性人格因子上的得分高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异有显着性。在其他人格因子上,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异无显着性。从次元人格因素看,护理系女生在怯懦与果断型(X4)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并呈显着性差异。在其他次元人格因素上,两组女生无显着性差异。从应用性人格因素看,护理系女生在心理健康因素(Y1)和创造能力因素(Y3)的得分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并呈显着性差异。 三、影响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心理健康的人格特质比较 分别以两组被试在SCL-90上的总均分为因变量(总均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以人格的16个特质因子为自变量,在α=0.05水平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降低护理系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格因素按贡献率大小依次是情绪的高紧张性、低稳定性、高忧虑性、低聪慧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依次是0.217、-0.216、0.216、-0.112);降低临床医学系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格因素按贡献率大小依次是高紧张性、高忧虑性、高怀疑性、低幻想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依次是0.259、0.244、0.165、-0.152)。 讨论 本研究表明,护理系女生和临床医学系女生在SCL-90众多症状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1],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偏低[2]。我们认为,造成医学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加之女生普遍比较看重学习成绩,不甘落后,更容易导致焦虑、紧张、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心理健康。护理系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方面。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护理系女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一是护理系女生群体性别构成单一,在日常学习、课余活动中与男生交往、接触机会比临床医学系女生少。我们认为,在学校生活中,缺乏与异性交往和“关注”的环境使正处于“亲密对孤独”期[3]的女大学生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导致许多护理系女生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导致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二是护理系女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缺乏与异性的互补与平衡,女性特有的敏感、心胸较狭窄、多愁善感、虚荣心等人格特征,导致她们更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影响心理健康。 护理系女生在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人格特征方面不及临床医学系女生,说明从整体上来说,护理系女生在独立性、幻想性、抽象思维、学习能力方面较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并且比临床医学系女生更容易顺从,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次元人格因素分析表明,护理系女生人格中的怯懦型个性因素高于临床医学系女生,说明较临床医学系女生,她们独立性较差、优柔寡断、依赖性强。应用性人格因素分析表明,护理系女生人格中的心理健康因素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预示护理系女生比临床医学系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一点在我们的研究中已得到验证。应用性人格因素分析,护理系女生人格中的创造能力个性因素不及临床医学系女生。我们认为,护理系女生存在的这些突出的消极人格特质与该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也有很大的关系:缺乏异性的单一的学习环境,使她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男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意志特征、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感染和启发,而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人格特质正是思维活跃、追求独立的男大学生在人格上优于女大学生的突出方面[4]。临床医学系女生在日常的学习、集体活动中能够受到来自男生的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她们在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以及创造力人格特质方面优于护理系女生。 医学护理论文:浅谈针刀医学护理 1.手术前护理 1.1严格掌握适应症 针刀手术也和其它手术一样有其严格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因此护士协助医生做好手术前检查,严格掌握适应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如常规化验血、尿、大便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肝、肾功能检查,以排除严重的心、肝、肾器质性疾患或全身感染性疾患.拍X光片,必要时做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为手术提供了定位学诊断依据,另一方面可确诊占位或其它非针刀治疗适应症的疾患。 1.2做好术前皮肤准备 护士应根据手术部位做皮肤准备,如颈椎病针刀手术范围上至枕骨粗隆,下至第二胸椎,左右分别至耳根部.凡针刀达关节腔或骨髓的手术,如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性关节炎等,应按骨科手术要求,常规备皮,防止术后感染。 1.3做好心理护理 特别是畏惧针刀或是初次接受针刀治疗的病人,他们对针刀手术治疗还不甚了解,因此,应耐心细致的向病人介绍针刀手术的规则及注意事项,并安慰病人,消除其恐惧心理,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1.4训练床上大小便 某些腰椎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手术后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对这类病人应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不习惯而导致便秘或尿储留。 2.手术护理 2.1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根据手术的部位摆好体位,如需做好牵引时,协助医生做好颈椎牵引或腰椎牵引,充分暴露手术野,并用甲紫软笔定进针刀点。 2.2手术野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2.3根据手术要求,递送相应型号的小针刀。 2.4手术完毕以创可贴敷盖刀口,并稍加按压片刻,防止出血。 2.5协助医生做手法整复,然后固定。 2.6整个手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不时询问针感,观察面色,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增快、头晕、恶心,应立即停止手术,取平卧位后或头低脚高位,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3.术后护理 3.1术后保持伤口处清洁干燥 避免水和汗渍浸湿伤口,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如有应加压包扎。创可贴如有脱落应及时更换,并经常观察贴胶布处有无过敏现象等。 3.2体位 术后体位视病情而定.如:颈椎病术后,用适量的围领固定7~15天,去枕平卧,同时,枕瓶半小时,头部保持中立位,避免作前后左右旋转运动。腰推病术后卧硬板床3~6周,翻身时采用轴心整体翻身法,保持脊柱挺直,不得扭曲,防止脊推滑脱。 3.3做好基础护理 卧床的病人鼓励其定时深呼吸、咳嗽,并定时为病人按摩骨突受压部位,做好床头交接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应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用夹板或托板固定肢体者,要观察末稍的血运情况.腰椎术后病人有并发腹胀和尿储留的,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4.小结 针刀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闭合性手术疗法,较开放性手术简便,虽为闭合性手术,但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防感染。尤其是协助医生严格选择适应症,做好手术前、中、后的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避免术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医学护理论文:基础医学护理教学改革途径 1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2.3实验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 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4结语 通过基础医学课程改革,逐步实现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与提高为主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创建一个传授系统性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锻炼动手能力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备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护理人才。 医学护理论文:医学护理学院工作计划书 本学期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紧紧围绕迎评工作的整改和建设,按照学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强内涵建设,将迎评工作作为专业建设和学院整体提升的有效抓手,推动学院本学期各项工作更上新台阶。 本学期的九大工作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加强迎评工作力度,积极投身整改阶段 我校校内评估专家组上学期末对学院自评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校专家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学院将根据这一意见进一步加强和领会评估指标体系,制订本学期评估工作行事历并使评估的整改工作逐项逐条落实,补充和完善指标中的支撑材料,按时间节点,具体责任到人,通过全面整改,继续提炼学院工作上的亮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迎接4月上旬校外专家组和6月初市教委的考察评估。 二、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院本学期将逐步调整教师结构,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和党建工作,培养又红又专的专业教师。在“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手,充实和调整师资力量,逐步形成一支梯队的师资队伍。 今年学校将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进行专业调整,整合后的卫生信息管理系将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 专业等三个专业,学院将就这三个专业引进一名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专业教师,以支持和带动该专业的学科发展。 本学期学院将刘芹、张默、王琰三位具有注册“护士”的背景的指导教师在继续担任学生指导教师的同时参与临床护理教研室和基础护理教研室的备课、听课及教研活动等教学工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逐步充实到各教研室担任专业教学工作。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本学期学院的教学工作继续紧紧围绕迎评工作,根据校内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的意见,从规范教学管理入手,建立良好的教学保障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各教研室将按照学院和各自的工作计划认真展开教学工作: (一)认真组织“公开课”教学活动,要求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上课,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开展“说课”教研活动,本学期学院要求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说课,提高讲课水平,计划以全院和教研室两部分分别开展“说课”活动,具体安排另定。 (三)以“护理”专业为龙头,有计划地加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已经上报学校四门课程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四大教研室由各教研室主任把握方向,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四)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本学期继续开拓非学历教育项目——《国家注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专升本辅导培训》;本学期继续探索建立中外合作学历教育项目和海外招生的可行性,逐步建立较高层次的、不同形式的合作教育项目。 (五)继续准备专业剖析材料。“护理”专业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剖析并增加支撑材料,同时准备“卫管”专业剖析工作。 (六)着手建立“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和“临床护理技能训练”校内考核的试题库。 (七)本学期在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做好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的同时,学院还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八)狠抓实训环节,继续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强化护理技术操作的练习,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提早进入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四、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目前适应高职高专医疗卫生技术类专业的教材并不多,学院将逐步实现大部分或全部使用适应高职教学需求的自编教材。本学期《临床护理实践》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学后,此教材立即发至学生手中。《循证护理》和《多元文化与护理》两本教材已通过人卫出版社审核,今年将可以印刷出版,医学英语教研室编写的《高职护理英语》这本教材已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学院各教研室将陆续制定系列自编教材计划,争取分批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医护类系列教材出版计划。 五、继续加强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 本学期学院将继续在保持已形成良好的院风、学风、教风的基础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严格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打造“上海护士”品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本学期将结合迎评促建这个核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职业素质教育活动:5.12护士节庆祝活动、毕业典礼暨授帽宣誓仪式、职业素质教育讲座暨医德教育报告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医学护理论文:高年级护理本科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目的提高高年级本科护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方法采用自编教材,要求英语教师学习护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场景实战练习,邀请护理专业教师、外教和留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结果30%的学生能够准确运用专业词汇和正确的英文表达与“患者”沟通,服务质量和效率良好;46%的学生英语表达能让“患者”理解,服务基本能够被外籍“患者”接受。72.3%的学生认为在场景实战中能够综合护理知识和语言技能,56.2%的学生在学习后表示有信心直接进入涉外护理岗位工作。结论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职业应用能力。 关键词:护理专业; 本科生; 医学英语; 教学改革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医患、护患交流的工具,是求医问药的最基本的要素。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多偏重于一、二年级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高年级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不足。针对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对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医学英语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教学中问题分析 1.1 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目前大学的基础英语教学仍然是针对四、六级考试的应试教育,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和应用能力, 但基本没有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过自己的外语工具, 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往往出现“听不懂、说不了”的情况。专业英语学习因为缺乏需要沟通的语言环境多流于单纯的文献阅读和医学词汇学习。涉外护理的场景教学条件的缺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不透明、不直接、不专业的环境中实施教学,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 1.2 教材选择单一目前的医学英语教材基本上以阅读材料和简单口语教材为主。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基本语法为线索,从abc 开始,涉及的内容多半只是医学科普知识, 各种医学文献文体风格的体现不足,医学词汇的涉及面不够广泛;另一种选用的文章往往是专业性很强的科研文章, 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阅读材料又嫌太难。以往高年级护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多采用医学生的专业英语教材和市面上流行的医学英语视听说教材, 与涉外护理相关的针对性、专业化的教材很少。 1.3 缺乏复合型教师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做法, 护理专业教师用英语授课常因英语功底不深,表达能力受限制,遇到复杂的知识点用中文重复甚至解释, 学生在接触双语教学初期适应性较差[ 2],往往对中文讲述产生依赖性,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英文学习上。英语教师由于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容易将学科教学视作语言教学[3]。 2 教学改革尝试 2.1 与基础阶段教学相衔接高年级护理专业医学英语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巩固和发展学生基础英语技能的基础上, 使学生逐渐从学习性的基础英语学习转入应用性技能培训, 熟悉医学术语,学习并掌握英语科技文体的一般特征,掌握各种医学文献的语言风格,为英语语言技能应用和获取专业知识铺平道路。 在教学当中, 学生普遍反映基础阶段听力和口语的应试训练多,实际工作中无法应用,是与外籍病患沟通的主要障碍。为了使基础学习向专业英语学习过渡,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基础英语水平设计教材和课堂授课方式, 一方面充分利用基础阶段所取得的教学成果, 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尽快将被动的内向型知识变成主动的输出型技能。 2.2 教材选择多样化备课时,同时参考若干本医学英语教程,根据医学英语语言特点,以疾病分类作为章节主题编写教案。每一章所涉及相关的阅读材料都来自欧美科技读物,由教师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在词汇方面频繁应用医学英语的共核词,突出医学词汇外来词多、词形长、结构复杂等特点,总结医学词汇的构词及语音规律;在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应注意收集那些能体现各类医学文献语言风格、文体结构、含有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英语习惯表达以及长句子、倒装结构、结构分隔现象等的文章, 并尽量采用原文。 每个阅读主题设计相应的场景练习, 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跟护理交流实战有关的书籍和有关口译技巧的文章, 在课堂上播放欧美护理实景录像和与医疗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片断, 并在他们的课堂情景演练中考察学生的应用情况 2.3 课堂设计模拟英语工作环境高年级的护生已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一方面通过对一些疑难问题分析、解释,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特殊表达及构词规律、文体结构等进行总结,要求学生重点练习、重点掌握,并作为教学考核的内容。 根据护士需要与病人频繁交流的工作特点,在 课前假设情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外籍病人看病情节,在课堂中进行情景演练。甚至要求他们模仿《急诊室》、《仁心仁术》等欧美电影,设计自己的桥段,在课堂上表演。课堂教学中,适时讲授一些公共服务口译、联络口译的技巧,同时提供机会,让他们实战演练。比如,在门诊教学部分,设计的情节是“说英语的急性阑尾炎病人初次门诊,由不会说英语的医生接诊,由会说英语的护士帮助医患沟通,并执行医嘱”。学生被分成护士组、医生组、病人组。各组之间不准提前沟通, 课堂上分别从各组随机抽出1 个人即兴表演。护士组的学生不得不在课前参考专业口译员的准备方法, 熟记各种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法。“演出”时邀请护理专业的教师,从护理操作、护理美学等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来充当“病人”,并请他们对“护士”的表现进行评判。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原本对外籍病人的“语言恐惧”减轻了,听力和口语也得到大大提高。 2.4 配备复合型英语教师医学英语课仍属语言课范畴, 在教学中往往要沿用普通英语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一般医学专业课教学有所区别。英语教师熟悉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具有的语言基础,分散学生的难点。但是,为护生设置这门课的最终意义还是在于将语言与专业知识完美结合,更好地服务病人,因此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要紧紧围绕“护理”这一主题。因此,要求从事护生教学的英语教师了解基础护理知识,提高涉外护理英语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为从事双语教学的护理专业教师强化英语能力,以复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的涉外护士。 3 效果评价 3.1 成绩评价考试模拟真实就医或护理服务场景,邀请留学生或外教饰演患者,由英语教师、外教和护理专业教师分别从学生的语言运用、护理专业技能在英语环境中的表现和“患者”在场景中对学生“服务”的理解和满意程度打分和评价。2005 级100 名参加考试的学生中,30%能够准确运用专业词汇和正确的英文表达与“患者”沟通,服务质量和效率良好;46%的学生英语表达能够让“患者”理解,服务基本能够被外籍“患者”接受。这两类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涉外医疗岗位,省去长时间岗前语言培训的麻烦。 4 体会 通过场景教学和实战演练, 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 而且受到了专业的医疗英语口译培训, 大部分已经具备了直接进入涉外护理工作岗位, 无语言障碍地为外籍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 有一些甚至能够承担起较为专业的医疗口译服务工作。在教学中我们也认识到高年级护理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课还有几个方面亟待改进:(1)增加模拟实战的份量,尽可能邀请外国人参与实战练习,帮助学生自然融入涉外医疗的氛围, 树立起外语交流的信心;(2)主导医学英语课的外语老师应加强护理知识,特别是护理人文知识的学习,还要了解国外护理伦理常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气质;(3)尽快编写系统化的护理英语教材,选择主题、内容适合于高年级护生的材料, 将实战场景带入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主题的训练中;(4)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沟通的渠道,特别是学术交流渠道。 医学护理论文: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应用研究 【摘要】 为加强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就icu常规护理,护理要求及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护理要求;护理安全 1 重症医学科概述 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这一诊疗科目,其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医学科是集中各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对重症病例的生理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其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多种检测和支持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人们对生命生理机能的了解也逐渐完善,因此,提高了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许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而逐渐走向康复。 2 icu常规护理 2.1 监护护士要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全面了解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2.2 所有病人均要持续24小时进行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并记录hr(p)、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的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体现专病专护。 2.3 严格遵医嘱计划输液,必要时采用输液泵输液,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抢救情况除外),所有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 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 2.5 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病人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6 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程序。 2.7 有气管插管、s-g导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iabp、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3 护理要求 重症医药科是医院危重患者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需要做到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出准确迅速的判断,必要时及时施行各治疗措施,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挽救患者的生命。 3.1 基础护理技术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包括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实施胸部物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安全舒适的体位;护理人员需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包括保持输液通路,以及各种引流管、导尿管的通畅,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眼睛口腔以及皮肤等护理,令患者感到舒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的高低,首先涉及到观察能力,护理人员必须牢牢掌握观察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出综合判断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在护理已脱离危险期、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过程中,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尽可能使他们生活规律,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3.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牢固生命的观念,把握一个“急”字,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急患者和家属之所急。在接诊过程中,在严密监护患者的同时简要询问病史,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施救过程中要求紧密配合和熟练操作,而且需要注意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状况,安抚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从而增强救治效果。如果患者需进行手术,则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若是危重患者,还需马上进行精神鼓励。 3.3 医护人员应当体贴关怀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并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及交谈,通过适当地介绍患者病情,以解除其孤独感、压抑感。 4 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随着新的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再加上icu的收治对象是急、危、重患者,护理安全显得举足轻重。 4.1 医护方面 随着各种观念的改变和新技术的逐渐发展,医生处理某些各种疾病的手术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医生与护士之间未进行及时的沟通,护士按部就班不与时俱进的话,往往会偏离了病情观察重点,从而延误治疗。在人员配备上,人数以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未谨慎对待,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安全隐患。icu 护理人员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顶住压力,按照护理要求照顾病患。由于icu实行无家属陪伴制度,患者在精神上会感觉孤独恐惧,家属急切的关心,在与护士沟通交流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强烈不满,形成医疗纠纷的隐患。此外,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有涂改,记录患者的病况前后不一致,也是护理安全需要注意的一点。 4.2 技术方面 各种新设备的引进,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患者在使用这些设备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正常预警或者是故障,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充分掌握,导致不能有效地处理,耽误治疗,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在药物方面,各种新药的不断更新,各种抗生素的滥用,药物的配伍不当,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概率以及患者安全和护理安全问题。 4.3 患者及家属方面 简而言之,就是不遵医嘱的行为影响了患者的自身安全。由于手术创伤造成的精神刺激,部分患者会出现手术创伤应激障碍综合征或icu综合征,术后表现为烦躁、极不配合护理、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医学护理论文:现代医学中的心身护理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中心也由过去的疾病护理转移到现代的心身整体护理。怎样不断提高这种心身兼护的质量,使护理与现代医学协调同步发展,是对每个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新问题。现就这个问题浅谈个人的看法。 1 充分认识新的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逐渐取代了旧的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认为每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但三者在不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相同的。人类疾病是有机体的,自然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是与环境关系不协调的结果。只有对人类疾病的本质有深刻的了解,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充分的认识,重视环境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才能自觉主动地在护理实践中做好心身整体护理。 2 充分运用心理学 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心理学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也足以说明这个道理。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它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治疗患者的疾病。其特点在于通过护理工作者的态度、言语、行为有意识地影响病人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加速康复的目的。 3 广泛运用伦理学 伦理学作为一门道德力量,对护理效果产生重大作用。临床护理既是一个"药治"过程又是一个"心治"过程。心理学是通过观察,研究患者的心态进行护理,而伦理学则是通过道德发挥作用,即通过护理人员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影响病人的心态,使病人感到自己处在一个良好的护理环境之中,从而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加强心身兼护提高护理质量 旧的医学模式把疾病看成是单纯的躯体性病理表现,对病人的心理活动作用和影响并不重视,追求的只是患者的躯体健康。反映到护理工作上,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这种护理模式,忽视了病人的精神健康。新的医学护理模式,把环境,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认真分析,并施以心身兼护。 心身兼护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说它们对立,因为各自存在着既否定对方的健康因素,又包含着消除对方的疾病成分。说它们统一因为它们统一于病人的治疗与康复之中。"心"与"身"这两种护理配合得越默契,运用得越自如,越能提高护理质量。 医学护理论文:如何提高医学教育护理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能力 护理专业学生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当前,计算机以飞快的发展速度进入医学领域,在临床中,护理人员掌握计算机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了要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文章强调计算机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努力为学生创造计算机学习的条件,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获得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作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计算机教学进行了研讨,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医学发展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未来医学工作者的护理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使学生理解和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关键是提高计算机实践课的质量。以笔者从事医学专业计算机教学5年来的体会,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是一门普通的文化科。由于对计算机课不重视,在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的时候出现玩游戏、上网甚至聊天的情况。也有部分学生把计算机课看成是一门传统的课程,把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完全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认为只要考试前复习复习就可以了。实际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的素质教育,又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对当代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计算机知识是衡量其素质的重要标志。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仅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便可受用终身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解决护理专业学生缺乏计算机知识的问题,无疑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何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合专业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医学领域计算机课程教学应该怎样开展?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 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 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传统的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教材,教学就是老师按照课本的编排结构将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按图索骥地记住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教学内容不可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锻炼。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用途。在教授计算机应用时,就谈到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在医学实践过程中,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应用相当广泛。如以计算机为手段辅助医生进行医学诊断工作,通常把各种征象或指标(如病人的病史、症状、临床检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运行已编制好的各类有关程序作出各种可能的诊断。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会通过自己查阅一些资料,积极地了解医学职业中计算机带给工作的便利,学生学起来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学生刚接触计算机课程时,常常觉得计算机课新奇而产生暂时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抽象的概念、定理、程序越来越多,往往使学生应接不暇,学习兴趣自然就渐渐淡薄了。怎样才能把学习的暂时兴趣转化成长久稳定的兴趣,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呢?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密切跟踪计算机在国内、国外医学界的发展现状,结合成功的临床病例展开讨论,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二、 安排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检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效果,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所以,应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量,同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word的文档编辑和图文混排的章节时,我们首先给同学看一些漂亮的海报,然后提出明确的实践目标,学了此章内容后我们必须给自己做一张精美的名片。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更加注重实用性并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内容的感性认识。 三、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而许多事实证明,培养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比教会其更多的知识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不知道该学什么,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不知该从何开始,这主要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没有把握好,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驱动,就是在每个章节或者每次课的开始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覆盖了本章或者每次课程的重点或者难点。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摸索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记住知识点。在问题驱动的方式下,学生可以有目的地、思路清晰地进行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 安排社会实践教学 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可以组织适当的社会实践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大医院的网络中心,通过医院网络中心的参观,学生们了解到现代化的医院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从门诊挂号、办理住院、处理医嘱、费用管理到病人出院全过程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临床科室用计算机共有六大功能:住院管理、医疗管理、医嘱处理、费用查询、报表打印、系统维护。其中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医嘱处理、住院管理、报表打印、费用查询。这样,就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以此激励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五、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智力因素中最高的因素,是其他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产物。而创造力的培养,要经过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性过程的锤炼才能获得,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循序渐进的途径。通过实验、演示、参观、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自己动手操作。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我们应提醒学生可能会引起差错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且可以通过现场打分、答辩等形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地做好每次实验,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由病人为中心的病房代替过去各种任务为中心的病房,计算机能力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只有提高认识,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才能实现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目标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护理人才。 医学护理论文:医学护理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 摘要: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专业也在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文中所探讨的护理学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学科,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的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教学,理论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系列教学方式应用于医学护理专业教学课程中,将医学护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通过调动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护理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的最优化。为此,本文就行导向动教学法在医学护理专业教学应用做了一个简单探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医学护理应用;多媒体;安全意识 行动导向教学自国外引入,在国内多个方面被广泛应用。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确定共同学习目标,合理规划教学课程,并通过多媒体等工具模拟实际情景,设计教学环节、课堂考核,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医学护理专业知识。 1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 参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通过教学者不断探索与临床护理者的经验总结,发现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更符合当代社会教学需求。何为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呢?行动导向教学是在以自我为导向学习环境中应运而生,结合实践和理论,在教学内容上以职业实践模拟作为导向,在组织形式上以临床项目护理任务作为导向,通过多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构建综合性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理论知识,达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效果。传统模式医护教学过程偏向授课,听课,总结课后心得,学生的医护理论知识很强,却不会灵活运用。如:在护理过程中反复的询问病人问题或者不耐烦病人的描述,依照理论来理解病人的感受,并作出判断。然而行动导向教学内容结合了理论与实际,使得课程立体和丰富。如:教学环境中教学团队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进行情景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模拟环境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设置评分体系。评分体系包含倾听病人的诉求环节、是否执行医嘱、配发药物是否准确、用药注意事项、输液等专业事项环节,医患关系环节进行打分,并纳入其学习成绩中,培养医学护理专业习惯。经过分组后的分组后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分别扮演护理人员、病人、家属,尽可能的还原现实,病人有条理或者无条理描述自己的感受,护理者在其描述中找到可用信息,给予病人认可或者不认可的解决方法以及安抚病人情绪,家属对于护理者专业素养的认可或者不认可等会出现的现实问题中学会灵活变通,处理三者间微妙的关系,不断丰富临床护理经验。 2利用教学资源,合理规划课程 医学护理教学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既要参照传统教学模式又要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方式,通过资源的共享和引导,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注重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和教的统一。在理论课程上,因为学生各自学习背景和教学资源整合存在差异,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理论课程,寻找最新和高学府护理教学视频,推荐学生观看或者在课堂中一起分享,共同讨论心得。学生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不断的梳理和完善医学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将网络资源和课堂知识融会贯通,完善医护理论知识体系。在哲学有一句: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互通有无,理论知识积累越丰富,知识体系越完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知识的不足,以达到快速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丰富临床经验的目的。不少医护专业学校都会建立实训基地,设立实训课程,学生可通过实训课程设计的不同科目,例如:正确执行医嘱,友好的叫醒病人,输液时正确插管和拔管,以及如何让病人配合护理过程中的量体温,吃药等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教师在设计实训课程环节时根据不同的项目设计分数,设立考评制度。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环节,丰富临床护理知识,灵活处理医患微妙关系,提升综合能力。在实训中通过角色的扮演,病房巡房,设计每天日常工作图等,设计岗前培训式的技能教学为主线,按照课程规划和步骤有效的学习,从中获取护理专业知识,巩固医护基础知识的基础,并培训学生的应变能力,积累临床护理经验,和谐处理医患关系,做到专业护理。 3加强教育疏导,提升专业素养 一支优秀的医护队伍不仅需要自身有专业的护理知识,更应该在工作中学会保护自己,才能更好的帮助病人。通过OSCE数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简单,工作经历存在不足,满怀着一腔热血和无畏参与临床护理,却很难预知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隐患,在护理过程中不懂变通,遭受到很大的打击,败在了医护关系中,使得自身也陷入麻烦中。在教学中根据设定的目标和专业标准,设计保护自身和法律意识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将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医患,例如:不信任,打人,病房无法安静等问题通过视频分享,通过设计情景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如果自身遇到了视频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处理医患关系。通过实训课和环境的模拟,不断探索临床护理知识,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更好的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护理的沟通能力,提高医护专业素质。 4结语 行为导向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从中会发现效果也是显著的。因为针对于不同阅历的差异,教师利用行动导向教学规划中结合学生的医护学理论转而又知识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提高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专业能力帮助病人,做一个优秀的医护者。 作者:张芹 单位: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 医学护理论文:医学院校护理生物化学教学思考 [摘要] 目的分析目前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分析近几年我院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显示课程学时偏少、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畏惧心理、教材混乱、教学方法固定、师资不平衡等因素,均可对医学院校护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结果针对上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困境的思考,建议学校可采取激发学习兴趣、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和归纳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便提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结论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寻在课程学时偏少、畏惧心理、等多种负面影响因素,对此,采取针对性措施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关键词] 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思考 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学生必学科目之一,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面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1]。但显示情况是,由于各种原因,生物化学教学的发展收到抑制,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降低。因此,分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对生物化学的一线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1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学时偏少 随着目前社会和护理行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护理教育不仅增加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心理护理等多门新型课程,还加大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护理专业学生在生物化学方面的课时也越发紧张,导致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增加了学习难度,学生无法深入学习。董芳娟[2]的研究报告显示,忻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生物化学占各全部总学时的比例为2.64%,有56.41%的护理专业学生能大部分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而在2013年,生物化学占各全部总学时的比例为1.10%,而能大部分掌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学生比例仅为32.13%,两年的大部分掌握学生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报告指出学时的缩减程度与学生对生物化学的掌握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学时缩减程度越多,学生对生物化学的掌握程度越低。 1.2学生的畏惧心理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且还具有知识架构庞大、复杂,知识点众多等特点。学生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极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理问题将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习质量降低[3]。 1.3教材混乱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尚未对护理部门统一规划教材,而是教师或学校自主选择教学教材[4]。这种情况下,学校一方面可能会使用自己出版的教材,导致教材虽然贴合院校实际情况,但存在教学内容删减较多,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满足护理行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即使学校使用传统教材,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基础知识点经典等优点[5]。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知识点落后、教学知识结构庞大、理论性过强、理解难度较大等缺点。第三种情况是学校选择权威性外校编纂的教材,可能会出现与本校实际情况不符、教学专业偏差性较大等缺点。且教学教材混乱,也会导致教师对教材只有粗略的了解,上课时讲的内容还是原来教材或老师认为经典教材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6]。 1.4教学方法固定 中国绝大多数院校现行的教学方法仍是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缺乏新意,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对于此,有部分院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模式或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但由于生物化学知识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较低等因素,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并未有明显的体现。一项关于生物化学影响因素的研究[7]指出的,有43.8%的学生认为生物化学内容难学,有53.1%的学生认为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思维。感觉到学习吃力,这真实的反应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教学困难矛盾。 1.5师资不平衡 优秀的师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在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由于社会对护理的轻视和对医学的重视。当前大部分院校都将优质教师投放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护理专业分配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学质量不佳或偏向行政管理的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2对策 2.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向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课期间认真听讲,课后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对此,建议:(1)在第一次上课前,首先向学生阐述生物化学对其日后工作和考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现实生活取例向学生讲述生物化学在日后工作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对生物化学这门课的重视。(2)教学最好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处进行导入,让学生自然而言的进入生物化学的教学中。(3)利用大家熟知或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三聚氰胺事件”引出蛋白质的相关内容,利用女生的减肥心理引出脂代谢的相关内容,以及利用“夜盲症”“败血病”引出维生素的相关内容[8]。 2.2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学生能熟练进行护理操作为主要目标。且对于生物化学的教学,也是以“实用”和“够用”为度。基于此,建立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如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对相关性不大的内容进行简略讲解。如此既可以保证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了解,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第二,学校还可以打破教学上固定的教学顺序,现教学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等静态内容,在教学物质代谢过程与调节机制、能量代谢等动态内容,最后再进行肝脏的生化特点、肝功能的改变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等具体到人体脏器功能的内容。调整授课进程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序,提高其学习效率[9-12]。 2.3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优秀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因此,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对护理专业的生物教学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学校可引进多种适宜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探究式教学法采用问题导出讨论的教学模式,既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选取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与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及疾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如利用痛风症的致病机制讲解嘌呤核苷酸的代谢,利用其治病机制讲解核苷酸代谢的相关理论,利用“三高疾病”讲解营养代谢物相关联系。通过案例教学法,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13]。除了教学模式的改变,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将生物化学内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利用动态图形直观的表现出现,简化学生的教学内容,利于其理解和记忆。 2.4归纳总结法 生物化学的知识点不仅多,还比较零散,但多个知识点之间又彼此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时很难将所有知识点完全串联起来,了解每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课程完成后,老师可借助知识点关系网图,将三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帮助其进行领悟,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其次,知识点关系网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绘制一次知识点关系网相当于将生物化学的知识再次复习一遍[14-16]。因此通过知识点关系网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知识点关系网图。 3小结 生物化学教学是医护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的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对其日后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分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对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分析显示,现在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存在课程学时偏少、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畏惧心理、教材混乱、教学方法固定、师资不平衡等多种教学困难,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教学质量。对此,建议学校通过利用多种措施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归纳总结法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教学质量。 作者:蔡洲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医学护理论文:临床医学上脑外科护理性安全问题浅谈 1脑外科临床医学领域护理风险识别 1.1患者病理风险 脑外科收治疾病主要包括脑卒中、颅脑创伤、颅内肿瘤等,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风险属性,主要体现在:(1)疾病变化性,如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变化性强,一旦处置不当、不及时,便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脑卒中康复期亦不乏有再出血、颅内压升高、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患者,这些变化往往是负面的,严重影响预后。(2)疾病病理损害,脑外科患者常合并有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影响患者行动,患者不自主行为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如部分脑卒中、脑外伤患者可能合并癫痫,癫痫发作时,患者往往有较大的肢体动作,可能造成意外损伤,跌倒、非计划拔管、误吸、误咽,患者在疾病发生、进展、转归过程中往往还存在许多潜在的病理改变,如长期卧床可能引发积坠性肺炎、褥疮等,疾病还影响患者代谢、内分泌、免疫,破坏正常的机体防御机制,增加感染风险。研究证实,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风险呈正相关,许多时候这些潜在的病理改变危害比疾病本身更甚。脑外科患者多死于各类并发症、器官功能障碍,而非脑部病变,脑卒中死亡患者多与肺炎有关,这些病理改变往往具有隐匿性,呈渐进性加重,可突然爆发,是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3)疾病带来的并发症间接带来护理风险,如运动功能障碍、意识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是跌倒、坠床、非计划拔管、走失、误吸误咽、继发性损伤高危风险因素。 1.2患者心理、行为风险 除病理层面风险因素外,患者心理、行为也可成为风险要素,主要体现在:(1)病耻感、卒中后抑郁、自杀与自伤倾向、抑郁与焦虑、情感障碍等,这些负面情绪可能进展为病理性心理问题,给护理埋下不安全隐患,如许多青年脑外伤患者,因病情突然、预后可能较差,常伴有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治疗信心不足,直接影响护理依从性,甚至产生抗拒,影响康复内容的落实,进而影响预后。(2)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性格马虎大意,或对医嘱重视程度不足,都可能埋下不安全隐患,临床上不乏不听从劝告擅自外出活动造成继发性损伤者,患者不依从也与当前医患关系较紧张有关,部分患者对护士缺乏信任感。 2脑外科临床医学领域护理风险控制 2.1识别风险患者 风险患者与家属识别主要方法包括:(1)量表识别法,包括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压疮风险评估量表、意识障碍评分表、各类疾病认知水平量表等,其中部分为相关协会推荐、制定量表,一部分为医院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一般具有较好的风险预测作用。(2)经验法,护士据自身工作经验识别风险人群。 2.2风险控制内容与方法 (1)风险等级管理:识别风险患者与家属,进行风险等级管理。对于高风险人群,提高风险管理标准。通过加强巡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水平等方法控制风险。此外,部分医院建立有系统性的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将风险发生率分为0~4级,将风险危害分为0~4级,风险评分则为风险发生率等级数×风险危害等级数。这种风险管理策略,不仅有助于发现高危、高发风险,还可动态评估风险分布情况,也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风险循证,寻找关键环节。如以颅内压升高为例,主要风险事件可分为基础性高血压、水肿形成、脱水药物剂量不足、体位变化等,医院可进行调查分析,调整护理策略,从而控制风险。(2)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管理,主要内容为各类护理干预措施,围绕健康教育,进行饮食干预、生活干预、心理干预等,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疾病管理水平。(3)落实护理技术准入制度,不同护士综合护理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护理准入制度是降低风险危害的重要方法,对于高风险患者安排综合护理能力更强的护士可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危害,这与高风险患者抗风险能力较差有关。 2.3应急策略 许多风险为偶发事件,预防难度大,如误吸、跌倒、各类急性器官衰竭、严重医患冲突等,为降低风险危害。医院还常设立有各类事件应急处置策略,如医疗纠纷处置方案、误吸应急处置等。护士应熟知这些应急处置方案,熟练的掌握相关护理技术,以备不时之需,关键时刻挽救患者生命。应急处置能力也是考验一个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3小结 脑外科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门系统性工程,与临床医学有关的护理活动技术性强,潜在的技术风险也较高,管理应有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医师。医院脑外科风险特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风险管理策略。 作者:李哲 单位: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脑外科 医学护理论文:医学护理教育思路 1培养护生职业情感,实现护士职业誓言 南丁格尔是护理专业的创始人。自南丁格尔创立之日起,就倡导“关爱生命,维护健康,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多年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在战争年代,在突发事件、灾难面前,或是在平日,护士都是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第一线。非典的发生,对于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是一种生与死的考验。在关键时刻,护士忠于护理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南丁格尔“关爱生命、维护健康”的誓言。护士被人们誉为“白衣天使”,这与她们在护校接受良好的护理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校生应通过情感教育培养护理情感,以促进护生职业情感领域发生积极转化,这对护士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和导向作用,所以护理情感教育应该作为护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护理情感培养应渗透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早期开始、不断探索、坚持不懈,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打好基础。 2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护理专业人员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体制,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的教育体制,已逐步走向正轨。然而在基层,仍然需要许许多多的基础护理人员。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初级实用型护理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独力从事护理技术工作。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绝不可忽视道德教育。第一,我国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由于现行中职教育受学生生源的影响,加之现在许多护士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磨炼,因此,德育教育比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因为品德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优秀品德的形成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教育入手,使新一代的年轻护士真正懂得:关爱、尊重、真诚、无私奉献是护士的美德,具备为护理事业勇于付出的精神。 3加大对护生人文教育的比重 今天,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所谓“人文关怀”,其内涵十分丰富,简而言之也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上。在医院,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许多医院纷纷进行体制改革,并在医护人员中逐渐树立起“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观念,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学会尊重患者人格、理解患者心情、同情患者疾苦,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人文课程所占的比重,对在校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的灌输,使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护士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同时也为建设和谐医院文化作了重要铺垫。医院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护理人员作为医院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护理文化的创造者。为了在医院护理服务中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护士的培养应该从根本抓起,即医学护理教育应该加大对在校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4男护士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护理教育培养的一个新亮点 随着急救医学、创伤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品种繁多的医疗仪器、设备被临床护士广泛应用,护理学的范畴已经不是单纯的病情观察、执行医嘱和健康指导等内容,以女性为特质的临床护理工作正逐步被男护士所替代,男护士的优势打破了综合性医院护士以女性为主的格局。我校陆续招收的男护生在就业时就很受骨科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医疗单位的青睐。所以在男护士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积累经验,培养出特色来,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中发挥出不同于女性的优势,让他们在将来就业时有很大的优势市场。 5护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护理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护士工作范围及内容日趋扩大,护士任务和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这些都对护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提出了挑战。所以,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多半,由于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和学生择业受思想观念、个人发展机会、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现代人都有想留在城市和大医院的就业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从数量上看,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加大初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应该了解学生就业思想动向,为教学和择业指导提供依据。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社区护理工作意识,毕业生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大发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号召,转变就业观念。护生毕业后要大胆走向基层、走向社区,不断拓宽护理服务领域,由医院内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逐渐延伸到基层、社区,为人群提供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性护理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开创护理工作新天地,促进护理事业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护理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加强护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强化护生的护理理念、注重护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教育模式等途径培养护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作为一名护士,发扬南丁格尔精神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在保持我国教育注重系统的理论教学、临床护理和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培养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新世纪护理人才。 医学护理论文:灾难医学护理教育思考 1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1.1预警和叠测工作离不开护理人羹 为了及时发现灾难事件发生的苗头,在灾难发生后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应对,有效控制危机局势。必须建立预警监测和快速反应的专门机构。预警和监测系统建设是目前完善灾难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2】。护理人员作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有机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受灾人员,责无旁贷应做好灾难事件的早期报告和监测工作,在有关部门做出反应之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1.2护理人羹是开展灾难事件相关知识宣传赦1|的主力 灾难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安和人民群众一定程度的恐慌。护理人员作为医学救援临时机构管理的重要成员。应是卫生宣传教育的主要人力资源,开展从制定卫生宣传计划到实施宣传计划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掌握个人防护的基本技能,了解预防控制灾难事件造成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有关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应对灾难事件。 1.3护理人羹参与伤高曩的预枪分诊 灾难往往造成大批伤病员,无论是在灾难现场还是在医院,救治工作都非常紧迫,而救治力量又十分有限,因此,第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做好伤病员的预检分诊工作01。通过预检分诊区分出轻重缓急、救治的先后次序,从而使有生命危险的伤病员当场得到紧急救治,较危重的伤病员得到优先救治,使一般伤病员得到妥善处理。预检分诊要求在几分钟内完成,因此。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护士承担此项工作,护士主要协助医生检伤,负责做好记录并指挥担架员运送伤病员进入临时指定的救治室或医院病区。 1.4实纯对伤病灵的护理救治 灾难事故的现场医学救援包括赴伤病员集中点、难民营的巡诊医疗,大量的伤病员病情一般明朗,急需进行各种创伤急救护理操作,包括软组织损伤、烧伤的清创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大量的急救护理操作。由于灾难现场环境复杂、污染机会多,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操作的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尽量不直接接触未经消毒的物品;行动时穿救援服及高筒靴,防止毒虫、动物咬伤。 1.5组担伤病灵的转运、灾民的撤离 伤病员经过现场以及灾区医疗站的急救、治疗之后,大部分需要转送到后续医疗机构,实施更完善的治疗。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主要承担转运途中伤员的病情观察、保障伤员的安全、测量伤员的生命体征,为重伤员、生命体征异常的伤员留置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等工作。护理人员还要负责组织灾民从受灾地区暂时转移到安全地区,并做好撤离途中的环境卫生工作,降低危险,确保人员的健康、安全。 1.6开展灾后的心理护理 灾难涉及很多人,包括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受害者不仅需要立即的手术及药物治疗,同时遭受了极大的心理创伤,随着人们对生理和心理康复需求的日益提高,灾难受害者的心理治疗过程可能更为复杂。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弱病残需要更多的关注。护士的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针对灾民出现的精神症状,除了根据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外。主要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受害者紧张和恐惧的程度,帮助他们精神康复,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 2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措施 2.1囊学形式 2.1.1对护生实施规范事件应对初期医护人员的应对不及、防治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知识局限性的反映,也暴露了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内容尚不够完善。提高我国灾难医学救援整体水平的最根本措施就是对医学生、护生实施规范化培训,在高等医学院校专业中设立与灾难医学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预防医学、危重监护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作为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开设一定的选修课,使护生了解灾难医学的基本思想、主要内容以及灾难救援工作的任务和方式,为将来开展灾难医疗救援工作打下基础。 2.1.2对在岗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灾难医学课程,因此,绝大多数在岗的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灾难医学的培训,特别是护理人员,缺乏现场救护的基本技能,有必要对在岗护士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对现场维持、恢复生命的基本抢救技能,即心肺复苏的训练。形式上可以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或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对教学效果要进行统一评估,组织接受培训者参加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即具有开展救护的资格。 2.1.3定期组织模拟演练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常规灾难事件卫生救援的模拟演练,根据紧急预案的内容组织实施,包括车辆调度、救护、心肺复苏表演、急救知识、自救互救技术等。在职护士每年参加23次模拟演练,通过演练,一方面提高了护士应对灾难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能力,使医护人员熟悉各种工作程序,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高护理部门的管理能力以及整个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2.2主要囊学内容 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尚未建立,由于灾难医学在现场救护方面与军事医学有相似之处,课程的开设可以借鉴军事医学课程。目前军队开设的军事医学课程主要包括野战内科学、野战外科学、军队卫生学、防原医学、防化医学、军队流行病学、军事心理学、卫生勤务学等。因此,从灾难医学救援的特征来看,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灾难医学系统组织的基本原理;(2)各种灾难尤其是核、化、生灾难的处理原则;(3)各项急救的基本技术,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休克、人工呼吸、心肺复苏、解毒等急救技术;(4)伤员检伤分类,包括现场分类、收容分类、后送转院分类和医疗分类等;(5)伤员后送与转院,包括后送的时机和条件、后送的要求、后送的组织、后送的体制、后送的方式和转院到达后的交接等;(6)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包括各种灾难传染病的种类、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和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方法等;(7)灾后的心理护理,包括灾难引起心理障碍的表现特点和护理的措施等;(8)灾难医学护理管理,包括医疗队的组织、灾区医疗站(临时医院)的编组与展开、救治机构的部署、药材物资的保障等。从教学内容来看,其课程至少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危重监护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灾害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公共卫生等。 2.3灾难医学护理囊1r量待解决的问置 2.3.1完善制度.规范护理行为在灾难事件中。护理人员身处特殊的环境,为了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按照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展开,确保护理安全和质量。当前,医疗机构的护理管理部门应根据灾难卫生救援护理工作的特点,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消毒隔离实施细则等,并将其作为护理人员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2.3.2适度开展灾难医学学术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应的灾难医学学术组织,更缺乏对灾难医学有所研究的人才。护理人员应积极参与灾难医学学术研究,推动灾难医学护理学的创立和发展。切实提高应对灾难事件的护理能力。 医学护理论文:医学护理教育发展策略 1培养护生职业情感,实现护士职业誓言 南丁格尔是护理专业的创始人。自南丁格尔创立之日起,就倡导“关爱生命,维护健康,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多年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在战争年代,在突发事件、灾难面前,或是在平日,护士都是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第一线。非典的发生,对于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是一种生与死的考验。在关键时刻,护士忠于护理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南丁格尔“关爱生命、维护健康”的誓言。护士被人们誉为“白衣天使”,这与她们在护校接受良好的护理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校生应通过情感教育培养护理情感,以促进护生职业情感领域发生积极转化,这对护士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和导向作用,所以护理情感教育应该作为护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护理情感培养应渗透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早期开始、不断探索、坚持不懈,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打好基础。 2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护理专业人员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体制,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的教育体制,已逐步走向正轨。然而在基层,仍然需要许许多多的基础护理人员。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初级实用型护理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独力从事护理技术工作。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绝不可忽视道德教育。第一,我国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由于现行中职教育受学生生源的影响,加之现在许多护士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磨炼,因此,德育教育比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因为品德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优秀品德的形成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教育人手,使新一代的年轻护士真正懂得:关爱、尊重、真诚、无私奉献是护士的美德,具备为护理事业勇于付出的精神。 3加大对护生人文教育的比重 今天,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所谓“人文关怀”,其内涵十分丰富,简而言之也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上。在医院,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许多医院纷纷进行体制改革,并在医护人员中逐渐树立起“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观念,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学会尊重患者人格、理解患者心情、同情患者疾苦,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人文课程所占的比重,对在校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的灌输,使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护士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同时也为建设和谐医院文化作了重要铺垫。医院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护理人员作为医院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护理文化的创造者。为了在医院护理服务中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护士的培养应该从根本抓起,即医学护理教育应该加大对在校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4男护士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护理教育培养的一个新亮点 随着急救医学、创伤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品种繁多的医疗仪器、设备被临床护士广泛应用,护理学的范畴已经不是单纯的病情观察、执行医嘱和健康指导等内容,以女性为特质的临床护理工作正逐步被男护士所替代,男护士的优势打破了综合性医院护士以女性为主的格局。我校陆续招收的男护生在就业时就很受骨科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医疗单位的青睐。所以在男护士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积累经验,培养出特色来,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中发挥出不同于女性的优势,让他们在将来就业时有很大的优势市场。 5护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护理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护士工作范围及内容日趋扩大,护士任务和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这些都对护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提出了挑战。所以,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多半,由于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和学生择业受思想观念、个人发展机会、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现代人都有想留在城市和大医院的就业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从数量上看,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加大初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应该了解学生就业思想动向,为教学和择业指导提供依据。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社区护理工作意识,毕业生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大发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号召,转变就业观念。护生毕业后要大胆走向基层、走向社区,不断拓宽护理服务领域,由医院内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逐渐延伸到基层、社区,为人群提供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性护理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开创护理工作新天地,促进护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护理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加强护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强化护生的护理理念、注重护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教育模式等途径培养护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作为一名护士,发扬南丁格尔精神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在保持我国教育注重系统的理论教学、临床护理和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培养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新世纪护理人才。 医学护理论文:医学护理化学教学思路 1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护理人才 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现代护理专家提出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可见,现代护理要求护生了解护理的发展史、职业素质及行为规范、护理理论和护理程序,涉及人、环境、健康、护理等具体内容。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他们的健康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护生必须具有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所需要的全面智能结构,方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服务。因此,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全面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化学教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从讲课一开始就向护生灌输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告诉护生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对护士的心理需求首先是职业道德,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服务态度、仪表礼仪、修养、沟通等方面。若能以“5•12”国际护士节或成立南丁格尔护理服务支队为契机,组织护生参加优秀护士模范事迹报告会,讲述南丁格尔的典型事例,组织护生为群众提供护理服务等活动,将会对护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医德护风起到推动作用,也将会对护生学好化学课起到促进作用。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激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从这个角度来讲,唤起护生责任感比单纯传授知识、方法更重要。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护理理念 护理是对人类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进行诊断和处理的过程。护理专业是一种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包括个体和群体)提供健康服务的专业。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护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独立应用科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合成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课只有淡化学科意识,才能突出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注重护生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使其树立“先预防保健,后疾病护理”“先健康人群,后患病个体”的观念。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护理教育改革的需求。为此,化学教材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办学方向,以护理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护理专业教学i-I-:~l和教学大纲为依据13],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5性要求,体现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特色。 3化学与医学护理学的关系 医学护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探求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找出防病、治病的原理和方法,确保人们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 3.1化学与人体生命的关系 人体生命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人体各种组织都是由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无机盐和水等物质组成。食物的消化、吸收都是化学变化过程阁。人体的一切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和体内的代谢作用有关,而代谢作用与人体内进行的一切化学变化密切相关。所以,要研究掌握生理和病理现象的本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生物化学就是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内进行的各种复杂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通过对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可以从本质上揭示生命的奥秘。把握生命运动的规律。 3.2化学与疾病诊断的关系 在诊断疾病时,常常要对患者的血、尿、胃液、粪便等进行化学检验,以帮助医务人员作出正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法和步骤。例如,尿中葡萄糖、丙酮含量的测定,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的;临床上常用的B超、CT、核磁共振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成为诊断脑、肝、肾、肺等脏器病变的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53I能确定甲状腺的功能状态;co放出的射线能深入组织,并对癌细胞有破坏作用。 3.3化学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临床上常用药物来治疗疾病,例如用氢氧化铝、碳酸氢钠、乳酸钠来治疗某些胃病;用磺胺类药物来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为了正确使用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必须对各种药物的组成成分、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在体内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药物的合成制备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鉴定、提取等也需要具有丰富的化学知识。 3.4化学与疾病预防的关系 在预防医学中,使用化学方法对环境中的空气、食物、饮水等进行监测,从而寻找预防疾病的措施。如配制注射使用的消毒剂、酒精、碘酒、注射液,研究药物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等都需要运用化学知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疾病、死亡等生命过程的探索,越来越显示出化学与医学护理学的密切联系。所以,化学是护理专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之一。 4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4.1学会运用辩证法 学习化学与学习其他科目一样,要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认识和分析问题。例如,认识物质结构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影响,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4.2牢固掌握“三基” 要准确、牢固掌握好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加强对“三基”的理解和记忆,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把“三基”灵活贯穿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 4.3注重镰堂学习 在课堂学习中,要善于听讲,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定期归纳总结,通过比较、分析,使知识系统化;要及时复习,抓住结构—性质一用途这一主线来学习。另外,还要多看书,多练习,以求温故知新。 4.4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化学原理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所以要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验学习。在教师演示实验和护生分组实验中,注重培养护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和书写实验报告能力,使其养成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5让护生亲身体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体验是一种最能加强感性认识的方法。一些临床工作,如药物浓度的计算和药液的配制、消毒灭菌原理、给药途径、冰袋和石膏绷带的使用等,都可以让护生亲身体验。另外,如有机会,还可以带领护生到医院检验科通过观看验血、验尿的全过程对糖尿病、肝炎患者作出诊断,改变见病不见人和重操作轻患者的做法,使其树立服务于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带领护生到病房参观,观察医护人员的态度对患者情绪的影响。这样不仅使护生学到与护理工作相关的知识,初步了解有关技能,而且可使护生逐步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理念。综上所述,为适应现代医学护理的需要,在化学教学中,应围绕医护知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让护生明白学好化学可为学好医学护理学打下基础。
本科医学论文:试论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法律课程设置探讨 论文关键词:卫生管理 法律课程 课程设置 论文摘要:课程设置作为教育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整个教学过程意义重大。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新兴专业,课程设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法律课程在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因此必须对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初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为适应卫生事业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在全国建立了7个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和5个卫生管理干部学院。此后,全国各地职工医学院和普通医学院相继建立了卫生管理院系,到20世纪80年代末,卫生管理教育机构已有33个。目前,基本上各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总体上讲,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是从卫生管理干部培训起步,发展到逐步开展成人学历教育的卫生管理干部专修科,而后发展为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学位多个层次的学历教育。 开展卫生事业管理学位教育,对于培养新型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断修正,以适应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基本治国方略;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第一次确立了“依法治国”原则;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随着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设置法律课程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必须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增强法制观念,这样才能保证依法行政,保证卫生组织的经营方针、经营措施等合法、合规,因此法律课程在卫生事业管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通过系统的法律教育,使学生由自发的、零散的法律心理上升为自觉的法律意识,为将来的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将所开设的法律课程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机结合,也成为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设置及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作为培养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当前,很多学科的知识是互相交叉的,在课程设置时应删除重复赘述的内容,不贪求容量多而要求内容实。唯有课程设置适当,才能为学生后天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对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法律课程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目前该专业在法律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法律课程所占课时较少,一般占总课时的7%~15%,只有极少数学校能达到20%,这就造成整体课程体系单薄、结构失衡。 2.法律课程内容单一,对法律基础课重视不足。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法律专业课程只开设了应用性的课程,相关基础学科开设较少。此外,还存在基础课缺位或大量基础课被合并讲授等现象。 3.课程结构设置包括课时安排、上课次序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性,容易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人为的障碍,不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某高校将《公务员法》作为一门课程安排了36个学时,课时安排畸重,可以调整为18学时或者将《公务员法》调整为《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又如,有的学校将《经济法》安排在《民法学》之前,显然违背了法律学科的发展规律,无助于学生理解课程之间的渊源关系,容易使他们混淆各部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主次地位。一些高校将大量的法律课程同时安排在第三学年,但由于第三学年其他专业课的课程量也非常大,学生学习压力大,而且同时开设几门分量很重的法律课程,学生的接纳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的重置 1.完善课程内容,加大法律基础课程设置。除《宪法》外,加设《法理学》《行政法》《刑法》等基础课程,共学习《法理学》《宪法》《民法学》《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等8门课程。由于《经济法》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部门法,建议在讲授《经济法》时重点讲授《保险法》,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此外,可在第四学年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作为选修课纳入学习范围,这对此前所学的《民法学》《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是一个融合复习的过程。 2.增加必修课科目。目前很多高校选择将法律课程作为限选课。限选课给了学生选课的自由,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因主观判断能力较弱而在课程选择上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知识结构的构建。本专业应将《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列为必修课,以达到强制本专业学生学习构造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 3.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可将课程整体作出如下设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宪法》(限选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限选课,36学时),《民法学》(上)(必修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民法学》(下)(必修课,36学时),《民事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刑法》(上)(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刑法》(下)(必修课,36学时),《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经济法》(限选课,36学时),《卫生法》(必修课,36学时);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选修课,18学时)。 这样设置主要有以下优点:(1)适当安排各课程课时。在所选定的课程中,《民法学》《刑法》作为最重要的两大部门法,所占课时均为72学时,学习时间为一年,学习的持续时间和课时数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且学生学习压力不会很大。《宪法》《法理学》《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分别占36学时,由于《宪法》《法理学》理论性较强,且开课时间靠前,学生初次接触法律课程,所以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向学生灌输法律思维和理念,为使教学达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效果,安排36学时。而《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虽然内容较多,但由于此前已有《宪法》《法理学》《民法学》等课程作基础,加上这几门课程程序法较多,记忆内容多于理解内容,所以教学速度可以稍快,安排36学时。(2)调整开课时间及次序。本着“先基础、后专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遵守“循序渐进、逐层推进、构造金字塔形”法律框架的标准,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依次学习《宪法》《法理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法律思维,构造科学的法理框架体系。而主要课程被均匀分配在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以及消化吸收法律课程的能力。 四、结语 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形势下,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需要有扎实的法学基础和广泛的法律知识,这就对法律课程设置的系统化、综合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本着“短时、高效”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里、有重点地选取部门法作为法律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在数量有限的法律课程中扩大覆盖面,达到基础法和单行法兼顾、搭配合理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应时刻把握知识的新动向、新发展,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此外,法律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要注意优先选择优秀教材,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使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总之,要统筹安排课程设置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课程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临床医学专业,对其课程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如何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医学院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追求。 1课程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1.1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的发展,体现出新的趋势,首先是基础医学逐渐进入到群体医学和生态系统的研究领域,其次是临床医学与高科技成果逐步融合在一起,二者共同发展,最后是医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和人文科学的联系愈发紧密。顺应这一趋势,国外许多著名医学院校都对其课程设置与管理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改革和探索。 1.2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当前社会由于人们过多追求短期发展,导致其所居住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人口爆炸性增长,结构日趋老龄化等趋势,使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内涵理解也在发生变化。高等学校的医学教育应该紧随这些变化,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思维,从而推出新的课程模式,来适应现如今环境的变化,进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1.3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 2001年6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医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的7大领域共60条标准,为规范医学院校管理,保证医学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将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化需求,成为未来需要的建设性全面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并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最先进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临床医师。” 2课程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可行性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医学教育课程模式大概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即传统学科式、器官系统式课程模式(OrganSystem)和问题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上个世纪90年代,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院校中有90%以上采用的是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即以学科为中心;有大概5%左右的院校采用的是混合型课程模式,只有1所医学院校采用的是器官系统式课程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比例在逐渐加大,但大多数医学院校依然是以传统的学科式课程设置为主,模式比较单一。 2.1培养方案 目前医学院校的培养方案跟过去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重心依然放在课程体系上。高等院校医学院的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依然是几大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跨学科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如何设置各个课程的比例,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医学院校已经在逐步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削枝强干,理论与实践比达1∶1.3。 2.2课程教学目标 每个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靠各门课程的教学而完成的。医学院校根据卫生部制订的课程基本要求,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师资状况以及学生来源,以及当前整体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制订了各门必修课的课程教学目标,使大家认清医学教育中各个必须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对学生全新的要求,即学生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并将课程目标提高到一定重要地位,作为优秀课程评选的重要条件。 2.3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 对于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当前很多医学院校普遍减少理论课教学的授课学时,对教学内容上要求重点突出,对基本理论、概念以及规律陈述清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型思维。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将多种课程的实验进行合并重组,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4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以“突出主干课、减少必修课、丰富选修课、加强实践课”为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出向导式教学、合作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方法等,结合多媒体及高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加入到课题讨论中,加大学生的主观学习性。 2.5考核模式与要求 当前医学院校对于课程考核方式依然以卷面考试为主,配合一些过程考核,如口试、论文、实验等。对于医学学科,应该严把考核关。 3临床医学本科“1+1”课程模式实施的实践 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各个医学院校都对课程模式进行了优化,本文提出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1+1”课程模式,即实施两个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是传统式的学科教育,即传授基础的医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课堂则以培养学生实践的动手能力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 3.1第一课堂发展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尤其是临床医学本科仍然应该以学科为基础,进行详尽的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课程整合,加大一些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程学分和学时,使多个学科交叉在一起,培养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对各个课程的教学从内容上划分,分为三级,即基础内容、重点内容和中心内容,将其比例控制在4∶2∶4。要求学生掌握中心内容,熟悉重点内容,了解基础内容,使学生拓宽眼界,丰富知识面。 3.2第二课堂实施问题式中心课程模式 开辟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于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将理论同实际相结合。临床医学本科其专业性要求学生需要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自主动手的能力;这样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具备自主的创新能力。首先,为了强调团队合作意识,可以组织一个团队或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畅所欲言,不断进行思想碰撞,去解决问题。其次,对一个特定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针对于一个有代表性的病例,让学生们从诱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症状体征、病理特点、临床诊断、针对性治疗六个环节来进行明确分工,进行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最后是与病人进行沟通,学生集体进行病房探望,咨询疾病信息,掌握信息,熟悉病例,沟通病人,增强使命感。 3.3医学课程五年一贯制的构想 对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来说,医学课程至关重要,可以作为专用导航课程进行开设,但开设一学期是不够的,而占用太多课内时间又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接触临床,第二课堂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我们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延续医学课程的学习,实现五年一贯制,首先理论上,将医学疾病学作为必须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期末考核,其次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在第二课堂上针对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后的实际动手的能力进行验收。第二课堂始终贯穿医学课程,将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进行穿插,让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第二课堂坚持“简单、轻松、快乐”三个原则,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以知识学习为辅”,培养合作、表达、倾听、质疑、建议、沟通、协调等各种能力。通过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组合,可以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 总之,通过实施“1+1”课程模式,两个课堂的有机组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新型医疗行业的需求。 作者:褚为 艾金霞 陈丽波 单位:吉林市人民医院 北华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就业分析 12009-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1.1整体就业情况 昆明医科大学2009-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316人,这六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截止到毕业当年12月31日)整体呈上升趋势,虽高中有降,但2011-2014届四年来均维持在一个较高就业率水平,特别是2013、2014两年,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仍然实现了增长,但本专业未来几年将要毕业的本科生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毕业生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1.2就业单位层级流向分析 近年来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省、市、县级医疗系统,但乡镇医疗系统就业比例几乎为零(除2013届1人外),就业单位与专业较为对口,且大部分集中在主要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一方面说明了检验专业近几年就业形势较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学生对云南省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作用。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说明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居高,大量的学生仍然以条件较好的省市级医疗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另外,据笔者调查了解,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但毕业生最终到县乡级医疗机构工作的仅占总人数的25%左右。大部分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到县乡地区工作,这其中除了抱着“跳农门”的心理之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城镇差别较大,条件较为艰苦,职业前景不佳等原因,这就增大了引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1.3就业岗位类型流向分析 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如表中所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医院检验科。2009-2014届,在医院检验科就业的学生比率总体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4届,在毕业学生总数大幅升高的情况下,在医院检验科(包括临床实验室、输血科)就业的人数比率还是呈现了增长,说明检验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口就业仍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另外,其他对口岗位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试剂公司等也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岗位,有一定比例的就业率,但所占比例均不高,几乎都在7%以下,而其他类型的岗位就业率就更低。这说明,近几年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较为固定,就业方向单一,就业面相对较窄。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时,主要选择医院和医疗机构就业,较少关注包括医疗器械公司、试剂公司、企业、厂矿等机构的检验技术工作等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择业方向的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竞争激烈。 2应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探讨 2.1合理控制招生数量 伴随全国范围内其他本科医学院校增办、扩招检验专业的现状,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数量在逐年攀升,检验专业毕业生将会大量涌入社会。然而曾经作为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对口单位的各大、中型医院检验科,由于近年来大量招收本科毕业生,岗位需求将逐渐接近饱和,加之医院为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将大大减少,这无疑增加了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如果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与数量,将可能导致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因此,学校要把控制招生规模与促进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控制检验专业的招生数量,防止盲目扩招,使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2.2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引导基层就业 学校要继续加强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4个突出问题,其中一点是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人员分布的城乡、区域差别明显。而与此同时国家却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事业,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县级及以下医院对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将会影响今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昆明医科大学近3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4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检验专业近6届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却几乎为零,这更加说明了对于检验专业基层就业将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检验专业要鼓励学生认清形势,引导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更多地转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3帮助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毕业生就业一次定终身的老观念,打破医学检验专业只进医疗系统工作的落后思想,要教育学生扩大就业目标,开阔就业视野,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条件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面也逐步拓宽。一些医疗试剂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教学单位、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以及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出现和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接增加了它们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来说,这对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都可以成为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医学检验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也同样可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2.4搭建检验专业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 学校要努力为毕业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通过增强与医疗部门、医药公司以及新兴出现的检验专业对口就业单位的联系和交流,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解这些新兴对口就业岗位的机会,从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同时,就业平台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活动,如就业知识主题讲座、技能培训、成功典型经验实践指导、模拟招聘和面试经验交流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就业教育的整体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就业教育平台中还要注重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包括适应能力、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心态等,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之,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就业教育平台,要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和期望值,拓宽他们的就业思路,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最终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使之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3结语 总之,随着检验专业本科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各大医院检验人才日益饱和,而学生就业观念仍然落后、就业面狭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严峻的现实状况下,更需要认清形势,合理的限制招生数量,积极关注和宣传国家最新政策,不仅鼓励优秀毕业生面向大、中型医院就业,还要鼓励更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自身综合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者:马润 王玉明 陈孝红 杨雪涛 王家平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生口腔实习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选取2011级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班学生共108名,男性58名,女性50名,平均年龄20.4±2.6岁,所有学生入校成绩和性别比例无显著差异。108名学生随机分成2组:PBL教学组(实验组)和传统教学组(对照组)。 1.2实验方法 1.2.1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给出病例-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分析-小组讨论总结5个阶段。首先将每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教师给出病例提出问题,如病例的始动因素、局部因素、全身因素等,针对不同的子问题,提前2周让学生按指定的内容进行准备。1周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从本学科、临床医学、生理病理学等方面对资料加以完善,然后先由2个同学对专业知识进行初步介绍,其他同学分别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然后模拟病例由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最后进行PBL组全组讨论,在此过程中全组加强互动,人人发言,活跃课堂气氛,讨论结束后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对病例的知识点加以重点强化,扩展和补充,解决学生遗留或忽视的有关问题。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即教师为授课主体,教师在实习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标本等进行课堂讲授,之后由学生观看教师进行口腔疾病诊治的临床实践操作示范,全程由教师进行授课示范并总结。 1.3教学评价 教学实习授课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对口腔科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分析、诊断并模拟治疗,两组均采用同样病例。学期末对理论考试进行测试,由一位高年资口腔科医师进行考卷评分,评分采用盲法进行。临床实习教学结束后向授课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课堂气氛等。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AS20.0软件进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践测验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两组间的t检验,对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例分析成绩比较 临床实习内容结束后进行课堂病例分析测验,以实际病例要求学生进行描述、病例分析、诊断及模拟治疗,按要点给分。学期末对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进行考试。实验组学生病例分析考试成绩、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问卷调查 两组学生对教学内容评价进行比较,实验组教学比对照组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表达能力等方面占优势。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已跟不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口腔医学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是一门必修课,该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抽象,以往教学中,学生对该部分知识领会较差,课堂效果不佳。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一直是口腔学科教学实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通过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本科生口腔实习教学中进行应用,以探求最适合临床本科生的口腔的教学实习模式。PBL教学授课模式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合作、思考和讨论来解决问题。我们在多年的口腔教学中发现,传统的课堂式授课学生主动性差,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口腔教学中,在课程结束后,部分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临床事件中发光,本研究发现将PBL法应用于临床本科生口腔实习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对病例的综合分析,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研究报道,PBL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能力,本研究授课内容结束后进行课堂病例分析,以实际病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描述、诊断及模拟治疗,并在学期末对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病例分析成绩(86.3±4.1)分、理论考试成绩(80.2±3.8)分均高于对照组(70.2±2.1)分和(72.5±4.7)分,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口腔科临床实习教学中使用PBL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及理论水平。在最后进行的教学方法效果评估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PBL教学法普遍持赞成态度。同时我们也发现此种教学过程中要求需要学生主动分析资料、查阅文献、整理思路、得出结论,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PBL教学中,学生所面对的病例都是临床实际的病例,所以在对病例的分析解决过程中,不但强化了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使学生巩固了基础医学知识。 4结语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积极思考,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更具有创新意识,同时PBL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都是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我们也发现PBL教学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上课人数偏多,学生参与探索发表意见的机会不等,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讨论式教学中来等,这都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探索与解决的问题。 作者:刘照永 郭静 闫霜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 本科医学论文: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调取2005年至2014年北京地区整体与高考理科本科第一批次统招统分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类数据,摘取北京教育考试院编著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理科):提前批次(含艺术类提前批)及本科录取部分》(2005~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3年)中人数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主要评价指标 1.2.1实际录取人数。本研究中,实际录取人数是指被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每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就读群体的数量规模,它与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密切相关。 1.2.2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本研究中,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是指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平均分数在北京地区高考理科考生分数分布中的排名位次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具有一定同质性、考生分数分布呈现相似正态性的情况下,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生源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1.2.3报名招生比。本研究中,报名招生比是指北京地区以一志愿一专业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数与该专业计划招生人数的比值,它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同时报考竞争1个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名额的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的报考吸引力以及招录竞争激烈程度。 1.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类型数据资料分别采用均数或者中位数描述其集中趋势,按照时序绘制相应折线图,直观地呈现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线性趋势预测。 2研究结果 2.1招生数量规模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人数在数值上依次历经激增、渐减、回升的变化,与计划招生人数变化趋势相同。2006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多,2012年实际录取人数最少,两者相差82人。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录取共计2735人,平均每年实际录取约274人,招生数量规模总体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 2.2录取生源的整体质量 2007年至2013年(2005、2006年缺乏平均分数数据,2014年缺乏分数分布情况,故该指标只统计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在数值上历经渐增、回落的变化,2012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高为前11.06%左右,2007年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最低为前5.59%左右,两者相差5.4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07年至2013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生源在理科整体生源中的相对位置总体呈现出下滑的变化趋势。 2.3专业吸引力 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报名招生比在数值上呈现波动性下降,2005年报名招生比最高,2012年报名招生比最低,两者相差1.28)。总体来看,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报考的吸引力总体呈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 3原因初探 3.1临床医师执业状况不佳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选择担任医师、从事一线临床医疗工作,故医师执业状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质量及吸引力有着最为主要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医师执业状况不佳主要体现为“三大三低”,即“工作负荷大、压力大、风险大”与“职业待遇低、声誉低、安全感低”,我国临床医师似已“恶化”成为一种危险职业。当前,临床医师一方面要谨慎地完成“医、教、研、防、保、康”等方面的高负荷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职业发展的高压力和医疗行为的高风险,与此相应的却是相对较低的、与劳动复杂专业程度不相适应的收入待遇,以及医患缺乏信任、关系趋紧背景下人身安全可能面临的威胁,加之极少数医务人员出现医德下滑等不良现象致使医师群体的社会声誉受损,这些正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师职业和专业吸引力不足以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3.2临床人才培养尚存弊病 我国临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分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3个阶段,紧密衔接着临床医学生的招收环节,因此,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某些行业性、体制机制性、人为性“弊病”,也是造成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下降的一个直接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5对矛盾:一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花费大与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低投入、高产出、快产出”的社会心理追求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学质量较高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少、生源品质较好与教学质量欠佳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多、生源品质较差之间的矛盾;三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与人才需求在规模数量、专业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不够协调匹配的矛盾;四是部分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增性与其教学资源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五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临床实践、人文素养、医患沟通等方面薄弱与临床医疗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上述5对矛盾或将造成人才“贬值”、人才流失、人才竞争优势下降,使得高考考生对于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前景预期不乐观,不利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提升。 4思考与建议 4.1不断改善临床医师执业状况 面对目前临床医师“三大三低”的执业状况等因素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逐步完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引导患者合理就诊、有序流动,减轻医院医师过重的工作负荷。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制度,分担医师执业的过大风险。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完善激励约束、激活人力资源;改革职称晋升与绩效考核制度,建立起适应不同岗位特点及工作内容的指标体系,实行评聘分开,缓解医师职业发展的过大压力。落实财政投入政府责任,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薪酬体系,逐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至合理水平,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收入与待遇。坚决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努力营造安全执业环境,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感与工作幸福度。鼓励媒体对临床医疗工作进行体验式、纪实性报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优秀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提高医师职业群体的社会声誉,提升临床医疗职业对于高考生源的吸引力,进而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 4.2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 面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不健全而影响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质量的问题,需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医、教协同深化改革。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供求平衡机制,加强针对医学院校数量设置、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招生规模、教学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根据人才需求规划以及医学院校教学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及时调整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及结构。从微观层面来看,需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以及实习实训管理,培养临床思维、提升临床技能,增强临床岗位的胜任能力。统筹各方资源健全多渠道经费筹措的机制,加大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落实高校学生“奖、助、勤、贷、补”方面政策,加大对临床医学生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医学院校探索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加大临床医学专业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度,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的招收与培养质量。本研究对近10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进行探索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依据经验选取。随着社会、经济、政策、文化发展,高考考生人数有所减少,报考录取方式、考试方式难度等有所变化,加之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改革推进,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也有所调整,上述种种或将对本研究的分析立论造成影响,故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可考虑继续完善。 作者:陈秉喆 王辰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 中日友好医院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探索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理论课教学一般采用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相对较少,课后学习也以复习课堂内容及相关知识为主。目前国内大中型(三甲及以上)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及科研机构中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已基本饱和,但市县级以下医院仍以大中专学历专业人员为主;医疗器械生产、营销及技术支持行业对检验本科生的需求量较小;四年制检验专业的本科生不能报考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能转向临床、口腔、预防等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中小医院、血站或疾控中心的临床检验机构。 二、改革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增加培养方向。 目前,我国输血、病理及其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任职前大多未接受专业教育,他们绝大多数来自检验科及临床相关科室,而医学院校关于输血和病理的教学内容很少,相关知识和技能主要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非系统的培训,学生对输血医学和病理技术的认识已不能适应输血医学和病理学的飞速发展及临床工作需要,急需医学院校培养一大批高学历的输血医学和病理技术专业人才。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优势,以临床检验方向为主体,增加输血技术、病理检验这两个培养方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力求探索出适合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输血技术和病理检验人才的教育模式。 2.以精品课程和考试平台为依托,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以核心课程为中心,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在已有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和《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积极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精品课程群,将课程群的大纲、PPT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上传至校园网服务器,建立课程群网上平台,并尝试与学生在线交流与答疑。同时,通过制作专业课的网络考试平台,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每学完一个章节,让学生先自测,再集体测试,教师根据测试结果确定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与速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预定的教学内容。 3.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学习各种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中实施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采用启发式和讨论教学法,结合案例分析或病例分析,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专业课教学中试行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4.建立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技能培训体系。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教学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50%,因此,实验教学的效果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进一步完善基础检验、微生物学检验、显微互动等专业实验室,安装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使形态学教学更加丰富形象。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仪器利用率,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练习平台。同时,建立医学检验实训中心,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和临床工作的实用性技术,遴选100项实验技能,按难易程度分配到每个学期,并开设检验技能课程,进行专业的指导培训。课程结束时对每项技能进行严格考核,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并且每年举行专业技能大赛,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挑选大型三甲医院作为临床实习基地,提高临床教师实习带教水平,并拓展北京、上海等地三甲医院作为实习基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需求。 5.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 潍坊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是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市级重点学科,科研氛围浓厚,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企业提供资金,学校教师提供技术支持;鼓励教师课题组吸收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充当教学和科研实验助手,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挑选适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课题,遴选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学生自愿报名参与,组成科研小组,撰写课题申请书竞标,中标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开题、实验、结题等程序。学生在参与研究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动手和创新能力,也被激发了科研发展潜能,为顺利开展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形成人文与医学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医学人文教育能够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学生不仅要有熟练的临床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践行人文关怀。将人文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既可以丰富枯燥的医学专业知识,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及职业道德。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人文讲座和读书活动也是人文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潍坊医学院每年举办“科技文化活动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各种社团组织。2013年开始,学院定期举办潍医大讲堂,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讲学,讲学内容广泛新颖,切入社会热点,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医学检验学系开展“我读经典”活动,并长期坚持,将集体统一组织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经典原著,培养读书的习惯和能力。 三、结语 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自2014年开始逐步推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下一步将对授课教师和受试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通过实验技能考核、专业课程考试等方式,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专家讨论(包括学校、用人单位、实习单位等)以及毕业生反馈等方式,初步确定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作者:李猛 单位:潍坊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本科生科技创新的医学检验论文 1现状 医学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课程繁多,时间较紧,本科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和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医学临床课程,其中还有至少一年半的时间在医院进行见习和实习。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规划的薄弱。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本科阶段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已知领域的怀疑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真伪,能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方可适应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涉猎学科前沿,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促使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2教学为基础 学生必须在学好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实践和创新。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不应忽视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或实践操作。医学检验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时占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验证性实验是主要内容,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教材,教条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对于试验中会碰到的问题老师都会在试验前或是实验进行中加以提醒,并说明解决方案及解决要点,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也是由老师提前准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满足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学校加强教学设备建设,不断更新教学条件和设施,实验室建设也加大投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如: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室开设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3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指标和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选题来完成培养的目标,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题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争出创新成果。具体过程包括选题、面试、开题、立项、中期检查、分配导师、开展实验、结题等几部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当引导的原则,从文献的查找,实验方案的设计,到问题的处理,结论的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大量查阅文献,复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是基础,注重细节是关键,从而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4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医学人才需求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和科研动手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核,在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设施陈旧,师资不足,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真正做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值得继续深入的课题。 作者:郭丹 陈同强 单位:赣南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本科医学论文:本科生科技创新医学检验论文 1现状 医学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课程繁多,时间较紧,本科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和医学基础课程以及医学临床课程,其中还有至少一年半的时间在医院进行见习和实习。因此,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更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则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对本科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规划的薄弱。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院校也开始重视本科阶段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他们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对已知领域的怀疑态度,学会独立思考,善于辨别真伪,能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方可适应急剧变革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涉猎学科前沿,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而促使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2教学为基础 学生必须在学好本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实践和创新。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也就是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不应忽视教学,应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或实践操作。医学检验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我校课程设置中实验课时占了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验证性实验是主要内容,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教材,教条式的按部就班的完成操作,对于试验中会碰到的问题老师都会在试验前或是实验进行中加以提醒,并说明解决方案及解决要点,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也是由老师提前准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满足教学需要,注重教学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学校加强教学设备建设,不断更新教学条件和设施,实验室建设也加大投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如:据不同教学内容需要,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室开设设计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3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指标和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选题来完成培养的目标,早期注重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题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争出创新成果。具体过程包括选题、面试、开题、立项、中期检查、分配导师、开展实验、结题等几部分。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适当引导的原则,从文献的查找,实验方案的设计,到问题的处理,结论的分析,要求学生自己大量查阅文献,复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是基础,注重细节是关键,从而增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4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医学人才需求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和科研动手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核,在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设施陈旧,师资不足,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真正做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值得继续深入的课题。 作者:郭丹 陈同强 单位:赣南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新模式 一、探索方法及结果 课题组选取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所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大二期间,每10名左右同学分成一个见习小组,每组确定一位固定的带教老师。在学习基础课程期间,每周安排1-2次的临床见习;开始接触临床课程后,在边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使学生到临床上接触患者,接触整个诊疗过程,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通过双向选择构建适宜的一对一的师生团队,制定本科生培养计划,并制定合理的管理及考核制度,使一对一导师制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进入大四时,在临床培训技能中心,借助先进的综合教学模型,模拟临床场景,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操作,如胸穿、腹穿、切开缝合、拆线、换药、妇科检查、心肺复苏、静脉采血、导尿、洗胃等,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并严格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进行培训。毕业时借助学校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发放问卷调查,汇总学生的反馈情况及建议,并总结分析该方案的优势及不足之处。给老师发放教学评估表来评估教学效果。考核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技能操作成绩,并与2006级学生比较分析国家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的通过率。2006级、2007级本科临床医学生分别为254人和269人,2006级与2007级临床医学毕业生的理论和技能操作成绩统计分析,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2007级国家执业医生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为71.6%,明显高于2006级通过率49.8%。 二、新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1、早期接触临床 早期接触临床是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的新模式之一。早实习、早期接触临床能很好地实现书本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将前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中,通过理论学习指导临床工作,再通过临床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使学生早期了解医院的运作、医疗环境和程序、医患关系、医生的角色和工作性质,明白作为一名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技巧及人文关怀意识。临床医学教学一方面强调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要依托深厚的、系统的、广泛的、完整的理论知识基础。早期接触临床能使基础阶段的低年级学生较早地树立“临床”意识,促进医学前期基础课程教学与后期专业训练相结合,培养医学生对医疗卫生职业的情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带教老师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迪诱发式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法(PBL)等。带教老师在临床教学中可尝试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2、本科生导师制 目前,随着“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我国本科生教育的软、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大批医学院校已开始“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和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对一导师制不仅能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及科研创新能力。导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将育人的要求具体化、人性化、立体化,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本科生也可跟随导师早期接触临床、早实践,就个人的基础薄弱环节,导师可给予个别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反馈性地调节现阶段的学习,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3、临床技能培训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扮演主动角色,按部就班的授课,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得高分为目的,借此来检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学生们获得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并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学习和练习基本临床技能,结果使学生缺乏合格的实践能力,使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间产生了明显的差距,产生了“高分低能”的现象。理论仅仅是临床医学的基础,没有成熟的技能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的。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于医学模拟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构建医学模拟中心能为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提供方便、安全、高效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医学生的临床技能的提高,我们应充分发挥临床技能中心的功效。通过加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强化实用型理论知识,实临床经验,掌握基础实践技能。通过多观察、多分析、多动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规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临床技能中心的医学模拟教学可开展广泛的技能训练项目,且具备以下优势,如:高度仿真性、病例多样性、时间随意性、难易度可调节性、无风险性、可重复性、可记录性、环境可控性、增加自主性等,从而为医学生构架了良好的综合性临床实践教学平台。近几年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积极派出代表队参加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临床技能竞赛不仅提高了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本院师资力量、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及附属医院的临床带教水平。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早期接触临床、本科生导师制、临床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新模式,让学生们“边学边练”,使前期的基础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后期的临床实践,提高了本科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增加了临床执业医师通过率,成功构建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多元化平台。展望未来,按照新模式培养的临床医学生是一批具有理论基础雄厚、专业技能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的合格临床医学生,他们将矢志不渝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将会为打造新世纪所需的综合性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罗建国 何立 单位: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成人本科教学现况初探 1调查结果与分析 接受调查的人员距离学校路途市内( 10km)、10~50km、50~100km、 100km分别占22.25%、20.68%、48.35%、8.8%;来自乡镇卫生院、社区及个体诊所的人员占81.4%,来自县医院的占15.19%;接受调查的人员73.12%为临床医生,18.65%为相关职业,另有8.33%的学生在非医学及相关职业就业;39.46%未取得临床助理执业医师,65.14%的人员未获得执业资格证书;工作年限 2年、2~5年、6~10年、 10年分别为52.14%、24.15%、22.56%、1.15%;未获得技术职称的32.14%,医士占45.25%,医师及以上占22.59%。在影响本科教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学生存在的因素中占前三位的是距离较远、医院调班困难、本身基础差学习无兴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师水平三个因素。在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中94.32%提出了集中授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业余时间网上授课,也提出了课程设置和内容改革的必要,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也不断提高,对医疗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还存在学历过低,技术落后的现状,这就期待成人教育培养足量合格医用人才,持续满足全民医疗服务“扩容增效”的需要。 2.1面授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办学方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是成人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利用自身优势,可以更好地为提高成人教育质量服务。借鉴网络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院校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学员和专业教师联系通畅便捷,不出家门同样可以分享面授辅导式的服务。这种教学方式会受到学员普遍欢迎,即能弥补学员参加面授辅导的困难和不足,又提高了集中面授辅导时的教学效率。 2.2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 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着知识分割过细、内容陈旧、过于求同、实践环节薄弱、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教学设置和内容要通过教学模式的完善、课程设置的科学、教学方法的进步,教育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实现目标。 2.3采取专题讲座式精讲导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必须善于寻找新知识与成人原有经验系统之间的桥梁,选择综合性应用性的课题进行专题讲座,强调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与掌握。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学生往往觉得“已经学过了”,因此,教学中要做好内容更新,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授课方式,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经验分享机制。 2.4加强管理,严格考勤制度 成人学员受社会、工作、家庭等因素影响,在心理特征、知识素养、知识结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自主意识强工作和家庭压力大;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思维能力强记忆力较差;投机心理动机和求知动机并存;自制能力强但思想自由,发挥空间大。针对成人学员的这些特点,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就要在适应上下功夫,在管理上要效益。主动积极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严格纪律,使学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自主、自觉的行为习惯。 2.5完善教学质量测评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成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测评体系不尽合理,同课程教师互不往来,专业教师各自为政,“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每当授课结束,由授课老师出一套试卷进行考试,经过考前“辅导”学员都能满意过关,有关各方皆大欢喜。这样测评模式,缺乏真实成绩评定的可信度,对成人医学高等教育质量造成危害。严肃考风考纪,不走过场,不走形式,不给“投机”留空间,从严治理考试中的违纪、作弊行为“,树诚信之风,立成功之志”,发挥考试在整体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激励作用。 3结语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探讨影响教学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新形势下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育的老路。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引导学员转变学风,充分调动教师、学员双方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张树焕 芮炳峰 杨志强 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本科医学论文:校园医学本科生对医学认识的调查 全科医学学习必要性及实践课方式选择调查89人中,88人(98.9%)认为有必要学习全科医学;86人(96.6%)认为应该开设全科医学实践课程,对问卷中实践课的最主要形式这一调查项,49%的人认为应该以见习为主,调查结果具体见图1。学生认为最适合全科医学的考试形式调查结果显示,54%的学生认为全科医学最适合的考试形式是以平时学习成绩为主,35%的学生认为最适合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8%的学生认为最适合的考试形式是撰写论文,具体结果见图2。 只有10.1%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12.4%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23.6%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0%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10.1%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开课后有95.5%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96.6%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 97.8%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8.9%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97.8%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 0.05)。毕业后择业意愿调查毕业后愿意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的有75人(84.3%),主要原因是认为有发展空间。具体结果见表2。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是我国进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医学生作为我国全科医师的主要来源,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骨干,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就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将全科医学作为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2]。医学生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开设全科医学教学课程的高等医学院校并不多,全科医学受重视程度普遍不高[3],尽管近几年我国在加大力度发展全科医学,但是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全科医学课程之前,仍然有43.8%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全科医学,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全科医学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全科医生队伍的发展,因此,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有利于引导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就业选择。 本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全科医学的学习,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未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之前,只有10.1%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12.4%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23.6%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0%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10.1%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开课后有95.5%的人知道全科医学的学科性质,96.6%知道全科医学的定义,97.8%知道全科医生的角色,98.9%知道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97.8%知道全科医疗在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医学生的观念转变显著:授课后,96.6%的人认为医学院校有必要开设全科医学课程,47.2%的人认为全科医学应该作为必修课,有91%的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全科医学。84.3%的学生愿意毕业后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的工作,主要原因是有发展空间、工作环境适合、就业困难等。 开展全科医学实践课,培养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理念和技能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开展全科医学的实践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3]。培养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理念和技能,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建立和完善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4]。 本调查结果显示,96.6%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全科医学实践课程,对问卷中实践课的最主要形式这一调查项,49%的人认为应该以社区见习为主,18%的学生认为应该开展角色扮演,15%的学生认为应该开展案例分析。 新医改以来,我国正在抓紧全科医师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养,但是从数量和质量上至今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5],所以应拓宽全科医师培养的渠道,医学院校应顺时应变,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6]。医学本科教育应当进行多元需求人才培育,在宏观上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使国家有限的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作者:刘景华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本科医学论文:教育医学本科环境满意度分析 本文作者:张志华 杨林胜 张秀军 黄芬 金凤波 张玲 李娟娟 蔡瑜 黄珊 孙业桓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调整,高校合并、重组、大规模扩招,这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医学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也参与了这一过程,这对医学教育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课程体系建设和医学生培养模式在改革的浪潮中一变再变。那么,针对目前的医学教育环境是否适合当代医学生培养目标这一问题,本研究拟通过测量某医学生对医学教育环境的主观感受,来探讨医学院校教育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新的教育环境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以小班为单位整群抽取一年级和二年级各18个班级,被抽班级中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953份,剔除不符合要求问卷8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945份,有效率为99.2%。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9.95±1.17)岁;一年级464人,二年级481人,其中男生546人,女生399人。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内容学生对医学教育环境满意度测量主要通过英国Dundee大学医学教育中心编制的教育环境评估量表(DundeeReadyEducationEnvi-ronmentMeasure,DREEM)完成,本次研究将其翻译成中文使用,该量表共50个条目,从5个方面测量学生对医学教育环境的综合感受,分别是:学生对学习的知觉(students’perceptionsoflearning,SPL)、学生对教师的知觉(students’perceptionsofteachers,SPT)、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students’academicself-perception,SASP)、学生对学习氛围的知觉(students’perceptionofatmosphere,SPA)和学生的社交自我知觉(students’socialself-perceptions,SSSP)[1]。该量表每1条目都有5个选项,分别是“非常赞同”、“赞同”、“不能确定”、“不赞同”、“非常不赞同”。评分标准为:非常赞同得4分,赞同得3分,不能确定得2分,不赞同得1分,非常不赞同得0分;其中第4、8、9、17、25、35、39、48和50项共9个条目反分计分,量表满分为200分。 1.2.2调查方法 调查员统一使用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调查为不记名调查,整个调查过程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问卷本着自愿原则填写,可以退出;问卷当场发放,答完后由调查员当场收回。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DREEM量表测量的总表平均分和分领域平均分占满分的百分比均在50%以上,但只有“学生对教师的知觉”这一项超过了60%,最低的是“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方面,为54.81%。从不同年级学生调查的得分情况来看,除了“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年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188),其他领域测量的平均得分均为一年级高于二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而不同性别的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在“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方面,男生的平均得分要高于女生之外,其他领域及总表平均得分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该量表的每一个条目分析发现,DREEM量表50个条目中不同性别间分量表条目比较,平均得分有差异的条目共11个,其中第9、39、47和48条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但这4条中9、39和48为反项计分条目。 3讨论 培养合格医学生,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本研究通过测量学生的主观感受来反映学校教育环境不足,为进一步实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学校教育环境的测量采用英国Dundee大学医学教育中心编制的DREEM量表进行,该量表目前已经被翻译成6种语言,在12个国家的医学院校推广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本次调查结果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0,说明问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 3.1学生对学习的知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的知觉”方面得分一年级高于二年级,该结果与印度一所医科院校的调查结果一致[3]。可能的原因是一年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初,对于学习的态度、方法是从高中阶段延续过来的,但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部分学生失去了像高中阶段那样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可能是社会活动比以前增多了,如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勤工俭学、谈恋爱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他们对学习的关注度。从性别情况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加反对“教学过于以教师为中心”这个说法,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女生喜静,上课守纪律、听话,对待学习整体比男生认真,对于老师的安排一般容易接受;而男生兴趣广泛,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如女生,所以男生更容易倾向认为教师过于以自己为中心。 3.2学生对教师的知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的知觉”得分在5个领域里得分是最高的,和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调查结果一致[4],而与印度Kasturba医学院的调查结果不同[5]。这一方面可能与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的努力有关。而“学生对教师的知觉”得分一年级要高于二年级,这和单天明等[6]对中国医科大学调查的结果不同,可能与不同学校具体情况不同有关。从分领域得分情况来看,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分条目第9、39项女生均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反对“教师们很专制”和“教师们上课发脾气”这两种说法,这与单天明等[7]调查的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个年龄的男生比女生更加反叛、固执、倔强等心理有关。 3.3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 国内一些学者将“students’academicself-perception”翻译成“学生对学术的自我知觉”[8],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为翻译成“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更加合适一些。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业的自我知觉”在5个领域中得分最低,年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性别之间,男生得分高于女生。#p#分页标题#e# 3.4学生对学习氛围的知觉 研究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对学习氛围的知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一年级学生要高于二年级学生,说明一年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状态和对学校的满意程度均要好于二年级学生。这一方面可能与学校对刚进校的大学生比较重视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接触到以前从未过的事物,学习的主动性较强有关。 3.5学生对社交的自我知觉 “学生对社交的自我知觉”和“学生对学习氛围的知觉”一样,也是一年级高于二年级,这一方面可能与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有更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精神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二年级学生对社交的要求要比一年级高有关。男生比女生社交活动要多一些,孤单的感觉要比女生轻一些,这可能与大部分女生喜静的性格有关,因此学校应该创造一些机会鼓励女生多参加一些活动。 综上所述,可采取一些改善医学教育环境的措施,比如: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以“听、记、背”为主的传统学习方法;在考试作弊方面,学校应该加强考风建设,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荣辱观教育,改革考试方式,加强监考人员监考职责的履行;在学业规划方面,学校应引导低年级学生尽快确立大学目标和职业理想,并自觉围绕目标与理想奋斗;在提高女生自信方面,学校应该多组织女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女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同时可以邀请一些成功女性做一些讲座,谈谈成功的经验,以提高女生的自信程度。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研究 本文作者:刘宇鹏 田文静 李霞 王帆 赵亚双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界倡导的学科发展方向之一,代表着21实际医学发展的方向,循证医学的出现使医学研究及医学实践的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1~2]。循证医学,即遵循最佳证据的医学,认为任何医疗决策都应根据客观的医学科学依据进行,而这些最佳证据是将医学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综合评价而得来的[3]。为顺应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成功转变这一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卫生部目前正在致力于更进一步推进循证医学的发展与应用。本教研室早在2006年就在临床医学本科、七年制和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循证医学课程并结合流行病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循证医学相关训练,包括循证医学基本理论、循证医学实践、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评价等技能,以及各种循证医学分析方法如meta-分析等,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资源中及时得到经过实证的医学成果。我们在循证医学的授课过程中,强调医学生应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学习并寻找最佳证据,充分开展循证实践,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当前最佳证据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医学决策。 1对象方法 1.1教学对象 在本教研室进行毕业实习的哈尔滨医科大学2005级和2006级预防医学本科生,共23名同学。 1.2教学方法 我们在流行病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4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然后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预防医学生,通过提出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系统检索相关证据或文献、评估现有证据或文献的质量、分析文献、提取数据、综合整理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详细指导,结合循证医学实践,学生们将能够更快地掌握循证医学实践的关键方法和技术。 2教学效果 循证医学在预防医学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循证医学有助于预防医学生建立良好的辩证思维方式,提高实际动手工作能力,提高医学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在未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生涯中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形成不断地自我学习、充分利用最佳证据的良好习惯。目前,国内外循证医学主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而且也仅限于理论教学方面。本教学团队在循证医学的理论授课和实践课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指导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在CancerEpidemiologyBiomarker prevention.,BreastCancerResearchTreat,Journalof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Health等杂志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4.90。 3讨论 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息息相关,流行病学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循证医学则是关于如何利用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医学实践和决策的学问[3]。循证医学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代替,现有医学知识在迅速的积累中,这就要求当代医学生必须时刻紧盯科学前沿,不断地从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正确地评价现有证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目前,我们已在预防医学及临床各专业本科生的流行病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4~8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使医学本科生对循证医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医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指导,在医学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授之以渔”为目标,切实培养他们的医学实践能力。循证医学是一种提倡“授人以渔”新型医学实践模式的兴起,而不是“授人以鱼”的传统医学实践教育模式[4]。预防医学本科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会遇到这样那样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正确利用循证医学这个工具,将会给他们带来无穷的益处[5]。 4结语 循证医学在未来医学的发展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将使医学研究与实践的概念发生巨大的转变。纵观国内外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正在逐步成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必修课程,因此,循证医学在本科生毕业实习阶段的实施,能够从医学实践的角度提供循证医学在医学教育中进一步推广普及的依据,为培养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出一定贡献。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教学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近年来,社会需求对临床医学的质量和服务的要求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尤其是基层医院缺乏大量的全能型的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一、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普遍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学习观念需要遵循教师的思想,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是大多数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的使用,学生无法将知识点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临床问题当中。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角色就是讲解员,只是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和教材上涉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因而只要求教师对教材熟练,能够清楚地将教材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这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即使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的幽默,能够将问题讲解的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 2.学生学习的问题。临床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较强,特别是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为严格。医学理论具有广、博、散、乱等特点,因此在记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强记,并且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的减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呈指数增长,对于一名医学生而言,需要记忆的医学知识本身就已经达到了学生自身的极限,此外还需要学习其他的知识,更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教学评价的弊端。事实上,医学教育界对这些问题早已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是,我国教育改革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的考查制度和评价制度尚未进行改革。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仍然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偶尔出现病例分析题也只占很少的分值,迫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记忆理论知识上。而现阶段的教学评价方法也只是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并未强调学生临床素养的培养。 二、解决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本科生都需要四年的理论学习和见习时间,然后再安排到医院实习一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间隔的时间过长,在前期的理论学习中缺乏临床实践,学生很难真正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在后期的医院实习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脱节,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无法熟练地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如果学生在学习1至2年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教学医院进行学习,由具有较高资格的主治医师负责带、教,在临床上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在病例分析中复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原则等等,在讲解临床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积极开展病例分析,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密切的联系学到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然后进行病史汇报,并进行病例讨论,分析诊治原则和疾病的治疗原则。带教老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那些不利于观摩的或者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可以通过视频教材或者是模型教学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查阅参考文献和资料。除此之外指导老师还可以适量的安排一些讲座和学术报告,使学生真正的学习到各种医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质量和层次都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在媒体曝光的众多医疗事故中,有很多都是因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很多以学生都将会成为未来医学界的栋梁,培养以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以及奉献精神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在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目前我国以学生就业难、投入高、风险高、医患关系差等导致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使学生失去的思想方向,缺乏学习的热情。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医生在临床工作的每一天都会和患者进行大量的沟通,医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跟患者以及家属沟通,主动学习带教老师日常沟通的技巧,尊重患者的隐私理解患者的感受。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首先要提高医学生的沟通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沟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与患者沟通。 三、结束语 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实行以学生为主体,以临床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宋春莉 吕冬梅 赵依璇 刁鸿英 刘建根 留志贤 杨一波 单位: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 本科医学论文:民办高校医学检验本科新生认同思考 【摘要】目的了解民办医学院医学检验本科新生专业认同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加强专业认同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采取整群抽样方式对长沙医学院2015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新生专业认同(90.800±10.209)分;户口所在地、录取方式、在校担任干部对专业认同无明显影响,性别、家庭收入及就读原因对专业认同影响较大,女性、因自己喜欢而就读、家庭收入低的学生专业认同更高。结论医学检验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一般水平;就读原因是影响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新生专业认同现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学生专业认知教育,提高新生专业认同感。 【关键词】学生,医科;教育,医学,本科;专业认同;调查分析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了解所学专业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专业的认知既是学生形成积极专业情感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化的必要条件[2]。在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我国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高低对其学习有重要影响[3]。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医学类专业针对于大学生专业认同情况及影响因素开展了诸多研究,其中以临床与护理专业最多,医学检验专业相对较少,而对民办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认知调查则是少之又少。而医学检验专业认同作为专业态度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要求检验生应具有检验相应学科知识,还是检验生对检验专业设定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的看法和认识,对检验工作的理解和信念,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素质、高水平检验人才队伍的培养。了解新生的专业认同情况,有助于检验教育者发现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稳定检验技术队伍,促进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在校本科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专业认同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教育工作者优化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提高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长沙医学院2015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120人为调查对象,采取整群抽象的方式对每一个体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及回收调查表120份,经整理后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为96.7%,其中男31人,女85人。由调查员采用集体方式进行问卷发放,被调查者当场完成问卷并进行回收。 1.2调查内容及评价方法 采用自编的“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重测信度大于0.7,内容效度指数为0.856。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和专业价值观等,采用Likert-5分制评分,分5个等级:非常不符合(非常不满意)为1分,不符合(不满意)为2分,无法确定(一般)为3分,符合(满意)为4分,非常符合(非常满意)为5分。总分125分,得分25~<50分为不认同,50~<100分为一般认同,100~<125分为高度认同[4]。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学检验学生专业认同总体状况 专业认同得分为(90.800±10.209)分,专业认同度一般。大部分学生专业认同处于一般认同(50~<100分)占83.6%,其中专业认同处于高度认同(100~<125分)占16.4%,无不认同学生。 2.2基本情况 医学检验专业新生年龄17~21岁,以女生居多,为85人(73.3%),男生31人(26.7%),女生专业认同大于男生专业认同;学生生源与家庭经济情况方面,户口在农村64人(55.2%)略高于户口在城镇的52人(44.8%),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家庭占54.3%,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负担可能较大,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最高。录取方式方面,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较多78人(67.2%),其次为第二志愿录取学生(12.9%),且专业认同得分第一志愿[(91.560±9.685)分]大于第二志愿[(89.930±13.079)分],大于第三志愿[(89.250±9.574)分]大于其他方式[(88.880±12.722)分];在校担任班干部人数占40.5%,普通同学占59.5%,班干部与普通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接近;就读的主要原因中听从父母意见的学生人数最多,占38.8%,其次是好找工作占25.8%,仅有19.0%是因自己喜欢而就读。 2.3专业认同在不同就读原因上的差异 专业认同总分自己喜欢高于父母意见、好找工作、其他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因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5个维度方面得分均高于其他三组,且与其他三组在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与专业技能维度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3.1专业认同结果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新生专业认同一般,高于马杰等[5]调查的廊坊卫生职业学院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学生专业认同,与康晓琳等[6]调查的内蒙古地区护理本科新生专业认同比较接近,原因可能与民办学校学生生源有关。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户口所在地、录取方式、在校担任职务情况对专业认同得分影响并不明显,性别、家庭收入及就读本专业的原因对专业认同影响较大。男生专业认同总分低于女生,与李志红[7]、胡忠华[4]、彭艳红[8]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结果部分一致。可能受到传统性别文化对专业认同造成的影响[9],如幼师专业、护理专业与社会工作等这一类服务性专业中,男生的专业认同度明显要低于女生。生源与家庭经济情况方面,农村户口的学生仍然较多,占55.2%,略高于城镇户口的学生,且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家庭占54.3%,说明2015级新生大部分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负担依然较大。而该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学生专业认同得分最高,可能来自农村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更珍惜入学机会,均比较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学习与生活比其他学生有更成熟的认识,所以专业认同比其他家庭收入组的学生高。新生专业认同在就读原因上呈自己喜欢大于父母意见大于好找工作大于其他原因。虽然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仅占19.0%,但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与专业技能唯度得分方面却均高于其他三组,所以就读原因是影响新生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个人的喜好会直接影响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了解,本调查中,自己喜欢而就读本专业的学生(19.0%)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感到自豪,内心已完全接受检验专业,会积极乐观地去面对和解决专业学习中的问题,经常关注检验动态,认为当检验师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还有64.6%的学生是因父母意见或好找工作而选择本专业,多可能是这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或低收入家庭,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更多的是考虑容易就业和将来可以给家人提供医疗便利条件,很少家庭会根据孩子的喜好而选择专业,导致大部分学生缺少对专业的了解,盲目选择而导致专业认同感降低。 3.2提高医学检验技术新生专业认同的对策 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处于建立专业思想和专业情感的特殊阶段,其专业认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今后4年的大学学习,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专业认识、树立专业思想、规划职业生涯、培养专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所以,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大学新生开展的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总结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教育的对策,有助于教育管理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日常管理和优质服务。 3.2.1积极开展专业认知的实践教育活动,拓宽专业认知途径 专业认知教育已成为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课,建议将专业认知教育纳入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还可以结合高校院系专业自身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多样性的专业认知实践教育活动,聘请专业认知教育讲师或具备资深学术造诣的教授、专家、学科主任、学院院长等,对专业进行权威解读,对就业进行全面分析,使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形成初步认识,逐渐明确检验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和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或优秀的学生、毕业生现场宣讲和经验交流,激发新生对专业产生兴趣,对未来的学业和就业充满信心,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提高专业认知度。 3.2.2辅导员和课程教师双管齐下,做好专业认知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包括专业认知和人生职业规划”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的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10]。高校辅导员可通过座谈调查,深入了解每位大学新生填报志愿的原因、学习专业的目的、对自我的认知、从事职业的期望等,结合新生个体特征制定针对性的专业认知教育计划和职业规划,减少新生的专业困惑,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课程教师切实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将专业认知教育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尤其是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客观评价检验专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结合所授课程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专业学习内容、方法、学科体系与价值观念,系统引导新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思想与专业情感,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辅导员与课程教师携手齐抓共管,以学生为中心,在专业认知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去认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共同探讨与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本科新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一般水平,仍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鉴于专业认知对于大学生成材的重要意义,教育工作者需树立专业认知能力的动态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切实培育高校新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专业学习的动力与适应性,进而保障医学检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杨芳慧1,2 陈俊2 李璇2 贺金凯2 单位:1.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长沙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本科生专业英语教学分析 【摘要】医学检验专业医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使用英语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主要讨论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医学英语;英语教学;医学检验 当今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它也是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科技资料的85%,医学学科的前沿性文章以及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都是使用英语[1]。因此,对于高水平人才来说,不仅需要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很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本科生英语教学的核心工作便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本文探讨了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教育部2004年颁布了大学生英语教学相关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关于“更高要求”的内容是:学生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听懂所学专业的讲座;能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较为流利、准确的对话或讨论[2]。各高等医学院校为了这一目标,均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首都医科大学于2010开始招收检验专业本科学生,在第一届本科生教学就开展了医学英语课程。至今已有三界毕业生,现将检验医学英语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更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医学英语教学中老师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一老模式,教学模式陈旧,内容单一,难以适应医学生的学习需求。教研室摒弃老套路讲授课文和练习的旧模式,将学生带入课堂,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程开展之初,教师就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均按小组完成。例如,在讲授文献阅读时,课前学生小组按要求查阅文献,并将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包括有哪些文献库、如何选取关键词、如何获取全文等;课上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请各组分享经验;课后小组共同总结课上内容。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间的协作。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3]。教学内容相关视频、动画、图片等的展示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改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利用PPT代替板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形式,它通过创设最佳情境和展现感性材料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例如:配合动画和英语讲解血栓的形成,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接受了英语环境的熏陶,这一方式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有明显的作用。 2提升专业英语教学地位 目前,普通英语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体现在教学时数上,其与医学英语的比例超过了4∶1[2]。这一比重对于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掌握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教研室将专业英语教学设置为一学年,增加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专业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词汇听读,以及挑选课文中难度适宜的句子让学生做英译汉练习。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文献教学中,在向学生解读各种类型、体裁和风格的文章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收集并阅读外文资料,在课堂上分析讨论在课外阅读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3任用医学专业老师开展专业英语教学 一直以来,在我国,都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承担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而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复杂科学,即便英语水平很高,但不了解医学的专业知识,是难以胜任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因此,教研室选择英语水平较高且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年轻教师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并通过对这些老师的培训,充分弥补了英语老师专业知识缺乏的不足,直接改善了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目前,教研室拥有12名专业英语教师,其中医学博士5名,硕士7名,具有较好的医学背景;同时这些教师100%具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英语水平较高。 4编写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英语教材 教研室从临床需求和教学安排出发去确定教材中例文的选取和排序。针对专业为检验医学的本科生,更加侧重于医学科普知识的选材。并配合其专业课程及实际需求,诸如血常规检查、体液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微生物检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等内容在材料中都有涉及。选取的文章均来源于临床一线工作,医学词汇学均为临床应用的词汇。在编写时虽参考了国外原版教材,但不是将国外教材进行了全文翻译,采用符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的编写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在每个学期均安排了2~3节文献阅读课,解决学生查阅文献的问题,为学生查阅文献提供帮助。每一章包括医学英语阅读和词汇两大部分。通常,教师通过长句检测学生的基础英语,对于不具备独立分析长句能力的学生,教师可协助他分析理解相关内容和结构,达到强化基础英语的目的。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思想便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学生发问,教师解答的形式,如此便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在词汇部分的学习中,30组重点专业词汇构成一个单元,通过对这些专业词汇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对于英文英语医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也为学生在记忆和运用这些医学文献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经过三届临床检验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在参考与借鉴其它专业医学英语教育经验,形成临床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发现很多不足,还面临以下挑战: (1)现行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急需修订。目前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其中特别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明确教学目标和需要达到的教学成果,对每学期每堂课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进行具体要求。只有有章可循,才能将教学模式正规化,从而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2)提高教师的英语专业化水平。目前教研室的医学英语专业其自身专业均为医学专业,语言方面的造诣不深。因此,加强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鼓励他们学习医学英语听说、阅读、翻译、写作,同时组织英语教师给予英语教学方面的指导。总之,加强课程内容与医学专业知识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参与、体验的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检验专业英语教学努力的方向。 作者:刘淑静 吕虹 方芳 陈柯霖 张国军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现状分析 摘要: 为了解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现状、心理特点和他们对就业的需求情况,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相关情况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可掌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对就业和考研的看法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提出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实习点和就业指导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就业和考研服务。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实习生;就业需求 检验科是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承担着化验分析的重要任务。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除了理论教学外,实习是他们练习实验操作、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最重要的机会和环节。教育部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改革以及新形势下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因此,在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检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是摆在高校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特点,掌握他们对就业的需求,剖析他们在实习期间的心理特点,能够对接下来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了加强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就业意向,熟悉他们的心理特点,以便更好地指导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教学和人才培养。现对某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介绍如下。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 1.2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设计《医学检验实习学生综合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 (1)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等; (2)综合问题:包括选择专业的原因、知识掌握程度、实习具体情况、实习满意度等; (3)就业问题:包括专业前景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考研相关问题、自我工作能力分析等; (4)心理问题:包括心理压力分析、自信心评价、医患关系感受等。现场集中向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采用匿名填写的方式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013届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97人,随机集合了80人,发放《医学检验实习学生综合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获得的调查数据用Excel软件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率进行统计性描述。 2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80名学生学制均为4年,有29名女生,47名男生,4人未填写性别。年龄在20~25岁之间,其中88.8%在22~24岁之间。实习时间均为一年(大四)。 2.1对专业及实习的感受 医学检验是一门临床学科,但又不同于其他临床学科,它对从业者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相对较少。了解学生选择医学检验专业的原因,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为何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原因比较多,有家庭(53.8%)、机遇(21.2%)、职业优势(31.2%),也有不少学生是出自对医学检验专业的热爱(26.2%)。同时,87.5%的学生认为尽管当前有不少困难,但不后悔选择医学检验专业。这说明在入学前,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并不非常明确,但是专业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4年的学习,毕业时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本专业的。实习阶段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他们才能真正接触临床标本、病人和检验仪器,融入医院大环境。因此,有必要详细了解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本次调查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实习生对实习的满意程度,实习生对实习医院总体上是满意的。实习生均表示满意之处在于带教教师比较负责、水平较高、实践机会多,但也对医院教学科的管理、考研脱产时间安排、工作量过大有些意见。仅有2名(2.5%)实习生对实习医院的实习管理方面存在不满意现象,原因是这些实习生所在医院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重视不够,更重视临床专业实习生。对医院实习时间安排不满意的实习生,有些认为在临床实习时间过长,有些则认为在检验科实习时间过长,可能与不同医院的安排不同有关。分别有27.5%和35.0%的实习生认为在微生物检验科室和临床检验科室学习到的知识最多,这可能与这两个科室的标本接收量和知识特殊性有关。而对于学校的实习时间安排,如脱产时间等,75.0%的实习生对实习时间安排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有异议的实习生主要认为实习时间安排与考研和招聘有冲突。本次还调查了实习生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2可以看出,大多数实习生对带教教师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教学方面,除带教教师带教之外,学术讲座也是实习生拓展知识的重要环节。43.8%的实习生觉得所在实习医院经常举办各类讲座,其余的实习生觉得医院在这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在生活方面,62.5%的实习生对实习医院的生活安排比较满意,但也有35.0%的实习生认为安排得一般,主要表现在食宿条件较差等方面。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交流,尽量为实习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同时在今后选择实习医院时也要从这些方面多加考虑。实习效果的好坏不仅与实习医院和学校有关,更取决于实习生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本项调查中,对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没有实习生认为可以完全满足实习工作需要,但有58.8%的实习生认为基本够,觉得不够的实习生主要是认为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方面有所欠缺。77.5%的实习生认为临床知识及操作是在实习期间最需要学习的内容,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实习生认为医患沟通技巧和学科前沿知识非常重要。这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有关。在这方面,学校应结合实习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善,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要提高实习生的实践动手能力[1]。总体上来看,65.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虽然累,但是能学到很多知识,26.3%的实习生应对实习工作较为从容,20.0%的实习生觉得实习很快乐,过得较充实。这说明大部分实习生对实习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2.2考研与就业 大四实习生即将毕业,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考研还是就业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在一年的实习期间,他们会花大部分精力来准备考研或应聘。因此,很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就业择业,提高本专业的考研率和就业率,帮助实习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在本次调查中,仅有3.7%的实习生在入学前详细了解了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前景,大部分实习生(63.8%)只是基本了解,更有32.5%的实习生并不很清楚,这说明实习生的就业意识不强。医学检验专业是一个相对容易就业的专业,本次调查了多项与本专业就业相关的问题,仅有3.8%的实习生认为医学检验专业招生过多,7.5%的实习生认为需要关注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政策,77.5%的实习生认为本专业毕业生基本都能找到工作,16.3%的实习生表示就业形势使自己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并非常紧张,75.0%的实习生并不会因为实习情况不理想而考虑转行,大部分实习生(76.3%)还是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这说明本专业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竞争的压力不是非常大,找到一份工作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与实际情况吻合。本专业的就业率基本能达到100%。尽管如此,大部分实习生(68.8%)认为就业的困难在于好医院对学位要求高,本科毕业生已难以进入。实现高就业率,帮助实习生更快更好地获取就业相关知识和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调查中,网络和新闻媒体(57.5%)、各类招聘和双选活动(55.0%)是大部分实习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而学校给他们的就业信息却不是很多(13.8%),这可能与实习生均在校外实习,与学校联系不多有关。学校应多关注就业方面的信息,建立良好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实习生的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几乎所有的实习生(97.5%)表示在自己无法解决就业问题时,希望得到学校的帮助。实习生均表示,希望学校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帮助,如就业指导、咨询服务以及相关材料。考研是除了就业之外本科生毕业的另一大出路。本次调查显示,58.8%的实习生首选医院就业,只有12.5%的实习生选择考研。同时57.5%的实习生可以接受的工资水平是当地中等水平,68.8%的实习生要求工作单位离家比较近。这些均表明本专业实习生的短期就业需求较大,与本专业实习生家庭情况普遍比较差有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很多学生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就是看中了它的高就业率。实习、就业和考研是实习生大四生活的主要内容,但这三者历来就存在着很现实的冲突。对于是否需要认真实习,近一半的实习生(48.8%)表示实习后工作能力比实习前有了较大提高,83.8%的实习生认为通过实习自己的能力已能基本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这表明实习对于实习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但是,50%左右的实习生还是认为实习会影响到考研或就业。如何更好地使实习发挥它的学习和锻炼作用,同时解决它与就业或考研的冲突,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难题。 2.3心理健康 解决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与实习经历、就业和考研有关。医患关系是当前从医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本项调查中,大部分实习生(92.5%)表示病人并不会歧视实习生,这可能与本专业实习生直接接触病人的机会较临床医生少有关。但71.3%的实习生表示病人的态度会给自己造成一定心理压力,这说明当前的医患关系对于各类从医者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实习生中,大部分(83.8%)表示实习期间面临的考研和就业问题对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并且影响到了日常生活。但85.0%的实习生表示自己有信心处理好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数据显示本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也有实习生表示自己因实习、考研和就业问题感觉精神抑郁,学校应加强对这部分实习生的关注,以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习生对实习期间学校和实习医院各方面的满意度非常高,存在欠缺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习生在实习前阶段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对此学校应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提高教学质量,从人才培养质量抓起,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学校应在专业课学习前首先开展临床技能课程和见习教学,增强学生对专业技术工作的感性认识,了解临床工作环境及流程,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这样在实习时就能不吃力、不费劲,有兴趣、有成就感,增强实习期间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对就业有更深刻的思考和了解,不至于在实习期间因为自身知识水平的问题造成工作过于紧张、就业与考研时间不足。第二,实习条件有待改善。学校应进一步与实习医院沟通,改善实习生生活、学习条件。近年来,高校扩招带来的实习生激增除给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之外,也给实习医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实习医院除了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更多的带教师资,在硬件方面更需加大投入。但受各种原因影响,不可能将所有的实习生都安排在条件好的医院,而实习医院条件差会影响到实习质量,增加实习生的管理难度,对学校造成负面影响,更有可能影响到实习生的安全。因此,如何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改善实习生学习、生活条件,或者将条件更好的医院作为实习医院是高校实习生管理部门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实习生就业和考研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实习生对这些方面的认识比较到位,但是他们也非常希望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就业与教研方面的信息和服务。同时,从本项调查来看,实习生因就业和考研而造成的心理压力虽然并不严重,但仍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重视,完善就业指导平台,更好地服务实习生就业,做好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困扰很多高校的一个难题,即使是就业率高的专业,为使学生尽可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就业指导平台,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主动关注自己的职业能力培养,关注本行业的就业前景,并为学生与就业单位提供便利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在保证就业率的同时,还要开展考研咨询与辅导服务,保证实习质量。虽然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就业率比较高,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进一步增大,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本科毕业生已逐渐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尤其是高水平医院对高精尖人才的要求更使学生想进一步进行深造,考研便是除了就业外很多学生的选择。而现阶段,实习、就业和考研之间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导致学生自身竞争力下降,实习质量滑坡。因此,学校很有必要对此开展专门的研究和论证,尽量为学生的实习、考研与就业进行合理化安排,帮助学生尽早选择毕业后的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指导。综上所述,学校在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指导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学生管理部门到院系都应加强管理,建立实习就业指导平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他们的实习任务,提高就业竞争力。 作者:李倩 付玉荣 伊正君 陶元勇 单位:潍坊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基础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科研素养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医学领域的知识迅速且持续更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医学带来大量新的理念与手段,使医学从疾病的诊断到治疗以及预防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基础医学专业大学阶段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1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石,基础医学的专业人才立足于医学,以科研为手段,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医学问题,推动医学进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该专业将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并且富有创新思维,是具有基础医学教学潜质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具备开展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由此可见,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科研素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科研能力为架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内涵,科研道德为保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是专业的需求,也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个体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适应基础医学领域不断的变革与突破,甚至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栋梁之材。 2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主观诉求 2015年1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在2014级基础医学专业新生中开展关于本科生科研基础的问卷调查,并选取与该专业相同学制,一年级合并授课的法医学专业进行比照。调查提示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素养的培养有更强烈的主观诉求。 2.1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位有更高的要求,而科研能力正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核心 根据入学后第一学期末在2014级大一新生中的调查,关于个人的学位规划,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中仅有3%选择学士,有16%的学生选择硕士,高达53%的学生选择博士,另有28%的学生尚未能做出决定,但就此问题尚未考虑的学生数为零。而在法医学专业中,选择学位规划为学士、硕士或博士的同为17%,38%的学生未能做出决定,另有11%的学生尚未考虑此问题。相比可见,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自入学之初就在学位上有很高要求,明确希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近70%。 2.2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是培养科研 素养最有效的动力与保障在调查中,基础医学专业有53%的学生已经参与过各类科研讲座,而同期法医学专业学生仅有39%的参与率。同时,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听讲座后都表示有所收获,选择没有收获或其他选项者为零。SCI论文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在调查中,53%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表示对此有所了解,在法医学专业中,该比率为33%。此外,两个专业的学生对于各类本科生科创项目的知晓率都为94%。 2.3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良好的科研理解能力是提升科研素养的前提 本次调查的对象都是大一新生,并且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除通识教育外,其余课程集中在高数、物理和化学,并无专业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课程。但在尝试过阅读SCI科研论文的学生中有55%的学生表示能部分理解文章内容。对于阅读中文科研论文,75%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表示有过经历,其中高达88%的学生表示能部分甚至基本理解文献内容。 3科研素养培养方案因对象因阶段而异 科研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学生入学后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根据年级不同,学生特点和能力不同,培养方案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 3.1自入学伊始,敞开科研大门,感受学术熏陶 依托复旦大学丰富的学术资源,每学年都有来自各领域的专家、教授来校开展多种学术活动,而调查也证实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基础医学专业有半数学生参加了各种讲座。尤其各国院士和学术大师,其讲座除涵盖专业领域知识外,更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和构建。这些成功者的经验分享对于初学者而言虽未必能体味其中的深刻,但在开拓视野,接触世界顶尖学术成果同时潜移默化的熏陶却必然影响着这些选择基础医学为专业,以成为医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双重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生,有助于学生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思维方式。 3.2从低年级开始,设置相关课程,展开系统培养 第一学年开设现代生物科学导论,使学生直面科学最前沿,在科研与学生个体间建起桥梁;第二学年开设医学生综合素养、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系统教授科研实践所需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技能;第三、四学年开设医学科研思维训练与科研实践系列课程,使学生在已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并理解做好科研既需要有扎实的知识、活跃的思维、乐观的态度,也离不开辛苦的实践,枯燥的重复和严谨的探索。此外,复旦大学在一年级新生中全面推进的通识教育和本科生培养中的书院模式都更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也都是科研素养的重要内涵。通过课程的系统培养与课堂内外的各种熏陶,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早期即可树立起科研意识,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日后获得较高的科研成就打下扎实的基础。 3.3二年级起,配备科研导师,体验课题实施过程 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入校以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即根据学生不同阶段,配备各类导师。自二年级起,学院按每三名学生为一小组,配备一位科研导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学术活动,包括有主题的文献检索、阅读和汇报;通过组会活动,介绍学术进展,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讨论;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导师所在的课题组活动,与研究生一起,学习实验设计,尝试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体验课题实施过程。科研导师本身都是具有博士学位,负责各级科研项目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或高年资讲师,而所在的课题组往往是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学院还制定了《导师组活动记录手册》,使导师组活动规范化,也利于反馈和评估。通过严格的导师组活动,帮助学生熟悉并学会科研论文的查阅,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项目运行模式,自然而然地参与科研项目的多个环节。同时,学生间自发的交流又便于其了解不同领域、不同课题组的运行,一方面避免了日后选择科研方向时的茫然或冲动,另一方面,学科交叉也是当今科学前沿发展的方向。 3.4水到渠成,设立科创项目,实践所学所想 大学生的科创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国内各高校、学院对此都格外重视。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学生为例,其可申报的科创项目就有复旦大学设立的君正、望道和曦源项目以及基础医学院设立的正谊学者等本科生科创活动。这些项目鼓励学生独立申报课题,申请参加同一项目的学生可来自不同院系。为保证教师有足够时间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学校或学院都明确一位教师一次只能担任一个项目的指导。项目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报课题,通过竞标获得立项资格和获取科研经费。经费直接拨入学生账号,由学生全权支配使用。此外,学院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组织中期考核,课题结束时进行汇报,并由专家进行评估,这些也是项目能提高学生科研相关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项目设立和实施全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指导,帮助学生在课题实施中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不断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素养。以学生为主导的科创项目的创立和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而项目实施过程更提供了学生从提出假设、争取课题到实施、汇报、小结的各方面实践机会,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在实践中大幅度加强和提升。 4展望 良好的科研素养符合基础医学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固有特征。基础医学高级人才面临培养周期长、要求高等难点,从本科初始阶段就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将科研能力培养整合到本科教育中,有利于提高培养效率,更好地适应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全球化现状,也发挥了研究性大学善于整合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优势。由此,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展开的本研一体化培养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培养方案打破了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在制度上的分割,围绕能力培养这一教育核心进行设计,为学生获得良好的科研素养、成为基础医学专业人才做有益的尝试。 作者:薛红 刘晔 钱睿哲 单位: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生实习问题研究 1前言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合格医生的培养离不开严格的实践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实习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医学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是使医学生能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及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未来的医学人才队伍的素质,进而影响未来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我国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临床医学本科生实习督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体而言,教学医院对潍坊医学院实习工作重视程度均较高,对临床医学生实习制订了严格的管理规范。从人员配备上,医院科教科均配备了专门的教师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医院均为学生配备了专门的自习室和上课教室,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环境支持。同时,两所医院均有专门的模拟功能示教室,包括模拟手术室、模拟心肺复苏与气管插管功能室等,为学生开展模拟训练提供了保障。但在走访中发现仍存在不足。医疗质量管理之父多那比第安提出医疗质量的三级结构,即结构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以此为理论依据,笔者梳理对潍坊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走访过程中发现的医学生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临床医学本科生实习质量提供参考。 2问题 结构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结构质量对临床医学生实习质量起保障作用,通常包含人、财、物、规章制度等因素,是基础性要素。从人员来看,各家医院科教科虽然都配备了专门的人员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但这些人员在工作中身兼双重角色,即医院科教科职工和实习学生管理人员,而其角色定位的主体仍是医院科教科职工,实习学生管理仅仅是其附加的任务,而医院科教科中每天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需处理,如此便形成两种角色间的冲突。因此,这部分人员难以有充足精力加强学生管理。同时,由于上述人员并未受过相关的教育,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缺乏相应的经验。从师生比例来看,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医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致使师生比例越来越低,带教教师难以对实习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培训。从财力来看,虽然学校对科教科学生管理人员发放了一定的补助,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补助不足以发挥激励作用。从规章制度来看,虽然各个医院都针对医学生实习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从理论上看,这些制度都比较规范,但制度实施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致使这些制度日渐丧失其应有的约束力。环节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环节质量,即质量形成的流程,是决定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从带教教师来看,同样由于身兼临床医生和带教教师双重角色,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医疗工作任务本身已比较繁重,加之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每位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几乎都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与此同时,为了个人发展和晋升需要,医生还有较重的科研任务。临床工作繁忙已使其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在此形势下,对医学生的带教恐力不从心;加之部分教师责任心缺乏,使带教工作似乎流于形式,这对医学生培养非常不利。从带教的内容来看,带教的教师仅仅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随着当前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要求医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如医患沟通能力。同时,我国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已成为各方共识,这一形势也要求医学生必须加强相关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从过程追踪考核来看,对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形成性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过程也仅仅浮于表面,有些科室的考核形同虚设。考核不到位使部分学生也随之降低对自身要求,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实习缺勤现象。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过程管理不严,加之很多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缺勤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很多学生考研,紧张的复习压力使其无心踏实在临床参加实习。而考研结束后,一部分学生能如愿以偿,另一部分则名落孙山,不管何种情形,浮躁、焦虑情绪随之出现。考中的学生刚从考研的紧张压力中解脱,处于过度放松的状态,心情浮躁;而未考中的学生则筹划下一条出路,为毕业做准备,此时心情焦虑,也难以脚踏实地实习。终末质量中存在的问题终末质量即结果,是前述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的综合体现。总体来看,医院对实习终末质量的考核不严谨,医院大多出于人性化考虑,给实习生予以通过,而这对实习质量产生直接不利影响,致使实习生更加疏于自我管理。而且这一风气会在实习生中代代相传,如此循环,对实习产生负面影响。 3对策 加强对教学医院科教科带教教师的培训和激励学校定期组织教学医院中科教科的学生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主要加强学生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弥补其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提高其学生管理能力。同时加强对该群体的激励,只有激励到位才能促使其有高度的责任心。因此,学校和教学医院可根据医院规模、级别与实习学生数量的多少等协商制定具体的激励措施。可在实习生中实行导师制为克服实习中师生比例失调问题,实习过程中,每一科室均将学生进行分组,为每一组实习生确定一名带教教师,该带教教师担任小组实习生的导师,既可强化学生实习管理,又可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实习质量。严格执行现行管理制度走访中发现,导致实习质量不佳、问题层出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各项相关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制度对学生失去震慑和约束作用。因此,下一步工作中学校应加强与教学医院沟通,对现有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以使其发挥应用的作用。加强带教教师的责任心,强化实习带教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医院应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督导,采取相应的约束措施,加强带教教师的责任心,带教中加强对实习生考勤、督导等的管理和约束。同时,结合当前客观形势,在带教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临床专业知识,更要强化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严格的形成性评价考核体系对实习学生构建严格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并严格执行,以加强对学生日常的管理。实习质量的好与差,完全形成于平时实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因此,为强化环节管理,医院和学校应协商制定严格的形成性考评体系,对学生实习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制定详细具体的考核指标和考评标准,并以此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过程考评。学校加强对教学医院的走访,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学校应安排学生管理人员定期走访教学医院,从而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迅速采取相关补救措施。结合走访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普遍性教育,而对于发现的个别问题和个别学生则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个别教育。同时,结合实习生大五上学期面临考研和实习冲突的现实问题,以及部分学生在考研前表现出的紧张、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学生正确面对考研。大五下学期考研结束后,针对考研成功和失败两类学生出现的过度放松和过度紧张两种状态,及其他学生面临找工作所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压力,进行辅导,使学生能协调好考研、求职与实习的关系。 作者:王坤 于雷 楚新艳 许婷婷 冯振华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德修养教学模式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为构建良好医疗氛围,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需要进行医德修养的理论学习和实践[1]。按照国家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规定,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实施医疗实践的重要保障,也是评价医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条件,更是医学发展的推动力。医德修养的课程讲授在时机、课时分配和实践授课的形式上仍有许多细节需要去完善。 1临床医学生医德修养学习的重要性 1.1高尚的医德是顺利实施医疗实践的重要保障 医学生的基础及临床课程繁多,但这些课程在理论学习阶段多是在课堂进行,因此只有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才开始逐渐接触患者。因此在进入临床阶段后学习医德修养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方面医学生可以在这一阶段将在临床见习或实习所遇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医疗实践疑惑在医德修养的教学中向教师反馈并得到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医学生也可以将医德修养课程中所学的道德要求和医德规范付诸于临床医疗实践并不断自我反省,向着德艺双馨的培养目标努力。在医学生阶段尽早为其树立正确的医德观有助于他们未来行医生涯中医疗实践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树立科室、医院良好医德医风的大氛围;有助于培养在诊疗工作中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尊重患者隐私的观念[2];有助于培养有效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的意识与方法[3];有助于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1.2高尚的医德是评价医务人员素质的重要条件 医务人员的技术必须符合医疗实践的需要,同时医务人员的医德也必须符合医德规范的要求。每一位在入学之初都曾举拳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因此从成为医学生那一刻开始,就应该不断培养甘于奉献、公正廉洁、勤奋严谨的职业素质;医务工作者强烈的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有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4]。没有良好的医德,即使技术再高、能力再强、也仅仅可以称为有一技之长,但并不是社会所需要、所培养的医学人才,更不是能够起到传帮带作用的医学学科带头人。 2培养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方法 一般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采取理论授课方式,讲授相关的概念如医德的本质、医德的作用;医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医德修养的内容和含义、提高医德修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相应地设置部分案例讨论课对理论课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3探索医学生医德修养的有效教学模式 3.1课堂理论授课 这是很多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但结合近年来教学实践的效果,建议一方面调整理论授课和实践授课课时的比例分配,增加实践课程课时比例,以更有效地吸引医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不断学习-反馈-学习的循环中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摒弃不适的想法。另一方面调整理论授课的时机,建议在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即与真正的医疗环境接触后进行,可以避免纸上谈兵的局面。 3.2实践授课方式 实践授课目前多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建议可以通过丰富的外在形式,将内涵融会贯通在其中。 3.2.1角色扮演。可以将一个故事进行角色分配,分别让学生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护士、护工等医疗实践中的真实角色,让学生们依次扮演不同人物,换位体验。也可以将一个故事根据好的医德示范效果或不好的医德案例结果,分别进行剧情编写形成不同结局,让同一组学生按照“剧本”分别演绎,多次采用“时光倒流”方法,在每一个不好的医德体现节点处进行时光倒流,引导学生们构建良好的医德医风。 3.2.2辩论赛。可以通过有激励和竞争意识的辩论赛形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可以布置成辩论赛的场地形式,也可以通过“本科生最佳辩手遴选”的方式模拟进行,分别给予学生们一些辩题,让他们在辩论中逐渐梳理出正确的医德规范。 3.2.3树立身边榜样。可以通过身边榜样的方式让学生们近距离聆听医德高尚医务人员的事迹,感受他们的医德魅力。例如北京安贞医院就有20位援非医疗队队员在几内亚与埃博拉近距离接触,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平凡,但又都很伟大。我们通过事迹报告会形式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学习身边的安贞榜样。 3.3人文素质培养是医德修养的重要一环 本科生面临考研或者是就业,重视专业知识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往往忽略人文素质的学习和培养。在临床见习或实习中引入人文医学知识培训并采用LAP量表进行评估,有助于树立医学生医德修养和人文医学素质不断提升[5]。综上所述,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德修养课程的课时分配、理论授课时机、实践授课的形式、重视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仍需要参与医德修养课程建设的老师们不断探索,以培养出更多符合修德、修学、修能要求的合格医学人才。 作者:周玉杰 赵铁夫 王焕英 张衡 闫春霞 王玲 秦天霞 房芳 刘颖慧 张彬 马涵英
会计专科论文:专科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特点,结合连云港师专非师范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应调整课程设计理念,重构课程内容,着重探讨了综合案例教学的选择与运用,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研究 1 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教学目的 在当今全球化市场条件下,企业对于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式下,国内外许多会计教育学者提出会计应 “由以前单纯的企业簿记人员 、财务信息的制造者转变成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重要角色”。因此,本科的会计专业教育主要是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开设多门会计课程,要求学生全面、精细地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和规则。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目的不是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而是扩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参与管理和经济活动的能力,培养懂会计、会会计的企业管理人才。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到今后的管理工作、经济生活中,这也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我校专业课程设置为例: 连云港师专开设基础会计的非会计专业一览 三个非师范专业均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在课时比例上也达到了一定的标准,这是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的。 2 当前高专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非会计专业学生多数都是管理类专业,针对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如何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针对这一点,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最主要的两种观点是,一种认为专科的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主要应以会计的基础知识为主,因为他们的就业多数不会和会计沾边,所以只要他们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流程,基础的业务处理就可以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专科的非会计专业学生无须了解太多的会计原理,只需要掌握会计报表的解读,能够从会计信息中找到对管理决策有价值的那部分信息就足够了。在这种分歧下,导致了教学目标含糊不清,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2. 2 轻视非会计专业、实践条件薄弱 各个专科院校包括连云港师专的非会计专业普遍存在无专业实践场所,这严重影响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基础会计是强调手工操作、实践性和一定的理论性并重的课程,必要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兴趣,并且能够带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基础会计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最重要的那部分实践的作用反而被束之高阁,不是因为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就是因为专科院校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而作罢。 上表为我校非会计专业实践实训条件,其中会计实践技能并无专门配套的条件。 2. 3 教与学的问题 作为教师,面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反思的是自己,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究竟是什么?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与会计专业究竟有何不同?如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准备的讲课当然重要,但教学不只是传达知识,也应是知识的转化与扩充。 3 高专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3. 1 教学基本内容重难点重新组合 对专科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不用像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那样掌握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但是应该要求其学习并理解一定的基本知识以及一定的实践技能,能阅读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的内容作出一定的反应。因此学生应该对管理活动中常规业务的处理有较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会计入门知识。主要介绍会计核算原则与几个基本假设、账户与复式记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会计基本原理,教学重点是基本原则、会计假设和复式记账的内涵及意义,尤其是不同会计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而关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循环则可以相应简化,这部分内容可通过实践得到感性认识。 (2)生产型企业常规业务的核算及报表编制。本内容应该作为基础会计的重点内容。在内容设计上主要以生产过程中企业会计核算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能正确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教学中最好做到改变传统的按会计要素组织教学内容的模式,采用按业务循环来讲授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方法,将企业经济业务按性质及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分类,具体包括:现金核算与现金管理 、采购付款业务的核算、生产的核算、员工及薪酬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销售收款、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等。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3)财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在会计报表的讲解上,重点阐明几种常见的企业会计报表之间的不同,说明会计报表结构与会计报表分析的关系,解释财务指标如何计算和分析,以及如何利用附表和附录、阅读会计报表的方法和技巧。 3. 2 强化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而案例教学法是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用案例作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 3 通过模拟教学,弥补实践条件不足造成的缺失 模拟教学主要是根据课程学习的要求,模拟出工作场景,使学生在一个虚拟现实的环境中对相关课程所遇见的工作环境有一个比较具体综合的理解,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学习会计是在掌握会计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定量的实践做基础。而它的实习场所主要是企业,一般的企业不可能接受一个班或一个大组的学生同时实习,学校也不可能建立大规模、规范化的学生实习基地。因此应采用模拟教学法进行教学。如在《基础会计》课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原始凭证,提供实用的账簿表格,引导学生完成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与装订,账簿的设置登记、对账和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的账务处理。通过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相结合,学生会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会对账、结账、查账、更正错账以及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对所学的会计核算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的基本技能形成感性认识,提高高专生的职业意识。在连云港师专不具备实践教学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方便了教学,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会计专科论文:基于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 摘要:信息化全面发展对我国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当前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进行转变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改革专业及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采用多样教学方法等建议。 关键词:专科层次 会计信息化 教学 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全方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人才是关键。本文从我国对新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当前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在教学思想、专业及课程设置、设施建设、师资培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 ( 一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 在我国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今天,教育界对于新形势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快速发展的新要求。而要科学确定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首先对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加以把握,并结合当前社会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前身——会计电算化,其概念于1981年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实务的简称,包括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次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会计领域,用计算机代替了人的手工劳动。从会计信息系统划分角度看,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对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单纯模拟并部分代替人的分析判断,应归于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结合的初级阶段——会计仿真阶段。会计信息化概念最早于1999年4月在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和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适时信息的过程。从会计信息系统划分角度看,会计信息化采用了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强调与企业整体信息系统的融合,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实现“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财务报告目标,是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的高度统一阶段。总体来看,会计电算化虽然是会计技术手段的一次重大变革,但没有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基本结构产生本质影响,其发展对传统会计模式、会计工作及教学的影响并不深刻,在高校专科层次会计教学中则突出表现为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传统会计教学各据一方的“割裂”现象。而会计信息化在会计技术手段上具有重大变革,其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甚至开始动摇传统会计的理论根基,使得既有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理论合理性受到进一步质疑,促使现代会计学在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打破学科藩篱,从管理学、信息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中寻求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由此表现为会计学、计算机学、信息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教学间的“互融”现象。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比会计电算化更准确地反映了当前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等多学科融合与发展的现实,其全面推进必然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现行教学模式提出新的变革要求。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已建立起以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为主要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培养的是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具有培养人数众多、覆盖面广、应用性强和主要面向社会基层单位就业等特点,对于我国普及会计信息化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新形势下,我国必须确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新人才培养目标,用以指导现阶段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工作,以满足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确立既满足社会需求又符合教学实际的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新培养目标是当务之急,对于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推进也将具有重大意义。 ( 二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基本培养目标及阶段目标的确立 随着信息化教学成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经济管理等财会类专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对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基于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化全面发展趋势和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认为,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基本培养目标应当确定为培养适应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融合与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操作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根据现阶段高校实际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做以下调整及设置。首先,教育部门应当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作出统一调整。目前,在部分高校专科专业设置中,会计电算化专业仍是招生热门专业之一。在部分高校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也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为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新形势,教育部门应当参照《指导意见》要求,加紧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的调整。高校应当尽快把会计电算化专业统一更名为会计信息化专业,制定新的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专业教学方案。同时,要在专科层次财会类专业中全面开设《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实验》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和专业课程。其次,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确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阶段培养目标。第一阶段是会计信息化低阶理论和技能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能力。开设课程应包括计算机原理、会计基本理论、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教学、SAAS在线会计、财务软件操作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及专业课程。第二阶段是会计信息化高阶理论和技能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应用与开发能力。开设课程应包括中高级会计理论、数据库技术、高级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实验、会计软件开发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及专业课程。这两个阶段共同组成了掌握会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实践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最后,由于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实现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两阶段培养目标。由于高校客观上划分为综合类、文科类、理工科类、财经类等,在信息技术、管理学和会计学等学科基础、优势和侧重点不同,在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层次上设定的具体目标也可有所差异。会计信息化基础薄弱的文科和财经类院校,可以着重强调第一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讲授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基本操作技能,更好的为会计信息化实践服务。会计信息化基础较好的综合类和理工类院校,则应在第一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继续讲授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系统以及会计软件开发等内容,逐步使学生达到第二阶段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会计专科论文: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摘 要:会计专业具有适应面广、技能性强等特点,按照“以学习者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开放大学会计专业专科培养的初级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可分五个模块开展教学,具体包括:职业基础模块,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认证模块及能力拓展模块。 关键词:开放教育 会计专科 模块化教学 以电大系统为依托建设的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专科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以提升初级会计职业人综合能力为目标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其参与学习的个体一般都有会计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他们对提升会计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迫切需要。以湘潭电大2009至2011年新生入学测试的试卷分析看,在学习者职业背景项目中,有超过80%的学生有会计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经历,而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项目中,选择提高素质和职业能力选项的就高达100%。由此可见,无论是否有专业理论知识或专业工作经验背景,学习者对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都非常重视。 1.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1.1实施模块化教学是执行教学计划(专业规则)的需要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规则)从2009年起,就试行模块化管理。教学计划将全部学分和课程分类为7个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通识课、综合实践、职业延展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一。其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综合实践、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五个模块的绝大部分课程是必修课程。而通识课、职业延展课模块全部是选修课程。虽然这种模块化的管理是基于知识结构体系的,但也为基于职业需要的模块化管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教学计划(专业规则)中的综合实践模块就体现了会计岗位的职业认证和技能的需要。 1.2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适应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规则明确规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一定经济和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业务操作能力、适应会计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而模块化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更能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1.2.1模块化教学法能适用会计职业岗位趋向的变化,使会计专业教学“因地制宜”。课程模块化教学是基于职业岗位目标细分产生的,在这种方法下,教学内容是按岗位工作任务设置的,教学目标就是岗位工作目标,因而,该方法能及时体现职业岗位目标的变化,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1.2.2模块化教学法能针对学习者素质的差异,使会计专业教学“因人制宜”。 课程模块化教学,是将系统的会计理论和知识按职业岗位目标的要求重新组合,在这种方法下,能根据不同学习者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调整教学目标。通过对2009年以来的开放教育专科入学测试报告分析,会计专业的学习者虽然大都来自不同岗位的职业人,但他们对会计理论知识及会计法规政策的理解能力较强且乐于实际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变“教师讲课、学习者听课”为“教师指导、学习者操作”。 1.2.3模块化教学法能适用会计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使会计专业教学“因事制宜”。为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要求,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力度很大,目前已基本与国际趋同。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学,必须设计出符合时代特点、新颖实用的教学模式。 2.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根据会计专业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技能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可将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分成五个模块,其具体内容为: 2.1职业基础模块。包括核算技能、验钞技能和书写技能等多个方面。具体涵盖珠算和计算器使用、键盘盲打、点钞、识别伪钞及数码和汉字看题的书写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综合实践模块的“社会实践(会专)”和《硬笔书法》课程组成。 2.2通用能力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文本录入(含数码字输入)技巧、办公软件应用及数据库操作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公共基础课模块的必修课程组成。 2.3职业技能模块。分两个小模块。一是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模块;包括识别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开设账户、登记账簿、对账与结账、成本计算、利润分配、报表和扎账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专业基础课模块除《经济数学基础12》、《统计学原理》课程外的其他课程组成。二是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模块。包括会计软件的结构体系,会计软件操作技巧、会计专业电算化处理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专业核心课模块除《会计报表解释》课程的其他课程组成。 2.4职业认证模块。包括学习者必须取得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以及各种应用软件操作等级证等。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综合实践模块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组成。 2.5能力拓展模块。包括会计专业英语、经济应用数学、应用文写作、经济法知识、统计分析方法、社交礼仪及互联网知识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通识课模块和公共基础课模块的对应课程组成。 教学模块化后,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特征更加明显,教学任务更加明确。教学时各模块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整体。 3.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3.1教学原则 3.1.1“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基于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学习者专业感性认识不全面的实际,按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教学中应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坚持“从实训到实习,再到理论”的教学组织原则。 3.1.2“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技能为目标”的原则。坚持“以学习者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目标,以实用为导向,强化实践性教学,努力提高学习者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学指导原则。实行“模块教学”,采取“教师操作示范、学习者现场消化、师生互动、重在实用”的教学方式;使用“示范、实训、点评”的教学方法。以典型实例引导知识、在实训的示范操作中传授相关知识,重在对学习者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 3.2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单项速成的技能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技能训练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主线,特别强调“教师示范”的教学方式,第二阶段,整体优化的专业实习实训阶段。本阶段为首先是在学校进行系统的综合性模拟实训,包括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的全过程及各项经济业务综合性核算的全方位实训;其次是在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训实习。通过实习,学习者可检验校内学习效果,找出自身存在的知识缺陷,为下一阶段随岗实践找准努力的方向。第三阶段,系统提高的知识学习阶段。经过第二阶段的实训和实习后,学习者对自己有了一个较正确的估价,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在学习综合知识应用技能模块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将主要精力放在随岗实践岗位的难点上,随时和指导老师联系解决。 3.3教学目标 培养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是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做人、熟悉财税及相关法律知识;二是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能独立地承担会计综合性业务核算的工作;三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熟练地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各种基本操作技能。会计核算、点钞、计算机应用等,均应达到二级以上水平,能独立完成一个会计年度经济业务的手工和计算机财务处理全过程;四是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沟通能力。 3.4教学特色 一是规范书写。通过模块化教学实施,使学习者练就一手规范的硬笔书法,尤其是阿拉伯数字的书写要有特色,做到字迹整洁、美观,各种会计资料的填写达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二是快速核算。培养学习者对数字的特别敏感性,珠算、计算器和电脑小键盘操作均应有相当水平;三是准确记账。准确、规范地填写凭证,设置、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四是仔细操作。培养学习者养成一种遇事格外小心谨慎的办事风格;五是手段更新。培养学习者熟练掌握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运用的技巧。中英文录入准确、快速,相关软件的应用,尤其是财务软件的应用得心应手;六是精明管理。培养学习者养成遇到任何经济活动,树立收益、成本、资金的经济观念,养成精打细算的作风;七是廉洁奉公。培养学习者养成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在利诱面前不违法的过硬思想,真正做到“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养成勤俭节约、敢于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良好习惯。 4.模块化教学效果检验 模块化教学效果检测可分三方面进行。一是校内检测。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根据教学计划(专业规则)的教学目标,制定考试文件并据以考核。二是组织学习者积极参加省、市及各种技能赛以及各种认证考试;三是采取问卷调查毕业生的岗位要求与职业发展情况。通过三方面效果检测,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补充、调整、完善会计教学目标、内容及体系。 5.应注意的事项 5.1注重师资培养和团队建设。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教师传统的理论教学被大量的实训示范演练所取代,这对教师角色的转换及教学技能和知识能力素养都是全新的挑战。 5.2注重实训条件改善和产学研结合。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的实训基于各种客观原因,学习者除自身从事会计及相关岗位外,一般很少有机会随岗实习。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设仿真度高的校内模拟实训室。 5.3注重模块化教学媒体资源建设。模块化教学应以模块化的教学媒体资源为前提。但从目前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使用的媒体资源看,模块化特征不够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模块化课程资源建设。其一是课程模块涉及的广度。原则上,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开设的各种必修课程,都要进行模块化建设;其二是课程模块涉及的深度。不同课程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构建不同模块,以适应不同岗位职业的需要。只有建立了足够数量的课程模块,才能形成“课程超市”,才能充分体现模块化教学利于专业改造和职业人能力提升的优势。 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是目前教育领域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也是优化教学支持服务,提高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 会计专科论文:职业教育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摘要]探讨了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的目标与重点,提出了应该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探讨了如何通过“考证”提高专科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专科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一、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社会需求调查,认为构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以培养经济单位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电算化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依据教育规律,科学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全面推进教学内容创新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应主动适应考证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调整、压缩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制定了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基础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课程板块整体优化、循序渐进。基础培养以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为主体,重在夯实职业理论基础;专业培养以职业主干课和职业能力延伸课为主体,确定专业口径,突出个性发展。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有关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整合。对“Excel2000”“数据库”等课程经过专家论证,认为与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决定停止开设,并新开设了“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税收筹划”等课程。 三、“考证”是手段,培养动手能力才是核心 会计专科教育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思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通过考证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等法规,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报表的分析等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真正的“实战”经验还是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训练。实践教学采取三结合,即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会计业务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如果脱离企业,会计就不存在,如果学生对企业的情况不熟悉,那是很难理解会计相关概念,及其处理原理的。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企业了解企业经营模式,让学生了解熟悉公司运作,熟悉公司经济业务,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编制模拟公司概况,模拟公司经济业务。培养专业兴趣。手工操作实训中,学生明确了工作身份,由无从下手,看不懂原始凭证,到得心应手,编制记账凭证。逐渐进入会计工作状态。还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通过加强上机操作,让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教师指导下,在完成手工账的同时,学会使用各种会计软件同步完成“证―账―表’,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通过模拟实训的实践,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方法及步骤,增加感性认识,以一套完整的会计实务账作为原始资料输入电脑,从建账、输入凭证、记账直到输出会计报表。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四、全面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 教师水平的高低,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应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一种会计职业界与教师界的联系与交流机制,保证教师投身会计实践,了解会计实际问题,掌握会计实践技能,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鼓励教师在校外从事技术兼职,以增加教师阅历和实践知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税务师等兼职教师,进行实训业务指导。真正做到“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徒弟的融合;教室与车间的融合;作品与产品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院与社会的融合”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师资队伍,促进考证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 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实际需要,编写模拟实习讲义,革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行“三段式”(概念讲授、实际操作、交流提高)教学模式;推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并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示各种凭证、账页、报表,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对探讨性的理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这样举一反三,使理论掌握的更为扎实。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财务公司进行业务实习;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及进行必要的考证模拟测验与考试分析,各种教学方式相互融合,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专科论文: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产生困惑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越来越感到吃力和困惑。文章从隐性知识缺乏的角度,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会计专科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产生困惑的原因和对策。 关键词:隐性知识 会计专业 原因 对策 1 隐性知识在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中的理解 隐性知识是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在名著《个体知识》中,从哲学角度提出的概念,Polanyi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一种是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通常指那些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但人类知识中某些个人“技能”、“感悟”、和“经验”或“诀窍”常常处于“难以言传”、“无法明示”或“缄默”状态,这些与显性知识相辅相成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一般而言,显性知识能够被人们以一定的编码进行表述,而隐性知识则是我们知道但是却难以表达的知识,如手工技巧、个人学习习惯等。 会计专业作为经济管理的一门热门专业,近年来由于新的会计准则不断得到更新,难度不断加大,对会计专科的学生学习而言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实践教学中,专科学生遇到的问题,在一些本科院校有时是很难遇到的,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理解,实际就是和货币有关的交易,而专科学生却认为经济活动就是经济活动,本身这个问题的理解就存在一个潜在的差距,是什么呢?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发现隐性知识的缺乏,可能是阻碍会计专科学生学习的很大障碍。鉴于此,隐形知识缺乏问题的解决就成为了当前会计专科学生学习的关键。 隐性知识在会计专科学习中还有它自身独特的含义,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准则靠拢,中国会计实务也正在迅速走向国际,会计准则由规则导向变为原则导向,过去一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已经在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将会大比重的上升,一些靠具体内容支撑的会计知识被灵活性较强的内容替代,会计估计、会计政策转变、关联方交易等知识使交易界限不再清晰,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判断成为会计学习的重点。这对于本身高考成绩就比较低的专科学生学习着实提出了挑战。良好职业判断的形成归根在于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此,本文所指的隐性知识是从会计专业专科角度出发的,特指本身在过去显性知识学习中掌握好的基础知识和养成的良好习惯。隐性知识缺乏即是指本身在过去显性知识学习中尚未掌握好的基础知识和尚未养成的良好习惯。 2 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原因 2.1 隐性知识缺乏是根本原因 会计专科学生本身高考分数就差些,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相对较低,我们不认为高考分高就一定能力强,但是我们的专科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如果连基本的汉字都经常写错,计算数字就算简单的都不能很好的计算正确,就更别提如何理解相关经济业务的处理了。一句话的理解都能产生歧义,比如把自然灾害和自然损耗混为一谈,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学习会计准则,确实是让人感到困惑的。这只是主观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会计准则趋同国际化,许多知识需要动脑思考,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起来自然会感到吃力,比如:对于收入的确认不一定依据于开发票的时间,而是根据其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再如:根据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分别做出确认预计负债或者披露的判断。这些内容较难以表达,同时在传递的时候又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惑就不足为奇了。 2.2 努力程度不够是直接原因 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老师的教授,正式的学习而获取,而隐性知识是专科学生在过去欠下的学习债务,特别是一些需要动脑筋思考的内容,需要个人的亲自行动,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获得,具体来说就是“干中学”、“学中思”,而实际情况又怎样呢,专科学生大学时间一般为三年,本身时间就短,而大三又忙于找工作,做毕业设计,学习的时间可能最多为两年,在两年时间里,又有一些学生限于生活、感情等问题无法专心学习,特别是少数上课“三无一有”的学生,没有书、没有本、没有笔,只有手机,听课蜻蜓点水,更是无法掌握本身就有难度的会计准则。当然通过努力获得更好发展的学生也是大有人在,不过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努力程度不够的确是目前会计专科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过程中存在的直接原因。 2.3 课堂教学僵化是重要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会计课程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借贷性质、会计科目等相关专业名词,本来就是需要记忆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结合实际案例教学,仅靠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不能提起兴趣的。当然如果只是注重外在形式的教学,方法倒是有了,学生也有了兴趣,可知识是否就能学到呢?学习本身不管是什么专业都是需要付出辛苦的,特别是隐性知识,如果能十分快乐的学到这些枯燥的知识,而且会灵活应用,对于体系性的知识恐怕是困难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是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学懂、会应用,这只是外因,外因要靠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学形式问题只是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重要原因。在高职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经常和他们交流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3 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对策 3.1 有意识的加大会计理论的学习,补充隐性知识 会计课程虽然在高职专科阶段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学习,但是理论指导实践,如果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操作,学生在实践中就可能无法灵活应用,就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实践操作而轻视理论,只会让学生变成机械性的劳动力,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实务操作。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在回忆过去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实践操作,同时增强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不断使晦涩难懂的会计准则实现更好的掌握。同时要加强隐性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对过去没有掌握好的显性知识进行巩固并培养良好的习惯。 3.2 要加强培养专科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差,但是培养高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需要适应新会计准则运用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在原则的指引下,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专科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所犯的错误,经常会连自己都感到可笑,这和隐性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关系,因此经常独立思考,进行反思,对实践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自身的能力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3 培养专科学生的情商 多数会计专科专业学生期盼的愿望,进入本科院校的希望破灭,自信心受到一定影响,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文明礼貌也不重视,在与人交流和沟通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而隐性知识的补充,很多情况下来自于人际的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比如:自己犯的错有时很难发现,但是别人却很容易辨别出来。因此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能很好的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对这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更多的小组讨论、撰写分析报告等来实现。 3.4 在教学上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一方面老师在教学上要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奖励,鼓励学生多读书,开阔视野,增强相关经济、金融等学科背景,了解会计处理的原理。同时对于课程的设置应本着“就业为导向”的指导原则,避免内容交叉,把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掌握隐性知识。 4 结论 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产生困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隐性知识的缺乏却是根本原因,它一方面影响着学生对会计准则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影响着老师更好的传授知识,一个问题本来讲两遍就可以了,可能因为隐性知识缺乏的原因,需要讲十遍八遍。因此,有意识的在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中,加入隐性知识的传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会计准则的学习的确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专科阶段的要求并不高,如何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会计知识体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是我们每个理论和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亟待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张书慧(1977-),男,河北磁县人,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管理会计,会计教育。 会计专科论文:会计专业中职、高职专科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会计专业中职生、高职生和本科生能力和就业去向的区别,确定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中小企业性质,从就业单位确定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目的性很强。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中小企业 目前,我校现在的定位是高职专科阶段,招收的是高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少量学生是对口中职的毕业生。十几年前,我校还是本地数一数二的中职学校,当时,学校的招生很不错,学生的出口也很好,不少学生都能顺利进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因此,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程度也很高。当时,学校宣布要晋升高职的时候,大部分老师只是觉得学校升格,名字要好听些,并没有细想更多的。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校于2004年升入高职行列,随之带来了太多改变,作为普通教师,最大的体会是学生的层次提高了,收进来的学生都是高中毕业,学习习惯比中职生要好很多,对老师的要求提高很多。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在学习中考虑更多的是我们怎样在中职、高职专科及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特别是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考虑更多的是跟专业相关的人才目标定位。 会计专业的高职是中职的后续学习阶段,也为本科培养输送人才,是这个链条的中坚,培养的学生定位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前途。根据我校的情况,这几年会计专业的招生都比较火爆,无论是会计电算化还是会计审计、甚至是经管等金融专业都不愁生源,学生的就业也是比较满意的。那让我们想想,到底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中职、本科毕业的学生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我们是从中职走过来的,对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有发言权的,中职的学生就是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学校里就是不断训练技能,会计专业的学生就是练习电脑打字、小键盘和计算器的使用、点钞等,你的技能好,就能找到好单位,能马上发挥你的优势。中职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讲太多理论知识学生根本听不进去,也没有效果,反而让他们动手练,他们还乐此不疲,如果再告诉他们,技能的好坏是跟工作挂钩的,那学生更是有无限动力。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大部分毕业的学生都是相关专业的技能能手。所以中职的人才定位就应该是重技能的操作型人才。 大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能熟悉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并具备从事会计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工作是操作第一线的会计工作,对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更为看重,所以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一般学校都会让学生去相关的操作技能的证书,学生的练习也有目标。学生的技术娴熟,就意味着可以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这是几年前的社会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业、企业为新入职的员工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仅仅是打字快、点钞快就能胜任工作的,中职毕业的学生的简单技能也远远不能满足单位需要,这样就带来了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春天。 高职培养的学生和本科教育出来的学生又有什么不同呢?目前,有不少大学将要姓“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应用型本科”。那么,本科阶段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也是从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来确定的。本科的人才定位是应用型、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因此,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良好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本科的毕业生要求更高,这些学生是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甚至会成为企业的领导人员,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有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那作为高职的我们,学生的能力应比中职学生高,同时也是本科学习的前导,究竟我们的定位在哪里呢?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这种性质的企业需要大量的会计专业人才,这就是我们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出路,也是高职毕业生培养的方向。 1 高职会计专业应以中小企业为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完全符合市场的需要 1.1 高职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大多理论基础好、专业技能娴熟,同时还具备上岗资格证书,可直接上岗工作,无需再进行岗前培训,这是中小企业看中的。同时,高职属于大专层次,工作后可以直接参加中级或高级技术资格的考评,发展前景巨大。 1.2 高职会计专业确定以中小企业为其培养目标定位,有效地避开了本科会计教育的竞争,并且高职生对薪资的要求略低于本科生,符合目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的客观实际,为高职会计人才是就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1.3 中小企业数量多,地域上处于城乡、农村等,会计、出纳(收银员)等又是每一个企业单位所不可或缺的岗位。不仅如此,目前大多数的会计记账、审计助理及税务等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也都是中小企业,而这些高职就是高职毕业生可以胜任的。也就是说,高职层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大大增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避开了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具备远胜于中职生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优势,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必定是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的强大候选力量。 2 高职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高职会计专业的优势,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和中小企业会计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培养相关专业毕业生时,首先要从培养良好的社会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做起,同时面向中小企业等就业方向,加大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找准自己区别于中职生和本科生的优势,只有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被企业接受和认可,学校的发展才有后劲,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学校、学生多赢的局面。 会计专科论文: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文章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施为例,对如何根据成人学生的需求,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出发,设计出符合成人学生特质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成人教育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学历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选择空间,已经成为当前成人高校学历教育的根本培养目标。如何根据成人学生的需求,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出发,设计出针对成人学生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是提高当前成人高校职业教育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会计专科的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施为例,对成人高校如何构建高等职业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通过这一探讨,为成人高校的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可行、高质、高效之路。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成人高校的学生主要由刚毕业的职业高中、中专、中技学生和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在职人员组成。他们中的大部分底子薄、基础差、时间少,但是他们又都迫切希望能够通过成人高校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掌握或扩展其职业技能,从而增强其岗位应聘能力,提高其就业层次。他们与目前的高职在校生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没有高职生所拥有的充裕的学习时间和轻松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但他们又必须掌握与高职生一样的职业技能。可见在成人高校的教育者面前横亘着一道难题:怎样才能在成人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完成职业学习的目标?显然用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成人职业教育肯定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创造属于成人高校的、符合成人学生特质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 二、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紧紧围绕着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出发,构建并实施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本文在此以该教学模式的设计为例,对如何进行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进行探讨。 (一)专业理论教学与岗位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 专业理论教学与岗位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可以克服理论教学的抽象化,符合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成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以下简称:石业大)以会计专业理论课为基础,以会计岗位职业技术为专业课程建设的主线,精选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同时设置了与专业理论课程相配套的系列实训课程。例如:分别设置了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理论课程相配套的《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会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操作》等实训教学课程模块,纳入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由此形成了基础理论教学与会计职业技能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衔接配套、平行互动的教学模式。整个专业教学过程实现了会计基础理论教学,引领会计实训教学,促进会计基础理论教学,学生在学会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系统、熟练地掌握会计职业技能,并逐步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职业竞争的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目标。 (二)构建适合成人学生业余学习的“横向多模块、纵向多层次”的实训教学过程 按照成人学生的特点我们业大设计了“横向多模块、纵向多层次”适合成人学生学习、循序渐进地掌握会计岗位技能的实训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岗位技能在单项学习、综合复习、毕业全面内容演练的过程中,实现了学习、复习、巩固和提高的螺旋式上升,使成人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得到了高效率的利用。 1.单项实训。按照会计岗位技能的要求,设置了《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会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六个单项实训课程模块。在第一至第三个学期与专业理论课同步进行上述单项会计岗位技能的实训。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单项会计岗位技能,并通过单项实训,对抽象的会计理论具有感性认识。单项实训避免了部分学生因为初期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困难,而失去继续学习的自信心,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汇总实训。在第四个学期设置了《会计实务操作》、《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操作》、《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三个汇总实训课程模块。其中《会计实务操作》、《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管理软件操作》两门课程模块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日常经济业务进行汇总的手工操作、会计电算化操作,以提高学生综合的会计核算能力;《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实训课程模块则要求学生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营,体验财务预算、融资、投资、销售、物流安排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营运结果编制财务报表,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财务理论进行财务活动的基本能力、自主创业的能力、沟通和协作的能力。汇总实训是单项会计岗位技能的集成化。整个实训过程既是汇总复习的过程,也是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过程。 3.毕业实训。在最后一个学期,设置了由三个模块组成的毕业实训。 (1)会计手工记账操作模块:学生从建立的测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套并独立完成。每套测试题包括建账、填制凭证、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等日常经济业务核算的全过程,进行手工账务处理。 (2)会计电算化操作模块:学生运用用友ERP-U8管理软件或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认证考试平台、用友ERP认证考试平台,独立进行电算化账务处理。 (3)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模块:学生运用ERP沙盘,组成微型企业,在模拟的市场环境中开展竞争。 毕业实训内容的设计,一方面有效克服了成人学生白天工作,难以进行高职生通常进行的企业实习的困难;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会计岗位技能得到了再次的复习、巩固和更加全面、深入的训练,其“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发展潜能”再一次得到了训练和提升,为毕业后的上岗、岗位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符合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学习评价方式 1.形成多样化的日常学习评价方式。在日常教学中,石业大建立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于理论课程,成绩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课堂练习、形成性作业、期末考试。其中每部分按照课程的特点在总分中的权重不同。对于实训课程模块,主要是教师依据学生完成实训大纲要求的程度进行形成性评价。 2.形成有效评价会计岗位能力掌握程度的毕业评价方式。成人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习得的“关键能力”应是专业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潜能,因此石业大以专业技能演练来代替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根据演练的内容,设计了相应的毕业评价方法。[1]见表1。 (四)建设职业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环境 1.师资环境。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者,其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为此,第一,要做到专职教师队伍“双统一”。即:专业教学与教学研究相统一;主干专业课理论教师与专业实训课教师相统一。双统一保证了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材建设能够按照教学改革的目标紧密衔接、有机整合,有利于教学改革思想的贯彻和执行,有利于教学改革效率与质量的提高。第二,要做到从制度上保障并鼓励专职教师与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三,应聘请一定数量的会计师以及已经毕业在会计岗位上卓有工作成绩的学生回校成为岗位技能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以上三个方面保证了教师队伍专兼结合、结构优化,进而形成职业教学模式高质量实施的良好师资环境。 2.教学环境。石业大投资建设了会计手工记账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模拟企业财务经营的ERP沙盘实验室。引入用友ERP-U8管理软件、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平台、用友ERP认证考试平台,这些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工作的基本环境,有效解决了成人高校学生难以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现实问题。 3.教材建设。专业理论课程与岗位技能实训课程都应配有适合成人学生学习的系统、规范的指导教材。特别是适合成人学生学习特点的岗位技能实训课程的教材建设尤为重要。石业大按照会计岗位技能的要求,编著了《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会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操作》等系列实训教材。他们从成人学生业余学习时间有限的特点出发,编写的实训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实用、精炼、循序渐进,保证了学生能够在业余时间内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使岗位技能实训教学能够在教材的规范下开展,保证了实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保证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某种教学任务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2]它包括: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即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功能目标,即教学模式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教学程序,即完成模式功能的步骤和过程;实现条件,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材料、教学媒体和教学时空的要求等;教学评价,即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对学生的外显行为做出反应等。“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具备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的五个要素,且这五个要素以一个明确的“主题”为中心,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显示出其独特的教学特点: 第一,该模式的教学过程以“完成一系列与作业相关的活动的能力,以及在职业中支持这种行为所需要的技能、知识与理解力”[3]为核心进行设计。是一个由定向单元―单元集成―综合测试组成的螺旋式递进的过程,形成了学习―复习―在复习中学习―在学习中复习的教学程序,使成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反复学习和训练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岗位技能,非常适合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该模式将教师所讲的专业理论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活动融入教师的讲授过程,形成了既强调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人人动手、互帮互助的师生组合关系。 第三,该模式将学生日常学习内容和能力训练与毕业评价方式协调一致,既可以使教师全面、正确地从中判断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在最后阶段帮助学生弥补存在的漏洞并进一步提升其专业技能的水平,也可以通过这个评价方式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反思,并迫使教师主动改变已经习惯了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关注企业的实践活动,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提升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不断发展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该模式的实施得到了学校从资金到制度上的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施的环境,有效地解决了成人学生无法进行现场专业实习的困难。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成人学生职业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和困难,为成人高等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会计专科论文:我国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加剧,专科层次院校承担着培养基层会计人才的任务,通过对我国专科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以下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薄弱等,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对策。 关键词:专科层次;会计人才;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专科层次院校承担着培养基层会计人才的重要任务,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下面从我国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式来看,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已滞后于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明确 专科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多是参照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由于师资力量与学生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尽管教学模式一样,培养出的财会人才却良莠不齐。这就类似于一个技术实力强劲的企业与一个技术实力薄弱的企业同时生产同一种产品,技术实力薄弱的企业产品必定无法与技术实力强劲的企业产品抗衡,对于技术实力薄弱的企业来说,采用这种市场战略无异于自取灭亡[1]。目前多数专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结合自身特点以及所处地域,以致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欠缺,实务不精,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专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多就业于中小型企业,尽管此类企业会计业务比较简单,但由于配备的会计人员少、工作分工不明确,一名会计要承担多项工作,不仅要会记账,还需了解银行、财税业务,甚至要负责财务预算、业绩考核等管理工作。然而多数专科院校会计培养模式仍沿用传统的模式,培养出的会计主要是会计核算型人员,对于财税及银行业务不精。缺乏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技能与经验的培养,导致学生从业后感到和学习所学有一定出入。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课程内容设置重复。例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部分内容重复,专业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存在重复教学的现象,浪费教学时间。二是专业课设置偏向于通用性基础课,专业实训课设置偏少,某些必要教学内容的欠缺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分析及决策能力。三是课程设置不全面,会计制度、财务分析此类主要课程有所欠缺。选修课程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不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2]。 (三)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专科学校的会计专业是从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等专业划分出来,会计从一门基础课衍生出多门专业课,随着专业课程的增加,教师教学任务加重,教学质量短期内无法保证。 脱离社会实践是专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没有时间参加会计实践。此外,许多专科院校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时间、经费都无法保证,导致教师脱离会计工作实践。 (四)教学方法单一 专科会计教育由于专业教师少、学生多,课堂内不得不采取大课讲授的教学方式,较少科学地进行现代化教学和案例教学,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课堂上讲授多、讨论少,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不到提高。课程考试偏重记忆性的知识点,缺乏分析性的问题。 课堂外学生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少,有的虽然到了企业,但由于教师都在校上课,不能给予学生实践上的指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处理。会计问题及解决办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会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因素时所必备的思维和方法。 二、解决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制 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员培养除了借鉴先进培养模式外,更重要的是结合本校特色,比如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先在校内学习两年专业知识,最后一年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对口企业实践,同时企业选择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学生不仅进行了实践还解决了工作问题,校企共同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此外,以学分制来考核学生,扩大学生选学的范围。相对于传统教学管理体制,学分制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体制。学分体制下,保留必要的核心专业课作为必修课,其他课程则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才能够毕业。部分专科层次的会计人员培养高校虽然推行了学分制,但仅仅是将以往各个固定课程的计划学时转化为学分,其他方面没有变化,此类学分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二)更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容融入更多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上,师生共同分析会计案例的方法。教师可将案例预先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做好准备,课堂上师生共探讨以寻求正确的问题解决措施,需要注意的是案例讨论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将学生作为讨论的主体。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会计这门学科的操作性与应用性较强,很多会计操作方法仅从书本中学习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实际操练才能真正掌握。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校内模拟操练。提供会计从业人员实际工作的材料,检验学生的操作能力,对于操练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予以及时解决和反馈[3]。二是校外在岗实习。学校安排专业的实习带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通过一年左右的岗位实际操练提升学生的能力,实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不管不问,要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即便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再丰富,但实践能力很弱或是不懂实务,就无法发现实际操练中的重难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专科层次会计教师很有必要应该定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进行实际操练,学校也应储备充足的师资力量给老师提供轮流深入企业务实的机会。 会计专业教师应推行从教资格认证。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资格证,还应取得会计从教资格证。目前我国强制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后续教育,但不要求会计专业教师接受后续教育,无疑不利于新一代会计人才的培养。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学校必须出台会计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后续教育的制度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会计专业人才教育质量、培养适应于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是专科层次会计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会计专科论文:对接社会与强化职业认证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对会计专科专业人才要求的提高,对现在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会计专科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发现社会对这方面人才需求量较大,但同时提出会计专科人才应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实际经验。分析现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该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实践经验、搭建实践平台三方面提高学生的从业资格考试过关率和实践经验,培养适应社会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会计;人才;企业;职业 一、会计专科专业的社会需求 1.中小企业对会计专科人数的需求。在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据《2014年第二季度全国部分省市人才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①分析显示,该季度各大人才市场所需财会人才总数达290 352人,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意愿较强,由此也促使了会计专业成为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各高校会计专业从博士、硕士、学士到专科等进行着多层次人才培养,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也有所区别,那么在庞大的会计人才大军中,会计专科学生毕业是否有立足之地? 根据中国人才市场网对各地区用人单位所做学历情况统计显示,社会对会计专科人才需求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同时通过对企业进行调查,并对58同城、智联招聘等网站的招聘信息进行梳理,根据统计结果,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90%以上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应聘会计岗位的人员要求为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会计专科人才毕业生还是有很大的就业前景。 2.企业对会计人才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会计是理论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招聘单位除了注重应聘者的理论知识之外,同时要求应聘者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相关会计工作经验。在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强调应聘者应该掌握相关会计技能,比如整理、装订公司会计凭证的技能,会计记账能力,日常财务核算的能力,成本核算能力等;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中小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更讲究实用原则,对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帮助会计专科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准定位,毕业即就业,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会计专科人才的培养提出改革。 二、会计专科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1.人才培养方案理论内容比例较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是整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施的基础,是决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方案。我校会计专科专业主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以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与会计制度,掌握会计实务的基本方法,具备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实践操作能力和审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技能,能在中小工商企业、金融业、服务行业、事业单位、基层政府部门等盈利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从事出纳、会计、纳税等等会计实务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原有会计专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于会计理论知识占比例较高,而对于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不够,这样就导致会计专科专业学生毕业时理论知识过硬,而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结果。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之后能走上会计相关岗位,我们有必要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除了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之外,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而目前会计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缺少“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毕业生直接任教的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较高,这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另一方面,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级会计人才愿意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人较少,高校很难从企业一线引进人才,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这直接加大了会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任务。(2)现有教师实践平台单一。“走出去”策略是目前各高校会计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一般企业不愿意将重要的财务工作交给实践时间较短且工作不具有持续性的会计教师。教师无法参加到企业整个账务处理过程,没有真正提高教师的账务处理能力、运用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提高会计专科专业学生对接社会和强化职业认证的措施 随着社会对会计专科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理论知识够用、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整个教学环节实施的重要基础,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处理好学历教学、社会需求和职业认证三方面的关系。(1)学历教育与会计从业资格证相结合。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既要满足培养大专学历教育的要求,同时要满足社会对于会计毕业生有从业资格证的要求,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认证考试紧密结合,对接能力培养与行业证书培训,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大课证融合的深度,使学生毕业时既能取得毕业证,也能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同时部分同学还能拥有初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证书,成为既熟悉一般业务会计核算方法,精通会计准则,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2)学历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会计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会计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会,并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修订意见。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目前我校会计专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有六层保障,课内实训、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习、ERP沙盘实习、V财和V综实习、毕业实习,从而保障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会计专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对于“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取得教师资格及会计职业技术资格,又在企业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担任过会计相关岗位工作的教师。目前我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主要采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1)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针对大部分会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从事过会计相关工作,实践经验与操作能力不强,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职称和实践经验,学校一方面要求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在教师有了从业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之后,鼓励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深入企业实习,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经济活动相结合,让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通过在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2)将社会高技术人才“引进”学校。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将社会上有经验、高技术人才引进高校,担任会计实训、实习等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让年轻教师与高技术人才结对,相互学习,互帮互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会计人员工作经验的需求。(1)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教学平台。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强调了实践性,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同时学校通过多方面努力不断完善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平台,编制了会计实训资料,保证课内实训,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实训室,V财、V综实训室,同时建立了大商科实训室,为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保障。(2)建设大量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完成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在大三学期,学生需要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并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习过程中有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和学校为学生安排的指导老师,双方面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指导。学生在单位实习之后,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如果对于某一部分实践内容不熟悉,需要单独进行培训,我们将安排老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单独辅导,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 会计专科论文: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解析 摘 要:会计学专科是国家开放大学的热门专业,会计学专业既要学习理论,又要实践操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已成为会计专业教师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分析了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举措,以期开放大学真正为社会输送受欢迎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开放教育;会计学;实践教学 0 引言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教师在讲授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实际业务进行演练,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管理问题的能力。为满足行业需求,开放大学必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运用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会计教学质量。 1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习者情况分析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的学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参加学历教育,提升自己业务素质的,面授时间有限制。笔者目前带了一个会计学专科班,全班共39人,大部分学员在普通企业上班,实行单休,在面授时间的安排上不能满足全部学员的需求。很多学员的工作单位不是很稳定,请假会影响到月末薪酬。另外,学员对实践类课程的兴趣比理论性课程高,求知欲强,而且39名学员中80%目前并未从事会计工作,选择会计专业就读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会计工作,使自己的薪酬待遇得到提升。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员不光想拿到会计专科文凭,更想学到实务操作技能,希望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但他们的专业底子又非常薄弱,急需开展会计模拟,渴求学习中多一些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培训。 1.2 实践课程情况分析 会计学专科目前执行的是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的专业规则。在这个专业规则中,会计专科的课程分为六大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延展课、专业核心课、通识课和综合实践。以浙江电大为例,实践课程只有《电算化会计》《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实训》《会计操作实务》《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这5门课程,总学分为20学分,只占最低毕业学分76学分的26.3%。 电算化会计采用的是一种游戏闯关式的学习和考核方案,课程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考核中必须前一个任务完成了才能进行下一个任务,任务顺序无法自己调整。大部分学生光应付考核就需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任务内容死板,跟会计专业知识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无法真正提高,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也无法达到。 社会实践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自行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也没有认真开展社会调查,随便交差应付了事,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职业技能实训由5门专业核心课组成,学生登录中央电大职业技能实训平台进行练习及考试,考试的题型为选择题及判断题,学员基本抱着任务观点,过关即可。实践证明这种虚拟职业技能训练,究其实质是一种无纸化的练习测试,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会计操作实务由省电大牵头的教学团队编写,经济业务内容较全面,属于典型的手工模拟做账。要求学生从整理和粘贴原始凭证开始,到建账,到填写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各种财务报表等,从而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但理想化的案例与实务还是有较大差距,而且课时远远不够。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终结性考核时总是有部分学生带着任务观点完成手工做账,存在抄袭现象。 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课程需要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后,在学校机房内登录中央电大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手工做账环境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全部会计核算流程。该软件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福斯特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大部分学生进入这门课程学习后都觉得这门课程比较实用,但面授和练习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在短期内掌握实践要领。加上该软件目前只安装在学校,学生在家练习的愿望无法实现。任课教师也无法在紧张的课时中详细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带领学生完成全部核算练习和考核。 2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一直以来,电大的会计学专业教学中都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上也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加上课时紧张,所以课堂教学免不了有应试倾向,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其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的分析可以发现,会计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给学生自主、个性化能力提升带来了制约性的影响,培养出来的会计专科毕业生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虽如前述开设了5门实践类课程,但部分流于形式,部分虽有核算模拟,但因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没有按学员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和分工岗位职责,学生的操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 会计教学实践教材的构建单一滞后 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规则中所占比重低,实训教材少,难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会计是一门时效性极强的学科,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应与当下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适应。但目前开放大学的会计教材,其内容往往跟不上社会实际,模拟实验中的案例基本是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编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内容都只是书本上的印刷格式,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就是简单的训练,把书本的理论知识搬到实践的作业本上,使得学生掌握的方法与技术远远落后于企业财务实际操作的要求。如《会计核算模拟实验》作为一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技能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软件中其会计核算方法还是按旧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仿真性较差,内容偏于陈旧,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操作性实验的需求,不能真正提高学生专业实务操作能力。 2.3 教学手段落后,信息服务不够便利 电大办学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一直在研究和尝试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员需求的教学模式,录像带、面授辅导、小组讨论、QQ群、课程讨论区等到当前较流行的微课,这些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随着社会形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员个人特点量身定做的。但实践中目前还是以面授应试为主,大都是教师根据教材中的顺序进行理论灌输,实践教学就是教师演示后学生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操作模式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教学效果平平。当前,我们的学员越来越年轻化,笔者分析了班级39名学员的年龄,其中“70后”的仅3人,“80后”的18人,“90后”的18人。年轻人的特点是网络学习和操作能力强,注重学习的便捷性。而反观各种网上会计学校,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网上课件、网上视频教学,收费高,学习者众多。我们的部分实践教学是否能够借鉴这种方式,进一步体现我们开放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真正实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 2.4 会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开放大学里,基层的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是双肩挑的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承担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缺乏定期培训,知识更新不及时,缺乏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对企业中的一些实务性问题难以把握。双师型教师极少,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实践教学讲究的是实践性,但大部分教师经历的是“从学生到老师,从学校到学校”这一单纯的成长经历,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参加工作后,都没有机会真正深入企业进行会计实践,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因而,教师尽管有想要教好学生的“心”,却没有熟练开展实践教学的“力”,实践教学开展较困难。 3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3.1 确立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开放大学的领导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于会计教学的重要作用,开放教育是面对社会在职人员开展的开放式、自主性学习的教育类型,基于此,开放大学应着力于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实行素质教育。开放大学应将会计教学的理念、计划和目标统一起来,保证实践教学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如会计专科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刚接触会计知识,对他们的培养,重点应提高他们的基本操作能力。设计实践内容时,应注重全面性和直观性,从手工模拟做账逐步过渡到计算机模拟。同时可以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到实践教学中来,如结合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等。 3.2 优化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从开放大学设置专业规则开始,增加实践课程在专业规则中占据的比例,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来设计课程考核标准,让学生学有所用。当前,各种电子结算、电子支付、移动终端的会计软件不断出现,以及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开放大学应及时更新知识和实践案例,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开放大学可以省电大为单位,整体规划,统一资源管理,加强案例库建设,及时更新会计专业教材。 3.3 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法 我们的教师需转变观念,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讲,学生练”的传授方法,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个体差异需要。比如实训时不局限于全班一刀切模式,可以按学员的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分成若干小组,分开实训项目,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也提高了实训效果。此外,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研发,现在年轻一代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更希望学习知识简便易消化,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快捷性。在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开放大学已经做到了“时时、处处学习”,运用专门的公共技术平台,提供移动的学习资源,让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成为可能。我们的开放大学也亟需建立更专业的会计学习平台。 3.4 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过硬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拥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会计知识架构,及时进行新准则、新制度培训,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省级电大可根据学科需要构建教学团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会计实务案例,基层电大的专业教师之间可多交流实践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或者走出去参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短期培训,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与水平。 总之,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环境的变化都在推动着我国会计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最受欢迎的知识。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开放大学不仅要给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会计人才,更要输送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会计人才。 会计专科论文:新会计制度下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分类型分析研究 摘要:在卫生事业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的进程中,新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渐渐成为了管理医院的一项有效手段,其能够促使肿瘤专科医院实现优质、高效和低能耗发展,使医院内涵建设得以实现。此外对医院成本核算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医院成本分类及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与实际内容相结合,使医院成本核算对策得以加强。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分类型 一、肿瘤专科医院加强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医院成本核算的目标是对成本加以控制,使效益得以提升,可以利用成本管理及成本核算,进一步降低成本能耗,使医院项目经营成本相对社会平均成本更低,从而使经济效益得以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及发展的过程中,医疗卫生改革也得到了持续深化保障,医疗市场竞争渐渐激烈。客观现实对医院经营和治理观念的改进有了一定的要求,在医院成本核算等相关工作当中,表现出越发重要的效果。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管理,使医院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须路径,同时也是医疗服务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需求。在精细化管理进程中,成本核算制度是一项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使资源得以节约的重要方式。在院科两级展开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可以使自身财务管理得以加强,并发挥经济管理的效果。可以使医疗费用有效降低,进一步从促进医院优质高效地发展。使医院经济管理观念得以更新,使职工成本意识得以提升,并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可以提供良好依据,使卫生行政部门更好的进行价格制定,进一步为医院耗费进行补偿,确保正常运行。可以让医院领导有效地进行正确决策,对医院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保障效果。 二、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的分类 医院的成本指的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的进程中产生的消耗。 1依照费用计人的方法,包含了直接与间接成本两种。其中直接成本是核算单位展开医疗服务活动二产生的成本费用,不论是否计入,都作为直接成本,比如材料消耗、人员支出及公用支出。相对直接成本来说,间接成本是为了开展医疗服务活动产生的费用消耗,依照受益者承担的原则及标准进行分摊。 2依照成本形态,则包含了固定和变动成本两种类型,其中固定成本是在某种时期和业务范围内,成本相对固定而不被业务量所影响的项目,比方说依照固定资产原值进行计提的经费和修购基金等。变动成本则是在相关业务量和时期范围之内,总额与业务量之间产生正比例变化的关系,比如业务费、材料费及药品费等方面。 三、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重视力度不足 医院高层领导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到成本核算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开展管理工作的进程当中,缺乏正确态度,管理可能只是形式上的事情。依照相关数据显示,建筑医院通常是在设计过程中开展的成本核算,并且进一步预测建筑的施工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等方面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工作人员认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建材管理以及使用相关工具,并没有重视其他的财务支出内容。对医院的管理人员而言,成本核算与施工各个过程息息相关。想要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性以及合理性,成本核算部门就必须要认清成本核算的相关内容,作为医院负责人,也应当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监督。 2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医院成本核算制度都有缺失并且缺乏执行力。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否会对医院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管理水平,与医院日常经营活动息息相关。虽然很多医院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展开有效管理,重要问题是有关人员的重视度不足,管理方面比较懒散。医院的责任分配制度应当尽量明确,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并进一步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提出相应的要求。很多医院的管理方法不够先进,没有及时引进新的管理方法,无法符合市龅慕一步改变的具体节奏。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应当与时代经济发展规律相符合,管理体系的完善需要管理的执行力和效率作为保障。 四、新会计制度下肿瘤专科医院加强成本核算的措施 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本身意义重大,不过在很多医院在成本核算等方面并没有真正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造成成本管理工作有纰漏的发生,导致资金意外流失,对医院的资产安全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下面是改进成本核算方法上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 成本核算体系健全,能够确保医院对资金开展一系列的有效管理。预算管理属于医院成本核算的相关重点,预算考核机制对确保预算编制工作有效进行有一定的效果。要想使医院管理目标得以完善,应当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医院相关核算部门,比如投资与利润部门应当进行财务预算机构的设置,使成本管理工作得以细致划分到所有部门。无论是项目完成或者持续当中,都应当进行层层的审批以及监督。医院内部基层和管理层人员在工作中应当进行信息交流的完善,并进行管理标准的制定,使部门责任得以细化。另外,医院还应当对不同部门展开有效考核,将年或者季度作为单位,汇报成本管理结果并加以记录。 2加强医院内部资金管理体系的建立 医院内部的资金管理包含了预算和日常管理。如今我国医院资金管理以信息系统为基础,资金流通和支出状况都加入到系统当中。信息系统建立对医院成本核算人员对医院的信息了解有一定的帮助,并且能够对比资金实际状况及预算情况。如果想要对资金展开科学化管理,财务工作人员应当将电子银行核算报表作为基础,进行与资金预算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在项目实施以及项目预算进程当中都应当展开监控,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反映。 3对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升级 医院的财务管理包含了财务会计和费用审计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如果要升级相关体系也要将这些作为重点。第一,医院管理部门应当使工作人员职责得以明确,在具备参与成本管理资格的人能够接触资金合同或处置资金成本。另外,要确保成本会计和造价会计有相同的记录,统一规定报表的编制框架等内容。在会计人员收集财务数据进程当中应当依照有关流程,进一步确保数据所具有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后,要进一步健全成本管理核算系统,在成本管理环节加入预算活动以及核算活动。并且要升级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使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得以优化,同时使财务费用审计制度得以优化,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更好的解决医院在成本管理环节当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加强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 4实行全成本核算 如今,很多医院成本核算都只是普通意义上的不完全核算,数据往往会有失真的情况,对经济管理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医院成本核算办法应当在实践过程中与实际内容相结合,通过测算、论证、修改获得经验的积累,并进行改进。所以,医院成本核算应当从不完全到完全进行推进。完全成本核算是包含了一切要素的核算,也就是医院加入成本的支出综合。医院展开全成本核算,也就包含了核算活动的所有环节及支出,并展开监督及控制。对成本造成影响的技术及经济因素,比如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及固定资产,都要加入到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从而让成本核算数据更加及时和准确,有更为合理的分摊及费用归集办法,让成本核算指标得以真实的反应。医院展开成本核算,会加强其节约意识和劳动效率得以提升,进一步提升社会及劳动效益。 会计专科论文:会计专科创业教育探新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高职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会计职业的社会认可度较高、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特点,因此,以院校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办学机构纷纷开办或增设会计专业,加大会计人才培养的规模,由此造成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益加剧。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队伍中,高职院校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特有优势,是我们急需思考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积极创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学生与学校双赢的局面,促进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会计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形成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他们不仅掌握了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同时还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意识和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掌握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 (一)国家宏观政策优势 目前,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环境与创业机制的创设上,在创业政策的制定中,以及创业资金的提供等方面,都予以了大力支持。首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中央及地方政府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创业培训,多办富民实事,推介创业典型,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个人投资兴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在创业政策上,各地政府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各项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支持力度。各地政府特别制定了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均有机会创业。在创业机制上,政府通过建立创业保障机制,使创业实体不论形式、大小、地域,均可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同时对初次创业中创业者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和指导,促进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健康良性发展。在创业资金上,政府也积极与相关银行信贷部门共同搭建融资平台,为初始创业者和再创业者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二)会计专业自身优势 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为紧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会计的触角深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会计专业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筹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如何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水平,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税务规则来有效规避风险、合法经营,如何进行日常业务收支与财务成果的核算,如何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等,都与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会计与财务管理活动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物质资源、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资产不断增值。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创业者只有精核算、懂管理才能提高其创业行动的效率和效益。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在具体实施创业教育时,应坚持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创业教育类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一)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专业教育主渠道来实施和实现。这也意味着应将创业教育纳入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来,将其融入课内外教学中来培育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素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设计以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基点,贯彻以创业为导向的设计思想。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时,遵循创业型人才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原则,明确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合理设计对应的教学模块与环节,并将其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业教育进入常规人才培养体系中,贯穿在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才培养的常态模式。 2.制定以创业为走向的教学计划 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分阶段设计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对应课程,体现创业走向。 (1)设计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课程模块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主要在大一、大二期间完成。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课程模块包括专门课程模块和相关课程模块。专门课程模块包括专门开设的职业与择业指导、创业实务知识、创业教育等课程,相关课程模块则涵盖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课程,从而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2)设计创业实践专门化训练模块第二阶段,在主要专业课程学习终结(即在大三第五学期),通过整合校友资源、家长资源、公益团体资源,在校内搭建创业教育平台,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硬环境,实施创业实践专门化训练。在此阶段,核心教学内容是根据本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走出校园,积极面向社会和企业,通过承担行业课题等形式,为学生创业实践拓展训练项目。 3.开展以创业为定向的创业实践和指导 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实施创业活动期间,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应开展全程的创业实践和指导活动。创业实践活动依次经历三个阶段: (1)创业认知阶段通过相关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学生熟悉了创业政策、法规与市场营销知识,学会了开展市场调查的方法,明确了选址、选项目、组建团队等创业方法与流程,在此基础上进入创业认知实践阶段。在此阶段,首先是进行市场定位;然后确定经营模式(个体工商户或有限公司等组织形式);再尽可能指导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配对,实现实体公司与学生创业项目的一对一配对和指导。 (2)创业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包括两项创业实践内容:一是企业申办实训,主要包括向政府、行业、企业申请大学生创业基金以及向金融机构申请专设的创业融资贷款等主要渠道筹措资金;然后办理工商登记,到工商局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获取企业营业执照;再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及银行开户等相关手续;拟定企业营业计划书,完成企业营业前的整理和筹备工作,并形成书面材料;二是企业经营阶段创业项目的具体运作,包括业务运行、企业管理等内容,在创业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可组织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同步开展创业设计大赛,交流、分享创业经验。 (3)创业实践跟踪指导阶段对在第二阶段中创业实践创办并初步经营成功的学生离校后继续为其开展后续的跟踪指导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三第六学期(即传统的顶岗实习教学期间)以及企业经营阶段,进行创业跟踪指导工作。跟踪指导的教学内容包括:一是对运营中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产销不畅等问题的企业进行经营诊断,帮助其恢复正常或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二是为运营较好的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三是为学生开办的企业提供商机配对等服务,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二)创业教育中课内教学应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 在创业教育中,课内教学的主要功能包括:1.普及创业实务知识(如法规、政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知识);2.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新型人才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门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而课外教育的主要功能则围绕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展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业文化,同时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设计与规划竞赛、支持建立创业教育社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开辟校内外创业基地,解决学生的创业实践的空间问题。如在校内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为学生建立创业市场等创业实训基地,或借助行业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大学生创业团队规划校外“创业园”等。由此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采取弹性学分制度,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创业教育,在时机成熟之际,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应与企业创业人士教学有机融合 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师资是决定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而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却不够理想,校内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行业企业专家却又缺乏教学经验,无法满足现实教学需要。因此,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方面,我们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邀请工商、行业企业专家或成功的创业者进入学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加强与企业合作,同时通过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从而影响或带动本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创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专业培训。如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将教师送到行业企业一线去培养锻炼;或制定激励措施,给予本校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提高创业实战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提高创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在其人才培养工作中可通过实施创业教育,以期解决学生的就业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矛盾或问题。 作者:李莉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 会计专科论文:电大会计学专科实践的效果 一、专题讲座 我们分初、中、高三个阶段的讲座。 1.专业认知讲座入学初,我们每学期都要对新生开《会计人员的专业发展》、《如何规划会计人生》、《如何做个会计“达人”》等讲座,结合最新的会计法规,对每学期入学的新生进行专业认知培训,给每位会计新生规划了会计人生,指明了将来要走的发展道路及其技巧,很受学生欢迎。同时我们做好后续服务工作,每年都指导学生报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职称考试,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和咨询,使学生在职称晋升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和错路,每年有二分之一的学生能考上从业资格证,三分之一学生考上会计职称,为这部分同学的就业和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资格准备和能力储备,使学生毕业能拿到毕业文凭、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及初级或中级会计职称这样“三丰收”。我们每年还举办资格证和职称考试的考前培训,为学生服务,同时招收社会考证人员,即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又为我们的招生作出实实在在的宣传。 2.专业知识讲座进入学校学习后,针对我国会计改革的理论与实际,适时开出一些专题知识讲座,如新《会计准则》培训讲座,《纳税筹划》、《证券基础知识》、《市场营销策略》讲座等等,从多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平时多读相关书籍,勤动脑,深入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3.应用能力讲座对毕业班的学生,要求会应用、能动手,有一定创新能力。我们配合学生毕业作业和调查报告的写作,开出一系列的论文辅导讲座和社会调查报告交流等,尤其是社会调查报告交流讲座,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调查实践,上台交流心得体会,每个人都是讲座的主讲人,同时也是他人讲座的聆听者,同时受益于自己和他人的调查实践,得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实务经验和习惯做法,特别是温州市一些小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的一些小技巧,学生非常欢迎,踊跃参加。 二、模拟实验 我们分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 1.手工模拟实验包括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等。据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毕业于中职的学生最后一年是毕业实习,但86%的学生实习不是选择会计工作,而是在屈臣氏、联华等商场超市从事营业员之类的社会实践工作,这样一年下来,原来背住的理论早就忘了。就是选择会计工作实习或已经在企业就职的学生,由于近几年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步伐相当大,新《会计准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一系列新的法规、规章的出台,使会计理论与实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也急需根据新制度设计会计模拟实验,规范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扭转我们很多企业现行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弊病。以第一学期新生的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调查举例:98.56%的学生认为基础会计模拟实验对他们学习会计“很有帮助”,58.67%的学生觉得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与基础会计平时作业一样重要,30.68%学生觉得实验的作用大于作业。以前我们的模拟实验是并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作为基础会计的两个作业,这学期开始适应学生需求改革如下:第一学期学习基础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做完基础会计课程的两次模拟实验基础上,第二学期再单独将《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专门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展教学和进行考核,共5个学分,一学期实施下来,学生非常欢迎。这种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模拟实验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入门学习会计,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会计基础理论,增强感性认识,规范实务操作,学生普遍感觉收获很大,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这里还有一个成效就是这门选修模拟实验课还可用来招收社会上的非学历培训人员,满足有些学员只要求做会计实务培训,不必要拿文凭的这种需求。 2.会计电算化实验我校专设的三个电算化会计实验室,提供专科学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上机实验,每位学生至少完成10次上机操作,使学生在手工模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以适应将来工作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学生问卷调查看,专科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实验的兴趣度达42.61%。电算化实验还有一个成效也是可以对社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所要求的会计电算化证书培训等。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对专科毕业班学生还开出了《会计核算模拟实验》,5个学分,两个月时间会计模拟综合实训,采用专门的核算软件,模拟实验一个中型企业一个月的实际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包括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制和审核、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以及成本核算等方面,学生非常欢迎,能做到学以致用。 三、小组讨论 由于开放教育学生基本是在职的,平时同学交流的机会也不多,所以我们非常强调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消除学生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孤独感。具体分组的时候要将从事会计工作与非会计工作的学员分为一个学习小组,以便互通有无。讨论地点可以是在网络上,也可以是实地组织;讨论主题可以是对教材上的某个知识点或重要方法的理解,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到会计核算和管理较规范的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后发表感想与体会,或是去校外实践基地观摩学习,听取经验介绍后所做的交流。如我校与我市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以及道盛会计师事务所都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协议,每年都有学生到华明和道盛参观或实习,反映都很好,有的学生甚至就此留在华明工作。 四、财务分析报告 我们要求学员在学习《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同时,将所学的分析技巧和能力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每年或每季度对自己工作的单位做一份财务分析报告,为切实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打好基础,也为自己将来晋升高级会计师做好资料准备。选修《财务管理》课程时这个分析任务一般是作为小组讨论课题来完成的,修完这门课程这个分析任务就要自觉去操作了。这项工作有些坚持下来的学生,收获很大,毕业后几年晋升为高级会计师,或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实际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一直在推荐并业余指导这个分析工作,让学生有目的有时间为自己的工作和职称晋升等早做准备。 五、知识、能力竞赛 为丰富校园文化,我们每学期都举办一系列的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活动,如新会计准则理论知识大奖赛、珠算技能竞赛、模拟实验技能竞赛等等,这些赛事也是我们校内实践的一种很好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如这学期我校参加省电大专科手工会计操作技能竞赛,参赛三位同学均获奖,其中一人获二等奖,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近年来我校还一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英语等级、珠算等级考试,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六、交流沟通与咨询 我们开展学习、工作、就业和考证及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沟通与咨询。 1.学习上的交流沟通与咨询开放教育要求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但是学生自主学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在小组协作学习中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还有很多个别化的学习疑问。我们利用电大在线论坛、QQ群、电话、E-mail等多种形式,实时非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做到24小时内解决疑问。从素质教育出发,新生入学初就强调生生交流,所提学习上的疑问尽量由学生先回答,并且要求使用所学会计理论和知识来回答问题,要讲清理由,然后老师24小时内核定,肯定成绩改正错误,学生交流沟通情况计入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所以学生参与度较高,也逐渐改善了有些学生以前不肯问、不会问的缺点,而回答正确度较高的同学也逐渐有了自豪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应用会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反过来促使学生学好基础理论知识,形成良性循环。三年下来,认真参与交流的同学,其交流沟通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就业面试时就不会怯场,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2.工作上的交流沟通与咨询电大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职业余学习的,很多学生入学前仅毕业于中职,参加实际工作后感觉有很多困难,觉得实际工作与书本的理论有些脱节,或者有些问题是从没学过的等等,如税务、工商、或原始凭证的设计、月末结转、年报尤其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等,这些实际问题就是很好的实践素材,我们非常鼓励与引导学生多多交流沟通此类疑问,老师也尽量实时参与讨论解决,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理论又提高了实际能力。 3.就业、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沟通与咨询如前所述,电大学生基本是在职学习的,但是很多学生的单位并非正规的企事业单位,想改善就业环境提升就业水平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平时对就业方面提供较多咨询,经常与本地企业或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联系,推荐我们的学员就业,并鼓励学生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招聘,学生受益较多。另外,要求学生先具备就业资格与水平,所以新生入学时的专业认知讲座中就要求学生安排时间和精力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或会计职称的考试,因此很多学生又会碰到会计职称培训与电大学习的矛盾,职称是5月下旬考,电大考试在7月上旬,我们一般都在业余时间帮助学生制订一个适合他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方法指导,考证的书籍和要求与电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同学能善加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差,大部分学员能职称、学业双丰收;对原来基础较差的学员,我们建议他先好好学习电大课程,打好基础,考证等可以留待来年再考。这样,学生明确了目标,平时学习就更努力,对专业认知更清楚。 七、调查报告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用来考核与评价毕业生社会实践环节是一种较好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所学会计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现状,通过对某一个调查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考察和分析,总结经验,同时能找出其存在的关键或焦点问题,并尽量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实施下来,学生反映较好,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其个性发展。这种社会调查的校内实践方式我们也广泛应用于各门课程的课程实践,如老师在课堂上或通过网络布置社会调查题目、调查目的及要求,并可借助小组讨论、E—mail、电话、书信等实时非实时联系方式,辅导学生应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去解决本单位、本系统或社会上某一领域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毕业论文 上文已经述及,我们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做专业认知讲座,并落实到每一门专业课上,结合模拟实验或调查报告等形式,中间始终贯穿着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样实施下来,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平时能积极收集素材,如做些报刊、杂志文摘或剪报的收集整理工作,结合各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基地的参观学习等尝试写一些小文章,提一些小建议,或写一些学习心得体会和社会调查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为毕业论文的写作积累了素材。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学生普遍能得到专业知识和写作水平的提升,同时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会计是一门实用科学,理论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校内会计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经过我校多年实践,学生非常喜欢并踊跃参与,效果也是相当显著的。辅导教师亦体会颇深,有时一个问题仅凭语言怎样也解释不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一下,就能豁然开窍。但是目前我校在实践环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实验员,无论是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还是电算化会计实验室,都无专人管理,基本由任课老师暂代实验员,这样不利于实验室的管理,而且由于任务重时间紧,有些课程如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就没有单独开出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了;还有电算化上机实验次数对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还是较少,不能满足其平时练习的需求;实验用教材体系也有待开发、完善,比如到本地企业就业时需要的外贸会计、税务处理等实验教材都亟待开发。 作者:韩素莹单位:温州广播电视大学 会计专科论文: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会计学专科是国家开放大学的热门专业,会计学专业既要学习理论,又要实践操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已成为会计专业教师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分析了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举措,以期开放大学真正为社会输送受欢迎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开放教育;会计学;实践教学 引言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教师在讲授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实际业务进行演练,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管理问题的能力。为满足行业需求,开放大学必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运用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会计教学质量。 1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学习者情况分析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的学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参加学历教育,提升自己业务素质的,面授时间有限制。笔者目前带了一个会计学专科班,全班共39人,大部分学员在普通企业上班,实行单休,在面授时间的安排上不能满足全部学员的需求。很多学员的工作单位不是很稳定,请假会影响到月末薪酬。另外,学员对实践类课程的兴趣比理论性课程高,求知欲强,而且39名学员中80%目前并未从事会计工作,选择会计专业就读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会计工作,使自己的薪酬待遇得到提升。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员不光想拿到会计专科文凭,更想学到实务操作技能,希望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但他们的专业底子又非常薄弱,急需开展会计模拟,渴求学习中多一些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培训。 1.2实践课程情况分析 会计学专科目前执行的是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的专业规则。在这个专业规则中,会计专科的课程分为六大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延展课、专业核心课、通识课和综合实践。以浙江电大为例,实践课程只有《电算化会计》《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实训》《会计操作实务》《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这5门课程,总学分为20学分,只占最低毕业学分76学分的26.3%。电算化会计采用的是一种游戏闯关式的学习和考核方案,课程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考核中必须前一个任务完成了才能进行下一个任务,任务顺序无法自己调整。大部分学生光应付考核就需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任务内容死板,跟会计专业知识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无法真正提高,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也无法达到。社会实践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自行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也没有认真开展社会调查,随便交差应付了事,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职业技能实训由5门专业核心课组成,学生登录中央电大职业技能实训平台进行练习及考试,考试的题型为选择题及判断题,学员基本抱着任务观点,过关即可。实践证明这种虚拟职业技能训练,究其实质是一种无纸化的练习测试,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会计操作实务由省电大牵头的教学团队编写,经济业务内容较全面,属于典型的手工模拟做账。要求学生从整理和粘贴原始凭证开始,到建账,到填写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各种财务报表等,从而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但理想化的案例与实务还是有较大差距,而且课时远远不够。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终结性考核时总是有部分学生带着任务观点完成手工做账,存在抄袭现象。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课程需要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后,在学校机房内登录中央电大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手工做账环境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全部会计核算流程。该软件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福斯特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大部分学生进入这门课程学习后都觉得这门课程比较实用,但面授和练习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在短期内掌握实践要领。加上该软件目前只安装在学校,学生在家练习的愿望无法实现。任课教师也无法在紧张的课时中详细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带领学生完成全部核算练习和考核。 2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一直以来,电大的会计学专业教学中都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上也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加上课时紧张,所以课堂教学免不了有应试倾向,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其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的分析可以发现,会计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给学生自主、个性化能力提升带来了制约性的影响,培养出来的会计专科毕业生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虽如前述开设了5门实践类课程,但部分流于形式,部分虽有核算模拟,但因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没有按学员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和分工岗位职责,学生的操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会计教学实践教材的构建单一滞后 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规则中所占比重低,实训教材少,难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会计是一门时效性极强的学科,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应与当下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适应。但目前开放大学的会计教材,其内容往往跟不上社会实际,模拟实验中的案例基本是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编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内容都只是书本上的印刷格式,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就是简单的训练,把书本的理论知识搬到实践的作业本上,使得学生掌握的方法与技术远远落后于企业财务实际操作的要求。如《会计核算模拟实验》作为一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技能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软件中其会计核算方法还是按旧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仿真性较差,内容偏于陈旧,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操作性实验的需求,不能真正提高学生专业实务操作能力。 2.3教学手段落后,信息服务不够便利 电大办学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一直在研究和尝试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员需求的教学模式,录像带、面授辅导、小组讨论、QQ群、课程讨论区等到当前较流行的微课,这些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随着社会形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员个人特点量身定做的。但实践中目前还是以面授应试为主,大都是教师根据教材中的顺序进行理论灌输,实践教学就是教师演示后学生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操作模式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教学效果平平。当前,我们的学员越来越年轻化,笔者分析了班级39名学员的年龄,其中“70后”的仅3人,“80后”的18人,“90后”的18人。年轻人的特点是网络学习和操作能力强,注重学习的便捷性。而反观各种网上会计学校,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网上课件、网上视频教学,收费高,学习者众多。我们的部分实践教学是否能够借鉴这种方式,进一步体现我们开放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真正实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 2.4会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开放大学里,基层的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是双肩挑的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承担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缺乏定期培训,知识更新不及时,缺乏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对企业中的一些实务性问题难以把握。双师型教师极少,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实践教学讲究的是实践性,但大部分教师经历的是“从学生到老师,从学校到学校”这一单纯的成长经历,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参加工作后,都没有机会真正深入企业进行会计实践,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因而,教师尽管有想要教好学生的“心”,却没有熟练开展实践教学的“力”,实践教学开展较困难。 3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3.1确立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开放大学的领导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于会计教学的重要作用,开放教育是面对社会在职人员开展的开放式、自主性学习的教育类型,基于此,开放大学应着力于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实行素质教育。开放大学应将会计教学的理念、计划和目标统一起来,保证实践教学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如会计专科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刚接触会计知识,对他们的培养,重点应提高他们的基本操作能力。设计实践内容时,应注重全面性和直观性,从手工模拟做账逐步过渡到计算机模拟。同时可以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到实践教学中来,如结合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等。 3.2优化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从开放大学设置专业规则开始,增加实践课程在专业规则中占据的比例,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来设计课程考核标准,让学生学有所用。当前,各种电子结算、电子支付、移动终端的会计软件不断出现,以及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开放大学应及时更新知识和实践案例,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开放大学可以省电大为单位,整体规划,统一资源管理,加强案例库建设,及时更新会计专业教材。 3.3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法 我们的教师需转变观念,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讲,学生练”的传授方法,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个体差异需要。比如实训时不局限于全班一刀切模式,可以按学员的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分成若干小组,分开实训项目,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也提高了实训效果。此外,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研发,现在年轻一代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更希望学习知识简便易消化,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快捷性。在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开放大学已经做到了“时时、处处学习”,运用专门的公共技术平台,提供移动的学习资源,让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成为可能。我们的开放大学也亟需建立更专业的会计学习平台。 3.4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过硬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拥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会计知识架构,及时进行新准则、新制度培训,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省级电大可根据学科需要构建教学团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会计实务案例,基层电大的专业教师之间可多交流实践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或者走出去参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短期培训,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与水平。总之,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环境的变化都在推动着我国会计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最受欢迎的知识。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开放大学不仅要给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会计人才,更要输送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会计人才。 作者:王旦云 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桐乡学院
物流专业论文:试论问题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起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问题教学法已得到我国职教界的广泛认同。问题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二是启发学生从疑难中发现问题,三是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四是组织小组讨论,五是在练习中加以迁移应用,六是评价总结。 论文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 应用 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和认识科学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的能力。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就问题教学法进行研究与推广,在教育教改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也对问题教学法给予了广泛重视,对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教学法的含义 问题教学法源于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学派。杜威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主观性,认为,教学过程是增长其经验的主要过程,学生要在疑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问题教学法即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学得新知、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强调的是“认知冲突”与“学生主体”,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最重要动力,学生主体体现在思考、质疑、合作、探究过程当中的主动性;问题教学法是集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注重过程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教学法的一般实施步骤 问题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逐渐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创设情境-启发发现-提出假设-讨论探究-迁移应用-评价总结。 1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问题产生的基础与前提,在课堂教学开篇导入时,教师可根据教材知识结构设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创设一个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通过预设的情境推动学生主动思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所设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2 启发发现。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面对学生“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提出在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困惑。 3 提出假设。学生应获取资料和进行必要的观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4 小组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交流成果和见解以及心得体会,并对一些重要问题深入开展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5 迁移应用。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习题中加以应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迁移应用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6 评价总结。学习效果检测必须置于实际的学习评价情境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结论作出评价,归纳和小结。 三、问题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信息处理、配送等方面都是物流功能作业,物流现象具有普遍性。因此,在物流管理学科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法”具有教学资料获得的广泛性。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若按传统教学方法,则免不了要介绍一些条条框框的书本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采用“问题教学法”,将问题情境引入“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企业”课堂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第三方物流选择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切身体验和思考,使得学生逐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自学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企业”这一课题的知识结构,设计出学生的学习目标。首先,知识目标:掌握第三方物流的定义、产生的背景;第三方物流的形式和专业优势。其次,能力目标:能够结合物流的功能要素等知识对物流公司的服务项目进行识别;初步掌握筛选物流公司的步骤和影响要素。第三,素质目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够收集物流业务开展所需的信息,树立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 1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物流现象广泛存在于生活中,有大量的素材可作为情景资料和信息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具有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教师可以根据大纲、教材,结合行业素材给出相应的可获取学习资料的情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如在问题情境的设定中,可以介绍一家物流企业的有关资料。一是公司的简介:名称、规模、理念。二是公司的服务内容:物流项目、服务领域。三是公司的优势:如何招揽客户和吸引人才。如果你是该公司项目经理,如何完成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过程,等等。 2 启发学生从疑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倡导学生打破思维的旧框架,鼓励学生勤于质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根据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过程这一问题产生疑难,提出问题。如,第一,哪些活动属于第三方物流活动?第二,为什么要引入第三方物流?对生产企业有什么好处?第三,第三方物流的提供者可由谁充当?共有几种类型?主要提供哪些物流服务?第四,从物流服务的供需双方看物流外包,能给供需双方带来哪些好处?哪些是供方的需求,哪些是需方的需求? 3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根据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过程这一问题,去收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教师提供有关的资料或者查找信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总结物流的有关现象和工作要求,达到对物流行业和具体工作的认知,如第三方物流的含义、特点、分类、优势和发展模式等。信息资料包括:一是定义:书本××页;产生背景:书本××页。二是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步骤:书本××页。三是网络收集:如百度搜索、物流公司百强等,然后登陆这些公司的网站查看有关企业信息。学生通过对物流行业和具体工作的认知,了解相关概念和工作步骤,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4 组织小组讨论。根据学习和工作任务,在教师的协助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定分组: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而定。也可分为若干小组,如将每班分为5个小组,其中有一个小组可作为客户小组。分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积极主动性,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要使本组能完成任务就必须彼此合作,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展示出自己小组的实力,与其他小组进行竞争。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个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对整个工作任务的完成进行合理规划。每个小组成员通过抽签分配其在小组中的角色,让小组成员人人有任务,同绕学习工作任务,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讨论和交流,发现问题和分歧,寻找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通过探讨分析第三方物流引入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各项条件,进行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第一,公司需要结合生产、市场、销售等各个方面进行物流外包方面的判断,根据自身发展目标提出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标准要求。第二,罗列出比较符合公司要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表明自己的意图及相关需求,询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信息、服务项目等,缩小公司选择范围。第三,分别发给首选的一两家公司RFP,包括公司基本信息情况简介、公司组织形式与结构、客户信息与运输需求、具体项目的描述等相关信息。第四,通过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地考察,包括该公司的员工合作的成效、固定资产使用的年限等,做出公司的最优选择。 5 在练习中加以迁移应用。所谓“百看不如一练”。一个完整的学习进程,只有“学”这个环节是不够的,“学”的环节属于学会探路,求得明了的过程,紧接其后的环节“习”才是记忆、应用、创造的过程。为此,当学生已掌握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过程方法后,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触类旁通,引导学生自我检验,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6 评价总结。教学评价不仅是一种测试学习效果的方法,而且还是一种促进个人及小组学习的工具。问题教学法的学习效果检测必须置于实际的学习评价情境之中,以客户小组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实施方式包括教师设计一些调查问卷,让客户小组的成员真实填写,以调查客户的满意度。教师与各小组成员会谈并提问,或与客户会谈了解其中的真实情况。不但评价标准对各个小组必须一致,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客观真实,做出评价时,要说明理由。 问题教学法的开放性使得我们不能采用标准化的问题教学评价方式,需要综合应用书面考试、上机考试、现场考试、口头陈述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方面,主要包括能力提高、知识获取、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最终作品这五个部分。能力提高可从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评价;知识获取可从信息收集分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三个方面来评价;合作情况的评估可从任务分工、任务配合、任务完成情况三方面来评价;学习态度则从准备工作、参与情况、课堂学习、研究态度四个方面来评价;最终作品可从作品形式、书面报告、口头报告、作品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四、问题教学法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该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以及需要教具场地等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首先,“问题教学法”通过对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相关要素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为教师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启发式、研讨式、小组式、问题式、案例式的教学,切实转变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这就需要加强“三师型”即工程师、讲师、技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其次,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有专业基础,学生必须事前具备一定的知识,有收集信息(如书刊、网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明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责任,把握工作节奏,具有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工作的规划能力,还应具备写作能力以及对工作结果的控制预期能力。 再次,要以全面系统的教材和适宜的教学场地作为支撑。在进行问题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开发有针对性的新教材,剔除老旧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与现实生产活动脱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要增加实践创新技能的训练,增加以实际项目为课题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也应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如可用若干圆形、环形场地,便于小组讨论和相互观摩。 物流专业论文:关于内蒙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经济发展的纵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挖掘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探索出适合地区经济特点的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只有培养出理论素质过硬、市场需求、企业?M意的高级技术人才,才能使内蒙古高等职业教育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探讨的就是如何构建适应地区经济特点的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一、内蒙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不足 应当明确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本身还在不断发展中,所以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都是正常现象,关键是做到如何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消除物流发展瓶颈,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物流业的发展,使学生达到学有所学,学有所用,学有所能。有数据显示,83%的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是很?M意,认为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是很密切。72%的学生认为有些课程学起来有困难,50%左右的学生认为原因是教学方法陈旧,缺少相应的教学设施,教材理论太多,技能太少,教材不切合学生实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教材联系实际的案例太少。多数学生都认为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信息量,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更为突出,应增加物流专业的技能课。 可见,虽然内蒙高职院校根据市场要求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缺乏规范化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学校自行筹划设计课程与实践,缺乏统一指导,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师资配备、培养方向等方面难免会有偏颇。目前内蒙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就目前来看职业教育还处于名不符实阶段,现行的一些内容不能?M足实际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培养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但实际情况是,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内蒙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从当前看这种教育是现代物流理论中某一部分,否则会使物流人才的培养及就业受到一定的局限。 (二)教学内容与物流业发展差距较大 现有的教学内容多为理论内容,很少有物流案例,学生课外知识更多的是从网络中获得,缺少对物流业的直观认识,导致本来应当操作实践性很强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变成了平面教育,学生缺少感官上的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对此专业学习失去了兴趣。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必须要及时转变观念、更新教学管理思想,不能还是按老一套来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 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比较差。具体到教学中往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理论讲述多,学生实习实践少。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四)课程设置不科学 具体表现在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需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课程偏重于理论及概念的解释和分析,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实际案例的素材,导致部分课程缺乏其实用性。内蒙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学大多由于缺乏对物流的广泛的、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其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是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物流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缺乏有机结合的系统特性。 (五)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物流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办物流专业门槛低,不必过多投入教学设施。由于物流产业本身从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这就会影响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吻合性较差。 二、改进内蒙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的对策 (一)确定适合地区物流经济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门新学科,从目前调查数据显示可以看出学生对其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因此需要让学生多参加一些企业实习,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时要考虑让学生增加对物流业务流程及物流设备设施的感性认识。同时物流技术及理论的不断更新也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进一步认识。 以就业为导向,实现高职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倡导的职业教育观,也是被世界高职教育发达国家验证过的成功经验。内蒙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在认真考证国内外已有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基础上,重视实践环节,转变单一的技能观,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以?M足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遵循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和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依据自身条件改革创新,才能打造适合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从大量走访调查中我们看到:现在大多数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包括人品、敬业精神、责任感等,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所以职业道德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习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岗前培训。因为学生毕业后并不是一直在一个企业或一个专业领域工作即岗位终身制,所以技能培养是重要的一方面,但不是主要的,重要的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团队合作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变化能力,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越走越好。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 物流专业的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喜好及将来的择业方向,在学好本专业课程基础上,利用有限的时间,有目的的选择和将来职业有关的课程学习,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两年多,如何能在短短的两到三年间拿到更多的证书,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关键是正确引导物流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己选修课程,考取相关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会使大学生们不再因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而被企业拒之门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会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实现校企合作改善经费投入不足 “校企合作”这一办学模式是新世纪培养人才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比较有效的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同是双是一种“三赢”的教学管理模式,将学校、企业、学生这三者有机地结合,通过在他们之间搭建合理有效的合作平台,从而将三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开放式合作。 “校企合作“的“三赢”教学管理模式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大胆创新,是教育教学与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的一种科学的合作形式。学校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践,通过在企业建立长期实践基地,调查研究企业经营管理现象,分析物流企业的许多热点问题,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效服务。在“校企合作”的“三赢”教学管理模式中,学生获得了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也可以得到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指导,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毕业生由校门到企业的“零距离”就业,而且还由此形成了一种“学校-企业-学生”均收益的良性循环局面。俗语讲:有了好的巢,就不怕没凤凰! 内蒙高职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物流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运用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事供应链与物流策划、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物流企业管理及企业物流运营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育人为本。今后要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做工作,建立职业道德的全员、全方位教育机制,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整个教育的始末。因此,必须改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促进我国物流业加速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对物流业的需求。在这一形势的感召下制定出能够反映特色、发挥优势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物流职业教育体系,为物流产业发展服务。 物流专业论文:试论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论文摘要:“大国办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促进我国港口物流持续、高效的发展,培养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是关键。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思路。探讨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体系,并提出了保证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主要措施。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港口物流;实践教学体系;保证措施 一、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是港口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作为交通运输枢纽的港口,在交通运输网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港口不仅具有使货物增值的功能,而且已经开始向“国际物流中心”转型,具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 港口物流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港口本身,而且体现在对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上。它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对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港口物流虽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在科技和创新方面落后于世界著名港口,港口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要促进我国港口物流持续、高效的发展,培养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是关键。 二、我国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大批量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教育体系本身就有很强的创新力,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发达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也十分重视,不仅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以立法和制定政策法规的方式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物流、港口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等理论知识,熟悉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物流技术与技能,英语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人才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培养,更需要加强对于港口物流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因此,培养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就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体系 (一)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 1.培养港口物流专业的基本技能。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是国际物流、报关报检、港口管理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及相关业务软件;英语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能够较快适应和融入到企业的工作岗位中,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2.培养港口物流专业的职业技能。港口物流专业的职业技能分为港口物流基础业务能力和国际物流业务能力。基础业务能力是掌握港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熟悉运输、仓储等所需的工作技能,解决在企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国际物流业务能力是在国际物流背景下,要求学生能够应用英语与国外客户进行沟通联系,能进行国际货物报关、报检、单据制作、国际集装箱运输等业务操作。 为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毕业生参加报关员、报检员或助理物流师等考试,并至少取得一向证书。为适应港口物流和国际贸易发展要求,要求学生有选择的考出国际物流方向的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跟单员证书、国际货代员证书等。 3.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具备较强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就一定主题进行市场调研能力,并能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市场分析。 (二)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是以专业技能应用为主线,兼顾综合素质、外向业务拓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即课堂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第二课堂、毕业实训等4个环节。 课堂实训内容的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把理论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专业技能课程实训是针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的单设实训,即课程学完后,在计算机房或者场景实训室用一周或两周时间集中来完成整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对整门课的内容加以运用和融会贯通,以达到巩固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是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设置,综合相关几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相应的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实现创新。专业技能课程实训和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的内容设置与学生要考取的职业资格证相结合,通过实训帮助他们复习考证需要的相关知识,提高考证的通过率。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经常邀请企业有一定资历的专家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锻炼,提高工作能力、思想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可以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把教育寓于活动,在活动中深化教育。 社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参观交流、专题调研、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安排教师带队到企业参观交流或进行专题调研,或者利用假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第六学期,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者自行落实的单位进行毕业实习。 四、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措施 (一)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的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实践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求具有"双师"资格。既要有较高的港口物流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好是有在港口物流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学校要不定期的派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聘请港口物流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进行实践教学指导,补充实践教学的教师资源。 (二)注重课堂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 不同的课程,知识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课堂实践教学,在时总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要抓好实践教学的质量,课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允许而且应当多样化,要突出特色。 1.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学习国际物流基本知识、掌握物流基本技能的方式转变为通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来总结出需要的国际物流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师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们可对物流行业的情况有总体上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洞察和判断能力。 2.归纳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问题,并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的讨论,然后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点评和统一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分析总结出实训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小组项目法。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设计,如对港口物流企业流程设计、仓储配送优化等内容中,把学生分组,布置一组人员共同参与某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各自分配的任务,然后将大家的结果汇总,项目小组负责人整合提交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不同性格、不同爱好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得到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模块化课程。有些课程可以按照工作流程和岗位能力的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如:《国际集装箱运输》课程可以打破常规的章节划分,按照集装箱运输的流程将课程分成以下课程模块:集装箱运输中外贸部门的工作、货代部门的工作、仓储配送工作、集装箱堆场作业、报关与报检工作、运输协调管理等。通过模块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是在何种情况下应用的,并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企业环境为背景,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校内实训项目 校内实训项目的规划,要根据我国港口物流业的新理念和模式,对现有的实训项目进行整合与优化,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港口物流发展前沿知识的新实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内实训项目可以在计算机房进行,以专业的教学软件为基础,让学生根据教学软件的内容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完成实训项目。这就要求软件的设计要高水平、高起点,可以采用学校、软件开发公司和国际物流企业专家共同讨论研究、设计实训模块的形式,使教学软件与当前港口物流企业使用的主流软件一致,但要更加适合教学和学生练习。硬件环境可以采用当前企业使用的或者尺寸按比例缩小的真实设备。 校内实训项目还可以在场景实训室进行,场景实训室是把实训室设计成企业办公的环境,以实际工作的流程为基础来设计实训模块,以港口物流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岗位来分角色,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角色中来进行现场的工作岗位演练。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学生既要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又要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通过相互协作来完成整项“工作任务”。场景实训可以让学生熟悉物流企业中各部门的工作职能,明晰物流企业业务的处理流程,全面提高物流实训者的工作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参观交流、专题调研、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大多必须在现场进行,实现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彰显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本途径。 校企合作模式首先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把港口物流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其次是采用“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于学校来讲,可以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上要特别注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质量保障体系。 (五)丰富第二课堂,建立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级别的比赛,通过各项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各种科技类社团的发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由教师领队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开阔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思维,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舞台。支持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向社会、他人提供无偿义务服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要改革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实现评价为学生发展服务。将学生的创新成果与学分及学生的评价机制相结合,学生的创新成果除了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外,还与课程、学分及对学生评价机制等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研究。同时让企业中的技术专家、管理人才与高校老师一起参与学生实践课程考试、考核。注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广泛收集企业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接受社会对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评价与建议。 物流专业论文:试论问题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起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问题教学法已得到我国职教界的广泛认同。问题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二是启发学生从疑难中发现问题,三是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四是组织小组讨论,五是在练习中加以迁移应用,六是评价总结。 论文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 应用 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和认识科学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的能力。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就问题教学法进行研究与推广,在教育教改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也对问题教学法给予了广泛重视,对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教学法的含义 问题教学法源于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学派。杜威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主观性,认为,教学过程是增长其经验的主要过程,学生要在疑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问题教学法即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学得新知、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强调的是“认知冲突”与“学生主体”,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最重要动力,学生主体体现在思考、质疑、合作、探究过程当中的主动性;问题教学法是集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注重过程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教学法的一般实施步骤 问题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逐渐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创设情境-启发发现-提出假设-讨论探究-迁移应用-评价总结。 1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问题产生的基础与前提,在课堂教学开篇导入时,教师可根据教材知识结构设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创设一个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通过预设的情境推动学生主动思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所设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2 启发发现。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面对学生“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提出在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困惑。 3 提出假设。学生应获取资料和进行必要的观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4 小组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交流成果和见解以及心得体会,并对一些重要问题深入开展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5 迁移应用。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习题中加以应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迁移应用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6 评价总结。学习效果检测必须置于实际的学习评价情境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结论作出评价,归纳和小结。 三、问题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信息处理、配送等方面都是物流功能作业,物流现象具有普遍性。因此,在物流管理学科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法”具有教学资料获得的广泛性。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若按传统教学方法,则免不了要介绍一些条条框框的书本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采用“问题教学法”,将问题情境引入“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企业”课堂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第三方物流选择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切身体验和思考,使得学生逐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自学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企业”这一课题的知识结构,设计出学生的学习目标。首先,知识目标:掌握第三方物流的定义、产生的背景;第三方物流的形式和专业优势。其次,能力目标:能够结合物流的功能要素等知识对物流公司的服务项目进行识别;初步掌握筛选物流公司的步骤和影响要素。第三,素质目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够收集物流业务开展所需的信息,树立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 1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物流现象广泛存在于生活中,有大量的素材可作为情景资料和信息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具有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教师可以根据大纲、教材,结合行业素材给出相应的可获取学习资料的情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如在问题情境的设定中,可以介绍一家物流企业的有关资料。一是公司的简介:名称、规模、理念。二是公司的服务内容:物流项目、服务领域。三是公司的优势:如何招揽客户和吸引人才。如果你是该公司项目经理,如何完成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过程,等等。 2 启发学生从疑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倡导学生打破思维的旧框架,鼓励学生勤于质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根据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过程这一问题产生疑难,提出问题。如,第一,哪些活动属于第三方物流活动?第二,为什么要引入第三方物流?对生产企业有什么好处?第三,第三方物流的提供者可由谁充当?共有几种类型?主要提供哪些物流服务?第四,从物流服务的供需双方看物流外包,能给供需双方带来哪些好处?哪些是供方的需求,哪些是需方的需求? 3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根据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过程这一问题,去收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教师提供有关的资料或者查找信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总结物流的有关现象和工作要求,达到对物流行业和具体工作的认知,如第三方物流的含义、特点、分类、优势和发展模式等。信息资料包括:一是定义:书本××页;产生背景:书本××页。二是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步骤:书本××页。三是网络收集:如百度搜索、物流公司百强等,然后登陆这些公司的网站查看有关企业信息。学生通过对物流行业和具体工作的认知,了解相关概念和工作步骤,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4 组织小组讨论。根据学习和工作任务,在教师的协助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确定分组: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而定。也可分为若干小组,如将每班分为5个小组,其中有一个小组可作为客户小组。分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积极主动性,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要使本组能完成任务就必须彼此合作,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展示出自己小组的实力,与其他小组进行竞争。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个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对整个工作任务的完成进行合理规划。每个小组成员通过抽签分配其在小组中的角色,让小组成员人人有任务,同绕学习工作任务,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讨论和交流,发现问题和分歧,寻找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通过探讨分析第三方物流引入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各项条件,进行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第一,公司需要结合生产、市场、销售等各个方面进行物流外包方面的判断,根据自身发展目标提出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标准要求。第二,罗列出比较符合公司要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表明自己的意图及相关需求,询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信息、服务项目等,缩小公司选择范围。第三,分别发给首选的一两家公司RFP,包括公司基本信息情况简介、公司组织形式与结构、客户信息与运输需求、具体项目的描述等相关信息。第四,通过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地考察,包括该公司的员工合作的成效、固定资产使用的年限等,做出公司的最优选择。 5 在练习中加以迁移应用。所谓“百看不如一练”。一个完整的学习进程,只有“学”这个环节是不够的,“学”的环节属于学会探路,求得明了的过程,紧接其后的环节“习”才是记忆、应用、创造的过程。为此,当学生已掌握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选择过程方法后,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触类旁通,引导学生自我检验,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6 评价总结。教学评价不仅是一种测试学习效果的方法,而且还是一种促进个人及小组学习的工具。问题教学法的学习效果检测必须置于实际的学习评价情境之中,以客户小组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实施方式包括教师设计一些调查问卷,让客户小组的成员真实填写,以调查客户的满意度。教师与各小组成员会谈并提问,或与客户会谈了解其中的真实情况。不但评价标准对各个小组必须一致,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客观真实,做出评价时,要说明理由。 问题教学法的开放性使得我们不能采用标准化的问题教学评价方式,需要综合应用书面考试、上机考试、现场考试、口头陈述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方面,主要包括能力提高、知识获取、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最终作品这五个部分。能力提高可从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评价;知识获取可从信息收集分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三个方面来评价;合作情况的评估可从任务分工、任务配合、任务完成情况三方面来评价;学习态度则从准备工作、参与情况、课堂学习、研究态度四个方面来评价;最终作品可从作品形式、书面报告、口头报告、作品价值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四、问题教学法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该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以及需要教具场地等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首先,“问题教学法”通过对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积极性的教学相关要素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为教师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启发式、研讨式、小组式、问题式、案例式的教学,切实转变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这就需要加强“三师型”即工程师、讲师、技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其次,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有专业基础,学生必须事前具备一定的知识,有收集信息(如书刊、网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明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责任,把握工作节奏,具有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工作的规划能力,还应具备写作能力以及对工作结果的控制预期能力。 再次,要以全面系统的教材和适宜的教学场地作为支撑。在进行问题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开发有针对性的新教材,剔除老旧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与现实生产活动脱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要增加实践创新技能的训练,增加以实际项目为课题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也应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如可用若干圆形、环形场地,便于小组讨论和相互观摩。 物流专业论文:简论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转移情境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来发展很快,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指导高职教育实践方面缺少知识转移方面理论指导。文章以物流管理专业为视角阐述了校企合作知识转移情境的类型及具体内容,强调了高职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情境实现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知识转移情境;物流管理 一、概述 近年来,知识转移越来越受到重视。自1977年Teece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以来,知识转移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焦点。组织内知识有效转移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表现。Nonaka将知识类型间的转化和层次间的转移同时纳入知识转移过程,引入了知识场(Ba)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分享、创造及运用知识的动态的共有情境,它为知识转移提供了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具体平台即知识转移情境,它分为源发场、系统场、对话场和演练场四种类型。知识转移过程离不开知识转移情境的支撑。因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研究应当将知识转移情境结合专业建设进行分析。本文基于校企合作,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四种知识转移情境进行讨论。 二、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转移情境 (一)物流管理专业源发场 源发场是个人分享感觉、情感和经验和心智模式的场所。在这种知识场中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共享隐性知识,因此它主要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的社会化模式相适应。源发场不是过多地设计出来的,而是在物流企业环境中由实践参与的内容和过程所界定的。因此,学习机会更多的是经由工作实践而不是非对称的师生关系被赋予结构的。相应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与物流工作实践中的其他参与者的相互关系来学习。高职院校与企业签署校外实习协议,提供更多的预工作机会和企业能工巧匠指导机会。长时间的校外实习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在企业工作实践中学习的机会,也为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和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一源发场,教师不但了解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及所需的职业能力,而且通过岗位锻炼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职业岗位实践的经验积累,一方面促进了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为老师实施“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等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物流管理专业系统场 系统场与源发场相比更像一个虚拟世界。这种知识场主要提供将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的情境,从而使新的系统化知识得以广泛的传播,因此它主要与知识转移的组合化模式相适应。系统场是物流管理专业设计出来的,它往往存在于学校环境中,因此不具备具体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地点、时间、节奏以及相关的社会交往和制度背景,都可以通过“教”的设计得到系统的规划和控制。 (三)物流管理专业对话场 对话场主要是提供知识外在化的情境。在这种知识场中,隐性知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并使之显性化,而后通过虚拟媒体贮存起来。这意味着对话场不再局限于一个组织内部,它可以跨越学校与企业的组织边界,把具有不同的知识活动系统结构的企业和学校聚到一起,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机会。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亮点就在于其构建的对话场极大地促进了知识转移的外在化过程,进而推动了整个知识转移的进程。 1.物流协会或商会。借助物流协会或商会平台,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将学院、物流企业、协会和政府主管部门四方资源融为一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合作制定了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系列的物流标准。标准的制定一方面在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可以产生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依据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在物流协会这一开放性的校企合作平台上,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做到产、学、研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此外,物流协会和物流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使物流专业建设中兼职教师选择、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专业教师选择研修企业、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专家的聘请、教师到企业收集教学资源、师生到企业开展项目操作等均获得一定的便利和更大的空间。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通过行使物流协会职能为物流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开发和校企合作提供了充足的校内外资源;通过行使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职能,扩大专业建设资源整合的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的质量。政府与学校、协会或商会合作,推动举办物流展览会、研讨会,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2.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主体的对话场是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知识转移的发动机。校方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能包括:根据本地区物流职业岗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审定专业建设方案、核心课程标准和实训实习标准;审定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考试、考核的标准及方法;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组建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实现专业建设与“产、学、研”相结合;协助组织安排所需的部分实训指导教师;研究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 为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物流管理专业整合来自 各领域的各优势专家资源成立物流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并参与专业建设的全面工作。其中既有来自学校的专家,又有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此外为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还应成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核心团队。核心团队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和实施、实践的主干力量。 (四)物流管理专业的演练场 演练场主要是提供内在化的情境。这种知识场通过实干训练或积极的摸索参与来进行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完善,它可以分为校内演练场和校外演练场。在学校演练场中,学习者介入的实践是从真实工作中抽象出来的学校任务。而在企业演练场中,学习者变成企业中的一个成员。因此演练场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它跨越了学校和企业的组织边界。物流管理专业利用物流协会或商会提供的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训教学条件的内涵建设,保证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类型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1.校内演练场。物流管理专业校内演练场的搭建可以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来完成:由院校提供场地(土地、建筑、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及管理人员、管理机构),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师资、生产任务、技术标准、原材料等,这样院校减少了设备、师资的投入和原材料的消耗及真实生产实训环境的其他建设投入,企业减少了征地、基本建设、配套设施的投入,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技术研发的合作伙伴,缩短了项目从投资到投产的周期,是一种生产要素和职业教育要素优势互补、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原则的具体实现和直接应用。 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物流管理专业配套引进100万元社会资金,共同投资200万元,建成物流管理软件中心,实现物流业务流程训练、物流应用技术培训及物流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功能。引进青岛好利佳储运有限公司的业务和设备,合作建立了生产型的物流技术实训基地,与青岛华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货运实训基地。在基地内可以完成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设备操作、制单、揽货等物流各工作节点的生产实境训练。按照市场需求运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 2.校外演练场。校外演练场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合作,学校起主导作用,企业起关键作用。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企业与校方的合作往往以有利于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为原则,因此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中,学生和企业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双向选择,找准对方。其整个运作过程包括学生培训、寻找企业、安排工作岗位、指导监督、成绩评定等环节。 利用教学基地的条件,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受技能训练。除了学校组织的正常实习外,学生还可以利用假期到物流企业去“打工”,作为走向社会前的中试。通过打“暑期工”,不但增强了物流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企业“打工”期间,学生所做的一切是按照物流企业员工的要求来对待,经过这样的训练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在工作中,给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工作起来往往容易打开局面。这些都说明校外演练场起到了在物流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物流科研项目方面,校外演练场不但在科研上提供非常方便的条件,而且给科研结果进行实际的检验和评价,使校外演练场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物流项目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五)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既是对话场又是演练场 建立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是校企合作关系的深层次发展,校企“战略伙伴关系”是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共事中的同兴衰、共成败的命运共同体,共同负责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达到质量和效益的双赢。它是一种校企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无缝隙的结合体。 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再一次反映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中的知识转移的一大特点:前者合作最主要的目标是提高办学质量,职业学校科研项目的实现在其中处于相对连带的地位。而后者的校企知识转移则是基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种以科研为主体的合作对教育教学发生连带影响,但不是最重要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因此组织层次知识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体层次的知识转移。 三、结语 知识的产生和应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定情境下的产物。比较源发场、系统场、演练场和对话场四种知识转移情境,源发场提供校外面对面情境,系统场则提供校内虚拟情境,而对话场和演练场的区别在于功能与作用,对话场作用是使隐性知识外在化,演练场作用是将显性知识通过训练不断让学生得到知识的提高。本文从物流管理专业角度讨论知识转移情境的分类及其内容,但是知识情境在组织结构、文化、制度、管理等方面也会表现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这些都会影响知识情境动力机制的形式和内容,这些都会影响知识情境动力机制的具体表现,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这是今后研究向深度发展的方向。 物流专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探讨 产学研合作,是指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主要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行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大量的要依靠社会实践。走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都较强的专业,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致力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力争实现由传统培养模式到“产学研”培养模式的转变,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专业特点相符合的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指导思想 在深入研究与逐步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即扩大规模,优化专业结构,围绕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提高办学效益。 1.1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 专业设置、人才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培养规模均应根据市场和就业需求以及物流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 1.2以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为途径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将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现实要求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期,达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格局。 1.3以学生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实现教学与能力形成过程的一致,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本质特征。 2.物流管理专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考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物流管理专业也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总体来看,产学研合作教育还不够成熟。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比较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经验。 2.1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合作层次的思考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呈多样化的形式,如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出现过多种模式,比较典型的有大学科学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具有联合协调机构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模式等 [1]。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1)共同研究。大学和企业的研究人员就共同的课题开展合作研究,结合双方的技术创新能力创造科研成果;(2)委托研究。大学接受企业和中央政府部门的委托和经费支持进行项目研究,提供科研成果;(3)委托研究员。指民间企业的技术和研究人员到大学和大学共同利用机构,接受研究生水平的研究指导,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4)共同研究中心。其作为大学与产业界联系合作的窗口,既是共同研究的场所,又是企业技术人员接受高级技术培训的课堂;(5)大学科技园[2]。 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学习比较先进的合作形式,在合作形式上拓宽渠道,加强实质性合作,多方位、深层次合作,使产学研合作教育避免形式化、表面化。(1)就业定向与毕业实践相结合。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过程中,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共同考核。对考核合格者,可直接就业。实习期间企业专家为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提供指导。(2)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真实工程环境,引入企业真实工程案例,使专业培养更具真实性、有效性,也使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得以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参与企业的设计与生产。企业提供全套教学资源和实训项目,使学生不出校门在实训工厂里就可以体会真实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2.2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环境的思考 着力构建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环境。主要包括:(1)政策环境。制定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在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中,政府的地位特别突出,具体表现在:①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方针和政策。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计划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项基本国策;②提供大量资金资助企业的研发活动;③鼓励各类大学的教师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科学技术实验,保证他们拥有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及使用权;④对有关专利权的收入实行免税;⑤整顿产学研合作的联络机构,加强这些机构的服务职能;⑥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研究如何把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的科技需求结合起来[3][4]。我国政府是产学研合作的倡导者、调节者、战略决策者、技术传播者、环境创造者,可制定政策,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对合作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科研合作经费,利用经费投入的方向和规模程度来体现政府的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促进产学研合作;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各种配套措施,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官方服务性机构;重视国际性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国内的组织和结构参与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研能力。(2)信息环境。要加快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同时也要大量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中介组织。(3)法制环境。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建立健全完善相应的法规条例,完善技术合同、知识产权等各项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来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维护合作各方的利益,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 2.3 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各方动力机制的思考 一是学校的动力机制。在政策上要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学校在职称评聘、利益分配、评奖评优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倾斜政策,使潜心研究并参加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职员工得到公正的待遇。为了有效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工作机制。制定 “产学研合作工作条例”,对产学研合作的工作机构、工作内容、工作制度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且将产学合作内容作为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内容。 二是参与学校产学研合作单位的动力机制,这包括合作单位管理层的动力问题;合作基地督导教师的动力问题。要做好产学研合作教育,就必须形成一整套动力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但现实情况是,各方面的积极性并不总是一致的,学校的积极性很高,但合作单位并不是很积极。产学研合作教育如何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形成各方的互利互惠机制、多方共赢的局面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4 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各方合作机制的思考 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围绕市场的近期和长远的需求,通过对市场的敏感性把大家吸引到市场这个共同目标上,形成长久稳定合作的基础;必须加强合作各方的互相了解和理解,建立起“面对面”的交流平台,通过合作对各方的人际关系、技术经济实力、工作方式方法进行整合并充分利用,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关系,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5]。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到方方面面,在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时候做好各方面的配套工作至关重要。比如,基于产学研合作为导向的专业教学计划可能和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要求有冲突,有关的管理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改革空间和政策支持,才能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 3.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一条有效途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并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合作,从而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物流专业论文:关于“订单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探索 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物流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跃成为当前中国人才市场12种紧缺人才之一。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作。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以上,中级物流管理人员不低于50万人,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不低于4.5万人。一方面是社会物流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是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这种供求矛盾如何有效协调好、解决好,就成为中职学校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学校组织专门力量,深入企业,调查、分析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同时,与我校签订合同的企业专门派技术人员参与我们物流专业校本课程的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这就是我校最初的“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含义与现实意义 1.“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注入了办学活力,为校企合作找到了最佳的途径。 2.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整。现代的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的才能,并能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而且无论遇到什么环境,经过努力都可以很快适应。 3.订单式培养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模式,为国家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对口的物流人才。该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利益的实现为中心,达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接轨,学生实践技能与岗位要求的一致。 二、“订单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实践探索 1.让企业参与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能再“关起门来办学”。企业应介入学生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了解用人单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通过这种产、学、研结合及校企签订“订单式”合作培养的模式,真正培养出符合物流企业和输送企业实践需要的技能人才,这是一个对社会、企业、高校以及学生均有利的多赢模式。 2.“订单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解决了物流管理教学宽而不精的弊病,还可以扭转企业找不到合适物流人才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升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确保更多的毕业生能顺利就业。另一方面也为高职院校开发物流校本实训教材,如何编写出能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突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物流专业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正确方向,使教材开发与教法改革与时俱进。同时,在教学管理上,实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双循环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与现场获取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三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引进来、派出去”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比如,安排物流老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物流企业研发工作,提升教师自身研发能力,及时地了解物流企业最新的技术信息,同时通过引进企业物流管理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或者聘请企业物流经理来校兼职授课等方式,因为只有教师的实践技能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才能相应提高。 3.推行“订单式”培养,强化“双证制”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与珠江钢管有限公司签定了“物流工程材料管理”订单班、与海鸥卫浴有限公司签订了“物流配送”订单班。具体操作是:根据订单企业职业岗位及技能要求,成立由学校和企业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了订单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确定培养目标、培训项目和岗位训练流程。校企双方共同建立顶岗学生实训档案和跟踪考评记录,安排专人对“订单式”培养班级进行管理,实践环节的时间接近总计划的50%,学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顶岗时间、岗位轮换等情况进行跟踪考核,根据技能水平、顶岗工作中的表现等,由企业鉴定、考证打分,成绩合格者由订单企业录用就业。 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岗位技能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然后进行职业资格的认证,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报关证、叉车操作等岗位技能证书,实现“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结合”,以满足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 三、物流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 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顺利地实现了校企无缝式对接就业,就业率达到100%。为了及时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获取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满意程度、工作适应性、薪资水平、思想状况、实际技能的运用等信息。学校对2009、2010、2011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就业跟踪调查,根据收集回来的信息资料得知,学生对工作胜任情况如下:完全胜任占到54.68%,基本胜任占46.3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对学生满意的占89%,对学生基本满意的占11%,对学生不满意的占0%。从中可以说明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与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及责任心、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校而言,借助订单班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结合模式,既培养了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提升了办学质量,有效地提高了学校就业率,又扩大了生源,锻炼了教师队伍,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相融通、操作与岗位相融合”。同时,订单培养也促进了校企结合,促进了高职教育体制改革,达到企业、学校、社会、学生四方共赢,真正体现了学有所教、学有所用、学有所去。 物流专业论文:浅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 1 高职院校综合实训课程重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与职业性为一体的综合教育类型,其对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对基本工作流程、专业技术、综合技术运用与操作等能力的培养[1],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开设一些相关的综合实训课程,来辅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并运用相关能力,推动学生综合技术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 高职院校开设综合实训课程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综合实训课程训练通常都是以岗位需求与能力锻炼为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渗透实训技巧,突出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强调将只有技能中所涉及到的多种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训练技巧技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将二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实训过程中进行有步骤的演练,这种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开发与训练能够深入推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理论完善,同时还能够有效研究出适应自身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训练模式与方法。其次,高职院校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相对一些普通高等教育来讲,具备自身特殊的需求与特点,不管是其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演练都尚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标准,因此要求不同专业应与本行业实际发展状况及需求进行联系,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方案的设计,以推动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及社会生产需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因此需要给予充分重视,要求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实际社会需求,有效利用综合实训资源,并结合行业新标准,探索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与方式。 2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步骤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通过对企业的规范性及典型性进行分析,明确课程所对应的职业需求与岗位要求。从现阶段物流企业的发展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的规范化岗位训练是物流管理专业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也是极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来讲,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并重视专业实训课程,重视所在行业的行业需求与特点。高职院校要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企业基本需求状况,并对企业的实际生产与经营状况、企业的关键岗位与岗位需求、企业岗位的安全性与质量要求、企业的基本设备与效益等进行分析与学习,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性与整体性,推动综合实训课程的有效开发。 其次,要对企业所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进行分析,同时确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针对市场中的相关行业企业对新技术与新服务的实际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强化技术改造,重视设备的升级与多元化经营管理的实现,进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实地,积极主动的了解并掌握相关企业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解决现阶段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难题,以确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与岗位发展需求。 再次,要认真分析岗位职业需求,综合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进而设计合适的实训项目与基本内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根据企业对岗位基本技能与素质的要求为中心,并结合学生实际知识与技能现状,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与知识培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重视岗材结合,强调因材施教,即将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与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强调综合实训的基本教学体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需要不断进行专业内部的有效融合,强调实训模块之间的沟通,促进课程的充分开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职业爱好,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物流企业的多种岗位需求。 最后,强调企业产品发展及技术发展方向,不断更新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现阶段,企业在发展路线上均具备的前瞻性的发展意识,一方面要强调市场的现阶段需求,同时还关注未来市场的潜在变化,因此企业重视动态的发展,这要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也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及时更新实训知识与内容,突出新技术的应用[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需要强调持续发展性的基本原则,及时跟踪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开发新技术与新设备,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提升。 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方法分析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行业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训教学基本经验,总结出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几种方法: 第一,选择性移植法,即不断吸收现阶段国内外相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内较为成功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有选择的借鉴已开发成适合自身院校与自身专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综合实训课程,并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及教学范围与教学程度进行必要的补充,以完善综合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二,能力中心的方法,即根据专业实际特点,开设具有相关行业与企业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强调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方法的运用要求重视对学生自身工作技能的训练,围绕技能培养确定相关的实训内容,比如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操作技能与步骤、基本方法与训练技巧以及职业基本道德等。另外,在实训过程中,还需要针对现阶段市场中所需要的新产品与新技术进行相关技术发展动态的实训内容开发。 第三,任务分析的方法。任务分析的方法即充分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按照内容要求进行步骤分解,确定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对项目进行具体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之后对步骤进行分解,突出分步骤的重要性与准确性,这种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确定实训课程基本内容的方法在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课程开发基本步骤与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综合实训课程需要重视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岗位职责,重点强调相关技术与工作流程,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推动教学单元的具体化与教学方法的模块化,以推动综合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发。 物流专业论文:浅析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带薪课程实习的问题和对策 一、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带薪课程实习的问题 (1)学生方面的问题。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宗旨是培养适应物流行业一线需要的要素质技能型人才。带薪课程实习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完美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尽早的进入企业经营过程中学习实践的课程实习。学生在完成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后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学校、企业、学生等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岗位职业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因为,带薪实习的以上特点,使在这个阶段学生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到准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不适应;二是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及沟通技巧;三是学生对自己课程实习目的不清楚,认为是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四是对课程实习的艰苦性准备不足;五是大多数学生缺乏理论和实际对接;六是学生在参加带薪课程实习中的自身权益如何得到保障。(2)企业方面的问题。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政府、学校层面上,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学校在与企业联系学生课程实习上,表现出有较高的主动性。但作为带薪课程实习主体之一企业,对接受学生实习并无积极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这种提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既可以说,一方面企业对高职高专学生缺乏认同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果不了解,对学生有顾虑;另一方面企业担心学生在企业工作的安全责任划分问题,即学生走出校门,学校认为学生是企业中的特殊劳动者,理应受到试用期员工的权益保障,企业认为学生是生产岗位的特殊学生,学校还是主要责任人,而学生家长认为顶岗带新课程实习是学校安排到企业实习的劳动者,如果学生有问题,学校和企业都有责任。二是缺乏能承担较多学生课程实习的岗位与生活条件(特别是住宿条件)。三是缺乏学校与企业结合的双赢机制。四是政府对企业在带薪课程实习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二、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带薪课程实习的对策 (1)实习前的准备。带新课程实习的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一般而言,我们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准备:一是指派经验丰富、有责任感的中青年教师,制定完善的实习计划、内容等向同学们介绍,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本次实习的目的;二是实习教师应与班主任一起,及时向参加本次实习的同学家长联系并告知实习情况;三是实习教师应联系本次实习企业相关部门到学校进行实习前的动员,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使同学们进一步的了解企业。(2)实习过程管理。一是带薪课程实习期间,学校应安排指导老师入驻企业,代表学校配合企业对学生在企业遇到的问题进行,进行第一时间的指导和管理;二是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监督,及时与学校领导、企业和学生家长建立多方面的沟通机制;三是指导教师多方面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立足企业岗位进行实习工作;四是指导教师应多与企业的各主管部门部长、经理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3)实习后的交流与总结。在整个实习阶段,我们除了重视实习前的准备、实习中的过程管理工作,我们还应该把实习后的交流与总结放在第一位。因为,如果我们把实习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得以总结并记录下来,将对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一定借鉴意义。例如:认真听取,指导教师、企业主管部门和实习生所在具体部门的意见,总结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做的好的方面。 总之,带薪课程实习,是一种新的课程实习类型,它能帮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尝试具体的工作岗位;为将来的就业充分准备。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做好学生带薪课程实习工作,提升实习实际效果,并将带薪课程实习、学生就业等相结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于提高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就业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物流专业论文: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1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定位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独立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并且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要求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旨在培养适应珠三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物流管理和运营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根据市场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可将物流人才分为4类:操作型人才、中级管理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理论研究型人才。作为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结合珠三角物流市场需求特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将有针对性为各类企业培养具有职业素养、道德素养和身体素养,并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具备相应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实践教学才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环节。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应该以就业和发展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具体说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进行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三是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四是鼓励支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3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尽管目前企业对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是“求贤若渴”,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尽如人意。通过对珠三角各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跟踪回访,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较高,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明显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理论强于实践现象突出。究其原因,独立学院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设计,大多借用普通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东拼西凑;实践课时明显偏少;实践内容单一,缺乏整体性;实践设备匮乏,没有货架、叉车、条码识别器等专业的物流设施设备;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实践教学经费支持不够等。 4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消除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提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珠三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确立了“全过程、多元化、分阶段”的实践教学思路。 所谓全过程,是指将实践教学任务贯穿大学教育4年之中,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形成物流实践教学一体化,即将社会实习、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验教学、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研究与实施, 使之相互促进的一种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多元化,是指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采取了校内实验室软件模拟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地参观与顶岗实习、与中山市物流协会、商会合作举办讲座及利用学生家长资源投入实践等多种方式。 (1)软件模拟实验。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依托物流管理实验室的一批管理软件。包括用友erp系统、络杰斯特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商友企业物流实景模拟系统、泛华讯物流系统等。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成一个系统。学生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可以掌握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企业调度等各方面的技能。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与威高物流集团、金涛果蔬物流有限公司、完美集团、天润物流市场、广通物流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合作关系。利用这些合作企业,广泛开展了认知实习、核心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 (3)突出物流协会的引导作用。学院与中山市物流协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定期邀请市内知名物流人士到学校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举办高水平讲座,通过言传身教,让物流管理学生能从杰出物流人士身上学习物流职业精神和提升物流职业素养。并且在院内成立自己的物流协会,倡导会员培训(举办物流知识讲座)和开展校内物流实践队(校内快餐送达、快件的分发、学校大型活动设施设备的搬运等),突出物流协会的引导作用和影响力。 (4)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学生实践服务。由于地处珠三角经济区,加上独立学院的性质,学院的家长资源与西部城市和其他普通院校相比更具优势。大部分学生家长都是企、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甚至是企业领导人,这就能为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所谓分阶段,是指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基础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跨专业实训平台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5个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1)基础认知实习。通过到中山市各物流基地实地参观帮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或生产销售企业物流运作的基本流程,在物流企业或生产销售企业的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得到锻炼,增强感性认识。 (2)课程实习。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核心课程,都安排有课内实践环节。部分课时安排上机模拟实践外,同时会安排课时带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相关业务流程的调研和分析实践,让学生掌握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专业实习。利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期间,安排学生到物流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企业工作的适应能力,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跨专业实训。在中山市政府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参照广东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经验,经济与管理学院建设了耗资400多万元的跨专业实训平台,为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综合实训机会。跨专业实训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共计96学时,可使学生了解分属于各门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甚至物流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紧密联系,提高从事物流管理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 (5)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前进行的全面综合训练,应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采取调研报告、毕业论文、小组毕业设计、创业方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5 总 结 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实践教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经学院申报、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多个环节,获批为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与威高物流合作建立的“基于物流管理专业核心岗位群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广东省立项项目获得资助。但物流管理还是一个年轻的专业,探索并提高教学效果, 输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一项需要持续改革的系统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学习借鉴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专业论文: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探讨 高等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是新时期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物流管理专业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能动性。在培养本专业学生专业课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两方面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跨平台资源共享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亲身体验各种自主性物流专业课学习,同时还能实现便捷的沟通交流。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及网络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开展生动而形象的教学。 一、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九江学院为例,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培养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物流管理、数学、外语、电子信息技术、国际贸易、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其他企业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掌握相关基本操作技能,为国家培养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基础上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达到上述培养目标。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学模式应当是一个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的相对独立的教学运作体系。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在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以书本、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的教学了,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的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满足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各种需求,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着更为直观和立体的效果。 (一)多媒体演示型教学 专业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利用多媒体来编写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辅助自己的讲解。多媒体的使用节省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板书所占用的大量的时间,老师讲课的连贯性更强,并且能够向学生传达更多的信息。物流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有其特殊性,课程中的很多内容,用语言很难描述清楚,而利用图片展示、音频视频播放则可以直接有效的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来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性。 (二)网络交互型教学 在多媒体网络的媒介下,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师生之间的交流除了口头交流,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可以以图集、文件等形式来交流。教师针对学生各自情况,为其设定相应的内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递的是随时随地受教育的概念。 九江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建立起了物流管理教学网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网络平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网上作业管理系统。同学们需要相关资料可以直接下载,比如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具体实践中,教学网站资源中有专业课每一章节的学习建议和重难点提示,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可直接到相应板块中发表意见,这样老师就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能及时的解答。 另外,笔者在建立网上教学资源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加强课外知识等素材的建设,设置并推荐了物流行业相关的资源网站,鼓励学生利用这些网站或搜索引擎获得大量信息和资源,及时掌握物流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物流管理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课基本上都设置了课程内实验课,课内实验课大都在物流管理实验室完成。在实验课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屏幕监控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钻研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的考试大多是书面的闭卷考试。通过物流管理网络平台,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考试形式,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考试系统进行考试,同学们一人一台计算机,考试时输入自己的帐号密码进行考试,系统自动控制时间,这样一方面考验了同学们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还检验了同学们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 三、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物理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辅。“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起组织、管理、引导作用,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方法,所以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二)网络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是海量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收集相关的材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和课堂知识的容量。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的教学课件,使得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方面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时不会赶到枯燥乏味,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教师利用多媒体语言教学系统,可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和分析,学生提交的作业或问题答案等依据这些信息,及时的调整教学进度,教材内容,教学计划等。它的使用能大大优化教学手段,并且教师的备课、教学都是有针对性的,能够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式的网络化,扩宽了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途径。通过创造这样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的是面对面的交流,但由于课堂上老师面对的是众多的学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和每个学生有单个太多交流,其交互性发挥得并不充分,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而网络化的交流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四、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物理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的观念问题。首先,专业课教师不能因为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而拒绝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要明确网络和多媒体是使用工具,工具的使用是为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的。其次,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专业课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基本的多媒体网络技术,这样就要多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 (二)学生适应问题。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而网络媒体中大量信息在课堂上的出现,学生对媒体的使用,注意力的分配、转移等等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老师控制课堂提出了挑战,也值得广大师生积极研究和认真探索。 (三)网络平台和软件的维护问题。网络平台要有专人进行维护,及时的进行更新;目前各种软件较多,专业课教师要精心挑选软件,教师上课前对软件操作非常熟练,另外还要要考虑到教学软件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相互关系,选择适合师生需求的软件。 五、结论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过“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否,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授式教 学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我国的物流人才仍处于一个很大的需求状态,但是真正高质量高素质的物流人才仍然不多。因此构建这种高效优质的现代多媒体立体化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前进方向。 物流专业论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研究 [摘 要]本文从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进行了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研究,以安徽省为例,分析了区域及行业的特点并进行未来需求的预测,保证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适度超前,能满足当前以及未来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全文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为例,进行了与我国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物流专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核心课程 1 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程序 高职院校核心课程的开发应适应社会大生产的需要,从职业分析入手,以职业的实际需要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在开发过程中纳入行业、企业、产业、职业、实践等要素。通过分析比对我们运用以下开发程序对高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开发,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2 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 2.1 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高级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为100多万人,其中高职高专层次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需求约占60%,在对各类物流企业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企业对物流人才有明确的素质要求。 ①拥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高职物流人才不仅要能够熟练使用现代物流技术装备而且要掌握物流各项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以满足客户的需求。②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出色的物流营销能力。我国的物流企业多处于快速成长期,企业布点建网,特别需要具备市场开拓能力,能够独立工作的人。③灵活处理不同境况下的物流业务能力。社会对物流的需求和提供物流活动的对象种类繁多,物流活动没有固定的运作模式可循,物流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灵活处理不同境况下的业务,满足物流多样性的需求。 图1 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程序图 2.2 人才需求新特点 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中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出现两大主题:一是制造业由沿海向中部转移,二是粮食及食品安全问题。 (1)制造业由沿海向中部转移对中部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制造业企业物流现状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为:物料流混乱,重复搬运多,生产流程不合理造成物料流动路径长;时间占用多,产品交(供)货时间长;空间浪费大等。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者不仅是运输和仓储专家,而且还必须熟悉软件程序及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在采用企业外横向一体化时,供应链管理者必须具备整条供应链服务(购买、仓储、顾客服务、信息技术)的知识。同时还要熟悉生产工艺流程,有生产工艺设备及需求的知识和信息,掌握企业内供应链流程、企业前向的制造供应链流程、企业后向的销售供应链流程等。 (2)中央1号文件已经连续十年聚焦农业及农村问题。“十二五”规划中有很多重要的决策,突出的一点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今年以来农产品涨价、粮食危机、食品安全等一直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安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全国看,安徽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其农产品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居全国前列,然而传统物流不能有效支持农产品的流通。原因有三:首先,由于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是有生命的动物性与植物性产品,所以农产品的物流特别要求绿色化,在物流过程中做到不污染、不变质;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流过程中的保鲜、冷藏、冷冻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再次,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体积大,必须要做到低成本运行,这对农产品物流管理提出较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农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3 目标岗位群分析及典型工作任务分解 针对中部区域和行业的特点,本次研究把物流目标岗位群分解成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国际货代、物流信息7个职业领域,并对其所承担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全面分解。 2.4 提炼职业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以培养服务企业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群)所需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人文素养和文化知识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用技术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养。 2.5 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运输、仓储、配送、营销服务、货代报关、信息处理、成本管理等主要物流业务的工作过程,分析其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将最能体现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物流信息技术》、《冷链物流》、《生产运作管理》、《客户关系管理》4门课程确定为本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重点加以建设。 基于岗位能力的核心课程建设思路如图3所示。 3 总 结 核心课程是由高职人才培养中构建学生关键职业能力的课程组成,选择并建设好相关课程就可以基本保证培养的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主体目标,并可以基本体现出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特色。同时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院校专业建设者们应深入市场广泛调研,及时了解毕业生的供求情况,并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地进行调整。 物流专业论文:基于“双元制”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 从能力需求来看,物流行业需要三种物流管理人才:操作型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结合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来看,操作型人才通常由高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来完成,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则针对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为牢固的理论知识、外语水平,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对于本科人才还要求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坚持继续学习,将实践所得的知识升华为理论,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因此,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必须关注物流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创新培养模式,结合企业需求与时俱进,提高实践实习教学水平。从长期发展来看还必须加强专业教学条件建设,建设具有高水准学历和职称结构的师资队伍,并依托企业人力资源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模块的重要性和时长,并围绕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路径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的管理能力在本科阶段就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些要求使 “双元制”成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1培养模式创新的内涵 1.1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市场需求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在结合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实现理念创新。笔者认为,将双元制思想与本科教育相结合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创新理念过程中,应该结合对于大学教育本质的研究从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上提高认识,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目标与途径实现接轨并能够与物流管理专业特点相结合,进而深化教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解、提高创新意识,在培养方案制定、执行、改进方面达成共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这些理念上的转变和提高能够有效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培养方案的持续、有序改进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1.2培养模式创新是管理过程创新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应该针对专业特点促进管理过程创新,在与培养方案工作相关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机制上有所改进。在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质量控制等方面坚持引入制度管理和标准化管理,使培养方案相关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工作流程方面要结合教学管理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制定、论证工作流程,使专业教学能力与物流人才需求在培养方案工作流程这一平台上充分结合,使之更为科学、合理。同时,管理过程创新要求建立专业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的动态反馈机制,实现对培养方案执行效果的及时跟踪和控制。 1.3培养模式创新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新的培养模式必须具有攀枝花学院特色、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而这一模式的基础在于设计制定出符合教学改革要求、满足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各方面要求的双元制培养方案,使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物流企业发展相结合,使专业建设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培养模式创新必须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使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在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获得内生动力和新的理论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关注培养方案内容的选择和提高,必须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才能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必须能够脱离传统本科教育理念的范畴,进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双元制层次。 2双元制培养模式创新对教学工作的促进 双元制培养模式对于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2.1双元制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关键是着眼于大学毕业生能力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在保证本科教育的理论学习要求前提下强调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 2.2双元制培养模式下的培养方案改进 首先,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从过去的阶段性工作转变为教研室日常工作,工作时间更为充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特质,实现合理分工、优化组合,使培养方案制定过程计划合理、充分反馈、及时改进,从程序上保证了培养方案制定的质量。其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于搞好培养方案执行、及时反馈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跟踪培养方案执行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进而推动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再次,培养模式创新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完善始终相始终,能够更好地适应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人才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使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最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培养方案改进能够在课程建设方面产生有益的推动,实现了对于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技能、专业方向、实践环节和选修环节等课程模块方面的改进,使课程设置能够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创新,改进了原有课程内容并通过增设新课程满足了专业发展需要。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必须考虑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与教师能力培养的协调一致,切实提高教师对于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理解,运用企业力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专业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 2.3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锻炼教师团队、塑造新型组织文化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本专业领域的发展,使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落实到教师个人的能力提高、工作开展上;同时,双元制培养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水平,通过企业的印证促进教案编写、大纲制定、教材建设,使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培养方案制定、论证、执行、反馈等具体环节的工作质量和业绩水平,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3物流管理专业双元制培养模式构想 3.1物流管理本科双元制培养模式基本思路 确保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注意改变观念,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为培养核心把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进培养思路,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水平,使之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型大学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不能够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考虑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潜在作用;其次,必须针对传统的工作思维全面改进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同时加强课程模块的论证分析,使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能够通过阶段性、系统性的课程模块设置得到真实反映,这不仅要求更加严密的课程体系,而且要求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同步。 新的培养模式必须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提高相结合,考虑到攀枝花学院的办学特色,该模式立足于攀西地区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分工协作提高教学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所有教师通过参与培训、带队实习等方式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水平。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保证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以“双元制”培养思想为导向,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岗位执业活动为核心,物流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突出管理实践能力与业务操作的培养,通过学校与企业在物流管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方面的协调,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2培养模式构建 (1)对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借鉴。在保证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从办学思路、培养单位、学生身份、教师构成、教学内容、课程时间、考试方式、经费保障等维度进行改革,形成由经管学院与相关物流企业“双元”组成,教育模式由理论学习与物流管理实践“双元”构成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紧密结合“双元制”思想,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特点、具备质量保障和改进功能的培养模式。通过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 (2)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双元制”培养思想为导向,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学校+企业”合作培养机制,打造适合于物流管理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元制”培养模式。设计横跨物流管理专业多个相关领域的整体性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修改现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编写特色教材,针对不同人才培养阶段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针对社会需求展开人才培养。完善校企合作、使企业和行业协会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承担相应任务和责任,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参与教学内容实施和相应考核。 (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就业能力培养框架。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经管学院与物流企业在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方面的协调,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学生+员工”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充分结合、教学团队和教学资源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步提高。建立高端复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搞好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资源水平,使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实现对接,搞好高层次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毕业证+执业资格证”模式。 4结论 市场需要物流管理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结合这一要求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服务地方经济,进而推动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物流专业论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以适应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为原则,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机制,以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职教育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都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物流行业发展迅猛,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各地物流人才缺口巨大,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500多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从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是从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或商业储运等专业发展演变而来的,办学时间普遍较短,办学规模较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待改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物流管理理论和专业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现有的物流理论不成熟,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还没有形成与本国本地区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普遍存在过分强调理论知识教学的现象,实践课程较少,不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不能适应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 1.2 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开设物流专业),当前,从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从管理学、经济学、工业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转行而来,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不扎实、不系统、不全面,而且,如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基本上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教学,严重缺乏物流行业的实践经验,专业教师队伍中真正具有物流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很低,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更注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的质量和专业教育的发展。 1.3 校内实训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毕业生不能凸显“高职”特色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物流实训设施价格较高,占用空间大,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存在诸多困难,校内实习实训条件不能满足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教育比不上本科教育,实践教育又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不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毕业生与市场吻合性差,满足不了物流企业的需求。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如上所述,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实践能力较弱,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到企业实习期间,只能简单地打杂,无法做到真正的“顶岗实习”。部分“顶岗实习”的学生存在角色转变慢,不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缺乏责任心,组织纪律性较差;与人沟通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足等。有些企业还反映,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正确,要求工作条件好一点,待遇高一点,轻松一点;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科学的规划,不肯脚踏实地,逐步提高,只想一步登天。有些货代企业反映,许多学生实习时不愿意当业务员,到企业去揽货找业务,吃了几次闭门羹就认为太难了,一般连两个月也坚持不下来。 2.2 实习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实习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实习学生在遵守校纪校规的同时,更应遵守所在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所在单位有责任对实习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然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习学生虽然暂时是企业的“员工”,但又与真正的企业员工不同,企业对他们缺乏约束力,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最终导致实习学生纪律散漫,学校不知道学生是不是真正在实习,而企业地学校的学生管理存在较大怨言,甚至很多企业提出部分实习学生影响了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与企业工作安排相冲突等。因此,实习学生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2.3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如上所述,由于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不强和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在接收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培训,辅导,安排工作岗位,工作场地等。在很多时候,实习生刚能真正顶岗作业的时候,甚至还没有能真正顶岗作业的时候,实习的时间也结束了,而企业辛苦培养好的学生最终毕业以后也不一定能到该企业去。这些都使得企业的付出较多,而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最终导致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参与的企业也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失去企业的参与,这无疑又给“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提出了难题。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策略 3.1 深化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校企共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即一体化,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与物流企业合作,实施“校企共建”,即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人才培养计划”,共建“课程”,共建“课堂”。校企双方通过这五个“共建”,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的有效实现。 (1)共建“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积极聘请相关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本专业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订工作。通过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使毕业的学生就业更有保障。 (2)共建“师资队伍”。一方面,聘请物流企业及相关单位经验丰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队伍数量。例如:物流管理专业聘请了浙江中道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朝丰,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主任朱丽娇为兼职教授;另一方面,校内专职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及业余时间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顶岗实习等,提高专职教师实践技能。 (3)共建“实训基地”。按照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与物流企业及相关单位互动,先后在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义乌民航机场、江东货运站,浙江中道物流有限公司挂牌建立实训基地。 (4)共建“课程”。专业紧紧围绕物流及相关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不断进行课程改革,认真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同时对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具体剖析,根据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现代物流管理概论》、《运筹学》、《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生产与运作管理》、《商品存储与配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货运实务》等专业主干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深化改革,压缩理论课时,强调实际训练,以训代讲。 (5)共建“课堂”。一方面,专业从物流行业、企业聘请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授课、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把来自企业经营管理和实际操作第一线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场地,方便本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如:义乌市易开盖实业有限公司为本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现场教学提供生产车间,《商品陈列与礼仪》由教师组织学生在世纪联华、好又多、有加利等各大超市进行现场教学,效果显著。而且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业务骨干担任实训指导教师,现场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使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匪浅。 3.2 开辟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流实训设备价格高、占用空间大等客观因素,都给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但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是首要任务。专业建设更不能坐以待毙,而应积极开辟各种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事实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途径来实现,例如:培养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能力,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企业真实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岗位环境,分析实际形势,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国际货运业务中的单证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对企业真实案例和单据的学习和填制,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总而言之,在校内,也可以尽力营造企业的真实环境和氛围,通过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满足企业的需求,让学生走入企业以后,能真正地做到“顶岗实习”。 3.3 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完善实习学生的管理制度 专业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指具有“守时、守信、高效、服务”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具备国际商务活动所必须的法律素质和人文素质。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学校与企业应加强沟通,实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实施细则和应急措施等,签订学生管理协议。本院物流管理专业还为每位实习学生制定一名的校内指导教师和一名企业指导教师,双方定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共同商议解决方案,以确保实习顺利进行,并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 3.4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根据我国的国情,要构建最优化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就必须树立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必须抓校企合作的观念,坚持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调动行业、企业支持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高职教育,使行业、企业成为工学结合的主体(至少是利益主体)。离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工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相应政府部门应积极出台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受到义乌市现代物流管理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重视,为专业办学积极联系本地物流企业,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使得校企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总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高职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有探索不同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方案,才能解决人才适应岗位需求的问题。“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应该大力推广,有关各方应该为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真正做到企业、学校、学生的共赢。 物流专业论文:项目教学法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 目前高等学校物流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第一家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短短十年间已有近300所本科院校开设该专业。在我国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2011年物流管理专业才被纳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因此,在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教学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1.1 物流实验室建设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 目前,各高等学校从不同学科基础和办学特色出发,规划建设了一定规模的物流实验室。高等学校建立的物流实验室主要分为以物流模拟软件为主的仿真实验室和以物流设备为主结合物流软件进行实践仿真的物流实训室。物流实验室在规划与建设中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受场地限制某些设施设备成为展示品,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盲目追求自动化、机械化,很多实践项目与市场脱节;物流实验室系统功能肤浅,只能达到理解概念的效果,实践性不强;自实验室建成后物流仿真软件、设施设备没有随着物流设备与技术的更新而更新。总的来看,物流实验室建设的不足导致实验室教学效果不佳,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 1.2 物流专业教材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 随着物流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有关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编著出版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各出版社、学校、编著者、相关专业均竞相制定不同名目的系列丛书,导致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系列多、版本杂,造成良莠不齐、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使得任课教师较难选到合适的教材;教材与各高校专业的特色与实际课程关联性差,其通用性不能满足各高校自身特色的办学需求;大多数教材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导致资源浪费、教学计划混乱、教学效果不佳及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后果。 1.3 教学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部分是从交通运输、物资、电子商务等专业转行过来的,更多的则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均缺乏与物流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对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娴熟,但对具体的操作应用却很难娓娓道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难以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的思想意识处于迷茫状态的原因之一,学生更难真正理解学习物流管理的作用,这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项目教学法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2.1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项目教学法采取具体的项目进行教学,所以就迫使教师先于学生之前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师得到锻炼的同时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项目小组需要事先分配任务,小组成员带着具体任务学习,学完相关知识点后,可以马上动手在项目实践中应用,学有所用的感觉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遇到问题时,能在教师指导下看书、查资料,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会利用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去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小组成员知识的局限性和任务的衔接性,需要小组成员经常性地通过讨论、交流、互学等方式进行沟通与协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项目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团结协作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项目实施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项目的完成已经不局限于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已经放在课后进行,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在教师的鼓励下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造。 3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途径 3.1 精选项目 项目教学法中项目是主线,也是核心,因此,项目的选择显得异常重要。本文认为适合用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项目可以是教师获得资助的各类与课程相关的项目以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提供的案例。目前,国内高校教师获得资助的项目大多用于研究生的培养与实践,随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可以让本科生参与项目的辅助工作,待项目结题后,整理课题的资料,形成可以用于教学的模拟项目。另外,已经举办过两届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提供的案例也可以在项目教学法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该大赛提供的案例资料翔实,选题范围适用于物流管理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 3.2 创新教学目标,改变考评方法 为便于项目教学法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融入,高等学校必须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目标,改变考评方法。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将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改为“期末+项目+平时”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即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具体为:期末考核(50%)+项目考核(30%)+平时考核(20%),期末考核的试卷应以选择题、案例分析、计算题等为主,项目考核依据课程教学中布置项目的完成情况评定,平时考核主要依据学生在课堂、实验室教学、实训过程等教学环节的表现综合评定。 3.3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并主办的一项非营利活动,是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中的几项专业设计大赛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最具专业性、权威性、实用性的大学生物流大赛,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该大赛的目的在于使物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提供的案例真实,且覆盖面广,设计内容以项目形式完成。因此,参赛队伍可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等进行项目选题并完成。这就要求参赛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并能运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参加该竞赛活动能使学生提高如下一些能力:团队负责人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及自学的能力;撰写科技论文的文字表达能力;面对复杂的问题,综合使用多种技术与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组建项目小组 项目小组的组建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完成情况。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让授课班级学生按照5个人一组的规模自由组队的方式进行,但应强调项目负责人应具备的能力、责任与义务,小组成员应各有所长,这样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项目。参与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组队可以采取“动员+报名+精选”的模式进行,团队应以教师对案例问题的分析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师生共同参与。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努力进取的学风,又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超前意识、初步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浅析财政学科学理论:新时期财政学理论探讨 摘要:建设好新时期的财政文化,我们新一辈的财政青年在探寻财政文化本质的同时充分继承并发扬优秀的财政文化,更应赋予新时期财政文化以新的意义,问新时期财政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并突出监管重点,健全监管机制,在服务财政管理、保障财政改革顺利进行的同时,推动财监督事业发展。 关键词:财政;新时期;文化 一、财政文化的本质 说到为财政注入青春活力,我们必须先探寻文化的本质,而探寻文化的本质,就必须从文化说起。文化的定义也许谁也说不清楚,其实它本身的定义本就多种多样,它可以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亦或者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可能是人类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社会产物,当然,它更是人类群体所共享物质观,价值观以及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 而财政则是国家为了完成其相应职能对其资源所进行的汲取、管理、分配、以及使用的职能。文化融汇于财政,寓财政之精髓于文化。对一个群体来说,文化是具有灵魂性的,而财政则是具有导向性的,而财政文化不是宽泛意义上的文化,更不是简单的财政,而是财政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财富,从古时担任节用、赋役等职能的官吏,发展到现在新时期的财务人员数千年的文化传承造就了这种精神财富,并传承着财政人美好的愿望以及财政文化独特的内涵。而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要部分,新时期财政文化无疑是一个行业风向标,是体现出社会生产力的一种状态,为了实现为广大纳税人提供高效而科学的服务以此来做好新时期的财政工作,当下的我们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大力加强并推动财政文化的建设,以此来推动财政事业的发展。 二、新时期财政监督工作的思路 当前,改革和创新已成为财政工作的主旋律,财政监督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财政监督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立足监管,着力创新,服务改革,争做贡献。立足监管”,就是牢固把握中编办、财政部赋予专员办的工作职能,强化财政监督,加强财政管理,积极推进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有机结合。“着力创新”,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探索监管新思路,丰富监管新内容,拓展监管新领域,尝试工作新方法,开创工作新局面。“服务改革”,就是要把握大局,抓住机遇,紧紧围绕国家宏观调控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创造性地开展财政监管工作,建立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一体化的财政监管新机制,服务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服务专员办职能的调整和完善。“争做贡献”,就是要坚持讲政治、讲奉献,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强化中央财政监管和专员办发展做出新贡献。由于财政监督涉及财政管理和改革的各个领域,专员办的工作不可能全面出击,而应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1.把握全局 根据我国当下的国情已经今后的一个时期的主要表象,我国势必将继续推进财务相关的体制改革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大财政收入支出的征管力度,强化有关部门的预算控制管理并完善税费制度,这些相关的财政政策宏观调控将是当下以及未来我国今后财政监督的重点工作。 2.抓住热点 专员办要根据财政支出在编制预算、资金拨付、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加大对部门预算的监管力度,强化国库集中支付监管,加强对财政支出的专项核查,真正建立起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一体化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并积极参与其中,认真的履行相关的审核调查并保证其的科学性,认真监管财政资金的管理情况。同时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监管工作,按照“审查分离”原则强化初审调查以及监督检查,保证国库资金及时足额支付的前提下,建立起对资金申报拨付、管理使用等情况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督管理工作模式。 3.突出重点 专员办作为履行中央财政监督职能的专门机构,要根据国家赋予的工作职责,结合财政改革的总体需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强化中央预算收人监管工作:一是加强对中央预算执法部门的监督,重点是税务、海关和国库等部门。这一点可以说是重点中的重点,要实施全面的专项检查并全面规范日常监管工作,健全中央预算收入报表报送制度,二是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重点是积极参与“收支两条线”改革认真执行《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规范对中央级预算外资金的监管并纳人专员办日常监管范围,保证国家“收支两条线”政策顺利贯彻实施。三是继续抓好中央财政非税性专项收征管工作。加大征管力度,健全台账管理、专人负责和定期对账制度,定期对各项收人进行清算对账,确保专项收人“颗粒归仓”。 4.加强研究 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化和财政管理的加强,财政监督工作也应根据国民经济运行和财政管理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检查和调研,提高财政监督工作层次。这里面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加强信息反馈,增加之间的交流,通过监督与交流发现一些重点的倾向性问题,充分发挥其“耳目”的作用。再次便是要积极建议,针对调研情况提出修订完善财税法规制度的建议并提出相对的改进意见促进被监督单位改善管理。 5.主攻薄弱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财政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治乱”和“打假”,也就是治理财会基础工作混乱局面,加强财税监督和财会管理,打击会计信息虚假行为,规范行政、企事业单位的财会行为和社会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更要明晰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工作原则,把处理人和处理事结合起来,坚持疏堵并重,既要严格处理违法违纪问题,也要促进相关单位加强内部管理。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讲究方法,实行“上下联动”,而最后更要注意的是要重点关注一些国家独资银行、国家控股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部分中央军工企业的决算审查工作,依法检查处理群众举报案件。 6.加强建设 我国财政系统正在实施的“金财工程”是通过建立包括部门、单位、地域、序号等属性的数据字典,详细记录每个部门、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收支来龙去脉和每一个时点的资金运动情况,涵盖财政收支管理的全过程,动态监控任一时点的财政收支状况,从根本上防止财政资金的体外运行和被挤占挪用。 三、着力构建新时代财政文化 财政文化作为财政所特有的文化,是财政领域所有别于其他领域的的文化。把财政文化建设置于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公共财产精神的背景下,按照“心系群众,财政为民”的宗旨,做到取众人钱财,为众人办事尽财政之责,这是财政所特有的品质,也是财政核心内容“公共”所在,体现了“为公理财,为民服务”的财政文化核心理念。 组织国家收入,为支出筹集资金;公共支出,为满足政府职能需求所作的支付;财政管理,为收入和支出制定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财政作为一项国家职能,包括了很多的内容。甚至可以说它是国家之根也并不为过,而随着党的重点工作转移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财政工作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仅取消了沿袭2600多年的农业“皇粮国税”,改向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多项惠农政策,而且将民生工作、社会保障工作等也作为头等大事,列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可以说这不仅是一种态度的转变,更是旧时期与新时期之间的重要的改变!财政知识是财政文化建设的支撑力,财政文化建设如果离开知识,将是无迹可寻的空话。在财政文化建设上,财政知识建设才是支柱和根本。财政工作者在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应重视提高个人素质,积极开展理论调研、文艺演出、体育竟赛,丰富财政干部的精神生活,扩大财政文化的深刻内涵。对于财政青年来说,更应该把握住美好的青年时光,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关注政治时事,将实戏与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 构建和谐财政文化应结合财政工作的特点和新的形势对财政工作的要求,着眼于长远。着力建设好为公的财政文化,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公共,时刻将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建设好均等的财政文化,保持均衡的理念,达到和谐协调的状态;着力建设好权利与责任并重的财政文化,处处体现责任,为民理好每一分钱;着力建设规范与规则的财政文化;着力建设好服务与发展的财政文化,为民、为公做好服务,促进财政发展;着力做好和谐与合作的财政文化;着力做好勤政与廉洁的财政文化;着力做好诚实与信用的财政文化,讲诚信,树新风,构建诚信文化,做到为民为公。 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财政青年新的任务和新的气象。作为财政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播者,新时代的财政青年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关系到财政文化建设的成致和功效。推进财政文化建设,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财政文化建设的讨论和实践之中,先进的文化必将把我们带入深刻而崇高的精神领地,使新时期的财政事业得到腾飞! 浅析财政学科学理论:中西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融合 【摘要】1776年,斯密在国富论中有关公共收支的理论和思想为财政学搭建了基本框架,随着研究领域的发展,财政学逐步由主要采用理论归纳的方法转变为运用数理和计量工具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在对西方财政学理论的吸收和学习过程中,我国财政学理论的探索和发展,在经济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深化。在财政学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财政学理论出现了日益鲜明的融合性。 【关键词】财政理论 国家分配论 公共财政理论 融合 一、中国财政学理论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中国财政理论迎来了理论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其理论体系主要受前苏联财政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进而,初步形成了中国财政学理论的雏型,结合我国财政经济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财政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不断进行探索,既而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理论,即“国家分配论”。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历史转折,传统财政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学者开始研究西方财政学,两派产生了激烈的交锋。有学者认为,“国家分配论”必须突破过去的认识,打造一种新的财政理论,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导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财政改革实践,于是,公共财政理论在中国正式作为一种财政理论出现。 随着公共财政理论体系建设的推进,对公共财政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认识到,“国家分配论”从根本上讲主要探讨在财政本质上的基本理论,然而“公共财政论”研究的则是财政运行形态的相关问题,两者不是直接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西方财政理论发展情况 斯密在《国富论》中,分析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等财政活动,标志着财政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出现。当时的国家财政理论适应当时的特定经济结构,倡导以国家不干预经济自由发展为宗旨,以固定财政收支的自身平衡为目标,主张将政府限制在政治领域范围内。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宣告了在新的社会经济中自由经济理论的终结。于是新的财政经济理论——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功能财政理论便产生了。 20世纪50年代, 财政学进入黄金时期,公共经济学理论逐渐形成继而成熟。萨缪尔森采用数学方法对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进行了界定, 指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在于,每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或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此外,蒂布特在一系列假设前提的基础上, 提出了著名的“用脚投票”理论, 即如果居民可以在社区间流动,他们就会选择居住在能够提供符合其偏好的公共产品的社区;罗森提出了鼓励政府间竞争说,他认为,地方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会使积极投资活动转向政府干预较少的地区,因此,地方之间的竞争会减少不适当的政府干预,提高经济效率;马斯格雷夫提出了三部分模型: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稳定三个分支。 三、分化与综合-中西方财政理论日益鲜明的融合性 中西方财政理论在相同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这一基础之上,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融合与趋同。当前中西方财政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都是:市场有效率、市场失灵、政府介入、公共财政这四个阶段,都认为市场经济是能够最大化利用稀缺的资源,将人们的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并实现最大化的制度。但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根本假定是完全竞争市场,而纯粹靠市场机制的调节结果并不理想,会出现竞争的不完全、外部性、信息不充分、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大危机正是市场失灵的最集中体现。所以,当前中西方财政理论都认为光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自发调节经济至最有效率,所以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政府去干预经济运行,发挥财政职能,弥补市场缺陷。 中西方财政支出理论也基本相似。中西方各国财政支出范围大体上均包括:各级政府机构、科教文卫事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社会公平调节。 中西方财政除了在财政支出理论上近似以外,在财政收入理论方面也日益趋同。例如,都以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采用相同的税收分类方法、相同的税制设计基本原则,即公平与效率原则等等。 在处理国家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方面,中西方财政也有着相同的财政体制理论,均认为各级政府要明确划分事权、财权是由国家政权结构的层次性、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和财政职能的层次性决定的。各级政权的事权应等于其财权,否则会引起某一级政权的功能越位或者缺位。在实践上,中西方各国也都采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来处理各级政权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中西财政理论关于财政本质的认识,既有一定的共性, 又有一定的区别, 即都以国家或政府为财政主体,而财政客体、财政形式、财政目的, 各有侧重,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财政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财政职能决定于财政存在的依据, 同时又规定着财政活动的方向和范围。至此,中西方财政虽沿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变迁过程发展而来,但当前二者在相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市场经济这一前提下,出现了基本理论的日益融合和整个理论体系的日益趋同。 浅析财政学科学理论:西方财政学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自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table,C.F.)出版《公共财政学》以来,百余年间西方财政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其理论基础问题上则始终存在分歧。本文认为,财政学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包含有一定的政治学内容,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财政活动主要的和基本的是微观经济活动,但也包含着派生的宏观经济内容。 关键词:西方财政学;财政学理论;理论基础 财政学仅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 最初的专著性西方财政学是从经济学角度展开论述的,巴斯塔布尔指出,“从最初意义上看,财政科学是经济研究的产物。”(注:Bastable,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 Co.,1892,P7.)汉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财政学大纲》第一章第三节标题就是“公共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 BrothersPublishers,1921,P4.),尽管作者接着于下一节“公共财政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也指出了财政学与政治学、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 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关于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观点。 与这种经济学观相反,西方财政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了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观。道尔顿(Dalton,H.)1922年的《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第一句就指出,“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 Sons,Ltd.,1922,P3.)不过,由于英美早期财政思想传统的影响,直至本世纪50年代末为止,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看法在西方财政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主张随着社会抉择理论从60年代开始逐步被纳入西方财政学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社会抉择论从威克塞尔开始,就是主张政治程序进入财政分析视野的。为此,作为社会抉择学派代表人物的布坎南,在1960年《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一书“前言”中就指出,财政学是涉及经济学与政治学两个方面的学科。(注:Buchanan,J.M.ThePublicFinances:AnIntroductoryTextbook.Homewood:RichardD.Irwin,Inc.,1960,pvii.)此后尽管许多财政学著作不再指出财政属于何种学科,但由于它们所包含的有关社会抉择论的内容,总或多或少涉及到政治学的分析。所以,现代西方财政学尽管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具有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将其视为纯经济学科的看法,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财政学仅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学兼有? 宏观经济学是本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的产物,在此之前西方财政学是谈不上以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财政政策的成功运用,它逐步进入西方财政学中而成为其重要内容,就很自然了。这样,西方财政学除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之外,同时出现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威廉斯(Williams,A.)1963年的《公共财政与预算政策》一书,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点。该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A编:微观经济学”和“B编:宏观经济学”,前者分析的内容包括税收、政府支出和预算范围等问题,后者则分析了经济结构、经济稳定与增长、预算与经济政策等问题。(注:Williams,A.PublicFinanceandBudgetPolicy.NewYork:PrederickA.Praeger,Publisher,1963.)纽曼(Newman,H.E.)1968年的《公共财政学引论》指出,公共财政学所分析的政府三大任务,即穆斯格雷夫所指出的效率、公平和稳定,前二者属于微观经济学,而后者即稳定任务则属于宏观经济学。(注:Newman,H.E.AnIntroductiontoPublicFinance.NewYork:JohnWiley Sons,Inc.,1968,P223.)温弗雷(Winfrey,J.C.)1973年的《公共财政学:公共抉择与公共经济》,也将财政的微观与宏观问题分开论述,即该书第三篇为“微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税收与公共支出;第四篇为“宏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的财政政策。(注:Winfrey,J.C.PublicFinance:PublicChoicesandthePublicEconomy.NewYork:Harper Row,Publishers,1973.)此外,其后还有许多西方财政学也包括了财政政策的内容,表明传统地只局限于微观经济分析的西方财政学,已开始接纳宏观经济内容了。 但与此同时,许多西方财政论著仍坚持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传统。这点,只要看一看许多西方财政学仍然不包括财政政策的内容就可明了。布朗(Brown,C.V.)和杰克逊(Jackson,P.M.)1978年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就明确指出:“……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发展,是限制在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知识范围内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尤其是一般均衡分析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使公共部门经济学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应直接归功于微观经济理论。”(注:Brown,C.V. P.M.Jackson.PublicSectorEconomics.Oxford:MartinRober-taon,1978,P7.)瓦格纳(Wagner,R.E.)1983年的《公共财政学:民主社会中的收支》一书,也将财政学研究对象归入微观经济学中。他指出:“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分支:公共抉择和运用微观经济学。……运用微观经济学,检验的是公民个人对公共抉择的反映。”(注:Wagner,R.E.PublicFinance:RevenuesandExpendituresinaDemocraticSociety.LittleBrown Co.,1983,P4.)罗森(Rosen,H.S.)的《公共财政学》在1995年的第四版中,仍未将财政政策内容包括在内,并且也如同其他许多主张财政学仅属微观经济学的财政学论著一样,设有专门的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的篇章,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注:Rosen,H.S.PublicFinance.4thed,Homewood:Irwin,1995.)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财政学属于微观经济学的主张。 进一步看,就是并不反对财政学也包括宏观经济分析内容的许多学者,也仍将财政学的分析基点和重点放在微观经济分析上。在西方财政学界有着很大影响的阿特金森(Atkinson,A.B.)和斯蒂格里兹(Stiglitz,J.E.),在其1980年的《公共经济学教程》引言中指出,“最认真地说,(本书)不打算包括稳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内容。……在穆斯格雷夫时代,他可以在其《公共财政学理论》(1959)中包括210页的有关稳定政策的内容。然而,自那时以来,经济学出版状况变了,人们在文献中对该问题作了大量的精彩描述。所以,我们的重点仅放在(政府)目标而不是稳定政策上。”(注:Atkinson,A.B. J.E.Stig-litz.LecturesonPublicEconomics.NewYork:McGraw—Hill,1980,pxv P4.)尽管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并不反对财政学也包含有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但至少表明了作者仍是将财政学重点和基点放在微观经济学上的。对此,米尔利斯(Mirrlees,J.A.)在奎格里(Quigley,J.M.)和斯莫琳斯基(Smolensky,E.)1994年主编的《现代公共财政学》中总结性地指出:“在穆斯格雷夫的《公共财政学理论》中,他以三个政策目标:配置、分配和稳定等术语,概括了他的主题,……。该书以超过200页的篇幅研究了稳定问题,即我们现在称之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问题。在较后的教科书即阿金森与斯蒂格里兹的《公共经济学教程》(1980)中,宏观经济政策问题被排除了。……公共经济学,甚至公共财政学,被认为仅涉及配置和分配问题。而稳定问题则被留给宏观经济学及其教科书。”(注:Quigley,J.M. 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然而,西方经济学关于微观和宏观的划分,本身就存在许多问题而争论不休,这造成了西方财政学的争论和困惑。也是在奎格里与斯莫琳斯基主编的《现代公共财政学》中,由戴门德(Diamond,P.)撰写的第八章名为“配置与稳定混一的预算”,资源的配置属于微观经济学问题,而经济的稳定属于宏观经济学问题,因而该标题清楚表明了作者将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两大内容统一于财政的意图。(注:Quigley,J.M. E.Smolensky,ed:ModernPublicFinan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4,P213.) 附带应指出的是,即使在主张财政也应包括宏观经济学内容的西方财政学著作中,其体系内容的大部分以及基础部分仍然是微观经济分析。因此,西方财政学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不在于有没有包括微观经济学基础,而在于有没有包括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 总之,尽管现代西方财政学已或多或少地加入了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但从根本上看,它沿袭的仍然是微观经济学的传统。此外,西方财政学在其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还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变化而变化。早期西方财政学专著已包含了福利经济学思想,这在道尔顿《公共财政学原理》第二章“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中就有反映。作者在该章中批判了萨伊的“金律”,即“最好的政府是支出最少的政府,最佳的税收是数额最低的税收”的观点,反对了传统的“税收邪恶论”,提出了财政和税收的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 Sons,Ltd.,1922,PP7—15.)此后,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支的福利经济成为西方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关于公共产品最佳供应问题的分析,最终落实到社会福利函数所确定的最大效用点上。这使得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效率分析,与私人经济学的效率分析一样,都统一到福利经济学基础上来了。这是西方财政学完全建立于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理论表现。 西方财政学的价值理论基础 不管是主张财政学具有何种学科性质,西方财政论著都必须对财政问题进行大量经济分析,因而必然要受到当时流行的经济学价值理论和概念影响,必然或迟或早地按照已变化了的经济学价值理论和概念来修正与重构自身的理论体系。 在英语财政学专著出现之前,西方经济学上的“边际革命”已经发生,边际效用价值论很自然地成为西方财政学的价值论基础。道尔顿的《公共财政学原理》鲜明地体现了这点。他在该书第三章第二节提出,私人分配支出所应遵循的边际效用相等原则也应运用到公共支出的使用分配上来,指出:“除了法律上的意义以外,公共当局并不是一个人,难以象一个人那样预计各种支出的边际效用。但政治家们据以开展行动的总原则仍是相同的。对于公共当局来说,各种公共支出的边际效用应该相等。从理论上看,既定支出总量在不同项目之间分配就是这样决定的”(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 Sons,Ltd.,1922,PP17—18.)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模式分析 摘要: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习与专业培养体系相脱节、实习基地不足、实习师资缺乏与实习评价无效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整合实验课程,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拓宽实习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及加强考评制度的反馈功能等系列有效方案,以优化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效果。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模式探讨 毕业实习是培养高校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专业知识应用到临床起到很大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中,由于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学生最终的实习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分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1.实习与专业培养体系相脱节。实习是专业培养体系的实践环节。专业培养需要与毕业实习相结合,专业培养是学生实习的基础,实习是学生专业培养的进一步提升。如二者没有有机结合,则会导致实习的低效率。学生的专业培养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课程安排。当前大多数学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相对重视基础课与专业课。这种课程设置方式的利弊也很明显,一方面这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这种培养方案不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和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这就使得毕业实习过程在模式上脱离专业培养体系,与专业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不一致[1]。第二个因素是教师。应用心理学是一门针对应用的学科,因此像心理咨询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由有经验的老师任教。然而当前许多学校存在师资紧张的现象,造成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经验不足的教师担任。这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缺乏深度和广度,严重影响积累实践技术的经验,最后造成实习低效率。第三个因素是实验设施。目前许多高校存在心理设备不足及心理设备差的问题。这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2.实习基地不足。实习基地不足主要会在两个方面带来不好的影响:一方面,实习基地不足意味着只有一部分同学可以在学校提供的实习单位实习,还有一部分同学必须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在这方面会面临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有些需要自行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或者是找到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可能与专业联系不紧密。这使得实习效果不佳。第二,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学生的实习很难被监督和评价,致使这部分学生的实习效果反馈仅仅依赖实习报告及其他实习材料的填写。第三,对选择学校提供的实习基地的学生来说,由于实习基地学生数量较多,可实习资源又严重不足,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实习基地不足间接导致实习内容单一,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目前应用心理学的实习基地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方向,如精神病院、心理健康学校和中小学校等,致使实习只能使一部分学科知识得到检验[2]。与此同时,实习内容单一说明学生可能不能选到自己预期的实习方向,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抵抗情绪,这也是造成实习低效果的一个因素。 3.实习师资缺乏。在毕业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也是影响实习工作质量一个很大因素。在指导教师这方面存在如下几点问题:第一,目前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这表明每一位老师需要指导多位学生,使得每位学生的指导时间大大缩减,影响学生的深入学习。第二,实习指导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其中大部分并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使得指导老师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指导,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第三,青年教师有较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使得自身在实习工作中投的时间与精力非常有限。这严重影响毕业生实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及带教老师对学生实际指导,由此也会使得实习的低效率[3]。第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味着教师只对某一方面精通,这会影响学生的实践应用。当涉及学生实习方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不一致时,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实习进行专业性指导,使得实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3]。 4.实习评价无效性。有效的实习评价是实习过程中的重要反馈环节,它可以让学生综合了解自身在实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做到取长补短。但目前的实习评价不能真实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实习效果。具体原因有:一方面,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对学生的实习评价仅由指导教师完成。尽管指导教师在做具体评价时会结合实习单位的评价,但是两个评价结果往往相差无异。这只根据指导教师这一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实习,显得实习评价太片面化。另一方面,评价标准带有主观性。由于学校实习基地资源不足,导致实习学生的参与程度不深,因此实习单位只能依据第一印象和出勤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监督不够,教师也只能片面做出评价。自主选择单位实习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及带回来的单位评价意见带有主观性,使得对其评价的真实性很难确定[2]。 二、提升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质量的应对方案 1.整合实验课程,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养。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让心理学专业实验课程得到优化,心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必须包括多层次、开放式及综合性的特点,实验教学体系主要以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及研究性实验三个不同层次组成。该体系需要多多开设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及自主设计性实验[5]。第二,提倡学校制备更多及更好的心理实验设施,有了实验器材的支持,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各类实验,进而能大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第三,授课老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心理咨询实操训练、心理测验的应用等课程的教授。第四,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技能得到较大培养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5.25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及朋辈咨询员和校外心理辅导等。[6] 2.拓宽实习基地、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适应应用心理学多种专业发展方向的需要,单位应拓宽渠道、积极联系具备专业实习资质的单位,建立长期合作的模式,形成稳定的实习基地。对反响好的学生自选实习单位,学校可与之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加强与社会事业单位、企业机构的联系,拓宽毕业实习的发展方向。如工业领域、幼儿园、福利院、社区等,为学生毕业实习提供更优质的选择。这也是毕业实习能够达到多口径、多元化、转化专业理论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增加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经济补助,由于心理学很多实习单位建设规模有限,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保障所接纳实习学生的正常生活要求,例如住宿条件、餐厅等的缺乏。学生在所在单位的实习过程中很多都是自己租房,这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生活经济压力,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实习的意愿和积极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于这类学生的实习经费补助力度,为学生提供以日计算的交通住宿费、餐费等,这些费用可以由所带队的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专人进行集中管理和发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学校可聘请部分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切实负起指导学生实习的责任。并要求多分配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实习效果更佳。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质量,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会对学生的实习态度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指导毕业实习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多实践知识。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可以通过参加较新的实践技能培训得到提升。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基础上,让教师到相应机构进行锻炼,逐步建立一支能满足需要的师资队伍[4]。 4.加强考评制度的反馈功能。建立一个三维实习考评体系,即实习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评价及服务对象评价三个维度,实现全方面反馈。考评工作应突出反馈功能,以此促进激励、监督作用的实现。服务对象评价,即如咨询心理学实习,应包括来访者对实习学生的评价。三个维度的评价应各有侧重点,如实习指导教师应的重点是实习生的实习整体思路与实施模式;实习单位人员应主要评价实习生在单位的各项人事表现;实习服务对象应评价实习者具体行为上的效果。实习结束后,学校应鼓励通过交流会、分享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毕业实习工作总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完善自我,又有利于改善实习中存在的问题[1]。总之,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中存在诸多问题,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建实习基地、加强师资建设及完善考核体系等方面,达到优化实习效果的目的。 作者:王叶飞 段雅玲 张斌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原理设计论文 摘要:为了使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辅助功能,本文就如何把感知、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规律运用到历史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以适合中学生的成长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件;心理学原理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能使教学内容单用语言描述很难达到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活生生地展现在同学面前。从而,课件的设计与运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以学习者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依据而设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中学历史课程具有真实客观性、思想教育性、情感启发性等多方面要求。本文试从感知、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规律与历史学科课件制作要求的关系上进行初步探索。 一、遵循感知规律,实现感官整体交互,激发学习兴趣 (一)遵循对比规律,显示教学主体 显示物应形成色彩对比以便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感知。例如,在显示历史地图时,铁路用黑色,公路用红色,河流用蓝色,通过色调对比,使差别增大,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课件设计时一般选择冷色调或中间色调,适当应用暖色以保持学习者稳定的学习情绪,增强其情绪和心理暗示,也体现了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沉重感。显示物要突出主体。例如设计“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时,可用显眼的红色(暖色彩)指代根据地范围,使其他地区成为背景。主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容易了。 (二)注意图像与声音的搭配使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课件中的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必须与文件、图像、动画、视频协调搭配。最好用中音中速,平缓语调,在平静中领会;背景和过程阐述有关历史意义、作用、影响时,可用激越、抒情的语调,以增强感染力,以体现历史学科的情感价值。合理地加入一些音乐,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吸引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音乐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重点内容处要选择舒缓,节奏较慢的音乐,以增强感染力;过渡性内容要选择轻快的音乐,给人以轻松感。但不能用得过多,否则将成为一种干扰。总之,音乐的配置应成为“点睛之笔”。适当的历史题材音乐可增强历史学科的时空穿透感。 二、创设美好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优美情景,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寓教于乐,增强感染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设计课件时要将历史教材上描述的知识用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方式形象直观地再现或模拟出来,让同学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设计历史上有关战争题材的课件时,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条以动画方式展示双方的军事意图和行军路线,战争地点可设计爆炸影像并配以适当的爆炸声,随即显示与之有关的动态录像资料,如此能较为全面地展现战争的全貌。同时,还有历史人物的相关活动情境,让学生有从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认识。 三、运用注意规律,策划教学内容与环节的处理 课件设计中,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显著,就容易引起无意注意,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印象。特别是一些正面历史人物形象以及重点史实的展示。由此,应尽量防止引起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物的干扰,以求整体风格的统一;要紧紧围绕主要教学信息选择背景,插图,避免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界面色彩反差不要太大,避免不适的视觉冲击。课件不要过于追求动态效果。同一画面色彩数量,以不超过三种为宜,尽可能避免对表现内容无益的花边、彩框。不必制作华丽的片头,内容的跳入转出采用淡出淡进,以“切入式”为宜,避免花哨动作,以突出历史学科的客观性。四、渗入记忆规律,提高课堂知识掌握率CAI的定位是“辅助”,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知识的保持主要是通过记忆来实现的,关键是记忆效果。1.课件设计中要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文字内容尽量简明,突出重点,以提纲式为主。在有限幻灯画面里,要求观点明确,一目了然。2.要充分利用无意识记忆的规律设计相关内容,激发其兴趣和感情。例如,在设计中共成立历史背景时,录制影像资料中的列强两尊大炮对准课堂,立即给学生震撼感,无意识地会记住我党成立前我国的沉重灾难状况。又如在设计中共诞生历史意义有关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内容时,交互出现“星火燎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锋火”“百万雄师过大江”“开国大典”画面。学生立即领会了中共成立后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正内涵。3.要充分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系统化在设计中的处理。历史知识具有时段性,系统性特点。由此在教学内容后,必须设计历史课堂小结、知识网架,再认和呈现课堂内容,可条理、结构化,让师生合作完成,归纳的内容最好用“切入式”或“飞入式”显示,争取有规有矩,因为此时师生的思维正处于高度焦躁中之时。语言简洁,不设背景衬托,以利记忆。 综上所述,CAI历史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应注意人的诸多心理现象、心理过程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割裂的特点,把这些心理学原理都归结起来,体现在历史学科课件设计中,有待向更高更新的层次探索。 作者:彭武毅 单位:新化县第一中学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论文 【摘要】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服务能力,有利于高校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围绕学生的专业成长和成功就业,重视传授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争取培养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重点论述了如何构建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当前,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在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做到“一个中心、二个基点、多层次、多渠道”,一个中心就是开展的一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在设置所有实践环节时,都要首先考虑到学生的成长与就业。二个基点就是依靠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依据社会不同领域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不同需求,来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就是指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学期中的专业调查部分、实验部分、专业学习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存在于毕业论文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利用节假日学生参加社会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实践部分、学生在社团中的专业实践活动等,利用各个层次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多渠道就是利用校内和校外的不同专业实践资源,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专业实践机会。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为了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利用大学四年时间,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参与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利用专业学习掌握为社会服务的基础性能力,主要内容有心理学实验、设计、处理各种实验数据的能力,可以自行完成实验报告,对各种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可以利用分析软件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自行完成对心理学专业文献的检索等。专业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进入工商企业、社区、教育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后,利用自己掌握的应用心理学知识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咨询治疗工作、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人力资源评估与开发工作、市场营销工作等。社会服务参与能力就是指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在上述部门中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依靠自主就业,可以提前掌握社会就业信息、就业渠道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需求,在心理上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科研创新与综合设计能力就是在掌握上述所有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社会需求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重视自己的专业兴趣出发,提高科研设计、社会调查、设计问卷、完成论文的能力。在笔者提到的四个能力当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上升为专业实践能力,学生要想具备综合设计能力则需拥有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参与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二、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方法 1.开展专业意识教育 将专业意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分离开来,这在教学中不但是一种创新,而且属于学生的需求。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就用心理学专业是为人提供服务的专业,在进行实践学习时要具备严肃的学习态度,更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心理疾苦和心理生活,要同情人们的各种遭遇,要有极大的爱心,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依靠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此项内容的教育主要内容有入学教育、专题讲座、学生自行检索心理学知识、学生真正领悟人生、形成高尚品格等,属于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环境形成的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进入大三学习后明确主攻方向。 2.开展专业课程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专业课程与实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基础课学习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应用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方法,同时认真编写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应用合理的考核方法等。学生进入大三以后,专业课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心理辅导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心理辅导课的主要内容有学校心理学、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开发、绩效管理、工资管理与设计等。学生进入大四以后,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兴趣在二个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主要内容有情绪心理学、认知疗法、艺术与音乐疗法、精神分析原理、家庭心理学、创业管理、环境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3.开始短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积极组织社会服务与社团活动 短学期实践教学和毕业实习主要集中于学生结束四年的学习生活时,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大一的专题调查、大二的实验设计、大三的专业见习、大四的心理辅导、毕业前的实习内容等。社会服务活动与社团活动是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发组织,带有明显的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时开展的勤工助学、社会领导的宣传心理知识、在社团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创办的报纸类与杂志类、联合其他大学生共同开展的心理学知识比赛、心理学内容的戏剧表演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基于完善理论的、不断发展的长期工程,在创建过程中,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动态的、创新的实践过程。 作者:陈奕运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原因 摘要: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成就取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反思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学生 当前,由于教学设备设施缺乏、师资团队实践不足、教学内容设置欠缺和教学方式的陈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很难满足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积极的进行教育教学革新,树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新思维,才能培养出合乎发展要求的新型应用型心理学人才。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成因 1.教学设备设施的缺乏 当前,随着经济状况的提升,大部分高等院校都为心理学专业增添和配置了一定的实验教学设备设施,根据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通过老师教授、课堂模拟和学生实际操作等进行实验教学,以培养和强化广大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各高校客观情况的差别,高校心理学教学设备设施的配置和增添状况也是各不相同的,一些学校在心理学设备上的增添和置换是十分有限的,给心理学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和约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能将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循环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在分组教学中,不同的小组进行内容不一的实验教学,而后循环交换,这种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设备的缺乏,但是心理学的很多实验在时间上是不具有同等性的,这会导致教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导致教学课时和实验教学的矛盾和冲突。 2.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据调查,当前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上普遍注重理论基础的教学,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相对比较忽视,致使学生很难满足社会的职业需要,进而导致他们毕业后对学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普遍不认同。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心理学专家对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技能训练,特别是对高校心理学专业基础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比较不满意。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培养的缺乏是心理学研究者们目前所反映的主要心理学教学问题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当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学业终结步入社会后,他们对相关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的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学,特别是应用心理学要注重教学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这是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学的职责所在。 3.师资团队实践能力的不足 中国有句老话“师高弟子强,名师出高徒”,由此可见教师水平的重要性。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前,在从事高等教育应用心理教学的教师当中,存在很大比例的教师是没有心理专业学习背景的,而且对应用心理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对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理论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学习,比如教师对“心理统计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引导”、“SPSS基础与应用”、“心理测量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异常诊断与矫治”等课程的驾驭和掌握不足,他们只是经过短暂的培训或者自学,硬着头皮走上讲台,导致他们对学生应用知识掌握的把控严重不足,进而不可避免的产生很多差强人意的结果,让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完全流于形式。尽管存在一些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设置了一些相对比较有利的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但是,也因心理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缺乏而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严重缺乏,学生眼高手低。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 1.专业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中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具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与理论,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能力;掌握必备的心理实验技能技巧;掌握心理测量、心理统计方法,具有心理统计数据处理和操作技能;拥有优异的心理教学手段和心理教学方法,具有心理教学管理和心理教学能力。 2.基础能力 主要涉及,具有查阅和翻译心理学专业知识英语资料的英语能力,辅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备基本的现代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学生要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具备一定的网络问题处理能力;同时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要不低于二级,具有通过文献检索、信息查询及资料获取手段进行必要信息获取的能力。 三、提升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策略建议 1.强化师资团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关键就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但是,在当前的心理学教育教学中,很多心理学教师只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他们从事心理理论教学一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处理经验的缺少,使得他们从事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在这方面只是进行空洞、空虚的教学,即便是通过其它教学手段,他们所讲授的东西也是比较缺乏体验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教学中的实践知识收获也必定不会太多。例如,“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教师不但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营销理论知识,能够对市场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因此,广大高等教育院校要定期为从事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提供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和实践感知的机会,让教师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能力,进而才能实现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来讲,专业化的实践师资团队是不可或缺的,高校需要构建一直具有丰富实践操作经历的专职化实践教师队伍,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学规律研究,专职化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并全面对实践教学水平负责。 2.构建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 根据应用心理学的教学规律和社会需求,第一,构建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培养方案,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具体方式、具体途径和根本目的进行详细的策划。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应用心理学主要包含五个专业实践部分:理论实践、社会实践、技能技巧实践、创造性实践和学业终结实践。在制定实践培养方案时,要注重教学教学的突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制定具体的专业实践培养要求,所制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体系即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第二,优化应用心理学教学体系,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适当减少理论教学课时,针对性的进行技能训练课程设置,让应用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占比基本一致。 3.完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验性的学科,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对培养技能型心理学专业人才具有十分直接的影响。想要培养和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高校就必须进行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所谓应用心理学实验课程体系是指应用心理学学科中所包含的实验组合群体,从结构体系上来说,可以区分为应用性实验、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而实验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则是实验心理学,因此,在实验框架构建时,要以实验心理学为中心;认知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中实验是主要的验证性实验课程素材,验证性实验内容的筛选要紧紧围绕这两门课程进行,既要注重建设专业性实验课程,又要搞好实验心理实验课程的建设。 四、结语 我们之所以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由于他们是学生个人和职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因此,高校必须改变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实践本位的教育新思维,只有这样,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作者:韩雨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毕业生去向综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存空间和发展的压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心理健康的被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早在20世纪末,国内外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心理学在21世纪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心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也一致预测应用心理学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专业之一[1]。近十年来许多高等院校包括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我们网上查阅,从2001年开始,全国中医药大学中,有16所大学已经开办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我校属于非师大类较早招收应用心理专业的学校之一[2]。在我国,最早只有师范院校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即便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师大系列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或者人力资源的管理。而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我校开办这一专业的初衷是为医疗临床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才。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个体心理生理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理论上医学院校创办应用心理学专业应该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生去向分析 我校从2005年第一批学生毕业至今(2009年6月),已向社会输送了5届毕业生,共计199名学生。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几年本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就业行业分散。许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联系不大。据笔者具体的了解:最初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职业的的24人中,因心理咨询机构的不稳定,平均在岗时间不足8个月。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15个人,他们从事的是学生的课堂知识教学、学生的管理,有10位一直没有更换工作单位。34位读研的学生中3位改换专业。与非医类专业西北民族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相比,我校只有近20%的毕业生在从事心理学、心理健康咨询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3]。从我们的统计来看,不在教育领域的咨询岗位,本专业的稳定性极差。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与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劣势和失业风险,原因在于大学生实践技能训练过少[4]。而从我校这5届学生的去向来反思的话,笔者认为这个专业生存和发展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看。在全国16所中医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中,除了贵阳、陕西和河南中医药大学三所大学授予的是医学学士或者说可以授予医学学士之外,其他的因为教育部的规定所限,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即便是以医学作为第二学位,也不可能获得医学学士的学位,虽然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临床心理方向上,希望能够从事心理治疗与咨询的工作,但是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平台为取得理学学士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安排职位,从而限制了这些毕业生向医学领域发展的可能。本科专业教育的价值亟待认可。尽管有调查表明,中国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的患者达1600万,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有3000万。我国心理工作者的缺口很大,但事实上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只是一个虚假的市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繁荣。而且,国家对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认定的门槛低,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一,市场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大大减低了专业本科生价值的含金量。况且,作为心理咨询人员的晋升,也不象医生、工程师等行业那样,几乎不需要业务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经历的沉淀,通过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得,不同级别的资格没有实质意义的差异,资格本身就无法在社会上得到认同。因此,我们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整理心理咨询队伍,严格规范专业人员的标准。 (二)从学校教育本身的角度来看。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的新学科[5]。而我国自2001年以来,医学院校才开始设置心理学专业。经验和现有模式的缺乏,导致开设该专业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甚至是移植师范院校的办学模式,或是将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教育模式与医学生教育模式的简单相加。又因为医学院校承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并没有凸显出自身的特点。计划在医学领域发展的毕业生又无法进入医学领域。也就促使了大学本科教育又回归到了师范院校教育的模式和轨道上,丧失了作为医学院校承担心理学这个专业的原本意义。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思考我校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尝试[6],虽然有了一点点经验,但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问题值得商榷: (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需要核心竞争力打入市场,占领市场。应用心理专业需要核心竞争力生存发展。与师大院校相比,我们的生命力应该是“应用”,有医学为依托的心理学专业,应该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让他们不仅仅是从心理的层面,而且能从生理的层面了解服务对象;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相比,我们能够有系统、有计划地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和相关的医学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心理咨询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应该是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生的重头戏。诸如催眠疗法、意象对话技术、箱庭疗法、音乐艺术疗法等技术性操作较强的心理治疗技能,应该走进我们的讲堂,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错位发展才能使我们生存和发展。 (二)双师队伍的建设。现在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都面临着师资的缺乏。因人设课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可能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学科中必须有一支不仅有扎实的理论根底,同时还具备丰富的临床咨询和治疗技能的团队。这个高要求团队的形成和建立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与学校和教师自己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投入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人才的引进及教师的培养方面,医学背景和医学知识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相关课程的设置。因为心理学专业生没有资格获取医学学位,所以简单的医学与心理学相加的模式并不能适应医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的同时突出中医特色。具体来说与药相关的中、西药课程没有开设的必要。神经症、精神病的药理及用药在精神病学了解或掌握即可。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对健康评估的方法、手段对学生医学思维的形成、心理健康评估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需重点掌握。这样学生才有时间有精力在4年时间内,即完成相关心理课程的学习及医学基础理论掌握,同时又有时间有精力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摘 要:现阶段,很多地方院校培养的应用心理专业毕业生们的实践能力不足,同时在岗位适应的过程中周期较长,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根据相关的研究提示,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加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不协调,出现了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将分析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相关的提升策略,结合现阶段的教学进程分析,为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现状;提升策略 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始终坚持着以理论传授为主,所以并未过多的重视实践教学,很多地方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始终将实践的环节写进教案,但是介绍的相对笼统,并没有真正的投入到实践的行列,还有些常规性的实践环节,例如实习和见习等,虽然定期的实施,但是组织力度不强,在没有规范的督促、评估体系下,使得实践教学的收效甚微,处于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足是影响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很多高校开始重视聘请并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策略,这是今后此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分析当前各个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明确了影响该专业学生实践水平提升的相关因素,如教学环境差、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态度差和教学评价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们在校期间,无法及时的参与到模拟实践中,以至于影响了后续的见习和实习成果,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提升策略 (一)制定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实践能力,这将对人才起到激励作用。教育部开始重视应用心理学专业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向,如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等。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需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导向作用,强调专业建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学专业技能培养除了开设相关的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诊断与评估等课程,还可以定期的开展大型的心理情景剧,促使学生们掌握学以致用的技巧,让他们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提升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创新实践方面,还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们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任课教师的课题研究中,从而使他们更好的锻炼自己的能力,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科研方法更好的运用至创业活动中,不断的积累创业及科研经验。 (二)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最为重要的人力因素,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对开展实践教学具有极大帮助。现阶段,需要不断的提升教师们的实训能力,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的引进双师型教师,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地参加培训与进修,通过不断的拓展知识和技能结构,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重视高素质实践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探索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积极的提升学历层次,特别是到心理学专业实力强大的名校进修,学校还应该经常组织名校专家和学者做学术报告,不断的拓宽教师们的视野。实践基地就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为学生们提供稳定的实习平台,让他们及时的得到实践机会。学校还需要关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便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纵向的了解。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并探索实`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属于实践教学过程评估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变革。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重视其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出相对独立且完善的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大多体现出实验性,所以体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不断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主要是由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等构成。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重视教学有法的指导思想,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建设目的和实际情况,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启发并鼓励学生们树立积极的心理学专业思维。 三、结语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非常严峻,需要高校各部门及教育工作者重视正确的解决措施,努力的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们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也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环境、教学设施等息息相关,因此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现阶段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应该及时的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正确的实践能力本位教学思维,推动教学改革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当前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要,培养出众多的心理学专业优秀人才。 应用心理学论文: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反思与探索 [摘 要]医学院校开办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办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办学模式。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课程设置条块清晰,重视基础理论与技能培养,强调实践操作,突出了心理咨询特色。但其没有很好地将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有机融入,课程设置有待优化,需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关键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高等医学院校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1],目前已有多所医学院校开办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最初开办时,为了突出医学特色,利用医学院校优势资源,医学院校大多采取医学课程叠加心理学课程的培养模式,医学课程与心理学课程各占五成。[2]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明确了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学位属性为理学或教育学学位。面对毕业生无法取得医师资格,无法在医疗机构开展工作的现状,各专业开始反思并改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一、ο中腥瞬排嘌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一)培养目标及反思 南京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研究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的重点是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本科阶段,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行有利于学生就业或深造。 在医学院校中,医药类专业是主流专业,非医药类专业是辅助性专业,这是总的前提,必须正视。非医药类专业如何借力医药专业的优势资源帮助本专业发展,发挥非医药类专业的作用支撑医药专业更好更快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非医药类专业需要探讨的课题。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和“中医文化特色”。如何使其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中体现出来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及反思 1.课程设置及特点 专业类必修课有专业导论、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心理统计等21门课程,共计68学分,1224学时。主要方向类课程模块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课程模块(40学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课程模块(21学分)、教育心理学课程模块(16学分)、管理心理学课程模块(13学分)以及创新创业课程模块(6学分)五类。专业限选课程学分共计56.5学分,须选择28.5学分以上。毕业总学分为181.5学分。 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精简了与专业关联度不高的医学类课程。课程设置注重凝练自身特色,深挖内涵建设,形成以临床心理咨询为主的专业特色。根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未来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卫生为主。[3]为避免与传统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应心专业争夺就业岗位、重复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体现医学院校的特色,深挖心理咨询方向成为理性选择。 其次,从平台建设及经费保障两方面保障心理咨询类、治疗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提供了实践平台。教师到“中心” 中任兼职咨询师,积累临床经验,代入教学过程。除此之外,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解决教师经费上的后顾之忧,学校专门下拨了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及进修。 第三,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营造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意识。通过科研方法类课程,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有所涉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成绩优秀的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了解研究过程,承担基础性工作;设立学生类科研课题,鼓励学生申报,培养其科研兴趣,加强科研能力训练。 2.对于部分课程模块的反思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课程模块”缺乏咨询伦理、督导类课程。咨询伦理是心理咨询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心理咨询中会涉及多方面伦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咨询伦理,学习如何进行伦理决策,有助于学生执业素质的提高。督导是咨询师个人成长、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让高年级本科生接触督导课程,可以让他们对于咨询师的工作环节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的课程设置尚处于探索中。该模块与心理学专业的衔接度不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是通识类课程、素质类课程,与心理学专业关联度不大,需进行整合。 (三)实践及实习 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方案中可将实验分为以下几个课程实验模块:实验心理学实验、普通心理学实验、认知心理学实验、生理心理学实验、生物反馈实验、心理统计实验、发展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实验。要将课程实验纳入课程教学大纲,并且在教学大纲里安排相关实习。 本专业建立了十余家实习基地,包括医院类、学校类、企业类,较为全面地覆盖了本专业培养所需。 本专业虽然非常重视实习、实践,但是规范化不够。虽然有实纲,但是大纲所规定内容比较宽泛,导致实习组织松散,不同实习基地实习效果的不均衡。比如,中学类实习基地管理比较规范,学生去了之后会有专门的老师带教,实践中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企业的实习管理则相对松散,有的公司只是让学生参与简单的行政管理,未能达到实习目的。 除此之外,实纲对于实习要求的规定过于宽泛,只有质性评价,没有量化考核形式,从实践情况看,所有学生的考核结果都是“优”。这样容易使得毕业实习这一重要实践环节功能弱化甚至被架空,无法起到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效果的作用。 二、讨论与展望 如前所述,在社会需求变化、国家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应用心理学专业应当积极进行反思和调整。 (一)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 很多国内外心理学专家认为,未来心理学科发展前沿将是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3]对此,我校引进了神经生物学专业省特聘教授,尝试从神经学、生物机制角度对于人类心理过程进行研究,探索神经生物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目前已成立情绪心理研究所,开设情绪心理学等课程。 中医治病提倡身心共治,“身”与“心”是有机整体,“身”、“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平衡才能躯体康健。这种观c为心理学的有效融入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契机。我院有教师积极探索心理因素在疾病预防“治未病”中的作用,未来可作为有效整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特色”的尝试。 心理治疗方法与中医教育发生碰撞,能产生出怎样的火花?我院有教师开始研究中医师承教育与心理咨询师督导制度的关系,对比二者相似之处,尝试构建中医临床督导制度。这些都可以发展成为应用心理学与中医学科融合的方向。 (二)推进教学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学时较多,学分要求高,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缺失仍是一个问题。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不应满足于课堂教学,应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消化吸收学习内容并付诸实践。 现在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讲授型为主,教师是课程教学主体。现代教育理念倡导转变教学主体,让学生变为“主角”,教师变为“配角”,教师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教学行政部门配合,完善教学管理方式,做到“内紧外松”,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比如,现行的“教学日历”制度强调时间、地点、讲授内容需提前报备,一旦报备再行更改的手续非常繁琐,这对于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有一定益处,但是也限制了教学过程中部分弹性内容的实施与探索。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值得研究。 (三)加强实习管理 对于实习管理的规范化,首先,必须规范实习文件管理,实纲的内容对接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具体化、细化。第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提出不同的实习要求,分类管理。第三,加强考核管理,改进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目标制订考核方案。考核时要注意量与质的整合,既要有数量要求,也要有质量要求。第四,鼓励本院教师与实习基地带教老师双向交流。创造条件鼓励本院教师深入实习基地进行带教或者指导,同时鼓励带教老师到学校参加业务进修与培训。 应用心理学论文:如何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应用心理学技巧 摘要:小学是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方面能否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心理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班主任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协调好班级管理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利用心理学来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管理;心理学;应用技巧 在班级管理中,很多方面都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合理有效的策略去管理班级,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之间更好的沟通。教师在班级管理上可以运用心理学的技巧,增加学生集体荣誉感。在学生管理方面,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摈弃一些不良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和谐相处,互助友爱。用心理学去管理班级,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发育更为健康,有助于学生身心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1.运用心理学管理班级的优势 心理学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而在班级管理制度中进行心理投入则是教师应该注重的方面。它的优势有很多,其一,教师可以民主化心理管理,对于班级的一些活动,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一切活动的策划与完成等工作都教给学生去做,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心理想象力的发育,既完成了班级管理,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和谐。其二,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班级团结向上,而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良好的发展,班主任可以通过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方式去管理班级,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人人都当班干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心理。其三,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班主任必须要做好学生学习心理的引导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教师可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去指定班级管理的方案,让学生们参与讨论,自发的总结出班级管理要求,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好的让学生爱上班级,爱上学习,提高班级整体水平。通过这样的心理学技巧去管理班级,发挥学生们的能力,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2.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现今很多学校的班主任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很多优秀的学生成为老师的宠儿,学习较差的学生则成为班级的"后腿"。例如,班主任会给好学生安排较前的位置,给差生分配靠后靠边的座位;再如,教师会给好学生多讲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而对差的学生则强迫其补课,利用学生休息的时间安排他们学习。这样两极分化的教育模式在很多小学学校中较为普遍的存在,也是现今很多小学生成绩分化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3.合理应用心理学技巧、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效率 3.1 平等对待学生、深入了解需求。班主任每日的工作较多,除了基本的课程之外,还要紧抓班级的管理工作,往往就忽了学生的发展情况。因此,班主任要多付出时间去了解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对优生差生平等相待,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关爱。例如,班主任可以让好学生与差学生坐在一起,让优生带动差生学习,让差生带动优生去活跃思维,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再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定期的安排时间去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要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尊重学生对于班级管理安排的见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达到了平等教育的密目的,又深入的了解学生,真正的为学生发展做出努力。 3.2 人性化管理、民主化沟通。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应该与时俱进,实施人性化管理方案,采取民主化的沟通方式。例如,班主任可以事先列出班级管理条框,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去讨论,填写这些条框,最后,在课堂上,对这几个小组条框中填写的内容集中讨论,最后制定出同学们满意的管理条例,真正做到人人参与管理,人人尊重管理。再如,班主任可以采取民主化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选出班级干部,这些干部可以自我推荐,也可以同学们去推荐,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让同学们充分民主,选出他们认为最为合适的班级干部。班主任让这些班干部去管理班级的纪律、卫生等方面,借助于同学们心目中最为满意的干部去管理他们的日常学习,相信这种管理会得到全体学生的尊重,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为轻松,符合学生的心理愿望,提高学生的心理发育水平。 3.3 营造和谐气氛、执行心理管理。班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不能忽视的对象,而班级的气氛是否合理将会决定着学生们未来的发展走向。班主任要管理出一个类似于家庭的班级,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伴们的互助。班主任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班级管理。例如,班主任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气氛,喜欢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方案,喜好哪些班级活动等等,从学生的心理去分析整个班级的管理状态,从而充分利用心理学的优势,创造出一个更为和谐、更加符合学生满意的班级。利用心理学去帮助学生学习提高、能力提升,养成较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好的为他人服务,更好的为自己学习,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完善且和谐的管理方案。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是很完善,教师要做好指引的工作,为学生营造良性的学习环境,积极健康的心理发育氛围。小学班主任要熟识心理学知识,利用心理学的相关技巧,去处理好班级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相应合适的策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抓住学生的弱点,给予积极地教育,从而形成德育与学习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班主任把心理学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可以更好的体现时展对于学生的德育要求,满足学生未来发展所具有的心理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和学习共同发展。 应用心理学论文: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学生按照自然班级分为PBL联合LBL教学组和LBL教学组,通过理论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综合解析成绩和总成绩均优于LBL教学组的学生,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对此联合教学模式评价良好,认为此联合教学法最能提高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PBL联合LBL教学法;应用心理学;神经解剖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解剖学教学的目标要求有其特殊性,要求其加强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学习。因此,我校于2010年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第一学年下半学期增设了神经解剖学这门课程。但由于神经解剖学内容庞杂抽象、名词繁多、功能复杂等特点,它的“教”与“学”历来都被认为是复杂和困难的[1]。因此,何种教学方法是较适合教授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习神经解剖学的,一直是我们近5年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是近年来深受重视的教学改革之一。PBL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相比,PBL教学法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主学习以及组内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2]。然而PBL教学法相对LBL教学法又有其缺点,比如LBL教学法较LBL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含量较少,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等[3]。因此,PBL和LBL教学法各有利弊。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报道,PBL和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似乎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而如何根据专业的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将PBL和LBL进行有机地、合理的结合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要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根据两种教学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并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将PBL和LBL进行合理的结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神经解剖学的教学,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对象以2014级医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40人为实验班,采用PBL联合LBL教学法。2013级医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42人为对照班,采用LBL教学法。两班人数、性别、及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两班入学成绩及入学后的系统解剖学考试成绩均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为保证教学的一贯性,两班的总学时不变。LBL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临床事例对有关概念和内容进行阐述。PBL联合LBL教学组首先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模式,利用22学时主要讲述LBL教学组所教授的神经解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后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随机分为5个小组,进行18学时的PBL教学模式的讨论课。讨论课给学生提供6个病例,由老师收集和整理临床病例,设置自学及提供相应的思考题。其中前3个病例是神经解剖学授课过程中常见的临床病例,后3个病例涵盖了神经解剖学、心理学诊断及心理学治疗等内容。于课前一周将病例按小组发给每个学生,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完成讨论记录和课堂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上,各学习小组长将讨论结果用PPT做演示汇报,全班同学可以向发言者提出疑问,小组长可单独或连同同小组内成员一起解答疑问;此时,教师的角色起辅导作用,即倾听、引导和启发。最后授课者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并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再次强调病例中所涉及的有关神经解剖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使学生对PBL教学思路清晰、提升信心。 3. 考核与评估 主要通过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进行。两组在课程结束后,采用相同试题考试,其中基础知识部分占65%,综合解析部分占35%,考试成绩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总成绩及综合解析题得分分析。PBL联合LBL教学组在课程结束后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8个方面,每项分别用赞成(有帮助)、一般、不赞成(无帮助)3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观点,无记名如实填写。 4. 结果 理论考试结果见表1,对两组学生的综合解析成绩和总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综合成绩和总成绩均优于LBL教学组的学生,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 5. 讨论 近年来各高校就PBL教学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肯定PBL教W在医学教育中的积极意义。但由于专业、教学对象以及师资条件等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求我们在PBL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课程、专业、学生的不同探索出最适合的PBL教学方法。因此,我们根据本校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神经解剖学教学中进行了PBL教学法的初步尝试。 从以上结果看出,PBL联合LBL教学组学生的综合解析成绩高于LBL教学组学生,说明PBL教学法可直接提高学生的综合解析能力;PBL联合LBL教学组学生的总成绩也优于LBL教学组的学生,说明PBL教学法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也有促进作用。这可能与PBL教学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关[4]。PBL教学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其教学过程中教师慢慢“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与教练的作用。PBL教学法采用问题和病例讨论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改变了传统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传统教学方法,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PBL教学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果。 而且,从调查问卷结果可看出,PBL教学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点以及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提高或促进作用。这主要因为PBL教学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 然而,传统的LBL教学法也是不可替代的。一是,课程学时有限。PBL教学法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二是,学生背景知识有限。低年级学生由于还未接触过多的临床课程,对考试之外的背景知识尤其是医学知识认识有限,如果完全用PBL教学法较困难,严重的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LBL教学法不需要学生有很多的背景知识。三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由于我国的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如果不能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很多学生将会难以接受新式教学方法。 同时,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PBL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在PBL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此外,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这样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此为做好PBL教学的基本前提[5]。 综上所述,PBL教W法在神经解剖教学中的确有一定的优势,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范围、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优于LBL教学法;但是完全舍弃LBL教学法,全部使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也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做法是在LBL教学法基础上合理使用PBL教学法,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PBL联合LBL教学法要求授课教师在备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专业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备好学生素质、心理心态、科学背景、展望等方面的课程,才能达到PBL联合LBL教学法的最佳效果。总之,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探索 摘 要: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三个部分组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章从实践教学的特点出发,依据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例,以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宗旨,探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特色,培养综合性与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心理咨询与治疗 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实验课、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实验以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为核心进行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忽视综合性实验以及应用性实验;实习主要以见习为主,将原有的抽象的理论描述上升为实物的见证,W生没有亲身实践,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是学生亲身实践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应用实验室进行实验,抽取被试进行个案研究与群体研究或发放问卷进行实证研究。事实证明,仅靠毕业设计一项实践活动,很难达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在就业中更加凸显其实践技能的欠缺。“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发现,40%的专家认为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训练状况不达标,“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与质量。学生步入社会也验证了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衔接之不足的问题。理论知识讲授灌输痕迹明显。基于毕业生的反馈及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探索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如课堂教学演练、社会实践服务与服务社会等相结合,力图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多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践教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中的定位 (一)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其应用性,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学生亲身体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1]。它既包括使学生在理论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而开展的基础实验、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学生以学以致用、走向社会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称实习)以及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而进行的毕业设计。 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应与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发展需要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其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应用性。注重“宽基础、巧创新、强应用”,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依据这一培养目标,形成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课程与专业实习为补充,校外见习为延伸,毕业实习与设计为重点”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 (二)实践教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地位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目前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为指导,培养为社区、企业、学校、司法等部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卫生、心理素养维护等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实验教学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应用性的不可或缺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的首要特征。学生在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下,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体系课程设置中,要充分体现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前瞻性。调查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应用技能方面出现“瓶颈”现象。其实践能力的残缺制约着其服务社会的水平,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成才与发展。因此,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特色的探索,在市场就业竞争中彰显实力,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身得以强劲发展的根基。 二、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特色探索 目前,心理学实验摒弃原有的心理学教学实验中以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忽视综合性、设计性与应用性实验的方式,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例,学生用一学年的时间学习这门课,理论学了很多,但依然不能独立接待来访者,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如何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自2006年起,我们着手实践教学的整体框架的研究,致力于专业特色的探索,努力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完善,通过不断地实践、模拟、演练完善自身的操作水平,为做一名称职的职业心理工作人员,构建和谐的社会奠定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课堂教学 以实践教学理念推动理论课程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将授课班级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三个人,一名作为求助者、一名作为心理咨询师、一名作为观察者进行案例演练,每次演练时三人角色可以互换;将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三份,用一份的时间做学生案例演练、观察点评,两份的时间做教师理论讲授,每次下课前给学生留案例演练内容,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收集资料、预演。案例演练内容需要应用上一次课堂理论,既丰富了课堂理论,使理论更好地被学生吸收、消化、理解,同时使学生明晰所学理论的应用价值与应用技术、技巧,有 效地将理论与实际演练相结合,提高演练效果。演练结束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谈感想,教师点评、督导。 (二)实验教学 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体系中剥离,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编制专业的实验教材,将实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学业成绩中。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指导手册》,学生亲身体会每一个实验项目,依据自己的实验项目对操作程序、注意事项、操作技巧等要素进行描述,指导手册有助于丰富实验内容,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并且可以为下一年级的学生提供可借鉴性理论与操作参考。该课程体系可增强学生实验教学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究、合作与创新能力,使他们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实践中,将咨询关系的建立、系统脱敏、认知治疗、内观疗法、沙盘疗法等融进课程体系中。学生运用模拟咨询台,真正体会咨询的场景。授课教师、实验教师或实验助手可以在实验室小组之间走动,既便于个别指导,又有效节省重复实验所需时间。实验全部过程采用多媒体录像,学生可以针对疑难问题和诊断难点或咨询技巧反复播放录像,寻找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好的实验项目作为样板,播放给下一届学生。教师督导、案例研讨、学生重复播放,细细品味,使自己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更上一层楼。 (三)实践教学 课堂演练与实验教学演练与现实的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还需走出去,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深入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兄弟学校、精神卫生医院等。如同理论教学一样,每天安排具体实习内容,制订科学的、有效的实习计划,安排实习任务,制定实习考核标准,如撰写相应篇幅的咨询手记,初诊接待几位求助者,走上v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走进中小学生群体进行团队辅导等,使学生的校外实习真正发挥其效用。在原有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基础上使其实践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 使学生不再成为实习机构的负担,能够真正将实习机构当作社会的一角,为实习机构提供人力援助,实现学生、实习机构双向共赢结局[2]。 (四)社会服务 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课程,提高实验室的社会利用价值,定期对社会公众开放。如六一儿童节为小朋友进行心理测评、生命教育宣讲;教师节为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开展减压宣传、为中高考学生进行考试焦虑调适、为残疾人朋友服务以及为边远地区进行心理支教等。将实验设计、实验功能应用于社会,同时使实验仪器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提升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合理整合资源,发挥专业特色,为社会服务,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专业援助,学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不断成长。这为构建和谐社会、民众平和稳定的心态提供保障。 效仿国外一些高校的做法,使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为社会服务100―200个学时,在服务这段时间,可以使学生的理论充分应用于实践,使他们真正体会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感受。将高校学科发展与建设同社会服务发展融为一体,满足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也可以同企业以及中小学等合作,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企业员工心理援助、中小学生考试焦虑调适、职业压力缓适,员工婚姻家庭、子女关系协调等。这些都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实验中体现的项目,都可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的合作项目,提升实验室的社会价值。将心理实验同社会紧密结合,使其科研成果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五)形成课程群 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核心,构建应用心理学课程群框架。将人格心理学、健康与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卫生学、女性心理学、性心理学以及特殊群体心理学等课程融入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群教师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整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专业化的合作平 台,为实践教学服务。 三、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践证明,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基于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相互配合,以实践教学推动教师理论课程的讲授与课堂教学设计,提升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应用心理学论文:应用心理学研究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技巧探析 摘要:现代新闻报道主要是由记者通过采访来搜集新闻素材,而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经常遇到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情况,这种情况大大影响了记者的采访效率以及采访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锻炼和提高记者的“危机处理能力”极为重要。记者要想顺利完成采访,就要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让采访对象有不合作转变为合作,确保采访活动顺利进行。文章主要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心理进行分析,并系统分析心理学研究技巧,以便于转变采访者的心理,让其能够主动配合采访。 关键词:心理学;采访对象;不合作;技巧 前言 随着现代新闻采访活动的增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到新闻事件的采访中,而在记者的实际采访中,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情况时常发生,这种情况会极大的打消记者的采访积极性,记者面对这种情况,要充分应用新闻心理学知识,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寻找采访对象的正确应对措施,及时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情绪,以便于让采访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采访,让记者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一、采访对象不合作的类型 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记者采访自身的原因[1],另一种是采访者自身的原因[2],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采访者的心理。 1、记者自身原因 新闻采访中,记者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记者在采访中,言语无意识中会伤害采访者的心理,或者是在利益趋势下,出现主观引导的倾向,这会导致被采访者产生排斥的情绪,进而引发不合作的行为。 还有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准备不当或者是采访内容涉及个人隐私等,采访对象会出现不合作的情况。如记者在采访某些专业技术人才时,由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对相关素材的准备较少,采访中容易出现冷场的情况,采访对象会产生不受重视的想法,进而出现不合作行为。 记者自身的素质也是影响采访结果的重要因素。部分记者在采访中表现出咄咄逼人或者是高高在上的情绪,言语中透露出轻蔑的态度,受采访者很容易出现反感情绪,进而引发不合作行为。 2、采访者自身的原因 采访对象不合作可以分为三种,每一种采访者的心理活动都会影响到采访结果。 时间紧迫型。这一类型的采访者一般都是工作比较繁忙,采访时间较短,如医生、护士等,对记者复杂的采访要求无法满足,由此出现拒绝或不合作的行为。还有是在受访对象已经接受采访时,记者整理的采访问题较多,不断延缓采访时间,这种拖延性的执意采访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情绪,进而中断采访活动。 心理障碍性[4]。这一类型的采访对象大多具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于媒体采访有着天性的害怕,加害怕曝光、批评等,因此会直接拒绝记者的采访。还有部分采访者对于新闻采访很敏感,不愿意暴露自身的隐私,或者是害怕其他相关者报复等,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使用消极对抗的态度来拒绝采访。 媒体偏见型。这一类型的采访者受到不公正报道的影响,或者是受到媒体的不公正对待,对媒体产生偏见,认为媒体就是逐利、不为大众考虑的群体,M而不接受采访,不与记者进行合作,对采访保持警惕、抗拒的情绪。 二、应用心理学研究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技巧 采访对象不合作属消极对抗型,记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应用心理学知识放松采访者的警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首先记者要说明采访的目的和意图,其次记者要保持亲切的态度,充分挖掘受访者的内心;最后,记者要进行换位思考,让采访对象能够主动参与采访活动。 1、提高记者的专业素质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在实际采访活动中,记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如要不断提供自身的临床发挥能力,如在一些社会大事件的采访中,由于事件的影响力较大,部分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记者要灵活运用不同的采访手段,尽量减少敏感词汇,以比较委婉的方式转变采访对象的态度;记者还要为采访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参访对象的职业、工作经历、兴趣等,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采访活动,还要选择好采访问题,避免采访过程中出现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以此让采访对象感受到重视,积极配合采访。 2、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包括采访对象的心理氛围和采访环境的氛围。记者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采访对象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因此在采访中,记者要改变采访的态度,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态度来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能够感受到记者的关切,为采访对象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主动接受采访;另外记者也要为受访者提供良好的采访氛围,如对于不愿意暴露隐私的采访对象,可以用马赛克、变音的方式处理采访内容,也可以为采访对象提供比较隐秘的场所进行采访,让采访者能够安心接受采访。 3、选择合适的采访手段 记者要将新闻学知识与心理学知识融合起来,能够应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做好采访准备工作,应用合适的心理学采访手段及时调整采访对象的受访心理。如针对有心理障碍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运用“强化”的心理手段,通过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来刺激受访者,在这一过程中,记者不要使用强迫性的词语或行为,可以通过转告真实意图,降低采访者的心理警惕,让采访对象配合记者采访;针对时间较少的采访者,记者可以将一次的采访内容分为两次,与采访对象进行协调,合理安排采访时间,尊重采访对象时间的变动,获得采访者的青睐,能够实现成功采访;针对对媒体有偏见的采访对象,记者要用真诚的态度来打动采访对象,一般应用“情绪激励”的心理暗示方法,以某一个刺激事件来调控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而引发采访对象的意见,进行采访[4]。 结语 面对采访对象不合作的情况,记者要充分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整采访对象的心理,选择合适的心理学技巧,转变受访者的态度,让采访对象主动接受采访。在实际采访中,记者只有掌握采访的主动权,才能够顺利完成采访工作。 应用心理学论文: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应用心理学自学考试教学质量 【摘要】应用心理学自考的实践教学是对自考考生实践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完成自学考试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自身的教学体会,对医学院校心理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自考考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以期为提高医学生自学考试实践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学考试 应用心理学 实践教学 第二学历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的颁布对自学考试(简称自考)提出了更全面的发展战略:培养自考考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实践能力,已成为新时期自学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1世纪合格的医学人才需要知识面宽, 基础扎实,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根据社会对高素质的医学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校医学生参加应用心理学二学历自考,将是对医学生人文知识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1]。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实践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开设的应用心理学二学历自考教育应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的教学体系。然而目前高校自考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当今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应用心理学自考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自考实践教学要求不规范 现有的应用心理学自学教育考试一般采用通用模式,即将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块。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实践课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习得应用技能。目前自考的实践教学要求不够完善,比较模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进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是保证二学历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2.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从时间上看,公共课和专业课一般开在第二或第三学年,实践课多安排在第四或第五学年,此时部分医学生面临离校实习。实践教学学生训练不到位,训练形式化,实践课“缩水”,将难以保证自考人才的质量。 3.实践教学脱离理论课程 依据前述,理论课与实践课间隔时间较长,相隔一、两年学生对学过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大打折扣,实践与理论分裂,极不科学。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学者提出[2],实践能力就是个体顺利完成某一实践活动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及有机组合,这些能力素质既包括实践智力以及个体解决实际问题所必备的其他诸多智力,也包括与之相关的非智力、生理要素。由此可知实践能力包含了三个方面的要素:实践动机、实践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巩固知识、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增强动手操作的重要平台。实践性教学环节若仅仅作为理论课程的附属品,就会造成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教学的脱离。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改进措施 实践能力并不等同于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或实验技能。提高当前自考生实践能力,仅仅依靠强调加强实践性环节考核的认识与做法,是无法全面实现自考教育目标的。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改进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实践教学管理发面着手 加强两级学院的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管理职责,应用心理学自考的实践教学既不能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管,也不能由二级学院全部负责,两者要明确分工[3]。学校可以定出总的目标,对实践教学进行目标管理,对关键阶段进行抽查,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按进度规范进行。二级学院根据学科自身特点,结合学校总的实践性教学目标,定出体现自身特色的具体规范,做好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的有机结合,达到总的实践教学质量目标。 2.建立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课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划分为基础操作训练(实验仪器的使用)、专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培训)的两个层次。教学内容包括: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技术实践课和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课三个部分。学生对操作性实践课程的学习兴趣往往比理论课学习要大,因此基础心理学实验课程应结合普通心理学理论课。医学生毕业后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衡量和评价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理论来自实践,却也指导者我们的实践,心理学技术实践课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要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及与如何在临床的应用。 3.理论教学应紧密结合实践课,激发考生的实践动机 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支持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生成和提高,它并不关涉和支持实践知识的产生,更与实践技能的养成相去甚远[4]。想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需要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参加应用心理学二学历的在校医学生基本都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基础心理学实验课虽然不能应用多媒体等设备丰富教学,但是通过对心理学实验仪器操作,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性教学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课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 4.注重实践,提高考生的实践认知能力 医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不再仅仅是“治病救人”,而要面对整个社会,对所有的“自然人”与“社会人”做好生理、医疗技术与心理、预防、健康指导服务。医学生人际的沟通能力对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国内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人际沟通方面的技能培养不足,这明显延长了从医学生到医生的适应时间,许多老医学专家发出不禁发出“缺乏临床医学人才”的感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培训正好弥补了医学生在艺术、人文方面的不足。心理咨询作为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已受到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因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特点,对其从业人员职业伦理要求较为特殊。有调查显示[5],若医学生与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背景大学生仅接受心理学理论培训,未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实践培训,医学生在咨询关系原则、心理评估原则、督导与培训原则及心理学科研伦理等方面与心理学、教育学背景的大学生存在差异。这就提示我们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要注重培养医学生心理咨询的伦理教育及职业意识。 5.根据职业特点,加强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训练 应用心理学二学历实践课考核内容不多,但对实验仪器操作的规范及实验结果的表述、实验报告的内容要严格要求。在上实验课时,要对学生强调实验操作和数据的重要性。实验课上教师要认真观察,注重学生的学生过程,对操作不规范的同学进行及时纠正。一次培训的学生较多时,可以几人组成一组进行操作,互相当主试和被试,争取保证每位同学都能操作一遍。对实验报告也要严把质量关,要求考生数据处理,结果描述要准确到位,以此培养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验环节课程的考核应灵活,可将平时作业、上课纪律等按一定比例纳入实践考核成绩中,强化考试的技能教育。新《精神卫生法》的颁布明确规定,心理治疗的从业地点只能是在医院,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医学生学习应用心理学二学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若通过考试若获得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发放的资格证书(例如三级心理咨询师证),可考虑折算成相应的自学考试实践性环节学分,逐步解决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三、结束语 总之,应用心理学自考实践教学要结合理论课程,在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在考核方式上应灵活,可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实践课课堂气氛,调动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应用心理学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各种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研统计能力不是短时间可以获得的,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通过适当的课程教育和大量的练习才能具有。本文结合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特点,阐述了课程的设置,并指出在实际工作面临的问题,强调在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上,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重点,灵活施教。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科研统计能力 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应用心理学专业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1]。可见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特别重视这两种能力。统计是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科学。数据无处不在,作为一门和数据打交道的科学,统计学已被应用到各个科研领域。科研统计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并为以后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统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恰当的方式描述数据[2]。但不同专业教材倾向使用不同的例子,如心理统计多使用问卷、量表的例子,同时侧重于统计思想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增强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笔者是日常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一、结合实际,因材施教 应用心理学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生,尤其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聚合与发散、正逆则反、联想类比的固化思维模式[3]。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安排高等数学的内容。同时文科生缺乏推理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没有数学基础的学生,接触统计学,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例为主,结合上机练习,适当补充课后作业。而对于原理的讲解不是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在教学中应该重实践而轻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类似真实的研究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锻炼统计应用能力。这一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数据、理解研究设计,以利于学生将统计思想融入生活实践和专业知识中。 二、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基于医学院校的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负担比较繁重。如我校开设《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三门课程总课时为304学时。但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分析》为113学时。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学习医学课程对于突出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特色,促进学生的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十分重要且必须。但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多,较难理解,课时相对不足,这是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不需要把过多时间花在计算和公式推理上,而应该重点讲解研究设计的思路和软件的操作,同时结合课后的作业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统计方法间的差异和关系。努力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会方法。 三、选对教材,事半功倍 高质量的教材有两个基本要求:知识脉络清晰完整,反映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好的教材使得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目前在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使用的是《医学统计学》或《卫生统计学》教材。这些教材并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存在符号公式多,很多概念难以直观理解,或者案例、术语、符号和概念与心理学专业的表述不相符的情况。这类问题的存在,不仅为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心理学专业考研制造了障碍,也不便于追踪国外期刊,获取最新研究信息。特别是教材中的医学案例与心理学专业联系不紧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注意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结合,增加调查问卷设计和抽样设计的内容,也可以从心理学核心期刊中选择一些经典文章,组织学生讨论,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灵活,提高质量 利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撰写辅助教学。针对科研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我校在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请学术造诣深厚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始,导师对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培养。教学形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使得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实际科研中普遍运用统计软件。计算机虽然可以使复杂的计算变得快速、简单,但也不能因突出上机操作而忽视原理的教学。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认识到思维比计算更重要。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软件完成的只是数值计算,但如何设计实验,选择那些样本,应用何种统计方法,如何解释数据都需要人去决定。如果对统计思想一无所知,就会出现“垃圾进垃圾出”现象。另外,一些新出现的统计方法未必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 五、强调思想,掌握内涵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估计、相关、拟合、检验、均值、变异[4,5]。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用统计的观念及思想,去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性。应该先谈谈估计思想:我们做实验的方法常常以样本推测总体,这是对同类事物探索其规律采用的由此及彼的认识方法。一般样本必须与总体具有很多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又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里强调置信区间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再谈谈相关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千差万别,在这千差万别的事物中中能找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普遍联系中总是可以找到一些事物共变的情况。总体和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能找到一些相互关联的。再谈一下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拟合的成果只是个模型,这种拟合思维方法反映的是一般趋势,而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反映的是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而以。然后谈到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是归纳性的思维方法,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所以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统计出来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然后谈谈均值思想:均值思想是指人们从总体上看问题,往往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尽量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求出事物的均值范围,也体现了思维的总体观。另外,最后谈谈变异思想:统计学研究同类事物、同种现象的总体特征,但是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总是存在着差异的,统计方法的使用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最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我们强调以上几个思想方法,真正掌握其中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六、特色发展,发挥优势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复合竞争力和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设置实施了学生复合竞争力提升暨“五个一工程”计划项目。主要措施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统计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专业外语》等核心课程为抓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组合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科研统计的认识,特别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能体会到提倡组合式教学法是十分有利并有效的。按照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尚不能满足组合式教学法的需要,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探讨。能否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推行组合式教学法已有“文献选读报告和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我们指导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在一起研究探讨,互相启迪,同时结合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这样可能比较有收获。今后在教学研究中更要注重指导学生统计学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对继续要读研的同学,指导他们本科高年级学习阶段就奠定一定基础,重视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指导他们注重特色发展,尽可能发挥优势,提升专业方面能力与实践动手的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教学能力要得到提升,对心理学专业教师们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心理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相当娴熟的心理学知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能熟悉目前流行的各项统计软件,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们的科研统计能力。
人文地理论文:人文地理学论文 一、人文地理学专业的课程要求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本科专业的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要求以文化地理学为基础,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课程体系涵盖社会、人口、经济、语言、宗教、民俗、自然、行为、政治等诸多内容,是高等学校地理学本科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紧随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时空性,涵盖当前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城镇一体化、新经济技术开发、旅游开发等诸多热点问题。因此,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范围广、知识面宽、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与交叉性强,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具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多学科知识。在现阶段,综观各高校的人文地理学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还是采取“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适应性的教学改革应围绕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将实践教学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 二、CDIO指引下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适应性的课程教学方法要有利于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良好效果。 1.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突出“人才工程理念”。 人文地理学需要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宽口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GIS、测绘等实用技术教育的传输,还要使得学生具备人文历史、市场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学、管理学学科的基本素养。学生不仅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还要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人文地理学在专业课程设计时需要具备的基本理念。 2.加强启发式教学,培养综合素养。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建立,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导精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通过设问、指导等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发表看法、参与讨论,发挥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相得益彰,课堂气氛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人文地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力开展课堂与课后讨论,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理论去思考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给他们创造发表不同见解的环境和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应用性思维。师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都能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或进一步的指导,使学生们能够抓住兴趣点,促进学习。 3.强化实践教学,密切联系产业。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人文地理学学科要求学生能够解决诸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土地价值评估和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用到调查、模拟、考察、比较和模型分析等多种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研究方法的训练过程。很多基本概念存在于课本中,它们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大多都比较抽象,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或课件演示虽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其效果去远远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体验、探究、理解与总结。通过实践学习,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因此,相关的高等学校教学机构不能把师生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花力气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教学研究合作基地和建立校内实验教学中心。校外的研究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调查与考察的环境,校内的实验中心则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和模拟。 4.注重案例教学,提高技术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已发生的问题个案,把现实案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教师案例讲解、学生讨论、撰写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环节,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案例教学将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旅游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现实指导性。同时它还是一个与多学科理论交叉、综合性十分强的学科。因此教学机构要下大力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科学设置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灵活选择和使用教学设施,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科学合理地设计授课内容。人文地理学教学要加大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具备专业动手能力与时代关怀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黄娅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人文地理论文:谈人文地理成因教学实践创新 一、对人文地理成因教学中上述两阶段的反思与批判 第一阶段的成因教学以教材为本,在因素即原因的教材逻辑下,教师主要从例证的角度对现有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进行淦释与说明。整个教学过程没有真正的师生对话,主要以灌输为主,缺乏知识的生成,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学生认为教师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可有可无,对于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远远低于自然地理。第二阶段的成因分析教学开始尝试案例教学,采用教材所提供的北京城市功能区的案例,在功能分区成因分析时主要采用“因素分析法”,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出发找原因。这种人文地理的成因分析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对地理诸因素具体作用于人文地理事象的过程分析不清,不能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诸因素在人文事象的区位与变化中所起的作用,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理诸因素在人文地理事象区位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只能僵化地从自然、社会诸因素出发生搬硬套地“找”地理成因,而不是“分析”原因。这样零碎的、不深刻的成因分析导致人文地理成因教学过于简单化、机械化,整个教学过程难以形成真正的师生对话,降低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这样的成因教学也缺乏真正的思维活动过程,很难全面认识地理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反而使学生的思维简单化、僵化。这样的课堂将很难让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之“理”,难以进行有理有据的理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二、批判基础上的创新即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的提出 为了消除人文地理成因教学中静态的、机械的“因素分析”所带来的弊端,必须将人文地理的成因分析真正过程化。过程化的成因分析必然建立在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比较完整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教学时,应该运用时空一体化的案例,运用“历史分析法”〔’〕,引导学生理清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影响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形成、发展变化的诸因素,以及分析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明确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最后概括出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即一般性的发展机制。其关键不是找出有哪些影响因素,而是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分析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因此,笔者将这一人文地理成因分析教学法命名为“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的内在机制,才能真正理解并学会分析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原因。 三、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要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环节,每一教学环节还必须能够细化为可操作的、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流程。甚至每个流程再细化为一般性的教学活动的安排,从而构建出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在课堂中实现的教学程式。这样的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才能具有课堂的生命力,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从理论知识的分类来说,人文地理成因教学所涉及的主要知识为人文地理的概念性知识。皮连生教授等人认为,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要求学习者对其进行理解,并提出了6个环节的概念性知识教学策略〔’〕。笔者借鉴这一思想,根据自己的人文地理成因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认为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的落实需要5个环节。这5个环节是“编呈案例一理清过程一找出因素一分析机制一情境迁移”。(1)“编呈案例”环节主要是教师选编和呈现有组织的人文地理案例。该环节的实现方法为“历史分析法”。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机制分析就必须选编能够反映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机制的案例。这样的案例选编不仅要关注人文地理事象时空间性,更需关注它的时间性即历史性。只有具有历史性,人文地理案例才能够丰满、生动,才能够比较完整、典型地展现人文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体现机制;只有具有空间性,人文地理案例才立体,学科特色才鲜明。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教学法编呈的案例应该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为节点,突出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相对完整与绝对典型。编呈时空一体化的反映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机制的案例是人文地理机制分析法成功的基础。(2)“理清过程”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分析案例,运用图表等分析工具理清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的发展变化,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为进一步的分析打下基础,在运用“人文地理成因机制分析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与过渡性。(3)“找出因素”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理清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变化脉络的基础上,在时空分段的基础上,教师示范与学生分组合作相结合,运用因素分析法找出影响人文地理事象发展变化的每个发展阶段的重要因素。这一环节已经初步进人人文地理成因分析阶段,为进一步深人的机制分析做准备。(4)“分析机制”环节主要是教师设置并呈现一系列具有梯度性的问题,然后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探究与对话。在师生共同探究与对话中逐步透彻地分析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所有阶段中各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找出影响各阶段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发展变化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及根本原因和非根本原因。最后引导学生跨越案例所涉及的所有时空,概括出最具一般性的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区位演变规律和动力机制。(5)“情境迁移”环节主要是知识的巩固和一般性规律的运用阶段。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相近的案例材料,以问题为引领,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完成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巩固和一般性规律的再理解与运用。 作者:裁教破 单位:江苏省大港中学 人文地理论文:人文地理学思想的转折概述 作者:叶超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起:作为一门空间科学的地理学 康德(ImmanuelKant)告诫研究者认识事物应该先从考察其起源开始[1]。这对常常忽视认识起点及其过程的国内学界无疑是一个好的忠告。地理学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的地理学家已经提出了很多涉及地方和空间的思想,地图对空间定位和表达更是起了巨大的作用,但较系统地将地理学界定为一门空间科学并进行持续讲授的是大哲学家也是地理学家的康德[3]。康德的地理学思想形成于1775年的讲座,但到1802年才正式出版。地理是康德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由于当时康德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担任逻辑学、形而上学、数学、伦理学、物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教师),使得康德能从整体科学和哲学的角度对地理学进行研究;康德的地理学成就在当时已获得承认,彼得堡科学院在选举康德为院士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他的地理著作[15]。在《自然地理学》中,康德将知识分为按照概念(逻辑)划分的系统,按照时空划分的历史和地理(这是自然的划分),将地理学定义为专门的空间科学,认为空间是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时间是历史学的研究范畴;并指出,“地理学这个名称表示一种自然描述,确切地说是对整个地球的自然描述。地理学和历史学填满了我们的知识的全部范围;也就是说,地理学填满了空间的全部范围,而历史学填满了时间的全部范围。”[1]康德的这种空间观点常被地理学家引用,然而,事实上康德的地理学思想和空间观很复杂,至今仍然是地理学家和哲学家们讨论的话题[16]。康德空间思想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次的、专门的(享有专属权)、三维的和哲学的。它对于地理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在此之前历史学地位高于地理学,地理学常被视为历史学的“侍婢”;而康德界定使得地理学学科地位得以提升,从历史学的附属上升到与历史学相提并论的地步。他对于知识由概念、时间、空间三部分构成的划分方法也成为一种重要思想。他的空间思想还体现在《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中,显示出与哲学的密切关联[17]。 承:从空间到区域 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赫特纳(AlfredHettner)、哈特向(RichardHartshorne)为代表的区域学派继承和发扬了康德将地理学视为一门空间科学的传统,视空间为“被填充的容器”[3,18-20]。比如,赫特纳在其《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这一方法论巨著中曾满怀欣喜地引用康德关于地理学是一门空间科学的经典论述,认为“空间本身只是一种观念形式,只有通过它的内容才能获得实在的意义”,并三番五次地强调,“地理学不应是关于各种不同事物地区分布的科学,而应是关于充填空间的科学。它是空间科学,正如历史学是时间科学一样”[18]。此后,经由哈特向添砖加瓦式的巩固,区域学派的空间观长期主导地理学界,成为二战以前地理学的主要范式。区域学派视区域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那么,从空间到区域转换的逻辑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方面,缺乏数量方法的空间科学毕竟只是抽象的界定,它没有具体的方法基础,与地理学历史和现实的接洽也有一定距离,区域却是一个体现空间并将其“落地”的概念,而且划分不同区域的类型学方法也有着很强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地理学发展历史显示出“方志”传统,无论东方西方,都有大量的方志和旅行记等。将空间科学这种抽象的界定与方志传统的历史结合起来,考虑到区域概念能统率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从而打破二元论,并有类型学方法来体现,于是就衍生出将区域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思想。大体来看,从康德、赫特纳到哈特向,他们所持的空间观都是绝对空间,也就是视空间为容器,把空间看作可以装很多东西,但是是独立于系统之外的东西。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正如赫特纳所强调的,地理学所具有的综合性使得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密切,它非常依赖其他学科却又需要独立,这就奠定了一种紧张的基调。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地理学家始终得面对和应答学科身份这一问题。哈佛大学取消地理系可说是质疑地理学存在价值的极端表现。 转:从空间几何学到空间的生产 空间几何学第一次转折发生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其渊源却可追溯到19世纪就已萌发的区位论思想。这种可被归结为空间几何学的思想范式,主要探讨空间的形式法则(比如杜能环、韦伯的三角形模式、克里斯塔勒的正六边形中心地模型等),它是一种相对空间概念,以追求“空间秩序”为目的,采用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理念,并且大量借助经济学、管理学和数学来发展地理学理论。以舍费尔1953年发表的挑战区域学派的论文为开端[21],倡导地理学是一门追求普遍法则的科学的实证主义地理学逐渐于1960年代兴起。这一学派的地理学家倾向于诉诸区位论的传统,并力图借助数学模型等工具发现空间“模式”或“法则”[22]。舍费尔非常推崇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该理论以及区位论在实质上是一种空间形态学或几何学。但是,实证主义地理学以及在此影响下的城市地理学研究范式,是一种“物化”(fetishism)的空间理论[23],它尽量避免对空间的价值判断,因而忽视了塑造“空间”的个体以及政治和社会关系。比如,克里斯塔勒宣称事物围绕中心集聚不但是一种生物物理秩序,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24]。但是,对于这个“中心”是谁的中心,中心—边缘结构中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如何等问题却不予考虑。归根结底,杜能—克里斯塔勒等古典区位论者及其后的空间分析学派的“空间”主要是完全理性经济人的空间,“人”的社会政治属性、行为、个性、情感和价值观等重要问题,却被回避了。这不足为奇,因为无论是冯•杜能、阿尔弗雷德•韦伯还是克里斯塔勒等,都强调他们的理论与经济学的密切关联,所以,其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之上,这一理论出发点既是这些理论成功的基点,同时也是其被人质疑和否定的焦点。所以,实证主义地理学试图通过计量分析的工具摒除个人感情和价值判断因素,以追求所谓“科学”的结论,其实是一种狭隘的“科学主义”主张[25]。人文空间性空间几何学范式的缺陷在于,这个空间结构或秩序中的人只是经济人或机械的人口数量,而不是社会人、道德人和充满个性的“个人”,导致塑造空间秩序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和个体因素被忽视,使得地理学与现实世界空间问题的差距越来越大[26],因而出现了一系列反思和批判。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中的一种。人文主义,顾名思义,也就是讨论个体的、个性的(人)与集体的人(文)发展变化的思想或学问。人文主义地理学因而也有两个对应,在个体这个层面,它强调价值观、个性、感情、心理与地理学的空间、地方之间的关系;在文化这个层面,它强调从历史、哲学、社会和组织行为、经济与政治集团综合思考它们与地理之关系。我们可以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空间观归为人文空间性。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如段义孚、拉尔夫(TedRelph)、布蒂默(AnneButtimer)等[27-30]。他们更重视空间概念的价值判断和意义,并借助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联系人文学科和历史来阐发人文主义地理学。比如,段义孚认为在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作为人类家园的地球”中,他最看重“家园”这个关键词,因为它不仅是个物理和建筑空间,而且也是象征的空间,是社会政治、美学和精神寄托的场所[31]。人文主义地理学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要思潮,但它的渊源却很深广。概括而言有两个:一个是来自于地理学本身的文学、艺术传统和景观学派等的人文思想和美学观念,另一个是存在主义与现象学(这两个源泉也预示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宽泛性)。前者比如《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古希腊地理学发轫时期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洪堡和李特尔将地球作为“人类之家”以及索尔、赖特等的思想,班泽的美学地理学等等;后者则是始自尼采,并经由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等形成的重要哲学思潮。激进的空间与空间的生产在20世纪70年代,相对更加严厉地批判实证主义空间几何学的是激进地理学者,因此他们的空间观可称为激进的空间。中文的激进往往有过激的、不可靠的意思,但是在英文里激进是根本、彻底的意思[32]。皮特(RichardPeet)、哈维(DavidHarvey)等早期的激进地理学家都强调地理学必须关注社会问题,认为空间是什么取决于人类实践[33,34]。所以说空间并非价值中立的空间,而激进主义地理学,激进的空间的核心要旨在于发展地理学成为一门批判的空间科学。这个批判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一个号召,“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地批判”[35]。它有两个面向:一是面向地理学家自身和学科内部,因为地理学家往往受文化制约,文化可以具体体现为种族、阶级和性别划分,这使得地理学家研究的空间不是客观的[36];另外一个是针对我们身处的社会,对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早期激进地理学家也是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反对不平等的社会。后期激进地理学家则批判资本主义空间发展不平衡,以及欧洲中心论和美国中心论[37,38]。典型案例剖析是理解这种抽象思想的好方法[39]。皮特的“现代地理学思想”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它恰当地反映了激进的空间和空间的生产的思想。“那时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的年会是在主要城市的有名的酒店举行的(现在依然如此)。这些酒店通常会有一个中央大厅走廊,那里挤满了喜欢社交的学术会议代表。学科权威结构也在空间上表现为中心地的等级结构。在这个权威的空间模式中,一些人在大会发言席上给另一些人作报告,交流是在学术权威之间,研究生们则像鸟儿一样四处盘旋,啄食着权威们偶尔故意表现出来的、谦逊的惊叹。”[33]这个案例典型而饶有趣味,蕴含和反映了不同层面的空间(的生产)关系,很值得从激进地理学或“空间的生产”的批判视角予以“解构”(表略)。具体来讲,主要城市是一种复杂空间,意味着一种优势属性和权能的集聚;中央大厅这个权力空间意味着中心和支配地位;有名的酒店这种社会空间往往是上层阶级的聚集地;发言席这个符号空间意味着话语权,为少数人所把持;而代表这个词意味着身份空间,它的拥有者是精英;权威和研究生之间构成知识空间,也反映了一种支配和被支配、中心和外围的关系。知识空间及其生产是作者论述的核心,但是知识空间是在与其他诸种空间的互动影响中产生的,它生产其它的空间,同时也被其它的空间生产(社会空间辩证法的要旨),意味着学术并不是单纯的学术,也不存在“纯粹的”或纯然客观的知识。在这些空间之外,还需要我们注意两种动态空间,也就是时间影响下的空间。“举行、挤满、交流”及“盘旋啄食”等动词,反映了空间生产的过程;而“现在依然如此”这个时间上的强调,反映了这种空间秩序的牢固性。在这个空间生产过程中,“中心”是突出的,有名有姓且堂而皇之的,它对应于特定的物理和象征的空间样态和形式,这些空间也被特定的(社会)群体所把持和支配;而“外围”则是缺省的或者边缘化的,它对应着处于从属的、被支配地位的(社会)群体的空间。此外,应该注意这段话中隐含的空间。作者通过一个比喻“像鸟儿一样”来反映研究生群体的边缘、流动和依赖性,这是一种想象的空间。还有另一种容易忽视的想象空间在于作者身上。我们可以想见,能把这一场景描绘的惟妙惟肖的作者肯定处于这种空间之内,但是却反省、反对或批判这个空间,因此它是另一种矛盾的想象空间。由于激进地理学对于空间价值中立的批判和对社会空间的强调,对于资本主义空间发展不平衡的彻底批判,契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所以最后走向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它的核心概念是空间的生产,由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Lefeb-vre)提出,强调“(社会的)空间是(社会的)产物”[40],其中的主要内容三元辩证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41],而且已有较多中文文章论及[42-45],所以本文不展开论述,只强调如何把握它。简而言之,空间的生产主要讲资本、权力和阶层与空间的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空间成为了介质、产物及过程[46]。因此,空间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容器的或反映相互关系的绝对和相对空间概念,而反映了更多的关系和过程。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采用的方法是社会空间辩证法[47,48],并力图以此整合社会空间。一些热点新闻,比如真维斯楼事件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与知识空间生产的关系[49];某大学竟然把雅典娜和女娲的神像都换成了校董的面孔[50],反映了资本对于知识空间的侵蚀有多么的巨大! 合?:后现代空间 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潮流是后现代地理学。后现代空间研究有一个背景,就是人文社科界的空间转向。它的核心词是“解构”,强调时空的特定和不确定性、时空的碎裂等,试图通过文本的重新解读来发现某些东西[51];在学科关系上,人文地理与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关系再一次被强调。在后现代空间思想中,詹明信对晚期资本主义及其文化逻辑进行了“解构”[52],卡尔维诺则用艺术的手法想象了各种各样“看不见的城市”[53],福柯和桑内特对权力和身体与空间的关系有精深论述[54,55],国内学者对此也有探索[56]。后现代地理学也有一些经典案例,对于洛杉矶、巴尔的摩等城市,迪尔、哈维、索加也有解读[57-59]。后现代空间到底是一个转折,还是对以前的空间范式的契合?这一问题不好回答。某种程度上,后现代空间与康德的空间界定有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空间地位的上升方面,由于众多学科的介入,空间又成为大家的注目焦点,人文地理的学科地位也因而得到提升;其次是它与哲学的关系趋于紧密,尤其与后现代主义的论调密切相关;最后是它们都是三维空间。但是,这些相似却有不同的内涵:在空间地位的上升这一点上,以前把地理学视为专门的空间学科,现在是其他学科也开始切分这一块空间研究的蛋糕;在与哲学的关系这一点上,康德以理性批判为主要特点的哲学和后现代主义拒斥理性的哲学截然相反;在三维的内容侧重上,以往的三维非常强调物质性维度,而后现代却强调社会性这一维,反映出人文地理学与社会科学的密切关联。所以,正如索加所说,“空间太重要以致于不能仅仅留给那些专门的学科(如地理学和建筑),或者仅仅作为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的空隙填充剂或事实背景。人类生活的空间性就象历史性和社会性一样,渗透在每一个学科或话语中。”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空间思想演变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专门的空间科学到其他学科切入空间,反映出人文地理学不再拥有空间研究的特权和优先权。这似乎会使一些强调学科特权和知识垄断权的人感到失落。然而它确实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和正在强化的趋势。其实,并非人文地理学如是,其他社会科学乃至一些自然科学也面临这一问题。破除学科和知识特权正是后现代思想提供给我们的强大营养。但同时我们也不应走向泛化的极端。毕竟,一门学科长期历史的积淀会给她自身打上独特的烙印。研究者必须承认、承继这种历史,然后才能打破它。在思想与历史、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个体与文化之间常常是一种辩证、紧张的关系。所以,对于人文地理学而言,我的最后结论是:有特点,没有特权。人文地理学空间研究特点正在于它的多重面向。也正是因为不同空间认识论都有其价值,价值大小也难以评估[60],使得在学科史上引起持续争论的人文地理学学科地位与身份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结论,这种争论也在淡化。可以明确的是,人文地理学依赖哲学和其他学科为其做依据和工具,它们在使人文地理学身份陷入迷离的同时也为其增添了活力和魅力,这是人文地理学面临的最大机遇与挑战。关于未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已经予以提示:“到我明白所有象征的那一天”,可汗问马可,“我是否就终于真正拥有了我的帝国?”“陛下”,威尼斯人答道,“别这样想。到那时,你自己将是众多象征中的一个。”[53]致谢:本文是在2011年12月17日广州举行的第六届人文地理沙龙的报告基础上形成的。作者感谢沙龙组织者以及主办方华南师范大学的同行以及柴彦威教授、朱竑教授、李九全教授、吕拉昌教授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人文地理论文:我国人文地理学的进展及前景 1、历史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球表面人类活动(精神和物质)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所形成人文现象的分布、变迁及其地域差异。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同现代社会一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政治、军事、经济、人口、民族、聚落、商业、交通、文化、旅游和社会生活等,这些历史上的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的空间分布、变迁及其规律,都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具体内容[1]。当代人文—经济地理现象是历史时期的人文经济地理现象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历史人文地理,无疑会阻碍真正了解当代的人文地理。反之,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文地理学的标尺[2]。因此,历史人文地理学与当代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两个密切相连的学科领域。中国历史资料保存相对丰富,时间较为久远,这为发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各种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初谭其骧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以来[3],相关学科领域日益得到重视,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许多分支方向的成果相继问世。伴随着学科体系的完善,研究群体和梯队的培养形成,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正经历着分支方向多元化、方法交叉化、成果科学化、理论系统化的不断转型过程。近5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历代疆域政区研究、城镇研究中的古都研究、近代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的宗教地理和民间信仰研究等方面的深化,此外生态环境史研究也已全面展开,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取得重大进展。 2研究领域和成果 近5年来,历史人文地理学成果相对集中地表现在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2.1历代疆域政区研究 从2007年起,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共12卷,作者18人)开始陆续出版。它涵盖了自先秦至民国的漫长时期,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历代政区沿革的考证,对一些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而且在某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复原的详细程度可以达到逐年。这套著作的完整出版,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目前正式出版的有总论先秦卷(周振鹤、李晓杰撰)、隋代卷(施和金撰)、宋西夏卷(李昌宪撰)、元代卷(李治安、薛磊撰)、明代卷(郭红、靳润成撰)、中华民国卷(郑宝恒、傅林祥撰)[4-9]。 商朝是中国出现较早王朝,唐晓峰认为商代领土不同于后世成熟国家的领土,不能将商朝辖区看城一片单纯的地域[10]。先秦是中国历史政区萌芽时期,待考问题颇多。徐少华对楚国国都陈城[11],钟炜对秦国的洞庭、苍梧诸郡县的建置与地望[12],晏昌贵对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县与迁陵县[13],李晓杰对战国时期三晋和秦国的设县情况、齐国和楚国的疆域变迁[14],都进行了扎实深入的考证。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诸多全新的看法,其中包括秦始皇三十六郡、两汉州制、高阙、直道、秦汉之际的西北和东南边界等内容,多有创见[15]。古代的城市行政建制研究者向来不多,韩光辉等在宋辽金元城市行政建制的演变方面发表过多篇重要论文[16]。 随着国家清史工程的展开和推动,有关清代疆域政区研究的新成果不断产生。段伟着重探讨清代分省问题[17],傅林祥探讨清代政区制度一些人们较少关注的方面[18],侯杨方依据清宫档案探讨了清代十八省的形成等问题[19],韩昭庆则对清初政区的改制及影响发表了看法[20]。徐建平出版的《政治地理视角下的省界变迁——以民国时期安徽省为例》一书,力图将传统的政区地理逐步深入到政治地理的层面[21]。 2.2移民史和人口史研究 在葛剑雄主编的6卷本《中国移民史》、6卷本《中国人口史》出版之后,近年有关移民史和人口史的研究虽然减少,但仍有新著出现。吴松弟《南宋人口史》全面探讨南宋户口统计制度、考证人口数据,并探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路的人口变迁及其对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此外他著文探讨辽宋金元时期南北人口的不均衡发展等问题,并指出人口增长是南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受此影响生产工具进步缓慢,导致走上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22]。路伟东著《清代陕甘人口专题研究》及相关论文,理清了清代陕甘回民的人口数量变动和人口管理制度、清代前中期陕甘人口迁移等问题,并首次利用宣统人口普查的“地理调查表”进行人口研究[23]。 此外,安介生对明代北方的灾荒性移民和内蒙古各部分布的地理基础[24],侯杨方对乾隆时期的民数汇报[25],杨煜达对西南边疆的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郭声波多年致力于西南民族地理的研究,新著《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在此方面有新的推进[26]。需要指出,安介生所著近70万字的《历史民族地理》[27],表明了作者尝试建立历史地理新方向的努力,引起较大的关注。 2.3城镇和乡村聚落研究 西安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都,向为古代城市研究的重点所在。李令福的《秦都咸阳》[28],王社教的《汉长安城》[29],肖爱玲的《隋唐长安城》[30],史红帅、吴宏岐的《西北重镇西安》[31],尽可能完整地再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咸阳或长安的都市面貌。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32]和李令福的《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33],则将古都西安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研究,前者深入研究了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与城市更新模式,后者对秦都咸阳到隋唐长安的城市发展与城郊布局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史红帅推出37万余字的《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对城墙、水环境、坊里街巷、城市布局、人口规模等多方探讨,为西安“后都城时代”的最新研究成果[34]。 上海是中国近代城市的代表,张晓虹对上海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市镇以及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5]。王列辉论述了双岸城市形成这一近代全国滨河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邹怡探讨了民国海宁硖石镇的区位条件与空间结构,以及皖南屯溪镇的发展动力[36]。刘景纯立足于城镇实体进行的“景观与文化”的考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了清代黄土高原不同等级、不同区域城镇文化景观的特征[37]。李孝聪著《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则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区域城市体系或几个中心城市核心进行综合研究,阐明城市布局形成的原因和演化的过程,剖析区域中心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成长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38]。 乡村聚落地理的论著向来不多,王社教主编的《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1368-1949)》,首次对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探讨,其中涉及对明清民国时期黄土高原的乡村发展、城乡关系、聚落、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均以实证方式进行开篇论述[39]。 2.4历史经济地理研究 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是近5年来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引人关注的重要方面。吴松弟及其带领的团队是这方面研究的主力军,强调近代开埠通商和外来生产力的进入以及沿海口岸城市与其腹地的双向经济互动,对塑造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巨大作用。吴松弟主编《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40-41],并发表十余篇论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述,兼及唐朝到近代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民国时期“市”的兴起与中国经济的不均衡发展等重要问题、并揭示了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及其8个表现。近年来,吴松弟又利用在浙江泰顺县地域考察所获得的资料,以泰顺为例,探讨明清近代东南山区的经济结构、地域社会结构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42]。 戴鞍钢在近代经济地理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2006年又出版《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一书,详细地论述近代以来东西部经济差异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并著文深入探讨长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的相关问题[43]。王列辉著《走向枢纽港:上海、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研究(1843-1941)》,从多个角度探讨上海和宁波这两个长三角主要港口不同发展轨迹[44]。方书生对两广港口—腹地的空间形态和长三角经济区演变过程,张珊珊对汉口的对外贸易及其腹地,姜修宪对闽江流域的进出口贸易及经济变迁,唐巧天对上海的埠际贸易,毛立坤对香港的埠际贸易的研究,构成了近代南方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架构。此类研究以往不多见。樊如森所著《天津与北方经济现代化(1860-1937)》及一系列的论文,揭示了开埠以后天津口岸的贸易发展过程及对北方经济的促进作用,论证天津在北方经济的龙头地位,清楚地勾勒出北方外向型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等重要问题[45]。樊如森的研究和姚永超所著《国家、企业、商人与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研究(1861-19310)》[46],以及陈为忠关于山东的多篇论文[47],构成了近代北方经济地理研究基本架构。 值的一提的,还有王元林对秦汉时期南岭交通的开发与南北交流[48],韩茂莉对明清以来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及其种植制度的形成[49],蓝勇和杨煜达对清代滇铜生产和运销[50],韩昭庆对青海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因素,程龙对北宋沿边军区的粮食补给问题[51],辛德勇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等问题的研究。张萍著《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采用商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以明清时期陕西商业的发展及地域特征为例,建构了颇为周密的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框架[52]。 2.5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近年来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宗教地理和民间信仰的深入探讨上。张伟然在佛教地理方面发表多篇相当深入的论文,包括佛教宗派的地域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吴淞江两岸寺院发展的时空进程、清末至民国江南地区庙产兴学的时空分析等[53]。张晓虹对南宋首都临安节日活动的空间特征、近代陕西宣教区的划分原则都作过探讨,又以陕南的杨泗将军为例讨论民间信仰的区域化与本土化问题[54-55]。王元林等人对明清伏波神信仰的地理分布、碧霞元君信仰扩展与国家祭祀的关系、金龙四大王信仰、湖南湘江流域水神信仰等问题,都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王元林还揭示南海神庙的兴衰发展历史,以及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兴衰和广州港变迁和国计民生的关系[56-58]。朱海滨主要研究浙江的民间信仰和文化地理,成果颇丰,继2008年出版《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2010年又出版《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并发表多篇论文,对浙江岁时习俗的区域差异和胡则信仰展开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民间信仰的地域性及与行政区域和自然区域的关系[59-60]。此外,蓝勇对巴蜀的休闲好赌风气[61]、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62],马强对唐宋士大夫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移风易俗、地理体验与唐宋“蛮夷”文化观念的转变[63],郭声波对中国槟榔种植与槟榔习俗文化、蒟酱食用习惯和开发历史等,进行研究[64]。 2.6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王振忠长期从事徽州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并有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利用新发现的徽州商编路程《摽船规戒》、婺源民间日用类书《目录十六条》、新安江的路程歌及相关歌谣,对徽州的交通、商业、地名、日常生活、村落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相关论文结集出版为《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65]。此外,晏昌贵著《丹江口水库区域历史地理研究》,考察历史时期丹江口水库地区的政区、人口、城邑、经济开发和环境变迁状况,为近年另一项区域研究的成果[66]。 2.7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研究中国生态的日益恶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由于自人类出现以来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人类参与的结果,对其演变进行历时性的空间考察,自然成为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史(或称为“环境变迁”)和灾害史的研究,实际上已突破了过去按照单一人文要素进行研究的模式,进入到人文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层面上。 邹逸麟主编的“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是近年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丛书选择若干比较典型的地区,对近500年来(主要是明清以来)人地关系的复杂过程作比较深入的研究,主旨在于通过这些地区的研究,粗略地反映中国历史环境变迁的全貌。目前已出版了《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陈业新)、《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冯贤亮)、《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尹玲玲)、《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杨伟兵)、《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谢丽)[67-71]系列著作。有关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的研究论著为数不少。段伟通过对禳灾制度的发掘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运用,推进了秦汉灾害应对制度的研究[72]。 张萍的研究表明,在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城堡的废毁主要在晚清民国。她并从人口、民族、经济结构入手,探讨了边疆内地化过程中陕北沿边一系列的社会变动及其影响[73]。张莉在前人的基础上,从环境史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了乾隆年间新疆天山北麓地区农业开发活动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74]。 土地利用是人类影响生态环境的最主要方式,在这方面韩茂莉、杨果、满志敏、王社教、侯甬坚都作出自己的贡献。韩茂莉探讨了辽金两代西辽河流域人类活动从游牧业为主向农业占主要地位转变,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75]。杨果、陈曦以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心,从农田垦殖、资源利用等诸方面探讨江汉平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历史,以及双方的互动关系[76]。王社教考察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环境变迁的关系,认为总体上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灾荒为直接动因促成的,但是否能够及时调整还要得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农业技术的配合。 王建革致力于水利史和农业生态史的研究,继出版《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又出版《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77-78],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他又将目光投注江南,发表一系列涉及这一区域的农业技术、圩田土壤、水环境、乡村社会等论文。王大学系统探讨了区域海塘修建的过程和技术变化,以及与政权、水系、海潮等方面的关系[79]。韩昭庆关注西南地区的石漠化、西北地区毛乌素沙地形成与扩大的人类因素,杨煜达探讨清中期滇东北铜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都发表过若干篇论文。值得注意的是,陕西师大的一些学者近年来通过自己的长期研究,对长期流行的人地关系的某些表述进行反思。侯甬坚认为百年来在影响毛乌素沙地的走向和幅度上,自然因素更显重要,人类只是一种参与力量[80]。此外,他探讨新疆南部尼雅从聚落到废墟的演变过程,认为尼雅河来水等水源逐渐匮乏,最终迫使一批居民点因彻底无水接济而废弃[81]。他还分析渭河流域的人民生计,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除了较多地依赖于自然环境提供的富源和人民的勤劳之外,还在于要有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和物尽其用的致富之道。李大海的研究也表明,明清以来陕西黄龙山区因垦荒导致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历史过程,并非完全可以人地关系矛盾激化角度来加以解释[82]。张力仁通过探讨清代陕南流民行为的基本取向,指出人类空间选择行为遵循风俗相近原则,而不是地理环境最优原则,从而对备受非议的流民刀耕火种与清代陕南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给予了重新认识[83]。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无疑有助于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2.8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地理信息系统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价值,历史地理学领域对GIS运用方法的讨论日渐增加。其中最重要的是满志敏“小区域研究的信息化:数据架构及模型”一文,该文通过讨论小区域GIS数据框架建立的方法,提出了三点非常重要的认识[84]。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等合作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项目,是将地理信息系统用于传统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实践。它按照网络数据和Web地图的要求设计了数据模型和数据库关系结构,开发了基础数据地图浏览、地名查询界面。与基础数据相配套的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政区地名释文数据库,基础数据中的每一个地名,包括全部地名和空间定位的原始史料、研究结论和专家意见,以保存迄今为止对中国政区地名的知识和认识。已完成的四期数据已经在哈佛大学网站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禹贡网”上公开,至今已有数以万计的用户注册,并下载了基础数据。CHGIS项目的研究成果,被有关专家学者公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CHGIS为标志的历史地理数字化研究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3学科发展展望 不少地理学家在探寻地理学研究深度时,都看到历史地理学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自觉关注历史地理学研究并寻求双方的合作,这无疑为历史地理学未来的更大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在我们看来,无论是在地理学或历史学的旗帜下,集中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力量都是可行的,关键是要坚持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两大主干的研究,不仅要善于用自然解释自然现象、用社会解释社会现象,还需要用自然解释社会现象、或用社会解释自然现象。并且,在最后的判断表达上,这种解释应是方向对应、阐释适度,而不是偏离了方向、对论题进行过度的阐释。 人文地理论文:人文地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研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是专业技能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还有个人的思想政治品质与社会责任感,即“德才兼备”才是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高校在以才育人的同时更要注重以德育人,培养具备优良品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志愿服务是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平台,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教学项目相结合将成为高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中坚力量,在教育、扶贫援救、环保、医疗卫生、维护治安、法律援助等诸多领域贡献者自己的力量,在促进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学生志愿服务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1.志愿活动形式单一、专业性不强。志愿者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不仅是思想品行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专业知识技能实践的过程。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内容较为狭窄,专业特色不明显,难以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形式较为单一。志愿服务内容多集中在体力劳动上,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在志愿活动中体现。 2.志愿活动缺乏合理规划,管理工作不到位。大学生志愿活动大多数在工作日,往往会与学生的课程安排产生冲突,学生在志愿活动与课程之间很难抉择;另外,志愿活动通常为短期,志愿活动组织缺乏长期的规划,难以持续开展。 3.志愿活动动机多元化、缺乏正确引导。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不纯,为了获得奖状表彰等个人荣誉,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在志愿活动中着重于自身发展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理解。 三、专业校外创新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义 1.学科教学的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课程设置复杂且实践教学环节多,校外创新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够满足日常实践教学需求,利于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尽快适应社会工作。 2.高等院校建设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校方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扩大校企双方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交流,提升学校开放性教学效果。 四、志愿服务纳入校外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践 校外专业实践教学着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缺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践教育。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学生参与公益性的社会实践,可以有效进行自我思想教育。将志愿服务纳入校外专业实践教学中,可以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于2014年在南京高校中率先与“南京规划建设展览馆”签订合作协议,将志愿服务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建立了“公共管理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城乡规划教学实践基地”,每周六、日南京农业大学向南京规划建设展览馆输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优秀志愿者,学生志愿者指引游客、维持参观秩序、对部分展厅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学生在巩固自身所学规划知识的同时促进了展览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促进了校企协同发展。 五、保障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的教学措施 1.规范合作关系。校方和实践基地应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实践基地作为志愿服务与技术支撑单位需在各个教学环节给予支持,尽可能的提供便利条件。以南京农业大学的城乡规划教学实践基地为例,学生在不影响展览馆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游客进行南京规划情况讲解,缓解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展览馆方为学生志愿者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的同时并为其提供食宿等便利条件。真正实现了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双赢。 2.切实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加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需要根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变化的实践内容来调整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此外,基于志愿服务参与的实践教学不同于普通的实践教学,校基双方应注重加强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增强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品质与社会责任意识,将志愿精神真正落实到实践活动中。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满足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作者:孙华 吴瑶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人文地理论文:人文地理地图学教学方法研究 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图,探讨地图的实质、地图制作的理论与技术、地图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等问题。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学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学好地图学是学好地理科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关键,也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目前地图学已被确定为我国高等院校地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依托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隶属于地学,立足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以培养“通地理、精规划、强实践”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地图学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注重地学与管理学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但就教学现状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材版本单一,不同专业侧重点不突出目前,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地图学原理》或者《新编地图学教程》,不同专业之间没有区别。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用教材基本相同,没有侧重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材。 2.各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地图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共有131所高校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但地图学在很多学校只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选修课,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有的学校开设48学时理论课,2周的地图学实践,但是大部分高校往往只强调经济管理及规划课程的学习,对用于空间信息表达与分析的地图学课程重视不足。 3.交叉学科基础知识准备不足,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渊源极深,同处于大地学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要适应发展,必须具备扎实的地图学知识。目前,学生由于对地图学知识了解不够深入进而影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的学习,对基于数字地图的信息分析方法难以理解,甚至对在城市规划时如何考虑空间信息模糊不清、无所适从。 二、教学改革 1.构建教学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不同,过去只考虑教材不考虑学生的因素,而以往地图学教材编制主要针对的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从而导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地图学时“共同语言”太少,主动性较差。因此,地图学要根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教学内容。地图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课程,迫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做到因人施教、因专业施教,编写符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际的地图学教材。地图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和应用地图学三部分,地图学教学内容改革也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将教学目标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既要介绍传统地图投影方法、常用地图投影转换算法,又要让学生对当今竖版(中国,地球东、西、南、北半球)地图有充分的了解,更要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将普通地图制图方法和专题制图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教授给学生。同时,地图符号在地图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城乡规划能力,能够制作规划图。因此,地图学课程中地图符号的教学应该与城乡规划图相结合,尤其要加强符号设计部分的内容。 2.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地图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实践内容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具体包括地图的识读和电子地图制作。地图识读主要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类型,了解地图图面内容,熟练掌握地图三要素(图例、比例尺、指北针)的能力。电子地图制作是地图学实践的主要内容,采用现有的制图软件训练学生制作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利用GIS软件的地图制图功能训练学生进行地图符号化、专题图制作与地图制图输出等能力。 3.储备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地图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包含大地学的投影等基础地理信息,又包含专题地图制图等与规划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地图学知识掌握扎实才有可能应用到后续城市规划、乡镇规划、土地规划管理方面,也才有可能与后续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与技能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具体教学中,需要讲授传统地图学的基本内容,同时结合现今地图学发展的新趋势、新内容(如竖版中国地图,竖版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学习现代地图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将现代地图发展的新内容与自身专业方向结合,增强交叉学科创新能力。 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培养具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的思维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管理、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目标。地图学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精通地理知识,精通现代地图学知识,并能够将地图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城乡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过程中。本文针对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图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改革。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图学教学方法研究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以形成富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地图学教学理论与方法。 作者:李文梅 江畅 张海涛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人文地理论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 2012年国家对高校本科专业招生目录进行了调整,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两个本科专业。由于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源专业)的内涵较丰富,涉及面较广,截止2012年,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但各高校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这就导致同一专业,由于不同学校的课程体系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别很大。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将以地理学为背景,提出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专业定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应从学科特色和学生就业方向两个角度来考虑,定位于地理学学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 (一)学科特色第一,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本科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中,地理学一级学科下设地理科学、资源、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二级学科。虽然2012年从资源专业拆分出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但新专业仍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故以地理学为学科特色的高校仍应坚持地理学的基础学科地位。第二,新专业命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事实上是强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结合。实际上,人文地理学正是用地理学的眼光来看待人文科学,属于理学的范畴。而城乡规划在学科划分中曾属于建筑学一级学科,授予工学学位,后来在学科调整中提升为一级学科,仍是工学学位,在业界认同其建筑学出身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地理学思维在规划中的应用,所以在城乡规划教学与实践领域中,地理学出身的专业城乡规划人员越来越多,尤其是宏观层面的城乡规划,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学科背景。另一方面,由于人文地理的理学范畴,使其更偏重于理论研究,在当下的实际应用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部分较少。同时,旅游学又因为与各类自然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天然的联系而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人文地理学也专门有一个学科分支为旅游地理学。近年来,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强调面向市场的需求,有条件的高校纷纷在地理学的基础上设立旅游学院或在地理学院下设立旅游类专业,其中一大依据即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旅游规划与管理。当前的专业目录中并没有旅游规划专业,旅游规划行业的从业人员来源较广,旅游管理、地理学、城乡规划、园林景观等专业都成为旅游规划的相关专业,故从专业性和综合性两方面来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旅游规划行业的切合度还是很高的。第三,在学科发展环境上,随着近年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在城镇规划与建设领域也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如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三规合一、数字城市等,均对城乡规划的地理学思维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无烟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正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和地方均表现出对旅游业的极大热情,旅游规划无论是从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层面,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上,都正是用人之际,这其中对旅游地理学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二)学生就业方向从学生就业方向来看,以前的资源专业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涵盖内容太多,学生的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包括在政府部门,如规划局、国土局、发改委、测绘地理信息局等相关单位就业的,另有一部分进入规划设计单位的,还有很大一部分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的。考研的学生主要有三个方向,即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等。从以上就业方向可以看出,由于专业定位的不明确,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有较少的人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多数从事完全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由此说明,如果能明确专业方向,强化专业教学,将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极大的促进和影响,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方向在应用领域直接表现为城乡规划与旅游规划。 二、课程体系建设 就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最大的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专业化、实践性与文化内涵。 (一)专业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化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是地理学的专业化。此前的资源专业,虽然归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但又不同于地理科学专业,故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以地理学为基础,兼顾资源学、环境学、管理学、城乡规划等学科,开设的课程很杂,没有方向性,可以说缺乏明确的主干课程。如在某校资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地质学、自然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土地资源学、遥感技术、经济地理学、资源科学导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地理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土地评价与管理、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各各领域均有所涉及,但呈现出泛而不深的特点。在当前的专业定位下,地理学的专业化应强调自然地理的基础地位和人文地理的方向地位。首先,不论是城乡规划还是旅游规划,均是以对自然地理条件的深刻认知为工作基础,故自然地理方面的课程必须开足、开实,如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测量与地图学、地质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地貌水文学、遥感导论等。第二,地理学与专业方向的联系在于人文地理,故人文地理的方向课需要做好,如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计算机辅助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二是城乡规划的专业化。原资源专业中,城乡规划仅作为专业中有限的一部分存在,并非专业的方向,故专业课程的设置很少。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城乡规划成为了专业的方向,虽然从专业性、学制年限、教师配备等方面难以完全照搬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但仍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将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开齐,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市政工程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建筑初步、建筑素描等。 (二)实践性地理学是一门验证性的基础学科,城乡规划则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讲,实践教学是该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第一,在综合自然地理方面应延续地理学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有条件在现实中对其进行验证,取得相应的感性认识。第二,在各层次的专业规划上,更应强调其实践性,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三,在规划思想的表达上,应想办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手绘技法、色彩运用、CAD等。 (三)文化内涵地理学与文化融会贯通产生了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民俗地理、语言地理等分支学科。同时,城乡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涉及城镇的发展历史、文化变迁、文物保护、人口迁移、地方认同、城市特色等方方面面。正是因为城乡规划超强的综合性要求,仅仅是建筑出身的从业者难以完全胜任城乡规划,也正是由于地理学者对文化大多有一些涉猎,使得地理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深地理解规划,或者做出更有特色的规划。基于此,为发挥地理学在规划领域的优势,应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强化诸如文化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等文化类课程,这也是城镇、乡村及旅游区特色最直接的彰显之处。 三、与现有教学体系的矛盾及对策 (一)教学课时不足新的学科定位下,要求开设诸多的城乡规划专业课及地理学专业课,这就面临着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与城乡规划专业相比,工科的城乡规划为五年学制,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专业课。与地理科学专业相比,学制相同,但我们要留出相当多的时间来开设规划类课程和文化类课程。所以,很自然地,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会遇到课时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有以下两个解决途径:一是尽量减少与地理学、文化类、城乡规划无关的边缘课程,将课时集中于核心课。二是在开设一些专业课时,提出更加明确的教学要求,不一定要按照该门课程自身的课程体系完全讲完,可根据专业定位对该门课程的需求来展开,相应地,该课程的课时也可以缩减。如对于GIS课程来讲,系统地学习该软件需要很多时间,但城乡规划日常使用到的GIS功能主要为缓冲区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日照分析等实用性非常强的部分,其他关联不大的部分则可作了解或直接带过即可,当然具体讲哪些、讲多少需要专业负责人与带课老师深入沟通,要小心把握这个度。三是让公共课为专业课让路。各高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大多是大一上公共课,大二、大三上专业课,大四象征性地上课,使得大学四年中真正学专业的时间只剩一半。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已经有高校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将专业课提前至大一,从大一入校即开始开设专业课,公共课则每学期都开设,由学生自己挑选上课时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面临的课时不足的问题较为严峻,对专业课时更有着迫切的需求。 (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是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各高校在师资力量上普遍面临着地理强、规划弱的问题,尤其是在开设规划类专业课的时候,规划专业的师资力量更是显得捉襟见肘。针对该问题,现有可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积极引进人才,如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二是与其他院系合作开设一些课程,如请美术系老师开设手绘课程,请历史系老师开设历史文化类课程,请建筑系老师开设建筑类课程等,既实现了学科交流,也缓解人才不足的矛盾。 (三)实践教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勿庸质疑,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将实践教学安排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针对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特点,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这也是是简单的方式,但也存在与理论课抢课时的问题;二是在学期中专门安排一段时间用于实践教学,这需要对整个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且因为时间较短,只能组织参观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三是大幅度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出半个学期以上的时间用于集中式的实践教学,这是对实践教学最直接的落实,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以上三种实践教学的安排方式均对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产生影响,需要学校的专业负责人仔细斟酌。 (四)教学资源在传统理论课教学模式下,学校基本都能保证教学资源的投入,但现在涉及到专业教育、涉及到实践教学,对教学资源有了新的要求。首先,对机房的要求。规划专业的各类制图式的实践课程占到了实践课程的一半以上,对机房的使用率很高,需要专门的机房,保证上机时间;第二,对专业教室的要求。涉及到规划方案的教学与讨论、规划图纸的绘制,不仅需要有室内教学空间,而且对教室有专门的要求;第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如果能选择规模适中、有特色、有大比例尺地形图、有全面资料的镇、村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将其作为规划对象,开展实践教学,将对实际的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促进;第四,考虑与地方的规划设计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将其建为实习基地,既为设计单位降低生产成本,也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增加日后工作的筹码。以上四项教学资源是当前地理学背景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普遍欠缺的,其中前两项需要由院系争取,学校提供,后两项则需要专业老师的努力。 (五)产学研互动产学研互动是对该专业建设的进一步考虑。产学互动方面,高校在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领域为地方的服务,既加强了高校与地方的联系,又能够为高校的教学提供一些素材,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规划项目中来,对高校和学生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研互动方面,城乡规划在中国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规划领域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为城乡规划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普通高校必须跟上这一潮流。同时,作为四年制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如想在这个行业里取得较高的成就,考城乡规划的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来讲,越早地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对其考研就越有帮助。产研互动方面,任何一个规划设计单位想要迅速发展,都必须重视科研,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带科研。在高校里,如果这二者产生了良性的循环,对教学的带动作用将不可估量。该环节对普通高校地理学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讲,不是简单的矛盾问题,是整体水平较低的问题,必须三个角度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四、结束语 借助于专业目录变化的东风,从专业化、实践性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入手,定位于地理学学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和旅游规划,将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作者:王吉昌 屈康庆 单位: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人文地理论文:人文地理学在成人通识教育中的体现 摘要:文章界定了成人通识教育的内涵,探讨了成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明确了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选取原则,论述了人文地理学知识作为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适宜性,最后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知识在通识教育中的体现策略。 关键词:成人通识教育;人文地理学;体现策略 一、成人通识教育的内涵 成人教育狭义上是指国家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类教育形式,与电大教育、自考教育、业余教育、函授教育并列,经考试录取,学成后发放统一的毕业证,而广义上的成人教育就可以理解为:学习对象为成人的教育形式,其内涵可以扩展到非国民教育体系。所谓成人通识教育就是在成人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具体来说就是成人教育中通识类知识的教育,并且此处所指的成人教育是广义上的成人教育。国内外的学校教育中,通识教育往往作为一种常态课程内容,并有日趋增加的趋势。目前,通识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虽有所增加,但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价值取向明显,通识教育内容长期被认为是成人教育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且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设置也存在诸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探讨成人通识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成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探讨 (一)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总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知识更新速度也很快,学校教育背景下的个人存量知识已经很难满足人们长时间的应用需求,接受再教育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社会发展步伐的必然选择,再教育过程中除了要进行专业化的知识培训外,通识教育内容也应该有所体现,而且出于非就业目的的成人教育中,成人通识教育则是其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智能手机、电脑等高新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千家万户,而很多人缺乏甚至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自主学习还存在一定困难,此类成人通识教育便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困境,以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现代科技在不断变革和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很显然深刻影响着成人教育,给成人通识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1]。 (二)人们主动学习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接受教育已经不再完全是出于谋生等功利性的目的,越来越多的人把学习作为一种自我提高的需要,这恰恰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相契合。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今天成人的学习已由原来为了学历和文凭的提高而逐渐转变成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成人教育往往过于注重专门化的职业训练,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文化及生活通识性知识的传授,而这与人们时下的学习需要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离,恰当的成人通识教育知识能够满足人们在这些方面的需求。 (三)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建国后至今,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供多种途径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成人教育因其特殊的人群背景使其在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目标下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成人通识教育无疑是成人教育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向成人传授通识类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存量,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从长远来看,起到了“授人以渔”的效果,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选取原则 (一)生活相关性原则 成人社会有成人社会的特征,成人教育也是如此,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成人通识教育最基本的功用就是提高成人学员的社会生存能力,当然成人通识教育还有其他功用,在此不再赘述,但从基本功用探讨成人通识教育的内容就应当具有生活相关性,因为与生活无关则意味着某种专业深度,而这与通识教育基本内涵并不相符。生活相关性知识在成人通识教育中有所体现,就减少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摸索、甄别所花费的时间,同时,这也符合人们认知的一般心理规律,“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将知识引向深入。 (二)综合性原则 所谓综合性原则就是摒弃学科分化的偏见,从综合视角去学习知识,这也是通识教育在世界各地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成人教育对象中的绝大多数并非学科专家,即便是学科专家其专业性教育也可以从非通识教育内容中获取。可以说,综合性原则既是通识教育的内在属性,又符合成人教育的一般特点,当然是成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广泛适宜原则 广泛适宜性原则指的是成人通识教育的内容对其教育对象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应因学习基础差异而使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呈现较大差别,这就需要成人通识教育内容首先具有一定的基础性,而且教学方式等也应符合这一原则,比如说成人通识教育内容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性过强的专业术语,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并做到深入浅出,以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 四、人文地理学知识作为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适宜性探讨 (一)人文地理学知识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 人文地理学也称人生地理学,它是探讨人文现象和规律的一门科学,故而与人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这一点我们从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名称中就能够窥知一二,人文地理学按其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学科: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军事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同时,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此,人文地理学知识作为成人通识教育的内容非常合适。 (二)人文地理学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人文地理学知识也有着同样的特征。人文地理学知识综合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整体性与复杂性,人文地理学侧重于从区域的视角探寻人文地理事物、人文地理现象,而这些事物、现象内容复杂,并且彼此间或与其环境间亦同样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由此而提炼出来的知识体系当然也就遗传了这种综合性[3]。人文地理学知识综合性的另一个来源就是学科交叉性,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等都涉及到诸多学科的交叉,从文理分科的角度看,人文地理学本身就是文理综合学科,总之,人文地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综合体,一个区域的内核将诸多人文、自然学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学科间的碰撞与融合又通过人文地理规律体现出来。 (三)人文地理学知识通俗易懂,具有广泛适宜性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知识结构明晰,人们的已有生活经验,中小学相关领域的知识都可以作为人文地理学深入学习的先前学习基础,人文地理学课程呈现也大多都是从直观到抽象,对于成人通识教育学员具有广泛适宜性。另外,人文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五、人文地理学知识在通识教育中的体现策略 (一)广播电视中播放人文地理学专门课程及科教纪录片 广播电视具有受众广泛,播放灵活的特点,是传播通识类知识的有效渠道,人文地理学专门课程就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专门课程的方式加以体现。目前此类专门课程在我国电视节目中已有所体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人们学习观的逐渐进步,这类节目的收视率一定会越来越高,电视台在获取良好口碑的基础上也能收获不错的经济效益。科教纪录片是人文地理学知识在广播电视中体现的另一种方式,并且在国外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美国《国家地理》和《探索》在全球145个国家通过有线网络等各种渠道播出,成为覆盖全球的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之一,中国很多电视台也采购和播出《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的节目,但是这些节目中涉及中国的题材很少。可以说,增加人文地理学相关科教记录片的制作,对于传播人文地理学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网络课程中增加人文地理学相关课程 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各种形式的网络课程也日益增多,在网络课程中增加人文地理学相关课程适应了时展的步伐,也是人文地理学知识推广的有效途径。网络课程形式各异,有各高等学校、初等学校的网络精品课程,也有各大网站推出的各类免费课程,还有个人自主开办的相关课程,甚至有些课程学习内容是通过社交通讯工具、博客等传播和推广的,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人文地理学相关课程的有效载体。当然,目前网络上一些课程资源的传播游走于法律、法规的边缘,比如很多网络免费数据库采取上传者自主上传的方式获取课程相关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往往未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内容的可靠性很难甄别,这样并不利于包括人文地理学课程在内的网络课程的可持续供给,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遏制,总之,清洁的网络课程资源环境更符合网络课程学习者的利益。 (三)将人文地理学课程纳入到成人学校课程中 诚如前文所述,人文地理学适宜作为成人通识教育的学习内容之一,而且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成人学校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通识”的特征,将人文地理学课程纳入到成人学校课程中是必要的,在操作层面上也是可行的。成人学校教育中的人文地理学课程属于通识课程,与一般学校地理科学相关专业课程应该有所区别,课程内容除了人文地理学经典理论的内容外,还应该增加人文地理学实践案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课程中设置部分实践课程,从而更好地激发成人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人文地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人学校的人文地理学教师也应该不断探索和革新教学方法,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点主要是考虑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时空尺度都比较大,传统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的充分理解[4]。 作者:卢万合 李朋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人文地理论文: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它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为此,人文地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指不包括经济地理学的人文地理学,广义的则是指包括经济地理学的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区域性以及综合性。社会性是指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区域性是指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是指人文地理学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地相关以后,在一个更高地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本课程是在强调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基础的特点,构建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提高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深层理解,并能够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本课程所讲是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在学习过程中将全部内容划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人文地理学的思想进程和学习要点。 第二部分以TerryG.Jordan的TheHumanmosaic一书为基础介绍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内容包括分布区,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五个方面,并对相关的人地关系理论分别进行介绍。 第三部分从人的群体性特征出发,分别介绍“人口与发展”和“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第四部分介绍农业与工业。基于对农业和工业本身就是文化产物和二者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以农业与工业的发展过程为主线,以空间的格局作为其发展的空间表现来阐述。 第五部分是人文地理学的主体部分,包括种族、民族、民俗、语言、宗教、聚落、旅游、行为、政治七方面内容。这七方面均是把每个要素作为人文地理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系统全面进行阐述,而且把文化作为人地关系的中介,强调其横向联系。 第六部分根据20世纪的变化,从人文地理角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分别对环境问题、政治地理“合”与“分”的空间格局与景观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分析问题的观点与方法以及对未来问题的关切,增加社会责任感和增强社会责任心,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本文关键词: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论文:高校人文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究 摘要:高等院校的地理专业教学中人文地理学科相关的课程是属于关键的专业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地理专业的人才得打实专业基础,为专业水平的提升做好准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方式方法都面临着改革,这不仅是提高高校人文地理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需要。笔者将在下文中针对人文地理教学方面存在的有待完善的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教学措施;教学质量;改革和创新 国家十分重视教育质量提高,因为教育的发展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提高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的教学质量利于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国务院在2010年就21世纪头20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尤其是优化本科教学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要深化改革并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从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更是要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教育一线工作者的重任,将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 自上世纪末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之下,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出现了极大的变革,科技推动经济的腾飞。就人文地理方面来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全球各个经济区域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而且,生态环境背负着经济增长带来的后果,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失衡,自然资源出现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日渐显著。人类社会发展至20世纪后半叶,不仅出现人口膨胀、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增长、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人文社会问题,而且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资源匮乏等重大环境问题也开始显现,成为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在科技革命不断向前推进的大趋势背景之下,怎样实现生态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之间的和谐则是国际地理学界现在正在面对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学院作为人文地理专门性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高校要主动肩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积极建设重点学科,提供专业性人才的培训阵地。就在地理类、资源环境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来看,《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是两个比较重要的基础类课程,其中《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该课程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出发,对不同的人文现象、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在的地域结构构成和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析,该过程会涉及到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和探究,总的来说,是一门内容丰富,极具社会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特点的学科。该课程涉及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其内容丰富多彩,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的特点。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人文地理教学方面的教学实践将在下文中从如何提高人文地理教学质量的问题出发,简要探讨开展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个重要环节的改革,总结出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今后的人文地理教学提出相应的参考性意见。 一、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人文地理学是以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涵盖社会、人口、经济、语言、宗教、民俗、城市、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现实中许多热点与焦点问题,如文化现象、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所以如何能让学生多领域、多学科、多方位地去了解和学习知识,主动拓宽视野,以及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综合动态地分析事物的能力,是人文地理学教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真正传达人文地理学思想理念的深层意义。如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充分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要按照针对性、效率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正确、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组合,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才是提高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1.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人文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单一的教师授课方式会加深学生对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教学授课方式由单一性授课转变为启发式授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会更加增强。教师在人文地理教学的时候就要认真地设计好教学内容,通过实例启导学生深入到课本的理论知识中去寻找答案,然后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由此帮助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的同时拓展学习的思维,积极地创新和探索。 启发式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积极地发挥其主导性作用,教师为主导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例如,在学生通过自由讨论活动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质疑的时候,教师不是直接为其解释和答疑,而是要引导学生利用手中可以利用的课本和资料,通过参加学习小组、活动团体等方式积极地交流来实现自己对问题进一步理解,这样一来,教师在做知识的分析和总结的时候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了。合作性的探讨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获取新的知识,教师的引导性问题有利于对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做进一步的指导并及时地对其知识的理解做出评价和纠正,有利于学生及时改正错误;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进程的观察实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思路。 2.运用多媒体引导教学。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这种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课程的内容设置一般都比较多,涉及到的知识包含各种方面,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到抽象难懂,此时,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PPT、音频、视频等形式将具体的人文地理情境真实地再现,学生通过这种能够刺激感官的逼真学习环境能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带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 3.合理采用对比式教学。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一般包括地理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状况、生态环境、人口分布、民俗文化、经济状况等,区域之间有相类似的情况也有其具体的差异存在。要让学生对地理区域的人文地理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就需要一个分析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对比分析,因为针对特殊的差异一定有一些历史的人文和地理相关的深层次的原因。例如,教师可以做一个分析城市间地理差异的PPT文件,提供比如香港和澳门两个城市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从每个城市的不同人文特色判断其所在城市,再比如对比东、西部人们的饮食习惯,同学们可以从不同地理区域人们对于酸辣甜咸等口味的偏爱进行判断,并针对这样的口味偏好进行其自然元件、民俗习惯等方面的特色的了解。教师采用对比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来思考问题并探索其中的原因,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图教学法。地图,宏观地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地理教学中离不开地图教学。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若是用语言进行描绘的话会比较烦琐和抽象,而图像比较直接而客观,地图教学法是一种形象的讲解法。运用地图案例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色,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很多复杂而抽象的知识可以通过图像形象、直观地获得,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培养读图、识图的能力和思维的拓展。例如,岩石的变化、地壳的运用、星体的运行等知识的讲解就可以通过版图、版画讲绘等方式将地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展现出来。又如,人文地理中涉及到的人口、民族、宗教等都可以通过其分布图轻松地掌握。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媒介,通过读图获取知识,再通过用图将所学的地理事物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很重视地图教学法。 5.教学手段、风格与技巧改革。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载体或设备,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具有动态性、交叉性、综合性等特点。而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符合此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风格是一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技能、技巧的合理组合和运用,是教学活动个体化的重要表现。教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学风格就得注重教学技巧的学习:首先是发挥好教师的导向作用,每个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都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和启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其次是要提高查阅文献能力,阅读是扩展一个人的知识和生活领域的重要措施,学生要获取知识就得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积极地扩大阅读量,独立地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科学地运用相关知识。在人文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交代实践部分的布置分析、研究工作内容后,采用查阅文献指导法,给学生列出一些查阅文献的任务,让学生能通过阅读和写作,完成自己的实践报告、论文等任务。 教态的完善。教师教态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形体动作以及教师的语言、语调、面部表情的综合体现。教师的教态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教师的教态,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在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时,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将这几种教学手段紧密结合、衔接一致才能达到人文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真正达到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才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及创新才能的复合型人才。 人文地理论文:“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人文地理学”的教学特征,对其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和实践过程进行了理性分析,并对其教育效应进行了客观评估。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问题导向;能力培养;人文地理 一、“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1.课程特殊性的客观要求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基础性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不仅对揭示地球表层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包含了文化、人口、经济、语言、宗教、民族、民俗、政治、军事等内容,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区域性以及综合性。通过研究性教学可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地理的特殊性,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能真正体现人文地理的教育意义。 2.课程时代性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区域发展失衡问题,文化、宗教冲突问题,局部地区政治、军事动荡不安等问题,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实施研究性教学可使严肃、枯燥的理论说教变得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深度,提高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如在人口地理教学中,可开展我国人口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对策的研讨;农业地理教学中,可紧密结合我国的三农问题、县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产业化等热点,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课程实践性的客观要求 实践应用能力是人文地理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所有对人文现象形成与发展的观察分析,都建立在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分析之上,理论知识框架体系构建、最基本的研究手段都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各种人文地理事物、人文现象、人文景观都能在实际中得到证实;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能接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各种真实、具体的环境与人文地理事物关系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生动形象化[2]。 二、“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过程 1.“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实施目标 一是应关注学生及其发展。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发挥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参与性,把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作为研究性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二是应关注“人文地理学”问题及其解决。研究性教学以对“人文地理学”问题的研究为切入点,把“人文地理学”方法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渗透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质疑、思考、设计的开始。 2.“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 “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一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要求教学内容选择应体现“人文地理学”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重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奇特性、生活性和实用性。二是实施“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研究内容的“人文地理学”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实施研究的条件等。研究性教学选择的具体内容,包括经典性人文地理问题、社会性人文地理问题、前沿性人文地理问题、生活性人文地理问题、乡土性人文地理问题、时事性人文地理问题等。 3.“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实施要求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教学过程的有序化:在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问题的提出―引导―准备―指导―实施―展示―评价―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思路、层次逐步落实完成,使研究性教学过程是有序的、开放的、主动的、互动的、探索的、求真的。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真正实现人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研究与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教育。 4.“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应协调关系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应协调好以下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主导,是问题的激发者、教学过程的策划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反思者;学生是主体,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体现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理论的实践化”到“实践的理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得益彰。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时间安排、信息来源、问题分析与解决。基础与拓展的关系: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实践、应用、拓展。有序与无序的关系:集体组织研究与自主性研究,研究结论形成与研究质量评价。 三、“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教育效应分析 1.教育教学效应的多元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具有多层面、多维度的多元化目标,覆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①基于学生。研究性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目的是培养自主、合作、反思、自我监控的“建构者、探究者”群体,使学生从被动的人文地理知识的接受和吸纳转变为主动建构人文地理知识和探索客观世界。②基于教师。培养研究性的教学者,在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充分显现“组织者、学习者、参与者、研究者”的地位与作用[1]。③基于教学过程。充分渗透人文地理学的动态性、空间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思想,配合学生研究性教学的认知规律,形成以人文地理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多渠道、大数据信息来源、开放情感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确立问题性质―寻找解决信息―反馈认知思路的教学程序。④基于教学环境。创设人文地理研究性的课堂情境,在课堂氛围中充分体现平等、自主、合作的教学本质特征,激发学生的积极反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自由空间。 2.教师引导教学行为的主导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的角色、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人文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起指导性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即教师对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起组织作用。②教学行为的引领者,即教师在人文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各个阶段给予学生指导和引导,而不是全程包办、灌输,导致学生失去主体地位、自主权力。③教学实施的参与者,即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全过程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并进行反思和评价。④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即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学的研究性内容、教学效果、学生受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⑤教学全程的研究者,即教师在参与整个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反思、研究。 3.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人文地理学”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研究性教学蕴含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人的价值、尊严,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把“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能动性的层面上。学生是研究性教学的中心,通过学生对人文地理知、情、意的深层投入与参与,使学习与研究并进,让学生成为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主体。 4.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重视学习、研究的过程价值。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蕴涵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成长、全面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人文地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实地观察、文献检索、文献研究以及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独立思考、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的各种心理体验,通过心理体验明白人文地理知识创造的过程,在体验、内化、生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创造行为的观念体系。学生的人文地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只有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方可形成。 5.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由管理者、评判者转变为合作者、学习者和服务者,主要为学生创设友好宽松的学习、发展环境。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思维方式也从单纯的教师思维到复杂、多向、多元的师生共同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研究性人文地理教学对教学形式的要求是开放的,即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空间上教学的地点可以是多样的,课堂、社会、野外相结合。研究性人文地理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表现在教材与其它知识资源的结合。研究性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是开放的,有弹性的。教学的视野绝不仅限于课堂、教材、考试,而是随时能把师生引向外在的社会与自然界的关注之中,这会大大拓宽教学的空间,师生得以在更广的视野中寻找、发现、把握和研究“问题”。 人文地理论文: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以地方院校――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在介绍该专业设置现状的基础上,对地方需求与专业特色进行了分析,进而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学手段革新四个方面构建了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而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调整而来[1-3],该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培养既善于宏观区域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4],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应用型专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岗位,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学科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机会。由于专业设立较晚,目前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研究并未深入展开,对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研究较多[5-7],部分学者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定位、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研究[8-10],但关于地方院校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以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求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院校该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一、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现状 2004年菏泽学院升本后,为适应菏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于2006年申报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首次 招生,至今已有4届毕业生顺利毕业。专业设立以来,我们积极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逐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2006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别于2008年、2010年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两次大幅调整,完成了从单一的培养方案到分城市规划与管理和旅游规划与管理两个独立方向的培养方案,再到分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三个模块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日趋清晰,培养方案日趋完善。2012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应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070503)专业,并组织精干力量修订完善了相关培养方案。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次招生。2014年该专业被评为菏泽学院特色专业。 二、地方需求与院校专业特色分析 (一) 地方需求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从国家层面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农村建设到区域层面的都市区规划,再到某个城市乃至最微观的村镇或社区发展规划,亟需一大批既善于宏观社会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从目前来看,发达地区及大城市人才聚集密度较高,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镇人才严重匮乏,城乡规划人才地域分布严重失衡。菏泽市地处鲁西南,是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最低、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市区之一,人才引进困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尤为匮乏[11]。 在全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菏泽市城镇化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量变到质变,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同步呈现出爆发式发展之势。审时度势,菏泽市新一届政府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三个目标:一是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确保在目前城镇化率43%的基础上逐年提升。二是按照“产城融合、设施配套、突出特色、宜商宜居”的要求,完善市县城镇发展规划,搞好功能区划分,优化城市布局。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城镇水、电、路、暖、气、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市场、公交、绿地、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菏泽市城镇化推进的同时,借助乡村文明建设契机,菏泽市旅游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原有牡丹观赏旅游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托菏泽各县区的生态、文化、地域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以上城乡建设、乡村旅游目标的实现及后续工作不仅需要高起点的规划设计,更需要关注“人地和谐”、城乡一体化和人文关怀等问题。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具备了从城乡实体空间规划到“人地关系”人文哲学的多层次素质,拥有从宏观城乡规划,高起点做好城镇规划设计、构建和谐宜居的城乡环境,到微观项目设计的综合能力。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菏泽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 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 立足小城镇、面向新农村 专业建设从菏 泽 市及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小城镇数量众多,建设滞后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化趋向,这些内容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平时作业训练中均有体现。 2. 注重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 该专业为学生开设了两个学期的美术基础课程,以加强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开设了AutoCAD、Photoshop、3DMAX等专业所需的各种城乡规划计算机软件课程,并配备专业教师加以辅导,以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图件制作和图像处理能力,强化对规划图件的综合表达。培养计划中从“建筑单体” 到“城市详细规划”, 再到“城市总体规划”,最后到“区域规划”的课程结构设置,更体现了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过程。 三、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刚刚脱胎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学校立足于地方院校的实际,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方面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任务,该专业发展与完善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此,在专业发展中,紧密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不断优化本专业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使该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文地理论文:大数据给人文地理学带来的影响 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大数据”的主要特征涉及数据规模大,数据生产速度快,数据来源与类型多元化,数据覆盖面广,数据细节丰富,数据间存在相关性,数据有弹性及数据的空间属性等。 从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看,大数据迎合了人文地理学“计量转向”与“社会转向”的发展规律。1950年代,得益于计算机处理数据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学研究出现了“计量转向”。数量模型的引入提供了空间研究的方法基础,避免了简单、抽象、定性的约束。特别是舍弗尔 (Schaefer) 等为代表的学者倡导地理学是一门追求普遍规律的实证主义科学,并力图借助数学模型等工具发现空间法则。大数据提供了丰富的、详细的、实时的信息,有助于社会科学家更加全面、大尺度、精细化地研究各类社会科学问题,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大数据携带的地理空间属性,无疑也为关注空间的人文地理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在当前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大前提下,大数据为人文地理学科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内争取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提供了新的契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由早先的以定性描述分析为主到计量革命后的定量方法兴起,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再到大数据环境以数据驱动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这其中通过对人与自然交互活动过程的实时、精细、动态感知,使从原先只能由结果去推断过程的研究模式转变为可以对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实现可感、可知、可控的革新。这就是以数据驱动,特别是大数据环境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的一个创新。 大数据给人文地理学带来的变革除了思维模式以外,对现象与要素数据的实时性、覆盖面、精细程度(实时监测数据)也是一个极大的补充。传统统计数据由国家权威部门提供,而大数据时代到来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统计数据的提供者与者(VGI),这是一种由下至上的自发数据收集形式,可能促使传统统计数据采集方式有所革新。带有空间信息的大数据给人文地理学研究带来了机遇。大数据与计量地理革命以及社会转型不应该被忽视,因为其提供了大量带有时间与属性信息的人类行为数据。新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向通常以传统统计数据为研究基础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方法论、思维方式。数据采集方法也已经从传统的统计年鉴数据、调查问卷数据、访谈数据转变为网络数据(社交网络数据)与新的空间定位数据(GPS,智能手机,位置服务等)转变。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数据对研究的重要性,促进多学科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信息整合:共享―整合―创新。新的研究核心:大数据时代为以“人”、“地”为核心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基于个体或群体活动行为理解、地理环境要素过程及作用分析的手段。借助传感器,采集并量化(如感觉、情绪、经验、文化、思想等)。新的研究转向:空间信息是连接大数据与人文地理学的关键要素、通过空间信息人文地理学研究将关注重点从“位置与空间”转向“人、活动与空间”。 甄峰,南京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注册规划师、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宜居城市。参加过多项国家、部、省级重大课题研究工作,主持完成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城镇化课题,南京、银川、清远等大中城市的宜居城市测评与规划项目。已发表中英文核心以上刊物百余篇,出版、参编著作4部。完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与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
小语教学论文:谈小语自辅教学中的课堂模式 在小语自辅教学中究竟运用什么样的课堂模式为好?卢仲衡先生提出的“启、读、练、知、结”的课堂模式在数学自辅教学中体现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小语自辅教学的实验中,证实了将五要素灵活运用同样也是行之有效的。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是主要的五个教学环节。它的作用是:“启”,即提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包含激起学生自学的心理动力,引起思维的渴望。“读”,把在启这个环节上提出的中心问题作为思维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独立看书学习。“练”,由看书阅读转入到做练习,是对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信息反馈过程。“结”指教学环节结束或教学总体结束时进行的小结。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以要素角度看似乎不够完整,如从教学功能角度看,五要素已包含了其它诸要素。如,“启”、“结”可以采取学生“议”的方式,又可以采取教师讲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议”、“讲”融为一体的方式。至于读、练、知三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更是离不开议、讲、写等要素的贯穿与交融。再者每位教师都十分清楚“导”的重要性,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启”和“结”是以导为主的,读是导读,练是导练,知是导知。在自辅教学中,离开导的教学,就从根本上歪曲了自辅教学,从实质上背离了在教师引导、激发下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这一学和导的关系。 启、读、练、知、结这五要素在小语自辅教学中,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又是与其它诸要素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课型特点、训练要求、学生差异等实际情况,将五要素相互调整,随时组合出许多不同形式的课堂模式。 下面举例说明。小学语文第五册《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第三件事,弟弟在艰苦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可采取“启读练知”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提出启发问题,“启”:“从哪些词中可看出弟弟在狱中学习条件很艰苦?哪句话写出了弟弟学习很刻苦?”接着带着问题安排“读”。学生读后教师以“启”中的问题,向学生检测,就是“知”。第一句中的答案,是“一支笔,一张纸,不容易,太珍贵”等。第二句中的重点句是“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完成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把理解引向深入,利用“启—读—练”的模式。“启”:“狱中闷热时会什么样?寒冷时什么样?弟弟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接着安排“读”。“启”是引导,“读”是实践,再安排“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议论,在议论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弟弟小萝卜头在狱中学习条件是何等的艰苦,学习态度如何的刻苦。通过学生之间的认识及情感的交流,达到阅读从理解内容到体会思想的深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再如,小学语文低年级中的《归类识字》教学部分。已往的生字教学,是教师一个个领教,学生一个个地跟着学,反复进行音、形、义的大合唱,形成学生的机械识记,效果较差。经过教改实验可采取启读练知结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前一组的生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即寻找利用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引起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思维的渴望,从而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后面的几组生字是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运用由熟字学习生字的规律自己学习。要求读的过程要达到两个目的:一要借助熟字、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二要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书写时的关键几笔,这是读—练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讨论学习在前,个人学习在后的方式,同时每个环节中又有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时的调节,使学生知道对错。这是“知”的环节。最后教师的小结应是进一步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环节,它是思维深化的过程。通过这种实验我们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不但形成了自学生字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有意识记的思维品质。 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启、读、练、知、结”五要素组成的课堂模式的具体应用,可以使教师自觉地发挥“导”的作用,而学生又能被引导进入学习的实践。使用与不使用这个模式,其课堂结构是明显不一样的,使用了这个模式,就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能以训练为主。 怎样才能使教师使用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呢?大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片面追求分数第一的观念,是不能培养学生能力的。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实践。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越强,其实践的效果越好。“五要素组合”模式实质是“教”与“学”的组合,而教是在于导,放是在于学,是以“教”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实践,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2.“五要素”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其中“启”、“结”是以教师为主的活动,“读、练、知”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同时既有学习活动(读练),又有检测活动(知),既有读书活动(读),又有解题活动(练)。每一次组合都是教与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要合理搭配,调整五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素之间具有最佳联系才能发挥最佳效益,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其它素质得以明显的提高。 3.组合起来的模式,一定要适应于具体的教学环节,具体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适应“大纲”规定的年级重点和教材的具体要求。要具有可行性。 4.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学生的心理品质,使操作“模式”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5.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讲课用的时间不要超过学生学的时间,要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学习的方法。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思维过程。 总之,“五要素组合”教学,其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学习实践,在实践中形成阅读能力。“五要素组合”教学既适应于课文及课文中各环节教学,也适应于单元中的教学。单元教学中三类课文的“教—扶—放”,实质“教”是教中有启,“启”的比重大,启发学生怎样学习,启发学生学习方法;“扶”则是练,让学生依据“教”中获得的知识、方法,讨论着学习,“放”是学生独立的进行“读”和“练”。“知、结”是随着需要安排的要素。在小语教学中,由“五要素”组合成的教学模式,是把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落实得更具体,更明确。 小语教学论文:让作业成为小语教学的一道靓丽风景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利用语文作业强化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让作业成为小语教学的一道靓丽风景,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愿望与追求。 一、灵活新颖,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地认真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没计的作业题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不断地吸引学生。如学完了《中国石》,可让学生画一画酷似中国版图的中国石,并试着在上面标明祖国的名山大川;学完了《画杨桃》后,可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观察某一个人或某一件物品,然后把观察到的不同点写下来;学了《滥竽充数》后,可让学生续写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可引导学生画一个花圈,上面写上表达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挽词、挽联;学了修改病句,可设计趣味游戏题:学生扮演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学了直述句改转述句,可设计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转述电话人,练习转述别人的谈话。 二、层次性作业尊重学生差异 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必须正视并尊重这种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分层要求,把作业设计成“套餐型”,分成ABC三种等级:A类作业相对较难,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C类作业相对简单些,适合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做;B类作业处于两类作业之间,适合于中等生做。这样的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各自层面上有所发展。 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学习能力的先天差异并非一成不变。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经过努力,这种差异也是可以改变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施以科学的方法,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 比如,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从而得到发展。如学了《家》一课后,可以设计以下几种作业供学生选择: ①读一读,把儿歌读给父母听,让家长评一评你读得怎样。 ②认一认,认读本课生字词。 ③写一写,书写本课生字词。 ④说一说,还有什么是谁的家? ⑤编一编,依照《家》的格式自编儿歌一首。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题型多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作业,有效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此外,年龄的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层次化作业设计。如小学阶段的儿童概念化形式过程为: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的实物概念受词所含的直观特征以及事物的实际用处所支配,难以理解事物的抽象本质;到三、四年级,儿童的概念和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既能摆脱被感知的直观特征,又能开始揭示一般的本质特征;到五年级才开始向更高水平发展。作业设计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循序渐进提出不同要求。如:写读书笔记,一、二年级以摘抄为主,三、四年级以概述为主,五、六年级以谈感受为主。 三、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参与式作业 新课标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注意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材体系。教材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封闭的,而是用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联系到别的学科,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设计了许多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练习。例如,认姓氏字和牌匾字等,与生活实践接轨。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鼓励学生认姓氏字,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不但认识一些常用姓氏,而且认识本班同学的姓氏,认识身边最常用的汉字;语文园地四鼓励学生认牌匾字,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儿童随时注意生活中的汉字,主动识记生活中的汉字,沟通了课本识字和生活识字两个系统。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环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材料中,大量地亲身接 四、实践性作业拓展学生生活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让学生多与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价值和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如学了《山行》、《枫桥夜泊》等意境优美的诗,要求学生根据诗境为诗配上插图,变文字为画面。作画的过程,即是学生理解诗义、感悟诗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领悟、鉴赏审美能力。学了《西门豹》、《将相和》、《晏子使楚》等课文,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自编自演课本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创作才能。多种形式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从而体验、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 生活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因特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争当“啄木鸟医生”,到校外、到大街小巷去纠正错别字,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对比赏析;布置学生从广播中、电视上、报刊里和街头上搜集广告用语,再自己尝试为某种产品拟广告;让学生到花园中、公园里、街头上去摘抄文明警示语,自己也写上几句类似的文明警示语,制作文明警示牌,插到校园的花圃中,挂在本班分包的小树上。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多样,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让作业生活化、情趣化、社会化,从而激发学生了的学习兴致。这样的作业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五、尊重学生差异,优化作业形式 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身心不同,作业的形式也因人而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巧妙地设置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化作业形式,如,画一画,演一演,辩一辩,读一读,课前查阅资料、历史背景等,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为多元的生活化作业。如马老师上了《五彩池》后,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片断进行录音,在班上开展了录音朗读比赛;王老师在上完《古诗两首》后,要求学生模仿原作写一首诗,不必追求诗的押韵、对称,让学生思维自由发挥,做一回小诗人;王老师利用元旦,让同学们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上一段祝福语或制作一张贺卡或写出一封问候的信等。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活、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与语文作业。 作业设计力求体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实践活动。既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自主能力,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生活中学习语文,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创新,博采众长,作业设计应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力求形式多样,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作业真正成为小语教学的一道靓丽风景。 小语教学论文:论空乘专业教学中小语种课程的重要性及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近些年空乘专业成为非常炙手可热的专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空乘专业,这也增加了空乘专业的就业压力,很多学校都开始寻求增加空乘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多,这也对空乘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多掌握几门外语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本文讨论小语种教学在空乘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小语种课程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语种教学 就业竞争力 岗位要求 随着我国对外沟通交流的日益密切,对于人才的语言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除了母语和英语之外,掌握第三门语言也成为增加就业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条件。对于空乘人员来说,由于接触到的乘客范围越来越广,只掌握英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空乘岗位的需要,在空乘教学中开展小语种课程不仅能够有效地满足空乘的岗位需求,同时也能够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本文就对小语种在空乘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具体课程设置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一、小语种课程的重要性 (一)提升空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由于薪资待遇较高,选择空乘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相关单位对空乘专业人员的需求在逐渐降低,这也导致空乘专业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到了毕业季面试空乘工作的地方往往人山人海。[1]过去航空公司的面试往往更加看重外表,对身高体重和气质身材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其他方面相对不是很看重。但是由于空乘人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航空公司在进行招聘时往往适当降低了对空乘人员外貌的要求,而是加大了对面试人员语言能力的考察。例如英语是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的表达能力如何,能否直接用英语进行对话,是否掌握其他外语,掌握程度如何,等等。甚至有些航空公司组织了专门的外语空乘的面试,最基本的面试条件就是通过相关的外语等级考试。通过这些面试要求可以看出航空公司对语言的重视程度,所以说掌握一门除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很可能就有了新的就业机会,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二)拓展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空乘专I学生本身就业范围比较狭窄,只有选择空乘工作或者航空公司的其他工作才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不在航空公司系统内部工作的话,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共同竞争一些岗位相对处于劣势。[2]如果能够掌握一门小语种就将变得大不一样了。首先,空乘专业的学生在外貌上一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再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额外的语言,就能匹配很多的岗位。例如企业的行政人员、外语教师、翻译、国际贸易等,对这些学生来说都非常的适合。如果这些学生选择在航空系统内部就业,相对于其他没有掌握小语种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航线上有更多的选择,既可以选择国内航线也可以选择国际航线。而且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可能被委派到国外的航空公司工作,这样一来在薪资和待遇方面都会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升。 二、小语种教学的课程设置 (一)针对行业特点进行课程设置 大多数空乘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要从事空乘相关工作或者去航空公司其他的部门,那么在进行小语种的课程设置时就要针对航空工作的特点,率先学习和航空工作相关的一些词汇和常用用语。[3]例如日常简单的问候语,利用外语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航班遭遇气流或者到达所在地的天气以及迎送乘客、行李托运、餐饮服务、安检工作涉及的一些常用词汇和句子等。这些都是航空公司比较常用的一些词汇。在课程设置上要对这些和空乘岗位相关的语言进行着重的讲述,增强空乘专业小语种教学的实用性。而且这些词汇在空乘人员的工作中经常能够用到,在应用中能够对这些词汇和句子进行强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 (二)利用比较学习法,减少学习难度 小语种学习中可能会和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小语种的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比较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联系汉语、英语的一些词汇构成和发音特点比较其他语言进行学习。例如在俄语字母中,书写形式和英语字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方说Г=G, Д=D,Л=L,М=M,Н=N等。此外,日语和汉语在一些书写和发音方面也和汉语有相似之处。通过比较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降低小语种的学习难度,提升小语种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发展的程度加大,只掌握英语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来说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空乘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在空乘专业的教学中开设小语种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小语教学论文:小语低段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的起始阶段,也是打基础的阶段。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起着很大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提高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效度呢?我们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出一些教学策略,与大家探讨。 策略一:抓词促阅读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词语的学习是一个重点。如何借助词语的学习促进学生更轻松地学会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效策略。 如《看电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一首比较长的诗歌。学生在整体把握大意和理解诗意上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就可以借助填空题,促使学生寻找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把握全诗的大意: 我家看电视,真有些( )。爸爸喜欢看( ),却把电视频道换成了( )。奶奶喜欢看( ),却把电视频道换成了( )。妈妈累了,我们让妈妈( ),( )。 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这些词语的印象,也借助这些词语整体把握了全诗的大意。 策略二:聚焦比较阅读 在低段的阅读学习中,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而“理解”是读者凭借先天遗传和通过后天学习、生活经验、实际经验建立并贮存在大脑中的“相似块”,与文本中的内容或形式产生比照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多多采用比较的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 低段的很多课文都是采用反复的方式来写的,这样的句子往往就是课文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我们在阅读中要抓住这些句子,整合内容,引导学生聚焦比较进行阅读,会缩短学程,更有效果。如:《胖乎乎的小手》一文中就有这样三句话: 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 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三句话进行比较来引导低段的学生学习语言的表达。 策略三:图文结合阅读 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学会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低段的课文大多是图文结合的,而且图画鲜明,具体可感,是低段语文教学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语言的表达。 图文结合一是借图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利用图画进行看图说话的语言表达训练。借图理解课文,类似一种“语境还原”,语言,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焕发出独有的韵味与表现力。 策略四:讲故事中阅读 低段的课文大多是故事性比较强的,适合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出来。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教故事性强的课文,也是低段学生学习阅读的好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把学生讲故事的已知经验方法在课堂阅读规范的指导中中达到进一步的提升。 如《松鼠和松果》讲了松鼠摘松果吃,又想到了要种松果,让松果长成了松树的一个小故事。课文故事性很强,故事的起承转合很是明显。这样的故事,我们要保C故事的完整性,我们就可以采用画阅读思维导读的方式来阅读这个故事: 这种方法不但能很快地理出故事的大意,同样可以适合学生在阅读其他课外故事中使用,达到阅读的一种有效迁移。 策略五:赏析中阅读 语文的阅读天生具有一种研究的气质,不能从文本的表面“滑”过去,对文本怎么说要有一定的敏感性。要把学生初看很熟悉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追问,将文本从“熟悉”变为“陌生”,显出语言的阅读价值,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使学生“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低段的阅读也不例外,除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们要适度引导学生产生文本的陌生化,还要小步子渗透欣赏一些好词语,初略理解句段的表达。 所谓的阅读教学策略,是指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阅读策略教学的实质就是迁移。这也是我们在思考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时重点把握之处。 小语教学论文:浅析小语种教学中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引入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小语种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对小语种融会贯通,而且还需要将对象国的文化进行引入,这样能够对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运用小语种进行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 小语种教学 语言对象国 文化引入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小语种虽然不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但在实际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对小语种的教学进行重视是非常必要的。所以针对小语种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适当的方法来对小语种教学进行完善,对语言对象国文化的引入对于促进小语种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对这种必要性以及语言对象国文化的引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以试图找到小语种教学中的方法。 1小语种教学目前的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外语教学主要侧重于英语教学,英语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而对小语种的教学的研究和发展远不及对英语教学的研究,这是因为小语种教学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形成较晚,致使其教学规模和教学系统的发展都尚不成熟。其现状存在如下特点: 1.1教学的周期非常短 小语种的教学并未在低龄时期进行教育培养,而是在高中时期才开始接触到小语种的有关知识,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小语种的时候,都是在没有基础的前提下进行,这就要求大部分学生必须在4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小语种的学习,才可能对小Z种进行熟练掌握,由此可见,小语种的教学周期非常短暂,这无疑使学生所承受的学习压力增大。 1.2很大程度上受其它语种的影响 我国母语与国外语种存在着相同点,也存在着不同点,在学习小语种时,因与我国母语存在一些相同点,使得在学习小语种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进行小语种的学习,然而,同时国内外存再语言上的差异,也对我们学习小语种产生了阻碍,特别是受小语种教学周期短的影响,更加影响了小语种的学习,再者,我国民族存在多样化,一些民族语言和方言也对小语种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3小语种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由于小语种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教学的基础性建设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师资方面极为欠缺,这就使小语种的教学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对小语种教学的过程中,还缺少相关教学设施的投入,比如,与小语种相关的软硬件的投入在小语种教学的过程中投入就比较欠缺。 2小语种教学中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引入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无论是通用语种还是小语种,都能够在某种情况下派上用场,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要只着重于对通用语种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对小语种教学的重视。在进行小语种教学时,要寻求一些方法使小语种更容易能够被学生所接受,通过引入语言对象国的文化能够提升小语种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小语种的学习兴趣。 文化的范围很广泛,一般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具体反映。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这就使语言和文化连为一体,这就证明了在小语种教学的过程中,对语言对象国的文化进行引入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因为在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时,必须通过对其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有具体的了解。而语言对象国的文化也包含其国家的方方面面,具体主要包括语言对象国的语法词汇文化、社会习俗及礼仪文化以及背景文化等。只有将小语种教学同语言对象国的文化讲解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小语种的教学的效率、质量得到提升。因此,在小语种教学过程中,对语言对象国的文化进行引入是非常必要的。 3小语种教学中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引入的具体内容 小语种教学过程中,对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引入具有必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对文化引入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解和分析,以便于小语种的教学。文化引入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对象国的语法词汇文化、社会习俗及礼仪文化以及背景文化。 3.1语法词汇文化 语法词汇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知识,通常也是学习语言的难点。小语种语法词汇与英语的语法词汇及我国的语言构成大不相同,每种小语种的语法词汇在每个国家都是特定独立的,有些小语法在某些国家中,虽然语言名称都是一样的,但从语法词汇来讲,都存在着细微的差异,所以在学习小语种语法词汇文化使要进行区别对待。 3.2社会习俗及礼仪文化 文化的不同决定着习俗及礼仪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礼仪文化,而这些习俗和礼仪恰恰是反应其文化及语言的重要方式。比如,新西兰的碰鼻礼是见面的潜在问候语,同时也是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但如果在不知道这种礼仪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理解为对其蔑视的意思,所以,对语言对象国的社会习俗及礼仪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小语种的学习。 3.3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历史背景正是背景文化形成的过程。所以,在小语种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引出相关的历史背景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性的学习小语种,使语言对象国的背景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4小语种教学中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引入的方法 文化引入不可能一次性的完成,其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文化引入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引入的尺度,不要对语言对象国的整体文化全盘接收,应有选择性的进行文化引入。在文化引入时,需要重视两种文化类型的引入,即同跨文化交际紧密联系的文化进行引入和影响语言的信息传播精准度的文化进行引入,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在引入的过程中,应以语言为主导,文化次之。 5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使对语言对象国文化引入存在必要性。而小语种教学体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善和形成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加强小语种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建设,完善师资力量,并通过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引入提升学生对小语种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小语种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小语种的教学体系,使教学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 小语教学论文:小语教学怎样引导孩子阅读文本 南宋理学家朱熹云:“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在小语教学中我们应怎样引导孩子对文本“从容咀嚼”而知其“长”味呢? 一、 情境激趣,引领孩子走进文本 各个版本小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众多专家、教授、学者反复斟酌选编的,文质兼美,隽永深刻,篇篇皆有情,字字总含情,皆是典范、精品。欲让孩子理解文本,受到感染与熏陶,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创设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运用怎样的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1. 语言描绘,引领入境 教师以煽情的语言描述渲染情境,营造学习的气场氛围,乃课堂教学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孩子一旦聆听教师那娓娓动听的语言描述,心中必然会情不自禁地憧憬文本中的人物,其命运、境遇会牵动着他们的心,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与之同喜或同悲。四十年代,鲁艺在延安演出《白毛女》,有个八路军战士看演出时竟义愤地夺过舞台上杨白劳手中的扁担,去打演黄世仁的演员,这说明他与杨白劳产生了情感共鸣,进入了“角色”。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苏教版小语六年级下册第四课)前,教师以其亲切而具有磁力的语言对学生说: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喜欢旅游,老师也喜欢。今天我有幸与大家结伴,一同去浙江的金华游览双龙洞,大家说好吗?如此简洁而具有极煽情性的导入语,孩子立刻产生读书的欲望,其学习热情随之被唤醒,仅三言两语,就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为孩子走进文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境。 2. 运用媒体,展示情境 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并非稀奇。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媒体再现与文本相呼应的情景,让孩子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中,激活其情感本并非难事。媒体的运用,给予孩子更多的是通过视觉神经的刺激,从而刺激情感神经,并迅速将这情感积淀,走进文本,与文本吻合,从而从真正的意义叩击学生的心灵之弦,为阅读、理解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础。 教学《秋天》(苏教版四下第4课),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媒体播放这样一个画面:秋天,鲜红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小灯笼似的柿子挂满枝头;沉甸甸的稻穗,金黄的玉米……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城市里,不曾去农村体验这令人兴奋的生活,一旦看到如此缤纷的画面,看到这让其垂涎的水果,他们的每一根神经随即被激活,坐在那里窃窃私语,一脸兴奋:“哇塞!农村太美了!秋天太美了!”此时,“我要去农村,去果园,去稻田,去赏秋”的强烈愿望呼之欲出。这对孩子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定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运用媒体展现有声有色的文本画面时,孩子定然凝神凝视,恰如进入如画之景区,不得不驻足欣赏,其学习热情焉有不被激活的理由。 3. 借助音乐,熏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艺术形式,它既能激发、挖掘、唤醒人的情愫,又可抚慰受伤的心灵。小语文本阅读教学倘若借助音乐的功能引领孩子走进文本不失为一种必选之策。教学《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下第22课),就可以借助音乐,熏染情境。文本第二自然段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春色图,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活了春天,生动传神。教学中首先以媒体出示画面,随之伴以优美舒缓的轻音乐,教者在此时进行情感朗读。孩子呢,有媒体的视觉享受,又有音乐的听觉熏陶,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油然而生,同时唤醒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此时孩子和着音乐的旋律和节拍走进文本,其师生互动必然精彩纷呈,孩子的思维也会变得活跃无比。 导入文本的方法很多,诸如操作实验表演、设置疑障等。然而无论你采用什么方法,都应具有科学性、艺术性、生动性,要引人入胜,方可营造学习的气场,让孩子在文本阅读教学之初进入角色,否则会有无病呻吟、多此一举之嫌。 二、 在文本中驻足,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在阿尔卑斯山谷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对此,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写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扼腕的事!小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现实中有许多的课堂恰如朱光潜先生“扼腕”的那样: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着汽车,匆匆忙忙急驰而过,身临佳境不知欣赏的“景盲”。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对孩子说了这么一段话:“感人的文字光找出来是不够的,你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动去品味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我以为王老师的一席谈与其说是在教导孩子,倒不如说是在指导我们老师怎样进行小语阅读教学,引领孩子在文本中驻足欣赏文本,从而获得小语《课程标准》所期待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效果”。 1. 驻足欣赏文本的题眼,感知文本内容 略有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都知道,教学一篇新授课,教学伊始都要引导孩子解题。课题是什么?是文章的眼。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眼睛,可以看到文章的“心灵”―内涵。文章的题目,每每揭示文章的中心或披露文章的主人公和主要事件及其主要内容。因此抓住课题并欣赏课题,从而感知课文内容。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引领孩子解题,那么,如是良好的开端定然成为文本阅读与理解的成功之半。这事半功倍的文本阅读与欣赏之捷径,何乐而不走呢? 如《小草和大树》(苏教版六下第9课),作者为什么用“小草和大树”为题?“小草”、“大树”这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差异呢?小草往往矮小、柔弱、鲜被人注意,甚至因不择环境随地而生遭人践踏、蹂躏,命运可悯。然而,小草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因而也每每成为作家歌颂赞美的对象。“大树”呢?它根植沃土,枝繁叶茂,大有风霜雷雨浑不怕的雄姿,它与“小草”,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可是,别不相信,“小草”并不屈于“大树”的雄姿,而去浇灌“大树”。文中的夏洛蒂原本是“小草”,但她以汗水和心血坚持不懈地浇灌,终于有一天打破了上帝的安排变成了“大树”。驻足欣赏文题,对于感悟文本内涵、熏陶学生情感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 驻足欣赏文本的关键词语,咀嚼上下文的蕴义 在小语文本阅读中,要引导孩子驻足欣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慢嚼细品。词语是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孩子驻足文本中的关键词,才容易真正读懂文本的内容,从而领悟文本中深刻的情感。在教学《安塞腰鼓》(苏教版六下第14课)第三段(12―14自然段)时,可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元气淋漓”一词的意思。大家知道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离开语言环境,孤立地去理解,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黄土高原生了怎样的后生?然后让孩子去默读课文。然后再引导“元气淋漓”在“后生”身上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一经抛出,势必撩拨起孩子的阅读兴趣。于是,水到渠成地让孩子像作者一样对黄土高原充满崇敬、赞叹之情,因为是黄土高原“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可见抓住“元气淋漓”这一关键词去理解,体味情感,领略文本显得有多重要。 3. 驻足欣赏文本的重点,深入品味文本内涵 凡文章皆有重点,凡执教者一般都能抓住重点,所以在文本的重点处驻足欣赏也是理所当然的。文章的重点是什么?文章的重点好比旅游景区的著名景点。比如杭州西湖有“曲院风荷”等十大景点,去旅游景区不游览著名景点,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去过某景区。人们常说:去北京不去八达岭长城,不算去过北京,可见八达岭长城是北京著名旅游景点。所以驻足欣赏文本的重点是小语阅读教学中情理之中的事。如果你去观摩某名师的课,一节课就教学几个生字,你会觉得有劲吗?精彩吗?再有名的名师也不愿上这种课给人观摩。 孩子有了初读整体感知知识积累表象的基础,如果再引导孩子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内容去品味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了解表象背后的深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因为只有引领孩子驻足欣赏文本的重点内容,才可以透彻理解文本的内涵,才可以从盎然的课堂氛围中彰显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可以凸显教师引领孩子驻足欣赏文本的高明的教学艺术,这才精彩! 4. 驻足欣赏文本的精彩语段,激励自主探究 大凡去黄山旅游的人都知道,想在“迎客松”那儿单独照个像相当困难的,因为游客太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精彩!在小语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领孩子在文本的精彩处驻足欣赏。 品味欣赏文本精彩片段是教学的基本程序,作为孩子学习的引导者老师如同导游要引领游客(学生)在绝佳的景点(精彩语段)驻足欣赏。欣赏时不一定要导游去作那琐碎的介绍,把时间和权利还给游客(孩子)让其驻足,自个儿欣赏玩味。当然,教师可作些扼要的点睛式的点拨。孩子在阅读欣赏中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与情感,在文本中欣赏,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种各抒己见的课堂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和气场,用“热闹非凡”去形容恐不为过。这样的课堂才叫真正意义上的“活”。 (作者单位: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 小语教学论文:初探小学低年段小语种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形式 小学一年级学生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期”,有较高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能迅速理解游戏、模仿视频、跟读原音。针对这些特点,低年段的小语种教学能够较为轻松地脱离教材束缚,从语言交际层面着手设计课堂,创建实用、乐学的校本课程。在日语教学的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应用素材。贴近生活、切合学生兴趣设计的校本课程能赋予第二课堂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发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日语校本课程的取材原则 1. 贴近生活、接地气。语言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应用情景的创建。对于处在母语学习的启蒙阶段的低年段学生,繁琐复杂的语法结构、生硬拗口的单词句子无疑是“天书”般的存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创建语言运用的场景,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从上课之初,我就有意识地创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例如上下学时的礼貌问候;购物、去餐厅就餐的日常会话;时下流行的动漫情节。 2. 尊重差、国际范。日语同属亚洲语系,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孝仍是日本文化的根本。这本是汉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所谓童蒙养正、立德树人,正是对这些礼仪的理解与学习。在校本课程的取材中,我融入了大量的礼仪文化教学。从日本人日常问候中的礼节、习惯用语入手,教授学生鞠躬问好的规则,培养他们倾听的习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问候礼节之后,又逐步教授就餐礼节。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礼让他人的文明意识。同时,侧重于中日文化差异的对比,让学生从异文化中体会文化差异的概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尊重差异、独立自主的国际意识。 二、日语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形式 1. 创设多元情景,盘活语言技能。在《日本概况之食文化》这一课,我设计了学生喜爱的动漫人物---哆啦A梦寻找日本美食的故事情节。哆啦A梦想去日式餐厅找好吃的,但它遇到了一些困难,你能帮帮它吗?随后将日语单词融入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交流中轻松记住日语单词【寿司】【天D_】【そば】【刺身】【お子】【カレ`】,完成教学目标。 2.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先由教师担任对话中的引导角色,请语言能力较强的孩子配合做示范,完成对话展示。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练习会话,既能发挥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的示范作用,也能起到互助作用,鼓励每一个学生开口说、大声说。在《食文化》这一课,我创设了在餐厅点餐的场景,我扮演店员,引导学生说出食物名称,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融入就餐时的日常用语:【……おい。】(请给我……)【はい、どうぞ。】(给你)【美味しい。】(真好吃)。 3. 利用多媒体辅助第二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所掌握话题背景知识的情况来选择多媒体资源,可以由简单的动画逐渐过渡到短片、MV、影视剧等。在《食文化》这一课,我结合主人公哆啦A梦,选择了其系列动画的片头曲,以及涉及日常问候的日语问候歌作为影视资源,让学生在唱跳中熟悉学过的日常用语,增加对日语会话场景的直观感受,进而促进听力和模仿能力。 三、小学低年段开展日语第二课堂面临的问题 1. 校本课程开发无经验可循,教学资源紧缺。深圳目前开设第二外语特色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小语种第二课堂的资源共享、教师交流的机会几乎为零。我们与深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与国际项目存在着授课对象、资源优势、国际化教育大背景等条件上的较大差距。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无经验可循,教学资源紧缺是小学低年段小语种第二课堂面临的共同问题。 2. 低年段学生的固有特点或成教学短板。如开篇所说,低年段学生在语言学习上具有模仿能力强、接受力快等优势,但不可忽视的是,该阶段学生同样处在一个各学科知识爆炸式增长的学习阶段。一年级学生正开始学习母语的书写,同时开始接触英语,若再加上一门小语种的学习,几种截然不同的语系相混合所产生的语言知识的交错与相悖,无疑是一大挑战。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各语言教学的教学目标,吃不透教学大纲的要求,就极可能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违背该年龄段语言学习的特点,进而导致学生学习侧重点的偏移。 小语教学论文:探讨高校小语种基础教学方法 【摘 要】伴随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趋势,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频率也随之上升。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基本工具。所以,全球范围内对语言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所高校也开始意识到除英语之外其他各类小语种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培育小语种专业人才,以此满足社会与国家的高需求和高要求。本文主要对小语种专业的重要性展开讨论,并基于此探究小语种专业的特点,找到小语种教学改进方法,来提高学校小语种专业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小语种;基础教学;听说能力 一、高校开办小语种专业的必要性 小语种是指联合国共同使用的语言之外的其他语言,包含的语言种类非常多。如今,我国已经加入WTO,中国-东盟区自贸区也已经建立起来,我国和其他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流越来越频繁,小语种的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小语种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要。首先,利用小语种教学可以帮助我国语言培育机构的效果更加显著,提高外语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另外,小语种教学可以促进国家经济进步,让国家快速发展,尤其是经常从事国外贸易的企业与事业单位,利用小语种教学,可以提高贸易数额,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文化沟通。最后,小语种教学可以培育专业语言人才,帮助国家政府在外国政治活动传达正确的思想与立场,从而增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络。 二、高校小语种专业教学特征 到目前为止,我国各所高校开设的小语种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仍然是冷门专业,它的教学特征与英语教学比较的话还是具有其独特性。 (一)小班教学模式 首先,就是普遍运用小班教学模式。档案,很多小语种班级的人数都不多,班级的规模偏小。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可以方便学校与老师的管理,老师能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及学习状况,帮助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同时老师还有足够的精力监督学生,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由于人数较少,学生还可以与老师进行灵活交流,从而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重视口语与听力的教学 小语种专业开设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不能将小语种教学和英语教学混为一谈,必须更加重视小语种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熟练运用多媒w技术给学生播放小语种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同时还要常常安排学生进行日常用语的交流,方便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提高口语水平。 三、高校小语种专业教学模式 (一)小语种语音教学 发音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技能,唯有能够准确发音,才能继续下一步语言学习。小语种的学习针对刚刚开始学习的人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想要让初学者进行良好的发音,就必须先让他们感受一下正确的发音,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可以多听一些小语种有关的听力或者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模仿影片中的发音,体会每一个音的特点,当进行反复模仿之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发音感觉,教师再结合发音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发音要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准确找到发音处,例如使用口型和气流来变化音量等等。教师在做示范动作的时候要放慢发音的速度,让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详细地了解发音的方法,从而知道如何发音。除此之外,也能够指导学生使用小语种音频进行学习,让学生可以跟着音频反复的练习,然后区分不同音频的变化,从而掌握不同的发音技巧,进而能够准确发音。因为小语种班级的数量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让老师可以手把手教会学生如何发音,即使这种方法比较繁琐而且老旧,但是可以较快提高学生的发音效果。 (二)语法翻译法 语言的学习其中必须掌握该门语言的语法知识,即使语法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无趣,可是如果没有掌握一门语言的语法知识,就难以熟练运用语言。语法与单词是组成句子的重要部分,也是进行外语阅读与听力的基础。语法翻译法,是指使用语法解释和翻译的手段练习语言进行授课的小语种教学方法。它更加重视外语单词的组合方式和造句规则,强调整片文章的理解和翻译过程。在小语种专业教学时使用语法翻译法对小语种,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含义的同时掌握语法结构,从而提高自己的外语阅读能力。另外,文章的阅读会间接提升学生语感,让学生在背诵文章和理解文章中掌握外语潜在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学生的心态,让学生保持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参与语法的教学中,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外语理解能力和听说能力。 (三)交际语言教学法 外语的教学一定要把学生的听说能力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正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交际语言教学法就是旨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一些需要表达的语言游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设置一些场合进行角色表演,来提升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保持高昂的学习态度,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学院还可以组织国外电影表演,让学生根据剧本的编排进行专业语言演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小语教学论文:浅谈小语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把学习方法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中去,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法指导;渗透;提炼;迁移 《Z文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逐步培养才能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渗透、提炼、迁移”,可以充分发挥学法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渗透 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教师要善于精讲,善于点拨,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具体感知学法。指导学生学习时,首先要在教师的示范、带领与指导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到学习方法是什么,一篇课文的学习是通过运用什么方法来实现的。其次,要通过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通过示范和示例的教学去“示法”。第三,要在启发诱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蕴含着理解时所遵循的认知程序和采取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去自己尝试学习,从而逐步明确究竟如何做才合适。渗透学法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 1.渗透学法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 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智力活动,如学习生字新词,拟订学习提纲,抓住教材重点,探索学习目标,独立完成练习,进行自我检查等。其中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吸收学习信息、组织知识信息的能力。 2.渗透学法要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质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矛盾,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教材的具体内容质疑,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结论,而且从中领悟出学的道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问一问:“这个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追求的一种境界,不仅仅要学生感知到是什么,更要学生明白为什么。 3.引导学生感知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抓住典型范例进行示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孕育着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的示范中领悟学法,总结学法。 二、提炼 在学生初步感知某一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或者由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交谈,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这一学习方法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来,使学生能抓得住。总结是理性的反思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也是学法形成的必要途径。学法指导过程中,要设法让学习方法总结的过程成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要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习方法的总结过程真正成为把学习方法从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过程。学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的缩影,方法来自过程。 三、迁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拓展迁移的方式,援引相关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视野,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背景知识。然而,这种拓展和迁移并不能漫无边际,而需要有个归依。否则,拓展迁移难免会成为画蛇添足之举。因而,笔者以为,语文教学中的拓展迁移,既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要从课外延伸到课内。借用王国维的话,“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1.在同一篇课文中迁移学法 有些段落结构相同、写法相同的课文,教师不必逐段分析讲解,要注意指导学生按照前面一段教学的阅读方法,举一反三,通过自学、讨论,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同一组课文中迁移学法 要指导学生把握讲读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示范作用。学习阅读课文时独立运用前几篇讲读课文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根据课后思考题提示的阅读步骤和重点,进行阅读实践。 小语教学论文:浅谈高职小语种教学改革 自认清人生目标与了解自己想要的与追求的之后,我开始从事高职小语种教学,并对教学有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热情。对于教学改革,特别是小语种的教学改革,我是一直是迷茫与摸不着头脑的,今年是第三年从教,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及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想写一写自己对此的思考及心得看法。 一、何为教学改革 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学校培训科研能力一些会议的熏陶后,我理解的教学改革应该可以简单理解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的尝试,在同一参照物的前提下,即教学对象一致的情况下,通过系统地对比及数据分析后,产生一个明确的结果,这个结果是有利于今后教学的开展及专业教学的发展的。但上句所提到的“新”是相对于自己之前的“旧”来对比的。其实我们一线教师在上各类课程时,都会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我们没有系统地去统计以及研究通过此改变后,学生的改变,进步还是退步,班的学习氛围变好了,还是变差了等的一些反馈,通过这些反馈去更好地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细致到一定的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词汇等。 百度百科上的教改有两个含义,分广义及侠义。上段文字中我的理解是侠义的含义。官方的解释如下:“所谓教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改,广义上指教育改革,包括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二、为何教学改革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分析能力,分配管理能力等,因为教改肯定要专任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从一种高度提升自己的授课方式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成果。 从学生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每个高校学生的特质,找到相应适合其学习的方法。如本科生有本科生的一些特质,高职高专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而学习每个专业,由于专业方向的不同,因此期中也是有不同之处。如英语专业的学生与意大利语专业的学生,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一定是有区别的,虽然,都是语言类学科,但是英语,学生们在上此专业时,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而意大利语,是一门新的语言,甚至说有学生在初学时会因为之前的一些学习英语的基础而导致意大利语发音不标准等影响。 从学校的角度看,能够提高各类学科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同时也会增加学校的学术氛围,学术研究能力,对学校的长期发展有各种好处。如学生就业率,生源,同类学校问竞争的优势等。 三、小语种教学改革的难点 以我校的应用意大利语专业为例: 1.专业教师本身教学改革意识不高。目前小语种教师年龄偏年轻,大部分人生阅历不足,思考做事时,不一定时刻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不一定每个同事,都真得是为了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可能更多人重视的是评职称,进编等事情。真正的关注点并非教学改革本身,这就有点让真正想做好教学改革的组织者无奈,因此这里还需要教学改革组织者学习如何管理好教学团队,多跟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2.专业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此处不展开了,因为是个例,无法以偏概全。举个例子,我检查教研室的毕业生考卷时,发现出卷老师会把单词拼错多处,格式混乱,标点符号用错,大小写不注意的现象。可能是我要求高,但是这些现象出现在专业老师的身上,不能忍。会发现学生也在不断重复专业老师的一些错误,不管是发音,还是语法。 因为精读老师对学生们的影响实在太大。因为作为一个专业的领队人物,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很多情况下是无奈的。 3.教学改革的对象数量有限,很难做分析。像我们意大利语专业,第一届学生13人,目前已毕业,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93%。这届学生是我带的,班主任加精读老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实打实带出来的。虽然如此,但还是有专业学得不扎实的,综合能力不足的学生在。第二届学生14人。第三届学生,在我们的努力下,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专业宣传做到位,今年的16届的大一时33人。我终于感觉到自己的曙光出现。2016-2017年上学期是用传统方法教学的,下学期就需要进行教改了。 四、高职小语种教学改革的难点 1.没有很多界内的前辈好参照及学习的。因为据我了解意大利语在全国的高职学院,就只有我们学校一家。 2.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我自己为例,我14年开始从事高职小语种教学,同时做该班的班主任。我带着我炽热的心,严谨的教学心态开始我两年半的教学生涯。我班级内13位学生都倾尽所有,平日的谈心,每天早读晚自习的督促,每天课间的第二课堂活动。坚持了两年半,我发现一半的同学是真心改变了自己的三观,包括自己之前的陋习,其他的一半中的大部分,是因为被我感动,或是觉得我辛苦,表面上保持着努力学习的假象。 3.高职专业教师的自身职业规划及教学改革之间的时间冲突。还是以自己为例,如2017年下半年,我打算去意大利攻读意大利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生。因此该教改肯定是我开头,但是实践操作就不是我了。还有其他同事的一些家庭原因,升学原因。总之,该原因也是我们高职小语种教改的难点之一,即教改负责人不稳定。 五、如何做好高职小语种教学改革 通过上文教学的一些难点思考分析及总结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开始准备,如何更好地做好高职小语种的教学改革: 1.从教学改革负责教师的角度: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像我去读研目的就是这个,并且我觉得我可以把这个项目在国外的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一些对比及思考。至少是教改团队核心人物的专业能力一定要高,要高要求严标准。自己要坚定,教改才不会改到后来,不了了之。也需要多向前辈学习、讨教。我前段时间询问过一位同事,虽然人家只跟我说要多看论文。但我还是有收获的。 2.从教学改革的对象的角度:学生一定要尽力地配合一定的教学活动,因此,一些班级的核心人物的号召力,我们不容小觑,包括班主任的一些平时的教导与感化也是必不可少,对教改能否成功起到很大的作用。 3.从学校的角度:可以开展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改革研讨会,要求一些国内教学改革的专家,或者说举办校内的一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成果的类似的成功案例的宣传或者组织比赛也是可行的。 小语教学论文:高职院校应用信息化技术改变小语种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小语种日渐重要,学习小语种的优势日渐突出。然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不佳,事倍功半。而信息化教学不管在教学效果上还是在学生兴趣上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教学效果显著,优势突出。 P键词:小语种;信息化;教学实践 1 什么是小语种 小语种,顾名思义就是相对英语这些应用面很广用者甚众的外语而言,只在少数国家应用的外语语种。就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英语是全世界的通用语种,除英语之外其他的语种都统称为非通用语种,所以在此小语种指的便是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 2 小语种的重要性 目前而言,国内必学外语科目是英语,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小语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学习小语种的优势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学好小语种,可以增加就业优势。目前来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习小语种的人数相对来说较少,精通小语种的人才在就业方面会增加不少砝码。其次,相对于英、美两国,其他小语种国家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国留学,其费用较低且签证容易办理。第三,国内英文乃必修课,人人都会说上一两句,而在其基础上学习小语种,可以增长见识、放宽眼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长远发展来看,学习小语种也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此看来,这是一个有利无弊的选择。而对于我校而言,小语种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更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话题。 3 小语种传统教学模式 在小语种传统模式的教学中,教师为教学的中心和主体,乃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材是教学的工具,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整体的课堂效果直接反映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在许多教师在以教材为中心的这种“填鸭式”教学下,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对于小语种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少。 4 小语种信息化教学模式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小语种的信息化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效果上还是在学生兴趣上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效果。 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小语种教学,教师可采用视频方式进行模拟教学,即情景模拟教学,教师可收集相关小语种的情景视频,让学生观看一遍后轮流组队进行情景模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既能学到相关语言知识、又能当场学习如何熟练运用,也可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课后,教师可录制微课,在有限时间内将知识点、教学环节、教学核心问题以及重难点等内容进行独立的、完整的、简单有效的陈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内容简洁易懂。微课录制后,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微课,复习、预习重难点,可跟着微课里的教师一起进行听、说、读、写,有效提高语言能力,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另外,学生组织外语角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小语种短片,观看后可现场进行情景模拟,拍摄制成短片,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提高其专业技能、增强自信心。 小语种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动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小语教学论文:情境教学,让小语口语交际课活起来 摘 要: 口语交际教学是小语教学中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提高交际能力,所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成了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针对这一主要特点,怎样才能上好口语交际课呢?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想说、敢说的欲望,树立交际信心;其次,可以通过借助实物、借助多媒体、组织实践活动等情境或提供案例等教学方法让口语交际课活起来。师生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定会使口语交际教学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教学 三条措施 口语交际属于言语交际的范畴,言语交际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语言为工具所进行的一种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交际活动的广泛、活跃、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要求。所以,口语交际教学也就自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 那么,何为口语交际教学呢?我认为口语交际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交际情境,组织和开展交际活动,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端正听说态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的一种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在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口语交际课也不能只是个别优生的课堂,而要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所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自然也就成为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却不尽如人意,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甚至在许多学校口语交际更是常常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脱离目标)的情况出现。那么,如何改变现有的教学状况,提高口语交际水平,让口语交际教学活起来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三条措施。 一、教师热情鼓励,激发兴趣,树立交际信心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过程,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且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既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做出快速反应,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捕捉说话者的观点,并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时刻关注过程,引导、激励,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说话的权利,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不拘泥于任何形式,鼓励学生有勇气和信心进行口语交际。 其次,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尊重和关心学生,平等待人,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欢快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再次,教师要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对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表扬,给予鼓励,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真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信心。 最后,在交际中常有些同学沉默不语,有些同学词不达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常讲些科学家、伟人大器晚成的故事,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并在交际中注意观察,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多加鼓励,树立交际的信心。 二、创设交际情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教无定法,口语交际教学同样如此。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灵活多样的方法中只有一把总钥匙,即一个“活”字。我认为,教活口语交际课,让口语交际活起来,这个“活”的金钥匙就是要有一种交际的情境或氛围。教师应创设一种交际的情境或氛围,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从而说得生动,说得具体。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营造民主氛围,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环境,这样的课才会生动有趣,学生才能能讲会讲。创设交际情境的方法很多,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借助实物创设情境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因此,在教低年级小学生说话时,要教他们学会观察,通过观察事物的方式来激发口语交际欲望,激发与别人交流、沟通的兴趣。如在教学小语第三册《爱吃的水果》,要求学生说说爱吃的水果的样子时,我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苹果、梨子、香蕉等,让学生根据实物把水果的形状、颜色说出来。由于有了实物的刺激,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同学把水果的味道也说出来了,场面十分热闹。 2.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对照图画表述日常事物,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我的家》时,我就利用投影仪把图片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从图画中屋子里的沙发、茶几等家具,建立家的概念;从图中小孩手中拿的全家福照片,了解家庭成员的组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从事的职业。要求学生比照图中的人和事,联系自己的家庭,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各自的家庭成员、职业和家里的摆设等。 3.借助游戏创设情境 一提到游戏,学生们个个欢呼雀跃,在游戏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兴趣盎然。如在教学小语第二册《传话游戏》时,教师把传话内容告诉第一位同学,由第一位同学传话给第二位同学,再由第二位同学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要求传话声音要小,由最后一位同学说出传话的内容。通过这种游戏培养他们的说话兴趣、勇气,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通过表演创设情境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实践培养出来的,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借铅笔》时,我们不妨先给学生化个妆,戴上动物头饰,进行实地表演。一年级的学生最乐于扮演角色,也最容易沉浸于角色,教师要充分发挥角色意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5.通过勾起回忆创设情境 在教学第一册的口语交际《过新年》和第十二册的作文《漫话寒假生活》时,我做了如下描述:“新年前后,到处彩旗飘舞,人们喜气洋洋,在新年里,我们又长大了一岁,成长的喜悦伴随着我们。”在勾起学生对新年情景回忆的基础上,再通过“你们是怎样过年的?”“你在新年里都做了哪些事?”“哪些是你最高兴的、最难忘的?”等问题,引导学生介绍过年的情景。由于学生对新年、新年的事印象深刻,很容易诱发口语交际愿望。 6.组织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要使学生在口语训练课上激起想说的欲望,树立敢说的信心,从而逐渐达到说得好的目的,最好的办法是在口语训练课前,教师认真地有组织地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因为对儿童来说,一是通过参与活动,有了真正的体验才能对事物获得自我的认识;二是活动能使学生产生愉快感,活动后又容易激起学生想说的欲望;三是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身临其境,活动后又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交流素材,学生有了这些素材,就不会担忧“无话可说”或“说得不好”,能自我消除心理障碍。因此,创设活动情境,能使口语训练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小语第五册的《办画展评一评》前,就让全班学生每人动手画一幅画,然后在班级展览,请学生挑选出最好的画,说说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再选出画得不好的画,说说为什么不好。经过这样一个活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尽管有些同学的画被评为最差的画,但仍然兴高采烈地参与讨论,欣然接受别人的建议,因为他也体验到了参与的乐趣。 当然,创设交际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几种只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其余的像语言的渲染、场景的设计等都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表达的欲望,从而说得生动、具体。 三、提供交际案例,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案例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办法。案例就是一个交际的情境,既可以描述正确的做法让学生效仿,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发现并探索,讨论正确的口语交际方法、途径。 比如,在教学《学会向别人解释》专题训练时,我提供了以下案例:小红在上学途中因为搀扶一位盲人爷爷过马路,并送他回到家。等到小红到校时已经上课了,这时老师马上批评了小红。下面是老师出示的一些做法,请学生评一评。(1)小红马上哭了起来,一句话也没说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2)小红马上大声争辩道:“我又不是故意的,我是有原因的,你不该责备我。”(3)小红马上轻声道:“老师,我在上学的途中看见了一位盲人爷爷,我就把他送回家,所以迟到了。”通过以上案例比较,学生领悟在解释原因时,不但要说清理由,而且要讲文明,态度和蔼,语气合适等。 总之,口语交际是一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达出来的灵敏、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的能力,一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外在环境和内在素质的有机整合的能力。要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就要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它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小语教学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施双语+小语种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专业。 想要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要在教学上下功夫。现在很多高校都采取双语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加强对国际事务的训练。在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再加上小语种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教学趋势。 关键词:国际贸易;双语教学;小语种教学;分析 我国早在2001年就已经加入了WTO,这一举措促使了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与国际接轨。双语以及小语种教学的重要就凸现出来了。语言是交流的重要手段,新世界经济的发展语言是不可或缺的。文本主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施双语加小语种教学入手,研究其特点以及其可行性。总结出双语加小语种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国际经贸专业双语+小语种教学 因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涉外性非常强,其专业的相当大部分主干课程都采用英语授课的方式。但是单单学习英语和汉语是远远不够的,涉外性强的国际贸易需要学习更多的语言来适应和了解外国科学发展的趋势。 1.双语+小语种教学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我国和世界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的法律法规,掌握国际贸易、物流等基础理论和惯例。以便能够掌握和分析解决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商务问题。这些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实行双语加小语种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双语+小语种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专业设置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广阔的就业环境。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根据实际社会工作情况来调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基于双语+小语种教学来实现。 2.双语+小语种教学的优势。国际全球化越来越明显,国际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与诸多合作伙伴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应用型人才在实际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建立在双语+小语种教学模式上。因为双语+小语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我国与国际上的国家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而应用型人才的地位也将更为突出。 二、双语+小语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双语+小语种教学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想要提高双语+小语种教学的质量,就要直面问题,然后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使双语+小语种教学真正投入使用。 1.双语+小语种教学师资不够。教授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小语种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有夯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英语能流利地应用,小语种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因为这些都是保证双语+小语种教学能够有效开展的关键。但是我国早期对外语教育并不重视,导致我国的外语教学师资不足。而现代经济贸易专业中的内容大多涉及商务谈判、外贸合同条款的磋商和签订等。但是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这些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够把握专业知识的重点,导致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不高,这就失去了双语+小语种教学的真正意义。 2.双语+小语种教学缺乏实践。我国很少高校会设置双语+小语种教学模式。即使设置了,也缺乏必要的实践。高校教学大多只是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动手或实践的培训。国际贸易专业内容大多涉及商务谈判、外贸合同条款磋商和签订等,这些都需要实际的实践能力。大部分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实践为导向,这样才能加强商务合同与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的实践能力。很多教学在实践环节相当薄弱,导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相当薄弱。这就是缺乏实践的结果。很多专业课因为缺少实践这一环节,致使学生对于贸易工作缺少直观感性的认识,这样他们就很难提起对双语+小语种课程的学习热情。 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小语种教学思路 双语+小语种教学存在着问题,但是只要找出对的思路,那么就能把双语+小语种教学引领上正确的轨道,从而发挥出它巨大的效果。 1.择优选拔双语+小语种课教师。对于双语+小语种课教师的语言能力进行“事前干预”,学校可以优先选择有国外学位和访问研修经历的教师进行任教。而对于一些有意开展双语+小语种课程的教师也应该进行必要的培训。只有抓紧了教师语言能力,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出国研修外语,或者提高教师的计酬课程系数等,以壮大双语+小语种教学师资的队伍。开展双语+小语种教学的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定期到一些外贸单位进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采取多样化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式往往影响着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组织方式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特点来进行的。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使用双语交流,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有采取多样化的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双语+小语种教学才能达到基本语言应用目标。 四、结语 采取双语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加强对国际事务的训练。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开展双语+小语种教学首先要择优选拔双语+小语种课教师,在软硬件方面提高教学的优势,同时教学中应该采取采取多样化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才能满足双语+小语种教学的需要。 国际贸易专业实行双语+小语种教学是未来教学的趋势,只有充分认识双语+小语种教学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对症下药,提高其教学效果。 小语教学论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小语课堂教学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切实关注学生生命状态,努力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引导广泛的合作探究和组织多样化的交流展示等方面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关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地位的权威阐述,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都必须遵循的教育教学原则。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基本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切实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努力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说来容易做来难,其中首要的问题当然是教师的观念问题。只有教师真正做到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激活小学语文课堂,通过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引导广泛的合作探究和组织多样化的交流展示等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交流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一、创设优良教学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加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课堂的氛围及学生的参与度有赖于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优良教学情境的创设。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时候要从文章体裁、内容主题等方面入手,以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为前提,努力调适学生主动、活跃的心理状态,争取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手、眼、口、耳、脑等各种感官才能得到相应锻炼,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合作精神才会得到培养,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才会有所保障。 创设优良教学情境的方法手段有很多,不一而足。但是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那么可以说这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情境。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选读课文《麻雀》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勇敢地和猎狗搏斗的麻雀是爸爸还是妈妈展开讨论,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并不急于对他们的答案给出倾向性的评价而是引导他们想方设法为自己的猜测找出合理依据。在最后学生小组代表发言且各执一词,争执不下的时候,我再从参照人类社会的家庭结构、成员分工等角度对学生进行提示,结果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广泛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合作探究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事实证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广泛的合作探究有利于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产生思维的碰撞和裂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致力于学习自主学习的引导和小组间合作探究的组织,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多向、高效的交往,使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自我发展。 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学生间广泛的合作探究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是,教师在对学生学习小组的组建和培养上要尽量做到科学、合理。比如说在小组成员的构成上,教师应该以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应顾及不同层次学生,这样才能达到生生互教的目的;又比如说小组成员学习任务的分工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长进行合理安排,要使学生能够完全地融入合作探究之中,达到所有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而不仅仅是某个优秀学生“唱独角戏”;再比如说在交流展示之后,学习小组要对其他小组学习成果及观点看法的聆听和辩证接受,要促成自己有效的反思,用于指导接下来的学习,等等。 三、组织多样交流展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交流展示对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是巨大的。原因至少有二:一是小学生的表现欲望是很强烈的,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交流展示就是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是有很大帮助的;二是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其实就是把他们的学习所得内化为外显的学习成果的过程。学生交流展示时要接受其他学习小组的观察和评价反馈,这些都是有利于他们反证、反省地进行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可能耗费不少时间而略去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的教学环节,相反应该把这个环节当成非常重要的环节看待。要知道,如果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绿叶的话,而学生交流展示的环节就是红花。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我们建议小学语文教师不要对学生交流展示的方式方法进行限制,而是要鼓励他们进行多样化的交流展示。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学生可以选择的交流展示有许多,可以是写、可以是画、可以是唱甚至可以是演,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只要学习小组能够把学习成果较好地展示出来,那么,这一堂就会是学生自己的课,会是一堂成功、高效的课。 小语教学论文:情感教育与小语课堂教学融合的七途径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阵地。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进行情感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七个方面对此问题作一浅析。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教学活动,她以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二、寻找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师生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要出情入理 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教师要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完《故乡》一文后,针对作者文后抒情,我布置一道题目:中年以后的“水生”和“宏儿”,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情”,反衬封建社会的“恶”,起到了“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五、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六、感情朗读体验情感 但凡优秀的诗文,常常需要我们纵情诵读、放声吟诵,才能解其意,晓其情。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更是少不了琅琅的读书声。朗读的形式很多,范读、个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等,教师要根据感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使学生充分地读,读出感情,受到熏陶。 七、寻找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语文课堂是“情感地带”,给人以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吧!只要我们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真正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
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摘要:探索性别化的创业教育,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从理论上说,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展了社会性别理论。从实践上说,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引领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意义 近几年许多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不区分性别差异的教育模式,高校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还比较少,这无疑会导致女大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对创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因此,探索性别化的创业教育,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意义 1、丰富了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 创业教育是在世界经济社会高度发展,而劳动力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倡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近年来虽然众多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但针对女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还比较少。尊重男女差异,重视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题研究,探索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将极大地丰富和充实高校的创业教育理论。 2、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 创业教育的研究极大丰富了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弱点。而区分男女的差异性而开展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有效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分社会性别的一刀切的思想,必将极大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更多的同学理解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创业教育的深刻意义,认识到培养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型创业人才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3、发展了社会性别理论 马克思说过,“每个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我国女性占总人口的一半还强,女大学生已将占高校人数的一半,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女性在入学机会、专业分布、就业等方面与男性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是实行无差别教育的,在教育的多个侧面一直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种种性别偏见和歧视现象,这对女性的成才和发展构成直接或潜在的阻力,最终妨碍了真正的教育公平的实现。高校针对女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使她们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去,不仅为自己赢得地位、荣誉和尊严,也真正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推动女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面对日益艰难的就业状况,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自主创业的队伍之中。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一些代表认为:“信息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应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遗憾的是,女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分析原因,专家指出,排除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女大学生缺乏创业教育。高校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女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她们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为她们把所学知识变成现实财富提供准备,勇于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有利于引领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 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改变女大学生传统的被动就业观念,形成积极创业的现代就业意识,带动社会整体就业观的转变。高校通过对女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引导她们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思路,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使大学毕业生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这是女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 3、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独立意识,促进个人发展 据美国妇女商业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女性创业时代正在来临,在中国也有一大批法人代表为女性的企业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女性与男性有先天的生理差异,同时传统社会习俗在女性身上留下的一些烙印也使得女性拥有不同于男性的后天其它特质。历史的发展要求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以实现自身价值。一个社会越是文明、开化,就越强调女性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统一。女大学生处在奠定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有不同于男性的特质,也有不同于已经进入社会中的女性的特质,因此,高校应重视这些特质和差异性,对女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提高她 们的社会独立意识,促进个人发展,做到两性发展的平等。 总之,如果要真正做到两性发展的平等,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男女之间的差异性。而我国目前还广泛存在着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总体认识不足、理论研究薄弱,实施途径零散,缺乏系统化等许多问题,这都需要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去努力研究与实践。我们应重视性别差异,探索并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特点的性别化的创业教育。 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浅谈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研究 【摘 要】创业教育是21世纪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合理构建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有利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从创业教育理念确立、政策与文化创建、组织机构设立、课程体系开发、专职师资培养等方面着手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要使创业教育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并使之形成为理论,实践于社会,奉献于时代,就必须建立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1.简单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情况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上世纪末才真正开始起步。199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高校自发地开展创业教育探索,以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几所高校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为在校生开设与创业相关课程为契机,拉开了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序幕。以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为标志,我国的创业教育进入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尽管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历经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各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还远未普遍,效果也不明显,和现实的需求差距很大。据统计,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3年内创业率高达20%左右,而我国不到2%。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不明确,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很多高校至今仍把创业教育当成仅仅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手段,极少数重视创业教育的学校则多是自发开展相关活动。二是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创业教育还没有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系统中去,多数高校把创业教育归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内容,未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三是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和学术研究薄弱。目前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教师多数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往往长于理论讲解,没有创办企业的经历,缺乏创业实战经验。 2.欧美国家高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评介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近20年来,创业教育在世界上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美、英、法、日等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相当普及,甚至推广到中学和小学。特别是美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最早,也最成功。 美国等许多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正是建立在完善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基础上的。 2.1注重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兴起阶段,美欧的高校是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功利性”的教育改革的内容提出来的,这种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企图通过针对性的创业训练,鼓励大学生更多地开公司当老板,事实证明这种创业教育是无法解决就业问题的,因为大学生创业公司“成活率”很低。 2.2设立创业教育的专职机构。美国高校通过设立校内专职创业教育机构,校院级管理者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等,有力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例如,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校长提出的《仁斯里尔规划》中,把创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商学院院长亲自兼任创业教育中心主任。 “小企业中心”是学校与社区小企业联系的窗口,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学校与当地小企业的紧密联系,为小企业的开设和经营提供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也为本校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实习场所。 2.3配备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教师的素质是创业教育的关键,为了保障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美欧等国高校大多配备了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百森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伯克利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0人。这些高校不仅重视教师的创业理论水平,而且非常关注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创业师资不仅包括专家学者,而且还有许多企业家、创业者等。美国高校还经常聘请这些人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他们一般以短期讲学、参与案例讨论、参加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项目。 3.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思路 面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潮和创业教育普遍缺失的现实,大力推进创业教育,高校责无旁贷。高校为能更好地承担起创业教育这一新的任务,我们认为,当前必须重视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 3.1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8年开始多次强调,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并提出创业教育是继毕业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的“第三本护照”。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的适应,不重视大学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明确把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创业教育,把创业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并有效指导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帮助学生做好创业准备,从而有利于他们将来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主动开创新的事业。 3.2建设创业教育制度与文化 3.2.1制定激励教师投身创业教育的政策。高校应当制定有关的政策或制度,明确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以此来保证创业教育的地位,提高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创业教育教学计划”、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等具体教学文件,形成创业教育教学规范。 3.2.2加强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创业行为背后,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念和进取的精神追求。然而,大学生创业文化也并非与生俱来,它是需要培育和发展,需要积极营造有利的创业文化环境。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创业教育的思想,不仅在观念文化中增添创业教育的新内容,还要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体现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创造良好机制,在物质文化建设中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利条件,在行为文化建设中突出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 3.3设立创业教育的专职机构 3.3.1设立“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及各教学单位负责人参与其中,负责领导、协调全校创业教育工作,负责对全校创业教育工作和下级创业教育组织或团体进行宏观管理和监控,并广泛联系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界人士,推动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师资培训等 3.3.2成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或教研室等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机构是进行创业与创业教育学术研究机构,负责组织人员进行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负责组织申报各类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组织召开创业与创业教育学术研究会议或创业教育论坛,为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交流提供园地。 3.4打造实力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专职创业教育教师研究团队,其成员主要应由高校教师以及管理领域的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专家、成功企业家、孵化器管理专家和风险投资家等人员构成。高校要应当重视对这些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发展和更好的实施创业教育提供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开创性理论根据。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创业知识、创业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3.5以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为主线,创新教学体系 开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教学大纲。为了对学生进行创业观念、创业知识、创业方法、创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应当开发若干门显性创业课程,按显性课程的要求来建设;同时,使之与其他各门学科课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使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得到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最佳效果。这些创业教育的显性课程主要内容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侧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制定创业教育教学方案,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创业教育的实施,要通过学校课程来加以落实。要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总体计划,并通过研究制定创业教育教学方案,确定创业教育课程类型、设置课程的门数、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学习方式选择及创业教育教材的使用。统筹安排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规范创业课程和教学要求。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应当成为高等学校的基本目标,高等学校必须把创业教育作为自身新的使命。创业教育的实施有赖于高校完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摘要:从实证调查出发,分析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政府、社会、企业及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所做的努力和成就,同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建议,以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走出困境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精神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掌握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我们对杭州11所高校开展关于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方面的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事物和新教育理念,它目的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业能力,学习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其市场开发和经营能力,锤炼培养其创业心理品质。调查显示,10.8%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是为自己以后创办企业培养技能,而79.6%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不仅是为少数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更是为广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素质。可见,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所以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2.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若按以往约36%的就业比例,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二三百万大学生,今年需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很大。又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正日趋减弱,面对这种形势,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困局的新的路径选择。因此,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让更多的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到自主创业上,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还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新产业和新岗位,成为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的新途径。 3.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受全球的创业热潮的影响,国家积极号召“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开设绿色通道,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而实际付诸实践的人并不多,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62.3%的杭州高校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能够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很少。在仅有的创业实践学生中大多又以失败而告终。据教育部在2004年的一项报告表明,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只有17%能实现赢利,而能在五年内还能继续活下去的学生创业企业仅三成左右。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关键是在学校里面所学的知识主要是就业技能,而不是创业能力。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不清楚创业成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因此,加强高创业教育,加强与创业相关的能力培养,十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二、高校积极探索创业教育实践 2008年,杭州市就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9家大学生创业园和1 784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带动就业7 200余人。相关调查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不到1%,其中创业成功率不到10%,大大低于欧美等国。但杭州的创业率达到5%,成功率超过60%!杭州之所以有如此成绩,这与杭州高校较早开展创业教育有关,杭州的高校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几年来,在杭高校坚持以教育创新为动力,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对大学生创业教育。 1.开设创业辅导课程。加强大学生在校创业辅导,为毕业后走创业之路奠定理论基础。近几年,在杭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纷纷开设选修课或必修课,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城市学院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为指导大学生创业,杭州还成立了一支500多人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他们主要由有关部门或行业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法律专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所组成的,同时聘请李开复、马云、丁磊等一批知名人士为杭州大学生创业特别顾问,以增加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2.搭建创业试验平台。为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和发展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杭州已建成了9家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实现了八个主城区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覆盖。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城市学院等一些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纷纷搭建创业试验平台,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熟悉创业环境提供练习场所。其中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创业基地中建立了创业管理服务中心,这个中心模拟政府管理服务机构进行运作,中心内设置了工商、税务、投资管理、质量监督、财务审查等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这就使大学生在学校中了解熟悉社会创业与管理全过程。通过创业基地的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生创业园中,两年内孵化出8家成熟的创业实体和正式成立的公司。杭州师范大学日前拿出590万元对支持在校学生创业。浙江工商大学日前成立的创新创业实验园,在这个准创业基地里,学生不仅可以得到免费场地、创业基金、创业指导方面帮助。更诱人的是,学校还设立了100万元实验园专项基金,奖励成果突出的在园项目。 3.开展创业主题活动。为培养在杭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杭州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造一流环境,引一流人才,建一流城市,创一流事业”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人才+资本”的创新创业理念,探索“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大学生创业新路子。2009年,杭州还组织首届“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优秀大学生团队和项目创业,打响大学生创业的杭州品牌。在杭高校也充分借用教育、科协、人力社保、学联等部门共同搭建的“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在校学生参与创业主题活动,开展创业锻炼。有的在杭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内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拍卖协会”,组织在校学生以毕业生留校用品为标的,开展拍卖活动。该校还定期不定期邀请创业成功的学哥、学姐,回校介绍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经验。 4.出台鼓励创业政策。杭州市先后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在杭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免除大学生在杭创办企业相关费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举措,鼓励在杭大学生创业。特别是在资金支持方面,杭州专门为在杭大学生创业提供商业贷款贴息和项目无偿资助。其中项目无偿资助分六个等级,资助金额从2万元~20万元不等。而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目前杭州市本级直接用于大学生创业和实训的资助资金已达4 000多万元。在杭高校也分别制定措施推进大学生创业。如浙江工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就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启动资金等支持。浙江树人大学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给予一定数额的一次性资助,减轻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压力。 5.宣传创业先进典型。为激励在校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行列,表彰其中的成功者,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近年来在杭高校积极选送创业有成的大学生参与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举办的“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在此基础上,在校大学还纷纷举行“创业之星”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力宣传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典型事迹,唱响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主旋律。 三、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大学生创业要求相比,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和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 1.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够统一。虽然杭州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以目前在杭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还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及误区:有的高校认为学生需要创业教育的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有的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不应该鼓励他们去创业。当然,除高校外,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不少人认为大学毕业生属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人员,创业必然要失败。在社会的影响下,一些在校大学生自身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4.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27.2%的大学生认为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针对少数学生就可以,而有15.1%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或对此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 2.创业教育课程不够系统。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善体系。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学校创业课程共有17门,内容几乎涵盖创办一家企业的方方面面。而在杭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并不完善,创业教育至今没有纳入到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也没有列入对高校考核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创业系列课程严重缺乏,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及正规化、学科化的课程体系,也缺乏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创业教育浮于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搞一些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阶段,参加活动也仅限于一些国家或省里的创业计划大赛,参与活动的也只有少数人,带有极强的精英化倾向。 3.创业教育师资较为缺乏。据调查,在杭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主要为《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市场调查》、《创业实务》、《团队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教学非常需要教学者拥有实践经历和创业经验。但实际上,在杭州高校中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主讲上述课程的老师,大多是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擅长于从理论到理论,其自身的创业经历十分有限。因此,这些老师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缺乏鲜活、生动的创业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创业活动中,指导工作的多为学生辅导员。他们在具体指导时更多地是宣传一些创业政策、创业形势、创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很少有专业或专职老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指导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借助社会系统,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政府部门是政策的制定者,高校应该及时将学生的创业愿望和政策诉求反映给杭州市政府,积极争取市政府创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实施。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创业。从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例如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后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杭州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整合学术界、政府、企业家资源,尽快建立有效的组织网络,如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为准备创业的个人提供咨询和服务。并出台相应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构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创业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思想观念的真正转变。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创业思想教育,使得他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从狭隘的知识教育、单纯的就业教育转向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的创业教育,确立以创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一是要提高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首位度,加快转变为创业进行创业教育的偏面理念,拓展创业教育功能,将创业教育思想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二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使高校教师对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有新的认识,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三是要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积极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树立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在毕业时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3.加大课程体系改革,把创业教育纳入整体的育人教育之中。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课程体系,还包括非课程体系。根据我们抽样调查,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到公司或企业实战,占68%;56.7%的被调查者希望组建创业团队,31.5%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领域专家开展讲座,32%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提供就业与创业指导以及参加创业大赛。针对这一现状,高校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体现。一是增加创业技能培训课程进行理论教学。要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和创业目标,精心设置和周密安排各类创业课程,努力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作为创业理论教学的延伸创业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创业实际能力,因此学校应尽力为学生提供诸如创业园或创业实践基地等创业实践的社会平台和机会。提高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增加大学生创业体验和感性知识。三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创业案例分析,传授创业成功者的创业方法,揭示创业活动规律,增加大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知。 4.加大创业教学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创业教学水平。创业教育需要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各高校要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和培养,着力培养现有师资,通过理论培训、到企业锻炼、到国外参观、进行创业实践等方式,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养为宗旨,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要拓展教师引进渠道,广纳社会创业成功人士,通过招聘、特聘、特约等形式,充实高校创业教育队伍,提高创业教育质量。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增强服务意识,多组织高校任课教师定期进行培训,或组织开展学术经验交流会,为教师积累创业教育经验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 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作用 摘 要: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亦充满着机遇与挑战。认清局势,理清思路,科学的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作用,能够增强校企合作育人才的动力,真正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 2004年,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提出了要全面、深入、创造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发挥创造性的作用。结合农业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就是要认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形势,进一步理清思路,创造性的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创业就业中的作用;同时,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培养其知农、爱农、惠农的意识,从而更好的发挥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现状分析 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学历等条件限制,他们的就业形势在受到限制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转机。据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在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高职远高于本科。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2%,与2008届(1.0%)相比略有上升,与2007届(1.2%)持平。2007届、2008届、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1.6%、1.36%、1.6%,远远高于“211”院校的0.5%、0.54%、0.4%,和非“211”本科院校的0.8%、0.73%、0.8%”。 就农业高职院校来讲,近年来毕业生创业就业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促使广大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回家乡创业。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4号,明确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三年内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其中,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创业的,可向所在高校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离校后创业的,可凭毕业证书直接向创业地县以上人社部门申请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作为享受政策的凭证[1]。 二是社会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需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四部分专门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是以生物产品生产为基础,并向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的一种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由此可见社会对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需求相当大。 三是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自身的特色优势。一是专业密切结合市场的需要;二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三是学生的就业观比较恰当。这就造成了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逐年赶上本科的趋势[2]。就农业高职院校来讲,行业特色极为显著。 2.紧扣现代农业产业链,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创业就业中发挥能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赵其国院士在其《发展江苏现代农业十项政策建议》一文中指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途径是:首先,从农业生产环节来看,通过土地保护与培育,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发展集约生态特色高效农业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其次,从保障与支撑条件来看,无论在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还是农业生产内部环节,都需要全程科技支撑与组织制度保障;最后,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来看,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在于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3]。”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发展中的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促进就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紧扣现代农业产业链,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入手,促进学生的创业就业。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入手,加大国家有关农业方面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指出:各地、各部门和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正确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使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就业预期适应社会需求与现实,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社会、投身国防事业热情。国家对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按规定特别给予相应补贴、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提供人事户籍管理服务、入伍退役后优先考学升学等优惠引导政策[4]。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开设相关课程,使广大学生对国家政策有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而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和积极投身农业的热情。 第二、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基层、走进农村,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带领高年级学生深入滨海县农村参加暑期实践活动,参与我院对接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工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科技服务三农中的快乐,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扎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学生的创业就业夯实根基。通过聘请企业成功人士来校举办讲座或授课,使学生与企业的全面对接,树立起今后创业就业的信心和决心。 3.深化校企合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岗位技能培养联动,促创业就业 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指出:支持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活动,全方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5]。针对农业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岗位技能培养联动,促进学生创业就业的实践。 首先,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强强联合,开设校企合作班。与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的合作开办的“正大班”、“大北农班”,校企合作办班,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融入社会。我们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双向”对接: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需要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与强化;二是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在实训教学中训练到位;三是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将企业用人需要的素质,如企业的历史、文化、思想、管理制度、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四是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人的角色,创设企业的文化环境、模拟企业的车间管理、加强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等。学生通过参加企业实践,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能够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使他们真正树立起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 其次,让学校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开设就业指导课。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技巧、中长远就业规划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解。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创业就业中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培养了广大青年学生知农、爱农意识,增强了学生毕业后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实践,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中的能动作用,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大批毕业生都快速的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人员。 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浅析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 论文关键词: 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 内容 方法 论文摘要: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调研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的调查,做了这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几点看法。 近几年,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快速递增,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且大学生就业对口率也一直很低。如果仅仅依靠学校、家庭去推进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较大,有望得到较好解决的社会氛围在短期时间内难以形成。如何寻找新的出路,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去年召开的“两会”上,大学生就业问题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要想办法使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同时全国各大高校也非常重视和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致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从学生自身内因入手,调动学生自身寻求就业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就业欲望,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十分必要。在各级政府和高校的支持下,就业创业课程如火如荼地在各大高校积极开展起来。那么,研究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业教育近几年在我国各大高校的发展 和国外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活动起步比较晚,创业教育也就更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前景广阔。早些年虽然在有些大学中的大学生在就读期间可能从事过经商的活动,但真正提到“大学生创业”一词最早是在1998年。当时清华大学举行了有轰动效应的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序幕,再后来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又纷纷加入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1999年到2000年就开始向全国各大高校进行宣传和推广。随后国家又出台有关政策,允许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这个时候,创业教育才正大光明走进我国高校课堂。一般课程内容包括:企业家素质及其个性特征、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调查、风险投资及相关法律法规。目标要求每一位大学生完成一个创业计划,并以此作为考核内容,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当时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也是根据企业单方面的需求方面来制定的,很少考虑学生自身条件来设置课程,显得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和形式固定的格局。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些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对马上溶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还是起到了引导作用,也有一些明显的成效。由此可见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一支队伍,他们拥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和巨大的创业潜能。科学地促进大学生创业,不仅有利于青年人自身的成才成长,也有利于发挥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这就需要在发展中的中国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要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这就给各大高校提出了严肃的课题,要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 二、结合时代需求和各院校实际来确定创业教育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以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一所高职高专院校,近几年来该院校始终坚持“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融入长三角”为现代化服务业培养人才,以市场为导向,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要求的人才规格为目标,重品质、重实践、重技能,系统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人”培养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这样的“职业人”更多会选择从事现代化服务业,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了扎实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的基础。所以在创业课程上理应切合本院校的实际,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有用的教学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一)要适应时代要求,满足青年创业现实需要。要根据二十一世纪新型的创新人才所需求,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传播知识、培养技能、弘扬创业精神。培养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创业也是青年人的梦想,是有志者的目标,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市场要繁荣,在这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时代,有志于实现人生价值,并有条件创业的大学生都应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指导和教育,培养创业精神,树立创业志向。让他们在创业前就知道创业的真正含义。创业不是简单地创造一个企业,而是通过创业教育让准备创业或今后几年有可能创业的学生了解到如何成为一个有创业精神的人。就算暂时没有打算创业的学生通过创业教育,也能够使之具备创业者的能力,为他在就业时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这才是在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真正意图。 (二)要结合本院校、本专业所学知识与技能,开设与之相近的、所熟悉的创业教育内容。教学内容要和教学目标相一致,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这就要求我们的创业教育要转变观念,把以往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智力培养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和开拓精神,培养他们驾驭全局的思维能力、战略眼光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他们以后创业打下良好的竞争能力。创业教育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升华和超越。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只有通过创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开发出新产品或提供了新的服务,创立了新企业,甚至开发了新行业,才能发挥它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知识创新不是终极目标,要真正发挥知识的作用,必须经历一个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个转变就必须通过创业教育来完成。创业者除了要有冒险家的胆略和气魄,实业家的精炼和刻苦,发明家的灵感和创新,还要有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总揽全局的气度。所以大学生创业就离不开一个道路的指引者,航行的把舵者。 怎样才能做好大学生创业的这位指路人,必须要求我们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与时俱进,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有信心、积极去应对变化莫测的就业创业形势。在100份大学生调查问卷中,想在创业教育课程中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的问答时,25%的学生希望通过创业教育了解怎样才能组建一个企业;20%的学生想了解成功创业者具备怎样的品质;20%的学生想了解如何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和财务问题;5%的学生想了解好的创业项目到哪里去寻找;3%的学生想知道怎样才能把一家企业做好;2%的学生认为创业是有风险的,应该在课堂上教会大家该怎样规避创业风险;接近86%的学生想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研究和分析这份调查问卷,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要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和创业将要面临的困惑入手,要紧密联系现代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实际,从他们所熟悉的行业入手,把真正需要的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在面临就业或创业遇到困难时能够从所学知识与技能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我们主张的教育理念:与其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三、要选择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促进创业教育 紧紧围绕“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传播知识、培养技能、弘扬创业精神”这一主题,我们提供大学生学习各种技能的机会和搭建进行创业实践、与各大企业交流的平台、以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培养企业家精神,包括商业案例分析、模拟公司中的实践、知识讲座、各种培训和读书活动;创业方案设计、创业大讲堂、企业家讲座等等。在100份大学生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希望用什么方法来接受创业教育课程时获悉,有40%的同学希望老师在授课时用到最具有代表性的创业案例(其中有15%的同学要求用自己身边的正在创业的同学做案例);18%的同学希望到成功的创业者的企业里直接接受创业知识;15%的同学希望通过模拟创业获取创业所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10%的同学想先在课堂系统学习创业基础知识; 8%的同学希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游戏的方法获取知识和技能;6%的学生希望通过讲座的形势得到创业技巧;3%的同学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可以了。综上所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对学生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如何吸引大学生的目光,怎样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还是要认真探索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与教学风格。满足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需求。 (一)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必须要建立在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案例相结合基础之上的。一堂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创业教育课,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现实的例子结合教学。案例教学也要注意多样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成功创业者。如果用学生熟悉的学长或正在创业的本校学生为教学例子,更有说服了。不过,失败的创业也是很好的案例,它可以让学生看到创业的风险,为今后在自我创业过程中时时警钟长鸣,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也可以让师生共同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创业所要面临的困惑,做好因势利导。 (二)创业教育课程要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创业园的作用,为大学生创业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创业教育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社会实践作为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实践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完整的创业实践活动的性质,体现出创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学生是真正意义的教育过程的主体,在课堂中学到创业意识、创业品质才能得到熏陶和锤炼,才能很好的形成创业个体和发展的创业能力,也只有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提高和形成,只有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学生的创业素质才能得到综合培养。所以要尽能量发挥各高校创业指导站作用,让我们的创业教育课开到创业园去,在模拟创业中获得最大的创业技能。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创业方向,并努力把创业教育课堂变成大学生的“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明白自身优势,能客观分析自身状况、社会环境,培养他们创业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需求与发挥创业潜能相结合的目的,增强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优势。
财经毕业论文:河北省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就业期望值、求职渠道等方面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加大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指导毕业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主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实践及动手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是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对策 针对目前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对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展开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余份,收回问卷360多份。在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当前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就业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及财经类毕业生择业与就业问题提供依据。 一、近几年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出路 财经类专业通常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高考招生和高校就业较好的热门专业。以河北经贸大学会计、金融、工商管理三个学院为例,会计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9.27%、99.66%、99.04%;金融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9.41%、100%、97.84%;工商管理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总就业率是:92.51%、100%、98.61%。总就业率包括签约就业、合同就业、人才、灵活就业等就业形式之和。如果说这些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就业情况,那质量就业则更真实地反映了就业状况。质量就业是指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三方协议)、签订劳动合同、三支一扶、考取公务员、研究生、选调生、出国留学等就业形式,质量就业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最重要的就业指标。会计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4.18%、79.52%、98.95%;金融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5.88%、76.22%、66.14%;工商管理学院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质量就业率是51.14%、77.03%、79.39%。总体来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并趋于稳定,除金融学院2011年外,其他学院、其他年份人才、灵活就业的数量在不断下降,说明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在不断提升。 从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出路看,有就业、考研升学、考取公务员、出国、创业等多种途径;从就业的行业看,也具有广泛多样性,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企业单位又有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特征。虽然这些数据展现的就业形势是可喜的,但在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就业期望值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隐忧,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 二、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财经类毕业生对国家、省政府出台就业政策的了解 了解和熟知近期国家、省政府出台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更好地指导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前提。在抽样调查中发现,对现行的就业政策很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占37.06%,不了解占54.7%,不清楚占8.82%,说明近6成以上的财经类毕业生对国家、省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求职与择业。新时期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应该成为每位毕业生熟知的内容,这样对于财经类毕业生来说才会有更多方面的选择,也会使得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有所提高。 (二)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作用 目前学校在大一、大二期间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就其作用,我们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1.76%的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且有所行动;68.23%的学生有过规划,但感觉空泛有些不切实际;认为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作用且非常实用也仅占31.18%。可见,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时效性有待增强。 (三)财经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意识 为了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连续出台了创业政策,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而在此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考虑自主创业占15.88%,但存在创业的资金、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76.47%的毕业生认为不适合或暂时没有考虑过创业,创业条件还不具备。财经类毕业生创业意识较为淡薄。 (四)财经类毕业生职业综合素养 职业综合素养是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抽样调查显示,75.29%的财经类毕业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较为重要,学校应重点加强对财经类大学生专业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这表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是从业的必要条件。74.7%的财经类毕业生认为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是相关工作实习经历,认为学校应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以适应招聘单位岗位要求。此外,较强的学习力、较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也体现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对毕业生的新要求。 (五)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期望值 大多数财经类毕业生认为只有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报酬,才有用武之地,才能体现自身价值。所以,财经类毕业生在就业地点、单位性质、薪酬选择上的期望值一般高于其他专业。本次抽样调查显示:就业城市首选为京津沪等一线城市的占31.18%,二三线城市占48.82%,选择中小城市的只占12.35%。对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39.41%的毕业生选择2 000元~3 000元,11.76%的毕业生选择在3 000元以上。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高薪资、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是众多财经类毕业生的首选,而下基层、民企、中小企业一般都是下下策,是无路可走的选择。于是出现了财经类大学生“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状况。① (六)财经类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认同与就业单位的一致性 如果回到四年前,“你还会选择目前所就读的学校和专业吗?”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62.12%的毕业生表示还会选择目前所就读的学校和专业,专业认同度较高。关于找工作时“你怎样看待专业对口的问题?”28.23%的毕业生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58.82%的毕业生选择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是求职择业过程中的障碍之一。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是有些专业可以相通,如贸易经济与国际贸易、金融与保险、工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等。任何专业,都对应着某个职业群,甚至若干个相关的职业群。财经类毕业生既要看到专业与职业的区别,又要看到其关联性。 三、提高河北省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增强财经类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熟知程度 当前政府、学校、学院的就业网站虽然设有有关就业政策的信息,但不系统或者由于陈旧、更新不及时等原因导致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比较匮乏。因此,各部门要逐步完善就业政策宣传途径。一是政府部门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采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文件等形式进行宣传,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深入人心。二是高校要努力开发资源,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和更新就业信息与就业政策。建立不同层级的信息网络平台,尤其是建立院级信息平台,以便有更强的针对性。三是通过课堂讲授、举办专场的就业政策讲座等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和解读。高校、学院可针对不同的就业群体举办专场讲座,如创业政策专场、三支一扶专场、参军入伍专场等,以使财经类毕业生充分了解并运用国家的就业政策,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实现就业。 (二)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 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准确地认识自我,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实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的合理匹配,提升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机会,实现学业与社会职业的良好对接。一是应加强对财经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制订以及实施。通过教育使财经类大学生分配好大学生涯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其他综合能力培养的时间比例,树立明确的目标。二是在院、校两级设立就业指导咨询室,为财经类毕业生提供政策指导、职业生涯发展、简历撰写、面试技巧、增强自信心等个性化服务。三是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分专业教学。专业不同,意味着将来的职业和岗位的不同,不同的职业和岗位对求职者的知识、能力、个性、品质有不同要求,专业教育和分专业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四是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吸引力、趣味性、实用性与实效性,加强个性化指导,即一对一指导,为财经类毕业生提供全面就业指导服务。 (三)选择适当的创业项目,鼓励财经类毕业生自主创业 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如国家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减免税收,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打算创业的财经类毕业生来说,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一是要加强对财经类毕业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包括创业的激情与创业意识,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精神,培养一定的创业知识素养,创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创业者的综合能力等。二是带动财经类毕业生了解创业常用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使用范围,创业目标的建立,创业资金的积累,创业项目的寻找等,一旦条件成熟,即可投身创业。三是创业项目是关键,财经类毕业生可结合专业知识创办诸如管理咨询类公司、财会类培训学校、记账公司、网络营销等项目;四是高校要创建创业园、创业见习基地等,为有创业意愿的财经类毕业生提供交流锻炼平台,科学指导财经类毕业生创业。 (四)财经类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地定位自我 财经类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就业面较为广泛,因而部分毕业生过高估计自己的才能、实力,导致就业难。因此,财经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根据岗位需求不断调整就业思路,立足职业长远发展,放低求职心态,从基层做起;在择业过程中,不要把高薪高职作为求职的唯一标准,选择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对财经类毕业生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工作地点选择上,除京津沪等发达城市以外,二三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人才需求量仍然很大;在择业判断标准上,可以更加注重就业单位在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对员工的技能培养以及休假体制等隐性的优势,而不仅仅考虑薪金的多少。 (五)增强实践及动手能力,提升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时虽然选择余地较大,但没有工作经验无疑是他们就业的最大障碍。因此,提高财经类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积累实习经验,显得尤为重要。一是针对用人单位对财经类毕业生要有工作经验的要求,利用寒暑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加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筹码。二是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又要增强实践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财经类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根本要求 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根本,对于财经类毕业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岗位特殊,如薪资、人力、财务、现金、柜员等,注定了他们不能欺骗单位,不说谎、不弄虚作假,工作中讲信誉,不为人情、权势、职位所动,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用人单位的保密制度,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就会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器重。 财经毕业论文:论提高财经院校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摘要】 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着与其他学科显著不同的特点,本文从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出发,剖析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现状及成因,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出了正确树立教学理念、实行毕业论文导师制、严格规范管理等措施。 【关键词】 财经院校统计专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通常是在统计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在第8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过程,计6学分。毕业论文从确立选题到搜集文献资料,从开题研究、分析论证到论文撰写,都需要高度专注、潜心思考,是所有教学活动中,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最强的环节,是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综合能力最集中的体现。 一、从统计学专业特色看统计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学和数学知识,系统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理论和实践综合业务素质兼备,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关、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经济调查、信息管理与咨询、数量分析与预测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财经院校统计专业的特色是依托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与经济学、管理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注重产、学、研结合,重视社会实践环节,着重提高学生独立组织统计调研活动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某一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与其他各类理科论文及经济学论文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专业性、统计实践性、科学创新性。 二、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及成因 1、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然而近几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缺乏创新性。创新是要求学生通过统计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积累,很好地将统计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实质性学科相结合,创造性地加以应用。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在论文中进行了一些文献的综述,或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但也只是进行简单地罗列,而大部分论述也只是根据书本或文献资料,进行简单地重复。尽管一些同学阅读了一定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但所写的论文不能很好地结合文献综述内容,阐明自己的写作观点、写作目的,在论点、方法上鲜有创新。 (2)论文数据来源单一,参考资料不充分。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结合第八学期的社会实践或参加各种类型的统计实践活动去完成。但多数学生没有认真进行社会实践,只满足于年鉴、网络等一些工具资料,闭门造车。撰写的毕业论文要么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要么也只是参考他人的文章,置换新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不同的结果,根本谈不上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查阅参考资料时,多数同学都能阅读一定数量的中文文献,但外文资料几乎没有看过,随便从网络下载一些外文资料,列示在附后的参考文献中,以应付学校对外文文献阅读量的要求。 (3)专业功底不深。学生论文答辩是就学生论文写作有关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选题原因、研究价值、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创新点进行考察,同时还要考核学生与论文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辩组教师就论文中有关问题向答辩同学提问,而具体体现在答辩中的一些情况是,真正落实答辩的为数不多,一些同学只就自己的论文做简要的陈述和说明,基本上是有答无辩,更有个别同学对一些统计理论和方法掌握得不够准确和透彻,有些理论回答模棱两可,而对于有些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也是模糊不清,导致方法的误用和滥用。 (4)管理松懈。学生开题现为第七学期末,照理来说,论文已经布置,学生就应着手开始撰写,但学生不是将毕业实习与撰写论文同步进行,而是忙于找工作、考研,加上一部分学生在家就近分散实习,学校难以对毕业生实施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只能通过网络与其进行简单沟通,因此对毕业生撰写论文缺少必要的指导,加上有些指导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差,对指导学生论文不够得力。 2、影响和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成因分析 (1)学生本身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写作态度不够认真。目前,学生毕业后就业实行双向选择,有的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前,就已经考研;有的已落实了工作单位;有的毕业生忙于各类招聘考试,或奔走于就业单位的应聘,无心在撰写毕业论文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成绩对就业没有直接影响,因此根本没有按照学校的要求和开题报告中拟定的写作进度撰写,而是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在临近答辩前一个月,东拼西揍、甚至抄袭等,匆匆应付了事,根本谈不上提高论文质量。 (2)有些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交流时间少,见面时间短,缺乏定期交流与审阅制度,甚至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写作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3)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时间短,质量难以保证。虽然论文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布置,但学生要实习、找工作、准备各种考试,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时间也只有五至六周左右的时间,而且与多数学生毕业找工作同步,这势必导致论文的“拼揍”、“掺水”现象严重,质量下滑。 (4)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欠缺,专业训练不足是制约论文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完成论文的能力不足,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占主导地位。平时任课老师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就某一问题撰写文献综述,学生也只是东拼西凑或抄袭,敷衍了事,根本起不到训练的目的,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学生只会学习课本知识,只会让老师牵着走,一旦放开就无从下手。学生缺乏前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成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瓶颈。 三、提升统计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加强管理,凸显专业特色,全面提高统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需要由教师和学生、院方和校方、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在统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为统计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时机就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因此,教学单位除了建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外,还要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和总结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毕业论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增强双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老师和学生才会重视毕业论文,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2、积极探索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新模式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统计人才需求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后劲。学校有统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专业实践基地,学生实习时可利用实习单位的统计资源,在实习单位的科研力量与学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这不仅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统计人才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就业平台。 3、实行毕业论文导师制,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 文成于思,思基于学。论文的选题、写作是一个阅读和反复思考的过程。只有大量阅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文献,了解本学科前沿理论,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在阅读和思考的多次反复中才能确定论文选题并加以完成,这样的毕业论文才会有新意、有价值,而这一过程对我国高校本科生来说几乎是空白。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笔者建议对本科生实施集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及毕业论文撰写为一体的导师制度。从大二学期末就指派导师,根据专业特点和研究方向一致性原则,组建以导师为核心的包括大三、大四学生在内的调研小组。导师的责任是参与、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报告的撰写;为学生指定阅读课程之外相关专业的报刊书目,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师所研究课题的调查、资料搜集、信息分类、加工整理等工作,并训练学生撰写专题文献综述、小论文;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或社会调研,收集、整理原始数据和资料;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 4、加强对学生专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进行毕业论文的创新改革 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从选题、收集资料、确定论点、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之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统计专业学生在大二、大三开始,就有统计专业课程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运用统计专业知识和统计思维方法写作统计学术论文的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通过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从大四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统计工作的实际,撰写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对实际部门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并可将质量上乘的在统计专业期刊上。如果公开两篇或两篇以上,可免修学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5、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严格规范管理 几乎每个高校都有学生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安排指导教师、论文格式、撰写实习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答辩、成绩评定等具体工作布署、具体要求、完整规范的质量管理和检查评估系统,关键是要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要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对学生论文中的所有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进行认真核查,对文中计算结果要验算,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把握好学生论文的初期、中期阶段的检查和定稿的质量关。对于管理部门而言,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应配合教学部门,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既要对学生检查,也要对指导教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毕业论文工作有序正常地进行,为各项制度与措施的贯彻执行提供保障。另外,还应重视论文答辩这一环节,这样有肋于提高学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鉴别论文自我撰写的真实程度,提高其表达能力。 财经毕业论文: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与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高校扩招在量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整个社会劳动力由以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如何拓宽就业渠道,本论文正是针对该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和理论深化,将新思想推向社会和市场,新理论付诸实践,在和谐的基础上求新创特。 关键词:非财经院校;会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 一、调研背景 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得到空前 的发展,本科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形成了“校校办财经”的新格局。但随着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整个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非财经类院校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问题逐渐凸现,而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会计专业毕业生任何进入市场,完成严峻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国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如何和重点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竞争,在就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一个值得调研和研究的。 二、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院在1982年开办会计学本科专业,十几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的模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先进。近几年我院采纳了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办学优点,同时结合了工科院校的一些特点来完善我院会计学专业的建设。现在,以我院会计专业连续三年的实际就业情况和重点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平均就业率相比较,来说明非财经院校会计毕业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现状。 由此可见,我院会计专业的就业率跟重点财经类院校相比很远,考研率也相差较远。那么,我们非重点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就业如何拓展渠道,这就值得探讨和深思。 2、近三年我院会计专业就业去向情况 从区域上看:几年前学生就业的城市集中于省会、直辖市、沿海开放地区和城市;近二年,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吸引了较多的毕业生。但终究学生就业方向还是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经济状况好,就业机会多,有利于毕业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另外这些地区较注重学生的素质,而非学校的名声,这也是学生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单位性质看:几年前国有大型企业、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较旺;而近二年,这些单位对会计需求较少,民营企业和个人私营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变得较旺。 从不同规模看: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渐对会计专业本科人才饱和,而中小型企业逐渐成为会计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由此可见,随着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饱和需求,金融事业单位的裁员和报考公务员难度的增大,目前会计学生逐年增加的就业方向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自主创业。 三、 调研反映的问题分析 从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看,2005年是国家本科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年,全国毕业生超过785万,净增加400万。从我院会计专业来看,基本保持“供求两旺”的状态,但截止到2006年5月,会计专业就业形势远没有2005年好。 调查情况来看,我国目前普通高校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规模适度,从2006年的毕业趋势看,供稍微大于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其人才的需求应平稳发展,不能再扩大对会计学生的招生了。 就业率来看,我院本科会计专业就业率明显低于重点财经院校的就业率。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公司都愿意要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并且重点院校的继续深造率和出国率较高。 从供求的关系看,供求双方的矛盾仍然突出,会计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就业方向广泛,但是,虽然目前的招聘会众多,但是招聘要求上却标着“有X年工作经验”的字样,让我们的毕业生望而却步。另外,很多毕业生的就业着眼点仍放在沿海一带的中心城市和大都市,不愿意去一些边远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是最缺乏这一类人才的,因此这种供求的矛盾在短时间内仍无法得到解决。 从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心理预期看,我院一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目前,我院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还有一定的偏差,就业观点过于狭窄,求职过程中只局限与本专业对口的行业,“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没有深入毕业生的心里,一些毕业生和家长一心还想找“铁饭碗”;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不想在不好的单位“受苦”。 从就业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匮乏的就业信息,信息通畅是成功的保证。在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信息来源不足对我院毕业生来说无疑是更加沉重的问题。学校组织的各种招聘会是学生主要的就业渠道,但去年我校组织的招聘会上,经济管理类的需求仅有7家,需求不足15人。 从学生的生源来看,我院农村生源占毕业生的一半以上,农村毕业生毕业后不愿回到家乡,这就意味着他们想要留在大城市,而家长与用人单位没有任何联系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就业问题,这无疑加大了这部分人就业的难度。 四、 积极创新和拓宽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渠道 多渠道的获得就业信息,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将学生进行合理的推荐。一方面,我院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在有用人单位来学校时,能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了解用人的方向和名额,并积极争取新的名额。另一方面,我院还积极的向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推荐。在推荐的过程中,我们引入了“推销员”的理念,工作人员可以把自己想象为一名推销员,面临巨大的买方市场,积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 大力加强自主创业的扶植力度,树立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在毕业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为学生就业提供能力和方法的指导。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定位;养成职业道德――敬业;掌握就业能力――专长;选择职业道路――择(创)业。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不仅仅要强调岗位的适应性,更要注重人的职业潜力的开发和创业型人格的塑造,特别要强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掌握,激发其创业的需要与动机,从思想上实现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跨越,为其就业空间的拓展提供积极的准备。 支援辽西北建设,鼓励会计专业毕业生为西部建设发挥作用。利用西部的优惠政策为自己多积累经验。该计划由团辽宁省委发起,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组织实施,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在省内普通高校招募500名应届毕业生,到辽宁西北部省级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两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工作。 改革会计教学体系,增强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培养。非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会计人才,教学应把握培养目标,突出会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职业岗位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不仅表明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教学的质量,而且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非财经类院校教学诸环节中,实训教学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注重点。将学生实训教学与就业工作相结合,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达到学校与社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赢的最佳效果,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种有效的创新手段。 完善就业制度,形成保障机制。通过采取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明确有关部门职责,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就业运行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的改革步伐,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就业服务体系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和手段,建立一个新型毕业生就业机制,使之成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体制保障。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应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育人――用人机制,举全社会之力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尤其对于非财经院校办会计专业来说,如何做好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切实做好此项工作,既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非财经类院校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政治稳定。 财经毕业论文:西北地区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分析 【摘 要】截至2015年,西北地区财经类院校共有7所,区别于其他地区、其他类型院校,有着自身特点。文章在分析西北地区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就业市场供需不均衡状况做了进一步研究,并提出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法,试图实现就业市场的均衡。 【关键词】西北地区财经类院校 毕业生就业市场 供需不均衡 一、西北财经类院校基本情况 截至 2015年,西北财经类大学共有普通本科7所,其中陕西省有5所院校,分别是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甘肃省有1所――兰州财经大学(原兰州商学院),新疆1所――新疆财经大学。 西安财经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创建的西北贸易学校。200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陕西经贸学院与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西安财经学院。201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统计局签署协议,共建西安财经学院。西安财经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和统计学科为主干,文、法、理、工、艺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 西安外事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92年的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200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外事学院。2009年6月,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西安欧亚学院的前身是西安涉外人才培训学校,1998年1月1日更名为西安欧亚培训学院,同年获批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资格。2000年5月,在西安欧亚培训学院的基础上建立西安欧亚学院。2005年1月25日,晋升为民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 西安培华学院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民办公助性质的西安培华女子大学。2003年4月16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十二省区首所民办本科院校。 陕西商贸职业学院成立于1997年6月。2002年6月升格为具有国家统招资格的陕西国际商贸职业学院。2008年5月,经教育部和省人民政府同意,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成为陕西省七所具有招收本科生的民办大学之一。 兰州财经大学始建于1952年。1981年兰州商学院成立, 2015年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是黄河上游甘青宁三省(区)唯一一所财经类普通高等学校。 新疆财经大学前身是新疆财经学院,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为今名,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学、法学、理学、工学协调发展的自治区重点建设大学。 西北地区这7所财经类院校性质不一。其中,西安财经学院、兰州财经大学、新疆财经大学为二本公办院校,其余5所为民办本科院校,金融、会计、财务管理等财经类专业都是这些院校的热门专业。 二、西北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及其特征 毕业生就业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毕业生提供的服务和劳动为商品,实现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地点。广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实现就业,与用人单位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在这种关系中,供给方是准备走向社会谋职的学生,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择业意向、工作能力等条件选择工作单位;需求方是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用人单位,他们根据岗位要求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择优录用所需人员。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不是孤立的、突变的、跳跃性的,而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西北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于高校所处区域位置的特殊性以及财经类专业的性质,具有其不同于一般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特点。 (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学历层次跨度大 财经类专业与其他类专业相比,不必投入太多资源即可办学。虽然西北地区财经类院校仅7所,但各省各类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师范院校设有财经专业,而且职业中专、职业中学也有财经类专业,并且还有规模不等的多所财经类业余学校,其他院校也不顾市场需求,急功近利开设财经类专业,再加上这几年财经类院校自身也在扩大招生规模,所有这些使得财经类毕业生供给量大,层次不一。 (二)财经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类培训班的冲击 财经类专业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导致行业门槛较低。社会上各种类型短训班的冲击使财经类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近几年,各部门各行业纷纷举办各种类型的短训班,如会计上岗培训二三个月,甚至短至一个月就可以稳拿会计上岗证,这些短期培训大都以其部门、行业的垄断优势得以维持。因此,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岗位被挤占就在所难免了。 (三)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需求方,即用人单位,具有地域、隶属和规模上的特点 西北地区这7所财经类专业院校为二本院校及民办院校,来这些高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从地域上来讲,多数处于本地区或西北地区,较少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单位;从用人单位的隶属上来讲,地级市属单位就业的比例较高,其次是省属单位和县(市、区)属单位,较少有中央直属单位;从单位性质和规模上来讲,很少有金融部门、国企以及大中型企业,多是基层单位、中小微规模私企等,市场需求面较为狭窄。 三、西北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均衡状况分析 从西北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征分析中可以得出,市场存在供需不均衡的状况,包括总量上的不均衡和结构上的不均衡,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聘难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总量不均衡 1.就业市场供给量持续增加 从总量上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早期的精英教育阶段已逐渐步入了大众教育阶段。高校持续大规模的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进而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以西安财经学院为例,从2010年到201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签约率基本呈下降趋势。2014届、2015届的就业率有所回升是由于近几年研究生扩招,本科毕业生升学比重增大。 数据来源:《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图1 西安财经学院2010届―2015届本科毕业生 就业人数及就业率 2.就业市场需求量不足 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全年主要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同比增长6.9%,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降至10%,这是自1991年以来最低水平。随着钢铁等重点工业产品的需求陆续接近或达到峰值,房地产多项建设指标出现历史性转折变化,出口增速回归常态,部分传统领域摊子铺得过大、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步暴露,投资增速持续下滑。 根据奥肯定律,在技术稳定的社会,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存在一个稳定关系。如果经济增长率下降,意味着劳动就业的增长率也会随之下降。我国经济增速和固定资产增速下降直接影响对就业拉动能力,进而在整个就业市场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需求必然受到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就业市场供给增大,需求量不足,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总量的不均衡,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不均衡 从总量上来看,毕业生就业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从结构上来看,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在不同的专业、区域和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别。 1.专业结构之间供需差异较大 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毕业生在技能、经验、知识等方面所体现的专业素养与需求存在差异。有些专业的设立和发展能够适应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学生就业情况就较好;有些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另外,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用人单位录用时考虑的重点。有些专业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课程较少等问题,致使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职业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强以及缺乏职业规划,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以西安财经学院2010届―2015届9个院校本科就业率为例,各专业就业率在这5年间的就业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信息类专业就业率逐年上升,统计类专业各年的起伏波动较大,会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些专业结构上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需求。 2.性别差别明显 财经类院校有其自身特点,男女比例严重不均衡,女生所占比重大。以西安财经学院为例,2015届4624名本科毕业生中,男生1160人,占比25.09%;女生3464人,占比74.91%。然而,在同等条件下,企业通常愿意录用男生,女生只有比男生优秀很多的情况下才会被录用。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对女生的要求近乎苛刻,对女生提出了职业以外的一些要求,如身高、体重、容貌等要求。因此,在财经类院校,男生的就业率通常明显高于女生。 3.区域差别明显 西北地区财经类这7所院校是普通高等院校,其生源多来自西北五省。如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西北五省区生源就有3452人,占本科总人数的74.65%。受地区、思想意识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也绝大部分集中在西北地区。下图是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经济区域就业地分布情况。 图2 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经济区域就业地分布图 四、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均衡 根据上述对西北地区财经类院校就业市场特征的分析以及市场供求不均衡的状况,要想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实现就业市场均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高校应紧盯市场需要,主动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做到围绕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高校新增专业要有超前意识,但不要盲目设置热门专业来“凑热闹”。只有在对市场信息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合拍。同时,专业的不断调整也将有助于激励高校提高办学质量。 第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专业特点,改革专业课程,注重实践环节。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应用型、技能型的课程和学时;另一方面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系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 第三,学校、社会齐努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高校应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组织资深教师开设生涯辅导课和就业技能培训课,让大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就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就业心理准备、求职技巧等,系统地掌握生涯发展的知识,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潜能和素质有全面的认识,为将来就业做好心理和职业准备。 财经毕业论文: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摘要]在现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是较乐观的。虽然财经类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状使得就业压力增大,如果对本学科就业竞争力有着清醒的认识,能够准确地定位毕业去向、做好就业策划,就能够做到促进毕业生更快、更好地就业。 [关键词]财经类 高校毕业生 就业竞争力 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我国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促进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统计,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比2010年的630万增加了50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国家最近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到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速度泛黄,将抑制2008年及以后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可避免的将影响企业的扩张,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会有大的增长。对于今后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将不容乐观。但我国经济的发展总体形势向好,势必会拉动经济的不断整张,相应的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 财经类高校毕业生是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怎样抓住历史机遇,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机会,准确定位毕业去向,做好就业策划,是值得老师及学生探讨与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价值规律”。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国家连年扩大招生使得大学生的数量骤增,造成了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现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更难。社会转型带来的劳动力供大于求,也导致社会对毕业生需求数量趋于减少。 (二)财经类高校增加过快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 很多高校包括民办大学都设财经类专业,一些非财经类院校和综合型大学纷纷上马开设了金融、国际贸易、财会审计、市场营销、经济法等热门专业,造成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短时间内猛增,质量也难以保证。在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下,也加剧了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二、提高财经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提高就业竞争力,也有赖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使学生人数倍增,但高校本身的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培养模式却没有跟上大众化教育的步伐,依然停留在精英化的教育阶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多样化,并且必须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2008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把就业同招生工作与专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就业指导专家建议,高校经济类专业尤其是财会和金融专业的学生,应该做到熟悉和掌握商务管理、国际会计领域的基本知识,掌握当代最新的管理学理论,拓宽自己的视野,努力成为懂经营也能够善于管理的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要努力学习和本专业有关的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税务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在投资和融资等财务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二)财经类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很多专业来说还是比较好的 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2012年的十大热门专业统计显示,目前的用人单位比较青睐经济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有关的数据推测,人才市场需求高居榜首的是市场营销类职位。所以,目前来看,销售类的专门人才在今后几年的需求热度仍然很高,由于营销类专业是大多数高校都设置的专业,所以使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致使营销职位人员的薪金水平较低。但是具备较好的沟通技巧、心态的营销类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还是比较好的。2007的年收入调查数据显示,行业薪金水平较高的就有金融业,金融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强和金融业领域不断拓宽和发展空间的不断扩大,使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逐渐趋于乐观。 财经类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也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选择,除了我们熟知的财会会计和审计等工作外,其他可从业的领域也有很多。高校应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传统的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面临就业环境不是很乐观的大环境时,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能够准确地定位毕业去向,做好就业策划,从而学有所长、学有所用顺利就业,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财经毕业论文:财经类院校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高校的会计学院2009届、2010届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手册、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评阅小组与答辩小组评阅意见、毕业论文成绩单等实地调查;学校与部分二级学院论文教学工作制度及执行的跟踪调查,面向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学院管理、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问题与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实地调查 问题与改进 一、引言 毕业论文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职业责任、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毕业论文是多方位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近些年来高校毕业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如何改进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本文选择某高校会计专业2009届、2010届毕业论文为样本,学生人数为533人,剔除资料不完整的部分,有效样本为523人。调查资料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绩、毕业论文指导手册、指导教师意见、评阅小组意见、答辩小组评语等,逐一翻阅手工整理。针对学生设计了问卷,包括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的调查、对学生论文写作的调查、对老师指导的调查、对论文答辩的调查、对学院对论文工作的管理的调查。每一选项下均设置了被调查者发表已设计选项以外内容的栏目。问卷采取五级打分的方法收集整理。发放对象是某高校会计学专业刚刚完成毕业论文的2011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190份,有效问卷为185份,其中对教师指导、对论文答辩、对学院对论文工作的管理的调查部分的有效样本为167份。为了解毕业论文组织情况,对样本大学的会计学院2010届与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以及其他三个二级学院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的制定与执行等,逐一整理与跟踪。 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管理调查与分析 ( 一 )问卷调查结果 现行本科培养计划中,没用对学年论文、课程论文的具体安排。学生在做毕业论文之前未能接受论文教学的相关训练。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见表(1)。上述调查显示:59.46%的同学认为缺乏前期训练,部分同学还补充到“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而对于是否缺乏写作的基本知识,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意见,同意的仅占45.95%。不少同学均补充强调要加强前期的相关训练,如“希望学习前届的优秀论文”、“开展论文写作基本知识的训练”、“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增加相关课程”等。 ( 二 )毕业论文工作流程调查 本文对样本大学4个二级学院毕业论文工作流程的文本整理与后期执行的跟踪,结果如下:(1)毕业论文工作主要时间节点的计划。依据会计学院对2010届与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以及相关二级学院对2011届“毕业论文的工作程序与时间安排”,将论文主要工作分为:学院动员(学生开始工作)、导师与学生见面(导师开始工作)、提交开题报告、提交初稿、提交定稿、答辩等项。调查结果显示(受篇幅限制,调查数据略):学校规定“第六学期结束前,二级学院组织布置毕业论文动员工作;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于第八学期第十二周开始”。调查对象中仅只有一个学院的启动时间符合要求,其余均在第七学期开学初,答辩时间均符合规定,实际上缩短了论文的工作总时间。样本单位的论文总工作周数分别为31、33、30、25不等。(2)毕业论文主要工作时间的计划。根据学校规定,论文从动员到答辩的全部工作时间约为32周(不包括期间的寒暑假时间)。为分析各类工作时间安排的情况,将主要工作期间分为了5段:布置论文――师生见面;师生见面――开题报告定稿;开题报告定稿――提交初稿;提交初稿――提交定稿;提交定稿――答辩。调查结果显示(受篇幅限制,调查数据略):总的工作时间均为31周,比学校规定时间缩短了1周。对2011届总时间的分布看,第2、3、4段作为指导与写作的实际可用时间(其他的时间一般是学院实施相关分配导师、检查审核、评阅、答辩组织等论文的管理工作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为58%。本文同时调查了本校其他二级学院的工作计划发现,其比例为73%、70%,对会计学院安排的合理性有所质疑。基于对初稿写作的难度的判断,样本学院对第3段安排的时间最长,且期间包括了寒假。本校有的二级学院采取的做法是“3短4长”,而非“3长4短”,两种方案如何选择还需谨慎。第1段的时间中包括学生熟悉论文写作要求,初始选题,以及学院分配老师等,样本学院的时间安排均比所调查的其他学院长(4周、5周),如何规划更合理需要商讨。(3)毕业论文工作程序的执行。通过对会计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程序的部分执行情况的调查发现:第一,时间节点的执行情况缺乏刚性。如部分学生开题报告的定稿提交时间由规定的2010.11.12,拖延到2010.12.9;而对预期不交论文者并未按原规定的处理。第二,部分工作未履行。如应由学院组织的中期检查,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对开题报告、学术不端检测的抽样审核,以及论文成绩的最终认定等均未按要求实施。第三,部分工作程序未规范。如指导、评阅、答辩未通过的后期补答辩等程序,以及论文的归档、总结等工作缺乏不要的规范。从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论文工作程序安排是值得推敲的,如何在既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使用、最有效的使用的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必须合理安排与严格执行。 ( 三 )教师指导人数分配及执行统计 教师指导学生人数的调查结果见表(2),教师指导数量超过学校规定(一般不超过8人)。2009届与2010届的统计结果显示:人均指导人数为12.8人,最高为21人,最低为6人。辅修学生论文指导增加了导师的工作量。 三、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调查与分析 ( 一 )教师指导方式与指导次数统计分析 以学生填写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的记录为依据,对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指导方式采用以及指导次数调查。指导次数包括选题开始到论文定稿为止的期间内。指导方式分为:面谈、电话、邮件等。调查结果见表(3)、表(4)、表(5)。从调查结果看,(1)教师指导的工作量大,63.27%的教师人均指导次数在6-10次,最高为33次,平均为9次;(2)从指导次数反映的教师指导的工作量不均等,最高(33次)与最低次数(3次)差距甚大。(3)在三种指导方式中,面谈采用较广泛,电话方式相对较少。未采用面谈的为7人;未采用电邮的为31人;未采用电话的为67人。(4)上述数据来源于学生填制的手册,由于个别学生提供数据的不够准确,会影响对本问题的分析。 ( 二 )指导教师、评阅小组、答辩小组评阅意见调查分析 根据学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的要求,将指导教师评阅意见内容要求分为:选题、研究工作、质量水平(论点、论据、论证、行文或结构、贡献与创新)、不足、结论意见五项记分,每项1分。将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内容分为:选题、论点与论据论证、结构与研究方法、贡献与创新、不足五项记分,每项1分。将答辩小组的评阅内容确定为:论文质量、论文陈述、答辩情况、结论意见四部分,另加意见书写认真情况。每项1分。调查结果见表(6)。从表(6)看,(1)指导教师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评阅意见存在缺漏,较为完整的仅占18.29%。缺项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完成论文的工作,以及论文的不足等方面。评阅意见分别有电子版与手写板两种形式,在电子版中存在复制的现象,手工版中存在书写欠整洁的问题。指导教师填写评阅意见的认真程度可见一斑,如何规范值得关注。(2)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较为完整的比例低,仅占12.06 %。绝大部分存在缺项其中缺一项的占60.70%。对于27.24%缺2项级以上的评阅意见是要重点关注的,缺项主要集中在对贡献与创新、不足的评价。部分评阅意见存在缺乏针对性,只是一些适用于不同论文的套话,甚至直接复制等。论文的英文摘要的质量如何、附件情况等基本没有涉及,只有极少数评阅中评价了数据处理能力。(3)评阅小组的评阅意见的撰写内容与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填写完整的仅占5.06%,大部分答辩小组的评语属于基本符合要求,不同程度的均存在缺项。48.25%为缺项为2项及其以上,接近半数,其中12.45%的评语问题较多的。评阅填写字迹潦草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有缺项的评语首先是填写的字迹潦草、不认真。综合对导师评阅、评阅小组评阅、答辩小组评阅的调查,集中反映出,教师层面对论文指导工作缺乏严谨认真的态度。在对论文指导手册的调查中还发现,对比学生与教师对论文完成总结的填写情况,教师的完成质量低于学生,这也进一步表明教师对此项工作的态度的确存在问题。 ( 三 )教师论文指导调查分析 (1)教师指导中的问题学生没有明确看法表(7)。对与第1、2、4、5、6项所涉及的教师指导中的问题,被调查的学生没有一致的看法。只是对教师之间对论文的要求存在差异有44.16%。(2)老师应及时纠正学生选题不当的问题。本选项并非反映存在的问题,只是学生对教师指导的想法。70.06%的学生持赞同意见,可以认为学生对选题是十分关注的。(3)师生交流应采用多种方式和增加次数。前面已有从学生写作层面提出了与老师沟通的建议。本部分实际上是学生对教师指导的看法。调查结果表明:65.27%认为目前邮件交流是主要形式,由于实习影响了面谈的次数。部分同学还建议:学生应主动找老师,教师尽量留多种联系方式方便联系,结合邮件方式可多进行电话交流,增加面谈次数。(4)应加强老师对论文的指导。在改进老师指导的调查中,部分同学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如:指导过程中应要求更严格,学校应统一安排时间指导,适当安排指导会,教师可以更早些与学生沟通等。 四、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分析 ( 一 )毕业论文形式调查与分析 以学生论文为主要调查对象,具体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适当性、构框架的完备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文字图表的正误性、文字图表的正误性、参考文献的充分性。根据学校的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学院的现行做法与统计分析的需要采用的分类标准见表(8)。(1)选题宽泛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上述统计是仅仅从选题的字面上的分析,但是,从中也能不同程度的反映一些问题。一是少数选题偏离专业。表中的6份不当的选题基本属于此类。如“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和管理研究”、“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合理性研究”等。二是目标宽泛的现象也有一定的数量,如“论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我国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三是部分题目的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存在歧义。如“论我国物业税转实的税率设计”等。四是比较恰当的题目的比重仅占14.56%。选题中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小题细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2)论文结构框架的明显缺项比例低。结果分析: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论文结构合理,有明显缺项的仅占0.78%。尽管在结构完整性方面问题较少,但是13.62%的结构体例一般化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3)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规范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规范研究仍然是当前主要的方法,47.86%的学生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实证方法的应用已经有所开展。8.56%学生开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规范研究的同时部分同学(27.63%)注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方法还未能在毕业论文中采用,调查工作的难度与工作量也许是其中的重要原因。(4)图表使用有限,文字差错低少。调查结果见表(9)显示:70.43%的论文不存在文字表述的错误,且无严重错误的发生,文字表述的差错率较低;部分论文存在小的差错或偏误,占比为26.85%;7份错误严重的论文是值得关注的,占比2.72%。论文对图表并用的并不广泛,占41.25%,尤其缺乏对图的运用,仅占7.78%。16.73%的学生并未使用图表的形式,一方面是论文本身不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是学生对图表的使用不重视。(5)参考文献的运用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参考文献数量基本上在15篇左右,25篇以上仅占11.73 %,本科中还有极少数(2.81%)在5篇以下。参考外文文献的数量基本上在1-5篇,但是有37.5%的学生没有外文文献。即使标明有外文参考文献的论文中,对该文献的具体运用,也仍令人质疑。参考文献的时间基本为近5 年,在时效上还是基本符合要求的。 ( 二 )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分析 如表(10)所示。(1)论文写作的时间投入有限。43.78%的同学认为写作投入的时间不够,高于不同意的比例(38.38%)。57.30%的同学认为考研、实习影响了论文写作。有的同学要求“安排更充裕的论文写作时间”、“提前交初稿的时间,增加修改时间”等。(2)对选题及开题报告的完成现状的判断分歧不明显。对选题与开题报告给出的两项调查结果意见差异不明显。同意选项5的比例(87份)略高于不赞同的比例(65份),认为开题报告基本到位的比例(79份)略高于认为不到位的比例(71份)。(3)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对所设计的8、9、10、11选项持赞同意见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分别为:68.35%、48.65%、50.81%、68.35%。至于论文是否存在借鉴引用的内容较多,被调查者各持己见。(4)普遍认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够。75.68%的同学赞同和非常赞同,有的还建议“和指导老师多交流,尤其应该多些面谈”。各选项的“说不清”档级的填列人数基本在30-40份,平均为35份,占比18.92%。这部分同学实际上是没有发表意见。 ( 三 )毕业论文成绩调查与分析 调查样本为20009、2010届学生毕业论文,共523份。将论文成绩分为以下5个等级,分布情况见表(11)。基于论文的总评成绩由导师评阅成绩、评阅小组成绩、答辩小组成绩三部分组成,即:导师的评分×35%+评阅小组的评阅分×35%+答辩小组的评分占×30%。按此构成情况,对成绩构成做进一步统计分析见表(12)。成绩总体分布统计结果表明:成绩主要集中在“良”、“中”占比为80.50%; 90分以上的论文极少,仅为0.57%。成绩构成情况统计结果表明:(1)从论文的平均成绩看,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呈递减的状况,不论是全体样本,还是分年级与分专业样本、还是分班级的样本均反映出此特点。这种现象,是否表达指导教师评分较宽,还是评阅与答辩评分较严。(2)从最高分、最低分看,仍然表现为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呈递减的状况,且在全体样本、分年级、分专业、分班级的样本中基本也是如此。在最低分中还看到导师未给出不及格的成绩。(3)导师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三类成绩中分差达到20分以上的有16份,其中最高为25分。(4)随机抽取52份样本,其中24分样本(约46.15%)的评阅成绩或答辩成绩高于导师成绩,其中有两份的成绩差额分别为19分、20分。也就是说,尽管平均成绩反映出的导师成绩高于评阅成绩、答辩成绩,但是,从个案看仍有一定比例的论文显现出相反的状况。 五、结论与建议 ( 一 )调查结论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学院管理。首先,缺乏对毕业论文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必须充分认识它的相对独立性。但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必须与其它教学环节彼此配合, 相辅相成, 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而现实中将毕业论文作为独立的教学环节看待, 割裂其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混淆了毕业论文教学与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导致毕业论文写作前缺乏前期的写作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其次,缺乏对现行框架下实施方案的合理设计。现行毕业论文工作规范(“毕业论文工作程序与时间节点”)的设计存在缺陷:已有的内容安排不尽合理;程序不完整、部分内容缺失;已有的内容与要求不清晰等。同时,对现行规范的执行缺乏刚性,监督检查不到位,如教师平均指导人数的突破上线,疏漏对选题的审核、中期的检查、成绩的审核等环节,答辩的时间安排短,最终通过率100%等。最后,缺乏对组织实施的有效监督机制。尚未建立以奖惩导向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学生论文成绩考核不严格、缺乏淘汰机制、通过顺利。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评价考核不严格、缺乏奖惩机制,教师指导优略无碍,论文教学整体效果差。对管理层的管理职责缺乏必要的考核问责机制,组织实施的管理水平不及。这样的管理机制是影响论文质量的根本原因。问卷调查中,学生希望加强对教师的选择加强论文管理,定期检查论文进程,建立导师淘汰、奖惩机制等。(2)教师指导。一是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不足。一方面是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偏多,导致可能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以“完成任务”的思想实施论文指导工作,面对一项具有极强弹性的工作,个别教师的浮躁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完成过程。问卷调查中70.06%的学生认为老师应及时纠正学生选题不当的问题。应加强老师对论文的指导,增加面谈次数。二是因人施教指导的方法不足。论文的指导是一个具备明显“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位同学的基础不同,选题不同,研究视角不同,选用方法不同等,使得教师需要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这样的指导工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面对学生的需求,教师还面临着一个再学习的问题。但现实中,能有这样工作态度的教师的确不多。三是高质量完成指导的要求不足。学院对学生论文质量与水平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完成指导工作的质量要求。在现阶段学院对学生论文质量的考评相对弱化前提下,教师基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加之学生方面的配合不足,教师也缺乏高质量完成论文指导的压力与动力。因此,尽管教师指导论文数量超过上限,甚至成倍增加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努力,均可按期完成任务。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指导中应严格要求。(3)学生写作。大学期间学院缺乏这方面的教学,学生自身也缺乏这方面的学习。问卷调查中,59.46%的同学认为缺乏前期训练,部分同学还补充到“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而对于是否缺乏写作的基本知识,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意见,同意的比例仅占45.95%。不少同学均补充强调要加强前期的相关训练,如“希望学习前届的优秀论文”、“开展论文写作基本知识的训练”、“多增加平时写论文的练习”“增加相关课程”等。大部分学生存在重“课程学习”、轻“论文教学”的思想,对论文教学环节的学习目的认识不清。主要以“如何能顺利通过”为目标,而没有过多的思考通过论文教学希望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在面对就业实习考研几项工作的时间冲突,从完成的顺序上,论文一定是在最后。而且,投入的时间明显不足。问卷调查中,43.78%的同学认为写作投入的时间不够,高于不同意的比例(38.38%)。57.30%的同学认为考研、实习影响了论文写作。有的同学要求“安排更充裕的论文写作时间”、“提前交初稿的时间,增加修改时间”等。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反映出专业研究能力的匮乏,写作知识与技能的匮乏。普遍存在论证资料信息整理不够,研究证据欠充分,研究结论价值单薄。个别同学在论文中大量借鉴、引用他人的观点, 却不求甚解。问卷调查中,对所设计的:“缺乏对所研究目标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现状的深入研究”“整理参考文献提出研究思路的能力不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不够”、“缺乏实证等多种研究方法应用的训练”等选项持赞同意见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分别为:68.35%、48.65%、50.81%、68.35%。普遍认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够。75.68%的同学赞同和非常赞同,有的还建议“和指导老师多交流,尤其应该多些面谈”。有还要求“多进行电话交流”、“尽量多留联系方式”、“学生应主动找老师”、“学校应统一安排时间指导”、“安排指导会”“增加面谈次数”“教师可以更早的与学生沟通”。 ( 二 )相关建议 (1)毕业论文教学切实纳入教学计划。课程教学、论文教学、实验教学等均是本科教学的不同形式。论文教学的最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品质素养、情报素养、学术素养、综合素养。因此,论文教学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重要形式。长期以来,课程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形式,论文教学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形式。但是与此同时,本科教学又不可忽视论文教学,研究生教学又不可没有课程教学。即使在此状况下,课程教学中通常包括了以课程论文体现的论文教学,论文教学又往往是课程教学的后续。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科的论文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通过论文的写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实施的目标与要求不同,论文教学一般包括:课程论文教学、学年论文教学、毕业论文教学。这三类型也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毕业论文教学是论文教学的重要形式。现实中实际上是忽视了甚至取消了课程论文教学、学年论文教学,导致了毕业论文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基础。增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文献检索专题;热点问题专题;优秀毕业论文点评专题等。部分专题以外聘教师完成。在已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相关的内容。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加强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理论联系实践的专门问题课堂讲授、学生研讨;明确与落实需要完成课程论文的具体课程教学计划。增加对学生完成课程论文、文献检索、调研报告、学年论文等的要求。(2)毕业论文教学实施流程的再造。启动激励竞争机制,允许个别教师指导学生数量超过学校的标准,也允许出现个别教师落选; 提供了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融合的平台;加大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前期(选题前)的指导;增加了对假期时间的利用;延长了论文教学时间,使得学生实习前完成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成为可能。细化落实学院对论文的组织管理,包括:严格执行学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规范夯实论文动员环节;细化学院对论文的中期检查;明确答辩后再修改、定稿、再答辩等环节的管理;细化指导、评阅、答辩意见撰写要求;试行院系两级答辩办法;增加论文撰写与指导过程的记录等。建立毕业论文教学奖惩机制,既奖励优秀论文、又实施论文考核的末位淘制;既奖励学生,又奖励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建立优秀论文、典型论文后期的出版、推介、使用制度。完善论文总结归档工作。(3)建立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过程评价与最终成绩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事故认定与优秀评价等,确保论文教学质量。 财经毕业论文:对于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政策和经济复苏的缓慢,造成其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财经类作为高校的重要学科门类,其毕业生就业率高于高校各专业的平均就业率。高校财经类毕业生就业也存在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以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为例,探讨其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影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对今后就业工作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政策和经济复苏的缓慢,造成其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以甘肃省为例,2012年毕业生达11万人, 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11.7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将达12.7万人,2015年毕业生人数将达13.5万人。另外,我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自然条件艰苦,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总量较小,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能够带来的新增就业岗位较为有限。加之2011年以来我省全面实行事业单位进人公开招考等改革,部分配套政策还在完善落实之中,致使事业单位接受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有所减少。 财经类作为高校的重要学科门类,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也在不断地升温,又由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部队等单位都对财经类毕业生有一定的需求,这样就造成了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高校各专业的平均就业率。但是,高校财经类毕业生就业也存在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在这里,以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为例,分析其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影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并对今后就业工作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由上表可知,兰州商学院 2013届毕业生金融工程的就业率为62.90%,金融学专业的就业率为59.16%,保险专业的就业率为46.88%,而兰州商学院毕业专业的平均就业率为46.98%。所以,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专业就业率明显高于全校各专业平均水平,而保险专业与全校各专业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是,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专业就业率虽然相对于其他专业较高,但由于毕业人数较多,未就业的人数规模同时也较大,这对毕业生本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从就业的行业来看,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单位基本上是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还有部分同学通过国考、省考等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党政机关部门;从就业地区结构来看,毕业生签约的工作地点基本上稳定在甘肃本省和毕业生的所在生源地。 二、影响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2013届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毕业生就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部分毕业生尚未就业。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从毕业生自身方面分析: 1、重实惠、求时尚、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愿望比较集中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银行系统等,毕业生在择业时重实惠、重自我、重利益,一定程度上盲从妄动,只想其利,不想其弊,只考虑大城市和沿海条件比较好,待遇高,却不考虑那里人才多、成才难,没有看到小地方、不发达地区人才成长迅速,更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优势,一旦不能谋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抱定不达目的宁愿待业的决心,一次次做着不切实际的努力,这点在财经类毕业生表现的尤为突出。 2、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部分财经类毕业生受到其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上了大学就要想办法捧到一个“铁饭碗”,旱涝保收,衣食无忧,这样就把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看的比较重,想一锤子定音,找个稳妥的工作。正是由于这种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使得这部分毕业生没有办法开拓视野,造成与许多单位的失之交臂。 3、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求职技能欠佳 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则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同学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灵活性、创新性欠佳,动手能力差,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职场上比较紧张、胆怯,不能自信的展示自己,错失了就业的良机。 4、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水平并没有做到齐头并进 财经类毕业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也是难以就业的成因之一。这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出缺乏实践创新能力, 在大学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知识不能很好的结合。 (二)从社会需求分析 由于近年来连续的扩招政策,这样导致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但每年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以及银行系统招录的人员较为稳定,这样就在客观上造成了由于招聘单位的用人指标有限而毕业生难以找到相关的工作。以2013年为例,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11.7万多人,附加省外高校和往届尚未就业学生,总量达到18万多人,而当年,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基本上都保持其招聘计划。虽然销售类岗位需求旺盛,但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强。 (三)从用人单位角度分析 1、对学历和毕业院校的要求过高。 目前一些单位对学历和毕业院校的要求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虽说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学历不代表着能力”,但是有的单位在实际招聘人员时,还是非常注重学历和毕业院校的,有的单位甚至限定毕业院校必须为“211”,“985”高校,部分工作岗位必须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定了普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也这就让许多有能力而学历、毕业院校达不到要求的人望而止步。 2、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和名校毕业生。当今社会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从学校角度分析 目前学校虽然有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等,但这些课程给学生讲授时较为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性,部分学生也抱着对付一下的心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 三、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不足和相关建议 2013届兰州商学院金融学院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部分毕业生由于实践能力、就业观念、工作经验等多方面因素还未能找到工作,所以,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第一,加强金融模拟业务实训项目,大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根据金融类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为银行、保险、证券等,可以分类设置若干仿真综合实训项目,让毕业生在校内分组扮演角色,完成各自的业务目标,从而在出校就业之前在学校进行一次仿真的业务模拟,这对于培养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都很有好处。例如,根据我国企业上市的要求和流程设置一个投资银行仿真业务模拟项目,对企业上市全过程进行演练:要求毕业生分别扮演拟发行上市公司、证券公司、证券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以及所学的相关知识,沿着企业股份制改组、上市辅导、申报发行材料、发改委核准、 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等过程来模拟。通过毕业生的模拟与展示,指导教师全面考察学生对上市相关业务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让毕业生查漏补缺,从而为他们实际工作做好铺垫,提高就业成功率和求职竞争力。 第二,从多方面入手,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行业部门也在不断拓宽。面对好多毕业生不太了解的工作岗位,大多数都会选择逃避与放弃,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改变这种观点,积极尝试一些新的岗位,不一定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同时引导毕业生从基础做起,走进基层一步步实践。 第三,大力引导毕业生的创业,牢固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当今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局面,引导毕业生创业是促进毕业生就业,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引导其创业的过程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对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毕业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让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是针对毕业生放弃眼高手低的有效方式,毕业生可以在实践工作中积累宝贵经验,这对他们的事业发展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财经毕业论文:提升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严峻的形势,尤其是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因其就业口径较窄,导致就业困难,对口就业率低下。本文从高职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下的原因入手,分析了提升其对口就业率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对策 一、前言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最为严峻的就是就业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低也成为衡量高职教育发展好坏的一个标准之一。其中以财经类专业尤为突出,因为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很难与工科类专业毕业生一样,与岗位要求做到无缝对接,再加上其普遍起薪较低,与工科类专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导致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低下。如何认真并准确把握当前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对策以提高对口就业率,是当前高职财经类专业面临的普遍课题。 二、当前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下的原因 (一)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国家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数量增加过快,就业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特别是财经类毕业生的数量增加过快,这虽然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规律。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导致对高职财经类毕业生的需求趋于减少。另外,由于全国很多的高职院校都设置有财经类专业,招生人数过多,严重超过了社会对这类人才需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很多的非财经类高职院校为了增加招生人数,也开设了财经类的专业,造成此类毕业生的数量猛增,但是由于毕业生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增加了就业难度,降低了对口就业率。 (二)学校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 作为财经类高职毕业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跟工科毕业生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用人单位在他们上岗前需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而且也缺乏实践经验。而很多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把实践经验看得很重要,只愿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不愿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去培养应届毕业生,也不愿承担工作初期因缺乏经验带来的损失。另外,很多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课程的设置没有依照行业的岗位设置和典型工作任务来进行,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使得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导致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低下。 (三)用人单位盲目攀高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的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竞争愈发激烈,人才市场上高学历的求职者比比皆是,出现研究生与本科生争岗位,本科生与专科生争岗位的现象。一些用人单位也顺势提高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使得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而高职毕业生,特别是财经类毕业生因其学历技术含量较低,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已逐渐向普通的打工族岗位靠。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各不一样,有的用人单位重视学历,因财经类毕业生不需要特别的技术能力,所以面对本科生和高职生时,他们宁愿选择高学历的本科生。在加上如今的高跳槽率,在人才市场上,面对有工作经验的跳槽者,用人单位宁愿选择这些有市场工作经验的人才,而不愿选择应届毕业生。这也使得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处于劣势,导致对口就业率偏低。 (四)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目前的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在勉励就业时存在思想准备不足、缺乏自信、就业观念未转变等问题,这些直接导致了对口就业率的低下。思想准备方面,由于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过分的高估或低估,自我定位不准确,导致在求职中显得有些消极被动。缺乏自信方面,很多财经类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自身文凭不高,又缺乏工作经验,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够自信,导致在就业的过程中过于紧张,判断失误,不能正常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也不能发挥自身的正常水平,从而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错失良机。就业观念未转变方面,由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想要找人的企业毕业生不想去,而他们想去的单位又不要人,从而使得就业率低下。 三、提升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的对策 (一)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校应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求学生要从市场需求和自身出发,正确地定位自我,摆正心态,不要在求职时钻死胡同,不要盲目的追求高职位、高薪水,迷失自我;也不要过分的低估自己,害怕就业,拒绝就业,逃避现实。有了准确的自我定位,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正确的认识,在就业中就不会抬高门槛,这样就比较容易在求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对于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学校必须正确引导,使之能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准确定位,放平心态,理智选择,才能提高对口就业率。 (二)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对口就业竞争力 加强自身修养,包括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素养修养和职业能力修养等。职业道德修养包括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和合作共事等,职业道德素质状况关系到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更关系到他们能否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预期的成就。因此,作为财经类高职学生,应该从社会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不断学习提升自我,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应通过职业化培训来实现,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礼仪的培养,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根据岗位需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真正做到 “零距离”上岗。职业能力修养要求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学校应让毕业生具备“信息就是机遇,信息就是成功”的理念。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应有及时地、意识地通过多途径、多方式来搜集并掌握可靠的市场人才供求信息,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机遇,获得比较理想的就业岗位。作为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当地的人才招聘市场、已毕业工作的往届毕业生、网络和相关的其它途径来获得就业信息。作为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培养用人单位想要的人才。 (四)加强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2004年教育部针对高职教育提出来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今后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的主要方向,有利于高职教育与社会企业更好地联系。对于高职财经类专业,要积极走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大力发展“订单班”,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将理论教学放在学校,实践教学放在企业,通过企业顶岗,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订单顶岗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各岗位人员所需的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以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各任务有针对性地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能借此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还能借此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将企业变成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长期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以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运行。 (作者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财经毕业论文:财经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优化研究 [摘要]近年来,部分高校在财经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出现了指导任务大量化、指导时间集中化、指导形式封闭化及指导内容重复化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写作缺乏主动性引导,缺乏写作通识教育,缺乏师生互动引导以及缺乏跨期指导等方面。高校应改进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做好毕业论文指导的长期规划,引入非淘汰性竞争压力,增强论文写作通识教育,转型开放式指导,强化跨期指导模式,实现多届循环教育。 [关键词]财经类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优化研究 近几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财经类本科生就业压力较往年更显巨大,造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这不仅与本科生本身对毕业论文写作应付了事,态度不端有关,更暴露出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短期化、集中化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不足。新形势下优化完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已更显必要。 一、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指导任务大量化 指导任务量大量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量大。尽管大部分院校对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都做出了不超过10人规定,但据笔者了解,由于部分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过大,造成教师实际指导学生人数超过20,甚至30人。这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无疑形成的巨大的阻碍。二是指导内容多样。从目前指导毕业论文的内容上来看,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内容,同时还要把控毕业论文的格式以及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部分本科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研究方法不清楚,更有甚者甚至对计算机文档基本处理操作不熟练,挤占了本来就紧张的论文指导时间,也增加了毕业论文指导的任务量。 (二)指导时间集中化 指导时间集中化主要表现为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在短时期内过于集聚的现象。这一问题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时间安排过于集中。虽然部分专业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安排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但受学生考研、考证及公务员考试影响,毕业论文写作在实际执行中造成压延,真正指导时间仍集中于大四第二学期。二是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扎堆。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寻求指导时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要么是一段时间里没人找指导老师,要么是大家一起都来找指导老师寻求论文指导。而且集中指导的时间特别集中于毕业论文开题前及毕业论文提交前,造成短时间内指导任务急剧加大。 (三)指导形式封闭化 目前,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结合实际,通过面谈、邮件、QQ、电话等多种途径进行毕业论文指导。尽管这些方式为学生得到毕业论文指导提供了及时、有效、柔性化的现实途径,但这些途径的点对点方式也将论文指导置于封闭环境中,造成论文指导形式的开放性不足。特别是利用邮件、QQ、电话等指导形式,无法让同期毕业生得到更多的论文写作借鉴信息,也不利于论文写作常识性知识的扩散。 (四)指导内容重复化 指导内容重复化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同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受指导形式封闭化的影响,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的常识性知识常需要多次教导,甚至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过的问题又发生在另一个学生身上,造成同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内容的重复化。二是跨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不同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重复指导问题更为突出。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的问题,下一届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还是时有发生,几乎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都需要多次重复指导。 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有指导模式忽视写作主动性引导 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之所以造成指导任务大量化、指导时间集中化,其原因固然有招生、就业、考研等因素影响,但现有指导模式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长期规划指导以及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也使得本科生缺乏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期规划指导的缺失使得本科生难以合理主动安排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计划,造成毕业论文写作进程随大流或严重依赖指导老师的督促。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使得本科生常常产生写好写坏一个样,早写晚写一个样的惰性思维,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坐等最后时刻的集中突击。 (二)现有指导模式忽视论文写作通识教育 目前,决大部分财经院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都突出强调论文的创新性,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多采取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毕业论文写作不存在共同知识,不需要有关论文写作的通识教育。特别是有关毕业论文的行文方式、逻辑结构、内容展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知识共性。但从目前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来看,部分院校或部分专业的通识指导每届只有一次,甚至是完全缺失。这无疑会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只能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加强通识指导,增加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与指导工作量。 (三)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引导 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目前,虽然大多数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注重与本科生间的信息沟通,但传统的教师说教指导模式却使得本科生在与指导教师沟通时产生有“等办法、靠老师、要答案”的心态,完全依赖于指导教师的明确指示。二是缺乏同辈本科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目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都把精力集中到自己论文的写作上,忽视了同学间论文写作方法及思路的讨论,从而没有机会从其他同学那里汲取论文写作经验与教训。而这不仅从形式上使得毕业论文指导封闭化,而且还会进一步造成指导任务的大量化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四)现有指导模式缺乏跨期指导 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按届依次展开。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也就主要集中于应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上。在这种指导模式下,虽然论文指导与纠正在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以单循环纠偏的方式运行,并使得论文质量得以改善。但如将这种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置于多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来看,则或多或少有类似单曲循环播放的意味,加剧了指导任务的大量化以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三、改进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毕业论文指导长期规划 一是需要院校引入毕业论文指导的多学年跨度安排。转变大四集中展开毕业论文指导的传统工作模式,联系专业实际,尝试将毕业论文指导安排延展至大三,乃至大二阶段。结合不同时期专业教育计划安排,有针对性地采取先基础后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二是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早期指导介入。进一步拓展推动本科生的论文导师制,努力从本科生进人大学阶段便开始介入专业基础教育,积极促进从中学作文写作向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转变。 (二)引入非淘汰性竞争压力 一是可以转变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变原有毕业生与指导教师间一对一的单独讨论,逐步实现课程讲解式毕业论文研究进展汇报,同时汇报进行过程中增加毕业论文研究汇报的规范性及严肃性。最终实现以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性监控强化,来保障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及进度。二是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引入教师团队指导模式。教师团队指导形式将进一步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外部环境压力,而群体指导的方式有进一步有利于正确把握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导向,提高毕业论文指导的效率。 (三)增加毕业论文写作通识教育指导 一是可以在本科教育课程中增加论文写作通识教育课程,重点结合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特点,系统讲解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所面临的行文结构、逻辑展开等基础性知识。二是可以有针对性展开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讲座,结合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做集中讲解。三是可以安排指导教师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的、个性化通识问题做小范围集中辅导。 (四)转型开放式指导,带动同辈学习 一是要有针对性选择开放性通讯媒介,引入QQ群、网络论坛等公众开放介质集中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研讨,开放指导空间,共享写作经验,实现本科生之间毕业论文写作知识、经验的积累及快速传播。二是要转变指导形式,从一对一的传统毕业论文指导形式转变为一对多的集中指导模式。同时,在指导过程中积极引入开放性讨论环节,利用同辈学习理论促进同期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的自我改进,并进而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主动性。 五、强化跨期指导。实现多届循环教育 跨期指导是指突破毕业论文指导的级届概念,将不同年级本科毕业生同时导入,进行毕业论文集中指导。这里所谈到的跨期指导模式其核心强调两点,一是“跨期”,“跨期”的目的在于实现论文写作知识的跨年级传播。二是“集中”,“集中”的目的在于实现低年级本科生的自我学习及高年级本科生间的同辈学习。但跨期指导并不是忽视不同年级本科生间的专业知识差异。就不同年级本科生的指导内容而言,低年级本科生的指导重点在于通识学习,而高年级本科生的指导重点则在于具体论文内容把控。就跨期指导模式的指导重心而言,低年级本科生侧重于“自我学习+研讨观摩”,高年级本科生侧重于“自我完善+演练提高”。从而构筑成学生“自学+指导+演练”的阶段循环学习与教师PDCA论文质量循环控制的双循环运行机制,实现以同辈学习缓解指导内容重复、指导时间集中等问题。 财经毕业论文: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研究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对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背景进行研究,结合自身在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实践,提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具体包括三个转变,即从局部静态指导到全程动态指导、从线下指导到线上线下结合指导、从普适性同质型指导到差异性个性化指导的转变,据此提出促进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财经类 1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背景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综合性科学研究成果的习作,鉴于学生科研经验、科研能力、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作为毕业论文主导者的指导教师如何实现“师傅领进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指导环节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论文类型和论文写作不同环节,充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效果中迫切需要关注并且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法的改革。 尽管毕业论文指导开始出现“指导提前化,指导多元化,专业交叉化,交流平台化”(李立新,田广增)发展趋势,但就目前毕业论文指导而言,总体上存在以下明显现象:从指导时间来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短期指导;从指导方向来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同化指导;从指导策略来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整体指导;从指导方法的来源看,现行指导方法属于仿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方法;从指导结果来看,现行指导结果存在不透明的、无所谓现象。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和人才培养背景下,作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效果的有效途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法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集中课堂式指导“,采取科学、合理和灵活的原则,通过多元化、动态化、差异化的指导方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改革,全面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本文将以财经类高等本科院校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为例,对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进行探索。 2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基本思路 2.1 从局部静态指导到全程动态指导 无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如何改革,首先需要解决是指导老师以什么样的角色进行论文指导的问题。对于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来说,如果指导教师纯粹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指导,尽管牵涉论文选题-选题确定-开题报告撰写-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答辩成绩评定-论文存档等诸多环节,但是由于目标相对单一,看起来似乎不需要指导老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是亲自指导过本科毕业论文的老师都会发现,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需要指导老师以多重身份介入。本科毕业指导学生名单确认后,从选题到最终的论文答辩过程中,指导老师将会遇到所指导的学生外出找工作、参加考研或者准备出国、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面试等多方面的状况,导致纯粹的毕业论文指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使得毕业论文指导和毕业生的升学、就业等各个环节变得不再独立,而是密切联系,如果哪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都会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顺利进行。如果指导老师一意孤行,仅仅关注毕业论文,对所指导的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受到的来自就业、升学或者感情方面的压力视而不见,不仅容易引发毕业生的抵触情绪进而出现不合作行为,而且不利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开展和整个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能否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老师能否认识到其在毕业论文指导中的角色定位。 本文认为,在本科论文指导过程中,论文指导老师不仅要充分发挥论文写作活动的支架作用当好引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实习过程、找工作或者升学过程中的关注者、倾听者和支持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入毕业生的内心世界,理解毕业生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和干扰,从而说服毕业生克服各种困难投入到毕业论文写作中来。简而言之,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改革中,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从局部静态指导向全局动态指导转变,从纯粹的论文指导老师向毕业生的引导者、关注者、倾听者和支持者转变。 2.2 从线下指导到线上线下结合指导 从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安排来看,在大四第一学期,由于学生都在校,指导教师能就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等环节给毕业生进行当面指导。但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尤其是在五一劳动节之前这段时间,毕业生都在外实习、找工作、准备硕士研究生或者公务员等的面试和复试,在这段时间里指导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面对面相互交流的机会。而这将近4个月的时间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来说非常宝贵。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质量,许多学校开发应用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对毕业论文选题、评阅、成绩登录、论文格式规范化等方面作用明显,但多数实时沟通交流等指导功能相对弱化,甚至没有。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尤其是包括腾讯、飞信、微信等即时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开始多元化,面对面单独指导、面对面集体指导、电话或短信指导、电子邮件指导、QQ网络平台指导、社会调查实地指导、指导小组指导等方式逐步进入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从我校具体实践的调查结果显示,论文指导主要通过面对面、电子邮件、电话或短信方式进行,分别占39.78%、41.22%和13.98%,从中可以看出,电子邮件是论文指导中主要的指导方式。由于电子邮件更多是针对个人,因此不能保证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尤其是学生不在校期间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即时有效沟通。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迫切需要一个平台,实现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QQ群具有群共享、群邮件、群BBS等基本组件(杨靖等,2012),为推动本科论文指导方式从传统的线下指导向线上线下结合指导转变提供了方便。 基于QQ群的即时性、便捷性和互动性,本人从2010年开始,建立了旨在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的QQ群,在2010-2012年两届中共有26名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通过QQ群的毕业论文指导获得了相应的帮助并且顺利毕业。本人的一般做法是:确定指导学生名单后,召开见面会,告知学生QQ群号,让学生全部实名制加入并且在群名片中标出自己的级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本人组建的本科毕业论文群中,既包括本人指导过的已经毕业的学生,也有正在指导的学生,这样应届毕业生不仅可以和指导老师就毕业论文进行交流,同时也可以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考研或者找工作等其他问题从往届毕业的学哥学姐那里获得帮助。当然,从本人的指导实践来看,尽管QQ群的确在论文指导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面指导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开题报告撰写、初稿写作、基本观点形成以及论文修改等环节必须面对面交流,这样不仅能确保论文撰写质量、把握好论文撰写进度,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指导效率,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2.3 从普适性同质型指导到差异性个性化指导 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如果指导老师已经实现了其角色转变,同时能够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指导,接下来要回答的就是指导老师如何指导的问题,这牵涉到指导方式的变化。本文认为,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应该因材施教,释放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从普适性同质型指导向差异性个性化指导方式转变是关键。具体来说,在毕业论文指导名单确认后,指导老师首先需要了解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考硕士研究生(国内和国外)还是直接就业,对于直接就业的同学了解哪些同学有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基本想法,哪些有进入企业工作的意愿等等,对这些情况指导老师都需要摸清楚。在摸清楚学生基本去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从其长远发展来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指导。比如对于有意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同学,我们在毕业选题上相对来说应该更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夯实,更注重学生学术能力培养,而对于直接就业的同学来说,偏向于鼓励同学们以家乡或者工作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等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这样不仅能将学生的实习经历或者求职经历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而且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注意的是,差异性个性化指导并不代表什么事情都为学生包办。针对毕业论文文档的操作,本人曾经对毕业生进行集中指导,比如目录的自动生成、图的制作等等,但是对于不同论文选题的同学针对文中数据以及参考文献获取的问题,应当告诉学生相应的获取途径,但不会将其直接提供给学生。也就是说,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哪些是可以为哪些是不可以为的。简而言之,本文认为,在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无论学生遇到什么问题,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但是我们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 3 推进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改革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考核方式 要积极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离不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参与。要实现本科指导论文老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引导者向多重角色转变,迫切需要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来说,不能单纯以面对面指导的次数作为衡量指导老师是否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指导的依据。具体来说,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指导老师是否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可以让所指导的学生来进行评价,看是不是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获得了指导老师即时性、实质性的指导或帮助。我们调查发现,对毕业论文最需要教师指导的环节,回答论文选题占10.71%、论文资料收集占15.35%、论文提纲和结构占25.66%、论文思想和观点占20.00%、如何论证(理论与方法)占18.18%、论文规范占10.10%,这表明学生要求指导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毕业论文的每一个环节。财经类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毕业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指导老师的指导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核,加强监督和管理。 3.2 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投入 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指导方式的改革离不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能力的提升。从高校现有指导教师的年龄和职称结构来看,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职称上主要以副教授和讲师为主。对于刚刚开始指导毕业论文的年轻教师来说,他们不仅缺乏指导经验,缺乏给学生进行面对面指导的场所,而且缺乏和其他指导老师沟通、交流的平台。因此,高等院校可以在毕业论文指导名单下达之前,组织学校经验丰富而且指导效果突出的资深教师对新的指导老师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在各个系部建立相应的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QQ群,供所有的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实现指导方法等方面的资源共享。除此以外,高等院校可以综合考虑学校实际情况,提高单个学生指导论文的课时工作量,从本质上提高本科论文指导老师参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的积极性。 财经毕业论文:财经院校毕业生社会支持性别与生源差异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文章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研究视角,运用SPSS 11.5 软件对相关量表进行统计,分析了不同性别和生源的财经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差异,最后表明财经院校学生性别、生源对社会支持的影响差异显著。 [关键词]财经大学生 社会支持 性别生源差异 一、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改革开发使我国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我国的教育体制也从以往的面向“精英”改为“大众”,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发轫于上世纪中期的心理学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弹性资源,对生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恢复与治疗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有利于普通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它在提高积极幸福体验,减少个体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社会支持的定义学术界还存在争议,本文认为社会支持是人在社会联系中知觉和自身领悟到的相关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本文研究财经类毕业生择业中的社会支持,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被试:从吉林工商学院会计系、财税系、金融系选取本专科学生(2011)毕业生179人,其中男生79人,占48%;女生86人,占52%进行问卷测试。 2.研究工具 根据姜乾金等人的PSS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11,8,4,3为家庭支持项目;12,7,9,6为朋友支持项目;剩余为其他支持项目,运用心理五点评分法,运用心理五点评分法,按照“完全不是”“基本不是”“不置可否”“基本是”“完全是”的顺序评1到5分,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69。 3.测量过程 将学生分组集体测试,时长20分钟。主试由研究者和其他专业教师共同进行,发放量表,学生测试,最后收回。 4.数据处理 将采集数据输入电脑,计算出三个问卷各个维度的原始分数,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11.5 for window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心理统计方法有:相关分析,MANOVA。 三、结果分析 以支持三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性别2(男、女)×生源2(城、乡)的MANOVA,表明大学女生社会支持比男生低;生源在家庭支持方面的主效应显著;农村学生的家庭支持比城镇学生低。 四、结果讨论 本研究中,财经院校毕业生的性别,生源对社会支持的影响差异显著,数据表明:1.女生的学校支持比男生低,农村学生家庭支持和学校支持比城镇学生低(见表1)。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男生择业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女生少,社会比较重视男性就业,为其提供的资源更多,就业没有性别歧视,其自信心自然高于女生,男生在择业时更为主动积极,而女生就业观念相对淡漠,在择业时有更强的依赖性。2.城镇学生在家庭支持和学校支持方面均比农村学生高(见表2)。这与我国目前城乡差异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城乡差异不仅体现在对子女的经济和物质支持上,还体现在择业时提供给子女较多的就业信息和渠道上;另一方面,在有效使用社会支持方面,农村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城镇学生的得分。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比较闭塞,从小见识和阅历比较单一,无法接触到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和重要信息,对未来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机遇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另外,农村学生各方面条件也明显差于城市,起点较低;相比之下,城镇学生更容易享受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而具有就业优势。 财经毕业论文:关于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从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入手,系统地分析新形势下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独具特色的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同其他专业一样,既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其中较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就业问题。如何认真并准确把握当前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对策,是财经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整体上供大于求的形势很明显。首先,全国高校财经类专业重复设置,趋同现象严重。目前,全国几乎每一所高校(包括民办大学)都设财经类专业。其次,一些非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乃至一些成人高校、业余大学和职工大学,见到社会对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财会审计、市场营销、经济法等财经人才需求火旺,纷纷上马兴办此类专业,使得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数量都出了矛盾,财经类毕业生的数量猛增,人数大量增加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最后,社会对人才需求则因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面临机构改革,实行公务员制,进入需经公开招考,需求量锐减。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处于调整、转产、优化兼并时期,吸纳新人的能力也逐渐减弱。以往用人大户,诸如经营流通、外贸、金融系统等部门因改革转轨或因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约定俗成的紧缩反映,毕业生需求量趋于减少,另外,财经类专业学生能报考的公务员职位范围较窄,录取率也不高。 (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经常的,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转变往往滞后,目前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的理论素质与企业的要求严重脱节,很多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同本科一样,仍然只重视或者只能做到知识的传授,轻视或者很难做到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高校不能提供适销对路的毕业生,财经类毕业生欠缺实践环节的锻炼和必要的人际经验,技术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就形成了“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找不到工作”的局面。 (三)用人单位之间盲目攀高的现象严重。 近年来人才市场出现一些用人单位提高门槛、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目前,总体上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已出现研究生向下挤本科生的岗位、本科生只好继续向下挤专科生的岗位的状况。高职院校毕业生中财经类专业技术含量不高,已逐渐向普通的打工族岗位靠。这些专业又呈现毕业生人数剧增的局面。有的用人单位仍以文凭学历选人;有的用人单位只重视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认为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能很快地创造价值,而应届毕业生招来后还要培训一定时间,不能立即放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这也造成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在与其他层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 (四)毕业生自身就业前的准备不充分。 一是择业期望值较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才需求重点下移。但很多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就业期望值过高,仍然幻想像以前一样进国家机关或财政金融系统,不愿到民营单位、西部和基层企业去工作,更不要说自主创业了。二是很多大学生依然抱有“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把初次就业看得过重,认为选择一个单位就预示着自己“嫁”给了这个单位,对“选择与被选择”准备不足,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在就业中挑三拣四,出现很多“有业不就”的现象,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三是缺乏自信,错失就业过程中的良机。很多财经类高职毕业生对自己估价过低,认为自己在学校没学到什么东西,又没什么工作经验,常常觉得“技不如人”。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就业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一些人对自己缺乏自信,自卑心理强烈,过于拘谨,缩手缩脚,优柔寡断,阻碍了聪明才智的发挥,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自如地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 二、积极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进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在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校企合作思路,即学的对接行业(企业)、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师对接师傅、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其次要探究校企合作的途径。学院可以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契约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譬如: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时间、数量、质量确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方案、职业素质培养方法、职业技能训练手段、综合评价体系,让企业行家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生产经营部门进校园、工作任务进教材、工作流程进课堂,此外,指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派出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和技术的研发,开展社会服务。再次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有序运行的机制做保障。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比如给予企业税收上的优惠,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扶持,让企业在投入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实惠。最后,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的“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落到实处。学校内部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如《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教师下企业锻炼与兼职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唯其如此,才能保障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得以顺利实施。 (二)深化课程改革,体现专业特色。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把教育思想、观念、目的、宗旨等转变为教育实践的中介。课程设置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岗位职业能力、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以质量为核心,积极建设精品课程与企业联合开发实务性教材和高度仿真的视讯操作资料。学院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物流管理业务、金融保险业务、旅游导服业务、会计核算业务等真实业务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构建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相应的课程体系。如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对本地物流企业深入走访调查,对物流结算、国际货运管理、仓储配送管理等5个岗位群进行分析,归纳出物流结算、运输作业与组织等6个关键行动领域,并对其进行能力、素质要求的分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行动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使专业能力培养教育与物流岗位能力需求相匹配,构建“一个渐进式职业发展主线、多种社会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课程建设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此外,学院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课程网络主页和教师个人博客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企业实习基地完成企业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团队的课题研究过程,培养大学生研究思路方法,熟练掌握研究的基本工具;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完成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等等。 (三)改善实训条件,提高职业技能。 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就高职教育本身来说,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它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习、实训的教学方案,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职业技能融为一体,但是最大的缺陷是没有突出实践教学。因此,在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实际动手操作训练,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技术操作,突出实用性、实践性。一方面,在实践教学方面,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确定详细的“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践教学过程规范”,从实践教育内容、过程等各个方面做出明确界定、规范和评估。另一方面,应改进实习和实训条件,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全面改造实训室,从实践环境及设备的构造,到实践项目的策划,都应符合技术应用这一方向,保证实践教学的真实性,以确保学生真正学到“手艺”。深入开展校地、校企、校际合作,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基地、研究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稳定的,能满足专业培训要求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重视就业指导,引导自主创业。 就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到大学毕业生能否充分有效地就业的重要工作,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要全面、系统、持续、有序地进行加强。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要全程化和全员化。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生入校时的入学教育,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第二阶段是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时的就业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第三阶段是毕业生找工作时的就业指导,通过选择历届就业比较成功的毕业生进行专题演讲和交流,传递择业成功的秘诀。二是注重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还要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创业中成就事业,在创业中成长成才。三是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指导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招聘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积极与兄弟院校建立就业网络联盟。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考研、考公务员,尽可能地为准备出国深造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帮助。通过用人单位情况调查、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校友访谈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市场需求信息及对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到招生和培养等部门,形成良性循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形成辐射全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网络。 新形势下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美术毕业论文:美术专业毕业生本我鉴定 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在学习能力和处事能力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也明显的增强,并且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的为人之道是以诚待人,待事、坚持信念行动创造价值、自我创新。 我坚信在富有热情与活力的生命之夏,我可以找到自己的天地。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我可以用巨大的勇气和自信去面对也许远比想象更巨大的挑战。因为挑战所以存在,我相信自己的实力,毕业在即,以下是我对这四年来的一个鉴定。 我是一个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活泼,待人处事热情大方,生活态度端正向上,思想积极开放,能很快接受新鲜事物。我最大的特点是: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勇于挑战自我。 在思想上,本人品质优良,思想进步,坚持诚实、守信、礼貌、谦虚的做人原则。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我尊敬老师,热爱母校,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校我都怀有深厚的感情。我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曾多次捐款帮助贫困学生。我积极参加从班到系、院的各种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献策。时刻关心同学,与大家关系融洽。 在学习上,我从踏入学校大门的那天起,就在良师的精心指导,自己的奋力拼搏,和同学的友好帮忙下,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大学生,并为做一个知识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校期间学习了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技法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职业基本技能,以及美术基本技能的应用等知识。通过计算机一级以及普通话二乙的考试,并通过院英语四级,能熟练运用办公自动化及教学多媒体。我对自己的专业无比地热爱,我十分热爱美术,热爱油画,可以说美术油画是我的特长也是我的爱好。为此我付出很多,但是与此同时我也得到了许多快乐。学习油画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学好它,有所成就更是不容易,而且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我不但学习打好美术专业所应有的牢固的基础、油画的专业知识,而且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让自己学习油画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我经常在学习创作中体会到那种胸有成竹、品味自然、感悟人生…… 此外,本人还认真上好体育课,每堂体育课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锻炼的任务,体育达标。我积极参加班上、系里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羽毛球赛、排球赛等我都能上去表现一下,不但锻炼了身体还能为集体争光。课余时间我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乒乓球、跳绳等等,这些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还能给我带来许多快乐。在锻炼中我还能体会到拼搏的精神和某种人生的哲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有健康的体魄,也有健康的人生和心理,因为我乐观向上,永远向前。 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各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四年中,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参加了学校党校培训,这些经历,不仅增强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理自立的能力,还提高了我与别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 在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前夕,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兴奋,因为我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且我知道作为党培养出来的人民教师,必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思想上我早就做好了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准备,我很想走向讲台,用自己的热情、知识培养祖国的新一代。当然我也知道教师是辛苦、清苦的,不过我不怕,我也做好了一切思想的准备!我会努力的工作,而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反复钻研,认真学习,多与学生沟通,为学生考虑,为学生服务。 美术毕业论文:舞台美术专业毕业设计分析 一、2012级舞美专业毕业设计的思考与创新 传统舞美院校毕业生作品展出形式都是以舞台模型和舞台效果图为主,展示他们对戏剧舞台空间的处理和设计理念,以及解读剧本等方面的能力。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舞美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舞台制作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舞台模型展示并不能充分体现同学们在本专业所学到的技能,如:舞台影视场景的制作方法,舞台绘景的各种表现形式,道具的设计和制作工艺等,以及同学们在舞台工作中协作能力的展示,是无法通过一个舞台模型设计、剧目方案等形式来呈现和了解的。他们需要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毕业创作作品和展览方式来展示同学们在舞台视觉上的表现力和高超的制作、加工技能。这样也才能吸引用人单位通过作品来了解同学们的创作过程,体会作品的制作工艺。2012级舞美专业的毕业创作就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条件开始创新之路。通过实际的调研和教学的调整,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拟定出一套全新的创作形式。同学们根据指导教师给出的主题舞台场景的文字描述,设计制作一系列真实的舞台场景空间进行展示。写实性舞台或非写实性舞台场景都按生活中实际大小比例制作场景和道具;场景中的浮雕镂刻、树木花草、残壁断石、桌椅板凳以及人物、服装等都真实的呈现在观者眼前。观者可以进入这个场景空间亲自去感受这个假定性舞台场景空间给他们带来的真实体念。残壁上岁月留下的痕迹,纠缠的古树风韵,山寨断石上的图腾,老檐上残留的雪迹都是可以触摸和真实感觉到。在这一场景设计制作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出同学们在场景、道具制作和舞台绘景中,还原真实效果的制作功底和表现手法。这是其它院校在舞台美术专业毕业设计创作中从未做过的一次新的尝试与探索。这一创新性方案的实施既能体现职业学院舞美专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又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并解决舞台场景制作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使理论认识得以深化、知识领域得以扩展、专业技能得以延伸;在综合素质方面也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对舞台搭建的工作流程的了解,体会到各部门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对四川艺术职业学院2012级舞美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创作呈现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是此次毕业创作成功的关键,也为附属舞美院校的舞美专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提供一种思路。 二、2012级舞美专业毕业作品的形式与分析 根据毕业设计方案创新形式的构想,学生利用戏剧系舞美专业教室二楼的过道和平台,把它规划成为4个主题舞台场景展示区,每个主题舞台场景制作面积控制在4mX5mX3m共20平方的空间范围里,根据《战国宫殿》《老茶馆》《羌寨》《野人谷》四个主题的文字描述,分别创意设计制作一个主题舞台场景。每一个场景设计都要求把主题内容贯穿到整个舞台场景空间的设计中,场景中的视觉符号、道具,氛围渲染都将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塑造和制作,人物服装和造型也都是根据主题舞台场景需要来进行创作设计,再把他们置入到展厅中和主题舞台场景相互映衬。这种通过对假定性主题舞台场景的逼真再现,将给观众制造出一副幻觉般的舞台场景效果。在主题舞台场景设计中学生不是把文字描述简单直译的呈现,而是经过思考体会文字里的意境,再把文字形象转化为直观、可视的物质形象。例如,在四川《老茶馆》的场景描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座茶馆、摆龙门阵、谈生意、耍朋友、偶尔还混进几个画画的,仿佛一切事情在这里都能搞定。喝茶已成为当地人民的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种休闲方式。这里承载作太多太多的回忆,处处都留下斑驳的痕迹和无法褪去的印记。但它任然延续着,述说着时间留给它的故事,一代代的演绎着、传承着;在茶馆里,依然是那破旧的竹椅条凳,残疾的茶碗、硕大的炉灶上锈迹斑斑任然铮亮的水壶,墙上褪了色的几句口号极为显眼;不同的乡音,熟悉的面孔,任然穿着褪了色的军绿色布衣的老人。这就是一个老茶馆给我留下的印象”。这段场景的描述,形象、生动的文字中几乎包含了舞台场景画面的一切要素。经过剖析和理解文字中潜在的视觉符号,再通过对材料的巧妙的选择、加工、组合最终呈现出文字内在情感与意境。在毕业作品主题舞台场景的设计创作中,要求每个场景在设计制作中主题符号要明确,视觉表现力要强,制作工艺要到位,场景布置要合理,表面机理处理要得当,色彩艺术感染力要强,人物服装造型与场景要吻合,舞台灯光运用到位。能逼真再现主题环境的地域特征、时间特征和历史特征。在场景中还涉及不少的道具制作,例如,在《三国宫殿》中的青铜器和摆件的制作就要求学生在形象塑造、表面处理,图腾装饰等细节刻画上下功夫,要充分体现青铜器在当时的年代特征又要体现青铜器的精美的制作工艺。(图2、3)这四个实景的设计制作不但强化了学生平时在平面归纳、意象归纳、写实性归纳的训练中所学到的知识,还要运用平时掌握的多种舞台的造型表现技法和道具制作工艺,才能完成整个场景的造型。再运用多种的绘景语言,调动起色彩和形象的情感元素,采用对比、夸张、归纳等的表现手段,在主题舞台场景画面中表达出具有某种情感因素的特定意景和调子。从而启发他们对主题舞台场景历史特征的想象力,最后通过场景素材的收集、提炼,并按照形式美的视觉效果进行编排和组合场景素材。主题舞台场景的设计创作不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这种类型的创作还能培养学生对不同舞台场景材料的运用与表达,从搜集素材和材料运用里获得灵感,进而提升为有创意思维的能力。 三、在毕业创作中如何运用创新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舞美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大都只是停留在观摩和学习阶段。极少的演出实践机会也只能是打打下手或是搬运道具等杂事,根本无法参与到戏剧舞台创作和制作过程中,对舞台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技术难题根本无法了解。没能起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主题舞台场景的设计,不但是学生创作毕业作品的过程,也是一次真正的参与到舞台实景制作的实践教学过程。 (一)项目运作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舞台美术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它需要靠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来完成,各个因素之间既有分工,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大型作品的创作都是需要集体的智慧和相互配合方能完成。2012级舞台美术专业的毕业创作就是一次集体创作的过程,只有发挥出每一为同学自身的优势,充分调动他们的创作热情,在共同协助和配合下才能完成。因此在毕业创作设计中,34名学生按8-9人一组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主题舞台场景的设计和制作。各小组组长和工程监理由平时成绩和表现优秀的学生担任,管理和安排各自小组的工作进度和制作效果,锻炼他们的管理和组织能力,起到监督和协调各成员顺利完成创作的作用。最后再由各组组长选定各自小组的其余成员,组成一个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又能吃苦的创作团队。为了保障各小组成员在毕业设计和场景制作过程中能按时按质顺利完成,还按项目管理流程制定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完全按市场项目来运作实施。每位同学都要承担一部分场景的设计制作任务,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通过项目管理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让每一位同学们都清楚,他与各个小组成员间的配合和纪律性将直接影响各自小组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强化了同学们对时间、集体的观念意识,让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工程观点、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和全局观点。 (二)创作与实践的结合 舞台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道具、景的绘制方法与制作技巧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掌握和不断地提升。过去在创作中不仅缺乏理论,也缺乏实际操作的体验,尤其是毕业年级的创作,没能很好的展示出他们在本专业上所学到的专业技术和综合能力的目的。四川艺术职业学院2012级舞美专业的毕业创作设计与以往的毕业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同学们要根据开题内容和要求,设计制作出一个真实的舞台场景,场景中的一切物体都是按照原大来制作,不但场面巨大,制作难度高,而且工作量大,知识领域涵盖较广,对于未曾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参于实景的设计和搭建,将会有很多实际问题等待他们去发现和解决。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同学们真正体会到在实际工作的状态,逐渐建立起一整套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也是此次毕业实景创作的重要目的。1.前期准备在此次实景创作过程中,首先安排同学们制定主题舞台场景的实施计划,对实施计划的可行性进行反复调研和论证,提出在制作过程中的各类技术和管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根据各小组的制作计划,确定制作规模、制作周期和制作经费。通过此项训练,使学生了解舞台制作的工作流程,让学生逐渐建立起计划、分析和预算的慨念。接下来,在实景创作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在设计主题舞台场景空间造型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方案实施的前期设计工作上。因为是实景制作,所以要对场地进行实地测量计算后,绘制准确的平面图、场景制作图和道具制作图,在场景空间的处理上要求学生把空间看作是一种造型,强调主题舞台场景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的虚拟空间的呈现方式,再根据不同主题场景中的空间限定物的组合构成产生不同的视觉感知,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最后通过场景效果图、氛围图、和场景分解图的绘制来分析和布局设计方案的风格、功能乃至制作造价等方面提出实施和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同学们认真完成每一步的设计工作,避免今后在制作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2.材料准备舞台场景制作涉及的材料就极为广泛,可以是各种天然材料或人工合成材料,也可以是廉价的或随手可得的废旧物。因此对材料的关注、筛选、加工和运用是学生平时的基础练习。在这次的毕业创作中,要求学生对实景制作所需材料(包括结构材料、连接材料、塑形材料和表面材料等四类材料)进行采购和准备。布景制作中所需的木料、层板、细木工板、胶合板、铁钉、乳白胶、聚乙烯泡沫,毛边纸、硅胶、喷绘、PVC、豆包布、铁网、玻璃钢等材料,那些是用于布景薄壁制作,那些是用来制作平台,那些又是用于连接和塑形的材料,每样材料的性能和特质等因数都需要根据场景来采购和选用。学生对材料的感知和认识也得到实际的运用。3.艺术造型因为是实景制作,场景中的砖墙岩壁炉灶和道具等都需要达到一定的真实性,需要进行艺术造型,要使用大量泡沫、胶合板、立德粉等造型材料,同学们要根据场景形象的特点选用不同材料来塑造,比如做残破的墙面、土坡或山壁洞窟等不规则形象,就要使用泡沫或铁网来塑形,不但价格便宜也易于形象塑造的把握,如果是比较规则的形象,如门、窗角线和宫廷中的花边等,同学们就知道使用胶合板等质地较硬的材料,这类材料棱角分明,较适合规则形象的质感要求。同时,我们也让学生在艺术造型中运用材料的象征和联想,借助各种表现手段,寻求无意识的偶然的视觉效果与情趣。例如《茶馆》中破旧墙体裸露的竹编,学生就运用卡纸进行编制处理,随意堆砌的木料让《羌寨》有了生活的趣味。而这种材料的联想与象征会激发观众的某种情绪联想,产生的特殊审美效应,使我们的作品产生很强的感染力。艺术造型作为舞台场景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这次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中的新型产物,它与其它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以学生的造型基础和空间思维为核心的实践性探索,是专业基础学科与知识类综合课程的一种补充。 作者:钟海旸 孙奇 美术毕业论文:谈美术毕业论文的创作教导 当前的美术教育已成为普及教育,学科的培养目标和界定也日趋标准化。量化的教学标准与美术的人文特点之间的矛盾,如“前沿、前瞻”等科研标准成为美术研究的“主导思想”,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无所适从,这是当前毕业论文选题和完成情况中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具体到学生论文选题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更认真切实地寻找原因和改进办法。选题过大、没有观点这些问题是必然会出现的,缺乏写作经验、理论与语文基础差是根本原因。根据笔者的经验,基本的写作与书面语言表达问题是当前毕业论文写作面临的相当现实的问题,而没有创新,缺乏对实际问题研究等问题则更多的是前文所述的当前某些不恰当的美术论文指导思想,盲目地以理工学科的要求与模式为标准,不理解或忽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本质意义与学科特点,更不顾学生与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导致的伪问题。当前论文选题与写作问题应该怎样应对? 笔者认为始终要把学生作为论文与创作教学的主体,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安排具体的教学指导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教学指导原则。例如在学生选题之前,应先安排、组织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参与毕业指导的教师应为学生所熟悉。这一环节很有必要,这样安排首先体现了对学生意愿的尊重,学生在情感和主观意愿上对指导教师的认同与接受将会有利于此后的教学指导工作。所指导的学生确定后,教师应约谈所有要辅导的学生,逐一听取他们的创作和论文选题意向,然后结合学生平时作业的水平及其提供的创作、论文素材为其拟定出可供选择的论文题目与创作方向。这样安排正是考虑到学生普遍缺乏论文写作经验和缺乏客观全面的专业认识,而教师相对丰富的论文写作经验和较为全面客观的判断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自拟题目出现选题过大、宽泛等问题。另外,美术学专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论文与创作的关系:该专业四年的课程里绘画实践类课程占绝大部分,理论课程则以美术史为主,相对比例较少,因此,毕业总结阶段必定是以绘画创作为主。论文选题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巩固、提高学过的美术史及其他美术理论知识,或围绕创作的主题、形式风格和技法特点做出理论与历史的阐释、溯源和分析总结。至于对本科论文的要求则更应该适合学生与教学的实际水平,观点与主题的“创新与前瞻”只能作为一种期望而不能作为指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则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美术学科的实际问题,美术所属的人文艺术学科的本质是对文明、文化、传统的传承、研究与发展,不可能像理、工、农、医等自然社会学科那样去研究解决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实际问题。 对于本科阶段的美术学理论研究与论文写作,学生能够在具备较熟练的美术技能和基本的创作能力的同时,较为深入认真地研读美术史和与绘画实践相关的技法理论,了解与美术相关的学科与社会知识,具备较为扎实的汉语基础、基本的文献资料检索能力、论文写作知识,并能够借助工具查阅翻译英文文献,这就是很理想的状态了。而学生的普遍状况是:从平时的理论课作业与其他文字类作业甚至以往相当数量的毕业论文看,大量的语法错误,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都成为了最大的问题;美术史知识和理论常识比较欠缺,这些在以往的论文写作到答辩均有体现;对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格式生疏,很多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格式混乱,读起来不知所云。这种状况可能与部分学生和教师的态度有关,但近年来本科生的基本素质整体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再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创新与前瞻”不仅是空话,而且简直就是荒诞了。因此,在努力搞好平时教学水平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学校美术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论文与创作的基本标准,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安排论文与创作的侧重,这样才能使整个毕业论文写作与创作课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论文与创作的选题通过开题报告会集体商讨确定后,就进入论文提纲的确定、初稿写作、创作草图与构图调整阶段。这一阶段有创作采风或专业考察的课程安排。由于教学大纲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已安排有艺术考察课,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不理解这次采风与考察的区别与意义,这一教学环节实际上要么简单重复上一次的内容,要么就被改为集中创作辅导。但是,就大多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这一教学安排很有必要,其关键在于教师要认清教学与学生的欠缺与需要。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甚至很多大城市都普遍缺乏高水平公共美术收藏展示场馆与文化艺术活动,这对学生学习美术是非常不利的。现实情况是学生四年来没有见过有一定水平的专业展览,更不要提优秀的古今中外原作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和论文更像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三年级的艺术考察一般是了解地域、民族和传统遗存的文化艺术,而本次考察则更具专业性与针对性,目的就是通过观摩高水平美术展馆与作品、访问知名美术院校与艺术家工作室以开阔眼界、丰富直接体验,为完成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做经验准备。考察之后就是时间最长的课程主体阶段:论文的撰写修改和创作的绘制完成。这一阶段能否顺利,除了与学生的积极自觉性有关系外,就是教师恰当的指导心态与方式了。教师的不恰当方式主要是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学生。 笔者认为,后一种方式某种程度上更具危害性。因为放任不管虽说多是教师偷懒不负责任,但对于有基础、能自觉的学生来说也未必会有多大影响,反而是管得太紧太细可能会限制学生能力与意愿的发挥,但这两种方式都可能会造成学生被动应付,敷衍了事。恰当的方式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意愿,在提建议和评论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与状态,多一些点拨和引导,少一点命令与指挥。心态决定方式,客观包容的心态对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的创作很重要。如有人认为“缺乏精神力度已成为近年来毕业创作中一个突出问题,表现的人物情绪总是异常的冷漠茫然,甚至趋向某种变态或病态的心理显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朝气,缺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的学生能够创作出优秀的毕业作品”。这样的评论体现的正是某些教师不能客观包容的心态。作品情绪的冷漠茫然,变态病态与缺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并没有必然联系,学校早已不是象牙塔,社会中的现实和时尚风潮肯定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能真实深刻地表现与反映冷漠茫然和变态、病态其实正是自尊、自信的体现,否则即使是满眼的和谐美满也只不过是假大空的自欺欺人。教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阳光灿烂,在艺术表现的方式与取向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毕业创作与论文的最后阶段是毕业创作汇报展览和论文的毕业答辩。有人质疑这一环节走过场、流于形式,这只能归因于学校的组织审查方法和教师的理论水平与责任心。教师的学术素养与理论水平如果不高,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准确精练地提出问题,客观地总结评判,教师间不能互相补充、良性辨析,毕业答辩必定会失去意义,学校对学生的答辩结果和教师的评判水平有相应的考评奖惩措施,可以从制度上为有效地完成这项教学工作提供保障。 作者:郭侈 美术毕业论文:工艺美术毕业生就业工作探析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大事,学院一直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坚持“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原则,认真开展各项服务和指导工作。 一、工作机制健全 1、领导高度重视,实施“一把手工程”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一把手工程”,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院部工作重点,在每年度工作要点中提出就业工作计划与设想,党政领导定期听取就业工作部门和系部的就业工作汇报,在专题会议上讨论研究就业工作,大力推进该工作。 2、工作制度健全,考评机制完善在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的同时,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细则》、《毕业生就业工作流程》、《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关于部分专业实施“双证融通”试点方案》、《毕业生就业工作导师制实施意见》、《毕业生就业工作奖惩措施》等一系列优化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定和制度。 3、组织机构完善,职责明确在成立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时,各系均成立了相应的系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院系两级就业工作网络,明确了相应的工作职责,统筹安排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工作开展有序 1、就业管理规范首先,学院正确执行国家和省关于毕业生的就业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及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其次,注重就业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为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学院多次组织就业工作人员参加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 2、就业指导服务周全优质首先,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合理,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就业指导课被列入教学计划,列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其次,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观和创业教育,成效显著。 3、拓宽就业市场,促进学生就业首先,校园专场招聘建设成果喜人。学院联合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江苏职教集团举办百校联动特色专场“江苏省高职艺术类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公益供需洽谈会”,近年来每届一百余家单位进场,每场提供近2600个就业岗位。其次,抓住网络市场建设的契机,做到信息畅通。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和各系通过建立用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等形式千方百计搜集就业岗位信息,并通过学院就业网站,设立专门的就业信息专栏以及微信、微博、QQ群等方式及时向学生就业信息。 4、重视创业孵化,以创业促就业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意创业中心,搭建学生创业实战平台,分为学生创业工坊区,工程中心精品展销区,户外平台等功能区划,其中学生创业工坊区是六系学生创业实体店,本着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27个学生创业团队以学院工作室为载体,自主设计、创作了系列作品,以“展销一体,动静结合”、实体店和网店相结合的营销方式运营。 三、工作成效显著 全院上下思想高度统一,各个部门密切配合,按照“思想观念到位、教育引导到位、信息服务到位、保障措施到位、评比考核到位、工作机制到位”的要求具体落实,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1、毕业生就业情况喜人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2%左右,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9%左右。 2、大学生创业教育卓有成效学院一贯重视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采用“全程跟进式”创业教育模式,形成学院自身特色。近两年来毕业生自主创业案例达到150多人,其中一些团队以其专业的设计水平和独到的品牌策略,在苏州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设计界占有一席之地,并在各项国际、国内赛事中斩露头角。 3、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与总结为了更好地服务学院的教学中心工作,促进学院教学教改工作,学院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就业市场调查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制度。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毕业生以知识结构新、动手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并且有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倍受用人单位好评。 4、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就业导师相结合的“就业导师制”一方面,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体,建立校内就业导师团,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通过项目教学,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生产环境为载体,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相对接,对学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服务,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利用与很多企业建立的长期联系,聘请企业成功人士、行业知名人士以及成功创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为校外就业导师团,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前沿信息,接受学生的相关咨询,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业界需求对接。 四、创新工作机制和内容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和指导,从而不断适应高职教育职业化的要求和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因此学院在工作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尝试新内容,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 1、校企联姻形成保障机制,搭建学生就业新平台近年来,学院依托理事会,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下为毕业生谋求更多就业机会。通过“理事会”,学院与128家企业紧密合作,共建产学研机构15个,共建校地合作项目326个,与行业协会共建“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理事会成员单位为学生准就业提供了大量实习岗位,先后接受学院毕业生就业755人次。 2、完善灵活动态的“专业方向”调整机制,满足学生就业新需求学院面向地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十大重点产业门类,主动寻求对接适应产业的转型与升级需求,不断追踪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专业的结构与内涵,依靠理事会六个委员会和六个校企合作中心信息与联动优势,实施“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的改革方略,进行“随行就方向”的动态调整,突破专业设置与行业调整的滞后期瓶颈。在调整建设专业与专业格局的进程中,学院立足前沿、研判大势,储备资源、提前估量,在专业与专业方向的筹建过程中,采取转、并、调、增的方式,平衡长期与短期、增量与存量、试验与扩展的关系,使专业的建设与设置稳中求进,匀速增长,专业的结构呈现与产业群的有机链接。灵活的“专业方向”调整机制满足了学生就业的需求,提高了学生就业的质量。 3、创新“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就业新途径学院紧跟江苏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根据专业的人才规格与工作流程,不断丰富“工作室制”的内涵。各工作室实施项目化教学,使专业教学与实际项目相结合,把教学、生产、研发融为一体,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使学生获得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意、创业能力。工作室以真实的项目、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公司化的运作模式成为学院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 4、推行“双证融通”制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逐步将“双证书”制度引入校园。学院现已建设成为江苏省广告设计师、陈列展览设计师、摄影师、室内装饰设计师等职业资格鉴定基地,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发展参加系统培训,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总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当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将坚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发扬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为毕业生服务的思想,把就业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巩固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佳绩,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力争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作者:蔡吉娴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美术毕业论文:美术师范生毕业生就业论文 一、赣州市高校美术师范类毕业生突出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自我认知——自我认知不清,存依附心理“你认为你的竞争优势在于?”29%的学生选择不清楚,28%的学生选择社会关系,19%的学生选择专业能力,24%的学生选择工作能力。此项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对自己认知不清,茫然地混日子,抱着“到时再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心理。另有不少学生有很重的依附心理,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不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把希望寄于托关系走后门上面。 (二)就业意识——就业意识不强,缺乏就业危机感“你是否经常上学校的招生就业网,了解最新招聘信息?”43%的选择偶尔,42%的学生选择没有上过,11%的学生选择根本不知道,5%的学生选择经常。“你是否会参加在学校举办的大型、专场招聘会?”61%的学生选择看情况,22%的学生选择会,17%的学生选择不会。高校就业网站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就业信息、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等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的重要平台,但是在上面两项调查中,我们却发现只有少数的学生经常关注学校的就业网站和就业信息,而大部分毕业生却对这一重要信息资源视而不见,这说明当下的美术师范生就业意识不强,缺乏就业危机感。 二、解决美术师范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途径 (一)制定合理的大学职业规划大学职业规划的有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树立轻薪酬重提高能力的就业观美术师范毕业生在求职时应对薪酬有理性的预期,不要期望过高,影响正常就业。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应该认识到提高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应更多地考虑选择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的就业岗位,不要过分看重薪酬,同时也要明白随着自身实际工作能力和绩效的提高,薪酬自然会达到合理的预期。 (三)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应届的大学毕业生因社会和工作经验不足,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因此,必须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择业观,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毕业后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不妨降低起点,只要条件基本认可的用人单位接纳,就先找一个暂时工作,实现就业,走进社会。这样既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又可以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求得发展。 (四)树立到基层到边远地区的就业观近年来,东南沿海城市及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所需普通人才已渐趋饱和,而基层、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大。对毕业生而言,如果只是想留在城市、发达地区就业,那么就业的路子会越走越窄,只有不怕吃苦,勇于到基层、边远地区、农村贫困地区,才更可能多的寻求到理想的就业。 (五)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美术师范生能不能顺利就业,不能只归咎于外部因素,更不能依附托关系走后门,而更多的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美术师范生应改变重专业轻实践的观念,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例如学校举办的素质拓展活动、各种级别展览、社会实践等。此外,美术师范生如果想在不见硝烟的就业大市场上成功“销售自己”,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接收、处理就业信息的能力,及求职技巧,思想品德,人际关系资源等综合素质,事实证明这些专业外因素对美术师范生求职择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六)加强完善院系的就业指导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大都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但美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美术院系成立自己的就业指导办公室,根据自己专业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实际有效的就业指导,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全面收集就业信息,为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提供各种就业咨询服务。另外,应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大学四年应分阶段、有侧重、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就业指导,使美术师范类毕业生了解社会形势和就业情况,关注就业前景,明确就业方向,增强就业意识。通过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从而实现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和人才市场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并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其中得到提高,这些将对促进美术人才就业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作者:王红丰郭春宁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毕业论文: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探索 一、课程结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有以绘画基础为着眼点的素描、色彩和简笔画培训,以美工技巧为学科应用的综合材料和手工制作,以美学素养和现代教学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油画、国画和电脑美术等,全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毕业设计现状与问题 其一,美术技能展示形式单一化。美术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呈现较为单一化,没有多维度展示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因为美术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偏向于学生对视觉审美规律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较少进行美术知识如何在幼儿教学层面转化的实践探索,忽略了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跨学科应用,未能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其二,活动组织能力不足。毕业设计展示仅呈现学生的美术学识远远不够,也应注重彰显学生的组织能力。幼儿园教学不仅包含课堂教育部分,还涉及室内外环境创设、游戏、文艺表演、校内外展览等组织活动。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对色彩、造型与空间关系的协调能力、人员工作的分配能力和活动现场的驾驭能力。其三,学业任务与毕业创作衔接不充分。学前教育专业学业任务中安排了半年的幼儿教学实习,通常未考虑其与毕业设计实践充分衔接。这导致一方面学生没有将毕业设计中的创作方法和思路进行幼儿教学转换,理论与实践未能及时得到相互修正;另一方面,学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创作探索,被迫中断相应研究。其四,交流氛围不浓。毕业设计作品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结果,而最终验收者只有少数几位评委教师,验收场地也仅限于答辩教室等封闭性室内空间,交流氛围偏弱,不能促进全校师生的交流、学生就业或展开现代幼儿美育的学术讨论。其五,就业应用延续性弱。因幼儿的身心结构特点,有些美术创作形式在幼儿园中无法有效开展。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将复杂的美术创作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以适合幼儿年龄结构特征方面的实践,所以难以将学校所学知识予以应用。 三、改革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方案的重心应围绕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平衡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综合制订成套的毕业设计方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毕业设计指导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美术院系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不能完全脱离实践技能而撰写美术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因此,学生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美术基本功一样举足轻重,在毕业设计中均应得到体现。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应结合“套餐”与“自助餐”设置,自主选择个性化创作方式。毕业设计“套餐”,即毕业设计创作+幼儿教学实践+展览组织策划+毕业设计答辩。美术毕业设计创作“自助餐”,即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可选择平时最擅长的创作门类,如绘画创作(手绘本、油画、水彩、国画、景泰蓝、综合材料或彩铅画等)或设计创作(定格动画和手工装置等);幼儿教学实践要求运用与所选毕业设计门类相对应的创作材料和方法实施于幼儿美术实习教学课堂中,并拍摄现场教学录像,整体展示幼儿美术教学情况;展览组织策划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视觉展示效果的思考和操作;毕业设计答辩邀请在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教师一起对该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幼儿教学进行提问,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讨论。此套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系统地实现了以绘画与手工并置为主体、教学实践为载体、多样化展示为体现、理论总结为补充。学生可在硬性规定下和自主选择范围中,以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将四年所学的美术教育知识和创作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毕业设计增设多层面的考核内容,实现立体化展览效应,使美术类毕业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 四、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毕业设计改革,可大力推进该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的调整,综合展示该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和教学能力,并为现代幼儿美育研究进行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促进学生整合多元化的跨学科教育学知识结构,为其成为未来合格的幼儿美术教育者提供了前提,有利于更多人接受个性化表达的幼儿美术创作,有助于形成创新的美术教学氛围。 作者:袁菁嶷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美术毕业论文:美术教育毕业论文中的实证研究 摘要:四年制大学毕业论文除了考察毕业论文本身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之外,还要考查学生的能力,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毕业论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论文抄袭现象,同时由于调研的可信性,论文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美术教育;论文;实证研究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美术学论文历来多重视定性研究,较少采用实证研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大量抄袭,失去了毕业论文的根本作用。同时对实证研究的不重视亦导致教学研究的惰性和停滞不前,毕业论文选题毫无方向等等诸多问题。近三年来美术学专业对毕业论文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就包括研究方法的实证性研究。 一、实证研究方法 在教育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被调研对象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叫观察法。 (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调研对象直接面对面的交谈,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通过各种标准化的测量量表对被试者进行测验,以评定和了解被试者想法的方法,包括问卷测试。 (4)个案法:对所研究事物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方法称为个案法(个案研究)。 (5)实验法:研究者在严密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有目的地给被研究事务对象一定的刺激以引发其某种反应,并加以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实证性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多塞(1743-1794)、圣西门(1760-1825)、孔德(1798-1857)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他们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孔德1830到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出版,揭开了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成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所推崇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根据以上原则,实证性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第一手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按照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nalReserarchCountil)关于“科学研究”定义,只有实证研究才属于“科学研究”。实证研究是主流的、科学的、重要的研究方法。而非实证研究最多只能称为“研究”,至于其结论是否科学则还有待于实践检验。 查找80年代――90年代研究论文、著作,可以发现国内高校研究采用最多、最广泛的方法就是定性研究,这大概是怕实证研究的麻烦和急于求成的追求功利的虚荣、浮躁心态,造成的后果是文章抄来抄去,引文出处缺乏规范。这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制约学生创新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二、历年美术教育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统计(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见图1示 三、美术教育毕业论文中的实证研究 在历届最初交上来的开题报告中,我们发现学生犯的几大错误: (一)选题过大、宽泛。如“浅析中学美术教育” (二)没有创新如“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兴趣培养” (三)没有观点如“中小学美术教育”“对中学美术教育的思考”等等。 (四)缺乏对实际问题研究 (五)缺乏方法论研究知识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交谈改变综述性的选题,要求并指导学生就实习时所感受到的美术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研究,研究方法要求采用调查问卷、直接访谈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的数据必须采用一手数据,即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得来的数据;研究中的二手数据,如引用各类统计年鉴、公报、报表以及他人论著中的数据时,必须要求被引用者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依据这样的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才有可信度。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四年制大学毕业论文除了考察毕业论文本身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之外,还要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1]而毕业论文的质量,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学校师资的水平,也反映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考察的是学生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果综述性题目比例偏大,这样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就会相对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选题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要尽可能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我校历届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中,可以看到实证研究方法在近三年采用的愈来愈普遍。尤其在2005级、2006级毕业论文中,论文研究方法一律要求采用问卷、谈话调研方法,并要求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有效避免了学生论文抄袭现象,同时由于调研的可信性,论文研究结果也相应具有了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结束语 确立好的选题是做好论文的前提,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引导毕业生工作以后的研究,所以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重视起来。因为毕业论文同时也是对教与学四年结果的双向考察,它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程度,理解的范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而对于教师来说,则是检验指导教师本身对美术教育的研究与理论水平以及学术敏感。采用实证研究指导毕业论文有利于形成一套相对科学、系统、规范化的毕业论文指导方法,形成相对稳定的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另外通过严谨、科学的论文指导,学生将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严谨、正确的写作方法,对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具有实际意义。 美术毕业论文:高校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心理探析及职业教育对策研究 摘 要: 高校毕业生职业教育与培养是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课题,关系着毕业生对职业素质要求的真正理解,有利于毕业生尽快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与职业目标。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心理具有特殊性,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就业行为和结果。因此,分析其职业心理特征,研究高校对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对策,对提高美术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质量,促进美术类毕业生成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美术类毕业生 职业心理 职业教育 研究毕业生职业教育及培养问题,关键是分析毕业生职业心理特征和倾向。作为毕业生中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群体,美术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对来说较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为严峻。从理论上探析美术类毕业生的心理特征和就业心理,有利于对美术类毕业生进行更有针对性,方法更科学,作用更显著的就业指导服务,从根本上提高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在此,通过对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心理分析,研究对他们的职业教育与培养的对策。 一、美术类毕业生特殊的职业心理特征 美术类毕业生的个性内涵和特征是决定他们思想行为和就业心理的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追求个性化发展,自我意识十分突出,讲求个性表现;性格感性,对现实和未来充满理想化,考虑问题容易忽视现实,不切实际,思想和行为开放自由,具有浪漫色彩;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专业情结浓厚,专业时耗大;注重社会实践,能力较强,但易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思想深度不够;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不能正确地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组织纪律性不强。 特殊的个性心理特征使美术类毕业生具有特殊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 1.美术类毕业生对就业的物质回报期望值较高。 美术类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学习过程中的投入较高,包括经济、时间、精力。这种高投入势必导致他们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个高回报的工作,以弥补学习的高支出。这种思想影响着美术类毕业生,择业时首先考虑条件好,待遇高的用人单位,但社会的用人成本大环境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报酬限定,美术类毕业生的这种愿望很难实现。 2.美术类毕业生的精神期望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创作的自我实现难以适应现实情况。 美术类毕业生从事艺术学习研究,从精神上对现实存在理想化,主观意识很强的倾向。艺术是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是高于物质层面的,因此,美术类学生往往认为精神的东西高于一切,把理想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而当他们面对社会,选择就业,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保障的时候,看到的社会需求并非如他们想象,他们的艺术创作精神和思想必须迎合社会的需要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才能得以生存。这样精神与现实产生的矛盾就会更加强烈,甚至会在一段时间里变成痛苦。因而,美术类毕业生在就业心理方面,精神与现实所产生的矛盾较其他类别、专业的毕业生更为明显,就业的压力较之更重。 3.就业形势的变化与心理调适的矛盾。 美术类毕业生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对就业乐观,希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专业并且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职位。但当他们受到来自社会各种就业竞争的挑战时,较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为情绪化,因为他们的个性更为细腻、感性。他们往往不能及时调整心理,消极面对择业,就业心理调适能力较差。 二、影响美术类毕业生职业心理的主要因素 1.美术类专业招生规模巨扩,社会需求增长缓慢,供大于求。 近年来,美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以江苏省美术类考生人数为例,2008年4.4万人,2009年激增至5万人,2010年4.8万人,如此规模的毕业生数势必形成一支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大军。 社会对美术专业的需求增长缓慢,能从事美术专业类职业的无非是广告业、装饰业或设计业,但这类岗位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对毕业生的美术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注重毕业生的基础专业水平,更注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除了一部分家庭背景较优越拥有强大的社会关系的学生外,多数毕业生必须凭借自身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2.美术类毕业生就业的地域选择性明显。 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美术类毕业生择业时重要考虑因素。艺术产业是高层次精神产业,艺术专业市场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密切联系,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旺盛,对艺术产业的质量要求也越高。因此,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主要是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地区或其他大中型城市,这就决定了美术毕业生的择业定位有很明显的地域性,从而使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3.美术类毕业生的生源专业素质逐年下降,就业竞争力较弱。 连续多年的“艺考热”使得潜藏的就业风险和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美术类专业最大的特点是技能性强,高考文化素质分数要求不高,导致美术类成为艺术招生报考大户。许多学生因中学文化成绩不高,经过考前强化突击专业基础训练即成为艺考中的一员。或是为了寻找一个上大学的跳板而遵循父母之命“半路出家”。很多美术类学生对学业应付了事,专业素养得不到提高和发展。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明显暴露出,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修养一年比一年薄弱,可教育性和可塑性越来越低,教育难度越来越大。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弱,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4.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适应,就业指导不到位。 如今社会对美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在改变,一些传统的美术专业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如企业文化师,家用纺织品设计师,游戏美术设计师,玩具设计师等涉及美术专业领域的职业,目前与之对口的相关专业在高校中才刚刚起步,甚至还没有。高校对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普通的就业政策法规、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既没有根据美术类学生的职业心理特征进行辅导和教育,又没有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用人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致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要求概念模糊,职业无规划,就业无方向,使他们形成特殊的职业心理。 三、高校对美术类毕业生职业教育与培养的对策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拓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新领域。 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艺术市场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例如,在生活中,人们对商品和工业产品等的美观程度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质量的要求之外,外观的要求已经从实用为主的观念转变为具有各种品味。媒体宣传、娱乐活动等,对美术的需求更高更迫切,可以说,美的理念和艺术设计体现于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因此,高校应首先掌握市场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动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行业及岗位的需求为参照设置专业和课程,了解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准入门槛,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贴近经济、社会、生活。同时,进一步拓展新的学科领域,发展新专业,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实现艺术与人文科学的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认真地做市场调研,对历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使用情况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科学性。 2.以美术类毕业生职业心理的调适辅导为支持,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心理比较特殊,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应该有的放矢。一要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观,这样才能有一个恰当的自我定位;二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明白职业的具体内涵和对人才的要求,端正社会现实中职业的认识和判断;三要帮助学生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要明白,美术类毕业生是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社会经济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对美术类人才的需求量就会越大,一定会有用武之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每个人最终都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都会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失败和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自卑,应把失败当做锻炼的机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突出优势,最终达到成功就业的目的。 3.以培养美术类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为立足点,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服务。 高校应该在彻底掌握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前提下,进行全程式的职业素养教育。从大一新生开始,帮助学生明确学业与职业方向,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高校老师应该及时指导他们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大二、大三的学习中,根据职业规划的完成情况做出相应调整,目的是不断审视自身与市场需求的差异,提高基本素质和综合实力,缩短与市场接轨的时间。大四要注重更进一步了解掌握就业形势,老师要帮助美术类毕业生正视现实,发挥自身优势,熟练掌握就业技能,及时针对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进行就业心理调适。高校应该最大限度地为美术类毕业生开拓就业市场,推荐就业,发挥每位老师的作用,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为就业出力的积极意识。 4.以培养美术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入手,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美术类毕业生个性鲜明,追求时尚、自由、纯粹,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活跃,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却不愿意受到用人单位的约束和管制,不愿固定在一个单位里墨守成规,对未来进入用人单位就业的前景不乐观,比较担忧,甚至逃避就业。他们更愿意发挥自身专业技能和个性优势,进行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用他们的一技之长在社会赢得一席之地。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扶持。因此,高校应尽早为美术类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引导和知识培训,为有志投身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出谋划策,协调关系,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和环境,帮助其成功创业。 5.以提高美术类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就业。 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实践创造能力,具有较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社会对绘画、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装潢装饰、舞台美术等专业的人才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高校美术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测重于强化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进行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电脑设计应用水平,学习熟练运用电脑美术类软件,提高数字化设计技能,促进学生尽快就业。高校要尽量安排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进广告公司,走进设计院,利用社会大学堂中丰富的实际经验和时尚前沿信息完善课堂所学,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做到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能力。 6.以提高高校美术类教师及就业工作人员素质为前提,保证教学教育质量。 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美术类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优秀美术类人才,提高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美术类行业的技能日新月异,高校美术类教师必须时刻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将市场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素质,建立较为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做好美术类学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形成稳定的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基地。同时,利用美术类专业教师与市场有较深入对接关系的优势,动员一切可利用的关系网资源,介绍推荐学生就业。 美术毕业论文:高师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对于高师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创作是其必须完成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尤为重要的课程,该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检验高师美术学专业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情况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成果等,但是就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和方面。因此,本文根据其毕业创作教学现状,并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改善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对策,以期促进学生毕业创作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师美术学专业 毕业创作 教学现状 对策 一、引言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前必须要完成的一门重要课程就是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这对于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则是利用创作的方式加以完成的。为了做好毕业创作教学,更好地检验学生在校四年的学习实践以及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就需要增强学生的毕业创作意识。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才能更好地完成自身的毕业创作。 二、当前高师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现状分析 高师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通常都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时间中进行的,其课时相对较少,所以很多学生都认为基础知识以及技巧的学习才是最为重要的,毕业创作与就业之间没有多大关系;再加上很多学生往往都会在在校的最后一年时间内四处奔波,为就业做准备,基本无暇顾及毕业创作,所以学生大部分都不能放下手中的一切来进行创作素材的收集以及毕业创作的构思等。而且在毕业创作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呈现的往往都是“一对多”关系,这样就使得指导老师疲于应对,加大了教学难度。而且一些学生因为认识不到位或者是基本功不到位,没有创作兴趣和积极性,以这种消极懈怠的情绪进行创作,不仅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创作氛围和思绪;更有甚者还会不听从教师的指导和安排,在实践教学环节缺席,致使教师找不到所负责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就会因为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而对毕业创作更为应付了事,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另外,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创作水平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水平和经验还不够高,因此在学生创作阶段不能提出相应的创作指导,进一步降低了毕业创作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提高高师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毕业创作课程的安排与调整 为了避免学生毕业创作和就业的冲突,学校可以对毕业创作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整,提前开展毕业创作的教学,这样既能够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还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毕业创作的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毕业创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可以在第六学期进行毕业创作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组织学生开题,开始毕业创作的准备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双向选择,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够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这样学生才会更愿意主动地接受指导教师的安排和指导。然后在完成分配后,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开展指导约谈,以此掌握每位学生的毕业创作意向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以及创作意向和素材,完成创作方向和题目的拟定,就可以避免学生自拟题目过大和宽泛等问题。 (二)提高毕业创作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和素质 美术学专业的毕业创作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必须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出色的专业技法以及创新创作理念,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开展毕业创作教学中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建议,这无疑也是对从事毕业创作教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创作和艺术修养,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探索,将基础教学和创作教学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进而在学好自身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也能够将所学的各种技术手段运用到日常创作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作意识和兴趣。 (三)加大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力度 在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创作意识和心态,不能为创作而创作,而是应该从生活中感受艺术,进而挖掘出蕴藏在复杂生活中的艺术创作题材和形态,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自身的创作主题。而且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些高水平的美术展馆和作品让学生观摩,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民族文化艺术以及传统遗留的文化艺术,为实际创作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通过适当的管理措施,规范学生的创作行为,督促学生投入到毕业创作中。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师院校应该加强美术学专业毕业创作教学活动的开展,针对当前教师中存在的不足,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意识,加强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此提高学生毕业创作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美术毕业论文:美术学毕业论文常见问题与改进措施 【摘 要】毕业论文是全面评估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从论文选题、专业特点、格式规范、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论述了美术学毕业论文写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美术学;毕业论文;论文选题 美术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术学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所获得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也是综合培养学生在本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艺术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表达能力、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的一个实践过程。本文通过对已毕业的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研及考察,总结出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指导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方法,为美术学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美术学本科毕业论文常见问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范围不当。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题目过大、过深,不适合本科生完成,如《浅析油画前景》、《试论中国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工笔画的区别与联系》、《浅析现当代中国风景油画》,这些选题范围学生很难驾驭,此类选题写成一本专著也不为过,本科生当然难以就此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来。如果论文题目过小,论文得不到展开,则内容空泛乏味,缺少研究的目的性。也有些毕业论文内容过于陈旧,只是对以往的论文观点进行简单的重复。所以论文选题要大小适中,难易得当,这是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前提条件。 (二)不能结合专业特点。对于美术学学生来说,理论研究没有相应的基础,实际工作经验不丰富,写作基础较差,如果不结合自身专业实际选题,势必只有到处拼凑,达不到能力培养和素质训练的教学目标。美术学毕业论文考察学生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所取得的理论知识、美学素养、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的能力,论文就是一个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讨创作实践者的理论水平。研究的内容要从自身的创作出发,阐明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 (三)毕业论文格式不规范。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学院或所在系部都会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忽略格式要求,随意设置标题和文章的字体、字号,尤其是引用部分的问题最为常见。有的学生引用的文章内容并没有标明出处,没有注明期刊或书籍的出版社、页码,乱用标点,错别字出现频繁。主要原因是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到了毕业创作中,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四)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毕业论文有创新性才有灵魂和价值。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直接重复论述其他人现有的观点与结论,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有些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够重视,认为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应当以毕业创作为主,毕业论文只是应付了事,所以态度不端正,东拼西凑,这样很难写出具有创新性的、有价值的毕业论文。不论是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还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研究,都应当是本人经过独立思考的成果,绝对不能直接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二、美术学本科毕业论文改进措施 (一)加强学生对选题的认识。要获得一个好的选题,需要作者在对文章的整体脉络和框架有大致的估量后,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分析提出的问题,确定自己研究的主要方向,然后才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选题。这是一个思维不断运动的过程,需要主观的思想与所要选择的事物发生共鸣,这种灵感是非常重要的。确定好选题的范围,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展开查阅,扬长避短地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因此,论文要以所学专业为主,按照选题的任务、计划和完成期限有目的、有方法地充实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同时为专业的继续深造和从事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结合专业特长兼顾兴趣开展选题。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各有所长,要选择有利于自身特长的选题来展开论文写作,能更深入地研究主攻的专业,扬长避短,易于开展。如果对某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研究起来会产生强烈的探索精神。比如自己对中外美术史的山水画和风景画比较感兴趣,就可以以中西山水和风景作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如果对国画中的仕女人物感兴趣,就可以以研究中国唐代的人物绘画作为选题。 (三)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机制。加强毕业论文格式要求,通过讲座与授课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研究,解决学生出现的格式问题,解决学生对前言、研究方法、结论及参考文献等不了解的现象。本系要求学生提交毕业论文纸质版,教研室、美术系统一安排论文格式审查,打印完整的纸质论文,进行格式初审,公布结果,格式不合格者进行格式二审,格式二审不合格者本学期不得进入答辩环节。并且开展毕业论文指导讲座,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实行统一检测,对检测不合格学生加大处罚力度。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美术学毕业论文的创新性原则首先要符合美术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教学计划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发挥出专业优势和特长,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有一定新意、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观点,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选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或者对前人研究的成果作进一步的研究也未尝不可。鼓励学生把毕业设计和论文相结合,只有把论文撰写看作是对自己专业潜力的提升,论文的水平才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美术毕业论文: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分析 摘要: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对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检验。在近年来的毕业论文写作中,论文质量逐年下降。对论文写作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是提高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论文开题;论文写作 美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艺术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进行艺术考察与材料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及使用,学科论文与实用文体写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良机。近年来,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在规范化方面有所改善。然而,随着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却逐年下降,其中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降尤其严重。本文根据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辅导与管理工作,本文对这些年质量下降的毕业论文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普遍的规律性问题。并针对问题,对论文教学计划和方案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 一、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开题常见问题 (一)论文选题 合适的选题是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多数同学在选题方面缺乏新意,显得陈旧老套,自主性不强,研究价值和意义不大。其次是论文选题盲目笼统,不够精准,缺乏内涵和外延性,或文不扣题,部分题目字数偏多不够精炼,逻辑性不强。或选题偏大,无法用一两个月、数千字深入展开论述,只能点及皮毛。如《工艺美术研究》《论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论中国工笔画》《论产品包装》《论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我的何去何从》等。或是论文题目结构不完整,只有名词,缺少动词或介词,或者是重复使用动词,如《抽象与写实》《内衣的流行色》《传统民间绘画艺术性的研究分析》等。因此,导师的积极引导或建议学生选择有研究价值的和正确的选题,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 (二)论文开题报告不按照要求填写,随意拼凑一些不相关的内容 对该课题的研究目的较含糊,缺乏对课题研究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其次知识面狭窄,查阅资料不够,在该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把非常陈旧的选题说成是国内外现在无人研究,本项研究可以填补本课题空白。研究内容不够简单明了,满篇幅的长篇大论。 二、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常见问题 (一)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全文的浓缩,也称内容提要或概要。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等要素。不对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和评论,我们学生在摘要撰写时惯用“本文”、“笔者”等作为主语,习惯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及自我评价。还有大部分摘要复制正文中的某一段落,结构不完整,不能够概括反映论文内容构成。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字的选取都是遵循一定规范的,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或词组。关键词的内容应该与论文密切相关,不能使用常用词,如特点、比较、研究等。 (二)文不对题或研究方向与本学科偏离 文章内容与标题有明显不符和偏差,非本学科研究范畴。如:《电热水壶的可能性研究》标题感觉与艺术设计专业无关,而文章内容却是电热水壶造型设计。还有一些文章不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论述,比如谈关于绘画情感方面课题,前一两段内容还围绕绘画情感这条主线,中间部分就偏离到绘画教学问题上了,再后的结论则偏离到另一个主题上了。 (三)写作能力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选题的自主性不强,题目与研究内容陈旧、老套、缺乏创新。表现为单纯叙述多,口头用语或方言使用频率偏多,对选题的静态解释和再次印证做得过多。创新和理论深度稍显不足,有些论文在研究具体画家或具体作品时,过多地描述画家的生平,不善于与其同时代的作品去比较,更没有放入当时整个社会大文化环境中去分析,这就使得作者在论文自主分析能力方面显得无力,更缺乏对问题的判断与定论。其次有些论文行文中分段过渡不自然,依靠小标题进行上下段落衔接,引用图例量大,而对图例分析缺乏深度,文章拼凑痕迹明显。下载一些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内容拿来不加分析地肆意组合,前后自相矛盾。如《关于地域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一文,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肯定地域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然而到文章结论部分话锋一转,对前面的论述予以否定。 (四)论文结构不完整 主要表现为论点不鲜明或没有论点,结论不充足或没有结论,“缺头少尾”或“虎头蛇尾”。全文从头到尾都是对研究内容单纯的叙述或介绍,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切入点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或者是文章开头架势很大,随着文章的深入,论述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对所提论点不能自圆其说,首尾缺少呼应。 (五)格式不够规范 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格式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是习惯自我发挥,对论文原有固定格式进行随意修改,破坏原有格式及结构。二是不善于阅读,对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理解不够到位。三是没有掌握WORD软件功能,无法按照论文格式标准要求独自完成。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思想认识与指导力度不够。随着近几年学生数量的增加,师生比逐渐加大,几乎全体专任教师参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由于美术专业教师主要承担技法课程教学工作,且大部分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平时缺少论文写作与系统的科研训练,在论文写作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论文辅导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从毕业论文的开题到写作及最后答辩难以达到严格的规范要求。 从学生的层面上讲,由于艺术生在招生录取中,文化分数要求普遍偏低,尤其是文字写作能力偏低或缺乏兴趣。因此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困难重重,易出现言语匮乏、概念模糊、格式混乱、文不对题,论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次是美术学科学生缺乏端正严谨的态度,学生普遍认为论文写作与专业技巧知识关系不大,毕业论文的撰写较耗费精力,不必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成绩只要合格即可大功告成。此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相关学科文献资料源的丰富,给学生提供了论文参考的便捷途径,同时也给论文抄袭提供了方便,论文抄袭拼凑成风。另外就是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学生大部分奔波于各类招聘会,心情浮躁,无法安心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于是出现毕业论文写作不够积极主动,甚至应付的情况。 这既是教风与学风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们在论文工作中对此采用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能完全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这需要我们在今后本学科毕业论文工作中,从自身的工作中找问题,严抓教风与学风建设,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工作方案和实用于美术学科的文体写作标准及评价体系,这将对美术学科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立以系负责人与教研室分级管理制度。把教师能否完成本学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项指标,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老中青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在科研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确保学术与教学相互促进。同时以传帮带的形式,对青年教师有规划培养,直至青年教师能够独立进行课题研究及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 其次是实行导师制,根据教研室分若干课外兴趣辅导组,可安排学生在第二学年后半阶段开始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志趣和专长制定训练计划,内容可包括美术基础、艺术创作(设计)、阶段应用文写作、创新训练等,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在平时加强自身的学术研究,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研究过程影响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及兴趣。这种训练方式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的前提,为学生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是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实际情况,实行毕业论文类型多样化,如艺术史论、民间艺术、艺术评论、创作(设计)构思与理念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设计)撰写可行性报告书、结题报告书。在撰写此类文章时,思路不能只停留在创作(设计)方法或内容本身,而要上升到对当代社会生产生活、意识形态、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关注,要有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实践,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抄袭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与研究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 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这些问题是年复一年重复出现的,同时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参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全体教师有坚定的意志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简介: 刘剑钊,广东韩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 美术毕业论文:开拓河北省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研究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人数逐年增长,2013年招聘大学生计划和就业需求岗位明显减少,今年的就业形势更趋复杂严峻,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今年将有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教育结构调整和政策、以及毕业生自身素质等方面。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国家政策、社会导向、学校指导外,开拓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研究变得更加迫切。 关键词:河北省 高校美术类毕业生 就业渠道 随着大学毕业人数逐年增长,2013年招聘大学生计划和就业需求岗位明显减少,大学生就业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教育结构调整和政策、以及毕业生自身素质等方面。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今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量仅为去年的80%左右,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也是这一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大学毕业生整体数量激增、就业情况低迷的背景下,对于艺术生来说,尤其是传统的美术类人才, 出现了严重饱和。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国家政策、社会导向、学校指导外,开拓美术类毕业生,市场需求已就业渠道的研究变得更加迫切。 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瓶颈性因素是那些?如何拓宽河北省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渠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针对河北省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据河北省教育考试部门统计表明,2008年参加河北省艺术类联考的考生共计61399人,2009年为60760人,2010年为60558人,2011年为32600人,2012年为36000人,2013年,河北省参加美术联考的考生有38264人,较去年增加2000余人。据中国教育在线资料显示,河北省2013年高考报名人数虽然在减少,但美术类考生不降反增,河北省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9600多人,美术类考生较上年增7%。统计结果,目前河北省内艺术类高校在校生近4万人,每年都产生了不小的就业压力。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业市场中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就业需求量增长很慢,就业形势较比较严峻。 其次,针对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瓶颈性因素分析: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瓶颈性因素是在毕业生实现其就业过程中产生的,这种现象的形成既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体制改革的影响,也受到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和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水平之间差距的影响。 1、高校毕业生的科学就业观没有完全形成 当前,高校毕业生对自身实际情况没有正确认识,盲目地将“发达城市、事业单位、国家企业”、“高收入、高福利”等作为自己就业目标的首要参考依据。名牌高校、部分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目标的设定上强调“专业对口”,非与自己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岗位不选,人为地缩小了求职的视角,形成了就业的主观障碍,即制约自身就业目标实现的瓶颈。 2、招生体制改革和就业体制改革脱节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并没有实现和招生体制改革的有效对接,出现了两个体制改革脱节的现象。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外公布的报告中,艺术类动画专业被亮红牌,艺术设计、美术学专业被亮黄牌;其中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达到15.6%,而本科失业率全国平均水平为8.8%。经过分析,美术学专业被亮黄牌,而不是红牌,就是因为其本身报考学生相对较少,就业面比较窄,因此各大高校美术学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就业比较困难,失业比例相对较高,但就全国范围来看,供需关系还不算最紧张的;而像动漫专业,虽然失业率相对美术学较低,但因为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此专业,并且不顾市场供需关系大量招生,因此造成市场供需不平衡,失业总人数非常多,这也加大了市场上的就业竞争,所以被亮红牌。 3、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部分高校仍未能实现从“点对面”到“点对点”的工作制度。当前许多高校仍未建立一支数量上与毕业生数保持合理比例、质量上与毕业生需求基本相符的专业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队伍。而且,多数高校并未建立起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实践技能锻炼平台,未能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技能方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加上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质量把控上更加严格。为了减少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招聘时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更加优中选优。 最后,提出解决河北省高校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策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通过对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从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面提出解决就业难的相应对策。 1、如何创建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根据教育部网站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在普遍开通就业信息网和使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基础上,积极推进毕业生信息和行业、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共享。保证网上和现场招聘活动的场次和需求信息数量。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动与全国各省市的人事局、教育局人才市场联系,收集就业信息;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就业市场的需求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多方面竞争“双选”的机会,就能够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的就业,找到更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向导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 对高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紧密链接市场需求,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制止盲目扩招,建立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就业渠道。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突出教育特色,实现个性化培养,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市场,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例如:美术学的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比如,除了专业基础课程外,学生也可以选择某一画种深入学习和练习,并增加体现职业方向特点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以职业方向来命名并形成独立的课程模块,并以选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至少一个模块进行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多个模块,这样,学生毕业时至少能掌握从事一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3、毕业生如何积极面对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不只是面临如何找到用人单位,而是涉及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准备,是涉及就业观念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涉及如何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要求大学生从进入高校时就开始关注的重要问题。要强化文化课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把这一理念贯穿于学习阶段的全过程。 那么,河北省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渠道有哪些? 具体方法:先就业再择业 ;自主创业; 面向基层。 就业渠道大致可以分为:网上招聘;人才市场;朋友熟人学校推荐;人才广告;高校举办大型招待会;毕业画展;画廊推荐 ;用人单位进学校招聘,加强校企沟通,拓宽就业渠道。 美术人才在各个行业都有需求,探寻美术在各个行业的需求,根据需要,成为新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河北省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创建良好的高校美术就业创业环境,从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向导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本身自身素质,不断开拓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渠道,从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美术毕业论文:美术院系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我国高校学生人数的逐年扩招,很多艺术类院校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美术院系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国家政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艺术类高校自身的原因。本文首先对我国美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进行了列举,最后对我国美术院系毕业生就业前景作出了悲观的分析。 [关键词]美术 毕业生 就业前景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但是由于高考的不断升温和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在不断下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苛刻,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大学生与工作单位签约情况的好坏也依其专业的不同而有明显差距。目前,由于高端人才的缺乏,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很少,大多数大学生没有社会工作经验,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几乎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结果造成了就业的困难。尤其是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更是难以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美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美术类毕业生人数多,就业压力大 由于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升学门槛低,文化课水平要求很低,这类考生只需美术专业水平过硬即可,很多高三学生在报考的时候为了减轻学习压力,愿意报考美术类院系,结果造成了这类考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大学期间,这类学生的学习压力的确不大,但是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很多学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社会需求远远不足以满足目前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数,学生们的就业压力由此而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专业水平一般,很难被广告公司、装潢公司、平面设计公司聘用。学生们没有工作经验,不了解市场,很难快速胜任工作,而这类公司需要的是成型人才,浪费时间和精力培养新人很难快速赢得利益,结果将很多美术专业学生拒之门外。 (二)美术专业学生学习成本较高 众所周知,美术专业的学习成本比普通考生的学习成本要高,他们需要专业场地、设施、美术用具等,他们平时在专业培养上花费的功夫远远大于普通学生的学习,甚至有很多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参加费用很高的校外美术培训班。据资料显示,美术院校4年学费加上生活费及专业附加支出一般在6~10万元之间,这使得普通工薪阶层和农村家庭不堪重负。据中华英才网2010年美术类专业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显示,超过6成的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不满意,57%的受调查者认为薪资待遇低,高不成低不就是如今美术生就业最突出的难题。 (三)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有地域局限性 据沈阳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生调查统计,有80%的毕业生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作为第一择业地区。在绝大多数美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心目中,大城市适合干艺术搞设计,只有在大城市才能有发展的空间。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在中小城市、西部地区还有着大量的职位空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二、美术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家就业体制不健全 大学毕业生就业,为的是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且解决个人温饱问题,自然的,待遇薪水是必须满足国家就业保障政策的。目前,国有企业、学校和私营企业成为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分别占29.7%、19.3%和16.3%。其中私营企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但许多私营企业在用人制度上不规范,尤其是每个就业生都极其关注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这类体系目前在私营企业中还不健全,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们在选择去私营企业工作上有许多顾虑。使得很多美术类就业生不堪社会压力,转行考公务员,争取到学校类事业单位做美术老师,或者干脆放弃本专业。 (二)美术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很多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没有独自承受的能力,他们习惯性地接受父母的安排,托熟人找关系,将自己的就业压力直接转给家长。甚至有很多学生有强烈的攀比心,在找工作阶段,很多学生之间互相比较家庭背景,父母的人际关系,比较自己的工作来源。这种现象在美术类就业生中体现的更加明显,他们没有自己奋斗、自己承担的意思,与其说他们想在社会上立足,不如说是家长们为孩子选择出路,直接造成了学生们的依赖心理。通过对美术毕业生的调查,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这一大事面前,心理扭曲,缺乏积极性,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些都证明其心理素质低,而且对他们在实际的择业、就业中会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同时学校对美术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表示担忧,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长期深入到企业实习”成为当前大学生希望最应该提供的就业指导形式。学校关注的是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很少将目光转向美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上,使得这类就业生得不到重视,得不到良好的平台。
计算机小论文:高专院校计算机论文 1重视实验室综合规划 1.1实用性高效的计算机实验室在设计、施工之初就应该明确其真正的用途,然后按照具体的用途去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能使实际用途和具体的设计相吻合,不至于相差巨大造成二次返工的情况。在计算机实验室的综合规划中首先就要遵循其实用性原则,尽可能的去优化计算机的实验室的性能,以满足所有教学使用的要求。 1.2安全性安全性也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之一,网络安全是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所以应该将网络安全、电路安全等全部考虑到位。比如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可以通过统一管理IP地址的方式,然后在根据不同计算机教学用途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子网络隔离;另外校内计算机网络要提高黑客攻击,避免教学软件的和教学资料遭受攻击和盗取等;使用安全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实验室供电系统的安全,实验室内的计算机较多在同时运行的情况下电力负荷情况等,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进行认真的考虑和计算。 1.3可扩缩性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容量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软件知识的储存从而不断的进行扩展,但是也会因为知识的更新需要将落后的内容进行删除,所以计算机实验室一定要具有扩缩性,适时的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调整,作为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设计上一定要支持国际通用标准,这样可以保证设备在运用更加具有互通性和顺畅性。 1.4可管理性高专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基地,作为高专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供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快的适应市场环境。为了满足全校师生的计算机学习和教课,就应该制定一套系统、完善、先进的管理方案。 2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效率 计算机网络克隆软件在计算机软件的安装和备份方面突出了其方便有效的特点,一般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采购主要是政府采购的范畴,因此在采购完成之后需要将设备进行人工的安装,通过设备的安装,系统的安装调试、各种驱动程序的安装以及教学软件的安装等等,这样会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如果在设备安装完成之后采用网络克隆软件“Ghost”便可以在所有设备均在联网的状态下进行统一安装处理,不仅仅大大节省了安装时间,同时也不需要更多的专业安装人员急性操作等。网络还原只是一个平台,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远程管理操作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对于实验室内的主机硬盘进行保护,并且在主机的主控端设置一个系统还原软件,初次之外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安装被控软件,因此在实验室机器在运用之后便可以自行登录主控端,如果主控端的主机发现任何一台机器出现故障,那么便会立即启动还原程序,将被控端的计算机进行重启,通过这样的管理便大大的提升了操作效率。计算机多播克隆技术是指能够实现一对多的网络硬盘的复制,在每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内,所有的计算机设备都是在设定的局域网络内运行,通过对局域网的建立以及“GHOST”软件便可以实现计算机硬盘的克隆,在进行克隆的第一步首先要在实验室内选择一台多播克隆的样机,并将网络硬盘进行分区处理,在整个系统格式化之后再按照教学所需的要求,将教学软件、文件等如数进行传输和安装。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GHOST”软件可以将软件,资料同步到其它的各个计算机系统之中,这样节省了软件安装的时间,提升了安装效率,可以减少对教学课程的影响。网络还原和网络多播克隆技术各有优点,其作用也各有不同。网络还原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计算机在初始安装是便可以将局域网内的所有设备的系统如数安装到位,如果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恢复;网络GHOST软件它的作用在于恢复或者传输计算机内的所有文件和软件,虽然作用不相同但是本质上主要还是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安装维护工作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 3选择适合的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助力教学的作用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试验室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给全校的老师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因此怎样将提升教学效果落实到位,体现出实验室的实用性才是最重要的。衡量一个实验室的使用性的指标包含好几个方面:其一是实验室功能的多样化,如果功能过于单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进行更多的实验项目,这样也就不能体现出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其二是教学软件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随时给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范例以供参考;其三是教学纠错能力,子啊计算机教学中一方面是给学生传输知识,但是传输的过程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情况,因此教学软件能够拥有自己的知识自我更新和自我纠正的功能,这样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在联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何能够达到上述的计算机教学功能无非是要做好两点:①加大计算机实验室资金的投入,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会使得计算机进行升级,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会使得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效率更好,运行非常的流畅,不会出现卡顿的现象;②安装多媒体教学软件,这点其实是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多媒体软件可以进行课程教学、同时可以实时的监视学生机上的举动,布置课堂作业、收集作业文件等。通过人为的干预来加强教学的专注度,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对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或者难点进行演示教学,并且收集学生的完成的课堂作业文件等,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上课的时间,提升了教学质量。 4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的系统安全和稳定 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需要考虑各种课程教学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就应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随着windowsXP系统和Windows7相继退役,再加上国家政府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方面的考虑,对于自主系统的研发力度和安全力度的投入,在教学用计算机系统中一定要任何操作系统均和DOS系统进行完美的融合,提升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与日常的规章制度、维护也是息息相关的,作为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出入计算机实验室的主要事项、操作使用规范、培养学生爱护设备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应该日常设备维护表,根据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然后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并将维修的时间和维修的具体项目进行详细的等级,以备作为后期维修保养的依据和参考。 5结束语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不仅仅是只满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使用,它还要肩负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在实验室前期的设计、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实用性、安全性、可扩缩性以及可管理性等原则一步步实施,并且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摸索中前进,做好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学更好的服务高专院校的学生。 作者:李红霞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小论文:市场需求中职计算机论文 1基于市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必要性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业和环境,计算机技术都已经不断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和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本应带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让很多人开始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方式产生质疑。为何已经毕业的学生找不到符合自身专业的岗位?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是否真正到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过于机械化和形式化,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不仅导致学生持有技能跟不上时代,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每一个单位和企业需要的都是拥有真材实料的,且真正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想要培育出真正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从市场实际需求角度切入,以顺应计算机时代现状作为首要条件,对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让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2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困境 2.1教育方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式和市场需求及时展步调不一致,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授课方法落伍。国内计算机教育课程建立的时间还不够长,部分在中职院校任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因为毕业时间晚且缺乏社会相关岗位从业经验的关系,使之还没有足够的具体实践经验来为学生授课。其次,时代的进步会不断的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而教师对新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及时地跟上步奏,依旧将一些比较老旧的专业知识作为授课内容。 2.2办学条件匮乏,硬件设备陈旧。计算机学科教育和其它类型的学科有所不同,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辅助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和操作。因此,就必须保证学生们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来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一些中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购置足够多的计算机来为学生们提供充裕的实际操作练习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接受纯理论教学,并没有能够将理论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失衡,自然达不到就业单位需求的岗位人才标准。这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无法找到相应工作岗位的原因之一。 2.3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即便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设备已经达到了教学标准,但仍旧存在问题。例如教学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够合理,以及教学方向偏离,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等问题。中职院校是为企业和单位输送岗位人才的重要渠道,现如今企业对岗位人才要求高,而当下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立上存在缺陷,并没有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使得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形式化。 3如何构建市场需求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 3.1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中职院校首先应该重视师资团队建设以提高教师的相关专业技术水平和授课能力。大力支持计算机专业教师在闲暇时间投入到社会当中去,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去不断摸索和学习,目的是让教师们适应自身专业变化的节奏,了解当下计算机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进一步调整教学方式,为学校提供可行的教学参考,使之研究出一种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教学方针。 3.2构建基于现实需要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分类教学。例如图1所示,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分类。 3.3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极其强调实践操作,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少,以理论为辅,实践为主才是计算机教育的核心。首先,计算机技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更新速度的迅猛,新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中职院校必须让计算机教学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新的技术不断的渗透到教学方案当中去。其次,跟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有很多,层次不一,每一个工作都需要能够纯熟应用相关技能的操作者,这就需要探究出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达到理论知识引导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实践过程的重要性,有条件也可建立计算机实训基地(如图2),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环境。 3.4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以企业需求为原则定位教学方向和目标才是职业院校培育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这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学生与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现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的关系,以对接的方式联合培养教学,学校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操作环境;企业也可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考察和指导教学,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效果,为学校的教学方针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而且还能让企业对学校形成一个督促作用,从而改善学生们学习效果。 4结束语 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以上提出的建议还是远远不够的。市场是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的,想要培育出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不断研究市场的动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使中职计算机教育更加完善,从而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作者:徐静单位:大连市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计算机小论文:开放式教学计算机论文 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1.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满足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提高试验教学的效果,使试验教学紧跟时展的潮流,而且还能够构建虚拟的试验环境,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的不同。 1.2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的自主性较强,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1.3开放式试验教学促进了实验室的发展 开放式试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试验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了实验仪器的充分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2计算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 开放式计算机试验实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开发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有限,所以仍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的进行改进。 2.1硬件设备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要求计算机必须具有较高的配置,同时实验室的设备还要及时的更新换代,确保实验设备是最新的。此外,还要确保试验设备的数量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避免出现“一套试验设备多人使用的现象”。因为如果很多学生共用一套试验设备,那么部分同学可能无法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试验,这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学生试验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思想观念 构建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教师应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确保自身思想能够跟上时展的潮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给学生提供自己操作的机会 计算机实验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实际上机操作,如果无法保证上机时间,学生也不可能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计算机的机会,是其在反复试验和不断摸索过程中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往往会重复简单的操作,只会使用老师介绍过的软件,当软件变化和操作不同时就会很难解决。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是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无论硬件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都必须给予足够的保证,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动手自己操作。 2.4建立开放式考核制度 在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过程中也应执行开放式考核原则,教师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考核,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开放式试验能给学生提供长时间的学习以及模拟训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接受开放式教学,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 3结语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不仅需要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同时也必须不断完善,帮助学生提高开放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学生能达到在实际工作中能有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的能力。学校在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作用比较大,学校应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提供平台支持、设备保证和政策保障。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的束缚,采用开放式实验实训方法,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作者:杨海瑞单位: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IDC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论文 1IDC业务现状分析 (1)硬件和软件投资高: 以每服务器、每应用、每用户为单位部署服务器,通常需要配置多台服务器,才能保证每个最小单元都得到分配。 (2)资源利用率低: 部分服务器,仅运行的B/S或C/S架构小的应用程序,如OA办公系统、网页基础服务类型。很多多核心处理器处于严重的空闲状态,但这些空闲资源又没有合理的整合和利用。很多设备资源利用率只能达到10%-30%。 (3)防病毒软件五花八门: 现今IT用户对系统安全要求比较高,每个用户需要自己安装繁琐的安全防护软件,防止网上多种多样的网络攻击,没能给用户提供一个整体的防网络攻击方案。 (4)系统恢复耗时长: 因为考虑成本,IDC用户数据一般没有专门的数据备份设备,当故障发生时,维护人员在故障定位后,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备份数据,替换故障硬件,重装操作系统,重装应用软件,重新导入备份的数据,并重新做安全加固。传统的架构,恢复系统功能耗时一般会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 2IDC虚拟化技术提出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缩短系统故障恢复时限,技术人员提出了IDC虚拟化技术。将IDC业务基础设施的架构进行了转变。将传统的基础架构最小化单元从每个服务器转变成每个虚拟环境(VirtualEnvironemnt,缩写VE,即VPS)。通过VPS产品的部署,根据用户不同应用的类型,将硬件服务器划分为很多个虚拟容器,分配给一个客户使用,每个容器安装一种类型的应用。即实现了将硬件服务器进行逻辑层面上的划分和整合,并且在统一的界面上进行管理,通过软件可以集中对多个服务器上的上数百个虚拟容器进行统一集中管理,配置集中的存储,提高应用的可靠性,通过部署统一的防攻击软件,对所有虚拟用户进行安全防护。每VPS分配的资源不仅局限于CPU个数、内存和磁盘大小,还包括了系统的核心运行的几十个参数。通过在一台服务器上创建多个虚拟独立环境,可以确保每一个虚拟服务器的用户独享该资源,其运行及管理完全和独立主机相同甚至优于独立主机。虚拟服务器产品能够以较少的物理服务器服务较多的用户,从而达到节约电力,机架的目的,从而节省资源,扩大公司IDC的服务能力,既实现收益的增加,也达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操作系统虚拟技术的应用 VPS的全称是VirtualPrivageServer,即虚拟的传统服务器,缩写为VPS。VPS采用“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技术”的Virtuozzo所创建的虚拟应用系统,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安装基础的宿主操作系统,然后在宿主操作系统上再安装操作系统的虚拟化软件Virtuozzo。通过Virtuozzo的资源分割功能,将原宿主系统,划分为多个个虚拟的环境,每个虚拟的环境作为IDC基础架构中的最小化分割单位,部署相应的用户,即构成一个虚拟专用设备。VPS采用虚拟化技术,Virtuozzo的虚拟化基于操作系统架构层,实现了软件的分割、隔离,每个虚拟出来的环境都是原操作系统的一部分,不需要单独安装操作系统,同时也具备原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这就是所有天津联通选择VPS虚拟技术在IDC应用的原因。 4虚拟化整体方案部署 4.1本方案初期设置虚拟服务器100台,每服务器提供30个虚拟主机用户。 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同时具有充足的可扩展性,设立集中备份服务器一台,操作Virtuozzo内置的VPS备份功能并配置集中备份。软件配置:配置64位架构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每台服务器提供30个64位VPS(兼容32位应用程序)配置集中备份方案跨平台集中管理控制台配置完善的防病毒预案 4.2硬件配置,制约虚拟化容量的主要因素 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其意义在于有效地分割、管理、调度资源,虚拟化技术本身并不能凭空创造出新的资源。因此,为虚拟化选择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硬件平台是非常重要的。配置至少满足以下要求:在本方案中,所有硬件服务器采用百兆网络连接,并根据就节点数量适当分配带宽。物理服务器采用千兆内网连接,以增强集中备份的数据传输速率。如不满足千兆内网连接条件,则也可以备份网络与数据网络混合传输的方案,但这样将会降低远程备份存储的吞吐性能,因此推荐服务器配备双网卡,并使用千兆网络连接。集中统一管理工具VZCC/VZMC远程管理终端可部署在内网,也可以部署在公网,本方案实施为了方便操作管理,将管理终端部署在公网。 4.3防网络攻击 Virtuozzo有两种MAC地址分配方式:路由模式与桥接模式。在路由模式下,所有VPS和物理节点共用同一个MAC地址。从交换机等网管设备看来,安装了Virtuozzo的物理服务器在一个网卡上绑定了多个IP。在桥接模式下,VPS可以有自己独立的MAC地址,这个MAC地址有系统管理员手工设置。通过在交换机上绑定对应的静态MAC地址,可避免MAC地址欺骗等来自同网段的恶意网络攻击。在通常模式下,使用路由模式的MAC地址即可满足正常使用的需要。VPS内的网络保护也有Windows自带的网络防火墙完成,用户可自行配置自己的VPS防火墙,不影响其他VPS。为了保护各种网络攻击,需要打开物理节点上的Windows防火墙,通过网卡“属性”- “高级”标签可以启动它。在物理节点的Windows防火墙上,无论如何配置,都不会影响到其上VPS的运行,防火墙只对节点生效。因此可限制3389端口登陆IP地址,并允许特定IP地址连接本机的22端口(VZMC管理控制台端口),以便远程管理。 4.4集中备份设备配置 随着业务的开展,服务器数量的增加,架设完整而有效地集中备份平台即成为保障业务持续运行的关键。集中备份方案采用Virtuozzo内置的备份功能和集中存储进行,采用本地备份、远程存储的设计方式实现,即能集中统一存储所有节点的备份数据,又实现了低成本、高速度的备份。备份方案需要集中存储设备一台,容量按照计算方式如下:每VPS空间×每服务器VPS个数×服务器数×保存备份的数量=存储空间。其中,每VPS产品空间假设定型为5GB,每服务器30个VPS,部署100台物理服务器,完全备份最少保留2个,则得出:5GB×30×100×3=45TB。因此,如果需要为所有的VPS都提供3个完整备份,则需要45TB的存储空间。 5收到的成效 天津联通IDC搭建了一套完善、稳定、高效的虚拟主机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空间租用、企业邮箱、主机托管、网站建设等IDC相关业务。不仅方便了维护、管理,而且大大节省了IDC机房资源。 作者:薛丽美米琦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设备维护中心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 计算机小论文:教学模式下的职校计算机论文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中职学校当前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使用板书、多媒体教具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于当今的中职学生,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总结归纳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有如下三点:(1)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知识是需要学生去接受、去理解,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接受者,而忽视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双向性。(2)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课堂设计单调,缺乏学生的配合,没有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学习无兴趣且枯燥。(3)过于注重教材的作用,忽略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纵观传统教学模式众多的不足,那我们中职教师应当进行哪些改革去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呢?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打破以前管束和被管束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情感交流,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要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再次,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利用真实的情境问题结合教材,作为知识点向学生传授,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实际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引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这里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监控,摆脱过去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状态。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激情澎湃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环境。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即要兼顾教学大纲上的知识和技能又要设计好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服务于“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全体学生的班级式学习与重点学生个别学习相结合。探索学习。探索学习指在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主动的去观察课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着观察课题、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运用探索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学习情境和学习方式的设置。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1)使用案例创设悬念。一个好的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急于想知道问题的解决办法,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便会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养成探索的好习惯。(2)教师设置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自主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去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示范讲解方式转为引导、交流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探索、发现,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和探索学者关系。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自关注的重点不同。自主学习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截然不同的。自主学习重点在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一种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探索学习强调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知识的技能。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起点,自主学习是探索学习能够实施的前提,学生应能先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容易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自己学习获得,对于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个人探索或教师讲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探索学习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升华。 3自主、探索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 3.1备课阶段 备课的前提是要“备学生”,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依据。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本,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设置一个合理的教学课题。为了保证有一个好的教学课题及情境,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课题要联系生活,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共鸣。其次,课题的难易要适当,不要过难,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也不能过于简单,毫无启发性。再次,选择开放性的课题,目的是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后,课题完成后的结果要易于提交。 3.2新课的导入阶段 教师在导入新课阶段要利用项目或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动画、微课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能使课本中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明了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解读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发知识冲突。 3.3自主学习探索阶段 情境教学的引入,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学习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注意聆听学生意见反馈,控制教学进度。只有聆听学生意见,关注学生的反映,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适时的参与和指导教学。 3.4难点问题讲授阶段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必然会有一些问题学生不能解决,教师把这些难点问题收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经过前几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愉快的完成学习。在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再考虑其他解题方法,继续激发创新思维。 3.5学习结果评价阶段 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常会用到作品分析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品的完成常会用到一些计算机操作技巧,通过作品的分析就可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撑握程度。重视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即是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是撑握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 4教学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上进行实践,以下为教学实践过程:课程内容:《办公自动化》第一章第二节:制作产品宣传页。教学对象:11级计算机应用班课时:2课时(90分钟) 4.1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对“产品宣传页”的排版设计,掌握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的生成及修饰,最终利用Word应用程序实现简单图文混排。能力层面:通过对给定案例的排版设计,培养学生进行文档美化处理的能力。学会利用Word2003给定的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图文混排的实际问题。认知层面:由浅入深,由已知知识介绍未知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路。 4.2教学重点及难点 艺术字生成及使用艺术字工具栏修饰艺术字。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编辑设置,将艺术字、文本框应用于文档中进行综合排版,知道常规文档排版的基本顺序。处理方法:重点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参与设置。教学难点:艺术字的修饰,图文混排、文本框的使用处理方法:要求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多做练习。引导学生不仅要会做艺术字、文本框,还要能综合使用。 4.3设计思路 设计要点一:通过提供“产品宣传页”的案例,引入本课,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加直观的理解图文混排的功能和效果。设计依据:创设案例,引起学生注意,是激发学习动机,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设计要点二:利用“产品宣传页”中图片的设置,分析完成该设置可以使用的工具及手段,即可以使用艺术字完成操作,又可以使用文本框完成设置,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内容。设计依据:告诉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灵活应用,多方考虑。设计要点三:“产品宣传页”案例的设置,符合当前企业宣传产品的要求,通进案例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依据:授课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设计要点四:通过图片和艺术字、文本框等工具可以使文档排版非常美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求知欲转为学习动力。设计依据:掌握学生学习心理,适当掌控时机是提升课堂内容的关键。 4.4课后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完整,教学内容始终以学生感兴趣的产品宣传页为主线,学生由宣传页的设计方案的讨论开始,然后进入材料的搜集,到师生互动,最终完成作品。在作品展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对作品进行评价,又对知识进行了强化。5结论通过创新和使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弥补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没有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创新性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将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实现学习的最终目的。 作者:高烨单位:包头财经信息职业学校计算机中心 计算机小论文:大学计算机论文 1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 1.1进行上机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在计算机上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常见的问题有学生在上机课堂中下载游戏、电影和音乐等软件,还有的同学会将零食带入机房并且乱扔垃圾,计算机机房的整体运行情况就会受到影响。还有的同学随意更改计算机的配置,并且还私自将一些重要的系统文件删除了,采用机房的计算机浏览一些危险的网站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样就会给计算机带来大量的安全隐患,也加大了机房管理工作的难度。 1.2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差 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相关人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做好所有设备的维护工作,不断的发现并且排除网络故障,所以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另外,教师和学生也没有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机房中很多电线都是暴露在室外的,网线线路又是极为复杂的,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稍有马虎和大意就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和短路等问题的出现,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因此,管理人员还必须充分的保证机房用电的安全性。 2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 2.1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 针对现阶段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各大高校应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其应由校领导直接管理,同时应区分好计算机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下,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由于这一模式具有信息保密性强、传播性强以及快捷方便等明显的优势,所以,其不但能够妥善的解决机房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并且还能起到规范人员行为的作用。采用互联网模式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的提高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保证了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指的就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产生问题是一个人思考的基础,并且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我们是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的,随之就会产生疑问和探究答案的心理状态,而此时人的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2.2提升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针对负责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应有针对性的完善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且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各个工作岗位。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院校都认为建设机房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他们忽视了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因此,高校还应定期的为这些人员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教师应让学生们认识到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计算机的维护工作中来。 2.3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 作为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对于保证计算机机房的运行效果是非常有利的,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工作人员自身就应具备较强的管理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因此,应在考虑到了计算机机房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来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选择最适合的人员负责机房的管理工作,确保计算机机房各项日常工作的有序运行,提升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延长了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2.4合理的分配机房工作和教学工作 作为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进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计算机机房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其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机房工作与教学工作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互联网具有信息可以共享这一显著特点,因此,在机房中应设定一个系统来合理的调配机房的使用时间,这一系统应可以满足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真正的起到配合和辅助计算机教学工作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高校计算机机房的各项功能。 2.5重视对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工作 作为一项长期的持久工作,维护工作是保证机房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所以,高校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制度,建立真实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日志,不断的培养专业的计算机维护方面的人才,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是很容易出现故障的,而有了这一日志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来解决同类故障。另外,对于每台计算机内部的重要数据,还应及时的进行系统备份,做好计算机机房的网络防毒工作,充分的提升机房内部数据的安全性。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必要性、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以及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各大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教学设施,计算机机房在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以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对计算机机房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应制定出科学并且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优化对策,做好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大学计算机机房的有序运行。 作者:周俊杰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信息管理中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的结合,营造出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涉及国内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为国内很多行业提供了信息管理技术保障,促进行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多媒体技术进入数据库领域,数据库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数据库中新的技术内容层出不穷,数据库的许多概念、技术内容、应用领域,甚至某些原理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建立和实现了一系列新型数据库系统,如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演绎数据库系统、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数据库系统的大家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仅是数据库大家族的一员。数据库技术主要特点是:数据的组织性、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的独立性、可控冗余度和数据的灵活性等。数据库的结构是具有组织性的,不是散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排列,数据与数据之间是具有相互关联的,按照某种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从整体上看,具有完整的、清晰的组织结构形式,而数据库的共享性更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营造数据库重要目的之一。作为具有共享性的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企事业单位内部资源、资料的共同使用,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使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数据库具有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根据数据的修改,新的数据项和数据类型变化,可以做到不需要对原来的程序及数据进行修改,从而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变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仅是数据储存的“可移动仓库”,还拥有数据的输入输出、数据的查询和数据的编辑修改等管理功能。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调取、查询方便构建具有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数据库,从而实现高效率、便捷的工作效率。 2加强信息管理、注重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措施 随着社会各项建设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应重视计算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2]。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立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脚踏实地,爱岗敬业;诚信明礼,注重与人合作,团队协作意识强;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爱好鲜明,有较强的表现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业精神。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好运动,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抗挫能力、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懂得自我保护。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开展专业认知培训课程,使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了解IT行业、了解职业岗位操守、了解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养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员工形成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及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操作技巧的掌握,进而使用企事业文化,提高实践技术能力,培养人才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对信息进行采集于组织、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加工、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维护与管理,培养人才对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规划能力及战略数据规划能力等相关不等强度的工作内容。提高信息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使用的重视程度,熟练并掌握可想数据技巧,从实践上总结工作经验,通过工作实践能够根据业务流程分析并创建能够使用的具有数据完整性约束、索引和查询数据等工作内容。加强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管理技术基础和原理、信息产品及其流通管理、信息产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管理的发展环境、信息管理的组织和人才培养等等专业性能的了解及掌握。开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课程培训,实现技术查询和操作、保证数据安全型和参照完整性、使用事务及完成指定业务的工作训练。加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实行信息管理评价机制,把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掌握及日常维护管理列为员工考核升迁的基本标准,从根本上调动管理阶层和员工对计算机数据库使用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实现“人力科技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同时,企事业单位在加强信息管理、重视人才培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更应提高全体职工法律意识,强化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从而形成健康、平稳的发展趋势。 3结束语 当今社会对数据库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这必将对数据库技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数据库技术与新出现的各种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必将数据库技术引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加强信息管理、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注重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 作者:谢小波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 计算机小论文: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论文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教育,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与学习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这样当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的平等身份时,自然会减轻心理负担,会意识到教师就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自己的朋友,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对学生多肯定、多表扬。教师要引导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羞涩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上机实践,敢于发表新见解。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很小,也要予以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出错了,要婉转地指出,引导其改正,鼓励其再接再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对立而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从情感上亲近教师,进而能够将这种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计算机学科的学习上来。有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就迈出了有效教学坚实的第一步。 二、转变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有效的计算机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展现个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机械式的理论灌输,实施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积极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而不再是机械的理论记忆,从而可以真正地经历知识的梳理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门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社会的需求,成为应用型人才。如在学习Photoshop图片处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需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式的讲述,而采用边讲解、边练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学生所喜爱的电视剧、电影的宣传海报以及学生所喜爱的各类杂志封面等素材入手。这样,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借助操作平台,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之后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亲自上机练习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机械的理论灌输式教学,而是利用操作实践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了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发挥个性,展开想象,以宣传学校为主题来进行宣传画的设计,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这样的环节从内容上来说,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热爱,而且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设计极具开放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这正是加强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实践证明,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符合计算机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掌握。 三、结语 总之,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机械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突出计算机的学科特色,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育观念为指导,对计算机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从而能在实践操作中内化理论、提升认知,促进知识与素养、技能与能力的全面提高,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有效教学。 作者:杨昆单位:河北省卢龙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计算机小论文:职中计算机简析与反思 本文作者:胡海锋工作单位: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教学手段落后由于一些学校基础硬件的落后以及一些教师观念陈旧,至今仍延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围着三尺讲台,面对一块黑板,凭着一支粉笔进行着填鸭式教学,殊不知如此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从谈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对于教材指定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之间脱节掌控不好前面提到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教师又可能因种种原因不愿去学习新知识,认为自己只要能把教材教好就可以了,完全不理会社会的实际需求,学生就很难对学习感兴趣。(3)理论教学与实践难以合理分配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有的学校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安排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有的甚至无法达到规定的上机课时,由于学生练习的时间少、动手能力不强,因此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学生实践时缺乏评价办法和标准,导致学生练习过后没有得到及时的评价而缺少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日渐松散,失去学习的兴趣。 1.加快教材改革,因材施教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微调,在教材更新无法赶上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组织老师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对学生感兴趣的技术开设选修课,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2.加大对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师应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多制作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及互动性较强的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用任务驱动等一些先进的方式进行教学,加大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鼓励他们自行探索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极大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也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3.加快教师个人业务素质的提高由于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积极钻研各种教学理论以更好适应教学需要,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用探索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强的特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与改革,精心准备实践内容,鼓励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同步做好过程管理和评价工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计算机小论文: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 一、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简介“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主流机械三维软件的学习,掌握机械零件的三维实体建模思路,并掌握三维实体的工程图方法。该课程的前续课程有“机械制图与测绘”、“计算机辅助工程绘图”,后续课程有“计算机辅助制造”、“机械设备设计”、“工装夹具设计”等专业课程,在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原考核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改革前沿用专业理论类课程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表现占分30%,期末考试占分70%。期末考试为上机操作,按试卷所给出的工程图完成三维实体的建模及工程图的。为一份期末考试样题,从卷面的评分标准来看,样卷对课程的目标进行了考核,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原考核方法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U盘、手机等移动存储设备在学生中越来越普及,为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复制别人的考试文件、学生修改学号帮别人提交考试文件的行为,监考老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如考前对机房的几十台电脑禁用USB端口,考后帮多位学生提交文件等防作弊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越来越广,有普通高中生源、单招生源、“3+2”和“2+3”类型的职校生源,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学生也越来越独特和有个性。在原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试占分70%,其得分直接影响学生是否通过该门课程,因此学生的关注点就放在了如何通过期末考试上,从而会出现多种教师想不到的作弊方法。对教师而言,要提高课程的通过率,压力也相当大,而这个压力无形中加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有一种被动学习的感觉,这个情况非常不利于课程的教学。 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改变课程考核的方法,释放教学压力发现问题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多次研讨和修改,通过近几年在教学中的实践,最终形成了“24X”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考勤占分20%,课堂作业占分40%,期末考试占分X%,其中X值由课程组教师在期末考试后依据学生得分情况共同确定。考核评价比例调整后,学生只需平时不缺课和完成教师安排的项目任务后就可以通过课程,所以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压力得以减少,从而教师和学生均能把关注点放在平时技能的教学和学习上。 (二)使用第三方变参化模型测试平台,杜绝考试作弊的可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在2010年尝试采用第三方公司推出的网络考试托管平台进行期末考试,极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效果喜人。如图2所示,该测试平台试题的模型形状一致,但测试平台提供给每个学生的参数表各不相同,最终答案也各不相同,从根本上杜绝了作弊的可能。在正式考试前的两周,学生可以进行一次模拟考试,给学生积极投身学习、不断超越产生极大的激励推动作用,并且考试全程可以进行分数和排名直播,刺激学生认真答题,争取好成绩。 (三)结合学校相应的专业技能竞赛,实现多方得益大多事物的改革会受到一定的阻力,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结合了学校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以多方得益为改革动力,遇到的改革阻力并不大。在学生方面,如果在期末测试时成绩达到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的办证成绩线,就能在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中获奖,学院对获奖学生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另外,学生可以自愿办理该平台含金量较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教师方面,采用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可以轻松快速地从题库选题、定制并考试试卷,考试结束即可成绩表,无须人工阅卷,期末工作量大大减少。同时,课程组教师也完成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在学校方面,由于学生一开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学习,就意味着参与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最终通过第三方网络考试这个公平公正的测试平台,为学院选拔出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在第三方公司方面,学生办理证书后可获得一定经济效益,从而支撑公司的运作,开发出更多的变参化模型,使网络测试题库更加丰富。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成效 (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了自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后,学生在参与学习时就像是参与了一场游戏,对学习产生了热情,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反映在模拟考时自己成绩不理想,在后面两周里勤做练习,终于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而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在参加模拟试后反映,还是好好的重做好课堂作业,期末考试过线太难了,尽能力去考,得多少分算多少,算是锦上添花。如果仅仅是增加课堂作业的比重,不改变课程期末考试方法的话,学生是不会这样重视课堂作业的。 (二)课程组教师教学交流多了由于有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第三方测试平台结果,课程组教师真实了解到自己和别人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多了,如向教学效果好的老师请教学方法,课程组教师对学生在测试中没掌握的技能点进行研讨,课程组教师间相互听课等。 (三)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得好名次“计算机辅助设计”考核方法自2010年改革并实施以来,为学院选出了多名三维建模技能扎实的学生,在参加各级相关比赛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表1所示。其中,2010年由首批“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选出的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项目,获得全国第一名,创造了广西自治区最好成绩。 四、结论及展望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取得圆满成功。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完全可以把竞赛、证书、教学溶合于一体,使学生真正学到技能,而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辛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在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期末考试的比重,但小小的改变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工作,只有找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平衡点,课程改革才能真实落地生效,否则课程改革只能是寸步难行。 作者:关意鹏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服装CAD课程计算机论文 一、解决办法 (一)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相融合,突出体现实践性服装CAD具有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放码、排料等一系列模块,每一模块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工具,服装CAD要和专业课程相融合,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做出以下两方面调整:首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将服装CAD融入到每一门与之相关的专业课中。譬如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结束后,再学习服装CAD中的款式设计软件,款式设计课程的最终作业要求学生由服装CAD来代替原来的手绘款式设计,这样就将原有的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与服装CAD款式设计这两部分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学时分配上服装CAD的款式设计在原有的服装CAD课程中占用学时不变,两门课程既是独立的,又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接触软件时已带有任务性,有目的的学习加上教师的讲解比传统学习方法更适合对软件的领悟与掌握;同样,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CAD结构设计模块相结合,结构设计课程要求完成手工纸样设计,再由服装CAD完成电脑绘制结构制图、完成工业样板;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课程可与服装CAD课程中的放码、排料模块相结合,学生比对两种方式完成的作业,既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又能体会服装CAD确实使企业提高实际生产效率、节省成本、管理便捷等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服装CAD的认识。其次,在课程先后时间安排上要与企业实际运作相符合,也就是是遵循企业中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业样板—放码—排料—成衣的先后顺序,那么,不但在时间上要符合,而且完成的效果同样也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款式设计课程开始时,必须将市场上最新的款式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就是说要紧跟市场,以新的设计和款式代替陈旧的款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按照企业中的模式,将设计转化为成衣。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思想要转化成真实的产品,这是一个符合企业真实情况的“大任务”。 具体操作顺序是根据已设定的款式图完成手工结构设计,然后由服装CAD修改或重新生成手工样板、工业纸样,最终在服装生产工艺课结束时获得最终成衣。也就是说,这个“大任务”是由不同课程下的一个个“小任务”组成的。整个教学模式下的各个课程,在时间上既是相互独立的,在内容上又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互相印证的。表面上看课程是分散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同时课程相互关联、承接、递进,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共同增长。在这种模式下,除原来课程的考核方式外,学生自行组织的静、动态展演也可作为一项考核方式来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物的展示中产生成就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模式的实现下,每个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体会到做设计师的角色,更深一步领会企业生产过程,因此,服装CAD是融合设计师思想,使服装设计更加科学化、高速化的技术。更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服装CAD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的价值,让学生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也激励了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的双赢的促进方式。 (二)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原有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已不能真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针对服装CAD应用型特点做出调整。把原有的灌输型教学方法改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只需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布置以上所述的“小任务”,各个“小任务”由于“大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由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教师授课时可直接讲授工具的用法,然后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加深对具体工具的用法,期间对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互相讨论或直接由教师指导完成。由于是带有问题性的、任务性的学习,这种方法直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领悟,要比教师直接灌输讲授这种方法更有效。 (三)选择多软件学习,提高硬件配套设施利用率国内外服装CAD软件种类繁多,教学授课所使用的软件选择余地较大,在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的软件都放到课堂上进行学习,这是教学设备和教学计划所不允许的。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在多数服装企业中应用广泛的软件,而且其功能、操作习惯符合我国服装行业习惯这样要求的2~3个软件,以一个为主,在正常教学中引入,另外两个为辅,以案例方式在软件新的功能上以及不同软件的区别上向学生介绍,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深入学习,这样学生对市场上主流软件并不陌生,即使在就业后遇到没接触过的软件入手也不会感到困难。因为服装CAD软件在功能模块上的划分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各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及特点,深入了解和学习2~3个软件后,其它则正如我们所说的会触类旁通,并不困难。另外,在服装CAD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服装行业以及服装CAD的未来发展趋势,所选择的服装CAD要代表实际生产中的新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软件在教学的同时要与开发商保持同步升级和更新。软件的学习与应用离不开配套的硬件设施,正如前面的内容所提到的,学生带有任务性质的学习最终目的是通过服装CAD技术获得成衣,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数字化仪、打印机、绘图仪等专业设备,可建设专业电脑机房,软硬件设施不分离,这样授课的同时可让学生直接输入或输出1:1纸样,进行修改,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认识,是对学习过程和生产实践过程的更深层次的掌握。 二、结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高效化和便利化,服装CAD技术成为服装专业大学生进行从业选择过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传统服装CAD教学已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培养已出现弊端。服装CAD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新的教学模式中,理念是把服装CAD和服装专业教学结合,强调知识的融合与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多位一体化,实际授课内容模拟企业实际生产及运作模式,软硬件配套设施紧密结合,学习中更注重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性,从而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主导,能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好,更能主动挖掘知识点和探究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这不但解决了课本中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情况,更能体现服装CAD课程重应用、重实践的理念。在以上教学模式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我们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加强课程的建设,从而深化发展服装CAD的教学,切实推动服装CAD的应用。 作者:张瑶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计算机小论文:安全维护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重要性 1.1有利于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计算机是一种高科技电子产品,其正常运行的条件对外部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计算机所处环境的湿度与温度不符合标准,那么就会导致计算机出现硬件故障,不利于计算机正常运行,也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加强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确保计算机外部环境符合条件,从而提高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 1.2有利于资料的保存计算机软件作为计算机运行的一个平台,若想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就必须将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但在计算机实际使用中,如果没有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必要的维护,那么会导致其出现死机、自启动等现象,可能会使计算机中的资料丢失,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所以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安全维护,有利于信息资料的保存,为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 1.3有利于保护计算机设备在计算机运行时,如果发生故障必然会导致各种硬件设备被烧毁,甚至是计算机报废,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那么平时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定期进行保养,从而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起到一定的保护工作,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 2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分析方法 2.1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通过“看”、“听”、“闻”、“摸”等去分析和判断计算机硬件故障。看主要是指电阻电容的引脚是否有短路或断路、板卡表面是否有烧焦现象、插座和插头接口是否有松动等;听是在计算机及设备运行中是否有非正常的声音;闻是闻主机、板卡是否有烧焦的气味;摸是指检查直插式器件的芯片和插座安装是否插牢,并用手触摸显示屏、CPU等硬件感受其温度,从而判断计算机是否安全运行。 2.2电路检测法电路检测法较多,比如电压法、电阻法以及电流法等,这些方式往往是采取对负载电流、直流、电源工作等的检查。 2.3短路、开路法在检查过程中,将部分电路进行短路或者开路,观察它们相对应的电压、电压及电阻值,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故障的检测和判断。 2.4系统最小化检查法系统最小化检查法包括两种,一是软件的最小系统由主板、显卡、内存、硬盘、CPU、键盘、鼠标组成,二是硬件的最小系统包括CPU、主板和电源。最小系统法主要是对系统是否能正常启动进行判断。 3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相关措施 3.1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计算机主板上包含许多引脚、插口等,可以通过防止静电与形变进行安全维护。由于静电会影响电路,造成元器件的损坏,难以实现控制芯片组和协调电路,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一旦主板变形也会给计算机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要把主板平稳细致的固定在机箱上。 3.2对CPU的安全维护CPU,称为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高压和高温都会对其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有专门的风扇对CPU进行散热,但如果运行的程度较大,风扇散热往往难以达到要求,持续的高温高压会影响CPU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CPU的烧毁。因此,在平时使用和维护CPU时,应根据计算机的使用特点及对计算机功能的需求,增加一定的散热辅助装置,从而确保计算机正常使用。 3.3对内存的安全维护对计算机内存安全维护来讲,只需确保内存不超频即可。内存安全很少受到计算机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内存满足CPU性能的发挥存在瓶颈,时常会出现超频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计算机黑屏。因此,在对内存进行维护时,必须确保内存不出现超频现象。 3.4对硬盘的安全维护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硬盘多数是机械硬盘,内部结构复杂、精密,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那么磁头将会碰到盘片,造成硬盘上数据的丢失,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移动主机或者硬盘时,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发生震动。 4总结 在平时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应注意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通过本文对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相关介绍,在日后对计算机进行使用中,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除尘等,避免因浮灰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从而确保计算机及其设备安全、稳定性运行,促进我国各行各业健康发展。 作者:潘小艳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实验教学计算机论文 1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高校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深度不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高校领导及老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们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正是因为这种比较浅陋的认识,导致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仍从属于理论教学。大部分老师只是将计算机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工具,没有体现出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高校都缺乏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硬件实验系统,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考察办法,这样就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计算机实验教学认识的不到位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问题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而且验证性实验比较多,缺少创新性实验。这使得学生在以后工作中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需求。这一方面是受限于高校的教学条件,特别是高校的硬件条件,当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中就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构建小系统、开展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验证性实验,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由于实验教学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做出科学的改革,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单一的、缺乏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缺少创新和改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另外,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进行教学,老师将所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讲授剥夺了学生的提问和独立思考,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这不仅让他们失去了听讲的兴趣,而且还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和资源;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也是非常低的,不能更换地促使学生快速成长。 (3)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的问题。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都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也都很平常,没有展现出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优势。而且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设备和手段也是比较落后的,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设备,这种教学环境下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2改善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方法 (1)高校要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高校要想取得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的飞越就必须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只有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才能更加地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当高校重视了计算机实验教学就可以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而且只有深刻地认识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才能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因此,高校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是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要不断的优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就要求相关单位构建新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实验内容的应用广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增加新的实验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做出相应的改革,教学方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不能一味的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比如说学生中思维活跃的学生比例较大时,就可以采取比较活跃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多讨论、多发问、多动手,这种教学方式才更适合他们;而对于那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也要采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成长。 (3)提供教师素质、完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本身的数学水平就差,怎么能期望老师教出优秀的学生。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学老师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专业能力也很平常、教学经验也不丰富。所以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面要加强老师的自身素质。另外,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也相对落后,这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很重大的。所以高校要不断地完善计算机教学手段,同时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提升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要想解决和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就必须采取综合的改革措施,从转变高校认识开始到提供教学人员素质、更新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季宏宇孙静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基础部 计算机小论文: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联网软件中存在的风险 1.1计算机设备安装带来的风险计算机设备的安装分为软件安装和硬件安装,计算机硬件一旦安装错误将会导致计算机无法运行,严重者可能导致整台计算机的损毁,所以计算机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进行主机的连接,网络的连接,计算机外围设备的连接等操作,这些操作一旦出现失误,后果是将是无法挽回的。另外,计算机设备安装也存在强制安装、修改本地设置、收集用户信息和推送广告等恶意操作。这些恶意操作都会给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是危害。 1.2网络数据库带来的风险数据库,是数据的存储中心,网络上各种数据都被存放在数据库中,如果数据库产生数据隐患,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量越来越大,需要存放的数据急剧增加,各种私密的信息和数据都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库系统一旦出现安全漏洞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至关重要。 1.3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实际操作包括简单操作和技术操作,技术操作要求操作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操作。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安全维护工作的时候,如果由非专业人员操作,操作中可能出现的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甚至造成重要文件丢失或数据源丢失,这些都会对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损失。 1.4联网软件安全标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各种具有兼容性的应用软件应用而生,这些软件的用户量大,在使用过程中占用大量网络资源。目前我国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针对单位和个人的一些要求,但也只是在对软件强制安装和难以卸载,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浏览器的劫持和广告弹出等违反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一些恶意行为进行了说明。联网软件安全标准主要是从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和运行安全等方便做出规定的。因此对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运行安全等各种机制的完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 虽然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一体化操作,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分析仍然是必不可缺的。 2.1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之前,一定要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及其操作对象,只有先明确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和操作对象,才能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操作流程。对于个人来说,进行安全评价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个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方式,以便更好的实现联网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使工作人员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提高操作的熟练度,以保证公司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和信息安全并增加公司的盈利。 2.2搜集安全评价的信息确定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目的以后,就要搜集安全评价所需的信息。只有全面的搜集相关的信息,才能为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才能进一步进行网络安全评价。 2.3选择安全评价的方法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具有科学性,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择不好方法,既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又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合适的方法则能事半功倍。评价的方法有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两种方式,短期评价就是每隔一个时间段就对安全性能进行一次评价和风险评估,而长期评价是偏重于从整体上对安全性能进行评价。无论是短期评价还是长期评价,都可以达到基本的要求。 2.4实施评价工作确定了目标,搜集了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就需要开展评估操作了。安全评价是整个操作工作的主体部分,评估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各项操作,任何一个操作过程出现错误,都会给整个评价分析过程带来麻烦。 2.5总结评价结果完成计算机联网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各个操作步骤都之后,就需要总结评价的结果了。评价完了不代表全部工作就完成了,总结也是安全评价的一个部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主体流程都完成之后,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也是很重要的。在总结过程中可以发现前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得以处理。另外,将此次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的评价分析结果存储起来,也会给以后的评价分析工作提供参考,减小日后评价分析工作的工作量,减少资金投入。 3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意义 3.1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对于计算机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才能保证计算机其他各项功能的实现。 3.2减少故障的发生安全评价能够发现故障的所在,并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根据所提供的措施对计算机进行维护,进而维护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和各项功能的实现。 3.3方便用户的操作随着安全管理的自动化,用户操作起来也越来越方便,一旦出现问题,用户便可以用可行的操作步骤进行对问题的处理。计算机是一把双刃剑,方便我们的生活的同事,也出现了许多相应的问题,计算机网络使用和网络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以防止出现任何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而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度安全评价研究就是在便利人们的联网安全以及联网安全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计算机联网软件,更好的让网络方便我们的生活。 作者:徐晓丹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会计信息工作计算机论文 一、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具体步骤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比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复杂很多,其控制过程从对人的控制扩展到对计算机和人的控制。计算机的处理过程具有集中性、连续性,随着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载体变化以及共享程度的提高,会计中财务账簿控制系统渐渐失去作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做好对审计内部控制的加强。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针对这种情况产生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审计人员初步熟悉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从原始的数据凭证到最终的各种报表的输出,整个过程现在审计前有大致的了解。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可以与企业内部的有关人员座谈、查阅资料或者实地观察等来跟踪业务处理方法,从而了解企业审计单位信息的内部控制方式有哪些,从而有利于今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完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对于一个健全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即便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的业务处理过程中也不一定能够被有效执行,因而必须对其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检查这些必要的控制制度是否在执行或者由哪个工作人员执行以及使用哪种方法执行。通过了解以上执行情况,从而把握其系统的可靠性、完备性以及可依赖程度,最终做出综合评价。同时,审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审查文档和有关的企业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更好的把握系统的流程,确定实际情况与规章制度的要求差距在哪里,并确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测试之后,进而需要对内部控制情况做出详细的评价。评价过程遵循客观、公平、严格的准测。一般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评价初步的审查结果,评价被审计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有哪些是比较满意的工作,哪些工作略显不足。第二,评价内部控制情况符合测试的案例,其具体的符合程度是多少。是否真正能够按照其要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三,上述的两种情况,其可靠性有多强,是否能够真正的为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工作服务。 二、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当前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当前我国多数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差。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多数企业的计算机会计信息对各种分散的交易数据常常会收集起来,放置于计算机的中央存储器中进行存储。这种统一的存储方式加大了数据丢失和泄露的风险。有时候由于黑客攻击等计算机遭受病毒入侵,造成了数据的泄露或者损坏,缺乏相应的安全性保护机制。其次,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大。虽然现在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时候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不能够真正的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其监控和管理的力度不大造成。最后,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普遍不高。我国的许多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够,在进行操作时实际能力更差。有些企业的相关人员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没法充分的掌握和理解,一旦发生风险也不知如何控制,因而极大的增加了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难度。 (二)改进措施针对以上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发挥审计功能,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一般说来,现阶段使用的内部审计方式主要有对会计软件进行审计、对会计数据文件进行设计、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设计等。其次,需要企业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规章制度。当前条件下,开展会计工作不能再如以前那种墨守陈规、没有变通的会计工作,而应当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努力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更加适用于企业本身的操作流程。与此同时,还需要从长远的发展看待会计工作的进行,将操作的规章作为具体的指导方针,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为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最后,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从严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求其补充自身的会计知识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只有真正加强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其信息处理水平,才能够保证现代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顺利进行。 三、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内部结构都与会计信息化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审计的时代,充分了解审计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做好初步审计工作,从而能够更完整的获取被审计单位信息。总之,只有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做到了行之有效的控制,才能够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才能够促进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艳单位:河北省黄骅市审计局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对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几点看法 [摘 要]界定团队内涵,明确团队建设程序,积极探索适合行业特色高绩效团队模式和建设高绩效团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团队 建设与管理 思路 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出现在体育、军事、经济领域,几乎成了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从而实现组织高效率运作的理想工作状态的代名词,也成为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依靠团队推进,理清团队建设与管理,对于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快速应对变化的市场机遇将会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所以说团队建设与管理必将会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 一、界定团队概念、要素和特点是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关键 1.团队的概念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为了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组合在一起,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相互信任并承担责任解决问题,以期实现共同的目标。 2.团队的要素 (1)目标。团队应该有一个既定的目标,为团队成员导航,知道要向何处去。没有目标,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团队的目标必须跟组织的目标一致。 (2)人员。人员是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目标是通过人员具体来实现的,所以人员选择是团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人通过分工来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 (3)定位。该定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团队的定位,团队处于什么位置,由谁选择和决定团队的成员,团队最终应对谁负责,团队采取什么方式激励下属;二是个体的定位,作为成员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是订计划还是具体实施或评估?定位合理就为团队提供了核心价值观念。 (4)职权。团队当中领导人的权利大小跟团队的发展阶段相关,一般来说,在团队发展的初期阶段领导权是相对比较集中,团队越成熟领导者所拥有的权利相应越小。 (5)计划。目标最终实现,需要一系列的具体行动方案,可以把计划理解成目标的具体工作的程序,提前按计划进行可以保证团队的顺利进度。只有在计划的操作下团队才会一步一步的贴近目标,从而最终实现目标。 3.团队的特点 (1)职业道德感。职业道德感是一个团队成员对其完成任务能力的信任程度,团队职业道德感越强,它干好工作的动力就越强。 (2)信任感。信任感是基于想信他人能力和诚实度的一种冒险意愿,如果要使一个团队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团队成员必须有相互的信任感。 (3)凝聚力。凝聚力是一个团队成员自愿抱成一团的一种整体感,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是一个所有成员都愿意归属的团队,他们对团队都有效忠心,这样的团队是很有生产效率的。 (4)相互交流。要使一个团队更好地工作,其成员必须有一种良好的相互关系,能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能有效地解决相互间的冲突和问题。 (5)生产效率。团队能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通过共享知识资源、技术以及领导能力,它会比任何一个有才华的个体成员都有力量,都有生产效率。 二、团队建设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团队建设与管理必然是一个不断更新逐步完善的过程 1.组建期。团队成员开始深入认识,初步了解团队的目标,渐渐确定各自在团队中的职责。成员个人一般能快速设定各自的方向,并与他人客气相处。在此时期,团队的运作完全依赖于权威的指导和支持。 2.激荡期。特点是矛盾、迷惑和较低的团队士气。隐藏的问题逐渐暴露,团队内部冲突加剧。包括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环境之间、新旧观念与行为之间三方面的激荡。团队成员们意识到团队的目标不可能一徽而就,组建期所展示的工作热情便不复存在,主要原因是个人期望和现实之间有较大的距离。 3.规范期。团队成员会讲究相互支持、迅速反馈信息、及时解决阻碍发展的争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似是而非是第三阶段的显著特点。一方面,成员们已表明有能力解决问题和矛盾;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有意避免冲突而不发表有争议的看法。这时的工作重点就是通过提高团队成员的责任心和权威,来帮助他们放弃沉默。 4.表现期。成员的技能非常高超,工作士气空前高涨,成员之间非常融洽,团队各方面的运转都非常顺利。人们己学会了如何建设性地提出不同意见,能经受住一定程度的风险,并且能用他们的全部能量去面对各种挑战,大家高度互信、彼此尊重,并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去追求团队的成功。这个时期合作工作技能得到加强,能合作胜任分担领导工作,员工充满自信,颠峰表现,能独立完成工作。 三、建立团队的步骤 1.组建核心层。团队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团队的核心成员。领导人是团队的建设者,应通过组建智囊团或执行团,形成团队的核心层,充分发挥核心成员的作用,使团队的目标变成行动计划,团队的业绩得以快速增长。团队核心层成员应具备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仅要知道团队发展的规划,还要参与团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使团队成员既了解团队发展的方向,又能在行动上与团队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大家同心同德承、承上启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确立清晰明确的愿景和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团队存在的基础,是团队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全体成员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更是感召全体成员精诚合作的一面旗帜。要使团队高效运转,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要完成什么”、“我能得到什么”。在确立清晰明确的愿景和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明确原则。必须明确确定团队的目标、价值观以及指导方针。(2)激励性原则。制定的目标愿景必须能够激励成员,使每位团队成员都相信团队的愿景并愿意努力去实现它。(3)切实可行原则。团队的目标应该根据团队及其灌区现有内外环境资源及市场机会理性分析,综合评判,必须建立在团队确实能做到的愿景的基础之上,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也不应太低。(4)共识原则。团队目标应该是团队成员利益的集中体现,不仅要合乎社会规范,具有时代性,而且要与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相统一。须知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支持一种观点是至关重要的。(5)未来潜力原则,团队发生变化以后,理念和目标也必须获得刷新,否则,就会丧失其导向功能和动力作用;目标必须得到有效地贯彻推行。 3.培育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团队的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它包括团队的凝聚力、合作意识及士气。团队精神强调的是团队成员的紧密合作。要培育这种精神,领导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团队精神极强的楷模;其次,在团队培训中加强团队精神的理念教育;最重要的,要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团队工作的实践中去。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人难以成为真正的领导人,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队伍是经不起考验的队伍,团队精神是优秀团队的灵魂、成功团队的特质。 4.训练团队精英。训练精英的工作是团队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能给团队带来很多益处,提升个人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一个没有精英的团队,犹如无本之木,一个未经训练的队伍,犹如散兵游勇,难以维持长久的繁荣。训练团队精英的重点在于:建立学习型组织,让每一个人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尽力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提供学习场地,表扬学习进步快的人,并通过一对一沟通、讨论会、培训课、共同工作的方式营造学习氛围,使团队成员在学习与复制中成为精英。其次是搭建成长平台,团队精英的产生和成长与他们所在的平台有直接关系,一个好的平台,能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更多的锻炼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5.建立健全有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健全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一个高效的团队必须建立合理、有利于组织的规范,并且促使团队成员认同规范,遵从规范。合理的制度与机制建设主要包括:(1)团队纪律。有了严明纪律,团队就能战无不胜。(2)上级对下级的合理授权。这样就能明确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科学的工资制度以及公平考核与升迁制度,在实施激励时,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激励形式要丰富多样,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并重,不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应该做到及时,这样才能促进团队不断发展。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高层管理团队建设与“空降兵”的引进 摘要:高层管理团队在企业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建设一支高绩效的高层管理团队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但高层管理团队在建设过程中面临成员内部的特殊性及成员能力和素质的“彼得现象”,给企业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阶段和发展特点适当引进一些空降兵将会使这一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并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空降兵”引进将给企业带来益处,但引进时机的选择等,也是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高层管理团队;空降兵;彼得现象 一、高层管理团队及高层管理团队建设 高层管理团队是由那些参与公司经营决策和战略决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很大决策权和控制权的相关群体,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各部门总监(如人力资源总监、运营总监)等构成的,与一般工作团队相比,高层管理团队的决策功能更强。对一个企业来说,绩效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企业决策的好坏。而一个企业的决策又是主要由高层管理团队作出的,高层管理团队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绩效。因此,高层管理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现代企业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高层管理团队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回答如何选拔接班人时曾说,不是选拔一个人而是要建立一个团队。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认为,企业领导人的任务就是“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高层管理团队的能力取决于团队的合力,而合力的大小一方面跟成员个人的能力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成员的配合和协调相关。因此,高层管理团队的建设既要提高单个成员的能力,又要能提高成员间的配合和协调能力。但是,高层管理团队在建设过程中面临两大问题: (1)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构成较为特殊。他们多是一些具备较强能力,具有较多思想,不肯轻易妥协,对权力有较强占有欲的一群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在实际决策的过程中,当想法和意见不一致时,往往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输,极大地影响了决策的速度和质量,而且在团队里面,容易产生权力斗争倾向,极大地影响了组织的发展。 (2)高层管理团队内部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存在“彼得现象”。虽然高层管理团队的素质和能力在一定时期是较高的,而且可以随着组织的发展而进行提高,但一个人能力的提高是有限制的,到达一定阶段时,能力便不能再提高,即所谓的“彼得现象”,此时,成员便无法应对随着企业发展带来的一些新的问题。另外,高层管理团队成员如果在企业呆长了,当企业取得一定成绩后,容易养尊处优,不思进取,而且往往容易换近视症,看不到企业的问题。随着组织的发展。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往往会带来致命的打击。 对高层管理团队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企业在一定时期适当引进一些“空降兵”(企业从外部引进的高层管理人才)将会给企业带来转机。 二、“空降兵”引进给企业带来的好处 (一)“空降兵”的引进有利于解决高层管理团队的内部问题 “空降兵”的引进,改变了高层管理团队原有的权力分配结构,让紧张的内部关系逐步得到改善。同时,新成员的引进,可以对原有团队成员起到警示作用,使其树立起危机和紧迫意识,让高管们真正认识到企业生存和发展才是他们该真正关注的问题,使他们从内讧中摆脱出来,大家齐心协力。群策群力,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二)“空降兵”的引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空降兵”具有一些原有团队成员所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能够给企业带来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在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境变化越来越迅速的情况下,谁能把握创新的武器,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空降兵”见多识广,能迅速发现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能运用一些创新的方法帮助企业摆脱各种困境。因此,“空降兵”的引进,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帮助企业不断实现长远的发展。 从拯救蓝色巨人IBM的老牌“空降兵”郭士纳,到扬言“因为我不懂电脑,所以惠普选择我”的卡莉・费奥瑞纳,再到拯救日产汽车的卡洛斯・戈恩以及帮助盛大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的唐骏,正是这些空降兵的来临,给企业带来了新的辉煌。 三、“空降兵”引进的时机选择 企业的发展,可以包含四个阶段,“空降兵”的引进,需要选择合理的时机。 企业的创业阶段,它的特点是机会驱动,由于一个好的创意、好的机会促生了一个公司,此时,企业规模不大,管理上往往不太复杂,现有的高层管理团队在逐渐摸索中前进,管理方式多是粗放式的,而且此时,企业的资源有限,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不大,对“空降兵”来说缺乏吸引力,很难吸引到一流的“空降兵”,与其这样,不如通过现有的高管团队自身努力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逐渐走出创业期,而步入快速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将面临市场快速推进而带来的运营资金、运营成本、内务管理及企业战略等诸多问题。其中,企业战略设计与企业内务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正确良好的战略布局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引擎之一,企业通过战略型高层管理团队的组建,将为原有的市场型高层管理团队提供方向上的指导,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内务管理的完善则能优化或弥补企业因快速发展而造成的管理脱节及风险控制机制的欠缺。因此,企业在快速成长期的人力资源投入重点将逐步由过多重视市场型高层管理团队建设转移到注重战略型及内务型高层管理团队的组建。此时,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由过去的几十人发展到几千甚至上万人,管理问题越来越复杂。管理方式需要从之前那种粗放式的管理转变为规范的管理方式。由于之前的管理团队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经验,而且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知名度,因此,在这个时候,适当地引人一些新的人才对企业完成从管理方式的转变到战略上的合理部署都是很有好处的。 成熟期的企业在规模上将会更加的庞大与复杂。这一时期,原有的各种类型的高层管理团队都将开始对自己的体系进行人员补充,以适应企业的规模。因此,企业的管理在原有的市场、战略与内务三足鼎立的结构上,将开始着手进行纵深性的组织建设,也就是从“搭班子”向“带队伍”演变。根据这样的企业发展需求,管理型的高层管理团队建设就成为了成熟期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当企业经历兴隆昌盛趋于稳定后,人力资源就像“没有鲶鱼的鱼群”,骄傲自满、没有危机感、没有进取心、人员素质老化。企业在此阶段需要进行新陈代谢,适时补充新鲜血液是明智之举,新人才的引入可以给原有的高层管理团队注入新的活力。 在经历一个时期的繁荣后,企业由于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甚至是企业自身的原因,不知不觉就会出现业绩的下滑。在这个时候,企业如果不快速采取战略遏制下滑的势头,企业将面临崩溃的边缘。此时,企业关键是如何进行战略的转 变,需要能看清企业的症结,采取创新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之前的高层管理团队往往由于之前在企业的经历,容易患上“近视”症,看不到企业的症结,而且已经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缺乏创新意识。此时,在高层管理团队中引进新人才,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就变得必要了。 总的来说,“空降兵”的引进往往是在企业需要进行大的战略转型,而企业内部又缺乏这样的人才时的一个战略选择,“空降兵”的引进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转机,帮助企业成功地实现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成功蜕变,实现其持续性的发展。 四、“空降兵”引进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空降兵”的引进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多利益,但是“空降兵”并不一定就是拯救企业的灵丹妙药,“空降兵”引进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是产生负作用的例子同样存在。如TCL的万明坚,创维的陆华强,小霸王的段永平,郎酒的阎爱杰等的闪电离职事件都让我们有必要对“空降兵”引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出发引进“空降兵” 如果盲目地引进“空降兵”,不但不能给企业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企业成本,甚至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企业引进“空降兵”,应该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而不是赶时髦。比如说企业是不是真的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是,内部又没有可以利用的人才,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去考虑“空降兵”的引进。在选择什么样的“空降兵”的问题上,一定要根据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去考核“空降兵”的素质。到底是为了给企业增加活力还是为了帮助企业度过目前的难关。如果是为了给企业增加活力,那么“空降兵”在素质的考核上应该是重视其创新精神;如果是为了帮助企业摆脱困境,那么“空降兵”的素质要求应该侧重于经验,最好是选择在相同或相似的行业中有丰富经验的“空降兵”。 (二)处理好与内部员工的关系,使其尽快适应环境 “空降兵”引进后,无论是在企业的大环境还是高层环境团队的内部环境中都有一个适应期,“空降兵”的引进者应该要帮助“空降兵”尽快适应环境。要帮助“空降兵”适应企业的大环境,引进者应该给“空降兵”有关企业的较多的资料和信息,使其能够对企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决策。由于“空降兵”的引进给原有的高层管理团队中的“元老”在权力和利益方面带来了威胁,容易遭到他们的排斥。因此,要帮助“空降兵”适应高层管理团队的内部环境,作为“空降兵”的引进者,在引进之前,应该做好元老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引进“空降兵”的必要性;引进后,要多创造与元老沟通的环境,使其关系能逐步得到改善。在沟通和接触的过程中,在情感上加强彼此的了解,并能让原有成员真正认识到“空降兵”的能力,从而使“空降兵”能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中,形成彼此和谐的团队关系。 (三)分配必要的权力,使其能力充分发挥 对一名高层管理者来说,权力应该是在企业中参与决策和保证决策能顺利实施的基础。如果没有权力,“空降兵”在与高层管理团队其他成员决策的过程中便没有了话语权。“空降兵”的想法便不能得到采纳,即使得到采纳,也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在这种情况下,“空降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将会遭到严重的打击,相信这样的“空降兵”将会抱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想法很快离开企业。要真正发挥“空降兵”的作用,使其在企业中能够大施拳脚,必须分配给其必要的权力。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权力行使的范围是多大,相应必须承担的责任是多大,并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让其权力得到规范,得到其他同事的承认。“空降兵”借助于这些权力,便可以在具体工作中实施自己的想法,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四)进行合理的薪酬激励 在大多数人眼里,员工的价值是通过薪酬来衡量的。对“空降兵”设计合理的薪酬可以展现企业对他的重视度和对他自身价值的衡量,使其有更大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但是薪酬不可设置过高,偏离企业原有的薪酬体系,因为过高的薪酬会激起高层管理团队中其他成员的不满,如此一来,反而会影响团队的和谐。在薪酬结构设计上,可以以年金、股权等长效激励机制为主。一方面,“空降兵”的需求一般都上升到较高层次上了,这种薪酬结构可以真正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发其热情;另一方面,对“空降兵”的认识需要一个较长时期,这种薪酬结构可以避免“空降兵”引进不当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定岗双元”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实践教学团队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决定着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文章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剖析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师资问题,阐述了“定岗双元”模式下“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并从校内和企业两个层面阐述了实施该模式的具体做法,为高职院校建设实践教学团队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关键词:定岗双元;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是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太仓市独特的产业背景,消化、吸收和创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而形成的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以学校“元”和企业“元”共同培养“定岗”企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又取决于实践教学团队的素质和水平。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是培养合格的“定岗”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2010年10月,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顺丰速运(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采用“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从签订协议开始,就与顺丰公司组成联合教研室,对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重新界定和研究,逐渐探索出了“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案和新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1.1 内 涵 所谓“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是指校内专任骨干教师通过培养成为优秀的实践教师,“定岗”企业从业人员通过遴选和培训产生优秀的兼职实践教师,两者共同组成的实践教学团队。该实践团队相互配合、“全程双轨”运行,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定岗”企业需要的合格职业人。 1.2 特 征 (1)“双元双优”团队。“双元”是指实践教学团队由校内实训教师和“定岗”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双优”是指优秀的校内实训教师和优秀的“定岗”企业兼职教师。优秀的“定岗”企业兼职教师必须具有熟悉先进的职教理念、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和较高的职教能力等特征。优秀的校内实训教师的主要特征为具有积极主动培养高职人才的意愿、娴熟的物流业务操作能力、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等。 (2)“全程双轨”运行。“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大纲、共编实训实习指导书、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考核、共同指导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把学生培养成“定岗”企业合格的职业人。 2 “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2名,从企业引进教师3名,占25%,其余7名均直接来自于院校毕业生;具有半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有4名,占33%;物流企业兼职教师5名。虽然学院提倡建设专职实训教师队伍,但从专业现状来看,物流实训课程除了少部分由企业外聘兼职教师承担外,大部分课程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兼任。基于此,物流管理专业在探索“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时,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 2.1 校内实训教师缺乏企业经验 从以上数据看,有75%的校内专任教师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但缺乏在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对企业物流服务流程缺乏深度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实训时,存在“纸上谈兵”倾向,实训教学水平不高。加之,由于教学任务重、下企业难等客观原因,使得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机会和时间较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任教师实践性不强,影响了他们职业能力的提高。 2.2 企业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稳定性不够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企业兼职教师为辅。在数量上,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比例达不到1∶1;在质量上,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达不到培养职业人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来自企业的实践专家多数没有教学经历,文化程度偏低,在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等方面还缺乏经验,影响了实训教学效果。(2)兼职教师大多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平时工作繁忙,在时间上难以保证正常的教学要求,给实训教学秩序带来许多问题。(3)部分兼职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个别教师甚至出现备课不认真,上课敷衍,期末不归档等现象,给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2.3 学院相关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尽管学院自2004年建校以来发展良好,但对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度仍然不够。实践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实践教师培养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师的评定考核机制不明确。如果学院没有配套合理的人事分配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很难建设和运行结构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3 “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针对实践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结合与顺丰公司合作的“定岗双元”培养项目,从2010年开始,进行了“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效果。 3.1 “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 通过系统化的培养机制与遴选机制分别打造了两支优秀的实践教学队伍。 3.1.1 培养校内实践教师 (1)企业顶岗锻炼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顶岗锻炼。3年来,先后有2位教师到顺丰公司的昆山中转站和太仓新区点部担任物流副经理和点部副主任,同时还安排4位教师定期到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学习与实践,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2)实施“校企结对”模式 在当前师资资源紧缺,教师工作量繁重的情况下,很难派大量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或脱产实习,而原有的思维模式又不能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水平。为此,结合《仓储岗位实训》、《报关岗位实训》和《供应链综合实训》等6门核心实训课程,安排了6位老师和顺丰公司实践专家结成一对一式“朋友”,在和实践专家共同实施实训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定岗”企业最新的物流动态,使他们始终贴近企业实际,实践技能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3)指导专业技能大赛 为激发实训教师的学习热情,系部出台了技术能手奖励政策,组织实训教师参加各种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来开发培养实训教师的职业技能。凡有实训教师技能赛事,系部在竞赛组织、竞赛指导和参与竞赛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的倾斜,在全系营造出一种尊重技能的氛围。这种形式大大激发了实训教师的学习热情,4位实训教师乐学爱教,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学技术、当能手,3年来指导的学生分别获得国家级物流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省级物流技能大赛一等奖两项;省级ERP沙盘模拟大赛三等奖三项。 (4)参加进修学习 为了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近3年来,物流管理专业先后安排25人次参加各级各类提升职业技能的短期培训,选派3位骨干教师到新加波、香港和澳州学习职教理念和实践教学经验,鼓励2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支持1位老师到南京航空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通过参加各种进修学习,使教师的相关专业技能的水平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紧跟行业前沿,提升职教综合素质。 3.1.2 遴选和培训兼职实践教师 “定岗双元”模式下兼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定岗”企业选择优秀职业人,并依据实践教学要求进行培训。其运作办法如下: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学院与顺丰公司共同组成产学合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及联合教研室,通过上层、中层到基层三级领导管理体系保证“定岗”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运作。 (2)遴选。一是联合教研室根据“定岗双元”实践教学需要,对兼职教师的需求情况及能力素质规格提出具体要求,呈报产学合作工作小组;二是产学合作工作小组在顺丰公司人事部门协助下,依据实训实习教学需要,对顺丰公司业务部门管理人员、中转中心负责人及点部业务骨干进行初步筛选;三是由联合教研室考察并确定后,由产学合作工作小组向领导小组推荐;最后由学校聘任为兼职教师。 (3)培训。兼职教师上岗执教前,由产学合作工作小组会同顺丰公司人事部对其进行形式灵活的业务和思想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师职业道德、“定岗双元”培养模式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及各环节实践教学要求等。 (4)管理。兼职教师的使用和管理归联合教研室。根据“定岗双元”培养模式以生产、实践为主,以教育教学为辅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采用了灵活管理和具体职责相结合的管理措施。根据“定岗”岗位目标的要求,兼职教师需制定出岗位教学计划,对学生实训实习进行指导。联合教研室不定期开展多种联合教研活动,检查实践教学情况,探讨实践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 (5)考核。由顺丰公司人事部、学校教学督导组联合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不定期检查兼职教师的教学情况,给出指导意见,及时纠正。同时,结合学生的反映和联合教研室意见,对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考核情况实施奖惩,考核不合格者解聘。 3.2 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育人 在“双元双优”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我们打破原有格局,理清企业、专业和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晰“定岗”岗位职责,通过标准开发、共同授课、校企交替等合作,提升了实践教学团队的整体合力。 3.2.1 “定岗双元”培养准备阶段—标准开发 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共同开发“定岗”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成果为“定岗”双元人才培养确定了运行依据。 (1)开发“定岗”岗位标准。由于顺丰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需求的“定岗”岗位为物流市场营销、配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关务管理等五大专业群,为此,学院与顺丰公司组建了课程开发专家小组,利用DACUM法对这五个岗位群进行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确立出这五个岗位群的职业岗位标准和培养目标。“定岗”岗位标准的开发,为“定岗双元”培养解决了人才培养规格问题。 (2)开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五个“定岗”群标准基础上,“双元双优”实践团队遵循“针对性与普适性相结合”原则,共同构建了“三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三模块”是指专业基础通用教育、“定岗”特色教育和能力拓展教育三个模块。“三层次”是针对“定岗”特色专教育模块设置的,即分成基础技能训练、核心技能强化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三个层次。该体系的开发,为“定岗双元”培养解决了学生能力递阶提高的途径问题。 (3)开发课程标准。根据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了仓储岗位实训、运输岗位实训、报关岗位实训等5门专业核心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性质、内容等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同时还对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途径进行了说明, 使实践课程教学与改革有章可依。 3.2.2 “定岗双元”培养准职业人阶段—项目教学 在该阶段,“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共同参与了实践课程的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备课、授课、考核等项目,实现了从学生到准职业人培养的转变。 (1)共同编写实训指导书。“双元双优”实践团队通过共同研究、分析,确定了有代表性的物流服务项目和业务种类,并以行业企业相关岗位的真实案例为蓝本,设计项目载体和学习情境,共同编写了3本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指导书,为实训教师施教提供了支持。 (2)共同备课。“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在共同备课过程中,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的各岗位能力点与知识点要求,将项目载体包含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外化为明确的、具体的工作项目,配之以“教、学、做”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授课内容准备与课堂组织设计都提到了较高的水平。 (3)共同授课。“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在课堂授课环节,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侧重行业内通用能力实训课程的教学,而顺丰企业兼职教师侧重“定岗”特色实训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团队共同打造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对工作任务涵盖的职业能力进行讲解与示范,并且还对学生独立进行的工作任务成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共性的职业能力基础上,获得个性化的收益。 (4)共同考核。“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在授课后,由校内实训教师根据“顺丰”公司提供的真实案例,结合考核要求,设计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形成考核初稿,交由顺丰公司兼职教师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再由校内教师修订,双方共同填写“共同命题记录表”。通过共同命题,使考核内容与“定岗”岗位要求相吻合。 3.2.3 “定岗双元”培养合格职业人阶段—实战训练 “双元双优”实践团队通过共同指导学生校企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使学生完成了从准职业人到合格职业人的飞跃。 (1)校企交替。“双元双优”实践团队除了岗位实训课程的合作外,还在学生入校后一二年级的寒暑假,安排4周时间到顺丰公司的苏州吴中区中转场、昆山中转场、太仓城厢三个点部去协岗实习,实行工学交替。顺丰公司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业务优势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实战操作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定岗”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顶岗实习。“顺丰班”学生在“双元双优”实践团队的指导下,学习掌握了6门专业核心实训课程,获得了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最后一学年,安排学生进入顺丰公司顶岗实习,即“持证上岗”。通过顶岗实习,积累了学生快递行业的工作经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学生顺利就业和优质就业目标。 3.3 运行保障机制 为了使“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建设的顺利实施,学院制定了如下运行制度: 3.3.1 “双元双优”实践团队构建方面 为了建立一支“双元双优”实践团队,强化校内专任教师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制定了《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企业兼职教师遴选、聘用和管理办法》、《关于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一对一”结对的若干意见》等规章制度。 3.3.2 “双元双优”实践团队运行方面 为了适应项目教学改革,保证实践课程建设质量,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管理,制定了《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专兼职教师共同备课实施细则》、《专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实施细则》和《专兼职教师共同命题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4 结束语 随着学院“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蓬勃发展,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核心。建立一支具有现念、高素质技能型的“双元双优”实践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具有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是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和打造专业品牌的有效措施。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初探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如何通过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来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内涵、主要形式、重要意义及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团队 创新能力 1.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内涵、主要形式及重要意义 1.1 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内涵及主要形式 大学生创新团队是指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习和科研目标,而相互协作进行创新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这个群体组织的主体是学生,也有部分教师参与指导, 国内大学生创新团队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学生因为某种共同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科技创新小组。如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Dian团队。二是以参加某种科技竞赛为目标而组建的创新合作团队。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参赛团队。三是以团队形式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课题组。这种形式往往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较少。四是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围绕特定的课题项目组建团队,进行创新实践。五是创业团队。面临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志同道合的大学生提前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市场经验,组建团队走上创业之路。 1.2 新形势下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有利于交叉学科的融合,以及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 (4)有利于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科技创新机制和管理经验。 2.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外很多大学都非常注重通过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负责本科教育的院长马戈利特就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UROP),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使学生直接与教师一起进行最前沿的研究。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也开始系统地支持本科生科研,目前该校已设立了由分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生命与物质科学范畴的两个“本科生研究中心”。特别是 1997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立了“本科生研究办公室”后收效显著。而耶鲁大学也为本校部分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了“指导研究”项目,其成果也非常显著。 尽管我国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相比于国外较为成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来说,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在制度建立、设施建设、师资力量、资金投入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管理机制和创新文化。很多学校的创新团队均未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关的规章措施,科技创新活动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科技创新成果流失严重。 (2)“应赛”形式多,持续研究少。很多学生因参加比赛临时组队,团队在赛前准备不足,赛后形同虚设,学生难以持续深入地发挥创造性,不利于形成一个长期固定团队。 (3)缺乏优秀教师的引导帮助及相应的资金和物质支持。目前各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压力都很大,无暇顾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和资金的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 (4)“产学研”脱节现象突出。目前很多大学生仅凭兴趣爱好进行科技创新,缺少必要的市场调研,导致其研究成果要么难以转化为产品,被市场接受;要么只是重复了他人的劳动过程。 3.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的策略 (1)制定科学合理的团队建设目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团队目标是全体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它能使团队成员集体意识增强,产生团队精神。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团队建设和持续发展的提供有力保障。 (2)严格把关,加强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完善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避免人才选拔的形式化和单一化。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前沿学科的重大创新往往是在不同学科彼此交叉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就要求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要有互补性。 (3)发挥高校优势学科的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交流。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或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以创新团队和社会资源结合,最终实现学校、学生和实践单位“多赢”的效果。 (4)选拔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做指导,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仅仅通过开放各类实验室、图书馆、教室等硬件设施进行改善,还应选拔有经验有资质的优秀教师为团队做指导。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科研质量,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 (5)加强团队成员间的学术交流,实现团队持续良好发展。现有一些创新团队多因参加比赛临时组队,没有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建立通畅的交流机制,通过举行定期的学术例会、学术报告等不同形式,使团队成员在参赛结束后也能继续参与团队学术交流,有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探析 摘 要: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创新性实践。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在充分认识教学团队内涵基础上,制定建设规划、做好团队遴选、明确建设目标。实现教学团队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推动教学团队有序运行和稳步发展,需要强化运行管理体系,强化外部保障机制建设,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 关键词:教学团队;高校;建设;管理 一、对高校教学团队内涵的认识 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对团队所做的定义被广泛认同,即“由少数具有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据此,教学团队可定义为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团队。教学团队的价值在于“教学”,它是基于教学目标的一种特定组织,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既育人又育己的专业学习性组织,即通过建立教学团队不仅要提升育人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要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根据上述对教学团队的认识,我们进一步明确,高校教学团队应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为目标,以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机制为保障,由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责权利统一且人数适度的教师所组成的学术共同体。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实施,旨在通过强化团队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实现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并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依据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高校教学团队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它们同时也是衡量教学团队的基本标准。(1)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理念鲜明、思路务实,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终极目标,以高校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为抓手,以课程(群)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改革措施独特、有效。(2)适度的规模和合理的组成结构。教学团队的成员在年龄、学历、学缘和职称等方面结构合理,在知识技能上有较强的互补性,以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较强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专家教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组成成员规模适度、梯次合理的队伍。(3)鲜明的团队精神。教学团队内部运行有序,规则清晰,成员间责任共担,协作互助,形成团队凝聚力。(4)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效和成果。一是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二是在具体教学建设项目中取得校级、省(市)级或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如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特色或示范专业、教学示范中心(基地)等,或者显示出取得优秀成果的良好趋势。 二、教学团队建设要着重做好三方面基础工作 1. 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高校教学团队的工作是围绕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展开的,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应成为高校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长期稳定地坚持发展下去。同时,要使教学团队成为最具凝聚力、潜动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教学建设项目,实现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目的,需要高校从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改革需求,按照实效性、长期性与科学性、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学校的专业、课程及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并经过充分论证,形成全面系统、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明确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思路和策略。天津工业大学注重发挥规划工作的引领作用,为确保在较高层面上推进教学改革,在开展校级教学团队建设初期,注意摸清现状,挖掘已具有较好教学改革和研究基础的教学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进行扩充、整合和提升,认真制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按照分门别类、择优扶强,强化培育、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团队建设层次和水平的思路,形成了分类型、分等级、分批次的教学团队建设方略。即根据课程类别将教学团队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和实验实践类课程四种类型;根据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基础条件,结合其预期的建设目标及标志性建设成果的级别和层次,由高到低分为A、B、C三个档次,从而形成四种类型三个档次交叉的矩阵式建设结构,实现不同类型与不同档次的团队建设内容明确、建设目标参差有序并逐步提升,且以点带面、分期分批的渐进式教学团队建设格局,探索建立了按类型和级别进行分级投入、分级指导、分级管理、分级考核、分级激励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2. 做好教学团队立项建设的遴选工作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和开拓性工作,其建设成效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并产生一批标志性成果,这就要求教学团队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和建设基础,有在教学某一方面形成标志性成果的潜质。此外,从彰显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角度,还需要有侧重地选拔团队进行建设和扶持。因此,在教学团队的遴选中,天津工业大学的做法是:针对不同类型和档次的团队设立不同的遴选条件和建设任务。在考量和论证二级教学单位规划及其推荐的教学团队拟定的建设目标,是否与学校的规划和目标契合一致且合理可行的基础上,按照既有教学改革需要,又有工作基础和实现改革任务可能性的原则,针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或重要的建设项目,加强谋划、引导和协调,集中优势资源,统筹布局,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遴选有发展基础、发展潜力,且发展趋势好的团队予以立项建设。此外,对于拟立项建设的团队,要注意对团队带头人、成员规模及结构等关键要素把关,遴选教学经验丰富、有创新意识、有影响力的团队带头人,在适度的团队规模下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 3. 明确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 从团队的定义可以看出,目标是团队的灵魂,一个团队从组建开始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它是驱动团队及成员工作的原动力。因此,应基于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抓住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捆绑重大重要的教学改革项目,围绕教学精品建设和教学成果培育,制定明确和具体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使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不仅成为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主要阵地、教师教学合作模式与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功能的示范点,同时成为培育教学精品的孵化器、培育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成果的摇篮,成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具体而言,要区别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团队,将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细化为在教学工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团队管理机制建设、标志性成果培育与获得等方面的具体建设内容。一方面使不同课程类型教学团队的目标和任务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另一方面,使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团队,不断深化对所属课程和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地位的认识,形成具有特色的建设思路和措施。在明确团队建设总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将其分解为建设周期内各年度具体的具有相关性、可以衡量、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有明确截止期限的阶段性目标,促使教学团队及其成员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具体工作任务,知晓并分担起自己的职责,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团队的建设工作,同时也为学校加强对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实施科学化的绩效考核奠定基础。 三、教学团队建设应强化三方面管理工作 1.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运行的分层管理 教学团队建设实质是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因此,教学团队建立后,应遵循教学规律,从学校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理性对待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以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为依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按照管理与保障监控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管理重心下移和管理权限下放相结合、加强指导与分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将对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纳入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重要范畴,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以保证教学团队的有序运行和稳步发展。天津工业大学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工作,在学校层面由主管教学副校长与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统领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负责组织开展教学团队的规划、遴选和立项管理,协调解决涉及学校各部门的问题,定期开展检查、指导和咨询,制定了教学团队的立项建设管理办法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团队建设工作纳入年度教学单位工作考评范畴,对规范团队建设工作与管理发挥了导向和约束作用。而教学团队所属教学单位则作为学校指导下的管理主体,负责掌控和监管本部门各级各类教学团队的工作状态及进程,协助解决团队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地推动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任务目标的完成。在教学团队内部,由团队带头人全权负责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日常管理,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与合作,带领团队成员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及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2.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 教学团队要正常运行并取得优良的成果,必须以一定的政策和制度、软件和硬件条件以及资金投入作为后盾和保障。天津工业大学广泛宣传和倡导开展团队建设实现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营造以人为本,尊重人才,鼓励改革探索和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全校上下充分认识和理解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积极作用,举全校之力协同一致地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特别是在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更新工作理念和思路,自觉进行角色转换,自觉为团队建设提供周密的指导、支持和服务,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充足的软硬件条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按照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出台并实施系列政策,赋予团队教学改革实施的决策权和自主权、建设经费与教学资源的配置权和使用权。在推动教学研究工作中对教学团队成员的研究项目优先立项和资助,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中对教学团队成员给予适当倾斜,为团队成员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深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开展产学研实践。设立教学团队建设专项经费及管理办法,对不同级别的团队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同时按教学绩效奖励标准上浮20%,加大对教学团队取得的成果的奖励力度,强化了责权利相结合的团队建设管理理念,有效地调动了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绩效考评 对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效,实施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是调动团队建设积极性,提升团队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认为,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应立足于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紧密围绕教学团队建设内容和目标,以“以评促建”为宗旨,在评价主体上,既要注重管理部门及同行专家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教学与科研互动,兼顾团队业绩与成员个人业绩,既注重对团队的课程教学和改革、教研和科研等显性成果的评价,又注重对培养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团队协作和自律等隐性成果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应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自我评价与学校定期检查考核相结合,成果公示和现场汇报交流相结合;在评价环节上,应强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既注重团队建设期满的合格评价,又注重过程的阶段性监督与考核。此外,要维护考评工作运行的公开、公平、公正,提高考评的严肃性和透明度,建立团队间学习交流的平台,实现绩效考核对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导向、引领、激励和约束作用。 天津工业大学将对教学团队的绩效考评包括年度考核和建设期满后的验收考核。其中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部分,由13个一级指标下设35个二级指标组成,定量评价主要包括团队所属课程教学工作量、学生评教、指导学生获奖和、教学研究项目、教材编写、科研工作等9项一级指标,在其二级指标下按不同档次团队设立不同的优秀、良好、合格的等级标准;定性评价主要包括团队组织及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保障等4项一级指标,在其二级指标下设立主要观测点及具体评价标准。建设期满验收考核以目标考核为主设立考核指标,对建设期满后教学和科研标志性成果的获得情况,分别不同档次级别的团队设立合格的最低标准。以四年为建设周期,达到期满合格标准,同时年度考核合格次数不少于3次的,才能视为最终合格。在这样的绩效考评体系下,学校已对首批立项的34支教学团队进行了两次年度考核,促使教学团队对照指标找差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现了学校对教学团队建设的进展及成效的跟踪管理,发挥了对团队工作的诊断、调控、激励和鞭策作用。 近几年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精品和教学成果的培育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发现了教学团队建设和管理中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团队带头人的培育、团队内部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及考核指标体系优化和动态调整等。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有效策略 [摘要]企业要实现自己的营销目标就需要建立一支高效的营销团队,企业营销团队建设和管理的好坏不仅仅是影响到企业营销业绩高低,而且很可能威胁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文章对如何构建企业营销团队做了简单的阐述,同时对于加强营销团队管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营销团队 管理 绩效考核 对于企业来说,营销是企业实现获得收益的途径,通过成功的营销活动才能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推销出去。在当前的经济化环境中,企业内部的合作和分工越来越清晰,企业要实现自己的营销目标就需要建立一支高效的营销团队,企业营销团队建设和管理的好坏不仅仅是影响到企业营销业绩高低,而且很可能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不仅要推出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而且要注重建立一支高效的营销队伍,加强营销团队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加强企业营销团队建设和管理的意义 1.增强企业营销活动的灵活性。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面对的各种外部形势有了新的变化,企业在适应这种变化的时候必须要采用团队工作方式,营销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不仅能够适应企业内部改革和重组,而且能适应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企业营销组织更加的灵活,在面对变化的时候增强了营销组织的应变能力,从而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营销市场中占据比较有利的地位。 2.形成良好的企业营销氛围。加强企业营销团队建设和管理能在企业中形成一个专门的营销组织,为营销人员提供更加广阔的活动天地,在这个组织中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团队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凝聚力,使得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 3.提高营销工作效率。加强营销团队建设和管理对于企业的营销队伍来说是一个新的变革,不仅使得企业组织结构有了新的变化,而且改善了营销领导和营销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共同促进的伙伴关系,团队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互相之间交流经验,共同为了企业的营销目标,从而提高销售量,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服务。 4、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团队成员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加强营销团队管理能组织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学习更多的技能和营销知识,提高团队成员的素质。另外,在整个团队营销的营销活动中,团队成员积极献言献策,提高了他们关于营销的认识,不同个体之间通过相互的学习实现了共同的发展。 二、企业营销团队建设方法 1.慎选人才。人才是企业营销团队中的主要力量,企业营销团队要实现高效的运转就需要一批销售能力强,有丰富的营销经验的营销人员,所以在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营销人员的选拔是非常关键的,企业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人员招聘方案,对于不同的营销岗位需要的技能素质等做出明确的规定。第二,在选拔营销人员的时候不仅要对营销人员的技能和个人品质进行考核,同时还要对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做深入的了解。经过严格的选拔之后,需要对营销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培育团队的领导核心。企业营销团队要高速运转,一个核心的领导层是必要的,团队核心领导层不仅仅是对整个营销团队进行管理,而且决定了企业营销团队的执行力和执行方法。一般来说,一个高效的营销团队的核心领导层必须要有对团队营销的计划能力,对营销活动的分析能力,对营销方案的执行能力以及对营销过程的控制能力。在培育企业营销领导核心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加强对营销经理的培育,营销经理要做好精神领袖的工作,对于营销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对各项营销工作加强规划和执行。企业在营销团队领导核心的培育中不仅要选择有专业素质的人员,而且还要有较高领导能力的人员。 3.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营销环境的好坏与营销成果的优良有直接的关系,在建立企业营销团队的过程中要致力于构建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团队成员之间只有加强了沟通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和发展。第一,团队领导者要加强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了解团队成员的需要,从而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第二,团队成员之间也需要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这样成员之间能有效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相互之间的认同感会不断增加。总之,良好的沟通环境是保证企业营销团队开展高效的营销活动的基础。 4.做好组织分工。在企业的营销团队中,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岗位中营销成员担任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企业营销团队建设中要做好组织分工工作,按照企业的营销目标和营销方案对于企业营销任务做进一步的划分,在这个过程中营销团队的管理者要了解团队成员的能力,对于他们的特长要进行明确,按照团队成员的优势分配营销岗位和营销任务。同时在组织分工的过程中考虑成员之间的默契程度和合作精神,尽量保证营销分工能实现企业营销团队的最大潜能,这样企业营销团队成员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共同促进,实现营销目标。 三、如何加强企业营销团队管理 1.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流程。企业营销团队的管理首先必须要明确管理目标,无论是在企业的长期营销活动中,还是在企业的短期营销活动中,都需要明确团队管理的目标,这样能帮助企业营销活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而制定的管理目标也可以作为年企业营销团队管理的最终考核标准,确定了管理目标在团队管理中才能有方向。另外,企业营销活动的内容较多,而且营销活动形式各不相同,在团队管理中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流流程,对团队成员的活动加强管理和规范,对营销组织机构的运行进行约束,从而保证企业营销团队的高效运行。 2.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是体现企业营销团队营销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可以确定企业营销团队中成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确定成员的个人薪酬。在建立企业营销团队绩效考核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不仅关系到团队成员的利益,而且对下一阶段营销活动的有效进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企业管理者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注重营销过程和营销结果两部分。第二,在绩效考核中要充分体现出企业营销活动的目的,使绩效考核最终为营销活动服务。 3.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企业营销团队要保持高效的运行完善的制度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营销管理制度,对于营销中所有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让他们营销过程中能按照正确的营销流程进行。另外,在制定营销管理制度的时候还需要考虑人性化管理,制定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对一般的营销团队成员进行处罚,而且要对企业营销领导层进行限制,制定的约束要保证一视同仁。另外,制定的执行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营销团体运行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4.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也是当前企业提高营销业绩的一个重要手段。企业激励机制要与企业营销考核机制结合起来,根据考核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第一,在企业营销活动中,要对营销活动中做出贡献,或者是业绩优秀的成员进行激励,对业绩不好的成员做出惩罚,使个人业绩与营销人员的个人利益挂钩,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二,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激励机制中不仅要给予营销成员物质激励,而且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给予他们精神激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四、结论 营销团队建设和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面对新的社会环境的时候企业应该致力于建立一支高效的创新型的营销团队。在建立营销团队的过程中要明确营销经理的核心地位,积极吸收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在管理中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营销团队成员的营销活动进行限制和约束,同时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信性,使他们在营销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管理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摘 要 高校科研团队是当代高校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管理模式陈旧、组织结构僵化、团队目标异化、利益协调不畅等管理难题。破解上述管理难题,需要引入变革型领导理念,建立科研团队带头人体制;改革现有考评政策,建立“规律导向型”评价机制;实施柔性管理,增强科研团队管理弹性;鼓励知识共享,发展基于信任的团队文化。 关键词 创新型大学 科研团队 管理困境 制度环境 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建设创新型大学的重要力量,是高校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行为主体。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之上的高度综合。个体科研人员受到专业和自身知识储备的限制,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取得科研上的重要突破。当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跨领域的课题越来越多,科研项目需要综合性更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之时,科研团队作业就越来越成为“大科学时代”科学研发展的趋势。科研团队建设水平如何,不仅取决于团队内部个体的努力,更需要团队内部的协作和有效管理。本文以高校科研团队为考察对象,重点分析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面临的管理困境,并对如何走出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困境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校科研团队:概念与特征 高校科研团队是以学术研究中心、课题和项目组等为代表的,由高校科研工作者组成的,为实现某个科研目标而组建的正式群体。高校科研团队的概念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创新”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本质属性。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研团队的本质任务是从事科研创新。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从事科学研究既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高校科研团队只有开展创造性的科研活动,才能成为高校履行科学研究功能的有效载体;第二,“科研”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根本任务。高校组建科研团队的目的就是提升科研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学校竞争力。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质量是决定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志;第三,“育才”是高校科研团队的重要目标。高校科研团队不是教学机构,一般不直接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教师通过参与科研团队提高了研究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高校科研团队往往会吸收部分学生参与,使学生直接接入科研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高校科研团队除了具备一般团队必备的目标、人、定位、权限、计划等构成要素外,还具有不同一般群体的特质。第一,在研究方向上,以基础性研究为主。高校科研团队主要研究为向是重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但是也有的高校科研团队进行应用研究,还有比较个别的高校科研团队也进行产品开发研究,但是后两种团队的科研也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基础研究的深入,不是高校科研团队的主流,所占的比例较小。需要指出的是,随着高校科研工作与市场结合日益紧密,高校科研团队工作的应用性在逐步增强;第二,在研究主体上,以高校教师为主。高校科研团队并不排斥科研机构或企业中科研人员的加入,但作为依托高校的科研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一般以高校教师为主,这些教师不仅从事科研工作,多数人也承担教学任务。在不同的研究环节,高校科研团队可能会吸收部分学生参加,这也构成培养学生的一个环节;第三,成员关系上,以熟人为主。所谓熟人,是指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彼此之间比较熟悉或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良好合作的能力和经历,他们或者本来就属于同一个领域并且已经使用共同的研究方法,或者彼此之间早已比较熟悉。因而能使高校团队尽快地对科研目标或共同方法等达成共识,使科研团队缩短了成员之间的磨合期,从而能迅速地出成果、创佳绩。 二、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管理困境 (一)管理模式陈旧:行政管理模式背离科研工作的内在规律。 近年来,高校“去行政化”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制度,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去行政化”最终上升到国家教育政策层面。但是,“去行政化”并非易事,当前高校仍然普遍存在“泛行政化”问题,表现在科研团队管理上,就是采用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机制,仍没有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管理机制,例如在组织课题申请时,往往以行政管理导向为基础组织团队成员,影响了团队的创新水平和创新绩效。科学研究不同于行政管理,科研要求不断尝试、创新,而行政管理则要求完全依照规章制度执行,避免出现错误,科研取得突破是建立在一次次的失败基础之上,如果以行政管理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科研管理,可能使科研工作在高失败率的风险中裹足不前,规避了风险但也丧失了成功的可能性。 (二)组织结构僵化:学科壁垒导致科研团队的封闭性和内卷化。 学术交叉、学科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大趋势。这一趋势要求科研工作要以知识的融合、学科的交叉为基础,通过多个领域技术会聚,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但是,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多在院、系或教研组基础上组建形成的,而高校组织内部长期以来形成的院系建制是按照专业化教学的需要划分为相对稳定的组织单位,这种划分无形之中形成了种种组织壁垒和封闭性,客观上增加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难度,阻碍了跨学科跨院系团队的建设,使得现有的高校研究团队局限于本专业、本院系之内,形成“学术近亲繁殖”和“内卷化”现象,导致创新能力的萎缩。而在已形成的跨学科团队中,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往往由于隶属不同的组织单位,普遍处在各自为战的游离状态,缺少了解及沟通,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存在一定困难,使科研团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 (三)利益协调不畅:内部冲突加剧影响科研团队凝聚力。 高校科研团队拥有共同目标,而共同目标是联系成员和团队利益的纽带,只有基于共同的教学或科研目标,团队成员才会认可彼此的优势,包容彼此的缺点,促发凝聚力。但是,高校科研团队往往存在内部冲突,特别是科研个体与科研团队之间的冲突,集中表现为: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个体成就与团队绩效、个体人格与团队角色、个体意志与团队决策、个体竞争心理与团队和谐需要等。就成因而言,导致团队内部冲突的因素一般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组织成员的相互依赖性,对于科研团队来说,科研项目中的分工协作要求彼此之间必须合作、保持信息沟通和研究活动的相互调整,然而,当这些不能够达到相互满足时,冲突的发生就成为可能;二是彼此之间的差异性,科研团队成员间的信息差异、认识差异、个人目标要求差异、角色差异,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意见分歧,最终很可能导致冲突发生;三是内在机制不完善促进了冲突的发生,由于科研资源的稀缺性、知识信息沟通不顺畅、内部奖励制度不恰当、缺乏合理的竞争机制、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等等都容易产生科研团队的内部冲突。 三、突破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管理困境的主要路径 (一)引入变革型领导理念,完善科研团队带头人制度。 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创造力不仅受到团队成员个体创造力的影响,还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是领导力,特别是团队带头人的领导力。有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变革型领导者具有魅力领导、智力激发以及个别化关怀三个特征,通过心理授权、创造性工作氛围、内部动机、自我效能、目标共享、团队认同和集体效能感、组织承诺、人际信任、创新支持以及创新文化等途径影响团队的创新与创造力。高校创新团队可借鉴即“课题组长负责制”或“首席专家负责制”的运行模式,赋予团队负责人自由的研究活动空间与权利,并在赋予团队领导自主的内部经费调控权、考核权和分配权的同时,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推动高校科研团队带头人成为变革型领导,运用权力与情景等有利因素给团队成员以个性化关怀和激励,并通过设定高标准愿景和鼓舞、激励其他团队成员,促进团队不断创新。 (二)改革现有考评政策,建立“规律导向型”评价机制。 现有高校科研绩效考评政策过分注重成果第一完成人,形成了在科研资源分配中的先占者优势与垄断现象,导致科研人员不愿与他人合作。同时,多数高校考核周期过短,使得科研团队行为短期化严重,难以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对此,要改革现有考评体系,使其成为真正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充分调动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和促进团队和谐有效运作的考评体系。高校要针对不同学科和行业,综合考虑从事专业、目标方向、科研水平、业内认可度、团结协作情况等方面,研究建立起符合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的科技创新团队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探索适合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方式。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的单纯量化考核评价方式,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改变科研评价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探索国际同行评价,发挥科技奖励引导和激励作用。 (三)实施柔性管理,增强科研团队管理弹性。 高校科研团队自身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在其与内部或外部的冲突超越某临界值时,可能会对团队带来骚动,这时需要团队领导者灵活运用柔性管理理论使这种不平衡向利于团队合作的新的平衡态过过渡。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多数从事复杂型、创造型脑力劳动;思维层次深,期望值高,工作压力大;人员受教育程度高,自尊心强,不愿多说困难,也不愿意多求助他人。这就需要在科研团队管理中,适应高校科研团队成员自我管理能强和“自我实现”需求强烈的特点,改高重心、层层落地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形成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各组织关系网络化的新组织结构形态;二是鼓励建设性争论,开放性地处理高校科研团队中的冲突问题,避免小团体思维定势;三是针对不同的冲突可以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柔性”策略,对于冲突多的团队,以“化解”冲突为主,对于冲突少的团队,从打破抑制“差异性”规则,鼓励“个性化”意见做起;四是柔性管理的介入要以鼓励竞争,倡导建设性冲突,营造创新性工作氛围为主。 (四)鼓励知识共享,发展基于信任的团队文化。 设立科研团队的初衷是克服单个科研人员不可客服的局限性,通过协作攻关的方式集聚科研人员的集体智慧,实现知识共享。但由于害怕知识共享后得不到对等的回报,使得科研团队成员之间出现不信任,进而障碍知识交流与共享。对此,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从制度层面上解决科研团队成员不愿意分享知识的困扰;另一方面,应从人的角度出发,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共享的团队文化,由文化驱动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在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实践中,首先要尊重和重视人才,团队成员彼此之间要互相尊重和包容彼此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增进互相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其次要培养团队凝聚力,团队凝聚力使得团队成员对团队有强烈的归属感,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愿意为团队目标尽心尽力;最后要提倡知识共享、合作互助的精神,团队成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有效沟通和知识共享,才能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将每个人的优势最大化,并在交叉融合中产生新思想、新思路。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浅析工程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 摘要:项目团队建设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其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顺利进展,因此管理者对团队建设日益重视。本文主要是从人员组建、营造和谐氛围、沟通机制建立、冲突管理及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来分析工程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项目团队 建设 管理 项目团队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其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决定项目的最终实施结果,高效优秀的团队能保证项目的圆满完成。因此,管理者必须要重视项目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团队是由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组成。项目经理因其角色重要性,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能,在管理工作中才能树立一定的威信,通过团结项目团队全体成员来创造有张有弛的和谐氛围,利用激励措施来激发团队成员潜能,注重团队文化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团队建设一般要经历初创期、磨合期、规范期、成熟期和解散期5个阶段。团队建设的每一阶段都有一定的特点,管理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初创期,团队成员甄选不严导致岗位与人员不匹配,而影响工程的顺利进展,磨合期的沟通不畅,以及激励措施不完善等方面都直接影响工程的顺利完成。因此,管理者要熟悉团队建设过程,分析团队成员的性格及个人特长,并寻求适合项目团队的管理方式,才能建设一支核心竞争力强的项目团队。 下面我们来分析工程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一、合理组建团队成员 工程项目管理任务复杂,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密切配合。项目团队组建时要慎重考虑,管理人员过多不但不利于工作,反而会增加沟通难度。团队成员数量要和工作量相匹配,同时也要因岗择人。例如,项目经理选择上要考虑指导型或社会活动型的人,技术员、质量员、安全员应选择理智型人员,在工程进展中,成员之间互助互补,充分发挥个人工作能力,促进团队建设。 二、营造和谐氛围 工程项目团队由于其临时性、目标性强的特点,在工作开展中必须要注重团队精神,和谐的工作氛围能大大提高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团队成员因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而走到一起,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大家相互平等、信任、依赖,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 有效的沟通机制是确保团队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团队组建之后,项目经理就必须思考绘制工作过程中的沟通网络图,尽早创造机会促进双向沟通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加深队员之间的了解及友谊,也培养了队员之间相互协作的精神。项目部要定期召开例会让大家了解彼此的工作,加强沟通。此外,还可以不定期地组织休闲活动如聚餐等加深彼此了解。 四、巧妙利用冲突管理 随着工程的开展,各种问题不断出现,团队成员对问题的看法及处理方式有所不同而引起冲突,项目经理能恰当地处理好冲突,能激发讨论澄清观念、发掘思路、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活跃气氛,促进了团队建设。如果处理不当,它将会影响成员沟通,阻碍成员配合,降低互相信任度,对项目开展有不利的影响。因此,项目经理应提前制订工程项目冲突管理流程,考虑问题冲突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引导团队成员注重集体荣誉感。 五、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项目人员的绩效管理是团队建设的关键。为了对项目团队绩效进行指导、管理、考核、奖励,必须要建立合理的项目团队绩效考核体系。考核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依据团队成员在项目中的贡献大小,对其进行业绩考核及奖金分配,这大大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是激励措施实施的重要依据。 六、建立激励机制 在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能大大提高团队成员工作效率。人员激励是对项目成员工作成绩的认可,可以让项目成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从而激发项目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成员的激励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种形式,精神激励通常可以采用口头表扬、书面表扬、增加信任感、授权等加以实现。物质奖励的形式有给予奖金、提高福利、外出培训、旅游等方式。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实施激励措施时,每个激励因素在项目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激励效果,管理者应多加以研究。此外,管理者在对项目团队实施激励时,要注意团队激励与个人激励的有效结合,切忌在团队内部搞平均奖励,否则会出现团队惰化倾向;也切忌在团队内部搞“个人英雄主义”,这影响到团队凝聚力。只有做到公平公正才能保持甚至提高团队凝聚力。 工程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成功的团队建设与管理能促使工程项目得到更有效管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作管理为例,探讨了建设中外合作项目管理团队的策略和实施路径,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取得的成效,希望对其它院校的中外合作项目管理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中外合作项目;管理团队;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办学规模也日益扩大。同时在中外合作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质量和项目管理两个环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对中外合作项目的教学质量都比较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无论是在教学规范还是在教学效果上都有明显的进步。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已经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影响到项目的绩效。 在合作项目的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机构设置不合理;(2)人力和财力投入不足;(3)管理模式不匹配;(4)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强。这些问题在中外合作项目举办初期表现更为突出。既使在合作项目开展比较好的高职院校,这样的问题也仍然存在。因此,如何提高管理质量,进一步提升中外合作项目的运行效益,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组建“中外合作项目管理团队”是解决目前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下面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项目的运行管理为研究实例,探讨和研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团队的基本特征,以及建设管理团队的基本策略和建设路径等问题。 一、基本情况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有10年,按其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将其分为发展初期、发展中期以及稳定发展期三个阶段。表1列出了在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中外合作项目管理的基本状况。 在合作项目的发展初期,合作项目的性质属于非学历教育,虽然学校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但管理比较粗放,人员配备也少,合作项目管理与学校其它管理部门衔接不畅,项目办学质量难以保证。 在项目发展中期,进入学历教育阶段,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项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项目行政事务管理增多,管理难度增加。因此学校成立了外事办公室,并与国际交流学院合署办公,并明确规定合作项目的行政事务由外事办负责,教学和学生工作由国交学院负责。管理机构逐渐完善,人员配备也较为充足,管理效果明显好转。 在2008年以后,学校在原有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外合作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注重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培养,组建合作项目管理团队,强调发挥团队管理优势,提高项目管理运作效率,促进合作项目健康稳定发展。 从表1来看,该学院自从实施外事办与国际交流学院合署办公,组建了管理团队后,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效果。我们分析总结这个运行实践过程,可以获得创建管理团队的基本策略和建设经验。 二、中外合作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基本特征 中外合作项目管理团队有着与其它管理团队共同的特点,其基本特征是:(1)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远景目标和业绩目标可以激发团队的激情和向心力;(2)能够优势互补: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和个性是互补的,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突显团队优势;(3)分工协作: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职责范围划分明确,但同时强调每个人对团队任务的完成都负有责任,需要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协同作战才能完成;(4)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团队的沟通方式是全方位无障碍的,鼓励成员之间畅所欲言,避免误解,达成一致;(5)有强有力的领导: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他的领导艺术、才能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团队凝聚力的形成乃至团队的成功与否。在团队中,虽然领导权是共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都拥有一定的决策权,但整个团队同样需要一个出色的领军人物,协调团队成员的行动,统领团队朝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努力。 三、中外合作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实践 在合作项目的运行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创建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最为核心的是:(1)组织结构要合理,便于指挥调动;(2)人员配备要合理,能达到1+1 2的效果;(3)运行机制要合理,便于组织实施;(4)形成团队文化,增强团队凝聚力;(5)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掌握团队的努力方向。 1.组织机构。团队的组织结构至关重要,如果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会直接影响人员配备、工作流程和管理效率。图1是该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图2是该校中外合作项目管理团队的组织结构。图2的组织结构从层级制垂直结构转向以“团队”为中心的过程化组织模式,组织成员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以组织的总体目标直接面对合作项目的服务和管理对象,发挥团体协作优势,获得组织的高效率。 2.人员构成。团队中的人是关键要素,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应该是最合理的。在人员配置中,最主要的是要考虑团队成员的智能结构、能级结构和年龄结构,这是一个优秀团队必须具备的特征,也是团队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智能结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都有突出的智力和能力优势。因此,组建团队时,要根据工作需要,结合每个人的智能特点合理地选配团队成员,这样则能发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智能优势,扬长避短,充分体现“1+1 2”的团队合作特点。 在该院的团队建设中,行政组的人员主要来自外事办,负责项目的联络与开发、日常管理、师资培训、外教管理等;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人员主要来自国际交流学院,负责学生管理和日常的教学管理等,这样,可以发挥各个成员的岗位工作经验,形成团队优质的智能结构。 能级结构:团队中,要考虑到团队的整体运行效率,就要选用不同能级的成员参与其中,便于团队工作的快速有效运行。合理的团队成员能级结构一般是:高级人员少,中级、初级人员较多,形成一个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的结构。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人员配备原则,该院的人员配备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智能结构和能级机构来看,教学管理人员最为优秀,行政管理人员其次,学生管理人员排在最后,这就说明了三个管理组的工作特点。合作项目最终目标是培养优秀人才,第一核心工作是教学,所以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是最为优秀的,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岗位的智能要求较低,不必要配备高智能结构的人才。从年龄结构来看,老中青的比例合适。所以,这个团队从智能结构、能级结构和年龄结构来说,配备较为合理。 3.运作方式。不同的管理团队,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但影响运作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管理制度、组织结构、人员素质。 中外合作项目管理团队是在学校中外合作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与外事办和国交学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中外合作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外合作项目的性质、教学目标以及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确定管理团队的工作目标及远景规划,制定和管理文件、管理制度等。团队按照图2的组织机构,明确团队的任务和要求,细化团队中各个岗位的职责,分工协作,完成给定的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当有特殊任务或突发事件时,管理委员会立即召开会议,快速做出抉择,给出实施意见。管理团队按照管理委员会的实施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分发任务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迅速实施直至任务圆满完成。在执行任务时,团队成员中如有异议或不同想法时,可以通过沟通平台或组织学习,共同探讨,统一认识,保证任务的顺利实施。 4.运行效果。几年来,该校中外合作项目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的学生有考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生的,有到外资企业承担重任的,有独自创业的。在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就业单位对中外项目毕业的学生评价普遍较高。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高效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与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程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工程管理活动的策划者与执行者,管理团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着管理活动能否顺利的进行。在此,本文针对高效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与管理这一问题,做以下论述。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管理 面对当前日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个企业在发展中,要想从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其核心在于加强自身企业的团队管理,使其成为一个发展整体。在同行间的竞争中,高效率的团队能够展现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营造好的企业文化时,还能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团队高效率的运作,主要取决于团队内部成员的构成及沟通。且随着团队成员间的交往,其复杂性也会成倍增加,团队成员之间只有在彼此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相互理解,才能通过合作来解决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本文从高效工程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高效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管理的现状及意义、完善高效工程项目管理团队途径等几个方面出发,针对高效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途径,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高效工程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 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管理团队的建设,在规范施工环节的同时,还能科学的缩短施工时间,保证施工质量,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高效工程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拔或培养适合角色职责的人才 基于工程项目自身规模大、周期长、环节多等特点,在实际实施中,需要不同角色的人来共同完成;角色不同,自身的职责不同,因此选择和培养合适角色职责的人才是当前管理团队建设的核心因素。作为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人物,项目经理起着绝对性作用。在日常工作中,除了熟悉各种设计方法外,还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将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与此同时,项目经理还应掌握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的方法,选拔出适当的人才来提高团队工作效率。 (二)增强项目经理的领导才能 项目经理作为施工管理活动中的组织者与策划者,在整个项目管理中有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项目经理能够严于律己,按照工程管理中的相关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为其他管理成员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在增强项目经理领导才能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项目经理应明确团队各个成员的责任与分工,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将成员各自的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其次,基于工程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实施管理工作时,项目经理还应通过相应的激励方式来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此来推动团队管理的顺利进行。 (三)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与交流环境 成员之间由于价值观、性格、处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各种冲突,人际关系往往会陷入紧张的局面。为此,项目经理要进行充分沟通,引导团队成员调整心态和准确定位角色,把个人目标与项目目标结合起来。团队成员与周围环境之间也会产生不和谐,项目经理要帮助团队成员熟悉工作环境,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技术,以利于工程项目目标的及时完成。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团队与其他部门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这需要项目经理与这些部门的管理者进行很好的沟通和协调,为团队争取更充足的资源与更好的环境。 (四)充分发挥开发团队的凝聚力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团队要想从根本上发挥出自身的力量,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般而言,高效率的团队成绩往往来源于团队的凝聚力。团队凝聚力在外一般表现为团队的荣誉感,而这种荣誉感主要来源于实现制定的管理目标。为此,需要项目经理结合着工程的实际状况,设置较高的项目目标,以便团队成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认识,以此来激发成员的团队荣誉感。充分发挥团队的凝聚力,在提高团队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营造好的工作氛围,使成员之间能够保持好的工作心态,提高团队工作绩效的。 二.高效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管理的现状及意义 (一)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科学技术对施工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管理,具有很强的完整性和时间性。项目管理的实施,除了对设备、技术、人才提出较高的要求外,还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以此来实现项目管理的工作目的。任何一个企业在生产发展中,要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其核心在于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完善的项目管理团队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国内工程项目团队建设管理 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项目管理团队在建设与管理中,仍处于薄弱环节。一些大型国际企业的工程各项管理团队在实际发展中,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成熟、完善的管理模式,在节省管理时间的同时,还避免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与此同时,国外先进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方法也同益规范,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完善高效工程项目管理团队途径 在工程项目管理团队的完善中,需要团队成员与工程企业的领导人一起努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端正自己工作态度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工作价值。针对其完善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团队目标 正确的团队工作目标对团队成员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除了激发成员集体荣誉感外,还能让其感受到自身工作的价值所在,对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有着极其重要的激励作用。这就要求团队管理人员能够结合着工程项目的实际工作状况,为其树立正确的团队目标,以便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彼此间形成合作、互补、学习的工作态度,在提高团队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推动建筑企业的发展。 (二)制定完善的团队管理制度 在团队日常工作中,完善的团队管理制度,是制约、规范以及推动团队发展的主要依据。团队中的任何一名成员,都要按照管理制动中的相关要求进行工作。完善的团队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提高团队管理效率,同时还能完善之前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在制定团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首先,制度的制定,必须与工程企业的发展相符合,同时还要结合着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以此来发挥制度的真实功效。其次,在团队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制定与之相符的监督制度,以此来确保管理制度的顺利落实。 总结: 综上所述,高效工程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在提高工程管理效率的同时,还能进一步规范工程的整体管理,为工程的施工质量及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工程负责人能够重视工程管理团队的建设与管理,除了对其加强工作培训外,还应注重团队成员间的价值培训,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全身心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浅析高效团队建设与管理 摘要: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在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弘扬团队精神对于建设好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建设高效企业团队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并针对高效团队包含的各项内容加以评述,从而指出建设高效团队的方法,进而给企业如何建设高效团队、提高团队的效率,提升企业团队的竞争力带来帮助。 关键词:团队;高效团队;效率;竞争力 人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讲的正是团队能够发挥作用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人们在欢欣鼓舞地迎接大量商机涌入的同时,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对我国大量的企业而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又面临着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然而,在面对如今这个团队发展带动企业发展的时代,目前许多基层组织还未能达到精诚合作的境界,还未取得组织员工们合作的效能,这与我们所强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相悖的。因此,企业如何建设自己的团队,提高团队的效率从而不断培育和提升竞争优势,在挑战中求得新的发展,是我国所有企业必须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 一、建设高效团队需具备的基本要素 (一) 统一的团队愿景与目标 任何一个团队,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其成员构筑共同的愿景和目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杰出团队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共同的愿景与目标。” 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既是解决团队中矛盾、争论和冲突的关键,又是把个人目标整合到组织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最大程度上发挥个人效能的有效方式。缺乏共同价值观的团队就如同一盘散沙,失去了作为一个整体运作的基础,很难发挥1+1 2的整合效应。可以说,拥有共同的愿景与目标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团队领导人员的选择 古人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正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同样一名管理人才,也应该具备一些优良的品行和素质,因此在组建团队的时候,作为领导者就应该首先考察并提升管理人员的这些品行。 有效的团队领导者是那些能在关键时刻为团队指明前途所在,让团队跟随自己共同度过最艰难时期的领导者。因此在选择团队领导人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一定要选有领导力的人,没有领导力的管理者总是把时间浪费在琐事和汇报上,结果只能是把自己搞得非常劳累,同时管理的效果甚微。 其次,要选有影响力的领导人,有领导力的人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能够对下属施加影响,从而能够激励团队和保持高绩效。 第三,管理者要有诚信,诚信的人才能管好企业,诚信的企业才能赢得成功。 第四,要专注,一个领导者应该是一个具有专注心态的人,也应该是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人这样才能使自己集中注意于执行任务上。 第五,做事情要有激情还要有主动精神,尽职敬业,有创新思维。 (三)选择适度的工作团队规模 作为高效的工作团队,其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如果团队成员有十多个人甚至更多的话,他们就很难顺利地沟通和开展工作。而且,如果团队成员太多,大家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和理解,也难以形成凝聚力和相互信任感。 富有成效的团队,其成员人数应控制在12人以内为宜。如果一个单位人数众多,而管理者又希望采取团队模式,可以采取把一个工作群体分化成几个工作团队的做法。 二、 团队培训 基于培训对企业的作用,企业应当建立培训体系。可是很多公司对待培训就像糖果,老是不定期地做不同内容的培训,这样根本无法达到培训的效果。 正确的做法是在员工开始新的角色前,就应该得到这份工作需要的技能,并且通过相应的考核。因此,培训体系应该与技能模型是一一对应的,每一个技能都应该在新员工培训中得到体现。 体验(Experience)是使人能够将身心融入其中,并能留下个性化的、难以忘怀的回忆的经历。体验式培训是高绩效团队的组建、维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有效的工具。大多数体验式培训是为帮助组建和维持团队而设计的。培训的目的就是将团队建设中的疑难问题提到桌面上来,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培养个体和群体反省的习惯以发展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在体验式培训中,往往让团队成员参加敏感性训练、拓展训练或一些工作活动之外的集体活动。体验式培训在团队发展人际关系和社会水平的能力上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在一些企业内,由于员工从事工作的高技能性和高独立性,有些员工一般都不太善于沟通,通过体验式培训正好弥补团队成员这方面的弱点,从而更有利于工作绩效的高绩效完成。 三、团队中的激励 (一) 激励的意义与内容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尽管其员工具有一定的能力,但并不一定能产生对组织的价值,员工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需求水平的高低。人们加入某个组织,在其中从事劳动,是基于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如报酬、住房、个人发展等,激励正是通过满足员工的不同需要和动机,来引导其为组织、为团队的目标努力和作出贡献的过程。 当一个人被激励时,往往会努力工作。但是,他的努力不一定会使团队的整体绩效提高,因为,要提高团队的绩效,不仅要考虑团队成员的努力程度,还必须考虑成员们努力的方向。按照激励的方向,可将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按照激励的质量和程度,可将激励分为内激励和外激励。应当对团队成员进行正激励和影响较大的内激励。 (二)激励的原则 有效的激励是企业长久保持团队士气的关键。有效激励要求正确地判断团队成员的利益需求,给予团队成员合理的利益补偿。这就要求团队采取的奖酬系统不但要公平、合理,有效激励团队成员,而且要以提高团队凝聚力为目的。 首先,团队采取的奖酬方式要把团队的绩效和个人的绩效结合起来,以团队绩效为前提基础,当整个团队完成指定任务后,团队成员的报酬将依个人绩效而同比增加。 其次,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但要慎用、少用,更加强调精神层面的激励,而最有效的精神激励就是对人真诚的尊重和信任,对成绩及时有效的肯定,增强团队成员的成就感。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对企业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几点看法 【摘要】一支优秀的团队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成为团队提高工作效率的制胜法宝,是企业抵达成功彼岸的基石。通过界定团队内涵,明确团队建设程序,积极探索适合行业特色高绩效团队模式和建设高绩效团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团队 建设与管理 思路 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成了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从而实现组织高效率运作的理想工作状态的形式,也成为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依靠团队推进,理清团队建设与管理,对于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便快速应对变化的市场机遇将会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所以说团队建设与管理必将会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 一、界定团队概念、要素和特点是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关键 1.团队的概念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为了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组合在一起,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相互信任并承担责任解决问题,以期实现共同的目标。 2.团队的要素 团队应该有一个既定的目标,为团队成员导航,知道要向何处去。没有目标,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团队的目标必须跟组织的目标一致;人员是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目标是通过人员具体来实现的,所以人员选择是团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人通过分工来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团队定位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团队的定位,团队处于什么位置,由谁选择和决定团队的成员,团队最终应对谁负责,团队采取什么方式激励下属;二是个体的定位,作为成员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是订计划还是具体实施或评估?定位合理就为团队提供了核心价值观念;团队当中领导人的权利大小跟团队的发展阶段相关,一般来说,在团队发展的初期阶段领导权是相对比较集中,团队越成熟领导者所拥有的权利相应越小。团队目标最终实现,需要一系列的具体行动方案,可以把计划理解成目标的具体工作的程序,提前按计划进行可以保证团队的顺利进度。只有在计划的操作下团队才会一步一步的贴近目标,从而最终实现目标。 3.团队的特点 职业道德感。职业道德感是一个团队成员对其完成任务能力的信任程度,团队职业道德感越强,它干好工作的动力就越强;信任感是基于想信他人能力和诚实度的一种冒险意愿,如果要使一个团队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团队成员必须有相互的信任感;凝聚力是一个团队成员自愿抱成一团的一种整体感,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是一个所有成员都愿意归属的团队,他们对团队都有效忠心,这样的团队是很有生产效率的;要使一个团队更好地工作,其成员必须有一种良好的相互关系,能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能有效地解决相互的间冲突和问题;团队能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通过共享知识资源、技术以及领导能力,它会比任何一个有才华的个体成员都有力量,都有生产效率 二、团队建设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团队建设与管理必然是一个不断更新逐步完善的过程 1.组建期 团队成员开始深入认识,初步了解团队的目标,渐渐确定各自在团队中的职责。成员个人一般能快速设定各自的方向,并与他人客气相处。在此时期,团队的运作完全依赖于权威的指导和支持。 2.激荡期 特点是矛盾、迷惑和较低的团队士气。隐藏的问题逐渐暴露,团队内部冲突加剧。包括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环境之间、新旧观念与行为之间三方面的激荡。团队成员们意识到团队的目标不可能一徽而就,组建期所展示的工作热情便不复存在,主要原因是个人期望和现实之间有较大的距离。 3.规范期 团队成员会讲究相互支持、迅速反馈信息、及时解决阻碍发展的争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似是而非是第三阶段的显著特点。一方面,成员们已表明有能力解决问题和矛盾;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有意避免冲突而不发表有争议的看法。这时的工作重点就是通过提高团队成员的责任心和权威,来帮助他们放弃沉默。 4.表现期 成员的技能非常高超,工作士气空前高涨,成员之间非常融洽,团队各方面的运转都非常顺利。人们已学会了如何建设性地提出不同意见,能经受住一定程度的风险,并且能用他们的全部能量去面对各种挑战,大家高度互信、彼此尊重,并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去追求团队的成功。这个时期合作工作技能得到加强,能合作胜任分担领导工作,员工充满自信,颠峰表现,能独立完成工作。 三、建立团队的步骤 1.组建核心层 团队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团队的核心成员。领导人是团队的建设者,应通过组建智囊团或执行团,形成团队的核心层,充分发挥核心成员的作用,使团队的目标变成行动计划,团队的业绩得以快速增长。团队核心层成员应具备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不仅要知道团队发展的规划,还要参与团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使团队成员既了解团队发展的方向,又能在行动上与团队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大家同心同德承、承上启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确立清晰明确的愿景和目标 共同的目标是团队存在的基础,是团队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全体成员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更是感召全体成员精诚合作的一面旗帜。要使团队高效运转,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要完成什么”、“我能得到什么”。在确立清晰明确的愿景和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明确原则。必须明确确定团队的目标、价值观以及指导方针;②激励性原则。制定的目标愿景必须能够激励成员,使每位团队成员都相信团队的愿景并愿意努力去实现它;③切实可行原则。团队的目标应该根据团队及其灌区现有内外环境资源及市场机会理性分析,综合评判,必须建立在团队确实能做到的愿景的基础之上,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也不应太低;④共识原则。团队目标应该是团队成员利益的集中体现,不仅要合乎社会规范,具有时代性,而且要与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相统一。须知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支持一种观点是至关重要的;⑤未来潜力原则,团队发生变化以后,理念和目标也必须获得刷新,否则,就会丧失其导向功能和动力作用;目标必须得到有效地贯彻推行。 3.培育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指团队的成员为了实现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它包括团队的凝聚力、合作意识及士气。团队精神强调的是团队成员的紧密合作。要培育这种精神,领导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团队精神极强的楷模;其次,在团队培训中加强团队精神的理念教育;最重要的,要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团队工作的实践中去。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人难以成为真正的领导人,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队伍是经不起考验的队伍,团队精神是优秀团队的灵魂、成功团队的特质。 4.训练团队精英 训练精英的工作是团队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能给团队带来很多益处,提升个人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一个没有精英的团队,犹如无本之木,一个未经训练的队伍,犹如散兵游勇,难以维持长久的繁荣。训练团队精英的重点在于:建立学习型组织,让每一个人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尽力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提供学习场地,表扬学习进步快的人,并通过一对一沟通、讨论会、培训课、共同工作的方式营造学习氛围,使团队成员在学习与复制中成为精英。其次是搭建成长平台,团队精英的产生和成长与他们所在的平台有直接关系,一个好的平台,能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更多的锻炼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5.建立健全有效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健全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一个高效的团队必须建立合理、有利于组织的规范,并且促使团队成员认同规范,遵从规范。合理的制度与机制建设主要包括:①团队纪律。有了严明纪律,团队就能战无不胜;②上级对下级的合理授权。这样就能明确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科学的工资制度以及公平考核与升迁制度,在实施激励时,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激励形式要丰富多样,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并重,不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应该做到及时,这样才能促进团队不断发展。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雷锋精神与科技管理团队建设研究 [摘 要] 团队是企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团队这种灵活的组织形式来解决企业面临的难题,缩短了与国外名牌企业的差距。雷锋精神是对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探索学雷锋活动的新形式,用雷锋精神指导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团队建设就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团队 雷锋精神 科技管理团队 构想 团队是企业中一个由少数成员组成的,主要通过其具备相辅相成的知识或技能成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积极协同作用,为了某一特殊任务而相互协作的正式群体。雷锋精神是新时期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发挥成员的主人翁精神,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一、用雷锋精神指导科技管理团队建设的意义 雷锋精神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有利于弘扬雷锋精神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一位平民英雄。1963年,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一个群众性学雷锋热潮在全国兴起。40多年来,群众性的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雷锋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无数的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2.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他还曾经说过:“三流的企业靠生产,二流的企业靠营销,一流的企业靠文化。”同样,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其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识。各国管理大师们关于校园文化的论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地被翻译介绍到国内,许多知名企业的文化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推广着。因此,用雷锋精神指导,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 企业学雷锋,用雷锋精神指导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和正在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改造社会环境,倡导移风易俗,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去。要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像雷锋那样,满腔热忱地帮贫济困,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创造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更加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当前我国科技管理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精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科技管理团队建设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不积极主动,甚至漠不关心,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态度。而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 2.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已经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标志和潮流。有些员工缺乏创新欲望,习惯于顺其自然,从来不多想,也从来不敢标新立异,只愿模仿,依葫芦画瓢,不会另辟蹊径。员工的这种心态是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坚决克服。 3.缺乏精诚合作精神 科技管理人员缺乏合作精神,做事主动性不够,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弱,对最新知识不够了解,遇事没有主见,有想法也不直接说,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合作精神。不同部门、不同职级的员工间沟通交流机会少,尤其是部门之间对话的渠道不畅通,导致对本部门以外的其他岗位的劳动缺乏认同,工作配合中易产生误会。有的本位主义思想严重,部门间存在隐形壁垒,工作难以协调。 三、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的构想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型人际关系孕育的产物,雷锋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激发人们的进取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可以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凝聚力,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活力。 1.学习雷锋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打造忠诚科技管理团队 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是雷锋精神实质在事业上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把个人溶于集体和人民的事业中,具有服从性、平凡性的特点,主要是表现服从国家分配,热爱本职工作、自觉忠于职守,甘居平凡岗位。从表现形式来看,“雷锋精神”同计划经济的人才配置相适应,反映了个人志愿与国家社会需要发展的一致性,成为计划体制下鼓舞人们热爱本职,尽职尽则,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忘我劳动的精力量。同时当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时,恰恰需要服从性。因此,今天的“螺丝钉精神”体现着服从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他要求人们做到把个人的自主择业与服从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甘居平凡岗位而不能安于现状、甘于平庸,提倡岗位竞争而不能忘记勤勉敬业、忠于职守。 2.学习雷锋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塑造现代科技管理学习型团队 用“挤”和“钻”的“钉子精神”,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刻苦钻研业务和技术,苦练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是雷锋精神的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突出写照。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钉子精神”所具有的时代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勤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刻苦钻研现代本职业务,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尤其要把“挤”和“钻”的“钉子精神”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上,自觉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学习雷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立现代科技管理创业团队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雷锋精神极具特色的本质内容。他秉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民族精神,光大了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革命传统,体现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我们鼓励科学的合理消费,对人们求富求美求乐的需求已不再简单否定,也不再套用过去的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但这与艰苦奋斗精神并不矛盾。在市场经济越发展,消费水平越提高的条件下,越需要提倡厉行节约、艰苦创业。今天我们提倡的艰苦奋斗,是要反对那种过度的超前消费,那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尤其是那种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富国富民富家的科技创业、产业创业、服务创业等新时代的创业精神,自觉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 4.学习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和谐团队 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与人为善,这是雷锋精神高尚道德行为的具体体现。它既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着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对当今全社会形成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起了极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雷锋精神的根本社会作用,就在于它能够维持社会的和谐与推进社会的进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雷锋精神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从坚持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大力倡导为振兴中华而献身,到在全社会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从树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风尚,到鼓励各行各业学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从广泛宣传勤劳致富、共同富裕,到推进廉洁守纪和建立各方面的职业道德,在这些社会生活的主流中,一大批弘扬雷锋精神的先进典型,使人们既处处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存在,更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密联系。 5.学习雷锋精神,建立现代科技管理创新型团队 一种精神的先进与落后,主要看她能不能推动时代进步,能不能融进历史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精神是个开放的体系,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而弘扬民族精神的形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雷锋活动作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途径,开拓新领域,寻求新发展,才能不断增添生机与活力,薪火相传,常学常新,才能不断开辟道德实践的新境界,满足历史发展进步对民族精神的新要求。创新就是发展,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会有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也就不能获得持续稳定发展,就失去了生机和希望。所有这一切,都迫切地要求我们具有创新精神。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现状研究 摘要:随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增多,对新成立的众多创业组织的建设和科学管理也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实现好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科学化管理,成为了大学生创业团队以及做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初建及成形之后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走向长远的障碍因素,从而寻实现这一问题的路径突破。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现状 1 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特点分析 随着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政府鼓励创业政策的出台,大学生创业团队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凸显出来。大学生群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社会文化传播阵地的主流,自主创业,自谋出路,组建创业团队,相应政府号召,支援市场不足。其成功与否不及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长远发展。因此,深入剖析其成长特点,有利于更好地找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问题,更好地指导其发展,使其更健康的成长,从而使之最终成为一支能够支持的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1 兴趣、目标的一致性 不同于社会上单个的或者合伙人式的创业人,他们的组建不是单纯的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走到了一起。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人员基本上是相互熟悉的本专业同学,或者是关系较好的朋友。同时促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应该包括他们想获得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以便在进入社会前,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和就业资本。由此可见,在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指导时,还应该考虑到其心理因素。不能单纯的将其简单的等同于社会上创业组织加以考虑。是共同的兴趣、目标的一致将其粘合在一起的,同时这也是激发他们共同向前的一种内在动力。 1.2 专业结构的异质化 兴趣和目标的一致是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黏合剂,知识和专业则是黏合剂的主配料,是创业团队走向成功的开山利刃。大学是专业分工的最明显的地方,专业的多元化最突出。大学容纳和发展了社会专业分工的需求。各专业的人才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丰富多彩,体现出专业结构异质化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如果能科学调配,各尽所能,使其专业分工得到合理化,对创业团队是一种正向支持;反之,则会成为阻碍创业团队发展不可逾越的门槛儿。很多团队因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却最终因专业观点相异产生分歧,最终不欢而散,将创业搁浅,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伤害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1.3 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单层化 管理学上认为老、中、青三结合梯次人员数目组成是较为科学的组织成员构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由于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的,创业之初,人员的组成的年龄结构呈现出清一色的青年面孔。创业队伍的年轻化有利于创业团队对市场新鲜事物的接纳和吸收,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但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缺乏辨别市场信息真伪的经验和能力,也是这一特点两面性所暴漏出的问题所在。当然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但忽视经验的重要性,一味冒进,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这一特点之上,泛生出来的弊病,可能成为阻碍其成功的一个重要障碍。 2 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创业团队的人员流失和组织夭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在组建和管理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合理因素,成为制约其成长的重要障碍,究其勉励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整合不完整 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市场不断获得新的、充分的信息资源,信息的整合是一个包括信息的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吸收和信息反馈的一整套过程。市场参与者首先要对市场信息有灵敏的嗅觉,尽可能多的搜集与自己相关的有用信息。信息的搜集是信息整合的开始,由于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来源渠道杂乱, 因此对信息的搜集不仅要及时、迅速,还要准确、可靠。这就需要对前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以便能提炼出的信息精确、无误。提前预测,以便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和盲目,而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织成员基本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由于其所处环境的半封闭性,以及其自身经验不足所限,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反应速度也就相对迟缓,对信息的加工和提炼也相对粗糙。信息整合不完整会严重影响到其创业思路和创业进程。 2.2 资金管理不周全 创业资金是引动创业项目起步的原动力。首先,资金的来源的稳定和持续不能得以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成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经济来源不稳定,依靠今天支持和自己勤工俭学所能提供的资金是相当有限的。近年来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创业,自谋出路的同时,考虑到了其可能面临的资金方面的障碍,在资金和政策上均提供了些许帮助,这部分资金对于小本创业,小打小闹的创业个人来说还是相当客观的。但对于立足长远的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虽说有可能获得天使投资等外来资金的支持,但如何吸收和引进这种持续、稳定的资金则是应该首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况且创业团队所面临的还是一个循环流转的创业过程,资金既要支持流动,又要支持抵御风险,流动资金和储备资金是两种概念,没有雄厚稳定和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盘活整个创业过程的。再者,科学的财账管理是保证资金持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创业团队对资金的吞吐和管理不能按照正常的公司发展规划进行是导致创业过程破裂的重要原因。 2.3 管理方式不科学 科学化管理是保证创业团队正常运营的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成员之间多是相识的同学,维持其人际间纽带的则是同学之间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创业的前期是靠着这种关系组合起来的,但随着创业过程的深入和创业组织的壮大,仅仅依靠同学之间的默契和约定俗称的校园人际是远远不够的,缺乏科学化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就难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将各种力量进行综合,难以形成合力。这将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团队后期过程难以持续的关键性因素。据一家管理咨询公司2007年的调查, 在我国100家由大学生创办的成长较快的中小企业中,其中一半的创业团队无法顺利熬过公司创立的头5年,在12个创业团队的个例中只有2家在创立后的5年内团队保持初期的完整[1]。 3 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水平的路径探索 3.1 提升创业理念,营造创业团队的文化氛围 创业团队成员的共同理念和共同愿景是凝结团队的基础,也是团队在创业过程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精神支柱[2]。提出具有共同愿景的创业目标和创业口号是凝聚创业组织成员内在动力的基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从一开始就应该有为之长远发展着眼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每一个创业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心甘情愿的为了团队共同的利益而工作。这同时也是创业团队最终走向企业形式所内含的企业文化基础。由此建立起来的创业团队在后期的管理中,还要创新企业文化,针对不同时期的创业现状,设计出更高、更好的阶段性目标,由此一步步壮大起来的创业团队,才能依靠精神支撑走的更远。 3.2 寻求稳定的合作支持 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建立之初,面临着资金和经验不足的困境。如果能够寻找到能够可以挂靠的创业合作伙伴,不仅能够获得资金上的持续支持,还能弥补经验上的不足。在前期对市场进行过充分的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出创业方案和规划产品,然后寻求能够创造合作机会的已成长起来的合作伙伴,以技术和创业项目等软实力做股权抵押,共同开发,相互合作,互利共赢。这是一种简捷且见效快的创业思路。是未来大学生创业团队需要引鉴的理想模式。当然对这种创业方式的借鉴,需要有占领市场空白的优势。需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最终得出丰富、科学的一手资料。这是寻求创业合作和背靠的基础所在。 3.3 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创业成员的技能和素质 建设学习型的创业团队是保证创业队伍存在活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直接提升创业团队成员创业技能和素质。“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3]。”学习型团队建设需要有来自多方面的力量支持,还要有来自团队内部成员的积极参与。可以通过深入创业成功的典范企业进行学习考察和培训;引进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等各种途径寻求一切能够学习的机会,对团队成员进行继续培训。从而创业成员具备先进的企业理念和企业人的基本素质,在这对较为专业的工作内容,应该对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要注重内部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摘 要】现在有个别校教师被学生、家长袭击,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发人深思。我们强调以生为本,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致力于突出“保护”过渡,认为对学生还不成年只能保护,不能惩戒。这实际是对教育的误解。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挫折教育、成功。 【关键词】评价 赏识 惩戒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对学生实行了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及时有效地消除了影响学生建康成长的消极因素,了解了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实现健康成长。 一 赏识是综合评价的基石 超导现象的发现者昂内斯的父母为了培养他的兴趣,特意腾出阁楼作为他专用的“天文台”和“实验室”。一次,昂内斯做实验时不小心使实验室着火,烧着了半座楼房,但他的父母并没有责怪他,反而鼓励和支持他继续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样,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这就是赏识的力量。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它告诉我们的是在向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时候,这种批评往往是刺耳的。是难以接受的。毕竟从心理上来说,谁都希望自己的想法,做法得到其他人的肯定。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往往都是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孩子和我们大人一样,他们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而且重要的是孩子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是不稳定的,是不成熟的,他们不能够良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他们不能很好的规避自己所遇到的是是非非,教师和家长的有些做法,是他们现在这个年龄多半还不能理解的。 有的时候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让我想到了农民种庄稼,这两个事情的道理其实是很相通的。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而我们老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其实是在一心一意的替孩子的成长着想。我们爱自己的这些孩子,就向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可以经常数落这些孩子的不足,可是听到其他人说起来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不愿意接受的。但是我有没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可以说,我们不理解“爱”我们不能好好的去感受这个字的。 可以说,赏识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每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以长处带动短处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对而言的是抱怨教育,他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我开始用看待朋友,同事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孩子们。我告诫自己一条定律,只要是自己想要开口批评学生,一定要等上五秒钟,这五秒钟的时间我要让自己静心来好好想一想,我这个话应不应该说,应该怎样去说。我说过后,如果我是孩子,会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老师的批评呢?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后,我逐步把自己在赏识教育上的理解融入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我深深的认识到赏识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二 惩戒是综合评价的辅助 我们提倡赏识教育,但也要考虑赏识所带来的弊端,这种评价对于孩子容易产生极大地优越感,从而使孩子在接受挫折和抗压力,抗挫折方面具有较弱的适应能力。虽然大家在惩戒教育是否应该更细化等方面存在分歧,但大家的共识是惩戒教育是必需的,这是人生的一大课题,人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的,必要的惩戒,会增强孩子的生存毅力,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接受惩罚,感知责任等方面有较大的益处。但是,须以爱孩子为基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只有当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有了特别好的沟通之后,惩戒教育的问题才不会成为问题。 很多人都会认为惩戒教育这是“差生”的“专利”,但在实际上,“好学生”的惩戒问题也引起大家关注。越是好学生,有点宠坏的感觉,不能说不能碰,这些学生个性都非常突出,自尊心非常强,有点被宠坏了的感觉。有什么问题,私下说一句可能没事,但大庭广众之下说一句就不行了,对于他们的“惩戒”更得讲究方法。制定长效机制,对事不对人,一视同仁。惩戒的出发点是为了爱,为了孩子的发展,方式、方法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而定,一定要注意惩戒的度,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一定不要讽刺、挖苦学生,惩戒要有选择性,拿关系好的、熟悉的学生“开刀”。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关爱,爱是前提,评价公平,这样,即使稍有出入学生也会理解老是的苦心。 三 两者统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途径。 孩子教育问题,人们已列为日常家庭头等大事,关爱与企盼孩子成才,也越来越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纷纷推行“赏识”教育手段,这是解决单一“应试”和“体罚”教育的有效良方。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情发生。绝大多数人在实施这一教育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孩子被过度溺爱,在被盲目的“赏识”后,出现过于自信、狂妄自大,容不得批评,抗挫折力减弱等弊端。这就需要适用一些“惩戒”手段来完成,切不可将“赏识”和“惩戒”本属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分割开来使用而失去应有的效果。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写道:“想使儿童成为聪明、善良、磊落的人,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是不合适的。反之,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的避免。”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孩子,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应当小心谨慎。德国文豪歌德也说,“不曾将面包和着泪水一起咽下的人,就不会体味到人生的感受。”所以说,恰到好处的赏识、惩戒教育方式,是做合格家长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对“赏、识、惩、戒”作了如下分析:“赏”是赏赐、欣赏、鼓励之意;“识”是认识、见识、识别、了解之意;“惩”是处罚、警戒;“戒”是提防、警惕,去掉、除掉,佛教用语。据此,可推断赏识教育,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充分认识孩子,对他们的合理或正确行为给予赞赏和支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其身心健康地发展。惩戒则是通过处罚来警戒,即对孩子的思想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它不是简单的限制和呵斥,更不是过度的体罚或加重心理负担,而是对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必要规范和纪律要求,以及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自然惩罚和劝诫。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家长的言行教育,尤其对孩子的思想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意义重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老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其实这与没有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很大关系。该赏识的时候不去赏识或赏识不到位,该批评的时候批评缺失或者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做做思想工作甚至体罚学生。挫折教育与打骂无缘,打骂只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扭曲其人格,培养叛逆者与奴才。学生犯了错误,要批评教育,但批评应讲究方式方法,道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即使要惩戒,也可以采取聪明的办法,寓尊重、期待、激励、教诲于“惩戒”之中。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与情感是非常复杂的,这要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很强的灵活性与机动性。赏识也好,批评也罢,甚或惩戒学生,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师长教育孩子会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智慧,而教育孩子中的许多无奈、许多出格行为都有悖于这个前提,哪怕你说你的出发点是为孩子好,那也是一厢情愿,说不定有时候还会留下终身的遗憾。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谈动漫创作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摘 要:小学课程的引导教育意义很重要,作为新兴课程动漫课,其引导意义更甚,尤其小学的动漫创作尝试,能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动漫创作;途径;心智能力;艺术天赋 在网络和艺术时代的今天,动漫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它的社会经济、生活、艺术价值正在被不断地挖掘。它带动了众多其他行业,如书刊漫画、游戏业、玩具业等的发展,同时也顺其自然地进入基础教育的视线,并在很多小学开设课程,而动漫创作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教学模式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并且对小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笔者对动漫,特别是其创作的意义和作用的一些看法。 一、动漫的起源和现状 动画起源于游戏,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1906年诞生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并随着赛璐珞的发明,使动画电影大规模地生产。目前,世界动画以日本和美国为主导,在电脑技术广泛用于社会经济每一个角落的今天,动画制作逐渐向电子化过渡,以美国为代表的动画先进国家已经基本上放弃了二维动画而转战三维动画。我国动漫产业起步晚,尽管发展迅速,但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旺盛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把动漫引入校园,动漫教学逐渐进入了中小学校园。但是校园的动漫还处于萌芽期,只是对内容的了解和欣赏,深入技术的研究和具体的创作还很少,因此,中小学的动漫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小学动漫教学的主要途径 我国的动漫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既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也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源。鉴于这种情况,小学动漫教学开展途径也非常有限,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善现在动漫的尴尬位置。 1.直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任何一个科目的主阵地。部分地区已经颁布了相关规定,小学三年级至初中阶段每周开设一节信息技术必修课,这为动漫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保障。但动漫教学和信息技术又有不同,也有的地区将美术、音乐等学科综合为艺术课,这便成了动漫课的优势。比如,在艺术课教学中,尝试引入动漫,并逐渐增加其应用的比重,使动漫的元素在教学中实现从欣赏到分析、从模仿到创作的升华。 2.纳入校本课程 很多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展得非常丰富多彩,这为动漫课的开展提供了资源。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如组织学生听专家讲座、参观动漫实地制作等,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规模的动漫创作小组,以推动动漫的发展。 3.课外延展 动漫教学具有灵活性和社会性,如果不走进社会,极大的局限性会令其失去学科的发展目标。因此,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成立动漫制作队、美术创作室、DV制作小组等多个与动漫有关的学生兴趣队。团队可以由教师指导,也可以是学生自发组织管理。以定时评比和参加社会比赛,提高创作水平。 三、小学动漫创作的作用和意义 校园的动漫教学与实际的动漫创作和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实现二者的接轨,动漫创作是最好的桥梁。因此,在小学动漫课程中,融入创作因素是非常必要的。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学校在课程开设中,加入了“创作”这个环节。笔者认为,这个方法极具可行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1.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心智能力 动漫创作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不仅是对某件事情的关注,一种兴趣会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兴趣还能激发一个人的生活动力,并能引导他去获得与其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小学动漫课本身学生就非常的喜爱,创新是人类的天性,而因兴趣而来的创新则是更加活力无穷,精彩非凡。 2.它能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 动漫创作很多时候是一个集体活动,需要多人和多个不同思维模式的介入,这就涉及团队。因此,在动漫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团队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沟通主要是通过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达到熟悉上的一致。在动漫创作中需要突发奇想,也需要习惯性思维,因此要多了解和理解沟通对象,要积极地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主张,认真地倾听别人所提出的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主张,才会有好的作品。 3.动漫创作的过程还能强化激励学生,形成利益共同体 激励可以形成人的动力,最终促进成功。在创作中,因为水平的不同,灵感的不同等原因,最后的创作结果就会不一样,结果往往会激励所有成员,朝着进步的方向前进。一个社会就是一个组织,两个人的团体也是一个组织,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吸引每一个员工都能直接参与各种治理活动,可以使全体成员贡献劳动,服务组织。 4.创作能开发学生的艺术智能 平时人们经常说某个人有艺术细胞,也就说艺术天赋,其实每个人都有艺术的智能,只是强弱的问题,或者说开发早晚的问题。小学动漫课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艺术智能。动漫的源头是动画,也就是美术艺术,现在的动漫又增加了音乐等艺术因素,所以,在创作中,既能发挥学生的艺术天赋,也能激发、感染学生的艺术智能。 小学动漫创作只是很浅层的尝试,重点不是创作出很好的作品,更在于形成学生的优异人格品质。因此,通过这个环节达到育人目标,它是很好的教育途径。 (作者单位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塘尾万里学校)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我见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广泛推行素质教育,以期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将学生的发展状态以及水平作为评价对象,并且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过程进行评价。小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主要由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同学等多方面来完成。本文主要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一番阐述,以期能够促进学生获得德智体美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见解 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使得他们有更强的能力去适应社会。 一、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一)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起着一个基础性的作用。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客观的反省,从而能够了解到自身的优点及缺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扬自己的优点,促进学生的进步。 (二)家长的评价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家长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家长评价的过程中,首先,家长要与学校进行密切的沟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其次,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协调家长与教师的行为,从而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获得一致。最后,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家长与教师三方要加强沟通,从而创造一个和谐教育的环境。 (三)学生之间互评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能够使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并学会做人、做事以及与人合作,最终获得健康成长。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以及缺点,所以在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从而促使学生向着全面的方向发展。 (四)教师的评价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中,班主任是一个重要的组织者。为了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准确无误,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与家长中多进行沟通与了解,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而且还要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能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一)作业评价 针对学生的作业,教师要给予不同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评价作业可以淡化学生的分数意识,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且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弥补学习漏洞。 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通常会采用动态以及灵活的评价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目光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对”和“错”上,而应多角度地看待学生的作业。比如: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努力的学生,在其作业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错误时,教师应该对其多加鼓励;针对一些图形设计的作业,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绘图,虽然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但是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给予合理的评价;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要着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方案,并且对于学生提出的特殊的解题方案教师要给予额外表扬。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除此之外,在一、二年级的作业评价中,要取消分数制度,教师可奖励学生小红花并且寄予简单的评语,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导致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很难得到家长以及教师的认同,进而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正式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以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家长以及教师的赞扬。 (二)成绩评价 在评价成绩的时候,教师要对班里面进步比较大的学生给予重点评价;在评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的时候,要告诫他们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不要灰心丧气。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使得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关注与鼓励。除此之外,教师在写评语的时候一定要先赞扬学生,然后再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并且在评语的字里行间要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其抱有的希望。比如:教师在为一个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写期末评语的时候,首先赞扬了该学生爱劳动、团结学生,然后再指出:“希望你在学习文化知识上能够像爱劳动那样积极,我相信你一定会取得骄人的成绩。”这样的评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向着一个目标不断努力。 (三)道德品质、文明行为评价 道德品质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和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珍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教育等。小学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生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可直接影响其事业道路的发展,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促进以后道路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作业、成绩评价之外,教师也要将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变化,其中就包括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在小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能够促使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始向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进步。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践行 【摘要】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只是期末时的一个终结性评价,而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发展过程。小学的素质教育除了教给学生应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养成教育,目的在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思想品质和学习品质的形成。我校始终以“以人为本”为思想,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践行并完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的方式更侧重于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和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每一个学生,注重对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观察与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使评价准确、公正、科学,促使每一位学生不仅在数学上有所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评价中享受快乐,在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健康成长。 【关键词】评价;践行;培养;综合素质 一、课堂好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积极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把对学生的评价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分成落实到平时,根据需求进行不同阶段或每周的及时评析,并和家长取得联系,获得家校合力的作用。如我班有位学生,父母工作很忙,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由于老人对孩子溺爱疏于管教,使得他身上存在很多不良习惯。在学期初定目标时,我就帮助他主要从个人良好习惯方面定好自己的目标:课前准备,带齐书本。做到后再定:目视前方,眼睛看老师。之后还有:课上积极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等。让每个需改进、巩固的习惯更明确化,在改进中也要实时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改变时巨大的,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例如:对一年级小学生的评价要求 1)、听课习惯(5分)。 5分:坐姿端正,听清老师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发言积极。 4分:坐姿端正,认真倾听。 3分:坐姿、发言、倾听有待规范。 2)、小组合作(5分) 5分:合作有序低声,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展示时声音洪亮落落大方、语言表达较准确。 4分:合作有序较低,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能够展示。 3分:合作有序、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3)、发言习惯(5分) 5分:举手姿势端正、手臂平放在桌面上,五指并拢、手掌伸直,不抢答、不插话。 4分:举手姿势较端正、不抢答、不插话。 3分:举手姿势较端正、不插话。 4)、书写习惯(5分)。 5分:身坐正、脚放平、一拳一尺又一寸。 4分:身坐正、脚放平。 3分:身坐正。 二、综合性评价,使学生快乐成长 1.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扬学生的优点 综合评价从教师一元化转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等都成为整个评价中的多元主体,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班主任评判的状况。特别发挥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评中了解了自己的优缺点,更懂得了自己的“闪光点”,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引以为骄傲,不断强化,使它成为自己稳定的良好品质。同学互评,在同学之间产生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促使自己进步的基点,找到自己的位置,使教师、家长、社会能够全面了解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放大了学生的优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在学业评价方面,综合评价体系不再是单一考察学习成绩的方式,涵盖了数学中的许多品质。如计算、书写、知识积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生,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看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能愉悦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 如: 1)、项目书 10分:正确率非常高,能够及时改错,书写规范、工整,作业中有40次或40次以上A 9分:正确率比较高,能够及时改错,书写较规范、工整,作业中有30-39次A 8分:正确率较低,在老师提醒下能够改错,书写较规范,作业中有20次以上A 7分:作业中有20次以下A 2)、解决问题 10分:根据数学信息能提问题,并表述清晰完整有自己的思考,列式正确,讲明理由。 9分:根据数学信息能提问题,所提问题表述清晰,列式正确。 8分:根据信息对所提问题列式正确。 7分:有良好态度,认真完成。 三、注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如何体会的更深刻?多动手,多参与,从实际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再实践到实际生活中去,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经历、体会、掌握、应用。比如我们留的数学“大作业——调查树木”、“月球上的数学知识”、读一本数学读物等。在尊重学生的需要的同时,我们也要善于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去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智能领域,并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如: 三年级过程性评价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学号______ 等级______ 准备:直尺、长方形纸 按照下面要求完成以下测试: 1.动手测量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长=()厘米 宽=()厘米 我是这样计算长方形周长的: 2.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动手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厘米 我是这样计算正方形周长的: 3.你能计算出剩下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请试着写下来。 评价标准: A. 测量数据准确,能够全部完成三个部分的测试。 B. 测量数据准确,只能完成其中的两项。 C. 测量数据准确,只能完成其中的一项。 D. 测量数据不准确,一项也不能完成。 相信新的评价方法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各显其能,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欢乐,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积极性,将学生从百分制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健康成长。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摘要:小学生数学素质评价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有关小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及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材,并根据这些素材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作出判断、论证的过程,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生素质;评价;数学学习 学生在校的数学学习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因此注重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评价是整个评价研究的重点。通过以“研究-尝试-反思-提升”为研究模式,采用了课堂学习行为观察和即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在尝试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全面的发展性评价,从而构建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运作模式,全面推进小学素质化教育进程。今天我就对小学生数学课堂评价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评价 课堂学习行为观察对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具有很好的作用,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随时运用观察的方法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通过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听课时投入状态,合作交流时的认真状态,回答思考时的思维状态,都可以看出教师在备课和引导方面的教学能力。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程度的差异性,还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观察时,教师还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映行为(包括上课走神等等),情绪变化的状态进行分析,以此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变化,在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在课堂学习行为评价研究中我们发现课堂学习行为观察可以为教师全面评价学生、让家长和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反馈让教师进一步调整教育教学行为,让家长和学生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真正体现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功能。 二、课堂即时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即时评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注重的是“以知识为本”,重心是评价教师的教(教的设计、教的过程、教的效果),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评估,忽视了主体(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一过程中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备的基本数学素质的发展的评价,在形式上、方法上偏离“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表现在:(1)评价主体单一。(2)评价功能单一。(3)评价途径单一。(4)评价内容单一。(5)评价方式单一。有效的课堂其实是在一个个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中展开的。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解放思想,发表他们的评价意见。而我们只需做的是在中间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作用。要充分认识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要善于利用评价激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高效的思考。比如说,我在上《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中,在认识过长方体特征后准备了一个课堂实践,从16根小棒中选出12根小棒搭制成一个长方体。具体如下表: 结果在我准备的四种袋子中,许多同学展示出来都是1号袋搭制成功,其他都说不可以。教师:“不少同学搭制的长方体长宽高长度分明,的确不错,了不起!”进而,教师说:“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经理要你设计一个只有长宽相等的长方体,作为对你设计能力的考查,你能用这些袋中的小棒搭成吗?好好研究一下1号袋和3号袋。”(引发学生继续评价) 评析:巡视课堂,学生都在讨论长方体的特征,对1号袋和3号袋进行搭制。但在评价前,学生多以1号袋,颜色相同的小棒为一组棱搭制为主。展示作品大都正确无误,但教师用“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经理要你设计一个只有长宽相等的长方体,作为对你设计能力的考查,你能用这些袋中的小棒搭成吗?好好研究一下1号袋和3号袋”对评价进行指引。 在现在的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自主性很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我们在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提出的问题时,不能简单以“他提的问题对不对”,应该对思维有深度的提问予以充分的肯定。用适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进行高效的思考,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在数学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化”思维意识,有了“数学化”的观察、更好地提高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素质,包括数学问题意识、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评价反思能力、数学心理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 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在实施教学环节的每一处时都应该充分发挥评价的魅力,在欣赏学生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都应该充满着关爱、包容和鼓励。当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我们的价值才会得到最大的体现。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手段,对学生做出符合其特征的,有积极作用的判断。但在实践中发现现有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解决的建议。 关键字:小学教育 综合素质评价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手段,对学生做出符合其特征的,有积极作用的判断。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英语教育的教师,如何从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评价观念上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评价过程与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相符,对其心理变化进行实时的观察与研究。 一、综合素质评价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实时学习状态 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学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成长历程。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也能够在评价中有所体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指导与干预,让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成长与发展。 (二)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有利于教学环节的改进 综合素质评价不应只体现在学期末的一项教学材料的整理上,它是学生在校成长状态的全现掌握,教师应及时的进行了解,那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对这些困难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挖掘,查看这些原因由何而起,涉及到自身教学中的哪一个教学环节,针对教学环节及教学效果进行改进。 (三)全面掌握学习的整体过程,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 让学生对自已在学校中的状况进行记录,教师根据这些记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另一个途径。 (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小学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综合素质评价为教师给予学生更加有意义的指导提供了方法与途径。综合素质评价表面上反应的大多是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但是,其中暗含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与观念,还涵盖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将来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小学生一入学,对于周围的一切还处于萌懂的状态,那么,教师给予他们的评价,则是从关爱的角度出发,从指导的角度出发,成熟的、公正的评价。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能够发现自已身上存在的优点,能够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不明确 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一些教师只是停留在学校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如何做才能适当、合理都没有认真的思考,一些教师无论怎样强这调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也不以为然,依然只抓学习成绩,其他一切工作靠后站。对于综合素质评价这项工作,很多教师就存在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与目标的情况,这种状况是十分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的。 (二)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流于形式 根据教育部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指示,很多学校推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或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或是让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册,让学生记录下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教师通过这些材料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再针对具体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三)缺少健全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成长状况如何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这个综合评价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三、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终极目标 现代教育理论及心理学指出:人的智能发展是多元化的,知识的获取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形成的。基于这一理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从不同的层面与侧面来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不同领域存在的优点与长处。 (二)制定综合评价管理制度 综合评价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保证这项工作有意义、有实效开展的保证。学生对学生“成长记录册”的添写要能反映学生客观的成长过程,并以些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三)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综合素质评价应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水平。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我见 教育评价制度被列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可见其地位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也应该是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组成部分。教学评价应从现代教育的特点出发,发挥课堂教学评价“以评价促教学,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教师应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力求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人本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实施的过程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搭建平台。更好地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来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促进和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我们学校课题组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做了大胆探索与尝试。 一、亲近评价 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首先就是要对评价观和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立足服务于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从小学生渴望被关注和表扬的心理特点出发,让教师的爱体现在一个个可感知的动作、语言上,让学生生活在爱和希望之中,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和种兴趣的持续增长和良好品格的逐步形成。评价过程本身就是对人的具体关注,说必须要加强情感渗透,成为师生彼此亲近的中间地带。让学生亲近评价,就是让学生从情感上喜欢评价,行为上主动进入评价的过程,又能积极地运用评价的结果完善自我。?我们首先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改变评价语言的角度,自觉将自己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引导者,朋友,因人而异,体现明显的个性特征。形成指导性评语、谈心性评语、激励性评语。 二、开放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呈现出开放性特征。1、目标的发展性。?我们实施的学业评价是以实现全体学生全面生动发展为目的,结合学生特定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确定相应的目标。目标是阶段性的,发展性的,按照人的需求理论,个体的目标在实现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或提升,或降低。每一次的目标调整必定是使目标更贴近人的最近发展区,向着更有利于人的发展水平接近,这种不断矫正的过程,正是推动人持续发展的最佳原动力,是人持续发展的内在增长点。 实验教师在工作中探索中形成了若干操作方法:如心灵沟通法:用一个眼神传递一份关怀,一个勾手,许下一个约定,一次耳语,激起一份信心,一个微笑,给予一种鼓舞。2、主体的多元性。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处于评价的客体位置,使评价成为教师制约学生的法宝,这种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严重影响到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直接负责人,主要包括学习者本人、教师和家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探索形成“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教育评价者”的格局,突破了评价局限在学校内的传统做法,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评价小组参与的机制。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作出评价,使学生关心自己的行为与评价结果之间的相应关系,起到了导向和制约学生行为的作用,也让学生明确了评价是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环节,自己是评价的主体。3、过程的开放性。学习的意义不在于最终获取了什么,而在于学习过程中投入以及能力的增长,因而在课堂教学和作业评价中,我们淡化了终端评价,而强化了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以达到激励的最佳效果。通过修正完善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学习生活是有利于自身发展,教师明白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学生乐于接受,能促其主动探究,家长明白,在构建学习型家庭中,家长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身示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教师、家长全面参与评价过程中,各司其职,真实记录学生时间段内的表现,不仅把握了达标要求,学生也有了前进的目标,也让教师、家长能结合学生发展要求为其搭建发展平台,进行有个体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这种过程的开放性,充分以学生为本,使之有较多接受评价的机会,能预设目标,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了解自我,发现他人,公开记录过程,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开放评价的各个环节,扬长避短,体验成就感,获得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愉快地面向未来。 三、学会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人人都可以成为评价者,人人也可以成为评价者。从理论上讲,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只有学会评价,才能参与评价。在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评价能力,有意识地让其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在实验中形成交互性评价的方式,师生、生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例如我们学校在双自主四环节教学中。1、在交互中学会评价。这种评价形式,旨在让学生主动提前介入教学,在即时评价中,指导学生学会评价,鼓励学生在评价中发展能力,提高兴趣。我们的做法就是借助教师示范性评价,吸引学生产生对评价的兴趣,领会评价原则和基本方法,然后主动参与评价;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间充分的学习交流,相互启发,逐渐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评价的能力;通过独立性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自我矫正中,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使评价成为个人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涌动师生双方智慧的激情。2、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形成初步正确的评判标准,先从评价他人入手,在活动过程中,诱发学生观察分析他人的意识和愿望,引导评价同伴,学会发现他人,从而完善自己。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有意识地开展自评、互评,而且逐渐学会评价老师,形成了不唯书,不唯上的胆识,也引发了对家长的评价,实现小手牵大手,共同进步的格局。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的实践活动,使评价活动成为一种机制,成为推进学业进步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评价中既增长了能力,又加快了自身的发展,实现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同步推进。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体系研究 根据新课改实验工作的实践经验,不难看出评价问题成为了影响课改实验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综合素质评价更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考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整体过程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并及时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以自评为基础,应用先进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评价。 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体系的研究关系到所有孩子的未来和整个民族的发展,只有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监督,调控,才能有效地确保课程的实施与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间保持一致,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想课程在走向现实课程时产生最小的衰减和落差,确保课程改革走向成功.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参加了辽宁省科研规划处的课题研究:《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体系研究》。为了促进改革工作的快速发展,我们运用了科学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多方面的潜能。我校从科研课题上看我们选择的似乎大了一些,从评价体系上研究是一个宏观的探究,可从我们学校近几年来对新课程改革的参与所获得的经验和成绩来看我们的此项课题的研究还是有着一定实施的条件的。因为我们在十五期间就从教研活动中以“构建语文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对评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并以语文学科评价为重点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推广。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就将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带动其它学科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改革,形成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从而达到了以科研促进教研的目的,并大大推动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段的提高。 一、研究范方法及途径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全校学生。教师通过新课程的理念与驾驭课程的能力, 从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素质教育的宗旨出发,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即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正确的评价。根据我校所承担的生活实践领域中相应的教学内容,全学科及低、中、高年段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查找国内外有关教学评价的相关资料文献,为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各学科利用课堂途径根据学生素养发展的细化评价内容 、方法 、量化标准、 途径、 策略。并且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与发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潜能全面提高。 建立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教学主任任副组长,年级组长、教师代表参加。3、建立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因此由班主任和部分科任教师组成。任课教师必须由给本班授课一年以上,并对学生有充分了解,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强责任心,学校领导小组认可,学生投票赞同的老师参加。其主要工作职责是:①帮助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关键性材料和数据;②分析概括材料;③陈述事实依据,给学生撰写综合性评语;④组织学生自评、互评;⑤具体开展班级评价工作,并负责填写相关资料、表册。⑥按规定要求整理完善学生档案,装入成长纪录袋。 二、研究的过程及措施 (一)重视科研教师的科研素养 对实验教师本身提出的要求:至少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个课题组成员撰写并 4个教科研教案,每个月写一篇自学笔记和反思记录。每个课题组至少设一堂教科研公开课,活动结束后由教务处组织有关学年组和课题组及其研讨,分析,总结,并计划安排下一段工作。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撰写一篇教科研论文,必须撰写一篇教科研工作总结和一个案例。对实验教师实验过程的要求:要有实验班和对比班。要对两班的学生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要有两个班的实验过程性的资料汇编和分析材料。要有具体实施评价的评价表或评价手册。要对前测卷子和实验中期卷子及以后的卷子与对比班进行过程性的对比和分析及资料的汇编。随时总结和不断完善或调整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实验教师运用评价手段教学的要求:不能刻意追求评价的数量要追求其精和艺。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或方法不能一视同仁。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科运用不同的评价手段。评价要和教育相结合不能单纯的因为运用鼓励就是好的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总之,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 (二)注重科研教师的评价手段 1、注重日常学习,关注点滴变化,及时给予评价2、通过成长记录袋来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与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4、注重学科特点,采取分项考试,分散考试的方法。 (三)关注学生发展,,把握学科特点实行评价改革 1、重视学生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是从多方面多渠道进行的,平分标准也是以优、良、合格作为等级。也可将学生平时最为成功的“作业”记录下来,作为评定音乐成绩的依据。音乐成绩以平时为主,期末为辅,既要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以减轻学生期末的课业负担与心理压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2、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师实施因材施教的直接评价。注重课堂教学,实行实验班与对比班对比的制度,利用各种手段、方法对学生进行学科评价。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课堂实践的反复检验与反思,初步形成了小学生课堂评价标准。 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对比表、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课堂表现及教学效果对比表、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成绩对比表、课堂综合评价互评、自评表(五、六年级)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经过几年来的实验过程可以清楚的发现,我们已经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渐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对于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事实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而质性评价的方法则有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因此我们在评价的方法上除了纸笔测试以为,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开放性的方法。特别是在数学、美术、科学、音乐学科中采用了“成长记录袋”。而每科的记录袋里都装有学科评价表。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摘要】 传统的学生评价是一种功利性评价,由此造成评价内容片面,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损伤学生心理健康,忽视动态过程性的的评价,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得不到保障。随着新课的全面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更新,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是个性的、发展性的、多元化的,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智力、技能、品德等发展水平的综合性评价,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诚挚帮助,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评价. 【关键词】 发展性 综合性 身心健康 评价 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新的评价机制产生。我认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只是关心学生能否在各类大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还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因此,给学生制定预期的目标,既要有利于让教师进行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又要有助于教师及时向学生提供本身发展迫切需要的“营养”。而此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一、评价内容的个性化 综合素质评价目标体系的建立使评价指标明朗化了,但这只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共性要求。由于不同年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要求,即使是相同年龄段的每个学生在相同领域发展依然存在水平差异,因此,评价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统一要求,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还要关注学生年龄段的差异和同年龄段内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预留一定空间。于是,还必须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解,按照低、中、高螺旋上升的原则科学拟订出不同年段的评价内容,具体实施中还要特别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兼顾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起点,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分块评价标准下通过“协商”拟定出自己的发展目标,即使是同一条内容,也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水平要求,以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发展。如:“按时完成作业,学会自我检查”这一指标, A同学目标允许是“坚持仔细检查、争取一周作业全对”,B同学目标允许是“学会自我检查、争取连续三次全对”;又如“积极举手发言”这一指标,A同学可能目标是“争取每天发言”,B同学可能目标是“争取每节课发言”。总之,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允许其以不同的发展速度,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在评价中的最近发展需求和发展的现实条件,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步提高。 二、评价标准的具体化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内容涵盖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涉及到一些具体领域,如“道德品质”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物、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诸方面。显然,这只是给我们划定了一个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即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基本范围,然而要通过评价将这些丰富的发展内容转换为学生的个体素质,还必须构建具体的评价目标体系作导向。 我们可以将“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两方面合并为“品德习惯”,这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标体系可从品德习惯、学习能力、合作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表现五个纬度来建构,这五个纬度又可根据其涉及领域分为若干要素,每个要素应再列举出若干关键表现,如:低年段的“诚实守信”,可将其具体描述为:不说谎话,有错就改;认真完成作业,不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尽量让评价指标显性化,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逐项评定,就能避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空洞和流于形式,引领教师全面关注学生日常发展状态,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评价与日常行为表现联系起来。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于是,班主任不应该拥有唯一的评判权,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等都应该成为整个评价中的多元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班主任评判的状况,特别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让学生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评价应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多方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主体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如生活方式中的“早睡早起、作息有规律”就应由家长为评价主体,而“乐于交流”中的“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能和小伙伴说心里话”则由同伴为评价主体。 四、评价实施的动态化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涵盖了多项具体内容,如果把诸多评价内容的实施集中于某一固定时间,显然不太现实,既繁琐也不科学。因此,我们不妨将这些内容采取各取所需、分解达标的方式进行评价。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自评的基础上梳理出阶段发展总目标,再根据阶段发展总目标拟订出达标计划来逐项达标。只不过应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对于已达到的素质发展目标有可能因反复成为新的目标,这样,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与学科素质评价一样,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把阶段性达标认定和终结性考查认定结合起来,要注重收集反映学生阶段性达标成果,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也就是说,综合素质评价不再只是期末时的一个环节,它必须贯穿于学生整个发展过程,从学期初的初评定目标,到阶段小目标的确立与评价、学期中的成长足迹展示、学期末的最终形成等级,要定期给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的空间,时刻激励学生自省、自律,避免学生只着眼阶段达标的短期效应现象,更立足于学生的长足发展,确保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是一个较大工程,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不断摸索、反思和改进,愿我们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泵。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营造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语言环境 摘 要: 营造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语言教学环境,构建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为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地创设良好的文化情境,增加师生间对等交流学习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增强探索新知识的勇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实践 综合素质 语言环境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宽松学习环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正确理解教师知识传授的接收效果和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的相互促进关系。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强化小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有关教育专家指出,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们丰富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的最佳阶段,是唤起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语言方面创造力的启发和培养,指的是为小学生创设能够即时被鼓励,有效促进孩子们的形象思维的发展,构建良好人文环境与和谐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挖掘学生富于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智慧,打破传统教育教学影响模式下的教师完全给予。学生只有认真听课、被动接受,才能进一步有效提高语言学习能力。语文课堂教学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激发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文化修养充分发挥教材中文学语言的魅力,从心灵深处感化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孩子们掌握语言的实际情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教得实,学得更实。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建构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具有人文情境化的和谐课堂教学氛围,孩子们就能够很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小学生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氛围的构建方面。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促进自主学习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固定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变被动的认真听讲为师生教学互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的一个弊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启发和引导。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小学生面前像说书人那样无休止地讲解,同时要求学生安静地认真听讲,只是知识性传授方式,只局限于机械记忆和正确识记知识点,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几乎都有固定模式。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反映,小学生几乎在语言运用方面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语文教学效益长期难以提升。主要是因为不注重变换方式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和引导,每次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只是教了一些孩子们应该学的东西,孩子们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究竟得到了什么启发,教师自己心里是未知数。虽然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搞一些知识互动等创新方法,但教师根本不思考所选的内容是否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尽管语言活动离不开改编和仿编,以故事辅助教学无疑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一定发展,但收效不是太理想。通过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与实践探索,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小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抛弃概念化的理念,不能机械地灌注知识要点,应该创设相应的文化情境,让小学生在积极互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接受知识。过去一些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只停留在对学生审美情趣的表象感知,没有从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出发,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因,促使他们感受、领悟生活中语言的美感力量,而是教师把自己认为较好的“字、词、句”,凭主观意识强行地“注入”学生的头脑。往往是老师觉得其中某一句很优美,就命令孩子们学习。其次是教师对教材的核心内容理解不透彻,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很少考虑教材自身字里行间蕴藏的深刻价值,只知道必须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很难挖掘出教材传递给孩子们的“如何观察事物”、“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由于对小学语文教材的钻研不透彻,把握不好核心内容的主线,自然无法理想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较好地开发智力,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实施教师科学评价 学生语文课的成绩相对于其他学科见效慢,是长效性和连续性的教学成果的体现,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效能相对于其他学科不明显,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良好的心理准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通过创新发展的教学行为体现,包括语言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语言、有效学法的指导和教学效果检测反馈等,这一切都需要营造充满人文情趣的课堂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尤其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才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实效,让语文教学成为孩子们今后成长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正确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实际效果,评价标准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目标,主要考虑教师能否有效引导学生开拓创新思维,看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更加关注小学生的语言自主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强化,看每一个班级的整体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是否得到提高,探索创造性的语言教学实践活动,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而不断努力。大量事实证明,教师对小学生所作的评语,尤其是在课堂上当众作的评价语言会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影响,教师一定要慎重对待。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不要以为面对的是小学生,就随便批评,不注意话语的准确性,不讲求评价的科学性,必然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发展的关键是要在传统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与探索,创新需要探索精神,更需要文化氛围和良好环境的支持。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小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让他们由被动教变为主动学,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提高教学实效,为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有用人才奠定文化基础。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摘 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就是德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育人过程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德育工作的诸要素在学生的各个阶段实现有机结合,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功能表现在可以指导学校德育工作,也可以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表现在它可以鉴别学生思想、行为的优劣,让学生不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关键词:德育;素质评价;原则 在经济日益发展和科技快速进步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形势的需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育人过程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我在落实德育序列化教育,构建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目的及意义 1.1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并为全面了解和检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更好地组织开展德育序列化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方法。 1.2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导向动能和珍断功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功能表现在可以指导学校德育工作,也可以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表现在它可以鉴别学生思想、行为的优劣,让学生不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1.3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进一步检验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教育学生提供科学的依据。 2、综合素质评价制定的依据 2.1理论依据 人的个体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需要”和“激励”,“需要”是马斯洛的学说,共有五个方面,“激励”有两种:一是行为激励,二是认和激励,我的依据是美国赫茨格的狭义激励论。激励分三个方面: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感情激励。感情激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一种气氛,使人情感及内心世界变化,这个综合素质评价就是遵循这三个方面制定的。 2.2内容依据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依据中学生德育课程标准、中小学生守则和规范及相关内容进行制定的。 3、遵循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3.2科学性的原则。 3.3导向性原则。 3.4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原则。 3.5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 3.6语言激励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4、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五个方面: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学习习惯、个性心理和遵纪守法,五个方面共24项,内容分年级体现了科学性、层次性和连续性,评价手册除了学生自评互评以外,还有家长助评。体现了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思想。 5、实践与探索 在教学资料上,我看到了襄樊市樊城区教委选了三所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试验,一所是松鹤小学、一所是牛首镇竹条一中、一所是樊城区最好的中学三十五中。从试验到现在将近两年的时间,而这次试验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松鹤小学,两周一次小班会,班会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主持,学生首先自评,然后学生互评,现量化,每次班会老师订出一个主题。竹条一中每次评价后评选出进步最快的学生然后把对学生的评价反馈给家长,三十五中评价出星级学生(分五种一、学习进步最快,二、品德进步最好,三、是最有创意,四、劳动最积极分子,五、综合素质最优。)实施评价方案后,他们不仅认真的做自我批评而且认真的帮助别人。这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6、一些感受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政策,是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提升运动与健康品位,审美与表现能力! 7、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实施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面向不同的有差异的学生,开发人的多种潜能,要坚持综合的、全面的、经常的评价。 7.1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 我认为把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确定为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并与学科学习目标分离,最后确定“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能力和运动与健康”6个维度,“文明礼貌、自尊自信、团队精神、审美情趣、良好体质”等18个要素。 7.1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学生和教师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除研究性学习能力外,每项均进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 8、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能否扎实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对其价值的认识,我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毕业与开学,而在于它能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应追求“高附加值”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8.1综合素质评价能深化办学理念,形成稳定和谐的评价文化 8.2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使评价的价值进一步得以延伸。 8.3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格与学力基础 9、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化思考 综合素质评价伴随新课程改革而产生,它也必将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完善而完善,经历几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看到了评价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导向作用,显现了评价改革对课程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助推力,也引发了我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进一步思考。 9.1寻找综合素质评价价值的平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育”“许”统一 9.2探索综合素质评价触角的延伸,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的系统工程 9.3走出综合素质评价的两难境地,促进评价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目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学生的毕业和升学中要么“硬挂钩”,要么“软挂钩”,“硬挂钩”导致评价仍然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的工具,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服务,不如不改;“软挂钩”导致走过场,起不到评价与考试导向素质教育的作用。如何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机制和结果运用的执行体系。一是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考核观念;二是要建立教师和学生参加综合素质评价的培训机制,实现公平、公正;三是要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和宣传工作,促进家庭和社会评价观念的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营造良好氛围;四是要建立责任追究与处罚制度,完善学生申诉制度,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合理利用评价结果。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的融合 【摘 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在其提出背景、核心目标、核心内容等诸多方面存在相同之处,且实践表明,找准二者的结合点便可促成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的有效融合。我们期望借此能够切实发挥二者的引领与导向作用,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 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推进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优化学校整体工作、促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纵观近年来我国各地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情况便不难发现,除个别地区走在前列外,大多数探索者依然对如何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感到困惑与茫然。 为切实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作用,不少地区都尝试着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或升学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如果评价结果不影响学生的毕业或升学,就很难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使综合素质评价沦为“花架子”。但另一方面,在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保证,相关制度也远不够健全的情况下,盲目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毕业或升学“挂钩”,又很容易受到人们的质疑,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然,我们不能一直纠结于要不要“挂钩”、是“软挂钩”还是“硬挂钩”等问题,而应该从其他角度来探索新的推进策略。 200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北京成立。随后,各省、市、区也纷纷成立了相关的评测机构。2010年,沈阳市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测中心成立。随着具体工作的逐年开展,我们惊喜地发现,教育质量监测与综合素质评价存在诸多异曲同工之处,二者的有效融合无疑有助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与推进。 一、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它们都是为了克服“唯成绩论”而提出的。20世纪末期,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趋势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带给广大中小学生的不良影响日渐凸显。在这一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综合素质评价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由于缺乏全面、科学的教育监测与评估,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又长期存在着单纯以中高考成绩来衡量地方“教育政绩”的倾向,那些原本只能承担选拔性功能的高利害考试被异化为当地教育质量的“晴雨表”,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期望借此能够正确、宏观地把握全国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状况。 其次,它们都是以“诊断指导促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在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是要客观地诊断出中小学生在学术能力及非学术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了解其优势与不足,并通过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其核心价值取向在于引导、促发展。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也是以获取数据信息,对教育教学现状作出诊断,进而提供改进策略和决策依据为目的的。 另外,它们都以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内容。尽管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略有差异,但近年来,人们大多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依据,来展开各自的研究与实践。通知规定,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科学习,即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各学科课程标准所列出的学习目标;二是基础性发展,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维度。而据报道,“中国近几年积极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监测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等六个方面,这不同于常规的学业成绩考试,监测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状况。”二者的内容一致性可见一斑。略有不同的是,除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核心内容外,教育质量监测还涉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当然,教育质量监测与综合素质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二者现阶段的操作方式上。据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大多以档案袋或评分表为工具,通过学生、同伴、家长、教师打分或写评语来得到评价结果;而教育质量监测大多以试题、问卷或量表为工具,通过施测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来获得监测结果。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的融合,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很是关键。 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融合的实践探索 尽管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具有融合的可行性,但在现有的评测技术条件下,能实现二者有效融合的切入点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今年的尝试并不求全责备,而是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要素中,选取了一些可以通过试题或量表来测量的维度进行监测。例如,作为学生综合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能力”,主要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活动三方面内容。心理学研究已表明:在创新能力的各组成部分中,创新思维是核心;而与创新思维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发散思维。基于这种“由宏观到具体”的思路,我们选择了创新能力中的几个“点”,借鉴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及发散性思维测验的部分内容,来设计本次监测中有关综合素质的某些问题。虽然最终得到的数据无法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无疑可以传递出这样一种信号:综合素质评价即便不与学生的毕业或升学“挂钩”,它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愈发受到重视;教育质量监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考试,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见,加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质量监测的融合,不仅有利于二者引领与导向作用的切实发挥,同时也有利于两项工作的深度推进。因为评价离不开客观的监测数据做支撑,监测也需要科学的评价框架做指引。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构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摘 要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能够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体质、社会适应能力、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教育性进行判断还能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关注每一个学生“闪光点”,评价内容应力求多元化,评价方式趋于多维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体质、社会适应能力、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教育性进行判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整体,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反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1.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途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工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能发掘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既评价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需求,又有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勇气和自信。综合素质评价在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的同时,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此,在实践活动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准确、多元的评价能助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教师业务提升的需要 传统评价惟分数论,使教师的培养思路总以考试为指挥棒,忽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以新课程背景下的人才观、质量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作为评价的理论基础,多角度的审视学生,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评价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和生存能力,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运用评价的诊断功能,通过反馈信息,不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体系既重视人才的知识专业化水平,更注重人才的创造能力水平;既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重视人才的多元化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时代挑战,综合国力,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招生学校要求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加强了对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培养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国家选拔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3.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学校立足整体,彻底转变办学思路:对学生整体培养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终结性评价转为多元化的评价;从“唯分数论”变为量化积累,从量化积累过渡到质的评价。对学生多元、质的评价,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校际间的竞争,激发学校开发符合本校特点的校本教材,优化办学资源,使校际间形成良性竞争环境。 二、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构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遵循尊重学生的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个性,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拿一个简单的比喻句来讲,学生会经常给你新奇的比喻,我们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赏识教育与幽默批评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的给与表扬。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但是每个学生对赞扬的“渴望”都是一样的。渴望赏识是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 《课程标准》里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评价要饱含教师的赏识与期待。我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有信心,要充满期待,得体幽默的批评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药,使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信任与支持,从而迸发出改正缺点、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批评时巧用幽默,不仅能避免师生矛盾,还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在愉悦的情境中得到感悟。 3.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充分把握激励性原则,将量化积累与质的评价相结合。比如作业评价,对作业的批改不仅关注结论的合理程度,更关注学生作业过程中的“思维亮点”、灵活性、创造性,发现一处即大加赞扬,放大亮点,“扬其长才能避其短”,以积极的评价语言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作业走向社会。 总之,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工程,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思和改进。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主体。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评价决定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情感,决定着教师对待学生的举止言行,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考察方式等。可以说,有怎么样的学生评价,就会塑造出怎么样的学生。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下面结合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几点看法: 一、开阔评价视野,实现全人评价 传统教育着眼于筛选人,素质教育着眼于发展人,要求把评价的视野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感状态等领域,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实现全人评价。考核时实行新的等级制的评定制度,取消“百分制”,把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了较宽松的环境,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感兴趣的知识,去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等级评定中,我采用等级加评语加符号的评价方式,符号形象生动,评语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学生能更好地找出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解放学生,赋予学生评价的权利,实现全员评价 评价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于是,班主任不应该拥有唯一的评判权,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等都应该成为整个评价中的多元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班主任评判的状况,特别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让学生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主体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如生活方式中的“早睡早起、作息有规律”就应由家长为评价主体,而“乐于交流”中的“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能和小伙伴说心里话”则由同伴为评价。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综合评价对学生来说较全面、客观,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发展的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学校的“我来做明星”评比活动和《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发展手册》,我在班级内首先开展学生的自评活动,每人建立一个自我评价笔记本,每天晚上记录自己一天的得失,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事和自己最不满意的一件事、一个变化、一次展示、一次表扬或批评等。学生的自评包括了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互评。在互评中,我发现学生在评价对方时,多是挑毛病、找缺点,是被评价的学生很没“面子”.面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教育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渐渐地,同学之间的评价变了。在互评中学生学会寻找自己的不足和欣赏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学生在这些鲜活的评价中,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教师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给以适当的引导,通过分析,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出恰当的评价,评出班内的星级人物,登上学校评比活动的光荣榜。这样作出的评价避免了教师评价的片面性、一言堂,且学生自己由被动的评价对象变成了评价的主体,体现了评价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易于接受,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然后把评价的结果通过《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发展手册》反馈给各位家长,由家长再行评定,教师及时了解家长的反馈意见进行下一轮的评定。同时教师随时把评价的结果上报学校 ,对一些优秀学生、优秀事迹进行表彰。这种评价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反省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同时,这种连锁式立体式的评价机制,全面、全程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小学生在初级的学习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好的习惯的养成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众多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中,口头评价应该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最有效的评价方式。教师的口头评价应避免过“滥”,过“露”,过“淡”过“假”。教师的口头评价,应该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以有声的语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感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励被评价者。 2、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应该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给了学生评价的时间,学生的评价苍白无力,这是学生不会评价的结果。让学生学会评价,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有示范性。在评价中,应该提醒学生尽量寻找自己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以利于自己的不断提高。同时,学生通过角色互换,互相交流,既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又要勇于说出对某个同学、某件事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从而提高鉴别、评判是非的能力。 3、整个评价过程应该重视学生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只有关注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为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简单、易行,阶段性评价可主要以直观的物化成果呈现,终结性评价则除了呈现等级评定、综合性评语,还应注意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应附有综合素质报告单、标志性成果记录卡和学科教师赠言,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变化轨迹,清晰把握学生在某个阶段的成长状况,直观看出学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便于家长准确掌握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信息,更清晰地引导学生反思,明确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真正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4、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评价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敢读、敢说,对基础好的学生,应鼓励其挑战、创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到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的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的事情上,达到他们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的成绩.” 这段话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在不同项目上表现或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而当这某一方面取得成功时,必须得到充分肯定,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不断地引导,激励学生一项又一项的努力争创,直到取得成功。 在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评价制度的改革确实起到了激励、促进学生全面、生动、主动的发展的作用,使每个孩子人人有特长,人人充满自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完全应该把素质综合评价的改革不断深入地坚持下去,使评价改革制度不断完善。 小学生综合素质论文:美术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小学美术课程教育有了显著的进步。美术教育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 简单地说,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分为学习能力、情感独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四个方面。每个方面按照知识、能力、人格发展分三个方面,体现着小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的基础作用和21世纪的时代要求。美术教育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形成美术的整体认知能力的一种教学行为。在美术学习中,学生接受的是美术的文化教育。作为美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美术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1 美术教学促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民族的兴旺关键在创造力,创造力是时代进步的象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美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决 定了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我们的美术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喜好,从他们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炼观察、感悟、描绘和表现的最佳素材,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理解创造 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由的环境,而美术课真是可以满足这一条件的最佳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他们不要管得过多,要放手让他们大胆探究,为他们提供一个活动的自由空间,这有助于他们主动探索和表现。同时让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去尝试表达,对一些不合理的创造想象不宜批评指责,而应该循循善诱,耐心纠正,否则不但会妨碍他们创造力的发育和发展,还将妨碍其学习的自信心。 2 美术教学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的激发 对于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 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如“你画的风景真是太有趣 了”,“你的画色彩很鲜艳”,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被承认的快乐,使学生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由此而更加喜欢美术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和热情,让学生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我们要认真考虑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更好地促进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 3 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未谙世事、 天真淳朴,教学中有意识的审美导向,可以使他们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用多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引导他们多听、 多想、多看、多做,促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4 美术教学促进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在美术课中,学生有机会分组进行绘画或分组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如分组完成一幅海报的绘制,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展一些小型的绘画作品比赛,提高了学生竞争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小组合作与竞争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等。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以上几个方面也能够渗透进去,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的目的。 5 美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美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将文化课程的学习与生活更好的融合。美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文化与艺术,学生在进行了数学、语文、自然等等繁忙的课程学习之后,纵情于美术课程中体验生活,这不仅是一种高效的调节方式,更是对生活本身全面彻底的体验、感知。 现如今,社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而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用一双慧眼观察生活,举一双巧手描绘生活,携一颗良知回归生活。使他们拥有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用美的法则去表现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不仅仅要创造艺术美,更要塑造学生的心灵美。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所发挥的积极引导作用进一步被彰显出来,尤其是其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综合全面地体现在了教育本质、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整体能力的落脚点上。在诸多的实践活动中都体现了美术教育的显性和隐性的独特价值。总之,美术教学在教育改革中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领导素质论文: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导干部素质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 领导干部 素质 精神变换 论文摘要:社鲁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呼唤高素质的领导干部。文章有针对性地论述1市场垃济条件下的领导干部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廉洁公正的高尚情操、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法制观念等素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其领导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任何地方、任何部门、任何企业.领导干部都是各项政策的最终确定者和未来前景的设计者,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命运。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充分证明,一个睿智、英明的领导者,可以宦民一方,可以搞活一个部门,可以拯救一个企业;而一个平庸的、蠢笨的领导者,则可能搞乱~个地方,搞垮一个部门,断送一个企业。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挤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领导干部手中。这些人的素质高、能力强,领导得力,市场经济体制就会得到健全和发展;如果这些人素质低下,能力差,领导无力,甚或盲目乱抓,瞎指挥,则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也可能使其遭到某种程度的挫败。 一、现时期领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一时的失误或缺陷在所难免。但是,有许多本不该出现的问题,却人为地出现了;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诸如,一些企业的盲目上马.设备的重复引进.对外经济活动中的上当受骗,内部承包者的掼公肥私,以及一哄而起的股票热、经商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种种“发热”、“发烧”现象。这些问题会直接导致企业效益不高甚至严重亏损.使国家财政收入减退,物价失控,社会治安混乱这些缘于对形势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决策失当造成的失误.说到底,还在领导干部本身要么对中央政策理解不深.在落实过程中走形,要么认识上有偏差,在执行中没有及时予以纠正。那些因领导干部素质低下而形成的,备受群众指责的领导方式,归结起来约有以下几种: 一是照抄照搬,生吞活剥。不是因地制宜.制订符台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而是盲目地敝样画葫芦.别^修集贸大市场他也修.别人建开发区他也建.别^搞房地产生意他也搞,结果往往是劳民伤财。使自己陷于被动的窘境。 二是心中无数,不求进取。不是积板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锐意开拓新局面,而是消极地满足于过去那种“步子不大天天走.成绩不多年年有的老规程。没有想过发展战略,说不清未来目标,固步自封,远远落伍于时代大潮 三是摘形式,走过场。不是实实在在、兢兢业业地干些有益于群众的实事·以优异的成绩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是走形式,讲排场,以所谓的“新点点”、“新经验哗众取宠,谋图个人升迁结果是;为官一任,误事伤民 四是拉帮派,搞投机在责与权面前,不求责任,而是拼命抓权}对待人与事,不是想方设法谋事,而是掏空心思搞宗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是抓机遇求发展.而是伺机寻求个人私利。总之,这种领导对工作敷衍,对同志猜忌,对上级瞒和骗。 五是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只看目前.不计长远,但求能快出成效,早见“政续”,不管投入再大,收益甚微。 二、市场经济呼唤高素质的领导干部 当前,我们党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新的时期,新的任务,新的环境,对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在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1D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也一再强调:“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关键在于我们党,首先在于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②并指出:“必须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素质,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领导集体③因此,大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利的要求,已成为目前领导班子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取向,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原则性.必须全面自觉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面前保持清醒头脑,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一边。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力挽狂澜,稳定局势,及时把群众引向正确的轨道 其次,要有高尚的情操。这里的关键是“廉洁公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公有制为主体,集体、私有、外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显着特点,基本形成市场开放,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局面。这样一来,就会有一部分领导干部与资金接触的机会更多,实际的经济权力比过去更大。而商品交换原则又极易诱发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经得起这种考验,切实做到廉洁自律,清正为官,管好自己,管好家属子女.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坚决抵制和惩治腐败,做端正党风的模范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彳亍,更需要一大批不尚空谈的实干家,更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更加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调动、保护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要像xl~d-.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自觉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领导干部,要悉心洞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像、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B。 第三.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学习建设有中国特邑的社会主义理论,能够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要熟悉和掌握蠹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基本知识,在领导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领导、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薛能力其次要有一定的统揽全局能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垒局在胸,才能审时度势,高屋建瓴,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盏与全局利益跟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把握全局I必颁吃透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在领导工作中,统筹安排部署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再次要有用人本领,自古至今,“得人才者得天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干部更要有容人容事的恢宏气度和兼取并蓄的政治胸怀。萄子有旬名言“君子善假于物”,④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一方面.要善于用^所长,尽可能发挥部下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广招人才,在用人上螭“五湖四海,不搞亲亲琉疏,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会无往而不胜。 第四要有敬业精种。一是进取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武可资借鉴,只有勇于打破旧框框的束缚,大胆地甸,大胆地试,不断地撵索新路子;冲能保证甫场经济快速地向前发展,晟终将理想变为现实。二是长久性。专L-是千好任何事情的先决蒸件既在岗位上.就要力戒短期行为,不辜负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要排除一切干搬,安下丹L下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三是预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千好一项工作,绝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须经一番科学韵分析,严密的论证,并广泛征求意见。使计划不断充实完善议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第五,要有广博的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之上的经济。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科学文化素养,了解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趋势。掌握科技进步的一般规律,自觉运用科学理论、科技知识科学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同时,在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效率要高.节奏要恢.设备要精,信息要新,l管理要科学,用人要得当。所以,领导干部又必须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除精通业务.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领导学、信息理论等知识外,还要懂得心理学,善于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渊博的知识-会使领导干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将比较容易地看清伺题的本质,迅速雨准确墙赴淫各种矛盾。 第六,要唷竞争煮帜。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竞争促发展,竞争出效益竞争包括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当然还包括观=盘=的竞争谁的观念转变快.能跟上形势发展,他就可以走在别人前边,争取到工作的主动权。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摒弃封阿保守思想稽怕担风险的作风,确立机遇意识和时效观念。同时还要有危机感.随时使自己处于临战获态,以便大跨步地向前赶超要勇于创新,具有敢为人先.,敢胃风险的魄力,勇敢地面对挑战,荆吏竞争成为每个市场经济主体的自觉行动只有不停地竞争,才能不落人后,才能摆脱受销手的被动禺面,使我们的民族永立于世界强手之林。 第七,要树立法制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法律去规范和保障领导干部一方面要具有艟垒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善于通过法律手段来处理政治、经济等各种问题.自觉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从事领导工作和公筹活动另一方面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约束自己的部下和有关部门遵守法律规程秉公执法创遗出一种公平竞争、有和于各种经}弃成协共同发展的大环境、以充}}发挥市场经济的现有能量和巨大潜力,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地向前发展。总起来说,领导干部应具备思想家、理论家的一些素质。我们知道.领导干部的领导活动·需要以创造性的思想、理论和政策.进行非强制性精神变换为前提换句话说.领导干部所从事的领导,主要是依赖于品格因素、知识因素、能力田素,感情囡素等这些非权力性的因素,进行非强制性领导;而不是这些以外的权力性因素即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等来进行强制性领导领导干部首先应从思想上入手.提出代表群众意志与利益的先进思想.用以策划人们的精神变换,使之转迷为悟,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领导干部的领导活动同时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只有创造符合客理规律韵系统理论.才能指导人们的精神变换.使之顺理成章..成少失误固之.领导干部更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不仅要提出自己的整套思想和具有创造性的理论,而且要将这种思想和理论变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教育群众.动员群众,达到启迪灵性、开发理性、把握规律、统一意志的目的.从而领导人民共同完成既定的远大目标。 领导素质论文:论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 摘要: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领导的能力是指与领导职务相适应的,能够肩负起领导责任的主观条件;领导者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需要的总合。一个领导者只有把握了作为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加强锻炼,不断扬优除劣,才能使其能力和素质不断升华,逐步趋向完善,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领导者。 关键词:领导者能力素质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始,领导现象也就相伴而生,这可以理解为是动物界的一种自然法则,只不过在人类社会里是把它权威化、神圣化了而已。“天下之事,必隶于天下之官,用天下之官,而后可以成天下事”,这句话足以说明“官”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这里所谓的“官”也就是现代社会里的领导者,在动物界里只要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力量超群就可以成为他们的霸者。而在人类社会里,人除了具有所有动物均具有的欲望性外,还具有人类特有的情感性、智慧性、文明性和高级性,由此决定了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状态中,在人类社会里对领导者就提出了更趋合理和更高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身体的健壮,作为领导者应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领导者的能力是指与领导者职务相适应的能够肩负起领导责任的主观条件。或者说,是领导者基础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对领导方法、技巧的把握程度在实施领导行为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领导者的能力是一种把内在综合素质外化为有效行动的能力,是一种适应外部环境并与环境互动的能力,是获得被领导者认同并与被领导者互动的能力,是领导与管理能力的结合,当前领导者的能力重要的是学习创新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具体而言,领导者的能力应包括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两大类,其中创新能力包括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推动力、应变力和辩才力;综合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 创新能力对于领导者来说是特别重要的,这是因为领导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首先,从领导的一般含义来看,领导就是带领和引导。它意味着特定历史条件下和复杂变幻的环境中正确地选择行为目标和行为步骤,这当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其次,从领导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即决策这个角度上来看,凡属重大的战略决策,以及相当部分的策略决策,都要求有创造性思维。当决策成为必要时,就意味着决策者面临着这样一些情况,即如果继续墨守陈规,情况将恶化;或者遇有新的机会,这机会甚为重要,稍纵即逝等。这就是说,决策总是要变革现状、开创未来,因而包含新的目标、新的措施或新的步骤。再次,从我们事业的性质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业,对这样一种事业进行领导,是没有现成规范可以遵循的,它必然要求我们做许多创新性的工作。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有多种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洞察力,这是一种敏锐地、迅速地、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的能力。大量的关于创造问题的研究告诉我们,创造始于问题,历史上所有做出过重大创造的人,都是在特定领域中首先意识到问题所在的人。正确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这里的全部困难在于,问题常常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因而难于识别。许多人正是因为不能看出问题或看错问题而无所作为,甚至犯错误。作为领导者要勤于实践、勤于思考,要锻炼出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在工作中敏锐的识别问题。 预见力,这是超前地把握发展超势的能力。如果不能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任何创新都是无从谈起的,因为我们的所谓创新,并不是一种主观任意的行为,而是在客观存在的所有可能中准确地把握住最有可能发展为现实的那种可能。预见力是洞察力的向前延伸,如果说洞察力是对现有关系的直觉力,那么预见力就是对未来关系的想象力。凡不能大胆想象和正确想象的人,都是缺乏创造力的人。 决断力,这是迅速作出选择,下定决心,形成方案的能力,也就是实际决策能力,在领导决策过程中,每作出一种选择,都必须与机会、风险、利害、压力、责任等问题相牵连。所以,决策者必须要有当机立断的魄力与胆略。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等等,作为领导者都是必须避免的。 推动力,这里指的是善于激励下级以实现创新意图的能力。这种推动力具体表现为领导者的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以及个人魅力。领导者的这些“力”是从何处得来的呢?来自于领导者对自己严以律己、大公无私,对下级公平、公正,多给下级以赏识、尊重、表扬、肯定多余批评,随时给下级一种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并及时给予赞赏,让下级随时感受到怦然心动的激情,谁能这样做,谁就能具有无穷的推动力。 应变力,这是一种在事物发展的偶然性面前,善于随机处置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复杂的,领导者的认识能力和预见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完全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所有可能性。偶然性总是存在的,突发事件也常常是难免的。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具备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能力。 辩才力,这里指善于识别和启用人才的眼力。古人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这是说的知人之难。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唯亲是举,唯利是举已是司空见惯,但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里的领导者要拥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切不可让世人发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悲叹! 领导者的综合能力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获取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领导者的决心和政策,是在详尽周到地了解情况并对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后才形成的。在这里,充分地占有信息是基本前提。对于带有全局性的重要决策来说,领导者特别需要具备广泛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综合加工的能力。 知识综合能力,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各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领导者需要具备科学的头脑和较高的知识素质,就不能不掌握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要对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深刻认识,还要能够综合运用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于具体的实践之中,只有这样,领导与决策,才能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利益整合能力,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者没有不同于广大群众利益的自身特殊的利益。他们是为实现群众利益而掌握权力并进行领导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利益的多元化是值得注意的趋势。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是要把分散的、甚至是有冲突的利益要求整合为利益共识,并据此制订政策。领导者要具有利益整合能力,善于进行利益综合。但这里绝非是指整合、综合领导者个人及领导集团利益的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者的重要工作,是要保证系统内的各个要素处于良好的配合状态,以获得高一层次的整体合力。这就是要求领导者在具体工作中必须指挥有方、层次分明。要善于团结各方,清除障碍,化解矛盾。这种组织协调能力,本质上就是将各种积极性综合在一起的能力。 超越自我的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民主与法制成为政府执政主题,人们对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者在工作生活实践中要具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和精神,不断同“自我”作斗争、作决裂,做一个明智的、明白的领导者,这是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不断得以提升的基础。 素质是指事物固有的性质和特点。领导者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合。在领导学理论的研究中,人们一般把领导者的素质分为政治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领导者的政治素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领导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领导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是社会组织的掌舵人。历史反复证明,倘若领导者领导错了方向,就会贻误和危害领导工作,招致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失败。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社会组织能否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国际间合作与冲突的考验、能不能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进,会不会走到歧路上去,等等,这些 都与各级领导者有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直接的关系。坚定的政治方向,就是在人类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应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一切动摇社会主义信念,削弱人民民主专政,削弱党的领导,背离马克思主义轨道的“左”的和“右”的倾向作斗争,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坚定的、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第二领导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人民所赋予的权力,是执政为民还是以权谋私,这对每一个领导者来说,既是严峻的考验,又是能否搞好领导工作的中心。老一辈无产革命家同志曾说过:“领导就是服务,领导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 领导者的知识素质,首先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就是要熟悉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x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真理,是我们搞好领导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其次,要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们应当尽可能用全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领导者除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外,还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各自领导范围内的专业知识,成为有关领域的行家里手。 领导者的道德素质,领导者应具备怎样的道德素质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到十个字即:仁、义、礼、智、信、勤、俭、忠、孝、廉。因为这是作为人最起码的道德良知,做不到这十个字,其它都是空的、假的。 仁就是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要具有同情心、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思想感情。 义就是要拥有一颗正义之心,为了人民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要做到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要具有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礼就是要拥有一颗敬畏之心,在工作生活中要互相敬爱、互相礼让,永不忘记对先烈、先辈们的怀念,要怀畏惧的心情去完成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才能得以顺利完成,要具有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 智就是要拥有一颗智慧的头脑,对人、物、事要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明智,所做判断不能受自我好恶的左右。 信就是要拥有一颗诚信之心,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诚信可以带来无数朋友,可以带给你无穷个人魅力,一个缺失诚信的人或组织,是不可能成为好的领导或机构的。 勤就是要具有勤奋、勤恳、勤劳的个性品格,缺少这种品格的领导者他们带领的队伍绝对是懒散的、缺乏战斗力的队伍。 俭就是要做到爱惜物力,不浪费财物,生活俭朴,轻车简从,这是一种优良的品质,作为领导者如果不注意俭省,那他周围就会孳生各种各样的歪风邪气。 忠就是要拥有一颗忠诚之心,忠诚于家庭、忠诚于朋友、忠诚于领导、忠诚于事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民族。没有忠诚之心的人是会背叛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领导、他的祖国、他的人民的。 孝就是要拥有一颗孝顺之心,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 廉就是要拥有一颗廉耻之心,要具有廉洁的操守和知羞耻的感觉,做到廉洁就不会损公肥私,就不会贪污,领导者没有贪污腐败的行为,社会风气就会干净清明,“官清则民安”,就是这个道理。知羞耻的感觉就不会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就不会到处伸手,就不会为非做歹,就不会违岗违纪,社会就会是一个充满礼让的社会。 领导者的心理素质,要求具有敢于判断的气质,竞争开放型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危险、风险、困难、突发事件等等面前需要领导者具有敢于决断的气质,缺乏这种气质,前怕狼后怕虎就会坐失良机,但同时必须具备大公无私的品格,因为在做出某项判断后,有可能会丢掉头上的乌纱帽,现在条件下的领导者,一般都要求具有竞争开放型的性格,这是因为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组织所面对的环境挑战非常严峻,凡不能迅速适应客观环境和外界变化的组织和领导,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领导者必须锻炼自己具备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畏强暴的坚强意志力,才能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袭,各种欲望的诱惑,当面对危险、困难、敌人时才敢挺身而出,也才有可能将理想和信念付诸行动并到达成功的彼岸。 一个领导者,只有把握了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加强锻炼,不断扬优除劣,才能使其能力和素质不断得到升华,逐步趋向完善,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领导者。 领导素质论文:浅论新农村建设视域下乡镇领导干部素质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镇基层;领导素质 【论文摘要】乡镇基层领导作为我国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组织部分,他们的领导素质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目前我国乡镇基层干部素质总体是高的,但部分干部还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程度不高、能力素质较差、政策落实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拓宽用人视野,抓好选拔培养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多渠道对农村干部进行素质教育;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能力素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执政的本领;完善各项制度,严格监督管理。 广大乡镇基层领导干部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在我国长期领导队伍建设过程中,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得到很大提高,总体上是好的,他们长期工作在一线,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付出了艰辛劳动,作出了很大贡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客观地看到,农村基层于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一些乡镇基层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之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提高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找出乡镇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乡镇领导素质,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当前乡镇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镇基层领导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强 对某乡农村党员的调查显示:党员总数809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9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2%;初中文化程度43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3.9%。其年龄结构分布为25岁以下1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5%;26—35岁4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5%;36—45岁13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6.2%;46—50岁10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2.5%;51—55岁15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9.5%;55岁以上36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4.8%。这种学历低、老龄化现象导致乡镇领导工作方法落后,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靠行政推动来开展工作,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低;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对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不力;工作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跟不上时代步伐;遇到具体问题不知如何处理,缺乏协调干群关系的能力。 (二)“公仆”意识淡漠,党性原则不坚定 一些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缺乏爱民之心,在工作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放松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存在非党意识和天命思想,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没有入党,做事不讲党性原则,拉帮结派,彼此说坏话,相互拆台;领导班子成员各存私心,对对方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彼此不能容忍对方;帕金森现象严重,彼此制造工作,遇事推诿扯皮,缺乏全局意识;勾心斗角,斤斤计较,好大喜功,欺上瞒下,唯我独尊,个人英雄主义严重;不琢磨事,只琢磨人,不是想把事情搞好,而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排除异己分子,结党营私,拈轻怕重,把方便留给自己,把困难交给别人,引起农民群众的强烈反感。 (三)思想观念陈旧,法制意识不强 有的乡镇基层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些基层干部革命意志消退,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干部工作思路不清,满足现状,不求讲步,政绩平平;一些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文化科技水平、依法行政能力等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一些地方的乡镇领导干部不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在地方管理中采取土政策,常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软磨硬泡、拒不执行”;不懂管理知识,仅凭经验和爱好进行管理,行为缺乏科学性;不能实施知识管理和依法行政,认为“当官不为财,请我也不来”、“一朝权在握,便把私来谋”、“有钱能使鬼推磨”;理想信念动摇,信奉“票子打天下”,“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信奉“世间人情重如山,朝中有人好做官”,“经济利益最实惠,理想信念不足贵”;不管法律容许与否,只要有利就干;拉帮结派,挑弄是非,参与迷信活动,甚至成为农村涉黑组织的保护伞。 (四)服务水平偏低,能力有待完善 有些乡镇干部政策水平不高,能力缺乏,思想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遇到新问题,还是用老办法、老手段来应对,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诸多新问题。有时由于方法不对路,工作粗暴,容易引发干群矛盾,使群众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好心办不成好事。此外,个别基层干部办事不公开、公正、公道,停留在做表面文章,甚至于糊弄村民、以权谋私。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乡镇基层领导干部在村民中的形象,使得群众不能信任基层干部,从而给国家政策的落实执行、给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设置重重障碍。 (五)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存在腐败现象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少数乡镇基层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办事不公、处事不当。一些地方乡镇干部对经济发展漠不关心,却对图谋私利、损公肥私十分内行,比如对农民微薄的收入也想通过各种方式装入自己的口袋;如果村中没有收入,就会把大量的土地、水塘收归集体所有,再以各种形式承包给村民,自己在承包中搞不可告人的幕后交易,从中渔利;利用手中权力公报私仇,在分责任田、宅基地以及其它事情上故意刁难村民,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特别是在宅基地划分、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土地和集体工副业项目承包上,不能一碗水端平,搞优亲厚友。个别人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牟取私利,在用电用水、税费缴纳、土地承包和子女安排上,为自己捞取好处。对群众则不给好处不办事,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有的乡镇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极少数干部为政不廉、腐化堕落,在群众中影响极坏。 二、乡镇基层领导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思想重视不够,缺乏理论学习 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对于开展农村工作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做事情表面上雷厉风行,但暗地里却隐藏有退路。对于学习,无法在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由于缺乏学习,当然会导致文化知识素质偏低,无法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少数干部即使参加一些理论培训班,也想方设法逃避考试或者让别人代考,违反考试纪律,而自己对问题的严重性却全然不知。正因为思想不够重视,自己又不愿意学习,所以导致整天糊里糊涂,没有法制意识,没有理论水平,没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没有事业心,群众信任度低。某些乡镇领导干部具有小农意识,小进则满,固步自封。正因为容易自满,所以常常会表现出一些无知和轻浮的行为,造成实际素质偏低。少数农村干部以身试法、以权压法、以权废法,造成缺乏相应的法制素质。 (二)忽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理想信念偏离正轨 如前所述,一些地方的乡镇领导文化水平很低,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关于世界是什么样的、到底有神还是无神、农村发展要靠什么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产生封建迷信思想,烧香拜佛、供奉财神,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正是因为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才导致其想问题、办事情不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而是从个人的主观意志出发,随心所欲,好大喜功,不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 (三)基层工作问题复杂,存在各种制约因素 客观来看,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干差万别,乡镇干部实际开展工作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农村处于最基层,实际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各种各样的任务往往都压在农村和农民头上。改革开放后农民的自由度逐渐提高,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呈现出分散性的特征,乡镇干部说话农民常常愿意听。事实上,农村工作是硬性工作,有硬性指标,乡镇干部容易出乱子、出漏洞,比如计划生育工作就常常使基层干部十分头痛,搞不好会使工作显得很被动。从乡村关系的角度看,乡村关系复杂,各种人际关系和权责利关系无法协调摆正,使乡镇干部表现出实际素质的缺乏。 (四)干部选用存在弊端,管理体制供给不足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制度供给不足成为突出的问题。一些地方的组织部门盲目排外,选拔任用和培养基层干部的时候只用亲戚朋友,把其他人当作外人不予使用、培养和推荐。另外,村干部选举过程中外在干预因素过多,往往导致村民选不出称职的干部,从而失去村民对于部的信任。一些农村地区出现家族式治理结构,导致在选才用人时呈现出“自家人、自己人、外人”界限清楚、泾渭分明的局面,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外人”。有些农村地区在村干部的直接选举中,宗族帮派势力插手,行贿受贿拉选票,这样选举出来的干部往往素质低下。少数农村地区甚至存在买官卖官现象,导致有经济实力的人成为了村干部,致使干部实际素质十分低下。也有少数地方的农村选举干部的时候实行“抓阄”当村干部,“轮流”做官,更换村干部像走马灯一样,越选干部素质越低。 三、提高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 (一)强化教育培训,为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素质提供有效的教育手段 要提高乡镇干部的素质与能力,使他们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其基本途径就是教育培训。一是培训体系网络化。在教育机构方面,建立以县委党校、乡镇夜校为主场所的政治素质培训网,建立以农函大、农广校为基地的实用技术培训网;在现代技术运用方面,建立以县政府为核心、乡镇为支点、村委为终端的信息技术网;在宣传教育活动方面,建立以县委为领导核心、各有关部门协助、各社会团体参与的大宣教网。二是培训方式多样化。如专家点拨、考察学习、挂职锻炼、自学提高等形式,而且还必须大力提倡到市场上去提升干部素质的培训方式。三是课程设置科学化。开设理论课程,提高乡镇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开设德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乡镇干部存在的认识问题,保持廉洁性;开设地方课程,帮助乡镇干部寻找发展突破口,提高引领发展的能力;开设市场经济课程,使乡镇干部懂市场、懂经济;开设选修课程,使干部根据自身特点、兴趣爱好,掌握几门实用技术。总之,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才能造就一支能驾驭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乡镇基层干部队伍。 (二)更新观念,做新型现代领导干部 现代领导干部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日新月异,对乡镇领导于部的创新和应变能力提出新要求。当前乡镇干部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市场意识、群众观念、法律意识。一是市场意识要强。农业市场化是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发展粮食生产、多种经营、乡镇企业,都必须了解市场,把握需求,以市场需求为第一信号组织生产和经营。乡镇领导干部要了解市场、管理市场,又要善于利用市场手段管理经济、发展生产。二是群众观念要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切不可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特别是事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一定要走群众路线,体现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要求。三是民主法制观念要强。目前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态势良好,农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民主渠道畅通。这就对乡镇基层干部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提供了条件,乡镇干部的民主管理能力和水平受到普遍关注,乡镇干部的法制意识、依法管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好乡镇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 要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引入考核、奖惩、竞争机制,对现有农村干部进行考核、评议,对于那些政策水平低、领导能力差、作风不正、不称职的干部,该调整的调整,该撤职的撤职。对于滥用职权、违法乱纪的少数干部决不姑息,坚决查处。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能够带领群众致富、作风正派、群众拥护的乡镇基层干部。在乡村基层干部选拔上,注重选拔那些有文化、善动脑、相信科学、勤劳致富的青年农民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来,重视从优秀的村干部中培养和选拔乡镇干部。要支持和鼓励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兼优、年富力强的机关干部、军队转业干部到乡村工作。另外,通过考核、考试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乡村领导岗位,是提高农村干部文化素质、优化年龄结构、培养年轻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又一重要途径。 (四)完善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的考核、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乡镇基层干部思想素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乡镇基层干部思想素质的考核,必须严格把好选拔任用干部的政治关,包括把握好乡镇干部思想素质的总体要求,制定好乡镇基层干部思想考核的具体标准。按照总原则制定相应标准和具体要求,细化考核内容,以利操作。二是建立乡镇基层干部监督责任机制。对乡镇基层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并落实监督责任,是提高乡镇基层干部素质的重要环节。应加强上级组织对乡镇基层干部及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加强基层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相互监督;落实各部门对乡镇基层干部的监督责任制;重视群众监督、人大政协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三是积极推进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强化农经站职能,定期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和指导。同时充分发挥理财小组的作用,强化对乡镇基层干部的财务监督。 领导素质论文: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政治文明 领导素质 论文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领导干部素质中应有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领导干部要提高“人本”素养的迫切性更应提上“日程”。我国历史上素有优良的“人本”渊源,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人本”思想至今仍起着指导作用。部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脉承“人本”之优良传统。践行“人本”之服务理念。 回溯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说。一部社会进步史其本质亦即人的进步史。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于革命性的要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们的素质、智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时还是推进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源泉。因此,国家要管理好,社会要发展快,不能不以人为中心,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邓小平曾说:“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我们认为。这里的“人”既包括了领导客体又包括领导主体。把“四个能不能”归因于“人”,充分说明了人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如何将会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因此,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领导的“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的导向与旨归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眼于人民性。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可以说,“人本”理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到了最为本质的体现,这是当前领导干部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导向。领导干部在学习和贯彻这一重要思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成为“行动的伟人”,“知”很重要,“行”更重要。因此,对领导干部能不能“代表”,怎样“代表”,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等都要进行理性地再审视,否则就会出现“代表”不好甚至“代表”不了的情况。 2.政治文明建设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在这些制度中,人们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实现程度相应获得新的提高,这就是政治文明的进步[5】。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文明的最高境界【6】。因此,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终极追求就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平等,其制度的出发点是平等而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差别;其政治行为所体现的也是平等,是以人为本而不是官本位,不是高高在上地俯视人或蔑视人[7】。试想,一个领导干部本身各种文明意识淡薄,不能够很好去尊重普通公民的各种基本权利,甚至是以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去压制他们,出现老农在乡政府内被乡干部喂大粪的事件,七旬翁倒地A./Jx时无人问的怪事。像这样的领导本身就不是一个“文明”的领导,他们的行为与政治文明也是格格不入的。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相应的提出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等目标。这些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也都具有重“人本”的特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民的“小康”,是切切实实的“小康”,而不是云南筲箕凹村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话、不通电视,戴“小康帽”过穷日子;也不是粤北山区英德市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执政思想”指导下,号召农民借钱建别墅的“透支小康”;更不是个别领导,通过“腐败路”自己先奔“小康”。这些“小康”抹黑了“人本”色彩,与十六大精神是悖道而驰的,最终会丧失人心。 4.反腐倡廉与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 腐败行为是对“人本”理念的悖反。因此,腐败一直为民众所诟病。腐败现象是造成领导在人心方面“失分”最多的点。“调查显示,96%的市民关心反腐倡廉的报道,32.5%的人认为社会反腐倡廉呼声日渐高涨,29.8%的人认为中国反腐倡廉任重道远。”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关注腐败的问题?因为,“本来,人民公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习惯的、最基本、最广泛的政治行为方式,因而对任何腐败现象的出现人们都会很敏感,会更加不能容忍。”而且,“当腐败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就会被窒息,从而使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因素失去生机,最终破坏生产力的发展。”【9】因此,曾严肃地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l0】回顾2003年以来李嘉廷、程维高、刘方仁、田凤山、王雪冰……众多省部级高官或判刑或双规审查,“谁来监督第一把手”的命题被广泛提出。被世人称为“反腐败条例”的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其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透露了这么一个信号:党内监督要从中央和最高层开始。坚定反腐决心、加大反腐力度,对领导干部队伍进行激浊扬清是政府体现公权力,提高公信力的亲民之举。“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贪者,政之祸也,民之贼也。”一连串高官落马警醒领导干部要能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要做到“位尊不泯公仆心,权重不移为民志”。否则,领导就有可能成为希腊神话中依靠大地母亲的神力可以所向无敌,一旦离开大地母亲就变得不堪一击的英雄“安泰”。 以上几个方面是当前领导干部培养和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所必须具有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导向,也是其所必须坚定的信念立场和价值取向。而这几个方面都要求领导干部具有浓厚的“人本”理念,可以说,“以人为本”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这就使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增添了紧迫感。 二、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的诉求路径 1.历史上的“人本”理念探渊厘析及其价值再开掘 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历史上各时期都有体现。道学的基础和逻辑结构是以人为本,道家管理的核心在于“固本”。何为“本”本者,民也,人也。“民者,万世之本”,“民为政本”。毫无疑问,人民是管理的根本。……所以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在儒家学说中,重民、民本、民贵思想一直是其基本的理论演化逻辑和重要的理论目标。【l1] 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春秋·谷梁传)也提到:“民者,君之本也。”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仁爱”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孟子·尽心下)也指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而这三宝中,人民又是最重要的,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到了汉代继承先秦的“民本”思想传统并有所发挥。著名的 吕氏春秋)中有:“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西汉贾谊提出“民为政本”的思想,认为民为国本,主张爱民、利民、乐民、富民,在其著作 新书)中多有体现,如“闻之于政也,民无不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魏晋时期(三国志 中有云“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治国应是“国依于民”,正是有了“君舟民水”的警示才有唐朝的“贞观之治”。宋学家程颐认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人心悦服为本”。清朝君王依然不敢忘“本”,本着“以养民为本”的思想也留下了“康乾盛世”的美谈。清末是个动荡的时代,可民本思想并未消弭,反而成为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思想武器。揭开近代中国民主运动序幕的康有为就说:“国之所立,以为民本”,“故民为本君为末,此孔子第一大义,一部春秋,皆从此发”。梁启超也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盍取六经中所言民权者编辑成书,亦大观也”。【]革命先驱孙中山同样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引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上述各种专著和人物思想无不闪耀着“人本”理念的朦胧光辉。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限制和阶级利益关系的缘故,需要对上述民为邦本、顺从民意、爱人贵民的思想及重民、爱民、利民、富民的主张进行扬弃,接种其中的“合理内髓”与“良性基因”,这对提高领导干部的“人本”素养是不无裨益的。诚如所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l3] 2.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的“人本”思想及其现代借鉴 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对现代领导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人本”理念的真知灼见。无产阶级领导思想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领导本质是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领导者应当是“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列宁在1922年的一份政治报告也说到:“在人民群众中,我们到底是沧海一粟,只有当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所意识到的东西时。我们才能管理。”[x4]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领导经验,批判地继承了我国历史上优秀的领导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曾在延安 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1945年的任务 一文中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惟一宗旨。在著名的 论联合政府)一篇文中,提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5]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直言:“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x6】‘(共产党)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l’第三代领导人也十分重视领导的素质问题。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中指出:“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已经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不论做什么工作,作为党的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都要具备基本的政治业务素质”。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前提出的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本质和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本身也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新一届政府在执政理念上的升华。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要始终坚持为民的政治立场,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自觉把实现人民利益寓于发展的全过程,让群众及时享受到发展成果[1sJ。 三、领导干部提高“人本”素养的试金石——求真务实 可以说,没有“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领导在“舞”权力这柄“双刃剑”时极易刺伤自己,更重要的是会伤及民心。以人为本即领导之本,只有以人为本的领导才合乎领导的社会性,才能赢得人心,真正成为所处社会系统需要的领导。行政管理的最宏伟、最远大、最现实的组织目标就是兴国安邦、国泰民安、民富国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一宏伟的行政目标,最是本质、最核心的问题,是要确定行政管理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行政思想,即振奋人的精神。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升华人的境界[19]。在 尼克松论领导素质和作风)一文曾指出:领导者“在思考和行动上保持适当平衡的时候.也就是领导艺术趋向炉火纯青的时期。”我们认为.领导干部要提高“人本”素养:一是要务实践行。“人本”理念是进行具体实践的指导理念,最终要落实到领导具体工作中,贯穿始终,是“人本”而非“口本”。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要克服行政不作为和行政随意性现象,弃绝以人为本的作法。 二是领导干部“人本”素养的提高也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工作对象,“人本”体现方式不同,不一定就要大举措,务实的“人本”细节就是“人本”理念的进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水平。 领导素质论文:浅论“三个代表”是领导干部素质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论文关键词:“三个代表” 领导素质 现代化 必然要求 论文摘要:面对新的世纪,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领导我国人民耙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的历史重任。圆此,领导干部素质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兴袁成败至关重要。领导干部要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民主观念,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领导干部要努力实现领导素质的现代化。 领导干部素质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对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应当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增强自身素质,走在时代前列。 一、要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要改变过去那些不符合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代之以先进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现代领导者应当更加敏锐地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并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体制基础上采取切实而有效的应对措施。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闭目塞昕、固步自封,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茫然无知,就难以领导人民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更好地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当做到:①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二十多年,我国生产力和整个经济建设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我们迈人新世纪后特别是前十年,更应当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只有国民经济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实现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才能更有条件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②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生产力的发展,总是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提出与其相适应的要求,领导者应当密切注意、深入研究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反映的新情况、提出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路;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的今天,既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又要始终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金融安全。③必须更加自觉主动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当今世界,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迅猛向前,给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深刻的社会影响。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种态势,现代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不断创新,顺应潮流,乘势而上。 二、要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更好地代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其主体内容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创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塑魂工程,是时代精神的升华过程。现代领导者应当按照现代化事业与现代人生活的丰富内涵和相应要求,升华思想境界,提高文化品位,更好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此,①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必须坚持,因为它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不但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之所以必须发展,因为它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不仅十分重视变化的客观实际,而且时刻追踪丰富的现实生活。作为领导者应当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形成新思路,开拓新局面。②必须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现代领导者应当对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继续发扬光大;应当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等方面吸取丰富营养,加以创新发展,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领导水平。③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领导者必须更加自觉认真地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铘代化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同时又要抵制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投落的思想文化,反对国内外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的图谋。 三、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民主观念,更好地代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对人民的义务是现代领导素质的重要方面。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的论断也揭示了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本质特征,即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领导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确立献身人民事业的价值取向,特别要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①必须强化以致富群众、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的责任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里,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保证决策正确,执行有效,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和决策执行程序,防止和避免领导者个人拍板的现象发生。②必须确立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者做任何工作都要看一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符合就要坚决干,反之就决不能干。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领导者要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防止和克服片面追求“政绩”的短期行为。③必须建立以密切干群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这些机制包括:完善的思想教育机制,保证人民群众既是被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严密的监督约束机制,保证人民群众既是权力的赋予者,又是权力的约束者;畅通的信息情报机制,保证人民群众既是决策的执行者,又是决策的参与者。 建设领导人才队伍,实现领导素质的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为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作出努力: ——立足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是实现领导素质现代化的前提条件。领导者只有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才能领导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以自己的才干和胆识将这项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领导素质既具有严密的系统性,不同的素质要素有不同的地位作用;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领导干部都应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保持思想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做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社会主义建功立业,争作贡献;坚定党的立场和人民的立场,对共产主义终身追求,矢志不移。 ——深入实践锻炼。重视理论学习,是实现领导素质现代化的根本途径。领导干部在积极投身实践锻炼的同时,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能为领导干部提高素质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涉猎广阔的知识领域,能为领导干部提高素质奠定厚实的决策基础。执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高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加强刺度建设,注重个人修养,是实现领导素质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现代领导学研究表明,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关键性地受到制度安排的制约。因此,加·陕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领导体制改革,对加速领导素质现代化十分重要。为此,一要建立健全民主的选拔任用制度,加大公平竞争、公开选拔和公正使用领导干部的力度。让高素质领导人才进入领导干部队伍。二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加大过程监督、跟踪考察和绩效考核的力度,把监督考核作为提高领导素质的“校正器”。三要建立健全规范的教育培训制度,加大党性修养、理论教育和能力培训的力度,使教育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为此,要有计划地安排领导干部到党校干校、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参加学习,有条件的要选派到国外高等院校及公司企业接受培训。 领导者个人修养对提高素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根本原因,因为领导素质究竟能否提高或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终究还得在领导者个人身上兑现。古言道,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起。一个领导者只要对个人修养具有自觉意识,便会以积极的主动的姿态,想方设法进行个人“修炼”,改善与提高自身素质。在这方面,一要善于“以人为镜”,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二要善于“三省吾身”,提高自我总结能力,最终才能达到不断提高领导素质的目的。 领导素质论文:试析提高边远地区高校领导干部素质应注重大学精神培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理念 边远地区高校 领导干部 挂职 重塑 论文摘要:大学理念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础,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主体力量是大学的领导干部。由于历史、传统、地域环境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边远地区高校领导干部普遍缺失大学理念,这是制约这些高校管理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直接的文化撞击又是观念塌陷与重组的重要方式,因此,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选送边远地区高校领导干部到国内中心城市重点大学对口挂职进修,不失为一种重塑他们大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大学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基础工程。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各级各类大学党委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对于边远地区高校来讲,怎样将大学精神融入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更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任务。本文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迈克尔·D·科恩与詹姆斯·G·马奇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观点:大学是一种“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不论其观点是否偏颇,是否道出了大学管理的本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大学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而是以大学理念为灵魂,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比较特殊的管理。这是因为“大学享有充分的自由;大学的知识属于人民;大学是崇高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捍卫者;大学既创造知识,也传播知识;大学对研究自由与教学自由给予了保障;精神和文化是人类尊严的实质内容,而大学则是维护精神文化的中心。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除了一般管理的原则和机制外,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学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明晰而正确的大学理念。换句话说:“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着这所大学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方向,更决定着它的明天。”对于什么是大学理念这个问题,学界争议颇多,我们赞同如下观点:“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精神、性质、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认识,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关系的规定,它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础。间之所以说大学理念是“大学内部管理与运转的哲学基础”,这是因为“知识及其学科(专业)是大学的组织基础,因而“文化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也是大学区别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的个性,它决定了大学应当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和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策源地,也应当把文化机制作为大学运行的主导机制。同时,“应当把‘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作为大学制度的根基和维持其活力的源泉,以人文、理性、品德和学术价值作为其应当追求的基本价值。所以,大学的本质决定了大学管理的基点是文化机制而非行政机制。因而,大学精神是大学管理的灵魂和统帅也就成为逻辑必然。 边远地区高校是指省会城市以外,远离中心城市,地处老、少、边、贫地区的高校;高校领导干部是指高校院(系)部(处)中层以上管理干部。这些高校一般来说,所处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交通、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学术文化环境差,传统观念、小农意识比较浓厚,很难吸引外地特别是中心城市优秀人才,因而其教师和管理干部长期以来主要靠本校毕业的留校生来补充,明显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甚至恶性循环的严重局面。具体而言,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校级领导到中层领导以至一般干部,大多数是本校留校的学生,学缘结构单一;二是学校管理干部包括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基本上都是本专科学历,高学历者很少;三是学校的管理干部几乎都是来自学校所在地区,或者附近几个地区的农村和小城镇,地缘结构十分单一;四是这些学校的管理干部几乎都没有学习进修的机会,其管理思想和方法陈旧落后,甚至缺乏对大学管理基本常识的认识。许多学校实际上已完全用行政本位取代了文化机制,权力大于学问,官职大于职称,大学文化严重缺失,科研教学长期低水平徘徊。 这些问题还只是表面的现象,现象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危机,这种危机又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我国边远地区的高校一般都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或80年代因陋就简而创办起来的,缺乏基本的办学条件,更谈不上大学应有的文化积淀。其初期的领导干部,甚至主要领导干部,有为数不少的人是没有办学经历,甚至没有经历过高等教育,没有任何大学理念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所以,他们只能以管理机关的理念和模式来管理大学,而这种地方机关式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又陈陈相因,成为这些大学管理干部的思维定势,有着很深厚的观念和情感基础,这就使得用行政本位取代文化机制成为一种必然,形成一种惰性,这种惰性又直接造成了这些大学领导干部普遍而严重地缺乏大学精神。因此,边远地区高校在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缺乏有意识、有组织、有力度的大学精神培育。 大学精神是一种观念形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念的更新有赖于人们社会实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不同的文化只有在相互交流碰撞过程中,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有接触才有比较,有比较才能促进提高。同时,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作纵向比较时,很容易对今天的成果感到自豪和满足,当人们作横向比较时,才容易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边远地区大学那种较为封闭的环境,没有鲜明的对比,没有强烈的反差,旧的传统、旧的模式、旧的观念很难经受由文化移入所带来的巨大撞击力和粉碎力,很难打破那种超稳定的结构和平衡。因为间接的文化撞击,总是以某种载体为中介,因而较容易受到人为的控制和阻断,其产生的影响必然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所以,观念的塌陷与重组,直接的文化撞击,应该说是一个较为迅速而有效的途径。所谓直接的文化撞击,是指载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都在对方面前展示出对方所不熟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并形成较为鲜明的反差,产生较为强烈的震撼,因而直接的文化撞击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直接撞击,对于落后文化的震撼力是难以估计的。对于载有落后文化特质的人们来说,在这种撞击中,就很可能出现一种洗心革面的效果,促使其固有的文化观念迅速地塌陷与重组,较快实现对新观念的吸收与对旧观念的扬弃。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选派边远地区大学领导干部到中心城市的重点大学挂职进修,是培育他们大学理念,改变目前这种落后状况的一项比较现实的选择。 在我国的中心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西安等大城市,集中了一大批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堪称国内一流的知名大学,如果能将地处老、少、边、贫地区高校的管理干部,特别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有计划、有系统、分期分批派往这些一流高校对口挂职进修一至二年,并长期坚持下去,将这些学校中层以上管理干部普遍轮训一遍,那么,对于提高这些学校领导干部素质,重铸他们的大学理念,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提高这些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为所在地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使这些高校成为所在地区新思想、新技术的源泉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真正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库、思想库、人才库、决策支持系统和创新基地,发挥智力、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实行边远地区高校干部到中心城市重点院校挂职进修制度,是一项涉及面较为广泛的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协作。首先,国家和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宏观管理和协调工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还要有必要的经费投入。边远地区高校党委也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将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放在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将管理干部,特别是中层领导干部从事务圈中解脱出来。要将挂职锻炼作为干部晋升的必备条件,切实提高干部素质。接收挂职的院校,要建立正规的培养教育机制,将其视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和接收培养的高校,还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时间性,必须保证较长的挂职和培训时间。因为大学理念没有长期学习、研究与熏陶是难以形成的;二是必须“融入”,也就是说,那些对口挂职的干部必须是实质性进入职位,进入所挂职高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不能“融入”就不能实现文化与观念的直接撞击,更不可能实现文化与观念的塌陷与重组。总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更新观念,重铸大学理念,提高管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为基础和突破口,努力将边远地区高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使其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领导素质论文:关于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思考 海军装备保障性企业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统一祖国、保卫国家战略核心利益的重大使命任务和为海军整体转型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及服务,这种重要性、特殊性决定了保障性企业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能力的干部队伍,以适应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带领全厂职工真正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本文只是对工厂干部的现状(可能带有普遍性),就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作一些探讨。 一、企业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能力要求 (一)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 企业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政治素质、理论素质、知识素质、道德素质组成。 1、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构成领导干部素质内容中最基本、最根本、最重要的素质要素,是第一位的要素。政治素质决定了领导干部的性质和方向,关系到听谁指挥,为谁服务的根本性问题,是领导干部的核心要素 2、成熟的理论素质是政治成熟的根本性要素。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较高理论素养和水平,才会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才会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不会出现摇摆性,不会由于理论上的失误.而导致企业的发展发生重大的乃至全局性的失误 3、良好的知识素质是领导干部提高工作效能的基础要素。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现职岗位上所必备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如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的金融、法律方面的知识 4、高尚的道德素质是反映领导干部形象的基本要素,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道德素质高,个人的人格魅力、凝聚力强就能带好广大职工群众为党的事业和企业的发展作贡献。 (二)企业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要求 能力是一个管理者取得工作成绩所必备的技能.现阶段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1、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衡量领导干部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它关系到能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思维方法,顺应时代潮流,担负起时代责任。驾驭复杂环境,抓住机遇,取得比较优势.从而获得发展主动权。特别是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从应急转向常态化,装备保障体制从军内转向军地一体化,从军事领域转向非军事领域,面对日益繁重艰巨复杂的装备保障任务。要求领导干部更应具备战略思维的能力,以新思路制定新对策。 2、科学决策能力。当前,政治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正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格局.我国的改革和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一个企业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能否沉着应对,抓住机遇,做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紧密切合工厂实际的科学决策,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完成肩负的历史重任,是对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新挑战。 3、群众工作能力。领导干部能否深入群众,有效组织群众和影响群众不单纯是一个意识和觉悟问题,也是一个方法和能力水平问题。新的时期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职工群众的鱼水关系.扎实地做好群众工作。对于推进党的事业.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 4、开拓创新能力。一个没有创新理念的企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企业,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领导干部不可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当创新成为领导干部的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企业的自觉意识.才能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增强创新意识。从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中捕捉亮点,以创新的胆识和气魄,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适合企业的发展思路,模式和路径,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5、攻坚破难的执行能力。执行能力是指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决策,有效地执行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领导干部在管理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相互结合的重要体现。执行能力的强弱,关系着党的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有效实施的重大问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水平的现状。 (一)领导干部队伍总体现状 企业党委把“实践科学发展,提高三个能力”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载体.组成了提高干部履职能力的课题调研组,对干部的素质能力现状进行调研,分别召开座谈会,深入联系点,到基层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对全厂助理以上的干部进行了问卷调研。问卷整合了干部的基本情况,计算机、工程技术、生产经营、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常识,参加问卷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84%,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调研反映的问题和综合问卷调研的情况进行总体分析.我厂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在党和组织的培养教育下,通过自身努力,知识结构、专业化水平不断得到优化.管理能力和履职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部分领导干部带领职工群众完成任务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工作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各项管理工作能力水平欠佳,素质和能力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适应。 (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方面的主要差距及其表现 1、学习力方面的差距。调研中发现领导干部中不乏存在对读书学习抱有不正确观念的。有的自恃有较高的学历,工作多年,凭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已经够用,不用学习也能应付眼前的工作;有的认为:做工作干比读书学习重要,学不学习无所谓等。 2、创造力方面的差距。调研中发现,一部分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企业管理,专业知识比较贫乏.从整体上考虑问题的全局意识欠缺,创新动力不足:凭感觉,靠经验,想问题做管理的传统习惯影响较深;领导干部的全局观念,超前思维。创新意识比较淡漠,等上级发指示,靠上级想办法.随人起舞的习惯思维较重。 3、执行力方面的差距。调研中发现。部分领导干部工作随意性强,存在着按条例办事,按规章制度落实,按规定程序运作的意识不强问题:个别领导干部全局意识差,存在着对个人或部门、分厂有利的事争着做,抢着干,反之就拖着干,悠着转的倾向。 三、关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高低程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而干部的素质能力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来不断地提升,为此,企业党组织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在增强学习力上下功夫 1、要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提供平台。一是要在领导干部中树立起全新的学习理念。促使领导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成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典范。二是要尽可能满足领导干部岗位任职的需求。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听专家辅导。参加各类政治经济文化讲座;组织到优秀的企业学习考察,提供学习交流.捕捉信息的平台。 2、坚持领导干部学习制度,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坚持党委、党支部二级中心组学习和干部月末学习制度,是领导干部参加学习的基本保证。一是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内容设置为核心,改进方式为基础。力求领导干部学习有实效。二是要紧扣国家的宏观发展形势.紧扣海军保障企业的发展战略,紧扣领导干部的学习需求,认真学习系统掌握经济社会领域的科学理论知识。三是要注重学习效果。除对干部学习出勤率进行考核外,应注重对学习效果的考核,还应对学习的各方面知识分阶段测试,以了解干部对学过的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 3、鼓励领导干部自学、加强对自学的引导。一是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举办读书沙龙、学习论坛、读书系列讲座等,增强对读书活动的指导。二是要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实际工作的需要,每年推荐一批读书书籍的目录,引导领导干部读好书。三要把自学和制度化集中学习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增强素质.提高本领,增长才干,进而做到学习与思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提高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1、鼓励领导干部敢于思考。一是要鼓励领导干部做到敢想。也就是敢于思考。敢想需要胆量,勇于打破束缚头脑的条条框框,真正从实际出发观察和分析问题二是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良好氛围。消除领导干部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其创业的积极性三是要大力培养领导干部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增强问题意识。打破各种成见,力避跟风盲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举措。 2、督促领导干部勤于思考。一是要做到勤于思考.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充分把握新课题、新矛盾。二是既要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又要考虑海军转型因素的影响:既要考虑本部门的工作,又要考虑相关部门的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辨证思维的方法,解决好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完善领导干部的考核奖惩机制。把反映领导干部认真思考、开拓创新的指标纳入相关的评价体制之中。 3、引导领导干部善于思考。要引导领导干部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既要学习领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指示,又要充分了解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努力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就是抓住问题的本质,主要矛盾抓住了,其他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三是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善于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零碎的东西系统化。四是做到“学”与“思”的统一.只思不学容易脱离实际,循入空想,以学促思,以思推学.是领导干部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在加强实践锻炼上下功夫 l、加强实践锻炼的路径。可根据年轻干部的实际状况.从三个方面加强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是让他们到分厂、车间、基层去实践锻炼。基层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可以让年轻干部在基层摸爬滚打,直接面临问题,独自处理矛盾,学会处理多方面问题的能力二是到艰苦的环境去锻炼。尤其是要把从学校直接分配到机关科室的大学生干部放到生产一线条件艰苦的环境去锻炼,去接受艰苦复杂环境的锻炼,以使年轻干部加深对基层情况的了解,促进与职工群众的感情,有利于提高党性修养,加深对党的宗旨的理解。三是放到矛盾突出的地方去锻炼。矛盾越突出。越尖锐.就越能锻炼人,可以把处理突发急难事件作为锻炼年轻干部的重要机会,在老同志的带教下.让年轻干部得到锻炼,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能暴露出自身的短处与不足,在实践中得以改进和提高。 2、实践锻炼的方式与措施。具体的措施可采用上下交流,党政交流的方式:一是让长期在机关处室工作的年轻干部下车间挂职,让他们了解生产管理流程,掌握从事基层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以增强与职工群众的联系和服务基层的意识;二是让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年轻干部到机关处室去挂职,让他们了解企业整体工作的大局,开拓_I=作视野,转变思维方式.增强工作才干:三是让行政工作部门和党群工作部门的年轻干部相互交叉任职,培养他们的大局观,帮助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摆正个人奋斗与组织培养.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的关系.把他们培养成既懂经济.又懂党的纪律的长袖善舞的复合型干部。 总之,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是企业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在全局上谋划,从制度上完善。措施上落实,真正为推动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领导素质论文:试论领导干部素质的构成要素 论文关键词: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构成要素 论文摘要: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是与党的历史方位、社会环境、历史任务相适应的动态发展过程,政治素质、学识才智素质、学习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是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体系的重要构成。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之一,明确指出,“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领导者的素质能力建设与党的历史方位、历史任务、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相适应,经历了不断丰富完善的动态过程。在全球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使命,对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始终处于提升和拓展状态。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具备的素质能力包括的层次和范围十分广泛,在多元素质能力体系中政治素质、学识才智素质、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居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当代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在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方面的基本特质,是从事领导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政治品质等方面的基本条件。政治素质是领导者素质能力的重要构成,关系到理想信念、信仰、价值观是否变质的根本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领导干部都要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是做合格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最重要的条件。如果政治方向模糊不清,就难当大任、难受重托。”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成熟,政治素质的提高要把加强理论素养放到重要位置,敏锐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方向,具备一定的气魄、胆识和智慧,引领社会变革。“‘思想家’所以配称为思想家,就是因为他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为它指出道路,善于比其他人更早地解决运动的‘物质因素’自发地遇到的一切理论的、政治的、策略的和组织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和问题,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 二、学识才智素质 “保持领导不是靠权力,而是靠威信,毅力,靠比较丰富的经验、比较渊博的学识以及比较卓越的才能。”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领导干部权威威信的来源,学识才智素质是领导干部开展领导活动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知识才智的缺乏,没有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和掌握,难以跟上时展步伐、担当起执政兴国的重任。只有具备一定的学识才智素质,领导干部才具有基本的执政资格,才具有提升整体素质的前提和条件。从领导思维层面上,学识和才智素质是形成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城,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当前”,作为统揽全局、担负一个地区和部门发展职责的领导干部来说,战略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领袖人物一定要能够看到凡人所看不到的眼前利害以外的事情。他们需要有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的眼力。”与战略思维紧密相关的创新思维,在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重要。一份《当前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问卷调查》表明,在对于领导干部最宝贵素质的单项选择题中,选择“开放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2%,是其它几个选项最高的嘲。社会转型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以往领导干部熟悉的解决方法和方式不能完全奏效,迫切要求领导干部运用学识才智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方法和新措施,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 三、学习能力 持续不断的学习是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能力是领导干部必需的基本能力。曾经担任过美国总统、访问过八十多个国家、与许多国家的领袖打过交道的尼克松,在其著作《领导者》中指出:“有志于当政界领导人的青年人问我,应该如何准备培养读书习惯,训练思考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技术,熟悉社会准则的框框,打下哲学基础,这些都是未来的领导者从学习活动一开始就必须、而且一辈子都必须继续不断地致力去做的事情。”嗅备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能使领导干部紧跟时展步伐,增长学识智慧、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改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于那些找各种借口不愿学习、应付学习的领导干部,对新知识、新信息一无所知,仍然生活在传统封闭的环境里,学习能力的退化必然导致领导能力的退化。 知识信息高速扩展的特质空前凸显出接收、掌握、运用知识信息的学习能力的极端重要性,推动和促进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革新。1994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明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终生学习、把学习等同于生存条件。这些论断一点也不夸大其词,恰恰相反,终生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时代要求,是人们必需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领导干部置身于知识经济时展的洪流中,应该从“终身学习是2l世纪的生存概念”的时代内涵来深刻认识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学习行为,把能力危机意识转化为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自觉行动,在持续不断、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理论素质、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思维方式,培养与党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复合型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党中央近年来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组建浦东、延安、井冈山干部学院等一系列举措正是加强领导干部学习培训、提高执政兴国本领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出党对时代要求的准确把握和积极回应。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结合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次极具针对性和现实性的集体学习,为加强全党学习做出表率作用。 四、决策能力 决策是领导者一项重要的领导活动,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使这一切主意见之实行,必须团结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领导者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有效的决策、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法策略和组织协调领导活动。决策能力,就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对策、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能力。决策能力对领导者来说极为重要,英国学者罗素在《权力论》中指出,“要获得领袖地位,他必须具有产生权威的杰出品质:自信心、迅速决断和采取正确措施的才能。”可以说,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学识才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学习能力都是以转化为较强的决策能力为目标,决策能力的强弱是衡量领导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我国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亟待提高,屡屡出现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拍脑袋”、“拍桌子”式的盲目决策现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要求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群众意愿,集中集体智慧和实践经验,依据科学程序,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 五、沟通能力 领导学的一些学者把领导看作是一种沟通行为,从领导职能的角度讲,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得理解的过程。沟通能力是领导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沟通是实现领导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式。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来说,领导与下属的有效沟通能够明确组织目标,消除矛盾,起到凝聚、鼓舞、激励的作用。沟通既是信息的传递,又是情感的交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信息完整正确的传递,同时增进了解、融洽感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转化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开放的执政环境拓展了我国领导干部与外界沟通的范围,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领导干部的沟通能力日益显现出重要性。社会组织内部领导者与成员之间关系强制性减弱、协作性增强的趋势,要求领导者能够清楚明确阐明施政观点,及时与同事和部属交流,通过语言表达消除工作上的误会、摩擦和矛盾,协调组织活动。公众政治参与热情的高涨,希望就本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与领导干部对话交流的强烈意愿增强,要求领导干部经常与公众沟通,向公众讲解方针政策,化解隔阂和误解,倾听民意民声,赢得理解和支持。传媒政治时代,领导干部与传媒接触极为频繁,面对专题采访、新闻会等节目,要求领导干部通过传媒与社会沟通,交流信息,解答公众关注的社会发展问题。种种迹象表明,具备娴熟的沟通技巧和能力成为现代领导者必备的基本技能。 领导素质论文:试论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 论文摘要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要求。经过多年的法治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有了明显增强,知法、守法正逐渐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不少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必须把握三大要素,也就是把法律信仰、法治理念和法治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论文关键词 法治 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素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吹响了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发展和推动。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法治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要求能否落到实处,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一、法治文化素质的含义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建设。所以,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新一轮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布局中,不能忽视法治文化建设,它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法治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中对法律及其内涵的价值、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并在行为方式中自觉地将法律规定、法治原则作为行为准则。 二、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素质是当代领导素质的构成要素。领导素质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者肩负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任务,因此领导素质面临着新的要求,除具备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组织能力素质外,法治文化素质成为越来越不可缺少的素质。 (一)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履行依法治国方略、变人治为法治历史使命的要求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必须与传统人治决裂。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治传统的国家,几千年封建社会所形成的“皇权至上”、“重权轻法”等人治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领导干部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率领者、引导者,在公权力的行使中负有重要职责,如果没有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就不能有效地弘扬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就无法改变权大于法、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治现象,人治就很难被法治取代,依法治国发略也很难实施。领导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法治的原则和精神,更好地执行、实施法律,自觉将权力行使置于法律制约之下,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二)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职责的要求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维护社会稳定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把公平正义作为最崇高而又最基本的价值目标来追求。一个社会只有是公平正义的,才可能具有恒久的和谐基础。领导者没有较高的法律文化素质,就无法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就不能做到善用法律定纷止争,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具体环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尖锐复杂,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化解和处置难度明显加大。如果领导者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文化素质,不能依法及时处置,个别问题、局部问题可能转化为全局性问题,非对抗性问题可能转化为对抗性问题,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三)法治文化素质是领导推动科学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的基本条件 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也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只有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服务民生,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领导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法治文化素质,才能牢固树立人权观念,更好地运用法律手段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利益调整中充分依靠立法、执法等手段保护人权,推动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科学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环境与资源保护观念,更好地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关系,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进一步掌握多方面的法律知识,在发展中更好地坚持统筹兼顾。 2.塑造法律至上的信仰 法律至上就是指在一个法治国家当中,法律是评判、解决任何一件涉及法律事件的唯一标准和最高权威。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反映,是人民意志的具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社会主义的宪法和法律应当具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保证宪法和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和尊严,按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办事,这样才能使宪法和法律落到实处,不致成为空谈或走样。 (二)强化法治理念 法治理念根植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必然性要求之中,它是法治的灵魂,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实行法治以及如何实现法治的问题,是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核心。作为新时期肩负使命、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促成现代法治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1.善法之治理念 社会要法治,首先要有善法和良法,要有反映公平、正义,维护民主的法律。纽伦堡审判就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审判开始的时候,所有的被告人用同一个理由为自己辩护,即“执行法律的人不受法律追究”。法官们十分为难,不得不休庭。著名的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在法律问题上有一个经典的论述“有一些法的基本原则,它们的效力比任何法律规则更强而有力,以至于如果一项法律与它们相矛盾,那么,这些法律就只是强权的运作而不配叫做法律。”他的思想让法官们达成了共识,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凡是体现人类的共同理性、以维护人权为宗旨的法才叫法,背离了人类的共同理性以剥夺和践踏人权、侵犯人的尊严的法不叫法”。再次开庭的时候,法官断然驳回了被告们的辩护理由。 因此,法治状态下的法一定是善法、良法,社会主义法治一定是社会主义的善法之治、真法之治,同时也应是美法之治。我们制定出来的法律不应该是恶法,不应该背离人类理性,不应该背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不应背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集中意志。 2.人权保障理念 国家工作人员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切实谋求与保障公民的各种利益,。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里,人民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必然通过法律作出具体的和明确的规定,并运用法律的权威来保护这种利益。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不是任何外界的恩赐。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不少人把人权看得很神秘,以为它是一个纯西方的口号,似乎同我们所一贯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根本不同的两件事。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以人为本”“保障民生”要求的提出,清楚地表明了人权保障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每一个人的尊严、价值、生命和财产都应得到国家的充分尊重和保障。 3.权力制约理念 权力具有双重性作用。领导干部若正确运用权力,可以有序科学地管理社会,造福于人民;如果权力被滥用,就可能践踏社会公共秩序,贻害于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既可以使人大有作为,也可以诱人走向堕落。孟德斯鸠说,一条万古不易的政治经验是,握有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直到遇到某种外在限制为止。防止国家权力滥用和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让权力处于制约之下,有四个基本的方式和渠道:一是以国家法律制约国家权力;二是以国家权力制约国家权力;三是以社会权利制约国家权力;四是以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权力受到制约,不仅于国于民有利,而且也是个人避免少犯错误、不犯严重错误的重要保证。必须认识到权力不是为所欲为的,是受制约的,时刻警醒自己,树立权力制约的观念。 (三)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 依法治国要求把各项工作都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善于掌握和应用法律手段来做好工作。领导干部这种通过法律的形式和途径达到预期目标的本领就是法治能力,法治能力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能否依法履行职责,是评价干部法治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工作当中,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任何一项决策,不仅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物质技术可行性,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重要的还要考虑它的法律可行性,即决策的合法性。领导干部要依法行使决策权,坚决防止越权决策、违法决策,对于重大决策事项,要由政府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后,提报有关会议集体讨论决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在决策过程中,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民智民力参与决策,确保决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2.自觉接受监督 共产党员要自觉接受监督,这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和优良传统。几代领导人都强调接受监督的重要性。自觉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重要保证。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权力如果不受约束和监督,随时有可能偏离正常运行的轨道。领导干部只有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时刻将自己置于党纪国法的约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能做到正确用权、廉洁从政。 3.依法办事、依法行政 塑造法律信仰,强化了法治理念,还要把这种信仰和理念切实的落到实处。在日常工作中,依法办事,依规定执行,不断提高法治能力。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国家管理的法治原则就是依法行政。我国的法律体系中,80%以上的法律法规由行政机关负责实施,行政管理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依法行政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领导素质论文:论将领导干部素质模型与培训体系有效结合的实践 【论文关键词】素质模型 培训体系 运用实践 【论文摘要】素质模型作为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工程已经引起了很多企业的重视,为企业选拔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合格的人选提供了相对客观的标准。在建立了能力素质标准之后,如何有效地将能力标准、能力测评和能力提升结合起来,使能力的提升始终围绕公司发展而展开,就成为了企业更加关注的务实的作为。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基于素质模型的岗位能力提升和团队能力提升系统就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平衡计分卡的角度,以电力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分享以领导干部素质模型为标准的培训体系的实践,使能力提升切实与企业经营相结合,为经营管理服务。 1素质模型与培训体系对企业经营发展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发展重要的管理系统,其发展和研究长期受到企业重视,其中的选、育、用、留通过管理行为传达着企业的文化、理念,各个系统之间通过动态关联,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很好地与企业的经营发展联系起来,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素质模型和培训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程,围绕公司的使命、愿景、经营理念、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发展企业核心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通过以素质模型为标准开展才能评鉴,找出企业的能力现状与模型标准之间的差距,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通过系统循环,将课程的知识、技能、态度转化成企业的绩效,实现Krikpatrick的四个培训层次所表达的成果。 通过培训成果与薪酬、绩效体系的互动,使人力资源的各个系统互相促进,从而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 2能力提升与企业发展的关联 以平衡计分卡的思维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企业探讨战略的方法通常是先选择业务单位希望经营的市场和客户,然后确认关键的企业内部流程。企业必须在这些流程上表现卓越,才能提供价值主张给目标市场和客户,最后再决定个人和企业在追求内部、客户、财务目标时必须拥有的关键能力。企业只有不断提升关键能力,才能保障内部流程的持续改善,才能持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保障企业财务目标的持续提升。无疑关键能力提升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3基于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设计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3.1平衡计分卡 当企业基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独特能力而部署战略时,那么战略的计划程序可能应该先从为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确认关键竞争力和能力人手,然后确认客户层面关键竞争力和能力,最后选择对这些竞争力和能力实现客户价值来说至关重要的客户群体和细分市场。 平衡计分卡是目前能够将业战略转换为目标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本案即是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管理思路,将公司的目标从财务、客户和内部业务流程层面几个方面落实到学习与成长层面,在能力素质模型的框架内,形成培训课程体系。 3.2平衡计分卡与素质模型 3.3培训体系的PDDRO流程 培训系统的建立足一个系统思考的过程,从培训需求到课程没计、课程执行、培训效果检核,最后到培训绩效的提升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重要的足培训工作是否围绕公司的发展,足否真正补到能力的不足之处,培训之后是否带来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培训系统的建立就是建立培训与绩效之间的评测工具,将培训体系与绩效体系联动起来做系统分析。 P:规划,通过公司目标确定能力标准,与现状能力表现对比和个人能力发展需求,确定能力提升的方向,形成合理的能力发展规划; D:设计,在能力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设计切实的课程; D:执行,按个人水平、团队水平以及时间的合理安排执行课程; R:检核,依据Krikpatrick评估模式,根据培训课程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检核方式和工具,并形成规范的管理; O:成果,将能力提升与绩效提升作关联分析,检核培训成效。 3.4.Krikpatrick评估模式 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KirkpatrickMode1)由国际著名学者威斯康辛大学(Wisconsin University)教授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在培训评估领域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柯氏培训评估模式,简称“4R”,主要内容是从四个层次评估培训的效果: Level1反应评估(Reaction):评估被培训者的满意程度; Level2.学习评估(Learning):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 Level3.行为评估(Behavior):考察被培训者的知识运用程度; Level4.成果评估(Result):计算培训创出的经济效益。 柯氏培训评估模式通过四个阶段来反映、检核培训效果: 阶段一、学员反应:在培训结束时,向学员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征求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和感受。问题主要包括:对讲师培训技巧、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对教材挑选及内容、质量、对课程组织、以及培训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用到。 学员最明了他们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学员对课程的反应是消极的,就应该分析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一阶段的评估还未涉及培训的效果。学员是否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还不能确定。但这一阶段的评估是必要的。培训参加者的兴趣,受到的激励,对培训的关注对任何培训项目都是重要的。同时,在对培训进行积极的回顾与评价时,学员能够更好地总结他们所学习的内容。 阶段二、学习的效果:确定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是否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得到了提高。这一阶段的评估要求通过对学员参加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知识技能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以了解是否他们学习到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培训设计中设定的培训目标进行核对。这一评估的结果也可体现出讲师的工作是否是有效的。但此时,我们仍无法确定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否能将他们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 阶段三、行为改变:这一阶段的评估要确定培训参加者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培训而发生的行为上的改进。可以通过对参加者进行正式的测评或非正式的方式如观察来进行。这一阶段的评估数据较难获得,但意义重大。只有培训参与者真正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才达到了培训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开展新的培训打下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因这一阶段的评估只有在学员回到工作中去时才能实施,这一评估一般要求与参与者一同工作的人员如督导人员等参加。 阶段四、产生的效果:这一阶段的评估要考察的不在是受训者的情况,而是从组织的大范围内,了解因培训而带来的组织上的改变效果。可能是经济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如产品质量得到了改变,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客户的投诉减少了等等。这一阶段评估的费用和时间,难度都是最大的。但对企业的意义也是最重要的。 4在电力企业开展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系统研究的意义 通过三年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从建立岗位能力素质标准,到个人能力评估和团队能力评估以及岗位能力提升和团队能力提升的体系。运用平衡计分卡的逻辑关联,从公司长远期发展和现状分析、内外部关键流程的分析,将能力提升与公司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领导干部的培训更有效地围绕公司发展,通过学习、体会、运用、传播的有效推进,发挥培训的最大功效,将提升关键能力素质转化为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这是一个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极有意义的工作。 5结语 本文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电力企业建立领导班子素质能力标准、团队建设和能力提升的系统研究思路和方法。然而能力提升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和落实的务实工作,本文仅涉及思路的探讨,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落实和完善,以期为国企领导班子的能力提升向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转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领导素质论文:浅谈艺术素养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论文关键词:领导干部;教育;艺术素养 论文摘要:每个人的艺术素养与其自身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严格的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为党和人民服务的素质与才能。而注重加强艺术素养,便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人的素质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它更多的表现为是靠后天教育和修养的结果,而艺术修养在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无论是古代或现代的还是国内或国外的,他们都无不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可以说,个人的素质与艺术素养之问存在着一定的正比关系。个人素质作为领导者在政治信念、思想意识、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生活情趣等方面所反映的综合素养,它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教育,必须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造就一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 一 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特别提到要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问题。这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高尚的心灵,要通过学习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成果,以不断增强自己对文化精神产品的爱好及鉴赏能力,从而自觉抵御低级趣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为此,提高素质不仅是党和人民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领导干部自己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要责任。 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干部肩负着双重的责任。领导者的管理艺术、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将对社会大众留下深刻的影响。尤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除在专业技能上遇到的一些挑战外,领导干部还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城市规划、环境美化、文艺宣传等决策性的工作,如果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这样的困难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问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这一趋势使我们在接受进步与积极的思想理念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消极颓废和不健康思想理念的侵蚀,这些文化或精神方面的糟粕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毒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它是影响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以及培育人们高尚情操和良好素质的毒瘤。领导干部是我们时代的代表,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与道德风范,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良好的素质有益于社会民众的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建设全面小康和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需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需要通过加强艺术素养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艺术作品能够给人愉悦的审美情趣,使人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审美能力是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素质,领导干部对艺术作品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就会自觉地倡导那些真善美的事物,并以自己真善美的行为带动和影响社会,使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对那些掺杂不健康内容的甚至是反动的思想倾向予以有力的抨击和制止。注重加强自身艺术素养,不仅有益于提高领导干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甄别能力,同时也将有益于领导干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并促使个人工作效率、群众威望、社会公信力的极大攀升。因此,提高艺术素养不是可有可无的个人点缀,而是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产生信任感和凝聚力所应注重的重要方面,也是领导干部自身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良好的艺术素养,领导者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工作基础,使这种个人修养的魅力成为向群众的无声命令,故而它理应成为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 艺术作品作为客观世界与主观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用语言、文学、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但它是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通过艺术家们的审美积淀而反映社会现实的,是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化浓缩。艺术活动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显示其才能,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可以让人们从感观上得到愉悦,其意境上的美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世界。艺术作品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艺术家们长期的积累并进行不断实践而进发出的一种精神产品,一件优秀的精神产品,体现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也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个性特征、精神追求等元素,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它所张扬的审美意蕴体现了社会大众的主流思想意识和欣赏水准。应该说,绝大多数历史上流传下来艺术作品以及现代艺术品,它们所反映的精神是积极的和健康的,且能够对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产生积极的良好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也难以源远流长地传承至今,并被发扬光大。由于艺术作品所包含着的丰富精神内涵,使其对人作用的时间越长便越能渗透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从而能够对人们起到调节思想情绪、促进潜能创造、培育道德观念、激发审美想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搏大精深的文化和艺术宝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的独特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为我们民族鲜明的艺术个性,并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确立了自己辉煌的地位,这正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也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最好教材。因此,领导干部艺术素养的提高应注重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首先,锤炼自身修养,提高鉴赏能力。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单位的核心,其工作能力的高低、个人学识的魅力以及美好仪表的展示,将直接影响到他所带领的整个团队的精神状态。在人的素质诸多的构成要素中,智商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它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具体表现。同时,人的情商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的智商得以充分展现的可靠保证,这在我们当今所处的这样一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效反映着其综合的素质修养,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品德修养等方面。在闲暇之余,如果领导干部能够通过艺术(绘画、舞蹈、电影、音乐、文学等)欣赏或阅读,积极进行应有的内功修炼,便能获得很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知识,洞悉为政之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如果认真观赏画作,仔细品味画内功夫和了解画外故事,就能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能力。在艺鉴赏中,领导干部应注重使自己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不断提升到理认识的层次,通过提高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而培养自己更加开阔眼界和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对履行本职进行更为深层的思考,能认识和洞察社会发展的趋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工作中生一种亲和力。当然,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经验与感受累的过程,只有探索和选择一个能够适合个人发展的修养途径,才达到促使自己全面发展的预期目的 其次,多角度审视观察,拓展超前意识。现代领导者所面临的环和工作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他们除应掌握一定的专知识外,还要注重以欣赏的艺术目光与外界和他人接触。领导工的要义就是带领好一班人干好工作,并以个人的工作魅力影响自所带领的团队。一个知识渊博和具有修养的领导者,能够以个人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保证其整个团队工作的协调性。现代艺术只反映和表现生活的狭窄层面,已经扩展到对生存环境及生命意义高度关注的深层追求,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专业人员的范围之内,它日渐成为社会广泛参与的一项有益活动,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审美创造能力所日益关注的一条有效途径。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讲求领导艺术,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就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才干,并调动一班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在有序、安定、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本领域工作的前沿,并从较为被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转变到富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工作上来。领导干部要注重了解本民族艺术的过去和现在,要注重了解本地区地方艺术的特点,了解现代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其趋势,以借古鉴今、博采众长,从而以着眼于未来的眼光为人民执好政。 再次,保持民族特色,加强对外交流。诗人歌德曾说,科学和艺术属于整个世界,在它们面前民族的障碍都将消灭。世界各民族都以不同方式表达着各自的思想和情感,不同区域的文化艺术都有着不同的民族特色,从而形成了各具风格的艺术形式。所以说,越是民族的文化艺术越是世界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先辈早以琴棋书画来陶冶情操,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我们民族艺术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精神也由来已久,在各个历史各时期涌现出的大科学家、大诗人、大画家、大文学家,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以其艺术情操的支撑造就了自己的成功,培育了自己高风亮节的民族精神就拿中国画来说,古往今来的画家对于所要表现的物象给予了一定的含义,且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面貌。同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艺术精彩纷呈,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艺术,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学习,而且要深入到民间认真了解当地所特有的文化艺术,着力促进本地区原生态民族民问艺术的良好发展。只有保持民族文化艺术应有的个性,不断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才能展现本地区和本民族的良好形象,促进地区之间乃至国际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合作交流。 总之,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注重以艺术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在全面实现小康和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无愧于自己光荣使命的贡献。 领导素质论文:试析提高基层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基本方法 论文关键词:基层领导干部 能力素质 基本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基层领导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以及提高该能力素质的基本方法,对基层领导干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0 引言 素质通常是指人在一定先天赋于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时间修养而形成的内在要素,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是指他们通过学习、教育、实践锻炼,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知识,才能、精神、观念、气质、性格、体质等因素的总和。能力素质归纳起来是指人们从事各类活动的本能,基层领导干部良好的能力随素质是开展工作,提高领导绩效的前提条件。我中心基层领导干部是完成中心连个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创建和谐社区的具体执行者,是生产工人的直接指挥者。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基层单位能否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实现全局目标的大事。基层领导能力强,就一定能够全面而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职工队伍就一定团结和谐,蓬勃而上。因此,企业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这是基层单位 领导肩上的担子、任务所决定的。尤其是油田社区基层单位领导,不但要管理好生产、经营、安全、而且还要对居民的稳定和谐负责任,可想肩上担子的分量。 1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下列能力素质 1.1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统帅能力 基层单位是在上级的领导下,独立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因此,基层单位领导必须具备指挥全盘工作的统帅能力,要善于掌握和及时解决全局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空间上看能够照顾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时间上讲能够顾及整个工作过程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各个环节。基层领导必须明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是相对的,基层领导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局部,局部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全局。基层领导必须韧性很执行上级的指示决议,围绕全局做好局部工作,基层领导必须根据上级的指示,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如最近在全局开展维稳工作,要一切为着稳定去做工作。这就要求基层领导要一手抓稳定,一手抓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做到既稳定和谐又不误生产经营工作。 1.2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主要把员工聚集在自己周围,组成系统的整体,并率领、推动和促使他们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去工作去奋斗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的基层领导必须学会用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方法,要运用好每个指头的功能,不能顾此失彼。上级领导布置的工作,下级必须认真执行,各个科室布置的工作,下级也不能马虎。所以基层领导对全年的任务要做好计划,抓好落实。对临时性的工作也要调整布置,统筹兼顾,落到实处。基层领导承担着管人、管事、管物的重任,尤其是还要管人的思想、生活,对困难群众的帮助,样样都要想到。所以,基层领导要做好分工、协作、要发挥下属队长、班长的作用。 1.3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较强的决策能力 基层领导的决策主要是对重大问题拿主意,下决心,做决断,做出合理选择的全过程。决策是对重大问题做出合理选择的全过程。决策是对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对策。果断决策,正确决策,就必须有较强的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正确的判断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和规律性,把握时机和发展机遇,从而选择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能给单位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促进单位的发展。反之,就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阻碍单位的发展。 1.4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基层领导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较好地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的指示精神,企业的形式任务,以及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本人的主张传达给职工,充分调动职工爱党、爱国、爱企业、爱岗位的工作热情。基层领导在职工会上讲话语言要简练、生动使爱听,肯定先进批评后进要实事求是。多提希望和鞭策以激励职工为主。基层领导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一般请示、报告和工作总结能亲自起草,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 1.5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有沟通才有理解,良好的沟通尤其是对职工的沟通,可使职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员。可以鼓舞职工的士气,激励职工干事业的热情。领导之间相互沟通,能化解双方的矛盾,清除隔阂,形成共识,达到团结。沟通也是谈心交心的一种方式,是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有效形式。沟通是基层领导做思想工作的常用方法,领导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经常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化解一系列矛盾,能使单位人气旺,队伍团结,士气高昂。 1.6 基层领导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基层领导的管理能力实际上是统帅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等能力素质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语文、数学、史地,环保、法律,经济、会计等方面的知识,要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基层领导对单位全年的工作,或某单项工作任务组织实施,首先就要制定工作规划和奋斗目标,对重大问题还要请职工代表参与讨论,审定方案实施的可行性、科学性。其次是要把握好目标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如物业服务单位每月支出费用多少,一定要有计划,不能超支费用。这几年来,我的方法是年初紧,每月计划开支多少,生产、经营等所耗费用必须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如果到下半年经费能达到节约目标,可适当松一松,可为来年准备一些生产工具和材料。这样既保证了当年费用能节余,又为今后作了准备,保证了较好的良性循环。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既要把握政策得原则性,又要尽可能地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适当地增加灵活性、变通性便于更好地贯彻政策。二是领导必须与职工群众相结合,既要有领导的主动性,又要通过领导的引导,增强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1.7 基层领导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通常是指强烈的创新意识,卓越的创造见识和超群的创造才能。眼下石化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时期,需要勇于探索,敢于开拓,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人才。基层领导具有创新能力,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坚定地进取意识和顽强的改革精神,敢于创新,敢于领先,敢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2 提高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基本方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新形势、新任务对石化企业基层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基层领导在企业干部队伍中,职务不高,但能力素质却要求较高。首先,是基层领导所肩负的任务所决定。其次,是干部队伍接替规律所要求的,今天的基层干部,明天可能就是更高层次的领导。再次,是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作为基层干部不仅要会干,还要会算,会管理;不仅要完成内部计划,还要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不仅要管好物,还要开发人力资源。因此,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是当务之急。 2.1 上级组织应注意对基层领导的培养、教育和给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 为了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上级组织应经常不断地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指导他们工作。如有的基层领导,在任付职时管理某方面的工作,是一把好手,当他们担任了正职后,全面负责某一个单位的工作,就显得吃力,或顾此失彼,或不能有效地驾驭全局,或某项工作不知如何组织。上级领导可采取一是给他们教工作方法,指出存在的问题,某件事情应该怎么做。二是办短期训练辅导,让管理能力强的基层领导介绍提高能力素质方面的经验,供他们学习借鉴。三是选拔年富力强优秀的基层干部到党校等学校进修,为提高能力素质打好理论基础。四是交流任职可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基层单位有着相同的地方,但具体任务和队伍结构也有区别,基层领导相互交流有利于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任务经受锻炼,便于提高他们的综合领导能力。可以采取党、政职务互换,也可以异地交流。单位变了,任务变了,领导的人员变了,这就要求基层领导掌握新情况,适应新环境,了解新人员的性格、脾气,吸取和积累新的管理经验,使基层领导更加成熟。 2.2 基层领导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为己服务 书是人类文化成果的汇集和总结,向书本学,博览群书,做“知识杂家”,是基层领导提高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意思是说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古人在劝学方面有许多精言妙语,如“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人之有学,则有力矣”。基层领导只有不断地通过广泛学习各种书本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跟上“知识爆炸”、“知识更新”的时代步伐。学习要有择重,一是干什么学什么,学习与本岗位相关的知识,便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基层干部自己学好了,才能带动、指导、帮助职工群众学习。书本知识内容很多,既要广泛涉猎,博览众长,又要突出重点,丰富了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就能运用自如。二是学习他人的长处和先进经验为己所用。他人的经验,是他们在实践中积累总结,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借鉴他人的经验,可使基层领导少走弯路,是提高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一条捷径。 2.3 勇于实践,大胆实践,是提高基层领导能力素质的必由之路实践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实践。基层领导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基层领导的能力素质,实际上是提高基层领导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力大小反映了综合素质的高低。首先是基层领导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制定本单位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保证上级有要求,本单位有行动,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如近期做家属的工作。保证所管家属无一人到局里上访。这就要求基层领导及时地转变工作重点,采取两手抓:一手抓稳定,做家属的工作;一手抓生产经营,不误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其次是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有了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事情就好做,就能够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领导素质论文:领导干部素质现状探析论文 摘要: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探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素质现状与问题及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探索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新时期干部素质 领导干部是中国人民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其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党的命运、国家的生死存亡。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同时也对执政党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和深远的意义。 一、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迫切性 (一)提商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当今世界争夺资源和争夺发展空间的斗争异常激烈。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人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创新力度加大,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世界上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竟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较量。 同时,现实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大变动的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国际反动势力从来没有放弃敌视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立场,与我们争夺人才,对我们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而他们“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作为集中全力的攻击点,从领导干部身上开刀,从变化、动摇以致改变领导干部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人手,来达到他们“西化、分化”我国的目的.对我们推行“攻心—私有化—变权”新三步战略。他们强调,搞垮中国这个“顽固的共产主义堡垒”,必须强化攻心战。提出攻心战关键是两动摇、两丧失。既动摇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丧失人们对共产党信任和信心,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支柱彻底坍塌,进而削弱其物质支柱.这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大厦就会逐渐倾斜和倒塌. 面对西方这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必须研究反和平演变的总体战略。这里最基本的问题是把党自身建设好,特别是把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搞好,使我们的领导干部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成为坚不可摧的坚强队伍。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我们党才能防止苏联、东欧的悲剧在中国重演。 (二)国内大局与振兴中华民族伟业的需要 所谓国内大局,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走过二十多个春秋,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一系列创新命题,以及十五大以来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财税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开创了我国社会义现代化的新局面。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21世纪的前10年,是实现民族伟业的决战之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是党的十五大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个时期是我国经济转轨的决定阶段,我们能不能解决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历史性课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关键靠这个时期的努力。在这期间,我们的经济工作将面临艰巨任务。我们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涉及深层次矛盾的改革将全面展开。现在的改革有两个特点:一是改革过程中,各方面利益不一致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制度创新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二是现在的改革是全局性的改革,比探索时期更复杂,是系统的综合操作,搞不好会形成全局性的混乱,影响全局,影响稳定。 改革的任务艰巨而复杂,这对全党各级领导干部在新时期研究新情况、考虑新特点、解决新问题,面临新考验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当前领导干部素质的现状与问题 (一)领导干部素质的主流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是有战斗力的,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队伍是好的。广大领导干部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特别是“四化”的要求使整个领导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文化技术素质明显提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人发展,各级领导干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都大大地深化,领导经济建设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有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我们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涌现了一大批像孔繁森、李润五、马恩华、李国安、徐虎、吴天样、陈金冰这样的优秀人物,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领导干部优秀的素质,也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二)领导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党内也经常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出现信仰危机,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并且呈现出干部级别越来越高、贪污受贿数额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隐蔽、涉及领域越来越多、敛收速度越来越快、冒险胆子越来越大、窝案串案增多的态势。“”问题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警示就是一批党员,领导干部参与其中。有些领导干部,甚至个别人党几十年的老干部,参与“”组织,有的竟然成了其骨干。还有极少数人私欲恶性膨胀,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竟然勾结或利用黑社会势力置他人于死地。一些惰性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生起来,从思想上、作风上和组织上严重侵蚀着领导干部队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和党同群众关系的加强。 三、新时期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千部,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其次要有广博的知识素质,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具备不断吸纳新知识的能力;第三,要具有综合的能力素质,包括创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洞察力、预见力、应变力等;第四,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有敢于竞争和开放型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及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超级秘书网 四、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 (一)加强学习 1.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2.努力钻研业务。领导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本专业和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努力钻研业务;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知识;还要学习国际法规和WTO有关规定。 3.学习历史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导干部要有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要懂得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要学习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尤其要深入研究历史。不但要学习中国的历史,还要了解世界的历史。 (二)加强实践锻炼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在实践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有所作为。 (三)要不断总结和提高 领导干部不断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要从时代要求的高度来反省自己,通过不断总结以求不断提高。 (四)要自觉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 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的忠实实践者,带领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领导素质论文:领导干部素质完善论文 摘要:文章阐明了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思想素质、理论素质、业务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道德品质、身心素质言面阐述了领导干部素质的内容,概括总结了新时期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条件。并就素质完善的途径及加经素质建设的意义做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领导干部素质完善 一、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的意义 同志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重要讲话中指出:“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十五大报告中,同志重申:“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遵照同志的指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需要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思想路线、政治路线靠组织路线来保证。1992年南巡重要谈话中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告戒全党:“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入班子,我们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大局的是这个事”。遵照小平同志的要求:我们党为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一大批德才兼备、学有专长、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的年青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承担起跨实际的历史重任。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确有部分领导干部的素质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有的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有的不讲政治,不讲大局,没有基本的是非界限和原则标准;有的追逐个人名利地位;有的作风漂浮,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更有甚者,以权谋私,腐败堕落,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的形象。由此可见,加强领导干部的素质建设不仅是党的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的需要。 2.加强领导干部素质建设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 世纪之交,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错综复杂,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并没有放松,实现党的十五大描绘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任务十分艰巨。随着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各种深层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现出来,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阶段,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领导干部的素质显得多么重要。 3.加强领导干部素质的建设,是适应科技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全球正在进行着一场新技术革命,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出现端倪。科技和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素质”就成为领导干部必备的条件之一。这不仅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技术进步和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产生直接而深刻影响的现实反映。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只有具备现代科学知识和领导现代化的本领,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二、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内容 领导干部的素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或者说由多种要素构成。同志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讲话中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五项要求:“第一,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第二,努力实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前进,具有唯物辨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四,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第五,刻苦学习,勤奋敬业,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根据同志对干部素质的要求,我们可以将领导干部素质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政治素质。所谓政治素质就是指领导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分辨能力和政治敏感性。它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政治修养、政治水平、政治道德、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等诸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持“四化”方针中的革命化这个政治标准。能够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2.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指领导干部从事领导活动必须具备的世界观。同志讲:“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对于领导者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够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工作的态度和大公无私的思想品格,都是必不可少的思想素质。 3.理论素质。同志曾经指出:“必须努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只有大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中驾驭全局,掌握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避免犯‘左’或‘右’的错;才能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理论素养,才能解决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各种具体问题。没有较高理论素质的领导干部势必心中不清,眼中不明,难担大任。 4.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领导干部干好本职工作的专业技术才能,领导干部的业务素质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即包括熟悉掌握从事专业工作的专业知识,也包括熟悉掌握领导工作的领导知识。政治素质为业务素质指明了方向,业务素质又为政治素质目标的完成起促进作用,二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领导干部的业务素质是反映其工作是否胜任与工作成就如何的试金石。实践证明一个领导干部业务素质高工作就有刨造,有进步。否则工作就打不开局面,前进就会有困难。这也是实现干部“四化”转业化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必须成为其所领导行业的内行和能手。只要这样才能避免瞎指挥,使领导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 5.知识素质。知识素质是领导干部具备的一般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即要有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尽可能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此外还需掌握一定政治学、行政学、决策科学、人事组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善于深入社会实际,在深刻了解周围事物历史和现状的过程中积累直接经验,这是实现干部“四化”中“知识化”必备的条件之一。 6.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指领导干部从事领导活动,实现领导目标的能力和本领。是劳动干部知识,智慧和经验的综合体现。能力素质,具体地讲有:统御全局的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知人善任能力,信息捕捉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7.道德品质素质。道德品质是指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内在的道德因素和外部道德行为的统一。道德品质对领导干部来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是领导者建业立身的强大精神支柱。领导者只有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为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和社会不良风气起到积极作用,才能使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正如同志所说的那样,全党同志要发扬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严守纪律、克己奉公、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扎实工作,那些在名与利、功与过、荣与辱面前,在灯红酒绿面前保持高尚品德的党员干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敬重和拥护,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有号召力,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 8.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指领导者应当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素质是决定和影响领导干部成长、发展的主观因素,对行为起调节作用。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充满必胜信念并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目标坚定、果敢决断、善于自控;能够承受挫折,意志坚强,不骄不躁,敢于直面困难,而不推卸责任;在风浪面前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妥善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较好的人格魅力,才能率领和团结一切力量向既定的目标前进。 三、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的素质是若干要素动态变化并相互作用的,所以它的高低优劣,只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领导干部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素质内容的新陈代谢速度将会加快,所以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长期作战思想,持之以恒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 i.抓住重点,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包括诸多方面,应该从整体高度全面提高和完善,而素质的提高和完善不可能齐头并进,面面俱到,应该抓住重点,全面提高。抓注重点,首先要抓住领导素质的基本方面和重要因素,领导干部整体素质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但有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如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等,这些方面对于任何层次、任何岗位、任何职业的领导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所以必须抓住这些重点,努力提高和完善。要多学习、长才干;辨是非、顾大局;严要求、慎用权;重理想、讲修养;正官德、树形象;勤为政、聚人心。通过抓重点、带全面,促进领导干部的素质不断进步。 2.加强弱项,由短变长。领导素质在领导干部个体上的表现不太相同,有的这方面强,那方面弱,这很正常不足为怪。但是身为领导者个人应当看到,强项当然可贵,而弱项却是不足之处,不利于开展工作,应当抓紧时机,赶快强化,使之由短变长。因为基本素质对领导干部至关重要,它关系到领导角色能否胜任,能否立得住的问题,如长期弱化,对于集体个人都是不利的,因此不要掉以轻心,应该立刻补课赶上去。 3.努力学习,重视实践。提高和完善领导角色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不抓紧不行,操之过急,一蹴而就也不行,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提高和完善领导干部的素质,基本的路径无非两个:努力学习和重视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用各种知识来武装自己,同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增长才干,才能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逐渐提高,从而使自己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起来。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奋斗,企图走捷径是不可取的。 只要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就一定能担负起跨世纪的历史重任,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做出更大贡献,取得更大成就。 领导素质论文:知识经济对领导干部素质要求论文 摘要:结合知识经济的特点,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素质、文化紊质和能力素质。 关键词:知识经济领导干部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是领导干部领导知识经济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怎样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并能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要想不被浮云遮望眼,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科学文化素质是领导干部领导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2.1领导干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做“知识型”领导的孟要性 其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时代,意味着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已取代了资本在生产要素构成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知识就成为绎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知识经济时代,还意味着知识的地位、知识对社会的影响能力、方式以及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了知识观念、知识功能以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也将影响到社会组织形态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要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领导干部只有更多地学习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不断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以知识为资源、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要求。 其二,领导干部要善于追踪世界前沿新知识,具有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高技术及其产业又是整个竞争的焦点所在。这一趋势,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的密切关注。对一切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知识、新成果、新管理,领导干部都要及时地追踪和学习研究。要有超前意识和竟争意识。 其三,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变化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知识.不当叮7外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速度加快么“现代化”,几年后,就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预计未来so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0倍。随着知识总量的迅猛扩张,知识更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领导干部要使自己不当“门外汉”,始终能胜任本职工作,就要自觉更新知识,迎接新的挑战。 其四,领导干部要善于广览博读,储备积累新知识。人类创造的自然、社会科学方面的新知识已日趋丰富,博大精深。作为领导干部应广览博读,精心吸纳,储备积累。只有掌握丰富多彩的新知识,领导干部才能真正成为一专多能、博学多才的帅才,更好地担当起领导知识经济建设的重任。 2.2领导干部要全面掌握多学科的知识,真正成为一个“知识型”的领导者 领导干部应是通才、专才、综合型人才。要有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领导干部要树立接受“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腾出时间和精力,加强新知识的跟踪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量,努力达到专和博、广与深的结合。 一是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二是学习领导科学知识。如决策学、政策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等。 三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了解关于高科技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把握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科技钥匙。 四是学习经济学知识。特别是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知识,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知识经济的一般经济学规律,从而能指导工作,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五是学习现代人文科学知识。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较为雄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才会具备集独立性、深刻性、广泛性、全面性、开放性、灵活性、敏锐性和逻辑性为一体的优良的思维品质,才有可能在了解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法律和各种社会文化的基础上,机敏透彻地把握本质,眼界开阔地综览新生事物,高晗远瞩地预见未来。 六是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知识。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文经济和管理经济,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是理解、驾驭知识经济的必要理论准备。 七是学习现代法学知识。知识经济时代是法治时代。领导干部要知法、懂法,执法,特别是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用法律保护知识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并运用法律在规范市场经济上下功夫,在创造知识经济需要的市场条件方面起主导作用。 3能力素质是领导干部领导知识经济建设的法宝 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领导干部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全面的领导能力,卓越的创新能力,敏锐的信息吸纳和利用能力。 3.1较强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重构新的思维模式,树立新的思维观念。这样,才能开阔思维视野,使思维跃进到前沿领域去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创造新事物。其次,领导干部要有超前性思维。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程序,超前思维,对事物要看得远,想在前,提高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再次,领导干部还要善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思维。思考问题,既站在本层次考虑,又要站在与上级领导机关同层次思维,还要站在下级机关和群众的角度来考虑。思考问题,既要思其一面,又要想其整体;既要从正面分析,又要从负面评判;既要观察事物好的表象,又要善于从多个层次,高瞻远瞩,立体化地思维,切实避免因思维肤浅粗放、层面单一造成的失误。 3.2全面的领导能力 一是统揽全局的驾驭能力。这是首要的也是基本的领导能力。要善于统筹全局,多谋善断,对多层次、多因素的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分析、综合、判断、决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和利弊关系,使所统辖的组织和队伍能有序地、有效地去实现目标任务。 二是科学果断的决策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代领导会遇到大量的新问题,需要及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必须当机立断。因此领导者要有决策魄力,洞察事物性质,权衡利弊,当断则断。勇于开拓,敢于承担风险,并勇于承担责任。 三是运筹帷握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有组织、指挥、协调的才干,善于根据不同对象和条件,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把各种力量组织成一个高效能的整体,加强沟通、协调,使组织和个人都能和谐地工作。 四是处理突发复杂事件的应变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客观环境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因此,领导者必须“处变不惊”,“以变应变”。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原有的决策和措施,把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估计透,并准备好应急办法,以免造成较大损失。 五是调动激发下属潜能的能力。知识经济条件下的领导实践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启发式的领导行为。领导者要创造一种宽松有序、和睦相处、亲密无间、乐趣无穷的环境,并利用个人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和号召力,鼓励和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 3.3卓越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事物或寻找新的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它既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技术的发明创造,面且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将决定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和人口众多的民族在进人新世纪后的前途和命运。所以,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是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创新的思想法宝。解放思想的精髓就在于勇于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创新,首要的问题是解放思想,实现理论或观念的创新。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发挥创新的能力。有了新的观念,才有新的理论,新的实践,新的创造。才能不断地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二是要培养决策创新能力。找准党的政策与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决策创新。三是要有组织创新能力。不但自己要创新,还要通过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四是坚持管理机制上的创新。在管理机制中注入创新活力。五是要抢抓机遇,大胆闯试。保持高度敏锐性,善于识别机遇和抢抓机遇,把机遇变成动力和效应。要大胆改革,积极闯试,敢于求索。六是要尊重他人,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经常向科学家、专家们虚心请教,充分发挥各种“智囊团”、“思想库”、“咨询机构”的决策参谋作用。超级秘书网 3.4敏锐的信息吸纳和利用能力 知识经济社会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处理信息和生产创造知识是人类的重要任务。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为人们开辟了传递信息的广阔通道。信息高速公路向世界各个角落延伸,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取之不尽的信息宝库。当今世界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捷足先登,计算机的普及,因特网的诞生,才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催生了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知识在国际间加速流动。谁善于通过国际互联网以及其它各种手段吸纳信息,谁就处于有利地位。谁善于把大量的信息转移为知识并加以利用,谁就将获益。 信息量的增加,知识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使得对信息捕获和收集的水平要求提高,即对信息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并有效地利用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对策,付诸于行动。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等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运用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要素,促进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问题与路径: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分析 [摘要]专业建设是评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文章通过协同创新的视角,结合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从师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资源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分析了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职 专业建设 特色 突破口 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高校办学理念,指高校基于集成、合作、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的思想观念。特色专业是指高校在各自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具有并优于同类学校的专业,其特征是独特性、优质性和稳定性。2010年广西教育厅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并实施了“八大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工程。专业建设水平体现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强弱,专业特色是高职专业能够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其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要建设有特色的高职专业,需快速寻找到突破口。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致力于特色专业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本文以其为例,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研究分析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某些规律,对指导广西本地区乃至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广西高职院校特色专业项目建设的概况 广西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坚持“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2011~2013年建设300个特色专业及600门优质课程,重点建设急需、特色和优势等三类专业点(以下统称特色专业),以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广西政府对教育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广西财政厅专门设立了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专项经费,2011年安排了20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截至2012年,广西共将高职高专院校135个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立项建设,几乎每个立项专业都在推行校企合作,但合作内容仍不够宽泛,局限在订单培养、共建基地、顶岗实习等方面。归纳起来,专业特色不明显是立项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寻找到突破口则是形成专业特色的关键。 二、特色专业建设引入协同创新的理念的必要性 (一)协同创新理念的主要内涵 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协同创新”是指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观念转化为大学办学观念,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大学是协同创新的主体;第二,集成是协同创新的灵魂;第三,提高办学水平是协同创新的根本目的;第四,合作共赢是协同创新的保障。 (二)协同创新理念应用于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特色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基础,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目前高职专业建设普遍存在设置杂乱无章、专业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陈旧、专业缺乏特色等问题,迫切需要有科学的、先进的理念对其进行指导,以便能够迅速找到突破口,争取在专业定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取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同时也赋予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新的内容。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领域。高职专业建设强调要有特色,就必须通过协同创新,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建立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快速取得实质性进展,将各种资源转化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催化剂。 三、协同创新理视角下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突破口 独特性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一个基本特征。高职特色专业要具有独特的专业特色,就应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的特色方向,在建设特色的师资队伍、特色课程体系、特色实践教学方案、特色社会服务方式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全力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 (一)师资方面的突破口 根据协同创新理念,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要素活力理念,将师资方面作为首要的突破口。首先要提升专业带头人的素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了专业带头人制度,设立了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人物。一般来说,适合的专业带头人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研素质、管理素质,但是对于高职特色专业建设来说,对专业带头人的素质要求需要拓展与细化。有几种岗位能力与意识往往被忽视:一是专业带头人的市场跟踪能力。专业带头人应该有比较敏感的市场意识,随时能够把握产业发展带来的技术需求的改变、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服务方式的变化。二是跨行业沟通能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高效的教学资源整合,光有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凭借专业能力与相关的行业领军人物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建关系,是决定高职专业生命力强弱的关键,也是专业办出特色的重要突破口。三是专业品牌管理与传播意识。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不少高职院校都建设有比较有特色的、有实力的专业,但是这些专业知名度却不高,原因是专业带头人只顾埋头搞专业改革和建设,忽略了专业品牌的管理与传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强调专业带头人在带领自己的团队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必须联合企业做好专业品牌的管理和传播规划,抓住、创造机会传播自己的品牌,使自己所在专业在社会上享受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此赢得社会各行业更多的认可与帮助。同时,还要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的兼职教师。专业教师的任务是落实执行专业带头人的工作方案。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发展,一方面,对校内专任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和技术攻关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其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方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因此,校内专任教师应自觉与行业联系,在课余时间多下企业、进车间,强化追踪产业发展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求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更加专业,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学校应该为企业兼职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促进他们在专业教学能力方面的提升。 (二)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突破口 集成是协同创新的灵魂。通过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构建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又一突破口。特色专业要建立对应于地区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课程体系,按照以“核心技术”为核心的总体思路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从职业分析入手,结合专业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特点,按岗位所需的技能和必备知识进行能力分解,确定核心能力和对应的核心课程模块,并结合专业教学特点,配备各教学模块的主要课程,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与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并贯穿于课程体系建设的始终。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与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相一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议,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广西产业、行业的最新发展信息及趋势,由企业专家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岗位确认、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由课程开发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界定工作任务内涵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要素,完成专业目标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最后由校企合作团队合作开发课程。企业真正参与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共同开发新的课程,融合区域内主干企业和行业的文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多方面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求,尤其是实践课程内容的开发方面,要求能反映地方产业生产实际,并体现岗位的技术要求和职业技术标准,从课程内容上体现专业的特色。 (三)实践资源方面的突破口 合作共赢是协同创新的保障,具体来说就是依托地方产业构建开放式的实训资源平台。高职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校政企多方的深度合作,充分运用行业资源,以项目推动合作,构建了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开放式实训资源平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引进及实施的西班牙政府贷款、柳州奋达集团等项目,拥有了广西最先进的高精度工业实训设备及组织管理模式。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加强与桂林福达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柳工机械等10家大中型企业紧密联系,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则依托“企业进班级”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广西健康家园联盟、广西运德集团南宁银杉实业有限公司,建立了校内“广西健康家园联盟人才培养运营基地”“银杉设计工作室”,实现资源共享。这些实训基地既满足了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也成为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除满足教学需要外,还能够承接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培训及社会其他培训任务。 (四)社会服务方面的突破口 引进协同创新理念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专业办学水平。高职特色专业的办学水平与社会服务是互为支撑的关系。因此,应善加利用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最基层、近距离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发挥特色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服务于地方经济。特色专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实际需要,着重于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在促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方面成果转化的同时,选择适合的社会服务范围和任务,形成专业独特的社会服务方式。例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酒店管理特色专业,围绕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开展了《活性鸡蛋复合粉保健品的研制》等30余项应用性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问题与路径:协同创新理念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培养 [提要] 随着经济和市场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用人标准和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上岗就能做“实账”,入职就能独当一面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用人单位招收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重要标准,这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以协同创新教育理念为引导,促进高职院校转变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观念,建立协同创新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实账”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实账”;能力;培养 一、协同创新理念的产生 协同创新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有关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协同理论。该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在整体发展中各参与者之间相互沟通协调与合作。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11计划”)积极鼓励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形成协同战略联盟,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开展三方的多元化合作,联合攻关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培养协同创新型人才,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对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关键作用。所以协同创新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以协作、共享、集成、融合为方式,开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深度协作,以培养符合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宗旨的新型教育理念。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范畴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社会和市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专业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会计专业更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会计专业的“实账”能力是指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工作后能顺利地处理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对企业的经济数据进行有效核算和处理的能力,但这只限于狭义的“实账”能力;广义的“实账”能力则指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处理企业的经济业务,对经济数据进行有效的核算应用,更要具备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个人生涯规划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并运用这些数据和能力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成熟,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对会计人才“实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较高的“实账”能力的要求,解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以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会计实训为例,分析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培养一般采用校内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校企合作、毕业定岗实习和校外实训的方式进行。近年来运用得比较好的方法是高职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这些方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账”能力,但从总体上来说依然是各自为政的,没有将各种培养的方式凝聚在一起,没有形成有序的、系统的“实账”能力培养模式。 (一)校内综合实训安排的课时有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一般作为一门课程安排在每个学期的期末,课时控制在24~30个课时左右,在这个时间内处理完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从往年的实训来看,同学们都能顺利地完成实训任务,上交实训账套。但相对于很少接触企业真账的同学来说即使能按时完成任务也未必能完全消化;再者,企业的经济业务在一个会计年度里是前后贯通,经济业务与经济业务之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呈现一定的规定性,单单只做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真账不利于学生通过企业的行业特点来掌握经济业务的核算规律。 (二)校内综合实训的演练环境与真实业务存在差距。一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使用的账套一般是教材上的,而教材的出版和再版是有周期的,学校一般选定一本教材就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使用一本教材,而这样是不利于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经济业务的;二是学生在校内综合实训中接触到的经济业务类型也是有限的。比如,一般来说学校会选择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来进行实训,因为工业企业的业务最具代表性。经济业务的类型相对复杂,而在国贸、电商、影视、旅游等第三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行业和企业对会计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三是实训演练所使用的账套与企业的真实业务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样的经济业务在不同的企业其处理方法可能会不一样,而学生具体业务具体处理的能力还欠缺。 (三)暑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有些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会在学生的第一个暑假安排暑期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的要求相对较宽泛,只要学生参与其中,就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做会计。部分学生能在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里找到会计相关的岗位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但大部分的同学都是随便找个能敲章的单位或组织敲章了事,学校无法控制学生选择暑期社会实践的岗位和工作内容,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也就没达到。 (四)毕业定岗实习和校外实训难以控制。教育部要求会计学生进行与专业相符的毕业定岗实习和校外实训,并通过毕业生毕业综合实践平台来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控制。但依然有大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校外实习的岗位是非会计专业的岗位,虽然未必所有的会计学生都要选择会计专业的就业道路,但毕业定岗实习和校外实训是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必须按照专业规划的要求来完成。 (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具备一支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双师”型教师既有学历和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培养出一群同样“全能”的学生。但在高职院校里刚毕业出来的新老师,本身自己就]做过多少“实账”,教起学生来说也就“无的放矢”;而有些从企业来的教师,虽然是具有“双师”的身份,但在学校工作时间一长,慢慢也会与社会脱节,手上所掌握的“实账”也会慢慢过时。再加上学校的教学任务重,大部分老师没有机会进行社会服务;即使可以利用暑期的时间进行挂职锻炼,也因为时间短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六)高职院校“产学研”、“产学政研”的多方协同创新教育平台还没创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般的高职院校都有比较固定的校企合作项目,政府也给予了校企合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产学研”、“产学政研”的多方协同创新教育平台还没创建,校企合作也不够紧密。高职院校培养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企业能参与的机会并不多,未能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四、利用协同创新理论,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利用协同创新理论,以高职院校为中心,创造以协作、共享、集成、融合为方式,开展高职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多方深度协作,提高会计学生的“实账”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的创新、复合的会计专业人才。 (一)建立会计“实账”资源库。一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在签订保密协议的前提下,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各种行业企业的真实、完整的经济业务收集起来,并整理成“账套”,制作成会计专业“实账”资源库,并且不定期对账套进行更新和修订;二是制作“实账”处理的微视频。会计专业教师应当分行业制作“实账”微视频,微视频要求短小精悍,关键能解决不同行业处理经济业务的方法,内容不能与课堂的内容雷同,主要是针对动手操作的部分进行微讲授。 (二)建“实账”库的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创建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将“实账”资源库与“实账”微视频上传校内综合实训平台,方便学生随时进行校内综合实训,以学生进入平台进行操作的时间计算课时,并规定学生完成一定量“实账”的处理才能达到合格。会计教师通过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对学生的“实账”训练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平台上可以实现线上师生互动。 (三)将集中的校内综合实训课时分散到整个学期。用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对学生的“实账”训练进行管理和控制,将以前集中的校内实训课时分散到整个学期,促使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入平台进行“实账”训练,并由学生自主选择企业的类型进行学习。以学生进入平台学习的时长计算课时,并规定学生在一定的学期内必须完成“实账”训练的数量。 (四)开拓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集中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校外实训。学校与不同行业的企业达成长远的合作关系,这些达成合作协议的企业要自始至终地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学生从第一次开始的暑期实践培训到离校前的毕业实习都要在这些达成协议的企业中进行,而且可以在不同的企业中进行轮换。校企合同模式一定不是挂个牌拍个照就了事,而是真正让这个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学校培养学生,企业反哺教育。 (五)培养具有多种企业“实账”能力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学生在校期间“实账”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培养具有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实账”能力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是培养一支具有“实账”能力学生的必经之路。现在一般学校的做法是督促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去企业挂职锻炼。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教师去企业不仅是挂职锻炼,还要进行必要的社会服务,比如每名教师必须有一个长期兼职的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这样既不与社会脱节,又能随时将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带到课堂中去。 (六)创建会计专业工作室,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实账”能力。高职院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社会接轨的能力越来越强了,能够独立承接一些社会服务。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协会对接,建立会计专业“会计工作室”、“内控工作室”、“纳税筹划工作室”,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学到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增加增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学生在进行社会服务时随机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 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需求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会计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推动了会计专业学生“实账”能力的培养,而且企业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使得会计专业的协同创新培养成为可能。以教育部“211计划”为引导,实行高职院校的学科、课程和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实行协同,创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实账”能力,培养高级的会计人才,助推会计人才的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问题与路径: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顶岗实习运行机制构建与实践 摘 要 高职院校的协同创新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高职院校主导的人才培养校企协同创新,重点在于构建校企协同顶岗实习平台及相关机制,并践行人才培养协同、学生发展协同和企业需求协同。在协同创新视域下,宏观上建立校企协同顶岗实习战略联盟,中观上构建校企协同顶岗实习平台及其运行机制,微观上践行校企协同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关键词 校企协同创新;顶岗实习平台;运行机制;高职院校 教育部、财政部在2011年联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多数高校开始制定协同创新计划。如何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运行机制构建及实践。 一、协同创新与顶岗实习 (一)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和类型 协同创新是1971年德国学者Haken在系统论中提出的,其结果是为了产生“1+1 2”的协同效应。此后,协同的思想在创新系统理论中得到重视和深化[1]。当前,虽然学界对于协同创新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无论何种定义其基本内涵都指向创新主体以利益共赢为目标,以协同合作为方式,共同构成深度交叉融合的创新系统,各创新主体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紧密的整体[2]。协同创新类型因主导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主导、产业组织和高校主导等。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按其合作主体,分为校校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和国际协同等;按其协同领域,分为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3]。 (二)校企协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发展到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阶段后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直接参与的主体不仅有学生、学校,还有社会各个组织群体(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用人企业、社会组织等)。 顶岗实习的良好运行依赖于校企深度合作。顶岗实习通过建立校企协同顶岗实习战略联盟,确立各方利益共赢目标,明确行业、企业和学校三个直接联系的主体要素,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建立稳定的三级校企协同新型组织,由此构建顶岗实习平台及相关机制,并在该机制作用下,理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持续改进其运行方式,最终产生“1+1 2”的协同效应,顶岗实习质量就会获得全面提升,见图1。 二、建立校企协同顶岗实习战略联盟 (一)价值观和文化上协同 由于各方在创新过程中的定位、资源和能力、发展目标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形成了不同甚至潜在对立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准则,因此校企需打破双方的藩篱,在价值观和文化上建立认同和包容,形成互赢的心理预期,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基于信任与交流的愿景协同 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各方对自身优劣势的准确判断,找准自己在创新中的定位,厘清各自的关注点,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效益有机链接。信任源于沟通,建立共赢模式下的相互信任,能最大程度消除交流中的信息损耗,最终使合作双方获得协同效应。 (三)风险与利益观念上协同 利益相关主体协商找准“风险与利益”的平衡点,建立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校企联盟,使得校企协作关系趋向长期、稳定和互惠,推动各方在资源共享上承担更多的义务,促进合作在风险共同承担和利益共同分享基础上进行。 三、构建顶岗实习平台及运行机制 (一)确立校企协同顶岗实习的目标 校企协同各方主要涉及行业协会、用人企业和学校,需要确定利益共赢的基本目标,即立足本地,面向区域,辐射珠三角及广东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二)明确校企协同顶岗实习三个主体要素 顶岗实习主要涉及行业协会、用人企业、学校三个直接联系的主体要素。 行业协会是非营利性组织,却具备指导和管理企业的属性,是企业的上层管理组织。协同关系一旦确立,行业成为协同创新的决策主体,与学校在协同关系中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用人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实体,其根本目的是追求经济利润。协同关系一经建立,用人企业则成为协同创新的保障主体,是顶岗实习的实施者,与学校在协同关系中组成紧密合作的整体。 学校是教学顶层的设计者,既是协同创新决策主体又是责任主体,是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主导,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实现者。某种程度上,学校、企业是利益共同体。 (三)建立稳定的三级校企协同新型组织 在实施校企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顶岗实习涉及到不同利益目标的创新主体,这是一种独特的混合型跨组织关系,其中单个主体不可能获得合作的全部控制权,需要有新的管理技术和组织设计。可建立该组织机构的三级组织机构管理协同创新,同时在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 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成立校企协同创新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与行业领导任组长,校方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企业分管生产的厂长任副组长,学校、企业相关部门中层领导及各二级学院院长为组员。委员会负责校企协同创新宏观统筹规划以及高层决策、政策咨询和创设校企协同创新环境等。通过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拟定双方协同创新促进条例,突破双方操作层面上的瓶颈,营造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规划二级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协同创新。 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在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领导下,成立由二级学院领导负责,学校与企业相关中层领导组成的校企协同创新管理指导委员会,进行校企协同创新中观管理指导,负责中层合作的协调和管理,出台二级学院层面加强校企协同创新的若干意见,制定顶岗实习运行管理等制度。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负责校内外合作单位联络接洽,由专人负责。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交流沟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室;邀请企业名师走进课堂,组织学校为企业开展培训、科技服务等。 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在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协调及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成立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由专业教研室、企业生产运行部门与企业相关基层组成的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该委员会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事宜与顶岗实习密切结合,并将共同制定的顶岗实习计划落到行业工作计划和企业生产计划之中,在微观上指导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教师下企业和企业员工培训工作。 (四)校企协同顶岗实习平台运行机制保障 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配机制。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通过顶岗实习平台互动,激发企业合作的动力,在共赢目标作用下,依托行业及其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各类科技项目开发、人才培养和服务培训,创新合作形式,最终形成基于“持续合作、共同研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制度。 建立运行保障和成果转化机制。顶岗实习平台的运行是系统工程,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不仅需要在制度、管理和操作上建立保障平台平稳有效的运行机制,而且还需要借助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开展创新活动,并进行科技成果转让和孵化。 建立科学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顶岗实习平台是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开放式平台,平台运行过程中需要科学指导与管理,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通常需要协助第三方介入的绩效评价,按照明确的计划任务,加强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完成平台利益分配和人员考核机制的实施。 四、践行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一)人才培养的协同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参照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依托顶岗实习平台,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指导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例如,与美容行业知名企业广东华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华好学院”,双方按照高素质、强技能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美容行业管理及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三双、四跟”的人才培养模式[4]。“三双”即学生双重身份,教师双重角色,领导双重责任;“四跟”即专业跟着行业企业走,课程跟着服务管理走,教学跟着岗位标准走,教材跟着项目任务走。在体制、机制上保证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方位地内植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2.实践教学改革 双方为突出“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办学理念,依托顶岗实习平台,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制定教学计划,协同构建“岗位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创作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例如,与广州机床工具行业协会共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机床学院”,实施人才“订单”培养,双方在“校中厂”和“厂中校”实训基地协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认知、专业技能提高、创新创作能力提升,经过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考证和创新创业等环节,形成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外校、初级到高级、分立到综合,与理论教学紧密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5]。 3.监测体系改革 由于第三方人才评价机制缺失,人才培养结果难以监控和测评。首先,校企统筹规划委员会需要建立健全第三方人才测评的工作机制。其次,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需要重构测量和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指标体系。再次,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需要设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方法。最后,将能力测评结果反作用于教学,加强人才培养。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通过与长隆集团深度融合,实施“前店后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以“准职业人”身份学习和工作,接受企业化管理。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与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合作建立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最终完成学生职业能力的测评。 (二)学生发展的协同 1.职业能力专修课改革 当今人才需求已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高素质乃至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变。为了适应转变,学校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作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抓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过程。通过校企管理指导委员会参与开发开放式职业能力专业选修课程,融入企业用人需求和专业发展要求,围绕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进行一体化课程设计。在创新创业项目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计划实施、答辩验收等环节完成创新创业学习。 2.创新职业技能大赛 依托顶岗实习平台,与企业开展系列的技能大赛。校企实践服务委员会策划大赛赛项,大赛项目都源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贴近现实,企业深度参与大赛过程、学生参与大赛后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自发建立起课程与技能的横向联系;学校通过大赛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校企的协同创新。 (三)企业需求的协同 1.人力资源需求 高职院校能够为企业输送各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校企协同创新以人力资源为纽带,促进双方广泛的合作,双方遵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2.技术创新需求 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研发工作需要与学校合作进行,学校能够提供场地、设备等资源,使其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还能针对企业特定需求,直接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通过采取校优秀研发团队进驻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或者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专门实训室和新产品研发及新技术再创新中心,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攻关项目《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的探索与研究》,主持人:何静)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问题与路径:协同创新下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探讨 摘要:多元化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人才市场,为满足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不能忽视学生非专业素养的养成。依据现有高职院校“2+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策略之一,从而最终适应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学生;多元化;社会实践;探讨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教育职能,创造育人的环境,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既要实现“职”的功能,也要体现“高”的义务。在提高人才质量的前提下,从职业角度探讨内涵建设,从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实现人才素质的职业化发展。毋庸置疑,这些都是人才培养的必要路径。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更应该是综合素质的结合,突出个性的培养,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力量,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而保持下来的稳定的内在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依靠课程建设就能实现的,还要依靠社会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的能力获得形成和发展。 一、协同创新下社会实践的概念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有两点:(1) 整体性,创新生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2) 动态性,创新生态系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因此,协同创新下社会实践的内涵本质是:企业、政府、知识、院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培养高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二、对高职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思考 (一)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 高职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并非只是懂技能、单一发展的“工具人”,而应成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意见》进一步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些综合素质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这期间需要知识能力的转化与迁移,离不开个性品质的熏染等。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成熟发展取决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形成能力、形成积极进取的创新品质。 (二)社会实践更是一个学习过程 社会实践是学校组织的,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路径,这实质上就是学习过程。[1]通过学生个体的各种实践,获得更多的经历和体验,这种体验式学习对学生来说产生更大的动力,产生自我激励,并自觉学习。这一学习过程学生是自愿的,能更强激发学习动机,激发积极性。[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贡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具有学科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人才培养的整体实施活动中,学科教学仍是主要途径。高职学科教学提出知识够用,以实训、实习为手段的能力培养。[3]而这能力更多是专业能力训练,学生是被动接受,为获取学分迫不得已的学习;同时难以兼顾全体学生。而社会实践在活动形式、活动内容项目化、专业化、基地化正弥补学科教学的不足,充分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得以发挥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高职院校多元化社会实践的路径 (一)协同社团活动 社团是社会成员的精神团体,获取精神支持的组织机构。社团活动是学生集体活动的主要方式,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学生自愿、自觉遵守,并以成员认可的社团章程约束各自行为,形成社会化的观念和自律意识,具有凝聚力、向心力。高职院校设立了各种类型的社团组织,其活动组织方式的灵活、多样深深吸引着学生,其存在意义非常明显。[4]以社团活动为基础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是让个体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持续性强调教育教学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为不断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开设各种社团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技巧,还可以发展兴趣,扩大视野,增强学生课余生活的趣味。 以活动自主且丰富多彩为特点的社团活动,富有实践性和创造力优势,促进个体发展和学生社会化,提供了解社会的途径,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拥有自我展示的舞台。如科技类社团的潜心实验和作品展示,文体类社团的舞台表演和赛场较量,技能类社团的台上辩论与演讲,文化类社团的书画创作、展览等。个性得以展示,才能得以发挥,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民主、团结、协作的能力。社团会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会员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社团活动中,会员可以平等地交换意见,他们之间没有所谓的权威,有较为浓厚的民主气氛。社团组织者从思维方式到开展活动的方式,都由依赖变为自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组织、社交、语言表达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体现了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团是一个联系情感的纽带,社团是学生在其相互认同的基础上自发自愿组成的,成员彼此间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一吐为快,可以得到相互的鼓励与支持,可以使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逐渐消失。大学生的心理在社团中能得到真实曝光,通过社团组织,能比较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和思想困惑,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使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初就能得到及时、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社团活动营造的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能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能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二)校外顶岗实习的协同创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推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顶岗实习是课堂教师教学活动的延伸,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学校安排学生在实际工作实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于让学生在岗位上完成工作职责并获取一定报酬的能力培养活动。学生在岗位中获得最新讯息,接受企业培训,形成丰富的实践经历,提高业务水平和岗位能力。实现融入活动的工作过程,满足职业的要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双赢。 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突出,技能优势明显,满足青年学生多样化的要求。在活动的组织方式上,可采取组织与自发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作为正常的“教学”活动,学生从中获得的体会更深刻,更有效的锻炼自身能力。在顶岗实习之中帮助学生形成工作技巧,找到职业岗位。 (三)校内专业实践的协同创新 以杜威为代表的活动教学论认为现代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为目的,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这种主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能力表现在相应的活动中。人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个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从事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活动越多样,能力发展也呈多方面性。高职教育要打破狭隘的职业能力训练的壁垒,从传授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向可迁移的、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变,即由单纯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5] 首先,要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训练自主学习模式。训练是关键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扩大技能的培训力度和培训时间。提高学生获取能力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科学的技能训练及完整的操作体系,以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生进校后就实行分组学习、分组训练。小组活动渗透到每一次每个人的活动之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人们可以交流学习经验,传递学习方法,传播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补充课堂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兴趣的激发,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其次,要实行基本技能和专业职业能力训练。能力不是自发的,而是在主体主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高职院校需从整体发展规划入手全面铺开,才能实现教育的真谛: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淀成人格。 一是进行专业—职业的感性学习,开展职业倾向的引导教育活动是学生入学教育内容之一,真正进入大学后,他们才更多地考虑职业未来的发展前途。职业指导从进校开始,阐述各专业对学生提出近3年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与关键能力的要求,对本专业有更深的认识,专业思想基本稳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念。二是着眼于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组织好见习、实习、实训活动,就是让学生形成“看家本领”,才能建立创业基础,学校为技能的训练提供条件,支持专业技能的发展。对此,加强职业训练是职业发展的关键,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的技能要求;确定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开展技能比赛、文化活动节等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有意义学习,提高综合能力,这是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的关键。 (四)区域服务活动的协同创新 整合社会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推力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肩负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使命,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地方产业、行业加强联系,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设置提供广阔的空间,结合学校的优势和学生的专业特长,从不同角度分层次、分类别开出实践活动菜单,可通过举办社会实践活动招标会,与企业、行业联合,整合社会有效资源,实现需求与人才之间的“对接”。[6]学校可通过学生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发挥生力军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合作单位可借助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展技术革新,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培训有关人员,掌握技术和市场信息。这种互利双赢的关系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和源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吸引兴趣爱好不同的同学们积极投身其中,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在奉献才智的过程中加速了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五)人文教育活动的协同创新 完美人格的塑造依靠潜移默化,依靠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熏陶实现的。组织各种活动,加强人文素质熏陶。除了通过人为教育类课程的选修完成文化的渗透之外,还可以通过组织专家讲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大讨论、各种文体比赛、艺术节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打好知识基础与人格涵养结合,这是社会化的需要。人文学科教育把握学生基础扎实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教以做人的道理,形成既有技术又有修养的人才。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浅析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 摘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这句话精炼地概括了我国职业教育和就业的关系。本文从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现状着手分析,总结了当前人才供求市场的新变化、新特点,并分析现阶段影响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内在因素,提出了改进机电专业教学模式,促进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职业院校;就业形式;毕业生;机电专业 为顺应时展,缓解全社会高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状况,我国自90年代末期开始试办高等职业院校,本世纪初发展规模逐渐形成。然而,高职院校发展之初面临着严峻考验。首先是生源紧缺,其次是就业困惑。高职院校的发展紧随高校扩招之后,高校教育过热与职业教育过冷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几年前,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还不够成熟,过分追求高学历是许多企业的共同之处,扩招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满足了多数企业一时精神之需,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则相对较低。 一、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1、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强 职业院校的教育针对的是学生在未来可能要从事的岗位或者岗位群,针对性很强。实际操作能力强也是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岗位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所以,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非常注重对于学生实际动手的培养,他们在学生就业前,就以就已经让学生有了很强的实践能力,他们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也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增色不少。 2、 毕业生生对岗位要求不高 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所以他们对于岗位的要求,较之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要低很多。他们肯吃苦、能耐劳,一些一线岗位本科生不屑一顾的,他们也能够并愿意胜任。加之他们在薪金、待遇等方面的要求也没有本科生那么高,所以他们在竞争中占到了先机。 3、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沟通协调能力好,耐挫能力强 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少了本科院校学生的优越感,加之在学校期间,他们大都经历了失败的洗礼,所以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普遍都很强。 4、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往往后劲不足 由于缺乏文化底蕴,许多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往往在工作中表现出严重的后劲不足,他们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他们缺少相关知识,或者是理论。 5、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受重视程度不高 在社会重视学历和文凭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因其学历低,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往往在工作之初,干的比本科生多,拿的却比本科生少。加之社会普遍观念的影响,导致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没有本科生、研究生的社会认知度高。 6、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自律性差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常常是父母宠着,亲戚让着,这就养成了他们自以为是的性格,由于缺乏自律性,往往导致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总是犯错误,不注重细节,不服从管理,这无形之中影响了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发挥。加之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做起了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和尚,从而让用人单位存在一定的担忧。 二、现阶段职业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内在因素 1、历史形成适龄人群人口膨胀,是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今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2013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12年增加100万人。60年代, 80年代两次生育高峰,自然要引发相应的升学高峰,而高校扩招后,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因此形成了就业高峰,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幅有限,与就业人群的比例失调,形成了拥堵现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机电专业的办学特点,是其毕业生容易就业的内因 机电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已经成为四大紧缺专业之一,那么在就业市场上人才供应方自然会调整战略和办学方向,但是机电专业自身办学特点,决定了其调整步伐。首先,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属于高投入性专业,对基础设施、实训条件要求较高,不是多年积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专业建设,因此全社会一哄而上办机电,上至高校下至中职,校校办机电的局面难于形成。其次,机电专业属于一类长线专业,以功利化为理念的院校在数年前不看好该专业。 3、政策性的机构精简、企业改制是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又一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雍肿、超编超员,近年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机构精简,产生了一批富余人员,无力吸纳毕业生就业。而企业改制后的下岗分流人员也不断涌向社会,这些富余人员中的多数还将转岗或再就业,使得本已拥挤的就业市场愈加严重,给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压力。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有60多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今后3年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还需安置360万人,辅业改制约有300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约有三分之一就业稳定性较差。 三、促进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1、创业教育 鼓励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便利条件,利用就业指导课等载体,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通过案例、情景等多种手段,树立创业意识,寻找创业项目。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增强自信。 2、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 实行“学中做、做中学”的新型教学互动模式,讲练同步,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到实习场地进行教学活动,实验演示的内容要少,实习示范的要领要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尽快的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充分验证“实践强化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认知规律。典型实训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 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技能的掌握,从基础理论到专门技能,从简单的基本操作到多种技能的综合应用。每个层次都要尽可能符合企业实际,把教室当车间、把实习当生产、把老师当师傅,情景教学贯穿始终。 3、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要与用人企业建立全方位的联系,可以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等多种方式,与企业人员合作。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或者高工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操作经验和技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的相关知识。或者把学生推向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到企业生产一线,适应机器和工作环境,为以后工作打基础;与企业联合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为合作单位进行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通过定向奖学金解决急需人才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联合开发。 结语: 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机遇对于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平等的,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变成了面向人人的教育,希望职业院校毕业生又一个好的归宿。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基于高等职业学院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高等职业院校以企业培养一线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能力培养为本位。然而,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下,毕业设计环节面临新的问题。本文对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初步的探索,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学院 机电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机电类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在具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理论知识后,用近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要结合实际课题和所学的书本理论,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毕业设计环节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次全面训练,也是对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创新思维和科学态度的一次培养。所以,毕业设计环节是以往其他教学环节的继续、补充和深化,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毕业设计是实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因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会检索资料、收集信息、树立工程与经济观念、图文处理和文字表达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在毕业后就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高等教育进入市场化运作以来,各院校的招生人数大大增加,但是由于教师资源有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几年,由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不断提前,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毕业前要参加很多的社会活动,一部分学生提前工作,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相当有限。而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个设计课题确有困难,因而毕业设计成了最薄弱的环节。如何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安排、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针对上述新的情况,我们在广泛收集往届机电类专业毕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机电专业毕业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探索。 一、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作为高职学院的机电类专业应加强调查研究,分析社会人才需求,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办学实际,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专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过长期的社会调查和反复论证,我们明确地把具有专业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创造性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现代加工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运行和管理等方面工作,也能从事数控设备的使用、维护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调试等工作和从事现代化工厂自动化生产。 二、根据顶岗实习工作特点,确定毕业设计课题的选题原则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毕业设计应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情景来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具体原则如下: 1.要加强选题的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以及潜在的创造力。选题应由实习指导教师确定,因为学生还不具备确定选题的能力。选题要充分考虑训练对象刚完成五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这一因素,但不能完全受这一因素的限制,还应通过这一实践环节让一部分学生接触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因此选题范围包括两方面:(1)是充分考虑学生目前的基础,所选课题主要应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2)是为了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积极性,部分选题可以是本专业的前沿领域,甚至是多专业交叉的领域。 2.确定选题的原则是尽可能地选择实际项目中的内容,充分兼顾学生已有的理论基础,适当接触前沿课题。应符合教学要求,面向经济建设,尽量结合实际生产、科研任务,也可结合实验室建设,实验项目改造进行。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可以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意愿与兴趣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按照工作岗位实际的课程设计,强调毕业设计课题来自企业工作岗位,采用某些公司的部分项目或产品作为设计的课题。因为这样的毕业设计题目不但可以在技术上紧跟当代工程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且做到有的放矢,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坚持毕业设计面向实际,面向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性题目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保证。学生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可得到综合训练,工程实际能力会产生质的飞跃。 三、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导航作用,以Internet为媒体,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解本课题的相关国际国内主要学术刊物、国际国内主要知名专家、知名的论著和文献以及著名的公司和企业,将相关网站全部告诉学生,并简单向学生介绍一些如何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方法,介绍一些比较好的搜索网站和搜索工具。让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地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主要起导航的作用,并采取一些好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因特网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便于实习指导教师能够及时辅导学生。 四、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工作,采用新的毕业设计形式并提高质量 采取毕业设计与科研相结合、与用人单位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 1.提前就业的学生可以在就业单位寻找适合自己兴趣的课题,指导教师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外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由教研室对毕业设计题目和外单位导师资格进行审查并进行辅导和论文评审。要求学生做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对设计题目进行严格审核,检查学生资料检索情况,要求学生制定毕业设计的计划和进度安排,每周与指导教师联系一次,汇报进度、解答疑难问题,答辩在校内进行。 2.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成就感,用这样的毕业设计课题吸引学生留校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 3.采用多个已在实际工程应用的实例,完成应届机电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设计质量比往届有明显提高。不仅有选用教师的科研课题上的实例,还有学生在工作单位带来的项目、工厂实际的供配电系统、教师正在研究的产品设计,都是已成功的项目或正在研究的产品,与社会的联系非常紧密。 4.通过答辩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答辩的方式按组进行开题报告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以往的毕业答辩中,较普遍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较好,但答辩时不能突出重点、不能很好地表达所完成的工作,说明在校期间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因此我们认为在科技方法训练这一实践环节中,应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进行答辩之前,教师都具体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开题报告的内容表述清楚的方法。 五、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 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管理,检查学生资料检索情况,要求学生作开题报告;同时,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设计题目将进行严格审核,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进度安排、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提出具体要求。 六、开设毕业设计专题讲座以及新产品的巡回展 1.邀请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和教授给机电类专业毕业班学生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入门讲座,为学生讲授进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所必须的理论知识,以若干设计项目作为示范,说明设计过程如何进行,应该完成的设计图样及文字资料,等等。介绍近年来已在企业生产现场成功应用的项目中选出的多个范例,它们各具特色;既有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装置,又有采用PLC、变频器、工控机和组态软件等较为复杂的控制系统;有的项目相当简单,可用作设计入门,大部分项目能够用作毕业设计课题。这些项目适用的领域很宽,包括汽车制造、冶金、矿山、化工、环保、城镇建设等行业。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非常大的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为了配合教学,丰富电机系学生的专业知识,我们联系“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TIA) 卡车巡展”,在学院内进行,向学生展示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最新的应用实例和技术。并邀请名牌大学的教授座谈如何利用世界著名的自动化公司来促进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建设,学生反映良好。 毕业设计是学生两年多来首次进行实际课题的方案调研和设计工作,尽管根据选题的不同要求,有的主要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方案设计,有的侧重新知识的学习,需查阅较多国内外文献资料,但要完成开题报告,都需要涉及很多原来在课程学习中没有遇到过的新知识、新方法。 七、实施效果 高职类学生在这一实践环节中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从完成情况看,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快地掌握新的知识。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使学生有了主动权,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对他们毕业后求职上岗都有帮助,学生反映非常好。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探讨 摘 要: 作者针对各类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就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目的、如何进行毕业设计,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机电专业 毕业设计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以后从事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工作的初步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设计方面的要求,我们总结了近几年各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经验与教改情况:由具有丰富专业教学经验及生产实际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三合一的职业技术项目的设计。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内容选择上充分体现“理论够用,能力为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彰显针对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强的特征,通过设计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例,按照生产实际要求和实际方法、步骤,进行设计、选材、加工等。 2.精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题目,查询所必需的一般设计资料和最新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产品的加工工艺及毕业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融合,对引导学生形成实践计划方案,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针对性很强。 3.从拓展学生对本专业广度和深度的要求角度出发,我们选择了10个典型的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好的作用。 从当前机电专业的普通高校的本科、专科;职业院校的专科、电大生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如下表)调查情况看: 1.普通高校的多以论文和样品的形式,论文为主,样品为辅; 2.职业院校的专科、电大生以论文的形式,论文为主; 3.五年制高职以论文和样品的形式,论文为辅,机械加工产品为主。 毕业课题列表 根据高职学生的技能优势,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2005级学生的毕业设计小组要进行课题的开题报告论证、要进行中期毕业设计进程的报告、要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及毕业成果演示。 二、确定选题进行理论设计 05大专机电有两个班级,80多人,我们把它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7―9名学生。 1.选题并确立10个课题。选题主要从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在利于巩固、深化、扩大所学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尽可能与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实际需要相结合。课题由指导教师组提供十个选题方向的主导意见,允许学生提供建议供指导教师组参考。选题应尽可能选择已经在实际生产中投入使用的,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要求、价格适中、能够组装完成的产品。选题难度要适中,任务量应保证中等水平学生经努力八周时间内能完成,不得选择纯论文性的选题。教师指导组经过分析、筛选提供的十个题目是:交通灯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设计、弓形模具的设计、基于单片机的路灯照明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物料自动分拣系统、圆形薄片冲裁模的设计、智能小车的设计、CA6140车床控制系统的设计、机械手的制作设计、四层楼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学生可以自由结合组成10个小组,但是每个组的人员不能偏差过大。每个小组组长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合理地把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允许每个小组在10个课题内自选,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选题相关资料的查阅工作。 根据选题时查阅资料的情况,学生要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可行性的论证,也可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系审查后生效。 开题报告一般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的预期效果、本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六个部分组成。 中期汇报主要是学生对前期设计的情况是否和计划中一致,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后期如何修正计划,可能出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完善。答辩领导小组的建议。 2.毕业设计的书面文字的形成 毕业设计既要保证每个学生经历一个课题的全过程,又要保证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立完成的部分。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图书资料的查阅,把自己的思路和指导老师交流,通过多次的修改后,形成书面文字,理论部分的文字说明和图形不得少于8000字,不包括封面、目录、总结、参考资料,等等。所有图形、表格和文字都须用计算机打印,装订成册,人手两册。 3.答辩 答辩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场“口试”。通过这一形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总结设计、材料购买、零件加工、产品装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高应变能力及自信心,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答辩主要考查学生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答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帮助学生总结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在设计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分析设计效果,找出不足和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把实践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答辩专家组由本专业的专家和校外院校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能参加,并邀请学生家长和相关用人企业的领导参加,让家长和企业了解毕业生的学习情况和工作能力,为下一步学生就业做好宣传工作。 学生答辩小组,由本小组推选一到两人主答辩,其他同学辅助答辩,主答辩要把小组人员的分配情况、开题报告的论证、设计的思路、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零件购买、加工、装配过程、演示效果进行汇报。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原则上应该由分工的组员回答,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并充分利用毕业设计成果的运行,回答直到专家满意为好。 4.成绩评定 评定成绩的根据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二是答辩的表现,而答辩的表现不低于毕业设计的质量;三是选题报告;四是毕业设计中期汇报;五是材料购买的价格及质量的好坏的评定;六是产品加工、装配后的运行效果如何。成绩评定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档次。 三、产品的形成 购买小组的同学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材料及各种零件的性价比。把需要的材料、外购件及标准件买回来。 负责加工小组的同学了解零件使用的材料及性能,熟悉零件图纸,了解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同学们有的要进行钳工加工、焊接、车工加工、数控加工、线切割,等等。 装配小组要了解机电设备的装配工艺过程,做好装配前的准备工作,研究和熟悉产品装配图及有关的技术资料,了解产品的结构,各零件的作用,相互关系及连接方法。确定装配方法,确定装配顺序,检查装配时所需的工具、量具和辅具,对照装配图清点零件、外购件、标准件,等等。对装配零件进行清理和清洗,对某些零件还需进行装配前的钳加工(如:刮削、修配、平衡试验、配钻、铰孔,等等)。先进行组件装配,再部件装配,最后总装配。调节零件和机构的相互位置、配合间隙、结合松紧,等等,使机构或机器工作协调(轴承间隙、镶条位置、齿轮轴向位置的调整,等等)。用量具或量仪对产品的工作精度、几何精度进行检验,直至达到技术要求为止。进行空运转和负载运转,试验其灵活性、振动、温升、密封性、转速、功率、动态性能。凡要求不发生漏油、漏水和漏油的零件或部件在装配前都需做密封性试验。为了防止不加工面锈蚀和使产品外表美观要进行喷漆和涂油处理。 四、实物成果演示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购买材料,加工零件,组装产品,试运转,收获了成果,感到五年的学习还是有成效的,心理上得到满足。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演示员,向评委专家、企业领导、学生家长及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向他们解说产品的功能;也是向领导、老师、同学们汇报自己五年来的学习是有效的劳动;还可以把自己毕业设计产品的制作过程用相机录制下来,作为自己就业时的一种很好的推荐材料。 五、成果扩大 经过05级学生的第一次毕业设计的成功,我们对五年制高职毕业设计的前景有了很大的信心;06机电大专我们也选择了10个不同课题,不同的是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经验丰富多了,把05机电学生毕业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给06的学生听,让他们在毕业设计中少走弯路;07机电大专也选择了10个不同的课题,他们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会越来越高。现在我们的毕业设计成果展览室的样品越来越多,我们诚心地邀请领导、专家和同行们来我校指导、交流。 五、结语 我校机电专业的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既能符合普通大专生理论毕业设计的要求,又能把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展示出来。这向社会说明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是有很大收获的,展示了高职学校学生的能力,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提高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 摘 要: 作者通过提出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机电专业特点,从毕业设计前的准备工作、选题、指导模式、考核评价制度,以及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等方面阐述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和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 质量提高方法 措施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专业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手段。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毕业设计期间又恰逢学生寻找工作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毕业设计出现了很多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能处理好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2)学生缺乏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缺乏资料查阅、整理、分析、归纳、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3)毕业设计过程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学生仅仅依赖于教材、资料的理论知识拼凑论文,对于自己的设计没有通过实践验证,纸上谈兵多,实际动手少。最终创作的毕业论文很难有实际的应用价值。(4)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学生论文抄袭原始资料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在最后答辩环节明显缺乏对所做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如何改革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结合机电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谈谈认识。 一、提前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 1.时间上的调整。指导老师提前在第四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就与学生见面,布置题目,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一方面使学生尽快了解课题的类型和方向,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如专业学习情况、个人发展方向,等等,从而能够合理地安排设计任务。另外,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对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电路分析、单片机、电气控制与PLC、气压传动等毕业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温习,并要求学生完成课题资料查询、研究方案的确立等工作,为第五学期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第五学期第十一周起进入毕业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毕业设计和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十一周起有计划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毕业设计内容予以进一步完善,第五学期不进行答辩,待顶岗实习结束后,第六学期再回学校参加答辩。 2.指导教师充分准备,试做课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准备得是否充分,将直接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教师除应认真准备毕业设计的课题和任务书外,还需对课题进行认真的试做。通过企业调研和分析,得到企业中机电应用产品研发和生产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明确产品功能、准备技术器件资料、硬件设计、硬件制作、软件设计、软硬件联调、产品制作、产品测试。通过试做课题,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地预测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分配设计任务。 3.毕业设计题目提前渗透至相关课程学习当中,为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因此,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课题渗透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大三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以智能运动小车作为教学内容载体,该教学载体以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包括运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智能感应系统,等等。通过这一载体将单片机应用技术中的各种能力贯穿始终。由于智能运动小车的功能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完全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综合的设计和研究,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思路。 当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在保证课程合格的前提下有侧重地加强某门课程或者某几门课程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专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于今后毕业设计的分组和选题工作能有实效地开展。 二、立足实际,科学选题 1.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课题。课题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性。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机床数控技术应用、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课题方向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训练;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增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训练。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定向于自动生产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结合制造业发展现状,选择那些围绕机电一体化进行产品开发或把微电子技术用于设计、制造、测试和研究等方面的题目,例如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及应用设计,等等。 2.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的选定要结合目前专业的实际设备,立足实际,避免脱离实践的纯理论性的题目。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已经拥有较先进的PLC实训装置、气动实训装置、机电检测实训平台、单片机实训设备、自动生产线训练装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等等。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实训设备,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结合实际“真题实做”,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当然,在毕业设计期间已经开始顶岗实习的同学,可以结合生产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应鼓励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内容选择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但必须有企业专人指导并报学院批准。 3.通过各类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广泛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选题更具有可行性。专业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院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比如机器人大赛,结合单片机课程的学习,选择一个机器人项目,等等。我校目前已经成功举行了智能搬运机器人比赛,模拟了工业自动化过程中自动化物流系统实际工作过程。设计一个轮式或人形小型机器人,在比赛场地里移动,将不同颜色、形状或者材质的物体分类搬运到不同的对应位置。比赛的记分根据机器人将物体放置的位置精度和完成时间来决定。又如“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以现场操作“***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的方式,完成自动生产线设备部分工作单元的机械安装和调整,气动回路的安装、连接和调整,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和布线,传感器安装与调整,PLC编程,人机界面组态,电机驱动(含变频器及对应电机、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电机)参数设定,以及系统统调、运行等工作。我们通过大赛的锻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了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参加技能大赛的同学,毕业设计的题目可选择大赛的某个方向展开设计,并撰写论文。通过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而且能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是提高质量的保证。加强过程考核,量化毕业设计平时成绩的评定。表1为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总评成绩由指导教师考核成绩(40%)、作品(成果)鉴定成绩(20%)、论文评阅成绩(20%)、设计(论文)答辩成绩(20%)四大部分组成。指导老师考核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其余三项成绩由相应的评审组老师评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实施周检查制度,要求学生每周以幻灯片形式进行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是本周所做的主要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等。汇报过程中,指导老师做好记录,填写《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实时记载,学生汇报完毕后,指导教师综合各位学生的情况加以总结,并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解释与指导。周检查制度作为毕业设计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学生随时写好《毕业设计日志》,内容与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相配套。这样,教师与学生交流紧密,双向监督,有利于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 毕业设计作品或成果可以是程序、实物、现象、方案等可以表现毕业课题成果的东西。让作品成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对学生数集中的个别单位,因岗位需要无法回校参加答辩的由单位出具证明,学院安排老师到企业答辩。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表1 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另外,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要为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当然,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把学术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始终,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处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促进毕业生克服不利情绪的同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关心和指导可在每周进行检查时多与学生交流,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尝试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改革方案 学生可选择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从事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企业生产和技术领域相关的毕业课题设计。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任务进行顶岗实习,不论是操作控制、质量检验还是装配、测试岗位,都能爱岗敬业,并随时记录,在生产实践中收集自己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和数据。这样最终必然将以较高的质量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则被企业接收,顺利就业。这样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职教模式。 当然,要想使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校企双方应该共同指导、共同管理。每个学生都必须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校内老师可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和阶段性的目标,督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论文写作的规范,并协助解决理论问题,定期与学生沟通,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电话、QQ、Email,等等。企业指导老师负责从单位的实际出发,现场指导、规范操作、分析故障并解决问题。 五、结语 以上改革措施已在机电专业08级毕业生中进行了实践,经实践证明这些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当然,如何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是牵涉多个因素的综合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完善质量控制措施,使毕业设计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航空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 提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旨在引导广大毕业生正确评价自己,正确选择就业行业,珍惜实习机会,实现顺利就业。先就业后择业是一种选择,从基层做起,认识社会,成就个人未来,必须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学校重视就业指导服务是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择业;就业;就业指导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2010届毕业生是学院第三届毕业生,毕业人数是首届毕业生人数的4倍,而当前全国就业形势仍不乐观,因此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跟踪服务更显其重要性。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航空机电各系470名应届毕业生,其中,航空特种车辆维修专业79人已在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分布全国各地,全面调查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向航空机电维修专业391名毕业生发出问卷,收回问卷316份,有效回收率为80.8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基本状况 1、就业意愿。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人数为26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4.81%;选择先择业再就业的人数为4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4.87%;选择创业和其他的人数较少。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毕业生为大多数,不难看出,这是由于就业形势严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大多数的毕业生心态还是比较平和的。 人生谁不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呢,而当你未能确定自己适合走什么样的职业之路时,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可谓一种权宜之计。选择先择业后就业者,一定要随时关注职场的变化,我国现行的就业体制是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一旦放弃或错过机会,也许就会比别人迟一些或慢一些进入职场。 选择毕业后创业或有其他打算的人数所占答卷总人数的比率为0.32%,建议这部分毕业生能从基层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司锻炼,具备创业条件时再创业。另外,毕业生接受的创业教育较少,创业需具备若干方面的能力,如抗风险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再者,大多数创业者需要融资,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刚开始创业的瓶颈。当然,选择继续深造或有其他打算的毕业生也应做好自己的规划。 笔者认为,不论怎样的选择,当代社会人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社会变革,也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就业准备。就业准备包括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就业政策、法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的职业倾向和对信息资讯的关注,还包括毕业生个人因素原因等。 对就业形势的看待,大多数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的人数为192人,占答卷总人数的60.76%;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较难的人数为11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7.66%;对就业形势不考虑,以一种淡定的姿态看待就业形势的人数为5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58%。 就业形势的严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起就业形势严峻的因素很多,除了社会结构性矛盾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以及就业能力。调查发现:认为专业知识、个人动手能力、外语水平及其他能力最重要的分别是:选择专业知识最重要的为21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69.30%;选择个人动手能力最重要的为26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4.810%;认为外语水平及其他能力最重要的为175人和141人,分别占答卷总人数的55.38%和44.62%。 提升全校毕业生的就业力,必须先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对于高职学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或动手能力非一日之功,力推教育教学的改革,狠抓教学质量,突出行业办学的特色,打破高等教育模式,才能使毕业生顺利就业,也才能有利于学校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当然,学校永远也不可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思想品德是成就事业的灵魂。 3、就业期望。就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在就业中的体现。薪酬待遇是毕业生考虑的因素之一,调查发现,毕业生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选择1,000~1,500元的人数有15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0.00%;月薪2,000~2,500元的人数有135人,占答卷总人数的42.72%;月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人数有23人,占答卷总人数的7.28%。单从比例看为正态分布。 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在行业之间差距较大,可以说行业决定收入的多少,能力水平决定所入的行业。行业内部岗位之间收入也有差别,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毕业生以在航空业内就业为例,机械员岗位每月工资1,000元,机务岗位每月2,000余元。行业内部工资有区别,各航空公司之间也有差别;再以旅游服务业为例,区域位置起薪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如在天津市和三亚市的起薪,前者在1,500元以上,后者在1,000元多一些。 对于一些应用技术掌握较好的毕业生,如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强且交往能力较好者,很容易进入全球一些知名的企业就业,他们的起薪可在5,000元以上,这是高职学生初次就业很少人能够达到的,但与一些知名院校毕业生相比还有差距。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规模、工作岗位应是中小企业和基层事业单位的普通岗位。毕业生应先了解社会,才能融入社会。 航空机电维修专业毕业生选择在航空业内就业,一方面是渴求专业对口;另一方面看重的是社会对航空类企业、职业的认同。调查显示,对在航空业内就业很在乎的学生人数有17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3.80%;对在航空业内就业较在乎的学生人数有129人,占答卷总人数的40.82%;不在乎的17人,仅占答卷总人数的5.38%。一心期望通过实习留下来工作,强调专业对口的学生人数为62人,占答卷总人数的19.62%。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无形中也是部分学生产生焦躁情绪的症结所在。 对工作区域的选择,选择留在三亚、海南本地工作的人数有10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3.86%;选择在陆沿海地区工作的人数有98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1.01%,打算回原籍的人数有10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31.65%;选择在珠三角工作的人数有17人,占答卷总人数的5.38%。在选择企业性质方面,选择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人数有66人,占答卷总人数的20.89%,选择民营、股份制、外资、合资企业的有250人,占答卷总人数的79.11%。 从以上不难看出,大多数毕业生愿意投身海航集团实业和家乡的建设,愿意从基层做起,但是从中也能看出青年人在认识上的一些偏差,比如求职认为国有企业安定,强调专业对口,最好能在航空业内就业。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形式实行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个人愿望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海航集团处于发展壮大的鼎盛时期,需要大量有能力的仁人志士。但是,他不可能从自己创办的学校一次性招纳更多的人。而我们的毕业生应该怀揣感恩,感谢海航集团和学校能为大家提供永恒的实习平台。珍惜实习机会,实践第一,这样才有可能满足自己择业的愿望。 从学生选择地域分析,其一,留海南本地工作的人数多,原因之一是与海南本地生源较多有关;二是与学生在校三年对这里的人文地理环境已比较熟悉;三是与学生个人志向密切相关,国家提出建设海南,发展海南为国际化大岛的战略,科技兴省,教育兴省等一系列的决策方针,对学生的鼓舞是极大的。未来的海南是大学生的希望,也是有识之士大展宏图的热土,我们应该对毕业生的热情给予关注,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认为,毕业生应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大多数有成就的人,总是从小事做起而最终成就大事的。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中有乐才是一种好的生活态度,千里积于跬步,就是这个道理。 (二)关于就业信息 1、求职渠道。对就业渠道的选择,毕业生希望能通过实习就业的人数有217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68.67%;关注海航集团网上招聘信息的人数有241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76.27%;希望通过社会招聘会或从校园招聘会获取求职信息的人数为194人次,占答卷总人数的61.39%。 2、希望学校提供服务。希望通过学校获取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学生有261人,占答卷总人数的82.59%。大多数学生渴望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注重求职技巧、求职心理辅导。 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信息最为渴望,一方面他们认为学校提供的信息更为可靠;另一方面他们无法获取更多信息,能得到家庭或社会关系就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大力开拓就业渠道,吸引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专业的、行业的招聘会,走出去广泛与企业沟通。坐等用人单位上门是不能满足毕业生择业需要的,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是学校的义务,是政治使命。 对于有意愿留本地就业的毕业生,我院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发动全院教职员工,充分利用人脉资源,千方百计寻求合适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对于想走出去、想在航空业以外实习就业的毕业生,积极地与当地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门取得联系,帮助毕业生解决落实户籍、档案管理等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先解决自立问题。 三、思考建议 (一)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就业工作人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重视及早指导、全程指导的同时,更要重视毕业前夕的指导。要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就业理念的指导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基础;就业心理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精神守卫;就业政策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导向标志;加强就业能力技能的指导是毕业生就业的有力支点。做好就业指导和不做不一样;全心全意不遗余力的做和三心二意的做不一样。只要坚持做,总会有效果。 (二)对毕业生的建议 1、主动适应社会。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毕业生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摒弃一些不良社会印象。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先做事,后做人,比什么都重要。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要保持低位切入的姿态,及时掌握并利用信息,要重视学习,要善于利用网络传媒获取信息。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主动适应社会,收敛自我,不要以社会流行的职业理念,急于求成,患得患失和无所谓的求职心态去选择职业,要先了解自己,再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以航空机电专业为例,机务是大多数人首选的岗位,但当你真正在这个岗位顶岗实习开始,能否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否较快地掌握机务操作流程,能否全部读懂纯外文版的国际标准手册等等,所以高职学院的学生要着眼于动手能力的提高。 对于薪金水平,也要合理定位,用一位企业高管的话说:老板给你800元工资,你却干了1,500元的事,那么你很快就会拿到1,500元;如果你抱着给800元就干800元的事,那么你很有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只能拿到800元。这说明了,态度决定气度,气度决定高度。总之,毕业生应以平和的心态选择就业岗位。 2、选择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我们所做的一次专题调查,即“如果你在业内实习,最终不能被确定录用,你有何打算?你的措施是什么?”不少同学用朴实的语言:“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来回答,还有不少同学选择当义务兵,这何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呢? 国家出台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八大优惠政策:一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两年,国家按每学年最高限6,000元返还在大学期间的全部学费或者是助学贷款,就相当于是免费上大学;二是正在就读的高职、高专毕业班的学生,完成教学课程外仅仅差实习的,可以提前毕业入伍,在部队去完成实习,同时可以享受今年的优惠政策;三是入伍以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安排在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具有普通高等本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表现优秀、符合总政治部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选拔为军队基层干部;四是高校毕业生士兵退役后,报考公检法系统定向岗位要优先录取;五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免试入读成人本科,也可参加所在省专升本考试,入读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单列计划、单独划线,按30%的比例单独录取;六是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及以上的免试入读硕士研究生;七是退役后由入伍地方政府接收安置;八是退役以后,自主择业,凭用人单位就业协议,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证、迁移户口。 大学毕业生入伍可作三笔账:第一笔经济账,以本科生为例,按照最高一学年6,000元的学费,当兵两年可以拿到最高24,000的学费返还。当地政府对入伍的士兵还有一定的经费奖励。到部队每个月还有当兵的津贴,两年的收入并不比两年工作的收入低;第二笔是政治账,大学毕业生入伍,将从源头上改变部队兵员结构,提高兵员素质,对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三笔是个人的成长账,军队是革命的大熔炉,是大学毕业生发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如果是退伍以后,企业家可能更愿意接纳退伍的大学毕业生。 国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宽阔的就业前景,所以每位毕业生都要充分认识到:成就事业和未来就必须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结合起来,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选择入伍,做为人民服务的战士,将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光荣的历史使命。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浅谈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毕业实习问题,提出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让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从企业引进实际课题作为毕业实习主要内容形式,探索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工读结合;自主实习;教学改革 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加强学生工程训练的重要教育手段。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尤其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下,让学生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接触社会,面向生产实际,在生产实际环境中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是工科学生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措施。但最近几年,毕业实习难度较大,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作用,接受实习单位难找;另一方面,在校学生数量增加,同时需要实习的学生较多,很难找到一个既能支持重视大学生的实习又有适合学生实习的条件和氛围的企业。因此,经常出现在实习阶段放“鸭子”的现象,无法保证毕业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应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可用的条件,创造机会,寻找新的出路。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一、以“顶岗实习”为基础,建立多个相对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 只有建立了稳定的毕业实习基地,相应的毕业实习教学工作才能得到开展和深入。毕业实习基地选择的原则是: (1)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 (2)现场条件良好、工艺先进,设备齐全,管理规范; (3)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重视,生产现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热心支持; (4)有良好的食宿和学习条件。 毕业实习基地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可使学生直接接触专业一线。良好的现场条件、先进的工艺设备、规范的管理、良好的企业工作氛围,适合教育人培养人,可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现代企业教育,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选择合适的毕业实习基地,前提是企业对合作教育有积极性,重视大学生的实习,产学双方有互惠关系。可采用顶岗实习、工读结合等方式。企业从战略高度看待大学生的实习,把实习看作是考察挑选未来雇员的重要环节,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不是靠一纸协议或靠关系可以维持下去的,必须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工作基础上。 (1)广泛收集信息,掌握业内动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选择合适的友好合作实习基地。 (2)互惠互利。产学双方互惠关系是搞好顶岗实习、工读结合的基础,这种互惠关系包括: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廉价劳动力;学校获得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在毕业后转为公司正式员工;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3)加强管理。学生到社会企业中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对学生的监管难度,因此学校对学生从严管理,加强安全纪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签订学生实习安全保证协议书,确保实习期间的人生和企业设备安全消除企业的隐患,赢得他们的信任。 二、健全学生自主实习的毕业实习模式 目前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还没有建立起稳固的实习基地,毕业实多由学生自找单位,自主联系实习地点,完成实习环节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实习已成为当前大多高校学生毕业实习的主要模式。学生自主实习化整为零,变集中为分散,确实是解决当前实习“难”的有效办法。但自主实习如何组织管理,保证毕业实践的教学效果,是学校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由于客观条件的多变性,学生自主实习往往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使实习的要求和效果难于保证。为此需要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配套改革,健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法文件及相关管理制度,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教学纲要、外出实习若干制度、组织领导与指导、课题选择与做法要求、成绩评定及组织纪律等。使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又给学生以正确导向,确保教学质量。 三、将毕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开放教学 笔者认为,根据社会用人单位情况及专业现实需要,学校应采取务实的态度,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毕业实习教学工作中来,大力推行“顶岗实习”、“工读结合”模式。以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基础,将毕业实践教学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开放教学。 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把企业实际的工程或实际存在的问题当作毕业实习题目,真题真做,充分锻炼学生。让学生带着题目、带着问题到企业去,通过一段时间顶岗实习、现场学习、调查、收集资料等,在企业技术工程师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分析探讨专业实际问题,熟悉专业领域,对照毕业实习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顶岗实习”模式,是针对性很强的学生就业前演练,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利益的结合点,也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切入点,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这一新的模式是解决毕业实践环节教学的好形式。 (1)有利于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使师生对生产实际问题的了解认识更加深刻。并可或多或少为企业做些实事,解决了企业的问题。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马观花、抄抄写写”式的一般实习,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于提高教学质量,“顶岗实习”模式,给学生学以致用、表现自己、检验自己的机会。 (3)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专题顶岗实习”模式要求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运用所学知识,真刀真枪演练,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较为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内容、多影响因素的跨地区的动态过程,实习的好坏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面对现实和未来,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才能闯出新路子。我们必须尽快研究、探讨,寻求对策,才能最终解决“实习难”等问题。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立足实际,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当前选题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1、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2、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3、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4、有的选题虽然取自实际生产,但学生并不能完全弄明白生产实际的具体情况,设计就有脱离实际的情况出现;5、有的选题虽然很好,但是学生都选同一类型的题目,相互之间,互相借鉴的比重太大,使的设计变相的成了一种具体的形式,另外,不同指导教师之间和不同的学生之间设计题目在难度和份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做到一人一题,相互之间的共性尽可能少一些,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引用,让他们能够真正从设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达到锻炼和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这个教学环节实施的意义。 (2)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的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4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20Kg铝锭自动装箱系统的设计”,“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简易倪红灯控制系统的设计”,“十层电梯的PLC控制系统设计”,“电子抢答器的设计”等新颖的又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设计题目,这些题目不仅能够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而且能够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把握国内外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课题的研究中来。 (3)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这样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4)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机械原理、系统设计、数电、模电、单片机、微机原理、汇编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软件设计等不同部分的的设计工作,让每一位同学都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两位同学的分工合作,最终完成了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 2加强教学督导,落实开题环节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借鉴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中加入开题环节,其目的是:1、通过开题环节可以尽早发现毕业设计题目是否满足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的可能性有多大,能否涵概所学专业的所有知识等基本问题。2、通过落实开题环节,还可以强化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实验与测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毕业论文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的能力的培养,是落实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手段。具体的实施办法是: (1)明确落实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学生通过收集设计资料的相关信息,听取各方意见,可以明确自己的设计思路,坚定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因为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就要求学生能够弄清楚设计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让他们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和实施。我们要求学生在开题会之前,,要按规范书写开题报告。在开题的时候,学生须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开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主要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等要求的内容,要求学生自述10分钟,然后评审小组根据学生的自述和开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毕业设计题目的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3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过程指导 为了提高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毕业设计的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具体的措施是:1、设定学生的设计出勤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签到,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很好的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度,督促和指导学生按时完成设计。2、成立设计指导小组,小组成员尽可能包含所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小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对小组内的学生进行自己专长方面的专业指导,这样可以提高指导设计者的综合能力,使毕业设计的内容准确专业。3、开展设计小组例会制度,即每个设计小组每周开一次例会,主要工作是:要求学生把一周设计的心得体会在例会上发言,汇报设计进度,并提出设计中发现的新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跟踪学生的设计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纠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使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高。通过对我校毕业设计工作的综合考核,这种工作方式完全实现了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检测,保证了教学质量。 4严格考评,保证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我校的具体情况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为了加强教学督导作用,我校专门设立教学督导组,成员都是离退休的老教授,在答辩期间分别派到各个小组指导答辩工作。 毕业答辩前首先是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盲审,要求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2名以上教师认真审查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盲审不通过的不准予参加毕业答辩,以此来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通过的同学要准备答辩的ppt,把毕业论文的结构、主要完成部分及设计的结果等内容准备出来。答辩时,要求每位同学的答辩自述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教师提问20分钟为左右。在答辩过程中要有专人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记录,对答辩情况进行汇总。答辩完成后,要求所有答辩小组的成员对各个学生的答辩情况进行决议,给出毕业答辩成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15%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 毕业设计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另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写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对毕业设计拟评“优秀”的学生,要求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5结论 要想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关键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为社会输入合格人才的要求。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指导与实践 摘要 本文就高职教育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长期以来采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的模式指导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经验及做法,体现了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特色。 关键词 高职 机电类专业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 1 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14号文《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其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① 机电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专业技术性强、就业行业口径最宽专业之一,专业技术性、综合性突出,其毕业设计是专业技术与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的综合,是各单项技术、单项技能的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发现技术问题,从文献、技术资料、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另外对提高学生写作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2 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指导与实践 笔者自2005年以来,一直担任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并负责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对于采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一体化模式,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 2.1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 (1)时间安排一体。高职教育一般三年制,时间短,教学课程多,把毕业设计安排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边顶岗,边毕业设计,时间上得到了保证。 (2)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一体。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是双重身份,既是企业新员工,又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也是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同时,进行学生岗位指导,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3)毕业设计课题内容与岗位工作一体。一般来说,课题由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确定。常见课题可分为以下几类情况:层次较高的技术应用设计类,比如:RS智能绕丝机电气系统的设计、钢铁生产火焰切割机PLC改造、基于TPC7062K触摸屏的微生物发酵PLC控制系统等;装配调试类: 高铁用电器组件的装配、单晶炉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橇装式加油机的安装与调试等;维护管理类:变电所系统管理及维护、英派斯跑步机使用及维护等;操作生产类:包装机操作与维护、电缆生产操作流程、计算机主板SMT的生产工艺流程、二极管生产工艺等;技术文献类:硬盘原理及其修复技术、机电一体化在纺织行业的应用与发展等。 可见,每一个课题均涉及不同的行业、企业,且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在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化模式下,毕业论文内容与企业行业实际相结合,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改思路,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② 2.2 校内师生双选、校企共同指导 校内指导教师实行双选,教研室公示每位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擅长的领域,学生选择适合的老师, 而教师选择专业和方向对口的学生。教研室根据学生工作单位、学生岗位、教师指导人数集中协调,确定每位学生的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教师一般由企业安排的师傅、班组长、部门负责人担当,学生把相关师傅信息上报给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在走访学生时,要与企业师傅详细交流,了解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详细情况。 2.3 规范毕业设计格式标准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虽然在内容深度上降低了要求,但在逻辑性、规范性方面对培养学生文字书写、表达水平,提升学生文案处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毕业设计格式一直没有自己独到标准,一直以来都向本科设计看齐。我们在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形成自己的格式标准。实施中,适当降低语句表达要求,但是论文层次、逻辑条理、文字格式、图表格式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培养学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4 多形式组织答辩 提高教师服务意识,采用多样化的答辩方式。大部分在学校周边参加顶岗实习学生,返校参加集中答辩。人数相对较多的企业学生,可以申请企业现场答辩,教研室业余时间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师傅共同进行。个别学生因参军、异地工作,采用书面答辩方式,提交答辩报告。 2.5 立体化指导、检查监督 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采用电话、QQ、飞信、Email等方式加强联系指导、督促,要求学生严格按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实施,学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阶段成果。规定指导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学生。教研室统一组织中期检查,加强检查监督,每月要求指导教师上报指导学生状态数据,如所指导的学生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企业指导师傅及电话、课题名称、进度等信息,督促教师加强指导。 同时,学校组织实施“百名教师下百企业”专项毕业工作检查,组织教师们交叉检查学生设计情况及教师指导情况。学校教务对每届毕业设计论文开展抽查、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推荐参加省级评选,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促进作用。 3 成效及思考 采用一体化的毕业设计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打破由教师出题,学生择题,理论完善,缺乏实践的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每人一题,起到了师生互动交流及教学相长效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专业发展潜力大,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一体化模式,适应高职学生现状,可操作性强,也体现了机电专业毕业设计的高职特色,对实现专业目标培养目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然而,从最终形成的文章上来看,内容上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又不仅是学生简单的劳作总结,而是结合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专业技术的再学习、再提升、再应用。这种总结性、应用性的文章书写过程,帮助学生在平凡、简单的岗位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意义,更深入的了解企业、了解行业,从而更好地实现专业技术、职业技能的应用。但是,笔者认为,这样的文章深度、广度、设计性、原创性存在不足,严格意义上说,不能叫设计,笔者个人认为称之为顶岗实结更为合适。 可以这么说,通过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升了学生技术、技能、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力,为其事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打好了基础。希望不久将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设计能够形成自己的标准及规范,更好地指导一线教学实践。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多管齐下 提高机电专业毕业生竞争力 摘要: 论文通过问卷调查与对比研究的方式,概括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006-2009届机电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我机电系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提出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行素质教育等六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机电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工业生产已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发展阶段。2009年国务院提出的钢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提出,使得机电行业有着巨大的就业容量,但是当前我国机电专业本科生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为了解社会对机电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推进我国高校机电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的培养适合机电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本教改课题组开展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电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与走访座谈,然后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归纳与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1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本教改课题组调查方法有问卷、访问、座谈等。其中问卷调查采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电系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调查工作于2009年6月至2009年11月期间进行,调查对象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电系2006-2009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三个专业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调查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基本情况;二为毕业生基本素质和能力;三为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对我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的建议。最终,通过多种途径共调查毕业生82名和用人单位26家,共发放学生问卷60份,回收53份,有效回收率为85.5%,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占35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占40 %、测控技术与仪器占25%;向用人单位共发放问卷21份,回收17份,有效回收率为81%,涉及到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湖南等地的18家企业。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毕业生应具有的素质 2.1.1 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毕业生素质关于“综合来看贵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的回答,按照所选项目由多到少排列,用人单位答案依次是:专业水平(95%)、获奖情况( 83%)、思想道德素质(80%)、发展潜力(75.5%)、综合素质(68.7%)、团队合作精神(60.7%)、政治面貌( 55%) 、毕业学校(48%)、工作经历(40%)、性别30% ) 、毕业生自我评价 (22% )、其他(17%)。由此我们发现,用人单位非常实际,专业水平遥遥领先,作为对学生实际能力肯定的获奖情况排名第二 ,用人单位非常注意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合作精神,相反学校名气、政治面貌和性别并不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以上结果说明: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有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培养价值和良好的合作意识,这是学校在将后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加强重视的。 2.1.2 毕业生求职时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调查显示:用人单位面试毕业生时最看重的知识与能力排次为:专业水平(95%)、思维能力(85%)、表达能力(76% )、外语水平(72% )、反应能力(65%)、知识面广( 40%)、精神面貌(31%)、道德品质(30%)、心理素质(28%)、 身体素质(体育特长)( 21% )、其它(17%)。这说明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良好的专业水平是毕业生求职时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思维和表达能力、外语水平排到了靠前位置,这说明我们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外语水平,此外,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技巧的培养。 3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 3.1 课程设置落后于社会需求调查显示:7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座谈会上不少毕业生反映:有些学校学过的课程在工作中却运用不上,而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实用的课程却学校没有开设,如数控模块化刀具、数控机床冷却液的选用等在企业大有用途,但教材对这些内容很少涉及。好几位用人单位负责人提出:毕业生对一些技术新标准的了解甚少,影响了工作的质量,此外,由于当前外企大量采用生产线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国内许多企业亦用IT改造传统装备,建议应该给在校的机电系学生传授一定的自动控制系统方面的知识。 3.2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待于提高问卷调查显示: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一般”或“差”,只有1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操作能力很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满意率只有42%。用人单位负责人反映:不少刚到岗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并不复杂的实践操作,还有一些刚出校门的学生不愿意进车间或者从事技术设备维护工作。用人单位建议:调整教学计划设置一些试验课、实践课和实际实习操作的相关课程,将毕业生的实习实践时间适当延长至3个月以上,最好能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都在企业中进行,让学生在生产工艺、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的调试与维修工作和数控设备的操作等生产一线工作,以适应工作后的工作和科研需要。 3.3 学生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不能平衡发展在调查中,不少毕业生表示:刚毕业时,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都存在差距,尤其是缺少文艺才能,在一些社交场合感到吃力,在企业中难于处理好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用人单位则反映:一些毕业生心理素质有待于加强,遇到一些挫折或小委屈,就感到难于接受或自暴自弃,建议学校加强对在校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艺特长,防止培养工具人。 3.4 学生外语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求问卷调查显示:78%的毕业生认为母校应加强学生外语水平的培养,在工作中英语大有用处:如准确的翻译英文资料,英语函电书写,阅读进口设备说明书,与外国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简单会话等。不少外企负责人表示:毕业生英语最好能到达六级水平,机电系毕业生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外语能力,需要较好的掌握大量的有关机电行业的专业英语词汇术语。 3.5 学生创新精神有待于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逐渐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倍重视对技术的研发,于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然而,调查发现:当前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创新精神有待提高,被调查的82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在工作中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该比例只有1.25% 。不少单位负责人表示,我院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很强的执行力,但是缺乏对权威的挑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建议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中布置一些能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课题。 4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与分析,我们发现机电专业学生就业难并不是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太多,而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必须多管齐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4.1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有着关键作用,这也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提到的问题。为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增强实习、实验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二、要多渠道的开辟学生的实习途径,缩短学生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期,保证每一位毕业生都能练就一套过硬的专业技能。 4.2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那些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人文素养及较强综合素质的,在校时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工作中也发展得相对较好。调查显示:50%的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在单位中受到了重视,该比例远远高于那些未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毕业生比例的8%。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3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的重要原因。调研表明:教学模式整齐划一、专业课程设置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是高校机电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根据社会需求编写新的教材;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最后狠抓教学质量,严格考试制度,加强对课堂的管理。 4.4 加强就业指导,整合就业资源就业指导不仅仅是“毕业指导”,而更应是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指导”。学校不仅要帮助毕业生掌握求职的技巧,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要通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交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将企业与市场对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地反馈给专业院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市场资源,加强和校友的联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 总之,要提高机电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按照市场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全面提高机电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机电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摘 要 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改进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需要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根据机电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探讨评价因素并构建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TOPSIS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和方法,并举例说明此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TOPSIS 1 引言 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广大企业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机电信息工程专业专门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培养人才,以适应企业的需要。在所有教学环节中,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全面检验,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专业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有重要作用,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判断标准,及时矫正过于随意的指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依据机电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给出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基于TOPSIS的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指标 对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关键是建立一套严格、客观、公正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往本专业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缺少系统的评价,也没有确定的评价指标,一般按照学生的最终成绩进行定性判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限。通过对机电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毕业设计环节的分析,发现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涉及的因素较多,考虑所有因素则评价难以实施。确定评价指标应遵循重点突出、相对独立和导向明确的原则,并且简洁明了,可操作性要好。同时,为使评估结论准确并符合实际,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由指导教师参加外,人员组成也应包括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师,并结合学生毕业设计本身的成绩。通过以上分析,最终确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为专家评估、学生平时成绩、教师自评和毕业生综合表现。 3 评价的方法及流程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TOPSIS方法是一种多属性问题决策方法[1],该方法借助“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思路清晰,对信息的利用更充分。用该方法评价教学质量,决策过程更趋合理,消除了过去使用主观评判所带来的弊端。 该方法借助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为方案集中的各方案排序。若有m个方案,每个方案有n种属性,则构成m行n列的决策矩阵[2];理想解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矩阵中该属性的最佳值,而负理想解的每个属性值都是决策矩阵中该属性的最差值[3]。将方案集中的各个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进行比较,靠近理想解且远离负理想解的方案即为最佳方案,可以据此排定各方案的优先序。 TOPSIS法的流程如下。 1)用向量规范化方法求得规范决策矩阵。若决策矩阵Y={yij},规范化决策矩阵Z={zij},则: 2)构成加权规范阵X={xij}。若给定权重ω=(ω1,ω2,…ωn)T,则: xij=ωj・zij(i=1,…,m;j=1,…,n)(2) 3)确定理想解x*(x*1,x*2,…,x*n)和负理想解x0(x01,x02, …,x0n)。 设理想解x*的第j个属性值为x*j,负理想解x0第j个属性值为x0j,则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分别为: 4)计算m个方案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 方案xi到理想解的距离为: 方案xi到负理想解的距离为: 5)计算m个方案的相对贴近度: 6)根据Ci*值由大到小排列m个方案的优先序。 4 应用实例 对本专业5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考虑的评价指标为C1专家评估、C2学生平时成绩、C3教师自评、C4毕业生综合表现成绩4个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 各评价值构成决策矩阵,C2和C4直接采用其成绩册中的值,各项评价值见表1。 由式(1)求得规范化矩阵,见表2。 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直接赋值法,取权向量为[0.38, 0.27,0.25,0.10]T,由(2)式得加权规范化矩阵见表3。 由式(3)(4)得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分别为: 由式(5)(6)得评价对象到正、负理想解解的距离为: 由式(7)计算相对贴近度为: 5 结束语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拥有多个属性,以往给出的优、良、合格等评价较为含糊,主观性强。本文采用基于TOPSIS的方法,使评价基于定量的分析,最大程度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需确定合理、简明、可操作性好的评价指标,才能正确实施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评价。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初探 摘 要: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随企业用工量的提高而提高。然而,毕业生就业能力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用人标准要求。本文基于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及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培养中职机电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一、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随企业用工量的提高而提高。为进一步了解中职学校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文以广西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从学生就业分布及就业存在问题两方面进行了解、调查与分析。 (一)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我校机电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是:40%的学生由学校层面负责推荐就业工作,30%的学生由家人、亲友推荐去企业工作,15%的学生通过人才交流市企业就业,只有少部分毕业生通过其它途径就业。毕业生所从事实习单位中在民营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工资薪酬实习期在2000元左右,一年转正后达3000以上元,以后随着技术的熟练逐年增加。 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目前有近千家机电类的公司企业,经过调查走访,这些企业中有近40%的员工来自于中职学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占据了很大比重。另据调查报告来看,其中有近80%的毕业生是生产第一线的员工,而在这些机电专业毕业生中有15%从事电气设备安装工作,还有5%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 (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部分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 根据实际调查显示,部分机电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对工作单位的期望值偏高,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和发展;部分毕业生对工作岗位与薪资的期望偏高,认为薪酬待遇不能满足个人要求。又因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完全对口,部分毕业生在通过单位的面试、复试后,选择了放弃,或者是已经在单位实习、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又辞职。 2.部分学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 从企业调查中显示,企业认为存在问题如下:部分同学不愿到生产一线、怕三班倒、怕苦怕累,有的同学下厂或到企业几天就待不下去了。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还有待加强,突出表现在专业知识面较窄,沟通与协调能力有限。企业希望学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3.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差距 现各中职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但从整体来看,其就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的配备还不完全、不专业,难以起到应尽的职责和发挥应有的能力。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仅有24%的同学认真考虑并规划过将来做什么;有62%的同学考虑过但没有规划过,还有14%的同学根本没有考虑过,而这些没有考虑也没有规划过自己职业生涯的同学,在择业时往往会出现盲目性和“随大流”现象,在抉择时犹豫不决,错失良机;部分毕业生签约后随便地违约,给企业造成用人困难,给学校与学生个人带来了诚信困难。 二、促进中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培养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的工作态度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职尽责或是敷衍了事,是积极进取或是消极萎靡。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把工作态度放在首位。工作态度包括积极性、责任感、敬业精神和纪律性。这些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培养他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多夸奖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拾回自信心,不再决得自己“低人一等”。最终这种自信心带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带到工作中。 责任感、敬业精神及纪律性的培养需在日常的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及技能竞赛中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学生若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职业规范的习惯,自觉地按照用人单位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是自己具备初入职场必需的职业素质。具备了这些素质,学生方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快乐的工作。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乐观积极地克服。 (二)培养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中职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在对机电专业毕业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应与“众”不同。应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如强化实训环节的培养,增加实训时间和强度,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以促进学生体能、技能以及意志力的提升;形成实习常态化管理,增加“定岗实习”、“职前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运用到具体工作中,熟悉本专业的最新动态与发展,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方法,用于解决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提高中职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强就能顺利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能够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已适应环境变化、满足新的角色期望,使自己逐渐达到所从事的职业要求,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并能够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使自己达到较高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主渠道,团队合作教学方式是培养职业适应能力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团队教学可以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通过以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开展行为导向的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缩短职业适应期。 通过对中职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就业有充分的认识,对自身准确定位,客观的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的分析 【摘要】为了对我国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加以切实的了解,本文随机选取了280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12届毕业生,以此为研究样本,对我国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基本素质以及工作岗位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崭新的视角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加以探究,以便于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找出,从而为改革及创新高职教育提供有效以及充足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前言 近些年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以迅猛的发展,并且逐渐的步入技术日益更新、人才倍增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时期,这便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困难和就业挑战。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加以切实的解决,那么就必须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且综合性的考虑行业发展、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和毕业生的能力及素质等诸多方面,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高职教育步入良性循环及发展的轨道。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针对调查的主要目的,选取绍兴职业技术学院12届机电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的内容包括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择业的地域、就业的途径、期望的薪酬待遇以及希望接受就业指导的内容等诸多方面。随机抽样覆盖我省中、北、南、西、东地域,所涉及的高职院校生源较为广泛,具有显著的典型性。总共发放280份《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共收回280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调查结果 目前,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有着相对较低的符合程度;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找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 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有着相对较低的符合程度,由此充分的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与在校所学的专业极少挂钩;(2)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找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通过朋友及家人的介绍或者学校的推荐。实际上,高职院校推荐的单位并非太多,重点是毕业生选择工作的心态,需要将毕业生的择业指导加强,与此同时,还应当提升高职院校岗位推荐的质量,以便于促进毕业生工作的稳定。 5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就业措施探究 5.1强化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能够单纯的在大四进行,需要贯穿在整理大学生生涯当中,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就业观,具备稳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职业预期。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毕业生就业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的职业规划,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强化自身综合素质。 5.2强化服务意识 高校就业管理人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毕业生着想。要积极联系政府工作人员,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不断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经济条件下,就业管理人员需要转变观念,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5.3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面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不切合实际,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比较盲目,这些都造成了就业信息的浪费。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在就业指导时准确定位,让学生树立好“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6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6.1就业劣势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重复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近年来,随着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很多用人单位逐渐的提高了对毕业生的要求,在招聘过程中更加的重视考察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导致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时遇上重重困难。此外,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在2008年以前有着较好的毕业形势,因此,我国各所高职院校纷纷扩大了机电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并且对一系列的同类专业加以设置,导致机电类专业的学生持续增加,在客观方面也加大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就业困难。 6.2就业优势 由于我国及时的对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促进了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产品供不应求,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便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2008年即便是发生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但是正是因为我国政府部门所提起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颁布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案,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的装备制造业振兴及调整规划细则,积极的倡导优先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并且将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高职院校机电类毕业生稳定的就业。 7 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存在被动等待及盲目选择就业单位、就业期望过高、择业不切实际等不良情况,导致就业信息的浪费。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准确的定位,看清形势,尽快的将“先就业后择业”的基本观念树立起来,以促进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就业率的不断提高。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当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对巩固、深化和升华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做好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作风、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事业心和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毕业设计通常由封面、任务书、开题报告、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组成,而好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只有封面、目录和正文,其余的部分都忽略掉了,有些就算有目录,目录的页码与正文所标的页码也不吻合。 2提高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充分做好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方向。毕业设计的内容应涵盖专业的主干课程,符合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目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毕业设计选题多采用指导教师给定题目,学生3-5人组成项目组的形式,这种选题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高职学生的培养的是技术应用能力强,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来选择题目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方面着手,缩短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以很快融入角色,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也为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完善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机制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制订完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实行全面质量跟踪和管理,举行毕业设计指导讲座,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选择题目,制订《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对教师何时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何时进行有关技术资料、数据的收集、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初稿、教师何时对学生的初稿提出反馈意见、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修改稿、何时完成毕业答辩做出系统的安排。制订《毕业设计书写格式》,毕业设计说明书要有统一格式,内容一般应包括名称、摘要、正文和参考资料四部分。正文是说明书的核心,一般应包括: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目标分析及总体方案的确定、设计的思想和依据、实体设计、软硬件调试和结果分析,必要的计算、图表、总结。说明书文字叙述力求简练通顺,字数不得小于6000字,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楚,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论述深入浅出,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制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对设计的选题、设计的指导、设计的答辩以及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等各方面工作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监督工作,按照《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的要求对通过毕业设计考核,确定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是否达到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设计的实际水平,对于抄袭和代做的毕业设计应严肃处理。 2.3改革毕业设计答辩模式 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起着举足轻重作用,通过答辩可以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要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答辩工作,对答辩场地、人员安排、答辩时间、答辩记录等工作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学院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考评委员,此外,学校的指导教师同样可以到企业去,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现场答辩委员,在企业现场进行答辩。在答辩前几天答辩考评委员的成员要阅读学生的毕业设计,精心准备答辩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组织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参加答辩,使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3结束语 机电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一项集学习、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也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印象。通过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毕业设计中还存在选题陈旧和单一、毕业设计与专业知识脱节,毕业设计投入的时间不足,毕业设计指导和监督困难等问题。要提高毕业设计整体水平,须将毕业设计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把毕业设计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 作者:刘树单位: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机电专业毕业实习分析 摘要: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践,不仅能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应用水平,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后期工作奠定重要基础。本文介绍了工科毕业实习内容和要求,总结了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建议,为毕业实习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科;毕业实习;考核 工科院校为了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制定了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制度[1~2]。校内实习主要是金工实习,即对车、铣、刨、磨、钳、焊和数控等岗位的学习,熟悉各类机床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并最终完成一件工艺品的加工,通过校内实习,能够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校外实习主要是指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在具有特色的企业中实习,了解先进专业技术,并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自己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本文介绍了工科专业毕业实习内容和要求,总结了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建议,为毕业实习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一、毕业实习内容及要求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对本科阶段所学全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并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能够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提供专业知识基础,保证毕业设计质量[3~4]。截止至2017年,大部分高校的毕业实习安排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统一到指定企业进行各个岗位的参观学习,主要包括机械零件的研发设计、加工工艺的确定及加工成型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按照企业安全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参观学习,并在技术人员的讲解及彼此交流中培养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思想,拓展知识积累,树立创新意识,最后完成实结的撰写。毕业实习的开展,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机电类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一般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统一到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为期4周的毕业实习。在实习之前,学院通过开展实习动员大会介绍实习内容及要求,强调实习过程安全注意事项等,并由学院选派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习。 二、校外毕业实习存在问题 机电类毕业实习过程主要是根据学院下发文件,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企业,教师组织学生在企业人员的讲解下完成实习。但该过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毕业实习专业指导教师不足 由于学院选派的外出实习指导教师来自于院内各系,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都不不经相同,因此在面对较多的实习岗位时只能对自己熟悉的知识进行讲解,如教授机床相关课程的教师能够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类机床构造、工作原理、加工要素等,但是对于材料在热加工中的金相组织变换内容却不精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会相应的出现部分内容很了解,其他部分却知之甚少,这样就势必会造成指导内容局限性。从而影响实习效果。为此,必须配备和增加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人数,才能使毕业实习指导中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参观实习为主,实习效果有待提高 各院校为了保证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在指定实习基地的同时往往选择具有文化底蕴、机械加工特色等的企业。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在河南省洛阳市,产品涵盖了农业装备、工程机械、动力机械等领域。该企业具备了实习基地的各项条件,为此部分高校与其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学生集中到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其中包括新疆部分高校。学生通过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按照规定时间到达洛阳,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以学校为单位在企业技术人员讲解安全须知后带入工厂,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内向学生介绍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加工工艺等。学生主要是以参观实习为主,不能够亲自动手实践,并且由于工厂内各种噪音使得大部分学生听不清讲解内容,极易出现部分同学只了解了表面知识,没有进行深入了解,达不到对未知结构或原理的学习效果,从而导致实习质量下降。 (三)外出实习成本高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大招生范围,一些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人数骤增,由原来实习6个班级扩展到现在的9个班级,在后期跨地区的毕业实习中管理费、住宿费及实习费等都会增加。此外,由于实习企业同时与多个高校进行合作,而实习时间又相对集中,因此,在学校学生实习人数增多的同时,势必会出现实习接收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人员紧缺、时间紧凑等问题。学生除了感到讲解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还达不到预期实习效果,费时费力,又收获甚少。 三、提升毕业实习质量建议 (一)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组织好学生队伍的同时也必须要保证实习质量。为此必须不断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实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学生讲解所见到的,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形象,也会督促学生进行积极发问学习;②增加青年教师指导经验。在每次实习教师队伍的配备中,应该由有经验的老教师、青年教师等组成,青年教师在多次指导实习中获取经验,回到学校后以讲座的形式分享给其他教师,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后期实习学生的有效管理,而且还能够提高实习效率;③培养指导教师的社交能力。教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生,但是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能够与各行业人员沟通交流,不仅是实习过程顺利的基础保障,也是一个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以保证实习质量为目标,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1)实习前,教师指导学生提前查找相关岗位资料并作出实习计划,做到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习中,定时检查学生实习日记,督促其完善实习内容。每位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得侧重点不同,在实习日记上体现的内容肯定不同,教师每天可通过检查实习日记来检查学生现状,详尽的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3)规范学生各项行为,教师在相对陌生的地方管理人数较多的学生,必须时刻注意学生各种行为并及时纠正。如学生在进入工厂后由于好奇彼此会交谈,混乱的声音会影响工人师傅的正常工作,此时教师必须及时制止。 (三)建立健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责任制 毕业设计是在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的,学生通过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在该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统一安排毕业实习内容,可能会与可供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内容联系不大,造成毕业实习内容浪费和毕业设计的零基础开展。如果学校建立指导教师责任制的相关制度,将学生的毕业实习任务安排给指导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按照实纲带领学生毕业实习,这样就保证了毕业实习和设计之间的紧密关联性,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改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习模式 学生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主要是以产学研相结合模式进行开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学生就可以借助科研项目的实施平台参与到企业产品设计研发和实际生产中,了解和自己毕业设计相关的技术知识之外还能学习企业管理理念、先进技术等,增加了自身专业知识储备,积累了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为后期就业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五)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考核主要以实结为主,为了增加学生实习过程知识获取量,提高学生创新意识,达到毕业实习目的,必须建立全面的考核方式。在传统的实结(所占比例为30%)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教学、系统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毕业实习水平。如在总装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将拖拉机总装顺序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就会着重记录总装相关知识,如装配顺序、每个部件装配时间等。校内的热加工实习内容较少,在校外的热加工岗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应该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热加工工艺,如金属铸造、热轧、锻造及金属热处理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每次实习内容的记忆。要求学生完成实习笔记并将相关问题及技术人员的解答进行汇总,在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进行整理,形成专题报告并汇报,将汇报成绩(所占比例为40%)计入实成绩。此外,还应将学生的实习态度、纪律遵守、实习日记完成情况等方面以30%比例计入总成绩。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实践。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完成各岗位的学习,能够在巩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工作、努力进取的良好心态,为后期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以及毕业后工作岗位的确定等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作者:戚江涛,蒙贺伟,坎杂,李亚萍,李成松 单位: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我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也是指导本专业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成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科学性、实践性、有效性的特点,将教与学结合,讲与做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贯穿始终。电算化会计专业实践性比较强,它涉及会计专业知识、电算化软件实操技能、现代信息化系统管理理论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维护技能等,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教育渗透,只有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的特点,提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理念。 一、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1.“手工”为主,“电算化”为辅。 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初级会计电算化这门电算化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的其他方面涉及电算化的内容很少,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手工会计核算的层面上。分析主要原因,一是电算化会计核算的教学问题近些年才被重视起来。随着计算的普及,计算机会计核算软件的不断成熟壮大,人们才普遍认识到会计核算必然过渡到电算化时代。电算化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种状态下只能是将一两门电算化的主干课程加入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对电算化会计核算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而会计专业的其他主干课程税务会计、审计会计、财务会计等还是沿用现有的手工会计教材,在教学思路与模拟环节上都还停留在手工会计阶段。 2.理论学时较多,实践环节薄弱。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将理论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才能检验学生的能力水平;只有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才能提升学习整体实力水平。目前,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理论学时偏多,占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甚至达到三分之二,学生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学习理论知识上。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尤其重要,因此,在三年的职业学校教育中,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水平上。 3.校内模拟较多,实战经验不足。 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岗位技能型人才,突出岗位的实操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学生只是参与校内模拟,任课老师通常都设置好了模拟环境,通过这种模拟情景教学,虽然可以有效掌握教师的教学内容与任务,提高学生一定的动手实操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生往往缺乏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如软件操作环境的变动,企业采用的会计核算软件的变动等问题往往给学生实践造成一定的困惑。因此,职业院校教学设计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二、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总体设计目标。 职校电算化会计专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职业化、教学环境情境化、教学内容岗位化为指导目标。在课程标准制定上,结合专业特点与特色,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学生实操角色与会计岗位分工相结合。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专业技能证、从业资格证、毕业证三证一体的全方位培养模式。采用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设立岗位认识实习、课程综合实训、岗位综合模拟、企业岗位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假期分散实习、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2.具体实施方案。 (1)精简基础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要突出基础性、实用性。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各专业都需要开设公共基础课,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语文、法律常识等,开设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走上工作岗位的基本社会技能。另一类是为将来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的专业基础课,如会计学原理、财经应用文写作、点钞、传票翻打等。其中点钞、传票翻打是职业院校学生走上出纳、收银员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只开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基础课程的课时量,达到“学以致用、学以必用”的教学目的。 (2)强化电算化软件能力 电算化会计专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会计核算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广义的会计电算化并不仅仅指金蝶、用友等通用的财务软件,还包括一切可以用于电算化会计的软件工具。作为office办公套件的excel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财务核算领域,它以其功能强大、软件成本低、通用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手工会计的辅助核算。因此,在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学原理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强电算化核算的技能,不仅要开设初级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一门专业的财务工具软件,还要开设计算机软件相关的课程,如excel财务高级应用、access数据库应用等,扩展学生使用电算化软件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电算化软件的理解。 (3)电算化理念贯穿始终 电算化会计专业强调电算化财务软件应用贯穿始终。除了初、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与电算化软件密切联系,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审计会计等课程的教学也应当以电算化运行环境为教学实施对象,针对软件核算过程中出现的状况进行教学与实践。岗位综合模拟实训可以以常见的财务软件为依据进行手工与电算化的并行模拟操作实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手工与电算化会计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软件模块功能的理解力。 (4)加强实操与实践性课程教学 会计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电算化会计又要求学生对软件操作熟练、熟悉直至灵活应用,因此,本专业教学要突出多实践少理论。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操演练,不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机房实操教学,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专业课教学在计算机实训机房内进行,而且对专业主干课程要进行学期末课程综合实训。学期末的课程综合实训,不仅能检验并巩固课程中间环节的掌握情况,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提高对课程知识的全局性认识。另外,在高年级课程教学中开展会计岗位综合实训,分别模拟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基本会计、主管会计、出纳、固定资产会计、工资核算会计、往来管理会计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电算化软件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加强会计专业学生对信息化流程的综合理解力。 (5)促进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一方面,校企合作能够提供学生认识实习及校外顶岗实习的机会,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更快地进入企业岗位角色提供帮助。校企合作还可以有效促进企业会计专业人才走进校园开展实训辅导与讲座,拉近学生与社会岗位之间的认识距离。另一方面,电算化会计专业是一门集会计、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为一体的多学科综合性技能专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管理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使企业会计核算逐步走向信息化管理一体化进程,它要求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因此,电算化会计专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进程。校企合作可以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通过与财务软件公司及企业会计岗位人员的不断交流学习,了解并掌握岗位现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专业教育能力水平。 总之,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和探讨,只要我们坚持职业院校教育理念,沿着职业教育现代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将培养岗位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作为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就必将为职校教育事业开创新的篇章。 会计专业毕业: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及其意义 摘要:近几年信息化在企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建设企业,硕士论文信息化对于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影响最大,使会计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高速公路企业;信息化;会计 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管理是企业行之有效的一种内部控制方法,在一个企业里会计的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在进行核算时,货币是其直接的操作对象,直接联系到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会计的财务核算能够正确的指导企业的经营方向以及经营策略的制定,高速公路是一项大的工程,其中的会计职能更加重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会计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的形式了,目前的会计管理方式形成了一个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化工作模式。 一、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职能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中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高速公路经营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对于高速公路经营的核算主要是通过货币的运算,以及对结果进行统计、确认、分析、记录等步骤,最后对高速公路的经营情况做一个连续的系统的分析,通过在核算中发现的问题,来对高速公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监督职能就是针对高速公路中的每个和经济活动有关的项目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能够按照计划预定的程序进行,对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些经济活动作出监督,保证其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根据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可以把我国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单机应用时期、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局域网单项应用时期、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时期。 1.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单机应用时期。 高速公路多是国内的大型工程,会计的早期管理时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高速公路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而进行的生产管理的电子化过程。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电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在电脑的不断普及下,企业抓住了电脑能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便利,所以在公司的管理中就引入了计算机,其中会计领域深受益处,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会计行业的整体面貌,或者说计算机让会计的工作方式完全从一个形态进入了另一个形态,电子技术使会计的工作效率更高,并且结果更为准确,会计是企业的核心部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就是整个高速公路快速运转的推动剂,在更为快捷的财务预算系统下,高速公路的施工进程得到很快的提升。所以说这个时期可以说是高速公路会计信息化的初始阶段,虽然技术不成熟,但是却给高速公路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帮助。 2.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局域网单项应用时期。 对于高速公路的企业里,有着多个机构和部门,所管理的事物繁多,采购、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安全检查等等多个方面的管理都需要高速公路企业来承担,这样就为单机的电子会计系统提出了挑战,众多事宜已经不再是单机的会计模式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高速公路里会计就从单机电子信息系统向着局域网进行转型,这个时期中高速公路会计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职责,而是一个由多人组成的系统的职责,整个信息网的系统中分工明确,每个会计负责不同的区域,最后再由总的会计对上述的各个部分进行整合结算。这样就完成了高速公路会计的由单机向局域网系统的转变。 3.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时期。 这个阶段的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管理的水平就非常高了,这个集成的信息化的系统中,能够对整个高速公路企业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密的核算和严格的监督。这个时期的会计信息化是不断按照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而发展来的,具有系统性、准确性、全面性、完善性的特点。这个时期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大型的智能化工具,可以自动的对高速公路中每个施工的环节进行把握,做出科学的预算,为企业找到最有效的施工设计方案。现在很多软件开发公司开发出了多个企业会计管理的软件,实用并且安全,这是高速公路企业得以更为快速发展的有效工具。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近几年已经非常的完善,然而随着高速公路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改变,会计的信息化也会不断的升级,随着企业对会计的要求做出新的改变。 三、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1. 信息化在高速公路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意义。 对于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建设,核算是企业良好运营的大事,尤其是工程成本的核算,整个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施工、护理等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每个活动都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本,高速公路企业也是市场经济的实体,同样也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获得利润的最大化,科学的高速公路企业核算系统就为这种企业利益最大化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核算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成本核算、支出和收益核算永远都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也是企业能够得以继续正常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高速公路企业资金预算系统,这个工作过程正是会计的职能之所在,会计是高速公路企业中资金运算管理的直接参与者,这就需要会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而信息化系统就为这个体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使企业会计的管理核算工作更加的便捷,更加的方便,信息化的实现多是靠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固有的特点就是准确、快速也体现了出来。信息化对于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意义一方面就是在核算模式的升级,计算机使整个企业的数据运算系统能够准确全面的进行,节省了人力,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2. 信息化在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监督中的意义。 监督是企业中会计的又一大职能,财政是企业运作的主要风向标,会计则是对风向标做出统计和计算的人,会计对高速公路工程流程中的每个细节做出统计计算,这种统计计算也可以说就是一种工程监督,会计会对工程资金细节问题进行综合整理,哪边出问题都可以反映在会计的统计计算结果中,尤其是像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中,有人会觉得工程大很难做到管理的全面,所以就会打工程的主意,这些都逃不过会计的法眼。信息化对于 -- 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意义另一方面就在于监督管理上的便利。信息化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运算系统,更是一个科学的监控系统,能够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反映,在高速公路企业的监督管理中我们可以应用相关软件,对企业进行全程的检测,当会计的计算出现异常现象时,软件就能及时做出提醒,这样就不至于像以前一样,即使存在问题,被会计计算出来,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分析软件导致问题不能被发现,最后给企业带来危机时才被人们注意。信息化在会计的管理中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信息化对现代企业的意义重大,尤其是高速公路企业的会计经营管理这一方面,在给会计的管理带来准确便利的同时,还可以对整个市场的行情做出分析和判断,能够带给会计第一手的市场信息,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所以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信息化管理有重大的意义。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试析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真账实做为载体,创新会计专业实训模式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的会计实训主要采用文字描述经济业务事项加仿真原始凭证和没有文字描述只有仿真原始凭证的两种实训模式,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通过这两种会计实训后,仍然无法准确识别真实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从而对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准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因此,必须改革我国传统的会计专业会计实训模式,提高会计实训的效果。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真账实操为载体的“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模式,是会计专业会计实训模式的最好选择。 【论文关键词】会计实训;校企合作;真账实做 会计实训是会计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效途径,是落实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有效方式。多年来,承担会计教学任务的各会计院校,对会计实训都十分重视,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会计实训模式和方法,有的院校采取文字描述经济业务事项加仿真原始凭证的实训模式,让学生通过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加以实训;有的院校直接采用仿真原始凭证的实训模式,让学生通过原始凭证的识别、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加以实训。采取文字描述经济业务事项加仿真原始凭证的训练模式和没有文字描述只有仿真原始凭证的训练模式,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会计实训模式,我们称之为“文字描述实训模式和仿真原始凭证实训模式”。然而无论是文字描述实训模式还是仿真原始凭证实训模式,它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两种实训模式与日常会计教学中文字叙述的会计业务事项非常接近,可以说学生只要会对文字叙述的经济业务事项编制会计分录,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会计模拟实训,学生不需要根据原始凭证来判断经济业务事项的前后联系,不需要太多的会计职业判断。然而,真实企业的会计工作只有反映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的原始凭证,既没有文字描述也没有原始凭证的顺序排列。因此,我国目前的这两种会计实训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仍难以适应真实企业的会计工作,尤其是难以辨别真实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所反映的内容,无法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准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提升学生辨别真实企业经济业务事项原始凭证的能力,准确对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就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会计专业会计实训模式。 一、目前会计实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会计实训是会计专业学生在经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后,将会计实务知识引入课堂,采用真实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模拟会计实务操作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会计实训按照实训的科目划分,可分为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按照实训的项目划分,可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按照实训的难易程度划分,可分为简单会计实训和复杂会计实训;按照实训的表现形式划分,可分为文字描述实训模式和仿真原始凭证实训模式。 文字描述实训模式就是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描述每项经济业务事项发生的时间、内容和金额等相关信息,同时列示出与文字描述经济业务事项相一致的原始凭证的实训模式。采用这种实训模式,学生可以根据文字描述的经济业务事项和相应的原始凭证进行相应的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和财务报表的编制。这种实训模式与日常会计教学中所讲述的内容相同,学生容易接受,能够使学生迅速熟悉会计实务操作的流程,但这种实训模式与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真实原始凭证有很大差距,这种实训模式只适合初学会计专业的学生。 仿真原始凭证实训模式就是在仿真原始凭证的前面或后面没有相应文字描述的经济业务事项只有仿真原始凭证的实训模式。与第一种实训模式相比,这种实训模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所形成的原始凭证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原始凭证识别能力,但是这种实训模式与真实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实际会计工作中反映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的原始凭证,并不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因此,要想切实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会计专业学生根据真实原始凭证对经济业务事项所做出的职业判断能力,仅停留在目前的会计实训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走出仅停留在课堂上、教室里搞会计实训的传统会计实训模式,将真实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搬进课堂,走进会计专业学生实训的第一现场,成为会计专业学生实训的第一手实训资料,才能真正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真账实做为载体,创新会计实训模式 为了实现会计实训与会计实务工作的直接对接,就必须深化校企合作,走校企合作之路,将真实企业所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真实原始凭证搬入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训课堂,由校外会计实践专家亲自指导学生进行会计实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从而对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准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到达预期的实训效果。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真账实操为载体,由校外会计实践专家亲自指导学生进行的会计实训,我们称之谓“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模式。这种新的实训模式与传统会计实训模式相比,它跳出了传统会计实训模式用文字描述经济业务事项或按一定照顺序排列原始凭证的圈子,学生实训接触的原始凭证就是将来从事会计实际工作时要接触到的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真实原始凭证,因此,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模式是会计专业学生实现会计实训与会计实务工作直接对接的最好会计实训模式,是对我国传统会计实训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模式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校企合作,真账实做会计实训必须建立在企业自愿,择优选择的基础上。由于企业所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涉及各个单位的商业秘密,并不是任何单位都愿意公开本单位商业秘密的,因此,实行校企合作,真账实做会计实训必须建立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在选择校企合作单位时,应本着自愿、择优的原则,由各会计院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由企业提供本单位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所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及相关会计资料,同时,各会计院校和参与会计实训的学生也应当保守提供会计资料企业的商业秘密,尽可能减少由于会计资料公开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了做到保护提供会计资料企业的商业秘密,保证所提供真实经济业务事项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各会计院校和参与会计实训的学生可以对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等相关会计资料进行复印或扫描、打印,并实行封闭管理,确保反映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不泄露、不外传,从而减少提供真实经济业务事项原始凭证企业的后顾之忧。 2.校企合作,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所选择的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成为校企合作单位,各会计院校必须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比如可以选择工业、商业、物流、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银行等各具特色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使选择的校企合作单位与各会计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相适应。各会计院校也可以直接与从事会计记账的中介机构进行校企合作,由于会计记账机构着各式各样企业的会计记账业务,所的各式各样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和代表性。因此,在选择校企合作单位时,各会计院校可以考虑直接与会计记账机构进行合作。 3.校企合作,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所选择的企业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比如某产品生产销售企业生产5个产品,5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原材料耗费基本相同,只是产品的规格型号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只需选择2个或3个产品作为会计实训对象,没有必要将5个产品全部作为会计实训对象,也就是说,所选择真实企业的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应当有所取舍,避免重复,不能照搬照套,而是应选择一些不重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进行会计实训,所选择企业的真实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必须具有典型性。 4.校企合作,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所选取企业经济业务事项发生的时间应当具有连续性。目前的会计实训往往模拟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实训,学生实训后只知道如何进行“本月合计”,而对如何进行“上年结转”、“本年累计”、“结转下年”等会计账簿登记内容并不清楚。因此,在选择真实企业的真实经济业务事项所发生的原始凭证时,应当考虑时间上必须具有一定连续性。比如可以选择一个企业连续3个月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让学生进行连续实训,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如何进行“上年结转”、“本年累计”、“结转下年”等日常会计账簿登记,掌握会计的连续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必备的会计知识和技能,提高会计实训的效果。 5.校企合作,真账实做会计实训必须由校外会计实践专家全程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提高会计实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目前的会计实训都是由各会计院校的老师在教室里指导学生进行的,而校企合作,真账实做会计实训应当由校外会计实践专家亲自全程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各会计院校的老师只能在实训中充当配角,帮助校外会计实践专家有效地组织会计实训教学,提高会计实训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同时各会计院校聘请的校外会计实践专家应当具备中级以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或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熟悉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程序,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能够胜任会计实训教学工作。 总之,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真账实做为载体的“真账实做”会计实训模式,是会计专业会计实训模式的最好选择。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会计专业大学生素质模型构建分析 【摘 要】 改变高校 会计 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是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可通过会计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模型的构建,从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应用素质、沟通与团队素质和适应与拓展素质四个方面来提升就业能力。文章提出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会计专业; 素质模型; 就业能力 一、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2008年全球性的 金融 风暴爆发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变得更为困难,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术界自2002年以来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从政府、 企业 和个人三个主体来分析其原因和相应的对策,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对策热点在于分析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升个人的就业能力。对于财务会计类大学生来说,提升其就业能力主要考虑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就业能力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模型。 (一)会计专业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1.会计专业大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偏窄。高校重视 经济 管理类大学生专业的通用知识 教育 ,但体现为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专业知识结构偏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偏低。根据林志军等人的研究结果, 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所有 会计 专业大学生应学习基础的人文社科和 自然 科学 基础知识,锻炼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会计专业院系应当扩大选修教学内容,一个专业除其主干课程以外,应允许会计专业大学生对课程选择、知识组合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要尽可能努力减少必修课,增多自选课程。在教学过程方面,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引领、提倡学生锻炼全面培养各项专业基础能力,同时有意识地添加课本以外对增强学生能力有帮助的内容。 (二)通过校企合作机制来提升专业应用素质 会计专业专业 教育 应是校企合作的典范,校企合作机制是一种以培养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应用素质和提升就业能力为重点,合理利用学校和 企业 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习操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校企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市场 经济 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会计专业院系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克服“以我为主”的运作模式,变从学校能力出发为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广泛开展市场调查,掌握市场信息,在制订招生计划、确定专业结构和安排教学内容方面与市场接轨。其次,建立校外专家“智囊团”,聘请知名企业的老总或董事长、业内专家学者,参与对学校发展战略的咨询和研究,建立企、校、研合作机制,巩固校外实训基地;帮助制订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教学实习计划;建立广泛的人才供需网。最后,成熟的会计专业院系可以考虑校企联合办学,学校和企业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开设企业定向班,进行“订单式教育”。学校高级教师与企业专家、高级工程师共同执教,实行优势互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可通过直接安排到合作企业来增强学生的专业应用素质,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通过合理引导学生提升沟通与团队素质 一方面,高校的合理引导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和实训环节上。在教学模式上,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通过虚拟的实践场景来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训环节小组集中实训的方式锻炼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在此过程中要求指导老师通过合理分配小组任务并且要形成团队激励机制。另外,第三课堂的开辟,如团体辩论赛、班级 体育 比赛和模拟招聘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提升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素质。 另一方面,社会和家庭的合理引导。社会环境和政策可以对会计专业大学生提升沟通和团队素质构成一定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如果没有一个相互信任、高效协作的团队,只凭借个人力量,即便个人能力再强、智慧再高、表现再完美,也很难以一己之力创造奇迹。家庭需要进行合理引导多让会计专业大学生融入社会,多与人交流,使其学会宽容、学会协作、学会做人。 (四)通过改革就业教育来提升适应与拓展素质 改革就业指导教育的核心是以职业规划理论来指导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会计专业大学生入校后应通过科学的指导主动定位自己,了解社会环境,确立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能力培养并不断评估修正目标,最终定位较为理想的职业。就业指导课程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阶段即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目标确立、实施策略及评估修正等内容。在提高适应环境能力方面,老师一方面要帮助会计专业大学生实现认知自我和自我定位;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充分了解社会整体需求动向,充分认识社会环境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提升自我发展素质方面,老师需要帮助学生确立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帮助学生评估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试析高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渐进式推进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国际化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本课程的改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顺应时展而变化。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双语课程《西方会计》的前身是《会计英语》,2009年教学计划更改为《西方会计》,成为我校财经系各个专业的双语课程之一。本文对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双语课程《西方会计》,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的选用以及考核方法六大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论文关键词:西方会计;双语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 财经系生源主要来自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毕业后主要是在该地区从事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作为高职学生,很多毕业生受英语能力的限制,毕业后会选择中资企业就业,对于外资企业望而却步。而双语课程的改革以及推进,将为我校学生叩响外资企业的大门奠定良好的基础。《西方会计》作为财经系双语课程之一,必将为我系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课程定位 作为双语课程,《西方会计》的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都随之发生变化。本课程是我院会计类专业培养财务核算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大学英语》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提高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提高涉外财务的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定位如下: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涉外财务处理能力。 (二)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的英语词汇、英语表达以及中西方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并具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在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注重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专业英语在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为毕业后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能力目标: (一)具备财务岗位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能对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进行必要的口头沟通,专业英语表述得体。 (二)具备会计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对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进行必要的书面沟通,能准确地理解和翻译专业术语。 (三)具备涉外会计的实务操作能力,能运用英语进行账务处理,能运用英语编制财务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 (四)具备判断中西方会计准则差异的能力,能正确地对中西方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进行账务处理。 三、教学内容 《西方会计》以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相关规定为导向,选取了西方会计概论、会计循环、会计要素、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分析四大模块作为主要内容。选取的内容由易到难,遵循了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过程。 选取内容与学习资源建设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能力培养原则 本课程在“任务引领教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模块式教学的设计思路,突出会计实践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使用英语处理西方会计相关工作的能力。 (二)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原则 本课程同时按照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设计相关理论知识部分,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辅助。英语作为一种背景能力,是学生进行涉外商务活动的工作语言,在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从事涉外商务工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充分考虑工学结合的需求,采用了中西方典型的案例,便于学生对比学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创新性和技能型的人才,改革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来,废除“满堂灌”的方法,《西方会计》教学组织总体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部分,注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充分考虑工学结合的需求。课堂讲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引导、讨论辩论、中西方会计处理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重在应用。 实训教学倡导以项目任务的教学途径,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法进行。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一定的知识学习后,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有关西方会计业务的处理。该活动要求每组学生将完成的项目以模拟公司的形式汇报总结,需要以小组演讲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向同班同学及老师汇报,接受老师及同学就其报告内容的评价。这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改变了以往有些同学只是“抄作业”的敷衍态度。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充分积累课程资源,有效拓展课堂信息量,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2、网络教学。网络课堂将为同学们提供简单、有效并且实用的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各大会计要素的概念;会计科目的英语表述;相关的英文会计分录;西方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例如财务比率分析法等,让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处理涉外会计业务。 通过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目前《西方会计》的网络课程正在建设中,将于下学期投入使用。 五、教材的选择 《西方会计》教学团队的老师,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自编了双语教材《西方会计》。由孔韬,陈汉平担任主编,杨立艳,王祺担任副主编,该教材于2010年8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已经投入使用,受到学生的好评。 该教材是“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为特点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之一,主要特点如下: (一)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 (二)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三)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知识体系。 (四)通俗易懂,突出应用性。 六、考核方法 《西方会计》建立了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专业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核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包括平时布置的项目任务、课堂提问,出勤状况等都作为期末成绩鉴定的一部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过程考核包括:教师评价、个人自评、小组成员互评。 教师评价部分主要通过作业记录、课堂参与度、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占评价成绩的60%。个人自评和组内成员互相评价部分可以从纪律、参与情况、组内成员协调情况、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占评价成绩的40%。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会计毕业论文资料库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实践教学, 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博士论文同时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构建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 实践教学; 质量保证 21世纪国力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 高级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将在劳动力市场更受青睐。高校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锻炼能力、锤炼素质的一个基地,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 在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我国不少高校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 传统的、过时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一直被沿用, 不能适应新时期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推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努力完善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以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实践教学的经验, 探索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该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观念 要搞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工作, 首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于学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 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甚至轻视实践教学。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设置偏少, 实践教学一般仅占总学分(学时)的10% - 20% , 而国外高校一般为35% 左右; 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偏重共性教育、忽略个性发展,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可以说, 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 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就必须转变观念, 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新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目标要求的提出,实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 我们应转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将实践教学从从属于理论教学服务的传统教学思路中转变出来, 重新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检验、深化和延续,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使实践教学为培养合格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服务, 确立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应有地位。目前, 我校会计学等专业正在逐步将实践课从理论课的辅助课程中独立出来, 单独设置实践课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培养计划,各种实习实训课程的教材也在编写和完善的过程中, 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 这将有利于我校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进而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素质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有些高等院校的教师主要来自本科院校, 没有专业实践的背景, 他们过去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企业第一线参加专业技术的训练和提高, 由于缺乏工程技术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纸上谈兵; 指导实践的方法和组织实践教学环节的经验不足, 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可采用两项措施: 一是有计划地安排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到厂矿企业、各种中介服务公司等承担实际工作任务, 增强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 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是在实践教学的部分环节, 可以从校外聘请有专业技能、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兼职作指导教师,一方面加强和充实了指导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提供了高校教师向技术人员学习提高的机会。 同时可以请专家学者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 使老师、学生获得更多了解相关专业发展动态的机会。如我校会计系曾请人大耿建新教授、南开大学周晓苏教授等为师生们做学术报告。他们的讲座把学生带到了一个更为广泛的专业领域, 所传授的前沿专业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在将来的实践工作中受益, 这对老师知识面的扩展也有帮助。经管学院还请来清华大学郝中军教授为我院教师作案例教学法的专题讲座, 对教师们有很大的启发。 三、加强实习基地、实验室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学生到企业实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绝大多数的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即使同意接受学生实习, 也只能作为参观性实习, 一般不提供让学生参加生产操作的条件。要想组织好实习实践这一教学环节, 使它不流于形式、有较强的生命力、学时利用充分并能够获得良好效果,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实习基地是否具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条件, 实习基地的各级领导是否配合学生的实习工作, 所提供的技术文件、资料等能否满足教学要求等, 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 从我校实际效果来看, 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无疑是一种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较先进的开放式合作模式。可就近选择那些条件先进、专业技术面广的企业、部门或科研 单位 作 为固 定的 校 外实 践基 地 ;实践基地一经确定, 应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要统一挂牌,以便提供教学服务, 便于监督和检查;对不具备要求的校外实践基地应及时进行调整。 为加强基地管理, 高等院校可制定和实施基地定位管理, 使高校实习教学基地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各项功能作用, 同时还能使基地的管理工作真正达到科学化和规范化要求。我校会计系在近几年积极联系了校外一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 提供了一些学生实习的工作岗位,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财务工作, 提高感性认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与这些实习基地打交道的过程中, 逐步积 累 了 一 些 加 强 实 习 基 地 建 设 的 经验, 如实习单位的考察, 双方有关权利、义务等合同的签订, 实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的保证等。 在实验室的建设上要注重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实用性, 要有长远观点、创新精神及办学效益观点, 要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减少重复购置, 把小而杂、多而乱的实验室调整为综合性实验室、实验中心。实验室建设需要一定资金作为保证, 一方面要加大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 另一方面要挖掘自身潜力, 把有限的资金准确、合理、有效地利用。 四、实践教学管理文件的规范 与实践教学配套的规范、全面、合理、实用的教学文件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 实习) 指导书、课 程 设计 和毕 业 设计( 论文) 任务书等。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文件, 是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根本依据, 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 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专业技能规范是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的基本依据, 根据人才培养规格中专业服务方向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及学科发展, 按学科体系提出系统的技能训练要求, 并规定必须完成或选择完成的内容。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 应该依据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学校的客观条件来确定、通过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和确实的数据来论证, 避免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带有太多的主观判断和随意性。 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的具体体现,是以纲要的形式表现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大纲应对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时间 安排 、教 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的细化, 它是每一项教学项目的质量标准, 也是衡量教师的工作质量标准和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一定要健全和完善教学大纲, 明确各个教学项目的质量标准, 否则, 失去部分教学质量的可控因素, 就会导致整个教学质量的模糊, 教学质量评估难以得出有效结论。 以指导书、任务书的形式规范学生的具体工作, 指导其学习。以试题库、考核办法来规范对学生的评价, 制定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及办法, 通过严格的考核获得学分。以上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在我校会计系都已经较为完备, 在实施过程中将结合实际面临的问题逐步加以修改完善。 五、改革考核办法 实践教学由于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和要求不同, 同一专业不同年 级 的实践内容的覆盖面不同, 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显然不能满足各种需求, 也不够科学和合理。因此, 在考核的形式到内容上, 都不应该忽略实践教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学生的实践基本技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形成和提高的, 因此要摒弃传统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思想, 把实践过程重视起来, 因为实践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规范比结果更有意义和价值。学生在每次实践中的表现都能在总成绩中得到反映, 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比一两次的实习报告结果或一次考试更准确, 对学生也更公平。 课程实践环节的成绩由课程实践指导教师负责评定, 实践环节成绩评定的依据包括: 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日常表现、效果, 实习体会与交流情况, 实践报告与实习日志的质量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 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 结论 实践证明, 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立, 以及实践教学管理的科学规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我校会计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明显增强, 在实习单位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在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的情况下, 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人才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 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浅谈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 在财会教学中,应该抓住会计教学阵地,对正在会计专业教育的学生渗透“不做假账,诚信为本”的教育,构筑德育工作的交叉网。那么,应怎样对财会专业学生诚信教育呢? (一)为学生分析诚信为是会计行业的“生命”?主要从二来说明:我国已加入wto,我国的会计准则将与国际接轨,与外国投资者打交道会更多,不讲诚信受罚会更重,经济损失会更大,也会的形象。外国会计行业也将市场,我国会计行业还呈失信严重的状况,会计市场即便再过十年,赶不上国际,还会拱手送给别人,会计从业人员将会面临失业的困境。分析让学生意识到会计人员讲求“诚信”长期利益和持续发展,放弃短期利益;为集体利而益牺牲个人利益,为整体利益而放弃局部利益,为利益而放弃利益。 (二)会计诚信的案例会计教学内容,将诚信贯穿于教学的。当置身于错综的经济环境中时,面对眼花缭乱的会计,应如何会计原则,书本并地告诉该怎么做,也不着标准答,一切都需要职业判断,很容易让意志和个人私欲凌驾于原则之上,从而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在会计诚信的培养,传媒的披露所带来的震撼和比理论的灌输和说教更为,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师社会地将报纸、杂志一、网站所报道的新闻和案例教学内容的补充,来弥补教材的,将诚信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多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比比皆是的信息,有性地指定和学生阅读某些财会的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学会如何拒绝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坚守诚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书本上的知识,也许五年十年之后就要更新,而时代的发言人,传媒所传递的信息毫无疑问是与时展同步的,点,是的会计教材永远无法企及的。的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地传媒来地获取知识,更新和扩展地知识面,才能地职业判断力,地诚实守。 (三)聘请企事业高层会计人员实例讲解,会计诚信教育的说服力。 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的学科。从情况来看,在会计教学方法上,我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活动的,而的会计教师上又是从学校走到学校,实践知识欠缺,有时显得说服力,应多聘请企业事业高层会计人员到学校来讲学,用亲身经历的实例对学生诚信教育,并要聘请法院的工作人员用的案例对学生法制教育,使学生牢固职业道德观念,能够在错综的经济环境下的职业判断,在金钱利益面前地把握,“常在河边走,坚决不湿鞋”。 总之,在会计专业课中诚信教育是每一位财会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诚信。财会专业教师应该自身素质,既要有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对的受教育者——明天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们循循善诱,帮助把握,健康地成长,原则、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依法纳税,高尚职业道德的接班人。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浅谈非会计专业学生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策略” 【摘 要】会计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程度不足,相关的基础知识较为匮乏,而且本课程又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专业术语让学生在接触伊始觉得枯燥无味很难入门。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讲述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降低其学习难度就成为眼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函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探究 会计作为一种专业计量和核算技术,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必要性语言。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所增加,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当前正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学好会计,用好会计是有切实的现实意义的。无论什么专业,其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结果必然融人这个经济型社会,懂财务知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取向。 《基础会计》是高等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由于该课程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相比,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其内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要求学生掌握一门不同于其他经济管理的专业方法,学生在初学本课程时,感觉难度很大,并且往往感到比较枯燥。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中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多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手段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和探讨,笔者就从事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一些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谈一些体会。 1.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教学目标的设定 目前对于一位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读懂会计信息要比能够加工会计信息更为有用,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会计信息来为他们的经济决策服务。因此,我们教学的目标也应相应设定为:使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基础会计的学习,理解会计信息并能够据此进行分析并加以有效使用。更好的服务于其工作的领域。 1.2教学内容的设置 就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1)着重整个会计流程的介绍 减少具体实务处理技能的训练。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让他们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产生的,清楚会计人员提供信息的工作程序,否则他们将无法理解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含义。我们应当看到: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没有必要掌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告的设计、编制等具体实际技能,因为如果有这方面的需要,他们可以依靠专业的会计人员。 (2)增加对会计信息分析的教学,提高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能力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我们的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首先能准确理解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程度、限制因素和外界环境,论文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当然我们需要做的也是让学生了解财务分析的方法以及能够让他们对分析的结果加以理解和运用,而并非需要他们去具体完成一系列财务指标的计算或真正掌握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体系。 1.3教学手段的运用 因为受到教学课时、教学条件、教学模式习惯化的影响,目前许多非会计专业的授课教师在授课时,依然沿用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授课方式,并没有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改变。多数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多是对教材及联系的讲解,虽然在大多数院校已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但内容依然以定义概念会计专业技能为主,习题记账等为辅,这就很难激起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和其本专业所学知识融汇在一起,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教学方法探究 2.1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由于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同,应根据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社会需要的是懂财务会运用财务知识在自己工作领域的综合性经济管理类人才。非会计学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会计信息的能力。目前很多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在教材、教师等方面依然和会计专业的一样,这就使得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础会计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和会计专业区分开来,没有形成适合其长远发展的教学目标。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及人才培养目标,其教学目标应该为:把握会计学整体框架和工作内容,基本了解财务技能,能够理解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把会计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 2.2完善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他特有的教学特点,教学以理解和应用为主,应减少其财务具体处理技能的训练,结合非会计专业的特点,根据教学对象所需的会计基本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将会计知识合理的运用到非会计专业中,从而达到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之所以在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的课程,也是因为所学的知识会在其工作的领域起到一定的作用。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各项经营决策的基础。非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应该以财务报表为核心,包括财务报表的产生和作用、理论基础、编制方法、审计、使用等。简单的说,不需要同学学会编制报表,而是要能看懂报表知道其来历和构成,能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基于此应明确目标。制定合理的内容,合理分配课时,明确教学重点。根据需要可以增设会计学的选修课,如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税法、货币金融学等,非会计专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 2.3在教学手段上增加案例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在原有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实际的案例教学,或者说可以寓理论于实例中。特别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学费,每个学生都需要缴纳,也是他们最在乎的实例。站在财务的角度,是银行存款或现金和收入的同时增加。站在学生的角度是银行存款或现金的减少和支出的增加。这种实例会使学生感觉到财务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更加有利于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会计基本原理和方向。 对于一位初步接触会计知识的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无疑有不少优势,其一就是案例来源于实际生活,为学生所熟悉,从而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对一门新课程的陌生及紧张情绪:其二,案例教学相对于纯理论教学来说,更为有趣,一定程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毕业论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案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明白他们是可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真正来运用他们所学到的会计知识的,因此他们学习的目的性也更为明确,学习也将更为有效。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我们只需要让他们掌握理解分析案例中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并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这些会计信息的技能。通过一系列的案列教学,增加了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也可以邀请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具体流程的讲座,或是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织学生参观学习,亦可以进行模拟教学,提高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知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 要:中职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本文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分析了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和学生实习与就业时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改进措施,让职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有路、上岗有能。 关键词:校内模拟实习 公司制模拟实习 校企结合 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对于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本专科学生的高等院校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大特点就是培养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本文从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分析了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和学生实习与就业时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改进措施,让职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有路、上岗有能。 一、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及其原因 时常会碰到自己已毕业的学生在商场里当导购员或其他无关本专业的工作,其中不乏在校时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令作为会计老师的我非常困惑和不解。 1、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现状 一方面,学校教学结构和开设的科目不合理,“重理论,轻操作”。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的学习和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方面,认为学生在毕业前只要考出会计证就万事大吉了,导致学生只有书本上的理论,而缺乏实践训练。校内的模拟实习和顶岗实习只是走走过场,不能让学生了解到今后从事的工作的业务流程和实战性。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不仅要具有会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还要对管理、审计和法律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弱,独立处理业务能力差,遇到问题无法主动出色地解决。用人单位对职校出来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不放心,也不称心。 2、造成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现状的原因 (1)教师队伍不专业。 很多教师自己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就是镜里看花,水中望月,没有真正到企业或公司去体验过实际的会计工作,在教学生时也只是纸上谈兵。有的即使毕业实习时参与了企业会计工作,但也只是做做出纳,简单地记记账,没有涉及到整个会计流程,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会计实习过程中,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指导实习,有可能会和会计制度、会计规范发生冲突。 (2)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的资源落后。 模拟实习这一实验教学手段模式单一、内容简单、方法落后,有的就是给学生几张凭证、账页,几套模拟业务,让学生机械地做分录、填凭证、登账簿。这些枯燥的工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教科书中没有涉及的工作,比如如何与银行打交道、如何到税务局缴税和买发票、如何开具各种票据等,更是云里雾里。 二、职业中专会计专业的应对措施 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可引进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会计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来为校内的老师充电,更新他们的知识库,扩展他们的专业视野。可聘请有经验、理论知识过硬的会计人员担任辅导老师,教授学生一些会计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增强学生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整合和改进学校的会计资源,建立全新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实习体系。 应健全会计档案资料,购置各种凭证、账簿、报表等,同时创建软硬件齐全的会计实验室,使会计实验室和计算机机房一体化并配备多媒体教学。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可创建公司制的模拟实验室:一般以四到五人为一组,分别扮演出纳、会计、制单、审核及主管等角色,有序协同完成相应的业务处理,并定期进行轮换,通过财会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亲身经历财务工作全过程。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会计模拟流程外,可开设各种兴趣小组,比如会计电算化、点钞小组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职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校外实习机会,可以尝试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习我校和鲁泰纺织在服装和纺织方面的合作。比如和新星、银座等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使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走见习与就业一体化道路,这样既可以解决毕业生就业时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又能消除私企老板对实习生不放心的顾虑,从而达到双赢。 总之,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当务之急。这离不开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希望学校和企业能携起手来,共建一个和谐的就业新体系,达到校企共商、校企共建、校企共享、校企共赢的全新局面。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浅议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所谓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就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重点要看其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同时还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本文针对中职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能力培养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中职 会计教育 职业道德 会计能力 会计是一门传递信息报告主体经营活动与结果的技术,同时又会产生经济后果,影响到企业、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等相关方面的利益。因此,在中职的会计教育中既要作为一门技术手段来传授给学生,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这样才能为市场经济培养高职业素质的合格型人才。作为一名中职会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一方面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本人就会计教学工作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职业能力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和道德逻辑 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一要激发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感,二要培养学生形成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冲突问题的思维方式,三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则规范。如何实现这几个目标呢?必须丰富教学内容,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始终。中职财会专业的教材侧重对基本专业知识的普及教学,许多涉及行业职业道德的知识并未深入介绍,学生一旦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会计事项应如何坚持会计原则,书本上没有答案,平时也未考虑过怎么做。因此,教师应结合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设计一些道德困境的案例,课堂形式应多以讨论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不提供答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讨论使学生提前接触在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道德难题,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行动。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如何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而不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会计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时时、处处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合法合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职业道德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且职业道德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二 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 会计的职业能力就是从事会计工作岗位的各种能力的综合。首先要有过硬的会计专业能力,会计的专业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会计业务核算能力和会计电算化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首先是对上面两项基本专业技能操作的训练,应充分运用财会模拟实验室,组织学生模拟会计实践操作,模拟公司机构组织设置各职能科室,财务科内还分设若干个核算岗位。教师引导学生按各核算岗位扮演成主办会计的角色进行模拟实习,使学生对一个企业的会计组织和管理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基本了解,并使他们对各财务岗位的业务核算理解得更透彻。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进行校外实习,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掌握并应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经过了一定程度的训练,毕业后能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2.对数字的敏感力 会计工作主要是靠数字来完成的,而不同的数字又代表不同的经济业务及含义,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数字要特别敏感,对见过的尤其是有价值的数字应在头脑中记下来,随用随取,这样对于做好会计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会计的教学中特别是在珠算课中,要注重强化训练学生眼睛既要看数又要看珠,手既要拨珠又要写数,培养学生看数快、写数快、心算快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对会计数据有一种自然的职业敏感和条件反射。 3.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职业能力 (1)良好的职业道德。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依法办事、客观公正、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职业素质。会计人员必须做到洁身自重,塑造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在物质利诱面前能够做到不动心,这要靠多年的学习、锻炼,甚至是教训才能做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用一些企业财务工作方面的正反面典型案例,结合会计证考试科目《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教材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学生认识其重要性。 (2)沟通协调能力。目前用人单位非常看重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上级的信任、下级的支持、同级的配合以及相关单位人员的协作。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接触面广,财会人员经常与银行、税务、工商、审计、财政、客户以及本单位的领导、职能部门和职工打交道,作为会计人员必须要协调处理好各层面的人际关系,这对工作的开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对学生灌输社交意识,学习社交知识和沟通技巧,并组织安排学生模拟财务外勤工作和财会法规知识竞答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沟通,学会组织协调,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社交能力与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普遍的提高。 (3)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法则,是每一个人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一个人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据统计只占一生所需知识的5%,绝大多数知识要在学校之外的环境中获得;再者社会变化急剧,知识老化加速,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中应经常有意识地灌输这方面的思想。 (4)环境适应能力。学生毕业步入社会,由于环境的改变,许多人都会感到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还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这就要求学生灵敏洞察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能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以适应现有的生存环境,积极地开展工作。 (5)计算机操作能力。随着数据资料传输网络化办公手段的应用,计算机操作已成为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能力,企业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掌握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应用技术及对计算机系统的简单维护技能。在中职会计专业这些课程必须开设,而且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 (6)财务管理与分析能力。任何一家企业,其发展的目标都是要将企业做好,做长久。而实现这个目标,影响因素有很多,但其核心是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即如何抓好企业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投放、资金退出等环节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和报账,更重要的是应该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在财会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利用《财务管理》、《审计基础》等课程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学习过的财务知识和决策方法多动脑、多分析、多讨论,通过对企业的会计报表及有关资料的分析,写出财务工作报告等多种手段来完成,以提高他们综合的财务分析能力。 总之,中职会计专业教育不仅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更应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为社会所用的合格人才。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会计专业课程中的教与学刍议 摘要:会计专业课程的教与学贯穿于整个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实践过程中。本文将高职院校教与学的活动开展从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浅析,来表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会计专业 教与学 主体 目标 内容 手段 评价 反思 0 引言 会计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语言和工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源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对会计发展的深远影响,促使会计实务处理要求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面临会计岗位工作重心的转变,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提升,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获取先进的会计理念、管理方法和业务技能,主要途径就是接受高等学校的正规会计专业教育,使之符合会计国际化的思想和社会需求。很显然,大学中会计专业课程的教与学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实践过程中。 1 教学主体 如果说教育有逻辑起点的话,应该是教与学的活动及其关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教与学的活动和关系有着先后的逻辑顺序,正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才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处的人际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从教的角度看:是教师学术技能充分发挥的场域;从学的角度看:是学生首脑并用掌握知识的开端。说到会计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然是贯彻“以教师为主动,学生为被动”的教育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来进行开展的,教师仍然注重强调课堂讲授,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不能积极地思维,不会动手去操作,久而久之,就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背离,能力和素质也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那么首先要认识和了解会计是干什么的?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如何?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会计知识和业务能力?会计工作需要使用什么类型的工具(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等)。会计教育就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仅要服务于学生,更要关爱于学生。“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具体包含:“教给谁”、“谁来教”、“教什么”、“怎样教”。由教师在课堂上来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并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情景教学和互学互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进一步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教师单纯注重“教学”向突出“导学”而转变,这样即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以“主体”的身份来强化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同时让学生提早接触实践,发挥实验教学的成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应该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学习规划,以此来确定自身在学习期满时有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走向社会后成为国家的栋梁。 2 教学目标 我国各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和自主权,但都是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质量框架下提出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求,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凡开设有会计专业的综合性高校都会围绕专业知识的构建、学生智力的认知、核心技能的掌握、管理水平的提升、实务操作的能力等各方面来设计教学目标。 2.1 知识要求 相对于高职教育的会计专业来说,要求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具有学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一,具备扎实的职业基础知识: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应用数学等;第二,掌握一定的职业核心知识:如财务管理实务、统计学基础、基础会计、中级会计、出纳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第三,熟悉职业拓展知识:如计算技术、涉外会计、酒店会计、银行会计、商业会计等。 2.2 能力要求 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具备相应地职业基础能力:如在校期间取得英语应用能力a级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具有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数学逻辑分析能力;其次要求拥有坚实的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会计领域业务核算、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会计信息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和控制现在的能力;能够胜任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管理工作,具有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如点钞、核算、记账、会计体书写等)。第三要求熟练职业拓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熟练应用办公设备及进行日常使用和维护;熟悉各类财务软件的运用;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调研、策划能力。 2.3 素质要求 思想素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身心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高职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拥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职业素质要求学生不仅要热爱会计专业,具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从事会计各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韧劲;有较强的协调与组织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共事的能力。 人文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礼仪和社交能力,具备一定的音乐、书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3 教学内容 在新修订的会计专业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有:经济数学、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等;集中实践课程有:计算机技能培训与考证、出纳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会计模拟实训等。由此看来,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入门教育是基础也是关键,那么应该把它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教与学。 3.1 从认识和了解会计开始,重视入门教育 在社会大环境下,为解决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现象,需要运用怎样的会计知识,熟悉什么会计方法,以及学生选择会计专业后需要学习什么课程、掌握什么技能、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在校期间如何学习、如何选课、如何完成课程作业,如何获得学习援助等,都将成为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当新生跨入学校的第一个学期,基础会计课程作为入门教育课程,首先要让学生对会计的概念、方法、记账、核算等都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基本了解。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个专业岗位就是出纳,因此“出纳实训”同样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入门教育课程。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入门理论学习,伴随“出纳实训”课程的入门实际操作,对于日后毕业生胜任出纳工作,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3.2 会计专业知识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长期以来,会计专业的认知规律都是遵循层次化的,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传授和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技能水平,基本上都是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入、难度加深的教育理念。 如“财务会计”课程的安排,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往往只是学习“基础会计”,这里包含了基础会计和基础会计实训两个部分,这门课程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会计要素、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而奠定基础。 到第二个学期,就要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同时还要求有会计技能训练、会计仿真操作。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货币资金的核算方法、熟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业务处理、了解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熟练编制汇总会计凭证、登记各类总账和明细账、编制和分析会计报表;使用的文字教材以某一机械加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背景和对象,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完成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将枯燥的会计工作室场景化、直观化,犹如学生身临其境一个会计实体去感受会计实践活动,当然,这种仿真训练,可以在会计模拟实训室中来完成,即给学生提供一个身临会计岗位,当一回会计的亲身体验。 最后阶段还要学习“高级财务会计”,此时要求学生在连续学习了会计专业知识以后,应该进一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处理、资产减值核算、或有事项分析、债务重组、借款费用核算、外币业务、所得税计算、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等等。尤其到后一阶段,让学生更加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的核算技巧,侧重教会学生思考和运用,并进行实践和研究。 3.3 课程内容注重于专业知识与技术方法相结合 在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中,有一部分的课程是跨学科的有效融合,比如:“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会计电算化实训”,指导学生将财务报告的数据运用excel表格来完成,从中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各个要素;还可利用计算机建立饼状图形来分析负债和权益结构,通过比较提出合理的、最优的融资决策建议;训练学生上机实践,使用规范的格式及熟练地计算机处理财务数据,巩固单项实训中掌握的各个模块操作技能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凭证打印、简便准确。 通过教与学,还可以把经济数学、统计学基础、审计学原理等课程与会计知识联系在一起传授给学生,不仅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模型在会计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更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运用数学模型使学生对会计基本框架和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表格数据的连贯性和准确性,更加体现出数学和统计学是整个会计工作的计算基础。 3.4 会计课程科目设计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衔接和协调 “双证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所接受。让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与自身学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显然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而言,是一种新的严峻挑战。当面临就业问题时,用人单位就会向毕业生提出“是否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者是“助理会计师职称证书”。相对会计岗位而言,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同时要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换句话说,其实也就是上岗证,如果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就好比驾驶员没有驾驶执照不能开车一样,就无法上岗从事会计工作。因此,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就加入了要求学生毕业时一定要取得各专业从业资格证书,并且在课程科目上将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紧密衔接在一起,比如:课程学习“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重合,使学生既节约了学习时间,也可一科两用。课程科目和考试科目两者协调还加上一定的优惠条件,如毕业时凭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抵学分。 4 教学手段 会计课堂教学的方法应当从程序性和技术性的教学方法向概念性和问题式方法转变,强调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答案以及如何掌握学习技巧,由此将会计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操作贯穿起来,学会实践操作,举一反三。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首先可从感性认知着手,然后再由理性认知开始,最后到实践操作为止,完成整个教学阶段使学生从入门熟悉的过程。 4.1 当新生踏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面对会计的基础知识教育,绝大部分同学(除开少数职业高中的对口会计专业学生)几乎对会计没有任何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到学校所在的财务部门参观考察,有条件的还可以到一些大型的公司参观。让学生对会计是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要分成会计和出纳岗位?主要职责是什么?怎样进行实际操作?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是怎样由会计来进行反映和监督?有了这样一个感性的认识,可以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提升。 4.2 有了会计专业的感性认识,进入第二阶段的理论学习,学生自然就不会感到十分陌生。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牢牢把握会计专业知识的总体框架结构,注重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着重讲解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通过浓缩章节、归纳中心、案例分析、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重点答疑、例题练习、课后作业等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脑动手、探讨分析、思考练习的各项能力。 4.3 在现代化教学中,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的教学工具,也是教师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ppt课件,通过课堂的幻灯演示,使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图表更加生动、表格计算直观、数据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课件展示可以鼓励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注意观察如何进行正确地填写各类表格,怎样掌握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 4.4 当进行会计单项或会计模拟实训时,教师要积极运用模拟教学法,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于一个会计实体核算的情境中。如教师把企业中的供产销各个主要生产经营部门的所有工艺流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凭证、表格、账簿、单据等都收集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运用这些实物,完成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的各个步骤,模拟会计实际工作,从企业筹资活动的开始,组织生产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资金回收等各个环节,首先审核原始凭证、再根据原始凭证填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对账结账,最后是编制会计报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要求学生准确核算收入、费用和利润,检查实际收支结余的数据是否与记账凭证上的数据相吻合,能否做到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实相符。如果不符,是何原因?要求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思考、手脑并用、努力实践,正确使用会计体书写支票和凭证,牢牢掌握会计的基本操作方法,最终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融合。 5 教学评价 对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评价,分为三种途径:第一是由学校教务处派出检查组分别对课程责任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学、期中、期末)进行抽查:从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等方面检查评分;第二是由全体学生对专业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考核评价:从着装、语言、板书、表述、教学态度、教书育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评价项目来为教师测评;第三是由行政部门为其教学工作打分;很显然,最后的总分应该就是三者的综合。另外,任课教师也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如上课迟到、缺席、完成作业、期末考试等情况进行评价,一般而言,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占学生考核成绩的30%,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70%,这样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宽松环境和有利条件,同时也健全了考试和考核机制。对于学生来说,修满学分不再仅仅局限于最后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而平时的表现计分也十分重要。 6 教学反思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讲授专业知识的整体框架以及重点、难点、知识点,其他时间用来侧重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自主获取资料分析问题、自主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探讨,并为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方法。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与学”的活动情境;实施让学生承担完成主体角色来完成学习的任务;给学生享有与教师同等的动流表达的对话权利等。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学习”接受知识、灌输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与学的环境下,用陶行知先生的“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的至理名言来鞭策教师的行为。教师也需要不断地从媒体、网络、广播、新闻、报刊、杂志中主动研究和探讨新的会计法规和新的会计准则,吸取新的知识、新的结构,更多地了解和阅读一些新的会计知识专题文献,将新的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和启发学生陈述、议论、探讨、理解、更新、思考新的会计内容,以此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和雇用单位的满意程度。 在教与学的氛围里,教师不适当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并诱导学生肤浅地学习,掌握的知识不牢固。相反,有效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态度、强烈的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会鼓励学生深入地学习,喜欢这个专业,热爱这项职业,从而学习就有兴趣,思维就会敏捷、实践就有激情,工作就有成绩,能力就会提升,事业就会进取。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浅谈当前如何做好会计专业培训改革 【论文摘要】 会计专业培训要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为我国会计教育组成部分的会计专业培训与知识经济的要求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会计专业培训必须做相应改革。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会计专业培训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会计专业培训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论文关键词】会计;培训;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对我国会计职业的执业质量和会计培训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培训教学工作必须更新观念,顺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会计专业培训的特点,适时进行会计教学工作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探索培养适应新经济需求的会计人才的新途径。 一、会计专业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针对性由于我国的会计专业培训教育一直以来大多都由普通高校举办,且教学师资等资源主要依赖普通高等教育的资源,会计专业培训也就自然承袭了普教的教学模式,然后缩减课时。教学计划即使修改也是委托普教的教师来代办,而对普教的教师而言,由于目前普教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以及学员基础差等因素,高职称和高水平的教师很少给参加会计培训的学员上课,他们并不了解这些学员的实际需求,不熟悉培训规律和学员学习特点,所以,制订的教学计划对学员而言,也就没有针对性。 (二)实践教学环境和形式单一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就大多数会计培训的实际情况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同时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采用的许多资料是由教师自编的,无法保证实习实训需求。这种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员解决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但毕竟与实际情况有一段距离。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因为合作方收入与付出不等同等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愿成为会计培训的会计实训基地。培训班实训基地的严重缺乏,使得学员的专业实习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课程体系缺乏完整性 学员本身就是会计从业者或潜在的会计从业者,一个合格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素养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和途径。目前会计专业培训学专业课程体系很少涉及与这方面相关的课程。而且,教师也往往忽视了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相关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片面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未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其中,难以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四)会计模拟实验教材不够完善,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现有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大多是产品制造型工业企业会计的实验项目,而对其他行业的经济业务没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员知识面的拓展。 会计模拟实验教材的项目还应进一步拓宽到其他类型的会计主体,如商业、金融业、行政事业单位等。 另外,会计实践教学应包括会计(含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三类学科的系列课程,还应包括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两种方式。但从许多培训基地的模拟实验教学来看,真实体现模拟实验的课程只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而涉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等课程的实习项目还非常少,计算机操作也较少。 枯燥的理论教学以及理论不能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导致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做不到扎实和稳固。 (五)师资队伍流动性强,教学水平良莠不齐 师资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执行者,对教学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会计专业培训教学师资力量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普教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但他们兼职成教教学,对会计培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相对了解较少。 编辑整理 二是在校就读的研究生,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广博的知识,并能较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易于与学员沟通,但他们缺乏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教学规律的研究,责任心不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是退休老教师,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但对现代成教思想知之甚少,对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不够熟悉,甚至不会使用,影响了会计培训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提高会计专业培训质量的途径 (一)改革教学方式,推广会计案例教学,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会计培训应当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模拟内容的比重,以培养学员的实践操行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员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教学方法。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只有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学好。会计案例教学无疑是理论和实践性的契合点。 (二)围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合理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层次和培养水平。在课程设置上应本着能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的原则,让学员学会怎样“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因材施教为立足点,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基础性、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各门课程的衔接性,适当增加人文教育及职业素养的课程门类和课时,减少专业必修课,拓宽专业基础,突出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应以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为中心,学员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讲授什么内容。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知识为主,强调针对性,争取做到学即能用,适当补充会计实务中新出现问题的研讨专题课和“诚信、敬业”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着力培养学员的职业素养。 (三)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它是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避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它是文字、声音、图像的结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员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必须扩大现代化教学的范围,提高现代化教学的质量。 (四)开展新会计知识讲座,完善师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会计制度、会计法规更新快,会计知识也随之更新。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应及时了解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积极参加新会计制度培训,更新知识。学校应根据会计制度的改革情况,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师资队伍,开展有效地教研活动,同时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新会计制度讲座,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员,使学员了解到最新的会计知识及新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学以致用,跟上会计改革的步伐。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浅议高职会计专业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 摘要: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普及率大大提高,相关高职院校已将电算会计技能列为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但是,该技能在教学实施中仍存在不少误区,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会计专业电算会计技能培养的核心内容与相应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电算会计技能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我国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使得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电算会计技能。 一、以就业为导向,正确确定电算会计技能的教学内容 我校于2006年对浙江省内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是我院会计专业历届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的负责人;范围主要集中在绍兴、温州、台州、宁波、杭州五地,共走访企业60余所,收回调查问卷200余份。调查显示: 1、财务软件操作技能,是企业顺利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首要条件。 当被调查者被问到“为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进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下列哪些技能”时,各选项的选择比例分别为: “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以89.1%的比例,高居榜首。这说明软件操作能力作为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条件,其重要性得到了广大企业及财会人员的认同。 同时,通过统计被调查企业所采用的会计软件发现:用友、金蝶、速达、管家婆、新中大等软件在我省均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学生就业单位的不确定性,其软件操作能力应是对我国主流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以及对其他财务软件触类旁通的能力。因此,学校须将财务软件操作的一般规律教给学生,即至少应选择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财务软件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相应财务软件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对其他财务软件触类旁通。 2、手工会计过渡过到电算会计的系统实施能力十分重要 上述选项中“手工会计过渡过到电算会计的系统实施能力”以80.3%的比例排在第二位,说明对电算会计人员而言,这一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调查发现,在已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真正脱离手工记账的企业仅很少,绝大多数企业属于人机并存的记账状态。因此,我们还对企业中各子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可见,不同的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程度和范围都不一样,财务系统中的账务处理、工资、报表等系统应用最为广泛,其他系统应用面相对较低。为什么会如此呢?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原因有二。其一,企业资金有限,只能在部分领域中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二,会计人员的能力有限,无法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而这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这说明,会计人员的系统实施能力已经影响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另外,在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有近95%的企业打算在将来实施会计电算化,这部分企业一旦开始实行电算化,他们亦将面临一个“系统实施”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若能掌握一定的系统实施能力,是非常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 3、计算机软硬件维护能力也比较重要。 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是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对会计人员而言肯定是有益的。为此,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 。①贵单位是否单独设置计算机技术人员岗位: 这说明,很多小企业因为自身资金实力问题,或者是考虑到工作量问题,并没有单独设置计算机岗位。这在计算机大量在财务工作中采用的今天,对会计人员是非常不利的。 ②企业对所作用的财务软件安装维护工作是否由软件销售公司负责? 此调查结果说明,企业的软件维护工作主要由软件销售公司负责,但是,一些细小的计算机问题(比如病毒攻击、设备连接等),不可能也不好意思直接找软件销售公司解决,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更会无端浪费企业的时间和精力。况且,目前一小部分企业仍在使用一些来历不明的财务软件(调查中发现,此类企业数量不少,但因涉及企业隐私无法确切统计其比例),这些企业在软件维护上存在的问题更多。此时,若财会人员自己能懂得一些简单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就能起到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的作用。 ③电算会计操作人员是否有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 该选项表明,电算会计操作人员具有想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愿望。 ④下列哪些计算机技术,你认为有必要掌握? 可见,除“一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外(此内容各院校已开设相应课程),病毒维护、打印机等外部设备与电脑的连接、操作系统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技术、软件的安装与维护等技能均有超过1/3以上的人认为应该掌握。 学校若能针对此类内容,为会计专业学生量身定制一门计算机课程,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人为此专门找到了12位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高职教师。他们认为,若能安排一门3学时/周的实践课程,学生掌握上述计算机技能是完全可行的。 二、以应用为主线,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我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对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至少要设三类课程(如下表)。 第一类为技能基础课,主要介绍一般会计信息系统(erp软件)的功能模块和数据联系以及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学校可以设置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信息系统两门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财务软件的系统划分和内部的数据联系,同时使其具备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计算机技能。 第二类为技能核心课程,主要介绍目前我国主流财务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应重点选取两种软件(如用友和金蝶)进行比较教学,可将其分为财务系统应用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应用技术两门课程,使学生学习由浅入深,掌握财务软件应用的一般规律。 第三类为技能拓展课程,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可以以综合实训的形式开展小企业erp系统实施训练。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系统实施能力。同时开设计算机软硬件安装与维护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总之,电算会计岗位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岗位之一,学校对其技能的教学与安排一定要从岗位实际需要出发,突出传统的学科界限,真正做到按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唯此,才能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提高。
如今人们的生活理念越来越成熟,对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茶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如今人们对茶叶产品的绿色、生态消费理念抱有较高的期待。因此,茶叶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地创新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和制度,提升产品质量。茶叶企业是茶叶产业稳步发展的核心与主体,它涵盖了诸多与茶叶相关的资源和元素。眼下茶叶企业应该响应国家号召,稳步推进茶叶生产加工供给侧改革,有效地推进自身的多种管理活动,做好人力资源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优化经营管理机制,丰富自身的管理元素,更好地适应茶叶产业的发展和需要。 一、创造力导向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创造力 (一)组织创造力概述 组织创造力指的是,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中承担着探索创造力和创新的使命,也就是说,在组织中利用创新的想法、思维、观点等,创造和设计别具一格、区别于过去的产品、工艺、服务、技术、服务流程等。组织自身的自我效能、创造性、组织战略、领导力、外部环境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自身的创造力。为了提升组织的创造力,应该积极地培育它的创新文化。这就意味着,应该积极地鼓励和调动成员的革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积极进取、大胆设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训练他们逐步改进和完善业务技能的本领。专注于本职岗位的创造性工作,这样既可以获得高评价、高表现,又能够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企业文化。组织中充满了强烈的创新气息和创造力文化时,各个成员可能随时迸发出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与观点,成员之间通过彼此交流想法,开展头脑风暴等,逐步打造组织的创造力文化和组织创造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创造力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生产等多项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塑造企业员工的职业行为、技能与工作态度,继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人力资源领域的管理实践可以稳步增强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创造力水平,合理地、充分地借助本身掌握的相关技能和知识,持续地进行探索和钻研,促进和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创造力导向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更关注企业的产品、管理、服务等多种创新,是关于组织创新的诸多实践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利用诸多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组织所期望的、所需要的职员给予奖励和鼓励,以强化和树立他们共同的企业文化和组织价值观,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战略密切结合起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实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文化的演变。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利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让他们更主动地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积极地创新和改进相关的设备、技术、工艺流程和细节,以激发他们增强业务的意识,形成自己的创新理念,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强烈的创新式文化。企业坚持创造力导向,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过程中,会尽可能地创造适宜于创新文化发展的内部环境。它有利于调动全体职员的创新理念,把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核心价值密切结合起来,稳步推动企业的创新创造工作。 二、创造力导向下茶叶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更高要求 如今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的根本性推动力。笔者重点分析了创新力导向下茶叶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更高要求。以下是笔者的三点认识和理解。 (一)创新力要求员工具有更强的岗位能力 我国推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产品。茶叶企业生产和制作茶叶产品的一方,它的生产经营会受到消费者偏好的较大影响。因此对茶叶企业而言,“适销对路”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而且能够稳步提升产品质量。在产品分层销售方面,更迫切地重视中低端客户的茶叶消费需求。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而且能够稳步提升产品质量,要求员工增强自身的产品加工水平和能力,按照生产加工的相关规程,持续地创新和改进这些生产工艺和技术,不断地增强产品的成本控制能力。要创新,就应该结合本职岗位的需要和要求,稳固地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提高职员能力拓展的要求 企业坚持创造力导向,既可以让企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改善自身的产品结构,又能够让茶叶企业结合自己的资源禀赋和客观条件,合理科学地拓展自身的产品类型。比如一些茶企开发了茶园的资源以及项目,设置了生态茶园旅游观赏的活动和项目。再就是一些区域将茶叶产业当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紧紧围绕本地区的茶叶资源,实施了全域旅游项目。在眼下去产能的过程中,茶叶企业的部分员工应该配合企业的转岗需要。茶叶企业应该拓展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和教育,使他们满足其他工作岗位的需要。这样以来,企业既满足拓展项目和产品的发展需要,也可以促进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减少经营管理中的人工成本。 (三)增强茶企职工的主体意识 如今,茶叶企业坚持创造力导向,不但要求员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积极地适应企业的更好发展需求,而且还要具备“我是企业的主人翁”的意识。员工的职业发展受到企业发展的较大影响,应牢固地树立企业主人翁的意识。茶企应该打造自己的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促使人力资源稳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以来,员工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制度创新、工艺改进、技术完善和创新等,积极地发挥自身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如此以来,企业管理层在应对各种风险的过程中,就可以显著地降低决策压力。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涵盖了他们的使命意识、团队意识与责任意识,当他们树立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主体意识后,会促使他们自发地提升岗位技能,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 三、创造力导向茶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一)创造力导向是企业创造力导向下员工创造力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中介 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创造力导向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对茶叶企业自身的创新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茶叶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是其内部积极地鼓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逐步形成创新和创造的环境与氛围基础上,职员们乐意去探索和尝试新型的手段、方案和方法等,以破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相关问题,或者改善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状况。企业给员工提供了更广阔、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肯定他们的创新成果,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和评价。茶叶企业的各位职工既要彼此竞争,又应该共同协作,激发和提出更多符合企业发展现状的创新行为、观点和想法,让茶叶企业具有更强大、更活跃的创造力。企业在常规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借助诸多方式、活动和手段,增强各位职工的创造力与创新文化,提高他们的产出与绩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说茶叶企业坚持创造力导向,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创造性地配置和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茶叶企业自身的创造力。 (二)有机型结构能够调节创新文化与人力资源的创造力 茶叶企业结构指的是在茶叶企业中对各项任务和目标予以有效的分解、分工、确认、协调彼此职责的范围。茶叶企业的结构涵盖了有机型结构与机械型结构,前者能够通过沟通与交流传递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更有助于打造企业的创新氛围的营造,继而激发职工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有机型结构的茶叶企业由于不存在严格化、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可以更灵活地参与茶叶企业的各种内部活动,具有更高的参与度,有利于形成创新的观点和想法,更易于让人们接受。笔者认为,茶叶企业的有机型结构与企业文化彼此影响和作用,可以让茶叶企业具备更强的创造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之间的彼此协同效应 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划分为三类,分别是外在激励、内在激励与能力激励。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对与能力有关的员工创造力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关系进行反向调节。应该把握这三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让他们共同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创造力会带来显而易见的交互效应。首先,当企业实施了程度较高的,关于内在激励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时,假如希望得到较高的职员创造力,企业应该实施较低水平的、关于外在激励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关于能力方面的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组织中团队的多样化与工作设计的丰富化,应该与程度较低的绩效评价与以绩效为基础的回报政策相吻合。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够招聘到高素质职员,切实发挥这些员工的最大创造力。其次,企业实施程度较低的、关于内在激励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时,如果希望员工创造力达到较高的水平,应该采取程度较高的、关于外在激励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此外还要实施程度较高的关于能力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就是通常情况下所说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假如工作设计不够丰富,工作团队员工缺乏多样化的沟通机会和交流渠道,则应该和程度较高的绩效评价及以绩效为基础的较高回报相吻合,唯有如此,方可招聘到综合素质较强的员工,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最大创造力。 四、结语 茶叶企业应该结合所在行业的特点和茶文化的深厚意蕴,坚持创造力导向,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逐步培训和锤炼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茶叶企业应该积极地打造自身的创新文化与创造力,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增强员工的创新素养与创造力。这就需要茶叶企业完善自身的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开展各种奖励活动等,企业在管理人力资源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坚持创造力导向,培育创新文化氛围,增强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职工们的聪明才智,切实提升企业的创造力。企业还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激发创造力的相关业务流程和制度,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让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电气工程论文:有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以电磁感应定律、基尔霍夫电路定律等电工理论为基础,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使用及其过程中涉及 文秘站: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主要以控制理论、电力网理论为基础,以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控制理论是在现代数学、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电子计算机、神经生理学诸学科基础上相互渗透,由维纳等科学家的精炼和提纯而形成的边缘科学。它主要研究信息的传递、加工、控制的一般规律,并将其理论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将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相结合,应用于电气工程中,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工作效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同时也能减轻体力、脑力劳动,改进生产工艺等。 在实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中,应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通常情况下,都是先进行硬件的设计,根据实际的工业控制需要,针对性的选择电子元器件,首先应该设置一个中央服务器,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作为系统的核心,然后选择外围的辅助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等,通过线路的连接,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实际的设计时,除了要遵循理论上的可行外,还应该注意现实中的可行性。由于生产线是已经存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必须在不改变生产型的基础上进行,对硬件设备的安装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设备的体积较大,就可能影响正常的加工,要想使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稳定的工作,设计人员必须进行实地的考察,然后结合实际的情况,对设备的型号进行确定。在硬件设计完成之后,还要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通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但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动化水平,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一些软件公司,根据硬件安装和企业生产的情况等,进行针对性的软件设计。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分析 2.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理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为了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采用的主要是人工的方式,虽然机械设备出现后,人们可以操控机器来进行生产,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但是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快,对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仅仅依靠操作机器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生产的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企业都实行了二十四小时生产,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采用这样的生产方式,机器可以不停的运转,操作人员却需要足够的时间休息,因此必须增加企业的员工,这样就提高了生产的成本,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效益,必须对生产的成本进行控制,于是有人提出了让机器自行运转的概念,这就是自动化技术。 2.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1)防雷接地。雷电灾害给我国的通信设备、计算机、智能系统、航空等领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智能建筑建设中也要十分注意雷电灾害,利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将单一防御转变为系统防护,所有的智能建筑接地功能都必须以防雷接地系统为基础。(2)安全保护接地。智能建筑内部安装了大量的金属设备,以实现数据处理,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金属设备对建筑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智能建筑中运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为整个建筑装上必要的安全接地装置,降低电阻,防止电流外泄,这样便能够很好地避免金属设备绝缘体破裂后发生漏电现象,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3)屏蔽接地与防静电接地。运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十分注意电子设备在阴雨或者干燥天气产生的静电,并及时做好防静电处理,防止静电积累对电子设备的芯片以及内部造成损坏,使得电子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设计师将电子设备的外壳和PE线进行连接可以有效地防止静电,屏蔽管路的两端和PE线的可靠连接可以实现导线的屏蔽接地。(4)直流接地。智能建筑需要依靠大量的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脑操作系统进行信息的输出、转换与传输,这些过程都需要微电流和微电位来执行,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也容易造成电气灾害。在大型智能建筑中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可以为建筑提供一个稳定的电源和电压,还有基准电位,保证这些电子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2.3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措施 (1)强化数据传输接口建设。在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时候,数据传输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进行高度的重视。只有提高系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快捷性、高效性与安全性,才可以保证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在进行数据传输强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数据传输接口的建设,这样才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安全。在建设数据传输接口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其标准化,利用现代技术处理程序接口问题,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程序接口的完美对接,降低数据传输的时间与费用,提高数据传输的高效性与安全性,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全面落实。(2)强化技术创新,建立统一系统平台,节约成本。电气工程自动化是一项比较综合化的技术,要想实现其快速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技术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确保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有效实现。所以,在进行建设与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系统平台的建设,结合不同终端用户的需求,对自身运行特点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在统一系统平台中展开操作,满足不同终端用户的实际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建立统一系统平台,是建设与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首要条件,也是必要需求。(3)加强通用型网络结构应用的探索。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通用型网络结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有效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技术监控,并且对设备进行一定的控制,在统一系统平台中,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可以更加快捷的完成,同时增强工作安全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同时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更新,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安装的质量及措施 一、建筑电气工程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工程作为建筑中间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电气工程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很多新的技术开始采用,电气工程中间的智能化技术就大大的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质量。电气工程的施工工序主要是安装控制装置、安装相应的电缆、安装变压器、安装照明装置、安装发电装置等一系列装置,在所有的装置安装到位之后,我们还要试运行,然后再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修改。 二、智能化技术 随着建筑工程要求的提高,很多的新技术开始使用,智能化技术就是众多新技术中间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又叫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技术的集合体。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包括用语言识别系统、语言处理系统、图像文字分析系统、专家系统等。智能技术在控制方面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的丰富着其他的系统结构,逐渐的在原来的系统基础之上加入仿生学、自动化等新的知识,构成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系统。既提高了智能技术的整体的可靠性,又提高了它的运行速度和设备性能。 三、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间的应用 智能技术已经开始频繁的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中,在电气工程设备故障检测和电气工程优化中都是应用的智能化技术。在这些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加快了电气工程设备故障的检测维修速度,对电器工程的优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智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在电气化的领域中间,电气化的操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的领域较多,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才能进行控制。同时还要通过控制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来确保操作的良好进行。(2)电气控制中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电气控制在整个的建筑电气工程中间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实现电气控制的智能化就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加快工程的进程、提高工程的质量、降低工程的成本。在电气工程中,我们的电气工程需要自我保护,我们通过将GPS的定位系统安装在里面来确定电气控制的线路。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的计算机智能系统就会自动的传送出运行状况,然后对传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智能化的电气控制。2.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1)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控制。在控制的中,我们对于系统的智能化检测就能很好的反馈出问题的所在。对于发生故障的部分进行智能数据的传送,以便进行更进一步的智能监控,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神经网络,模糊网络,专家系统等。(2)对于电气的变压器、发动机、发电机等诊断,我们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电气工程中间经常会出现故障,对于故障诊断的不及时和故障诊断的不准确将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而传统的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术比较的繁杂、检测的时间较长、准确率不高。对于变压器,我们的传统方法是检查变压箱的气体,然后对气体进行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故障。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很高的准确率,往往还会出现分析错误,导致故障的分析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而智能化的应用就可以清晰的判断出故障所在。通过人工智能中的模糊理论、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来分析,以此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准确度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进行设备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遗传算法,另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是模仿生物遗传的模仿,在运算的时主要是利用生物的进化规律进行搜索,然后对于里面系统的缺陷进行优化。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通常是采用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来对设备进行优化。(2)除了使用遗传算法和专机系统进行电气设备的优化升级之外,还可以采用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设备的优化升级。模糊理论主要是利用物理的方法进行的设备的优化升级,神经网络主要是将计算机中间的算法进行升级,从而提高运算速度。这种方法充分克服了神经网络运算速度慢的问题,并在优化升级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1)从目前来看,国内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甚至有些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其可行度。但是从整体的人工智能化应用来说,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很多的智能化技术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在实践中间检验它的可行度,现在的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还是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个小的步骤。对于现在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当务之急是将研究理论拿到实践中间来检验。然后将这些成果更多地应用到建筑的电气工程中间,为整个的电气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2)从以上可以看出,智能化在电气工程的应用中,对于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等部分研究的比较的深入,而在其他发展中则相对滞后。在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加深对于其他部分的智能化,从而整体上推动电气工程的智能化。(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目前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中,要是智能化没有更多的创新,那么肯定会有其他高端的技术来代替智能化技术。因此,智能化技术也要在时代的发展中间不断的前进,来适应电气工程的需要,从而将电气工程推向更高的智能化水平。(4)智能化技术是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因此在智能化的发展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其他的学科知识的发展,将其与智能化的发展相互融合,从而推进智能化的发展,以便对建筑的电气化工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智能化。 五、结语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将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将加快工程的进度,将更好的节省工程中间的人力资源。智能化技术也还在发展,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将会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中间应用的更加成熟。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一、“电机学”现状及问题 各门课程的衔接统筹,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已经受到一些高校的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提出了“2+4+X”的培养模式,核心是通过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强调培养内容上的拓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不同层次教育阶段的平滑过渡和有机衔接,从而构建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主体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新体系,多规格多层次多模式培养高层次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提出了电类基础课程的系统关联化建设的想法和方案,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系统的观点,按照统一整体观重新设计相互关联的课程,如电路、电磁场、信号、电子技术基础等。同时,对各课程实验进行整合,实现跨课程可持续性实验的开发。因此,从关联性分析入手,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也能将其熟练运用到电机性能分析,实现“电机学”与电气工程中其他相关课程的平滑过渡和衔接,对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探索,将大大加强“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的统一规划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及协调发展,并对相关学科建设可起到促进作用。图1是“电机学”关联性现状与预期示意图。 二、“电机学”关联性分析 1.与相关课程的相关性 “电机学”的课程内容涵盖磁路分析、变压器原理、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感应电机、同步电机)、永磁电机与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电机、电机绝缘、电机发热和冷却等章节。这些章节绝大多数涉及电路中的很多内容,如回路法、节点法、相量法、自感与互感的概念、三相电路、磁路的概念、谐波分析法等;要用到电磁场中的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压(反电势)计算、磁路的计算、自感和互感的计算、电磁能量计算、电磁力计算、涡流、损耗等内容,这些知识点在电机学中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电磁场、温度场等多物理场数值计算被引入“电机学”教学之中,为电机性能分析和校核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计算工具,并为研究生的“工程电磁场”课程提供了大量的仿真实例。 2.与课程建设的相关性 “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在这些课程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它们的关联性。“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建设,与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息息相关,师资队伍实力提高和协调配合是实现“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关联性建设的关键。而相应的学科关联性建设是“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建设的有力补充、支撑和保障。学生既是“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的受益者,又是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检验者。因此,关联性课程建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些将在本文第三部分进行介绍。 三、“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方案 1.“电机学”关联课程的多样化教材建设 电机学中大量地应用了电路、工程电磁场的概念、知识和分析方法,同时电磁场数值计算也为电机磁场分析和性能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更体现工程教育的背景。首先,在纸质教材中,可引入相关电路、工程电磁场知识背景的链接,或者在讲解理论、公式时,介绍其所体现的电路和工程电磁场的原理,力求使学生明白公式的出处,从而自觉地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加深对电机学中的概念、理论和公式的理解。另外,引入解析解和有限元法等计算方法获得的计算结果,与相应的电机学基于磁路的分析方法相互印证和比较,使学生了解电磁场计算对电机分析的重要性,也开拓他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路。在电路和“工程电磁场”课程例题或习题中,适当增加体现电机原理的工程类题目,在“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中,增加电机电磁场数值分析的例题和习题,挺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日益进步对丰富传统教学方式和纸质教材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多样化的电子教材成为纸质教材的有力补充。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教学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电机学电子课件可以和其他相关课程相关章节之间进行链接,从而方便地将不同课程知识关联起来。充分利用其他相关课程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丰富和完善。互联网技术为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教学形式的丰富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各课程网站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习题难题解答、视频、动画等教学素材,而网站中相关课程内容知识链接可使学生迅速将不同课程间相关知识点及相互的继承关系联系起来,便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电机学软件的开发中突出关联性 开发电机学软件,从工程实用背景出发,可包含电机设计和电机电磁场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可使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中将学到的电路、工程电磁场和电磁场数值仿真知识与电机学贯通融合。在运行这些软件时,学生可通过帮助弹出电路、工程电磁场、电磁场数值仿真和电机学中相应的理论和公式,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掌握相互关联的理论,并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笔者开发了电机设计软件和电机多物理场分析软件,通过这些软件,加强学生对电机学及关联课程的掌握。图3是电机设计软件界面及相应帮助信息。 3.“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实验改革中的关联性 电机学本科实验以三相变压器参数测定、连接组测定和传统电机如(直流、异步、同步电机)的参数测定、运行特性测试为主,多属于验证性实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更多新型电机如永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和横向磁通电机等的出现,为电机学实验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测定永磁同步电机转子中内嵌永磁体的剩磁”实验,作为新型电机的参数测定,需要“工程电磁场”和“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而电路实验课程中,也可开设单相变压器参数测定和性能测量,为“电机学”打下基础。三峡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已有意将电路、模拟电字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协调统一设置,体现这些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的关联性,因此,在更为广泛的相关课程范围内,从关联性观点出发,整合实验项目和内容,将有助于包括“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实验在内的电气工程类实验课程的协调发展。 4.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是关联性 课程建设的保证与支撑 关联性课程建设,不是单一课程建设,涉及到各专业多门课程中对多种形式的教材、教学网站等资源、教学软件开发和各层次实验的统筹安排和协调配合。这对参加具有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教师而言,要求更高。这些教师不仅需要对自己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非常熟练,而且要深入了解其他相关课程,特别是各个课程的关联性。在本文第三部分中详细讨论了“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在多样化教材建设、教学软件开发和实验课程建设的关联性,可以看出,从关联性角度进行课程建设,需要承担相关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熟悉和了解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充分讨论和磋商,找出各课程的关联内容和关联方式,巧妙制定各课程各种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关联方法,并通过教师的努力加以实现。这些工作量大,需要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相互协作,因此,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资源保障措施必不可缺。充分调动参与关联性课程建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和扩大师资队伍,并不断通过协调和磋商,及时解决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关联性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关联性课程建设中,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同样起到了支撑作用。“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涉及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的“电机与电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二级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工程实际应用范例,总结新的原型例题,开发新的开放创新实验,可丰富“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同时,参加学科建设,参与科学研究,明确教师的发展方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样对教师队伍起到稳定作用,同样可以促进课程建设。 5.充分发挥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生助教的作用 本科生往往不具备工程实际背景,因此,对知识的掌握都是在个别点上,不易融会贯通。因此,通过本科生对“电机学”关联性课程的学习和软件的使用,逐步培养本科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电机学”及关联课程的整体系统知识体系。研究生由于参加实际的工程问题研究,如对电机进行设计、优化、控制和故障监测,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其从事助教工作,可以将自己的工程背景知识传给低年级同学,使本科生在学习“电机学”及关联的课程时,可通过实例掌握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系统知识。 四、结论 本文针对三峡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电机学”教学中存在的知识体系相对封闭,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各相关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等问题,分析了“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如电路、工程电磁场和研究生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的关联性,提出了在“电机学”关联性课程中开展多样化教材建设、教学网站建设及共享资源制作、教学软件开发的关联性课程建设方案。探讨了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对关联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关联性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对“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加强学生的工程背景知识和实践能力。 电气工程论文:论电气工程基础的教学革新 一、改革教学模式 通过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培养的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师生在讨论式互动教学过程中坦陈已见,做到良好沟通,促进教学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讲好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分析方法,又要指明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能够做到突出重点,牢固基础,透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连接好知识网络。对于本课程和相关领域内的新知识点、新技术应用及时适当补充、说明,拓展学生视野,以适应其工作需求。对于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相对次要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或引导、帮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学习。这种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效。所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实验、配电柜装配、试验台操作等的先进教学手段,可以较好地改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直观化图形、动画教学课件使学生理解相对容易,并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学习兴趣。并不是要求所有课程内容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电力负荷计算、导线截面选择、短路电流计算及电气设备校验等内容,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好重点知识,学生通过课后习题、作业等对知识点进行加深理解和拓展。对电气工程基础等基本概念,继电保护装置整定计算,工厂供配电装置防雷与保护接地,高低压供电线路选择、设计与敷设,变电所地址选择与供电系统设计、布置,以及系统无功补偿与高/低压放电实验等内容,可以采用计算机仿真教学、观看现场录象和校外供电厂实习基地教学等手段,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和领域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对变压器和高低压供、配电设备,如各种配电柜等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案和设计标准等内容,则充分利用校外配电柜实习基地的便利条件,以下厂培训为主,实物教学为辅,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相关内容。 二、增加课程设计环节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工程概念渗透和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课程复习与设计,包括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经济、技术比较,方案选择,具体设计步骤及设计内容等,保证了课程设计质量。通过课程答辩,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到企业后经比较短的见习就能较快适应本专业技术工作。 (一)选择设计题目 通常选择10/35kV变电所作为设计蓝本。在设计中,提供给学生较新的参考资料,如设计规范、设备手册等,供学生设计时参阅。这样,可以使学生课程设计内容与当前电气工程基础技术相适应,不至于落后甚至流于形式。同时,采用AutoCAD等工程设计软件,使学生能够跟上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工作技能的要求。 (二)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并做好课程设计过程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并发挥班级学生干部和学习骨干的带头作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中选出一到两名学习成绩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全面管理本小组设计工作,如制定设计方案,合理安排设计进程,对设计任务和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与协调,定时进行考勤和组织讨论等,向教师提供本小组的设计成果,并进行总结与报告。指导教师主动、及时与小组长联系,既不包办,也不放任。指导教师可以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使学生课程设计能够圆满完成[7]。 (三)注重总结和考核,及时点评 要求学生提供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设计内容可包括设计题目、设计任务(个人的设计专题部分)、设计要求、正文以及参考资料、设计收获、体会与建议等。其中,报告正文部分应该包括详尽的供配电系统方案分析、选择与确定,参数设计、计算与校验,设备选择与各种校验,以及绘制图纸等。设计结束时对申请成绩或评定成绩为中及以上学生进行设计答辩。答辩气氛严肃认真,可由指导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其他组的同学提问,或以抽取题签的方式回答问题。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成果和报告说明等进行总结和点评,认真做好成绩考核与评定工作。 通过课程设计及答辩,指导教师在肯定学生设计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诸多不足,指出应该改进的方面,并根据具体情况建议其今后的学习方向,为工作做好储备。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的节能设计 1.减少电能在线路上的传输损耗 电力系统在线路的传输过程中会消耗一部分的电能,消耗的这一部分电能是由线路上存在的电阻所引起的,如果要减少电能在线路上的传输损耗只能降低导线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电阻,而导线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电阻是与导线的电流密度以及导线的长度成正比,与导线的横截面积成反比的[2]。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降低导线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电阻:(1)选取电流密度较小的导线;(2)缩短导线的长度;导线在布线时尽量保持直线的状态,避免出现弯曲的部分,这样可以缩短导线的长度从而达到减小电阻的目的,降低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3)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电能在线路上的传输消耗。 2.无功补偿 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部分的无功功率,这样不仅对整个传输线路造成了损耗,也降低了整个电网的电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能的质量以及经济运行产生了影响。而对于使用者来说,无功功率直接表现在功率因数方面,当功率因数达不到供电部门所规定的数值时,使用者就要缴纳相应的罚款,这样不仅增加了使用者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效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无功补偿设备来平衡无功功率,最大限度的缩减无功功率的损耗,提高功率因数,保证电能质量,从而达到稳定电压的目的[3]。使用无功补偿设备时,有以下几点要求:(1)在利用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时,电容器容量要根据配电电压的整体容量、负荷能力、平衡度、自然功率以及功率因数等数据的计算来确定。如果在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必要的谐波,就要利用电抗器的串联来清除电力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谐波。(2)为了避免投切振荡、过补偿以及无功倒送的现象出现,在一些相关参数的选择方面最好选择无功功率。(3)传统电容器的分担形式与投切开关的形式大多数都是利用等容量分组和循环投切的方式,后来经过不断的改革,开始利用等比例分配、按级投切等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达到我们理想中的效果。因此,通过不断的创新,利用模糊投切的方式,这种投切方式的适应面极广,且效果显着,能最大限度的达到我们理想中的补偿效果。 3.滤波器 整个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气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多,会产生大量的谐波电流,当这些谐波电流产生的电压与正常电压相遇后就会产生电压畸变,从而导致电网连接的电气设备发出误动作。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避免谐波的出现,而目前避免谐波出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使用有源滤波器。而有源滤波器有以下的特征,例如:反应快,具备良好的动态性能,在无功补偿设备的辅助下可以避免谐波的出现,使功率因数能够达到规定的数值;三项补偿的谐波电流在有源滤波器的前提下可以同时清除 3-50 次的谐波;有源滤波器采用的是并联的运行模式,这样的运行模式可以扩大功率范围。利用有源滤波器清除滤波时,在进行误动作操作之前进行阻止,这样会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促使无功补偿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它的作用,从而实现节能。 4.其他形式的节能 电气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除了利用上述的节能技术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节能方式也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5],例如:利用高效光源来节约电能,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照明所消耗的电能在总电能的消耗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说,选择发光率高、显色性能优秀的高效光源是每个家庭的不二的选择,既节省了电的使用量,也达到节能的目的。 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科研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了突出的成绩,对电气系统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近年来,对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各种节能技术的出现不仅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其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要从根本做起,每一步都要在节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节能技术的作用。 电气工程论文:论强化电气工程管制的重要性 第一阶段的审核应重点核查设计图纸中方案性、原则性的问题,如果审查不严格,在以后的施工设计中若出现问题,则会造成修改不及时,或者一边建设一边修改, 造成浪费。在第一阶段的审图完成后,就要进行第二阶段的审核———技术交底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设计单位应该与施工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传递自己的设计想法,做一次全面的图纸说明工作,在这个阶段中,电气部分的审图工作主要包括:1)检查管线布局走向是否合理可行;2)各种设备位置设计是否合理;3)施工图是否齐全、施工图各部分(系统图、平面图、大样图、小样图、通用图)是否统一。4)配管线是否合理;5)设备型号规格说明是否准确无误。 由建设单位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定货,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要认真选择型号、厂家,把握好设备质量。对现场所用的设备和材料进行严格检验,包括从外观、性能、构成部件等全方位的检验。同时,对于设备和材料的说明书、合格证书、装配图说明等有关材料也要进行严格审查,并做好相关记录。与此同时,对于不合格产品,要果断拒绝使用。另外,要做好设备和材料的储存工作,妥善保管,防止他们因发霉、受潮、损坏而影响工期。 在施工阶段要加强管理在施工阶段,要加强管理,应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严格按照图纸进行规范施工。一些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为了图方便、省材料,不按图纸进行施工。施工中还存在忽略按系统图接线的问题,由于设计回路的安排是有一定原则的,如果违反原则进行操作,不按图纸回路编号接线,则会造成连接错误,使开关保护措施失去作用甚至烧毁线路。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阶段,应严格检查并加强管理。2)加强隐检记录。 在建筑施工中,电气施工是随结构施工分段、分层进行的,因此,管理人员对于工程的检查也应该逐段逐层进行,在对每个层级的施工检查中,应认真填写检查记录表,不能因为应付上级检查而事后集中补填表格。上级单位进行检查时,应认真复查检验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并与图纸进行核对,避免遗漏。 加强在电气工程安装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能力,了解电气安装环境以及条件的要求。进行设备调试、保证使用功能的实现,并做好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调试简单地说,就是对之前的所有工序进行一次检查。调试的第一项工作是电通灯亮,配电箱柜要做好相应标签,明确所控制的对象,在设备调试的过程中, 要注意一定要按照产品说明书和设计规范进行规范操作,对设备性能指标进行逐项检查,必要时可增加调试次数,确保设备准确、可靠、安全运行。 设备调试过程是对本项工程进行最后检验的关键性工作,因此,需要调试单位、使用单位以及各专业管理单位的相关人员密切配合。另外,还要加强对于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机制,定期对有关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更新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并强化实践学习,凡是从事电气工程的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核发的上岗证书,严禁无证上岗。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 【摘 要】 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了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选题、指导、验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严格选题审核,激发学生的兴趣;规范选题程序;提高认识、加强过程指导,采取一些新手段强化师生研讨交流;认真评阅、严格答辩,严把论文撰写的质量关。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 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又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1]。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讲,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环节,它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2]。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向工作单位的必要准备,其整体水平也直接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本文将根据西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电气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分析近年来学校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可发现毕业设计面临许多值得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1、毕业设计的选题不够"新"、不够"实",题目重复率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选题的优劣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决定学生是否能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因素[3]。选题的"新",是指选题应尽可能反映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让学生能够立足于科学发展前沿,每一项工作都可能是一种创新;所谓"实",是强调选题内容和深度范围等应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实际水平[4]。通过与几届毕业生的交流,发现他们中很多人认为毕业设计选题过于陈旧或与自己的专业相差甚远,这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另外,一些题目多年不变,以及多名学生共同做一个题目等现象也比较普遍。 2、学生选题很盲目,且程序不够合理 前几年,学校电气专业先由教师拟题目,之后将选题发给学生选择。因为缺少各个题目主要的研究内容、需要的知识等说明,学生拿到题目后很茫然,基本都是盲目选择。而且,多个学生选择同一个题目的情况非常普遍,遇到这种情况,最后基本上按照学号的前后随机决定如何调剂。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被调剂,安排了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选题程序缺少双向性。 3、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精力不够以及责任心的缺乏 由于各院校连年扩招的原因,毕业生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因此,指导教师负担过重,有的指导教师同时指导十几个学生,而且又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任务,其精力投入明显不足。另外,由于学生数目的增加也使一部分水平未达要求的教师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这样就难以确保指导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就拿学校电气专业来说,指导教师有12人,而每一届学生却有120人左右。不论从师资力量,还是实验场所、设备方面来看,都面临很大的困难。 有些老师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学院要求上报题目时,没有经过仔细考虑就草草上交,导致题目不合适,等到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又更换题目;有的老师也保证不了每周至少两次的见面时间。这样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4、毕业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部分同学投入精力过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导师没有动员学生在思想上给予充分重视;其次是由于毕业生考研、就业的冲击。目前大部分院校,包括本校在内,在教学计划中毕业设计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确定工作的时期,择业的巨大压力使学生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考研的同学开学前一个月一直在准备研究生复试,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够。相当一部分同学仅用几天时间东抄西拼完成论文,草草了事。而已找好工作的同学由于没有意识到毕业设计的意义,往往存在这样的想法"反正也已经找到工作了,毕业设计的好坏也不影响什么",这样他们也不会认真主动地搞好毕业设计。 5、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力度不够 对于毕业设计期间的管理监督各校有不同的做法,拿学校来说,每个导师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学生所选课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每次指导的时间,大致是每周一到两次,到毕业设计结束前一个月左右以系为单位组织督导组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进行抽查。这样,由于时间安排的关系,学生遇到问题就不能及时解决,而只能等到下次与导师见面。同时,毕业设计过程中导师指导不力、监督部门管理不严都纵容了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一部分学生往往在集中抽查前才临时抱佛脚,做出的论文内容空洞,他们也不可能通过设计学到什么。 6、对毕业论文考核不严 对毕业论文的考核一般以答辩成绩为主。答辩形式各异,一般分两步:首先学生讲述自己所选课题的研究内容、设计思路和具体实现方法,之后由答辩组老师提问,每个学生答辩时间在15分钟左右。根据学生答辩情况老师当场给出成绩。2008年以前,学校电气专业毕业生论文成绩大致集中在"良"档,基本上没有不及格成绩,且全部学生一次通过答辩,这实际上反映了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上的一些不良倾向。当然这和具体的考核环节有很大关系,例如中期抽查不够深入、末期的实验验收不够严格等。另外,还有一部分感情因素,大部分老师不愿意让学生仅仅因为毕业设计的原因而推迟毕业。 二、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多年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其中很多措施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 1、严格选题审核,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既要考虑到题目内容、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等是否能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同时强调其与科研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 教师上报题目时,要说明研究内容、研究手段以及预期的成果等,让学生对题目有个大致的了解,避免选题的盲目性。下发给学生之前,组织教师对题目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讨论,避免一些空洞的题目。多次审核修改后再下发给学生。结合电气专业的发展,将以往单纯设计类题目数量减少,增加了产品开发型、实验研究型以及仿真研究型题目,保证了选题的多样性,并要求三年内题目不得重复。 2、规范选题程序 在第七学期末提前公布选题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来从事的工作进行初步选题,可以选择两个题目。选择之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选择,实现双向选择。遇到同一个题目多个学生选择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在保证宏观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3、提高认识、加强过程指导,采取一些新手段强化师生研讨交流 作为导师要明确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并在学生做设计之前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讲明毕业设计的目的、作用,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导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要全过程、全方位。在每个阶段要及时对学生提出要求,必须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每周与学生见面答疑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同时要做好考勤工作。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和督导机构对毕业设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 为了保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疑问能及时解决,学校电气专业借助了qq群、bbs、电子邮件等平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校电气专业每年都要对本科毕业设计进行评优,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奖励,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认真评阅、严格答辩,严把论文撰写的质量关 要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外语应用、计算机应用、文献资料查阅及全面质量要提出具体、规范的要求,并切实把这些要求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不规范的论文,不能参加答辩。 答辩之前,指导教师的评阅意见、评阅教师的评阅意见必须完成,否则学生不能参加答辩。评阅意见要全面评价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少于150字,并尽量结合论文提出2-3个问题供答辩委员会参考。 答辩要分组进行,分组原则是按学生选题类型划分为人数尽量接近的小组,答辩教师也同样分组,并且教师不得与自己的学生分在同一组。答辩时,学生讲解时间10-15分钟,每个答辩组安排一名老师作为答辩秘书,对学生讲解内容、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记录。今年学校电气专业要求学生制作ppt,全部采用多媒体讲解,效果很好。 每一小组的答辩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具有一定的百分比,不及格的同学论文整改后参加二次答辩。这样也提高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三、总结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学生和教师均应充分重视这一过程,对上报题目、选题、开题、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才能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学校电气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卓有成效。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以使毕业设计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电气工程论文:试论“卓越电气工程师”专业知识要素及培养 论文摘要:结合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针对电气工程专业许多本科毕业生缺乏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较快适应企业的上岗要求的现状,提出了学生经过大学阶段学习后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素,探讨了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这些知识要素的意义和做法。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知识要素;多方向定向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许多本科生毕业时仍很缺乏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较快适应企业的上岗要求,有的甚至长期没法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而另寻出路。而持续的问题就是科技工程领域缺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度启动了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浙江科技学院电气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专业。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和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围绕“卓越工程师”的要素构成,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相应的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也必然随之而变。目前各校“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基本上都是借鉴“cdio”教学理念,结合本校教学目标定位来制定相应的“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培养大纲。其目的都是希望让学生通过高校的培养阶段,初步具备一名工程师所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较快地适应工程师岗位要求,为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及工程系统能力四个方面。那么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大学,为了培养学生能成为将来的“卓越工程师”,在工程基础知识即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应考虑哪些因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探讨了“电气现场工程师”专业知识要素及其培养方式,其对应的教学环节也已在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培养计划中得以体现。 一、“卓越电气工程师”的专业知识需适应地方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存在着两类地方高校,一类是脱胎于中央部委的部属院校,这些学校往往有着较强的行业背景(教育部直属院校除外),比如湖南工程学院原隶属机械工业部,其中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面向机电行业,但主要服务于电机制造产业。这些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经历,一些专业培养的学生为某一特定产业服务的痕迹仍然很深。而另一些是新兴的地方高校,这些学校一般不具有行业背景,即使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也会在多类产业领域工作。我校就属于这类地方院校,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浙江和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但是本地区电气行业的特点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电气产品和产业类别多。例如有电机与控制产品制造产业、电源及电力电子产品制造产业、电器制造产业、电力系统设备制造产业等。这种很具特色的电气产业结构,决定了地方对技术人才知识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应把握地方工业发展的脉搏。根据浙江省的电气行业的特点,在制定教学培养计划中,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构建就不能仅偏重于某个特定制造行业。否则,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就窄,也就有可能学而无用。但是电气学科是一个大学科,制造产业涉及的知识,即使是工程基础的知识,其范围也很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根本不可能覆盖。因此,按多个方向设置专业知识模块来构建知识培养体系是比较好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高年级阶段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方向的知识模块学习,并引导学生分流选择,使几个模块都有学生选择。可以说这是一种多方向的定向培养模式。这样可以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基本覆盖本地区电气行业的各种产业,满足电气行业不同制造业对未来“工程师”的需求。以本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为例,专业课程体系是由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和一个辅助跨学科模块构成:电机与控制技术类、可再生能源与电能变换技术类、供配电与高低压电器技术类及电子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类。前三个模块属于强电模块,后一个模块属弱电模块。这些模块包含的知识基本覆盖了本地区电气行业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允许其多选一个模块或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需要说明的是,是否要按方向构建知识培养体系,应根据地方高校所在地区行业特点而定。如果本地区的电气行业没有多类别的产业,这样做反而可能使学生失去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二、“卓越电气工程师”应掌握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但许多高校学者长期以来都强调人才培养要宽口径,厚基础。所谓宽口径一般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学习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包括其他跨学科的工程技术知识,并认为这样培养的大学生适应性更强。因此,大学里往往给学生开设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知识杂而多,但恰恰本专业的直接面向工程实际的课程却不开设。例如本校电气专业以前实施的教学计划中,就没有“电工材料”、“电磁兼容技术”、“电力保护及电力设备”等工程技术性课程,学生毕业后根本没有这类知识概念。有些人认为,培养应用型专一人才好像是专科学校的任务,本科院校就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万金油人才。然而,这种思想和做法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人才要求。首先,拿本地区而言,电气行业中多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许多没有岗前培训机构和培训计划,也没有师傅带徒弟的见习制度。这些企业希望毕业生一进企业就能很快上手,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要具有比较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做法多年实践下来,发现企业并不十分看好所谓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到了一个企业后需要花较多时间熟悉企业产品的知识,这往往会使企业感到“等不及”。如果“人才”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欠缺,较长时间不能适应,那更不会受企业青睐。因而这种情况迫使企业更倾向于吸收工作多年的、有经验的人才。显然,按多方向定向培养的思路,建立比较完整的、方向性的工程技术知识教学体系,才能使学生掌握某个产品行业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例如为电源和新能源技术制造业培养人才,就需要进行电工材料及电工工艺学、新能源和电能变换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配套知识的教学,让今后从事该行业工作的学生具备有该行业产品的知识背景,从而能达到企业“上手快”要求。目前我校电气专业新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就设置了方向模块内知识联系密切的课程。 当然笔者并不是否认跨学科“通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大学课程的设置应注意面向工程实际。就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而言,一位通晓该领域工程技术知识的毕业生远比什么都知道点,但都是只知点皮毛的所谓“通才”毕业生要强得多。实际上,深知某方向专业知识的专才也完全可以成为“通才”,这只要他具备有较强的再学习意识和能力就可。 三、“卓越电气工程师”应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 工程是人类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本手段,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实践过程。工程师自然是从事这个实践过程的人。为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自然要求学生在高校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这应该没有异议。在精英教育年代,本科院校的教育确实也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在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尤其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观念刺激下,使许多学校都意识到需要强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纷纷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削减理论教学课时。整体来说,高校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应该重视两者兼顾,并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应保证学生有必要的、相对完整的基础理论学习经历,知识点的增删要结合工程应用知识来考虑 比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可以删去一些过时的、已不再有应用价值的电路知识内容。但有些理论知识,即使相对比较深奥,但因为广泛运用,就不能轻易削减。比如,本校电气专业“电路原理”课程中的“傅立叶变换”知识曾不做要求。但“傅立叶变换”知识在现代信号分析、电力系统谐波消除等信息与电气技术中广泛运用,可是学生毕业后居然对该理论一无所知。有些事例也说明不能太忽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许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试中竟被简单的理论知识问题问倒,从而失去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机会;有些学生在工作后需要用到有关专业理论知识时,因为基础不扎实无法运用而后悔当初没学好理论。大学是专业知识的启蒙和学习阶段,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最佳环境。大学应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为之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增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后劲。因此学校在重视学生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实际上理论知识掌握得好,就可能运用得好,这也是一种能力体现。 2.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定要靠增加理论课时,通过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工程应用知识,参与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实际上,现在高校教学突出的问题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特别在实践环节中,启发及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认识、理解及运用方面的意识和做法还不够到位。这导致了学生即使经历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最后还是对所学的专业理论懵懵懂懂,许多理论问题还是不懂。针对这一问题,在我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中,就确定有一年的企业实习、学习阶段。确保让学生通过这一年的学习阶段,在企业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经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磨合过程。同时和企业工程师一起,共同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以观察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另外在学校课堂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将同步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更好,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四、结论 本文从培养未来的“卓越电气工程师”角度,阐述了几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经过四年学习后,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素及培养方式。文中并不涉及“卓越电气工程师”的能力和人文素质要素及培养。其教学环节也已在我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得以体现。实施卓越计划并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模式改革,就能牢固电气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学生毕业时分别又熟悉各地方行业所需的各类工程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达到了这个培养目标,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要素就能满足电气行业中各类产业对大学毕业人才的不同知识需求。而作为毕业生,由于掌握了对口行业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能很快胜任岗位要求。这些都为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当然,“卓越工程师”的造就不单纯取决于学生在高校所受的教育和经历,还要有较长期的工作磨练过程,同时需要他具有开拓精神和开阔的视野,此外也受社会环境、工作条件等影响。但高校的工科专业教育是工程技术教育的启蒙阶段,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得到工程意识的教育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备有相应的知识要素,有利于他们今后的长久发展和真正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 电气工程论文:论述加强电气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摘 要:论述了加强电气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从做好设计委托书的电气要求、把好审图关及加强施工阶段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加强电气工程管理的主要工作,以全面提高工程质量。 关键词:电气工程管理;电气要求;工程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建设工程已不满足于结构牢固,外表美观,建设工程需要装备大量的现代化电气设备,因此,基本建设工程管理中的电气工程管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电气工程的重要性 现代建筑的电气部分已不只是埋管穿线,电通灯亮的简单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现代化电气设备和装置的安装使用,已是建筑物现代化水平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通住宅建设必须包括电话,有线电视;高层住宅的高层供水,消防报警及其控制系统;现代办公楼的空调、防盗,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系统;各种生产,科研教育用房的自动化系统及设备;文化娱乐场所的音响,灯光设备,各类建筑的现代化照明灯光装饰,代步工具的电梯、电动扶梯等等,无一不是电气工程的组成部分,成为建筑物必须具有的使用功能的重要内容,还有正待或正在开发的新技术,高新技术在生产、科研和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机网络系统,高科技通讯系统等的推广应用,使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电气工程如发生质量事故,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高层建筑消防电气质量事故造成无法消防灭火,中性线断开,三相不平衡时,会烧毁电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究其原因不外是对图纸和设备的技术要求未能深刻理解,布线错误或是一个焊点不牢造成的,因此,加强对电气工程的管理是必需的。 2 加强电气工程管理的主要工作 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方案论证、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直到最后竣工验收各项工作中都会含有电气工程部分,如需建设单位参加研究的讨论会,也应对电气部分给以足够的重视,以便提供必要的资料。 2. 1 做好设计委托书的电气要求 篇章设计委托书应包括电气要求篇章,如果设计委托书不能详尽地有效地表达出建设单位对拟建工程的各项电气使用的具体要求,设计单位完成的施工图将是不完整的。委托书应明确施工图设计对电气的要求、功能,应包括各项技术指标,主要设备的情况和建设位置提供电源的位置方式,各相关专业与其他建筑物电气连接的要求和条件以及使用性质,并包括工作制和工作时间,决定供配电设计的级别及设备用电计算利用系数等。设计委托书特别应对影响保障系统设备起重要作用的参数明确指出,对可燃气体报警器,如不告知气体元素名称,就无法知道它的特性、比重,无法选用合适的探测器,也不能确定探测器安装高度。所以委托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设计图纸的电气工程质量,作为电气主管人员应该认真参与委托书的起草工作。 2. 2 把好审图关 设计单位提交设计图纸后,建设单位电气部门主管人员应审核电气设计指标、设备布置、强电、弱电电路布线等。第一阶段的审图应着眼于总体性、方案性等重大原则问题。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审图后,第二阶段的审图即为技术交底和开工前的准备,设计单位整理提供向施工单位做一次较全面的图纸说明,这期间电气部分的审图主要包括:1) 管线布局走向是否合理和可行;2) 各设备位置是否合理;3) 施工图大样、做法和施工图说明是否齐全;4) 配管线是否合理;5) 设备型号规格说明是否清楚。 2. 3 施工阶段加强管理 加强施工阶段管理,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检查施工人员是否按图纸施工、规范施工。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常出现图方便,省材料,而不按图和规范施工。如焦渣层的电线管不给予水泥砂浆保护,布管时该留间距的未留,平行布管给予重叠,不按规范弯管等。施工中还往往忽略按系统图接线,设计回路的安排是有一定原则的,是进行了“相”平衡的,如不按图纸回路编号接线,一是可能造成接线错误,也可能造成“相”不平衡,使开关保护措施失去作用或线路烧毁。施工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检查。2) 加强隐检纪录。电气施工是随结构施工分段、分层进行的,所以质量检查必须分段分层进行,认真填写检查记录表格,不能事后集中补填表格,甲方管理人员在阶段检查质量时,同时复核检验记录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并应对照图纸检查是否有遗漏。 2. 4 做好设备选型、选厂 一般情况下工艺设备由使用单位提供,保障系统由建设单位按图纸要求定货,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控制质量,严格选择供货单位。现代建筑灯具不只有照明作用,其装饰性、艺术性在建筑物内起着重要作用,灯具选择要特别注意其电气性能指标,使其具有安全、实用、美观的综合性能,灯具必须看样定货,以选择合适的产品。 2. 5 了解电气设备 电气工程管理人员应对工艺设备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其安装的环境条件的要求,在施工阶段电气工程管理人员要和使用单位人员密切配合,及时发现设计时未考虑到、审图时没有发现的一些不符合使用要求的现象,及时纠正修改。 2. 6 进行设备调试、保证使用功能 调试,是对前述大量工作的一次检查。电通灯亮是调试的第一项工作,配电箱柜要做好标签明确控制对象,设备调试要按产品说明书和设计图纸要求,对其性能指标逐项进行,如空调机制冷、温度控制范围、安全保护等指标需逐项检查、试验,特别是有关安全的各种控制、操作设备,一定要反复实验,使其达到设计要求,设备调试过程是电气专业人员和各专业管理及使用单位密切配合对本项工程进行最后检验的关键性工作,决不能仅由调试单位进行,要请使用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调试,一方面可以监督检查设备的安装质量和设备的内在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参加调试为今后的使用管理打下基础,调试完成后还要经过时效考验,稳定可靠后,才能交付使用单位。 总之,要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电气部分管理,那种认为只有主体结构、装修才是主项的观念是绝对错误的,一项工程如电气工程质量存在若干问题或隐患,设备不能正常稳定运行,且可能造成重大事故,这个分项工程就是不合格工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重视电气工程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电气工程论文:浅议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 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它的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因此,如何做好电气工程的项目管理至关重要。 1电气工程项目管理 1.1电气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对电力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电力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逐渐向法人企业转变,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提高服务质量和开拓市场就成了电力企业(供用电施工企业)搞好经营管理的主题。但电力企业的管理,关键在于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誉、效益,能否在电力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与一般项目管理一样,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就是由一支项目团队执行一定的规程、运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做出一定的经济分析、按照一定的流程来满足或超越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完成既定的电力供应与安装任务的全过程。成功的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对项目团队、所执行的规程、所做的经济活动分析、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以及工作流程(程序文件)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1.2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目前,在我国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企业实施电气工程项目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通常认为项目管理就是把工作任务分发给各部门间或相关人员,然后设想他们将取得预期的进展,结果导致许多项目的拖延;或者是有一个目标和大致的计划,但没有具体的执行方法。部分电力企业,还停留在那种项目管理无序的状态,企业硬软件管理不规范、器具材料的现场摆放严重杂乱,更谈不上用计算机来进行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也有部分企业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部署,各部门的进度要求不明确,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直接增加了由于配合不好造成的时间延误。一个项目的进度如不进行科学管理,任其自由进展,势必延长工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如若盲目追求进度,不顾一切地赶工期、抢进度,又势必加大成本、影响质量,给项目留下无穷隐患。 2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内容所有电气工程项目像一般项目一样都涉及时间、成本与质量性能这三个因素。不同的项目,对项目的三大目标有不同的侧重。电气工程项目对三大目标都要同时兼顾,全面平衡。并且要使这三大目标最佳地实现,还要特别注意安全控制。2.1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阶段的进展程度和项目最终完成的期限所进行的管理。其目的是保证项目能在满足其时间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其总体目标。项目进度管理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即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和项目进度计划的控制。电气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也是如此,而且更强调安装与生产同时,要尽量减少动能转供的停歇时间。 2.2电气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是确保项目及其交付结果符合相关质量标准要求的过程。当前,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在电力企业中更是如此。一个线路跳闸,都能导致大面积停电,给电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这就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施工企业有必要在管理上下功夫、挖潜力。尤其是项目部管理,在施工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建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为了保证项目各阶段的输出结果满足质量标准的要求,项目小组应在项目实施之前就制定一份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完整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必须有组织上的保证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其中主要是责任制度。这样才能保证质量达到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目标。 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在施工前,针对可能影响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必须对各个施工环节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严格控制,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至施工过程中,推行施工现场技术员技术管理工作责任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贯彻执行各项技术政策,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正常的工程技术秩序,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集中放到提高工程质量,缩短项目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技术工作业务上。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按图纸、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方案施工,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标准检查、监督。根据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点,关键部位及重要影响因素设质量管理点的原则,并设专职质管员负责。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由质检员、技术员负责搜集、整理和传递质量动态信息给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对异常情况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将新的指令信息传递给有关施工实体或人员,调整施工部署,纠正偏差。形成一个反应迅速、畅通无阻的闭环信息网。 2.3电气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就是要通过制定项目成本计划,监视实际成本执行情况,对照成本计划找出正负偏差及原因,运用各种控制的方法和技术,使项目在达到客户要求(如质量、工期等)的同时实现项目的目标成本。企业能否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通常是通过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来实现的。项目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它贯穿在电气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之中。电气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如下:①增强职工降低成本的意识。电力企业一线生产人员或外包单位是电力施工生产的直接参加者,是直接成本控制的主体,只有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直接成本降低了,电气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才会有大的提高。因此,只有调动一线生产人员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强调施工人员的自主管理;使职工形成一种人人讲成本,人人讲效益的新观念,才是抓成本管理应该抓住的最关键的环节,才是找到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点。②项目工程目标成本管理基本数据的建立。项目工程目标成本管理基本数据包括从项目工程总目标成本、人力资源分配、材料的消耗、实际成本。这些基本数据的建立,就能为我们预测、决策及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4电气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工作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最终完成项目目标的保证。电气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离不开加强检查监督、强化基础工作、落实安全责任三个环节。就电气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它贯穿在从签订施工合同、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现场平面设置等施工准备工作阶段,直至工程竣工验收活动全过程。因此,作为一个电气施工企业,搞好施工的安全管理,保护员工在施工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保护设备、物资不受损坏,不仅是管理的首要职责,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必要条件。没有安全的施工条件,也就没有施工生产的高效率。3结语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将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希望。电力企业需要通过向管理要效益,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项目管理无疑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也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选择。 电气工程论文:试论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 摘要:分析我院在电气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项教学改进措施,即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增加有关电子产品制作方面的内容,加强电工电子技术在训练中的应用,推进实践教学和现代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实践教学 生产实践 1 引言 电气工程训练是我院面向工科非电专业及大文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安全用电常识和基本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 2 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1)实践课程简介 根据专业的不同,电气工程训练有两个教学模式。对于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a,共40学时;围绕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控制,训练工科学生一些简单的电气控制方法、控制手段,使之理解电气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电气控制在工程中的应用。对于大文科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b,共40学时;通过室内照明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与检修实践,让学生懂得安全用电,学习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掌握最基本的电工技能。 (2)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过程看,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两点: 第一,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学生做起来前紧后松。为期一周的电工训练,前三天的实践内容是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后两天的内容是创新设计,占用时间偏长。 第二,教学实践内容和现代生产实践结合度不够,电工电子技术含量偏低。电气工程训练a的实践内容是交流电动机的交流接触器控制线路;电气工程训练b的实践内容是照明电路的安装实践,在电路中用的是电感式镇流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电路已不是最常用的电路了。 (3)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存在的现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增加电子产品制作的内容。对于非电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制作一些和已有的实践项目相关且简单实用的电气产品。参加电气工程训练a的学生,可以选作plc控制器;参加电气工程训练b的同学,可以选作电子镇流器。学生在电工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气产品的研制、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推进实践教学和现代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3 实践教学改进后的实施方案 (1)实践教学内容 电气工程训练实践经过改进后的教学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教学环节、六大教学模块。四个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基础实践、创新设计和产品制作;六大教学模块包括元器件认识、工具仪表使用、电路原理和电路设计、线路板制作、组装和配线、调试和检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六大教学模块的实施是渗透在四个教学环节中完成的。可以看出,和电气工程训练b相比,电气工程训练a的电工电子技术信息含量大、实践操作难度高。 (2)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时间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三点: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环节主要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元器件认识与检测、电气原理图识图、实践操作技能四方面知识。脱离实践操作的理论知识不用讲,和实践操作联系不大的理论知识要少讲。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可以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电气工程实践,这才是理论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二,因材施教。专业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不同,讲授的教学内容也不同;专业相同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三表学生要突出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进行精英培养。 第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于参加电气工程训练兴趣高、产品制作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把课内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素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3)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创新意识。 第一,确定灵活、直观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板书、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采用演示教学和渐进式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对于基础实践项目,主要以演示教学为主,通过演示教学,学生把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可以指导自己实践操作的理性知识。对于创新实践项目,主要以渐进式启发教学为主。通过启发教学,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实践项目的能力。 第二,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调整实践项目在量和质上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实践项目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学目的就容易达到了。 第三,实行多方位的奖励制度。在基础实践环节,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几组,组和组之间比赛,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哪个组就有额外加分,并把名次写在黑板上。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协同作战的意识和动力。在产品制作实践环节,可以把课内教学和课外的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给成绩优异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4 结语 在电气工程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本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提炼和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工电子线路和电气产品的设计、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增强求知欲望,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施工预算管理要点分析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工程在整个建筑中所占的地位日益突出,所占造价的比重也在增大。因此如何准确确定电气安装工程部分预算值,关系到整个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是否成功。电气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要根据电气工程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标准规范,思考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电气工程预算值的准确度。本文从编制电气工程预算实际工作过程出发,结合08版清单规范的相应要求,强调了电气安装工程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以及如何提高电气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关键词】施工图预算 准确性 08清单 施工图预算是施工图设计预算的简称。它是由设计单位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根据施工图设计图纸、各种现行定额以及地区设备、材料、人工、施工机械台班等预算价格编制和确定的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文件。施工图预算是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是控制施工图设计不突破设计概算的重要措施,是编制和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依据,因此要注重如何提高编制预算的准确性。 电气工程是由变配电、动力配线、电气照明、电视、电话和火灾报警等部分组成。随着经济发展,对于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电气投资占工程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越来越高。例如,高级宾馆的电气投资已经占到总投资的25%左右,所以电气投资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总造价。由此可见,电气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高低,对工程造价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电气工程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要求,也是每一个电气工程造价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下面按照编制电气工程预算的几个步骤,结合08清单计价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说明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一、准确识读电气施工图,是准确确定电气安装工程预算的基础 电气施工图相对于其他图纸而言,图纸内容表现更简洁,表现形式更加抽象。根据实际工作过程,第一认识似乎是电气图纸较其他部分图纸较简单,实际则刚好相反,特别是电气照明平面图,只是简单标明平面内的线路走向,对于垂直部分的线路则需要借助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土建相应的数据经过简单计算才能得出,因此难度也更大,对于造价人员提出的相应要更高。电气设备施工图主要由设计说明、设备和材料汇总表、图例、平面图、系统图和标准图集中的大样图等几部分组成。电气识图过程中一般遵循下列顺序:设计说明统图平面图。 二、熟悉相关标准规范、计算规则,准确计算工程量 电气安装工程工程量的计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工程量的计算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后期造价值的准确性,所以每一个造价人员都应对工程量计算环节给予充分重视。实际工作中影响工程量的准确性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是编制人员素质不够高,对工程量相关的计算规则和电气安装工程的构成特点了解不够,就着手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工作,往往会出现多算漏算等现象。其次是由于前期工程设计深度不够,后期工程设计变更发生的概率增大,而造价管理人员没有及时与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沟通,没有能够获取工程设计变更的信息,这些都导致了工程量计算的不准确。根据以上具体情况,在实际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应强调从以下方面着手,来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度。 第一,掌握08清单和传统定额对于工程量计算规则的本质区别。应用传统的定额计价得出的最终的线缆工程量是在净量的基础上考虑适当的预留量和损耗量得出。而清单计价规范要求,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中的量只是指实体的净尺寸。所以根据08清单计价规范和定额计价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的不同,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要求重点区分清楚下列三个量:图纸中实际测量出的工程量;各部位的预留长度;缆线敷设施工损耗量。明确各种量的使用范围,以及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做到准确选择。 第二,注意图纸上没有明确反映的工程量。电气部分图纸往往表现较简单,预算编制过程要特别强调计算工程量时,对于图纸没有直接反映的工程量部分不要遗漏。例如电气工程的电气系统调试部分、电缆头、终端头等内容没有在图纸上直接标明,因此在确定电气工程造价时,不少造价管理人员容易忽略该部分。但是电气调试部分对于整个系统最终能否有效投入使用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电气调试部分所占费用往往比较高。解决这一典型问题,首先要求电气工程造价人员一定要建立系统调试的概念,明确对于相关标准条文对于调试系统的划分说明。其次注重对图纸的材料表、设计说明的应用,最后要求造价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电气部分的基础技术知识,多方面着手提高造价的准确性。 第三,强调与施工人员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变更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据此,造价人员应及时掌握工程设计变更的具体情况,使造价值能够更好的反映工程实际情况,提高造价值的准确度。 第四,重视图纸中材料设备表的具体作用。编制过程中应注意在进行工程量计算时,一定不能照搬材料设备表,因为材料表中提供的线缆、配管量有一定的余量,不能准确反映实际量。但是其他灯具、开关量、配电箱的数量则相对准确,对于编制者,可以借助该部分材料表中的工程量,作为最终检验工程量计算准确与否的工具。 三、准确区分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材料、设备 材料和设备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可以混淆。而且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只包含了材料费,并未包含设备费。因此要准确确定造价值,首要就要熟练区分材料和设备。特别是电气工程中材料和设备的种类众多,价值比重大。根据国家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写的《工程建设设备与材料划分及概预算编制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送审稿)》中第6条电气部分的相关规定:其一,各种电力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感应移相器、电抗器、高压断路器、高压熔断器、稳压器、电源调整器、高压隔离开关、装置式空气开关、电力电容器、蓄电池、磁力起动器、交直流报警器、成套供应的箱、盘、柜、屏及其随设备带来的母线和支持瓷瓶均为设备。其二,各种电缆、电线、母线、管材、型钢、桥架、梯架、槽盒、立柱、托臂、灯具及其开关、插座、按钮等均为材料。其三,刀型开关、保险器、杆上避雷器、各种避雷针、各种电扇、铁壳开关、电铃、照明配电箱等小型电器,各种绝缘子、金具、电线杆、铁塔、各种支架等金属构件均为材料。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应参照上述规定,如果造价管理人员对材料与设备的划分这个概念没有分清,将设备当作材料进入预算造价,就会给预算值的准确度造成影响。 四、掌握电气材料的价格 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项目中,材料费用大约要占到工程费用的60%—70%左右,因此设备和材料的价格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造价值最终准确与否。市场上,建筑设备、材料型号不一,品牌繁多,各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从而导致了同种型号材料价格差距交大,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市场。因此,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造价人员要多方询价,力求最终采用的材料价格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实际价格。具体要求造价人员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应当认真了解材料的价格信息,及时收集有关价格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预算价格真实可靠,才能提高工程造价值的准确性。 五、要熟知08清单和定额相关的规定,逐步积累自身相关的数据资料,准确确定单价 有些造价管理人员对电气工程部分定额认识不深,定额子目的选取不准确,最终选择的子目没有反映实际的工作特征,也就无法准确衡量完成工程所需的生产要素的消耗水平。电气工程采用定额主要是要求熟悉第二册定额的相关规定和内容,同时注意配合第十册使用。 08清单的价格形成机制属于国家调控价格阶段,应用范围在逐步推广。在08清单的要求下,首要是掌握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在价格确定上的区别。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提出的是综合单价。综合单价的构成同定额计价的单价有明显不同。工程量清单计价在进行综合单价确定时主要要求参照企业内部定额确定,这一要求也符合调控阶段竞争形成价格的特征要求。在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初始过渡阶段,由于企业定额的编制不完善,所以统一定额在确定单价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会立即被取消,在很长时间内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因此造价人员必须熟悉电气安装工程的定额子目,合理选取,尽可能使得所选子目和工程实际相符。同时必须明确对于施工单位造价人员而言,要特别强调注意自身数据资料的积累,要求能够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内部消耗水平的资料,才能更好适应在清单计价模式下综合单价的报价要求,提高自身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六、在工程造价文件编制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编制说明的完善 实践工作过程中,编制说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内容。编制说明中详细的说明在编制过程中图纸中遇到的不确定问题,以及编制人员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同的处理方法足以引起最终编制的准确程度,因此,专业人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准确编制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预算既是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造价人员的基本工作要求。也是进行造价控制,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如果工程造价人员不能保证造价的准确性,工程造价人员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做好电气工程施工图预算工作,就是要求工程造价人员熟悉电气专业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要掌握造价业务知识,不断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08清单规范,强调不断学习,不断学习,努力加强自身素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相关电脑、软件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电气工程论文:浅析建筑电气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 摘要:建筑电气工程是依赖于建筑物而存在和使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等关系密切,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发生的电气火灾居各类火灾之首,人身触电事故、电气设备损坏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建筑电气工程中的一些问题必须妥善地进行处理,防止在今后使用过程中各类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安全质量问题 措施 一、建筑电气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 1、触电危险。触电危险是指由于工程人员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上的疏忽,以及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疏于维护或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或线路等出现的过热、绝缘失效以及pe线断线等故障,从而对用户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的威胁。 2、电气火灾或爆炸。电气火灾危险是指由于设计过程或运行中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操作造成供电系统中出现的运行短路、过载、铁芯短路、发热等故障,导致局部系统过热,从而带来的火灾或爆炸隐患。 3、静电危害。静电维护由于系统缺乏必要的检修及维护,或接地、跨接装置的不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的静电防护不合格等造成的静电或静电火花危害。 4、雷电危害。雷电危害是指由于电气系统中缺乏必要的防雷措施,或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存在缺陷等因素,导致建筑在雷电环境下存在安全隐患。 5、电磁维护。电磁维护是指由于高频设备参数调整不当,屏蔽设备缺陷,或外界环境因素导致人体长期处于电磁场照射下,给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问题及应对措施 1、塑料管线敷设常见问题 接口不严密,有漏水、渗水现象。恨弯处出现扁,凹,裂等缺陷。 1.1预防措施 购置pvc管时,需购置相应的接头、螺接等附件,以及适应不同管径的冷弯弹簧,以备很弯时使用。管与管连接一定要用接头并涂粘结剂。偎弯时使用与管径匹配的冷弯弹簧,必要时可将垠弯处局部均匀加热,均匀用力,弯成所需弧度,减少出现扁、凹、裂现象。pvc管连接形式有两种:可采用同径管插人法连接,将一头加热胀出承插口,插人深度易为管外径的1.1一1名倍;套接法连接,套管长度易为管外径的1.5一3倍,管与管的对口处应位于套管的中心。两种连接方法在连接处均应涂专用胶合剂。管子连接禁止用异径管相连接,如需变径可通过接线盒、箱解决。 2、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问题 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导线的三相、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2.1预防措施 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2根,中间需加平垫片;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采购人员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施工人员应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 pe线)的作用与色标。 3、箱与盒安装常见问题 箱、盒安装标高不一致;箱盒开孔不整齐;铁箱变形;现浇板内箱、盒移位;安装电气后,箱、盒内赃物未清楚干净。 3.1预防措施 (l)严格按照室内地面标高确定箱、盒标高; (2)铁箱、盒开孔严禁使用电气焊,应用专用工具打孔,以防箱盒变形; (3)现浇板内箱盒应先放稳,用带丝固定好,以防浇注混凝土时箱、盒移位; (4)穿线前,先将箱盒内灰渣清除,以保证箱盒内干净。 4、灯具、吊扇安装问题 灯位安装偏位,不在中心点上;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吊链目光灯链条不平行,引下的导线未编叉;吊扇的吊钩用螺纹钢加工,成型差;钟罩不吸顶,接线盒外露;阳台灯底盘铁板大落,生锈;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太大,不整齐。 4.1预防措施 安装灯具前,应认真找准中心点,及时纠正偏差:按规范要求施工,成排灯具安装的偏差不应大于5mm,因此,在施工中需要拉线定位,使灯具在纵向、横向、斜向均为一直线:预埋吊扇挂钩时,应用不小于中8的镀锌圆钢与板内的钢筋固定在一起,不准采用螺纹钢,吊钩加工成型应一致,且刷防锈漆,吊扇的钟罩能够吸顶且将吊钩和接线盒遮住,成排的吊扇应成一直线,偏差小于等于5mm;日光灯的吊链应相互平直,不得出现八字型,导线引下应与吊链编叉在一起。阳台灯具的底盒铁板厚度i 0.5mm,油漆表面均匀平滑,能很好地起到防锈的作用。玻璃罩不能太薄,以免安装时破裂;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要先定好坐标,除要求平直,整齐和均等外,开孔的大小要符合筒灯的规格,不得太大,以保证筒灯安装时外圈牢固地紧贴吊顶,不露缝隙。 5、配电箱的安装、配线 箱体与墙体有缝隙,箱体不平直;箱体内的杂物未清理干净;箱壳的开孔不符合要求,特别是用电焊或气焊开孔,严重破坏箱体的油漆保护层和箱体的美观;落地的动力箱接地不明显,重复接地导线截面不够;箱体内线头裸露,布线不整齐,导线不留余量。 5.1预防措施 认真将箱内的沙浆杂物清理干净;订货时严格标定尺寸,按尺寸生产,使箱体的“敲落孔”开孔与进线管相匹配,如不匹配,必须用机械开孔或送回厂家重新加工;动力箱的箱体接地点和导线必须明确显露出来,不能在箱底下焊接或接线,箱体内的线头要统一,不能裸露,布线要整齐美观,绑扎固定导线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在箱体内要有10cm~15cm的余量。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安全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工作,一方面既与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关联,又与建筑工程的统一组织管理密切相关。在建筑的初期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电气安全的综合措施,既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同时也要保障各技术措施的有效施行,确保建筑产品的电气安全。 电气工程论文: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 摘要: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构建了宽、专、交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并通过与知名企业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利用科研成果研制综合实验系统等方式建立了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导师制、创新研修课、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学科竞赛等政策和措施有力推进了研究性教学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工程创新人才;电气工程;专业建设;研究性教学 一、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2008-2009年,根据学校要求重新修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本次修订工作以培养工程创新人才为出发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做到宽、专、交兼顾,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富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 1、公共课程——注重自然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化教育课程,即公共课程。针对学生所必需的知识和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公共课程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占总学分的16%。 2、技术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技术基础课程涵盖电路、电磁场、电子技术、机械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及对应的实验和设计课程。为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建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平台课程群,将各专业方向的共同基础纳入该平台,包括:(1)强电类课程(电力工程导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2)控制类课程(自动控制理论、工业控制网络);(3)信息类课程(信号处理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仿真技术及应用)。 上述做法适应了知识经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传统专业的新要求,使学生基础扎实,具有强、弱电结合,软、硬件兼顾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求。 3、专业课程——接触学科前沿,注重设计和实践能力。本专业设有电机、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楼宇自动化5个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方向核心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拓展课3个层面。专业方向核心课为本专业方向的支柱课程,有理论、有实验、有课程设计;专业必修课针对本方向的技术发展,选择接触学科前沿的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拓展课不再按专业方向设课,鼓励学生交叉选修。在专业拓展课中,新开出了5门工程设计类课程: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与实验、飞思卡尔(freescale)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电能参数测量系统设计、网络化运动控制工程设计专题、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控制系统设计专题。 二、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无疑十分重要。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在学时紧张的情况下,仍持续加大实践环节比例。同时在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中,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实践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构建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由于资金紧张,加之高端专业设备价格昂贵,专业实验室建设一度成为专业建设的难点。为此,专业建设突破常规,提出“高起点出发,建设和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创造双赢”的实验室建设新理念。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专业已建立了“哈工大一松下电工plc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哈工大一罗克韦尔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等9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争取到公司和学校投资总计1000余万元,一大批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进入实验室,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在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上进行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全面提升了本科教学水平。 2、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研制综合实验系统。在“十五”和“十一五”国防特色重点专业建设中,除实验室常规建设外,借助专业的科研优势,着力建设综合型、研究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研制多套适合对学生进行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的高水平实验系统。目前已基本构建3个综合实验系统。 (1)控制技术综合实验教学系统——包括集散控制实验系统、开放式伺服运动控制及负载模拟综合实验装置、直升机姿态控制系统。 (2)电机及其控制综合实验系统——包括卫星姿态控制飞轮电机系统和导弹舵机电动伺服控制系统。 (3)嵌入式及网络监测与控制综合实验系统—包括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电力监控器和控制器局域网络(can总线)通信实验装置。 这些装置结合教师的科研实践,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其中,反映了相应技术的发展前沿。同时进行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成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实验平台。 3、实验教学改革,使实验真正成为学习新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实验不应仅是理论知识的验证手段,而应成为获取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此思想为指导,为充分利用上述实验资源,开出更多的综合型实验项目,本次培养方案中部分实验独立设课,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2门重要的平台课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学时由12学时增加至24学时,其中8学时为仿真、研究型实验。在对实验装置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开出新的设计型实验,并要求学生针对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仿真分析。电力系统和楼宇自动化方向专业实验也分别独立设课,改变以往实验附属于课程,内容分散、单元化的缺点,整合实验内容,开出综合实验。使学生拿出相对集中的时间在实验室完成设计和研究工作。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强调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研究型大学,应充分利用师资条件和研究氛围,开展研究性教学。本专业在日常教学中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鼓励教师使用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自由探究、自主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已有观点,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实验教学中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的比例,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设计、自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其探索精神和研究意识。此外,通过对研究性教学的不断探索,我们还按照以下途径推进研究性教学。 1、导师制——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感受科研气氛。学生在二年级开始选择导师,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达到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的一对一指导。学生可以跟随导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尽早进入实验室感受科研气氛,为今后的工程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博士、硕士研究生资源,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指导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共同的导师联系起来,互相学习,合作研究,形成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三者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2、开设创新研修课——实现学习、研究一体化。我校自2007年开设创新研修课,本专业已开出23门,课程均由博士生导师担任主讲教师。每期选修人数限制在6~10人,课程内容以实践、研究为主。课程内容以教师相应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从项目中提炼,突出实践性、创新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研究,实践了集“知识传授与研究创新”为一体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 3、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以项目为载体,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得以充分锻炼。在2008、2009两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评奖中,我专业的23个项目中获得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 4、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学科竞赛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竞赛的方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磨炼意志,增强自信。本专业根据学校的有关政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竞赛,成效显著。 电气工程论文: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优势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1.引言 目前全国已有311所院校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出现了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的格局。虽然众多高校纷纷设立电气工程学科,但是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的,通过借鉴和分析其它高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和我校的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经过近十年来的努力,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2007年成为学校确定的重点建设专业,给予了重点支持和投入,2008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校优势专业。 2.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从2004年招生以来,经过了3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遵循了强化基础、注重能力、按宽口径培养的改革原则,基本思路是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电气工程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更加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根本。因此,专业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学生就业需求,明确理论和实践的规格要求,要在培养规格上体现突出创新性、应用型。围绕嘉兴地区光伏产业基地、风力发电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制造业基地、水电、热电联产巨大的系统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多元化的电力企业布局和嘉兴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了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2个方向。专业人才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工业电气传动控制领域、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试验分析、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一直坚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加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和创新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装备制造业、电力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创新型与应用型协调,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将创新型与应用型融合,构建适宜的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也将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做到二者兼顾,不偏不废,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强化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校内学科实验室平台和团队,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 (1)加强“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吸引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实验室在研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学科创新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形成“听中学”、“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的环境,构建“学科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平台,横向、纵向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专项培训认证”的培养模式。 专项技能培训既可以是来自校内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的,培训内容不仅是职业工种的训练,主要是对本专业领域内某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能力的训练,并通过社会机构的认证,取得相应的资质。从大二开始,建立了“电子电子信息技术人才认证(eitp)”、“注册电气工程师”、“自动化系统工程师(ase)”“维修电工”等认证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按照认证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专业规范的培养目标和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规格、能力结构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来设置培训课程和课程内容,以达到培训认证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要求。体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每届均有学生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培训和资格认证率均达到80%以上。 (3)加强“五位一体”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更系统、更充分地建设“创新领导小组+创新协会+创新基地+开放管理机制+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吸引学生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等。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接触科学前沿技术,学到先进、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长期接受工程技术和工程意识的培训,在学生中产生了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参加各种竞赛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本专业每年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2.3 进一步梳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成果为依托,更新教学内容为抓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突出课程建设为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经典与现代的融合,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协调,理论与实践环节搭配的合理,为本专业构筑起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梳理课程内容和边界,课程与培养规格一一对应,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经过2006年、2009年、2012年三次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已经建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层次设置. 同时结合区域产业优势特点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情况,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1) 构建模块化、系列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建立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模块方向的“课程库”。 (2)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专业选修课数量。将专业课按专业方向划分成几个系列模块,使学生选修时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打破课程设置受教学计划更新速度的限制,充实新的理论和技术,调整内容重点,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如新能源发电、新能源电气控制、物联网等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 (3)紧扣“创新型”“应用型”主题,改革课程设置 与教学内容,切实拓展专业优势,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创新教育”不断线,进一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不断线。 (4)立足于相关课程的融合,课程重新组合,避免内容的重复,提升课程的层次和水平,使各门课程内容得当、边界清晰,整体优化课程的内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新颖。 2.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习基地功能。 建立体现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课程体系的培养要求,建立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的结构化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和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实际能力。 (1)构建“工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发挥工程实际背景结合紧密的优势,强化“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实践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以“工程”的观念指导教学实践,以“工程”的思路组织教学实践。实际操作中在一门课程中,或以一门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协同,从一个工程实例入手,围绕工程问题的提出;工程解决方案的确定;具体工程方案的设计;工程设计的实施;工程的运行维护等工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新的实践教学内容。 依托地方、行业和校内资源,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加强联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狠抓实验、实习、实训环节。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承担“电路原理”等学科平台课、“电机学”等专业基础课;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电气工程实验室负责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工厂供电”、“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的实验教学,以及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等实训环节。新能源及耗能控制教学平台和嵌入式系统教学平台等为依托构建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学生创新活动、研究课题开放服务;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环节的教学。 (4)分类型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依托校外已建立的15个实习基地,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分类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任务有: 巩固基地型校企合作:本专业实习教师将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指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使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实际经验。扩大毕业设计型校企合作: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工程实际,题目来源于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导师,以“双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育专业培养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向、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内容、毕业论文的课题等全方位参与,教师需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3.专业优势更加凸显、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精心培育专业特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5%、达线率15%、录取率10%,位于全校各专业前列;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围绕电能的产生、传输、分配、使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在培养质量上形成了高就业率、高考研率、高(竞赛)获奖率。专业特色体现在: 3.1 培养方向的特色。紧密围绕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大环节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设计,设置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发电、输电为主)、机电传动自动化(以配电、用电为主)培养方向,根据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能力精心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能源发电和装备的内容等新型产业的内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培养方法的特色。实施“在通才教育平台上实施专项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实施“专项技能培训认证”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基础上,创建“依托学科团队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实验实习、专项培训相互支撑、协调促进,实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 3.3 培养结果的特色。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鼓励个性成才,引导学生参加考研、竞赛、培训,逐步形成各三分之一比例。考研比例20%以上(录取10%以上),参加学科竞赛比例20%以上(获奖约20%),参加培训比例80%以上(获得职业职称资格认证50%以上)。 进一步凝练和提高已经初步形成的专业特色,坚持内涵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创新,总体培养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4.培养效果的跟踪和反馈 建立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将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控制通道;研合作机制作为修正系数;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社会与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反馈评价作为反馈通道。产学通过这个闭环系统,及时跟跟踪和反馈培养效果,调整和修改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5.结论 电气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立足于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突出工程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长期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五位一体的学生创新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职校环艺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向 “基于工作岗位”的专业方向设置 高职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方向应做出调整,以往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就业的方向而定,如、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家具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与转型,用此方式已不在科学了。 原因在于行业岗位从最初的设计师、装修师傅转变到了设计团队、工程团队、(甲乙双方)项目监理,行业人数岗位职责更加的系统化。 仅设计团队就有主持设计师、设计师、设计师助理、绘图员、制图员等多个岗位,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如果都以培养设计师或是设计团队为教育的目标,行业便会出现混乱不堪的局面,这是无论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但实际的教育体制中却是如此,设计团队岗位需求以出现负荷趋势,而为工程服务的其他岗位却依然人才难寻,如项目监理在项目中起到了贯彻设计意图、落实设计项目、沟通甲方的重要桥梁作用,不仅需要人才了解施工技术,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及审美修养,需要有全面的综合能力。但现实中,担任此项重要工作的岗位大部分是由懂施工技术却不会设计的人员担任,导致设计意图与实际施工脱轨,社会出现了大量“似猫非虎”的项目。 因此,高职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方向不应横向广泛的开设,而是应该依据具体的工作岗位纵向细化区分。只有这样高职教育学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开拓出一片天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设置教学的课程体系,区分学习科目的重点,使专业教学内容清晰化、针对化,只有这样高职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才能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本行业设计师岗位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非常注重手绘表达能力培养,事实上,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美术功底较差,要培养出较强的手绘能力需要大量时间占去较多的课时,并且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手绘效果图却不常被使用,而是被电脑效果图所替代,如何优化《手绘表现技法课程》;如何改革为手绘表达能力做铺垫的素描、色彩、风景写生等绘画基础课程;如何重新设置专业课程体制,面对这些实际存在的情况多数高职院校会选择微调或回避的态度被动的去面对问题,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方式、方法,这种结果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只有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就业岗位”,在“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调查研究人才所需要的技术能力,最后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两点的专业建设办法,目的是为高职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找到新的方向,改变高职教育环艺人才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窘境,同时也解决行业所需人才的真正需求,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建设思路。 作者:陈泽单位: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环艺设计专业水彩风景画教学初探 水彩风景画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一门技术性较强的重要必修课程,也是室内外建筑空间设计表现的重要科目之一。该课程的教学应紧密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来展开,旨在解决学生的色彩空间建构、形体空间造型能力以及色彩搭配等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为环艺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重视水彩语言的表现 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前的色彩训练中都是画水粉画,很少有人画水彩画,更别说水彩风景画了。他们的水彩作业根本不够理想,除了存在画面结构松散,色彩关系不正确等造型基础问题外,还出现画面脏、焦、粉、燥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熟练掌握水彩画的技法,难以驾驭水彩风景写生语言的表达,这对于以后手绘效果图的训练将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在环艺专业水彩风景画教学过程中,保持水彩语言是基本要求。 1、保持水彩艺术本体语言 所谓水彩画,并不单单指用水调和颜料这一点而言,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具有―套完整的、与其他画种截然不同的技法,它充分利用水色的作用,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就是水彩工具自身所体现的水色交融的意味,也是水彩画本体语言的首要因素。其表现方法主要有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淡彩法、沉淀法、接染法、重迭法等等。掌握这些水彩的表现技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手绘效果图和环境艺术表现之中,是水彩风景画在环艺设计专业中的主要目的所在。 当我们开始画一幅水彩风景画时,整个作画过程要控制好水分和时间,完成一幅画胜似打一场仗。取好景后开始构图,要求底稿图形准确、清晰,忌擦伤纸面,如有大的改动最好另用纸起稿。上色时要注意水分的把握,即画面色彩的浓淡、空间的虚实、笔触的趣味都有赖于对水分的把握。上色程序一般是由浅到深,由远及近,亮部与高光要预先留出。大面积的铺色时,最好一次性多调颜料,一次成形,少修改。由于水彩颜料的透明性,多次重复容易变脏、变焦,那么画面就会失去水彩独有的水润、明快的效果。 2、拓展水彩艺术语言新形式 水彩语言的突破,离不开技法创新。具体到水彩风景画课程的教学中,平时除了强调运用传统的干、湿技法,使画面保持水彩本体语言表现特征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新材料、新技巧,利用综合材料,这样可以加强画面视觉感受和肌理效果,实践创新和变革。目前室内外表现图中钢笔淡彩的效果图较为普遍,它是将水彩技法与钢笔技法相结合,发挥各自优点,颇具简捷、明快、生动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水彩风景画课程教学中可以加强钢笔淡彩的教学,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速写能力,又能使学生以快速的方法感受水彩语言的表现;其次可以利用其他材料弥补水彩难以驾驭、不够厚重等弱点,如给纸做底,吸收国画和油画的长处等。在技法使用中,“干画法”和“湿画法”交替使用,常中有变,变中有常,建立新的技法表现与创造。但是,无论怎么变革和创新,都不能丢掉水彩画应有的严格的造型感、色彩感、厚实感、空间感和透明感等技法要求,不能失去水彩画巨大的形式魅力,不能背离对该画种背后文化规定性、媒材、技法所组成的本体语言。 如何在保持水彩风景画本体语言的同时又能开拓创新,展示出舒畅宜人的形式魅力,是水彩风景画课程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注重画面形式的构成 当学生逐渐了解、重视水彩语言所独有的表现魅力,相对熟练水彩技法,掌握了水彩风景写生的特点之后,解决其画面的表现形式问题就成为环艺设计水彩风景画教学的重中之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强调画面分割和色块对比 在取景构图时,首先要端正观察方法,不能照搬景物及场景,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莫奈说过:当出去画画时,要设法忘记你面前的物体,一颗树,一片田野……这是一小块蓝色,那是一块黄色,远处是一长条粉红色,然后准确地画下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最深的印象为止。也就是说可以把眼前的一切景物都省略掉物象生理的小细节及凹凸,用点线面来概括成平面图形和色块。这样我们就会从关注物象的具体结构变为关注造型元素和色块结构,把自然物象转化为构成画面基本图形的思维方式。在这些基础造型上再注意主观调整画面点线面的布局,把握画面的虚实变化,锻炼学生对画面形式及构成的能力。 如:以水彩风景画享誉世界的华裔水彩大师曾景文先生,在画面形式及色彩构成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他善于主观归纳,将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作为写生对象,用点线面等抽象的绘画元素来组织画面,将明快、鲜艳的色块用并置法平涂,轻松地表达他内心的大自然美景。《黄色天空的香港》(图1),是他描绘儿时学习居住的故乡美景,他用平面归纳的手法把天空、远山、高低错落建筑群以及海面穿梭不停的船只,概括成点线面等抽象造型元素,画面主题突出,生动有趣,色彩对比鲜明而清新,赏心悦目,仿佛看到了画家儿时美好的童年时光。 2、注重以线造型 以线造型为骨架的水彩画,其线的运用可以吸收中国画用线的特点,突出用线来标示物象的轮廓,注意线的粗细、虚实变化,强调色彩冷暖、明暗、远近透视层次,高光留白,亮部稀薄透明,暗部色彩的重叠亦不混淆线条的痕迹,画面结构紧凑。王维新就是善于用线表现水彩风景画的画家之一,他把中国传线描与西方艺术巧妙结合,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每当在生活中发现令他激动的感人景物时,他总能迅捷地以速写形式随心勾勒下来,之后再敷上轻快的色彩,于是便创造了他自己的“随形赋彩”的画法(如图2)。 3、重视画面黑白灰关系 画面构成因素还与画面的黑白灰关系息息相关。在动手作画前,应该思考一下画面的黑白灰层次结构,甚至可以画出小的黑白灰分关系分布图。虽然水彩风景画是由不同色相的色彩组成的画面,但是实质上它的素描关系,也就是画面整体的明度关系仍然是不容忽视的,一幅水彩风景作品无论画面色彩多么斑斓丰富,形式多么跳跃复杂,但是只要大的黑白灰关系明确,层次分明,画面就会乱中有序。 4、注重空间意识培养 水彩风景画写生是面对空间景物直接将空间形式表现在画面中,它在空间描述上给人以心理和生理的不同感受,这一特性正好符合环艺设计对空间训练的要求(如图3)。把握好透视和色彩规律,是组织画面空间的有力手段。写实风格的写生作品,要求通过形体的大小、虚实,色彩的冷暖等变化来表达景物深远的空间感,如近、中、远景等,一旦出现透视错误,就会导致画面空间的失真。平面抽象风格的作品,可以通过画面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虚实等关系来建构画面的空间关系,也许这种空间并不是一种真实的空间关系,但仍然能够表达出相应的心理空间,也就是说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概念,即“精神空间”,如 马蒂斯的色块前进后退空间。我们还可以从色彩大师的多种空间效果学习经验,如杜飞的透明空间、籍里柯的冷漠深渊空间、达利的幻觉空间、埃舍尔的矛盾空间等。 康定斯基说过:艺术家必须因感而发,有情而抒,因为对形式的驾驭并非目的,而是使形式与内在含义相适应。因此,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在符合风景写生的精神内涵的同时,有意识地组织好画面的点线面及黑白灰的节奏和韵律,注重画面的色块明度对比关系以及空间意识,就能形成和谐以及个性鲜明的画面构成形式。 总之,水彩风景画是一门有针对性加强手绘能力,提高设计者的表现能力,锻炼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及色彩感觉的课程。我们要想学好该课程,为环艺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就要重视和加强水彩语言的表现,打破传统的对景写生的照相式教学,注重画面形式构成、空间培养等方面的探索和学习。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本文为湖南工程学院教研教改课题研究成果)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建筑速写对环艺设计专业的重要性 摘要:主要从培养环艺设计专业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提高创意能力3个方面探讨了建筑速写对环艺设计专业的重要性,以期为广大环艺设计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建筑速写;环艺设计;重要性 建筑速写设计的内容比较广泛,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建筑室外设计和景观设计,还包括人物作品设计和物品设计等。将建筑速写课程引入环艺设计教学体系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绘图技巧,对于完善艺术理论知识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1有利于艺术专业学生对理性思维和知识的培养 环艺设计专业相较于其它专业而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非常重要,从环艺设计专业课程的安排以及授课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无论是环艺设计对象结构,还是环艺设计表现手法,主要是围绕环艺设计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而展开。但是环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并没有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判定客观事物的正确与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这是环艺专业学生和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需要学校针对此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建筑速写课程的开设,是有效解决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足的重要措施。 建筑速写课程的开放,不仅可以帮助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认识到自身对待客观事物态度上的偏差,还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并站在理性思维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思维角度的转变,是对即将学习的科目进行深人认知的实践和预习。比如,将建筑速写课程引入透视专业体系中,在对透视专业学生不断展开建筑速写教学中,学生可以透过事物表象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透视规律,从而站在理性思维角度分析透视理论知识,为学生学好环艺理论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如,在庞杂的环艺设计所囊括的各科目中,都无一例外地把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各科目要求制定教学方案。由于建筑速写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其涵盖的内容较为丰富,将建筑速写课程引入环艺设计专业体系中,通过长期的速写训练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方式和客观分析事物的态度。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感性认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观察力和敏锐度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环艺专业知识中不可或缺的2种基本能力,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感观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建筑速写训练活动是有效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观察能力和敏锐度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认清视觉形式美的规律。众所周知,欣赏客观事物的视觉美和艺术美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备的基本审美能力,平面和立体空间知识对学习具有积极影响。就艺术设计专业的空间和平面知识而言,是分割艺术设计作品的关键点,是影响艺术设计作品分割是否成功和是否具有视觉美感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建筑速写课程中的构图知识对于环艺设计作品分割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艺术设计学院对于年轻设计师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取舍态度方面,建设速写的练习在这方面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实践证明,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建筑速写训练,可以提升设计人员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和感性认识,并将这种艺术美感运用到设计作品或者设计对象中。 此外,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是艺术设计家们一直以来探讨的关键点,也是环艺设计教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受时间和内容的影响,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平常只有在构成课程上才能接触到点线面的相关知识,也不能将点线面构成知识运用到其它课程中,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将点线面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但在建筑速写训练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有关于点线面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将点线面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训练课程中,从而有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问题,也使学生在全面系统的建筑速写训练活动中,接触到更为详细化和专业化的点线面构图知识。 在日常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丰富多彩的线条表现抽象化和概括化的事物,或者运用细腻、生动的设计手法变现客观事物的内涵。比如,要想凸显设计作品的潇洒或者自由,可以运用单纯的线条勾勒与描画;要想表现设计作品的个性化,可以借助装饰变形手法。总而言之,凸显设计作品的美感和个性的手法形式多样,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构图技巧和绘画语言后,就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创造出集美感和设计感为一体的艺术作品,有效发挥建筑速写准确、随意、明快和轻松的特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客观感性认识,还可以帮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不断临摹和训练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这种艺术风格中可以凸显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审美力。 3有利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创意能力 建筑速写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因此,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在不断速写训练中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相关设计理论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和创意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从事环艺设计首先需要具备快速准确勾勒草图的能力,因为草图是设计者设计艺术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关乎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将建筑速写课程与环艺设计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点线面构图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速写草图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运用在室外设计或者景观设计方面,可以帮助设计者快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另外。设计师还需要具备快速记录的能力,特别是在创作设计作品时爆发的灵感需要快速记录下来,以免突然忘记。草图不仅是设计师表达自己灵感和创意理念的外在表现,更是设计师创意设计技巧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建筑速写内容还包含手绘渲染图技法。因此,学生在速写训练中可以学习和掌握手绘渲染图技法,其表现手法与点线面构图方法大致相似。学生在速写训练中还需要读懂设计作品背后的意义,运用所学知识剖析艺术作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从而使设计专业学生将环艺设计工作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学会站在客观角度分析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4结语 加强环艺专业学生建筑速写训练,是有效扩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提高艺术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在不断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环艺设计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并学会站在理性思维角度思考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和速写剖析艺术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情感,进而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特色的艺术创作风格。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建立环艺设计专业设计应用课程“制赛促学”的教学机制 【摘 要】建立“制赛促学”的教学机制,即将制定比赛方案、举办比赛等环节与课程教学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目的,使环艺教学中应用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紧密有效地融合。 【关键词】制赛促学 设计应用课程 教学机制 环艺设计专业的学习方向可分为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学习从设计的预想到项目的实施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由于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要解决居住、出行、工作、节能、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担负的社会责任较重,这就需要人才不仅具有较好的“设计理念”,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开设时间划分属于新兴专业的范畴。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社会对环艺人才需求尚未饱和,所以环艺设计专业成为了较热门的报考专业之一,在校生人数众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以班级为例,学习者人数从早期的十几人倍增到了几十人,这就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环艺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结构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以及培养人才综合能力的“设计应用课”三大块。其中,设计应用课所开设的课程有《居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建筑装饰设计》、《景观园林设计》等,在教学中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2)设计的思路方法;(3)对专业的实践环节的了解与掌握。 第三个方面在课程教学之中尤为重要,如果对实践环节了解不够,设计方案便是纸上谈兵,缺少了存在的价值,而实践环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难以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原因在于学生人数增多,而教学模式却缺乏灵活性、科学性的对应调整,在以往通常会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模式:(1)以模拟课题形式开展教学。通过虚拟以及使用以往的设计项目来模拟课题,提供给学习者设计练习。这种方式使学习者对设计课题缺乏场景化的认识,导致设计思维过于抽象化、设计方案理想化。并且,设计方案优劣标准完全由教师或教师团队单方面评定,以至教学的机制不够科学。(2)以校企合作方式开展教学。即企业提供了实际项目,课程教学工作中便依据项目的要求“量身制作”。评价的标准由企业及业主来掌控,这种形式看似合理但问题重重:一是实际项目的设计时间与课程安排难以紧密结合,若一味地追求项目时间安排,教学内容便很难合理地布置,也就变得相对被动。二是虽然解决了课程学习所需的实践环节,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评定标准过于主观,很难形成其对设计本质理念的认识及了解,这样的教学同样缺乏科学性。 两者的教学方法各具优劣,前者的优势在于给了学习者足够宽广的设计想象空间,劣势在于设计方案空泛化;后者是虽然课程联系了实践,但由于受到实际项目的制约,设计方向单一化、标准化,对设计理念、创意的学习不够。通过怎样的机制来解决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关系,成为环艺设计专业设计应用课的实际问题。 笔者分析了两种课程模式后,综合两者的教学方法,建立“制赛促学”的教学机制,即通过制定比赛方案、举办比赛等环节与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目的,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环艺教学中应用设计课程的矛盾问题。 第一,课程教学的准备阶段――制赛。制赛的前提是如何将比赛引入课程之中,且能合理有效地与课程教学的各环节结合在一起,需要在课程开设之前制定“教学牵头、企业配合、服务项目”的赛事计划,寻求设计的实际项目、企业合作方,如教学《居室设计》课程时便可联系房地产业开发公司,对其所开发的楼盘进行实地调研、测量与设计,再以赛事的形式把教学与实际的项目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既有了实际的设计场地来开展实践教学,同时通过了设计赛事的形式避免了学习的单一化。 下图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在《居室空间设计》课程中举办的“橄榄缘”杯室内设计大赛的项目图片: 第二,课程教学的实施阶段――备赛。在项目测量与前期调研工作完成之后,学习者已经充分地了解了设计项目的环境、位置、建筑结构、建筑定位等一系列设计前期准备环节,学习者便可依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师辅导和自我理解对项目进行设计,设计既联系实际同时又不受使用方的限制,可以积极地调配学习者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下图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在《居室空间设计》课程中举办的“橄榄缘”杯室内设计大赛的教与做: 第三,课程教学的评价阶段――竞赛。设计方案以竞赛的形式作为评价标准,通过作者自我描述、观众观摩展览、项目方“多角度,立体直观”的审定模式,从设计方案的实施性、创造性、功能性多个环节进行论证,最终由校企评定+投票的形式为设计方案评分,给出意见评语,这样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较好地完成了课程的学习,同时也锻炼了学习者的表达能力、对实际方案设计的理解能力。 下图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橄榄缘”杯室内设计大赛展览观摩、优秀作品评选: 第四,课程教学的后续阶段――项目实施。课程成果以方案集的形式呈现出来,挑选成熟的方案加以深化修改投入到项目使用当中,教学方面可以跟踪项目进度,组织学生实地观摩学习,了解施工环节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解决项目方的实际需求,达到双赢的局面,可谓一举多得。 下图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优秀作品制作成为样板房,教师组织跟踪学习: 通过建立“制赛促学”的教学机制,为环艺设计专业设计应用课程的教学开展带来了新的局面,能够达到“一个调动,两个可控,三个促进”的积极作用,即,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教学与实践的把握有了可控性,对课程进度安排有了可控性;促进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习质量,促进了区域经济服务建设。“制赛促学”教学机制的建立,使学习者、教学方、项目方都能各有所得,各取所需,解决了“教与学与做”的实际问题,也为环艺设计专业设计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向。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结合环艺教学思考行业市场需具有什么样素养的设计专业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环艺设计专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着眼未来,市场的发展给我们环艺设计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要求环艺设计教学要培养出适应社会行业市场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面向市场,本论文就环艺设计教学中应该培养具有什么样素养的设计专业人才做了自己的分析…… 关键词:环艺设计;行业市场;素养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建设方兴未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和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专门人才的需求是急切的,从这几年环艺设计专业报考人数和招收人数来看,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带给了环艺设计专业很多新机遇与挑战,环艺专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需求对行业质量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面对这巨大的行业市场,环艺专业的同学却面临就业难或是就业后适应难的问题,我想,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从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来看,需思考环艺设计教学需培养具有什么样素养的设计专业人才才能适应市场需求,面向当今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是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 2 分析环艺专业与当前行业市场的关系 2.1 经济发展带给环艺专业带来新机遇 “环境艺术设计”(environmental design)是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以现代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为指导,创造理想生存空间的工作过程。广义上:以环境生态学的观念来指导今天的艺术设计,就是具有环境意识的艺术设计。狭义来看:以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为背景,在其内外空间所展开的设计。具体表现在建筑景观和建筑室内两个方面。从概念上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塑造并改变着人类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环艺设计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需求旺盛并显示出高度的生命力。环艺设计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空间,是现在以及未来的朝阳行业,这带给从事环艺设计的专业人才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2.2 市场的新发展对环艺专业的新挑战 经济越发展专业人才需求量越大的同时也给环艺专业新的挑战。一方面对行业要求更加专业化,人们自身的审美素养的提高使得对行业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其行业间竞争大,也许是大家都看到环艺专业这个朝阳产业的市场潜力,全国已有一千多家院校开设了环艺专业,从事环艺专业的也人越来越多,行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竞争又如此激烈,如何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市场提高自身的专业竞争力也是环艺专业面临的新的挑战。 3 分析巨大的行业市场对环艺专业教学的要求 环艺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有设计能力相结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应与行业市场紧密结合以市场为导向,思考培养具有什么样素养的环艺专业设计人才。 3.1 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力 这相当于是电脑的硬件部分,硬件过硬了电脑才能有顺畅的运作,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基本素养的建立是必须去努力达成的目标,它包含了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素养和专业设计能力素养,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包括:(1)掌握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英语和人文科学等知识;(2)掌握透视与建筑制图的基本知识、制图规范与技能;(3)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专业设计软件(圆方设计软件、Photoshop、AutoCAD、3DMAX)。(4)包括艺术的表现语言,即手绘表现;专业设计能力素养包括:(1)掌握室内外各类环境艺术设计(如:居室、办公空间、餐饮娱乐空间、商业空间、景观园林等等)的基本理论,掌握其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2)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较敏感的设计思维,能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2 对设计业务的综合驾驭能力 专业知识是必须的基本素养,但是不是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就能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市场呢?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以前在学校老师同学眼中的优秀学生,毕业出去工作后一直发展平平,得不到公司的重用。而一些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到社会工作中却能得到上级的重用同事的认可,有着良好发展前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行业市场不仅是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还须具备除专业之外的一些能力,比如设计业务的综合驾驭能力。从环艺设计项目操作流程就能看出,从项目开始到最后完工结束的流程中设计师对项目的综合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项目是否能完整地体现其设计、并顺利完成。 驾驭一个设计项目必须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这也对专业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环艺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设计最后能转变成实物,实施过程中的各环节设计师需要和与之相关的部门和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项目从设计到完成时间是有限的,对业主、自己的合作团队、各施工方之间工作如何配合展开?实施过程中出现施工与设计不符、或是中途业主要更改设计怎么办?等系列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问题出现时,设计师的协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设计师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决定了你对项目的驾驭程度,为此,从事环艺专业学习的同学也应做相应的培养与准备,才能跟得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3.3 与时俱进的敏锐洞察能力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改变,作为朝阳行业的环境艺术设计要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关注这个时代和市场的发展,不断学习提高和跟进,新兴市场、新兴的理念、新兴的功能等都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需要掌握并不断更新的,设计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设计理念跟上了,才能从设计中体现出时代特征。行业市场需要的是有着灵敏嗅觉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的专业设计人员,关注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新式产物。 就拿环艺专业里面的居室空间来讲,现代的人居环境住宅设计已经不是原来住宅概念的设计,现代的居室空间设计其实是在设计一种生活,每个空间在原来的功能意义上都有了新功能的延伸,比如:现代居室空间的卫生间设计,已不只是一个提供方便的场所,还是休闲空间、储藏空间等,它越来越受到设计的重视,所以卫生间里会出现电视、书报架、各种装饰物等,也有了像净身器、浴霸等这样一些新的设施;再如:书房空间已不只是看书学习的地方,把工作带回家,所以书房也是工作空间,除此以外书房还有展示功能,展示自己的品味、身份、爱好,即便有些家里其实并不需要书房的也要设计个书房以展示自己的才学,因此,书房的设计可以封闭式设计也会有开放式的设计……不同的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不同时代人的生活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只有了解熟悉才能设计出适合不同居住者的居室空间。 与时俱进的敏锐洞察能力,把握新兴市场、新兴的理念、新兴的功能等是适应现代行业市场的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 4 总述 提升环境品质的需求已是当代社会,更是未来社会追求的目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者,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它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和对设计业务的综合驾驭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敏锐洞察力的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陈宁萍(1976―),女,泸州人,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探究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摘 要:高校环艺设计在专业设计、教学创新等多方面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尤其是专业知识的需求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高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师管理对于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当前高校环艺设计专业面临的形式与任务的基础上,分析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主要目标,进而从多方面探讨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的有效措施,综合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高校;环艺设计;师资队伍;专业技能 在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通过对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围绕教学管理中的知识能力构成、学生素质协调发展等方面,形成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等为主要模式的创新方式,细化每一个教学安排,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 阐述高校环艺设计专业面对的形式与任务 (1)整体情况概述。当前,人们对环境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注重生态、人格塑造、文化品位,以及资讯便捷等。无论是城区环境、广场改造、街巷更新,建筑还是景观设计都要首先放眼于城市整体的环境框架中,考察它们的现实与发展,力求解决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统一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明确,那就是培养环境设计方面人才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承担什么任务,肩负什么使命,课程设置要以此为目标。笔者认为,未来的城市设计应该是这种模式:首先有城市规划师绘制城市发展蓝图,而后有环境设计师与规划师依据这个蓝图去完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又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整体规划详图。环境设计师在这的工作,就是理论上的纽带与桥梁作用。而现在的高校环艺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补充”,去完善城规、建筑、园林等专业的空缺与不足,总是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起到主干专业的作用。 (2)专业设计的整体状况。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状况,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就更需要突出自己的学科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形象。譬如将城规、建筑、园林、室内外等设计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构建在广义建筑学大系统涵盖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表现在能够发挥各学科交叉的优势,另一方面还以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及支撑条件,并依托自己的优势专业使培养的学生都能自如地渗透到环境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具备有统领与协调各专业的特殊能力。 2 分析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1)专业化、“双师型”教师缺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双师型”非常重要,有实际设计经验与施工管理经验的教师无疑会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和教学的开展,他们会把丰富的经验带进课堂,使学生受益,领先和把握设计潮流。目前,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但是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教育厅培训获得的“双师”资格,真正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较少。 (2)人员结构不合理。高校环艺专业一线专职教师较少,与国家所要求的“一线教师应占全体教职工总数的80%”的比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线教师的比例也应进一步提高。随着高职环艺设计类学生人数的猛增,很多学校生师比都达不到教育部的15/1的规定,有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多招生,生师比甚至达到了30/1 或40/1。一线教师严重缺乏,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历、职称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中青年教师成为各高职学校专业教师的主力军,但其中拔尖人才较少。 3 探讨提升高校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生态价值链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首先,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及时收集、加工、处理、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了解一线的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为其作好相应的服务;根据教学管理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调查、研究并及时处理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善于利用教育生态学原理指导实践,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引导来实现管理目标和效果,注重在管理工作中开发教师及学生的聪明才智,实行制度管理与人心管理相结合,谋求量化管理与模糊管理相统一。与此同时,还要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之应用到教学管理实践中去,从而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益。高校教学管理是全员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懈努力。 3.2 构建生态管理工作运行体系 在管理机制上,加强学术管理、层次管理与制度管理,引入创新、激励和竞争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引导型服务,如:政策引导、信息引导等。在管理程序上,公开透明,职能部门的责任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制度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在管理功能上,寓管理于服务中,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竞争环境,为学生、教师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全方位实现为一线教学服务的职能。在管理技术手段上,建设好教学网络管理平台;通过管理信息化,不仅建立职能部门、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咨询与决策机制;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教师提供更广泛、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减少滋生腐败现象产生的温床,提高管理效率。 3.3 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在制度上要切实保障服务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权力运作的全过程,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强监管、弱审批,并明确界定各级管理的职责范围,进一步下放权力。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一方面积极推进学分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要进行学生学习评价制度的创新,树立多元质量观,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成长与发展,由运用统一标准过渡到多元的质量评价。还要建立有效的科学绩效评估制度,如:设立绩效目标、进行绩效考评、建立绩效诱因机制等,扬长避短,激发教学管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管理绩效的提高。 3.4 改革现有薪酬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 目前国内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比较僵硬,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成绩好差一个样,所以要想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必须实施薪酬改革,增加奖励制度。首先,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岗位职称系列分离,设立高校管理人员对应职称,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我国高校长期实行教育级别制度,管理人员职称与教师岗位职称虽然存在一定区别,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总是往教师系列靠,导致管理混乱。所以,必须设立高校管理人员独立对应的职称,管理人员与教师虽然应该有一定的比照,但更应该突出它的职业性,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与教师系列不同的工资标准。在评价考核方面,目前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之间关系的模糊化导致国内高校在考核管理人员时要看的数量,这与国外及港台地区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考核情况明显不同。其实,对于管理人员来说,业绩如何应该主要看管理服务工作做得如何,而不是看管理人员发表了几篇论文。发表的论文数量多并不代表工作就做得好,因为教育管理人员不是做研究工作的,的数量与工作质量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国外的方法倒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吸纳服务对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意见,看他们的满意度,以此来确定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而且,要将考核的结果与薪酬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绩效工资,同时设立各类奖金。管理人员的考核成绩好,服务对象满意要在绩效工资和奖金方面有所体现;而对于那些考核成绩差、服务对象不满意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但另一方面要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并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其服务水平。通过实施薪酬改革,强化考核工作,必然会带来收入的差别化,也会给管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这对国内目前的情况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目前教育管理人员缺乏的恰恰是工作压力和工作积极性。 (1)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首先,要加大青年基金的力度,设立教学研究基金、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科研成果转化基金等项目。其次,鼓励青年教师更多地参与项目研究与申报,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技术性支持与指导。对于各级各类项目、评奖,能够从科研管理者的角度在选题、申请书填写等方面提供实质性帮助。再次,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学术交流的平台,如;参加学术交流会、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等。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使他们在更高的学术平台上起步,走的更高更远。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在科研激励方面的经验,即考虑给青年教师安排合理的学术假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年教师创造与成就的需要。 (2)形成晋升激励机制。对部分高校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发现,大部分的科研成果集中由教授、副教授等高校称的科研人员完成,部分高校称的科研人员在完成职称评定后失去了研究的主动性与研究热情,使得职称评审制度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效果。而多数的青年教师为了评上高校称,努力的争取科研项目,但是由于职称低、资历浅往往申请不到项目,致使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一次次消退。所以必须实现评聘分开,推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公开竞争、公开招聘、动态更新”的岗位聘任制度。聘用期内根据被聘人员的绩效状况采取动态管理,依据科研人员承担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获得科研成果、成果获奖等情况严格进行定量考核,对考评合格的可继续聘用岗位,对不合格的不继续聘用原岗位,给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同等的竞争机会,要形成科研人员能上能下的晋升制度。 4 结语 当今,环境设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有文理两科特点,以广义建筑学为基础,设计艺术教育为主线的,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环境设计及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适应能力与研究型高级环境设计人才,是我们各院校建设该专业所必须面对,也必须认真思考的。 作者简介:殷辉(1976—),男,重庆潼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设计。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环艺设计专业方向的探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空间和建筑的概念进行研究和阐述,从艺术设计的角度进行分层的拓展论述,对于环艺设计中的文化内涵等也展开了引申,因此,对于环艺设计专业方向有着比较典型的指导意义,能够予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形式;协调;前瞻性;阶段性;地域性 一、空间的概念 “空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常见的概念,但是很多人对空间的理解是比较抽象的,有些认为是宇宙中的区域概念,有的是单纯理解为所处的环境。在本文中,我们所指的空间就是指环艺设计中的主体。 任何空间的存在形式都是和周围的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空间是无法脱离环境单独存在的。也就是说,空间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概念。对于学术角度来说,哲学和审美上都对空间的环艺设计有着独到的间接,也就是能将技术和文化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相结合,将这种综合性的意义赋予到环艺设计之中。保证环艺设计工程的完整性。所以,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充分挖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对主题的形态进行各种不同角度的丰富,其中包括细节方面如灯光的明度以及相关的色彩搭配。这些都是设计理念中所需要面对的基础性问题,也是人们审美参考的关键之处,所以,要进行全面的完善。 二、综合性因素在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关于设计的理念,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建筑要符合“坚固、适用、愉悦”的原则,这一原则后来就成为了各界建筑师们一直秉承的理念,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说,古罗马的这种最初理念是环艺设计的一种启蒙思想,也就是最基础的要求。能够对后世的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需要不断分析其深层的含义。 空间也就是建筑的本质,也是建筑所必须依托的出发点。所以,空间的理念是环艺设计的根本,在这个专业上,首先要进行空间概念的研究,才能够不断发掘综合性因素,并且能够形成比较合理的整合和配置。我们在此讨论建筑空间的结构形成问题。能够从本质上阐述和讨论空间对于建筑理念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影响。我们应该将空间的建筑形式进行多视角的研究和讨论。其中,主要的研究思路就是能够将空间的形态集合看成是建筑的根本要素,建筑的形态能够成为一种空间的转换作用,这种转换作用能够实现价值,也就是建筑后期的价值。 设计一般在最初,需要考虑的就是人们未来的需求情况和长期稳定的规划情况,并且,设计的理念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元素的更迭而改变的。所以,设计一般最主要考虑的就是未来的实用性。所以,现在的艺术设计不仅仅注重艺术理念,还注重整个的使用效果,不能够华而不实,也就是说,现在的设计被要求有着更高的水准。 建筑的设计也要受到相关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的而影响,这样就能够实现物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相适应。并且现在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不断加强,对于所处地域和建筑类型的文化研究也就更加丰富,所以,要求建筑物有着比较深刻或者富有特色的文化内涵。为了能够完善研究,我们应该加强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并且能够在实施之前进行文化的考核和内涵的研究,现在独特的地域文化对建筑的渲染也比较深,往往建筑的艺术内涵就能够进一步借鉴相关的地域理念来进行更加详备的丰富。所以,需要完善文化的内涵精神赋予,将建筑设计展现出时代性和文化性并存的状态。 三、了解潜在的文化内涵 对于根本的意思来讲,建筑能够给人们建立一个比较适合生活和起居的空间环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实用性。要进行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保证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所以实用性一直是建筑永恒的主体,现在很多的年轻设计师将各种建筑理念都追求潮流化,能够提出一些比较创新的想法,但是,现在的设计还不能够肤浅的根据潮流来定义,还是要针对实用性和文化的偏重。 最初人们只是将室内的环境作为一种遮蔽风雨的场所,现在,人们的室内环境成为了保证正常生活的基础起居要素。因此,人们不断重视建筑的重要性,也就不断对建筑的要求提出更加广泛的建议和要求。室内环境的设计理念也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展和扩充而变得更加丰富。所以,不仅仅能够满足审美上的需求,还能够保证起居的实用性。对于设计的规划来说,人们能够对建筑物做长线和短线的估算,一定程度上对于控制成本和稳定资源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所以,建筑设计有着比较多元化的理念,且根据设计师思想的不同,就会出现更加丰富的设计范围。人们在原则上审美一般都会遵循规则有序的几何图形。也是人类对于空间的本能适应体现。所以,需要将效果不断扩大。效果的扩大并不是面积大小决定的,而是整个的氛围和设计气质。现在,对于各种的设计来说,面积已经不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小的面积自然能够设计出温馨的气氛,大的面积则也不乏稳重大气。这些都是要根据适当的材料风格来展开的。 在设计中要不断完善综合因素的各种融合,也就是说,需要每个建筑师对自己的作品独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理念。建筑师首先要有独特的艺术审美能力以及个性化视角。能够体现出设计的创新性和排他性是设计师追求的境界。多以,在环境的设计上,要以人为本,不断结合实际来进行完善。实用性能够作为地基被稳定之后,所谓的艺术和品味,才能够得以发展的资格。它涉及到环境、功能、文化、技术、经济的各个方面,常常都是要结合这些综合因素进行考虑,才能够不断完善。 建筑空间存在这地区性和阶段性,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也就是说,人文素质以及环境特征能够实现建筑设计理念变化,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理念去生活,久而久之就能够形成比较强烈的地域色彩,所以,生存的环境渐渐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礼记·王制》说:“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古老地区里,往往各种先进的和经典的艺术理念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带动了设计的进步和创新。 现在的建筑行业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区分方式。也就是能够从风格、手法等各方面展开分别。有文章表示,建筑设计的三种倾向,一是 “民族形式”的设计倾向,二是商业化的设计倾向,三是“高技术”的建筑设计倾向。现在我国的建筑业中,基本上这三种思想是最主流的。 空间的环艺设计应该根据最合适的理念来展开,也就是说。能够将相对的创新性发挥,并且能够结合相关的经验,完善自身的设计理念,因地适宜,不要盲目追求潮流。 四、设计师应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建筑的设计有着不同的形式,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以及餐饮空间等等。这一项也就是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规划进行的一种性质划分,能够在专业的指导上更加明确和具有针对性。所以,要进行建筑的设计,就要完善对不同的空间概念的认知。认知是实现建筑特点的基础和保障。对于空间的了解,能够把握空间的大轮廓和定位、风格,也就是说,意在笔先。当然也需要考虑当事人的理念意见。 我们在进行环艺设计的工作时,往往要结合时展的情况来进行。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提出合适的、灵活的理念,这样才能将建筑赋予更多的时代意义。因此,设计师一定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谨慎的思考能力。现在已经不再将博物馆当成单纯的陈列柜,而是像艺术设计一样,设计师正赋予它越来越多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需要设计师不断接触时代的风格并且能够对于变化的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见解,这样才能够完善设计的理念,不断加深自身对于设计的独特见解,让所有的工作都能够为完善空间的完整性和实用性而服务。 五、结语 空间设计是比较复杂的,也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因此,需要把握相关的细节,展开各种的分析以便于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建筑的材料配置和风格安排。根据不同的使用人群、使用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空间是为功能来服务的,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考虑到实用性和长期稳定的保障问题。对于设计来说,能够和周边的环境以及所使用者的身份都展开和谐的搭配,才能够完善相关的工作,还要借鉴各种先进的理念不断丰富建筑的内涵,升华设计的水平层次。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浅谈环艺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课程 一、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实践是检验知识和平时学习最好的办法,实践出真知。按照环艺的专业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省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和市场性。每门实践课程都以真实的案列加以分析引导,联系实际已经完成的和正在起步做的真实的项目展开课题作业,使学生进入实践状态。 第一环节的基础课实践教学首先是素描,设计色彩,设计美学课程,要以,提高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第二环节的专题教学,如店面设计、广场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通过组织比赛,高校之间举办各种展出,相互观摩学习,社会实践考察,邀请专家来校座谈研讨等方法,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目前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作品,通过技能实践课题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意能力和表现能力。接触社会越多,那么学生越有兴趣,更容易进入设计的实训环节。 随着电脑飞速发展,它已经成为学生主要学习工具,我们课程内很多科目都离不开软件的支持,软件教育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络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信息量较大,这也是正常教学以外的有益补充。环艺设计人才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电脑基础和应用相关软件的基础,比如3DMAX等等。所以在这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另外不能忽视学生的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和实地考察的过程之中,应多采用集体讲评、课堂分组讨论、专题报告发言,自我宣讲形式,通过PPT相互讲演,锻炼口才以及应述能力,对学生的自信心,协调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最有帮助的。 目前,学生设计的作品有一部分高于社会产品,或者说还处于概念研究阶段,最主要的一点是他们没有社会生产经验,没有亲身参与实际设计任务,所以要加大实际项目的训练环节,缩小学校课堂与设计单位工作的环境差距。学生可以通过装饰设计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实习与合作,达到双方的共赢,学校培养了学生实际开展项目的能力,老师也能把课题引入到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的目的性,实训化。企业文化也可以得到宣传扩展,双方都是彼此很好的平台,也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校企合租联合办学也是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不断研讨,相互提高。 二、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理论指导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现状及前沿,通过课题任务书、课程教学完成及进度,讲和练习并重,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论认知,相互渗透。上述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 1、 设计基本功训练的目的 设计基础教学要摒弃传统的教学内容,要重视对建筑基本形态的认识和表现,而非绘图训练,当然这可能导致学生基本绘图能力的下降,但却培养了他们的造型能力,这是得与失的关系。 造型基础课程主要就是启发学生对"形"的认识,但单纯学习平面和立体的基本形,以及形与形的关系法则却很难与具体的设计课程衔接。特别是某些设计中的构成原理,其涉及的造型方向和建筑空间也不完全相同,要想体现有时代感的造型关系,在基础教学中加入构成训练,使学生进入二年级后对形和空间的把握有直接的感悟,对于怎样打破简单呆板的建筑形式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从认知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空间体验 尝试用学生熟悉的建筑环境进行建筑测绘练习,以达到对空间与形体的初步认识。如选择他们每天进出的教学楼进行从"认知"到"制作"的系列练习。通过教师讲解后进行参观,然后是测绘,这代替了过去独立的测绘练习,最后进行模型制作。学生根据自己测绘的尺寸,按照一定的比例做成一个仿真的空间模型,这样不仅使他们经历了从教学到图形,从平面到立体,从空间到实体的认知和表现练习,同时从中感受到建筑空间和形式的有机联系,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比过去单纯的绘图练习生动很多。通过这种连续的作业过程,不仅在图面上理解空间的表现方法,而且从实际中了解建筑的基本形体,结构和空间尺度以及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基本的建筑概念。 设计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很灵活,在很多的模块教学过程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教学轻重比例还有待探索论证。作为环艺专业教师应该走出课堂,这个课程不局限于课堂之上的内容,要真正融入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项目中完成,这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实践教学得到更好的落实,与学校所在地的几家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合作基地,这也是非常必要的。产学研不分家,资源相互使用,公司环境带动学习的氛围,帮助学生完成项目所需进程,学校的人文环境也有待孵化设计创作。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当然还有部分学生,达不到设计使用标准时,可以采用“实题虚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装饰课题,作为一种创作和研究。使不同的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环境艺术装饰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在毕业答辩时既能见到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作品,又能见到工程实例图片或现场。相互联系紧密,解决了大学教育中设计作品产品化的问题,强化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减少反复,提高教学效率,既能获得学术认可,也能等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那么环境艺术教育的形式得到变革和发展。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环艺设计专业“装饰材料”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通过对环艺及室内设计专业“装饰材料”课程教学的实践体会及教学过程,文章总结出适用于环艺及室内设计专业“装饰材料”课程教学的应用规律,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环艺设计专业装饰材料教学 装饰材料或建筑装饰材料以及装饰材料构造课程教学是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装饰专业、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展示设计专业等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开设。室内外建筑装饰材料是实现建筑装饰活动的物质基础。设计师了解材料犹如画家了解颜料及画布性能一样。功能各异、色彩多样的建筑装饰材料将为设计师的设计活动提供无穷的想象与实施空间。任何实践设计构想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将设计者头脑中的虚拟构想通过物质手段变成客观现实。在室内外装饰设计教学体系中,装饰材料课程的认识与学习是设计师的必备基本知识,它将贯穿于今后设计师的一切设 计活动,设计师对于材料的了解与应用犹如文学家对于词句及修辞手法的熟知,更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还要随时更换词汇,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纳米等高分子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材料应用层面的多元化,要求设计师不但要对现有及传统材料熟知,还要时刻关注新型材料的发展。装饰材料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的教学活动。 一、课堂理论教学阶段 1.材料商品状态认识教学。在进行设计与应用层面上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装饰材料商品外观状态。在装饰材料教学活动中,第一阶段首先体现在多媒体课堂教学图片演示播放中,材料展示应尽量保证某一种材料在同一工程的实际施工前后状态的对比,在实践项目中去讲解将更易于学生理解、消化课程内容。材料商品原状态即未经使用的材料市场上的销售状态,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讲很重要,学生对装饰材料完成后的状态描述凭借生活记忆等印象比较好理解,但对材料使用前的状态却不是很熟悉,这一环节如不加强认识,在下一步装饰材料市场实践参观教学环节活动中,学生进入材料市场将会一筹莫展,很多材料将不知道使用后具体是哪一种状态。所以,不加强材料原状态的认识不利于全面了解材料,影响实际设计应用。加强材料原状态认识对于学生了解材料原状态、原规格及怎样进行更有创意的使用也很有实际意义,因为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在确保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有时可以突破常规用法。通过形象也可以加深对材料规格的了解,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材料,避免耗材与浪费。 2.施工状态认知教学。材料施工状态相当于施工构造认识,对于今后装饰材料构造与施工图绘制打下认识基础,认识材料在施工中状态图片,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材料性能,如强度、弯曲能力、吃钉力、粘接力等加工性能,也能形象地了解到哪些材料经常在什么状态下应用,或能够实现什么样式,哪些材料不能够在什么样式应用或不适于应用。通过材料施工过程状态图片认识,为下一步材料构造与施工工艺学习打下基础。 3.优秀案例应用教学。通过多媒体课堂优秀案例分析教学,使学生最初对于优秀案例的设计只是从形式外观上感兴趣发展为对于优秀案例材质应用的关注,切实感受到材质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材料应随着设计目的的功能性而转换。这一阶段,从材料认识、认知,从市场销售原始状态到实际完成有了完整的过程认识,案例介绍及材料施工完成状态图片有助于学生对材料与设计应用的对应感受,加强在设计应用中的合理控制,避免不切实际的材料应用,也避免了“唯美第一”的样式理念,做到合理应用材料与设计样式有机结合。 二、实践和实验的教学阶段 完成课堂理论教学任务只是使学生暂时掌握了一般材料的理论与外观认识学习,要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认识,还要在实践中继续深化学习,继续在材料具体应用中体会。 1.材料样本。理论教学课堂应尽量在带有多媒体教学设施的装饰材料样板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将常见各种装饰材料制成小块样本或材料商提供的产品样本进行陈列,在课堂供学生观摩。如将常见板材制成小块样本,各类装饰系统可以制成小块剖面单元等,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每次课程学生将对本次课程学习的材料通过教师理论讲解、图片播放和实际样品的亲自触摸、观摩,对材料做到视觉、触觉、听觉上的全方位认识,进一步加强了对材料外观状态与性能的直接了解,增强了实际感受。 2.装饰工程样板实验间教学。装饰工程样板实验间汇集了各类小块典型施工样式,按施工的时间状态分段建设,分段陈列,使学生对于装饰构造的具体应用,对于施工方式也有了潜意识的认知,对于下一段装饰工程施工工艺学习打下材料认识基础。这段教学对于理论课堂上没有完全解决的材料认识疑问将在工程样板实验间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市场上的装饰材料有着多样性的特点,面对上千种之多的装饰材料,装饰材料的教学活动时尽可能地将室内装饰工程中常见的材料进行介绍与学习,对基本系统作重点介绍,明确面层材料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及材料科学的发展都是可替换应用的。通过基本材料与基本系统的应用学习,可以通过举一反三来接受新材料或替代品。 三、社会课堂教学 1.装饰材料市场观摩。任何理论与实践的课堂教学活动都存在局限性,永远代替不了社会大课堂的学习,通过对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的分组参观,使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进行了再认识、再确认的学习,也对课堂上没有重点介绍的产品有了感性上的认识,更对一些新材料的出现充满好奇,急于想了解它的应用与性能。另外,也加强了学生对装饰材料价格的认识,增强了设计的经济观念。学习根据市场条件可通过简单记录,或经商家允许采用摄影、摄像等方式进行,最后形成市场观摩报告。对于市场的参观学习应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不间断地进行下去,因为材料是不断推陈出新的,对于设计师来说要不断地了解材料与市场的发展,对于设计活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施工工程现场的观摩教学。通过对施工工程现场的观摩教学,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应安排一定学时的参观教学,加强材料学习的空间实际感受,也提前了解今后要从事的行业,实践经验显得越来越重要,毕竟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理论研究型专业,专业的应用技能对于学生来讲至关重要。 3.优秀工程的观摩教学。同学们司空见惯的商业环境、酒店、宾馆,在专业教学前可能因为购物、消费活动去往这些场所。在装饰材料教学后,即使还是因为消费目的去往这些商业场所,但会有意识地去关注材料在这些场所的应用。在本课程教学最后一段,应安排一次实际完成工程的观摩学习,可以安排商业街区、大型商场、优质楼盘样板间的参观,记录,与前一段的材料学习相联系,在实际工程中体会材料艺术效果,并进行评价整理,在课堂进行汇报。 装饰材料或装饰材料与构造类教学活动可能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各个院校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教学办法,也希望能给其他教学单位以借鉴与参考。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会涉及具体的材料、构造、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等诸多因素,随着室内外工程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大与加深,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结构,尤其是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构造等相关课程应根据当前的室内装饰行业发展要求,结合实际设计和施工、生产与教学、研究等多方面要求来进行。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试论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实践教学效果与市场需求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08186)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度重点专项规划课题(08CX04050)阶段性成果 当今,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艺术设计专业在本科院校开办的数量迅速壮大,众多院校在近十年的办学经验中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培养计划。设计类高校专业的种类满足了现有设计行业对人才专业方向的需求,但同时也提出了院校培养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欠缺市场的检验和及时随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许多开设多年的艺术设计院校毕业生面对设计公司提出的创意和技能水平方面的要求出现了两种就业情况:第一种是进入设计公司对其通过一段时间培养达到实际操作能力;第二种是完全无法适应设计公司工作,无法从事设计或施工的具体工作而被迫转行。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艺术设计高校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设置无法指导设计课程的规范性和设计的可实施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艺术设计高校的实践课程设计存在于市场接轨的缺口。 艺术设计实践课程一直被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安排课外学生自行完成一些调查和分析活动而往往忽略了其与社会、市场衔接的特殊性。通过分析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现状,仅通过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课程是远远不能让毕业生进入设计行业就业和适应设计行业的激烈竞争。如何将毕业生进入企业过渡的时间段转入校内,分担设计公司培养的任务,减少市场对本科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年限的限制等问题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难题。基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方向性有待争议 众多艺术高校面对设计专业是否打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问题各执己见。老牌艺术院校本着基础课程作为迈入艺术类院校的门槛,主张保持传统绘画及三大构成的教学方式。但作为学院主创专业的设计院校以及综合院校中开办的艺术设计分院却开始探讨专业的设计知识是否应该作为传统绘画及三大构成的指引者。在专业联考为基础保证之上直接将设计专业所需的表现手段和设计思想贯穿其中。这两种极端的教学态度我们不妨站在院校历史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固然有扬长避短的趋势。 以笔者所在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将突出空间、体量,以及大尺度的比例关系作为具有专业特点的素描课程主体;将突出造型特征、表现场景以及运用其他工具表现色彩关系作为具有专业特点的色彩课程主体;将景观平面布局的色彩搭配、室内使用色彩的比例关系、建筑形体的组合关系作为引导,将专业特点置入三大构成中,形成具有环境艺术专业特点的构成基础,建立多元的教学体系,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是高校艺术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课程设置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让全中国艺术类高校将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等相关设计专业称呼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命名在多年来不断受到专家的抨击和争议。一个可以涵盖室内外的专业名称是否能让本科艺术设计院校在四年时间里,完成全方位对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知识的培养。各个院校在效仿后也不断发现了诸多因更名而导致的专业教育问题。如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辐射面无法实现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的所有设计方向和专业知识;四年制本科无法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有门类知识做系统、全面的,且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虽如此,环境艺术设计的宽口径依然是很多新设立的艺术设计高校的重点专业。这一现象也说明了:一方面在宽口径下学校可以根据教师队伍情况、教学条件、市场发展倾向等等随时对培养计划做出相应的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下设分类的市场需求的修改方案;另一方面对于如今现实的膨胀性扩招的现状来看,环境艺术设计这一笼统的称呼更有利于在考生心中提升课程丰富、专业全面等等信息。就笔者所在院校该专业涉及建筑、景观、室内三大主体课程的课时量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加宽就业面与迎合市场需求似乎成了导致这一课程设置结果最有力的说明。 三、专业课程应对市场的关联性 从以上开课设置情况看基本已经将本科毕业生在面对市场时的就业选择都包含在内了。但经过多轮的教学来看,就业方向虽已明确,但是教学的深度如何控制、学生成绩如何经得起市场的检查,都无法得到最为客观的标准。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在指引学生完成各单元设计时都起到了规范性的作用,但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及学生的单元设计是否具有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水准有两个关键的要素。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现如今绝大多数艺术设计高校的任职教师学历最低标准是硕士,众多硕士毕业生没有经过市场的跳板直接转变为高校的教师,位置的变化使这类教师没有经历设计行业中的行业运作流程、运作模式、设计的评判标准、设计完成的期限压力等等。这样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较为权威的或者是市场需求的设计思想。但是实践课程的介入解决的依然是将设计深入问题,并非能根据设计选题找到正好适合的施工现场给学生做现场分析,而且课程实践对设计专业课程的延续作用来看,教师的实际经验又一次成为该课程实践是否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评价标准。 二是学生在专业课程上表现出来的创意能力较差。创新思维的缺乏与面向全国大面积不断扩招,生源质量下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艺术类招生的门槛设定往往被与大文大理无缘又想挤进大学校门的考生越踩越低。这类因此进入设计学院的学生对艺术的了解浅薄,审美的态度模糊,对创意的思考毫无道理,对自己的设计的好与坏完全无法评价。“创意毫无质量可言”是现在很多艺术高校教师面对学生的设计作品时给出的结论。专业课随后跟进的实践课程中,大部分学生又会因为实践课程并没有特别严谨的时间要求而对自己放松,只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完成课时。 四、常规实践课程对专业课的辅助作用 常规实践课程对专业课的辅助作用是否得到充分体现需要根据以下三个层面判断。 1.实践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否得当 比如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举例,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总课时48学时,根据理论难度和范围,所需课时达到36学时,后续教师会用一个小型建筑单体设计作为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学生完成考核作业时间为12学时。从工作量看,12学时无法完成,按照该课程设计,结束该课程必须在后紧跟课程实践,用课程实践的学时数来完成后续考核内容。该教学方式的设计一是为了满足专业课程能全面但不超出应有的课时量,而是为了实践课程能有丰富的课程内容。该课程实践紧随建筑设计原理之后虽然解决了考核作业完成的问题,但是同时也发现,学生的设计作业依然只有教师作为单方评价对象,并不能通过教师评分确定该设计是否符合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该设计是否具有实际操作和实施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仅凭完成该设计并得到了较高的成绩,依然无法证明市场对该生专业能力的肯定。 2.专业考察是否是专业课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元素的来源 一般专业考察为两次,第一次为第二学期结束后的暑假,为期三周。行程前,学生小组拟定可能产生的调研课题,行程中根据课题收集相关信息、照片和访谈,返校后将研究课题制作成调研报告。第二次为第六学期中。行程中每日速写要求,返校后提取地方特色的传统元素,做以提取元素为符号的小型建筑单体设计。该课程实践安排在第五学期,本学期课程有房屋建筑学、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制图等。因此该实践课程的考核作业可以根据前期课程完成设计。总体来说该课程的安排能保持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但是问题同样也出现了,提取元素虽得到了运用,但是对于元素提取的准确性、运用的合理性以及建筑单体是否可以得以实施也无从考证。 3.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否能体现本科四年知识的综合运用 毕业设计应能运用大学本科四年专业知识,通过有效的表现手段、丰富的论据支持,将设计主题表现得全面、深刻,有一定创意。根据毕业设计出图质量基本可以看出四年的教学成果和四年教学过程中的缺陷。通过毕业生的信息反馈,通过毕业设计顺利找到景观公司并短期内进入设计工作阶段工作的只有少数。毕业设计没有实践经验的,转行从事其他工作的40%,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工作的毕业生,初进设计单位没有经过培训的几乎没有。 以上三个层面说明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的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学要求,也解决了专业课程课时量不足的问题,而且也能让学生在考察课程中学习和掌握不同地区的风俗和人文,并提炼可以运用的设计元素。第三个层面,原因在于绝大部分设计单位对于本科毕业生的概念设计表示出的是无法使用和超出实际的评价,但也必须承认,对于某些国内知名设计单位和跨国设计单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概念设计有一定的热衷度。但从最后多次修改才将设计真正实施,也同样说明了,常规实践课程,无论是否迎合了相应的专业课程,或是概念设计的被采纳,依然反映出了本科四年中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具有市场评判标准的实践课程用以提前检验学生的设计创意和综合能力。 五、实践课程项目应该适应市场需求 实践课程中通常会由教师命题。因此,学生的实践课程多为教师根据环境艺术设计前沿发展动态拟定的虚拟课题,出现的单一问题随即引出了大量的现实问题。虚拟课题具备设计发展的研究性和前沿性,但是侧面也表现出了设计课题没有评价体系,学生完成虚拟课题的结果无法得到最为客观的检验,设计图的表现好不好、设计色彩搭配的好不好,形式感好不好等等浅表的检查要点作为了教师评价体系的组成结构。 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面临的将是设计单位用严格的质量标准、方案的实施可能性、设计表现的个人特点、个人表达能力以及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评价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尽管有些学生缺乏的用人单位全面的评价标准,但是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某一具体方向的某一个点的设计了解透彻,也能作为用人单位对其评价的优势。也就是说无论是全面还是具备单项研究能力都需要学生无论是满足所有评价标准还是单项评价都必须能对自己的专长有全面、完整、透彻的专业知识体系支撑,才能应对市场提出的设计人才标准。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探讨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应顺应时展的脉搏与市场经济的需求,不断寻求能够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及培养方式。结合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教育现状,社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探讨建设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 关键词:环艺设计专业 基础课程体系 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从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历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属性与市场经济体制有着紧密联系,是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优越的人居环境的建立和弘扬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作为学科发展的根本任务。目前很多国内高校的教学及研究活动仍处于探索阶段。 一、背景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设置多是传承了本科院校的,在基础上进行了压缩和调整。我校的环艺设计专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作为一所大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三年。在有限的时间内,还要学到不少于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这就面临课程体系优化的问题,尤其是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 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是通向专业设计的桥梁,更是基本素质、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的关键。通过基础课程学习,使得学生在设计基础阶段初步形成一个设计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修养、设计思维和设计意识等。 基础课程与设计课程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认为基础课程无足轻重,随意压缩或删减,这样一来,我们就变成市场上的培训建构,有悖于高等教育的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课程是环艺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对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作出的安排。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必须有其相对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是按照学校教育的自律性来展开的。培养目标是一个课程体系的主导,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环艺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我校对环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本专业培养具有环境艺术设计和应用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从事家庭室内装饰设计、办公环境装饰设计、商业环境设计、公共环境设计,装饰品设计的专业人才”。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模式,我们依据“厚专业,宽口径,增强适应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教育要求。课程体系模式如下:专业基础课程分为专业理论课程、造型基础课程、设计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有设计史、设计原理、设计心理等。造型基础课程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设计基础课程有三大构成、图形创意等。 三、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教师要根据专业需要、学生实际,创新安排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适应性。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体系构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安排: 1.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 我们对专业基础课程依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去建构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教材,设计教案。实施上遵循“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三维目标”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规律。是当代人才培养所提出的三个先行性基本要求,改变课程实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找到学习兴趣点和自身发展的潜在方向。 2.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 在确立了三维培养目标之后,对国内外环艺设计专业的课时安排分析,知道基础课程大多数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从课程内容上看,基础课程多以专业理论课程、造型基础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构成。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整合,需要合理安排,主要是课程在各学期的时段及比重。依据能力培养的渐进和课程体系内在结构,基础课程开设要注重模块的组合。模块式教学为教学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时间,适应了环艺设计专业教学连贯性强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效果。模块式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强调技能、强调实践、强调应用,模块式教学正是适应这些特性的有效教学方式。 3.教学方法 与课程体系相对应,应当建立适应环艺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在高校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必须引起专业教师的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和渠道。但由于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广泛性与授课方式及学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学生掌握更多有关环艺设计的知识,限制了学生分析、构思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传统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师感到课程中有许多内容,过程复杂、抽象,难以口头表述,学生理解费力,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奏效。 例如,设计素描,这是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要根据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加强学生对复杂形体结构之间组合关系的表现力。再如,立体构成,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加强形体空间关系的训练,从而对空间的理解打下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极强的专业,所以我们要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重视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基础性主要表现在强化信息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专业需要的是基础学科教学。本文是我们对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的一点思考。课题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这个课程体系的适应性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检验,需要不断的完善。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试论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环艺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环艺设计教育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从环艺设计专业的特点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分析入手,然后提出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环艺设计 创新能力 环艺教育观 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的普遍增强,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也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需求大量增加。因而对环艺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成了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 ,全国许多院校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是这种由迅速发展所形成的繁荣景象存在着极大的隐患: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设计创新能力欠缺,总体水平不如以往。学校应该怎么样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环艺设计专业的特点 1、空间性。这里的空间是指供人类活动的城市空间、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空间。空间是由实体形成的。没有“实”也就无所谓“空”,实体通常也称作形体,与空间密切相关。要掌握空间设计就得从形体入手,而形体又是三维的,而构成形体的空间同样也是三维的。因此,环艺设计的空间性其根本就是从空间立体上体现出来的,空间性是环艺设计最重要的属性。 2、功能性。任何艺术设计都有或简单或复杂的使用功能,脱离了基本的使用功能也就不再成其为环艺设计了,功能性一般包括了区域划分、区域流线、比例尺度等。 3、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顾名思义,侧重于艺术,是一门关于人类生活环境的艺术化的学科,它可以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给人以美的享受。任何一件艺术设计作品除了实用性之外,只有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才能为人所接纳。 二、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深厚的人文素养。从环艺专业的艺术活动来看,它的素材是生存与生活的需要,它的审美取向也在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因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必须植根于生活土壤。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对于环艺设计的学生来说,就应该多关注生活,多积累人文历史知识,人文历史可以唤起人们更多美好的回忆,使设计更具深层的意义与哲理性,人文历史知识可以通过选修课、课外阅读以及网络来获得。 2、敏锐的洞察能力。广义地说,艺术就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一切事物,环境艺术就是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在环境空间方面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学科。因此,环艺设计的学生应具有对美的敏锐的感悟力与洞察力,与环艺学科直接相关的包括图形、形体、光影、色彩、材质等方面,另外,还包括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 3、分析资料的能力。产品的开发都必须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市场现有同类或类似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必须具有对资料的分析能力。环艺设计同样需要这种能力。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特别是感觉好的作品,要分析得出好的地方。不仅要分析视觉与外观效果,还应分析它的周边关系、空间构成、功能流线等。只有这样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对即将开始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帮助。 4、扎实的表达能力。环艺设计专业的表达特点主要体现在把自己的构思用草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草图是环艺设计师表达设计构思重要的“语言”。草图具有快速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表达的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只有多锻炼,才能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5、空间和形体的想象能力。环艺设计的成果绝大多数都是采用三维空间与形体的转换成二维,以图纸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无论是识图还是设计,都离不开空间与形体的想象力。 三、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环艺教育观。教育观是教育现象的认识,是个与教育目标相对应的标准。学院传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艺术家的单一教育观念。在现代讲求大众教育的理念下,讲求民族创新的理念下,这种单一的教育理念显然是不适宜的。何况,“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的”对于环艺设计来讲,其目的在于采用一种手段来提高生活质量,保护自然、发展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从教育理念和环艺设计的目的来看,把创新能力作为环艺专业学生的首要能力进行培养,是正确的环艺教育观。 2、建立起新的教育标准体系。实施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及专业的技术业务素质四个方面内容的素质教育。除此以外,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培养, 直至个性培养,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从而将设计人才培养成多方面需要的设计科研方面的专业设计人才。 3、在教学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根据设计教育的特点,对学生的培养应从过去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建筑设计教育观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即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培养的学习方向转变。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也应从重知识的传授,逐步转变为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加以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随意否定学生的构思,不以老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以免造成不良的设计习惯,限制其创造性的发挥。“良师授以则、拙师授以法”。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应更多的指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方法,此外,学习能力和责任感的拓展也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能力和责任感,并且具备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才能不断学到新本领,才能“格物致知,厚德载物”。 环艺设计专业论文:高职环艺设计专业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效果图表现技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集美术绘画的具体运用与体现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本文通过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分析与探讨,结合本校自身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效果图表现技法教学方法 创新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普及,使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设计软件的学习上,对手绘学习不感兴趣,手绘效果图的能力较差。但是,真正的室内设计专业人员都知道,使用设计软件,虽然可以模拟出场景的真实性,多方面、多层次渲染出空间、灯光、材料的仿真效果和环境气氛,但在与客户现场沟通时,如何把好的设计理念传递给客户,记录瞬间迸发的设计灵感,设计出真正适合客户的方案,还得靠灵活快速的手绘。我们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根据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开设了效果图表现技法课,希望能够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手绘能力与学习兴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一再向学生介绍当代审美巨变,希望学生适应时代的需要,更好地学习这么课程。 一、效果图表现技法的意义 “效果图表现技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是一门集美术绘画的具体运用与体现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这门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如何通过效果图的表现将自己的设计成果展示出来,使设计方案通过效果图的形式完整地、清晰地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 通过绘制效果图,有助于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在效果图表现方面的能力,提高对物体的形体塑造能力,处理明暗、光影、虚实、主次等关系及质感表现、色彩表现与整体谐调能力。手绘效果图基础训练有助于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美术基础的进一步升华。通过教学的观察与经验的总结,我们感觉到凡是手绘基本功扎实的同学,设计造型能力明显就更强。手绘基础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电脑图的效果好坏。我们感到手绘图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每一位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技巧,如果因为有了电脑制作而淡化手绘的话,将有碍于设计者空间思维的发展,因为手绘图就是表现设计师的空间、形象思维过程,是记录灵感延续与完善的发展过程。 二、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现状 近几年来,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类专业将电脑绘图视为重要的专业技能之一,纷纷开设了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电脑绘图以及电脑辅助设计能力,这为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课程体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市场打下了基础。然而,事物发展的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在浓厚的电脑学习氛围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再动手进行艰苦细微的设计创作和表现基本功训练,致使近几年学生素质修养滑坡。这些直接反映在学生设计的作业上,只注重设计的形式,忽视对环境、功能、技术因素的考虑,不能辩证地把形式与内容、材料与技术、单体与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专业知识不全面和理解不透彻。学生设计的基本功底不扎实,透视图看似逼真,但画面色调、环境气氛、配景设置等明显缺乏应有的素质和修养。 三、学习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绘画基础不一样,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应多采用一些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形成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1.调整传统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掌握透视的基础上,偏重“快速表现技法”的内容,重点学习钢笔徒手画、线描淡彩、彩色铅笔、马克笔等快速、生动或有明显笔触的技法。特别是强调学生的钢笔徒手画这一环节。强调学生线条的表现力,通过对钢笔临绘照片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徒手技巧,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大胆省略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引导学生要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加以高度的线条提炼及概括。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室内外空间形状、明暗、光影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对照性的比较中探寻室内空间造型诸因素相辅相成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控制画面黑、白、灰层次的对比以及虚与实、强与弱等素描效果整体处理的能力。 对于水彩详细渲染、水粉写实技法、喷笔等细腻的表现技法,则不做要求。因为在细腻、逼真这方面电脑绘图表现得很好,而写实技法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的效果也只能是模仿真实环境,无法与电脑制作的效果图相比。在教学中扬长避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教”与“学”的矛盾。 2.以案例和演示来充实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巩固为主,往往不能让学生感性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主要原因是教学中的理性知识太多了,而感性的材料太少。在讲授一种表现方法前,展现一个实际案例,既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又使课堂气氛显得轻松;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能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及学习节奏,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通过在课堂上分步骤演示技法,可以把抽象的技法内容具体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地面铺装表现时,把铺装的每一步分开讲解,边讲解边现场演示,学生则一步一步地跟着画,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手把手教学”。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电脑的普遍使用,使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成为必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则可将单纯理性知识的传授转变为由虚拟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的递进。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国际、国内一流的效果图作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效果图技法动态,使学生在欣赏效果图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绘图能力。 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它必将在改革效果图表现技法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跨世纪人材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其他当代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紧扣教材,并选择恰当而新颖的实例,依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制作课件,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把传统的教学经验和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这门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在课程中增加效果图赏析的环节。 效果图表现技法课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和其它专业,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及建筑装饰等有很大的共同性。这些专业课程间进行横向教学成果交流,可以将展示室作为交流的平台,开展学生手绘作业展,增进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加强有机联系的基础上,突出各专业教学特色,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专业课教学评价机制。 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第二个交流平台是全国性的学生作品的交流与竞赛。通过学生作品的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教师可以找到教学上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结束语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效果图表现技法课教学也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地做出有效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教学要本着“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培养思维方式”的教学手法,让这门课真正成为多元化、时尚的学科,这样才能够辅助我们的设计创意构思地传达与表现,达到传承文化地作用。
浅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阐述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从培养对象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入手分析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创新 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是提升中国大众化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据统计,目前全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共318所,在校生近200万人,可见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商管理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加上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工科专业开设的门槛较低,全国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因此,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独立学院培养21世纪管理人才的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独立学院是依托母体院校办学,因此在多方面都移植了母校长期积累的传统与经验,不可避免地借鉴甚至照搬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大都按母体学校的模式运作。因此,独立学院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亦不可避免地存在母体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同时,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出于节约教学成本,追求短期的办学经济效益等方丽的考虑,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对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依据,应该是基于对培养对象和社会需求这两方面全面准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这对独立学院来说尤为重要。 1,独立学院学生素质分析。独立学院的学生录取分数在普通本科与普通专科之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批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弱点。但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乐意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加强激励和引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学费较高,因此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务实性较高,而工商管理专业大多社会性较强,专业知识过于理论化,很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空洞,与企业管理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难以做到“学以致用”。鉴于以上分析,独立学院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母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自身生源的初始素质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因材施教,合理定位,研制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分析。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缺乏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2)团队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有待加强;(3)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等。而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必须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规格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1.明确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使他们能够得到适合社会需要和个性特点的发展,是人才培养重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独立学院最初是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因而它的立足点就在地方,所培养的人才首先是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由于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的迅猛发展,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的余地,本科毕业生大都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鉴于此,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本文认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基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构建“5+2+1”的培养新模式。目前各高校基本采取“7+1”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能根本上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痼疾,因此本文提出了“5+2+1”的培养新模式,即前5个学期主要从事理论教学,并安排一定比例的课程内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素质训练和到企业进行的认识实习。第六七个学期,是理论学习与集中实践各占一半,每个学期都要抽出半个学期进行集中实践,其中的半个学期在校内实验室进行专业综合实习操作训练、企业环境仿真实习、模拟职能岗位实习和企业业务流程的仿真实习,另外半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基本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必备的方法和技能;第8个学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除了在具体业务管理岗位上实习外,还要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对企业及其所在行业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存在问题,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将集中实践的时间由过去的一个学期扩展到了两个学期,从而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专业素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建立“能力主导型”的课程体系。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按照工商管理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精选教学内容,构建“能力主导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应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实行分流培养。同时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提高教材质量;在教学计划中,应减少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采取“情景逼近式”教学模式。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认为,应该采取“情景逼近式”教学方法。该方法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整体教学过程对现代化专业实践过程的模拟与逼近,使学生置身于模拟实践的方针环境中,通过大量模拟实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专题录像讨论、计算机模拟管理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向实际的专业工作流程逼近,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5.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只有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要建设一支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深入社会或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活动,在实践工作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技能。其次,采取“请进来”的手段,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中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活动。再次,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与能力,提倡教师的启发性教学,以开发学生的潜能。 浅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目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与经济发展差距过大、轻就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等。应该从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进行校企合作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 工商管理;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受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我国高等学校不少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长期不变,离社会的需求越来越远。特别是入世之后,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反映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陈旧,不适应入世发展的需求,弊端日显突出。 一、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快速变革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就业结构和就业模式已经发生改变,管理类人才供求错位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对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与大学对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输出还存在很大差距。 1.现行的课程体系明显体现出专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一般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仅将目标定位于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既不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综合能力的需要。事实上,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比较广泛的领域就业,因而专才教育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全面的就业能力。 2.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比较突出的是教材缺乏。目前,大部分教材是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编写,从理论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如出一辙。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和企业发展现状,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3.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开发和教育。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未来还会转向“普及教育”。在这种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大。无论是一流的大学还是一般的高等职业学校,也无论是全日制本专科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是设置最普遍的专业之一,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在各种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并非如此,程度不同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留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二、构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1.优化课程体系 (1)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应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管理能力为核心去优化课程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应根据与自身相适应的能力来选择课程,尤其是教学内容要突出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必要的理论教学外,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可由课程实训、各种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各个环节相互联系、递进的系统构成。具体而言,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拓展训练、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训练、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 (2)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衔接(“即双证沟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双证沟通”的要求,设置的课程要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技能融入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可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人力资源师系列、营销师系列、秘书系列等。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独立学院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即在业务能力素质中注重与岗位相关的技术技能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注重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文化素质中注重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扩宽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管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技能。相应地,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该着眼于建设一支多学科、多门类相结合的综合性师资队伍。在专业教师队伍组合上,具备经济、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这种师资结构比较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性。一方面在引进教师时,要注意与现有教 师的专业互补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建立其终身学习的观念。可以通过派出教师参加各类教师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通过学习交流和参观、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应的专业技能。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首先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基本技术的训练,为专业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关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新技术、新技能以及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促使教师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积累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转变,要积极鼓励专业带头人主动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努力成为本行业域内的专家。二是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商管理专业应积极主动地从企业引进一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基层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也可考虑从科研院所聘请一些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授本专业最前沿知识,这样也可以对校内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3.进行校企合作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建立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与各类企业展开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在企业实习期间,可聘请现场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老师,使学生有机会进入生产、管理的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 浅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团队学习”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高校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管理人才需求的现状,文章提出了实践性团队学习模式的构建内容、构建方式和当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并对团队学习模式的构建和成效进行了分析,提出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团队学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对大学生全面掌握和融汇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思想观念、体制和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实验、实践、实习成为人才培养的瓶颈。在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以后,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教学组织提出了新要求。在保障实践环节的同时,能否通过团队学习展开课外实践,带给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模式等诸多因素。 1. 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不足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是以大学和大学教师为主体,脱离了转型期社会经济各方面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卷面成绩、轻应用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远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保证等各方面普遍缺少系统性和可检验性,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各种调查显示,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当今的工商管理教育质量显然很难满足实业界对成功就业者的期望。因此,必须改革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方法、管理模式、学习方向定位和人际环境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以增强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加获得未来职业成功的机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如不加大变革力度,将难以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需要。传统教学以课堂、教材、教师和教室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不能适应杜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模式单一,专业素养欠缺。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过分依赖教师、教室和教材,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管理观念、职业岗位意识不强,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要求。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出现些典型问题:过分依赖网络,缺乏学习时间的管理,不敢向老师提问题,不去图书馆,经常逃课,不爱做笔记等。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专业素养满意度下降,影响学生的初次就业和择业质量。 1.2 实践环节落实不足,实践能力培养乏力。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以后,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重视,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资金投入较大,重视实践环节对人才的磨练和培养。但管理类的实验课程多为虚拟和演练,与实际管理环境有一定出入,学生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专业实习因为接收单位人数和经费的限制,往往不能大规模接受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造成部分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实习形同虚设。虽然在建立实习基地,多方联系实习点各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但近几年实习场地仍然成为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瓶颈。学生难以在实验、实习环节充分锻炼学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分离。 1.3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团队意识不足。由于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环节的支持,大学生学习目的仍然受中学应试教育模式的负面影响、加上现有课程考核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倩,学习目标缺失,没有有效地将学习任务与职业规划目标结合起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乏力。每个学生部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和习惯不同。受学习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局限,单独的个体学习或单一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探讨、研究的学习风格,缺乏与他人的配合、协作意识。 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和学习模式单一,已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对高级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当前,高校重视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在研究性学习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针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笔者提出构建实践性团队学习模式,探讨大学生学习模式的有效途径。 2. 实践性团队学习模式的构建 团队学习模式是指在团队理念和精神的指导下,在课堂内外开展学习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学习模式不同于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者为达到某种学习目的,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加工信息的认知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大学教育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过程,在团队学习模式的实践中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工程。工商管理学生经常面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何通过学习模式创新,打破课堂内外的限制,在实践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团队学习中协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专业理论与实践以有效结合,在学校教育阶段初步培养管理观念,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一个完整的学习模式包括理念精神塑造、打造实践平台、规范管理和评价等三个方面。 2.1 组建实践团队,塑造团队精神。现代企业多以团队方式开展工作,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要求较高。组建团队,就是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分成7-9人的实践小组,展开团队式的培养和竞赛学习,具体包括“团队组建――选聘助教――破冰之旅――制定班规――专业实践――团队交流――资源共享――团队考核――团队总结”等步骤。每个班以组合和自愿的方式形成多个团队,成员构成要求差异化,团队队长民主产生,每个团队配备一名导师。团队保持一定的弹性,可根据教学实验内容和各种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团队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试验班的党、团、班委仍按学校规定组建。每学期改选团队长一次,参加竞选的学生主动到讲台上自荐,由团队进行表决。团队长职务对学生组织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极有益处。团队组建初期要求每个团队讨论确定团队名称、团队精神、团队徽标、团队歌曲、团队旗帜,团队建设中经常性以团队为单位组织各种竞赛、表演和交流展示活动,团队活动的开展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团队定期开展自我认知活动,每学期每人找出自己行为、性格方面的主要缺点十条,形成文字交给导师。团队经常召开针对改正缺点的“民主生活会”,加强沟通和情感支持,团队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开放的个性和人际关系技能,塑造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2.2 以团队为教学单位,打造实践平台。工商管理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除了课外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常规性地安排著名学者和企业家作专题讲座,安排学生到著名企业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到公司、工厂见习、实习,组织落实这些常规的实践环节。我们还组织开展团队学习,充分利用校园市场深化、细化专业实践,将专业实践落实到团队和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以“校内市场”为背景,因地制宜地给学生布置 “工作分析”、“设计培训方案”、 “人力资源规划”等一些现实性、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作业,要求各团队结合所学课程进行企业调查,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学校相关单位调研、实践,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深入实际调研后完成调查报告,形成书面材料上交,并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各自的专业实践成果。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了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几学年的积累使他们找工作时越过“经验”这道坎。 2.3 科学考核,规范团队管理。对团队的管理规章建制,同时落实到每门课程,科学考核小组成员,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确定学习团队平时分评分规则:各小组平时分主要按每次实践作业得分加总的排名确定,表现最优秀的前30%小组所有成员平时分乘以系数1.1,组长、副组长平时分为小组最高分;表现后30%小组组长、副组长平时分不得超过本组成员的平均分,中间各小组不变。学期末,各小组长根据组员参加专业实践和课堂表现等各方面情况,确定本组成员的课程平时分。平时分100分(占总分的40%),组长与副组长,根据组员平时表现(到课、发言、参与、团队),给每位组员打出平时分;每位组员互评打分,权重各占50%.每位组员须给组长与副组长评分。然后,任课教师根据各小组综合表现,确定和调整各组组长和小组成员的平时分。实践证明,这对激发和调动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组内协作学习,组间竞赛学习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见成效 3.1 激励机制推动团队学习。对指导团队学习的导师除了给予一定数额的津贴,对于所指导的学生获得各类专业竞赛奖,指导教师将获得适当地奖励。若所指导的学生考取或免推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将依考取或免推的学生人数获得适当奖励津贴。对在团队学习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他们参与的各项活动设立综合素质奖,各类专业竞赛奖,合理化建议奖,英语四、六级优秀奖,科技论文奖等。对于在专业实践学习交流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团队给予“团队精神”奖,对于各团队在各项实践和竞赛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分别给予学分奖励。通过激励机制,在各团队中展开竞赛式学习取得良好成效。 3.2 “团队学习”塑造团队精神。通过为学生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基于就业能力的培养方案,辅以团队学习的手段,有效打造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学生走向职业成功提供了最有效的路径。近几年的探索和七年来试验班的实践证明:引入团队学习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学生的各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专业思想巩固,思想状况稳定,学风、班风良好,班上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喜人局面,同学们热心公益事业,爱校、爱班的思想强烈,有强烈的团队精神,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蔚然成风,连续六年学生违纪率位居全校最低,连续多次被评为校先进班级体和红旗团支部。团队学习对于团队精神的培养过程使学生心理积极健康。 3.3 “团队学习”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各项团队活动和团队竞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利用团队学习,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各项特质的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就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工商管理2003届荣获全国先进班级体;在2002年全国大学生建模比赛中获二等奖1名,获省二等奖1名;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 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在2004年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两项; 在2005年获得全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一项;2007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银奖两项、铜奖一项;2009年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金奖两项、银奖一项。学生英语、计算机水平大幅度提高,2004~2009年试验班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一直走在全校前列;公开发表科技论文及各种文学作品多篇。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直线上升,从1999年的67.5%上升到2009年90.1%,应届毕业生考研率从1999年的7.48%上升到2009年的20.1%,考取公务员的比率大幅度上升。总之, 创新团队学习对工商管理大学生加深专业学习与实践、走向心理成熟、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考研率、提升就业能力各方面产生了显著效果。 浅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等方面对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于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由数量和规模向质量和内涵转变的诉求前所未有地强烈。如何创新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成为众多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作一初步探讨。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我国大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工商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公司的中层或基层,而非高层部门,再将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管理人才,显然定位偏高。而且,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趋同化比较严重,缺少个性和特色,难以有效满足当今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1)课程和课时量偏高 在本科课程和课时的设置上,我国明显高于国外。部分高校设置了40多门课程,课时则达3500以上,经过近几年的压缩,目前大多高校的课时总量已压缩到2600左右,这主要是通过减少各门课程的课时实现的,课程总量并没有降低多少。而从国外来看,美国、日本一般设置30门左右的课程、2000左右的课时,英国、意大利甚至更少。 (2)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通识教育的全校公共课模块,“两课”、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所占学分、课时较多,尤其是外语,甚至还占据了学生四年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因此,事实上留给学生选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课程的余地并不大。另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须。但是,很多高校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根据教师资源、而非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确定;部分高校开设的选修课程过少,几乎等同于必修,因为学生不选的话,总学分将不够。在实践教学模块,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多强调验证性和演示性,以便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对应,虽然方便了教学和管理,但是,造成了实验课程之间的分割;在实习方面,同样缺乏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系统设计和统筹规划。 3.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 国外的管理专业教授,比较重视从事相关社会经济活动,丰富实战经历,学校也常常聘请实业界人士为学生授课。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上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却不管理论是否与实践脱节。 二、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种趋势,即本科阶段锻造“毛坯”,研究生教育雕琢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校尤其是众多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由培养面向行业、部门经济发展的窄专业口径高级人才向培养面向社会各行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型(通识型)人才转变,而且,应该考虑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提出某些个性化的具体要求,以体现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特色。 2.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形成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综合课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1)突出通识教育课。通识课程由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基本工具与技能系列、社会科学与行为学系列、自然科学系列、文化艺术系列等课程构成。降低必修课比例,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选修课程的比例。(2)强化专业基础课,提供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所必备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3)精选专业方向课。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很可能造成学生大学四年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因此,应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围绕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4)扩展综合课。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教学的经验,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如拓展课程、融通课程等。另外,理论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必须进行改革,改变传统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验教学安排上,应增加有利于相关专业知识融合的综合性实验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创新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习方面要逐步形成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实习体系。另外,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并将最新的业界信息和应用成果纳入课堂教学中。 4.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活动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社团活动(各种文艺、体育团体和学术团体的活动)、文体活动(文化节、艺术节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和志愿者活动(青年志愿者展开的各种公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是课堂外自我展示的舞台和提高素质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同时要鼓励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国家举行的针对大学生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各种竞赛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参与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综合性竞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模拟沙盘比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等专业比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协作精神等等。 浅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 [摘要] 顺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利用卢因的三阶段变革过程模型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工商管理专业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极为迅速,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基本知识,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经济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工商管理专业所包含的专业领域比较广,学生所学课程也较多、较杂,涵盖了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很多课程。 我国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高等教育要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性强、富于创新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往往忽视专业分支的差异性,导致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学生虽然广泛涉猎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对专业纵深知识技能的积累却远远不够。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往往感觉自己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能胜任,但具体到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却又无所适从,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较低。传统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为此,近年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顺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协同式”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2.“按系招生,多方向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前期培养不分专业,在后期的培养中,学生可以根据对自身、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重新进行专业的选择和定位。 3.“模块式”模式。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细化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创业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优势等情况选择相关模块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方面具有较深厚的造诣。 4.“校企合作式”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 本文利用卢因的三阶段变革过程模型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解冻—变革—再解冻。 第一阶段:解冻。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相关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的现实,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过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并彻底打破与旧培养模式相关的结构、制度、行为等,与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决裂。 第二阶段:变革。首先,学校、学院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领导应指明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方向,变革的方向必须是全体教师认同的、能够凝聚人心的愿景。然后,由全体教师在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成员、组织系统、规范系统以及物质设备系统四大类。成员是主持及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全体教师;组织系统是组织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模式或相互联系的框架,包括学校级、学院级和专业级的组织结构;规范系统包括限制或约束成员行为的学校、学院和专业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而组织文化是成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学校风气、远景目标和职业道德等;物质设备系统主要指教学设施(如实验室、教具等)、行政工作设施(如会议室、办公用品、宣传工具等)和信息网络设施(校园网、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等)。外部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法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所在地的企业发展情况)、社会文化认知等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内容包括树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建立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最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全体教师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阶段:再冻结。当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这种模式必须被“重新冻结”或固化,即需要利用必要的强化手段使其固定下来,保持变革的稳定。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使教师有机会尝试和检验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并及时给予正面的强化,尽快形成稳定持久的群体行为规范。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解冻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给参与变革的教师带来一定的损失,使他们反对变革。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已经熟悉并适应,而变革则带来不确定性,教师很难确切知道变革后将是什么情况,因而使他们感到不安全。而且培养模式的变革会改变教师原有的工作方式、奖励和分配制度,教师个人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影响等。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第一阶段,虽然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领导认识到了变革势在必行,却忽视了帮助基层教师“解冻”受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影响,并使他们认识到变革的紧迫性,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变革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使这些教师成为了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阻力。 2.变革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及模式的设计一般由学校、学院及专业的领导完成,高校的管理者只将基层教师视作变革的接受者,而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这导致变革的方向认同度较低,变革的执行力差,变革阻力较大。 3.再冻结阶段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忽视了利用强化手段固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保持变革的稳定,即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了,但与之相关的结构、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并没有随之变化。教师即使尝试和检验了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也没有获得奖励,而继续遵循原有的态度和行为也不会被惩罚,使得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名无实。 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解决对策 为保证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成功,在变革的三个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 1.解冻阶段。为了使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愿意改变现状,实现“解冻”,学校的管理者应让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搜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令人满意的客观证据的工作中,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考虑变革问题,认识到进行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愿意接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变革的解冻阶段就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尤其是下情上达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及时将有关变革的完整信息传达给基层教师,并将基层教师的立场反映给各级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如教师态度调查、各层管理者之间的讨论、非正式的提意见座谈会等,及时全面地了解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消除教师的心理抵制,以确保变革的顺利实施。 此外,学校的管理者应注意创造一种开放的氛围,使相关教师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减少变革的心理障碍,提高变革成功的信心。人才培养方案变革过程中,组织气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影响方面,支持性的组织气氛有利于变革的推进。构建有利于变革的气氛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1)教师的个体自主性,是指在变革过程中,教师对自身工作决定权及参与变革决策的程度;(2)工作结构是指变革目标和变革方案的清晰程度,以及教师针对这些信息的获得和理解的程度;(3)体谅、温暖和支持是指各级管理者对教师的关心及同事间互相关心的程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变革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应以人本管理的理念为指导,对个体成员进行关注,对成员自身的工作给予较高自主权,提倡员工参与变革决策。 2.变革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在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时,应吸取相关教师的意见,顺应政策和社会发展形势规律。要让所有教师认识到,进行变革是形势的需要,变革方向的选择是科学的、合理的,而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见。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过程中,积极鼓励相关教师参与,并保证教师不致因变革而遭受损失,能够分享因变革而带来的利益。培养模式变革的方案应从多角度、多侧面至少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供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领导进行评价、选择。 3.冻结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成后,要及时修订与之相关的结构、管理方式、奖惩制度等,正面强化教师尝试和检验新培养模式支持的新态度与行为,稳定变革的成果。并且奖惩制度一定要公平执行,因为不公平感一旦产生,就会使教师失去对新培养模式的信任,从而产生不满的情绪,反映到教师的行为上则可能出现对变革的消极抵制。同时系统地搜集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获得成功的客观证据,并把这些情报经常地提供给参与变革的所有教师,提高他们进行变革的信心。
翻转课堂的财务会计篇1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推动着教育向信息化教学靠近,虽然近几年高校在不断的扩招学生,但是数量急速增长的高职学生带来的却是其普遍下降的整体素质。在高校中,存在较多的不良学习现象,例如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学校几乎没有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几乎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打盹。但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财务会计课程又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在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中是不可忽视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课堂,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突出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主要目的是通过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协作沟通的能力。因此针对在财务会计课程中的不良学习现象,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改善。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含义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是处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位置,但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却是将课堂上的这两个角色进行颠倒,即学生转变成了授课的角色,教师则负责解疑解惑。详细解释就是在课前,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整合,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解决,进而帮助学生在知识上获得巩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包括以下几个流程的,一是课前的材料查阅和教学视频的观看;二是课中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讨论,并进行疑惑问题的解惑解答;三是课后进行的知识巩固与作业、测试等的落实。 (二)特色 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学生不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拓展了教学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只在课堂中,而是延伸至课前、课中和课后中。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资源的视频大致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要点,用小组讨论、教师解惑等多种模式在课堂上消化和吸收知识点,在课后利用教学资源的视频、习题训练、测试等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总结。“翻转课堂”的主要作用就是能让学生对学习有自主能动性,在结合自己本身的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的调控,实现学生按需学习的真正落实。 二、高校财务会计课程中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在理论知识上的难以掌握 在会计专业中,“财务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并且涉及的课程内容广,又较高的业务处理与技能操作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相应的会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时,一般用的都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难以对这门课程提起学习的兴趣,严重的话,甚至会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到厌烦和抵触,进而导致没有较高的学习效率。 (二)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时的学习 由于“财务会计”这门课程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课堂的教学时间又不充裕,就导致教师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合理的安排,因此学生就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吸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于财务会计的学习和教学都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不得不加快讲解一些知识点的速度以跟上教学的进度,这就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本就课时量偏少的情况下更难跟上教师的教学速度,对知识的掌握将更加落后,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枯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在对“财务会计”的教学上,另一个因素则是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不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授,很难让学生对学习提起学习的兴趣。又因为“财务会计”的课程特点,大量的理论知识、枯燥的课程内容、广泛的知识面等都给学生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缺乏了教学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死板、机械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使教学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增加。 三、为什么要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 (一)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作为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必须要学的重要课程,“财务会计”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并且由于专业原因,还不便进行资料和内容的删减。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课时,就很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点的掌握和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课前的知识预习、查阅资料、在线交流等,实现时间的充分利用;再通过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讨论,教师的解疑解惑,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吸收和消化学习内容;最后利用课下的习题测试等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实现学习效率上的有效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才会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推动自己去进行探索和学习。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方式因为枯燥的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但是“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却可以通过视频、音频资料的播放,生动、形象的将知识点内容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主动的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并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加强在课堂上的互动,实现能完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 “翻转课堂”除了能弥补学生学习课时不足的问题外,还能帮助学生与教师之间有良好的交流沟通,通过教师的解疑解惑、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约束,实现公正公平的考核目的。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考勤、记录表现、统计作业等的记分,促进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更牢固的掌握。 四、基于翻转课堂下的财务会计课程改革 (一)课前教学视频的自学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显,,教师需要在教学前进行教学视频的准备,一方面,教学视频是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时刻都可以进行移动学习或是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将教学需要的难点、重点等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视频,方便了学生进行课前的知识点预习。一般保持在2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还可以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能更集中精神去学习掌握,实现学习效果上的提高。对于财务会计课程来说,较多的理论性基础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起来有较高的难度,制成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再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和交流互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充分吸收消化。跟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学生显然更容易接受。举例来说,在财务会计课程中一般会涉及到货币资金核算的讲解,在涉及到这部分内容后,学生了解的通常都是贷方需要在企业开出支票后进行“银行贷款”的填写,但是对于详细流程的支票开出往往都是一知半解的,有的甚至根本就不了解。因此,教师在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时,就可以将支票开出这方面的一系列流程制作成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观看,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再进行讨论交流和答疑解惑。以此来使学生加深对这方面知识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是能清晰整个的业务核算流程。 (二)课堂中教学的交流和讨论 “翻转课堂”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需要讲解的知识传授在课前就已经完成,课堂中的教学主要是用来进行交流、讨论和对疑难问题的解决,“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课堂上教学内容应该和课前的教学内容由一定的区别。对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安排,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策划,第一,在课前知识的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疑惑在课堂上提出,进行小组之间或者同学间的讨论、交流,教师再进行问题的解答;第二,结合实际的会计实务问题,进一步加深和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并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进行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第三,结合实际,如果会计准则进行具体的实施后,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分析,进而分析评价会计准则制定的相关内容。 (三)课后知识的巩固和总结 课后环节是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作用的方式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课后环节的作用。首先教师除了在课前要为学生准备教学视频外,在课堂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在课后合理评价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并思考与教学的目标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结合授课的内容来为学生制定相应的课后作业。教师还需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的了解学生作业的完成状况,深入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此实现教学计划的科学合理制定。除此之外,学生也要对课前、课中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总结,可以通过课下的反复观看视频,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遇到问题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或者找教师进行解答,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结语 当前企业的发展不仅需求会计从业者要求较高的综合素质,还需要有更高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对于会计从业者的培养上,就需要高校调整财会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在企业发展的要求上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时代下的产物,应用在财会类课程中,不仅使教学目标具有差异化的效果,还满足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在信息科技技术不断发展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进行不断的创新改革,确保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发挥出全部的作用。 作者:石小平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翻转课堂的财务会计篇2 基础会计课程是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关系到学生今后其他会计专业课的学习,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求职与就业。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师生互动频率,实现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完美匹配。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本文分析基础会计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对翻转课堂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基础会计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翻转课堂能够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 教师将翻转课堂引入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之中,能够实现教学时间的重新分配,将课上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实体课堂学习与虚拟网络学习相结合,打破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翻转课堂转变了师生之间的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自上而下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使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场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答疑者和组织者,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训操作机会。而基础会计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以及操作性很强,引入翻转课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传统课堂延伸到网络课堂、课后业余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课程特点与翻转课堂教学特点相匹配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基础会计课程课时数极为有限,教师往往只能在课时数内将理论部分讲解完毕,没有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导致学生缺乏会计实务的经验积累和基本认识,往往很难对所学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有一个充分的理解。相比之下,翻转课堂将课程教学分成课上、课下两阶段,教师课上答疑讲解,学生课下自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无形中增加教学时长,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操作技巧培养相结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途径 (1)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基础会计课程主要包括会计理论概述、会计恒等式和账户、复式记账、经济业务核算会计、财产清查、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核算报告等内容。从实践来看,翻转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取。第一,对已有的教学资源去粗取精,使其作为理论教学的基础。第二,查找及开发网络自主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将基础会计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分解,制作成视频、音频、PPT等,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第三,设计课堂教学资源。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互动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探究。(2)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时,如何进行活动设计极为重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能够保证学生将课前学习延伸至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实践来看,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合作学习策略。在兼顾学生自主选择意愿和学习能力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布小组学习任务。例如,在“材料采购业务核算”教学中,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角色,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感受怎样审核票据、如何填写记账凭证、怎样进行单据核对与交接等,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体验获得认知。二是讨论互动策略。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者虚拟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的核心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各种论点,也可以是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知识点。三是课堂讲授策略。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的讲授需要穿插于互动、讨论之中。要通过课堂讲授,进行规范化演示,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快速地学习。四是实务操作策略。学校可以根据师资情况及设备条件,选择市场上常见的或自行研发的专业会计实训系统,引导学生进行会计实训操作,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为学生的求职就业打好基础。 2.翻转课堂的运用原则 第一,注重技术保障。翻转课堂依赖于一定的技术手段,职业学校想要顺利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注重技术保障。一要加强基础会计课程教师的技术能力培训,让基础会计课程教师掌握视频录制方法、视频制作技巧等,二要引入现代化信息共享平台,以便学生能够在平台上获取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资源。第二,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灵活多样。翻转课堂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此,教师需要在设置基础会计课程学习任务时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让学生从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开始,在学习中不断获取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感,增强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动力。同时,还要遵循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的原则。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可观赏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率。 作者:刘转华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职业教育集团第二校区 翻转课堂的财务会计篇3 0引言 近年来,翻转课堂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并被广泛运用到不同专业教学中,教学成果显著,并在全国各大院校掀起了教学革新的浪潮。翻转课堂以全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及相关资源进行独立学习,充分了解课堂中将要讲解的内容,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能够将财务会计课程中概念性、抽象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质量。 1应用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综合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全面倡导各大院校积极努力拓展自身的办学规模,招生数量迅速增长,各大院校生源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综合素养普遍不高[1,2]。许多个人素质较低的院校新生,由于学习能力不强,加上远离父母,缺乏家长与教师的监督与严格管理,无形中让他们过度放松,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造成经常上课迟到、精力不集中、逃课等不良现象的出现。笔者针对某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的大一新生进行全面调查后发现,超过83%的学生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只有不到3%的学生能够在上课过程中,紧跟教师的节奏,全神贯注地听讲;此外,还有78%的学生对目前财务会计教学形式及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表示现行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由此看出当下的财会审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形势需求,迫切需要实施全方位改革,运用现代化的手段,革新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的优势彻底颠覆传统课堂教学。 2基于翻转课堂的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探究 2.1改革思路 本次改革希望将翻转课堂引入财务会计专业当中,在优化其课程的同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现有教学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并大力开发教学视频,从而营造浓厚的合作式学习氛围,在结合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财务会计教学实效性。首先,根据对上几届学生的调查分析,从财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氛围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深入探究,筛选出适宜的教学内容并进行该专业的革新;其次,根据翻转课堂与财务会计专业的教材内容及教学目的,运用视频、PPT等辅助性软件,在现有教学课件的基础上开发教学资源,制作全新的教学视频以及其他有利于学习的资源,并通过微信、QQ、百度云等相对成熟的网络平台将制作完成的视频统一发给学生,使其形成师生相互交流的智能平台;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开展课堂活动,在网络化的教学氛围下,最大化利用校内现有及社会中丰富的教学资源,营造全新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课业内容。 2.2教学剖析 以前几届财务会计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该专业学生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经验,以利于更加全面深入地展开教学剖析,从而提供有利参考依据。本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0份。 2.2.1课程内容 在让往届财务会计专业学生对课程内容难度较大单元进行选择时,结果显示:难度最大的课程依次是整合财务报表的编排、企业合并、外币交易会计,且59.3%的学生表示企业整合的财务报表编排是教材中内容最难的单元;此外,71.5%的学生认为财务会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传统教学方式配合教学视频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上述结果充分说明了学生在进行较难单元内容学习时,比较接受多种有效学习资源及高效学习方法辅助自身学习,这与本研究的教学改革目的完全吻合。因此,本次研究将学生们认为难度较大的三个单元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2.2.2学生特点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3%的学生没有日常复习的良好习惯,他们更习惯在考试前进行冲刺式复习,且有45.3%的学生表示复习时主要依赖自学。这说明现代大学生大多没有课后复习功课的习惯,也暴露出学生内在巨大的自学潜力,因此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这种优势,并加以最大化利用,在调整教学模式及方法后,提高教学效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并在课堂中促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调查还发现,目前95%的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学习工具是教师为其提供的PPT,91.6%的学生同时也在利用教材学习,只有9%的学生会运用网络平台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2.3.1前提分析 本次研究主体对象为具备一定自觉学习能力的财务会计专业大二学生。在教学之前,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及结构,将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通过分析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前提下,为他们营造合作学习、自觉学习的浓厚氛围。学校也应将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所需硬件设备准备齐全,确保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3]。 2.3.2课前准备 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要对各种教学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包括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与教学视频、制定完善教学方案等。教学视频制作是广大教师的重要工作,主要是利用专业的摄影编辑软件对视频进行精细的后期编辑与完善,如成像清晰、便捷操作的CS视频制作软件,对不同视频依据不同的重点知识进行编辑后,将视频与其他教学资源及时上传到学生学习平台中,同时布置学习任务及思考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了解课堂将要学习的知识,并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在正式上课时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了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状态,能够让学生按照个人的真实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4]。 2.3.3课上探究 实际教学中,主要按照以下环节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1)学生协作学习环节:教师提出特定问题或布置给学生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共同探讨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并在协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2)针对性辅导环节:教师应按照不同小组的具体情况,针对协作学习当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实施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3)知识巩固环节:各学习小组在全面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难点问题的基础上,完成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们,以此推动学生间的密切沟通,引导学生将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勇敢提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4)总结评价环节:首先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对组内同学所学到的知识及共同解决的问题向教师进行综合汇报,再由教师将每个小组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协助学生重新梳理相应知识点结构,并进行总结[5]。 (5)信息反馈环节:教师应从学生自身、协作小组以及班级总体三个维度上对该堂课所涉及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化的科学合理评价,遵循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利用有效评价,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的重要意义。 3结束语 财务会计课程以往的教学观念及模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现实需要,因此,高校应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翻转课堂这一全新教学形式,结合翻转课堂的优势,将其应用到财务会计教学当中。财会教师应基于翻转课堂,主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运用全新的模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财务会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玫.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成人会计教学模式改革——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125~127. [2]刘红霞,黄倩.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设计研究——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5(8). [3]危英.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17). [4]巩利芳.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财务会计:课内综合实训》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6):55~57. [5]黎富兵.财务会计课程“两课设计”及“翻转课堂”改革创新研究——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J].财会月刊,2016(27). 作者:陈建波 单位:泰州学院
我国法学教育始于清末,此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发生过几次较大的变化。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强调“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但目前法学人才培养上依然存在职业教育不足的问题。国外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大体可分为“学术教育”模式和“职业教育”模式两种。此外,韩国近年来还创立了两者兼而有之的“混合”教育模式。我国可以参照韩国的法学教育模式,对现有的法律硕士培养方式进行改进,确立本科阶段为“学术教育”、法律硕士阶段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于我国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沿革进行论述,在借鉴国外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案。 一、我国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沿革 我国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法家”学派,但“法家”思想和现代法学相距甚远,其招收门徒并传播思想并不能视为是进行法学教育。现代法学起源于西方,我国法学教育最早出现在清末,是“西学东渐”的结果。在清朝末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的国门,清政府被迫和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此时中国了解国际交往规则的人才奇缺。1867年,同文馆开设了国际公法课程,以培养通晓国际法的外交人员为目标,希望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在外交中维护国家利益,这是我国现代法学教育的开端。但此时我国的法学教育,受到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注重“西艺”而排斥“西政”,并没有将宪法等包含西方法治思想的学科引入中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体西用”思想被抛弃,“变法图存”的思想逐渐兴起。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成立,开设“律例”,开启了我国法科专门教育。1898年,光绪皇帝进行了戊戌变法,颁布了大量体现西方思想的法律,虽然变法失败后新法大部分被慈禧太后废除,但在1901年,清政府迫于压力,宣布实行“新政”,又重新颁布了大量的新法。为了培养能够应用新法的人才,清政府开始大力推行法学教育。1906年,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举办了法律本科。1910年,京师大学堂政法分科大学成立,其法律学(系)开设了法律学原理、各国宪法、各国商法、交涉法等14门课程,我国法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日趋完备。此时的法学教育以培养能够适用新法、具有民族复兴意识的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以西方法学理论为主,使得西方法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民国时期,除了官办大学外,民办大学也开设法学专业,成为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12年,汪有龄在北京创办朝阳大学,借鉴了日本法学教育模式,主要采用大陆法系的教学方法,以培养法律应用人才为目标,其毕业生为国民政府以《六法全书》为核心的法制体系的创建作出了巨大贡献。1915年,美国基督教差会监理公会在上海创办了东吴大学法学院,借鉴了美国法学院教育模式,主要采用英美法系的教学方法,以“完全掌握世界主要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为目标,其毕业生较为熟悉国际法,为国民政府的外交事业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之后,法学教育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争,至今也无定论。在2012年教育部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提到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专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上述培养目标将法学教育定位于应用型的“专业教育”。在2012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提出“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的要求。因此,该文件将法学教育定位于“职业教育”和“通才教育”。 二、国外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从国外来看,法学教育存在“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模式。在“学术教育”模式下,法学教育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即教师讲授法学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职业教育”模式下,通常采用“案例教学”和“法律诊所”教学方法。教师不直接讲授法学理论,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案例来获取知识,或者通过处理案件来获取知识。目前来看,包括英国在内的大陆法系国家大多采用“学术教育”模式,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则采用“职业教育”模式。此外,还有兼具“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混合模式,比如韩国的法学教育模式。英国虽然属于英美法系国家,但其大学法学教育采取的却是“学术教育”模式。从英国法学教育的历史来看,最初的法学教育是由律师会馆承担的,采取的是“学徒式”教育模式;英国大学并不进行法学教育,担任律师也不需要大学文凭。20世纪初,英国法学教育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大学参与到法学教育之中。英国法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大学承担法律基础教育,律师学院和律师事务所承担职业教育。学生获得大学学历后,还需要再接受职业教育才能够从事律师职业。由于英国实现了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离,英国大学重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不是实践技能。因此,英国大学法学院开设了大量的法学理论课程,此外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开设哲学、经济学、历史学、逻辑学等课程。由此可见,英国大学法学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美国法学教育起初沿袭英国模式,先是采取学徒模式,后来独立设置的法学院和依附于大学的法学院成立,成为法学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在教育模式上,美国起初也是采取类似英国的学术教育模式。1829年,哈佛大学法学院进行了改革,将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分离,要求学生在入学前先要获得其他学科的学位,法学教育成为大学后教育。法学院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案例教学法,推行法律诊所等实践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在接受法学教育前就已具备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美国大学不必要像英国大学那样,通过开设众多基础课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由此可见,美国法学教育是“专才”教育。除了英国和美国的教育模式外,韩国进行法学教育改革后,形成了兼具“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特征的混合教育模式。在改革前,韩国采取的是类似英国的学术教育模式,目的是培养“具有一般法律修养的社会人”。2007年,韩国颁布了《关于设立并运营法学专门研究生院的法律》,将基本法学教育和专门法学教育进行分离,设立了法学专门研究生院。此后获准设立法学专门研究生院的高校不能从事法学本科教育,而没有获准设立法学专门研究生院的法学教育机构则继续开展法学本科层次教育。法学专门研究生院的入学资格和美国类似,要求学生必须已经取得学士学位,但与美国法学院J.D.学位只招收非法学学位的人不同,韩国的法学专门研究生院也招收一定比例的法学学位学生。此外,只有法学专门研究生院毕业的学生才能参加律师考试,从而获得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韩国法学专门研究生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健全职业伦理观和快速有效解决复杂法律纠纷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法律人”。由此可见,韩国法学专门研究生院进行的是职业教育,学术教育则由普通大学法学院承担。 三、我国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虽然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法学教育要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法学教育是类似于英国的学术教育模式。我国法学院的入学要求和英国及韩国类似。法科生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因而和其他专业一样属于本科教育。在教学模式上注重法学理论的讲授,而不是职业技能的训练。我国法学毕业生一般不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技能,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才能达到职业要求。虽然我国法学院校也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部分院校引入案例教学法和法律诊所教学等教学模式,但这些也只是“点缀”,法学教育面貌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法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独特性,属于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兼而有之的学科。有人将律师比作医生,认为医生是治疗身体疾病,而律师是治疗社会疾病。但律师和医生的不同之处在于,医生只需要掌握好医学知识就足够了,而律师则要掌握除法律之外的人文知识,有些时候甚至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因为不同的案件可能涉及不同的行业,如医疗纠纷案件的处理,就要求律师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建筑纠纷案件的处理,则要求律师具备一定的建筑学知识。此外,案件的处理还要考虑当下的政治经济环境,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这些都是在书本中学不到,只有通过实践中才能掌握的职业技能。正因为如此,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看,完整的法学教育是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结合。采取职业教育模式的国家,会要求学生入学前已接受过学术教育,如美国法学院的入学要求是学生已经获得过其他学科的学位。采取学术教育模式的国家,则要求学生毕业后再接受职业教育,如英国法科生从法学院毕业后,还要在律师学院和律师事务所接受职业教育。采取混合教育模式的韩国,则是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都由大学来承担。从我国来看,学生从大学毕业后,并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基本就是在边工作边学习。近年来,律师协会也注意到了职业教育的不足,因此规定实习律师必须参加不得少于1个月的集中培训。对于在法院、检察院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则要参加初任公务员的集中培训。但无论是对于实习律师的培训,还是对于初任公务员的培训,在职业培训时间上比西方国家要短。在培训效果上很多流于形式,导致我国法律职业者在素质上整体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改进法学教育模式方面,我国曾进行过尝试。1996年,我国开始设立法律硕士学位,要求报考法律硕士的学生需获得非法学学位,就是借鉴美国职业教育模式的结果。然而,我国和美国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没有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而我国却有法学本科教育。从2009年起,法律硕士学位也招收本科为法学学位的学生,因而有了法律硕士(法学)与法律硕士(非法学)之分。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一般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法硕(非法学)教育基本上和法学本科教育差不多,都是以法学理论教学为主;法硕(法学)教育则和法学硕士差不多,都是以学术教育为主。因此,我国的法律硕士教育并不能弥补我国法学职业教育不足的缺陷。为了弥补我国法学职业教育的不足,提高法律职业者的整体素质,我国应当学习韩国模式,改革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将获得法律硕士学位作为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前提。在教学内容上,应规定法律硕士以职业教育为主,引入案例教学和法律诊所课程。为了保障法律硕士学位的培养质量,应当对办学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师资上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年限的法律实务部门工作经历。为了突出法律硕士的独特性,还应当规定招收法律硕士专业的法学院校,应当停止其法学本科教育。在学生的入学资格上,对学生本科所学专业不作要求,并且应当规定所招收的非法学学位的学生不低于一定的比例,从而实现培养“复合型”法律应用人才的目标。这样,我国法学教育就分为了两个阶段,本科阶段是学术性教育,而法律硕士阶段则是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我国法律职业人员的素质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总之,我国在法学人才的培养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了满足国家对于高素质法学人才的需求,就应该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勇于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我国法律硕士培养已有30年的历史,借鉴韩国的“法学专门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其目前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则可以实现“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兼顾。 作者:孙首灿
计算机英语论文:试论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地英语教学模式的不同,新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了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的方法和重要意义。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周围环境,经过意义构建获得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中构建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课程的能力。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一些独到的方法和教学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由于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了几十年英语还不能把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交流。相比之下,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现代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是:①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即所有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②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社会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所有知识意义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的参与所给信息的认识与理解,积极建构意义。它强调了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性。基于计算机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使用指定的网络多媒体课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并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有定期评测,有教师在教室巡视并及时解答学生问题的学习。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无疑是课堂的真正主宰,是整个课程的主导和主体,教师利用教材和板书等方式传授英语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控制”的作用,侧重于教,通过这种方式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裁判员,也是主要参与者,制定规则并且参与规则。基于计算机课堂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随着学生的角色转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也应完成角色的转换或变换。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成为:需求分析者、课程制定者、教材编写者、课件制作者、顾问、辅导者、教学组织者、教学研究者,教师要善于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要习惯并逐步接受这样一种新教学模式理念的转变,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课堂问题的解答者,也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三、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主动掌握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科学方法 很多年来,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演示型)辅助教学的推广应用无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毕竟是遵循了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解决教学重难点练习等,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呈现教学内容,学生被动或机械练习,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而计算机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也是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四要素中教师学生这两个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产生协调作用。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痼疾。 2.计算机网络的无限扩展性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扩展思维 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功能也逐渐地渗透到教学方面。有了互联网,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的学习就不再是“人—机”之间的单机学习,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虚拟的集体中学习,这种集体不限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区域,它可以是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的集体。 3. 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能够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及时转变自身定位,从主体转变为引导者和领路人,使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适应者、积极践行者。 计算机英语论文:试论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实践教学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英语 实践教学 BIOS设置 论文摘要为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效果,在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课时,采用讲练结合,在突出实践环节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发探究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兴趣;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规律;在知识的系统整理中,养成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习惯,从而巩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效果。实践教学表明,以屏幕英语“BIOS的设置”展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作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已经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常用工具。对于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在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计算机屏幕信息、组装计算机、安装软件等实践过程中,以及到互联网上查阅资料、等级考试与认证考试,甚至在软件开发等较高层次的应用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碰到计算机专业英语。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英语水平。 讲授计算机英语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既包含普通英语的语法规则、语言特点,又包含计算机的专业性、技术性,所以它的教学既是计算机教学又是英语教学。如何讲好计算机英语课,成为计算机英语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中专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在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过程中,面对那些英文命令、 英文界面、 屏幕信息、英文提示等内容时常常不知所措,而且很多同学也觉得学习专业英语很枯燥乏味,这为讲好计算机英语课带来了又一个困难。 那么如何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呢?通过教学一线的长期实践,采用实践教学法,以学生的上机操作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从实践操作上结合计算机英语的专业性与基础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努力突出专业教学的能力培养,突出语言教学的规律性,融合不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计算机英语课的实践性教学具有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大大提升了计算机英语课的教学质量。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实践性教学 1.实践教学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实践性教学中,首先讲述病毒CIH的小故事,引入计算机屏幕英语教学。CIH病毒是如何工作的?CIH首先注入到系统中,破坏主板的BIOS,使得BIOS不能正常工作。由此引出BIOS,学习专业词汇BIOS,即微机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在强调BIOS在计算机中的重要性之后,继而提出问题:BIOS它到底是什么?是怎样工作的?怎样对它进行正确的设置?BIOS程序存放在电脑的什么地方?从而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兴趣。 2.在多媒体教室中实施实践性教学 在多媒体教室中,我们以主板为例,由学生们现场进行指认BIOS,并对其进行解释。由此引出BIOS 设置、键盘上各键名称的具体含义、软件基本操作术语等基本的实用英语。 以台式机为例,演示进入BIOS的过程。对涉及到的Del键,进行讲解,并且解释Del的完整单词Delete(删除)。同时介绍不同品牌的计算机在进入BIOS设置时的不同途径,如一般台式机是开机按Del键,而Dell电脑及大多数笔记本电脑则是按F2键。 进入BIOS设置界面之后,介绍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知识,引入专业英语词汇。比如,在选中STANDARD CMOS SETUP(标准CMOS设置)后出现的子菜单中,学习单词installed(已安装)——install(安装)。同时利用对比记忆法扩展学习词汇uninstall(卸载)。这组词汇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尤其在安装及卸载软件时,因此属于掌握的重点。另外,学习单词drive,在基础英语中其含义是“动词:开车”,而在此处则为“名词:驱动器”。在此界面上,一些简单的操作可以由同学来进行,比如修改系统时间,设置管理员密码、用户密码等,并操作电脑以验证学生设置的效果。同时提出问题:如果忘记管理员密码、用户密码,该如何操作以便能正常使用计算机?此问题由学生课后查资料完成(可适当提示:与主板上BIOS附近的电池battery有关)。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并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体会到专业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多媒体交互的趣味性,反复练习,巩固学习的重点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践教学中的学习方法 在BIOS FEATURES SETUP(高级BIOS设置)子菜单中,重点介绍Boot Sequence。Boot的本义是长筒靴,但在专业英语中含义是“启动”,故Boot Sequence意为“电脑的启动顺序”。通常情况下,启动顺序为C盘启动,这样可以加快启动速度。但如果要安装或重装系统时,第一优先启动顺序则要修改为光盘启动。当我们把操作系统安装完后,再改为从C盘启动。教学中,准备一个系统盘,由学生进行修改设置,体会操作的变化。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长筒鞋总是穿在脚上,走路总是用脚走路,这就象电脑的走路也是从Boot Sequence启动,把Boot与启动联系起来,Seguence相当于从C盘上读盘,可以想象为“明白吗?去摁C盘”,这样把枯燥的计算机英语与趣味性、知识性联系,不用背就可以学好计算机英语。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的实践教学,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并且讲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把教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转化为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学生学习的差距,理解和掌握运用所介绍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教学中,系统整理是知识转化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是一门系统工程,采用实践性教学,在学习计算机英语时,必须与其他知识相联系,系统地整理所学的知识,从而构建知识的金字塔,学习的成效就会更加显著。例如屏幕英语中,DOS操作系统的错误信息提示BAD COMMAND OR BAD FILE NAME,它表示错误的命令与文件名,同时可以联系计算机的其它知识,比如在AUTOCAD工程绘图软件中,COMMAND表示操作命令,即:从键盘上可以直接输入指令,这样就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采用系统整理的方式,促进学习的效果。如:要求学生课后收集BIOS相关信息,不断联想,强化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的映象,然后动手操作,设置BIOS的相关密码,设置启动盘的启动顺序等,强化感知在大脑中的映象,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考核,强化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的映象。通过反复联想加深学习的重点,通过反复操作巩固知识点的学习,结合学习方法进行反复操练,系统整理转化学习的知识点。 实践证明,通过系统整理可以把BIOS中密码设置、启动盘的设置、输出设备设置等这些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的结合起来,同讲授艰涩难懂的屏幕英语结合起来,让学习变得轻松愉快。采用系统整理转化知识点,克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畏难情绪,使计算机英语多而分散的知识点变得具有逻辑性、趣味性,加深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并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论 把实践教学融入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中,能够转变学生学习的习惯,从机械读书中解脱出来,培养学生实践式、探索式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英语的积极性。在实践性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还要学会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英语的效率。教师通过备课中备实践,讲授中练实践,课后中学实践,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必要手段,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把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的考试与上机联系起来,做到心到、手到、眼到,考中学,学中考,多渠道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多种方式的教学,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体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实践性教学,是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课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计算机英语论文:探析计算机英语教学应用能力培养方法初探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英语 应用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从计算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出发,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语法教学方面总结了一套进行计算机英语文献的读、写、译所必须掌握的核心语法,在听说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情景教学的观点。 计算机英语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和提高。笔者在教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将其作为计算机知识与英语知识的简单综合,而是注重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结合笔者教授计算机英语课程的实践,探讨了在计算机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读、写、译能力的培养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计算机英语应用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在于应用英语进行计算机实际操作、阅读英文的文献资料和技术文档或进行相关的翻译。对于有志于在专业方面深造的同学,将来还有可能需要撰写专业方面的英语论文。这些应用更侧重于考验学生的读、写、译方面的能力,那么应如何提高学生读、写、译方面的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里提出来与广大同行交流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夯实基础 文章是由句子构成的,而句子又是由词汇和相应的语法构成的,因此,不管是读、写、译,要准确理解英语原文的意思,写出正确无误的句子,都需要加强学生在词汇、语法方面的基础。因此,词汇和语法是笔者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1)词汇 学习计算机英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熟悉常用的专业词汇,如何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重要的专业词汇呢? ①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主题(如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与编程、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全面覆盖计算机技术各个方面的核心词汇 ②通过不断重复加深学生对所学词汇的印象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新的专业词汇,即使上课时已经讲过,但有的同学印象还是不深,可见,对于仅看过或学过一遍的新词汇,是很难让学生有效记住的。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对所学新词汇进行重复,具体做法是:上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熟悉生词,课堂上讲解课文前也先将课文中的生词罗列出来,扫除词汇障碍,下次课上课前又再花几分钟时间对上次课的生词进行复习,这样,讲过的重点词汇至少经过了三遍重复,再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词汇,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使用所学词汇表达专业概念的能力。 ③向学生介绍一些构词法知识 英语的构词法主要有三种:派生、合成和转化。派生是通过在词根上加前缀或后缀而构成另一个词,计算机英语中常用的前缀有:micro-、hyper-、multi-等,只要掌握了这些前缀的含义,便可推测所构成的新词汇的含义。比如micro-这个前缀有“微小的”的含义,因此ndcropmcessor表示微处理器,microcomputer表示微型计算机,microchip表示微芯片。除派生词以外,计算机英语中还有很多合成词,例如:flowchart(流程图)是由flow(流程)和chart(图表)两个词合成的,object-oriented(面向对象的)是由ob-ject(对象)和oriented(导向)构成的,这些合成词基本可以望文生义。向学生介绍一些构词法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其掌握构词规律,降低词汇学习的难度。 ④引导学生在日常的计算机操作过程中扩大词汇量 在日常的计算机操作中,也经常会遇到各种英文命令、提示和帮助等。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列举这方面的例子:如BIOS设置界面中的英文词汇、计算机零部件上的英文标注、DOS的英文命令、常用软件及开发工具中的英文菜单、帮助及错误提示等,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计算机英语的兴趣,又引导它们在日常的计算机操作中多留意这方面词汇,在不知不觉中扩大词汇量,提高运用英语进行计算机日常操作的能力。 (2)语法 如果我们把一个句子比作一幢楼,词汇是这幢楼的砖,那么语法就是指导我们如何用这些砖来修造这幢楼的一套规则。计算机英文文献中含有大量的长句,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必要的语法知识,才能在阅读时正确地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句子的确切含义,在写作时遣词造句才会更加游刃有余。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下面一套进行计算机英文文献的读、写、译所必须掌握的核心语法: ①句子成分 ②并列句 ③从句 ④非谓语动词 ⑤被动语态 ⑥情态动词及虚拟语气 ⑦其他常用结构,如There be句型、with结构等。 2.加强翻译训练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翻译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读、写、译能力的方法。通过翻译,不仅可以使学生精确地把握句子含义,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比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学习如何用英语来表达相应的汉语意思。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时地穿插翻译练习,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文章段落,进行随堂或课后翻译练习,学生完成后进行评讲,在评讲的同时介绍一些翻译的规律和技巧,让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在英译汉或汉译英的过程中如何去处理这种差异。 ,这样,学生通过翻译练习,既提高了其阅读和翻译的能力,又可以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学习相应的汉语如何用英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写作能力。 3.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计算机英语这门课程中,这个“渔”指的就是学生自主地运用英语去获取计算机方面的最新理论或技术,提高专业水平的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读、写、译、说等方面能力的锻炼。 课堂活动采用的形式为: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某一主题,例如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等,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相关英文资料,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后做成PPT或其他形式的媒体(如音频、视频等),在课堂上以演讲或讨论等形式介绍给大家,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参与活动,也可以个人单独参加。 通过不定期地进行课堂活动,不仅使课堂氛围得到了活跃,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其获取和消化计算机方面新技术的能力,同时还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听、说能力的培养 前面谈到的读、写、译能力主要侧重于计算机英语的书面应用,对于有志于在国际性IT公司就职的同学来说,听、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也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谈谈笔者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拙见。 1.采用情景教学 计算机英语在听、说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一些将来可能会进入国际性IT企业就职的同学。因此,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创设—个情景,譬如在教学过程中假想一个名叫Great Computers的 IT公司,再假设一个在该公司担任某一特定职位的职员,比如一个叫Jack的技术支持人员,然后围绕这一情景来组织教学内容和编写教材:包括Jack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如简历书写、面试问答、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与同事相处等),Jack如何使用英语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与各种相关部门的人员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涉及的常用词汇及一些有用的口语表达等。 这种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情景,使学生仿佛真的进入到了特定的职场环境中,使其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学习到许多非常实用的口语表达,同时辅以听说练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听、说能力。 2.按不同的交际用途组织口语教学内容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情景教学,在口语教学的内容组织上,则可以按照不同的交际用途来组织,如常见的交际用途有:见面问候与介绍、提出和要求帮助、邀约、电话对话、致歉与回答、预定旅馆、餐厅对话、会议讨论等。在口语教学中,可归纳出每一种交际用途中的常用句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此外,对于口语中的常用句型以及出现频率高的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重复,使学生烂熟于心,这样,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便能信手拈来。 3.创设语言环境,学练结合 学习语言是需要语境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一切机会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如上课时多朗读课文、要求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尽量用英语对话,PPT上的内容尽量采用英文,给老师发邮件也尽量使用英文,通过创设语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同时。加强练习,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多背、多听、多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听力训练,积极展开课堂活动,鼓励同学们就某一特定情景表演对话,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眼、耳、口等各种感官,全方位练习,加深学习内容在大脑皮层中的印象。 除听、说练习外,在IT从业环境中,经常还会涉及业务上的邮件往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邮件格式、商务电邮的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给出一些范例,结合所设置的情景进行适当的练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结 语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方法的一些初步探索,主要从读写译和听说两个方面来探讨了提高应用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应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综合的过程,相应的教学方法当然远不止以上这些,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积累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形成适合具体教学对象的方法。 计算机英语论文:浅谈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如何为专业服务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英语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趋于大众化教育,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要与社会、市场深度融合。本文基于计算机专业英语,结合我校和社会、市场现状,从多个方面提出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指出:在完成《基本要求》规定的教学任务后,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使学生所学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这种培养模式符合时展对外语的需求即外语复合型人才。 本文针对我院和社会发展现状,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计算机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从而使得计算机专业英语能更有效地为专业课程服务。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与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更新速度较快,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从事软件开发、网络设计、计算机编程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甚至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专业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掌握较多的专业英语词汇、基本的句型与语法结构和扎实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操作中能识别专业英语所给出的指令,从而能顺利完成计算机专业的某项专业性技术操作,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解决计算机方面的相关问题做好准备,适应社会与市场发展需求,顺利地踏上工作岗位。因此,社会与计算机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计算机专业离不开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英语需要为本专业课程体系服务,这是每一位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生都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是一门必修课程。 目前,我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并不太符合发展的客观规律,该专业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体现得不明显,教师和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够深刻,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因为认识和基础水平差异等原因而有所区别,实际操作中缺少专业英语辅助工具的使用。教师对专业英语的教学还是主要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来讲授,没有突出专业特点;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只需教会学生对专业文章能够简单地阅读与翻译就可以了,没有注重专业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这些教学方法明显有失偏颇。专业英语的教学要突出基础性、强调实用性、注重专业性。 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快速的更新,计算机专业英语也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本文主要总结如下: 1?新名词、新术语不断出现,转意、衍生词较多。 计算机快速的发展决定了计算机专业的新术语、新名词也在不断增加,如一些专用指令、网络专用术语等,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时时关注各种媒体有关计算机发展的最新信息以及常用术语,了解信息前沿动态,及时掌握计算机英语的新术语、新词汇。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词汇与基础英语相比,转意词汇即 “旧词生新意”、派生词等较多。 2?缩略词汇较多 由于计算机中的命令、高级语言的语句等在计算机中要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为了节约和简练,计算机在存储和显示这些信息时普遍采用缩略形式,这样就使得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出现较多的缩略性词汇。如:H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CPU—Center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 3?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句式、语法结构相对复杂 由于计算机英语的文章大多是以科技信息为主的文体,叙述准确,推理严谨,内容客观,表达的科学内容、科学原理、科学概念等所使用的句子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并且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所以在计算机英语的文章中就出现较多的复杂句,一句话里包含三四个分句并非少见;为了表述的客观性,突出重要性,使用的语态常为被动语态,所以只有掌握句子的句式和语法结构才能较好地对文章进行学习,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专业课程。 三、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建议 1?整改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水平 一般来说,因为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从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毕业,对计算机知识缺乏专业基础,有的即使不是从师范毕业,对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掌握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所以就出现了教英语的教师又不懂计算机,而教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师又不懂英语,无法教授英语课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首先是要选择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计算机英语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完美展现我校计算机英语教学的水平,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结合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专业英语讲授课同时,强调专业英语学习与计算机专业相结合,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专业英语的学习要和专业课程相结合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遇到有关计算机的词汇要加以练习从而强化学生记忆。如:“design”,可讲解 “CAD” computer-aided design;“multi”可讲解“multimedia”,“multitask”等,把专业性知识融入英语教学当中,在获得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激发不断进取、学习的热情。 (2)利用多媒体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借助两种教学工具,一种是多媒体电子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计算机专业的硬件图片用动画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这些硬件的外观和功能,在展示的同时用英语加以叙述和讲解;另外也可找一些日常使用计算机时常出现的英文实例指令进行操作讲解,以加强学生的了解和记忆。另一种是结合计算机屏幕菜单将计算机的工作流程演示给学生,演示过程中所使用的指令、提示信息等都会用英文出现,边演示边讲解,重复演示,并让学生互相交流演示,演示过程中加以英语的解释和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用英语描述计算机运用过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互动教学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动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其独立的学习能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做到学习和应用相结合;注重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适应未来计算机专业发展对专业英语的需求。 (4)教学过程中,针对计算机过级,引用历年计算机专业英语试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过级的渴望,满足其学习的欲望,教师可引用历年试题穿插讲一些计算机考试中英语的考点,将试题的讲解与上课内容较好地结合起来,如: The purpose of theis to provide fully integrated analog services to users? A?ISDN B?WWW C?FTP D?HTTP 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从自身利益角度认为这个知识对他有用,就会主动、积极地去自主学习。 3?注重讲解专业术语、专业词汇、缩略词、常用句式和语法结构 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计算机课程词汇、句子和语法的特点,结合专业课加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术语、缩略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具体针对每节课的内容设计场景让学生反复加强对计算机组成部分、常用指令等的介绍,从而强化熟练操作程度。 另外就是要注意对句子的句式和语法结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和对科技文章的阅读能力同时提高。 4?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选用 学校在选择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时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教材要在教师教的基础上体现自学的特色,故教材难度要适合该校学生实际情况;教材要结合该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教材要对内容中难以理解的专业词汇、句式结构加以注释;教材要具有很好的教参和参考资料。二是教材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实用性。选用的教材要具备在基础前提下,又要具备紧跟计算机快速发展的趋势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内容。 5?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定位岗位需求 计算机英语课程要紧密围绕岗位需求来开展,才能真正体现它的实用性。本着这个思路,我们邀请计算机专业教师座谈,针对就业岗位共同探讨计算机英语的市场需求。经研究讨论,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从事软件开发、网络维护、硬件维护、网络设计、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软硬件销售、网络营销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甚至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如:简单的指令、界面、设备说明书、软硬件操作规程等也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因此,计算机专业英语是扎实掌握该专业知识并能很好地加以实践应用的智力支持和理论保障,是工具课与专业基础课的结合。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英语基础知识,才能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解决计算机方面的相关问题做好准备,适应社会与市场发展需求,顺利地踏上工作岗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是高职院校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符合我校对英语课程的改革思路即英语要有效地服务专业课程。针对现阶段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进行探索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借助专业英语对专业课进行更好地学习,从而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也能为今后使用专业英语在专业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奠定基础。 计算机英语论文:探析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论文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英语 教学 论文摘 要:基于目前教学的平台,浅析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提高该教学的水平。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高职生来说,计算机专业英语不仅是他们专业学习的必修课之一,同时还是他们学好专业的必备工具。能否学好计算机英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生的职业生涯,因此,探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显得比较重要。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就读高职高专的学生普遍都是分数不高。所以,很多学生学习基础差、知识点不全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厌恶学习。大部分高职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英语水平让很多英语教师感到惊叹,例如,很多高职生反应自身看不懂公共英语中的单词,更不会读,当然还有甚者背不全26个英文字母,不知国际音标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生都不愿学习稍简单的公共英语课程,更别提专业性强的计算机英语。因此,高职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主动性不高。 2.教师专业教学素质不强 一般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要么就是英语教师兼任,要么就是计算机教师兼任。两者的知识都不够全面,大部分英语教师的计算知识不够多,在解释和翻译一些专业性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而大部分计算机教师的英语不够强,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还不能够阐述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所以也引发了很多计算机英语教学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教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素质刻不容缓。 3.教材的选编针对性不够 当今市面上有关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比较多,教材内容针对的专业水平有所区别。因此,选择一本适合高职生的教材还是有一些难度。但是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忽略选编教材这个环节,随意指派任课老师进行教材选编,很多任课老师为了自身利益,选择一些和自己有业务来往的出版社的教材,并不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教材选编的不当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环境设施配备不足 首先,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还是粉笔加黑板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显得枯燥乏味,本来英语水平就不高的高职生更加不愿配合老师的教学,上课期间有很多负面表现,例如,讲话、开小差、逃课;其次,很多高职高专学校直到学生的第三个学期才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而在第三个学期,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课程增多,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恶和惧怕。 二、问题的解决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针对上述所谈到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特点,例如,英语水平比较差、英语学习主动性不高,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显得很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从最简单的最接近学生生活的入手。首先,在每堂课上挑出一些简单的计算机专业词汇供学生学习,例如,c language(C语言);cpu(中央处理器);copy(拷贝);debug(调适);ftp(文件传输协议)等等,课后布置学生进行复习。其次,教学要尝试生活化,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有电脑,教会学生电脑键盘上的英文指令;还有,现代的学生都很喜欢用手机,让有兴趣的学生把手机调至到英文字幕状态下,不断强化学生对英文指令的熟悉程度。最后,学生都是很关心自己的考试分数,根据这个特点,在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效果进行随堂小测试,并且把小测试的成绩记录到学生的平时分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期末总分。此外,教师一定要自身言传身教,认真负责,为学生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加强教师专业的素质 首先,选拔教师很重要,例如,可以选拔一些英语水平稍高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或者选拔一些有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来担任此课程的老师;其次,学校可以在寒暑假期间给这部分老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或者在外请名校的教授为这部分教师进行专业方面和工作经验方面的传授。最后,这部分教师应定期开学习工作交流研讨会,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互相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3、选编合适学生的教材 首先,重视教材的选编,在教材选编的过程中,可以让计算机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进行商议,因为计算机教师有良好的计算机知识,英语教师的教学经验可以辅助教材的选编。其次,当今时展迅速,信息行业更是如此,面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快速地更新换代,很多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材在内容上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有实力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成立自己的教材编制小组。编制小组成员可以由高校英语教师和计算机教师共同组成,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结合当代迅速发展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编制一本适合本校高职生的专业教材,促进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更上一个层次。 4.完善教学的设施配备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面避免传统教学模式,投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加强学习效果。其次,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课应该尽早,在大一期间就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贯穿高职的公共英语课程,让学生对该课程不厌恶不惧怕。 三、结语 鉴于实践教学,通过自身感受,总结了几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想法。但是这些问题的总结还远远不够,欠缺了一定的完整性。所以,笔者将会再接再厉巩固加强自身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不断在该学科的领域上进行探索。 计算机英语论文:浅析中职计算机英语多媒体课件的创新设计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英语 多媒体教学 创新设计 论文摘要:面对中职学生进行计算机英语教学的困惑,深入分析计算机英语教学的规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突破口,以创新设计为手段,详细设计了计算机英语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过程。实际教学表明,创新设计能够有效提高中职计算机英语教学的质量。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强调职业教育要以岗位需求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真正担负起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一重要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紧跟时代步伐,引入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技术手段,把创新设计贯穿于计算机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显著提高了计算机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是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教学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CAD的范畴,准确地说其应称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为一体的功能。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能实现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还能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由于可以做到人机交互,因而通过多媒体教学使用辅助教学软件的教学,其效果要优于电视、录像的教学。因前者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学生的学习是主要的、积极的,有利于调动整个课堂教学气氛,而积极的教学气氛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而后者的交流是单向的,仅限于被动的学习老师所讲的知识。 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使英语教学变得活泼起来,不再乏味、枯燥,让学生由怕学变为爱学。CAI教学技术使教学手段趋向于全方位、多层次,声音、图像、文字多种刺激并重,使师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完全沉浸在教学要求的氛围之中,从而收到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践中,优质的课件设计成了教学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计算机英语课件的创新设计 计算机英语课件的创新设计,要从引导学生的土观能动性上「功夫,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英语课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计算机英语课的方法,并不断地在学习中让学生培养起爱学习的习惯。计算机英语课件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总结三个方面。现在以“Unit 12: What Is a Network?”为例,创新设计一该课的计算机英语课件。 (一)教学准备的创新设计 教学准各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中专生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没兴趣学英语,但是他们对计算机及网络却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比如,他们经常玩电脑游戏、网上聊天、下载音乐、网上看电影、搜索资料等等。按照常规,对这样的学生就是批评教育,但是往往取得的效果并不好。计算机英语课件的创新设计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把学生喜欢玩游戏等作为学生学习的突破口,从创新设计的角度设计计算机英语课件。 选用的教材为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职业英语系列之《计算机英语》。本教材以培养听说技能和交际能力为主,综合、均衡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使其能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运用英语完成交际任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于第12单元《What Is a Network》中的听说部分。木课时主要学习用英语来描述网络的应用,其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职业场景,有利于他们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分析,计算机英语课件创新设计用网络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载体,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学习的兴趣。 计算机英语课件的创新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在计算机英语课件创新设计中,能力目标是计算机英语课件创新设计的应用能力,通过计算机模拟本课的场景,使学生在情景交流中学会基本句型的使用。知识目标是计算机英语课件创新设计的知识重点,通过充分的联想、大脑风暴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情感目标是计算机英语课件创新设计的德育教育,通过在学习中玩、玩中学,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网络的正面情感,抵御不良习惯,即健康网络,远离网瘾。 (二)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 复习:把复习的内容做成蕴含娱乐性的幻灯片,通过提问和点击幻灯片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复习Unit 1I所学过的重点内容,检查了解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导入:在导入部分中,给予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包括10个专业词汇和4个典型句子,以同桌为单位扮演学习伙伴。在课件中,选择学习的角色,使学生进入到真实的情境中。故任务型教学可让学生主动地把兴趣与新知识“网络”联系起来,从而不知不觉进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教学呈现的创新设计 1.单词学习的创新设计 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础,重点掌握network, bus, present,ring, spur, via, global, server, arrange, prefer。在计算机英语课件的创新设计中,用图片和实物进行演示教学,把单词的一记忆方法同课件的创新设计结合起来,把词汇的学习与场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读一认一记”(大声朗读一辨认实物一用心记忆)来学习并掌握专业词汇。在课件创新设计中,这种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加快了学生习得语言的速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总结的创新设计 总结的创新设计是把学习的主要内容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顺口溜、动画、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认真总结本次课的内容:单词学习、短语、对话中的重点句型及其运用。通过总结,学生复现和利用新知完成任务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新知。为加深并巩固新知,强调学生温故而知新的能力,课后的学习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可安排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长的组织,把学习和预习的内容编成小故事或情境剧,来加强课后创新学习的效果。 以上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强调课件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场景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任务型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职业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使职业英语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掌握基本职业英语技能、基本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现场教学为手段,通过具体的生活及职业情景来展示材料,为学生提供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做到动脑、动耳、动嘴、动手、动心,有效地调动学生思考、表达,既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注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同时贯穿了德育的教学,深入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各种海量的网络英语资源,丰富多彩,图文、音视频并茂,使得多媒体创新设计教学专业英语更加贴近现实,有趣味且又充分展现英语文化知识的即时发展情况,从多方位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动性,由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应用能力。总之,纵观全文,计算机专业英语创新设计教学,既是一个英语学习和运用并行的过程,也是深化和实践专业知识的过程,是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学习面向就业和创业相结合的过程,值得更加深入的探索。 计算机英语论文:计算机辅助英语口语测试的互动方法 【摘要】计算机辅助口语测试能解决大规模期末英语口试的问题。实现这种测试模式的互动,需要交际测试理论的指导,并营造互动的测试环境。评价方式也应注重多样化。 【关键词】计算机化口试;交际测试法;课堂评价;互动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交流,…”开展口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规律,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更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后,口语测试被纳入许多院校的期末考试范围。深入探讨计算机辅助的口语测试理论及方法,使大规模的期末口语测试科学、公正地测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而推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这具有现实意义。因为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半直接型口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力量不足和水平不一的情况,也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口语水平。通过形成性口语评估和期末口试成绩结合的方式,能及时地向学生反馈信息,促使其参与教学、参与评价,监控学习情况,学会对学习效果担负责任。 1 计算机辅助的英语口试 1.1什么是计算机化口试。计算机化口试(Computerized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简称(COPI)是由应用语言学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研究出来的最新口语测试形式,它是在模拟面试型口试--磁带录音法(Simulated 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 --tape recorded简称SOPI)和口语测试--人工法(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humans,简称OPI)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 1.2计算机辅助口试的基本形式 1.2.1口试形式。考试考场设在计算机教室或语言实验室里,口试在局域网上进行,考生进入考场就位后,用键盘输入考号,并根据屏幕的指示,用鼠标点击,通过对话筒和耳机进行测试。考试正式开始后,考生无须再使用键盘和鼠标,只要眼看屏幕,耳听录音,在限定的时间内对着话筒答题即可。考试过程由考点管理员通过考点管理服务器操作。考试结束后,考点管理员把考生答题的语音文件收集好并刻录到光盘上,然后将光盘集中到评分点进行评分。 1.2.2口试题型 (1)快速应答:测试考生对常见功能项目的掌握,主要考查一些典型的交际句型(例如,问候、邀请、开场白和结束语等)。 (2)情景提问:测试考生对所给情景中不同信息进行提问的能力,主要考查考生能否对交际过程施加某些影响(例如,向对方提问)。 (3)朗读:测试考生的语音基础和意群停顿、语气转换、语流、连续以及失去爆破等朗读技巧,主要考查考生对英语语音的掌握。 (4)谈话:测试考生的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用具体实例或理由说明观点。 (5)看图说话:测试考生的描述能力,主要考查考生组织信息和构建语篇的水平。 这种口试方法不仅从时间和人力上解决了举行大规模口试的困难,同时还将高新技术引入考试的管理与实施,对提高考试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计算机化口试互动的特征 所谓互动是指“在完成测试任务中受试者个人特征参与的程度与类型(Bachman Palmer,1996:25) ”。口语作为与他人交际的渠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被试的对话风格,比如说话的量、对不同话题的应对能力及其对主试的反应行为也会影响到主试对被试口语的评价。Young Milanovic (1992)提出了一个对话风格模型。这个模型从三个方面描述了对话的过程:交互的可能性(interactive contingency)、目的指向性( goal orientation)和主导性(dominance)。交互的可能性是指谈话一方的言语与另一方及时的回应之间语义的关联性。如果要持续一个话题,那么一方必须认可另一方的话题。目的指向性是指访谈中的一方想要实现最终的目的和计划的程度。如果一个话题持续的时间较长或者说话的一方在其他话题之后又返回原先的话题,这就表现出了谈话者较为明显的目的指向性。主导性是指一方意欲通过各种方法控制谈话过程的倾向,比如坚持、放弃发言权或者通过打断和提问的方式控制另一方的发言权。 口语测试与其他测试相比,对互动性要求更高,互动性是口语测试有效性的前提。口语测试中互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考生与考试任务之间的互动性以及考生与主考教师之间的互动性。 “以考生为中心”,让他们有话可说而且愿意表达。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考试涉及的话题是考生所熟悉的,在短时间内能做出反应,话题需体现思维,让被试者有话可说。体现思维的话题也应符合考生的情感模式。 口语测试不仅仅是成绩测试,也是一种水平测试,因为口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学习具体的课本内容,最终超越所学内容,形成一种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又包括辅助语言理解与表达的非语言能力。可见,水平测试的目标更加宏远,它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体现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同时,口语测试还是一种诊断测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教学总体设计教学过程、教材等因素做出诊断,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以求改进。不断改进,完善教学。 3 如何实现口试人机互动 3.1交际测试理念作指导。交际口试突出交际的真实性、功能性、交互性、情景性与综合性(文秋芳,1999)。交际语言测试体系提出了反拨效度的概念,体现了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考试作为促进学习的手段,要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测试既为教学服务,又直接影响教学内容。要达到口试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还需要具备正确理解各种交际情景以及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当地运用这些语言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自觉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教学不仅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了解各种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学习各种跨文化交际策略也将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 3.2口试环境能实现互动。如何营造一个互动的、宽松的会话环境和气氛是首要的问题。口语测试的实施可以利用录音设备、音像设备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来帮助进行,利用科技化手段尽量模拟出一个逼真的会话情境,让考生放下包袱,自如地发挥真实水平。主题讨论的环节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考官的提问用语要自然简洁、口语化、准确无误,始终用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答题,而且提出的问题应是考生普遍感兴趣的、较为熟悉的话题,促使考生产生交际动力。 3.3评价模式互动 3.3.1课堂评价与终结评价。建立学生课堂口语成绩档案袋(Portfolios),期末的口试最终成绩包含课堂表现。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进步,及时反馈信息。鼓励课余用网络自主练习口语,教师及时查看网络课堂记录,对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学生给予成绩奖励。发现问题时教师及时找出具体原因和解决办法。 为保证测试的评分标准的稳定和一致,可采取以下措施:(1)制订统一的评分标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或其他分解评分法(analytic scoring),细化评分标准,并对评判不同分数段提供细致而周密的规定,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考官评分的主观性,保证测试的信度。(2)规范考官管理,确保考试的客观公正从而保证测试的信度。口试考官需进行统一培训,统一的培训可使考官的口语水平达到标准化的目的,从而避免考官语言的难度和提问的焦点出现偏差,确保所有考生受到公平和平等的待遇。 (3)严明纪律,杜绝违规操作。评分地点、时间集中。这样,考官们在评分时,如有较大分歧,则可反复听取考生的测试录音,以取得最后评分的一致。隐匿考生身份,目的是避免考官在认识考生的情况下可能产生评分偏颇。因此,在评分时,考生的姓名和编号应隐匿不见,尽可能避免评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任意性普遍存在,达到提高评分信度的要求。 3.3.2自评与互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信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反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口语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评价工作,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口语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学期总评时,我们要求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写出个人自我评价(学结),包括个人在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收获(每一点都要有依据),最后给自己一个综合的分数。学生的自评在整个总评中占30%。学生还要结合个人的情况,写一篇学习综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认识自身的优势,超越自我,克服缺陷,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互评使学习者从其他同伴中获取反馈信息,学生们不仅可以评价自己的同伴,也可以了解其他小组在口语学习中的强项和弱点。具体做法是:每学期结束时,我们用表格的形式,采取学生先自评,同学互评的方法使全体学生参与口语评价,表格的制定是基于《课程要求》和教学大纲的。每位学生都有权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这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过程,也督促同学间的互相学习、监督与帮助。 3.3.3注意口语评价中的几个问题。评价的过程是不断激励学生的过程。评价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手段,不能把评价当作“考倒学生”的武器,不能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产生害怕、灰心、自卑甚至反感的心理障隘,评价应是一个推动学生不断前进的增值过程。对于形成性评价中不太理想的学生我们应多鼓励、多帮助,放大其一点一滴的进步,评价结果应反应出学生的努力和成果。而对于终结性评价中发挥不太好的学生不应立即给出等级,应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培养“小老师”,班级中形成师帮生和生生互助,树立学生的信心,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幸福,使整个英语口语评价成为一个激励、提高、再激励、再提高的良性循环的评价。 教师是评价工作的主导者,在阶段性的评价结束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小结,鼓励表彰好的方面,提出须改进的方面,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制定以后的学习计划。 总之,口语交际的成功不但倚赖于双方的语言基础,还要求两方之间的互动能力,对对方话语的预期,及自己话语在对方身上反应所产生的效果有准确判断,这样才能把握谈话内容的发展,达到成功的交际。因此计算机辅助的口试应体现交互性。 计算机英语论文:浅析基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模式的研究生英语教学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英语 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模式 学习者自主 论文摘要:分析目前的研究生英语教学面临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师生比例失调、教学方法陈旧及效率不高等现状,探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认为该模式可在诸多方面解决研究生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一、引言 1992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改革确立了目标。近20年来,研究生英语教学在质与量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绩不可否定。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中国社会对高端人才外语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却相对迟缓。如何适应国际化大趋势和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研究生外语教学必须认真探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立足现实,对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借助多媒体教学促进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之道。 二、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 研究生英语是我国目前统招研究生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在培养我国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外语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是必修,这门课程要面向几乎所有专业和学科的研究生,受众面广。按照大纲的规定,该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为144一216学时,课时比大。无论从社会对人才需求,还是从硕士生追求自我提升的角度,人们对这门课程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值。1999年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也从1998年的7. 2万扩大到2010年的46.5万。这意味着,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机会的同时,也给高等学校的师资、设备、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问题与矛盾随之出现。 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扩张使生源结构趋于多样化。研究生来源不仅仅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有相当数量的往届生和来自社会的其他教育背景的学生。尽管他们都经历了研究生英语的人学考试,并达到了各校不同的录取分数线,但其英语程度差距仍然很大。以辽宁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为例,入学时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人数约为22%,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人数约为76%而剩下的2%的学生甚至还没有获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研究生人数的骤增,使有限的师资力量捉襟见肘,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师生比为1:167)。庞大的英语教学班型和学生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使教学中“众口难调”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本针对全体硕士生学习“共性”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愈来愈难以满足众多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化诉求。在教学管理上,对研究生教学的关注度明显低于本科生教学,教学环境建设投人和提供相对不足,“重本轻研”倾向普遍存在。成绩管理制度弹性大,变数多。沿用了长达18年而未作修订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也因其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而遭垢病。改革英语教学标准、手段和方法,推进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个性化英语教学,提高研究生的英语综合使用能力的呼声日益强烈。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解决研究生英语教学困境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这一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记忆储存和逻辑推演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运用在教学上,其强大的交互性功能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生动丰富的可选择的资源,从而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多媒体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和内容的局限性,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和顺畅,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可以即时评估教与学的效果,调整教学计划和重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主动改造和重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而必须由学习者本人来完成;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主导着语言教学的始终。这种模式强调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忽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这种教学模式背离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压抑了学习者个性的发展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在强大的技术支持下把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及活动设计得更加人性和科学,可以使学习者在明确学习目标和课程要求的前提下,以“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这就使在传统课堂中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中心和主导者,他们可以利用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平台提供的语言材料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扩充、强化、解析、释义和操练,从而更好地掌握、操练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多媒体教学的另一个优势还在于,它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诉求。如前所述,研究生生源结构复杂,人学英语水平差异大,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尽相同。想要通过一名教师、一个课堂、一本教材、一种模式解决所有人的需求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计算机网络支撑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其资料的丰富性和使用的便捷性为学生提供了不同体裁和题材、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资料。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也解决了传统教学“众口难调”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一套“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开发建立的多媒体教学体系中嵌人形成性评估的功能,是多媒体教学的又一优势。所谓“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整合和解释的过程,以此来促进学习和教学。或者说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估,即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尚未掌握的内容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估体系弥补了传统教学沿用多年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即不仅仅靠一次期末课程考试来判断教学效果,而是对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性监控和评估,使评估的结果更科学、更精确、更有信度和效度。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网上教学和网上自学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观察、评估和管理,对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绩效提供快速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学生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传授获取过程中的不足和盲点,调整教学方案或学习计划,这样的评估在传统课堂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环境决定角色的变化。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对自己的角色作出调整,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研究者、推动者、合作者、辅导者和监督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自主的知识追求者、建构者及自我学习的管理者和评估者。在这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互为促进,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结语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指出:“硕士生英语教学应当提倡从实际出发,博采众长,讲究实效,并在加强理论研究和不断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硕士生英语教学体系。”相信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从诸多方面解决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难题,在“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硕士生英语教学体系”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英语论文: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探索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工学结合 教学方法 高职 论文摘要:“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正积极推动着高职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但目前该课程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尝试通过英语与计算机专业工作任务的结合,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下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转型之路。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大部分院校把该门课程设置为考查课,专业选修课。计算机专业英语通常在大二开设,学时少,学分低。专业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要求,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考试标准基本处于散漫状态。(二)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无用武之地。学生对于英语课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较差,没有把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作为进一步培训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来对待,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感觉无所谓,这些情绪都不利于教学。(三)教材选用存在比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的内容大多来自国外原版教材及某些外文刊物,有全文选用的,有节选部分章节或者段落的,随意性强,选材面窄,问题单一,甚至内容老旧,不利于课堂教学。 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在讨论英语如何跟计算机结合成全新的一体化课程之前,需要首先弄清楚计算机专业英语对于计算机从业人员是否有用,究竟计算机从业人员会在怎样的情境下使用怎样的英语。据不完全分析,几乎所有正在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的人员认为英语相当重要,大多数芯片资料,专业文档资料,计算机命令都是英语,不少软件的使用也涉及到英语。如果有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才能学得更快更及时。英语本身对于计算机从业人员来讲重要性一般,但是用英语写成的文献就极其有价值。很多文献、标准是英语写成的,及时翻译成中文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表达上的问题,非计算机专业的英语能手也不一定能确切表达。 但目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内容框架仍然属于传统学科体系,只是机械地将介绍计算机咨询的英文材料安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变成语言、网络安全等章节堆积起来,生硬呆板。学生缺乏在专业学习中真正使用英语的环境,不明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就被迫成为唯一的灌输者,甚至是课文的翻译者。 三、工学结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思路 (一)工作任务分析。首先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使用英语的工作情景,以下是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在IT行业中,电脑的选购、组装、安装系统、系统的操作与优化软件的使用都需要用到英语。计算机管理员(Administrator)能解决以英语形式出现的各类系统问题,获取国外最新计算机技术和动态信息。完成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工作过程: 1.计算机管理员接受选购电脑的任务,按照选购要求,查阅相关电脑配置英文资料,找到合适的主板、硬件等地懊恼配置,罗列一份电脑配置英文清单,在购置计划获得审核后实施采购。2.计算机管理员在安装操作系统或超频时,设置BIOS信息。3.计算机管理员根据使用人员的保修,用英语进行电脑系统的检查和优化。4.计算机管理员浏览英语网站,了解最新软件升级和病毒情况,以定期为电脑查杀病毒,安装或升级软件。 (二)学习任务设计 得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后,将工作任务想学习任务进行转化。以“计算机管理员”为职业定位,以“管理计算机原版系统(英文系统)”为任务突破口,制定课程学习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任务信息。2.学生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在IT市场选购计算机。3.学生能够查阅相关计算机配置的资料。4.学生能够读懂计算机里的英语专业术语。5.学生能够使用英语原版计算机系统并能够对系统进行一定的优化。6.学生能够看懂常用软件,特别是杀毒软件的安装与升级的英语说明,为计算机安装及升级软件。7.学生能够根据工作需要,找到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方向。 四、不足和局限性 (一)个人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由于经验不足,实践时间不多,以上只是个人一些粗浅的探索。(二)学习任务不够真实:虽然有一套完整的列表支持,模拟真实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但整个教学毕竟还是要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三)知识点衔接得不是很流畅,而且很分散。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有些显得理论过强,而实践不足,并且上述学习任务对于专业英语知识体系的构建,英语学习方法的构建涉及不够全面,是一大遗憾。 在今后的研究中,希望能找到更好的任务载体和教学模式,让学科知识更好地以工作的形式呈现。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发展年代中,我们要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跟上时代步伐,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而应该是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英语。 计算机英语论文:探析“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词汇教学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词汇教学 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笔者的实践,探讨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英语词汇的能力,特别是通过构词法记忆单词;并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从有效利用互联网的角度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提供几点建议。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世界上约有2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全世界科技出版物70%以上都用英语发表。而在全世界的广播节目中,有60%是用英语进行的。此外,绝大部分的国际会议也以英语为第一通用语言,同时它也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总之,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贸易等领域,英语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 另一方面,英语和计算机又有着紧密的关系,当今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有近80%的信息是由英语承载,许多技术性和科学性的文献资料都是采用英文书写,各种信息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网点配置错综复杂,犹如一个信息迷宫。这种现状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他们不需额外的语言学习就可以阅读大量的科技资料。而对于其他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则无法利用这些资源。 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如果在此基础上又具备一定的英文水平,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发展、求职都将大有益处。“计算机专业英语”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是长期以来,不少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都感觉本门课程非常枯燥,学习难度大,从而引起厌学情绪,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授这门课的初期也感觉到这门课的确不好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后续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经过一段时期的思考和准备,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诸多尝试与改进,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根据这些经验,笔者想在这里简单探讨一下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1课程特点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涵盖两方面知识的课程,一方面是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是英语知识。以往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文来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如专业术语、短语以及句型等。教材中的每篇课文一般都会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内容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以及计算机科技的最新发展等等。这些课文往往包含大量的专业术语,很多学生阅读相应的中文译文往往都很吃力,更不用说理解英文课文。所以这就要求教授这门课的老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从而能把对应的术语和原理给学生讲透,以便学生理解和学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必须在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多看一些有关计算机的中文书籍,用较短的时间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计算机历史和一些最新的科技动态,以配合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并通过这些兴趣阅读来从思想上打消对该课程的抵触情绪,从而能够逐渐喜欢并学好这门课。 另一方面,该课程的词汇学习对于学生是一个很突出的障碍,很多学生在记忆普通单词的时候就感到吃力,而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层出不穷的新词汇和比较长的派生词、合成词,就更加力不从心。所以要想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必须要过词汇关。而计算机专业英语由于其特殊性,使得其词汇也和普通英语教学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缩略词 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有大量的缩略词,这些缩略词频繁出现在文章索引、摘要、说明书、商标等科技文章中。一方面缩略词的出现方便了印刷、书写、速记以及口语交流等,但同时也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所以在学习本门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缩略词的学习。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缩略词。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 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 OS——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 MB——Megabyte(兆字节) CPU——Central Process Unit(中央处理器) 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 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 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 DOS——Disk Operating System(磁盘操作系统) MODEM——Modulator Demodulator(调制解调器) 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不间断电源) MPC——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多媒体个人电脑)[1] 1.2一词多义 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经常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这种词也叫借用词,一般来自厂商名、商标名、产品代号名、发明者名、地名等等,也有将普通公共英语词汇转变成专业词汇并赋予新的意义,例如sector(扇区)、bus(总线) 、firewall(防火墙)、flag(标志)、bridge(网桥)、port (端口)、cache(高速缓存)、router(路由器)、thread(线程) 、package(软件包)。通过学习这种词汇,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词汇原有的意 思,还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新的意思,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2]。 1.3派生词 这类词汇在计算机英语中非常多,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词是根据已有的单词加上某种前、后缀而构成的新词。掌握这种词汇的关键在于了解构词的三要素:前缀、词根和后缀,只要能熟记常用的词根和词缀,对这种词汇的运用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笔者认为,教师在“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授课之初最好能够重点介绍一些常用的词根词缀,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记忆单词,并对他们学习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派生词中,采用前缀的词汇占了较大的比例,如: (1)micro——微型。Microsoft微软,Micro processor微处理器,Microcode微代码。 (2)multi——多,多的。Multimedia 多媒体,Multiprocessor 多处理器。 (3)hyper——超级。Hypertext 超文本,Hypermedia超媒体,Hypercomputer 超级计算机。 (4)Inter——相互。Internet互联网,Interface接口。 (5)re——再,重新。Rerun 重新运行,Reprint 重新打印,Resetup 重新设置。[1] 1.4合成词 合成词也叫复合词,往往是将两个单词用连字符连接起来进行构词,所以在识记上会比其他几类单词相对容易一些。如: file+based=file-based(基于文件的) windows+based=windows-based(基于视窗的) point+to+point=point-to-point(点对点) plug+and+plug=plug-and-plug(即插即用) peer+to+peer=peer-to-peer(对等互联网技术) front+user=front-user(前端用户)[1] 以上介绍的是该课程中词汇的一些特点,下面再简单谈一谈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文体方面的特点。在文体结构上,计算机专业英语主要强调准确和精炼,所以会大量使用一些动名词、不定式等结构,同时也会使用一些“with+名词”的结构,以简化句子结构。另外,专业英语也会大量使用被动语态,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这些特点,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2教学方法的改进 2.1加强构词法的讲授 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中派生词居多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本门课程前期向学生集中介绍一些常用的词根词缀。一些教材会在附录中专门介绍这方面的知识,非常便于教学。笔者每次在讲授本门课程时,都会先行讲授词根词缀的知识,并大量使用学生在学习公共英语时就已经掌握的若干单词进行词根词缀的拆解,以便让学生尽快掌握这种构词方法,从而为后续词汇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进入本门课程正式学习之前就能尝试通过词根词缀记忆单词,这对他们无论是学习专业英语还是普通英语都大有裨益。而在今后讲授课本内容的过程中,碰到合适的单词可以对照词根词缀的知识再次讲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构词法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对词汇的猜测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即使碰到生词也能够根据上下文和构词知识推测出生词的意思,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介绍词根词缀的知识时,笔者认为最好能够通过学生熟知的单词引入词根词缀,而不是去单独记忆词根词缀,以此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如在介绍micro-这一前缀时,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Microsoft(微软)或者Microphone(麦克风)引入该前缀,然后扩展出Microprocessor(微处理器),Microcode(微代码),Microcomputer(微型计算机)等等。 对于一词多义的单词,教师除了讲解该词在计算机领域中的意思之外,还应尽可能向学生解释该词语进入计算机词汇的原因。如计算机英语中有Bug这一单词,原意是指小虫子,但后来被用于指代计算机软件中的程序错误或者硬件缺陷。这是由于早期计算机体形巨大,有时候一只小虫子钻进计算机的部件就可能导致计算机出现故障,后来该词便沿用了下来。教师如果能够介绍一些这类单词的背景知识,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减少学生的记忆量。 而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的缩略语,一开始可以不要求学生记忆太多,防止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学习效率。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课堂上的点滴时间让他们通过熟悉来记忆,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这些缩略语。 总之,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词汇教学方面,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特别是对于构词法的掌握,以便尽快使学生掌握利用构词法记忆、猜测单词,避免死记硬背大量的新词,防止学生因为过多的生词而失去对于这门课的兴趣和信心。 2.2利用好信息教育技术 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时效性和学生兴趣各异,单靠讲授课文会非常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视听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笔者考虑到《黑客帝国》这部电影和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的联系比较紧密,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曾利用这部电影作为教学素材,并对影片中出现的计算机词汇、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网络知识进行了讲解,还结合电影影评扩展了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此类似的电影还有《机械公敌》(《I,Robot》)和《硅谷传奇》(《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等,通过这些电影,使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计算机英语词汇,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听力,扩大知识面,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上这门课程,从而进行主动学习。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文以外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并和计算机相关的热点知识。如笔者在讲授有关网络与使用终端的知识时,从互联网上搜索了和3G相关的英文资料作为教学材料向学生介绍,并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手机进行介绍,如Apple公司的Iphone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笔者从互联网上下载了国外计算机公司的计算机销售页面,并以此作为教学材料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并通过和中文计算机销售页面的对比,向学生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词汇和一些专业术语,并对具体的硬件配以相应的图片,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应重视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已经有很多公司提供在线的翻译工具,能进行单词、短语、句子甚至是整体网页的翻译。教师可以将这些工具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浏览自己感兴趣的英文网站,以起到泛读的作用。除了这些翻译工具,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网上著名的百科全书,如著名的维基百科(Wikipedia),该网站有不同语言的版本,学生可以通过双语页面进行自学。此外还有大英百科全书在线(Encyclopedia-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这个网站的内容极其丰富,同时配有大量视频和音频以及图片资料,学生可以借助金山词霸的即时翻译根据兴趣进行自学。 3结语 总之,“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对教师的英 语能力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把这样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讲授的通俗有趣着实不易,所以教师自身不仅应该具备宽广的计算机知识,而且应该紧密跟踪科技发展的进步,以便将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教师同时应该利用好多媒体条件,尽可能的利用互联网找寻一些适合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资料,包括电影、图片、网页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乐于和老师配合,学好这门课程,并通过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提高外语学习的整体水平,促进知识的全面发展。 计算机英语论文: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法与学法的探讨 论文摘要:如何利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更多、更轻松地学习本专业知识,是《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适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和改革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会影响学生掌握专业的能力。本文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出发,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学生普遍缺乏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现状,提出了“如何教和如何学”这一问题,目的是通过改革计算机专业英语教与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学好计算机英语对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和解决计算机的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专业理论向实践的具体转化,是培养专业技能娴熟、英语应用能力强复合型人才的关键。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计算机英语,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学习成果,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文结合笔者教授计算机英语课程的实践,探讨在计算机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提出了一些教法与学法,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认可和赐教。 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使得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均创历史新高,而中职学校生源的质量却明显下降。对于上中职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英语都不好,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所以,当老师问学生,喜不喜欢英语、英语好不好学、学英语有没有用等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甚至有学生会说出一些对学了数年的英语还学不好,而很无耐的话,如:我爱国,我不学外语,只说汉语;对于英语,只有它认得我,我是认不得它的;初中就是英语把我害惨了等等。他们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差,视英语学习为一种负担,导致普遍对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也不高,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以后应该也没什么用。作为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我认真调整了我的教学方法,做到以下几方面的教法指导: (一)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情况,培养学习专业英语的自信心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指的是计算机与英语合为一体的教学。无论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英语,尤其是要学会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很多术语的使用,否则,将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使用情况,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心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使用或见到的英文单词或字母等来否定他们的看法,如:你们上网聊天用什么软件?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QQ;再问到他们家里或学校的电脑装的是什么系统,学生也会说:Windows XP、Windows2000、Vista等词汇;你们计算机专业主要开设什么课程?学生同样也会说:Flash、Photoshop、VB、CorelDraw等。通过列举这些英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且大多数学生能够流利说出来,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并告诉学生当今英语是一门国际语言,尤其在计算机领域,我们无法完全脱离它,且有形和无形的在使用它,包括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在用,那作为还在学习英语的学生,要相信自己可以学得更多、更好,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学生会充满自信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 (二)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启迪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例如:围绕计算机英语的某一单元主题(如:微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等),要求学生在课前先查找相关英文资料(如:专业词汇、术语表达等),在课堂上以演讲或讨论等形式介绍给大家,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这个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可见,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 (三)灵活使用游戏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 针对大部分中专生基础差,底子薄,且普遍具有厌学的心理,要想让他们主动学习英语会有一定困难;同时还应该注意到,计算机英语需要掌握的单词并不多,一般在两、三百个左右,综合上面各种因素,在计算机单词教学中,我习惯使用游戏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记忆。例如:假定一个班级有52人,英文字母共有26个,指定每名学生代表1个字母的大写或小写,到听写时,说到一个单词或缩略词,就让代表不同字母大小写的学生上黑板前面组合,如果组合正确,就说明这些学生掌握了这个单词。用近乎游戏的方式取代以往枯燥的听写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运用英语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能力的锻炼,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运用英语去获取计算机方面的最新理论或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学法指导: (一)明确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专业能力 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英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代计算机技术是在英语的基础上开发的,英语成为计算机科技发展有力的语音支撑,所以计算机英语的学习将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为就业打下能力基础。钦州是北部湾核心工业城市,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自广西钦州保税港区批准设立之日起,便吸引越来越多世界媒体和巨商的目光,许多世界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到钦州,如: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中马钦州产业园等。这就对职员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要求,员工只有掌握一定的外语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为企业服务。不少已毕业的学生返校和老师交流的时都不约而同地说英语在他们的工作中太重要了。学习专业英语,能很好地锻炼英语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改善知识结构,培养专业能力。 (二)结合实际,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特点 很多学生学英语最头疼的就是背单词,学专业英语也不例外。但是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同于基础外语,有它自身的特点,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实际,进而掌握这些特点。如:计算机这一新兴学科的大量专业术语来源于日常英语词汇,既取其原有含义,又被计算机领域赋予了类似功能的专有词义。如单词:bridge、thread、port、bus,学生应该都很熟悉了,但是在计算机英语中的意思分别为bridge(网桥)、thread(线程)、port(端口)、bus(总线),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所学专业,了解其特点,进而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 (三)注重专业词汇的结构性分析,善于发现并利用其中规律 英语学习最大的难点莫过于词汇的学习记忆。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也不例外,大多数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都是在现有基础词汇的基础上再被赋予新的意义。因此,构词法的掌握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突破口。当我们翻开任一版本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时,会发现许多的术语词汇都似曾相识,但就是不知道其确切的含义。这时我们就可以从英语构词法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例如:1、派生词。这类词汇在计算机英语中非常多,它是根据已有的词加上某种前、后缀而构成的词(Ⅰ.前缀micro—微型Microsoft微软,microprocessor微处理器,microcode微代码;Ⅱ.后缀—ware件、部件,hardware硬件,software软件等);2、复合词。复合词是计算机英语中的另一大类词汇,通常分为复合名词、复合形容词、复合动词等。通常以连字符“—”连接单词构成。(plug—and—play即插即用,point—and—click点击);3、缩略词。缩略词是将较长的英语单词取其首部或者主干构成与原词同义的短单词,或者将组成词汇短语的各个单词的首字母拼接为一个大写字母的字符串。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采用了大量的缩略词作为标识符、名称,如:PC、CPU、RAM、ROM等。 (四)学习专业英语要持之以恒,全面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不仅是简单的词汇量的积累,它同样也包括了计算机体系的系统性和英语语言的系统性,培养基本的语言听说读写译能力也是学生所必须努力的。例如:屏幕英语/信息的学习,许多同学在安装或使用计算机软件时都会遇到屏幕英语/信息提示,所以要想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就在于学生是否能坚持使用英语,做到见多识广了。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坚持使用英语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坚持日常学习,并不需要抛开其他作业,安排专门的时间来学,而是边用边学。比如:为了解决某一个技术问题,需要查阅英文帮助或技术资料。只要在电脑里不安装任何中文版或汉化软件,坚持用英文来阅读,久而久之,英语学习水平必然会得到明显提高;而如果我们总是喜欢使用中文版的软件,或喜欢汉化的帮助,这实际上就错过了许多日常学习计算机英语的机会。不可否认,读中文肯定比读英文方便,节省时间,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弊大于利。这种对翻译的依赖会使我们失去获取一手资料的宝贵机会,因此,在日常学习中,鼓励学生试图多用英文来阅读文章、了解大意,慢慢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对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想教好或学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作为教师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去学习计算机学科、英语学科相关知识,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此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英语学习习惯和实际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学生必须端正自身学习英语的态度,树立学习英语的目标,战胜学习英语的困难,最终获取成功。 计算机英语论文:浅析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整合 论文关键词:ICT 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整合 论文摘要: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整合,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乏且层次差别大的问题,利用现代资讯技术的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点,对传统教学进行了理念和方法上的革新,为师生构建了一个极富个性的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平台。 概述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 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与通信技术,涵盖了计算机、投影设备、数码录制设备等硬件,通用软件、多媒体资源等软件应用以及包括专用网和互联网在内的信息系统[1]。ICT教学是将资讯科技融入于课程、教材与教学中,使之成为师生有效的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 基于ICT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以及ICT与计算机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将ICT应用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是趋势也是必然。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缺乏且层次差别大的问题,利用现代资讯技术的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等特点,对传统教学进行了理念和方法上的革新,为师生构建了一个极富个性的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平台。 ICT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ICT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的搜索、处理、重构、呈现为线索,发展了一种基于WebQuest(网络探究)的任务型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在互动多媒体的网络环境下,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到网络上搜集信息,运用网络工具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在自己不断试验探索的过程中认识知识并掌握知识,通过互动多媒体展示、分享知识和经验。 1.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搜集 在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定若干个话题,分别对每个话题给定质询任务,即围绕计算机某一技术领域回答若干个“What”、“How”开头的问题,指导学生利用Wikipedia、Google、Yahoo、Baidu等搜索引擎,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而对于同一个主题,学生常常可以得到无数相关信息和语言表达,此时,就需要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对于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作出判断,并能够在无序信息和语言表达中找到其逻辑关系,对信息和语言材料进行取舍。该环节着力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高效搜集和掌握英语计算机专业信息的能力。 2.利用网上翻译器对文本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和重构 网上词典(如维基网上词典、雅虎网上字典、海词网上词典等)中的科技词汇容量大、更新快,例句更符合时代特点和专业需求。此外,网上词典操作简便、省时、灵活,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更符合高职专业英语学习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 利用网上辞典,让学生对英语篇章进行翻译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英文文本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在多个文本的比对和参照下进行整合,形成学生自己的表达,进而加深对计算机专业词汇的记忆和对科技英语句型、篇章的掌握。在此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需要教师更多的语言指导、专业指导和学生间通过网络社区的互助合作,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利用网络协作工具交流学习成果,实施互动式合作学习 BBS、Blog和Wiki都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网络协作工具。BBS主要为用户提供一个交流意见的场所,能提供信件讨论、软件下载、在线游戏、在线聊天等多种服务。Blog指的是具有个人特色的“网络日志”,可以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带有多种管理功能的个人主页。而Wiki是以知识内容为中心、面向所有对某一知识感兴趣的公众,译为“维基”的一种面向社会群体的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可以对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和。 学生通过网络质询和网上辞典的翻译、理解和整合,将自己的探究成果通过网络协作工具出来,供大家分享、探讨。教师可以通过Wiki这种简单内容管理工具,创建网页形式的内容编辑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成果,并在上面对其作出评价。 Wiki等网络协作、管理工具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便捷的共享资源、相互交流和形成有效反馈的平台,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4.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互动多媒体搭设师生展示平台 知识视觉化、操作视觉化可以为高职学生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学习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加深对语言使用的理解和记忆。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习更加容易和方便,被认为是未来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流技术媒体。 实践证明,互动多媒体与外语学科教学整合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针对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下电子白板的操作呈现知识,达成师、生、媒体间的互动;通过学生小组成员成果汇报的方式来开展学生间的互动及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以培养他们对专业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互动多媒体搭设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展示平台,构建了高职专业英语交际型教学的新模式。 ICT与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整合的优势 基于ICT 的WebQuest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打破了陈旧教材知识体系的条块分割和固定文本的局限,易于引发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的提升,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而乐于投入到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来。 同时,任务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大量的前沿专业资讯,提升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表达的理解和掌握,形成了知识间的良性互动,并使学生最终获得了探究的体验和乐趣。 此外,ICT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使学生在团队合作及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改进自身对未来工作、职业、社会的理解,同时对ICT技术本身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ICT是连接学生和真实职场、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思考与总结 信息资讯技术的介入给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传统基于书本内容、单调枯燥的课本翻译式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不改变,而仅仅将教学内容电子化、课堂讲演多媒体化,可能还会“进一步强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2],无法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高职学生计算机英语学习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方法也无明显提高。因此,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是教师发挥ICT教学优势、使其功能和作用最大化的根本途径。 计算机英语论文:试论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初探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 英语词汇 信心 效果 论文摘要:“电脑和英语”被喻为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两把钥匙。电脑自诞生之日起,就和英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利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更多、更轻松地学习专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任务。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适合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和改革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在课堂中将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会影响学生掌握专业的能力。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指的是计算机与英语合为一体的教学。纵所周之,无论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英语,尤其是要学会计算机专业英语中很多术语的使用,否则,将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一个教师的教学如能让学生重视专业英语学习,肯努力学习,到乐于学习,并能较灵活的指导实际专业学习和实践,就是比较成功的教学。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良好教学方法的使用是不可少的。通过6年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并且作为教材《计算机实用英语》(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参编、副主编,我一直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并能过“四结合”总结出了几点教学改革体会。 一、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英语应用情况,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于上中职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英语都不太好,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所以,当老师问学生,喜不喜欢英语、英语好不好学、学英语有没有用等问题时,得到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甚至有学生会说出一些对学了数年的英语还学不好,而很无耐的话,如:我爱国,不说外语,只说汉语;英语啊,它认得我,我不认得它;初中就是英语把我害惨了,等等。此时教师要抓住契机找回学生的信心,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日常使用或见到的英文单词或字母等来否定他们的看法。如:你们上网聊天用什么软件?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QQ;再问到他们家里或学校的电脑装的是什么系统,学生会说用Windows XP、Windows 2000、Vista等词汇;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有手机,当问到他们手机键盘上用的是汉字还是英语字母,答案也是无容置疑的是后者。通过列举这些英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且大多数学生能够流利说出来,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给与学生信心,并告诉学生当今英语已经是一门国际语言,尤其在计算机领域,我们无法完全脱离它,且有形和无形的在使用着它,包括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在用,那作为还在学习英语的学生,要相信自己可以学得更多、更好,这样会更加利于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学生会在充满自信地去面对今后的学习。 二、结合专业教学,让学生克服专业英语难学的恐惧心理 中职的基础版英语比较简单,以实用为主,且一般专业英语的学习都是学习了基础版英语才开始的。这样,一方面学生学习了一个至两个学期的基础英语,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学了一些专业课程,或多或少学了一些计算机专业英语术语。但当学生大概翻阅专业英语的教材后,看到很多的专业术语和大量截图都是用英语标识的,会纷纷发出很难学的感叹。为此,教师在开始上专业英语课的可以把专业与英语结合起来。如,可问学生之前学的专业课程中有哪些课程是用英语直接取课程名的,一边叫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一边请学生回答,他们会很流畅、流利写出和说出,Photoshop、3D Max、Windows等,这时教师要用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指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达不到这个能力的,以此给学生认可和面对今后学习的信心。 三、结合英语词汇特点,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计算机英语的专业词汇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该词汇在普通英语中的含义,二是指该词汇在计算机方面的含义。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分析出许多专业词汇的意思往往是由普通英语词汇引申得来的。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叫学生装他们经常用的软件,然后使用,不同的是装的是英文版,不是中文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操作。当在英语课学生能实际操作和计算机及英语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时,会比较的兴奋,但由于装全英文软件,学生又可能信心不足,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初中和上一学期的基础英语来判断其意思。例如,让学生装ICQ聊天软件,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诞生于QQ之前的流行聊天软件,目前也是英语国家最流行的,以此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热情。在学生安装前,教师可以先复习在安装过程中会碰到单词的普通意思:Next(“下一个”,专业英语中译成“下一步”),Cancel(取消),Back(“背”, 专业英语中译成“后退”),Yes(是),No(否),Finish(完成)等。通过复习,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能很轻松地顺利完成安装,也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专业英语的意思源于普通英语这种概念和思维,在接下来对学生进行其它软件的安装或使用,如Ghost,MSN,CuteFTP等,就会很轻松的完成任务,对于想安装利于他们自身需要的英语版软件也会很容易完成,且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英语词汇,包括专业术语,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计算机和英语技能都得到了紧密的结合和极大的提高。 四、结合中职生特点,应对学生英语成绩的评定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对中职生如果只是以卷面成绩来定,那么,学生就会以课本为本,以考试内容为主,以达到合格分数为完成任务,这样的评价方式会与学生在初中为了升学而进行的学习方式基本一样,教学效果也会不好。实际上,中职生比较明显的特点有:兴趣广泛、善于交往、渴望独立等良好性格,同时他们又有缺乏自信、心态浮躁、做事容易半途费等不良表现。针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特点,英语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渗透,为他们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服务,使他们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发展。此时对学生英语成绩的评定方式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学习态度、英语竞赛、平时作业、阶段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可以在一开学就通过部分规定,部分讨论等的方式规定相关内容,当要学生讨论和自己成绩息息相关的内容时,会在一开始就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也因此会定出与学生专业相关、性格相符、对他们今后就业有用等特点的内容和评价方式。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和实践来进行综合成绩的评价,也就是学生掌握专业英、提高计算机技能应用的过程,既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又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结束语 通过以上体会,我个人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特点及联系,加上中职生自身性格特点、学习习惯、今后社会对其英语素养的需求等,改革教学方法和成绩评价方式,以此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信心,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英语学习习惯和实际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摘 要: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影响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课改视野下,计算机专业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的培养。如何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去,这是每一个专业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关键词:计算机 创新 教法 培养创新的思维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计算机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根据计算机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笔者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精选教法,激趣创新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也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例如,在教photoshop平面设计课中,笔者先在大屏幕上演示了一下本堂课需要完成的作品,如广告画、包装、建筑效果图等,美丽又直观,学生们看后深深地被吸引住,并展开了想象,思考着如何来完成这个设计。在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给学生概括讲解完成这幅作品所需要的技巧,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就为后面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 二、设疑导引,探究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引导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意识。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事先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没有让学生局限于学会几个操作步骤,而是抓住计算机软件设计中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Word软件时,当他们熟悉了基本的文字排版后,自己并没过早地给予肯定,而是又展示已经排好的复杂的电子板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版面上漂亮的背景是怎样设计的?②版面上的书签链接有什么功能?怎样设置?③页面上的花边是怎么插上的?④怎么就能使文字覆盖在图片的上方?⑤方框中的文字为什么会挪动?⑥页眉页脚是什么?怎么设计?对这些课本上不做讲解的内容老师没必要一一讲明,应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探索解决,即使有询问,笔者也是略作提示。 这样,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导引,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习惯。 三、预留时空,培养创新 创新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与机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试想,如果将课程中的操作步骤等环节,改成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脑中记,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接受,还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笔者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幻灯片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设计;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了其它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到了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知识面,也迸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四、激励评价,巩固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也就是说: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计算机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上机实践性,它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那么,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就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做得真好”、“你是个能手”或“你很有潜力,将来会成为一个发明家”“想法真好,继续下去,你将会取得成功”等等加以激励。对出现的简捷的算式,可写上“优+有创造性”的评语或另外加分,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 当然,创新的思维与能力之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效的,要靠教师持之以恒地开展多种创造性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思维的课堂环境,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其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其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浅析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职业指导探究 论文关键字:中等职业 计算机教学 职业指导 论文摘要:目前,不少中职学校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脱离了职业需求,盲目地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木能做到把“职业所包含的更多必需的内容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得以实施。要解决这个问题,中职学校在人材培养过程中必须树立“职业本位”思想认识到知识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的并重关系,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做到同样重视、同样落实。 中职学校积极奉行的是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人材培养模式,前者由于各种各类的评价、要求、比赛、考核等相关政策、措施都已经较为完善,所以学生的技能培养都会尽学校的最大可能去培养,让学生有一技式长而就业指导,中职学校大多是在学校里开没相关的诸如《职业道德》、《就业指导》之类的公共课,并且不会每个学期都开设,并不当作主课进行课程设置,再者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再如师资、教材、对学生的信度等原因决定难以做到与本班学生的职业目标非常紧密,造成现行的职业指导课是所能起到应有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认识到知识技能培养与就业指导的相辅相成关系,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做到同样重视、并行实施。笔者在中职学校里任教宝他算机课程,在平时的蹲机课堂里非常注重尊七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据统计,从08届、09届毕业的我所任教过的学生的就业清况看,相比别的班级近80%的同学能更决的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从中,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职业指导,对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学生就业问题是有一定效果的。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既动手又动脑的专业课程,现在的中职所有专业或多或少都会开设,其中的很多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岗位技能息息相关,是一门非常适合对中职学生实施并行职业指导的课程。如何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中实施职业指导,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素养应该成为中职计算机教师课堂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结合岗位需求和岗位特点,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是众所周知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模式,所以当确定了职业方向之后,课堂教学的内容就要尽可能的与之对应,让学生毕业后最大可能的学有所用。所以教师要充分分析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和职业素质要求,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对职业、岗位需求联系紧密的内容要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如果教材里涉及的内容不多就应该考虑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增加。如在工艺美术专业的计算机课堂上,教学的课程是CORELDRAW,现用教材里的教学案例非常单一,而当地该专业学生的岗位主要是广告设计装演公司和家居装饰公司,更多的需求是企业产品图册设计和室内装饰设计,这些内容在教材里很少体现,所以计算机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里更多的加人这些方面的案例,使自己的教学与社会发展同步,让学生课堂里学到跟就业岗位非常一致的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最决适应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课堂细节。培养良好学生职业心里品质。 职业心理品质是指职业者在职业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职业心理品质对职业者具有推动作用、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使职业者对职业岗位有正确地认识,即使在主观匕出现困倦、松懈、情绪低落或客观上遇到困难之时,也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职业心理品质集中的表现为职业者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信念、情感和意志等。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主要特点是:①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的自信心,②心理不够成熟,缺乏坚持性,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放弃;③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难于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由于以上原因,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不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进人社会之后不太容易被岗位认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当前的学习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顺序,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逐步克服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放弃的弱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心理品质,坚定学习的信心。 三、充分结合岗位应用实例,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早期的计算机教学主要以程序设计教学为主,重在传授计算机理论,为了使学生掌握所有内容,不得不设计大量的练习,对于注重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教师不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教学设计,按照教材照本宜科,教师花了太多的精力投人到教学中,看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教师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结合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技能和实例进于予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更认真地去学习相关知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例如在《VF'P》的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对家里的经济收支情况建立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了解家庭的收人及开支隋况,使学生理解父母生活的艰辛的同时,体会到岗位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所在,和职业和技能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学生的职业意识不断加深。再如在《计算机组成和工作原理》的课堂七,学生学习了计算机的硬件知识,了解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之后,可让学生做装机实验,掌握装机的技巧,故障排除的方法等,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电脑的市场行隋,给自己的亲友组装叫亩,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职业。这恰哈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更多的就业岗位一一电脑公司销售和维护人员的职业岗位听必需的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但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同时又对学生培养职业意识,增强职业素质大有帮助。 四、适当的课堂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高 计算机课堂里中老师的即时评价应重在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掌握应用情况、职业素质的进步和提高这两方面,比如在课堂的某个职业案例的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其中跟岗位需求或职业素质有着某种联系或完全符合的闪亮点,及时给予肯定,并有针对性地给予进一步提高的方向和要求,这样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自己职业能力、素质的肯定,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提升职业素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例如在《计算机网页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实践案例是一个创意工作站的宣传页面,其中涉及空间的申请、网站结构的搭建、文字资料的搜集编辑、图片及效果的制作等多个方面,教师就可以让4-5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这个案例,这些同学各有分工、但又必须相互合作,这样教师在及时肯定某个学生的技能表现的同时,更多的可以表扬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强调网络企业里的岗位就是这样的团队合作模式,这样学生的实践动力将会更足,而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意识会更浓。 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 计算机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变得十分重要。根据中职学生学习较强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探讨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中职生 计算机教学 创新能力 中职院校计算机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以及实践性特点,学生进入中职院校主要就是希望能够学到最基本的职业技能,然后找到满意的工作。根据这一入学目标,中职生在学习当中都会无意识地侧重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性的特点非常突出。而一个国家的进步,不能单靠职业技能,它还需要在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创新,而创新也给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动力,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与进步,对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1培养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实际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社会上涌现出了大批各方面的人才,竞争非常激烈。一个人要想在社会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只靠职业的技能是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还需要中职生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当中只有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才能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有了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并在实践工作当中,逐步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对中职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 计算机是一门基础的技能课程,学好基础知识,掌握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是中职学生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经了解,多数中职院校都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硬件设备老化,以及对计算机学习的重视度不够等问题,这些实际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为此,笔者对中职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以下策略。 2.1优化教学的环境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中职生身心都能够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现有计算机教学的软件和硬件设备。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拿显示器来说,现在普遍都应用了液晶显示器,但学校大部分还在使用过去“大脑袋”的显示器,教学设备的落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应及时对老化的设备进行更新,创造一个与时俱进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2.2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策略 (1)学校要将教材及时地更新使教师能够掌握最前沿的计算机理论。计算机的特点就是更新的速度快,可是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计算机更新换代的步伐,很多中职院校现在用的仍然是几年以前的旧教材,而计算机技术每天都在发展和变化。所以,必须选择新版教材,否则学生学到的是早就已经被社会淘汰了的知识。新的教材编写时,要淘汰陈旧的知识,将最前沿的理论及时地编写教材当中,让中职生从心底产生紧迫的感觉,激起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识。 (2)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教师要做好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一角色,教会学习中的主体——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学生给出的建议教师要合理地分析,并适时地给予鼓励,对学生创新的思路进行积极的引导。 (3)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教学当中给学生设置出竞赛的题目,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引导并使之产生。像网页制作的学习中,给学生出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设计,还要按时完成。最后由全班学生评出优秀的网页设计,教师需要给予优秀作品一定的奖励,让学生通过竞争机制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的目的。 (4)改进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合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产生独立的思考,并对问题所含的知识结构进行研究学习,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交流活动,网页设计课程中,可以根据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网页,然后让学生们相互点评、学习。这种学生间的交流是中职生创新精神的根源所在,学生们的思维相互碰撞,避免彼此的短处,借鉴彼此的长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并逐步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5)对学生的超越意识进行培养。计算机的应用性非常强,在紧跟时展的情况下,要求学生除了对教材当中涉及内容的掌握,还要随时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其它路径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上要精讲,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重点,在学 中让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最终学会独立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够有超前意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保持稳步的发展。 2.3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好和差都与学生息息相关。中职学生一定要端正自己对学习的态度,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配合计算机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地思考并主动地提出问题,发挥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中进行实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成了就业必备的能力。学校要重视计算机教学,将教学设备配置完善并选择优秀的教师,随时改进教学内容使之能够与时俱进,教学的方式也要灵活多样,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更好的完成。 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浅谈基于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评价系统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 中职教学模式 评价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到来,基于网络环境下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分析教学模式评价的意义、原则、内容体系等方面着手,探讨了中职计算机教学评价有关问题,从而为构建其他学科的评价体系提供了可参考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新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并进行各种评价,在课业学习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和主动参与的意识,获取更多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中职学校要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和行之有效的计算机教学水平评价方案,是大家所期待的。 一、构建中职计算机教学评价系统的意义 新千年的到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现行的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与学新颖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理论与新课标为计算机学科创新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传统计算机教学评价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评价标准对于新视角下的新能力培养要求来说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开展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在评价计算机教学时,还是用传统学科教学所用的方法来进行评价。我们知道,传统评价系统中,其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很多,涉及计算机专业教育目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等发展情况等方面因素,其主要目的虽然也有适合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内容,但是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许多重要的因素都没有包括进去,这些因素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往往占有较重的比例。要构建计算机教学评价系统,就应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促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向更深层发展。 三、中职计算机教学评价系统遵循的原则 1.评价系统要有新的教育思想做指导 素质教育提倡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1]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途径,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树立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观。不能在评价中有选拔和筛选等方法的存在,要发挥教学评价整体功能的同 时,更要注重评价导向、激励,促进发展的功能。在评价与实践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育成、综合运用计算机专业能力的提高,进 一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与水平的提高。 2.“发展性”教学评价要适应教学目标 所谓“发展性”评价体系,是指由一系列反映被评价对象目标的、相互联系的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2]确定评价体系的依据必须是教学目标,评价体系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保证教学工作的正确方向。教学评价能为学校的领导者改善管理工作,或为教师调整、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依据,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智能、品德、身体等方面的状况,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3.评价的主、客体之间是相互转化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既自我评价,又相互评价。[3]同时,教师与学生在不断改进教学时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外在动力和条件。 四、构建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评价体系 1.把学生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中职学生正面临着竞争十分激烈的就业压力和企业对人才高标准要求的现实问题,在学校学好基本技能和技术本领,是当务之急。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评价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他们明白自己学习的紧迫性,启发他们把计算机专业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和有效手段。在实施计算机教学的整个评价活动中,学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让计算机评价活动变为促使学生认真踏实的再学习的动力。通过新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意识,把计算机专业作为合作学习的手段。 2.教师教学水平成为评价的主体 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快速膨胀,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是发展的客观需要。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是计算机教师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在此,计算机教师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照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规律,对计算机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其中要求教师掌握现代的教学观念、教学技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才能设计出有创意的、高效率的教案。所以,教师对计算机教学设计的优劣可以看成是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一项教学技能,由此也应该成为计算机教学评价中的一项考核内容。 3.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量表 在认真学习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文件基础上,学校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任务、要求,制订出各专业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性评价量表。当然在评价过程中,既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又要结合实际情况,所确定的评价体系应尽量简练,所确定的评价标准尽量简明、可测,所应用的计量方法要尽量简便易行。 五、小结 中职计算机教学评价不能单一或者机械,要构建动态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评价标准,才能有利于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创 新发展。并且计算机作为实践教学,其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其评价方法的多元和个性化。积极的评价系统才能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否则将大大地阻碍这一新兴学科的健康发展,甚至扼杀这一新兴学科的成长。所以构建计算机教学评价系统依旧任重道远。 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浅谈如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 论文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德育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的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德育。在计算机课中渗透德育可从学生的习惯培养、教法改革、网络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展开。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电脑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日益熟练,从中接收到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而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阶段,德育基础浅薄,更容易过分依赖计算机。对信息缺乏思辨能力,更容易受一些不良的信息影响。因而中职计算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信息素养。但从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只重视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提高,却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所以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势在必行,不容忽视。其原因主要是: 一方面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计算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许多问题,如计算机病毒、黑客、网络犯罪等,这就对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责任感和信息道德,才能抵制不良信息的污染,自觉地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因此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中渗透德育是使中职学生养成强烈的信息责任感和良好的信息道德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现状的客观需要。目前,中职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技术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现象: 一是缺乏应有的计算机应用公德意识。如学生在上机时删除或更改他人文件夹中的内容,修改桌面、设置屏保密码,调整显示器的显示参数,技术好一点的学生下载一些破解程序,破解还原卡保护密码,任意修改注册表和cmos参数等。 二是同学间缺少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教师设置的稍有难度的作业,技术比较好的学生不屑与其他同学交流,不愿意为其他同学答疑解惑;技术较差的学生在请教技术较好的同学碰钉子后,为了完成作业,要么抄袭其他同学的,要么网上下载他人的作品改头换面,一交了事。 三是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诱发心理障碍。网络对于有强烈求知欲的中职学生有无限的吸引力,但是网络本身也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加之网络管理、网络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中职学生心理的不成熟,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还有些学生热衷于网恋等,由此引发的网络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 基于上述原因,在计算机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须的,而且也是摆在计算机教师面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树立德育典范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替代的阵地,计算机课作为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教师必须做道德教育的有心人。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加强自身的政治学习,提高道德水准,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还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教学理念,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二、结合学生特点,培养正确德育观 当今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疏导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认识网络、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游戏,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另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比如结合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组织开展学校或班级的活动,要求学生制作主题健康向上、风格独特的演示文稿、主页、电子报、flash动画等作品。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展自我教育,真正认识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实用性和重要性,促使他们逐渐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实施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尝试教学方法的改变,为学生创造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环境。参与式教学法就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按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教学目标划分为若干小单元,分配到各学习小组,让学生集体讨论,形成结果,逐组演示。然后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使所有学生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这一过程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与团队合作的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不怕挫折、依靠集体的力量攻克难关的吃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小组互评,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集体荣誉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结合网络渗透德育 对于现在相当流行的互联网,教师应首先充分肯定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意义,并让学生通过预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发言,认识互联网的巨大作用,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上网,上网可以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而且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因为这是一个虚拟世界就可以肆无忌惮。我们要更好地应用互联网,就要遵守网络的道德。 总之,在计算机课中渗透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从教材实际出发,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视野,开阔胸怀,同时也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让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全面完成计算机教学的任务。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机车车辆人才需求分析 摘 要:文章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铁路及其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及其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职教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我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于2013年成为湖北省“职教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离不开人才需求分析,依据人才需求分析的成果可以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从而使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真正起到品牌效应的作用。 1 铁道机车车辆人才需求分析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1 分析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基本素质、核心能力要求的变化和趋势的分析研究,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从而真正地搞好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职教品牌专业)的建设。 1.2 分析研究的内容 依据国家铁路发展规划,对区域铁路、地铁行业的发展动态、发展趋势;相对应于本专业的铁路、地铁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及需求状况、各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及能力的要求;同类院校同类或相似专业分布情况;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毕业生对培养过程意见与要求;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等方面展开调研。 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不仅对专业建设、学院管理、毕业生就业、人才需求等做出整体分析,而且还对其各项进行细致的分析,如现就业岗位及其与专业相关性、对就业的满意度、职业成长需求、对专业教学的意见等方面就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作为修正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2 铁路、城际铁路和地铁行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 2.1 高速铁路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速铁道运输作为我国中长距离、大运量、快捷、安全、低耗、环保的运输形式,是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人民小康生活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12万 km,其中时为200~350 km的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达1.3万 km,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以上,投入运营的先进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分别达到800组和7 900台。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高速铁路国家的行列。未来10年,先进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将分别达到2 400列和1万台。轨道交通运输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职业教育提供巨大的就业市场和机会。 2.2 城际铁路发展现状与趋势 建设大容量、高密度、高效率、快速便捷、安全环保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构筑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优化城际运输结构,引导圈内城市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武汉城市圈同城效应。 湖北城际铁路以武汉为核心,呈放射型加环状构架,由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6条放射状骨干线网、8条延伸线及环线组成,总规模约1 190 km。全部采用时速200 km以上的动车组列车,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直达周边城市的“半小时至一小时交通圈”。目前,武汉至宜昌、武汉至咸宁、武汉至黄石、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已经开通运营。 2.3 地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8条线组成,目前1号线、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已经开通运营,计划延伸轨道交通1、2、4号线,新建3号线和6、7、8号线一期工程,到2017年轨道交通建设总规模达到215.3 km,其中新增线路长度约142.6 km,基本形成覆盖武汉三镇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因此,从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趋势来看,新型牵引动力设备及其系统的运用、维护、检修及其管理体制、技术要求对从事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需要成千上万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高技术人才。 2.4 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目前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的从业人员的基本来源主要有: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高职高专、中专、技校、复转军人、历史遗留的社会招工、顶职等。近年来主要以大学应届毕业生和经过岗前培训的复转军人为主。从2000年开始,铁路停止招收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毕业生,从2005年开始,新招收的技术工人起点为大专。 2.4.1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企业人才现状分析 本次被调查企业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现状统计表见表1。调研数据表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在企业职工中的比例占88.6%~95.1%,大专以下学历平均占56.8%~68.0%(武汉大功率机车检修段由于成立时间在最近5年,大专以下学历仅占5.2%)。可以看出,大专学历人才是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主力军,是适应铁路发展趋势的基础性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2.4.2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大 随着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将有大量的机车乘务员、机车检修岗位等待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填补。由于大功率机车的高技术含量,必须有高技能的驾驶和检修人才来胜任机务工作岗位,而中职学生和复退军人中能满足机车驾驶和检修岗位的比例极低,在一段时期内必定形成岗位空缺无人就岗的现象。为高职学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培养机车驾驶和检修人才提供了源动力。 2.5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的招聘渠道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是向各铁路局机务段运用车间和检修车间、大功率机车检修段、车辆段动车组运用所、动车组检修基地、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公司等提供人才。这些组织机构主要是通过校内专场招聘、网上招聘、校外毕业生招聘会招聘、与铁路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接收军队的复转军人,其中校内专场招聘已经成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招聘的主要渠道。 3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现状与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3.1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分布情况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目前国内设置有该专业的院校较多,主要为含有铁路背景的学校,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近年来一些本科院校也开始开办类似的相关高职专业,而且这些毕业生的去向大致相同,所以对我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存在着竞争关系。湖北省设置有该专业的学校仅有我院一家,且已经成为湖北省“职教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这将促使我们尽力办好该专业。 3.2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以我院为例,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近三年来在校生人数825人,2014年招生数为80人,这些人数中包括订单班。我院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铁路局机务段运用车间和检修车间、大功率机车检修段、车辆段动车组运用所、动车组检修基地、城际铁路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公司,涉及的岗位有机车司机、动车组司机、地铁司机、地勤司机、机车检修、动车组检修、地铁列车检修等。 3.3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比重大,实际操作的比重小。且校内实训教学资源匮乏,校外实训又受到若干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铁路快速发展带来了技术、装备、工艺的大量更新,校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存在脱节问题。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的故障及其预防对策 摘要:HXN5型内燃机车投入使用以来,在运用过程中,多次发生因机车故障在区间坡停,处理时间长,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文中现针对一起典型的故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单台机车电气故障导致的柴油机异常停机处理进行原理分析,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铁道机车 电气设备 故障 对策 前言 HXN5型机车牵引因两台机车同时停机,在先后使用小复位、大复位2次后仍不能启机。文中针对故障原因,查找出造成机车电气故障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一、故障原因分析 1、故障处理 机车入库后,调取这两台HXN5型机车智能显示器的“事件日志”记录进行查看,两台机车的记录信息均存在“本机或重联机车机组停机按钮在闭合位,无法启机”的异常信息记录。 检查两台机车的柴油机重联急停开关均断开正常,柴油机停机回路各控制线路及接插件正常、使用替换法替换各控制电气故障仍无消除,在多次扳动384机车主操纵台司机控制器的过程中,故障现象突然消失。更换司控器后,柴油机启机正常。 拆下384机车的主操纵台司机控制器(简称司控器)进行检查,发现该车的机车司控器的KA―KB的辅助连锁安装位置不当和主凸轮断开点边缘磨损、主手柄凸轮横向间隙变大,造成该车司控器KA―KB触指在惰转位时仍处于吸合状态(该触指应在牵引档5,6位时吸合,其他档位应断开),见图1。 2、柴油机紧急停机回路和档位控制回路(见图2)的原理分析 (1)HXN5型机车柴油机主要控制电气元件介绍 a、CIO为集成式输入/输出控制板,CIO是“智能显示器”的输人/输出装置。智能显示器通过CIO插件板获知机车的操纵条件,并控制牵引和辅助系统中各种电气设备的操作。在柴油机控制回路中智能显示器通过CIO接收停机控制指令,并通过CIO控制柴油机启停机。 b、PCR为电源控制继电器。为机车控制系统提供电源。 c、COB为控制开关断路器。为控制电气提供电源。 d、MU为重联急停开关(“紧急重联停机”按钮)。扳动MU开关后,主操纵台ESS1和副操纵台ESS。常开联锁处于闭合位,将给重联在一起的机车CIO传输柴油机停机信号,由CIO控制柴油机停机。用于司机遇紧急情况强迫停止柴油机运转。 e、MCl为司机控制器。用于给CIO提供机车电阻制动和牵引位的档位信号。司机控制器驱动一个凸轮旋转,当这些凸轮高点移动时,升起或降下连在开关触点上的杠杆,从而打开或闭合组合功率手柄相应位置的开关。其中KA―KB触指仅在手柄牵引位5、6位时闭合。 3、停机电路分析 通过判断单台机车燃油输送控制电路故障(如燃料泵电机故障、燃料泵控制接触器故障)不能使两台柴油机同时停机,引发类似同时停机只能是在重联机车的公用的控制回路才能发生。对涉及重联的机车牵引档位控制回路和柴油机强制停机回路进行了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柴油机强制停车电路和牵引档位控制电路共用CIO的C22输入端口,提供CIO柴油机停机和牵引档位控制信号。停机控制时,机车提供给C22单独一路的74V信号作为CIo停机控制信号。而机车牵引运行时(1档以上),C22、C23、C24、C254个端口中至少要同时有两个及以上的控制信号组合提供才能作为CIO的柴油机牵引档位信号(见图3)。 需要紧急停止柴油机时,司乘人员扳动MU开关后,ESS1或ESS2的常开联锁3A一3B触指闭合,74 V直流电经COB开关一ESS1或ESS2的“3A一3B”触指一TB5H、TB5B端子一DV15号线一TBlC端子一CIOC22号接口,单独给CIO控制柴油机停机,同时通过重联线传递到重联机车CIO控制它车柴油机停机。 同时ESS1或ESS2的常闭联锁“1B一1C”触指断开,确保MU开关扳动后,不论机车主手柄在任意位置,均立即切断柴油机C23、C24、C25的档位信号,保证CIO只能收到一路C22的柴油机强制停机信号。但正常情况下,如果MC,上KA―KB在非牵引位5、6档位时不正常闭合,一旦司控器回到惰转位时,由于此时其他档位信号均已断开,柴油机停机信号就会错误输出。 4、故障分析结论 (1)司控器KA―KB的辅助连锁的异常吸合是导致柴油机异常停机的直接原因。因384机车司控器MCl上KA―KB在惰转位时不正常闭合,当司机将司控器回至惰转位时,电流仍可通过司控器闭合的KA―KB触指,进入CIO的C22,因为此时C23、C24、C25的档位信号均已正常断开,只有存在一路信号进入C引导致微机系统认为”紧急重联停机”按钮闭合,控制CIO发出停车信号,将机车柴油机强行停机。 (2)重联装置的控制作用未解除,是导致该故障发生后,两台机车均无法正常启机的原因。当384机车发生故障停机后,系统通过重联线控制重联机车333机车也强行停机。在其后的处理中,因重联装置未拆除,重联关系始终建立,一位机车384机车的司控器KA―KB触指在惰转位一直处于闭合状态,因此机车只要上电,智能显示器就会始终认为“紧急重联停机”按钮闭合,严禁启动柴油机,并通过重联线控制二位机车也无法启机,致使线上乘务员在两台机车上多次尝试正常启机均失败。将故障的司控器再装回原车,拔除两台机车间的重联线后,333机车可正常启机,但384机车无法正常启动。 二、应对措施 针对此种故障现象,组织对发生的司控器故障进行普查,发现HXN5型机车投入运用5个月来,已发生多起司控器故障。司控器相关故障记载共计10件,其中更换司控器4件,其中有2件更换司控器未记录;更换、打磨、调整动作触指处理5件,其他配件原因造成司控器故障3件。制定了以下措施: 1、技术科、检修车问配合制定普查方案,对HXN5型机车司控器逐台进行普查,发现问题必须彻底处理。具体检查要求如下:首先主手柄置于惰转位,检查主副台司控器K连锁垂直中心线不得越过主手柄断开点边缘;然后将主手柄置于牵引8档(断开点1已面向外部),对主手柄凸轮断开点1下边缘进行涂油.减少该处边缘磨损。 2、机车入库后,行修作业人员要向乘务员询问机车运行情况,并对机车事件日志分析、转储,发现机车异常信息必须上报技术科,对事件日志中记录的机车异常信息必须彻底处理后,方可出库。 3、机车进入修程时,必须对前一趟事件日志文件进行分析,发现机车异常信息必须处理消除,对提报的元器件故障必须交由厂家进行检测,对事件日志文件分析,确认良好后方可交车;对“紧急重联停机”按钮及司控器KA―KB触指进行全面检查,发现触头虚接、粘结等故障时必须彻底处理。 4、技术科将故障信息反馈回厂家,对近期司控器发生的故障进行综合分析,要求厂家提供司控器日常检修各尺寸要求(现提供的司控器说明书无司控凸轮与联锁凸轮间隙要求)提高产品质量。 5、鉴于原来厂家提供的处理柴油机停机的应急办法通常是检查MU开关应在正常位,然后再“小复位”“大复位”启机,仍不成请求救援的办法。耗时长(仅“复位”操作下来就需要12~15 min),对类似故障无法有效解决,造成机故、机车无动力停留处理不当溜逸、隧道缺氧中毒的一系列隐患。采用优化流程。即线上发生柴油机停机故障时,乘务员应首先查看“事件日志”文件有无故障信息,如有明确信息则按要求处理;如“事件日志”无故障信息显示,则应查看“活动事件”,查看机车当前状态是否存在故障并按规定处理。处理时必须拆除重联线再进行复位启机试验,确保即使一台机车故障,另一台机车能够正常启机维持运行到前方站和出隧道处理。避免高坡、隧道引起的行车、人身安全问题。 结束语 通过采取新措施,HXN5型机车未发生因司控器问题造成HXN5型机车线上故障,消除了因柴油机停机故障对行车安全带来的安全隐患。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车辆擘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摘 要】铁道车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从事铁道车辆检修、运用、维护和管理工作,具有铁道车辆结构、原理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铁道车辆检测、故障诊断与处理等实践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铁道车辆;检修;运用;人才培养方案;项目课程体系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大陆性国家,经济联系和交往跨度大,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运输方式将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联系起来,铁路运输则是最适合中国经济地理特征和人们收入水平的区域骨干运输方式,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各企业实力的增强,国内铁道车辆制造厂家间竞争日趋激烈。除南车集团长江车辆有限公司实力增强外,眉山车辆厂、二七车辆厂的竞争力也较以前增强;北车集团在集团内部进行了产业调整,齐齐哈尔车辆公司、济南车辆公司的新造能力也不断提高;路外三家军工企业已先后加大工装、设备投入,正快速发展;济南东方新兴公司市场占有率已从2008年的0.7%增涨到了4.28%,民营企业已实质性进入整车制造领域,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由于人们出行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投入运营的铁路车辆越来越多,随着技术的发展,铁路车辆的种类也是日益更新,因此,铁道车辆生产与维修部门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实现铁道车辆的快速全面地生产与维修,而铁道车辆专业的出现,正适应了当今铁道车辆市场蓬勃发展的趋势。 铁道车辆专业是一个机电一体专业,其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铁道车辆运用与管理生产一线岗位,从事铁道车辆检修与运用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创新“双主体、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与沈阳铁路局、沈阳地铁公司、中国北车集团沈阳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成立“辽宁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铁道车辆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 ,依托“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与沈阳车辆段、苏家屯车辆段、沈阳动车段、中国北车集团沈阳车辆有限公司、沈阳客车厂等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双主体、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三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融合、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相融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相融合。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探讨研究,确定我校铁道车辆专业高职培养目标:培养面向铁道车辆相关单位,在生产、管理第一线,能从事铁道车辆检修、运用、维护和管理工作,熟知铁道车辆结构、原理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掌握铁道车辆检测、故障诊断与处理等实践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职业面向与就业岗位、岗位群:主要面向铁道车辆部门,从事铁道车辆的检修与运用工作,也可在铁道车辆制造单位从事相关的工作。主要从事车辆钳工、制动钳工、轮轴装修工、车辆电工;货车检车员、客车检车员、发电车乘务员、列车轴温检测员等岗位的工作。 层次定位:初次就业岗位中级工;目标就业岗位高级工、技师;职业发展岗位高级技师、工班长、车辆调度员、值班员、车间主任等。 从中级工晋升到高级工需要5年,高级工晋升技师需要2年,技师晋升高级技师需要3年。 2.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基于铁道车辆检修与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 加强与铁路局、车辆段等企业的深度合作,联合课程开发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按照“市场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设计教材开发其他教学资源开发” 的流程共同进行课程开发。遵循文化基础知识培养职业基本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职业拓展能力培养,构建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包括技术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实践技能课)和素质拓展课三大平台。 (1)专业群技术平台 以培养岗位群所需共性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为基础进行构建,主要由机电类的基础课程和车辆检修、运用管理课程组成,机电类的基础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车辆检修、运用管理的课程包括《车辆构造与检修》、《客车电气装置》、《车辆运用与管理》等。 (2)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核心岗位为车辆钳工、车辆电工、检车员。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立足职业岗位要求,通过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合理归并工作过程中比较接近的工作领域设置课程,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开发项目课程。专业项目课程包括:《车辆构造与检修》、《车辆制动装置》、《客车空调装置》、《客车电气装置》、《车辆检测技术》、《车辆运用与管理》等。其中《车辆构造与检修》、《车辆制动装置》、《客车电气装置》、《车辆运用与管理》为专业核心课程。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车辆轮对设计对CAD/CAE技术的应用 摘 要 铁道车辆的关键部件是铁道车辆轮,它是车辆全部重量的支持,对于铁道车辆轮的负载量,旋转速度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车轮的设计、制作需要更加精细,高质量,铁道车辆轮对设计对CAD/CAE技术的应用就显的非常必要,本文将根据铁道车辆轮的特点,介绍CAD/CAE技术,分析CAD/CAE技术在铁道车辆轮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铁道车辆论;CAD/CAE;设计;应用 随着机械设计领域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于机械产品的质量、规格、生产率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设计中,先进技术的采用成为必要。CAD/CAE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技术,在车辆车道轮的设计、制造中广泛应用。铁道车辆的设计、制作工程复杂,程序繁多,需要建模的准确,车辆轮尺寸的精确、模型的设计、零件的装配等过程都需要CAD/CAE技术的辅助,使之设计精确,提高建模效率,降低建模错误率,确保铁道车辆轮生产的规格化,进而提高铁路的工作效率。 1 CAD/CAE技术概述 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机械设计技术中结合了计算机技术,两者的相互结合产生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CAD技术是指以计算机软件为工具,例如UG、Solidworks,对实物进行模拟制作,利用仿真模拟展现产品的结构、外形等,即是利用计算机绘制、设计机械产品及工程。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简称CAE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设计技术,它利用计算机软件,例如MARK,求解分析产品及工程的结构性能。 目前,CAD/CAE技术在机械、建筑、电子等工业领域广泛应用,是一个效率高、综合性强的高新技术。利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对建模的过程进行有效的记录,可以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设计理念、型号而改变参数,改变、修改模型的尺寸,并保持零件之间的关联性,这样就使设计的程序简单化,对数据的利用更全面。在工业方面的应用,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缩短了产品的设计时间,对于尺寸、模型、规格的计算更为精准。在铁道车辆轮设计方面,需要利用CAD/CAE计算机软件,建立车辆轮的三维模型,对车辆轮的几何尺寸进行分析,建立参考数表,依据参考数据进行精确的设计。同时,利用CAD/CAE技术,对于铁道车辆轮的结构、受力分布等进行分析计算,建立车辆轮的计算模型,在设计、制作中提高制作精度、增强产品质量。 2 铁道车辆轮对设计对CAD/CAE技术的应用 2.1 在多维绘图中应用CAD/CAE技术 在铁道车辆轮的设计中,数据、图形的绘制需要需要占据大量的时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数据的精确,图形绘制的标准具有较高的要求。利用CAD/CAE技术进行图形的设计,建立三维建模,绘制模拟实体的三维图形。在多维图形的绘制中,首选需要选择适合且功能较多,以交叉绘图为主的工作软件,例如3D―MAX等,绘制不同的图形,从不同的截面设置参数,确保参数的准确,图形比例的合理。例如,在绘制某一种型号的铁道车辆轮时,可以对横截面、外径、内径进行参数设置,从多维图中从不同角度进行检查、调整图形及参数,使其合理、精确。同时,在绘图软件中,对填充剖面、调用图块、区分层次等功能进行运用,使铁道车辆轮的多维图形精确,合理,确保在实体设计中图形准确。 2.2 在实体中应用CAD/CAE技术 铁道车辆轮设计对于CAD/CAE技术的应用,在车辆轮实体设计中运用广泛、对于设计有重要的帮助作用。CAD/CAE技术的应用,用CAE技术车辆轮的承载力、运转速度、受力分布进行求解分析,对其结构性能分析,建立车辆轮的计算模型。用CAD技术,根据数据建立三维建模,包括表面、实体、线框等模型。根据软件所提供的造型模块,如如球体、圆柱体、楔形体等绘制,在绘制中根据分析的数据设置参数,同时,从不同横切面研究模型的精确度。对于零件的设计,对于简单的零件可以AutoCAD工作软件对其进行绘制,对于复杂的零件则可根据二位设计中的结构来定义,然后通过三维实体造型进行拉长、旋转等,使其变成新的基本体,利用三维实体进行设计,使其成为所需零件,在零件的设计中,要确保结构的合理性,数据的准确性。实体模型的设计,在运用CAD/CAE技术时,要注意在设计中对于整体模型的多角度、全面的检查,检测铁道车辆轮的整体实体性、完整性。 2.3 对于车辆轮部件检查的应用 CAD/CAE设计中,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对铁道车辆轮的不同的零件进行拆分、检查、组装。将零件间的装配途径记录在CAD/CAE软件的资源器中,在对部件进行检查分析是,对于数据进行分析,在装配中,可以根据软件的资源器记录,正确的监测部件间的装配,以此检查各零部件间是否装配正确。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现车辆轮数据存在的问题,对零部件进行更改,提高其精确度。同时,在车辆轮设计中应用CAD/CAE技术,在图形绘制中可以随意的隐藏部件,可清晰的看到车辆轮内部的结构,对各个部件进行旋转检查。还可对铁道车辆轮的运动进行演示,在演示中检查各配件之间的紧密度。在演示时,可是设定一定的路程,对于出现不能完成路程、零件之间存在碰撞、车辆的受力不平衡的等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改,完善设计图形,防止在制作中出现产品不达标、不能正常使用的状况发生。 3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将更加智能化,数据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更加全面、完善,CAD/CAE技术也将朝信息集成化、技术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机械设计中将更广泛的运用。在铁道车辆轮设计中,CAD/CAE技术将应用到更多的方面,对于车辆轮的模型设计、车辆轮的检查维修、车辆轮新型模型的开发设计等都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进而车辆轮的承载力、运转速度等都所提高,铁道的运输将更加完善、快速。 铁道车辆论文:关于铁道机车车辆故障维修诊断分析 摘要:近几年,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的铁路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铁路事业的发展跟铁道机车息息相关。加强对铁道机车的管理,认真解决铁道机车车辆出现的各类故障,不仅对铁道部有好处,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百益而无一害的。自从1990年以来,铁道机车车辆维修体制就受到了铁道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成立了铁道机车车辆维修制改革领导小组,参考美国和英国的铁路机车维修制度,设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维修制度。本论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铁道机车车辆故障维修的发展现状及故障维修中应考虑的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应对这些故障的措施。 关键词:铁道机车;故障维修;检修 众所周知,铁道机车的维修是铁路运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恢复机车的受损功能,进一步提升机车的质量,对安全运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铁道机车的维修制度从设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机车车辆维修和管理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的维修制度相比以前已经提升了不少,为整个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铁道机车的维修制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维修的针对性差、维修工作量大、维修时间长、费用高、机车车辆利用率低等问题,都是在维修过程中人们反映的问题。新的维修体制需要一个逐步建立与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检测手段和诊断标准,建立一支在实践中有着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队伍,这样更能使铁道车的维修能够落到实处。 一:铁道机车维修的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维修制度主要就是以“以可靠性为中心”这个为标准,实施的一系列维修制度。目前主要还是计划预防修的理论框架,通常是整辆车或大部分零件定时或定期进行不同等级的维修,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得铁道机车的预防修体系已经十分成熟。对于需要维修的车辆,维修部门根据计算机提供的数据分析,首先对机器进行必要的检测,检测之后再进行修理,对于重要的部件要实行特殊的管理。 二:铁道车辆故障检修 铁道车辆在平常生活中的应用,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车辆的各种零部件会不断消耗、腐蚀或磨损,这些零件的损害会大大降低车辆的实用性,为了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和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必须对车辆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这样做也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1)检修制度 对于车辆的检修,国际上专门设立了两种不同的检修制度。一种是计划预防修理制度,另一种是根据车辆技术状态的不同设立的修理制度。计划预防修理制度,首先要了解车辆各类零部件的损耗程度,确定相应的使用年限,根据数据的分析,了解车辆的检修循环结构和检修周期,在车辆部件还没有完全损耗之前就对零件加以修整,使得零件最大程度的实现了自己的使用价值。按车辆修理状态修理的制度,就是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观察设备的运行参数,若参数在规定的范围内则不检修,超过规定范围才进行检修。这个修理制度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各个设备的最大利用价值,使检修的工作量尽量减小的同时,也保证了车辆的行驶安全。 2)定期检修 所谓的定期检修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对行驶的车辆进行一定的检查,确保车辆的安全。定期检查可以使车辆及时发现问题并维修,使车辆保持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在下一次检修之前,车辆不会出现较大的故障。 3)车辆的日常维修 对车辆进行日常的维修不仅保证了车辆运时的良好状态,使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会发生什么故障,而且也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了行车的安全。中国人口多,车也多,而且铁路上的车的数量特别多、车的种类也多,必须对车辆进行检查维修,为自己,更为了他人。维修内容通常涉及两个方面,技术检查和故障修理这两个方面。技术检查主要是检查车辆的技术状态,发现车辆出现故障时应及时进行修理。故障修理是针对车辆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具体故障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维修措施 1)改善铁道机车车辆的维修制度 现有的铁道机车的维修制度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应该加快维修的改革进程,改变以往的维修模式,让它变得有层次性、多样性、实用性。打破原有的维修观念,要从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和安装就开始,直到车辆的使用、维修、改造和报废这一整个过程,都要实现设备的综合管理,发挥所有设备的最大利用率。 2)缩短车辆的维修周期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定期进行维修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我国车辆的维修次数比较频繁,维修周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好几倍,车辆维修时间过长的话,降低了车辆的使用率,而且增加了维修费用,加重了人们的负担。在确保车辆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的缩短维修周期。 3)增大车辆维修的投入 车辆是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车辆的运用和维修在运输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国家对车辆维修部门的投入太少,使得维修技术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应不断加大对车辆维修的投入,加强维修学科的建设,使得车辆的维修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加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 由于之前的科技相对比较落后,维修人员的理论知识也比较薄落,大部分维修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各方面的素质都需要提高。对于正式的维修人员,在他们正式工作之前就应该对他们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维修技术,同时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为铁道机车的维修做好准备。 结语:随着铁道机车的广泛应用,铁道机车的故障维修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改善铁道机车车辆的维修制度,缩短车辆的维修周期,增大车辆维修的投入,加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实施这些方法都能给铁道机车维修部门起到很好的作用,进一步改善铁道机车车辆的维修水平。 铁道车辆论文: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对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从轨道建设的迅速发展,电力牵引占居轨道交通牵引动力主导地位,铁路机车乘务员供不应求,机车乘务员队伍正面临职业素养全面升级等方面论述了开办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抓住了铁路用人的黄金期。 铁道机车车辆人才需求机车乘务员 1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 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面向国有铁路机务系统、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机车车辆装备修造企业、有铁路专用线的大型工矿企业电力机车运用和检修部门一线岗位,培养具有高职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规范操作、敬业爱岗、团结协作、安全意识强、服从统一指挥的职业素质,熟悉有关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及规章,具备电力机车运用、监测与维护、故障判断处理和检修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就业单位是铁路机务段、机车检修段(厂)、车辆段、车站、编组场、城市轨道交通业、生产企业运输部的机车驾驶、机车检修、地勤、机车保养等领域。主要升迁岗位有指导司机、工长、车间技术员、车间主任、项目主管、机务安全监察等机务运用与检修管理岗位。 2轨道建设的迅速发展对铁道机车车辆人才需求迅猛增长 2.1东北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铁路特色专业人才 东北是货物运输大进大出的地区,其中铁路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自2005年以来,铁道部与东北三省多次签署了《关于加快辽宁/吉林/黑龙江铁路建设的协议》。我校地处辽宁省,是全国既有铁路网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辽宁省与铁道部共同规划建设19个铁路项目,全长2360多公里,总投资约1530亿元,包括京沈客运专线项目、哈大客运专线、丹东至大连铁路建设项目等,加大电气化改造力度,构建内通外联、多通道、大能力的铁路运输网。2005年以来,铁道部与吉林省先后四次签订战略协议,确定实施新建、改建铁路项目37个,新建、改建铁路里程约7460公里,总投资约2365亿元,将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路”的目标。铁道部与黑龙江省携手推进3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2400亿元,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8500公里以上,尽快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以哈大、哈齐客运专线等为主轴的便捷顺畅铁路运输网络。东北铁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为铁路特色专业人才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2东北地铁迅猛发展,需要大批铁路特色专业人才 东北地铁也在迅猛发展,仅沈阳地铁规划就由11条线组成,整个线网呈“四横、四纵、两L、一弦线”,线网总规模为400公里,其中一号线西起张士开发区,东至棋盘山,规划全长为44公里。二号线北起蒲河区,南至空港新城,规划全长为42公里。地铁动力系统全部采用电力牵引,同样需要大批铁路特色专业人才。 3电力牵引占居轨道交通牵引动力主导地位,需要大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 交流传动电力牵引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尤其是在铁路高速和重载牵引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2006年“和谐型”系列大功率重载交流传动机车投入运用,单轴功率达到1000~1600kW,在250~300km/h及其以上的高速领域,交流传动的电动车组更是独领风骚。到2015年全国将有1万多台“和谐型”机车投入运用,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将成为我国主流牵引动力。电力机车除了在铁路干线上应用以外,在城市交通运输包括城郊电动车组、地下铁道电动车组、地面电车和工矿企业内运输等方面也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力牵引占居轨道交通牵引动力主导地位,需要大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人才。 4沈阳铁路局机务系统机车乘务员供不应求 我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处为中国特大的几个铁路局之一的沈阳铁路局,全局机务系统共设置机务段5个,即沈阳、苏家屯、锦州、通辽、吉林机务段。苏家屯机务段是沈阳铁路局最大的以货物运输为主的机务段,由长春、大连、本溪、丹东等十段合一,共有职工1万多人,配属机车500多台,担当固定交路近400对。将全局的11个中修车间22个台位全部集中整合到苏家屯,形成一个车间10个台位,具备年中修电力机车250台、内燃机车500台的能力。沈阳机务段始建于1904年,地处东北铁路网交通枢纽,是全局唯一的客运机务段,具有日完成5台机车小辅修任务的能力,承担沈阳、沈阳北、山海关部分入库机车的检查和整备任务,承担京哈线秦沈段救援和沈阳站、沈阳北站调车任务。近年,机车乘务员单班单司机值乘改为双司机值乘,对铁道机车车辆人才的需求量翻倍增长,相应的电力机车运用和检修人员更是供不应求。沈局在2009年的“千名司机培养工程”就是在人才急需的情况下采取的应急措施。2012年以来,沈局又在复退军人,应届高职毕业生中,招收了大批专业知识几乎零基础的后备司机,作为机车乘务员队伍的必要补充。其中的千名大学生后备司机绝大部分都不是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有的甚至是文科毕业,沈局铁道机车车辆人才匮乏可见一斑。 5机车乘务员队伍正面临职业素养全面升级 高铁作为高技术、高科技的产物,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实施“人才强路”战略,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指导方针,以高铁运营等领域人才为重点,保证高铁主要行车岗位人员动态优化。沈局机车乘务员队伍正处在新老交替的关键期,四五十岁的人居多,前期录用的多为技校、中专毕业生。自1998年以来的这十几年间沈局机车乘务员基本上录用的都是复退军人,他们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专业能力没有多少提升空间,整个机车乘务员队伍正面临职业素养全面升级。近年,随着铁路新技术的发展和大量新装备投入使用,沈局招收机车乘务员的要求进行全面调整,不再招复退军人,而改招高职专门人才。我校在这个时候开办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就是审时度势,适逢其时。 轨道特色高职院校担负着为铁路行业和地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乐观是毋庸置疑的。引用我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沈阳铁路局机务专家崔总的话,我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办得好,这个时候办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就是抓住了方向,抓住了铁路用人的黄金期,非常受欢迎。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职业教育特点刍议 [摘 要]本文分析了随着我国铁道车辆空调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在铁道车辆空调装置领域现代化职业教育如何合理优化教学方法,更加适应现代化特点。同时,根据不同学校的现状制定更加合理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1.引言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铁道车辆空调装置》是铁道车辆专业一门较为主要的专业课程,作者根据多年从事铁道车辆教学的工作经验,对于其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阐释。 2.目前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铁道车辆空调装置学科是一门传统的教育学科,在现代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门课也需要不断的变革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得到改变。 2.1 学校教育适应时展的需求 在以往的职业教育教学之中铁道车辆空调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但是由于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门课需要紧密与企业实际相互结合,课程内规定了很多实践项目,比如压力试验及抽真空试验,这些实验单单使用黑板是满足不了学习需要的,需要学生自主动手在试验台上进行演练,也就是说,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课程应该向:“演示+操作+讲解”这种新的授课形式上进行转变。 尤其是像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样的专业课程,需要不断更新新技术,课堂上应该能够向同学们展示装置特征,这就要求不仅使用文本讲解,还需要图形、图像、视频、三维模型甚至实物展示。先进的教学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实训教室,利用现场进行直观教学,并且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动手亲自操作,这样的认知学习可以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学生坐在课堂上仅仅能够获得文字上的信息,无法调动同学的学习热情,往往会看见课堂上的同学昏昏欲睡,而讲台上的老师也会感觉缺乏讲课激情。而新颖的学习形式则能够让学生耳目一新。 2.2 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知识与企业需求的人才间存在差距,这是近年来不少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个普遍看法,这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些企业甚至宁可招聘中职学院的学生也不招聘高职生。有些企业领导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了三年的职业教育以后,只会一些在人们看来无用的理论知识,并无法满足企业所需求的动手能力强的要求。同时,对一些新设备、新知识的接收能力,思维上的创新能力更是少之又少。企业招聘这样的毕业生,需要重新进行培养,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这样的培养方法并不能满足与时俱进的改革需求。在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门课的学习上也是如此,本门课程的培养方案旨在培训学生动手检修空调装置的能力,对列车空调系统有个基本认识,对车电装置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满足铁路检修运用部门的工作需求。而并不需要详细的掌握热力学知识,这样就需要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断的进行调整。 2.3 学生综合素质不足 铁道车辆空调装置这门课程不仅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对于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也是在培养范围以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之中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学生能够有刻苦专研的精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适应车辆空调装置技术发展的要求。 3.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对策研究 3.1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在铁道车辆空调装置的课堂上,老师应该更加侧重于一线作业实际,课堂上的讲课内容应该更贴近作业现场,做到课堂与现场的无缝对接。例如,在实验课堂上在设施允许的基础上应该加入空调检修调试等方面内容,学生在课上可以相互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检修成果进行评测,成为一个特色办学的方向。另外,在校内举办各类有专业特色的技能比赛,例如空调系统调试实验等等,使用竞争的模式激发同学学习热情,也从另一角度督促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些有情景的课堂设计更能够让学生有走上工作岗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老师可以作为领导小组、学生作为检修工作轮流进行成果展示等。 3.2 改革固有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以笔试为主,题型也多以死记硬背的简答题为主,这样的考试形式并不能起到让同学融会贯通的效果。可以结合笔试与实验。增加相关的故障分析内容在笔试部分,而实践考试可以设在演练场中进行,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过程讨论,相互协作,并设置多种解决渠道,使得学生更直观和熟练的掌握专业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且也能使考评结果更具有参考价值,对学生的学习也能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 4.小结 铁道车辆空调装置是一门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内容,职业教育之中也应该不断的转变观念,切实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同时不断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实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加以理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铁道车辆理论与实践性结合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应用合适的多媒体课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实作中消化理论。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一种校企密切合作、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紧密型新顶岗实习方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铁道车辆专业 人才培养 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符合现代铁路发展所需车辆运用及检修并侧重于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而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使学生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只有在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中采用一种校企密切合作、互动渗透、齐抓共管、全程控制的紧密型新顶岗实习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实习方式具体如下: 一、理智选择校外企业或实习基地 要搞好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合理选择有实力、有条件、专业对口的校外企业至关重要。学校应经现场考察,从人才培养的软实力与硬条件、长期与短期、经济性与技术性等方面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确定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二、制订切实的培养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为保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我们必须从计划及课程设置的源头入手,为此,应由院校车辆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的职教、技术以及技师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铁道车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经过调查、分析与论证,最终确定符合当前铁路车辆发展要求的新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其具有突出职业技能核心、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兼顾“四新”技术以及全面发展等特点。 三、强化实践教学设施和基础建设 职业教育中各专业实验室、实训场及实践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应由校企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特点并结合学校现状,把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部分和校外部分两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符合院校依靠自身力量可以筹建且主要针对主型铁道车辆各组成部件结构、原理、控制及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指导这一基本思想。而校外实训基地是对学校无法自建的一些实训项目以及一些最新车辆装备的实训项目进行培训和实践的有效方式。我们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交替使用及其与理论教学的穿插配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互补。 四、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工学结合,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加强铁道车辆专业教材的建设 我们要通过补充完善现有通用教材和重新开发新的校本教材这两种方式,满足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的需要。 2.改革教学内容组成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组成结构,适应工学结合中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我们可把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校内培训,突出强化企业所提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演练,使教学效果更贴近企业所需。另一部分为企业培训和跟班组的顶岗实习,师资以企业的车辆技术人员为主,院校专业教师为辅,培训内容主要针对本企业的车型种类及工作任务等特点来进行,通过理论与实践交叉互补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而顶岗实习则采用跟班组指定师傅指导为主,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巡回辅导为辅的方式,校企合作,齐抓共管,全面培养、提高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及素养。 3.改革、完善教学和技能传授的方法 我们借鉴目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并结合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4.打造一支强实践、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们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一方面把院校铁道车辆专业教师送到铁路相关企业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聘请铁路现场的技术人员来学校兼职、授课,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家型”的师资队伍。 五、制定和完善考核及评价机制 合理、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必要制度保障。铁道车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考核及评价体系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如下: 一是校内培养阶段,以本专业教学计划为指导,采用考试获取学分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今后的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二是企业培训阶段,以企业培训的教学计划为指导,采用理论试卷考试和企业现场实际生产操作技能考核并举的方式,达到增知强技,适应企业岗位工种所需的目的。 三是跟班组的顶岗实习阶段,采取本人、指导师傅和巡回辅导教师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考核方式。 总之,“工学结合互补,校企合作共赢”是铁道车辆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所需,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与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作者单位: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车辆论文:重量替代在铁道车辆整车测量中的应用 摘 要:在铁道车辆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将会对安装完整的车辆进行例行测量及试验,而此时可能存在临时的未安装件,故提出等效的重量替代方式来保证有效进行,并对此进行阐述,以及分析重量替代的原理,同时归纳并总结了生产中的重量替代实施方法。 关键词:重量替代 未安装件 原理 方法 1 前言 在铁道车辆的生产制造过程中,车辆组成后的整车称重及与整车重量有关的测量调整工序需要在零部件安装完整的前提下进行,但因于因素,会存在部分安装件缺失或不能安装到位,为了使此工序正常进行,而又不影响生产进度,可以通过等效模拟未安装件的重量及重心位置,使车辆的重量及分布状态与真实安装状态等同,以满足整车称重及与整车重量有关的测量条件,以保证测量的真实有效性。 2 制造中与整车重量参数有关的测量工序 车辆的总体重量参数,主要包括整车的重量及重心位置(即整车重量的分布状态)。 在车辆例行称重试验时,主要目的是测量车辆的自重及其分布是否满足合同中的规定,具体是通过车辆的轮重差、轴重差等参数来考核,这两个参数不仅与车辆的重量有关,而且与车辆上各安装部件的重量分布有关,所以要想得到其真实值,需保证整车安装完整;若有缺失,也需要按一定规则进行等效的重量替代,以反应车辆的真实重量及平衡状态。 同样,在车体落在转向架后,要对车体四角高进行测量调平,以及对各个轴箱簧高进行测量,它们的测量结果值需控制在限定的偏差范围内,否则需要进行调整。由于转向架有一系、二系弹簧,为弹性支撑,施加到此点的压力不同,其位移会相应的不同,这样各测点的测量值必然与上车的重量及分布状况有关。 3 制造中未安装件的分类 在车辆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对于未安装的部件,一般可简单分为以下两类: (1)常规的未安装件。 按照正常的生产制造工序进行整车称重或测量时,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安装的件,以及制造工艺分工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同工序会存在不同的临时未安装件。如针对固定编组的车辆:进行单车制造的测量及试验时,会在一端安装整个连接风挡,另一端不挂;以及在编组后才安装的车辆间联接电缆线、随车工具等,这些都相对于整车自重认为是缺失件。除非有制造工艺或安装工序调整外,常规未安装件一般是相对固定的状态。 (2)非常规的未安装件。 除常规未安装件外,可能会有临时性的新增未安装件,如由于供货不到位而引起的缺失件,以及质量缺陷、更改等造成的暂时未安装件等。非常规未安装件一般是动态的、不确定的。 4 重量替代的原理 重量替代后的车辆重量及其分布状态应与实际完整安装状态下的车辆一致,重量替代是基于与原安装件等效的原则,即应与原安装件对整车重量和重心位置的贡献保持一致。 整车的称重或测量中,主要是来自垂直方向力的传递,所以这里的重心只需考虑平面重心,即纵向X和横向Y的坐标保持一致即可。 车体组装完整并落在转向架上后,可以简化地认为是通过四个边角传递给转向架,也就是组装车体的重力是通过四个旁承或空气弹簧传递到转向架上的。四个角力的大小与组装车体的重量和平面重心位置有关,可建立如图1所示的受力示意图进行分析说明。 (2)假设GW1为车体分配到一位端转向架的重量,GW2为分配到二位端转向架的重量,XF为支承力作用点与Y轴的距离,YF为支承力作用点与X轴的距离;F1为一位端支承力,F1L为一位端左侧支承力,F1R为一位端右侧支承力,同理,二位端上的支承力分别用F2、F2R及F2L表示。则组装车体作用在转向架的四个角力计算公式为: 5 重量替代未安装件的方法 重量替代可以通过在原位置安装重量参数(指质量和重心)相同的工艺件,或者在其平面重心位置放置等质量的砝码来临时替代原安装件。 结合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情况,若用标准砝码来进行重量替代,一般可归纳为如下四种方法: (1)直接法:依据未安装件的重量及在车内安装位置的重心,把重量相等的标准砝码直接放置到与原安装件重心重合的位置。 (2)组合法:签于可能受车上摆放位置的约束,以及针对重量较小的分散件,可以把几个件按照公式(4-1)、(4-2)及(4-3)进行类同重量合并计算,然后按其综合重量参数值进行等效重量替代。 此法同时可规避不易确定重心的不规则件,如同时缺失左右两侧同样的一组对称裙板,若单独配重,受位置的影响在地板上很难放置到与平面重心重合的位置,这样合并后易确定整体重心,即可放置到纵向中心线上,这样即保证了准确性也易于摆放。 (3)分解法:对于受摆放位置的约束,不易与原安装件重心重合的状况,也可以对其进行重量参数的等效分解,也就是把一个整体的重量,按力矩平衡在两个确定的位置分解为两个重量块,分解前后它们的综合重量及重心是保持一致的。可先根据现场可摆放空间决定基位置,然后计算各放多大重量的砝码,计算公式类似于公式(4-4)和(4-5)的重力分解。 如电气柜内缺某个设备,无法放置砝码,这样替代的重量先分解后,在柜外左右(或前后)各放置匹配的砝码来等效其重心和重量。 (4)补偿法:如对于单车,车体的一端装了完整的风挡,事实上编组后对于此车是一半的风挡重量落在此车上,出于重量及平衡考虑,这样就需减去一半风挡的重量,从而可能导致负的替代重量值,此时可采取补偿法的重量替代。即把负的替代重量值先补偿配置一定重量值为零,相对整车横向或纵向中心线对称的另一端也加同等重量以保证整体平衡性,这样将导致整车重量会增加,为了最终保证整车的重量及重心的位置不变,需在其它重量替代位置处对称地再减去补偿的重量值。 6 结束语 通过有效的重量替代,可以很好地解决临时未安装件的问题,从而保证生产工序的正常进行,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在执行有效的重量替代工作前提下,根据生产的需要及结合实际状况,可以局部地调整制造工序的顺序,进行合理的人力、物力调配,以便节约生产制造成本。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通过信息技术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利用校企合作的背景,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融入教材,深度渗透到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实现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转变。课程信息化增添了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铁道机车车辆 专业课程 信息化建设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技术与手段的运用上,更表现在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准备和物质基础,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提升能力,获取知识的目的。每一个专业的教与学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和发挥作用方式是不同的。针对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来说,有职业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铁路行业的特性。如何采用合适的手段完成适合的教学任务是教学的核心。作为在一线从事本专业教学的亲历者,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建设中的不足提出思考与对策。 一、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是为铁路一线岗位培养既有机车运用、检修、制造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教学资源主要有文字、图示和语言,教学设备有黑板、图片投影、实验、实训设备;教学环境是教室封闭时空的单向教学。由于引进“机车模拟驾驶操作系统”应用在机车操纵实践教学中,使得信息化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三门主要专业理论课均有3D动画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三门实践课程配有现场实景录像教学片;故障处理与机车操纵配有模拟软件操作系统。同时,在网络支持下,进行开放时空的多维教学。 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1.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场所均设置多媒体教学设施,接入宽带网络,具备调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条件;数字化教室等信息设备和优质数字教学资源能有效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专业课程的资源库建设按照精品课程要求进行。资源内容包含培养方案、参考文献、教案、学习指南、习题库、课件、实验、教学录像等。资源形式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 资源建设途径有三种,一是自建。这也是主要途径,需要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二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利用企业、学院各自的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三是购买优质教学资源。如学院购置的由专业团队打造的“DF4D内燃机车教学软件”、“模拟驾驶教学软件”等等。到目前为止,专业课程全部配套有相应的电子课件或动画软件。其中,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已经完成《内燃机车柴油机》和《内燃机车电传动》等2门精品课程建设。并同时建成了网络课程,在校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下,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在线教育。 2.基于校企合作下的信息化教学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学院是直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它要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借助企业资源培养学生。学院与铁路机务段等多家单位签订有合作办学协议。在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学院和企业的合作也在尝试,并体现出成效。 2.1企业和学院共享网站资源。通过南宁铁路局网站这个平台,老师掌握铁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引导学生游览网站,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接触与就业岗位有关的信息,学习铁路的常识。通过校园网络,路局人员分享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 2.2企业和学院共享课件资源。铁路局机务段有着丰富的现场第一手资料,用企业案例分析制作成的课件,与学院分享,使得教学生动有效。尤其是企业制作的《铁路行车规章》、《机车全面检查与给油》等实践课程的实景录像资料,对感性认识强过理性认识的高职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和有效性。企业的培训教员普遍理论知识讲授经验不足。学院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有优势。企业用学院制作的课件给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同样受益匪浅。 2.3企业和学院共享网络资源。学院每个专业必须有本专业技能考证要求。技能鉴定的考核由企业技能鉴定站主持,理论部分的考核形式为机考。学院提供网络教室,企业提供网络考试资源。学生可以在机上训练和考试。 3.网络环境下的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 3.1.线上课程《毕业论文》。课程从选题、开题报告、辅导、初稿审核、编辑正稿完成,都是在网上通过网络空间完成的。老师提供相应资源到空间学生自行下载和线上辅导。学院校园网下设有电子图书馆。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电子图书馆进行论文的搜索和视频讲座的学习。 3.2在线学习与传统授课相结合。专业课大多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而网络课程有助于学生的课后继续学习,这种网络学习的方式,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空间。如《内燃机车柴油机》网络课程中,有课件和动画软件。学生在课堂中有不懂的地方,课后在线上继续进行反复的学习。通过在线答题,可以即时评价,检验学习效果。 3.3多媒体教学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如参观法。传统的参观法就是带学生到现场参观,回来后写一篇观后记。因为学生漫无目的的观看,没有任务,参观效率不高。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参观法的模式发生变化。首先,通过录像片,让学生了解所要参观的企业。然后,示范学长在参观后做的PPT。最后老师安排参观任务:增强感性认识,了解企业文化,分组汇报参观成果。接到任务的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参观方案,分配拍摄、收集资料、写文案、做PPT、展示汇报等角色,组织实施。通过改革后的参观教学法,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对学生观察能力、PPT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里素质、同学间合作能力和演示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再如专业课程《铁路行车规章》。传统采用讲授法,通过老师语言讲解,解释铁路行车的规章制度。由于铁路规章繁多,线路复杂,学生难懂更难记。现代的教授方法是采取讨论法。先播放一个与规章有关的案例,常常是一起违反规章的案例,案例的资源来自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处理,制作成3D动画软件,展现案例情境。学生在观看动画之后,触目惊心,印象深刻。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规章制定出处。并了解如果不按照这个规章运行,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案例已经说明)。学生在懂得规章的前因后果之后,也就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不仅能够很好的记忆,更懂得如何的运用。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方式,解决了长期困扰老师与学生的难题。学习过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变得生动有趣。 4.模拟仿真技术应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应该是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的具有特色的体现。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为铁路培养一线司机。基于铁路的特殊性,学生没有机会到实际线路上学习驾驶。使用《机车模拟驾驶仿真系统》,对驾驶学员进行驾驶知识的训练,以及驾驶技能的锻炼,能够在花费更少的资金、时间、人力、场地的情况下,提高实训强度,获得类似真实实验室的操作实践。达到更理想的培训效果,同时,还能够保证完全无危险。通过《机车故障分析与处理系统》软件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提高学生处理故障的能力。这些教学软件都是通过专业制作机构专门定制。使用效果显示,学生有强烈的视觉和动觉学习偏好,通过使用3D图像,学生兴趣显著增加。 5.网络学院为学生提供学历提升渠道 远程职业教育是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应用之一。学院的网络学院与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西南交通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展远程教育合作,远程学习中心在册学员达2000余人。其中,很多是铁道机车专业的在校生,利用网络学院提供的平台,进行专升本的非全日制本科教育。 三、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1.夯实课程信息化的硬件物质基础 基础设施对于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装备跟不上,信息化建设就缺乏必要的物理环境和条件保障。网络环境、计算机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电子阅览室条件良好。学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作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在更新课程信息化的硬件配套设施上有来自自治区和学院的资金保障。 但是,在教学组织上,网络应用及多媒体教室开放数量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在教学资源上,部分软件重复开发,数据不能共享。还需通过上级部门支持、校企合作等形式,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信息化硬件配套设施建设。 2.加强课程信息化的人才培养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三支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是规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二是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队伍。三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后的应用队伍。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应用能力不高,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就很难推进。如学院专业课老师制作的《内燃机车柴油机》课件得到学院二等奖,在推荐到自治区参加比赛,只因应用技术不到位,没能获奖。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教学软件不得不购买。而购买的软件与课程实际应用会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这方面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适应课程信息化的建设。 3.探索课程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目前的信息技术手段相当成熟,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教育。也就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高职课程信息化建设。在《内燃机车柴油机》网络课程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了视频录像讲座。但是,视频传授方式仍然属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如何落实在课程信息化教学中仍然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通过课程信息化,能够体会到它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培训之中,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增添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推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4.开发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 当前,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已从单纯重视硬件设施转向重视软件与资源建设及信息化人才培养,我国也在大力开发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对于组成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说,仅有2门精品课程是不够的。目标是5门专业核心课程全部上网。所以,在资源库建设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艰巨。 5.推进课程信息化背景下的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有很深的行业背景。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必须要把行业的优势整合起来,需要行业的支持共同参与信息化的建设。学院在课程信息化方面与企业合作,做出了一些成效。接下来,希望能吸引企业资本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培训网站,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在学院与企业以及社会共享。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通过信息技术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建设的应用,利用校企合作的背景,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融入教材,深度渗透到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实现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的转变。课程信息化增添了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铁道车辆论文: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摘 要】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面向国有铁路、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机车车辆制造修理企业、大型工矿企业等,培养从事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维护和运营管理,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实践表明,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优化课程体系,能大幅提高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铁道机车车辆 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 其中,把校企深度合作具体为办学、育人、就业、发展四个方面,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与行业企业、经济社会密切关系,在体制机制上融合创新的新要求。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维护和运营管理等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才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规范着职业学校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 当前,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发优质课程产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培养适应飞速发展的高铁时代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为高职院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宗旨,整体优化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科学的、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是我们为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战略主题所作的努力。 二、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的运用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当前,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课程是围绕“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两个中心建立的。这种并行课程有可能使得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建设基础上,开始引进推广一种以CBE能力课程为典型代表的“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强调职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要求的功能性和功利性目标。然而,由于忽视学习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而受到一定的局限。到了21世纪,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让学生获得在职业工作中相互关联的综合能力而不是相对割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关系,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本专业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模式运用方面,从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以CBE能力课程为辅,开始向就业导向模式转变。但是,课程内容仍按学科体系编排,侧重知识的系统性,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技能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定位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本专业主要是面向国有铁路、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机车车辆制造修理企业、大型工矿企业培养从事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维护和运营管理等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理论上说,这一定位思想是确定的,但在教育实践中,这一目标思想并未完全落到实处:一是强调高职教育的“高”层次,受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只注重了高等教育“高”的一般特性,而忽视了“职”的特色,使高职教育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这一本质要求落不到实处。二是片面理解技能培养的涵义,没有从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来考虑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把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职业能力,忽视了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如机车专业学生学习了内燃机车柴油机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柴油机自检自修实训课程的训练,但是在机车运用中,面对柴油机出现故障,还是无从下手。 (三)校企合作的深度问题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1.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内容的序化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回到学科体系的老路上。只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在我们到现场对毕业生进行回访时发现,大多毕业生与现场的要求有差距。他们往往不能适应现场的环境,不能直接上岗。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学习环境与现场环境存在差距。 3.鉴于学校实践条件和教师资源的限制,不仅课程设置会有局限性,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式也得不到运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本专业学生的机车全面检查与给油实训课程,在场地、设备和教员上都需要企业的配合才得以高效率地开展,以便充分训练学生的机车运用综合能力。 4.近几年随着铁路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投入现场试验,由此引起了作业方式、劳动组织及规章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现行的教学计划于铁路岗位实际需求相比有些脱节,需要企业的合作,修订现行教学计划。尤其“订单班”必须以企业的需要为依据,才能根据“订单”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模式。 所以说,产教结合、社会参与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实行工学结合。 三、校企合作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为提高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零适应期”铁路特有工种的技能型人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发课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真实工作任务的一致性。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在学院统一制定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专业基本素质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 (一)专业基本素质课 这部分主要由学院统一制定。由大学教育所需要的素质基础课程和各专业基础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取舍,采取“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课程模式,从岗位需求出发,根据现场专家提供的专业需求确定课程,不求系统,够用就好。 (二)专业主干课 总的原则是遵循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逐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1.内燃机车柴油机、电传动、制动机、总体这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每一门课程的内容分三个层次。如内燃机车柴油机:项目教学内容(柴油机的原理与构造)、模块教学内容(喷油泵拆装,教学做一体化)和专项训练内容(柴油机故障处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学内容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一体化教学项目与企业实际工作一致。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2.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引入课程中。如单项实践课程机车认识实习、机车综合实训、机车全面检查与给油等,并且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即采取“课堂进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和企业培训师是学生的兼职教师;企业的生产环节及作业标准是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标准;现场考核成为考核学生的方式。学生的技能实训紧贴企业生产实际,企业的文化直接融入了学习的过程,突出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性。通过办学模式的改变,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进行教学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能力的矛盾、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矛盾、师资水平与教学时效的矛盾。 3.学院与铁路局机务段等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关系,签订了联盟协议,明确企业应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改在顶岗实习后进行。首先,在企业的配合下,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充分进行现场实际工作,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与探索。在实习结束之后,在有一定的现场实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或者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理论―实践―再理论”交叉滚动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4.以全国及教学指导委员会或行业指导委员会举办的技能大赛为导向,和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竞赛的发展趋势,在课程体系中多途径地融入竞赛内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本专业学生必须参加本专业职业技能鉴定。鉴定项目由企业学院双方共同制定。鉴定培训在学院进行,鉴定考核由企业技能鉴定站组织进行。 6.订单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合作企业就业方向的需求,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甚至落实到某种职业和具体岗位;课程设置应满足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需要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如机车专业的主干课程铁路规章,在进行《技规》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南宁铁路局具体情况,增加适合南宁铁路局的《行规》。做到针对性培养,满足企业要求。 (三)专业拓展课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客观上要求铁路员工特别是运输一线基层生产技术人员应掌握相应的知识。为此,拓展课主要针对企业新增设备和技术来设定,如动车组概论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目的是开拓学生眼界,丰富知识结构,拓展就业渠道。 通过现场调研,企业对毕业生工作后情况的反馈,增加安全心理学课程,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当机车发生故障时,培养学生从容应对并及时处理故障的能力。因为当故障来临时,现场的处理时间只有15分钟而已。 四、优化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专业被评为院级优质专业,主干课程内燃机车柴油机为院级精品课程。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引企入校,使专业教学更具企业的真实生产场景;办学入企,使学生的培养真正实现了“零适应期”。校企合作使企业赢得了人才,学生赢得了人生,学校赢得了声誉。铁道机车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出口畅”带来了“进口旺”,连续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培养人才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序化构成课程体系的两个因素,为企业培养人才所设计的课程体系自然离不开企业的合作。实践表明,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优化课程体系,实现了办学模式的转变;办学模式的转变,带动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进而使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 (责编 丁 梦) 铁道车辆论文:谈铁道车辆维护技术管理 【文章摘要】 本文从铁道车辆故障曲线和磨耗损裕量曲线进行分析,针对车辆故障发生阶段和其发生概率,及两者之间相互联系角度,设计出最佳技术和管理方案,并提出出专门化、科学化、合理化铁道车辆维护技术管理建议。 【关键词】 铁道车辆;维护技术;管理模式 1 车辆维修理论性曲线 1.1概述车辆故障曲线 一旦车辆发生故障会使全线运行中断,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对车辆定期维修,可避免车辆突发故障的发生。车辆故障曲线又称为“浴盆曲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由曲线可知: 1阶段是初期故障。对于新造车辆或大型车辆的使用初期阶段,一般故障发生率较高。其原因是设计制造薄弱环节,新零件、不同零件之间需要一定磨合时间,因此也被名为“锯齿图形故障阶段。” 2阶段是偶发性故障阶段。故障发生概率取决于车辆维护质量与产品制造质量高低,故障发生概率相对平稳,因此是车辆最佳使用阶段。 3阶段是插入量后期破损阶段。车辆需要高额维护费用保证其后期使用价值,如果不及时采取翻新、资产重置或大型维修等技术措施,故障发生概率普遍较高。如果想要延长车辆使用寿命,需要加强维护成本,不然会得不偿失。 不同品牌、型号、使用目的的车辆或主要零部件“浴盆曲线”是不同的,需要为每个车辆分别制定专门曲线,或是相近几组类型车辆。分析该曲线制定车型维修策略,灵活运用,从而提高车辆使用效益。例如:在1阶段停轮并进行一次检查,可在故障发生点之前或运行3个月后,如果没有异常现象,可以连续使用6年对其不分解检修,并在失效前对其分解检修即可。 制定故障率曲线目的是降低不必要的分解检修、最佳使用期分解检修,使得车辆运用和检修达到最佳搭配效果。但是在实际车辆使用寿命周期维护阶段,由“小浴盆曲线”所组成的“大浴盆曲线”组成,并做好2阶段下分解检修故障预防性技术措施,保证阶段下可进行及时分解检修,使得车辆使用达到最大经济效益和安全性。 1.2磨耗裕量 车辆进入使用阶段,主零件初始化储备较为充足,时间越久,1阶段的磨耗裕量也就越大,随之2阶段会逐渐减小,3阶段表现平稳 ,4阶段磨耗裕量开始一直增加到故障发生临界点。临界点与故障发生之间有较小空间,此阶段进行分解检修。检修后车辆与新造是有同等技术状态,部件已过磨合期,加上重点部位加强型修理整合,使得车辆运行更加安全、可靠。 2 铁道车辆维护技术管理 2.1事后维护技术 车辆事后维护技术是指在系统运转一段时间后,发生一定技术型功能故障,导致不能正常使用该系统所进行的事后维修。这种维护技术实现电气配件预防维修可能性极低,需要通过弱环节了解故障发生趋势,并相应的开展一些尝试性弥补工作。如果和车辆运行安全性能关系不大,应采取事后维护技术保证车辆质量。 2.2状态修技术 状态修技术的经济适用性和可行性都较好,前提是对车辆运行系统或零部件进行在线实时检测、监视、周期性检查等,在短时间内采取一定维修技术保证系统运行安全性和质量,因此需要借助高科技破损检测设备对其技术处理,但是维修费相对较高。 2.3预防维修技术 预防性维修技术是在车辆投入运行开始即对其定期修理。新设备质量保证期限内,确定预防性维修周期的是供应商,在质保期限后,需要按照客户经验、随机检查、日常检查、弱点检查等针对性的调整,对设备修正或改进,减少故障发生概率。 2.4优化维修周期 将长周期分成若干短周期维修最适宜维护车辆,需要检修和运用人员配合完成此项技术,例如:铁道车司机在车辆运行前进行检查与整备工作。在车辆子系统维护周期基础上,维护应该更加单一、小,其具有操作方便、经济、适用等特点。而大型维修应该由车辆各系统分包商维修厂管理。(表1) 3 建立健全车辆维修技术管理结构和系统 3.1建立专职技术管理部门 车辆管理机构应建立维护技术管理职能部门,根据领导层、业务指导和监督设计相应的管理体系,并构建管理网络,实现铁道车辆维修技术管理组织、协调、指导与监督一体化工作。首先,明确车辆维修技术管理工作室具体内容;其次,建立维修技术咨询台及服务体系;最后,建立车辆维修技术监督检查与反馈机制,从而实现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管理体系,加强技术管理水平和标准化。 3.2建立会测量维修和检测技术管理体系 为了配合车辆综合检测工作,需要分级实施维护前后检测工作,并且现阶段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体系上,以“合理布局”为原则指导并组建检测机构,从而完善技术管理工作,科学指导车辆维修,保证监督和维修质量。 4 铁道车辆RAMS技术管理 RAMS技术管理是集合可靠性、可维修性、安全性和可用性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满足了车辆技术和经济性能要求。 4.1RAMS指标 一般在新造厂、段修上实行RAMS技术管理,并结合国内现有管理,分别制定货车各项指标,提高铁道车辆维修技术管理水平有一定促进作用。 4.2安全性 车辆使用中,安全性核心内容是完整性,最高目标不大于安全记录数值,用SIL(完全完整性水平)评估,运用概率安全法,编程设备危险事故和电子系统,并对故障进行综合分析后,处理风险。 5 结束语 铁道车辆技术管理属于政策性较强、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的综合性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完整、明确分工的管理系统,运用一定技术手段,协调、配合的开展管理工作,保证车辆按期进行维修,提高车辆运行质量和维修质量。从整体上加强车辆运输装备性能,从而促进铁路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车辆中常用材料及其使用细则 摘 要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铁道车辆的整体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的材料其制造工艺、加工方法和焊接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着重介绍现在铁道车辆中常用的材料钢、铝合金、CFRP复合材料的相关应用。 关键词 铁道车辆;产用材料;钢;铝合金;CFRP复合材料;焊接 0引言 铁路在当今世界上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出行通道,铁道车辆涵盖了现在所有的可在铁路上运行的车辆种类,包括一般列车,动车等等,这些车辆都是由不同的零部件组合而成,而这些零部件必然是由一系列金属材料制造而成的,制造工艺的深度以及制造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铁道车辆的相关性能,我们在铁路运输的高速发展中,一步步将最底层、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步骤——材料进行不断的提升,给上层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让高科技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如果材料的发展 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那立于这个之上的一切都将只是一纸空谈。近些年以来,为了减少车辆负重,碳纤维强化塑料(CFRP)以其轻量化的特点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整体来讲还是以金属材料为主。 铁道车辆发展至今其种类也不断增加,但在构造上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这是标准化的要求,也是铁路本身大工作量的客观要求。现在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铁路车辆的外形开始有了变化,特别是整体车厢的设计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人性化,但是具体来说,只是实际的零部件有了更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 一般来说,车辆的基本构造由五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车体、车底架、走行部、车钩缓冲装置和制动装置。这五大部分以现在的制造工艺来讲,都是由一系列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具体的部件构造是使用哪种金属材质我们下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 铁道车辆使用材料需满足的实际要求 众所周知,铁路车辆一般是进行长距离、高负荷的运转,这便直接地要求我们所使用的制造材料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应用中成为可能。具体要求有: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结构强度、刚度、振动特性等。高机械特性更是车体强度得到提升的主要原因,高机械特性一般包括:纵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冲击动态强度、0.2%屈服强度即弹性极限应力、抗冲击断裂、疲劳特性特性。同时,在铁道车辆的高速运行状态下,与外界产生的极大摩擦必定会引起温度的急剧上升,这也就要求使用材料还要具有一定的阻燃性,另一方面,材料在应用中必定要经过一定的加工过程,这便要求使用材料有一定的塑造性。其它方面如易于维修、耐腐蚀、可再生等等这些节约成本、有益于环保的特性也是铁道车辆材料选用时必须要考虑的。 2钢铁在铁道车辆中的应用 第一辆钢制车辆的制造是在1927年开始得以实现的,随着对车速的不断要求,我们逐步地要求钢制车辆进一步轻量化,现在在一般的铁道车辆中均是由钢制材料所制成的。一般来说,普通钢铁一般具有容易成形、高强度、易于加工、焊接、维修、价格合理等有点。其形成和制造工艺是在铁的基础上控制碳元素的含量,然后经过热处理的加工,得到了强度便于控制的钢。在铁道车辆上我们以往使用的有普通结构的轧制钢材、普通冷轧钢板、轻质材料、高耐候性轧制钢、高强度钢等等。不同种类的钢有不同的特点,故其使用范围也不尽相同。比如普通钢容易锈蚀,所以在车辆车体的使用上一般不会将其应用于外部直接接触空气的外围结构上。对于钢铁的焊接方法上,由于其制材及成型比较容易,一般采用电弧焊等一般技术就能满足钢铁焊接的条件。当然还有TCS不锈钢脉冲MAG焊工艺。 3铝合金在铁道车辆中的应用 在世界范围内,铝的存储量在金属中居第一位,在通过一系列加工的情况下,其强度和抗拉强度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物理特性方面考虑,相对于其它金属材质其密度要小,这也为铁道车辆的轻便提供了很好的原料。铝合金因为其显著特点在铁道车辆车体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动车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动车车体普遍来讲都是对采用铝合金的焊接结构,就焊接方法来讲,在铁道车辆上主要采用的是长纵焊缝连接,这种对于焊缝焊接的方法,长期以来得到普遍的应用。在科技进步神速的现代,已经有专业的焊接机器人在这之上的应用,相比于人工焊接来说,机器人焊接有更高的焊接效率,保证了焊接质量、劳动强度得到了降低、工艺成本也更低。 4 CFRP复合材料的应用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显著特点表现为轻质量以及高强度。这种材料应用于高规格的科技产品上,如F1赛车、波音181客机等等。在实际的工程中如:桥梁加固、维修等都用到了这种新生的材料。在工程中使用的一般材料由于时间的积累,外界不可测因素的影响,多少都会产生损坏,利用碳纤维结构进行固定、修整是现代工艺常用的方法。CFRP首先由美国开始制造,它是由美国空军基地在两千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下抽取人造丝而得到的,其融合程度非常高。日本在碳纤维方面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当今时代,碳纤维主要由日本生产,其次为美国,其他国家次之。 5 现代铁道车辆制造材料的主流趋势 复合材料通俗来讲也就是塑料,在现代的货车制造业中得到了迅猛发展,而在实际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复合材料也是非常关键的。其轻便性是其它材质无法比拟的,也许现代工艺技术来讲,复合材料的合成成本远远高于铝制材料,但是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内来看,复合材料作为铁道车辆的制造材料其发展前景远远高于铝制材料。当然就目前复合材料的影响力度来讲,由于传统理解上人们对复合材料能否应付险恶的作业环境存在很大的质疑(主要是温度以及压力等环境因素),故而其应用并不广泛,但是随着复合材料的不断革新,在不断的实验下,肯定能找到符合要求的新型材料,这也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 铁道车辆论文:铁道车辆上应用铝合金的探讨 摘 要 铁路运输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如今铁路车辆不断朝着轻量化改进,铝合金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文章通过对铝合金的特征以及铁道车辆上铝合金应用优势分析,结合铝合金在铁道车辆的应用现状,探讨了铝合金在铁道车辆上的应用发展。 关键词 铝合金;铁道;应用;发展 铁路运输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铁路车辆则是铁路运输当中承载旅客及货物的交通工具,作为铁路当中的一个主要环节,随着铁路的高速化发展,铁路车辆不断朝着轻量化而改进,而铝合金材料的应用则是促进其轻量化的重要措施,本文则具体针对铁道车辆上铝合金材料的应用展开探讨。 1 铝合金的特征 铝属于轻金属,密度小,约为钢的1/3,铝中加入一种或者几种元素则构成了铝合金,相对于铝,铝合金更具强度与硬度,具有更好的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好、易于加工、适用范围广泛,同低碳钢相比,其强度可以胜过一些合金钢。按加入的合金元素来分,铝合金可以分为铝-锰合金、铝-铜-镁合金、铝-铜合金等,不同种类的铝合金有着不同的特性与使用范围,现具体分析其主要特性。 1)质量轻。铝的密度为钢的1/3,使用铝合金材料的车体,要比钢制车体要轻30%,实现了轻量化的需求。 2)机械性能优良。如今各种工业结构件中使用的铝合金多为6061-T6,属于“AI-Mg-Si”系列,其力学性能稳定,机械性能优良,便于工程使用。 3)耐腐蚀性能好。铝合金接触空气时,表面可以形成一层细密的氧化膜,能够有效防止被腐蚀,因此同其他材料相比,其耐腐蚀性更好,使用寿命长,并且运营维护的费用低。而实验证明在常用的铝合金材料中,AI-Mg系5083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其次为AI-Mg-Si系。 4)挤压性能。AI-Mg-Si系材料的挤压性能好,而AI-Mg系与AI-Mg-Si系挤压性能差,而6005B、6005C对7N01合金的壁厚方向耐应力腐蚀裂纹性进行了改善,将被越来越广泛地利用。 2 铁道车辆上铝合金应用优势 1)节能降耗,利于环保。铝合金在拥有轻量化的基础之上,在强度上也能够满足安全的需求,对于高速列车来说,要使车辆轻量化的最佳途径则是提升车体的用铝比例。 2)便于加工与制造。随着铝合金生产工艺、铝合金车辆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铝合金车体的制造工艺也大大简化,制造工作量也相对减少,并且无需除锈、可以回收,便于维护,更有利于加工与制造。并且适用于各种表面处理,可以在铝合金表面着色、喷涂等,提高其耐蚀性,并且使车体表面更为美观。 3)价格适中。铝材料的价格较高,铝合金材料的车辆制造成本有所增加,但由于轻量化的特点,铝合金给铁道车辆带来了运能的增加与耗能的减少,以及维修费用的降低等。并且铝合金车辆更具回收价值,报废车辆的回收价值中,钢车为100%,而铝车则为480%,因而,采用铝合金的车辆综合效益高,价格适中,成本合理。 4)安全性能好。铝合金车体为型材结构,其刚度要好远远好于普通的碳钢车,因而能够承受更大的机械外力,避免对车内乘客造成致命的伤害。并且,铝合金材料也具有优良的耐火性与耐电弧性,同钢铁相比,其具有更优良的导热性与散热性,这些特性都使得铝合金车体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 3 铝合金在铁道车辆的应用现状 高速、节能、舒适、安全、环保是如今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目标,铝合金作为轻量化发展的首选材料,具有诸多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铁道车辆当中。近年来,时速超过300 km/h的高铁、高速磁垫式、新型混合结构车辆等的不断投入使用,促进了铝合金更好的发展前景。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生产与制造铝合金车体成为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铁路运输事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我国铁道运输载客量以及物流量为世界首位,然而我国铝合金车体开发起步较晚。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于1989年开发了首辆铝合金地铁车体,并于2001年建成了我国的第一条铝合金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开发出了我国第一辆磁悬浮列车,随后,南京蒲镇车辆厂、唐山车辆厂、株洲电力车辆厂等都陆续建立起了生产线,逐渐生产铝合金车体。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谐号”的诞生以及城市地铁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铝合金车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铁道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实现了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如今,京广高铁、京沪高铁等的运营,建立起了巨大的铝合金车辆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铝合金车体制造技术的发展。 同时,由于铝合金车体制造仍然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尚未有一个完全成熟的技术运用体系,因而也存在着一些技术等问题。如今铝制轨道车辆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汽车运输行业,由于铝制品创新的周期长、加上铁道车厢的使用寿命长,使得车体与车的零部件等验证周期长,从整体上看,铝合金车体在运输市场上的使用量远远不如航空航天、汽车运输以及一些民用市场。同时,铁路运输重载与高速对铁路工程构件的耐磨腐蚀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使用高速列车制动盘、电弧喷涂维修铁路桥梁等方式,可以得到一定的耐磨、防滑以及抗腐蚀效果。此外,铁路车辆铝合金的应用也有许多技术上的难题,例如铁道车辆车身工件大部分为冲压形成,而用冲压钢板的方法冲压铝板易出现裂缝;车身工件大部分为焊接组装,但铝的焊接比钢材焊接的难度要大,其焊接的外表需要光滑,并且要对零部件进行电泳与喷涂。 4 铝合金在铁道车辆上的应用发展 如今世界各国组织大量人力、财力以及物理对车辆用铝材,以及一些新的技术、工艺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轧制工艺、挤压工艺、材料整体化、大型化、空心化等,以及材料的各种特殊性能、处理方法、结合方法、材料混搭方法、表面处理等方面,都展开了科技攻关与开发,促进铁道用铝材向着高标准、高性能、节能环保等方向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当前随着铁道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铝合金车辆运行考验的深入,我们需要进行更为广泛的试验研究,适当地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与相关的设备,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经验与技术使用。同时需加强对铝合金材料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有效提升铝合金材料使用的综合性能,例如融合一些新工艺方法,采用喷射成型等工艺,降低制造成本,稳定产品质量,此外要加强焊接工艺以及控制技术研究,提升焊接质量,只有材料与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够探索出更为合理的车辆结构,我国目前在一些主要的制造技术上还依靠进口,因而需要加大对技术的研究,缩短差距。而在铝合金车辆的保养方面,需要从厂商、用户以及列检等环节,都需要提升保养与环保意识,制定严格流程,完善对车辆的应用管理,有效降低对铝合金车辆破坏。 5 结束语 铝合金车体的应用是铁路运输事业以及城市轨道发展的必然趋势,铝合金因其良好的性能与诸多优势,将铁路车辆设计与制造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铝合金制造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将成为现代化铁路发展应用的主流,我们必须要不断开展技术攻关与开发,促进我国轨道运输行业的高速发展。 铁道车辆论文: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 要: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颇为紧要的任务。本文对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 实践教学 体系研究 1 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实践教学已成为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教学模式。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主要面向铁路机车车辆运用部门一线岗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技能,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强实践教学。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受到企业的欢迎。然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发在实践层面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部分专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由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高,学校经费往往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3)由于实训项目设计不科学,与现场实际脱节,操作性不强,在实践教学中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4)由于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又不明确,使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5)“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因素,实践教学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2 构建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确定实践课程模块,按岗位的技能要求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按生产实际灵活设计学期流程。形成“三融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即: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融合、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践相融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相融合。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作为专业课程考核的重点,构建基于“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1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所面对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对应的岗位人员能力也有初级和高级之分,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岗位技能需求,根据专业的特点,按照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的原则,以企业真实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学校与订单企业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订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2.2 实施“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根据专业岗位要求,校企共同实施“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第一学年走入合作企业,以认知实习为主来感知职业、了解企业文化、夯实基础;第二学年深入合作企业,以边学边做、专业生产实训来熟悉岗位工作、提高技能;第三学年融入订单企业,以毕业设计、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及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来胜任岗位,实现合作就业。 2.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对轨道交通企业的专业调研,并联合课程开发专家、企业技术骨干,通过对铁道机车车辆岗位群等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考虑工作过程完整性、任务难度适宜性、任务相关度等因素,归并构建学习领域,构建基于“铁道机车车辆运用检修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依据对铁道机车车辆实践教学的分析,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分成四个子体系,即:通用技能实训课程子体系、专门技能实训课程子体系、共享性综合实训课程子体系和校外实训课程子体系。 2.4 构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铁道机车车辆课程实践教学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项目教学为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注重引进轨道交通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资源,使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做到“教、学、做”有机融合。在具体教学任务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设备上以故障形式给出工作任务,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分析思考,培养学生规范化的操作能力、故障处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让学生通过故障查找过程理解必要的理论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的作用,突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 2.5 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在学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每一种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制订明确的能力目标、详细的计划安排、每一个时间单位的考核标准。采用过程评价机制、自评与互评、企业参与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机制。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依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内容作为专业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强调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3 构建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3.1 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共享型”校内外实训基地 紧紧把握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方向,以“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为平台,与企业共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技术研发和服务、生产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同时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健全校外实训基地长效合作机制,根据铁路运输安全的要求,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安全保障措施和考核办法,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保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3.2 校企共同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依托校企合作单位,校企共同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引领、以双师素质骨干教师为主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校企互通、共同管理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共同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教师企业挂职、暑期下现场锻炼、参与企业技术项目开发、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开展技能竞赛等渠道,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订单企业共同选聘、共同管理兼职教师,逐步扩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顶岗实习的学时。 3.3 建立适应实践教学管理的监督机制 为使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建立适应实践教学管理的监督机制。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及管理规定,做到有章可循;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完善院、系、专业部三级管理体系,以系(部)管理为主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统一领导与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三是要建立质量监控保障机制,建立学院、系(部)、合作企业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制,明确各部门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职能。这些措施的贯彻执行将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试论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 学校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 教师专业发展 个案研究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新课改已进入纵深阶段,提升教师素质是新课改成功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在学校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教育实践,离不开学校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为了研究学校制度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选取了一所城市小学作为个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产品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个案小学六年来的制度文化建设的情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认为富有生命力的学校制度文化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制定完善的制度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关键在于制度的人性化、情感化实施;校长在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已进入纵深阶段。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须依靠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了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必须实现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1]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阶段、模式、途径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已形成诸多共识。然而,理论探讨虽多,对实践的指导仍有隔岸观火的味道,现有研究中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2],也少有对普通学校中的普通教师专业发展具体情况和过程的探讨。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在学校真实教育教学场景中的教育实践,离不开所处的学校文化环境。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够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教师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学校的发展。[3]所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对学校,特别是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一般认为,广义的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观念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其中,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文化。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当前,对学校制度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对制度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因此,从研究学校制度文化入手,深入探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首先确立个案,并于2009年8月底进入个案学校现场,收集资料,最后分析整理资料,成文。收集资料采用了观察法、谈话法、产品分析法等方法。 三、研究结果 1.个案小学的基本情况。个案小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该校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享有“名校名师育名人”的声誉。它创建于1903年,曾是很多名人从教的地方,又是很多名人求学的母校。1978年被列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20所重点中小学之一;1980年成为湖南省开展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的8所中小学之一;1991年、1993年、2000年、2003年分别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先进单位和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先进单位;2000年,学校少先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2003年以来,学校快速发展,师生数都几乎翻了一番。学校现有教学班19个,学生1100多人。在职教师55人,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的青年教师有38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69.1%,中年教师(35周岁以上50岁周岁以下,含50周岁)14人,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25.5%,老年教师(50周岁以上)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4%。很明显,该校教师近95%是中青年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1岁,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2.个案小学的制度文化分析。 (1)学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中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以及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心理态势等文化因素。前者是表层的显见部分,后者是其深层的隐含部分。一般来说,学校制度文化的显见部分又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学校传统,主要是指带强制性或学校着意倡导的传统,如校训、校歌、校徽、某些优良作风、某些教学或文体活动项目的专长等等;另一类则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师德要求、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各种奖惩制度、学校及各层级制订的各种带强制性的措施等等。学校制度文化的隐含部分主要是其显见部分所体现的价值观。它包括制订者和倡导者的价值观念,也包括执行者认同程度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念。从另一角度看,它主要是学校各种群体文化,即学校行政人员(包括领导者)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在学校传统与规章制度上的体现。[4]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能否对制度文化加以改造乃至重建,使之真正成为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内在保障机制,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向度和效度。[5] (2)个案学校显见的制度文化分析。个案学校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着完善的规章制度,学校的管理井井有条。以教师培养制度为例。2003年,个案学校针对青年教师日益增多,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所占比例偏低的现状,制定了长远的教师分层培养制度:“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 “青蓝工程”是针对青年教师制定的一种师带徒的制度,师徒结对,周期为五年。这期间,徒弟每学期要听师傅10节课,师傅每学期要跟踪听课20节课并予以指导;对工作时间未满三年(含三年)的年轻教师开展每学期2次的磨课活动,进行手把手的指导;青年教师每月都有月汇报课,每学期要进行一次教学比武;每月不定期抽查粉笔字、定期检查粉笔字;定期进行基本功比赛(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即兴演讲);每月两次读书沙龙活动,每学期的读书笔记不少于1万字、教育教学反思日记不少于3篇。年青教师均备有个人成长手册,把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记载在册。五年期满,通过严格考核,符合要求便可出师,行满师礼。假如没有达到要求,还要继续学习,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名师工程”是针对中年教师制定的,目的是使教师进一步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这个阶段,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突出的教育教学、管理班级的能力,而且具有深厚的教育素养、突出的科研能力(能主持或参与一个以上的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个阶段,对教师们的培养采取的是一种自主的、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力求让每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为了更好地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个案学校积极为教师们创造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参加课题研究的机会。以2009年上学期为例,在学校的工作记事中,有长达30条的教师外出比赛和考察、学习、观摩的记录,包括市区的教研活动、培训、教学交流活动、比赛、课题研讨活动、“请进来”讲座等。2009年,个案学校还启动了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对攻读在职以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师实行奖励。可见,个案学校显见部分的制度文化具有形式上规范、内容上具体的特点。 (3)个案学校制度文化隐含部分体现出的价值观分析。学校制度文化不是学校制度的集合。从某种角度看,学校制度文化是由各种规章、条令、程序组成的条文及其执行系统构成。但与制度体系相比,制度文化更注重的是制度本身所蕴藏的价值观念,体现的是学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 个案学校制度文化隐含部分体现出哪些价值观呢? 首先,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所有制度的制定,并不是为了束缚教师,而是为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 其次,是合作的观念。个案学校一直秉承“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的校训,所有的工作都由领导和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青蓝工程”就是一个合作的好例子。还有,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由教师们出谋划策,集体商议通过的。教师参与决策,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认同感、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学校集体的凝聚力。个案学校实行团队管理模式,特别是“名师工程”的培养对象,都要负责学校某个制度板块的管理。学校成员都有非常强的团队意识,在工作中平等互助、开放合作,经常沟通交流,教师面临问题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是以校为本的观念。学校所有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是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校师生的发展。有位教师如是说:“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工作是一种幸福”。这句话,道出了个案学校教师的认同与自豪感,体现了优秀的学校制度文化的魅力。 3.个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通过六年多坚持不懈的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个案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制度,师傅对徒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徒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得很快。还是以2009年上学期为例,被派去参加教学竞赛的年青教师,均取得了好成绩。个案学校为给学校中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展示平台,还举行了“中青年教师开课”活动。本次活动共有18名中青年教师上课,活动中,他们表现出了高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认真与执着、对学科教学深刻的领悟与思考以及“踏实、扎实、朴实、平实、坚实”的教学风格。 (2)专业情意、专业发展意识的提升。专业情意是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7]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的是教师的心理意愿,是教师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动力和前提,并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高低表现出来。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是指教师本人基于自身专业素质的现状,根据本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形成的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目标、规划和思路等自觉的、明确的认识。只有富有专业情意和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才会产生内在的专业发展动力,才会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自觉地持续增强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专业情意与态度是个人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个案学校的教师,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特别是教师们的读书活动,不断学习与反思,提高了教育素养,也使他们学思结合,使专业情意、专业发展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机不断增强。有位教师说:“作为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新问题、新矛盾也接连不断的出现,要想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3)专业自主性的增强。在我国,过去高度集权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个案学校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也在不断增强。比如语文教学方面,除了完成课本上的内容之外,还开展了作文比赛、朗读评估活动,小诗人评选活动,以及课外阅读和新诗教的课题研究,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百舸诗社活动、诗词鉴赏活动,推荐好书、古诗背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四、讨论 1.建设富有生命力的制度文化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文化规定着教师工作、学习、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进而规定着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制度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它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制定完善的制度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关键在于制度如何实施。制度实施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情感管理。情感管理的实质在于以情感为中介,协调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使学校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情感管理要求人与人之间及时地沟通。学校要有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行政领导要更多地与教师沟通,去了解教师的情况、需要和动机,信任和尊重教师是非常重要的。信任和尊重是人的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会导致教师的自我信任,而阻碍这种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进而阻碍教师的发展。 3.校长在推动制度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一把手,在推动制度文化建设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上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校长不仅是学校行政领导、管理者,而且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专业发展的模范。作为出色的管理者,校长要有清晰明确的学校长远发展愿景,在这个愿景之下,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制度文化氛围,既要在学校内部营造人人求发展的竞争氛围,又要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让所有教师进步。校长的行政权力加上榜样作用,是教师发展的保障和模本。校长在推动学校制度文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从个案学校得到的最大启示。 然而,对于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名师工程”的有效实施,本研究涉及较少,这也是个案学校做得还不够、正在积极努力探索的地方,相信随着学校制度文化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此问题会得到更好地解决。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析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摘要: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出发,探讨以高职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对提高高职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然而,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如何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保证。提高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多样,本文仅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明确高职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将有效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资源与高职课程资源开发 对于课程资源,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一般说来,课程资源是指在整个课程活动中,可以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培养目标以及与课程实施有关的人力、财力、物力、场地、设备和环境等等。课程资源包含的范畴较为宽广,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 高职课程资源,则是指在高职课程活动中能够被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总和。高职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在高职院校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将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加工、整合以及利用的过程。有别于普通课程资源,高职课程资源开发还需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教师和社会需求的特点,体现课程资源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将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加工、整合以及利用,将相关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职业生涯中所必需的综合技术能力。 以高职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一般包括教师、学校、行业专家和学者等,不同的主体在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仅从高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角度,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可采用的策略。 (一)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承担的角色 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掌握最新技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研究适合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第二,教师作为课程源开发的主体,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第三,课程资源最终需要运用到教学上,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使用,所以教师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第四,教师完成授课,根据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程资源的体验、学生学习的反馈、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的反思,对课程资源做出评价,因此教师又是教学资源的评价者。由此可见,教师的活动贯穿课程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学习者、开发者、使用者和评价者,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策略 基于教材的开发策略 教材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教材本身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基于教材的开发策略,一方面,高职教师可考虑对教材本身进行开发,即重新编写教材;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应根据所在区域产业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已有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取舍和加工。(1)将教材本身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近年来,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随着对高职教育定位认识的清晰化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高职教材建设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尚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开发课程资源,应重视教材本身作为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第一线的高职教师应积极参与教材的开发和建设,运用高职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新知识引入教材,开发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2)对教材内容适度取舍和加工。高职教育应避讳照本宣科。再好的教材,也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是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支持的,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地域差异考虑教材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接受程度,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取舍、加工和再开发。 基于学生的开发策略 高职课程资源是为实现高职教育目的而开发和利用的,其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否在高职课程活动中发挥积极影响,需要通过其作用对象即学生的使用效果来检验。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脱离了学生实际,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应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我国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开发课程资源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难易适度的课程资源;针对学生学习热情相对较低的情况,寻找并挖掘能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课程资源;要关注学生的问题,从学生的提问中捕捉课程资源;并且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从学生的视角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资源,使课程资源具有学生的属性。 基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发策略 (1)开发课堂教学中预设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指一种目标明确、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课程资源开发除了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项目等资源的开发外,也应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的开发,教师采用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开发,以及实现这一过程所需教具的开发等等。(2)开发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情况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执行;另一方面,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沟通中捕捉和搜集学生的反应和诉求,针对这些动态产生的资源加以分析和利用,对原有课程资源进行丰富和整合。 基于社会需求的开发策略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真正培育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将来就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高职教师应积极寻求机会与企业管理人员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沟通,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和分析企业对于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了解社会对相应高职课程应涵盖的主要内容及深度的期望。综合这些源于企业的信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与补充,整合和拓展现有课程资源,或与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基于网络平台的开发策略 (1)合理运用网络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网络环境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等优点,是高职教师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新技术论坛、学习论坛,还是资源素材网站或是教育网站等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素材来源,教师应对这些资源加以筛选、加工并利用到课程资源开发上。(2)开发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网络教学平台是教师和学生除课堂以外的另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它能使学生快捷方便地获取课程教学资源;有益于教师与学生课后交流,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有益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共享资源;为教师同行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提供便利;同时也为有效管理课程资源提供平台支持。 除了以上策略,高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还应充分利用院校优势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与教师同行结成学习共同体,在交流学习中积累知识和经验,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分析教师自身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开发适合自己的课程资源等等。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将各种策略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指导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课程资源开发模型 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的过程,需要围绕高职教育课程目标不断地进行。高职教师在开发使用课程资源时可采用具有循环维护特点的瀑布模型。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如下:首先要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专业人才素质需求,根据需求指导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进入教学和使用,通过师生及外界评价获得效果反馈,教师对课程资源使用效果和评价进行反思,课程资源不断进行修改、调整和扩充。因此,课程资源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维护的过程,课程资源开发模型如图1所示。 课程资源开发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涵盖三个基本范畴: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和专业情感的健全。高职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是高职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和行动研究,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专业知识、探究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过程。 第一,促进高职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教师专业知识不仅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包括教育专业知识。课程资源开发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高职教师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无论是教材的开发还是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保证课程资源的质量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掌握前沿技术,使课程资源与时俱进。 第二,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了教学内容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资源的开发,要求高职教师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宽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加强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第三,促进高职教师专业情感的健全。教师的情感是教师在教育职业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支撑作用的内在品质。它是以情感为表征,以爱为核心成分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艺术以及教育风格等因素组合的综合体,其主要内容包含: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感、职业敬业感、职业动机、职业理想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情感存在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事实上,高职教师主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其初衷是期望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是教师对专业热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表现,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促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学习和合作能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以及对专业的认同感。当课程资源作用于课堂和学生时,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因此,可以说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高职教师专业情感健全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反思是实践者对自己的行动、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的过程。[1]实践者通过反思会对所经历的事物或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积累新的经验,从而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再处理相似的情境提供可行之策。因此,反思是个人成长或组织发展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对教师成长的日益广泛关注,反思逐渐进入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视野,被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对“教师专业发展”短语的不同解读,教师专业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在本文中,前者指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专业上取得的进步;后者指教师作为群体,整个教师职业在社会上获得发展,主要指专业地位的提高。当前,反思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上被普遍看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1.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⑴反思可以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长久以来,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是按照上级指定要求行事,在课堂上“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等等。如此往复,教师工作成为毫无新鲜感的简单劳动,这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有赖于自身发展意识的苏醒。反思是一种批判、质疑精神。有了反思意识,教师将不再满足于“我讲你听”,而是进一步思考“我为什么这样讲”、“怎样讲学生听的效果会更好”;教师将不再停留在“我出题你做题”,还要更深一层反问“这些题目是否适合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讲授方法”等。在教学活动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采用是否得当,自己的教学观念、目标情绪是否需要改进,教学行为是否得体等。此外,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反思,教师能够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反思,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动态变化,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通过反思不断审视自己的工作,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力图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自主者。 ⑵反思可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具有多种差异的个体。从时间上讲,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从空间上讲,同一年级、同一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其特殊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教师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时,不能完全仰仗经验,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一方面,经验是从过去特定的实践情境中得来的,具有不可重复性,但是它可以为教师解决新问题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结合新情境,充分考虑当下教学主体、客体、工具的特点,寻求问题解决的突破点。反思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实际上,教师在寻求突破中进行的正是反思。反思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其在专业上的发展。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对原有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导向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调整,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应该把目光投向自己天天踏进的课堂,天天见面的学生,通过反思,不断创造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适应并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 ⑶反思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性。“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目前在欧美教育界广为盛行,我国教育界也给予了关注和研究。教师身处教育教学实践的第一线,他们具备进行教育研究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不可能像专家、学者那样潜心于宏观的、“书斋式”的研究,而反思则成为他们走上研究之路的可行途径。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教师首先求诸己,通过反思认清“问题是什么”,追问“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预防此类问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得以澄清之后,教师有可能找出解决最初问题的方案或改进措施。无论结果怎样,教师都经历了一个探究的过程。反思是一种自觉的研究行为,促使教师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教育理念。如果教师在工作中能经常运用反思,对各种教育活动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那么在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也将日趋成熟化、系统化、科学化。教师通过反思能够冲破经验的樊篱,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2.反思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专业的发展意指整个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必然结果,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又有赖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在接受专业训练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同时也推进和发展了教师专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专业组织、专业道德和专业自主,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反思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也就是在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我国教师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师资培养两方面进行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资格制度不完善、师资培养标准低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反思不失为一种可行策略。 二、反思游离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游离教师专业发展之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反思自身的“痼疾” 反思具有反省性。教师运用反思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审视、考察和评价,其所得结论难免由于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有失客观。反思又具有反观性。教师反思的对象是过去发生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他对反思的“度”有较好把握,如果一味地沉湎于过去,那么将会陷入猜疑不定。无论反省性还是反观性,都体现出了反思的个性化。教师若局限于个人反思,将导致“孤芳自赏”,竖起重重专业壁垒,从而阻碍其专业发展。可见,反思并非一剂能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2.反思在实践中的缺失 由于反思可行性、操作性强,它受到了教育研究者、教育决策者的普遍欢迎,同时也得到了一线教师的认可。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反思面临着新的困难。 ⑴教师缺乏反思的时间。迫于升学压力,我国大部分学校的一线教师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笔者曾任某高级中学的数学教师,当时学校已反复要求教师写“教后记”并指出要检查,但真正行动起来的教师却很少。学校实行“坐班制”。一般来讲,在工作期间,除了中午两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教师需要从早上7:20至下午5:30待在学校,要完成上课、备课、批作业、辅导等日常教学任务,有时还要应付各种检查。由于班容量大,平均每班60~70人,这些工作已经占据了教师的绝大多数时间,很多时候还不得不占用休息时间,这使得教师无力也无暇进行反思,更不用说认真反思了。 ⑵教师缺乏反思的空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校已经普遍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长效的科研机制还没建立起来,科研的呼声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学校一般不能组织和开展行之有效的交流研讨活动。教师不熟悉教育科研方法,缺少研讨手段和形式,也就很少真正进行反思实践。如上文所提到的学校,尽管教务处做出了要检查教师“教后记”的承诺,但最后并没有实际行动,也就不了了之了。 缺乏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反思对教师来说,要么成为不得不做的硬性任务,要么成为“听到过”的时髦词汇,反思沦为形式化的代言。 如今,反思已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理论上看,反思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已经融入教师专业发展之中,成为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在实践层面上,反思还需要继续拓展它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只有它和一线教师的工作紧密结合,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力。这需要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学校形成反思的氛围;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和其他管理人员对教师的支持、引导与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析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外语 教师专业 发展 建议 论文摘要: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教育方针的改变及进步,同时还要依靠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就是现在教育界所说的教师专业的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所谓的教师专业是指,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将教师定位为一种专业,也就是说教学仍然是一个学习、研究的过程,教师应该向学生一样进行学习,摒弃以往被动教育、缺乏追求目标的教学现状。而所谓的外语教师专业就是教师专业中一个小分支,是以外语教学研究为主的专业。下面笔者将从两方面谈谈外语教师专业。 一、外语教学的特点 1.对外性。外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外语知识,以便日后与国外人士进行交流,进而促进双方多方面的共同发展,总的来说,其最终目的就是对外交流。汉语传承几千年,其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国内通用语言已经定型—普通话,而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同时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成员,再加上近年来逐渐明了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的必然。人们逐渐实现交流,最根本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拥有共同的语言,国家发展外语教育事业就是为了满足这种对外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外语教学的目标均有明确的对外性。 2.语种的广泛性。尽管我国教育部已经注意到了对外交流的重要性,加大了对于培养外语人才的投入,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外语教育而言,仍然不能够满足国际交流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外语学习中,有超过70%的为英语学习者,另外,法语、俄语、日语占到20%左右,其他小语种学习者不足10%,这就是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现状。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由几个或更多民族构成,几乎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发现,目前,世界上存在并且正在被使用的语言超过了68OO多种,就只算每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也有100多种。因此,为了满足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必须要求外语教学的语种的广泛性。 3.层次性。其他学科教学重视的是对于知识的理解性,外语教学重视的却是对于语言的悟性,是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学习外语同小孩子学习说话一样,都要从最基础学起,都要靠个人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教学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同学对于语言的不同感悟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4.国际性。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大领域的不断融合,各研究领域充斥着来自于世界各国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无不反映着本国的独有文化。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对于一门新语言的学习一定要注意与国际接轨,不断地将各领域、各国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来,确保学生在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不会局限于一国的特色之上,确保学生对于全球形势的掌握。 二、外语教师专业的发展有效建议 1.改变教师地位。主要是指改变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在以往的外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心中外语知识的权威,不会对教师产生怀疑。因此,要想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必须改变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让老师对于外语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对外语进行发展研究,建立真正的外语教师专业。 2.扶持小语种教育。就目前国内外语人才市场而言,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英语人才供大于求,俄语、法语、日语、韩语等常用语言人才供求相当,但是在小语种人才的供给上,明显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象。由于学生对于发达国家的向往,以及对于高新技术的浓厚兴趣,多数学生在选择外语时会选择英语、法语等外语专业,再加上教育部门在师资上对于小语种投人的不足,这些都导致了小语种成为了我围外语教学的一块短板。因此,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扶持小语种的发展是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将学校发展成为外语教师专业的学习课堂。以往外语教学活动之所以称之为外语教育事业而不能称之为外语教育专业,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外语教师不能够将自己视为学生,不能够返璞归真,因此,要想促进外语教师专业的发展,一定要解决外语教师的“教师”以及“课堂”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所在学校加大对于发展外语教师专业的投入,聘用国外文化的优秀研究人员,在校园内对外语教师进行更为专业的知识传授,努力将学校变为教师学习的课堂。 总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发展了外语教师专业,才能促进人类的团结互助,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然而,发展外语教师专业不仅仅是外语教师自身的职责,同时也需要国家及社会予以有效帮助。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试析教师个人教育哲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备受教育界的关注。文章在理清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 发展个人 教育哲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成功的保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对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内涵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对于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目前在国内外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如霍伊尔(HoyicE)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佩里(Perry P)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我国学者叶澜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胡志坚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从自我概念出发在这些问题上作出的角色采择”。从以上各种观点来看,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从职前、在职和职后进修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终身化的学习过程。 2.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内涵。教师在接受和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这就涉及教师个人教育哲学问题。对于什么是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提出的观点是自身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因此,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而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由于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而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基本观点。教师每次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反思所形成的基本观点都会指导以后的教育活动。通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师自身的教育观点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正是教师在持续不断地对教育活动进行反思和归纳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正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而形成的这些系统化、理论化的基本观点是教师专业知识提高的基础。因此,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2.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联系。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形成是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教师必须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很好地实现教育目的。然而,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中存在人为地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分离开的问题,教师只是既定知识的传授者、教育研究者所需资料的收集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权也无信心参与到教育研究的队伍中来。教师形成和拥有个人教育哲学,能够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这种问题。教师自身会认识到,教育活动不再只是教育理论的运用,而是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去揭示教育实践中所包含的教育理论,从而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够更好地结合,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3.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完善和深化教师专知识体系。教师需要的专业知识由两部分组成,即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理论知识也只有运用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完善。教师只有在教育活动中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育活动不断地进行分析、反思、批判,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活动的方向,形成自身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拥有个人教育哲学。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完善和深化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 4.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巩固和升华教师专业发展信念。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能够指导教师的整个教育活动。从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到反思,都离不开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教师凭借个人教育哲学为自己在教育活动设计、实施、评价和反思中进行解释、辩护,直至作出较为合理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对自身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直至做出较为合理的教育行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经常运用这样的教学过程,将会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教育理念,支配教师以后整个教育活动。 三、建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策略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理论素养。科学的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先导,教师将自身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积累的教育经验转化为系统化的个人教育哲学,就必须借助教育理论的指导。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建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对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哲学水平和反思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和教育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日常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进行系统地分析、反思和批判,从中获得新的教育观念和视角,并能够掌握从整体上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将使教师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并能够激发教师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 2.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联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二者应是紧密联系的。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总是被人为地分离,总认为理论是教育研究者或专家的工作,教育实践是一线教师的工作。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了教师只是既定知识的传授者、教育研究者或专家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者。教育情境是十分复杂的,“理解教育情境,需要参考人们接受的社会规则和价值,教师就生活在这些规则和价值中。”因此,教育理论要能指导教育实践,从对实践的反思中揭示规律,关键是要能理解教育情境。教师并不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局外人”,而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参与者。 3.赋予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目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教育方案和专业发展大多都是学校或上级部门确定的,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我国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教师专业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控制、压制和束缚教师思想。教师拥有专业发展自主权,并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对教育方案、专业发展进行分析、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较为准确的抉择。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主体性的表现,是教师主体自我的完善与发展,教师个体自身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结合教师个体自身的实际情况而自我确定的,绝不是依靠外在的行政命令、压制或强迫而能够实现的。因为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兴趣爱好、教学风格及所处教育情境的不同,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持续而有效地发展。 4.组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是由教师主体与教育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兴趣爱好、教学风格及所处教育情境的不同,每位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的看法及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组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能够有效解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共同体由教育专家、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组成。教育专家和教育研究者定期到学校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了解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想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想法和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师把自己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想法及存在的问题与教育专家和教育研究者的分析、解释进行对比、反思,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进行梳理,并逐渐建构和完善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体系,以此来指导以后的教育活动。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应对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在专业发展进程中存在误区与困境,如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片面理解专业发展内涵、专业发展任务繁重、专业发展途径单一等。为此,政府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投入、学校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教师要树立远大专业理想。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应对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过程中诞生的,其根本使命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1999年到2008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38所本科院校,占我国755所本科院校的31.5%,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座部分,对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上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年龄偏轻、质量不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责任感、胜任感和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种职能,这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丰富性。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包括教师职业的基本活动——教学——知识、能力及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增长,也包括教师在对知识创新、真理发现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意识、能力的树立与增强,同时包括教师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民众服务的意识与能力的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诚如台湾学者陈碧祥所言“大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服务工作时,经由独立、合作、正式及非正式等进修或研究活动,引导教师自我反省与加深理解,从而增进教学、研究及服务等专业知识与精神”。简单的说,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成长和提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体现的正是教师的专业活动,三者是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科研的过程以及结果常常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科研使教师能够与自己学术领域的新进展保持一致,从而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教学作为复杂性事件,先天要求教师具有研究的意识与精神,具有主体精神的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就是做研究的过程。社会服务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社会的过程是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它使得教师的知识鲜活而饱满,课堂教学兴致盎然,同时激发起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渴望。“服务是驱动同行评审、共同管理、专业生活和专业发展的发动机。”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一)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亟待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职条件比较严格,专业地位比较巩固,再加上学术生活较为孤陋与闭锁,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导致专业发展意识普遍淡薄,专业发展的敏感性欠缺,主动性不强,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主动筹划与管理。所以不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方面的活动,多是在外界的要求下,为了达到某种规定的标准,而被迫去参与,缺少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这样势必影响专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具体而言,表现在教学上,教师只是满足于知识的单向传递,缺乏对前沿知识的了解、把握与运用,缺少对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与爱好的了解,缺少对教学的研究,将教学工作视为简单的搬运工作,其专业性尚不能谈起,专业发展就更谈不上。表现在科研上,教师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术研究与创新的内在动力,只是满足于科研数量的增加,满足于学校等相关部门规定的科研成果数量的完成,在对待研究上,就是通过凑论文、凑课题等方式评聘职称。以这样功利的态度来对待研究,其研究能力的发展便成为了空谈甚至是笑谈。在社会服务方面,由于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通常将其视为负担,不愿意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尤其不愿意向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 (二)片面理解专业发展内涵,不能做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综合发展及相互促进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丰富而广博,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或受制于专科教育的传统,将专业发展片面理解为教学上的专业发展;或盲目崇拜科学研究,将专业发展过程等同于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或只认识到专业发展中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却忽视了社会服务维度。观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专业发展的片面认识和理解,严重阻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得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都不能很好发展。 将专业发展片面理解为教学方面发展的教师,通常很少考虑科学研究,认为研究只是晋升职称的工具。这些教师往往对教学的理解有失偏颇,多将教学发展理解为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增多。掌握丰富高深的学科知识,对学科进行系统而深刻的理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仅此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专业型教师,应该既对所教学科有深刻理解,还应对教学有深刻理解,并均达到概念性理解水平,才能真正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如果教师仅仅对所教学科深刻理解,而对教学理解不深刻,那么,他一般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不能有效、自觉、深刻地实施教学,而且他组织的教学往往缺少教育性。”嗍将专业发展窄化为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的教师往往对科学研究抱有满腔热情,但有关研究的理念以及进行研究的方式方法不正确,通常只凭一时冲动或盲目跟随所谓的研究热点选定某个研究问题,不能形成自己的学术生长点,没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性研究规划,研究成果不连贯,影响了研究的整体质量,也阻碍研究能力的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通常将科研视为与他人无关的事情,或担心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经费或研究成果,或不愿听命于他人,经常是孤军奋战,尽管身心俱疲,也难以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于他们对科研的盲目追求,势必对教学造成冲击,无暇顾及社会服务。 (三)专业发展任务繁重,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 新建本科院校正处在专业建设、学科调整和升级的时期,持续扩招的压力,使本来短缺的教育资源更是雪上加霜,教师专业发展任务相当繁重,这突出的表现在教师沉重的教学工作上。据调查,新建本科院校有的教师一学期要完成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包括两门新授课;有的教师每周课时超过20节。繁重的教学任务已经使教师疲于奔命,同时要迎接各种各样的教学检查,多数教师还面临自身学历、学位层次的提升,需要通过各种考试和答辩,学历合格的教师又多是新人职的年轻教师,面临着更为重要的教学挑战,甚至是专业生存的危机。在这样的境况中,即便那些有强烈专业发展意识,能全面理解专业发展内涵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处理专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往往顾此失彼,专业发展步履维艰。 (四)专业发展途径单一,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 综观国内外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有美国的教师交流计划、日本的FD制度、学术休假、参加学术共同体、岗前培训、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听课观摩、教学比赛、校本教研、教学反思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由于自身、组织等方面的原因,专业发展途径相对较少。新建本科院校与历史悠久的高校相比,整体水平低下,缺少有威望的专家、学者、名师,所谓的专业共同体由于缺乏核心人物而流于形式,不能共同做事,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也不能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和经费紧张,每年派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的教师人数屈指可数,使绝大多数教师丧失了与本专业知名专家学者直接对话、交流,开启心智,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机会。同时,师资、经费的紧张也使得学校不能制订实施学术休假制度,教师又丧失了对教学、科研、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反思、统整与提高的机会。由于经费的紧张,学校购买的网络资源、图书资源等有限,尤其是外文资料有限,难以满足教师查阅文献的需要,切断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了解国外相关研究状况的唯一通道,使得专业视野狭窄,专业发展的全球化视野和国际眼光无从谈起。经费紧张也造成了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所需经费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传统的文人相轻和自我保护主义的陋习,使得教师在遇到专业发展上的问题时,通常反求诸己。这种自我保护主义切断了高校教师从外界、他人获取专业信息的渠道,并使高校教师之间的知识分享不能实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阻碍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应对 (一)政府层面: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财政投入,创新教育筹资机制 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没有本科办学的历史积淀、底子薄、建设任务重、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使得新建本科院校资金缺口严重。政府若加大对该类院校的经费投入,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经费大多是靠学校自筹,主要靠贷款来实现。政府应转变观念,“不应把高校看成一种预算上的负担,而应看成加强经济竞争力、发展文化和加强民族的社会凝聚力的长期投资。”建议建立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地(市)级政府三级联合投入机制解决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困难。国家通过国家级项目进行投入,省财政加大人均拨款和项目拨款,地(市)级财政也要通过政策性扶持,形成各级政府尤其是地(市)级政府加大投入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学校层面: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真正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人才引进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原则,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吸引优秀人才到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中来。足够数量的教师是学校办学的基本保障,也是帮助教师解除专业发展任务繁重的前提和基础。但相对于师资数量,师资质量的提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经费。因此,专业发展领军人物的缺失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学校必须加大、加快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对新办专业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引进。然而新建本科院校起步晚、底子薄,办学资源和学校声誉与老牌大学存在较大差距,引进人才的难度较大。仅凭传统刚性人才引进做法,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学校可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采取柔性引进机制,聘请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或有高级技能的技术人员,以全职或兼职的方式来校工作,以满足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本校原有教师的培养。学校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如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发展水平等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为那些渴求发展的教师提供政策、情感、时间、信息和物质支持,并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教师的发展积极性,在全校营造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并构建以院系科为单位、以学科、学术带头人等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发挥教师集体效能,帮助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三)教师个人层面:树立专业理想,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教师专业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所以教师个人对专业发展的不懈追求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走出发展误区和困境的内部动因。教师不要因学校在世人眼中的“三流”地位而甘做“三流”教师,要意识到学校和自身肩负着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在专业发展方面要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以消极的眼光看待专业工作的倾向,树立崇高而远大的专业理想,争做专家型教师、学者型良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了专业理想的教师是渴求发展的教师,是自主发展意识强烈的教师,他们会主动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过去和现状进行统整,并做好未来的发展规划,注重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胸怀远大专业理想的教师只有对学问的虔敬,不会筑起自我防卫的藩篱,用不交流来掩饰自己的贫乏和平庸,他们会虚心向同行请教专业发展问题,也会对其他同事的专业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总之,远大的专业理想使教师变得高尚而富有人格魅力,这是古今中外大师所具有的普适性特征。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谈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教师激励 激励机制 教师专业化 教师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其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主要措施和相关保障,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人了快速化发展的轨道,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整体师资力量不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且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精力不够,严重地制约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为此,教育部提出现阶段要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各高校要想方设法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积极创设有利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内涵 1.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通常是指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根据激励的定义,激励机制应包含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和行为归化制度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励机制是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的总和。其中诱导因素起到发动行为的作用,后四个方面构成要素起导向、规范和制约行为的作用。一个健全的激励机制应是完整的包括以上五个方面、两种性质的制度。只有这样,它才能进入良性的运行状态。 1.2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是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前提下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建立的一套激励制度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它是主体取向的激励,是重发展而非重功利的激励,是整体目标指向的激励,是即时性和过程性的激励,是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有机统一。 2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实施 2.1目标导向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其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投人教学,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加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与调节,主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逐步成为专家型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2主要措施 2.2.1成就激励 成就激励把激发、形成教师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管理目标,通过让每一位教师取得成功,促使全体学生取得成功,最终实现教育取得成功的目标。它改变了传统外压式的强制管理,通过激励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工作,将学校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自我开发内在潜能,实现自主、全面发展。首先,价值激励是第一位的,其核心是以成功为价值指向的教师价值评价体系。它要求正确发现、认识教师,充分肯定每个教师都有成功的需要和潜能,通过多种方式使教师发现、认可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价值激励通过指明教师个人奋斗方向,展现未来前景,从而激励教师的斗志,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树立起“人人都有发展机会”的信念,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创造机会,走向成功。这就要求学校实行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其次,要有效实施用人激励。高校管理者要遵循以人为本、德才为先的用人原则,把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学科研水平和工作实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选才要唯才是举,用才要知人善任,验才要注重实绩,护才要无私无畏,育才要着眼未来。让教师在“明责授权”的最佳管理体制中创造最大的个人业绩,实现自身价值。譬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再次,学校还要多给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并坚持开放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及时把国内外、校内外的教育动态、政策法规、科研信息等各类信息传递给教师,使教师对时代精神和学校发展计划、目标等有充分的了解,进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2.2物质激励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核心是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将诱导因素集合与目标体系连接起来,即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将会得到相应的奖酬。直接的经济利益分配是所有教师最关心,也是影响教师积极性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学校要重视并做好学校内部的报酬分配,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分配操作方案,让每个教师获得不同层面、不同角色的经济激励,从而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譬如,学校通过设置不同的岗位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并根据教师选岗和完成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以引导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2.3需要激励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满足教师需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外在奖酬形式,并设计具有激励特性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诱导因素集合,以满足教师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通常来说,物质需要的满足并不是最终目的。在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精神(需要)激励便成为激励的主导因素之一。一方面,我们要十分重视道德激励和文化激励。注重培养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学术理想、价值形象和主体意识,并千方百计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形成学校文化精神与教师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使学校成为教师心目中创业的最佳场所。另一面,要在一定范围内选拔某一面最有成就的优秀教师,作为其他教师学习与效仿的典范,发挥其榜样的力量,产生激励效应。从发展动力论的角度看,榜样的激励使被激励者无论在哪个层次、哪个环节都可以获得良性的发展。譬如,许多学校实施“名师工程”,通过教学竞赛和示范教学遴选出教学名师,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改项目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名牌专业建设等项目充分发挥名师的榜样激励作用。 2.2.4民主参与激励 民主参与是增强凝聚力、培养主人翁意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增强人的凝聚力。教职工有权参加重大事情的决策与建议,对领导者进行监督和咨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当激励因素存在并且在工作情景中处于肯定状态时,他们才会获得满意感。譬如,许多学校实施校务公开,进一步增强和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参与管理的作用,并积极吸引优秀教师代表参与学校管理。 2.3管理保障 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既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人本理念、质量理念、效益理念等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又要求学校管理者对激励机制、激励频率、激励程度、激励对象把握适度,正确选择激励内容、激励方式,更要求学校管理者正确处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个体激励和群体激励、当前激励和长远激励等多种关系。只有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及时调节激励的途径和方式,建立有效反馈机制,才能保证激励机制有效、全面、健康地运行。这就要求学校实施“三全”教学管理模式,即全员管理,把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纳入教学管理体系;全程管理,把教学的全过程纳人教学管理体系;全面管理,把与教学工作相关的方方面面全部纳人教学管理体系。并坚持以全员管理为基础,以全程管理为核心,以全面管理为保障,大力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 3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3.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实施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其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广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多是从社会学角度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则更多是从教育学纬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笔者这里提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而内在专业结构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有两个:其一,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利及力求集体向上流动。(社会学者的研究取向)其二,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取向) 3.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首先,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通过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沟通理论与实践,使得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使得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其次,教师应积极反思。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反思周而复始,循环进行。它要求教师细致观察并发现问题,通过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实践,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自身理论水平。它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此外,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合力以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结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质量上。而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乃至全社会)积极构建发展性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试析知识观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知识观 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 教师专业化 论文摘要: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而广博的学科知识,而且也需要有如何将其转化的知识,即教学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但在知识的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教师所具有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在哪里,从这里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职业一直是否是属于专业性的职业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教师不是专业性的职业,任何有知识、有学问的人都能做教师;有人认为,教师是半专业性的职业,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一部分教育专家则认为,教师应该是专业性的职业,因为教师需要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才能胜任工作要求。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业职业,因为它是必须经过长期而严格的训练才能获得从业资格的职业,而且也是一种要求要不断地维持和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对教师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他们需要哪些知识,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什么,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等等,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已进行了探讨。在此,笔者拟从知识观的角度通过对作为一种专业性的职业到底需要哪些知识的分析,进而对教师所应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探讨,以期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教育系统中各层级的专任教师在学历层面上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历的提高意味着教师在学科专业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我国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但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具备学者的资格与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是一名杰出的学者,但他却可能是个糟糕透顶的教师。这告诉我们,即使教师都提高了其学历层次,都具有了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教学水平也一定会是高的,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就会提高教学质量。换句话说,教师的学历或者说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只是当好教师、搞好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并非是其全部条件。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同时也是一个专业。这样教师就既需要有其所教学科方面的专门知识,同时也需要有知道如何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不仅需要有深厚而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有如何转化的知识,即教学知识。相对于专业知识而言,教学知识是由教师根据其所授课程的知识、教学的时间安排、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形成的。在教师的教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一般都加人了教师个人知识的其他成分。从知识形态的角度看,教学知识是以“教师知识”( TeatherKnowledge)的形态而存在的,它是教师个人知识的一部分。这非常类似于医生和律师这些被世界公认的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性的知识。正是因为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所要求的专业性的教师知识,并且通过诸多努力人们对“教师知识”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对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这个判断,应该是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正确的判断。 教师知识是指一个教师在处理某种特定事件时所需要的知识整体,它是构成教师行为的基础。从实践层面来看,教师知识的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即包括其止规的学历或学校的教育,也包括其在职培训,还包括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对于教师知识,目前大体上有三种研究和实践方向所形成的观点叫:一是实证主义的教师知识观。实证主义的教师知识观以盖奇(Gage)和伯利纳(Berliner)等为代表,他们认为教学具有科学的基础,掌握了这种基础,教师的教学效能就会大大提高。但在前述两人的时代还没有出现“教师知识”这个概念,所以其研究就主要集中在关于教育与教学方面的知识上。二是连释主义的知识观。诊释主义的知识观以埃尔鲍兹(Elbaz)、康奈利(Connelly)、克兰迪宁(Clandinin)和舍恩(Schon)、芒比(Munby )、拉塞尔(Rus-sell)两派为代表,他们将研究从实证的规则化的知识领域转向了对个体经验的解释,关注教学行为背后的特定意义,寻求产生于教师个人经验或行为中的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知识领域。但该两派的研究途径不同:前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知识来源于教师的“实践知识”或称之为“个人实践知识”,后者则认为教师的教学知识来源于“反思实践”或称“反思实践知识”。三是对两种知识论加以整合的教师知识观。它以舒尔曼(Shulman )、格罗斯曼(Cross-man) ,Cocran, DeRtuer King为代表。他们提出了教师的教学所需的知识种类的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ge)的概念。实证主义和诊释主义所指的教师知识均以“教什么”为先在性条件,将研究主要集中于,口何教”方面,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基于主客体二元分离的认识论和知识观,后者则是基于主客体相统一的认识论和知识观。舒尔曼等人提出了一个表征教师的专业特性的概念—“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他们是从整体上来研究教师的教师知识的,其中既包括了“教什么”的知识,也包括了“如何教”的知识,并且也将这种研究建立在主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之上,因而就对教师知识、教师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舒尔曼认为,做好教学需要如下知识: 1)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包括内容知识,如具体的事实、概念和规则;实体知识,学科内的范式;句法知识,如学科内容间的联系。2)一般教学法知识。即超越于各学科之上的关于课堂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则和策略,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设计与实施测验等,是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教与学的原则和技能。3)课程知识。课程知识指对教学媒体、教材和教学计划的熟练掌握。4)学科教学知识。它是根据具体要教的内容对学生施教的知识,如为促进学生理解而使用的类比、图示、演示和解释等。5)学生及其发展特点的知识。它包括学生的个体发展与个体差异方面的知识。6)教育背景知识。它包括小组或班级的活动状况、社区与地域文化的特点等知识。7)有关教育的宗旨、目的、价值与其哲学、历史背景的知识。在以上的教师知识的类型中,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能体现教师专业特性的知识类型。 之后,有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进行了大量研究。格罗斯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包括4个部分l)教师的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关于学生应重点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或观念。2)关于学生对某一课题能否理解或是否会错误理解的知识。3)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主要指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主题教学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还包括对学科内的特定主题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加以组织和重新结构的知识4)对特定主题的教学策略和如何表征的知识。显然,舒尔曼和格罗斯曼两人更多地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界定学科教学知识的。在此基础上,Coehran, DeRtuter king从知识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又作了修改和拓展,提出了“学科教学认识(pedaagogical content knowing)”的概念,即“教师对一般教学法、学科内容、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后者还指出,“综合与整合是‘学科教学认识’发展的本质特征”,同时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综合模型,表明学科教学知识是不断整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四种知识,并且使之逐渐由少到多的认识发展的过程。 所以,概括来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加工,然后再转化给学生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对学科知识与一般教学法知识的整合,是区别教师与学科专家的一种独特的教师知识类型,是体现教师专业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对学科的内容进行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时,既需要对所教学科内容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解释,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类比、暗喻、举例、演示等)来表征其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先前知识和先前所形成的认知来选择和分配各种材料。可见,学科教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特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对在不同领域(如象棋、物理、数学、医学、体育)有专长的人的研究表明,与新手相比,专家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在于他们拥有大量的本领域的知识。专家的这种高度组织化和层次化的知识促进其对问题可以作深层的表征。瓦恩伯格和威尔森认为,“学科知识是教学的核心,但专家的内容知识并不是搞好教学的唯一决定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中进行转换的能力,所以使他们赢得了‘聪明的实践者’的美誉。在分析课堂话语时,特纳·比塞特(TLll71eI" B1S-set)的研究发现,在教学行为中,所有的知识都是以教育学的某种方式来表现的,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整合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作为教学的知识是以学科知识为内核的,它主要通过学科教学知识等其他知识来对之进行加工,以最终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形态。这种经过教师加工的知识的存在方式,具有对话性和生命性的特点。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知识其存在和呈现出的形态,是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知识合金”。其中,学科知识是关于“教什么”的知识,是内核,是属于本质的东西;学科教学知识则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外壳,是形成“知识合金”的“催化剂”。这两者共同造成了教师最终传授给学生的学科知识的质与量的区别。学科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但在知识的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教师所具有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在哪里,从这里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关于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研究——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说起 论文摘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新世纪高师院校急需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状况的根本所在。为适应日益变革的时代要求,高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到从素质培养出发,树立以精神塑造和责任感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全力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注重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将学术能力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并举;在保持师资培养规格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就业率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正面临巨大的变革,在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多层面、多规格的,单一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竞争力大大降低,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尤其是师范院校,在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大门逐渐敞开之后,其原有的垄断优势正日渐丧失。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对原本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变革势在必行。 一、职前培养专业化教师需要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变封闭的教师教育体制为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 2003年11月,教育部师范司在厦门主持召开“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研讨会”,成立了已经有七十所高校参加的“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协会”,发表了《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行动宣言》,这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体制正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结束了师范院校一统师范天下的局面。尽管如此,就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还不可能建立起完全开放型的高师教育培养制度,而是以封闭的、定向型为主,开放型来提供补充,定向型和非定向型并存;因此,师范教育开放化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在短期内实施师资培养高等教育化,依托独立的师范体系十分困难,必须采取多种模式,逐步建立多样化、混合型的师范教育机构。根据我国国情,一些师范大学可向综合大学发展,一些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可并入综合大学。中小学教师由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等多渠道培养。这已成为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因此建立多样化综合教师培养体系便成为切实可行的创新点。例如:本专科“2+1”、“3+1”或“2+2”模式,本科“3+2”或“4+2”教育硕士模式等。其具体做法是:先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然后集中进行教育理论与能力的培养,学生入学时不事先定向,只有那些志愿当教师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或本专业毕业后,到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学科的专业培养并从师任教,其余则在本院系毕业。 目前这种分段培养的模式已初见成效,既注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又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挖掘出乐于从教善于从教的优秀人才。 (二)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基点,实现学科与专业的整合 其核心问题包括:更新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适应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标准,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理念,本着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师范专业的教学质量的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比重:一般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占60%一75%,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总量占25%40%;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能力,从而增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综合素质,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奠定培养发展型教师的理论基础,拓宽师范专业知识结构的生长点。 (三)强化教育实习管理,建立科学完备的教育实习制度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前学习教学技能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目前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教育实习时间短(6~8周)且无法保证;实习目标简单且形式化严重;一些中小学甚至不愿意接受实习任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制度建设。具体包括延长实习时间使之与发达国家的实习制度并轨,并且将实习时间分期分段利用;明确实习的地位与作用,赢取实习基地和其他中小学的大力支持与广泛协作;提高实习成绩的考评标准,健全实习过程的考评监控体系。 (四)完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既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也是保证教师教育质量的需要。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国家教师教育标准;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和质量评估机构; 2.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 3.进一步确立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 4.建立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职前培养教师的主战场,更应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主要包括: 1.提高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 2.加强师范生的学业标准。 3.加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 4.把好师范生毕业的关口。 二、以不断适应并满足社会需求为基准点,构建新型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举措 (一)从素质培养出发,树立以精神塑造和责任感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曾有人对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生时的要求做过调查。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生时首先看中“专业知识优良,多才多艺,且政治思想较高”的占74%。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两种素质。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思想道德教育的倾向。因此,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前提下,学校在抓好伦理道德、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同时,应突出开拓、创新精神和竞争、合作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的培养。具体做法是: 1.将艰苦创业教育纳入到在校几年的德育工作中,帮助学生克服享乐主义的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拓进取精神。 2.积极宣讲国情与政策,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独立自强。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制度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鼓励号召学生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3.加强磨难教育,让学生在与困难作斗争的历程中,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培养学生能吃苦,能战斗的意志。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全力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点,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今,动手能力差是我国大学生的一个共同弱点。同时,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面临的许多问题,使得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 1.实习基地匮乏; 2.经费投入不足; 3.就业制度的改革,对教育实习也会带来冲击;实习生忙于应聘或准备考研,经常请假外出,不能安心实习,严重影响实习秩序。 因此,今后高师教育实习的改革发展方向主要包括: 1.改变以往单一的教育实习组织模式,变“教育实习基地集中实习”为“教育实习基地集中实习与“定点定员,回原籍实习,共同负责”,“组队委托管理”,“单独实习,委托管理”,“顶岗实习”和“顶岗转换”并举的模式,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实习基地缺乏的问题,发挥了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提高了实习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 2.严格管理,规范管理,全程管理。首先,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实习应从经济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多途径、多方位开辟新基地;同时,开源节流,多方筹措实习经费。 (三)注重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将学术能力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并举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高师院校的师范性和学术性并不应该是完全对立的,不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是辩证的统一,即师范性是指具有高度学术水平的师范专业特色,学术性则是指具有强烈师范专业特色的学术水平。 具体来说,“学术性应作为师范性的基础,教基地缺乏的问题,发挥了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具体来说,“学术性应作为师范性的基础,教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实习应从经济和政学术水平的师范专业特色,学术性则是指具有强烈育学科教育应在专业学科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在专业学科教育中也应体现教育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这种高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与教育学科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是教师教育新的学术性标准,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本要求及其师范性的充分体现。”为了确保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必须积极促进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和,其途径包括: 1.将教育学科类课程列入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构建体现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2.进一步深入开展开放型教师教育模式,鼓励综合型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师范院校侧重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 3.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由“学科本位”向“双业范式”(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的转变。 (四)在保持师资培养规格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总的说来,就是突破“精英主义、知识为本、专业中心”的樊篱,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立体式、开放性、多元化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在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还要积极完善与拓宽实践教学,建构教育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着重本科文理课程的连贯性和相互渗透,既培养学生广博的基础知识,又注重发展特定领域的专门能力。” 其次,努力拓展教育渠道与空间,有机整合教学计划、思想政治工作计划、社团工作计划,积极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综合育人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三、结束语 为适应日益变革的时代要求,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紧紧围绕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这些核心内容,不断探索新的路径,用教师专业化的新理念,推动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关于专业合作,精心研究——针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分析 【论文摘要】新课改的全面启动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提高英语教师专业合作技能,促使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以改进教学方法获得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整合“以学校为本”进行“行动研究”的建议.以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 自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英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外语热”的现象越演越烈,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抓住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机会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一、新课程对中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教育部新颁发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应该在工作和研究中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工作方法。并且应通过合作反思、相互支援、互相学习以及共同提高专业技能等来开展经常性的合作与交流。”外国语教学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合作,教师不仅能分享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还能增进彼此间的和睦关系。按照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教师应该改变他们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只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还要身兼“服务者”、“督导者”和“合作者”的职责。 教学研究工作是传统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学与研究的分离其实是理论与实践不能相联系的一个严重问题。教学研究则被视为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导致教学研究不符合教学实际。教师没有参与教学研究工作,教师的教学水平会长期停留在一个例行教学的水平上而得不到发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积极地而且有创造力地深入调查那些能符合教学目的、当地实情和学生的需求并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们应该试着让自己变成富有创造力的研究型教师。”通过教研实践,英语教师将会从例行的教学框架中解放出来,获得持续发展,促使教学方法的改进。为确保英语课程改革的成功,英语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是紧急之需。 二、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主要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而展开。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盘县柏果镇部分中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同时在网上也进行了调查。最后整理出286份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是由有关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态度的20个命题组成。对于每个命题,有五种选择可供选择,包括“非常同意”、“同意”、“未考虑”、“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整个调查表主要是取材于贾爱武的有关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问卷调查表Ⅲ,并加入了有关新课程的问题,调查表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合作和教师成为研究者两方面的主题。 (一)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合作调查 学校是一个教学团体,每位教师都应该和他的同事甚至他的学生、专家等合作。专业合作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流行和重要的方法。合作这一形式就像协同完成教学日志、同伴观摩和协同合作的教学等一样能被用于反思性实践活动中。此外。英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专家撰写的研究论文与他们展开对话,并提供一些好的建议用于教学实践。 从表1中看到,大多数英语教师(95.46%)经常和他们的同事交换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79.72%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环境非常和睦,大家都在为共建一个优秀团队而努力。表1还显示大部份英语教师(61.54%)经常和他们的同事一起集体备课。所有这些都表明专业合作在英语教师的工作中担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丹尼尔森和麦克格瑞特所说:“在合作中建立的一个系统,特别是如果合作在实践上要求有所反映的话,比一个没有合作基础的体系更可能激发教师产生真正的努力……合作为更均衡而且更准确地阐释实际提供了可能性。”根据调查,96.5%的教师会对同事或教研文章上的好建议在自己的教学中试验。总而言之,合作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流行又有效的方法。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研究工作被认为是教师自我发展和学校进步的重要方法。学校要鼓励英语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相关联的研究工作。 表2显示了大多数教师从他们的内在需要出发做研究工作,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兴趣(31.12%),也有的是为自身发展(3.92%)。这一结果可以在表3中得到检验:大多数教师(67.13%)并不认为要求教师搞教育科研是强加给教师的额外工作。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意识到做研究的重要性和必需性。从表3所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少部分教师(13.99%)曾在英语教学杂志或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原因是他们可能没有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忽略了英语教师的理论学习。 表3中尽管多数教师(87.76%) 相信英语教学理论对他们的教学会有指导作用,但他们中间只有少数人(41.95%1注意学习教学理论.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大多数教师6(7.49%)在英语教学中,更倾向于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者型教师”或“研究型教师” 的呼声越发高涨,但只有40.21%的英语教师对教学、科研并重.并认为自己是学者型或研究型教师。如何改善教师的研究教学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三、结语 英语教学中专业合作是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已被广大教师采用。但对于教师成为研究者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为了改进教师教学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教师进行研究工作应该与他们学校的教学实践紧密联系,整合“以学校为本”进行“行动研究,加速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和谐的桥梁。在进行行动研究中,除了教学日志、录像、同伴观摩、问卷调查和访谈之外,还要收集诸如照片、学生的日记等等数据。中学英语教师应该把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数据收集方法和采取的步骤置于教学背景中考虑。只有这样,中学英语教师才能改善他们的英语教学并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在教学中专业合作,精心研究,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方法的行动研究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化 发展途径 行动研究 论文摘要:目前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我省幼教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确定实验幼儿园开展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方法的行动研究。具体地在制定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多元化培训、园本教研科研、教师反思等方面深入研究,以求在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与方法中独辟蹊径,促进我省幼儿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责、对幼儿身心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贯彻、实施《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关键在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而师资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即教师专业化水平。2O世纪8O年代以来,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方向和主题。通过前期调研我们了解到,我省幼儿师资队伍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职业素养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二是教育理念比较陈旧、缺乏,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较差;三是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安于常态,敬业精神有待加强;四是幼儿教师虽然已认识到应该加强职业素养,但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方向迷茫无措,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我省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此,作为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方面的负责人,笔者牵头承担了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确定了我省哈尔滨市的尚志幼儿园、市政府一园、市政府二园、省委二园、建新幼儿园、香坊幼儿园、哈锅炉幼儿园、靖宇幼儿园、哈尔滨工业大学幼儿园等九所省级示范幼儿园为实验幼儿园,开展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同方面的子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切实促进了我省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我们的研究多属于教育行动研究,也就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专职教育研究人员密切配合,针对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采用各种可能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并以最终寻求解决问题、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宗旨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因为这种研究能面对我们不同幼儿园的不同教育实践课题、不同的教师发展水平、教师面临的不同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我们按照计划一行动一观察一反思一修改计划一行动等几个环节之间循环的行动研究步骤,逐步推进我省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 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我们确定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科与教育的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和反思能力、人文素养、批判理性等多种职业素养。另外,幼儿教师还承担多重社会角色,他们还应该是幼儿身体健康的护理者,认知发展的促进者,适宜环境的营造者,游戏的参谋和同伴,社会化的指导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应是具有不断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儿童教育研究者。 一、引导幼儿教师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积累过程,任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存在着发展的阶段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就是幼儿教师本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一个蓝图,为引导、监督和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参照框架。因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首先应尊重其自身的需求、兴趣和意向,这些是幼儿教师成长的内部动因。各实验园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儿童的发展与未来,都与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密切相关。而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必须制定一个既有长远目标,又有现实目标的规划。包括自己的发展优势分析、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及方法、专业化发展评价与检核等。这样每个人前进的道路上有了主攻方向和明确的目标,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有位新手教师,计划在三年内完成从新手教师到经验型教师的过渡,还想在五年以后成为区级的骨干教师,为此,她制订了一些具体的学习计划和措施。再如,另一位37岁中年教师这样写道:“以前,自己工作就是跟着感觉走,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总是没有什么头绪和方向,现在通过学习,认识到不进行专业化发展,不仅会落伍,而且还会影响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她也制订了三年内成为一名研究性的教师,五年内能成为幼儿园的科研骨干力量的个人发展计划。虽然幼儿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有差异性,但都是积极向上的、主动发展的,努力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幼儿园领导者通过了懈每位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了解本园教师的成长需求,掌握每位教师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能更好地打造本园的师资梯队,也能找到调动每位教师工作及改革积极性的良好契机,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 二、构建灵活多样的学习共同体——将读书学习作为教师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幼儿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建立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之上,以幼儿园为基地,以幼儿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研讨为形式,在团体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整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在这样的学习型组织里,人人平等合作和交流,能发挥每位教师在组织中的主体作用,让个体的聪明才智得以尽情施展,从而激发每位教师的自信心、责任心和成就感,还发挥共同体的凝聚、辐射功能,充分展示教师集思广益的群体智慧,达到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使整个组织充满朝气和活力。我们组建了灵活多样的学习共同体:有全省网络化的学习共同体;有各地市视导员组织的区域学习共同体;有各个幼儿园的学习共同体;还有园内每个年级组的学习共同体等等,她们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任务、幼儿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问题,开展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要学习就要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幼儿教师只有边读书、边实践、边反思,学以致用,才能获得专业化发展。读书既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个人进行。读书的内容可以选择是与教育、幼儿教育有关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好书。每所实验幼儿园都购置了大量的图书,支持教师的学习。通过读书,不断丰富了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也不断增长了职业智慧。通过读书,他们更加能读懂幼儿的内心世界,读懂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的需要,使他们的教育实践更有科学性、针对性、适宜性。当然,他们的阅读也经历了从粗浅的看到仔细读懂、写书评感想再到与同伴交流、分享、辩论。就这样,我们的幼儿教师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其专业化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三、组织多元化的培训——利用专业引领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关键 要全方位地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单靠他们自身学习与同伴的相互学习还是不够的,因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是包含多方面的要求的,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培训,应该寻求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专家引领,才能高屋建瓴地预测未来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能用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深刻地认识NJD童观、师幼关系、课程观的不同会影响我们国家未来人才的素质,影响儿童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邀请了在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专门研究的华爱华、刘占兰、梁雅珠、姚伟、王晓英等知名教授来给我省骨干幼儿教师及教研员作了“园本教研——给教师以专业支持”、“新《纲要》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要求与教研员的作用”、“新时期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幼儿教师心理成长”、“学前儿童朴素理论发展与教育对策”等专题报告,这些报告使我们幼儿教师比较准确地解读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具体途径,明确了如何把专业化发展的要求逐步落实在自己身上。而且新《纲要》对幼儿教师及教研员提出了角色转变与作用的新要求;而且结合教研员工作的实际,必须具体带领幼儿教师进行五个“一”的研究;即研究每一面墙饰;每个区域;每一个领域的教育活动;每一个生活环节;每一次师幼互动。并且要三位一体地研究,即研究学科、研究幼儿、研究教育策略和教学法。再如,专家指出园本教研要求以园为基本单位,建立各种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有一致的认同的核心人物(园内专业引领与促进者)各有各自的优势,能有效合作与互助;实质性的互动与同构新经验;以实践作为判断的依据;有相对稳定的人员。专家这种具体的引领和指导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教师明确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他们知道具体做什么,怎么做。除了省级培训之外,我们还分区域培训和园本培训等多级培训,在培训中倡导参与式培训和现场研修的形式,都是结合本地区本园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来开展的。通过多级培训,幼儿教师丰富了幼教专业理论,学会了解决自己实践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四、开展各种园本教研、科研活动——依托园本课程、园本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研究素质 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为本,基于幼儿园内部、幼儿园自身实际的保教工作的实践问题,以促进幼儿园以及教师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旨在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研究活动。而园本科研也是在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讨基于本园的一些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现象和问题,揭示其规律,进而有效地改善幼儿园保教质量、管理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研究过程。过去幼儿园虽然也有教研活动,但多是自上而下的被动式的教研,教师缺乏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学习《纲要》,教师不断更新了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等,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再只关注自己怎样教,而是更多地关注儿童怎样学,关注儿童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关注怎样引导幼儿与环境和材料之间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各个实验幼儿园探讨了不同的园本教研形式;例如省委二园的结合本园实际开展了参与式教研强调人人参与,亲身感悟和体验,使教师成为园本教研活动的主人;诊脉对话式教研集中在本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并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体分析和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和不同的解决策略。建新幼儿园在分享交流式的教研活动中探讨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提问策略;尚志幼儿园结合本园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开放表现的园本课程构建等专题进行深度会谈,由浅表的教育现象的教研逐渐进行原因性、本质性、规律性深度探究和改革。园本教研活动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幼儿教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幼儿园的科研工作,多数是专家指导少数教师开展自上而下(即由幼教专家根据研究兴趣选题,幼儿园实验教师参与的)、形式单一的研究,大多数教师都因缺乏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缺乏科研经验和信心,认为科研是教育专家的事情而很少参与科研活动,还形成了教研和科研两层皮,不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树立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改的理念。尤其结合本课题的行动研究,通过专家的引领使教师认识到科研工作并不是高不可攀,而是解决幼儿园实践中问题的良策,幼儿教师恰恰才应该是幼儿园科研工作的主人。幼儿园的科研课题不是专家的理论设计和假设,而是为了改进教师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不适宜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敏感性,使他们更有效地工作。从某种角度来看,“行动研究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改进教育实践的研究方式,更是一种促进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幼儿教师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幼儿教师更加用心去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和构成自己生活的教学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学与研究成为了幼儿教师职业生命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化发展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使他们在这种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中,不断地获得新生、乐趣、成功感,将理论、经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推动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发展。 实验幼儿园还根据这几年的科研课题,打造研究性教师队伍。在专家的指导下,先系统地学习了科研的基本理论,然后从选择适宜本园的问题进行科研立项申请到研究方案设计,再到研究方案的实施,再撰写研究报告,直至最后的结题验收等都让本园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积极参与到不同的研究分工中,使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改革意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五、借助案例分析和教师的反思——在教育行动研究中促进自身不断专业化成长 案例分析是幼儿教师对一个教育事件进行描述之后,还需要进行对案例的分析与反思,其基本要素有三: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对案例时间的反思。教师的反思是指幼儿教师对有自我发展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经验、观念、理论进行积极、持续、深人、自我的思考基础上,尝试改变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丰富、完善、重建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论,以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案例分析和反思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因为案例分析要求研究者必须亲临事件发生的现场,教师最有这个方便条件,可以全面地了解教育对象,可以找出适宜的干预策略和方法。反思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性思考,是一种质疑性、持续性、多元性、问题性、建构性的思考。但是在开始要求教师写案例分析和教学反思的时候,教师的感受不一:有积极参与者的感受,希望做好我自己,品味其中研究的快乐,感受创造的幸福;但是也有的教师进行反思是迫于无奈、感到添了更多的苦和累、疲于应付;或是惑于反思,不知其所以然的迷茫。对此,各实验园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反思交流活动,让教师们看到同伴在交流中说出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体验到了快乐,激发了教师反思的内部动力,增强了反思的信心和勇气。教师的案例分析和反思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从开始对教育活动预案设计问题、根据孩子兴趣需要动态生成问题、自我经验问题;逐渐深入到对隐藏在活动中的这些问题以及活动设计思路(如将运水的活动目标主要定为“学习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技能、愿意动脑思考运水工具的合理使用方法”等)背后的各种观念(如儿童观、课程观、知识观等等)进行反思与评价、甚至还要对“背后”的背后,“背后的背后”的背后……进行追问,以至无穷,这即是反思与评价的根基性。同时还可以在集体反思中,其他不同“声音”的指引和启发下,他们将从另一个崭新的视角反思与评价自己的活动设计思路、方法、策略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深层观念。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不仅可以优化反思与评价过程本身,还可以不断改进各种活动设计方法、策略,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不断更新自身各种深层观念,进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通过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我们的教师开始明确专业发展是幼儿教育改革的保证,运用以上的途径与方法,我们的教师开始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性教师过渡,不断推进我省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我省学前教育的质量。当然,我们的研究还有待向更纵深的方向不断拓展,以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为繁荣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谈“名师工作室”应成为骨干教师专业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基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论文关键词】骨干教师;名师;平台 【论文摘要】骨干教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代表,名师是城市的名片,重视骨干教师团队建平设,必须加强其专业发展能力的引领.而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运用名师工作室是培养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很好的模式。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名师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引领骨干教师的发展。可以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建学习的平台、研究平台和展示交流发展平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一支优秀骨干教师团队是基本前提,而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为骨干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搭建平台。 湖北省武汉市长期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名师工作室,通过授徒的方式,集中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人室学习,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笔者近期参加武汉市关于名师建设的项目研究,为了解和把握武汉市目前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骨干教师培养,我们课题组对其中推荐参加名师工作室人室弟子—中学骨干教师做了一份调查,对他们目前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做了一个了解,为制定下一步培养工作方案和实施效果考评提供了基础。 一、骨千教师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1.骨干教师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对62名骨干教师所做的调查中,男教师46人,女教师16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 - 49岁之间,占被调查对象的98%0(如表这是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团队。 在对职称状况的调查研究中,62名受调教师高级职称占到了79%0(如表2) 从对目前所取得的荣誉称号中调查所得,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占到了62%0(如表6所示)上述三项调查说明这是一支处在成熟期的教师,发展的潜力很大,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正处在专业发展关键时期。 2.关注各学科骨干教师协调发展。从所调研的对象看,语文学科占到31%,是第一大学科,集中了很大一部分优质资源,骨干教师相对集中,而在美术、政治、体育、历史学科只有3%-5%0(如表3) 在中学骨干教师颁调查中了解到,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占到68%,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表4) 上述表明在骨干教师培养问题上,各学科各学段骨干教师发展不均衡值得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关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从表5可以看到,在所人室的弟子中,从农村选派进人名师工作室学习研究的已占到60%,这对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的成长大有好处,但进一步具体分析还是存在这些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城区和重点学校,对偏远农村教师还有待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关注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过的各类研修学习情况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62人中多数人参加过市级半月以上的高级研修班,一部分人参加过大型学术交流或考察的,但还有一部分人什么也没参加过。制订分类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调查2008年以来骨干教师展示教学及研究成果情况时,有}8%只在区内交流,少数在省、市里交流。骨干教师要走出学校、走出武汉、走出湖北,成为名师还有一段路程。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课题研究情况时,只有少数人主持了省级课题,多数人参加省级或主持和参加市、区级课题,也有相当部分人还没参加任何课题研究。在调查2008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有27人没有发表成果,也就是在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能物化为成果的能力还显得不足。 现状调查研究表明,我们骨干教师发展后劲不足,成员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研究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探讨骨干教师发展规律,为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术能力的提升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组建名师工作室,有效引领骨千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调查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看法时,十分渴望和感到荣幸的超过100%。虽然有人是从服从组织安排角度上来考量,他们没有去考量事实上的大,但希望参加学习则是共同的愿望。通过调查,不少骨干教师认为,骨干教师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引领。 在目前工学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依托名师工作室无疑是解决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之一。名师工作室可以使其成为优秀教师培养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向名师学习,这种直接的学习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有展示交流的平台这是名师工作室独特优势;能向同行学习,也是他们的渴望之一。总之,对参加名师工作室学习是深得骨干教师欢迎的。 1.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名师工作室通过确定本工作室研究发展方向,拟定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制订每学年各个成员学习计划,通过制订本工作室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名师工作室活动时间表,使人室弟子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活动形式和地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不仅能面对面向名师学习,还可以在名师指导下向理论学习,在名师工作室内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将读书和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在名师工作室内向同行学习,通过学习内化成果,丰富理论,提高专业修养。 2.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在名师和专家指导下,以问题为切人点,以课题为支撑,研究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转变为课题深人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立足于课堂研究时同时,研究和探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让名师工作室成为研究室,合作研究共同攻关,在提高骨干教师的研究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学术能力,为培养成为有思想的教育专家奠定基础。 3.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的发展平台。在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上,名师通过带徒和辐射活动,组织开展支教、援教和一系列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室,内练和开放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让骨干教师在校内外市内外,开展跨区域跨学科的研修活动,充分展示骨干教师学习和研究成果,并在展示中汲取各方意见,丰富自己的经验,提练自己成果,不断地深人持久地发展自己,在名师引领下,使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逐步形成为学科带头人,成为新的特级教师和名师合格人选,成为基础教育战线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促进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浅议提高教研实效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化 发展 课例研究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力军,其专业化发展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要立足于自身实际,通过提高教研实效、开展课例研究、加强教育科研力度等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校本资源。我们着眼于学校未来实际,立足于自身实际,从教研入手,强化校本教研,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主题研讨,提高教研实效 在对我校教研活动情况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多数学科教研活动只是为了完成一些指令性的行政任务,“主题”不明确,流于形式,收效不高,“交流时得过且过,轮到发言走过场”,在单一的听评课活动中,教师听课没有观察的一个“点”,评课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可能对某一方面有深层次的思考。另一方面,教育观念狭隘,科研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多数教师认为课堂教学重在完成备、教、辅、改、考等教学环节,很少有意识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很少主动地去读一些教育书籍,接受新的教育理念,部分教师认为搞研究是事倍功半的事情,因此,他们只是在“孤立”的工作氛围中闭门造车,没有研究的意识和欲望,或者说研究的意识和欲望不强烈。因此,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加深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师达到“自培”和“互动”的统一;如何立足于课堂教学,构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活动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方式,基于平等、合作、交流基础上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是学校教研活动面临的重要课题。 要使校本教研取得实效,首先要确定好校本教研的主题。教育科研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来自于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并和教研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探讨,然后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上升为主题,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主题校本教研不要求问题面面俱到,不是要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以某个典型问题为突破口,确定近期要研究的主题。”导_展_练_评”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它可以培养老师自觉钻研意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帮助很大,是学校教师教育工作的一种很好形式,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开展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载体的”导_展_练_评”校本研究,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的有效方式。这种研究让教师感到亲切、容易接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效性强,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它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不是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过程,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其目的在于反观教师的教学,核心是所有教师要协同合作致力于“研究课”,活动的选择与组织是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它是一种基于校本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表演者,更是评价者。可以说“课例研究”是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身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我校理科教研组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进行过程如下: 1、研究与准备。以备课组为中心,确定“研究课”内容,教师共同为“研究课”作出详细的课例计划。该计划一方面作为教学工具,它为“课例”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剧本”;另一方面作为交流工具,它向其他教师传递着主讲教师课堂所构想的信息;又可作为观察工具,它为教师观课提供了方向和指南,为观察者记录和分享提供场所。 2、第一次实施。由一名教师讲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3、小组会谈:反思与改进。教师团体聚集一起讨论“听课情形”。 4、第二次实施(可选择)。另一名教师(或同一名教师)在另外的课堂教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 5、小组会谈:反馈与存档。随后教师讨论“听课情形”。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不但分享了集体的智慧和知识,而且为参与活动的每位教师创造值得记忆的学习经历和相互之间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三、丰富教研内容,加强教研、科研力度 为切实落实好校本教研工作的各项措施和要求,根据我校和教师的特点,调整教研思路,改变过去一贯的做法,确立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整体思路是: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课堂作载体,通过多模式的教研方式,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重点抓住三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抓问题。在教研过程中,要求各学段、各学科选择在教学工作的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确立教研的主题。通过研讨,引导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感觉和发现变成明确的问题、观点表达出来,变成真实的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教学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确立解决问题策略,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形成可行的教学策略及方法,然后依据此主题为内容开展以教研组为主体的全校性的“专题教研”展示活动。 第二、抓展示。首先从原来的打招呼或不打招呼进入班级听的各节课中,推选出一节优质课或安排一节教学研讨课,充分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扎扎实实的开展教研课展示活动,教研处主任、教研组长组织好、协调好、指导好,使教研活动不走过场,不图形式。教研课展示活动我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解决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明确教改方向;三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现场教学为手段,给人以直接教益。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加每次的教研活动,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确实不能参加活动的,要请假,否则按旷课处理。每次教研课后教研组都组织高质量的评议活动,要求每位听课教师积极对教研课做出客观、全面的评议,发言时要做到两点:一是肯定其值得学习的地方;二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后面发言的人不能重复前面发言人的话,教研处对评议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日后整理备档。 第三、抓科研引领。我们注意抓不同层次的科研引领,确立了“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在实践中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市级课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对提高教师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以教学反思为突破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归纳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引导教师对主题教研活动进行反思与研讨,成为我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基点。我们要求上课的老师写反思,听课的老师写反思,备课组也要有集体反思。教师之间通过评价、交流和反思,可以发现一些自己不能发现的细节问题,也可以通过观察和反思,借鉴别人教学的成功之处。这种教师群体之间互相合作、切磋交流的浓厚教研氛围,既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又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分享中得以提升,从而促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努力培养反思型的教师,引领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行动中改变。针对我校实际,要求每位年青教师每月交一篇,有深度,有一定的理论分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教学反思。 通过二年来的实践,我校教师的教学反思逐步走出最初浅层低效的阶段,向更高层次的教学反思改进,很好地促进了自己的专业的成长。 总之,校本教研作为一门科学,含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要深化校本教研,使之成为建设学校、发展教师、成就学生、服务社会的多赢效益的重要支撑。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我的成长故事’’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教师主体本身的觉醒和坚持。采用教育叙事的质性研究方式,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展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对教育的热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一、前言 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主体因素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并赋予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自塑专业人生的可能。本文采用典型质性个案研究方法,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角度进人,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倾听教师的声音,通过教育叙事方式展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 二、研究过程 (一)研宪对象 本文采用目的性强度抽样方式,即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目的是了解在这样一个具有密集、丰富信息的案例中,所研究的问题会呈现什么状况。Glcwz)研究者按照自己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有意识地在周围找寻专业成长历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高雅(化名),女,33岁,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在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十年,期间进修专科、本科,后考取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研宪方法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教育叙事、深度访谈和成果分析等方式获取资料。叙事法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描述人们的目的、思想、行动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涵的思想和哲理。fzll}ne)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每次访谈在经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做了录音,研究对象向研究者提供了自己的基本情况、研究成果、工作记录及教育随笔等第一手资料。本文叙事部分为研究对象自述,以访谈录音文稿和研究对象的工作记录、教育随笔为基础,经研究者整理后按时间流程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评析部分为研究者的反思和分析。 (三)叙事 I.阴差阳错,考人幼师 我生长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忙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对孩子要求很严厉,粗放式管理,那个年代的父母大都这样。小时候很少和父母亲近,性格孤独又倔草,还有些逆反。巧岁初中毕业时,我最要好的女同学的理想是做一名幼儿教师,我就陪着她参加了幼师的面试,去面试的人很多,那个年代中专挺火的,不像现在。面试要求唱歌、跳舞、期诵、讲故亨等,我不太精通,也没做什么准备就去了。我初中时的学习成绩不错但也不总是名列前茅,我不清楚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想法。很快面试结果出来了,我们学校整个初三年级参加面试的三十多个女孩子只有我一人通过,在笔试中我又考了全市第二名。当父亲知道这一消息时,他非常反对,认为幼师是会被人轻视的职业;而母亲则认为女孩子作幼师有个稳定工作就可以了。那时的我完全陶醉在突如其来的成功的喜悦中,付即将到来的人生变化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我不会想到不久之后我就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幼儿师范学校的大门,我那位温柔、美丽的好朋友最终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幼师的学习紧张又忙碌,对于缺乏艺术基础的我来说,学习上没有任何优势,虽然文化课基础好,但幼师学校对文化课要求不高。刚开学没几天,我就开始苦恼,怀疑自己的选择,尤其是第一次钢琴课后,看到其他同学枉松愉快地完成了作业,而我却茫然不知所措,我当时就后悔了,想到了退学。在一个周末,我跟着同学去高中听了一天课,我想看看现在退学上高中是否能跟上。可是现实很残酷,才刚刚开学一个月,我就已经听不懂英语(幼师不学英语),读不懂古文,更不要说数学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唱歌跳舞讲故事、绘画弹琴说儿歌了。万事开头难,我暗下决心,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一年级时我的技能技巧只能勉强及格,二年级时钢琴和舞蹈已经在班级名列前茅,到三年级时,不管是技能技巧还是文化基础课我都已经比较优秀了。那时候经常在晚上熄灯后翻窗进入琴房,摸黑练指法,在水房洗衣服的时候把脚搭在水池边上练舞蹈基本功。 2.毕业分配,成为幼儿教师 18岁那年,我毕业分配到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我充满工作热情,非常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一开始担任大班教师,我经常带领孩子们爬山、郊游、放风筝,其他的一些老教师会善意地提醒我,幼儿园的老师只要把孩子看好,把课上好就可以了。而那时的我却不以为然,我喜欢带领孩子们疯玩。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不丰富,但在家长会上我用自己的理解阐述着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在幼儿园教学中,凭着娴熟的技能技巧和认真的教学态度,在幼儿园的教学观摩和一些竞赛活动中,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3.脱颖而出,走上管理岗位 由于教学工作出色,很快我被任命为园长助理,负责幼儿园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是幼儿园工作的重头戏,那时我的理论水平很差,我经常把园里订的《学前教育研究》作为业务学习的资料,可那上面刊登的文章我都不太看得懂。幼儿园那时正准备中请一级园,我天天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的工作,可我发现仅有努力是不够的,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之前没有任何教学资料的积累,自己又太年轻,没有教学管理经验,刚一接手就面临一个大的挑战,我感到迷茫、想退缩、对自己没信心,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还好,园长和老师们非常信任我,我感受到了来自于所在团体成员的鼓励和支持,我产生了一种能面对这个挑战和困难的力量。我想,既然把这个重要的工作交给我、又这么信任我,我不应该让大家失望。我鼓起勇气,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着手建立健全教学档案,抓好常规教学管理,认真批阅教师的教案和教学笔记,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用热情诚恳的语言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同时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幼儿园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脸收,评审组专家对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4.不断进取,成为硕士研究生 随着宝宝的降生,我对自己从事的幼教工作有了深层次的、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更深刻地了解并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真诚地爱护儿童,走进儿童,研究并发现儿童,引导和启发儿童,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恰当的教育方法、手段,引发儿童的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我的兴趣转向了教育研究,作为幼儿园的课题负责人参与教育部的一项子课题研究,还获得了一等奖,和大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也发表了一些小文章,我品尝到了教育研究的乐趣,一发不可收拾,我又想给自己一次机会,挑战自我,去实现自已的梦想:考研。当时我想如果我努力了,拼搏了,就算失败也虽败扰荣;如果放弃,不敢参与,从此我将会与自己的人生理想失之交臂,被刘缠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随波逐流、焦虑不安。我鼓足勇气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年因为英语没过国家线失败了,但我已经看见了希望,分数就在边缘线上,大哭一场,擦干眼泪,重新再来,我终于成功了,成为了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我心怀感恩,感激我的家人、老师、朋友、同事,是他们鼓励、支持和帮助我,我才坚持下来;我也肯定自己,不服输,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和想做的事情。我很爱这样的生活,我会努力向前走,继续成长。 (四)评析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生命力不断涌动、消长,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人生不断建构、不断推陈出新,显现出无比丰富并斑斓变幻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的规律性,用直线或圆形等简单线条是无法表示其全部复杂性的。(3llezoo)当然,从一个个案去探讨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似乎难以令人信服,然而研究者希望这一个案的呈现能引发研究者、被研究者以及读者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反思,毕竟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影响因素是一个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纵观高雅的成长历程,从“阴差阳错”进入幼教这一职业领域,对于幼儿教育没有什么认识,还曾经后悔,想要放弃,到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爱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但还仅限于“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喜欢带着孩子们疯玩”,觉得这个工作很“好玩”;从骨干教师、管理者到一名教育研究者,逐渐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专业方向。高雅认为,尤其是在成为母亲后,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深地热爱教育,喜欢教育工作。只有当一个人用心热爱这个职业,他才会全身心投人其中,只有建立在对教育的热爱之上,专业成长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从幼儿教师心底萌发并涌出。 2.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才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从高雅的求学、工作、进修、读研等历程可以看出,她做事认真、坚持、有韧劲,遇到困难不服输,不甘于因循守旧,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追求更高的目标。一方面,她能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非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成熟。比如高雅积极地进修专科、本科,在观摩教学和日常工作中表现突出,善于抓住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她又能勾勒自己未来的专业前景,从一名幼师生成为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不断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包括着鲜明的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追求,并根据自己的专业追求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人格、才能和价值目标而奋斗,这种自觉的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的、高度的体现。她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意识地连接起来,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支配着今日的专业发展行为,已有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也影响着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程度。从幼师生到专科生到本科生到硕士生,她有意识、理智地筹划未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计一划,这种独立的自主意识和良好的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教育实践的磨炼和体验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教育实践为其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高雅从一名惜惜懂懂的幼师生成为一名骨干教师,再成长为一名教育研究者;从最初觉得幼儿园教师这个工作很好玩,到逐渐体会到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到产生自豪感,到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事情;从一开始连《学前教育研究》里的文章都不太看得懂到承担教育研究课题,成为一名教育研究者。这些说明了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和基础,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与现实力量。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逐步获得了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经验和体验。一方面,需要外部环境给教师提供一种健康、和谐的专业学习和发展环境,使他们有时间、有空间、有机会去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另一方面,教师要拥有自我发展的愿望、需要以及教育追求和实践,教师自己要多读书、多思考,通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寻找作为教师的意义,通过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信息来评定自己的专业价值,从而获得良好的专业成长。 三、研究结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像是在热带雨林中寻找出路,而非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找寻一条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研究对象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名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可以这样说,在幼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不但受到外部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内部个人环境主体因素的影响,教师主体的成长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它是发乎于主体内心的一种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教师主体本身的觉醒和坚持。笔者认为,对教育的热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总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由外部强加的,不是由别人赋予的,更多的是在自塑、自律中成就的。行文至此,本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目标: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展现研究对象从幼师生到硕士生的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一般来说,质的研究者不期望研究结果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也希望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对本研究范围以外的人和事具有借鉴意义,研究者承认这项个案研究还存在诸多缺陷,一些论述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这些都是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我的成长故事”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 教育叙事 主体因素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教师主体本身的觉醒和坚持。采用教育叙事的质性研究方式,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度展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对教育的热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健,教师的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拙和源泉。 一、前言 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主体因素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并赋予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自塑专业人生的可能。本文采用典型质性个案研究方法,从幼儿教师个人生活史的角度进人,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倾听教师的声音,通过教育叙事方式展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 二、研究过程 (一)研宪对象 本文采用目的性强度抽样方式,即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目的是了解在这样一个具有密集、丰富信息的案例中,所研究的问题会呈现什么状况。Glcwz)研究者按照自己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有意识地在周围找寻专业成长历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高雅(化名),女,33岁,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在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十年,期间进修专科、本科,后考取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二)研宪方法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教育叙事、深度访谈和成果分析等方式获取资料。叙事法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描述人们的目的、思想、行动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涵的思想和哲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每次访谈在经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做了录音,研究对象向研究者提供了自己的基本情况、研究成果、工作记录及教育随笔等第一手资料。本文叙事部分为研究对象自述,以访谈录音文稿和研究对象的工作记录、教育随笔为基础,经研究者整理后按时间流程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评析部分为研究者的反思和分析。 (三)叙事 1.阴差阳错,考人幼师 我生长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忙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对孩子要求很严厉,粗放式管理,那个年代的父母大都这样。小时候很少和父母亲近,性格孤独又倔草,还有些逆反。巧岁初中毕业时,我最要好的女同学的理想是做一名幼儿教师,我就陪着她参加了幼师的面试,去面试的人很多,那个年代中专挺火的,不像现在。面试要求唱歌、跳舞、期诵、讲故亨等,我不太精通,也没做什么准备就去了。我初中时的学习成绩不错但也不总是名列前茅,我不清楚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想法。很快面试结果出来了,我们学校整个初三年级参加面试的三十多个女孩子只有我一人通过,在笔试中我又考了全市第二名。当父亲知道这一消息时,他非常反对,认为幼师是会被人轻视的职业;而母亲则认为女孩子作幼师有个稳定工作就可以了。那时的我完全陶醉在突如其来的成功的喜悦中,付即将到来的人生变化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我不会想到不久之后我就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就这样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幼儿师范学校的大门,我那位温柔、美丽的好朋友最终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幼师的学习紧张又忙碌,对于缺乏艺术基础的我来说,学习上没有任何优势,虽然文化课基础好,但幼师学校对文化课要求不高。刚开学没几天,我就开始苦恼,怀疑自己的选择,尤其是第一次钢琴课后,看到其他同学枉松愉快地完成了作业,而我却茫然不知所措,我当时就后悔了,想到了退学。在一个周末,我跟着同学去高中听了一天课,我想看看现在退学上高中是否能跟上。可是现实很残酷,才刚刚开学一个月,我就已经听不懂英语(幼师不学英语),读不懂古文,更不要说数学了。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唱歌跳舞讲故事、绘画弹琴说儿歌了。万事开头难,我暗下决心,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一年级时我的技能技巧只能勉强及格,二年级时钢琴和舞蹈已经在班级名列前茅,到三年级时,不管是技能技巧还是文化基础课我都已经比较优秀了。那时候经常在晚上熄灯后翻窗进入琴房,摸黑练指法,在水房洗衣服的时候把脚搭在水池边上练舞蹈基本功。 2.毕业分配,成为幼儿教师 18岁那年,我毕业分配到一所高校附属幼儿园工作,成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我充满工作热情,非常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一开始担任大班教师,我经常带领孩子们爬山、郊游、放风筝,其他的一些老教师会善意地提醒我,幼儿园的老师只要把孩子看好,把课上好就可以了。而那时的我却不以为然,我喜欢带领孩子们疯玩。那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并不丰富,但在家长会上我用自己的理解阐述着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在幼儿园教学中,凭着娴熟的技能技巧和认真的教学态度,在幼儿园的教学观摩和一些竞赛活动中,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为一名骨干教师。 3.脱颖而出,走上管理岗位 由于教学工作出色,很快我被任命为园长助理,负责幼儿园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是幼儿园工作的重头戏,那时我的理论水平很差,我经常把园里订的《学前教育研究》作为业务学习的资料,可那上面刊登的文章我都不太看得懂。幼儿园那时正准备中请一级园,我天天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的工作,可我发现仅有努力是不够的,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之前没有任何教学资料的积累,自己又太年轻,没有教学管理经验,刚一接手就面临一个大的挑战,我感到迷茫、想退缩、对自己没信心,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还好,园长和老师们非常信任我,我感受到了来自于所在团体成员的鼓励和支持,我产生了一种能面对这个挑战和困难的力量。我想,既然把这个重要的工作交给我、又这么信任我,我不应该让大家失望。我鼓起勇气,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着手建立健全教学档案,抓好常规教学管理,认真批阅教师的教案和教学笔记,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用热情诚恳的语言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同时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幼儿园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脸收,评审组专家对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4.不断进取,成为硕士研究生 随着宝宝的降生,我对自己从事的幼教工作有了深层次的、理性的认识与思考,更深刻地了解并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真诚地爱护儿童,走进儿童,研究并发现儿童,引导和启发儿童,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恰当的教育方法、手段,引发儿童的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我的兴趣转向了教育研究,作为幼儿园的课题负责人参与教育部的一项子课题研究,还获得了一等奖,和大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也发表了一些小文章,我品尝到了教育研究的乐趣,一发不可收拾,我又想给自己一次机会,挑战自我,去实现自已的梦想:考研。当时我想如果我努力了,拼搏了,就算失败也虽败扰荣;如果放弃,不敢参与,从此我将会与自己的人生理想失之交臂,被刘缠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随波逐流、焦虑不安。我鼓足勇气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年因为英语没过国家线失败了,但我已经看见了希望,分数就在边缘线上,大哭一场,擦干眼泪,重新再来,我终于成功了,成为了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我心怀感恩,感激我的家人、老师、朋友、同事,是他们鼓励、支持和帮助我,我才坚持下来;我也肯定自己,不服输,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和想做的事情。我很爱这样的生活,我会努力向前走,继续成长。 (四)评析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生命力不断涌动、消长,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人生不断建构、不断推陈出新,显现出无比丰富并斑斓变幻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的规律性,用直线或圆形等简单线条是无法表示其全部复杂性的。当然,从一个个案去探讨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似乎难以令人信服,然而研究者希望这一个案的呈现能引发研究者、被研究者以及读者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的反思,毕竟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影响因素是一个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纵观高雅的成长历程,从“阴差阳错”进入幼教这一职业领域,对于幼儿教育没有什么认识,还曾经后悔,想要放弃,到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爱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但还仅限于“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喜欢带着孩子们疯玩”,觉得这个工作很“好玩”;从骨干教师、管理者到一名教育研究者,逐渐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专业方向。高雅认为,尤其是在成为母亲后,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深地热爱教育,喜欢教育工作。只有当一个人用心热爱这个职业,他才会全身心投人其中,只有建立在对教育的热爱之上,专业成长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地从幼儿教师心底萌发并涌出。 2.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才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从高雅的求学、工作、进修、读研等历程可以看出,她做事认真、坚持、有韧劲,遇到困难不服输,不甘于因循守旧,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追求更高的目标。一方面,她能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非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成熟。比如高雅积极地进修专科、本科,在观摩教学和日常工作中表现突出,善于抓住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她又能勾勒自己未来的专业前景,从一名幼师生成为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不断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包括着鲜明的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追求,并根据自己的专业追求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一步一步地为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人格、才能和价值目标而奋斗,这种自觉的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的、高度的体现。她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意识地连接起来,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支配着今日的专业发展行为,已有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也影响着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程度。从幼师生到专科生到本科生到硕士生,她有意识、理智地筹划未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发展计一划,这种独立的自主意识和良好的自主发展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教育实践的磨炼和体验 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教育实践为其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高雅从一名惜惜懂懂的幼师生成为一名骨干教师,再成长为一名教育研究者;从最初觉得幼儿园教师这个工作很好玩,到逐渐体会到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到产生自豪感,到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事情;从一开始连《学前教育研究》里的文章都不太看得懂到承担教育研究课题,成为一名教育研究者。这些说明了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和基础,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与现实力量。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逐步获得了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经验和体验。一方面,需要外部环境给教师提供一种健康、和谐的专业学习和发展环境,使他们有时间、有空间、有机会去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另一方面,教师要拥有自我发展的愿望、需要以及教育追求和实践,教师自己要多读书、多思考,通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寻找作为教师的意义,通过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信息来评定自己的专业价值,从而获得良好的专业成长。 三、研究结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像是在热带雨林中寻找出路,而非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找寻一条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研究对象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一名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可以这样说,在幼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不但受到外部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受到内部个人环境主体因素的影响,教师主体的成长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它是发乎于主体内心的一种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外力的支持与帮助,更需要教师主体本身的觉醒和坚持。笔者认为,对教育的热爱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生活和教育实践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总之,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由外部强加的,不是由别人赋予的,更多的是在自塑、自律中成就的。行文至此,本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目标: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展现研究对象从幼师生到硕士生的专业发展历程,探析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因素。一般来说,质的研究者不期望研究结果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也希望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对本研究范围以外的人和事具有借鉴意义,研究者承认这项个案研究还存在诸多缺陷,一些论述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这些都是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优秀计算机论文:争做优秀的计算机教师 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千家万户都了解到它的主动和优势,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都醉心于计算机,对它的钟爱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作为计算机教师也感到骄傲自豪,魅力十足。然而也自然想到肩上的责任和心中的份量,可谓岗位光荣,任重道远。 改革在深入,发展在持续。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为师者不禁在想: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如何对付严峻的挑战?如何经营幸福课堂,实施幸福教育?笔者响亮的回答——争做一位优秀的计算机教师。 一、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全新教育理念 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育方针强调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实践告诉我们,人的成长并非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教学不仅是有效率的,更重要的是有灵魂的。其最高层次的追求是洗涤精神的尘埃,点燃智慧的灵光,引导学生做有意义的事,做有尊严的人,过有品位的生活,因此为师者必须重塑自我形象。作为计算机教师必须有理想,有理想,教育才有希望。因为理想的高度决定一个人发展的程度。有位名家这样讲:“一个人的理想高度决定他生命的档次。如果一个人,实现他的理想,那就是一种幸福。”千真万确,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教师的成长重点就是塑心的过程。其它的诸如专业知识、教学艺术、管理能力则另当别论。试想,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怎么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爱专业,才能爱学生,才有远大的理想。现代教师的课堂不缺乏知识,缺乏的是课堂生成,使师生在对话交流中学到知识并产生新的知识。教育教学是充满创造的实践过程,不但要践行职责,而且要富有创造激情和理想的追求,要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教育的思想者和实践者。 二、教师要有大爱之心:爱每一位学生 西方美学史上有句名言:“和谐就是美”。对教师而言,它意味着遵循教育规律,顺应青少年的心理,身体发展特点,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全面发展、心身和谐的人,用得当的举止,优美的言行,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榜样。对教师来说还意味着欣赏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给学生彼此欣赏,懂得对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包容,在纷繁的世界里,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和珍视,助其成为具有和谐之美的人。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理解,是尊重,是宽容。教师的爱是一种大爱,一种超越了自己的班级、学校的狭小空间,对国家、对社会、全人类和大自然的爱。这种爱将给教师一种宽广的胸怀和眼界,一种不凡的气度和心态,更重要的是它必将通过我们的言行传递到学生身上,使其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和大爱情怀的一代新人。作为中师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教育未来的同道——光荣的幼儿教师,一起努力做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 三、学会欣赏,敬畏学生 心理学家杰尔士说:“人生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美国心理学大师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欣赏。”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面对一个个鲜花的生命,我们要敬畏他,珍惜他,他们都是等待开放的花朵,他们需要水分,需要阳光,需要呵护。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此话甚妙。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还包括学生对生命内涵的领悟,行为习惯的养成,文化的传承以及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发展。教育应培养健全的人,要教育学生懂得爱,懂得善良,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四、注重自我形象,规范教育行为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为人师表就得讲究风化。因为教师是善政追寻者,美的创造者,是受尊敬的人,所以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样板,必须衣着朴素,整洁大方,风度翩翩,精神抖擞。实际上,一个人的风度仪表直接透视他的文化层次和思想境界,中师生已逐步走向成熟,又是未来的同道同仁,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教学行为。为师者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注重每一个细节,规范自己的教学举止,教学语言,要精通“三笔两画(话)”,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和普通话。课堂用语标准,确切、板书整洁、美观流畅;上机指法得体,面部表情自然,常带笑容。须知教育无小事,处处是大节,为师者一定要加强自律,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 五、适时充电,完善自我 改革在深入,发展在持续。为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读好有字之书,包括计算机丛书,报张杂志;向生活学习,读好无字书,迈开双脚,走向生活,了解生活的真谛;向学生学习,学习他们的刻苦好学,自信精神,师生互相学习,努力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可以平凡,但决不能平庸。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之心灵的事业,教育的意义是充分发挥崇高无比的引导作用,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信,引人自爱,引人热爱生活,引人关爱生命。中师教师应引领学生做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 优秀计算机论文:通过QC活动提高计算机组装实训成绩优秀率 【摘要】党的“十八大”会议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在我国今后发展和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破解人才发展难题,把企业的QC活动引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新的尝试。在教学中开展QC活动,提高实训教学成绩优秀率是一种新的尝试。通过开展为期一年的QC活动,使学生计算机组装实训成绩优秀率有14%提高到了33%,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计算机组装;QC小组;优秀率 一、前言 2012年3月,计算机教研组成立QC小组,6月注册QC项目《提高计算机组装实训成绩优秀率》。本次活动选取计算机硬件维修、计算机网络专业3个班级共78名学生为课题对象。 二、小组概况 1.小组概括 小组名称:计算机教研QC小组;成立时间:2012.3;课题名称:提高计算机组装实训成绩优秀率;课堂类型:管理型;日期:2012.11 2.成员分工 (1)、付建超,负责全面工作;(2)、于延华,组织策划;(3)、刘京,活动实施;(4)、严今,完成报告 三、活动计划(负责人:付建超,制定日期:2012.6.11) 6月选择课题;7月现状调查;8月设定目标;9月分析原因、确定要因;10月制定对策、实施对策;11月效果检查;12月巩固措施、总结评价 四、选题理由(负责人:付建超,实施日期:2012.6.11—6.25) 1.从学校方面来说:首先学校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其次学校的微机可以由学生来维护,选择计算机组装维修实训成绩优秀的学生,共需要20余人课余时间完成。 2.教师方面:教师的职责是把学生培养的更优秀。 3.学生方面:90后独生子女承载着4位老人和父母的殷切期望,承担着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与重托,所以要让更多的学生成为优秀人才。 五、现状调查(负责人:付建超,实施日期:2012.6.26---7.6) 1.实训成绩(负责人:付建超,实施日期:2012.6.26),根据上学期实训成绩,优秀人数为:78*14%=11人。优秀率低。 2.开座谈会(负责人:于延华,实施日期:2012.6.26---7.2),小组共召开学生座谈会6次。 3.现场听课(负责人:吴国楼,实施日期:2012.6.26---7.2),小组6人共组织听课24学时,结果如下:教学态度严谨认真、课堂纪律较好,但只有2成学生和老师呼应、5成学生一般状态、3成学生状态差。由此对教学方法产生质疑。 4.问卷调查(负责人:杨焕珍,实施日期:2012.6.28),针对学生课堂内外学习表现,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堂内,20%的学生主动学习,31%的学生被动学习,课外时间,仅有34%的学生想学习,而由于自制力差没做到。可以想办法使这些学生实训成绩提高。 六、设定目标 根据上述现状调查,设定目标为:实训成绩优秀率由14%提高到32%。即培养了人才,又能满足学校微机设备维护及保养需要。 七、分析原因 我们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对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用头脑风暴法产生观点,分析原因时小组成员相互启发,产生了鱼刺图。人的原因是:学生基础差,教师教学理念需要更新;机:就是教学设备,教学设备落后,数量不足;料:就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部分不实用;法:就是教育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家庭教育欠缺;环:就是教学环境,学生业余时间不主动学习,学校周围有网吧。以上原因造成了学生实训成绩优秀率低。 八、确定要因 在诸多原因中,找出了6个末端原因,其中,1.家庭教育缺失、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3.教学设备陈旧对于小组成员来说是不可抗力,确定为非要因;4.教学方法不恰当,确定为要因;5.部分教学内容实践性不强,确定为非要因;6.学生课下及自习时间不主动学习,确定为要因。 九、制定对策 针对两个要因,制定了相应对策表。实训课堂内,实训教学方法不恰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课余时间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一些想学习,而自制力差的学生在小组里,采用师带徒教学法。 十、对策实施 (一)课内采用项目教学法。 1.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是:首先把整个教材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教学项目,每次课完成一个教学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如:电脑不加电故障检修项目,把学生按3人一组分组,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检修思路,并为每一组准备一台设置成不加电故障的微机,让学生根据检修思路检修好,学生为完成这个项目,就会思考,会遇到问题,会问同学、问老师,直到将问题解决。把课堂上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实训课的成绩。项目教学法,在使学生水平提高的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二)课外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 学校成立兴趣小组,是为有兴趣学生创造更多、更直接的学习机会,对于未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有很好的带动作用,跨专业,跨年级,采用师带徒的方式,手把手、一对一教学生,使得更多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学生业余时间学习,不再去网吧了,有了组织,就有了约束,对于一些自制力差,而又想好好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兴趣小组的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受到老师的表扬。 学生能熟练操作后,安排独立为学校、老师的电脑解决问题,可以为老师修笔记本、为机房设备除尘、修理办公用电脑。在维修中遇到问题,再向老师同学请教商量。 十一、检查效果 经过两个对策的实施,学生的优秀率由14%提高到了33%,同时还有意外收获,不及格率也由原来的40%下降到了17%。两个对策使学生变得越来越优秀,优秀的学生又可以为学校节约成本。 十二、总结展望 经过QC小组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训成绩优秀率、是课改的一个途径 、小组成员加强了团结、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探讨项目教学法,师带徒计算机兴趣小组的相关问题;探讨工学结合教学法,继续制定添加对策;形成教学管理标准,制定执行,巩固成果。 优秀计算机论文:做一名优秀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的十个条件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基础课程,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了会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作为一名计算机学科多年的教师,我们要正确领会课标,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进行施教,盲目的上机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还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探索教学方法,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如何做一名优秀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呢?细思量之,怎一个“好”字了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现阶段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们的根本问题。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体会,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摆正心态 计算机技术本身的特点及社会需求深刻影响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心态。计算机技术不仅在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在社会其他各个领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多种诱惑使得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们心态复杂,难以平衡。走上教育线,成为一名教师,就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立志用自己所学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基本前提。 二、了解体制 社会上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他们是各自领域的精英,他们最了解各自领域的体制、现状乃至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同样也要了解现行的教育体制、现状乃至存在的问题。常听闻:“XXX问题,是现在教育体制的问题……”。这不是坏事,因为只有充分了解,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不管一己之力能否解决,但终究是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任何体制不是永远正确、合理、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只有了解现行的教育体制,才能把握自己教育教学的大方向。 三、掌握技术 各行各业,要成功,首先要有技术或技术支持。只有自己掌握了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得到别人的信服。作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任务是要培养出以“技术”为本、以“就业准入”为导向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各种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掌握计算机领域的各种专业技能,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做一名优秀的理论教师,更要做一名技术过硬的实践教师,这是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对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学会教学 对教师而言,自身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是前提,但不是这样就一定能做一名好教师。教师的职业特色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不仅要做得,还要说得。教师不是单纯的技术人才,而是集学识、技术、表达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自身技术好,还要会教学。要学会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前的准备工作开始,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掌控教学的各个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特别是要结合计算机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力争教学以专项能力的培养展开,以综合能力的形成而告终。 五、面向市场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迅速腾飞,而今正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带给了各行各业无尽的发展契机。教育行业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从传统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演变。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既要有知识,又要懂技术的人才,特别是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要能够适应市场需求,要能够面向社会、参与竞争。作为职业学校及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遵循市场规律,树立市场观念,无论从教学目的还是教学内容,都要与市场接轨,渗透市场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用人单位来说,要:“招之能来,来之能用”,正所谓“有用才出色”也是这个道理。 六、以人为本 现今,最流行的理念莫过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有共通之处。正如“学生本位论”的提出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延伸和扩展。“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人性化之教学。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两大主体,其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人性化之教学,可以拉近教与学的距离,促进师生情感,一改过去教师机械的教,学生机械的学的枯燥无味,使教学过程更加新颖,更有效率,也更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七、勇于探索 对一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讲,教学过程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实践过程。计算机专业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知识面广,更新换代快,应用广泛,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及技能是非常关键的。俗话说:“教无定法”,只有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自身实践得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是最有效的。因此,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探究符合计算机专业特色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尤为重要。 八、大胆说不 作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一方面深切体会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惊诧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之快,一方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苦于现行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的落后问题无法解决。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的碰撞,飞速更新的计算机技术与落后的教学内容的矛盾,要求我们大胆说不,立志教学改革。不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理念和做法就一定要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更新教育理念,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促使教育教学工作买上一个新台阶。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 九、联系实际 职业学校计算机课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 十、互动教学法 找一名计算机操作比较好的学生坐在教师机上与其他同学听我指令进行操作。然后教师进行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所以在练习文档的润色时,讲明若有比较好的作品,将会打印出来以作鼓励。这样事先给予刺激,练习指导过程中看到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马上加以表扬和鼓励,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计算机老师只要从教育观念、业务水平、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追求,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老师。 优秀计算机论文:计算机组成原理优秀教材中的两个错误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流行的某些计算机组成原理方面的教材存在两个错误,其一是相联存储器不按地址寻址的问题,其二是多模块交叉编址存储器带宽的计算问题。本文对这两个错误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了(1)按地址寻址是相联存储器不可缺少的功能;(2)交叉存储器的带宽约为顺序存储器带宽的m倍,m为模块数。 关键词:错误;相联存储器;寻址;交叉编址;带宽 长期以来,由著名出版社出版、发行量大、多次再版印刷且获得过省部级以上奖项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方面的优秀教材对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重要的贡献。但是这些优秀教材也难免出现一点错误,其错误哪怕是很小的也会误导读者,这样的错误还被其它书籍引用或在一些考试中出现。下面对出现在这些优秀教材中的两个错误进行分析和探讨。 1相联存储器不按地址寻址的问题 文献[1]对相联存储器的描述是:“相联存储器不按地址访问存储器,而按所存数据字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查找(或检索)”。有书籍一字不差地引用这个描述。文献[2]有这样的描述:“相联存储器又称联想存储器。它不是根据地址而是根据所存信息的全部特征或部分特征进行存取的,即一种按内容寻址的存储器。” 在一些考试中也有关于相联存储器寻址的试题,例如2006年11月系统分析师试题(国家软考办)和2008年12月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题: 单项选择题:关于相联存储器,下面的论述中,错误的是(A) 。 (17) A.相联存储器按地址进行并行访问 B.相联存储器的每个存储单元都具有信息处理能力 C.相联存储器能并行进行各种比较操作 D.在知识库中应用相联存储器实现按关键词检索 单项选择题:相联存储器是按(③)进行寻址的存储器。 ①地址指定方式 ②堆栈存取方式 ③内容指定方式 ④地址指定与堆栈存取方式结合 上述观点一致认为相联存储器不按地址寻址,但是相联存储器是可以按地址寻址的。文献[3]从电路原理给予了分析,即当相联存储器的屏蔽寄存器置全1时输出一个标志信号,该信号选择地址译码器,并禁止匹配寄存器输出,此时按地址访问相联存储器中的存储字。文献[4]中有这样的描述:“相联存储器既可按地址寻址,又可按内容(通常是某些字段)寻址,……,相联存储器有三种基本操作:读、写、检索(比较)。读、写操作与传统存储器相同,检索只能按内容进行”。 2按地址寻址是相联存储器不可缺少的功能 相联存储器可按地址寻址的前提是相联存储器中设置了地址译码器。我们知道相联存储器是一种随机读写式的半导体存储器,这样的存储器在加电的初始时刻其每个存储位取相同的初态(0或1)。设相联存储器的存储空间为n×k位,即每个字有k位共有n个存储字。现有含m(<n)个字的数据块要写入相联存储器中该如何写入呢?如果相联存储器中没有地址译码器就只能采用随机写入法或匹配写入法。随机写入法不能保证该数据块所含的m个字一个不少地写入相联存储器,因为当第一字写入相联存储器后,第二字写入时存在1/n的概率覆盖第一字,同理第三字写入时存在2/n的概率覆盖已写入的字,……。匹配写入法也是不可取的,设数据块中的m个字有l(<k)位关键词段key完全相同,key非全0亦非全1。但是加电的初始时刻相联存储器的存储空间一片空白,依靠什么进行匹配写入呢?即使第一个字已写入,由于第二字与第一字因key而匹配,则第二字写入一定覆盖第一字。如果按key不匹配来写入,设数据块中m个字的key完全不相同,则存在后写入的字覆盖已写入字的可能性,这样写入与随机写入法等价。还有一种写入法那就是顺序写入,顺序写入法总得要一个计数器来指示要写入的存储位置吧,那么其本质就是按地址寻址了。 如果相联存储器中没有地址译码器,设数据块已写入,要将新的若干个字添加到相联存储器中又如何操作呢?若按匹配写入则原数据块中的字将被覆盖,如果按不匹配写入则不能寻址,那只能随机写入,随机写入又可能产生覆盖,所以相联存储器中必需地址译码器。由于相联存储器中有地址译码器,可以用编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将屏蔽寄存器置全1,用通用寄存器A存放已写入数据块的关键词段key,用通用寄存器B作为地址计数器,使其从0开始计数,并通过地址总线送相联存储器的地址译码器,读取对应位置的存储字。若取出存储字的对应字段与key相同,则B加1读取下一个存储字,否则将一个新的字写入B所指示的存储位置。 地址译码器是一种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因该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很方便地实现按地址寻址。难道相联存储器的开发设计者会放弃这一功能模块,那么设计者采用什么电路来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一种说法是相联存储器的“各个存储单元除了有存储信息的功能外,还应有信息处理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个存储单元必须有一个处理单元”。姑且不论这样的电路具体是如何实现的,但是可以肯定这将以大量的硬件开销为代价。即使如此,也不必排斥在相联存储器中集成地址译码电路而实现按地址寻址。 3关于多模块交叉编址存储器带宽的计算 文献[5]第102页有一道计算存储器带宽的例题如下,文献[6,7]]也有类似解法的例题或习题解答。 [例4]设存储器容量为32字,字长64位,模块数m= 4,分别用顺序方式和交叉方式进行组织。存储周期T= 200ns,数据总线宽度为64位,总线周期τ= 50ns。问顺序存储器和交叉存储器的带宽各是多少? 解:顺序存储器和交叉存储器连续读出m= 4个字的信息总量都是:q=64位×4=256位 顺序存储器和交叉存储器连续读出4个字所需时间分别是:t2= mT = 4×200ns= 8×10-7s , t1= T+(m-1)τ = 200ns+3×50ns= 3.5×10-7s 。 顺序存储器和交叉存储器的带宽分别是:W2=q/t2= 256÷(8×10-7)= 32×107[位/s] , W1= q / t1= 256÷(3.5×10-7)=73×107[位/s] 。 如果顺序存储器和交叉存储器连续读出8个字,根据例4的计算方法求得顺序存储器的带宽W2不变,而交叉存储器的带宽变为93×107位/s 。如果交叉存储器连续读出16个字,则其带宽变为108×107位/s ,如果交叉存储器连续读出32个字,则其带宽变为117×107位/s 。交叉存储器的带宽随连续读出字数的多少而变说明例4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因为存储器的带宽是反映存储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与存储器是否传送数据或传送数据的多少无关。 设多模块交叉编址存储器的每个模块的存储周期为T,总线传送周期为τ,交叉模块数为m(m为2的整幂),且T= mτ,则这样组织的存储器是一种按流水方式访问的存储器。若要连续传送n个字,则第一个存储周期T传送第一个字,以后每经过一个总线周期τ传送一个字。于是顺序存储器和交叉存储器连续传送n个字所需时间分别是:t2= nT = nmτ,t1= T+(n-1)τ = mτ +(n-1)τ。 t2 / t1= nmτ / [mτ +(n-1)τ] = m / [1 +(m-1)/ n] 当n m时,t2 / t1≈m ,说明顺序存储器所需时间约为交叉存储器所需时间的m倍,即交叉存储器的带宽约为顺序存储器带宽的m倍。可以说交叉存储器的带宽是指连续不断访问时的数据传输率。所以例4中的交叉存储器的带宽约为128×107位/s 。 优秀计算机论文:谈关于怎样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写给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学习和社会工作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事实情况,在设计的岗位中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了大量的工作,有的工作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计算机参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从总的来看,这些岗位都处在整个流程的中、下游,甚至是最底层,他们更多表现的是自己的软件掌握技术,包含的设计分量较少,甚至没有。而在中、上游工作的设计师大多是搞手绘的,如:建筑师、高级室内设计师、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师、动漫设计师,家具设计师等等,他们出的是方案、构思、创意,具体细化由助手或下游完成,最后他看效果、确定。想达到这个水平要有深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 关键词:速写;色彩;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 从事艺术设计方向教学已十多年了,为了让学生毕业以后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各个学校的教学课程体系都已经历了数次的调整。那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学习和社会工作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也是最容易出效果的,学生对其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所以造成了现在的学生基本功较差,眼高手低等现象。 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什么时候学电脑?我们某某软件可学?我们学哪些软件?”等等。根据不同专业,我知道他们常指的是Corel Draw、Photoshop、AutoCAD、3DSMAX、lightscape或VRay等等,这说明他们普遍都很重视这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这些课程所占的比重比十年前要大的多,这也说明了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道理。 初学者或低年级的同学对本专业不了解或了解的不够全面,造成了认识上的片面――重应用软件课程而轻设计课程。事实情况,在设计的岗位中是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了大量的工作,有的工作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计算机参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从总的来看,这些岗位都处在整个流程的中、下游,甚至是最底层。他们更多展现的是自己掌握的软件技术,其中包含的设计分量较少,甚至没有。而在中、上游工作的设计师大多是搞手绘的,如:建筑师、高级室内设计师、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师、动漫设计师,家具设计师等等,他们出的是方案、构思、创意,具体细化由助手或下游完成,最后他看效果、确定。想达到这个水平要有深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 现在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认为学会电脑应用软件就可以出去工作,做设计师了,不愿在基础和专业上下功夫。如:素描、色彩、速写――画烦了,不想画;专业相关课程也不重视,最后把希望寄托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上,认为它可以解决一切,用手画好土、好慢,效果又不好。 在上室内设计课时,让学生作方案设计,要求用手绘方式画平面图、顶棚图、立面图、详图时,他们都认为可以在CAD中完成,叫他们画手绘效果图时,结果大都用3D软件做了,有个别用手绘的,也是透视不准确,表现僵硬、死板。再如:一些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到上海找工作,到人才市场去应聘,招聘公司就问:“可会手绘?会的话就来吧!”。在一些大城市,做手绘设计的比用电脑做设计的工资普遍高出4倍左右,待遇为何如此悬殊?还是物以稀为贵,用在这里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事实情况确实如此。而且手绘是越画越好、越画越熟,约束条件较少。用电脑做设计,整天对着电脑,今天软件升级了、明天又有什么新软件了,大都要跟着跑,年龄大了就更麻烦了――感觉好累!一不留神还有被辞退的可能,这是因为用电脑做设计的人太多了。在这里不是叫大家不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而是让大家在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时要夯实基础,学好专业设计课程,为以后个人的发展和更好的工作奠定基础。 想成为优秀设计师,就得在基本功和专业上下功夫。 首先基本功包括:①素描:主要训练造型能力、构图、表现力等。主要通过静物、石膏像和人物写生来训练。②色彩:主要训练色调组织能力和色彩表现力。练习途径和素描基本一样,现在的学生画的大都是水粉画,就材料来讲,不太适合学生后期学习效果图表现,有容易粉、干涩,色彩干湿变化大等缺点。总的来讲应该学习水彩画,它色彩透明度高、颗粒小、色彩干湿变化不大,干湿、厚薄的画法都可以,有利于效果图的表现,另外它又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可以作为设计师一生的艺术爱好。③速写:主要训练快速表现能力及对线条的感受,是素描的提炼和升华。能画一手造型准确、线条流利、潇洒、有力度的速写,在手绘中将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你可以不画素描,少画色彩,但不可以不画速写,在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这三者中最重要的,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利用它你可以和甲方进行快速有效的沟通、交流,使甲方折服于你的艺术才华和专业设计能力,还可以拿出一套独一无二的、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图纸。关于这点大家可以看看建筑设计手绘效果图、规划园林景观设计手绘效果图、室内外设计手绘效果图、家具设计手绘效果图、产品造型设计手绘效果图、服装设计手绘效果图等等,在学习时要和本专业的表现风格相结合。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面对的是三个难点:一是线条、二是透视、三是色彩。要做到线条入木三分,取舍得当,透视合理准确,收放自如,色彩准确概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掌握相关书中介绍的技法之外,还要多总结自己的经验,画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再者是专业设计知识:①本专业设计知识要深入研究领悟。②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面,熟悉、通晓相领专业知识。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要多看书。只有这样,你的设计才能做的出色。有了好的表现手法、手段,再加上精彩的设计,两者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手绘效果图的特点是:生动、概括、速度快、适于创意表现。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激发设计师的灵感,展现设计师的才华和创意,是设计师多年艺术修养的体现,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打好基础,学好专业设计课――知识是需要慢慢积累的。熟练、个性的表现方式加上深厚的专业设计,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优秀计算机论文: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打造优秀初中计算机教师队伍 摘 要:计算技术是当今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初中计算机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且能熟练地运用于生活之中。而提升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核心就是教师。但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为了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就必须要求我们去打造一支技能技术过硬的计算机教师队伍,所以在提升计算机教师的职业能力同时,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对于初中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应该制订出培训的目标和具体策略,做到时间的合理安排。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 在综合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上看,笔者对我国现阶段初中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工作作出研究并试分析一下,对中学教师进行技术技能的培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一、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目标的改革 从目前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总体情况来看,中学教师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从这里可反映出,这将是一场对科学人才之间的竞争,这也就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紧跟时代的发展。为了使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上处于不败之地,我们的教学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上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反思 笔者通过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反思教师培训的现象,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了不少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培训脱离科学内容 2.培训缺乏具体针对性 3.培训教师缺乏主动性 4.培训的时间分配不合理 5.一些学校领导意识不强,组织力度不够 三、计算机技术培训的校本的整体设计 解决目前计算机教师培训中的问题,关键之一需要对培训时的校本进行合理的设计。 分析受训者,制定正确目标。作为特定的职业教学的受训者,教师的受训有几个特征。 (1)教师是以实践和问题作为引导;(2)教师都有自尊心;(3)教师都倾向于将原有的旧知识和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合;(4)尊重教师的个人需求;(5)教师都注重自己个人经验是价值;(6)教师都倾向于在学习上的自我引导和自我选择。 培训时要分析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收集培训时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整理和分析收集的信息。学科教师参与学科校本的设计的动力,主要是来源于希望利用教学技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合,从而缩小教学实践水平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所以,对教师的实际要求的认真把握,是决定校本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握这方面呢?在培训之前,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法来调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师的实际需求。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召开座谈会,与教师座谈,同学生座谈,从而了解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2)发放调查问卷,这一种形式是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也是教师和学生较为接受的。主要是弥补座谈会有它的不足,座谈会只是针对个别的老师和学生,不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而问卷调查正好弥补座谈会中的不足之处。(3)现场观察和记录。这种方式能够确实把握教学中老师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中的疑点。在教学一线了解到教师在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 四、合理的培训 1.确定主题,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发展越来越快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在培训时应该采用“任务”主题,学以致用的策略,所谓“任务”就是根据教学实际,把信息技术教学逐步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每次培训的目标就是完成一项任务,学习之后应当熟悉地掌握,并且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之中。这样对信息技术的培训必将是脚踏实地的过程,在这个反复积累的过程之中,不断地增强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兴趣。使我们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资源积累下来,更能使我们教师理解学习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良好风气。 2.培训时间的安排 教师的培训应当集中在学校学生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的时候,比如,寒暑假时间,学校和学生也处在休息调整时期,我们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学习。而不是处在教学的档期,形成时间的不足和教学任务繁重的状态。 3.强调主干的模范作用 主干的模范作用具体是指在培训期间,充分发挥主干教师的帮带、示范、辐射的作用,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作用。由于培训教师的年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的不同,在整个培训中的层次是不同的,所以要求我们在培训的时候要分层次地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在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培训员中要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也就突出了教学中的人性关怀,仅仅靠一个教师的教授,是完全满足不了教师辅导的需求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主干教师的模范作用,在教师中开展互帮互学。特别是在大家对信息技术还没完全掌握的时候,组织优秀的教师对专业技能还不熟练的教师进行辅导帮助是很有帮助的,在互帮互学的同时达到共同进步。 4.进行专题讲座 在培训期间可以不定期地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习心得的汇报,让全体培训教师集体参加,在听讲座、听报告中自我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增加自身的信息储备。 5.进行自我的评估和反思 在培训结束后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测评,以便了解教师在培训中的效果是否达标。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卷面答题的方式,让教师做出回答。也可以采用交谈的方式,了解教师在培训期间的效果。而培训的组织者要整理各个方面反馈的信息,以便及时地对培训做出调整,而且要加强自我反思,反思在培训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反思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在信息不断发展的当下打造一支优秀的初中计算机教师的团队十分重要,我们应当调整我们的培训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提升我们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总体水平。 优秀计算机论文:关于成为优秀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若干建议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和网络逐渐的被各行各业广泛的应用,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全球的经济步伐。随着我国的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电子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网络越来越重视,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具备高素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就成为了政府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所需的技能和具备的素质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技能;素质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就是保障网络包括因特网、局域网、广域网和其他数据通信系统在内的各种网络的正常运行,通过网络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的职业,例如公司的员工可以共享打印机和传真机等硬件或者软件设备。在发生故障的时候,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能够快速的定位和排除错误问题,可以设计、组装、管理和维护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网络,提供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咨询和支持工作,以此来保障企业信息的安全。 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是首要要求,而开展一切网络管理工作的前提是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网络的基础知识,如果模棱两可的掌握网络理论知识,一点都不扎实,在实际工作中那么必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一般来说,作为一名网络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在计算机网络中最常出现的一个词语就是网络拓扑,作为一名网络管理人员,就需要对每种结构的优劣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拓扑结构,怎么搭建该结构。在网络管理中,网络协议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规定了计算机网络之间如何通信,怎么通信。作为网络管理员,需要熟练地掌握每种协议的配置方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哪种协议来实现通信,实现准确快速安全的通信。比如最基本的TCP/IP协议,比如UDP协议,要熟知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每种协议是如何工作在通信网络的那一层中的。 在实际的工作中,网络管理人员要时刻紧跟最新信息技术,掌握最新动态,并运用到工作中去。所以网络管理人员必须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能力,加大自身筹码。网络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这就要求网络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大量的掌握有关于计算机的专业词汇,这样的话就能流畅的阅读技术资料英文原版,最重要的是可以看懂网络管理设备和网络管理软件中的英文说明书,不至于因为看不懂说明书而手足无措。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网络管理工作本身而然,是为企业内部服务,需要经常和领导、同事、同行、厂商等交流。所以具备一个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实际工作变得事半功倍,提高办事效率和自己的竞争力。 同时网络管理员也要有吃苦的精神。网络管理员需要保障企业内网、外网的正常运转,需要随时准备解决问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工作的时间是不规律的,有时候还需要体力劳动,所以这就需要网络管理人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没有吃苦精神的人来说,是做不好网络管理的工作的。要有优秀的团体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于每一种工作都是一种必备的素质,俗话说众人划桨开大船,众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良好的团地合作能力,才能够在一个团队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为企业做贡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对于网络管理员也是如此。做事耐心、细心。网络管理工作涉及很多繁杂,细小的工作。很多时候,往往一个细小的配置出现了问题,就会使整个网络瘫痪,无法运行,这就要求网络管理人在工作时耐心,细心。保证所配置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准确的,因为当你配置完成但却运行不起来,再回过头去找问题,就比较麻烦。 计算机网络管理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网络基础设施的管理。在网络运行比较正常的情况下,网络管理员对网络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包括确保网络通信传输的畅通、备份各项设备的配置文件、对网络布线配线架的管理负责、采取技术措施对网络内经常出现的用户变更位置和部门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也要对网络的通信状况进行监督,一旦有问题出现要及时的联系相关部门机构,实现对整个局域网和网络通信流量状况等方面的实时监控,还要对网络基础设施的使用制订和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执行的情况。 在日常网络维护中,网络管理员应牢牢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熟练的运用系统中所提供给的各种软件管理工具,及时的监督系统故障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处理。而且,网络管理员还要对网络管理系统操作服务器建立热备份系统,准备好防灾工作。因为网络操作系统一旦发生致命的故障,整个的网络服务都会陷入到瘫痪的状态。 同时网络管理工作的优秀与否,取决于网络管理人员所掌握的技术。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是对网络管理人员的技能的一种两大方面划分。硬性技能方面:整体规划整个网络的能力,相当于宏观的把控能力。而对于这种能力来说,它可以认为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在这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维护网络设备的能力,比如对路由器、交换机等的配置和后期维护。网络管理人员要熟练地掌握设备命令语句的调试方法,制定出安全的策略等,能够实际的根据环境需求来进行相应的配置网络设备,达到一个1+1 2的良好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的,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理念产生,这对网络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作为企业网络的网络管理者来说,所需要完成的工作是繁重又重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极强的耐心和责任心,较为丰富的网络知识,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络管理员,为整个企业做好网络服务。 优秀计算机论文:加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培养优秀IT人才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和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严重流失。在这严峻的考验中,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重视教学改革,使中职教育在改革的春风中焕发新颜,稳步向前,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能快速适应市场的人才。其中,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是中职职业学校每位计算机教师必须积极面对的问题。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高科技的盲目崇拜,使得人们扎堆式选择学习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一是因为人才需求。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T人才的短缺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二是因为工作需求。IT行业良好的就业前景及工资待遇,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迫切地想跨进这个行列。三是因为兴趣爱好。作为计算机学科教学,是中专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教以来,一直从事中专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我感触颇多。如何正确定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如何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这成为每一位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 热情 中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一门技能。而作为计算机,是学校开设的基础课。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不断滑坡。而作为中专生,基本上都是未能考上高中而选择上中专的,他们的显著特点是文化基础薄弱,理想信念缺乏,对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缺乏考虑。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甚至于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学习热情不高。作为计算机教师,应抛弃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传统教学重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却一无所知。第一次上课时,应选择FLASH或PHOTO SHOP这些图文并茂的有趣的课程,让他们有一种想学的冲动,心中没有厌烦,这才能让学习计算机有一个良好的开始,也能让他们明白学好计算机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萌发学好计算机的强烈愿望,树立“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观念。若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真正地转变学习态度,计算机学习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好高骛远,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教学内容可以更丰富多彩,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多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 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不再为枯燥学习而厌烦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事情,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授课过程尽量缩短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真正实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比如,一是建立多媒体教室,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课本里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课件图文并茂地表现出来。二是可以建立以网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布置作业,网上完成作业,网上考试。可以以奖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比如作业已完成且正确的情况下,学生自己可以进行网游,查看网页,观看视频,在紧张的学习中让心灵享受一丝轻松的愉悦。 三、注重教学实用性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他们培养的是创新人才,注重学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而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是在培养能从事计算机专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尤为重要。在上计算机课时,教师就应该注重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解五笔输入法这节课时就要注重方法。学习五笔输入法,要做出先期的准备工作,和拼音输入法相比较需要先背诵五笔字根表,但学生们都不愿意背诵。这个问题是我每年上课都会遇到的相同问题。学生总说拼音输入法一样可以输出文字,不愿意学习。这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打字比赛。让学生用拼音输入法输入一篇文字,记住时间。让胜出的学生,和熟练使用五笔输入法的学生进行比较。他们会发现,使用五笔输入法比拼音输入法的工作效率快很多。然后,让学生试着拆分自己的姓名。学生对五笔输入法产生兴趣的时候,着重讲解字根的分布和拆分方法。在知道了拆分原则之后,给予学生充足的上机练习时间。 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关注学生全方位发展,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思想上给学生启迪,在感情上给学生熏陶,在审美上给学生以愉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总结:苏霍姆林斯基曾谆谆告诫我们:“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生命。”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富有关爱、富有情意、富有生机,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享受课堂。同时,学生们也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相处,学会关爱,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优秀计算机论文:争当优秀的计算机教师 一、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文化传播行为。创新是教育品质之根,是改革之根。随着改革的深化,软件更新加快,生活的节奏加快,计算机教师必须坚持创新,以避免“本领恐慌”,要敬畏学生,要学生体验幸福,人生就是为幸福而来。获得职业幸福是教师生活的根本目的。教育首先让教师感到幸福,提高了教师的幸福指数,只有幸福的教师,才有幸福的学生。幸福更重要的是在于为人类创造新的成果,传承现代文明,三人讲台,一腔热血,一身正气,满脸笑容,每天关心着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相信学生他们每一位都有开花的理由,要让每一株幼苗都成为参天大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教育是一种聆听,如阳光下聆听开花的声音,教育是一种呼唤,是灵魂之间的呼唤和应答。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大爱,是一种超越了自己的班级、学校乃至对国家、对社会、对大自然和全人类的爱,只有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到爱和被爱的幸福,才能产生亲师性,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学生才爱教师的专业,才爱听教师的课。 二、激发学生兴趣,船使八面来风 1. 寓教于境。精心设计新课开讲,可出示图片、实物、标本、幻灯、录像等与课文相关的直观形象导入,巧妙制作课件,把学生引入学习的境界。 2. 寓教于情。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情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睁大眼睛看,看学生在做什么?什么样的态度和表情,要求教师眼中有爱,有鼓励,有期待,期待学生智的开启;竖起耳朵听,耐心听学生在说什么,用心感,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学生的学习,学会耐心等待,等待学生心灵的闪光,师生心灵展开对话和交流。 3. 寓教于新。经常注入鲜活的素材、实例和信息,让课堂与时俱进,与生活时时相通,把昨天无、今日有的新鲜事、典型细节讲给学生,以增加课堂的风趣。比如,在执教计算机画图时,为引发学生兴趣,以计算机向学生展示了十多幅活灵活现的图画,学生情趣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4.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远远胜过传统式的说教,新颖的图像,精巧的课件、投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着学生,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愉快对话,使计算机课有滋有味。 三、运用情趣作业,延续学习兴趣 1. 播放配乐散文,缓解学生疲劳,设计与训练,操作有关的小插曲,随时播放配乐常识、掌故、小故事,使学生兴趣得以延伸,活跃课堂氛围。 2. 开展比赛活动,以游戏形式激发兴趣。比如,作命题画,由教师命题,出示题目,让各学习小组展开比赛,诸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野渡无人舟自横”,“踏花归来马蹄香”……画成后组织优秀生、干部评选,并及时对优胜者表彰。 3. 抓好检测后的评估。比如,在教完WORD图文混排后,出这样一个作业:试制作一副“绿色家园”的画卷,其要求是:有图片,要新颖,有文字说明,突出主题,做到图文并茂。学生异常活跃,有的学生从图库中调用了青山绿水画面做背景,而后画出自己的家园。更多的学生从网上下载漂亮新颖的图片,进行简单处理,并写上醒目的标语口号:“人人动手、共建绿色家园”,突出了环保主题,通过评委初评,总比选出优胜者当场表彰,组织轮流欣赏,并发给奖状,记入作业档案,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紧充电,自我完善 教师首先应认真读书,加强进修,增加才气,即增加自己内在的才华,这是专业底蕴,是教师立足讲台取信于学生的保证。要多读教育教学专业丛书,深谙教育真谛,夯实理论基础,引发教育智慧。其次,是思考,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不断提升人气,这是一种人格和专业的双重魅力。教师的人气来源于有责任感,勇于担当,时时想着肩上的重担和胸中的份量,竭尽全力为学生负责,为教育负责。要内化神气,上课精神饱满、兴致勃勃,不断在教学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育学生,处理班务等综合教育能力,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有独特的教学能力和见解。争当学生爱戴、同事认同、家长信赖、社会欢迎的教师。 优秀计算机论文:高专院校计算机论文 1重视实验室综合规划 1.1实用性高效的计算机实验室在设计、施工之初就应该明确其真正的用途,然后按照具体的用途去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能使实际用途和具体的设计相吻合,不至于相差巨大造成二次返工的情况。在计算机实验室的综合规划中首先就要遵循其实用性原则,尽可能的去优化计算机的实验室的性能,以满足所有教学使用的要求。 1.2安全性安全性也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之一,网络安全是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所以应该将网络安全、电路安全等全部考虑到位。比如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可以通过统一管理IP地址的方式,然后在根据不同计算机教学用途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子网络隔离;另外校内计算机网络要提高黑客攻击,避免教学软件的和教学资料遭受攻击和盗取等;使用安全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实验室供电系统的安全,实验室内的计算机较多在同时运行的情况下电力负荷情况等,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进行认真的考虑和计算。 1.3可扩缩性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容量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软件知识的储存从而不断的进行扩展,但是也会因为知识的更新需要将落后的内容进行删除,所以计算机实验室一定要具有扩缩性,适时的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调整,作为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设计上一定要支持国际通用标准,这样可以保证设备在运用更加具有互通性和顺畅性。 1.4可管理性高专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基地,作为高专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供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快的适应市场环境。为了满足全校师生的计算机学习和教课,就应该制定一套系统、完善、先进的管理方案。 2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效率 计算机网络克隆软件在计算机软件的安装和备份方面突出了其方便有效的特点,一般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采购主要是政府采购的范畴,因此在采购完成之后需要将设备进行人工的安装,通过设备的安装,系统的安装调试、各种驱动程序的安装以及教学软件的安装等等,这样会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如果在设备安装完成之后采用网络克隆软件“Ghost”便可以在所有设备均在联网的状态下进行统一安装处理,不仅仅大大节省了安装时间,同时也不需要更多的专业安装人员急性操作等。网络还原只是一个平台,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远程管理操作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对于实验室内的主机硬盘进行保护,并且在主机的主控端设置一个系统还原软件,初次之外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安装被控软件,因此在实验室机器在运用之后便可以自行登录主控端,如果主控端的主机发现任何一台机器出现故障,那么便会立即启动还原程序,将被控端的计算机进行重启,通过这样的管理便大大的提升了操作效率。计算机多播克隆技术是指能够实现一对多的网络硬盘的复制,在每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内,所有的计算机设备都是在设定的局域网络内运行,通过对局域网的建立以及“GHOST”软件便可以实现计算机硬盘的克隆,在进行克隆的第一步首先要在实验室内选择一台多播克隆的样机,并将网络硬盘进行分区处理,在整个系统格式化之后再按照教学所需的要求,将教学软件、文件等如数进行传输和安装。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GHOST”软件可以将软件,资料同步到其它的各个计算机系统之中,这样节省了软件安装的时间,提升了安装效率,可以减少对教学课程的影响。网络还原和网络多播克隆技术各有优点,其作用也各有不同。网络还原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计算机在初始安装是便可以将局域网内的所有设备的系统如数安装到位,如果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恢复;网络GHOST软件它的作用在于恢复或者传输计算机内的所有文件和软件,虽然作用不相同但是本质上主要还是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安装维护工作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 3选择适合的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助力教学的作用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试验室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给全校的老师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因此怎样将提升教学效果落实到位,体现出实验室的实用性才是最重要的。衡量一个实验室的使用性的指标包含好几个方面:其一是实验室功能的多样化,如果功能过于单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进行更多的实验项目,这样也就不能体现出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其二是教学软件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随时给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范例以供参考;其三是教学纠错能力,子啊计算机教学中一方面是给学生传输知识,但是传输的过程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情况,因此教学软件能够拥有自己的知识自我更新和自我纠正的功能,这样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在联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何能够达到上述的计算机教学功能无非是要做好两点:①加大计算机实验室资金的投入,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会使得计算机进行升级,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会使得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效率更好,运行非常的流畅,不会出现卡顿的现象;②安装多媒体教学软件,这点其实是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多媒体软件可以进行课程教学、同时可以实时的监视学生机上的举动,布置课堂作业、收集作业文件等。通过人为的干预来加强教学的专注度,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对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或者难点进行演示教学,并且收集学生的完成的课堂作业文件等,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上课的时间,提升了教学质量。 4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的系统安全和稳定 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需要考虑各种课程教学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就应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随着windowsXP系统和Windows7相继退役,再加上国家政府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方面的考虑,对于自主系统的研发力度和安全力度的投入,在教学用计算机系统中一定要任何操作系统均和DOS系统进行完美的融合,提升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与日常的规章制度、维护也是息息相关的,作为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出入计算机实验室的主要事项、操作使用规范、培养学生爱护设备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应该日常设备维护表,根据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然后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并将维修的时间和维修的具体项目进行详细的等级,以备作为后期维修保养的依据和参考。 5结束语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不仅仅是只满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使用,它还要肩负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在实验室前期的设计、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实用性、安全性、可扩缩性以及可管理性等原则一步步实施,并且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摸索中前进,做好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学更好的服务高专院校的学生。 作者:李红霞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优秀计算机论文:市场需求中职计算机论文 1基于市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必要性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业和环境,计算机技术都已经不断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和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本应带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让很多人开始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方式产生质疑。为何已经毕业的学生找不到符合自身专业的岗位?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是否真正到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过于机械化和形式化,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不仅导致学生持有技能跟不上时代,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每一个单位和企业需要的都是拥有真材实料的,且真正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想要培育出真正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从市场实际需求角度切入,以顺应计算机时代现状作为首要条件,对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让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2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困境 2.1教育方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式和市场需求及时展步调不一致,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授课方法落伍。国内计算机教育课程建立的时间还不够长,部分在中职院校任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因为毕业时间晚且缺乏社会相关岗位从业经验的关系,使之还没有足够的具体实践经验来为学生授课。其次,时代的进步会不断的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而教师对新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及时地跟上步奏,依旧将一些比较老旧的专业知识作为授课内容。 2.2办学条件匮乏,硬件设备陈旧。计算机学科教育和其它类型的学科有所不同,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辅助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和操作。因此,就必须保证学生们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来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一些中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购置足够多的计算机来为学生们提供充裕的实际操作练习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接受纯理论教学,并没有能够将理论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失衡,自然达不到就业单位需求的岗位人才标准。这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无法找到相应工作岗位的原因之一。 2.3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即便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设备已经达到了教学标准,但仍旧存在问题。例如教学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够合理,以及教学方向偏离,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等问题。中职院校是为企业和单位输送岗位人才的重要渠道,现如今企业对岗位人才要求高,而当下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立上存在缺陷,并没有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使得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形式化。 3如何构建市场需求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 3.1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中职院校首先应该重视师资团队建设以提高教师的相关专业技术水平和授课能力。大力支持计算机专业教师在闲暇时间投入到社会当中去,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去不断摸索和学习,目的是让教师们适应自身专业变化的节奏,了解当下计算机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进一步调整教学方式,为学校提供可行的教学参考,使之研究出一种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教学方针。 3.2构建基于现实需要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分类教学。例如图1所示,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分类。 3.3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极其强调实践操作,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少,以理论为辅,实践为主才是计算机教育的核心。首先,计算机技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更新速度的迅猛,新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中职院校必须让计算机教学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新的技术不断的渗透到教学方案当中去。其次,跟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有很多,层次不一,每一个工作都需要能够纯熟应用相关技能的操作者,这就需要探究出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达到理论知识引导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实践过程的重要性,有条件也可建立计算机实训基地(如图2),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环境。 3.4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以企业需求为原则定位教学方向和目标才是职业院校培育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这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学生与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现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的关系,以对接的方式联合培养教学,学校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操作环境;企业也可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考察和指导教学,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效果,为学校的教学方针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而且还能让企业对学校形成一个督促作用,从而改善学生们学习效果。 4结束语 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以上提出的建议还是远远不够的。市场是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的,想要培育出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不断研究市场的动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使中职计算机教育更加完善,从而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作者:徐静单位:大连市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优秀计算机论文:开放式教学计算机论文 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1.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满足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提高试验教学的效果,使试验教学紧跟时展的潮流,而且还能够构建虚拟的试验环境,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的不同。 1.2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的自主性较强,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1.3开放式试验教学促进了实验室的发展 开放式试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试验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了实验仪器的充分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2计算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 开放式计算机试验实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开发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有限,所以仍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的进行改进。 2.1硬件设备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要求计算机必须具有较高的配置,同时实验室的设备还要及时的更新换代,确保实验设备是最新的。此外,还要确保试验设备的数量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避免出现“一套试验设备多人使用的现象”。因为如果很多学生共用一套试验设备,那么部分同学可能无法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试验,这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学生试验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思想观念 构建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教师应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确保自身思想能够跟上时展的潮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给学生提供自己操作的机会 计算机实验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实际上机操作,如果无法保证上机时间,学生也不可能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计算机的机会,是其在反复试验和不断摸索过程中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往往会重复简单的操作,只会使用老师介绍过的软件,当软件变化和操作不同时就会很难解决。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是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无论硬件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都必须给予足够的保证,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动手自己操作。 2.4建立开放式考核制度 在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过程中也应执行开放式考核原则,教师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考核,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开放式试验能给学生提供长时间的学习以及模拟训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接受开放式教学,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 3结语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不仅需要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同时也必须不断完善,帮助学生提高开放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学生能达到在实际工作中能有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的能力。学校在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作用比较大,学校应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提供平台支持、设备保证和政策保障。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的束缚,采用开放式实验实训方法,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作者:杨海瑞单位: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 优秀计算机论文:IDC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论文 1IDC业务现状分析 (1)硬件和软件投资高: 以每服务器、每应用、每用户为单位部署服务器,通常需要配置多台服务器,才能保证每个最小单元都得到分配。 (2)资源利用率低: 部分服务器,仅运行的B/S或C/S架构小的应用程序,如OA办公系统、网页基础服务类型。很多多核心处理器处于严重的空闲状态,但这些空闲资源又没有合理的整合和利用。很多设备资源利用率只能达到10%-30%。 (3)防病毒软件五花八门: 现今IT用户对系统安全要求比较高,每个用户需要自己安装繁琐的安全防护软件,防止网上多种多样的网络攻击,没能给用户提供一个整体的防网络攻击方案。 (4)系统恢复耗时长: 因为考虑成本,IDC用户数据一般没有专门的数据备份设备,当故障发生时,维护人员在故障定位后,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备份数据,替换故障硬件,重装操作系统,重装应用软件,重新导入备份的数据,并重新做安全加固。传统的架构,恢复系统功能耗时一般会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 2IDC虚拟化技术提出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缩短系统故障恢复时限,技术人员提出了IDC虚拟化技术。将IDC业务基础设施的架构进行了转变。将传统的基础架构最小化单元从每个服务器转变成每个虚拟环境(VirtualEnvironemnt,缩写VE,即VPS)。通过VPS产品的部署,根据用户不同应用的类型,将硬件服务器划分为很多个虚拟容器,分配给一个客户使用,每个容器安装一种类型的应用。即实现了将硬件服务器进行逻辑层面上的划分和整合,并且在统一的界面上进行管理,通过软件可以集中对多个服务器上的上数百个虚拟容器进行统一集中管理,配置集中的存储,提高应用的可靠性,通过部署统一的防攻击软件,对所有虚拟用户进行安全防护。每VPS分配的资源不仅局限于CPU个数、内存和磁盘大小,还包括了系统的核心运行的几十个参数。通过在一台服务器上创建多个虚拟独立环境,可以确保每一个虚拟服务器的用户独享该资源,其运行及管理完全和独立主机相同甚至优于独立主机。虚拟服务器产品能够以较少的物理服务器服务较多的用户,从而达到节约电力,机架的目的,从而节省资源,扩大公司IDC的服务能力,既实现收益的增加,也达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操作系统虚拟技术的应用 VPS的全称是VirtualPrivageServer,即虚拟的传统服务器,缩写为VPS。VPS采用“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技术”的Virtuozzo所创建的虚拟应用系统,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安装基础的宿主操作系统,然后在宿主操作系统上再安装操作系统的虚拟化软件Virtuozzo。通过Virtuozzo的资源分割功能,将原宿主系统,划分为多个个虚拟的环境,每个虚拟的环境作为IDC基础架构中的最小化分割单位,部署相应的用户,即构成一个虚拟专用设备。VPS采用虚拟化技术,Virtuozzo的虚拟化基于操作系统架构层,实现了软件的分割、隔离,每个虚拟出来的环境都是原操作系统的一部分,不需要单独安装操作系统,同时也具备原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这就是所有天津联通选择VPS虚拟技术在IDC应用的原因。 4虚拟化整体方案部署 4.1本方案初期设置虚拟服务器100台,每服务器提供30个虚拟主机用户。 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同时具有充足的可扩展性,设立集中备份服务器一台,操作Virtuozzo内置的VPS备份功能并配置集中备份。软件配置:配置64位架构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每台服务器提供30个64位VPS(兼容32位应用程序)配置集中备份方案跨平台集中管理控制台配置完善的防病毒预案 4.2硬件配置,制约虚拟化容量的主要因素 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其意义在于有效地分割、管理、调度资源,虚拟化技术本身并不能凭空创造出新的资源。因此,为虚拟化选择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硬件平台是非常重要的。配置至少满足以下要求:在本方案中,所有硬件服务器采用百兆网络连接,并根据就节点数量适当分配带宽。物理服务器采用千兆内网连接,以增强集中备份的数据传输速率。如不满足千兆内网连接条件,则也可以备份网络与数据网络混合传输的方案,但这样将会降低远程备份存储的吞吐性能,因此推荐服务器配备双网卡,并使用千兆网络连接。集中统一管理工具VZCC/VZMC远程管理终端可部署在内网,也可以部署在公网,本方案实施为了方便操作管理,将管理终端部署在公网。 4.3防网络攻击 Virtuozzo有两种MAC地址分配方式:路由模式与桥接模式。在路由模式下,所有VPS和物理节点共用同一个MAC地址。从交换机等网管设备看来,安装了Virtuozzo的物理服务器在一个网卡上绑定了多个IP。在桥接模式下,VPS可以有自己独立的MAC地址,这个MAC地址有系统管理员手工设置。通过在交换机上绑定对应的静态MAC地址,可避免MAC地址欺骗等来自同网段的恶意网络攻击。在通常模式下,使用路由模式的MAC地址即可满足正常使用的需要。VPS内的网络保护也有Windows自带的网络防火墙完成,用户可自行配置自己的VPS防火墙,不影响其他VPS。为了保护各种网络攻击,需要打开物理节点上的Windows防火墙,通过网卡“属性”- “高级”标签可以启动它。在物理节点的Windows防火墙上,无论如何配置,都不会影响到其上VPS的运行,防火墙只对节点生效。因此可限制3389端口登陆IP地址,并允许特定IP地址连接本机的22端口(VZMC管理控制台端口),以便远程管理。 4.4集中备份设备配置 随着业务的开展,服务器数量的增加,架设完整而有效地集中备份平台即成为保障业务持续运行的关键。集中备份方案采用Virtuozzo内置的备份功能和集中存储进行,采用本地备份、远程存储的设计方式实现,即能集中统一存储所有节点的备份数据,又实现了低成本、高速度的备份。备份方案需要集中存储设备一台,容量按照计算方式如下:每VPS空间×每服务器VPS个数×服务器数×保存备份的数量=存储空间。其中,每VPS产品空间假设定型为5GB,每服务器30个VPS,部署100台物理服务器,完全备份最少保留2个,则得出:5GB×30×100×3=45TB。因此,如果需要为所有的VPS都提供3个完整备份,则需要45TB的存储空间。 5收到的成效 天津联通IDC搭建了一套完善、稳定、高效的虚拟主机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空间租用、企业邮箱、主机托管、网站建设等IDC相关业务。不仅方便了维护、管理,而且大大节省了IDC机房资源。 作者:薛丽美米琦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设备维护中心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 优秀计算机论文:教学模式下的职校计算机论文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中职学校当前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使用板书、多媒体教具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于当今的中职学生,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总结归纳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有如下三点:(1)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知识是需要学生去接受、去理解,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接受者,而忽视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双向性。(2)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课堂设计单调,缺乏学生的配合,没有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学习无兴趣且枯燥。(3)过于注重教材的作用,忽略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纵观传统教学模式众多的不足,那我们中职教师应当进行哪些改革去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呢?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打破以前管束和被管束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情感交流,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要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再次,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利用真实的情境问题结合教材,作为知识点向学生传授,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实际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引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这里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监控,摆脱过去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状态。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激情澎湃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环境。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即要兼顾教学大纲上的知识和技能又要设计好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服务于“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全体学生的班级式学习与重点学生个别学习相结合。探索学习。探索学习指在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主动的去观察课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着观察课题、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运用探索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学习情境和学习方式的设置。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1)使用案例创设悬念。一个好的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急于想知道问题的解决办法,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便会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养成探索的好习惯。(2)教师设置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自主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去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示范讲解方式转为引导、交流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探索、发现,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和探索学者关系。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自关注的重点不同。自主学习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截然不同的。自主学习重点在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一种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探索学习强调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知识的技能。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起点,自主学习是探索学习能够实施的前提,学生应能先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容易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自己学习获得,对于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个人探索或教师讲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探索学习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升华。 3自主、探索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 3.1备课阶段 备课的前提是要“备学生”,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依据。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本,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设置一个合理的教学课题。为了保证有一个好的教学课题及情境,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课题要联系生活,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共鸣。其次,课题的难易要适当,不要过难,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也不能过于简单,毫无启发性。再次,选择开放性的课题,目的是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后,课题完成后的结果要易于提交。 3.2新课的导入阶段 教师在导入新课阶段要利用项目或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动画、微课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能使课本中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明了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解读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发知识冲突。 3.3自主学习探索阶段 情境教学的引入,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学习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注意聆听学生意见反馈,控制教学进度。只有聆听学生意见,关注学生的反映,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适时的参与和指导教学。 3.4难点问题讲授阶段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必然会有一些问题学生不能解决,教师把这些难点问题收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经过前几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愉快的完成学习。在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再考虑其他解题方法,继续激发创新思维。 3.5学习结果评价阶段 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常会用到作品分析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品的完成常会用到一些计算机操作技巧,通过作品的分析就可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撑握程度。重视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即是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是撑握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 4教学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上进行实践,以下为教学实践过程:课程内容:《办公自动化》第一章第二节:制作产品宣传页。教学对象:11级计算机应用班课时:2课时(90分钟) 4.1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对“产品宣传页”的排版设计,掌握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的生成及修饰,最终利用Word应用程序实现简单图文混排。能力层面:通过对给定案例的排版设计,培养学生进行文档美化处理的能力。学会利用Word2003给定的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图文混排的实际问题。认知层面:由浅入深,由已知知识介绍未知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路。 4.2教学重点及难点 艺术字生成及使用艺术字工具栏修饰艺术字。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编辑设置,将艺术字、文本框应用于文档中进行综合排版,知道常规文档排版的基本顺序。处理方法:重点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参与设置。教学难点:艺术字的修饰,图文混排、文本框的使用处理方法:要求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多做练习。引导学生不仅要会做艺术字、文本框,还要能综合使用。 4.3设计思路 设计要点一:通过提供“产品宣传页”的案例,引入本课,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加直观的理解图文混排的功能和效果。设计依据:创设案例,引起学生注意,是激发学习动机,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设计要点二:利用“产品宣传页”中图片的设置,分析完成该设置可以使用的工具及手段,即可以使用艺术字完成操作,又可以使用文本框完成设置,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内容。设计依据:告诉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灵活应用,多方考虑。设计要点三:“产品宣传页”案例的设置,符合当前企业宣传产品的要求,通进案例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依据:授课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设计要点四:通过图片和艺术字、文本框等工具可以使文档排版非常美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求知欲转为学习动力。设计依据:掌握学生学习心理,适当掌控时机是提升课堂内容的关键。 4.4课后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完整,教学内容始终以学生感兴趣的产品宣传页为主线,学生由宣传页的设计方案的讨论开始,然后进入材料的搜集,到师生互动,最终完成作品。在作品展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对作品进行评价,又对知识进行了强化。5结论通过创新和使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弥补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没有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创新性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将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实现学习的最终目的。 作者:高烨单位:包头财经信息职业学校计算机中心 优秀计算机论文:大学计算机论文 1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 1.1进行上机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在计算机上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常见的问题有学生在上机课堂中下载游戏、电影和音乐等软件,还有的同学会将零食带入机房并且乱扔垃圾,计算机机房的整体运行情况就会受到影响。还有的同学随意更改计算机的配置,并且还私自将一些重要的系统文件删除了,采用机房的计算机浏览一些危险的网站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样就会给计算机带来大量的安全隐患,也加大了机房管理工作的难度。 1.2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差 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相关人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做好所有设备的维护工作,不断的发现并且排除网络故障,所以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另外,教师和学生也没有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机房中很多电线都是暴露在室外的,网线线路又是极为复杂的,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稍有马虎和大意就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和短路等问题的出现,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因此,管理人员还必须充分的保证机房用电的安全性。 2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 2.1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 针对现阶段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各大高校应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其应由校领导直接管理,同时应区分好计算机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下,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由于这一模式具有信息保密性强、传播性强以及快捷方便等明显的优势,所以,其不但能够妥善的解决机房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并且还能起到规范人员行为的作用。采用互联网模式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的提高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保证了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指的就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产生问题是一个人思考的基础,并且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我们是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的,随之就会产生疑问和探究答案的心理状态,而此时人的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2.2提升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针对负责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应有针对性的完善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且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各个工作岗位。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院校都认为建设机房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他们忽视了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因此,高校还应定期的为这些人员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教师应让学生们认识到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计算机的维护工作中来。 2.3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 作为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对于保证计算机机房的运行效果是非常有利的,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工作人员自身就应具备较强的管理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因此,应在考虑到了计算机机房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来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选择最适合的人员负责机房的管理工作,确保计算机机房各项日常工作的有序运行,提升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延长了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2.4合理的分配机房工作和教学工作 作为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进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计算机机房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其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机房工作与教学工作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互联网具有信息可以共享这一显著特点,因此,在机房中应设定一个系统来合理的调配机房的使用时间,这一系统应可以满足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真正的起到配合和辅助计算机教学工作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高校计算机机房的各项功能。 2.5重视对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工作 作为一项长期的持久工作,维护工作是保证机房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所以,高校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制度,建立真实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日志,不断的培养专业的计算机维护方面的人才,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是很容易出现故障的,而有了这一日志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来解决同类故障。另外,对于每台计算机内部的重要数据,还应及时的进行系统备份,做好计算机机房的网络防毒工作,充分的提升机房内部数据的安全性。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必要性、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以及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各大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教学设施,计算机机房在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以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对计算机机房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应制定出科学并且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优化对策,做好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大学计算机机房的有序运行。 作者:周俊杰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计算机论文:信息管理中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的结合,营造出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涉及国内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为国内很多行业提供了信息管理技术保障,促进行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多媒体技术进入数据库领域,数据库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数据库中新的技术内容层出不穷,数据库的许多概念、技术内容、应用领域,甚至某些原理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建立和实现了一系列新型数据库系统,如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演绎数据库系统、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数据库系统的大家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仅是数据库大家族的一员。数据库技术主要特点是:数据的组织性、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的独立性、可控冗余度和数据的灵活性等。数据库的结构是具有组织性的,不是散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排列,数据与数据之间是具有相互关联的,按照某种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从整体上看,具有完整的、清晰的组织结构形式,而数据库的共享性更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营造数据库重要目的之一。作为具有共享性的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企事业单位内部资源、资料的共同使用,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使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数据库具有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根据数据的修改,新的数据项和数据类型变化,可以做到不需要对原来的程序及数据进行修改,从而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变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仅是数据储存的“可移动仓库”,还拥有数据的输入输出、数据的查询和数据的编辑修改等管理功能。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调取、查询方便构建具有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数据库,从而实现高效率、便捷的工作效率。 2加强信息管理、注重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措施 随着社会各项建设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应重视计算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2]。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立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脚踏实地,爱岗敬业;诚信明礼,注重与人合作,团队协作意识强;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爱好鲜明,有较强的表现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业精神。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好运动,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抗挫能力、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懂得自我保护。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开展专业认知培训课程,使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了解IT行业、了解职业岗位操守、了解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养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员工形成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及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操作技巧的掌握,进而使用企事业文化,提高实践技术能力,培养人才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对信息进行采集于组织、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加工、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维护与管理,培养人才对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规划能力及战略数据规划能力等相关不等强度的工作内容。提高信息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使用的重视程度,熟练并掌握可想数据技巧,从实践上总结工作经验,通过工作实践能够根据业务流程分析并创建能够使用的具有数据完整性约束、索引和查询数据等工作内容。加强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管理技术基础和原理、信息产品及其流通管理、信息产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管理的发展环境、信息管理的组织和人才培养等等专业性能的了解及掌握。开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课程培训,实现技术查询和操作、保证数据安全型和参照完整性、使用事务及完成指定业务的工作训练。加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实行信息管理评价机制,把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掌握及日常维护管理列为员工考核升迁的基本标准,从根本上调动管理阶层和员工对计算机数据库使用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实现“人力科技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同时,企事业单位在加强信息管理、重视人才培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更应提高全体职工法律意识,强化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从而形成健康、平稳的发展趋势。 3结束语 当今社会对数据库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这必将对数据库技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数据库技术与新出现的各种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必将数据库技术引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加强信息管理、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注重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 作者:谢小波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 优秀计算机论文: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论文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教育,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与学习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这样当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的平等身份时,自然会减轻心理负担,会意识到教师就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自己的朋友,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对学生多肯定、多表扬。教师要引导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羞涩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上机实践,敢于发表新见解。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很小,也要予以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出错了,要婉转地指出,引导其改正,鼓励其再接再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对立而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从情感上亲近教师,进而能够将这种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计算机学科的学习上来。有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就迈出了有效教学坚实的第一步。 二、转变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有效的计算机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展现个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机械式的理论灌输,实施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积极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而不再是机械的理论记忆,从而可以真正地经历知识的梳理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门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社会的需求,成为应用型人才。如在学习Photoshop图片处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需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式的讲述,而采用边讲解、边练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学生所喜爱的电视剧、电影的宣传海报以及学生所喜爱的各类杂志封面等素材入手。这样,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借助操作平台,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之后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亲自上机练习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机械的理论灌输式教学,而是利用操作实践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了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发挥个性,展开想象,以宣传学校为主题来进行宣传画的设计,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这样的环节从内容上来说,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热爱,而且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设计极具开放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这正是加强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实践证明,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符合计算机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掌握。 三、结语 总之,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机械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突出计算机的学科特色,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育观念为指导,对计算机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从而能在实践操作中内化理论、提升认知,促进知识与素养、技能与能力的全面提高,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有效教学。 作者:杨昆单位:河北省卢龙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优秀计算机论文: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 一、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简介“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主流机械三维软件的学习,掌握机械零件的三维实体建模思路,并掌握三维实体的工程图方法。该课程的前续课程有“机械制图与测绘”、“计算机辅助工程绘图”,后续课程有“计算机辅助制造”、“机械设备设计”、“工装夹具设计”等专业课程,在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原考核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改革前沿用专业理论类课程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表现占分30%,期末考试占分70%。期末考试为上机操作,按试卷所给出的工程图完成三维实体的建模及工程图的。为一份期末考试样题,从卷面的评分标准来看,样卷对课程的目标进行了考核,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原考核方法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U盘、手机等移动存储设备在学生中越来越普及,为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复制别人的考试文件、学生修改学号帮别人提交考试文件的行为,监考老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如考前对机房的几十台电脑禁用USB端口,考后帮多位学生提交文件等防作弊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越来越广,有普通高中生源、单招生源、“3+2”和“2+3”类型的职校生源,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学生也越来越独特和有个性。在原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试占分70%,其得分直接影响学生是否通过该门课程,因此学生的关注点就放在了如何通过期末考试上,从而会出现多种教师想不到的作弊方法。对教师而言,要提高课程的通过率,压力也相当大,而这个压力无形中加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有一种被动学习的感觉,这个情况非常不利于课程的教学。 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改变课程考核的方法,释放教学压力发现问题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多次研讨和修改,通过近几年在教学中的实践,最终形成了“24X”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考勤占分20%,课堂作业占分40%,期末考试占分X%,其中X值由课程组教师在期末考试后依据学生得分情况共同确定。考核评价比例调整后,学生只需平时不缺课和完成教师安排的项目任务后就可以通过课程,所以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压力得以减少,从而教师和学生均能把关注点放在平时技能的教学和学习上。 (二)使用第三方变参化模型测试平台,杜绝考试作弊的可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在2010年尝试采用第三方公司推出的网络考试托管平台进行期末考试,极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效果喜人。如图2所示,该测试平台试题的模型形状一致,但测试平台提供给每个学生的参数表各不相同,最终答案也各不相同,从根本上杜绝了作弊的可能。在正式考试前的两周,学生可以进行一次模拟考试,给学生积极投身学习、不断超越产生极大的激励推动作用,并且考试全程可以进行分数和排名直播,刺激学生认真答题,争取好成绩。 (三)结合学校相应的专业技能竞赛,实现多方得益大多事物的改革会受到一定的阻力,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结合了学校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以多方得益为改革动力,遇到的改革阻力并不大。在学生方面,如果在期末测试时成绩达到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的办证成绩线,就能在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中获奖,学院对获奖学生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另外,学生可以自愿办理该平台含金量较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教师方面,采用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可以轻松快速地从题库选题、定制并考试试卷,考试结束即可成绩表,无须人工阅卷,期末工作量大大减少。同时,课程组教师也完成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在学校方面,由于学生一开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学习,就意味着参与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最终通过第三方网络考试这个公平公正的测试平台,为学院选拔出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在第三方公司方面,学生办理证书后可获得一定经济效益,从而支撑公司的运作,开发出更多的变参化模型,使网络测试题库更加丰富。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成效 (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了自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后,学生在参与学习时就像是参与了一场游戏,对学习产生了热情,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反映在模拟考时自己成绩不理想,在后面两周里勤做练习,终于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而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在参加模拟试后反映,还是好好的重做好课堂作业,期末考试过线太难了,尽能力去考,得多少分算多少,算是锦上添花。如果仅仅是增加课堂作业的比重,不改变课程期末考试方法的话,学生是不会这样重视课堂作业的。 (二)课程组教师教学交流多了由于有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第三方测试平台结果,课程组教师真实了解到自己和别人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多了,如向教学效果好的老师请教学方法,课程组教师对学生在测试中没掌握的技能点进行研讨,课程组教师间相互听课等。 (三)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得好名次“计算机辅助设计”考核方法自2010年改革并实施以来,为学院选出了多名三维建模技能扎实的学生,在参加各级相关比赛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表1所示。其中,2010年由首批“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选出的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项目,获得全国第一名,创造了广西自治区最好成绩。 四、结论及展望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取得圆满成功。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完全可以把竞赛、证书、教学溶合于一体,使学生真正学到技能,而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辛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在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期末考试的比重,但小小的改变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工作,只有找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平衡点,课程改革才能真实落地生效,否则课程改革只能是寸步难行。 作者:关意鹏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计算机论文:服装CAD课程计算机论文 一、解决办法 (一)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相融合,突出体现实践性服装CAD具有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放码、排料等一系列模块,每一模块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工具,服装CAD要和专业课程相融合,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做出以下两方面调整:首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将服装CAD融入到每一门与之相关的专业课中。譬如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结束后,再学习服装CAD中的款式设计软件,款式设计课程的最终作业要求学生由服装CAD来代替原来的手绘款式设计,这样就将原有的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与服装CAD款式设计这两部分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学时分配上服装CAD的款式设计在原有的服装CAD课程中占用学时不变,两门课程既是独立的,又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接触软件时已带有任务性,有目的的学习加上教师的讲解比传统学习方法更适合对软件的领悟与掌握;同样,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CAD结构设计模块相结合,结构设计课程要求完成手工纸样设计,再由服装CAD完成电脑绘制结构制图、完成工业样板;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课程可与服装CAD课程中的放码、排料模块相结合,学生比对两种方式完成的作业,既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又能体会服装CAD确实使企业提高实际生产效率、节省成本、管理便捷等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服装CAD的认识。其次,在课程先后时间安排上要与企业实际运作相符合,也就是是遵循企业中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业样板—放码—排料—成衣的先后顺序,那么,不但在时间上要符合,而且完成的效果同样也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款式设计课程开始时,必须将市场上最新的款式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就是说要紧跟市场,以新的设计和款式代替陈旧的款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按照企业中的模式,将设计转化为成衣。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思想要转化成真实的产品,这是一个符合企业真实情况的“大任务”。 具体操作顺序是根据已设定的款式图完成手工结构设计,然后由服装CAD修改或重新生成手工样板、工业纸样,最终在服装生产工艺课结束时获得最终成衣。也就是说,这个“大任务”是由不同课程下的一个个“小任务”组成的。整个教学模式下的各个课程,在时间上既是相互独立的,在内容上又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互相印证的。表面上看课程是分散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同时课程相互关联、承接、递进,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共同增长。在这种模式下,除原来课程的考核方式外,学生自行组织的静、动态展演也可作为一项考核方式来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物的展示中产生成就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模式的实现下,每个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体会到做设计师的角色,更深一步领会企业生产过程,因此,服装CAD是融合设计师思想,使服装设计更加科学化、高速化的技术。更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服装CAD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的价值,让学生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也激励了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的双赢的促进方式。 (二)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原有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已不能真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针对服装CAD应用型特点做出调整。把原有的灌输型教学方法改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只需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布置以上所述的“小任务”,各个“小任务”由于“大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由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教师授课时可直接讲授工具的用法,然后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加深对具体工具的用法,期间对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互相讨论或直接由教师指导完成。由于是带有问题性的、任务性的学习,这种方法直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领悟,要比教师直接灌输讲授这种方法更有效。 (三)选择多软件学习,提高硬件配套设施利用率国内外服装CAD软件种类繁多,教学授课所使用的软件选择余地较大,在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的软件都放到课堂上进行学习,这是教学设备和教学计划所不允许的。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在多数服装企业中应用广泛的软件,而且其功能、操作习惯符合我国服装行业习惯这样要求的2~3个软件,以一个为主,在正常教学中引入,另外两个为辅,以案例方式在软件新的功能上以及不同软件的区别上向学生介绍,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深入学习,这样学生对市场上主流软件并不陌生,即使在就业后遇到没接触过的软件入手也不会感到困难。因为服装CAD软件在功能模块上的划分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各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及特点,深入了解和学习2~3个软件后,其它则正如我们所说的会触类旁通,并不困难。另外,在服装CAD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服装行业以及服装CAD的未来发展趋势,所选择的服装CAD要代表实际生产中的新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软件在教学的同时要与开发商保持同步升级和更新。软件的学习与应用离不开配套的硬件设施,正如前面的内容所提到的,学生带有任务性质的学习最终目的是通过服装CAD技术获得成衣,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数字化仪、打印机、绘图仪等专业设备,可建设专业电脑机房,软硬件设施不分离,这样授课的同时可让学生直接输入或输出1:1纸样,进行修改,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认识,是对学习过程和生产实践过程的更深层次的掌握。 二、结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高效化和便利化,服装CAD技术成为服装专业大学生进行从业选择过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传统服装CAD教学已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培养已出现弊端。服装CAD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新的教学模式中,理念是把服装CAD和服装专业教学结合,强调知识的融合与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多位一体化,实际授课内容模拟企业实际生产及运作模式,软硬件配套设施紧密结合,学习中更注重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性,从而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主导,能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好,更能主动挖掘知识点和探究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这不但解决了课本中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情况,更能体现服装CAD课程重应用、重实践的理念。在以上教学模式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我们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加强课程的建设,从而深化发展服装CAD的教学,切实推动服装CAD的应用。 作者:张瑶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优秀计算机论文:安全维护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重要性 1.1有利于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计算机是一种高科技电子产品,其正常运行的条件对外部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计算机所处环境的湿度与温度不符合标准,那么就会导致计算机出现硬件故障,不利于计算机正常运行,也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加强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确保计算机外部环境符合条件,从而提高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 1.2有利于资料的保存计算机软件作为计算机运行的一个平台,若想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就必须将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但在计算机实际使用中,如果没有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必要的维护,那么会导致其出现死机、自启动等现象,可能会使计算机中的资料丢失,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所以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安全维护,有利于信息资料的保存,为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 1.3有利于保护计算机设备在计算机运行时,如果发生故障必然会导致各种硬件设备被烧毁,甚至是计算机报废,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那么平时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定期进行保养,从而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起到一定的保护工作,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 2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分析方法 2.1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通过“看”、“听”、“闻”、“摸”等去分析和判断计算机硬件故障。看主要是指电阻电容的引脚是否有短路或断路、板卡表面是否有烧焦现象、插座和插头接口是否有松动等;听是在计算机及设备运行中是否有非正常的声音;闻是闻主机、板卡是否有烧焦的气味;摸是指检查直插式器件的芯片和插座安装是否插牢,并用手触摸显示屏、CPU等硬件感受其温度,从而判断计算机是否安全运行。 2.2电路检测法电路检测法较多,比如电压法、电阻法以及电流法等,这些方式往往是采取对负载电流、直流、电源工作等的检查。 2.3短路、开路法在检查过程中,将部分电路进行短路或者开路,观察它们相对应的电压、电压及电阻值,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故障的检测和判断。 2.4系统最小化检查法系统最小化检查法包括两种,一是软件的最小系统由主板、显卡、内存、硬盘、CPU、键盘、鼠标组成,二是硬件的最小系统包括CPU、主板和电源。最小系统法主要是对系统是否能正常启动进行判断。 3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相关措施 3.1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计算机主板上包含许多引脚、插口等,可以通过防止静电与形变进行安全维护。由于静电会影响电路,造成元器件的损坏,难以实现控制芯片组和协调电路,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一旦主板变形也会给计算机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要把主板平稳细致的固定在机箱上。 3.2对CPU的安全维护CPU,称为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高压和高温都会对其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有专门的风扇对CPU进行散热,但如果运行的程度较大,风扇散热往往难以达到要求,持续的高温高压会影响CPU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CPU的烧毁。因此,在平时使用和维护CPU时,应根据计算机的使用特点及对计算机功能的需求,增加一定的散热辅助装置,从而确保计算机正常使用。 3.3对内存的安全维护对计算机内存安全维护来讲,只需确保内存不超频即可。内存安全很少受到计算机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内存满足CPU性能的发挥存在瓶颈,时常会出现超频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计算机黑屏。因此,在对内存进行维护时,必须确保内存不出现超频现象。 3.4对硬盘的安全维护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硬盘多数是机械硬盘,内部结构复杂、精密,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那么磁头将会碰到盘片,造成硬盘上数据的丢失,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移动主机或者硬盘时,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发生震动。 4总结 在平时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应注意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通过本文对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相关介绍,在日后对计算机进行使用中,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除尘等,避免因浮灰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从而确保计算机及其设备安全、稳定性运行,促进我国各行各业健康发展。 作者:潘小艳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计算机论文: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联网软件中存在的风险 1.1计算机设备安装带来的风险计算机设备的安装分为软件安装和硬件安装,计算机硬件一旦安装错误将会导致计算机无法运行,严重者可能导致整台计算机的损毁,所以计算机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进行主机的连接,网络的连接,计算机外围设备的连接等操作,这些操作一旦出现失误,后果是将是无法挽回的。另外,计算机设备安装也存在强制安装、修改本地设置、收集用户信息和推送广告等恶意操作。这些恶意操作都会给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是危害。 1.2网络数据库带来的风险数据库,是数据的存储中心,网络上各种数据都被存放在数据库中,如果数据库产生数据隐患,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量越来越大,需要存放的数据急剧增加,各种私密的信息和数据都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库系统一旦出现安全漏洞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至关重要。 1.3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实际操作包括简单操作和技术操作,技术操作要求操作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操作。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安全维护工作的时候,如果由非专业人员操作,操作中可能出现的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甚至造成重要文件丢失或数据源丢失,这些都会对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损失。 1.4联网软件安全标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各种具有兼容性的应用软件应用而生,这些软件的用户量大,在使用过程中占用大量网络资源。目前我国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针对单位和个人的一些要求,但也只是在对软件强制安装和难以卸载,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浏览器的劫持和广告弹出等违反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一些恶意行为进行了说明。联网软件安全标准主要是从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和运行安全等方便做出规定的。因此对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运行安全等各种机制的完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 虽然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一体化操作,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分析仍然是必不可缺的。 2.1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之前,一定要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及其操作对象,只有先明确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和操作对象,才能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操作流程。对于个人来说,进行安全评价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个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方式,以便更好的实现联网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使工作人员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提高操作的熟练度,以保证公司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和信息安全并增加公司的盈利。 2.2搜集安全评价的信息确定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目的以后,就要搜集安全评价所需的信息。只有全面的搜集相关的信息,才能为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才能进一步进行网络安全评价。 2.3选择安全评价的方法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具有科学性,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择不好方法,既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又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合适的方法则能事半功倍。评价的方法有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两种方式,短期评价就是每隔一个时间段就对安全性能进行一次评价和风险评估,而长期评价是偏重于从整体上对安全性能进行评价。无论是短期评价还是长期评价,都可以达到基本的要求。 2.4实施评价工作确定了目标,搜集了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就需要开展评估操作了。安全评价是整个操作工作的主体部分,评估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各项操作,任何一个操作过程出现错误,都会给整个评价分析过程带来麻烦。 2.5总结评价结果完成计算机联网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各个操作步骤都之后,就需要总结评价的结果了。评价完了不代表全部工作就完成了,总结也是安全评价的一个部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主体流程都完成之后,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也是很重要的。在总结过程中可以发现前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得以处理。另外,将此次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的评价分析结果存储起来,也会给以后的评价分析工作提供参考,减小日后评价分析工作的工作量,减少资金投入。 3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意义 3.1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对于计算机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才能保证计算机其他各项功能的实现。 3.2减少故障的发生安全评价能够发现故障的所在,并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根据所提供的措施对计算机进行维护,进而维护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和各项功能的实现。 3.3方便用户的操作随着安全管理的自动化,用户操作起来也越来越方便,一旦出现问题,用户便可以用可行的操作步骤进行对问题的处理。计算机是一把双刃剑,方便我们的生活的同事,也出现了许多相应的问题,计算机网络使用和网络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以防止出现任何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而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度安全评价研究就是在便利人们的联网安全以及联网安全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计算机联网软件,更好的让网络方便我们的生活。 作者:徐晓丹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计算机论文:实验教学计算机论文 1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高校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深度不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高校领导及老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们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正是因为这种比较浅陋的认识,导致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仍从属于理论教学。大部分老师只是将计算机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工具,没有体现出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高校都缺乏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硬件实验系统,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考察办法,这样就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计算机实验教学认识的不到位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问题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而且验证性实验比较多,缺少创新性实验。这使得学生在以后工作中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需求。这一方面是受限于高校的教学条件,特别是高校的硬件条件,当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中就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构建小系统、开展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验证性实验,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由于实验教学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做出科学的改革,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单一的、缺乏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缺少创新和改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另外,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进行教学,老师将所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讲授剥夺了学生的提问和独立思考,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这不仅让他们失去了听讲的兴趣,而且还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和资源;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也是非常低的,不能更换地促使学生快速成长。 (3)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的问题。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都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也都很平常,没有展现出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优势。而且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设备和手段也是比较落后的,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设备,这种教学环境下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2改善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方法 (1)高校要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高校要想取得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的飞越就必须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只有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才能更加地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当高校重视了计算机实验教学就可以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而且只有深刻地认识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才能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因此,高校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是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要不断的优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就要求相关单位构建新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实验内容的应用广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增加新的实验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做出相应的改革,教学方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不能一味的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比如说学生中思维活跃的学生比例较大时,就可以采取比较活跃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多讨论、多发问、多动手,这种教学方式才更适合他们;而对于那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也要采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成长。 (3)提供教师素质、完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本身的数学水平就差,怎么能期望老师教出优秀的学生。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学老师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专业能力也很平常、教学经验也不丰富。所以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面要加强老师的自身素质。另外,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也相对落后,这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很重大的。所以高校要不断地完善计算机教学手段,同时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提升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要想解决和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就必须采取综合的改革措施,从转变高校认识开始到提供教学人员素质、更新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季宏宇孙静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基础部 优秀计算机论文:会计信息工作计算机论文 一、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具体步骤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比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复杂很多,其控制过程从对人的控制扩展到对计算机和人的控制。计算机的处理过程具有集中性、连续性,随着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载体变化以及共享程度的提高,会计中财务账簿控制系统渐渐失去作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做好对审计内部控制的加强。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针对这种情况产生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审计人员初步熟悉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从原始的数据凭证到最终的各种报表的输出,整个过程现在审计前有大致的了解。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可以与企业内部的有关人员座谈、查阅资料或者实地观察等来跟踪业务处理方法,从而了解企业审计单位信息的内部控制方式有哪些,从而有利于今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完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对于一个健全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即便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的业务处理过程中也不一定能够被有效执行,因而必须对其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检查这些必要的控制制度是否在执行或者由哪个工作人员执行以及使用哪种方法执行。通过了解以上执行情况,从而把握其系统的可靠性、完备性以及可依赖程度,最终做出综合评价。同时,审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审查文档和有关的企业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更好的把握系统的流程,确定实际情况与规章制度的要求差距在哪里,并确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测试之后,进而需要对内部控制情况做出详细的评价。评价过程遵循客观、公平、严格的准测。一般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评价初步的审查结果,评价被审计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有哪些是比较满意的工作,哪些工作略显不足。第二,评价内部控制情况符合测试的案例,其具体的符合程度是多少。是否真正能够按照其要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三,上述的两种情况,其可靠性有多强,是否能够真正的为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工作服务。 二、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当前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当前我国多数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差。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多数企业的计算机会计信息对各种分散的交易数据常常会收集起来,放置于计算机的中央存储器中进行存储。这种统一的存储方式加大了数据丢失和泄露的风险。有时候由于黑客攻击等计算机遭受病毒入侵,造成了数据的泄露或者损坏,缺乏相应的安全性保护机制。其次,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大。虽然现在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时候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不能够真正的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其监控和管理的力度不大造成。最后,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普遍不高。我国的许多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够,在进行操作时实际能力更差。有些企业的相关人员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没法充分的掌握和理解,一旦发生风险也不知如何控制,因而极大的增加了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难度。 (二)改进措施针对以上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发挥审计功能,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一般说来,现阶段使用的内部审计方式主要有对会计软件进行审计、对会计数据文件进行设计、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设计等。其次,需要企业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规章制度。当前条件下,开展会计工作不能再如以前那种墨守陈规、没有变通的会计工作,而应当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努力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更加适用于企业本身的操作流程。与此同时,还需要从长远的发展看待会计工作的进行,将操作的规章作为具体的指导方针,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为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最后,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从严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求其补充自身的会计知识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只有真正加强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其信息处理水平,才能够保证现代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顺利进行。 三、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内部结构都与会计信息化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审计的时代,充分了解审计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做好初步审计工作,从而能够更完整的获取被审计单位信息。总之,只有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做到了行之有效的控制,才能够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才能够促进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艳单位:河北省黄骅市审计局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强化中小学教育管理的若干思考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在实施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更倡导实施民主管理和人本管理,主要阐述了当前教育背景下,提高中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应该着重做好的几方面工作,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学校定位;人本化管理;民主管理;文化氛围 当前,中小学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吃苦,好逸恶劳的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学校教育管理不恰当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因此,不断提高和强化中小学教育管理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做好学校定位 学校定位是学校办学特色的起点和标志,事关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事关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因此,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为此建议学校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首先,学校要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战略分析,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考,整合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出学校的优势之处、劣势之处,未来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工作突破口,实现学校工作的创新,进而创建出理想的办学模式。 其次,学校要有长远清晰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之于学校,就有如心脏之于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灵魂作用,对学校各项工作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学校务必要理清办学理念,践行好办学理念,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帅和规范学校各项教育工作,这不仅是学校取得长足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每一位管理者的崇高追求。 二、实行人本化管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新时期学校开展教育工作一直所倡导的,在以人为本理念和模式之下,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更注重把人作为着眼点,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和进步,这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而在传统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往往习惯把教师单纯地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诉求、成长和发展,这无疑不利于对教师工作潜能的激发,不仅如此,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和环境之下,学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更多地关注教师本身的成长,切实秉持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教师,根据教师本身状况和特点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力争使每一位教师不管是在专业技能方面,还是身心方面都能得到长足进步,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进而推动学校取得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实行真正的民主管理 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学校更倡导实施民主化管理,更强调教师管理者职能的发挥,那么,要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化管理呢,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放下“家长式”的工作作风,走出金字塔形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到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之中,真正把广大教师当做合作伙伴,倾听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与教师进行深入、广泛的谈话和交往,这不但有助于教师找到工作的归属感,还能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总之,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学校领导要切实作出积极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来挖掘教师各方面潜能,唤醒教师主人翁意识,使教师不再被动地接受各种命令,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和适应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管理上质的飞跃。 四、积极在校园内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对中小学生身心成长所能发挥的益处是众所周知、毋庸置疑的,健康的、向上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不仅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还能有效地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情操,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想方设法地在校园内部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学校首先要努力改变自身以往只注重升学率和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陈旧观念,把更多的关注点和注意力投放在学校软实力的建造上来,积极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具体来讲,可采取如下举措:学校可请班主任老师组织在各自教室墙壁张贴一些名言警句,让同学们始终置身于这些充满启迪意味的语句之中。除此之外,学校还可经常组织开展有益的文化活动,比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一些文化学者来校做讲座,或者定期组织进行校园作文大赛、演讲比赛等,这些都是营造文化氛围的有效举措之一。试想一下,当一个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息,师生又怎么会不受到陶冶和净化,自身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又怎会得不到提升,这都是校园文化氛围所能发挥的无形作用和力量,甚至可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老师反复的道德说教效果要更好、更持久。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要做好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需要学校、教师等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尤其是学校领导和老师,更要做出积极努力,一方面,要真正从头脑之中转变观念,认识到高质量的学校管理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真正践行好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要秉持虚心的态度和理念,认真学习和借鉴在这方面做得较为优秀的学校管理模式,以此推动促使学校获得长远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白草塬乡教育管理中心)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 社会发展对于教育体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国家支持,社会关注,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依赖于政府政策,落后于社会发展,本身建设的不足也需要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在动力缺失、管理执行不到位,教师素养缺乏情况下,通过管理体制改革,教师素质建设,师资力量建设,提高物质保障;转变管理观念,发展现代化教育等方式使农村教育管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从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教育管理 改革 1 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 1.1 教育管理机制过多的依赖政府 政策对于农村教育有了更加强有力的保障,意味着农村中小学教育相对于过去而言有了更好的政府支持和国家力量的保护。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教育中的管理体制开始过多的依赖政府的力量,学校机构本身则忽略自身管理机制的建设,管理阶层对于教学管理也往往浅尝辄止,未做深层次的探究。学校管理机制的建设没有随着国家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依旧按照原有的管理体系进行教学活动,在发生问题时单纯的依照政府政策进行,使学校自身的管理机制效能不断地弱化,过多的依赖政府政策。 1.2 教育管理机制落后于社会发展 社会各界开始给予农村中小学教育更多的关注,不仅仅是对教育本身,还包含了教育领域中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因此,教育管理也不再是单纯的教学体制管理,还包含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道德,学生思想等。这对当下的中小学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做好教育本身的同时,加强对教学行为以及教学道德的建设,管理机制不再是单纯的约束机制,还有适应和沟通。而目前的状况是,我们仍然更加注重教育本身,忽略了教学活动中对教育造成影响的其他方面。 1.3 教育管理机制本身建设不足 农村教育,历来都是过多的遵守已有的制度,缺乏创新。现阶段的教育发展,则要求教育机构能有自身的特色,适应当地的教育情况,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发展适合当地学生的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做出更多的尝试,不仅能够有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还要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只有在不断地尝试和创新中建设出的管理机制,才能适应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本身的教学情况相契合。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本身机制的建设就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教育,没有自身创新的教学体制,对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就无从说起。 2 造成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落后的原因 2.1 社会保障导致管理层动力缺失 社会对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投注更多的力量予以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政府保障在帮助中小学教育更快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降低了对于中小学教育机构的责任。相对于以往的考试成绩考核、升学率考核而言,现在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少了许多考核方面的硬性指标,给了教育者和管理者更大的宽松度和自由度,相对的教育者也缺少了很多动力。基于这样的不正确认知,使学校管理层缺乏以往争优创先的动力,对自身工作有了一定的心里松懈。 2.2 师资流失导致管理机制难以执行 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行业内条件艰苦的代名词。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差,不能吸引优秀人才,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农村教育中,师资力量总处于不成熟状态,好的教师流失,新进教师经验缺乏。管理阶层的管理也往往偏离原有的轨道,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 教师队伍自身素养不足 教育本身就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即教书、育人,即是说教育的过程中教会知识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做人的知识。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有着良好的素养可以担负教书育人这样一个责任。教育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尤其中小学生更是塑造个人性格的关键时刻,教师的教育尤为重要,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有着良好的自身素养。未经素质考核的教师,影响的不仅是自身的教育工作,他在向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的还有自身的不良习惯。 3 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建设的对策 3.1 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注重教师素质建设 教育管理体制也应该随着时代的步伐进步,农村中小学教育更应该加快自身的转变,转变以前的固守模式,学习城市先进管理机制。农村教育体系应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灵活改进教育方式,正确应对当下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在管理机制中注重创新,注重对于政府保障政策的适应,使教育管理与政府政策有机结合。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经常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人员素质教育,建立完整的教师考核体系,使教师能够在教书的同时发挥育人的作用,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道德培训,加强教师道德建设。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教育风气。 3.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物质保障 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特别是英语、体、音、美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保证农村教师能够在任教期满后有良好的晋升渠道。对于农村教师队伍,在不断引进人才的同时,注重优秀教师的留用,通过对农村教师的物质保障,使农村教师能够在山区安心任教。将农村教师工资发放作出统一规定,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别,建立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的公正保障体系,监督各级地方财政,及时兑现广大农村教师的津补贴和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采取先培养部分业务骨干,带动其他教师,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调动全体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去,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大批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合格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3 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发展现代化教育 农村中小学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转换观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对人们的束缚,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新的教育环境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革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树立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教学管理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当下的教育应该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在改革管理理念的同时,发展现代化教育手段。一方面可以请求政府支持,更换教育物资,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物质条件,争取发展现代化的科学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科技与教学知识相结合,给学生更为先进的,与社会接洽的知识。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初探 摘 要: 当前,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认识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改善现状。 关键词: 西部农村 中小学教育 管理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克服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不利条件,发展壮大了中小学教育,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西部地区农村中小教育现状。 一、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视与分析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助于推动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前进。西部农村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中最大的难题是师资短缺、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效益不高和教育质量不高。事实上,除了这些客观因素制约农村学校的发展外,校园管理的滞后也是阻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教育政策上的问题。 国家、省、市、县对农村学校投入严重不足,在农村不少地方,可以看到学校的教室极其简陋,课桌椅破旧不堪,教学条件极其落后,经费的短缺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目前,特别在西部贫困地区,县、乡级财政非常困难,无力为农村中小学拨付教育经费,就使得这些学校的发展停滞不前,实行校本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等美好期盼都是很难实现的。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按学校学生人数拨给,所拨经费仅能维持学校的基本开支,对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场地和器材条件的改善,则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条件的要求。造成了学校在环境设施条件不足的条件下,学生多,班额大,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费力,管理难度大,教学效果不佳。 (二)校长的责任和权力不明确,工作中信心不足,办学没有自主性。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和新课改,虚的多、实的少。从社会角度看,学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和亮点。但是,从当前的实际看,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长长期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学校基本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更没有制订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只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角色。这种善不仅严重抑制了校长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而且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造成了惰性心理。已经不习惯对教育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对关乎国计民生的教育事业缺乏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低下。 由于西部农村中小学大多处于交通闭塞,生存条件较差的地方,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加之受当地方言、宗教的影响,使得农村教师的起点不高。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责任心差。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差,生活比较艰苦,很多教师难以安心工作而外流。如此频繁的教师流动使农村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配备不齐、学校规模小,最终导致农村学校的教科研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还有一些农村教师既没有图书资料,又没有现代网络,有的只是自己在学校读书时所掌握的一些知识和在工作岗位上自己摸索出的一些教育教学技能,而外出学习、参加培训的机会非常少。在农村中小学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科学教育也就一直是与人文精神分离的。在如此孤立的科学教育环境中,学生自然就没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这些都使得农村学校整体上师资缺乏、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对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改变过去的教师课堂专业生活方式。并且,还特别提出,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地从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反思中进步,从而有效地提高专业化水平。在西部农村中小学由于贫困地区教师观念陈旧、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师积极性不高,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学校经费紧张,教学设施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尽管教师也参加过各种新课程培训,但面对新教材,如何实施新课程新课标,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相关课程没有开设,没有走出自己的路,改革效果微乎其微。许多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对所学的知识不求甚解,一离开书本便一片茫然,无所适从。再加上学校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总是以考分、升学的人数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业绩,并未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学生和肯定学生。 (五)校风、学风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校的少数教师存在一种极不负责任的现象,如与某位学生要好,所以即使该生没有参加考试或不及格,都能取得好成绩,或者,为了不想出补考卷而让班上所有同学全部通过。一些学校的一些科目的教师奇缺,加之教师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教师难以集中精力在教学上。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业培训和学历的提高。教师的不安定影响了学生的不安定。由于好的学生流失留下的绝大多数是多少有些问题的学生,没有一部分好的学生带动这些问题学生,全靠教师教育,真的太难了。厌学的学生不断增加,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堂上有睡觉、聊天现象,自习的效率不高,临考突击。这势必影响校风,学生自学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靠惯性学习,围绕考试学习,课余时间利用率不高。学习价值观念不正确,表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心情浮躁,动力不足,不少学生根本不在乎成绩的好坏,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面,个别班级不团结,搞小团体,班风、寝风不正。经常打架,出风头,打烂门窗,甚至殴打教师等现象时时发生,这种现象严重地败坏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二、改善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和省加大对西部农村学校的财政支持。 要想切实推进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发展,提高西部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政策就必须向西部农村学校倾斜,给落后地区适当的照顾,加大教育专项资金的数额,这样才可能逐步缩小地区教育投入差距,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农村中小学的症结。 (二)校长要明确职责,超越自我。 校长首先要明确自身职责,端正办学思想,顺应时势,与时俱进,承担起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结构,推进教育发展的历史任务。校长必须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的实际情况,寻找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坚持用创新精神和创新办法解决学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校长的思想是否领先,观念是否超前,方法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大事。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长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果敢地占领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引导教育新理念,实践教育新思想,探索教育新方法,总结教育新经验。主动站在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办出学校特色。 (三)善待教师,稳定教师队伍。 教育行政机关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制定出合理的办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教学内部来看,教学效率取决于师生互动的实际效果,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同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贯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由于贫困地区不仅引进教师困难,而且现有教师的外流严重,造成教师严重缺失,且教师合格率较低。这是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的一大障碍,必须加以解决。所以,当地行政机关对教师的调节应该有一个宏观调控,应以有利于学校发展为前提。要以一种再穷也不能穷了教师的精神稳定教师队伍。教师的流失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学校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发挥继续教育在教研工作中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只有上下同心,才能解决贫困地区面临的困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有关部门也应以特殊的政策搞好贫困地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四)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为了使课改不遭遇难堪,为了我们花大力气取得的成果不至于付诸东流,为了巩固成果,针对西部农村中小学实际,还要特别注意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这样既有效地保护和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爱国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为国家培养多方面的有用人才。另外,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也可以积极吸收社会多方面的资金,加盖校舍,改造薄弱学校,解决部分学校班额过于庞大的问题,从而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助力。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决策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活动中认真听了路杰博士的关于“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的讲座,深有感触。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给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现在,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粗犷型、经验型的常规管理已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精细化、制度化、人文化的管理模式的优越性逐渐凸显出来,学校管理者英明的决策是一所学校提升自己管理决策水平和效率的法宝。 然而今天,当我们从教育管理的“知识”中走出,用实践来检验学校管理实效的时候,依然会感受到前行路上脚下的羁绊:过多的制度刚性管理使校园到处充满“压抑”;教师、学生在这样的学校管理环境中得不到真正创造性的发展;过多的激励性管理,使得学校也呈现“耐药性”;一次次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处于“亚健康”状态。那么,究竟如何在新时期使学校管理在三年发展规划的导航下科学民主规范地运行呢? 一、决策应有前瞻性 校长是一校之魂,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掌舵人。在新课改的盛行之下,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校长对“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管理进行超前思考,应创新思维,创新工作。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要看教学质量和参与各种活动的成绩的高低;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更多的是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最常见的就是看所教班级在学校组织的学科调研中,平均分位居年级组第几。殊不知,班级学生水平良莠不齐,一个教师能上好一堂课,如若课后不去补缺补差,让班中学困生赶上“大部队”,那么他班级的教学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再加上班上还有为数不多的“特殊学生”,所谓的智障生,在他身上花了再多的工夫也不见其效,班级平均分因此而位居后列,你难道能说该老师的教学水平低吗?那么,校领导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中,如何创新思维呢?首先向通过各种平台的学习培训转变全体教师的“唯分数论”的质量观、课堂教学行为。强化教师的理论学习,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抓好教师的课前备课,拓展课堂教学的各种资源,切实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其次,将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立足学生发展的高度,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提倡少先队多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活跃学生身心,为施展学生的才能搭建平台。 二、决策应有现实性 校长要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育人氛围。在学校经济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想方设法借助外力筹资谋求学校的发展。可以利用教师节、儿童节等邀请乡干部、村书记,以及一些企业的有识之士一起参加学校的庆典活动联谊活动,既增进学校与社会各界的感情,又提高了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还可以使学校经济困难在某种意义上得到缓解,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再者,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是维系管理运行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如果有了违反制度的行为,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但是,从人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又需要审视制度给管理对象带来的“伤害”,制度的刚性和管理的人性难免会有冲突。那如何解决过程中的矛盾呢?首先要从制定制度的目的考虑,制度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发展人”,而不是为了“管人”。因此,许多限制教师和学生能力发展、无视“人性”的制度都应该在摒弃之列,而是否有利于学生、教师的发展的制度应该是首选目标;其次,制度的建立过程很重要,尤其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教师参与制度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对制度的认同和接受的起点,而且教师的参与,可以使制度更加适应校情,趋向科学,减少因制度执行而给教师所带来的伤害;最后,要特别重视“刚性”制度的补救措施,这种补救是为了使工作更加透明化。 我们学校针对教师的请假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迟到、早退、病假都要和奖金、月考核挂钩。制度颁布之后,迟到、早退的现象大为减少,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女教师刚生完孩子,每天都要回家喂奶,每天来来去去十分劳累,时间一长,人明显感到精力不足;有的教师病了也不请假,硬撑着。于是,我们对考勤制度进行了一些修改,对那些体弱多病,家有老人、幼儿,以及中考、高考孩子的教师区别对待。这样,虽然在考勤上“软”了,但在“人性”上却“硬”了,教师也工作得更努力了。 三、决策应注重引领 在学校管理中,或大或小的决策散落在师生员工的相互关系中,散见于学校教学活动中。 首先是感情的引领。我们一再强调要对学生倾注爱,但我们有时根本没有关心过教职工,“工作的冷漠”带来了“教育的冷漠”。于是,我们将对教职工的感情投入作为教师对学生付出“爱”的基石。每逢教师喜事临门,校领导亲自上门祝贺;教师病了,及时探望;生日到了,学校行政则为教师呈上一个精美的蛋糕以表祝贺;每逢传统节日,学校德育办组织每位学生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送给父母、送给教师等。这些不起眼的感情投入却给了教师极大的触动,让人性深处的情感进一步显现,他们对学生的爱也油然而生,学校的人文关怀意识进一步增强。 其次是文化内涵的引领。在学校管理中,要把简单的事做彻底,把平淡的事做经典。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第一要素是信念、价值,它像一条无形的思想河流,引导着师生的“行为之水”流向社会的“大海”。出类拔萃的学校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优秀的学校展现自身能力、品位和价值的,不是靠宣扬自己的成绩,而是靠具有感染力的教育细节。引领是一种示范,但不是一种追随。在学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在校园文化建构上,让师生共同参与,是使校园文化“与生活接触、与文明对话、与创造沟通、与细节相随”,实践也证明了它的可行性。 四、决策要蕴涵期望 传说古希腊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一座少女雕像,在他热忱的期望下,塑像成了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对此心理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森也做了的著名心理学实验,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启迪我们:人只有在期待中,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动机,才能自加压力、敢于进取。 五、决策应有时效性 虽说好事多磨,但如果一个领导在工作中该作出决策的时候犹豫不决,就会降低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威望。决策应考虑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和想法,公平公正民主。 总之,在学校管理的决策过程中,必须全方位统筹制定各级管理目标,不断优化工作步骤,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情,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才能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实现优质教学。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对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摘 要: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教育管理对确立正确办学方向,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搞好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成为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就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原来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准新的立足点,创新教育管理理念,以此来有效地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 一、“以人为本”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理念 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该给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中加入一些人性化的东西,只有真正感受到关心和温暖的教师,才可以把这份感受传递到学生的身上,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所需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其实,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教师不仅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所以,想要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就必须唤起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参与到学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来,打破以前传统的单一的、封闭式工作局面,开放管理的策略,和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广泛的交流,以此来不断地完善教育管理的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小学教育管理产生质的飞跃。 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和促进人才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但是一些学校往往只是注重升学率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学校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但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更多的开放和宽松的交流空间,还可以让学校内每一处都充满着书卷气息,体现一种文化的追求,这样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陶冶师生的心灵,培养师生高尚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想要做好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并且不断地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师生养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从而推进学校稳定、健康地发展。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探讨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 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广泛接纳,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来越官僚主义所造成的问题。同时,教育组织的进一步专门化及其在规模上的扩大、教育活动的复杂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在处理有关事物的过程中应更加依靠教师的合作和专业知识,而民主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两者的确都提供了一些重新分配决策责任,以及帮助教育管理人员更好地同教师一道工作的方法。这种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然而,这种理论被行为科学论者片面强调其作用,夸大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显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约人的组织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单靠某一种理论予以科学的把握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寻求多种理论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论趋于完善便成了人们继续奋斗的目标。 1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在西方国家,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一种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开放系统管理理论开始受到管理界的欢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视为教育管理理论走向融合的发端。即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主流理论导向。 在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我们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无论是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还是以行为主义为导向的,都是为了消化、吸收。根据对以上三种教育管理理论的分析,我认为必须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把现代的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大加讨伐。 2 我国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可能,政府对教育的管理职能必须作相应的转化,即由适应计划经济的教育管理职能转化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管理职能。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其目标应从无所不包的全面管理向有选择的管理转化,从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从过程管理为主转向目标管理,从行政方法为主转向法律、行政并行,从短期管理为主转向中、长期管理,从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 2.1 教育立法。我国当前应强调教育立法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系统,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的精神,抓紧完善教育法制,并使其正常运转。这是使教育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首要一环。 2.2 保障经费。要举办公共教育事业必须有经费保障,义务教育不能指望急功近利的市场机制去养育自己,政府必须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让中小学校走入市场,兼营企业活动以求自救,是与近代文明赖以建立的分工相违背的,不利于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努力保证教育经费到位,并逐渐有所增加。 2.3 督导评估。督导制度是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由当地政府聘请上级和本级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教育督导(或称特聘督学),使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视察活动与教育督导结合起来,以增强教育督导的力量,提高督导机构的权威。督学方面应加强评估,建立包括教育质量评估在内的教育评估体系,形成办学水平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做到规范化。 3 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奉献与收益不对等,权利与义务不均衡。我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过度强调了奉献精神,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但其劳动被无偿占有或者不被他人认可或者这种劳动不能保证自己养家糊口,不能赢得社会尊重,不能换来社会声誉和地位;虽然有《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保障教师权益,但实际上教师权益并未真正得到落实,学校规章制度多如牛毛,突出强调学校如何对教师进行管理和控制,基本未能兼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行使权力,如何发挥工作主动性。 3.2 工作负荷超重,工资待遇低或者不落实。据笔者所知,各地的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尤其是中学教师。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和来自于家长、学生、领导、同事等方面的压力,给教师身心造成了极大损害,相当比例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有关部门规定教师工资待遇不应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是往往未予落实,甚至有拖欠教师工资甚至无端克扣教师福利的现象,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3.3 竞争机制不公,人才流动受限。由于行业性质的特殊性所决定,大多数教师在晋级晋职和提拔任用方面多受限制,在职称评定、职务任用、荣誉授予、岗位安排、津贴发放等方面,由于没有具体明确的细则,留有太大的弹性空间,缺乏公开公正和透明的机制,从而导致竞争机制不公;在人才流动方面,当前各地常常采用拒发公函、扣压文凭、扣压档案、扣发工资奖金等行政手段,阻挠正常的人才流动。其结果要么使部分教师非正常离职给他们在新单位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要么使部分教师屈于压力心怀不满地滞留原地,消极懈怠地应对工作,当然也就不会有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的激情。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妥善处理好中小学教育管理的衔接与过渡的思考 【摘 要】如何做好七年级的班主任,我认为主要从摸清新生情况;疏导其心理,避免一些因人格未发育完全而做出的错误决定;在此基础上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教育;疏导;心理;良好习惯 对于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从小学升入初中,可谓一个不小的人生转折点。面对新增的学科,面对陌生的老师,面对和小学迥然有别的初中生活,他们往往会感到既新鲜又紧张,甚至无所适从。那么,如何尽快消除学生的困惑和苦恼,就成为七年级班主任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妥善处理好中小学教育管理的衔接与过渡,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结合自己近一年的教育实践,我以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摸清脉搏,了解新生情况 班主任老师最好在新生入学前进行家访,了解情况,积极主动地争得家长、学生的支持。通过交谈,班主任可以大概了解新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个性兴趣、交友范围、健康状况及家教方式等,获得第一手材料。同时,班主任还要对新生材料静心翻阅,仔细分析,以期对每个新生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另外,从班级的整体利益出发,还有必要对新生材料理出头绪,进行归纳整理:(1)班级男女生人数比例;(2)新生家庭成员基本情况;(3)新生各科入学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4)新生中曾担任队、班干部人数比例;(5)新生中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人数比例,班内是否有患严重疾病的新生。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归类分析,可以大致了解班级新生的整体素质构成。当然,有些情况不一定能从新生材料中反映出来,需要在新生入学后再调查了解。 总之,新学期开始后,班主任要争取通过多种途径,尽快摸清新生情况,以利于今后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计划,进行班级建设。 二、疏导心理 我曾对七年级的新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发现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初中生活抱有畏难心理,怀恋过去的小学生活。这两种消极心理已成为七年级的新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必须引起班主任老师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新生生活方方面面的不适应所致。小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老师对学生也照顾得多,管理得严。中学则要求对学生的照顾和外控相对减少,老师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觉。从“抱着走”到“自己走”,中小学的这种差异使学生很难立刻适应。他们常常喜欢将现在老师的教学手段、工作方法、人格形象等同过去老师相比,总觉得“不习惯”、“不顺眼”,从而拒绝接受新老师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对新的初中生活抱着一种畏难的态度,不够自信和乐观,很难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要化解学生的消极心理,我认为应该抓好几个“第一”。 1.精心设计第一次亮相。班主任在新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将直接关系到新生在心理上是否愿意认可你、接受你。因此,班主任应该以平等、谦和、真诚的心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用真心真情缩短同学生之间的距离。我拿到学生档案后,仔细阅读,摘录每位同学的特长、爱好、曾获的奖励。并且,对照照片记住每一个学生的相貌,在他们报到的第一天我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说出他们的特长,学生们既惊讶,又感到温暖,这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很快就接受了我。同时,自我介绍要富有新意,不落俗套,语言简练;服装的穿着要简洁、大方,而又不失时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赢得新生的喜欢。总之,班主任要精心设计第一次亮相,力争唤起新生的“似曾相识”之感,在其心目中留下自己可亲可敬的第一印象。 2.充分准备好第一次献艺会。为增强新生对班级生活的热情,增强新生的集体意识,同时增进他们的了解和彼此的欣赏,在班内形成一个较为和谐的人际氛围,新学期开始后,班主任要着手组织好第一次献艺会,给在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献艺会可采取推荐和自我报名的方式,班主任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尤其要鼓励胆小内向的学生参加,力争人人参与,个个献艺。 3.组织好第一次集体活动。集体活动的组织是班主任管理、协调、组织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赢得学生钦佩的一次良机。如果我进入一个学校后,一定会好好利用学生的第一次大型集体活动,一般学生的第一次大型集体活动就是运动会。赛前,我会根据学生的特长动员他们展示自己的长处,鼓励他们为集体争光,做好报名工作;比赛时我做好班级纪律管理和后勤工作,和学生一起为运动员加油、呐喊。我的行动鼓舞了学生们的斗志,他们在运动场上奋力拼搏,最后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广播操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运动会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召开庆功会,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感到这个班集体的优势所在,从而更热爱这个集体。 4.上好第一堂课。七年级的班主任的第一堂课,重要的不是讲授课文内容,而是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初中和小学相比,在教学上存在着很多差异,如初中教材重复少、进度快、难度大,教法上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及思维能力,班主任可在第一堂课上向学生讲明这一点,使其在心理上为适应初中教学做好准备。同时,为打消学生对初中学习的畏难情绪,班主任可向学生介绍初中各门学科的内容、特点,告诉他们只要方法得当、刻苦勤奋,将会领略到比小学更为广阔、更为瑰丽的知识风光,力争唤起学生对初中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起能够学好的信心。并结合我的政治课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帮他们分析了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告诉他们这是很正常的,不用慌,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会慢慢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 5.处理好第一个偶发事件。偶发事件即预想之外、偶然发生的事件。比如,课堂上个别学生突然提出一个怪问题,使老师难以回答;个别学生因一点小摩擦突然争执起来甚至拳脚相加,影响教学正常进行;个别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无理顶撞等。新学期出现了第一个偶发事件,作为七年级的新生,他们特别关注班主任对事件的态度,希望能以此来评判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人格修养、心理素质等。假如班主任只是一味地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训斥,不仅影响到事件本身的妥善处理,更重要的是影响到班主任自身的形象,不利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班主任面对新学期的第一个偶发事件,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激动,不发火,同时使学生冷静下来;其次要做细致的调查工作,了解事件产生原因及发展过程;然后本着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的原则,正确妥善地处理。 面对这群心理上尚未“断乳”,又有一定独立意识的七年级新生,班主任不仅应是一位有着高超驾驭艺术的组织者,同时还应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我以为,抓好上述几个第一,仅是有效化解学生消极心理的第一步。此外,班主任还要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不断增强班级凝聚力,来继续巩固学生已初步建立起来的稳定健康的情绪,为其平稳度过初中时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培养习惯 有一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曾经指出,他不是在什么大学,而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他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他告诉人们:“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段话用最朴素的语言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这位科学家所说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是人们从小就应该养成的品德、态度和习惯,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不可忽视这些“最重要的东西”。七年级学生处于小学和初中的过渡时期,他们在小学已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还未达到中学教育管理的标准,不少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摆脱不良习惯对其成长的影响,适应初中的教育管理方式,是七年级班主任进行衔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1.优化环境。实质上就是造成一种从严要求、自觉律己的氛围。好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陶冶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有着良好风气的班级,能造就一大批习惯良好、品质优良的学生,反之,作为一名班主任有责任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 (1)利用班会的时间,要求学生树立自己的座右铭,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里,学生天天能看到自己的座右铭,无形中也能起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作用。 (2)制订班规。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他们认真讨论,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将其打印出来,人手一分,并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使之成为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班规实行记分制,违反班规要扣分,好人好事要加分。学期末进行评比,发奖,评出各项标兵,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2.行为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置于严格的行为训练中,需要老师严格要求与督促,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反复练习,并在大脑中形成“动力定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学生不懂得珍惜时间,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乱打乱闹中;有的学生个人生活没有条理,书桌、书名乱糟糟;有的学生只向本班老师打招呼,见了其他老师则目不斜视地擦肩而过……我们根据这些问题,利用班会时间有计划地设计了行为习惯训练课,内容如:怎样使自己的仪表整洁、举止得体;怎样收拾课桌、书包;怎样做值日等。老师讲授示范,学生反复训练。我们还采用表演的方式,学生编相声、小品,利用教材编成课本剧,通过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 这些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七年级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的衔接时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管理得当,衔接合理,学生就会平稳过渡,健康成长。否则,学生就会陷入茫然、迷惑,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走,难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聪明才智,也给老师的管理带来很大不便。因此,每一位初中班主任都要悉心钻研,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学生迈好初中第一步,走好人生的一大步。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 摘要: 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课程理念其 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不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必 须 选准新的立足点,本着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 “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实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营 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绿色”管理制度,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 关键词:课改;学校管理;问题 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 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 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 题瞬时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 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 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 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 层次和管理效能, 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 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 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 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 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 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 考 、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 才培 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 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 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 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 帅学校的各 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 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 。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 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 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 、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 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 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 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 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 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 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 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 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 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 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 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 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 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 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 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 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 升。 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 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 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受一定的认识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 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 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 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 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 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 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 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 。 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 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 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 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 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 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 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这也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考、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洞察宏观趋势。(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3)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其次要理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帅学校的各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足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 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型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决策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 要:本文着手于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实践决策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问题情况及重要因素,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探究,结合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决策中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以此为今后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可知,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已经成为当代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应当更加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制度化、精细化与人文化管理模式,作为管理者应当更注重每一项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使管理决策成为今后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支持与依靠。本文主要对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决策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探究,以此为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合理化参考。 一、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应注重时效性 中小学的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决策阶段,首先应充分认识决策的重要性,针对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相应开展教学创新和优化活动,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提升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在今后的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在设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管理决策的时效性,以此促进管理决策在实施阶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师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教学实践当中。 浙江省裘村镇在2014年3月的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针对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制定了《优化教育管理的有效决策》,并且在实施教育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充分提升了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促使教育管理工作在相应的实施阶段能够产生积极的情感动机,有效地提升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进取心与学习主动性。例如,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制定教育决策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现阶段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以新课改教育创新理念作为参考,在制定教育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全方位统筹制定年级、班级的管理目标,将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现阶段教育管理改革的重点内容,充分重视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工作步骤,做好各教学项目的决策设计工作,使教育管理决策在实施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工作者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乡镇的办学水平,实现优质化的中小学教育管理。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应注重引领性 在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或大或小的决策项目散落在师生员工的相互关系当中,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已经逐步成为教学研究单位及教育管理者应当关注的重点内容。在今后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决策应当更加注重引领性,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实现各个教育管理环节的引领,以此提升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教育管理者在设计教育管理决策时,首先应当注重教育情感方面的引领。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应当建立在相互关爱、彼此关心的环境基础上,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与学生培养和维系必要的情感纽带,以感情投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进一步提升中小学阶段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例如,每逢教师喜事临门,教育管理者可以上门祝贺,给予教学工作者充分的关怀;每逢传统节日,教育管理者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制作贺卡,将贺卡作为送给教师与家长的礼物,通过这些不起眼的感情投入充分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底蕴,深化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意识,充分提升乡镇层级的整体教育质量。同时,教育管理者还应充分重视文化内涵的引领工作,在设计教育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将全镇核心文化内容作为管理决策的核心,以文化内涵推动全镇教育工作的发展,促使全镇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文化氛围当中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充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促使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在落实阶段能够更接地气地收获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应具有现实性 中小学教育要想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与育人氛围。教育管理者在设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更应该充分认识到管理决策的重要意义,针对中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促使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具有更高的现实性,从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角度进行思考,以切实有效的处理和优化方法,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 教育管理者在优化和提升教育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师节、儿童节等重要的节日,邀请区域环境内先进的教学工作者或领导干部来校进行讲演,通过现实性的文化宣传与教育管理理念传播活动,促使乡镇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正确的方向,充分提升乡镇教育管理工作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教育管理者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参加学校的庆典活动,举办联谊活动,以此增进学校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感情交流,充分提高本乡镇在区域环境内的影响力,促使乡镇在教育管理决策的实施环节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与支持,充分实现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现实性与科学性。再次,现实性的教育管理决策能够维系全镇教育的运行与发展,是保障教育创新和改革的重要因素。教育管理者在设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还应该从教师的管理角度出发,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制度,采取刚性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充分促进教育管理决策的顺利实施。 四、中小学教育管理决策应具有前瞻性 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设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乡镇今后的创新性发展和优化情况,就乡镇现阶段教育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总结和设计出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管理决策,以此提升乡镇教育管理的整体效果。 在创设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管理决策时,乡镇教育管理者应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学生和教师减负增效,通过创新思维,创新工作的方式,使乡镇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充分体现出前瞻性。衡量一个乡镇以及学校办学教育的好坏,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该镇、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教学质量又与教育管理工作息息相关,通过创设具有前瞻性思考的教育管理决策,始终坚持在顶层设计的背景下按部就班地实施创新措施,乡镇的整体教学质量也将会随之得到提升,学生在更加贴合自身需要以及教育改革要求的优化教育模式中,也将会获得综合素质水平及学习成绩的显著提升。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理应通过各种平台的学习培训活动来增强教师的整体素质,促使教师在授课环节能够发挥出更加显著的作用。其次,乡镇教育管理者还应前瞻性地在本镇内培养和转变教师“唯分数论”的传统思维模式,强化教师的理论学习,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促使学生能够在优化教育模式中更加活跃地投身于学习活动当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管理者理应充分加强对管理决策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实际行动有效提升教育管理决策的整体质量,为乡镇学校高规格布局的创新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建设新农村需要人才,而人才最终又要靠教育来培养,农村中小学在农村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缺乏柔性管理、教学资金短缺、管理灵活性不足等问题。只有通过梳理科学管理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过程管理等措施,才能切实解决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管理困境;管理理念;教学改革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广大农村地区青少年的教育培养责任。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关注逐渐提升,在资源投入上力度逐渐不断加大,使得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有所改善,教学质量和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就目前农村中小学管理发展水平来看,与城镇中小学存在较大差距,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因此,对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管理现状进行梳理,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升农村中小学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1.缺乏自主权和灵活性。农村中小学受地方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绝对领导,上级部门对学校的人事权、财政权和教育教学权的集中,导致了学校管理自主权的缺失,使得校长负责制在农村中小学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缺乏柔性管理。农村中小学的管理大都采用刚性管理。一方面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约束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缺乏弹性;另一方面,忽视对教职员工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管理缺乏柔性。这种刚性的管理方式容易使广大教师产生逆反心理,严重阻碍了教师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主要靠地方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财政支持,但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农村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的不畅,致使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供给先天不足;有限的财力、物力再经过上级的统筹安排、权衡分配,落实到农村中小学,可供其支配的教育经费杯水车薪。学校管理资源的稀缺,导致办学条件的改善就显得举步维艰,严重影响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4.教育理念落后。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智力的发展,而且还要时时关注他们没有成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农村中学教育条件差、教育观念落后,学校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高度重视,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农村中小学的有效管理策略 1.树立科学教育管理理念 (1)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科学化是当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一是管理观念的科学化;二是领导班子结构的最优化;三是机构设置效率化;四是决策的科学化。 (2)民主化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民主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在多年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人性化是中小学管理的根本,即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在日常教育及管理中真正做到相信、尊重、理解学生和教师,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情为主、情理相融,使学校的每一分子都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2.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1)提高教学过程优化水平,促成有效教学。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不只是精心备课,不只是关注怎样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提高素质,还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使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确定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角色,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 (2)推行弹性教学模式。农村中小学应该尝试推行弹性教育教学模式。弹性教育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贯穿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在作业、考试等方面都有不同要求,学生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一步步前进。为解决学生发展怎样得到更多时间、更大空间的问题,学校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弹性教育实施意见,在强调学好基础学科的同时,更多地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修课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3.狠抓教学过程管理 (1)强化备课组活动,凸现合作精神。要求备课组集中研究备课和研究教学计划实施,集思广益,加强交流,同时又提倡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优势,努力展现自身的教学风格。为此,教改中制定备课组管理制度,要求教研组按制度加强检查,包括教学进度计划、选修课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备课组专题活动记录等等。期末评选出优秀备课组,以不断推进备课组的工作。 (2)加强检查和反思,及时反馈调控。强调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精细化,不降低要求和掩盖问题。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和详细的要求。同时,各教研组的计划、各备课组教学进度都进入网络,相互检查、监督,做到全方位检查,彻底摸清教学情况。同时发扬教学民主,征求学生、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意见,认真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反馈与调控,不断完善。 (3)全面分析和评价,落实改进措施。为了达到准确有效的目的,构建了对课堂教学及教学效果的组内互评、专家评和领导评三级评价模式。通过民主评价,不仅仅找出存在的问题,更在于取长补短,相互提高。三级评价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这些评价及时反馈,有助于从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探究中小学教育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提高教学的质量,结合科学的教育手段,使中小学生活跃的思维转化成预期的学习效果,来完成初始的教学任务,提升教学的质量。针对目前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科学的教育手段极其提高教学质量两个方面,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此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 教学质量 综合素质 教育理念 对策 一、当今中小学生的自身的认识分析 目前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对于自身的价值,逐渐歪曲,而社会责任感也随之降低,从而对于外面的事物更加的喜爱,憧憬国外的生活。教师认为比较不错的学生或者比较优秀的学生,也会出现厌学的情况,而一些人则认为国外的教学质量比国内的好,将子女送往国外学习,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我国经济能否飞速发展。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使中小学生的活跃的思维能够拥有一个发展的平台,支持与鼓励中小学生,让他们的能力能够得到一个较好的肯定。 二、中小学生受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环境方面:学生从小学步入初中,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大多数的学生和自己多年的朋友、同学分开,在新的学校里面,见到的大多数都是陌生的面孔。而现今大多数的独生子女相对的都不善言谈,而在学习方面,交谈方面都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一旦他们进入到陌生的环境中,大多数都是需要借助外界的帮助或者自己自身慢慢放松的方式来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当前中小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环境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学习方面:从小学进入初中,课程也随之增加,学习任务也随之加重,在学校的时间延长,使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还来不及做好准备,而就必须要接受新的内容,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做的马马虎虎,课间总是昏昏欲睡。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学生就会出现厌学的状态,此时,教师就应该从多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以达到一个多元化的教育。 (3)心理方面:小学生思想相对比较简单,不会有十分强烈的是非之分,但是从小学步入初中,学生对于事物就会有自己的认识。此时,学生的心理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人生观,辨别是非的能力非常的薄弱,而对于家长及教师的话语,出现了一些抵抗的心理。在这个时候,家长及教师不应该呵斥学生,应该引导学生成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有独立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对策探讨 需要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取决于很多的因素,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根基,而关于中小学生的素质应从多个方面来体现。 (1)加强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当今中小学生对于创新意识薄弱,无法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此时的学校应该分清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鼓舞学生活跃的把理论知识用在实践当中,让学生对于创新有一个良好的认识,才能发挥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 (2)采用激励的方法。首先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还处于一个模糊的状态,而书本中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在,所以教育者应该利用书本当中的知识,从多个方面吸引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学生接受不完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故事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喜欢程度,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课堂上面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来教学,让每个同学都能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团队之间也有更好的协作,最后由教师来告诉他们对于知识的不足之处,加深学生的记忆力。而且学生对于事物会有极大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个特点,用新颖的事物来融入到课本知识中。 (3)对于学生能力的鼓励。每个年级,每个班中都会有优秀的学生存在,教师应该加强对于这些优秀学生的培养,给其他的同学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在学生中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而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其他方面,例如文艺、体育等方面比较突出,教师应该完全的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认识正确的自我,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特长,通过学校的各项活动来发掘他们的潜能,然而教师应该引导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以达到一个预期的效果。而且教师应该在平时多鼓励学生,和学生相处的时候,应该把目光分散在所有人中,不能够只对于优秀的人才给予肯定,在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应该写下自己的评语,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制定目标,完成目标。没有计划,就不会有成功,而现今太多的中小学生都是没有计划的学习,听从老师的话,跟着老师的脚步,完成老师的计划。其实中小学生应在每个学期或者每个阶段做个有条理的学习计划,制定一个短期的目标,而且是自己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完成的目标,目标也必须要具体、明确,不能够模模糊糊。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学生应该仔细想想平时自己有哪些不足,而且制定的目标一定会和自己的不足有一定的联系。实现目标的过程,也应该有条有序的安排好合理的时间,应该做到自我监督,定期会自己做一个综合评价,并随时调整自己的计划,最终完成目标。 四、对于中小学生的制定目标的作用 在中小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目标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有的目标制定的太过长远,或者是不能够实现的,会导致大多数的学生丧失对自己的信心,而制定目标有以下的作用。第一目标制定,必须足够全面,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合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第二中小学生必须要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确定自己在所制定的目标中所处的位置。第三学生选择自己的目标时,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目标,在学生制定自己的目标时,一定要清楚明白制定目标是为了实现目标。第四制定目标必须要有一个实现目标的期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变动自己所制定的计划,以实现所制定的目标。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如何重建中小学教育管理制度 摘要: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层次和管理效能,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 关键词:新课程 管理制度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考、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3)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ft策略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0(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帅学校的各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升。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素质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管理 摘要:在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增强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中小学实施的改革教育,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十分的关键,对于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素质教育要及时的进行调整和改善,要保证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在素质教育中,可以根据中小学在教育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实施,从而进行不断的改革,这样来增强中小学校的组织技能,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管理 在素质教育中,对于学校实施的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的加强中小学信息化的教育,能够不断的加速中小学教育的建设以及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转变教育的思想以及传统的观念,全面的提高师资的队伍建设,能够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全面的提高教育的质量以及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研究 在当前,中小学生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这些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我国国民整体的素质的高低与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十分的关键,在教育管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它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教育工具,对于素质教育,它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教育新的理念,新的思想。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于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发展中,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人类潜能的发现,不断的开发人的创造力,全面的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因此这些希望都寄托在教育管理上,尤其是对中小学的教育管理,能够体现出素质教育面临着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功效。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来说:它是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国际竞争中,素质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基本上都在提倡积极的进行教育的改革,将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以及综合的能力作为改革的目标。例如:在美国提出的是:“要实施帮助所有人的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能力”的高质量的教育;在日本提出的是:“重视个性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而在德国提倡的是:“基础教育使得学生个性与社会责任的培养要融为一体”全面的实施教育发展。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而且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表现。在我国对于素质教育的人本主义来说,它是植根于我国民族土壤的优秀教育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将中华的文化及时的传播。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不仅仅促进了我国教育专家以及工作者对于我国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重新思考以及能够对我国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 另外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弊端提出来的。由于我国在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许多的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等其他的状况,因此在这种教育下,学生的负担比较中,往往许多个性就得到了限制,因此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就提出了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能够完善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将我国的基础性教育作为实践改革的主旋律,为现代中小学的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能够完善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不足。 中小学的教育管理 对于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者在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以及教育的制度,并且采用一定的教育手段以及具体的措施,能够带动和引导学生的师生,在充分的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状况下,实施教育管理的工作。在学校教育管理中,通过三个层次进行具体的教育管理实施,分别是:对国家和地方性的行政组织对于基础教育系统进行管理;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对于学校进行的管理;中小学校教育管理者,对于学校内部的各个系统进行的教育管理。 对于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实施 4.1正确的确定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由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学校的组织起着导向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要及时对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消除与素质教育的客观本质, 制约一些与教育对人类和社会的需求满足情况相脱节的思想认识。积极的确定与素质教育客观本质与人类社会相适应的认识。在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要积极的倡导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教育价值的取向一致。在中小学教育总,能够变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为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的实施是:在教学的目标上进行实施,要根据一定的社会教育目的以及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进行实施素质教育,完善教育管理的工作。这样既强调了个体,也塑造了群体,能够积极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教学的方式上,英爱变换形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参与的意识,注重学生群体意识以及协作意识的加强。 4.2确定合适的价值取向 在确定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之后,能够保障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思想相一致,能够及时的把握素质教育的方向,最终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的教学活动中去,这样能够使中小学生在教育中全面的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总结 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的研究,了解素质教育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积极的推崇新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管理中不断的进行改革,变换教育的思想,设置新的教育理念,这样来保证中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能够不断的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提高我国全面的综合素质做充分的教育工作。 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怎样重建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制度 摘要: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层次和管理效能,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 关键词:新课程;重建;管理制度 1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考、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3)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ft策略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0(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帅学校的各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3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升。 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财务智能下会计人才培养篇1 0引言 “智能+”背景下,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或大或小的冲击。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相关管理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使得财务智能化应运而生。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国外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对财务智能展开了研究,推动着财务工作的转型与升级,然而我国的财务智能研究历史较为短暂,大多数企业的财务仍停留在会计电算化阶段,财务智能尚未广泛普及。近些年迅速发展的新型财务智能化方式在促进财会工作转型的同时,也给我国会计本科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一方面财务部门需要财会人员掌握与财务智能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财会人员需保持自身良好竞争力,避免被淘汰。与此同时,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重大,对会计人才进行立德树人教育不容忽视。当今高校在本科阶段采取何种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得财会专业毕业生既具备符合当今人才市场需求的相关技能,又具备一定的会计职业道德,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财务智能模式对财务工作的影响,结合我国高校本科阶段的会计教育,探讨在财务智能背景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 1财务智能对财会工作的影响 财务智能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新模式,是基于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前沿的信息技术结合会计实务来实现企业复杂的财务管理活动。常见的财务智能有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大数据等新技术与财务工作结合之后发展的财务云、新一代ERP、区块链技术与财务机器人等新兴方式,这些方式深刻影响着财务工作的流程和效率,并在企业管理工作中逐渐取代部分重复性较高的人工财务工作。财务智能基于政策、规则和流程,强调财务智能化场景设计和新技术应用,通过对企业财务平台、财务数据、财务组织的智能化建设,从而实现业务、财务和管理的一体化融合,各组织部门间的深度协同与精细化管理。财务智能模式系统主要包括智能财务分析系统、智能经营决策系统以及智能财务预警系统等。通过上述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财务智能模式可以高效地实现分析、预测、决策等管理职能。具体而言,智能财务分析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程序实现财务模型的固化,将外部导入的企业财务信息和财务报表作为分析对象,系统自动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迅速作出企业财务报告,并能自动分析企业财务结构状况、现金流量结构趋势等。智能经营决策系统则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等实时监控企业的成本、收入和利润等实现对企业的全面管理,通过计算机自动化实现投融资决策以及经营决策等。而智能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通过财务数据来分析公司业绩、盈利、收入等确定企业各项活动是否正常运行,从而建立企业业绩衡量指标,监控企业财务状况。若企业财务状况或业务状况等未按目标正常实现,则会收到预警信息,提示企业适时调整。全面共享、高效融合、深度协同、精细管理和力求智能是财务智能的5个突出特点。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财务智能有着以下优势:管理流程自动化,节省成本;时间成本低,进一步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生产高质量财务数据和分析信息,当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进行经营决策时,为其提供所需相关企业信息;新技术与财务融合,释放财务人员工作饱和度,促进财务人员向管理职能转型;智能财务监督预警系统可以自主高效地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监控、审查和预警,保障财务安全;促进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为财务转型赋能,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 2财务智能背景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挑战 大数据、人工智能、财务共享服务和云计算等财务智能正不断地改变着财会人员工作的环境和方式,影响着财会行业的未来,同时也赋予了会计职业新的挑战与任务,而高校的任务是与时俱进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虽然“大智移云物”为会计教育提供了绝佳机会,但是目前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改革还比较缓慢,大多数高校仍以培养高素质的核算型会计人才为主,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于当前财务智能背景的需求,因此探究当前财务智能背景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尤为重要。 2.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培养目标是会计本科教育的重要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手段,进而影响着本科教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强国目标,立德树人便成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基,再加之“大智移云物”时代需求的是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型管理会计人才,这要求高校与时俱进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品德、素质与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当前我国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仍较为关注核算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存在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注不够,对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落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影响着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教育手段,目前高校的培养方案与手段使得会计专业学生主要向核算型会计人才发展,毕业后面临环境的变化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步入企业后面临既定问题时缺乏决策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的缺乏使得会计本科人才无法与时代的新需求和高要求接轨,难以应对财务智能化的挑战,从而导致其缺乏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空间。 2.2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随着财务智能化的到来以及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会计本科教育对课程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目前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并不完善。首先,大多数高校对“会计学科第一课”的引导启发作用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本科生接触到的第一节专业相关课程多为《会计学原理》或《基础会计》等重点介绍会计理论的课程,因此初次接触会计时,学生难以正确认识会计这一职业所面临的环境与在社会上扮演何种角色,影响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积极性。其次,部分高校缺乏对会计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的关注。在当前我国会计本科教育教学实际中,主要的专业课程还是更加注重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学习,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性较强的学科与会计学原理的紧密联系,也缺少财务智能背景下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尤其是对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认知不够全面,致使学生对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理解和学习较为欠缺。最后,部分高校对立德树人的重视程度不够。2021年4月16日,证监会通报了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事件,在财务智能背景下,财务造假更加隐蔽,手段更加复杂,因此高校加强对会计人才的道德培养刻不容缓。会计人员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德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应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我国目前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2.3新教学方法应用不够 财务智能化快速推进,但高校并未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相关技术。一方面,会计教学授课方式落后。目前高校的会计教学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方法,多局限于课本和课堂,缺乏结合智能财务技术的教学方式,也缺少商业案例教学实践,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与会计实务和行业前沿技术结合,忽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财务智能背景下,会计本科教育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而大部分高校未能及时调整师资结构。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授课时理论性较强,很难适时引用企业实际案例,难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之部分教师虽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却缺乏对智能财务、大数据财务分析知识的掌握,也缺乏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会计实操教学的能力,从而导致会计本科教育难以适应智能财务时代的教学需求。 3财务智能背景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对策 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诞生,企业财会工作逐渐转向智能财务模式,因此企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我国会计本科人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需考量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加强会计教育改革,深入思考如何重塑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方法等,以此建立起完善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3.1重塑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许多高校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仍局限于基础的财务知识与理论,而在财务智能背景下,高校应用大数据的眼光重新审视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多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总的来说,在智能财务模式下,高校应当着重培养道德水准高、整体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思维的管理型会计人才。首先,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应当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方针和根本任务,努力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高层次的人才全面发展培养体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社会输送有职业道德的会计人才。其次,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对学生的决策能力、问题识别能力、适应变革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等加以重视,以此为学生适应财务智能化挑战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而言,高校培养的会计本科人才应具备对既定问题的决策能力,例如参与投资融资活动进行方案选择的技能、使决策工作能达到预定目的的判断力等;在内外部商业环境中的问题发现识别能力,例如风险判断能力、风险规避能力等;在企业环境中的适应变革能力,例如企业的战略分析能力、业务沟通交流能力等;提高企业竞争力所需的商业模式创新、盈利模式创新等创新发展能力。最后,基于财务智能时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高等院校还应特别重视数字经济时代下数据分析、数字技能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本科院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制定符合时代特点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专业技能强,且具有责任担当、跨学科思考能力和跨界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3.2优化高校会计课程体系 科学的课程体系由若干学科知识的选择、组合、汇聚而成,唯有以创新发展的眼光对待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才能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高校应加强对第一门会计课程的重视程度,在专业理论课程前,开设一门课程来阐释会计的环境、历史、发展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等,帮助学生宏观了解会计学科,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还可以为学生指明财务智能环境下的行业方向,鼓励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跨学科知识。其次,财务智能背景下,会计学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结合紧密,因此会计本科教育不应只局限于传统会计学科的内容,还应覆盖相关交叉学科内容,开设管理信息系统等符合“大智移云物”背景的课程,为会计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活力。再次,高校可以紧密联系会计理论与实践,例如开设模拟企业中的智能财务系统实训课程,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在财务智能背景下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将理论运用至实际之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对会计业务更为熟练,加强学生脱离学校进入企业的适应性。最后,财务智能大背景下会计造假具有隐蔽性与复杂性,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应注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使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形成协同效应,提高其实效性,会计人才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培养体系中的“立德树人”教育。 3.3改进会计本科教学方法 从会计本科教育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结果存在重大影响,是人才是否与社会需求匹配的重要因素。首先,在财务智能大背景下,高校应尽量保证具有充足的会计教学信息资源与相应的专业配套教材体系,除了传统财务会计软件,高校在实训环节可以适当引用结合会计理论与大数据技术的云会计软件,使得学生对财务智能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次,高校应配备满足多媒体教学需要的专业实验室,使教学与财务智能技术相结合,除了授课内容更加新颖,将传统的会计理论通过多媒体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企业“线上办公”已成为常态,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提前适应“线上办公”形式。最后,高校需要具备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特别是面对数字经济时代新兴技术的巨大挑战,除了具有丰富会计理论储备的会计教师,高校可适量引进具有相关技术教育背景的高水平教师,或从实务界和其他院校引进具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教育背景的高水平全职或兼职教师,弥补现有师资力量的不足,形成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缓解会计人才培养的单一性与滞后性。 4结语 财务智能促进了财务领域的智能化升级转型,这在给会计行业带来了一定机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引发外部环境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革。作为我国会计人才的主要输出方,高校必须主动承担起输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重任。现今大多数高校所实行的传统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而为了更好地应对财务智能背景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我国高校必须主动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国家政策,始终牢记培养具有高道德水准的综合型会计人才,形成具有会计专业特色的高水平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在会计教育改革过程中,各高校尤其应当重视立德树人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同时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进行改革,注重加强会计理论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学习,加强会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和人工智能等专业的学科交叉,通过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对相关会计理论理解,在财务智能背景下,提高财务会计人员面对复杂经济业务时的处理能力、面向企业自身特色的职业判断能力、与财务智能相关的计算机能力和正确认识与运用企业会计信息的能力。以此在会计本科教育体系下培养出具有优良品德素质、跨学科思考能力、快捷解决问题能力且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复合型会计人才。 作者:蒋瑜峰 王聿修 阳芸茹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财务智能下会计人才培养篇2 0引言 随着数字时代的推进,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开始影响企业的运转模式及财务管理模式,从而导致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核算性会计逐渐向具有信息化能力的管理型会计人才转型。以华为、海尔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智能财务体系,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改善运营,提升生产效率,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以此看来,财务智能化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企业财务转型也是大势所趋,最终促使财务人员结构发生调整。2021年初财政部发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强调要切实加快财会数字化转型步伐,为会计事业发展提供新引擎、构筑新优势。对于培养会计人才的高校而言,应积极制订具有“智能财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智能财务时代对会计人才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1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 数字化的本质是开放、兼容、共享,数字化通常是人们常说的运用计算机将我们生活中的信息转化为数字0和1的过程。以前的财务软件是独立的、封闭式的,在数字化时代,要求财务在保证自身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开放和共享的端口与其他部门的软件进行相应的对接,从而大大提高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2019年初,人力资源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及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其中有数字化管理师。2020年初中国商业会计学会筹办数字化会计师的认证工作,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开始重视数字化在各领域的使用。2020年初我国遭受疫情的影响,一时之间传统财务工作受到很大冲击,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如何完成财务年度决算、财务报账等工作,成为大部分企事业单位要解决的难题,同时也引发了财会人员的职业思考,在数字化时代下,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财会人员应该如何破解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的难题。经过疫情的洗礼,数字化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引领企业管理理念以及办公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因此具备数字化管理能力的人才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对于每一个企业而言,财务部门是一个很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门,它承载着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参与企业的经营预测和决策,并通过预算工作做好企业各部门预算经费的分配,最终实现企业收入和支出的合理分配。如果企业要进行数字化转型,财务部门应当首先做出改变。由此看来,数字化时代下企业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改变,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1具备数据挖掘、分析及建模能力的会计人才 财务部门聚集企业的重要数据,财务人员要利用这些复杂的数据中快速分析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报告,因此会计人才需要掌握数据挖掘及数据建模等能力。 1.2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下,企业所需要的财务人才不再是单一专业化的人才,而是需要具备多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比如,熟悉简单编程技能并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人才或者是具有数学建模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总而言之,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要坚持交叉学科的培养,比如数学与会计学专业的融合、计算机与会计学专业的融合。2地方性本科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地方性本科高校以应用型本科为主,因此培养的人才不是专注于科学研究的,而是需要具备实战能力的人才。财务专业在就业上一直有竞争优势,因此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专业的时候,也会倾向于财会专业。地方性本科高校基本都会开设财会专业,主要原因是招生和就业都不成问题。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对于一直向社会输送会计人才的高校而言,如何通过优化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让财会专业在市场中一直保持招生和就业的领先,这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当前地方性本科高校对会计本科生的培养中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具体如下。第一,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智能化时代下,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立、企业财务部门结构变更后,高校需要提供一种注重管理会计能力的、综合而全面的素质教育。但在目前大部分传统的地方性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未来的财务人员培养模式还以强化财务会计为主。从社会现有的需求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企业更倾向于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信息化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第二,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目前一些偏远的地方性本科高校对于培养会计本科生仅仅依靠教师课堂知识的教授,缺乏先进的仿真实验平台或仿真实验室,学生获取知识只能通过书本,因此实操能力显得较为薄弱。更有甚者,会计专任教师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实践技能,对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转模式不了解,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显得太理论化,缺乏实践感知,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提起学习兴趣。第三,教学手段单一。目前的教学手段一般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方式进行,极个别课程会在实验室授课,比如,会计信息化、(创新实践)财务技能比赛、Excel财务运用实训等课程。而大部分的实验室形同虚设,所需要的财务软件更新速度慢,缺少先进的仿真平台,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目前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第四,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不合理。一些地方性本科高校在认定双师型教师时,基本是通过考取证书的形式,比如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只需要考取经济类或者是其他类别的中级以上证书,即可认定为双师型,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误解了国家对于双师型人才的定义。第五,财会编程、财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类的专业课程较少。2017年5月,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推出首个财务机器人,该机器人的问世,一时之间轰动了财会行业,这也促使财会人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而此时财会专家学者们才开始关注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变化,但是高校里大部分的财会专家都是纯会计理论学术型人才,对于编程、开发等计算机技术都不熟悉,甚至有些还很陌生。因此,各地方本科高校想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具有财务特色的编程及建模类课程较为困难,而且财会专业研究方向的教师也不具备自行编写这类教材的能力。 3地方性本科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 3.1科学定位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下地方性本科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渠道是高校,因此高校在制订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立足于未来几年社会对会计人才职业岗位和能力的定位。关于职业定位,地方性高校在制订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立足当地的经济情况及学生的特点,比如说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贵州,这两个省区的经济稍微落后,在这两个区域就读的学生大部分是当地生源,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留在本地发展,并且大部分是致力于考公务员或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当地的银行工作,只有少部分毕业生到小型的民营企业工作,进入大型企业的学生较少,主要原因是当地缺少大型的国企。基于这样的特点,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适度调整课程结构,不能照抄照搬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3.2创新教学模式 未来的会计人才在企事业单位中不再从事单一的财务核算、财务审核或者出纳等工作。自财务机器人出现后,财务部门里简单而重复的工作逐渐被机器人取代,比如凭证的录入工作,现在的财务系统可以通过业务流程来判定所对应的会计分录,实现会计分录的自动生成;再者,传统的出纳工作局限于收付款业务,主要往返于银行和单位之间,并且要熟练掌握点钞技能,而现在的出纳工作由于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现金交易的模式已慢慢消失,更多的是电子支付的过程,因此通过付款机器人可以实现自动支付,出纳人员的工作将被逐渐取代,也就意味着企事业单位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出纳人员。对于这样的变化,高校在课程教学时,也不能拘泥于过去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研究、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移动通信已进入5G时代,学生手中的手机也可以作为他们的学习工具,作为老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手机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抵触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手机的现象。比如教师提前录制课堂小微课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小微课提前预习或者复习知识;鼓励学生利用手机观看中国MOOC平台上的课程。 3.3优化会计课程体系 “十四五”会计改革发展规划中提出高校要在师资、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教改研究和实践探索,这也足以说明目前地方性本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亟须调整和完善。通过对广西的部分本科高校调研发现,其会计课程仍然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等核心课程为主,而对于计算机和数学类课程则基本是以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等课程呈现。而在数字化时代更需要具有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建模等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增加数学建模、运筹学、Python语言等课程,减少出纳实务、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大部分的地方性本科高校有专门的会计与审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等,也就是说这些学院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且他们的教师由各自的学院管理,对于会计专业而言,要进行课程优化调整,需要具有计算机专业或者数学专业背景的老师来教授相关的课程。但是仅有数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来讲授数学建模这样的课程,有可能仅仅是从数学的教学思维来传授,那就不能将知识跟会计中的经济背景结合起来,这样就失去了开设该课程的意义。因此,在制订会计本科专业课程优化方案时,学校层面应该鼓励跨学院交流并成立跨学院的教研室,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整合,而且可以实现跨学科跨专业教师队伍的提升。 3.4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在进行教师招聘时,应该将一定招聘比例用于招聘有企业任职经历的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或者学校应该制订相关方案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开展一定时期的实践活动,比如各二级学院在保证每学期能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前提下,可以外派本学院5%的专任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最长不能超过一年,最短为3个月,并且教务部门、人事部门要对该教师进行过程监督和考核,考核合格,认可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并发放相应的绩效工资。通过这样的方式,高校可以弥补从学校直接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高校任教时缺少的企业实践经历。 作者:洪慧 单位:百色学院 财务智能下会计人才培养篇3 当前,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海量财会数据和高水平财务管理要求,传统财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这使得会计行业不再单纯地以传统形式运行,而是被迅速地渗透并快速发展。在这个智能财务时代,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已经无法跟随大数据、云计算的脚步,基于此,现代管理型会计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此类会计以管理为主要核心。目前,我国财会人员主要集中于基础性核算岗位,如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等,如战略会计、决策会计、评价会计等管理型财会人才仅占财务人员的少部分,这与企业财务水平提升和财务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脱轨。因此,未来财会人员培养应结合当前财务行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的改变,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由传统核算型向管理型、复合型人才转变。 一、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发展的必要性 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在这个阶段,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智能化成为企业结构转型、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动力,也是企业走向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应用象征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带来。在传统型会计时代,管理会计只能通过月末或年初的财务报表获取信息,无法对企业进行实时有效的评估、管理和战略制定。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应用使得财务人员可以直接从会计数据库中自动调取有关企业日常经济经营活动的原始会计数据,完成企业所需要的数据分析。虽然当前我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是大多数会计工作的目的是服务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方面的支持不够,管理会计工作发展相对落后。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会计人员也需要从传统核算型向智能财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转型。掌握人工智能的技术人员不懂财务,传统财务人员不会技术,这在智能化的大趋势下,给传统的财务人员与管理会计的向前发展带来了双重挑战。因此,智能化转型是财务人员立足于行业的唯一选择,智能化必将改变传统财务管理的运作模式。人工智能技术会赋予会计岗位灵活智能的职能,也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的深入管理。在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将发挥多元化的作用,如数据分析、数字决策、预测与战略规划等。 二、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智能财务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涌现出更多的高素质管理型会计人才。管理型会计除需要传统核算层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很多综合知识,如法律、税务、管理、金融等,并且也要求其拥有更多与财务互补的能力,如管理能力、数据的挖掘与整合能力、问题分析决策能力以及掌握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内的信息技术。优秀的管理型会计人才是符合智能化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对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及转型所做的改革推进比较缓慢。在财务会计转型过程中,企业自身的转型意识薄弱,影响着会计人员转型的效果。企业在长期的财务发展中,受到财务工作发展中的观念所限,采用的都是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来处理财务业务。这不仅会对企业自身的管理会计工作的发展进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更会造成企业管理会计人员转型的困难,弱化目前企业财务由传统核算型向决策管理型转变的工作效果。同时,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程度也直接影响财务型会计转型为管理型会计的进程。企业实现智能财务和管理会计转型需要充分依靠会计掌握企业信息管理技术和企业智能财务系统与设备建设。但是在实际转型过程中,常会出现企业资金不足、转型服务意识落后、传统财会人员无法将各种信息化设备应用在财务上的情况,这使得中小企业内部财会转型长期无法落实到位。企业的财务管控能力水平低也可能阻碍传统财务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管理型财务工作不仅需要财务人员具有一定专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素养,也需要与企业内其他部门相互协作。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强调各部门间的协同作用,存在不足之处,造成企业发展无法彻底从财务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型,难以达到会计人才转型预期效果。与此同时,很多高校都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更多地注重对核算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以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操作作为人才衡量基础,这种观念已经不能够适用于当下智能财务飞速发展的时期。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时代里,诸如“智能财务”“管理型会计”等许多新颖概念应运而生。目前,对于高端管理财务人员的培养,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完备的科学体系,很多课程的开设都是针对传统的核算型会计,没有与当下的新学科、新知识相互融合,比如决策、风险管理等。学生对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技术知之甚少,未进行IT知识的系统学习,缺少IT技能,与时代融合性差,难以成为智能管理型会计,依托智能财务平台进行日常工作。在智能财务时代,急需管理型会计人才,然而高校的师资力量略显不足,缺乏复合型师资团队,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受到阻碍。部分教师仅掌握过去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能将大数据财务分析、智能财务共享、云平台计算及模拟实践等知识很好地融入进去,也很少使用人工智能来实操教学,因此难以适应智能财务时代的教学要求,也使得财务会计转型为管理会计愈发艰难。 三、财务会计转型趋势分析 (一)智能财务的表现形式。智能财务指的是智能化地处理财务相关流程,它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将业务与财会方面进行融合,以业财融合为基础,实现对整体智能财务共享平台的使用。现今有很多企业为了实现财会及非财会工作之间数据的及时沟通,已经开始将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于财会管理过程当中;与此同时,通过使用智能财务共享平台,自动化处理包括报账、审核及结账等在内的诸多流程,切实提高了财会的管理力度和效率。二是通过以商业智能为出发点的智能管理会计平台,对企业自身的数据进行处理,来提高数据使用精确度,同时实时多角度地分析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对不同偏好的用户的多维需求进行模拟,以此提高整体决策的智能化。三是通过智能财务平台,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分析数据,一方面方便了记账凭证等的处理工作,也能对风险进行预估;另一方面能够服务于客户的信用评估以及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提高智能化财会的工作效率,这也是未来智能财务的发展趋势。 (二)智能化时代财务会计转型趋势。一方面财务会计向现代信息化和电子化管理方向发展。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模式需要大量财务会计进行基础性财务核算,从审核原始凭证、登账记账、试算平衡表到报表编制,财务会计需要进行大量重复性业务操作,工作繁重。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智能财务共享平台,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许多重复性核算环节系统实时自动完成。财务会计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不仅减轻财务会计的工作负担,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水平,而且降低会计信息交流时传递错误的概率,提升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财务会计向复合型高端财会人员发展。财务会计提升数据处理、组织管理和信息系统应用的能力,向管理型会计转变。智能财务时代下,财务人员不再需要处理繁琐的传统财务工作,但这也给财务人员带来巨大挑战,传统业务岗位被自动化财务系统替代,传统财务人员面临着下岗失业的风险。目前,财会人员素质两极化严重,真正具有智能化高端管理能力的财会核心人员占比很小,而且低端财会人才市场过于饱和。如果想要在财会行业长期立足,不被时代所淘汰,财务会计人员应加强专业技能学习,不断提升数据挖掘、分析预测、决策管理、战略制定等依托于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的能力,向高端管理型会计人才转型。 四、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路径 (一)企业对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企业推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势必要从构筑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转变和创新财务管理的工作理念以及培养管理会计专业技术人才几个重要的方面入手。首先,企业为推动传统财会人才转化为智能财会人才,需要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会计制度。企业要明确和切实践行管理会计制度的核心价值,即预测、控制、决策、评估,并且要运用好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其次,推动财会人员转型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迎合互联网时代的趋势和发展,并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进一步地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促进财务工作实现质的改革和转型。最后,企业进行智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转变传统的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工作观念。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与财务部门的从业者都应该有着转型的认识,明确转型的重要性,意识到各个部门在转型大潮中担负的责任。在具体的财务会计转型发展工作中,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全体员工的财务服务工作积极性,对全体员工的财务服务职能进行适应于管理财务会计制度的调整,再次明确分工,同时还要制定相关具体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规范,让企业财务部门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士的工作思想和理念得到实质性转变,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财务部门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内涵,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高校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相较于处于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面对会计行业的变革,高校的反应相对比较迟钝。高校应当将此次智能革命作为契机,将“坚持人才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贯彻到底,与科研机构、各类企业相互合作,培养出更多智能财务时代所需的会计人才,为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探索。智能化时代,财务机器人将替代传统财务人员进行基础会计核算业务,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管理会计思维,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并熟练应用于智能财务的系统和平台,向管理型会计转型。高校需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将当下时代对财务人员的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制定新的财会人才培养目标,从以传统核算业务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发展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主的复合型、实践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高校的专业课程应在传统核算业务的基础上,向综合化转变。据统计,各高校会计专业开设课程中,超过60%都是基础财务类,仅有不到40%的业务财务和战略财务等相关课程。但随着智能财务的发展,管理战略类课程越发重要,其课程占比也应更重。并且在夯实学生财务基础技能的同时,也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和教师应依据实际财务业务工作流程,将必需的技能、知识、技术等融合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中,打造业财融合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业财融合。同时,高校不仅要将编程、AI课程和技术实践融入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应开设大数据分析、财务编程、商业智能分析等多学科交叉课程。通过多元化课程体系,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智能化思维,提升他们用信息技术来处理财务业务的能力,培养出一批集决策、创新、数据发掘分析等能力于一身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学校应建设高质量师资团队,培养更多全科型教师。在管理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教学中,专业课程需要将各门学科知识融合,这对专业老师各门学科的水平与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为更好地培养智能管理会计人才,学校需要建设一个综合型师资团队,培养更多全科型教师。不仅要提升教师对各学科的掌握水平,还要全面提高教师运用智能财务技术和系统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宫义飞,李佳玲,李沛樾,等.智能财务时代下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会计之友,2020(16). [2]谢惠琼.智能财务时代会计专业教学方法的转变[J].当代会计,2020(13). [3]吴兆举.智能财务发展对财会人员的影响探究[J].现代商业,2020(21). 作者:李睿 余冬根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过程和形态: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色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民族特色 传统文化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 总书记鲜明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重要论断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 民族特点是指_个民族的民族特征和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与其他民族的不同点。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但是,马克思主义要付诸实践则只有同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是可能的。在这种结合中,普遍的真理被具体化,具体的实践经验和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被概括和提升,融合为一种体现着普遍和特殊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并成为该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打上民族性的烙印。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的是欧洲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文化关系和发展进程,回答的是当时的经济、社会、历史发展和阶级斗争提出的重大问题,制定的是当时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战略和策略。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必然是带有历史特点的,同时又是具有民族形式的。当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时候,就有一个同当时历史条件、发展过程和民族特点相适应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要与民族特点相结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强调,脱离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进程来谈论他们的理论,没有任何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各国的工人政党要胜利地领导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必须从自己国家的历史条件出发,制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z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们明确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段重要论述,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不管情况发生多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必须永远坚持,决不能背离和丢弃。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革命实践的产物,坚持和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必须以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必须与民族特点相结合。列宁认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时,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而是要求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 同志鲜明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也都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确定党带领人民推进事业发展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战略策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重要论断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密切关联的重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就肩负着如何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历史任务。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结合中国国情加以灵活运用,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与理论。早在1938年10月,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悱这一科学的认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挥指导作用的关键前提,成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并初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重要保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邓小平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的词句和个别结论,而是紧紧抓住“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精髓,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考察了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科技信息化的新形势,依据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在新形势下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社会建设理论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 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任何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正确指导实践,而任何理论只有与文化相结合才能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原则。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第二,对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和碰撞。 很早就意识到,来自国外的思想理论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必须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他明确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坚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活泼的民族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许多富有新意、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概念和思想。邓小平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结果。 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邓小平理论中的富民强国方略,巧妙处理复杂矛盾、统筹把握全局形势的斗争艺术及其伟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无不深刻体现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发展变化”、“民本”和“自强不息”等重要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统筹协调、与时俱进、社会和谐等重要理念,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汲取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 综上所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同时,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过程和形态:浅谈现代性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文化 现代性 创新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国社会发展对现代性诉求的必然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最高意义上的现代性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双重文化意义,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又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方向。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蕴涵着建构新的现代性的价值诉求。马克思在中国迅速传播并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逻辑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积极的双重文化意蕴.是马克思主义在走向民族化的过程中与中国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东西方文化转换提供了中介,使马克思主义这一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理论融入了东方文化的精神智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化、通俗化、民族化的道路。”在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径和现实境遇,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积极的思想文化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代表了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同时他们又强调:“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与时俱进的“时”表现在以下层面: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实现理论的自我超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映时代的主题,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因地制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本土化或民族化;根据条件变化阐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表明,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要保持政党的先进性必须保持思想理论的活水源头。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妙,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60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实质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创新史。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几大理论成果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几大理论成果探索和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走什么样的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当今时代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文化多元思想融会方兴未艾,如何从理论上认识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现实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迫切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推向前进。 一切价值都体现文化的价值,都是以文化形式存在着的价值。从历史进程看,近代中国面临政治、社会、文化的多重危机,各种主义、思想流派先后粉墨登场。从林则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到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认识;从“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呼号到孙中山“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的喟叹。无论是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还是康有为的大同乌托邦,严复的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都不可能救中国。但是各种主张纷呈沓至,各种学说斑斓多姿,造成文化上的无序而多元的状态,从而使中国现代政治文化呼唤着一种能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能够拯救中华文明于水火之中的新思想、新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因而能够超越其欧洲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特征,它不仅能够成为世界各民族继承、吸收和容纳的一笔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可以成为各民族用来改造自身社会和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以十月革命为契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犹如春风化雨,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被接受、被认同,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对现代性诉求的必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蕴含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普遍与特殊、继承与创新的现代性主题。一个政党公开的旗帜至关紧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历来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曾形象地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党的旗帜,就是党所确立的指导思想。它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关系到党的威望和形象,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得失。树立了正确的旗帜,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党才有坚强的战斗力,民族才有强大的凝聚力。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一次彻底的民族精神的自我塑造,体现了中国人更理性、更自觉的主体性文化选择,基本上完成了由“物”的层面至“心物”层面、再到“心”的层面的过程,使五四以后的文化探索和文化追求获得了现代性视野。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所积淀、内化形成的文化形态具有一种独特的思想特质,代表一种崭新的文化气象,代表了文化现代性的正确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实现了从西方到东方、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转型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君权”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如何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西方到中国的现代转换,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诉求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文化主体和客体相互重构整合、文化创新的过程。其实质是利用西方现代性文明成果对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汲取、借鉴与创造性转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体现在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又是中国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对中国社会和民族文化来说,是得到改造和走向进步的过程,是中国民族文化自我更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则是寻找新的生长点和再创造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批判地对待中西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根本改造,汲取其民主性精华,并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传统文化的许多优秀成分被加以提炼、改造、弘扬,从而成为民族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针,总结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为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这种文化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内核”,而且具有中华民族的风格和文化形式,符合中国老百姓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审美取向;这种文化具有大众化品格,否定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等级制和贵族垄断制,打破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藩篱,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民族文化现代性的双重转型。 马克思曾强调,理论的应用一切以时间地点情况为转移,必须考虑各国的制度、风俗、文化传统。马克思曾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正如刘少奇所说,“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才能建立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继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 如何把文化现代性与民族文化资源创新联系起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制度选择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原理转化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世界化和民族化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在于中国有适合它生长、发育的丰厚文化土壤。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许多优秀成分具有契合性。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和求真品格、大同思想、均平理想和小康追求,中国农民战争和反侵略传统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基础前提。 中国民族心理结构、致思方式和价值范畴虽与马克思主义有本质内涵的差异,但由于扬弃了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和英美的经验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实践的唯物论”的特质,两者有内在的精神联系,这些文化心理积淀无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心理图景。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的传播途径方面包含了表达方式的民族化、传播方式的民族化、理论形态的民族化几个层面。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继承表现于思想内容、历史资料和表达方式诸方面。 第一,批判地继承中国历史上优秀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命题和范畴给以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如同志在论著中,对于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与行的论争,关于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斗争,关于历史观上的道德与功利、动机与效果的争论,都作了科学的批判和总结。再比如,实事求是与思想路线、大同理想与最高纲领、尚贤思想与干部路线、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崇德精神与党员修养、群体意识与集体主义、中庸思想与反“左”防右、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小康之治与小康社会等均是老命题、新创造。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孙中山“民生史观”的继承和超越。 第二,对中国文化典籍中的某些言简意赅的词句和丰富的思想资料(名言、成语、典故)加以引申、发挥或改造,以表述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的原理、原则,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第三,在语言风格上,的文章,通俗、明快、易懂,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章法结构和表达手法上,的文章借鉴了中国古代文风的优良传统,开创了论说文的新格局。邓小平著作语言精炼集中,具体贴切,概括而不抽象,扼要而不晦涩,字字珠玑。当我们用“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一条血路”、“发展是硬道理”、“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台阶式递进”、“波浪式前进”、“先富带后富”、“求同存异”、“三个面向”以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五个统筹”等等概括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简明易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斗力、感染力、凝聚力彰显功效。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次思想革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风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辩证性,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现代性视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过程和形态: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乘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关系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他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可以说,他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而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二十世纪初,世界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战争与革命”是当时的时代主题。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特别是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和独特国情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正确回答“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时代课题。党在建立初期,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也导致了革命出现了一些弯路。直至遵义会议过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新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更确立了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的指引下,很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党在新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新经验、新观点、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认识和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历经千难万险,认识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同样也是关山重重,历经曲折。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全党又面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的时代课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明确指出:首先是思想解放,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经过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三大,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科学地总结了三中全会以来十多年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伟大实践,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提出的新课题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总结,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面临“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新的问题时,深刻地洞察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着眼于新的实践,深入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的问“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题,再一次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再一次实践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实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的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概念,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传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因为正是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才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他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并不断的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四大理论成果,是几代中央领导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基本的原则,而且不断和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理论上不断创新,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马克思主义必将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如何始终保持理论创新活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中心,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深入研究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我国工人阶级和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正确回答时代课题,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过程和形态:试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论文摘要: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举起反对本本主义的大旗,最早发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号召,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最早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命题,明确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进行卓越的理论创作,最优秀地集中全党的集体智慧,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论文关键词: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首先完成于。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理论成果,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理论体系就是理论的内在的有机联系、系统组合。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它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思想基础;二是有明确的理论主题作为研究对象;三是多方面展开和系统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这三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一、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举起反对本本主义的大旗。最早发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号召。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理论是对客观实际的抽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理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这种认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其思想基础。这是一个理论体系形成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毫不犹豫地高举这面旗帜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之中。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运动中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就开始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探索,就踏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征程。但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还显得年轻幼稚,总体上,他们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意义,忽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更不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两种态度不是并行不悖,而是经常发生激烈的碰撞。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教条主义态度斗争并最终取得主导地位的过程,就是一个解决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奠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伟大旗手。 中国共产党内曾连续出现一次右倾和三次“左”倾错误,尽管这些错误的理论形态和实践表现有所不同,但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则有惊人的相似,即教条主义。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但是,这种教条主义的态度却在党内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直到遵义会议。正确的思想是在与错误的思想对立和斗争中产生的,当然,正确的思想战胜错误的思想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这种教条主义的态度在实践中导致中国革命接连遭受挫折,这些挫折使得中国共产党内另一部分人在思考:究竟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逐渐树起反对教条主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这就是以为代表的科学态度。 大革命失败后,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思想,强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同时又没有机械地坚持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而是在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他的代表中国革命正确方向的井冈山道路遭到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不屑,以至打击和排挤。他们指责不懂马克思主义,是“狭隘的经验论”、“农民意识”,宣称“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等。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在实践中坚持自己的正确态度,另一方面,在思想理论上反击错误的态度、阐述正确的态度。1930年5月,为了反对教条主义,写下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他尖锐地批评:“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在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开口闭口‘拿本本来’。”他认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是对的。”他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些论断在当时确实震耳发聩,这是党内最早对教条主义的公开挑战和反击。 由于当时教条主义还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呼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觉醒。随后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又一次占据党中央统治地位,这次把中国革命弄到了崩溃的边缘,这就更加坚定了与教条主义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遵义会议是两种态度发展趋势的转折点。遵义会议“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也就意味着实事求是态度取得了斗争教条主义态度的第一次胜利,当然这两种态度问题的本身即思想问题此时还没有得到解决,这种思想斗争还在继续,不过却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抗战全面爆发后,王明教条主义的表现形式由“左”倾转为右倾,并和的正确路线相对抗,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第一次正式向全党发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号召。他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征,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基本上克服了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定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步调,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针对教条主义的,但六届六中全会没有正面批判教条主义。不过,通过这次会议,彻底解决两种态度问题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之后的便开始了对教条主义发起总攻。 在中,和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开展学习竞赛运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和党的历史,注重调查研究,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连续发表讲演系统地批判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从1943年10月起,全党重新学习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对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错误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决议》的通过和七大的胜利召开,全党空前统一到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思想上来。这标志着实事求是态度最终赢得了对教条主义态度的彻底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观念最终得以深入人心。 二、最早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命题,明确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 理论从其来源来说,产生于实践;从其用途来说,指导人们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个被解决的问题就是理论研究的对象,因此,任何理论都有其研究对象。当众多的理论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指向一个目标,这些理论就构成一个理论体系,这个中心问题就是这个理论体系所要研究的理论主题。 理论主题,是一个理论所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是贯穿一个理论始终的一条主线,可以说涉及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都是围绕着其主题展开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一个理论之所以有别于另一理论,重要一点,就是理论主题不同。思想的理论主题是“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由新民主主义转为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可见,理论主题是一个理论最主要的特征,但理论主题的提出不是轻而易举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客观上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同时也开始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的探索,尽管在当时还不能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着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党自身及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谁是敌人?谁是朋友?革命应当由谁来领导?这些关系革命成败的问题尖锐地提到全党面前。为了解决实际斗争中提出的问题,1925年前后,党内出现了理论探索的高潮。陈独秀、、、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等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主要是: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问题,资产阶级和农民问题,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武装斗争问题等。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他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问题》、《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探索的成果。这些思想实际上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但是,当时无论是还是其他领导人还不能用“新民主主义”这样的命题集中提炼出这些基本思想。不过,这些探索,“虽然还有不确切、不完备之处,彼此间的认识也不尽一致,然而,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宝贵成果,对于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首创意义。” 在这些探索中,他们已经涉及到中国民主革命的特殊性问题,当时颇有代表性的“二次革命论”和之后的“一次革命论”,都是对中国民主革命实际问题的理论回答,都可以看作是对理论主题揭示的努力与尝试,但是在实践中都没有解决中国革命出路问题。“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错误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一个是右倾,一个是“左”倾,但两者错误的实质又是相同的: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只不过一个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一个是依据列宁的论述而已。中国革命到底是什么样的革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分步进行不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行。中国共产党人到底应该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革命?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走不通,按照列宁的论述也走不通。这些中国革命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困惑着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召唤着有为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为之求索,呼唤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真正理论家走上历史舞台。 1940年前后,相继完成了两篇影响深远的论著:《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创造性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着重论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全部革命任务,就是完成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的时候,把它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着重论述了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走向社会主义。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提出“两步走”的革命战略,解决了如何从第一步到第二步的问题,即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和国家,以此作为连接两个革命的中间站,创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并全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这两篇文章不仅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理论,而且第一次清晰地揭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由新民主主义转为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主题的揭示,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国革命陷入两难选择的历史难题,即既要搞民主革命,又要坚持无产阶级领导,从理论上率先跳出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主革命论述的教条主义认识。这个理论主题的揭示,一方面是对此前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理论探索成果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它把这些探索成果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指明了今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革命的方向。正如《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所说:“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全党对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内容、领导权和发展前途有了一个明确而完整的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引导中国人民自觉地在复杂环境中不断前进的旗帜,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起难以估量的重大指导作用。”这个理论主题的揭示加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 三、进行卓越的理论创作。最优秀地集中全党的集体智慧。多方面展开系统论证。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科学理论是正确的、系统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形态。一个理论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就只能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而不可能成为科学。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上成熟的标志,是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得到了多方面的展开和系统论证,它有着一个自己的独立的科学体系。 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它不是集体智慧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严谨的科学体系。“集体智慧”是思想的来源,“结晶”是对“集体智慧”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概括,使之成为有机联系的严谨的科学体系。是这个科学体系的最杰出的创造者,著作是这个体系的集中体现。 思想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的成熟,则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主客观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奠基陕北后,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我们党已经有了比较稳固的抗日根据地和比较安定的政治环境,大量翻译出版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再加上共产国际七大后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这些都为全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认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向全党提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掀起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热潮。特别是以为核心的一大批党的领导人,先后集中在延安,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社会调查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心环节,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独创性经验,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方面,作出最伟大、最杰出的贡献,写下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从而大大地发展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过去那些不够系统、不够完整的思想观点,构成了思想科学体系的主体。 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首先表现为思想的核心部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在明确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的同时,全面地回答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纲领、前途和转变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各个部分之间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使新民主主义理论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时表现为思想其它组成部分的成熟。这个时期,写出了大量的理论著作,使“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更加完整,统一战线理论更加丰富,武装斗争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党的建设理论更加完备,哲学思想形成体系。这样,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期间,党的其他领导人和理论工作者在学习研究思想的过程中,开始对这个理论体系进行概括,如张如心、、肖三等。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把思想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九个问题,这是在党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比较完整、系统的对思想理论体系的概括。在经过解放战争和建国以后的进一步发展以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一次把思想的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六个方面和三个灵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迄今为止对思想的内容和体系所作的比较全面、完整、系统的分析概括。思想的理论体系之所以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因为“它是中国的东西,又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恩格斯曾这样说过:“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来命名是公正的。”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用的名字来命名是公正的。 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思想仍然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民族的精神支柱,著作仍然是我们必须经常学习的宝贵财富。“这不但因为历史不能割断,如果不了解过去,就会妨碍我们对当前问题的了解;而且因为这些著作中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是有普遍意义的,现在和今后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由于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贡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形成。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思想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过程和形态:试论建设和谐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论文关健词)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和谐文化建构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别整理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要素的基拙上,找出二者之间内在贯通的接桦点,然后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高度上,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指马克思在其相关著述中,对人的基本生存境遇及其趋势进行整体性批判与反思的学说。当代中国审美意识形态的主导与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其“中国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包括中国哲学和美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创新过程。中国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外来文化要真正化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血脉,成为其内在组成部分,必须有一个长期的站在本民族立场上,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涵化、吸收与创新的过程,这是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创新的必由之途,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必由之途。而要跨上这一不可规避的途径,首先必须找到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接桦之处。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框架和线索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与价值,使这一活动的“内在尺度”在把握、整合与超越“任何一个种的尺度”的历史过程中,愈来愈具有“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尺度,就是一个不断地向“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为旨归的“真正的自由王国”迈进的历史过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类社会的生产目的是一个不断摆脱和超越传统农业社会的神圣性,现代工业文明的交换价值等等外在尺度的束缚,逐渐向人本身回归和提升的自然历史过程。其间有三个主要相关美学的论点: (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自身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基础上也不断得到改造,“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人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是一个“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能在精神上反思自身,而且能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生产实践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将自身内在尺度运用到实践对象之上,使之符合自身需求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的过程,亦即各种不同因素和谐共存的社会实践过程,其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和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互为表里的互为前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含义。 (2)美是一种人以自身的“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生存方式。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曾经对“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及其与“自由”的关系作过论述。他认为“自由王国”以“必然王国”为基础,后者属于人类的社会物质生产领域,“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会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而在“必然王国”的“彼岸”,“自由王国”则以“人类能力的发展”为“目的本身”,这是一个以人自身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领域,人自身“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一“类特性”在其中获得淋漓尽致的体现。马克思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的活动过程,人自身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仅在物质和生理层面肯定自身的存在,而且在理论和思维层面反思自身的存在,“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图。在马克思看来,艺术和美学既是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类用以直观自身天性发展的一种特殊的角度和能力。 (3)“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作为一种人类生存活动的方式,审美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链条中的一个个不可或缺的基本人性和精神自觉的历史环节,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亦即“那些能够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同时,所谓的审美能力,是人类实践过程的产物:“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性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在马克思看来,美和艺术是人类衡量自身文明程度的基本尺度。 二、强调人与自身的生存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中国传统美学 在《尚书·洪范》篇中,“五行”(水、火、木、金、土)是当时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始基”,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因而是五种与人自身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基本元素。站在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层面上描述原初物质与人内在关联的基本属性,说明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人们理解其自身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其视野集中在二者之间的和谐并存而非主客二分这一焦点之上。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指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一开始只能是在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生存关系,人们首先在其头脑中“铭记”的,不是自然物的某种抽象的“理论”属性,而是对相对于人自身生存的能够“满足需要”的属性,“他们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尚书·洪范》中的五种味觉,就是一种先于理论认识的关于事物能够满足生存需要的属性的原初意识。其中关键在于,世界的属性是一种在满足自身需要过程中显露出来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的把握,不在于理论的分析,而在于味觉的品尝。这是一种站在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立场上,以身度物地体味事物性质的哲学基本立场,是包括美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出发点。《国语·郑语》记载了西周末年的史伯论“和”与“同”范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种强调生命自身的生存意义在于多样性要素之间的相互容忍、并存和融合的传统生存智慧,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一种人与自然在矛盾中和谐共存不相分离的天人关系视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然与人都来自共同的本体,遵循着共同的发展道路,因而“致中和”是万事万物各得其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魏晋以降的山水情趣就是以此为基础生发出来的。南朝宗炳追求一种“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的“仁智之乐”,刘腮则强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平等的情感交往关系;而辛弃疾则吟诵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宗白华先生从中国美学的“散点透视”和西方美学的“定点透视”这样两种不同的民族审美价值取向的区别角度人手,强调前者是一种站在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立场上,以身度物地体味事物性质的哲学基本立场,这是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基本出发点。 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过程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接桦点。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试图以消除事物自身内部对立面来解决现实矛盾的形而上学方法时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这里的“辩证运动”就是指事物中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之间的“共存、斗争和融合”,是宇宙间新陈代谢一般过程的基本方式。这恰恰与中国美学中“以他平他谓之和”的“和实生物”的思想相吻合,中国人以和为贵、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和谐文化,其理论基础、哲学根据就是“和而不同”或“不同而和”,即包含着“不同”、差异、矛盾在内的多样性的统一。在当前,这种统一的社会基础,就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所说的“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命题,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所有成员的根本利益,故而能够将当前中国社会中的各种相互矛盾的要素凝聚成一个和而不同的有机整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和谐的思想资源结合在一起而产生出来的崭新理论。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建构过程,较多保留了以身度物地体味世界的“生命一体化”原初意识要素,在思维方式上能够比较自觉地抵制对象化的看待世界的本质论分析方法,从而一开始就与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已经成形、在近代认识论美学中成为基本框架的理性本质论的思维方式相区别,走的是一条与西方美学迥然不同的具有明显生存论特征的审美之途。现代中国美学基本按照西方美学的思路构建自身的理论框架。在这种“照着(西方)讲”的逻辑中,自身固有的问题意识和思路贝组被遮蔽掉了。这种遮蔽使得当代中国美学一直跳不出在模仿西方中试图超越西方的逻辑怪圈。个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对于自身传统中的生存论资源理解不够,对其价值领会不深。在中国传统美学的致思之途中,审美主体是与其周围的生存环境内在关联的原始的交互主体。它不同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中的“此在”,因为作为“主体”,后者经过了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近代欧洲哲学中“本我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的严格的自我反思。与之相比较,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审美主体,作为一种保留了更多的“生命一体化”的原初意识内涵的“源主体”,它与西方现代哲学意义上的“互主体”的区别,在于其原始的平等观保留了更多的“让对方生存我才能生存”的生存论智慧,而这,正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得以建构的最基本的传统资源。扬弃当代美学传统中根深蒂固的“本质论美学”、“斗争论美学”、“生产论美学”的工具属性及其狭隘眼界,切实将人本身亦即人的历史的现实的整体的生存状态作为美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必须在回归“源主体”中进行资源梳理,发掘其中固有的“和谐化辩证法”属性,使其在美学转型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流价值及其生活方式,是一种以“高消费、高污染、高能耗”为基础的高福利生活方式。这是“西方现代性”的必然逻辑,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异化关系的发展模式,这种生活方式和发展路径不可能成为全球现代化的引领方式,更不可能为已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所遵循。作为一个一百多年来一直处于西方文化威胁之中的以农业和农民为主体的人口大国,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只能走“低消费、低污染、低能耗”的独立自主的中国特色道路。这是一条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里,人与其生存环境本来就是“天然统一”的,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基础上充分满足人自身的物质需求,以消除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领域全面实现人的生存尊严,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理念。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里程碑。这一思想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在于,作为中华民族现代化历程的必由之途,中国的现代化不是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环境和扩大社会的贫富惫殊的程度来片面地增加社会财富总量的过程,而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和谐相处以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来证明人自身的生存的薄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这一契机就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强调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重要阶段,实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资源、传统美学思想资源和其他文明相关资源之间的相互涵化和补充,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性美学思想体系,以引导中国人在现代化道路上以自己特有的框架和眼光,深刻反思和领悟在经济全球化境遇中所领悟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以激发民族精神生产的活力,提升民族精神文明的程度,建立起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得以与当今世界各种文明对话的社会主义审美意识形态。